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雜阿含80經</title> # north 〖agama〗北傳:雜阿含80經,佛說聖法印經,佛說法印經〖nikaya〗南傳:無〖subject〗關涉主題:實踐/觀空三昧、觀無相三昧、觀無所有三昧‧教理/斷慢證解脫 # agama ## 雜阿含80經[正聞本137經/佛光本71經] (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ᅟᅟ[[note0#001|如是我聞]]: ᅟᅟ[[note0#002|一時]],[[note0#003|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ᅟᅟ爾時,[[note0#012|世尊]]告諸[[note0#031|比丘]]: ᅟᅟ「當說聖法印[^1],及見清淨[^2],諦聽![[note0#043|善思]]! ᅟᅟ若有比丘作是說:『我於[[note5#571|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作是說,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note6#650|無有是處]]。 ᅟᅟ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 ᅟᅟ云何為[[note0#024|聖弟子]]{及}見清淨?」 ᅟᅟ比丘白佛: ᅟᅟ「佛為法根、[[note0#056|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 ᅟᅟ佛告比丘: ᅟᅟ「若比丘於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 ᅟᅟ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note0#070|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 ᅟᅟ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 ᅟᅟ復有[[note1#114|正思惟]]三昧,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 ᅟᅟ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ᅟᅟ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 ᅟᅟ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ᅟᅟ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 ᅟᅟ{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 ᅟᅟ復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 ᅟᅟ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 ᅟᅟ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 ᅟᅟ無常者,是[[note0#090|有為]]行,從[[note2#225|緣起]],是患法、[[note0#068|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 ᅟᅟ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如是廣說。」 ᅟ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No.103佛說聖法印經 (莊春江標點) ᅟᅟ天竺名阿遮曇摩文圖/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ᅟᅟ聞如是: ᅟᅟ[[note0#002|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ᅟᅟ是時,佛告諸比丘: ᅟᅟ「聽!諸比丘!」 ᅟᅟ「唯諾!受教佛言。」 ᅟᅟ「當為汝說聖法印所應[[note2#239|威儀]],現清淨行,諦聽!善思念之!」 ᅟᅟ佛言: ᅟᅟ「比丘!假使有人說不求空,不用無想,欲使興發至不自大禪定之業,未之有也。 ᅟᅟ設使有人慕樂空法,志在無想,興發至要消除自大、憍慢之心禪定之業,此可致矣,輒如道願,普有所見,所以者何?慕樂於空,欲得無想、無慢自大見,於慧業皆可致矣。 