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祐新修法寶錄序 郡
御製
昔如來以體具真如,道成正覺,拯羣生之迷妄,示善教之圓通。大乘小乘,隨機緣而應感;正法像法,指頓漸以開先。而自玉毫淪輝,金河示滅,有大迦葉洎阿那含,共綴遺文,贊明了義,此則經論之所權輿也。其後白馬西來,蘭臺中閟,於是華人識清淨之本,厭煩惱之塵,舍棄異端,咸趨妙蔭,如出火宅安然得車,若在中河濟之以栰,儒墨之終不能毀,仁聖之常所為尚。國家景運隆盛,義風翔布。太祖始御神器,建寶剎於上都;太宗繼闡鴻猷,開梵筵於淨宇。洪惟聖考,夙奉能仁,思慧日之照冥衢,欲法雨之潤羣品,甞以兩朝之在御,譯成無上之祕筌。詔委方袍,嗣成前志,俞咨近弼,附益多聞,仍揮錯寶之跗,親述冠篇之藻,目之曰《大中祥符法寶錄》矣。顧予沖眇,祗服先猷,照以竭摩之心,授以菩提之記,目膺寶祚,仰慕佛乘,持守兢兢,罔敢失墜。而復五天膜拜之俗,接踵而朋來;四句旁行之書,比時而間出。嚮令翻譯,普滌昬蒙,頗歷歲華,相次來上。僧惟淨等共加研究,右僕射門下侍郎平章事呂夷簡、吏部侍郎㕘知政事宋綬領使潤文,斷自大中祥符四年以後至景祐丙子,續譯未入錄經緫一百六十一卷,類分華藏,煥列金言,爰覽奏章,願頒序引。且念幽關祕楗,先聖述之多矣。豈茲寡薄,所可擬議,然欲使率土之內含生之流,發歸依之誠,究因報之本,易貪癡為平等,革暴戾為慈愛,愚者畏罪以遠惡,上士希福而增善,化民厚俗,不可得而讓也。聊書梗槩,莫盡指歸,仍題曰《景祐新修法寶錄》云爾。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一
(▆…▆…▆…▆呂 夷簡 等,奉勑都大㕘定編修。)
聖宋翻宣繼聯前式錄上
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
復準八例排經入藏錄下
聖宋翻宣繼聯前式錄上
聖宋所譯經、律、論、集、讚等,緫五百七十四卷。
前錄所編經等,並隨年月進御次數,以經、律、論、集、讚相㕘,今此新錄緫排二朝所譯,但依大小二乘、三藏次第計其卷部。
先朝舊譯
太宗朝
所譯大小乘經、律、論、集,緫一百三十九部,二百四十三卷,[A1]已編入前錄。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大乘經
自《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至《尊那經》。
凡一百部,一百八十三卷。
大乘律一部,一卷。
《大乘戒經》。
大乘論一部,一卷。
《金剛針論》。
小乘經
自《較量壽命經》至《阿羅漢具德經》。
凡一十六部,三十一卷。
小乘律
自《沙彌十戒儀則經》至《目連所問經》。
凡四部,四卷。
小乘論(闕)
西方聖賢集
自《六道伽陀經》至《八大靈塔經》。
凡一十七部,二十三卷。
真宗朝
所譯大小乘經、律、論、集,緫八十三部,一百七十卷,[A2]已編入前錄。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大乘經
自《大愛陀羅尼經》至《祕密相經》。
凡四十部,一百七卷。
大乘律(闕)
大乘論
大乘論
自《諸教決定名義論》至《圓集要義釋論》。
凡一十部,一十八卷。
小乘經
自《戒香經》至《尼拘陀梵志經》。
凡二十八部,三十八卷。
小乘律一部,一卷。
《解夏經》。
小乘論(闕)
西方聖賢集
自《佛三身讚》至《廣大發願頌》。
凡四部,六卷。
兩朝所譯經、律、論、集等,二百二十二部,都四百一十三卷。
真宗朝
所譯大小乘經、律、論、集,緫一十二部,七十六卷,未編入錄。
大乘經五部,五十八卷。
《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一部,三十卷。
《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一部,四卷。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一部,三卷。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一部,六卷。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第一至十五,計十五卷。
下之五卷,今朝所譯。
大乘律(闕)
大乘論一部,十卷。
《大乘寶要義論》。
小乘經五部,七卷。
《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一部,三卷。
《佛說佛十力經》一部,一卷。
《佛說勝義空經》一部,一卷。
《佛說隨勇尊者經》一部,一卷。
《佛說清淨心經》一部,一卷。
小乘律一部,一卷。
《佛說五大施經》。
小乘論(闕)
西方聖賢集(闕)
今朝
所譯大小乘經、律、論、集,緫九部,八十五卷,未編入錄。
大乘經四部,四十九卷。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十六至二十,計五卷,通先朝所譯一十五卷,成一部二十卷。部[A3]已計於前數。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一部,二卷。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一部,一十八卷。
《佛說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一部,四卷。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一部,二十卷。
大乘律一部,一卷。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大乘論二部,二十卷。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一部,二卷。
《大乘中觀論》一部,一十八卷。
小乘經一部,三卷。
《佛說身毛喜豎經》。
小乘律(闕)
小乘論(闕)
西方聖賢集
《金色童子因緣經》一部,一十二卷。
右,自真宗朝未編入錄經、律、論、集一十二部,七十六卷。洎今朝所譯經、律、論、集九部,八十五卷。兩朝緫二十一部,一百六十一卷,並今錄新編。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一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二(計十[A1]紙) 郡
ᅟᅟ==[A1] 紙【CB】,▆【金藏】==
(▆…▆…▆…▆呂 夷簡 等,奉勑都大㕘定編修。)
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一
歸攝藏乘略明經旨一
聖賢集傳華竺類例二
嗣續興崇譯場詔令三
歸攝藏乘略明經旨一之一
謂經、律、論藏,大、小乘教,翻譯、上進年月、編次,仍隨藏乘分類為六。
大乘經
大乘律
大乘論
小乘經
小乘律
小乘論
大中祥符五年五月,譯成經三卷。
《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一部,三卷。
小乘經藏收,無品目會分。佛在舍衛國故廢園林鹿母堂中說。
此中所明,有白衣、金幢二婆羅門同詣佛所,宗計互陳,如來應機,破其異見。而婆羅門者,癡冥覆性,橫執隨生,覺智舒光,正心開曉,決虛妄之障累,示涅槃之真常,迴彼邪心,歸于正道,心意悟解,果利圓成者也。
上一部,本西天竺書,今先翻為中天竺字,然後譯從華文。
右,三藏沙門施護譯,法護、惟淨同譯,沙門清沼、澄珠、文一筆受,沙門啟玄、脩靜綴文,沙門道一、紹溥、重珣、瓊玉、守晏、玄測、智臻、簡長證義,刑部侍郎㕘知政事趙安仁潤文,入內內侍省內侍殿頭羅自賔監譯。
是月一日,監譯中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新譯就《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一部三卷者。伏以此經理暢偏真,乘非滿字,盪邪心之橫計,示正智之真常。白衣、金幢,本婆羅門所稱之號;鹿堂廢苑,乃釋迦文闡法之場。逗接小根,開施方便,導明宿事,啟迪勝因,允標緣起之由,克被當機之眾。𧆛伸翻衍,用廣流通,慶屬昭辰,幸圓寶軸。臣施護等誠懽誠抃,頓首頓首。伏惟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陛下,德包遂古,道契先天,廣神智之無方,運佛慈而溥濟。法財洪富,福蘊誕隆,睠大覺之芳猷,樹華宮之象譯,豚魚及信,夷貊輸忠。臣等忝職句筵,獲翻貝偈,當祝融之司律,會竺典以成文,仰集珍祥,上資景祚。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命坐賜茶,親加撫慰,仍賜束帛。其經詔付有司,入藏頒行。
其年十一月起譯經一部,三十卷,至八年六月譯成全部。
《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一部,三十卷。
大乘經藏祕密部收,緫有二十六分。此經毗盧遮那如來起自受用身,處色究竟天摩尼寶殿,為諸菩薩說祕密法。
此中所明,毗盧遮那如來具足金剛真實加持種種最勝三昧邪智,獲得一切如來殊勝寶冠法王最上微妙灌頂,成就一切智智種種事業,出生薩埵加持金剛三摩地,令諸菩薩入毗盧心,合為一體,即受灌頂,乃至圓滿最上悉地,令諸有情適悅快樂,速得菩提。設有違毀正法及造五逆惡者,以加持力故,於佛密印欲求成就,現生具足堅固體性及諸功德。
復明一切如來同讚金剛手菩薩,說一百八殊異勝名,乃至明觀察煩惱本性清淨,譬如蓮華、菡蓞開敷,作敬愛事,及釋迦世尊示現於此生死長夜,隨順世間,作諸化事,降伏魔軍,成等正覺,於諸有情廣為利益。原夫寂光妙土,湛性地以圓常;徧照法身,與法界而同等。暨乎靈光內照,神化外施,自毗盧心,起金剛智,始以開明自性,終至處于道場。五方如來同承灌頂,四種祕印一體加持。舒徧真如,現成正覺,性清淨故,諸法亦然。勝利益因,成諸事業,即此三昧,乃設多門。一切如來,真智互攝。二十六分能詮,允被於上機;三十七尊所證,齊歸於一性。祕中之祕,三摩地以圓成;深固復深,三昧邪之自在。大哉密印,廣利羣生,觀想受持,速臻聖果者也。
上一部,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三藏沙門施護譯,法護、惟淨同譯,沙門澄珠、文一筆受,沙門脩靜、啟沖綴文,沙門道一、紹溥、重珣、智臻、簡長、行肈、德雄、自初證義,兵部侍郎趙安仁潤文,入內內侍省內侍殿頭李知和監譯。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與《福力太子因緣經》四卷同進,事迹如右。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二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四(十七紙) 郡
(▆…▆…▆…▆呂 夷簡 等,奉勑都大㕘定編修。)
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三
歸攝藏乘略明經旨一之三
