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一 大安國寺沙門 清素 述 竊以陰陽演卦十翼甄造化之功道德要支五運漸重玄之奧豈若法身無相至真超混沌之先寂照亡名正覺出希夷之外不生不滅假生滅而辯真不去不來現去來而利用所以降生賢劫示金色於三千大震雷音吼真乘於百億天雨四華之說頓漸咸詣於寶方地搖六動之宣蠢物同歸於性海自示歸寂後旨趣𣲽埋大義中宗絕聞妙唱九十六類㸦說斷常二十二宗競申空有闡揚之輩無據可憑進道之流莫知玄路所以推功上位往白陳疑矚毫相而具述來因聽梵聲而備申三請慈尊乃行成先劫道證今賢住最後天應時利物縱神光而遠照沙界動大地而普集有緣仰觀其宜俯就其請故從覩史與天眾而俱來下地道場共聖凡而同會凝神八定震五分之音聲悲動四心暢十支之妙響地分十七彰萬法之所歸位列五乘辯證修而有異事包心色籠柰苑之孤標理貫有空綰鷲臺而獨穎實謂眾經領袖諸論玄樞千聖楷模百王鴻範曦光迥照未足比其清明宏海妙高詎可方其深峻大矣哉壯矣哉難以揄揚之者矣瑜伽師地者舉宏綱之撮要提一部之都名復言論者飛藻鑒之鴻標揀異章之別稱瑜伽者相應之義具含善巧之功師者謂人備彰訓物之道地謂境界或所依行是修習人所依之境目之為地瑜伽之師師所依地俱依士釋論則賔主交列詞句橫張刊削是非決生新慧以教彰教瑜伽即論以教彰理瑜伽之論六離合釋持業為名八種囀聲屬主為目瑜伽師地是所詮法論者是教體即能詮瑜伽師地之論亦依主釋大唐貞元中歲次大荒落皇帝御宇二十有二載道合無為清視庶物九流致之於掌內百君納在於胷中御天下以至功運蒼生於帝力親持藻鏡密署權𢖍鑒會府而朱景迴光淨流品而玉壺湛物三教齊列百蠻來賔佛日由是增輝法雲於斯盛布西天志士傳梵字於中都晉地金鍾運聖音於印度是知悲佛王毫無私利物聖人雨露豈獨滂霑而[A1]已哉素喜逢聖代幸遇真詮誓襲前燈願𪪺聖旨是以披砂揀玉捃諸所遺略開要妙之門輒動濫竽之吹縈紆細溜誠未益於波瀾隙路纖塵詎欲增乎峞嶪懷慚恥拙寧敢施行博達智人幸為詳審。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瑜伽師地。 演曰將釋論文先以六門料揀一敘起論因二彰說論意三明論宗體四藏乘所攝五辯揔別題六依文製釋敘起囚中文分為二一教起所因二譯流東土教起因者大聖愍物濁海輪迴冀出苦源歸乎寂樂所以廣開方便竭生死之愛河亂布慈舟運含生於真際故釋論云謂諸有情無始時來於一切法處中實相無知僻執起煩惱業輪迴諸趣如來出世隨其所宜方便為說種種妙法處中實相令諸有情能知一切如是如是空故非有如是如是有故非空了達諸法非空非有遠離疑惑顛倒僻執隨其種姓起處中行漸次修滿各隨所應永滅諸障得三菩提證寂滅樂佛涅盤後百有餘年大天等出部執競興多著有見三百年後龍猛菩薩證極喜地采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等究暢真宗除彼有見聖提婆等諸大論師造百論等弘闡大義由是眾生復著空見九百年間無著出世位登初地證法光定得大神通往覩史天請大慈尊下說妙法弥勒應願撫就宣揚於夜下時放大神光集有緣眾於中印度阿瑜闍國四箇月夜為無著等說十七地論理無不窮事無不盡文無不釋義無不詮疑無不遣執無不破行無不修果無不證正為菩薩令於諸乘境行果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證大菩提廣為有情常無倒說兼為餘乘令依自法修自分行得自果證所以中宗五分盛行於四主相應十支傳流於五印即佛滅度後九百年中弥勒菩薩說斯論也二譯流東土自金牒東流載臨八百半千[A2]已前斯典未備貞觀[A3]已後方見義周故內典錄云菩薩地持論一部十卷北涼沙門曇無讖於姑臧譯即菩薩地之一地也又費長房錄云決定藏論一部三卷後魏瞿曇般若留支譯是決擇分之初文餘分未有至乎大唐義方備矣故慈恩瑜伽纂云大師以貞觀二十二年而於北闕𪪺法院譯又案許高陽瑜伽後序云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肈譯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絕筆慈恩高陽據彼譯論始終處時亦不違也二彰說論意略有二種謂令法久住利樂有情故也故最勝菩薩釋此論云為有二緣故造斯論一為如來無上法教久住世故二為平等利益安樂諸有情故復有二緣一為開顯佛隱沒教未隱沒教決擇興盛二為有情有種姓者令得三乘出離生死無種姓者令得人天脫惡趣故復有二緣故說斯論一者於多說空不了義經如言計著撥無一切憎背有教為令隨悟諸法有相解經密意捨無見故二者復有於多說有不了義經如言計著執有一切猒怖空教為令隨悟諸法無相解經密意捨有見故復有二緣一為成就菩薩種姓斷障修善成佛利生無休廢故二為成就二乘等性依自乘法斷自所障得自果故復有二緣一為外道小乘倒執分別大乘真理令生信解二為迷經深密意旨令信遣𢢔故說斯論三明論宗體復分為二一明論宗二明論體明論宗者宗謂尊也崇也謂所尊崇所主之法以為宗體即十七地是論所崇以為宗體故釋論云又十七地義具攝一切文義略盡後之四分皆為解釋十七地中諸要文義故亦不離瑜伽師地由是此論用十七地以為宗要有義非空非有中道為宗理不然也雖是通宗非別崇主無所依憑故不取也二明論體復有二種一者能詮謂名句等二者所詮自性差別故八十一云經體有二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由能詮文義得顯故此論根本既是佛經故出體者應如經說即用十七地中所說之義及能詮文以為教體五心等體論下自彰影質有無具如唯識故此不論四藏乘所攝文分為二一藏所攝二乘所攝藏所攝者依此論說藏有二種一菩薩藏二聲聞藏然獨覺教少於聲聞從多為名名聲聞藏或說三藏一素呾濫二毗柰耶三阿毗達磨或說六藏菩薩聲聞各有三故獨覺更無別戒律等故無三藏可得成九此於二藏菩薩藏収三藏之中對法藏攝故最勝子云雖復通明諸乘境等然說論者問荅决擇諸法性相意為菩薩令於一切皆得毒錙繫成佛果利樂無窮是故北論屬菩薩藏阿毗達磨欲令菩薩得智勝故乘所攝者或說一乘如法華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或說二乘一者大乘二者小乘或說三乘一菩薩二獨覺三聲聞處處經論皆同說故或說五乘三乘如前第四人乘第五天乘不定種姓初三乘攝此論正是一乘所収三乘之中菩薩乘攝五乘之內第一乘収雖說聲聞及獨覺地令諸菩薩得通達故令彼二乘趣大覺故故此論體唯是大乘五辯揔別題復為二釋一釋揔題二釋別題初揔題者案梵本云瑜伽阿遮梨耶步弥奢薩怛羅言瑜伽者此云相應阿遮梨耶此云行者行者即師步弥云地奢薩怛羅此翻為論唐音應云相應師地論譯主逐宜唐梵㸦舉故揔題云瑜伽師地論言相應者謂境行果教一一皆有相應之義名曰瑜伽故釋論云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瑜伽並有善巧相應義故等言教也言境瑜伽者謂有二種一揔二別初揔境者釋論解云謂一切境無顛倒性不相違性能隨順性趣究竟性此之四境如次與彼理教行果有相應義故皆得有瑜伽之稱問理境何別俱所勝故何得云境與理相應荅心所緣故為境智所證故名理理深境淺淺不違深相應無失二別境者瑜伽雖通一切諸法然諸經論就相隨根種種異說故最勝子云或說諸法四種道理名曰瑜伽一觀待二作用三法尒四證成揔攝一切正道理故或說究竟清淨真如名曰瑜伽理中最極一切功德共相應故故楞伽經云若觀真義除去分別遠離瑕穢無有能取亦無所取無解無縛尒時在定當見瑜伽不應疑慮又大義經中說從一法增至百法皆名瑜伽法門雖別義無違故又廣義經云蘊處界等十種善巧皆曰瑜伽攝一切境順機宜故如是等法一一皆具無倒等四相應義故名瑜伽行瑜伽者復分為二一揔行二別行言揔行者謂一切行更相順故稱正理故順正教故趣正果故說為瑜伽其別行者此行瑜伽雖通諸行然諸經論就相隨根種種異說如瑜伽師地經說正修諸行名曰瑜伽揔攝一切相應行故月燈經中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說為瑜伽此於一切順果行中最為勝故海慧經中修三摩地名為瑜伽住心發行此最勝故正行經中說八支聖道名曰瑜伽趣涅盤城此為勝故慧到彼岸經中說般若波羅蜜多名勝瑜伽導大乘行此殊勝故如是等行一一皆具更相順等四種義故故名瑜伽果瑜伽者亦分為二一揔二別揔瑜伽者謂一切果更相順故合正理故順正教故稱正因故名曰瑜伽二別果者此果瑜伽雖通諸果然諸經論就相隨根種種異說謂分別義經說力無畏不共佛法名曰瑜伽能伏諸魔制諸異論勝餘乘故殊勝經中說佛所證無住涅盤名曰瑜伽盡未來際無所住故大義經中說如來地無分別智及以大悲名曰瑜伽自利利他常無盡故辯說瑜伽師地經中佛地功德皆名瑜伽窮於法界無斷盡故分別三乘功德經中三乘果德名曰瑜伽皆與正理等相應故讚佛論說三身三德皆是瑜伽一切果德不相離故教瑜伽者即說境行果三之教名教瑜伽稱正理故順正行故引正果故故皆瑜伽故依釋論境行果教四名瑜伽有義五法名曰瑜伽前四同前五者利生藥病相應名曰瑜伽又有釋云教理行果及境五法名曰瑜伽開合不同義無異也所言師者師謂法也以法訓物故人名師然義有二一者因位隨[A4]己所知能調益物即名為師故釋論云三乘行者由聞思等次第修行隨分滿足展轉調化諸有情故名瑜伽師二者道圓令物修進故名為師謂諸如來證瑜伽滿隨其所應持此瑜伽調化一切聖弟子等令修正行名瑜伽師皆依主釋依所證法名瑜伽故復言地者釋論四解一境界名地是瑜伽師所行境界如龍馬地唯此中行不出外故二所依名地謂瑜伽師依此處所增長自法故名為地如稼穡地三所行名地謂瑜伽師行在此中受用自法故名為地如牛王地是觀行者之所行故地名瑜伽四所攝名地謂諸如來名瑜伽師平等智行而在一切無戲論界無住涅盤瑜伽中故是彼所攝故名為地或十七地攝屬一切瑜伽師地如國王地初顯涅盤能攝佛智名之為地從彼所攝為瑜伽師後地所攝而隨能攝名瑜伽師即瑜伽師地皆依主釋所言論者問答決擇諸法性相故名為論瑜伽師地而是所詮論是能詮能詮從彼所詮立名瑜伽師地之論依主釋也故釋論云欲令證得瑜伽師地而說此論故名瑜伽師地論二釋別題者此論一部揔有五分先明第一三乘根本境行果等名為本地本地之中有十七地五識身地最居其首故云第一第六依文製釋者論有正宗無初後分為上根性興言便說非要敘致及有流通正宗之中文分二分一廣開聖教分二論末三行結釋勸修分初廣開中大分為五初五十卷名本地分次三十卷名攝決擇分次有兩卷名攝釋分次有兩卷名攝異門分後十六卷名攝事分本地分中大分為二一揔略標釋本地分名二依標廣辯十七地義初文不同分之為五一標章揔問二略荅所徵三再詰地名四依標辯列五揔結釋之此初問也論言云何瑜伽師地者此即揔問一部宗要為起說由問從來未說瑜伽師地因何起問荅有二釋一云問者先閴瑜伽師地經及月燈等經數說修習瑜伽師地於義未了故為此問二云或作論者先揔受請論體五分盡在心中欲為學徒分別解說自假興問為起說因即五問之中利樂故問若不尒者先無略說何容起問。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ᅟᅟ==[A4] 己【CB】,巳【金藏】== 論謂十七地。 演曰二略荅所徵揔舉所說瑜伽師地略有十七荅斯問也若廣安立地位無邊一一地中分位差別義無邊故問今此論體揔有五分一本地分略廣分別十七地義二攝決擇分略攝決擇十七地中深隱要義三攝釋分略攝解釋諸經儀則四攝異門分略攝經中所有諸法名義差別五攝事分略攝三藏眾要事義既有如是五分差別何故本地名曰瑜伽後之四分非瑜伽也荅就初為名故無有失以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地以瑜伽師用一切法為依緣故此中存略且說十七理實後四亦是瑜伽問前別題云本地分中五識身第一明下但解第一地義云何今製揔標釋耶荅先題後釋釋文之中初揔標列後方次第依標別釋文既不違理亦無爽。 論何等十七。 演曰三再詰地名。 論嗢拕南曰至是名十七地。 演曰四依標辯列文中有二一以偈標章二長行別辯此初偈也梵云嗢拕南此云集施嗢集義拕南施也略集地名施諸學者故云集施三摩地俱非者三摩地者定也謂有心心所與定相應名之曰俱不與定俱名為非也即諸散位心心所等如是具三乘者謂由如是聞思修地通行成立方具三乘別行果等名為如是。 論一者五識至無餘依地。 演曰二長行別辯隨所列名而略釋者十七地中合為九叚且初叚中五識名者謂眼等五識從所依根以標其稱謂依眼之識乃至第五依身之識名為身識皆依主釋問准下論文所依有三謂因緣無閒及增上緣此何但從眼等立名不依餘稱荅由三義故但依根名一不共故此揀因緣是共依故二者親故眼等而是五識親依揀餘根本染淨分別雖與五識為共所依體踈遠故而不言也三者同時謂能所依而必同時揀無間依時經前後故不言也故釋論云又同時依必俱有故非如意等由是五識用眼等根標其別名猶若癹芽必俱有也問識起必由根境方有故契經云眼色為緣生眼識等何不取境名色識耶荅根望於識而有五義謂助屬▆根及依發義境等不尒故不為例所言身者謂由依根有形㝵故又必不離所依身故猶如身受故謂為身又復身者依義體義如六識身六思身等名曰識身言相應者謂依識身建立此地故謂相應如律說云賊相應論謂依於賊興言論故此亦如是雖此地中分別多法五識為主是故偏說又五識身相應心品揔名相應於此地中雖明多法以心心所勝故偏說第二意地分之為二一釋名二出體釋名有三一六根中依意根故名之為意非唯意識名為意也以六七八識同依意根名為意故二第六意識獨名為意故勝子云據實義門雖有八識然隨機門但有六識六七八識同第六攝就所依名故但言意三思量等故名意六七八識雖皆同有心意識義然意義等故但言意皆是思量意根攝故問何故不名心地識地云意地也荅第八持種心義偏強第六普遍了別境界識義增勝是故不言心地識地故據思量名為意地問何故不言身相應耶豈意非身不名相應荅有二釋一云身謂色也所依非色或離於身猶如心受故不言身二文略故也故釋論云身及相應略故不說地義如前二出地體心及心所根塵等業皆名意地故勝子云如是二地自性依緣助伴作業合為體故攝一切法何以然者以一切法不離識故依識起故識為體故識最勝故名為意地非是意地更無餘法獨名為意問何緣五識合立一地說在最初餘識立一說在第二荅謂由五識同依色根同緣色境自性麤故合立為一說在最初餘依無色所緣不定根塵細故別立為一說在第二第三有尋等地者尋謂尋求伺謂伺察或思或慧於境推求麤位名尋細位名伺非一剎那二法相應一類麤細前後異故今依此二建立三地故釋論云此三就二前後相應建立謂欲界地及初靜慮麤心心所前後相續可有尋伺共相應故名有尋有伺地靜慮中間麤心心所前後相續定無有尋唯可與伺共相應故名無尋唯伺地第二靜慮[A5]已上諸地諸心心所前後相續決定不與尋伺相應名無尋無伺地第四三摩呬多等二地初地名者三摩呬多唐云等引謂勝定地離沈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發故名等引地此名唯攝有心諸定皆能平等引功德故不通無心以前偈言三摩地俱故三摩地者是別境中心數法故二無心定不能等引諸功德故非等引地若尒何故等引地說此等引地略有四種謂靜慮解脫等持等至言靜慮者謂四靜慮言解脫者謂八解脫言等持者謂空無願無相言等至者謂九等至初靜處等至乃至第八非非想等至第九滅盡等至既通無心名為等引如何唯取有心定耶荅此無有失二無心定是等引果故與其名實非等引有義此名得通有心及無心位所有定體若有心定平等能引諸功德故亦引平等根大等故及離沈掉或無悔等平等方便所引發故名為等引若無心定雖不能引殊勝功德而引平等根大等故是平等定所引發故亦名等引者尒何故前偈中言三摩地俱荅此無有失偈中文略但言彼俱其實等引非俱亦是後說等引通無心故言非三摩地者謂即三界散心心所有漏有為五蘊為性故釋論云如是二地揔攝一切定非定位所有諸法而為體性第五有心無心地者謂除六位名有心地六位不行名無心地言六位者無想異熟二無心定睡眠悶絕及無餘依是為六也第六聞等三慧地中初聞所成地者聞謂聽聞即是耳根發生耳識聽聞言教從聞所生解文義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名聞所成不唯慧故思所成地者思謂思慮即是思數從思所生解文義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名思所成體通四蘊非唯慧也修所成地者修謂修習即是勝定從修所生解理事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名修所成非唯慧數以為體性故釋論云如是三地用三慧品心心所等及所得果以為自性約諸地位凡聖等異如下自辯不勞先述第七三乘地中初聲聞地者以佛教聲而為上首從師友所而聞此聲展轉修證求出世間小行小果故名聲聞如是聲聞種姓發心修行得果一切揔說為聲聞地二獨覺地者常樂寂靜不欲雜居修加行滿無師友教自然獨悟求出世間中行中果故名獨覺或觀待緣而悟聖果亦名緣覺如是獨覺種姓發心修行得果一切揔說為獨覺地三菩薩地者希求大覺悲愍有情或求菩提志願堅猛長時修證永出世間大行大果故名菩薩如是菩薩種姓發心修行得果一切揔名菩薩地也第八有餘依地者謂有餘涅盤也依謂所依略有八種一施設依謂五取蘊由依此故施設假者名種姓等二攝受依謂七攝事自[A6]己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僕朋友眷屬三住持依謂四種食四流轉依謂四識住十二緣起五障㝵依謂諸天魔六苦𢙉依謂諸欲界七適恱依謂諸定樂八後邊依謂阿羅漢相續諸蘊今全取一最後邊依除六攝事流轉障㝵取餘一分何以然者荅無學唯有父母攝事餘六永離雖日出家猶知恩故如目連等餘依取捨義釋可知具後邊苦名有餘依獲四寂靜者一苦寂靜謂當來苦畢竟不生二惑寂靜謂諸煩惱畢竟不起三業寂靜謂不造𢙣業修習諸善四捨寂靜謂六恒住於六根門不喜不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阿羅漢等住無學地具四寂靜有少餘依是故說名有餘依地如來堆无真實身心有漏餘依而有變化似有漏依故就化相亦得說名有餘依地第九無餘依地者謂无餘依涅盤地也文分為二初釋名後出體初釋名者依謂所依如前所列今無此等名無餘依故釋論云一切有漏餘依皆捨二乘有為無漏亦捨如來雖有有為無漏而無一切有漏餘依故亦說名無餘依地後出躰者略有二釋一云謂此地中唯有清淨真如所顯甚深功德離諸分別絕諸戲論不可說為蘊處界等及人天等若即若離若有若無所有名相皆是假說二云此地正用究竟擇滅真如無為為性兼以如來有為無漏功德為性如來功德甚深離相不可說故不言亦攝五識地等理實亦攝。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ᅟᅟ==[A6] 己【CB】,巳【金藏】== 論如是至為瑜伽師地。 演曰五惣結釋之。 論云何五識身相應地。 演曰二依標廣辯十七地義然本地分中義類不同地分十七文之增減五十卷餘約法所論不過三種謂境行果三而相攝也一者謂前十二卷全及第十三初明前九地辯瑜伽境二者第十三餘至五十卷前明次六地是瑜伽行三者第五十餘明後二地是瑜伽果何以然者觀境起行果方證故次第然也其境有四一初三卷顯二境躰一切皆識識㝡勝故故先明之於中有異易知難了顯隱為次二次七卷明二境相尋伺二心麤細為次三第十一二第十三前彰二境用定散為次四第十三餘辯二境位有心無心動靜為次其行有二謂通及別自十三餘至盡二十釋三通行聞思修等淺深為次第二十一至五十前解三別行下中上根三品為次其果有二第五十餘有依無依證顯為次境等既殊故分三也第一境中文分為四一明境躰二明境相三彰境用四明境位境躰有二一明五識二明意地初復有二一惣略摽舉二依摽廣辯初中有四一者惣問二者略荅三別徵詰四正辯之此惣問也。 論謂五識身至相應地。 演曰二者略荅識以了別為自性識自性故名為識識所依故名為識識所緣故識相應故識業用故名為識唯識門中此之五義惣名為識非唯自性名為識也。 論何等名為五識身耶。 演曰第三別徵詰。 論所謂眼識至身識。 演曰四正辯之。 論云何眼識自性。 演曰第二依標廣辯文分為二一別彰五識二惣料揀之初彰識中五識不同文即為五第一眼識復分為五一明自性二辯所依三解所緣四彰助伴五眀作業初文有二一問二荅此初問云識有多義何為自性。 論謂依眼了別色。 演曰第二正荅謂此眼識依根發生緣慮境相一一皆能善了別者方是識之自躰性也。 論彼所依者。 演曰二正辯所依文中有四一標舉所依二依標略辯三色心相攝四廣顯義門此初也准前自性亦合徵起今不言者文省略也故但依標牒前名釋。 論俱有依謂眼。 演曰二依標略辯文中有三一俱有依二等無閒依三種子依此初也眼識俱時親所依者眼根為躰名俱有依故唯識論云五識俱有依有四種謂五色根六七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 論等無間依謂意。 演曰二等無閒依等謂齊等閒謂間隔謂前滅眼識与後生眼識躰類相似於中更無別心間隔令彼不生名等無間故唯識論云五識各唯自類為開導依深契教理。 論種子依至阿頼耶識。 演曰三種子依謂阿頼耶中一切種識与現為依名種子依種子復依異熟頼耶為執受依方得安住故舉頼耶顯種住處方辯種子為現所依名種子依具能所藏名頼耶故。 論如是略說至餘非色。 演曰三色心相攝如文可知。 論眼謂四大至無見有對。 演曰四廣顯義門文分三叚一辯色根二眀意躰三明種子此初分五一四大造者謂四大為依所造淨色為眼根躰揀異順世四大之外無別淨色即用四大為根理故非也二眼識依者據未自在不与餘依三淨色者如淨鏡面清淨之色方有照見以為根躰揀異大眾躰是肉團非根躰也四無見者顯非眼境根因識果比知是有非現見也現所見者謂定意識及第八識親現得故今據眼境故云無見五有對者彰其色根質礙為性。 論意謂至過去識。 演曰二眀意躰識將滅位有引後能正名為意非過去也過去躰[A7]无故言過去者據顯位說故攝論云於將滅位得此名也。 ᅟᅟ==[A7] 无【CB】,旡【金藏】== 論一切種子識至異熟識。 演曰三明種子謂無始時來現行名言熏習之識為能熏因成本識中所生種子異熟識攝為種子依即現能生種名之曰因種從現起名所生種種依異熟名異熟識。 論彼所緣者至有對。 演曰三解所緣文分為二一惣出躰二廣分別此出躰也色謂色處此所緣色是眼之境名為有見躰是障㝵復名有對即三有對中障㝵有對也。 論此復多種至表色。 演曰二廣分別文分為五一廣明色相二辯色躰義三明相差別四根境相攝五顯類有殊初文有二一標章舉數二隨數別陳此初也。 論顯色至空一顯色。 演曰二隨[婁*殳]別陳文分三叚一明顯色二彰形色三明表色此初也言光等者曰熖名光光謂大也熖眀大故名之為光月星等熖名明明謂照也物障光明於中可見名影不見名闇龍吟氣暈名雲薪火氣騰名煙輕土颺空名塵地水氣騰為霧觀空青顯名空一顯色此十三中青黃赤白是本顯色餘之九種依四施設亦名為顯。 論形色者至高下色。 演曰二明形色物展曰長量促稱短六面平正名方團無四角名圓廣大名兼纖故名細物斜非正翻此名正形舉日高𠇓屈名下此等形色一一雖依青等建立據形類別名之為形。 論表色至如是等色。 演曰三彰表色文中有八義准可知三色合之有三十一也。 論又顯色至眼識所行。 演曰二辯色躰義文分三叚一明顯色二明形色三明表色初顯色者顯謂顯現躰相差別而顯現也又顯明也相分明故謂青黃等四顯現明著為識所緣影等九種相狀易彰識能分別皆名為顯。 論形色至分別相。 演曰二明形色形謂形量分限之義此之分量由集色成名積集等言分別者分謂分類別謂差別長等分類差別之相名分別相也有義長等無別躰性但由意識分別安立分別之相名分別相雖有此理前義為本形色雖假但依實立亦非依意生形色也若色集[A8]已識能分別名分別相理即不遮。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論表色至是名表色。 演曰三明表色表謂表示色能變異表示內心有善𢙣等名之為表言謂即此積集等者謂身表色依於根身積集色有指前長等名為即此言生滅等者行住等業𠛴那生滅相續作用名為身表揀異正量譬喻等師長時動等表色因彼動發思起非也言由變異等者由變異因剎那滅故果隨因變不於前念生處復生名不重生別於異處作業相續故云無間作而中廢後業方成名為有間於所往處長短不同名為遠近或不移處善𢙣等表差別而起名即此處如遊酒肆及具戒處表差別也。 論又顯色至差別。 演曰三明相差別謂此顯等雖依本色青黃等立義差別故分之為三一彰顯色二明形色三明表色此初也言差別者辨光明等依彼青等義假立之無別體也。 論形色至集差別。 演曰二明形色謂由青等積集之義有差別故名長短等故知形色亦無體也。 論表色至動差別。 演曰三明表色業用者思也思為業依故諸形色有動差別說名表色故此三色依義雖同相各有異。 論如是至境界。 演曰四欲境相稱文中有三一明眼境二明識境三彰意境此初舉鬢無別有二所遊歷處名曰所行所屬取義名為境界論眼識聖所錄鬘曰(二明識境義別有三一者)所行二者境界義同前釋三所緣者是帶[A9]已相所籌慮義名曰所緣問形表色假眼識豈緣荅西方二解一云不緣長等假故故阿毗達磨經云無眼等識不緣實境起五識唯現得自相故而言長等色處攝者據相分明隨依色攝實非眼境二云緣假長短等色眼識亦緣故今論說三色俱是眼識境故無有五識唯緣無體假法而生故經說云緣實起也此長等色其體假故據此論文後解為勝諸文通說前釋為優唯識等說五緣實故此論由對眼意二識辯其境別故前標舉顯形表三言揔意別論巧略故由此而言前釋為勝理教具故。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論意識所行至名之差別。 演曰三彰意境義別亦三初二同前言所緣者此顯眼識同時意識緣三種色或唯意識獨緣根境有三義別理無違也根境相對雖法處攝以闇從明色處攝故言名之差別者結上三名義各差別非體不同說為差別。 論又即此色至顯現。 演曰五顯類有殊▆慧別也且如美色適意名好乖情名𢙣異前二相名為俱異本質名實變相名似以眼意二所緣之色似本識色以託本識色為質故名似顯現形表二色亦有三類舉本顯末故不復言。 論彼助伴者至諸心所有法。 演曰四彰助伴文分三段一出體性二明同異三辯種生初中有二初揔摽舉後別出體此揔標舉心及心所更相興力說為助伴。 論所謂至諸心所有法。 演曰後別出體此論下文心所有法有五十三五識心所唯識論說有三十四法謂遍行別境及善十一本惑有三謂貪嗔癡隨惑有十謂中大二中二相通五識容有八遍染位五識定俱故無增減若無漏位二十一俱遍行別境及善十一文言及者顯彼相應有恒不恒言俱相應者復顯心所異心有體揀異經部依心位立理固非也。 論又彼諸法至一一而轉。 演曰二明同異心及心所所緣境同行相有異所緣有二一親二踈踈所緣者同一名同王所所杖質唯一故親所緣者相似名同王所相分極相似故名為同一了別領納王所等別名非一行同體二法必無俱義名一一轉時同依同所緣事等名相應也。 論又彼一切至而生。 演曰三辯種生謂諸心所有實體者皆從種生非如經部心所依心分位而立非從種起道理非也又據實者從自種生非不害等從自種起彼是假法非種生故。 論彼作業者至了別。 演曰五明作業業中有二初明前四次明後二此初四者一了自境且依因位眼唯了色自在位中根能㸦用亦取他塵故唯識云一根發識緣一切境二了自相自相有三一處自相謂十二處中一色處也二事自相謂(䟽旨等一自相體三自相自相從麤主細乃至極微不可)說處名為自相可言說處名為共相三了現在亦據因說果位通緣三世理故四唯𠛴那唯識第四有二師釋一云五識自他前後不相續故准此五識率尓等心皆一𠛴那二云除率尓心餘位容有相續轉義今云𠛴那眀據初心而說此論下文說眼等識善染等者得相續故。 論復有二至第六業。 演曰次明後二先明隨轉後明取果明隨轉者有三隨也一隨識轉謂此眼識由意引導方能起故二隨善染隨善染意勢力轉故三隨發業隨發業意勢分而生名為隨轉後取果者謂善𢙣業如次能取愛非愛果不同餘部五無記性非招果也。 論云何至了別聲。 演曰二辯耳識文分為四一明自性二釋所依三辯所緣四眀伴業此明自性准前應知。 論彼所依至頼耶識。 演曰二釋所依文分為二初略後廣此略釋也言阿頼耶者此翻云藏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名之為藏識為能藏種為所藏所藏種子親能生現名種子依現行藏識為種依處所以摽舉非是現識名種子依。 論耳謂四大至如前分別。 演曰後廣三依初依簡略准前應知後二同初慮繁不釋。 論彼所緣者至有對。 演曰三釋所緣文分為五一廣明聲性二略辯因俱三好𢙣類殊四得名差別五根識境異初中有二一惣出躰二別解釋此初也非眼所得名為無見有所障㝵說為有對即三有對中障㝵有對障㝵有二一者㸦㝵如手㝵手兩相㝵也二者他㝵如聲香等雖不㝵他被他㝵故亦名障㝵。 論此復多種至有眾多聲。 演曰二別解釋此別聲相合而言之有十八類若隨別開[婁*殳]乃無量舞者樂也樂記云舞動容也動手足等亦有聲故歌聲者釋名云人聲曰歌歌柯也以聲吟詠而有上下如草木有柯葉也音樂聲者即金石絲竹匏土草木也俳(蒲埋反)戲叫聲者散樂行主之叫聲也音韻易達名明了聲難生正解名不明了說出世要名有義聲詼世俗事名無義聲隨何類中一一皆有羙妙等聲三品類別名下中上如梵音聲相及鉢曩等聲非一也海潮音等名海等聲也。 論此略三種至內外緣聲。 演曰二略辯因俱文分為二先標後釋因謂因由聲由執受大種所發名因執受大種聲應云執受大種因聲文隨梵本上置因字餘二准知執受之義如下廣明語聲內發名內風鈴等聲名外手擊皷等內外四大共發一聲名內外聲不同有部內外四大各發一聲名因俱也。 論此復三種至相違聲。 演曰三好𢙣類殊准前色釋通前為六顯揚論中有十二種前六同此七世所共成聲八成所引聲九遍計聲十聖言量所攝聲十一非聖言量所攝聲十二響聲。 論又復聲者至差別之名。 演曰四得名差別別名有名舉等等也表彰者彰亦表也能表示故故名為表漢書云表謂幖幟餘思可知。 論是耳所行至意識所緣。 演曰五根識境異三乘通論眼意二境若准大乘藏識亦能緣五塵也問准正法念經西拘耶尼人眼中聞聲南閻浮提虵蚖等亦尓如何此說唯耳境耶荅正法念經正量部義理非盡也設許然者彼方處勝勝業所招此虵蚖等一分別業故使然矣有會之云虵蚖等眼耳二根同一依處說眼能聞據實耳根自能聞也。 論助伴及業如眼識應知。 演曰四明伴業作業助伴義同眼識故指如前此不重也。 論云何鼻識至了別香。 演曰第三鼻識文分為四一明自性二辯所依三解所緣四眀伴業此眀自性如文可知。 論彼所依者至阿頼耶識。 演曰二辯所依文分為二初略後廣此略解也。 論鼻謂四大至如前分別。 演曰後廣辯也三依之義廣略如前故不重述。 論彼所緣者至有對。 演曰三解所緣文分為四一惣出躰二別解釋三辯差別四彰境異此出躰也。 論此復多種至多香。 演曰二別解釋好謂殊好若約境說沉麝等也若據情論可意名好𢙣香者約境約情准好香說非好非𢙣說名平等雜集說六初三同此四俱生五和合六變異廣略異也所言根等指事以明如文自悉。 論又香者至差別之名。 演曰三辯差別如文可知。 論是鼻至意識所緣。 演曰四彰境異准前應悉。 論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演曰四明伴業作業助伴義同初釋故指如前。 論云何舌識至了別味。 演曰第四舌識文亦分四一明自性二辯所依三解所緣四明伴業此初文也。 論彼所依者至阿頼耶識。 演曰二辯所依文分為二初略後廣此略解也。 論舌謂四大至如前分別。 演曰後廣辯中義与前同更不分別。 論彼所緣者至有對。 演曰三解所緣文亦有四一惣出躰二別解釋三辯異名四彰境異此初也。 論此復多種至所嘗。 演曰二別解釋言捨處所舌嘗味者如粆糖味因甘蔗成甘蔗雖無味猶在故梨漿等味皆准此知下觸言捨處准此應悉。 論又味者至差別之名。 演曰三辯異名吞謂咽也噉謂食也飲者聲類云歡也歡嘗也舐者舌取其味名舐吮者嗽也說文云嗽吮津液。 論是舌所行至意識所緣。 演曰四彰境異如文可知。 論助伴作業如前應知。 演曰四明伴業指同前義故不復云。 論云可身識至了別觸。 演曰五明身識文亦為四一明自性二辯所依三解所緣四明伴業此自性也。 論彼所依者至如前分別。 演曰二辯所依有二同前。 論彼所緣者至有對。 演曰三解所緣文分為四一惣出躰二別解釋三辯異名四彰境異此初也。 論此復多種至有眾多觸。 演曰二別解釋於中有二初廣後略此初廣辯有二十六初四能造餘所造攝皆依能造假建立故略隨釋者謂內身中髮毛𤓰甲及䈥骨等堅硬為地濕潤為水溫熱名火動躁日風光潤名滑硬強名澁隨何等身高大為重細小為輕縵縱名緩忩遽為急柔潤名䎡水增為冷闕食資養劣名飢渴不乏任持名為力飽變異乖適假立病名分位變異𮕱朽名老報盡命𣧩滅壞名死四大躁動過患為癢乖緣逼迫憂𢙉名悶地水和合假立於黏動作勤勞立為疲躰憩歇勞惓立以息名志列方剛猛利名勇五根得境身根㝡親故此諸觸皆依內身四大假立名不捨處或有一分不依身起名捨處觸如孤行香離質味捨處觸皆離本處別有用興思可知也。 論此復三種至身所觸。 演曰此略解釋好𢙣類殊復有三種約境約情思可知也。 論又觸者至差別之名。 演曰三辯異名結上諸觸多種名也根境交會名所摩觸鞭䎡動𤏙如次解彼地水風火四差別也。 論是身所行至意識所緣。 演曰四明境異義准可知。 論助伴作業如前應知。 演曰四明伴業助伴悉准於前故不重述。 論復次至必不得生。 演曰二惣料揀文分三叚一辯緣具闕二五心有無三舉喻辯依彰躰差別初中有二一明眼識二例釋餘初中又二一明緣闕心不得生二辯緣和識方得起此初也據實眼識九緣而生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種子七分別八染淨九根本今就勝論且標根境及作意生非無餘也言作意者唯識等說有二功能一心未起時警之令起二引令趣境八識相應作意皆尓勝餘心所故偏言之非是意識相應作意能引餘生設此解者違理及教不應依之。 論要眼不壞至得生。 演曰二辯緣和識方得起文可知之。 論如眼識至亦尓。 演曰二例釋餘於九緣中耳識除明闇亦能了鼻舌身三七緣而起八中除空合中知故九緣增減多少雖殊三種緣同故名亦尓。 論復次至决定心。 演曰二五心有無文分為二一明眼識二例餘心前文有三一列初三二彰染淨三彰等流初中有二先列三心後示其識此初也創遇於境名為率尓推度善𢙣名曰尋求印解不疑名為决定然諸心起多有此三故云眼生三心可得後二不定故復別明。 論初是眼識二在意識。 演曰後示其識率尓任運故在眼中尋决分別故唯在意眼同緣意雖亦率尓論且依緣自境識說隱意不言理實有也故第三云意識任運散乱緣不串習境無欲等生尓時意識名率尓墮心故知有也。 論决定心後方有染淨。 演曰二顯染淨由於境决信貪等法与心俱起名為染淨。 論此後乃至不善轉。 演曰三彰等流文分為二初辯等流後因他起此初也决定心後乃至善識念念而生前後相似名之為等後是彼類說之為流淨心既尓染心亦然名等流也。 論而彼至相續而轉。 演曰後因他起而彼等流善染眼識不由自力分別而生要由意引善不善轉故隨意識相續而生。 論如眼識至亦尓。 演曰二例餘心耳等遇境三心義同故云亦尓問六識五心多少可悉七八二識有五心耶荅文雖不說理許通也然第七識未轉依位緣境恒定任運微細唯有後三一剎那中可說具有第八不尓界初生位有率尓心有色無色境寬狹故决定染淨等流三心境有新舊或前後相望可具四故唯無尋求無欲俱故因中第七界雖初生境恒一類故無率尓尋求二心初轉依位可名率尓創墮境故亦是决定及染淨心第二念後即名等流二念義合說有四心此中且說六識五心七八諸心理准應有若盡理論第六具五前之五識因果合說可有五心尋求見聞未了之間五隨意轉亦是尋求有希望故不尓此心應非五攝率尓一念决定未生若非尋求便為大失决定意識既許多時染淨未生五隨意轉若非决定復是何心因中五無第四染淨自無勢力可自引生果即具有勢力勝故有義八地[A10]已上五識自在前後相引亦成染淨許七八識前能引後為染淨心五何不尓故知五識因亦具五惣結之者前六具五七八各四今論且依顯勝法說五識但有初後二心據理所論非無五義問五心皆得通三性不荅理通三性論說初三是無記性第四五心通三性者此依因位中容境說若在因位境界強勝諸識雜生並起五心皆通三性如目揵連定中聞聲初之二心理當善性豈許定心是無記耶若無漏位及得自在一切多善。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至業如作用。 演曰三舉喻辯依彰躰差別喻有二種如文可知。 論意地第二。 演曰二明意地具足應言意識身相應地以前顯後文約義繁略故無也故釋論云略去識身相應等字故云意地。 論[A11]已說五識至云何意地。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演曰此之意地文分為二一結前徵後二依徵廣辯此初也。 論此亦五相至彼作業故。 演曰二依徵廣辯文分為四一五門辯體二攝歸三處三十門廣釋四以偈結成初文有二一標章舉數二隨數別陳此標舉也。 論云何意自性謂心意識。 演曰二隨數別陳文分為五一明自性二辯所依三解所緣四明助伴五彰作業初明自性文復有二一略問荅二別釋之此即初問及略答也然心意識各得三名緣慮以解心八識齊名心依止以解意八識齊名意了別以解識八識齊名識若就勝說別屬八識故二十唯識云心意識了名之差別而就勝說第八名心集諸法種起諸法故第七名意恒審思量勝餘識故餘六名識了別境界相麤顯故故今論說心意識三如次標舉八七六識三別名也。 論心謂至阿賴耶識。 演曰二別釋中文分三叚一明心體二辯意名三明識體此明心也初句顯八與有漏種為所依止名所隨依止種名能隨隨所依止現行第八成有漏性後句顯與無漏種子及新熏種為所依附名所依止依止雖同無漏等異故名依附託附第八而方有故即積集種子在第八中現行第八持種集起得名心也心體能持種及色等名體能執明現果識以為心故名異熟攝舉能所藏以辯心體云阿賴耶阿賴耶者譯云藏也。 論意謂恒行至無間滅意。 演曰二辯意名意有真假此俱言之真有思量依止之義[A12]已滅六識雖無思量有依止義而似於真假立意稱故唯識云故知別有第七末那恒審思量正名為意[A13]已滅依此假立意名問八無間意皆名為意何唯六耶荅第八名心七正名意皆略不言故但云六理實八識皆名意也。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ᅟᅟ==[A13] 已【CB】,巳【金藏】== 論識謂現前了別所緣境界。 演曰三明識體如文可知。 論彼所依者至阿賴耶識。 演曰二辯所依所依有三一俱有依謂第七識若兼共依亦通第八故唯識云第六俱依唯有二種謂七八識隨聞一種必不轉故第七八識所依各一二識㸦為俱有依故二等無間依謂自第六前滅心也七八自類准此應知三種子依阿賴耶中意識親種為現意依名種子依七八二識義亦同也今論無初俱有依者文略故無義准有之故前文云意謂恒行依止性意[A14]已顯第七與六為依名依止意。 ᅟᅟ==[A14] 已【CB】,巳【金藏】== 論彼所緣者至如其所應。 演曰三解所緣所緣有二一明共境二明不共此初也第六外緣同前五識有見有對名為共境五塵非一名一切法六七八識境各不同名如所應以意地中通三識故。 論若不共者至一切種子。 演曰二明不共第六意識通緣內外蘊處界等有為無為及根塵種子為所緣境外緣境界同前五識內緣根種同阿賴耶此寬彼狹名為不共第八緣境而有二種一依業力二依定力業力有二一緣根身二緣種子三緣器界緣根身者緣自五根及根依處并緣他身扶塵依處為所緣也緣種子者有漏法種此識性攝故是所緣非無漏種雖依識住非所緣故緣器界者謂外界中於自根身可有持用便變為彼即自界地自類變也若別受用准此應知鬼人天等所見各異名為別變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則不決定此所緣者通法處也第七唯緣第八見分為境恒審思量彼為我故向辯所緣且依因說若佛果中三識皆能通緣一切名種智依。 論彼助伴至尋伺。 演曰四釋助伴文分為四一標名辯體二彰伴行相三明種所生四彰其伴義(初中有二一標舉列名二揔結伴義此初也)彼助伴者揔舉伴名謂作意下列名[婁*殳]也此中惣有五十三法第六意識一切相應第八心所遍行五法第七惣与十八相應遍行有五本惑四俱隨惑有八別境中慧若無漏位三識皆与二十一俱遍行別境及善十一義思可知。 論如是等軰至是名助伴。 演曰二惣結伴義。 論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 演曰二彰伴行相文中有二一境同行異二時同躰異此初也。 論一時俱有一一而轉。 演曰二時同躰異各別而轉。 論各自種子所生。 演曰三眀種所生各有自躰非同覺天依心假立躰無實也。 論更㸦相應至有所依。 演曰四彰伴義由具四義方名助伴相應行相所緣所依如次四義言有行相者行解相狀唯有為緣非無為緣無分別智無相狀故如識自影有二行相一影像相取本質境相故二即見分取親相分自行相故若取通義行境躰相名為行相通無為緣雖有多義今取能緣名為行相行通平去二聲皆得相分属次有所緣中故此不取。 論彼作業者至等流識身。 演曰五明作業文分為二一明共業二明不共共中有八一緣自境法二能了色等自相共相三普緣三世四断續俱了五轉隨轉業為因等起名為轉業𠛴那等起名為隨轉六感異熟果七引餘識生八起等流等謂率尓引餘識等心心所起或引自類尋求等心餘心相引思准可悉問意与五同業名為共五識不緣三世相及轉業等如何對五名為共耶荅八中分有即名為共非要全同方名為共。 論又諸意識至若生等。 演曰二明不共業文分為二一標舉列名二隨標廣辯此初也又諸意下摽舉業名謂分別下列業名[婁*殳]有十五種此等諸業唯在意地餘識所無名為不共。 論云何分別所緣。 演曰二隨標廣辯文有十四死生二業相對合眀此即第一分別所緣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由七分別至不染汙分別。 演曰二荅前問文分三叚一摽[婁*殳]列名二隨標辯躰三惣結前義此標列也。 論有相分別至所起分別。 演曰二隨摽辯躰文中有七一有相分別先所受義者謂曾更歷所受境界義猶境也諸根成熟揀未成者善名言者善解言說揀未解者即此成熟善名言者於先受境分明了知有相顯現名有相者即有相者所起之分別依主釋也又即分別有色等相有相即分別持業為名。 論無相分別至所有分別。 演曰二明無相隨先引者謂過去境於此過去不能善解分明言說無有顯著明了之相名為無相下云不善名言通上隨先及嬰兒等以此二類皆於境未能善解名言等故名為無相無相之分別依主釋也言嬰兒等等禽獸等也。 論任運分別至所有分別。 演曰三明任運揀過未境云於現前不待憶念諸分別力因循任境勢分而起名隨境等任運即分別持業釋名後皆准此。 論尋求分別至所起分別。 演曰四明尋求於所觀境淺推麤度創起分別名曰尋求。 論伺察至分別。 演曰五明伺察於[A15]已得境深推細度名為伺察伺察即分別持業釋也。 ᅟᅟ==[A15] 已【CB】,巳【金藏】== 論染汙分別至所有分別。 演曰六明染汙文中有二一舉染境二彰染躰此初也。 論若欲至所起分別。 演曰二彰染躰由与貪欲嗔𡧱等俱分別名染。 論不染汙至若無記。 演曰七明不染文分為二一標二釋此標舉也。 論謂出離至善法相應。 演曰二釋文二先明善法後明無記此明善也言出離者謂無貪也。 論或威儀路至分別。 演曰後明無記異熟無記業之所招以微劣故法執異熟非不染汙故但言三威儀工巧言路處者威儀謂表色路躰即四塵四塵是彼色所依處名威儀路但言威儀不言路者非四塵故有義威儀多於道路之所施設工巧多於處所施設故各別名其實相似變化心者改異舊質名之為變無而忽有稱之為化能起彼心名變化心。 論如是等類名分別所緣。 演曰三惣結前義問此分別以何為躰荅尋伺為躰下第五云尋伺差別而有七種即七分別此復說云意不共業故七分別意地尋伺而為躰性不通五識及餘心也有義三界虛妄之心皆名分別非唯尋伺意名分別故下文云諸尋伺皆分別有分別非尋伺若也不通諸心心所此句何曰有分別非尋伺此言不共尋伺躰者據增相說理非盡也。 論云何審慮所緣。 演曰第二業中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也。 論謂如理所引至所引。 演曰二荅有三一標舉列名二依標辯躰三結釋前義此初也審慮有三審謂審决慮謂緣慮於三境中審决籌慮名審慮所緣。 論如理所引至我倒。 演曰二依摽辯躰文分三叚一明如理二不如理三明非二初中有二一辯躰性二惣結前初中復二一遮增益二除損減此初也於四倒中非計無常為真常等名為如理順正理故餘無我等准此應知。 論亦不損減至諸邪見行。 演曰二除損減文分三叚一非損因果二不滅俗智三非損勝智此初文也亦不損滅因果實理名如理所引。 論或法住智至諸所知事。 演曰二不減俗智前不減言流下二處亦不撥無法住智躰名無損減法住智者略有二釋一云法謂教法住謂智也善了達法教之智名法住智二云法謂果法住謂因也果所住故智達因中而有果法功能住故名法住智下攝事分云法住智諸因果法中所有妙智住猒逆等想名法住智即加行後得以為躰也。 論或善清淨至所知諸法。 演曰三非損勝智亦不撥無根本勝智名無損減。 論如是名為如理所引。 演曰二惣結也。 論与此相違至所引。 演曰二辯不如理翻前如理名不如也。 論非如理至審察諸法。 演曰三明非二如文可知。 論如是名為審慮所緣。 演曰三結釋前義。 論云何酔至便致醉乱。 演曰第三業中文分為二先問後荅詩云被酒曰酔由四緣起一由依止依止謂身虛羸故二不串習故餘二可知此酔躰者酔謂第六惛昧相應心心所為躰。 論云何狂至而發癲狂。 演曰第四集中先問後釋人失本性謂之狂也由五緣故起一先業引由於先業所感異熟得有狂乱故顯宗論二十一云由何因故有情狂乱謂由彼用藥物呪術或現威嚴怖禽獸等或焚山澤或作坑穽或餘事業令他失念由此業因感當異類大種異熟由彼勢力心發狂乱二界錯乱由內身界四大乖張故心狂乱三由失念謂非人等現可畏形驚怖失志令心狂也四由打觸末摩末摩梵言此云死宂或云死節故正理論第三十云末摩無別物身有異節觸便致死此末摩[婁*殳]或云身有六十四處或百二十也五由鬼魅者其事寔繁思准可知問狂以何為躰荅意識相應忘念為躰或兼失念俱時心心所法以為性也問何界趣有荅三界唯欲五趣通五唯除北洲問聖者有耶荅聖除如來十地菩薩二乘等聖故婆沙論百二十六云聖者但由太種乖違無驚恐等超五畏故問狂乱何別荅有同有異由此應為四句分別一有狂非亂謂諸狂者無染污心二者有亂非狂謂非狂者起染污心三有狂亦亂謂諸狂者起染污心四非狂非亂謂無狂者不起染心。 論云何夢至而發惛夢。 演曰第五業中文亦有二先問後荅起由十緣合之為二初六自緣後四他練言闇相者謂由睡眠昧略位中而有夢起名為闇相云如由搖扇如炎熱際𥨊息匪安扇動涼風夢眠便發由搖扇也言由威神者如迦旃延威神力故令娑剌拏王夢中所見異事不應見境彼境便生名威神矣故諸教云天神與夢而欲令知未來事故故具十緣夢因方起不同智論夢有五緣亦得生也言五緣者一熱氣多多夢見火黃及赤色二冷氣多多見水見白三風氣多多見身飛行及黑四於所更事多思念故便則夢生五天神與夢而欲令知未來事故故此彼文開合不同廣略故尒理無違也問夢何為性荅睡眠位中昧意識心所為性。 論云何覺至而覺。 演曰第六業中文分為二初問後釋三緣故起云睡增者由睡增多極故覺也二將欲所作立期而睡至期便覺三他人警之眠夢亦覺此覺體者揔覺位心心所為性。 論云何悶至而致悶絕。 演曰第七業中文亦為二先問後釋楚詞云悶謂煩𢙉也由五緣故起一風病二熱極三捶打四瀉過量痢及出血五勤勞疲極然悶有二一觸塵中悶二心所中悶而由觸悶引心悶生亦心心所以為其性。 論云何惺至出離。 演曰第八業中有二先問後荅出離悶絕名惺覺也亦以心心所而為自性。 論云何發起至身業語業。 演曰第九業中文亦有二先問後釋緣有其四一智前行者是審慮思二欲生故者是决定思三功用起者是動發思四順功用者剎那等起發業風也此風隨順第三功用剎那剎那發身語業名為隨順此明業起所因若說斷之位次如下自明未勞先述。 論云何離欲至方能離欲。 演曰第十業中文有其二一問二荅略有四緣一自根成熟二順他教誨三離所應障四修正思惟其體性者通世出世智為體性。 論云何離欲退至從離欲退。 演曰第十一業文亦有二先問後釋起緣有五一由根鈍二由思惟五塵妙相三由受行五種退法四由貪等煩𢙉障起五由𢙣友所攝受故此自性者即不相應中非得為性。 論云何斷善根。 演曰第十二業文中有二先問後釋此先問也。 論謂利根者至能斷善根。 演曰後釋文二初敘緣差後彰斷異初文又二先敘五緣後結能斷能斷善根揔有二力一因力二緣力今五緣中第二緣力餘是因力自見為先名為因力因他所起名為緣力言利根者即見行人非愛行者故婆沙論三十五云以見行者意樂堅固於善𢙣業所作猛利故見行中男子女人俱能斷喜愛行不尒成就[A16]已下辯緣有五一起𢙣意樂二逢𢙣師友三𢙣見圓滿四不怖諸𢙣五無愍物心具此五緣而能斷善斷善處者三界在欲五趣唯人四域之中除北拘盧餘皆有也。 ᅟᅟ==[A16] 已【CB】,巳【金藏】== 論此中種子至亦名善根。 演曰後彰斷異文中有二一標舉善根二彰斷義別此初也種現雖異俱咸愛果皆名為善。 論但由安立至彼種子故。 演曰二彰斷義別唯染現行不斷種也由邪見力折伏等種生現勢力令不得生名之為斷非令種子體滅名斷就現善中唯斷生得加行勝善前方便時[A17]已不起故而無可斷。 ᅟᅟ==[A17]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續善至還續善根。 演曰第十三業文中有二先問後荅而有四緣一性是利根作而能悔如壯士夫倒已便起二覩物修福見賢思齊三聞說正法四起疑決心因聞彼法疑自為邪心懷二途便生善意名續善根斷既二力續善亦然初後二緣自而因力中二因他名為緣力所續善者唯續現行種不斷故就現行中先續生得後續方便問於何身中能續善根荅通現當身故婆沙論三十五云若斷善根不造逆業現身能續若斷善根亦造無間轉身方續就轉身中緣力斷善根地獄生時續因力斷善根地獄死時續因力勝故後方續也。 論云何死。 演曰十四合明死生二業文分為二一明內分二明外分初中有二一死生恒輪二諸有情下達空漏盡初文又二一明死位二辯生時死中復二一問二荅此先問也。 論謂由壽至致死。 演曰二荅中有二先略後廣此略解也。 論此復三種至時非時死。 演曰後廣解中文有其二一揔標列二別分別標列有二一標福等三二列善等位此初文也。 論或由善心至無記心。 演曰二列善等位。 論云何壽盡至此名時死。 演曰二別分別文中有二先釋福等後明三性初中有三一明壽盡二明福盡三非平等此初壽盡先徵後釋壽隨於業能招業盡所感隨亡名壽盡死稱業分限名為時死。 論云何福盡至資具闕故死。 演曰二明福盡死先徵後釋業勢雖存福資力竭死由於此名福盡死。 論云何至非時死。 演曰三明非平等先問後釋釋中有四一引教二反徵三正解四結釋次第如文有所乖適名不平等因則是緣義分有九一食無度量越分而死二食所不宜中毒而死三不消復食非變壞死四生而不吐結痼而死五熟而持之𭬎塞而死六不近毉藥疾無痊死七不知損益險難而死八非時行欲體增劣死九非量行欲力竭而死此乃第三皆由餘緣令壽不足名非時死非時非量二體各別故開之也。 論云何善心死。 演曰後明三性死文分為二一別明三死二揔料揀初中有二一明善𢙣二彰無記初文又二一二性別明二二死合辯初中復二初辯善心後明不善善中又二先問後釋此初問也。 論猶如有一至令彼憶念。 演曰後釋文三一辯緣因二明善起三明位異此初有二一由自力二仗他緣文可知也。 論由此至善法現行。 演曰二明善起由前二力善心方起。 論於心乃至麤想現行。 演曰三明位異文中有二先有後無此有善也。 論若細想至令彼憶念。 演曰後無善也彰細想位善必不行義分為三標徵及釋如文可悉然死時心揔有三位一明了位謂即麤想善𢙣現行五識容有即此論云麤現行也二昧劣位謂即細想唯第六識俱生愛俱潤生心也即對法論云九種命終心俱生愛俱故亦即此云細想是也三正命終位惛昧心時唯有第八正命終也故唯識云命終受生皆住本識。 論云何不善至如前善說。 演曰後明不善科製解釋准善應知。 論又善心死至逼迫於身。 演曰二二死合辯文中有二一心差別二色差別此初可知。 論又善心死至見亂色相。 演曰二色差別如文易了。 論云何無記心死。 演曰二彰無記文分為五一標起問二略解釋三辯緣差四明無記五彰心異此初也。 論謂行善至不行者。 演曰二略解釋。 論將命終時至無他令憶。 演曰三辯緣差。 論尒時非善心非不善心死。 演曰四明無記。 論既非安樂亦非苦𢙉死。 演曰五彰心異心及所見異前二也。 論又行善不善至或他令憶。 演曰二揔料揀文分八段一明性先後二辯起死因三明相有差四潤生位別五解支節異六段時頓漸七善𢙣有差八冷觸相異初文有二一明自他憶二辯習增強此初也。 論彼於尒時至不起餘心。 演曰二辯習增強強者先起起由三因一隨強先起二善𢙣習均隨自初憶而即先起三隨自增均但聞他教則先起之當受彼果若離三因唯無記心或住無心即乘前業受當果也第三無記略不言之。 論彼於尒時至因增上力。 演曰二辯起死因文中有二初標後釋初戲論因即名言種第八因緣後淨業等即有支種是第八識增上緣種謂由當來二因熟力故現命終或現在果二因勢盡故現終也雖有此理前義為本。 論受盡先業所引果[A18]已。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明相有差文分為二初善𢙣相後安怖相初文有二一辯先果盡二後果相生此初也。 論若行不善至變恠色相。 演曰二後果相生文分為二先明不善後彰其善初中有三一明𢙣覩相二引教證成三結歸闇業此初也。 論依此相故至遍覆極覆。 演曰二引教證成曰將沒時有三影現一見山影覆二峯倒影像三餘類懸覆揔意云臨命終時由𢙣業故自心變見於日沒時所有諸山及山峯等倒覆影像名山等影非有實山日照發影名山影也以𢙣業者從明入闇故見日輪將欲沒時及倒覆像不同善者見日出時所有眾相體皆正也其所現中少影多影及普遍影如次懸覆遍覆極覆顯下中上三品所見各不同也。 論當知至從明趣闇。 演曰三結歸開業。 論若先受盡至從闇趣明。 演曰後彰其善翻前𢙣者義可知也。 論此中差別至可意相生。 演曰後明安怖文中有二一善二𢙣此善相也。 論若作上品至不具。 演曰二明𢙣相亦有三品闕下品者影略知故怖相有七如文易詳捫即摸也摸謂撫也通俗文咀謂嚼也。 