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三 (▆…▆趙安仁,「翰林學士▆…▆楊億等,奉勑編修。) 別明 聖代翻宣錄中之二 藏乘區別年代指明二之一 天竺皇設教,正覺垂言,本一事之大緣,應萬行之殊品。譬夫雨滋眾卉,寧分甘苦之差;空極無垠,豈有方圓之限?故原其教也,或分三藏;隨其機也,或開二乘。止如始自鹿園,終乎鶴樹,依時依處,契理契根,盡四含九部之極談,窮六度一真之妙義,通即十二分,別即唯契經,斯經藏也;又若軌範四眾,調伏諸根,使威儀之可觀,令持犯之有則,或明七聚,或說五篇,其守護焉,萬善原斯而起,其破毀也,眾惡自茲而興,制貪染心,成清淨行,斯律藏也;又復研覈性相,明辯正邪,詮慧學之楷摸,挫異宗之軌轍,或建立於教藏,或解釋於佛經,若奢薩怛羅之名,若摩怛里迦之稱,斯論藏也;若夫滿字圓音,牛車上喻,極二利三空之道,窮一乘萬行之源,應上品機緣,在菩提薩埵,斯大乘也;又教稱半字,喻指化城,窮四諦之理源,盡三界之苦本,隨此機性,設以化門,斯小乘也。然妙典流通,存諸付囑,皇朝翻譯,當紀歲年,故此指明,庶彰事實。今序皇朝所譯大小乘經律論等,以奏進年月為次,列之于左。 大乘經一百四十部,二百九十卷。 大乘律一部,一卷。 大乘論一十一部,一十九卷。 小乘經四十四部,六十九卷。 小乘律五部,五卷。 小乘論見闕 西方聖賢集傳(梵本翻譯者)二十一部,二十九卷。 太平興國七年七月,譯成經三卷。 《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一部,一卷。 三藏沙門天息災譯。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王舍城鷲峯山為聖觀自在菩薩說。 此中所明,以陀羅尼即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出生諸佛菩薩及一切法,法從勝用,故稱佛母。令受持者,近招福樂,遠趣佛乘。 《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三藏沙門法天譯。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憍睒彌國大𣗥林中為妙月長者等說。 此中所明,顯祕密言,有殊勝力。聞持讀誦,見招富樂之世財;解釋宣通,當感吉祥之勝福。因妙月之請問,命阿難以證成持益世財,故名持世。 《無能勝幡王如來莊嚴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三藏沙門施護譯。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忉利天帝釋宮中為帝釋說。 此中所明,無能勝陀羅尼,不可思議,功莫大焉。凡受持者戰陣得勝,讀誦者所作皆成。 右經,三部,三卷。竝中天竺梵本所出。沙門常謹、法進筆受兼綴文,光祿卿湯悅、兵部員外郎張洎潤文,殿直劉素監譯其經。 是月十二日,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天息災等言:臣等奉承明詔,俾譯梵文,慶及空門,榮生覺苑。臣天息災等,誠歡誠抃,頓首頓首。伏以如來以四智起用,而經典乃生;沙門以十等掄材,而翻譯為首。苟非博通內外,洞達古今,繼淨業於四依,契深因於五密,即何以發揮真典,宣暢徽猷,副聖皇崇尚之心,揚善逝威神之化。臣等道慙秦什,學謝竺生,乍列象筵,思道安五失之誡;載詳貝簡,非彥悰八備之才。幸遭盛時,慮玷成命。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因嚴百福,化被四洲,乘象運以臨人,應賢劫而御世,躋烝黎於壽域,攝動植於慈門,德叶無為,化孚有截。而乃欽承佛記,冥契頓機,將欲廣龍藏之真文,演牛車之了義,宏開譯館,遠集緇流,潤色金言,丹青玉諜,昭然盛美,耀于釋天。臣等今者譯就《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無能勝幡王如來莊嚴陀羅尼經》等三部各一卷。是三經者,皆屬上乘。般囉若者,智慧之對翻;陀羅尼者,揔持之詮理。以出生諸法,目之為母;能成就萬行,尊之為王。即色明空,空非斷滅,攝相歸性,性本真常。由含識之覺源,即如來之法印,聞持生信,果利有歸,庶憑了義之勝緣,上助無疆之景祚。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太宗留於禁中。翌日,詔左右街僧司,選京城義學僧一百人,同加詳定。於是,左街僧錄神曜等及諸義學僧,咸以為譯場久廢,傳演至難,講求單重之梵章,研覈三五之法印。時,義學僧執所譯經,天息災等持其梵本,華梵對釋,義理昭然。由是神曜等及義學僧百人,列表上言,稱今之所翻,與古譯合,續下詔入藏流行。 是月十有四日,太宗皇帝臨幸譯筵,親加慰諭,命天息災等坐賜茶,仍出縑帛及受用物等面賜之。又詔度本院童行一十人為僧。仍命使臣,以院之東西堂各建殿宇,東安佛像,西置經藏。詔令徧閱梵夾,凡經律論,取今大藏目錄校定。其未有者,翻譯以進;[A1]已有者,更不重譯。仍盡以禁中所有梵夾付院。天息災等即以梵夾編列經、律、論及密教、讚、頌等,次第翻譯。又詔鳳翔梵學沙門建盛充筆受,京師義學沙門慧達、可瓌、善祐、法雲、智遜、惠溫、守巒、道真、寘顯、慧超等十人充證義。自是釋門之選,咸重譯筵。俄又賜大藏經,以備檢閱名題。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八年三月,譯成經四卷。 《大乘莊嚴寶王經》一部,四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第一卷明,觀自在菩薩現光瑞相,入大地獄,救度有情。 第二卷明,觀自在菩薩入金銀地中,示八聖道,後證六字大明,獲㧾持門,令諸有情斷貪瞋等。 第三卷明,佛為除蓋鄣菩薩廣說觀自在菩薩諸三摩地。 第四卷明,六字大明有大勝力,若受持者,速獲悉地。 此揔意者,先顯觀音之神力,具彰利益之悲心。除蓋鄣伸請於前,薄伽梵廣明於後,宣六字之呪句,增益法成;現三密之靈通,悉地行滿。揔而言之,即祕密神通不思議之用也。 上一部,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三藏沙門天息災譯,法天證梵義,施護證梵文,沙門清沼、常謹筆受,沙門法進綴文,沙門惠溫、守巒、道真、寘顯、慧超、慧達、可瓌等證義,沙門法雲、智遜、善祐校勘,光祿卿湯悅、兵部員外郎張洎潤文,殿直劉素監譯。 是月十五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天息災等言:臣等今譯就《大乘莊嚴寶王經》一部,四卷。伏以此經理契上根,文詮妙義,莊嚴表德,祕密為宗。究其道也,滅跡匿端;體其名也,入流亡所。慈心爰啟,乃咨善逝之尊;悲願聿興,遂見普門之力;廣設方便,以趣菩提。惟妙教之傳通,賴聖朝之顯發。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尊齊釋梵,道邁羲農,多能彰天縱之才,十善運神明之化,探微言於鷲嶺,廣真誥於龍宮。臣等德謝騰蘭,才非奘什,臨玉華之法席,譯貝簡之至言。契幸彌深,覃研備至,庶假貫花之了義,仰資拂石之鴻圖。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仍賜束帛。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是年七月,譯成經五卷。 《大方廣揔特寶光明經》一部,五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王舍城鷲峯山說。 第一卷明,佛言:法界猶如虛空,無其處所,亦無住著,乃至普賢說二字法門,法慧問十住等行。 第二卷明,地搖六震,天雨眾華,現此殊徵,大眾雲集,將宣「寶光明揔持法門」之因起也。 第三卷明,信毀此經各招何報:信奉者證菩提果,毀謗者為地獄因。 第四卷明,結偈揔彰,廣說大乘無量之法諸行相等。 第五卷明,時諸天、人民皆唱是言:此寶光明,眾經中王。佛令阿難依教奉行。 此揔意者,以教理昭明,義旨深邃,是如來之密說,契菩薩之上機,不可具宣,祕中之祕也。 上一部,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三藏沙門法天譯,天息災證梵義,施護證梵文,沙門清沼筆受,沙門常謹綴文,沙門建盛㕘詳,沙門惠溫、守巒、道真、寘顯、智遜、法雲、慧超、可瓌、慧達、善祐等證義,光祿卿湯悅、兵部員外郎張洎潤文,殿頭高品王文壽、殿直劉素監譯。 是月十二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法天等言:臣等今譯就《大方廣揔持寶光明經》一部,五卷。伏以此經專談實相,允契上根,當如來闢修證之要門,普賢假法界而陳請,由具德示寂常之至道,吉祥詢妙觀以申誠。原始要終,窮理盡性,綜一乘之奧義,超十地之漸階,大矣斯文,貽於聖世。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夙滋德本,洞曉真乘,受密記於雙林,為外護於千界;注懷鹿苑,植福鸚林,啟譯貝之勝因,垂利生之善教。臣等顧慙曩哲,獲奉睿謀,慶佛日之重光,祝帝圖而彌永。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天息災因奏曰:臣等竊見教法東流,歷朝翻譯,宣傳佛語,首在梵僧。其如天竺、中華,方域懸阻,或遇梵僧有闕,則慮翻譯復停。臣等欲乞下兩街僧司,選諸寺院童子五十人,就譯經院。先令攻習梵字,後令精窮梵義,所貴成就梵學,繼續翻宣。 上可之,乃詔殿頭高品王文壽,於左右街僧司集京城出家童子五百人以選之,得惟淨等五十人。是月,左街僧錄神曜引惟淨等,見於崇政殿上,令各誦所習經文,仍諭以勵力勤習,用副精選。即日,竝送譯經院受學。八月,詔以譯經院為傳法院。 是年十月,譯成經五卷。 《守護大千國土經》一部,三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鷲峯山南大樹林中說。 上卷所明,大地震動,毗邪離城,一切人民悉皆恐怖。世尊現瑞,諸天來集,佛說呪句,持諸鬼魅,眾生得免災害,鬼神說偈歸佛。 中卷所明,藥叉羅剎,現醜惡形,肆其貪毒,殺害有情,以四王呪力,自縛而來。然後世尊下靈鷲山,入毗邪離,現明王身,說陀羅尼佛之密印。 下卷所明,釋梵天等請佛世尊以是密印印於四方,皆令頂受,不敢違越。 此之揔意,顯是呪明具諸功德,能護大千國土,普救無量眾生,降毒藥叉,伏惡羅剎,原其大利,修習持誦,速證菩提,斯乃大乘難思之教也。 《大力明王經》一部,二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母質隣那山大寶樓閣中說。 上卷所明,一切如來讚金剛手菩薩,意顯持此明呪能伏冤對及諸惡毒。 下卷所明,大力明王曼拏羅法。依此而修,速得成就。 此揔意者,廣彰祕密降伏法門:由降伏故,息一切惡;以息惡故,即成增益;其增益者,增諸善法。佛既明宣法,有大力者也。 上二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二部,五卷。內一部二卷,三藏沙門施護譯,天息災、法護證梵義,法天證梵文。一部二卷,三藏沙門法護譯,天息災證梵義,法天、施護證梵文,沙門建盛筆受,沙門常謹、清沼綴文,沙門惠溫、守巒、道真、寘顯、智遜、法雲、慧超、可瓌、慧達、善祐等證義,光祿卿湯悅、兵部員外郎張洎潤文,殿頭高品王文壽、殿直劉素監譯。 是月二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守護大千國土經》一部,三卷;《大力明王經》一部,二卷。竝上乘真範,奧典靈樞,宣述大明,彰示法印,由如來祕密之藏,皆世雄誠諦之言,允屬文明,式新翻譯。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密修梵行,洞究真宗,揭慧炬以燭幽,運慈航而濟物,欽崇至教,敷演一音,兾警悟於羣迷,用發揮於秘義。臣等識非博達,志切覃研,㕘求華竺之言,詳究苦空之諦。今以繞樞叶慶,浹壤蒙休,仰資彌茂之皇齡,允屬難思之妙教。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是年,詔許三藏沙門法護還天竺。法護,中天竺人也。戒行精懃,慧性明敏。太平興國中,與法天同届京闕,寓止譯筵,以助翻演。至是上表請還,太宗特從其志。是年,詔賜證義沙門慧達紫衣。 雍熙元年三月,譯成經六卷。 《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王舍城鷲峯山說。 此中所明,諸煩惱性即善法性,相而無相,得而無得,乃能成就最上涅槃。 《樓閣正法甘露鼓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初明,建曼拏羅獲報優劣。 後說,造舍利塔感果因緣。以其造塔之功,較量建壇之福。依祕密修,獲報勝也。 《金耀童子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金耀童子啟發大心,修諸勝行,徧歷僧祇,方成極果,廣明宿住、記別等事。 《較量壽命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下從地獄,上及人天,三界之中壽命差別,意令知[A2]已猒輪迴苦,忻寂滅樂也。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分別善惡報應經》一部,二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上卷所明,以商佉犬為發起緣,廣談善惡之因,各受好醜之報。 下卷所明,補特伽羅命終之後生在人中,又多愚闇,乃至廣明修福各有十種等。 此揔意者,欲令捨染趣淨,慕聖出凡者也。 上五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三藏沙門天息災譯,法天證梵義,施護證梵文,沙門清沼、法定、令遵筆受,沙門常謹、智遜、慧達、寘顯綴文,沙門惠溫、守巒、道真、慧超、法雲、可瓌、善祐等證義,兵部員外郎張洎潤文,殿頭高品王文壽、殿直劉素監譯。 是月五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天息災等言:臣等今譯就《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樓閣正法甘露鼓經》、《金耀童子經》、《較量壽命經》、《分別善惡報應經》等五部,六卷。或應大根,演圓音於王舍;或提小葉,設權教於祇園。稱讚菩提,顯無為之至要;較量壽命,開有作之微因。隨根器以闡揚,應機緣而啟發,實能仁之至教,啟像劫之信心。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德合上穹,志尊竺典,御金輪而獨耀,興貝譯以惟新,思廣利於四生,用普臻於眾善,供惟寶偈,永祚皇圖。殖福多於塵沙,論壽彌於芥石,永隆道化,大庇黎元。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是年,詔賜筆受沙門法定、令遵、證義沙門可瓌等三人紫衣。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三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四    跡 (▆…▆…,▆…▆楊億等,奉勑編修。) 別明 聖代翻宣錄中之三 藏乘區別年代指明二之二 雍熙元年五月,譯成經五卷。 《聖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喜樂山頂天宮不遠仙人住處說。 此中所明,七佛聖尊各說神呪,彰祕密言,除疾疫苦;若受持者當作護摩,決定速能獲諸悉地。 《大寒林聖難拏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王舍城中說。 此中所明,因羅睺羅游寒林中,於大塚閒為鬼魅所著,悲泣流淚,具以白佛。佛為授斯大明而作擁護。若一切有情能念誦者,咸彰利益;又若設諸供養,結印誦明一百八徧,可一踰善那境界之內人非人等皆悉遠離。 《大乘日子王所問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收。佛在憍睒彌國瞿尸羅林說。 此中所明,因日子王託欲染緣,假殺害行。顯其夫人具法威力,由是相因見佛聽法。斯乃菩薩長夜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善方便也。以其利生方便故,號大乘日子王矣。 《大護明大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徃吠舍離城菴沒羅園說。 此中所明,佛為眾生諸災難起、疾疫流布說此神呪,令速除滅。如來以彼四無量心說示真言,令知歸趣。俾受持者,疾疫消除。若依法修,速獲悉地。 《諸行有為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佛為苾芻說諸有為法悉是無常,如幻如𦦨,皆不實故。諸了知者,當生猒患,修十善法,證八軰果。 上五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三藏沙門法天譯,天息災證梵義,施護證梵文,沙門清沼筆受,沙門令遵、法定、慧達、智遜、綴文,沙門惠溫、守巒、道真、寘顯、慧超、法雲、可瓌、善祐證義,兵部員外郎張洎潤文,殿頭高品王文壽、殿直劉素監譯。 是月三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法天等言:臣等今譯就《聖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文寒林聖難拏陀羅尼經》、《大乘日子王所問經》、《大護明大陀羅尼經》、《諸行有為經》等五部,五卷。上四部高談了義,理極無為。其修證者,皆菩薩上流也。下一經曲示權機,言該有相。其趣向者,唯聲聞小果也。灑一味雨,潤三種根。或祕密以存心,或虛空而表稱。金剛發慧,邪魅懾於威靈;寶印舒光,疫癘逃於影象。詞旨煥若,報應昭然。宣傳幸屬於聖時,流衍式期於彌劫。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握符御宇,恭[A1]己臨人,敷德教以咸和,騰頌聲而載路。而復游心華藏,觀妙真源,融甘露於釋天,得心珠於法海。臣等共慙菲陋,獲預翻傳,謬鼓吹於圓音,莫[舟-(白-日)]青於妙義。廣憑眾善,仰祝丕圖。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ᅟᅟ==[A1] 己【CB】,已【金藏】==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時,天息災以久駐都城,頗有山林之思。尋聞于上,至是上語。天息災曰:「卿傳譯曰久,固知疲倦。可適名山,暫為游賞。」翌日,優詔給假。許詣南嶽游禮勝境,遣官健充給使,縣次續食。朝辭日,賜束帛。至明年春,還上都。 是年九月,譯成經、集十卷。 《無能勝大明王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析出別譯。 此中所明,顯茲神呪有大力能,能勝於他,他無能勝。神通智用,彰持誦之深功;祕密靈光,入瑜伽之妙理。 《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忉利天中有一天子,名嗟韈曩法,天報將盡,五衰現前,畜趣業成,七日當墮。帝釋愍其苦惱,因以方便拔除,令發淨心,歸依三寶。由是獲免惡道,生覩史天。 《佛頂放無垢光明入普門觀察一切如來心陀羅尼經》一部,二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覩史天宮說。 上卷所明,佛為梵釋天眾說六度法。時,忉利天有一天子,名摩尼藏無垢,方受天樂,忽有藥叉名炬口天,謂言:七日汝當命終,墮於惡道。彼天即告帝釋天主。帝釋乃為白佛求救。佛說神呪令彼受持,獲免惡道。 下卷所明,此大神呪有勝功力。造塔安置,旋繞供養,依法所作獲福無邊。復說無垢普門如來心呪等。 《聖最上燈明如來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因無邊華世界最上燈明如來,遣二菩薩來此世界。如彼佛勑宣祕密言,於此界中作利益事,令有情類依法受持,息除一切擾惱鄣難。由是會中無能勝等菩薩天王,亦隨喜說祕密章句。最後如來亦說神呪。 《消除一切閃電鄣難隨求如意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舍衛國精舍中說。 此中所明,佛謂阿難陀:我欲悲愍利益一切羣生獲得安樂,宣說消除一切閃電障難隨求如意陀羅尼,及說四方電名。然後觀自在菩薩、金剛手菩薩等并餘梵釋四王,亦各隨喜宣說神呪。 《一切如來正法祕密篋印心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摩誐陀國無垢園中說。 因無垢妙月婆羅門,於自舍中飰佛及僧,佛因適中塗逢故塔廟,乃放光明普徧照耀,於其光中出聲讚佛。佛即繞塔,脫衣以覆,又以方便,雨淚悲感。是時,十方諸佛同時出現,亦各雨淚,塔中舍利現諸佛掌。時,金剛手問塔因緣,佛言:一切如來全身舍利在此塔中,正法心印陀羅尼,乃至八萬四千法門,悉從中出。佛因廣讚此陀羅尼,有大功德。若受持者,得成聖果。 《息除中天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殑伽河邊說。 此中所明,佛起悲心,為諸羣品欲除中夭之橫,爰宣無上之門,說祕密言,託加持力。十方諸佛同共讚揚。若能誦持,息除中天。 《六道伽陀經》一部,一卷。 《讚法界頌》一部,一卷。(竝西方聖賢集收) 上九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集,三藏沙門施護譯,法天證梵文,沙門清沼、令遵、法定筆受,沙門智遜、慧達、寘顯綴文,沙門惠溫、守巒、道真、慧超、法雲、可瓌、善祐證義,兵部員外郎張洎潤文,殿頭高品王文壽、殿直劉素監譯。 是月二十三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無能勝大明王陀羅尼》等經及《讚法界頌》,共九部,計一十卷。從本至末,同出異名。殑伽河邊,暢三乘之妙義;光明池上,顯諸佛之全身。或呪藏祕於密言,或小器忻於權化。伽陀為目,彰六道之習因;讚頌立名,示法界之真理。琅函乍發,煥乎文章;金口所宣,坦然明白;克彰報應,定表徵祥。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道合二儀,功超三古,煥日新之盛德,蘊天縱之多能,福慧等於世雄,聖哲侔於大梵。故得覺華分彩,道樹垂陰,遐傳甘露之文,遠達蒼龍之闕。臣等身依妙教,學愧謏聞,𧆛奉德音,預茲翻譯。今者幸逢誕節,仰祝遐齡,兾憑最上之勝因,以奉無疆之睿筭。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是歲,校兩街梵學童子,得惟淨等四人念誦梵經最為精熟,詔竝度為僧,并度本院童行十有一人。又詔自今新譯經論竝刊版摹印,以廣流布。 二年五月,譯成經八卷。 《妙法聖念處經》一部,八卷。 大乘經藏收。佛於一時在大眾中為眾宣說。 第一卷明,善惡因果差別不同。若諸有情不造諸惡,出離三界,得證二空;若迷諸境,常行惡因,墮於三塗,淪沒無盡。 第二卷明,苾芻請問:「地獄有情何因得免?」佛說:「不飲諸酒是離苦因。」 第三卷明,若有求生人天者,應離諸業煩惱及妄語等過。勸諸有情修習善行,尊重三寶,趣證菩提。 第四卷明,苾芻請問:「若人愛樂生天,修何因行?」佛說:「布施持戒,遠離諸纏,命終之後,諸天化生。」 第五卷明,帝釋天主宣說伽陀,明得生天,力特禁戒。乃至有諸苾芻及飛禽類,各說伽陀等。 第六卷明,佛誡諸天云何久住,譬如芭蕉水沫無少堅實,教彼天眾當須遠離。 第七卷明,飛禽說偈,勸彼諸天勤修利益,守護戒根。乃至帝釋說偈,顯行悲心是生天業,貪癡散亂為地獄因。 第八卷明,帝釋說偈,若散亂不生,脫輪迴惡怖,勸行施忍、正見、慈悲,尊重如來,信受佛教等。 揔彰此部經之大旨者,佛於眾中應其機感,以妙偈句示正法門,令諸天人斷除三毒。三毒者,貪瞋癡之謂也。由彼貪故,諸染隨生,貪法若除,過失不起。其能斷除貪瞋癡等,即得尸羅清淨,尸羅淨故,得生天報。然以天中是勝快樂,智者亦於樂中生猒。能起猒者,是於妙法安住聖念。聖者正也,正以離邪,乃名聖性。大雄深旨,拔苦為先,貪滅苦除,歸三解脫者也。 上一部,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三藏沙門法天譯,天息災證梵義,施護證梵文,沙門清沼、令遵、法定筆受,沙門寘顯、慧達綴文,沙門惠溫、守巒、道真、智遜、慧超、法雲、可瓌、善祐證義,兵部員外郎張洎潤文,殿頭高品王文壽、殿直劉素監譯。 是月二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法天等言:臣等今譯就《妙法聖念處經》一部,八卷。伏以此經深明六度,普應羣機。定慧雙融,戒忍兼舉,方圓任器,果利隨因。馭鹿乘牛,各循於軌轍;取魚得兔,允籍於筌蹄。諒此格言,誠為要義,式當翻演,允屬休明。恭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濬哲欽明,徇齊敦敏,冠百王而求治,致比屋之可封。乃眷真乘,允資政本。爰從纂極,恢闡度門,旁求寶偈之一音,更廣龍宮之三藏。臣等謬膺推擇,獲預翻宣,慙非八備之才,但祝千齡之運。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是年十月,譯成經、集一十一卷。 《聖觀目在菩薩一百八名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補陀落迦山聖觀自在菩薩宮中說。 此中所明,觀自在菩薩具一百八名。若有聞者,無數劫中不墮惡趣,滅無閒業,得宿命智。乃至圓諸辯才,獲妙聲相,臨終得生西方淨土等。 《讚揚聖德多羅菩薩一百八名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析出別譯。 此中所明,金剛手菩薩請問,觀自在菩薩自說一百八名,稱揚多羅菩薩具大聖德。多羅菩薩者,即觀自在也。其一百八名,只以梵言成讚,不翻文義。 《菩提行經》一部,四卷。 《法集要頌經》一部,四卷。 《勝軍化世百喻伽陀經》一部,一卷。