九年十一月起譯經一部,六卷,至天禧元年五月譯成全部。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一部,六卷。
大乘經藏收,無品目會分。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世間貪欲樂少苦多,以貪心故不得解脫,唯諸智者於斯覺了。欲為苦因,生死流轉,智者了故,應修福門。始以勝軍大王詣佛,伸請修菩提因,佛乃謂言福門為勝,即以成劫之初頂生王事,驗果推因,要略明顯。而頂生王者,曩昔因中營布施福,施輕心重,福廣行深,種一植而穫百千,力一陳而功億萬,響聲斯應,因果昭明。獨於人中具四神力,七寶千子統四大洲。後適天中,受天勝福,分帝釋之賢座,奪修羅之勝功。然而念起成差,貪心為苦,由貪即墮,因苦生纏,纏故使心不得解脫。夫大覺聖尊,出興化利,廣談真教,誡以貪心。貪火若銷,心燈洞照,燭智明於長夜,注法雨於昬朝,沃潤大千,羣生蒙祐。故知福因有作,人天之富樂昭彰;貪念聿興,苦樂之果因顯著。人天樂果,其聚散也如雲;悲智深因,其堅實也如地。佛之悲念,俯被羣機,驗昔照今,舉緣垂化。大哉智者!誠諦警察者焉。
上一部,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三藏沙門施護譯,法護、惟淨同譯,沙門澄珠、文一筆受,沙門啟沖綴文,沙門道一、紹溥、智臻、簡長、行肈、德雄、自初、智遠、重杲證義,尚書右丞趙安仁潤文,入內內侍省內侍殿頭李知和監譯。
是月四日,監譯中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昨自大中祥符九年十一月起,譯《佛說頂生王因緣經》一部六卷。上之三卷,[A1]已進御訖。下之三卷,今圓成者。四華雨瑞,迦文初坐於道場;雙柰敷榮,唐奘繼翻於貝諜。矧屬膺乾之運,爰周正語之文,增足琅編,光隆慧命。臣施護等誠懽誠抃,頓首頓首。伏以覺皇御辯,七眾由是傾依;法鼓其鏜,四生於焉蒙益。而《頂生王經》者,始以勝軍伸請,咨菩提之妙因;爾乃善逝逗機,說頂生之往行。福門為勝,見分座以知因;貪毒忽生,抑隨念而即墮。宿昔之施心雖重,須㬰之苦業成差。舉始括終,將因驗果,督茲警誡,緬被根緣。會開泰之亨辰,屬翻宣之克就。伏惟崇文廣武感天尊道應真佑德上聖欽明仁孝皇帝陛下,道躋皇極,政洽大同,緒舜三綱,敦湯一德,誕布彌文之化,茂宣來遠之風,六譯荐興,三寶增熾。臣等柴愚素甚,薤智非長,尤踈三絕之奇,居懷五失之懼,職茲經𢩁,累玷朝恩。今者暑燠方中,晏陰斯定。伏願皇威赫奕,與火德以俱明;福筭緜長,等曦輪而共永。庶因妙典,少導微衷。臣等無任虔祈禱頌,激切抃蹈之至。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是日,上慰撫恩賜如例。其經詔付有司,入藏頒行。
其年十一月譯成經五部,五卷。
《佛說佛十力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無品目會分。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佛告苾芻:如來正覺具有十力,了知勝處,轉妙梵輪,謂處非處力、業智力、定智力、根智力、信解智力、界智力、道智力、宿住隨念智力、天眼智力、漏盡智力等。
緫彰如上十智力者,大覺釋師因果增上,舉因照果,類響應聲,妙智因修,勝力果備,震揚師子之吼,宣明解脫之輪,澍法雨於大千,滋道牙於羣品,不可屈伏,乃名力焉。
《佛說勝義空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無品目會分。佛在俱盧數國說。
此中所明,佛告苾芻:有心解脫及慧解脫,由貪染汙,心不清淨,無明染汙,慧不清淨。若能斷除,即心、慧解脫,永離貪愛,了知真實,正智現前,取證自果。
《佛說隨勇尊者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無品目會分。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竺林精舍說。
此中所明,時有尊者名曰隨勇,在城之側尸陀林間,蛇聚孤峯之上,大僧坊中,忽為毒蛇之所噬螫,即時隨勇呼諸尊者:「我為蛇螫,膚體潰壞,今冝置我於僧坊外,無令延毒,而復流散。」舍利子聞[A2]已,即詣其所,謂言:「隨勇!我向觀汝面及諸根,本無異相,何故今時乃發是聲?」隨勇荅言:「我不取著諸法,謂眼是我,眼是我所,乃至識是我,識是我所。六境六大,五蘊亦然。」舍利子言:「智修梵行及正道因,穎脫捨報,如離火宅,悉觀世界,猶如草木,無義無成,畢竟無著。」舍利子即以隨勇置僧坊外,往詣佛所,具陳上事。佛言:「舍利子!彼善男子若於爾時得聞我說勝妙伽陀及大明章句,彼定不為毒蛇所螫。」大明章句者,謂祕密言勝妙伽陀者,汝今應知,貪、瞋、癡法,三為大毒,世尊大覺,毒所不侵。佛真實力,能破諸毒,正法淨眾,真實亦然。佛能攝持,諸毒息滅。良以隨勇聲聞,但證生空之理;雖忘我相,未明即我之空。所以獨處僧坊,為蛇所螫,彰宿因之有在,顯大行之未圓。然佛有密言,伽陀妙旨,三寶真實,能破毒怨,其何去佛尚遙,莫聞密句,毒侵身潰,𮍡苦於斯。上智精修,應圓大行者也。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佛說清淨心經》一部,一卷。
小乘經藏收,無品目會分。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佛言:「苾芻!若諸聲聞修習正行,欲得清淨心者,當斷五蓋,修七覺支。」夫五蓋染因障諸善行,其除斷也,得清淨心;七覺淨因能起正智,其修習也,圓解脫果。凡夫愚惑,但汩沒於愛河;智者利根,期超登於真界。釋師悲念,淨眾遵修,念茲在茲,離纏離縛。故知心如明鑑,本翳垢以不生;智若浮漚,乃起滅而自異。凡諸學者,省覺斯焉。
《佛說五大施經》一部,一卷。
小乘律藏收,無篇聚分類。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
此中所明,謂不殺、不盜、不邪染、不妄語、不飲酒。以自不殺,能與佗樂,餘法亦然,故名大施。此五名戒,防非為義,或作或止,二犯二持。此五止故名持,作故名犯,餘善作故名持,止故名犯。夫持犯之體,以利樂為功,[A3]己若禁心,於佗為益。不殺則仁矣,不竊則廉矣,不惑則正矣,不妄則信矣,不醉則莊矣。故知息其非而開其是,轉染因而成淨因,即解脫之初門,毗尼之妙本者也。
ᅟᅟ==[A3] 己【CB】,已【金藏】==
上五部,並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三藏沙門施護譯,法護、惟淨同譯,沙門澄珠、文一筆受,沙門簡長綴文,沙門啟沖、道一、智臻、行肈、德雄、自初、智遠、重杲證義,尚書右丞趙安仁潤文,入內內侍省內侍高品衛承序監譯。
是月十七日,監譯中使引三藏等,詣崇政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施護等言:臣等今譯就《佛說佛十力經》一部一卷、《勝義空經》一部一卷、《隨勇尊者經》一部一卷、《清淨心經》一部一卷、《五大施經》一部一卷。梵典傳文,式載妙明之旨;華言肈譯,允當熙洽之辰。載省載循,以榮以抃。臣施護等誠惶誠幸,頓首頓首。伏以如來囑累外護者,繄於聖君;貝偈宣流善譯者,暢乎真教。伏惟崇文廣武感天尊道應真佑德上聖欽明仁孝皇帝陛下,置圖緫化,垂䇿居尊,被藻衮以嚮明,法金輪而紹位。證真本始之覺,洗心定慧之源,衍布空宗,丹青像法。是五經者,果因咸暢,響應靡渝,持犯雙彰,止作成益。眼等根識,伊本性之皆空;蓋染障纏,唯七覺之能斷。生空之理雖證,宿殃之累尚存。勝妙伽陀,蔑親聞於金口;參傷虺毒,遽𮍡潰於幻軀。義緫小乘,事昭往行,叢茲眾蘊,上祝亨期。臣等性昧生知,識慙博達,據象筵而非器,被綸命以若驚。歷究梵文,慶扶至治,臣等無任虔祈禱頌,激切抃蹈之至。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上慰撫恩賜如例。其經詔付有司,入藏頒行。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四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六(計十三紙) 郡
(▆…▆…▆…▆勑都大㕘定編修。)
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五
歸攝藏乘略明經旨一之五
三年十一月起,譯經一部二十卷,至天聖元年四月譯成全部,并又譯成經一部一卷。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一部,二十卷。
大乘經藏收,無品目會分。佛在象頭山說。
此中所明,菩薩行門,應機而荅,謂施、戒、忍、精進、禪、慧、方便、願、力、智等。「施」謂法、無畏、財,施不求報;「戒」謂攝律儀行,離煩惱燒然;「忍」謂安受、諦察、耐𭜨害等;「精進」被甲、相續、清淨;「禪」謂止觀,不著禪相;「慧」解無我,善知業報;「方便」,迴向,善除疑悔;「願」不卑下,善具圓滿;「力」無能勝,不動加持;「智」謂善解人、法無我。餘諸法門不出十行。夫如如本常,湛性源而寂照;相相無迹,恢妙行以融真。真對假稱,假形真立,真假雙遣,性相一如。所以諸佛悲心,從真起應,眾生緣契,因教發心。由是釋迦文之聖尊,舒光於象頭山頂;除蓋障之大士,發跡於蓮華界中。運彼神通,來茲佛會,伸問端餘百法,啟祕要歸一真,佛乃觀根,隨問十荅。首宣十度,振萬行之洪基;終獲二嚴,示羣生之極果。其中宏張萬目,精覈一心,心不起塵,法源斯寂。薩婆若海,醫王治病之靈方;三摩地門,病者獲安之寶所。義天寥廓,混法界以圓明;智地寬平,若塵沙之妙用。無說而說,寧窮語默之端;無修而修,自得證悟之旨。問荅斯奧,說聽俱明,偉哉覺雄,彰乎大利。俱胝菩薩,證法忍於無生;千億聲聞,遠塵垢於初果。天華供獻,旋寶蓋於空中;佛事莊嚴,靉法雲於沙界。名兼《寶積》,亦曰《智燈》,惟聚惟明,至深至廣者也。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一部,一卷。
大乘律藏收,支流別行,無篇聚分類。
佛為八戒弟子說受戒法。夫防非止惡,通曰戒修,自利兼佗,別開乘行。其小行者,滌纖瑕於[A1]己;其大行者,恢廣利於佗。此八戒中,自佗兼濟。始即戒珠自潔,終即果滿嚴心,說法利生,俱臻勝趣者也。
ᅟᅟ==[A1] 己【CB】,已【金藏】==
上二部,並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三藏沙門法護、惟淨譯,沙門澄珠、文一筆受,沙門簡長、行肈綴文,沙門啟沖、道一、智臻、德雄、禪定、智遠、重杲、義賢、令操、善慈、紹才證義,譯經使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太子少師平章事丁謂、翰林學士刑部侍郎知制誥晁迥、翰林學士承旨尚書左丞知制誥李維潤文,入內內侍省內侍殿頭李希及楊懷愍監譯其經。