論又諸眾生至我愛現行。 演曰四潤生位別文中有二一明凡潤二明聖潤凡中有三一愛起時位二明所愛境三彰愛力能此初也未惛昧位潤生愛行惛昧之時愛便不起唯住異熟便即命終此愛熏習無始至今名長時習。 論由此力故至便愛自身。 演曰二明所愛境潤生之愛揔有二時一本有位中臨命終時染愛自身二中有末位愛緣生有此初也愛生何處皆緣自身起愛生故故對法云從欲界沒還生欲界者即以欲界自體愛相應命終心結生相續若生色無色界者即以色無色界自體愛相應命終心結生相續。 論由此建立中有生報。 演曰三彰愛力能由愛力故建立中有及生報也問云何建立答愛增名取潤前六支轉名為有能有中有及生報果故故名建立。 論若預流至亦復現行。 演曰二明聖潤文分為二一未離欲二明離欲初中有二一明潤位二舉喻彰此初也聖亦同凡種現皆潤故對法云許前二果種現潤故。 論然此預流至道理亦尒。 演曰二舉喻彰如文自悉。 論者不還果至不復現行。 演曰二明離欲潤生之相舉不現行辯唯種潤故對法云[A19]已離欲聖對治力強雖未永斷然此愛者不復現行彼由隨眠勢力令生續故。 ᅟᅟ==[A19] 已【CB】,巳【金藏】== 論又解支節至一切皆有。 演曰五解支節異文中有二一辯有無二明輕重此初也天及地獄化生頓滅無解支節。 論此復二種至皆輕。 演曰二明輕重如文可知。 論又色界至具不具。 演曰六沒時頓漸色界化生生根頓具所以滅時具根頓滅若欲界者隨根具闕若具諸根頓命終者諸根頓滅根雖不足而頓捨者隨根多少亦頓捨之若漸終者皆唯身意二根捨命二中識後思之可知。 論又清淨至不調善死。 演曰七善𢙣名差三乘無學不退菩薩解脫生死名調善死一切凡夫未脫死苦名不調善死大乘因位三果學人通有二死理思可知。 論又將終時至乃至心處。 演曰八冷觸相異文中有二一明身捨二明心捨初文有二一明𢙣業二明善業此𢙣業捨文易可知。 論造善業者至心處。 演曰二明善業捨之相狀此之二種皆約漸死若頓捨之即無此相。 論當知後識至遍滿所依。 演曰二明心捨於肉心處最後捨也。 論云何生至[A20]已熏習故。 ᅟᅟ==[A20]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辯生時文分三段一辯生之因二正明生體三又諸有情下展轉為緣初文有二一出因體二辯成因此初也生因體者謂即有支有支有二一五果種子即戲論因能為因緣親生生支二業種子淨不淨因為增上緣能感生支二種種子因愛潤後中有方生名愛無間為生因也。 論彼所依體至無閒得生。 演曰二辯成因中有生體由二因生故戲論等得因名也死有位中我愛滅處中有即生名是處等。 論死生同時至𠇓昂時等。 演曰二正明生體文中有二一明中有二又由三處現前得入母胎下而明生有初中類別文分十五一起時分二辯諸根三彰色相四明眼境五明愛起六辯身形七明眼用八辯身通九明見境十明往異十一壽量十二轉變十三異名十四具闕十五歸趣此即第一起之時分前趣死時正居域相後趣中有正至生時生滅雖殊同居一世名同時也。 論而此中有必具諸根。 演曰二辯諸根以是化生故根必具。 論造𢙣業至晴明夜。 演曰三彰色相身色如羺眼覩如聞垺蒼云羺胡羊也韓詩云晴無雲也。 論又此中有至天眼所行。 演曰四明眼境不揀凡聖修得天眼極清淨故皆能見之。 論彼於尒時至戲論愛。 演曰五明愛起將死時愛[A21]已滅不行當生境中別起新愛名為戲論。 ᅟᅟ==[A21] 已【CB】,巳【金藏】== 論隨所當生至中有而生。 演曰六辯身形形似當生業同一故問如㺃中有時緣未會寄託狐中中有何似荅㺃中有死狐中有生故狐中有似狐本有非似㺃也問身量幾何荅傳小乘說色界頓生形如本有欲界漸起如彼本有之率大乘義同亦無爽也。 論又中有眼至唯至生處。 演曰七明眼用如生淨土處雖量遠業力之故見無障㝵。 論所趣無㝵至唯至生處。 演曰八辯身通往趣所歸物其能㝵。 論之由此眼至當所生處。 演曰九明見境見境有二一同類中有諸趣生等各自趣生中有相見二見自生處生淨土者見身於彼佛前化生。 論又造𢙣業至傍。 演曰十明往異𢙣業中有頭趣於下伏面而行見下淨色忻樂趣生若見穢境不忻生故故俱舍云天首上三橫地獄頭歸下義亦同也有本云眼視不淨者以業𢙣故見不淨色理亦應通應從多本。 論又此中有至決得生緣。 演曰十一壽量言極七日不障六日乃至一日逢緣歸本極七七日業必熟故得受生也緣因勢尒無勞致難問如於減劫造輪王業劫增方受豈彼中有獨許多時荅略有二解一云而生他方受輪王報中有終無過七七日二云減劫死後寄生同類諸小王中至劫增時方受本報故顯宗云有寄相似類生如驢而寄馬中生等。 論又此中有至餘類中生。 演曰十二轉變由業可轉改生異趣如寡聞等謗解脫緣轉天中有而歸地獄何以然者以一切業皆可轉故其類寔繁。 論又此中有至對生有起故。 演曰十三異名有四差別一名中有二名尋香如尋香氣希受生故上雖無香尋香類故亦曰尋香三名意行身隨心往名意行也四名趣生歸生有故。 論當知中有至一切生處。 演曰十四具闕欲色二界中有皆具無色皆無何以然者以欲色界者前趣[A22]已滅後趣未生諸心所依故假傳識無色界中無所依身依得定處即受其報不假傳識故無中有問若欲色界定有中有契經何通故涅盤經云或說欲色皆有中有或復說無皆不解我意若一切有何故說有云下解耶荅一切定有一切定無實非解意於中通二可名解意常途生死中有是有人變為虎中有即無又容豫者有速疾者無䧟身地獄皆無中有名通二也問無色報盡將生下時中有何起荅隨前死處而即起也。 ᅟᅟ==[A22] 已【CB】,巳【金藏】== 論又造𢙣業至及增長[A23]已。 ᅟᅟ==[A23] 已【CB】,巳【金藏】== 演曰十五歸五趣相文分為二初釋地獄後類釋餘初中有三一明歸相二辯化生三明歸意初文有四一明彼業二彰馳趣三明境㝵四明所見此明造業。 論彼於尒時至意樂馳趣。 演曰二彰馳趣文易可知。 論即於生處至生有續起。 演曰三明境㝵如文可知。 論彼將沒時至如前應知。 演曰四明所見如前將死所見相同故指前釋。 論又彼生時至六處具足。 演曰二辯化生中有傳識唯化生也。 論復起是心至及觸大熱。 演曰三明歸意文中有二一起妄心二成妄意此初也由起倒心方歸彼趣觸大熱者明生極熱大地獄中。 論若離妄見至便不應生。 演曰二成妄意。 論如於那落迦至如前應知。 演曰後類釋餘趣思可知也問中有何食荅按涅盤經二十九云有三種食回中除段。 論又由三處至正現在前。 演曰二明生有文分為二一辯生有緣二彰其生相緣初中有三一三處現前二離三障㝵三揔結前義此初也。 論復無三種至所作。 演曰二離三障㝵文分為二一標舉列名二隨標別釋此初也。 論云何產處至應知。 演曰二隨標別釋如列分三此初有二謂徵及釋有云於胎住處而有瘜肉形同麻麥名麻等果車螺等者有形有曲如次顯上車螺二也娑羅門車前狹後闊形雖長大無傭圓相子無停處故以類之產處雖小喎曲如螺如螺口腹斜曲不正外迮內寬既不順直子難上也有濁等者不堪掔之為所依體。 論云何種子至應知。 演曰明第二障如文可悉。 論云何宿業至應知。 演曰明第三障父母子業㸦見有闕思可知之。 論若無如是至得入母胎。 演曰三揔結前義。 論彼即於中至起希趣欲。 演曰後彰生相文分三段一由妄受生二見聞有異三本識依託初中文五一起趣欲二生倒心三生忻猒四隨樂見五正受生此趣欲也。 論彼於尒時至便起貪愛。 演曰二生倒心具標釋二迷他為自故成顛倒。 論若當欲為女至亦尒。 演曰三生忻猒如文易知。 論乃往逼趣至或唯見女。 演曰四隨樂見。 論如如漸近至如是應知。 演曰五正受生正依產門而入胎藏故見根門案婆沙論第七十云中有入胎必從產門是所愛處由此理趣諸雙生者後生為長菩薩獨覺輪王入胎從右脇入於母母想無[婬-壬+(工/山)]愛相若依此論凡聖差別如後具明。 論若薄福者至可意相現。 演曰二見聞有異二業不同境有異也。 論尒時父母至和合依託。 演曰三本識依託文中有二一略辯結生二廣明種相初中有二一揔明依託二別徵解釋此初揔明本識依託如文可知。 論云何和合依託。 演曰二別徵解釋文有其二初問後釋此初問也。 論謂此所出至羯邏藍位。 演曰後釋之中有三復次初中有二一明和合依託之義二彰初位漸起餘根初中又二先滅後生滅中分三一滅精血同非情也二滅顛倒中有愛心名顛倒體三滅倒緣中有之身名倒緣也結生位中精血倒情及身倒緣俱時而滅有餘微細眼等五根及造根大和合而起并有扶塵四大同分精血和合搏生名有情也所生根塵同分有情因赤白有名同分精血實非擥彼精血為體識外取故業雜亂故。 論此羯邏藍至次第當生。 演曰二彰初位漸起餘根文分三段一辯根生次第二明依處先後三辯根身圓滿此初辯根先生身根後造餘四初位之時眼等四根雖未有體[A24]已有造彼能造四大身大造後餘根四大方能造之。 ᅟᅟ==[A24] 已【CB】,巳【金藏】== 論又由此身至次第當生。 演曰二明依處先後次第一如於根義無差別。 論由彼諸根至依止成就。 演曰三辯根身圓滿。 論又此羯邏藍至安危共同。 演曰第二復次損益義同安危齊等名為依託。 論又羯邏藍至最後捨。 演曰第三復次約相仗託不離名依此處初依而後捨故。 論卷第二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 論復次至一切種子。 演曰二廣明種相文分為二一廣種識二辯所生初中有二一明種體二明斷捨初文有三一彰種體二辯隨眠三明異稱初文有六一明種具闕二辯色相增三辯習果因四明俱受別五本有新熏六順定不定此初有二一漏無漏明具不具二依有漏三界皆具涅盤法者法謂性也有三種性名之為具隨闕一種名為不具言自體者身也謂三界中四五蘊身名為自體。 論又羯邏藍至應知。 演曰二辯色相增文分為二一者揔明所造有增二明能造功能各異此初也由種子識與名色等為所依故故名色等方有增長。 論此中由地界至各安其所。 演曰二明能造功能各異。 論又一切種子至為最勝因。 演曰三辯習果因文分三段一名言熏習二有支熏習三我執熏習此初也能持一切三習種子現行之識自體生時用自名言見分親種辨體起故名最勝因。 論於生族姓至為最勝因。 演曰二有支熏習雖族等果有名言種然由業力而令貴賤諸趣等生名為最勝。 論又諸凡夫至觀唯是苦。 演曰三我執熏習文中有二初明凡有後說聖無由聖觀苦分別我執無因生故。 論又處胎分至依識增長。 演曰四明俱受別文中有二一辯捨俱二辯非俱此初也即種子識相應之受是真異熟恒唯無記名自性受因識而起名依增長。 論唯此性受至境界緣生。 演曰二辯非俱文分為二一明苦等非真異熟二明間斷非本識俱初文有二一結前是二辯餘非餘非之中文復有二一明餘受異熟所生二明境界違順緣起以此故知非是本識自性受也。 論又苦受樂受至或時不起。 演曰二明間斷起滅不恒故非與此恒識俱起。 論又種子體至說彼為新。 演曰五本有新熏文分三段一辯本新二明受果三結流轉此初也然種新舊略有三釋一護月云一切種子本來自有待緣熏習而方得生假名生也二難陁云種皆新起以能所熏起自無始說名本有非種法尒名本有也三護法云通本新二若尒此文如何會釋荅難陁釋云此說本識名言親種熏自無始名無始續猶未自能得異熟果要染淨業新所熏發果方得生名為新也雖俱新起對望有殊故得無始及新之稱護法釋云名言種子有法尒者名無始續要待有分熏[A25]已生果故云業等熏發差別對業招邊而得新稱非名言種一切皆新。 ᅟᅟ==[A25] 已【CB】,巳【金藏】== 論若果[A26]已生至[A27]已受果。 ᅟᅟ==[A26] 已【CB】,巳【金藏】== ᅟᅟ==[A27]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明受果若彼所招異熟果起說此能招有支種子名[A28]已受果即此業種招果勢竭名有受盡相前名言種遇緣果生名無盡相。 ᅟᅟ==[A28] 已【CB】,巳【金藏】== 論由此道理至未般涅盤。 演曰三結流轉。 論又諸種子至復圓滿生。 演曰六順定不定文分為二一明定異二結體同初中有二一明定業二明不定初中復二一辯種生二明受相初中又二一標二釋合明也非生等種雖經多劫勢力常存後遇緣時便生自體名圓滿生。 論雖餘果生至名[A29]已受果。 ᅟᅟ==[A29]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明受相種所生果緣會未會[A30]已受未受義差別也。 ᅟᅟ==[A30] 已【CB】,巳【金藏】== 論又諸種子至住此位。 演曰二明不定謂有善𢙣現報等業於今世中合受彼果以遇違緣而不能受名不定業如未生怨煞父等業未悔過前名決定業懺悔[A31]已後不受彼果名不定業舉現不受例生及後不受彼果皆不定攝以未斷故廣此差別如下第九至文當知。 ᅟᅟ==[A31] 已【CB】,巳【金藏】== 論是故至自體種子。 演曰二結體同文中復分二一結種具二辯體同此初也由有現生不定等種歷劫不滅故一一身具一切種。 論若於一處至得離欲。 演曰二辯體同染淨皆等名體同也既一自體有諸種子亦即一界有餘界種界繫同故即於此欲有染欲者十方欲界染欲亦有餘界准知離欲亦尒。 論又於諸自體至亦名隨眠。 演曰二辯隨眠文分為二一明麤重二結成初中有三一明染污二明無記三彰善性此染污也麤重有二一漏麤重謂煩𢙉種二有漏麤重謂漏習氣漏及習氣俱是不安無堪任性皆名麤重如下具明。 論若異熟品至不名隨眠。 演曰二明無記四無記中舉初異熟及威儀等二麤重中唯是第二無堪任中有漏性也。 論若信等至非不堪麤。 演曰三彰善性文復有二先標後釋文易可知。 論是故至由行苦故。 演曰二結成苦性異熟五蘊名所依體煩𢙉依附名麤重隨無記種起名麤重生體是異熟無覆無記名麤重自性由此佛說有漏蘊身名為行苦非是揔說有漏三性名此行苦何以然者前文自云信等善法非麤重故。 論又諸種子至差別應知。 演曰三明異稱名有十一所言界者因義持義種姓者族類義自性者體義而是果法之本體故因者建立義薩迦者虛偽之身體不實義戲論者能生戲論戲論所熏名戲論種阿賴耶者能所藏義因名能取果名為菩薩迦耶見譯名身見身見為本餘惑方生名依止處因見起𢢔𢢔復與餘染法依託亦名依處。 論又般涅盤至自在。 演曰二明斷捨有餘依位轉捨一切染種所依善無記種不生後有名為緣闕涅盤名內證法名緣染種既無而能隨意悟入證法名為自在。 論又於胎中至方乃出生。 演曰二辯所生文分為二一辯在胎二彰出位初中有六一處胎時限二食所資養三胎位差別四遇緣變異五胎所住相六成滿苦生初中有二一明時分二引教成此初也揔二百七十日於中月小可十月矣故大集經云三十八七日具足身支四日四夜住在腹中方產生也。 論如薄伽梵至或復缺減。 演曰二引教成。 論又此胎藏至應知。 演曰二食所資養身分既殊資長亦異。 論復次至形位。 演曰三胎位差別文分為二初揔標列次隨摽釋此初也羯邏藍者此名雜藏遏部曇者此譯云疱似疱瘡也閇尸者此云凝結雖[A32]已成肉未湛摩觸故名凝結鍵南者此名堅厚鉢羅[賒-示+未]佉此云支分餘義可知故五王經云一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酥四七日如肉搏乃至七七日七位圓滿今此論中言八位者開合不同義無違也。 ᅟᅟ==[A32] 已【CB】,巳【金藏】== 論若[A33]已結凝至名為形位。 ᅟᅟ==[A33] 已【CB】,巳【金藏】== 演曰次隨標釋初結生[A34]已名為[A35]已結子處胎[A36]已令母憂戚如中箭者名為箭內初猶薄酪彼所依處前根之位雖亦有之據增別說餘文可悉。 ᅟᅟ==[A34] 已【CB】,巳【金藏】== ᅟᅟ==[A35] 已【CB】,巳【金藏】== ᅟᅟ==[A36] 已【CB】,巳【金藏】== 論又於胎藏至變異而生。 演曰四遇緣變異文中有二一標二釋此初標舉有四緣也。 論𩬇變異至缺減而生。 演曰二釋有四如文可知。 論又彼胎藏至向脊而住。 演曰五胎所住相謂此男女於其父母㸦有愛憎所以左右倚向有異。 論又此胎藏至生大苦𢙉。 演曰六成滿苦生。 論又此胎藏至名正生位。 演曰二彰出位文中有二一正出胎二明作業此初也。 論生後漸次至或向涅盤。 演曰二明作業略有七種一起六觸身二學世事業三染著家室四起諸業因五受用外果六牽生五趣七歸向涅盤一一如文披可知也。 論又諸有情至如是展轉。 演曰第三大段展轉為緣文分為二先標後釋此復等者此所生子與後生等還為四緣名為展轉。 論諸有情類至未證菩提。 演曰大段第二達空漏盡文分為二初明執有而受苦樂後辯遠空方乃漏盡此初也揔彰諸有情未得佛前沈[A37]淪生死受諸苦樂。 ᅟᅟ==[A37] 淪【CB】,輪【金藏】== 論若從他聞至方得漏盡。 演曰後辯達空文分三段初辯聞思二空教理故得漏盡。 論如是句義甚為難悟。 演曰次辯二空教等難遇而設遇者理亦難知。 論謂我無有至若事。 演曰後了我無成二空理分之為二初辯我無後辯所無辯我無者分謂分段計我分段量如微塵誰謂自他彼此差別事謂事業善𢙣等事今破彼云我非有分顯我形質妄計皆無言無誰者彰我亦無自他等異言無事者不能作業既無形量自他等異善𢙣事業一切皆無故知我體本來非有故名都非我所三義准此知無而差別者能所有異思之可知。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一 名善斷滅。 論問何因緣故至道理應知。 演曰二計起所因文分三段初問次荅後結荅中有二初教後理理中復二初有後無若我死後更復有身即有不作受果之失若我體性一切永無則無受者無受者故果報亦無由我我故有受及報。 論今應問彼至不應道理。 演曰二破異執文分為二初破後結破中復二先徵後破破中又二先破蘊斷後難我斷蘊斷可知言我斷者有違教失汝前但言色等斷滅不言我故。 論如是至非如理說。 演曰後結非也。 論空見論者至諸法體相。 演曰十三𢙣趣空見宗文分為二一敘本計二破異執初中又二一辯論宗主二計起所因初中復二先明外道後明內法無施等者初撥無施後二如次撥無悲敬二福田也見行施等空無果利故此計生言復起下明佛法內人起空法計。 論問何因緣故至如是廣說。 演曰二計起所因文分為二先明外道後明內法初文復二先問後荅荅中有二一教二理教指如前理中有七一果違施因理二行果相違理三四姓非恒理四離欲復生理但伏現行種子猶在彼不知故妄執因生五父母非定理六永生無見理七生相現前理一一解釋如文可知。 論問復何因緣至諸法體相。 演曰後明內法𢙣取空計有二所因一謬觀似教二不如理思言相似教者般若等經意說甚深法性空理而不分別一切皆空名相似教又於安立法相等中而不分別依圓為有遍計為無揔說言相生勝義皆無自性名相似也依此二理空見故生。 論今應開彼至不應道理。 演曰二破異執文分為二先破後結破中文(二初破外道後破內)執初中七理分為四叚初三合一後三各一略無第四初合一中文又分二先徵後破破中有二初有後業後無後業若許施人有順生受及後受業何不許彼慳盜之業先受生報布施之行受後報耶既有富果後生所受明前施等行業非無餘准知也若但有生無後受業現作染淨來生二果受應一時俱生報故若次第受後所受者何非後報若言受一餘不受者業義既華何不受耶故知不可。 論又汝何所欲至無不定過。 演[A1]曰二破無父母文分為二初徵後破破中有二初難是▆後釋不定初中復二初是後非胎藏母也種子父也[A2]胎藏與種既是父母汝執云無一何相返次難非父母文易可悉後釋不定父死為兒兒為父等父子不定無父母者不然正為父母即非男女正作男女復非父母依現在說不據當生故無不定。 ᅟᅟ==[A1] 曰【CB】,▆【金藏】== ᅟᅟ==[A2] 胎【CB】,▆【金藏】== 論又汝何所欲至不應道理。 演曰三破無化生文有徵難難亦有二先有後無難有可悉次難無者撥無三失即無想天名離想欲出離想故無色界者名離色欲得無學者離三界欲。 論又汝至亦不中理。 演曰四破無羅漢文有徵難難有二種初難有真云若許世間有真羅漢增上𢢔者假稱羅漢汝云何言無真羅漢後難無真云若言無真阿羅漢者起顛倒執自謂阿羅漢應是阿羅漢不倒既非其倒者應是真羅漢更無餘故。 論又應問彼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破內執𢙣取空者文中有二先問後破破中有二初有後無後無之中應無顛倒遍計性也亦無染淨依圓二也。 論如是若生至非如理說。 演曰後結非也有五故字四結外道一結內執空有三者即三性也。 論妄計㝡勝至作如是計。 演曰十四計生㝡勝宗文分為二初敘本計後破異執初中有二一辯計宗主二見起所因此初也梵德清潔名白淨色清淨㝡勝從口所生故提婆論云梵天口生婆羅門兩辟生剎帝利兩髀生毗舍兩脚生首陁。 論問何因緣故至作如是計。 演曰二計起所因文中有二先問後荅荅中有二初教後理如文可悉。 論今應問彼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破異執文分為二先破後結初破有十文分三叚初一別破次八例破後一別破初中有二先徵後破破中復一初難唯餘後難亦尓難唯餘中有違現比現量可知違比量云汝婆羅門非㝡勝類從母生故如剎帝等後難亦尓如文可知。 論如從母產生至若復不尓。 演曰次八例破舉八因躰難婆羅門為㝡勝一如從母下作業無差難量云汝婆羅門應非㝡勝造業等故如首陁等餘七例知二於現法下受果皆同難言三處等者第一論云三事和合得入母胎是彼是此俱起此染由彼即是母適值時由此即是中有現前三若世間工巧下工巧業同難四若王若臣等下增進均齊難五若為王䫃錄下給侍等同難六若修梵下修生梵世難四無量心名為梵住七修菩提下覺分皆修難八若悟聲聞下成證菩提難此之七難為七量因宗喻同前故更不舉。 論又汝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一別破即第十難也文中有二先徵後難難中復二初難勝類後破戒勝戒謂戒行聞謂多聞難初意云於祠祀中貴戒聞者取以為師共遵楷量勝在戒中何開種類有違教失後難可知。 論如是至非如理說。 演曰後結非也言增上者即前王等皆增上也。 論妄計清淨至第一清淨。 演曰十五妄計清淨宗文分為二一敘本宗計二廣破異執初中有二一摽所計法二見起所因初中復二一敘三類別二惣結邪宗三類別中即為三叚一計心觀自在名淨二計福水洗蕩清淨三計苦行而得清淨初中有二一明欲天二明色界此初也。 論又有外道至第一清淨。 演曰二明色界四種清淨引定怡恱在現身中名現清淨。 論又有外道至第一清淨。 演曰二計福水洗蕩清淨淨者果也由濯累亡果得清淨。 論復有外道至計為清淨。 演曰後計苦行得淨淨亦是果果因苦致効彼牛等食臥等事名牛等戒油墨塗身名油墨戒。 論謂說至作如是計。 演曰二惣結邪宗。 論問彼何因緣至過𢙣解脫。 演曰二計起所因文中有二先問後荅荅中有二初教後理理中有三縱任自在是惣句欲自在者別明欲天觀行自在別明四定合第一計又計苦身自𢙣解脫是第二計造過等者是第三計而有先造煩惱過𢙣由苦行力煩惱得除名𢙣解脫。 論今應問彼至不應道理。 演曰二廣彼異執文分為二初破後結破中分三一破初類二破中類三破後計此破初類離欲違理失欲及靜慮雖別徵破離不離等下結為一徵破為量皆准可知。 論又汝何所欲至不應道理。 演曰二破中類內外淨俱失文中有二先徵後破破中有二如文可知。 論又汝何所欲至不應道理。 演曰三破後計文中有二一淨非淨皆破二邪正俱非破二中各二先徵後難如文可知。 論如是離欲至非如理說。 演曰後結非也。 論妄計吉祥至作如是計。 演曰十六妄計吉祥宗文分為二初敘論計後破彼非初中有二一辯宗摽主二見起所因此初也薄者(補莫反)尚書云迫也氣往迫之日薄蝕者釋名云虧也謂稍侵毀如䖝食草葉言餉佉者螺具也。 論問彼何因緣至至建立顯說。 演曰二見起所因文中有二先問後荅荅中有二初教後理理中所遇勝劣二果皆由日等所招故生此計言所祈者(巨衣反)字林云求也。 論今應問彼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破彼非文分為二先破後結破中有二先徵後破破中又二初破日等復破業等若由日等現見有情造福樂至作𢙣苦生何開日等若由業等如何前計日等作耶。 論如是日等至非如理說。 演曰後結非也。 論如是十六至皆不應理。 演曰第四明不如理中後惣結非一一破中皆具徵破徵即發起破謂推逐是二門也。 論卷第八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五 論復次云何至雜染應知。 演曰尋伺地中五門分別上[A3]已解四今明第五雜染建立門大文分二初明三雜染後辯六現觀初中有二一惣摽舉[婁*殳]二隨摽別釋初中又二先惣摽舉後隨別列此初也。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論何等為三至生雜染。 演曰後隨別列。 論煩惱雜染云何。 演曰二隨摽別釋文分三叚一煩𢙉雜染二業雜染三生雜染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嗢拕南曰至諸過患。 演曰後荅分二初惣摽列後隨摽釋初中復二一舉頌略摽二長行別辯此初摽舉有九門也。 論當知煩𢙉至解釋應知。 演曰二長行別釋有九故字釋九門也。 論煩𢙉自性至自性。 演曰二隨摽別釋九門分別一煩𢙉自性門以不寂靜而為自性問此不寂靜對法論中說名共相孰是非耶荅對非煩𢙉名為自相一一皆然名為共相由彼起者彼煩𢙉也不寂靜行相續轉者身語意三不寂靜行相續轉也。 論煩𢙉分別至見疑。 演曰二增[婁*殳]分別門門分十一前之六門義意易彰不俟言也。 論或分七種至疑隨眠。 演曰第七增門初三欲界第三上二餘通三界問何意貪中分二成七荅依三求者故開立七故對法云若未離欲求者由欲愛嗔恚隨眠之所隨眠未離有求者由有愛隨眠之所隨眠未離邪梵行求者由𢢔無明見疑隨眠之所隨眠。 論或分八種至及二種取。 演曰第八增門三見之外別立取名取見別故二取離者見戒異故。 論或分九種至慳結。 演曰第九增門謂此九種廣行不善招苦增勝偏立結名見謂三見取謂二取餘可知也。 論或分十種至十疑。 演曰第十增門義如下釋。 論或分一百至建立應知。 演曰十一增門文分三叚一摽舉或[婁*殳]二列諦[婁*殳]名三釋十煩𢙉此初也。 論何等名為至滅諦道諦。 演曰二列諦[婁*殳]名文中有二先舉諦名後彰惑躰初中復二先問後荅荅中增上者為猒苦集故求滅道是則苦集與彼滅道為增上緣亦可滅道勝於苦集名為增上言智者謂道諦也果謂滅諦道諦果故遍智所顯即道諦躰由自遍智彰是道故。 論此中於欲至亦尓。 演曰後彰惑躰文分為二先明分別後辯俱生此初也欲界四十上之二界合七十二各除嗔者定所伏故此即[婁*殳]惣而行相別行相別者別迷諦故故唯識云苦集是彼因依處故滅道是彼怖畏處故三界惣有一百一十二煩𢙉也。 論於欲界至障礙亦尓。 演曰後辯俱生三界合明惣有十六添前乃成一百二十八。 論薩迦耶見至惠為躰。 演曰三釋十煩𢙉即分為十一明身見文中有四一由親近下見起所由於中有二分別俱生二義別故二隨觀執下明見行相隨觀之言彰於五蘊隨執於一以為其我餘為我所三若分別下俱生分別四染汙等者出見之躰薩迦耶者梵音名也具足應云薩迦耶達利瑟致諸宗解異有部云薩是有義迦耶身義達利瑟致見義身者自躰之異名也此辯所緣有躰為我名為薩義經部師云薩是偽義餘義同前身是聚義即聚集假者辯所緣無躰之法亦能生心名為薩義大乘說薩是移轉義心上所現似我之相躰非實有復非全無相分依他成所緣緣不同前宗定實定假唯是依他移轉之法為我所依名為薩也。 論邊執見者至慧為躰。 演曰二明邊見文叚同前行相有別隨我見後方執斷常障非斷常處中妙行名邊執見。 論邪見者至慧為躰。 演曰三明邪見文分為四一依邪師二因邪教三邪思惟四明見躰無任運者唯分別故非唯撥無名為邪見四見之外皆邪見故撥無過甚故偏舉之。 論見取至慧為躰。 演曰四明見取科同邪見謂此見取依前三見并所依緣相應計為㝡上勝妙第一不同他見下劣鄙𢙣非堪取故理實見取要具二義謂執㝡勝及能得淨戒取亦然不尓便與邪見無別故此二取各㸦舉一而影說之故唯識論會此文云然有處說執為㝡勝名為見取執能得淨名戒取者是影略說或隨轉說問執不唯見何名見取荅理實應名見等取也略無等字或見勝故據勝得名名為見取戒取唯知。 論戒禁取者至慧為躰。 演曰五明戒取科同邪見見隨行者見相應法戒依見起執彼依見所起戒禁所依緣等以為淨等不為惑繫名為解脫越於生死名為出離。 論貪者至染著為躰。 演曰六明貪愛文中有二先辯起因後彰(體性初中)有二先明分別後辯俱生分別貪愛三緣而起俱生之者任運而生此二貪愛皆於內身及境界生染著故故唯識云於有有具染著為性。 論恚者至增恚為體。 演曰七明嗔恚科同貪愛下亦准知。 論𢢔者至高舉為體。 演曰八明𢢔相於外等者於外高下於內勝劣於外下者謂卑𢢔也於外高者謂餘三𢢔增邪我𢢔不緣外故於內勝者謂有六𢢔執我高舉無德謂有少德謂多皆內勝故卑𢢔內劣不如他也。 論無明者至無知為體。 演曰九明無明如下具辯。 論疑者至異覺為體。 演曰十明疑體科判同前但無任運唯識說云疑後三見唯分別故此疑體性唯識二說一云此疑以慧為體猶豫揀擇說為疑故二云此疑別有自體令慧不决非即慧故。 論煩𢙉因者至諸煩𢙉生。 演曰第三煩𢙉因起門文分三段初[A4]標次列後隨解釋如文可知。 ᅟᅟ==[A4] 標【金藏】,慓【金藏】(cf. A120n1561_p0529b04)== 論煩𢙉位者至七上位。 演曰第四分位差別門亦分三段初標次列後逐難釋此前二也如五十五等廣明斯義。 論由二緣故至增上事故。 演曰後逐難偏釋隨眠之名由二種緣而增過故故名隨眠增上事者而由惑種所起業果或障諸聖由增此過得隨眠名故唯識云或隨增過故名隨眠。 論煩惱門者至隨眠門。 演曰第五惑障差別門文分為二初明煩惱後辯障門初中有二一摽章舉數二隨數別陳此初也。 論纏門至生等苦故。 演曰二隨數別陳文分為二初辯纏門後隨眠門初中有二先摽後釋現行貪等具此五義得名纏相思之可知。 論云何隨眠至生等苦故。 演曰後隨眠門文中有二初徵後釋由惑種子發業潤生名引發生等。 論又由七門至任運現行故。 演曰後辯障門文中有二先標後釋標中有二先標前六後舉第七於見及修如次二也釋中分二先明前六後明第七初中復二先列六門次釋煩𢙉為障所以列六門中邪解了者身邊見也不解了者謂無明也解及不解謂即疑也邪解迷等謂見戒取及貪嗔𢢔緣見為境見所斷者名邪解了迷執者也因依等者釋障所以集為因處苦為依處滅道二諦為怖畏處由此十惑咸迷四諦故皆障見後明第七任運現行障修道也。 論云何煩𢙉至及尤重相。 演曰第六上品增勝門文分為二初問後荅荅中有二初略後廣此略荅也尤者聲類云甚也情甚數起名為尤重尤重猛利說為上品。 論此相至之所斷故。 演曰後廣釋中文分為二先列後釋言相續者相續為身身有貪等名為等分起此之人根具少壯無涅盤性所起煩𢙉皆為上品師及父母名尊重田三乘三寶名功德田於尊重等起諸惡行名不應行是彼見道究竟斷者名初道斷初道斷者為上品。 論煩𢙉顛倒至無我我倒。 演曰第七發生顛倒門文分三段一標章舉數二隨數別陳三依惑辯體此初也。 論想倒者至貪等煩𢙉。 演曰二隨數別陳無常等上常等想生違越境起故名想倒見既忍可執著妄想所分別境故亦名倒貪復於見所執著中而生躭染令心染著立心倒名。 論當知煩𢙉至是倒等流。 演曰三依惑辯體文分為二初明三體後明七倒初中復二先舉體類後出三體此初也。 論倒根本者至及疑。 演曰後出三體性無明惑本故名根本倒體之中邊見一分取常非斷及非邪見無非增益不名為顛倒等流中取全邪見邊中一分斷見非常名等流也。 論此中至於苦樂倒。 演曰後明七倒但明後四非前三者今依惑辯想非惑故又行相中而言其想顯想為躰前倒躰中言見貪者辯心見躰故今但四四如文說前三猶隱今復明之初想倒者即想蘊中倒想為躰二見倒躰者謂身邊二取邊中常見以為躰也故別釋云於彼妄想所分別中建立執著通諸見也三心倒躰者據勝多分以貪為躰能染於心故名心倒五十三云於境貪著是名心倒。 論煩𢙉差別至差別當知。 演曰第八煩𢙉差別門文分三叚一摽章舉[婁*殳]二隨摽別釋三惣明躰性此舉二十六種名也。 論此中至名為拘礙。 演曰二隨摽別釋文中有二先釋後結和合苦者招當苦身名和合苦進善不從被拘名縛貪等種子隨逐有情眠伏不捨名曰隨眠倒染心等名隨𢙉者隨𢙉於心令染不捨名隨煩𢙉[婁*殳]起貪等纏縛身心名為纏也邪行方便故名軛者(於▆及)字書云謂轅端撗木也謂軛與車而為方便能有所往貪等亦尓與業為因引生諸趣名為軛也稼田者(俱罵反)說文云禾秀實也株杌(上駐俱反下五忽反)說文云株者木根也杌者杌木也遠所隨故名為箭者盡未來際貪等同箭能有所往名遠所隨能攝依事故名所有者由有貪等方能攝受內所依身及資具事名為所有。 論諸如是等至建立差別。 演曰後惣結前如是等名皆佛所立。 論結者九結至便生喜足。 演曰三惣明躰性如對法第七八十九而具明也。 論煩𢙉過患至無邊。 演曰第九發生過患門文中有二先略摽舉二十一種更有無量廣辯於餘。 論云何業雜染至差別諸過患。 演曰第二明業雜染文分為二先問後荅荅中有二一舉頌摽宗二長行別釋此舉頌中門有九也。 論當知至解釋應知。 演曰二長行別釋文分為二先列九門後隨列別釋此初也。 論業自性者至名業自性。 演曰後隨列別釋門分為九此當第一自性門義文中有三初徵次釋後結釋中生時造作相者審慮思也及由生者决定思也身行等者動發思也由動發思身語業轉非動發思即名二業。 論業分別云何。 演曰第二分別門文分三叚初徵次釋後結此初也。 論謂由二種至離邪見。 演曰次釋有二一摽列二業二隨摽別釋初中復二一人法二二善𢙣二此復二種者此人法中復各有二謂善不善十種業道約人約法以明別也。 論補特伽羅至乃至廣說。 演曰二隨摽別釋文分為二先明人業後明法業初中復二先明不善後明善業不善之中文分為十一明煞業文中有三一惣指經二別緣釋三重結略此初也。 論煞生者此是惣句。 演曰二別緣釋文復有二初明惣句後明別句此初也。 論㝡極暴𢙣至非愛故。 演曰後明別句句有十一文分為二初明前十別彰煞相後之一句得名分齊初中復二一明加行二明無擇前文又二初辯後結辯中分二初之七句通辯煞生後之二句明宗有異此初有七前二可知断命解節及計活命如次釋上𡧱及極𡧱并執三也無羞耻者不䫃自故無哀等者壽盡勢窮色損三種物皆不愛今令他得名彼非愛。 論有出家外道至一切有情所。 演曰後之二句明宗有異文中復二先辯後結辯中又二初明一切後辯眾生此初也謂彼外道執隨所住處百由旬內所有眾生於彼作不煞成律儀作煞成不律儀百由旬外彼皆不成即無律不律儀明煞無罪佛為治此經言一切有情所明煞皆罪非唯百由旬內。 論即彼外道至眾生所。 演曰後辯眾生即無慚執草等物皆悉有命煞皆成罪佛為治此經言真實眾生煞可成罪草等非實不名為罪律說壞生雖成提罪非是根本煞業之殃不違理也。 論此即顯示至遠離對治。 演曰後結二句言真實者謂有情也言不實者謂非情也辯彼外道於彼二上所有對治皆非至實名為對治何以然者百由旬界內外一種所計實德律儀等別不應道理草非實德斷之云何成煞業耶。 論如是所說至加行煞害。 演曰後結前九加功力勵名加行煞。 論乃至極下至無擇煞害。 演曰二明無擇有生皆煞而無揀擇名無擇煞捃多蟻者梵音名也義合二種故不翻之一云蟻𡖉二折脚蟻也。 論於煞生事至名煞生者。 演曰後之一句得名分齊若過受戒悔過等緣遠離煞業名不煞者不尓猶名煞生者也。 論又此諸句至事用差別。 演曰三重結略結略之義三番解也初番揔以十一句義略攝為四相貌初二作用第三四五三句言因緣者六七二句事用差別餘後四句義思可知。 論又略義者至名煞生者。 演曰第二番釋攝為三也煞生如實攝八九句第八外道理不如實第九外道所煞非實煞生差別前之七句及第十句煞所煞等第十一句性相而論非次第也。 論又此諸句至煞生法相。 演曰第三番釋揔略為一名補特伽羅非得法也。 論復次至此是揔句。 演曰二明偷盜文分三段初明揔句次辯別句後揔略攝此初也。 論於他所有至業道亦尓。 演曰次辯別句文有十四一他所有等辯所盜財必非[A5]己有二若在聚落等明所盜物在眾落中穀等名積集有情名移轉三若閑靜等辯所盜物在野外處稼穡等名生四即此名等辯成其盜即前集等所有之物非他與等而取之者即成盜相五執為[A6]己有六不與取七不與而樂八而生希望初標後釋非先所與如酬債法者取他物時先許還他今即不尓名非先等不同酬債名不與也九自為取十饕餮等者(上他勞反下他結及)貪財曰饕貪食曰餮十一不濟而取於所競物他理有勝自無分雴名不清取十二不淨取辯詞利口理雖勝他物實非[A7]己便為盜過之所染汙名不淨取十三有罪取十四名偷盜者准煞知也。 ᅟᅟ==[A5] 己【CB】,巳【金藏】== ᅟᅟ==[A6] 己【CB】,巳【金藏】== ᅟᅟ==[A7] 己【CB】,已【金藏】== 論此中略義至是名揔義。 演曰後揔略攝文分為二一略攝為三二略攝為一此初也一謂由盜此成不與取攝前初句二若於是處至如實劫盜即次十一三由劫盜下即第十三四。 論又此中至當知餘亦尓。 演曰二略攝為一此中諸句辯能行人偷盜者相非辯法體不與取相當知後餘邪行等業亦約人眀名亦尓也。 論復次至此是揔句。 演曰三明邪行文分為三初揔次別後略攝之此初也。 論於諸父母至而為罪失。 演曰次別釋中文有十句一親屬護適者(聖亦反)儀禮云女出嫁也舅姑者舅者白虎通云夫之父也姑者爾雅云夫之母也二治法護三障礙護四他妻妾五他所攝六㐫詐者七強力者八隱伏者九行欲行者十即於此事非理邪行如五十九。 論此中略義至邪行應知。 演曰後略攝之攝為三也一若彼所行攝前五句於前五句他所攝處而行欲者二若行差別攝次㐫詐強力隱伏三句三若欲邪行攝後二句。 論復次妄語者此是揔句。 演曰四明妄語文段同前此揔也。 論若王者至而說語言。 演曰次別釋中文有十句一謂王家二執理家謂守法官三長者等舉此二勝例餘勝也四謂眾者多人集處五謂大集六[A8]已知者謂於初三勝上人前[A9]已知之處而行妄語名[A10]已知者眾集等中即未知也七若[A11]已見者准知釋之八者由自九者由他此二分二先標後釋十知故妄說黜(▆律反)說文云貶也。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論此中略義至妄語應知。 演曰後略攝為四一依處者攝前五句二異說者攝六七句三因緣者攝八九句四壞想者攝第十句尋之可知。 論復次離間至揔句。 演曰五明離間語文亦有三初揔次別後揔略攝此初也。 論若為破壞至他方便故。 演曰次別釋中文有七句一破壞意樂二所聞互說為離間因三破壞和合謂令他人喜別離故四隨印別離印可喜離更不生故五見他喜離心生慶快六印可彼喜令更不生心懷恱樂名為染行七說離間等說離語時彼或不聞而不破壞或他雖聞[A12]已知方便觀察其言知相破壞而不離隔故云不閒或他方便覺成離語故十地云彼雖不離而名兩舌如彼不𢙉亦名𢙣口。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論此中略義至方便應知。 演曰後揔略攝略攝為五一離間意樂攝第一句二未壞方便攝第二句三[A13]已壞方便攝三四句四離間染心攝五六句五及他方便攝第七句問五心之中何成業道荅率尓心成他領解故若尓業道有通無記性失說事未周他寧領解故知但是染淨心後。 ᅟᅟ==[A13]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至此是揔句。 演曰六明麤𢙣語文中分二初揔句後別釋此初揔句也。 論此中尸羅至無邊無盡。 演曰次別釋中文分為二先釋妙言後明麤語初中有三一明十二二明四語後釋三語初中復二先各別明後揔略攝先別明中句有十二一無擾動語二▆耳語三稱心語四可意語五先首語趣證涅盤因行為首宣揚彼行名先首語六美妙語七分明語八易了語九施功語十無依語十一非猒語十二無邊盡語。 論又從無擾至謂其所餘。 演曰後揔略攝文分為二一揔攝十二略為三類二別攝後八略之為三此初也歡喜三者謂二三四也。 論即此最後至謂其所餘。 演曰二別攝後八略之為三何意尓耶荅諸教說八為八語具故偏明也。 論又於未來至應知。 演曰二明四語約三世中明四語也謂說三世勝妙事處名可愛語。 論即等歡喜至三摩地語。 演曰後釋三語謂諸經中有可樂等言及三摩呬多無悔等語是故論主以前十二種語略攝三義而解釋之略攝三中歡喜語者經名眾生可欣等語皆令物喜名等歡喜其說法語經名三摩語從定發慧慧方說法經從因稱名三摩呬多其尸羅語經名無悔等語由尸羅淨後時無悔而能引定名引三摩地從果功能以立名也。 論此中毒螫至白品應知。 演曰後明麤語如文可知螫者說文云蟲行毒也獷者說文云友不可附也此等𢙣言皆從嗔心猛利思發毀𢙉尤甚皆成業道。 論復次至揔句。 演曰七明綺語准前分三初揔次別後略攝之此初也。 論於邪舉罪至非靜語者。 演曰次別釋中句有十二文分為三一邪舉罪二邪說法三明嬉戲初中有五謂邪舉罪時有此五語翻邪五語即名五德正舉罪相。 論又於邪說至法語。 演曰二邪說法謂邪說時有六種語。 論又於歌笑至無義語。 演曰三明嬉戲於嬉戲時謂引一種名無義語。 論此中略義至綺語。 演曰後略攝之(揔為三也)三時即前舉罪說法及嬉戲時。 論復次至揔句。 (演曰)八明貪欲文亦分三初惣次別後略攝之此初惣也。 論由猛利貪至生起行相。 演曰次別之中文有四句一猛利貪二於財者三於具者四當属我。 論此中略義至貪欲行相。 演曰後略攝為三言自性者攝猛利等言貪欲所緣攝財具二貪欲行相攝當属我。 論復次嗔恚至如前應知。 演曰九明嗔恚文亦分三初惣次別後略攝之別有五句一𢙣分別二當煞者三當𡧱者四當𮕱損五自憂𢙉略中為三初句自性次三所緣第五憂𢙉名為行相耗者倉頡篇云消也。 論復次至惣句。 演曰十明邪見惣別略異此惣句也。 論起如是至當所說義。 演曰次彰別句九類差別於中細分有二十二此初二句一者起見二者立論。 論無有施與至名為祠祀。 演曰三撥無施等曲分義三一無施與由財意樂撥無施也見財施者而無福利便生邪見意樂撥無施無益故二無有愛養由淨意樂而撥無也三寶等田名為清淨久行孝養而無果就便起意撥無愛養養無益故三無有祠祀由祀無意樂而撥無也事火外道以火為天久事無成便撥無也。 論又顯非撥至無有𢙣行。 演曰四撥無二行能治善行所治𢙣行以為二也施戒修三善名能治慳犯戒乱𢙣名所治見行善𢙣無善𢙣報便撥二行無招果用。 論又顯非撥至及異熟。 演曰五撥無二果對因說二實別有四謂等流等。 論又顯非撥至無有他世。 演曰六撥無二世婆沙論云無此世者謂無此世為他世因或無此世為他世果無他世者謂無他世為此世因或無他世為此世果故說三世為緣依處今莫之信名為無有。 論又顯非撥至無父。 演曰七撥無父母即為二也所託及種如次撥無母及父也。 論又顯非撥至化生有情。 演曰八撥無士夫士夫化生即中有也故下略云感生業用若尓第七撥無想等豈不違理荅彼據生有此據中有所望別故亦不相違業謂功用感生中有如下自釋。 論又顯非撥至乃至廣說。 演曰九撥無還滅文分為二初惣舉羅漢後別彰因果此初也。 論[A14]已趣各別至餘處分別。 ᅟᅟ==[A14]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別彰因果文中有九一名正至謂所證果断惑所得名之為至揀異於邪名為正也二者正行三者此世四者彼世五者自然不同外道因他而得名為自然非不修因名自然也六通慧者六通之中第六漏盡通也七[A15]已證者八具足者九顯示者無學道也。 ᅟᅟ==[A15] 已【CB】,巳【金藏】== 論此中略義至感生業功用。 演曰後明略攝文分為二初攝為四後攝為五初中復二先攝為四後逐難釋初攝四中言謗因者攝妙𢙣行言謗果者攝果異熟逐難釋中殖種謂父任持謂母來徃謂世感生中有由能傳識至本有中名感生也。 論又有略義至對治還滅。 演曰後攝為五文分為二先彰五義後偏重釋言五義者一因二果義同前說三流轉緣謂世及父母四流轉士夫謂中有身及無想等流轉用也五者真實此二略中皆不攝初二種也。 論又誹謗至補特伽羅。 演曰後偏重釋言自相者果也謗還滅中謗無功德不謗有情現見有故。 論復次白品至我今當說。 演曰後明善業文分為二一返前起後二正明差別此初也。 論謂翻欲邪行至此是惣句。 演曰二正明差別十善業道與前有異名為差別於中有二先翻邪行次翻妄語餘八准此略不言也初中有三先惣次別後略此先惣也。 論當知至三正行清淨。 演曰次別釋中文分為二一摽[婁*殳]列名二隨標別釋此初也。 論盡壽至分清淨。 演曰二段▆別釋分為三段一明時分二明他信三明正行此初也盡壽聲聞久遠菩薩菩薩之戒盡未來故。 論諍處雪故至於諍墮負。 演曰二明他信文易可知。 論不以愛染至清淨具足。 演曰三明正行離四𢙣行正行方成名為具足猥法者(於罪反)廣雅云眾也謂眾雜𢙣也。 論當知略義即在此中。 演曰後明略也前之所列三淨之名即是別明三淨略義名在此中。 論又翻妄語至不欺罔故。 演曰二翻妄語文分為二初別解四句後揔略攝之此初門也四句為四一可信者二可委者三建立者四無虛誑者。 論此中略義至作用攝受。 演曰後揔略攝之以為三也一欲解攝受謂初二種堪可委託生能託者欲解心故二保任攝受攝前第三三作用攝受攝彼第四行相可知。 論復次法相至離煞生等。 演曰後明法業文中有二初揔標舉後隨別釋此初也前來所明依人辯業從此[A16]已下約法所明故有異也。 ᅟᅟ==[A16]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煞生至所有身業。 演曰後隨別釋分之為二初十不善後明十善十不善義即分為十一明煞業文中有二先徵後釋釋中有四一於眾生所二起樂煞心三起染汙心四方便究竟與五十九一一業道五相義同但闕彼中第二相也此等義門後當自辯不勞先述。 論云何不與取至所有身業。 演曰二明盜業文有四相在前應知。 論云何欲邪行至身業。 演曰三明[婬-壬+(工/山)]業文亦有四一明其事二起欲樂三起染心四方便究竟於其事中文復有四一不應行如前所說親屬護等二者非道縱是[A17]己妻於彼口等非道行[婬-壬+(工/山)]亦成業道三者非處塔庿尊牀地不平等四者非時謂懷孕等。 ᅟᅟ==[A17] 己【CB】,巳【金藏】== 論云何妄語至語業。 演曰四妄詔業文中有二先徵後釋釋中有四一於有情二起覆想三起染汙四方便究竟言偽證者不見言見見言不見等。 論云何離閒至語業。 演曰五離閒語業道文有四相准前應知。 論云何麤𢙣語至語業。 演曰六麤𢙣語業道亦有四相如文可知。 論云何綺語至語業。 演曰七綺語業道文有三相闕所對事顯但綺語即成業道不要對境故闕初事更有多相廣如下明不勞懸述。 論云何貪欲至所有意業。 演曰八貪欲業道文四同前義可知也。 論云何嗔恚至意業。 演曰九嗔恚業道亦具四相如文可知。 論云何邪見至意業。 演曰十邪見業道如文可悉。 論云何離煞生至所有意業。 演曰後明十善文分為二初離煞生後離餘九一一業中皆有四相尋之可知。 論如是十種至十種應知。 演曰後揔結也。 論業因云何至十二邪見。 演曰第三因門文中有二先徵後辯辯中十二初之三種不善根體不善業者皆因起故四自作五教他六隨他隨他意轉如遣使等七所愛味於十業中隨自所作生愛味故八怖畏怖畏於他方行煞等如怖他煞先煞彼故九為有所損害故見煞之如煞鼠等十戲樂生情行煞等業如飛鷹等也十一法想執此以為正法如此方者饗祀郊祭西域祠祀行煞生等十二可知。 論業位云何至習氣位。 演曰第四位門文分三段一標列位名二明所招果三辯其五相此初也。 論由耎不善至無色界。 演曰二明所招果善𢙣二業三品不同故生六趣有差別也。 論何等名為至不現前業。 演曰三辯其五相一一有二先徵後釋如文可知。 論卷第九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六 論復次業門至損益門。 演曰第五業門文分為二先問後荅荅中有二一標舉列名二隨標別釋此標列也。 論與果門者至增上果。 演曰二隨標別釋又分為二先明與果後明損益初中復二一者標列二隨別解此初也漏業不招無漏之法闕離繫果士用不異異熟等體故不別言但列五中三種果也。 論與異熟果至異熟果。 演曰二隨標別解分之為二一明前三二明後二初中復二一不善果二明善果初復分三一明異熟二辯等流三明增上此明十業招異熟也問如因果經云於傍生餓鬼那落迦受異熟果如何此說唯地獄耶荅此舉上品略示方隅彼教具陳故通三趣。 論與等流果至等流果。 演曰二辯等流果果有十種如次配前十業所感行相可知邪見等流增益癡者對法論說諸邪見者癡增上故問人命善招如何短壽為煞業果荅揔報命根雖由善感別報命短因煞所招由昔煞業令他命短今果似彼假名等流理實但是增上果也。 論與增上果至空無果實。 演曰三明增上果果亦有十如次配前十業所感果不順意名不便冝邪見之人皆無果實以撥無故問為一煞業招此三果為別業耶荅案顯宗論四十三中而有兩釋一有餘師云即一煞業先受異熟次近增上後遠增上故有三果近增上者即等流也二論主釋云理實煞業能令所煞受苦命短壞失威光令他苦故生於地獄斷他命故人中短壽先加行果後根本果根本近分俱名煞業由壞威光威外𢙣具。 論當知善業與此相違。 演曰二明善果先生天趣受異熟果從彼沒[A18]已來生人間受極長壽近增上果感外諸具有大威光遠增上果所違不善既唯上品善亦應然故生天人三果同也。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論與現法果至應知。 演曰二明後二果即為二文先明第四後明第五前文復二一者標列二隨別解此即標列由二法也。 論欲解復有至知思欲解。 演曰二隨別解文分為二先明欲解後明事故初中有二一者標列二隨別釋此初也標列有八名一三五七不善業収二四六八善業所攝。 論有[(厂@((既-旡)-日+口))*頁]欲解至所作善業。 演曰二隨別釋別釋有八第六淨信得現果者如須達長者供佛僧故得現果報弃恩欲解者如闍王煞父身生大疾受現報等餘之現報經教具明尋可知之恐繁不引恩造者傳云恩愛也說文云惠也尚書云造始也左傳云成也由彼恩惠自我業始而得成也酷者(口木反)說文云𢚩也甚也暴謂虐也。 論由事故至現法果者。 演曰後明事故而致現果文分為二一明不善二明善業初中復二一者標列二隨別解此初標列有二業也。 論五無間業至𢙣心出血。 演曰二隨別解文中有二一五逆業二同分業此初也然此正果生報所収今據花報故云現果。 論無閒業同分至無間同分。 演曰二同分業逆業流類名為同分汙阿羅漢尼及母害母同分打後菩薩煞父同分或於天廟至或復逼𢙉煞羅漢類劫奪僧門是破僧類破壞靈廟出佛血類故俱舍云汙母無學尼煞住定菩薩及有學聖者奪僧和合緣破壞窣覩波是無間同類如是五種如其次第是五無間同類業體雖所類事有少不同次第同彼理亦無失言僧門者門者出入之由所即常住等物名為門也如律中言知與僧物迴入[A19]己等是奪僧門耆者說文云老也怙者尓雅云恃也廟者說文云㒵也。 ᅟᅟ==[A19] 己【CB】,巳【金藏】== 論若諸善業至受現法果。 演曰二明善業得現果中文分為二初明善果後列𢙣果初中有三一開化父母二供養定等三奉事佛僧初中有二一父二母如淨藏等開化父王生其正信得現果報二供定等中文分有五一慈定二無諍三滅定四初果五應果應果之中通辟支也三奉事佛中文分為二一佛二僧僧中有二一有學二無學無學之中亦通獨覺有學之中通前三果故諸教云從見道出修道出無學道出供事此等皆成現報後例𢙣果文顯可知。 論與他僧上至應知。 演曰後明第五與他之果文中二一由神力二由悲力初中有三一佛力二輪王三住慈定者二悲力有一謂大菩薩由此神力及悲力故能令眾生獲得增上離苦安樂二種果也言業天者世間多執善𢙣由天理實由業今談業體如執由天名業天也。 論損益門至應知。 演曰後明損益文中有二先明十不善後明十善初十不善文有八者初七即是身三語四如次配之第八合是意三業道與損相違名善利益利益有八返損應知名十善也。 論業增上至所治損害故。 演曰第六增上門文中有二初徵後釋釋中有二一標章舉數二隨數別陳此初標舉有六相也。 論加行故者至離欲清淨。 演曰二隨數別陳六相差別於中有三前四之中善𢙣雙辯五唯不善第六唯善互舉不足令准知也業自性中先明不善後明善業不善業中語身意三各有輕重隨所對事有差別故善自性中先劣後勝如文可知事等之義下六十中自廣明也。 論業顛倒至喜樂顛倒。 演曰第七顛倒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一標章舉數二隨標別釋此初標舉有三顛倒。 論作用顛倒至應知。 演曰二隨標別釋文分三段初明作用次彰執受後辯喜樂初中有二一明煞業二例餘九初中又二一誤煞有情本煞張人王人來替二誤煞非情本煞於人杌木替處於本張人及有情處雖成蘭罪不成根本煞生業道由境有差但成方便方便似本名似同分。 論執受顛倒至無有非福。 演曰次彰執受文中有二一撥無施等起諸𢙣業二為憎梵等起煞等行執此二行皆無有罪名顛倒業且據七支顯相而說云至綺語後三意地隱不論也。 論喜樂顛倒至極為喜樂。 演曰後辯喜樂行不善時計無有罪但為生樂名業顛倒。 論業差別至寂靜業。 演曰第八差別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列後釋此初列名從二增門乃至第五有十七門一作不作業二增非增業三故思非思四定業不定業五異熟非異熟六善𢙣俱業七律儀非俱八施戒修業九福等三業十三受業異十一現生後受十二三世業異十三三界分別十四三學差別十五三斷分別十六黑白俱非十七染淨分別。 論作業者至語業。 演曰後釋如標亦分十七此即第一作不作門文中有二先明作業後明不作言思業者謂顯意中審決二思思[A20]已所起謂身語業如是二種名為作業有起作故作有表也從彼所發諸無表業名不作業不起作故。 ᅟᅟ==[A20] 已【CB】,巳【金藏】== 論增長業者至十種業。 演曰二增非增門先明增長後不增長所除十中二無知者謂嬰兒等業五狂亂者謂風狂等所作諸業失念作者失正念故非樂欲者逼令作故自性無記者謂三性中無記性也任運之心無記作也悔所損者如闍王(惟後業不增故對治損者得无漏[A21]已不善之業斷之)不起名不增長。 ᅟᅟ==[A21] 已【CB】,巳【金藏】== 論故思業至所作業。 演曰三故思非思門謂故思而作作[A22]已增長名故思若非故思任運因循遇緣而作作[A23]已不思名不故思問對法第七故思有五謂他所教勑他所勸請無所了知根本執著顛倒分別與此故思有何差別荅與此不同此依殊勝定招異熟名故思業彼中但是故思所作非是任運即名故思其中後二作[A24]已增長定受異熟前三作[A25]已或不增長所受當果或定不定離熏二業有差別也。 