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13 08:54</span>
ᅟ[增壹31-52](增壹31-52)ᅟ
No. 125
# 序
ᅟᅟᅟᅟ `[此序依宋元明載]`增壹阿含`[經=經卷第一【宋】]`經 序
`[晉沙門〔-〕【宋元】]`晉沙門釋道安`[撰=作【宋元】]`撰
四阿含義同,中阿含首以明其旨,不復重序也。增壹阿含者,比法條貫以數相次也。數終十,令加其一,故曰增一也;且數數皆增,以增為義也。其為法也,多錄禁律,繩墨切厲,乃度世檢括也。外國巖岫之士、江海之人,於四阿含多詠味茲焉。
有外國沙門曇摩難提者,兜佉勒國人也,齠齓出家,孰與廣聞,誦二阿含,溫故日新,周行諸國,無土不涉。以秦建元二十年來詣長安,外國鄉人咸皆善之,武威太守趙文業求令出焉。佛念譯傳,曇嵩筆受,歲在甲申夏`[出=乃【宋】]`出,至來年春乃訖,為四十一卷,分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無遺忘,下部十五卷失其錄偈也。余與法和共考正之,`[僧䂮=僧畧【宋】]`僧䂮、僧茂助校漏失,四十日乃了。此年有阿城之役,伐鼓近郊,而正專在斯業之中。全具二阿含一百卷,鞞婆沙、婆和須蜜、僧伽羅剎,傳此五大經。自法東流,出經之優者也。四阿含四十應真之所集也,十人撰一部,題其起盡,為錄偈焉,懼法留世久,遺逸散落也。
斯土前出諸經班班,有其中者,今為二阿含,各為新錄一卷,全其故目,注其得失,使見經尋之差易也。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經。凡諸學士撰此二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語,外國不通與沙彌、白衣共視也。而今已後,幸共護之,使與律同,此乃茲邦之急者也。斯諄諄之誨,幸勿藐藐聽也。廣見而不知護禁,乃是學士通中創也。中本起康孟祥出,出大愛道品,乃不知是禁經,比丘尼法`[甚=堪【宋】]`甚慊切真,割而去之,此乃是大鄙可痛恨者也。此二經有力道士乃能見,當以著心焉,如其輕忽不以為意者,幸我同志鳴鼓攻之可也。
ᅟᅟᅟ增壹阿含經 卷第一☗s1
`[增壹阿含(Ekottara-Āgama)=~Aṅguttara-Nikāya.][含=鋡【聖】*][經卷=序品【宋】]`
`[東晉𦋺(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前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𦋺(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1 序品
`[序品第一〔-〕【宋】]`序品第一
ᅟ自歸能仁第`[七=一【聖】]`七仙, 演說賢聖無上軌;ᅟ永在生死長流河, 世尊今為度𪏭(黎)庶。
ᅟ尊長迦葉及`[眾僧=聖眾【三】]`眾僧, 賢哲阿難無量聞;ᅟ善逝`[泥曰=泥洹【明】]`泥曰供舍利, 從拘夷國至摩竭。
ᅟ迦葉端思行四等, 此眾生類墜五道;ᅟ正覺演道今去世, 憶尊巧訓懷悲泣。
ᅟ迦葉思惟正法本, 云何流布久在世?ᅟ最尊種種吐言教, 總持懷抱不漏失。
ᅟ誰有此力集眾法, 在在處處因緣本?ᅟ今此眾中智慧士, 阿難`[賢善=賢哲【三】]`賢善無量聞。
ᅟ即擊`[揵椎=揵搥【宋】,揵推【聖】]`揵椎集四部, 比丘八萬四千眾,ᅟ盡得羅漢心解脫, `[以=已【三】*]`以脫縛著處福田。
ᅟ迦葉哀愍於世故, 加憶尊恩過去報;ᅟ世尊授法付阿難, 願布演法長`[存=在【三】]`存世。
ᅟ云何次第不失緒? 三阿僧祇集法寶,ᅟ使後四部得聞法, 已聞便得離眾苦。
ᅟ阿難便辭吾不堪, 諸法甚深若干種,ᅟ豈敢分別如來教, 佛法功德無量智!
ᅟ今尊迦葉能堪任, 世雄以法付耆舊;ᅟ大迦葉今為眾人, 如來在世請半坐。
ᅟ迦葉報言雖有是, 年衰朽老多忘失,ᅟ汝今總持智慧業, 能使法本恒在世。
ᅟ我今有三清淨眼, 亦復能知他心智,ᅟ一切眾生種種類, 無有能勝尊阿難。
ᅟ梵天下降及帝釋, 護世四王及諸天,ᅟ彌勒兜`[術=率【聖】]`術尋來集, 菩薩數億不可計。
ᅟ彌勒梵釋及四王, 皆悉叉手而啟白:ᅟ一切諸法佛所印, 阿難是我法之器。
ᅟ若使不欲法存者, 便為壞敗如來教;ᅟ願存本要為眾生, 得濟危厄度眾難!
ᅟ釋師出世壽極短, 肉體雖逝法身在;ᅟ當令法本不斷絕, 阿難勿辭時說法!
ᅟ迦葉最尊及聖眾, 彌勒梵釋及四王,ᅟ哀請阿難時發言, 使如來教不滅盡。
ᅟ阿難仁和四等具, 意轉入微師子吼,ᅟ顧眄四部瞻虛空, 悲泣揮淚不自勝。
ᅟ便奮光明和`[顏【CB】,頻【大】]`顏色, 普照眾生如日初;ᅟ彌勒覩光及釋梵, `[收捨遲=叉十希【元明】]`收捨遲聞無上法。
ᅟ四部寂靜專一心, 欲得聞法意不亂;ᅟ尊長迦葉及聖眾, 直視覩顏目不眴。
ᅟ時阿難說經無量, 誰能備具為一聚?ᅟ我今當為作三分, 造立十經為一偈。
ᅟ契經一分律二分, 阿毘曇經`[復=為【三】]`復三分;ᅟ過去三佛皆三分: 契經、律、法為三藏。
ᅟ契經今當分四段, `[次=先【三】]`次名增一、二名中,ᅟ三名曰長多瓔珞, 雜經在後為四分。
ᅟ尊者阿難作是念: 如來法身不敗壞,ᅟ永存於世不斷絕, 天人得聞成道果。
ᅟ或有一法義亦深, 難持難誦不可憶;ᅟ我今當集`[一=此【三】]`一法義, 一一相從不失緒。
ᅟ亦有二法還就二, 三法就三如連珠,ᅟ四法就四五亦然, 五法次六六次七,
ᅟ八法義廣九次第, 十法從十至十一;ᅟ如是法寶終不忘, 亦恒處世久存在,
ᅟ於大眾中集此法, 即時阿難昇`[乎=于【三】]`乎座;ᅟ彌勒稱善快哉說, 諸法義合宜配之。
ᅟ更有諸法宜分部, 世尊所說各各異;ᅟ菩薩發意趣大乘, 如來說此種種別。
ᅟ人尊說六度無極: 布施、持戒、忍、精進、ᅟ禪、智慧力如月初, `[逮=還【宋】]`逮度無極`[覩=觀【三】]`覩諸法。
ᅟ諸有勇猛施頭目, 身體血肉無所惜,ᅟ妻妾國財及男女, 此名檀度不應`[棄=并【聖】*]`棄。
ᅟ戒度無極如金剛, 不毀不犯無漏失,ᅟ持心護戒如坏瓶, 此名戒度不應`[*]`棄。
ᅟ或有人來截手足, 不起瞋恚忍力`[強=彊【聖】]`強,ᅟ如海含容無增減, 此名忍度不應`[*]`棄。
ᅟ諸有造作善惡行, 身口意三無厭足,ᅟ妨人諸行不至道, 此名進度不應`[*]`棄。
ᅟ諸有坐禪出入息, 心意堅固無亂念,ᅟ正使地`[動=獄【聖】]`動身不傾, 此名禪度不應棄。
ᅟ以智慧力知塵數, 劫數兆載不可稱,ᅟ書䟽(疏)`[業聚=數業【聖】]`業聚意不亂, 此名智度不應棄。
ᅟ諸法甚深論空理, 難明難了不可觀,ᅟ將來後進懷狐疑, 此菩薩德不應棄。
ᅟ阿難自陳有是念: 菩薩之行愚不信,ᅟ除諸羅漢信解脫, 爾乃有信無猶豫。
ᅟ四部之眾發道意, 及諸一切眾生類;ᅟ彼有牢信不狐疑, 集此諸法為一分。
ᅟ彌勒稱善快哉說, 發趣大乘意甚廣;ᅟ或有諸法斷結使, 或有諸法成道果。
ᅟ阿難說曰此云何? 我見如來演此法,ᅟ亦有不從如來聞, 此法豈非當有疑?
ᅟ設我言見此義非, 於將來眾便有虛;ᅟ今稱諸經聞如是, 佛處所在城國土,
ᅟ`[波羅捺=波羅奈【三】]`波羅捺國初說法, 摩竭國降三迦葉;ᅟ釋翅、拘薩、迦尸國, 瞻波、`[句留=拘留【三】]`句留、毘舍離。
ᅟ天宮、龍宮、阿須倫, 乾沓和等拘尸城;ᅟ正使不得說經處, 當稱原本在舍衛。
ᅟ吾所從聞一時事, 佛在舍衛及弟子,ᅟ`[祇桓=祇洹【三】]`祇桓精舍修善業, 孤獨長者所施園。
ᅟ時佛在中告比丘: 當修一法專一心,ᅟ思惟一法無放逸。 云何一法?謂念佛,
ᅟ法念、僧念及戒念, 施念去`[相=想【三聖】]`相次天念,ᅟ息念、安般及身念, 死念除亂謂十念。
ᅟ此名十念更有十, 次後當稱尊弟子;ᅟ初化拘隣真佛子, 最後小者名`[須拔=須跋【元明】]`須拔。
ᅟ以此方便了一法, 二從二法三從三,ᅟ四五六七八九十, 十一之法無不了。
ᅟ從一增一至諸法, 義豐慧廣不可盡;ᅟ一一契經義亦深, 是故名曰增壹含。
ᅟ今尋一法難明了, 難持難曉不可明;ᅟ比丘自稱功德業, 今當稱之尊`[第一=弟子【三】]`第一。
ᅟ猶如陶家所造器, 隨意所作無狐疑;ᅟ如是阿`[*]`含增一法, 三乘教化無差別。
ᅟ佛經微妙極甚深, 能除結使如流河;ᅟ然此增一最在上, 能淨`[三眼=二眠【三】]`三眼除三垢。
ᅟ其有專心持增一, 便為總持如來藏;ᅟ正使今身不盡結, 後生便得高才智。
ᅟ若有書寫經卷者, 繒綵花蓋持供養,ᅟ此福無量不可計, 以此法寶難遇故。
ᅟ說此語時地大動, 雨天`[華香=香華【三】]`華香至`[于=乎【聖】]`于膝,ᅟ諸天在空歎善哉! 上尊所說盡順`[宜=義【三】]`宜。
ᅟ契經一藏律二藏, 阿毘曇經為三藏;ᅟ方等大乘義玄邃, 及諸契經為雜藏。
ᅟ安處佛語終不異, 因緣本末皆隨順;ᅟ彌勒諸天皆稱善, 釋迦文經得久存。
ᅟ彌勒尋起手執華, 歡喜持用散阿難;ᅟ此經真實如來說, 使阿難尋道果成。
是時,尊者阿難及梵天將諸梵迦夷天,皆來會集;化自在天將諸營從,皆來會聚;他化自在天將諸營從,皆悉來會;兜術天王將`[諸=諸兜率諸【三】]`諸
天之眾,皆來會聚;豔天將諸營從,悉來會聚;釋提桓因將諸三十三天`[眾悉來集會=皆來會聚【三】]`眾,悉來集會;`[提頭賴吒=提地賴吒【宋】]`提頭賴吒天王將乾沓和等,悉來會聚;毘留`[勒=博【聖】]`勒叉`[天〔-〕【聖】]`天王將諸`[厭鬼=魘鬼【宋元】,魔鬼【明】]`厭鬼,悉來會聚;`[毘留跛叉=毘留波叉【三】,毘留勒叉【聖】]`毘留跛叉`[天王=火龍王【宋】]`天王將諸龍眾,悉來會聚;`[毘沙門天王=毘沙羅門王【三】]`毘沙門天王將閱叉、羅剎眾,悉來會聚。
是時,彌勒大士告賢劫中諸菩薩等:「卿等勸`[勵=厲【聖】]`勵諸族姓子、族姓女,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使天、人奉行。」
說是語時,諸天、世人、乾沓和、阿須倫、`[伽留羅=迦流羅【三】]`伽留羅、`[摩睺勒=摩休勒【三】]`摩睺勒、甄陀羅等,各各白言:「我等盡共擁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終不中絕。」
時,尊者阿難告優多羅曰:「我今以此增一阿`[*]`含囑累`[於〔-〕【三】]`於汝,善諷誦讀,莫令漏減,所以者何?其有輕慢此尊經者,便為墮落為凡夫行。何以故?此,優多羅,增一阿`[*]`含,出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
時,大迦葉問阿難曰:「云何,阿難!增一阿`[*]`含乃能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
阿難報言:「如是,如是,尊者迦葉!增一阿含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皆由此生;且置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
迦葉問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
時,尊者阿難便說此偈:
ᅟ「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ᅟ是諸佛教。
「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是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心意清淨。是故,迦葉!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淨。」
迦葉問曰:「云何,阿難!增壹阿`[*]`含獨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餘四阿`[*]`含亦復出生乎?」
阿難報言:「且置。迦葉!四阿`[*]`含義,一偈之中,盡具足諸佛之教,及辟支佛、聲聞之教。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戒具`[之=足【三聖】]`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云何,迦葉!戒清淨者,意豈不淨乎?意清淨者,則`[不=無【三】]`不顛倒;以無顛倒,愚惑想滅,諸三十七道品`[果=之果【三】]`果便得成就。`[以=已【三】*]`以成道果,豈非諸法乎?」
迦葉問曰:「云何,阿難!以此增一付授優多羅,不囑累餘比丘一切諸法乎?」
阿難報言:「增一阿`[*]`含則是諸法,諸法則是增一阿`[*]`含,一無有二。」
迦葉問曰:「以何等故,以此增一阿`[*]`含囑累優多羅,不囑累餘比丘乎?」
阿難報曰:「迦葉當知,昔者九十一劫,毘婆尸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此優多羅比丘名曰伊俱`[優多羅=憂多羅【宋元】]`優多羅,爾時彼佛以增一之法囑累此人,使諷誦讀。自此`[*]`以後三十一劫,次復有佛名式詰如來、至真、等正覺。爾時,此優多羅比丘名目伽優多羅。式詰如來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即彼三十一劫中,`[毘舍婆=毘舍羅【三】]`毘舍婆如來、至真、等正覺,復出於世。爾時,此優多羅比丘名龍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
「迦葉當知,此賢劫中有拘留孫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優多羅比丘名雷電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此賢劫中次復有佛,名拘那`[*]`含`[如來=牟尼如來【三】*]`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優多羅比丘名天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此賢劫中次復有佛,名迦葉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優多羅比丘名梵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
「迦葉當知,今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今此比丘名優多羅,釋迦文佛雖般涅槃,比丘阿難猶存於世。世尊以法盡`[以〔-〕【三】]`以囑累我,我今復以此法授與優多羅。所以者何?當觀其器,察知原本,然後授法。何以故?`[過去=過去世【三】]`過去
時於此賢劫中,拘留孫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現於世。爾時,有王名摩訶提婆,以法治化,未曾阿曲,壽命極長,端`[正=政【聖】]`正無雙,世之希有,八萬四千歲中於童子身而自遊戲,八萬四千歲中以太子身以法治化,八萬四千歲中復以王法治化天下。
「迦葉當知,爾時世尊遊甘梨園中,食後如昔`[常=當【宋】]`常法中庭經行,我及侍者,爾時世尊便笑,口出五色光。我見已,前長跪白世尊曰:『佛不妄笑,願聞本末。如來、至真、等正覺,終不妄笑。』爾時,迦葉!佛告我言:『過去世時於此賢劫中,有如來名拘留孫`[至真〔-〕【三聖】]`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復於〔-〕【聖】]`復於此處為諸弟子而廣說法。復次,於此賢劫中,復有拘那`[*]`含`[*]`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彼佛亦於此處而廣說法。次復,此賢劫中迦葉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迦葉如來亦於此處而廣說法。』
「爾時,迦葉!我於佛前長跪白佛言:『願令`[後〔-〕【三】]`後釋迦文佛亦於此處,與諸弟子具足說法,此處便為四如來金剛之座,恒不斷絕。』
「爾時,迦葉!釋迦文佛`[於=即於【三】]`於彼坐,便告我言:『阿難!昔者此坐,賢劫之中有王出世,名摩訶提婆。乃至八萬四千歲以王法教化,訓之以德,經歷`[年歲=年數【三】]`年歲,便告劫`[比=北【聖】*]`比言:「若見我首有白髮者,便時告吾。」爾時,彼人聞王教令,復經數年,見王首上有白髮生,便前長跪白大王曰:「大王當知,首上`[已=以【聖】*]`已生白髮。」時王告彼人言:「捉取金鑷,拔吾白髮,著吾手中。」爾時,彼人受王教令,便執金鑷,前拔白髮。
「『爾時,大王見白髮已,`[便說此偈=說偈曰【三】]`便說此偈:
ᅟ「『「於今我首上, `[*]`已生衰耗毛;ᅟ天使`[*]`已來至, 宜`[當=應【聖】]`當時出家。
「『「我今已食人中之福,宜當自勉昇天之德,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離於眾苦。」
「『爾時,王摩訶提婆便告第一太子,名曰長壽:「卿今知不?吾首`[已=以【三】]`已生白髮,意欲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離於眾苦。汝紹吾位,以法治化,勿令有失,違吾言教,造凡夫行。所以然者,若有斯人,違吾言者,便為凡夫之行。`[凡夫=夫凡夫【三】]`凡夫`[者=行者【聖】]`者,長處三塗、八難之中。」爾時,王摩訶提婆以王之位授太子已,復以財寶賜與劫比,便於彼處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離於眾苦。於八萬四千歲善修梵行,行四等心,慈、悲、喜、護,身逝命終,生梵天上。
「『時,長壽王憶父王教,未曾暫捨。以法治化,無有阿曲,未經旬日,便復得作轉輪聖王,七寶具足。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藏寶、典兵寶,是謂七寶。復有千子,勇猛智慧,能除眾苦,統領四方。
「『時,長壽王以前王法,如上作偈:==\[次行有(於今我首上…便說偈曰)二百九十九字【三】文在[卷末](增壹1-30#^34x5mn)]== ^15z15n
ᅟ「『「敬法奉所尊, 不忘本恩報;ᅟ復能崇三業, 智者之所貴!」
「我觀此義已,以此增一阿`[*]`含授與優多羅比丘。何以故?一切諸法皆有所由。」
時,尊者阿難告優多羅曰:「汝前作轉輪聖王時,不失王教,今復以此法而相囑累,不失正教,莫作凡夫之行。汝今當知,若有違失如來善教者,便墮凡夫地中。何以故?時,王摩訶提婆不得至竟解脫之地,未得解脫至安隱處;雖受梵天福報,猶不至究竟;如來善業,乃名究竟安隱之處,快樂無極,天、人所敬,必得涅槃。以是之故,優多羅!當奉持此法,諷誦讀念:莫令缺漏。」
爾時,阿難便說偈`[曰=言【三】]`曰:
ᅟ「於法當念故, 如來由是生;ᅟ法興成正覺, 辟支羅漢道。
ᅟ法能除眾苦, 亦能成果實;ᅟ念法不離心, 今報後亦受。
ᅟ若欲成佛者, 猶如釋迦文;ᅟ受持三藏法, 句逗不錯亂。
ᅟ三藏雖難`[持=得【宋】]`持, 義理不可窮;ᅟ當誦四阿`[*]`含, 便斷天人徑。
ᅟ阿`[*]`含雖難誦, 經義不可盡;ᅟ戒律勿令失, 此是如來寶。
ᅟ禁律亦難持, 阿`[*]`含亦復然;ᅟ牢持阿毘曇, 便降外道術。
ᅟ宣暢阿毘曇, 其義亦難持;ᅟ當誦三阿`[*]`含, 不失經句逗。
ᅟ契經阿毘曇, 戒律流布世;ᅟ`[天人得奉行便生安隱處二句顛倒【三】]`天人得奉行, 便生安隱處。
ᅟ設無契經法, 亦復無戒律;ᅟ如盲投於冥, 何時當見明?
ᅟ以是囑累汝, 并及四部眾,ᅟ當持勿輕慢, 於釋迦文`[尼=佛【明】]`尼!」
尊者阿難說是語時,天地六反震動,諸尊神天在虛空中,手執天華而散尊者阿難上,及散四部之眾。一切天、龍、鬼神、乾沓和、阿須倫、`[加留羅=迦留羅【三聖】]`加留羅、甄陀羅、摩休勒等,皆懷歡喜而悉歎曰:「善哉!善哉!尊者阿難!上中下言,悉無不善,於法當恭敬。誠如所說,諸天、世人無不從法而得成就。若有行惡,便墮地獄、餓鬼、畜生。」
爾時,尊者阿難於四部眾中而師子吼,勸一切人,奉行此法。爾時,座上三萬天、人得法眼淨。爾時,四部之眾、諸天、世人,聞尊者所說,歡喜奉行。
# 2 十念品
ᅟᅟᅟᅟ `[增壹阿含經〔-〕【明】]`增壹阿含`[經〔-〕【宋元】]`經 ==\[十念品(1-10)【大】,~[AN1.20](Tipitaka23#16%20Ekadhammapāḷi). 93-102.]==十念品第二
## 2.1
ᅟᅟᅟᅟ ==[AN1.296](Tipitaka23#^AN1z296)== (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佛=~Buddhânussati.]`念佛,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除【聖】*]`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演布【聖】*]`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2
ᅟᅟᅟᅟ ==[AN1.297](Tipitaka23#^AN1z297)== (二)ᅟ`[(聞如…奉行)二百四十一字〔-〕【聖】]`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獲【三】*]`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法=~Dhammânussati.]`念法,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除【三】*]`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3
ᅟᅟᅟᅟ ==[AN1.297](Tipitaka23#^AN1z297)== (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獲=逮【三】]`獲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眾=~Saṅghânussati.]`念眾。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除眾亂想,逮`[沙【CB】,汝【大】]`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演〔-〕【三】]`演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是【三】]`爾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4
ᅟᅟᅟᅟ ==[AN1.297](Tipitaka23#^AN1z297)== (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除=去【三】]`除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戒=~Sīlânussati.]`念戒。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除去眾想=除眾亂相【三】]`除去眾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是時=爾時【三】]`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5
ᅟᅟᅟᅟ ==[AN1.297](Tipitaka23#^AN1z297)== (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施=~Cāgânussati.]`念施。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除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如是=是故【三聖】]`如是,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6
ᅟᅟᅟᅟ ==[AN1.297](Tipitaka23#^AN1z297)== (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天=~Devânussati.]`念天。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除去諸想=去諸亂想【三】]`除去諸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7
ᅟᅟᅟᅟ ==[AN1.297](Tipitaka23#^AN1z297)== (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休息=~Upasamânussati.]`念休息。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諸亂想,`[獲=得【三】*]`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8
ᅟᅟᅟᅟ ==[AN1.297](Tipitaka23#^AN1z297)== (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安般=~Anāpānassati.]`念安般。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9
ᅟᅟᅟᅟ ==[AN1.297](Tipitaka23#^AN1z297)== (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身非常。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眾亂想,得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10
ᅟᅟᅟᅟ ==[AN1.297](Tipitaka23#^AN1z297)== (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死。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眾亂想,得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聖】]`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佛、法、聖眾念 戒、施及天念ᅟ休息、安般念 身、死念在後
ᅟ 增壹阿`[*]`含經 卷第一`[〔-〕=光明皇后願文【聖】]`
==\[(於今…偈曰)二百九十九字[前頁](增壹1-30#^15z15n)如上作偈次行文]==
ᅟ「『「於今我首上, 已生衰耗毛;ᅟ天使已來至, 宜當時出家。
「『「我今已食人中之福,宜當自勉昇天之德,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離於眾苦。」
「『時,長壽王告第一太子善觀曰:「卿今知不?吾已首上生白髮,意欲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離於眾苦。汝紹吾位,以法治化,勿令有失,違吾言教,造凡夫行。所以然者,若有斯人,違吾言者,為凡夫之行。夫凡夫者,長處三塗、八難之中。」時,王長壽八萬四千歲善修梵行,行四等心,慈、悲、喜、護,身逝命終,生梵天上。時,王善觀憶父王教,未曾暫捨,以法治化,無有阿曲。』
「迦葉!知不?爾時摩訶提婆,豈異人乎?莫作是觀,爾時王者,今釋迦文是;時長壽王者,今阿難身是;爾時善觀者,今優多羅比丘是;恒受王法未曾捨忘,亦不斷絕。時,善觀王復興父王勅,以法治化,不斷王教。所以然者,以父王教,難得違故。」
爾時,尊者阿難便說偈曰。 ^34x5mn
ᅟᅟᅟ增壹阿`[含=鋡【聖】]`含經 卷第二☗s2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3廣演品
ᅟᅟᅟᅟ廣演品第三
## 3.1
ᅟᅟᅟᅟ(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獲【明】]`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佛。」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之。」
答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自【元】]`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足【麗-聖】,長【大】]`足,四無所畏,在眾勇健。如來顏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淨無瑕,亦如`[琉璃=瑠璃【三聖】]`琉璃。如來三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憍慢強梁,諸情憺`[怕=泊【聖】]`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網=慢【三】]`網結,皆悉除盡。如來慧身,智無`[崖底=涯底【三】]`崖底,無所罣礙。如來身者,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復生分,言我當更墮於生死。如來身者,度知見`[城=成【聖】]`城,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死此【三】]`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是謂修行念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CB】,昧【大】]`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佛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3.2
ᅟᅟᅟᅟ(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廣布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法。」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法,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佛告之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法。除諸欲愛,無有塵勞,渴愛之心,永不復興。夫正法者,於欲至無欲,離諸結縛、諸蓋之病。此法猶如眾香之氣,無有瑕疵亂想之念。是謂,比丘!修行`[念法=法念【三聖】]`念法者,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法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3.3
ᅟᅟᅟᅟ(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功德,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僧。」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僧,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眾=念僧【明】]`念眾。如來聖眾,善業成就,質直順義,無有邪業,上下和穆,法法成就。如來聖眾,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度=解脫【三】]`度知見成就。聖眾者,所謂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聖眾,應當恭敬,承事禮順。所以然者,是世福田故。於此眾中,皆同一器,亦以自度,復度他人至三乘道,如此之業名曰聖眾。是謂,諸比丘!若念僧者,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僧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3.4
ᅟᅟᅟᅟ(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戒。」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戒,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戒。所謂戒者,息諸惡故。戒能成道,令人歡喜,戒纓絡身,現眾好故。夫禁戒者,猶吉祥瓶,所願便剋,諸道品法,皆由戒成。如是,比丘!`[行〔-〕【聖】]`行禁戒者,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戒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3.5
ᅟᅟᅟᅟ(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施。」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施,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施。我今所施,施中之上,永無悔心,無`[返=反【聖】]`返報想,快得善利。若人罵我,我終不`[報=還報【三】]`報;設人害我,手`[捲=拳【三】,權【聖】]`捲相加,刀杖相向,瓦石相擲,當起慈心,不興瞋恚。我所施者,施意不絕。是謂,比丘!名曰大施,便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施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3.6
ᅟᅟᅟᅟ(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法=甘露味【明聖】]`甘露法,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建【宋元】]`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天。」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天,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天。身、口、意淨,不造穢行,行戒成身;身放光明,無所不照,成彼天身;善果`[報=果報【三】]`報,成彼天身;眾行具足,乃成天身。如是,諸比丘!名曰念天,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天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3.7
ᅟᅟᅟᅟ(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休息。」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休息,便有名譽,成大果報,眾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妙法【三聖】]`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休息。所謂休息者,心意想息,志性詳諦,亦無卒暴,恒專一心,意樂閑居,常求方便,入三昧定。常念不貪,勝`[光=先【三聖】]`光上達。如是,諸比丘!名曰念休息,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休息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3.8
ᅟᅟᅟᅟ(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具=至【聖】]`具,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安`[般=般成【聖】]`般。」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安般,便有名譽,成大果報,眾善普具,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宣。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安般。所謂安般者。若息長時,亦當觀知我今息長;若復息短,亦當觀知我今息短;若息極冷,亦當觀知我`[今【麗-聖】,身【大】]`今息冷;若復息熱,亦當觀知我今息熱。具觀身體,從頭至足皆當觀知。若復息`[有〔-〕【三聖】]`有長短,亦當觀息有長有短,用心持身,知息長短,皆悉知之,尋息出入,分別曉了。若心持身知息長短,亦復知之,數息長短,分別曉了。如`[是〔-〕【聖】]`是,諸比丘!名曰念安般,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安般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3.9
ᅟᅟᅟᅟ(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道=處【明】]`道,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身。」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身,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宣。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法,諸比丘從如來聞法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身。所謂念身者,髮、毛、爪、`[齒=齒膜【聖】]`齒、皮、肉、筋、`[骨=骨髓【三聖】]`骨、膽、肝、肺、心、脾、腎、大腸、小腸、`[白䐈=白膜【三】,白直【聖】]`白䐈、膀胱、屎、尿、百葉、`[滄蕩脾泡=滄腸胃泡【宋】,倉腸胃脬【元明】]`滄、蕩、脾、泡、溺、淚、唾、涕、膿、血、肪脂、`[㵪【麗】,漾【大】,涎【三】]`㵪、髑髏、腦。何者是身為?地種是也?水種是也?火種是`[耶=也【三】]`耶?風種是也?為父種、母種所造耶?從何處來?為誰所造?眼、耳、鼻、`[口=舌【三】]`口、身、心,此終當生何處?如是。諸比丘!名曰念身,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身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3.10
ᅟᅟᅟᅟ(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具【明聖】]`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死。」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死,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宣。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法,諸比丘從如來聞法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死。所謂死者,此沒生彼,往來諸趣,命逝不停,諸根散壞,如腐敗木,命根斷絕,宗族分離,無形無`[響=嚮【宋聖】]`響,亦無相貌。如是,諸比丘!名曰念死,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死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佛法…別異=須倫益一道光明及闍冥道品沒盡信熾盛無與等【聖】]`佛、法及聖眾, 乃至竟死念,ᅟ雖與上同名, 其義各別異。
ᅟ 增壹阿`[*]`含經 卷第二`[〔-〕=光明皇后願文【聖】]`
ᅟᅟᅟ增壹阿含經 卷第三☗s3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4弟子品
ᅟᅟᅟᅟ==\[弟子品(1-10)【大】,~[AN1.14](Tipitaka23#14%20Etadaggavaggo). 1-4.]==弟子品第四
## 4.1
ᅟᅟᅟᅟ(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所謂`[阿若拘隣=~Aññākoṇḍañña.]`阿若拘隣比丘是。
初受法味,思惟四諦,亦是阿若拘隣比丘。
善能勸導,福度人民,所謂優陀夷比丘是。
速成神通,中不有`[誨=悔【三】]`誨,所謂摩訶男比丘是。
恒飛虛空,足不蹈地,`[善=所謂善【三】*]`善肘比丘是。
乘虛教化,意無榮冀,所謂婆破比丘是。
居樂天上,不處人中,所謂牛跡比丘是。
恒觀惡露不淨之想,`[*]`善勝比丘是。
`[將養=將護【三】]`將養聖眾,四事供養,所謂`[優留毘迦葉=~Uruvela-Kassapa.]`優留毘迦葉比丘是。
心意寂然,降伏諸結,所謂江迦葉比丘是。
`[觀了=觀于【三】]`觀了諸法,都無所著,所謂象迦葉比丘是。」
ᅟ拘隣、陀夷、男 善肘、婆第五ᅟ牛跡及善勝 迦葉三兄弟
## 4.2
ᅟᅟᅟᅟ(`[二【CB】,三【大】]`二)ᅟ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威容端正,行步庠序,所謂馬師比丘是。
智慧無窮,決了諸疑,所謂`[舍利弗=~Sāriputta.]`舍利弗比丘是。
神足輕舉,飛到十方,所謂`[大目揵連=~Mahā-Moggallāna.]`大目揵連比丘是。
勇猛精進`[精進=精勤【三】]`,堪任苦行,所謂`[二十億耳=二十耳億【三】]`二十億耳比丘是。
十二頭陀,難得之行,所謂`[大迦葉=~Mahā-Kassapa.]`大迦葉比丘是。[AA](增壹1-30#^pg3h2w).[28.1](agamaa#^aa28z1)
天眼第一,見十方域,所謂`[阿那律=~Anuruddha.]`阿那律比丘是。[AA](增壹1-30#^thy1ty).[28.1](agamaa#^aa28z1) [AA](增壹1-30#^2g26et).[16.9](agamaa#^aa16z9)
坐禪入定,心不錯亂,所謂離曰比丘是。
能廣勸率,施立齋講,`[陀=所謂陀【三】]`陀羅婆摩羅比丘是。
安造`[房舍=房室【三】]`房舍,`[興=與【三】]`興招提僧,所謂小陀羅婆摩羅比丘是。
貴豪種族,出家學道,所謂`[羅吒婆羅=~Raṭṭhapāla.]`羅吒婆羅比丘是。==\[[AN1.209-218](Tipitaka23#^AN1z209-218) 信出家者]==
善分別義,敷演道教,所謂`[大迦旃延=~Mahā-Kaccāna.]`大迦旃延比丘是。」
ᅟ馬師、舍利弗 拘律、耳、迦葉ᅟ阿那律、離曰 摩羅、吒、旃延
## 4.3
ᅟᅟᅟᅟ(三)ᅟ「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堪任受籌,不違禁法,所謂`[軍頭波漢【CB】,軍頭婆漠【大】,軍頭婆漢【三】,軍頭波漠【麗】]`軍頭波漢比丘是。
降伏外道,履行正法,所謂`[賓頭盧=~Piṇḍola-Bhāradvāja.]`賓頭盧比丘是。
瞻視疾病,供給醫藥,所謂`[識=讖【三】*]`識比丘是。
四事供養衣被、`[飲食=飯食【三】]`飲食,亦是`[*]`識比丘。能造偈`[頌=誦【三】]`頌,嘆如來德,`[鵬耆舍=所謂鵬耆舍【三】,~Vaṅgīsa.]`鵬耆舍比丘是。
言論辯了而無疑滯,亦是鵬耆舍比丘。得四辯才,觸難答對,所謂`[摩訶拘絺羅=~Mahā-Koṭṭhita.]`摩訶拘絺羅比丘是。
清淨閑居,不樂人中,所謂堅牢比丘是。
乞食耐辱,不避寒暑,所謂難提比丘是。
獨處靜坐,專意念道,所謂`[今毘=金毘【三】*]`今毘羅比丘是。
一坐一食,不移`[乎=于【三】]`乎處,所謂施羅比丘是。
守持三衣,不離食、息,所謂浮彌比丘是。」
ᅟ軍頭、賓頭盧 `[識=讖【三聖】]`識、鵬、拘絺羅ᅟ`[善牢=堅牢【元明】]`善牢及難提 `[*]`今毘、施羅、彌
## 4.4
ᅟᅟᅟᅟ(四)ᅟ「我聲聞中第一比丘,
樹下坐禪,意不移轉,所謂狐疑離曰比丘是。
苦身露坐,不避風雨,所謂`[婆嗟=婆蹉【三聖】]`婆嗟比丘是。
獨樂空閑,專意思惟,所謂陀素比丘是。
著五納衣,不著榮飾,所謂尼婆比丘是。
常樂塚間,不處人中,所謂優多羅比丘是。
恒坐草蓐,日福度人,所謂盧醯甯比丘是。
不與人語,視地而行,所謂優鉗摩尼江比丘是。
坐起行步,常入三昧,所謂`[刪提=那提【宋】,【聖】]`刪提比丘是。
好遊遠國,教授人民,所謂曇摩留支比丘是。
喜集聖眾,論說法味,所謂`[迦=伽【三】*]`迦淚`[淚=渠【三】*]`比丘是。」
ᅟ狐疑、婆蹉離 陀蘇、婆、優多ᅟ盧醯、優`[*]`迦摩 息、曇摩留、`[*]`淚
## 4.5
ᅟᅟᅟᅟ(五)ᅟ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壽命極長,終不中夭,所謂`[婆拘羅=~Bakkula.]`婆拘羅比丘是。
常樂閑居,不處眾中,`[所謂=亦是【三】]`所謂婆拘羅比丘`[是〔-〕【三】]`是。能廣說法,分別義理,所謂`[滿願子=~Puṇṇa Mantāni-putta.]`滿願子比丘是。
奉持戒律,無所觸犯,`[優波離=所謂優波離【三】,優婆離【聖】,~Upāli.]`優波離比丘是。
得信解脫,意無猶豫,所謂`[婆迦利=~Vakkalī.]`婆迦利比丘是。
`[天體=大體【三】]`天體端`[正=政【聖】*]`正,與世殊異,所謂`[難陀=~Nanda.]`難陀比丘是。[AA](增壹1-30#^6wjdug).[16.1](agamaa#^aa16z1)
諸根寂靜,心不變易,亦是難陀比丘。辯才`[卒發=卒起【三】]`卒發,解人`[疑=凝【聖】]`疑滯,所謂婆陀比丘是。
能廣說義,理不有違,所謂斯尼比丘是。
喜著好衣,行本清淨,所謂天須菩提比丘是。
常好教授諸後學者,`[難陀迦=~Nandaka.]`難陀迦比丘是。
善誨禁戒比丘尼僧,所謂須摩那比丘是。」
ᅟ婆拘、滿、波離 婆迦利、難陀ᅟ陀、尼、須菩提 難陀、須摩那
## 4.6
ᅟᅟᅟᅟ(六)ᅟ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
功德盛滿,所適無短,所謂尸婆羅比丘是。==\[[分別功德論](T25n1507_分別功德論#尸婆羅)]== ==\[[AA](增壹31-52#33.2).[33.2](agamaa#^aa33z2) [AN1.207](Tipitaka23#^AN1z198-208) sīvali]==
具足眾行道品之法,所謂優波先迦蘭陀子比丘是。
所說和悅,不傷人意,所謂婆陀先比丘是。
修行安般,思惟惡露,所謂摩訶迦延那比丘是。
計我無常,心無有想,所謂優頭槃比丘是。
能雜種論,暢悅心識,所謂`[拘摩羅迦葉=~Kumāra-Kassapa.]`拘摩羅迦葉比丘是。
著弊惡衣,無所羞恥,所謂面王比丘是。
不毀禁戒,誦讀不懈,所謂`[羅雲=羅云【三聖】*,~Rāhula.]`羅雲比丘是。
以神足力能自`[隱曀=隱翳【三】]`隱曀,所謂`[般兔=槃特【三】*,般菟【聖】]`般兔比丘是。
能化形體,作若干變,所謂`[周…兔=~Cullapanthaka.]`周利`[*]`般`[兔〔-〕【聖】]`兔比丘是。」
ᅟ尸婆、優波先 婆陀、迦延那ᅟ優頭、`[王迦葉=迦葉王【三】]`王、迦葉 `[*]`羅雲、二`[般兔=槃菟【宋】,般特【元明】,般菟【聖】]`般兔
## 4.7
ᅟᅟᅟᅟ(七)ᅟ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
豪族富貴,天性柔和`[<知]`,所謂釋王比丘是。==\[[分別功德論](T25n1507_分別功德論.md#釋王)]==
`[乞〔-〕【聖】]`乞食無厭足,教化無窮,所謂`[婆提婆羅=婆提波羅【三】*]`婆提婆羅比丘是。
氣力強盛,無所畏難,亦是`[*]`婆提婆羅比丘是。音`[響=嚮【聖】*]`響清徹,聲至梵天,所謂羅婆那婆提比丘是。
身體香潔,`[熏乎=動于【三】]`熏乎四方,鴦迦闍比丘是。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任奉上,所謂`[阿難=~Ānanda.]`阿難比丘是。
莊嚴服飾,行步`[顧=願【元】]`顧影,所謂迦持利比丘是。
諸王敬`[待=侍【聖】]`待,群臣所`[宗=崇【聖】]`宗,所謂月光比丘是。
天人所奉,恒朝侍省,所謂輸提比丘是。以捨人形,像天之貌,亦是輸提比丘。
諸天師導,`[旨授=指授【三】]`旨授正法,所謂天比丘是。
自憶宿命無數劫事,所謂菓衣比丘是。」
ᅟ釋王、婆提波 羅婆、鴦迦闍ᅟ阿難、迦、月光 輸提、天、婆醯
## 4.8
ᅟᅟᅟᅟ(八)ᅟ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體性利根,智慧`[淵=深【三】]`淵遠,所謂鴦掘魔`[魔=摩【聖】]`比丘是。
能降伏魔外道邪業,所謂僧迦摩比丘是。
入水三昧,不以為難,所謂質多舍利弗比丘是。
廣有所識,人所敬念,亦是質多舍利弗比丘是。
入火三昧,普照十方,所謂`[善來=~Sāgata.]`善來比丘是。
能降伏龍,使奉三尊,所謂那羅陀比丘是。
降伏鬼神,改惡修善,所謂鬼`[陀=地【聖】]`陀比丘是。
降乾沓和,`[懃=勤【三】*]`懃行善行,所謂毘盧遮比丘是。
恒樂空定,`[分別=分利【三】]`分別空義,所謂須菩提比丘是。
志在空寂,微妙德業,亦是須菩提比丘。
行無想定,除去諸念,所謂耆利摩難比丘是。
入無願定,意不起亂,所謂焰盛比丘是。」
ᅟ鴦掘、僧迦摩 質多、`[婆=善【三】]`婆、那羅ᅟ閱叉、浮盧遮 善業`[及摩難=摩難炎【宋】,摩難焰【元明】]`及摩難
## 4.9
ᅟᅟᅟᅟ(九)ᅟ「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入慈三昧,心無恚怒,`[梵=所謂梵【三】]`梵摩達比丘是。
入悲三昧,成就本業,所謂須深比丘是。
得`[喜=善【三】]`喜行德,無若干想,所謂`[娑彌=婆彌【三】]`娑彌陀比丘是。
常守護心,意不捨離,所謂躍波迦比丘是。
行焰盛三昧,終不`[解脫=懈墮【聖】]`解脫,所謂曇彌比丘是。
言語麁`[獷=穬【宋元聖】]`獷,不避尊貴,所謂比利陀婆遮比丘是。
`[入金光三昧亦是比利陀婆遮比丘〔-〕【宋】]`入金光三昧,亦是比利陀婆遮`[比丘〔-〕【聖】]`比丘。入金剛三昧,不可沮壞,所謂無畏比丘是。
所`[說=謂【聖】]`說決了,不懷怯弱,所謂須泥多比丘是。
恒樂靜寂,意不處亂,所謂陀摩比丘是。
義不可勝,終不可伏,所謂須羅陀比丘是。」
ᅟ梵`[摩【CB】,[-]【大】]`摩達、須深`[[-]【CB】,摩【大】]` `[娑彌=婆彌【元明】]`娑彌、躍、曇彌ᅟ`[毘利陀=比利陀【三】]`毘利陀、無畏 須泥陀、須羅
## 4.10
ᅟᅟᅟᅟ(一〇)ᅟ「我聲聞中第一比丘,曉了星宿,預知吉凶,所謂那伽波羅比丘是。
恒喜三昧,禪悅為食,所謂婆私吒比丘是。
常以喜為食,所謂須夜奢比丘是。
恒行忍辱,對至不起,所謂滿願盛明比丘是。
修習日光三昧,所謂彌奚比丘是。
明算術法,無有差錯,所謂尼拘留比丘是。
分別等智,恒不忘失,所謂鹿頭比丘是。
得雷電三昧`[者〔-〕【三】]`者,不懷恐怖,所謂地比丘是。
觀了身本,所謂`[頭那=煩那【宋】]`頭那比丘是。
最後`[取=時【宋】]`取證得漏盡通,所謂須拔比丘是。」
ᅟ`[那迦=那伽【三】]`那迦、吒、舍那 彌奚、尼拘留ᅟ鹿頭、地、頭那 須拔最在後
此百賢聖,悉應廣演。
# 5 比丘尼品
ᅟᅟᅟᅟ ==\[增壹阿含經【大】,〔-〕【三】,比丘尼品(1-5)~[AN1.14](Tipitaka23#14%20Etadaggavaggo). 5.]==增壹阿含經 比丘尼品第五
## 5.1
ᅟᅟᅟᅟ(一)ᅟ「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久出家學,國王所敬,所謂`[大…彌=~Mahāpajāpatī Gotamī.]`大愛道瞿曇彌比丘尼是。智慧聰明,所謂`[讖摩【三聖】*,識摩【大】*,~Khemā.]`讖摩比丘尼是。神足第一,感致諸神,所謂`[優…色=~Uppalavaṇṇā.]`優鉢華色比丘尼是。行頭陀法,十一限礙,所謂`[機…彌=~Kisā Gotamī.]`機梨舍瞿曇彌比丘尼是。天眼第一,所照無礙,所謂`[奢拘梨=奢拘利【三】,~Sakulā.]`奢拘梨比丘尼是。坐禪入定,意不分散,所謂奢摩比丘尼是。分別義趣,廣演道教,所謂波頭蘭闍那比丘尼是。奉持律教,無所加犯,所謂`[波…那=~Paṭācārā.]`波羅遮那比丘尼是。得信解脫,不復退還,所謂迦旃延比丘尼是。得四辯才,不懷怯弱,所謂最勝比丘尼是。」
ᅟ大愛及`[*]`讖摩 優鉢、機曇彌ᅟ拘利、奢、蘭闍 `[那羅=波羅【三】,般羅【聖】]`那羅、迦旃、勝
## 5.2
ᅟᅟᅟᅟ(二)ᅟ「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自識宿命無數劫事,所謂`[拔【三聖】,扙【大】]`拔陀迦毘離比丘尼是。顏色端`[*]`正,人所`[敬愛=愛敬【三】]`敬愛,所謂醯摩闍比丘尼是。降伏外道,立以正教,所謂輸那比丘尼是。分別義趣,廣說分部,所謂`[曇…那=~Dhammadinnā.]`曇摩提那比丘尼是。身著麁衣,不以為愧,所謂優多羅比丘尼是。諸根寂靜,恒若一心,所謂光明比丘尼是。`[衣服=衣被【三】]`衣服齊整,常如法教,所謂禪頭比丘尼是。能雜種論,亦無疑滯,所謂檀多比丘尼是。堪任造偈,讚如來德,所謂天與比丘尼是。多聞`[博知恩慧=廣博恩惠【三】,博知恩惠【聖】]`博知恩慧接下,所謂瞿卑比丘尼是。」
ᅟ拔陀、闍、輸那 曇摩那、優多ᅟ光明、禪、檀多 天與及瞿卑
## 5.3
ᅟᅟᅟᅟ(三)ᅟ「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恒處閑靜,不居人間,所謂無畏比丘尼是。苦體乞食,不擇貴賤,所謂毘舍`[佉=法【聖】]`佉比丘尼是。一處一坐,終不移易,所謂拔陀婆羅比丘尼是。遍行乞求,廣度人民,所謂摩怒呵利比丘尼是。速成道果,中間不滯,所謂陀摩比丘尼是。執持三衣,終不捨離,所謂須陀摩比丘尼是。恒坐樹下,意不改易,所謂`[珕須那=珕那【三】]`珕須那比丘尼是。恒居露地,不念覆蓋,所謂奢陀比丘尼是。樂空閑處,不在人間,所謂優迦羅比丘尼是。長坐草蓐,不著`[服=文【聖】]`服飾,所謂離那比丘尼是。著五納衣,以次`[分越=分衛【三】]`分越,所謂阿奴波摩比丘尼是。」
ᅟ無畏、多毘舍 `[婆陀阿奴波=拔陀摩怒訶【三】]`婆陀、阿奴波ᅟ檀、須檀、`[奢多=珕奢【三】]`奢多 優迦、離、阿奴
## 5.4
ᅟᅟᅟᅟ(四)ᅟ「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樂空塚間,所謂`[優迦=優伽【三】*]`優迦摩比丘尼是。多遊於慈,愍念生類,所謂清明比丘尼是。悲泣眾生,不及道者,所謂素摩比丘尼是。喜得道者,願及一切,所謂摩陀利比丘尼是。護守諸行,意不遠離,所謂迦羅伽比丘尼是。守空執虛,了之無有,所謂提婆修比丘尼是。心樂無想,除去諸著,所謂日光比丘尼是。修習無願,心恒廣濟,所謂末那婆比丘尼是。諸法無疑,度人無限,所謂毘摩達比丘尼是。能廣說義,分別深法,所謂普照比丘尼是。」
ᅟ`[*]`優迦、明、素摩 摩陀、迦、提婆ᅟ日光、`[摩=末【三】]`摩那婆 毘摩達、普照
## 5.5
ᅟᅟᅟᅟ(五)ᅟ「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心懷忍辱,如地容受,所謂`[曇摩=曇摩摩【三】]`曇摩提比丘尼是。能教化人,使立檀會,所謂須夜摩比丘尼是。辦具床座,亦是須夜摩比丘尼`[是〔-〕【三】]`是。心`[已=以【聖】]`已永息,不興亂想,所謂因`[陀=地【聖】]`陀闍比丘尼是。觀了諸法,而無厭足,所謂龍比丘尼是。意`[強=彊【聖】]`強勇猛,無所染著,所謂拘那羅比丘尼是。`[入水=入水光【三】]`入水三昧,普潤一切,所謂婆須比丘尼是。入焰光三昧,悉照萠類,所謂降提比丘尼是。觀惡露不淨,分別緣起,所謂`[遮波羅=遮娑羅【三】]`遮波羅比丘尼是。育養眾人,施與所乏,`[守=所謂守【三】]`守迦比丘尼是。我聲聞中最後第一比丘尼,`[拔…國=~Bhaddā Kuṇḍalakesā.]`拔陀軍陀羅拘夷國比丘尼是。」
ᅟ曇摩、須夜摩 因提、龍、拘那ᅟ婆須、降、遮波 守迦、拔陀羅
此五十比丘尼,當廣說如上。
# 6 清信士品
ᅟᅟᅟᅟ ==\[增壹阿含經【大】,〔-〕【明】,清信士品~[AN1.14](Tipitaka23#14%20Etadaggavaggo). 6.]==增壹阿`[含=鋡【聖】*]`含經 清信士品第六
## 6.1
ᅟᅟᅟᅟ(一)ᅟ「我弟子中,
1`[初=第一優婆塞初【三】]`初聞法藥,成賢聖證,`[三果=所謂三果【三】*]`三果商客是。
2第一智慧,`[*][~Citta.]`質多長者是。
3神德第一,所謂`[犍提=乾提【三】,揵提【聖】]`犍提阿藍是。
4降伏外道,所謂掘多長者是。
5能說深法,所謂優波掘長者是。
6恒坐禪`[*]`思,`[呵…婆=~Haṭṭhaka Ālavaka.]`呵侈阿羅婆是。==\[[SA](雜含1-641#594).[594](agamas#^sa0594)曠野長者(首長者[SAb188](別譯雜含#188))、[MA](中含1-64#40).[40](agamdm#^ma040)手長者、[AA](增壹1-30#28.3).[28.3](agamaa#^aa28z3) 手阿羅婆長者子]==
7降伏魔`[宮=宦【三】,官【聖】]`宮,所謂勇健長者是。
8福德盛滿,`[*]`闍利長者是。
9大檀越主,所謂`[須達=~Sudatta.]`須達長者是。
10門族成就,`[泯兔=泯逸【三】*]`泯兔長者是。」
ᅟ三果、質、乾提 掘、波`[及羅婆=掘及象【聖】]`及羅婆ᅟ勇、闍利、須達 `[*]`泯兔是謂十
## 6.2
ᅟᅟᅟᅟ(二)ᅟ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好問義趣,所謂`[生漏=生滿【明】*]`生漏婆羅門是。
利根通明,所謂梵摩俞是。
諸佛信使,`[御=所謂御【三】*]`御馬摩納是。
計身無我,`[*]`喜聞`[笒=琴【三】*]`笒婆羅門是。
論不可勝,`[*]`毘裘婆羅門是。
能造`[誦偈=偈誦【三】]`誦偈,`[優婆離=優波離【三】*【聖】]`優婆離長者是。
言語速疾,亦是優波離長者。
喜施好寶,不有悋心,所謂殊提長者是。
建立善本,所謂`[優…離=~Ugga Vesālika.]`優迦毘舍離是。
能說妙法,所謂最上無畏優婆塞是。
所說無畏,善察人根,所謂頭摩大將領毘舍離是。」
ᅟ`[*]`生漏、梵摩俞 御馬及聞`[*]`笒ᅟ毘裘、優波離 殊提、優、畏、摩
## 6.3
ᅟᅟᅟᅟ(三)ᅟ「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好`[喜=善【聖】]`喜惠施,所謂`[毘=瓶【聖】*]`毘沙王是。
所施狹少,`[光=所謂光【三】*]`光明王是。
建立善本,`[*]`王波斯匿是。
得無根善信,起歡喜心,所謂王阿闍世是。
至心向佛,意不變易,所謂優填王是。
承事正法,所謂月光王子是。
供奉聖眾,意恒平等,所謂造`[祇洹=祇桓【三】]`祇洹王子是。
常喜濟彼,不自為己,`[*]`師子王子是。
善恭奉人,無有高下,`[*]`無畏王子是。
顏貌端`[*]`正,與人殊勝,所謂雞頭王子是。」
ᅟ`[*]`毘沙王、光明 波斯匿、闍`[王=世【三】]`王ᅟ月、祇桓、優填 師子、畏、雞頭
## 6.4
ᅟᅟᅟᅟ(四)ᅟ「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恒行慈心,所謂不尼長者是。心恒悲念一切之類,所謂`[摩…種=~Mahānāma Sakka.]`摩訶納釋種是。常行喜心,所謂拔陀釋種是。恒行護心,不失善行,所謂毘闍先優婆塞是。堪任行忍,所謂師子大將是。能雜種`[論=論智慧深廣【聖】]`論,所謂`[毘舍御=毘舍佉【三聖】]`毘舍御優婆塞是。賢聖默然,`[難提婆=難提波【三】,所謂難提婆【三】]`難提婆羅優婆塞是。`[*]`懃修善行,無有休息,所謂優多羅優婆塞是。諸根寂靜,所謂天摩優婆塞是。我弟子中最後受證,所謂拘夷那`[摩羅=竭羅竭摩羅【聖】]`摩羅是。」
ᅟ不尼、摩訶納 拔陀、`[優多羅=毘闍先【三】]`優多羅ᅟ師子、`[毘舍離=昆含難【三】]`毘舍、離 優多、天、摩羅
`[四十=此四十【元】]`四十優婆塞盡,當廣說如上。
# 7 清信女品
ᅟᅟᅟᅟ ==\[增壹阿含經【大】,〔-〕【明】,清信女品~[AN1.14](Tipitaka23#14%20Etadaggavaggo). 7.]==增壹阿`[*]`含經 清信女品第七
## 7.1
ᅟᅟᅟᅟ(一)ᅟ「我弟子中第一優婆斯,初受道證,所謂難陀`[難〔-〕【元明】]`難陀婆羅優婆斯是。智慧第一,`[久壽多羅=所謂久壽多羅【三】*,~Khujjuttarā.]`久壽多羅優婆斯是。恒喜坐禪,`[*][~Suppiyā.]`須毘耶女優婆斯是。慧根了了,`[*]`毘浮優婆斯是。堪能說法,`[鴦竭闍=鴦竭闇【元】]`鴦竭闍優婆斯是。善演經義,`[*]`跋陀`[娑羅=婆羅【三】]`娑羅`[須焰摩〔-〕【三】]`須焰摩優婆斯是。降伏外道,婆修陀優婆斯是。音`[*]`響清徹,`[*][無優【大】*,無憂【三】*]`無優優婆斯是。能種種論,`[*]`婆羅陀優婆斯是。勇猛`[精進=精勤【三】]`精進。所謂須`[頭優婆=賴優婆【聖】]`頭優婆斯是。」
ᅟ難陀陀、久壽 須、`[毘=比【聖】]`毘、鴦竭闍ᅟ須焰及`[*]`無優 婆羅陀、須`[頭=賴【聖】]`頭
## 7.2
ᅟᅟᅟᅟ(二)ᅟ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斯,供養如來,所謂摩利夫人是。
承事正法,所謂須賴婆夫人是。
供養聖眾,`[捨=所謂捨【三】*]`捨`[*]`彌夫人是。
瞻視當來過去賢士,所謂月光夫人是。
檀越第一,`[*]`雷電夫人是。
恒行慈三昧,所謂`[摩訶光=摩訶先【三聖】]`摩訶光優婆斯是。
行悲哀愍,`[*]`毘提優婆斯是。
喜心不絕,`[拔提=拔陀【三】]`拔提優婆斯是。
行守護業,`[*][~Uttarā Nandamātā.]`難陀母優婆斯是。[abhkagam](abhkagam#Chap4〔100〕) [s37](婆沙031-040#^ty7r5u)
得信解脫,`[*]`照曜優婆斯是。」
ᅟ摩利、須賴婆 捨彌、`[光月=月光【三】]`光月、雷ᅟ大光、毘提、陀 難陀及照曜
## 7.3
ᅟᅟᅟᅟ(三)ᅟ「我弟子中`[第一=第一優婆斯【三】]`第一,恒行忍辱,所謂`[*]`無優優婆斯是。行空三昧,所謂毘讎先優婆斯是。行無想三昧,所謂優那陀優婆斯是。行無願三昧,無垢優婆斯是。好教授彼,尸利夫人優婆斯是。善能持戒,鴦竭摩優婆斯是。形貌端`[*]`正,雷焰優婆斯是。諸根寂靜,最勝優婆斯是。多聞`[博知=博智【三】]`博知,泥羅優婆斯是。能造`[頌偈=誦偈【三】]`頌偈,脩摩迦提須達女優婆斯是。無所怯弱,亦是須達女優婆斯是。我聲聞中最後取證優婆斯者,所謂藍優婆斯是。」
ᅟ`[*]`無優、毘讎先 優那、無垢、尸ᅟ鴦竭、雷焰、勝 泥、`[脩藍摩=修摩藍【三】]`脩、藍摩女
此三十優婆斯,廣說如上。
# 8 阿須倫品
ᅟᅟᅟᅟ `[增壹阿含經〔-〕【明】]`增壹阿`[*]`含經 阿須倫品第八
## 8.1
ᅟᅟᅟᅟ(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受形大者,莫過阿須倫王。比丘當知,阿須倫形廣長八萬四千由`[延=旬【聖】]`延,口縱廣千由`[*]`旬。比丘當知,或有是時,阿須倫王欲觸犯日時,倍復化身十六萬八千`[由旬=由延【三】*]`由旬,`[往=住【三聖】]`往日月前。日月王見已,各懷恐怖,不寧本處。所以然者,阿須倫形甚可畏故。彼日月王以懷恐懼,不復有光明;然阿須倫不敢前捉日月。何以故?日月威德有大神力,壽命極長,顏色端`[*]`正,受樂無窮。欲知壽命長短者,住壽一`[劫=切【聖】]`劫。復是此間眾生福祐,令日月王不為阿須倫所見觸惱。爾時,阿須倫便懷愁憂,即於彼沒。
「如是。諸比丘!弊魔波旬恒在汝後,求其方便,壞敗善根。波旬便化極妙奇異色、聲、香、味、細滑之法,欲`[迷=惱【三】,嬈【聖】]`迷亂諸比丘意。波旬作是念:『我當會遇得比丘眼便,亦當得耳、鼻、`[口=舌【三】]`口、身、意之便。』爾時,比丘雖見極妙六情之法,心不染著。爾時,弊魔波旬便懷愁憂,即退而去。所以然者,多薩阿竭、阿羅呵威力所致。何以故?諸比丘不近色、聲、香、味、細滑法。爾時,比丘恒作是學,受人信施,極為甚難,不可消化,`[墮墜=墜墮【三】]`墮墜五趣,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要當專意,未獲者獲,未得者得,未度者度,未得證者教令成證。是故,諸比丘!未有信施,不起想念;`[以=已【三】]`以有信施,便能消化,不起染著。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8.2
ᅟᅟᅟᅟ==\[~[AN1.13](Tipitaka23#13%20Ekapuggalavaggo). 1.]==(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多饒益人,安隱眾生,愍世群萌,欲使天、人獲其福祐。云何為一人?所謂`[多…佛=~Tathāgata arahaṃ sammā-sambuddha.]`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謂一人出現於世,多饒益人,安隱眾生,愍世群萌,欲使天、人獲其福祐。是故,諸比丘!常興恭敬於如來所。`[是故=如是【三】]`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8.3
ᅟᅟᅟᅟ(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便有一人入道在於世間,亦有二諦、三解脫門、四諦真法、五根、六邪見滅、七覺意、賢聖`[八道品=八品道【三】*]`八道品、九眾生居、如來十力、十一慈心解脫,便出現於世。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謂一人出現於世,便有一人入道在於世間,亦有二諦、三解脫門、四諦真法、五根、六邪見滅、七覺意、賢聖`[*]`八道品、九眾生居、如來十力、十一慈心解脫,便出現於世。是故,諸比丘!常興恭敬於如來所,亦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8.4
ᅟᅟᅟᅟ==\[~[AN1.13](Tipitaka23#13%20Ekapuggalavaggo). 6.]==(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便有智慧光明出現於世。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謂一人出現於世,便有智慧光明出現於世。是故,諸比丘!當信心向佛,無有傾邪。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8.5
ᅟᅟᅟᅟ(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無明大冥便自消滅。爾時,凡愚之士為此無明所見纏`[結=絡【聖】]`結,生死`[所=五【三】,無【聖】]`所趣,如實不知,周旋往來今世、後世,從`[劫=初【聖】*]`劫至`[*]`劫,無有解已;若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出現世時,無明大闇便自消滅。是故,諸比丘!當念承事諸佛。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8.6
ᅟᅟᅟᅟ(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便有三十七品出現於世。云何三十七品道?所謂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真行,便出現於世。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故,諸比丘!常當承事於佛,亦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8.7
ᅟᅟᅟᅟ==\[~[AN1.13](Tipitaka23#13%20Ekapuggalavaggo). 4.]==(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沒盡於世,人民之類多懷愁憂,天及人民普失`[廕=陰【宋】*,蔭【聖】*]`廕
覆。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謂一人沒盡於世,人民之類多懷愁憂,天及人民普失`[*]`廕覆。所以然者,若多薩阿竭於世滅盡,三十七品亦復滅盡。是故,諸比丘!常當恭敬於佛。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8.8
ᅟᅟᅟᅟ(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爾時天及人民便蒙光澤,便有信心於戒、聞、施、智慧,猶如秋時月光盛滿而無塵穢,普有所照。此亦如是。若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出現世間,天及人民便蒙光澤,`[有=而有【三】]`有信心於戒、聞、施、智慧,如月盛滿,普照一切。是故,諸比丘!興恭敬心於如來所。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8.9
ᅟᅟᅟᅟ(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爾時天及人民皆悉熾盛,三惡眾生便自減少。猶如國界聖王治化時,彼城中人民熾盛,隣國力弱。此亦如是。若多薩阿竭出現世時,三惡趣道便自減少。`[如是=是故【三】]`如是,諸比丘!當信向佛。`[是故=如是【三】]`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8.10
ᅟᅟᅟᅟ==\[~[AN1.13](Tipitaka23#13%20Ekapuggalavaggo). 5.]==(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無與等者,不可摸則,獨步無侶,無有儔匹,諸天、人民無能及者,信、戒、聞、施、智慧,無能及者。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謂一人出現於世,無與等者,`[不可摸=不可模【明】]`不可摸則,獨步無伴,無有儔匹,諸天、人民無能及者,信、戒、聞、施、智慧,皆悉具足。是故,諸比丘!當信敬於佛。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須`[倫=輪【聖】]`倫、益一道 光明及闇冥ᅟ道品、沒盡、信 熾盛、無與等
ᅟ 增壹阿`[*]`含經 卷第三`[〔-〕=光明皇后願文【聖】]`
ᅟᅟᅟ增壹阿含經 卷第四☗s4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9 一子品
ᅟᅟᅟᅟ一子品第九
## 9.1
ᅟᅟᅟᅟ(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母人,心懷篤信,唯有一子,恒作是念:『云何當`[教=教授彼【三】]`教,使成為人?』」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義。世尊是諸法之本,如來所陳,靡不承受。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說此深法,聞已奉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猶彼優婆斯心懷篤信,作是教訓:『汝今在家,當如質多長者,亦如象童子。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世尊受證弟子,所謂質多長者、象童子也。』若童子意欲剃除`[鬚髮=髮鬚【三】]`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當如舍利弗、目犍連比丘。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所謂舍利弗、目犍連比丘!好學正法,莫作邪業,興起非法;設汝生此染著之想,便當墜墮三惡趣中。善念專心,不得者得,不獲者獲,未得證者,今當受證。所以然者,諸比丘!信施之重,實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是故,諸比丘!莫生染著之意,已生當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9.2