(並西方聖賢集收) 上五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集,三藏沙門天息災譯,法天證梵義,施護證梵文,沙門清沼、令遵、法定筆受,沙門智遜、善祐、慧達綴文,沙門惠溫、守巒、道真、寘顯、慧超、法雲、可瓌證義,禮部郎中張洎潤文,殿頭高品王文壽、殿前承旨東慶監譯。 是月二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天息災等言:臣等今譯就《聖觀自在菩薩一百八名經》等五部,一十一卷。機緣各異,時會有殊。始乃應于小根,陳變化之事終。既談于極果,現受用之身。或說伽陀,或顯名數,緫五天之妙義,皆四智之格言。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業茂先天,運膺下武,蕩蕩致清夷之化,熙熙臻仁壽之風。而復愽綜羣言,深通內典,住六波羅蜜,行四無量心,百福莊嚴,萬靈拱衛。故得梵文遐至,華藏增嚴,重開甘露之門,更廣慈雲之潤。臣等謬承天獎,獲廁法筵,恭暢微言,顧慙昧學,𧆛賴人師之法力,仰資帝祚之天長。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是年,詔度本院童行六人為僧。詔自今應天竺僧有精通梵誥可助翻演者,令館於傳法院。又下詔曰:大雄氏之教,流於中國者久矣。有大饒益,得人則昌。以尓「右街太平興國寺傳法院、西天譯經三藏」明教大師賜紫天息災、傳教大師賜紫法天、傳法大師賜紫施護等,竝深悟真空,遠離絕域,能紹隆於佛事,爰演譯於經文,冝光被於朝恩,俾㕘榮於卿寺。可竝特授「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餘如故。 天息災等奉表謝曰: 臣天息災等言:今月十八日,於東上閤門各授勑牒一道,官告一通。伏蒙聖恩特授臣等「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餘如故者。天文炳若,睿澤沛然,祗荷寵榮,不遑啟處。伏念臣等行非精苦,學寡討論,幸承蔭於釋天,莫探幽於智地。早者以欽聞道化,緬慕華風,遠踰十萬之程,獲謁九重之聖,冥符夙契,繼譯真文,慙無八備之能,尤昧五明之典。豈謂伏蒙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遐徵曩制,宏布湛恩,預試秩於卿曹,俾㕘榮於爵品。芝泥載馥,獸錦相輝,錫鳳誥之襃言,動雞園之盛觀。罔知克荷,徒切若驚,敢不更誓覃研,彌精翻譯,庶仗竺乾之勝果,仰資宸極之鴻休。臣等無任感天,荷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稱謝以聞。 是年,天息災等特詔給月俸。 三年二月,譯成經、集十卷。 《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一部,五卷。 大乘經藏收。佛在王舍城鷲峯山說。 第一卷明,有四種法,菩薩應知:一者,入空解脫門,信業報無性;二者,入無我、無願解脫門,雖得涅槃,常起大悲,樂度眾生;三者,於大輪迴巧施方便;四者,於諸有情雖行給施,不求果報。如是乃至有二十二種四法等。 第二卷明,菩薩欲作佛事,智慧為先,乃至廣說十二有支、無我無法、不生不滅等。 第三卷明,由智斷惑,非智先起而惑後亡,亦非惑先亡而智後起,亦非同時,乃表惑智俱無自性。 第四卷明,如人被縛,巧設方便而得解免,如苦有情作善相應,制止心猿,令得離縛。 第五卷明,涅槃法者,非相、非非相,本來無得,不生不滅等。 揔彰此部經之大旨者,明炬一發,眾暗悉除,智起惑亡,其義如是。然而不即不離,非後非前,緣法自然,性不可得。乃至涅槃寂滅,非滅相之可求;諸法緣生,非有生而可得。其悟了者,入涅槃門。 《沙彌十戒儀則經》一部,一卷。 小乘律藏收。析出別譯。 此中所明,佛說沙彌十種戒法及事師儀軌,令其奉持,不失正行。 《十二緣生祥瑞經》一部,二卷。 小乘經藏收。佛於一時在大眾中為無量百千天人演說。 上下二卷,通明世閒人之吉凶、生年月日、星曜所直各有何相。以機被人天,故小乘收。 《聖持世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析出別譯。 此中所明,是陀羅尼有大功力,能作一切勝成就事,乃至廣說儀軌行相、觀想法門等。 《法集名數經》一部,一卷。(西方聖賢集收) 上五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集,三藏沙門施護譯,天息災證梵義,法天證梵文,沙門清沼、令遵筆受,沙門慧達、寘顯綴文,沙門惠溫、守巒、道真、智遜、慧超、法雲、可瓌、善祐證義,禮部郎中張洎潤文,殿頭高品王文壽、殿前承旨東慶監譯。 是月二十五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等五部,一十卷。或大乘了義,或密藏靈文,言名數乃開諸義門,述緣生乃陳乎法相,宣毗尼四分之本,授沙彌十戒之儀。皆自一音,而成異解,猶四類之見水,若三獸之渡河,雖向果之有差,且歸源之無二,獲利彰感,如影隨形。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功格上蒼,化孚緜㝢,心崇六德,道契三明。遵鶴林囑累之言,廣鷲嶺真如之法,躋三界於壽域,緫眾善於皇風。臣等幸託空門,獲膺明詔。運鍾至治,虔修殊勝之緣;教闡難思,上祝延洪之祚。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四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五    跡 (▆…▆趙安仁,▆…▆楊億等,奉勑編修。) 別明 聖代翻宣錄中之四 藏乘區別年代指明二之三 三年七月,譯成經、律、論十卷。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收。佛於▆▆▆▆眾中,因外道▆▆▆▆▆▆▆…。▆ 【原經卷殘缺】 【原經卷殘缺一版】 ▆▆▆▆其方部所用不同。復誡染心不著諸境,依法懺悔隨應供養。次又分別跋折羅法,五類指量,五股形相。或諸寶作,或眾木成,依法摧伏頻那夜迦。 第二卷明,悉地之法持誦軌儀,潔志專精,識辯魔相,起堅固心,不應𮞡屈。設有魔事,依法遣除。次又調伏三業,捨離諸境。於見聞中一切殊勝,然可作法,得離魔鄣。以五色粉作曼拏羅,依三股相畫金剛杵。誦千徧大明,結八方淨界。聖賢降臨,所求成▆▆。又為持明人說降伏法▆▆▆者。遣除魔軍,制止惡▆▆▆▆法。 第三卷明,召請▆▆▆▆。如其法儀擇吉祥▆▆▆▆▆。身著白衣,建曼▆▆▆▆▆▆。次說行人罪▆▆▆▆▆▆▆三寶及諸▆▆▆▆▆▆▆▆▆▆若 【原經卷殘缺】 【原經卷殘缺】 ▆▆▆▆密明出▆▆▆▆行揔攝一切智。用是▆▆▆諸佛方便,使修習者,依法而修。勝行相應,正信清淨,不歷大生而登正覺者也。 上一部,本中天竺語、師子國書。今先翻為天竺字,然後譯之,下皆同此。 《聖寶藏神儀軌經》一部,二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楞伽國說。 上卷所明,如來普為諸大菩薩,宣說寶藏夜叉神王根本大明及彼印相。 下卷通明,諸部呪句、建壇法用、供養軌儀乃至所修持誦次第。依法作者,一切成就。 《寶藏神大明曼拏羅儀軌經》一部,二卷。(此部與前部名同文別。前即三分具全,通明法用;此即析出別譯,略辯壇儀。)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析出別譯。 上卷,初有歸命偈詞,次說持誦儀軌。先令行人歸依三寶,後受灌頂。欲作法時,起慈悲行,沐浴清淨,三時換衣,備以香華,設諸供養,隨供養具,各有印明。 下卷,復宣祕密神呪。諸修行者依法誦持,不墮惡趣,速證菩提。 《普賢菩薩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析出別譯。 此明,普賢菩薩於一真界現無數身,猶若塵沙徧一切剎。諸佛摩頂,勸讚普賢,令說佛母最上神呪,於是放光,宣說明句。若修行者依法誦持,得入普賢門,圓成種智果。 《聖無能勝金剛火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妙高山寶峯樓閣中說。 一時,天龍八部為大力聖者作諸恐怖,俱來佛所,說怖畏事。佛勑金剛手菩薩說金剛火祕密神呪與作救護,普令安慰。後復隨冝廣為宣說四諦緣生十度之法,令其知法者離著趣真也。 上四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三藏沙門法天譯,天息災證梵義,施護證梵文,沙門清沼、令遵筆受,沙門智遜、慧達綴文,沙門惠溫、守巒、道真、寘顯、慧超、可瓌、善祐、歸省證義,禮部郎中張洎潤文,殿頭高品王文壽、楊繼詮、殿直張美監譯。 是月三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法天等言:臣等今譯就《妙臂菩薩所問》等經五部,一十卷。皆出揔持之門,咸該祕密之藏,或立進修之儀軌,或明習誦之功庸妙。臂開十二章門,俱使獲於悉地徧吉;具百千三昧,竝可趣於菩提。寶藏神之大明,金剛火之法印。不思議力,感而遂通;大慈悲心,吉無不利。惟大雄之囑付,賴元聖以流通。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道合三明,心通七覺。布生成之大德,品物咸亨;宣震疊之明威,華夷率服。而乃夙承佛記,濬發天機,宏闢金園,廣翻花偈。臣等學非該博,識愧顓蒙,莫能炳發於聖言,曷足榆揚於景化。冀祝無疆之聖壽,𧆛依眾善之殊因。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是年十月,譯成經、集一十三卷。 《一切如來大祕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一部,五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忉利天善法堂中說。揔有七品。 第一卷明,如來入定放光,照諸世界,金剛手菩薩勸請宣說祕密法儀。佛乃廣說擇地結界、建壇作法、受灌頂陳、供養辯爐,相用明句,悉依本部,作相應事。 第二卷明,佛為祕密主,是大阿闍梨。弟子事師,同諸佛想,雖修祕密,不見是相,無相無性,不生不滅。又復受學瑜伽法者,先通儀軌,然受印明,依法傳通,克獲成就。又阿闍梨者,正信三寶,入眾善門,廣了軌儀,洞明師法。又說三界即心,三界即智,心本無相而不可取。智如月輪,徧照一切;心同蓮華,體本清淨。於祕密行門,應如是通達。 第三卷明,其護摩爐數有五百相,如蓮華及吉祥果,其或六角,又或四方,如杵如寶,如輪如鉤,隨其法儀,制度各異。又明作法,火燄徵祥,印契呪明,如應所作。 第四卷明,先行之法,謂阿闍梨攝受弟子儀範次第。先想自身,即毗盧體;次想諸佛,入弟子身,發菩提心,廣度含識。然當依法,懺悔清淨,後如本儀,供養聖賢。 第五卷明,鈴杵相分,隨部不同,但五股作,即表五智,其或三亭、七亭、九股、七股,如蓮華相及眾寶形,四種法中,隨應施作,一一杵量,悉有印明。又說造塔有多種物,謂金、銀、銅、檀木、香泥。先擇勝地,結界遣魔,以妙呪明加持清淨,然後依法建塔、安像等。 揔彰此部經之大旨者,如來入定放光,警集機感,金剛手勸請讚說,顯示軌儀。其中演清淨之正因,入瑜伽之妙行,印相明句,護摩出生,揔攝四明四種祕密者也。 《大摩里支菩薩經》一部,七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第一卷明,有一菩薩名摩里支,常行日前,日不能見,知其名者,冤不能害。此摩里支陀羅尼法,能令有情離一切怖,脫一切難,成一切事,滿一切願。 第二卷說,護摩之法。於其像前作護摩爐觀想,中有「阿」字月輪,然後如次作四種法。 第三卷說,畫像儀軌。諸持明人依法畫[A1]已,如教安布,設諸供養,一日至七日,誦明加持,當得悉地。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第四卷明,阿闍梨法。觀想月輪中有「𤚥」字,此字即成阿闍梨身。想[A2]已誦明,加持成就。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第五卷明,若有志心持誦歸命此菩薩者,息除煩惱,破諸魔怨,依法所求一切圓滿。 第六卷說,送聖賢儀。各誦本明而作奉送,隨四種法印明不同。又此法中亦能廣作請雨止雨、破魔解冤、禁伏鬼魅、滅除諸惡等。 第七卷說,曼拏羅中諸菩薩呪。一一依法,當誦呪明。其或精進增修,堅固不𮞡,是人清淨,入諸佛智。 揔彰此部經之大旨者,顯此菩薩有大威光,從根本心,演真言行,假以文字,詮其般若。般若舒光,潛謀密照,文字無轉,半滿圓常,統方便之智樞,設降伏之妙用者也。 《聖賢集伽陀一百頌》一部,一卷。(西方聖賢集𠬧。) 上三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集,三藏沙門天息災譯,法天證梵義,施護證梵文,沙門清沼、令遵筆受,沙門智遜、慧達、綴文,沙門惠溫、守巒、道真、寘顯、慧超、可瓌、善祐、歸省證義,禮部郎中張洎潤文,殿頭高品王文壽、楊繼詮、殿直張美監譯。 是月四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天息災等言:臣等今譯就《一切如來大祕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等三部,一十三卷。悉顯明王,皆宣呪藏,或現瑞於善法堂上,或騰光於祇樹園中,運迦陵音,作師子吼。金剛手廣陳行相,饒益羣生。摩里支潛設威神,攝持諸有。護摩制度,蓮開百和之爐;瑜伽軌儀,翠明五股之杵。色象表正,章句嚴持,斯五密宗,皆一心印,允屬欽明之運,宏開解脫之門。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鳳歷膺期,龍華出世。光流慧日,高竝於三無;澤布慈雲,廣涵於羣有。而復深窮真諦,妙踐覺場,受密記於能仁,廓勝緣於法界,示流通於寶藏,啟奧祕於金言,繼佛行因,為人請福。臣等備員僧仵,陳力法筵,唯勤宣譯之功,上祝文明之化。前件新譯經、集,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經、集入藏頒行,并度本院童行十有一人為僧。 是年,又詔天息災改名「法賢」。 端拱元年十月,譯成經八卷。 《聖莊嚴陀羅尼經》一部,二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迦毗羅城無憂樹園說。 上卷所明,羅睺羅童子夜中忽為羅剎所怖,因以此緣,詣佛求救。佛即為說莊嚴大明,以是明力令得安隱。 下卷所明,梵王、帝釋、四王、星曜、諸龍、鬼等各說神呪,咸為護助。復與眾生,作大饒益,能令一切,悉離怖畏。 《勝幡瓔珞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喜樂山頂仙人住處說。 由佛悲念末世有情廣造眾業,墮諸惡趣,神力所加觀自在菩薩及大梵王,各說勝幡瓔珞大明章句,俾持誦者,得離惡趣。 《智光滅一切業鄣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日月天子宮為彼天子首說諸佛菩薩名號及陀羅尼神呪。 是八十八俱胝諸佛同說。若持誦者,滅五逆罪,不墮三塗。 《聖六字大明王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六字大明祕密章句,乃是過去無量諸佛同共宣說。若持誦者,增益勝行,滅除煩惱,一切所求無不成就。 《千轉大明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忉利天宮波利質多羅樹下。 帝釋天主因以白佛,欲說是呪。佛勑許宣,後復印可。若持誦者,能摧一切邪呪邪法,息除一切病苦災橫。 《花積樓閣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阿耨達池龍王宮說。 此中所明,廣為四眾、天龍八部說:佛如來從戒、定等五法出生無量福蘊,又復較量供佛舍利,作曼拏羅種種功德。然後宣說此大明句若持誦者,獲大勝益。 《聖大揔持王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大揔持王祕密神呪,七十七俱胝如來同共宣說。若持誦者,獲大安隱,威德勢力悉皆具足,得宿命通及不𮞡轉。 上七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三藏沙門施護譯。 《鄜州先譯經讚》三卷。 《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廣讚,是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有大功德。若持誦者,決定得生彼無量壽清淨佛剎。 《最勝佛頂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析出別譯。 此中但存祕密呪句,不翻文義,良以祕密,故不譯也。若持誦者,獲大功德。書寫、供養、宣通流布,所得勝利,不可較計。 《七佛讚唄伽陀》一部,一卷。(西方聖賢集收) 上二經、一讚,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三藏沙門法天譯,附《莊嚴》等經編次。 右經、集,內《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等二經、一讚。法天於鄜州先譯上進。是年下詔,俾譯經僧等重加詳證。沙門法進、令遵筆受,沙門智遜綴文,沙門惠溫、守巒、道真、慧超、知則、善祐、歸省、守遵證義,戶部郎中張洎潤文,殿頭高品楊繼詮、供奉官張美監譯。 是月三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聖莊嚴陀羅尼》等經七部,八卷,具表上進。其詞[A3]曰: ᅟᅟ==[A3] 曰【CB】,日【金藏】==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聖莊嚴陀羅尼》等經七部,八卷。伏以此經皆如來悲中起智,象外立言,喜樂山閒,應梵王之哀請;質多樹下,順帝釋之𧆛誠。化列曜于日宮,光銷苦趣;伏羣邪於龍海,威懾魔軍。建勝幡而罪垢潛除,提祕印而妖氛廓霽。法本無漏,利均有情,幸屬欽明,慶從演譯。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道同諸佛,功冠百王,神化周流,仁風溥暢。廓度門於有截,加德教於無邊,爰當萬務之緝熙,更覩五乘之開奧。臣等徒親眾善,罔究五明,敢因夢日之休辰,𧆛上貫花之妙頌,庶憑梵福,仰續堯齡。前件新譯經、集,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經、集入藏頒行,仍詔賜證義僧善祐,號「演教大師」,及度本院童行十有一人為僧。 是年正月,天竺僧淨友獻梵經六夾。 三月中,法賢、法天上言:「臣等在天竺日遠,聞支那國五臺山文殊及峨嵋山普賢,聖迹垂化,暫求瞻禮,以滿宿心。」詔許之。仍命梵學僧清沼、綴文僧達,與法賢等同往,以充給使。縣次▆▆▆賜裝錢至二▆▆▆。 九月,北天竺▆▆▆僧般彌陀▆…▆。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A4]第六 ᅟᅟ==[A4] 第六【CB】,▆▆【金藏】==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七    跡 (▆…▆…▆…▆勑編修。) 別明 聖代翻宣錄中之六 藏乘區別年代指明二之五 二年四月,譯成經五卷。 《如意寶揔持王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收。佛在覩史多天宮說。 此中所明,若人入此揔持門者,即能解了一切諸法無來去相、不生滅理、空非空性,乃至於此都無取著,得佛知見等。 《普賢曼拏羅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王舍城鷲峯山說。 此中所明,佛以慈悲普為現在當來修行者說,若欲入金剛界大曼拏羅修習普賢法者,先依勝處及請勝師,淨心結界,灌頂作壇,想曼拏羅中有本尊,獻五供養,誦百八名等。 《持明藏八大揔持王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析出別譯。 一時,佛為末世眾生作利益故,乃至普令所求成就,即說「八大揔持神呪」。過去諸佛同宣,我今復說,除八種怖畏,成八種吉祥,苦惱消除,福慧具足,滅畜生報,轉生人天,依法誦持,所作成就。 《尊勝大明王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析出別譯。 時,佛世尊謂阿難言:尊勝大明,乃是過去諸佛所宣,我為眾生亦復顯說,除害解冤,滅邪消怖,遠燄魔界,獲勝吉祥。 《最上意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救鴿城牛頭精舍說。 此中所明,過去之世,有一比丘名曰「傳教」,遇一神人,為傳教比丘說此神呪,降大力鬼,滅不祥事,消除病惱,增長福德,實最上難思之明呪矣。 上五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三藏沙門施護譯,沙門令遵筆受,沙門智遜綴文,沙門惠溫、守巒、道真、慧超、知則、善祐、歸省、守遵證義,戶部郎中張洎潤文,殿頭高品楊繼詮、供奉官張美監譯。 是月十五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如意寶揔持王》等經五部,五卷。神呪之力,有感必通,故曰如意寶;祕印之光,無幽不燭,故曰持明藏。曼拏羅揔攝五部最上意,成就六通,或居鷲嶺道場,或處牛頭精舍。高談見證之利,得八吉祥;深明宿住之因,悟三解脫。洪惟妙義,大拯迷津,爰屬昌朝,克隆至教。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握符御極,執象臨人,崇釋梵之真宗,廣勛華之至化。散花宣偈,遠集於他方;一雨潤生,溥濟於羣品。臣等從師籌室,訪道寶方,幸承天覆之仁,獲暢海潮之響,庶臻景福,永奉皇圖。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是年五月,京師僧省才上新譯《大方廣揔持寶光明經䟽》,詔僧司集義,學僧詳定。僧司言:省才所作䟽義,頗得經旨,請附藏流行許之。 是年十月,譯成經、集一十七卷。 《眾許摩訶帝經》一部,一十三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迦毗羅城尼俱陀林中說。 第一卷明,有諸釋眾白世尊言:「我佛過去何處所生,何姓,何族?為我宣說。」佛勑目連為眾宣說。目連奉教,入三摩地,觀察世尊過去世事,如實了知,乃為眾說。先談劫初緣起,所食地餅、林藤、自然粳米,人心起貪,尒時眾許立一平等多智之人,名之為王,即釋氏為王之始也。 第二卷明,王種繼續、釋姓因由。說佛父王兄弟四人,各生二子,淨飯二子,長名悉達。又說始從覩史下降閻浮,擇上姓王族,選聖德賢母,奏樂乘象,降神入胎。 第三卷明,言彼摩邪得吉祥夢,淨飯王命相師占之。又明菩薩住胎,天龍守護,夫人攀樹,太子降生,現諸瑞應,七步生蓮。阿私陀仙占相,太子具三十二相,定作輪王等事。 第四卷明,提婆達多與太子角力,射七鐵鼓,穿七鐵豬。父王置婇女、嬪妃,以相娛樂。太子生厭,求出世閒,乃至游觀四門,見四種相,厭老病死,起出家心。又設城壍七重,宮嬪六萬。是時,太子專伺踰城。 第五卷明,王自守護,嚴密非常。時淨飯王、邪輸夫人各得異夢,復請太子為占所夢。於是太子正念無常,唯思修道。梵釋勸請,䬸那馭馬,有四天人來捧馬足,夜出王城,入山修道。䬸那却將寶馬、寶冠歸還王宮。太子遂以寶劒自斷其髮,脫珍妙服,換獵人衣,乃至入鷲峯山,化仙人等。 第六卷明,太子入山,於仙人處學禪定等。父王思念,勑五百人徃伴太子,太子悉遣令迴,唯留親族三人、外族二人。林野修定,食麻麥等,修行求證。入河沐浴,受食乳糜,詣金剛座,成等正覺。將近於座,先現徵祥,帝釋取草,敷於座上。佛既坐[A1]已,魔王嬈亂,佛皆降伏。父王知佛[A2]已成正覺,嚴治道路,燒香設樂,四門施寶。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第七卷明,梵天來下,請佛說法,商人獻供,四王奉鉢,佛皆受[A3]已,為彼商人說三歸法。又往龍宮安禪七日,出定說偈,還金剛座,七日觀察十二因緣流轉還滅。次又思度所事二仙,天言[A4]已終,又思五仙應可受教,遂往鹿苑三轉四諦,為其化度。由是諸天相報來下,供養於佛。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第八卷明,化五人[A5]已,次化邪舍長者并其父母,各得果證。又化俱梨迦四子出家,成阿羅漢,乃至化賢者六十人等。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第九卷明,徃西曩野你聚落,化難那舍并獻粥童女。徃連河岸,化三百歲烏嚕尾螺迦葉并眾五百。佛現神變,降毒火龍,迦葉受化,并眾出家等。 第十卷明,化曩提、誐邪二迦葉,并其徒眾,既從化[A6]已,皆成苾芻。佛將三迦葉等千苾芻眾,徃誐邪山頂,為諸苾芻說三種事。時,三迦葉并其徒眾,聞法開悟,成阿羅漢。時,民彌娑囉王遣使詣山,請佛入宮,申供養[A7]已,佛乃為王并千羅漢,演說四諦及緣生法。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第十一卷明,佛為民彌娑囉王宣說無常、苦空等法,王及八萬天人并諸士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又說此王及三迦葉徃昔因緣,今得遇佛。時,王施園造寺奉佛。復有長者請佛及僧家中供養。給孤長者因以事緣到王舍城,聞佛出世,發心請佛,歸於本國,擇地造寺,申供養等。 第十二卷明,佛既受請,勑舍利弗先徃營造。彼國外道,欲舍利弗相與論義,建大論場,外道義墮,悉皆降伏。尊者為彼如應說法,各各出家,咸得果證,又為國人廣說正法。給孤買園,造立精舍,莊嚴既訖,迎請世尊。於是千阿羅漢、帝釋、梵王從佛而徃。佛既到[A8]已,立精舍名。舍衛國主勝軍大王,值佛聞法,發歡喜心。佛化[A9]已畢,思還本國,省覲父王。佛到父國,與王相見,建立精舍等。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第十三卷明,父王見[A10]已,迎佛入宮,問荅說偈,却請世尊歸於精舍。到精舍[A11]已,普為大眾說四諦法。時,彼釋眾七十七千人皆證初果,又度斛飯王、甘露飯王及諸人天,證四果等;提婆達多毀謗於佛。釋種童子說偈讚歎,又勑目連令化父王,滅我見想。帝釋嚴設法會,四王守門。尒時,世尊演說正法,化其父王,得證初果。又說,釋族賢王五百出家,侍佛等。