ᅟᅟ==[A22] 已【CB】,巳【金藏】== ᅟᅟ==[A23] 已【CB】,巳【金藏】== ᅟᅟ==[A24] 已【CB】,巳【金藏】== ᅟᅟ==[A25] 已【CB】,巳【金藏】== 論順定受業至不增長業。 演曰四定不定業門定不定業皆云故思義同對法與前第三故思有別故思之業果猶不定不故思業盖不待言故此不說。 論異熟[A26]已熟至未與果業。 ᅟᅟ==[A26] 已【CB】,巳【金藏】== 演曰五異熟非熟門過現[A27]已生正生果業皆名[A28]已與現未未生異熟之業並名未與未與果之業名未與果業依主釋也。 ᅟᅟ==[A27] 已【CB】,巳【金藏】== ᅟᅟ==[A28] 已【CB】,巳【金藏】== 論善業至為因緣業。 演曰六善𢙣俱業門此明三性無記業中無覆無記非無貪等及無貪等之所發也。 論律儀所攝至所攝業。 演曰七律儀非俱門文分三段初明律儀次不律儀後明俱非初中有二先標後釋釋中有三一明解脫二明定戒三明道戒初解脫中言律儀者即七眾戒別別防非名之為別能防所防皆得別稱戒即解脫解脫𢙣故別之解脫別属所防依主釋也別即解脫別即能防持業釋也五十三中具明其相二靜慮等者即定共戒也靜慮謂四靜慮等至者四無色定果者謂依靜慮及無色定修生功德断者即靜慮無色相應現思遠防欲界諸犯戒非之断戒也果即是断或果之断躰即定生律儀三乘通身語大乘兼意業有釋断者即是無為性戒果是定生律儀今此解業既言果断不言断果断非無為如前說善或果與断二俱戒躰故雙取之名為果断三無漏律儀等者即道共戒也故雜集云謂[A29]已見諦由無漏作意力所得無漏遠離惑性名道共戒即以無漏相應現思防𢙣之能以為躰也。 ᅟᅟ==[A29] 已【CB】,巳【金藏】== 論不律儀至呪龍。 演曰次不律儀業讒㓨者唯行讒侫譏㓨於他以求活命不良之類恐唱之軰断獄者西域別立断獄之人求財活命有此十二對法有十五此無彼三一獵鹿二捕魚三𡧱羊彼無此一謂断獄涅盤經中說有十六牛羊猪鷄為利故養𦘺𦘺[A30]已轉賣即以為四為利故買買[A31]已屠煞復以為四并前為八捕魚捕鳥獵師劫盜魁膾兩舌獄卒呪龍復以為八合前十六無此断獄縛象雜心論說十二謂屠羊養猪養鷄捕魚捕鳥獵師作賊魁膾守獄呪龍屠犬伺獵諸文不同但說損𡧱意業𪪺廣以自活命而為本業皆不律儀略舉尓端非唯尓所不尓專行煞馬驢等豈非彼耶。 ᅟᅟ==[A30] 已【CB】,巳【金藏】== ᅟᅟ==[A31] 已【CB】,巳【金藏】== 論非律儀至無記業。 演曰後明俱非處中業也一切善中謂布施等不善謂敺擊等及諸無記揀異前二故曰俱非。 論施性業者至語業。 演曰八施戒修業門文分為二初略明戒後指廣文初中復二先眀施業後辯戒修初中又二一摽列四名二隨摽別釋別釋亦四一者因緣二者等起等能發起身語業思為躰也三依處者要待受者施義方成故施及受俱名所依四自性者所發身語二為自性。 論如施性業至有情[婁*殳]物。 演曰後辯戒修文分為二初惣摽舉後隨別解別解文二初明戒性後明修躰戒中有四初二同前三明自性大乘通以三業為性故云等也四依處者不煞盜等以為戒躰故情非情俱為依處。 論修性至有情界。 演曰後明修性文亦有四一眀因緣依無貪等方起定心依定方修四無量意故無貪等名曰因緣所起定心名為修也二(若等起𢙣為體相)三者自性如文可知四明依處謂有情界修四無量所緣境也。 論又具施戒修至如餘處說。 演曰後指廣文菩薩地中自當廣辯。 論福業者至受善業。 演曰九福等三業門文分三段一明福業二辯非福三明不動此初也順五趣中受善果者略有二釋一云四趣別受異熟其地獄中受等流果相似別報揔言順五二云不然成唯識云餘處說彼有等流樂應知彼依隨轉理說故大乘中彼無善果由善業故受苦輕微名為得果更無別報不同小乘地獄四塵許善業感。 論非福業者至受不善業。 演曰二辯非福非福之業能感三塗揔別異熟人天別報故順受中合言五趣。 論不動業者至受善業。 演曰三明不動業初明揔報後彰別業業非移轉名為不動故對法云如欲界中餘趣圓滿善不善業遇緣轉得餘趣異熟非色無色繫善有如是事若尓雜修靜慮生五淨居豈非移轉荅據多分說除五淨居餘無移故又不動者定也定地三業名不動業即無前難。 論順樂受業至不動業。 演曰第十三受業異門文分三段一明樂受二彰苦受三明捨受此明第一順樂受業上至三定非第四者上無樂故下界五識得有福業所招樂故。 論順苦受者至非福業。 演曰二彰苦受謂下界中非福𢙣業所招異熟苦受果故。 論順不苦至不動業。 演曰三明捨受捨受俱業所招揔報通三界地別報所招第四禪上此二異熟一向捨故三定[A32]已下雖有捨業諸受間生略不言也。 ᅟᅟ==[A32] 已【CB】,巳【金藏】== 論順現法受至後生果業。 演曰十一現生後受門文中有三現生後別故順現業不唯招現從初為名然唯別報順生後業通揔別也言無間者此滅後生中無間隔名無間生此三具如六十中辯。 論過去業者至未說滅業。 演曰十二三世業異門文三可知過去現業雖[A33]已落謝種子猶在名住習氣習氣功能有生果者有未生者名[A34]已與等。 ᅟᅟ==[A33] 已【CB】,巳【金藏】== ᅟᅟ==[A34] 已【CB】,巳【金藏】== 論欲繫業至無色界業。 演曰十三三界分別門三界業差所招之果界亦有異如文可知。 論學業者至無記業。 演曰十四三學差別門亦分三也相續者身也解脫分初至世第一名異生學三乘見道乃至金剛名聖有學三乘果滿名為無學未入法者名非學無學有所進修名為有學進修[A35]已息名為無學進修之體謂戒定慧故學無學皆以善法而為體性其第三者全除前二取餘法外未發心人善無記法以為體也雖前二位亦有無記以人不同故不取也。 ᅟᅟ==[A35] 已【CB】,巳【金藏】== 論見所斷業至諸無漏業。 演曰十五三斷分別門文三可知初見斷業而有二種一揔報引業二別報滿業今據引業說故云𢙣趣或通滿業所言等者等於二也一等人天不善滿業二等無想天等善業據因亡說亦名見斷修斷之惑助發人天揔別報業善無記者離縛所除不善性者自性名斷無斷業者謂本後智。 論黑黑異熟至謂非福業。 演曰十六黑白俱非門文分為四一黑黑二白白三通二四俱非此初也由因染汙果非可愛因果俱𢙣名為黑黑體即欲界不善業也。 論白白異熟至不動業。 演曰二白曰業因體不染果復可愛因果俱善名為白白即以上界揔別二業而為體也。 論黑白至而建立故。 演曰三通二業因時由有不善怨對得果復為苦受果雜因果俱雜重名黑白。 論非黑非白至斷對治故。 演曰四俱非業非非福故故名非黑非三有善名為非曰不招有果名無異熟是前三種真能治道名能盡業。 論曲業者至不善業。 演曰十七染淨分別門五增明也文中有二初三明染後二彰淨釋初三中有二復次明初三業文即為三先明曲業次明穢業後明濁業此明曲業雖通善𢙣皆曲見引礙八正道故俱名曲故契經云實曲者何謂諸𢙣見是曲之業依主名也。 論穢業者至善不善業。 演曰次明穢業文中二釋初體即前染汙義增復名穢業第二釋者法內有情名此法生癡及身邊名顛倒見見戒二取名自見取邪見推求名邪决定疑名猶豫此等為因能起善𢙣名為穢業。 論濁業者至善不善業。 演曰後明濁業文中二釋初即前二滓穢義增復名為濁第二釋中不决定者謂不信也猶豫者疑也謂此二法於諦等中溷亂心強獨名濁業。 論又有差別至名濁應知。 演曰第二復次邪行能障真正行故名之為曲即此曲業復障有為勝妙功德增多為穢又障無為清淨之理更立濁名揔合言之曲業二解穢濁三釋。 論清淨業者至所有善業。 演曰後二彰淨文復有二初明清淨復明寂靜初清淨者法內異生正信正見所起三業而為體也故對法云三淨業者謂善淨尸羅正直見攝身語意業遠離毀犯戒見垢故。 論寂靜業至學無學業。 演曰後明寂靜梵云牟尼此云寂默默猶靜也寂默即是寂靜之義謂諸聖者證寂靜理能靜囂煩三業為體。 論業過患至身心憂苦。 演曰第九過患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三一明七過患二辯十過患三明五過患初中有二先列後釋如文可知釋生現罪如自害者由害他事未遂心故雖有方便當來未必定受苦報故言現罪言六過失即前六也餘文可知。 論又有十種至廣說應知。 演曰二辯十過患由此十種犯淨尸羅名為過患如經說者案智度論第十五引經釋云佛語難提迦優婆塞煞生有十種罪一者心常懷毒世世不絕二者眾生憎𢙣眼不喜見三者常懷𢙣念思惟𢙣事四者畏之如見虵虎五者睡時心怖覺亦不安六者常有𢙣夢七者命終之時狂怖𢙣死八者種短命業九者身懷命終墮泥犁中十者若出為人當常短命乃至妄語皆有十過。 論又有四種至闡地迦經。 演曰三明五過患即五近事戒中前四支戒身三語一業道性戒飲酒是遮故此別說闡地迦者近事之名此無所譯故存梵本。 論云何生雜染。 演曰第三明生雜染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先徵也。 論謂由四種至流轉故。 演曰後釋分二先揔標列後隨別釋此初標列揔有四名。 論生差別至世間差別。 演曰後隨別釋文分為四一明差別二辯艱辛三明不定四明流轉此辯第一生差別門文中有二一標章舉數二隨數別陳此即標章有五差別。 論界差別至差別應知。 演曰二隨數別陳准標分五前二可悉第三處所揔五十八如前廣辯四勝生中黑勝生者𢙣之極故亦得勝名旃茶羅者屠兒也十羯娑者亦云補羯娑此云除糞穢若諸長者大富貴家者非前二類但內負才藝外豐資什言行敦肅即名長者若生所餘等者即彼富貴吠舍等家姓雖卑下不廢官高而豐珎異不同於前貧賤者故處中家者除前黑白二勝之外名處中家即吠舍等非至富貴及極貧賤者也依地分生者(下二天▆)有想天生者下三天也无量想天生者初二天也謂空識處俱緣無量為境界故(餘文可知)。 論生艱辛至差別應知。 演曰二辯艱辛門(文中有二)先標後釋釋中復二初明流注後彰飲乳初中又二一身𮕜流注二洟淚極多以此之緣艱苦無量名生艱辛馳者說文云駈也駈謂逐也騁者廣雅云奔也。 論生不定者至其量邊際。 演曰三明不定門文分為五一父母不定二苦樂不定三生處不定四為親不定五受身不定此初也。 論又復說言至樂亦尓。 演曰二苦樂不定。 論又復說言至無量生死。 演曰三生處不定不見大地有少處所不是眾生受生之處返顯大地一一處所皆是眾生於中曾受無量生死。 論又復說言至若等尊重。 演曰四為親不定不易者難也世間難得不曾為彼親之有情也返顯他情皆曾為汝父母等故前據自他㸦為父母此唯以他為自親等故有別也阿遮利耶此云䡄範舊云阿闍梨耶鄔波拕耶此云親教舊云和尚。 論又如說言至廣愽脇山。 演曰五受身不定山身似非天之脇因以名焉舊云毗富羅山。 論云何生流轉至說為流轉。 演曰四生流轉門文分為二初略徵釋後廣分別此初也。 論云何緣起。 演曰後廣分別文分為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嗢拕南曰至攝諸經為後。 演曰後釋分二一以頌摽章二長行廣辯頌有十門一躰二門三義四差別五次第六難七釋詞八緣性九分別十攝諸經。 論云何緣起體。 演曰二長行廣辯如頌所摽十門分別一辯躰門文分三叚一徵釋起一辯躰性三揔結之此初徵也。 論若略說至清淨究竟。 演曰二辯躰性文分為二初惣摽荅後隨別釋此惣摽荅由三相也一從前生中二從中生後三中際生[A36]已趣染或淨過現未來各對二世名前中後。 ᅟᅟ==[A36]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從前際至流轉。 演曰後隨別釋文分為二一明初相二明後二初中又二一者惣釋二辯同異初中有三一問二荅三結此問三中初一相也後之二相下自別問。 論謂如有一至無明所攝。 演曰二荅分四一釋能引二明所引三辯能生四辯所生初中有二一釋無明二釋行支此釋無明闇於前際世俗勝義二苦之義名為不了即三𢙣趣俗知是苦名世俗苦若諸人天勝智知苦名勝義苦。 論無明為緣至增長。 演曰二釋行支迷俗無明發非福行迷勝義者發福不動。 論由此隨業識至相續識因。 演曰二明所引所引有五今但言識識為本故舉本攝末隨業識者識名言種雖[A37]已熏習未知生處因業招集生五趣果果因業集當現得生名隨業轉雖有處云業種名識今文不尓業熏習[A38]已所熏集種乃至前世身命不絕能為中際現續識因顯識等支躰是種子對彼前際名為後也。 ᅟᅟ==[A37] 已【CB】,巳【金藏】== ᅟᅟ==[A38] 已【CB】,巳【金藏】== 論此識將生至以為助伴。 演曰三辯能生前識等種將生中際現識等時自無其力要待他助是以前際愛取潤之所潤名有內貪名愛外貪名取或愛取二通緣內外即能生中具明三也。 論從彼前際至自躰得生。 演曰四辯所生文分為二先明生死次辯識與名色㸦依初中有三一惣明生二別顯相三結與果此初也中有本有惣名生也。 論在母腹中至漸漸增長。 演曰二別顯相因識種也果依現行。 論尒時感生至與異熟果。 演曰三結與果。 論又此異熟至六依轉故。 演曰後辯識與名色㸦依文分三叚一識依名色二名色依識三舉喻結成初復分三一識依名色二引教證成三釋名色義此初也即內六處名為六依。 論是故經言名色緣識。 演曰二引教證成名色為緣識方得起名為緣識。 論俱有依根至諸識流轉。 演曰三釋名色義兩番釋也初依六根分名色二而約與識為所依故故不取餘。 論又五色根至所餘曰名。 演曰後依五蘊以分名色根處所者根扶塵也根及扶塵各有四大並名為色所餘四蘊惣為名也。 論由識執受至相續不断。 演曰二名色依識由識執者由第八識執受根故名之與色方得不断。 論由此道理至相依而轉。 演曰三舉喻結成問生老之位具識等五何故但顯識與名色荅有二釋一據相依觸受等法不說與識定相依故二從寬名說名色位寬攝餘支故。 論如是名為至流轉不絕。 演曰三惣結也。 論當知此中至流轉次第。 演曰二辯同異文分三叚一四生同異二三界差別三三業有殊初中有三一辯胎生二眀𡖉濕三彰化生此初也胎生指前說是。 論若𡖉生至餘如前說。 演曰二明𡖉濕濕生無母夘生在胎不同胎生有五位別故此二生皆除母腹。 論若於有色至與前差別。 演曰三彰化生諸根䪺具故與前差昧明用殊如次分為名色六處。 論若於無色至與前差別。 演曰二三界差別前之二界四生名色色有現行今此唯種故與前別種亦是識所緣之境故名識依初剎那識但名識支次後名意昧明異故。 論又由福業至色無色界。 演曰三三業有殊此福等三皆據引業以彼滿業非行支故故不取也所以言福生欲人天非福招𢙣若據滿業即應各言生五趣也。 論云何不生至緣起生。 演曰二眀後二相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先問還滅後問流轉准荅及理此問不次性相求故下九十三問即依次順染淨故。 論謂中際[A39]已生至受增上果。 ᅟᅟ==[A39]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荅文二先明流轉後明還滅流轉復二先釋後結釋中又二一顯起因二所起相初復有二一明現果二辯起愚此初也謂承先因中際生[A40]已便受二果內身為異熟果外塵為增上果舉受顯境境名增果非取所生受名果也。 ᅟᅟ==[A40] 已【CB】,巳【金藏】== 論此補特伽羅至於二果愚。 演曰二辯起愚謂此有情聞非法等於前二果不了知故起愚迷執名二果愚。 論由愚內異熟至不如實知。 演曰二所起相文中有二一明引因二辯生因初復分二先辯後結辯中又二一明能引二明所引能引復二一辯無明二彰行躰此初也由迷現在異熟內果故於當苦昧而不知。 論由迷後有至若增長。 演曰二彰行躰福等三業名為諸行。 論由此新所作業至名隨業識。 演曰二明所引文分為二一明識支二名色等前文復二初辯正識後兼識支初中又二先釋其名後彰其躰此初也由依新業識有所生名隨業識如前[A41]已明。 ᅟᅟ==[A41] 已【CB】,巳【金藏】== 論即於現法至果識故。 演曰後彰其躰躰即頼耶種名因識能生當現名攝果識行生識等增上名生非親辦躰名為生也。 論又惣依至六識身。 演曰後兼識支雖非正躰惣約一期相續識說通六識身理實非也。 論又即此識至之所隨逐。 演曰二名色等前為後依故云隨逐依當起等說為次第故唯識云識等五種由業熏發雖實同時而依主伴惣別勝劣因果相異故諸聖教假說前後或依當來現起分位有次第故說有前後在因種時實無次第。 論如是惣名至引因應知。 演曰後惣結也。 論由此能引至引後有巴。 演曰二明生因文分三叚一結前起後二正辯生因三結生次第此初也由此二支能引識等故能所引惣名引因異熟果愚彰能引也。 論又由第二至或漸或頓。 演曰二正辯生因文中有二一能生因二所生果初中分三一愛二取三有祈生三界名欲有求躰即愛支執欲取等名為取支所潤識等合名為有然愛取近生當果惣名生因今據親生故唯結有有中復除業種子也此無間者此中際也有漸䪺者四生生異思之可知。 論如是於現至隨逐應知。 演曰三結生次第現法中者生欲色界種隨逐者生無色界色支但據色種說故。 論如是於中至後際諸行生。 演曰後惣結也。 論復有先集資粮。 演曰後明還滅釋前不生能得清淨文中有二先明不生後明清淨由前生死流轉不生故得後時還滅清淨不生之理漸次伏除漸次之門盖由五道此當第一資粮道也。 論於現法中至如理作意。 演曰二加行道從他聞者從他善友聞正法音如理作意思依行故下如理作意通上文也生老死支名為二果二果惣以五蘊為躰名為諸行即苦諦也彼因集諦彼滅滅諦滅行道諦於此四諦及前言音皆生如理正作意故。 論由此如理至正見得生。 演曰三明見道真相見道本後皆起名曰得生。 論從此次第至清淨智見。 演曰四明修道五無學道。 論由此智見至亦復永断。 演曰後明清淨由得不生故證清淨文中有二初還後滅還復分二先明不生後明清淨此初也愛断之言亦兼取也即內異熟及增上果名為所緣愚二果故名不實知由愛亡故受亦隨断。 論由此断故至證慧解脫。 演曰後明清淨文分為二初明慧淨後明心淨此初也謂有漏觸所生諸受受二果時於所緣境不如實知由此為緣發生煩𢙉發業潤生由断此受無所依故無明亦滅由此無明能障慧性能障既除慧得清淨名為解脫。 論若於無明至證心解脫。 演曰後明心淨即相應心不為貪等之所繫縛名心解脫。 論設彼無明至後際應生。 演曰後明滅果文分為二一有餘依果二無餘依果初復有三一後果不生二現因永滅三正住圓寂初中有二先辯不生後引教證前文復二初依縱解後依正辯此初也。 論由無明滅故至得無生法。 演曰後依正辯。 論是故說言至生受滅。 演曰後引教證。 論於現法中至得無生法。 演曰二現因永滅文分為二先辯因亡後引教證此初也由無明滅故現在順無明觸受等滅六處等[A42]已有非由現無明有故不說無明滅六處等滅其觸受等隨無明生獨說隨彼滅由此所依滅故能依受等皆亦隨滅。 ᅟᅟ==[A42] 已【CB】,巳【金藏】== 論由此故說至諸行不轉。 演曰後引教證文易可知。 論由不轉故至現法涅槃。 演曰三正住圓寂文分為二初明得理後辯有餘此初也。 論彼於尓時至恒相續住。 演曰後辯有餘惑業雖盡所依身在名有餘依無染法故名清淨識不唯無漏離繫之言亦同清淨身由業感隨業短長未殞滅來名恒續住。 論若壽量盡至永滅無餘。 演曰二無餘依果文分為二初釋後結釋中有二初身命俱亡後識因皆滅滅[A43]已不續名曰無餘。 ᅟᅟ==[A43] 已【CB】,巳【金藏】== 論是名無餘至究竟涅槃。 演曰後結無餘一者靜處二謂求人三梵行[A44]已立道諦因圓四究竟涅槃滅諦果滿具此四義皆是無餘。 ᅟᅟ==[A44]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A45]已說至緣起躰性。 ᅟᅟ==[A45]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惣結也。 論緣起門至八清淨門。 演曰第二釋緣起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一者惣摽二謂別釋別釋有八一內識生者根境等緣眼等識生二外稼熟者水土等緣根等生也三有情死生者無明為緣能生行等四器成壞者共業所感世界等生五食任持者四食為緣有情得住六自作等者(善𢙣為緣愛非愛趣七威勢者內證為緣)外發通等八清淨者脫分為緣得無學等如緣起經及對法第四與此次第少不同也第十卷中自當廣辯。 論緣起義云何。 演曰第三釋緣起義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離有情義至是緣起義。 演曰後釋有二先以八義揀彰緣起後以染淨揔明差別初八義中文即為八一離有情義離彼妄執有情能作揀彼梵天勝論犢子我能作計二無常義揀常能作數論自性順世極微虛空時方外皆計常能為物因類異此等故言無常三蹔住義揀正量部說法三類一剎那住謂心心所二一期住謂內色身三經劫住謂器世間揀後二種言蹔住也四依他義揀無因計無因計者非緣生故五離作用義揀勝論師六句無常實作用者及薩婆多有實作用六因果續義揀斷見者及遮經部因果異時無相續義並非緣起七相似義揀異外道害法宗計彼計煞等能得生天𢙣因善果不相似故八自業作義揀他作自受果者他作自受不相似故揀異外宗以彰自義名緣起也。 論問為顯何義至清淨義故。 演曰後以染淨揔明差別雜染因果名為染汙清淨緣起名為清淨清淨即還滅染汙即流轉如前應知。 論緣起差別云何。 演曰第四差別門文分三段初徵次釋後結此初也。 論謂於前際至如經廣說。 演曰次釋諸支文分十二一無明支乃至十二釋老死支初中有四一明十九二辯七癡三明五愚四彰六種初中復三一指經說二辯其相三結於前此初也。 論於前際無知至所有無知。 演曰二辯相中十九無知束為七類一於世有三三世別故二於事有三內外俱境事有別故三業等有三業報俱境迷有異故四三寶起三五四諦起四六因果起二七所證有一十九一一具徵釋二辯相之中言自在者即自在天世性即彼𭁷性異名是諸世法之體性故士夫即神我梵王名中間住中間禪故等言等彼空時方等不平等言通上諸類而言從因所生諸行即所迷果又言無罪至不應習此之兩對重顯前因言黑故等者此之三句重彰前果雜中通含黑白兩類名為有分有二分故第七所證六觸處者體即六根是觸所依六觸之處依主為稱於六中實染未離由增上𢢔謂[A46]已出矣。 ᅟᅟ==[A46]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略說十九種無知。 演曰後揔結也。 論復有七種無知至增上𢢔愚。 演曰二辯七癡文分為二先明七種後明相攝此初也言事愚者事謂所知有情等事言移轉者報隨因行數往諸趣流轉不定名為移轉迷移轉理名移轉愚依主釋也餘准此知。 論前十九無知至攝第七。 演曰後明相攝與前十九次第相攝如文可悉。 論復有五種至增上𢢔愚。 演曰三明五愚文分為二先辯愚體後明相攝此初也義愚者義謂境也迷境之愚依士釋也見愚者由愚起見名曰見愚諸𢙣見者癡增上故餘文易悉。 論前十九愚至通攝一切。 演曰後明相攝見愚攝八謂前六及因果放逸攝三謂業報及俱由迷此三起放逸故真實義愚攝前七種三寶四諦從境為名名真實義義通一切義者境也一切境中皆生愚故。 論復次至無明闇。 演曰四彰六種文分三段初辯愚相二明相攝三明建立此初也。 論如是六種至無明黑闇。 演曰二明相攝六與七相攝如次配知但此第六攝前七中六七二也。 論復有差別至差別應知。 演曰三明建立文中有二初明差別後結建立前三如次三慧所治對彼能治立愚之稱謂由聞故知法其所治名無知由思故推搆其所治名無見依修故明證其所治名無現觀故云所洽差別等。 論身行云何至唯名不動。 演曰二辯行支文中有二先徵後釋行謂造作三業為躰通現及種能感惣報及惣別報方名行支若唯別報即非支攝實躰唯思假通身語三界有無如前易悉。 論眼識云何至色界唯一。 演曰三明識支眼福業者觀佛等境常起淨心非福業者樂觀[婬-壬+(工/山)]妄諸𢙣色故不動業者專注一境無分別故三業熏種所起現行名為果識識支正躰唯取業招第八種識惣報主故今此通明故兼六識唯識會云或依當來說有現行因時定無現行義故三界多少如文可知。 論受蘊云何至皆通三界。 演曰四辯名色文分為二一別彰名色二惣出躰性初文有二先解名支後彰色位此初也四蘊名名如常分別隨識有無皆通三界。 論四大種至然非一切。 演曰後彰色位文中有二初明能造後明所造二中各二先明色躰後界分別色界有八除香味二非一切者除不律儀等。 論此亦二種至果名色。 演曰二惣出躰性躰唯種子兼言果者依當起說同於識支而通說故。 論眼處云何至通三界。 演曰五明六處文分三叚初明六處次明種現後明界攝通現行者亦據當生及通汎說。 論眼觸云何至無色界一。 演曰六明觸支文分三叚初明六觸次明種現後明界攝現行同前色界四者無鼻舌觸無色唯一意地觸故。 論樂受云何至所生果受。 演曰七明受支文亦有三初明三受次約界明三彰種現種為正躰現是汎明與前同也。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四 ▆▆▆▆▆▆▆▆▆▆▆▆▆▆▆▆▆▆▆▆▆▆▆▆▆▆▆▆▆▆▆▆▆▆▆▆▆▆▆▆▆▆現經▆▆▆▆▆▆▆▆▆日月離所緣縛三明離繫断除種子種現皆盡名解脫也。 論從諸欲至隨眠故。 演曰▆▆▆▆▆▆▆▆▆▆▆▆▆▆▆▆▆▆▆▆▆▆▆▆▆▆▆▆▆▆▆▆▆▆▆▆▆▆▆▆▆▆三次之五句彰所断染文分為五一欲所生漏謂除貪外嗔恚等惑悉[A1]已断除餘准知也二眀匱乏謂因貪外嗔等所生執杖歐擊身語𢙣行作[A2]已增長無諸善法名為匱乏此華皆断名為出離據此等文欲恚𡧱三皆朋出也有本云損匱應勘餘▆▆▆▆▆▆▆▆▆▆▆▆▆▆▆▆▆▆▆▆▆▆▆▆▆▆▆▆▆▆▆▆▆▆▆▆▆▆▆▆▆▆▆▆▆▆▆▆▆▆▆▆▆▆▆▆▆▆▆▆▆▆▆▆▆▆▆▆▆▆▆▆▆▆▆▆▆▆▆▆▆▆▆▆▆▆▆▆▆▆▆▆▆▆▆▆▆▆▆▆▆▆▆▆▆▆▆▆▆▆▆▆▆▆▆▆▆▆▆▆▆▆▆▆▆▆▆▆▆▆▆▆▆▆▆▆▆▆▆▆▆▆▆▆▆▆▆▆▆▆▆▆▆▆▆▆▆▆▆▆▆之▆▆▆▆▆▆▆▆▆▆▆▆▆▆▆▆▆五無相定六者空定▆▆▆▆▆▆▆▆▆▆▆▆▆𡧱三不樂四貪恚俱捨五一切相六者我▆▆▆▆▆目前六種。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論謂我[A3]已修至建立此界。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演曰次明▆相文分為二先明立意後辯對治此初也此經具如集異門足論第十五引今舉意云謂有具壽作如是言我[A4]已修慈及悲喜捨無相空定我心猶為恚𡧱不樂貪恚俱捨眾相疑等之所纏繞應告彼云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壽於慈悲喜捨及無相空定修習[A5]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心猶為恚𡧱不樂貪恚俱捨眾相疑等之所經縛無有是處謂慈心定乃至空定必能出離恚乃至疑由荅外疑而建立也今此論等略舉初後是故慈等非對治者舉彼疑詞雖得慈定恚等猶行明慈而非恚等對治餘五准此當知為下正彰立意。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論是中恚等至建立第六▆。 演曰後辯對治分之為二初明通相後明別相此初也前四通治如文自悉第五觀察聖住等者觀察無相聖所住理建立第五無相對治觀察無學究竟之理息除第六我𢢔之障。 論慈對治恚至是彼對治。 演曰後明別相文分為六一慈治嗔恚二悲能治𡧱三喜治不樂不樂謂嫉諸嫉姤者見他盛事情不樂故四捨治貪恚理實捨能除貪恚癡然愛憎境起捨難故故逐難說治貪及恚中容境上捨相易知故略不論實亦除癡五無相治相相縛皆無名治眾相六無𢢔治疑我𢢔為本眾惑因生我𢢔既除疑等皆盡名為空也。 論此諸出離至容可現行。 演曰後惣結也此諸出離修滿足者定超恚等未成滿者容許現行。 論又前五種至聖住所攝。 演曰二明相攝文中有二初五後六五中初四色天所攝名為天住第五無相名為聖住六中初四梵住所攝四無量心名梵住故初五門中雖具慈悲闕後二故從依名天不名梵也。 論復次至故名為依。 演曰三辯出離依文分三叚一摽釋依名二引教分別三明起所因此初也。 論世尊說依至是依非識。 演曰二引教分別文中有二初摽後列次第可知。 論此四種依因何建立。 演曰三眀起因文分三叚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補特伽羅四種別故。 演曰二釋分二初揔摽荅後隨別釋此略摽荅因四有情說四依故。 論謂因[A6]諂詐至初依。 ᅟᅟ==[A6] 諂【CB】,謟【金藏】(cf. T30n1579_p0332b12)== 演曰後隨別釋文分為二初列所因後明行相所因有四一因[A7]諂詐二因順世三因自見四因聞極此初也有[A8]諂詐者內懷詭行外現矯儀取相之徒慕為師矣師既顛墜資亦沉淪故因此徒誡當依法人非依也𢙢初學流錯依憑故問涅槃第六明人四依四依於世能多利益今誡依法彰人叵憑二文乖違孰當可取荅依初學者說唯依法𢙢所作者依邪威儀即便依學文遮魔羅及提婆等[A9]諂詐之人不堪依也若依正行離[A10]諂詐者依之無失。 ᅟᅟ==[A7] 諂【CB】,謟【金藏】(cf. T30n1579_p0332b12)== ᅟᅟ==[A8] 諂【CB】,謟【金藏】(cf. T30n1579_p0332b12)== ᅟᅟ==[A9] 諂【CB】,謟【金藏】== ᅟᅟ==[A10] 諂【CB】,謟【金藏】== 論因順世間至第二。 演曰二因順世世之淺法競飾浮華賞文薎理今談義理出世可憑麤淺文詞不可依也。 論因住自見至第三。 演曰三因自見義雖所依有了不了而見取者封自所習以為至極故對誡之當依了義不了義者勿堅著之。 論因聞為極至第四。 演曰四因聞極極有二種一世間之極謂人天勝果三界唯心識為躰也二出世之極佛果菩提四智為躰謂初學者聞說唯心將為極理不肯進修佛誡彼流當須依智心如野馬無蹔時停識如幻人顛倒所起雖為世本終非佛因唯有菩提可真依處▆。 論因其諂詐至現威儀故。 演曰後明行相准前分四初文復二一辯對諂說法依因二揀外法亦非所依此初也要假研論正智得生非囑威儀智能起也。 論即於此中至不應執故。 演曰二揀外法亦非所依顯佛所說人法二中唯法是依是依之法佛法非俗俗法虛妄未為依故。 論法又二種至審觀察故。 演曰二依義相如文可知▆。 論佛所說經至非不了義。 演曰三了義相二邊之說皆非了義中道之言方了義也。 論世尊至是依非識。 演曰四智依相文中有二初顯世間依識所以後明出世說智所由於中有二一為向涅槃者說四諦智二為隨法行者說聞思修智聞思等智依教等生名法隨法行。 論略於四時至建立四依。 演曰三結之也得法等者若依法義了義及智名為不失若依人文不了義識名之為失始興信智了悟真詮名得法時此時必待法非人也以假正教信智生故憶念名教所悟不忘名任持時此能歸義義聡敏者解乃不窮詞亦無竭即義惣持詳諸所詮優劣得失名察義時此時必資了義教也因聞了義便起修行行與教同名隨法行隨法之際必資於智智能利物證真際故此之四種始末優劣修習為次。 論復次至二種差別(八)。 演曰第三合釋第三第四作意所緣二種差別文分為二初結前生後次正辯二相此初也。 論作意差別至四十作意。 演曰次正辯二中文分為二一別明二相二合明二躰別中復二初明作意後辯所緣初中有四一揔摽作意二別列其名三依摽辯釋四前後相攝此初摽也。 論云何至果作意。 演曰二別列其名文中有二初列七名後陳四十初中有二先徵後列。 論云何四十至遍行作意。 演曰後陳四十文中有二先徵後列列中四十類例言之有十一類一法義類謂初二作意二念處類謂次四種三假實類謂次二作意四修習非習類謂學等三五断非断類謂遍知等三六緣境有無類謂有影等四七止觀類謂勝解等六八對治染汙類謂隨順等四九運轉類謂力勵等四十修智類謂思擇等四十一三乘類謂他等四作意躰者遍行一也修定等時力增勝故而偏說也故雜集云謂善順奢摩他毗鉢舍那故謂於一境持心令住故。 論緣法作意至相應作意。 演曰三依摽辯釋其七作意下第十七二十八等具廣明之故此不釋釋四十中如列所科亦分十一此即第一明法義類文中有二一法二義如次聞思修作意為躰。 論緣身受心法至身等作意。 演曰二明念處類文中有四對彼身等四境不同分四作意。 論勝解作意至增作意。 演三假實類文分為二先明勝解後明真實此初也由有漏觀未能真實故以勝解於所欲事似彼相現而於此法有彼相生名為增益如火觀者於餘非火皆發火相餘類此知雜集十一說此名為一向世間作意故唯相假。 論真實作意至諸法作意。 演曰後明真實本後二智相應作意如境通愍名為真實故雜集云一向出世間及此後所得作意如理思惟自共相者即後得智相謂相狀躰相二也思惟真如即根本智相但躰相。 論有學作意至世間作意。 演曰修非修類文中有三一學二無學三非學非無學所學之法謂戒定慧三修進於此名為有學進脩[A11]已滿名為無學非進非滿名為非二自性謂即學等自躰名為學等相續謂身由在學等相續身故亦名學等。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論遍知作意至而不断惑。 演曰断非断類文分三段一明非断二明正断三明[A12]已断此初也謂加行道中雖觀惑相而未断也故對法云遍知有三一因緣事遍知謂知煩惱隨眠未永断故二自躰遍知謂知此煩惱生[A13]已煩惱乱心性三過患遍知謂知此煩惱能引自他俱害能生現後法過能令有情受此所生身心憂惱。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ᅟᅟ==[A13] 已【CB】,巳【金藏】== 論正断作意至俱作二事。 演曰二明正断謂無間道由前[A14]已知一剎那間知而正断名作二事。 ᅟᅟ==[A14] 已【CB】,巳【金藏】== 論[A15]已断作意至所有作意。 ᅟᅟ==[A15]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明[A16]已断謂無間道後解脫勝進二種作意惣名[A17]已断。 ᅟᅟ==[A16] 已【CB】,巳【金藏】== ᅟᅟ==[A17] 已【CB】,巳【金藏】== 論有分別至毗鉢舍那。 演曰六緣境有無類文分為四一有分別境二無分別境三邊際所緣四成辦所緣此初先明有分別境謂此觀品審察推度名有分別分別蘊等善巧相現名為影像分別所緣作意謂由此者由此作意作意為先方能修緣分別躰境毗鉢舍那分別躰謂本質是前分別影像本質名分別躰觀心所取復名為境。 論無分別至奢摩他。 演曰二無分別境若據隨心相分說者定所緣境名無分別約質而論亦名分別但以慧品強故推求分別止品劣故多無分別理實同緣二皆分別問雜集十一說有分別影像所緣謂由勝解作意所有止觀所緣境也無分別影像所緣謂由真實作意所有止觀所緣境也何故與此說不同耶荅謂有漏止觀皆有分別虛妄分別為自性故若無漏攝皆無分別遠離虛妄分別性故不同此處觀品強故名有分別止品劣故名無分別。 論事邊際所緣至身受心法。 演曰三邊際所緣事謂躰事邊際窮極謂四念住攝諸所緣理事盡名事邊際二十六中舉盡所有性如所有性名事邊際同對法論㸦舉一邊亦無違也。 論所作成辦至所緣作意。 演曰四成辦所緣修止觀時作意圓滿名為成辦非唯果滿名為成辨故二十六云云何所作成辦謂修止觀者修習為因諸緣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圓滿(此圓滿故)便得轉依一切麤重皆悉息滅得轉依故超過影像於所知事有無分別現量智生名作意辦言如此等者謂我思惟如此如此謂在觀中思惟本質本質類多重言如此如是如是思惟影像止觀雙運了知如是當有如此如此隨眠可斷當辦如是如是真智可生及緣無為離障清淨功用成就名辦所緣。 論勝解思擇至而為上首。 演曰七止觀類中十一作意分之為二先辯行相次顯功能初中有六此即第一先明觀體觀有二類一由此之作意力故最初思擇唯慧無定或因止力所引慧生並名觀也止上首者定引慧也。 論寂靜作意至而為上首。 演曰二明止品止亦有二一由寂靜作意力故最初安心唯定無慧或因觀品而所引生盡名止也。 論一分修至隨修一分。 演曰三明分修下十三云或時作意思惟光明或時作意思惟色相而入於定於二境中隨修於一名一分修。 論具分修至二分雙修。 演曰四明具修思惟光明亦了色相了色相時亦思光明二分雙習名曰具修。 論無間作意至相續而轉。 演曰五明無間一切時中斯須不捨名無間修。 論慇重作意至加行方便。 演曰六明慇重尊崇敬奉名慇重修。 論此中至淨修智見。 演曰次顯功能文分為五一修智見由思擇力智得增明名修智見。 論由寂靜作意故生長輕安。 演曰二修輕安定起輕安皆由寂靜故名寂靜生長輕安。 論由一分至心得解脫。 演曰三明蓋脫障治相違二分起時蓋便解脫。 論由無間至心得解脫。 演曰四明結脫由二作意九結俱亡心亦解脫。 論又由無間至速證通慧。 演曰五不虛棄速成通慧。 論隨順作意至順斷煩惱。 演曰八對治染汙類作意有四一明隨順謂加行道猒壞所緣順斷惑故。 論對治作意至遠離相續。 演曰二明正斷文中有二一正捨諸惑謂無間道二任持斷道令惑轉遠謂解脫道謂此道中令所斷惑更不生故。 論順清淨至諸法道理。 演曰三明順淨四順觀察此二作意俱勝進道謂修六念或思妙事或觀所斷及與所證皆於勝進道中作此觀也故對法云或勤方便思惟諸法名勝進道六隨念者即念佛等六。 論力勵運轉至阿羅漢時。 演曰九運轉類作意有四一明力勵二明有間三明功用四辯自然自然作意有四時者一得作意得第六七二作意時二正[A18]已入而由得此二作意故能正[A19]已入根本靜慮此前二時是道前方便者也三由方便得入見修修於現觀四無學道正得作意[A20]已得作意如其次第無間解脫二作意也。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ᅟᅟ==[A19] 已【CB】,巳【金藏】== ᅟᅟ==[A20] 已【CB】,巳【金藏】== 論思擇作意至不復現行。 演曰十修智類有四作意一明思擇二明內攝三明淨障四辯所行如文可悉。 論他所建立至所有作意。 演曰十一辯三乘類作意有四一他所建立謂諸聲聞二內增上取謂獨覺等三廣大作意謂諸菩薩四遍行作意謂佛世尊義可知也。 論此中了相至唯攝緣義。 演曰四前後相攝前七作意攝後四十文同前判有十一類此當第一攝法義二了相作意通聞修慧故攝二種體非欲界不通思慧餘六攝義唯是修慧故三十三云即由如是定地作意於欲界中了為麤相故。 論緣身等境至遍在七攝。 演曰二攝念處四聞修等慧普緣四境相應作意遍故遍七攝。 論了相勝解至當知隨應。 演曰三攝假實二了相勝解加行究竟果作意通攝勝解真實作意者了相通在初修及無學一切初修多唯勝解無學等修多是真實勝解既為近加行道理通假實究竟果作意在根本地中一切時位假實理通觀察作意唯攝勝解者是中三品勝進道故初假解修不說通實為後加行理亦通真餘三作意唯攝真實者為無間道多觀真故此就前門就餘門者當知隨應者此就前說七作意相與二相攝就餘別義了相多唯勝解初起修故究竟果唯真實解脫道故觀察作意通勝解真實能為勝進加行道故餘四如前故說就餘門當知隨應不說七種皆與前別也。 論七種作意至果作意。 演曰四修習非習攝文中有二初七作意攝學非二後了相及果但攝無學無學位中能了清淨自共相故究竟果者是無學故。 論了相至[A21]已斷作意。 ᅟᅟ==[A21] 已【CB】,巳【金藏】== 演曰五斷非斷攝文中有三初攝遍知謂了相等三非治道故遍知所攝次攝正斷謂遠離等三是斷道故故攝正斷後攝[A22]已斷究竟果中惑盡方得故攝[A23]已斷。 ᅟᅟ==[A22] 已【CB】,巳【金藏】== ᅟᅟ==[A23] 已【CB】,巳【金藏】== 論觀察至作意所攝。 演曰六緣境有無攝文中有四觀察慧增攝有分別餘六止觀而無偏故故通攝二邊際義寬通七作意所作成辦義分兩種若就初門未至定說攝七作意修習定時有七意故若就第二根本定門唯攝果滿根本定中所作成辦與餘作意不相應故。 論最初勝解至遍一切攝。 演曰七止觀攝前辯類中文分為二先六行相後五功能今相攝中但明行相略無功能攝六相中文分為四一攝第一擇法思慧而非定法七種作意是定地収故不相攝若止為首便攝七種定類同故。 論若最初寂靜至亦尒。 演曰二攝第二依欲界心安住內境名初寂靜即七不攝若依觀品所引修慧名寂靜作意七作意攝同初義中有攝不攝故云亦尒。 論前六作意至唯攝具分修。 演曰三攝三四前六作意修止及觀有全有分故雙攝之第七必全故唯攝具。 論無間至遍一切攝。 演曰四攝五六行相既通故七皆攝。 論隨順作意至就斷對治說。 演曰八對治染汙攝文分為二初依治辯次約餘攝初中復二先攝後結攝中有四一了相勝解二攝隨順二遠離加行究竟二種加行道故攝對治攝樂作意通於四道今攝前二故云一分三順清淨者是勝進道攝樂一分而攝之也四順觀察者全是勝進故與觀察全相攝也。 論若就所餘隨應當知。 演曰次約餘辯依修智等所餘門者隨順通攝了相勝解攝樂觀察四作意也順清淨作意通攝攝樂觀察所攝餘如前說故言隨應。 論力勵運轉至二作意攝。 演曰九運轉等四攝力勵初習唯散非定故七不攝有閒運轉有功用運轉比二作意但攝七中前四作意故云乃至攝樂所攝自然運轉攝彼二者以無間解脫自然轉故不說觀察者彼勝進攝此非勝進故不攝也。 論思擇作意至作意所攝。 演曰十修智類攝思擇作意了相攝者依初修門多起慧故非餘不攝內攝作意勝解攝者依創無間內緣之門非餘不攝淨障作意觀察攝者審察煩惱斷與未斷順淨障故非實彼攝觀察非正無間道故。 論他所建立至一切所攝。 演曰十一三乘相攝文分為二初別廣明次重料揀此初也廣大作意七皆不攝無住涅盤悲智建立二利行廣非七攝也七唯自利非廣行故遍行作意而有兩種初屬世尊唯第七攝佛自利德故唯果攝第二菩薩菩薩自利亦通七攝。 論又了相作意至傳為其緣。 演曰次重料揀了相作意通聞修慧由聞他音修定相應得聲聞果故他所攝了相作意內增上者在先資糧為果時緣得有了相除此餘時而即無也以不待他音證自果故。 論復次云何所緣差別。 演曰後辯所緣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謂相差別。 演曰後荅分二先揔次別此揔荅也。 論何等為相。 演曰次別分二初明四相後三十二相初中有三一躡前徵起二標數略荅三依標廣辯此初也。 論略有四種至應修習相。 演曰二標數略荅。 論所緣相者至分別體相。 演曰三依標廣辯文分三段一明所緣二明因相三明後二此初也相分名事見分名體定所緣相從識所生不離識故名分別相。 論因緣相者謂定資糧。 演曰二明因相謂無悔歡等名定資糧。 論應遠離相至此四種相。 演曰三明後二文分為二先揔標列後各別釋此揔標列後二相也。 論何等至不樂攀緣。 演曰後各別釋文分為二先辯遠離後彰修習初中有四一沉二掉三亂四著此初沉相略有二種先明通相後明別相通相有四一不守根門二食不知量三初夜後夜不常悟等四不正知住癡行等下廣明別相約相增說以癡為性理實心惛懵重為體。 論何等掉相至動亂其心。 演曰二明掉相文中亦二初通後別別相貪體太舉俱行如前欲等等勤心觀與舉俱行體即掉舉。 論何等亂相至不亂相。 演曰三明亂相體即散亂通相如前別相鈍根即貪嗔等三分為體謂貪瞋癡令心流蕩勝餘法故說為散亂。 論何等著相至無出離見。 演曰四明著相通相同前別相即貪或眾煩惱隨於所樂而愛味故故於無上出離正道不生正見即不正知。 論對治如是至應修習相。 演曰後彰修習遠離𢙣法即名修習。 論復有至引發相。 演曰後三十二相文分為二初三十二體後攝歸四相初中復二一標數列名二隨標別釋此初標列三十二名。 論云何自心相至被染汙心。 演曰二隨標別釋如列所科三十二段此即第一明自心相文中有二先徵後釋自心相者謂以自心為所緣境自心即相名自心相持業釋也。 論云何外相至不現行故。 演曰二明外相外境名外光淨等相謂本質也設相分光亦名為外而非心故。 論云何所依相至并種子相。 演曰三所依相謂自五蘊所依止故并種子者果所依故分別體者分別所生不離心故。 論云何所行相至分別體相。 演曰四所行相謂彼六塵心所行處名所行相。 論云何作意至名作意相。 演曰五作意相作意即相名作意相。 論云何心起相至名心起相。 演曰六心起相凡心起者皆由作意故取次前以為一相第二相者心所思惟行及名色為境起心名心起相或為因依亦起心也。 論云何安住相至名安住相。 演曰七安住相四蘊是識所安住故。 論云何自相相至名自相相。 演曰八自相相文中有二一自類自相如色非受名自類相二各別自相謂色中十一體各不同名各別相。 論云何共相相至名共相相。 演曰九明共相文中有三一諸行共相謂無常相二有漏共相謂苦相也三一切共相謂空無我。 論云何麤相至一切靜相。 演曰十及十一麤靜二相如下具辯。 論云何領納相至諸行之相。 演曰十二領納相曾所更境憶持不忘名領納相若不憶持非領納也。 論云何分別至諸行之相。 演曰十三分別相未來體無依心說有名分別相。 論云何俱行相至諸行之相。 演曰十四俱行相謂現在心分別諸行心境俱時名俱行相。 論云何染汙相至不染汙相。 演曰十五染汙十六不染合明分二初標後釋此初略標二相別也。 論此中至成不染汙。 演曰後釋分二初釋染汙後明不染此中二類雖[A24]已發起出離之心於斷煩惱不修方便觀有貪等貪等猶在名染汙相若修方便觀心廣略或高下等伏斷隨眠貪等不生名不染汙次文重釋纏及隨眠名染汙相種現盡時名不染汙。 ᅟᅟ==[A24]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正方便至心被染相。 演曰十七正方便十八邪方便此二行相如文可知。 論云何光明相至建立此相。 演曰十九光明相文中有二一治闇光謂日光明等治外黑闇二法光明謂三慧光能治內闇無明等障懇到者說文云懇者至誠也到謂極也。 論云何觀察至能取法觀。 演曰二十觀察相文中有三一現觀未來未來未起而得坐名現在[A25]已生名為住立二現觀過去過去[A26]已滅名之為臥現在隣滅復得坐名夫欲臥者必先坐故三現觀現在謂心觀心展轉展轉後觀於前名為二也。 ᅟᅟ==[A25] 已【CB】,巳【金藏】== ᅟᅟ==[A26]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賢善至故名賢善。 演曰二十一賢善定相文中有四一問二荅三徵四釋文顯可知。 論云何止相至影像之相。 演曰二十二止相為治分別故修止相所以止相名無分別。 論云何舉相至光明相相。 演曰二十三舉相治沉下故於外境中隨緣一種淨妙之色筞舉其心名為舉相。 論云何觀相至增上捨相。 演曰二十四五觀及捨也三慧思修名為觀相心住平等名為捨相廣如下辯。 論云何入定相至而現在前。 演曰二十六入定相入相有三一因緣相二所緣相三應修習相此三一一皆為定因名為入相。 論云何位定相至得不退法。 演曰二十七住定相住相有三一能善取二能安住三能不退具此三義名為住相。 論云何出定相至不定地相。 演曰二十八出定相雖定散心通名分別此散心體定所不攝不定地収名出定相。 論云何增相至狹小故。 演曰二十九增相三十減相三十一方便相前二增減第三與前二為方便義類同故如文可知。 論云何引發相至如是等相。 演曰三十二引發相文中有二初徵後釋釋中有四一由通力於一字義能引無邊廣愽名義二能引發無諍等智三由定力能發諸餘力無畏等無邊功德四由定力能達句義得微妙智能引此等名引發相。 論復次至修習故。 演曰後攝歸四相三十二相不離前四以為體也所緣相寬具攝諸相因緣亦尒何以然者以前與後為因緣故其正方便為正因緣邪方便者為邪因緣因緣雖一白黑有殊分為二也第三遠離離諸染相第四應修修諸善法故三十二相皆是前四所攝更無餘也。 論[A27]卷第十二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 ᅟᅟ==[A27] 卷【CB】,[-]【金藏】== 論復次云何至諸相作意。 演曰二合明二體文分為二一明修習作意及相二明入定具四因緣初文有二先徵後釋此先徵也。 論謂即於彼至能作四事。 演曰後釋文中復分為三此初略標荅也。 論謂即修習至遠離相續。 演曰後廣分別文中有四一修作意二遠煩惱三練作意四成四道猒壞所緣是加行道捨諸煩惱是無閒道任持斷滅是解脫道遠離相續是勝進道或即如次是猒壞等四種對治。 論是故至諸相作意。 演曰三結之也。 論復次至教授力。 演曰二明入定具四因緣文分為六一入定因緣二染定差別三漏無漏異四四分不同五次超有差六熏習有異初中有三一標名列數二依標辯釋三揔結前義此初也。 論云何因力至靜慮等。 演曰二依標辯釋文分為四此初因力謂次前生曾所得定以為因力生今時定順小教說大乘正取定種為因亦可據曾熏發定種功能增長生今時定名因力也。 論云何方便力至能入諸定。 演曰二明方便力數修習力是為方便。 論云何說力至入靜慮等定。 演曰三明說力因聞所說定心之教自安心想所得等持名為說力。 論云何教授力至及諸餘定。 演曰四教授力不從言教但依師授名教授力。 論如是顯示至及鈍根者。 演曰三揔結前義利根鈍根如次顯上三四二人以隨法行及隨信行二各別故。 論復次有四至靜慮者。 演曰二染定差別文分為二一揔標列二隨別釋此初標列有四定也。 論云何愛上至後生愛味。 演曰二隨別釋如標分四初中有二先徵後釋所言愛者體即貪也問貪性是染定即不然云何言俱得名染定荅正得定時體即非染初時生愛得[A28]已生欣於此二時緣定生貪故名為染。 ᅟᅟ==[A28]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見上至解脫出離。 演曰二明見定文中有二初徵後釋體即見取他見為因而入靜慮或得靜慮後起見等名見靜慮言念過去多劫等者全常見等言堅執不捨是見取也顯彼見取行相差別名審思察及出離等。 論云何慢上至審諦觀察。 演曰三明慢靜慮文中亦二先徵後釋體即我慢或兼憍體謂因慢入定或得定[A29]已而起憍慢故揔名慢上靜慮問如何我慢緣上靜慮荅未得定前所起我慢我慢下界揔執當地五蘊為我而方能故若定後慢緣彼地起亦同地計能所計法皆上地故。 ᅟᅟ==[A29]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疑上至審諦觀察。 演曰四明疑靜慮由於四諦不能速證便於先得定處生疑此文且據修出世說云四聖諦理實修世於定亦疑。 論復次云何至當言正入。 演曰三漏無漏異文分為二初明有漏後明無漏初中復二先明染定後明淨定此初染定文中有二先徵後釋所愛味者即淨定也言[A30]已出者[A31]已出淨定言正入者正起染心出淨入染後緣於前名愛味定。 ᅟᅟ==[A30] 已【CB】,巳【金藏】== ᅟᅟ==[A31]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清淨至不生愛味。 演曰後明淨定文中有二先徵後釋釋復有三先明根性次辯淨因後明淨定根性有四一中根性二利根性三等煩惱行貪嗔癡三齊有名等四薄塵行雖有貪等行微薄故從他聞下辯淨所因聞說於定起愛名患及聞定外更有無漏涅盤菩提出離可求故於所得不生味著名為淨定。 論云何無漏至入無漏定。 演曰後明無漏文亦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三初明根性次明取相後明無漏根中有三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薄塵行此三行人或有修行[A32]已入見道或至方便煗等位中修諸等持皆取相狀名有漏定今於身證及無學位不復思惟但觀真如甘露界想名無漏定。 ᅟᅟ==[A32]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云何至調鍊諸根。 演曰四四分不同文分為四一明退分二明住分三彰勝分四彰決擇此初分四一明根性二明解劣三不堪忍四明退位次第應知。 論云何順住分至亦不退下。 演曰二明住分文中有二一明根性二明正住於上不修於下不退但於禪定躭著名住。 論云何順勝分至便得勝進。 演曰三彰勝分文中有二一進所因謂聞定教及聞依定斷妄證真出離階漸二者辯名謂求勝等。 論云何順決擇分至名決擇分。 演曰四彰決擇文亦分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釋順義後明決擇無漏智體正名決擇以能斷除身見等故煗等善根名之為順觀薩迦耶知為患故觀同於彼名為順也珠瓶等者別寶之人善能甄揀能所俱勝無漏決擇勝亦然也辯此四定六十三中及俱舍論第二十八順正理論七十八等廣明不能繁敘。 論復次云何至至初靜慮。 演曰五次超有差文分為二先次後超初中復二一明順次從下入上謂從初禪無間次入二禪乃至無所有處次入非想二明逆次從上入下謂從非想入無所有乃至二禪入初定中諸所得定揔有三類一純有漏二純無漏三通漏無漏雜修靜慮此三之中一一皆有順次逆次及超越也。 論復次云何至清白故。 演曰後明超入文中有三初明方便次超行相後明分限此初也謂大小乘中久修學者所得諸定圓滿清白方能超入諸定等也。 論從初靜慮至逆超亦尒。 演曰次明超相文中有二先順後逆次第准前但於其中超間有異。 論以極遠故至第三等至。 演曰後明分限文中有二初未自在但超一地。 論唯除如來至入諸定故。 演曰後明自在一切皆超即八地菩薩及佛超也故大般若云從初靜慮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欲界心問如大目連獼猴池側入無所有處家聞象等聲便從定出此亦超多云何但言佛大菩薩荅諸小乘者有超不超而不決定佛不退者理即決定一切普超不同聲聞縱有超者地非廣故。 論復次云何熏修靜慮。 演曰六熏修有異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謂如有一至四種靜慮。 演曰後荅分五一標得人二彰所為三明修相四明自在五辯修果此初標舉學無學中[A33]已得有漏及無漏者方能雜修諸定等也。 ᅟᅟ==[A33] 已【CB】,巳【金藏】== 論為於等至至自在果故。 演曰二彰所為雜熏修者略有二意為令定自在及得果故。 論長時相續至熏修成就。 