ᅟᅟᅟᅟ(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篤信優婆斯唯有一女,彼當云何教訓成就?」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義。世尊是諸法之本,如來所陳,靡不承受。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說此深法,聞已奉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
諸比丘對曰:「如是。」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猶彼篤信優婆斯教訓女曰:『汝今在家者,當如拘讎多羅優婆斯、難陀母。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世尊受證弟子,所謂拘讎多羅優婆斯、難陀母是。』若女意欲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者,當如讖摩比丘尼、優鉢花色比丘尼。所以然者,此是其量,此是其限。所謂讖摩比丘尼、優鉢華色比丘尼,好學正法,莫作邪業,興起非法;設汝生此染著之想,`[便【麗】,然【大】]`便當墜`[墮【CB】,墜【大】]`墮三惡趣中。善念專心,不果者果,不獲者獲,未得證者,今當受證。所以然者,`[諸〔-〕【三】]`諸比丘!信施之重,實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之趣。是故,諸比丘!莫生染著之想,已生當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9.3
ᅟᅟᅟᅟ(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見一法疾於心者,無`[譬可喻猶如獼猴捨一取一心不專定心亦如是前想後想所不同者〔-〕【三】]`譬可喻,猶如獼猴捨一取一,心不專定。心亦如是,前想、後想所不同者,以方`[便〔-〕【三】]`便法不可摸則,心迴轉疾。是故,諸比丘!凡夫之人不能觀察心意。是故,諸比丘!常當降伏心意,令趣善道,亦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SA289](雜含1-641#^r9phrz)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SA](雜含1-641#289).[289](agamas#^sa0289) ]==
## 9.4
ᅟᅟᅟᅟ(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見一法疾於心者,無譬可喻,猶如獼猴捨一取一,心不專定。心亦如是,前想、後想所念不同,是故,諸比丘!凡夫之人不能觀察心意所由。是故,諸比丘!常當降伏心意,得趣善道,`[是故=如是【三】]`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SA](雜含1-641#289).[289](agamas#^sa0289)
## 9.5
ᅟᅟᅟᅟ(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恒觀見一人心中所念之事,此人如屈伸臂頃墮`[泥𪏭(黎)=泥犂【三】]`泥𪏭(黎)中。所以然者,由惡心故,心之生病墜墮地獄。」
爾時,世尊便說偈言:
ᅟ「猶如有一人, 心懷瞋恚想,ᅟ今告諸比丘, 廣演其義趣。
ᅟ今正是其時, 設有命終`[者=時【三】]`者,ᅟ假令入地獄, 由心穢行故。
「是故,諸比丘!當降伏心,勿生穢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9.6
ᅟᅟᅟᅟ(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恒觀見一人心中所念之事,如屈伸臂頃而生天上。所以然者,由善心故;已生善心,便生天上。」
爾時,世尊便說偈`[言=曰【三】]`言:
ᅟ「設復有一人, 而生善妙心,ᅟ今告諸比丘, 廣演其義趣。
ᅟ今正是其時, 設有命終者,ᅟ便得生天上, 由心善行故。
「是故,諸比丘!當發淨意,勿生穢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9.7
ᅟᅟᅟᅟ(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所謂男子見`[女=女人【三】*]`女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令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意不捨離,周旋往來,今世後世,迴轉五道,動歷劫數。」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ᅟ「梵音柔軟聲, 如來說難見;ᅟ或復有時見, 繫念在目前。
ᅟ亦莫與女人, 往來與言語;ᅟ恒羅伺捕人, 不得至無為。
「是故,諸比丘!當除諸色,莫起想著。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9.8
ᅟᅟᅟᅟ(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不生=不至【三】]`不生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所謂`[*]`女見男子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令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意不捨離,周旋往來,今世後世,迴轉五道,動歷劫數。」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ᅟ「若生顛倒想, 興念恩愛心,ᅟ`[除念=念除【三】]`除念意染著, 便無此諸穢。
「是故,諸比丘!當除諸色,莫起想著。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9.9
ᅟᅟᅟᅟ(九)ᅟ聞如是:==[AN1.11](Tipitaka23#^AN1z11) -[AN1.15](Tipitaka23#^AN1z15)==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無欲想便起欲想;已起欲想便增益。無瞋恚想便起瞋恚;已起瞋恚便增多。無睡眠想便起睡眠;已起睡眠便增多。無調戲想便起調戲;已起調戲便增多。無疑想便起疑想;已起疑想便增多。亦當觀惡露不淨想,設作亂想,無欲想便有欲想;已有欲想便增多。瞋恚、睡眠,本無疑想便起疑想;`[疑想已起=已起疑想【三】]`疑想已起便增多。是故,諸比丘!莫作亂想,常當專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9.10
ᅟᅟᅟᅟ(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法中,不見一法,未有欲想便不生欲想;已生欲想便能滅之。未生瞋恚想便不生,已生瞋恚想便能滅之。未生睡眠想便不生;已生睡眠想便能滅之。未生調戲想便不生;已生調戲想便能滅之。未生疑想便不生;已生疑想便能滅之。亦當觀惡露不淨,已觀惡露不淨,未生欲想便不生;已生便能滅之。未生瞋恚便不生;已生瞋恚便能滅之。乃至疑,未生疑想便不生;已生疑想便能滅之。是故,諸比丘!常當專意觀不淨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二斯及二心 一墮一生天ᅟ男女`[想受=相愛【元明】]`想受樂 二欲想在後
# 10 護心品
ᅟᅟᅟᅟ `[增壹阿含經〔-〕【明】]`增壹阿含經 護心品第十
## 10.1
ᅟᅟᅟᅟ(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廣布一法已,便得神通,諸行寂靜,得沙門果,至泥洹界。云何為一法?所謂無放逸行。云何為無放逸行?所謂護心也。云何護心?於是,比丘!常守護心有漏、有漏法,當彼守護心有漏、`[有漏法〔-〕【三】]`有漏法,於有漏法便得悅豫,亦有信樂,住不移易,恒專其意,自力勸勉。
「如是。比丘!彼無放逸行,恒自謹慎。未生欲漏便不生;已生欲漏便能使滅;未生有漏便不生;已生有漏便能使滅;未生無明漏便不生;已生無明漏便能使滅。比丘於彼無放逸行,閑靜一處,恒自覺知而自遊戲,欲漏心便得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便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爾時,世尊便說`[斯=此【三】]`斯偈:
ᅟ「無`[憍=慢【三】]`憍甘露跡, 放逸是死徑;ᅟ無慢則`[不=無【三】]`不死, 慢者`[即=則【三】]`即是死。
「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無放逸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0.2
ᅟᅟᅟᅟ(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廣布一法已,便得神通,諸行寂靜,得沙門果,至泥洹處。云何為一法?謂無放逸行於諸善法。云何無放逸行?所謂不觸嬈一切眾生,不害一切眾生,不惱一切眾生,是謂無放逸行。彼云何名善法?所謂賢聖八`[道品=聖道【三】]`道品:等見、等方便、等語、等行、等命、等治、等念、等`[定=定等【三】]`定,是謂善法。」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ᅟ「施一切眾生, 不如法施人;ᅟ雖施眾生福, 一人法施勝。
「是故,諸比丘!當修行善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0.3
ᅟᅟᅟᅟ(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云何觀檀越施主?」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是諸法之`[王=主【三】]`王,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而說此義,聞已盡當奉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與汝分別其義。」
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檀越施主當恭敬,如子孝順父母,養之、侍之,長益五陰,於閻浮利地現種種義。觀檀越`[主=施主【三】]`主
能成人戒、聞、三昧、智慧。諸比丘多所饒益,於三寶中無所罣礙,能施卿等衣被、飲食、`[床榻=床蹋【宋元】]`床榻、臥具、病瘦醫藥。是故,諸比丘!當有慈心於檀越所,小恩常不忘,況復大者!恒以慈心向彼檀越,說身、口、意清淨之行,不可稱量,亦無有限。`[身行〔-〕【宋】]`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宋】]`慈,使彼檀越所施之物,終不唐捐,獲其大果,成大福祐,有大名稱,流聞世間,甘露法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ᅟ「施以成大財, 所願亦成就;ᅟ王及諸`[賊盜=盜賊【三】]`賊盜, 不能侵彼物。
ᅟ施以得王位, 紹繼轉輪處;ᅟ七寶具足成, 本施之所致。
ᅟ布施成天身, 首著雜寶冠;ᅟ與諸妓女遊, 本施之果報。
ᅟ施得天帝釋, 天王威力盛;ᅟ千眼莊嚴形, 本施之果報。
ᅟ布施成佛道, 三十二相具;ᅟ轉無上法輪, 本施之果報。」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0.4
ᅟᅟᅟᅟ(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檀越施主當云何承事、供養,精進、持戒諸賢聖人?」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是諸法之`[王=主【三】]`王,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而說此義,`[盡=聞已盡【三】]`盡當奉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與汝分別`[其=是【三】]`其義。」
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檀越施主承事、供養,精進、持戒諸多聞者,猶如與迷者指示其路,糧食乏短而給施食,恐怖之人令無憂惱,驚畏`[者=之者【三】]`者教令莫懼,無所歸者與作覆護,盲者作眼目,與病作醫王。猶如田家農夫修治田業,除去穢草,便能成就穀食。比丘常當`[除棄=除去【三】]`除棄五盛陰`[病〔-〕【三】]`病,求入無畏泥洹城中。如是,諸比丘!檀越施主承事、供養,精進、持戒諸多聞者,當`[施=於【三】]`施。」
爾時,阿那邠持長者集在彼眾,爾時長者阿那邠持白世尊曰:「如是,世尊!如是,如來!一切施主及與受者猶吉祥瓶,諸受施人如毘沙王,勸人行施如親父母,受施之人是後世良祐,一切施主及與受者猶如居士。」
世尊告曰:「如是,長者!如汝所言。」
阿那邠持長者白世尊曰:「自今已後,`[門=聞【宋】]`門不安守,亦不`[拒=巨【宋】]`拒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斯,及諸行路乏糧食者。」
爾時,阿那邠持長者白世尊曰:「唯願世尊及比丘眾受弟子請。」爾時,世尊默然受長者請。
爾時,長者`[見=已見【三】]`見世尊默然受請,即禮佛`[三=堯三【三】]`三匝,還歸所在,到舍已,即其夜辦具甘饌種種`[飯=飲【三】]`飯食,廣敷坐具,自白:「時到,食具已辦,`[唯願=唯然【宋】]`唯願世尊願時臨顧。」
爾時,世尊將諸比丘眾,著衣持鉢,詣舍衛城,至長者家,到已,各自就`[座=坐【三】*]`座,諸比丘僧亦各隨次坐。爾時,長者見佛、比丘眾坐定,手自斟酌,行種種飲食。`[以=已【三】*]`以行種種飲食,各收鉢`[坐=起【三】]`坐,更取卑`[*]`座,在如來前欲聽聞法。
爾時,長者白世尊言:「善哉!如來!聽諸比丘隨所須物三衣、鉢盂、鍼`[筒=筩【三】]`筒、尼師壇、`[衣帶=衣裳【三】]`衣帶、法澡`[罐=灌【三】*]`罐,及餘一切沙門雜物,盡聽弟子家取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若須衣裳、鉢器及尼師壇、法澡`[*]`罐,及餘一切沙門雜物,聽使`[此取=取此【三】]`此取,勿足疑難,起想著心。」
爾時,世尊與長者阿那邠持說微妙`[之〔-〕【三】]`之法。說`[妙=微妙【三】]`妙法已,便從坐起而去。
當於爾時,阿那邠持復於四城門而廣惠施,第五市中,第六在家,須食與食,須漿與漿,須車乘、妓樂、香熏、瓔珞,悉皆與之。
爾時,世尊聞長者阿那邠持於四城門中廣作惠施,復於大市布施貧乏,復於家內布施無量。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好喜布施,所謂須達長者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0.5
ᅟᅟᅟᅟ(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那邠持長者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世尊足,在一面坐。世尊告曰:「云何,長者!貴家恒布施貧乏耶?」
長者對曰:「如是。世尊!恒布施貧乏,於四城門而廣布施,復在家中給與所須。世尊!我或時作是念,并欲布施`[野=野獸【三】]`野、飛鳥、猪、狗之屬。我亦無是念,此應與,此不應與。亦復無是念,此應與多,此應與少。我恒有是念,一切眾生皆由食而存其命,有食便存,無食便喪。」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長者!汝乃以菩薩心,專精一意而廣惠施。然此眾生由食得濟,無食便喪。長者!汝當獲`[大果=大果報【三】]`大果,得大名稱,有大果報,聲徹十方,得甘露法味。所以然者,菩薩之`[處=家【三】]`處恒以平等心而以惠施,專精一意,念眾生類由食而存,有食便濟,無食便喪。是謂,長者!菩薩心所安處而廣惠施。」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說此偈【三】]`說偈曰:
ᅟ「盡當普惠施, 終無悋悔心,ᅟ必當遇良友, 得濟到彼岸。
「是故,長者!當平等意而廣惠施。如是,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0.6
ᅟᅟᅟᅟ(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我今日審知眾生根原所趣,亦知布施之報。最後一`[摶【北藏】,搏【大】]`摶之餘,已不自食,惠施他人,爾時不起憎嫉之心如毛髮許。以此眾生不知施之果報,如我皆悉知之。施之果報,平等之報,心無有異。是故,眾生不能平等施而自墮落,恒有慳嫉之心,纏裹心意。」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ᅟ「眾生不自覺, 如來之言教;ᅟ常當普惠施, 專向真人所。
ᅟ志性以清淨, 所獲福倍多;ᅟ等共分其福, 後得大果報。
ᅟ所施今善哉, 心向廣福田;ᅟ於此人間逝, 必生於天上。
ᅟ`[*]`以到彼善處, 快樂自娛樂;ᅟ吉祥甚歡悅, 一切無乏短。
ᅟ以天威德業, 玉女為營從;ᅟ平等之施報, 故獲此福祐。」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0.7
ᅟᅟᅟᅟ(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莫畏福報,所以然者,此是受樂之應,甚可愛敬。所以名為福者,有此大報。汝等當畏無福。所以然者,此名苦之原本,愁憂苦惱不可`[稱記=稱紀【三】*]`稱記,無有愛樂,此名無福。比丘!昔我自念七年行慈心,復過七劫不來此世,復於七劫中生光音天,復於七劫生`[空=空處天【三】]`空梵天處為大梵天,無與等者統百千世界,三十六`[反=變【三】]`反
為天帝釋形,無數世為轉輪王。是故,諸比丘!作福`[莫惓=莫倦【三】*]`莫惓。所以然者,此名受樂之應,甚可愛敬,是謂名為福。汝等當畏無福。所以然者,苦之原本,愁憂苦惱不可`[*]`稱記,此名無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快哉福報, 所願者得, 速至滅盡,
ᅟ到無為處。 正使億數, 天魔波旬,
ᅟ亦不能嬈, 為福業者。 彼恒自求,
ᅟ賢聖之道, 便盡除苦, 後無`[有=復【三】]`有憂。
「是故,諸比丘!為福莫厭。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0.8
ᅟᅟᅟᅟ(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承順一法,不離一法,`[魔=天魔【三】]`魔波旬不能得其便,亦不能來觸嬈人。云何為一法?謂功德福業。所以然者,自憶往昔在道樹下,與諸菩薩集在一處,弊魔波旬將諸兵眾數千萬億,種種形貌,獸頭人身不可稱計,天、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摩休勒等,皆來`[運=雲【三】]`運集。
「時,魔波旬而語我言:『沙門速投`[于=乎【三】]`于地!』佛以福德大力,降伏魔怨,諸塵垢消,無有諸穢,便成無上正真`[道=之道【三】]`道。諸比丘!當觀此義,其有比丘功德具足者,弊魔波旬不能得`[其〔-〕【宋】]`其便,壞其功德。」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有福快樂, 無福者苦, 今世後世,
ᅟ為福受樂。
「是故,諸比丘!為福`[*]`莫惓。」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0.9
ᅟᅟᅟᅟ(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修行一法,便不能壞敗惡趣,一為趣善,一為趣`[泥=至泥【三】]`泥洹。云何修行一法,不能壞敗惡趣?所謂心無篤信,是謂修此一法不壞`[敗〔-〕【三】]`敗惡趣。云何修行一法趣善處者?所謂心行篤信,是謂修此一法得趣善處。云何修行一法得至泥洹?所謂恒專心念,是謂修行此法得至泥洹。是故`[謂〔-〕【三】]`謂,諸比丘!專精心意,念諸善本。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0.10
ᅟᅟᅟᅟ(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此眾生類便增壽益算,顏色光潤,氣力熾盛,快樂無極,音聲和雅。云何為一人?所謂如來、至真、等正覺。`[此=是【三】]`此謂一人出現於世,此眾生類便增壽益算,顏色光潤,氣力熾盛,快樂無極,音聲和雅。是故,諸比丘!常當專精一心念佛。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無慢二、念`[壇=檀【三】]`壇 二施、`[堅=慳【三】]`堅無厭ᅟ施福、魔波旬 惡趣及一人
ᅟ 增壹阿含經 卷第四
ᅟ10 護心品ᅟᅟ10
ᅟᅟᅟ增壹阿`[含=鋡【聖】]`含經 卷第五☗s5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11 不逮品
ᅟᅟᅟᅟ`[不逮=不還【三】]`不逮品第十一
## 11.1
ᅟᅟᅟᅟ(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我證卿等成阿那含。云何為一法?所謂貪欲。`[諸=是諸【三】]`諸比丘!當滅貪欲,我證卿等得阿那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貪婬之所染, 眾生墮惡趣;ᅟ當`[懃=勤【三】*]`懃捨貪欲, 便成阿那含。」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1.2
ᅟᅟᅟᅟ(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我證汝等成阿那含。云何為一法?所謂瞋恚是。諸比丘!當滅瞋恚,我證汝等得阿那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瞋恚之所染, 眾生墮惡趣;ᅟ當懃捨瞋恚, 便成阿那含。」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1.3
ᅟᅟᅟᅟ(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捨離一法,我證汝等成阿那含。云何為一法?所謂愚癡。是`[故〔-〕【三】*]`故,諸比丘!當滅愚癡,我與卿等證阿那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愚癡之所染, 眾生墮惡趣;ᅟ當懃捨愚癡, 便成阿那含。」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1.4
ᅟᅟᅟᅟ(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捨離一法,我證汝等成阿那含。云何為一法?所謂慳貪。是`[*]`故,諸比丘!當滅慳貪,`[我=我今【三】]`我證`[汝=卿【三】]`汝等`[阿那含=得阿那含【三】,成阿那含【聖】]`阿那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慳貪之所染, 眾生墮惡趣;ᅟ當懃捨慳貪, 便成阿那含。」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1.5
ᅟᅟᅟᅟ(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初不見一法不可降伏,難得時宜,受諸苦報,所謂心是。諸比丘!此心不可降伏,難得時宜,受諸苦報。是故,諸比丘!當分別心,當思惟心,善念諸善本。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1.6
ᅟᅟᅟᅟ(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初不見一法易降伏者,易得時宜,受諸善報。所謂心是。諸比丘!當分別心,善念諸善本。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1.7
ᅟᅟᅟᅟ(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若有一人而作是念,我悉知之。然`[後=復【三】]`後此人不以飲食,在大眾中而虛妄語。我`[或復=復或【三】]`或復於異時,觀見此人,生染著心,念於財物,便於大眾中而作妄語。所以然者,諸比丘!財物染著甚為難捨,令人墜墮三惡道中,`[不=不能【三】*]`不得至無為之處!是故,諸比丘!已生此心,便當捨離;設未生者,勿復興心染著財物。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1.8
ᅟᅟᅟᅟ(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而作是念:『正使命斷,不於眾中而作妄語。』我或復於異時觀見此人,生染著心,念於財物,便於大眾中而作妄語。所以然者,諸比丘!財物染著甚為難捨,令人`[墮=墜墮【三】]`墮三惡道中,`[*]`不得至無為之處!是故,諸比丘!`[已=以【聖】]`已生此心,便當捨離;若未生者,勿復興心染著財物。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1.9
ᅟᅟᅟᅟ(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羅閱祇【三】*]`羅閱`[城=域【宋元】]`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諸比丘!頗有見提婆達兜清白之法乎?然復提婆達兜為惡深重,受罪經劫不可療治。於我法中,不見`[毫=豪【聖】*]`毫釐之`[善=善法【三】]`善
可稱記者。以是之故,我`[今=於今【三】]`今說提婆達兜諸罪之原首不可療治。猶如有人而墮深廁,形體沒溺,無`[有〔-〕【三】]`有一淨處。有人欲來濟拔其命,安置淨處,遍觀廁側及彼人身,頗有淨處,吾欲手捉拔濟出之。彼人熟視,無一淨處而可捉者,便捨而去。如是,諸比丘!我觀提婆達兜愚癡之人,不見`[*]`毫釐之`[法=善法【三】]`法而可記者,受罪經劫不可療治。所以然者,提婆達兜愚癡專意,偏著利養,作五逆罪已,身壞命終,生惡趣中。如是,諸比丘!利養深重,令人不得至安隱`[之〔-〕【三】]`之處。是故,諸比丘!`[以=已【三】*]`以生利養心,`[便〔-〕【三】]`便當捨離;若未生者,勿興`[染=染著【元明】]`染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1.10
ᅟᅟᅟᅟ(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有一比丘聞如來`[記別=記莂【三聖】*]`記別調達,受罪一劫不可療治。時,彼比丘便至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問阿難曰:「云何,阿難!如來盡觀提婆達兜原本已,然後`[*]`記別,受罪一劫不可療治乎?頗有所由可得`[而=受【三】,而授【聖】]`而
記耶?」
時,阿難告曰:「如來所說終不虛設,身口所行而無有異。如來真實記提婆達兜`[別〔-〕【聖】]`別,受罪深重,當經一劫不可療治。」
爾時,尊者阿難即`[從坐=從座【三】*]`從坐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阿難白世尊曰:「有一比丘來至我所,而作是說:『云何,阿難!如來盡觀提婆達兜原本已,然後`[*]`記別,受罪一劫不可療治乎?頗有因緣可得`[*]`記別耶?』作是語已,各自捨去。」
世尊告曰:「彼比丘者必`[晚暮=晚慕【宋明】]`晚暮學出家,未久方來至我法中耳。如來所說終不虛妄,云何於中復起猶豫?」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汝往至彼,`[語=諸【聖】]`語比丘言:『如來呼卿。』」
阿難對曰:「如是。世尊!」是時,阿難受世尊教,便往`[至〔-〕【三】]`至彼比丘所,到已,語彼比丘曰:「如來`[呼=喚【三】]`呼卿。」`[彼〔-〕【三】]`彼比丘對曰:「如是。尊者!」爾時,彼比丘便嚴衣服,共阿難至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告=問【三聖】]`告彼比丘:「云何,愚人!汝不信如來所說乎?如來所教無有虛妄,汝今乃欲求如來虛妄。」
時,彼比丘白世尊曰:「`[提=是提【三】]`提婆達兜比丘者,有大神力,有大威勢。云何世尊記彼一劫受`[罪重=重罪【三】]`罪重耶?」
佛告`[比丘〔-〕【三】]`比丘曰:「護汝口語,勿於長夜受苦無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遊`[禪=神【元明】]`禪世俗通, `[至=終【三】]`至竟無解脫,ᅟ不造滅盡跡, 復還墮地獄。
「若使我當見提婆達兜,身有`[*]`毫釐之善法者,我終不記彼提婆達兜受罪一劫不可療治。是故,愚人!我不見提婆達兜有`[*]`毫釐`[之〔-〕【三】]`之善法,以是故,記彼提婆達兜受罪一劫不可療治。所以然者,提婆達兜愚癡,貪著利養,起染著心,作五逆惡,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所以然者,利養心重,敗人善本,令人不到安隱之處!是故,諸比丘!設有利養心起,便當求滅;若不有心,勿興想著。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彼比丘`[*]`從坐起,整衣服,禮世尊足,白世尊曰:「`[今自=自今【三】]`今自悔過,唯願垂恕!愚癡所致,造不善行。如來所說,無有二言,然我`[愚癡=愚騃【三】]`愚癡,起猶豫想。唯願世尊受我悔過,改往修來。」乃至再三。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悔汝所念,恕汝不及,莫於如來興猶豫想。今受汝悔過,後更莫作。」乃至三四。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設有作重罪, 悔過更不犯,ᅟ此人應禁戒, 拔其罪根原。」
爾時,彼比丘及四部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四種阿那含 二心及二食ᅟ婆達二契經 智者當覺知
# 12 壹入道品
ᅟᅟᅟᅟ `[增壹阿含經〔-〕【三】]`增壹阿`[*]`含經 壹入道品第十二
## 12.1
ᅟᅟᅟᅟ==\[~[MN10](Tipitaka21#^MN10). Satipaṭṭhāna.,\[[MA](中含65-151#98).[98](agamdm#^ma098) ].]==(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一入道,淨眾生行,除去愁憂,無有諸惱,得大智慧,成泥洹證。所謂當滅五蓋,思惟四意止。云何名為一入?所謂專一心,是謂一入。云何為道?所謂賢聖八品道,一名正見,二名正治,三名正業,四名正命,五名正方便,六名正語,七名正念,八名正定,是謂名道,是謂一入道。
「云何當滅五蓋?所謂貪欲蓋、瞋恚蓋、`[調=掉【元明】]`調戲蓋、`[眠睡=睡眠【三】]`眠睡蓋、疑蓋,是謂當滅五蓋。 ^mjx7s6
「云何思惟四意止?於是,比丘內自觀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外自觀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內外觀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內觀痛痛而自娛樂,外觀痛痛,內外觀痛痛;內觀心而自娛樂,外觀心,內外觀心;內觀法,外觀法,內外觀法而自娛樂。
「云何比丘內觀身而自娛樂?於是,比丘觀此身隨其性行,從頭至足,從足至頭,觀此身中皆悉不淨,無有可貪。`[復=猶如【三聖】]`復觀此身有毛、髮、爪、齒、皮、肉、筋、骨、髓、腦、脂膏、腸、`[胃=𦝩(胃)【聖】]`胃、心、肝、脾、腎之屬,皆悉觀知。屎、尿、生熟二藏、目淚、唾、涕、血脈、肪、膽,皆當觀知,`[無可=可無【聖】]`無可貪者。如是,諸比丘!`[當=常當【三】]`當觀身`[自=而自【三】]`自娛樂,除去惡念,無有愁憂。
「復次,比丘!還觀此身有地種耶?水、火、風種耶?如是,比丘`[觀=當觀【三】]`觀此身。復次,比丘!`[觀=觀察【三】,還觀【聖】]`觀此身,分別諸界,`[此〔-〕【三】]`此身有四種,猶如巧能屠牛之士、若屠牛弟子,解牛節解,而自觀見此是脚,此是心,此是節,此是頭。如是,彼比丘分別此界,而自觀察此身有地、水、火、風種。如是,比丘觀身而自娛樂。
「復次,比丘!觀此身有諸孔,漏出不淨。猶如彼人觀竹園,若觀葦`[叢=聚【聖】]`叢。如是,比丘觀此身有諸孔,漏出`[諸〔-〕【三】]`諸不淨。
「復次,比丘!觀死`[屍=尸【聖】*]`屍,或死一宿,或二宿,或三`[宿〔-〕【三】*]`宿、四宿,或五`[*]`宿、六`[*]`宿、七宿,身體膖脹,臭處不淨。復自觀身與彼無異,吾身不免此患。若復比丘觀死`[*]`屍,烏鵲、鵄鳥所見噉食;或為虎狼、狗犬、虫`[獸=狩【聖】]`獸之屬所見噉食。復自觀身與彼無異,吾身不離此患。是謂比丘觀身而自娛樂。
「復次,比丘!觀死`[*]`屍,或噉半散落在地,臭處不淨。復自觀身與彼無異,吾身不離此法。復次,觀死`[*]`屍,肉`[已=以【聖】]`已盡,唯有骨在,血所塗染。復`[以=次【聖】]`以此身觀彼身亦無有異。如是,比丘觀此身。復次,比丘!觀死`[*]`屍筋纏束薪,復自觀身與彼無異。如是,比丘觀此身。
「復次,比丘!觀死屍骨節分散,散在異處,或手骨、脚骨各在一處;或`[膞=腨【三】]`膞骨,或腰骨,或尻骨,或臂骨,或肩骨,或脇骨,`[或〔-〕【三】]`或脊骨,或`[項【麗-聖】,頂【大】,頸【三】]`項骨,或髑髏。`[復=復次【三】]`復以此身與彼無異,吾不免此`[法=身【宋】]`法,吾身亦當壞敗。如是,比丘觀身而自娛樂。
「復次,比丘!觀死`[*]`屍白色、白珂色。復自觀身與彼無異,吾不離此法,是謂比丘自觀身。
「復次,比丘!若見死`[*]`屍、骨青、瘀想,無可貪者,或與灰土同色不可分別。如是,比丘!自觀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此身無常,為分散法。如是,比丘內自觀身,`[外=外自【三】]`外觀身,內外觀身,解無所有。
「云何比丘內觀`[痛=樂【三】]`痛痛?於是,比丘得樂痛時,即自覺知我得樂痛;得苦痛時,即自覺知我得苦痛;得不苦不樂痛時,即自覺知我得不苦不樂痛。若得食樂痛時,便自覺知我得食樂痛;若得食苦痛時,便自覺知我得食苦痛;若得食不苦不樂痛時,亦自覺知`[我=我得【聖】]`我食不苦不樂痛。若得不食樂痛時,便自覺知我`[得〔-〕【三】]`得不食樂痛;若得不食苦痛時,亦自覺知我不食苦痛;若得不食不苦不樂痛時,亦自`[覺=覩【宋】]`覺知我`[得〔-〕【三聖】]`得不食不苦不樂痛。如是,比丘內自觀痛。
「復次。若復比丘得樂痛時,爾時不得苦痛,爾時自覺知我受樂痛。若得苦痛時,爾時不得樂痛,自覺`[知〔-〕【三】]`知我受苦痛。若得不苦不樂痛時,爾時無苦無樂,自覺知我受不苦不樂痛。彼`[習=集【聖】*]`習法而自娛樂,亦觀盡法,復觀`[*]`習盡之法。或復有痛而現在前可知可見,思惟原本,無所依倚而自娛樂,不起世間想;於其中亦不驚怖,`[*]`以不驚怖,便得`[泥洹=涅槃【三】]`泥洹: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真實知。如是,比丘內自觀痛,除去亂念,無有愁憂;外`[自〔-〕【三】]`自觀痛,內外觀痛,除去亂念,無有愁憂。如是,比丘內外觀痛。
「云何比丘觀心心法而自娛樂?於是,比丘有愛欲心,便自覺知有愛欲心;無愛欲心,亦自覺知無愛欲心。有瞋恚心,便自覺知有瞋恚心;無瞋恚心,亦自覺知無瞋恚心。有愚癡心,便自覺知有愚癡心;無愚癡心,便自覺知無愚癡心。有愛念心,便自覺知有愛念心;無愛念心,便自覺知無愛念心。有受入心,便自覺知有受入心;無受入心,便自覺知無受入心。有亂`[念〔-〕【三】]`念心,便自覺知有`[亂=亂念【聖】]`亂心;無亂心,便自覺知無亂心。有散落心,亦自覺知有散落心;無散落心,便自覺知無散落心。有普遍心,便自覺知有普遍心;無普遍心,便自覺知無普遍心。有大心,便自覺知有大心;無大心,便自覺知無大心。有無量心,便自覺知有無量心;無無量心,便自覺知無無量心。有三昧心,便自覺知有三昧心;無三昧心,便自覺知無三昧心。未解脫心,便自覺知未解脫心;已解脫心,便自覺知已解脫心。如是,比丘`[心=心心【三】]`心相觀意止。
「觀習法,觀盡法,并觀`[*]`習盡之法,思惟法觀而自娛樂。可知、可見、可思惟、不可思惟,無所`[猗=倚【三】*]`猗,不起世間想,已不起想,便`[無=不【三】]`無畏怖;已無畏怖,便無餘;已無餘,便`[涅槃=般涅槃【三】]`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如是,比丘內自觀心心意止,除去亂念,無有`[憂愁=愁憂【三聖】]`憂愁;外觀心,內外觀心心意止。如是,比丘心心相觀意止。
「云何比丘法法相觀意止?於是,比丘修念覺意,依觀、依無欲、依滅盡,捨諸惡法。修法覺意、修精進覺意、修`[喜【CB】,念【大】]`喜覺意、修猗覺意、修三昧覺意、修護覺意,依觀、依無欲、依滅盡,捨諸惡法。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復次,比丘!於愛欲解脫,除惡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猗念,樂於初禪而自娛樂。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復次,比丘!捨有覺、有觀,內發歡喜,專其一意,成無覺、無觀,念猗喜安,`[遊=遊於【三】]`遊二禪而自娛樂。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復次,比丘!捨於念,修於護,恒自覺知身`[覺〔-〕【三】]`覺樂,諸賢聖所求,護念清淨,行於三禪。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復次,比丘!捨苦樂心,無復憂喜,無苦無樂,護念清淨,樂於四禪。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彼行`[*]`習法,行盡法,并行`[*]`習盡之法而自娛樂,便得法意止而現在前。可知可見,除去亂想,無所依`[*]`猗,不起世間想;已不起想,便無畏怖;已無畏怖,生死便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諸比丘!依一入道眾生得清淨,`[遠=遠離【三】]`遠愁憂,無`[復=憂【三】]`復喜想,便逮智慧,得`[涅槃證=~Nibbānassa sacchikiriyā.]`涅槃證。所謂滅五蓋,修四意止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2.2
ᅟᅟᅟᅟ(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是中不見一法速`[磨=摩【三】]`磨滅者,憎`[嫉=𢇻【聖】]`嫉`[梵行=梵行人【三】]`梵行。是故,諸比丘!當修行慈忍,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2.3
ᅟᅟᅟᅟ(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世時,諸天、人民、魔及魔天、沙門、婆羅門,最尊最上,無與等者,福田第一,`[可事可敬=可敬可事【三】]`可事可敬。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謂=謂此【三】]`謂
一人出現世時,過諸天、人民、阿須倫、魔及魔天、沙門、婆羅門上,最尊最上,無與等者,福田第一,可事可敬。`[如是=是故【三】]`如是,諸比丘!常當`[供養=供事【三】]`供養
如來。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2.4
ᅟᅟᅟᅟ(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其有瞻視病者,則為瞻視我已;有看病者,則為看我已。所以然者,我今躬欲看視疾病。`[諸=語諸【聖】]`諸比丘!我不見一人於諸天、世間、沙門、婆羅門施中,最上無過是施。其行是施,爾乃為施,獲大果報,得大功德,名稱普至,得甘露法味。所謂如來、至真、等正覺,知施中最上無過是施。其行是施,爾乃為施,獲大果報,得大功德。我今因此因緣而作是說:『瞻視病者,則為瞻視我已而無有異,汝等長夜獲大福祐。』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2.5
ᅟᅟᅟᅟ(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其有歎譽阿練若者,則為歎譽我已。所以然者,我今恒自歎譽阿練若行;其有誹謗阿練若者,則為誹謗我已。其有歎說`[乞食=乞食者【三】*]`乞食,則為歎譽我已。所以然者,我恒歎說能乞食者;其有謗毀`[*]`乞食,則為`[毀=謗毀【三】]`毀我已。其有歎說獨坐者,則為歎說我已。所以然者,我恒歎說能獨坐者;其有毀獨坐者,則為毀我已。其有歎譽一坐一食者,則為歎譽我已。所以然者,我恒歎譽一坐一食者;其有毀`[者=一坐一食者【三】]`者,則為毀我已。若有歎說坐樹下者,則為`[歎說=歎詠【三】*]`歎說
我身無異。所以然者,我恒歎譽在樹下者;若有毀彼`[在=坐【三】]`在樹下者,則為毀我已。其有歎說露坐者,則為歎說我已。所以`[者何=然者【三】]`者何?我恒歎`[說=詠【三聖】]`說露坐者;其有毀辱露坐者,則`[毀辱=為毀辱【三】]`毀辱我已。其有歎說空閑處者,則為歎說我已。所以者何?我恒歎說空閑處者;其有毀辱空閑處者,則為毀辱我已。其有歎`[說=譽【三】*]`說著五納衣者,則為歎說我已。所以者何?我恒歎說著五納衣者;其有毀辱著五納衣者,則為毀辱我已。
「其有歎說持三衣者,則為歎說我已。何以故?我恒歎說持三衣者;其有毀辱持三衣者,則為毀辱我已。其有歎說在塚間坐者,則為歎說我已。何以故?我恒歎說在塜間坐者;其有毀辱在塚間坐者,則為毀辱我已。其有`[歎=歎說【三】]`歎一食者,則為歎說我已。何以故?我恒歎說一食者;其有毀辱一食者,則`[為〔-〕【聖】]`為毀辱我已。其有`[歎〔-〕【三】]`歎說日正中食者,則為歎說我已。何以故?我恒歎說`[正=日正【三】*]`正中食者;其有毀辱`[*]`正
中食者,則為毀辱我已。
「其有歎`[*]`說諸頭陀行者,則為歎`[*]`說我已。所以然者,我恒歎說諸頭陀行;其有毀辱諸頭陀行者,則為毀辱我已。我今教諸比丘!當如大迦葉所行,無有漏失`[者〔-〕【三聖】]`者。所以然者,迦葉比丘有此諸行。是故,諸比丘!所學常當如`[大〔-〕【聖】]`大迦葉。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2.6
ᅟᅟᅟᅟ(六)ᅟ聞如是:==\[[AA](增壹1-30#12.6).[12.6](agamaa#^aa12z6) , [SA](雜含642-1362#1141).[1141](agamas#^sa1141) , [SAb116](別譯雜含#116) , [SN16.5](Tipitaka22#^SN16z5)]==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大迦葉`[住=作【三聖】]`住阿練若,到時乞食,不擇貧富,一處一坐,終不移`[易=徒【三】*]`易,樹下,露坐,或空閑處,著五納衣,或持三衣,或在塚間,或時一食,或正中食,或行頭陀,年高長大。爾時,尊者大迦葉食後,便詣一樹下禪定。禪定已,`[*]`從坐起,整衣服,往至世尊所。
是時,世尊遙見迦葉來,世尊告曰:「善來,迦葉!」
時,迦葉便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世尊告曰:「迦葉!汝今年高長大,志衰朽弊。汝今可捨乞食,乃至諸頭陀行,亦可受諸長者請,并受衣裳。」
迦葉對曰:「我今不從如來教。所以然者,若`[當〔-〕【三】]`當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我則成辟支佛==\[[分別功德論](T25n1507_分別功德論#^dz411u)]==。然彼辟支佛盡行阿練若,到時乞食,不擇貧富,一處一坐,終不移`[*]`易,樹下,露坐,或空閑處,著五納衣,或持三衣,或在塚間,或時一食,或正中食,或行頭陀。如今不敢捨本所習,更學餘行。」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葉!多所饒益,度人無量,廣及一切,天、人得度。所以然者,若,迦葉!此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亦當久在於世。設法在世,`[益增=增益【三】]`益增天道,三惡道便`[減=滅【三】]`減,亦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乘之道,皆存於世。`[諸=是故諸【三】]`諸比丘!所學皆當如迦葉所習。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2.7
ᅟᅟᅟᅟ(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利養甚重,令`[人〔-〕【三】]`人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
所以然者,諸比丘!彼提婆達兜愚人,取彼王子婆羅留支五百釜食供養。設彼不與者,提婆達兜愚人終不作此惡;以婆羅留支王子五百釜食日來供養,是故提婆達兜起五逆惡,身壞命終,生摩訶阿鼻地獄中`[中〔-〕【三】]`。
以此方便,當知利養甚重,令人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若未生利養心不應生`[生=令生【三】]`,已生當滅之`[之〔-〕【三】]`。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2.8
ᅟᅟᅟᅟ(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提婆達兜壞亂眾僧,壞如來足`[足=之【宋】]`,教阿闍世取父王殺,復殺羅漢比丘尼,在大眾中而作是說:「何處有惡?惡從何生?誰作此惡當受其報?我亦不作此惡而受其報。」
爾時,有眾多比丘,入羅閱城乞食而聞此語。提婆達兜愚人在大眾中而作是說:「何處有惡?惡從何生?誰作此惡而受其報?」爾時,眾多比丘食後攝取衣鉢,以尼師`[壇=檀【聖】]`壇著右肩上,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曰:「提婆達兜愚人在大眾中而作是說:『云何為惡無殃,作福無報,無有受善惡之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有罪,善惡之行皆有報應。若彼提婆達兜愚人知有善惡報者,便當枯竭,愁憂不樂;沸血便從面孔出,以彼提婆達兜不知善惡之報,是故在大眾中而作是說:『無善惡之報,為惡無殃,作善無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愚者審自明, 為惡`[為=無【三聖】]`為有`[福=報【聖】]`福;ᅟ我今豫了知, 善惡之報應。
「`[如是=是故【三】]`如是,諸比丘!當遠離惡,為福莫惓。`[諸=如是諸【三】]`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2.9
ᅟᅟᅟᅟ(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受人利養甚重不易,令人不得至無為`[之〔-〕【三】*]`之處。所以然者,利養之報,斷入人皮,`[*]`以斷皮,便斷肉;`[*]`以斷肉,便斷骨;以斷骨,便徹髓。`[諸=是故諸【三】]`諸比丘!當以此方便,知利養甚重。若未生利養心`[便=應使【三】]`便不生,`[已=以【聖】*]`已生求令滅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2.10
ᅟᅟᅟᅟ(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受人利養甚為不易,令人不得至無為`[*]`之處。所以然者,若彼`[師利=利師【三】*【聖】]`師利羅比丘不貪利養者,不作爾許無量殺生,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受人利養重, 壞人清白行;ᅟ是故當制心, 莫貪著於味。
ᅟ`[*]`師利`[*]`以得定, 乃至天帝`[宮=釋【聖】]`宮;ᅟ便於神通退, 墮於屠殺中。
「`[諸=是故諸【三】]`諸比丘!當以此方便,知受人利養甚為不易。`[如是比丘當作是學〔-〕【三】]`如是,比丘當作是學,未生利養心制令不生,已生此心求方便令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 增壹阿含經 卷第五`[〔-〕=光明皇后願文【聖】]`
ᅟ12 壹入道品ᅟᅟ10
ᅟᅟᅟ增壹阿`[含=鋡【聖】*]`含經 卷第六☗s6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13 利養品
ᅟᅟᅟᅟ利養品第十三
## 13.1
ᅟᅟᅟᅟ(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受人利養甚為不易,令人不得至無為`[之〔-〕【三】*]`之處。所以然者,若修羅陀比丘不貪利養者,終不於`[法=我法【三】]`法中,捨三法衣而作居家。
「修羅陀比丘`[大=本【三】]`大作阿練若行;到時乞食,一處一坐,或正中食,樹下露坐,樂閑居`[*]`之處,著五納衣,或持三衣,或樂塚間,`[*]`懃身`[苦行=苦形【三】]`苦行,行此頭陀。
「是時,修羅陀比丘常受`[蒲呼=滿呼【三】]`蒲呼國王供養,以百味`[*]`之
食,日來給與。爾時,彼比丘意染此食,漸捨阿練若行:到時乞食,一處一坐,正中食,樹下露坐,閑居之處,著五納衣,或持三衣,或樂塚間,懃身苦體。盡捨此已,去三法衣,還為白衣,屠牛殺`[生=羊【聖】]`生,不可稱計,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諸=是故諸【三】]`諸比丘!`[以=當以【三】]`以此方便,知利養甚重,令人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若未生`[利養=利養心【三】]`利養,制令不生,`[已=以【聖】]`已生,求方便使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3.2
ᅟᅟᅟᅟ(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我證`[汝等成果〔-〕【三】]`汝等成果神通,諸漏得盡。云何為一法?所謂味欲。是`[故〔-〕【三】]`故,諸比丘!當滅此味欲,我證汝等成神通`[果〔-〕【三】]`果,諸漏得盡。」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眾生著此味, 死墮惡趣中;ᅟ今當捨此欲, 便成阿羅漢。
「是故,諸比丘!常當捨此味著之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3.3
ᅟᅟᅟᅟ==\[~[MN87](Tipitaka21#^MN87). Piyajātika.,\[[MA](中含152-222#216).[216](agamdm#^ma216) ,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T01n0091_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於舍衛城內,有一長者,適喪一子,甚愛敬念,未曾能捨。彼見子死,便生狂惑,周旋往來,不停一處。若見人時,便作是語:「頗有見我兒乎?」
爾時,彼人漸漸往至`[祇洹=祇桓【明】*]`祇洹
精舍,到世尊所,在一面住。爾時,彼人白世尊曰:「瞿曇沙門!頗見我兒乎?」
世尊告長者曰:「何故顏貌不悅,諸根錯亂?」
爾時,長者報瞿曇曰:「焉得不爾。所以然者,我今唯有一子,捨我無常。甚愛敬念,未曾離目前;哀愍彼子,故令我生狂。我今問沙門,見我兒耶?」
世尊告曰:「如是,長者!如汝所問,生、老、病、死,世之常法;恩愛`[離=別離【三】]`離苦、怨憎會苦,子捨汝無常,豈得不念乎。」
爾時,彼人聞世尊所說,不入其懷,便捨`[而〔-〕【三】]`而退去。前行見人,復作是語:「沙門瞿曇說`[言=斯言【三】]`言曰:『恩愛`[分別=別離【聖】]`分別,便有快樂。』如沙門所說,`[為審=審實【三】]`為審爾不?」
前人對曰:「恩愛別離,有何樂哉?」
當於爾時,去舍衛城不遠,有眾多人而共博戲。爾時,彼人便作是念:「此諸男子聰明智慧,無事不知,我今當以此義問彼諸人。」爾時,即詣博戲所,問眾人曰:「沙門瞿曇向我說曰:『恩愛別離苦、怨憎`[會=合會【聖】]`會苦,此者快樂。』諸人等今於意云何?」
是時,諸博戲者報斯人曰:「恩愛別離,有何樂哉?言快樂者,此義不然。」
是時,`[彼=眾【三聖】]`彼人便作是念:「`[審=審知【三】]`審如來言終不虛妄。云`[何〔-〕【三】]`何恩愛別離,當有樂耶?此義不然。」
爾時,彼人入舍衛城,至宮門外稱:「沙門瞿曇而作是教:『恩愛別離、怨憎之會,此者快樂。』」爾時,舍衛城及中宮內,普傳此語,靡不周遍。
`[當於〔-〕【三】]`當於爾時,大王波斯匿及`[摩利=~Mallika,]`摩利夫人,共在高樓之上相娛樂戲。爾時,王波斯匿告摩利夫人曰:「沙門瞿曇審有斯語:『恩愛`[離別=別離【三】]`離別、怨憎之會,此皆快`[樂=樂也【聖】]`樂。』」
夫人報曰:「吾不從如來聞此言教,設當如來有此教者,事亦不虛。」
王波斯匿告曰:「猶如師教弟子:『為是、捨是。』弟子報言:『如是,大師!』汝今摩利亦復如是,彼瞿曇沙門雖作是說,汝應作是言:『如是不異,無有虛妄。』然卿速去,不須在吾前立。」
爾時,摩利夫人語`[竹膊=~Nāḷijaṅgha.]`竹膊婆羅門曰:「汝今往詣`[*]`祇洹精舍,到如來所,持我名字,`[跪如來=禮世尊【三】]`跪如來足,復以此義具白世尊云:『舍衛城內及中宮人有此言論,沙門瞿曇言恩愛別離、怨憎合會,此皆快樂。不審世尊有此教耶?』若世尊`[所有=有所言【三】,有所【聖】]`所有說者,汝善承受,還向我說。」
是時,竹膊婆羅門受夫人教勅,尋往至`[*]`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共相問訊。`[共〔-〕【聖】]`共相問訊已,在一面坐。
時,彼梵志白世尊曰:「摩利夫人禮世尊足,問訊如來`[興=起【聖】]`興居輕利,遊步康`[強=彊【聖】]`強
乎?訓化盲冥,得無勞耶?」復作是語:「此舍衛城內普傳此言:『沙門瞿曇而作是教:「恩愛別離、怨憎之會,此樂快哉!」』不審世尊有是言教耶?」
爾時,世尊告竹膊婆羅門曰:「於此舍衛城內,有一長者喪失一子,彼念此子,狂惑失性,東西馳走,見人便問:『誰見我子?』然,婆羅門!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此皆無有歡樂。昔日此舍衛城中,復有`[一=一人【三】*]`一老母無常,亦復狂惑不識東西;復有`[*]`一老父無常;亦復有兄弟姊妹皆悉無常。彼見此無常之變,生狂失性不識東西。婆羅門!昔日此舍衛城中有一人,新迎婦,端正無雙。爾時,彼人未經幾時,便自貧`[窮=匱【三】]`窮。時,彼婦`[父〔-〕【聖】]`父母見此人貧,便生此念:『吾當奪`[女更=彼【三】,汝更【聖】]`女更嫁與餘人。』彼人竊聞婦家父母欲奪吾婦,更嫁與餘`[家=人【三】,處【聖】]`家。爾時,彼人衣裏帶利刀,便往至婦家,`[當於〔-〕【三】]`當於爾時,彼婦在牆外紡作。是時,彼人往至婦父母`[家=所【三聖】]`家問`[曰【麗】,[-]【大】]`曰:『我婦今為所在?』婦`[母=父母【三】]`母報言:『卿婦`[在〔-〕【三】]`在牆外陰中紡作。』爾時,彼人便往至婦所。到已,問婦曰:『云卿父母欲奪`[汝=我婦【聖】]`汝更餘嫁耶?』婦報言:『信有此語,然我不樂聞此言`[耶=也【三】]`耶。』爾時,彼人即拔利劍,取婦刺殺,復取利劍,自刺`[其〔-〕【三】]`其腹,並`[復〔-〕【三】]`復作是語:『我二人俱取死。』婆羅門!當以此方便,知恩愛別離、怨憎會苦,此皆`[愁憂=憂愁【三】]`愁憂,實不可言。」
爾時,竹膊婆羅門白世尊曰:「如是。世尊!有此諸惱,實苦不樂。所以然者,昔我有一子,捨我無常。晝夜追憶,不離心懷。時我念兒,心意狂惑,馳走東西,見人便問:『誰見我兒?』沙門瞿曇今所說者,誠如`[所=來【聖】]`所言。國事煩多,欲還所止。」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
竹膊婆羅門即`[從坐=從座【三】*]`從坐起,遶佛三匝而去。`[往來〔-〕【三】]`往來至摩利夫人所,以此因緣具白夫人。
時,摩利夫人復至波斯匿王所,到已,白大王曰:「今欲有所問,唯願大王事事見報!云何,大王!為念`[琉璃=流離【三聖】,~Vajīrī.]`琉璃王子不?」
王報言:「甚念!`[愛=哀【三】]`愛愍不去心首。」
夫人問曰:「若當王子有遷變者,大王!為有憂`[也=耶【三】]`也?」
王復報`[言=曰【三】]`言:「如是,夫人!如汝所言。」
夫人問曰:「大王當知,恩愛別離,皆興愁`[想=相【聖】]`想。云何,大王!為念`[伊羅王子=~Viḍūḍabha senāpati.]`伊羅王子`[乎=不【三】]`乎?」
王報言:「我甚愛敬。」
夫人問曰:「大王!若當王子有遷變者,有愁憂耶?」
王報言:「甚有愁憂。」
夫人報言:「當以此方便知,恩愛別離,無有歡樂。云何,大王!念`[薩…種=~Vāsabhā khattiyā.]`薩羅陀剎利種不?」
王報言:「甚愛敬念。」
夫人言:「云何,大王!若使`[薩羅陀=薩羅【三】]`薩羅陀夫人有變易者,大王為有憂耶?」
王報言:「吾有愁憂。」
夫人言:「大王!當知恩愛別離,此皆是苦。」
夫人言:「王念我不?」
王言:「`[我〔-〕【三】]`我愛念汝。」
夫人言:「設當我身有變易者,大王有愁憂乎?」
王言:「設汝身有變易,便有愁憂。」
「大王!當以此方便知,恩愛別離、怨憎合會,無歡樂心。」
夫人言:「云何,大王!念`[迦…民=~Kāsi-kosalā.]`迦尸、拘薩羅人民乎?」
王言:「我甚愛念迦尸、拘薩羅人民。」
夫人言:「迦尸、拘薩羅人民設當變易者,大王有愁憂乎?」
王言:「迦尸、拘薩羅人民當有變易者,我命不存,況言愁憂乎?所以然者,我因迦尸、拘薩羅國人民力,當得自存。以此方便,知命尚不存,何況不生愁憂乎?」
夫人言:「以此知之,恩愛別離,皆有此苦,無有歡樂。」
爾時,王波斯匿右膝著地,叉手合掌而向世尊!作是說:「甚奇!甚`[奇=奇快哉【聖】]`奇!彼世尊而說此法。若當彼沙門瞿曇來者,爾乃`[可〔-〕【三】]`可得共言論。」復語夫人:「自今`[以=已【三】*]`以後,當更看汝勝於常日,所著服飾與吾無異。」
爾時,世尊聞摩利夫人與大王立此論本,告諸比丘:「摩利夫人甚大聰明,設當王波斯匿問我此語者,我亦當以此義向彼王說之,如夫人向王所說而無有異。」又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得證優婆斯,篤信牢固,所謂摩利夫人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3.4
ᅟᅟᅟᅟ==\[~[SN22.1](Tipitaka22#^SN22z1). Nakula.,\[[SA](雜含1-641#107).[107](agamas#^sa0107) ]]==(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拔祇=~Bhagga.]`拔祇國`[尸牧摩羅=尸收摩羅【三】,~Suṃsumāragira.]`尸牧摩羅山鬼林鹿園中。
爾時,`[那憂羅公=~Nakulapitā.]`那憂羅公長者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曰:「我今年朽,加復抱病,多諸憂惱,唯願世尊隨時教訓,使眾生類長夜獲安隱。」
爾時,世尊告長者曰:「如汝所言,身多畏痛,何可恃怙?但以薄皮而覆其上。長者當知,其有依憑此身者,正`[可=可見【三】]`可須臾之樂;此是愚心,非智`[慧〔-〕【三】]`慧者所貴。是故,長者!雖`[身【三聖】,心【大】]`身有`[病=痛【三】]`病,令心無病。如是,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長者聞說斯言,`[*]`從坐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爾時,長者復作是念:「我今可往至尊者舍利弗所`[問=而問【三】]`問斯義。`[舍=是時舍【三】]`舍利弗去彼不遠,在樹下坐。」是時,那優羅公往至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舍利弗問長者:「`[顏=曰如今長者顏【三】]`顏貌和悅,諸根寂靜,必有所因。長者!故當從佛聞法耶?」
時,長者白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顏貌焉得不和悅乎?所以然者,向者世尊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懷。」
舍利弗言:「云何,長者!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懷?」
長者報言:「`[於是〔-〕【三聖】]`於是,舍利弗!我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我白世尊曰:『年朽長大,恒抱疾病,多諸`[苦痛=苦惱【三】]`苦痛,不可稱計,唯願世尊分別此身,普使眾生,`[獲此=長獲【三】]`獲此安隱!』爾時,世尊便告我言:『如是,長者!此身多諸`[衰=畏【三】]`衰苦,但以薄皮而覆其上。長者當知,其有恃怙此身者,正可有斯`[須=須㬰(臾)【聖】]`須之樂,不知長夜受苦無量。是故,長者!此身雖有患,`[當使=令【三】]`當使心無患。如是,長者!當作是學。』世尊以此甘露之法,而見溉灌。」
舍利弗言:「云何,長者!更不重問如來此義乎?云何身有患心`[無患=有患【三】]`無患。云何身有病心無病?」
長者白舍利弗言:「實無此辯重問世尊,身有患心有患,身有患心無患。尊者舍利弗必有此辯,願具分別。」
舍利弗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汝廣演其`[義=誼【聖】]`義。」
對曰:「如是。`[舍利弗從彼〔-〕【聖】]`舍利弗!」從彼受教。
舍利弗告長者曰:「`[於是長者〔-〕【聖】]`於是,長者!凡夫之人不見聖人,不受聖教,不順其訓;亦不見善知識,不與善知識從事。彼計色為我,色是我所,我是色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彼色、我色合會一處。彼色、我色`[*]`以集一處,色便敗壞,遷移不停,於中復起愁憂、苦惱。痛、想、行、識,皆觀我有識,識中有我,我中有識,彼識、我識合`[會=在【三】]`會一處。彼識、我識`[*]`以會一處,識便敗壞,遷移不停,於中復起愁憂、苦惱。如是,長者!`[身=是為身【聖】*]`身亦有患,心亦有患。」
長者問舍利弗曰:「云何身有患、心無患耶?」
舍利弗言:「於是,長者!賢聖弟子承事聖賢,修行禁法;與善知識從事,親近善知識。彼亦不觀我有色;不見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不見色是我所,我是色所。彼色遷轉不住,彼色`[*]`以移易,不生愁憂、苦惱、憂`[色=邑【宋】,悒【元明】]`色之患。亦復不見痛、想、行、識,不見識中有我,我中有識;亦不見識我所,亦不見我所識。彼識、我識以會一處,識便敗壞,於中不起愁憂、苦惱。如是,長者!`[*]`身有患而心無患。是故,長者!當作是習,遺身去心,亦無染著。`[長=如是長【三】]`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那憂羅=那優羅【三聖】]`那憂羅公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 13.5
ᅟᅟᅟᅟ==\[~[MN7](Tipitaka21#^MN7). Vatthūpama.,\[[MA](中含65-151#93).[93](agamdm#^ma093) , [梵志計水淨經](T01n0051_梵志計水淨經), [SA](雜含642-1362#1185).[1185](agamas#^sa1185) , [SAb99](別譯雜含#99) ]]==(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與數千萬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爾時,江`[側=測【聖】]`側婆羅門身負重擔,便`[至=往至【三聖】]`至世尊所。到已捨擔,一面在世尊所,默然而住。爾時,`[彼〔-〕【三】]`彼婆羅門作是思惟:「今日沙門瞿曇與數千萬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我今清淨,與沙門瞿曇等無有異。所以然者,沙門瞿曇食好粳糧,種種`[餚=豪【聖】]`餚饌,今我食`[菓=果【三】*]`菓蓏以自濟命。」
爾時,世尊`[*]`以知婆羅門心中所念,告諸比丘:「其有眾生以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彼人必墮惡趣,不生善處。云何為二十一結?瞋心結、恚害心結、睡眠心結、調戲心結、疑是心結、怒為心結、忌為心結、惱為心結、`[疾=嫉【三聖】*]`疾為心結、憎為心結、無慚心結、無愧心結、幻為心結、姦為心結、偽為心結、諍為心結、憍為心結、慢為心結,妬為心結、`[增=憎【三】]`增上慢為心結、貪為心結,諸比丘!若有人有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其人必墮惡趣,不生善處。猶如白`[㲲=疊【聖】*]`㲲新衣,久久朽故,多諸塵垢,意欲染成其色,青、黃、赤、黑終不得成。何以故?以有塵`[垢〔-〕【三】]`垢故。如是,比丘!若有人以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其人必墮惡趣,不生善處。
「設復有人無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知斯人必生天上,不墮地獄中。猶如新淨白㲲,隨意欲作何色,青、黃、赤、黑,必成其色,終不敗壞。所以然者,以其淨故。此亦如是,其有無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其人必生天上,不墮惡趣。
「若彼賢聖弟子起瞋`[恚〔-〕【三】]`恚心結,觀已,便能息之。起恚害心結、起睡眠心結、起調戲心結、起疑心結、起怒心結、起忌心結、起惱心結、起`[*]`疾心結、起憎心結、起無慚心結、起無愧心結、起幻心結、起姦心結、起偽心結、起諍心結、起憍心結、起慢心結、起妬心結、起增上慢心結、起貪心結。
「若彼賢聖弟子無瞋、無恚、無有愚惑,心意和悅,以慈心普滿一方而自娛樂,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四維上下,於一切中,`[一切〔-〕【聖】]`一切`[亦=亦爾【宋明】]`亦一切,`[一切〔-〕【三】*]`一切世間以`[無限無量=無量無限【三】]`無限無量,不可稱計,心無恚怒而自遊戲。以此慈心,遍滿其中,得歡喜已,心意便正。
「復以悲心普滿一方而自娛樂,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四維上下,於一切中,`[一切〔-〕【聖】]`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間以無量無限,不可稱計,心無恚怒而自遊戲。以此悲心,遍滿其中,得歡喜已,心意便正。
「復以喜心普滿一方而自娛樂,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四維上下,於一切中,`[一切〔-〕【聖】]`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間,以無量無限不可稱計,心無恚怒而自遊戲。以此喜心,遍滿其中,得歡喜已,心意便正。
「復以護心普滿一方而自娛樂,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四維上下,於一切中,`[一切〔-〕【聖】]`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間以無量無限不可稱計,心無恚怒而自遊戲。以此護心,遍滿其中,得歡喜已,心意便正。
「便於如來所成於信根,`[根〔-〕【三】]`根本不移,`[豎=堅【宋】,竪【聖】]`豎高顯幢,不可移動。諸天、龍、神、阿須倫、沙門、婆羅門,或世人民,於中得歡喜,心意便正。此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三】,足【大】]`成`[cf T02n0125_p0574a28 校勘[10]]`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於中得歡喜,心意便正,亦復成就於法。如來法者,甚為清淨,不可移動,人所愛敬。如是`[智=知【三】]`智者當作是觀,便於中而得歡喜,亦復成`[就〔-〕【宋】]`就於眾。如來聖眾甚為清淨,性行純和,法法成就,`[戒=戒戒【三】]`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聖眾者,四雙八輩,此是如來聖眾,可`[愛=敬【三】]`愛可貴,實可承事。於中得歡喜,心意便正。
「彼復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諸結`[便=使【三】]`便盡,亦無`[沾=玷【元明】]`沾
污,性行柔軟,逮於神通,便得自識無量宿命事,所從來處,靡不知之。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成敗劫、不成敗劫、成敗不成敗劫、無數成敗劫、無數不成敗劫,我曾在彼,字某、名某、`[姓=性【聖】]`姓某,如是生、如是食、受如是苦樂,`[受命=壽命【三】]`受命長短,從彼終生彼間,從彼終生此間。如是自識無數宿命事。
「復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知眾生心所念之事。彼復以天眼觀眾生類,有生者、有終者,善色、醜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眾生行所作果報,皆悉知之。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心行惡,誹謗賢聖,`[邪見〔-〕【三聖】]`邪見造邪見行,身壞命終,生三惡道,趣`[泥𪏭(黎)=泥犁【明】]`泥𪏭(黎)中。或復有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心【三】]`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正見、無有邪見,身壞命終,生天上善處。是謂清淨天眼觀眾生類:有生者、有終者,善色、醜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眾生行所作果報,皆悉知之。
「彼復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無有結使,心性柔軟,逮於神通。復以漏盡通而自娛樂。彼觀此苦,如實知之;復觀苦`[習=集【聖】]`習,復觀苦盡,復觀苦出要,如實知之。彼作是觀已,欲漏心得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如是,比丘!賢聖弟子心得解脫,雖復`[食〔-〕【三】]`食粳糧、善美種種餚饍,`[摶=椯【聖】]`摶若須彌,終無有罪。所以然者,以`[無欲盡愛=無欲愛盡欲愛【三】]`無欲、盡愛故,以`[無瞋盡恚=無瞋恚盡瞋恚【三】]`無瞋、盡恚故,以無愚癡、盡愚癡故,是謂比丘中比丘!則內極沐浴已。」
爾時,江側婆羅門白世尊曰:「瞿曇沙門!可往至孫陀羅江側沐浴。」
世尊告曰:「云何,婆羅門!名之為孫陀羅江水?」
婆羅門`[曰=白世尊曰【三】]`曰:「孫陀羅江水是福之深淵,世之光明,其有人物在彼河水浴者,一切諸惡皆悉除盡。」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此身無數劫, `[經=逕【聖】]`經歷彼河浴;ᅟ及諸小陂池, 靡不悉周遍。
ᅟ愚者常樂彼, 闇行不清淨;ᅟ宿罪內充軀, 彼河焉能`[救=沐【三】]`救?