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揔彰此部經之大旨者,由佛神力所加,釋眾起念:如來氏族本生云何?佛勑目連宣本生事。初彰目連神力,宿住智明;次顯如來正因,道圓行滿,乃至種種方便現化度生。因其所說益廣增修,若求菩提,應如是學,乃斯經之旨也。 《布施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為大苾芻說布施法三十七種,與舍衛王說二利施,以四無量心而修施行,獲無𦊱礙,證寂滅樂也。 《月光菩薩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說。 此中所明,舍利弗及大目乾連,於佛之先入般涅槃,乃說釋迦因地為月光天子,徧施一切,發菩提心,令所化者得證寂滅究竟彼岸。 《金光王童子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迦毗羅城你也誐嚕䭾林精舍說。 此中所明,金光王童子詣於佛所,思念何緣、作何福利,生於王宮,受大福報?童子讚佛殊勝功德、廣大福田。時,佛為說十二因緣及四聖諦,童子聞法證阿羅漢。 《犍稚梵讚》一部,一卷。(〈西方聖賢集〉收。) 上五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集,三藏沙門法賢譯,法天證梵義,施護證梵文,沙門清沼、令遵筆受,沙門智遜、慧達綴文,沙門惠溫、守巒、慧超、知則、守遵、顥丕、雲勝證義,戶部郎中張洎潤文,殿頭高品楊繼詮、供奉官張美監譯。 是月三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臣法賢等言:臣等今譯就《眾許摩訶帝》等經五部,一十七卷,皆能仁在世真語利生。舍衛城中,唱四諦而聲聞獲益;俱陀林下,提十地而菩薩當機。或果上談因,或禪中現瑞,或顯揚於聖族,或開導于迷塗。真俗互陳,空有雙照,四德備具,一雨溥滋。慶逢至聖之朝,覩此難思之教。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膺乾撫運,體道御邦。上奉三無,合覆載照臨之德;下安萬有,推生成教道之仁。眷甘露之法門,思醍醐之正味,重興翻譯,務廣流通。臣等早乏多聞,叨依像法。傳鷲峯之祕奧,愧匪通才;祝鳳曆之延鴻,唯𧆛精懇。前件新譯經、集,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經、集入藏頒行,并度本院童行十有一人為僧。 是年,又詔梵學僧惟淨為譯經筆受。以法賢上言,先奉詔擇童子五十人,攻習梵學。惟淨初以童子中選,太平興國九年十月度為僧。其人每口授梵章,則心通其義,西域文字皆能曉晤,故特從甄擢焉。 又詔曰:朕端委中宸,惠綏諸夏,每欽崇於至教,思誘導於羣迷。惟竺土之淨區,本能仁之闡化。爰資通譯,遂獲妙言。因其慕嚮之誠,式繼翻宣之盛。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教大師法賢,傳教大師法天,傳法大師施護等,並金河名[由/日],柰苑高流,夙探了義之宗,深樂同文之運。而自遠趨帝闕,光啟梵筵,繼白馬之遐蹤,暢青蓮之祕旨。克揚妙諦,列上契經,疇其廣演之勞,協我必誠之志。屬親耕成禮,鴻霈誕敷,增祑卿曹,優其命數,是為朝獎,以耀空門。法賢可特授「試光祿卿」,法天、施護可竝特授「試鴻臚卿」,餘如故。 翌日,具表謝云: 臣法賢等言:伏蒙聖恩特授臣法賢「試光祿卿」,法天、施護竝「試鴻臚卿」者,天光下燭,兌澤旁霑,忻懼交并,傍偟罔措。臣等甞詢典故,竊訪官班,謂卿也,漢曰象河,周稱惟月,名崇九寺,位亞三階。苟非時髦,莫膺寵授,豈有擢從緇侶,試此清資?止如法果以道行授官,不空以神通進爵,斯皆釋門龍象、覺苑棟梁。而臣等學謝支謙,名慙童壽。貢梵編於金闕,早契夙心;翻妙義於玉華,久叨殊獎。中旨曲加於敦諭,宸慈迴借於發揮。豈謂伏蒙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屬耕籍之藏儀,布恩榮而及物,假茲名器,耀于法筵,敢不臨履為懷,精勤勵志,共演雙林之法要,以酬萬乘之鴻恩。謹奉表稱謝以聞。 十月中,僧行達、寶基、道初三人自天竺還,以所得梵經八夾進獻。上召見,各賜紫衣、束帛。其後,中國僧詣西域得梵經還者,竝如之。 淳化元年十月,譯成經、集一十一卷。 《七佛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有苾芻眾思惟過去有佛出現,族姓、壽量而不能知。時,佛為說七佛世尊族姓、壽量、說法、弟子等事。末後,世尊自說初生、出家、轉法輪之相,欲令知佛族姓、壽量,起心修行而趣證也。 《毗婆尸佛經》一部,二卷。 小乘經藏收。析出別譯。 上卷所明,滿度摩王有一太子,名毗婆尸,出城游觀,見四種相,厭苦出家,出國游行。夏安居[A12]已,思惟十二緣生,又觀色等五蘊生滅幻化,乃得解脫。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下卷所明,既成佛道,度生說法,有證羅漢、那含果者。 此之大旨者,說十二支及四諦法,令所度生證四聖果,誘導進修,捨凡趣聖者也。 《大三摩惹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迦毗羅林說。 此中所明,十方釋梵、四大梵王各說偈頌,佛為說法。復有藥叉、四天大王、忉利天等、童男童女,皆來集會,乃至魔聞說法,歸依息惡。 此之大旨者,人天集會,演說法要,有大威力,能伏惡魔等也。 《長者施報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佛為給孤長者說布施法,心有所求,獲報不廣。又說彌羅摩長者,昔曾行施,捨金、銀、寶、妙衣、輦輿,不如以食施正見人。由是廣申較量,乃至最後給孤長者心得清淨,悟寂滅忍。 上四部,竝西天竺梵本所出。 《毗沙門天王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時毗沙門天王初夜放光,來禮佛足,說偈讚歎。四方天王皆來禮佛,各以威德護四大洲。時毗沙門次說呪句,若乾闥婆聞此神呪,復作嬈亂一切有情者,頭破七分,如阿梨樹,乃至廣陳呪句。最後世尊讚歎此經有大威力。此乃世尊威神加被天王,令宣密言,護持含識也。 《聖曜母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阿拏迦嚩帝大城說。 此中所明,八部龍神、九曜星宿、人、非人等,佛為說法。時,金剛手菩薩天眼觀眾,見諸宿曜惱害眾生,請佛說法,為作擁護。佛於自心出大光明,入宿曜頂,乃說呪句,復說聖曜母呪,以作加持,令諸眾生所願如意。 《解憂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初陳二偈,次長行說。凡夫迷著,恩愛生憂,今佛為說解憂之法,令諸眾生學斷輪迴,如諸聲聞斷漏離憂,出於三界也。 《佛一百八名讚》一部,一卷。 《文殊師利一百八名讚》一部,一卷。 《聖觀自在菩薩梵讚》一部,一卷。(並〈西方聖賢集〉收。) 上六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集,三藏沙門法天譯,法賢證梵義,施護證梵文,沙門清沼、令遵、惟淨筆受,沙門慧達綴文,沙門惠溫、守巒、智遜、慧超、知則、守遵、歸省、雲勝證義,太僕少卿張洎潤文,殿頭高品楊繼詮、供奉官張美監譯。 是月三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法天等言:臣等今譯就《七佛》等經、讚,共一十部,一十一卷。經旨宏深,顯密交辯,讚文奧妙,華梵雙彰。聖曜母之揔持,化諸列宿;毗沙門之祕印,伏彼邪魔。或示緣生,或明施報,或立安居之制,或剪煩惱之根。由旁設於化城,冀同歸於覺苑,慶斯法寶,出自聖朝。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道際淨居,光超梵輔,御金輪而化千界,膺寶歷而接九皇,浸惠澤於飛滿,偃仁風於卉木。而復凝神淨域,索隱真筌,譯鶴樹之遺音,廣龍宮之祕藏。洪惟妙教,永贊丕圖,適逢降聖之辰,仰祝後天之壽。前件新譯經集,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經、集入藏頒行,并度本院童行十有一人為僧。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七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八 (▆…▆…▆…▆勑編修。) 別明 聖代翻宣錄中之七 藏乘區別年代指明二之六 二年七月,譯成經、律、集一十二卷。 《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王舍城鷲峯山說。 此中所明,佛為帝釋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之義,非一非異,亦非斷常、去來等相,乃至五蘊、六度、十八空等,亦非一異、斷常等相,義括塵沙,性融真界。後說神呪,般若心明,是無上明,攝諸勝用,然與諸法非即非離,混入諸法妙真常門,揔攝一切神通勝用。 《徧照般若波羅蜜多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 佛在他化自在天宮,為金剛手等說諸菩薩清淨法門,又說祕密「吽」字義門、攝一切法,又說二十五種祕密法門、大明呪句。如是印呪,破一切罪,作諸吉祥。又說得聞此經一四句偈,聖賢衛護,命終得生十方淨土,乃至獲諸勝妙功德。 此之大旨者,廣顯菩薩清淨法門,謂即微妙祕密「吽」字,此字乃入智用之門,警悟一切瑜伽行者,令得祕密相應故也。 《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多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收。佛在王舍城鷲峯山說。 佛語須菩提:若諸異生及聲聞、緣覺受持此經者,速成正等覺,以三乘法平等一如,乃至六度、十八種空、三十七品、菩提分等諸法無異。如是知者,而速成就阿耨菩提。 此之大旨者,般若能生彼一切法,般若平等,住一如故,諸法亦住,平等一如。如是知者,速得證悟故也。 《四無所畏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如來成就四無所畏,能轉法輪,乃為廣陳四無畏義。又說曾於八大眾中,得無所畏。 《大乘戒經》一部,一卷。 大乘律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諸苾芻等求解脫者,寧捨身命,不壞律儀。破毀者沈淪惡道,守護者當得見佛。又毀戒者如無目人,對鑑亦然。意令苾芻奉持戒律,出離輪迴,斷諸染因,趣成佛果者也。 《聖最勝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波囉鉢多國星左大城虞彌曩精舍說。 此中所明,有一苾芻出星左城,於其中路逢一大人,知是文殊,因問所從。文殊具荅:閻浮眾生當有種種風廣等病及諸災沴,為阿修羅及惡鬼神之所嬈亂,即為宣說最勝大明祕密呪句。若誦一徧或復五徧,災病悉除。此乃文殊菩薩悲愍惡世一切眾生,宣說此明,令其持誦,俾得拔除諸苦者也。 《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阿難有疾,佛為宣說六字大明,使令受持消除疾苦。 又復此明,增益壽命而此呪者,有六威德大師同共宣說。又以呪言、呪線繫患人手,令得安隱。山可令動,海可使竭,說此呪明,故不虛妄也。 《增慧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析出別譯。 此中所明,大慧菩薩為童子相菩薩宣說明句,欲令世閒諸愚癡者,依法誦此陀羅尼,故於六月中即獲聦利。儻信發一念,乃報起多門,顯此呪明有大功力。 《諸佛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收。佛在王舍城鷲峯山說。 此中所明,目連運通,徃色究竟天,問彼天人:「何時有佛出世成道?」有百天眾同荅目連:「經百千劫,佛出成道。」目連離彼,還至佛所,請問前事。佛言:「彼天知見甚少,荅汝之言,未可深信。」佛因廣談多佛出世,利生說法,乃至彼一一佛成正覺尊,歷無數劫,我今成佛,劫數甚多。 此之大旨者,因目連之現通,舉徃事而伸問,還以白佛,方決其意,乃顯如來了達三世悉無礙也。 《大乘舍黎娑檐摩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收。佛在王舍城鷲峯山說。 此中所明,佛語苾芻:若於十二緣生而能見了,是名見法;以見法故,即名見佛。舍利子聞不能解了,因即徃問慈氏菩薩。慈氏初即略說緣生名相及八正道,後復廣明緣生之義,又說六界無我等相。若有能觀十二緣者,名為正觀,是即正慧,了三世法,悉無去來,乃至當為授菩提記。 《一切如來說佛頂輪王一百八名讚》一部,一卷。 《聖多羅菩薩梵讚》一部,一卷。(並〈西方聖賢集〉收。) 上一十二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律、集,三藏沙門施護譯,法賢證梵義,法天證梵文,沙門清沼、惟淨筆受,沙門慧達、智遜綴文,沙門惠溫、守巒、慧超、守遵、道文、歸省、雲勝、全永證義,太僕少卿張洎潤文,殿頭高品楊繼詮、供奉官張美監譯。 是月十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一十二部,一十二卷。或宣般若,或顯揔持。摽帝釋者,秉智炬之大天;稱徧照者,破有暗之勝用。談乎空理,得空中之不空;示彼密因,即密中之深密。自在天上讚六字神功,給孤園中演七支戒。體性異于根莖枝葉,味分於酥酪醍醐。始自一音,應乎品類,允屬承平之運,更崇化度之門。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德被四天,行躋十地,運洪慈而濟俗,敦眾善以保邦,歸依上乘,欽崇至教,受能仁之夙記,啟像劫之勝因,廣譯祕文,宏開覺路。臣等叨承詔命,獲奉宣揚,敢憑最上之緣,永福無疆之祚。前件新譯經、律、集,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經律集入藏頒行。 是年五月,詔西面㳂邊黎州、階州、泰州、廣州等四處,有梵僧自天竺來,及中國僧游天竺還者,所賷梵經、舍利、功德等,竝先具奏聞,其梵經等仍封▆以進。 是年十月,譯成經七卷。 《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一部,三卷。 大乘經藏收。析出別譯。揔有三十三品。 上卷所明,行無所行,是行最上。又云,菩薩由得安隱之樂,大乘之乘,徃諸方所。又說常與無常、我及無我、有為無為一切諸法,皆悉住於無相之行。若以香華供養佛塔,或復營造,不及書寫受持功德;又若有人供養舍利,不如供養般若,供養般若者速得解脫。又化河沙佛剎眾生證羅漢果,不如持此般若功德,能成無上正等覺尊。又說聲聞功德布施持戒,不如菩薩福蘊少分,若不信般若或生誹謗,是人少智,墮阿鼻獄。又明果色清淨,即一切智清淨,猶如虛空不斷不壞,菩薩發心聞此般若,雖未授記,而亦非久得證菩提。又明菩薩魔事而不可數,種種變化起諸魔相。 中卷所明,十方諸佛從般若生,三乘聖法皆般若出,一味法中離諸分別,菩薩智心捨法,我見智起,自然獲佛功德,如王不舉,國政自行,善入智門,其義如是。又說如度海舩,或時破壞,須依草木,得達彼岸,人發信心,依於般若,得越苦海,成佛菩提。又明佛果菩提大智功德,皆從般若而得成就,十方世界三世佛法,一切住如實,無得無分別。菩薩若求如是法者,應當精進而行般若。又若求清淨行最上行,乃至為法捨於身命,如須彌山名不退行。又色等五蘊甚深無相,如是六塵、十二界空、非空、非實不可得,故穀種生果,非有非無,佛果如幻,離有無性而無所著,乃至得授佛菩提記。又行解脫門,非求寂靜,如鳥飛空,非住於空,非住於地,菩薩如是無所住故,方獲最上神通之力。又復菩薩或有執魔,從自心現,作親友相,言汝名佛,菩薩聞[A1]已,心生忻悅,為魔所著,故當觀察。又智者依師,疾得無上,乃至依彼善友,速能成就諸波羅蜜等。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下卷所明,行大智行,施甘露法,利益人天,平等無閒,決定當證法王之位。又魔恐菩薩證法王位,處天常憂,現相欲令生退懼心。大智菩薩雖覩是相,心亦不動。又明若學戒法而不作相,知非二相,名學佛法。諸佛化現,所作皆無,菩薩智行亦復如是,離諸取著,如幻化等。菩薩了知般若生信,清淨真實,是即奉行一切智等。樹林、華果皆從地生,地無增減,三乘人天安隱之法,皆從般若之所生故,當知般若亦無增減。又明修四禪定,當得菩提,乃至度脫眾生,圓滿淨土,離相不二,求佛菩提,於諸眾生起慈忍故,令人聞言,悉皆歡喜等。持戒高遠,修成定行,證佛菩提,離諸鄣礙,猶如皎月出於雲中。又布施賑貧,獲於富樂,明寶德藏中有妙藥,若人服之,悉證道果等。 此之大旨者,談般若無著之本,演涅槃寂靜之源,離色離心,非空非有,圓融淨妙,法性甚深,實上乘之真教者也。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一部,三卷。 大乘經藏收。佛在王舍城鷲峯山說。 上卷所明,佛集苾芻,說過去劫值燃燈佛,乃至值遇世自在王如來,發菩提心,請說佛剎功德,廣發大願等。 中卷所明,作法苾芻於徃昔時對佛發願,精進修習,歷阿僧祇,為求菩提。乃至成佛[A2]已來,於今十劫等。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下卷所明,東方世界河沙剎土菩薩、聲聞,以妙香華供養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彼佛因中發大願言:願我當來成佛之日,人聞我名,頂禮稱讚,皆生淨土,即得解脫等。 此之大旨者,始自如來談於因行,遇燃燈佛,得授記別。後復廣讚極[A3]樂國土,勸人求生,欲使含識忻慕淨土,而趣證菩提者也。 ᅟᅟ==[A3] 樂【CB】,藥【金藏】== 《薩鉢多酥哩踰捺野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毗舍梨國猨猴井樓閣精舍說。 此中所明,佛謂苾芻作如是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如劫壞時,七日出現江海枯涸、山石融銷,三千世界悉如灰燼,豈有眾生而得久住?意令苾芻起厭離心,求脫三界,趣證四果矣。 上三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三藏沙門法賢譯,法天證梵義,施護證梵文,沙門清沼、惟淨筆受,沙門智遜、慧達綴文,沙門惠溫、守巒、慧超、守遵、道文、歸省、雲勝、全永證義,右諫議大夫張洎潤文,殿頭高品楊繼詮、供奉官張美監譯。 是月二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法賢等言:臣等今譯就《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多》等經三部,七卷。上二部說從報體,峻闢幽關,皆十地等流,具塵沙功德之所入也。趨其行者,造真如之實際。下一經演自化身,曲開權徑,唯四果小聖,滅分別煩惱之所由也。遵其道者,得生空之涅槃。咸一雨之所霑,逐三根而受潤,教傳華夏,福被人天。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德邁普香,道侔大梵。凝旒御極,正玉歷以承乾;端拱臨人,應金輪而撫運。大闡無為之理,深探不二之門。螺髻圓音,協聖時而再震;鷺池嘉會,當此日而中興。臣等慶逢貫月之辰,式貢雨花之教,庶資景福,永固皇圖。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仍度本院童行十有一人為僧。 是年三月,中天竺摩竭陀國僧吉祥志,獻梵經三夾。五月,師子國僧佛護與甚徒五人來朝,獻梵經二十夾。七月中,天竺僧佛護,獻梵經五夾。 四年十一月,南天竺僧惠吉祥,獻梵經一夾。是月,師子國僧覺喜,獻梵經六十二夾、舍利佛骨、菩提印、白㲲畫像并白㲲書、隨求真言輪及如意輪壇儀等。 五年正月,譯成經、集七卷。 《金剛手菩薩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經》一部,三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析出別譯。 上卷所明,降伏部多成就之法,八部多主成就處所,及部多女法行印相,乃至持誦此真言,時須彌山動,海水傾搖等。 中卷所明,降諸部多觀想之法,或想月輪中有「吽」字,或夜叉女成就印相等。 下卷所明,作曼拏羅法用次第。彼以白檀及牛黃末於樺皮上,𦘕夜叉像,誦明加持,部多即現。 此之大旨者,顯是呪明具難思力,起勝方便,開悉地門,一切部多皆悉降伏。 上一部,北天竺梵本所出。 《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揔持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極樂佛剎善法堂中說。 此中所明,無量壽佛為令有情離疾病苦,說此法門,若能書寫、持誦、供養,脫一切病,復能成就一切事業。 《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一部,二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廣嚴城菴羅樹園說。 上卷所明,佛放大光,踰於日月,阿難請問此光因緣,佛即為說。時有天子名印捺囉部帝,欲聞深法,佛乃為其宣說四種最上之法,謂聲聞緣覺二乘、方廣大乘、最上金剛大乘等,聞者必獲無生法忍。 下卷所明,佛勑金剛手菩薩觀彼天子,發誠諦心,欲請菩薩宮中供養。時,金剛手菩薩應機赴請,因為廣說大乘祕密甚深之法,欲令王等證無生忍。復有沙門、婆羅門等,及四印度王悉集宮中,隨喜聽法。是時,菩薩於六年中王宮說法,示教既終,隱身不現。 此之大旨者,通標四乘,具包眾法,攝祕密甚深之義,入瑜伽解脫之門。二諦融明,三空互入,祕密主應機設法,印度王證悟無生。理𮍡淵微,教乘彰顯,寔曰最上大乘祕門,相應法中深旨者也。 《菩提心觀釋》一部,一卷。(〈西方聖賢集〉收。) 上三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集,三藏沙門法天譯,法賢證梵義,施護證梵文,沙門清沼、惟淨筆受,沙門智遜綴文,沙門惠溫、仁徹、守貞、從志、慧達、守遵、道文、處圓、雲勝證義,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張洎潤文,右內率府副率張美、殿頭高品楊繼詮監譯。 是月十二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法天等言:臣等今譯就《金剛手菩薩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等經三部,《菩提心觀釋》一部,共七卷。其經也,皆如來誠諦之言,利均蜎蠢;其釋也,唯菩薩集撰之義,炳若丹青。智起四心,秉摧邪之慧刃;名彰五日,立破有之智。燈從大揔持門,入不思議境。以觀發慧,綜五部而攝心;得意忘言,體三輪而泯跡。仰斯真教,廣利有情。恭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德契穹旻,心冥大覺,應千輪而御宇,嚴百福以垂裳。受密記於雙林,三祇云滿;運大慈於沙界,二利同修。宏敞玉華,廣開金藏。臣等䇿名法苑,視秩清途,唯期翻衍之鴻因,永贊緜長之寶祚。前件新譯經、集,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經、集入藏頒行。 是年四月,譯成經七卷。 《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一部,四卷。 大乘經藏收。佛在王舍城鷲峯山說。 第一卷明,佛集大眾,說起教因。護國尊者請問世尊:「以何等法為菩薩行,能得一切最上功德?」由是如來稱歎善哉,為說四法,若能修習,具足清淨,是名菩薩。乃至重復說偈,明前行相等。 第二卷明,有四種法為菩薩縛,次說八種補特伽羅離菩提心,不得為說最上功德殊妙之法。復明淨光天子為太子福光廣說法要,令離塵境等。 第三卷明,淨光天子勸彼太子離於染著,令其出家。時,發光王乃為太子造立宮殿,諸娛樂具誘引其心,令生愛著。俄聞空天讚三寶德,太子請問,天具宣揚。 第四卷明,福光太子聞三寶德,歸佛出家,志求菩提,佛為宣說菩薩行等。時,發光王既失太子,悲泣求訪,因詣佛所,佛為說法,其王即時得不退轉阿耨菩提。至於如來入涅槃後,茶毗起塔,廣作佛事。其後讚經功德,暫聞信受,勝僧祇劫行五波羅蜜等。 此之大旨者,談本行之因,明大乘之義,暫聞讀誦,果利難量,至信受持,功能莫大,實最上甚深之教也。 上一部中,天竺梵本所出。 《金剛香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一部,三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覩史多天說。 上卷所明,大眾問佛教起因由。如來受請,入三摩地,忽於眼中放大光明,其光徧照十方佛剎。光徧照[A4]已,還佛前住,如大火聚,化忿怒像,現身光明,於金剛手大菩薩前說此大明,及說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法。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中卷所明,降伏法用,即金剛香成就大明祕密印相,獻香、華等。 下卷所明,擇地結界,觀想字輪,能調難調忿怒印相,乃至金剛速行大明等法。 上一部,西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三藏沙門施護譯,法賢證梵義,法天證梵文,沙門清沼、惟淨筆受,沙門慧達、智遜綴文,沙門惠溫、仁徹、守貞、從志、守遵、道文、處圓、雲勝證義,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張洎潤文,右內率府副率張美、殿頭高品楊繼詮監譯。 是月八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等二部,七卷。在昔如來,神化無方,靈機莫測,現希有事,說最上乘。王舍城中,顯真如於言外;覩史天上,明悉地於字輪。由尊者之發機,自菩薩之開化,理當冥契,行在圓修。妙德瑩然,假要筌於般若;靈光煥若,揚祕印於瑜伽。將闡斯文,聿鍾昌運。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同風三代,比德九皇,道昭于二十八天,瑞顯于三十二相。