四月八日,附監譯中使齎詣闕庭,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惟淨等言:臣等先自天禧三年十一月起,譯《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至今年三月譯成全部。上之一十八卷,[A2]已進御訖。下之二卷,并別譯大乘律文《八種長養功德經》一部一卷,今[A3]已成就。圓音彌震,伊沙界之普聞;梵諜遐臻,仰皇明之溥被。隆茲淨教,允屬昌辰。臣惟淨等誠慶誠抃,頓首頓首。伏以斯文,誠為祕鍵。象山會集,釋迦文光燭大千;蓮土緣興,除蓋障躬瞻法御。諮詢妙行,啟迪真猷,義探實際之淵,理賾無名之始。抉蒙振滯,索隱鈎深。凝覺鴻慈,爰暢雲雷之辯;精真邃音,冥符針芥之機。道被上根,文垂曠劫。恭惟皇帝陛下欽承寶命,恢嗣慶基。翼翼守文,日新於睿政;蒸蒸思孝,寅奉於先謀。崇尚釋宗,宣明義諦,冀純禧之昭格,期正教之誕敷。夙契勝因,克敦外護。臣等職叨雲館,名玷象筵,翻傳有媿於八能,詳譯深虞於五失。式偶正陽之序,慶逢鳴社之辰,虔奉金文,仰延寶筭。臣等無任瞻天,祝聖歡呼,抃蹈激切之至。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是日,恩賜如例。其經詔付有司,入藏頒行。
其年十二月,譯成經三卷。
《佛說身毛喜豎經》一部,三卷。
小乘經藏收,無品目會分。佛在毗舍離國最勝大城最勝林說。
此中善星謗佛,明宿障以增深;龍護聞經,表心開而踊躍。然而覺雄應世,八風之所不搖;智用垂權,二因之所不忒。信田無種,何善牙以發生?正行無門,豈道因而斯立?夫信種者,為萬法之洪源,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其無信也,作百殃之大本,如無根樹,不發秀枝。而善星者,曩以良緣,曾親法會,後因障垢,棄背佛家,於知解中,返興謗訕,謗言增熾,結累彌深,報應昭明,墮大地獄。眾會聞法,意解心開,龍護緣深,身喜毛豎。緫斯義旨,命立經稱,緣起門中,此彰顯之要也。
上一部,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三藏沙門惟淨、法護譯,沙門澄珠、文一筆受,沙門簡長綴文,沙門禪定、令操、善慈、紹才、惠真、遇榮、法凝、紹源、鑒玉證義,翰林學士承旨尚書左丞知制誥李維潤文,入內內侍省內侍高品王熙素監譯其經。
十二月二十四日,附監譯中使,齎詣闕庭,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惟淨等言:臣等今新譯就《佛說身毛喜豎經》一部三卷。伏以此經握葉敷詮,蹄涔應量。詢善星之謗惑,鶖子發機;忻調御之談因,龍護獲益。灑慈雲之一雨,洽乾地之小根。得魚之筌,既伸於啟迪;標月之指,乃廣於頒流。功濟人天,利均沙界。臣惟淨等誠惶誠幸,頓首頓首。伏惟皇帝陛下靈機合契,累聖貽休,振亭育之丕功,緫財成之大德。安安之道,運文化以胥和;蕩蕩之風,弭武節而不試。清淨之心克著,空寂之教旁旌。爰扣祕關,繼崇譯席。臣等庇身覺地,陳力梵筵。荷國恩休,徒驚于寡効;悟佛知見,深媿於無聞。獲就華文,恭遵貢式。敢奉半珠之偈,仰塵滿月之尊,良藉勝緣,上資遐曆。臣等無任,恭虔禱頌,激切屏營之至。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是日,恩賜如例。其經詔付有司,入藏頒行。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六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八 郡
(▆…▆…▆…▆呂 夷簡 等,奉勑都大㕘定編修。)
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七
歸攝藏乘略明經旨一之七
二年十二月起,譯經一部,一十八卷。至五年四月,譯成全部。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一部,一十八卷。
大乘經藏收,無品目會分。佛在神通境界大寶莊嚴最勝道場菩薩宮說。
此中所明,淨印法門。而淨印者,由諸菩薩初以宿世善根及現聞善法,而用磨治彼智心寶,乃至是寶除去意中諸虛假法,遠離過失,十方諸佛共所愛樂,能為一切眾生作大饒益,常善修治大乘法船,為令眾生到於彼岸,拔諸眾生出生死泥,此為菩薩能善磨治一切智心寶。其最勝道場者,即法界理中神通妙用,真智大寶建立莊嚴,如來乃從菩薩行位,方便出生無障礙門。由茲演說菩薩行法,即有下方世界無量功德寶無垢殊妙莊嚴佛剎之中,海意菩薩來此娑婆世界,瞻禮釋迦,請問淨印三摩地法。夫淨印者,謂諸菩薩滌淨初心,瑩治三業,練修道行,滋植眾因。初心淨而道行精,三業瑩而眾因備,自凡臻聖,福廣智圓,此即淨印等持深旨者也。遣諸假妄,見以光明,如摩尼珠精治。菩薩大士踐證一門悟力,極闢解脫之正道,門句文字之性空,金剛句中別之自性,護持正法,稱讚佛乘,精道進心,無退無屈,縱大海之枯涸,設須彌之若塵,水火互容,日月交墜,斯緣可信,佛力難思,守護力中,不可動轉。故知此經是大法眼,是妙法印,是勝法幢,大乘要津,祕密樞奧,受持流演,真報佛恩,徇教修行,速臻聖果者也。
上一部,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三藏沙門法護、惟淨譯,沙門澄珠、文一筆受,沙門簡長綴文,沙門紹才、禪定、令操、善慈、惠真、遇榮、法凝、鑒玉證義,譯經使守司徒兼門下侍郎平章事王欽若、樞密副使右諫議大夫夏竦、翰林學士承旨工部尚書知制誥李維潤文,入內內侍省內侍高品王熙素、陳文一監譯。
四月九日,附監譯中使齎詣闕庭,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惟淨等言:臣等先自天聖二年十二月起,譯《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一部一十八卷,至今年四月譯成全部。上之十五卷,[A1]已進御訖。下之三卷,今上進者。伏以此經理趣沖微,宗源窈邈,始如來踞寶嚴之精剎,萃海會之聖流。顯瑞發祥,表難思之神力;隨機應物,演最上之大乘。皆影響之象龍,無中下之藥草。仙音誕震,法兩霈濡,敷暢靈機,昭宣性地。三昧淨印,妙絕於言詮;萬行真猷,迥超於意識。冀茲梵籍,式奉昌辰,臣惟淨等誠欣誠抃,頓首頓首。伏惟聖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陛下,至德承乾,鴻慈育物。金輪闡化,杳極於四天;玉曆調允,允齊於七政。而復宅心象外,觀妙幾先,證五忍於聖階,躋羣生於壽域。臣等材惟淺陋,學媿空踈,備位象筵,深虞於濫吹;虔心貝譯,誠効於課虛。屬以序及正陽,祥開華渚,仗龍宮之寶偈,仰佑瑤圖,祝仙刧之遐齡,迥同沙筭。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是日,恩賜如例。其經詔付有司,入藏頒行。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八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九 郡
(▆…▆…▆…▆呂 夷簡 等,奉勑都大㕘定編修。)
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八
歸攝藏乘略明經旨一之八
五年十二月起,譯論一部,一十八卷。至八年四月,譯成全部。
《大乘中觀釋論》一部,一十八卷。
安慧菩薩造,凡二十七品,大乘論藏收。
此中緫明,謂即諸法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何故無生?謂無生性及無滅等。此復云何?謂以諸法本不自生,不從佗生,共生無性,不無因生。何以故?生法無性,生[A1]已復生亦復無性,若從佗生,又佗法不能生自眼等,故知自既不生,佗性亦爾。若言共生,共生亦無性,以二法共生,有過失故。若法無因而自生者,即與阿含教理相違;若無因緣而能生果,此無道理。以要言之,如下頌云:「非有亦非無,緣義和合爾。」故知勝義諦中,諸有物體緫聚差別,皆悉無性,善巧智中有所生義,此無過失。斷常一異,去來亦然。良以性本湛然,名言觀智所不及,中無定位,思惟分別以皆空。真空既常,假名斯立,標中觀而成論,示言迹以表詮,得象忘言,泯虛歸實,大論淵旨,其在茲乎!然而託其中以遣邊,邊若離而中廢,中邊不立,取捨奚存?無取捨中,熾然開示,覺照實義。設以中言,照覺對袪,即無言境。所以世俗皆有,勝義皆空,有且非常,空且非斷。是知假因緣而稱有,有本性空;離性相以名空,空非相滅。滅空為病,取有成纏。三空空而本不空,萬有有而何甞有?有空雙照,性相俱融。生滅斷常,本際窮而無迹;去來一異,真智照以無方。大覺聖尊,緫斯清淨。論初歸信,祈萬德之覺尊;品次彰明,統一真之要義。諸佛出世,妙啟權方,欲使含生同歸性地。達佛心者,體生佛之一致;昧佛心者,滯空有以差分。其或照悟本靈,開通實際,解不言之常說,知妙用以無為。即有常空,去去去而無去;即空常有,來來來以無來。來去一如,染染染而奚狀;存亡萬化,生生生以無從。是故託以言詮,顯談中觀。龍樹大士製本論而啟端,安慧智雄造末釋而暢理。本末互顯,探賾精微。落落義天,廓太虛而煥若;滔滔智海,湛性水以凝然。大矣斯文,利生津濟。確乎實,融真俗之指歸;窮其源,破中邊之滯執。深固幽遠,寔大乘之奧旨者歟!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上一部,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三藏沙門惟淨、法護譯,沙門文一筆受,沙門簡長綴文,沙門法凝、禪定、令操、善慈、惠真、遇榮、鑒玉、志純、鑒深、清才、慧濤、潛政證義,樞密副使、刑部侍郎夏竦潤文,入內內侍省內侍高品陳文一監譯。
是月八日,監譯中使引三藏等,詣承明殿,捧所譯論,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惟淨等言:臣等先自天聖五年十二月起,譯《大乘中觀釋論》一部十八卷,至八年四月譯成全部。上之十五卷,[A2]已進御訖。下之三卷,未經進獻。譯梵從華,研精覃思,式伸微効,庶集鴻禧。荐逢鳴社之辰,仰祝後天之筭。臣惟淨等誠虔誠恪,頓首頓首。伏以真乘寥廓,理超名相之端;了義淵凝,意出有無之表。非夫異哲,罕究深源。是乃龍樹興慈,闡幽微而作範;安慧開物,索隱奧以釋紛。性相交融,空有雙辯。卓然中道,迪彰照實之權;煥爾祕詮,茂暢惟心之旨。機緣所遘,流衍有時,懿乎微密之文,適會亨嘉之運。恭惟聖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陛下,龍華出世,鳳曆膺期。十善之風,躋懷生於仁壽;依之化,誘庶彙於正真。視政穆清,運神機而天縱;問安長樂,稟慈誨而日新。丕緒昌隆,皇猷昭赫。臣等才非八備,學昧三乘,叨膺傳譯之司,莫副東求之命。今則風薰肈序,日夢儲祥,敢憑梵諜之文,上續仙椿之壽。前件新譯論,謹繕寫上進以聞。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是日,上慰撫恩賜如例。其論詔付有司,入藏頒行。
八年十二月起,譯經一部,十二卷。至明道元年四月,譯成全部。
《金色童子因緣經》一部,十二卷。
其經西方聖賢集收,所有譯人、筆受、進御年月等,見本集。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九
【原經卷殘缺一版】