ᅟ淨者常快樂, 禁戒清亦快;ᅟ清者作清行, 彼願必果成。
ᅟ設護不與取, 行慈不殺生;ᅟ守誠不妄語, 心等無增減。
ᅟ汝今於此浴, 必獲安隱處;ᅟ彼河何所至, 猶盲投`[乎=于【三】]`乎冥。」
爾時,婆羅門白世尊曰:「止!止!瞿曇!猶如`[軁=僂【三】,膢【聖】]`軁
者得伸,闇者見明,迷者`[示=視【聖】]`示道,於闇室然明,無目者為作眼目。如是,沙門瞿曇!無數方便說此妙法,願聽為道。」
爾時,江側婆羅門即得`[作=為【三】]`作道,受具足戒。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孫陀羅諦利即成阿羅漢。
爾時,尊者孫陀羅諦利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3.6
ᅟᅟᅟᅟ==\[~[SN11.2](Tipitaka22#^SN11z2). 6. Yajamāna.]==(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Rājagaha Gijjhakūṭa-pabbata.]`羅閱城耆闍崛山
中,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釋提桓因=~Sakka devānaminda.]`釋提桓因日時`[已=以【三聖】]`已過,向暮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住【三聖】]`坐。爾時,釋提桓因即以偈頌問如來義:
ᅟ「能說能宣布, `[渡=度【三聖】*]`渡流成無漏;ᅟ以`[*]`渡生死淵, 今問瞿曇義。
ᅟ我觀此眾生, 所作福祐業;ᅟ造行若干種, 施誰福最尊。
ᅟ尊今靈鷲山, 唯願演此義;ᅟ知釋意所趣, 亦為施者宣。
ᅟ`[四趣=爾時世尊以偈答曰四趣【三】]`四趣造福無, 四果具足成;ᅟ諸學得跡人, `[宜=直【三】]`宜信奉其法。
ᅟ無欲亦無恚, 愚盡成無漏;ᅟ盡度一切淵, 施彼成大果。
ᅟ`[諸此=此諸【三】]`諸此眾生類, 所作福德業;ᅟ造行若干種, 施僧獲福多。
ᅟ此眾`[度=廣【聖】]`度無量, 猶海出珍寶;ᅟ聖眾亦如是, 演慧光明法。
ᅟ`[瞿曇=拘翼【三】]`瞿曇彼善處, 能施眾僧者;ᅟ獲福不可計, 最勝之所說。」
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已,即禮佛足,便於彼退而去。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3.7
ᅟᅟᅟᅟ(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須菩提亦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側,別作`[屋廬=靜屋【三】]`屋廬而`[自=坐【三】]`自禪思。爾時,尊者須菩提身得苦患,甚為沈重,便作是念:「我此苦痛為從何生?復從何滅?為至何所?」爾時,尊者須菩提便於露地而敷坐具,直身正意,專精一心,結跏趺坐,思惟諸入,欲害苦痛。
爾時,釋提桓因知尊者須菩提所念,便以偈勅波遮旬曰:
ᅟ「善業脫諸縛, 居在靈鷲山;ᅟ今得極重患, 樂空諸根定。
ᅟ速來往問疾, 覲省`[尊上=上尊【三】]`尊上顏;ᅟ既得獲大福, 種德莫過是。」
時,波遮旬對曰:「如是。尊者!」
爾時,釋提桓因將五百天人及波遮旬,譬如士夫屈伸臂頃,便從三十三天沒,來至靈鷲山中,離尊者須菩提不遠,復以此偈語波遮旬曰:
ᅟ「汝今覺善業, 樂禪三昧定;ᅟ柔和清淨音, `[今=令【三】]`今使從禪`[坐=起【三】]`坐。」
波遮旬對曰:「如是。」
爾時,波遮旬從釋提桓因聞語已,便調`[琉=流【聖】]`琉璃之琴,前至須菩提所,便以此偈歎須菩提曰:
ᅟ「結盡永無餘, 諸念不`[錯亂=亂錯【三】]`錯亂;ᅟ諸塵垢悉盡, 願速從禪覺。
ᅟ心息`[*]`渡有河, 降魔度諸結;ᅟ功德如大海, 願速從定起。
ᅟ眼淨如蓮花, 諸穢永不著;ᅟ無歸與作歸, 空定速時起。
ᅟ`[*]`渡四流無為, 善解無老病;ᅟ以脫有為災, 唯`[尊=願【元明】]`尊時定覺。
ᅟ五百天在上, 釋`[種=主【三】]`種躬自來;ᅟ欲覲聖尊顏, 解空速時起。」
爾時,尊者須菩提即從`[坐=座【三】*]`坐起,復歎波遮旬曰:「善哉!`[波旬=波遮旬【三聖】]`波旬!汝今`[音=聲【三】*]`音與琴合,`[琴=笒【聖】*]`琴與`[*]`音
合,而無有異。然`[*]`琴`[*]`音不離歌`[*]`音,歌`[*]`音
不離`[*]`琴`[*]`音,二`[事=聲【三】]`事共合,乃成`[妙聲=妙音【三】]`妙聲。」
爾時,釋提桓因便往至尊者須菩提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釋提桓`[因〔-〕【宋元】]`因`[白=曰【元】]`白須菩提言:「云何善業所抱患苦有增損乎?今此身`[病=痛【三聖】]`病為從何生?身生耶?意生乎?」
爾時,尊者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善哉!拘翼!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猶如,拘翼!有毒藥,復有害毒藥。天帝釋!此亦如是,法法相亂,法法自息。法能生法,`[黑=法能滅法黑【三】]`黑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天帝釋!貪欲病者用不淨治,瞋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癡病者用智慧治。如是,釋提桓因!一切所有皆歸於空,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士、無夫,無形、無像,無男、無女。猶如,釋提桓因!風壞大樹,枝葉彫落;`[雷=雪【聖】]`雷
雹壞苗,華`[*]`菓初茂,無水自萎;天降時雨,生苗得存。如是,天帝釋!法法相亂,法法自定,我本所患疼痛苦惱,今日`[已=以【聖】]`已除,無復患苦。」
是時,釋提桓因白須菩提言:「我亦有愁憂苦惱,今聞此法無復有愁憂。眾事猥多,欲還天上。已亦有事及諸天事,皆悉猥多。」
時,須菩提言:「今正是時,宜可時去。」
是時,釋提桓因即從`[*]`坐起,前禮須菩提足,遶三匝而去。
是時,尊者須菩提便說此偈:
ᅟ「能仁說此語, 根本悉具足;ᅟ智者獲安隱, 聞法息諸病。」
爾時,釋提桓因聞尊者須菩提所說,歡喜奉行。
ᅟ調達及二經 皮及利師羅ᅟ竹膞、孫陀利 善業、釋提桓
ᅟ 增壹阿`[*]`含經 卷第六`[〔-〕=光明皇后願文【聖】]`
ᅟ13 利養品ᅟᅟ7
ᅟᅟᅟ增壹阿`[含=鋡【聖】*]`含經 卷第七☗s7
`[東晉…譯〔-〕【聖】,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14 五戒品
ᅟᅟᅟᅟ五戒品第十四
## 14.1
ᅟᅟᅟᅟ(一)ᅟ聞如是:[SA](雜含642-1362#1048).[1048](agamas#^sa1048)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是=此【三】]`是眾中,我不見一法修已、多修已,成地獄行、成畜生行、成餓鬼行。若生人中,`[受命=壽命【三】*]`受命極短,`[所謂=云何一法所謂【三】*]`所謂殺生`[者〔-〕【三】]`者也。
`[諸=佛告諸【三】*]`諸比丘!若有人意好殺生,便墮地獄、餓鬼、`[畜生=畜生中【三】]`畜生。若生人中,受命極短,所以然者,以斷他命故。是故,`[當學莫=諸比丘常當慈心莫得【三】]`當學莫殺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4.2
ᅟᅟᅟᅟ(二)ᅟ聞如是:[SA](雜含642-1362#1048).[1048](agamas#^sa1048)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所謂不殺生也。」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不行殺生,亦不念殺,`[*]`受命極長。所以然者,以彼不嬈亂故。
是故,諸比丘!當`[學=行【三】]`學不殺`[生〔-〕【三】]`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4.3
ᅟᅟᅟᅟ(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行,餓鬼、畜生`[行〔-〕【聖】]`行。若生人中,極為貧匱,衣不蓋形,食不充口,`[*]`所謂劫盜也。`[*]`諸比丘!若有人意好劫盜,取他財物,便`[墮=墮地獄【三】]`墮餓鬼、畜生中。若生人中,極為貧匱。所以然者,以斷他生業故。是故,諸比丘!`[當=常【三】]`當`[學遠離=莫學【聖】,當遠離【三】]`學遠離`[不=於不【三】]`不與取。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4.4
ᅟᅟᅟᅟ(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所謂廣施也。」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廣行布施,於現世中得色、得力,眾`[得=德【三】]`得具足,天上、人中食福無量。是故,諸比丘!當行布施,勿有慳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4.5
ᅟᅟᅟᅟ(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不=我不【三】]`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地獄行【三】]`地獄、`[餓鬼畜生=畜生餓鬼【三】]`餓鬼、畜生
行。若生人中,居家姦`[婬=淫【聖】*]`婬,無有淨行,為人所譏,常被誹謗。`[(云何…亂)四十二字〔-〕【聖】]`云何一法?所謂邪婬也。」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婬泆無度,好犯他妻,便墮地獄、餓鬼、畜生中。若生人中,閨門婬亂。是故,諸比丘!`[常當=當常【聖】]`常當正意,莫興`[*]`婬想,慎莫他`[*]`婬。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4.6
ᅟᅟᅟᅟ(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佛=世尊【三】]`佛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所謂不他`[*]`婬,`[身體…想〔-〕【三】]`身體香潔,亦無邪想。」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貞=真【宋元】]`貞潔不婬,`[便=身體香潔亦無邪想便【三】]`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是故,諸比丘!莫行邪`[*]`婬以興`[婬=污【聖】]`婬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4.7
ᅟᅟᅟᅟ(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行,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口氣臭惡,為人所憎,`[*]`所謂
`[妄語=妄語也【三】]`妄語。`[*]`諸比丘!若有人妄言、綺語、鬪亂`[是非=彼此【三】]`是非,便`[墮=墮地獄【三】]`墮畜生、餓鬼中。所以者何?以其妄語故`[也〔-〕【三】]`也。是故,`[當=諸比丘常當【三】]`當至誠,莫得妄語。`[是故=如是【三】]`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4.8
ᅟᅟᅟᅟ(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CB】,澄【大】]`證。云何`[為〔-〕【三】]`為一法?所謂不妄語也。`[*]`諸比丘!其不妄語者,口氣香芬,名德遠聞。是故,諸比丘!當行`[莫=不【三】]`莫妄語。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4.9
ᅟᅟᅟᅟ(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法【三】]`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畜生、餓鬼、地獄罪。若生人中,狂愚癡惑,不識真偽,`[*]`所謂飲酒也。`[*]`諸比丘!若有人心好飲酒,所生之處,無有智慧,常懷愚癡。`[如是=是故【三】]`如是,諸比丘!慎莫飲酒。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4.10
ᅟᅟᅟᅟ(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無有一法勝此法者,`[若〔-〕【三】]`若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云何為一法?所謂不飲酒也。`[*]`諸比丘!若有人不飲酒,生便聰明,無有愚惑,博知經籍,意不錯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第五地獄經 此名不善行ᅟ五者`[天及人=及天人【三】]`天及人 令知次第數
# 15 有無品
ᅟᅟᅟᅟ `[增壹阿含經〔-〕【明】,增壹阿含經(二法初也)【宋元】,增壹阿含經(二法初)【明】]`增壹阿`[*]`含經 有無品第十五
## 15.1
ᅟᅟᅟᅟ(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知有此二見。云何為二?所謂有見、無見。
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習已、誦已,終不從其法,如實而不知,此則非沙門、婆羅門。於沙門,則犯沙門法;於婆羅門,則犯婆羅門法,此`[沙門婆羅門【磧-三】,沙門【大】]`沙門、婆羅門終不以身作證而自遊戲。
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之後疑漏「不應」二字。]`二見誦讀、諷念,`[知=可捨知【三】]`知捨,如實而知,此則沙門`[持沙門行〔-〕【三】]`持沙門行,婆羅門知`[婆=沙門婆【三】]`婆羅門行,自身取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所作已辦更【三】]`更不復受有,`[如真=如實【三聖】]`如真知之。
是故,諸比丘!於此二見不應習行,不應諷誦,盡當捨離。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5.2
ᅟᅟᅟᅟ(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見。云何為二見?所謂有見、無見。彼云何為有見?所謂欲有見、色有見、無色有見。彼云何為欲有見?所謂五欲是也。云何為五欲?所謂眼見色,甚愛敬念,未曾捨離,世人宗奉。若耳聞聲,鼻嗅香,`[口=舌【三】*]`口知味,身知細滑,意了諸法,是謂有見。彼云何`[名〔-〕【三】]`名為無見?所謂有常見、無常見、有斷滅見、無斷滅見、有邊見、無邊見、有身見、無身見、有命見、無命見、異身見、異命見,此六十二見,名曰無見,亦非真見,是謂`[名為〔-〕【三】]`名為無見。是故,諸比丘!當捨此二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5.3
ᅟᅟᅟᅟ==\[~[AN2.13](Tipitaka23#^AN2z13). 1-2.]==(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施。云何為二?所謂法施、`[財=財物【三】]`財施。諸比丘!施中之上者不過法施。是故,諸比丘!常當學法施。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5.4
ᅟᅟᅟᅟ==\[~[AN2.13](Tipitaka23#^AN2z13). 1-2.]==(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業。云何為二業?有法業、有財業。業中之上者,不過法業。是故,諸比丘!當學法業,不學財業。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5.5
ᅟᅟᅟᅟ(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恩。云何為二?所謂法恩、財恩。恩中之上者,`[所謂〔-〕【三】]`所謂不過法恩也。是故,諸比丘!當修行法恩。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5.6
ᅟᅟᅟᅟ(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者有此二相像貌。云何為二?於是,愚`[者〔-〕【三】]`者所不能辦者而辦之,垂辦之事厭而捨之。是謂,諸比丘!愚者有此二相像貌。復次,比丘!智者有二相像貌。云何為二?於是,智者所不能`[辦【CB】,辨【大】]`辦事亦不成辦,垂辦之事亦不厭捨。是故,諸比丘!愚者二相像貌當捨離之,當念修行智者`[二相=二相像貌【三】]`二相。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5.7
ᅟᅟᅟᅟ(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如來。云何為二法?一為智慧,二為滅盡。是謂,比丘!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如來。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5.8
ᅟᅟᅟᅟ(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法寶,亦禮如來神廟。`[云何=云何為【三】]`云何二法?有力、有無畏。是謂,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法寶及如來神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5.9
ᅟᅟᅟᅟ(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禮如來寺。云何為二法?如來與世間人民無與等者;如來有大慈大悲,矜念十方。是謂,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禮如來寺。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5.10
ᅟᅟᅟᅟ(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因二緣起於正見。云何為二?`[受法教化=受彼教誨【三】,受彼教化【聖】]`受法教化,內思止觀。是謂,比丘!有此二因二緣起於正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二見及二施 愚者有二相ᅟ禮法如來廟 正見最在後
# 16 火滅品
ᅟᅟᅟᅟ `[增壹阿含經〔-〕【明】]`增壹阿含經 火滅品第十六
## 16.1
ᅟᅟᅟᅟ==\[~cf. Theragāthā. V. 279.]==(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難陀在舍衛城象華園中。是時,尊者難陀在閑靜處,便生是念:「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億劫乃出,實不可見,如來久遠長夜時乃出耳。猶如優曇鉢花時乃出現,此亦如是。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億劫乃出,實不可見,此處亦難遇,一切諸行`[悉=皆悉【三】]`悉休息`[止〔-〕【三聖】]`止,`[*]`愛盡無餘,亦無染污,滅盡泥洹。」
爾時,有一魔行天子,知尊者難陀心中所念,便往至孫陀利釋種女所,飛在虛空,以`[頌=此頌偈【三】]`頌而嗟歎曰:
ᅟ「汝今發歡喜, 嚴服作五樂;ᅟ難陀今捨服, 當來相娛樂。」
爾時,孫陀利釋種女聞天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自莊嚴,修飾房舍,敷好坐具,作倡`[妓=伎【聖】]`妓樂,如難陀在家無異。爾時,王波斯匿集在普會講堂,聞難陀比丘還捨法服,習`[于=乎【聖】]`于家業。所以然者,有天在空中告其妻曰。是時,王波斯匿聞是語已,便懷愁憂,即`[乘〔-〕【三】]`乘駕白象,往至彼園。到已,便入華象池中,遙見尊者難陀,便前至難陀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尊者難陀告波斯匿曰:「大王!何故來至此間,顏色變異?復有何事來至吾所?」
波斯匿報曰:「尊者當知,向在普`[集=會【三】]`集講堂,聞尊者捨`[法服=於法服【三】]`法服,還作白衣。聞此語已,故來至此,不審尊者何所`[勅告=告勅【三】]`勅告?」
是時,難陀含笑徐告王曰:「不見不聞,大王何故作此語耶?大王!豈不從如來邊聞:我諸結已除,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胞胎,如實`[而知=知之【三】]`而知,今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波斯匿曰:「我不從如來聞難陀比丘生死已盡,得阿羅漢,心得解脫。所以然者,有天來告孫陀利釋種女曰。是時,孫陀利夫人聞此語已,便作倡妓樂,修治服飾,敷諸坐具。我聞此語已,便來至尊者所。」
難陀告`[曰王=王曰【三】]`曰:「王不知不聞,何故大王而作是語?諸有沙門、婆羅門無不樂此休息樂、善逝樂、沙門樂、涅槃`[樂=一樂【聖】]`樂,而不自觀此婬火之坑。復當就者此事不然,骨猶如`[鎖=瑣【宋聖】]`鎖,肉如聚石,猶蜜塗刀,坐貪小利,不慮後患。亦如`[菓=果【三】*]`菓
繁折枝,亦如假借不久當還,猶如劍樹之藪,`[亦如毒樹【磧-三】,亦【大】]`亦如毒樹、如毒害藥,亦如`[毒藥=毒葉【三】]`毒藥、如毒華`[*]`菓,觀此`[*]`婬欲亦復如是。意染著者此事不然,從火坑之欲乃至毒`[*]`菓,不觀此事,欲得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者,此事不然。`[以=已【三聖】]`以
不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無明流者【三】]`無明流,而欲得入無餘`[泥洹=涅槃【三】*]`泥洹界而般`[*]`泥洹者,此事不然。大王當知,諸有沙門、婆羅門觀察此休息樂、善逝樂、沙門樂、涅槃樂,此事`[不=必【三聖】]`不然。彼以作是觀察,解了`[*]`婬坑之火,猶如骨鎖、肉聚、蜜塗利刀、菓繁折枝、假借不久,亦如劍樹、毒樹,`[如〔-〕【聖】]`如
毒害藥,悉觀了知,此則有處。已解了知婬火所興,便能得`[渡=度【三聖】*]`渡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必然。彼已`[*]`渡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必然。云何,大王!以何見何知而作是說?今我,大王!已成`[羅漢=阿羅漢【三】]`羅漢,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CB】,辨【大】]`辦,更不復受母胞胎,心得解脫。」
爾時,王波斯匿心懷歡喜,善心生焉,白尊者難陀曰:「我今`[無=無有【三】]`無狐疑如毛髮許,方知尊者成阿羅漢,今請辭還,國事眾多。」
難陀對曰:「宜知是時。」
爾時,王波斯匿即從`[坐=座【三】*]`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波斯匿王去未幾時,時彼魔天來至尊者難陀所,住虛空中,復以此偈向難陀`[曰=說【三】,說曰【聖】]`曰:
ᅟ「夫人面如月, 金銀瓔珞身,ᅟ憶彼姿`[容顏=顏容【三】]`容顏, 五樂恒自娛。
ᅟ彈琴鼓`[絃=弦【三聖】]`絃歌, 音`[響=嚮【聖】]`響甚柔軟,ᅟ能除諸愁憂, 樂此林間為。」
是時,尊者難陀便作是念:「此是魔行天人。」覺知此已,復以偈報曰:
ᅟ「我昔有此`[心=念【三】]`心, `[*]`婬泆無厭足;ᅟ為欲所纏裹, 不覺老病死。
ᅟ`[我度愛=今我度【三】,我今愛【聖】]`我度愛欲淵, 無污無所染;ᅟ榮位悉是苦, 獨樂真如法。
ᅟ我今無諸結, `[*]`婬怒癡悉盡;ᅟ更不習此法, 愚者當覺知。」
爾時,彼魔行`[天人=人天【聖】]`天人聞此語便懷愁憂,即於彼沒不現。
爾時,眾多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端`[正=政【聖】*]`正比丘者,無有勝難陀比丘;諸根澹泊,亦`[難陀比丘是=是難陀比丘【三】]`難陀比丘是;無有欲心,亦是難陀比丘;無有瞋恚,亦是難陀比丘;無有愚癡,亦是難陀比丘;成阿羅漢,亦是難陀比丘。所以然者,難陀比丘端`[*]`正,諸根寂靜。」[AA](增壹1-30#4.5).[4.5](agamaa#^aa4z5)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弟子=第一【三】]`弟子端`[*]`正者,`[難=所謂難【三】]`難陀比丘是。諸根寂靜,`[是亦=亦是【三】]`是亦難陀比丘。」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6wjdug
## 16.2
ᅟᅟᅟᅟ==\[~Itiv. 44.]==(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三】]`法涅槃界。云何為二?`[有…界=~Saupādisesā nibbānadhātu.]`有餘涅槃界、`[無…界=~Anupādisesā nibbānadhātu.]`無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宋】]`來此世,是謂`[名為〔-〕【三】]`名為
有餘涅槃界。彼云何`[名〔-〕【三】]`名為無餘涅槃界?`[於【麗】,如【大】]`於
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所作已辨更【三】]`更不`[受=復受【三】]`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三】]`為無餘涅槃界。此二涅槃界,`[當=是故諸比丘當【三】]`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如是,`[諸〔-〕【三】]`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6.3
ᅟᅟᅟᅟ(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烏喻,亦當說猪喻,善思念之,吾當演說。」
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三】]`名為人喻如烏?猶如有人在寂靜處,恒習`[婬=婬泆【三】,淫【聖】*]`婬欲,作諸惡行,後便羞恥,便自悔過,向人演說,陳所作事。所以然者,或為諸梵行人,所見譏`[彈=憚【宋】*,別【聖】*]`彈:『此人習欲,作諸惡行。』彼作諸惡行已,向人悔過,自知羞恥,猶如彼烏恒患苦飢,便食不淨,尋即拭`[𠿘=觜【三】]`𠿘,恐有餘`[鳥=烏【三聖】]`鳥見言:『此烏食不淨。』此亦如是。若有一人在閑靜處,習於`[*]`婬欲,作不善行,後便羞恥而自悔過,向人演說陳所作事。所以然者,或為諸梵行人所見記識,此人習欲,作諸惡行,是謂名為人猶如烏。
「彼云何`[名為人=為人喻【三】]`名為人如猪。若有一人在閑靜處,長習`[*]`婬欲,作諸惡行,亦不羞恥,復`[非=不【三】]`非悔過,向人自譽,貢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娛,此諸人等不能得五欲。』彼作惡已,`[不=不知【三】]`不羞恥,此人喻如猪,恒食不淨,臥於不淨,便自跳踉向於餘猪。此亦如是。若有一人習於`[*]`婬欲,作諸惡行,亦不羞恥,復非悔過,向人自譽,貢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娛,此諸人不能得五欲自娛。』是`[名為人=謂為人【三】]`名為人如猪。是故,諸比丘!當捨遠離。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聖】]`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6.4
ᅟᅟᅟᅟ(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人有似驢者,有似牛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人像驢者?若有一人,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以作【聖】]`以信`[牢=堅【三】*]`牢固,出家學道。爾時,彼人諸根不定,若眼見色,隨起色想,流馳萬端,爾時眼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眼根。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隨起識病,流馳萬端,爾時意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意根。無有威儀禮節之宜,行步進止,屈伸低仰,執持衣鉢,都違禁戒,便為梵行人所見譏`[*]`彈:『咄,此愚人像如沙門?』便取`[彈=憚【宋】*]`彈舉:『設是沙門者,宜不應爾。』彼作是說:『我亦是比丘!我亦是比丘!』猶如驢入`[牛群=群牛【三】]`牛群之中而自稱曰:『我亦是牛!我亦是牛!』然觀其兩耳復不似牛,角亦不似,尾亦不似,音聲各異。爾時,群牛或以`[角觝=角觝者【三】]`角觝,或以`[脚蹋=脚蹋者【三】]`脚蹋,或以口嚙者。今此比丘亦復如是,諸根不定,若眼見色,隨起色想,流馳萬端,爾時眼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眼根。耳聞聲,鼻嗅香,`[舌=口【聖】]`舌知味,身了細滑,意知法,隨起識病,流馳萬端,爾時意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念=於【三】]`念意根。無有威儀禮節之宜,行步進止,屈伸低仰,執持禁戒,便為梵行人所見譏`[*]`彈:『咄,此愚人像如沙門?』便見`[*]`彈舉:『設是沙門者,宜不應爾。』`[爾時〔-〕【三】]`爾時彼作是說:『我是沙門。』猶如驢入於牛群,是謂人像驢者也。
「彼人云何像牛者耶?若有一人,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學道。爾時,彼人諸根寂定,飲食知節,竟日經行,未曾捨離意遊三十七道品之法。若眼見色,不起色想,亦無流馳之念,爾時眼根則應清淨,生諸善想,亦能制持,無復諸惡,常擁護於眼根。耳聲、鼻香、`[口=舌【三】*]`口味、身細滑、意法不起識病,爾時意根則得清淨。彼人便到諸梵行人所,諸梵行人遙`[以見來=見來已【三】]`以見來,各自揚聲:『善來,同學!』隨時供養,不使有`[短=乏【三】]`短,猶如良牛入牛眾中,而自稱說:『我今是牛!』然其毛尾、耳角、音聲都悉是牛,諸牛見已,各來舐體。此亦如是,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學道。爾時,彼人諸根寂定,飲食知節,竟日經行,未曾捨離意遊三十七道品之法。若眼見色,不起色想,亦無流馳之念,爾時眼根則`[得=應【三】]`得清淨,生諸善想,亦能制持,無復諸惡,常擁護於眼根。耳聲、鼻香、`[*]`口
味、身細滑、意法不起識病,爾時意根則得具足,是謂此人像牛者也。如是,諸比丘!當學如牛,莫像如驢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6.5
ᅟᅟᅟᅟ(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善、不善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世尊【三】]`世尊`[告=告曰【三】]`告彼:「云何名為不善?云何名為善?所謂殺生為不善,不殺為善。不與取為不善,與取為善。婬泆為不善,不`[婬=淫泆【聖】]`婬為善。妄語為不善,不妄語為善。綺語為不善,不綺語為善。兩舌為不善,不兩舌為善。鬪亂彼此為不善,不鬪亂彼此為善。貪他為不善,不貪他為善。`[起〔-〕【三】*]`起恚為不善,不`[*]`起恚為善。邪見為不善,正見為善。如是,`[比丘=諸比丘【三】*]`比丘!行此惡已,墮畜生、餓鬼、地獄中。設行善者,便生人中、天上,及諸善趣阿須倫中。`[是故=是故諸比丘【三】]`是故,當`[遠離=離遠【聖】]`遠離惡行,修習善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6.6
ᅟᅟᅟᅟ(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與汝等說微妙法,初善、中善、至竟亦善,有義、有味,得修具足梵行之法,所謂二法也。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為【三】]`與汝具足說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為二法?所謂邪見、`[正=等【聖】*]`正見,邪治、`[*]`正治,邪語、`[*]`正語,邪業、`[*]`正業,邪命、`[*]`正命,邪方便、`[正=等【宋聖】]`正方便,邪念、`[*]`正念,邪三昧、`[*]`正三昧,是謂`[*]`比丘名`[為=曰【三】]`為二法。我今已與汝說此二法,如來所應為者,今已周訖。善念、`[觀=諷【三聖】]`觀誦,勿有`[懈惓=懈倦【三】]`懈惓,今不行者,後悔無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6.7
ᅟᅟᅟᅟ(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燭明之法,亦當說由燭趣道之業。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彼云何名燭明者?所謂貪`[*]`婬、瞋恚、愚癡盡。彼云何名為由燭趣道之業?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由燭趣道之業。`[我由此=我為比丘【三】,我由比丘【聖】]`我由此已說燭明,亦說由燭趣道之業,如來所應為者,今已周訖。善念、諷誦,勿有懈怠,今不行者,後悔無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6.8
ᅟᅟᅟᅟ(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力。云何`[為【麗-聖】,得【大】]`為
二力?所謂忍力、思惟力,設吾無此二力者,終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又無此二力者,終不於優留毘處六年苦行,亦復不能降伏魔怨,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以=已【聖】]`以我有`[忍力=此忍力【三】]`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眾,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此二力,忍力、思惟力,便成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6.9
ᅟᅟᅟᅟ(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那律在拘尸那竭國本所生處。爾時,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便往至尊者阿那律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復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ᅟ「歸命人中上, 眾人所敬奉;ᅟ我等今不知, 為依何等禪?」
爾時,有梵志名曰闍拔吒,是`[梵摩喻=梵摩踰【三】]`梵摩喻弟子。復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梵志問阿那律曰:「我昔在王宮生,未曾聞此自然之香,為有何人來至此間,為是天、龍、鬼神、人、非人乎?」
爾時,阿那律報梵志曰:「向者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復以此偈而歎我曰:
ᅟ「『自歸人中上, 眾人所敬奉;ᅟ我等今不知, 為依何等禪?』」
梵志問曰:「以何等故,我今不見其形?釋、梵、四天王為何所在?」
阿那律報曰:「以汝無有天眼故`[也〔-〕【三】]`也,是故不見釋、梵、四`[天〔-〕【三】]`天王及五百天人,`[及=拜【三】]`及二十八大鬼神王。」
梵志問曰:「設我能得天眼者,見此釋、梵、四天王及二十八大鬼神王耶?」
阿那律報曰:「設當得天眼者,便能見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然復,梵志!此天眼者何足為奇!有`[梵天=梵天王【三聖】]`梵天名曰千眼,彼見此千世界,如有眼之士,自`[手=於【三】]`手掌中觀其寶冠。此梵天亦如是,見此千世界無有罣礙,然此梵天不自見身所著`[衣服=服飾【三】]`衣服。」
梵志問曰:「何以故?千眼梵天不自見形所著服飾?」
阿那律曰:「以其彼天無有無上智慧眼故,故不`[自〔-〕【三】]`自見己身所著服飾。」
梵志問曰:「設我得無上智慧眼者,見此身所著服飾不耶?」
阿那律曰:「若能得無上智慧眼者,則`[能=服【聖】]`能見己形所著服飾。」
梵志問曰:「願尊與我說極妙之法,使得無上智慧之眼。」
阿那律曰:「汝有戒耶?」
梵志問曰:「云何`[名之〔-〕【三】]`名之為戒?」
阿那律曰:「不作眾惡,不犯非法。」
梵志報曰:「如`[此=是【三】]`此戒者,我堪奉持如此之戒。」
阿那律曰:「汝今,梵志!當持禁戒,無失`[毫=豪【聖】]`毫釐,亦當除去憍慢之結,莫計吾我染著之想。」
時,梵志復問阿那律曰:「何者是吾?何者是我?何者是憍慢結?」
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識也,我者是形體之具也。於中起識生吾、我者,是`[名〔-〕【三】]`名為憍慢結也。是故,梵志!當求方便,除此諸結。如是,梵志!當作是學。」
梵志即從座起,禮阿那律足,遶三匝而去。未至所在,於中道思惟此義,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有天昔與此梵志親友,知`[識〔-〕【三】]`識梵志心中所得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彼天`[復=便【三】]`復往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即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ᅟ「梵志未至家, 中道得道跡;ᅟ垢盡法眼淨, 無疑無猶豫。」
爾時,尊者阿那律復`[以〔-〕【聖】]`以`[偈=此偈【三】]`偈告`[天=彼天【三】]`天曰:
ᅟ「我先觀彼心, 中間應道跡;ᅟ彼人迦葉佛, 曾聞此法教。」
爾時,尊者阿那律即其時離彼處,在人間遊,漸漸至舍衛國,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世尊具以法語告阿那律,阿那律`[受佛=從佛受【三】]`受佛教已,便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弟子=第一弟子【三】]`弟子,得天眼`[第一〔-〕【三】]`第一者,所謂阿那律比丘是。」 ^2g26et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6.10
ᅟᅟᅟᅟ(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者阿那律【聖】]`者`[羅雲=羅云【三聖】*]`羅雲奉修禁戒,無所觸犯,小罪尚避,況復大者,然不`[得=於【聖】]`得有漏`[心=心得【聖】]`心解脫。爾時,眾多比丘便`[至=往至【三】]`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曰:「羅雲比丘奉修禁戒,無所觸犯,然故有漏心不解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具足禁戒法, 諸根亦成就,ᅟ漸漸當逮得, 一切結使盡。
「是故,諸比丘!常當念修治正法,無有漏失。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難陀、涅槃、烏 驢不善有二ᅟ燭及忍思惟 梵志及羅雲◎`[卷第七終【?】]`
# 17 安般品
ᅟᅟᅟᅟ ◎`[增壹阿含經〔-〕【三】,卷第八首]`增壹`[[-]【CB】,一【大】]` 阿`[*]`含經 安般品第十七`[之一〔-〕【三聖】]`之一
## 17.1
ᅟᅟᅟᅟ==\[~[MN62](Tipitaka21#^MN62). Rāhulovāda.]==(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將`[羅雲=~Rāhula.]`羅雲入舍衛城分衛。爾時,世尊右旋顧謂`[羅雲=羅雲曰【三】]`羅雲:「汝今當觀色為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色為無常。」
世尊告曰:「羅雲!痛、想、行、識皆悉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痛、想、行、識皆為無常。」
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此有何因緣,今方向城分衛,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誨我?今宜當還歸所在,不應入城乞食。」
爾時,尊者`[*]`羅雲即中道還到`[祇桓=祇洹【三】*]`祇桓精舍,`[持=捨除【三】]`持衣鉢,詣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專精一心,念色無常,念痛、想、行、識無常。
爾時,世尊於舍衛城乞食已,食後在`[*]`祇桓精舍而自經行,漸漸至羅雲所。到已,告羅雲曰:「汝當修行`[安般=~Ānāpāna.]`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憂`[之=心【宋】]`之想皆當除盡。汝今復當修行惡露不淨想,所有貪欲盡當`[除滅=除盡【三】]`除滅。汝今,羅雲!當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護心,已行護心,所有憍慢悉當除盡。」
爾時,世尊向羅雲便說此偈:
ᅟ「`[莫數=數莫【三】]`莫數起著想, 恒當自順法;ᅟ如此智之士, 名稱則流布。
ᅟ與人執炬明, 壞於大闇冥;ᅟ天龍`[戴奉敬=所戴奉【三】]`戴奉敬, 敬奉師長尊。」
是時,羅雲比丘復以此偈報世尊曰:
ᅟ「我不起著想, 恒復順於法;ᅟ如此智之士, 則能奉師長。」
爾時,世尊作是教勅已,便捨而去,還詣靜室。
`[是〔-〕【聖】]`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今〔-〕【三聖】]`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是時,羅雲即從`[*]`坐起,便往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曰:「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羅雲!汝乃能於如來前而`[師=獅【明】]`師子吼,問如此義:『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汝今,羅雲!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
對曰:「如是,世尊!」爾時,尊者羅雲從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於=如【三】]`於是,羅雲!若有比丘樂於閑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繫意鼻頭,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入息【聖】]`息
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又=有【三】]`又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亂惱【三】]`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爾時,世尊具足與羅雲說微妙法`[已羅雲〔-〕【三】]`已,羅雲
即從`[*]`坐起,禮`[佛足遶〔-〕【聖】,遶【宋】]`佛足,遶三匝而去。往詣安陀園,在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餘念,繫心鼻頭,出息長`[亦〔-〕【三】]`亦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有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脫,無復眾惡。有覺、有觀,念`[持=歡【聖】]`持喜安,遊於初禪。有覺、有觀`[息〔-〕【三】]`息,內自`[歡=觀【三】]`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三昧念喜,遊於二禪。無復喜念,自`[守=專【三】]`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遊於三禪。彼苦樂已滅,無復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
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塵穢,身體柔軟,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萬生、數`[十=千【聖】]`十萬生,成劫、敗劫,無數成劫、無數敗劫,億載不可`[計=計劫【聖】]`計,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樂,壽命長短,彼終生此,此終生`[彼=被【元】]`彼。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諸結。亦知眾生所`[起=趣【三】]`起之心,彼復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
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謗賢聖,`[行=常行【三】]`行邪見,造邪見行,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或`[復=有【聖】]`復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恒行`[正=等【三聖】*]`正見、造`[*]`正見行,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復更施意,成盡漏心,彼觀此苦,如實知之。復觀`[苦習=苦集【元明】]`苦習,亦知苦盡,亦知苦出要,如實知之。彼以作是觀,欲漏心得解脫,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羅雲便成阿羅漢。
是時,尊者羅雲已成`[羅漢=阿羅漢【三】]`羅漢,便從`[*]`坐起,更整衣服,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所求已得,諸`[漏=媱【宋元】,妄【明】,望【聖】]`漏除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得阿羅漢者,無有與羅雲等也。`[論=諸【三】*]`論有漏盡,亦是羅雲比丘。`[*]`論持禁戒`[者〔-〕【三】]`者,亦是羅雲比丘。所以然者,諸過去如來、等正覺,亦有此羅雲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羅雲比丘,親從佛生,法之上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謂羅雲比丘是。」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具足禁戒法, 諸根亦成就;ᅟ漸漸當逮得, 一切結使盡。」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 ◎`[增壹…譯〔-〕【三】,【三】不分卷]`增壹阿`[*]`含經 卷第七`[〔-〕=光明皇后願文【聖】]`
ᅟ17 安般品ᅟᅟ1
ᅟᅟᅟ增壹阿含經 卷第八☗s8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增壹…譯〔-〕【三】,【三】不分卷]`安般品之二
## 17.2
ᅟᅟᅟᅟ==\[~[AN2.6](Tipitaka23#^AN2z6). 2.]==(`[二【CB】,一【大】]`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二人出現於世甚為難得。云何為二人?所謂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甚為難得;轉輪聖王出現於世甚為難得。`[此=是謂比丘此【三】]`此`[二人=二人者【三】]`二人出現`[於〔-〕【三】]`於世間甚為難得。」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7.3
ᅟᅟᅟᅟ(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二人出現於世甚為難得。云何為二人?所謂辟支佛出現世間甚為難得;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出現世間甚為難得。是謂,比丘!此二人者出現於世甚為難得。」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7.4
ᅟᅟᅟᅟ(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在於世間,甚為煩惱。云何為二法?所謂作眾惡本,起諸怨嫌,復不造善行諸德之本。是謂,比丘!`[二=有此二【三】]`二法甚為煩惱。是故,諸比丘!當覺知此煩惱法,亦當覺知不煩惱法。諸煩惱`[之〔-〕【三】*]`之法,當`[念斷除=離之【三】]`念斷除;不煩惱`[*]`之法,當念修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7.5
ᅟᅟᅟᅟ(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邪見眾生所念、所趣及餘諸行,一切無可貴者,世間人民所不貪樂。所以然者,以其邪見不善故也。猶如有諸苦`[菓=果【三】*]`菓之子。所謂苦`[*]`菓、苦蔘子、`[葶藶=亭歷【宋聖】]`葶藶
子、畢地槃持子,及`[諸〔-〕【三】*]`諸餘苦子,便於良地種此諸子,然後生苗猶復故苦。所以然者,以其子本苦故。此邪見眾生亦復如是,所作身行、口行、意行,所趣、所念及諸惡行,一切無可貴者,世間人民所不貪樂。所以然者,以其邪見惡不善故。是`[故〔-〕【三】]`故,諸比丘!當除邪見,習行正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7.6
ᅟᅟᅟᅟ(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正見眾生所念、所趣及諸餘行,一切盡可貴敬,世間人民所可貪樂。所以者何?以其正見妙故。猶如有諸甜`[*]`菓,若甘蔗、若蒲桃`[*]`菓,及諸一切甘美之`[*]`菓,有人修治良地,而取種之,然後生子皆悉甘美,人所貪樂。所以然者,以其`[*]`菓子`[本=大【聖】]`本
甘美故,此正見眾生亦復如是,所念、所趣及`[諸餘=餘諸【三】]`諸餘行,一切皆可貪樂,世間人民無不喜者。所以者何?以其正見妙故。是故,諸比丘!當習行正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7.7
ᅟᅟᅟᅟ(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在閑靜`[*]`之處,獨自思惟,便生是念:「諸有生民,興`[愛欲=欲愛【三】]`愛欲想,便生欲愛,晝夜習之,無有厭足。」
爾時,尊者阿難向暮即從`[坐=座【三】]`坐起,著衣正服,便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向在`[靜閑=閑靜【三聖】]`靜閑之處,便生此念:『諸有眾生,興欲愛想,便生欲愛,長夜習之,無有厭足。』」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諸有人民,興欲愛想,便增欲想,長夜習之,無有厭足。所以者何?昔者,阿難!過去世時有轉輪聖王,名曰頂生,以法治化,`[無有=有無【聖】]`無有`[奸罔=姦詐【三】,姧偽【聖】]`奸罔,七寶成就。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是謂七寶。`[復〔-〕【三】]`復有千子,勇猛`[強=彊【聖】]`強壯,能降伏諸惡,統領四天下不加刀杖。阿難當知,爾時頂生`[聖〔-〕【三】*]`聖王便生此念:『我今有此閻浮`[提〔-〕【三】]`提地,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亦`[曾〔-〕【三】]`曾從耆年長老邊聞:「西有瞿耶尼土,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今當往統彼國土。』`[爾時阿難=阿難爾時【元明】*]`爾時,阿難!`[頂生=頂生聖王【三】]`頂生適生斯念,將四部兵,`[從=便從【三】]`從此閻浮地沒,`[便=便生【聖】]`便往至瞿耶尼土。
「爾時,彼土人民見聖王來,皆悉前迎,禮跪問訊:『善來,大王!今此瞿耶尼國,人民熾盛,唯願聖王當於此治化諸人民,使從法教!』爾時,阿難!聖王頂生即於瞿耶尼統領人民,乃經數百千年。
「是時,聖王頂生復於餘時便生此念:『我有閻浮`[提=便【三】]`提,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亦雨七寶,乃至`[于=乎【聖】*]`于膝;今亦復有此瞿耶尼,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亦〔-〕【三】*]`亦曾從長年許聞:「復有弗`[*]`于
逮,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今當往統彼國土,以法治化。』爾時,阿難!頂生聖王適生斯念,將四部兵,從瞿耶尼沒,便往至弗于逮。
「爾時,彼土人民見聖王來,皆悉前迎,禮跪問訊,異口同`[響=嚮【聖】*]`響而作是語:『善來,大王!今此弗`[*]`于逮,人民熾盛,多諸珍寶,唯願大王當於此治化諸人民,使從法教!』`[*]`爾時,阿難!頂生聖王即於弗`[*]`于逮統領人民,`[乃〔-〕【三】]`乃`[經=逕【聖】*]`經百千萬歲。
「是時,聖王頂生復於餘時便生此念:『我於閻浮`[提=便【三】,地【聖】]`提,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亦雨七寶,乃至`[*]`于膝;今亦復有此瞿耶尼,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今亦復有此弗`[*]`于逮國,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亦曾從耆年長老邊聞:「復有`[欝單越=欝單曰【三聖】*]`欝單越,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所為自由,無固守者。壽不中夭,正壽`[千歲=千年【三】]`千歲。在彼壽終必生天上,不墮餘趣,著劫波育衣,食自然粳米。」我今當往統`[領〔-〕【三】]`領彼國土,以法治化。』
「`[*]`爾時,阿難!頂生聖王適生斯念,將四部兵,從弗`[*]`于逮沒,便往至欝單`[*]`越。遙見彼土欝然`[青=清【聖】*]`青色,見已,便問左右臣曰:『汝等普見此土欝然`[*]`青色不乎?』對曰:『唯然,`[見=皆悉見【三】]`見之。』王告群臣曰:『此是柔軟之草,軟若天衣而無有異。此等諸賢`[當=常【三】]`當於`[斯=其【聖】]`斯坐。』小復前行,遙見彼土晃然黃色,便告諸臣曰:『汝等普見此土晃然黃色`[不〔-〕【三聖】]`不乎?』對曰:『`[皆=如是皆【三】]`皆悉見之。』大王`[曰=告曰【三】,報曰【聖】]`曰:『此名自然粳米,此等諸賢恒食此食。如今卿等,亦當食此粳米。』爾時,聖王小復前行,復見彼土普悉平正,遙見高臺顯望殊特,復告諸臣:『汝等頗見此`[土=地【三】]`土普`[地〔-〕【三】]`地平正乎?』對曰:『如是,皆悉見之。』大王報`[曰=言【三】]`曰:『此名劫波育樹衣,汝等亦復當著此樹衣。』
「`[*]`爾時,阿難!彼土人民見大王來,皆起前迎,禮跪問訊,異音同`[*]`響而作是說:『善來,聖王!此`[*]`欝單越,人民熾盛,多諸珍寶,唯願大王當於此治化諸人民,使從法教!』`[*]`爾時,阿難!頂生聖王即於`[*]`欝單越統領人民,乃`[*]`經百千萬歲。
「是時,頂生聖王復於餘時便生此念:『我今有閻浮地,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亦雨七寶,乃至`[*]`于膝;今亦復有此瞿耶尼、弗`[*]`于
逮及此`[*]`欝單越,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亦
曾從耆年長老邊聞:「有三十三天,快樂無比,壽命極長,衣食自然,玉女營從,不可稱計。」我今當往領彼天宮,以法治化。』
「`[*]`爾時,阿難!頂生聖王適生斯念,將四部兵,從`[*]`欝單越沒,便往至三十三天上。爾時,天帝釋遙見頂生`[聖〔-〕【三】]`聖王來,便作是說:『善來,大王!可就此坐。』`[*]`爾時,阿難!頂生聖王即共釋提桓因一處坐。二人共坐,不可分別,顏貌舉動,言語聲`[*]`響,一而不異。`[*]`爾時,阿難!頂生聖王在彼,乃`[*]`經數`[千百歲=百千年【三】]`千百歲已,便生此念:『我今有此閻浮地,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亦雨七寶,乃至`[*]`于膝;亦有瞿耶尼,亦復有弗`[*]`于
逮,亦復有`[*]`欝單越,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今=復【三】]`今至此三十三天,我今宜可害此天帝釋,`[便〔-〕【三】]`便於此間獨王諸天。』`[*]`爾時,阿難!頂生聖王適生此念,即於座上而自退墮,至閻浮里地,及四部兵皆悉`[落墮=墮落【三】]`落墮。爾時,`[亦=即【聖】]`亦失輪寶,莫知所在,象寶、馬寶同時命終,珠寶自滅,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斯皆命終。
「爾時,頂生聖王身得重病,諸宗族親`[屬〔-〕【三聖】]`屬普悉`[運=雲【三】]`運集,問訊王`[病=疾【三聖】]`病:『云何,大王!若使大王命終之後,有人來問此義:「頂生`[大=天【三】]`大王臨命終時,有何言教?」設有此問,當何以報`[之〔-〕【三】]`之?』頂生聖王報曰:『若使我命終,`[命終〔-〕【三聖】]`命終之後有人問者,以此報之:「頂生王者,領此四天下而無厭足,復至三十三天,在彼`[*]`經數百千歲,意猶生`[貪=命【聖】]`貪,欲害天帝,便自墮落,即取命終。」』
「汝今,阿難!勿懷狐疑。爾時,頂生王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時頂生王者即我身是。爾時,我領此四天下,及至三十三天,於五欲中,無有厭足。阿難!當以此方便,證知所趣,興貪欲心,倍增其想,於愛欲中而無厭足;欲求厭足,當從聖賢智慧中求。」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便說此偈:
ᅟ「貪`[婬=淫【聖】]`婬如時雨, 於欲無厭足;ᅟ樂少而苦多, 智者所`[屏=摒【元明】,迸【聖】]`屏棄。
ᅟ正使受天`[欲=樂【三】]`欲, 五樂而自娛;ᅟ不`[如=知【三】]`如斷愛心, 正覺之弟子。
ᅟ`[貪欲延=食福經【三】]`貪欲延億劫, 福盡還入獄;ᅟ受樂詎幾時, 輒受地獄痛。
「是故,阿難!當以此方便,知`[於〔-〕【三】]`於欲而去欲,永不興`[其〔-〕【三】]`其想。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7.8
ᅟᅟᅟᅟ==\[cf. [AN5.31](Tipitaka23#^AN5z31). Verses.,\[[MA](中含65-151#148).[148](agamdm#^ma148) ]]==(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生漏婆羅門便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是時,生漏婆羅門白世尊曰:「當云何觀惡知識`[人〔-〕【三】]`人?」
世尊告曰:「當觀如觀月。」
婆羅門曰:「當云何觀善知識?」
世尊告曰:「當觀如觀月。」
婆羅門曰:「沙門瞿曇今所說者,略說其要,未解廣義。唯願瞿曇廣普說義,使未解者解。」
世尊告曰:「婆羅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汝廣演其義。」
婆羅門對曰:「如是,瞿曇!」生漏婆羅門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猶如婆羅門=婆羅門猶如【元聖】*]`猶如,婆羅門!月末之月,晝夜周旋,但有其損,未有其盈。彼以減損,或復有時而月不現,無有見者。此亦如是,婆羅門!若惡知識,`[*]`經歷晝夜,漸無有信,無有戒,無有聞,無有施,無有智慧,彼以無有信、戒、聞、施、智慧,是時彼惡知識身壞命終,`[入=生【三】]`入地獄中。是故,婆羅門!我今說是惡知識者,猶如月末之月。`[*]`猶如,婆羅門!月初`[生=滿【三】]`生
時,`[隨所=若【三】]`隨所經過日夜,光明漸增,稍稍盛滿,便於十五日具足`[盛=成【三】]`盛滿,一切眾生靡不見者。如是,婆羅門!若善知識,`[*]`經歷日夜,增益信、戒、聞、施、智慧。彼以增益信、戒、施、聞、智慧,爾時善知識身壞命終,生天上善處。是故,婆羅門!我今說此善知識所趣,猶月盛滿。」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若人有貪欲, 瞋恚癡不盡;ᅟ於善漸有減, 猶如月向盡。
ᅟ若人無貪欲, 瞋恚癡亦盡;ᅟ於善漸有增, 猶如月盛滿。
「是故,婆羅門!當學如月初。」
爾時,生漏婆羅門白世尊曰:「`[善哉=善哉善哉【三】]`善哉!瞿曇!猶如屈者得伸,冥者見明,迷者見路,於闇冥然明。此亦如是,沙門瞿曇無數方便為我說法,我今自歸世尊及法、眾僧,自今`[以=已【三】]`以往,聽我為`[優=憂【聖】]`優
婆塞,盡形壽不殺生。」
爾時,生漏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7.9
ᅟᅟᅟᅟ(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善知識法,亦當說惡知識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惡知識法?於是,比丘!惡知識人便生此念:『我於豪族`[出〔-〕【三】]`出家學道,餘比丘者卑賤家出家。』依己姓望,毀`[訾=呰【三聖】]`訾餘人,是謂名為惡知識法。
「復次,惡知識人便生此念:『我極精進奉諸正法,餘比丘者不精進持戒。』復以此義,毀呰他人,而自貢高,是謂`[為=名為【三】]`為惡知識法。
「復次,惡`[知【CB】,如【大】]`知識者復作是念:『我三昧成就,餘比丘者無有三昧,心意錯亂,而不一定。』彼依此三昧,常自貢高,毀`[呰=訾【聖】]`呰他人,是謂名為惡知識法。
「復次,`[惡知識=惡知識人【三】]`惡知識復作是念:『我智慧第一,此餘比丘無有智慧。』彼依此智慧,而自貢高,毀呰他人,是謂名為惡知識法。
「復次,惡知識人復作是念:『我今常得飯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此餘比丘不`[能〔-〕【三】]`能得此供`[養=給【聖】]`養之具。』彼依此利養之物,而自貢高,毀呰他人,是謂名為惡知識法。是謂,比丘!惡知識人行此邪業。
「彼云何為善知識`[之〔-〕【三】]`之法?於是,比丘!善知識人不作是念:『我豪族家生,此餘比丘不是豪族家。』己身與彼而無有異,是謂名為善知識法。
「復次,善知識人不作是念:『我今持戒,此餘比丘不持戒行。』己身與彼無有增減,彼依此戒,不自貢高,不毀他人,是謂,比丘!名為善知識法。
「復次,比丘!善知識人復不作是念:『我三昧成就,此餘比丘意亂不定。』己身與彼亦無增減,彼依此三昧,不自貢高,亦不毀呰他人,是謂,比丘!名為善知識法。
「復次,比丘!善知識人`[不=亦不【三】]`不作是念:『我智慧成就,此餘比丘無有智慧。』己身與彼亦無增減,彼依此智慧,不自貢高,亦不`[毀=毀呰【聖】]`毀他人,是謂,比丘!名為善知識法。
「復次,比丘!善知識人不作是念:『我能得衣被、`[飯=飲【三】*]`飯食、床褥、臥具、`[疾病=病瘦【三】]`疾病
醫藥,此餘比丘不能得衣被、`[*]`飯食、床褥、臥具、疾病醫藥。』己身與彼亦無增減,彼依此利養,不自貢高,亦不毀他人,是謂,比丘!名為善知識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與汝分別惡知識法,亦復與汝說善知識法。是故,諸比丘!惡知識法當共遠離,善知識法念共修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7.10
ᅟᅟᅟᅟ(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釋翅尼拘留園,與大比丘`[眾〔-〕【三聖】]`眾五百人俱。
爾時,國中豪貴諸大釋種五百餘人,欲有所論,集普義講堂。爾時,世典婆羅門便往詣彼`[釋種=諸釋種【三】]`釋種所,語彼釋種言:「云何,諸君!此中頗有沙門、婆羅門及世俗人,能與吾共論議乎?」
爾時,眾多釋報世典婆羅門曰:「此中今有二人,高才博學,居在迦毘羅越國。云何為二人?一名周利槃特比丘,二名`[瞿曇=瞿蜜【三】*]`瞿曇,釋種如來、至真、等正覺。眾中少`[知=智【三】*]`知無聞,亦無智慧,言語醜陋,不別去就,如此槃特之比。又此`[迦維羅越=迦毘羅越【明】]`迦維羅越一國之中,無知無聞,亦無黠慧,為人`[醜陋=醜惡【三聖】]`醜陋,多諸`[穢惡=惡穢【三】]`穢惡,如此`[*]`瞿曇之比。汝今可與彼論議。設婆羅門能與彼二人論議得勝者,我等五百餘人,便當供養隨時所須,亦當相惠`[千鎰=千兩【三聖】]`千鎰
純金。」
爾時,`[婆=彼婆【三】]`婆羅門便生此心:「此迦毘羅越釋種,悉皆聰明,多諸`[技=伎【聖】]`技術,姦`[宄=室【聖】]`宄虛偽,無有正行。設吾與彼二人論議而得勝者,何足為奇,或復彼人得吾便者,便為愚者所伏。」思此二理,「吾不堪與彼論議也。」作是語已,便退而去。
是時,周利槃特到`[時=時着衣【聖】]`時持鉢,入迦毘羅越乞食。時,世典婆羅門遙見周利槃特來,便作是念:「我今當往問彼人`[義=議【宋】]`義。」時,世典婆羅門便往至比丘所,語周利槃特曰:「沙門!為字何等?」
周利槃特曰:「止!婆羅門!何須問字?所以來此欲問義者,時可問之。」
婆羅門言:「沙門!能與吾共論議乎?」
周利槃特言:「我今尚能與梵天論議,何況與汝盲無目人乎?」
婆羅門言:「盲者即非無目人乎?無目`[則=即【三】]`則非盲耶?此是一義,豈非煩重。」
是時,周利槃特便騰逝空中作十八變。爾時,婆羅門便作是念:「此沙門`[止=只【三】*,正【聖】]`止有神足,不解論議;設當與吾解此義者,身便當與作弟子。」
是時,尊者舍利弗以天耳聽聞有是語:「周利槃特與世典婆羅門作此論議。」是時,尊者舍利弗即變身作槃特形,隱槃特形,使不復現,語婆羅門曰:「汝婆羅門!若作是念:『此沙門`[*]`止有神足,不堪論議。』者,汝今諦聽,吾當說之,報汝向`[議=義【元明】]`議,依此論本,當更引喻。汝今,婆羅門!名字何等?」
婆羅門曰:「吾名梵天。」
周利槃特問曰:「汝是丈夫乎?」
婆羅門曰:「吾是丈夫。」
復問:「是人乎?」
婆羅門報曰:「是人。」
周利槃特問曰:「云何,婆羅門!丈夫亦是人,人亦是丈夫,此亦是一義,豈非煩重乎?然,婆羅門!盲與無目,`[此=比【元】]`此義不同。」
婆羅門曰:「云何,沙門!名之為盲?」
周利槃特曰:「猶如不見今世、後世,生者、滅者,善色、惡色,若好、若醜,眾生所造善惡之行,如實`[而〔-〕【三】]`而不知,永無所覩,故稱`[之〔-〕【三】*]`之為盲。」
婆羅門曰:「云何為無眼者乎?」
周利槃特曰:「眼者,無上智慧之眼。彼人無`[此〔-〕【三】]`此智慧之眼,故稱`[*]`之為無目也。」
婆羅門言:「止!止!沙門!捨此雜論,我今欲問深義。云何,沙門!頗不依法得涅槃乎?」
`[周利=周利槃特【三】]`周利報曰:「不依五盛陰而得涅槃。」
婆羅門曰:「云何,沙門!此五盛陰有緣生耶?無緣生乎?」
周利槃特對曰:「此五盛陰有緣生,非無緣也。」
婆羅門曰:「何等是五盛陰緣?」
比丘曰:「愛是緣也。」
婆羅門曰:「何者是愛?」
比丘報曰:「生者是也。」
婆羅門曰:「何者名為生?」
比丘曰:「即愛是也。」
婆羅門曰:「愛有何道?」
沙門曰:「賢聖八品道是。所謂正見、正業、正語、`[正命〔-〕【三】]`正命、正行、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謂名為賢聖八品道。」
爾時,周利槃特廣為說法已,婆羅門從比丘聞如此教已,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即於其處,身中刀風起而命終。是時,尊者舍利弗還復其形,飛在空中,還詣所止。
是時,尊者周利槃特比丘往至普集講堂眾多釋`[種〔-〕【三】]`種所。到已,語彼釋言:「汝等速辦`[蘇=酥【三】]`蘇油、薪柴,往耶維世典婆羅門。」
是時,`[釋種=諸釋種【三】]`釋種即辦`[蘇=薪【三】]`蘇、油,往耶維世典婆羅門。於四道頭起鍮婆,各各相率,便往至尊者周利槃特比丘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時,諸釋種以此偈,向`[尊者〔-〕【三】]`尊者周利槃特說曰:
ᅟ「`[耶維=維耶【三】]`耶維起鍮婆, 不違尊者教;ᅟ我等獲大利, 得遇此福祐。」
是時,尊者周利槃特便以此偈而報釋曰:
ᅟ「今轉尊法輪, 降伏諸外道;ᅟ智慧如大海, 此來降梵志。
ᅟ所作善惡行, 去來今現在;ᅟ億劫不忘失, 是故當作福。」
是時,尊者周利槃特廣與彼諸釋種說法已,諸釋白周利槃特言:「若尊者須衣被、飲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我等盡當事事供給,唯願受請,勿拒微情。」時,尊者周利槃特默然可之。
爾時,諸釋種聞尊者周利槃特所說,歡喜奉行。
## 17.11
ᅟᅟᅟᅟ==\[~[AN4.70](Tipitaka23#^AN4z70).]==(一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提婆達兜惡人便往至婆羅留支王子所,告王子言:「昔者,民`[氓=萠【三聖】]`氓壽命極長,如今人壽不過百年。王子當知,人命無常,備不登位,中命終者不亦痛哉!王子,時可斷父王命,統領國人。我今當殺沙門瞿曇!作無上至真、等正覺,於摩竭國界,新王、新佛,不亦快哉!如日貫雲,靡所不照,如月雲消,眾星中明。」爾時,婆羅留支王子即收父王,著鐵牢中,更立臣佐,統領人民。
爾時,`[有〔-〕【三】]`有眾多比丘入羅閱城乞食,便聞提婆達兜教王子收父王,著鐵牢中,更立臣佐。是時,眾多比丘乞`[食=食已【三】]`食,還歸所在,攝舉衣鉢,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朝入城乞食,聞提婆達兜愚人教王子使收父王,閉著牢獄,更立臣佐。復勅王子言:『汝殺父王,我害如來,於此摩竭國界,新王、新佛,不亦快哉!』」
「`[爾時臣佐亦行非法臣佐已行非法〔-〕【聖】,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主治化不以正理爾時臣佐亦行非法臣佐已行非法【三】]`爾時,臣佐亦行非法;臣佐已行非法,爾時王太子亦行非法;太子已行非法,爾時群臣、長吏亦行非法;群臣、長吏已行非法,爾時國界人民亦行非法;國界人民已行非法,爾時人眾兵馬亦行非法;兵眾已行非法,爾時日月倒錯運度失時;日月已失時,便無年歲;已無年歲,日差月錯,無復精光;日月已無精光,爾時星宿現怪。星宿已現變怪,便有暴風起;已有暴風起,神祇瞋恚;神祇已瞋恚,爾時風雨不時。爾時穀子在地者便不長大,人民之類、蜎飛蠕動,顏色改變,壽命極短。
「若復有時,王法治正,`[爾時=風雨已不時爾時【三】]`爾時群臣亦行正法;群臣已行正法,時王太子亦行正法;王太子已行正法,爾時長吏亦行正法;長吏已行正法,國界人民亦行正法;日月順常,風雨以時,災怪不現,神祇歡喜,五穀熾盛;君臣和穆相視,如兄如弟,終無增損;有形之類,顏色光潤,食自消化,無有災害,壽命極長,人所愛敬。」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猶如牛`[渡=度【宋明】*]`渡水, 導者而不正;ᅟ一切皆不正, 斯由本導故。
ᅟ眾生亦如是, 眾中必有導;ᅟ導者行非法, 況復下細人。
ᅟ萠類盡受苦, 由王法不正;ᅟ以知非法行, 一切民亦然。
ᅟ猶如牛`[*]`渡水, 導者而行正;ᅟ從者亦皆正, 斯由本導故。
ᅟ眾生亦如是, 眾中必有導;ᅟ導者行正法, 況復下庶人。
ᅟ萠類盡受樂, 由王法教正;ᅟ以知正法行, 一切民亦`[然【麗】,便【大】]`然。
「是故,諸比丘!當捨非法而行正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 增壹阿`[含=鋡【聖】]`含經 卷第八`[〔-〕=光明皇后願文【聖】]`
ᅟ17 安般品ᅟᅟ11
ᅟᅟᅟ增壹阿`[含=鋡【聖】*]`含經 卷第九☗s9
`[東晉…譯〔-〕【聖】,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18 慚愧品
ᅟᅟᅟᅟ慚愧品第十八
## 18.1
ᅟᅟᅟᅟ==\[~[AN2.1](Tipitaka23#^AN2z1). 9. Hirottapa.]==(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妙法擁護世間。云何為二法?所謂有慚、有愧也。諸比丘!若無此二法,世間則不別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宋】]`有妻子、知識、尊長、大小,便當與猪、雞、`[狗=猫【聖】]`狗、牛、羊……六畜之類而同一等。以其世間有此二法擁護世間,則別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長、大小,亦不與六畜共同。是故,諸比丘!當習有慚、有愧。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8.2
ᅟᅟᅟᅟ==\[~[AN2.1](Tipitaka23#^AN2z1). 1. Vajja.]==(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二人,無有厭足而取命終。云何為二人?所謂得財物恒藏舉之;復有得物而喜與人。是謂二人無有厭足而取命終。」
爾時,有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不解世尊【元明】]`世尊!不解此略說之義。云何得物藏舉?云何得物與人?唯願世尊廣演其義。」
世尊告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
對曰:「如是。」
爾時,佛告諸比丘:「於是,有族姓子學諸`[技=伎【宋聖】]`技術,或習田作,或習書疏,或習計算,或習天文,或習地理,或習卜相,或學遠使,或作王佐,不避寒暑、飢寒、懃苦,而自營己。彼作是功力而獲財物,彼人不能食噉,亦不與妻子,亦不與奴婢親親之屬,皆悉不與。彼所得財物,或王劫奪,或`[復被賊=被賊盜【三】]`復被賊,或火燒水`[漂=㵱(漂)【聖】]`漂,分散異處,不獲其利,即於家中有人分散此物,不得停住。是謂,比丘!得財藏舉者也。
「彼云何得財分布?有族姓子學諸`[伎=技【元明】]`伎術,或習田作,或習書䟽(疏),或習計算,或習天`[文=文或習【聖】]`文、地理,或習卜相,或學遠使,或作王佐,不避寒暑、飢寒、懃苦,而自營己。彼作是功力而獲財物,彼人惠施眾生,給與父母、奴婢、妻子,亦復廣及沙門、婆羅門,造諸功德,種天上之福。是謂,比丘!得而惠施。是謂,比丘!二人無厭足。如前一人得財物而舉者,當念捨離;第二人得而廣布,當學此業。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8.3
ᅟᅟᅟᅟ==\[~[MN3](Tipitaka21#^MN3). Dhammadāyāda.,\[[MA](中含65-151#88).[88](agamdm#^ma088) ]]==(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法施,勿習食施。所以然者,汝等今有果報之祐,使我弟子恭敬於法,不貪利養。設貪利養者,則有大過於如來所。何以故?謂眾生類不分別法,毀世尊教;已毀世尊教,後不復得至涅槃道,我便有恥。所以然者,謂如來弟子貪著利養,不行於法,不分別法,毀世尊教,不順正法;已毀世尊教,復不`[至=得至【三】]`至涅槃道。汝今,比丘!當念法施,勿思欲施,便得稱譽,`[多=名【三】]`多聞四遠,恭敬於法,不貪財物,此則無有羞恥。所以然者,如來弟子`[以好=好以【三聖】]`以好
法施,不貪思欲之施。是謂,比丘!當念法施,勿學財施。汝等比丘,吾說此義,為因何義而說此緣乎?」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唯願世尊事事分別。」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有一人請吾供養,然吾爾時有遺餘法而可除棄。有二比丘從遠方來,形體困篤,顏色變易。爾時,我便語彼比丘,作是語:『有遺餘法而可除棄,隨時須者,便可取之而自營己。』時,一比丘便作是念:『世尊今日有遺餘法而可除棄,隨時須者,便可取之。設復我等不取食者,便當以此食`[捨=寫【三】]`捨`[于=乎【聖】]`于淨地。若著水中。然`[今=令【三】]`今我等宜取此食,以充虛乏,加得氣力。』爾時,彼比丘復作是學:『佛亦作是說:「當行法施,莫行思欲之施。所以然者,施中之上無過財施,然復法施於中最尊。」我今堪任竟日不食,猶得自濟,不須受彼信施之福。』爾時,彼比丘便自息意,不取彼施,形體困篤,不自顧命。
「彼時,第二比丘復作是念:『世尊亦有遺餘之法而可除者,設我等不取食者,便當困篤。今以此食用充虛乏,加得氣力,晝夜安寧。』爾時,彼比丘便取食之,晝夜安隱,氣力充足。」
佛告諸比丘:「彼比丘雖復取彼供養,除去虛乏,氣力充足,`[不=故不【三】]`不如先前比丘可敬,可貴,甚可尊重。彼比丘長夜名稱遠聞,於律知足,易充易滿。諸比丘當學法施,勿學思欲之施。我前所`[說=施【聖】]`說者,由此因緣。」
爾時,世尊說此語已,便從`[坐=座【三】*]`坐起而去。
是時,眾多比丘復作是念:「向者,世尊略說其要,竟不廣普,便從`[*]`坐起,入寂靜室。今此眾中誰能堪任於此略義而廣普演其義`[者也〔-〕【三】]`者也?」是時,眾多比丘復作是念:「今尊者`[舍利弗=~Sāriputta.]`舍利弗,世尊所譽,我當盡共詣彼舍利弗所。」是時,眾多比丘便往至尊者舍利弗所,共相禮拜,在一面坐。`[在〔-〕【三】]`在一面坐已。是時,眾多比丘所可從世尊聞事,盡向舍利弗說之。
是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云何世尊弟子貪著利養,不修行法?云何世尊弟子貪修行法,不貪利養?」
爾時,眾多比丘白舍利弗曰:「我等乃從遠來,請問其義,得修行之。尊者舍利弗堪任者,便與我等廣演其義。」
舍利弗告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汝廣演其義。」
爾時,眾多比丘對曰:「如是。」
舍利弗告曰:「世尊弟子所學寂靜念安,聲聞弟子不如是學;世尊吐教所應滅法,而諸比丘亦不滅之;於中懈怠起諸亂想,所應為者而不肯行,所不應為者便修行之。爾時,諸賢長老比丘於三處便有羞恥。云何為三?世尊常樂寂靜之處,爾時聲聞不作是學,長老比丘便有`[羞【CB】,差【大】]`羞恥。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然`[比丘=彼比丘【三】]`比丘不滅此法,長老比丘便有羞恥。於中起亂想之念,意不專一,長老比丘便有羞恥。
「諸賢當知,中比丘於三處便有羞恥。云何為三?世尊常樂寂靜之處,爾時聲聞不作是學,中比丘便有羞恥。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然彼比丘不滅此法,中比丘便有羞恥。於中起亂想之念,意不專一,中比丘便有羞恥。
「諸賢當知,年少比丘於三處便有羞恥。云何為三?世尊弟子常樂寂靜之處,爾時聲聞不作是學,年少比丘便有羞恥。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然彼比丘不滅此法,年少比丘便有羞恥。於中復起亂想之念,意不專一,年少比丘便有羞恥。是謂,諸賢!貪著於財,不著於法。」
諸比丘白舍利弗曰:「云何比丘貪著於法,不著於財?」
舍利弗曰:「於是,比丘!世尊樂寂靜之處,聲聞亦學如來樂寂靜之處;世尊所說`[當=常【聖】]`當滅此法,諸比丘便滅此法;不懈`[怠=怠意【聖】]`怠,`[亦〔-〕【三】]`亦不亂,所應行者便修行之,所不應行者便不行之。諸賢當知,長老比丘於三處便有名稱。云何為三?世尊樂寂靜之處,聲聞亦樂寂靜之處,長老比丘便有名稱。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爾時比丘便滅此法,長老比丘便有名稱。於中不起亂想之念,意`[常=當【聖】]`常專一,長老比丘便有名稱。
「諸賢當知,中比丘於三處便有名稱。云何為三?世尊樂寂靜之處,聲聞亦樂寂靜之處,中比丘便有名稱。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爾時比丘便滅此法,中比丘便有名稱。於中不起亂想之念,意常專一,中比丘便得名稱。
「諸賢當知,年少比丘於三處便有名稱:云何為三?於是,比丘!世尊樂寂靜之處,年少比丘亦樂寂靜之處,年少比丘便有名稱。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爾時比丘便滅此法,年少比丘便有名稱。於中不起亂想之念,意常專一,年少比丘便有名稱。
「諸賢當知,貪之為病,甚`[大=為【聖】]`大災患,瞋恚亦然。貪婬、瞋恚滅者,便得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纏【三聖】]`縛休息,得至`[涅槃=~Nibbāna.]`涅槃。慳`[疾=嫉【明聖】]`疾為病,亦復極重,煩惱燒煮,憍慢亦深。幻偽不真,無慚、無愧,不能捨離,婬欲敗正,慢、增上慢亦復不捨。此二慢滅,便得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休息,得至涅槃。」
比丘白曰:「云何,尊者舍利弗!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休息,得至涅槃?」
舍利弗言:「諸賢當知,所謂賢聖八品道是。`[所謂〔-〕【三】]`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諸賢!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休息,得至涅槃。」
爾時,眾多比丘聞尊者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 18.4
ᅟᅟᅟᅟ(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在一街巷。爾時,彼巷有一梵志婦,欲飯食婆羅門,即出門,遙見世尊,便往至世尊所,問世尊曰:「頗見婆羅門不?」
爾時,尊者大迦葉先在其巷。世尊便舉手指示曰:「此是婆羅門。」
是時,梵志婦熟視如來面,默然不語。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無欲無恚者, 去愚無有癡;ᅟ漏盡阿羅漢, 是謂名梵志。
ᅟ無欲無恚者, 去愚無有癡;ᅟ以捨結使聚, 是謂名梵志。
ᅟ無欲無恚者, 去愚無有癡;ᅟ以斷吾我慢, 是謂名梵志。
ᅟ若欲知法者, 三佛之所說;ᅟ至誠自歸彼, 最尊無有上。」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曰:「汝可往為此梵志婦,`[便=使【三】]`便現身,得`[免=勉【聖】]`免宿罪。」
是時,迦葉從佛受教,往至梵志婦舍已,就座而坐。是時,彼婆羅門婦便供辦餚饍種種飲食,以奉迦葉。
是時,迦葉即受食`[飲〔-〕【三】]`飲,欲度人故,而`[為=向【三聖】]`為彼人說此`[達嚫=噠嚫【三聖】]`達嚫:
ᅟ「祠祀火為上, 眾書頌為最;ᅟ王為人中尊, 眾流海為上。
ᅟ眾星月為首, 照明日為先;ᅟ四維及上下, 於諸方域境。
ᅟ天與世間人, 佛為最尊上;ᅟ欲求其福者, 當歸於三佛。」
是時,彼梵志婦聞此語已,即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前白大迦葉曰:「`[唯=惟【三】]`唯願梵志恒受我請,在此舍食。」
是時,大迦葉即受彼請,在彼處受彼食。是時,婆羅門婦見迦葉食訖,更取一卑座,在迦葉前`[坐=座【明】*]`坐。是時,迦葉以次與說微妙之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斷漏為上,出家為要。尊者大迦葉已知彼梵志婦心開意解,甚懷`[歡喜=歡欣【三】]`歡喜。諸佛所可常說法者,`[苦習=苦集【元明】*]`苦、習、盡、道。
是時,尊者大迦葉悉為梵志婦說之時,梵志婦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新淨`[白褻=白氈【三】*,白縶【聖】*]`白褻,無有塵垢,易染為色。時梵志婦亦復如是,即於座上得法眼淨,彼已得法、見法,分別其法,無有狐疑,已逮無畏,自歸三尊:佛、法、聖眾,受持五戒。是時,尊者大迦葉重`[為=與【三聖】]`為梵志婦說微妙法已,即從`[*]`坐起而去。
迦葉去未久時,婦夫婿來至家。`[婆=至家已婆【三】]`婆羅門見婦顏色甚悅,非復常人。時,婆羅門即問其婦,婦即以此因緣具向夫婿說之。時,婆羅門聞是語已,便將其婦共詣精舍。往至世尊所,時,婆羅門與世尊共相問訊,在一面坐。婆羅門婦頭面禮世尊足,在一面坐。`[時〔-〕【聖】]`時,婆羅門白世尊曰:「向有婆羅門來至我家,今為所在?」
爾時,尊者大迦葉去世尊不遠,結跏趺坐,正身正意,思惟妙法。
爾時,世尊遙指示大迦葉曰:「此是尊長婆羅門也。」
婆羅門曰:「云何,瞿曇!沙門即是婆羅門耶?沙門與婆羅門豈不異乎?」
世尊告曰:「欲言沙門者,即我身是。所以然者,我即是沙門。諸有奉持沙門戒律,我皆已得。如今欲論婆羅門者,亦我身是。所以然者,我即是婆羅門也。諸過去婆羅門,所持法行,吾已悉知。欲論沙門者,即大迦葉是。所以然者,諸有`[沙門律=沙門戒【三】]`沙門律,迦葉比丘皆悉`[包=苞【聖】]`包攬。欲論婆羅門者,亦是迦葉比丘。所以然者,諸有婆羅門奉持禁戒,迦葉比丘皆悉了知。」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我不說梵志, 能知呪術者;ᅟ唱言生梵天, 此則不離縛。
ᅟ無縛無生趣, 能脫一切結;ᅟ不復稱天福, 即沙門梵志。」
爾時,婆羅門白世尊曰:「言結縛者,何等名為結乎?」
世尊告曰:「欲愛是結,瞋恚`[是結〔-〕【三】]`是結,愚癡是結。如來者無此欲愛,永滅無餘,瞋恚、愚癡亦復如是。如來無復此結。」
婆羅門曰:「唯願世尊說深妙法,無復有此諸結縛著。」
是時,世尊漸與彼婆羅門說微妙`[之論=法【三】]`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斷漏為上,出家為要。爾時,世尊知`[彼〔-〕【三】]`彼婆羅門心開意解,甚懷歡喜,古昔諸佛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爾時世尊盡為婆羅門說之。
時,婆羅門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新淨`[*]`白褻,無有塵垢,易染為色。時婆羅門亦復如是,即於座上得法眼淨,彼已得法、見法,分別其法,無有狐疑,已逮無畏,自歸三尊:佛、法、聖眾,受持五戒,為如來真子,無復退還。
爾時,彼婆羅門夫婦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8.5
ᅟᅟᅟᅟ==\[~Vinaya. cv. VII. 3. 2.]==(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王阿闍世有象,名那羅祇梨,極為兇弊暴虐,勇健能`[降=除【聖】]`降`[外=伏【三】]`外怨,緣彼象力,使摩竭一國,無不靡伏。
爾時,`[提婆達兜=~Devadatta.]`提婆達兜便往至王阿闍世所。到已,而作是說:「大王當知,今此象惡,能`[降伏=除【三聖】]`降伏
眾怨,可以`[醇=純【宋聖】*]`醇酒,飲彼象醉。清旦,沙門瞿曇必來入城乞食,當放此醉象,蹋蹈殺之。」
時,王阿闍世聞提婆達兜教,即告令國中:「明日清旦,當放醉象,勿令人民在里巷遊行。」
是時,提婆達兜告王阿闍世曰:「若彼沙門瞿曇有一切智,知當來事者,明日必不入城乞食。」
王阿闍世曰:「亦如尊教,設有一切智者,明日清旦不入城乞食。」
爾時,羅閱城內男女大小事佛之者,聞王阿闍世清旦當放醉象害於如來,聞已,各懷愁憂,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明日清旦,願世尊勿復入城!所以然者,王阿闍世今有教令,勅語城內人民之類:『明日勿復在里巷行來,吾欲放醉象,害沙門瞿曇。設沙門有一切智,明日清旦不入城乞食。』唯願世尊勿復入城,`[傷=儻【三】,備【聖】]`傷害如來,世人喪目,無復救護。」
世尊告曰:「止!止!諸優婆塞!勿懷愁惱。所以然者,如來之身非俗數身,然不為他人所害,終無此事。諸優婆塞當知,閻浮里地東西廣七千由旬,南北長二十一千由旬;瞿耶尼縱廣八千由旬,如半月形;弗`[于=乎【聖】*]`于逮縱廣九千由旬,土地方正;`[欝單越=欝單曰【三聖】*]`欝單越縱廣十千由旬,土地圓如滿月。正使此四天下醉象滿其中,如似稻、麻、叢林,其數如是,猶不能得動如來`[毫=豪【聖】]`毫毛,況復`[得=欲得【三】]`得害於如來?終無`[此事=是處【三聖】]`此事!
「則捨四天下,復有如千天下、千日月、千須彌山、`[千四=四大【三】,四千【聖】]`千四海水、千閻浮提、千瞿耶尼、千弗`[*]`于逮、千欝單`[*]`越、千四`[天王=天王天【三】]`天王、千三十三天、`[千兜術天=千豔天千【聖】,千燄天千兜術天【元明】]`千兜術天、`[千豔天〔-〕【三】,兜術天【聖】,千燄天千豔天【宋】]`千豔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宋】]`化自在天,此名千世界;乃至二千世界,此名中千世界;乃至三千世界,此名三千大千世界;`[滿=遍滿【三】]`滿其中伊羅鉢龍王,猶不能動如來一毛,況復此象欲害如來哉?終無是處。所以然者,如來神力不可思議,如來出世,終不為人所傷害也。汝等各歸所在,如來自當知此變趣。」爾時,世尊與四部眾廣為說微妙之法。時,優婆塞、優婆斯聞正法已,各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清旦著衣持鉢,欲入羅閱城乞食。是時,提頭賴吒天王將`[乾沓惒=諸乾沓惒【三】]`乾沓惒等,從東方`[來〔-〕【三聖】]`來,侍從世尊。是時,`[毘留勒=毘留勒叉【三】]`毘留`[勒=博叉天【聖】]`勒王將`[拘槃茶=拘槃荼【三聖】]`拘槃茶`[眾=眾從南方來【聖】]`眾,侍從如來。西`[方=方天王【聖】]`方`[毘留波叉=毘留博叉王【三】]`毘留`[波=勒【聖】]`波叉將諸龍眾,侍從如來。北方天王`[拘毘羅=毘沙門【聖】]`拘毘羅將`[羅=夜叉羅【聖】]`羅剎鬼眾,侍從如來。是時,釋提桓因將諸天人數千萬眾,從`[兜術=忉利【元明聖】]`兜術天沒,來至世尊所,時,梵天王將諸梵天數千萬眾,從梵天上來至世尊所。釋、梵、四天王及二十八天,大鬼神王各各相謂言:「我等今日當觀二神,龍象共鬪,誰者勝負?」
時,羅閱城四部之眾遙見世尊將諸比丘入城乞食,時城內人民皆舉聲喚曰。王阿闍世復聞此聲,問左右曰:「此是何等聲`[響=嚮【聖】]`響,乃徹此間?」
侍臣對曰:「此是如來入城乞食,人民見已,故有此聲。」
阿闍世曰:「沙門瞿曇亦無聖道,不知人心來變之驗。」王阿闍世即勅象師:「汝速將象飲以`[*]`醇酒,鼻帶利劍,即放使走。」
爾時,世尊將諸比丘詣城門,適舉足入門。時,天地大動,諸`[神尊=尊神【三】]`神尊天在虛空中散種種`[之〔-〕【三】*]`之華。時,五百比丘見醉象來,各各馳走,莫知所如。時,彼暴象遙見如來,便走趣向。侍者阿難見醉象來,在世尊後,不自安處,白世尊曰:「此象暴惡,將恐相害,宜可遠之。」
世尊告曰:「勿懼!阿難!吾今當以如來神`[手=力【聖】]`手降伏此象。」
如來觀察暴象不近不遠,便化左右作諸師子王,於彼象後作大火坑。時,彼暴象見左右師子王及見火坑,即失`[尿=溺【聖】]`尿放糞,無走突處,便前進向如來。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汝莫害於龍, 龍現甚難遇,ᅟ不由害龍已, 而得生善處。」
爾時,暴象聞世尊說此偈,如被`[火燃=火然【三聖】]`火燃,即自解劍,向如來跪雙膝,投地以鼻舐如來足。`[時=𠇍(尒)時【聖】]`時,世尊伸右手摩象頭,而作是說:
ᅟ「瞋恚生地獄, 亦作蛇蚖形;ᅟ是故當捨恚, 更莫受此身。」
爾時,`[神尊諸天=諸尊天神【聖】]`神尊諸天在虛空中,以若干百千種花散如來上。是時,世尊與四部`[*]`之眾、天、龍、鬼神說微妙法。爾時,`[見降象=降龍【宋】]`見降象男女六萬餘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八萬天人亦得法眼淨。時,彼醉象身中刀風起,身壞命終,生四天王宮。
爾時,`[比丘=諸比丘【三】]`比丘、比丘尼,諸優婆塞、`[優婆夷=優婆斯【三】]`優婆夷,及天、龍、鬼神,聞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 18.6
ᅟᅟᅟᅟ==\[~[SN21.8](Tipitaka22#^SN21z8). Nanda.]==(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難陀著極妙之衣,色曜人目,著金廁履屣,復`[抆=壯【宋】,文【元明】]`抆飾兩目,手執鉢器,欲入舍衛城。爾時,`[眾=有眾【三聖】]`眾多比丘遙見尊者難陀著極妙之衣,入舍衛城乞食。爾時,眾多比丘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於〔-〕【三】]`於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曰:「向者,難陀比丘著極妙`[*]`之衣,色曜人目,入舍衛城乞食。」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速往至難陀比丘所:『如來呼卿!』」
對曰:「如是。世尊!」時,彼比丘受世尊教,頭面禮足而去。往至難陀比丘所,到已,語難陀曰:「世尊呼卿。」
是時,難陀聞比丘語,即來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世尊告難陀曰:「汝今何故著此極妙之衣,又`[則著=著金廁【三】,著【聖】]`則著履屣,入舍衛城乞食?」時,尊者難陀默然不語。
世尊復重告曰:「云何,難陀!汝豈不以信牢固出家學道乎?」
難陀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汝今族姓子不應律行,以信`[牢=堅【三】]`牢固出家學道,何由復著極妙之衣,摩治形服,欲入舍衛城乞食?與彼白衣有何差別?」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何日見難陀, 能`[治=持【三】]`治阿練行;ᅟ心樂沙門法, 頭陀度無極。
「汝今,難陀!更莫造此如是之行。」
爾時,尊者難陀及四部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8.7
ᅟᅟᅟᅟ(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難陀不堪行梵行,欲脫法衣,習白衣行。
爾時,眾多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曰:「難陀比丘不堪行梵行,欲脫`[法服=法衣【三】]`法服,習居家行。」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難陀所,云:『如來喚卿。』」
對曰:「如是。世尊!」時,彼比丘受世尊教,即從`[*]`坐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至彼難陀比丘所云:「世尊喚。」
難陀對曰:「如是。」爾時難陀比丘尋`[隨=共【三】]`隨此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告難陀曰:「云何,難陀!不樂修梵行,欲脫法衣,修白衣行乎?」
難陀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何以故?難陀!」
難陀對曰:「欲心熾然,不能自禁。」
世尊告曰:「云何,難陀!汝非族姓子出家學道乎?」
難陀對曰:「如是。世尊!我是族姓子,以信牢固出家學道。」
世尊告曰:「汝族姓子!此非其宜,`[以=已【三】]`以捨家學道修清淨行。云何捨於正法`[欲=而欲【三】]`欲習穢污?難陀當知,有二法無厭足,若有人習此法者終無厭足。云何為二法?所謂`[婬=淫【聖】*]`婬欲及飲酒。是謂二法無厭足。若有人習此二法,終無厭足,緣此行果,亦不能得無為之處。是故,難陀!當念`[捨=捨除【三聖】]`捨
此二法,後必成無漏之報。汝今,難陀!善修梵行,趣道之果,靡不由之。」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蓋屋不密, 天雨則漏; 人不惟行,
ᅟ漏`[*]`婬怒癡。 蓋屋善密, 天雨不漏;
ᅟ人能惟行, 無`[*]`婬怒癡。」
爾時,世尊復作是念:「此族姓子欲意極多,我今宜可以火滅火。」是時,世尊即以神力手執難陀,猶如力人屈伸臂頃,將難陀至`[香=香熏【三】]`香山上。爾時,山上有一`[巖【CB】,嚴【大】]`巖穴,復有一瞎獼猴在彼住止。是時,世尊右手執難陀而告之曰:「汝,難陀!頗見此瞎獼猴不?」
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何者為妙?為孫陀利釋種妙耶?為此瞎獼猴妙乎?」
難陀對曰:「猶如有人傷極惡犬鼻,復加毒塗,彼犬倍惡。此亦如是。孫陀利釋女,今以此瞎獼猴相比,不可為喻,猶`[如〔-〕【三】]`如大火`[𧂐焚=積燌【聖】]`𧂐焚燒山野,加益以`[乾=于【聖】]`乾薪,火轉`[熾然=熾燃【三】]`熾然,此亦如是。我念彼釋女,不去心懷。」
爾時,世尊如屈伸臂頃,從彼山不現,便至三十三天。`[爾〔-〕【三】]`爾時,三十三天上諸天普集善法講堂,去善法講堂不遠,復有宮殿,五百玉女自相娛樂,純有女人,無有男子。爾時,難陀遙見五百天女,作倡伎樂,自相娛樂,見已,問世尊曰:「此是何等,五百天女作倡`[伎=妓【三】]`伎樂,自相娛樂?」
世尊告曰:「汝難陀自往問之。」
是時,尊者難陀便往至五百天女所,見彼宮舍,敷好坐具若干百種,純是女人,無有男子。是時,尊者難陀問彼天女曰:「汝等是何天女,各相娛樂,快樂如是?」
天女報曰:「我等有五百人,悉皆清淨,無有夫主。我等聞有世尊弟子,名曰難陀,是佛姨母兒,彼於如來所,清淨修梵行,命終之後當生此間,與我等作夫主,共相娛樂。」
是時,尊者難陀甚懷喜悅,不能自勝,便作`[是=此【三】]`是
念:「我今是世尊弟子,`[且又=又且【三聖】]`且又復是姨母兒,此諸天女皆當為我作婦。」是時,難陀便退而去,至世尊所。
世尊告曰:「云何,難陀!彼玉女何所言說?」
難陀報`[曰=言【三】]`曰:「彼玉女各作是說:『我`[等=各【三】]`等各無夫主,聞有世尊弟子善修梵行,命終之後,當來生此。』」
世尊告曰:「難陀,汝意云何?`[難陀汝意云何〔-〕【三聖】]`難陀!汝意云何?」
難陀報曰:「爾時,即自生念:『我是世尊弟子,又且復是佛姨母兒,此諸天女盡當與我作妻。』」
世尊告曰:「快哉,難陀!善修梵行,我當與汝作證,使此五百女人皆`[為=當為【三】]`為給使。」
世尊復`[告=告曰【三】]`告:「云何,難陀!孫陀利釋女妙耶?為是五百天女妙乎?」
難陀報曰:「猶如山頂瞎獼猴在孫陀利前,無有光澤,亦無有色。此亦如是。孫陀利在`[他=彼【三】]`他天女前,亦復如是,無有光澤。」
世尊告曰:「汝善修梵行,我當證汝得此五百天`[人=女【聖】]`人。」
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我今=今我【三】]`我今當以火滅難陀火。」猶如力人屈伸臂頃,世尊右手執難陀臂將至地獄中。爾時,地獄眾生受若干苦惱。爾時,彼地獄中有一大鑊,空無有人。見已,便生恐懼,衣毛皆竪,前白`[世尊=佛【三】]`世尊曰:「此諸眾生皆受苦痛,唯有此釜而獨空無人。」
世尊告曰:「此者名`[為〔-〕【三】]`為阿毘地獄。」
爾時,難陀倍復恐怖,衣毛皆竪,白世尊曰:「此是`[阿毘地獄=何獄【三】,阿鼻地獄【聖】]`阿毘地獄,而`[獨=獄【三】]`獨自空,亦無罪人?」
世尊告曰:「汝難陀自往問之。」
是時,尊者難陀便自`[問=往問【三】]`問曰:「云何,獄卒!此是何獄?`[此是何獄〔-〕【三聖】]`此是何獄空無有人?」
獄卒報曰:「比丘當知,釋迦文佛弟子名曰難陀,彼於如來所,`[淨修=修淨【三】]`淨修梵行,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於彼壽千歲,快自娛樂。復於彼終,生此阿毘`[地〔-〕【聖】]`地獄中,此空鑊者即是其`[室=空【聖】]`室。」
`[時=是時【三】]`時,尊者難陀聞此語已,便懷怖懅,衣毛皆竪,即生此念:「此之空釜,正為我耳。」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願受懺悔,我自罪緣,不修梵行,觸嬈如來。」
爾時,尊者難陀便說此偈:
ᅟ「人生不足貴, 天壽盡亦喪;ᅟ地獄痛酸苦, 唯有涅槃樂。」
爾時,世尊告難陀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涅槃者最是快樂。難陀!聽汝懺悔,`[汝=如【三聖】*]`汝愚、`[*]`汝
癡,自知有咎於如來所。今受汝悔過,後更莫犯。」
爾時,世尊屈伸臂頃,手執難陀,從地獄不現,便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難陀曰:「汝今,難陀!當`[修=修行【三】]`修二法。云何為二法?所謂止與觀也。復當更修二法。云何為二`[法〔-〕【三】]`法?生死不可樂,知涅槃為樂,是謂二法。復當更修二法。云何為二法?所謂智與辯也。」爾時,世尊以此種種法向難陀說。
是時,尊者難陀從世尊受教已,從`[*]`坐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至安陀園。到已,在一樹下結`[加=跏【三聖】]`加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思惟如來如此言教。是時,尊者在閑靜處,恒思惟如來教,不去須臾。所以族姓子,以信牢固出家學道,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難陀便成阿羅漢。
已成阿羅漢,即從`[*]`坐起,整衣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尊者難陀白世尊曰:「世尊前許證弟子五百天女者,今盡捨之。」
世尊告曰:「汝今生死已盡,梵行已立,吾即捨之。」
爾時,便說偈曰:
ᅟ「我今見難陀, 修行沙門法;ᅟ諸惡皆以息, 頭陀無有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得阿羅漢者,今難陀比丘是。無`[*]`婬、怒、癡,亦是難陀比丘。」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8.8
ᅟᅟᅟᅟ(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釋翅瘦迦毘羅越`[尼拘留園=尼拘留國【三】]`尼拘留園中,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大愛道瞿曇彌便往`[至〔-〕【三】]`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願世尊長化愚冥,恒護生命。」
世尊告曰:「瞿曇彌!不應向如來作是言:『如來`[延=正【三聖】]`延壽無窮,恒護其命。』」
是時,大愛道瞿曇彌即說此偈:
ᅟ「云何禮最勝, 世間無與等,ᅟ能斷一切疑, 由是說此語?」
爾時,世尊復以偈報瞿曇彌曰:
ᅟ「精進意難缺, 恒有勇猛心;ᅟ平等視聲聞, 此則禮如來。」
是時,大愛道白世尊曰:「自今`[*]`以後當禮世尊,`[如來今勅禮=如今如來勅視【三】]`如來今勅`[禮=視【聖】]`禮一切眾生,意無增減。天上、人中及阿須倫,如來為最上。」
是時,世尊可大愛道所`[說=說大愛道【聖】]`說。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廣識多知,所謂大愛道是。」
`[是時=爾時【三】,時【聖】]`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8.9
ᅟᅟᅟᅟ(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人,於如來`[眾=眾中【聖】]`眾而興誹謗。云何為二人?謂非法言是法,謂法`[是=言是【三】]`是非法,是謂二人,誹謗如來。復有二人不誹謗如來。云何為二?所謂非法即是非法,真法即是真法,是謂二人不誹謗如來。是故,諸比丘!非法當言非法,真法當言真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8.10
ᅟᅟᅟᅟ(一`[○【CB】,ᅟ【大】]`○)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人獲福無量。云何為二?所謂應稱譽者`[便=使【聖】]`便歎譽之,不應稱者亦不稱歎之,是謂二人獲福無量。復有二人受罪無量。何等為二?所謂可稱`[歎=譽【三】]`歎反更誹謗,不應稱嘆者而更稱嘆。諸比丘!莫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 增壹阿`[*]`含經 卷第九`[〔-〕=光明皇后願文【聖】]`
ᅟ18 慚愧品ᅟᅟ10
ᅟᅟᅟ增壹阿含經 卷第十☗s10
`[東晉…譯=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19 勸請品
ᅟᅟᅟᅟ勸請品第十九
## 19.1
ᅟᅟᅟᅟ==\[~[SN6.1](Tipitaka22#^SN6z1). 1. Brahma-āyācana.]==(一)ᅟ聞如是: ==\[[四分](T22n1428_四分律3.md#詣阿踰波羅尼拘律樹下)]==
一時,佛在摩竭`[國〔-〕【三】]`國道場樹下。
爾時,世尊得道未久,便生`[是=此【三】]`是念:「我今甚深之法難曉難了,難可覺知,不可思惟,休息微妙,智者所覺知,能分別義理,習之不厭,即得歡喜。設吾與人說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者,唐有其勞,則有所損。我今宜可默然,何須說法!」
爾時,梵天在梵天上,遙知如來所念,猶如士夫屈伸臂頃,從梵天上沒不現,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爾時,梵天白世尊曰:
「此閻浮提必當壞敗,三界`[喪【CB】,[衷-口+(罩-卓)]【大】]`喪目。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應演法寶,然今復不暢演法味,`[唯=惟【三】]`唯願如來普為眾生廣說深法!