ᅟᅟ何謂比丘聖法印者,其聖法印所可更習,至清淨見? ᅟᅟ假使比丘處於閑居,若坐樹下空閑之處,解色無常,見色本無[^3];已解無常,解至空無,皆為怳惚、無我、無欲,心則休息,自然清淨而得解脫,是名曰空,尚未得捨憍慢自大禪定清淨所見業也。 ᅟᅟ雖爾,得致柔順之定,即時輒見,除諸色想、聲想、香想……,以故謂言至於無想,故曰無欲,尚未得消自大憍慢至於禪定清淨見也。 ᅟᅟ其心續存柔順之定,彼則見除所有貪婬、瞋恚、愚癡,是故,名曰無欲之定,尚未得除自大憍慢至於禪定清淨見也。 ᅟᅟ心自念言:『吾我起滅,從何所興?』 ᅟᅟ思惟解知:『其吾我者,所因習味分別諸識,皆從因緣而致此業,從是因緣致有神識。』 ᅟᅟ復自念言:『此諸因緣,為有常乎?為無常耶?』 ᅟᅟ復自念言:『因緣所合致神識者,此皆無常,無有根本。此神識者,依猗無常而有妄想,故有緣起十二因也,皆歸於盡、無常、苦、空、毀壞、別離、離欲、滅盡。』 ᅟᅟ曉了是者,乃知無本,得至降伏消一切起,得入道行,是乃逮致除於自大無慢放逸禪定之業,現清淨行,是則名曰由聖法印清淨之業,從始至終,究竟本末。」 ᅟᅟ佛說如是,諸比丘聞,莫不歡喜作禮而去。 ᅟᅟ佛說聖法印經/元康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月支[[note1#186|菩薩]][[note0#029|沙門]]曇法護於酒泉演出此經,弟子竺法首筆受。令此深法,普流十方大乘常光。 ## No.104佛說法印經 (莊春江標點) ᅟᅟ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施護奉ᅟ詔譯 ᅟᅟ爾時,佛在舍衛國與[[note0#031|苾芻]]眾俱。 ᅟᅟ是時,佛告苾芻眾言: ᅟᅟ「汝等當知:有聖法印,我今為汝分別演說,汝等應起清淨知見,諦聽!諦受!如善作意!記念思惟!」 ᅟᅟ時,諸苾芻即白佛言: ᅟᅟ「[[note0#044|善哉]],世尊!願為宣說,我等樂聞。」 ᅟᅟ佛言: ᅟᅟ「苾芻!空性無所有,無妄想,無所生,無所滅,離諸知見,何以故? ᅟᅟ空性無處所,無色相,非有想,本無所生,非知見所及,離諸有著;由離著故,攝一切法,住平等見[^4],是真實見,苾芻當知:空性如是,諸法亦然,是名法印。 ᅟᅟ復次,諸苾芻!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脫門,是諸佛根本法,為諸佛眼,是即諸佛所歸趣故,是故,汝等諦聽!諦受!記念思惟!如實觀察。 ᅟᅟ復次,苾芻!若有修行者當往林間,或居樹下諸寂靜處,如實觀察色是苦、是空、是無常,當生[[note0#015|厭]]離,住平等見。 ᅟᅟ如是,觀察受……想……行……識是苦、是空、是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 ᅟᅟ諸苾芻!諸蘊本空,由心所生;心法滅已,諸蘊無作,如是了知,即[[note0#028|正解脫]];正解脫已,離諸知見,是名空解脫門。 ᅟᅟ復次,住[[note1#182|三摩地]]觀諸色境,皆悉滅盡,離諸有想。 ᅟᅟ如是,聲……香……味……觸……法亦皆滅盡,離諸有想。 ᅟᅟ如是觀察,名為無想解脫門,入是解脫門已,即得知見清淨;由是清淨故,即貪、瞋、癡皆悉滅盡;彼滅盡已,住平等見。 ᅟᅟ住是見者,即離我見及我所見,即了諸見,無所生起,無所依止。 ᅟᅟ復次,離我見已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何以故? ᅟᅟ由因緣故而生諸識,即彼因緣及所生識皆悉無常;以無常故,識不可得,識蘊既空,無所造作,是名無作解脫門,入是解脫門已,知法究竟,於法無著,證法寂滅。」 ᅟᅟ佛告諸苾芻:「如是,名為聖法印,即是三解脫門,汝諸苾芻若修學者,即得知見清淨。」 ᅟᅟ時,諸苾芻聞是法已,皆大歡喜,頂禮信受。 # comp [^1]: ℃「聖法印」,趙宋施護譯本譯作「法印」,西晉譯本加註梵語音譯是「阿遮曇摩文圖」,推斷巴利語應為「聖者之法的印記」(ariyadhammamuddā)。趙宋施護譯本經文解說「聖法印,即是三解脫門」,即是通往解脫之「門(路)」,故西晉譯本經文說「是則名曰由聖法印清淨之業,從始至終,究竟本末」,「究竟本末」指的應是解脫涅槃之最後目的,也就是[SA.80](SA0080)經文說的「離慢知見清淨」、「聖法印知見清淨」。 [^2]: ℃「見清淨」,西晉譯本譯作「現清淨行」,趙宋施護譯本譯作「清淨知見」。[MN.24](MN024)的「見清淨」(diṭṭhivisuddh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見解的潔淨」(purification of view)。 [^3]: ℃「本無」,推斷應為「無我」的另譯。 [^4]: ℃「平等見」,或即是「等見」,AA中的「等見」,即是「正見」的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