▆▆▆▆▆▆▆▆▆如是▆菩薩於色、受、想、行、識中,隨其言說,即生取著作用而行。如是行者,是行有身見,亦復行於有愛。若或離有尋求而有所行,是於色、受、想、行、識中隨其言說,不生取著,是為善了知相,是菩薩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又佛言:「須菩提!若菩薩起心欲住平等界中,於諸色法起信解時,即二中二而有所得,是菩薩於諸色中不正說法。何以故?以所信解色與能信解色無有異相。若有異相者,即一切眾生平等法中有差別相。是故菩薩當如是見。如是見者,即無異相可見。此中所說,是義明顯,菩薩若能如是善開覺時,諸有所說是為正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又復廣明十波羅蜜,如理相應,乃至最後。又云:「須菩提!菩薩於色法中,應當了知空、無相、無願三摩地,謂於色中觀無性空,性空亦然,本性空亦然,諸所緣事皆當安住心一境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夫自性本明,無開無覺;覺明垂照,有智有明。運權化於十方,湛真靈於一體,存亡無迹,取捨兩空,落落聖天,圓鑑清淨,滔滔法海,般若無知,知所不知,得所不得。無得之得,菩薩於焉證涅槃;無知之知,如來所以成正覺。有從緣有,緣性本空,空自緣空,即空成有。有空標稱,徒勞文字之筌罤;理智融真,無離文字之解脫。般若有五,謂文字、眷屬、相應、觀照、實相五也。空即是色,寂而常照,目實相也;色即是空,照而常寂,謂觀照矣。色空無礙,性相一如,乃眷屬、相應、文字三也。《瓔珞經》云「一心三觀」,其斯之謂歟?統其妙,故緣起萬形;覈其要,乃搜源即冥。冥寂緣形,孰分定位?真所謂寂然不動,法身譬若太虛;感而遂通,應物同乎水月。開覺自性,其在茲焉。
上一部,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三藏沙門惟淨、法護譯,沙門文一筆受,沙門遇榮綴文,沙門法凝、鑒深、慧濤、善慈、潛政、清滿、善初、義崇證義,樞密副使尚書左丞夏竦潤文,入內內侍省內西頭供奉官黃元吉、陳文一監譯。
是月八日,監譯中使引三藏等,詣端明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惟淨等言:臣等自明道元年十二月起,譯《佛說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一部四卷,至今年四月譯成全部。上之二卷,[A1]已進御訖。下之二卷,今始圓成。像法流芳,溥被三輪之蔭;華宮啟譯,緬欽雙柰之祥。繫無緣之大慈,暢真如之祕典,發揮慧日,莊嚴度門。繼揚般若之詮,允屬亨嘉之運。臣惟淨等誠欣誠抃,頓首頓首。竊以斯經者,趣由觀察,宗極真常,融五蘊於性源,廓三空於智境,翼宣大部之要,該明最上之乘,被菩薩機,開眾生慧。言周五百之頌,理圓四印之文。夙奉翻傳,聿終篇帙,旋資祕藏,式廣未聞。恭惟睿聖文武體天法道仁明孝德皇帝陛下,肅秉乾符,端臨法扆,繼大明而委照,保鴻慶以御圖,茂德隆於百王,緒業光於列聖。克勤克儉,允武允文,誕敷淳懿之皇猷,旁眷真空之妙道,恢崇象譯,增足琅編。臣等莫究義天,未躋智地,徒紹西明之職,誤叨南面之知。今者幸遇星渚騰輝,封人獻祝,荐樂開祥之且,虔傾頌聖之心,寅仗金文,上資睿筭。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是日,上慰撫恩賜如例。其經詔付有司,入藏頒行。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十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十二 郡
(▆…▆…▆…▆呂 夷簡 等,奉勑都大㕘定編修。)
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十一
歸攝藏乘略明經旨一
聖賢集傳華竺類例二
嗣續興崇譯場詔令三
聖賢集傳華竺類例二之一
西域梵本翻譯一
東土聖賢著撰二
西域梵本翻譯一
天聖八年十二月起,譯《金色童子因緣經》,至明道元年四月譯成全部。
《金色童子因緣經》一部,十二卷。
無品目會分。
是佛滅後,尊者阿難以小乘因緣集成其文,此有二義:一、非釋師大覺,金口親宣,故於聖賢集收;二、以經通五人說故,乃目為經緫。其義旨者,若植施種,勝報不虛,清淨施田,福果無失,此中所明。
阿難昔於王舍城中,化一[A1]商主,其名日照,家財富盛,與毗沙門天王等無有異,娶以上族而為妻室,久無嗣息,極生憂惱。時忉利天中有一天子,天報將盡,樂生人中。帝釋天主觀察知[A2]已,謂言:「天子![A3]王舍城中,日照[A4]商主,妻室仁賢,堪汝託陰。」天子白言:「若彼[A5]商主與其妻室,乃至盡壽歸依三寶,我當從命託彼陰中。」時帝釋天主從天中隱,即於日照舍中處空而住,妙光照曜。商主見是勝相,即時禮奉,白言:「天主!汝天聖尊!降於小舍,當何教令?」天主荅言:「汝若希求有子息者,應當盡壽歸依三寶。」[A6]商主白言:「我如尊教,乃至盡壽歸依三寶。」其後,忉利天子謝滅天報,託陰日照,商主之妻廣現瑞相,後生一子,色相殊麗,端正嚴好。生後二十一日,廣營福事,親族共議,立名「金色」,命以八母乳哺養育,童子長立,教習藝能。金色童子成長之後,親近有智沙門婆羅門等,聽受道法及營勝事。日照商主於王舍城外有一大園,金色童子日往遊適,或時捿處,讀誦經典。
ᅟᅟ==[A1] 商【CB】,啇【金藏】==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ᅟᅟ==[A3] 王【CB】,玉【金藏】==
ᅟᅟ==[A4] 商【CB】,啇【金藏】==
ᅟᅟ==[A5] 商【CB】,啇【金藏】==
ᅟᅟ==[A6] 商【CB】,啇【金藏】==
乃至又明,金色童子由昔因故,感現生中。阿闍世王國內有一大臣,以女人因緣加謗童子,乃至最後,命將殞滅,遇尊者阿難,神力救護,得脫其命。爾時,尊者阿難高處虛空,與五百大阿羅漢為金色童子隨應說法。童子聞說法[A7]已,有身見山高二十峯,以智金剛而悉摧破,即證須陀洹果。尊者又為阿闍世王、大臣及諸眾會,宣說法要,廣現神力,令諸眾會證果獲益。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又明,金色童子猒離生死,詣尊者所,願求出家,誓修梵行。尊者為說出家之法,成苾芻[A8]已,於須㬰間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證是果[A9]已,以宿命智諦觀先世相續業因,乃見自身極具殊勝大福威力,乃為眾生開發福門,令生尊重。即時脫自身所著衣,持用淨施,以神力故,一衣脫[A10]已,一衣旋出,乃至廣多,積而成聚。是衣金色,眾覩希奇,廣徧王舍大城,普施一切。其後金色尊者普為一切眾會宣說福因,悉令開悟。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又明,布施修福因,行克招福報,乃至阿闍世王讚歎尊者阿難自功德力殊勝明顯,復能開發如來最上清淨教法大威神力。大哉世尊最勝知見所宣無上清淨教法,付囑尊者大迦葉等。而尊者阿難自智慧月,舒光滿空,普徧照曜,如俱母陀華茂盛開發。世間憂苦,熱惱侵逼,尊者清淨大雲普蔭,所演妙言,如甘露雨,灑潤世間,咸令歡恱。其後日照商主并妻眷屬,皆悉出家,俱證道果。乃至尊者阿難廣為眾會,如應說法,示教利喜,作佛事[A11]已,一切大眾皆發淨心,各獲善利。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上一部,中天竺梵本所出。
右,三藏沙門法護、惟淨譯,沙門不動護證梵義,沙門忍吉祥證梵文,沙門文一筆受,沙門遇榮綴文,沙門法凝、志純、鑒深、慧濤、善慈、潛政、清滿、善初、義崇、清才證義,樞密副使、兵部侍郎夏竦潤文,入內內侍省內侍高品陳文一、黃元吉監譯。
是月八日,監譯中使引三藏等,詣承明殿,捧所譯經,具表上進。其詞曰:
臣法護等言:臣等先自天聖八年十二月起,譯《金色童子因緣經》一部,十二卷,至今年四月譯成全部。其上九卷,[A12]已逐次進呈訖,餘三卷,今具上進者。覺樹分華大千界,蒙諸景蔭;海潮發響無量眾,悟被真機。猗金簡之西臻,故玉華而東啟。紹恢勝諦,允屬熙辰。臣法護等誠慶誠抃,頓首頓首。竊以斯經,乘居小部,理彌偏於半字,義環類於貫珠,善惡之業分𭭛,禍福之門異轍。滋種子於毗婆尸佛,成利樂於妙耳[A13]商人,宗極果因,文該報應。金色具體,雅由淨施之心;蓮座敷榮,適表知非之相。苟非翻於梵諜,載以華言,曷能洞積刧之因,𧷤千差之業?欽逢景運,荐譯真詮。恭惟聖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陛下,宅道無為,與靈合契,慶覃兆物,化浹四洲。坐堯屋以非心,垂舜裳而興治。纂隆丕緒,寅尚真慈,旌像教於鷲峯,廣琅編於龍藏,奉純禧而資廟社,衍正智而利人天,廣集戒因,克嚴外護。臣等任叨譯席,學懵空宗,徒慙五失之譏,詎比千金之字?慶開祥於里社,効獻祝於封人,䖍貢金文,上嚴寶筭。前件新譯經,謹繕寫上進以聞。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ᅟᅟ==[A13] 商【CB】,啇【金藏】==
是日,上慰撫恩賜如例。其經詔付有司,入藏頒行。
景祐法寶錄卷第十二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十三 郡
(▆…▆)
【原經卷殘缺】
東土聖賢著撰[A1]二之一
ᅟᅟ==[A1] 二之一【CB】,[-]【金藏】==
太宗皇帝御製
《妙覺祕詮》一部,二卷。
右,大中祥符八[A2]年文兵部侍郎兼宗正卿趙安仁上言:「先朝御製《妙覺集》五卷中有論、讚、頌、詩,合錄出別行者,望以《妙覺祕詮》為名,鏤板模印。」詔可之。
ᅟᅟ==[A2] 年【CB】,丰【金藏】==
真宗皇帝御製
《法音前集指要》一部,三卷。
右,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潤文兵部侍郎兼宗正卿趙安仁,於《法音前集》中錄論一首、讚一十六首、頌六首、詩十一首,合成三卷。請以《法音前集指要》為名,鏤板模印,集外別行。詔可之。
注釋《釋典文集》一部,三十卷,緫錄一卷。
右,天禧四年春二月,沙門祕演等,表請以御製述釋典文章,命僧箋注附于大藏。詔可。乃選京城義學、文學沙門,簡長、行肈、惠崇、希白、鑒深、重杲、鑒微、尚能、楚文、曇休、普究、禹昌、永興、善昇、清達、祕演、善初、繼興、希雅、仲熙、省辯、崇璉、顯忠、令操、義賢、瑞王、無象、行圓、有朋、文倚同箋注。令左右街僧錄守明、澄遠、譯經三藏惟淨㕘詳,翰林學士楊億、劉筠、晏殊、樞密直學士王曙同詳覆,又詔宰臣丁謂都大㕘定。五年秋,書成進御,鏤板流行。賜謂等器幣,眾僧師號、紫衣、衣服、茗帛。度童行有差。
注《四十二章經》一部,一卷,并序。(文見大藏。)
注《遺教經》一部,一卷,并序。(文見大藏。)
《百緣經序》,一首。(文見大藏。)
右,天禧二年,詔左僕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王欽若,擇藏經之精妙者,讎校鏤板模印之。此三經真宗為之作序、注釋。三年二月,三藏沙門法護、惟淨諸付院傳寫入藏,從之。
《法音後集》一部,三卷。