又此眾生根`[原=源【三】]`原易度。若不聞者,永失法眼。此應為法之遺子。
猶如`[優…華=~Uppala.]`優鉢蓮華、拘牟頭華、`[分…華=~Puṇḍarīka.]`分陀利華,雖出於地,未出水上,亦未開敷。是時,彼華漸漸欲生,故未出水,或時此華以出水上,或時此華不為水所著。
此眾生類亦復如是,為生、老、病、死所見逼促,諸根應熟,然不聞法而便喪者,不亦苦哉!
今正是時,唯願世尊當為說法。」
爾時,世尊知梵天心中所念,又慈愍一切眾生故,說此偈曰:
ᅟ「梵天今來勸, 如來開法門;ᅟ聞者得篤信, 分別深法要。
ᅟ猶`[在=住【三】]`在高山頂, 普觀眾生類;ᅟ我今有此法, 昇堂現法眼。」
爾時,梵天便作是念:「如來必為眾生說深妙法。」歡喜踊躍,不能自勝,頭面禮足已,即還天上。
爾時,梵天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9.2
ᅟᅟᅟᅟ==\[~[SN56.11](Tipitaka22#^SN56z11). Dhammacakka.]==(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波羅㮈國仙人鹿苑=波羅奈國仙人鹿苑【三】,~Bārāṇasī Isipatana Migadāya.]`波羅㮈國仙人鹿苑
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事,學道者不應親近。云何為二事?所謂著欲及樂之法,此是`[下卑=卑下【三】]`下卑凡賤之法,又此諸苦眾惱百端,是謂二事學道者不應親近。如是,捨此二事已,我自有至要之道得成正覺,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諸神通,成沙門果,至於涅槃。云何為至要之道得成正覺,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諸神通,成沙門果,至於涅槃?所謂此賢聖八品道是。所謂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此名至要之道。`[今=令【三】]`今我得成正覺,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諸神通,成沙門果,至於涅槃。如是,諸比丘!當學捨上二事,習於至要之道。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羅云、迦葉、龍 二難、大愛道ᅟ誹謗、非`[梵法=梵請【三】]`梵法 二事最在後
## 19.3
ᅟᅟᅟᅟ==\[~[MN37](Tipitaka21#^MN37). Taṇhāsaṅkhaya.,\[[SA](雜含1-641#505).[505](agamas#^sa0505) ]]==(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釋提桓因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云何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安隱之處,無有諸患,天、人所敬?」
爾時,世尊告釋提桓因曰:「於是,拘翼!若`[是=諸【三】]`是比丘聞此空法解無所有,則得解了一切諸法,如實知之。身所覺知苦樂之法,若不苦不樂之法,即於此身觀悉無常,皆歸於空。彼已觀此不苦不樂之變,亦不起想,`[以=已【三】*]`以無有想,則無恐怖;`[*]`以無恐怖,則`[般涅槃=~Parinibbānam.]`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安隱之處,無有災患,天、人所敬。」
爾時,釋提桓因禮世尊足已,繞三匝而退。
當於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去世尊不遠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爾時,尊者大目犍連便作是念:「向者,`[帝釋=此帝釋【三】]`帝釋得道跡而問事耶?為不得道跡`[而=為【三】]`而問義耶?我今當試之。」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即以神足,如`[屈=人屈【三】]`屈伸臂頃,便至三十三天。
爾時,釋提桓因遙見大目犍連`[遠來=從遠而來【三】]`遠來,即起奉迎,並作是語:「善來!尊者大目犍連!尊自不至此,亦大久矣!願欲與尊論說法義,願在此處坐。」
是時,目犍連問釋提桓因曰:「世尊與汝說斷愛欲之法,我欲聞之,今正是時,可與我說之。」
釋提桓因白言:「我今諸天事猥多,或自有事,或復有諸天事,我所`[聞=問【明】]`聞
者即時而忘。昔者,目連,與諸阿須倫共鬪,當鬪之日,諸天得勝,阿須倫退。爾時,我身躬往自戰,尋復領諸天還上天宮,坐最勝講堂。因鬪勝故,故名為最勝講堂,`[階=街【三】]`階巷成行,陌陌相值,一一階頭,七百樓閣,一一樓閣上,各七玉女,一一玉女各有七使人,願尊目連在彼觀看。」
爾時,釋提桓因及`[毘沙門天王=~Vessavaṇa-mahārājā.]`毘沙門天王在尊者目連後,往至最勝講堂所。是時,釋提桓因及毘沙門天王,白大目犍連曰:「此是最勝講堂,悉可遊看。」
目`[犍〔-〕【三】*]`犍連曰:「天王!此處極為微妙,皆由前身所作福祐故,致此自然寶堂,猶如人間小有樂處,各自慶賀,如天宮無異,皆由前身作福所致。」
爾時,釋提桓因左右玉女,各各馳走,莫知所如,猶`[如=若【三】]`如人間有所禁忌,皆懷慚愧。是時,釋提桓因所將玉女亦復如是。遙見大目犍連來,各各馳走,莫知所湊。
時,大目`[*]`犍連便作是念:「此釋提桓因意甚放逸,我`[今【CB】,令【大】]`今宜可使懷恐怖。」是時,尊者大目犍連即以`[右=左【三】]`右脚指案地,彼宮殿`[六變=六反【三】]`六變震動。是時,釋提桓因及毘沙門天王皆懷恐怖,衣毛皆竪,而作是念:「此大目犍連有大神足,乃能使此宮殿`[六返=六反【三】]`六返震動,甚奇!甚特!未曾有是!」
是時,大目犍連便作是念:「今此釋身以懷恐怖,我今宜可問其深義。」「云何,拘翼!如來所說除愛欲經者,今正是時,唯願與我等說。」
釋提桓因報言:「目連!我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是時,我即白世尊曰:『云何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至無為處,無有患苦,天、人所敬?』爾時,世尊便告我言:『於是,拘翼!諸比丘聞法已,都無所著,亦不著色,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以〔-〕【三】*]`以知一切諸法已,若苦、若樂、`[若〔-〕【三】]`若不苦不樂,觀了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彼`[*]`以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以=已【三】*]`以無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無為之處,無有患苦,天、人所敬。』爾時,我聞此語已,便禮世尊足,遶三匝,即退而去,還歸天上。」
是時,尊者大目犍連以深法之語,向釋提桓因及向毘沙門具分別之。爾時,目`[*]`犍連具說法已,猶如士夫屈伸臂頃,從三十三天沒不現,便來至舍衛`[城〔-〕【三】]`城祇樹給孤獨園,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目犍連即於座上白世尊曰:「如來前與釋提桓因說除欲之法,唯願世尊當與我說之。」
爾時,世尊告目犍連曰:「汝當知之,釋提桓因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釋提桓因`[問我此=而問我【三】]`問我此義:『云何,世尊!比丘斷愛欲,心得解脫?』爾時,我告釋提桓因曰:『拘翼!若有比丘解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亦無所著,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以知一切諸法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彼`[已〔-〕【三】]`已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已無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欲,心得解脫。』爾時,釋提桓因即從`[*]`坐起,頭面禮`[我〔-〕【三】]`我足,便退而去。還歸天上。」
爾時,大目犍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9.4
ᅟᅟᅟᅟ(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有此二人,若見雷電霹靂,無有恐怖。云何為二人?獸王師子、漏盡阿羅漢。是謂,比丘!有此二人在於世間,若見雷電霹靂,不懷恐怖。是故,諸比丘!當學漏盡阿羅漢。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9.5
ᅟᅟᅟᅟ(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令人無有智慧。云何為二法?不喜問勝人,但貪睡眠無精進意。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令人無有智慧。復有二法,令人成大智慧。云何`[為〔-〕【三】]`為二法,好問他義,不貪睡眠有精進意。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令人有智慧,當`[學〔-〕【三】]`學
遠離惡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9.6
ᅟᅟᅟᅟ(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令人貧賤,無有財貨。云何為二法?若見`[他=人與他【三】]`他`[施=物【三】]`施時便禁制之,又自不肯布施。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令人貧賤,無有財寶。比丘!`[復=當知復【三】]`復有二法,令人富貴。云何為二法?若見人與他物時助其歡喜,己好布施。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令人富貴。如是,諸比丘!當學惠施,勿有貪心。」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9.7
ᅟᅟᅟᅟ(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令人生貧賤家。云何為二法?不孝父母、諸尊師長,亦不承事勝`[己=於己【三】]`己者。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令人生貧賤家。`[諸比丘=比丘當知【三】]`諸比丘!復有二法生豪族家。云何為二?恭敬父母、兄弟、宗族,將至己家,惠施所有。是謂,比丘!有此二法,生豪族家。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9.8
ᅟᅟᅟᅟ(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梵志女名須深,往至尊者大拘絺羅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梵志女須深白拘絺羅曰:「優蹋藍弗、羅勒迦藍,此深法中,竟不受化,各取命終,世尊記此二人曰:『一人生不用處,一人生有想無想處。此二人盡其壽命,各復命終,一人當為邊地國王,傷害人民,不可稱計;一人當為著翅惡狸,飛行走獸無得脫者;命終之後各生地獄中。』然復世尊不記彼人何時當盡苦際,何故世尊不記彼人當盡苦際?」
爾時,尊者拘絺羅語須深女人曰:「所以世尊不`[說=記【元明】]`說者,皆由無人問此義故,是故,世尊不記彼人何時當盡苦際。」
須深女人曰:「於是如來`[以取=已趣【三】]`以取涅槃,是故不得問之;若當在世者,`[往=便往【三】]`往問其義。如今尊者拘絺羅與我說之,彼人何時當盡苦際?」
爾時,尊者拘絺羅便說此偈:
ᅟ「種種果不同, 眾生趣亦然,ᅟ自覺覺人者, 我無此辯說。
ᅟ禪智解脫辯, 憶本天眼通,ᅟ能盡苦`[原=元【三】]`原本, 我無此辯說。」
爾時,須深女人便說此偈:
ᅟ「善逝有此智, 質直無瑕穢,ᅟ勇猛有所伏, 求於大乘行。」
是時,尊者拘絺羅復說此偈:
ᅟ「是意甚難得, 能獲異法要;ᅟ難為能`[辦=辯【元明】]`辦之, 向於奇特事。」
爾時,尊者與彼須深女人具說法要,便發喜心。時,彼女人即從`[坐=座【三】*]`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時,須深女人聞尊者拘絺羅所說,歡喜奉行。
## 19.9
ᅟᅟᅟᅟ==\[~[AN2.4](Tipitaka23#^AN2z4). 7.]==(九)ᅟ聞如是:
一時,尊者`[摩訶迦遮延=~Mahākaccāna.]`摩訶迦遮延遊`[婆那=~Gundāvana.]`婆那國深池水側,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迦遮延有此名`[聞=問【宋】]`聞,流聞四遠。尊者長老`[姦茶=姦荼【三】,~Kaṇḍarāyana]`姦茶婆羅門在此遊化。爾時,婆羅門聞尊者迦遮延在此池側遊化,將五百比丘,尊者長老功德具足,「我今可往問訊彼人。」是時,上色婆羅門將五百弟子,往至尊者迦遮延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彼婆羅門問尊者迦遮延曰:「如迦遮延所行,此非法、律,年少比丘不向我等諸高德婆羅門作禮。」
迦遮延曰:「婆羅門當知,彼如來、至真、等正覺,說此二地。云何為二地?一名老地,二名壯地。」
婆羅門問曰:「何者`[為=是【三】*]`為老地?何者`[*]`為壯地?」
迦遮延曰:「正使婆羅門年在八十、九十,彼人不止婬欲,作諸惡行,是謂婆羅門雖可`[言=年【明】]`言老,今在壯地。」
婆羅門曰:「何者年壯住在老地?」
迦遮延曰:「婆羅門!若有比丘年在二十,或三十、四十、五十,彼亦不習婬欲,亦不作惡行,是謂婆羅門年壯在老地。」
婆羅門曰:「此大眾中頗有一比丘不行`[婬法=婬欲【三】]`婬法,不作惡行乎?」
迦遮延曰:「我大眾中無有一比丘習欲作惡者。」
時,`[婆=彼婆【三】]`婆羅門即從`[*]`坐起,禮諸比丘足,並作是語:「汝今年少住於老地,我今年老住`[於=在【明】]`於少地。」爾時,彼婆羅門復往至迦遮延所,頭面禮足,而自陳說:「我今自歸迦遮延及比丘僧,盡形壽不殺。」
迦遮延曰:「汝今莫自歸我,我所自歸者汝可趣向之。」
婆羅門曰:「尊者迦遮延,為自歸誰?」
時,尊者迦遮延便長跪向如來所般涅槃處:「有釋種子出家學道,我恒自歸彼,然彼人即是我師。」
婆羅門曰:「此沙門瞿曇為在何處?我今欲見之。」
迦遮延曰:「彼如來已`[取=趣【三】*]`取涅槃。」
婆羅門言:「若如來在世者,我乃可百千由旬往問訊之。彼如來雖`[*]`取涅槃,我今`[重自=自重【宋】]`重自歸作禮及佛、法、眾,盡其形壽,不復殺生。」
爾時,上色婆羅門聞尊者迦遮延所說,歡喜奉行。
## 19.10
ᅟᅟᅟᅟ(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人出現世間,甚難得遇。云何為二人?能說法人出現於世,甚難得值;能聞法人受持奉行,甚難得值。是謂,比丘!有此二人出現世間,甚難得遇。是故,諸比丘!當學說法,當學聞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9.11
ᅟᅟᅟᅟ==\[~[DN16](Tipitaka21#^DN16). 2. 12-25.]==(一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遊摩竭國界,漸來至毘舍離城。爾時,在毘舍離`[北=比【元】]`北`[闇婆婆利=菴婆婆利【元明】*]`闇婆婆利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闇婆婆利女聞世尊來在園中,與大比丘五百人俱。爾時,彼女駕乘`[羽寶=羽葆【元明】*]`羽寶之車,便往出毘舍離城,至`[俠=挾【元】]`俠道口,`[即〔-〕【三】]`即到世尊所,`[自=即自【三】]`自下車往至世尊所。
爾時,世尊遙見彼女來,便告諸比丘:「皆悉專精,勿起邪想。」
是時,女人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說極妙`[之〔-〕【三】*]`之
法。
說極妙`[*]`之法已,女白佛言:「唯`[然=願【三】]`然世尊!當受我請,及比丘僧。」爾時,世尊默然受女請。女見世尊默然受請已,即從`[*]`坐起,頭面禮足,復道而歸。
爾時,毘舍離城男女大小,聞世尊在`[*]`闇婆婆利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時=是時【三】]`時,城中有五百`[億〔-〕【三】]`億童子,乘種種`[*]`羽寶之車——其中或乘白車白馬,衣蓋、幢幡、侍從皆白;其中或乘`[赤車赤馬=赤馬赤車【三】]`赤車赤馬,衣蓋、幢幡、侍從皆赤;或乘青車青馬,衣蓋、幢幡、侍從皆青;或乘黃車黃馬,衣蓋、幢幡、侍從皆黃——威容嚴飾,如諸王法,出毘舍離城,往至世尊所,未到之頃,道逢彼女,走`[打車=車打【三】]`打車牛,馳向城內。
是時,諸童子問女曰:「汝是女人,應當羞辱,何以打牛走車,馳向城內?」
時女報曰:「諸賢當知,我明日請佛及比丘僧,是故走車耳。」
童子報曰:「我亦欲飯佛及比丘僧,今與汝千兩純金,可限明日,使我等飯。」
時女報曰:「止!止!族姓子!我不聽許。」
童子復報:「與汝二千兩、三`[千=千兩【三】*]`千、四`[*]`千、五`[*]`千,乃至百千兩金,是非聽許,明日使我等飯佛及比丘僧。」
女報言:「我不聽許。所以然者,世尊恒說:『有二希望,世人不能捨離。云何為二?利望、命望。』誰能保我至明日者,我`[*]`以先請如來,今當辦具。」
時,諸童子各振其手:「我等爾許人不如女人也。」作是語已,各自別去。
時,諸童子往至世尊所,頭面作禮,在一面住。爾時,世尊見童子來,告諸比丘:「汝等比丘,觀諸童子威容服飾,如天帝釋出遊觀時,等無差別。」
爾時,世尊告童子曰:「世間有二事,最不可得。云何為二?有`[反=返【三】*]`反復之人,作小恩常不忘,況復大者?是`[謂〔-〕【三】]`謂,諸童子!有此二事,最不可得。童子當知,念有`[*]`反復,亦`[識使=使識【三】]`識使
小恩不忘,況復大者。」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知恩識`[*]`反復, 恒念教授人;ᅟ智者所敬侍, 名聞天世人。
「如是。諸童子!當`[知〔-〕【三】]`知作是學。」
爾時,世尊具與諸童子說微妙法。聞已,各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是時,女人即其夜,辦種種甘饌飲食,敷諸坐具,清旦便白:「時到,今正是時,唯願世尊臨顧鄙舍。」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將諸比丘前後圍遶,往至毘舍離城,到`[女=彼女【三】*]`女舍。是時,女見世尊坐定,手`[自【CB】,目【大】]`自擎食上佛及比丘僧。飯佛及比丘僧已,行清淨水已,更取小金鏤座,在佛前坐。
爾時,女白世尊曰:「此`[*]`闇婆婆利園用奉上如來及比丘僧,使當來、過去、現在眾僧,得止住中,願世尊受此園。」
爾時,世尊為彼女故,便受此園。世尊`[便=即便【三】]`便說此呪願:
ᅟ「園果施清涼, 橋`[樑渡=梁度【三】]`樑渡人民;ᅟ近道作圊廁, 人民得休息。
ᅟ晝夜獲安隱, 其福不可計;ᅟ諸法戒成就, 死必生天上。」
爾時,世尊說此`[記=語【三】]`記已,即起而去。
爾時,`[*]`女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斷愛及師子 無智、少於財ᅟ家貧、須深女 迦旃、法說、女
ᅟ 增壹阿含經 卷第十
ᅟ19 勸請品ᅟᅟ11
ᅟᅟᅟ增壹阿含經 卷第十一☗s11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𦋺(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20 善知識品
ᅟᅟᅟᅟ善知識品第二十
## 20.1
ᅟᅟᅟᅟ(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親近善知識,莫習惡行,信`[於=彼【三】]`於惡業。所以然者,諸比丘!親近善知識已,信便增益,聞、施、智慧普悉增益。若`[比=諸比【三】]`比丘親近善知識,莫習惡行。所以然者,若近惡知識,便無信、戒、聞、施、智慧。是故,諸比丘!當親近善知識,莫近惡知識。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0.2
ᅟᅟᅟᅟ(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羅陀竹園所,與大`[比丘=比丘眾【三】]`比丘五百人俱。前後圍遶而為說法。
爾時,提婆達兜將五百比丘去如來不遠而`[逕=經【三】]`逕過。世尊遙見提婆達兜自將門徒,便說此偈:
ᅟ「莫親惡知識, 亦莫愚從事;ᅟ當近善知識, 人中最勝者。
ᅟ人本無有惡, 習近惡知識,ᅟ`[後=從【三】]`後必種惡根, 永在闇冥中。」
是時,提婆達兜五百弟子聞世尊說此偈已,便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斯須退坐,向世尊悔過:「我等愚惑,無所`[識知=知識【三】]`識知,唯願世尊受我等懺悔。」
爾時,世尊受彼五百比丘懺悔,便與說法,令得信根。
爾時,五百比丘在閑靜`[之〔-〕【三】*]`之處思惟深法。所以然者,族姓子出家學道,以信堅固,修無上梵行。爾時,彼五百比丘便成阿羅漢:生死已盡,`[所作已辦梵行已立=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三】]`所作已辦,梵行已立,更不復受`[胎〔-〕【三】]`胎有,如實知之。爾時,五百人成阿羅漢。
`[諸=是時諸【三】]`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0.3
ᅟᅟᅟᅟ==\[cf. Divyāvadāna, pp. 246-254.]==(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與無`[央=鞅【宋】]`央數`[*]`之眾圍遶說法。是時,`[曇摩留支=~Dharmaruci.]`曇摩留支在靜室中,獨自思惟,入禪三昧,觀見前身在大海中作魚,身長七百由旬。即從靜室起,猶如力士屈`[申=伸【三】]`申臂頃,便往至大海中故死屍上而經行。
爾時,曇摩留支便說此偈:
ᅟ「生死無數劫, 流轉不可計;ᅟ各各求所安, 數數受苦惱。
ᅟ設復見身已, 意欲造`[舍宅=屋舍【三】]`舍宅;ᅟ一切`[支=肢【三】]`支節壞, 形體不得全。
ᅟ心已離諸行, 愛著永無餘;ᅟ更不受此形, 長樂涅槃中。」
爾時,尊者曇摩留支說此偈已,即從彼沒,來至舍衛`[祇洹=祇桓【明】*]`祇洹精舍,往至世尊所。爾時,世尊見曇摩留支來,作是告曰:「善哉!曇摩留支!久來此間。」
`[曇【CB】,瞿【大】]`曇摩留支白世尊曰:「如是。世尊!久來此間。」
爾時,`[上坐=上座【三】*]`上坐及諸比丘各生斯念:「此曇摩留支恒在世尊左右,然今世尊告曰:『善哉!曇摩留支!久來此間。』」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中所念,欲斷狐疑故,便告諸比丘:「非為曇摩留支久來此間,故我言此義。所以然者,昔`[者〔-〕【三】]`者過去無數劫時,有`[定光=錠光【元明】,~Dīpaṅkara.]`定光
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出現於世,治在鉢摩大國,與大比丘眾十四萬八千人俱。爾時,四部之眾不可稱計,國王、臣吏、人民之類,皆來供養給其所須。
「`[爾時=爾因【宋】]`爾時,有梵志名耶若達,在雪山側住,看諸祕讖,天文、地理靡不貫博,書䟽(疏)文字亦悉了知,諷誦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亦復了知,事諸火神、日月、星宿,教五百弟子宿夜`[不惓=不倦【三】]`不惓。耶若達梵志有弟子名曰`[雲雷=雷雲【三】*]`雲雷,顏貌`[端政=端正【三】]`端政,世之希有,`[髮=眼【三】]`髮紺青色。`[*]`雲雷梵志聰明博見,靡事不通,恒為耶若達所見愛敬,不去須臾。是時,婆羅門所行呪術,盡皆備舉。
「爾時,`[*]`雲雷梵志便作是念:『我今所應學者悉皆備已。』然復自念:『書籍所載,諸有學梵志行術過者,當報師恩。`[又=如【三】*]`又
我今日所應學者皆復知之,我今宜可報於師恩。然復貧匱,空無所有可用供養師者;宜當往詣國界求所須者。』
「爾時,`[*]`雲雷梵志便往至師所,而白師曰:『梵志所學`[技=伎【三】*]`技
`[[-]【CB】,[*]【大】]` 術之法,今悉知已,然復書籍所載,諸有學術過者,當報師恩。然復貧乏,無有金銀珍寶可用供養者,今欲詣國界求索財物,用供養師。』
「爾時,耶若達婆羅門便作是念:『此`[*]`雲雷梵志我之所愛,不去心首。設吾死者尚不能別離,何況今日欲捨吾去。我今當作何方宜,使留得住耶?』
「是時,耶若達梵志即告`[*]`雲雷曰:『汝梵志!今故有婆羅門所應學者,卿尚不知。』是時,`[*]`雲雷梵志便前白師:『唯願見教,何者未誦?』是時,`[[-]【CB】,[*]【大】]` 耶若達梵志便思惟造五百言誦,告`[*]`雲雷曰:『今有此書名五百言誦,汝可受之。』`[*]`雲雷白言:『願師見授,欲得諷誦!』
「比丘當知,爾時,耶若達便授`[弟子此=此弟子【三】]`弟子此五百言誦。未`[逕=經【三】]`逕幾日,悉皆流利。是時,耶若達婆羅門告五百弟子曰:『此雲雷梵志`[*]`技術悉備,無事不通,即以立名,名曰超術。此超術梵志極為高才,天文、地理靡不`[觀=貫【三】]`觀博,書䟽(疏)文字亦悉了知。』爾時,超術梵志復經數日,復白師曰:『梵志所學`[*]`技術之法,今悉知已,然復書籍所載,諸有學術過者,當報師恩。加復貧乏,無有金銀珍寶可用供養師者,今欲詣國界求索財物,用供養師,唯願聽許!』爾時,耶若達梵志告曰:『汝知是時。』`[超術=是超術【三】]`超術梵志前禮師足,便退而去。
「爾時,鉢摩大國去城不遠,有眾梵志普集一處,欲共大祠,亦欲講論。時,有八萬四千梵志共集。第一上坐亦復諷誦外道書䟽(疏),莫不練知,天文、地理、星宿變怪,皆悉了知。各欲散時,便以五百兩金及金杖一枚,金澡`[罐=灌【宋元】]`罐一枚,牛千頭,用奉上師,與第一上坐。
「爾時,超術梵志聞,去鉢摩大國不遠,有諸梵志八萬四千集在一處,其有試術過者,便與五百兩金及金杖一枚,金澡罐一`[枚【CB】,杖【大】]`枚,大牛千頭。是時,超術梵志自念:『我今何故家家乞求?不如詣彼大眾共捔`[*]`技術。』是時,超術梵志便往至大眾所。
「爾時,眾多梵志遙見超術梵志,各各高聲喚曰:『善哉!祠主,今獲大利,乃使梵天躬自下降。』時,八萬四千諸梵志等各起共迎,異口同音而作是語:『善來,大梵神天!』時,超術梵志便生此念:『此諸梵志謂呼吾是梵天,然復吾亦非梵天。』是時,超術梵志語諸婆羅門曰:『止!止!諸賢!勿呼吾是梵天也。汝等豈不聞乎?雪山北有大梵志眾師,名耶若達,天文、地理靡不貫練。』諸梵志曰:『吾等聞之,但`[不見耳=不曾見【宋】]`不見耳!』超術梵志曰:『我是其弟子,名曰超術。』是時,超術梵志便向彼眾第一上坐而告之曰:『設知`[*]`技術者,向吾說之。』
「爾時,彼眾第一上坐即向超術梵志誦三藏`[*]`技
術,無有漏失。時,超術婆羅門復語彼上坐曰:『一句五百言,今可說之。』是時,彼上坐曰:『我不解此義,何等是一句五百言者?』時,超術梵志告曰:『諸賢!默然聽說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
「比丘當知,爾時,超術梵志便誦三藏之術,及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爾時,八萬四千梵志歎未曾有:『甚奇!甚特!我等初不聞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今尊者宜在上頭第一上坐。』
「爾時,超術梵志移彼上坐已,便在第一上頭坐。爾時,彼眾上坐極懷瞋恚,發此誓願:『今此人移我坐處,自補其處。我今所誦經籍,持戒苦行,設當有福者,盡持用作誓:「此人所生之處,所欲作事,我恒當壞敗其功。」』
「是時,彼施之主即出五百兩金及金杖一枚,金澡`[*]`罐`[一枚=一放【宋】]`一枚,牛千頭,好女一人,持用與上坐使呪願。爾時,上坐告主人曰:『我今受此五百兩金及金杖、金澡`[*]`罐,當用供養師。此女人,及牛千頭還施主人。所以然者,吾不習欲,亦不積財。』
「是時,超術梵志受此金杖、澡`[*]`罐已,便往詣鉢摩大國。其王名曰光明。時,彼國王請`[定光=錠光【元明】*]`定光如來及比丘眾衣食供養。時,彼國王告令城內:『其有人民有香華,`[盡=者盡【三】]`盡不得賣,若有賣者當重罰之;吾自出`[買=價【三】]`買,不須轉賣。』復勅人民,掃灑令淨,勿使有`[土=土石【三】]`土沙穢惡;懸繒幡蓋,香汁塗地,作倡妓樂,不可稱計。
「爾時,彼梵志見已,便問行道人曰:『今是何日?掃灑道路,除治不淨,懸繒幡蓋,不可稱計。將非國主太子有所娉娶?』彼行道人報曰:『梵志不知耶?鉢摩大國王今請`[*]`定光如來、至真、等正覺,衣食供養,故平治道路,懸繒幡蓋耳。』然梵志祕記亦有此語:『如來出世,甚難得遇,時時乃出,實不可見,猶如優曇鉢華,時時乃出。』此亦如是,如來出現於世,甚不可值。又梵志書亦有`[語=此語【三】]`語:『有二人出世甚難得值。云何二人?如來及轉輪聖王。此二人出現甚難得值。』爾時,彼復作是念:『我今`[可=何【三】]`可急速報`[佛=師【三】]`佛
恩,今且以此五百兩金奉上`[*]`定光如來。』復作是念:『書記所載,如來不受金銀珍寶;我可持此五百兩金,用買`[華香=香華【三】*]`華香,散如來上。』
「是時,梵志即入城內求買`[*]`華香。爾時,`[城中=城內【三】]`城中行人報曰:『梵志不知耶?國王有教令,其有香華賣者當重罰之。』時,彼超術梵志便作是念:『是我薄祐,求華不獲,將知如何?』便還出城,在門外立。
「爾時,有婆羅門女名曰善味,持水瓶行取水,手執五枚華。梵志見已,語彼女人曰:『大妹!我今須華,願妹見賣與我。』梵志女曰:『我何時是汝妹?為識我父母不?』時,超術梵志復生此念:『此女人性行寬博,意在戲笑。』即復語言:『賢女!我當與價,是非見惠此華。』梵志女曰:『豈不聞大王有嚴教,不得賣華乎?』
「梵志曰:『賢女!此事無苦,王不奈汝何!我今急須此五枚華,我得此華,汝得貴價。』梵志女曰:『汝急須華,欲作何等?』梵志報曰:『我今見有良地,欲種此華。』梵志女曰:『此華`[以=已【三】]`以離其根,終不可生。云何方言我欲種之?』梵志報曰:『如我今日所見良田,種死灰尚生,何況此華?』
「梵志女曰:『何者是良田,種死灰乃生乎?』梵志報曰:『賢女!有`[*]`定光佛、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梵志女曰:『`[*]`定光如來為何等類?』梵志即報彼女曰:『`[*]`定光如來者,有如是之德,有如是之戒,成諸功德。』梵志女曰:『設有功德者,欲求何等福?』梵志報曰:『願我後生當如`[*]`定光
如來、至真、等正覺,禁戒、功德亦當如是。』
「梵志女曰:『設汝許我世世作夫婦,我便與汝華。』梵志曰:『我今所行,意不著欲。』梵志女曰:『如我今身不求為汝作妻,使我將來世與汝作妻。』超術梵志曰:『菩薩所行,無有愛惜,設與我作妻者,必壞我心。』梵志女曰:『我終不壞汝施意,正使持我身施與人者,終不壞施心。』是時,便持五百金錢,用`[買=賣【宋元】]`買五枚華,與彼女人,共作誓願,各自別去。
「是時,`[*]`定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時到=到時【宋】]`時到著衣持鉢,與比丘僧前後圍繞,入鉢摩大國。時,超術梵志遙見`[*]`定光如`[來=來來【三】]`來顏貌`[端政=端正【三】]`端政,見莫不歡,諸根寂靜,行不錯亂,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猶如澄水無有穢濁,光明徹照,無所罣礙。亦如寶山,出諸山上。見已,便發歡喜心,於如來所持此五莖華,至`[*]`定光如來所。到已,在一面住。
「時,超術梵志白`[*]`定光佛言:『願見採受,`[設【麗】,說【大】]`設世尊今不授決者,便當於此處斷其命根,不願此生。』爾時,世尊告曰:『梵志!不可以此五莖華授無上等正覺。』梵志白言:『願世尊與我說菩薩所行法!』`[*]`定光佛告曰:『菩薩所行,無所愛惜。』
「爾時,梵志便說`[偈言=此偈【三】]`偈言:
ᅟ「『不敢以父母, 持施與外人;ᅟ諸佛真人長, 亦復不敢施。
ᅟ日月周行世, 此二不可施;ᅟ餘者盡可施, 意決無有難。
「爾時,`[*]`定光佛復以此偈報梵志曰:
ᅟ「『如汝所說施, 亦不如來言;ᅟ當忍億劫苦, 施頭身耳目。
ᅟ妻子國財寶, 車馬僕從人;ᅟ設能堪與者, 今當授汝決。
「爾時,摩納復說此偈:
ᅟ「『大山熾如火, 億劫堪頂戴;ᅟ不能壞道意, 唯願時授決。
「爾時,`[*]`定光如來默然不語。時,彼梵志手執五莖華,右膝著地,散`[*]`定光如來,並作是說:『`[持=特【宋】]`持是福祐,使將來世當如`[*]`定光如來、至真、等正覺,而無有異!』即自散髮在于淤泥。『若如來授我決者,便當以足蹈我髮上過。』
「比丘當知:爾時,`[*]`定光如來觀察梵志心中所念,便告梵志曰:『汝將來世當作釋迦文佛、如來、至真、等正覺。』
「`[時=爾時【三】]`時,超術梵志有同學,名曇摩留支,在如來邊,見`[*]`定光佛授超術梵志決,又足蹈髮上。見已,便作是說:『此禿頭沙門何忍,乃舉足蹈此清淨梵志髮上?此非人行!』」
佛告諸比丘:「爾時耶若達梵志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耶若達者,今白淨王是。爾時八萬四千梵志上坐者,今提婆達兜`[身〔-〕【三】*]`身是也。時超術梵志者,即我`[*]`身是也。是時梵志女賣華者,今瞿夷是也。爾時祠主者,今執杖梵志是也。爾時曇摩留支,口所造行,吐不善響,今曇摩留支是也。然復曇摩留支無數劫中恒作畜生,最後受身在大海作魚,身長七百由旬,從彼命終,來生此間,與善知識從事,恒親`[[-]【CB】,[*]【大】]` 近`[在〔-〕【三】]`在
善知識,習諸善法,根門通利。以此因緣故,我言:『久來此間。』曇摩留支亦復自陳:『如是,世尊!久來此間。』是故,諸比丘!常當修習身、口、意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0.4
ᅟᅟᅟᅟ(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人似師子者,有似羊者,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CB】,界【大】]`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人云何似師子者?於是,比丘!或有人得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彼得已,便自食噉,不起染著之心,亦無有欲意,不起諸想,都無此念,自知出要之法。設使不得利養,不起亂念,無增減心。猶師子王食噉小畜,爾時,彼獸王亦不作是念:此者好,此者不好,不起染著之心,亦`[無=無有【三】]`無欲意,不起諸想。此人亦復如是,若得供養衣被、`[飯=飲【三】*]`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彼得已,便自食噉,不起想著之意;設使不得,亦無諸念。
「猶如有人受人供養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得已,便`[自〔-〕【三】]`自食噉,起染著之心,生愛欲意,不知出要之道;設使不得,恒生此想念。彼人得供養已,向諸比丘而自貢高,毀蔑他人:『我所能得衣被、`[飯=飲【明】]`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此諸比丘不能得之。』猶如大群羊中有一羊,出群`[已詣=見諸【三】]`已,詣大糞聚,此羊飽食屎已,還至羊群中,便自貢高:『我能得好食,此諸羊不能得食。』此亦如是,若有一人,得利養衣被、`[床〔-〕【三】]`床臥具、病瘦醫藥,起諸亂想,生染著心,便向諸比丘而自貢高:『我能得供養,此諸比丘不能得供養。』是故,諸比丘!當學如師子王,莫如羊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0.5
ᅟᅟᅟᅟ(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言【三】]`有眾生知`[反復=返復【三】*]`反復者,`[此=比【宋元】]`此人可敬,小恩尚不忘,何況大恩!設使離此間千由旬、百千由旬,故不為遠,猶近我不異。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我恒歎譽知返復者。諸有眾生不知`[*]`反復者,大恩尚不憶,何況小者!彼非近我,我不近彼,正使著僧伽梨在吾左右,此人猶遠。所以然者,我恒不說無`[*]`反復者。是故,諸比丘!當念反復,莫學無`[*]`反復。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0.6
ᅟᅟᅟᅟ(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人懈惰,種不善行,於事有損。若能不懈惰`[精=而精【三】]`精進者,`[此者=此人【三】]`此者最妙,於諸善法便有增益。所以然者,彌勒菩薩經三十劫應當作佛、至真、等正覺,我以精進力、勇猛之心,使彌勒在後。過去恒沙多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皆由勇猛而得成佛。以此方便,當知懈惰為苦,作諸惡行,於事有損。若能精進勇猛心強,諸善功德便有增益。是故,諸比丘!當念精進,勿有`[懈怠=懈隋【三】]`懈怠。如是,`[諸〔-〕【三】]`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0.7
ᅟᅟᅟᅟ(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阿練比丘當修行二法。云何二法?所謂止與觀也。若阿練比丘得休息止,則戒律成就,不失威儀,不犯禁行,作諸功德。若復阿練比丘得觀已,便觀此苦,如實知之。觀苦`[習=集【宋元】]`習、觀苦盡、觀苦出要,如實知之。彼如是觀已,欲漏心`[解脫=得解脫【明】]`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亦〔-〕【三】]`亦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過去諸多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皆由此二法而得成就。所以然者,猶如菩薩坐樹王下時,先思惟此法止與觀也。若菩薩摩訶薩得止已,便能降伏魔怨;若復菩薩得觀已,尋成三達智,成無上至真、等正覺。是故,諸比丘!阿練比丘當求方便,行此二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0.8
ᅟᅟᅟᅟ(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阿練比丘在閑靜處,不在眾中,恒當恭敬,發歡喜心。若復阿練比丘在閑靜處,無有恭敬,不發歡喜心,正使在大眾中,為人所論、不知阿練之法,`[云=云何【三】]`云:『此阿練比丘無恭敬心,不發歡喜!』
「復次,比丘!阿練比丘在閑靜處,不在眾中,常當精進,莫有懈慢,悉當解了諸法之要。若復阿練比丘在閑靜`[之〔-〕【三】]`之處,有懈慢心,作諸惡行,彼在眾中,為人所論:『此阿練比丘懈怠,無有精進。』是故,比丘!阿練比丘在閑靜處,不在眾中,常`[當〔-〕【三】]`當下意發歡喜心,莫有懈慢、無有恭敬,念行精進,意不移轉,於諸善法,悉當具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0.9
ᅟᅟᅟᅟ(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人不能善說法語。
云何為二人?無信之人與說信法,此事甚難;慳貪之人`[為=與【三】]`為說施法,此亦甚難。
若復,比丘!無信之人與說信法,便興瞋恚,起傷害心,猶如狗惡,加復傷鼻,倍更瞋恚。諸比丘!此亦如是,無信之人與說信法,便起瞋恚,生傷害心。
若復,比丘!慳貪之人與說施法,便生瞋恚,起傷害心,猶如癰瘡未熟,復加`[刀割=刀瘡【三】]`刀割,痛不可忍。此亦如是,慳貪之人與說施法,倍復瞋恚,起傷害心。
是謂,比丘!`[此=有此【三】*]`此二人難為說法。
「復次,比丘!有二人易為說法。
云何為二?有信之人與說信法,不慳貪人與說施法。
若,比丘!有信之人與說信法,便得歡喜,意不變悔。猶如有病之人,與說除病之藥,便得平復。此亦如是,有信之人與說信法,便得歡喜,心不改變。
若復無貪之人與說施法,即得歡喜,無有悔心。猶如有男女端`[政=正【三】]`政,自喜沐浴手面;復有人來,持好華奉上,倍有顏色;復以好衣服飾奉上其人,彼人得已,益懷歡喜。此亦如是,無慳貪`[之〔-〕【三】]`之人與說施法,便得歡喜,無有悔心。
是謂,比丘!`[*]`此二人易為說法。
是故,諸比丘!當學有信,亦當學布施,莫有慳貪。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0.10
ᅟᅟᅟᅟ(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法與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云何為二法?供養父母,是謂二人獲大功德,成大果報。若復供養一生補處菩薩,獲大功德,得大果報。是謂,比丘!施此二人獲大功德,受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是故,諸比丘!常念孝順供養父母。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0.11
ᅟᅟᅟᅟ==\[~[AN2.34](Tipitaka23#^AN2z34) . Duppaṭikāra.]==(一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報恩。云何為二?所謂父母也。若復,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萬歲,衣被、`[飯=飲【三】]`飯食、床`[蓐〔-〕【三】]`蓐臥具、病瘦醫藥,即於肩上放`[於屎溺=屎尿【三】]`於屎溺,猶不能得報恩。比丘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0.12
ᅟᅟᅟᅟ(一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槃特告弟朱利槃特曰:「若不能持戒者,還作白衣。」是時,朱利槃特聞此語已,便詣`[祇洹=祇桓【明】*]`祇洹精舍門外立而墮淚。
爾時,世尊以天眼清淨,`[觀是=觀見【三】]`觀是朱利槃特比丘在門外立,而悲泣不能自勝。時,世尊從靜室起,如似經行至`[*]`祇洹精舍門外,告朱利槃特曰:「比丘!何故在此悲泣?」
朱利槃特報`[曰=白【元】]`曰:「世尊!兄見驅逐:『若不能持戒者,還作白衣,不須住此。』是故悲泣耳。」
世尊告曰:「比丘!勿懷畏怖,我成無上等正覺,不由卿兄槃特得道。」
爾時,世尊手執朱利槃特`[詣=將詣【三】]`詣靜室教使就坐,世尊復教使執掃`[㨹=篲【三】*]`㨹:「汝誦此字,為字何等?」
是時,朱利槃特誦得掃,復忘`[*]`㨹;若誦得`[*]`㨹,復忘掃。
爾時,尊者朱利槃特誦此`[掃【麗】,[-]【大】]`掃`[*]`㨹`[[-]【麗】,掃【大】]` 乃經數日。然此掃`[*]`㨹復名除垢,朱利槃特復作是念:「何者是除?何者是垢?垢者灰土瓦石,除者清淨也。」復作是念:「世尊何故以此教`[悔=誨【三】]`悔我?我今當思惟此義。」以思惟此義,復作是念:「今我身上亦有塵垢,我自作喻,何者是除?何者是垢?」彼復作是念:「縛結是垢,智慧是除,我今可以智慧之`[*]`㨹掃此結縛。」
爾時,尊者朱利槃特思惟五盛陰成者、敗者:所謂此色、色習、色滅,是謂痛、想、行、識,成者、敗者。爾時,思惟此五盛陰已,欲漏心得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復【宋】,後【元明】]`胎有,如實知之。尊者朱利槃特便成阿羅漢。已成阿羅漢,即從`[坐=座【三】]`坐起,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曰:「今已有智,今已有慧,今已解掃`[*]`㨹。」
世尊告曰:「比丘!云何解之?」
朱利槃特報曰:「除者謂之慧,垢者謂之結。」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如汝所言,除者是慧,垢者是結。」
爾時,尊者朱利槃特向世尊而說此偈:
ᅟ「今誦此已足, 如尊之所說;ᅟ智慧能除結, 不由其餘行。」
世尊告曰:「比丘!如汝所言,以智慧,非由其餘。」
爾時,尊者聞`[世尊=佛【三】]`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 20.13
ᅟᅟᅟᅟ(一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不可敬待,亦不足愛著,世人所捐棄。云何為二法?怨憎共會,此不可敬待,亦不足愛著,世人所捐棄;恩愛別離,不可敬待,亦不足愛著,世人所捐棄。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世人所不喜,不可敬待。
「比丘!`[復=當知復【三】]`復有二法,世人所不棄。云何為二法?怨憎別離,世人`[之=心【三】]`之所喜;恩愛集一處,甚可愛敬,世人`[之〔-〕【三】]`之所喜。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世人所喜。
「我今說此怨憎共會、恩愛別離;復說怨憎別離、恩愛共會,有何義?有何緣?」
比丘報曰:「世尊諸法之`[王=主【三】]`王,唯願世尊與我等說,諸比丘聞已,當共奉行。」
世尊告曰:「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說之。諸比丘!此二法由愛興,由愛生,由愛成,由愛起;當學除其愛,不令使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 增壹阿含經 卷第十一
ᅟ20 善知識品ᅟᅟ13
ᅟᅟᅟ增壹阿含經 卷第十二☗s12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21 三寶品
ᅟᅟᅟᅟ三寶品第二十一
## 21.1
ᅟᅟᅟᅟ==\[~[AN4.34](Tipitaka23#^AN4z34). Pasāda.]==(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CB】,給【大】]`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自歸之德。云何為三?所謂歸佛第一之德,歸法第二之德,歸僧第三之德。
「彼云何名為歸佛之德?`[諸=謂【三】]`諸
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有色、無色,`[有想無想=~Saññino vā asaññino.]`有想、無想,至`[尼維先天=~Nevasaññināsaññino.]`尼`[維=惟【三】*]`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蘓【聖】*]`酥,由酥得醍醐;然`[復=後【三】]`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諸`[有=所有【聖】]`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至尼`[*]`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諸有=所有諸【聖】]`諸有
眾生承事佛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以=已【三】*]`以
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為自歸法者?所謂諸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然涅槃法於諸法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復=彼【三】]`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謂諸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然涅槃法,於諸法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諸有眾生承事法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為自歸聖眾?所謂聖眾者,大眾大聚有形之類。眾生之中,如來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
得醍醐;然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謂聖眾者,大眾大聚`[者〔-〕【三】]`者,有形之類眾生之中,如來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以
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第一承事佛, 最尊無有上;ᅟ次復承事法, 無欲無所著;
ᅟ敬奉賢聖眾, 最是良福田;ᅟ彼人第一智, 受福最在前。
ᅟ若在天人中, 處眾為正導;ᅟ亦得最妙座, 自然食甘露。
ᅟ身著七寶衣, 為人之所敬;ᅟ戒具最完全, 諸根不缺漏。
ᅟ亦獲智慧海, 漸至涅槃界;ᅟ有此三歸者, 趣`[道=導【聖】]`道亦不難。」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1.2
ᅟᅟᅟᅟ==\[~cf. [AN4.32](Tipitaka23#^AN4z32)(gāthā)]==(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福之業。云何為三?施為福業,平等為福業,思惟為福業。
「彼云何名施為福業?
若有一人,開心布施沙門、婆羅門、極貧窮者、孤獨者、無所趣向者,須食與食,須漿給漿,衣被、飯食、床臥之具、病瘦醫藥、香花、宿止,隨身所便,無所愛惜,`[此名曰施福=是謂布施為福【三】]`此名`[曰〔-〕【聖】]`曰施福之業。
「`[云何=彼云何【三】]`云何名平等為福業?
若有一人不殺、不盜,恒知慚愧,不興惡想。亦不盜竊,好惠施人,無貪悋心,語言和雅,不傷人心。亦不他`[淫=媱【三】]`淫,自修梵行,`[己【CB】,已【大】]`己色自足。亦不妄語,恒念至誠,不欺誑言,世人所敬,無有增損。亦不飲酒,恒知避亂。
復以慈心遍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八方、上下遍滿其中,無量無限,不可限,不可稱計。以此慈心普覆一切,令得安隱。復以悲、喜、護心,普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八方、上下悉滿其中,無量無限,不可稱計。
以此悲、喜、護心悉滿其中,是謂名為平等`[為〔-〕【聖】]`為福`[之〔-〕【聖】]`之業。
「彼`[法〔-〕【明】]`法云何名思惟為福業?
於是,比丘!修行念覺意,依無欲、依無觀、依滅盡、依出要。修`[法=擇法【聖】]`法覺意,修`[精進覺意,修喜【CB】,念【大】]`精進覺意,修喜覺意,修猗覺意,修定覺意,修護覺意,`[依無欲〔-〕【聖】]`依無欲、依無觀、依滅盡、依出`[要=要道【聖】]`要。是謂名`[為【麗】,[-]【大】]`為思惟為福`[業=之業【三】]`業。
「如是。比丘!有此三福之業。」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布施及平等, 慈心護思惟;ᅟ有此三處所, 智者所親近。
ᅟ此間受其報, 天上亦復然;ᅟ緣有此三處, 生天必不疑。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索此三處。如是,諸比丘!當作如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1.3
ᅟᅟᅟᅟ==\[~cf. [MN38](Tipitaka21#^MN38). Taṅh saṇkhaya sutta.]==(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云何為三?於是,比丘!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復外識未應來趣,便不成胎。若復`[欲識=識欲【三聖】]`欲識來趣,父母不集,則`[非=不【聖】*]`非
成胎。若復母人無欲,父母共集一處,爾時父欲意盛,母不大`[慇懃=殷勤【聖】*]`慇懃,則`[*]`非成胎。若復父母集在一處,母欲熾盛,父不大`[*]`慇懃,則非成胎。
「若復父母集在一處,父有風病,母有冷病,則不成胎。若復父母集在一處,母有風病,父有冷病,則`[*]`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集在一處,父身水氣偏多,母無此患,則`[*]`非成胎。
「若復有時父母集在一處,父相有子,母相無子,則不成胎。`[若=若復【三】]`若有時父母集在一處,母相有子,父相無子,則不成胎。若復有時父母俱相無子,則`[*]`非成胎。
「若復有時`[識神=~Viññāṇaṃ.]`識神趣胎,父行不在,則`[*]`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然母遠行不在,則`[不=非【三】]`不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然父身遇重患,時識神來趣,則`[*]`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識神來趣,然母身得重患,則`[*]`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集在【三】]`集一處,識神來趣,然復父母身俱得疾病,則`[*]`非
成胎。
「若復,比丘!父母集在一處,父母無患,`[識神=神識【明】]`識神來趣,然復父母俱相有兒,此則成胎。是謂有此三因緣而來受胎。是故,`[比丘=諸比丘【三】]`比丘,當求方便,斷三因緣。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1.4
ᅟᅟᅟᅟ==\[~[AN3.75](Tipitaka23#^AN3z75). 2.]==(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眾生,欲起慈心,有篤信意,承受奉事父母、兄弟、宗族、室家、朋友、知識,當安三處,令不移動。云何為三?當發歡喜,於如來所,心不移動,彼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
「復當發意於正法中。如來法者,善說無礙,極為微妙,由此成果。如是智者當學知之!
「亦當發意`[於【麗】,此【大】]`於聖眾所。如來聖眾,悉皆和合,無有錯亂,法`[法〔-〕【聖】]`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所謂聖眾者,四雙八輩、十二賢聖,此是如來聖眾,可敬、可貴,此是世間無上福田。諸有比丘學此三`[處=處者【三】]`處,則成大果報。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1.5
ᅟᅟᅟᅟ==\[~[SN6.1](Tipitaka22#^SN6z1). 10. Kokālika.]==(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瞿波離=~Kokālika.]`瞿波離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白世尊曰:「此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造諸惡行。」
世尊告曰:「勿作是語。汝發歡喜心於如來所,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純=淳【三】]`純善,無有諸惡。」
是時,瞿波離比丘再三白世尊曰:「如來所說誠無虛妄;然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無有善本。」
世尊告曰:「汝是愚人,不信如來之所說乎?方言:『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汝今造此惡行,後受報不久。」
爾時,彼比丘即於坐上,身生惡瘡,大如`[芥=疥【明】]`芥子,轉如大豆,漸如`[阿摩勒=~Āmalaka.]`阿摩勒果,稍如胡桃,遂如合掌,`[膿=濃【明】]`膿血`[流逸=流溢【三聖】]`流逸,身壞命終,生`[蓮華地獄=~Paduma niraya.]`蓮華地獄中。
是時,尊者大目`[揵〔-〕【三】]`揵連聞瞿波離命終,便`[至=往【聖】]`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斯須=須臾【聖】]`斯須退坐,白世尊曰:「瞿波離比丘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彼命終者生蓮華地獄中。」
是時,目連白世尊曰:「我今欲往至彼地獄,教化彼人。」
世尊告曰:「目連!不須往彼。」
目連復重白世尊曰:「欲往至彼地獄中,教化彼人。」
爾時,世尊亦默然不對。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如力士屈申臂頃,從舍衛沒不現,便至蓮華大地獄中。當爾時,瞿波離比丘身體火然,又有百頭牛,以犁其舌。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虛空中結跏趺坐,彈指告彼比`[丘=丘曰【宋元】,丘曰時【聖】]`丘。
`[彼比丘即仰問=時瞿波離報【三】]`彼比丘即仰問曰:「汝是何人?」
目揵連報`[曰〔-〕【三】]`曰:「瞿波離!我是釋迦文佛弟子,字目揵連,姓拘`[利=律【聖】]`利陀。」
是時,比丘見目連已,吐此惡言:「我今墮此惡趣,猶不免汝前乎?」說此語訖,即`[其〔-〕【三】]`其時`[*]`以有千頭牛以犁其舌。
目連見已,倍增`[愁悒=愁邑【宋元】]`愁悒,生變悔心,即於彼沒,`[還至=還到【三】]`還至舍衛國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目連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告曰:「我前語汝,不須至彼見此惡人。」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ᅟ由其惡言; 彼息我息, 此二俱善。
ᅟ已造惡行, 斯墮惡趣, 此為最惡,
ᅟ有盡無盡, 向如來惡, 此者最重。
ᅟ一萬三`[千=十【聖】]`千, 六一灰獄, 謗聖墮彼,
ᅟ身口所造。」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學三法,成就其行。云何為三?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1.6
ᅟᅟᅟᅟ==\[~[AN3.16](Tipitaka23#^AN3z16). Kataṃ.]==(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三法,於現法中善得快樂,勇猛精進,得盡有漏。云何`[為三=三法【三】]`為三?於是,比丘!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
「云何比丘諸根寂靜?於是,比丘若眼見色,不起想著,無有識念,於眼根而得清淨,因彼求於解脫,恒護眼根。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不起想著,無有識念,於意根而得清淨,因彼求於解脫,恒護意根。如是,比丘諸根寂靜。
「云何比丘飲食知節?於是,比丘思惟飲食所從來處,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當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絕。猶如男女身生惡瘡,或用脂膏塗瘡。所以塗瘡者,欲使時愈故,此亦如是。諸比丘!飲食知節,於是,比丘思惟`[飯=飲【三聖】]`飯食所從來處,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當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絕。猶如重載之車所以膏轂者,欲致重有所至。比丘亦如是,飲食知節,`[思惟=思惟飲食【三】]`思惟所從來處,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當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絕。如是,比丘飲食知節。
「云何比丘不失經行?於是,比丘`[前=初【聖】]`前夜、後夜,恒念經行,不失時節,常念繫意在道品之中。若在晝日,`[若行〔-〕【聖】]`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陰蓋。復於初夜,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陰蓋。復於中夜,右脇`[臥=而臥【三】]`臥,思惟繫意在明。彼復於後夜起,`[行=若行若坐【三】]`行思惟深法,除去陰蓋。如是,比丘不失經行。
「若有比丘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常念繫意在道品之中,此比丘便成二果,於現法中得阿那含。猶如善御之士,在平正道中,御四馬之車,無有`[凝=疑【三聖】]`凝滯,所欲到處,必果不疑。此比丘亦復如是,若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常念繫意在道品之中,此比丘便成二果,於現法中漏盡,`[得=得阿羅漢若【三】,得羅漢【聖】]`得阿那含。」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1.7
ᅟᅟᅟᅟ(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大患。云何為三?所謂風為大患,`[痰=澹【宋】*【聖】*]`痰為大患,冷為大患。是謂,比丘!有此三大患,然復此三大患有三良藥。云何為三?若風患者`[*]`酥為良藥,及`[*]`酥所作飯食。若`[*]`痰患者蜜為良藥,及蜜所作飯食。若冷患者油為良藥,及油所作飯食。是謂,比丘!此三大患有此三藥。
「如是,比丘亦有此三大患。云何為三?所謂貪欲、瞋恚,愚癡。是謂,比丘!有此三大患。然復此三大患,有三良藥。云何為三?若貪欲起時,以不淨往治,及思惟不淨道。瞋恚大患者,以慈心往治,及思惟慈心道。愚癡大患者,以智慧往治,及因緣所起道。是謂,比丘!此三`[患=大患【三】]`患有此三藥。是故,比丘!當求方便,索此三藥。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1.8
ᅟᅟᅟᅟ==\[~Iti vuttaka, 64-65.]==(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惡行。云何為三?所謂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是謂,比丘!有三惡行。當求方便,修三善行。云何為三?身惡行者,當修身善行;口惡行者,當修口善行;意惡行者,當修意善行。」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當護身惡行, 修習身善行,ᅟ念捨身惡行, 當學身善行。
ᅟ當護口惡行, 修習口善行,ᅟ念捨口惡行, 當學口善行。
ᅟ當護意惡行, 修習意善行,ᅟ念捨意惡行, 當學意善行。
ᅟ身行為善哉, 口行亦復然,ᅟ意行為善哉, 一切亦如是。
ᅟ護口意清淨, 身不為惡行,ᅟ淨此三行跡, 至仙無為處。
「如是,諸比丘!當捨三惡行,修三善行。如是,比丘!當作如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1.9
ᅟᅟᅟᅟ==\[~[MN13](Tipitaka21#^MN13). Mahā-Dukkhakkhandha sutta.,\[[MA](中含65-151#99).[99](agamdm#^ma099) , [苦陰經](T01n0053_苦陰經)]]==(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眾多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是時,眾多比丘便生此念:「我等入城乞食,日時猶早,今可相率至外道梵志所。」
爾時,眾多比丘便往至異學梵志所。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是時=時諸【三】]`是時,梵志問沙門曰:「瞿曇道士恒說欲論、色論、痛論、想論,如此諸論有何差別?我等所論亦是沙門所說,沙門所說亦是我等所論。說法同我說法,教誨同我教誨。」
是時,眾多比丘聞彼語已,亦不言善,復`[非=不【三】]`非言惡,即從坐起而去。並作`[是=此【三】*]`是念:「我等當以此義往問世尊。」
爾時,眾多比丘食後便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眾多比丘從梵志所,`[問=聞【三】]`問事因緣本末,盡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設彼梵志作`[*]`是問者,汝等當以此義,詶彼來問:『欲有何味?復有何過?當捨離欲。色有何味?復有何過?當捨離色。痛有何味?復有何過?當捨離`[痛=色痛【聖】]`痛。』汝等設以此語詶彼來問者,彼諸梵志默然不對。設有所說者,亦不能解此深義,遂增愚惑,墮於邊際。所以然者,非彼境界。然復,比丘!魔及魔天、釋、梵、四天王、沙門、婆羅門、人及非人能解此深義者,除如來、等正覺及如來聖眾受吾教者,此`[即=則【聖】]`即
不論。
「欲有何味?所謂五欲者是。云何為五?眼見色,為起眼識,甚愛敬念,世人所喜。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甚愛敬念,世人所喜。若復於此五欲之中,起苦、樂心,是謂欲味。
「云何欲有何過者?若有一族姓子,學諸`[伎=技【元明】]`伎術,而自營己。或學田作,或學書`[䟽(疏)=跡【聖】]`䟽(疏),或學傭作,或學算數,或學權詐,或學`[剋=刻【三】]`剋鏤,或學通信,至彼來此。或學承事王身,不避寒暑,記累懃苦,不自由己,作此`[辛苦=勤苦【三】]`辛苦而獲財業,是`[為=謂【明異】]`為欲為大過。現世苦惱,由此恩愛,皆由貪欲。然復彼族姓子,作此懃勞,不獲財寶,彼便懷愁憂,苦惱不可稱`[記=計【明】]`記。便自思惟:『我作此功勞,施諸方計,不得財貨。如此之比者,當念捨離。』是為當捨離欲。
「復次,彼族姓子或時作此方計而獲財貨,`[以=已【三】]`以獲財貨,廣施方宜,恒自擁護,恐王`[勅=所【三】,劫【聖】]`勅奪,為賊偷竊,為水所`[漂=㵱(漂)【聖】*]`漂,為火所燒。復作是念:『正欲藏窖,恐`[後亡=復忘【三】]`後亡失,正欲出利,復恐不剋。或家生惡子,費散吾財。』是為欲為大患,皆`[緣=由【三】]`緣欲本,致此災變。
「復次,族姓子恒生此心,欲擁護財貨。後猶復為國王所奪,為賊所劫,為水所`[*]`漂,為火所燒;所藏窖者亦復不剋;正使出利亦復不獲;居家生惡子,費散財貨,萬不獲一,便懷愁憂苦惱,`[椎=槌【明】]`椎胸喚呼:『我本所得`[財=所有財【三】]`財貨,今盡`[忘=亡【聖】]`忘失!』遂成愚惑,心意錯亂,是謂欲為大患,緣此欲本,不至無為。
「復次,緣此欲本,著鎧執`[仗=杖【宋聖】*]`仗,共相攻伐。`[*]`以相攻伐,或在象眾前、或在馬眾前、或在步兵前、或在車`[眾=兵【三】]`眾前,見馬共馬鬪、見象共象鬪、見車共車鬪、見步兵共步兵鬪,或相斫射,以矟相`[斫〔-〕【聖】]`斫刺。如此之比,欲為大患。緣欲`[為=原【三】]`為本,致此災變。
「復次,緣此欲本,著鎧執`[*]`仗,或在城門、或在城上,共相斫射,或以矟刺、或以鐵輪而轢其頭,或消鐵相灑。受此苦惱,死者眾多。
「復次,欲者亦無有常,皆代謝變易,不`[停=亭【聖】*]`停不解。此欲變易無常者,此謂欲為大患。
「云何當捨離欲?若能修行除貪欲者,是謂捨欲。
`[謂〔-〕【聖】]`謂諸`[有〔-〕【三】]`有沙門、婆羅門,不知欲之大患,亦復不知捨欲之原,如實不知沙門、沙門威儀,不知婆羅門、婆羅門威儀;此非沙門、婆羅門,亦復不能`[舉=與【三】,以【聖】]`舉身作證而自遊戲。
謂諸沙門、婆羅門,審知欲為大患,能捨離欲,如實不虛。知沙門有沙門威儀,知婆羅門有婆羅門威儀,已身作證而自遊戱。
是`[為=謂【明】]`為捨離於欲。 ^4fpqi3
「云何色味?設有見剎利女種、婆羅門女種、長者女種,年十四、十五、十六,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端政=端正【三】]`端政無雙,世之希有。`[彼〔-〕【三】]`彼最初見彼顏色,起`[喜=苦【三】]`喜樂想,是謂色味。
「云何`[為色=色為【三聖】]`為色大患?復次。若`[後=復【宋】]`後見彼女人,年八十、九十,乃至百歲,顏色變異,年過少壯,牙齒缺落,頭髮皓白,身體`[垢堺=垢圿【三聖】]`垢堺,皮緩面皺,脊`[僂=屢【聖】]`僂呻吟,身如故車,形體戰掉,扶杖而行。云何,比丘!初見妙色,後復變易,豈非是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諸比丘:「是謂色為大患。復次,此若見彼女人,身抱重患,臥於床褥,失大小便,不能起止。云何,比丘!本見妙色,今致此患,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諸比丘!是謂色為大患。復次,比丘!若見彼女人身壞命終,將詣塜間。云何,比丘!本見妙色,今`[*]`以變改,於中`[見=現【三】]`見起苦樂想,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為【三聖】]`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死經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乃至七日,身體`[胮=膖【聖】]`胮脹爛臭,散落一處。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烏、鵲、鵄、鷲競來食噉,或為狐、狗、狼、虎所見食噉,或為蜎`[飛【大】,[((雪-雨)/(雪-雨))*?]【聖】]`飛蠢動、極細`[蠕=螺【宋】]`蠕蟲而見食噉。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身,蟲鳥`[*]`以食其半,腸胃肉血污穢不淨。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此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身,血肉`[*]`以盡,骸骨相連。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此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身,血肉`[*]`以盡,唯有筋纏束薪。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此=豈【三】,此豈【聖】]`此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復〔-〕【三】]`復見彼女人身,骸骨`[散落=離散【三】]`散落,各在一處,或脚骨一處,或膊骨一處,或`[䏶(髀)=髀【三】]`䏶(髀)骨一處,或臗骨一處,或脇`[肋=勒【聖】]`肋一處,或肩臂骨一處,或`[頸=項【三】]`頸骨一處,或`[髑【CB】,觸【大】]`髑髏一處。云何,諸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此〔-〕【三】]`此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身,骨皓白色,或似鴿色。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骸骨經無數歲,或有腐爛壞敗,與土同色。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此色無常、變易,不得久`[*]`停,無有`[老幼=牢強【元明】]`老幼,是謂色為大患。
「云何色為出要?若`[能=乃於色【三】]`能捨離於色,除諸亂想,是謂捨離於色。
謂諸沙門、婆羅門,於色著色,不知大患,亦不捨離,如實而不知;此非沙門、婆羅門,於沙門不知沙門威儀,於婆羅門不知婆羅門威儀,不能己身作證而自遊戲。
`[謂〔-〕【聖】]`謂諸`[有〔-〕【三】]`有沙門、婆羅門,於色不著色,深知為大患,能知捨離;是謂於沙門知沙門威儀,於婆羅門知婆羅門威儀,己身作證而自遊戲。
是謂捨離於色。 ^f9rt6x
「云何`[為名=名為【三聖】]`為名痛味?於是,比丘!得樂痛時,便知我得樂痛;得苦痛時,便知我得苦痛;若得不苦不樂痛時,便知我得不苦不樂痛。若得食樂痛時,便知我得食樂痛;若得食苦痛時,便知我`[得〔-〕【聖】]`得食苦痛;若`[得〔-〕【三聖】]`得食不苦不樂痛時,便知我得不苦不樂痛。不食苦痛時,便`[自〔-〕【三】*]`自知`[我=我自【三】]`我不食苦痛;`[若【CB】,苦【大】]`若不食樂痛時,便`[*]`自知我不食樂痛;若不食不苦不樂痛時,便自知我不食不苦不樂痛。
「復次,比丘!若得樂痛,爾時不得苦痛,亦復無不苦不樂痛,爾時我唯有樂痛。若得苦痛時,爾時無有樂痛,亦無不苦不樂痛,唯有苦痛。若復,比丘!得不苦不樂痛時,爾時無有樂痛、苦痛,唯有不苦不樂痛。復次,痛者無常、變易之法,`[*]`以知痛無常、變易法者,是謂痛為大患。
「云何痛為出要?若能於痛捨離於痛,除諸亂想,是謂捨離於痛。
諸有沙門、婆羅門於痛著痛,不知大患,亦不捨離,如實而不知;此非沙門、婆羅門,於沙門不知沙門威儀,於婆羅門不知婆羅門威儀,不能`[*]`以身作證而自遊戲。
諸有沙門、婆羅門於痛不著痛,深知為大患,能知捨離;是謂於沙門知沙門威儀,`[於〔-〕【三】]`於婆羅門知婆羅門威儀,`[*]`以身作證而自遊戲。
是謂捨離於痛。 ^11e1er
「復次,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不知苦痛、樂痛、不苦不樂痛,如實而不知,復教`[化=他【三】*]`化人使行者,此非其宜。若有沙門、婆羅門能捨離痛,如實`[而知=知之【三】]`而知,復勸教人使遠離之,此正其宜,是謂捨離於痛。
「我今,比丘!`[*]`以說著欲、味欲,`[欲〔-〕【聖】]`欲為大患,復能捨者;亦說著色、味色,色為大患,能捨離色;`[*]`以說著痛、味痛,`[痛為大患〔-〕【聖】]`痛為大患,能捨離痛,諸如來所應行者,所`[謂=應【三】,〔-〕【聖】]`謂施設者,我今`[周訖=具說【三】,說訖【聖】]`周訖。常當念在樹下空閑之處,坐禪思惟,莫有懈怠,是謂我之教勅。」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1.10
ᅟᅟᅟᅟ(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不牢要。云何為三?身不牢要、命不牢要、財不牢要。是謂,比丘!有此三不牢要。於此,比丘!三不牢要中,當求方便,成三牢要。云何為三?不牢要身,求於牢要;不牢要命,求於牢要;不牢要財,求於牢要。
「云何不牢要身,求於牢要?所謂謙敬禮拜,隨時問訊。是謂不牢要身,求於牢要。
「云何不牢要命,求於牢要?於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盡形壽不殺生,不加刀杖,常知慚愧,有慈悲心,普念一切眾生;盡形壽不`[盜=得盜【三】]`盜,恒念惠施,心無悋`[相=想【三聖】]`相;盡形壽不`[淫=媱【三】*]`淫,亦不他`[*]`淫;盡形壽不妄語,常念至誠,不欺世人;盡形壽不飲酒,意不錯亂,持佛禁戒。是謂命不牢要,求於牢要。
「云何財不牢要,求於牢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念惠施與沙門、婆羅門、諸貧匱者,須食`[者〔-〕【三聖】]`者與食,須漿與漿,衣被、飲食、`[床敷=床席【三】,敷【聖】]`床敷臥具、病瘦醫藥、舍宅、城郭,所須之具`[悉皆=皆悉【三】*]`悉皆與之。如是,財不牢要,求於牢要。
「是謂,比丘!`[以=有【三】]`以此三不牢要,求此三牢要。」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知身不牢要, 命亦不`[牢=堅【三】]`牢固,ᅟ財貨衰耗法, 當求牢要者。
ᅟ人身甚難得, 命亦不久停,ᅟ財貨`[磨=摩【三】]`磨滅法, 歡喜念惠施。」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第一德、福業 三因、三安、瞿ᅟ三夜、病、惡行 苦`[除=陰【三聖】]`除、不牢要
# 22 三供養品
ᅟᅟᅟᅟ `[增壹阿含經〔-〕【三】]`增壹阿`[含=鋡【聖】*]`含經 三供養品第二十`[二=一【聖】]`二
## 22.1
ᅟᅟᅟᅟ(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人,世人所應供養。云何為三?如來、至真、等正覺,世人所應供養;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世人所應供養;轉輪聖王,世人所應供養。
「有何因緣,如來世人所應供養乎?夫如來者,不伏者伏,不降者降,不度者度,未得解脫者令得解脫,未般涅槃者使成涅槃,無救護者與作救護,盲者與作眼目,病者與作救護。最尊第一,魔若魔天、天及人民,於中最尊福田,可敬可貴,與人作`[導=道【聖】]`導,令知正路,未知道者與說`[導=道【三聖】]`導教,以此因緣,如來世人所應供養。
「復有何因緣,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世人所應供養乎?比丘當知,漏盡阿羅漢以度生死`[源=原【三】]`源,更不復受有,`[*]`以得無上法,`[*]`淫、怒、癡盡,永不得全,是世福田。以此因緣本末,使漏盡阿羅漢世人所應供養。
「復以何因緣,轉輪聖王世人所應供養?比丘當知,轉輪聖王以法治化,終不殺生,復教`[*]`化人使不殺生;自不`[盜=偷【聖】]`盜竊,亦復教`[他=化【宋】]`他人使不`[偷盜=盜竊【三】]`偷盜;自不`[*]`淫`[泆=沃【元】]`泆,復教他人不行`[*]`淫泆;自不妄語,亦復教`[人=他人【三】]`人使不妄語;自不兩舌,鬪亂彼此,亦復教他人使不兩舌;自不`[嫉妬=妬嫉【三】]`嫉妬、恚、癡,亦復教他人不習此法;自行正見,復教他人使不邪見。以此因緣,以此本末,使轉輪聖王世人所應供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2.2
ᅟᅟᅟᅟ(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阿難:「`[有=曰有【三】]`有三善根,不可窮盡,漸至涅槃界。云何為三?所謂於如來所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於`[正法=正法中【三】]`正法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於`[聖眾=聖眾所【三】]`聖眾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是謂,阿難!此三善根不可窮盡,得至涅槃界。是故,阿難!當求方便,獲此`[不可窮=三不可【三】]`不可窮盡之福。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2.3
ᅟᅟᅟᅟ(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痛。云何為三?所謂樂痛、苦痛、不苦不樂痛。諸比丘當知,彼樂痛者,欲愛使也;彼苦痛者,瞋恚使也;不苦不樂痛者,是`[癡=護【宋】]`癡使也。是故,諸比丘!當學方便,求滅此使。所以然者,當自`[熾然=然熾【三】*]`熾然,當自修行`[法=當修行法【三】]`法,得無比法。諸比丘當知,我滅度後,其有比丘念自`[*]`熾然,修`[其行=行其【三】]`其行法,得無比法,此則是第一聲聞。
「云何,比丘!當自`[*]`熾然,當自修行,得修行法,獲無比法?於是,比丘!內自觀身,外自觀身,內外自觀身而自遊戲;內觀痛,外觀痛,內外觀痛;內觀意,外觀意,內外觀意;內觀法,外觀法,內外觀法而自遊戲。如是,比丘!當自`[*]`熾然,`[盛〔-〕【三聖】]`盛修行其法,得無比法。`[諸=諸有【三】]`諸比丘行此法者,於聲聞中第一弟子。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2.4
ᅟᅟᅟᅟ(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事,覆則妙,露則不妙。云何為三?一者女人,覆則妙,露則不妙;婆羅門呪術,覆則妙,露則不妙;邪見之業,覆則妙,露則不妙。是謂,比丘!有此三事,覆則妙,露則不妙。
「復有三事,露則妙,覆則不妙。云何為三?日、月,露則妙,覆則不妙;如來法語,露則妙,覆則不妙。是謂,比丘!有此三事,露則妙,覆則不妙。」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女人及呪術, 邪見不善行,ᅟ此是世三法, 覆隱而最妙。
ᅟ日`[月=日【元】]`月廣所照, 如來正法語,ᅟ此是三世法, 露則第一妙。
「是故,諸比丘!當露現如來法,勿使覆隱。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2.5
ᅟᅟᅟᅟ(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此三有為有為相。
云何為三?知所從起,知當遷變,知當滅盡。
彼云何知所從起?所謂生,長大成`[五=此五【三】]`五陰形,得諸持、入,是謂`[所=知所【三】]`所從起。
彼云何為滅盡?所謂死,命過不住、無常,諸陰散壞,宗族別離,命根斷絕,是謂為滅盡。
彼云何變易?齒落、髮白、氣力竭盡,年遂衰微,身體解散,是謂為變易法。
是為,比丘!三有為有為相,當知此三有為相,善分別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2.6
ᅟᅟᅟᅟ==\[~[AN3.2](Tipitaka23#^AN3z2)-[9](Tipitaka23#^AN3z9).]==(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人有三相三法,不可恃怙。云何為三?於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不可論說而論說之;不可行者而修習之。
「云何愚者不可思惟而思念之?於是,愚者意三行便思憶之。云何為三?於是,愚者起嫉心,於他財物及於女色,心念`[惡=要【宋】]`惡言悉興嫉心:『彼之所有,願是我許。』如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
「云何愚者不可論說而論說之?於是,愚者造口四過。云何為四?於是,愚者恒喜妄言、綺語、惡口、鬪亂彼此。如是,愚者造口四過。
「云何愚者造於惡行?於是,愚者造身惡行,常念殺生、竊盜、`[*]`淫泆。如是,愚者造於惡行。如是,比丘!愚者有此三行,愚癡之人習此三事。
「復次,比丘!智者有三事,當念修行。云何為三?於是,智者應思惟者,便思惟之;應論說者,便論說之;應行善者,便修行善。
「彼云何智者應思惟事,便思惟之?於是,智者思惟意三行。云何為三?於是,智者不嫉妬、恚、癡,常行正見,見他財貨,不生想念。如是,智者應思惟者,便思惟之。
「云何智者應論`[說之=說者便論說之【三聖】]`說之?於是,智者成就口四行。云何為四?於是,智者不行妄語,亦不教人妄語,見人妄語者意不喜樂,是謂智者而護其口。復次,智者不行綺語、惡口、鬪亂彼此,亦不教人使行綺語、惡口、鬪亂。如是,智者成就口四行。
「云何智者成就身三行?於是,智者思惟身行,無所觸犯。然復智者自不殺生,亦不教人殺生,見人殺者心不喜樂。自不偷`[竊=盜【聖】]`竊,不教人盜,見人盜者心不喜樂。亦不淫泆,見他女`[人〔-〕【三】]`人色,心不起想,亦不教人使行`[*]`淫泆。設見老母,視之如己親,中者如姊,小者如妹,意無高下。如是,智者身成就三行,是謂智者所行。如是,比丘!有此三`[有為之〔-〕【三】]`有為之相。是故,諸比丘!愚者三相常當捨離,此三智者所行,不`[發=廢【三】]`發斯須。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2.7