演曰三明修相有漏無漏雜熏修故諸熏修者揔有四類一定散雜修謂阿羅漢捨福命行資命福果二純漏定熏謂生靜慮除五淨居即下文云䎡中上品修諸靜慮有差別故三純無漏修謂受變易要無漏定而為因故四有漏無漏間雜熏修即此所明熏淨居也謂漏無漏間雜為因成一果事名雜熏修不同異宗無漏資漏名雜熏也故毗曇等云先起無漏十六行觀多念相續次入有漏十六行觀亦多念續如是漸略有漏無漏各二剎那名加行成次後更起一念無漏次後更起一念有漏是無間道次後更起一念無漏是解脫道名熏修成兩邊無漏熏中一漏能所熏合揔有十五五是有漏十是無漏故所熏五起五淨居名雜修也而今此文即不然也謂有那含在凡位時造得感生第四禪中下三天業任運但能感下天處由起希願求生上故熏修定力資昔故業令種勢增生五淨居非是有漏一念新熏能為感也文言更相而間雜者先從最初長時熏習漸略漸略乃至最後剎那閒修有漏無間無漏現前無漏無間有漏生起表定自在而相間起非要配屬無間等道及斷定障定既自在何有漏除但是雜修成滿相也問大乘既唯資故業種有異小乘何假雜修方能資益荅為顯勝定方資故種若漏無漏間雜縱任方名為勝故要雜修斷障招生具二能故不同變易非招新果故唯無漏一能資也問所資之種何地繫耶荅下三天處或唯廣果同地資生理不違故故唯識云雜修靜慮資下故業得生淨居及智處等謂昔修定時地別三品相應之業隨定亦然未有能修五淨居者但由雜定五品熏修增彼下天故業令感非是昔造及今新熏能感生也。 論若於是處至自在等至。 演曰四明自在謂於一住處清旦等時為雜熏修資故業事入諸等至應念得入名自在相。 論自在果者至能引之道。 演曰五明修果果有二種一所引果二所生果初中有三一現法樂住二得不退道三引解脫等德。 論若有餘取至便入淨居。 演曰二所生果文分為二一明所生處二辯修差別此初也由此那含上惑未盡名為餘取有餘取潤而受生者便入淨居一期生處三天四地略不言之非不因修得生彼也。 論由䎡中上品至得為大梵。 演曰二辯修差別文分為四一生因差別二染淨不同三修生地殊四樂依差別此初分二先明三品後明五修此初也四禪地地皆有三品廣如前辯大梵王果雖是上品修生無尋異前故別標舉。 論由䎡中上至生五淨居。 演曰後明五修一一品中有漏無漏三種雜修由因修習五類不同所感淨居亦分五也問資下故業生五淨居下天故業但唯一類何言修感得五耶荅由雜熏修有五品故增彼有漏有五功能故感淨居亦為五也。 論當知因修至或進上定。 演曰二染淨不同文中有二初明染淨後明退進由淨得生非因染也後退進中如因淨定生二禪中為起貪心即便退沒還生下界若修清淨再得生彼及生下地初定等中或得上生三四等定問外道因定亦生彼天何言有染而不能往荅外道所因得生上者亦由淨定正在定時染不俱故。 論先於此間至能離欲故。 演曰三修生地殊文分為二先辯修生後明離欲初中有二先辯修生地義差別後明非離釋其所以。 論又非此間至而有差別。 演曰四樂依差別又非欲界及生初禪入初禪靜慮輕安妙樂而有差別但由人天二趣身異非是二時定樂別也。 論復次[A34]已說至諸經宗要。 ᅟᅟ==[A34] 已【CB】,巳【金藏】== 演曰第四明第五段攝經宗要文分三段一結前生後二依標正辯三結上所明此初也。 論謂八解脫等如經廣說。 演曰二依標正辯文分為二初舉經明後辯所指此舉經明解脫等持等至三種名也前標後結而皆有四今但三者良以靜慮前來[A35]已明故今不說。 ᅟᅟ==[A35] 已【CB】,巳【金藏】== 論八解脫者至觀諸色等。 演曰後明所指文分為三一明解脫二辯等持三明等至明解脫中文分為二一者別明二揔料揀初別分三一明解脫二明勝處三彰遍處謂依解脫方修勝處及遍處等故因解脫次第明也就初解脫復分三段一指前標列二揔釋眾名三別明行相此初也指前十一標列名處。 論前七解脫至故名解脫。 演曰二揔釋眾名謂無學等[A36]已離惑染名[A37]已解脫為引勝德於離染境思惟勝解得心自在遠離定障名為解脫故雜集論第十三云謂能解脫變化障故第八解脫亦離定障障離由在解脫前故故對棄背想受立名離勞慮故。 ᅟᅟ==[A36] 已【CB】,巳【金藏】== ᅟᅟ==[A37]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有色觀諸色。 演曰三別明行相但明前七未彰第八第八如後別廣明故前七如名即分為七此解第一文中有三一辯行相二明心境三修所為初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生欲界至而生勝解。 演曰後釋有二一觀諸色二辯有色此初也謂有那含身在欲界欲染[A38]已除名[A39]已解脫上界愛心猶未滅盡名未離染即於欲界內外諸色揔相觀為光明之相作意思惟名為勝解定障永除復名解脫對法論云色界欲貪亦[A40]已除者據久學說此依初習但言離欲亦不違也。 ᅟᅟ==[A38] 已【CB】,巳【金藏】== ᅟᅟ==[A39] 已【CB】,巳【金藏】== ᅟᅟ==[A40] 已【CB】,巳【金藏】== 論由二因緣至作勝解故。 演曰二辯有色有二因緣名為有色一生欲界及得色界定有內外色二依內心思惟光明有內相色合此二義名為有色不同小乘內有貪愛名內有色觀外不淨名初解脫。 論問觀諸色者至復以何行。 演曰二明心境文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荅至乃至廣說。 演曰後荅文二欲界色者荅所觀色所制少等荅其行相由前三解脫引勝處故故觀勝處所成之色為行相也問前云即於欲界諸色有光明相作意思惟如何今說若好𢙣等以為行相荅好𢙣是本揔觀好等以為光明今從本論名好𢙣等前明依起故說光明理不違也。 論何故修習至無㝵解等。 演曰三明修所為文分為二一明修治二通殊難初中有四一問二荅三徵四釋次第可知。 論雖先於彼至思惟勝解。 演曰二通外難外難意云欲染[A41]已離何須觀察故此荅云色雖離染未能證解為證解故故須思惟。 ᅟᅟ==[A41]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至說彼為外。 演曰第二解脫文分為二初辯行指後指所同初中有二一觀外諸色二釋內無色此初也謂那含作此觀時欲及色染皆[A42]已斷除名內無色為觀外色而作勝解故無色定而不現前以無色定不觀外故又不同前思惟光等名內無色但於欲界色離染處思惟少多好𢙣等相而生勝解名此解脫問此離染色為根塵耶荅通根及塵文無揀故問此觀外色內無色想為起不起起即違理有色無色二心並失不起違教教自明云內無色想觀外色故荅婆沙說云而不起也謂依行者期心說故先期我若於內無色應觀外色世尊依彼說內無色觀外色故今依大乘觀外色時而亦得有內無色想故雜集云於內[A43]已伏見者色想或現安立無色想故一心多用我宗許故。 ᅟᅟ==[A42] 已【CB】,巳【金藏】== ᅟᅟ==[A43] 已【CB】,巳【金藏】== 論由二因緣至光明相故。 演曰二釋內無色有二因緣名內無色一得無色定二不思光明以是因緣名無色也。 論餘如前說。 演曰後指所同心境所為二同於初故指不說問此二解脫依何地起荅通四定起故顯揚云為於變化得自在故修二解脫變化既通四靜慮有二依四定理無違也問為於根本及近分耶荅唯依根本而非近分近分欣趣㝵無通果通果起乎容預地故。 論云何淨解脫至具足住。 演曰第三解脫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如有一至名淨解脫。 演曰後釋有三一指人辯相二釋淨名三明身住此初也謂如有一身證那含[A44]已得四定捨支念支圓滿清白用此為依所修聖行及所緣境內外俱淨名淨解脫故顯揚云淨者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色也聖離穢染名淨聖行。 ᅟᅟ==[A44] 已【CB】,巳【金藏】== 論何以故至善磨瑩故。 演曰二釋淨名有三因緣名淨解脫一超苦樂苦中并憂樂中兼喜二過動亂尋伺為動二息為亂三善修勝解觀行分明猶如磨鏡轉明轉淨名淨解脫。 論身作證者至多所住故。 演曰三明身住身者通名體依聚義今云身者謂意身也言作證者由於智斷得作證故諸根得境唯身親合與身證名今此意身除障最勝名身作證是諸賢聖所栖止處名具足住故雜集論第十三云然諸聖者多依二住謂第三八以最勝故是故經中於二解脫有身作證具足住言由此二種如其次第有色無色障斷無餘證滿轉依說名最勝問前二解脫通依四定八災亦離何故不名淨身作證荅得定離災雖多相似未能善瑩意解猶踈但與觀名未名作證故彼此文說有差別。 論云何至思惟勝解。 演曰第四解脫文中有二先徵後釋謂有那含及無學等於彼空處[A45]已得離欲即於當地根本定中重觀虛空思惟勝解令障轉遠引生勝德名空解脫言虛空者謂色對治所緣境界言無邊者謂十方諸相不可分別處者定也定是緣空空所依處名為處也。 ᅟᅟ==[A45]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識無至思惟勝解。 演曰第五解脫離當地染重觀識處為境思惟名即於識思勝解等障遠德生名為解脫其釋名者謂緣無邊識處為境名識無邊處故顯揚云無邊識者謂緣無邊虛空之識今緣此識以為境界處謂轉依及能依定以所緣空而無邊故其能緣識亦名無邊今緣無邊識為其境故從所緣名識無邊問無所有等事涉於下即於識等思惟勝解識處亦緣緣空之識何不於空而生勝解荅識處雖緣緣空之識緣空之識而非空故故不得言於空勝解無所有處緣外境無若不思識不能顯無是彼識外之所無也若尒識處例亦應尒不言思空不能顯識是緣空識荅言識無邊而無有濫故不假言於空勝解若無所有不言於識恐或謂識亦無所有為揀斯濫故云於識思惟勝解。 論無所有處至思惟勝解。 演曰第六解脫謂有那含[A46]已離地染得自地定名為[A47]已得無所有處觀識處外無法可得無為其境故云於識思惟勝解故顯揚云無所有者謂於識上推求之時無少所得除無所有無別境界唯見此境極寂靜故。 ᅟᅟ==[A46] 已【CB】,巳【金藏】== ᅟᅟ==[A47] 已【CB】,巳【金藏】== 論有頂解脫至應作勝解。 演曰第七解脫謂有那含亦離自染得自地定更不於餘空處識處而作勝解但於自地四蘊心心乃至無所有處四蘊等法隨於何境可生心處而作勝解名為勝解問何因二地合為一名荅因二地心得名非想非非想故若唯有頂形對於何名為非想唯無所有不觀本地復何得名非非想耶故對二地名為此觀故顯揚云非有想者超無所有想非無想者於無所有[A48]已上境界推求之時唯得緣無所有極細心法唯見此境極寂靜故問無色界心得緣四蘊四諦等法今何唯以空識境等標地觀名荅依修學者初方便說問無所有處從他立名空識二處俱依自地此云有頂何兼自他荅空識二名唯依自立無所有處而從識外無法立名有頂要假自他相形立為地義故有單重義不同也問空識二處皆云離欲後二不言為能離不荅實皆揔離略不言也故初釋云前七解脫於[A49]已解脫而生勝解故此釋中而不重也斷伏雖殊有學無學皆須離染染若不離非解脫故離染之言通目斷伏不唯斷者方得離名體性等義如下自明小乘所辯如婆沙論第八十四俱舍二十九施設成實而具明也。 ᅟᅟ==[A48] 已【CB】,巳【金藏】== ᅟᅟ==[A49]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先[A50]已至故名勝處。 ᅟᅟ==[A50]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明勝處分之為三一釋揔名二彰差別三明別相初中有二先釋其名後彰喻顯此初也勝處有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若好若𢙣若勝若劣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得如實想止名勝知觀名勝見由此止觀於境自在障不能嬈名勝知見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若好若𢙣乃至得如實想三內無色想觀外色少若好𢙣等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若好𢙣等五內無色想觀外色青六內無色想觀外色黃七內無色想觀外色赤八內無色想觀外色白。 論此勝當知至處分臣僕。 演曰後彰喻顯文分為二初明五相後釋勝名此初也。 論於此義中至及自在勝。 演曰後釋勝名有二名勝一能隱蔽於境自在改換隨心心勝境故名之為勝二由自在謂此止觀障不能嬈隨心發起神通等德應念即生自在隨心名為勝也。 論前解脫中至制伏自在。 演曰二彰差別解脫勝處內無色等雖有少同制伏解生義即別也解脫但可想解而生未能令境隨心隱顯勝處能成境從心轉隨心自在隱顯而成故此二門實有別也。 論觀色少者至房舍等色。 演曰三明別相文分為二初辯所緣後明見等初中有四一少多二好惡三勝劣四所屬此初也即此有情及有情具名為少色文省及字故置等言宮殿等色名為多色等言等彼山林地等故對法云少色者有情數色其量小故多色者非情數色舍林地等其量大故對法直據情非情對小色唯情此依形量少中故含有情及具顯揚四中具非具對故少唯資具多謂有情及器世間隨自樂為故皆無爽。 論言好色者至名為𢙣色。 演曰二明好𢙣文中有二先明好色後明𢙣色文顯可知。 論言劣色者至當知勝色。 演曰三明勝劣文中有二先劣後勝此說欲界聲等四塵并其所依同聚色體通情非情皆有勝劣並是前四勝處所觀。 論此四顯色至宮殿等攝。 演曰四明所屬此次前聲香等四並顯所觀好𢙣等色俱通有情及資具等攝。 論言勝知者至制伏想也。 演曰後明見等謂於如前好𢙣等色數數隱蔽名勝知見勝劣等中不生貪恚但住自性名制伏想。 論復次至故名遍處。 演曰三彰遍處分為三段一標釋揔名二牒經別辯三明其廢立此初也勝解事者而釋其處隨類即前解脫勝處所觀境也生遍解者正明遍義解遍於境名為遍處依主釋也若境名遍遍即是處能緣慧等名遍處者從境立名有財釋也。 論言無二者至遍一切故。 演曰二牒經辯如契經言一地遍處而能解了上下及傍無二無量及餘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遍處亦復如是十種遍處一一皆於上下及傍無有我我及無有量名為遍處境界寬廣名為遍故。 論何故至二處建立。 演曰後明廢立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先徵云根塵有十何唯於二立遍處耶。 論由此二種至常相續故。 演曰後釋有二初明前八次彰後二初中有三一明遍義二揀餘非三明限齊此初也由具三義故色與觸名為遍也一共自他身二遍有色界三體常相續故前八處皆名為遍。 論眼等根色至是故不說。 演曰二揀餘非義可知也。 論如是有色至色界後邊。 演曰三明限齊第四靜慮為色後邊故色與觸俱通彼界能依定色亦通靜慮故前遍處但至後邊更不於餘觀色遍也。 論於無色中至亦立遍處。 演曰次彰後二於無色界下二天中境界寬遍故立空識二種遍處餘無遍義故不立之。 論復次至如是次第。 演曰二揔料揀文分三段一明次第二明功用三彰初後此初也謂修觀者先於所緣初修勝解名為解脫次能制伏名為勝處後能自在作用皆成名為遍處故三次第前能引後三不同也故對法云依解脫故造修由勝處故起方便由遍處故成滿顯揚亦云由諸勝處勝所緣故由諸遍處所緣遍故能令解脫清淨應知。 論八色遍處至堪有所用。 演曰二明功用文分為二初明前八次明後二初中復二一由遍處引勝解通勝解通者境隨意解延促短長應念即成名為勝解二轉變通轉變通者轉換舊質而為異形地變為金水為酪等十八變者皆是此通名為轉變。 論由識遍處至皆轉成空。 演曰次明後二識即心也由心垢故万法皆染由心淨故万法皆清故因清心無漏定識而能引發無諍願等名識遍處又由執有故計所執當情不亡空處善圓能空所執或觀山等万法皆空作用無違名空遍處。 論譬如世間至遍處位亦尒。 演曰三彰初後初修久習成熟不同分三位也。 論復次三三摩地者。 演曰二明諸等持十門分別一三空解脫門二尋等三地門三小大無量門四具分修習門五三受俱行門六四修差別門七五智相應門八聖定五支門九具因差別門十金剛喻定門初門之中有其二段一揔標舉二者別辯文此初也。 論云何空三摩地。 演曰二者別辯文分三段一辯三等持二明三因果三辯三先後初復分三一空解脫二無願智三明無相初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於遠離至心住一緣。 演曰後釋分二初揔標釋後別明空此初也遠有情等顯其空也計所執我體性無故心住一緣釋三摩地於彼空境止住於心名住一緣空之等持依主釋也問顯揚第二明空有二一者所知二者是智所知即是所執我法及真如性空及空性俱名為空如何此中但言無我名空三昧荅彼依大乘法我及性俱說為空此據三乘故唯無我名為空也寬狹雖殊義各有別理無違也。 論當知空性略有四種。 演曰後別明空文中有二先標後辯此先標也。 論一觀察空至我我所等。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二初明悟證後辯修行初文有四一明因空二辯果空三明內空四明外空初一有學後三無學此明學位學觀察空觀察之言通能所也觀察諸法明能觀也空無常等是所觀也能觀從境亦得空名體即有漏無漏智也。 論二彼果空至一切煩𢙉。 演曰二辯果空彼因之果亦皆是空通能所也不動心解脫顯能觀空空無貪等明所觀也謂無學中煩𢙉盡故名為不動定障除故名心解脫二障皆亡即名空也。 論三者內空至一切僻執。 演曰三明內空謂無學者觀自內身空無計執所起我我所及我慢等一切僻執名曰內空也。 論四者外空至空無欲愛。 演曰四明外空文分為二初明空相後引證成此初也謂於五境觀色是空不生欲愛名外空也。 論如說至說為外空。 演曰後引證成文亦有二先引後釋如說無學我[A51]已超過一切色想名曰外空因色起想因想起貪外色既空想心不起想既不起貪亦隨亡心境俱亡名外空也。 ᅟᅟ==[A51] 已【CB】,巳【金藏】== 論又修行者至心俱證會。 演曰後辯修行文中有二初思內外後思無動此初也為求第二彼果空故以初觀察作意思惟三四二空便能趣入名為證會。 論設復於此至心俱證會。 演曰後思無動設思內外而不證者便於無動作意思惟亦能於彼內外空中心俱證會。 論云何無願至心住一緣。 演曰二明無願智文中有二先徵後釋於三昧中思惟五蘊有漏諸行皆苦無常不可願求名無願智。 論云何無相至心住一緣。 演曰三明無相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辯後證此即初也取蘊滅者即是擇滅於取滅處思惟無為寂靜之相名無相智。 論如經言至乃至廣說。 演曰後引證說文復有二初揔引經後別牒釋此初也。 論云何名為不𠇓不昂。 演曰後別牒釋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先徵也。 論違順二相不相應故。 演曰後釋有二初遠違順後離猒著此初也違情猒𢙣既下名𠇓順意恱心高舉名昂也無為之理二相都非心住一緣名無昂下。 論又二因緣至故名不昂。 演曰後離猒著文分為二先標後釋不取相故名曰不𠇓離執無為名無昂也。 論此三摩地至二方便果。 演曰二明因果文分為二先標後釋此先標舉因果二也方便即是因異名也。 論言方便者至擾亂心故。 演曰後釋分二一明方便二明彼果方便為因解脫為果初修久習二得別故謂初學者作三觀時於諸境相未能離縛但名三昧不名解脫何以然者由隨空有二相之識於三觀中時亂心故。 論彼復數數至於此解脫。 演曰二明彼果文中有二初明解脫果後明曉了果初中復二初明果體後明勝劣此初也由數思力於隨相識而得解脫名三解脫體即無漏本後智也。 論又解脫故至非善解脫。 演曰後明勝劣住運而得名為善勝勵力得者未名為勝純熟未熟二差別故。 論又曉了果至曉了功德。 演曰二明曉了果文中有三一斷惑住樂對斷惑名了果住樂名了德二證滅修道對證滅名了果修道名了德三有學無學對有學見諦名為了果無學智圓名為了德通真達俗名為曉了本後二智以為體也。 論若於此處至故名無相。 演曰三辯先後文分為二先明次第後會違文此初也若於此蘊無有彼我說為空性即此空性無可願求名無願境境既是無性相都絕名無相觀以於遍計立三空門故最先明空解脫也依他等上三觀亦然故唯識云隨相各一理實皆通。 論何故此中至後方說空。 演曰後會違文文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先徵云無常及苦即名無願如何此處先說空門後說無常苦相餘有教中先說無常後談空也。 論謂若至宣說無相。 演曰後釋有二先明此教依久學者持淨次第先說空門後說無常苦相及引教證如文可知後明餘教依初修者易難為次第無常為初空門為後各據一義亦不相違。 論復次云何至尋伺相應。 演曰第二尋等三地門文分三段初明三地次揀無漏後彰地相初復分三一明尋伺二辯無尋三明無二此初分二先徵後釋釋中三摩地尋伺者謂初靜慮下二天中名三摩地欲界雖名有尋伺等以非等持故不取也。 論云何無尋至為大梵王。 演曰二辯無尋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釋其名後修生相。 論云何無尋至乃至有頂。 演曰三明無二文具徵釋釋中亦二先釋其名後修生相。 論唯除無漏諸三摩地。 演曰次揀無漏此說感生上三摩地無漏不生故除之也。 論云何無尋至平等顯現。 演曰後辯地相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一唯勝解二唯平等但說第三非初二者舉後明前影略知故。 論復次云何至小勝解故。 演曰三小大無量門文分為二先略後廣略中有三初小次大後明無量此初有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一由境小二由作意思可知也。 論云何大至欲勝解故。 演曰次大文二徵及釋也釋中亦二一明所緣二明作意所緣境中緣色非空不名無際。 論云何無量至欲勝解故。 演曰後明無量准前應知。 論此中大心至謂四無量。 演曰後廣釋中文分為二一引經標舉二依標別釋此初引經但明後二初小等持略不言也。 論云何於一至發生勝解。 演曰二依標別釋文分為二一明大心二明無量初中又二先問後荅荅中又二先荅正問後明勝劣此初也為令此定轉清淨故而觀欲界少多等色以為光明復更觀天初一小色乃至多色名為大心心境大故名大等持。 論由三摩地至而有差別。 演曰後明勝劣文分為二初揔標舉後別分別此初摽舉因定及果皆有差別。 論云何作意至施設作意故。 演曰後別分別文中有四一明得成二辯修成三明行成四辯果成此明作意得成唯二文分為二先徵後釋先徵意云云何作意得成勝劣二種行耶其荅意云由隨勝解所想光等大小不同施設作意得成勝劣二種差別。 論云何作意至轉增勝故。 演曰二辯修成勝劣作意既為二緣所修定體必有差別初時為劣後時圓滿轉為勝故。 論云何以修至生有差別。 演曰三明行成定既有差相應思行勝劣亦異。 論云何以行至勝劣差別。 演曰四辯果成文分為二先明果二後別分別初中有二先徵後釋先徵意云云何二行所招天果亦為二耶其荅意云謂修定行勝劣不同天身大小光明壽命亦復差別始從初禪乃至究竟地地皆有勝劣二也。 論問初二靜慮至有何差別。 演曰後別分別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云所招天果勝劣既差初二光明有何差別。 論荅至俱有光明。 演曰後荅分二先舉喻明後引經證此初也。 論是故經說至非於下地。 演曰後引經證經說彼界初定[A52]已上當地天身光明一種名一種身非於下地欲地等身名一種也欲天身光各不同故。 ᅟᅟ==[A52]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至四無量定。 演曰二明無量文分為四一辯四行相二引經辯釋三問荅料揀四結歸聖行初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先徵也。 論謂諸有情至永不相離。 演曰後釋有二先略後廣此略明也。 論於彼作意至建立四種。 演曰後廣分二初標後辯此初標舉於彼有情作意有四故隨作意立四差別。 論謂由與樂至建立前三。 演曰後辯分二一明前三二明後一此初也謂對三類有情別故別修三行謂與樂拔苦及不離也。 論即於此三至建立於捨。 演曰二明後一謂即於此無苦樂等三有情所欲令捨離癡嗔貪欲故先令彼得樂離苦樂不離[A53]已而復如次令捨癡嗔貪欲起此三種不染作意由三有情如次癡嗔貪欲增故故令別捨癡增上者思慕苦集生死之本不思慕者要絕癡本舉本顯末言令不思。 ᅟᅟ==[A53] 已【CB】,巳【金藏】== 論經言以慈俱心乃至廣說。 演曰二引經辯釋文分為二初揔舉經後別牒釋此初也。 論現前饒益至時專注故。 演曰後別牒釋文有十句一者慈俱二慈善友於中有二一欲利益二欲安樂三者無怨四者無敵五無𢙉害此三如次意語身三六者廣義七者大義八者無量果無量果者近果梵天遠招佛果九善修習十慈俱相曲有三句一勝解遍二者具足三者住也。 論問至此何密意。 演曰三問荅料揀文分為二初牒經為問二依經會釋此初問云諸教通論依欲色界四類有情起四無量今復有經色界修慈無色下三起悲喜捨有何密意作此說耶。 論荅至極於遍淨。 演曰二依經會釋分之為四一荅於慈二明悲處三彰喜相四辯捨心此初也四無量者凡聖同修三乘共學對下有情起四行者依修三乘凡聖通語今復有經言無色者唯依大乘菩薩行說菩薩之行廣大為心故修四心皆於極處第三靜慮樂最增勝故於勝處修慈愍心與諸眾生最勝樂故。 論憶念空處至及所依處。 演曰二明悲處悲能拔苦無色空處無前七苦念無苦處而起悲心欲與眾生拔諸苦故。 論修喜定者至為最第一。 演曰三彰喜相喜無量者不嫉為體慶諸眾生得無量樂故於識處念無邊喜欲與眾生無邊樂故。 論修捨定者至為最第一。 演曰四辯捨心捨謂棄捨棄捨染法無漏之能故念無漏最極之所行其捨心欲令眾生捨諸𢙣故無漏有二一斷惑道二遊觀心今據斷惑名為後邊遊觀有頂亦得有故。 論如是至覺分俱行。 演曰四結歸聖行唯於聖位能修此行故與覺分得有俱行非餘凡天有此能也。 論復次至三摩地。 演曰四具分修習門文分為二初辯二修次明定障初中有二先明分修後明具修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謂於此中至或覩眾色。 演曰後荅謂大光明及色相處隨修於一名一分修如初解脫所想光明未能思惟少多等色或思眾色未能思惟諸天光等名分修也。 論云何具分至亦見眾色。 演曰後明具修了光之時亦見眾色了色之際亦覩眾光二境皆修名為具分。 論如是修習至如經廣說。 演曰次明定障文分為二先標指處後廣分別此初也。 論問此誰難耶。 演曰後廣分別文分三段一問難所屬二別釋十一三結成障相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荅至便不能住。 演曰後荅有二初揔後別此揔荅云謂與三摩地相為障難故定相有二一所緣相謂定境界光明等相二因緣相即修定之因用二為依方能住定若有難生二相便退不能住定故說此障與相為難。 論此中最初至與定為難。 演曰二別釋難而有十一一疑生顛倒難謂此中下至便覺有疑不了光等來之所從故疑倒起二不欲作意難謂方便緩故如是由怠慢故故於光等不欲意觀三麤重睡眠難謂由不守至身麤重等四多生思覺難謂多覺下至而不圓滿五增減非等難謂此二下至鷃鳥者精進太過力便不逮退生疲極所欲不成如捉持鳥急捉即疲緩捉即失其性躁急持之甚勞偏以為喻尺鷃者(於諫反)國語云雀也以鷃長尺故名尺鷃六麤生喜躍難謂彼唯思至得二伏藏是七遍生怖畏難謂遍於諸方至本起也旋轉起者謂旋風也八異境想生難謂彼於行時至與定為難九有慢想起難謂或復因其至種種想也十多語尋思難謂或多言至與定為難十一更思異境難謂若從定生至與定為難。 論如是諸難至二相俱沒。 演曰三結成障相文顯可知。 論復次至諸三摩地。 演曰五三受俱行門如文可悉。 論復次至現法樂住。 演曰六四修差別門文分為四一修樂住二修智見三修生慧四修漏盡初文有二先徵後釋此先徵云所修定者為欲發生現法樂住何者是耶。 論謂於四種至所有修定。 演曰後釋分二初辯所修後通教難此初復二一為修四禪四現法故修四近分近分為因方得樂故二及修根本四種靜慮令圓滿故方始發生四種樂住是故名為住修定也。 論為顯修習至前方便道。 演曰後通教難據理而言修四靜慮皆有方便世尊唯依初定說者顯昔未遇今創修成希奇偏說非後三定無方便也。 論云何修定為得智見。 演曰二修智見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謂諸苾蒭至如經廣說。 演曰後荅分二一標經揔荅二依經別辯此初也謂於光等審諦而取名為智見。 論當知此在至所有修定。 演曰二依經別辯文分為二一揔明修定二別明智見此初也所得天眼皆因定發故說修定名方便道。 論此中天眼至說名為見。 演曰二別明智見文又分二先見後智此初見也對觀色境說名為見。 論能知諸天至是名為智。 演曰後智也對觀種類名之為智要得天眼方能了知諸天名等故名為智未得天眼實未知也。 論云何修定生分別慧。 演曰三修生慧文亦為二初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謂諦現觀至所有修定。 演曰後荅分二一為現觀二為無㝵此初也謂求無漏現觀智故而修此定現觀要因定所發起故說修定名方便中即七方便及真見道并相見道十五心來所有修定並是為生須陁洹果分別慧故為釋果向故取相真二見道等其實修定但在加行世第一前以真相見並在觀中名分別故。 論或為修習諸無㝵解。 演曰二為無㝵為求四種無㝵慧解而修習定名生分別。 論云何修定為盡諸漏。 演曰四修漏盡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謂阿羅漢至所有修定。 演曰後荅之也羅漢果者即是所求漏盡之處為求此故金剛位前所修諸定名方便修小宗所辯如俱舍論第二十八顯宗三十九順正理論第七十九品類足論十四雜心毗曇並具明之如別章引。 論復次至三摩地。 演曰七五智相應門文分為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云世尊說有五種聖智從定所生了定差別未知五種名目行相其體是何。 論謂我至廣說如經。 演曰後釋分三一標經說有二列五智名三依經解釋此初也。 論此中示現至出定相智。 演曰二列五智名一自體智明諸無漏智之自體從定所生了知定體無漏離染名自體智二補特伽羅智約人以顯謂聖所得非凡得之三清淨智除煩𢙉故漏不能染四果智者謂現法樂住當得涅盤五入出智者善入出定無忘失故。 論聖者善故至無漏聖性。 演曰三依經解釋有十四句辯明五智分之為五初之三句明自體智一者是聖復分為二一善二無漏二者無染三者無執具此三義名自體智。 論非凡夫至所親近故。 演曰二有三句辯補特伽羅智分為三段一非凡能近二聖所讚之三聖不訶毀此初也凡夫非得佛及弟子方能得也親近者證得義。 論是聦叡至所稱讚故。 演曰二聖所讚之即彼諸佛及聖弟子常所稱讚此淨定故。 論是諸聦叡至而復訶毀。 演曰三聖不訶毀是諸聦叡聖同行者一向稱讚無漏淨定無訶毀時不周凡夫猒下欣上初即讚之後復毀故。 論寂靜者至無伺地故。 演曰三有四句辯清淨智一者寂靜謂斷下地諸煩𢙉故二者微妙能離當地貪染等故三者安隱謂得無漏安隱道故四者一緣謂無尋伺趣一境故。 論現在安樂至涅盤樂故。 演曰四有二句明果智體一者現果謂現法樂住二者後果謂無餘涅盤涅盤因修果方得熟似彼有漏即異時而熟名為異熟據理實非異熟果也。 論正念而入至無忘失故。 演曰五有二句明入出智如文可悉。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六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七(▆▆) ▆▆▆▆▆▆▆▆▆▆▆▆▆▆▆定五支門文分▆▆▆▆▆▆▆▆▆▆▆▆▆▆▆▆▆▆▆▆▆▆▆▆▆▆▆▆▆▆▆▆▆▆▆▆▆▆▆▆▆▆▆▆▆▆▆▆▆▆依摽辯釋此初問▆▆▆▆▆▆▆如何▆▆▆▆▆▆至廣說如經▆▆▆▆▆▆▆釋文分三叚揔摽經說二依經別解三▆▆▆▆▆▆初也。 論離喜樂至所攝喜樂▆▆▆▆▆▆▆▆文分五叚一▆▆▆▆▆▆▆▆▆▆▆▆▆▆▆▆支四捨念清淨▆▆▆▆▆▆▆▆▆▆▆▆▆▆▆法有六句初句揔▆▆▆▆▆▆▆▆▆▆▆▆▆▆者至謂樂所潤▆▆▆▆▆▆▆▆▆▆▆▆▆▆▆直明喜樂▆▆▆▆▆▆▆▆▆▆▆▆▆▆▆▆▆初也所滋▆▆▆▆喜樂▆▆▆▆見狹異故。 論遍充滿者至果▆▆▆▆。 演曰後之三句約七作意辯相差別如文。 ▆▆▆▆譬如▆慧至修觀行者。 演曰後喻十句▆之為五初有一 喻得定人二有二句喻能順法三百▆句喻所順定四有四句喻行者身五有二句喻離障染此初也謂有慧人聞浴求利具多方術能令浴者去垢身安故喻行人起多方便能令定水▆▆▆身障𢙉悉除身▆▆泰故為喻也。 論銅器至▆▆▆▆曰▆▆二句喻能順法文復分二初句順教後句順行此▆▆▆沐浴時銅器等中盛香淨水蜯蛤▆▆▆灌之▆▆依器有喜樂遠因教誡等生故以器等喻言教也蜯者尓雅云即蛤類也蛤者說文云水蟲也。 論細沐浴末至出離尋等。 演曰後句順行如灰豆末能順香水淨於塵垢初禪尋等能離欲染順彼定行能▆▆染▆▆▆▆▆▆▆▆▆▆▆▆▆▆▆▆▆▆▆▆▆▆▆▆▆▆▆▆▆▆▆▆▆▆▆▆▆▆▆▆▆▆▆動名無尋伺二尖頂者尖喻▆▆▆▆▆▆▆頂喻▆尋中一味勝處名極頂▆▆▆▆▆▆▆不窮源而無竭喻內等淨能生喜等無窮盡故四軸喻者軸謂車軸從泉出處如軸傍流喻喜悅心傍有滋潤不同水索上下喻身樂所滋也五索喻者索謂汲索令水上湧喻樂遍身▆下及上皆滋潤也六滿喻者明在第七作意位中內▆▆▆▆充滿故名為無間。 論又於第三至沒在▆▆▆。 演曰三離喜妙樂支文分為二先摽後釋謂第▆▆念妙樂之定如水樂俱四蘊及所依身如花花在水中遍蒙滋潤行者之身及樂相應心心所等並霑妙樂之定定水所滋五蘊之身無不▆▆故如花藏沒在水中嗢鉢羅者青蓮花也。 論▆於第四至無愛味故。 演曰第四捨念清淨支謂第四定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二先法後喻法有二句一捨念清淨謂超下地八灾患故二者鮮白定性是善無染愛故。 論何故復以至其性[擴-黃+(建-干+├)]利。 演曰後喻有三一長者籌量喻二經多堅密喻三首足皆覆喻初喻有二先喻後合如文可知。 論八經至不能侵損。 演曰二經多堅密喻西域織㲲八縷[A1]已上為一經者方得堅密免有蚊䖟之所侵損第四定者堅密亦尓免被眾灾之所侵故。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論首足皆覆至種種苦受。 演曰三首足皆覆喻文中有二先喻後合文顯可知呵叱者(曷日反)埤蒼云呵也呵謂怒也見說文。 論又於第五至惣義。 演曰第五慤懃審諦多文中有二先摽後辯辯中如前釋者謂前卷三十二相中今此所明當彼二十前[A2]已具明故不重述。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論何等名為至五支差別。 演曰三建立所因文分為二初辯立因後結前義初中又二先問後荅問中復二一問聖定二問五支。 論謂四靜慮至聖三摩地。 演曰後荅有二先荅聖定後荅五支此初也謂由二義故名聖定一聖賢所起二審諦觀察。 論依於四種至建立第五。 演曰後荅五支依四樂住立前四支依審緣起及除餘縛立第五支那含更除上地縛故。 論當知至建立五支。 演曰後結前義樂住断結為二因也。 論復次至三摩地。 演曰九具因差別門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問云何名為聖因及具耶。 論當知善故至說名為聖。 演曰後荅分二一別明三相二結歸三學初中復二一明聖義二辯具因此初也善及無漏二義名聖。 論有五道支至正念。 演曰二辯具因文分三叚一列二名二引教證三立所以此初列名文中有二初列因名八道文中立五名因也後列具名謂有三種。 論此中薄伽至差別當知。 演曰二引教證八道支中除後正定正定即是因具果故道支無漏別相在修躰通見道見道前位而祈彼故有漏見等從於遠果假立道名正見引定復能資定因具二位故皆有之餘莫方也。 論謂由前導至立三為具。 演曰三立所以文中有二先惣標舉後隨別辯此初也導者引也前能引後名因俱時與力為具。 論云何正見等前導次第義。 演曰後隨別辯文分為二先明有因後彰有具有因有三先問次辯後結功能此先問也。 論謂先了知至正命。 演曰次辯有五行無顛倒名為正行趣寂滅理稱為正至而能治貪所起身語名為正命治嗔癡二所起身語名正語業。 論此正見等至猶未能断。 演曰後結功能雖為遠因勢猶劣故故於所治未能除断。 論還即依止至方便觀察。 演曰後彰有具文分為二初辯後結辯中分三一明正見二辯正勤三明正念初中有二先明聞慧次辯思修初中有三一所依二所生三所為次第可知。 論次依聞慧至乃至正命。 演曰次辯思修文中有二一辯所生二明了達。 論如實知[A3]已至發勤精進。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辯正勤有二因緣故起勤也一断邪見二滿正見。 論若由此故至正三摩地。 演曰三明正念若由勤故引生正念能断所治及集治道是定之因故亦說為三摩地攝。 論若是時中至亦得圓滿。 演曰後結分三一結正見二結勤念三明定滿由因具故定得圓滿。 論此中由慧至先自安處。 演曰二結歸三學文分為二先結具因後歸三學初中有二先結有因後結有具此初先結有因次第由智先導次起思惟後方嚴戒戒中正語業命三別而俱是戒起次易知略不言也。 論次閒他音至增上慧學。 演曰後結有具次第可知。 論此中正念至皆得圓滿。 演曰後歸三學惣結因具歸於三學戒學如前易知不說但舉心慧此之三學在聖定中皆得圓滿。 論復次至三摩地。 演曰十金剛喻定門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云前惣摽門言金剛定云何是耶。 論謂㝡後邊學三摩地。 演曰後荅分二初惣略荅後廣分別此初也。 論此三摩地至名金剛喻。 演曰後廣分別文分為二先法後喻法中有五如文可知。 論譬如金剛至故喻金剛。 演曰後喻及合喻中但類後之三義影顯初二亦得有之前惣摽門類有十一今隨解處但有十門略無十一三學門也。 論復次至三摩鉢底。 演曰攝經要中文惣有三上解解脫等持二訖次解等至前摽有六今解為五四無色定略不解也五分為五一明五現見二明勝處三明遍處四辯無想五明滅定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云前惣摽門舉五現見云何是耶。 論謂諸苾蒭至廣說如經。 演曰後荅分二一摽經說有二依經廣辯此初摽經說五現見現見即是觀察之義觀察不同有其五種一觀察不淨二觀察骨相三觀住二世四觀住他世五觀無所住。 論[A4]已見諦者至現見等至。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依經廣辯文分三叚一釋惣名二出躰性三明行相此初也[A5]已見諦者無漏聖智現量照知名現見定。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論是諸修道至惣略躰性。 演曰二出躰性明五現見是修惑對治文別有三一制伏對治是初現躰二断滅對治是第二躰及觀察断是後三躰惣略此三為五現躰以断功能顯五躰故即以定慧而為躰也伏断煩𢙉是二能故以約見諦說此五現故所断惑皆修道也。 論初不淨觀至種種不淨。 演曰三明行相文分為二先明初二次辯後三初中復三一別明二行二合明分齊三明二差別別明又二初明第一次明第二此初也即以四念住中身念住為依觀察內身三十六種不淨之相為令惑不起故。 論第二不淨至不現行故。 演曰次明第二還以前觀身住為依觀身死後青瘀爛壞乃至禽獸犲狼等食皮宍皆盡唯有骨鏁令貪不行故名乃至觀察骨人之相。 論觀察此身至一切不淨。 演曰二合明分齊文分為二初辯具觀後明通達此初也重明第一現在生身三十六物普皆觀之名具觀察。 論㝡極通達至極逾越義。 演曰後明通達重明第二觀死後身始從青瘀爛壞蛆食乃至犲狼等食皮宍皆盡唯有骨鏁是為㝡極通達之相不同於初相猶未極。 論初不淨觀至廣說。 演曰三明二差別二境不同觀亦異也初觀有情身分不淨未能觀法後觀次勝兼能觀法色心断壞唯有法性清淨不滅。 論觀識流轉至生滅相續。 演曰次辯後三現見等至文分三叚一惣明流轉二別彰三別三結觀察断初中有三一觀識相續二觀身相續三觀時相續此初也觀識生滅皆是無常。 論或觀生身至行緣識等。 演曰二觀身相續前滅後生相續不絕故是無常。 論或觀剎那至異生異滅。 演曰三觀時相續於晝等中多類心識剎那生滅皆是無常及無我等名現見也荏苒者謂倐忽湏㬰也。 論觀察有學至俱無所住。 演曰二別彰三別住謂住著染著之義前二果人由未離欲於現未身皆染著故名住二世第三果者雖已離欲於現不著而於未來上界之身猶染著故名住他世無學果滿三有惑窮諸身不著名無所住准此而言初三等至是前二果第四那含第五無學。 論如是名為觀察於断。 演曰三結觀察断惣結後三断差別也。 論勝處等至如前[A6]已說。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演曰第二勝處第三遍處此二等至義門雖異躰性行相與彼說同故指前也。 論復次至三摩鉢底。 演曰四辯無想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A7]已離至心心法滅。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釋分三一明躰性二明方便三明入出初中有二一明離欲三禪[A8]已下貪皆伏盡四禪[A9]已上猶未除故二明入意入無想者為出生死生死之源盖由於想今既猒[A10]已生死便除此出躰性遍行別境及善十一同時心王二十二法猒心功能種子為躰。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論問以何方便入此等至。 演曰二明方便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荅至持心而住。 演曰後荅有二先明方便後明正入此初方便有二一猒背想二寂靜想。 論如是漸次至心便寂滅。 演曰後明正入。 論於此生中至便從彼沒。 演曰三明入出因果處二此生因中入而復出至彼天果但入無想中間不起起即殞沒還生於下此義具如唯識第七雜集第二顯揚第一及五十二。 論復次至三摩鉢底。 演曰五明滅定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先徵也。 論謂[A11]已離至心心法滅。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釋分二一明入想二廣分別此初有三一謂離欲離欲有二無學断而名離有學那含亦断亦伏名為離也二者入意三乘通論蹔安住想菩薩亦欲發生功德寂靜故入三者躰性二十二法猒心功能種子為躰。 論問以何方便入此等至。 演曰二廣分別文分為五一明入方便二辯三行別三識不離身四出入所因五觸境分別此初有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荅至而入於定。 演曰後荅有二一明方便二辯體性初中又二先標後釋此先標舉有二方便一依有頂地心二依無相界想初修久學二入別故。 論依非想至亦復如是。 演曰後釋亦二一初修者為求止息勞慮想故就於非想細心之處為加行入二久學者緣心盡處无相界入初修久習方便雖殊求寂滅心二皆相似故名亦尓。 論將欲至毗鉢舍那。 演曰二辯體性文分三段初標次釋後結此初標舉止觀二法以為體性。 論云何至多有所作。 演曰次釋及結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明二體後辯功能文可知也。 論問入滅定時至三種行。 演曰二明三行別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滅三行者一身行謂出入息二語行謂尋伺二三心行謂受想二法行者因也滅盡定中三行皆無何者梵滅。 論荅至行時住時。 演曰後荅分二先標後釋此初也行謂現起住謂息滅初定之中三行皆行二禪[A12]已上次第而住滅盡定中皆不行也。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論若於行時至次第而滅。 演曰後釋分二先明滅位後因辯起初中有二先行後住住滅之中二禪四禪及滅盡定如次住滅語身心行故云三行次第而滅。 論當知出時至次第而起。 演曰後因辯起從定出時先起心行次起身行後方語行返前入時名為逆次如中阿含王十八中廣明三行起滅之事。 論問至不離於身。 演曰三識不離身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云既言滅盡心法皆無經復說言識不離身理教差互何以會通。 論荅至從此得生。 演曰後荅意云由有能持色根及種本識賴耶在定得有名不離身復言滅盡定中揔無心者但滅六識染七不行非無第八名滅盡也。 論問至云何能出。 演曰四入出所因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云隣入定時漸漸心中但能猒想都無入出定之相狀因何所以得入出耶。 論荅至任運能出。 演曰後荅所因遠方便中而有期願為止息故而入無心為至食時或聞鼓聲或教授時我當定出先有此期後多串習隣入定時任運而入從定起時任運能出。 論云何至無相觸。 演曰五觸境分別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云契經既云出定觸觸觸相云何。 論謂出定時至三種觸。 演曰後荅分二先標後釋此初也言有境者謂內五根有體之法是意所取名為有境境境者謂外五塵法界一分境非一故名為境境言滅境者無為滅理名為滅境。 論緣於有境至不動觸。 演曰後釋分三初明不動次明無有後明無相此初也從定出[A13]已謂於內身有境之中不起我𢢔擾動其心云我能然餘不能尒名不動觸。 ᅟᅟ==[A13] 已【CB】,巳【金藏】== 論緣於境境至無所有觸。 演曰次明無有謂從定出緣於外塵境境之中好𢙣平等無有愛憎名無有觸。 論緣於滅境至無相觸。 演曰後明無相從定出[A14]已復緣無為寂滅境時眾相都無名無相觸觸對名觸非是觸塵名為觸也三種境中前二有為第三無為同前入心有為無為二境有異初修久習二類不同入出皆有異也。 ᅟᅟ==[A14]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至等至。 演曰攝經宗中文分三段此即第三(揔結前也)。 論[A15]卷第十三 ᅟᅟ==[A15] 卷【CB】,[-]【金藏】== 論復次至奢摩他者。 演曰五明第六眾雜義門明引經解釋門分十二一勸修止品門二勤修三事門三善巧分別門四興𮕱差別門五檢行勝劣門六辯想有無門七趣道分別門八四淨勝妙門九五相差別門十陶鍊淨心門十一思惟三相門十二四法攝持門初門有二一遠離二二引三德初文又二一標經說有二依標辯釋此初復二一舉空閑二標止品。 論謂能遠離至名樂空閑。 演曰二依標辯釋分之為二初明身離後明心離初中有二先引經明後論解釋此初也。 論當知至遠離。 演曰後論解釋如文可知。 論若能於內至正奢摩他。 演曰二明心離亦分為二此先引教。 論當知至遠離。 演曰後論解釋。 論若樂處空至如實覺了。 演曰二引三德由樂空閑故能轉次引止及觀覺了智生名三德也。 論復次至住正念者。 演曰二勤修三事門文分為二一標經說有二依經辯釋此初標經說有三事一者無量二謂常委三者正念。 論謂先揔標至別顯修習。 演曰二依經辯釋文分三段初揔科判次依別解後彰引德此初也。 論無量者至安住其心。 演曰次依別解文分為二初明三事後辯立因初中有三一明無量如文可知二明常委委猶審也細也悉謂盡也知也從麤至細就常作中更加審細盡知而作名為委悉三明念住文意可知。 論何故說此三種修相。 演曰後辯立因文復有二先問後釋此初也。 論謂依二種至三種修相。 演曰後釋之中有三復次此初文中復分為四一標二列三釋四結次第如文義可知矣。 論又無量者至速趣證道。 演曰第二復次道者因也義准可知。 論又無量者至圓滿行。 演曰第三復次文亦可詳。 論先於奢摩他至所知境界。 演曰後彰引德如文可悉。 論復次至嗢拕南頌。 演曰三善巧分別門文分為二初標經說有二依經廣辯此初標經說有善巧及說無者。 論云何等持至不善巧故。 演曰二依經廣辯文分為二一辯經四句二雜釋餘文初明四句兩番解釋初番之中先釋後結此初也如前所明等持差別有十一門等至有六各舉一二例顯於餘善能入出名為善巧未得自在及未修證名非善巧由此不同分為四句一等持非等至雖得三空不妨未得滅盡定等或有得者亦未自在二等至非等持雖修無想及遍處等未曾修習三解脫故三二俱善巧謂久修者二皆證故四者俱非散心凡夫未曾修故。 論如是至當善建立。 演曰後揔結前等持十一與等至六一一相對及揔聚明有成四句或唯偏句皆應准知恐繁不作。 論又說等持至第一究竟。 演曰第二番釋等持之言但取能詮定之名教名為等持非取所詮定及相狀名等持也言等至者唯取所詮定等相狀不取詮定名句文身由此不同復成四句一等持非等至謂於等持名教通達而於等至入定相狀未善了知名非等至二等至非等持但於等至入出等中而得善巧於等持中名句文身及定差別而不能了名非等持下舉菩薩約人以辯謂此菩薩未知定教及定別故何以然者謂未從諸佛及未從第一究竟菩薩所聞及自未證第一究竟第一究竟即第十地因極之處名為究竟上之未字流至究竟義即明也以此之緣故雖了義於等至善巧而於等持實未明矣第三俱句第四俱非義准可知略不言也。 論云何為住至二俱名性。 (演曰)二雜釋餘文文有十句即分為十此當第一明住定相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分三一善取狀相二善能住定三無復退失。 論云何至出三摩地。 (演曰)二明出定文分為二先問後荅荅中有二初標後釋標中復二一於入定不復思惟但於散地分別境相二於定地定同類中不復思惟非同類中作意思起由此二義便從定出。 論或隨所作至出三摩地。 演曰後釋分二先釋思惟不同類法後辯不思出行狀相此初有二先標後釋標有三緣釋中亦尒如文可悉。 論何等為行至所有諸行。 演曰後辯不思出行狀相謂舉入定行狀相三翻顯不思方從定出三種分三此初明行文中有二先徵後釋釋中分二先揔後別後別之中文舉六行等餘諸行為入定因今不思惟故從出也。 論何等為狀至如是相定。 演曰次明其狀定前𢗗者隨其所應謂光明等由狀▆一重言如是由思此狀便能入定今不思惟故從定出。 論何等為相至因緣相。 演曰後明定相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一標名列數二隨標別釋此初也。 論所緣相者至能入諸定。 演曰二隨標別釋文分為二先辯所緣後明因緣此初也定前所緣光明等相不離分別見分為體由緣此相故能入定今不思惟故從定出。 論因緣相者至功用所作。 演曰後明因緣因緣相者揔有六種一隨順教授二集定資糧三起樂欲心四猒患有心五了亂不亂六不為他惱或人等下舉能惱者。 論云何調善至名為調善。 演曰三明調善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略標舉後隨別釋摽中復二一舉非調善二返顯調善初中復二一有行拘執二法性拘執由此因緣名不調善遠離此二名調善也。 論云何至如水被持。 演曰後隨別釋文分為二初明有行後明法性初中又二一由願思二由作意雖制於心不令馳散仍被拘執未名調善離拘執心方調善也。 論云何法性至[A16]已略解釋。 ᅟᅟ==[A16]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明法性舉下麤一顯苦障二上靜妙離三具言也得安隱道即名為離彼此六行法性所拘所得定心未名調善。 論云何所行至亦不能知。 演曰四明所行文中有二先問後荅荅中初定不知上者約地及人根性俱下下不知上若三俱上亦能知也。 論云何引發至勝功德。 演曰五明引發由定發生法無礙等於一名中解無邊名於一義中了無邊義及能成辦通等功德名引發定。 論云何等愛至名不等愛。 演曰六明等愛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十為求定故先修十行於此十行皆生愛樂名為等愛愛體即是善法欲也言十行者一慚二愧三愛欲四敬信五正思惟六正念七正知八根護九戒護十無悔等等餘歡喜及樂為後於此樂欲名為等愛不生樂欲名非等愛。 論云何至乃至廣說。 演曰七非等愛文中有二先問後示如前可知。 論云何為增至[A17]已具分別。 ᅟᅟ==[A17] 已【CB】,巳【金藏】== 演曰八增九減十方便方便有二一趣彼二道前之方便二止舉捨相為定方便前[A18]已具明故此不說。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至乃至廣說。 演曰四興𮕱差別門文分三段一標經說有二依經正辯三揔結於前此即摽經說有定人興𮕱相也。 論此中四轉至俱名為興。 演曰二依經正辯文分為二初略開示後廣分別此初也轉謂生起而於二時起倒不倒四種之心名為四轉倒非倒時各起二故。 論云何彼謂至勝三摩地。 (演曰)後廣分別文分為二初明顛倒後明無倒初中復二一明進時二明退時初中有三先徵次釋後結此先徵起。 論謂靜慮者至靜慮近分。 (演曰)次釋分二先明勝進後明顛倒此初也勝進及趣皆名為進。 論然於真事至猶未能得。 (演曰)後明顛倒文復分二一辯起倒因二正明倒此初也。 論便作是念至其心。 (演曰)二正明倒謂進修時非稱境知名為顛倒有修定者求第四定寂靜捨時次第修中未得二定初定喜樂又復不行謂言為退實非退也非退謂退名為顛倒。 論當知如是至其心顛倒。 演曰後結前也。 論云何應知至退時顛倒。 演曰二明退時文分三段初徵次釋後結此初也。 論謂如有一至不復現行。 演曰次釋分二一辯起因二明顛倒此初也趣退及退俱名為退此即趣也謂如有一偏修止行求趣涅盤得第二定將為涅盤資糧[A19]已滿遂觀五蘊空無我等擬證涅盤有漏定心暫不生起謂言退失而不現行故於後時再有修習不妨定樂元未曾退於退義中錯生想解名退顛倒。 ᅟᅟ==[A19] 已【CB】,巳【金藏】== 論便作是念至退攝其心。 演曰二明顛倒樂不現時實定未退而退想生故名倒也問定既未退何故此言退時顛倒荅此雖未退然容與退而為方便即退方便及於退義名退時也。 論如是當知至退失顛倒。 演曰後結前也。 論云何當知至無倒。 演曰後明無倒文分為二初退無倒二倒時起初中復二一退無倒二進無倒初文中有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如有一至當知無倒。 演曰二釋之中有三復次初復次中文分三段一辯退因二彰退失三明無倒實退知退及知退因想順所知名為無倒初禪之定隣近欲界名近欲定。 論又由所得至能了是𮕱。 演曰第二復次文亦分三初起退因二明正退三明無倒如次應知。 論又以所得至餘如前說。 演曰第三復次文亦分三初起退因次彰退相後明無倒無倒同前名如前說。 論如是當知至退失無倒。 演曰三結前也。 論第二無倒至應知其相。 演曰二進無倒進時知進名進無倒翻前倒中第一修人不知是進即名此中第二無倒更無別也。 論此二無倒至應知其相。 演曰二倒時起此二無倒同前二倒亦於興𮕱二時起也以進時為興退為𮕱故。 論由依如是至安立四轉。 演曰三惣結前由依二處安立四轉所以無倒亦有二時若不然者無四轉故。 論復次至順决擇分。 演曰五撿行勝劣門文分為二先摽後辯此先摽經說四撿行撿謂驗也覺察驗知躰即正慧所撿之定有四不同名四檢行即劣分等四能撿之慧即是三慧此則一人亦能具修四行也謂加行位中作此觀故。 論云何撿行至如其次第。 演曰後辯分二先徵摽列後依摽釋此初也劣等即是退住勝進决擇故云如其次第。 論此復云何至成退劣。 演曰後依摽釋文分為二初徵後釋釋中有四一明退分二撿住分三明勝分四彰㝡勝初中有二一辯退因二明撿行初文又二一明退人二明退相退相有二一不樂思惟二於欲味著謂加行中初修定者得[A20]已還退不復思惟[A21]但生味著應自撿察知成退劣名為退分。 ᅟᅟ==[A20] 已【CB】,巳【金藏】== ᅟᅟ==[A21] 但【CB】,伹【金藏】== 論又修定者至非趣决擇。 演曰二明撿住分文分為二初辯退因後彰撿行初文復二一明定人二明因相因相有三一明聞教二明取相三明堅住如文可知。 論又靜慮者至非趣决擇。 演曰三明勝分文分為二初辯退因二明撿行初中有二初辯退人後明勝相勝相有二一聞勝言教二起勝作意文顯可知。 論又修定者至然趣决擇。 演曰四彰㝡勝文分為二初明退相後明撿行初中又二一辯退人二明勝相勝相有二一聞勝教二起勝作意謂燸等中修習定者從初靜慮退[A22]已復聞苦等勝法起勝作意[婁*殳] \[婁*殳]思惟撿察定躰知成㝡勝名趣决擇。 ᅟᅟ==[A22]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如經至此復云何。 演曰六辯想有無門文分為二一牒經起問二依問為通此初也。 論謂諸苾蒭至然有其想。 演曰二依問為通文分為二一明不受想二不受無想初中有三一明初靜慮二類釋餘定三辯生作意初中復二一者別釋若無若有二者惣釋都不領受初中又二一揔明無有二別明有想此初有三一舉人依定二於實不受謂猒壞眼等無其實躰三明其無想謂根境等皆無自性名無有想共相之心躰不無故名為有想。 論云何有想至或是病等。 演曰二別明有想先徵後釋謂諸根境雖無遍計實有所生然有依於苦集而起名為有想苦集等想而不無故名有想也。 論彼於諸法不受自相。 演曰二者惣釋都不領受謂彼苾蒭於諸根境若無若有都不領受有無自相何以然者法無自相無可得故。 論如是乃至無所有處。 演曰二類釋餘定從餘定起不受自相准前應知。 論此中正說無漏作意。 演曰三辯生作意無漏後得方為觀也故有教云若不證真如無由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 論云何至名為無想。 演曰二不受無想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依有心後約無心此初也觀根等苦名為無想此心亦無名為不受但觀寂靜無為空理名為無想即加行本後皆為此也。 論又說安住至皆不生起。 演曰後約無心辯明無想文可知也。 論復次至思惟揀擇。 演曰七趣道分別門文分為二一牒經起問二依摽辯釋此初牒經有四趣道一依初定行趣無漏道二依慧趣定三依二趣二四初依定趣慧後依慧趣定。 論謂有苾蒭至修增上慧。 演曰二依摽辯釋文分為二初明四▆後彰差別四道分四此初趣道謂依靜慮證無漏道名為趣道。 論又有苾蒭至修增上心。 演曰第二趣道雖依思慧了知苦等未得上地根本定心故以宴坐而修趣證名為趣道。 論第三行者至雙雜轉故。 演曰第三趣道謂有不還依初止觀趣勝定慧名為趣二。 論第四行者至得阿羅漢果。 演曰第四趣道文中有二初定趣慧後慧趣定此初定為能趣道也謂燸等中得定[A23]已後聞見諦法及聞断餘修惑結法便能趣入見修無學名為趣道。 ᅟᅟ==[A23] 已【CB】,巳【金藏】== 論彼既證得至靜慮等至。 演曰後慧趣定得無學[A24]已復以聖智趣於靜慮名慧趣定問第一第四俱得初定何別分二荅第一靜慮但能引見第四定人能引見道及修道學得無學[A25]已復引靜慮寬狹不同故為二也。 ᅟᅟ==[A24] 已【CB】,巳【金藏】== ᅟᅟ==[A25] 已【CB】,巳【金藏】== 論㝡初趣道至為俱引故。 演曰後彰差別雖俱趣道寬狹不同故分為四。 論復次至云何為勝。 演曰八四淨勝妙門文分為二初摽經起問後依摽辯釋此初摽經有四勝淨一戒二定三見四脫為求清淨無漏轉依此四為勝名為勝淨未知躰相何者是耶。 論謂所得至是名為勝。 演曰後依摽辯釋文分為二一略釋惣名二別彰四行此初也所得菩提所證涅槃惣解經中為求清淨涅槃菩提名清淨也所引戒下略辯經中四種勝淨謂戒定等所行具足名為圓滿自躰成就名為攝受圓滿攝受名之為淨令所證圓復名為勝。 論云何尸羅至尸羅攝受。 演曰二別彰四行文分為四一戒二定三見四脫此初戒中文復有二一徵二釋釋中有二一明圓滿二明攝受初中復二一辯未圓二明圓滿凡夫戒性未能成就但名圓滿聖者圓滿性復成就名成自躰如初地未成當名悞犯二地成就方無犯也。 論云何三摩地至皆未圓滿。 演曰二明定勝文分為二初明圓滿後明攝受此初分二先徵後辯第七作意必得本定第四靜慮色界究竟故舉斯二以彰滿位前六作意及下三定皆未滿故。 論云何三摩地至廣說。 演曰後明攝受圓滿通凡攝受唯聖定轉清淨任運性成不為有心之所拘故。 論云何見圓滿至廣說。 演曰三明見淨文中有二初明圓滿後明攝受皆具徵釋圓滿通凡聖唯攝受謂於後時漏永盡故。 論云何解脫至解脫攝受。 演曰四明解脫文分為二先明圓滿後明攝受圓滿有二先徵後釋釋中解脫有學無學解脫雖同惑障定障二有異故名滿未滿後攝受中二障皆無永無▆失解脫成就名為攝受。 論復次至廣說。 (演曰)九五相差別門文分為二先標後辯此先標經說有五相何者是耶。 論方便動修至心清淨行。 演曰後辯分二初彰淨行後明五相初中復二先明淨行後明障礙此初也。 論諸𢙣不善至能為障礙。 演曰後明障礙有七尋思謂欲恚害親里國土不死曾經戲等能為障礙斷此礙故方名淨行。 論略有三種至有差別故。 演曰後明五相分之為三先標次釋後揔結成此先標舉約三品人立為五相。 論初由正思至不復現行。 演曰次釋三人即為三段此明第一䎡品對治由正思惟欲等尋外所餘苦空無常等相能正對治名不復起。 論第二至安心等故。 演曰第二中品次勝分二一見尋思過二不起思念親屬等事令彼尋等不起現行名第二三。 論第三至調鍊制伏。 演曰第三品中亦分為二一漸制伏除二起多思力由此二理能令七種尋思不行名第四五尋思路者因名為路境名所緣思可知也。 論如是三種至分為五種。 演曰後揔結成第二三中各分為二故合為五。 論復次至云何應知。 演曰十陶鍊淨心門文分為二初牒經起問後依經辯釋此初也。 論謂隨錄至調柔陶鍊。 演曰後依經解釋文分為二先喻後法喻中有二一標章舉數二隨數別明此初也。 論除垢陶鍊至瑕隟等穢。 演曰二隨數別明如文可悉。 論如金性內至般涅盤者。 演曰後法如喻亦分三種初中有三一牒喻法合二問荅分別三舉喻結成此初也金性同於本無漏種由之能證涅盤法故故云能證般涅盤者。 論聞至心淨行者。 演曰二問荅分別文復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荅至求出㝡位。 演曰後荅分二一明位地二明障礙此明位也謂從發趣起淨心後乃至無學所修妙定三品不同名為三位即有尋等三地所發神通勝劣異故名生熟也。 論此於在家至三種垢穢。 演曰二明障礙文中有二先明所泊後辯能治初中復二先揔後別此先揔標據貪等相麤中細異以分三段也。 論其▆家者至能為障礙。 演曰後別分二一明在家二辯出家初中有二一起不善行十𢙣業中身語七支名為麤垢二起𢙣邪見第十業道意地名細影取中間貪嗔二法名中垢業據障出家十分三品理實諸𢙣皆三品也。 論欲等尋思至恒修善法。 演曰二辯出家亦分為二一欲等尋思障定喜樂名為麤垢二親等尋思障恒修善名為細垢影取中間恚害尋思名為中垢欲等之言等恚害二尋思類同合為一處理實比貪障定為次。 論由斷彼故至速得圓滿。 演曰次辯能治由斷彼之前三垢故所修定善速得圓滿。 論純淨之心至仍未銷煑。 演曰三舉喻合成亦分三段此今下品初定下天有尋伺定名為下品陶鍊心也。 論若有復能至[A26]已被銷煑。 ᅟᅟ==[A26]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合中品摽受陶鍊無尋伺定轉增勝故名中品陶鍊。 論若三摩地至瑕隙等穢。 演曰三合上品調柔陶鍊先法後喻出過三界不為有行之所拘礙名為上也。 論復次如經至廣說。 演曰十一思惟三相門文分為二一標經說有二依經辯釋此初標經說有三相謂止舉捨行相如何。 論應時時間至沉掉等故。 演曰二依經辯釋文分為二一明三相二結前文初中有三一明滿位二明修相三彰二道初中有二一明止舉二明捨相初文復二先明修習後明位次初復有二一者雙修二明互闕此初也為治沉故而修舉相為治掉故須修止相不應一向或無修止或唯修舉何以然者為欲對治沈囀等故。 論若於止舉至沉悼相。 演曰二明互闕一向修止是為▆相一向修舉復是掉相此乃增病何名修習。 論如此修者至方便道位。 演曰後明位次如此雙修止舉相者但在▆分方便道中未名成滿。 論若時時間至成滿道位。 演曰二明捨相文中有二先明修習止觀雙運平等名捨故涅盤云若有菩薩定慧二法不平等者當知尒時不冝修捨二法若等即冝修之後明滿位謂第四定或餘根本及無學位皆名成滿由對近分有學說故。 論亦由於此至不得漏盡。 演曰二明修相若修習時或唯一向修止及舉未能雙者不能盡漏及得現觀若二雙修平等捨時方盡諸漏及現觀也。 論初之二種至盡諸漏道。 演曰三明二道由止舉二為加行故等至方圓故名成辦而能成辦彼滿道故第三捨相定慧均平能盡諸漏名盡漏道。 論是名略顯至遍一切故。 演曰二結前文揔結止舉及捨三相作意思惟名遍一切。 論復次至何等為四。 演曰十二四法攝持門分為王段一揔標問起二隨標別列三依標正辯此初也。 論一者遠離至無有乖諍。 演曰二隨標別列。 論遠離者至空閑靜室。 演曰三依標正辯文分為四一者遠離二明修習三辯修果四明無諍此初也住林空室能離聚落闠閙之境名遠離者。 論修習者至毗鉢舍那。 演曰二明修習為斷證故偏修二法於餘事中不修也。 論云何至心得解脫。 演曰三明修果文分為二先辯後結辯中復二一明心解脫二明界解脫初中又二一依定修慧二依慧修定此初有二先徵後釋謂依定修慧心得解脫文可知也。 論云何至心得解脫。 演曰二依慧修定心亦解脫謂入見後得根本定斷餘修惑而得自在名心解脫。 論如是修習至而得解脫。 演曰二明界解脫文分為二先揔後別此初揔釋由止觀故於三界中皆得解脫。 論見道所斷至名為滅界。 演曰後別釋中有三義別一明斷界見道所斷三界惑盡名為斷界二明離界於修惑中離欲九品不生於下名離欲界三明滅界上惑亦滅名為滅界。 論是名修果。 演曰後結前文由心解脫及滅界障所得功德名為修果。 論於聖教中至互相隨順。 演曰四明無諍文中有二初略標釋後示其相初中復二一辯自無諍二顯他有違此初也所宣教法契理愜根師弟無違名無諍也洽者合也。 論非如異道至差別不同。 演曰二顯他有違不同外道教理相返師弟有違名為有諍。 論第一句至而問第二。 演曰後示其相文分為二初明隨順後明相返此初也而以前句釋第一句如說尊者阿難而於五百苾蒭眾中而以第一無我之句問一比丘問諸餘者亦復如是五百皆荅如是如是故名無諍。 論設於初一至互相隨順。 演曰後明相返為問既殊荅亦不一文義差互故非隨順非三摩呬多地第七。 論[A27]已說至非三摩呬多地。 ᅟᅟ==[A27] 已【CB】,巳【金藏】== 演曰辯境有四第三彰用中有二一定二散定[A28]已解訖今明散體文分為二一結前生後二依生正釋此初也。 ᅟᅟ==[A28] 已【CB】,巳【金藏】== 論當知此地至十二種。 演曰二依生正釋文復為二一標名舉數二隨標別釋此初也。 論或有自性至不名為定。 演曰二隨標別釋十二類中文分為二初明前六皆是散心後明後六亦非定地此即初文分為六也一自性不定謂有漏五識自性不定非說無漏性不定也二闕無輕安欲界六識皆無合潤雖有微暢不名輕安三不生發趣無求定心四極多散亂雖有祈心馳流未息五有太略聚學習定時心惽昧故六未得作意雖無嬈惱猶未證得定之作意不名為定。 論或有未圓至不名為定。 演曰次明後云亦非定地文亦為六一未圓滿雖得近分少之作意未得根本究竟滿位亦名非定如河少水名無水故二有染汙雖得定圓愛心染汙亦名非定如人無行亦名非人三不自在所得定心雖無染汙未得自在亦名為無知處鳳臺斷割不由亦名無也四不清淨本祈定者為害隨眠有漏定心隨眠未滅既未清淨亦未名定如盡糞瓶不名寶器五謂起故從定出[A29]已便入散心名為非定六有退故雖得退失亦名無定如俗休官名無官者有心無心二地第八第九。 ᅟᅟ==[A29] 已【CB】,巳【金藏】== 論[A30]已說非三至無心地。 ᅟᅟ==[A30] 已【CB】,巳【金藏】== 演曰辯境四中第四明位位有二種有心無心合而明之文分為二初結前問後後依問為通此初也。 論謂此二地至建立門。 演曰後依問為通分之為二一揔標列數二依數別明此初標列揔有五門。 論地施設至是無心地。 演曰二依數別明分之為五一依地施設二心亂不亂三明生不生四分位建立五第一義門此即第一依地施設揔依五地辯有無心何以然者以前四地唯是有心第五一種通無及有舉此二類影彰餘地通無有處而皆攝之論示方隅不具言也問前四地中無心睡等何匪無心荅睡眠悶絕無心不定無想定等無心决定故就定處而辯無心不定之中而不明也。 論心亂至名有心地。 演曰二心亂不亂名有無心常樂我淨顛倒其心失本無常苦無我等心雖緣處無有本心本心無故亦名無也。 論生不生至名無心地。 演曰三明生不生約八因緣辯生不生六十三中有七因者根破境壞合為一故下自具釋而不先云。 論分位建立至名無心地。 演曰四分位建立六位之中初之二位言無心者揀濫有心餘無所揀故略無字無想天中初生及沒雖皆有心中間長無故名無也。 論第一義至非無心地。 演曰五第一義門無餘勝義方曰無心餘五位中亦名有心何以然者謂有賴耶心不滅故聞所成地第十之一。 論[A31]已說有心至聞所成地。 ᅟᅟ==[A31] 已【CB】,巳【金藏】== 演曰本地分中揔分三段自前九地明初境[A32]已次下六地而辯其行文分為二初之三地略明通行後之三地廣明別行初中分三一明聞行二明思行三明修行初中分二一結前問後二揔標略荅此初也。 ᅟᅟ==[A32] 已【CB】,巳【金藏】== 論謂若略說至憶念。 演曰二揔標略荅文分為二一略荅所徵二廣明教起初中復二先辯後結辯中復二初明依教聞慧解生後明依義所生聞慧此初先聽聞▆即平意二識聞五明教領受憶念謂即聞慧及慧相應四蘊為躰就云所成義違五識故識論云聞謂耳根塵生耳識聞言教設解文義慧[A33]慧相應法名為地體。 ᅟᅟ==[A33] 慧【CB】,〃【金藏】(cf. T30n1580_p0887b09)== 論又於依上至梵例解了。 演曰後明依義所生聞慧如文所知。 論如是名▆聞所成地。 演曰後揔結也。 論何等名至工業明處。 演曰二廣明教起文公熏二相揔問荅後別問荅初中有二先問後荅辯五明者舉境顯心如障慧▆。 論云何由明處。 演曰後別問荅文分為五一辯由明二辯毉方三明因明四明𠴢明五明工巧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當知略說至應如處相。 演曰後荅有二一揔標略荅二使標別釋此初略荅由明有四謂由事等。 論云何事施設至當度分別。 演曰二使摽別釋文分為四一事施設相二想施設相三折教義相四所應知相初中有三一揔後事相二略荅三種三指所說處言三種者一業但纔此云契經二毘奈耶此之調伏二摩但履迦此云本母事者體也三藏體事出自如來言音建立為諸眾生而有施設弥事分中廣明所以此中略示未具明也。 論云何至建立相。 演曰二想為設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嗢拕南[A34]曰至體想設現觀。 ᅟᅟ==[A34] 曰【CB】,日【金藏】== 演曰後荅之中有四後▆皆以頌摽後方別釋頌標有四一明句等二禪方等三明思等四所作等初明句中文分為二一舉頌略標二長行別釋此初韋頌有十二門一摽其句二摽迷惑三彰歲論四明▆住五辯真寔六明清淨七明微妙八明寂靜九明體性今明照理十一段設十二現觀。 論云何句至六神通等。 演曰二長行別釋如頌所摽亦一分十二此初明句詮義差別門文分為二初散廣明後惣略攝初中復二先以十四門辯聲聞法後以十四門顯菩薩法此初也問辯想建立云何以句而解釋之荅想謂名也因想起名因名生想從因及果故名為想名狹句寬舉寬攝狹故稱句也其六處等皆句所詮約所詮法而辯能詮能詮義殊十四門別一內六處等四句不同顯義差別一根二境三方四時二明三界異顯三句別三小中大殊復為三句四明四眾四句差別一在家眾在家凡俗未具戒者二出家眾比丘等五三鄔波縈迦在家之中具五戒者舉勝影劣略不說有近事女也四非人眾所謂八部皆非人也五三受三句餘唯此知六三世七三寶八三性九三雜染十四諦十一九定十二菩提分法十三四沙門果十四眾多勝德九門不同自九句義等餘功德皆句詮也。 論復有方廣至妙智等。 演曰後以十四門顯菩薩法一句詮五事句中字[婁*殳]廣略雖殊但詮義圓即名為句二詮二空義即為二句餘唯此知三詮二無我四遠離二邊五詮四真實六表四尋思七彰四實智八顯三自性九詮三無性十五相菩提一者自性謂過二乘所得轉依二者功能謂十自在一壽二心三眾具四業五生六願七勝解八神力九智十法三者方便謂四變化一未成熟者令成熟故現諸菩薩所行變化二[A35]已成熟者令解脫故三千界中同時顯現如來變化三方便攝受聲聞變化四調伏一切獨覺變化四者轉故謂諸有情未解脫來諸佛如來此滅彼生化轉不息五者還故還謂還滅謂於[A36]已得解脫有情佛暫示現入涅槃故十一詮五大乘文中有二先摽後釋謂㝡初下釋前五也種性本有名為㝡初遇緣發心名為趣入先起悲願名為次第菩薩之願先人後[A37]己以為次也六度四攝名為正行自他成熟為大乘果十二五無量想具菩薩地十三真實隨至無量法中皆有真義佛智能知名為隨至十四眾德而有多門並如下辯皆是此中句所詮攝。 ᅟᅟ==[A35] 已【CB】,巳【金藏】== ᅟᅟ==[A36] 已【CB】,巳【金藏】== ᅟᅟ==[A37] 己【CB】,巳【金藏】== 論如是諸句至所說句。 演曰後惣略攝前來廣辯雖有二十八惣略攝之不越聲聞及大乘攝故唯二句更無餘也。 論云何迷惑至計我顛倒。 演曰第二迷惑顛倒門迷東謂西名為顛倒無常計常倒情亦尒餘准此知。 論云何戲論至諸蘊。 演曰第三戲論雜染門義如常釋。 論云何住至四聖諦。 演曰第四識住第五真實並如下辯。 論云何淨至清淨性。 演曰第六三法清淨門初謂真如在凡雖染本自清淨次謂正智證緣皆淨後無垢如離染得淨分位顯之名分位淨。 論云何妙至施設中故。 演曰第七第一微妙門三寶第一稱名微妙。 論云何寂靜至寂靜。 演曰第八因果寂靜門因果俱能離惑業苦名為寂靜生死之境不寂靜故。 論云何性至若果相等。 演曰第九諸法躰性門文中有二先問後荅荅中有二初𢝰後別𢝰謂躰相別謂餘五𢝰別雖異皆名性也。 論云何道理至四道理。 演曰第十道理差別門如文可悉。 論云何假施至假立諸法。 演曰十一施設我法門謂依蘊等施設我名於境相中假立諸法好𢙣長短可意不可意等皆因境等而方有也。 論云何現觀至伺地[A38]已說。 ᅟᅟ==[A38] 已【CB】,巳【金藏】== 演曰十二現觀分別門前既[A39]已陳此不重說。 ᅟᅟ==[A39]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至轉藏護。 演曰第二復次辯方所等文分為二初以頌摽舉後長行別釋此頌摽十四門別。 論云何方所至躭著現在。 演曰後長行別釋如頌所摽亦分十四第六增門第七滅門餘[婁*殳]可知義亦應悉。 論復次至任持次第。 演曰第三復次明思擇等文分為二先頌摽舉後長行釋此初摽舉惣有九門一思擇二現行三睡眠四相屬五相攝六相應七言說八任持九次第。 論云何思擇至無事句。 演曰後長行釋如頌所搮門亦為九此當第一思擇諸法門文分為二先釋後結釋中有二一正明句躰二辯句所詮初句有五一一行句二順前句三順後句四四句五無事句言一行者如此問言若成眼處亦色處耶設成色處亦眼處耶乃至第六成就眼處亦成法處耶次除其眼以耳為頭問餘聲等乃至法處准前應知名一行句順前句者以狹問寬順前句荅如有問言與信相應亦有觸耶有觸相應亦有信耶應順前句有信相應必有其觸有觸相應不必有信謂貪染心順後句者以寬間狹順後句荅返前應知言四句者二法相望㸦有寬狹故以四句荅所問也如施望度為四句故無事句者所問之事無躰可對名無事句如問六蘊十三處等此無可對但止難詞荅云不尒。 論復有有色至無上法。 演曰二辯句所詮返彰句躰文分三段一明二法二明三法三明四等此初二法二十八對如文可知。 論又有過去至無断法。 演曰二明三法文中五對義可知也。 論又有四緣至遍處法。 演曰三眼四等法有十八門第十一法四行跡者謂苦遲通等第十二法四法跡者謂無貪嗔正念正定前二戒跡三四如次定慧學跡。 論如是等法至應當思擇。 演曰後惣結也此等義門六十五等皆廣明也。 論云何現行至纏。 演曰二現行纏繞門。 論云何睡眠至隨眠。 演曰三隨眠種位門。 論云何相屬至㸦相繫屬。 演曰四㸦相繫屬門文分三段一屬六處扶塵四大各屬本根二屬相引如根發識識屬於根餘相引者皆准此知三根境相屬眼根色境能取所取㸦相屬故。 論云何攝至十六根攝。 演曰五諸法所攝門五十四中具廣明也。 論云何相應至非異地。 演曰六異法相應門對法第五亦具明也。 論云何說至知言說。 演曰七四類言說門。 論云何任持至四識食。 演曰八四食任持門。 論云何次第至等至次第。 演曰九法生次第門文分為六一生死流轉先因後果以為次也二所作次第謂從出家受具資糧加行乃至果滿以為次也三宣說次第自果[A40]已圓復湏利物所宣緣起四諦等言皆湏次第四生起次第令所作者聞思修慧次第生故胎及出胎十時生起亦名生次現觀六種及九等至從初至末次第可知。 ᅟᅟ==[A40]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至菩提聖教。 演曰第四復次明所作等文分為二先以頌摽後長行釋頌所摽者惣有十門一所作二所緣三瑜伽四止品五觀品六作意七教授八者德九菩提十聖教。 論云何所作至引發神通。 演曰後長行釋如頌所摽門亦為十此先辯所作用門文中有二先問後荅荅中有八一滅依止者能與滅𢙣為依止故二轉依止者能與善生為所依止三遍知所緣遍知染淨故四喜樂所緣断染得淨喜斯會故五六可知七轉根者由修治故轉下為中轉中為上第八可知。 論云何所緣至煩𢙉所緣。 演曰第二所緣境界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四一明遍滿謂有四種一有分別影像二無分別影像三事邊際四所作成[A41]辦二明淨行復有其五謂於貪嗔癡𢢔尋等處作五觀行名為淨行三明善巧謂於蘊等所緣境中得善巧故四明淨障謂断惑[A42]已緣真四諦名淨所緣。 ᅟᅟ==[A41] 辦【CB】,▆【金藏】(cf. T30n1579_p0427a26)== ᅟᅟ==[A42]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瑜伽至九上品道。 演曰三瑜伽善巧門文中有二先明四種後明九種聲聞地中當廣分別。 論云何止至住心。 演曰四止品相應門九種住心如下自辯。 論云何觀至所緣觀。 演曰五觀品方便門文中有二先徵後辯辯中復二先摽後釋此初摽舉有三觀別。 論三事觀者至伺察觀。 演曰後釋分三初明三事次彰四行後明六事此明三事有相觀者帶相所緣皆名相觀餘二可知。 論四行觀者至行觀。 演曰次彰四行揀擇極擇勝劣不同分為二觀下二十六廣具明矣。 論六事差別至所緣觀。 演曰後明六事義所緣者義謂境也謂觀世諦但有假名無實躰故事所緣者謂觀蘊等隨事各別相所緣者謂觀四諦因果等相有差別故品所緣者謂二空智品隨大小乘觀有別也時所緣者謂觀三世因果等時道理所緣者謂觀四道理。 論云何作意至如前說。 演曰六作意警心門義如前釋。 論云何教授至神變教授。 演曰七教授引生門文具問荅荅中有五一授與教法二者教以所證理法三授次第觀門行法四惣前三稱根稱時故名為無倒五者謂以神通化物。 論云何德至[A43]已說。 ᅟᅟ==[A43] 已【CB】,巳【金藏】== 演曰八眾德差別門亦如前辯。 論云何菩提至三菩提。 演曰九菩提妙智門如下廣明。 論云何聖教至清淨品法。 演曰十廣開至教門如文可悉增一經中具廣明也。 論云何攝聖教至有諸善法。 演曰內明四中此辯第三攝聖教義文中有二先徵後釋釋有十句分為三段初之二句明能所修次有六句顯知断證後有二句明世出世此初也先能後所二句可知。 論有有過患法至引。 【以下缺四十行】 ▆▆▆▆▆▆▆▆▆▆▆▆▆▆▆▆▆▆▆▆▆▆▆▆▆▆▆▆▆▆▆▆▆▆▆▆▆▆▆▆▆▆▆▆▆▆▆▆▆▆▆▆▆▆▆▆▆▆▆▆▆▆▆▆▆▆▆▆▆▆▆▆▆▆▆▆▆▆▆▆▆▆▆▆▆▆▆▆▆▆▆▆▆▆▆▆▆▆▆▆▆▆▆▆▆▆▆▆▆▆▆▆▆▆▆▆▆▆▆▆▆▆▆▆▆▆▆▆▆▆▆▆▆▆▆▆▆▆▆▆▆▆▆▆▆▆▆▆▆▆▆▆▆▆▆▆▆▆▆▆▆▆▆▆▆▆▆▆▆▆▆▆▆▆▆▆▆▆▆▆▆▆▆▆▆▆▆▆▆▆▆▆▆▆▆▆▆▆▆▆▆▆▆▆▆▆▆▆▆▆▆▆▆▆▆▆▆▆▆▆性謂圓成依他起性名為緣起▆▆▆▆▆▆▆▆名順作意。 論又有至離諸調戲。 演曰第十速諸通慧門有二一遠[A44]諂誑二離調戲。 ᅟᅟ==[A44] 諂【CB】,謟【金藏】(cf. T30n1579_p0347c11)== 論又有二法至逼惱於他。 演曰十一同住安樂門有二可知。 論又有至受用財法。 演曰十二同居無諍門有二如文。 論又有至解脫智見。 演曰十三心住梵行門文亦為二一學無懈廢二心無憂悔。 論又有至菩提分法。 演曰十四超越眾苦門文中有二一離諸𢙣行二修治覺分。 論又有至令身調適。 演曰十五修斷安住門有二一心無擾亂二身有調適。 論又有至少習睡眠。 演曰十六修無空過門文分為二一推求法相二滅者睡眠。 論又有至白品二法。 演曰十七損壞慧心門有二一建立邪學二起增邪見與此相違即名正見。 論又有二法至無倒作意。 演曰十八速入現觀門有二一思惟𮕱盛二無倒作意。 論又有二法至離諸障難。 演曰十九離垢行圓門又二可悉。 論又有至當廣分別。 演曰二十引發勝德門文分為二一者住心二者思擇。 論又觀行者至名所依淨。 演曰二十一意淨所依門文中有二初標後釋如文可知。 論又有二法至畢竟不生。 演曰二十二內自證知門文亦為二一苦因永盡二當苦不生。 論[A45]卷第十四 ᅟᅟ==[A45] 卷【CB】,[-]【金藏】== 論[A46]已說二種至次說三種。 ᅟᅟ==[A46] 已【CB】,巳【金藏】== 演曰第三三法差別門文中有二一結前生後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謂依十相至墮諸𢙣趣。 演曰二依生正釋四十四門辯三法也此前三門俱依十𢙣體同義異立為三故初明毀壞差別門於中有二初揔標列後隨別釋此初標也。 論言十相者至所有𢙣見。 演曰後隨別釋文分為二初明十相後釋三門此初也十相分三初三身業次四語業後三意業初一壞字流下九處皆為壞故所言相者相狀行相十𢙣業相行各別也初三可知語業四者一壞實義謂虛妄語二壞善友謂離閒語三壞讚美謂麤𢙣語四壞事業謂雜綺語妨善業故意業三者謂執受下貪嗔邪見如次可知。 論言三門者至毀壞門。 演曰後釋三門文分為二一舉列名二隨別釋此初也。 論於十相中至廣造眾𢙣。 演曰二隨別釋文中有三先明作業文易可知次明喜樂謂由貪嗔如次貪財及他非愛皆令他人喜樂不生名壞喜樂後明方便由邪見故修正方便皆不現行名壞方便。 論言三種者至三意所作。 演曰二所作差別門謂身三語四意三別也。 論言三根者至堅執現行。 演曰三損益顛倒門言三根者如次貪嗔邪見十業由此三為加行及因究竟故依十業而辯三根。 論復有三法至不三思惟。 演曰四於根非護門文分三段一標列三法二辯三體相三明所起處此初也欲貪能為染法根本得邪種名。 論如是三種至及與害品。 演曰二辯三體相即欲恚害相應尋思而為體也。 論依四處至訓罰之欲。 演曰三明起處文中有二先標後釋釋中有三一貪二恚三害兼與前三而合明也言四處者一於[A47]己利處謂利譽稱樂生貪欲故二怨中二處謂於怨中二品有情以為第二及第三處謂於前三及後三中各取第二名二品處於二品處皆生嗔恚名恚尋思四於親友處起害尋思文具標釋尋之可知。 ᅟᅟ==[A47] 己【CB】,巳【金藏】== 論與此相違至如應當知。 演曰五善護諸根門文中有二先標白法後示其相此初也謂翻前黑品即名為白於諸境界正取其相不起欲貪恚害尋思名護根門染法不生淨法現起名為白品。 論略有四種至清淨種子。 演曰後示其相文中有二一標章舉數二隨數別陳此初也謂黑白二法不過四種皆攝盡也。 論世間種子者至名出世淨。 演曰二隨數別陳文亦為四謂世間種子及不清淨中諸染汙者皆名為黑諸善淨者盡名為白出世及淨一向唯白以能斷惑及證果故。 論復有三種至有漏法因。 演曰六生因斷滅門文分三段一摽舉漏因二辯生斷滅三示其因相此初也謂三有愛從因生[A48]已復與三界漏法為因名有漏因。 ᅟᅟ==[A48] 已【CB】,巳【金藏】== 論若於此至能知能斷。 演曰二辯生斷滅若不修習貪能生苦若修習之貪便斷滅。 論謂於欲界至亦尒。 演曰三示其因相三界貪愛希求為體。 論又有三種至流轉生死。 演曰七三趣流轉門文中有二初揔標舉後隨別釋此初也趣通能所愛為能趣自體為所趣。 論謂於勝欲至三煩惱趣。 演曰後隨別釋三種如次是欲有求及邪梵行求。 論又有三種至解脫道。 演曰八作業方便門雖即三求與前異也前據求趣此明作業故不同也。 論又有三種至諸業異熟。 演曰九攝受威勢門文中有二先標三種後隨別釋有情自體國三而得名三威勢三體如次業等生有據界多分威勢言三理實無色無中陰也。 論又有三種至當來自體。 演曰十無明三際門文中有二先標後辯三世愚中皆有前際復言等者等後際也前際發業後際潤生愛取等位必有愚故三世義均故皆有等。 論又有三種至定當隨逐。 演曰曰十一三退同異門文分三段一舉人標數有學聖人與凡相似二若有於下斷除憍逸由恃無病少年長壽憍逸遂生觀三𮕱退憍逸便捨謂觀無病當病𮕱退觀現少年老當𮕱退長壽必當有死𮕱退三其有智下勸觀隨逐。 論又有三種至二種俱離。 演曰十二三受拘繫門文中有二初標三縛次辯所依謂由樂苦捨受為所依故貪瞋癡縛而不解脫。 論又有三處至非諸異生。 演曰十三三苦分別門文中有二初標三苦謂苦苦壞行後釋分三初二可悉第三行細聖能了了凡莫知也。 論又有三種至心生高舉。 演曰十四三[幔-又+力]障生門文分為二一舉為障失二列三𢢔名三𢢔如次我勝我等我劣三也。 論復有三種至果正現前。 演曰十五種生果異門三種如次過未現在三能別也。 論又有三種至謂去來今。 演曰十六言說所依門三世有為為言所依無為路絕非言依也。 論又有三相至色法自相。 演曰十七色相分別門文中有二初標後釋此初標舉有三相色一有見有對謂顯形等二無見有對即下文云於自等是三無見無對亦下文云及定下是。 論謂顯形至所取之色。 演曰後釋分二一明前二相二明第三相初中復二先釋後結釋中又二一有見有對二無見有對此初也有見有對謂顯形作用作用即是諸有表色作業用也安立顯等為識所取有所障隔名有見有對。 論於自處所至境界色。 演曰二無見有對無見之色自他有障名為有對非眼所取名為無見即五根境除色九處以為體也。 論當知一切揔有十色。 演曰揔結前二十色為體。 論及定地色至變化心果。 演曰二明第三無見無對文中有二先標後釋釋中又二一內心境界二未滿心果據未自在名內心境及未滿果若得自在變酥酪等亦是他緣及滿心果。 論又有三種至[A49]已滿學心。 ᅟᅟ==[A49] 已【CB】,巳【金藏】== 演曰十八三惑隨心門文分為三初一可知第二未滿謂初二果及九地前第三學滿謂諸那含及第十地因圓之處名為學滿細惑未除名所隨逐。 論又有至能持。 演曰十九三慧具闕門初闕三慧次闕思修後三皆具。 論又有三法至想思。 演曰二十觀察三行門文中有二初標觀意後明三行三行如次是身語意三遍行也。 論又有三種至功德增上。 演曰二十一尊勝差別門戒定慧者名功德上。 論又有三種至所餘法。 演曰二十二三聚分別門文中有二一標判二因二辯三聚異三聚如次邪正不定以為三也。 論又有三法至比度了知。 演曰二十三聖教久住門文中有二初標立意後明三法三法如次見聞及相謂見諸苾蒭及傳聞說并覩相狀於身語等有違犯故。 論又諸如來至一切智信。 演曰二十四具三不護門文分為二一標自滿足二顯餘為非。 論復有三種至顛倒燒惱。 演曰二十五有情燒惱門文中有二一辯起因二明三惱謂貪瞋癡令諸有情身心熱惱名大火也。 論又有三火至應供福田。 演曰二十六三火真假門文分為二一彰立意二列火名彼為外大能為物因成熟諸法是真福田故以事之号為火也今佛世尊示無虛誑故說父母妻子諸聖如次因能成法是真福田是真所事義同於火亦立火名。 論又有三種至世界中。 演曰二十七三種增上門文分為二初標立意後明三道初二可悉第三修定得生上界名樂界中。 論又有三種至所有諸欲。 演曰二十八三欲勝劣門文分為二初標後釋釋中有三一多用功者謂人趣中及欲天下四所用塵境依現前等起念方成名現前住二少用功者謂第五天欲隨自心所樂皆現三極少功者謂第六天隨心所欲他皆變之名極少也。 論又有三種至離喜之樂。 演曰二十九超過三欲門此三如次初二三定各超下欲樂為體也。 論又有三種至止觀種類。 演曰三十出離眾苦門文分為二一標舉功德二辯三覺體三覺如次聞思修慧以為體也。 論又有三種至全無縛。 演曰三十一覺悟所知門初具縛者謂凡夫中有慧覺者名覺所知第二有學第三無學如文可知。 論又有三種至現法樂住。 演曰三十二三事所作門文中有二初標立意後明所作所作三者一斷見惑證預流果二斷修惑證後三果三斷定障證現法住。 論又由三分至所有諸法。 演曰三十三三眼所知門文分為二一揔標立意二辯三功能據色非色且明三種未論餘也。 論又有三法至真實道理。 演曰三十四三法害怨門如文可悉。 論復有三種至教誡方便。 演曰三十五三誡方便門文分為二初顯功用後彰三體三體如次戒定慧三方便為體。 論如正教誡至方便亦尒。 演曰三十六修三方便門如次數習戒定慧三與前別者正住未得學有異也。 論又於正教至四無量。 演曰三十七三住分別門謂聖天梵如次三住。 論又略有三至所緣行相。 演曰三十八三心境性門文分為二初顯功能二彰別體此三如次聞思修慧相應等持能生無漏真智見故名三境性。 論又有三處至正畿。 演曰三十九三輪攝受門文分為二初彰說意後示三輪此三如次神境記心教誡三種能攝邪見及處中容并所化生引入正法捨邪歸正名三輪也。 論又有三淨至超越因故。 演曰四十三淨分別門文分為二初摽立意後明三淨立意可知言三淨者善身語意超越不淨故得淨名揀異外宗名第一義言不淨處者處謂三塗八難染因所招三淨是超不淨處因名超因也。 論又有三種至及無漏心。 演曰四十一牟尼寂靜門文分為二一彰立意二列其名立意有二一除外邪執二顯自無倒梵云牟尼唐言寂嘿謂學無學無漏三業名三寂也。 論又有三法至及與愛敬。 演曰四十二三法遠離門文分為二初彰立意後明三法立意可知明三法者謂由他自退失大利如次依他自及退法是三增上恐他自誹退失大利如次故起愧之與慙及與愛敬名三法也。 論又依道至最勝無上。 演曰四十三三勝無上門文分為二一列三無上二明三次第此初也三無上者一智無上謂無常等智二行無上謂樂速等一切行中最第一故三解脫無上謂世出世諸解脫等前二名道第三名果。 論修觀行者至心得解脫。 演曰二明三次第如文可悉。 論又有三明至建立三明。 演曰四十四三明起因門文分為二初揔標舉後彰立意為除前後及中際愚如次建立宿住生死漏盡智明為諸沙門迷前際故為常愚後際故為斷不了現法故計涅盤若得三明斯執皆斷。 論[A50]已說三種至次說四種。 ᅟᅟ==[A50] 已【CB】,巳【金藏】== 演曰四四法分別門文分為二初結前生後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謂有四法至及智。 演曰二依生正釋有四十五門一四念分別門有二復次初分三段一揔標舉二明身住三辯餘三此初也而境不逾身受等四其慧不出緣四之心故能所知攝諸皆盡。 論謂身至緣身境懸。 演曰二明身住身謂所知聞慧等者能知之智智依念起隣近釋也。 論如身至境慧亦尒。 演曰三辯餘三准身知之略不言也。 論復有差別至所縛。 演曰第二復次文中有二初辯所治後辯能治所治有二初標四縛後辯起由辯起由中執取縛者謂由貪欲染著色身令不捨離名執取縛領受縛者謂於三受貪等所緣令心於境不得自在名為受縛了別縛者即相縛也於諸境中心被拘礙名為縛也執著縛者即於所說身等三法相應煩惱染惱俱心名執著縛。 論對治如是至立四念住。 演曰後辯能治為能治故立四念住。 論又有四種至及能增長。 演曰二四斷對治門文分為二先辯所依後明四體初中有二先明體性欲勤為先後明功能觀察過患初二正斷及與對治後二斷也明四體中斷現不善及斷彼繫如次律儀及斷斷也能得善法及能增長如次修習及防護斷初二現種後二種現如次應知。 論又有四種至觀察諸法。 演曰三四神因果門文中有二初辯所因後明四體辯所因中為欲住心初二神足為得勝定後二足也後四體中三四如次定慧之心轉求勝故。 論又有四種至苦樂心住。 演曰四四定住心門四種如次四禪心也具說所以如前應知。 論又有四種至因真實。 演曰五四種真實門文中有二初標能顯益後明四真實四真實者如次苦集滅道體也。 論又有四種想至戲論縛。 演曰六四想戲論門文分為二先標後列列四想中初一欲界第二色界皆約色身以為小大三四二想無色應知有頂微故不取也。 論又有四法至四捨。 演曰七四法無量門文分為二一彰業用二列四名彰業用中如次能治恚等四法不樂謂嫉諸有嫉者見他感事皆不樂故。 論又有四法至非非想處。 演曰八四法遠分門三界之中無色為上超過下處名為遠分。 論又有四種至速得圓滿。 演曰九四種任持門文分三段一標德用二顯勝因三明所為此初也謂由此四能令解脫速得圓滿。 論勤修行者至勝任持法。 演曰二顯勝因勤修四行求聖解脫欲為根本名勝任持。 論為斷四愛至少有所求。 演曰三明所為文復為二先辯所治後辯能治此初所治所治四者一衣服愛二飲食愛三臥具愛四無有愛愛無所作即論說云少有所求第四愛也。 論無作至樂修正道。 演曰後辯能治能治四者一衣服喜足二飲食喜足三臥具喜足四能斷能修能斷修中復有五種一者無作不為求衣而有所作二者無亂衣若不得不生憂惱得不染著三時無虛度受衣服時能見過患正知出離四勤修方便能筞勵心精勤不怠五離散亂端志剋念於境不散於衣喜足下樂斷修通上五處此文但舉第四能治前三易故略不明也廣如婆沙百八十一。 論又有四種至無餘斷。 演曰十四斷煩惱門文分為二初標後列由斷四惑得四道果一斷見惑證初道果二斷修惑中分為下上分下分三中上中品斷得第二果即欲界俱生前之六品名上中也九品修惑束為三故三即此下品無餘斷故得不還果欲後三品名下品也四上分結盡得無學果。 論復有四種至畢竟不動。 演曰十一四種淨信門文分三段一標舉顯能二辯四證淨三明四不壞此初也支猶分也證初果時得斯四分故名四種證預流支餘學無學亦有此四從初為稱。 論謂於大師至亦尒。 演曰二辯四證淨文分為二初辯前三後明第四初中復二初釋後結此初也於大師所一佛證淨於所證法二法證淨修證者等三僧證淨。 論如是三種名心清淨。 演曰後揔結也此三俱以信為其性信以心淨而為相故名心清淨。 論第四一種至所攝故。 演曰後明第四聖愛戒淨戒淨體即無表色等名色清淨。 論前之三種至無有動搖。 演曰三明四不壞無動搖者信無壞也由信前三於教無壞由信第四善趣無搖戒生善趣信無壞故。 論又有四種至成辦所修。 演曰十二證四預流門一親近善友二聽聞正法三如理思惟四如法修行由茲四分得預流果故名四種證預流友。 論又有四智至差別智。 演曰十三四智差別門一者法智緣欲界故名現見智二者類智緣上界境名非現見三世俗智能引之法非一槩故四他心智所知之境而非一類名差別智此四攝十名攝一切。 論又有四種至因真實智。 演曰十四四智轉還門轉謂苦集還謂滅道此四如次證於苦集滅道四諦名四真智。 論又有四法至毗鉢舍那。 演曰十五四修方便門文分為二初辯功能後彰四體此四如次勤念止觀以為體也。 論又有四種至更修習。 演曰十六四種法迹門文分為二初標後釋謂有四法有二功能一能通達二能盡漏與二為依名為足迹言四法者一得有漏慧即七方便二見道位[A51]已缺煩惱及業果事三修道位金剛心前無餘永斷諸煩惱事四無學位如所得道更斷定障鍊根修習。 ᅟᅟ==[A51] 已【CB】,巳【金藏】== 論又有四法至行識。 演曰十七四蘊相應門有行行相有緣所緣同一所緣不同行相俱時而轉名曰相應。 論又有四護至正方便護。 演曰十八四護欣樂門文分為二初標立意後列四名四名分二初二身護後二心護初命護者不惜身命護教法故二力護者以力護之如王勢力能護法故三煩惱護者護煩惱心雖起煩惱而無染故四正方便者方便修行護其行法名方便護。 論又有四種至所依處所。 演曰十九四行清淨門文分三段一標四所依二科判四行三依科辯釋此初也。 論由前三種至住時清淨。 演曰二科判四行行時住時如文可悉。 論謂守根門至專注一緣。 演曰三依科辯釋於境不順不貪也於境不違不瞋也正智而行不癡也此三正行名行時淨專注一緣名住時淨體即定也。 論又由四行至及時解脫。 演曰二十四行證明門文分為二初標後辯明謂三明解脫有二不動及時由念眼慧如次能得宿命死生漏盡三明第四由身有無證二解脫有色無色二界異故。 論復有四法至輕等動性。 演曰二十一四大所依門文分為二初標名顯用後隨標別釋別釋四大地水火風如次應知風輕性者風以動為性能動輕等名輕等動。 論又有四法至當廣分別。 演曰二十二四法攝持門文分為二初明四法能持[A52]已生諸有情類後明四食攝益未生中有者也中有除段有三食故。 ᅟᅟ==[A52] 已【CB】,巳【金藏】== 論又有四種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十三四識住著門初摽後釋色等四蘊為識依止名為足迹識由愛俱染貪四蘊四蘊是識樂住之處名四識住見[A53]已趣向揔標住因由貪愛等釋其所以所依境界是識所緣俱有建立識俱貪愛由境及貪識名為住受想行住准色知之名為亦尒。 ᅟᅟ==[A53] 已【CB】,巳【金藏】== 論又諸苾蒭至有無有愛。 演曰二十四四愛有無門文分為二初辯所因後彰四體前三可悉四無有者不知圓寂依身證得妄計身滅方是涅盤故於身無生希有愛於有之體不生其愛何以然者希求涅盤證圓寂故。 論又有四法至及後法果。 演曰二十五四非應作門四謂貪瞋怖畏無明如次於彼順違強敵現法等四造不應作不善等行。 論又有四種至勝决擇力。 演曰二十六四記决擇門文分為二初標立意後明四體此初三句揔明四記之立意也記謂分別解釋之義。 論謂於法至一向記。 演曰後明四體文分為四此初先明一向記也如有問言具如無生應荅言尒名一向記餘准此知。 論於諸有情至分別記。 演曰二分別記如有問言有情死已皆却生耶應分別言有煩惱者死而復生無惑業者死而不起謂阿羅漢。 論於隱密說至詰問記。 演曰三詰問記如有問言阿羅漢者為勝劣耶門訶隱密未得定通應詰問彼言汝類何者若比凡類理在不疑比諸佛身即為不可。 論於不如理至於斯不記。 演曰四捨置記如有問言第六蘊者以何為體不荅所問故云置記何以然者諸佛世尊不說有故。 論又有四種至或不清淨。 演曰二十七四施染淨門文分為二初揔標舉後別明四此初也。 論三種清淨至不具足。 演曰後別明四文分為二初明染淨後明因果初中復二先明清淨後不清淨二類不同可為四句初唯自淨非他謂能施人二唯他非自謂所施者三自他俱淨謂合前二類四自他俱非戒見皆▆。 論其清淨者至資產無匱。 演曰後明因果不清淨者惑見雖▆生𢙣趣中承昔施因資具無匱。 論又有四種至修治方便。 演曰二十八四攝方便門文分為二初舉功能後彰四法四法如次施及愛語利行周事配屬四攝義如後辯。 論又有四種至唯由業。 演曰二十九四生緣異門前三如次假外𡖉㲉胎潤及業第四化生異前所託名唯業也。 論又彼彼處至所有有情。 演曰三十四死因別門如前[A54]已辯。 ᅟᅟ==[A54] 已【CB】,巳【金藏】== 論復有四至根圓滿。 演曰三十一四行勝劣門此四如次苦遲苦速樂▆樂速四種通行亦即四法迹也據根而說鈍利二根名為遲速約地而論未至無色名之為苦定慧二種而未均故四本靜慮名之為樂定慧平故大乘未至雖亦有樂而未圓故故名苦遲而言非功根等滿者謂彼鈍根而未鍊鍊根未俻故得三名至下當辨。 論又有四清至現法樂住。 演曰二十二四道清淨門文分為二初標後釋文顯可知。 論又有四種至得勝決擇。 演曰三十三四因習定門文分為二先標後釋趣定前因名為方便方便修學根本定者而為四事故立四名言四名者一未離欲者為得不還二求現法樂即不還者依未至定起根本也三為引他生善趣等故祈本定現通等事四為自斷諸煩惱故故入本定。 論又有二業至斷前三業。 演曰三十四四業斷生門文分為二初標揔判後隨別釋標中二業轉及還也轉謂有漏還即無漏轉中有三感果可悉還體無漏故能斷也。 論又有四種至非利益。 演曰三十五四種利樂門初謂世樂非求寂靜二謂出世勤修正道三者受樂復祈正因四者苦生無求出意。 論又有四門至無智門。 演曰三十六四軛感生門初標後釋欲有見愚如其次第配四軛也。 論又修聖道至當知亦尒。 演曰三十七四繫解脫門文分為二初明離苦後明離業離前四軛所招眾苦名離四繫一離欲繫二離有繫三離見繫四離愚繫愚見所招眾苦皆離名離繫也既離四苦離業亦然名為亦尒。 論復有四種至一切無學。 演曰三十八四類有情門第一凡夫第二二果第三那含第四無學大乘因果准此知之略不明也。 論又有四種至俱不能作。 演曰三十九四住自他門如文可悉。 論又有四種至二世俱樂。 演曰四十四姓高下門文中有二初標後釋如次應知。 論又有四種至補特伽羅。 演曰四十一四苦自他門初二可悉第三俱者如頻婆王初害於他後被闍王所損害故訶主苦[A55]已復害馬等以為祠祀故自他苦第四可知。 ᅟᅟ==[A55] 已【CB】,巳【金藏】== 論又略有四至四無義。 演曰四十二四語過失門此四如次虛誑離閒麤𢙣綺語以為四也。 論與此相違至四種語德。 演曰四十三四善語業門返前應悉。 論又略有四至當知亦尒。 演曰四十四四凡妄語門如文可知。 論與此相違至賢聖諦語。 演曰四十五四聖諦語門此等增門小乘亦說廣如品類足論及婆沙等而廣明也。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七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八(計四十二帋) 大安國寺沙門 清素 述 論[A1]已說四種至次說五▆▆▆▆▆▆▆九法分別▆分為二初結前生後▆▆▆▆▆▆▆▆▆。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論謂有五種至自性行聚▆▆▆▆▆▆▆▆▆▆▆▆▆▆▆漏五蘊門文分為二▆▆▆▆▆▆▆▆▆▆▆▆▆逐染汙名有漏蘊。 論此五▆▆▆▆▆▆▆▆▆▆二無漏五蘊門蘊名雖同染淨全別三界蘊者染汙名漏諸佛蘊者清淨無漏漏無漏異故分二門。 論又有五種至香味觸。 演曰三五塵樂欲門文分為二一明五愛欲二辯起愛因初中有二初明愛欲二明離欲諸愛欲者緣五境貪名五欲也。 論當知此中至所愛樂受。 演曰二辯起愛因五欲貪愛緣於三世四事而生文可知也。 論又有五種至鬼趣。 演曰四五趣自躰門善𢙣二趣名愛非愛。 論又有五種至心生𠫤惜。 演曰五五種失利門文分為二初摽失利後辯五慳文言五若為五慳也一住處慳謂若於是處獨受利養不今餘住二家慳若從彼得利養之家我獨交遊不令餘人輙有過往三施慳若所得物我獨取之餘勿霑也四稱讚慳若所為得眾妙美事獨自稱我莫讚餘人五者法慳若如是得教等法中獨有所證餘莫知之五慳在身人皆汙賤既虧利養又失涅槃生𢙣趣中永無出曰諸有智者當湏誡之。 論又有五法至善軛。 演曰六五盖過失門文分為二初彰過失後明五蓋此初也。 論謂於諸欲至嗔恚。 演曰後明五盖文分為二初明前二後辯後三初中復二一明盖躰二彰過失此初也於欲生愛是貪欲盖於能覺等是嗔恚盖。 論未受尸羅至或使穿穴。 演曰二彰過失淨戒既虧必無止行尸羅不淨定即不生。 論耽著惛睡至常懷疑惑。 演曰後辯後三文亦為二一辯三盖二明過失此初也耽著睡眠惛沉睡眠盖不寂靜等掉舉𢙣作盖常懷疑惑第五疑盖。 論於所聞法至不證决定。 演曰一明過失謂由盖故聞法不領初領忘失不證决定如次三盖所生過失由毀多聞便虧觀故。 論又有二種至界下分。 演曰七下分五結門文分為二初辯下名後明五結此初也。 論約此二說至嗔恚。 演曰後明五結如文可知問邊見見取邪見等三何非初之下分所攝荅身見戒疑三為根本邊等如次依三而生舉本彰末不言六也問貪通上下如何對界而得下名荅貪在欲增故亦名下癡增普遍無勝不言小宗有異如俱舍二十七顯宗二十七等亦具明也。 論又有二種至及無色界。 演曰八上分五結門文分為二初辯上名後明五結此初也色及無色在欲之上名二上分。 論依此二種至無明。 演曰後明五結一色貪二無色貪三掉四𢢔▆癡無色同貪為性故云無別後云三結各別有性故云差別然五上分皆修所断故無見取及疑等也。 論又為五種至無有信敬。 演曰九五種非信門文中有二初摽過失後列五名一於大師二所說法三於三學四正授戒五同梵行無有信敬通上四也。 論又有五種至或增上𢢔。 演曰十精進五障門第一耽定及希彼生第五下劣躰即懈怠餘可知也。 論復有不能至多行𢙣行。 演曰十一五種邪行門文分為二初明五行後彰五果此五行也一於怨起嗔謂於𭜨敵至嫌意樂二於親破壞謂於親友樂欲破壞三作不饒益謂常欲令至不饒益事四壞自淨戒謂壞尸羅五造三𢙣行謂由身語至行𢙣行。 論由此五種至顛墜𢙣趣。 演曰後彰五果文分為二初摽後釋摽中五者三種等流為三一種現法為四一種後法為五釋中五者謂次生中至現在前明前三果一謂怨敵二親乖離三他起等恒現在前如次是前三因等流過患果也言臨命等是前第四壞尸羅因現等流果此生將死所生憂悔名為現果言命終等是前第五三行𢙣因所致果也。 論與此相違至如應當知。 演曰十二五種正行門文中有二初舉正因後摽勝果有五差別反前應知。 論又有五法至後法憂苦。 演曰十三五種憂苦門於中分二初標後釋如文自悉。 論與此相違至所有喜樂。 演曰十四五法喜樂門反前可知。 論又阿羅漢至邪受用。 演曰十五聖起五乘門文中有二初摽後釋如文可知。 論又修断者至時分智慧。 演曰十六五種修斷門文中有二初舉功能後摽五法。 論又有五種至對治法。 演曰十七五種猒離門文分為二初摽後釋此初也。 論謂於諸法至計我顛倒。 演曰後釋分二初辯所治後辯能治所治有二先辯前三後明後二初中復二先辯起因後明顛倒起因有三初時節者不了諸行剎那生滅妄計為常名時節愚二分位者三受位中計苦為樂名分位愚依樂立壞皆為苦故三自性者不觀有情蘊為自性妄執為我名自性愚故隨次第起三倒也。 論及䂓求利至望壽命。 演曰次明後二䂓財求命如其次第明四五也。 論為治如是至取中夭相。 演曰後辯能治於中復二初摽後釋對所治法次第配屬如文可知。 論又有五種至無倒思惟。 演曰十八五種勝行門文中有二初摽正行後因聞下辯五種名一者聽聞因解法義謂因聞等二者讀誦因廣大等以廣大音自讀於教能解法義揀別思惟故言大音三為他說謂開闡等四諦思惟謂空處等顯因後三皆解法義故指同初名當亦尒五能治漏依定得慧能了法義謂勝行者於上品等。 論又有五種至方便具足。 演曰十九五修具足門文分為二初摽具足後列五修五修之躰即信等五一於涅槃等惣顯信根二無間慤重明其精進三正智而行彰乎念相止觀如次定慧二根。 論又有五法至憂喜捨。 演曰二十五受果相門於中分二初摽後列文易可知。 論又由成就至諸勝善品。 演曰二十一五力堪能門文分為二初指前文後彰自德躰[婁*殳]同前五根法也。 論又有五種至得般涅槃。 