右,景祐二年九月,譯經使兼潤文、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呂夷簡,同潤文吏部侍郎叅知政事宋綬,於御集中錄出勒成三卷,請以《法音後集》為名,編入新錄。詔從之。
今上皇帝御製上
《注三寶讚》一部,三卷。
右,天聖九年閏十月二十五日,遣中使陳文一齎本付院,潤文樞密副使兵部侍郎夏竦、工部侍郎㕘知政事王曙上表曰:臣等伏覩御製《三寶讚》付傳法院者。臣等聞:聖人之立言也,理將神俱,義與天遠。蓋寫意以明道,必釋理而詮源。矧乃一乘之妙門,六度之奧旨,事兼儒梵,學際人天,不有訓詁之文,曷究蹄筌之賾?敢緣悃款,備達凝嚴。恭惟聖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陛下,濬哲欽明,淵泉溥博,纘丕猷而履盛業,叶慈德以講政經,心契冥樞,道超沖諦。爰屬撫辰之暇,益惇務學之風,結念空宗,摛豪祕譯。且謂十迴向之法,蓋常覺以湛明;三歸依之途,惟大願而圓具。繹為讚述,洞厥本元,布傳千柰之園,聳耀八龍之藏。而黑白之眾,鑽誦其言,稽祖宗之舊聞,有箋解之前範。至若六塵五蔭之別,四智三身之殊,咸有造端,並當悉數。矧睿辭之援紀,皆經誥之隱微,包舉頓漸之流,區分真妄之識。若不條陳事實,㕘會性宗,將使宸意靡能究宣,禪叢無所放仰。上件《三讚》,伏望聖慈,特許臣等與譯經三藏沙門法護而下注釋頒行。如此則彌文盛美,耀鷲頭之淨居;外護殊因,符雞足之往記。與佛燈而比照,流沙劫以垂程。慺慺丹誠,伏須允誨,謹奉表陳請以聞。
於是詔三藏法護、惟淨筆受,文一綴文,遇榮證義,法凝、志純、鑒深、慧濤、善慈、潛政、清滿、善初、義崇同注釋,竦曙㕘詳監譯,陳文一、黃元吉管勾。明道元年五月,又詔太常丞直集賢院李淑、太子中允集賢校理鄭戩同,檢討儒道文字注釋。七月詔中書侍郎平章事呂夷簡都大㕘定,勒成三卷。二年正月奉表上進。其詞曰:
臣夷簡等言:臣等先奉勑注釋《御製三寶讚》者。像教東來,惟帝王所以膺付囑;聖言誕布,惟佛祖所以契機緣。屬華且之開期,仰寶毫之有作,夫何 鄙,猥預研覃。臣夷簡等誠榮誠懼,頓首頓首。恭惟聖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陛下,聦哲凝猷,寬仁闡教,奄四輪而制世,紹二后以恢基。茂宣清淨之風,慎守盈成之業,恊敷慈訓,丕顯時文。乃復結念寶乘,儲精貝典。會法宮之暇日,肆覽羣篇;稽禰廟之舊章,特流坦制。繼徇緇裳之請,許歸華藏之編。申命譯筵,俾詳句義。討繹咨於詞苑,緫領委於鼎司。臣等並以菲踈,繆常推擇,始承明詔,共竭愚衷。竊惟宸慮所該,妙心廓照。嘆調御之力,則曰為救為歸;勗和居之倫,則曰不內不外。至于軌持之賾,寔探真覺之源,因文見情,故語默之無㝵,立義詮道,故體要而不煩。邈河漢以無涯,豈管筵之可測?徒徧繙於竺部,兼傅會於儒墳。悉著綱條,粗分準裁,僅踰歲序,始就編聯。當草具之初成,幸制決之乃定。伏望陛下荐留宸覽,務廣度門,許班布於多方,庶恢隆於勝利。食時作傳,雖謝於前修;乙夜備觀,終慙於廣記。將塵衡石,若寘冰淵。其《三寶讚》,臣等今㕘定注釋,分成三卷,隨表上進,干冒宸嚴。臣等無任歡愉,榮幸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以聞。
賜詔荅曰:
朕以萬方治定,庶務清閒,覽花藏之微言,得金仙之大旨。究其妙蘊,蓋本於一乘;濟乎有情,爰分於三寶。因為讚述,用導化源,乃命台衡,俾加訓解。而能率其官屬,逮彼緇流。研覃既盡於指歸,綜緝遂成於編帙。尋觀奏御,願廣宣揚。顧論譔之辭,多慙䟽略;稽發明之意,備極精微。垂之不刊,斯誠有補,欽嘉攸至,寤寐不忘。所進知。
㕘定注釋官及眾僧恩錫有差,讚文鏤板摸即,賜宗室、近臣各一本。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十三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十四 郡
(▆…▆…▆…▆呂 夷簡 等,奉勑都大㕘定編修。)
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十三
聖賢集傳華竺類例二之三
西域梵本翻譯一
東土聖賢著撰二
東土聖賢著撰二之二
今上皇帝御製下
《景祐天竺字源序》一首。(文具本集。)
右,景祐二年九月,降賜《天聖廣燈錄序》一首。
右,因鎮國軍節度使駙馬都尉李遵勗上《廣燈錄》,景祐三年四月神筆製序,以冠首篇。
《景祐新修法寶錄序》一首。(文具本錄。)
右,景祐三年十二月,譯經使兼潤文、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呂夷簡,同潤文吏部侍郎㕘知政事宋綬上表曰:
臣等昨奉勑㕘定傳法院《新修法寶錄》將周部類者。臣等聞:聖人立言,所以會儒釋之宗,㕘華竺之義,敷明格訓,闡佑教乘,故有篹次新編,裁成別錄。惟摽名以合其奧指,惟冠序以輯其宏綱。歷考前規,率鯀睿作,敢沿眾悃,竊覬俞恩。臣夷簡等誠懇誠願,頓首頓首。恭惟景祐體天法道欽文聦武聖神孝德皇帝陛下,道貫真機,學該智地,紹三后之丕命,撫萬邦之大同,乃復結念空門,留神覺苑。推囑累之旨,演淨範以啟勝緣;導悲忍之方,暢能仁而域羣品。伊譯場之攸設,蓋皇祖之肈謀,逮及重熙,益恢嚴事。繹三歸之誓,則雲藻昭回;綴滿偈之文,則貝函襞積。矧先朝法寶之述,本梵筵謹日之餘,歷載于茲,舊聞未補,間承中詔,俾續前篇。既以備禹穴探書之藏,亦以新魯堂後經之例。臣等叨陪衡宰,兼涖繙傳,慙微緝潤之工,莫盡研覃之敏。伏見真宗舊制,皆御筆製序賜名。蓋密助於聖因,亦旁資於世典。竊惟右文之盛以立言,詮理為先;恊帝之華以繼孝,善成為美。缺而弗講,後亦何觀?伏望陛下乘清廂之宴間,䊸錯跗而譔述,揭為題引,示厥方來。如此則上以昭前人之光,垂裕不朽;下以彰外護之益,傳信無窮。願抑謙謙之誠,少慰惓惓之請。臣夷簡等無任戴天,荷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陳請以聞。
三藏法護、惟淨,與筆受、綴文、證義沙門十一人。又上表曰:
臣等昨奉勑差同編修《聖朝法寶新錄》,伏覩真宗朝編修新譯經錄,蒙御製序引及賜名題者。釋部荐修,非宸文無以垂長世;藏乘既載,非正名無以示方來。稽累聖之豐規,咸立言而作則,爰期寶訓,式貢叢誠。臣法護等誠惶誠願,頓首頓首。竊以禹疇龍敘,乾綱始著於同文;漢夢金人,震旦爰開於有覺。極幾微而共貫,肈功業以相先,惟道有階,偶時彌劭。伏惟景祐體天法道欽文𦖟武聖神孝德皇帝陛下,沖夷宅聖,淵懿居明,登利用於九功,播由庚於萬物。采邦祇若,函字穆清,欽三后之在天,昭一變而至道。成均之典咸秩,空寂之教䆮興,茂建大中,克臻至治。矧復荐䊸睿思,聿贊妙乘,申命輔臣,緝為寶錄,紀三朝之懿鑠,綜六譯之徽猷。臣等性愧珠明,心同苑塞,備茲纂集,慶及圓成。其如序目未形,人神安仰。伏望陛下俯因間宴,濬發淵謀,探妙用於無方,揚先芬於善述。丹青像法,黼繡人文,式播美於千齡,永同風於三代。福津沙界,將仙劫以齊𠇲;辭冠琅編,極梵世而增耀。臣法護等無任瞻天,望聖投誠,瀝懇激切,竢命之至。謹奉表陳請以聞。
賜呂夷簡等批荅曰:
金僊闡化,貝葉垂文。頃自先朝,頗崇像法,設攸司而翻譯,濟羣品之愚蒙,歷歲滋深,厥功甫就。卿等位隆輔弼,職在刊修,遽貢封章,願形序引。顧惟寡德,莫究真筌,拒來請以既難,增媿懷而良切。所請《景祐新修法寶錄序》,依奏允許。
夷簡等奉表謝云:
臣等近上表,以傳法院《新修法寶錄》畢,乞御筆製序賜名,伏蒙聖慈,特降批荅允許者。貝諜啟筵,寶編嗣述,輒祈序引,兼寵標題。而詔檢下臨,恩允隨降,緇裳聳胎,柰苑增輝。臣夷簡等誠感誠抃,頓首頓首。伏惟景祐體天法道欽文聦武聖神孝德皇帝陛下,祗紹慶基,勤恁上德,侔清寧而敷化,放仙釋以凝懷。惟竺園翻導之場,本震旦宣流之盛,率循先範,助闡勝因,寔繄累譯之功,克彰外護之益。而撰錄之舊,限斷有初,逮及聖辰,彌恢嚴事,雖傳梵之字,並續刊聯,而繫日之書,未遑補緝。間承中旨,特廣後經,矧在空孱,並叨緫領。緹律屢變,鈆豪甫栖,雖部類粗分,而篇辭猶缺,苟非神睿之作,曷符囑累之緣?率籲羣言,冒陳丹悃。豈謂至仁善應,洪覆函容,沛然綈封,形之璽誨,俾用紀年之稱,特光標目之傳,方敷繹於宸章,佇叶隆於善利。啟緘拜賜,[A1]已驚得寶之榮;游聖難名,預起觀瀾之媿。惟期祕奉,上荅燭臨。臣等無任戴天,荷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稱謝以聞。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又賜法護以下勑書曰:
省所上表為編修聖朝《法寶新錄》乞御製序,事具悉。汝等夙植善根,早依空教,既被水田之服,深明貝葉之文,翻譯是司,編聯甫就,遽形列奏,堅願冠篇。顧惟沖人,莫窮真覺。勉從來請,良切媿懷。所請《景祐新修法寶錄序》,依奏允許,故茲示諭,想冝知悉。
是月二十七日,遣中使齎御製序,宣示呂夷簡等,仍以付院。
莊獻皇太后製
《注發願文》一部,三卷。
右,天聖八年夏,內出本付院,俾附大藏錄。九年十一月,潤文樞密副使、兵部侍郎夏竦、工部侍郎㕘知政事王曙,請注皇帝《三寶讚》,因請此文,同時注釋。十二月,詔允所請,書成進御。鏤板摸印流行。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十四
【原經卷殘缺】
號「證覺大師」。梵▆▆▆▆▆職掌沙門道巒紫衣。度童行十一人為僧。以沙門文涉、志緘、志能充梵學。
十二月,天竺沙門悲賢、寂賢貢梵經四夾、金剛座印五角,各賜紫衣、束帛。
六年夏五月,天竺沙門寶賢貢梵經十九夾、佛骨、菩提樹葉、無憂樹葉,賜紫衣、束帛。
秋八月,天竺沙門智賢、勝賢,東京沙門德超、惲澄,自西域同抵闕下,貢梵經四夾、佛骨舍利、鐵鉢、玉璞,各賜紫衣、束帛。
冬十一月,三藏沙門施護上言:「故慧辯、三藏法賢、玄覺、三藏法天歸葬之所,先蒙賜地建慧辯禪院,有田百餘畝,以供眾僧,望免輸稅。」詔可之。賜證義沙門簡長號「智印大師」,行肈及講論沙門文泰紫衣。度童行十一人為僧。是歲,詔以入內殿頭李懷信監院。
七年春三月,以沙門德雄充證義。
夏四月,天竺沙門滿賢,東京沙門惠琛、惠彎、惠牙、惠謂、惠倕、法忍、和釗、和又、和勤、德倫、和行、法端、子承、守斌、惠偘,自西域同抵闕下,貢梵經十四夾、佛骨舍利、金剛座印、念珠。
秋八月,沙門懷慶自天竺還,貢梵經三夾、佛骨舍利、菩提樹𦯧、無憂樹枝。自滿賢、惠琛而下,並賜紫衣、束帛。
冬十一月,賜證義沙門德雄門弟子澄珪、志真紫衣。度童行十一人為僧。是歲詔以入內殿頭李知和監院,以沙門自初充證義。
八年春三月,沙門惠戈、惠琳、繼平、宗秀自天竺還,貢梵經十三夾、佛舍利、菩提念珠。又沙門善洪亦自天竺還,貢梵經二夾、佛骨舍利、無憂樹𦯧。
夏五月,天竺沙門勇密貢梵經六夾、佛骨舍利、銅佛像、中印度波羅奈國世尊轉法輪處印記。
閏六月,西天竺沙門無畏、中天竺沙門覺吉祥,貢佛骨舍利、金剛座印。
冬十月,天竺沙門天覺、妙德、僧護貢梵經十二夾、佛骨舍利。自惠戈、勇密而下,並賜紫衣、束帛。
十一月詔曰:
傳法院同譯經西天傳梵大師賜紫法護、光梵大師賜紫惟淨,早悟宗乘,勤探法要。演金僊之教,亦既該通;譯貝𦯧之書,備詳精妙。廣真詮於鷲嶺,增縹帙於龍宮。特被朝章,式旌梵學。崇階視品,併示恩榮,更勵乃誠,無忘祗率。並可特授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餘如故。
法護等奉表謝曰:
今月五日東上閤門各授官告一通,勑牒一道,蒙恩特授臣等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餘如故者。王言曲被,但驚彬郁之文;睿渥旁流,共浹涵濡之澤。省循交切,啟處靡遑。臣法護等誠感誠懼,頓首頓首。伏念臣等性本顓蒙,學惟寡陋,覺心源而並涸,顧行𦯧以雙凋。徒以早貢竺墳,幸偶千年之上聖;同㕘華館,罔窮三藏之微言。自玷翻宣,荐更涼燠,雖堅精苦,終懵覃研。真觀八能,靡播邇遐之譽;道安五失,寧逃緇白之譏。方積慙顏,敢期榮遇。豈調伏蒙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陛下,乘萬機之暇豫,因六合之清夷,探妙空宗,推恩梵侶。試月卿於九𣗥,㕘爵品於三珪,深愧庸虛,曷勝負荷?敢不究心貝𦯧,矚目螺紋,少傾塵露之誠,上荅雲天之造。臣法護等無任戴天,荷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稱謝以聞。
法護、惟淨,仍並加月俸。詔以證義沙門修靜為右街講經首座,重珣為左街鑒義,分知西京左右街教門事,啟沖為右街鑒義,賜證義沙門自初、職掌沙門志拱、志江紫衣。度童行十一人為僧。
九年春三月,天竺沙門童壽、智友貢梵經一夾、佛骨、鏤牙觀音菩薩像,以天竺國菴摩羅木為龕。
夏五月,天竺沙門三滿多葛貢梵經十四夾、金剛座印。
秋七月,沙門紹慜、紹暹自天竺還,貢梵經二夾、佛骨舍利、菩薩像、菩提念珠。自童壽、紹慜而下,並賜紫衣、束帛。
冬十一月,賜證義沙門行肈號「慧觀大師」,門弟子澄誨、志璋紫衣。度童行十一人為僧。
天禧元年春二月,梵學沙門文涉,請詣天竺,詔許之。以沙門智遠、重杲充證義。
秋八月,沙門奉永自天竺還,貢梵經十二夾、佛骨、金剛座印、無憂樹𦯧。
冬十月,沙門本淨、懷問自天竺還,貢梵經二夾、佛舍利、念珠。
十一月,沙門自然、清巒、顯昭自天竺還,貢梵經六夾、金剛座印,并模印《中天竺摩伽陀國那爛陀寺佛成道所聖金剛座袈裟記》。自奉永而下,並賜紫衣、束帛。賜梵學沙門志緘號「宣梵大師」,證義沙門重杲、職掌沙門志澄紫衣。度童行十一人為僧。
十二月,沙門遵泰、德圓,自天竺還,貢梵經十夾、佛舍利、菩提念珠。先是太宗皇帝《御製新譯三藏聖教序》,刊石于中天竺國佛成道所,因得石本以貢,並賜紫衣、束帛。三藏沙門施護有疾,上遺中使監太醫霍炳、趙拱、左皓診視。是月二十六日,以趣寂聞,上頗憫悼,遣入內殿頭王克讓監護葬事,所湏官給,內出繒帛製法衣。葬日左右街備威儀,賜[A1]諡曰「明悟」。法護、惟淨同詣便殿,稱謝。命坐,賜茶,上撫慰之。施護遺命,以念珠道具為獻。賜其門弟子澄靄、澄親紫衣。度童行二人為僧。是歲詔以入內高品衛承序監院。
ᅟᅟ==[A1] 諡【CB】,謚【金藏】==
二年春正月,詔以同譯經沙門法護、惟淨,並充譯經三藏,加俸給。
夏六月,詔以翰林學士刑部侍郎知制誥晁迥充潤文。
秋七月,沙門乂仙、守約、志德、清順自天竺還,貢梵經二夾、佛骨、無憂樹𦯧。並賜紫衣、束帛。
八月,賜三藏沙門法護、惟淨,勑書曰:「省所上表,竊覩制命立昇王為皇太子稱賀事具悉。近者徇薦紳之勤請,㳂主鬯之舊章,式建儲闈,[A2]已頒恩制。惟乃開士,樂遇亨期。爰貢賀章,具稱殊慶。披覽之際,嘉尚良多。故茲示諭,想冝知悉。」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冬十一月,沙門清雅、守元,自天竺還,貢梵經二夾、佛骨舍利、念珠、菩提樹葉。賜清雅師號、守元紫衣,並兼束帛。以沙門義賢、禪定並充證義,賜證義沙門德雄號「明義大師」,義賢及職掌沙門志璘紫衣。度童行十一人為僧。詔許筆受沙門、主藏沙門,每歲誕聖節度童行各一人。
十二月,沙門真泰自天竺還,貢梵經五夾、佛骨舍利,賜紫衣、束帛。
三年春正月,沙門德欽、守慜、神平、原本、守照、守舁自天竺還,貢梵經十四夾、佛骨舍利、念珠。
三月,天竺沙門覺賢貢梵經六夾、金剛座印。
夏六月,天竺沙門悲賢、眾護貢梵經六夾、佛像、佛手印、小塔。
冬十一月,天竺沙門普善貢梵經二夾、菩提念珠。自德欽、覺賢而下,並賜紫衣、束帛。賜證義沙門智遠號「淨照大師」,門弟子慧珍、道成紫衣。度童行十三人為僧。
賜法護、惟淨勑書曰:
「省所上表,稱賀南郊禮畢事具悉。昨以定位國陽,薦誠霄極,奉吉蠲之毖祀,荷報降之蕃釐,鉅禮允修,羣倫胥恱。師等夙㕘真諦,樂遇昌辰,慶盛事以克成,貢露章而致賀。言念勤恪,良切嘉稱。故茲示諭,想冝知悉。」
是歲,詔以入內殿頭李希及監院。
四年春二月,沙門惠德、繼倫、德溏、智顯、真普、福瓌、文海、從信、志因、志瑜、道昌、志演自泥波羅國還,貢梵經七十三夾、念珠、無憂樹葉。
三月,天竺沙門法友貢梵經五夾。並賜束帛,法友仍賜紫衣。三藏法護、惟淨上言:「譯席有闕員,臣等於京城寺院訪求名德舉奏,深慮品藻未精。自今望令開封府遣官,集兩街僧職及見講經律論僧三十人,僉定試本學▆道,如對荅得通,即奏名差補。」詔從之。
夏四月,詔以翰林學士、工部侍郎、知制誥楊億充潤文。沙門守斌、清成,自天竺還,貢梵經十二夾、金剛座印、菩提樹𦯧,並賜紫衣、束帛。
五月,以沙門令操充證義。
六月,詔以證義沙門簡長為右街鑒義。
秋八月,詔曰:
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西天傳梵大師賜紫法護,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光梵大師賜紫惟淨,金人示像,早悟於群迷;珠藏傳文,實裨於淨治。必資開士,㕘譯梵音。以尓法護,稟異迦維,游方震旦,包一乘之法器,契六度之善因。以尓惟淨,捿跡空門,伏膺妙典,挺出公王之胄,夙推生肈之流。共討竺墳,載更灰律。嘉其勤止,特霈茂恩。視秩象河,名品加峻。體予外護,荷此榮章。並可試鴻臚卿,餘如故。
翌日,監譯中使引法護、惟淨,對于便殿,上命坐,賜茶,親撫慰之。
冬十一月,賜證義沙門重杲號「法海大師」。梵學沙門慧燈、職掌沙門志曦紫衣。度童行十三人為僧。以沙門善慈充證義。
十二月,詔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太子少師、平章事丁謂充潤文。是歲,詔以入內高品楊懷志入內殿頭,揚懷愍監院。
五年夏四月,詔監譯中使揚懷愍、陳文一管勾修葺本院,凡三年而畢。
五月,以沙門紹才充證義。
冬十一月,詔曰:
朕言念翻譯之館,甞崇置使之名。綱緫攸歸,典故斯在。眷吾上宰,夙達真乘。方潤色於貝文,實助揚於像教。冝更美稱,用恊彞章,允資外護之能,克副紹隆之意。司空兼門下侍郎太子少師平章事丁謂,冝差充譯經使兼潤文。
唐三藏義淨譯經,是時宰相左僕射韋巨源、右僕射蘇瓌、太子少師唐休璟、太子少保韋溫、侍中韋安石、紀處訥、中書令宗楚客、蕭至忠、監譯特進李嶠,筆受、潤文。至是法護等援故事上言,遂命宰臣充使。自是赴上,及譯經啟罷,皆中書樞密院赴會。賜證義沙門善慈、職掌沙門澄諫、文詳紫衣。度童行十三人為僧。
乾興元年春正月,詔梵學筆受澄珠、文一綴文,簡長、行肈證義。重杲、善慈就本寺普賢閣同校大藏經,仍取天壽、皇建二院經本㕘對,三藏惟淨管勾。會真宗升遐,罷其事。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十六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十七 郡
(▆…▆…▆…▆呂 夷簡 等,奉勑都大㕘定編修。)
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十六
歸攝藏乘略明經旨一
聖賢集傳華竺類例二
嗣續興崇譯場詔令三
嗣續興崇譯場詔令三之二
起乾興元年四月至天聖七年
皇上以乾興元年春二月紹登寶位,凡譯場規範,悉用先朝故事。
其年夏四月,賜證義沙門紹才、門弟子道昌、慧通紫衣。度童行十三人為僧。
秋七月,詔以翰林學士承旨兼侍讀學士尚書左丞知制誥李維充潤文。
八月,天竺沙門能寂貢梵經三夾、佛骨舍利、畫像,賜紫衣、束帛。
天聖元年春正月,梵學沙門文涉,東京沙門懷問、行羙、志坦、崇杲、宗朴,自天竺還,貢梵經二十五夾、佛骨舍利、念珠、菩提樹葉。文涉至中天竺摩伽陀國堅固鎧宮寺,偶三藏阿闍梨梅怛利羼帝,得梵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一部,凡九十五葉,乃藏中未有者。詔令翻譯。賜文涉號「明梵大師」,懷問號「顯教大師」,行美等紫衣,各加束帛。
三月,以沙門惠真、遇榮、法凝、紹源並充證義。
夏四月,賜證義沙門令操號「寶印大師」,善慈號「演教大師」。門弟子志淳紫衣。度童行七人為僧。
六月,三藏沙門惟淨以目疾,表求捿止名山。翌日中使傳旨,不允所請,賜緡錢十萬,以慰勉之。
冬十月,以沙門鑒玉充證義。是歲詔以入內高品王熙素監院。
二年春三月,天竺沙門信護、智賢、愛賢貢梵經三十夾、金剛座印、佛舍利、畫、塔、像,並賜紫衣、束帛。
夏四月,賜證義沙門惠真、職掌沙門道月、志瑝紫衣。度童行十三人為僧。
秋九月,沙門義清自天竺還,貢梵經十夾、佛舍利、菩提念珠,賜紫衣、束帛。
冬十二月,度童行三人為僧。
三年夏四月,賜證義沙門紹才號「慧日大師」,職掌沙門道廣、慧明紫衣。度童行十三人為僧。
五月,詔以入內高品陳文一監院。
秋七月,天竺沙門佛吉祥鎧、眾寂悲鎧抵闕下,並賜白金、束帛。
冬十月,詔以司徒兼門下侍郎平章事王欽若充譯經使兼潤文。
十一月,詔以證義沙門紹才為右街鑒義。
十二月,賜證義沙門遇榮、法凝、紹源紫衣。
四年春二月,詔以翰林學士左司郎中知制誥夏竦充潤文。
三月,沙門惠則、可蘊自天竺還,貢梵經十三夾、佛舍利、無憂樹葉,並賜紫衣、束帛。賜梵學沙門道隆號「智照大師」。證義沙門鑒玉、職掌沙門慧宣紫衣。度童行十三人為僧。
夏四月,沙門志瑜、志津、法順自天竺還,貢梵經十夾、佛頂骨,並賜紫衣、束帛。內出天台智者《科教經論》一百五十卷,令三藏惟淨集左右街僧職,京城義學、文學沙門二十人,同加詳定,編錄入藏。詔杭州搜訪印版,並令附驛以進。有闕者,付印經院刊鏤。
五月,復出唐慈恩寺翻經法師窺基所著經論章䟽四十三卷,令編聯入藏。惟淨等請以智者、慈恩二書,附於《開元錄.東土集傳》之次。
五年春二月,詔新除樞密副使右諫議大夫夏竦依舊兼潤文。天竺沙門法吉祥、忍吉祥貢梵經二夾,並賜紫衣、束帛。
夏四月,賜職掌沙門慧妙、慧聦、門弟子道深紫衣。度童行十三人為僧。三藏沙門法護、惟淨上言:
傳譯之興,自漢永平丁卯迄唐正元[A1]己巳,歷十九代,凡七百二十四年,所出三藏教文七千四百餘卷,自是輟翻譯者一百九十三祀。聖宋啟運,像教中興,太祖皇帝遺僧西游,以訪梵典,太宗皇帝肈興譯館,廣演祕文,真宗皇上繼闡真乘,增新華藏,迄於天聖,凡四十六載,所出教文五百一十六卷。近者五天竺所貢經葉,多是[A2]已備之文,鮮得新經翻譯。法護願迴天竺,惟淨乞止龍門山寺,仍錄前代譯經三藏十五人罷譯故事以聞。
ᅟᅟ==[A1] 己【CB】,已【金藏】==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表入,留中不報。潤文樞密副使夏竦亦奏其事,未之許也。
五月,法護、惟淨復奉表陳請曰:
臣等近上表章,以別無新經梵本傳譯,乞依前代罷翻譯例。臣法護願迥西天,寧覲親老。臣惟淨欲止龍門山寺,焚修報國,未奉朝旨者。單函上達,俞詔未頒,期天造之曲成,冀愚衷之得請。荐陳封奏,仰瀆凝聦。㾕凜增懷,兢惶失次。臣法護等誠惶誠懼,頓首頓首。伏念臣等才非半古,學謝多聞,雖傳演以逢時,實討論而寡効。優游輦轂,緜歷歲華,肈自太宗,汔于真廟,興隆斯久,崇尚愈敦。揭慧日於釋天,九居浹祉;植曇花於覺苑,七趣蒙休。寵獎彌隆,恩榮頗極。皇帝陛下嗣臨大寶,祗守先謨,繼揚真淨之風,丕闡妙明之化。竊緣梵誥,頓闕新經,端守象筵,虛沾月稟。然念臣法護,慈親垂老,寧忘晨省之心;鄉國敻賖,欲遂生還之志。臣惟淨久嬰目疾,近復神疲,既當耆艾之年,庶適林泉之性。伏望陛下,不奪眾生之願,迥垂調御之慈,委照物情,俯從人欲。臣等同小人之懷土,罔避靦顏;效先哲之乞骸,聳聽俞命。臣等無任瞻天,望聖䖍祈,瀝懇激切,屏營之至。謹再奉表,陳乞以聞。