ᅟᅟᅟᅟ(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法,不可覺知,不見、不聞,經歷生死,`[未=末【元】*]`未曾瞻覩,我及爾等`[曾不=不曾【三】*]`曾不見聞。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不可覺知,不見、不聞,經歷生死,`[*]`未曾瞻覩,我及爾等`[*]`曾不見聞。賢聖三昧、賢聖智慧,不可覺知,不見、不聞,如今我身并及`[汝=爾【三】]`汝等,皆悉覺知賢聖禁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皆悉成就,不復受有,已斷生死根原。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此三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2.8
ᅟᅟᅟᅟ==\[~[AN3.39](Tipitaka23#^AN3z39). Madā.]==(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甚可`[敬愛=愛敬【三】]`敬愛,世人所貪。云何為三?所謂少壯,甚可愛敬,世人所貪。無病,甚可愛敬,世人所貪。壽命,甚可愛敬,世人所貪。是謂,比丘!有此三法,甚可愛敬,世人所貪。
「復次,比丘!雖有此三法,甚可愛敬,世人所貪,然更有三法,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云何為三?雖有少壯,然必當老,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比丘當知,雖有無病,然必當病,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比丘當知,雖有壽命,然必當死,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是故,`[諸〔-〕【三】]`諸比丘!`[設=雖【三】]`設有少壯,當求不老,至涅槃界;雖有無病,當求方便,使不有病;雖有壽命,當求方便,使不命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2.9
ᅟᅟᅟᅟ(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春時天雨大雹,設如來不出`[世=世時【三】]`世,眾生入地獄,亦復如是。是時,女人入地獄多於男子。所以然者,比丘當知,以三事故,眾生之類,身壞命終,入三惡趣。云何為三?所謂貪欲、睡眠、調戲,有此三事纏著心意,身壞命終,入三惡趣。
「女人竟日習翫三法而自娛樂。云何為三?晨朝以嫉妬心而自`[纏縛=纏絡【三】*,纏裹【聖】*]`纏縛,若至日中,復以睡眠結而自`[纏裹=纏絡【三】]`纏裹,向暮以貪欲心而自`[*]`纏縛。以此因緣,使彼女人身壞命終,生三惡趣。是故,諸比丘!當念離此三法。」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嫉妬睡眠`[調=掉【元明】]`調, 貪欲是惡法,ᅟ牽人至地獄, 至竟無解脫。
ᅟ是`[以=故【聖】]`以當捨離, 嫉妬及睡調,ᅟ亦當捨於欲, 莫造彼惡行。
「是故,諸比丘!當念去離嫉妬,無慳悋心,常行惠施,不著睡眠,當行不`[染=淨觀【三】,淨【聖】]`染,不著貪欲。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2.10
ᅟᅟᅟᅟ(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法,習之、翫之,不知厭足,亦復不能至休息處。云何為三?所謂貪欲。若有人習此法,初無厭足。若復有人習飲酒者,初無厭足。若復有人修習睡眠,初無厭足。是謂,比丘!若`[有人=人有【三】]`有人習此三法者,初無厭足,亦復不能至滅盡`[之〔-〕【三】]`之
處。是故,諸比丘!常當捨離此三法,不親近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供養、三善根 三痛、三覆露ᅟ相、法、三不`[覺=學【三】]`覺 愛敬、`[春無=無厭【三聖】]`春、無足
ᅟ 增壹阿`[*]`含經 卷第十`[二=一【聖】]`二`[〔-〕=光明皇后願文【聖】]`
ᅟ22 三供養品ᅟᅟ10
ᅟᅟᅟ增壹阿含經 卷第十三☗s13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23 地主品
ᅟᅟᅟᅟ地主品第二十三
## 23.1
ᅟᅟᅟᅟ(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王波斯匿告諸群臣曰:「汝等催嚴`[羽寶=羽葆【元明】*]`羽寶之車,吾欲往詣世尊所,禮拜問訊。」
是時,左右受王教令,尋嚴駕`[*]`羽寶之車,即白王曰:「嚴駕已辦,今`[正=王【元】]`正是時。」
爾時,王波斯匿即乘`[寶羽=羽寶【宋】,羽葆【元明】]`寶羽之車,步騎數千,前後圍遶,出舍衛國,至`[祇洹=祇桓【明】]`祇洹精舍,往詣世尊所。如諸王法,除去五飾,所謂蓋、天冠、劍、履屣及金拂,捨著一面,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與說深法,勸樂令喜。是時,王波斯匿聞說法已,白世尊曰:「唯願世尊受我三月請,及比丘僧,莫在餘處。」是時,世尊默然受波斯匿請。
時,王波斯匿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舍衛城,勅諸群臣曰:「吾欲飯佛及比丘僧三月供養,給所須物:衣被、`[飯=飲【三】]`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汝等亦當發歡喜心。」
諸臣對曰:「如是。」
時,王波斯匿即於宮門外,作大講堂,極為殊妙,懸繒幡蓋,作倡妓樂,不可稱計。施諸浴池,辦諸油燈,辦種種飯食,味有百種。是時,王波斯匿即白:「時到,唯願世尊臨顧此處。」
爾時,世尊以見時到,著衣持鉢,將諸比丘僧,前後圍遶,入舍衛城,至彼講堂所。到已,就座而坐,及比丘僧各隨次而坐。
是時,王波斯匿將諸宮人,手自行食,供給所須,乃至三月,無所`[短乏=乏短【三】]`短乏,給與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見世尊食訖,持種種華散世尊及比丘僧上,`[更=臾【元】]`更取`[小座=小床【三】]`小座於如來前坐,
白世尊曰:「我曾從佛聞以因緣本末`[末〔-〕【三】]`:施畜生食者,獲福百倍;與犯戒人食者,獲福千倍;施持戒人食者,獲福萬倍;施斷欲仙人食者,獲福億倍;與向須陀洹食者,獲福不可計。況復成須陀洹乎?況向斯陀含、得斯陀含道!況向阿那含、得阿那含道!況向阿羅漢、得阿羅漢道!況向辟支佛、得辟支佛!況向如來、至真、等正覺!況成佛及比丘僧!其福功德不可稱計。我今所作功德,今日已辦。」
世尊告曰:「大王!勿作是語,作福無厭。今日何故說所作已辦?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稱`[記=計【明】*]`記。 ^pwtqn2
「過去久遠,有王名曰`[地主=地種【宋】]`地主,統領此閻浮里地。彼王有臣名曰善明,少小與王周旋,無所畏難。是時,彼王分閻浮地半與彼臣使治。是時,善明小王自造城郭,東西十二由旬,廣七由旬,土地豐熟,人民眾多。
「爾時,彼城名曰遠照,善明王`[主=王【宋】]`主第一夫人名日月光,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顏貌`[端政=端正【三】*]`端政,世之希有。口`[出〔-〕【三】]`出優鉢華香,`[身=身體【三】]`身作栴檀香。未經幾日,身便懷妊。彼夫人即往白王:『我今有`[娠=身【宋元】]`娠。』王聞此語,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勅左右,更施設`[座=坐【三】]`座具,快樂無比。`[夫人=天人【元】]`夫人懷妊日數`[遂=已【三】]`遂滿,生一男兒。當生之時,閻浮`[里=地里【三】]`里`[內【麗】,見【大】]`內晃然金色,顏貌`[*]`端政,三十二相,身體金色。善明大王見此太子,歡喜踊躍,慶賀無量,便召諸師,婆羅門、道士,躬抱太子,`[使【麗】,便【大】]`使彼瞻相:『我今`[以=已【三】*]`以
生此子,卿等與吾瞻相,便立名字。』
「時,諸相師受王教令,各共抱瞻,觀察形貌,咸共白王:『聖王!太子`[*]`端政無雙,諸根不缺,有三十二相。今此王子當有兩趣。若當在家者,便為轉輪聖王,七寶具足。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是為七。當有千子,勇悍剛`[強=健【三】]`強,能却眾敵,於此四海之內,不加`[刀杖=刀仗【元明】]`刀杖,自然靡伏。若此王子出家學道者,成無上`[正覺=道等正覺【三】]`正覺,名德遠布,彌滿世界。生此王子,當此之日,光明遠照,今字王子名曰燈光。』時,諸相師`[*]`以立名字,各退坐而去。
「時,王竟日抱此太子,未`[常=嘗【三】]`常
離目。時,王為此王子立三講堂,秋、冬、夏節隨適所宜,宮人婇女充滿宮裏,使吾太子於此遊戲。
「`[時王=時王太子於此遊戲時王【三】]`時,王太子年二十九,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即日出家,即夜成佛。爾時,閻浮里地悉共聞知:『彼王太子出家學道,即日成佛。』父王清旦聞王太子出家學道,即夜成佛。時,父王便作是念:『昨夜吾聞諸天在空皆共稱善,此必善應,非有`[惡嚮=惡響【三】]`惡嚮,我今可往而共相見。』
「時,王將四十億眾,男女圍繞,便詣燈光如來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及四十億眾,各共禮足,在一面坐。是時,如來與父王及四十億眾漸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污,漏不淨行,出家為要,獲清淨報。爾時,如來觀眾生意,心性柔和;諸佛如來常所說法,苦、`[習=集【元明】*]`習、盡、道,盡與彼四十億眾廣說其義,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時,四十億眾白燈光如來曰:『我等意願剃除鬚髮,出家學道。』大王當知。爾時,四十億眾盡得出家學道,即以其日成阿羅漢。
「爾時,燈光如來將四十億眾,皆是無著,遊彼國界。國土人民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無所渴乏。是時,地主大王聞子燈光成無上正真、等正覺,將四十億眾,皆是無著,遊彼國界。『我今當遣信,往請如來在此遊化;若使來者,充我本願;若不來者,我躬自當往拜跪問訊。』即勅一臣:『汝往至彼問訊如來,持我名字,頭面禮足,興居輕利,遊步康強。云王地主問訊如來,興居輕利,遊步康強。唯願世尊臨顧此土。』
「爾時,彼人受王教勅便往至彼國界。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立,便作是說:『大王地主禮如來足,問訊禮竟,興居輕利,遊步康強,唯願世尊臨顧彼國。』爾時,世尊默然受`[彼〔-〕【三】]`彼請。
「時,燈光如來將諸大眾,以漸人間遊行,與大比丘四十億眾俱。在在處處,靡不恭敬者,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皆悉貢獻,漸至地主國界,時,地主大王聞燈光如來至此國界,在北婆羅園中,將大比丘眾四十億人:『我今可躬自往迎。』時,地主大王復將四十億眾往詣燈光如來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及四十億眾禮足`[已〔-〕【三】]`已,在一面坐。
「爾時,燈光如來漸與彼王及四十億眾面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污,漏不淨行,出家為要,獲清淨報。爾時,如來觀眾生意,心性柔和,諸佛如來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盡與彼四十`[億【CB】,憶【大】]`億眾廣說其義,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時,四十億眾白燈光如來曰:『我等意願剃除鬚髮,出家學道。』大王當知。爾時,四十億眾盡得出家學道,即以其日,成阿羅漢道。時,地主國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時,`[燈光=登光【宋】]`燈光如來將八十億眾,皆是阿羅漢,遊彼國界,國土人民四事供養: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事事供給,無所乏短。是時,地主國王復`[於【CB】,與【大】]`於餘時,將諸群臣至彼如來所,頭面禮`[足=已【元明】]`足,在一面坐。是時,燈光如來與彼國王說微妙法,地主大王白如來曰:『唯願世尊盡我形壽受我供養,及比丘僧,當供給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悉當供給。』爾時,燈光如來默然受彼王請。
「時,王見佛默然受請,重白世尊:『我今從世尊求願,唯見聽許!』世尊告`[曰【CB】,白【大】]`曰:『如來法者,以過此願。』王白世尊:『我今求願者,極為淨妙。』世尊告曰:『所求之願,云何淨妙?』王白世尊:『如我意中,今日眾僧在一器食,明日復用餘器食;今日眾僧著一種服,明日復更易服;今日眾僧坐一種座,明日復更坐餘座;今日使人與眾僧使,明日復更易使人。我所求願者,正謂此耳。』燈光如來告曰:『隨汝所願,今正是`[時=時時【三】]`時。』
「地主大王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宮中。到已,告諸群臣:『我今意欲盡其形壽供養燈光如來、至真、等正覺及比丘眾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汝等亦當勸發佐吾供辦。』諸臣對曰:『如大王教。』去城不遠一由旬內,造立堂舍,彫文刻鏤,五色玄黃,懸繒幡蓋,作倡伎樂,香汁灑地,修治浴池,辦具燈明及甘饌、飲食、施設坐具。便白:『時到,今正是時,願尊屈顧!』
「時,燈光如來`[*]`以知時至,著衣持鉢,將比丘眾,前後圍遶,便往至講堂所,各各就座而坐。時,地主大王見佛、比丘僧坐訖,將宮人婇女及諸大臣,手自斟酌,行種種飲食,味各百種。大王當知,爾時,地主國王七萬歲中,供養燈光如來及八十億眾諸阿羅漢,未曾懈廢。時,彼如來教化周訖,便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時,地主大王`[以〔-〕【三】]`以`[若干=若千【明】]`若干百種香花供養,於四衢道路,起四廟寺,各用七寶金、銀、琉璃、水精,懸繒`[幡【麗】,繙【大】]`幡蓋,及八十億眾各各以漸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爾時,大王取八十億眾,收其舍利,各各興起神寺,皆懸繒幡蓋,香華供養。大王當知。爾時,地主大王復供養燈光如來寺及八十億羅漢寺,復經七萬歲,隨時供養,然燈、散華,懸繒幡蓋。大王當知,燈光如來遺法滅盡,然後彼王`[方=方王【元】]`方取滅度。
「爾時,地主大王者豈是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地主大王者,即我身是。我於爾時,七萬歲中,以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供養彼佛,令不減少。般涅槃後,復於七萬歲中供養形像舍利,`[燒香然燈=然燈燒香【三】]`燒香、然燈,懸繒幡蓋,無所渴乏。我於爾時,以此功德,求在生死獲此福祐,不求解脫。大王當知,爾時所有福德,今有遺餘耶?莫作是觀!如我今日觀彼`[富有=福祐【三】]`富有,無有毫釐如毛髮`[許=許在【元明】]`許。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稱`[*]`記,於中悉食福盡,無有毫釐許在。是故,大王!莫作是說言:『我所作福祐,今日已辦。』大王!當作是說:『我今身、口、意所作眾行,盡求解脫,不求在生死`[福業=食其福業【三】]`福業,便於長夜安隱無量。』」
爾時,王波斯匿便懷恐懼,衣毛皆竪,悲泣交集;以手抆淚,頭面禮世尊足,自陳過狀:「如愚、如騃,無所覺知,唯願世尊受我悔過!今五體投地,改已往之失,更不造此言教,唯願世尊受我悔過。」如是再三。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大王!今於如來前悔其非法,改往修來,我今`[要〔-〕【三】]`要受汝悔過,更莫復造。」
爾時,於大眾中有一比丘尼,名`[迦旃延=迦栴延【三】*]`迦旃延,即從`[*]`坐起,頭面禮足,白世尊曰:「今世尊所說,甚為微妙。又世尊告波斯匿`[王〔-〕【三】]`王作是語:『大王當知,身、口、意所作眾行,盡求解脫,莫求在生死食其福業,`[更=便【三】]`更於長夜獲安隱無量。』所以然者,我自憶三十一劫,`[飯式詰=有式詰【三】]`飯式詰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遊在野馬世界。
「爾時,彼佛到時著衣持鉢,入野馬城乞食。是時,城內有`[一=德【元】]`一使人,名曰純黑。時,彼使人見如來執鉢入城乞食。見已,便作是念:『今如來入城必須飲食。』即入家出食施與如來,興發此願:『持此功德,莫墮三惡趣中;使我當來之世,亦當值如此聖尊;亦當使彼聖尊為我說法,時得解脫。』世尊并波斯匿王咸共知之。當爾時,純黑使人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純黑使人者,即我身是。
「我於爾時,飯式詰如來作此誓願:『`[使=使我【元明】]`使`[將來=當來【三】]`將來之世,值如此聖尊,與我說法,時得解脫。』我於三十一劫不墮三惡趣中,生天、人中,最後今日受此身分,遭值`[聖尊=世尊【三】]`聖尊得出家學道,盡諸有漏,成阿羅漢。`[若=如【元明】]`若世尊所說極為微妙,語波斯匿王:『身、口、意所作眾行,盡求解脫,莫在生死食此福業。』我若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斯=優婆夷【三】]`優婆斯,歡喜心意向如來者,我便生此念:『此諸賢士,用意猶不愛敬供奉如來?』`[設【CB】,說【大】]`設我見四部之眾,即往告曰:『汝等諸賢,為須何物,衣鉢耶?`[尼師檀=尼師壇【三】]`尼師檀耶?`[針筒=針筩【元明】]`針筒耶?`[澡罐=法澡罐【三】,澡灌【宋】]`澡罐耶?及餘沙門什物,我盡當供給。』我`[已許之便在=許已盡便在在【三】]`已許之,便在處處乞求。若我得者是其大幸;若使不得,便往至欝單越、瞿耶尼、弗于逮,求索`[來【CB】,求【大】]`來與。所以然者,皆由此四部之眾得涅槃道。」
爾時,世尊觀察迦旃延比丘尼心,便告諸比丘:「汝等頗見如此之比信心解脫,如`[*]`迦旃延比丘尼乎?」
諸比丘對曰:「不見也,世尊!」
世尊告曰:「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得信解脫者,所謂`[*]`迦旃延比丘尼是也。」
爾時,迦旃延比丘尼及波斯匿王、四部之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3.2
ᅟᅟᅟᅟ(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婆拘盧在一山曲,補納故衣。是時,釋提桓因遙見尊者婆拘盧在一山曲補納故衣,見已,便作是念:「此尊者婆拘盧已成阿羅漢,諸縛已解,長壽無量,恒自降伏,思惟非常、苦、空、非身,不著世事,亦復不與他人說法,寂默自修如外道異學。不審此尊能與他說法?為不堪任乎?我今當與試之。」
爾時,天帝釋便從三十三天沒不現,來至耆闍崛山,在尊者婆拘盧前住,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釋提桓因便說此偈:
ᅟ「智者所歎說, 何故不說法?ᅟ壞結成聖行, 何為`[寂然=寂默【三】]`寂然住?」
爾時,尊者婆拘盧復以此偈,報釋提桓因`[曰【CB】,白【大】]`曰:
ᅟ「有佛舍利弗, 阿難均頭`[槃=葉【三】]`槃,ᅟ亦及諸尊長, 善能說妙法。」
爾時,釋提桓因白尊者婆拘盧曰:「眾生之根有若干種,然尊當知,世尊亦說眾生種類,多於地土,何故尊者婆拘盧不與他人說法?」
婆拘盧報曰:「眾生之類難可覺知,世界若干,國土不同,皆著我所、非我所。我今觀察此義已,故不與人說法。」
釋提桓因曰:「願尊與我說我所、非我所之義。」
尊者婆拘盧曰:「我人壽命,若男、若女士夫之類,盡依此命而得存在。然復,拘翼!世尊亦說:『比丘當知,當自`[熾然=然熾【三】]`熾然,無起邪法,亦當賢聖默然。』我觀此義已,故默然耳。」
是時,釋提桓因遙向世尊叉手,便說此偈:
ᅟ「歸命十力尊, 圓光無塵翳,ᅟ普為一切人, 此者甚奇`[特=持【元】]`特。」
尊者婆拘盧報曰:「何故帝釋而作是說:『此者甚奇特』?」
釋提桓因報言:「自念我昔至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而問此義:『天、人之類有何想念?』爾時,世尊告我曰:『此世界若干種,各各殊異,根原不同。』我聞此語已,尋對曰:『如是,世尊`[所說=如世尊所說【三】]`所說世界若干種,各各不同,設與彼眾生說法,咸共受持有成果者。』我以此故說:『此者甚奇特!』然尊者婆拘盧所說,亦復如是。世界若干種,各各不同。」
是時,釋提桓因便作是念:「此尊堪任與人說法,非為不能。」是時,釋提桓因即從`[*]`坐起而去。
爾時,釋提桓因聞尊者婆拘盧所說,歡喜奉行。
## 23.3
ᅟᅟᅟᅟ==\[~[AN6.55](Tipitaka23#^AN6z55). Soṇa.,\[[MA](中含65-151#123).[123](agamdm#^ma123) , [SA](雜含1-641#254).[254](agamas#^sa0254) ]]==(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占波國雷聲池側。
是時,尊者`[二十億耳=~Soṇa.]`二十億耳在一靜處,自修法本,不捨頭陀`[十二=十一【三】]`十二法行,晝夜經行,不離三十七道品之教,若坐、若行,常修正法,初夜、中夜、竟夜,恒自剋勵,不捨斯須,然復不能於欲漏法心得解脫。是時,尊者二十億耳所經行處,脚壞血流,盈滿路側,猶如屠牛之處,烏鵲食血,然復不能於欲漏心得解脫。是時,尊者二十億耳便作是念:「釋迦文佛苦行精進弟子中,我為第一,然我今日漏心不得解脫;又我家業,多財饒寶,宜可捨服,還作白衣,持財物廣惠施。然今作沙門,甚難不易!」
爾時,世尊遙知二十億耳心之所念,便`[騰遊=騰逝【三】]`騰遊虛空,至彼經行處,敷坐具而坐。是時,尊者二十億耳前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問二十億耳曰:「汝向何故作是念:『釋迦文`[尼〔-〕【三】]`尼佛精進苦行弟子中,我為第一,然我今日漏心不得解脫;又我家業,饒財多寶,宜可捨服,還作白衣,持財物廣`[施=惠施【三】]`施。然今作沙門,甚難不易。』」
二十億耳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我今還問汝,隨汝報我。云何,二十億耳!汝本在家時,善彈琴乎?」
二十億耳對曰:「如是。世尊!我本在家時,善能彈琴。」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億耳!若`[彈絃=彈弦【三】]`彈絃極急,`[嚮=響【三】]`嚮不齊等,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億耳!若琴`[絃=弦【三】]`絃復緩,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億耳!若琴`[絃=弦【三】]`絃不急不緩,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如是。世尊!若琴`[絃=弦【三】]`絃`[不緩不急=不急不緩【三】]`不緩不急,爾時琴音便可聽採。」
世尊告曰:「此亦如是。極精進者,猶如調戲;若懈怠者,此墮邪見;若能在中者,此則上行。如是不久,當成無漏人。」
爾時,世尊與二十億耳`[比丘〔-〕【三】]`比丘說微妙法已,`[還=還在【三】]`還雷音池側。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思惟世尊教勅,不捨須臾,在閑靜處修行其法。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剃除鬚髮,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尊者二十億耳便成阿羅漢。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精懃=精勤【三】]`精懃苦行,所謂二十億耳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3.4
ᅟᅟᅟᅟ==\[~[SN3.2](Tipitaka22#^SN3z2). 10. Aputtaka.]==(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城中`[婆提長者~Seṭṭhi Gahapati,婆恐娑]`婆提長者`[婆恐娑]`遇病命終,然彼長者無有子息,所有財寶盡沒入官。爾時,王波斯匿塵土坌身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問王曰:「大王!何故塵土坌身來至我所?」
波斯匿王白世尊曰:「此舍衛城內有長者名婆提,今日命終,彼無`[子姓=子息【三】]`子姓,躬往收攝財寶,理使入官。純金八萬斤,況復餘雜物乎!然彼長者存在之日,`[所〔-〕【三】]`所
食如此之食,極為`[弊=𭞲【宋元】]`弊惡,不食精細,所著衣服垢坌不淨,所乘車騎極為瘦弱。」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來言:『夫慳貪之人得此財貨,不能`[食【CB】,貪【大】]`食噉,不與父母、妻子、僕從、奴婢,亦復不與朋友、知識,亦復不與沙門、婆羅門、諸尊長者。若有智之士得此財寶,便能惠施廣濟,一切無所愛惜,供給沙門、婆羅門、諸高德者。』」
時,王波斯匿說曰:「此婆提長者命終,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此婆提長者命終,生`[涕哭大地獄=啼哭大地獄【元明】*,~Mahāroruva niraya.]`涕哭大地獄中。所以然者,此斷善根之人,身壞命終,生`[*]`涕哭地獄中。」
波斯匿王曰:「婆提長者斷善根耶?」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所說,彼長者斷於善根,然彼長者故福已盡,更不造新。」
王波斯匿曰:「彼長者頗有遺餘福乎?」
世尊告曰:「無也,大王!乃無毫釐之餘`[有〔-〕【三】]`有存在者,如彼田家公,但收不種,後`[便=更【三】]`便窮困,漸以命終。所以然者,但食故業,更不造新。此長者亦復如是,但食故福,更不造新福,此長者今夜當在`[*]`涕哭地獄中。」
爾時,波斯匿王便懷恐怖,`[收=抆【三】]`收淚而曰:「此長者昔日作何功德福業生在富家?復作何不善根本,不得食此極富之貨,不樂五樂之中?」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曰:「過去久遠迦葉佛時,此長者在此舍衛城中為田家子。
爾時,佛去世後,有`[辟支佛=~Paccekabuddha.]`辟支佛出世,往詣此長者家。
爾時,此長者見辟支佛在門`[外=外立【三】]`外,見已,便生是念:『如此尊者出世甚難,我今可以飲食往施此人。』爾時,長者便施彼辟支佛`[食〔-〕【三】]`食,辟支佛得食已,便飛在虛空而去。時,彼長者見辟支佛作神足,作是誓願:『持此善本之願,使`[世=我世【三】]`世世所生之處,不墮三惡趣,常多財`[寶=饒寶【三】]`寶。』
後有悔心:『我向所有食,應與奴僕,不與此禿頭道人使食。』 ^u39po5
「爾時,田家`[長=公長【三】]`長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田家長者,今`[此〔-〕【三】]`此婆提長者是。是時施已,發此誓願,持此功德,所生之處不墮惡趣,恒多財饒寶,生富貴之家,無所渴乏。既復施已,後生悔心:『我寧與奴僕使食,不與此禿頭道人使食。』以此因緣本末,不得食此極有之貨,亦復不樂五樂之中,不自供養;復不與父母、兄弟、妻子、僕從、朋友、知識,不施沙門、婆羅門、諸尊長者,但食故業,不造新者。是故,大王!若有智之士得此財貨,當廣布施,莫有所惜,復當得`[無=此無【三】]`無極之財。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曰:「自今`[*]`以後,當廣布施`[沙門=不限沙門【三】]`沙門、婆羅門四部之眾,諸外道、異學來乞求者,我不堪與。」
世尊告曰:「大王!莫作是念。所以然者,一切眾生皆由食得存,無食便喪。」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念當廣惠施, 終莫斷施心,ᅟ必當值`[賢聖=聖眾【三】]`賢聖, 度此生死`[源=原【三】]`源。」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曰:「我今倍`[復〔-〕【三】]`復歡慶`[向【麗】,[-]【大】]`向`[於〔-〕【三】]`於`[[-]【麗】,向【大】]` `[如來=如來所【三】]`如來,所以然者,一切眾生皆由食得存,無食不存。」爾時,`[波斯匿王=王波斯匿【三】]`波斯匿王曰:「自今`[*]`以後,當廣惠施,無所悋惜。」
是時,世尊與王說微妙之法。時,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王波斯匿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3.5
ᅟᅟᅟᅟ==\[~[AN3.79](Tipitaka23#^AN3z79). Gandha. [SA](雜含642-1362#1073).[1073](agamas#^sa1073)]==(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在閑靜處,便生此念:「世間頗有此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逆風【三】*]`逆順風香乎?」爾時,尊者阿難便從`[*]`坐起,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我於閑靜之處,便生此念:『世間頗有此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乎?』」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有此妙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此`[是〔-〕【三】]`是何者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世尊告曰:「有此之香,然此香氣力,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阿難白佛言:「此何等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世尊告曰:「此三種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阿難言:「何等為三?」
世尊告曰:「戒香、聞香、施香。是謂,阿難!有此香種,然復此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諸世間所有之香,此三種香最勝、最上,無與等者,無能及者。猶如由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然此醍醐最勝、最上,無與等者,亦不能及。此亦如是,諸所有世間諸香,此三種`[香【麗】,者【大】]`香最勝、最上,無能及者。」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木蜜=木櫁【元明】*]`木蜜及栴檀, 優鉢及諸香,ᅟ`[亦=此【三】]`亦諸種種香, 戒香最為勝。
ᅟ此戒以成就, 無欲無所染,ᅟ等智而解脫, `[逝=遊【元明】]`逝處魔不知。
ᅟ此香雖為妙, 及諸檀`[*]`蜜香,ᅟ戒香之為妙, 十方悉聞之。
ᅟ栴檀雖有香, 優鉢及餘香,ᅟ此諸眾香中, 聞香最第一。
ᅟ栴檀雖有香, 優鉢及餘香,ᅟ此諸眾香中, 施香最第一。
「是謂此三種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是故,阿難!當求方便,成此三香。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3.6
ᅟᅟᅟᅟ(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爾時,提婆達兜亦入城乞食。`[時=是時【三】]`時,提婆達兜所入巷中,佛亦往至彼,然`[佛〔-〕【三】]`佛遙見提婆達兜來,便欲退而去。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何故欲遠此巷?」
世尊告曰:「提婆達兜今在此巷,是以避之。」
阿難白佛言:「世尊!豈畏提婆達兜乎?」
世尊告曰:「我不畏提婆達兜也,但此惡人不應與相見。」
阿難曰:「然,世尊!可使此提婆達兜乃可使在他方。」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言〔-〕【三】]`言:
ᅟ「我終無此心, 使彼在他方,ᅟ彼自當造行, 便自在他所。」
阿難白世尊曰:「然提婆達兜`[有〔-〕【三】]`有過於如來所。」
世尊告曰:「愚惑之人不應與相見。」是時,世尊向阿難而說此偈:
ᅟ「不應見愚人, 莫與愚從事,ᅟ亦莫與言論, 說於是非事。」
是時,阿難復以此偈報世尊曰:
ᅟ「愚者何所能, 愚者有何過,ᅟ正使共`[言說=言論【三】]`言說, 竟有何等失?」
爾時,世尊復以此偈報阿難曰:
ᅟ「愚者自造行, 所作者非法,ᅟ正見`[反=返【三】]`反常律, 邪見日以滋。
「是故,阿難!莫與惡知識從事。所以然者,與愚人從事,無信、無戒、無聞、無智,與善知識從事,便增益諸功德,戒具成就。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3.7
ᅟᅟᅟᅟ(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五百人俱。
爾時,王阿闍世恒以五百釜食給與提婆達兜。彼時,提婆達兜名聞四遠,戒德具足,名稱悉備,乃能使王日來供養。
是時,提婆達兜得此利養已,諸比丘聞之,白世尊曰:「國中人民,歎說提婆達兜名稱遠布,乃使王阿闍世恒來供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比丘,莫`[施=抱【三】]`施此心,貪提婆達兜利養。所以然者,提婆達兜愚人造此三事,身、口、意行,終無驚懼,亦不恐怖,如今提婆達兜愚人,當`[復=消【三】]`復盡此諸善功德,`[如=猶如【三】]`如取惡狗鼻壞之,倍復凶惡。提婆達兜愚人亦復如是,受此利養,遂起貢高。是故,諸比丘!亦莫興意著於利養。設有比丘著於利養,而不獲三法。云何為`[三所=三法【三】]`三?所謂賢聖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而不成就。若有比丘不著利養,便獲三法。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若欲成此三法,當發善心,不著利養。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3.8
ᅟᅟᅟᅟ(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不善根。云何為三?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若比丘有此三不善根者,`[墮=便墮【三】]`墮三惡趣。云何為三?所謂地獄、餓鬼、畜生。如是,比丘!若有此三不善根者,便有三惡趣。
「比丘當知,有此三善根。云何為三?不貪善根、不恚善根、不癡善根,是謂比丘有此三善根。`[若有此三善根〔-〕【三】]`若有此三善根者,便有二`[善=善趣【元明】]`善`[處涅槃為三〔-〕【明】]`處,涅槃為三。云何`[二趣=為二趣【三】]`二趣?所謂人、天是也。`[是〔-〕【三】]`是謂比丘有此三善者,則生此善處。是故,諸比丘!當離三不善根,修三善根。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3.9
ᅟᅟᅟᅟ(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聚。云何為三?所謂等聚、邪聚、不定聚。彼云何`[為=名為【三】]`為等聚?所謂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是謂等聚。彼云何名為邪聚?所謂邪見、邪治、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是謂邪聚。彼云何名為不定聚?所謂不知苦、不知`[習=集【元明】*]`習、不知盡、不知道、不知等聚、不知邪聚,是謂名為不定聚。
「諸比丘當知,復有三聚。云何為三?所謂善聚、等聚、定聚。彼云何`[名=為【三】]`名善聚?所謂三善根。何等`[善根=三善根【三】]`善根?所謂不貪善根、不恚善根、不癡善根,是謂善聚。云何名為等聚?所謂賢聖八品道,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三昧,是謂等聚。彼云何名為定聚?所謂知苦、知`[*]`習、知盡、知道、知善聚、知`[惡趣=惡聚【三】]`惡趣、知定聚,是謂名為定聚。是故,諸比丘!此三聚中,邪聚、不定聚,當`[遠=遠離【三】]`遠之,此正聚者`[當=當共【三】]`當奉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3.10
ᅟᅟᅟᅟ(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觀想。云何為三?所謂觀欲想、瞋恚想、殺害想。是謂比丘有此三想。比丘當知,若`[有=有人【三】]`有觀欲想,命終時便墮地獄中。若觀瞋恚想,命終時生畜生中。所謂雞狗之屬,`[蛇蚖=蛇虺【三】]`蛇蚖之類而生其中。若觀害想,`[亦=而【三】]`亦命終者生餓鬼中,形體燒然,苦痛難陳。是謂,比丘!有此三想生地獄中、餓鬼、畜生。
「復有三想,云何為三?所謂出要想、不害想、不恚想。若有人有出要想者,命終之時生此人中。若有不害想者,命終時`[自然=生自然【三】]`自然天上。若有人不殺心者,命終時斷`[五結=下五結【三】]`五結,便於彼處而般涅槃。是`[謂=諸【元明】]`謂,比丘!有此三想,常念修行,此三惡想當遠離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地主、婆拘、耳 婆提、逆順香ᅟ愚、世、三不善 三聚、觀在後
ᅟ 增壹阿`[*]`含經 卷第十三
ᅟ23 地主品ᅟᅟ10
ᅟᅟᅟ增壹阿含經 卷第十四☗s14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24 高幢品
ᅟᅟᅟᅟ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一
## 24.1
ᅟᅟᅟᅟ==\[~[SN11.1](Tipitaka22#^SN11z1). 3. Dhajagga.,\[[SA](雜含642-1362#982).[982](agamas#^sa0982) -[SA](雜含642-1362#983).[983](agamas#^sa0983) ]]==(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天帝釋告三十三天:『卿等若入大戰中時,設有恐怖畏懼之心者,汝等還顧視我高廣之幢,設見我幢者,便無畏怖。若不憶我幢者,當憶伊沙天王幢;`[以=已【宋】]`以憶彼幢者,所有畏怖,便自消滅。若不憶我幢,及不憶伊沙幢者,爾時當憶婆留那天王幢;`[以=已【三】]`以憶彼幢,所有恐怖,便自消滅。』
「我今亦復告汝等,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有畏怖衣毛竪者,爾時當念我身,此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現於世。設有恐怖衣毛竪者,便自消滅。
「若復不念我者,爾時當念於法。如來法者甚為微妙,智者所學。`[以=已【宋】]`以念法者,所有恐怖,便自消滅。
「設不念我,復不念法,爾時當念聖眾。如來聖眾極為和順,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知見【聖】]`見
慧成就。所謂四雙八輩,此是如來聖眾,可敬可事,世間福田,是謂如來聖眾。爾時若念僧已,所有恐怖,便自消滅。
「比丘當知,釋提桓因猶有`[淫=婬【三】*]`淫、怒、癡,然三十三天念其主即無恐怖;況復如來無有`[欲=淫【聖】]`欲、怒、`[癡〔-〕【三】]`癡心,當念有恐怖乎?若有比丘有恐怖者,便自消滅。是故,諸比丘!當念三尊:佛、法、聖眾。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4.2
ᅟᅟᅟᅟ(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拔祇國界有鬼,名為毘沙。在彼國界,極為`[兇=凶【三】]`兇暴,殺民無量,恒日殺一人,或日殺二人、三人、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宋】]`二十人、三十人、四十人、五十人。爾時,諸鬼神、羅剎充滿彼國。
是時,拔祇`[人民〔-〕【三】]`人民皆共集`[聚〔-〕【三】]`聚,而作是說:「我等可得避此國至他國界,不須住此。」
是時,毘沙惡鬼知彼人民心之所念,便語彼人民曰:「汝等莫離此處至他邦土。所以然者,終不`[免=勉【聖】]`免吾手。卿等日日持一人祠吾,吾`[要=便【三聖】]`要不觸擾汝。」
是時,拔祇人民日取一人祠彼惡鬼。是時,`[彼=惡【三】]`彼鬼食彼`[人=飲食【三】]`人已,取骸骨`[擲=填【三】]`擲著他方山中,然彼山中骨滿谿谷。
爾時,有長者名善覺,在彼住止,饒財多寶,積財千億,`[騾驢=驢騾【三】]`騾、驢、駱駝不可稱計,金、銀、珍寶、車𤦲(璩)、馬瑙、真珠、虎珀亦不可`[稱=稱計【三】]`稱。爾時,彼長者有兒,名那優羅,唯有一子,甚`[愛敬=欲愛【聖】]`愛敬念,未曾離目前。爾時,有此限制,那優羅小兒,次應祠鬼。
是時,那優羅父母沐浴此小兒,與著好衣,將至塚間,至彼鬼所。到已,啼哭喚呼,不可稱計,並作是說:「諸神,地神,皆共證明:我等唯有此一子,願諸`[神明=明神【三】,神祇【聖】]`神明當證明此;及二十八大鬼神王當共護此,無令有`[乏=厄【聖】]`乏,及四天王咸共歸命,願擁護此兒,使得免濟;及釋提桓因亦向歸命,願濟此兒命;及梵天王亦復歸命,願脫此命;諸有鬼神護世者亦向歸命,使脫此厄;諸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我今亦復歸命,使脫此厄;諸辟支佛無師自覺亦復自歸,使脫此厄;彼如來今亦自歸,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獲者獲,不脫者脫,不般涅槃者使般涅槃,無救者與作救護,盲者作眼目,病者作大醫王,若天、龍、鬼神、一切人民、魔及魔天,最尊、最上,無能及者,可敬可貴,為人作良祐福田,無有出如來上者。然如來當鑒察之,願如來當照此至心。」是時,那優羅父母即以此兒付鬼已,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以天眼清淨,復以天耳徹聽,聞有此言,那優羅父母`[啼=渧【聖】]`啼哭不可稱計。爾時,世尊以神足力,至彼山中惡鬼住處。時,彼惡鬼集在雪山北鬼神之處。是時,世尊入鬼住處而坐,正身正意,結跏趺坐。
是時,那優羅小兒漸以至彼惡鬼住處。是時,那優羅小兒遙見如來在惡鬼住處,光色炳然,正身正意,繫念在前,顏色`[端政=端正【三聖】*]`端政,與世有奇,諸根寂靜,得諸功德,降伏諸魔,如此諸德不可稱計。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如須彌山,出諸山頂,面如日月,亦如金山,光有遠照。見已,便`[起=發【三】]`起歡喜心向於如來,便生此念:「此必不是毘沙惡鬼。所以然者,我今見之,極有歡喜之心,設當是惡鬼者,隨意食之。」
是時,世尊告曰:「那優羅!如汝所言,我今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故來救汝,及降此惡鬼。」
是時,那優羅聞此語`[已〔-〕【聖】]`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與說妙義。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惡,漏不淨行,出家為要,去諸亂想。爾時,世尊`[以=已【三】*]`以見那優羅小兒心意歡喜,意性柔軟,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集【元明聖】*]`習、盡、道,是時世尊具與彼說。彼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彼`[*]`以見法、得法,成就諸法、承受諸法,無有狐疑,解如來教,歸佛、法、聖眾,而受五戒。
是時,毘沙惡鬼還來`[到本住=本【三】]`到本住處。爾時,惡鬼遙見世尊端坐思惟,身不傾動。見`[以=已【三】*【聖】]`以,便興恚怒,雨雷電霹靂向如來所,或雨`[刀=刃【三】]`刀劍;未墮地之頃,便`[化=化作【三聖】]`化優鉢蓮華。是時,彼鬼倍復瞋恚,雨諸山河石壁;未墮地之頃,化作種種飲食。是時,彼鬼復化作大象,`[吼喚=喚吼【三聖】]`吼喚向如來所。`[爾時=是時【三】]`爾時,世尊復化作師子王。是時,彼鬼`[倍=復【聖】]`倍化作師子形向如來所。爾時,世尊化作大火聚。是時,彼鬼倍復瞋恚,化作大龍而有七首。爾時,世尊化作大金翅鳥。
是時,彼鬼便生此念:「我今所有神力,今`[*]`以現之,然此沙門衣毛不動,我今當往問其深義。」是時,彼鬼問世尊曰:「我今`[毘沙〔-〕【聖】]`毘沙欲問深義,設不能報我者,當持汝兩脚擲著海南。」
世尊告曰:「惡鬼當知,我自觀察,無`[天=有天【聖】]`天及人民、沙門、婆羅門、若人、非人,能持我兩脚擲海南者。但今欲問義者,便可問之。」
是時,惡鬼問曰:「沙門!何等是故行?何等是新行?何等是行滅?」
世尊告曰:「惡鬼當知,眼是故行,曩時所造,緣痛成行;耳、鼻、`[口=舌【聖】]`口、身意,此是故行,曩時所造,緣痛成行。是謂,惡鬼,此是故行。」
毘沙鬼曰:「沙門!何等是新行?」
世尊告曰:「今身所造身三、口四、意三,是謂,惡鬼!此是新行。」
時惡鬼曰:「何等是行滅?」
世尊告曰:「惡鬼當知,故行滅盡,更不興起,復不造行,能取此行,永`[*]`以不生,永盡無餘,是謂行滅。」
是時,彼鬼白世尊曰:「我今極飢,何故奪我食?此小兒是我所食,沙門!可歸我此小兒。」
世尊告曰:「昔我未成道時,曾為菩薩,有鴿投我,我尚不惜身命,救彼鴿厄。況我今日`[已=以【聖】*]`已成如來,能捨此小兒令汝食噉?汝今惡鬼盡其神力,吾終不與汝此小兒。云何,惡鬼,汝曾迦葉佛時,曾作沙門,修持梵行,後復犯戒,生此惡鬼。」
爾時,惡鬼承佛威神,便憶曩昔所造諸行。爾時,惡鬼至世尊所,頭面禮足,並作是說:「我今愚惑,不別真偽,乃生此心向於如來,唯願世尊受我懺悔。」如是三、四。
世尊告曰:「聽汝悔過,勿復更犯。」爾時,世尊與毘沙鬼說微妙法,勸令歡喜。
時,彼惡鬼手擎數千兩金,奉上世尊,白世尊曰:「我今以此山谷施`[招=照【聖】]`招提僧,唯願世尊與我受之,及此數千兩金。」如是再三。
爾時,世尊即受此山谷,便說此偈:
ᅟ「園果施清`[涼=淨【聖】]`涼, 及作水橋`[樑=梁【三聖】]`樑,ᅟ設能造大船, 及諸養生具。
ᅟ晝夜無`[懈息=懈怠【元明】]`懈息, 獲福不可量,ᅟ法義戒成就, 終後生天上。」
是時,彼鬼白世尊曰:「不審世尊更有何教?」
世尊告曰:「汝今捨汝本形,著三衣,作沙門,入`[拔秖=拔祇【三聖】]`拔秖城,在在處處作此教令:『諸賢當知,如來出世,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解脫者令知解脫,無救者與作救護,盲者作眼目,諸天、世人、天、龍、鬼神、魔、若魔天、若人、非人,最尊、最上,無與等者,可敬、可貴,為人作良祐福田。今日度那優羅小兒及降毘沙惡鬼,汝等可往至彼受化。』」
對曰:「如是。世尊!」
爾時,毘沙鬼作沙門,`[披=被【三聖】]`披服著三法衣,入諸里巷,作此教令:「今日世尊度那優羅小兒,`[及=乃【三】]`及
降伏毘沙惡鬼,汝等可往受彼教誨。」
當於爾時,拔祇國界人民熾盛。`[是=是時【三】]`是長者善覺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將八萬四千人民`[眾生=之眾【三】,〔-〕【聖】]`眾生,至`[彼〔-〕【聖】]`彼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拔祇人民或有禮足者,或有擎手者。爾時,八萬四千之眾,已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漸與說微妙之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大患。爾時,世尊觀察彼八萬四千眾,心意歡悅。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普與彼八萬四千眾而說此法,各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白淨之衣,`[易染=染易【聖】]`易染為色。此八萬四千眾亦復如是,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得法、見法、分別諸法,無有狐疑,得無所畏,自歸三尊:佛、法、聖眾,而受五戒。
爾時,那優羅父長者白世尊曰:「唯願世尊當受我請。」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時彼長者`[*]`以見世尊默然`[受已即=便【三】]`受已,即
從坐起,頭面禮足,退還所在,辦種種飲食,味若干`[種=種種【三】]`種,清旦自白:「時到。」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入拔祇城,至長者家,就座而坐。是時,長者`[*]`以見世尊坐定,`[自手=手自【三】]`自手斟酌,行種種飲食,`[*]`以見世尊食訖,行清淨水已,`[便=更【三】]`便
取一座,在如來前坐,白世尊曰:「善哉!世尊!若四部之眾,須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盡使在我家取之。」
世尊告曰:「如是,長者!如汝所言。」
世尊即與長者說微妙之法,`[*]`以說法竟,便從坐起而去。
爾時,世尊如`[屈申=屈伸【三】]`屈申臂頃,從拔祇不現,還來至舍衛`[祇洹=祇桓【三】]`祇洹精舍。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四部之眾,須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者,當從那優羅父舍取之。」
爾時,世尊復告比丘:「如我今日優婆塞中第一弟子,無所愛惜,所謂那優羅父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4.3
ᅟᅟᅟᅟ(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釋翅尼拘留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釋種諸豪姓者數千`[人=之【三】]`人眾,往詣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諸釋白世尊曰:「今日當作王,治領此國界,我等種姓便為不朽,無令轉輪聖王位於汝斷滅。若當世尊不出家者,當於天下作轉輪聖王,統四天下,千子具足,我等種姓名稱遠布,轉輪聖王出於釋姓。以是故,世尊!當作王治,無令王種斷絕。」
世尊告曰:「我今正是王身,名曰法王。所以然者,我今問汝:『云何,諸釋!言轉輪聖王七寶具足,千子勇猛?』我今於三千大千剎土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成就七覺意寶,無數千聲聞之子以為營從。」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今用此位為? 得已後復失。ᅟ此位最為勝, 無終無有始,
ᅟ`[以=已【宋】]`以勝無能奪, 此勝最為勝,ᅟ然佛無量行, 無跡誰跡將?
「是故,諸`[瞿曇=釋【聖】]`瞿曇!當求方便,正法王治。如是,諸釋!當作是學。」
爾時,諸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4.4
ᅟᅟᅟᅟ==\[~[SN22.97](Tipitaka22#^SN22z97). Nakhāsikha.]==(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白世尊曰:
「頗有此色,恒在不變易耶?久`[在=存【三】*【聖】]`在於世,亦不移動?頗有痛、想、行、識,恒在不變易耶?久存於世,亦不移動耶?」
世尊告曰:「比丘!無有此色,恒在不變易、久存於世者,亦復無痛、想、行、識,恒在不變易、久存於世者。若復,比丘!當有此色,恒在不變易、久存於世者,則梵行之人,不可分別。
`[若=苦【元明】]`若痛、想、行、識,久存`[於世〔-〕【三】]`於世、不變易者,梵行之人,不可分別。
是故,比丘!以色不可分別,不久存於世`[故〔-〕【三】]`故、是故梵行之人乃能分別盡於苦本,亦無痛、想、行、識,不久`[存=在【聖】]`存於世,是故梵行乃可分別盡於苦本。」
爾時,世尊取少許土,著`[爪=𬂣【聖】*]`爪上,語彼比丘曰:「云何,比丘!見此`[*]`爪上土不?」
比丘對曰:「唯然,見`[已〔-〕【三】]`已,世尊!」
佛告比丘:「設當有爾許色恒`[*]`在於世者,則梵行之人不可分別得盡苦際。以是,比丘!以無爾許色在,便得行梵行,得盡苦本。
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我昔曾為大王!領四天下,以法治化,統領人民,七寶具足。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
「比丘當知,我`[於〔-〕【三】]`於爾時,作此轉輪聖王,領四天下,有八萬四千神象,象名菩呼。復有八萬四千`[羽寶=羽葆【元明】]`羽寶之車,或用師子皮覆,或用狼`[狗=豹【三】]`狗皮覆者,盡懸幢高蓋。復有八萬四千高廣之臺,猶如天帝所居之處。復有八萬四千講堂,如法講堂之比。復有八萬四千玉女之眾,像如天女。復有八萬四千高廣之座,皆用金銀七寶廁間。復有八萬四千`[衣被服飾=衣服被飾【三】]`衣被服飾,皆是文繡`[柔軟=綩軟【宋】,綩緛【元明】]`柔軟。復有八萬四千飲食之具,味若干種。
「比丘當知,我爾時乘一大象,色極白好,口有六牙,金銀`[交=校【三】,挍【聖】]`交具,身能飛行,亦能隱形,或大、或小,象名菩呼。我爾時,乘一神馬,毛尾`[朱=珠【三聖】]`朱色,行不身動,金銀`[交=校【元明】,挍【聖】]`交飾,身能飛行,亦能隱形,或大、或小,馬名毛王。我於爾`[時=時有【聖】]`時,八萬四千高廣之臺,住一臺中,臺名須尼摩,純金所作。爾時,我在一講堂中止宿,講堂名法說,純金所造。我於爾時,乘一`[寶羽=羽寶【宋】,羽葆【元明】]`寶羽之車,車名最勝,純金所造。我於爾時,將一玉女,左右使令亦如姊妹。我於爾時,於八萬四千高廣之座,在一座上,金銀、瓔珞不可稱計。我於爾時,著一妙服,像如天衣。所食之食,味如甘露。
「當於爾時,我作轉輪聖王,時八萬四千神象朝朝來至,門外多有傷害,不可稱計。我於爾時,便作是念:『此八萬四千神象朝朝來至,門外多有傷害,不可稱計。我今意中欲使分為二分,四萬二千朝朝來賀。』
`[爾時比丘我=比丘我爾時【聖】]`爾時,比丘!我作是念:『昔作何福?`[復作何〔-〕【聖】]`復作何德?今得此威力,乃至於是。』復作是念:『由三事因緣故,使我獲此福祐。云何為三?所謂惠施、慈仁、自守。』
比丘當觀,爾時諸行永滅無餘,爾時遊於欲意無有厭足。所謂厭足,於賢聖戒律乃為厭足。云何,比丘!此色有常耶?無常耶?」
比丘對曰:「無常也。世尊!」
「若復無常,為變易法,汝可得生此心,此是我許,我是彼所乎?」
對曰:「不也。世尊!」
「痛、想、行、識是常`[也=耶【三】]`也?`[是〔-〕【三】]`是無常耶?」
比丘對曰:「無常也。世尊!」
「設使無常,為變易法,汝可得生此心,此是我許,我是`[彼【麗-聖】,此【大】]`彼所。」
對曰:「不也。世尊!」
「是故,比丘!諸所有色,過去、當來、今現在者。若大、若小。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此色亦非我所,我亦非彼所,此是智者之所`[學=覺【三】]`學也。
諸所有痛,過去、當來、今現在,若遠、若近,此痛亦非我所,我亦非彼所。如是智者之所覺知。
比丘當作是觀,若聲聞之人,厭患於眼,厭患於色,厭患眼識,若緣眼生苦樂,亦復厭患。亦厭`[患〔-〕【三】]`患於耳,`[厭於聲〔-〕【聖】]`厭於聲,厭於耳識,若依耳識生苦樂者,亦復厭患。
鼻、舌、`[身〔-〕【聖】]`身、意、法亦復厭患,若依意生苦樂者,亦復厭患。已厭患,便解脫;已解脫,便得解脫之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爾時,彼比丘得世尊如是之教,在閑靜`[之〔-〕【三】]`之處,思惟自修,所以族姓子,`[剃=剔【聖】]`剃除鬚髮,著三法衣,離家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彼比丘便成阿羅漢。
爾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4.5
ᅟᅟᅟᅟ==\[~Vinaya, Mahavagga. 1. 6. 15-20 & 54.]==(五)ᅟ聞如是:
ᅟ24 高幢品ᅟᅟ5ᅟᅟ1
一時,佛在摩竭國道場樹下,初始得佛。
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我今`[*]`以得此甚深之法,難解、難了、難曉、難知,極微極妙智所覺知,我今當先與誰說法?使解吾法者是誰?」爾時,世尊便作是念:「`[羅勒迦藍=~Āḷārakālāma.]`羅勒迦藍諸根純熟,應先得度,又且`[待=侍【聖】]`待`[我=吾【三】]`我有法。」作此念已,虛空中有天白世尊曰:「羅勒迦藍死已七日。」
是時,世尊復作念曰:「何其苦哉,不聞吾法,而取命終;設當聞吾法者,即得解脫。」是時,世尊復作是念:「我今先與誰說法,使得解脫?今`[欝頭藍弗=~Uddaka-Rāmaputta.]`欝頭藍弗先應得度,當與說之,聞吾法已,先得解脫。」世尊作是念,虛空中有天語言:「昨日夜半,`[*]`以取命終。」是時,世尊`[便=復【三】]`便作是念:「欝頭藍弗何其苦哉!不聞吾法,而取命過;設得聞吾法者,即得解脫。」
爾時,世尊復作是念:「誰先聞法而得解脫?」是時,世尊重更思惟:「五比丘多所饒益,我初生時,追隨吾後。」是時,世尊復作是念:「今五比丘竟為所在?」即以天眼觀五比丘,乃在`[波羅㮈=波羅奈【明】*]`波羅㮈仙人鹿園所止之處。「我今當往先與五比丘說法,聞吾法已,當得解脫。」
爾時,世尊七日之中熟視道樹,目未曾眴。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我`[今此坐=念此王【三】]`今此坐處, 經歷生死苦,ᅟ執御智慧斧, 永斷`[根元=根原【三】*]`根元栽。
ᅟ天王來至此, 及諸魔`[怨=眷【聖】]`怨屬,ᅟ復以方便降, 令著解脫冠。
ᅟ今於此樹下, 坐於金剛床,ᅟ`[*]`以獲一切智, 逮`[無所=所無【三】]`無所礙慧。
ᅟ我坐此樹下, 見生死之苦,ᅟ已却死`[*]`元本, 老病永無餘。」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便從坐起而去,欲向`[*]`波羅㮈國。
是時,`[優毘伽=優比伽【三】,~Upaka.]`優毘伽梵志遙見世尊光色炳然,翳日月明,見已,白世尊曰:「瞿曇!師主今為所在?為依何人出家學道?恒喜說何法教?為從何來?為欲所至?」
爾時,世尊向彼梵志,而說此偈:
ᅟ「我成阿羅漢, 世間最無比,ᅟ天及世間人, 我今最為上。
ᅟ我亦無師保, 亦復無與等,ᅟ獨尊無過者, 冷而無復溫。
ᅟ今當轉法輪, 往詣`[加尸=迦尸【明】*,~Kāsī.]`加尸邦,ᅟ今以甘露藥, 開彼盲冥者。
ᅟ`[*]`波羅㮈國界, `[*]`加尸國王土,ᅟ五比丘住處, 欲說微妙法。
ᅟ使彼早成道, 及得漏盡通,ᅟ以除惡法`[元=無【宋】,原【元明】]`元, 是故最為勝。」
時,彼梵志歎`[吒儼=吒顉【明】,吒□【聖】]`吒,儼頭叉手,彈指含笑,引`[道=導【明聖】]`道而去。
`[時=是時【三】]`時,世尊往詣`[*]`波羅㮈。是時,五比丘遙見世尊來,見已各共論議:「此是沙門瞿曇從遠而來,情性錯亂,心不專`[精=一【聖】]`精。我等勿復共語,亦莫起迎,亦莫請坐。」
爾時,五人便說此偈:
ᅟ「此人不應敬, 亦莫共`[親=觀【三聖】]`親視,ᅟ勿復稱善來, 亦莫請使坐。」
爾時,五人說此偈已,皆共默然。爾時,世尊至五比丘所,漸漸欲至。時,五比丘漸起來迎,或與敷`[座【麗】,床【大】]`座者,或與取水者。爾時,世尊即前就坐,作是思惟:「此是愚癡之人,竟不能全其本限。」爾時,五比丘稱世尊為卿,是時,世尊告五比丘曰:「汝等莫`[卿=輕【三】]`卿無上至真、等正覺。所以然者,我今已成無上至真、等正覺,已獲甘露善。自專念,聽吾法語。」
爾時,五比丘白世尊曰:「瞿曇!本苦行時,尚不能得上人之法,況復今日意`[情=行【聖】]`情錯亂,言得道乎?」
世尊告曰:「云何,五人!汝等曾聞吾妄語乎?」
五比丘曰:「不也。瞿曇!」
世尊告曰:「如來、等正覺已得甘露,汝等悉共專心,聽吾說法。」
是時,世尊便復作是念:「我今堪任降此五人。」
是時,世尊告五比丘:
「汝等當知,有此四諦。云何為四?苦諦、苦`[*]`習諦、苦盡諦、苦出要諦。
A彼云何名為苦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愁憂苦痛,不可稱`[記=計【明】]`記。怨憎會苦、恩愛別苦、所欲不得,亦復是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苦諦。
B`[云何=彼云何【三】]`云何苦`[*]`習諦?所謂受愛之分,`[習=集【三】]`習之不`[惓=倦【三】]`惓,意常貪著,是謂苦`[習=集【三聖】*]`習諦。
C彼云何苦盡諦?能使彼愛滅盡無餘,亦不更生,是謂苦盡諦。
D彼云何名為苦出要諦?所謂賢聖八品道。所謂`[等=正【聖】*]`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是謂名為四諦之法。
ᅟ
然復,五比丘!此四諦之法:
A苦諦者,`[眼生=`本未聞法,`眼生【三】]`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本未聞法〔-〕【三】]`本未聞法。`[復次〔-〕【聖】]`復次,苦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諦。
B苦`[*]`習諦者,本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復次,苦`[*]`習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習諦。
C苦盡諦者,本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慧生.光生。復次,苦盡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盡諦。
D苦出要諦者,本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復次,苦出要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出要諦。
ᅟ
「五比丘當知,此四諦者,三轉十二行,如實不知者,則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我分別此四諦三轉十二行,如實知之,是故成無上至真等正覺。」 ^34riv2
爾時,說此法時,`[阿若拘隣=~Aññāta Kodañña.]`阿若拘隣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是時,世尊告拘隣曰:「汝今`[*]`以逮法、得法?」拘隣報曰:「如是。世尊!`[*]`以得法、逮法。」
是時,地神聞此語已,作`[是唱今=此唱令【三】,是唱令【聖】]`是唱:「今如來在`[*]`波羅㮈`[國〔-〕【三】]`國轉法輪。諸天、世人、魔、若魔天、人及非人所不能轉者,今日如來轉此法輪,阿若拘隣`[*]`已得甘露之法。」
是時,四天王從地神聞唱令聲,復`[傳=轉【三】]`傳告曰:「阿若拘隣`[*]`以得甘露之法。」
是時,三十三天復從四天王聞,艶天從三十三天聞,乃至兜術天展轉聞聲,乃至梵天亦復聞聲:「如來在`[*]`波羅㮈轉法輪,諸天、世人、魔、若魔天、人及非人所不轉者,今日如來轉此法輪。」
爾時,便名為阿若拘隣。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汝等二人住受教誨,三人乞食,三人所得食者,六人當共食之;三人住受教誨,二人往乞食,二人所得食者,六人當取食之。」爾時教誨,此時成無生涅槃法,亦成無生、無病、無老、無死。是時,五比丘盡成阿羅漢。是時,三千大千剎土有五阿羅漢,佛為第六。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汝等盡共人間乞食,慎莫獨行。然復眾生之類,諸根純熟,應得度者,我今當往優留毘村`[聚=聚落【聖】*]`聚,在彼說法。」
爾時,世尊便往至優留毘村`[*]`聚所。爾時,`[連若=尼連【聖】]`連若河側有迦葉在彼止住,知天文、地理,靡不貫博,算數樹葉皆悉了知,將五百弟子,日日教化。去迦葉不遠有石室,`[於石室〔-〕【三】]`於石室中,有毒龍在彼止住。
爾時,世尊至迦葉所。到已,語迦葉言:「吾欲寄在石室中一宿;若見聽者,當往止住。」
迦葉報曰:「我不愛惜,但彼有毒龍,恐相傷害耳。」
世尊告曰:「迦葉!無苦!龍不害吾,但見聽許,止住一宿。」
迦葉報曰:「若欲住者,隨意往住。」
爾時,世尊即往石室,敷座而宿,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是時,毒龍見世尊坐,便吐`[火毒=毒火【三】,火光毒【聖】]`火毒。爾時,世尊入慈三昧,從慈三昧起,入焰光三昧。爾時,龍火、佛光一時俱作。
爾時,迦葉夜起,瞻視星宿,見石室中,有大火光。見已,便告弟子曰:「此瞿曇沙門容貌`[*]`端政,今為龍所害,甚可`[憐慜=憐愍【三聖】]`憐慜!我先亦有此言:『彼有惡龍,不可止宿。』」是時,迦葉告五百弟子:「汝持水瓶,及`[輿=舉【宋】]`輿高梯,往救彼火,使彼沙門得濟此難。」
爾時,迦葉將五百弟子,往詣石室,而救此火;或持水灑者,或施梯者,而不能使火時滅,皆是如來威神所致。爾時,世尊入慈三昧,漸使彼龍無復瞋恚。時,彼惡龍心懷恐怖,東西馳走,欲得出石室,然不能得出石室。是時,彼惡龍來向如來,入世尊鉢中住。
是時,世尊以右手摩惡龍身,便說此偈:
ᅟ「龍出甚為難, 龍與龍共集,ᅟ龍勿起害心, 龍出甚為難。
ᅟ過去恒沙數, 諸佛般涅槃,ᅟ汝竟不遭遇, 皆由瞋恚火。
ᅟ善心向如來, 速捨此恚毒,ᅟ已除瞋恚毒, 便得生天上。」
ᅟ 增壹阿`[含=鋡【聖】]`含經 卷第十`[四=三【聖】]`四`[〔-〕=光明皇后願文【聖】]`
ᅟᅟᅟᅟᅟ增壹阿`[含=鋡【聖】*]`含經 卷第十`[五=四【聖】*]`五☗s15
ᅟ24 高幢品ᅟᅟ5ᅟᅟ2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高=入高【聖】]`高幢品`[第二十四=分【聖】]`第二十四之二
爾時,彼惡龍吐舌,舐如來手,熟視如來面。
是時,世尊明日清旦,手擎此惡龍,往詣`[迦葉=迦葉所【元明聖】]`迦葉,語迦葉曰:「此是惡龍,極為兇暴,`[今=今日【宋】]`今`[以=已【三】]`以
降之。」
爾時,迦葉見惡龍已,便懷恐怖,白世尊曰:「止!止!沙門!勿復來前,龍備相害。」
世尊告曰:「迦葉!勿懼,我今`[已=以【聖】*]`已降之,終不相害。所以然者,此龍`[*]`已受教化。」
是時,迦葉及五百弟子歎未曾有:「甚`[奇=存【宋】]`奇!甚特!此瞿曇沙門極大威神,能降此惡龍,使不作惡;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爾時,迦葉白世尊曰:「大沙門!當受我九十日請,所須衣被、`[飯=飲【三】*【聖】]`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盡當供給。」爾時,世尊默然受迦葉請。
`[時=是時【三】]`時,世尊以此神龍著大海中,而彼惡龍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生四天王天上。是時,如來還止石室。
迦葉供辦種種飯食已,往白世尊:「`[*]`飯食`[*]`已辦,可往就食。」
世尊告曰:「迦葉在前,吾正爾當往。」迦葉去後,便往至閻浮提界上,閻浮樹下取閻浮果。還,先至迦葉石室中坐。
是時,迦葉見世尊在石室中,白世尊曰:「沙門!為從何道,來至石室?」
佛告迦葉:「汝去之後,吾至閻浮提界上,取閻浮果,還來至此坐。迦葉當知,此`[*]`果甚為香美,可取食之。」
迦葉對曰:「我不須是。沙門自取食之。」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足,有大威力,乃能至閻浮界上,取此美`[*]`果。雖爾,故不如我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在彼止宿。
迦葉清朝至世尊所,到已,白世尊曰:「食時`[*]`以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後當往。」迦葉去後,便至`[閻浮=閻浮提【三】*]`閻浮界上,取阿摩勒果。還,先至迦葉石室中坐。
迦葉白世尊曰:「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間?」
世尊告曰:「汝去之後,至`[*]`閻浮界上,取此果來,極為香美。若須者便取食之。」
迦葉對曰:「吾不須是,沙門自取食之。」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力,有大威神,吾去之後,取此果來。雖爾,故不如我,我已得`[道=道真【三】]`道。」
是時,世尊食已,還彼止宿。
明日,迦葉至世尊所,而作是說:「食時`[*]`已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後當往。」迦葉去後,世尊至北`[欝單曰=欝單越【三】*]`欝單曰,取自然粳米來,還`[至=先至【三】]`至迦葉石室。
迦葉問佛:「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坐?」
世尊告曰:「迦葉當知,汝去之後,吾至`[*]`欝單曰,取自然粳米,極為香好。迦葉!須者便取食之。」
迦葉對曰:「吾不須是。沙門自取食之。」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足,有大神力。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彼止宿。
明日,迦葉至世尊所,而作是說:「食時`[*]`已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後當=當後【三】]`後當往。」迦葉去後,世尊至瞿耶尼,取呵梨勒果,先至迦葉石室中坐。
迦葉問佛:「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坐?」
佛告迦葉:「汝去之後,吾至瞿耶尼,取此`[*]`果來,極為香美。迦葉!須者可取食之。」
迦葉對曰:「`[不須=我不須【三】]`不須
是。沙門自取食之。」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力,有大威神。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彼止宿。
明日,迦葉至世尊所而白:「時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後當往。」迦葉去後,世尊至弗`[于=乎【聖】*]`于逮,取毘醯勒果,先至迦葉石室中坐。
迦葉問佛:「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坐?」
佛告迦葉:「汝去之後,吾至弗`[*]`于逮,取此果來,極為香好。迦葉!須者可取食之。」
迦葉對曰:「吾不須是,沙門自取食之。」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力,有大神足。雖爾,故不如我`[得〔-〕【三】]`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彼止宿。
是時,迦葉時欲大祠,五百弟子執斧`[破=斫【三】]`破薪,手擎斧而斧不下。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必沙門所為。」是時,迦葉問世尊曰:「今欲破薪,斧何故不下也?」
世尊告曰:「欲得斧下耶?」
曰:「欲使`[下斧=斧下【三】]`下。」斧尋時下。
是時,彼斧既下,復不得舉。迦葉復白佛言:「斧何故不舉?」
世尊告曰:「欲使斧舉耶?」
曰:「欲使`[舉斧=斧舉【聖】]`舉。」斧尋`[得=復【三】]`得舉。
爾時,迦葉弟子意欲然火,火不得然。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必沙門瞿曇所為。」迦葉白佛:「火何故不然?」
佛告迦葉:「欲使火然耶?」
曰:「欲使然。」火尋時然。
爾時,意欲滅火,火復不滅。迦葉白佛:「火何故不滅?」
佛告迦葉:「欲使火滅耶?」
曰:「欲使滅。」火尋時滅。迦葉便作是念:「此沙門瞿曇,面目`[端政=端正【三聖】*]`端政,世之希有。吾明日欲大祠,國王人民盡當來集,設當見此沙門者,吾不復得供養。此沙門明日不來者,便為大幸。」
是時,世尊知迦葉心中所念:明日清旦,至欝單曰,取自然粳米,瞿耶尼取乳汁,往至阿耨達泉而食。竟日在彼住,向暮還至石室止宿。
迦葉明日至世尊所,問曰:「沙門!昨日何故不來?」
佛告迦葉:「汝昨日作是念:『此瞿曇極為`[*]`端政,世之希有。吾明日大祠,若國王人民見者,便斷吾供養。設不來者,便是大幸。』我尋知汝心之所念,乃至欝單曰,取自然粳米,瞿耶尼取乳汁,往阿耨達泉上食。竟日在彼,向暮還至石室中止宿。」
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大沙門,極有神足,實有威神。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石室止宿。即夜,四天王至世尊所而聽經法,四天王亦有光明,佛亦`[大放=放大【聖】]`大放光,照彼山野,洞然一色。
時,彼迦葉夜見光明。明日清旦,至世尊所,到已,白世尊曰:「昨夜是何光明照此山野?」
世尊告曰:「昨夜四天王來至我所而聽法,是彼四天王`[之〔-〕【聖】]`之光明。」
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大沙門【三】]`沙門極有神力,乃能使四天王來聽經法。雖`[有此力由=爾故【明】]`有此力,由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在彼宿。夜半,釋提桓因來至世尊所而聽法,天帝光明復照彼山。
時,彼迦葉夜起瞻星,見此光明。明日清旦,迦葉至世尊所,問曰:「瞿曇!昨夜光明極為殊特,有何因緣,有此光明?」
世尊告曰:「昨夜天帝釋來至`[此〔-〕【三】]`此聽經,故有此光明耳。」
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瞿曇極有神力,有大威神,乃能使天帝釋來聽經法。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在彼宿。夜半,梵天王放大光明照彼山中,至世尊所而聽經法。
時,迦葉夜起見光明,明日至世尊所而問曰:「昨夜光明倍有所照,勝於日月光明,有何等因緣,致此光明?」
世尊告曰:「迦葉當知,昨夜大梵天王來至我所而聽經法。」
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瞿曇極有神力,乃能使我祖父來至此沙門所而聽經法。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爾時,世尊得弊壞五納衣,意欲浣濯,便作是念:「我當於何處而浣此衣?」是時,釋提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即化作浴池,白世尊曰:「可在此浣衣。」
是時,世尊復作是念:「吾當於何處蹋浣此衣?」時,四天王知世尊心中所念,便舉大方石著水側,白世尊曰:「可在此而蹋衣。」
是時,世尊復作是念:「吾`[何處=於何處【三聖】]`何處而`[曝=暴【聖】*]`曝此衣?」時,樹神知世尊心中所念,便垂樹枝,白世尊曰:「唯願在此`[*][曝【CB】,𭨃【大】]`曝衣。」
明日清旦,迦葉至世尊所,問世尊曰:「本無此池,今有此池;本無此樹,今有此樹;本無此石,今有此石。有何因緣,而有此變?」
世尊告曰:「此是昨夜天帝釋知吾欲浣衣,故作此浴池。吾復作是念:『當於何處蹋浣此衣?』時四天王知吾心中所念,便持此石來。吾復作是念:『當於何處而`[曝【CB】,𭨃【大】]`曝
此衣?』時樹神知我心中所念,便垂此樹枝耳。」
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瞿曇雖神,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於彼宿。是時,夜半有大黑雲起而作大雨,連若大河,極為`[瀑溢=暴逸【聖】*,暴溢【三】*]`瀑溢。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河`[*]`瀑溢,沙門必當為水所`[漂=㵱(漂)【聖】*]`漂,我今看之。」是時,迦葉及五百弟子往至河所,爾時世尊在水上行,脚不為水所漬。是時,迦葉遙見世尊在水上行。是時,迦葉便作是念:「甚奇!甚特!沙門瞿曇乃能在水上行,我亦能在水上行,但不能使脚不污耳。此沙門雖神,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語迦葉言:「汝亦非阿羅漢,復不知阿羅漢道,汝尚不識阿羅漢名,況得道乎?汝是盲人,目無所覩,如來現爾許變化,故言:『不如我得道真。』汝方作是語:『吾能在水上行。』今正是時,可共在水上行耶?汝今可捨邪見之心,無令長夜受此苦惱。」
是時,迦葉聞世尊語已,便前頭面禮足:「我今悔過,深知非法,乃觸如來,唯願受`[悔=我悔【聖】]`悔。」如是再三。
世尊告曰:「聽汝改過,乃能自知觸擾如來。」
是時,迦葉告五百弟子曰:「汝等各隨所宜,我今自歸沙門瞿曇。」
是時,五百弟子白迦葉言:「我等先亦有心於沙門瞿曇,當降龍時,尋欲歸命。若師自歸瞿曇者,我等五百弟子盡自歸於瞿曇所。」
迦葉報言:「今正是時,然復我心執此愚癡,見爾許變化,意`[由=猶【三】]`由不解,故自稱言:『我道真正。』」
是時,迦葉將五百弟子,前後圍繞,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白世尊曰:「唯願世尊聽我等得作沙門!修清淨行。」
諸佛常法。若稱:「善來,比丘!」便成沙門。是時,世尊告迦葉曰:「善來,比丘!此法微妙,善修梵行。」是時,迦葉及五百弟子所著衣裳,盡變`[作=成【三】]`作袈裟,頭髮自落,如似剃髮,`[以=已【三聖】*]`以經七日。是時,迦葉學術之具及於呪術,盡投水中。
時,五百弟子白世尊曰:「唯願世尊聽我等得作沙門。」
世尊告曰:「善來,比丘!」時,五百`[弟子=比丘【三】]`弟子即成沙門,袈裟著身,頭髮自落。
爾時,順水下流,有梵志,名江迦葉,在水側住。是時,江迦葉見呪術之具,盡為水所`[*]`漂,便作是念:「咄哉!`[我〔-〕【三】]`我
大兄為水所溺?」是時,江迦葉將三百弟子,順水上流,求兄`[屍=尸【聖】]`屍骸。遙見世尊在一樹下坐,及大迦葉五百弟子前後圍繞而為說法。見已,便前至迦葉所,而作是語:「此事為好耶?本為人師,今為弟子。`[大兄=大師【三】]`大兄何故與沙門作弟子乎?」
迦葉對曰:「此處為妙,無過此處。」
是時,優毘迦葉向江迦葉而說此偈:
ᅟ「此師人天貴, 我今師事之,ᅟ諸佛興出世, 甚為難得遇。」
是時,江迦葉聞佛名號,甚懷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前白世尊:「願聽為道。」
世尊告曰:「善來,比丘!善修梵行,盡於苦際。」
是時,江迦葉及三百弟子即成沙門,袈裟著身,頭髮自落。是時,江迦葉及三百弟子呪術之具,盡投水中。
爾時,順水下頭有梵志,名伽夷迦葉,在水側住。遙見呪術之具,為水所`[*]`漂,便作是念:「我有二兄,在上學道。今呪術之具,盡為水所`[*]`漂,二大迦葉必為水所害。」即將二百弟子,順水上流,乃至學術之處,遙見二兄而作沙門,便作是語:「此處好耶?本為人尊,今為沙門弟子。」
迦葉報曰:「此處最妙,無過此處。」
是時,伽夷迦葉便作是念:「今我二兄多知博學,此處必是善地,使我二兄在中學道,我今亦可在中學道。」是時,伽夷迦葉前白世尊:「唯願世尊聽作沙門。」
世尊告`[曰【CB】,白【大】]`曰:「善來,比丘!善修梵行,盡於苦際。」
是時,伽夷迦葉即成沙門,袈裟著身,頭髮自落,如似`[剃=剔【聖】]`剃頭,`[*]`以經七日。
是時,世尊在彼河側住,尼拘`[類=律【聖】*]`類樹下,成佛未久,將千弟子,是皆耆舊宿長。是時,世尊以三事教化。云何為三?所謂`[神=四神【三】]`神足教化,言教教化,訓誨教化。
彼云何名為神足教化?爾時,世尊或作若干形,還合為一,或`[不現或現=現或不現【三聖】]`不現,或現。石壁皆過,無所罣礙,或出地,或入地,猶如流水,無所觸礙,或結跏趺坐,滿虛空中,如鳥飛空,無有罣礙。亦如大火山,烟出無量。此日月有大神力,不可限量,以手往捉,身乃至梵天。如是,世尊現神足。
彼云何名為言教教化?爾時,世尊教諸比丘:「當捨是、置是。當近是、遠是。當念是、去是。當觀是、不觀是。」彼云何當修是、不修`[是=是修【三】]`是者,當修七覺意,`[滅=滅者當滅【三】]`滅三結。彼云何當觀、當不觀`[者=觀者【三】]`者?當觀三結、沙門善:所謂出要樂、無恚樂、無怒樂。彼云何不觀?所謂三沙門苦。云何為三?所謂欲觀、恚觀、怒觀。彼云何念、云何不念?爾時,當念苦諦,當念`[習=集【元明聖】*]`習諦,當念盡諦,當念道諦;莫念邪諦:有常見、無常見,有邊見、無邊見,彼命、彼身,非命、非身,如來命終、如來不命終,有終、有不終,亦不有終、亦不無終。莫作是念。
彼云何名為訓誨教化?復次,當作是去、不應作是去,作是來、不應作是來,默然、作是言說:「當持如是衣、不應持如是衣,應如是入村、不應如是入村。」是謂名為訓誨教化。
是時,世尊以此三事,教化千比丘。是時,彼比丘受佛教已,千比丘盡成阿羅漢。是時,世尊`[以見=已具【三】]`以見
千比丘得`[羅漢=阿羅漢【三】]`羅漢,爾時閻浮里地有千阿羅漢及五比丘,佛為六師,迴坐向迦毘羅衛。
是時,優毘迦葉便作是念:「世尊何故向迦毘羅衛坐?」是時,優毘迦葉即前長跪,白世尊曰:「不審如來,何故向迦毘羅衛坐耶?」
世尊告曰:「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當轉法輪,二者當與父說法,三者當與母說法,四者當`[導=與【三】]`導凡夫人立菩薩行,五者當授菩薩`[別=莂【三】,記【聖】]`別。是謂,迦葉!如來出世當行此五法。」
是時,優毘迦葉復作是念:「如來故念親族本邦,故向彼坐耳。」
是時,五比丘漸來至尼連水側,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尊者優陀耶遙見世尊向迦毘羅衛坐,見已,便作是念:「世尊必當欲往至迦毘羅衛見諸親里。」是時,優陀耶即前長跪,白世尊曰:「我今堪任欲有所問,唯願敷演。」
世尊告曰:「`[欲=欲有【三】]`欲所問者便問之。」
優陀耶白世尊曰:「觀如來意,欲向迦毘羅衛。」
世尊告曰:「如是,如汝所言。優陀耶當知,先至白淨王所,吾比後當往。所以然者,剎利之種先當遣`[使=信【三】]`使令知,`[然〔-〕【三】]`然後如來當往。汝到,語王:『`[却〔-〕【三】]`却後七日,如來當來見王。』」
優陀耶對曰:「如是。世尊!」是時,優陀耶即從坐起,整衣服,禮世尊足,於世尊前不現,往至迦毘羅衛,到真淨王所。到已,在王前立。
爾時,真淨王在大殿上坐,及諸`[婇=綵【聖】]`婇女。是時,優陀耶飛在空中。時真淨王見優陀耶手執鉢,持杖而在前立,見已便懷恐怖,而作是說:「此是何人?`[人〔-〕【三】]`人耶?非人耶?天耶?鬼耶?閱叉、羅剎、天、龍、鬼神`[耶〔-〕【三】,也【聖】]`耶?」
時,真淨王問優陀耶曰:「汝是何人?」又以此偈向優陀耶說:
ᅟ「為天為是鬼? 乾沓惒等乎?ᅟ汝今名為誰? 我今欲知之?」
是時,優陀耶復以此偈報王曰:
ᅟ「我亦非是天, 非是乾沓惒,ᅟ於是迦毘國, 大王邦土人。
ᅟ昔壞十八億, 弊魔波旬眾,ᅟ我師釋迦文, 是彼真弟子。」
時,真淨王復以此偈,向優陀耶說:
ᅟ「誰壞十八億, 弊魔波旬眾?ᅟ誰字釋迦文? 汝今歎說之。」
是時,優陀耶復說此偈:
ᅟ「如來初生時, 天地普大動,ᅟ誓願悉成辦, 今`[曰=日【三聖】]`曰號悉達!