演曰二十二辯五那含門文中有二先摽後釋釋中五種如次中生無行有行上流般也上流之中樂慧定別故分色界無色二般問初之中般通餘無餘後四有餘不通無餘何意尒耶荅為生結盡但起結在故歸中有中有時分極長七曰故般涅槃得有二種餘四生結而未云亡得生彼天時容經久所以般言顯有餘依非得無學即入滅故。 論又有五種至果生地。 演曰二十三生五淨居門文分為二初摽後列廣釋如前此但增門彰所知法所有法躰更不重云。 論又有五種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十四五種出離門文分為二初摽後釋釋中五者一欲二恚三𡧱四色無色定五及般涅槃此五如次出離欲恚𡧱色薩迦耶見如前應知。 論[A2]已說五種至次說六種。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演曰第六增六分別門大分為二初結前生後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謂依六相至入無我故。 演曰後依生正釋分類不同為十六分一六相差別分文分為二先明立意後隨別釋此初也明八種事皆有六相六相是同故約六相說八種事六相躰者初所依事眼等六根乃至第八名為六愛。 論謂我所依至事差別。 演曰後隨別釋文分為二初列後釋此初列也言八事者一根二境三識四觸五受六想七思八愛自性事者執識為我自性事也觸為受因名受因事。 論於如是等至不住損減。 演曰後釋分二初明計我後明無我此初也依於六相宣說八事一一次第如文可知。 論若於如是至皆不得生。 演曰後明無我義思可悉。 論又於寶學至亦皆退失。 演曰二六種輕𮆘分文分三段初摽有過次辯所輕後彰退善此初也由輕𮆘故於寶及學如其次第未得便退及得[A3]已失一切皆盡故云乃至微信亦皆無也。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論謂於佛法至增上慧學。 演曰次辯所輕所輕有六名六輕𮆘。 論由𢙣友故至全無所得。 演曰後彰退善文分為二一辯退因二彰退失此初也由於寶學起輕𮆘故便親𢙣友親𢙣友故得邪僻教由斯便失心慧二學復起𢙣語說邪法故心慧全無心慧無故戒學亦無。 論彼由邪僻至所有善法。 演曰二彰退失如文可知。 論與此相違至白品六法。 演曰三白品六法分翻六輕𮆘名白六法一一次第思之可知。 論又有情心至平等分位。 演曰四六貪所依分文分為二初明貪六次例餘根此初也而於色等六境起貪名所依處境順於情名為平等。 論如貪所依至當知亦尒。 演曰後例餘根嗔境違情名不平等癡云所取非有順違故成非二此二同貪亦有六種名當亦尒雖例嗔癡六法是同故合為一况初摽舉但明貪也。 論又有六種至恒平等住。 演曰五明六恒住分文分為二初摽住用後辯六恒謂諸無學於六境中不生憂喜安住正捨名六恒住。 論又有六法至自在而轉。 演曰六六界差別分文分三段初摽德用次列六名後隨別釋此初也所依處者扶根塵色色依四大動依於空心所依心三依各異故云隨應之所依上文略不言動心所法無障礙等通顯四大空識能也。 論謂四大種至識界。 演曰次列六名。 論如是識界至令不爛壞。 演曰後隨別釋唯明識界餘略不論識界有二一引導安養二自在無礙此初也謂現六識積集善𢙣能引當來愛非愛果藏識任持根身不壞名引安養。 論又由現法至差別而轉。 演曰後自在無礙由識自在令業有別名無障礙。 論復有三處至超越有頂。 演曰七六種無上分望所對治明六無上文中有二一辯所治二辯能治此初也。 論超越此三至第三對治。 演曰二辯能治文分為二先明六法後辯功能此初也無量為四無相第五𢢔盡第六慈悲喜捨如次能治恚𡧱不樂及貪嗔也。 論永𡧱如是至無疑惑。 演曰後辯功能如文可悉。 論又有六種至顛倒執著。 演曰八六諍根本分一者忩恨二謂覆𢙉三謂嫉慳四謂[A4]諂誑五邪倒見六邊邪等見集異門論具廣明之義可知也。 ᅟᅟ==[A4] 諂【CB】,謟【金藏】(cf. T24n1458_p0607c09)== 論又有六法至能斷第六。 演曰九能治六諍分慈善三業為三同利為四尸羅為五正見為六行相可知。 論又有六法至能攝究竟。 演曰十六法威神分文分為二初五威德第六究竟如下具明。 論又於聖諦至現觀法。 演曰十一六障現觀分文分為二初摽後釋此初也。 論謂如前說至𢙣分別事。 演曰後釋分二初明障躰次辯起人此初也三倒為三[失*見]利為四希壽為五順𢙣見等以為第六前五如前增五門說故但分別第六事也。 論如是喜樂至成熟分中。 演曰次辯起人唯凡非聖燸等位前求明分時此為障勝非是聖者成熟分中起此障也。 論對治如是至可樂取相。 演曰十二六種正相分文中有二初之五種如前增五正相所明今[A5]但明六不可樂相思可知也。 ᅟᅟ==[A5] 但【CB】,伹【金藏】== 論又有二種至令生歡喜。 演曰十三明六隨念分文分為二初辯德能後明六念此初也要二具足方成六故。 論謂歸依至名證隨念。 演曰後明六念文中有二先摽後釋釋中有六初三可知後三如次戒施修三名證行足。 論又有六法至承事供養。 演曰十四六法無上分文分為二初摽後釋釋中六者一見大師二聞正法三得淨信四隨學處五於大師起隨念行六於大師承事供養此六如次名為見聞正信學念供養揀異邪宗名無上故。 論又有六法至繫攝其心。 演曰十五六法盡貪分不觀六境為患對治貪因何盡故說六塵名為盡貪。 論又六因緣至三種亦尒。 演曰十六六業為依分文中有二初摽後釋謂破外道妄執種姓以為决定故摽勝劣二類人中各分三業以為六也劣中三者一𢙣業𢙣趣二善業善趣三現般涅槃勝類亦三准此應悉。 論[A6]已說六種至次說七種。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演曰七增七分別門文分為二一結前生後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謂有七法至念通二品。 演曰後依生正釋支分義殊有十五支一七種覺分支文中有二先摽後釋釋中止觀義攝七支念能憶持故通二處如下具明。 論又由根故至俱分解脫。 演曰二七[婁*殳]取趣支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七者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至五那含解脫六慧解脫七俱解脫二十七種雖皆賢聖此七是惣故偏舉之餘之別法皆依此七而建立故問定障躰何荅有二種一通二別若通行者染汙之心能障定者皆名為障若別障者護法釋云異熟生受及俱無明以為自性領受下劣障勝定故硬澁等性皆別障也。 論又三因緣至攝受因緣。 演曰三三因七行支文分為二初摽後釋釋中有二初辯三緣後明七行言三緣者一趣入二安住三攝受言七行者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勤七正念於斯七行分作三緣初二為趣入緣由此二種能趣定故次三名安住緣由三而能安住心故後二名攝受緣攝受勝行故由斯三七心住內緣更不異思名為正定。 論又諸世間至所生之樂。 演曰四七種聖財支文分三段一明凡未得二辯聖證之三結世妄想此初也。 論謂與信俱至所生之樂。 演曰二辯聖證之言七財者一與淨信清淨妙樂財二生善趣戒嚴俱足財三[(厂@((既-旡)-日+口))*頁]自妙好慚無𢙣行財四[(厂@((既-旡)-日+口))*頁]他誹毀愧無悔𢙉財五善解法義多聞引樂財六後世無乏捨施感生財七諦實覺悟聖慧了知財。 論諸如是等至妄想之樂。 演曰三結世妄想文可知之。 論又有七種至愚癡增廣。 演曰五七法魔惑支此七如次翻前聖財義即明矣。 論若能降伏至信等七力。 演曰六七力降伏支體即是前七聖財也能生樂故名財降伏𢙣故為力義既不同故分二分猶如信等名根力故。 論又有七種至𮕱退隱沒。 演曰七七法𮕱損支文分三段初惣摽過次三所攝後明三體此初也。 論如是七法至方便𮕱損。 演曰次三所攝文分為二初列後攝三損可知言七法者一邪欲二不信三不解不解體即邪勝解也四懈怠五失念六心亂七𢙣慧七中第一初損所攝次之二法第二損攝後之四法第三所攝義思可悉。 論受用𮕱損至善根品類。 演曰後明三體既言禮𮕱是貪品類明七初體未必即貪但以邪欲為貪類故邪解以為癡之品類行亦相扶故取隨惑為三體也。 論與此相違至七法。 演曰八七法興盛支如次翻前三𮕱七法即名此中三興七盛白法支也。 論又有七種至不可供養。 演曰九七法無退支文分為二初惣標列後隨別釋此初也謂此七法能為出世無漏正因名涅盤品法。 論此中由聞至少欲者等。 演曰後隨別釋如文可知。 論又有七種至相續而住。 演曰十明七識住支文分三叚初惣標舉次揀餘非後彰識住此初也。 論於三界中至不立識住。 演曰次揀餘非所言住者識於取蘊樂住著故故名識住𢙣趣不樂無想識無有頂之心而入滅盡皆非識住第四靜慮有無想天及五淨居故全非住。 論身異類故至異類想。 演曰後彰識住文中有四一身異想異謂從身異至種種想即欲界人天二身一想一謂從當知至一種想即第三禪也三身異想一謂從梵世至非有異類即初禪也四身一想異謂從第二至異類想即第二靜慮第二靜慮身量雖異光照是等故名一種問光音天生先後有異見火怖殊淨天亦有生先後異見水應成怖非怖別答火灾上熖故有怖生水起下流故無斯想。 論又諸有情至疑品麁重。 演曰十一明七隨眠支文中有二初標後列如文可知。 論又於外道至慧過失。 演曰十二七種過失支文分為二初惣標列次隨別釋此初也。 論彼諸外道至亦有過失。 演曰次隨別釋文易可知。 論與此相違至無過失事。 演曰十三七無過失支如次翻前過失應悉。 論又有十法至當說當知。 演曰十四七法滅諍支一現前毗尼二憶念三不癡四自言治五覓罪相六多覓罪相七如草覆地。 論此中有七至舉罪諍事。 演曰十五七種諍事支如應是前七滅諍法所滅之事名七諍也。 論[A7]卷第十五 ᅟᅟ==[A7] 卷【CB】,[-]【金藏】== 論[A8]已說七種至次說八種。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演曰八增八分別門文分為二初結前生後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謂有八支至名為修慧。 演曰後依生正釋章句類異而有十章一八支聖道章文分為二一惣舉八能二別明三攝念為定攝勤為慧攝者約隨增說理實皆通。 論又由至住四果者。 演曰二向果八人章方便名向果謂四果。 論又有二種至無過失。 演曰三八施差別章文分為二初惣標舉後隨別釋此初也。 論謂有布施至而行布施。 演曰後隨別釋別釋為八初懈怠失凡有所施皆起懶心名懈怠失不隨欲者自求富故而行於施非欲益物而行施之名有過失[(厂@((既-旡)-日+口))*頁]戀施者酬答先思而行所施非為求福而行惠施故名過失餘思可知。 論又依四處至非精進類。 演曰四八種懈怠章文分三叚一𢝰標舉二辯處時三結前義此初也。 論謂依乞食至不平等處。 演曰二辯處時文分為二初明四處後辯八時此初也界不平等謂四大乖角。 論依此四處至恐更發時。 演曰後辯八時於前四處有此八時闕有修行名為懈怠八時次第如文可知。 論此懈怠類至懈怠種類。 演曰三結前義懶為修斷名為懈怠此八起緣是彼之類名懈怠種類。 論與此相違至勤精進類。 演曰五辯八精進章四處八時反前應悉。 論又有八種至福業事。 演曰六八願福生章文中有二先標後釋福生是果願施戒等名之為因由願因先方修施戒故標願也言八福者謂欲人中卑尊二類及欲六天名為八也。 論又四因緣至建立四眾。 演曰七八眾勝劣章文中有二初𢝰標舉後隨別釋別釋有二初釋人四後明天四人中復二初釋後結釋中所言㝡增上者剎利王眾世共許者婆羅門眾受用等者謂長者眾自財自在用不由他棄捨等者謂沙門眾天中四者初釋後結依下二天地邊際中立為二眾依欲邊際第六天中立為魔眾依於梵世語邊際處立為梵眾此中八眾皆佛所化名如來眾。 論又於世間至觸於苦樂。 演曰八八法順違章文分為二初標後釋釋中有二初辯三處後明八法一於樂欲處生其二法一利二𮕱二於功用處觸生四法一毀二譽三稱四譏謂有稱他意及不稱他意故於背面現前兩位如次觸義毀譽稱譏四不同也三於眾緣處發生二法一苦二樂苦樂二法依此順違眾緣生故。 論又八勝解至最勝住。 演曰九辯八解脫章文分為二一標勝德二別解釋釋中有二初辯前三後彰後五二中皆有釋結二也然第三中云淨不淨非二色者謂此解脫而有三相一展轉相待二展轉相入此二通觀淨不淨色名淨不淨三一味想唯觀光明非淨不淨名非二色此㝡為勝平等觀故故名第一捨勝解也結云唯聖不共凡者約勝而說理容凡有但謂勝劣而不同也。 論又若觀諸色至而修習者。 演曰十明八勝處章文分為二一惣顯勝處是解脫因二明勝處名勝所以初復有二一牒經言二明論說此初也定心觀色如前散心所觀之色故言若觀如所觀也。 論謂三解脫至三勝處也。 演曰二明論說𢝰明勝處為解脫因理實八勝皆方便攝從果為名名三勝處即三解脫之勝處也故八𢝰名三勝處也問前第十二勝處為果此何云因答夫修解脫有初久別初為勝因久為勝果前後㸦舉亦無違也。 論此中至若勝者。 演曰二明勝處名勝所以文分為二先彰散境後明定境初中復二先牒經明後隨經釋此初也。 論謂觀至所得色。 演曰後隨經釋而經所言觀小色等是定方便散心之境名非定色。 論由緣三摩至故名為勝。 演曰後明定境文分為二初釋勝名後彰知見此初也由觀定境不同散位小大等相種種現前名為勝處但觀一類定所現色心無異相名為勝也。 論於三摩地至名見。 演曰後彰知見文分為二先彰定位後明散境此初也定位止觀名勝知見。 論如於三摩地至諸色亦尒。 演曰後明散境出觀散心所觀境色同定所觀等無分別名為亦尒。 論[A9]已說八種至次說九種。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演曰九增九分別門文分為二初結前生後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謂有九結至當廣建立。 演曰後依生正釋惣有二類一九結相應類列名辯相如下具明。 論又有九種至如前[A10]已說。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九有情居類九地有情名九居止除三𢙣者非所樂故。 論[A11]已說九種至次說十種。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演曰十十法分別門文分為二初結前生後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謂十遍處至當廣分別。 演曰後依生正釋惣有二門此所辯者十遍處門前雖略辯後當廣明此所知中未具陳也。 論又有十至知見蘊。 演曰二無學十支門支謂分也無學皆具此十支故五蘊之中前之三蘊分為八支并後二蘊故名為十離為八者戒蘊有三謂語業命定蘊有二謂念及定慧蘊有三謂正思惟見及勤也解脫即彼無漏勝解正見而與解脫知見有差別者緣事緣理二有別故此後二門小宗亦辯廣如正理第二十二集異門論十七婆沙九十四俱舍二十五說。 論如是[A12]已說至內明處攝。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演曰第四佛教所應知處第三惣結。 論云何醫方至如經應知。 演曰第二醫方明處文分三叚初標次釋後指如經。 論[A13]已說醫方至因明處。 ᅟᅟ==[A13] 已【CB】,巳【金藏】== 演曰第三明因明處文分為二一結前問後二依問正釋此初也。 論謂於觀察至所有事。 演曰二依問正釋文分為二一略答所問二別徵廣釋此初也所建立法名觀察義能隨順法名諸所有事諸所有事即是因明為因照明觀察義故。 論此復云何。 演曰二別徵廣釋文分為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嗢拕南[A14]曰至所作法。 ᅟᅟ==[A14] 曰【CB】,日【金藏】== 演曰後釋分二初頌標舉後隨別釋此頌標舉惣有七門。 論當知此中至所作法。 演曰後隨別釋文分為二初列七名後依次釋此初列也。 論云何論體性。 演曰後依次釋文分為七一明論體二明論處三辯論依四明莊嚴五明論負六明出離七明所作明初體中分之為四一𢝰徵起二隨略答三廣分別四揀是非此初也。 論謂有六種至教導論。 演曰二隨略答略有六種名論體也。 論言論者至是名言論。 演曰三廣分別文中有六一言論二尚論三諍論四謗論五正論六教論此初言論言論體者一切言說言音詞句以為體也。 論尚論者至所有言論。 演曰二明尚論隨所對根申宗立理言詞無過名高尚論。 論諍論者至諸欲所起。 演曰三明諍論文中有三一依欲起二依𢙣行三依諸見初復有三先標次辯後結此初標也。 論若自所攝至或為受用。 演曰次辯分三一明諍境二辯諍心三明諍體此初境中而有四別一自攝他奪二他攝自奪三俱攝俱奪四非攝非奪謂歌儛等。 論於如是等至因貪愛故。 演曰二辯諍心於前四境一一皆生堅執等心故為諍也。 論發憤乖違至興怨𡧱論。 演曰三明諍體如文可知。 論故名諍論。 演曰三結名也。 論或依𢙣行所起。 演曰二依𢙣行文分為二先標後釋此初標也。 論若自所作至㸦相譏毀。 演曰後釋分三初明諍境次辯諍心後彰諍體此初也。 論於如是等至因貪愛故。 演曰次辯諍心貪瞋癡等皆諍心也。 論更相憤發至故名諍論。 演曰後彰諍體及結如文。 論或依諸見至是名諍論。 演曰三依諸見分之為三初標諍本次於如下辯其諍因後由此下辯其諍相如文可知。 論毀謗論者至名毀謗論。 演曰四明謗論文中有三初標次釋後結毀謗論者染心為本發以麤言毀席於人名為謗論𢷤者(▆▆反)莊子云棄也▆者(蘇因反)字林云順也。 論順正論者至名順正論。 演曰五明正論文分三叚初𢝰標牒次明正相後釋順名為諸有情宣揚正法順行及果名順正論。 論教導論者至教導論。 演曰六明教論教修止觀引導解脫名教導論。 論問此六論中至所應遠離。 演曰四揀是非文分為二先問後答此先問也。 論答最後二論至應當分別。 演曰後答有三一答真實二答非實三答初二應分別者佛教外教如其次第為其真實及非真實就佛教中了義不了義如次真實及非真實於俗典中對不違理及有違理亦得名為真非真實言音詮義有差別故。 論云何論處所至法義者前。 演曰二明論處文中有二先問後答答中有六一於王家者有德國王平均識達於彼可論翻此不能二執理家者平均識達善斷事家三於大眾中者眾有平均識達者故餘三可解。 論云何論所依。 演曰三明論依文分三叚初徵次釋後結此初徵也。 論當知有十至有八種。 演曰次釋分三一𢝰標舉二隨別釋三再料揀此初標也。 論所成立義至二差別。 演曰二隨別釋文分為二一辯所成二辯能成初中有二先牒列名後辯體相此初也。 論所成立至無立為無。 演曰後辯體相文分為二一明自性二明差別此初也如立依圓色心等法名有立有成立遍計空花等法名無立無。 論所成立差別至成立差別。 演曰二明差別即於依圓有體法中小為有上大為無上色心無常無為為常稱法所立名成差別問此所說者自性差別而為所立宗因喻等以為能立陳那理門宗為所立因等能立理既差㸦何以會同答夫言宗者有言有義其所詮義自性差別不相離性名為所立能詮之言名為能立假能詮言立所詮故即此言義因喻成故皆名所立因及喻等說名能立此論據前理門約後各據一義亦不相違。 論能成立法至正教量。 演曰二辯能成文分為二一標舉列名二隨標別釋此初標列惣有八支雜集數同名乃有異喻但為一加合結二此論惣別喻分三種彼約類同故合為一合結二分令義周圓彼別開顯體即因喻此不立之理門但依親成宗義能立但三餘及親踈故開八種。 論立宗者至所成立義。 演曰二隨標別釋文分為八一辯立宗二明因支三明引喻四明同類五明異類六明攝量七明比量八明教量辯立宗中文分三叚一明宗所成二顯宗差別三明立宗意此初也惣說自性差別為二所成隨自及他皆依此二為所立故。 論各別攝受至攝受論宗。 演曰二顯宗差別文分為二初標後釋標中復二一標自宗二標他宗標自宗者立者敵者各立自宗自性差別自所許義以為宗法名自所許品謂宗也如大乘師立自末那依於藏識是識性故猶如意識即自比量也二標他宗立他宗者為欲攝受於他摧邪異執使歸正故如破勝論有性應非有性有一實故如同異性立他破他名他比量善自他宗隨意所立亦目此為不[(厂@((既-旡)-日+口))*頁]論宗也若立色聲皆是無常所作性故猶如瓶等自他皆許名共比量文易不言影略知故。 論若自辯才至若覺真實。 演曰後釋前標宗別所以若自辯才明自宗義若輕[怡-台+篾]他立他宗義若從他聞重明他量若覺真實再明自量性相為文故非次也。 論或為成立至建立宗義。 演曰三明立宗意夫立宗者不出此之五句意也思之可知。 論辯因者至道理言論。 演曰二明因支因有二種一通二別別謂成就所立宗義名為因也依引喻等是通因也通能成立向前宗義故舉喻等六種道理順益於因成立前宗亦名因也。 論引喻者至比沉言論。 演曰三明引喻引謂援引援引喻沉助因成宗名為引喻即因後二相名因所依世皆悉此所立外法有無因宗猶如瓶盆及虛空等名易了知。 論同類者至少分相似。 演曰四明同類文分三叚初惣標舉次隨別釋後結前文此初也隨所有法同喻法也所餘法者即宗法也喻與宗法少分相似即名同喻非要一切皆須同也。 論此復五種至因果相似。 演曰次釋分二初惣摽舉後依標釋此初也。 論相狀相似至若因若果。 演曰後依標釋文分為五一相狀相似鳩鴿類同鷹鶻相似二自體相似人等相望自類無別名自體相似三業用相似作者士夫工巧等用有相似者名業相似四法門相似如文可知五因果相似如㲉豆等因所生果皆相似也。 論能成所成至是名同類。 演曰後結前文能成喻體所成宗法展轉相似是名同類。 論異類者至應知其相。 演曰五明異類如聲無常瓶為同品虛空異品虛空無常全不相似名為異也。 論現量者至亂境界。 演曰六明現量文分三叚一標舉列名二隨標別釋三問答分別此初也。 論非不現見至非極遠故。 演曰二隨標別釋如列分三一非不現見二非思應思三非錯亂境初復分三一𢝰標列二依別釋三揔結前此初標列𢝰有四種諸根不壞作意現前通下四也。 論相似生者至名相似生。 演曰二依別釋如標分四一明相似二明超越三無障礙四非極遠此初分二先明根境次明現體言[A15]已生者謂眼等識依根作意未生令生名為[A16]已生生[A17]已相續名為等生生謂依根起謂作意作意警心未起令起起令趣境名作意也謂諸現識依於根境及作意力若生若起能取現境名為現量根境相似名相似生。 ᅟᅟ==[A15] 已【CB】,巳【金藏】== ᅟᅟ==[A16] 已【CB】,巳【金藏】== ᅟᅟ==[A17] 已【CB】,巳【金藏】== 論超越生者至名超越生。 演曰二明超越當地根境名為相似上根下境名為超越類同不同有差別故問上識緣下識境異故名為超越借下識者境識亦殊應非相似答借識緣上而根境同不名超越上緣下者根境地殊不名相似相似但約根境同故。 論無障礙者至惑障所礙。 演曰三明無障礙文分三段一標數列名二隨標返釋三揔結前義此初也。 論覆障所礙至闇所覆障。 演曰二隨標返釋文分為四一明覆障二明隱障三明映障四明惑障此初覆障文中有三一明黑闇謂幽闇之處二無明闇謂夜闇中無燈等處三不澄清謂麤障等若水澄清及瑠璃等雖隔可見即非障礙。 論隱障所礙至之所隱障。 演曰二明隱障如文可知。 論映障所礙至一切眾相。 演曰三明映障文中有二初標後釋釋中有四一如藥餘食映二毛端麤所映三小光大光映四所治能治映。 論惑障所礙至或復顛狂。 演曰四明惑障惑謂惑亂文中有五一謂幻化二色殊勝映餘劣者而不觀故三明相似相似多法同在一處由似惑故有不見者四明內惑五辯顛狂如文可悉。 論如是等類至名無障礙。 演曰三揔結前義舉斯障礙返顯無礙方名現量。 論非極遠至損減極遠。 演曰四非極遠由非遠故而皆可見名為現量三遠如前第一帙中而[A18]已明也。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一切至名為現量。 演曰三揔結前。 論非[A19]已思至取所依境。 ᅟᅟ==[A19]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非思應思現量文分三段一標舉列名二隨標別釋三揔結前義此初也[A20]已思應思通比非量現量異彼名非[A21]己等。 ᅟᅟ==[A20] 已【CB】,巳【金藏】== ᅟᅟ==[A21] 己【CB】,巳【金藏】== 論纔取便成取所依境者。 演曰二隨標別釋文分為二一辯纔取二明建立初中有三先牒次釋後結此先牒也。 論謂若境至取所依止。 演曰次釋分二先明法體後舉喻明此初也謂境能作者能作所緣性纔取便成等者境與能緣為所依止取謂緣也謂如色境有體為緣能作所緣性率尒眼識纔取境時便成取得所依境體名為現量若未取[A22]已取不得境體即非現也。 ᅟᅟ==[A22] 已【CB】,巳【金藏】== 論猶如良醫至取所依止。 演曰後舉喻明文分為二初明現量後明非量此初也藥為病者之所依止病者創初纔服藥時便得所依藥之體性未作分別名為現量若經時久行解思惟病息藥亡不得藥體名非現量。 論藥之所有至名為[A23]已思。 ᅟᅟ==[A23]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明非量[A24]已思應思行解之想皆非纔取不得境體名非現量。 ᅟᅟ==[A24]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等類至取所依境。 演曰後結法喻纔取之心便能得彼所依境體名為現量。 論建立境界取所依境者。 演曰二明建立文分二段先標後釋此即初也。 論謂若境至取所依止。 演曰次釋分二初揔舉略釋後指事別明此初也謂苦境者本質境也本質境體能作二緣一建立影像二與取為依謂有能緣緣所依境得體相者方名現量。 論如瑜伽師至作火風想。 演曰後指事別明文分為二初示其法後明量別初中復二一揔建立二別分別初中復二先標後示緣地地想名為現量轉作水想即非現量。 論此中地想至取所依境。 演曰二別分別文中有二初彰後結彰中復二先明地想後例餘三初中地想二言別者想謂心想能取地心地謂境界是心依處心緣地時得自性故名為現量分別思惟轉作水心不得體故名非現量地想既尒餘三亦然。 論此中建立至非應思惟。 演曰後明量別文分為二初明現量後明比量此初也此中地境本質所依非[A25]己應思任運緣故名為現量。 ᅟᅟ==[A25] 己【CB】,巳【金藏】== 論地等諸界至名[A26]已思惟。 ᅟᅟ==[A26]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明比量於地等四本質境上變為水等四種影像四種影像有成未成皆生分別不得本性名非現量但唯比量等攝問定心觀境皆成現量云何思惟乃成比量答此依散位學觀者說若於定位成與未成亦皆現量。 論如是名為至思現量。 演曰後結現量非[A27]已應思方名現也。 ᅟᅟ==[A27] 已【CB】,巳【金藏】== 論非錯亂境界至見錯亂。 演曰三非錯亂現量以非錯亂即名現量文分三段一標舉列名二隨標合釋三結歸現量標中有二初標列五後標列七言遍行亂者謂六七二遍於前五得遍行名如釋知也。 論想錯亂者至堅執不捨。 演曰二隨標合釋六七二處言於五者於前五中而錯亂也餘文可知。 論若非如是至名為現量。 演曰三結歸現量非五七心方名現量。 論問至誰所有耶。 演曰三問答分別文分為二先問後答此先問也。 論答至清淨現量。 演曰後答分二一揔標略答二隨標別釋此初也。 論色根現量至現量體相。 演曰二隨標別釋文分為四一明色根二明意受三明世間四明清淨此初也謂五色根發生現識取五境界名為現量。 論意受現量至現量體相。 演曰二明意受謂諸意根所生意識取現境界亦名現量。 論世間現量至世間現量。 演曰三明世間有漏根識名世間現量。 論清淨現量至清淨現量。 演曰四明清淨文中有二初釋後結釋中有二初世現量亦名清淨謂善無記心無染汙名為清淨二清淨非世謂後得智了達三性稱境而知皆名現量於中更有能量所量量果等異如餘處說。 論比量者至比量。 演曰七明比量文分三段一標舉列名二依標別釋三結歸比量此初標也思擇即是分別義也。 論相比量者至名相比量。 演曰後依標別釋文分為五一明相比量二明體比量三明業比量四明法比量五明因果比量此初分三初揔標舉次隨別釋後結比量釋中類別有十六門義思可悉執持自相比道俗者謂持衣鉢冠冕等如次比知道俗異也角犎者(封音)山海經云牛名今有小牛髆上高者名為犎牛。 論體比量者至名體比量。 演曰二明體比量以體類體名體比量文中有三標釋結別如文可知。 論業比量者至如前應知。 演曰三業比量以業作用比知體事名業比量文中有三標釋及結廣跡住者象跡廣大見跡知為。 論法比量者至名法比量。 演曰四法比量以法比法名法比量文亦有三標釋及結釋中有九如文可知。 論因果比量至是名比量。 演曰五因果比量以彼因果更㸦相比名因果比文中亦三標釋及結釋中類別有十九門。 論是名比量。 演曰三結歸比量。 論正教量者至不違法相。 演曰八明正教量文分三段一揔標列二隨別釋三結前也此即初也一切智說正覺言音或從彼聞弟子所說從佛聞[A28]已轉為說故隨彼法者雖不親聞但隨所說皆名正教。 ᅟᅟ==[A28] 已【CB】,巳【金藏】== 論不違聖言至不違正義。 演曰二隨別釋文中有三此初也不違聖言弟子及佛所說經教如次不違正教及理故名正法。 論能治雜染至及隨煩惱。 演曰二明能治雜染能治染故名為正教。 論不違法相至不違法相。 演曰三明不違法相文分為四初揔略釋二別徵起三廣分別四揔結之此初也。 論何等名為違法相耶。 演曰二別徵起。 論謂於無相至減為無相。 演曰三廣分別文分為二初辯後結辯中有六一增益損減門無我相中計有我相無常法中妄計為常流轉法中執為斷滅執我有色或無色等皆名增益諸邪見者於有相中撥無依圓因果等相名為損減。 論或於決定至安立記。 演曰二決定非定門文分為二此初決定立為不定生者皆滅一向無常妄計於中通常無常名違法相餘准此知佛說十四𢙣問之中不應記別而於其中妄生安立或說有無違於定無名違法相。 論或於不定至如是等類。 演曰次於不定立為決定若據相增樂苦捨三如次貪瞋癡三決定隨逐若細論之貪遇違緣憂苦俱故瞋遇順境喜樂便生今執定然故違不定有漏造業受果准知樂受得通無漏攝故故思造業經悔心後許不受故。 論或於有相至皆當了知。 演曰三差別無別門文中有三初揔標舉次示其法後指例餘如於有為無差別者謂諸有為皆有無常名無差別於無常中亦復建立者於無常中亦復建立無差別相於無為法無差別相者無為無相體無差別於有常法亦復建立者於有常法亦復建立無差別相。 論又於有相至感可愛果。 演曰四因果相違門如文可悉。 論計𢙣說法至謂為雜染。 演曰五染淨相違門。 論於不實相至說第一義。 演曰六假實相違門。 論如是等類名違法相。 演曰後結也。 論與此相違至不違法相。 演曰四揔結之也。 論是名正教。 演曰明正教中三結前也。 論問至所成義耶。 演曰三再料揀有五問答初問所成後四能成初中有二先問後答此先問云如聲無常本來自有云何而說因喻立故名為所成豈由因等方成聲體無常義耶。 論答為欲至諸法性相。 演曰後答意云為欲令他敵證信解說聲無常非是本無成立今有名成所立。 論問至先立宗耶。 演曰後四能成文分為四此初辯宗分二先問後答此先問也。 論答至樂宗義故。 演曰後答可知。 論問何故至立宗義故。 演曰二明因也因遍前陳名依現事立敵同許名決定理令敵攝取所立義宗故須次立。 論問至現見事故。 演曰三引喻因依有法名所依事能成後法名成道理為欲顯此因二之能故次舉喻彰能立也。 論問至正教等耶。 演曰四明餘五文中有二先問後答此先問也。 論答至相違智故。 演曰後答分二先標略答後別分別此初也因第三相及異品喻返成宗故名曰相違第二因相及正同喻順成宗故名不相違。 論又相違者至同所成故。 演曰後別分別文中有二初明二別後明量異初中又二先明相違後不相違此初也不決定者即六不定因於同異喻中相違不能決定成其宗義同所成者即四不成四相違也本立共因擬成宗果因既帶似理須更成若更成之與宗無別名同所成似同異喻亦在此攝。 論不相違者至異所成故。 演曰後不相違因無有過名為決定非要重立名異所成。 論其相違者至故名為量。 演曰後明量異如文可知。 論是名論所依。 演曰論所依中後揔結也。 論論莊嚴者至五應供。 演曰四明論莊嚴文分為五一標舉列名二隨標別釋三顯其德用四舉喻以明五揔結前義此初也。 論善自他宗至善自他宗。 演曰二隨標別釋文分為五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圓滿三明無畏四明敦肅五明應供初中有二先釋後結釋中又二先自後他於自教中謂由愛樂至熟修行方成[A29]己善說及明也於他教中但不修行餘皆同此名善自他。 ᅟᅟ==[A29] 己【CB】,巳【金藏】== 論言具圓滿至不以非聲。 演曰二言具圓滿文中有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此標舉也。 論何等為聲。 演曰二徵。 論謂具五德至無有顛倒。 演曰三釋分二初明五德後明九相初中有三先標次列後釋釋中有五初非鄙中言鄙者左傳云邊邑也俚(里音)者切韻云南人也五義善中引勝等者由義善故能引世間增上生道及引出世決定勝道。 論又此聲論至九相續。 演曰後明九相如文可知。 論如是一切至言具圓滿。 演曰四結也。 論無畏者至名為無畏。 演曰三明無畏文中有三標釋及結釋中有六一多眾謂多人之眾二雜眾四眾八部雜居一處名為雜眾三大眾國王王子大臣官長大比丘等大人之眾名為大眾四執眾執理人也五諦眾諦實語人名諦眾六善眾善解法義希聞正法名為善眾。 論敦肅者至是名敦肅。 演曰四明敦肅文亦有三他言未息而便發端名為嚵也速意可知。 論應供者至是名應供。 演曰五明應供文中有三謂標釋及結具斯德者應堪受供名為應供。 論若有依此至稱讚功德。 演曰三顯其德用文中有三初標德用次徵德數後依標釋此標也。 論何等名為二十七種。 演曰次徵德數。 論一眾所敬重至處大師數。 演曰復依標釋如文可知。 論如受欲者至光明普照。 演曰四舉喻以明莊嚴論也。 論是故名此至論莊嚴。 演曰五揔結前義。 論論墮負者至言過。 演曰五明論墮負文中有二一標類舉數二隨標別釋此標舉也。 論捨言者至捨所言論。 演曰二隨標別釋文分三段初明捨言二明言屈三明言過初中有四一標捨言二徵捨數三辯捨詞四結墮負此初也。 論何等名為十三種詞。 演曰二徵捨數。 論謂立論者至我不復言。 演曰三辯捨詞十三不同為六對半一不善與善對二不觀善觀對三無理有理對四無能有能對五我屈汝成對六唯此過此對且置是下第十三也。 論以如是等至名墮負處。 演曰四結墮負。 論言屈者至沉思詞窮。 演曰二明言屈分為三段一標舉列名二隨標別釋三結略前義此揔標列有十三種。 論假託餘事至才辯俱竭。 演曰二隨標別釋如標所舉亦有十三如文可悉。 論由如是等至墮在負處。 演曰三結略前義略攝為三揔名墮負。 論言過者至故名言過。 演曰三明言過文分三段一揔標略釋二別徵廣辯三結前墮負此略釋也。 論何等為九。 演曰二別徵廣辯文分為二初徵後辯此初徵也。 論一雜亂至言詞斷絕。 演曰後辯分二初列九名後依列釋釋中有九前四可知五非義中而有十種一無義者無義理也二違義者違正義理三損理者損真俗理四與所成等者能立帶似如所諍宗名所成等等謂相似九立能成者因等有過更以因喻而成立之名立能成餘文可悉典語者典謂經也尒雅云語涉於經名為典語俗語者說文云習也土地相習所起之語名俗語也。 論凡所言論至墮在負處。 演曰三結前墮負。 論論出離者至及不善巧。 演曰六明論出離文分為二一標舉列名二隨標別釋此標列也。 論觀察德失至論出離相。 演曰二隨標別釋文分三段一明德失二明時眾三明善巧此觀德失觀察德能及有過失堪作不作名觀德失。 論觀察時眾至出離相。 演曰二明觀時眾如文可知。 論觀察善巧至出離相。 演曰三明觀善巧善達論宗了知成敗名論出離。 論論多所作法至辯才無竭。 演曰七明論所作文分三段一揔標略釋二別徵重辯三揔結所作此初也。 論問如是三法至皆善酬答。 演曰二別徵重辯文中有二初問後答如文可知。 論是故此三至多有所作。 演曰三揔結所作。 論[A30]已說因明至聲明處。 ᅟᅟ==[A30] 已【CB】,巳【金藏】== 演曰第四辯聲明論文分為二初結前徵後後依徵正釋此初也。 論當知此處至建立相。 演曰後依徵正釋文分為二初揔列名後隨別釋初中復二先列六名後為頌結此初也。 論嗢拕南曰至聲明相。 演曰後為頌結。 論云何法施設至五義善。 演曰後隨別釋文分為六一法施設二義施設三補特施設四時施設五數施設六處施設法施設中文分為二初徵後釋法謂名等即是聲明之體離聲外無以此等法顯聲明體名法建立然具五德成勝能詮聲明者云名等即聲聲性是常而非能詮音響無常無常音響顯於常聲常聲能詮名曰聲明。 論云何義施設至守護建立。 演曰二義施設文分為二一明十義二明六義初文有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初揔列名後隨別釋初中又二一列十名二舉頌結此初也。 論嗢拕南[A31]曰至受用護。 ᅟᅟ==[A31] 曰【CB】,日【金藏】== 演曰二舉頌結。 論根建立者至盛滿等義。 演曰後隨別釋文中有十一根建立者眼等六根二大種建立者謂依持等如其次第地水火風三業建立者謂徃來等如其次第身語意業餘文可知。 論又復略說至六轉義。 演曰二明六義文分為二初各別釋後為頌結此初也諸法自體名為自性招感為因酬報名果有所施設名為作用心心所法名別相應轉變成熟名為轉義具如雜集第十五辯。 論嗢拕南[A32]曰至作用相應轉。 ᅟᅟ==[A32] 曰【CB】,日【金藏】== 演曰後為頌結。 論云何補特至聲相差別。 演曰三補特伽羅施設文分為二初辯男女非三後明下中上相依此二三建立聲異西域俗傳蘇漫多聲有三類別一如補盧沙是男聲體二悉底履是女聲體三納蓬(去聲呼)索迦是非男非女聲體復有一揔聲如涅履題勢此之四種各有八囀一一囀中皆有一名二名多名如是合有九十六聲後三聲者小兒之聲名下士聲未有識知自他善𢙣凡庸等聲名中士聲見他善𢙣不自知故愽達士聲名上士聲能外鑒物而內自省作不應作善𢙣等故此三士聲各有一體二體多體等別故成九種。 論云何時施設至現在殊勝。 演曰四時施設文中有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三三世別故故名三時三時之中皆有因果因名三世果名殊勝果勝因故。 論云何數施設至多數。 演曰五數施設依三類數立聲差別三數[A33]已上並名多故。 ᅟᅟ==[A33]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處所至根栽建立。 演曰六處所建立文分為三徵釋及結釋中有二一明處所二辯根栽傳西域云謂劫初起梵王創造一百万頌聲明論也後命慧減帝釋復略為十万頌次有迦單設羅仙略為一万二千頌次有波膩尼仙略為八千頌此上四論揔名處所今現行者唯有後二前之二論並[A34]已滅沒字體根栽聲明論者有三百頌波膩尼仙所造略成聲明頌有一千頌名為聲明略本頌後有八界論有八百頌名為因緣又有聞釋迦論一千五百頌又有溫那地論二千五百頌此五聲明並名根栽能與聲明為生智解所依本故然護法菩薩造二万五千頌名雜寶聲明論西方以為聲明究竟極論盛行於世言相續者是聲明合聲揔合諸字以為一品是第一分言名号者劫初梵王於一一法上皆立千名帝釋後時減為百名後又減為十名後又減為三名揔為一品是第二品名号分也言揔略者是聲明中根本略要言彼益者是次中略令物生解名為彼益言宣說者是廣宣說其略中廣是後三品即後三分上來五分即是五品是本聲明之分品故合名處所言界頌等者謂即字體有三百頌此名為界波膩尼仙所造聲明一千頌名略本頌即此頌也等者等彼八界論聞釋迦論溫那地論故名為等根栽者根謂本也見老子云栽(音菚植也)。 ᅟᅟ==[A34] 已【CB】,巳【金藏】== 論[A35]已說聲明至工業明處。 ᅟᅟ==[A35] 已【CB】,巳【金藏】== 演曰第五辯工巧明文分為二一結前徵後二依徵正釋此初也。 論謂於十二至工業明處。 演曰二依徵正釋文分為二初辯智明後彰工業此初也。 論何等十二至音樂工業。 演曰後彰工業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有十二前七可知八生成者羊馬等類廣聚資生買賣求利名生成業九防那者織繡等業也多是男子所作故名防那那謂男聲也十和合者上和軍國下和商市十一成熟者食手等也餘可知之。 論[A36]卷第十六 思所成地第十一 ᅟᅟ==[A36] 卷【CB】,[-]【金藏】== 論[A37]已說聞所至思所成地。 ᅟᅟ==[A37] 已【CB】,巳【金藏】== 演曰第一辯通行中三慧分三上明聞訖第二辯思文分為二一結前徵後二依徵正釋此初也。 論當知略說至擇諸法故。 演曰二依徵正釋文分為二一標舉列名二依標正釋此初標舉列名也。 論云何自性至善淨思惟。 演曰二依標正釋文分三段一明自性二辯所知三彰諸法初中有三徵釋及結釋中有九一思惟所聞二思惟思處生死染境不應思惟出世之法是應思處三能善了知黑說大說者外道邪人癡增上故名為黑說大覺所宣名為大說四思惟依義揀異初聞五少生信解初習思惟未通達故六者堅固七者安住八者相續初中後心有差別也九及結略如文可知。 論云何思擇至所觀察義。 演曰二辯所知文中有五一問二答三徵四釋五別分別此初二也。 論何等名為至所觀察義。 演曰三徵四釋如文可知。 論何等名為至果相有法。 演曰五別分別有二復次初中分二一明有法二非有法初中有二一標舉列名二隨標別釋此標列也。 論何等名為至現在相有。 演曰二隨標別釋文分為五一明自相二明共相三彰假相四明因相五明果相明自相中文分三段一徵舉列名二依徵正釋三揔結前義此初也。 論勝義相至非安立相。 演曰二依徵正釋文分三段一明勝義二明相狀三明現在此初勝義體即真如根本智境二諦之中非安立諦名勝義相。 論相狀相有者至退還。 演曰二明相狀初標後釋釋中有四一名可得謂於色等有色等名揀異真如名非可得二事可得色心礙慮體事可得非如遍計事非得也三決定非定色心之言於事決定眩翳之人見空有花名事不定四隨轉退還五蘊假者法義相稱名無礙轉如聚時為軍名隨轉散為馬等名退還也。 論現在至因果性。 演曰三明現在[A38]已生因果揀異過未未來未生過無因果故於現在名為相有。 ᅟᅟ==[A38]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一切至自相有法。 演曰三揔結前義。 論何等名為至法共相。 演曰二明共相文中有三一徵舉列名二依徵正釋三揔結前義此徵列也。 論種類共相至種類共相。 演曰二依徵正釋文分為五一明種類二彰所作三辯諸行四明有漏五明一切此種類也五蘊各別名為自相合為一趣假者種類名為共相乃至十色各別自相同一色蘊名為共相亦准此知。 論成所作至說名共相。 演曰二彰所作文中有二初明善業後例餘文此初也業類雖多愛果為一名為共相多業共招一愛果故。 論如善有漏至當知亦尒。 演曰後例餘文不善無漏體類雖殊各感共果體無差別名為亦尒。 論一切至無常性相。 演曰三辯諸行行謂有為無常通遍一切有為說名共相。 論一切有漏至皆苦性相。 演曰四明有漏有漏諸行皆悉是苦苦遍諸行名為共也。 論一切法至無我性相。 演曰五明一切有為無為有漏無漏皆空無我名為共相一切諸法皆無我故問空等遍法名為共相真性亦然如何前說真如名為勝義自相答空等無法可名共相真如實有說名自相。 論如是一切至共相有法。 演曰三揔結前義。 論何等名為至名假相有。 演曰三彰假相文分為五一問二答三徵四釋五結此初二也。 論何等名為至非常言論。 演曰三徵四釋釋中有二先標後辯此先標舉六言論也。 論屬主相應至是假相有。 演曰後辯分六一明屬主二彰遠離三辯眾設四明眾集五彰不遍六辯非常此明屬主文中有三牒釋及結但揔言生而無所揀言色生者便有所屬是色之生非餘生故名為屬主餘准此知。 論遠離此彼至此彼言論。 演曰二彰遠離文分三段一揔標略釋二別明真假三結釋前文此初也。 論若以此顯此至假相處轉。 演曰二別明真假文分為二初標後釋此標三句初二繫屬當須遠離第三假相方是此中第二言論。 論云何以此至飄之鼓亦尒。 演曰後釋三句文分三段初依法立次約情明後依假立此初有二先實後假謂地等四有假有實計言詮得堅濕煖動名實圓滿焰鼓名假皆非得性名為遠離故唯識云聲不及處此便不轉若詮火言得實性者喚火之時應被燒口火以燒煖為自性故既不燒口明非得性詮假亦然[A39]但假名言遮表異故立地等言不可計言實為詮也燬者(毀音)詩云火也。 ᅟᅟ==[A39] 但【CB】,伹【金藏】== 論云何以彼至莊嚴具等。 演曰次約情明文中亦二先實後假眼與識異名之為彼因眼顯識名彼顯彼二皆有體名實相轉依於五蘊立佛佛授假者等名名之為假依有情假飲食等類是法假也餘義同前。 論云何非以至十十之三。 演曰後依假立且如瓶等口依於瓶依假立假不同前二依實有假諸言詮中皆非得彼法之自性名假相有然立名言但依第三假相所立假有遮表立名句等非是名等實能詮表名名等也。 論如是等至此彼言論。 演曰三結釋前文。 論眾共施設至行等相狀。 演曰三辯眾設言論文分為二初標舉列名二隨摽別釋此初標舉列六相也。 論事相狀者至謂思所取。 演曰二隨摽別釋文亦為六謂識遍行如次所取名為六相一事相者謂識所取事之𢝰相名事相狀二所識相者謂作意起心能取𢝰別名所識相三淨妙等者謂觸所取可意不可意及俱相違舉淨妙者明可意境等餘二相亦皆取也四饒益等者謂受所取順違俱非文言饒益舉順益境等餘二境亦皆取之想思行相唯此應悉眾依此處行解起言名為假相。 論眾法聚集至種種言論。 演曰四明眾集文中有二初標後釋釋中有二初明內法後明外法既為聚集故為假也。 論不遍一切至即便旋還。 演曰五彰不遍文亦為二謂摽及釋言旋還者謂不轉也亭邏者亭謂留也漢書云十里一亭亭留行人也運(▆▆反)者韻略云遊兵備𭁿之所也鎮[戒-廾+人]等處皆是此也。 論非常言論至非常言論。 演曰六辯非常文中有二初惣摽舉後隨別釋如文可知。 論隨於諸物至假相有法。 演曰五結前義如文可知。 論何等名為因相有法。 演曰四明因相文分三段一問二荅三結此先問也。 論當知此因至還滅因。 演曰二荅分二一標舉列名二依標別釋此初也。 論可愛因者至名長養因。 演曰二依摽別釋亦分為五此初三也前二可知第三即是等流習氣益後自類所生果法名為長養。 論流轉因者至名流轉因。 演曰四明流轉此種子者名言種也此熏習者諸業種也謂諸蘊種而為親因有漏業種而為助伴彼之蘊法方得流轉彼流轉者因二習氣故說為因。 論還滅因者至名還滅因。 演曰五明還滅文中有二初明還滅後辯滅因諸行還滅有漏皆斷雜染還滅謂業煩𢙉能斷此道名還滅因何以然者以能趣證二之果故。 論如是惣名至應知其相。 演曰三結略指廣。 論何等名為至果相有法。 演曰五明果相文中有三問荅及結如文可知。 論何等名為所觀無法。 演曰二明非有法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當知此相至畢竟無類。 演曰後荅文二先列後釋釋中有五初二可悉三㸦相無中復有三種一遠離性二若非有性三不和合性欲無禪定名遠離性闡提非佛名非有性人天異居名不合性餘文可知。 論復有五種至無性。 演曰第二復次明有無中文分為二先摽後釋此先雙舉有無性也。 論何等名為至相有性。 演曰後釋分二先明有法後明無法初中有二一標舉列名二依標正釋此初也。 論此中初是至假施設相。 演曰二依摽正釋文分為五此初三也三性次配如文可知。 論第四是至名差別相。 演曰四明差別相雖差別與體不殊名不二相於中有三初明生住異滅次明苦空無我後明事等六相如前應知。 論第五由四至不異性。 演曰五明不可說文中有四二甚深中諸佛化身滅後有無不可宣說何以然者甚深境界不可說故。 論何等名為至相無性。 演曰後明無法文中有二先徵後釋謂依前五有法之上執為實體即名此中所說無性為依遍計立無性故故唯識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述此所以具如唯識此不論也。 論云何思擇諸法。 (演曰第三明思)擇法文分為二先標起問後依標釋此初也。 論此復二種至擇伽他義。 演曰後依標釋文分為二初揔略答後隨別釋此初也。 論思擇素呾纜至當廣說。 演曰後隨別釋文分為二初業呾纜復辯伽他此初也契經等義如下具明。 論思擇伽他至體義伽他。 演曰後辯伽他文分為二先標後釋此先標列有三種也。 論建立勝義至亦無涅盤者。 演曰後釋分三一明勝義二彰意趣三明體義初中有二一標經說有二依教別明此初標經說有勝義揔有四十四頌分為三段初十六頌揔明勝義法我有無次二十一頌別明二諦彰所觀境後有七頌明障盡[A40]已悟證遍知。 ᅟᅟ==[A40] 已【CB】,巳【金藏】== 論此中依止至二邊執故。 演曰二依教別明文分為二一揔明教意二別牒解之此初也頌中所言勝義諦者為除有情增減執故。 論於所攝受至增益邊執。 演曰二別牒解之如頌所科亦分三段一明前十六頌法我有無二辯二十一頌彰二諦理三明後七頌悟證遍知前文有二初之九頌我法有無後有七頌明其雜染初中復二初之一頌揔舉無有後之八頌別明有無初中又二前之三句揔明無我遮增益執後之一句別明有法遣損減謗此初也初之二句人我為空後之一句法亦非有二我既寂執心又無契理通途故為勝義。 論而用轉非無至受者。 演曰後之一句別明有法遣損減謗文中有二一遮離損減二明用假立雖無實我主宰等用五薀假者作用非無名為有故六能作業此并第八能受果故。 論雖言諸法至說受者性。 演曰後之八頌別明有無文中有二一辯法有二明我無此初半頌辯法有也但有緣起蘊等諸法名為受者非有微細所執實我名受者也。 論雖言無主至觀察。 演曰二明我無七行頌半明我無中揔分為二初兩行半明我體無後釋五頌顯用非有初復分二一釋兩句顯我都無後釋兩頌揀遮外難此初也審思無我如文可知。 論此若無者至皆不可得。 演曰後釋兩頌揀遮外難外難有五一若無我者內外不成二能所觀義不成三凡聖不成四彼此不成五染淨不成答意配文其義可悉。 論雖說諸法至尚無況用。 演曰後釋五頌顯用非有文分三段一釋半頌明法用無二釋半頌答外伏難三釋後四頌正明無用此初也法體尚無豈能有用。 論如前[A41]已說至彼成就故。 ᅟᅟ==[A41]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答外伏難伏難意云初頌既云用轉非無明用必有云何上說法無用耶答意屬頌如文可知。 論如前所說至不能自滅。 演曰三釋後四頌正明無用文分為二初明三頌半顯七無用後釋半頌顯答外難此初明七無實作用一無用用者如眼眾緣方名見等非一獨了名無作用何以然者以無真實眼自性故二無隨轉中如其次第宰主等者無任持者無宰主也無駈伇故無作者也餘文配頌義可知之。 論問如眾緣有至自然滅。 演曰後釋半頌顯答外難如文可知。 論如前所說至有因法有。 演曰後有七頌明其雜染文分為二一釋二頌明染自體二釋五頌明染差別此初也牒前頌言有因法有有因法有即雜染體雜染起者謂因在家出家二品為依起諸惑等名雜染也。 論次後五頌至及時分。 演曰二釋五頌明染差別文分為二先㧾科判後隨文釋此先判也初之二頌明三雜染後之三頌辯時分別。 論此中有因至三種雜染。 演曰後隨文釋其中有二先明二頌顯三雜染後明三頌辯時分別初中復二一釋半頌㧾明三染二釋六句別彰惑業此初也有因等者無明行支名為有因識等五種名為諸法諸法即果愛取有三名為有因生死二支名為眾苦後五同前亦分因果故云眾苦亦復然有因眾苦體即惑等三雜染也。 論根本二惑至煩惱雜染。 演曰二釋六句分之為二初釋二句別明煩惱後釋四句別彰業染此初也無明與貪名根本二由此二惑最為勝故故前頌云十二支分二言分二者前七為因後五名果是為二也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如對法論如次二二合為因果而於因位發業愚增果位之中潤生愛勝故依二惑十二分二。 論自無能作至方有所作。 演曰後釋四句別彰業染文中有二初揔談意次別牒釋牒釋有四一由所作業有差別故其所招果差別難思二自無能作三亦不由他四非餘能有如文可悉。 論非內至能生雜染。 演曰後之三頌辯時分別文復分二初釋七句顯未來世不生雜染後釋五句顯過現生初中復二先明初頌後釋三句此初也非彼未來內根外塵中閒六識生惑業苦所以然者由無相故過現可生故前頌云有時而可得反顯未來作用未起而不生也。 論設行[A42]已生至如此如是。 ᅟᅟ==[A42]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釋三句文有其二先釋後結此初也設於過現[A43]已生行中作前非內非外非中行由無分別尚不得生三種雜染言此相者內外等相況於未來全無有相相既無故故不分別如此如是無分別故何能生染。 ᅟᅟ==[A43] 已【CB】,巳【金藏】== 論當來決定不可知故。 演曰後結分二初結後釋此初也此結未來定難知故不生雜染。 論若不如是至或時可得。 演曰後徵釋前來無相所以若不分別未來無相𢙢有人疑未來諸行能生雜染有時可得言異類者未來無相別於過現名為異類。 論若於過去至可分別故。 演曰後釋五句而顯過現生雜染中文分三段一釋二句二釋一句三釋二句此初二句顯過生染言若過去至如是者釋初過去可分別句雖言分別未顯分別起之所由次言曾有相皃可分別等釋次分別曾所更句而釋分別起之所以。 論非唯曾更至生諸雜染。 演曰二釋一句明現生染文中有二初釋後結過名曾更現名未曾正現見故不得名曾未曾緣故不得名明現是過流名為種類結文可知。 論行雖無始至新所起故。 演曰三釋二句辯除伏難伏難意云行既無始相續如流云何雜染分因果等故此答云常隨逐等隨逐不息顯行無初剎那新生明行有始故無有始俱不相違。 論自此[A44]已後至得清淨故。 ᅟᅟ==[A44]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辯二十一頌彰二諦理文分為二一揔標觀意二別釋前文此初也雜染[A45]已彰須陳清淨於所觀境起斷修故。 