探微言於鷲嶺,洞究真源;躡淨行於龍華,深窮實際。臣等道慙支鶴,德謝安鵬。譯梵從華,續佛乘於不朽;瞻天頌聖,祝堯曆於無疆。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是年,梵學沙門智江、致宗二人,詔充譯經筆受、綴文,沙門慧達詔授右街鑒義。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八 (北柳村崔家門下李氏刀經二板)。 [A1]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 ᅟᅟ==[A1]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CB】,▆▆▆▆▆▆▆▆▆▆【金藏】== (▆…▆…▆…▆…▆…▆) [A2]別明 聖代翻宣錄中之九 ᅟᅟ==[A2] 別明聖代翻宣錄中之九【CB】,▆▆▆▆▆▆▆▆▆▆▆【金藏】== [A3]藏乘區別年代指明二之八 ᅟᅟ==[A3] 藏乘區別年代指明二之八【CB】,▆▆▆▆▆▆▆▆▆▆▆【金藏】== 《佛三身讚》等二,合一卷。 《佛三身讚》 《曼殊室利菩薩吉祥伽陀》(竝〈西方聖賢集〉收。) 上三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集,三藏沙門法賢譯,法天證梵義,施護證梵文,沙門清沼、惟淨、智江、致宗筆受,沙門智遜綴文,沙門仁▆守貞、從志、道文、▆哲、雲勝、句端、守贊、道澄證義,給事中楊礪潤文,右監門衛率府率張美、內供奉官楊繼詮監譯。 是月十九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法賢等言:臣等今譯就《大愛陀羅尼經》等三部,共三卷。皆大雄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教諸菩薩,登十地之道階,由菩薩依揔持王,傳祕密印,同乎調御也。三祇之勝業,吉祥大士悲苦趣以興言,大愛上人現海神而陳化。虛空藏之法炬,燭彼幽塗;無量壽之智輪,攝諸生類。讚三身之妙德,彰二利之大勳,允屬休明,惟新演暢。伏惟皇帝陛下欽膺駿命,光纂丕圖,執左契以臨人,應飛輪而御極。奉先思孝,備罄於永懷;臨下以寬,用臻於至治。百神孚祐,三寶垂休,真化冥符,梵文遐至。臣等仰承詔旨,幸預翻傳,式期莫大之良因,上祝無疆之聖祚。前件新譯經集,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經、集入藏頒行。 是年十一月,譯成經一十卷。 《延壽妙門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摩伽陀國成正覺地——聖金剛座大靈塔處普光明殿菩提道場說。 此中所明,金剛手菩薩言:「此陀羅尼能與我及一切眾生,善作擁護,使彼惡魔伺不得便,疾病中夭,亦不能侵。」 《大吉祥陀羅尼》、《寶賢陀羅尼》二經,合一卷。 《大吉祥陀羅尼經》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蘇珂嚩帝佛剎說。 此中所明,是陀羅尼有大功德,若人記念,獲大富貴,一切部多皆來畏伏。 《寶賢陀羅尼經》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是時,有大夜叉主,其名寶賢,而白佛言:「我有祕密心陀羅尼,若能持誦,依法所作一切如意。」 《聖多羅菩薩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香醉山五髻乾闥婆王宮說。 此中所明,佛世尊於天人眾中,如須彌山顯于大海。是時,五髻乾闥婆王言:願佛世尊悲愍於我、天、人、阿修羅等,與作廣大利益安樂,願為宣說多羅菩薩一百八名。佛乃為說如是名號,最後復說多羅菩薩陀羅尼等。 《戒香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佛謂阿難:世閒何香有風無風,徧十方聞?謂:近事男及近事女,持佛五戒,不殺盜等,如是五種淨戒之香,有風無風,徧十方聞。一切聞者,咸皆稱讚。 《息除賊難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摩伽陀國菴羅樹園側韋提呬山帝釋巖中說。 此中所明,阿難一時忽見大惡盜賊之眾,自遠而來,即生怖畏,因以白佛。佛乃為說此陀羅尼,能除一切賊難怖畏。 《一切如來名號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摩伽陀國法野大菩提道場中說。 此中所明,觀自在菩薩一時白佛:「我有一切如來名號陀羅尼,是陀羅尼,過去莊嚴、現在賢善、未來星宿三劫千佛同共宣說。」佛勑許宣。時,觀自在菩薩先說如來諸名號[A4]已,次說祕密陀羅尼句。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觀自在菩薩母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秘密部收。佛在廣嚴城說。 此中所明,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我有觀自在菩薩母陀羅尼大明章句。」佛勑許宣,普賢乃說如是祕密微妙呪句,即菩薩母。若有受持讀誦之者,罪業消除,一切所求皆得成就。 《祕密八名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佛謂金剛手言:「我今於汝金剛部中,略說汝之祕密八名及陀羅尼。若持誦者,退散魔怨,於諸所求,不難而成。」 上八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大正句王經》一部,二卷。 小乘經藏收。一時,迦葉童子在憍薩羅國尸利沙大城之北,尸利沙林鹿野園中說。 上卷所明,是時有王名大正句,都彼大城,每作是言:「無有來世,亦無有人,復無化生。」起斯異見,乃問迦葉。迦葉為王廣宣其事,設以喻況,顯斯義旨,以善方便使令開悟。 下卷所明,迦葉告王:「勿更有喻,證彼無人,無後世邪?」王言:「有喻可證此理。」最後乃至其王受化,心開意解,向佛投誠,受三自歸,永持五戒。 上一部,西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三藏沙門法賢譯,法天證梵義,施護證梵文,沙門清沼、惟淨、智江、致宗筆受,沙門智遜、道澄綴文,沙門仁徹,守貞、從志、道文、懷哲、雲勝、句端、守贊證義,翰林學士給事中楊礪潤文,殿頭高品鄭守鈞監譯。 是月二十三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法賢等言:臣等今譯就《延壽妙門陀羅尼》等經九部,共一十卷。皆如來起後得智,說如實言,應機而立三乘,詣理而歸一揆。菴羅樹下,演奧密之靈筌;鹿野苑閒,示人天之妙利。或止香醉山裏,或處菩提場中,踞解脫牀現㧾持印,見聞生信,皆得吉祥,教授利他,速獲悉地,傳流所及,翻演惟新。恭惟皇帝陛下德緫妙嚴,道躋梵輔,行清淨化,修菩提於三十四心;住常樂門,承記別於百千萬劫。欽承先旨,宣暢祕文,廣闡譯筵,奉揚真教。臣等叨膺明詔,同演契經,敢因樞電之降祥,仰祝河沙之筭福。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又法賢、法天、施護,竝詔加朝奉大夫,仍度本院童行十有一人為僧。 十二月,泥波羅國僧羅護羅,獻梵經二十六夾。 咸平元年七月,譯成經七卷。 《頻婆娑羅王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王舍城杖林山中靈塔處說。 此中所明,頻婆娑羅王與諸臣佐同詣佛所,伸禮奉巳,時有婆羅門等作是念言:「優樓頻螺迦葉壽三百歲,領徒五百,投佛出家,而世尊者方成正覺,師少資老。」遂起疑心。佛知其意,令彼迦葉現十八變,還復本座。佛為眾說五蘊生滅,涅槃寂靜。眾聞法[A5]已,各得果利。頻婆娑羅王亦獲勝益,於佛法中得無所畏。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舊城喻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佛為苾芻宣說徃昔未證果時觀十二支,逆推老死因生支有,乃至行支因無明有。返觀還滅,亦復如是。既居果位,返念因時,如人履其舊道,達舊都城。如來今日到涅槃城,嚴麗如故,返照其源,法無差別。 《人仙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那提迦城崐左迦精舍說。 此中所明,阿難問佛,頻婆娑羅王及彼城中諸優婆塞此滅彼生、行願果報。世尊因為示相觀察,又以神通使空聲曰「我是人仙」,因此向佛次第宣說,頻婆娑羅王及彼八萬諸優婆塞由信佛法,證須陀洹。又說梵王變現神通,因四神足,說四念處及八正道,皆言如來悉知悉見,令諸眾生咸得清淨。 《信佛功德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阿拏迦城菴羅園說。 此中所明,因舍利弗欲說如來功德等事,佛讚許說。此所說者,正顯如來能說廣大最勝妙法,若善、不善及諸緣生等。又舍利弗說,或修一法,或滅一法,或證一法,及說七種人法,證四果法,悉為顯諸外道不信於佛,明舍利弗深生信奉。 《信解智力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佛為苾芻說信解力,此法即是真如之理,唯佛能知。謂佛所有五力、十力,於是法中實知實證,是能了知佛無上處,作師子吼,轉妙法輪。作是說者,意令苾芻如理修學故也。 《善樂長者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迦毗羅城說。 此中所明,善樂長者了達四諦,信向三寶,忽於一時不見色像,遙向世尊歸依發願。佛勑阿難持呪徃彼,為作救護。是時,長者以呪力故,即能觀照,還復如故。 上六部,竝中天竺語,龜茲國書。 《法身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收析出別譯。 此中所明,廣顯佛之法身功德,及說化身種種勝用。若有求成正等覺智諸苾芻等,應當如理如實了知,隨所了知,如理應修等。 上一部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三藏沙門法賢譯,法天證梵義,施護證梵文,沙門清沼、惟淨、智江、致宗筆受,沙門智遜、道澄綴文,沙門仁徹、守貞、從志,道文、雲勝、懷哲、句端、守贊證義,翰林學士給事中楊礪潤文,殿頭高品鄭守鈞監譯。 是月十一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臣法賢等言:臣等今譯就《頻婆娑羅王》等經七部,共七卷。教分于半字滿字,理契于大根小根,或支流別行,或隨方設化。崐左迦舍現神足通,給孤獨園作師子吼。三脫門之顯敞,豈閒賢愚?八正道之坦夷,寧容瓦礫?彰人仙之宿住,示長者之本因,金口親宣,玉華載譯。伏惟皇帝陛下纂承聖業,茂建鴻徽,欽奉大雄,闡揚真法,洞三空之奧邃,究七覺之幽微。臣等學謝安清,道慙支讖,今以中元届節,妙義初翻,冀憑覺地之因,永福後天之祚。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是年四月,北天竺僧迦蘭拏扇底,獻梵經三十一夾。五月,北天竺僧如來吉祥,獻梵經一夾并觀音銅像一軀。 是年十一月,譯成經、律七卷。 《最上祕密那拏天經》一部,三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揔有九分。佛在毗沙門宮為大眾說。 上卷所明,成就儀軌。因毗沙門勸請說法,佛從面門出七色光,入那拏天頂。時,那拏天說心大明,令人持誦,所求成就。 中卷所明,欲求聖藥,或欲調伏諸惡夜叉、設咄嚕等,皆得隨意。又令依法畫曼拏羅及那拏天,像前持誦,作諸成就,皆悉如意。 下卷所明,脩花燈塗,用獻供養,結諸印相,持誦大明,欲作護摩及諸敬愛,依法施作,所欲皆成。 揔彰此部經之大旨者,顯佛世尊為利益故,詣毗沙門宮,攝伏部多,制諸惡者,放光表瑞,受請應機。復欲彰其那拏天力,得大自在,具大威神,說自心明而為降伏。以伏惡故,增益法成,自得敬愛。由此普能成就諸法,入修羅宮,出地伏藏,聖劒聖藥,八法皆成。故知大覺權方,設降伏之軌範;真乘祕要,彰悉地之功能。悲智相應,印明融貫,攝用歸體,同入真常。彼那拏天,即菩提智,斯乃祕密深旨者也。 《帝釋所問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摩伽陀國王舍城東帝釋巖中為帝釋說。 此中所明,帝釋天主問煩惱因,求出離法。佛說煩惱,憎愛為因,由憎愛故,起諸過失,令斷染因,修諸淨行。帝釋聞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決定義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苾芻說。 此中所明,謂蘊、處、界、緣生、四諦、二十二根、佛十力等決定名義,顯佛所說決定正法,純一無雜,清淨圓滿。 上三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四品法門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阿難說。 此經凡有四名:一名「四品法門」,二名「法鏡」,三名「甘露鼓」,四名「多界意」。 明眾生愚迷,不了四法,謂:界、處、緣起、處非處法。不善了故,迷於正理,不能斷苦而求解脫。世尊為說,令其修斷,趣證聖果等。 《解夏經》一部,一卷。 小乘律藏收。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為苾芻說。 此中所明,解夏法式。若自有罪,恣他舉陳。佛與苾芻無諸過失,互相忍可,三業清淨。 上二部,本中天竺語,龜茲國書。 右經、律,三藏沙門法賢譯,法天證梵義,施護證梵文,沙門清沼、惟淨、智江、致宗筆受,沙門智遜、仁徹綴文,沙門守貞、從志、道文、雲勝、懷哲、句端、守贊、道一證義,樞密副使工部侍郎楊礪潤文,殿頭高品鄭守鈞監譯。 是月十九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臣法賢等言:臣等今譯就《最上祕密那拏天》等經、律五部,七卷。雷音爰震,道種方萌,由機感之多門,乃權實之殊致。或處蓮華藏,彰祕密之神功;或現甘露王,明決擇之真要。菴羅巖窟,演四諦之法輪;迦蘭竹林,制九旬之儀範。皆令解脫,咸趣菩提。示鑿井而必使見源,設化城而當期獲寶。允鍾昌運,廣達真風。伏惟皇帝陛下道際釋天,明齊佛日,握符御極,膺三葉之寶圖;灌頂臨軒,備二嚴之妙相。而復深窮至理,旁闡真乘,梵簡繼臻,法音彌震。臣等共偱凡識,恭譯聖言,欽成命以增憂,仰昔賢而懷愧。幸逢聖節,同罄臣誠,庶資華藏之祕筌,以致椿齡之善頌。前件新譯經律,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經、律入藏頒行。 是年,詔賜梵學僧智江號「宣密大師」,致宗號「揔持大師」。本院童行十有一人,悉度為僧。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一 (▆…▆…▆…▆勑編修。) 別明 聖代翻宣錄中之十 藏乘區別年代指明二之九 二年十一月,譯成經八卷。 《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一部,七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揔有二十五分。佛在他化自在天宮為諸菩薩說。 第一卷明,清淨法門真實之理。金剛安想大曼拏羅,觀想[A1]己身同於諸佛,結印持誦,諸鄣銷除,證大菩提,一切成就。 ᅟᅟ==[A1] 己【CB】,已【金藏】== 第二卷明,現忿怒形,降伏三界,淨諸煩惱,灌頂心明,印相軌儀,字輪三昧,所欲成就,速證菩提。 第三卷明,曼拏羅法。獻種種供養,讚金剛手尊,隨意願求,速得圓滿。 第四卷明,印相成就及菩提心。利益有情,所作無礙,現忿怒相,降伏諸天,歸佛法僧,住於三昧。 第五卷明,說曼拏羅大法儀軌,除諸業鄣,銷滅三毒,一切相應諸佛三昧成就儀軌,最勝無倫,行人受持,所欲圓滿。 第六卷明,欲受灌頂,發菩提心,依本部法,拋華壇中,華所墮處即是本尊。然以金剛淨水灌頂,授三昧法,令修相應,決證菩提,所求皆得。 第七卷明,諸部印相及諸大明,次第敷宣名字行相,如是祕密為利眾生,依法修行所願圓滿。 揔彰此部經之大旨者,顯毗盧遮那從真實心出真言行,真言行中演祕密義,此義甚深,攝一切法,於諸教中而為根本,即此根本,上中最上,號大樂法。大樂法者,是佛三昧;佛三昧者,即不空心。此心真實,融諸智用。此法門中,凡有四事:性即無生妙理,相即正智權方,體即大樂不空,用即隨冝三昧;包括四義,混入四明。修行者入解脫之要門,解悟者了真言之正行。是知瑜伽旨趣,正其心而有歸;祕密神通,統其用而無相。有無同體,染淨一源,覺智圓明,斯乃真言之妙行也。 《護國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俱盧城出游,化利漸至覩羅聚落,為婆羅門長者等說。 此中所明,護國長者出家之緣,以堅固因證聲聞果等。 上二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三藏沙門法賢譯,法天證梵義,施護證梵文,沙門清沼、惟淨、智江、致宗筆受,沙門仁徹、句端綴文,沙門守貞、從志、道文、雲勝、紹琛、懷哲、守贊、道一證義,司封郎中知制誥朱昂、潤文殿頭高品鄭守鈞監譯。 是月二十二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臣法賢等言:臣等今譯就《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一部,七卷;《護國經》一部,一卷。詳此二部,顯分兩乘。自在天宮,端法身於華座;覩羅聚落,儼化質於寶臺。峻闢言樞,宏開覺路。誘諸菩薩,出處于清淨法門;令彼聲聞,成熟于寂滅道果。三密懿範,四諦妙門,彰如來灌頂之儀,明長者出家之利。字輪發燄,智劒增輝,闡茲祕要之文,屬在欽明之運。恭惟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陛下,盛德冠古,至仁如天。凝神靜淵,得四禪之妙樂;躋俗富壽,揚十善之真風。惟梵誥之遐臻,賴鴻猷之溥暢。臣等謬依覺地,幸廁法筵,覩里社之殊祥,親逢睿聖;奉竺乾之妙教,式助莊嚴。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詔賜證義僧道一紫衣,懷哲號「辯才大師」,又賜職掌僧澄寶、澄清二人紫衣,澄緒號「廣慧大師」,并度本院童行十有一人為僧。 元年春,法賢等因奉所譯經,見上具表,陳請云: 臣法賢等言:臣等聞贊法之文基于先古,繼聖之作肇自有唐。非睿詞無以飾金言,非宸毫無以嚴寶藏,將期報佛,罔避聞天。臣法賢等誠惶誠懼,頓首頓首。伏以永平[A2]已還,梵簡乃臻於象闕;貞觀之際,天章盛被於龍宮。襃善逝之嘉猷,成聖皇之能事。先皇帝棲神妙境,宅業淨方,荐開譯梵之筵,深契了空之義。躬摛鳳藻,星繁有爛之文;首冠寶乘,霞布無為之典。詞旨超邈,理致淵凝,振鼓吹於梵天,繪丹青於海藏,永光三寶,用伏四魔。伏惟皇帝陛下聖性生知,宸聦天縱,五禮外暢,酌三代之弛張;四智內融,究羣筌之頓漸。翻宣之盛,允屬於我朝;欽尚之深,寧踰於此日。然於繼序,尚闕聖文,奮藻褰華,願續神宗之盛美;發蒙啟滯,庶揚調御之真風。重耀義天,增輝佛日。臣等性識不敏,宣譯無聞,慙非青眼之流,誤竊連眉之譽。敢期聖造,特運天才,符雙林囑累之言,允五眾流通之志,騰芳遠劫,垂範大千。臣等敢昧死請御製《聖教序》文,以繼先聖述作,冠於新譯諸經之首。臣法賢等無任𧆛祈激切之至,謹具表陳請以聞。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二年秋,上遣中使趙誠信齎賜繼作《聖教序》。(文具〈東土聖賢集〉。)翌日,奉表謝云: 臣法賢等言:臣等今月二十二日入內,內侍高班趙誠信奉傳聖旨:法賢曾上表章,乞朕製《聖教序》。屬以諒陰之內,不暇抽毫,近禫服[A3]已除,方始構思。今賜法賢等繼作《聖教序》一首者,敷睿律於祇園,燭宸章於海藏,空門聳觀,釋部生暉,凡在含靈,同增激抃。伏惟皇帝陛下誕膺寶命,紹啟昌圖,恢妙道以化民,演淳風而救世。能仁應現,高居金粟之尊;正覺流通,廣度河沙之眾。闢重雲之淨剎,購白馬之真經,遠集緇徒,共司祕籍。臣欣從異域,早預勝因,譯西竺之諸詮,纂毗邪之磪論。三乘洞徹,愧微生肇之才;四句森羅,幸協蘭騰之𧨏。易葭灰而未幾,成貝葉以滋多。太宗皇帝撫震旦之中區,受如來之密印,特垂英藻,用暢真宗。攄奧旨以冠篇,刻貞珉而鎮地,宏敷像教,永示人倫。陛下寅嗣丕基,茂崇先烈,臣是敢輒陳愚懇,上達皇慈。載析序述之言,庶闡鴻明之化,方虞進越,亟沐頒宣。郁穆為章,表姬王之善述;溫純作範,見羲帝之彌文。覃至理於冥樞,暢仙音於法界。四生具仰,頓滌於塵曚;一雨旁霑,普昭於潤益。退思庸淺,叨獲受持,徒傾信向之誠,詎測淵沖之量。臣等無任感天荷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稱謝以聞。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是年五月,北天竺僧佛護獻梵經七夾。 三年十一月,譯成經七卷。 《未曾有正法經》一部,六卷。 大乘經藏收。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說。 第一卷明,始因妙吉祥菩薩住其山側,菩薩、天人咸詣其所,共作是言:「佛一切智,云何趣證?」時有菩薩名龍吉祥,與眾菩薩次第各說佛一切智。如是說[A4]已,妙吉祥言:「當於諸法離分別相,平等相應,即證佛智。」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第二卷明,時佛會中光嚴菩薩問於佛言:「彼妙吉祥來此會邪?」佛神力故,令妙吉祥忽然而至。光嚴菩薩白妙吉祥:「云何大士異處說法?」對以:「佛所說法,唯佛能知,是故我今隨力演說。」 第三卷明,佛令舍利子發菩提心,捨聲聞果,乃至萬人同發大心。又為摩伽陀王說無生法,令發道意。 第四卷明,妙吉祥菩薩於初、中、後夜,為諸菩薩廣說法要,摩伽陀王而來迎請,入宮供養,樂欲聽法。妙吉祥言:法無所說,諸法無二,無差別等。 第五卷明,摩伽陀王既聞法[A5]已,悟法性空,得無生忍,白妙吉祥:我於今日斷諸疑惑。妙吉祥云:「作是言者,未斷諸相。」時王歡喜,即以妙㲲被菩薩身。菩薩尒時隱身不現,空中告曰:「王所見相,非我所受。」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第六卷明,妙吉祥與眾同還佛會,鶖子白佛:「摩伽陀王見法無生,諸業盡邪?」佛言:「王聞深法,豈有鄣累而不滅盡?」復說其王於後成佛,號「清淨境界」,壽俱胝歲。太子尒時為金輪王四事供養,後得菩提,壽量同等。 斯經大旨,實曰難思,皆離相之至言矣。 上一部,本中天竺語,師子國書。 《分別緣生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烏盧尾螺池邊,泥連河側菩提樹下說。 此中所明,佛初成道,思念世閒苦樂二法無能免者。若能觀察,是大義利。然後廣說十二緣生逆順次第。 上一部,本中天竺語龜茲國書。 右經,三藏沙門法天譯,施護證梵文、梵義,沙門清沼、惟淨、智江、致宗筆受,沙門仁徹、句端綴文,沙門守貞、從志、道文、雲勝、懷哲、紹琛、守贊、道一證義,翰林學士吏部郎中知制誥朱昂潤文,殿頭高品鄭守鈞監譯。 是月二十四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法天等言:臣等今譯就《未曾有正法經》一部,六卷;《分別緣生經》一部,一卷。如來以平等心說微妙義。王舍城裏,菩薩了於一乘;泥連河邊,聲聞悟於九部。湛湛乎真如實際,冥𡨋乎寂滅涅槃,端方而安住善根,宴默而思惟妙道。自是二千天子發于大心,五百苾芻證于初果,隨機緣之差別,彰訓導之普周,允屬昌辰,誕敷至教。伏惟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陛下,文明御宇,清淨保邦,體大覺以凝神,運等慈而濟物,欽崇祕典,利益羣生,述先志以惟寅,譯真文而彌廣。臣等考詳華梵,乏義淨之全才;演暢苦空,愧道生之懸解。幸逢慶節,𧆛效至誠,庶憑演教之良緣,上祝後天之永筭。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詔賜證義僧句端號「慧辯大師」,紹琛號「宣法大師」,守贊號「彰法大師」,并度本院童行九人為僧。 是年秋八月四日,三藏沙門法賢順化。臨終召其門人,謂曰:「佛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汝等觀念無常,各勤精進。」言訖而逝。法賢初被疾,上遣中使護國醫霍炳等三人診視,及以不起聞,深嗟悼之。復遣中使馮仁俊,監護襄事所須官給。法賢以西域所得佛頂骨及道具等奉,遺表以獻。詔道具迴賜本院供養,仍別頒賻贈,賜[A6]諡曰「慧辯」,令僧錄司具威儀。十月十六日,葬于京師祥符縣鄭當里。建塔葬畢,法天、施護同詣便殿稱謝。上撫慰之,詔度法賢童行二人為僧。 ᅟᅟ==[A6] 諡【CB】,謚【金藏】== 是年二月,中天竺僧無畏寂獻梵經四夾。七月,師子國僧覓得《囉獻梵經》十九夾,并佛骨舍利、菩提印等。 四年四月,譯成經五卷。 《分別布施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收。佛在迦毗羅城尼拘陀樹園說。 此中所明,摩訶波闍波提苾芻尼持新㲲衣,來奉世尊。阿難請佛,為其納受。佛因讚彼摩訶波闍波提久發淨信,歸佛法僧,受近事戒。復說四種布施清淨,謂:能施、所施、能受、所受。不取於相,即得清淨。 《法印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說。 此中所明,聖法印者,謂即空性。無所有故,亦無妄想,離諸知見,離諸有著。由離著故,攝一切法,住平等見,是真實見,名為法印。又復法印,即三脫門。初觀五蘊,離法知見;次觀六境,離諸有想及我、我所;乃至見聞覺知,皆悉無常,無所造作,是為三解脫門。若修學者,即得清淨,此乃上乘微妙之教也。 《帝釋巖祕密成就儀軌》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析出別譯。 此中所明,佛為金剛手說:帝釋巖中,是大菩薩及諸神仙所安止處,慈氏菩薩現在說法。其巖殊勝,諸佛所化。若有決定趣求菩提,當依儀軌,修習勝行,持誦大明,即得成就。斯乃如來之祕印也。 