ᅟ彼降十八億, 弊魔波旬眾,ᅟ彼名釋迦文, 今日成佛道!
ᅟ彼人釋師子, 瞿曇次弟子,ᅟ今日作沙門, 本字優陀耶!」
是時,真淨王聞此語已,便懷歡喜,不能自勝,語優陀耶曰:「云何,優陀耶!悉達太子今故在耶?」
優陀耶報言:「釋迦文佛今日現在。」
時王問言:「今已成佛耶?」
優陀耶報言:「今已成`[佛=佛道【三】]`佛。」
王復問言:「今日如來竟為所在?」
優陀耶報言:「如來今在摩竭國界尼拘`[*]`類樹下。」
時王報言:「翼從弟子斯是何人?」
優陀耶報`[曰=言【三】]`曰:「諸天億數及千比丘、四天王,恒在左右。」
時王問言:「所著衣服,為像何類?」
優陀耶報言:「如來所著衣裳,名`[曰=為【三】]`曰袈裟。」
時王問言:「食何等食?」
優陀耶報言:「如來身者,以法為食。」
王復問曰:「云何,優陀耶!如來可得見不?」
優陀耶報言:「王勿愁悒,却後七日,`[如來〔-〕【三】]`如來當來入城。」
是時,王極歡喜,不能自勝,手自斟酌,供養優陀耶。
是時,真淨王擊大鳴鼓,勅國界人民,平治道路,除去不淨,以香汁灑地,懸繒幡蓋,作倡伎樂,不可稱計。復勅國中諸有`[聾盲=盲聾【三】]`聾、盲、瘖瘂者,盡使不現,却後七日,悉達當來入城。是時,真淨王聞佛當來入城,七日之中,亦不睡眠。
是時,世尊`[以=已【三】]`以至七日,`[便=復【三】]`便作是念:「我今宜可以神足力,往詣迦毘羅衛國。」是時,世尊`[即〔-〕【三】]`即將諸比丘,前後圍遶,往詣迦毘羅衛國。到已,便詣城北薩盧園中。
是時,真淨王聞世尊`[已=以【聖】]`已達迦毘羅衛城北薩盧園中。是時,真淨王將諸釋眾,往詣世尊所。
是時,世尊復作是念:「若真淨王躬自來者,此非我宜,我今當往與共相見。所以然者,父母恩重,育養情`[甚=深【三聖】]`甚。」是時,世尊將諸比丘眾,往詣城門,飛在虛空,去地七`[仞=刃【聖】]`仞。
是時,真淨王見世尊`[*]`端政無比,世之希有,諸根寂靜,無眾多念,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自`[莊身=莊嚴【三聖】]`莊身,發歡喜之心,即便頭面禮足,而作是說:「我是剎利王種,名曰真淨王。」
世尊告曰:「令大王享壽無窮。是故,大王!當以正法治化,勿用邪法。大王當知,諸有用正法治化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是時,世尊即空中行,至真淨王宮中。到已,就座而坐。
時,王見世尊坐定,手自斟酌,行種種飲食,見世尊食竟,行淨水,更取一小座而聽`[經=法【三】]`經。
爾時,世尊與真淨王漸說妙義,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行,出要為樂。爾時,世尊見王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盡向王說。
是時,真淨王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是時,世尊與王說法已,即從座起而去。
是時,真淨王普集釋眾,而作是說:「諸沙門等,顏貌極醜,剎利之種,將諸梵志眾,此非其宜;剎利釋種還得剎利眾,此乃為妙。」
諸釋報言:「如是,大王!如大王教,`[剎利=剎利種【三】]`剎利還得剎利眾,此乃為妙。」
是時,王告國中:「諸有兄弟二人,當取一人作道,其不爾者,當重`[謫=擿【聖】*]`謫罰。」
時,諸釋眾聞王教令:「諸有兄弟二人,當取一人為道,其不從教,當重`[*]`謫罰。」是時,提婆達兜釋種語阿難釋言:「真淨王今日有教:『諸有兄弟二人,當分一人作道。』汝今出家學道,我當在家修治家業。」是時,阿難釋歡喜踊躍,報言:「如兄來教。」
是時,難陀釋語阿那律釋言:「真淨王有教:『其有兄弟`[二人=一人【元】]`二人
者,當分一人作道,其不爾者,當重`[*]`謫罰。』汝今出家,我當在家。」是時,阿那律釋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報曰:「如是。如兄來教。」
是時,真淨王將`[斛淨=縠淨釋【三】]`斛淨、`[叔=釋叔【聖】]`叔淨釋、`[甘露=甘露淨【三】]`甘露釋,至世尊所。爾時,駕四馬之車,白車、白蓋,白馬駕之;第二釋乘青車、青蓋,青馬駕之;第三釋乘黃車、黃蓋,黃馬駕之;第四釋乘赤車、赤蓋,赤馬駕之。是時,諸釋有乘象者,有乘馬者,皆悉來集。
`[是=𠇍(尒)【聖】]`是時,世尊遙見真淨王將諸釋眾而來,告諸比丘:「汝等觀此釋眾,并觀真淨王眾。比丘當知,三十三天出園觀時,亦如此法,`[無=而無【三】]`無有`[異=異也【聖】]`異。」
是時,阿難乘大白象、白衣、白蓋。見已,告諸比丘:「汝等見此阿難釋乘`[白象白衣=白車白象【三】]`白象、白衣不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世尊!我等見之。」
佛告比丘:「此人當出家學道,第一多聞,堪侍左右。汝等見此`[阿那律=阿那律釋【三】]`阿那律
不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比丘:「此人當出家學道,天眼第一。」
是時,真淨王及兄弟四人,并難陀、阿難,皆步進前,除去五好,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真淨王白佛言:「昨日夜生此念:『剎利之眾不應將梵志眾,還將剎利眾,此是其宜。』我便告令國中:『諸有兄弟二人者,便取一人,使出家學道。』唯願世尊聽出家學道。」
世尊告曰:「善哉!大王!多所饒益,天、人得安。所以然者,`[此=此是【三】]`此善知識`[良祐=之良祐【三聖】]`良祐福田,我亦緣善知識,得脫此生、老、病、死。」是時,諸釋眾便得為道。
是時,真淨王白世尊曰:「唯願世尊教誨此新比丘,當如教誨優陀耶!所以然者,此優陀耶比丘極有神力。願優陀耶比丘恒在宮中教化,使眾生之類,長夜獲安隱。所以然者,此比丘極有神力,我初見優陀耶比丘,便發歡喜之心。我便作此念:『`[弟子=此弟子【三】]`弟子尚有神力,況彼如來而無此神力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教,此優陀耶比丘極有神力,有大威德。」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第一弟子,博識多知,國王所念,所謂阿若拘鄰比丘是。能勸化人民,優陀耶比丘是。有速疾智,所謂摩訶男比丘是。恒喜飛行,所謂須婆休比丘是。空中往來,所謂婆破比丘是。多諸弟子,所謂優毘迦葉比丘是。意得觀空,所謂江迦葉比丘是。意得止`[觀〔-〕【三】]`觀。所謂象迦葉比丘是。」
爾時,世尊廣與真淨王說微妙之法。爾時,王聞法已,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諸比丘及真淨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 增壹阿`[*]`含經 卷第十五`[*]` `[〔-〕=光明皇后願文【聖】]`
ᅟᅟᅟ`[增一…譯〔-〕【三】,【三】不分卷]`增壹阿`[含=鋡【聖】]`含經 卷第十六`[六=五【聖】*]`☗s16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高=入高【聖】]`高幢品`[第二十四=分【聖】]`第二十四之三
## 24.6
ᅟᅟᅟᅟ==\[~AN3.36 & 70]==(六)ᅟ聞如是:==\[~[AN3.37](Tipitaka23#^AN3z37) & [71](Tipitaka23#^AN3z71)]== ==\[[SA](雜含642-1362#1117).[1117](agamas#^sa1117) [長含](長含.md#三齋日)]==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三齋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十五日中有三齋法。云何為三?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八日齋日,四天王遣諸輔臣,觀察世間,誰有作善惡者?何等眾生有慈孝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頗有眾生好喜布施、修戒、忍辱、精進、三昧、演`[散=布【聖】]`散經義、持八關齋者?具分別之。設無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是時輔臣白四天王:『今此世間無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道士,行四等心,慈愍眾生。』時,四天王聞已,便懷愁憂,慘然不悅。是時四天王即往忉利天上,集善法講堂,以此因緣具白帝釋:『天帝當知,今此世間無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是時,帝釋、三十三天聞斯語已,皆懷愁憂,慘然不悅,減諸天眾,增益阿須倫眾。
「設復有時,若世間眾生之類有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諸尊長【三】]`尊長者,持八關齋,修德清淨,不犯禁戒大如毛髮。爾時,使者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白四王:『今此世間多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天王聞已,甚懷喜悅,即往釋提桓因所,以此因緣具白帝釋:『天帝當知,今此世間多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時,帝釋、三十三天皆懷歡喜,不能自勝,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地獄拷掠自然休息,毒痛不行。
「若十四日齋日之時,遣太子下,`[察=案【三聖】]`察行天下,`[伺=司【聖】]`伺察人民,施行善惡,頗有眾生信佛、信法、信比丘僧,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好喜布施,持八關齋,閉塞六情,防制五欲。設無眾生修`[五=正【三】]`五法者,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爾時,太子白四天王。四天王聞已,便懷愁憂,慘然不悅,往至釋提桓因所,以此因緣具白天帝:『大王當知,今此世間無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是時,天帝、三十三天皆懷愁憂,慘然不悅,減諸天眾,增益阿須倫眾。
「設復眾生有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持八關齋。爾時,太子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往白四天王:『大王當知,今此世間多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是時,四天王聞此語已,甚懷喜悅,即往詣釋提桓因所,以此因緣具白天帝:『聖王當知,今此世間多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受三自歸,慈心諫諍,誠信不欺。』時,天帝、四王及三十三天皆懷歡喜,不能自勝,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
「比丘當知,十五日說戒之時,四天王躬自來下,案行天下,伺察人民。何等眾生`[孝順=有孝順【三】]`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好喜布施,持八關齋如來齋法。設無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時=是時【聖】]`時四天王便懷愁悒,慘然不悅,往至帝釋所,以此因緣具白天帝:『`[大王=天王【三】*]`大王當知,今此世間無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者。』是時,釋提桓因、三十三天皆懷愁憂,慘然不悅,減諸天眾,增益阿須倫眾。
「設復是時,眾生之類有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持八關齋。爾時,四天王便懷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往帝釋所,以此因緣具白天帝:『`[*]`大王當知,今此世間多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是時,釋提桓因、三十三天及四天王皆懷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
### 八關齋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十五日`[日〔-〕【宋元】]`持八`[關=關日【宋元】]`關齋法?」
是時,諸比丘白世尊曰:「如來是諸法之王,諸法之印。唯願世尊當為諸比丘布演此義,諸比丘聞已,當奉行之。」
世尊告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於是,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月`[十四=八日十四日【三】]`十四、十五日說戒、持齋時,到四部眾中,當作是`[語=說【三】]`語:『我今齋日,欲持八關齋法。唯願尊者,當與我說之!』是時,四部之眾,當教與說八關齋法。先教作是語:『善男子,當自稱名字。』彼已稱名字,便當與說八關齋法。是時,教授者當教前人作是語:『我今奉持如來齋法,至明日清旦,修清淨戒,除去惡法。若`[身=身行【三】]`身惡行,口吐惡語,意生惡念,身三、口四、意三`[諸有惡=業【聖】]`諸有惡行,已作、當作,或能以貪欲故所造,或能以瞋恚`[所造=故所造【三】]`所造,或能以愚癡所造,或能以豪族故`[造=所造【三】]`造,或能因惡知識所造,或能今身、後身、無數身,或能不識佛、不識法,或能`[鬪=鬪亂【三】]`鬪比丘僧,或能殺害父母諸尊師長,我今`[自〔-〕【聖】]`自懺悔,不自覆藏,依戒、依法成其戒行,受八關如來齋法。』
「云何為八關齋法?持心如真人,盡形壽不殺,無有害心,於眾生有慈心之念。『我今字某,持齋至明日清旦,不殺、無有害心,有慈心於一切眾生。
「『如阿羅漢,無有邪念,盡形壽不盜,好喜布施。我今字某,盡形壽不盜,自今至明日持心。
「『如`[是〔-〕【聖】]`是真人,我今盡`[形〔-〕【聖】]`形壽,不`[淫=婬【三】*]`淫泆,無有邪念,恒修梵行,身體香潔,今日持不`[*]`淫之戒,亦不念己妻,復不念他女人想,至明日清旦,無所觸犯。
「『如阿羅漢,盡形壽不妄語,恒知至誠,不欺他人,自今至明日不妄語,我自今`[以=已【三】*]`以
後不復妄語。
「『如阿羅漢,不飲酒,心意不亂,持佛禁戒,無所觸犯,我今亦當如是,自今日至明旦,不復飲酒,持佛禁戒,無所觸犯。
「『如阿羅漢,盡形壽不壞齋法,恒以時食,少食知足,不著於味。我今亦如是,盡形壽不壞齋法,恒以時食,少食知足,不著於味,從今日至明旦。
「『如阿羅漢,恒不在高廣之床上坐。所謂高廣之床,金、銀、象牙之床,或角床、佛座、辟支佛座、阿羅漢座、諸尊師座。是時,阿羅漢不在此八種座,`[我亦上坐=上坐我亦【聖】,上坐【三】]`我亦上坐不犯此坐。
「『如阿羅漢,不著香華、脂粉之飾。我今亦當如是,盡形壽不著香華、脂粉之好。
「『我今字某,離此八事,奉持八關齋法,不墮三惡趣。持是功德,不入地獄、餓鬼、`[畜生=畜生中【三】]`畜生八難之`[中=處【三】]`中,恒得善知識,莫與惡知識從事,恒得好父母家生,莫生邊地無佛法處,莫生長壽天上,莫與人作奴婢,莫作梵天,莫作釋身,亦莫作轉輪聖王,恒生佛前。自見佛,自聞法,使諸根不亂。若我誓願向三乘行,速成道果。』
「比丘當知,若有優婆塞、優婆`[夷=斯【聖】]`夷,持此八關齋法,彼善男子、善女人,當趣三道: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般涅槃。」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不殺亦不盜, 不`[*]`淫不妄語, 避酒遠香花, 著味犯齋者。
ᅟ歌舞作倡伎, 學捨如羅漢, 今持八關齋, 晝夜不忘失。
ᅟ不有生死苦`[死苦=老死【三】]`, 無有周旋期, 莫與恩愛集, 亦莫怨憎會。
ᅟ願滅五陰苦, 諸痛`[痛=病【三】]`生死惱, 涅槃無諸患, 我今自歸之。
「是故,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持八關齋離諸苦者,`[得=欲得【三】]`得善處者,欲得盡諸漏入涅槃城者,當求方便,成此八關齋法。所以然者,人中榮位不足為貴,天上快樂不可稱計。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無上之福者,當求方便,成此`[齋=八關齋【三】]`齋法。
「我今重告勅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八關齋者,欲求生四天王`[上=天上【三】]`上,亦獲此願。持戒之人,所願者得,我以是故,而說此義耳。人中榮位不足為貴。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亦生`[艶天=艷大【元】]`艶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終不有虛。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願者得。
「諸比丘!我今重告汝,若有男子、女人持八關齋者,生欲天者,生色天者,亦成其願。何以故爾?以其持戒之人所願者得。若復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欲得生無色天者,亦果其願。
「比丘當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者,欲生四姓家者,亦復得生。又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人=者【三】]`人,欲求作一方天子,二方、三方、四方天子,亦獲其願。欲求作轉輪聖王者,亦獲其願。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願者得。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聲聞、緣覺、佛乘者,悉成其願。吾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無願不獲,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卷第十五終【三】]`
## 24.7
ᅟᅟᅟᅟ◎`[卷第十六首【三】,前行有(高幢品第二十四之四)九字【宋元】]`(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事現在前,爾時善男子、善女人獲福無量。云何為三?信`[現〔-〕【三聖】]`現在前,善男子、善女人獲福無量。若財現在前,爾時善男子、善女人獲福無量。若復`[持梵行=持梵行者【三聖】]`持梵行現在前,爾時善男子、善女人獲福無量。是謂,比丘!有此三事現在前,獲福無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信財梵難得, 受者持戒人,ᅟ覺此三事已, 智者隨時施。
ᅟ長夜獲安隱, 諸天恒扶將,ᅟ在彼自娛樂, 五欲無厭足。
「`[以是=是故【聖】]`以是,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當求方便,成此三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4.8
ᅟᅟᅟᅟ==\[~[MN48](Tipitaka21#^MN48). Kosambiya.(初部); [MN128](Tipitaka21#^MN128). Upakkilesiya.,\[[MA](中含65-151#72).[72](agamdm#^ma072) ]]==(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深城瞿師羅園=~Kosambī, Ghositārāma.]`拘`[深=睒彌【聖】*]`深城瞿師羅園
中。
爾時,拘`[*]`深比丘恒好鬪訟,犯諸惡行,面相談說,或時刀杖相加。爾時,世尊清旦往詣彼比丘所。到已,世尊告彼比丘:「汝等比丘,慎莫鬪訟,`[莫=共【聖】]`莫相是非。諸比丘!當共和合,共一師侶,同一水乳,何為鬪訟?」
爾時,拘`[*]`深
比丘白世尊曰:「唯願世尊勿憂此事!我當`[自=息【聖】]`自慮此理;如此過狀,自識其罪。」
世尊告曰:「汝等云何,為王種作道,為`[畏恐=恐畏【聖】]`畏恐故作道,為以`[世儉=世險【三】]`世儉故作道耶?」
諸比丘對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汝等豈非欲離生死,求無為道故作道乎?然五陰之身實不可保。」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學道者,以求無為道,滅五陰身,`[是以=以是【聖】]`是以學道。」
世尊告曰:「諸比丘!不應作道而復鬪諍,手`[拳=捲【聖】]`拳相加,面相是非,惡聲相向。汝等當應成就此行:共同一法,共一師受,亦當行此六種之法,亦當行此身、口、意行,亦當行此供養諸梵行者。」
諸比丘對曰:「此是我等事,世尊勿足慮此事。」
爾時,世尊告拘`[*]`深比丘:「云何,愚人!汝等不信如來語乎?方語如來勿慮此事,然汝等自當受此邪見之報。」
`[以下=~Jātaka. 428.]`爾時,世尊重告彼比丘曰:「過去久遠,此舍衛城中有王,名曰`[長壽=~Dīghāyu.]`長壽`[王〔-〕【聖】]`王,聰明黠慧,無事不知。然善明刀劍之法,又乏寶物,諸藏`[無=不【三聖】]`無充,財貨減少,四部之兵,亦復不多,臣佐之屬,亦復減少。當於爾時,`[波羅㮈=波羅奈【明】*]`波羅㮈國有王名梵摩達,勇猛剛健,靡不降伏,錢財、七寶,悉皆滿藏,四部之兵,亦復不乏,臣佐具足。
「爾時,梵摩達王便作是念:『此長壽王無有臣佐,又乏財貨,無有珍寶,我今可往攻`[罰=伐【元明】*]`罰其國。』爾時,梵摩達王即便興兵,往`[*]`罰其國。
「爾時,長壽王聞興兵攻`[*]`罰其國,即設方計:『我今雖無七寶之財,臣佐之屬,四部之兵,彼王雖復多諸兵眾,如我今日一夫之力,足能壞彼百千之眾,殺害眾生,不可稱計,不可以一世之榮,作永世之罪。我今可出此城,更在他國,使無鬪諍。』
「爾時,長壽王不語臣佐,將第一夫人,及將一人,出舍衛城,入深山中。是時,舍衛城中臣佐、人民,以不見長壽王,便遣信使,往詣梵摩達王所,而作是說:『唯願大王來至此土,今長壽王莫知所在。』是時,梵摩達王來至迦尸國中,而自治化。
「然長壽王有二夫人,皆懷`[妊=任【聖】]`妊,臨欲在產。是時,夫人自夢在都市中`[生=產【聖】]`生,又日初出,四部之兵,手執五尺刀,各共圍繞,而獨自產無有佐者。見已,便自驚覺,以此因緣白長壽王。`[王=時長壽王【三】]`王告夫人曰:『我今在此深山之中,何緣乃當在舍衛城內,在都市中產乎?汝今欲`[生=產【三】]`生者,當如鹿生。』是時,夫人曰:『設我不得如此產者,正爾取死。』是時,長壽王聞此語已,即於其夜,更改衣服,不將人眾,入舍衛城。
「時,長壽王有一大臣,名曰善華,甚相愛念。有小事緣出城,而見長壽王入城。時,彼善華大臣熟視王已,便捨而去,嘆息墮淚,`[復=著【三聖】]`復道而行。時,長壽王便逐彼大臣,將在屏處而`[語言=共言語【三】]`語言;『慎莫出口。』大臣對曰:『如大王教,不審明王有何教勅?』長壽王曰:『憶我舊恩,便有`[反=返【三聖】]`反復。』時臣對曰:『大王有教令,我當辦之。』長壽王曰:『我夫人者,昨夜夢在`[市=都市【三】]`市中產,又有四部之兵而`[見=自【三】]`見圍遶,生一男兒,極自端正。若不如夢產者,七日之中,當取命終。』大臣報曰:『我`[令=今【聖】]`令
堪辦此事,如王來勅。』作此語已,各捨而去。
「是時,大臣便往至梵摩達王所。到已,而作是說:『七日之中,意欲觀看大王軍眾:象兵、馬`[兵車〔-〕【聖】]`兵、車兵、步兵,竟為多少。』是時,`[梵摩達=梵摩達王【三】*]`梵摩達勅左右曰:『時催上`[兵〔-〕【聖】]`兵眾,如善華語。』是時,善華大臣七日之中即集兵眾,在舍衛都市中。是時,彼夫人七日之中,來在都市中。時,善華大臣遙見夫人來,便作是說:『善來,賢女!今正是時。』
「爾時,夫人見四部兵眾已,便懷歡喜,勅左右人,施張大幔。時,夫人日初出時,便生男兒,端`[政=正【三聖】]`政無雙,世之希有。時,夫人抱兒還詣山中。時,長壽王遙見夫人抱兒而來,便作是語:『使兒老壽,受命無極。』夫人白王:『願王當與立字!』時,王即以立字,名曰長生。
「時,長生太子年向八歲。父王長壽有小因緣入舍衛城。爾時,長壽王昔`[臣=日【聖】]`臣劫`[比=北【聖】*]`比,見王入城,從頭至足而熟觀視。見已,便往至梵摩達王所。到已,而作是說:『大王!極為放逸,長壽王者今在此城。』時,王瞋恚,勅左右人催收捕長壽王。
「是時,左右大臣將此劫`[*]`比,東西求索。時,劫`[*]`比遙見長壽王,便`[目=指【三】,自【聖】]`目示語大臣曰:『此是長壽王。』即前收捕,至梵摩達王所。到已,白`[言大王=王大言【宋元】,大王言【明】,王言【聖】]`言:『大王!長壽王者此人身是。』國中人民,悉皆聞知`[捉=傳捉【三】,捕捉【聖】]`捉得長壽王身。
「時,夫人亦復聞長壽王為`[*]`梵摩達所捉得,聞已,便作是念:『我今復用活為?寧共大王一時同命。』是時,夫人即將太子入舍衛城。夫人語太子曰:『汝今更求活處。』時,長生太子聞已,默然不語。時,夫人徑往至梵摩達王所,王遙見來,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勅大臣:『將此夫人及長壽王,至四衢道頭,分作四分。』時,諸大臣受王`[教令=教命【三】]`教令,將長壽王及夫人身,皆取`[返=反【三聖】]`返縛,遶舍衛城,使萬民見。爾時,人民之類,莫不痛心!
「時,長生太子在大眾中,見將父母詣市取殺,顏色不變。時,長壽王還顧告長生曰:『汝莫見長,亦莫見短。』爾時,便說此偈:
ᅟ「『怨怨不休息, 自古有此法,ᅟ無怨能勝怨, 此法終不朽。
「是時,諸臣自相謂曰:『此長壽王極為愚惑,`[(長生…時)十七字〔-〕【聖】]`長生太子竟是何人,在我等前而說此偈?』時,長壽王告諸臣曰:『我不愚惑,但其中智者乃明吾語耳。諸`[賢=賢者【三】]`賢當知,以我一夫之力,足能壞此百萬之眾。然我復作是念:「此眾生類死者難數,不可以我一身之故,歷世受罪。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
「時,彼諸臣將長壽王及夫人身,`[到=至【三】]`到四衢道頭,分作四分,即`[而捨=捨而【三】]`而捨
去,各還所在。時,長生太子向暮收拾薪草,耶維父母而去。
「爾時,梵摩達王在高樓上,遙見有小兒耶維長壽王及夫人身,見已,勅左右曰:『此必是長壽王親`[里=理【聖】]`里,汝催收捉來。』時,諸臣民即往詣彼,未到之頃,兒`[已=以【聖】]`已走去。
「時,長生太子便作是念:『此梵摩達王殺我父母,又住我國中,我今當報父母之怨。』是時,長生太子便往至彈琴師所。到已,便作是說:『我今欲學彈琴。』時琴師問曰:『今汝姓誰?父母為`[所在=何所在【三】]`所在?』小兒對曰:『我無父母,我本住此舍衛城中,父母早死。』琴師報曰:『欲學者便學之。』
「比丘當知,爾時,長生太子便學彈琴歌曲。時,長生太子素自聰明,未經數日,便能彈琴歌曲,無事不知。是時,長生太子`[抱=執【宋】]`抱琴`[詣=往詣【三】]`詣梵摩達王所,在象廐中,非人之時而獨彈琴,並復清歌。爾時,梵摩達王在高樓上,聞彈琴歌曲之聲,便`[問〔-〕【三】]`問`[勅〔-〕【聖】]`勅左右人曰:『此何人在象廐中,而獨彈琴歌戲?』臣`[佐報曰=左右白王【聖】]`佐報曰:『此舍衛城中有`[小兒=一小兒【三】]`小兒,`[而獨=在彼【聖】]`而獨彈琴歌戱。』時,王告侍者曰:『`[汝〔-〕【聖】]`汝可約勅使此小兒來在此戱,`[吾欲見之〔-〕【聖】]`吾欲見之。』`[時彼=是時【三聖】]`時,彼使人`[喚=受王勅已即王喚【三】,受王勅已即往喚【聖】]`喚此小兒,來至王所。是時,梵摩達王`[問小兒=問小兒曰【三】]`問小兒:『汝昨夜在象廐中彈琴乎?』對曰:『如是,大王!』梵摩達曰:『汝今可在吾`[側=前【三】]`側,彈琴歌舞,我當供給衣被、`[飯=飲【三】]`飯食。』
「比丘當知,爾時,長生太子在梵摩達前,彈琴歌舞,極為精妙。時,梵摩達王聞此琴音,極懷歡喜,便告長生太子:『當與吾守藏珍寶。』時,長生太子受王教勅,未曾有失,恒隨王意,先笑後語,恒`[認=忍【三聖】]`認王意。爾時,梵摩達王復告勅曰:『善哉!善哉!汝今作人極為聰明,今復勅汝宮內可否?汝`[斯=悉【三聖】*]`斯知之。』是時,長生太子在內宮中,以此琴音教諸妓女,亦復`[使=教【聖】]`使乘象馬`[妓術=技術【三】]`妓術,無事不知。
「是時,梵摩達意欲出遊園`[舘=觀【聖】]`舘,共相娛樂,`[即勅長生〔-〕【三】]`即勅長生,催駕`[寶羽=羽寶【宋】,羽葆【元明】*]`寶羽之車。時,長生太子即受王教,`[令〔-〕【三】]`令尋駕`[*]`寶羽之車,`[被=鞁【元明】]`被象金銀`[鞍=案【聖】]`鞍勒,還來白王:『嚴駕`[已=以【聖】*]`已辦,王知是時。』梵摩達王乘`[*]`寶羽之車,使長生御之,及將四部兵眾。
「時,長生太子御車`[引導=引道【三聖】]`引導,恒離大眾。時,梵摩達王問長生太子曰:『今日軍眾,`[*]`斯為所在?』長生對曰:『臣亦不知軍眾所在?』時王告曰:『可小`[停=亭【聖】*]`停`[住=車【聖】*]`住,吾體疲極,欲小止息。』時,長生太子即自`[*]`停`[*]`住,使王`[懈息=憩息【元明】]`懈息。比頃,軍眾`[未=來【聖】]`未至。
「比丘當知,爾時,梵摩達王即枕太子長生膝上睡眠。時,長生太子`[*]`以見王眠,便作是念:『此王於我極是大怨,`[又〔-〕【三】*]`又取我父母殺`[之〔-〕【三】*]`之,`[加=又【三】*]`加住我國界,今不報怨者,何時當報`[怨〔-〕【聖】]`怨?我`[今=今正爾【三】]`今斷其命根。』時,長生太子右手`[自〔-〕【三】]`自拔劍,左手`[摸=捉【三】]`摸王髮,然復作是念:『我父臨欲命終時,而告我言:「長生當知:亦莫見長,亦莫見短。」`[*]`加說此偈:
ᅟ「『「怨怨不休息, 自古有此法,ᅟ無怨能勝怨, 此法終不朽。」
「『我今捨此怨。』即還內劍。如是再三,復作是念:『此王於我極是大怨,`[*]`又取我父母殺`[*]`之,`[*]`加住我`[界=國界【三】,國【聖】]`界,今不報怨者,何日當尅?我今正爾斷`[此=其【三】]`此命根,乃名為報怨。』是時,復`[作=更【聖】]`作憶念:『汝長生,亦莫見長,亦莫見短。父王有是教勅:「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我今可捨此怨。』即還內劍。
「是時,王梵摩達夢見長壽王兒長生太子,欲取我殺,即便恐懼,尋時`[得覺時〔-〕【聖】]`得覺。時,長生太子曰:『大王!何故驚起,乃至於斯?』`[*]`梵摩達曰:『向者睡眠,夢見長壽王兒長生太子拔劍欲取吾殺,是故驚耳。』
「是時,長生太子便作是念:『今此王`[*]`已知我是長生太子。』即右手拔劍,左手捉髮,而語王`[曰=言【三】]`曰:『我今正是長壽王兒長生太子,然王是我大怨,`[*]`又取我父母殺`[之〔-〕【聖】]`之,加住我國界,今不報怨,何日當剋?』時,梵摩達王即向長生而作是說:『我今命在汝手,願垂`[原=元【聖】]`原捨,得全生命!』長生報曰:『我可活王,然王不全我命。』王報長生:『`[唯=惟【三】]`唯願垂濟,吾終不取汝殺!』是時,`[長=王及長【聖】]`長生太子與王共作言誓:『俱共相濟命者,終不相害。』
「比丘當知,爾時,長生太子即活王命。是時,梵摩達王語長生太子言:『願太子還與我嚴駕`[*]`寶羽之車,還詣國界。』是時,太子即嚴駕`[*]`寶羽之車,二人共乘,徑來至舍衛城。
「時,王梵摩達即集群臣而作是說:『設卿等見長壽王兒,欲取何為?』其中或有大臣而作是說:『當斷手足。』或有言:『當分身三段。』或有言:『當取殺之。』是時,長生太子在王側坐,正身正意,思惟來言。時,梵摩達王躬自手捉長生太子,語諸人言:『此是長壽王兒長生太子,此人身是。卿等勿得復`[有〔-〕【聖】]`有語,敢有所說。所以然者,長生太子見活吾命,吾亦活此人命。』時,諸群臣聞此語已,歎未曾有:『此王、太子甚奇!`[甚〔-〕【聖】]`甚特!`[及=乃【三聖】]`及能於怨而不報怨。』
「時,梵摩達王問長生曰:『汝應取我殺,何故見放,復不殺之。將有何因緣?今願聞之。』長生對曰:『大王!善聽,父王臨欲命終之時,而作是說:「汝今亦莫見長,亦莫見短。」又作是語:「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是時,群臣聞父王此語,皆相謂言:「`[此=此王【三】]`此狂惑,多有所說,長生者竟是何人?」長壽王對曰:「卿等當知,其中有智之人,乃明此語耳。」憶父`[王〔-〕【三】]`王此語已,是故全王命`[根〔-〕【三】]`根耳。』梵摩達王聞此語已,甚奇所作,歎未曾有,乃能守亡父教勅,不有所墮。
「時,梵摩達王語太子曰:『汝今所說之義,吾猶不解,今可與吾說其義,使得意解。』時,長生太子對曰:『大王!善聽!我當說之。梵摩達王取長壽王殺,設復長壽王本所有群臣極有親者,亦當取王殺之;設復梵摩達王所有臣佐,復當取長壽王臣佐殺之,是謂怨怨終不斷絕。欲使怨斷者,唯有無報`[人=耳【三】,〔-〕【聖】]`人。我今觀此義已,是故不害王也。』是時,梵摩達王聞此語已,甚懷踊躍,不能自勝,此王太子極為聰明,乃能廣演其義。
「時,王梵摩達即向懺悔:『是我罪過,而取長壽王殺之。』即自脫天冠與長生使著,`[復加=又復【三】]`復加嫁女,`[還付舍衛=與還將舍衛城【三】,與還治舍衛【聖】]`還付舍衛
國土、人民,尋付長生使領,王`[還=還去【三】]`還`[*]`波羅㮈
治。
「比丘當知,然古昔諸王有此常法;雖有此諍國之法,猶相堪忍,不相傷害。`[況=然【三】]`況汝等比丘,以信堅固,出家學道,捨貪欲、瞋恚、愚癡`[心=之心【三】]`心,今復諍競不相和順,各不相忍而不懺改。諸比丘!當以此因緣,知鬪非其宜然。同一師侶,共一水乳,勿共鬪訟。」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無鬪無有諍, 慈心愍一切,ᅟ無患於一切, 諸佛所歎譽。
「`[是故=是時【三】]`是故,諸比丘!當修行忍辱。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是時,拘`[*]`深比丘白世尊曰:「唯願世尊勿慮此事,我等自當分明此法。世尊!雖有此語,其事不然。」是時,世尊便捨而去,詣跋耆國。
==\[以下【大】,~[MN128](Tipitaka21#^MN128). p. 155ff.]==爾時,跋耆國中有三族姓子:`[阿那律=~Anuruddha.]`阿那律、`[難提=~Nandiya.]`難提、`[金毘羅=~kimbila.]`金毘羅。然彼族姓子,共作制限:其有出乞食者,後住者便掃灑地使淨,事事不乏。其得食來者分與使食,足者則善,不足者隨意所如。有遺餘者,`[瀉=寫【宋元聖】]`瀉著器中,便捨而去。若復最後乞食來者,足者則善,不足者便取器中食而自著鉢中。爾時,便取水瓶,更`[著=著水安置【聖】]`著一處,即當一日掃除房舍,復更在閑靜之處,正身正意,繫念在前,思惟妙法,然復彼人終不共語,各自寂然。
爾時,尊者阿那律思惟欲不淨想,念`[恃=得【明】*,持【聖】*]`恃喜安而遊初禪。是時,難提、金毘羅知阿那律心中所念,亦復思惟欲不淨想,念`[*]`恃喜安而遊初禪。若復尊者阿那律思惟二禪、三禪、四禪,爾時尊者難提、金毘羅亦復思惟二禪、三禪、四禪。若復尊者阿那律思惟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麗-聖】,相【大】]`想
處,是時尊者難提`[亦復=金毘羅亦復【三】*]`亦復思惟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若復尊者阿那律思惟滅盡定,爾時尊者難提,`[*]`亦復思惟滅盡定。如此`[諸〔-〕【聖】]`諸法,諸賢思惟此法。
爾時,世尊往師子國中。爾時,守`[國=園【三】*]`國人遙見世尊來,便作是說:「沙門勿來`[入=勿入【三】]`入`[*]`國中。所以然者,此`[*]`國中有三族姓子,名阿那律、難提、金毘羅,慎莫觸嬈。」
是時,尊者阿那律以天眼清淨及天耳通,聞守`[*]`國人與世尊作如是說,使世尊不得入`[*]`國。是時,尊者阿那律即出告守門人曰:「勿遮,世尊今來,欲至此看。」
是時,尊者阿那律尋入告金毘羅曰:「速來,世尊今在門外。」是時,尊者三人即從三昧起,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各自稱言:「善來,世尊!」尊者阿那律前取世尊鉢,尊者難提前敷座,尊者金毘羅取水與世尊洗足。
爾時,世尊告阿那律曰:「汝等三人在此和合,無有他念,乞食如意乎?」
阿那律曰:「如是。世尊!乞食不以為勞。所以然者,若我思惟初禪時,爾時難提、金毘羅亦復思惟初禪。若我思惟`[二禪〔-〕【聖】*]`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滅盡三昧,爾時難提、金毘羅亦復思惟`[*]`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滅盡定。如是,世尊!我等思惟此法。」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汝`[為=等【三】]`為頗有是時更得上人法乎?」
阿那律報曰:「如是。世尊!我等更得上人`[法=之法【三】]`法。」
世尊告曰:「何者是上人之法?」
阿那律曰:「有此妙法,出上人法上,若復我等以慈心,遍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復如是,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一切中一切,以慈心遍滿其中,無數無限,不可稱計,而自遊戲。復以`[悲心=慈心悲心【三】,慈悲心【聖】]`悲心、喜心、護心,遍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復如是,四維上下而自遊戲。是謂,世尊!我等更得此上人之法。」
爾時,尊者難提、金毘羅語阿那律曰:「我等何日至汝許問此義乎?今在世尊前而自稱說。」
阿那律曰:「汝等亦未曾至我許而問此義?但諸`[天=大【元】]`天
來至我所而說此義。是故,在世尊前而說此義耳。但我長夜之中知諸賢心意,然諸`[賢=賢者【三】]`賢得此三昧故,在世尊前說此語耳。」
爾時,說此法時,長壽大將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長壽大將白世尊曰:「今日,世尊與此諸人而說法乎?」
是時,世尊以此因緣具向長壽大將說之。
是時,大將白世尊曰:「跋耆大國快得大利,有此三族姓子而自遊化:阿那律、難提、金毘羅。」
世尊告曰:「如是,大將!如汝所言,跋耆大國快得善利。且捨跋耆大國,摩竭大國快得善利,乃有此三族姓子。若當摩竭大國人民之類,憶此三族姓子,便長夜獲安隱。大將當知,`[若=若當【三聖】]`若縣邑城郭有此`[三〔-〕【明】]`三族姓子者,彼城郭之中,人民之類,長夜獲安`[隱〔-〕【聖】]`隱。此三族姓子所生之家,亦獲大利,乃能生此上尊之人,彼父母五種親族,若當憶此三人者,亦獲大利。若復天、龍、鬼神憶此三族姓子者,亦獲大利。若有人歎說阿羅漢者,亦當歎說此三人。若有人歎說無貪欲、無愚癡、無瞋恚者,亦當歎說此三人。若有人歎說此福田者,亦當歎說此三人。如我於三阿僧祇劫所行`[懃=勤【三聖】]`懃
苦,成無上道,使此三人成此法義。是故,大將!當於此三族姓子,起`[歡【CB】,歎【大】]`歡喜心。如是,大將!當作是學。」
爾時,大將聞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 24.9
ᅟᅟᅟᅟ(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結使,繫縛眾生,不能從此岸至彼岸。云何為三?`[所謂=第一【宋元】,〔-〕【明】]`所謂
身`[邪=見【聖】*]`邪、戒盜、疑。」
「`[彼〔-〕【聖】*]`彼云何`[名為〔-〕【三】*]`名為`[身邪=身邪結【三】]`身邪?所謂計身有我,生吾我`[之〔-〕【三】]`之想,有眾生想,有命、有壽、有人、有士夫、有緣、有著,是謂名為身`[*]`邪之結。
「`[云何=彼云何【三】*]`云何名為疑結?所謂有我耶?無我耶?有生耶?無生耶?有我、人、壽命耶?無我、人、壽命耶?有父母耶?無父母耶?有今世、後世耶?無今世、後世耶?有沙門、婆羅門耶?無沙門、婆羅門耶?世有阿羅漢耶?世無阿羅漢耶?有得證者耶?無得證`[者〔-〕【三】]`者耶?是謂名為疑結。
「`[*]`彼云何名為戒盜結?所謂戒`[盜者我〔-〕【聖】]`盜者,我當以此戒生大姓家,生長者家,生婆羅門家,若生天上及諸神中,是謂`[*]`名為戒盜結。
「`[是謂=如是【三】]`是謂,比丘!有此三結繫縛眾生,不能從此岸至彼岸,猶如兩牛同一`[軛=枙【三聖】]`軛,終不相離。此眾生類,亦復如是,三結所繫,不能得從此岸至彼岸。
「云何此岸?云何彼岸?所謂此岸者身邪是,彼岸者所謂身`[*]`邪
滅是。`[是〔-〕【聖】]`是謂,比丘!三結繫縛眾生,不能從此岸至彼岸。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滅此三結。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4.10
ᅟᅟᅟᅟ==\[~[AN3.163](Tipitaka23#^AN3z163).]==(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有此【三】*]`此三三昧。云何為三?`[空三昧=~Suññata Samādhi.]`空三昧、`[無願=~Appaṇihita.]`無願三昧、`[無想=無相【三】*,~Animitta.]`無想三昧。
「`[*]`彼云何`[名〔-〕【三】]`名為空三昧?所謂空者,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是謂`[名為〔-〕【三】*]`名為空三昧。
「`[*]`彼云何名為無`[*]`想三昧?所謂無`[*]`想者,於一切諸法,都無想念,亦不可見,是謂`[*]`名為無想三昧。
「`[*]`云何名為無願三昧?所謂無願者,於一切諸法,亦不願求,是謂`[*]`名為無願三昧。
「如是,比丘!`[有〔-〕【聖】]`有`[不得〔-〕【三】]`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覺`[寤=悟【三】,〔-〕【聖】]`寤。`[如是=是故【聖】]`如是,諸比丘!當求方便,得此三三昧。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幢=僮【聖】]`幢、毘沙、法王 瞿默、神足化ᅟ齋戒、`[現在=神現【三】]`現在前 長壽、結、三昧
ᅟ 增壹阿含經 卷第十六`[〔-〕=光明皇后願文【聖】]`
ᅟ24 高幢品ᅟᅟ10
ᅟᅟᅟ增壹阿`[含=鋡【聖】]`含經 卷第十`[七=六【聖】*]`七☗s17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25 四諦品
ᅟᅟᅟᅟ四諦品第二十`[五=五四法初【三】,四【聖】]`五
## 25.1
ᅟᅟᅟᅟ==\[~[SN56.21](Tipitaka22#^SN56z21). Vijjā 1.]==(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四諦之法。云何為四?所謂`[初〔-〕【聖】]`初苦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第二`[者〔-〕【三】*]`者苦`[習=集【元明聖】*]`習諦,義`[不可盡義〔-〕【聖】]`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第三者〔-〕【聖】]`第三`[*]`者苦盡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三】*]`說法無盡。第四`[*]`者苦出要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彼云何`[名為〔-〕【三】*]`名為苦諦?所謂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三聖】]`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名為苦諦。
「彼云何`[*]`名為苦`[*]`習諦?所謂`[*]`習諦者,愛與欲相應,心恒染著,是謂`[*]`名為苦`[*]`習
`[[-]【CB】,[*]【大】]` 諦。
「彼云何`[*]`名為苦盡諦?所謂盡諦者,欲愛永盡無餘,不復更造,是謂`[*]`名為苦盡諦。
「彼云何`[*]`名為苦出要諦?所謂苦出要`[諦〔-〕【聖】]`諦者,謂賢聖八品道,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名為苦出要諦。
「如是,比丘!有此四諦,實有不虛,世尊`[之〔-〕【三】]`之所說,故名為諦。諸有眾生,二足、`[三足〔-〕【聖】]`三足、四`[足=足多足【聖】]`足,欲者、色者、無色者,有想、無想者,如來最上。然成此四諦,故名為四諦。是謂,比丘!有此四諦。然不覺知,長處生死,輪轉五道。我今`[以=已【三】*]`以得此四諦,從此岸至彼岸,成就此義,斷生死根本,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今有四諦法, 如實而不知,ᅟ輪轉生死中, 終不有解脫。
ᅟ如今有四諦, `[*]`以覺`[*]`以曉了,ᅟ`[*]`以斷生死根, 更亦不受有。
「若有四部之眾,不得此諦,不覺不知,便`[隨=墮【三】]`隨五道。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成此四諦。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5.2
ᅟᅟᅟᅟ(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四法,多饒益人。云何為四?第一法者當親近善知識,第二者當聞法,第三者當知法,第四者當法法相明。是謂,比丘!有此四法,多饒益人。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此四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5.3
ᅟᅟᅟᅟ==\[~[AN4.127](Tipitaka23#^AN4z127). Abbh tadhammā.]==(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若如來出現於世時,便有四`[未曾有法=~Abbhutadhammā.]`未曾有法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此眾生類多有所著,若說不染著法時,亦復承受,念修行之,心不遠離。若如來出現於世時,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現於世,是謂初未曾有法出現於世。
「復次,阿難!輪轉不住,恒在五道,正使欲說法時,亦復承受,心不遠離。若如來出現世時,有此二未曾有法出現於世。
「復次,阿難!此眾生類,恒懷憍慢,不去心首,若使說法,亦復承受,心不遠離。然復,阿難!此眾生類,恒懷憍慢,不去須臾,設復說法時,亦復承受,是謂第三未曾有法出現於世。
「復次,阿難!此眾生類,無明所覆,設復說有明法時,亦復承受而不忘失。若復,阿難!說此有明、無明法時,而心意柔和,恒喜修行。是謂,阿難!若如來出現世時,便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現於世。若有`[多薩阿竭=~Tathāgata.]`多薩阿竭現在時,便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現於世。是故,阿難!當發喜心向如來所。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5.4
ᅟᅟᅟᅟ==\[~[SN22.22](Tipitaka22#^SN22z22). Bhāra.]==(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擔=~Bhāra.]`擔,亦當說持擔人,亦當說擔因緣,亦當說捨擔。汝等比丘,諦聽!`[諦聽〔-〕【聖】]`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當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三】*]`名為擔?`[所〔-〕【三】*]`所謂五盛陰是。云何為五?所謂色、痛、想、行、識陰,是謂`[*]`名為擔。
「彼云何`[名為〔-〕【三】*]`名為持擔人?所謂持擔人者,人身是也。字`[某名某=其【聖】]`某、名某,如是生,食如是食,受如是苦樂,`[壽=受【聖】]`壽命長短,是謂`[*]`名為
持擔人。
「彼云何`[*]`名為擔因緣?所謂`[擔〔-〕【聖】*]`擔因緣者,愛著因緣是。與欲共俱,心不遠離,是謂`[*]`名為擔因緣。
「彼云何`[*]`名為當捨離擔?所謂能使彼愛永盡無餘,已除、已吐。是謂,`[比丘名〔-〕【三】]`比丘!名捨`[離〔-〕【三】]`離擔。
「`[如是比丘〔-〕【聖】]`如是,比丘!我今已說擔,已說擔因緣,已說持擔人,已說捨擔,然諸如來所應行者,我今已辦。若樹下、空處、露坐,常念坐禪,莫行放逸。」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當念捨重擔, 更莫造新擔,ᅟ擔是世間病, 捨擔第一樂。
ᅟ亦當除愛結, 及捨非法行,ᅟ盡當捨離此, 更不復受`[愛=有【三】]`愛。
「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捨離於擔。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5.5
ᅟᅟᅟᅟ(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四生。云何為四?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彼云何名為卵生?所謂卵生者,鷄、雀、`[烏=鳥【三聖】]`烏、鵲、孔雀、蛇、魚、`[蟻子之屬=之屬蟻子【三聖】]`蟻子之屬,皆是卵生。是謂`[*]`名為卵生。
「彼云何`[*]`名為胎生?`[所謂人及=捨欲界天及人之屬【三】]`所謂人及`[畜=六畜【聖】]`畜生,至二足蟲,是謂`[*]`名為胎生。
「彼云何`[*]`名為因緣生?所謂腐肉中虫、廁中虫、如`[尸=屍【聖】]`尸中虫。如是之屬,皆名為因緣生。
「彼云何`[*]`名為化生?所謂`[諸天大=大【宋元】,天【明】]`諸天、大地獄、餓鬼、若人、若畜生,是謂名為化生。是謂,比丘!有此四生。諸比丘捨離此四生,當求方便,成四諦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5.6
ᅟᅟᅟᅟ==\[~[MN5](Tipitaka21#^MN5). Anaṅgaṇa.,\[[MA](中含65-151#87).[87](agamdm#^ma087) , [求欲經](T01n0049_求欲經)]]==(六)ᅟ聞如是:
一時,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健【聖】]`揵
連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
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世間有此四人。云何為四?所謂第一人者與結相隨,然內有結而不知。或有一人與結相隨,然內有結如實知之。或有一人不與結相隨,然內無結如實而不知。或有一人不與結相隨,然內無結如實知之。
「諸賢當知,第一人者與結相隨,然內有結而不知,此二有結人中,此人最為下賤。所謂彼第二人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知之,此人極為妙。彼第三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而不知,此人於`[二=二人【三】]`二無結人中,此人最為下賤。所謂彼第四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知之,此人於無結人中最為第一。諸賢當知,世間有此四人。」
是時,尊者目連問舍利弗曰:「有何因緣,有結相隨人,一人下賤,一人最妙?復有何因緣,此二無結人相隨,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舍利弗對曰:「彼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不知。彼人作是念:『我當作淨想。』彼便思惟作淨想。當作淨想時,便起欲心,`[以〔-〕【三】]`以起欲心已,便有貪欲、瞋恚、`[癡=愚癡【三】]`癡心而命終。爾時,不求方便,滅此欲心,便有瞋恚、愚癡之心而命終。目連當知,猶如有人詣市買得銅器,塵土垢坌,極為不淨。彼人不`[隨=俱【聖】*]`隨時`[摩抆不隨=磨拭不俱【三】]`摩抆,不隨時淨洗,然彼銅器倍更生垢,極為不淨。此第一人亦復如是,與垢相隨,內有結如實不知,彼便作是念:『我當思惟`[淨想已〔-〕【聖】]`淨想。』已思惟淨想,便生欲心,已生欲心,則有貪欲、瞋恚、愚癡而命終,不求方便,滅此欲心。
「彼第二人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知=知之【三】]`知!『我今可捨淨想,思惟不淨想。』彼已捨`[淨想=如實知我今可捨淨想【宋元】]`淨想,思惟不淨想,彼`[*]`以
思惟不淨想,便不生欲心,求方便,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及者及,便無貪欲、瞋恚、愚癡,亦復無結而命終。猶如有人從市中買得銅器,塵垢所染,彼人隨時修治,`[洗蕩=蕩器【宋聖】,盪器【元明】]`洗蕩使淨。此人亦復如是。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知之。彼人便捨淨想,思惟不淨想,彼思惟不淨想,更求方便,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作證者`[教=而【三】]`教令得證,已無欲心、無瞋恚、愚癡而命終。是謂,目連!有此二人與結相隨,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目連曰:「復以何因緣,使此二人不與結相隨,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舍利弗曰:「彼第三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而不知。彼便作是思惟,我不求方便思惟,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作證者而作證。彼人有欲心、瞋恚、愚癡所縛而命終。猶如有人詣市買銅器,塵垢所染,然不隨時洗治,亦不隨時修治;此第三人亦復如是,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不知,亦不作是學,我當求方便,滅此諸結;而有`[貪欲〔-〕【聖】]`貪欲、瞋恚、愚癡之心而命終。
「彼第四人不與結俱,內無結如實知之。彼便作是思惟,求方便,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作證者令作證。彼以無此結而命終。猶如有人詣市,得好銅器極淨潔,復加隨時修治,`[磨洗〔-〕【三】]`磨洗
其器。爾時,彼器倍復淨好,此第四人亦復如是,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知之,彼`[便〔-〕【三】]`便
作是思惟,求方便,不獲者獲、不得者得、不作證者而作證,彼便無結使貪欲、瞋恚、愚癡,身壞命終。是謂,目連!有此二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知之,一人為上,一人下賤。」
是時,尊者目連問舍利弗曰:「何以故名曰結?」
舍利弗曰:「目連當知,惡不善法,起諸邪見,故名為結。或復有人而作是念:『如來問我義已,然後與諸比丘說法,不問餘比丘義,而如來與比丘說法。』或復有`[是〔-〕【三】]`是
時,世尊語餘比丘而說法,然不語彼比丘如來說法。『如來不語我與比丘說法。』或有不善,或有貪欲。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恒在諸比丘前而入村乞食,不使餘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或有是時,餘比丘在前而入村乞食,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我不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目連當知,或`[復〔-〕【三】]`復
有是時,比丘作是念:『我當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不使餘比丘先比丘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或復有`[時〔-〕【聖】]`時,餘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我不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食已與檀越說法,不使餘比丘食訖與檀越說法。』或復有時,餘比丘食竟與檀越說法,`[(不使…說法)十二字〔-〕【聖】]`不使彼比丘食竟與檀越說法。『不使我食竟與檀越說法。』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當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不使餘比丘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或復有時,餘比丘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不使餘比丘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不`[使〔-〕【聖】]`使我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使諸比丘不知我犯戒。』或復有時,彼比丘犯戒,諸比丘知此比丘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不使餘比丘語我言犯戒。』或復有時,彼比丘犯戒,餘比丘語`[言=我言【三】]`言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彼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使清淨比丘告我,`[不〔-〕【三】]`不使不清淨比丘告我。』或復有時,不清淨比丘告彼比丘言:『彼比丘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若有比丘告我者,當在屏處,不在大眾之中。』或復有時,彼比丘犯戒,在大眾中告語,不在屏處。比丘復作是念:『此諸比丘在大眾中告我,不在屏處。』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目連當知,此`[諸=語【聖】*]`諸法之本,興起此行者,名為結使。目連!復知諸有四部之眾,犯此行者,皆共聞知。雖言我行阿練若,在閑靜之處,正使著五納衣,恒行乞食,不擇貧富,行不卒暴,往來住止,坐起動靜,言語默然,彼比丘作是念:『使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三】]`夷斯諸梵行者,恒來供養我。』彼比丘雖有是念,然四部`[眾=之眾【三】]`眾亦不隨時供養。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惡不善行未除故,見聞念知。猶如有人,一銅器極為清淨,復以不淨盛著銅器中,復以餘器蓋其上,持行詣國界。眾人見已,問彼人曰:『君所持者是何物乎?我等欲得觀見。』是時,眾人素既飢儉,謂呼:『是好飲食。』尋發器`[蓋=看【三】]`蓋,然是不淨,皆共`[得=惡【三】]`得見。此比丘亦復如是。雖有阿練若行,隨時乞食,著五納衣,正身正意,繫念在前,彼雖生此念:『欲使諸梵行者,隨時來供養。』然復諸梵行`[人=之人【三】]`人,不隨時供養。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惡不善法結使未盡故。
「目連當知,諸有比丘無此惡不善法,結使`[已=以【聖】]`已盡,見聞念知,雖在城傍行,猶是持法之人。或受人請,或受長者供養,彼比丘無此貪欲之想。是時,四部之眾及諸梵行者,皆來供養。所以然者,以彼比丘行清淨故,皆見聞念知。猶如有人有好銅器,盛好飲食,氣味極香,復以物蓋其上,持行詣國界,眾人見已,問彼人曰:『此是何物,我等欲得觀見。』時尋發`[看=觀看【三】]`看,見是飲食,皆共取食。此亦如是,比丘見聞念知,雖在城傍行,受長者供養,彼不作是念:『使諸梵行者來供養`[我〔-〕【三】]`我。』然復諸梵行者,皆來供養之。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惡不善行`[*]`以除盡故。是故,目連!以此諸行故,名為結使。」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歎曰:「善哉!善哉!舍利弗!所以然者,我昔遊此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到時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至彼車師舍,在門外默然而立。是時,彼工師手執斧而斫材。是時,更有長老工師有少事緣,來至此工師舍。是時,彼工師修治材板。是時,彼老工師而生此念:『此小工師斫材如我意不?我今當觀之。』是時,彼工師所嫌之處,彼工師盡取斫之。是`[時〔-〕【聖】]`時,彼老工師甚懷歡喜,而作是念:『善哉!善哉!卿所斫材盡如我意。』此亦如是,諸有比丘心不柔和,捨沙門行,心懷姦偽,不從沙門之法,性行麁踈,不知慚愧,強顏耐辱,為卑賤行,無有勇猛。或喜多忘失,不憶所行,心意不定,所作錯亂,諸根不定,然今尊者舍利弗觀察性行已,而修治之。
「諸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甚恭敬戒,不捨沙門賢聖之法,無有幻偽,不行卒暴,心意柔和,言常含笑,不傷人意,心恒一定,無有是非,諸根不亂。彼聞尊者舍利弗語已,便自承受,亦不忘失。猶如若男、若女,端正無雙,極自沐浴,著好`[新衣用香=華香兼用【三】]`新衣,用香塗身。若復有人,復加以優鉢華,持用奉上,彼人得已,即著頭上,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此亦如是,若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恭敬於戒,不失沙門之法,無有幻偽,不行卒暴,心意柔和,言常含笑,不傷人意,心恒一定,`[無有=又無【三】,有無【聖】]`無有是非,諸根不亂。彼從尊者舍利弗聞是語已,甚懷歡喜,不能自勝,而受其教。如此諸族姓子說此法教。」
爾時,諸賢各各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 25.7
ᅟᅟᅟᅟ==\[~[AN4.106](Tipitaka23#^AN4z106). Ambāni.]==(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四`[果=菓【三】*]`果。云何為四?或有`[*]`果生而似熟,或有`[*]`果熟而似生,或有`[*]`果熟而似熟,或有`[*]`果生而似生。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果。世間有此四人,亦復如是。云何為四?或有人熟而像生,或有人生而`[像=似【聖】]`像熟,或有人生而`[似=像【三】*]`似生,或有人熟而`[*]`似熟。
「`[何=彼何【三】]`何等人生而`[*]`似熟?或有人往來行步不行卒暴,眼目視瞻恒隨`[法=順【聖】]`法教,著衣持鉢亦復隨法行步,視地不左右顧望;然復犯戒不隨`[正=心【聖】]`正行,實非沙門而似沙門,不行梵行而自言`[行〔-〕【宋】]`行梵行,盡壞敗正法,根敗之種,是謂此人生而像熟。
「彼`[人云何=云何有人【三】]`人云何熟而像生?或有比丘性行似踈,視瞻不端,亦不隨法行,喜左右顧視;然復精進多聞,修行善法,恒持戒律,不失威儀,見少非法,便懷恐懼,是謂此人熟而像生。
「彼云何`[人=有人【三】]`人生而像生?或有比丘不持禁戒,不知行步禮節,亦復不知出入行來,亦復不知著衣持鉢,諸根錯亂,心著色、聲、香、味、細滑之法,彼犯禁戒,不行正法,不是沙門而似沙門,不行梵行而似梵行,根敗之人,不可修飾,是謂此人生而`[*]`似生。
「彼云何有人`[熟【CB】,熱【大】]`熟而`[*]`似熟?或有比丘持`[戒禁=禁戒【明】]`戒禁限,出入行步不失時節,看視不失威儀;然極精進,修行善法,威儀禮節皆悉成就,見小非法,便懷恐怖,況復大者,是謂此人熟而`[*]`似熟。
「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果之人,當學熟`[*]`果之人。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5.8
ᅟᅟᅟᅟ(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日空中有隨嵐風,設復有飛鳥至彼者,若`[鳥=烏【三聖】]`鳥、鵲、鴻、鵠值彼風者,頭`[腦=脇【三】]`腦、羽翼各在一處。此間一比丘亦復如是。捨禁戒已,作白衣行,是時三衣、鉢器、鍼`[筩=筒【宋】]`筩六物之屬各在一處,猶隨嵐之風吹殺彼鳥。是故,諸比丘!當修行梵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5.9
ᅟᅟᅟᅟ(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當知,有此四鳥。云何為四?或有鳥聲好而形醜,或有鳥形好而聲醜,或有鳥聲醜形亦醜,或有鳥形好聲亦好。
「彼云何鳥聲好而形醜?`[拘翅羅=拘抧羅【三】]`拘`[翅=翅(居梨)【聖】]`翅羅鳥是也。是謂此鳥聲好而形醜。彼`[云何=何者【聖】]`云何鳥形好而聲醜?所謂鷙鳥是也。是謂此鳥形好而聲醜。`[彼〔-〕【聖】]`彼云何鳥聲醜形亦醜?所謂`[兔〔-〕【三聖】]`兔梟是也。是謂此鳥聲醜形亦醜。復有`[何〔-〕【聖】]`何鳥聲好形亦好?所謂孔雀鳥是也。是謂此鳥聲好形亦好。是謂,比丘!有此四鳥,當共覺知。
「此亦如是,世間亦有四人似鳥,當共覺知。云何為四?於是,或有比丘顏貌`[端政=端正【三】*【聖】]`端政,出入行來,著衣持鉢,屈`[申=伸【三】*]`申俯仰,威儀成就;亦復不能有所諷誦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不能承法之教,亦復不能善諷誦讀。是謂此人形好而聲`[不好=醜【三】]`不好。
「復有何等人聲好而形醜?或有一比丘出入行來,屈`[*]`申俯仰,著衣持鉢,威儀不成就,恒好廣說;然復彼人精進持戒,聞法能知所學,多聞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義理深邃,具足修梵行,然復彼法善持善誦。是謂此人聲好而形醜。
「`[彼〔-〕【三】]`彼復有何等人聲醜形亦醜?或有一人犯戒、不精進、`[不=亦不【三】]`不多聞,所聞便失;`[彼=彼人【三】]`彼於此法,應具足行梵行,然不`[肯=有【聖】]`肯承受。是謂此人聲`[亦〔-〕【三】*]`亦醜形亦醜。
「`[彼=復有【三】]`彼何等人聲`[*]`亦好形亦好?或有比丘顏貌`[*]`端政,出入行來,著衣持鉢,不左右顧視;然復精進修行善法。然戒律具足,見小非法,尚懷恐懼,何況大者!亦復多聞,所受不忘,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修其善行,如此之法,善諷誦讀。是謂此人聲好形亦好。
「是謂世間有此四人,在世間者,當共覺知。是故,諸比丘!當學聲好形亦好。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5.10
ᅟᅟᅟᅟ==\[~[AN4.102](Tipitaka23#^AN4z102). Valāhaka.]==(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雲。云何為四?或有雲雷而不雨,或有雲雨而不雷,或有雲亦`[雨=不雨【三】]`雨亦`[雷=不雷【三】]`雷,或有雲亦`[不〔-〕【三】*]`不雨亦`[*]`不雷,是謂四種雲。世間四種人而像雲,何等四人?或有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雨而不雷,或有比丘亦不雨亦不雷,或有比丘亦雨亦雷。
「彼云何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高聲誦習,所謂`[契經=~Sutta.]`契經、`[祇夜=~Geyya.]`祇夜、`[受決=授決【三】,~Veyyākaraṇa.]`受決、`[偈=~Gāthā.]`偈、`[本末=~Itivuttaka(?).]`本末、因緣、已說、`[生經=~Jātaka.]`生經、`[頌=~Udāna.(?)]`頌、`[方等=~Vedalla.]`方等、`[未曾有法=~Abbhutadhamma.]`未曾有法、譬喻。如是諸法,善諷誦讀,不失其義;不廣與人說法。是謂此人雷而不雨。
「`[彼〔-〕【聖】]`彼云何`[人=比丘【三】]`人雨而不雷?或`[比丘有=有比丘【三聖】]`比丘有顏色`[*]`端政,出入行來,進止`[之宜=威儀【聖】]`之宜,皆悉具知,修諸善法,無`[毫=豪【聖】]`毫釐之失;然不多聞,亦不高聲誦習,復不修行契經、本末、授決、偈、因緣、譬喻、生經、方等、未曾有法,然從他`[承〔-〕【三】]`承受,亦不忘失,好與善知識相隨,亦好與他說法。是謂此人雨而不雷。
「彼何等人亦不雨亦復不雷?或有一人顏色不`[*]`端政,出入行來,進止之`[宜=儀【聖】*]`宜,皆悉不具,不修諸善法;然不多聞,亦不高聲誦習`[讀〔-〕【三聖】]`讀,復不修行契經至方等,亦復不與他說法。是謂此人亦不雨亦不雷。
「`[復=彼【三】]`復有何等人亦雨亦雷?或有一人顏色`[*]`端政,出入行來,進止之`[*]`宜,亦悉具知,好喜學問,所受不失;亦好與他說法,勸進他人,令使承受。是謂此人`[亦雷亦雨=亦雨亦雷【三】]`亦雷亦雨。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人。是故,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諦、饒益、阿難 重擔、四生、結ᅟ四果、隨嵐風 四鳥、雷在後
ᅟ 增壹阿含經 卷第十`[*]`七`[〔-〕=光明皇后願文【聖】]`
ᅟ25 四諦品ᅟᅟ10
ᅟᅟᅟ增壹阿含經 卷第十八☗s18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26 四意斷品
ᅟᅟᅟᅟ四意斷品第二十六`[之一〔-〕【三】]`之一
## 26.1
ᅟᅟᅟᅟ==\[~cf. [SN3.2](Tipitaka22#^SN3z2). 7. Appamāda.]==(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山河、石壁、百草、五穀,皆依於地而得長大,然復此地最尊、最上。此亦如是,諸善`[道品=三十七道品【三】]`道品之法,住不放逸之地,使諸善法而得長大。
「`[無=若無【三】*]`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Padhāna.]`意斷,多修四意斷。云何為四?於是,比丘!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不=而不【三】]`不`[忘=妄【聖】*]`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比丘修四意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6.2
ᅟᅟᅟᅟ==\[~cf. [SN3.2](Tipitaka22#^SN3z2). 7. Appamādha.]==(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當知,諸有粟散國王及諸大王皆來附近於轉輪`[王=聖王【三聖】*]`王,轉輪`[*]`王於彼最尊、最上。此亦如是,諸善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之法最為第一。
「`[*]`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於是=多修四意斷於是【三】]`於是,比丘!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重令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諸〔-〕【三聖】]`諸比丘修四意斷。`[如是=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如是【三】]`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6.3
ᅟᅟᅟᅟ==\[~cf. [SN3.2](Tipitaka22#^SN3z2). 7. Appamāda.]==(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有星宿之光,月光最為第一。此亦如是,諸善功德三十七`[品=道品【三】]`品之法,無放逸行最為第一,最尊、最貴。
「`[*]`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云何為四?於是,比丘!若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若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滅;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若已生善法,求方便重令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比丘修四意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6.4
ᅟᅟᅟᅟ==\[~cf. [SN3.2](Tipitaka22#^SN3z2). 7. Appamāda.]==(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有華之屬,`[瞻=薝【三】,𭅇【聖】]`瞻蔔之華、須摩那華,天上、人中,婆師華最為第一。此亦如是,諸善功德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行`[為=最為【三】,為最【聖】]`為第一。
「若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云何為四?於是,比丘!若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滅;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比丘修四意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是故=如是【三】]`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6.5
ᅟᅟᅟᅟ==\[~cf. [SN3.3](Tipitaka22#^SN3z3). 1. Puggalā.,\[[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T02n0127_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王波斯匿乘`[寶羽=羽寶【宋】,羽葆【元明】]`寶羽之車,出舍衛城,至`[祇洹=祇桓【明】*]`祇洹精舍,欲覲世尊。諸王常法有五威容,捨著一面,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告大王曰:「大王當知,世間有四種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或有一人,先闇而後明;或有一人,先明而後闇;或有一人,先闇而後闇;或有一人,先明而後明。
「彼人云何先闇而後明?於是,或有一人生卑賤家,或`[旃陀羅=~Caṇḍāla.]`旃陀羅種、或噉人種、或工師種、或`[婬=淫【聖】]`婬泆家生,或無`[目=眼目【三】]`目、或無手足、或時裸跣、或諸根錯亂;然復身、`[口〔-〕【三】]`口行善法,`[意念=口修善法意念【三】]`意念善法。彼若見沙門、婆羅門、諸尊長者,恒念禮拜,不失時節,迎來起送,先笑後語,隨時供給。若復有時見乞兒者,若沙門、婆羅門,若路行者,若貧匱者,若有錢財,便持施與,設無財貨者,便往至長者家,乞求施與。若復見彼施者,便還歡喜踊躍,不能自勝。身行善法,口修善法,意念善法,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猶如有人,從地至床,從床`[乘馬〔-〕【聖】]`乘馬,從馬乘象,從象`[乘=入【聖】]`乘講堂,由是故我今說,此人先闇而後明。如是,大王!此人名曰先闇而後明。