ᅟᅟ==[A45] 已【CB】,巳【金藏】== 論或由自相至如聚[A46]沫等。 ᅟᅟ==[A46] 沫【CB】,沬【金藏】== 演曰二別釋前文分之為二初釋二頌明自共相後釋十九彰其世俗勝義諦境初中有二先釋六句後彰半頌此明六句彰自相也謂觀五蘊如聚沫等日親所說皆無實也。 論或由共相至所有共相。 演曰後彰半頌諸行生時亦一時住滅明共相觀。 論或由世俗及勝義諦故。 演曰後釋十九頌彰其世俗勝義諦境文分三段初釋八頌正明二諦次釋五頌顯通伏難後釋六頌依集生苦初復分三一釋二頌依惑雜染明其二諦二釋兩頌依業雜染明二諦相三釋四頌依苦雜染明二諦理此初文二一揔明依諦二別辯有無此▆▆然二頌中初之三句依勝義諦後之五句依世俗諦依勝義諦本性清淨無有實癡實癡無故故癡不能而自癡癡亦復不能癡他有情無實我故故亦無餘真實有情能有彼癡俗諦門中可說言有何以然者以眾緣生故得有自他癡無癡等無明惑本舉一例餘貪等有無皆准知也。 論謂雖無癡至癡能癡。 演曰二別辯有無文中有二先明初頌雖無癡者顯上三句依勝義諦非無愚下顯第四句依於俗諦緣生非無得說癡癡。 論又復顯示至所癡。 演曰後明後頌由不正思而愚得生復無無愚而思不正是以愚癡亦能癡彼。 論又由世俗至無所隨逐。 演曰二釋二頌依業雜染明二諦相文分為二一㧾顯頌意二別辯釋之此初也其兩頌中初之七句依勝義諦第八一句依世俗諦。 論又三應知至身等業。 演曰二別辯釋之文分為二先明前七後明後句初中復二先釋上三後明下四此上三句初句謂福等三行次句謂應知三世後句謂身等三業今舉下二不明上者易不言也。 論一切不和合至不和合故。 演曰後明下四顯不和合文又有二一明二三皆不和合二明三世不和合相例餘二三此初也勝義諦中諸法一如復無實用更㸦相望故無和合。 論所以者何至依眾緣。 演曰二明三世不和合相例二三業亦不和合。 論而復至更㸦相應。 演曰後明後句依世俗諦心隨業轉業等得有相應之義世俗非無依他假用故隨業轉相應無失。 論如福等行至實隨轉性。 演曰三釋四頌依苦雜染明二諦理文分為二一釋二頌顯依識等四蘊以明二釋後二顯通五蘊以彰二諦初復分二一釋前三句明依真諦二釋後五句明依俗諦前中又二一舉例標顯二別牒釋之此初也。 論何以故。 演曰二別牒釋中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顯依真此初徵也。 論若心與彼至非不相應。 演曰二釋分二先釋畢竟相應不相應前二句也言若心等者此牒心等有定相應不相應者言非此等者此顯相應不相應義定義不成不成云何應相應法恒時相應不得後時有不相應應不相應永不相應不得後時而有相應既不如是明知相應不相應者畢竟不可。 論又非一切至或不相應。 演曰次釋後句顯上二句非定相應定不相應由翻二句重言一切。 論如是至不得成就。 演曰三顯依真真中無定不定相應故心隨轉理不成就。 論今當顯示至所有因緣。 演曰二釋後五句依於俗諦文有其二一釋初句二釋後四此初標舉隨轉有因。 論於此流無斷至及與隨轉。 演曰二釋後四顯隨轉因同類因果名為相似異類返此以相似等顯流無斷由此四蘊隨順世俗假者見故故用非無。 論又由勝義至受者。 演曰二釋後二頌通依五蘊以明文中分二一釋初頌顯依二諦後釋後頌結非一異初中復二一真二俗此初顯真初壞色身無色蘊相二名身滅滅四蘊相真諦之中無五薀相故云無有作受等也。 論由世俗故至自受。 演曰二顯依世俗故得說有三世作受。 論又作者至差別等頌。 演曰後釋後頌依真結也依真諦中因果道理理非一異何以然者因名作者果名受者前因後果二差別故名為非一是自攝故名為非異不同俗理可得言異。 論如是至起我顛倒。 演曰次釋五頌顯通伏難文分為二初揔標章後別釋頌此初也由依真諦因果之中而有疑生故此通疑攝屬二諦。 論初頌至釋此四難。 演曰二別釋頌文自分三釋初釋初頌正答外難有四一後有不継難既無有我誰嗣於後後應是斷故初句答因道不斷二因果頓生難無我持因有所遮障果應頓起故次句答和合用轉用轉不俱果無頓起三因果通生難無我執持因果差別應一切因通生諸果諸果應從一切因生故次句答從自因生四攝受無因難無我誰攝生死作用故次句答攝受所作此通三義一由因續而果得生依立假者能攝所作二因不斷即攝生死作用不斷三由本識攝受所作因生後果。 論由第二頌顯因果相。 演曰二釋第二頌顯因果相上之兩句顯彰因相下之二句明其果相樂戲論因名言我執二種熏習淨不淨業有支熏習諸種子者是等流果異熟即是異熟果攝增上果名愛非愛也以因屬果義可知也。 論由後三頌至彼因彼果。 演曰三釋後三頌文中有二先標後釋此先標也。 論初頌顯示至故不可見。 演曰後釋三頌分之為三先釋初頌我見境也諸種異熟者現行第八執持諸種名種異熟我見起者第七我執執異熟見以為實我而方起故即所執見能執內緣名為內證內證之體而非質礙不同外色名為無色不可見也。 論由第二頌至眾見是果。 演曰二釋第二頌顯見所依所依即彼無了凡夫凡夫假者為所依故而起我見計此第八以為內我我見為依後方展轉起諸見果六十二等因此而生以起我見通第六故。 論由第三頌至之所生起。 演曰三釋第三頌顯我見因文分為二先釋初句六七我見㧾緣第八見分為我各從自種而生起故。 論諸外道等至方得生起。 演曰後釋後三句分別見因別因有三即宿習等若兼通行及自種者即有四也揔[A47]已成故故不論之。 ᅟᅟ==[A47] 已【CB】,巳【金藏】== 論次後五頌至能為障礙。 演曰後釋六頌依集生苦文分為二一釋前五顯集生苦二釋後一明行苦喻盡之所由初復分二一㧾彰意二別解釋此初彰意而有三也。 論此中初頌顯示於集。 演曰二別解中如文分四一釋初頌顯示於集為由貪愛及外境緣集生我見境亦名集由見致苦見亦集攝為貪內體攝受希望我見因生計內為我染習外境而是我見所起之緣名為所也。 論第二至為[A48]己體故。 ᅟᅟ==[A48] 己【CB】,巳【金藏】== 演曰二釋二三頌以彰行苦文分為二先釋初頌後明後頌此初也行苦本者謂是頼耶頼耶是真可愛等處故生愛著。 論又復此苦至而蹔息者。 演曰後明後頌頌言賢聖達為苦者三乘通言據不愚法說。 論由第四頌至苦樂緣。 演曰三釋第四彰行苦體而是計我苦樂三緣不平等者諸執我者因此發業招感苦報名集眾苦。 論由第五頌至無記故。 演曰四釋第五顯障解脫苦苦壞苦名為二苦苦樂等受名為諸受。 論今當顯示至三界等。 演曰二釋後一明行苦喻盡之所由明第八識似彼池水名池相似水之別流名為沠也眼等六識三界五趣皆依第八所流出故名沠眾流淪沒有情四生不息名最暴𢙣唯有正行方能除滅名為竭也。 論又法行者至及縛遍知。 演曰三明後七頌悟證遍知文分為二初㧾標舉後隨別釋此初標舉苦既盡[A49]已又須遍知。 ᅟᅟ==[A49] 已【CB】,巳【金藏】== 論解了至皆依於苦。 演曰後隨別釋文分為二先釋初頌顯縛遍知後釋後六辯脫遍知初文復二先釋上二句後釋下兩句此初也然於頼耶行苦之體計為我故受苦樂故受苦樂者本因行苦然昔未悟今方悟之故云了知我受苦樂皆依於苦苦即行苦第八識也若也信了容見道前若證了者初地[A50]已去。 ᅟᅟ==[A50] 已【CB】,巳【金藏】== 論又此分別至能生彼。 演曰後釋下兩句分別等者謂阿頼耶識體是行苦為境生見復從見起名彼所生何以然者以執為我復起諸業招當苦故故頌說云從彼生生彼。 論顯示解了至解脫遍知。 演曰後釋後六辯脫遍知文分為二一結前生後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謂染汙意至俱時滅故。 演曰二依生正釋文分為二一釋初三頌正明解脫二釋後三頌顯有無餘初中復二一釋初頌而顯解脫二釋後二明解脫相此即初也此第四句與唯識論所引經中第四句異彼後句云非曾非當有經自釋云對治道生斷煩惱[A51]已意相應惑非唯現無亦無過未過去未來無自性故何乃不同答文雖少異意皆同也經自解處約世而論此論所明據時而說金剛心中得解脫時三世俱無四惑同滅聖智未起意惑俱生智正起時彼即俱滅故皆同時理無別也。 ᅟᅟ==[A51] 已【CB】,巳【金藏】== 論又顯所說至說為解脫。 演曰二釋後二明解脫相文分為二初正辯相後明所以此初也非彼染意法生[A52]己彼淨意方生名為解脫由先無染名解脫故。 ᅟᅟ==[A52] 己【CB】,巳【金藏】== 論為成此義至清淨等頌。 演曰後明所以染汙本來自性清淨既非有彼所淨染法何得別有能淨淨法方名解脫故大般若云一切諸法本性清淨深密亦云非雜染法先染後淨非清淨法後淨先染。 論又復顯示至乃至廣說。 演曰二釋三頌顯有無餘文分為二先釋初頌顯有餘依後釋二頌顯無餘依初中有三標釋引證科上三句如文自明第四句結煩惱解脫即彼自性相應斷也事解脫者所緣斷也經言眼中貪欲斷者明惑解脫眼亦當斷明事解脫。 論如是顯示至解脫。 演曰後釋二頌顯無餘依文分為二一結前生後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自內所證至不能說故。 演曰二依生正釋文分為二一釋初頌二明後頌此初頌也顯離苦盡絕諸戲論明異有餘有餘尚有苦依未滅今則皆亡名眾苦盡。 論為顯補特至無涅盤者。 演曰二釋後頌顯無餘依而無我法及於生死亦無能證涅盤之者。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八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十一 大安國寺沙門 清素 述 解論[A1]卷第二十五半[A2]已下 ᅟᅟ==[A1] 卷【CB】,[-]【金藏】==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無障。 演曰十二內外無障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先徵也。 論謂此無障至二者依外。 演曰後釋分二初揔列後別釋此初也。 ▆▆▆▆▆▆至二種無障。 演曰後別釋文分為二一明有障二明無障初中有三一標二釋三結外障此梵摽。 論云何名依至名依內障。 演曰二釋分二先廣後略▆中有二初內後外內障有三謂徵釋結釋中分三一▆資緣二多▆病三眾事業由自內身有三障故名為內障。 論云何名依至名依外障。 演曰後外障中文亦有三謂徵釋結釋中有二一者惡友二者惡住處障因外起名為外障。 論如是至比中略義。 演曰後略釋中文分二段一結前標後二依標正釋三㧾結略文此初標也。 論謂於此中至寂靜障。 演曰二依標正釋文分為謂一揔標列二別解釋此初也離障加行遠離寂靜從彼所障以立其名依主釋也。 論云何加行至名加行▆▆▆▆二別釋中文分三段一明加行二彰▆▆▆▆▆▆▆▆▆三徵釋及結釋中有三謂撰▆▆▆▆▆▆▆▆▆▆▆▆文可知。 論云何遠▆▆▆▆▆▆▆▆▆▆▆▆▆▆▆有三徵釋及▆▆▆▆▆▆▆▆▆▆▆▆▆▆▆▆▆▆▆▆▆▆▆▆▆▆▆▆▆▆▆▆▆▆▆▆▆▆▆▆。 【原經卷殘缺一版】 ▆▆▆▆▆▆▆▆▆▆▆▆▆▆▆▆▆▆▆▆無日也。 論云何有思至名有思者。 演曰二明有恩揔十八類於中而行惠施名有恩施授(之問反)者國語云𢪛也恤(雖律反)者爾雅云憂也援(▆▆反)者左傳云助也教利𡧱者語言勸示也。 論云何親愛至說名親愛。 演曰三明親愛舉五等餘皆親愛也。 論云何尊勝至名尊勝者。 演曰四明尊勝文中有三一徵二釋三結一一同前離調別者果因異也。 論用何施者至行惠施。 演曰三明施物文分三段 揔標舉二各別釋三結施用此標舉也。 論云何有情至持用惠施。 演曰二各別釋文分為二先辯有情後辯無情初中有三徵釋及結此初徵也。 論謂或至施物。 演曰二釋有三此初明外財身外之物皆外財也。 論或復至許施。 演曰二辯內財施內身分名為內財菩薩能為聲聞非也名非所許。 論苦有至損惱。 演曰三明無罪具三因緣名無罪也一謂自在二他心無恨三彼無損惱此與初施有差別者親屬非屬二有異也。 論是名至惠施。 演曰後結。 論云何至持用惠施。 演曰後辯無情文中三節▆徵釋結釋中有二初列三名後隨別釋文中分三一明財物二明穀物三彰處物明財物中碼碯彩石也言生色可染謂實曰色名為生色假以造成名為可染如白瑠璃染為青故言右旋者珠文旋也。 論當知至名所用施。 演曰三結施用物。 論何相施至是名施相。 演曰四彰施相文分三段謂牒釋結相謂體相無貪俱思所起自他身語為體。 論云何至如是而施。 演曰五辯施因具徵釋結由淨信故而行施也。 論何故施至故修惠施。 演曰六明施意為扶苦根及知恩等而行施也。 論由是行相至名惠捨。 演曰五結惠施。 論云何名為沙門莊嚴。 演曰十四沙門嚴具門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結嚴具此初也。 論嗢拕南曰至忍柔和賢善。 演曰二釋分二一明眾德二辯莊嚴初中有二先頌後釋此舉頌也。 論謂如有一至為性賢善。 演曰後釋分二先列後釋此初列名有十七德。 論云何名為至具足正信。 演曰後釋文分一十七段此當第一具足正信德文中有三謂徵釋結如文可知。 論云何名為至無有諂曲。 演曰二無諂曲直德文亦分三謂徵釋結餘分三段准此應知。 論云何名為少至少諸疾病。 演曰三無諸疾病德且舉現緣善攝無疾實亦宿世曾無血食而能致也。 論云何名為至性勤精進。 演曰四精勤勇捍德。 論云何名為至成就妙慧。 演曰五成就妙慧德俱生加行如次生得及加行善。 論云何少欲至是名少欲。 演曰六成就少欲德。 論云何喜足至是名喜足。 演曰七喜足無希德。 論云何易養至是名易養。 演曰八孤高易養德。 論云何易滿至名易滿。 演曰九支持易滿德如薄拘羅麤弊支持心亦滿足。 論云何成就杜多功德。 演曰十頭陁浣染緫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結此初徵也杜多梵語此云洗浣亦名修治舊云抖擻。 論謂常期乞食至諸敷具。 演曰二釋分四一謂列名二明開合三各別釋四辯修治此初列名及略結也。 論杜多功德至便有十三。 演曰二明開合十二十三二有異也。 論云何名為至處如常座。 演曰三各別釋文分十一一一坐食二先止後食三持三衣四持毳衣五持糞衣六住練若七居樹下八居迥處九住塚閒十常端坐十一常座以初乞食前門辯訖故此不云一一文中具徵釋結三衣之中初二種衣唐音如次名上中也三安怛者唐云內婆參云衣此衣居下故名內婆參婆參通上二衣省略故也毳(用新反)若細毛為毳毳織為衣垌(古瞢反)者野外也。 論問何故名為杜名功德。 演曰四辯修治文分為二先問後答此先問也。 論答至杜多功德。 演曰後答分二▆▆▆▆▆▆▆▆▆為此初修德文中有二先喻。 【中闕十六行】 ▆▆▆▆▆▆▆▆▆▆▆▆▆▆▆▆▆▆▆▆光遍照。 演曰三合前文。 論是故說▆▆▆▆▆。 演曰四彰結釋。 論是名沙門莊嚴具▆▆▆▆結嚴具。 論卷第二十六 聲聞地第十三 第二瑜伽處之一 論問於如前至空無有果。 演曰聲聞地中有▆▆伽前辯初訖次明第二數取趣處文分為二先問後釋問中復二初各別問後結頌徵初別問中㧾有▆九無果為後。 論嗢拕南[A3]曰至廣說。 ᅟᅟ==[A3] 曰【CB】,日【金藏】== 演曰後結頌徵亦第十九一諸伽羅二者建立三者所緣四者教授五明正學六修學法七者明壞謂瑜伽壞八者▆伽九者作意十明所作十一幾師此二不次十一▆修十三修果十四異門十五幾種十六立因十七▆十八魔事十九無果。 論補特伽羅至解脫者▆▆日後釋如問亦分十九一補羅差別門文分二初揔標列復隨別釋此初標列二十八也。 論云何鈍根至修習諸根。 演曰後隨別釋如前標列二十八門一鈍根種姓門文中有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初㧾根別別中有二一無始時來本性根鈍二曾未修習亦名為鈍。 論云何利根至修習諸根。 演曰二利根速癡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揔後別別有二種如文可知。 論云何貪增上至伽羅。 演曰三猛利貪愛門四瞋恚增上門五癡行增勝門六慢行高舉門七恒起尋思門一一門中具徵釋結下皆准知修者學也習者串也初久有別名[A4]已多也。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得平等至伽羅。 演曰八眾行平等門行為偏勝齊有名等。 論云何薄塵至伽羅。 演曰九塵行微薄門文分三段謂徵釋結釋中有二一謂此貪等本性微薄未曾修習二能見遇患起非增勝染汙行微名薄塵性。 論云何行向至伽羅。 演曰十因行歸向門歸趣自果名為行向行向有四如文可知。 論云何住果至伽羅。 演曰十一證住四果門所祈[A5]已滿名為生果文中有四義亦可知。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隨信至伽羅。 演曰十二隨信起行門謂七方便中鈍根之者從他生信方修正行名隨信行。 論云何隨法至伽羅。 演曰十三自行隨法門謂七方便中利根之者自隨法教而修正行名隨信行。 論云何信勝解至伽羅。 演曰十四證信勝解門因信證果起殊勝解名信勝解依前因而立之也以初得聖次第超越通三果故。 論云何見至至伽羅。 演曰十五勝見至果門依自勝見得至果中故名見至即前三果同信勝也。 論云何身證至伽羅。 演曰十六身證所作門謂有利根不還果者依身證得八解脫等名為身證因修而成復名為作。 論云何名為至伽羅。 演曰十七七返證滅門斷見惑[A6]已得初果後從此大天䎡七往來第七身中證得應果名七返有亦有六五四三二一得無學者舉後多者故云極七離之惡趣名成無墮問見惑俱亡何故但云斷三結耶答由薩迦耶見迷所知境於大苦聚妄增我等由戒禁取迷能知見於顛倒見謂為清淨由疑迷於正對治法於三寶所不決定故由斯過增所以偏說非餘煩惱而不斷也。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家家至伽羅。 演曰十八家家往來門於人天中所經生處家非一故名曰家家言往來者表於異處而不重生猒生處故問家家非一揔經幾家答有三類一多歷五家二中經三家三少至二家何所以耶由欲界中惑有九品以上上品獨潤二生上中上下共潤二生中上一品獨潤一生中中中下共潤一生下上一品獨潤半生下中下下共潤半生若斷初品而命終者而由損彼感二生惑故故但受彼五生家家若有斷上三品惑者便損招感四生煩惱故受三家若有更斷中上一品乃滅招彼五生之惑故受二生斷前四品不經生者但名為向不名家家此生即得一來果故問何不許斷前二品惑立四家家答由二三品相假與力方潤二生故無斷二立四家家問何故唯據斷前四品而立家家答若斷第五必於此生斷於第六無隔生斷第六惑無即一來故何以然者由五六品井潤一生不可經生而別斷也問何故立人天家家答天上得果但於天上受於家家人中得者即於人趣生於家家故須二處立於家也問七返有者人天往還今此何唯自趣往來非㸦生耶答文雖不言影㸦通故西方二說難陁解云人天二趣若往若來正法藏云二生家家唯依天上二生往來不通人中同此文也問斷四品等立於家家是一來向如何今說預流果耶答謂依預據而起北也從本名名預流故。 論云何一聞至伽羅。 演曰十九一聞證滅門謂將一來進斷第七或八餘九潤於天肅受天一身即般涅盤名為一聞苦於天趣得一來果進斷第七或八來生人間而得彼果亦名二聞文但舉人顯天亦尒不還向者依不還向以明一閒若不經生但名為向若經生者即一閒也。 論云何中般涅至伽羅。 演曰二十中般趣寂門中謂中有般謂人也謂有不還於彼生色界主結[A7]已盡起結未亡故於欲界無生色界隨於何地中有之中便得寂滅然根利鈍修習有差故有纔生少停發趣相不同也雖時不多然由習力故聖道現能斷餘惑得般涅盤依初顯說是有餘依後時不還亦入無餘以中有壽勢無多故問若尒中般應唯定姓入無餘耶答定通不定不定不入於此迴心受變易故或不迴趣時但無緣勸發心故。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生般至伽羅。 演曰二十一纔生證入門纔生上界本有身中不待功勤使證滅理何以然者為由習力智自生故。 論云何無行至伽羅。 演曰二十二無功證滅門由昔習力不由功行而能證滅名無行般般有餘也。 論云何有行至伽羅。 演曰二十三有行修證門要有加行道生證滅名為有行。 論云何上流至伽羅。 演曰二十四上流證滅門流謂行也向上行故名曰上流於中有二一到究竟是樂慧流二至非想是樂定流者越淨居生上也問此與前四俱生上地有何別耶答前四隨生上之何地更不經生便證寂滅此上生[A8]已經生上往方證涅盤故有別也。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時解脫至伽羅。 演曰二十五待時解脫門此謂鈍姓要須鍊根待時證滅名時解脫此類有五謂五或字如次即是六羅漢中前之五也初退現法揀異小宗彼許退果令即不尒果斷惑得惑無其種云何更生生既不可果云何退現法樂住伏定障得種在容生可有退義。 論云何不動至伽羅。 演曰二十六不動非退門不為退緣之所動轉名為不動六羅漢中▆後聖也。 論云何慧解脫至伽羅。 演曰二十七慧得解脫門謂依未至或得本定能離煩惱慧之隘故名慧解脫定障未除未名俱脫。 論云何俱分至伽羅。 演曰二十八俱分解脫門慧障盡故得無漏根定障除故證八解脫二障雙遣名俱解脫。 論云何建立補特伽羅。 演曰第二建立補羅門文分三段二徵二釋三揔結前此初徵也。 論謂由十一至補特伽羅。 演曰二釋分三一標二列三依次釋此標數也。 論云何十一至障差別故。 演曰二列名也。 論云何由根至二者利根。 演曰三依次釋門分十一一根性差別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如文可知。 論云何由眾至近事女。 演曰二依眾建立門文分三段徵釋及列。 論云何由行至塵行者。 演曰三諸行勝劣門文分為四一徵二釋三辯行相四㧾結之此初二也。 論問貪行至貪行者相。 演曰三辯行相文分為五一貪二恚三癡四慢五眀尋思貪中有三問答及結餘皆准知為可愛法所伏等者由內有貪故為妙境之所制伏不能伏彼名為貪行以貪樂故事業能久以順[A9]己故多生喜恱。 ᅟᅟ==[A9] 己【CB】,巳【金藏】== 論問瞋行至瞋行者相。 演曰二明恚相文三准知稜者說文云物有角也層者山海經注云重也多瞋之人好事成稜如重累石高稜層也慘者說文云毒也烈者說文云猛威也悖者尚書云亂也。 論問癡行至癡行者相。 演曰三明癡相文三可知。 論問慢行補特至慢行者相。 演曰四明慢相如文可知。 論問尋思至尋思行者相。 演曰五明尋思如文自意不明等分及塵薄者前[A10]已略明義准知故而不重也。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名為至補特伽羅。 演曰四揔結之。 論云何由願至補特伽羅。 演曰四正願差別門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或至聲聞種姓。 演曰二釋分二一辯姓差別二明今說初中復二先釋後結釋中有二一不定姓二明定姓此初也於一身中具先種姓名為不定。 論若聲聞種姓至應知亦尒。 演曰二明定姓謂三種人各於自乘而姓決定縱於異乘而發趣者終歸自果無得彼能以本識中闕因姓故。 論此中所有至離種姓。 演曰後結上明不定可轉定即不移。 論今此義中至補特伽羅。 演曰二明今說聲聞地中聲聞正是此中所明獨覺大乘非文所辯。 論如是名為至補特伽羅。 演曰三㧾結也。 論云何由行至伽羅。 演曰五四行差別門文分三段初徵次釋後結釋中有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釋中有四初之二行未得本定近分定中起修習時鈍利有差分成遲速後之二行得本靜慮鈍利不同遲速為二後結可知。 論云何由道果至補特伽羅。 演曰六道果差別門文分四段徵摽釋結釋中有二先明四向後明四果四釋結可知。 論云何由加行至伽羅。 演曰七加行差別門文分四段徵標釋結釋中有二一隨信行二隨法行由行別故立二伽羅。 論云何由定至伽羅。 演曰八身證定別門文分三段徵釋及結釋中有八即八解脫。 論云何由生至伽羅。 演曰九依生建立門文分三段謂徵釋結釋中有四一七返有二謂家家三者一聞四者不還不還有五如文可知。 論云何由退至伽羅。 演曰十退失差別門文中有三徵釋及結釋中有二退及非退。 論云何由障至伽羅。 演曰十一依障建立門文分四段徵標釋結釋中有二初慧解脫後俱解脫一障二障有差別故立二伽羅。 論由此所舉至補特伽羅。 演曰三結前由所舉者結前標舉所開示者結前釋也。 論云何所緣。 演曰第三所緣境界門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結所緣此初也。 論謂有四種至緣境事。 演曰二釋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前三也。 論云何遍滿所緣境事。 演曰四釋分四一明遍滿二明淨行三辯善巧四彰淨惑此初有三一徵二釋三結遍滿此初也。 論謂復四種至所作成辦。 演曰二釋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二也有無影像煗等中境事邊際者通達位中所成辦者謂無學位得八定等。 論云何有分別影像。 演曰三釋分二一明境事二如佛下引教證成初文有二一明四境二彰遍滿前文分四一明分別二無分別三事邊際四所成辦初中有三先徵次釋後結分別此初徵也。 論謂如有一至遍伺察。 演曰次釋之中文分為二先標後釋此先標也謂煗等位中因聞教等說有所知思惟起想便能引起定中修慧同分影生名分別影影似本質名同分也。 論所知事者至名所知事。 演曰後釋分三一辯所知二明能引三彰所引此所知中十二義為質為依能引定中分別影也。 論此所知事至意現前。 演曰二明能引聞等所知事引生修慧作意現前名為能引也。 論即於彼法至而起勝解。 演曰三彰所引文分為二一起同分影二觀影所由初中有三一領受影像二釋外疑難三結歸事品初文又二一明勝解二明領受此初也謂此修慧即於定中所現影境而生作意名起勝解。 論彼於尒時至勝解而轉。 演曰二明領受彼之修慧於定境中觀所知事如現領受本質相似名勝解轉。 論雖彼所知至相似顯現。 演曰二釋外疑難外有疑云定所知者乃是定心所變影像云何今言於所知事如現領耶故此答云定所觀中不淨等事雖非實質然似質故名領顯現。 論由此道理至同分影像。 演曰三結歸事影由此影像有似質故稱順影像名所知事同分影像。 論修觀行者至功德過失。 演曰二觀影所由由推求此同分影像故能於彼本質之中定其德失德失定[A11]已固能修捨。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論是名有分別影像。 演曰後結分別。 論云何無分別影像。 演曰二明無分別文中有二一辦本所明二別彰異号初中有三一徵二釋三結所明此初徵也。 論謂修觀行者至遍伺察。 演曰二釋分三一不觀有影二以止寂心三安住正念此初也受取如前分別影[A12]已不復觀察名無分別九種住心如下自辯。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論然即於此至影像所緣。 演曰二以止寂心此所緣者此分別影成無分別者由止寂心令心安住更不推尋有分別影分別影息無分別影而現當情名無分別非揔無相名無分別。 論即於如是至遍伺察。 演曰三安住正念。 論是名無分別影像。 演曰三結所明無分別也。 論即此影像至諸名差別。 演曰二別彰異号文中有二先釋後結釋中有八一名影像二名定相三定所緣四名定口五謂定門六作意處七內分別八名光影所言口者為因影像方入定心猶依於口能入滋味門亦同也。 論云何事邊際性。 演曰三明事邊際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結邊際此徵也窮極之處名為邊際。 論謂若所緣至所有性。 演曰二釋分二先標後釋為標列也。 論云何名為至盡所有性。 演曰後釋分一一明盡所有二彰如所有此初有三徵釋及結釋中有四一蘊二界三處四諦攝諸有為五薀便盡通為無為即屬界處一切所知不過四諦故除四外更無有法名盡所有。 論云何名為至法尒道理。 演曰二彰如所有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一真實性即真如性二真實理謂四道理。 論如是至邊際性。 演曰三結邊際。 論云何所作成辦。 演曰四所作成辦分之為三一徵二釋三結成辦此初也。 論謂修觀行至所行境界。 演曰二釋成辦成辦有四一作意成辦二轉依成辦三智生成辦四禪定成辦由轉依故斷惑證滅影像皆無於所知事中正智生起入諸等至應念現前理事皆有名為成辦。 論如是名為所作成辦。 演曰三結成辦。 論如是四種至遍滿所緣。 演曰二彰遍滿有二番解此初分三謂釋證結緣此四境即是遍行一切法境入諸境盡名為遍滿何以知者三世諸佛共所說故。 論又此所緣至相屬事。 演曰第二番釋文中有二一列五遍名二謂若說下配前四境邊際性中攝二事故所作成辦名因果者由修分別影等為因方有所作成辦之果相屬事也。 論如佛世尊至說如是義。 演曰二引教證成文分三段初㧾標舉次明起問後彰佛說此初也頡𨽻伐多此云遇時生逢佛世名曰遇時。 論曾聞長老至心善安住。 演曰次明起問問中有三一問住意二問軌則三問齊限。 論佛告長老至宣說開示。 演日後彰佛說文分為二先辯長行後明偈頌初中有二一讚勸許說二正陳心地此初也。 論頡𨽻伐多至不捨靜慮。 演曰二正陳心地分之為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云何比丘至安住其心。 演曰二釋文分為四一明相稱緣二明相似緣三辯無倒緣四不捨靜慮初中復三初徵次釋後結此初也。 論謂彼比丘至安住其心。 演曰次釋分四一淨行相稱二善巧相稱三六行相稱四四諦相稱此初也。 論頡𨽾伐多至安住其心。 演曰二善巧相稱文中有五一蘊二界三處四緣起五處非處能所對治藥病相應名相稱也。 論若樂離欲至安住其心。 演曰三六行猒欣順修道理名為相稱。 論若樂通達至安住其心。 演曰四四諦相稱樂達因果染淨道理及樂斷除身見等者遍緣四諦名相稱也。 論是名比丘至安住其心。 演曰三揔結也。 論頡𨽾多至安住其心。 演曰二明相似緣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結相似此初也。 論謂彼比丘至而起勝解。 演曰二釋分二一明相似境二辯觀心寂初中復二先明定心後通伏難此初也修觀行者為欲揀擇外散境故於定作意彰影緣之思惟勝解影似質生名相似也。 論彼雖於其至正憶念。 演曰後通伏難謂伏難云彼修觀者其於外事不能合緣云何於彼能了差別故此答云與彼相似亦能知也。 論又彼比丘至勤修觀行。 演曰二辯觀心寂止觀雙修觀其德失。 論是名比丘至安住其心。 演曰三結相似。 論頡𨽾伐多至安住其心。 演曰三辯無倒緣文分三段徵釋及結稱境而知名無倒也。 論頡𨽾伐多至不捨靜慮。 演曰四不捨靜慮文中有三一徵二釋三結不捨此初徵也。 論謂若比丘至為因緣故。 演曰二釋分二一加行修習二離染清淨初文有二一明加行二修三相。 論一切麤重至智遍清淨。 演曰二離染清淨文中有四一所依淨所依根身離貪染故名依清淨二所緣淨於境不染名所緣淨三者心淨四者智淨由離貪癡如次二淨。 論是名比丘至不捨靜慮。 演曰三結不捨為斷證故常修靜慮名為不捨齊此安心是修處。 論頡𨽾伐多至名善安住。 演曰三揔結也三安住心如次結前答三問也問所引經中不說有無影像等名云何為證答名雖不同義與同故後偈頌中文亦有故。 論世尊此中至遍清淨。 演曰後明偈頌頌有二行初明初頌後明後頌初頌分二先頌後釋此先頌也。 論此中說言至所作成辦。 演曰後釋文四如次牒頌配釋可知。 論此中世尊至喜樂離染。 演曰後明後頌文亦為二先頌後釋此先頌也。 論此中說言至所作成辦。 演曰後釋有四如次牒頌四句文義釋可知之。 論當知如是至遍滿所緣。 演曰三結第一遍滿所緣。 論云何名為淨行所緣。 演曰第二淨行所緣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結淨行此初也。 論謂不淨至所緣差別。 演曰二釋分二初列後釋此初標列五停心觀所緣境也。 論云何不淨所緣。 演曰後釋分五一明不淨二彰慈愍三辯緣性四明界別五阿那波念此初文有二先聞後答此初也不淨即所緣持業釋也。 論謂略說有至速壞不淨。 演曰後答分二一揔標列二別解釋此列不淨揔有六種。 論云何名為至二者依外。 演曰二別解釋文分三段一揔明不淨二別辯對治三結今所辯初文有二一別彰不淨二揔結所明初文有六一明朽穢二明苦惱三彰下劣四彰觀待五明煩惱六明速壞明朽穢中文分三段一揔標列二別解釋三揔結前此初標列有二不淨。 論云何依內至朽穢不淨。 演曰二別釋中文分為二先內後外此先明內文復有三徵釋及結謂觀自身三十六物名依內也。 論云何依外至朽穢不淨。 演曰後外不淨文亦有三徵釋及結釋中不淨有十七事白骨名骨▆連名鎖揔合觀之名或骨鎖。 論如是依內至朽穢不淨。 演曰三揔結前也。 論云何名為至苦惱不淨。 演曰二明苦惱文亦有三徵釋及結為苦憂等能令身心不淨故名不平等受受俱有法名受所攝。 論云何名為至下劣不淨。 演曰三辯下劣文三准知對上勝處名下劣也上勝界中無此事故。 論云何名為至觀待不淨。 演曰四彰觀待具徵釋結釋中有三欲對色界色對無色無色對滅如次三處皆不淨也。 論云何名為至煩惱不淨。 演曰五明煩惱根隨見修種現皆染名為不淨。 論云何名為至速壞不淨。 演曰六彰速壞剎那遷謝名壞不淨非如常蘊名為清淨。 論如是不淨至貪行所緣。 演曰二揔結所明如是六種是治貪行之所緣也。 論貪有五種至是名五貪。 演曰二別辯對治文分為二一明所治二明能治初中有三標釋及結釋中有五一欲欲欲貪謂自內身是所欲法所欲法中而起貪欲名欲欲欲貪也初一欲字屬所欲第二欲字屬能欲第三欲字結欲名也餘四可知。 論為欲令此至不淨所緣。 演曰二明能治文分為三一揔標舉二別對治三結能治為▆貪故建六對治。 論謂由依內至心得清淨。 演曰二別對治以六所緣治五貪故文分為五一治內欲貪二治外婬貪三治境欲貪四治色欲貪五斷身見貪此初不淨治內身貪。 論由依外朽穢至得清淨。 演曰二依外不淨治外婬貪文分三段一略二廣三揔結之此略明也。 論婬相應貪至心得清淨。 演曰二廣辯中文分為二初明除斷次引證成前文有二初揔標舉後各別陳此揔標舉依外不淨除婬貪也。 論若於青淤至今心清淨。 演曰後各別陳文中有二先釋後結釋中有四一明青瘀二明變赤三明骨鎖四明散壞青瘀可知言變赤者髮膚變壞皮肉離散名變赤也。 論是故世尊至所有散壞。 演曰次引證成文亦有四一明青瘀二彰變赤三明骨鎖四明散壞憺怕路者惛怕即寂寞義有其二種一置死屍處寂寞無人往彼之處故名為路二經盤寂靜名曰▆怕作不淨觀能得涅盤故名為路頷輪者頷骨體圍狀如輪也齒鬘髻齒形行列狀如花鬘國以名也。 論如是依外至心得清淨。 演曰後揔結勝。 論由苦惱至心得清淨。 演曰三治境欲貪由觀苦境及下劣故貪愛不生名斷境貪。 論由觀待不淨至心得清淨。 演曰四治色欲貪由觀待故除斷色貪。 論由煩惱不淨至心得清淨。 演曰五斷身見貪由觀煩惱及▆壞故身見不生名斷見貪。 論是名貪行淨行所緣。 演曰三結所闕能治貪行名淨行所緣。 論如是且約至淨行所緣。 演曰三結今所辯文中有二如是等者顯況明也今此等下結令所說正取朽穢一不淨也。 論云何慈愍所緣。 演曰二彰意惑文分為二一辯慈緣二明淨行初中有三一徵二釋三結所緣此初也。 論謂或於親品至定地勝解。 演曰二釋分三一明慈勝解二引教證成三明緣境別初中有二一揔標舉二別聞示此初也由三品慈感生定地三品勝果名定勝解。 論當知此中至慈愍所緣。 演曰二別開示能所二緣揔名慈愍。 論若經說言至利益意樂。 演曰二引教證成文中有四一彰意樂二明慈相三明得果四明勝解初中有二先牒後釋如文可知。 論若復說言至是無損𡧱。 演曰二明慈相文中有二先標後釋釋中有三初一揔明後二別辯。 論若復說言至名無量。 演曰三明得果三處樂增名慈愍果第四定上無樂相應不名慈果。 論若復說言至作意俱行。 演曰四明勝解文中有二一明勝解定地所攝二明勝解而作意俱。 論若於無苦至是喜所緣。 演曰三明緣境別。 論是名慈愍所緣。 演曰三結所緣。 論若有瞋行至心得清淨。 演曰二明淨行由修慈故瞋得斷除名瞋淨行。 論卷第二十七 論云何緣性緣起所緣。 演曰二辯淨行所緣有五前二明訖三明緣性緣起所緣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結所緣此初徵云云何緣起有支性。 論謂於三世至墮正道理。 演曰二釋分二一明緣起二明淨行初文有三一彰緣體二明契理三結所緣此初也緣起性者所謂三世五薀諸行諸法體事因果道理名緣起也。 論謂觀待道理至緣起所緣。 演曰二明契理契四道理名為緣起四理之外計有神我作受所生與理相違非緣起也三結可知。 論於此所緣至心得清淨。 演曰二明淨行由觀緣起癡得斷除名癡淨行。 論是名緣性緣起所緣。 演曰三結所緣。 論云何界差別所緣。 演曰四明界別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先徵也。 論謂六界差別至六識界。 演曰後釋分二一辯六界體二明慢淨行初文有二一揔標列二明體性此初列名而有六也。 論云何地界。 演曰二明體性文分為六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五空六識初中有二一徵二釋此初徵也。 論地界有二一內二外。 演曰二釋分二初揔標列後隨別釋此初標列有二地也。 論內地界者至非執受。 演曰後隨別釋文中有二一彰地體二明其相初中有二先明內界後明外體謂內身中堅鞕名地堅鞕體多故重言地復是藏識之所執持名親附執不同外地雖緣不執名非執受。 論又內地界至名外地界。 演曰二明其相文中有二初內後外一一之中具徵釋結但堅性者皆名為地。 論云何水界至名內水界。 演曰二明水界文中有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初揔標列後隨別釋別釋有二一內二外此明內界文復有二初辯體性後舉事明。 論外水界者至名外水界。 演曰二明外水文中有二初辯水性後舉事明文可知也。 論云何火界至內火界。 演曰三明火界文亦有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初標後辯辯中又二一內二外此辯內中文復有二先明火性後示其相示其相中文復有四一溫二熱三等熱四遍熱烝盛分全有差別也。 論外火界者至名外火界。 演曰二外火界文中有二初明火性後明事相明火性中溫煗等性本識雖緣而不執受不同內身熱觸所緣名執受也鑽者孟子云穿孔為宂也燧者左傳云取火具也世本云燧人造火因以名也榛者廣雅云木荒也渚(之禺反)者爾雅云小洲也水中可居謂之渚也。 論云何風界至名內風界。 演曰四明風界文中有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標後辯辯中又二一內二外此明內中文復有二一明體性二明其相明體性中藏識所持名親執受明其相中有十二種謂內身中有孔宂處上下往來能持身命及有損益差別功能名為風相畢鉢羅者此云黑色黑色風也。 論外風界者至名外風界。 演曰二明外風文分為二一明風性二示風相示風相中文復有二一明外來二彰內起外來十二內起有三毗濕婆者此云工巧亦云種種巧莊嚴風世界成時此風動擊成器界故吠藍婆風者此云旋風舊云旋嵐風也多羅掌者多羅樹葉狀似乎掌如扇生風名多羅等。 論云何空界至說名空界。 演曰五明空界文中有三謂徵釋結釋中有三如文可知。 論云何識界至是名識界。 演曰六明識界文亦分三徵釋及結釋中有二一明六識二明八識心意識三八有別也雖有二釋前義為本為對聲聞說有六也。 論若諸慢行至淨行所緣。 演曰二明慢淨行文中有二初釋後結執身為一我慢便生觀六界門我心便遣由我斷故慢亦斷除名慢淨行十八界中亦塵亦我故非依彼為此行門。 論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緣。 演曰五阿那波念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結所緣此徵起也。 論謂緣入息至那念所緣。 演曰二釋分二一辯揔名二別分別此辯名中復分為二初辯念心後明念境梵云阿那此云持來波那持去如次入出息之異名念從所緣名阿那念念緣彼故名念所緣問何名為持荅持謂依持是行者念所依持處依持處中有來去別名持來去結文可知。 論當知此中至中間入息。 演曰二別分別文分為二一彰息體用二明淨尋行初中有二一辯所觀二辯能觀初中有七一明體用二辯起因三辯所依四明行別五彰地異六辯異名七明患相初中有二一揔標列二別解釋釋中有二先明入息後明出息此初有二一入息二中閒入息初入息者謂出息後更無間隔入息便生從鼻至咽乃至隨處有孔穴間息風即至名內門轉若出外時從臍至外皆名外轉中間入者入出二息未起中間之所起者名中間息隨入出息滅後所起得入出名問何故入出以臍為限不至於餘荅依有宂處麤相而論理實細者至於足處亦有風也。 論如入息至或復出外。 演曰後明出息文中有二初准例釋後明差別思之可知。 論入息出息至所有孔宂。 演曰二辯起因文中有二一由先世宿業所引二由現在孔穴所生上分宂者口鼻等也。 論入息出息至一身二心。 演曰三辯所依文分為二初揔標列後依標釋此標列也。 論所以者何至如其所應。 演曰後依標釋文中有三謂徵釋結釋中有二初揔略釋後別返成此初有三一要依身無色無身息不轉故二要依心息方得起無心定中息不生也三隨所應雖依身心有無不定第四禪中息即無故。 論若唯依身至如其所應。 演曰後別返成文中有三一身二心三隨所應初若依身非依心者無心位中應有息起以有身故二唯依心非依身者無色界定應有息起以有心故三若俱依非隨應者第四定中應有息起以彼身心二俱有故彼既無有明隨所應有無不定第四禪中身支密合地無風息羯邏藍等理雖有息身及毛孔皆悉未開所有息風亦未能轉。 論入息出息至向上而行。 演曰四明行別文中有三標徵及釋釋中有二一下二上入息從鼻至於臍處名向下行出息從臍趣於口鼻名向上行。 論入息出息至一切毛孔。 演曰五彰地異文中有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釋中有二一麤二細地謂所依孔穴是所依之處故名為地言從臍處至鼻門者辯出息地言從面門至臍孔穴顯入息地。 論入息出息至是不共名。 演曰六辯異名文分三段標列及釋釋中有四如文可知。 論修入出息者至於外散亂。 演曰七明患相文分為二初揔標列後隨別釋別釋有二初明太緩後明太急此太緩也。 論由太急至生不平等。 演曰後明太急文中有二先標後釋釋中有二一身不平等二心不平等。 論又此阿那至勝行修習。 演曰二辯能觀文分三段一揔標列二別解釋三結修習此初標列有五修習。 論云何名為筭數修習。 演曰二別解釋文分為五一明筭數二入諸薀三悟緣起四悟聖諦五彰勝行初中有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論謂略有四至逆筭數。 演曰復辯分二一修加行二結得定初中有二一明加行二明根異初中復二先辯後結辯中有四一明筭數二明勝進三明錯亂四彰成滿初中有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三也。 論云何以一至為一筭數。 演曰四釋分二一明四行二明無亂初中有四一以一為一二以二為一三者順數四者逆數初義分二徵釋及結謂出入息各為其一而合數之積至於十名為以一。 論云何以二至為一筭數。 演曰二以二為一文中有三謂徵釋及結揔以出入合之為一積一至十名二為一。 論云何順筭數至名順筭數。 演曰三明順數依前二種從少至多名為順也。 論云何逆筭至名逆筭數。 演曰四明逆數從十歸一名逆筭數。 論若時行者至心無散亂。 演曰二明無亂由依四行多修習故心無散亂。 論無散亂心至勝進筭數。 演曰二明勝進文分為二初牒起後後依標釋此初也。 論云何名為至[A13]已串修習。 ᅟᅟ==[A13]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依標釋文分為三徵釋及結釋中有二先標後辯辯中有三一明二合二明四合三例多合增前法數名為勝進前一為一今者增之以二為一前二為一今此增之四合為一以五六七八九十數各合為一積至於十舉至合百以顯於合二至十等故言乃至百為一也。 論又此勤修至或逆。 演曰三明錯亂其數散者應更從初次第而數或逆或順錯亂皆然却從一數而至十也。 論若時筭數至皆善覺了。 演曰四彰成滿文中有二先標後釋釋中有二先明入息後明出息知息有無名能取轉入出息起名為若轉二息滅位名曰若還。 論如是名為筭數修習。 演曰後結前也。 論又鈍根者至然不愛樂。 演曰二明根異利鈍器殊樂有無別▆者說文云才過千人謂之俊也。 論彼復於此至有如是相。 演曰二結得定分之為二先牒前結後明得定此初也若是處轉牒初加行最初起故名是處轉若乃至轉牒二勝進轉增數作而增於二乃至百數名為乃至若如數轉牒三散亂散亂錯數還如其初而以數之名如數轉若時而轉牒四滿位此時修成名若時轉於此了違名加行相揔結前也。 論於此加行至愛樂趣入。 演曰後明得定也以前觀行皆是聞思及生慧故理通根本亦由息念得本定故。 論如是彼於至悟入諸薀。 演曰二明入諸薀文分為三初揔標舉次彰悟相後揔結之此初也息為所取念為能取由思所取悟入色薀因思能取悟入四薀能緣所緣義有義故。 論云何悟入至名[A14]已悟入。 ᅟᅟ==[A14] 已【CB】,巳【金藏】== 演曰次彰悟相分之為三徵釋及結釋中有五謂悟五薀於中有二初一所取後四能取義思可悉。 論是名悟入諸薀修習。 演曰後揔結之。 論若時無倒至悟入緣起。 演曰三悟緣起分之為三一牒前起後二依標正釋三結歸緣起此初也。 論云何悟入至依緣命根。 演曰二依標正釋文分為二一悟雜染二悟清淨初中有二一逆尋求二頓尋求初中復二一推現果二推前因此初有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一息依身心二身心依命此所依法皆是現在生老支也。 論復更尋求至使緣無眀。 演曰二推前因文中有二一命根依行二行依無明前際之中而有十因但言二者業惑招生勝故偽說。 論如是了知至入息出息。 演曰二順尋求先因後果順次而知名順求也。 論又能了知至入出息滅。 演曰二悟清淨但舉順觀影逆觀也。 論如是名為至緣起修習。 演曰三結歸緣起。 論如是彼於至悟入無常。 演曰四悟聖諦文分為三一牒前生後二依生正釋三結歸聖諦此初也。 論謂悟入諸行至悟入苦諦。 演曰二依生正釋文分為二先明苦諦後彰餘諦苦中有四一明無常二明苦行三明空義四彰無我以無我故說之為空以非自在名為無我。 論又彼如是至道諦。 演曰後彰餘諦分之為三一集二滅三明道諦如文可知。 論於此悟入至聖諦修習。 演曰三結歸聖諦。 論如是於聖諦至十六勝行。 演曰五彰勝行文分三段一結前生後二依生正釋三結歸勝行此初也。 論云何名為十六勝行。 演曰二依生正釋文分三段一徵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謂於念入息至隨觀出息。 演曰二列名中文復有二一謂於念下㧾標所觀二若長等下別列十六一一之中有入出息若開二息有三十二令據合言但有十六一學觀息長二學觀息短三學觀息遍身四學觀除身行五學觀覺了喜六學觀覺了樂七學觀覺心行八學觀除心行九學觀覺了心十學觀喜恱心十一學觀制持心十二學觀解脫心十三學觀無常十四學觀隨斷十五學觀離欲十六學滅隨觀。 論問如是十六差別云何。 演曰三釋之中文分三段一問二荅三㧾結之此揔問也。 論荅有學見迹至念於出息。 演曰二荅分二先揔後別此初揔明復為斷除修道惑故修此行也問得念住[A15]已復更修此十六行相四念十六如何相攝荅身受心法於十六中如其次第各攝四也心行是受故七八二屬▆念也。 ᅟᅟ==[A15] 已【CB】,巳【金藏】== 論若緣入息至若短。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十二此初長短二行相形一處明也。 論若緣身中至入息出息。 演曰二明三行如文可知。 論若於是時至身行出息。 演曰三明四行身行不行名空無位此空位名除身行。 論又於如是至入息出息。 演曰四明五行由二近分作受念觀念得本定故覺了喜。 論若得離喜至加行所攝。 演曰五明六行三禪有息故依彼樂而修習之四定無風不依彼捨而修學也。 論又即如是覺了至入息出息。 演曰六明七八二勝行中文分為二初明忘念後辯斷除忘念中所起我慢及有無等修道見也謂見諦者作此觀故餘文不說修道之中起常見者據相麤說此據盡理行微細者少亦起故辯斷除中文亦為二初揔後別別中復二一覺了心行二息除心行如文可知也。 論又若得根本至入息出息。 演曰七明九行文分三段初明得定次辯起心後彰覺了依定觀察二十種心善惡義殊名實覺了。 論彼若有時至入息出息。 演曰八明十行文中有二初明障蓋後辯恱心恱心高明除闇蓋也。 論彼若有時至入息出息。 演曰九明十一文分為二初明舉障後辯持心文可知矣。 論若時於心至入息出息。 演曰十明十二解脫心行由蓋除故心得解脫。 論彼於諸蓋至入息出息。 演曰十一辯釋十三無常為斷蓋障餘染種故故修無常。 論又彼先時至而求解脫。 演曰十二釋十四五六三勝行中文分三段一牒前起後二辯界差別三顯能觀察此初也。 【中闕二十八行】 無量想餘准知也。 論前受想行至是名▆▆▆▆日後彰類異亦有十一如色所明故不重也。 論▆何薀善巧。 演曰後▆善巧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善了知蓋善巧義。 演曰後釋分二初略後廣略中有二初了三性後揔結之。 論云何名▆至無所分別。 演曰後廣釋中文分三段一明差別二明多性三明無性得三各分三徵釋及結文可知之。 論云何界云何界善巧。 演曰二界善巧文分為二初徵後辯此初徵也。 論謂界有十八至是名為界。 演曰後辯分二初明界體後明善巧此初也。 論若復於彼至名界善巧。 演曰後明善巧▆▆二初知界性後了因緣初中有三一者知界界者因也二知種子三知種姓了因緣中現從種起種從現生名了因緣。 論云何處至善巧。 演曰三處善巧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先徵也。 論謂處有十二至是名為處。 演曰後釋分二先明處體後明善巧此初也根境六種是生識處名十二處。 論處善巧者至名應善巧。 演曰後明善巧文中有三一標二釋三結善巧釋中有三一眼二耳三至意識了知六識皆三緣起名為善巧意王緣者前念滅心名無閒緣意俱作意名增上緣理實意俱即是所緣增上即是第七今辯聲聞故未明也。 論云何緣趣要善巧。 演曰四明緣起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無明緣行至是名緣起。 演曰後釋分二先明緣起復明善巧此初也。 論若復了知至緣起善巧。 演曰後明善巧了知十二因緣所生有法無我苦空無常名為善巧。 論又處非處至善巧差別。 演曰五處非處文分為二初顯同前後明義別此初也。 論此中差別至有果異熟。 演曰後明差別文中有二初揔後別此初揔明與前別也謂由因緣所生此處非處能止妄計不平等因了知善巧平等感赴名處非處。 論若諸善法至非處善巧。 演曰後別明也善惡因果感赴類同名處非處智能了達名為善巧。 論此五善巧至共相善巧。 演曰後略明中文分為二初標後釋釋中有二一自二共由諸薀中色受等體有差別故名為自相後四善巧依薀施設即通餘法名為共相思可知也。 論如是揔名善巧所緣。 演曰三結歸善巧。 論云何淨惑所緣。 演曰四淨惑所緣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先徵也煩惱名惑智斷名淨斷惑之智名為淨惑淨惑之境名淨惑所緣即苦麤等性及四諦等名所緣也。 論謂觀下地至非非想處。 演曰後釋分二一明世淨二明出世初中有三一略二廣三結世淨此略明也。 論云何麤性。 演曰二廣辯中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麤性至為數麤性。 演曰後釋分二初揔標列後依標釋文分為二一明麤靜二明過患初中有三一彰欲初定二例明上地三辯界多少初中有二一辯體麤二辯數麤二中各二先標後辯如文可知。 論如是上地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例明上地。 論如是麤性至勝過此故。 演曰三辯界多少下上界中苦及壽量勝劣不同各分多少。 論以要言之至名為靜性。 演曰二明過患過患多故為麤少故為靜。 論此是世間至更相續故。 演曰三結世淨文中有二先標後釋以蹔斷故名為世淨。 論出世間道至聖諦。 演曰二明出世文分為三一揔標列二依標釋三結所緣此初也。 論云何苦聖諦至名道聖諦。 演曰二依標釋文亦分三一出體性二明廢立三釋名義初中有四一苦二集三滅四道各三徵釋及結釋中八苦四憂滅理及八支道如次為釋。 論當知此中至及多修習。 演曰二明廢立文中有二初標後釋釋中有二初法後喻法中染淨各有果因喻中病除不逾四法故諦有四更無增減。 論又苦諦至是故名諦。 演曰三釋名義文分為二先名後體名中有二一釋諦義二辯聖名此釋諦中復有二義一非顛倒故道教經云苦實是苦不可令樂二不虛誑自體不虛見亦無倒。 論問何故諸諦至俱由二種。 演曰二辯聖名文中有二先問後荅顯聖異凡名為聖諦凡雖知苦但依法尒道理等知非以無漏聖智親知非名凡諦。 論又生苦者至五取薀苦。 