上三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大生義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俱盧聚落為諸苾芻說。 此中所明,佛為阿難說十二緣生,展轉相續,當知生法是虛妄法,乃至名色、識法皆不究竟。若如是知,住平等見,是名了達緣生法也。 上一部,西天竺梵本所出。 《園生樹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天園生樹,吐葉開華,天人見[A7]已,生大快樂。佛言:「如聲聞人,從始出家,剃髮染衣,猒離諸欲,獲初禪定。如是次第至四禪定,諸漏盡[A8]已,證得無學。猶如彼樹,吐葉開華,次第芳榮,人所愛樂。」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上一部,本中天竺語,龜茲國書。 右經,三藏沙門施護譯,法天證梵文、梵義,沙門清沼、惟淨、智江、致宗筆受,沙門仁徹綴文,沙門守貞、道文、雲勝、紹琛、守贊、道滿、希晝、道一、修靜證義,翰林學士吏部郎中知制誥朱昂潤文,殿頭高品鄭守鈞監譯。 是月二十七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分別布施》等經五部,五卷。或窮檀度之源,或演真空之本,或說緣生是幻,或明習氣為因。其開悟也,在相應行人;其修證也,當成就真軌。演茲妙理,允屬昌期。恭惟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陛下,道冠帝先,聖由天縱,澄心叩寂,見佛性之真常;絜慮探幽,得法眼之清淨。宏恢妙教,式暢真風。臣等幸託空門,叨居譯館。多聞第一,寧希入聖之流;萬壽無疆,願效祝堯之懇。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是年四月,南天竺僧法稱、佛月二人來朝。法稱獻梵經八夾、菩提子數珠一串,佛月獻梵經一夾及舍利、菩提印等。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一 [A1]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二 ᅟᅟ==[A1]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二【CB】,▆▆▆▆▆▆▆▆▆▆▆【金藏】== (▆…▆…▆…▆…▆…▆) 別明 聖[A2]代翻宣錄中之十一 ᅟᅟ==[A2] 代翻宣錄中之十一【CB】,▆▆▆▆▆▆▆▆【金藏】== 藏乘區別年代[A3]指明二之十 ᅟᅟ==[A3] 指明二之十【CB】,▆▆▆▆▆【金藏】== 是年十一月,譯成經▆…▆ 《大集會正法經》一部。 大乘經藏收。佛在王▆▆▆峯山普集眾會說。 第一卷明,普勇菩薩起請世尊說於正法,欲令聞者銷諸重鄣,不復退轉大菩提心。復有尼乾陀眾,各起正信,悔過自責,皆發大心。 第二卷明,普勇菩薩承佛聖旨,以自神通過諸佛剎,最後到於下方世界華藏佛所,大作佛事,諮問法要,乃至佛言:「如是正法暫聽受者,於後世中為轉輪王及帝釋天。」 第三卷明,佛言:「我念過去無量劫前值遇諸佛,我於尒時修勇施行,是時諸佛皆授我記,乃至得佛,號釋迦牟尼。」 第四卷明,藥王軍菩薩承佛聖旨,觀察東方,見一大樹人眾圍繞,入佛會中住佛一面,四方上下次第觀察,亦復如是。時,藥王軍見是事[A4]已,即徃東方諮問月上境界如來。佛告之曰:「汝今當知,此初生眾梵行具足,得大揔持。」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第五卷明,月上境界如來為藥王軍廣說苦、空、無常法要。諸初生者皆來問佛所生因緣。佛即告言:「此大集會,皆初生者而為緣起。」諸初生者,即時皆得諸法具足,安住十地。 斯經也,變現難窮,理趣幽遠,誠大乘之妙道爾。 《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收。析出別譯。 此中所明,佛為舍利子宣說般若相應行法。菩薩修習應當了知,法無所住,離一切相,方能圓滿相應勝行,斯乃真空之妙義也。 《聖觀自在菩薩功德讚》一部,一卷。(〈西方聖賢集〉收。) 上三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集,三藏沙門施護譯,沙門惟淨證梵文,沙門清沼、智江、致宗筆受,沙門仁徹、道滿綴文,沙門守貞、道文、雲勝、紹琛、守贊、希晝、道一、修靜證義,翰林學士駕部郎中知制誥梁周翰潤文,殿頭高品鄭守鈞監譯。 是月二十一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大集會正法經》一部,五卷;《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一部,一卷;《聖觀自在菩薩功德讚》一部,一卷。斯文也,丹青至理,羽翼真宗,勵其行乃妙絕九流,植其果乃顯超十地。元明獨耀,靈照孤標,藥王神應于殊方,普勇念通于塵剎。繇是自他同濟,幽顯咸滋,法海珠圓,義天月皎,慶此中天之妙教,誕符至聖之徽猷。伏惟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陛下,道配高明,功侔博厚,具二嚴於浩劫,緫四智於宸襟,注懷妙密之源,覃思希夷之本,開大圓照,富聖法財,宏闢金田,旁宣寶偈。臣等叨居梵館,𧆛譯真筌,里社呈祥,幸逢於令節;河沙集福,仰祝於昌期。前件新譯經、集,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經、集入藏頒行。 是年,賜證義僧修靜紫衣,道滿號「智藏大師」,道一號「圓照大師」,希晝號「慧日大師」,職掌僧澄寶號「海慧大師」。并度本院童行九人為僧。 是年夏五月十八日,三藏沙門法天順化。法天初被疾,上遣中使護國醫霍炳等二人診視,及以不起聞,深嗟悼之。遣中使李懷斌監護襄事所須官給。法天以道具物奉,遺表以獻。賜[A5]諡曰「玄覺」,令僧錄司具威儀。七月十六日,葬于京師祥符縣鄭當里。建塔葬畢,施護、惟淨同詣便殿稱謝。上撫慰之,仍詔度法天童行二人為僧。 ᅟᅟ==[A5] 諡【CB】,謚【金藏】== 五年五月,譯成經五卷。 《輪王七寶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為諸比丘說。 此中所明,輪王生時,當有七寶隨應出現,所謂:輪寶、珠、兵、象、馬、藏、女等寶,神通攝化,威伏一切。如來出時,說七覺支,如王七寶,超越世閒利樂羣品,一切如意耳。 上一部,西天竺梵本所出。 《勝軍王所問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勝軍大王將諸宮屬、羣臣,俱詣佛所,以七寶冠奉上於佛,請說法要。佛言:「大王!當用正法而行治化,觀一切民皆如一子,常以四法,謂:愛語、利行、同事、布施而行攝化。如是所行,即為最勝,能離邪心,發生正行,乃至當得成菩提果。」 《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收。析出別譯。 此中所明,大意菩薩請問世尊菩薩所行,於五欲境以何方便而不生著。佛即謂言:「若人行施,起最上心,所獲功德,迴向一切,無有窮盡。見曼拏羅,獻以華香、飲食、衣服,當發大願,普令眾生得大利樂,起饒益心,離取捨相,斯上乘之旨也。」 《最勝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祕密一切名義三摩地分》一部,二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析出別譯。 上卷所明,金剛手菩薩於世尊前擲金剛杵,現金剛光及忿怒相,起慈悲心,哀請如來同說大明,從阿字生一切善法。 下卷所明,如來是時為金剛手說成就法,現種種身,作種種事,得三摩地,乃至成於無上菩提。如是所說祕密名義,皆諸如來吉祥根本,能生諸佛最勝功德,實不思議脩行之要道也。 上三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三藏沙門施護譯,沙門惟淨證梵文,沙門清沼、致宗筆受,沙門仁徹、道滿綴文,沙門守貞、道文、守贊、希𦘕、道一、修靜證義,翰林學士駕部郎中知制誥梁周翰潤文,殿頭高品鄭守鈞監譯。 是月一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輪王七寶》等經四部,五卷。惟薄伽梵說脩多羅,權立五時,應機緣之大小;宏開八藏,隨種類之淺深。體幻有於萬端,喻覺支於七寶。深明檀度,方登極喜之階;精究密因,頓入大明之奧。若二若三之說,皆一圓音;契根契理之談,窮諸至要。福無有量,德莫能稱。伏惟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陛下,道冠勛華,功格天地。宿承佛記,啟千載之禎期;丕闡皇猷,驅兆民於壽域。方洽犧農之至化,更崇釋梵之真宗,拯羣迷於度門,究一音於寶藏。臣等才識淺昧,行業庸虛,叨譯梵文,幸承天眷,式▆無為之淨福,永資不拔之鴻基。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是年十一月,譯成經、論八卷。 《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一部,七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揔一十八分。 第一卷明,一時,如來住於神通,加持金剛正智清淨境界,與不可計一切佛剎大菩薩眾及五部教主,彈指召集。十方如來於曼拏羅各說大明。又諸如來樂說妙心,毗盧遮那即作是說:「身心離相,無所分別,乃名堅固,住菩提心。」又毗盧遮那復入變化大雲莊嚴三摩地門,從定出[A6]已,說於大明。又十方如來同心勸請毗盧遮那廣說祕要。又說法性平等,離於染淨。若能了知如來妙智,是即名為菩提句行。又阿閦如來入身、語、心三密定門,從定出[A7]已,同四方佛各說大明。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第二卷明,毗盧金剛宣說如來大三昧邪最上真實大明勝行三摩地法。又寶生如來請金剛手,說最上行,轉妙法輪。時金剛手乃以偈荅,又復菩薩現「空」字相,說祕密智,住空觀想。又諸佛將說本部大明時,金剛手現大威勢,目爍光明,熾然可怖,說「吽唵阿」祕密大明。又毗盧遮那入諸如來持明大士三摩地門,宣說三字大金剛智。 第三卷明,時諸如來讚金剛手勝智成就,三昧相應,從比出生金剛三業。又金剛手歸命一切牟尼導師,說諸智輪三摩地行。又毗盧遮那大祕密主入息災三昧,說如來明妃能令聞者滿一切願。 第四卷明,時金剛手現大文字,出生妙智及灌頂義,從金剛語宣說是法。 第五卷明,毗盧遮那宣說最上密中祕密心曼拏羅,令諸行人安住三昧。 第六卷明,一切如來法界自性,無行無作,非去非來,乃至金剛文字,皆虛妄攝。 第七卷明,慈氏菩薩稱讚普賢法界功德,息諸輪迴。時諸如來復讚慈氏,善說如是普賢行願斯經也。爰自法身,處于性土,互為教主,各說大明,實不思議之妙教矣。 《諸教決定名義論》一部,一卷。 聖慈氏菩薩造。大乘論藏收。 此中所明,諸教根本,從密字生,「唵」字清淨,出生妙慧;「吽」字為因,宣說諸法。復說「吽」字法身,「阿」字報身,「唵」字化身,阿惡二字,安住空性。如是密字,展轉出生一切名義,斯皆諸教之要義也。 上二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論,三藏沙門施護譯,沙門惟淨證梵文,沙門清沼、致宗筆受,沙門仁徹、道滿綴文,沙門守貞、繼隆、啟沖、守贊、希晝、道一、修靜證義,翰林學士駕部郎中知制誥梁周翰潤文,殿頭高品鄭守鈞監譯。 是月二十三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一部,七卷;《諸教決定名義論》一部,一卷。斯經也,能仁所宣,耀密嚴之心印;其論也,慈氏所造,開精要之義林。發悟羣機,決擇諸法。覺皇之意,示超證之靈規;字母所生,顯圓脩之景行。非夫至聖,莫究真宗,咸稱最上之乘,悉演無為之理。慶茲奧典,萃于昌朝。伏惟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陛下,稟上聖之姿,膺昊穹之命。運當賢劫,允致於承乎;志在慈門,溥綏於𥠖庶。克隆景化,宏闡法筵。臣等才業無聞,翻宣有愧,幸遇流虹之節,冀延拂石之齡。前件新譯經論,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經、論入藏頒行,并度本院童行九人為僧。 是歲十二月,詔曰: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賜紫施護,國家恢崇象教,演暢佛乘,矧資常善以救人,貴在微言之垂世。以爾聿來迦衛,早悟毗邪,既博達於真詮,固精脩於梵行。譯文證義,旋列於簡編;比品增階,[A8]已隆於爵位。適覃大慶,冝被渥恩,司膳列卿,視秩尤峻,俾申優異,勉荷崇高。可特授「試光祿卿」,依前傳法大師充西天譯經三藏,散官如故。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翌日,具表謝云:臣施護言:伏蒙聖恩,特授臣「試光祿卿」者。慶行華闕,寵被金田,載省載偱,以驚以懼。伏念臣潛符曩慶,冥會宿因,早貢梵文,來下嘉運。法既投於鍼介,道幸契於雲龍。當先朝恢闡度門,首逐宣揚之志,自陛下紹隆景化,荐塵演譯之科,二紀于茲,諸經繼出。丹青竺誥,乏真觀之八能;統領梵筵,謝洪偃之四絕。遐思徃哲,尤媿非才,仰荷恩榮,實踰涯分。伏惟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陛下,凝神淨域,注思香林,緫萬德以化民,體三無而御極,乃眷空門之末跡,載頒象闕之明恩,荐假月卿,特超雲侶。天文煥若,迥增金地之輝;睿渥沛然,更洽紺園之潤。罔知負荷,誠懼滿盈。敢不端肅威儀,勤拳演暢,仰荅絲綸之命,更專香火之心。謹奉表稱謝以聞。 起咸平六年春,終景德元年冬,譯成 經二部,二十八卷。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一部,二十五卷。 大乘經藏收。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說。 第一卷明,佛令須菩提隨諸菩薩樂欲,宣說般若法門。須菩提曰:「不見菩薩及與般若,是真了知。」 第二卷明,滿慈子問般若理趣,須菩提曰:「於三際中,了不可得。」又明,帝釋諸天來詣佛所,樂聽般若,佛即謂言:「應當發心,令信堅固。」又明,佛告四眾:「於此般若能聽受者,不墮魔界。」 第三卷明,帝釋白佛:「菩薩修行,不應取相。」佛言:「若於是經如說修行,獲眾吉祥。」 第四卷明,阿難問佛:「何故不讚布施諸度,獨稱般若?」佛說:「般若能生最上勝妙功德。」又明,佛謂帝釋:「若閻浮提及四天下滿中舍利,不如供養般若功德。」又明,帝釋白世尊言:「若人發心於此般若生信解心,即能速證無上正覺。」 第五卷明,若閻浮提滿中眾生修四禪定,不如有人信此般若,速證真如。 第六卷明,慈氏菩薩語須菩提:「若於般若隨喜迴向,所得功德最上最勝。」 第七卷明,較量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河沙劫中以諸樂具普施眾生,以此善根比於般若而不可得。又明,舍利弗曰:「出生智性即般若邪?」佛言:「如是,若能尊崇般若,即是尊崇諸佛如來。」 第八卷明,須菩提問:「而般若者,可得可聞?有所說邪?」乃曰:「無說無示,離蘊處界。若不信受,必墮地獄。」又明,若有惡人於此般若極難信解,以此般若離一切相極清淨故。 第九卷明,若有受持甚深般若,我當守護是人及此法門。又明,須菩提白世尊曰:「此般若性甚深微妙,於其名中畢竟非彼語言可得。」又明,帝釋念言:「若得暫聞般若法門,是人於佛[A9]已種善根,況復演說,如理思惟。」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第十卷明,若聞般若,是人即當近佛菩提,如人尋海,前見山樹,知海尚遙,既不見山,知海非遠。 第十一卷明,諸有菩薩為人說法,欲說不說,說而不止,令他退失,或求下乘,而取滅度,此等當知皆是魔事。 第十二卷明,般若出生佛一切智,能令眾生得正法眼,斷煩惱惑,得大菩提。又明,諸佛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利益眾生,如世慈母,令諸子息皆獲安隱。 第十三卷明,不見色法,不見世閒,是則名為真見世閒。良以世閒本性空故甚深,般若為大事故、不思議故,出現世閒。 第十四卷明,若諸菩薩有信有忍,若非般若所護持者,決定墮於下乘之中,如老病人不能自起。又明,初學菩薩應當親近諸善知識,是善知識應當為彼如理宣說。 第十五卷明,菩薩為眾生故,被精進鎧,普令眾生得大菩提,而眾生相了不可得。又明,佛所說法,隨順一切,離諸鄣礙,而一切法了不可得,如虛空故。 第十六卷明,若人於他所證真如不生分別,亦不觀他美惡長短,是名菩薩不退轉行。 第十七卷明,此般若相即是空義,無相、無願、涅槃寂靜,若如是觀,功德無量。又明,菩提心者,非前後心可得,而亦不離前後心故。 第十八卷明,菩薩雖行般若,而無法可得,是故不應取甚深相,如理思惟,是行般若。又明,欲行般若,應觀五蘊皆空,雖復如是,觀法相空,不應於中,證空實際。 第十九卷明,菩薩夢中亦不愛樂聲聞、緣覺,亦不生彼住三界心,是為不退轉相。又明,若人為彼非人執魅,菩薩救彼人故,乃令非人捨而遠去,時有惡魔令彼捨去,菩薩應當知是魔事。又明,菩薩欲得無上菩提,應當親近諸善知識。 第二十卷明,行般若時,不行五蘊,不雜聲聞及緣覺行,即能親近諸善知識。又明,般若甚深,難見難聞,如虛空故。若受持者,是人具足最上善根。又明,菩薩為魔稱讚功德,心生取著,起增上慢,皆不清淨,增長業報。 第二十一卷明,菩薩學般若時,若盡學、若離學、若無生學,如虛空界,學一切智。又明,巧幻機關,作男女相,雖有作用,而無分別。般若亦爾,無分別故。 第二十二卷明,菩薩行此甚深般若,是則名為行堅固義。又明,天散寶華供養般若,佛神力故,令苾芻眾掌中各各自然有華,共散空中而作佛事。 第二十三卷明,佛於會中現神通相,舉眾皆見阿閦如來。又明,若一切法無壞、無分別、無我、無作相、非證、非思惟,當知般若亦復如是,如是乃能成無上智。又明,常啼菩薩乃徃世時,於雷吼音如來法中久修梵行,而求般若。 第二十四卷明,常啼菩薩為求般若愁泣之時,忽見如來作是讚言:「善哉丈夫!乃能如是同諸佛行。」 第二十五卷明,常啼菩薩入妙香城,為求般若。法上菩薩廣為宣說般若法門。又明,法上菩薩謂常啼曰:言如來者,無來無去,真如無動,即如來故。又明,佛語阿難:「當知般若出生諸佛一切智智,應當受持,為人演說,是人世世常得見佛。」大哉般若!諸佛之母,眾法之源,廓法界以難名,歷塵沙而無狀。離性離相,豈鑽仰之能窮?非色非空,何視聽之可究?獨耀羣筌之表,冥超眾妙之門,實藏乘之樞要矣。 《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一部,三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法界光明菩薩宮說。 上卷所明,世尊既從普徧光明三摩地出,時妙吉祥語慈氏言:「十方菩薩今[A10]已來集,我等冝共徃覲於佛。」慈氏乃曰:「非我所徃,如來身者,非見聞故。」妙吉祥曰:「汝[A11]已證得無生法忍。」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中卷所明,佛為普華天子說,妙吉祥發菩提心,久遠劫數。復說徃昔所集善根,初於無垢光明佛所發菩提心,奉事諸佛。 下卷所明,帝釋天主聞佛說是希有之法,知佛神通力所持故,生忻仰心,繇是宣說祕密大明而為警衛。 斯之經也,理智幽深,性相融攝,乃祕密難思之義也。 上二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三藏沙門施護譯,沙門惟淨證梵文,沙門清沼、致宗筆受,沙門仁徹、道滿、啟沖綴文,沙門守貞、繼隆、希晝、道一、紹溥、修靜、智宣、重珣、文祕證義,翰林學士駕部郎中知制誥梁周翰潤文,殿頭高品鄭守鈞監譯。 十一月十八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一部,二十五卷;《不思議神通境界經》一部,三卷。伏以靈源湛寂,獨居混沌之先;妙性沖虛,迥出名言之表。然以相從幻立,妄逐情生,體相於空,空非斷滅,攝妄歸性,性本真常。洪惟般若之奧樞,誠謂菩提之覺岸。斯文不墜,昌運冥符。伏惟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陛下,體道御人,垂慈利物,惠綏九有,理契三明。矧復受記能仁,洞微寶藏,迥通真諦,載暢微言。爰開積翠之宮,廣譯雙林之旨。臣等共詳梵義,有謝於世高;同究竺墳,更慙於流志。幸逢慶節,式貢真筌,庶憑微妙之正因,仰祝延鴻之睿筭。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并度本院童行九人為僧。 咸平六年二月中,三藏沙門施護等,奉表陳請:今上繼作《聖教序》石版,於譯經堂安置。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於咸平二年七月中,伏蒙聖恩降賜御製繼作《聖教序》,尋於新譯諸經,各冠逐部之首。臣等竊聞睿作,[A12]已刻貞珉,慶竺誥之重光,乃空門之大幸,輒披眾懇,仰叩至慈。臣施護等誠惶誠懼,頓首頓首。伏以王者以贊法立言,垂千古而取信;如來以應機設教,俾羣動以知歸。由聖道之冥符,乃法緣之夙契,崇尚雖聞於歷代,昌隆豈若於我朝。伏惟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陛下,濬哲御輪,欽明闡化,澤覃無外,德被有生。睿思淵深,得意珠於法海;雲章炳煥,燦乾象於義天。福祐含靈,宣明真諦,為五乘之輗軓,作三界之津梁。繼美神宗,增輝佛日。刊于翠琰,既齊劫石之堅;鎮彼紺園,願允緇流之望。欲乞降賜本院,於譯經堂,對太宗皇帝《聖教序》安置。臣等無任激切之至,謹奉表陳請以聞。上深形謙抑,賜詔不允。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是年十一月,詔賜證義僧修靜,號「普智大師」;職掌僧文雍,紫衣;并度本院童行九人為僧。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二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三   百 (▆…▆「翰林學士▆…▆等,奉勑編修。) 別明 聖代翻宣錄中之十二 藏乘區別年代指明二之十一 二年五月,譯成經七卷。 《大方廣善巧方便經》一部,四卷。 大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第一卷明,始因智上菩薩請問如來善巧方便,佛乃應機廣明其理。所謂於彼傍生惡趣,以善根力迴向一切,令諸眾生修行二法:一、謂智心,二、迴向心。於施行中成就六度,具足勝行善巧方便。如是菩薩設犯四重,受五欲樂,不墮生死,必超梵天。 第二卷明,彼持明人雖行五欲,終不起於放逸之行,斯由能具善巧方便,故於諸境而不生著。 第三卷明,菩薩生時現大笑相,由得佛智,心生歡喜,非放逸故,皆為具足善巧方便度眾生故。 第四卷明,菩薩見有懷兇惡者欲害眾人,菩薩害彼兇惡,令眾安隱,又使彼人不起殺業,當知皆是善巧方便。 斯經也,廣彰權智,深入度門,化于羣生,教諸菩薩,詞旨煥若,理趣昭然,乃大乘之妙義也。 《發菩提心破諸魔經》一部,二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說。 上卷所明,因迦葉氏婆羅門夢中所見千葉蓮華,於其華中有月輪相,絜白圓滿。覺[A1]已歡喜,請問於佛,佛即為說四種吉祥殊勝之相最上大利。其四相者謂:發菩提心、修菩提行、得菩提住、說菩提義。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下卷所明,廣說四種菩提行相。若菩薩心忽起疑惑,皆由天魔為諸鄣礙。世尊即說破魔神呪,令諸魔冤不得其便,呪力難思,真祕密之教矣。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收。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說。 此中所明,如來入於甚深三昧。時,舍利子問觀自在菩薩:「菩薩云何修行般若?於其義趣,云何了知?」觀自在言:「五蘊、四諦、十二緣生,一切有相皆悉是空。」以此空性即真法性,從是出生一切法故,誠所謂佛母之妙道也。 上三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三藏沙門施護譯,沙門惟淨證梵文,沙門清沼、致宗筆受,沙門仁徹、啟沖綴文,沙門守貞、繼隆、希晝、道一、紹溥、修靜、重珣、文祕證義,翰林學士駕部郎中知制誥梁周翰潤文,殿頭高品鄭守鈞監譯。 是月一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大方廣善巧方便經》一部,四卷;《發菩提心破諸魔經》一部,二卷;《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一部,一卷。始即暢靈知之妙用,次乃顯智照之神功,終也明實際之微旨,三者備矣,一以貫之。由如來之極談,唯菩薩之深契。不即不離,三空澄湛於真源;非斷非常,二諦融銷於妄滓。慶斯妙道,臻乎聖時。恭惟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陛下,仁洽飛潛,智周空有,殊功不宰,揚十善於八紘;妙化無方,耀千輪於沙界。究三乘之奧𧷤,洞百氏之幽微。臣等竊荷聖恩,獲翻妙義,仰兾河沙之梵福,永延劫石之皇圖。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是年五月,施護上言:「臣有受學弟子澄珠、文一,教習梵章,頗能通授,望以充梵學之職。」詔從之。其月給頒賜,竝如證義僧例。又以綴文、證義沙門仁徹為「右街副僧錄」,繼隆為「右街講經首座」。 是年十一月,譯成經、論七卷。 《大集法門經》一部,二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末利城末利優婆塞舍說。 上卷所明,是時,世尊將諸比丘既到其舍,如應說法,說法既久,暫將宴息,勑舍利子為眾說法。時,舍利子為諸比丘廣宣其義,利益安樂天人世閒,外道異徒息諸諍論。 下卷所明,舍利子復說諸法次第、名義,而作是言:「我等所行,皆是如來真正之說。」時,佛乃從師子牀起,告舍利子:「如汝所說,此即名為大集法門,能令有情獲大利樂。」 《淨意優婆塞所問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始因淨意啟問世尊果報因緣、差別行相。