「彼人云何先明而後闇?於是,或有一人在大家生,若剎利種、若長者種、若婆羅門種,饒財多寶,金、銀、珍寶、車𤦲(璩)、馬碯、水精、琉璃,僕從、奴婢不可稱計,象、馬、䐗、羊皆悉具足。然復此人顏貌`[端政=端正【三聖】*]`端政,如桃華色,彼人恒懷邪見,`[邊=與邊【三】]`邊見相應,彼便有此見:無施、無受,亦無前人`[何所=所可【聖】,可所【三】]`何所施物,亦無善惡之`[行=報【聖】]`行,亦無今世、後世,亦無得道者,世無阿羅漢可承敬者,於今世、後世可作證者。彼若見沙門、婆羅門,便起瞋恚,無恭敬心。若見人惠施者,心不喜樂,身、口、意所作行而不平均,`[以=已【三】*]`以行非法之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猶如有人從講堂至象,從象至馬,從馬至床,從床至地。由是故,我今說此人,如是,大王!所謂此人先明而後闇。
「彼云何有人從闇至闇?若復有人生卑賤家,或旃陀羅家、或噉人家、或極下窮家,此人必生此中,或復有時,諸根不具,顏色麁惡。然復彼人恒懷邪見,彼便有此見:無今世、後世,無沙門、婆羅門,亦無得道者,亦無阿羅漢可承敬者,亦無今世、後世可作證者。彼若見沙門、婆羅門,便起瞋恚,無恭敬心。若見人來惠施者,心不喜樂,身、口、意所作行而不平等,誹謗聖人,毀辱三尊。彼既自不施,又見他施,甚懷瞋恚,`[*]`以行瞋恚,身壞命終,生地獄中。猶如有人從闇至闇,從火焰至火焰,捨智就愚。由是而言,此人可謂先闇而後闇,大王當知,故名此人從闇至闇。
「彼名何等人從明至明?或有一人生豪族家,`[或=或有【聖】]`或剎利種、或國王家、或大臣家,饒財多寶,不可稱計。然復彼人顏色`[*]`端政,如桃華色。彼人恒有正見,心`[無=不【三】]`無錯亂。彼有此正見:有施、有福、有受者,有善、惡之報,有今世、後`[世=世世【聖】]`世,有沙門、婆羅門。設復彼人若見沙門、婆羅門,起恭敬心,和顏悅色,己身恒喜布施,亦復勸人使行布施`[之〔-〕【三】]`之,設布施之日,心懷踊躍,不能自勝,彼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身壞命終生`[善處=善處天上【三】]`善處。猶如有人從`[講=此【元】]`講堂至講堂,從宮至宮。由是而言,我今說`[此=講【元】]`此人從明至明。是為,大王!世間有此四人。」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王當知貧人, 有信好布施,ᅟ見沙門婆羅, 及諸可施者,
ᅟ`[能復=復能【三】]`能復起迎逆, 而教於正見,ᅟ施時極歡喜, 所求不逆人。
ᅟ彼人是良友, 終不為惡行,ᅟ恒喜行正見, 常念求善法。
ᅟ大王如彼人, 死時有所適,ᅟ必生兜術天, 先闇而後明。
ᅟ如人極為富, 不信好喜恚,ᅟ慳貪心怯弱, 邪見而不改。
ᅟ見沙門梵志, 及諸乞求者,ᅟ恒喜`[呵=取【宋】,所【元明】]`呵罵詈, 邪見言無有。
ᅟ見施起瞋恚, 不令有施人,ᅟ彼人行極弊, 造諸惡`[元=原【三】,無【聖】]`元本。
ᅟ如是彼人者, 臨欲命終時,ᅟ當生地獄中, 先明而後闇。
ᅟ如有貧賤人, 無信好瞋恚,ᅟ造諸不善行, 邪見不信正。
ᅟ設見沙門士, 及諸可事者,ᅟ而`[取=輙【元明】]`取輕毀之, 慳貪無有信。
ᅟ施時而不喜, 見他施亦然,ᅟ彼人所造行, 所適無安處。
ᅟ如此彼之人, 必當取命終,ᅟ當生地獄中, 先闇而後闇。
ᅟ如人極有財, 有信好布施,ᅟ正見不`[他念=念他【三】]`他念, 恒喜求善法。
ᅟ設見諸道士, 及諸可施者,ᅟ起`[恭迎=迎恭【三聖】]`恭迎敬之, 而學於正見。
ᅟ與時極和悅, 常念於平均,ᅟ惠施無悋惜, 不逆於人心。
ᅟ彼人受命`[決=快【三】]`決, 不造諸非法,ᅟ當知彼之人, 臨欲命終時,
ᅟ必生好善處, 先明而後明。
「是故,大王!當學先`[明=闇【聖】]`明而後明,莫學先明而後闇。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6.6
ᅟᅟᅟᅟ==\[~SN3.1.3. Rājā.([SN48.41](Tipitaka22#^SN48z41)),\[[SA](雜含642-1362#1240).[1240](agamas#^sa1240) , [SAb67](別譯雜含#67) ]]==(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斯須,復以兩手摩如來足已,復以口`[嗚【麗】,鳴【大】]`嗚如來足上,而作是說:「天尊之體,何故乃爾?`[身〔-〕【元明聖】]`身極緩`[爾=今【元明聖】]`爾,如來之身不如本故。」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今如來身皮肉`[已=以【聖】*]`已緩,今日之體不如本故。所以然者,夫受形體,為病所逼。若應病眾生,為病所困;應死眾生,為死所逼。今日如來,年`[*]`已衰微,年過八十。」
是時,阿難聞此語已,悲泣哽噎`[哽噎=哽咽【三聖】]`,不能自勝,並作是語:「咄嗟,老至乃至於斯。」
是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是時,世尊漸漸乞食,至王波斯匿舍。當於爾時,波斯匿門前,`[有〔-〕【三】]`有故壞車數十乘,`[捨=棄【三】]`捨在一面。
是時,尊者阿難以見車棄在一面,見已,白世尊曰:「此`[車=是【三聖】]`車王波斯匿車,昔日作時極為精妙,如今`[日〔-〕【聖】]`日觀之,與瓦石同色。」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如今觀所有車,昔日之時極為精妙,金銀所造,今日壞敗,不可復用。如是外物尚壞敗,況復內者?」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咄此老病死, 壞人極盛色,ᅟ初時甚悅意, 今為死使逼。
ᅟ雖當`[壽=受【聖】]`壽百歲, 皆當歸於死,ᅟ無`[免=勉【聖】]`免此患苦, 盡當歸此道。
ᅟ如內身所有, 為死之所驅,ᅟ外諸四大者, 悉`[趣=起【三】]`趣於本無。
ᅟ是故求無死, 唯有涅槃耳,ᅟ彼無死無生, 都無此諸行。」
爾時,世尊即就波斯匿王坐。
是時,王波斯匿與世尊辦種種飲食。觀世尊食竟,王更取一小座,在如來前坐,白世尊曰:「云何,世尊!諸佛形體皆金剛數,亦當有老、病、死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語,如來亦當有`[此〔-〕【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數,父名真淨,母名摩耶,出轉輪聖王種。」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諸佛出於人, 父名曰真淨,ᅟ母名極清妙, 豪族`[剎利種=種剎利【三】]`剎利種。
ᅟ死徑`[為極=極為【三】]`為極困, 都不觀尊卑,ᅟ諸佛尚不免, 況復餘凡俗。」
爾時,世尊與波斯匿王而說此偈:
ᅟ「祠祀火為上, 詩書頌為尊,ᅟ人中王為貴, 眾流海為首。
ᅟ眾星月為上, 光明日為先,ᅟ八方上下中, 世界之所載。
ᅟ天及世人民, 如來最為尊,ᅟ其欲求福祿, 當供養三佛。」
是時,世尊說此偈已,便從座起而去,還`[*]`祇洹精舍,就座而坐。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法,在世間人所愛敬。云何為四?少壯之年,世間人民之所愛敬;無有病痛,人所愛敬;壽命,人所愛敬;恩愛集聚,人所愛敬。是謂,比丘!有此四法,世間人民之所愛敬。
「復次,比丘復有四法,世間人民所不愛敬。云何為四?比丘當知,少壯之年,若`[時老病=病老時【聖】]`時老病,世人所不喜;若無病者,後便得病,世人所不喜;若有得壽命,後便命終,世人所不喜;恩愛得集,後復別離,是世人所不喜。
是謂,比丘!有此四法與世迴轉,諸天、世人,乃至轉輪聖王、諸佛世尊,`[共=共尊共【宋元】]`共有此法,是為,比丘!世間有此四法與世迴轉。
「若不覺此四法時,便流轉生死,周旋五道。云何為四?`[聖賢=賢聖【三聖】]`聖賢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賢聖解脫。是`[為=謂【三】]`為,比丘!有此四法而不覺知者,則受上四法。我今及汝等,以覺知此賢聖四法,斷生死根,不復受有。
如今如來形體衰老,當受此衰耗之報。是故,諸比丘!當求此永寂涅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恩愛別離,常念無常之變。如是,`[比丘=諸比丘【三】]`比丘,當作是`[念=學【三聖】]`念。」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6.7
ᅟᅟᅟᅟ==\[~cf. [SN3.3](Tipitaka22#^SN3z3). 2. Ayyakā.,\[[SA](雜含642-1362#1227).[1227](agamas#^sa1227) , [SAb54](別譯雜含#54) , [佛說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T02n0122_佛說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王波斯匿即勅臣佐,嚴`[*]`寶羽之車,欲出舍衛城觀地講堂。當於爾時,波斯匿王母命過,年極衰老,垂向百歲,`[王〔-〕【三】]`王甚尊敬,念未曾離目。是時,波斯匿王邊有大臣,名不奢蜜,高才蓋世,`[世人=人所【三】]`世人尊重。時,大臣便作是念:「此波斯匿王母年向百歲,今日命終;設當聞者,王甚愁憂,不能飲食而得重病。我今當設方便,使王不愁憂,亦使不病。」
是時,大臣即嚴駕五百白象,亦嚴駕五百`[疋=正【聖】]`疋
馬,復`[嚴=嚴駕【三】]`嚴五百步兵,復嚴駕五百妓女,復嚴駕五百老母,復嚴駕五百婆羅門,復有五百沙門,復嚴駕五百衣裳,復嚴駕五百珍寶,與亡者作好大棺,`[彩=綵【聖】]`彩畫極令使妙,懸繒幡蓋,作倡妓樂,不可稱計,出舍衛城。
是時,波斯匿王還來入城。是時,王波斯匿有少事,是時王`[遙見=逢見【三】]`遙見亡者,問左右曰:「此是何人,供養乃至於斯?」
時不奢蜜曰:「此舍衛城中有長者母無常,是彼之具。」
時王復告曰:「此諸象馬車乘復用為?」
大臣報曰:「此五百老母者,用奉上閻羅王,持用贖命。」
時,王`[便〔-〕【三】]`便笑而作是說:「此是愚人之法,命也難保,有何可剋?`[如=猶如【三】]`如有人墮摩竭魚口,欲求出者,實復難得。此亦如是,墮閻羅王邊,欲求`[出=出者【聖】]`出,實難`[可〔-〕【三】]`可得。」
「此五百妓女亦用贖命。」
王報曰:「此亦難得。」
時大臣曰:「若此妓女不可得者,當用餘者贖之。」
王曰:「此亦難得。」
大臣曰:「若此不可得者,當用五百珍寶贖之。」
王報曰:「此亦難得。」
大臣曰:「`[此=若此【三】]`此不可得者,用五百衣裳贖之。」
王曰:「此亦難得。」
臣曰:「若此衣裳不可得者,當用此五百梵志呪術,`[呪術=行况而【三】,行况【聖】]`呪術取之。」
王曰:「此亦難得。」
大臣曰:「若此五百梵志不可得者,復當持此沙門高才說法,持用贖之。」
王曰:「此不可得。」
大臣曰:「若說法不可得者,當集兵眾,共大戰鬪而`[取=強取【聖】]`取之。」
時,波斯匿王大笑而曰:「此是愚人之法,以墮摩竭魚口,終不得出。」
時王曰:「汝當知之,頗有生而不死乎?」
時大臣曰:「此實不可得也。」
時`[大〔-〕【三】]`大王報曰:「實不可得,諸佛亦作是說,夫生有死,命亦難得。」
是時,不`[奢=捨【聖】]`奢蜜跪白王曰:「是故,大王!`[甚莫=莫甚【聖】,慎莫【三】]`甚莫愁憂,一切眾生皆歸於死。」
時王問曰:「我何故愁憂?」
時臣白王:「王當知之,大王母者,今日已死。」
是`[時【麗】,故【大】]`時,波斯匿王聞此語已,八九歎息而語大臣曰:「善哉!如汝所言,乃能知善權方便。」
是時,王波斯匿還入城,`[辦【CB】,辨【大】]`辦種種香華,供養亡母。供養亡母已,便還駕乘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問曰:「大王!何故塵土坌身?」
王白世尊:「天母命終,向送至城外。今來詣世尊所,問其所由。然天母在時,持戒精進,恒修善法,年向百歲,今日已命終,故來至世尊所耳。若當我持象贖命可得者,亦當用象贖之;若當馬贖命可得者,當用馬贖之;若當車乘贖命可得者,`[便〔-〕【三】]`便當用車乘贖之;若當金銀珍寶贖命可得者,當用金銀珍寶贖之;若當以奴婢、僕從、城廓、國界,贖命可得者,當以城廓、國界贖`[命=之【三聖】]`命;若以`[加尸=迦尸【明】*]`加尸國界人民贖命可得者,當以`[*]`加尸人民贖之,莫令我`[天〔-〕【三】]`天母命終。」
世尊告曰:「是故,大王!`[甚莫=慎勿【三】]`甚莫愁憂,一切眾生皆歸於死。一切變易之法,欲令不變易者,終不有此事。大王當知,人身之法猶如雪`[揣=摶【三】]`揣,要當歸壞;亦如土坏,同亦歸壞不可久保;亦如野馬幻化,虛偽不真;亦如空`[拳=捲【聖】]`拳,以誑小兒。是故,大王!莫懷愁憂,恃怙此身。大王當知,有此四大恐怖,來至此身,不可障護,亦不可以言語、呪術、藥草、符書,所可除去。云何為四?一者名為老,壞敗少壯,使無顏色;二者`[名=名為【三】*]`名病盡,壞敗`[無病=無為【宋】]`無病;三者名為死盡,壞敗命根;四者有常之物歸於無常。是謂,大王!有此四法不可障護,非力所能伏也。
「大王當知,猶如四方有四大山,從四方來,`[使=便【三】]`使`[壓=押【聖】]`壓眾生,非力所却。是故,大王!非牢固物,不可恃怙。是故,大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王亦不久,當至生死之海。王亦當知,諸以法治化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若復以非法治化者,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是故,大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曰:「此法名何等?當云何奉行?」
世尊告曰:「此法`[*]`名
除愁憂之刺。」
王白佛言:「實爾,世尊!所以然者,我聞此法已,所有愁憂之`[刺=利【元】]`刺,今日`[*]`已
除。然,世尊!國界事猥,欲還所在。」
世尊告曰:「宜知是時。」波斯匿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6.8
ᅟᅟᅟᅟ==\[cf [AN4.185](Tipitaka23#^AN4z185). Samaṇasacca.,\[[SA](雜含642-1362#972).[972](agamas#^sa0972) , [SAb206](別譯雜含#206) ]]==(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非獨在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中為尊,乃至世間人民中獨尊,今有四法本末,我躬自知之,而作證於四部之眾、天上、人中。云何為四?一者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我今知之,於四部之眾、`[天上人中=人中天上【宋】]`天上、人中而作證;二者一切諸行苦;三者一切諸行無我;四者涅槃休息。我今知之,於四部之眾,`[於〔-〕【三】]`於天上、人中而作證。是謂,比丘!四法之本,是故於天上、人中而獨得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6.9
ᅟᅟᅟᅟ(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世尊欲詣羅閱城夏坐,舍利弗亦欲詣羅閱城夏坐,千二百五十弟子皆欲詣羅閱城夏坐,然舍利弗、目揵連夏坐竟,當取`[涅槃=般涅槃【三】]`涅槃。
爾時,世尊將諸比丘、舍利弗、目揵連等,遊羅閱城迦蘭陀竹園,受夏坐已。爾時,世尊告舍利弗:「今千二百五十弟子,為汝等在此夏坐,然舍利弗、目揵連比丘當取滅度。云何,舍利弗!`[堪=而堪【三】]`堪任與`[諸〔-〕【三】]`諸比丘說妙法乎?我今脊痛,欲小止息。」
舍利弗對曰:「如是。世尊!」
爾時,世尊躬`[襞=辟【聖】]`襞`[僧迦利=僧伽梨【三】]`僧迦利,右脇著地,脚脚相累,`[計=繫【三聖】]`計意在明。
### 四辯才
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我初受戒時,`[*]`以經半月,得四辯才而作證,義理具足。我今當說之,分別其義,使汝等知,布現分別之。`[諦聽=諦聽諦聽【三】]`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是時,諸比丘從舍利弗受教。
舍利弗告曰:「何等是四辯才?我得證者所謂義辯;我由此得證所謂法辯;我由此得證所謂應辯;我由此得證所謂`[自=揵疾【三】,疾【聖】]`自辯。我今當廣分別其義。
若當四部之眾有狐疑者,我今現在,可問其義。若復,諸賢!於四禪有狐疑者,若復,諸賢!於四等心有狐疑者,可問`[我=我義【三】]`我,今當說之。設復,諸賢!於四意斷有狐疑者,可問我義,我今當說。四神足、四意止、四諦,有狐疑者,便來問我義,我今當說之。今不問者,後悔無益!我今唯有世尊、無所著、等正覺所有深法,所行眾事,亦問我義,我當說之,`[後=今不問者後【三】]`後勿有悔。」
### 外道打殺大目揵連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到時,著衣持鉢,欲入羅閱城乞食。是時,執杖梵志`[杖=扙【聖】*]`遙見目連來,各各相`[詣=謂【宋】,語【元明】,〔-〕【聖】]`詣謂曰:「此是沙門瞿曇弟子`[中=欲來乞食諸瞿曇弟子中【三】]`中,無有出此人上,我等盡共圍已,而取打殺。」
是時,彼梵志便共圍捉,各以瓦石打殺而`[便〔-〕【三聖】]`便捨去,身體無處不遍,骨肉爛盡,酷痛苦惱,不可稱計。
是時,大目揵連而作是念:「此諸梵志圍我取打,骨肉爛盡,捨我而去。我今身體無處不`[痛=破【聖】]`痛,極患疼痛,又無氣力`[可=何【元明】]`可還至`[園=國【三聖】]`園,我今可以神足還至精舍。」是時,目連即以神足還至精舍,到舍利弗所,在一面坐。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語舍利弗言:「此執`[*]`杖梵志圍我取打,骨肉爛盡,身體疼痛,實不可堪,我今欲取般涅槃,故來辭汝。」
時舍利弗言:「世尊弟子之中,神足第一,有大威力,何故不以神足而避乎?」
目連報言:「我本所造行極為深重,要索受報,終不可`[避非〔-〕【三】]`避,`[非〔-〕【聖】]`非是空中而受此報。然我今日`[身=身體【三】]`身極患疼痛,故來辭汝,取般涅槃。」
舍利弗言:「諸有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多廣演其義,若彼人意中欲住劫、過劫,乃`[至=可【聖】]`至不滅度,何以不住而滅度乎?」
目連報言:「如是,舍利弗!如來`[言〔-〕【聖】]`言:『若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欲住壽經劫者,亦可得耳。』但如來住劫住者,我亦住耳。但今日世尊不久當取般涅槃,眾生之類壽命極短,又我不忍見世尊取般涅槃。然我身體極為疼痛,欲取般涅槃。」
### 舍利弗滅度
爾時,舍利弗語目連言:「汝今小`[停=亭【聖】]`停,我當先取滅度。」是時,目連默然不對。
是時,舍利弗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欲取滅度,唯願聽許。」
是時,世尊默然不對。時舍利弗再三白世尊言:「我今正是時,欲取般涅槃。」
是時,世尊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不住一劫,`[乃=及【三】]`乃過一劫?」
舍利弗白世尊言:「我`[躬=躬自【三】]`躬從世尊聞,躬自承受,眾生之類`[受命=壽命【三】*]`受命極短,極壽不過百歲,以眾生命短,故如來壽亦短。若當如來住壽一劫者,我`[當亦=亦當【三】]`當亦住壽一劫。」
世尊告曰:「如舍利弗言,以眾生命短,`[(故如…短)六字〔-〕【聖】]`故如來壽亦短,然復此事亦不可論。所以然者,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佛名`[善念=德善念【三】]`善念誓願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當於爾時,人壽八萬歲,無有中夭者。彼善念誓願如`[來=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當於爾時人壽八万歲無有中夭者彼善念誓願如來【聖】]`來當成佛時,即其日便化作無量佛,立無量眾生在三乘行,有在不退轉地住者;復立無量眾生在四姓家;復立無量眾生在四天王宮、艶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迦夷天、欲天、色天、無色天,亦於其日,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而今舍利弗言:『以眾生壽短,故如來壽命亦短。』云何,舍利弗!而作是說:『如來當住一劫,至一劫,我亦當住一劫,至一劫。』
然復眾生,不能知如來壽命長短。舍利弗,當知如來有四不可思議事,非小乘所能知。云何為四?`[世=世界【三聖】]`世不可思議,眾生不可思議,龍不可思議,佛土境界不可思議。是謂,舍利弗!有四不可思議。[AA](增壹1-30#29.6).[29.6](agamaa#^aa29z6) 」
舍利弗言:「如是,世尊!有四不可思議,世界、眾生、龍宮、佛土實不可思議。
`[然=然我【三】]`然長夜恒有此`[念=四念【聖】]`念:『釋迦文佛終不住一劫。』又復諸天來至我所,而語我言:『釋迦文佛不久在世,年向八十,然今世尊不久當取涅槃。』我今不堪見世尊取般涅槃。又我躬從如來聞此語:『諸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上足弟子先取般涅槃,然後佛取般涅槃;又最後弟子亦先取般涅槃,然後世尊不久當取滅度。』唯願世尊聽取滅度。」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 ^fq9lw7
舍利弗即`[住=於【三】]`住如來前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而入初禪;從初禪起,`[入=復入【三】]`入二禪;從二禪起,復入三禪;從三禪起,復入四禪;從四禪起,復入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聖】]`無想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起,入不用處、識處、空處;從空`[處〔-〕【聖】]`處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三=第三【三聖】]`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時,尊者舍利弗從四禪起已,告諸比丘:「此名師子奮迅三昧。」
是時,諸比丘`[歎【CB】,歡【大】]`歎未曾有:「甚奇!甚特!尊者舍利弗入三昧,速疾乃爾。」
爾時,舍利弗即從`[*]`坐起,頭面禮世尊足,便退而去。
當於爾時,眾多比丘從舍利弗後。時舍利弗還顧語:「諸賢!各欲所至?」
眾多比丘報曰:「我等欲得供養尊者`[舍利=舍利弗【元】,【明聖】*]`舍利。」
舍利弗言:「止!止!諸賢!此則為供養已。吾自有沙彌,足得供養我耳。汝等各還所在,思惟道化,善修梵行,盡於苦際。如來出世,甚難可遇,時時乃出,猶優曇鉢華時時乃出。如來亦復如是,億劫乃出。人身亦復難剋,有信成就亦復難得,欲求出家學如來法亦復難得。一切諸行欲使`[不〔-〕【三】]`不滅盡,此亦難得;滅於愛欲永盡無餘,滅盡涅槃。
今有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云何為四?一切諸行無常,是謂初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一切諸行苦,是謂第二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一切諸行無我,是謂第三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涅槃為永寂,是謂第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是謂,諸賢!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
爾時,諸比丘咸共墮淚:「今舍利弗滅度,何速乃爾。」
`[爾〔-〕【三】]`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止!止!諸賢!慎莫愁憂,變易之法,欲使不變易者,此事不然。`[須=如須【三】]`須彌山王尚有無常之變,況復芥子之體,舍利弗比丘而免此患乎?如來金剛之身,不久亦當取般涅槃,何況我身?然汝等各修其法行,得盡苦際。」
是時,尊者舍利弗往詣精舍。到已,收攝衣鉢,出於竹園,往詣本生`[住〔-〕【三】]`住處。是時,尊者舍利弗漸漸乞食至摩瘦國。爾時,尊者舍利弗遊於摩瘦本生之處,身遇疾病,極為苦痛。時,唯有均頭沙彌供養,目下除去不淨,供給清淨。
是時,釋提`[桓=洹【聖】*]`桓因知舍利弗心中所念,譬如`[力士=力人【三】]`力士
`[屈申=屈伸【三】]`屈申臂頃,從三十三天沒不現,來至舍利弗精舍中。至已,頭面禮足,復以兩手摩舍利弗足,自稱姓名,而作是說:「我是天王帝釋。」
舍利弗言:「快哉!天帝!`[*]`受命無窮。」
釋提`[*]`桓因報言:「我今欲供養尊者`[*]`舍利。」
時舍利弗報言:「止!止!天帝!此則為供養已,諸天清淨,`[阿須輪=阿須倫【三】]`阿須輪、龍、鬼及諸天之眾。我今自有沙彌,足堪使令。」
時,釋提`[*]`桓因再三白舍利弗言:「我今欲作福業,莫見違願,今欲供養尊者舍`[利=利弗【聖】]`利。」是時,舍利弗默然不對。時,釋提桓因躬自除糞,不辭謙苦。
是時,尊者舍利弗即以其`[夜=疾【三】]`夜而般涅槃。是時,此地六`[變=反【三】]`變`[震=振【聖】]`震動,有大音聲,雨諸天華,作倡伎樂,諸天`[側=𡍫【元明】]`側塞虛空,神妙諸天亦散拘牟頭華,或以栴檀雜碎之香而散其上。時,舍利弗`[*]`已取滅度,諸天皆在空中,悲號啼哭,不能自勝,虛空之中,欲天、色天、無色天,悉共墮淚,亦如春月細雨和暢。爾時,亦復如是。「今尊者舍利弗取般涅槃,何其速哉。」
是時,釋提`[*]`桓因集一切眾香,而耶維尊者舍利弗身,種種供養已,而收舍利及衣鉢,而付均頭沙彌,又告之曰:「此是汝師舍利及衣鉢,往奉世尊。到已,以此因緣,具白世尊,`[若=若世尊【三聖】]`若有所說者,便奉行之。」
是時,均頭報言:「如是,拘翼!」
是時,均頭沙彌捉衣、持鉢及舍利,往`[至〔-〕【聖】]`至阿難所,白阿難`[曰=白【元】]`曰:「我師`[*]`已取滅度,今持舍利、衣鉢`[來用=用奉【三】]`來,用`[上=奉上【聖】]`上世尊!」
時阿難見已,即墮淚而作是語:「汝亦來共至世尊所,以此因緣,共白世尊。若世尊有所說,我等`[常=當【三聖】]`常奉行之。」
均頭報言:「如是,尊者!」
是時,阿難將均頭沙彌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此均頭沙彌來至我所,白我言:『我師`[*]`已滅度,今持衣鉢來奉上如來。』我今日心意煩惱,志性迷惑,莫知東西,聞尊者舍利弗取般涅槃,悵然傷心。」
世尊告曰:「云何,阿難!舍利弗比丘用戒身般涅槃乎?」
阿難對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阿難!用定身、慧身、解`[脫=脫身解脫【聖】]`脫所見身,而取滅度乎?」
阿難白佛言:「舍利弗比丘不用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三】]`身、解脫所見身,而取滅度,但舍利弗比丘恒喜教化,說法無厭足,與諸比丘`[教誡=教戒【三聖】]`教誡,亦無厭足。我今憶此舍利弗深恩過多,是以愁悒耳。」
世尊告曰:「止!止!阿難!莫懷愁憂,`[不常=無常【三聖】]`不常之物,欲使恒在者,此事不然。夫生有死。云何,阿難!過去諸佛盡非滅度乎?`[譬〔-〕【三】]`譬如燈炷,`[油盡即=消息【三】]`油盡`[即=則【聖】]`即滅。`[如=於油【三】]`如從寶藏、`[定光=錠光【元明】]`定光至今七佛及弟子眾,盡非般涅槃乎?如是辟支佛審諦、高稱、遠聞、`[尼嗟優尼般嗟伽羅=尼蹉優般尼嗟伽羅【三】]`尼嗟優尼般嗟伽羅,優般伽羅,爾許辟支佛盡非滅度乎?賢劫之初,大國聖王名曰善悅摩訶提婆,如是轉輪聖王今為所在,豈非盡`[非〔-〕【三聖】]`非般涅槃乎?」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一切行無常, 生者當有死,ᅟ不生不復滅, 此滅最第一。」
ᅟ 增壹阿`[含=鋡【聖】]`含經 卷第十`[八=七【聖】]`八`[〔-〕=光明皇后願文【聖】]`
ᅟ26 四意斷品ᅟᅟ9
ᅟᅟᅟ增壹阿`[含=鋡【聖】*]`含經 卷第十九`[九=八【聖】*]`☗s19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四意斷品`[第二十六=分【聖】]`第二十六之`[餘=二【明】]`餘
世尊告阿難曰:「汝今授舍利弗舍利來。」
阿難對曰:「如是。世尊!」是時,阿難即授舍利在世尊手。
爾時,世尊手執舍利已,告諸比丘:「今此是舍利弗比丘舍利,智慧聰明高才`[之=大【三】]`之智。若干種智,智不可窮,智無涯底,`[智〔-〕【三】]`智有速疾之智,有輕便之智,有利機之智,有甚深之智,有審諦之智,少欲知足,樂閑靜`[之〔-〕【三】]`之處,有`[猛勇=勇猛之【三】,勇猛【聖】]`猛勇意,所為不亂,無怯弱心,能有所忍,除去惡法,體性柔和,不好鬪訟,恒修精進,行`[三=於三【三】]`三昧,習`[智慧=慧智【聖】]`智慧,念解脫,修行解脫所`[知〔-〕【三】]`知見身。比丘當知,猶如大樹而無其枝,然今日比丘僧,如來是大樹,舍利弗比丘而取滅度,似樹無枝。若舍利弗所遊之方,彼方便遇大幸云:『舍利弗在彼方止。』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能與外道異學共`[議論=論議【三】]`議論,無不降伏者。」
### 大目揵連滅度
是時,大目揵連聞舍利弗滅度,即以神足,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大目揵連白世尊曰:「舍利弗比丘今`[已=以【聖】*]`已滅度,我今`[辭〔-〕【三】]`辭世尊,欲取滅度。」
爾時,世尊默然不對。如是再三白世尊曰:「我欲取滅度。」爾時,世尊亦復默然不報。
爾時,目連`[以=已【三】]`以見世尊默然不報,即禮世尊足,便退而去。還詣精舍,收攝衣鉢,出羅閱城,自往本生處。爾時,有眾多比丘從尊者`[目連=目揵連【三】*]`目連後。是時,眾多比丘共`[*]`目連到摩瘦村,在彼遊化,身抱重患。
是時,目連躬自露地敷座而坐,而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火光三昧;從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從水光三昧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水光三昧;從水光三昧起,入火光三昧;從火光三昧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定〔-〕【三】]`定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識處、空處、四禪、三禪、二禪、初禪。從初禪起,飛在空中,坐臥經行,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作十八變,神足變化。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還下就座,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復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起入…處)九字〔-〕【聖】]`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火光三昧;從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從水光三昧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還入水光、火光、有想無想處、不用處、識處、空處、四禪、三禪、二禪、`[初禪=一禪【三】]`初禪。復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尋時取滅度。爾時,大目揵連已取滅度。
是時,此地極大震動,諸天各各相告來下,`[省覲=覲省【三】]`省覲大目揵連,持用供養尊德,或以種種香華來供養者,諸天在空中作倡`[伎樂=妓樂【三聖】]`伎樂,彈琴、歌舞用供養尊者目揵連上。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已取滅度。是時,那羅陀村中一`[由旬=由延【三】]`由旬內,諸天側滿其中。爾時,復有眾多比丘持種種香華,散尊者目揵連尸上。
爾時,世尊從羅閱城漸漸乞食,將五百比丘,人中遊化,往詣那羅陀村,五百比丘俱。爾時,舍利弗、目連取滅度未久。爾時,世尊在露地而坐,`[默然察諸比丘已〔-〕【三】]`默然察諸比丘已,默然觀諸比丘已,告諸比丘:「我今觀此眾`[人〔-〕【三聖】]`人中,大有`[損【CB】,捐【大】]`損`[減=滅【聖】]`減。所以然者,今此眾中無有舍利弗、目揵連比丘。若舍利弗、目揵連所遊之方,彼方便為`[不〔-〕【三】]`不空。聞舍利弗、目揵連今在此`[一〔-〕【三】]`一方。所以然者,舍利弗、目揵連比丘堪任降此外道。」
### 供養二比丘舍利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佛所造甚奇!甚特!有此二`[智慧〔-〕【三】]`智慧、神足弟子取般涅槃,然如來無有愁憂。正使過去恒沙如來,亦復有此智慧、神足弟子,正使當來`[諸〔-〕【三】]`諸佛出世,亦當有此智慧、神足弟子。比丘當知,世間有`[二施=此二財【三】,施二財【聖】]`二施業。云何為二?所謂財施、法施。比丘當知,若論財施者,當從舍利弗、目連比丘求;若欲求法施者,當從我求之。所以然者,我今如來無有財施,汝等今日可供養舍利弗、目揵連比丘舍利。」
爾時,阿難白佛言:「云何得供養舍利弗、目揵連舍利?」
世尊告曰:「當集種種香華,於四衢道頭,起四寺偷婆。所以然者,`[若有起寺此人〔-〕【聖】]`若有起寺,此人有四種`[應起偷婆〔-〕【三】,人應起偷婆【聖】]`應起偷婆。云何為四?轉輪聖王應起偷婆,漏盡阿羅漢應起偷婆,辟支佛應起偷婆,如來應起偷婆。」
是時,阿難`[白世尊〔-〕【三】]`白世尊`[曰=言【聖】]`曰:「有何因緣如來應起偷婆?復有何因緣辟支佛、漏盡阿羅漢、轉輪聖王應起偷婆?」
世尊告曰:「汝今當知,轉輪聖王`[加=自【元明】]`加
行十善,修十功德,亦復教人行十善功德。云何為十?己身不殺生,復教他人使不殺生。己身不盜,復教他人使不盜。己身不`[婬=淫【聖】*]`婬,復教他人使不`[*]`婬。己身不妄語,復教他人使不妄語。己身不綺語,復教他人使不綺語。己身不嫉妬,復教他人使不嫉妬。己身不鬪訟,復教他人使不鬪訟。己身意正,復教他人使不亂意。身自正見,復教他人使行正見。比丘當知,轉輪聖王有此十功德,是故應與起偷婆。」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復以何因緣如來弟子應與起偷婆?」
世尊告曰:「阿難當知,漏盡阿羅漢以更不復受有,淨如天金,三毒五使永不復現,以此因緣如來弟子應與起偷婆。」
阿難白佛:「以何因緣辟支佛應與起偷婆?」
世尊告曰:「有辟支佛,無師自悟,去諸結使,`[更=有更【三】]`更
不受胎,是故應與起偷婆。」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復以何因緣如來應與起偷婆?」
世尊告曰:「於是,阿難!如來有十力、四無所畏,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得道者令得道,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眾人見已,極懷歡喜。是謂,阿難!如來應與起偷婆。是謂如來應與起偷婆。」
爾時,阿難聞`[世尊=佛【三】]`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 26.10
ᅟᅟᅟᅟ==\[~cf. [SN22.87](Tipitaka22#^SN22z87). Vakkali.,\[[SA](雜含642-1362#1265).[1265](agamas#^sa1265) ]]==(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婆迦梨身得重患,臥在大小便上,意欲`[自刀殺=自殺然【三】,自力然【聖】]`自刀殺,無此勢可自坐起。是時,尊者婆迦梨告侍者:「`[汝今=曰汝【三】]`汝今可持刀來,吾欲自殺。所以然者,如今`[日〔-〕【三】]`日釋迦文佛弟子之中,信解脫者無出我上,然我今日有漏心不解脫。所以然者,`[然〔-〕【三】]`然如來弟子遇苦惱時,亦復求刀自殺。我今用此命為?不能從此岸至彼岸。」
是時,婆迦梨弟子出家未久,未知今世、後世,不知從此岸至彼岸,亦復不知死此生彼,便授刀與之。時,婆迦梨手執刀已,以信堅固,持刀自刺。
是時,婆迦梨以`[刀〔-〕【三】]`刀自刺,而作是念:「釋迦文佛弟子之中,所作非法,得惡利不得善利,於如來法中,不得受證而`[取=今【三】]`取命終。」是時,尊者婆迦梨便思惟是五盛陰:是謂此色,是謂色`[習=集【三聖】*]`習,是謂色滅盡;是謂痛、想、行、識,`[是謂痛想行識集〔-〕【三】]`是謂痛、想、行、識集,是謂痛、想、行、識、滅盡。彼於此五盛陰熟思惟之,諸有生法皆是死法。知此已,便於有漏心得解脫。爾時,尊者婆迦梨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爾時,世尊以天耳聽聞尊者婆迦梨求刀自殺。爾時,世尊告`[阿難=阿難曰【三】]`阿難:「諸比丘在舍衛城者,盡集一處,吾欲所勅。」
是時,尊者阿難受世尊教,即集諸比丘,在普`[集=善【聖】]`集講堂,還白世尊`[曰〔-〕【三】]`曰:「今日比丘已集一處。」
是時,世尊`[將〔-〕【三】]`將比丘僧,前後圍遶,至彼婆迦梨比丘精舍。當於爾時,弊魔波旬欲得知尊者婆迦梨神識所在,為在何處?為在人耶?為非人耶?天、龍、鬼神、乾沓惒、阿須倫、迦留羅、摩休勒、閱叉?今此神識竟為所在,在何處生遊?不見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皆悉周遍而不知神識之處。是時,魔波旬身體疲極,莫知所在。
爾時,世尊將比丘僧,前後圍遶,至彼精舍。爾時,世尊觀魔波旬欲得知神識所在。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聞此精舍之中有大聲乎?又`[有【麗】,在【大】]`有光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我等`[*]`已見。」
世尊告曰:「此弊魔波旬,欲得知婆迦梨神識所在。」
是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唯願世尊`[說=受【三】]`說婆迦梨比丘神識為`[何〔-〕【三】]`何所在?」
世尊告曰:「婆迦梨比丘神識永無所著。彼族姓子`[*]`以般涅槃,當作如是持。」
是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此婆迦梨比丘何日得此四諦?」
世尊告曰:「今日之中得此四諦。」
阿難白佛:「此比丘抱病經久,本是凡人。」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但彼比丘`[謙【麗】,嫌【大】]`謙苦甚久,諸有釋迦文佛弟子之中,信解脫者此人最勝,然有漏心未得解脫:『我今可求刀自刺。』是時,彼比丘臨自刺時,即思惟如來功德;捨壽之日,思惟五盛陰:是謂此色`[*]`習、此色滅盡。爾時,彼比丘思惟此已,諸有`[習=集【元聖】]`習之法皆悉滅盡,此比丘`[*]`已般涅槃。」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四意斷之法 四闇、老耄法ᅟ阿夷、法本末 舍利、婆迦`[梨=利【聖】]`梨
# 27 等趣四諦品
ᅟᅟᅟᅟ `[增壹阿含經〔-〕【明】]`增壹阿`[*]`含經 等趣四諦品第二十`[七=六【聖】]`七
## 27.1
ᅟᅟᅟᅟ==\[~[MN141](Tipitaka21#^MN141). Sacchavibhaṅga.,\[[MA](中含1-64#31).[31](agamdm#^ma031) , [四諦經](T01n0032_四諦經).]]==(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是`[謂=諸【三聖】]`謂,比丘!我等常所說法,所謂四諦,以無數方便而觀察此法,分別其義,廣與人演。云何為四?所謂苦諦之法,以無數方便而觀察此法,分別其義,廣與人演;以無數方便說`[*]`習、盡、道諦,而觀察此法,分別其義,廣與人演。
「汝等比丘,當親近舍利弗比丘,承事供養。所以然者,彼舍利弗比丘以無數方便,說此四諦,廣與人演。當舍利弗比丘與諸眾生及四部眾,分別其義,廣與人演,時不可計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汝等比丘,當親近舍利弗、目`[犍=揵【聖】*]`犍連比丘,承事供養。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眾生之父母,`[以〔-〕【三】]`以生已長養令大者,目`[*]`犍連比丘!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與人說法要,成四諦;目犍連比丘與人說法要,成第一義,成無漏`[行=行法【三】]`行。汝等當親近舍利弗、目`[*]`犍連比丘。」世尊作是語已,還入靜室。
世尊去未久,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其有能得四諦法者,彼人快得善利。云何為四?所謂苦諦,以無數方便廣演其義。云何為苦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苦、所求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苦諦。云何苦`[*]`習諦?所謂愛結是也。云何為盡諦?所謂盡諦者,愛欲結永盡無餘,是謂盡諦。云何為道諦?所謂賢聖八品道是。正見、正治、正語、正方便、正命、正業、正念、正定,是謂道諦也。彼眾生快得善利,乃能聞此四諦之法。」
爾時,尊者舍利弗當說此法,無量不可計眾生聞此法時,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我等亦快得善利,世尊與我說法,安處福地。」
「是故,四部之眾,求於方便,行此四諦。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7.2
ᅟᅟᅟᅟ==\[~[MN11](Tipitaka21#^MN11). Sīhanāda.,\[[MA](中含65-151#103).[103](agamdm#^ma103) .]]==(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眾多比丘入舍衛城。時,眾多比丘便作是念:「然我等乞食日猶故早,我等可往至外道異學村與共`[論義=論議【三】]`論義。」
是時,眾多比丘便往至外道村中。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已在一面坐〔-〕【三】,以在一面坐【聖】]`已,在一面坐。爾時,異學問道人曰:「沙門瞿曇與諸弟子而說此法:『汝等比丘,盡當學此法,悉當了知,以了知已,當共奉行。』我等`[亦〔-〕【三】]`亦與諸弟子而說此法:『汝等盡當而學此法,悉當了知,以了知已,當共奉行。』沙門瞿曇與我等有何等異?有何增減?所謂彼說法,我亦說法,彼教誨,我亦教誨。」
爾時,眾多比丘聞此語已,亦不言是,復不言非,即從坐起而去。爾時,眾多比丘自相謂曰:「我等當以此義,往白世尊!」
爾時,眾多比丘入舍衛城乞食,`[食〔-〕【三】]`食已,收攝衣鉢,以`[尼師檀=尼師壇【三】,居師檀【聖】]`尼師檀著左肩上,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彼外道作此問者,汝等當以此語報彼曰:『為一究竟?為眾多究竟乎?』或能彼梵志平等說者,應作是說:『是一究竟,非眾多究竟。』彼究竟者,為是有欲究竟?為無欲究竟?所謂彼究竟者,謂無欲究竟。云何彼究竟者,有恚究竟?為無恚究竟?所謂彼究竟者,無恚究竟,非有恚究竟。云何有癡究竟?無癡究竟?所謂彼究竟者,無癡究竟。云何彼究竟者,為是有愛究竟?為無愛究竟?所謂彼究竟者,無愛究竟。云何彼究竟`[者〔-〕【三】]`者,有`[受=愛【聖】*]`受究竟?為無`[*]`受究竟?所謂彼究竟者,無`[*]`受究竟。云何彼究竟者,為是智者?為非智者?所謂智者所究竟。此究竟者,為是怒者所究竟?為非怒者所究竟?所謂此究竟,彼當作是說,非怒者所究竟。
「比丘!有此二見,云何為二見?所謂有見、無見。諸有沙門、婆羅門不知此二見之本末,彼便有欲心、有瞋恚心、有愚癡心、有愛心、`[有受心〔-〕【聖】]`有受心,彼是無知。彼有怒心,不與行相應,彼人不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辛酸萬端不脫於苦。諸有沙門、婆羅門如實而知之,彼便無愚癡、瞋恚之心,恒與行相應,便得脫生、老、病、死。今說苦之`[元本=原本【三】]`元本。如是,比丘!有此妙法,斯名平等之法。諸不行平等法者,則墮五見。
「今當說四受,云何為四受?所謂欲受、見受、戒受、我受,是謂四受。若有沙門、婆羅門盡知欲受之名,彼雖知欲受之名,復不相應者,彼盡分別諸受之名,先分別欲受之名,而不分別見受、戒受、我受之名。所以然者,以彼沙門、婆羅門不能分別此三受之名。是故,或有沙門、婆羅門盡分別此諸受,彼便分別欲受、見受,不分別戒受、我受。所以然者,以彼沙門、婆羅門不能分別二受。若使沙門、婆羅門盡能分別諸受,或復有不具者,彼便能分別欲受、見受、戒受,不分別我受。所以然者,以彼沙門、婆羅門不能分別我受故。是故,復有沙門、婆羅門盡分別諸受,然復有不具者。
「此名四受,有何等義?云何分別?所謂四受者,由愛而生。如是,比丘!有`[是=此【三聖】]`是妙法所應分別。若有不行此諸受,此不名為平等。所以然者,諸法之義難了難解。如此非法之義者,非三耶三佛之所說也。比丘當知,如來盡能分別一切諸受,以能分別一切諸受,則與相應,則能分別欲受、見受、我受、戒受。是故,如來盡分別諸受,則與法共相應,無有相違。
「此四受由何而生?然此四受由愛而生,由愛而長。成就此受,彼便不能起於諸受;`[以=已【三】*【聖】]`以不起諸受,則不恐懼,`[*]`以不恐懼,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造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如是,比丘!有此妙法,如實`[而〔-〕【三】]`而知之,具足諸法、法行之本。所以然者,以其此法極微妙故,諸佛之所說,則於諸行無有缺漏。於是,比丘!有初沙門、第二沙門、第三沙門、第四沙門,更無復有沙門出此上者、能勝此者,作如是師子之吼。」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7.3
ᅟᅟᅟᅟ==\[~[AN9.20](Tipitaka23#^AN9z20). Velāma.,\[[MA](中含152-222#155).[155](agamdm#^ma155) , [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T01n0072_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73](T01n0073_須達經)-[74](T01n0074_長者施報經)]]==(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那邠邸長者=~Anāthapiṇḍika.]`阿那邠邸長者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長者曰:「云何,長者!汝家中恒布施耶?」
長者白佛:「貧家恒行布施,又飲食麁弊,不與常同。」
世尊告曰:「`[若〔-〕【聖】]`若布施之時,若好、若醜,若多、若少,然不用心意,復不發願,復無信心,由此行報,所生之處不得好食。意不貪樂,意亦復不樂著於好衣裳,亦復不樂著`[好〔-〕【三】]`好田業,心亦不著五欲之中,正使有僕從奴婢,亦復不受其教。所以然者,正由其中不用心故,故受其報。`[若=若此【三】]`若長者布施之時,若好、若醜,若多、若少,當至誠用心,勿有增損,`[廢=發【聖】]`廢後世橋梁。彼若所生之處,飲食自然,七財具足,心恒`[樂=樂著【三】]`樂五欲之中,正使有奴婢使人,`[恒受其教=受其教令【三】]`恒受其教。所以然者,由於中發歡喜心故。
「長者當知,過去久遠有梵志名`[毘羅摩=~Velāma.]`毘羅摩,饒財多寶,真珠、虎珀、`[硨𤦲(璩)瑪=車𤦲(璩)馬【聖】]`硨𤦲(璩)、瑪瑙、水精、琉`[璃=離【聖】]`璃,好喜布施。爾時,布施之時,用八萬四千銀鉢盛滿碎金,復有八萬四千金鉢盛滿碎銀,作如是施。復以八萬四千金銀澡`[罐=灌【聖】]`罐施。復以八萬四千牛,皆以金銀覆角,皆作如是布施。復以八萬四千玉女布施,衣裳自覆。復以八萬四千臥具,皆用氍氀文繡`[毾=𣯈(毾)【聖】]`毾㲪自覆。復以八萬四千衣裳布施。復以八萬四千龍象布施,皆`[用=以【三】*]`用金銀`[挍=文【聖】]`挍飾。復以八萬四千匹馬布施,皆`[*]`用金銀鞍勒自`[副=覆【元明】]`副。復以八萬四千車布施,作如是大施。復以八萬四千房舍布施,於四城門中布施,須食與食,須衣與衣,衣被、`[飲=飯【聖】]`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皆悉與之。
「長者當知,彼毘羅摩雖作是布施,不如作一房舍,持用布施`[招提僧〔-〕【三】]`招提僧,此福不可計量。正使彼作如是`[施=布施【三】]`施,及作房舍持用施招提僧,不如受三自歸佛、法、聖眾,此福不可稱計。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又`[受〔-〕【聖】]`受三自歸,雖有此福,猶不如受持五戒。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受三自歸,受持五戒,雖有此福,故不如彈指之頃慈愍眾生,此福功德不可稱`[計=量【三聖】]`計。
「正使彼人作如是施,作僧房舍,受三自歸,奉持五戒,及彈指之頃慈愍眾生,雖有此福,故不如須臾之間,起於世間不可樂想,`[此=其【三】]`此福功德不可稱量。然彼所作功德,我盡證明,作僧房舍,我亦知此福;受三自歸,我亦知此福;受持五戒,我亦知此福;彈指之頃慈愍眾生,我亦知此福;須臾之間,起於世間不可樂想,我亦知此福。
「爾時,彼婆羅門作如是大施者,豈`[是〔-〕【三】]`是異人乎?莫作是觀`[也〔-〕【三】]`也。所以然者,爾時施主者,即我身是也。長者當知,過去久遠所作功德,信心不斷,不起著想。是故,長者!若欲布施之時,若多、若少,若好、若醜,歡喜惠施,勿起想著,手自布施,莫使他人,發願求報,後求受福,長者當獲無窮之福。如是,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7.4
ᅟᅟᅟᅟ(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日初出之時,人民之類普共田作,百鳥悲鳴,`[嬰姟=嬰孩【三】*,嬰咳【聖】*]`嬰姟哀喚。我今,比丘當知,此是譬喻,當解其義。此義云何當解?若日初出之時,此譬如來出世。人民之類普共田作,此譬如檀越施主,隨時供給衣被、`[飯=飲【三聖】]`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百鳥悲鳴者,此高德法師之喻,能`[與=以【三聖】]`與四部之眾說微妙之法。`[*]`嬰姟喚呼者,此弊魔波旬之喻。是故,諸比丘!如日初出,如來出世,除去闇冥,靡不照明。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7.5
ᅟᅟᅟᅟ(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彌勒菩薩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却【聖】]`在
一面坐。爾時,彌勒菩薩白世尊言:「菩薩摩訶薩成就幾法,而行檀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佛告彌勒:「若菩薩摩訶薩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云何為四?於是,菩薩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選擇人,恒`[作=施【三】]`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無食則喪。』是謂菩薩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
「復次,菩薩若惠施之時,頭、目、髓、腦,國、財、妻、子,歡喜惠施,不生著`[想=相【聖】]`想。由如應死之人臨時還活,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爾時,菩薩發心喜悅,亦復如是,布施誓願不生想著。
「復次,彌勒!菩薩布施之時,普及一切,不自為己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是謂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
「復次,彌勒!菩薩摩訶薩布施之時,作是思惟:『諸有眾生之類,菩薩最為上首,具足六度,了諸法本。何以故?`[食已=以【三】]`食已,諸根寂靜,思惟禁戒,不`[興=與【三】]`興瞋恚,修行慈心,勇猛`[精進=精勤【三】]`精進,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錯亂,具足辯才,法門終不越次,使此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羅蜜。』
「若菩薩摩訶薩行此四法,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是故,彌勒!若菩薩摩訶薩欲施之時,當發此誓願,具足諸行。如是,彌勒!當作是學。」
爾時,彌勒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7.6
ᅟᅟᅟᅟ==\[~[AN4.8](Tipitaka23#^AN4z8). Vesārajja.]==(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出世有四無所畏,如來得此四無所畏,便於世間無所著,在大眾中而師子吼轉於梵輪。
「云何為四?我今`[已=以【三聖】]`已辦此法,正使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蜎飛蠕動之類,在大眾中言我不成此法,此事不然。於中得無所畏,是為第一無所畏。
「如我今日諸漏`[已=以【聖】]`已盡,更不受胎。若有沙門、婆羅門,眾生之類,在大眾中言我諸漏未盡者,此事不然。是謂第二無所畏。
「我今已離愚闇法,欲使還就愚闇之法者,終無`[此處=此事【三】*]`此處。若復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眾生之類,在大眾中言我還就愚闇之法者,此事不然。是謂如來三無所畏。
「諸賢聖出要之法,盡於苦際,欲使不出要者,終無`[*]`此處。若有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眾生之類,在大眾中言如來不盡苦際者,此事不然。是謂如來四無所畏。
「如是,比丘!如來四無所畏,在大眾之中,能師子吼轉於梵輪。`[如是=是故【三】]`如是,比丘!當求方便,成四無所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7.7
ᅟᅟᅟᅟ==\[~[AN4.7](Tipitaka23#^AN4z7). Sobheti.]==(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人,聰明勇`[悍=捍【宋】*【聖】]`悍,博古明今,法法成就。云何為四?比丘多聞博古明今,在大眾中最為第一。比丘尼多聞博古明今,在大眾中最為第一,優婆塞多聞博古明今,在大眾中最為第一,優婆斯多聞博古明今,在大眾中最為第一。是謂,比丘!有此四人在大眾中最為第一。」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勇`[*]`悍無所畏, 多聞能說法,ᅟ在眾為師子, 能除怯弱法。
ᅟ比丘戒成就, 比丘尼多聞,ᅟ優婆塞有信, 優婆斯亦爾。
ᅟ在眾為第一, 若能和順眾,ᅟ欲知此義者, 如日初出時。
「是故,諸比丘!當學博古明今,法法成就。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7.8
ᅟᅟᅟᅟ(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金翅鳥。云何為四?有卵生金翅鳥,有胎生金翅鳥,有濕生金翅鳥,有化生金翅鳥,是四種金翅鳥。如是,比丘!有四種龍。云何為四?有卵生龍,有胎生龍,有濕生龍,有化生龍。是謂,比丘!有四種龍。
「比丘當知,若彼卵生金翅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而彼海水縱廣二十八萬里,下有四種龍宮,有卵種龍,有胎種龍,有濕種龍,有化種龍。是時,卵種金翅鳥,以大翅`[搏=擗【宋聖】*,闢【元明】*]`搏水兩向,取卵種龍食之;設當向胎種龍者,金翅鳥身即當`[喪亡=死【三】]`喪亡。爾時,金翅鳥`[*]`搏水取龍,水猶未合,還上鐵叉樹上。
「比丘當知,若胎生金翅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然彼海水`[縱廣=廣縱【聖】*]`縱廣二十八萬里,`[*]`搏水下至值胎種龍。若值`[卵生=卵生胎生【三聖】]`卵生龍者,亦能捉之銜出海水;若值濕生龍者,鳥身即死。
「比丘當知,若濕生金翅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彼若得卵生龍、胎生龍、濕生龍,皆能捉之;設值化生龍者,鳥身即死。
「若,比丘!化生金翅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然彼海水`[*]`縱廣
二十八萬里,`[*]`搏水下至值卵種龍、胎種龍、濕種龍、化種龍,皆能捉之,海水未合之頃,還上鐵叉樹上。
「比丘當知,若使龍王`[身=有【三】]`身事佛者,是時金翅鳥不能食噉。所以然者,如來恒行四等之心,以是故鳥不能食龍。云何為四等?如來恒行慈心,恒行悲心,恒行喜心,恒行護心。是謂,比丘!如來恒有此四等心,有大筋力,有大勇猛,不可沮壞。以是之故,金翅之鳥不能食龍。是故,諸比丘!當行四等之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7.9
ᅟᅟᅟᅟ(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知識惠施之時,有四事功德。云何為四?知時而施,非不知時;自手惠施,不使他人;`[布〔-〕【三】]`布施常`[淨潔=淨潔施【三】]`淨潔,非不淨潔;施極微妙,不有穢濁。善知識`[惠施=施惠【三】]`惠施
之時,有此四功德。
「是故,諸比丘!善男子、善女人布施之時,當具此四功德。`[*]`以`[具=具足【三】]`具此功德,獲大福業,得甘露滅。然此福德不可稱量,言當有爾許福業,虛空所不能容受。猶如海水不可`[計=斗【三】,升【聖】]`計量,言一`[斛=𭽎【聖】*]`斛、半`[*]`斛、一合、半合,稱數之名,但其福業不可具陳。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作功德不可稱計,獲大福業,得甘露滅,言當有爾許福德。是故,`[比丘=諸比丘【三】]`比丘,善男子、善女人當具此四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7.10
ᅟᅟᅟᅟ(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種之人,可敬可貴,世之福田。云何為四?所謂持信、奉法、身證、見到。
「彼云何名為**持信人**?或有一人受人教`[誡=戒【聖】]`誡,有篤信心,意不疑難,有信於如來、`[至真=於是如來至真【三】]`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亦信如來語,亦信梵志語,恒信他語,不`[任=住【宋】]`任己智。是謂名為持信人。
「彼云何名為**奉法人**?於是,有人分別於法,不信他人,觀察於法,有耶?無耶?實耶?虛耶?彼便作是念:『此是如來語,此是梵志語。』以`[是知=知是【三】]`是知如來`[諸=語【三聖】]`諸法者,便奉持之;諸有外道語者,而遠離之。是謂名為奉法`[人=之人【三】]`人。
「彼云何為**身證人**?於是,有人身自作證,亦不信他人,亦不信如來語,諸尊所說言教亦復不信,但任己性而遊。是謂名為身證`[人=又【宋】]`人。
「彼云何名為**見到人**?於是,有人斷三結,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彼有此見便有惠施,有受者,有善惡之報,有今世、`[後世=有後世【三】]`後世,有父,有母,有阿羅漢`[等=我等【三】]`等受教者,身信作證而自遊化。是謂名為見到人。
「是謂,比丘!有此四人,當念除上三人,**念修身證之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 增壹阿`[*]`含經 卷第十九`[〔-〕=光明皇后願文【聖】]`
ᅟ27 等趣四諦品ᅟᅟ10
ᅟᅟᅟ增壹阿含經 卷第二十☗s20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28 聲聞品
ᅟᅟᅟᅟ聲聞品第二十八
## 28.1
ᅟᅟᅟᅟ(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四大聲聞集在一處,而作是說:「我等共觀此羅閱城中,誰有不供奉佛、法、眾作功德者,由來無信`[者=今【三】]`者,當勸令信如來、法、`[僧〔-〕【三】]`僧。」尊者`[大目【CB】,目大【大】]`大目揵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那律、尊者賓頭盧。
爾時,有長者名跋提,饒財多寶,不可稱計:金、銀、珍寶、硨𤦲(璩)、瑪瑙、真珠、`[虎魄=琥珀【三】]`虎魄、象馬、車乘、奴婢、僕從,皆悉備具。又復慳貪不肯布施,於佛、法、眾無有毫釐之善,無有篤信,故福已盡,更不造新,恒懷邪見:無施、無福、亦無受者,亦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亦無父母及得阿羅漢者,亦復無有而取證者。彼長者有七重門,門門有守人,不得使乞者詣門,復以鐵籠絡覆中庭`[中〔-〕【三】]`中,恐有飛鳥來至`[庭中=中庭【三】]`庭中。
長者有`[姊=妹【三】*]`姊名難陀,亦復慳貪不肯惠施,不種功德之本,故者已滅,更不造新,亦懷邪見:無施、無福、亦無受者,亦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亦無父母、得阿羅漢,亦復無有而取證者。難陀門戶亦有七重,亦有守門人,不令有來乞者,亦復以鐵籠覆上,不使飛鳥來入家中。「我等今日可使難陀母篤信佛、法、眾。」
爾時,`[拔提=䟦(跋)提【三】]`拔提長者清旦食餅。是時,尊者阿那律到時,著衣持鉢,便從長者舍地中踊出,舒鉢向長者。是時,長者極懷愁憂,即授少許餅與阿那律。是時,阿那律得餅已,還詣所在。
是時,長者便興瞋恚,語守門人言:「`[我=我先【三】]`我有教勅:『無令有人入門內。』何故使人來入?」時,守門者報曰:「門閤牢固,不知此`[道士=道人【三】]`道士為從何來?」爾時,長者默然不言。
時,長者已食餅竟,次食魚肉。尊者大迦葉著衣持鉢,詣長者家,從地中踊出,舒鉢向長者。時,長者甚懷愁憂,授`[少【麗】,小【大】]`少許魚肉與之。是時,迦葉得肉,便於彼沒,還歸所在。
是時,長者倍復瞋恚,語守門者言:「我先有教令:『不使人入家中。』何故復使二沙門入家乞食?」時,守門人報曰:「我等不見此沙門為從何來入?」
長者報曰:「此禿頭沙門善於幻術,`[狂=誑【三】]`狂惑世人,無有正行。」
爾時,長者婦去長者不遠而坐觀之。然此長者婦是質多長者妹,從摩師山中取之。時,婦語長者言:「可自護`[口=之【三】]`口,勿作是語,言:『沙門學於幻術。』所以然者,此諸沙門有大威神,所以來至長者家者,多所饒益。長者!竟識先前比丘者乎?」
長者報曰:「我不識之。」
時婦報言:「長者!頗聞迦毘羅衛`[國〔-〕【三】]`國`[斛淨=穀淨【三】]`斛淨王子名阿那律,當生之時,此地`[六變=六反【三】]`六變震動,遶舍一由旬內,伏藏自出?」
長者報言:「我聞有阿那律,然不見之耳。」
時,婦語長者言:「此豪族之子,捨居家已,出家學道,修於梵行,得阿羅漢道,天眼第一,無有出者。然`[如來=諸如來【三】]`如來亦說:『我弟子中天眼第一,所謂阿那律比丘是。』次第二比丘來入乞者,為識不乎?」
長者報`[言=曰【三】]`言:「我不識之。」 ^thy1ty
其婦語言:「長者!頗聞此羅閱城內大梵志名迦毘羅,饒財多寶,不可稱計,有九百九十九頭耕牛田作?」
長者報言:「我躬自見此梵志身。」
其婦報言:「長者!頗聞彼梵志息,名曰比波羅耶檀那,身作金色,婦名婆陀,女中殊勝者,設舉紫磨金在前猶黑比白?」
長者報言:「我聞此梵志有子,名曰比波羅耶檀那,然復不見。」
其婦報言:「向者,後來比丘即是。其身捨此玉女之寶,出家學道,今得阿羅漢,恒行頭陀,諸有頭陀之行具足法者,無有出尊迦葉上也。世尊亦說:『我弟子中第一比丘頭陀行者,所謂大迦葉是。』今長者快得善利,乃使賢聖之人來至此間乞食。我觀此義已,故作是言:『善自護口,莫誹謗賢聖之人,言作幻化。』此釋迦弟子皆有神德,當說此語。」 ^pg3h2w
時,尊者大目`[揵〔-〕【三】*]`揵連著衣持鉢,飛騰虛空,詣長者家,破此鐵籠,落在虛空中,結跏趺坐。
是時,跋提長者見目`[*]`犍連在虛空中坐,便懷恐怖,而作是說:「汝是天耶?」
目連報言:「我非天也。」
長者問言:「汝是乾沓惒耶?」
目連報言:「我非乾沓惒。」
長者問言:「汝是鬼耶?」
目連報言:「我非鬼也。」
長者問言:「汝是羅剎噉人鬼耶?」
目連報言:「我亦非羅剎噉人鬼也。」
是時,跋提長者便說此偈:
ᅟ「為天乾沓惒? 羅剎鬼神耶?ᅟ又言非是天, 羅剎鬼神者。
ᅟ不似乾沓惒, 方`[域=城【宋】]`域所遊行,ᅟ汝今名何等? 我今欲得知?」
爾時,目連復以偈報曰:
ᅟ「非天乾沓惒, 非鬼羅剎種,ᅟ三世得解脫, 今我是人身。
ᅟ所可降伏魔, 成於無上道,ᅟ師名釋迦文, 我名大目連。」
是時,跋提長者語目連言:「比丘!何所教勅?」
目連報言:「我今欲與汝說法,善思念之。」
時,長者復作是念:「此諸道士長夜著於飲食,然今欲論者,正當論飲食耳。若當從我索食者,我當言無也。」然復作是念:「我今少多聽此人所說。」爾時,目連知長者心中所念,便說此偈:
ᅟ「如來說二施, 法施及財施,ᅟ今當說法施, 專心一意聽。」
是時,長者聞當說法施,便懷歡喜,語目連言:「願時演說,聞當知之。」
目連報言:「長者當知,如來`[說〔-〕【三】]`說五事大施,盡形壽當念修行。」
時,長者復作是念:「目連向者欲說法施行,今復言有五大施。」是時,目連知長者心中所念,復告長者言:「如來說有二大施。所謂法施、財施。我今當說法施,不說財施。」
長者報言:「何者是五大施?」
目連報言:「一者不得殺生,此名為大施,長者!當盡形壽`[修行=而修行【三】]`修行之。二者不盜,名為大施,當盡形壽`[修行=而修行之【三】]`修行。不婬、不妄語、不飲酒,當盡形壽而修行之。是謂,長者!有此五大施,當念修行。」
是時,跋提長者聞此語已,極懷歡喜,而作是念:「釋迦文佛所說甚妙,今所演說`[者〔-〕【三】]`者,乃不用寶物,如我今日不堪殺生,此可得奉行。又我家中饒財多寶,終不偷盜,此亦是我之所行。又我家中有上妙之女,終不`[婬他=他婬【三】]`婬他,是我之所行。又我不好妄語之人,何況自當妄語,此亦是我之所行。`[如=如我【三】]`如今日意不念酒,何況自`[嘗=嘗飲【三】]`嘗,此亦是我之所行。」是時,長者語目連言:「此五施者我`[能=所能【三】]`能奉行。」
是時,長者心中作是念:「我今可飯此目連。」長者仰頭語目連言:「可屈神下顧,就此而坐。」
是時,目連尋聲`[下=來【三】]`下
坐。是時,跋提長者躬自辦種種飲食與目連,目連食訖,行淨水,長者作是念:「可持一端㲲奉上目連。」是時,入藏內而選取白㲲,欲取不好者,便得好者,尋復捨之,而更取㲲,又故爾好,捨之,復更取之。
是時,目連知長者心中所念,便說此偈:
ᅟ「施與心鬪諍, 此福賢所棄,ᅟ施時非鬪時, 可時隨心施。」
爾時,長者便作是念:「今目連知我心中所念。」便持白㲲奉上目連。
是時,目連即與呪願:
ᅟ「觀察施第一, 知有賢聖人,ᅟ施中最為上, 良田生果實。」
時,目連呪願已,受此白㲲,使長者受福無窮。
是時,長者便在一面坐,目連漸與說法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樂。諸佛世尊所說之法,苦、`[習=集【元明】*]`習、盡、道。時,目連盡與說之。即於座上得法眼淨,如極淨之衣易染為色,此跋提長者亦復如是,即於座上得法眼淨,`[以=已【三】*]`以得法、見法、無有狐疑,而受五戒,自歸佛、法、聖眾。
時,目連`[*]`以見長者得法眼淨,便說此偈:
ᅟ「如來所說經, `[根原=根元【三】]`根原悉備具,ᅟ眼淨無瑕穢, 無疑無猶豫。」
是時,跋提長者白目連曰:「自今已後恒受我請,及四部眾,當供給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無所愛惜。」是時,目連與長者說法已,便從`[坐=座【三】*]`坐起而去。
餘大聲聞,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那律,語尊者賓頭盧言:「我等已度跋提長者,汝今可往降彼老母難陀。」
賓頭盧報曰:「此事大佳。」
爾時,老母難陀躬作酥餅。爾時,尊者賓頭盧到時,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漸漸至老母難陀舍,從地中踊出,舒手持鉢,從`[老〔-〕【三】*]`老母難陀乞食。是時,老母見賓頭盧已,極懷瞋恚,`[並=而【三】]`並作是惡言:「比丘當知,設汝眼脫者,我終不乞汝食也。」
是時,賓頭盧即入三昧,使雙眼脫出。是時,母難陀倍復瞋恚,復作惡言:「正使沙門空中倒懸者,終不與汝食。」
是時,尊者賓頭盧復以三昧力,在空中倒懸。時,母難陀倍復瞋恚而作惡言:「正使沙門舉身烟出者,我終不與汝食。」
是時,賓頭盧復以三昧力舉身出烟。是時,老母見已,倍復恚怒,而作是語:「正使沙門舉身燃者,我終不與汝食也。」
是時,賓頭盧即以三昧,使身體盡燃。老母見已,復作是語:「正使沙門舉身出水者,我終不與汝食也。」
時,賓頭盧復以三昧力,`[便=使【三】]`便舉身皆出水。老母見已,復作是語:「正使沙門在我前死者,`[我〔-〕【三】]`我
終不與汝食也。」
是時,尊者賓頭盧即入滅盡三昧,無出入息,在老母前死。時,老母以不見出入息,即懷恐怖,衣毛皆竪,而作`[是語=是說【三】]`是語:「此沙門釋`[種〔-〕【三】]`種子,多所`[識知=知識【三】]`識知,國王所敬,設聞在我家死者,必遭官事,恐不免濟。」並作是語:「沙門還活者,我當與沙門食。」是時,賓頭盧即從三昧起。
時,母難陀復作是念:「此餅極大,當更作小者與之。」時,老母取少許麵作餅,餅遂長大。老母見已,復作是念:「此餅極大,當更作小者。然餅遂大,當取先前作者持與之。」便前取之,然復諸餅皆共相連。時,母難陀語賓頭盧曰:「比丘!須食者便自取,何故相嬈乃爾?」
賓頭盧報曰:「大姊當知,我不須食,但須`[母=老母【三】]`母欲有所說耳。」
母難陀報曰:「比丘!何所`[戒=誡【三】*]`戒勅?」
賓頭盧曰:「老母`[今〔-〕【三】]`今當知,`[今=爾【三】]`今持此餅往詣世尊所。若世尊有所`[*]`戒勅者,我等當共奉行。」
老母報曰:「此事甚快。」
是時,老母躬負此餅從尊者賓頭盧後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賓頭盧白世尊曰:「此母難陀是跋提長者`[*]`姊,慳貪獨食不肯施人。唯願世尊為說篤信之法,使得開解。」
爾時,世尊告母難陀:「汝今持餅施與如來及與比丘僧。」
是時,母難陀即以奉上如來及餘比丘僧。故有遺餘餅在,母難陀白世尊`[言=曰【三】]`言:「`[故=今以飯比丘餘故【三】]`故有`[殘餅=餅在【三】]`殘餅。」
世尊`[曰=告曰【三】]`曰:「更飯佛、比丘僧。」
母難陀受佛教令,復持此餅飯佛及比丘僧。然後`[復〔-〕【三】]`復
故有餅在。是時,世尊告母難陀:「汝今當持此餅`[與=施與【三】]`與比丘尼眾、優婆塞、`[優婆夷=優婆斯【三】]`優婆夷眾。」
然故有餅在,世尊告曰:「可持此餅施與諸貧窮者。」
然故有餅在,世尊告曰:「可持此餅棄于淨地,若著極`[清〔-〕【三】]`清淨水中。所以然者,我終不見沙門、婆羅門、天及人民能消此餅,除如來、至真、等正覺。」
對曰:「如是。世尊!」是時,母難陀即以此餅,捨著淨水中,即時火焰起。母難陀見已,尋懷恐懼,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漸與說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CB】,在【大】]`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穢污,出家為要。爾時,世尊`[*]`以見母難陀心意開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爾時世尊盡與母難陀說之。
是時,`[老母〔-〕【三】]`老母即於座上得法眼淨,猶如白㲲易染為色。此亦如是,時母難陀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彼`[*]`以得法、成法無有`[狐【CB】,孤【大】]`狐疑,已度猶豫,得無所畏,而承事三尊,受持五戒。爾時,世尊重與說法,使發歡喜。
爾時,`[難陀=難陀母【三】]`難陀白世尊曰:「自今已後,使四部之眾在我家取施,自今已去恒`[常=當【三】]`常
布施,修`[諸=行【三】]`諸功德,奉諸`[賢聖=賢者【三】]`賢聖。」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是時,跋提長者及母難陀,`[有〔-〕【宋】]`有弟名曰優婆迦尼,是阿闍世王少小同好,極相愛念。爾時,優婆迦尼長者經營田作,聞兄跋提及姊難陀受如來法化,聞`[已=以【三】]`已,歡喜`[踊【CB】,誦【大】]`踊躍,不能自勝,七日之中不復睡眠,亦不飲食。是時,長者辦田作已,還詣羅閱城中道,復作是念:「我今先至世尊所,然後到家。」爾時,長者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長者白世尊曰:「我兄跋提及姊難陀,受如來法化乎?」
世尊告曰:「如是,長者!今跋提、難陀`[*]`以見四諦,修諸善法。」
爾時,優婆迦尼長者白世尊曰:「我等居門極獲大利。」
世尊告曰:「如是,長者!如汝所言,汝今父母極獲大利,種後世之福。」
爾時,世尊與長者說微妙之法,長者聞法已,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往詣王阿闍世所,在一面坐。
爾時,王問長者曰:「汝兄及姊受如來化耶?」
對曰:「如是。大王!」
王聞此語,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擊`[鍾〔-〕【三】]`鍾鳴鼓,告勅城內:「自今已後,無令事佛之家有所貲輸,亦使事佛之人來迎去送。所以然者,此皆是我道法兄弟。」
爾時,王阿闍世出種種飲食持與長者,時長者便作是念:「我竟不聞世尊說夫優婆塞之法,為應食何等食?應飲何等漿?我今先往至世尊所,問`[此義=此義已【三】]`此義,然後當食。」
爾時,長者告左右一人曰:「汝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持我聲而白世尊云:『`[優婆迦尼=優波迦尼【宋】]`優婆迦尼長者白世尊曰:「夫賢者之法當持幾戒?又犯幾戒非清信士?當應食何等食?飲何等漿?」』」
爾時,彼人受長者教,往至`[世尊=佛【三】]`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彼人持長者名,白世尊曰:「夫清信士之法應持幾戒?犯幾戒非優婆塞?又應食何等食?飲何等漿?」
世尊告曰:「汝今當知食有二種,有可親近,有不可親近。云何為二?若親近食時,起不善法,善法有損,此食不可親近;若得食時,善法增益,不善法損,此食可親近。漿亦有二事,若得漿時,起不善法,善法有損,此不可親近;若得漿時,不善法損,善法有益,此可親近。夫清信士之法,限戒有五,其中能持一戒、二戒、三戒、四戒,乃至五戒,皆當持之。當再三問,能持者使持之;若清信士犯一戒已,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若復清信士奉持一戒,生善處天上,何況二、三、四、五?」是時,彼人從佛受教已,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彼人去不遠,是時世尊告諸比丘:「自今已後,聽授優婆塞五戒及三自歸。若比丘欲授清信士、女戒時,教使露`[臂=脚【元明】]`臂、叉手合掌,教稱姓名,歸佛、法、眾;再三教稱姓名,歸佛、法、眾,復更自稱;『我今已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如釋迦文佛最初五百賈客受三自歸,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若持一戒,餘封四戒;若受二戒,餘封三戒;若受三戒,餘封二戒;若受四戒,餘封一戒;若受五戒,當具足持之。」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8.2
ᅟᅟᅟᅟ==\[~[AN4.50](Tipitaka23#^AN4z50). Upakkilesā.]==(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日月有四重翳,使不得放光明。何等為四?一者雲也,二者風塵,三者烟,四者`[阿須倫=~Rāhu Asurinda.]`阿須倫,使覆日月不得放光明。是謂,比丘!日月有此四翳,使日月不得放大光明。此亦如是,比丘!有四結覆蔽人心不得開解。云何為四?一者欲結,覆蔽人心不得開解。二者瞋恚,三者愚癡,四者利養,覆蔽人心不得開解。是謂,比丘!有此四結覆蔽人心不得開解,當求方便,滅此四結。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8.3