勑荅曰:省所上表,乞罷翻譯、法護願迴西天寧覲親老、惟淨欲往龍門山寺焚修事具悉。像教之布,有助於化源;譯館之興,式宣於梵典。師等夙推明悟,久預翻傳,資妙演於貝文,實廣埤於華藏。荐披奏削,願輟經筵,誠嘉沖退之懷,且殊信尚之意。方隆法寶,勉導真乘,無徇謙虛,副茲延眷。所請冝不允,故茲示諭,想冝知悉。
法護、惟淨具表謝曰:臣等兩上表章,乞罷翻譯,臣法護願迴天竺,臣惟淨欲住龍門,伏奉勑書,示諭不允者。一丘養志,將辭報法之緣;尺詔垂文,誕錫自天之命。未迴俞旨,曲軫睿慈,但切兢憂,不遑啟處。臣法護等誠惶誠懼,頓首頓首。竊念臣等素無道業,誤受聖知,秩預卿曹,恩頒稍食,香積之供斯厚,穆清之眷尤殊。夙夜省循,何勝於寵遇;焚修補報,冝卜於退藏。豈謂曲霈堯仁,載延梵館?此蓋聖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陛下,道侔覺帝,心奉釋宗。顧此譯筵,由三聖之經啟;欽斯妙籍,皆諸佛之極談。冀福羣生,俾隆象化。而臣等覃研無效,宣演非才,名慚白足之流,德謝連眉之彥。猥塵睿獎,曷報天慈?惟增香火之勤,少罄㳙塵之效。臣等無任感天,荷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稱謝以聞。
仍令潤文夏竦傳旨,且譯論文。
九月,詔以證義沙門法凝為左街鑒義。
冬十二月,度童行三人為僧。
六年春三月,以沙門潛政、清才,並充譯經證義。是時譯席有闕,本院請依試(僧職例選試),遂令兩街保舉深達經論、素有名行、眾所推服者,凡五人。詔翰林學士章得象精加考試,乃得潛政等沙門。智昇、紹頻自天竺還,貢梵經十一夾、佛舍利、菩提念珠,並賜紫衣、束帛。
夏四月,賜職掌沙門文超號「圓教大師」,門弟子道詳、慧本紫衣。度童行十三人為僧。
六月,天竺沙門調伏軍、覺賢、天賢貢梵經十夾、佛舍利,並賜紫衣、束帛。
冬十二月,度童行三人為僧。
七年夏四月,沙門廣原自天竺還,貢梵經十三夾、菩提念珠、無憂樹葉,賜紫衣、束帛。賜梵學沙門慧燈號「明智大師」。度童行十三人為僧。
冬十二月,復度童行三人為僧。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十七
(范寨村范家門下李氏彫經一卷,為法界父母。)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十八 郡
(▆…▆…▆…▆呂 夷簡 等,奉勑都大叅定編修。)
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十七
歸攝藏乘略明經旨一
聖賢集傳華竺類例二
嗣續興崇譯場詔令三
嗣續興崇譯場詔令三之三
起天聖八年至明道元年
八年春二月,內出御飛白書兩軸,軸各二字,賜三藏沙門法護曰「佛心」,惟淨曰「佛法」。翌日法護等奉表謝。其詞曰:
伏蒙聖恩,賜臣等御飛白書各一軸者。聖言下布,躬聆振玉之音;神蹟誕頒,式仰霏雲之勢。齋薰以閱,負荷寧任。臣法護等誠感誠抃,頓首頓首。恭惟聖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陛下,祗御琁圖,欽膺寶命,四三王而為大,率土歸仁;一六合以稱尊,遐荒知化。而復研幾眾妙,縱聖多能。大昕視政之餘,乙夜觀書之外,洞精八法,博究六文,襞絮幅以冰凝,揮宸毫而露灑,運成帚字,錫彼經筵。在昔署榜鴻都,始謂神仙之妙;揚風素扇,亦推鸞鳳之奇。曾未若崇尚寶乘,眷懷譯館,紀佛陁之美稱,動釋苑之榮觀。緘蓮藏以聯芳,冀傳衣劫;寘琅函而等耀,敻比芥城。而臣等智地荒榛,性源枯涸,試象河之秩,學謝不空;翻葱嶺之書,才非童壽。猥蒙殊錫,曷報崇私,忻戴兢銘,倍萬常品。臣法護等無任感天,荷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稱謝以聞。
三月,以沙門志純、鑒深、慧濤,並充證義。
夏四月,賜證義沙門潛政,職掌沙門志嚴、慧光紫衣。度童行十三人為僧。是月詔三藏沙門法護、惟淨班於左右街副僧錄之上。法護、惟淨上言:「前奉旨令譯論文,其《中論》一部[A1]已譯畢,復無經論宣演。」上遣入內高品劉從政傳旨:「俟有梵文至,即當翻傳,無得請罷譯。」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五月,詔以證義沙門志純為右街講經首座,鑒深為左街鑒義,慧濤為右街鑒義。
六月,詔以入內高班黃元吉同監院。三藏沙門惟淨求往西洛,葬其父祖,優詔可之。賜白金二百兩,緡錢百千,帛百匹、香、藥、茶、燭,給以官徤,縣次續食。
冬十月,天竺摩伽陀國沙門不動護,與其門弟子釋吉祥、明護貢梵經十四夾、佛頂骨、雕鏤佛像。不動護者,天竺義學沙門也。
十二月八日,三藏沙門法護、惟淨,筆受沙門文一,引對於承明殿,上撫慰命坐,令至後苑玉宸殿,賜齋食。賜不動護紫衣,號「流教大師」,充證梵義,加月俸,又賜二弟子紫衣,各兼緡帛。
十二月,度童行三人為僧。
九年夏四月,三藏沙門法護、惟淨上言:「本院每歲誕聖節例奏紫衣、師號共三人,內一人望許別擇高行僧奏舉。」詔從之。賜門弟子志江號「廣慈大師」,惠妙號「崇行大師」。度童行十三人為僧。
秋七月,法護請遊五臺山,詔可。辭日,賜裝錢二十萬,洎香藥,給官徤,縣次續食。
冬十月,還上都。
十一月,以沙門義崇、清滿、善初並充證義,天竺沙門金剛手貢梵經五夾、金剛座印等,賜紫衣、束帛。
十二月,度本院童行三人為僧。
明道元年春正月,有沙門懷問甞再游天竺,為真宗皇帝建聖塔於金剛座,至是復請詣西土,且求先朝繼作《聖教序》、皇帝《三寶讚》、皇太后《發願文》與《摩伽陀國記》,同刊石座側,又請齎佛大衣十九條以往。皇上嘉美其意,悉從所請。御筆飛白,題大衣為「佛法清淨」四字,仍詔譯經潤文樞密副使兵部侍郎夏竦撰《懷問三詣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記》。其詞曰:
皇宋受天命,以火德王天下之七十三祀,龍集涒灘,萬國無事,累歲大穰,四海懷柔,奕世飲澤。外則方嚴,靜重之帥坐清遠略;內則寬明,仁厚之相平分元化。百工駢組而樂職,兩宮深拱以論道,講求希闊,布宣謨訓,觀天地之大德,考皇王之能事,可毗于治者,必舉而行之。傳法院言:有僧懷問,甞再詣天竺,為真宗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建窣堵波于金剛王座側。今欲繼徃更增二塔,以法莊嚴星宿等刼。乞先朝繼作《聖教序》、應元崇德仁壽慈聖皇太后《發願文》、聖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三寶讚》,詣彼刊石。又言齎大衣十九條,奉彌勒所成釋迦像,有制可之勾當傳法院入內內侍省內西頭供奉官黃元吉,寔被宸旨錄賜三聖御製,仍俾尚方塗金於大衣,為賢劫千佛像飾以金塗銀絛。𨥜御飛白書「佛法清淨」字於其裏印以御前龍紐之文,并製塗金千佛幡六,塗金五百羅漢幡二,以副之。仍詔史官,書其茂實,臣聞紛綸。萬化之表,大功不可以備著混茫;千古之下,盛德不可以殫舉因有。際天接地,韜光隱耀,待聖人而後發為懿鑠,鋪為盛節者焉。臣眇觀前志,佛生三代之末。仲尼云:「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其佛之謂歟?而自大夏卭竹,傳身毒之名;昆邪金人,奉甘泉之享。逮茲厥後,史不絕書。摩騰之迎自月氏,法顯之往游靈鷲。漢寺西峙,求貝多者如雲;譯館東開,肄悉曇者成市。寶乘日廣,龍藏歲增,數溢名山之藏,文多廣內之府。而振旦輪王之宸跡,東土聖人之微言,千載于茲,未甞西被。天意若曰待我有宋,大聖人而具焉。國家奄宅中區,旁覆萬國。灌烽滅遂,無勤遠之師;浮琛沒羽,厚來王之禮。非道德不圖于政,非仁義不訪于朝,惟德澤之滲漉,際日月之出入。今上躬天縱之姿,挺生知之聖,具大威德,以攝受多方,不邇色聲,以律度群后,博貫於六學,宣精於三教。聦哲丕顯,包舉百王廣大之功;智慧無等,了達諸佛深妙之法。信也莫勤於外護,孝也莫嚴乎善繼。甞以先皇帝靈承曩記,深解上乘。無緣等慈,救黎苗之疾苦;神機獨運,悟三覺之妙明。仰繼神宗,作為序引。皇太后尊嚮正法,緫貫萬善。極慈愛之德,保佑朕躬;啟廣大之心,饒益臣庶。濬發鴻誓,著為文辭。由是抽寶跗,掞宸藻,披乾坤之蘊,開河洛之奧,飛英于八藏,歎美於三寶。莊嚴大智,甘露之流潤;開導善牙,震雷之發響。有生蒙福,千覺讓能,補處之所未知,群臣固其叵測,而皆金文並煥,寶軸分藏。雨花繽紛,每四眾之圍繞;地種震動,諒諸佛之下觀。咸徇勤誠,俾刊西土,廣襧廟慧明之德,闡慈宸右序之仁。大哉聖謨,盡善盡美矣!又以所齎伽黎,往奉檀像,布昭睿迹,永著勝緣,拂素成文,飛毫冠古,何懷問之幸遇,成竺乾之盛事,不可思議,有如此哉!固將鏤聖言於翠琬,祕宸翰於寶衣,鎮金剛之道場,蔭鉢羅之瓌樹。葱雪之境,瞻仰者皆悟本原;龍天之眾,見聞者咸登正覺。集二宮之百福,垂億祀之鴻名,禖石開祥,天枝永茂,壽山增固,睿筭無疆。臣久豫譯筵,徧探往牒。恭以百代未行之闕典,自國家而始焉;諸佛出世之大因,自我朝而備焉。雖師子之能吼,須彌之為筆,固不窮盡稱述此第一希有之功德者矣。
中書樞密院各賦御飛白釋迦佛袈裟詩以獻。門下侍郎兼吏部尚書平章事呂夷簡曰:
「高僧持佛裓,宸翰枉奇蹤,運帚增新意,塗金奉睟容。寶跗揮雨露,翠㲲煥虬龍,護淨天香馥,莊嚴玉笈封。諸方欣共覩,億載信難逢,二聖崇真諦,常為萬國宗。」
中書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張士遜曰:
「睿聖縱多能,功先始畫分,五天旌寶▆,四字表同文。素掩吟風翼,輕回拂漢雲,兩宮嚴佛事,萬國化人羣。震旦重熙運,迦維浩刼勳,雨花盈妙祴,大施自吾君。」
樞密副使尚書左丞夏竦曰:
「印度嚴高座,迦文範睟容,塗金施法服,拂素寓宸縱。幢相威光盛,田畦霧采重,葉承垂露直,香漬偃波濃。滿字回翔鳳,分行並戲龍,天人共欣躍,殊勝信難逢。」
樞密副使禮部侍郎范雍曰:「西竺靈蹤遠,千年遇聖神,田衣金縷妙,霜素寶跗新。去耀流沙路,開添奈苑春,光華師子座,加被法王身。四字明空旨,三陽離染塵,彌增二宮筭,瞻禱五天人。」
禮部侍郎㕘知政事陳堯佐曰:
「拂素宸毫麗,飛煙煥佛衣,偃波慙體弱,垂露恥功微。五印傳師法,三乘賴發揮,蜿蜒龍乍躍,繚繞鸖爭飛。海㝢求何得,人天見亦稀,殊方瞻墨妙,萬壽祝巍巍。」
禮部侍郎㕘知政事薛奎曰:
「西域唐僧去,朝家供佛衣,覺皇增寶飾,飛白發天機。徤若龍鸞峙,輕同霧雨霏,途程夷夏闊,物施古今稀。玉札滎宸藝,金襴煥國輝,還憑清淨化,重譯自來歸。」
樞密副使吏部侍郎趙稹曰:
「至德推真主,能仁奉覺皇,法衣臻妙麗,神翰極飛翔。致供斯為美,修因孰可量,信心生北闕,靈跡重西方。仰止隆二寶,冝乎集百祥,逢時歌勝事,拙思謝彫章。」
尚書左丞㕘知政事晏殊曰:
「二宮崇像教,十力契能仁,西國田衣就,鴻都寶翰新。蛟龍生素練,鸞鵲照金身,九譯行無礙,丹函字有神。光華南贍曰,宣布揭陁春,受福冝千億,常康萬㝢人。」
詔懷問於西域,求訪東土未有之經,齎還翻譯。
夏四月,賜門弟子道月號「真性大師」,職掌沙門慧住紫衣。度童行十三人為僧。
六月,證梵義沙門不動護,求還中天竺。詔從之,給舡由廣州浮海而歸。
冬十一月,注輦國遣使貢表,以金葉書天竺字。上遣內侍石全育齎付院,翻譯以進。