佛即為說善惡報應、賢愚好醜、貧富貴賤、壽命延促,皆由眾生心所造作,影響相隨等。 《集諸法寶最上義論》一部,二卷。 善寂菩薩造。大乘論藏收。 上卷所明,一切有情無始以來,由我執故起諸無明,不能了知此無明性即是虛空,如夢幻等。 下卷所明,四相所轉,剎那不定,初、中、後位不可安立。若能如理善思惟者,佛說此人名為大智。 《菩提心離相論》一部,一卷。 龍樹菩薩造。大乘論藏收。 此中所明,菩提心者離一切性及蘊、處、界諸取捨法,若能覺了,是即安住諸法性空。又復,菩提心者大悲為體,俱無二相,若不了知,於輪迴中是大愚癡。 此論淵邈,詞旨炳然,實乃上乘之妙理也。 《大乘破有論》一部,一卷。 龍樹菩薩造。大乘論藏收。 此中所明,一切法性,從無性生,亦非無性,體即是常,非住世閒,非出世閒,非因非果,猶如空華。若能於此如實了知,方名智者,入第一義諦。 上五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論,三藏沙門施護譯,沙門惟淨證梵文,沙門清沼、致宗筆受,沙門仁徹、啟沖綴文,沙門繼隆、希晝、道一、紹溥、修靜、瓊玉、重珣、文祕證義,給事中梁周翰潤文,殿頭高品鄭守鈞監譯。 是月二十六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論,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大集法門》等二經,《集諸法寶最上義》等三論,共五部,七卷。斯經也,如來所宣,曲提小葉;其論也,菩薩所造,深契上機。談四諦之微因,順決擇分;演五乘之至要,顯破立宗。開誘善之權門,建摧邪之勝義,聿符嘉運,克暢斯文。伏惟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陛下,德洽三靈,道同諸佛,克廣唐虞之化,載崇釋梵之宗。故得貝葉飛文,協禎期而荐至;寶乘開奧,㕘德教而誕敷。臣等素寡沈研,早慙荒昧,玷漢明之優詔,但慊非才;臨竺護之勝場,徒知不敏。幸覩祥開耀魄,慶溢華胥,敢憑傳演之功,上祝延鴻之祚。前件新譯經、論,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經、論入藏頒行。賜證義僧重珣,號「法智大師」;并職掌僧文雍,號「智悟大師」;志永賜紫衣。并度本院童行九人為僧。 是年九月二十五日,上幸譯筵命施護等坐,賜茶慰勞,詢問譯經儀範,仍頒束帛。翌日,施護等詣便殿稱謝,遂以譯經儀式,備錄上進。 三年五月,譯成經、論五卷。 《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一部,三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上卷所明,給孤獨女見謨尸羅飯諸外道,乃讚世尊及諸弟子神通智慧、殊勝功德。時,謨尸羅聞[A2]已歡喜,遂請世尊廣設供養。佛令弟子各現神通,使獲饒益。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中卷所明,摩訶迦葉化大金山,目連尊者變眾華座,而諸弟子各依佛勑,現大神通,咸赴其請。 下卷所明,佛知時至,入定放光,照福增城,入長者舍。受供養[A3]已,為說法要,轉四諦輪。眾所聞解,或得初果,或二三果及阿羅漢。乃至說彼給孤獨女宿世因緣所獲利益。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集大乘相論》一部,二卷。 覺吉祥菩薩造。大乘論藏收。 上卷所明,諸大乘法從菩提心生,大悲相應,即當了知諸法無我。此所知相,即蘊、處、界及八聖道,一切諸法皆菩提相。 下卷所明,四聖諦、六神通,乃至廣及真如法界,皆是四智相應觀察。當知諸法即菩提心,隨順大悲最上法門。 斯之論也,通該眾義,廣攝羣詮,雙顯二空,獨明真際,皆極妙之機要也。 上二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論,三藏沙門施護譯,沙門惟淨證梵文,沙門清沼、致宗筆受,沙門仁徹、啟沖綴文,沙門繼隆、希晝、道一、紹溥、修靜、重珣、瓊玉、文祕證義,右諫議大夫㕘知政事趙安仁潤文,殿頭高品鄭守鈞監譯。 是月二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論,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一部,三卷;《集大乘相論》一部,二卷。經之大旨,由善無毒以為因;論之所宗,乃覺吉祥之建義。法王愍物,俾十聖而現通;象德摛毫,緫五門而析理。莫不深談四果,頓挫八邪,慈旨通幽,微言索隱。獲利者法眼既淨,契根者慧炬增明,仰茲奧密之梵章,來偶清夷之嘉運。恭惟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陛下,因深四等,行滿三祇,化接梵天,惠澤均於幽顯;心融法界,仁風被於洪纖。冥契寶乘,高登覺岸。臣等幸叨聖獎,獲演梵編,式期廣大之良因,仰續緜長之寶曆。前件新譯經、論,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經、論入藏頒行。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三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四   百 (▆…▆趙安仁,▆…▆楊億等,奉勑編修。) 別明 聖代翻宣錄中之十三 藏乘區別年代指明二之十二 三年十一月,譯成經七卷。 《無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經》一部,六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揔有二十一分。佛在他化自在天宮說。 第一卷明,有微塵數大菩薩眾及諸如來,從十方界來集此會。時,金剛手以自身相現毗盧身,為眾宣說無二平等最勝法門。又說伽陀明觀想法,想蓮華中曼拏羅相。次觀乳海有眾光明,此名普賢祕密法門。 第二卷明,時,金剛手復說伽陀明三摩地諸心法門,諦想大明祕字光中觀自影像,宣說本部大明儀軌。又明,三摩地門捨離諸法,取相分別,住相應行。次說,大明及念誦法,現曼拏羅諸變化事。又明,三摩地門本部章句,於法平等,大蓮華生,乃至現於燄光普徧嚴飾。又明,觀想日天,如本部法住三摩地相應成就。又明,普賢菩薩說「諸三昧祕密成就從智出生無生法門」,觀佛影像現種種光及大明相。 第三卷明,時,金剛手安住一切如來心頂月曼拏羅,以偈宣說一切如來智證三昧,真實相應能令行者現得佛身。又明,金剛手說金剛薩埵一切祕密三昧法門,俾修行者不禮聲聞,唯奉諸佛,即得相應。又明,十方如來從身、語、心出諸供養,奉金剛手,請說三昧大曼拏羅,時金剛手受請而說。又明,彼金剛手復說不空三昧大定佛阿闍梨大智法門相應觀法。 第四卷明,金剛手說智部大明時,阿僧祇佛剎震動,若有聞者得大辯才。又明,佛阿闍梨如理宣說金剛薩埵,若復有人聞名見身得最上地。又明,想日輪光滿虛空界,諸賢聖相皆悉相應,智者當知是真淨教。又明,徧照如來說「持念法」及說多種成就法門,觀想相應,皆得成就。 第五卷明,徧照如來復說大明隨應三昧,諦想諸法從心智生,圓滿相應。又明,弟子承事阿闍梨儀,與佛無異,隨師指訓,不應師前作諸戲笑。 第六卷明,時,金剛手普為悲愍利樂一切,即說如來如意寶王三摩地門加持大明。又明,若作息災、增益等事,應用大明依法觀想,決定成就一切如意。又明,十方如來出生妙樂大莊嚴雲,為金剛手而作供養,出妙法音,稱讚所說祕密法門。 斯經也,自毗盧遮那平等性智出生字明,清淨法用,隨所成就、利樂有情,乃祕密難思之教也。 《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大明觀想儀軌》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析出別譯。 此中所明,佛為一切修最上乘、求悉地者,說此般若波羅蜜多大明觀想,令諸行者發菩提心,想金色身現六臂相。觀心若就,呪力功成,依法誦持,一切圓滿。 上二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三藏沙門施護譯,沙門惟淨證梵義、梵文,沙門清沼、致宗筆受,沙門啟沖、希晝綴文,沙門仁徹、繼隆、道一、紹溥、修靜、重珣、瓊玉、文祕證義,右諫議大夫㕘知政事趙安仁潤文,殿頭高品周文質監譯。 是月十八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無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經》一部,六卷;《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大明觀想儀軌》一部,一卷。旁該五部,緫攝羣筌。體此大明,理彰于無二平等;究斯要義,名標于最上甚深。闢觀想之妙門,示密圓之真軌。金剛行相,求悉地於崇壇;寶印靈通,明揔持於聖像。皆眾生之福海,乃菩薩之智輪。恭惟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陛下,執契居尊,垂裳御字,嗣二聖之丕業,致九有之大和。故得寶歷延昌,膺上帝睠懷之旨;金言流布,協能仁利樂之心。臣等倚仗宿因,嬉游睿化,慶逢誕節,敢貢真筌,庶憑廣大之因,仰祝靈長之筭。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賜梵學僧澄珠,號「演法大師」;文一,號「慧悟大師」;證義僧瓊玉,號「法慧大師」;文祕,號「崇教大師」。并度本院童行九人為僧,仍以北天竺沙門法護,充證梵文。 是年七月,筆受沙門惟淨以疾聞,上遣中使撫問,仍領太醫診視之。尋愈,惟淨進梵字《隨求經》以謝。上慰諭之,仍賜緡帛。 四年五月,譯成經三卷。 《入無分別法門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收。析出別譯。 此中所明,是時,世尊為無量眾說無分別大乘法門,所應了知取捨二法本性離故。是以菩薩應如是觀,應如是入,此即真入無分別界為最上義,證妙菩提。 《寶帶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迦毗羅城尼拘律陀樹下說。 因羅睺羅童子於夜分中,為惡羅剎之所怖畏,而來告佛。佛即為說寶帶大明,當令持誦,能使惡魔不得其便,密印所加,神功莫測矣。 《金剛場莊嚴般若波羅蜜多教中一分》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析出別譯。 此中所明,十方如來雲集,勸請毗盧遮那為眾宣說根本無性般若法門。是時,世尊毗盧遮那從四念處、十八不共諸名數法各說大明,此皆修行之祕要也。 上三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三藏沙門施護譯,沙門惟淨證梵義,法護證梵文,沙門清沼、致宗筆受,沙門啟沖、希晝綴文,沙門仁徹、繼隆、道一、紹溥、修靜、重珣、瓊玉、文祕證義,右諫議大夫叅知政事趙安仁潤文,殿頭高品周文質監譯。 是月三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入無分別法門經》一部,一卷;《寶帶陀羅尼經》一部,一卷;《金剛場莊嚴般若波羅蜜多教中一分》一卷。始明平等妙因之理,中顯威神警衛之功,終談祕密實相之旨。百千斯印,傳奧邃於瑜伽;八萬其門,運幽微於三昧。現象王之蹴踏,觀師子之頻申,應最上機,說第一義,慶茲演譯,允屬休明。伏惟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陛下,七辯御天,二嚴啟化,體羲農之大道,闡釋梵之真宗。冠帶百蠻,協吉祥之妙德;津梁七趣,闡清淨之嘉猷。臣等翻對梵章,彌憂五失,叅詳勝義,誠愧八能。式憑了義之言,仰祝無疆之祚。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是年十一月,譯成經、論五卷。 《光明童子因緣經》一部,四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說。 第一卷明,世尊因見善賢長者其妻懷姙,乃曰「當生男子,後必出家,成阿羅漢」等。 第二卷明,長者之妻命終火焚,世尊與王頻婆娑羅同徃觀看。當焚之時,光明童子從火中出,坐蓮華上,色相端嚴,眾所驚異。佛於火中收接童子,令王養育。 第三卷明,光明童子既[A1]已成立,信向佛僧,乃以寶鉢致於柱端,而作是言:「得神通者可自取之。」時,大迦葉乃現神通,而取其鉢,令生歡喜。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第四卷明,童子於是作大利益,歸佛出家,證阿羅漢。其父善賢,乃轉邪心,歸依正覺。 斯經者,理通應化,獲益當機,是即利生之權教也。 《六十頌如理論》一部,一卷。 龍樹菩薩造。大乘論藏收。 此中所明,二取執心,皆由著我,以著我故,滯於生死。當知法性本來清淨,性本無性,同歸涅槃,真空妙理,猶如幻化,令出斷常,俱止中道。斯乃聖教之要樞,上乘之妙鍵也。 上二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論,三藏沙門施護譯,沙門惟淨證梵義,法護證梵文,沙門清沼、致宗筆受,沙門啟沖、希晝綴文,沙門仁徹、繼隆、道一、紹溥、修靜、重珣、瓊玉、文祕證義,右諫議大夫叅知政事趙安仁潤文,內供奉官張廷訓監譯。 是月二十三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論,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光明童子因緣經》一部,四卷;《六十頌如理論》一部,一卷。經則法應小根,義彰權化,曩誓明於浩劫,宿住通於本生;論則索隱鉤深,分條析理,亡二邊於中道,會萬法於一源。森聳義林,晶明慧炬。如來以現量智,示四果之生空;菩薩以無我心,暢一乘之至理。演斯勝利,契我休明。伏惟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陛下,道協先天,心明覺地。智開軒鑑,邪正無以逃其形;法布堯雲,毫芒靡不均其澤。化通沙界,福濟羣生。臣等才識無聞,宣揚有媿,幸偶千年之誕節,獲傳五竺之真筌,庶由進道之功,上益後天之筭。前件新譯經論,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經、論入藏頒行。賜北天竺沙門法護號「傳梵大師」,施護弟子二人紫衣。并度本院童行九人為僧。 復下詔云:修史院奏,竺乾之教,列聖攸崇,大慈均守位之仁,善救協好生之德。闢金田而構宇,翻貝葉以騰文,用攝民心,有資邦治。伏覩太宗興置譯經院,因依及後來翻譯經文等事,乞下譯經院實錄供報。明年七月,編成一十卷,送上修史院。 是月,筆受沙門致宗以疾聞于上,詔遣中使押翰林醫官診療。既愈,進梵字《隨求經》以謝。上特加慰撫,錫賜,仍令至泗上禮僧伽靈塔焉。 大中祥符元年五月,譯成經、論三卷。 《金身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析出別譯。 此中所明,佛為利益一切有情,令離災難,說是呪明。若有受持,能伏眾惡,具大功德,壞忿怒心,息煩惱熱,諸天擁護,獲宿命智,一切如意。 《息諍因緣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摩迦子聚落中說。 此中所明,如來一時與諸苾芻不遠安居,沙門尊那於大林中宴處坐夏。彼有外道惹提之子,忽尒命終。有諸弟子欲與苾芻而興諍論,佛乃為說六和之法,令諸外道息彼諍論,得大安隱。 《大乘二十頌論》一部,一卷。 龍樹菩薩造。大乘論藏收。 此中所明,第一義諦,無生隨轉而無自性。佛與眾生本來一相,如虛空故。煩惱、菩提皆悉平等,無有二性,非有非空,如幻如夢,非住世閒,非住涅槃。 此論性相交徹,理趣淵深,蓋妙法藏中之鈐鍵也。 上三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論,三藏沙門施護譯,沙門惟淨證梵義,法護證梵文,沙門清沼筆受,沙門啟沖、希晝綴文,沙門仁徹、繼隆、道一、紹浦、修靜、重珣、瓊玉、文祕證義,右諫議大夫叅知政事趙安仁潤文,入內內侍高班羅自賔監譯。 是月一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論,具表上進。其詞曰: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金身陀羅尼經》一部,一卷;《息諍因緣經》一部,一卷;《大乘二十頌論》一部,一卷。始即宣於章句,發密印之靈光;次乃制於毗尼,建律宗之令範;終也抉乎奧妙,揚法海之洪波。至若戒、定、慧之淵微,三者備矣;上、中、下之根性,一以貫之。圓音演自於二嚴,要義宣從於五日,利周塵剎,福廣河沙。伏惟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陛下,運應千齡,道齊十號,垂珠旒而示邦治,徇木鐸以振皇風。貝典騰文,既廣真如之教;珍符降鑒,彌彰清淨之宗。臣等識愧顓蒙,才非茂異,演祕言而知幸,蒙寵澤以既優,庶仗真乘,永延聖祚。前件新譯經論,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是年十一月,譯成經、集五卷。 《月喻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說。 此中所明,佛謂諸苾芻言:「圓月皎明麗於虛空,清淨無礙,猶若苾芻不破威儀,常如初臘,具足慙愧,入白衣舍如理說法,於長夜中得大利樂。」 上一部,本中天竺語,龜茲國書。 《醫喻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說。 此中所明,如來出世為諸有情說四聖諦,苦、集、滅、道是四法藥,能治眾生煩惱重病,如世良醫,應病與藥。如來大慈,應機設教,亦復如是。 《佛吉祥德讚》一部,三卷。(〈西方聖賢集〉收。) 上二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集,三藏沙門施護譯,沙門惟淨證梵義,法護證梵文,沙門清沼筆受,沙門啟沖、希晝綴文,沙門仁徹、繼隆、道一、紹溥、修靜、重珣、瓊玉、文祕證義,右諫議大夫叅知政事趙安仁潤文,入內內侍高班羅自賔監譯。 是月二十五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集,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月喻經》一部,一卷;《醫喻經》一部,一卷;《佛吉祥德讚》一部,三卷。十號之契機設教,喻世良醫;六和之護戒無瑕,如天皎月。是日應病與藥,故能隨水分形,皆從四智之心,假立五時之說,暢微妙義,開解脫門,望其果而自下升高,趣其道而從微至著。其讚佛功德,稱佛吉祥,蓋菩薩之立言,為眾生之良友。伏惟崇文廣武聖明仁孝皇帝陛下,體兩儀之大德,嗣二聖之丕基。植福妙門,齊修於六度;栖心覺地,精究於八還。聖智妙圓,天機穎悟。臣等學慙孤陋,職玷翻宣,幸逢誕慶之辰,恭絹真空之典,庶憑梵福,仰祝堯齡。前件新譯經集,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經、集入藏。頒行賜施護弟子二人紫衣,并度本院童行九人為僧。 一年五月,譯成經五卷。 《初分說經》一部,二卷。 小乘經藏收。析出別譯。 上卷所明,世尊一時徃詣事火迦葉優樓頻螺所,止宿其舍。是時,火龍忽生瞋恚,乃吐煙燄。世尊即入火界三昧,熾然猛燄,周帀其舍。世尊明旦攝彼火龍入於鉢中,以示迦葉,乃至迦葉作事水法,亦不自勝。如是漸次,即生歸信,發心出家。 下卷所明,優樓頻螺迦葉與五百眷屬依佛出家。佛言:「善來!」鬚髮自落,袈裟著身,以事火具,棄泥連河。於是那提迦葉、伽邪迦葉棄捨事火,亦各出家。佛即為其廣說法要,轉四諦輪,令諸苾芻得法眼淨。 《一切祕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一部,二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析出別譯。 上卷所明,瑜伽行者依彼大教,先當歸依十方諸佛,然後廣明觀想儀軌,宣說大明祕密法印。觀諸眾生即是自身與無我智妙相應故,方能降伏一切魔界。 下卷所明,戲鬘歌舞、香花燈塗、鉤索鎻鈴諸菩薩相,即攝十度諸功德法。現四菩薩各說大明,揔攝祕密身、語、意業。諸供養中為真供養,依法而修一切成就。斯乃從悲智心,起神通用,印明聖力,感應克彰,實不思議之祕要也。 上二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蟻喻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析出別譯。 此中所明,有婆羅門見諸蟻聚,夜中出煙,晝日出火,乃作是念:「誰以利刀,能破其聚?」如是次見大龜、大蛇,皆如前言。後見一龍,又作是念:「唯佛世尊悉能了知。」乃詣苾芻,具陳上事。苾芻白佛,佛即告言:「此等皆是尋伺煩惱,念念生起,不求解脫。是故汝等應當精進,斷諸煩惱,趣證聖果。 上一部,本中天竺語,龜茲國書。 右經,三藏沙門施護譯,沙門惟淨證梵義,法護證梵文,沙門清沼筆受,沙門啟沖、希晝綴文,沙門仁徹,繼隆、道一、紹溥、修靜、重珣、瓊玉、文祕證義,尚書工部侍郎叅知政事趙仁安潤文,入內內侍高品羅自賔監譯。 是月一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初分說經》一部,二卷;《蟻喻經》一部,一卷;《一切祕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一部,二卷。上二經曲施權智,爰誘進於初心;下一經深啟妙門,乃宣揚於密義。化大迦葉,調伏火龍;為婆羅門,申明聚蟻。廣瑜伽之行相,陳觀想之軌儀,緫十度於大明,攝羣邪於祕印,隨機獲益,殊途同歸。伏惟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陛下,累洽膺期,四依協德,應飛輪而治世,致緜㝢之宅心。此屋可封,方荗至仁之化;羣黎受福,更崇眾善之因。臣等識不及隅,才非半古,素乏杜多之行,久塵演譯之科。虛玷法流,誤承天獎,獲恭傳於妙典,兾上福於休辰。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四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五 (▆…▆趙安仁,▆…▆楊億等,奉勑編修。) 別明 聖代翻宣錄中之十四 藏乘區別年代指明二之十三 一年十一月,譯成經、論七卷。 《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部,三卷。 大乘經藏收。佛在波羅柰國仙人墮處鹿野園中說。 上卷所明,時有菩薩名勝華藏,請佛宣說不退轉法、神通如幻三摩地門,教化眾生,令速證道。佛即為說無依止法,若內、若外悉無依止,即能證得正行相應。復說極樂世界無量光佛所,觀自在、大勢至二大士等無量菩薩,皆得如幻三摩地門。 中卷所明,彼二大士與諸菩薩化眾樓閣,無數天女作妙音樂,散諸香華,諸樓閣中各有化佛坐師子座。時,觀自在及大勢至以眾樓閣悉置在於一樓閣中,而無鄣礙。是二菩薩來至此[A1]已,陳彼世尊問訊之言。時,勝華藏乃問如來:「如何神通變化之相?」佛即告言:「彼二大士[A2]已得如幻三昧法門。」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下卷所明,有二童子宣說伽陀,讚佛世尊最上功德,各發無上大菩提心。佛復授彼二大士記,次第作佛,廣度有情。 斯乃如來不可思議,如幻門中神通之妙道也。 《廣釋菩提心論》一部,四卷。 蓮華戒菩薩造。大乘論藏收。 第一卷明,諸有菩薩若欲速證一切智者,應當平等生大悲心,從悲發生大菩提心。一切佛法皆由大悲而為根本,以方便智行四攝法,起善巧心,修二利行。 第二卷明,從悲起智,發菩提心,於一切時常行是行。復說菩薩有六過失,當以八法而為對治,所有最上三摩地法即得成就。 第三卷明,次第應修諸禪定門,離諸愛欲所有喜樂,內心清淨,住正相應,有尋有伺,是初禪定。如是次第,說定行相。 第四卷明,菩薩於法而不取著,亦無斷見,於身、語、意諸行業中,不捨眾生,內心發起大悲增上,利樂眾生。 下文結云:如上所說菩提心義,於諸教中略集要文爾。 上二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論,三藏沙門施護譯,法護、惟淨同譯,沙門清沼、澄珠、文一筆受,沙門啟沖、希晝綴文,沙門仁徹、繼隆、道一、紹溥、修靜、重珣、瓊玉、文祕證義,工部侍郎㕘知政事趙安仁潤文,入內內侍高品羅自賔監譯。 是月二十四日,監使引三藏等,詣 崇政殿,捧所譯經論,具表 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一部,三卷;《廣釋菩提心論》一部,四卷。如來以無漏智印,開如幻法門,應頓悟機,指不退轉地,即經之旨也;菩薩住八正道,縱七辯才,從大悲心,演無上意,斯論之宗也。盡甚深理,皆最上乘,顯無量光之神通,明蓮華戒之述作,式從翻演,允屬文明。伏惟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陛下,恭[A3]己臨人,虛懷應物,體彼蒼之普覆,具大覺之至仁。旁究真源,理窮山海之慧;深探妙道,響合雲雷之音。臣等譽媿彌天,識慙忘箒,謬處玉華之館,幸翻金簡之文。爰偶誕辰,慶流虹之大瑞;敢憑妙義,資拂石之遐齡。前件新譯經論,謹繕寫上進以聞。 ᅟᅟ==[A3] 己【CB】,巳【金藏】==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經、論入藏頒行。賜職掌僧文元、文涉紫衣,并度本院童行九人為僧。 是年,三藏沙門施護與譯經僧眾等,再上表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先於咸平二年七月中,蒙降賜御製《繼作聖教序》一首,尋[A4]已摹印,冠新譯諸經之前項者,伏覩御書院以御製序刊成石版。臣等於景德元年二月中,上表陳請,乞以石版降付本院,貴就譯經堂上,於太宗皇帝所製《聖教序》,西面相對安置,未蒙俞允者。干祈雖切,志願未諧,天聽彌高,羣心寧處?臣施護等誠惶誠懼,頓首頓首。伏惟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陛下,纂聖緒以臨御,循典謨而制作。摛辭奮藻,誕垂天漢之章;[〡*賾]隱鉤深,宏闡聖門之奧。文該八藏,理貫諸乘,願迴刻玉之蹤,永耀布金之剎。