ᅟᅟᅟᅟ==\[~AN3.34.]==ᅟ ==\[[AN3.35](Tipitaka23#^AN3z35) ]==(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阿羅毘=~Ālavī.]`阿羅毘祠側。爾時,極為盛寒,樹木凋落。
爾時,`[手=~Hatthaka.]`手阿羅婆長者子==\[[AA](增壹1-30#6.1).[6.1](agamaa#^aa6z1) 6呵侈阿羅婆(恒坐禪思第一)]==出彼城中,在外經行,漸來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長者子白世尊言:「不審`[宿昔=宿宵【三】]`宿昔之中得善眠乎?」
世尊告曰:「如是,童子!快善眠也。」
時,長者子白佛:「今盛寒日,萬物凋落,然復世尊坐用草蓐,所著衣裳,極為單薄,云何世尊作是說:『我快得善眠。』?」
世尊告曰:「童子!諦聽!我今還問汝,隨所報之。猶如長者家牢治屋舍,無有風塵,然彼屋中有床蓐、氍氀、㲩(毾)𣰆,事事俱具,有四玉女顏貌`[端政=端正【三】]`端政,面如桃華,世之希有,視無厭足,然好明燈,`[然〔-〕【三】]`然彼長者`[快【CB】,怯【大】]`快得善眠乎?」
長者子報曰:「如是。世尊!有好床臥,快得善眠。」
世尊告曰:「云何,長者子!若彼人快得善眠,時有欲意起,緣此欲意不得眠乎?」
長者子對曰:「如是。世尊!若彼人欲意起者,便不得眠也。」
世尊告曰:「如彼欲意盛者,今如來永盡無餘,無復根本,更不復興。云何,長者子!設有瞋恚、愚癡心起者,豈得善眠乎?」
童子報言:「不得善眠也。所以然者,由有三毒心故。」
世尊告曰:「如來今日無復此心,永盡無餘,亦無根本。
童子當知,我今當說四種之`[坐=座【三】]`坐。云何為四?有卑`[*]`坐、有天`[*]`坐、有梵`[*]`坐、有佛`[*]`坐。
童子當知,卑`[*]`坐者,`[是=坐【三】]`是轉輪聖王`[*]`坐也。天`[*]`坐者,釋提桓因坐也。梵`[*]`坐者,梵天王之坐也。佛`[*]`坐者,是四諦之坐也。
卑`[*]`坐者,向須陀洹坐也。天`[*]`坐者,得須陀洹坐也。梵`[*]`坐者,向斯陀含坐也。佛`[*]`坐者,四意止之坐也。
卑`[*]`坐者,得斯陀含之坐也。天`[*]`坐者,向阿那含之`[*]`坐也。梵`[*]`坐者,得阿那含果坐也。佛`[*]`坐者,四等之坐也。
卑`[*]`坐者,欲界之坐也。天`[*]`坐者,色界之坐也。梵`[*]`坐者,無色界之坐也。佛`[*]`坐者,四神足之坐也。
「是故,童子!如來以坐四神足`[*]`坐,快得善眠,於中不起婬、怒、癡,`[*]`以不起此三毒之心,便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故,長者子,我觀此義已,是`[故=以【三】]`故說如來快得善眠。」
爾時,長者子便說此偈:
ᅟ「相見日極久, 梵志般涅槃,ᅟ以逮如來力, 明`[眼【CB】,眠【大】]`眼取滅度。
ᅟ卑`[*]`坐及天`[*]`坐, 梵`[*]`坐及佛`[*]`坐,ᅟ如來悉分別, 是故得善眠。
ᅟ自歸人中尊, 亦歸人中上,ᅟ我今未能知, 為依何等禪。」
長者子作是語已,世尊然可之。是時,長者子便作是念:「世尊`[*]`以然可,我極`[懷〔-〕【三】]`懷歡喜,不能自勝。」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彼〔-〕【三】]`彼童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8.4
ᅟᅟᅟᅟ(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從靜室起下靈鷲山,及將鹿頭梵志,而漸遊行到大畏塜間。爾時,世尊取死人髑髏授與梵志,作是說:「汝今,梵志!明於星宿,又兼醫藥能療治眾病,皆解諸趣,亦復能知人死因緣。我今問汝,此是何人髑髏,為是男耶?為是女乎?復由何病而取命終?」
是時,梵志即取髑髏反覆觀察,又復以手而取擊之,白世尊曰:「此是男子髑髏,非女人也。」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此是男子,非女人也。」
世尊問曰:「由何命終?」
梵志復`[手=以手【三】]`手捉擊之,白世尊言:「此眾病集湊,百節酸疼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當以何方治之?」
鹿頭梵志白佛言:「當取`[呵梨勒果=訶利勒菓【宋元】,訶利勒果【明】]`呵梨勒果,并取蜜和`[之〔-〕【三】]`之,然後服之,此病得愈。」
世尊告曰:「善哉!如汝所言,設此人得此藥者,亦不命終。此人今日命終,為生何處?」
時,梵志聞已,復捉髑髏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三惡趣,不生善處。」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生三惡趣,`[不生【麗】,生不【大】]`不生善處。」
是時,世尊復更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梵志曰:「此是何人,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女人身也。」
世尊告曰:「由何`[疹=疾【三】*]`疹病致此命終?」
是時,鹿頭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女人懷妊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此女人`[者〔-〕【三】]`者,由何命終?」
梵志白佛:「此女人者,產月未滿,復以產兒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梵志!如汝所言。又彼懷妊,以何方治?」
梵志白佛:「`[如=原【三】]`如此病者,當須好酥醍醐,服之則差。」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今此女人`[*]`以
取命終,為生何處?」
梵志白佛:「此女人`[*]`以
取命終,生畜生中。」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梵志!如汝所言。」
是時,世尊復更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者,男子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由何`[*]`疹病致此命終?」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飲食過差,又遇暴下,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此病以何方治?」
梵志白佛:「三日之中絕糧不食,便得除愈。」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此人命終,為生何處?」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餓鬼中。所以然者,意想著水故。」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爾時,世尊復更捉一髑髏`[授〔-〕【三】]`授與梵志,問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者,女人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此人命終由何`[疹=疾【元明】*]`疹病?」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曰【元】]`白
世尊言:「當產之時以取命終。」
世尊告曰:「云何當產之時以取命終?」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女人身,氣力虛竭,又復飢餓以致命終。」
世尊告曰:「此人命終,為生何處?」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於人道。」
世尊告曰:「夫餓死之人欲生善處者,此事不然,生三惡趣者可有此理。」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女人者,持戒完具而取命終。」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彼女人身,持戒完具致此命終。所以然者,夫有男子、女人,禁戒完具者,設命終時,當墮二趣:若天上、人中。」
爾時,世尊復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者,男子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者〔-〕【三】]`者,此人由何`[*]`疹病致此命終?」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無病,為人所害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為人所害故致命終。」世尊告曰:「此人命終,為生何處?」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善處天上。」
世尊告曰:「如汝所言,前論、後論而不相應。」
梵志白佛:「以何緣本而不相應?」
世尊告曰:「諸有男女之類,為人所害而取`[命終=命終者【三】]`命終,盡生三惡趣,汝云何言生善處天上乎?」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奉持五戒,兼行十善,故致命終生善處天上。」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持戒之人無所觸犯,生善處天上。」
世尊復重告曰:「此人為持幾戒而取命終?」
是時,梵志復專精一意無他異想,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持`[一戒=戒一【三】]`一戒耶?非耶?二、三、四、五耶?非耶?然此人持八關齋法而取命終。」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持八關齋而取命終。」
爾時,東方境界普香山南有優陀延比丘,於無餘涅槃界而取般涅槃。爾時,世尊`[屈申=屈伸【三】]`屈申臂頃,往取彼髑髏來授與梵志,問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我觀此髑髏,`[元=原【三】]`元本亦復非男,又復非女。所以然者,我觀此髑髏,亦不見生,亦不見斷,亦不見周旋往來。所以然者,觀八方上下,都無`[音嚮=音響【三】*]`音嚮。我今,世尊!未審此人是誰髑髏?」
世尊告曰:「止!止!梵志!汝竟不識是誰髑髏?汝當知之,此髑髏者,無終、無始、亦無`[生死=死生【三】]`生死,亦無八方、上下所可適處,此是東方境界普香山南優陀延比丘,於無餘涅槃界取般涅槃,是阿羅漢之髑髏也。」
爾時,梵志聞此語已,歎未曾有,即白佛言:「我今觀此蟻子之蟲,所從來處,皆悉知之,`[鳥獸=鳥狩【宋】]`鳥獸`[*]`音嚮`[即=則【明】]`即能別知,此是雄,此是雌。然我觀此阿羅漢,永無所見,亦不見來處,亦不見去處,如來正法甚為奇特!所以然者,諸法之本出於如來神口,然阿羅漢出於經法之本。」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諸法之本出如來口,正使諸天、世人、魔、若魔天,終不能知羅漢所趣。」
爾時,梵志頭面禮足,白世尊言:「我能盡知九十六種道所趣向者,皆悉知之;如來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別,唯願世尊得在道次。」
世尊告曰:「善哉!梵志!快修梵行,亦無有人知汝所趣向處。」
爾時,梵志即得出家學道,在閑靜之處,思惟道術。`[所謂=所以【三】]`所謂族姓子,剃除鬚髮,著三法衣,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時,梵志即成阿羅漢。
爾時,尊者鹿頭白世尊言:「我今以知阿羅漢行所修之法。」
世尊告曰:「汝云何知阿羅漢之行?」
鹿頭白佛:「今有四種之界。云何為四?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是謂,如來!有此四界。彼時人命終,地即自屬地,水即自屬水,火即自屬火,風即自屬風。」
世尊告曰:「云何,比丘!今有幾界?」
鹿頭白佛:「其實四界,義有八界。」
世尊告曰:「云何四界,義有八界?」
鹿頭白佛:「今有四界。云何四界?地、水、火、風,是謂四界。彼云何義有八界?地界有二種,或內地、`[或【CB】,成【大】]`或外地。彼云何名為內地種?髮、毛、爪、齒、身體、皮膚、筋、骨、髓、腦、腸、胃、肝、膽、脾、腎,是謂名為內地種。云何為外地種?諸有堅牢者,此名為外地種。此名為二地種。
「彼云何為水種?水種有二,或內水種、或外水種。內水種者:`[唌=涎【元明】]`唌、唾、淚、`[尿=溺【三】]`尿、血、髓,是謂名為內水種。諸外`[軟溺=軟弱【三】]`軟溺物者,此名為`[外水種是名〔-〕【三】]`外水種。是名二水種。
「彼云何名為火種?然火種有二,或內火、或外火。彼云何名為內火?所食之物,皆悉消化無有遺餘,此名為內火。云何名為外火?諸外物熱盛物,此名為外火種。
「云何名為風種?又風種有二,或有內風、或有外風。所謂脣內之風、眼風、頭風、出息風、入息風,一切支節`[之間=間之【三】]`之間風,此名為內風。彼云何名為外風?所謂輕飄動搖、速疾之物,此名為外風。是謂,世尊!有二種,其實有四,數有八。如是,世尊!我觀此義,人若命終時,四種各歸其本。」
世尊告曰:「無常之法亦不與有常并。所以然者,地種有二,或內、或外。爾時,內地種是無常法、變易之法;外地種者,恒住、不變易。是謂地有二種,不與有常、無常相應。餘三大者亦復如是,不與有常、無常`[共〔-〕【三】]`共相應。是故,鹿頭!雖有八種,其實有四。如是,鹿頭,當作是學。」
爾時,鹿頭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8.5
ᅟᅟᅟᅟ==\[~[AN4.180](Tipitaka23#^AN4z180). Mahāpadesana.]==(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大廣演之義。云何為四?所謂契經、律、阿毘曇、戒,是謂為四。比丘當知,若有比丘從東方來,誦經、持法,奉行禁戒,彼便作是語:『我能誦經、持法,奉行禁戒,博學多聞。』正使彼比丘有所說者,不應承受,不足篤信,當取彼比丘而共論議,案法共論。
「云何案法共論?所謂案法論者,此四大廣演之論,是謂契經、律、阿毘曇、戒,當向彼比丘說契經、布現律、分別法。正使說契經時,布現律、分別法時,若彼布現,所謂與契經相應,律、法相應者,便受持之。設不與契經、律、阿毘曇相應者,當報彼人作是語:『卿當知之,此非如來所說。然卿所說者,非正經之本。所以然者,我今說契經、律、阿毘曇都不與相應。』以不相應,當問戒行,設不與戒行相應者,當語彼人:『此非如來之藏也。』即當發遣使去,此名初演大義之本。
「復次,比丘!若有比丘從南方來,而作是`[語=說【三】]`語:『我能誦經、持法,奉行禁戒,博學多聞。』正使比丘有所說,不應承受,不足篤信,當取彼比丘而共`[論議=論義【三】]`論議。正使`[比丘=彼比丘【三】]`比丘有所說不與義相應者,當發遣之。設與義相應者,當報彼人曰:『此是義說,非正經本。』爾時,當取彼義勿受經本。所以然者,義者解經之`[源=原【三】]`源,是謂第二演大義之本。
「復次,比丘!若有比丘從西方來,誦經、持法,奉行禁戒,博學多聞。當向彼比丘說契經、律、阿毘曇,然彼比丘正解味,不解義,當語彼比丘作是語:『我等不明此語,為是如來所說`[也=耶【三】]`也?為非也?』正使說契經、律、阿毘曇時,解味不解義,雖聞彼比丘所說,亦不足譽善,亦不足言惡。復以戒行而問之,設與相應者念承受之。所以然者,戒行與味相應,義不可明故,是謂第三演義也。
「復次,比丘!若有比丘從北方來,誦經、持法,奉行禁戒:『諸賢,有疑難者,便來問`[義我=我義【三】]`義,我當與汝說之。』設彼比丘有所說者,不足承受,不足諷誦,然當向彼比丘問契經、律、阿毘曇、戒,`[共相=設與經經律阿毘曇戒共相【三】]`共相應者,便當問義。若復與義相應,便當歎譽彼比丘:『善哉!善哉!賢士!此真是如來所說。義不錯亂,盡與契經、律、阿毘曇、戒共相應。』當以法供養`[得=待【三】]`得彼比丘。所以然者,如來恭敬法故,其有`[供養=恭敬【三】]`供養法者,則恭敬我已。其觀法者,則觀我已。有法則有我已,有法則有比丘僧,有法則有四部之眾,有法則有四姓在世。所以然者,由法在世,則賢劫中有`[大威=大盛【三】]`大威王出世,從是已來便有四姓在世。若法`[在世=在世者【三】]`在世,便有四姓在世:剎利、婆羅門、工師、居士種。若法在世者,便有轉輪聖王位不絕。若法在世者,便有四天王種、兜術天、艶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便在於世。若法在世者,便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在於世間。若法在世者,`[便有〔-〕【三】]`便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佛乘便現於世。是故,比丘!當善恭敬於法,彼比丘隨時供養,給其所須,當語彼比丘作是語:『善哉!善哉!如汝所言,今日所說者,真是如來所說。』是謂,比丘!有此四大廣演`[說〔-〕【三】]`說之義。
「是故,諸比丘!當持心執意行此四事,勿有漏脫。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8.6
ᅟᅟᅟᅟ(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王波斯匿清旦集四種兵,乘`[寶羽=羽寶【宋】,羽葆【元明】]`寶羽
之車,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大王曰:「大王!為從何來?又塵土坌體,集四種兵,有何事緣?」
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今此國界有大賊起,昨夜半,興兵擒獲。然身體疲`[惓=倦【三】]`惓欲還詣宮,然中道復作是念:『我應先至如來所,然後入宮。』以此事緣,寤寐不安;今`[*]`以壞賊功勞有在,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故`[來=詣來【三】]`來至拜跪覲省。設我昨夜不即興兵者,則不獲賊。」
爾時,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所說。王當知,`[此=之【三】]`此有四事緣本,先苦而後樂。云何為四?清旦早起先苦而後樂;設服油酥先苦而後樂;若服藥時先苦而後樂;家業娉娶先苦而後樂。是謂,大王!有此四事緣本,先苦而後樂。」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言:「世尊所說誠得其宜,有此四事緣本,先苦而後樂。所以然者,如我今日觀此四事,如掌觀珠,皆是先苦而`[後樂=後樂也【三】]`後樂`[義=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說此緣本先苦而後樂義【三】]`義。」
爾時,世尊與波斯匿王說微妙之法,發歡喜心。王聞法已,白世尊言:「國事猥多,欲還`[歸〔-〕【三】]`歸所在。」
世尊告曰:「宜知是時。」
時,波斯匿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繞佛三匝,便退而去。
王去未久,是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此四事緣本,先苦`[後=而後【三】]`後樂。云何為四?修習梵行先苦而後樂;誦習經文先苦而後樂;坐禪念定先苦而後樂;數出入息先苦而後樂。是`[謂=諸【三】]`謂,比丘!行此四事者,先苦而後樂也。其有比丘行此先苦而後樂之法,必應沙門後得果報之樂。
「云何為四?若有比丘勤於此法,無欲惡法,念`[持=得【三】*]`持喜安,遊心初禪,`[得=是謂初得【三】]`得沙門之樂。復次,有覺、有觀息,內`[有〔-〕【三】]`有喜心,專精一意,無覺、無觀,念`[*]`持喜安,遊於二禪,是謂得第二沙門之樂。復次,無念遊心於護,恒自覺知,覺身有樂,諸賢聖所`[喜望=悕望【三】]`喜望者,護念樂,遊心三禪,是謂獲第三沙門之樂。復次,苦樂已盡,先無有憂慼之患,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心四禪,是謂有此四沙門之樂。
「復次,比丘!若有比丘行此先苦後獲沙門四樂之報,斷三`[結網=內結【三】]`結網,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必至滅度。復次,比丘!若`[斷=永斷【三】]`斷此三結,`[淫=媱【三】]`淫、怒、癡薄,成斯陀含,來至此世,必盡苦際。復次,比丘!若有比丘斷五下分結,成阿那含,於彼般涅槃,不來此世。
「復次,比丘!若有比丘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彼比丘修此先苦之法,後獲沙門四果之樂。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此先苦而後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8.7
ᅟᅟᅟᅟ==\[~[AN4.88](Tipitaka23#^AN4z88). Saññojana.]==(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之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有似`[黃藍花=~Macala.]`黃藍花沙門;有似`[邠陀利=分陀利【元明】*,~Puṇḍarīka.]`邠陀利華沙門;有似柔軟沙門;於柔軟中`[柔軟=~Sukhumāla.]`柔軟沙門。
「彼云何名為似黃藍花沙門?或有一人,斷三結使,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必至涅槃,極遲經七死七生;或復家家、一種,猶如黃藍之花朝取暮長。此比丘亦復如是,三結使盡,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必至涅槃,極遲`[至=經【三】]`至七死七生,若求方便勇猛意者,家家、一種便成道迹,是謂名為黃藍花沙門。
「彼云何名為`[*]`邠陀利花沙門?或有一人,三結使盡,婬、怒、癡薄,成斯陀含,來至此世盡於苦際。若小遲者,來至此世盡於苦際;若勇猛者,即於此間盡於苦際。猶如`[*]`邠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是謂`[*]`邠陀利花沙門。
「彼云何柔軟沙門?或有一人斷五下分結,成阿那含,即於彼般涅槃,不來此世,是謂柔軟沙門。
「彼云何柔軟中柔軟沙門?或有一人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謂柔軟中柔軟沙門。
「是謂,比丘!有此四人出現於世。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於柔軟中作柔軟沙門。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修陀、修摩均 賓頭、`[塵=盧【三】]`塵、翳、手ᅟ鹿頭、廣演義 後樂、柔軟`[經=音【三】]`經
ᅟ 增壹阿含經 卷第二十
ᅟ28 聲聞品ᅟᅟ7
ᅟᅟᅟ增壹阿`[含=鋡【聖】*]`含經 卷第二十一☗s21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29 苦樂品
ᅟᅟᅟᅟ苦樂品第二十`[九=八【聖】]`九
## 29.1
ᅟᅟᅟᅟ(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或有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人先樂而後苦;或有人先苦`[而後=後亦【聖】*]`而後苦;或有人先樂`[*]`而後樂。
「`[云=彼云【元明】]`云何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一人生卑賤家,或殺人種、或工師種、或邪道家生,及餘貧匱`[之=乏【宋】]`之家,衣食不充,彼人便生彼家。然復彼人無有邪見,彼便有此`[見=見者【宋】]`見:有施、有受者,有今世、`[有〔-〕【三聖】]`有後世,有沙門、婆羅門,有父、有母,世有阿羅漢等受教者,亦有善惡果報。若`[彼〔-〕【聖】]`彼有極富之家,以知昔日施`[德之=之德【三】]`德之報,不放逸報。彼若復見無衣食家者,知此人等不作施德,恒值貧賤。我今復值貧賤,無有衣食,皆由`[曩=徃【聖】]`曩`[日=昔【三聖】]`日不造福故,誑惑世人,行放逸法,緣此惡行之報,今值貧賤,衣食不充。若復見沙門、婆羅門修善法者,便向懺悔,改往所作;若復所有`[之遺=乏匱【三】]`之遺餘,與人等分。彼身壞命終,生善`[處=處天上【三】]`處;若生`[人=天上人【聖】]`人中,多財饒寶,無所乏短。是謂此人先苦而後樂。
「何等人先樂而後苦?於是,或有一人生豪族家,或剎利種、或長者種、或大姓家,及諸富貴之家,衣食充足,便生彼家。然彼人恒懷邪見,與邊見共相應,彼便有此見:無施、無受者,亦無今世、後世之報,亦無父母,世無阿羅漢,亦無有得證者,亦復無有善惡之報。彼人有此邪見,若復見有富貴之家,而作是念:『此人久有此財寶耳。』男者久是男,女者久是女,畜生者久是畜生。不好布施,不持戒律。若彼見沙門、婆羅門奉持戒者,起瞋恚`[心〔-〕【三】]`心:『此人虛偽,何處當有福報之應?』彼人身壞命終之後,生地獄中;若得作人,在貧`[窮=賤【三】]`窮家生,無有衣食,身體倮露,衣食不充。是謂此人先樂而後苦。
「何等人先苦`[*]`而後
苦?於是,有人生貧賤家,或殺人種、或工師種,及諸下劣之家,無有衣食,而此人生彼家。然復彼人身抱邪見,與邊見共相應,彼人便有此見:無施、無有受者,亦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亦無父母,世無阿羅漢。不好布施,不奉持戒。若復見沙門、婆羅門,即興瞋恚向賢聖人;彼人見貧者,言久來有是;見富者,言久來有是;見父者,昔者是父,見母者,昔者是母。彼若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若生人中,極為貧賤,衣食不充,是謂此人先苦而後苦。
「彼云何人先樂而後樂?彼或有一人生富貴家,或剎利種、或梵志種、或生國王種、或長者種生,及諸饒財多寶家生,所生之處無有乏短,彼人便生此家。然`[後=復【三】]`後彼人有`[正=等【三】]`正見,無有邪見,彼便有此見:有施、有受者,有今世、後世,世`[有=世有【三】]`有沙門、婆羅門,亦有善惡之報,有父、有母,世有阿羅漢。彼人若復見富貴之家饒財多寶者,便作是念:『此人昔日布施之所致。』若復見貧賤之家,『此人昔者,皆由不布施故。`[故〔-〕【三聖】]`故我今可隨時布施,莫後更生貧賤之家,然常好喜施惠於人。』彼人若見沙門、道士者,隨時問訊可否之宜,供給衣被、`[飲=飯【聖】*]`飲食、`[床=床敷【明】,床蓐【聖】]`床臥具、病瘦醫藥,盡惠施之。若復命終之後,生善處天上;若`[人=在人【三】]`人中,生富貴之家,饒財多寶,是謂此人先樂`[*]`而後樂。」
是時,有一比丘白世尊曰:「我觀今世眾生先苦而後樂,或有眾生於今世先樂而後苦,或有眾生於今世先苦`[*]`而後苦,或有眾生先樂`[*]`而後樂。」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有此因緣,使眾生之類先苦而後樂,亦復有此眾生先樂而後苦,亦復有此眾生先苦`[*]`而後苦,亦復有`[眾=此眾【三聖】]`眾生先樂`[*]`而後樂。」
比丘白佛:「復以何因緣先`[樂=苦【三】]`樂而後`[苦=樂【三】]`苦?復以何因緣先`[苦=樂【三】]`苦而後`[樂=苦【三】]`樂?復以何因緣先苦`[*]`而後苦?復以何因緣先樂`[*]`而後樂?」
世尊告曰:「比丘當知,若人壽百歲,正可十十耳。若使壽終冬、夏、春、秋。若復,比丘!百歲之中作諸功德,百歲之中造諸惡業,作諸邪見,彼於異時,或冬受樂,夏受苦。若百歲之中,功德具足,未曾有短;若復在中百歲之內,`[在=作【三聖】]`在諸邪見,造不善行,先受其罪,後受其福。若復少時作福,長時作罪;後生之時少時受福,長時受罪。若復少時作罪,長復作罪,彼人後生之時先苦`[*]`而後苦。若復於少時作諸功德,分檀布`[施=施長復作諸功德分段布施【三】]`施,彼於後生先樂`[*]`而後樂。是謂,比丘!以此因緣先苦而後樂,亦由此因緣先樂而後苦,亦由此因緣先苦而後苦,`[亦〔-〕【聖】]`亦由此因緣先樂而後樂。」
比丘白佛言:「唯`[願=然【三】]`願,世尊!若有眾生欲先樂而後樂,當行布施,求此先樂而後樂。」
世尊告曰:「如是,比丘!如汝所言,若有眾生欲成涅槃及阿羅漢道乃至佛道,當於中行布施,作諸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9.2
ᅟᅟᅟᅟ(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或有人身樂心不樂;或有人心樂身不樂;或有人心亦不樂身亦不樂;或有人身亦樂心亦樂。
「彼何等人身樂心不樂?於是,作福凡夫人,於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床敷【三】*,床蓐【聖】]`床臥具、病瘦醫藥,無所`[短乏=乏短【三】]`短乏,但不`[免=勉【聖】*]`免餓鬼、畜生、地獄道,亦復不`[*]`免惡趣中。是謂此人身樂心不樂。
「彼何等人心樂身不樂?所謂阿羅漢不作功德,於是四事供養之中,不能自辦,終不能得,但`[*]`免地獄、餓鬼、畜生之道,猶如羅漢`[唯喻=維渝【聖】,維喻【三】]`唯喻比丘。是謂此人心樂身不樂。
「彼何等人身亦不樂心亦不樂?所謂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能得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恒=復【三聖】]`恒不免地獄、餓鬼、畜生道。是謂此人身亦不樂心亦不樂。
「彼何等人身亦樂心亦樂?所謂作功德阿羅漢,四事供養無所短乏,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復免地獄、餓鬼、畜生道。所謂尸`[波=婆【三聖】*]`波羅比丘是。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人。是故,比丘!當求方便,`[當〔-〕【聖】]`當如尸波羅比丘。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9.3
ᅟᅟᅟᅟ(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今當說四梵之福。云何為四?
1若有信善男子、善女人,未曾起偷婆處,於中能起偷婆者,是謂初梵之福也。
2復次,`[信〔-〕【三】*]`信善男子、善女人,補治故寺者,是謂第二`[受〔-〕【宋】]`受梵之福也。
3復次,`[*]`信善男子、善女人,和合聖眾者,是謂第三受梵之`[福=福也【三】]`福。
4復次,若多薩阿竭初轉法輪時,諸天、世人勸請轉法輪,是謂第四受梵之福,是謂四受梵之福。」
爾時,有異比丘白世尊`[言=曰【三】]`言:「梵天之福竟為多少?」
世尊告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當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
世尊告曰:「閻浮里地東西七千由旬,南北二萬一千由旬,地形像車,其中眾生所有功德,正可與一`[輪=轉輪【聖】*]`輪王功德等。
「瞿耶尼縱廣三十二萬里,地形如半月。比丘當知,閻浮地人民,及一`[*]`輪
王之德,比彼人者,與彼一人德等。
「復次,比丘!弗于逮`[里地〔-〕【聖】,人民地【三】]`里地縱廣三十六萬里,地形方正,計閻浮`[里=之【元明】]`里地及瞿耶尼二方之福,故不如彼弗于逮一人之福。
「比丘當知,欝單`[曰=越【三】*]`曰縱廣四十萬里,地形如月滿,計三方人民之福,故不如欝單曰一人之福。
「比丘當知,計四天下人民之福,故不如四天王之德;計四天下人民之福及四天王,故不如三十三天之福;計四天下及四天王、三十三天,故不如釋提桓因一人之福;計四天下及四天王及三十三天及釋提桓因,故不如一豔天之福;計四天下及四天王、三十三天、釋提桓因`[及〔-〕【三】]`及豔天,故不如一兜術`[天=天之【三聖】]`天福;計從四天下至兜術天之福,故不如一化自在天之福;計從四天下至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他化自在天之福;計從四天下至他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梵天王之福。
「比丘當知,此是梵天之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其福者,此是其量也。是故,比丘!欲求梵天福者,當求方便,成其功德。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9.4
ᅟᅟᅟᅟ(四)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之類有四種食,長養眾生。何等為四?所謂`[摶=揣【宋元】*【聖】]`摶食或大、或小,更樂食、念食、識食,是謂四食。
「彼云何名`[為〔-〕【三】*]`為摶食?彼`[*]`摶食者,如今人中所食,諸入口之物可食噉者,是謂`[名為〔-〕【三】*]`名為摶食。
「`[云=彼云【三】]`云何名更樂食?所謂更樂食者,衣裳、`[繖=散【聖】]`繖蓋、雜香華、熏火及香油,與婦人集聚,`[諸=語及【聖】]`諸餘身體所更樂者,是謂`[*]`名為更樂`[之〔-〕【三】]`之食。
「彼云何名`[*]`為念食?諸意中所念`[想=所想【三】]`想、所思惟者,或以口說,或以體觸,及諸所持之法,是謂名為念食。
「彼云何`[為=名【三】]`為識食?所念識者,意之所知,梵天為首,乃至有想、無想天,以識為食,是謂`[*]`名為識食。
「是謂,比丘!有此四食,眾生之類以此四食,流轉生死,從今世至後世。是故,諸比丘!當共捨離此四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9.5
ᅟᅟᅟᅟ(五)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辯。云何為四?所謂義辯、法辯、`[辭=報【宋】*]`辭辯、應辯。
「彼云何名為義辯?所謂義辯者,彼彼之所說,若天、龍、鬼神之所說,皆能分別其義,是謂名為義辯也。
「彼云何名為法辯?十二部經如來所說,所謂契經、祇夜、本末、偈、因緣、授決、已說、造頌、生經、方等、合集、未曾有,及諸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諸法之`[實=寶【聖】]`實不可沮壞,`[所〔-〕【三聖】]`所可總持者,是謂名為法辯。
「彼云何名為辭辯?若前眾生,長短之語,男語,女語,佛語,梵志、天、龍、鬼神之語,阿須倫、迦留羅、甄陀羅彼之所說,隨彼根`[原=元【三聖】]`原與其說法,是謂名為辭辯。
「彼云何名為應辯?當說法時,無有怯弱,無有畏懼,能和悅四部之眾,是謂名為應辯。
「我今當教勅汝,當如摩訶拘絺羅。所以然者,拘絺羅有此四辯,能與四部之眾廣分別說。如我今日觀諸眾中,得四辯才,無有出拘絺`[羅=羅者【三】]`羅。
`[若=如【聖】]`若此四辯,如來之所有,是`[故=故諸比丘【三】]`故,當求方便,成四辯才。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9.6
ᅟᅟᅟᅟ==\[~[AN4.77](Tipitaka23#^AN4z77). Acintita.]==(六)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事終不可思`[惟=議【三】]`惟。云何為四?
眾生不可思議;世界不可思議;龍國不可思議;佛國境界不可思議。
所以然者,不由此處得至滅盡涅槃。
「云何眾生不可思議?此眾生為從何來?為從何`[去=生【三】]`去?復從何起,從此終當從何生?如是,眾生不可思議。
「云何世界不可思議?諸有邪見之人:世界斷滅、世界不斷`[滅〔-〕【聖】]`滅,世界有邊、世界無邊,是命、是身,非命、非身,梵天之所造,諸大鬼神作此世`[界=間【宋】]`界`[耶【麗】,邪【大】]`耶?」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梵天造人民, 世間鬼所造,ᅟ或能諸鬼作, 此語誰當定?
ᅟ欲恚之所纏, 三者俱共等,ᅟ心不得自在, 世俗有`[災=此【聖】]`災變。
「如是,比丘!世`[間=界【元明】]`間不可思議。
「云何龍界不可思議?
云何此雨為從龍口出耶?所以然者,雨`[渧=滴【三】*]`渧不從龍口出也。
為從眼、耳、鼻出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雨渧不從眼、耳、鼻`[出=出也【三聖】]`出。
但龍意之所念,若念惡亦雨,若念善亦雨,亦由`[行本=本行【三】]`行本而作此雨。所以然者,今須彌山腹有天,名曰大力,知眾生心之所念,亦能作雨,然雨不從彼天口出,眼、耳、鼻出也。皆由彼天有神力故,而`[能作=作此【三】]`能作雨。如是,比丘!龍境界不可思議。 ^rq5yet
「云何佛國境界不可思議?如來身者,為是父母所造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如來身者,清淨`[無=無瑕【三】]`無穢受諸天氣。為是人所造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以過人行。如來身者,為是`[大=天【元明】]`大`[身=身耶【三】]`身,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如來身者,不可造作,非諸天所及。如來壽為短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如來有四神足。如來為長壽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然復如來故`[興=與【三聖】]`興世間周旋,與善權方便相應。如來身者,不可摸則,不可言長、言短。音`[聲=響【三聖】]`聲亦不可法則,如來梵音,如來智慧、辯才不可思議,非世間人民之所能及。如是佛境界不可思議。
「如是。比丘!有此四處不可思議,非是常人之所思議。然此四事無善根本,亦不由此得修梵行,不至休息之處,乃至不到涅槃之處,但令人狂惑,心意錯亂,起諸疑結。
「所以然者,比丘當知,過去久遠,此舍衛城中有一凡人,便作是念:『我今當思議世界。』是時,彼人出舍衛城,在一華池水側,結跏趺坐,思`[惟=議【三】*]`惟世界:『`[此世界云何=云何世界【宋】]`此世界云何成?云何敗?誰造此世界?此眾生類為從何來?為從何出?為何時生?』是時,彼人思`[議=惟【聖】*]`議,此時便見池水中有四種兵出入。是時,彼人復作是念:『我今狂惑,心意錯亂,世間無者,我今見之。』時,彼人還入舍衛城,在里巷之中作是說:『諸賢當知,世界無者,我今見之。』
「是時,眾多人報彼人曰:『云何世間無者,汝今見之?』時,此人報眾多人曰:『我向者作是思惟:「世界為從何生?」便出舍衛城,在華池側,作是思`[*]`議:「世界為從何來?誰造此世界?此眾生類從何`[而〔-〕【三聖】]`而來?為誰所生?若命終者當生何處?」我當思`[*]`議,此時,便見池水中有四種兵出入,世界無者,我今見之。』是時,眾多人報彼人曰:『如汝實狂愚,池水之中那得四種兵?諸世界狂`[愚=惑【宋】]`愚之中,汝`[最為=為最【三】]`最為上!』
「是故,比丘!我觀此義已,故告汝等耳。所以然者,此非善本功德,不得修梵行,亦復不得至涅槃處。然思`[*]`議此者,則令人狂,心意錯亂。然比丘當知,彼人實見四種之兵。所以然者,昔日諸天與阿須倫共鬪,`[當共鬪〔-〕【三】]`當共鬪時,諸天得勝,阿須倫不如。是時,阿須倫便懷恐怖,化形極`[使〔-〕【聖】]`使小,從藕根孔中過。佛眼之所見非餘者所及。
「`[是故諸=如是【三】]`是故,諸比丘!當思`[*]`議四諦。所以然者,此四諦者,有義、有理,得修梵行,行沙門法,得至涅槃。是故,諸比丘!捨離此世界之法,當求方便,思`[*]`議四諦。`[知=如【三聖】]`知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9.7
ᅟᅟᅟᅟ(七)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神足。云何為四?自在三昧行盡神足;心三昧行盡神足;精進三昧行盡神足;`[誡=戒【元明】]`誡三昧行盡神足。
「彼云何為自在三昧行盡`[神足〔-〕【聖】]`神足?所謂諸有三昧,自在意所欲,心所樂,使身體輕便,能隱形極細,是謂第一神足。
「彼云何`[心=有心【三】]`心三昧行盡神足?所謂心所知法,遍滿十方,石壁皆過,無所罣礙,是謂`[名為〔-〕【三】*]`名為心三昧行盡神足。
「彼云何名為精進三昧行盡神足?所謂此三昧無有懈`[惓=倦【三】]`惓,亦無所畏,有勇猛意,是謂名為精進三昧行盡神足。
「彼云何名為誡三昧行盡神足?諸有三昧,知眾生心中所念,生時、滅時,皆悉知之。有欲心、無欲心,有瞋恚心、無瞋恚心,有愚癡心、無愚癡心,有疾心、無疾心,有亂心、無亂心,有少心、無少心,有大心、無大心,有量心、無量心,有定心、無定心,有解脫心、無解脫心,`[一切=皆悉【三聖】]`一切了知,是謂名為誡三昧行盡神足。
「`[如是=是故諸【三】]`如是,比丘!有此四神足,欲知一切眾生心中所念者,當修行此四神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9.8
ᅟᅟᅟᅟ==\[~[AN4.9](Tipitaka23#^AN4z9). Taṇhuppāda.]==(八)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愛起=起愛【三】*]`愛起之法。若比丘愛起時便起。云何為四?比丘緣衣服故便起愛;由乞食故便起愛;由床`[坐=座【元明】]`坐
故便起愛;由醫`[藥【CB】,樂【大】]`藥故`[比丘〔-〕【明】]`比丘便起愛。是謂,比丘!有此四起愛之法,有所染著。
「其有比丘著衣裳者,我不說此人。所以然者,彼未得衣時,便起瞋恚,興想著念。其有比丘著是食者,我不說此人。所以然者,彼未得乞食時,便興瞋恚,興想著念。其有比丘著床`[座=坐【宋聖】*]`座者,`[不=我不【三】]`不說此人。所以然者,彼未得床座時,便`[起=興【三】]`起瞋恚,興想著念。其有比丘著醫藥者,我不說此人。所以然者,彼未得醫藥時,便興瞋恚,起想著念。
「比丘當知,我今當說衣裳二事,亦當親近,亦當不親近。云何親近?云何不親近?若得衣裳,極愛著衣者起不善法,此不可親近;若復得衣裳起善法心不愛著,此可親近。若乞食時起不善法,此不可親近;若乞食時起善法,此可親近。若得床座時起不善法,此不可親近;若得床座時起善法,`[此【麗】,亦【大】]`此可親近,醫藥亦爾。
「是故,諸比丘!當親近善法,除去惡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欲使檀越施主,獲其功德,受福無窮,得甘露`[滅=城【宋】,味【元明】]`滅。」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ᅟ「衣裳用布施, 飲食床臥具,ᅟ於中莫起愛, 不生諸世界。」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9.9
ᅟᅟᅟᅟ(九)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大河水從阿耨達泉出。云何為四?所謂恒伽、新頭、婆叉、私陀。彼恒伽`[水=水東流【三】]`水牛頭口出`[向東流〔-〕【三】]`向東流,新頭南流師子口出,私陀西流象口中出,婆叉北流從馬口`[中〔-〕【三】]`中出。是時,四大河水遶阿耨達泉已,恒伽入東海,新頭入南海,婆叉入西海,私陀入北海。
「爾時,四大河入海已,無復本名字,但名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云何為四?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種,於如來所,`[剃=剔【聖】]`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無復本姓,但言沙門釋迦`[子=弟子【三】]`子。所以然者,如來眾者,其猶大海,四諦其如四大河,除去結使,入於無畏涅槃城。
「是故,諸比丘!諸有四姓,剃除鬚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者,彼當滅本名字,自稱釋迦弟子。所以然者,我今正是釋迦子,從釋種中出家學道。比丘當知,欲論生子之義者,當名沙門釋種子是。所以`[者何=然者【三】]`者何?生皆由我生,從法起,從法成。是故,比丘!當`[求=來【元】]`求方便,得作釋種子。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29.10
ᅟᅟᅟᅟ(一〇)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CB】,爾【大】]` 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等心。云何為四?慈、悲、喜、護,以何等故名為梵堂?比丘當知,有梵、大梵名千,無與等者,無過上者,統千國界,是彼之堂,故名為梵堂。比丘!此四梵堂所有力勢,能觀此千國界,是故名為梵堂。
「是故,諸比丘!若有比丘欲度欲界之天,處無欲之地者,彼四部之眾當求方便,成此四梵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ᅟ 增壹阿`[*]`含經 卷第二十`[一〔-〕【聖】]`一`[〔-〕=光明皇后願文【聖】]`
ᅟ29 苦樂品ᅟᅟ10
ᅟᅟᅟ增壹阿含經 卷第二十二☗s22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30 須陀品
ᅟᅟᅟᅟ須陀品第三十
## 30.1
ᅟᅟᅟᅟ(一)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波沙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清旦從靜室起,在外經行。是時,須陀沙彌在世尊後而經行。爾時,世尊還顧,謂沙彌曰:「我今欲問卿義,諦`[聽=聽諦聽【三】]`聽!善思念之。」
須陀沙彌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世尊告曰:「有常色及無常色,為是一義?為有若干之貌?」
須陀沙彌白佛言:「有常色及與無常色者,此義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有常色者是內,無常色者是外,以是之故,義有若干,非有一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快說此義,有常色、無常色,此義若干,非一義也。云何,須陀!有漏義、無漏義,為是一義?為若干義乎?」
須陀沙彌對曰:「有漏義、無漏義`[是=為【三】]`是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有漏義,是生死結使;無漏義者,是涅槃之法。以是之故,義有若干,非一義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有漏是生死,無漏是涅槃。」世尊告曰:「聚法、散法,為是一義?為是若干義乎?」
須陀沙彌白佛言:「聚法之色、散法之色,此義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聚法之色者,四大形也;散法之色者,`[苦=苦習【宋】,苦集【元明】]`苦盡諦也。以是言之,義有若干,非一義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聚法之色、散法之色,義有若干,非一義也。云何,須陀!受義、陰義,為是一義?為有若干乎?」
須陀沙彌白佛言:「受與陰`[義=義義【三】]`義有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受者,無形不可見;陰者,有色可見,以是之故,義有若干,非一義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受義`[事=陰義事【三】]`事有若干,非一義也。」世尊告曰:「有字、無字,義有若干?為是一義?」
沙彌白佛言:「有字、無字,義有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有字者,是生死結;無字者,是涅槃也。以是言之,義有若干,非一義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無字者,是涅槃。」世尊告曰:「云何,須陀!何以故,名有字是生死,無字是涅槃?」
沙彌白佛言:「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終、有始,無字者,無生、無死,無終、無始。」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之法;無字者,是涅槃之法。」爾時,世尊告沙彌曰:「快說此言,今即聽汝為大比丘。」
爾時,世尊還詣普集講堂,告諸比丘:「摩竭國界快得善利,使須陀沙彌遊此境界,其有以衣被、飲食、`[床=床敷【明】]`床臥具、病瘦醫藥持供養者,亦得善利;彼所生父母亦得善利,乃得生此須陀比丘。若須陀比丘所`[生=至【三】]`生之家,彼家便為獲其大幸。我今告諸比丘,當學如須陀比丘。所以`[者何=然者【三】]`者何?此須陀比丘極為聰明,說法無滯礙,亦無怯弱。是故,諸比丘!當學如須陀比丘!`[是=如是【三】]`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30.2
ᅟᅟᅟᅟ(二)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越【明】*,ᅟ【明】]`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與無央數之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爾時,有長老比丘在彼眾中,向世尊舒脚而睡;爾時,修摩那沙彌年`[向=始【三】]`向八歲,去世尊不遠結`[加=跏【三】*]`加
趺坐,`[計=繫【三】]`計念在前。
爾時,世尊遙見長老比丘舒脚而眠,復見沙彌端坐思惟。世尊見已,便說此偈:
ᅟ「所謂長老者, 未必剃`[髮鬚=鬚髮【三】]`髮鬚,ᅟ雖復年齒長, 不免於愚行。
ᅟ若有見諦法, 無害於群萌,ᅟ捨諸穢惡行, 此名為長老。
ᅟ我今謂長老, 未必先出家,ᅟ修其善本業, 分別於正行。
ᅟ設有年幼少, 諸根無漏缺,ᅟ此謂名長老, 分別正法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此長老舒脚而睡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我等悉見。」
世尊告曰:「此長老比丘五百世中恒為龍身,今設當命終者,當生龍中。所以然者,無有恭敬之心於佛、法、眾。若有眾生無恭敬之心於佛、法、眾者,身壞命終,皆`[當〔-〕【三】]`當生龍中。汝等頗見修摩那沙彌年向八歲,去我不遠,端坐思惟?」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世尊告諸比丘:「此沙彌却後七日,當得四神足,及得四諦之法,於四禪而得自在,善修四意斷。所以然者,此修摩那沙彌,有恭敬之心向佛、法、眾。以是之故,諸比丘!恒當勤加恭敬佛、法、之眾。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30.3
ᅟᅟᅟᅟ==\[[須摩提女經](T02n0128a_須摩提女經)-[128b](T02n0128b_須摩提女經)-[129](T02n0129_佛說三摩竭經)-[130](T02n0130_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三)ᅟ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有長者名阿那邠邸,饒財多寶:金銀、珍寶、車𤦲(璩)、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馬、牛、羊、奴婢、僕`[使=從【三】*]`使,不可稱計。爾時,滿富城中有長者名滿財,亦饒財多寶:車𤦲(璩)、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馬、牛、羊、奴婢、僕使,不可稱量,復是阿那邠邸長者少小舊好,共相愛敬,未曾忘捨。然復阿那邠邸長者恒有數千萬珍寶財貨,在彼滿富城中販賣,使滿財長者經紀將護;然滿財長者亦有數千萬珍寶財貨,在舍衛城中販賣,使阿那邠邸長者經紀將護。
是時,阿那邠邸有女名修摩提,顏貌端正,如桃華色,世之希有。爾時,滿財長者有少事緣到舍衛城,往至阿那邠邸長者家,到已,就座而坐。是時,修摩提女從靜室出,先拜跪父母,`[後=後復【三】]`後拜跪滿財長者,還入靜室。
爾時,滿財長者見修摩提女顏貌端正,如桃華色,世之希有,見已,問阿那邠邸長者曰:「此是誰家女?」
阿那邠邸報曰:「向`[者=見【三】]`者女者,是我所生。」
滿財長者曰:「我有小息,未有婚對,可得`[適=嫡【元明】]`適`[貧【CB】,貪【大】]`貧家不?」
是時,阿那邠邸長者報曰:「事不宜爾。」
滿財長者曰:「以何等故事不宜爾?為以姓望?為以財貨耶?」
阿那邠邸長者報曰:「種姓、財貨足相`[詶=儔【元明】]`詶匹,但所事神祠與我不同,此女事佛釋迦弟子,汝等事外道異學,以是`[之=事【三】]`之故不赴來意。」
時,滿財長者曰:「我等所事自當別祀,此女所事別自供養。」
阿那邠邸長者曰:「我女設當適汝家者,所出財寶不可稱計,長者亦當出財寶不可稱計。」
滿財長者曰:「汝今`[責=索我【三】]`責幾許財寶?」
阿那邠邸長者曰:「我今須六萬兩金。」是時,`[長=滿財長【三】]`長者即與六萬兩金。
時,阿那邠邸長者復作是念:「我以方便前却,猶不能使止。」語彼長者曰:「設我嫁女,當往問佛,若世尊有所教勅,當奉`[行=行之【三】]`行。」
是時,阿那邠邸長者假設事務,如似小行,即出門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阿那邠邸長者白世尊曰:「修摩提女為滿富城中滿財長者所求,為可與?為不可與乎?」
世尊告曰:「若當修摩提女`[適=嫡【明】]`適彼國者,多所饒益,度脫人民不可稱量。」是時,阿那邠邸長者復作是念:「世尊以方便智應適彼土。」
是時,長者頭面禮足,遶佛三匝便退而去,還至家中,供辦種種甘饌飲食與滿財長者。滿財長者曰:「我用此食為?但嫁女與我不`[也=耶【三】]`也?」
阿那邠邸曰:「意欲爾者便可相從。却後十五日,使兒至此。」作此語已,便退而去。
是時,滿財長者辦具所須,乘`[寶羽=羽寶【三】*]`寶羽之車,從八十由延內來;阿那邠邸長者復莊嚴己女,沐浴香熏,乘寶羽之車,將此女往迎滿財長者男,中道相遇。時,滿財長者得女便將至滿富城中。
爾時,滿富城中人民之類各作制限:「若此城中有女出適他國者,當重刑罰;若復他國`[取=娶【三】]`取婦將入國者,亦重刑罰。」
爾時,彼國有六千梵志,國人所奉。制限有言:「設犯制者,當飯六千梵志。」爾時,長者自知犯制,即飯六千梵志。然梵志所食,均食䐗肉,及䐗肉羹,重釀之酒。又梵志所著衣服,或被白㲲,或披毳衣。然彼梵志之法,入國之時,以衣偏著右肩,半身露`[見=現【元明】*]`見。
爾時,長者即白:「時到,飲食已具。」
是時,六千梵志皆偏著衣裳,半身露見,入長者家。
時,長者見梵志來,膝行前迎,恭敬作禮,最大梵志舉手稱善,前抱長者`[項=頸【元明】]`項,往詣`[坐=座【三】*]`坐所,餘梵志者各隨次而坐。
爾時,六千梵志坐已定訖。時,長者語修摩提女曰:「汝自莊嚴,向我等師作禮。」
修摩提女報曰:「止!止!大家,我不堪任向裸人`[禮=作禮【三】]`禮。」
長者曰:「此非裸人,非不有慚;但所著衣者,是其法服。」
修摩提女曰:「此無慚愧之人,皆共露形體在外,有何法服之用?長者願聽!世尊亦說有二事因緣,世人所貴。所謂有慚、有愧。若當無此二事者,則父母、兄弟、宗族五親,尊卑高下則不可分別。如今有雞、犬、䐗、羊、驢、騾之屬,皆共同類無有尊卑。以有此二法在世故,則知有尊卑之`[異=序【三】]`異。然此等之人離此二法,似雞、犬、䐗、羊、驢、騾同`[群=類【三】]`群,實不堪任向作禮拜。」
時,修摩提夫語其婦曰:「汝今可起向我等師作禮,此諸人皆是我所事之天。」
修摩提女報曰:「且止!族姓子!我不堪任向此無慚愧裸人作禮;我今是人向驢犬作禮。」
夫復語曰:「止!止!貴女!勿作是言,自護汝口,勿有所犯。此亦非驢,復非`[誑=狂【三】]`誑惑,但所著之衣,正是法衣。」
是時,修摩提女涕零悲泣,顏色變異,並作是`[說=語【三】]`說:「我父母五親寧形毀,五`[刻=刓【三】]`刻斷其命根,終不墮此邪見之中。」
時,六千梵志各共高聲而作是說:「止!止!長者!何故使此婢罵詈乃爾?若見請者,時供辦飲食。」是時,長者及修摩提夫即辦䐗肉、䐗肉羹、重釀之酒,`[食=飯【三】]`食六千梵志,皆使充足。諸梵志食已,少多論議,便起而去。
是時,滿財長者在高樓上,煩冤愁惋,獨坐思惟:「我今取`[此=此女【三】]`此來,便為破家,無異辱我門`[戶【CB】,尸【大】]`戶。」
是時,有梵志名修跋,得五通,亦得諸禪,然滿財長者所見貴重。時,修跋梵志而作是念:「我與長者別來日久,今可往相見。」是時,梵志入滿富城,往詣長者家,問守門者曰:「長者今為所在?」
守門人報曰:「長者在樓上,極為愁憂,大不可言。」
時,梵志徑上樓上,與長者相見,梵志問長者曰:「何故愁憂乃至於斯,無縣官、盜賊、水、火災變所侵抂乎?又非家中不和順耶?」
長者報曰:「無有縣官、盜賊之變,但小家中事緣不遂。」
梵志問曰:「`[須=願【三】]`須聞其狀,有何事緣?」
長者報曰:「昨日為兒娶婦,又犯國限;五親被辱,請諸師在舍,將兒婦往禮拜而不從命。」
梵志修跋報曰:「此女家者,為在何國近遠娉娶?」
長者曰:「此女舍衛城中阿那邠邸女。」
時,彼梵志修跋聞此語已,愕然驚怪,兩手`[掩=揜【三】]`掩耳,而作是說:「咄!咄!長者!甚奇!甚特!此女乃能故在,又不自殺,不投樓下,甚是大幸。所以然者,此女所事之師,皆是梵行之人,今日現在,甚奇!甚特!」
長者曰:「我聞汝語,復欲嗤笑。所以然者,汝為外道異學,何故歎譽沙門釋種子行?此女所事之師,有何威德?有何神變?」
梵志報`[言=曰【三】]`言:「長者!欲聞此女師神德乎?我今粗說其原。」
長者曰:「願聞其說。」
梵志報曰:「我昔日詣雪山北人間乞食,得食已,飛來詣阿耨達泉。時,彼天、龍、鬼神遙見我來,皆`[護=牙【元】,手【明】]`護持刀劍而來向我,並語我言:『修跋仙士,莫來`[止=至【三】]`止此泉邊,莫污辱此泉;設不隨我語者,正爾命根斷壞!』我聞此語,即離彼泉不遠而食。
「長者當知,此女所事之師,最小弟子名均頭沙彌,然此沙彌亦至雪山北乞食,飛來詣阿耨達`[泉=泉水【三】]`泉,`[叉=又【聖】]`叉手執塜間死人之衣,血垢污染。是時,阿耨達大神天、龍、鬼神皆起前迎,恭敬問訊:『善來,人師,可就此坐。』時,均頭沙彌往至泉水之處。又復長者,當泉水中央有純金之案。爾時,沙彌以此死人之衣,漬著水中;却後坐食,食竟,盪鉢,在金案上結加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便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滅盡三昧;從滅盡三昧起,入`[炎=燄【三】*]`炎光三昧;從炎光三昧起,入水氣三昧;從水氣三昧`[起=起還【聖】]`起,入炎光三昧,次復入滅盡三昧,次復入有`[想=相【宋】]`想無想三昧,次復入不用處三昧,次復入識處三昧,次復入空處三昧,次復入四禪,次復入三禪,次復入二禪,次復入初禪,從初禪起而浣死人之衣。是時,天、龍、鬼神或與蹹衣者,或以`[洗=水澆【三】]`洗者,或取水而飲者。爾時,浣衣已,舉著空中而`[曝=暴【聖】]`曝之。爾時,彼沙彌收攝衣已,便飛在空中,還歸所在。
「長者當知,我爾時遙見而不得近。此女所事之師,最小弟子有此神力,況復最大弟子有何可及乎?何況彼師如來、至真、等正覺而可及乎?觀此義已,而作是說:『甚奇!甚特!此女乃能而不自殺,不斷命根。』」
是時,長者語梵志曰:「我等可得見此女所事師乎?」
梵志報曰:「可還問此女。」
是時,長者問須摩提女曰:「吾今欲得見汝所事師,能使`[來=我見【三】]`來不`[乎=干【聖】]`乎?」
時,女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而作是說:「願時辦具飲食,明日如來當來至此,及比丘僧。」
長者報曰:「汝今自請,吾不解法。」
是時,長者女沐浴身體,手執香`[爐=火【三聖】]`爐,上高樓上,叉手向如來,而作是說:「唯願世尊當善觀察無能見頂者,然世尊無事不知,無事不察,女今在此困`[厄=厄處【元明】]`厄,唯願世尊當善觀察。」
又以此偈而`[歎=頌【三】]`歎曰:
ᅟ「觀世靡不周, 佛眼之所察,ᅟ`[降=除【聖】*]`降鬼諸神王, 及`[*]`降鬼子母。
ᅟ如彼噉人鬼, 取人指作鬘,ᅟ後復欲害母, 然佛取降之。
ᅟ又在羅閱城, 暴象欲來害,ᅟ`[且=見【宋明】]`且如自歸命, 諸天歎善哉。
ᅟ復至`[馬提=烏仗【元明】,馬持【聖】]`馬提國, 復值惡龍王,ᅟ見密迹力士, 而龍自歸命。
ᅟ諸變不可計, 皆使立正道,ᅟ我今復值`[厄=危【聖】]`厄, 唯願尊屈神。」
ᅟ爾時香如雲, `[玄=懸【三】]`玄在虛空中,ᅟ遍滿祇`[洹=桓【明】*]`洹舍, 住在如來前。
ᅟ諸釋虛空中, 歡喜而`[作禮=禮佛【三】]`作禮,ᅟ又見香在前, 須摩提所請。
ᅟ雨諸種種花, 而不可計量,ᅟ悉滿祇`[*]`洹林, 如來笑放光。
爾時,阿難見祇`[洹=桓【明】*【聖】]`洹中有此妙香。見已,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阿難白世尊言:「唯願,世尊!此是何等香,遍滿祇`[*]`洹精舍中?」
世尊告曰:「此香是佛使,滿富城中須摩提女所請。汝今呼諸比丘!盡集一處而行籌,作是告勅:『諸`[比丘有=有比丘【三】]`比丘有漏盡阿羅漢,得神足者,便取舍羅,明日當詣滿富城中,受須摩提請。』」
阿難白佛:「如是。世尊!」是時,阿難受佛教已。即集諸比丘在普會講堂,而作是念:「諸有得道`[羅=阿羅【三】]`羅漢者,便取舍羅。」`[當=明當往受須摩提請當【三】]`當於爾時,眾僧上坐,`[名=名曰【三】]`名君頭波`[漢=歎【聖】*]`漢,得須陀洹,結使未盡,不得神足。是時,上坐而作是念:「我今大眾之中最是上坐,又結使未盡,未得神足,我明日不能得至滿富城中食;然如來眾中最下坐者,名均頭沙彌,此有神足,有大威力,得至彼受請,我今亦當往受彼請。」爾時,上坐以心清淨,居在學地而受舍羅。
爾時,世尊以天眼清淨,見君頭波`[*]`漢`[居=居在【三】]`居學地而受舍羅,`[即〔-〕【三】]`即得無學。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或【宋元】]`我弟子中第一受舍羅者,君頭波`[*]`漢比丘是也。」
爾時,世尊告諸神足比丘,大`[目=目揵【三】]`目連、大迦葉、阿那律、離越、須菩提、優毘迦葉、摩訶迦`[匹=述【宋】]`匹那、尊者羅云、`[均=周【元明】]`均利`[般=半【聖】]`般特、均頭沙彌:「汝等以神足先往至彼城中。」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眾僧使人,名曰乾荼,明日清旦,躬負大釜,飛在空中,往至彼城。
是時,彼長者及諸人民,上高樓上欲`[覲=觀【明】]`覲世尊,遙見`[使=彼使【三】]`使人負釜而來。時,長者與女便說此偈:
ᅟ「白衣而長`[髮=跪【聖】]`髮, 露身如`[疾=而【明】]`疾風,ᅟ又復負大釜, 此是汝師耶?」
是時,女`[人〔-〕【三】]`人復以偈報曰:
ᅟ「此非尊弟子, 如來之使人,ᅟ三道具五通, 此人名乾`[茶=荼【磧乙】,𦲧【元明聖】]`茶。」
爾時,乾`[茶=荼【磧乙】,𦲧【三聖】]`茶使人,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均頭沙彌化作五百華樹,色若干種,皆悉敷`[茂=折【三】]`茂,其色甚好優鉢蓮華;如是之華不可計限,往`[至=詣【三】]`至彼城。
是時,長者遙見沙彌來,復以此偈問`[曰=女曰【三】]`曰:
ᅟ「此華若干種, 盡在虛空中,ᅟ又有神足人, 為是汝師乎?」
是時,女復以偈報曰:
ᅟ「須跋前所說, `[眾=泉【三】]`眾上沙彌者,ᅟ師名舍利弗, 是彼之弟子。」
是時,均頭沙彌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般特化作五百頭牛,衣毛皆`[青=清【聖】]`青;在牛上結`[加=跏【三聖】*]`加趺坐,`[往=彼【元】]`往詣彼城。
是時,長者遙見,復以此偈問女曰:
ᅟ「此諸大群牛, 衣毛皆青色,ᅟ在上而獨坐, 此是汝師耶?」
女復以偈報曰:
ᅟ「能化千比丘, 在耆`[域=城【聖】]`域園中,ᅟ心神極為`[朗=明【三】]`朗, 此名為般特。」
爾時,尊者周利般特遶彼城三匝已,往詣長者家。
爾時,羅云復化作五百孔雀,色若干種;在上結加趺坐,往詣彼城。
長者見已,復以此偈問女曰:
ᅟ「此五百孔雀, 其色甚為妙,ᅟ如彼軍大將, 此是汝師耶?」
時,女復以此偈報曰:
ᅟ「如來說禁戒, 一切無所犯,ᅟ於戒能護戒, 佛子羅云者。」
是時,羅云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迦匹那化作五百金翅鳥,極為勇猛;在上結加趺坐,往詣彼城。
時,長者遙見已,復以此偈問女曰:
ᅟ「五百金翅鳥, 極為盛勇猛,ᅟ在上無所畏, 此是汝師耶?」
時,女以偈報曰:
ᅟ「能行出入息, 迴轉心善行,ᅟ慧力`[極勇=勇極【三】]`極勇盛, 此名迦匹那。」
時,尊者迦匹那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爾時,優毘迦葉化作五百龍,皆有七頭;在上結加趺坐,往詣彼城。
長者遙見已,復以`[偈=此偈【三】]`偈問女曰:
ᅟ「今此七頭龍, 威顏甚可畏,ᅟ來者不可計, 此是汝師耶?」
時女報曰:
ᅟ「恒有千弟子, 神足化毘沙,ᅟ優毘迦葉者, 可謂此人是。」
時,優毘迦葉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須菩提化作`[琉璃=流離【聖】*]`琉璃山;入中結加趺坐,往詣彼城。
爾時,長者遙見已,以偈問女曰:
ᅟ「此山`[為極=極為【三】]`為極妙, 盡作`[*]`琉璃色,ᅟ今在窟中坐, 此是汝師耶?」
時,女復以`[此〔-〕【三】]`此偈報曰:
ᅟ「由本布施報, 今獲此功德,ᅟ`[以=已【三】*]`以成良福田, 解空須菩提。」
爾時,須菩提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時,尊者大迦`[旃=栴【聖】*]`旃延復化作五百鵠,色皆純白,往詣彼城。
是時,長者遙見已,以此偈問女曰:
ᅟ「今此五百鵠, 諸色皆純白,ᅟ盡滿虛空中, 此是汝師耶?」
時,女復以此偈報曰:
ᅟ「佛經之所說, 分別其義句,ᅟ又演結使聚, 此名迦`[*]`旃延。」
是時,尊者大迦旃延遶彼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離越化作五百虎;在上坐,而往詣彼城。
長者見已,以此偈問女曰:
ᅟ「今此五百虎, 衣毛甚悅澤,ᅟ又在上坐者, 此是汝師耶?」
時,女以偈報曰:
ᅟ「`[皆=昔【三】*]`皆在祇洹寺, 六年不移動,ᅟ坐禪最第一, 此名離越者。」
是時,尊者離越遶城三匝,`[詣=往詣【三】]`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阿那律化作五百師子,極為勇猛;在上坐,往詣彼城。
是時,長者見已,以偈問女曰:
ᅟ「此五百師子, 勇猛甚可畏,ᅟ在上而坐者, 此是汝師耶?」
時,女以偈報曰:
ᅟ「生時`[天地=地大【三】]`天地動, 珍寶出於地,ᅟ清淨眼無垢, 佛弟阿那律。」
是時,阿那律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大迦葉化作五百匹馬,皆朱毛尾,金銀`[校=交【聖】*]`校飾;在上而坐,並雨天華,往詣彼城。
長者遙見,`[以=己以【三】]`以偈問女曰:
ᅟ「金馬朱毛尾, 其數有五百,ᅟ為是轉輪王, 為是汝師耶?」
`[女=時【聖】]`女復以偈報曰:
ᅟ「頭陀行第一, 恒愍貧窮者,ᅟ如來與半坐, 最大迦葉是。」
是時,大迦葉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大目犍連`[犍=揵【三聖】]`化作五百白象,皆有六牙,七處平整,金銀`[*]`校飾;在上坐而來,放大光明悉滿世界;詣城,在虛空之中,作倡伎樂,不可稱計,雨種種雜華。又虛空之中,懸繒、幡蓋,極為奇妙。
爾時,長者遙見已,以偈問女曰:
ᅟ「白象有六牙, 在上如天王,ᅟ`[今聞=聞今【聖】]`今聞伎樂音, 是釋迦文耶?」
時,女以偈報曰:
ᅟ「在彼大山`[上=中【三】]`上, 降伏難陀龍,ᅟ神足第一者, 名曰大目連。
ᅟ我師故未來, 此是弟子眾,ᅟ聖師今當來, 光明靡不照。」
是時,尊者大目`[乾=揵【三聖】]`乾連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世尊以知時到,被僧`[伽=迦【聖】]`伽梨,在虛空中,去地七`[仞=刃【聖】*]`仞。是時,尊者阿若拘隣在如來右,舍利弗在如來左。爾時,阿難承佛威神,在如來後,而手執拂,千二百弟子前後圍遶,如來最在中央,及諸神足弟子,阿若拘隣化作月天子,舍利弗化作日天子,諸餘神足比丘,或化作釋提桓因,或化作梵天者,或`[有〔-〕【三】]`有化作提頭賴吒,毘留勒形者,毘留博叉,或作毘沙門形者,領諸鬼神,或有作轉輪聖王形者,或有入火光三昧,或有入水精三昧,或有放光者,或有放煙者,作種種神足。是時,梵天王在如來右,釋提`[桓=洹【聖】]`桓因在如來左,手執拂,密迹金剛力士在如來後,手執金剛杵,毘沙門天王手執七寶之蓋,處虛空中,在如來上,恐有塵土坋如來身。是時,般遮旬手執`[*]`琉璃`[琴=笒【宋元聖】]`琴,歎如來功德,及諸天神悉在虛空之中,作倡伎樂數千萬種,雨天雜華散如來上。
`[是=是時【三聖】]`是波斯匿王、阿那邠邸長者,及舍衛城內人民之類,皆見如來在虛空中,去地七`[*]`仞,見已,皆懷歡喜,踊躍不能自勝。
是時,阿那邠邸長者便說此偈:
ᅟ「如來實神妙, 愛民如赤子,ᅟ快哉須摩提, 當受如來法。」
爾時,波斯匿王及阿那邠邸長者散種種名香雜華。是時,世尊將諸比丘眾,前後圍遶,及諸神天不可稱計,如似`[鳳凰=風【聖】]`鳳凰`[王〔-〕【三】]`王在虛空中,往`[詣=諸【元】]`詣彼城。
是時,般遮旬以偈歎佛:
ᅟ「諸生結永盡, 意念不錯亂,ᅟ以無塵垢碍, 入彼舊邦土。
ᅟ心性極清淨, 斷魔邪惡念,ᅟ功德如大海, 今入彼邦土。
ᅟ顏貌甚殊特, 諸使永不起,ᅟ為彼不自處, 今入彼邦土。
ᅟ以`[渡=度【三聖】]`渡四流淵, 脫於生老死,ᅟ以斷有根`[原=元【三聖】]`原, 今入彼邦土。」
是時,滿財長者遙見世尊從遠來,諸根`[惔=憺【三】*,澹【聖】*]`惔
`[怕=薄【宋】*,泊【聖】*]`怕,世`[[-]【CB】,尊【大】]` 之希有,淨如天金,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猶須彌山出眾山上,亦如金聚放大光明。
是時,長者以偈問須摩提曰:
ᅟ「此是日光耶? 未曾見此容,ᅟ數千萬億光, 未敢能熟視。」
是時,須摩提女長跪叉手向如來,以此偈報長者曰:
ᅟ「非日非不日, 而放千種光,ᅟ為一切眾生, 亦復是我師。
ᅟ皆共歎如來, 如前之所說,ᅟ今當獲大果, 勤加供養之。」
是時,滿財長者右膝著地,復以偈歎如來曰:
ᅟ「自歸十力尊, 圓光金色體,ᅟ天人所歎敬, 今日自歸命。
ᅟ尊今`[是=自【明】]`是日王, 如月星中明,ᅟ以度不度者, 今日自歸命。
ᅟ尊如天帝像, 如梵行慈心,ᅟ自脫脫眾生, 今日自歸命。
ᅟ天世人中尊, 諸鬼神王上,ᅟ降伏諸外道, 今日自歸命。」
是時,須摩提女長跪叉手,歎世尊曰:
ᅟ「自降能降他, 自正`[能=復【三】]`能正人,ᅟ以度度人民, 已解復`[脫=解【聖】]`脫人。
ᅟ度`[垢=岸【三】*【聖】]`垢使度垢, 自照照群萌,ᅟ靡不有度者, 除鬪無鬪訟。
ᅟ極自淨潔住, 心意不`[傾=須【聖】]`傾動,ᅟ十力哀愍世, 重自頂禮敬。
「有慈、悲、喜、護之心,具空,無`[相=想【聖】]`相、願,於欲界中最尊第一,天中之上七財具足,`[諸=擁護【三】,護【聖】]`諸天人自然梵生,亦無與等,亦不可像貌,我今自歸命。」
是時,六千梵志見世尊作如此神變,各各自相謂言:「我等可離此國,更適他土,此沙門瞿曇以降此國中人民。」`[是=是時【三】]`是六千梵志尋出國去,更不復入國。猶如師子`[獸=狩【宋元聖】]`獸王,出於山谷,而觀四方,復三鳴吼,方行所求,諸有`[獸=狩【宋聖】*]`獸虫之類各奔所趣,莫知所如,飛逝沈伏。若復有力神象聞師子聲,各奔所趣,不能自安。所以然者,由師子`[*]`獸王極有威神故。此亦如是,彼六千梵志聞世尊音`[響=嚮【聖】]`響之聲,各各馳走,不得自`[寧=守【聖】]`寧。所以然者,由沙門瞿曇有大威力故。
是時,世尊還捨神足,如常法則,入滿富城中。是時,世尊足蹈門閾上,是時天地大動,諸尊神天散華供養。是時,人民見世尊容貌,諸根寂靜,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自莊嚴。
人民之類便說此偈:
ᅟ「二足尊極妙, 梵志不敢當,ᅟ無故事梵志, 失此人中尊。」
是時,世尊往詣長者家,就座而坐。爾時,彼國人民極為熾盛。時,長者家有八萬四千人民之類,皆悉`[運=雲【三】]`運集,欲壞長者房舍,見世尊及比丘僧。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此人民之類必有所損,可作神力,使舉國人民盡見我身及比丘僧。」爾時,世尊化長者屋舍作`[*]`琉璃
色,內外相視,如似觀掌中珠。
爾時,須摩提女前至`[世尊=佛【三】]`世尊所,頭面禮足,悲喜交集,便說此偈:
ᅟ「一切智慧具, 盡度一切法,ᅟ復斷欲愛`[結=網【三聖】]`結, 我今`[而自歸=自歸命【三】]`而自歸。
ᅟ寧使我父母, 而毀我雙目,ᅟ不來適此間, 邪見五逆中。
ᅟ宿作何惡緣, 得來至此處,ᅟ如鳥入羅網, 願斷此疑結。」
爾時,世尊復以偈報女曰:
ᅟ「汝今快勿慮, `[*]`惔怕自開意,ᅟ亦莫起想著, 如來今當演。
ᅟ汝本無罪緣, 得來至此間,ᅟ願誓之果報, 欲度此眾生。
ᅟ今當拔根`[原=元【三聖】]`原, 不墮三惡趣,ᅟ數千眾生類, 汝前當得度。
ᅟ今日當淨除, 使得智慧`[明=眼【三】]`明,ᅟ使天人民類, 見汝如觀珠。」
是時,須摩提女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是時,長者將己僕從,供給飲食,種種甘饌,見世尊食已訖,行清淨水,更取一小座,在如來前坐;及諸營從及八萬四千眾各各次第坐,或有自稱`[姓=性【聖】]`姓名而坐。
爾時,世尊漸與彼長者及八萬四千人民之類說於妙論,所謂論者:戒論、施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穢惡,出家為要。爾時,世尊以見長者及須摩提女,八萬四千人民之類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集【元明】]`習、盡、道,普與此眾生說之。彼各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極淨白`[㲲=疊【聖】]`㲲易染為色。此亦如是,滿`[財=富【聖】]`財
長者、須摩提女,及八萬四千人民之類,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無復狐疑,得無所畏,皆自歸三尊,受持五戒。
是時,須摩提女即於佛前,而說此偈:
ᅟ「如來耳清徹, 聞我遇此苦,ᅟ降神至此`[已=化【三】]`已, 諸人得法眼。」
爾時,世尊以說法訖,即從坐起,還詣所在。
是時,諸比丘白佛言:「須摩提女本作何因緣,生富貴家?復作何因緣,墮此邪見之家?復作何善功德,今得法眼淨?復作何功德,使八萬四千人皆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久遠此賢劫中,有迦葉佛、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在`[波=婆【聖】]`波羅`[㮈=柰【三】]`㮈國界於中遊化,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爾時,有王名曰哀愍,有女名須摩那。是時,此女極有敬心,向迦葉如來奉持禁戒,恒好布施,又四事供養。云何為四?一者`[施=布施【三】]`施,二者愛敬,三者利人,四者等利。於迦葉如來所而誦法句,在高樓上高聲誦習,`[普=並【聖】]`普作此願:『恒有此四`[受=愛【三】]`受之法,又於如來前而誦法句,其中設有`[毫=豪【聖】]`毫`[釐【CB】,氂【大】]`釐之福者,所生之處不墮三惡趣,亦莫墮貧家,當來之世亦當復值如此之尊,使我莫轉女人`[身=身即於女身【三】]`身,得法眼淨。』
「是時,城中人民之類,聞王女作如此誓願,皆共聚集,至王女所,而作是說:『王女今日極為篤信,作諸功德,四事不`[乏=之【聖】]`乏,布施、兼愛、利人、等利。復作誓願:「使當來之世值如此之尊。若為我說法,尋得法眼淨。今日王女以作`[願誓=誓願【三】]`願誓,并及我等國土人民同時得度。」』爾時,王女報曰:『我持此功德,并施汝等,設值如來說法者,同時得度。』
「汝等比丘豈有疑乎?莫作是觀。爾時哀愍王,今須達長者是;爾時王女者,今須摩提女是也;爾時國土人民之類,今八萬四千眾是。由彼誓願,今值我身,聞法得道,及彼人民之類盡得法眼淨,此是其義,當念奉行。所以然者,此四事者最是福田。若有比丘親近四事者,便獲四諦,當求方便,成四事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wq388
ᅟ 增壹阿含經 卷第二十`[二=一【聖】]`二`[〔-〕=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31-52](增壹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