十二月,度童行三人為僧。
景祐新修法寶錄卷第十八
【原經卷殘缺一版】
[A1]第一卷[A2]聖宋翻宣繼聯前式錄上[A3]▆…▆十四卷
舊譯太宗朝大小乘經、律、論、集,一百一十九部,二百四十三卷,[A4]已編入前錄。
ᅟᅟ==[A1] 第一卷【CB】,[-]【金藏】==
ᅟᅟ==[A2] 聖宋翻宣繼聯前式錄上【CB】,[-]【金藏】==
ᅟᅟ==[A3] ▆▆【CB】,[-]【金藏】==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真宗朝大小乘經、律、論、集,八十三部,一百七十卷,[A5]已編入前錄。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A6]新譯[A7]真宗朝[A8]大小乘經、律、論集,一十二部,七十六卷,未編入錄。
ᅟᅟ==[A6] 新譯【CB】,[-]【金藏】==
ᅟᅟ==[A7] 真宗朝【CB】,[-]【金藏】==
ᅟᅟ==[A8] 大小乘經律論集【CB】,[-]【金藏】==
今朝大小乘經、律、論、集,九部,八十五卷,未編入錄。
兩朝緫二十一部,一百六十一卷,並今錄新編。
第二卷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一歸攝藏乘略明經旨一之一大中祥符五年五月,譯成:小乘經一部,三卷。
進經表一首。
其年十一月起譯,至八年六月,譯成:大乘經一部,三十卷。
第三卷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二歸攝藏乘略明經旨一之二八年十一月,譯成:大乘經一部,四卷。
進經表一首。
九年五月,譯成:大乘經一部,三卷。
進經表一首。
第四卷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三歸攝藏乘略明經旨一之三九年十一月起譯,至天禧元年,譯成:大乘經一部,六卷。
進經表一首。
其年十一月,譯成:小乘經四部四卷。
小乘律一部一卷。
進經、律表一首。
第五卷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四歸攝藏乘略明經旨一之四二年五月起譯,至三年五月,譯成:大乘論一部,一十卷。
進論表一首。
第六卷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五歸攝藏乘略明經旨一之五三年十一月起譯,至天聖元年四月,譯成:大乘經一部二十卷。
大乘律一部一卷。
進經、律表一首。
其年十二月,譯成:小乘經一部,三卷。
進經表一首。
第七卷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六歸攝藏乘略明經旨一之六二年四月,譯成:大乘經一部二卷。
大乘論一部二卷。
進經、論表一首。
第八卷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七歸攝藏乘略明經旨一之七二年十二月起譯,至五年四月,譯成:大乘經一部,一十八卷。
進經表一首。
第九卷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八歸攝藏乘略明經旨一之八五年十二月起譯,至八年四月,譯成:大乘論一部,一十八卷。
進論表一首。
第十卷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九歸攝藏乘略明經旨一之九明道元年十二月起譯,至二年四月,譯成:大乘經一部,四卷。
進經表一首。
第十一卷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十歸攝藏乘略明經旨一之十景祐元年二月起譯,至四年三月,譯成:大乘經一部,二十卷。
進經表一首。
第十二卷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十一聖賢集傳華竺類例二之一西域梵本翻譯一天聖八年十二月起譯,至明道元年四月,譯成:經集一部,一十二卷。
進經集表一首。
第十三卷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十二聖賢集傳華竺類例二之二東土聖賢著撰二太宗御製趙安仁請集《妙覺祕詮》。
真宗御製上趙安仁請錄《法音前集指要》。
許羣僧箋注《釋典文集》。
注《四十二章》、《遺教》二經并作序。
作《百緣經序》。
譯經使呂夷簡等編《法音後集》。
今上御製上內出 《三寶讚》,夏竦、王曙表請與譯經僧同注釋。
呂夷簡等進注讚表一首,并批荅。
第十四卷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十三聖賢集傳華竺類例二之三東土聖賢著撰二今上御製下內出《天竺字源序》。
李遵勗進《天聖廣燈錄》,上為作序。
呂夷簡等及譯眾各上表,請《御製法寶錄序》并名題。賜批荅勑書。
第十五卷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十四聖賢集傳華竺類例二之四東土聖賢著撰二高僧著述譯眾修《新譯經音義》。
惟淨等編《天聖釋教緫錄》。
沙門崇廉進《大藏經名禮懺法》,詔付院詳定。
法護、惟淨編《景祐天竺字源》。
儒臣撰集詔夏竦撰《天聖釋教緫錄序》。
王隨獻《傳燈玉英集》,賜詔獎諭。
李遵勗獻《天聖廣燈錄》,詔獎之。
沙門懷問三往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詔夏竦撰記。
夏竦奉詔撰《傳法院碑銘》。
第十六卷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十五嗣續興崇譯場詔令三之一大中祥符五年沙門行肈充證義。
賜證義梵學職掌沙門師號、紫衣,度童行。
沙門文涉等充梵學。
天竺沙門貢梵經等。
六年天竺沙門貢梵經、佛骨等。
天竺沙門與東京沙門自西域同抵闕下。
詔免慧辯禪院田稅。
賜證義、講論沙門等師號、紫衣,度童行。
李懷信監院。
七年沙門德雄充證義。
天竺沙門與東京沙門自西域同抵闕下。
沙門自天竺還。
賜證義沙門及門弟子紫衣,度童行。
李知和監院。
沙門自初充證義。
八年沙門五人自天竺還。
天竺沙門六人貢梵經、佛像、佛骨舍利等。
詔授法護、惟淨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并謝表。
證義沙門修靜為僧職。
賜證義、職掌沙門紫衣,度童行。
九年天竺沙門三人貢梵經、龕像。
沙門自天竺還。
賜證義沙門及門弟子師號、紫衣,度童行。
天禧元年證義修靜等遷僧職。
許梵學文涉遊西域。
沙門六人自天竺還。
賜證義梵學、職掌沙門師號、紫衣,度童行。
沙門自天竺還,得太宗御製石本。
三藏施護事迹。
衛承序監院。
二年同譯經法護、惟淨並充三藏。
晁迥充潤文。
沙門七人自天竺還。
勑荅法護等表賀立皇太子。
沙門義賢、禪定充證義。
賜證義、職掌沙門,師號、紫衣,度童行。
許筆受主藏沙門歲度童行。
三年沙門自天竺還。
天竺沙門四人貢梵經、像、塔等。
賜證義沙門及門弟子師號、紫衣,度童行。
勑荅法護等表賀南郊。
李希及監院。
四年沙門自泥波羅國還。
天竺沙門貢梵經。
譯僧有闕,開封府遣官集僧職定試。
楊億充潤文。
沙門自天竺還。
沙門令操充證義。
詔授法護、惟淨試鴻臚卿告謝干 便殿。
賜證義梵學、職掌沙門師號、紫衣,度童行。
沙門善慈充證義。
丁謂充潤文。
楊懷志、楊懷愍監院。
五年詔監譯中使修葺本院。
沙門紹才充證義。
丁謂充譯經使詔。
賜證義沙門紫衣,度童行。
乾興元年詔惟淨等校大藏經。
第十七卷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十六嗣續興崇譯場詔令三之二乾興元年賜證義沙門及門弟子紫衣,度童行。
李維充潤文。
天竺沙門貢梵經、畫像等。
天聖元年沙門自天竺還,得藏中未有之經。
沙門慧真等四人充證義。
賜證義沙門及門弟子師號、紫衣,度童行。
惟淨以目疾求捿止名山,不允,賜以緡錢。
沙門鑒玉充證義。
王熙素監院。
二年天竺沙門貢梵經。
賜證義、職掌沙門紫衣,度童行。
沙門自天竺還,度童行。
三年賜證義、職掌沙門師號、紫衣,度童行。
陳文一監院。
天竺沙門抵闕下。
王欽若充譯經使兼潤文。
證義沙門紹才為鑒義。
賜證義沙門紫衣。
四年夏竦充潤文。
沙門五人自天竺還。
賜證義、梵學、職掌沙門師號、紫衣,度童行。
詳定《天台科教》并《慈恩章䟽》,編聯入藏。
五年夏竦除樞密副使,依舊潤文。
天竺沙門貢梵經。
賜職掌沙門及門弟子紫衣,度童行。
法護、惟淨再表,言少新經,請罷譯。勑荅不允。并謝表。
證義沙門法凝為鑒義。
度童行。
六年沙門潛政、清才充證義。
詔章得象考試譯經僧。
沙門自天竺還。
賜職掌沙門及門弟子師號、紫衣,度童行。
天竺沙門貢梵經。
度童行。
七年沙門自天竺還。
賜梵學沙門師號,再度童行。
第十八卷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十七嗣續興崇譯場詔令三之三八年御飛白書賜法護、惟淨,奉表謝。
沙門志純等三人充證義。
賜證義、職掌沙門紫衣,度童行。
詔三藏班於副僧錄之上。
不許法護等請罷譯。
證義沙門志純等為僧職。
黃元吉監院。
惟淨往西洛葬父祖,賜白金緡帛等。
天竺沙門不動護貢梵經,引對承明殿,賜齋苑中。
度童行。
九年許法護等每歲別奏高行僧。
賜門弟子師號,度童行。
法護遊五臺山,賜裝錢香藥。
沙門義崇等三人充證義。
天竺沙門貢梵經。
度童行。
明道元年沙門懷問三遊西天。
御飛白題佛大衣,令齎往。夏竦撰記。宰臣等各獻五言詩。
賜門弟子、職掌沙門,師號、紫衣,度童行。
不動護求還。
翻譯注輦國金表。
度童行。
第十九卷隨譯年代區別藏乘錄中之十八嗣續興崇譯場詔令三之四二年法護、惟淨注釋《御製三寶讚》及莊獻明肅皇太后《發願文》畢,加試光祿卿,奉表謝。
賜職掌沙門紫衣。
天竺沙門貢梵經。
朱若水同監院。
度童行。
景祐元年呂夷簡充譯經使兼潤文。
王曙同潤文。
中書樞密院啟譯日唱和詩十首。
賜門弟子紫衣,度童行。
許證義沙門各度童行。
沙門崇璉等三人並充證義。
二年宋綬同潤文。
賜門弟子師號、紫衣。
修《法寶新錄》。
閻士良同監院。
勑荅法護、惟淨表賀南郊大赦。
裴湘監院。
三年東天竺沙門善稱貢梵經,對於延和殿,說經義,後苑賜齋,又撰偈讚。
呂夷簡等請校正元錄經鏤板。詔從之。
啟譯日,呂夷簡賦六韻詩,和者八人。
賜證義沙門師號,度童行。
沙門鑒微充證義。
筆受沙門文一為鑒義。
四年內出龜茲國梵經,付院叅詳。
內出佛牙、佛骨,令法護、惟淨詳驗。
第二十卷復準八例排經入藏錄下。右,緫列聖朝新譯經、律、論、集、傳等。
緫錄一卷。
右,通二十一卷《景祐新修法寶錄緫錄》。
#----------------------------------------------------------------------
#【經文資訊】趙城金藏 第 112 冊 No. 1494 景祐新修法寶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趙城金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北京龍泉寺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