則臣等生平萬萬之幸,謹再奉表陳請以聞。詔荅曰:省傳法院奏據譯經僧眾一十六人,同上表乞降賜御製《繼作聖教序》石版,入院譯經堂上,太宗皇帝所製《聖教序》,西面相對安置事。恭惟聖考,夙奉真宗,廣譯金言,以充寶藏。爰因機務之暇,親裁序引之文,著金石以無窮,蓋龍天之所護。朕述遵先志,崇尚教乘,益翻西竺之書,式演靈山之旨。偶茲紀事,聊用冠篇,慙莫暢於祕詮,曷足傳於法苑。遽披封奏,備瀝眾誠,願建置於淨方,庶嗣揚於前烈。況神宗之摛藻,垂永代而作程,豈伊寡聞,敢聯鉅美。徒深嘉尚,難議俞從,所請冝不允。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翌日,施護等率譯經僧眾,同詣崇政殿稱謝。復上表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近者疊上表章,乞頒御製《繼作聖教序》石版。伏奉今月三日手詔,示諭未賜允俞者。文明委照,睿德好謙,眾望靡從,羣心無措。伏惟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陛下,道涖天下,化成域中,遵能仁付囑之言,廣稽古發揮之旨。自教流諸夏,時越千齡,雖歷代聖人,皆有述作,而各揚一經之旨,曷窮三藏之源?唯唐室太宗、高宗,揔括羣經,並為序引。著於傳集,尚載簡編,徵於聖朝,豈能專美。臣等顧惟夙慶,生偶昌期,慙無探賾之勤,謬預翻宣之列。幸聞聖藻,[A5]已刻貞珉,是以不避僭踰,再伸陳乞。豈謂陛下守道彌損,執德允恭,降渙汗之綸言,慰茲蒙陋;形勞謙之詔旨,未允精誠。雖陛下敦不宰之心,而臣等有未滿之願,庶迴天造,俯徇物情。所冀二聖之文,臨梵宮而有耀;三寶之教,並辰象以長懸。臣等拳拳顒顒之誠,不勝懇極,謹再捧表,躬詣闕庭陳請以聞。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是日,命坐賜茶,續降手詔,所請不允。 十七日,施護等四上表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前後三上表章,乞頒御製《繼作聖教序》石版,就本院譯經堂於太宗皇帝《聖教序》,西面相對安置。今月十二日,准中書劄子奉聖旨,未賜允俞者。愚誠雖竭,宸鑒未迴,內省僭踰,如臨冰谷。伏念臣等濫膺詔命,忝職譯場,值陛下端拱昌期,凝神至道。然念教典歷代翻宣,自唐貞元以來,至聖朝興國之始,僅二百載,其事久廢。太宗皇帝慨微言之殆絕,期正法以中興,再建譯筵,重臻梵牒,仍垂序引,丕闡真詮,將以恢至教而覺羣迷,是用刻貞珉而光淨剎。陛下嗣祖宗之丕構,震雲雷之一音,復頒序文,聯冠經首,可謂法海之珠璣竝照,釋天之日月重輝,增耀三乘,已將一紀。此蓋陛下受如來之付囑,期寶藏之興隆。然則至仁之心,既立言而可久;廣孝之道,亦繼志而為先。是敢罔避再三,固陳懇悃。所冀天臨鷲嶺,更同羣五之山;岳固鴻基,遠過仙衣之劫。謹四上表陳請以聞。 二十四日,詔依所奏,令御書院給賜。至九月八日,僧錄司備僧眾威儀兩街僧官及三藏施護等,同詣御書院迎導,以歸譯館。 十一日,施護等詣崇政殿謝。 是日,命坐賜茶,仍詔本院使臣撿校安置。 同日,譯經潤文刑部侍郎㕘知政事趙安仁,奉表謝云: 臣安仁言:伏覩傳法院西天三藏施護及眾僧等,四上表乞降御製《繼作聖教序》石版,特蒙依允,今月八日[A6]已迎入院者。雲章有爛,柰苑增輝,慰釋子之勤誠,暢神宗之鉅美。臣安仁誠歡誠抃,頓首頓首。竊以伏犧畫卦,所以窮性命之源;大覺譚經,所以極真常之理。而自金人入夢,貝葉摛文,惟華梵之異音,非聖賢而孰辯,必資翻譯,以示闡揚。當摩騰之來,始傳標指;及不空之後,莫嗣徽音。果遇皇朝,再隆勝事,繼成茂烈,屬在昌辰。伏惟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陛下,承上帝之顧懷,受諸佛之付囑,紹隆景業,保祐生民,乃眷寶坊,大延開士。發揮妙旨,猶符契之㕘同;流布聖言,等雲雨之普潤。荐成編帙,上奉清間。陛下以聖考在天,多才製序,冀重宣於奧義,爰濬發於睿辭。上以明權實之端,次以敘欽崇之旨,述作彰乎善繼,探索極於惟深。抽繭緒而布絲言,奮潮音而警聾俗,超覺津而獨悟,與寶偈以同歸。懿茲梵學之流,屢上公車之奏。以為三乘之教,既廣布於塵區;二聖之詞,冝對揭於金地。羣情彌確,嘉詔爰頒,勉推從欲之仁,式敦助化之義。固將龍天護衛,永鎮於淨方;豈但支竺宣傳,重光於祕典?而臣謬膺委任,獲預討論,素無靈運之才,深愧房融之筆。遭逢慶幸,倍萬常情,謹奉表稱謝以聞。詔荅曰:祇園妙道,貝葉梵文,自皇考之發揚,擇彌天而演譯。寶書寖廣,法蘊滋深,爰奮睿辭,敘其真教,刻之石版,耀彼金田。顧惟眇沖,猥當纂嗣,甞於清宴之際,載稽空有之宗。因效重宣,仰符先志,頗虞昧懵,空表欽崇,範聖作以無功,揭貞珉而有媿。卿善殖德本,洞曉真乘,潤經旨以成文,契佛心而詣理,共資勝果,特煩謝章。恭順居多嘉尚,良切所謝知。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翌日,復奉表謝云: 臣安仁言:臣昨覩賜傳法院御製《繼作聖教序》石版,獲觀能事,𧆛拜謝章。伏蒙聖慈,特賜批荅者。紫泥祕撿,忽降於穆清;蟠木凡姿,豈勝於榮耀?捧受抃蹈,不知所裁。臣安仁誠感誠慶,頓首頓首。伏惟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陛下,執契居尊,嚮明致治。憂深思遠,有陶唐之遺風;沖用曲成,得伯陽之奧旨。而又研窮釋部,啟迪真宗,期覺寤於羣生,式彌綸於至化。矧夫塵經之出,理雖絕於等差;雷梵之殊,義必資於詮譯。洪惟聖考,實啟法筵。諷金偈之言,歎未曾有;洒寶跗之翰,煥乎成章。爰勒翠珉,樹之紺宇。陛下天資善繼,神授奇文,將誕布於教乘,乃重為於序引。鏗金石之奏,彌暢於法音;燦辰象之輝,益明於慧日。勉徇苾芻之請,遂頒雲錦之書。廣眾善之因,載光於外護;述非常之幸,止達於微誠。豈謂宸眷俯迴,德音荐降?羲舒之耀,猥荷於照臨;犬馬之心,唯堅於報效。謹奉表稱謝以聞。 其年十月,詔北天竺沙門法護、京太平興國寺沙門惟淨,同譯經文。 法護華言,梵云「達里摩波羅」,本北天竺迦濕彌羅國人,婆羅門之族也,姓憍尸迦。植性簡易,風骨俊爽,幼懷志尚,卓然不羣。未出家日,習四圍陀典及諸記論。後詣中天竺摩伽陀國堅固鎧宮寺,依沙門蘇誐多室利波羅——華言「善逝吉祥護」——出家。年滿受具,依沙門希有乘、沙門妙意尊、沙門布施鎧為受學阿闍梨,習毗尼藏,深閑持犯,傳聲明論,洞究字源,通八轉之音,融三乘之學。後又詢訪名師,傳受大乘經論,以至筆札、偈句,尤所精鍊。年二十五,與法門兄覺吉祥智,發志結侶,來詣京師,冒險忘疲,數年而至,以梵經為獻。上召見,賜紫衣、束帛,館於皇建院。景德三年十一月,詔令叅證梵文。四年十一月,賜號「傳梵大師」。大中祥符二年,上以法護藝業精明,堪預傳演,詔令同譯經文,仍加俸給。由是譯經沙門自法賢而降,至法護為第五人焉。 沙門惟淨,姓李氏,故吳王猶子,生於金陵。七歲依京大相國寺釋自崇出家。太平興中,太宗皇帝初啟譯場,甞求通梵學者,欲令相續傳演。乃詔中使王文壽,於京城選聦晤童子五十人,俾攻梵學。惟淨始年十一,以誦《法華經》首應是選。是年七月,引對上令,誦所習經,頗嘉其精敏。詔依三藏沙門法賢為受學阿闍梨,遂傳聲明、悉曇章及梵經義理。惟淨受教,有同宿習。明年,以習梵章通利,始落髮受具。雍熙三年,親寫梵經以進,詔補梵學充職,又受瑜伽祕密教法,僅二十載,由是梵字本母,悉洞達之。每一覩梵章,歷然如誦,至於天竺音義無不通究。復對注真言,詮解祕印,多所允恊,常以華竺之文對㕘奧義,自得古師翻譯之旨,傳維摩《般若心經》,通因明論,洞曉精要。端拱二年十月,召見太宗,親加撫諭,詔充筆受,賜紫衣,別加頒賚,仍給月俸。淳化三年十月,賜號「光梵大師」。咸平四年,充證梵文。景德三年,證梵義。大中祥符二年,上以惟淨「不遊天竺,自曉梵章,求之古人,斯為難矣」,詔令同譯經文,復加俸給。由法賢至惟淨為第六人。 又,梵學沙門澄珠、文一,竝博通華梵,明天竺字音,竝詔充筆受,各加俸給。 三年五月,譯成經五卷。 《聖觀自在菩薩不空王祕密心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補陀落迦山聖觀自在菩薩宮中說。 此中所明,觀自在菩薩白世尊言:「有陀羅尼,名不空王,是祕密心。過去九十一劫前,我於普觀世界觀自在王如來所,親從聽受。尒時,證得不空智等百千三摩地門,有受持者能祛眾病,銷五逆業,誠為最上不空之密印也。」 《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佛在摩伽陀國菴沒羅林,韋提呬山帝釋巖中說。 此中所明,因天帝釋為阿修羅常相嬈亂,心懷怖畏,請佛世尊說擁護法。佛乃為說是陀羅尼,名施無畏,於一切處善作救護,能令魔怨,皆悉𮞡散。 《聖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一百八名真實圓義陀羅尼經》一部,一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析出別譯。 此乃揔集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一百八名,及陀羅尼祕密章句,能令誦者滅一切罪,增無量福,神之衛護,佛所稱揚。 《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一部,二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說。 上卷所明,五髻乾闥婆王子前白世尊:「我見帝釋及大梵王、善住天等有所宣說,唯願世尊令我能知。」世尊告曰:「彼天尒時有天子生,具其五種可愛樂事。」又說如來徃昔因緣為婆羅門,名大堅固,為王輔相,聦明大智等。 下卷所明,王之太子與六童子而為朋友,乃發願言:「我若為王,分國共治,乃至最後彼大堅固。」分七國[A7]已,安居習禪,梵王放光等。由如來說徃昔因緣,乾闥婆王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上四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三藏沙門施護譯,法護、惟淨同譯,沙門清沼、澄珠、文一筆受,沙門啟沖、希畫綴文,沙門仁徹、道一、紹溥、修靜、重珣、瓊玉、文祕、慧測證義,刑部侍郎㕘知政事趙安仁潤文,入內內侍高品羅自賔監譯。 是月一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聖觀自在菩薩不空王祕密心陀羅尼經》一部,一卷;《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一部,一卷;《聖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一百八名真實圓義陀羅尼經》一部,一卷;《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一部,二卷。上三經,文括揔持,義含祕密,神功妙運,魔怖潛銷。下一經,顯曩世之因緣,徵本生之事迹。善根既熟,道果克成,雙開方便之門,同趣真常之路。斯之妙教,臻于聖朝。伏惟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陛下,德竝兩儀,道同諸佛。乘金輪而御世,率土歸心;崇海藏以化人,度門在念。故得載履咸躋於壽域,邇遐溥暢於真風。臣等共預翻傳,久叨敦獎,採木幸逢於今序,貫花𧆛奉於勝緣,庶仗金言,永延寶祚。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五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六 (▆…▆…▆…▆勑編修。) 別明 聖代翻宣錄中之十五 藏乘區別年代指明二之十四 三年十一月,譯成經、集六卷。 《祕密三昧大教王經》一部,四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揔有三會。佛在三十三天雜飾柔輭地,帝釋宮殿大樓閣中說。 第一卷明,釋迦如來住曼拏羅。時金剛手大祕密主,普徧觀察諸眾會[A1]已,左手金剛拳結高舉印,右手戲擲妙金剛杵,安自心閒,作勇進勢,說諸如來大乘現證大三昧邪祕密心明。又金剛手白諸如來:「我此大明能破諸惡,若有眾生於佛教中生佷戾者皆能調伏,而後不令起諸過惡。」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第二卷明,妙吉祥菩薩白金剛手:「我今於汝大儀軌中,亦說字輪祕密章句,能令行人息煩惱苦,得妙快樂。」又諸菩薩各說法門、本部大明、成就儀軌等。 第三卷明,聖觀自在菩薩白金剛手:「我今於汝大儀軌中,亦當授與三摩地法。若能觀想此三摩地,即能獲得一切如來大自在法,於三界中為大法王等。」 第四卷明,金剛手菩薩宣說妙樂金剛祕密大曼拏羅,內外相分曼拏羅中安本尊像、金剛薩埵,或雕、或鑄、或畫、或塑,及說召請灌頂印相、成就儀軌祕密法[A2]已,一切如來咸共讚歎,此乃成佛之祕門,趣真之妙行也。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上一部中,天竺梵本所出。 《灌頂王喻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舍衛國說。 此中所明,佛謂苾芻言:「若有苾芻發正信心,出家剃髮,被袈裟衣,修苾芻事,乃至盡壽,常所思念。又有苾芻修諸勝行,為證滅故,斷諸集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又有苾芻諸漏[A3]已盡,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自知所證,[A4]已得成就,我生[A5]已盡,梵行[A6]已立,所作[A7]已辦,不受後有。如是三種,當知猶如剎帝利王,於三時中,各依次第受王灌頂,隨生勝福。」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上一部,本中天竺語,龜茲國書。 《龍樹菩薩廣大發願文》一部,一卷。(〈西方聖賢集〉收。) 右經、集,三藏沙門施護譯,法護、惟淨同譯,沙門清沼、澄珠、文一筆受,沙門啟沖、希晝綴文,沙門仁徹、道一、紹溥、修靜、重珣、瓊玉、文祕、慧測證義,工部侍郎㕘知政事趙安仁潤文,入內內侍高品羅自賔監譯。 是月二十六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集,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祕密三昧大教王經》一部,四卷;《灌頂王喻經》一部,一卷;《龍樹菩薩廣大發願文》一部,一卷。昔如來處于道場,秉斯慧炬,忉利天上,會八部之聖流;帝釋宮中,現十方之剎土。金剛妙慧,廣施於游戲神通;寶印靈章,大顯於莊嚴佛事。而又發深重願,運廣大心,煥乎顯密之宗,大矣人天之利。伏惟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陛下,二儀合德,四智為心,仁化侔於妙嚴,淨行齊於梵輔。運膺賢劫,啟嘉會於龍華;果滿僧祇,契深因於鷲嶺。臣等謬專梵譯,久玷國恩,幸逢石紐之開祥,獲演金僊之了義,庶臻介祉,永奉昌期。前件新譯經、集,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經、集入藏頒行。賜施護弟子志恭、道實紫衣,并度本院童行十有一人為僧。 是年十月,中天竺沙門覺稱來朝,作讚《聖德頌》以獻,三司使給事中丁謂傳詔旨,俾譯經沙門惟淨翻譯以進。其頌云: 歸命大覺釋師子,如其所說甘露言, 今於三寶大眾中,願聽略讚王功德。 世閒王中我王勝,最上自在無等倫, 第一佛子極尊高,文殊種族中出現。 如來悲愍諸情品,布大法雲震法音, 王心悲愍利世閒,其猶法雲法音等。 如來所說正法藏,勝甘露味悉周圓, 於中如理略敷宣,願王慈愍而暫聽。 既於佛法中演說,智者必當善了知, 應生清淨歡喜心,正法藏中傾諦信。 過去毗婆尸佛等,乃至最後釋迦尊, 及諸菩薩護世前,今發最上大誓願。 彼須彌山不可壞,大海中水不可竭, 日月舒光無有窮,願王同彼常住世。 王久住世有大益,發生歡喜正信心, 尊重諸佛及法僧,護持三寶令不斷。 覺稱心生大希有,我王功德勝復深, 將何譬喻與言詞,而能比類及稱讚? 帝釋天主雖尊勝,然於正法少精勤, 又復富樂愛心纏,不能如王修施行。 東勝身洲王統化,嗜欲常生放逸心, 十波羅蜜妙法門,於中不起進修行。 西牛貨洲亦如是,北俱盧洲具難緣, 如上三洲過失增,唯閻浮提功德具。 如日雖有光明照,不能冬時使華開, 我王功德寶光明,常能普照勝過日。 如月十五當盛滿,即有圓光能照明, 我王善法利含生,常能圓滿勝過月。 如雲致雨功雖具,安能非時使雨施? 我王法雨澍無窮,常能普潤雲無比。 王居宮室最尊勝,世閒無復與王同, 若言勝者彼虛稱,猶如兔角定無實。 我王廣積諸珍寶,大富猶如多聞天, 若說富中行施心,天猶慳惜王能施。 合見王城大國二,宮殿崇高舍宇嚴, 世閒華麗既無儔,勝出天中妙宮殿。 國中寺宇并塔像,殿堂樓閣與園林, 四通巷陌及流渠,處處清淨皆嚴飾。 山石池沼嚴且淨,種種珍寶異復多, 觸處常聞歌樂音,說法以為莊嚴事。 王能隨欲滿諸願,施如意寶無有窮, 寶山因為墜世閒,多聞天王猶生怖。 我王純一悲愍意,常行惠施無猒心, 普霑財寶悉均平,施[A8]已不生能施想。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隨諸眾生所樂欲,如應利樂住世閒, 願王壽命一劫中,後當不久速成佛。 無邊諸佛大功德,十波羅蜜大力門, 揔斯勝福聚塵沙,助王當來成佛果。 臣子覺稱雖讚歎,王德無邊無有窮, 寧以一舌可稱揚,設經塵劫猶難盡。 假使世閒多人眾,人各千面面千舌, 舌舌咸共伸讚揚,於千分中應得一。 唯除十方一切佛,及諸菩薩眾聖賢, 彼以聖智聖量心,乃能稱讚王功德。 所有法報化身佛,佛功德聚勝無邊, 而彼諸佛功德門,我王普集常具足。 覺稱今時無所欲,不求財寶及資緣, 一切皆忘希取心,[A9]但發至誠伸讚歎。 ᅟᅟ==[A9] 但【CB】,伹【金藏】== 然有一事深所樂,欲得見王最勝尊, 為王福德相莊嚴,蓮華月面誠難見。 王於三界無與等,聖日圓明智慧光, 我今思欲對王前,願王聽許而容見。 王及大臣皆智者,多見多聞慧學人, 其所稱讚語非文,願賜矜哀而恕罪。 十一月四日,上覽頌嘉歎,召見覺稱,命坐,慰諭久之,賜以束帛。 又,江南義學沙門楚南作《新譯寶月童子問法經䟽》二卷,上進。上亦召見,賜號「光法大師」。 四年五月,譯成論五卷。 《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一部,一卷。 大域龍菩薩造。大乘論藏收。 此中所明,般若大旨,離諸有相,由離相故,住於真空,二智俱亡,三輪本寂,歸于中道,契彼實際,入不二門,證相應行,開明上士,煥發真宗。 斯乃八千頌之奧樞,十六空之妙義,誠為對法之鈐鍵矣。 《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釋論》一部,四卷。 三寶尊菩薩造。大乘論藏收。考其義理,即解釋大域龍菩薩所造本論也。 第一卷釋,般若波羅蜜多中所有語義,開演三十二品,無增無減,為遣十種分別散亂,又能顯示十六空義。如是次第,皆以頌釋。 第二卷釋,徧計、依他、圓成三性,本性無故。又說有為、無為、二空及無餘依涅槃界中皆悉清淨。而清淨者,即空性也。 第三卷釋,四種清淨:一即自性,二即離垢,三即所緣,四即平等。復釋止門所有行相。又於般若中,若起十種分別散亂,當以無分別智而為對治。 第四卷釋,大聖世尊所說正理,自性清淨,不可得故,止於十萬頌般若之義,皆依此般若三十二品,揔略攝故。此乃深明觀智,洞照色空,拔萬行之源,究三性之本,即般若正真之要義也。 上二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論,三藏沙門施護譯,法護、惟淨同譯,沙門清沼、澄珠、文一筆受,沙門啟沖、修靜綴文,沙門仁徹、道一、紹溥、重珣、瓊玉、文祕、慧測證義,刑部侍郎叅知政事趙安仁潤文,入內內侍高品羅自賔監譯。 是月三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論,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一部,一卷;《釋論》一部,四卷。約文申義,暢二十五卷之真筌;詢事考言,釋八千餘頌之般若。般若者,冠六度之首,居萬行之端。虛而為盈,迥出斷常之表;照而常寂,冥超幻妄之先。智不可求,識莫能究。故茲論也,洞明三性,迥斷十疑。達彼妄源,常有皆歸于妙有;窮其要道,斷空寧遠於真空。真空不空,太虛邈矣;妙有非有,萬象森然。苟非上智之法才,莫盡大雄之慈旨,開示未悟,軌範將來。伏惟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陛下,道契真乘,心同大覺,洪慈廣運,敦載生載育之恩;眾善聿修,臻無事無為之化。臣等才非穎悟,學昧愽通,幸傳了義之文,上祝無彊之祚。前件新譯論,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論入藏頒行。 是年十一月,譯成經五卷。 《祕密相經》一部,三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析出別譯。 上卷所明,一時,世尊住一切如來三昧界中,諸佛菩薩皆悉住於毗盧遮那左月曼拏羅中。是時,如來為金剛手菩薩要略宣說:「若修瑜伽行者,舌端想有『阿』字,成妙月輪,上有『吽』字,成金剛杵,當誦大明而作護淨,願佛菩薩攝受於[A10]己。從今發起大菩提心,至坐道場,堅固不𮞡等。」 ᅟᅟ==[A10] 己【CB】,巳【金藏】== 中卷所明,毗盧遮那謂金剛手言:「一切如來安住之智,即金剛杵,本部賢聖和合相應,是謂蓮華。彼金剛杵住蓮華上,由是出生一切如來,從金剛語安祕密字,然後想成大妙高山。彼金剛杵廣略相應,復成金剛薩埵,安住真實理中。若情非情,合為一相,如是觀[A11]已,依法施作。」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下卷所明,大毗盧遮那復謂金剛手言:「欲修三摩地者,先以金剛鉤索、鏁、鈴、印及大明鉤攝,引入堅牢警覺,然後觀想種子文字。」又復普謂諸如來言,當知祕密四種供養,是謂「蓮華」。蓮華上者,即金剛杵,從是出生佛菩薩等,此則顯「阿」字、「吽」字,是為理智。理即觀音菩薩,智即金剛手尊,理以蓮華而為表相,智以勝杵而顯示門。理智混融,華杵相合,依彼蓮華,安金剛杵。蓮華清淨,含淨性於染中;勝杵堅牢,起妙用於覺際。覺用一體,非捨用而別求;染淨同源,非離染而能至。起一切法,從是相應,斯乃此經深旨也。 《尼拘陀梵志經》一部,二卷。 小乘經藏收。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說。 上卷所明,有一長者,名曰「和合」,白尼拘陀梵志言:「汝等發諸言論,皆悉繫著世閒之心,有異世尊,遠離憒閙,心不散亂,專注一境,隨應所行。」尼拘陀言:「我若遇佛,相與言論,彼必墮負。」佛知是[A12]已,旋至其所。時,尼拘陀即白佛言:「汝法律中,云何令修聲聞行者到安隱地,止息內心?」佛即令其於自教中,隨應發問,梵志乃言:「云何修行能得出離、清淨絜白?」佛即說彼法中四戒具足,謂能修行、最上增勝,不減諸欲,乃至佛言:「汝所修行,非得出離及清淨等。」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下卷所明,世尊復謂尼拘陀言:「汝等修行,起增上慢,皆不清淨,煩惱隨增,是染分攝。汝向所問沙門法中,修聲聞行者到安隱地,止息內心,清淨梵行,是為真實。當知聲聞止息處者,最為高勝。」時,梵志眾咸悉稱讚,世尊乃為隨應說法,和合長者獲得善利。 上二部,竝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經,三藏沙門施護譯,法護、惟淨同譯,沙門清沼、澄珠、文一筆受,沙門啟沖、修靜綴文,沙門道一、紹溥、重珣、瓊玉、守晏、慧測、智臻、簡長證義,刑部侍郎叅知政事趙安仁潤文,入內內侍殿頭羅自賔監譯。 是月二十七日,監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祕密相經》一部,三卷;《尼拘陀梵志經》一部,二卷。法身無相,假相以見,威儀至理,忘言籍言,以垂化導。覩威儀而勝境可趣,遵化導而真際有歸。繇是金色炳於祇國,玉諜流於沙界。祕密相者,如來之妙印;尼拘陀者,梵志之假名。大小乘分,逐根莖而蒙潤;權實教異,由顯密以隨機。允屬休明,誕揚奧妙。伏惟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陛下,運膺火德,道邁金輪,燭彼六幽,舜日明齊,於佛日覆于羣物,堯天高際於釋天,緫八聖以端旒,協千齡而執契。臣等謬膺詔旨,叨預翻宣,幸偶楨期,上嚴景福,補梵文於海藏,祝睿筭於河沙。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錫賜如例。詔以其經入藏頒行。賜證義僧慧測號「演教大師」,簡長及施護弟子志淵紫衣。并度本院童行十有一人為僧。 是年六月,詔本院造金欄袈裟,以賜天竺沙門覺稱齎還本國金剛座,被於聖像。覺稱復獻頌為謝,中使羅自賔傳詔旨,令譯其文以進,詞曰: 稽首大力,摧伏眾魔,我大仁王,王中最勝。最上自在,最上尊貴,最上佛子,今略稱讚。法海充盈,悲心亦等,願王壽命,千俱胝劫。 頌曰: 臣子今發正真語,願王略聽伸讚歎, 不以希求故妄言,但啟志誠而歌詠。 若不依教如實說,豈表堅固勤勇心? 佛法僧寶作證明,今所稱揚為利樂。 釋迦如來賢劫中,於贍部洲而設化, 宣說教典正法門,以如實義善施作。 佛本無生亦無滅,性等虛空無去來, 然由方便利眾生,龍彌尼園現生相。 隨順世閒處胎藏,淨飯大王為父尊, 表從愛染種子生,亦復示現受諸樂。 然念末世眾生類,無智多造不善因, 故開權巧利生門,從報身起化身相。 警覺瞻察世閒法,東門先見衰老人, 南門西門二苦觀,北門方見出家者。 如是觀見諸相[A13]已,宿願力故發精勤, ᅟᅟ==[A13] 已【CB】,巳【金藏】== 不樂王宮富樂纏,但念出家行利益。 乃乘寶馬踰城出,徃泥連河大塔邊, 誓願出家證菩提,為人中尊宣正法。 若不堅修菩提行,如來十力未能圓, 期修苦行十二年,六年修滿成真果。 我王仁王王中勝,求菩提果亦復然, 常行悲念救眾生,雖處煩惱而無染。 東西南北諸方處,一切人民王所化, 隨霑利樂普施安,後當引導皆成佛。 我王湛然居聖位,無事無為無極尊, 但思善法濟含生,普使拔除諸沈溺。 我王神通威力具,行住坐臥快樂中, 四魔四苦悉不侵,菩提不求自當得。 我王如日千光明,一切暗冥皆洞照。 王猶如意大寶珠,隨諸貧者能施寶。 又如醫王能救病,復如導師善開引, 八萬四千法蘊中,王如法王能施法。 聖德巍巍無所動,其猶不動尊如來, 亦如慈氏菩薩尊,現為天人宣正法。 又如般若波羅蜜,出生一切佛菩薩, 天中王如自在天,法中王如大乘法。 仙中王如大梵仙,教中復如善正教, 持明天中如欲天,於諸曜中如日曜。 宿中王如布沙宿,宮中猶如師子宮, 相應中如相應人,能成一切殊勝果。 日中猶如十五日,山中其猶妙高山, 洲中同彼贍部洲,海中正類於乳海。 時中可等於春時,華中同彼波利華, 寶中如其妙寶珠,隨諸色相皆映現。 何故如上多比類?[A14]但緣聖德廣無邊, ᅟᅟ==[A14] 但【CB】,伹【金藏】== 言詞難以具稱揚,唯發孝心而讚詠。 譬如經說無憂王,持一掬土奉世尊, 施小心真果利多,臣今讚歎亦如是。 王如甚深大寶海,廣積一切妙珍財, 小臣猶彼求寶人,乘御經書如舟檝。 以宿緣力為先棹,來求功德大法財, 今得見王賜法衣,[A15]已獲大利還鄉國。 ᅟᅟ==[A15] 已【CB】,巳【金藏】== 我王大恩大慈惠,賜袈裟衣被佛身, 其衣製作遵法儀,重三寶故淨心施。 佛教中為大供養,自利利他悉清淨, 願此布施果無虛,一切眾生離貧苦。 上覽之,留於禁中。 是秋七月,覺稱還天竺。上遣中使撫慰,仍賜裝、錢二萬,并茶、藥等。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六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七   百 (▆…▆…▆…▆等,奉勑編修。) 別明 聖代翻宣錄中之十六 聖賢集傳翻譯著撰三之一 西方聖賢集傳一 東土聖賢著撰二 西方聖賢集傳一 《六道伽陀經》一部,一卷。 此中所明,六趣果報因緣等事,當得生於六欲諸天,教被人天,文義昭著。 《讚法界頌》一部,一卷。 龍樹菩薩造。 此中所明,讚一法界,顯三種身,智起用施,理歸事寂,動靜同致,性相一源。譬彼萬流咸歸于海,攝塵沙之妙德,入湛寂之常門。法界凝然,頌文斯顯。 右二集,準詔入藏頒行。其翻譯、筆受、證義、潤文等,並見雍熙元年九月。 《菩提行經》一部,四卷。 龍樹菩薩集。 第一卷明,讚菩提心,勝過一切世、出世閒凡所作善,迴向真如,滅除罪垢,救度有情。又復,以菩提心供養如來及諸法寶,普賢、文殊諸大菩薩,妙香、華果、園林、浴池、寶樹、寶衣,運心普施。又明,持戒先要護心,若得心安,諸非自止,即明施戒之次第也。 第二卷明,施戒為首,忍辱乃圓。於諸眾生等心觀察,於憎嫌境生歡喜心,乃至情與非情不起瞋恚。寒熱、蚊蚋不饒益事,為求菩提,悉能忍受。又明,忍辱居先,精進然起,念輪迴苦惱,思佛果清涼,故行忍、進之二度也。 第三卷明,因前精進增長禪那,離懵重鄣,止散亂緣,修奢摩佗,除煩惱熱,漸次功成,方圓極果。 第四卷明,因止禪那發生般若,揀擇為性,斷染成功,出生死源,達真常理。此則修六度行為萬善因,迴向有情同獲利樂,共證菩提之妙果也。 《法集要頌經》一部,四卷。 法救尊者集,揔有三十三品。 第一卷明,顯一切行皆悉無常,是興衰法,有生即滅。勸以厭離,應修止觀,魔不得便,乃到彼岸。以彼思想為欲根源,思既不生,欲何由起?因欲生過,復生怖畏。廣以喻明,智者應了,了即善調,乃能解脫。又貪愛潤澤,思想滋蔓,以慧正觀,貪縛自壞。戒法清涼,為甘露道,若生放逸,即趣死逕。有智之者,守其勝道,愚癡之人,失道喪真,放逸不生,死輪自息。又,愛處生憂,愛處生怖,若離愛念,憂怖不生。又復,持戒得三種福。若修善行,三業清淨,止其妄言及非法語;造諸惡行,定招苦報,如影隨形,必當自受。又,信為法要,能生諸善;其信清淨,能出有河。又,離欲斷漏,梵行清淨,息心滅意,垢穢盡除。 第二卷明,顯四聖諦,是為正道,見聖諦者,得入正道。又,人若貪利,是則無利,不著一切,是真佛子。又,能忍佗冤,說名為智,若行忍者,諸冤自息。又,起止覺思,坐臥不忘,能照世閒,如月出雲。又,念自覺悟,當求方便,修白淨行,度愛清淨。又,勿輕小罪,以為無殃;勿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善惡漸增,纖毫成廣。又,如可意華,色好無香,巧言亦尒,終無果利;如可意華,色好香絜,類諸善言,必獲好報。行忍和意,能斷諸苦,從是得定,如馬善調。瞋所纏縛,如暗失燈,於言寂默,無恚無害。又,無等正覺,不染世法,具一切智,神通圓滿,多聞善脩,正自正佗,[A1]己心為師,非佗師友。 ᅟᅟ==[A1] 己【CB】,巳【金藏】== 第三卷明,雖說百偈,句義不正,不如解了一句之義,乃得解脫。乃至廣說種種事相,比較百年,不如一日親近善法,為善知識。又,苾芻攝意,無說無害,常行忍辱,是最圓寂。諸梵行人,常當自觀,解苦根源,是明妙觀。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不畏死逕,如船截渡。又,日光布明,悉照冥暗,諸行相應,脫一切苦。 第四卷明,愛法安隱,心法清淨,聖所說法,智者娛樂。心為法本,心是妙門,護而不漏,入圓寂道。又,苾芻愛盡,護身念道,思惟靜安,正命無雜,今行淨因,後招淨果,無習惡法,是為梵志。 此之大旨,法救尊者,廣集如來諸經要義。族類區分,列三十三之品目;指歸辯析,攝百千萬之行門。取要而言,斷染成淨,息除苦本,出離愛源,起智慧因,證解脫果也。 《勝軍化世百喻伽陀經》一部,一卷。 此中所明,舉以百喻,成百伽陀,取諸近事,彰其意焉。若行恩義,是有賢德;若無我慢,即無怯弱,乃可師重,是出離行。乃至設喻,譬彼天邊,月圓須缺,又類山下,華芳即[A2]凋,人世無常,何異於此? ᅟᅟ==[A2] 凋【CB】,淍【金藏】== 餘諸頌句,喻說皆然,勸諸智人警悟故也。 右三集,準詔入藏,竝見雍熙二年十月。 《法集名數經》一部,一卷。 此集三乘及三根本、十波羅蜜、十八空等,乃至世出世閒、地獄、天宮此等法數,但列其名,不釋義也。 其準詔入藏,見雍熙三年二月。 《賢聖集伽陀一百頌》一部,一卷。 此明集人首以偈頌讚歎三寶。次乃依經,集諸要義,謂讚歎供養、造像、設食、布施等事,所感報應,果利有差,然以所修,要求出離,得佛菩提,方為圓證。 其準詔入藏,見雍熙四年十月。 《七佛讚唄伽陀》一部,一卷。 但以梵言稱讚七佛,然於讚中自成伽陀,不翻文義,攝多義故也。 其準詔入藏,見端拱元年十月。 《犍稚梵讚》一部,一卷。 犍稚者,天竺語也。此方鐘、鼓之類,即習古及含多義不譯,乃警眾集僧之器也。以梵言讚之,故曰「犍稚讚」矣。 其準詔入藏,見端拱二年十月。 《佛一百八名讚》一部,一卷。 此中所明,首標六頌歸命之詞,長行文中廣陳讚歎,雖如來聖德本絕稱量,然彊名立言,文含眾義,揔攝塵沙之德,咸歸百八之名。詞旨淵沖,目曰「讚唄」。 《文殊師利一百八名梵讚》一部,一卷。 此中稱讚,妙吉祥菩薩具勝功德,作勝事業。妙吉祥心,即諸佛性,非可思議,非不思議。不思議中生一切法,乃至廣說無邊妙用等。 《聖觀自在菩薩梵讚》一部,一卷。 此中所明,以彼菩薩功德無邊,不可思議,義攝多門,故所不譯。彼菩薩者,悲願力增,勝用自在,普救一切眾生苦惱,具諸相好,福智莊嚴者也。 右三集,準詔入藏,竝見淳化元年十月。 《一切如來說佛頂輪王一百八名讚》一部,一卷。 此中,讚佛為最上師,作世閒主,有大慈悲,具大名稱,號「大自在佛頂輪王」,等視眾生,具無邊智。然以佛有河沙勝德,不可稱量,要略而言,揔攝一百八名者矣。 《聖多羅菩薩梵讚》一部,一卷。 此中所明,稱讚聖多羅菩薩具勝功德,行願無邊,神通廣大,住持明藏。曼拏羅中處東北隅,羯磨部攝祕密智用,三昧出生,神力無方,祕門深入,得無相之悉地,證無字之揔持者也。 右二集,準詔入藏,竝見淳化二年七月。 《菩提心觀釋》一部,一卷。 此中所明,釋菩提義,論菩提心,說二智門,顯三空理,出生諸法,性本無生,觀照諸塵,照而常寂,詞旨淵邈,詎可稱量者哉? 其準詔入藏,見淳化五年正月。 《聖金剛手菩薩一百八名梵讚》一部,一卷。 以百八名為二十會,顯金剛手功德勝能,揔於五部,為祕密主,以是梵言讚彼功德,令諸眾生讚誦獲福。 其準詔入藏,見至道元年十月。 《八大靈塔名號經》并《二讚》,合一卷。 《八大靈塔名號經》 此明八塔名號次第。第一迦毗羅城是佛生處,乃至第八娑羅林中入涅槃處。是等八處皆有靈塔。若起淨信,歸依供養者,命終之後,得生天界。 《八大靈塔梵讚》 戒曰王製。 以彼梵言讚歎如來八大靈塔,使歸信者功德無量。 《二身梵讚》 以妙梵言讚法、報、化三身如來。體徧用寬,德備法廣,法身無相,報化有形,利益聖凡,令知修斷畢竟,趣證無上菩提。 其準詔入藏,見至道二年九月。 《佛三身讚》并《吉祥伽陀》,合一卷。 《佛三身讚》 讚法、報、化三身功德,迴向羣生,願證菩提,同歸正道者也。 《曼殊室利菩薩吉祥伽陀》 此以梵言結成頌句,稱讚曼殊室利菩薩吉祥勝德。 其準詔入藏,見至道三年七月。 《聖觀自在菩薩功德讚》一部,一卷。 此中稱讚,觀自在菩薩相好圓滿,威德熾盛,能以無畏施諸有情,具足眾妙功德善法,頂戴諸佛大智寶冠,運大悲願,拔濟眾苦。若依此頌,伸讚詠者,獲大利樂矣。 其準詔入藏,見咸平四年十一月。 《佛吉祥德讚》一部,三卷。 寂友尊者造。 上卷所讚,如來應迹出現諸身,以普徧眼觀諸有情,生於王宮,居最上族,天、人、修羅咸所供養,具足無邊勝妙功德,於三界中最勝、最尊。 中卷所讚,如來具足三十二相,足下平滿,現千輻輪,如是相好,一一殊特。諸漏[A3]已盡,覺了無餘,善說平等第一義諦,能使眾生了知一性。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下卷所讚,如來具足二利功德,能師子吼,出生善法,於如實性最勝清淨,善化眾生,說法無閒,安住一切相應法門,得大涅槃,受最上樂。 其準詔入藏,見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 《龍樹菩薩廣大發願文》一部,一卷。 龍樹菩薩造。 此中所明,發大願時,具陳七法,謂禮佛、讚歎、懺悔、迴向、隨喜、供養、發願。於前六法各各發願,十方微塵,一一佛剎,正覺世尊悉皆歸命。禮讚所獲功德,普伸迴向塵剎有情,乃發心起行之軌儀也。 其準詔入藏,見大中祥符三年十一月。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七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八 (▆…▆趙 安仁,▆…▆楊 億等,奉勑編修。) 別明 聖代翻宣錄中之十七 聖賢集傳翻譯著撰三之二 東土聖賢著撰二之一 夫出世之法,無說之說也;闡教之文,因言遣言也。故一音立海潮之喻,隨類而得聞;萬竅有天籟之名,殊聲而皆是。雖復華竺遼敻,聖賢差別,至於發揮神妙,覺悟昬蒙,闢甘露之通門,艤愛河之長檝,導迷拯物,其揆一也。自金容應見,寶偈翻傳,像教勃興,龍宮開奧,時更累代,數餘千祀。御歷文思之主,有位清信之臣,法苑五教之師,隱居四依之士,識與理會,言成法施,斯皆受能仁之付囑,遵外護之闡揚。我太宗皇帝則大旻天,奄宅智地,協和萬國,勤勞二紀,殊方慕化,絕域歸仁。當是時也,聲教所通,梵僧屢集,於是開譯館,崇度門,雲披雨寶之文,王積貫花之偈,而萬乘樂真風之載郁,迂寶思以析微,遂有《聖教序》,又著《心輪偈》、《祕藏詮》、《逍遙詠》等歌、詩,凡五十七卷。既置於寶藏,亦祕在名山,式救群迷,大明正覺。 今皇帝多才善繼,至孝丕承,對越二儀,報功而讓德,照臨萬㝢,邇肅而遠安,當重熙累盛之辰,洽執契尚文之化。踐祚之始,即以緇徒懇請,著《繼作聖教序》。至於青宮問安之暇,紫宸聽政之餘,因法樂以形言,屬善誘而垂製,煥乎緗袟,妙貫典墳。 粵大中祥符五年,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等上言:請以新譯經《續開元貞元舊經》為之藏錄,乃詔臣安仁、臣億及僧臣惟淨等,以新經部帙類為編次,遂得恭考前志,列表上聞。以太宗皇帝聖製,有恢闡教乘,散在別集者,亦乞詮擇,以付有司。上濬發清衷,即降明詔,乃錄太宗皇帝《御製妙覺集》五卷,頒下焉。而皇上聖文,尚形謙德,又連表再上,始降《御製法音前集》七卷,俾同編纂。自餘名臣開士所述,起貞元之後,迄於聖朝,或討尋經論之微言,或紀錄龍象之大行,或吟詠法性,或演暢宗風,今竝採當世之高奇,因前錄之次序,附二聖之作,以為《東土聖賢集》。亦猶軻雄談道,俱為闕里之徒;公穀授經,竝列春秋之學。期永傳於後代,庶有補於將來,云爾。 太宗皇帝御製六十二卷 《蓮華心輪迴文偈頌》一十一卷。 《祕藏詮》二十卷。 《祕藏詮佛賦歌行》共一卷。 《祕藏詮幽隱律詩》四卷。 《祕藏詮懷感詩》四卷。 《祕藏詮懷感迴文詩》一卷。 《逍遙詠》一十一卷。 《緣識》五卷。 《蓮華心輪迴文偈頌》一十一卷。 右此頌文,因起一章,終成千首。原乎「心」字,冠在諸篇,起例迴文,成二百首。「心」字拘就「觀」字,交㸦羅文為八百首,復通「心」字,計成千首,以太平興國八年成。 是年三月,上遣中使衛紹欽諭旨,僧錄司選京城義學、文章僧行清、惠溫、繼琳、可朝、可芝、可贍、可大、可昇、道真、德遵、寘顯、智巒、歸一、法超、懷信、宣正、智遜、知則、全著、從志等二十人為之注解;內供奉官臣藍敏貞監視之;著作佐郎臣呂文仲詳覆。 書成上進,召行清等對於便殿,撫諭之三人,賜紫衣七人,加師號,各賜襲衣、束帛。詔以其文編聯入藏。 《祕藏詮》二十卷。 第一至第二十卷,共五言,一千首。 《祕藏詮佛賦歌行》共一卷。 右詮賦等,端拱元年十二月,上遣中使衛紹欽諭旨,僧錄司選京城義學、文章僧惠溫、繼琳、守巒、歸一、知則、玄儁、道文、智輪、行勤、若虛、德清、自圓、義圓、契寧、顥丕、可昕、澄淨、道崇、全海、智英、重皓、從顯、子芳、義巒、智圓、慶環、文證、懷古、行清、可朝、可昇,德遵、光仁、繼隆、永光、守能、啟玄、重遷、啟明、海月、澄裕、紹宣、玄寶、智宣、守邦、崇智、澄照、恕雍、懷哲、道滿、處圓、遇恩、省才、常靜、守晏、楚南等五十六人同為注解。 書成上進,各賜襲衣、器幣。詔以其文編聯入藏。 《祕藏詮幽隱律詩》四卷。 五言,四韻,一百首。 《祕藏詮懷感詩》四卷。 五、七言,各一百韻。 《祕藏詮懷感迴文詩》一卷。 五、七言,各一首,並二十韻。 《逍遙詠》一十一卷。 五、七言詩,各一百首。 右詩什,端拱二年十一月,上遣中使衛紹欽諭旨,僧錄司選京城義學、文章僧可昇、歸一、守邦、澄裕、德清、行勤、永光、崇智、可芝、道滿、可昕、懷古等一十二人同為注釋。 書成上進,賜束帛、器幣、緡錢。詔以其文編聯入藏。 《緣識》五卷。 第一卷,五言頌,四韻,五十首。 第二卷,七言頌,四韻,五十首。 第三卷,雜言、七言頌,二韻相閒,五十八首。 第四卷,五、七言頌,二韻,各五十首。 第五卷,五、七言頌,二韻、長韻相閒,六十二首。 右頌,至道元年三月中,詔下印經院,開板模印,編聯入藏。 《妙覺集》五卷。 第一卷歌行,一十一首。 第二卷古調詩四言,一十首。 三言,一首。 七言,一首。 一言至十言,一首。 第三卷五言詩,一十九首。 第四卷七言詩,一十六首。 第五卷序,二首。 右集,譯經、潤文尚書兵部侍郎脩 國史臣趙安仁、翰林學士尚書戶部郎中知制誥臣楊億,請編入藏,上表曰: 臣等準詔編修《聖朝釋教藏錄》,先上言乞降太宗皇帝御製別集釋門文字,編修入藏,奉勑依奏者。伏奏凝旒,亟承於俞旨;垂榮法藏,冀獲於真文。祈乃聖之式從,跼蓋高而若慄。臣安仁等誠𧆛誠懇,頓首頓首。伏惟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陛下,紹隆大寶,祗遹詒謀,累仁茂著於丕功,肖德誕膺於永命。纘禹舊服,九疇式敘於彝倫;與黃比崇,萬葉允鍾於期運。猗文皇之濬哲,洞慈氏之真詮。惟帝其難,邁伊唐之廣運;自天攸縱,兼魯聖之多能。演成貝葉之文,冥契金人之夢。發揮住諦,宏闡於淨因;拯拔迷塗,同生於樂國。宣揚載郁之作,演暢大乘之編,揭慧日以照臨,振妙音而聳動。臣等學踈聖域,識昧度門,猥諧祗命於紫庭,獲錄談空之寶偈。伏念先朝物覩,堯言盡在於簡編;永代化成,釋典同符於教導。遂罄愚衷而懇請,爰承優詔以下臨。伏望俯徇悃誠,特申大賜,資勝緣於佛國,開妙閫於人天。啟迪上乘,表法王之外護;發明多寶,昭淨土之肇開。輕干旒扆之尊,但切冰淵之懼。謹奉表陳請以聞。 譯經僧臣惟淨等,上表曰: 臣等奉勑編修《聖朝釋教藏錄》,伏覩太宗皇帝聖製釋門文字,除[A1]已頒賜入藏編錄外,所有別集文字,未曾降本入藏者。神宗著訓,象法增輝,雖[A2]已冠於真筌,未盡頒於祕藏。敢陳眾懇,再浼宸聦。臣惟淨等誠𧆛誠懇,頓首頓首。恭以先皇,夙膺佛記,慈悲在念,四生咸入於度門;饒益為心,六合盡躋於壽域。由是凝神性海,觀妙禪源,將外護於真如,務宏宣於鴻教。奮章天之麗藻,五竺增華;著唯心之格言,九居蒙祐。丕美流於塵剎,大賚浹于人天。伏惟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陛下,惠迪先謨,欽明正法,降軒臺之祕典,冠梵剎之妙門,永隆圓頓之宗,式廣孝熙之德。矧惟別集,尚閟中宸,猶虧寶月之輝,未滿金園之望,願載頒於宗範,用備列於真乘。覺悟重昬,與曇華而並耀;布宣億劫,兼貝葉以同芳。永濟含生,共登凝覺。臣等幸叨編錄,竊罄明誠,仰瀆清衷,不勝至願。所有太宗皇帝釋門別集文字,伏乞降賜編入《藏錄》,謹奉表陳請以聞。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遂詔曰: 恭以太宗皇帝撫寧萬宇,寵庇群元,致周道之和平,發堯文之巍煥。矧乃游心釋部,觀妙真宗,演暢一音,鋪棻至理,得靈山之密印,冠汾水之英辭。朕仰奉威神,思流金石,爰稽類次,以就編聯,俾傳示於無窮,用永彰於鴻美。太宗皇帝《妙覺集》一部,五卷,冝令編入大藏。 翌日,臣安仁奉表謝曰: 伏覩勑命太宗皇帝《御製妙覺集》一部,五卷,令編入大藏者。伏以先朝述作,普暢於真乘;睿旨欽崇,言歸於祕藏。洪惟善利,允屬貞期。臣安仁誠𧆛誠抃,頓首頓首。恭以太宗皇帝運啟無疆,功成不宰。聖謨作訓,既洞貫於九流;文思所覃,復鉤深於十地。固以發揮空性,拯拔塵勞,道濟人天,慈均雲露。恭惟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陛下,紹隆景業,康濟含生。大道之行,方洽登三之治;孝思惟則,載恢不二之風。以妙覺之微言,寔神宗之聖作。緘諸綠蘊,飾以銀題。臣頃奉明恩,獲編法寶,願頒祕帙,以耀祗園。果自帝俞,聿脩先志,足使增輝寶藏,垂蔭鶴林,融慧日於無垠,共法輪而常轉。臣迹叨顯仕,性昧空宗,俾聯金口之書,蓋蒙導誘;更捧龍宮之帙,益慶遭逢。蹈詠歡呼,倍萬常品。謹奉表稱謝以聞。 僧臣惟淨等,奉表謝云: 伏覩勑命太宗皇帝《御製妙覺集》一部,五卷,令編入大藏者。伏以發揮大覺,惟聖文垂世以作程;恢闡微言,惟善繼自天而申錫。俾永緘於海藏,用丕顯於空宗。道俗銜恩,人天稱慶。臣惟淨等誠感誠慶,頓首頓首。恭以太宗皇帝親聞記莂,妙達真常,敦善誘於化城,暢淳風於壽域。聖謨至大,恢淨土以臨人;睿思惟幾,闢度門而拯俗。聲流無外,化治有生,廣十二部之津梁,開大千界之耳目。允協能仁而付屬,當同法寶以嚴持。伏惟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陛下,敦敏本於仙源,慈儉出於天性。域中大業,既極於恢崇;象外高風,更懷於欽述。永言先志,彌感孝思。矧諸佛甘露之門,方崇演暢;而惟帝鈞天之作,冝廣宣行。既諧八部之護持,永俾萬靈之瞻奉。臣等獲居象譯,幸被鴻私,惟知物覩以為榮,共戴天恩之溥濟。踊躍讚歎,倍萬常情,謹奉表稱謝以聞。 翌日,賜安仁荅詔曰: 省所上表,伏覩勑命太宗皇帝《御製妙覺集》一部,五卷,令編入大藏,稱謝事具悉。朕永惟聖考,甞述真詮,廣陳微妙之言,深顯色空之理。既分編帙,期布人天,是用祕以寶函,奉之花藏,非獨成先朝之雅意,抑亦慰涼德之孝思。卿披貝葉之文,方發揮而率職,覩芝泥之詔,爰敘謝以拜章,言念恪恭,但增嘉尚所謝知。故茲詔示,想冝知悉。 臣安仁奉表謝云: 伏蒙聖慈,以臣上表謝降太宗《妙覺集》編入大藏,特賜勑書獎諭者。先聖微言,既藏金地;大君嘉詔,復降慶霄。仰銜臨照之私,倍激兢榮之懇。臣安仁誠感誠懼,頓首頓首。恭惟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陛下,仁天覆物,聖日燭幽,勵翼翼之心,超英於三代;茂蒸蒸之德,應感於二儀。以神宗之乃文,闡大覺之垂教。爰頌鳳詔,式秘龍宮,參九部之上乘,闢四生之正路。臣以叨膺任遇,獲預編聯,方瞻法寶之書,載沐慈雲之潤。既榮物覩,合敘臣誠,豈謂天造曲成,帝文寵被。芝函照爛,香隨玉宇之風;鳳篆溫穠,瑞浥金莖之露。抃戴而崇山不重,寶藏而華衮相輝。更堅勤[A3]瘁之誠,少荅文明之賜。謹奉表稱謝以聞。 ᅟᅟ==[A3] 瘁【CB】,▆【金藏】==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十八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二十   百 (▆…▆趙 安仁,▆…▆等,奉勑編修。) 別明 聖代翻宣錄中之十八 聖賢集傳翻譯著撰三之三 東土聖賢著撰二之三 《箋注 御製聖教序》一部,三卷。 右,天台僧清達注。 以大中祥符六年詣闕,上之召見,賜紫衣、束帛。 其年七月,詔編聯入藏。 《大宋高僧傳》一部,三十卷。 第一卷至第三卷,〈譯經篇〉第一。 自唐京兆大薦福寺三藏沙門義淨,至唐西域三藏沙門滿月,正傳三十二人,附見一十二人,內三十一人,天竺沙門一十三人。 此土沙門皇朝太宗皇帝嗣位之五載,天竺三藏沙門天息災、法天、施護至京師時,新舊梵經頗多,繇是再議翻譯矣。 第四卷至第七卷,〈義解篇〉第二。 自唐京兆大慈恩寺釋窺臺,皇朝天台山螺溪道場釋義寂,正傳七十二人,附見二十五人。 本傳論曰:佛之說經,申經者論,經由論顯,論待䟽通,䟽揔義章,義由師述,故曰義解。 第八卷至第十三卷,〈習禪篇〉第三。 自唐靳州東山釋忍(上字與今御名同),至皇朝天台山釋德韶,正傳一百五人,附見二十九人。 本傳云:梵語「禪那」,華言念「修」。以其觸情念而無念,終日修而無修。又云:正定,正受也。止則廓然,冥而定矣,故曰習禪。 第十四卷至第十六卷,〈明律篇〉第四。 自唐京兆西明寺釋道宣,至周東京相國寺釋澄楚,正傳五十八人,附見一十人。 明辯律儀,故曰「明律」,即沙門二百五十戒等。本傳論曰:禁律,乃度世之檢括也。 第十七卷,〈護法篇〉第五。 自唐京師大莊嚴寺釋威秀,至周洛京福先寺釋道丕,正傳一十八人,附見一人,內一人,天竺沙門一十八人。 此土沙門,斯皆內堅其志,外亡其身,守正理以闢幽關,立真宗而流大教,故曰「護法」。 第十八卷至第二十二卷,〈感通篇〉第六。 自後魏西涼府釋檀特師,至皇朝魏府成安縣夘齋院釋法圓,正傳九十人,附見二十三人。 夫感通者,行之至為感,物之應為通,此能感彼,故曰「感通」。 第二十二卷〈遺身篇〉第七 自唐汾州釋僧藏,至皇朝泗州臨淮縣普照王寺釋懷德,正傳二十二人,附見二人。 捐茲命質,拯彼塵勞,示現遺身,表其勵志者也。 第二十四卷第二十五卷,〈讀誦篇〉第八。 自隋沙門釋行堅,至皇朝東京開寶寺釋守真,正傳四十二人,附見八人。 臨文曰讀,背文稱誦,準教乘而持習,滋義解以開通,依解增修,由修得證也。 第二十六卷至二十八卷,〈興福篇〉第九。 自周京師七寶臺寺釋法成,至皇朝東京開寶寺釋師律,正傳五十人,附見六人。 利有所成,福門通攝,隨諸善作,悉竪福源,凡厥通人,應茲篇類。 第二十九卷第三十卷,〈雜科聲德篇〉第十。 自南宋錢塘靈隱寺釋智一,至皇朝冝陽柏閣山釋宗淵,正傳四十五人,附見一十二人,內一人,天竺沙門三學之餘。 隨兼眾學,或詠歌、讚唄,或利益、恢張,義有所從,故立篇目。 右傳,京天壽寺僧贊寧大相國寺僧智輪,準詔撰集,勒成三十卷。 端拱初,上之召見,錫賜優異,詔編入藏。 《僧史略》一部,三卷。 五十九門例上卷,二十三門。 中卷,一十七門。 下卷,一十九門。 右三卷,右街僧錄通慧大師賜紫贊寧撰。 贊寧,以太平興國初至京師,詔於天壽寺安置,披覽多暇,樹立門題,搜求事類,始乎佛生,教法流衍。至于三寶住持諸務,事始括成三卷,號《僧史略》。 大中祥符四年,詔許編入藏。 《景德傳燈錄》一部,三十卷。(目錄三卷) 第一卷,第二卷。 [A1]已上二卷述,毗婆尸佛至釋迦牟尼佛,為七佛聖師。釋迦牟尼將入涅槃,始以法眼付囑摩訶迦葉,故迦葉為天竺第一祖。如是次第傳法,至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又第三祖商那和修,旁出末田底迦一人;第二十四祖師子尊者,旁出達磨達等二十二人,合前是為五十祖師。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第三卷,第四卷。 [A2]已上二卷述,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遠從天竺觀機授道至于此,方得「慧可大師」,乃傳心印,故達磨為此土第一祖焉。次第傳法至第五祖𪪺忍大師。由達磨至忍其間,旁出尊宿二百一十六人;一十七人不出世,不錄;一百九十九人,見錄。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第五卷。 [A3]已上一卷述,第六祖慧能大師法嗣弟子四十三人,內一十人,旁出二十四人不出世,一十九人見錄。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第六卷至第十三卷。 [A4]已上八卷述,第六祖弟子南嶽懷讓禪師,九世相承及漕溪別出二世,其閒次第法嗣五百一十三人,二百七十八人不出世,一百三十五人見錄。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第十四卷至第二十卷。 [A5]已上七卷述,第六祖弟子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一世至六世,相承三百七十九人,一百一十六人不出世,二百六十三人見錄。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第二十一卷至第二十六卷。 [A6]已上六卷述,行思禪師七世至十一世,相承五百四十六人,一百三十二人不出世,四百一十四人見錄。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第二十七卷至第三十卷。 [A7]已上四卷,編次禪門散聖及諸方廣語、歌詩、讚頌,或舉事照理,或接物隨機,啟迪初心,流傳來裔,乃禪恱之香飯,法樂之正性也,故以其文集而錄之。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右此錄者,諸祖分燈,隨方化導,傳法徒侶,記諸善言也。談無遣有,煥乎方便之奧樞;即色明空,寂爾靈源之妙指。紀斯法印,以示禪流。景德中,有東吳僧道原,采摭成編,詣闕獻上。乃詔翰林學士左司諫知制誥楊億、兵部員外郎知制誥李維、太常丞王曙,同加刊定,勒成三十卷。 大中祥符四年,詔編入藏。 《大宋大中祥符法寶錄》二十一卷,并揔錄一卷。 右,起大中祥符四年十一月終八年 月準詔編修。 大中祥符法寶錄卷第二十 #---------------------------------------------------------------------- #【經文資訊】趙城金藏 第 112 冊 No. 1493 大中祥符法寶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趙城金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北京龍泉寺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