演曰後辯體中文分為四一苦二集三滅四道苦中有二初明八苦後明三苦初中有三一辯苦因二彰所以三會違文此初也謂生等八法能生苦故名之為苦非體是苦為苦也。 論謂由生等至壞苦行苦。 演曰二彰所以謂由生等異門別說為苦器故名之為苦取薀苦中樂受為因方生壞苦捨受為本行苦方生故說八因能生苦故名之為苦非是自體有苦義故名為苦也。 論問何故世尊至以異門說。 演曰三會違文分之為二初難後通此初也其難意云初之一苦以苦為名以自聲說後之二苦以壞以行而立苦名名異門說何意有此名不同耶。 論荅於苦苦中至易得入故。 演曰後通可悉。 論云何建立三種苦性。 演曰後明三苦分之為二先徵後釋此徵起也。 論謂先所說至立苦苦性。 演曰後釋分三初明苦苦次明壞苦後彰行苦初中有二先辯後結謂此七中所生苦受及受所依生老等法苦義增故名為苦苦持業依主二釋隨應。 論諸有是彼至故名壞苦。 演曰次明壞苦文分為二初正明後引證此初也壞謂變壞諸因變壞所生之苦皆名壞苦即前七苦令少等壞而苦生起皆是壞苦乃至煩惱能變壞心而生於苦亦名壞苦。 論如世尊言至立▆苦性。 演曰後引證證彼煩惱亦名壞苦。 論若行苦性至立行苦性。 演曰後彰行苦除苦樂者謂依苦樂立前二苦故除彼外依捨受等立行苦也。 論又即彼愛至喜樂愛。 演曰二明集諦四愛為體雖諸煩惱皆名為集而愛行增故偏明也。 論滅有二種至所依滅。 演曰三明滅諦有餘無餘如次煩惱及所依滅。 論道有二種至無學道。 演曰四明道諦。 論如是當知至淨惑所緣。 演曰三結所緣。 論如是[A16]已說至淨惑所緣。 ᅟᅟ==[A16] 已【CB】,巳【金藏】== 演曰大段第三明所緣中三結所緣。 論云何教授至證教授。 演曰第四教授修證門文分為二初明四授後明三教初中有三一問二荅三別徵釋此初二也。 論云何無倒至名證教授。 演曰三別徵釋文中有四一明無倒二明漸次三彰教授四彰證授各具徵釋及結可知。 論復有諸相至圓滿教授。 演曰後明三教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四一標二列三釋四結如文可知。 論卷第二十八 論云何為學。 演曰十九門中次明第五三學增勝門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謂三勝學至增上戒學。 演曰後荅分二一明學體二明建立初中有二一明差別二結勸修初中有六一出體性二明增減三彰次第四辯名因五彰引發六明具闡出體分二一揔標列二別解釋戒中有三謂徵釋結。 論云何增上並增上心學。 演曰二明定學文分為三謂徵釋結釋中有四一四靜慮二▆色定三明等持四辯等至然經據勝靜慮為心理實餘三亦名心學心即定也。 論云何增上至增上慧學。 演曰三彰慧性文三同前如實知見為慧體也。 論問何緣至唯有三學。 演曰二明增減文中有二先問後荅荅如有二初標後釋釋中有三謂戒定慧如其次第建立所依所作義足除此無增亦無減也。 論問何緣三學至如是次第。 演曰三彰次第文中有三問荅及結文易知也。 論問何緣三學至名為增上。 演曰四辯名因文分三段初問二荅三結所明荅中有二先標後釋釋中有二一明所趣二明最勝二中各三徵釋及結如文自悉。 論又或有增上至如前[A17]已說。 ᅟᅟ==[A17] 已【CB】,巳【金藏】== 演曰五彰引發前[A18]已數明故不云也。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論又或有增上至具足三學。 演曰六明具闕由有於前方能引後故有前時或有於後有後之際必有於前故此三門具闕不定。 論於此建立至當勤修學。 演曰二結勸修。 論復有三種至不還果。 演曰二明建立文復分三一入諦現觀二建立三根三入三三昧此初也謂在凡時依此三學伏惑有異後入見諦次第及超果三別也。 論復有三根至立具知根。 演曰二建立三根文中有二初揔標列後各別釋釋中有三一未知二[A19]已知三具知謂修三學名修現觀依此而觀方立根故。 ᅟᅟ==[A19] 已【CB】,巳【金藏】== 論復有三解脫至解脫門。 演曰三入三三昧文分為二根揔摽列後隨標釋此初也。 論云何建立至三解脫門。 演曰後隨標釋文分為三徵釋及結釋中有二先境後心心中有三初明無願次彰無相後辯空門如文可悉。 論云何隨順學法。 演曰第六隨順學法門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結隨順此初也。 論謂有十種至隨順學法。 演曰二釋之中有二十隨法此初十中文分為二一明違法二明順法初中有三一標二釋三結違法此初也。 論云何十種至違逆學法。 演曰二釋三結釋中復二初徵後釋釋中有十第七過中復有十一一一次第如文可知。 論云何對治至違逆學法。 演曰二明順法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初明十想觀後返難重釋初中又二先辯後結十想如次治前十障障治相違行思可悉。 論當知此中至障礙法者。 演曰後逐難重釋第七光中文分為二先標後辯聞思二慧名法義光能了教義名光明也光雖有四今此第七但取法義何以然者斷七障時必須聞思二慧能故問止觀二光何非取耶荅止觀二法正為學體今辯順法故非取也。 論當知此中至離增上慢。 演曰後明後十隨法文分為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前三也。 論云何宿因至諸根積集。 演曰四釋分十一辯宿因文中有二先徵後釋謂信等根宿世熏修今得成熟轉增勝故名為積集。 論云何隨順教至無倒漸次。 演曰二明隨順教文分為二先徵後釋謂教依次說先凡後聖有學無學修行階級名漸次教今隨此教名隨順教。 論云何如理至生正見。 演曰三明加行依教勤修名如理行。 論云何無間至所有善品。 演曰四明無間時不唐捐名為無間所修敬極稱為慇重。 論云何猛利至具足而住。 演曰五明樂欲祈果勇決名猛樂欲。 論云何持瑜伽至串修習故。 演曰六明持力文中有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一標二列。 論云何止息至而便止息。 演曰七止麤重文中有二先徵後釋釋中有四一因身勞易脫能止二因尋伺心寂便除三由昧劣觀品能斷四由本惑正道能除。 論云何數數至勤修正道。 演曰八數觀察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觀尸羅後觀斷惑初中又二先標後釋釋中復二初觀所作後觀棄捨觀所作中於其善作不作不退者謂觀勝善未能修故名為不作舊善轉增名為不退。 論云何無有至速能斷滅。 演曰九無有怯弱文中有二先徵後釋如未得定怯弱心生既得定時劣心便捨餘准此知。 論云何離增上慢至起於證想。 演曰十明離慢文具徵釋義思可知。 論如是十法至隨順學法。 演曰三結隨順。 論云何瑜伽壞。 演曰第七瑜伽壞失門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結壞法此初也。 論謂壞瑜伽至瑜伽壞。 演曰二釋文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北初標列壞有四也。 論畢竟瑜伽至出世瑜伽。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四一明畢竟二辯蹔時三明退失四明邪行初中有四一摽二辯三徵四釋謂無姓者本無聖種生因既明果竟不生名畢竟壞。 論蹔時瑜伽至蹔時失壞。 演曰二辯蹔時文分為五一摽二辯三徵四釋五結蹔時謂有種姓緣會現起名蹔時也。 論退失所得至若安樂住。 演曰三彰退失退失智見現法樂住非同小宗退其聖果。 論邪行所作至能障正法。 演曰四明邪行文中有三標釋及結釋中有二一非理修行二性多煩惱多煩惱中文復有四一彰住空閑二質直來求令心歡喜三矯現身語謂成應果四於順弟子自立瑜伽文中復二初明竊示後彰所以如文可知。 論諸有苾蒭至當遠捨離。 演曰三結壞法。 論云何瑜伽至四方便。 演曰第八瑜伽四行門文分為七一問二荅三徵四列五釋六次七結瑜伽此前四也。 論當知其信至神力依處。 演曰五釋分四一信二欲三明精進四明方便信中有二初標後釋釋中有二一明二行相二辯二所依明二相者謂由信故而能隨順及能令心清淨為性二依處者由信為依方能觀察及神變也。 論欲有四種至欲有所作。 演曰二辯欲中文分為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釋中有四一明證得二明請問三辯資糧四明隨順文可知也。 論精進有四至審決精進。 演曰三明精進文亦為四摽徵列釋釋中有四一聞二思三修四淨。 論方便有四至毗鉢舍那。 演曰四明方便文分為二初標後釋釋中有四一善守念二無放逸三修止行四修觀品由此為因有當所證名方便也。 論此四瑜伽至能證未證。 演曰六明次第。 論故此四法說名瑜伽。 演曰七結瑜伽。 論云何作意。 演曰第九作意修進門文分為二先徵後辯此徵問也。 論謂四作意至運轉作意。 演曰後辯分三一明作意二辯思惟三明勝解明初作意文有二重初文有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前三也。 論云何力勵至運轉作意。 演曰四釋分四一明力勵二明有間三彰無間四無功用初中有三徵釋及結謂以欲界聞思二慧令心安住初後不同名安等住未得定時所修作意名為未得倍功而修名為力勵挫者說文云摧也。 論云何有間至運轉作意。 演曰二明有間作意七作意中先得了相名漸勝進了相定意與欲思慧閒雜而未能連續起餘六也。 論云何無間至作意。 演曰三彰無間前六作意連續而生不同於前為思所隔名無間轉。 論云何無功用至運轉作意。 演曰四無功用所修定慧至此[A20]已滿更不興功進修所斷名無功用。 ᅟᅟ==[A20] 已【CB】,巳【金藏】== 論復有所餘至觀察作意。 演曰後辯所餘四種作意文分為二初標後釋此標列也。 論云何隨順至而未斷惑。 演曰後釋分四一明隨順二辯對治三彰順淨四順觀察初中有二謂徵及釋餘准此知謂無間道未斷欲惑令起加行名隨順也。 論云何對治至斷惑。 演曰二辯對治謂無間道。 論云何順清淨至令歡恱。 演曰三彰順淨稱治名順心下感者理應用淨而以筞之名順清淨。 論云何順觀察至未斷。 演曰四順觀察凡修習者皆為斷惑令觀察之名順觀察。 論問於所緣境至幾相。 演曰二辯思惟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荅四至應修習相。 演曰後荅文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前三也。 論所緣相至明了顯現。 演曰四釋分二初揔略明後指廣處初中有三一辯所緣二辯因緣三彰遠離此所緣也所知事者本質境也同分影者彼相分也令思彼相明了而知名為顯現。 論因緣相者至後因緣相。 演曰二辯因緣文中有二一謂三摩地下揔標因緣二隨順[A21]已下別示緣相示緣相中復有四種一謂定俱欲起猒因緣二知定境界亂與不亂三修習觀品為上因緣四修習定心生後勝慧此具眾德名集因緣。 ᅟᅟ==[A21] 已【CB】,巳【金藏】== 論應遠離相至馳散擾動。 演曰三彰遠離文分為三一標二列三釋釋中分四一沉二掉三著四亂四中皆云所緣等者謂四心起皆託自境及自因緣方得生也如初沉相因惛昧境疲懈飲食因緣所餘准知也。 論如是諸相至地中[A22]已說。 ᅟᅟ==[A22]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指廣處第四應修及上諸相如前十一彼廣明之故不云也又第四相翻前遠離即名應修義准知故而不明也。 論問如是作意至有幾勝解。 演曰三明勝解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荅九至勝解。 演曰後荅分二初揔摽列後別廣釋此揔摽列而有九也。 論有光淨至俱行勝解。 演曰後別廣釋文中有九一明光淨二無光淨三明遲鈍四明捷利五彰狹小謂欲界中心境俱狹六明廣大謂色界中境界寬廣心亦大故七明無量謂無色界空識等處皆無量也八明清淨謂修[A23]已滿九不得清淨謂未究竟。 ᅟᅟ==[A23] 已【CB】,巳【金藏】== 論問修瑜伽者至所作。 演曰第十瑜伽所作門文分三段一問二荅三結所作此初也。 論荅四至愛樂所緣。 演曰二荅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前三也。 論所依滅至瑜伽所作。 演曰四釋分二先釋前二後彰後二初中有三謂牒釋結釋中有二一明依滅二明依轉所依謂身轉猶起也謂勤修故令所依中麤重輕安如此漸得滅及轉也。 論遍知所緣至及所依轉。 演曰後彰後二文中有二先牒後釋釋中有二初明後二與初為因後明後二用前清淨而為上首此初也所緣法者謂諸理事由知愛樂所緣故得有前滅及轉也。 論或有遍知至成辦時轉。 演曰後明後二用前清淨而為上首謂由第二清淨滿時能令後二亦得清淨。 論是名四種至瑜伽所作。 演曰三結所作。 論問修瑜伽師凡有幾種。 演曰十一瑜伽師範門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荅三至瑜伽師。 演曰後荅文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前三也。 論云何初修至初修業者。 演曰四釋分二一辯行相二明位次初中有三一明初業二辯習行三明[A24]已度初中有二先徵後辯辯中有二初標後釋釋中有二初明作意二淨煩惱創習此時名為初業。 ᅟᅟ==[A24]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A25]已習至[A26]已善修習。 ᅟᅟ==[A25] 已【CB】,巳【金藏】== ᅟᅟ==[A26]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辯習行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於五作意善能修習名[A27]已習行。 ᅟᅟ==[A27]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A28]已度作意至[A29]已度作意。 ᅟᅟ==[A28] 已【CB】,巳【金藏】== ᅟᅟ==[A29]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明[A30]已度度謂越也雖所住位亦是作意據越於前名度作意作意即度持業釋也。 ᅟᅟ==[A30] 已【CB】,巳【金藏】== 論又始從至[A31]已度作意。 ᅟᅟ==[A31]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明位次資糧加行及通達位如次配前三瑜伽也。 論云何瑜伽修。 演曰十二瑜伽修習門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謂有二種至菩提分修。 演曰後荅分二先標後釋此標列也。 論云何想修。 演曰後釋分二一明想修二菩提修初中有三一徵二釋三結想修此初也。 論謂或修世間道至前後想。 演曰二釋文二初揔略釋後逐難重辯初中有四一依世道修過患想二依聖道修習滅界及離欲想三依止品修上下想四依觀品修前後想。 論上下想者至如前廣說。 演曰後逐難重辯文分為二初明上下後明前後此上下也隨意所觀名如所願安心之處名如所住。 論前後想者至緣生諸行。 演曰後明前後分之為二初標後釋此摽三也。 論謂若說言至說名後行。 演曰後釋分三一住觀坐二坐觀臥三後觀前於中各二牒及釋也。 論當知此中至是名想修。 演曰三結想修。 論云何菩提分修。 演曰二菩提分修文分為五一問二荅三徵四釋五結分修此初也。 論謂於三十至菩提分修。 演曰二揔略荅。 論何等名為至菩提分法。 演曰三再徵詰。 論謂四念住至八正定。 演曰四釋分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初中又二先揔後別。 論今於此中至云何念住。 演曰後別釋中揔有七門一念住修習門分之為四一辯體性二明內外三彰立意四釋體義初中有二先明身念後辯餘三身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先問起有四種也。 論略說身相至身相差別。 演曰後荅分四一明身相二明身觀三彰念體四明念住初中有三標列及結自身名內他身名外有眼耳等名根所攝無根依處名非根所攝內身為有情外色為非情未得上定名麤重身得定滋潤名輕安身四大能造色等所造四薀為名身色薀名色身祖父國者即鬼趣身也順世所言光祖亡後亨祀之處名鬼國也現在住時名有識身死後癡色名無識身身者聚義通情非情。 論住修身觀至隨覺。 演曰二明身觀有三種者謂開思修由此三▆▆則諸身諸相觀察推求隨觀隨覺。 論念謂▆▆至▆。 【下闕】 ▆▆▆▆▆▆▆▆▆▆▆▆▆▆▆▆▆▆▆▆▆▆▆▆▆▆▆▆▆▆▆▆▆▆▆▆▆▆▆▆▆▆▆▆▆▆▆▆▆▆▆▆▆▆▆▆▆▆▆▆▆▆▆▆▆▆▆▆▆▆▆▆▆▆▆▆▆▆▆▆▆▆▆▆▆▆▆▆▆▆▆▆▆▆▆▆▆▆▆▆▆▆▆▆▆▆▆▆▆▆▆▆▆▆▆▆▆▆▆▆▆▆▆▆▆▆▆▆▆▆▆▆▆▆▆▆▆▆▆▆▆▆▆▆▆▆▆▆▆▆▆▆▆▆▆▆▆▆▆▆▆▆▆▆▆▆▆▆▆▆▆▆▆▆▆▆▆▆▆▆▆▆▆▆▆▆▆▆▆▆▆▆▆▆▆▆▆▆▆▆▆▆▆▆▆▆▆▆▆▆▆▆▆▆▆▆▆▆▆▆▆▆▆▆▆▆▆▆▆▆▆▆▆▆▆▆▆▆▆▆▆▆釋能制▆▆▆▆▆▆▆▆▆▆▆▆▆▆▆▆▆起名律儀▆▆▆▆▆▆▆▆▆▆▆▆▆▆斷斷具標釋結未生惡法有當生義今欲令彼當不復生故斷彼種種現兩亡稱為斷斷故結之云為斷故斷名為斷斷為斷現行故斷種也顯此由前故舉初斷而對明也。 論三名修斷至故名修斷。 演曰三名修斷未生之善有能斷彼惡法之能今修令生名修習斷。 論四名防護至名防護斷。 演曰四名防護由勤防護[A1]已生善法能有所斷名防護斷。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略明中文分三段一結▆▆▆▆▆▆▆▆▆▆▆▆▆▆▆▆論謂▆▆▆▆▆▆▆▆▆▆▆▆▆▆▆▆▆▆▆▆▆▆▆▆▆▆▆▆▆▆▆▆▆▆▆▆▆▆▆▆▆▆▆▆▆▆▆▆▆▆▆▆▆▆▆▆▆▆▆▆▆▆▆▆▆▆▆▆▆▆▆▆▆▆▆▆▆▆▆▆▆▆▆▆▆▆▆▆▆▆▆▆▆。 【原經卷殘缺一版】 彰定體三結心定加行有三一修止舉捨二思順障法過患因緣惡業名不善煩𢙉名順法三思順定善功德出離定名善法聞思名順。 論若於能順至三摩地。 演曰四明觀定文分為三初若於能順下明起加行次即由如下明得定體後是名觀下結得定名得定體中文復有二初明境性後明捨𢢔但離現纏種未離也。 論彼由如是至差別而轉。 演曰二彰八行文分為二一標修意二彰行體此初也謂前四定但伏現纏未能斷種今此修者為斷種子及所修定得圓滿故。 論何等名為八種斷行。 演曰二彰行體文分為二初徵後辯此初也。 論一者欲至心平等性。 演曰後辯分二一明八相二明相攝初中有三一釋二結三辯異名初文復二先辯八相後明能斷此初八相如文可知。 論由二因緣至現見捨故。 演曰後明能斷文分為二先摽後辯由二因者由現見思不覺見捨此卷初云若緣過未事境名緣不現見境若緣現在事境名緣現見境此義即顯思斷現在捨通過未若今何故辯捨中云謂行過未現在三世隨順諸惡心平▆▆▆▆思為一世捨為二世其實思捨通斷三世思捨既名能斷隨眠餘六准知。 論如是名為八種斷行。 演曰二結前也。 論亦名勝行。 演曰三辯異名由斷隨眠行功能勝故名勝行。 論如是八種至瑜伽。 演曰二明相攝文分為二先標後攝此初也𡧱隨眠瑜伽者即前二十八卷中四瑜伽也。 論此中欲者至即彼方便。 演曰後正相攝如文可知。 論如是此中至成就神足。 演曰三結成就由前四定及後八行如次伏斷纏及種故四種神足方得成就。 論問何因緣故說名神足。 演曰二明神足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荅至故名神足。 演曰後荅文二先喻後法此初也珎寶貴位名勝神法由足能至名為神足。 論如是若有至故名神足。 演曰後明法也欲等為因而能得定定發神變名為神足即從因名四從果名神當體名足㝡勝法者謂神通往還等也。 論彼由如是至說名信根。 演曰四善根生長門五力用降伏門二門合辯文分為二初各別明後合解釋初中有二先辯五根後明五力根中有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謂由神足為依止故更修止觀先於佛等起深信解名曰信根例餘進等次第生起亦名根也言增上者釋根義也。 論問至說名五根。 演曰二釋文二先問後荅荅中有二前四各生世及出世并起後法三義名根慧闕世間及無起後但生出世為根也何以然者以㝡居後及㝡勝故結文可知。 論若復了知至說名信力。 演曰後明五力文分為三一摽二釋三結此初也謂前信後復起信力名若復也即前位名根後位名力此以清淨信無屈伏名為力也。 論問至是故名力。 演曰二釋分二先問後荅荅中有二初若天下不可屈伏名之為力後威勢下能摧伏故亦名為力於此二中前明信力後辯勢力結文可知。 論當觀此中至所有淨信。 演曰後合解釋文分為二初明五體後彰位次初中有五一信二進三念四定五慧信中有二先標後釋此先標舉根力二中所言信者即四淨中信為體也。 論何以故至非即彼相。 演曰後釋分二先徵後辯其徵意云根力為前證淨為因後無漏漏別何為體耶而辯釋云為由根力為因為緣為序引生無漏證淨因果相屬言即為體非體相一名為即也自下皆以有漏為因無漏為果令修習者生欣慕心。 論當觀此中至所有精進。 演曰二辯精進文分為二初標後釋此初摽舉二中精進即四斷中勤為精進性。 論此何正斷至不善法故。 演曰後釋分二先徵後釋其所徵云凡所斷惑不越見修是斷何惑之正斷耶荅中有二先標後釋其摽中云是斷見惑前方便中之正斷也斷者體即勤也後釋之中先牒正斷方正解云由正勤畢竟能斷見道之中一切惡故。 論當觀此中至所有正念。 演曰三明念體文分為二先標後釋此初也。 論謂四念住至一切顛倒。 演曰後釋也謂根力中念住體性當畢能斷四顛倒性。 論當觀此中至所有正定。 演曰四彰定體文中有二先標後釋此初也。 論謂諸靜慮至不還果。 演曰後釋也前三皆是見道方便初二果因故此靜慮第三不還行也。 論當觀此中至所有正智。 演曰五明慧相文分為二先標後釋此初也。 論謂聖諦智至沙門果。 演曰後釋也謂依諦智當得現觀及四果故。 論即由如是至世第一法。 演曰二明位次文中有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前三也問辯中邊云根在𤏙頂力忍第一今言因修根力發起一何乖返荅根力是別决擇是𢝰𢝰以根力而為體性以別發揔故名發生即俱時而發非異前後名為發也問中邊根力前後位殊此處善根如何相攝荅彼分勝劣根力位殊此據體能四皆有也故次下云世第一法所攝五根五力無間所生出世無漏聖法若根不遍後二善根云何第一言攝五根以後准前𤏙頂二中亦有力也。 論譬如有人至火之所作。 演曰四釋分二初陳喻說後明法合此初也。 論如鑽火人至亦尒。 演曰後明法合文中有二先惣後別尋之可知世第一法隣次見道勢力轉增假同於火猶未斷惑故如無熖此位實非無漏火體故言無間生出世法。 論此復云何。 演曰六覺支通達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徵云此所生法當復云何。 論謂七覺支。 演曰後釋分二先標後辯此初也。 論諸[A2]已證入至故名覺支。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三段一惣出體二別分別三結聖迹此初也擇法是慧正名覺支餘六眷属亦覺支也。 論即此七種至名七種覺支。 演曰二別分別文分為二先標三品後明攝處此初也。 論謂擇法覺支至說名遍行。 演曰後明攝處擇法是慧正告為觀勤喜助伴亦名觀也定能制心正名為止安相相▆亦名為止念體遍行故通二攝。 論彼於尒時至見聖諦迹。 演曰三結聖迹九十八中更再明也。 論[A3]已永斷滅至八支聖道。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演曰七聖道作證門文分為二初結前摽後後依摽正釋此初也。 論此中正見至定蘊所攝。 演曰後依摽正釋文分三段初明蘊攝次辯八支後明位次此初也正見慧體亦用思惟支者小宗謂尋大乘因中亦尋為體佛果勝處以慧為支尋依思慧之所施設故從所依皆名慧蘊勤能遍筞故亦慧𠬧正語業命正是戒攝念能順定故亦定攝問七覺支中念通止觀今之八道何𢩁定門荅前據親踈故通二品今依增勝故属定門二處義差不應齊也。 論問至八支聖道。 演曰次辯八支文分三段初略辯釋次廣分別後攝為二初中分二先問後荅名聖道者遊履因義名之為道諸聖因此斷惑證滅名道支也。 論當知此中至合名正見。 演曰次廣分別分之為五一明正見二正思惟三語業命四明精進五明念定此正見也對前覺支明此正見謂此二支皆以本後智為體故言得真覺是根本智慧安立等是後得智即相見安立諦觀似彼真見證真而覺故言如也惣略二等顯示正見同前擇法二為體也。 論由此正見至所有尋思。 演曰二明正思惟尋為正思尋無別體用思慧為若無分別智相應思惟即無分別智及於思惟離邪思惟名正思惟若後得智及以散心正思惟者即以分別尋為體性言趣入等且據後智分別思惟故言尋思如是相狀。 論若心趣入至是名正語。 演曰三正語業命文分三段一明三體二辯得時三明愛戒初中有三一明正語二明正業三明正命此初也依正見力以無瞋癡所發語業而為其體。 論若如法求至是名正業。 演曰二明正業以無瞋癡所發身業而為體性。 論如法追求至是名正命。 演曰三明正命即以無貪所發身語離五邪命名為正命。 論若遠離攝至先[A4]已獲得。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辯得時此正語等於前見道先[A5]已獲得今於修道復更修者為欲斷餘修道惑故。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論問何故此名聖所愛戒。 演曰三明愛戒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正語業命。 演曰後荅前也向名賢善果名正至不作律儀者即無漏道戒之律儀也得此戒[A6]已能令身語惡行不作名為不作由此力故故於修道所有身語亦得名為正語業命。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論依止正見至名正精進。 演曰四明精進文可知矣。 論成就如是至正定。 演曰五明念定文亦可知。 論如是一切至是奢摩他。 演曰後攝為二文分為二初揔略說後明斷果初中又二先標後釋釋中有二一無所作謂正語等無表所發惡行不行名無所作二住所作止觀進修名住所作。 論如是清淨至阿羅漢果。 演曰後明斷果謂依此二能斷諸結及得果故。 論長時相續至方始建立。 演曰三明位次通見及修為能斷除二種惑故正語業等據所發時修道方立若依遠離惡法而論覺支體時亦[A7]已證得。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論由如是等至菩提分修。 演曰大段第五惣結分修前明想修後辯分修惣明十二瑜伽修訖。 論云何修果。 演曰十三修果差別門文分為二一明修果二明行別初中有三一徵二釋三結修果此初也。 論謂四沙門至阿羅漢果。 演曰二釋分二初惣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預者入也流者類也得入聖類名曰預流第二果者彼徃天上一來人間而般涅槃名一來果生上證滅名不還果阿羅漢者此譯云應謂應斷滅受諸妙供不受生故。 論此中云何至所生之果。 演曰後別解釋文分為二初釋惣名後彰果體初中有二先問後荅荅中有二一辯沙門二彰果義沙門梵音唐云息義謂諸聖道能息惡法名曰沙門彰果義中文有二釋初以無為斷滅名果後以中上聖道名果是前劣因所生果故。 論問何故建立如是四果。 演曰後彰果體文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荅至諸煩𢙉故。 演曰後荅分三初惣略荅次別分別後引證成此初也。 論謂諸無事至預流果。 演曰次別分別文分為四一明初果二辯一來三辯那含四明應果初中有三先釋次會後辯多生此初也為斷招感惡趣因故立預流果見惑分別名為無事薩迦耶見所緣我無名為無事見為首故諸貪等惑相從惣名緣無事惑斷彼對治即真見也。 論而薄伽梵至立預流果。 演曰次會違文文中有二初牒後會會中有二先摽後釋謂有難云若斷一切立初果者如何佛言但斷三結立預流耶故此會云說斷三結立預流者謂此三結礙至勝故偏說斷除理實斷盡方得初果。 論此預流果至多生相續。 演曰後辯多生㝡極多者人天七返方證應果名曰多生乃至少者二生一生及不經生亦能證也。 論若斷再生至立一來果。 演曰二辯一來為斷再生續煩𢙉故立一來果文中有二先摽後辯謂欲修惑前六品中能感六生名再生惑若於天上[A8]已斷之盡無再生義名斷再生所餘煩𢙉復生人中亦斷之盡名斷再生立一來果。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論若以永斷至立不還果。 演曰三辯那含斷還惑故故立那含生中凡夫還生下者為有下界感生惑故今者那含斷盡欲惑無生下義名曰不還唯有定地天有可生名不還也。 論若[A9]已永斷至阿羅漢果。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演曰四明應果由惑盡故名應果也。 論而薄伽梵至阿羅漢果。 演曰後引證成文中有二一證一來謂先[A10]已斷身見戒禁及疑三結并薄三根立一來果二證不還斷五下分五下分中前三分結初果[A11]已除今據盡處故云斷五三證無學如文可知不舉初者前會違中即為證訖此初二中亦有會違思可知矣。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論是名修果。 演曰三結修果。 論又於此中至心正安住。 演曰二明行別文分為二一別明三類二對彰差別初中有三一明增行二明等分三辯薄塵初中有二先惣後別此初也為此五行先修五觀然後方證正安住心。 論彼於各別至勤修加行。 演曰後別明也彼前五人如次各於不淨慈愍緣起六界息念五停等中而修加行藥病相應理湏尒故。 論若等分行至非淨其行。 演曰二明等分謂貪等行勝劣齊故修對治時隨緣何境皆得安住非要同前別修淨行方住心也。 論如等分行至當知亦尒。 演曰三辯薄塵例同等分。 論而彼諸行至能證心住。 演曰二對彰差別文分為二初惣明異後別分別此初也謂此三類或有異故所得住時亦異也。 論問至有何行相。 演曰後別分別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云初行可悉後二如何。 論荅至與彼相似。 演曰後荅分二先明等分後辯薄塵此初也謂此等分一人身中具有五行隨所遇緣有差別故而即起貪或起瞋等其所起貪與前偏增行皆相似何以然者以遇貪緣方得生故瞋等亦然。 論其薄塵行至具諸功德。 演曰後辯薄塵文分三段初摽次釋後結薄塵此初摽舉有七義也。 論無重障者至異熟障。 演曰次釋分七一無重障二明初淨三具資糧四明淨信五成聡慧六明福事七成功德初中有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三也。 論言業障者至是名業障。 演曰四釋分三一明業障二明煩𢙉三明異熟此初業中文有三節牒釋及結謂無間業及餘故思招感果時能障正道故名業障。 論煩𢙉障者至名煩𢙉障。 演曰二明煩𢙉障具牒釋結猛利分別長時俱生如次障礙見修聖智名煩𢙉障。 論異熟障者至異熟障。 演曰三明異熟障文中有三謂牒釋結釋中有二一惣報異熟謂生三塗北洲無想二別報異熟謂生人中根不圓滿此二異熟皆能障聖故名為障。 論㝡初清淨至及正直見。 演曰二明初淨文分為二初惣摽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由十因緣至如前應知。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初明戒淨後彰正見此初戒淨前[A12]已具明故不云也。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論正直見者至名為正直。 演曰後彰正見文分三段初標次釋後結正見此初摽列而有四也。 論如是正直至不可引奪。 演曰次釋分四一明淨信二明勝解三明遠離四彰出離此初也於佛法教致心敬仰名為淨信。 論勝解相應至無有怖畏。 演曰二明勝解於斯五處深生忍可名為勝解。 論遠離誑諂至而自顯發。 演曰三明遠離自能離邪妄曲[A13]諂發生正直是真無漏正見之類名正直類。 ᅟᅟ==[A13] 諂【CB】,謟【金藏】== 論善思法義至得勝進。 演曰四彰出離文中有二初摽後釋遠離二邊處中增進名為出離。 論由此四相至名正直見。 演曰後結正見。 論資糧[A14]已具至如前應知。 ᅟᅟ==[A14]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具資糧文分為二初廣後略此初廣辯如前應知。 論略有四種至如前廣說。 演曰後略明中文分為二初惣標列後別解釋別解釋中復有四種一明福德二彰智慧三辯先世四明現法一一次第如文可知。 論多清淨信至如前應知。 演曰四明淨信文顯可知。 論成就聡慧至速能通達。 演曰五成聡慧文分三段一速領受二無忘失三能通達。 論具諸福德至尊重讚歎。 演曰六明福事福事有十如文可知。 論具諸功德至應知其相。 演曰七成功德義同前說故不再明。 論如是等類至行相差別。 演曰後結薄塵。 論云何補特伽羅異門。 演曰十四補特異名門文有三段一徵二釋三結異名此初也。 論謂有六種至六出家。 演曰二釋分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三也。 論第一沙門至壞道沙門。 演曰四釋之中文分為六一辯沙門二婆羅門三彰梵行四辯苾蒭五辯精進六辯出家初中有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前三也。 論當知諸善至行諸惡法。 演曰四釋分二初別後惣初別釋中有二番釋初番文二先釋四名後釋四相一一次第如文可知。 論又學無學至諸煩𢙉故。 演曰第二番釋文分為四一明勝道二明說道三明活道四彰壞道此初聖智名為勝道。 論若無如來至令不斷故。 演曰二明說道佛及菩薩三藏聲聞皆名說道以能和揚說正道故然有佛時三藏沙門但名勝道無佛菩薩即名說道以替佛處說正法故。 論若諸異生至活道沙門。 演曰三明活道由修正行令道活故名為活道。 論若諸犯戒至壞道沙門。 演曰四彰壞道戒為初因正道之本由壞戒故正道不生名為壞道。 論世尊依彼至第四沙門。 演曰後惣明四唯佛教有餘教即無壞道雖非然由見正故於外教皆無有也。 論第二婆羅門至正行婆羅門。 演曰二明婆羅門文分為二初惣摽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種姓婆羅門至名婆羅門。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三段一明種姓二彰名想三明正行此初也謂由生在彼族類中名種姓也。 論名想婆羅門至婆羅門。 演曰二彰名想本非彼族假立彼名名為名想。 論正行婆羅門至婆羅門。 演曰三明正行文中有二先釋後證婆羅門者此云淨門亦云淨志而潔其行淨修其志惡法[A15]已除善事修畢能淨其行名為淨行。 ᅟᅟ==[A15] 已【CB】,巳【金藏】== 論第三梵行至羅漢果。 演曰三明梵行文中有二初惣標列後別解釋後別解中文分三段一明遠離二辯蹔時三明畢竟問蹔斷行中何故不言離上二界畢竟斷中除初二果荅梵謂清潔實離諸染方得梵名然染極者莫先[婬-壬+(工/山)]法今對離此立梵行名初二果人猶有妻室未名畢竟上之二界界無[婬-壬+(工/山)]故故亦不言。 論第四苾蒭至足戒苾蒭。 演曰四辯苾蒭文具摽列列名有五初一乞事二自稱者謂犯尸羅不名苾蒭自稱我是名自稱也三名想者雖披法服未具戒德苾蒭體無而名假立名為名想餘可知也。 論第五精勤至止息諸纏。 演曰五辯精勤文中有二初標後釋釋中有三一止犯戒二息境界三息煩𢙉息煩𢙉中文復有三一斷見修惑二斷尋等染三斷隨煩𢙉於中各二種及現行文可知矣。 論第六出家至眾多外道。 演曰六明出家文分為二初惣標列後隨別釋隨別釋有二一於善出家二於惡出家初中有二一出所居家二出諸惡法具此二義名曰出家。 論是故說言至所有異門。 演曰三結異名也。 論補特伽羅至略有四種。 演曰十五八種伽羅十六四因建立二門合辯文分為三先標次列後依標釋此雙標也。 論云何八種至修習者。 演曰次列分二先舉八名後列四種此初也。 論云何四種至長時修道。 演曰後列四種。 論云何如是至補特伽羅。 演曰後依摽釋文分為二一明建立二明成[A16]辦初中有三徵釋及結釋中有四一根差別二明瑜伽三明加行四明時別四中各二名立八也。 ᅟᅟ==[A16] 辦【CB】,▆【金藏】(cf. T30n1579_p0302a26)== 論若諸所有至[A17]已得成辦。 ᅟᅟ==[A17]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明成辦類分為五前四未成第五[A18]已辦文可知也。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論當知諸魔至當正遠離。 演曰十七諸魔十八魔事二門合釋文分為二先摽後辯此雙摽也。 論云何四魔至四天魔。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二先釋四魔後陳魔事初中有三一徵二列三釋此初二也。 論蘊魔者至是名天魔。 演曰三釋分二一明四體二辯立因此初也。 論當知此中至建立四魔。 演曰二辯立因文分為二先標後釋此先標舉有四若字如次為四魔所因也。 論謂依[A19]已生至方能超越。 ᅟᅟ==[A19]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釋分二一正辯四魔二逐難重釋如初分四如次釋前所標四死名四魔也文分可知。 論又魔於彼至生此界故。 演曰二逐難重釋謂於四魔中逐難重釋第四天魔謂此天魔於所擾亂不得自在離欲未離勝劣異故故魔於彼有未自在及自在也。 論云何魔事至當正了知。 演曰後陳魔事分之為三初徵次釋後結了知釋中類別有其八種一破生善法事能斷出離故云魔也梵云魔羅此云破壞破壞所修而不成故二障護根門事三障生知量事四障礙勤修事五障習正知事於中有五一耽著美色二樂世榮好三愛多所作四樂眾歡娛五心隨惡友六寶諦世疑事七破壞空閑事文中有二初見怖生後見無畏八障礙㽵嚴事於中有二一樂著利養二生諸隨惑結文可知。 論由三因緣至空無有果。 演曰十九空無有果門文分為五一摽二徵三列四釋五惣結之此初標也。 論何等為三至力微劣故。 演曰二徵三列。 論若有諸根至决定有果。 演曰四釋之中文分為四前三㸦闕皆無有果第四遍修方名有果為對前三㸦闕無果故明有果非是此文正明有也故前頌標及長行列皆言無果不言有故。 論如是名為至决定有果。 演曰五惣結前正傍二也。 論[A20]卷第三十 第三瑜伽處之一 ᅟᅟ==[A20] 卷【CB】,[-]【金藏】== 論如是[A21]已說至我今當說。 ᅟᅟ==[A21] 已【CB】,巳【金藏】== 演曰大文第三次明安立瑜伽處中文分為二初結前摽後後依摽正釋此初也。 論惣嗢拕南曰至修作意。 演曰後依標正釋文分為二先以頌標後方辯釋此頌摽中門有三別一往慶問二謂尋求三方安立安立門中復分為五一摽護養二摽出離三一境性四明障淨五修作意。 論若有自愛至名勝然。 演曰後辯釋中門分三別一往問稱讚門▆▆▆▆行門▆▆▆▆▆門初門有二一明往問二▆▆問初問有二先明住念後明其問初中復二先摽後列。 論如是正念至為我宣說。 演曰二明其問文中有三如是正念下初請問時將請問下次請問儀我於如是下後正請問。 論如是請[A22]已至修斷功德。 ᅟᅟ==[A22]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明慶問文分為二先慶後問初中復二初惣後別此𢝰摽彼慶問之意。 論歎言善㦲至故來問尒。 演曰後別慶中類分十二一慶無放逸二讚求離獄三喜求離縛四求脫險道五求獲善根六求證安樂七求證涅槃八求度漂溺九求大智光十印堪受施十一喜修二行十二慶能利物。 論以如是等至而出家不。 演曰後問為二先結前慶後興正問正問有四如文可知。 論如是問[A23]已彼若云尒。 ᅟᅟ==[A23]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尋求根行門文分為二初明契合後辯尋求初中又二一明[A24]已問後辯意同。 ᅟᅟ==[A24] 已【CB】,巳【金藏】== 論次後復於至而正尋求。 演曰後辯尋求文分為二初摽後釋摽中復二一標四處二舉四因。 論云何名為至尋求其願。 演曰後釋分四一審問尋求二言論尋求三所作尋求四心智尋求初中有二一明尋正願二辯姓根行初中有三謂徵釋結。 論云何名為至如問而荅。 演曰二辯姓根行文中有二初問種姓根行知不後辯愚智荅亦有異。 論從此[A25]已後至尋求彼三。 ᅟᅟ==[A25]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言論尋求文分三段初摽次辯後結言論此初也。 論謂對其前至則不如是。 演曰次辯分三一尋種姓二尋根器三尋行別初中有三先說聲聞次陳獨覺後明菩薩各隨自性聞即喜生無喜無歡即非彼姓若不定者聞二惑三皆生喜躍即名不定義同定姓故論不明。 論若有鈍根至則不如是。 演曰二尋根器根有三品中品所言不如是者不同下上名不如是。 論若有貪行至柔䎡怡恱。 演曰三尋行別文分為五一貪二瞋三癡四𢢔五明尋思此尋貪行若貪行者聞說淨妙國土勝事便生悲喜發極淨信何以然者順自貪心愛妙好故。 論若有瞋行至上相違。 演曰二尋瞋行雖聞妙事而不喜生若遇違緣心便憤發即知瞋也。 論若有癡行至當知亦尒。 演曰三尋癡行謂癡行人聞說涅槃深妙言論猶如根鈍不能了解便起怖心驚恐無分名癡行也。 論若有𢢔行至發言稱善。 演曰四尋𢢔行如文可知。 論若尋思行至[婁*殳]重請問。 演曰五尋思行以心散故知是尋也。 論如是名為至及以根行。 演曰後結言論。 論云何名為至種姓根行。 演曰三所作尋求文分為二初徵後釋釋中有二一明所作二辯尋求所作有二一聲聞所作二貪等所作二辯尋求謂觀此二所作事處而起尋求即知彼三姓根行也不尋㝡初願所作者願從心發初[A26]已問知故但辯三尋所作事。 ᅟᅟ==[A26]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名為至種姓根行。 演曰四心智尋求文分為二先徵後辯謂由證得他心智故而能了彼聲聞種姓根行差別。 論於四種處至如應安立。 演曰三明安立資養門文分為二初結前摽後後依標正釋此初也。 論云何五處至作意處。 演曰後依摽正釋文分為二初惣徵列後隨別釋此初也。 論云何護養至定資糧。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五一資糧勝定門二樂住遠離門三證心境性門四離障清淨門五明修作意門初門之中文分三段謂徵釋結釋中有二初戒律儀後根律儀而由戒等方能得定故以戒等為定資糧然此資糧有十四種即是前說世出世間二道資糧今舉律儀等餘後法故云乃至沙門㽵嚴。 論如是遠離至樂住遠離。 演曰二樂住遠離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此摽舉也。 論云何遠離。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四一者惣問二謂略荅三別徵釋四惣結之。 論謂處所圓滿至是名遠離。 演曰二略荅也。 論云何處所圓滿。 演曰三別徵釋文分三段一明處所二辯威儀三明遠離初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或阿練若至空閑室。 演曰後釋分二初明處所後明圓滿初中有三一列二釋三結處所此初列三也。 論山谷巖宂至阿練若。 演曰二釋分三逆次釋前所列三也稻稈(古旱反)者字林云禾莖也。 論當知如是至惣名處所。 演曰三結處所。 論處所圓滿至處所圓滿。 演曰後明圓滿文中有五一地平嚴淨二處無諠閙三離諸𢙢怖四資具易得五道師勸誘其次五處圓滿。 論云何威儀圓滿。 演曰二辯威儀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結圓滿此初也。 論謂於晝分至乃至廣說。 演曰二釋分二初惣後別此惣釋中威儀有七一晝分經行二初夜宴坐三中夜臥思四後夜經行五結跏趺坐六端坐正願七安住皆念乃至之言有後二也。 論何因緣故結跏趺坐。 演曰後別逐難重釋趺坐文分三段一辯結跏二明正願三明背念初中有三一徵二釋三結趺坐此初也。 論謂正觀見至同稱讚故。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五一一因中皆具摽釋由此五理故跏趺坐。 論正觀如是至結跏趺坐。 演曰三結趺坐。 論端身正願至之所纏擾。 演曰二明正願文中有二先辯端身後明正願二中各二先牒經明後方論釋。 論安住皆念至所緣境故。 演曰三明背念文分為二先牒後釋釋中有二如文可知。 論如是名為威儀圓滿。 演曰三結圓滿。 論云何遠離圓滿。 演曰三明遠離文中有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論謂有二種至心遠離。 (演曰)後辯分二先標後釋釋中(有二一身二心文可知矣)。 論如是此中至說名遠離。 (演曰)四揔結之。 論云何心一境性。 (演曰)三證心境性門文分三段一明根本二明加行三結境性初中有二一揔明境性二別彰止觀初中有一一徵二釋此先徵問起也。 論謂數數隨念至心一境性。 演曰二釋之中准此文勢復分為三一標二釋三結境性此初標中而有四句一數數隨念二同分所緣三流注相應四無罪適恱具此四義名心境性。 論何等名為至隨轉安住。 演曰二釋分四一明隨念二明同分三明流注四明無罪此初也念於境轉名隨安住。 論云何名為至同分所緣。 演曰二明同分文分為二初揔略釋後別問荅此初也。 論問至故名同分。 演曰後別問荅如文可知。 論復由彼念至適恱相應。 演曰三明流注流注即謂無亂無閒亂際有安怡相名適恱相應。 論又由彼念至適恱相應。 演曰四明無罪罪謂過咎而於境中無染汙過名為無罪為無罪故極多安隱安隱住故得成熟道道在於身而有調暢故名適恱相應轉也。 論是故說言至心一境性。 演曰三結境性。 論復次如是至舍那品。 演曰二別明止觀為境性中文分三段初揔標舉次別分別後廣釋之此初也。 論若於九種心至舍那品。 演曰次別分別。 論云何名為至九種心住。 演曰後廣釋中文分為二一明止品二彰觀品止中有三一徵二列三釋此初二也。 論云何內住至故名內住。 演曰三釋分三一明九住二明六力三彰作意初中有九一內住所緣心文分三段謂徵釋結釋中行相安住可知次下八心分三准此。 論云何等住至故名等住。 演曰二等住微細心等謂平等遍攝諸心不令外轉平等而住名為等住。 論云何安住至故名安住。 演曰三安住內界心重安亂意令置內境名安住心。 論云何近住至故名近住。 演曰四親近念住心外塵名遠內心名近隣近念心不於外轉名為近住。 論云何調順至故名調順。 演曰五調柔順伏心心馳外境名不調順制令調伏名調順也取諸相者取色等相過患想者觀彼色等所取之相而為過患下言取相准此應知。 論云何寂靜至故名寂靜。 演曰六捨妄證寂心由有貪等心多動亂制之不行名為寂靜。 論云何名為最極至極寂靜。 演曰七最極寂靜心不寂之本無過𢙣尋及隨煩惱今悉斷除名最寂靜。 論云何名為專注至專注一趣。 演曰八專注無間心於一境中專至加功名專一趣一趣即是一向義也。 論云何等持至故名等持。 演曰九等持相續心等謂平等離其動亂持謂住持專心一境由數習故得心平等名曰等持問此九住心為皆是定亦有散耶設尒何失二俱有過若散心者云何得言奢摩他品若定心者如初發心有何定相荅後一為定前為方便創習之時但住一緣即名為住非得真定名為住也止品前因亦名止故。 論當知此中至串習力。 演曰二明六力文分為二初揔標舉後各別釋此初標舉由斯六力九住方成。 論初由聽聞至等持成滿。 演曰後各別釋文分為五一由初二力成初二住於中有二初由聞思成初內住後結聞思成後等住二由念力成三四住三由正知成五六住四由精進成七八住五由習力成第九住前四為因後一為果由數習力等持成滿方名定也。 論即於如是至運轉作意。 演曰三彰作意文分為二初止方便後觀加行初中有二先惣標列後別配釋此初標舉由四作意方成住義。 論於內住等至運轉作意。 演曰後別配釋文中有四第一作意成初二住第二作意成次五住第三作意成第八心第四作意能成第九一一行相思之可知。 論當知如是至舍那品。 演曰後明觀加行文中有二初結止心後彰觀品。 論云何四種至毗鉢舍那。 演曰二彰觀品文分為二一明四觀二明三別初中有二先惣徵列後方別釋此初也。 論云何名為至周遍伺察。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四一正思擇二極思擇三遍尋思四遍伺察理彰義顯尋之可知。 論又即如是至多種差別。 演曰二明三別文分為二初𢝰摽舉後別解釋此初摽舉四觀之中復有三門六事差別。 論云何三門毗鉢舍那。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初辯三門後彰六事初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一唯隨相至毗鉢舍那。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三段初列次釋後惣結之釋中有三一明隨相二彰尋思三明伺察皆依定內作意思惟名等引意。 論云何六事至復審伺察。 演曰後彰六事文分三段初徵次列後各別釋此初二也。 論云何名為至尋思於時。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一惣彰六體二依法別明初中有二一明六體相二辯立所因初文又二先釋後結釋中有六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此前五也初尋義者能詮言下必有所目故依於語而尋義也內身外境名所尋之餘可知矣。 論云何名為至尋思於理。 演曰後依尋思理文分為四一依觀待真俗相形名觀待也二依作用三約證成四依法尒法尒有三一明成立二辯難思三明安住初成立者眼見耳聞地堅水濕因成果法所作成宗皆名法尒成法性也二難思者鳳彩多般鳥鳥獸白花紅翠竹如是等類離佛無知名難思性三安住者法尒種子三乘差別名安住性。 論如是六事至毗鉢舍那。 演曰後結也。 論問何因緣故至毗鉢舍那。 演曰二辯立所因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荅依三覺至如所有性。 演曰後荅有二初𢝰摽列後別配釋釋中文分三段由初義故起初義覺由二三事起事邊覺由後四事起第三覺以第三相中分自共別故通二處即以所起為果能起為因為生果故修六因也。 論云何勤修至毗鉢舍那。 演曰二依法別明文分為二一明體相二惣結之初中有五一明不淨二彰慈愍三辯因緣四彰六界五明息念初中有三一徵二釋三結觀品此初徵云不淨觀人如何緣義及事等耶。 論謂依不淨至尋思其義。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六一明義觀二明事觀三辯相觀四明品觀五彰時相六辯理尋此初也謂聞聖說不淨言教即以定意尋思其義稱如所說實為不淨名依不淨尋思其義惡臭等者三十六物所成之身生[A27]已便臭名為生臭死屍變壞名為惡臭。 ᅟᅟ==[A27]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名為至尋思彼事。 演曰二明事觀謂觀內外不淨事別名尋彼事。 論云何名至尋思自相。 演曰三辯相觀文分為二先明自相後彰共相自中分二一明內相二明外相此初也。 論復於其外至𮌨脹勝解。 演曰二明外相文分為二初廣後略廣中有二一明青瘀二明食噉初中有二先標後釋釋中有二一明青瘀二明爛壞。 論若此死屍至骨鏁勝解。 演曰二辯食噉文分為四一彰食噉二明異赤三彰離散四明骨鏁骨鏁之中有三復次初復次中文分三段初唯骨想次唯鏁想後合二想如文可知。 論又有二鏁至說名骨鏁。 演曰第二復次文中有二初標後釋釋中有二初形骸鏁中言𮕜鑊者腹為鑊也以盛熱𮕜名為𮕜鑊。 論復有二種至骨鏁勝解。 演曰第三復次約真假明文分為二先標後辯文亦可知。 論又即此外至不淨自相。 演曰後略明中文分為二先標後釋如文可知。 論云何尋思至不淨共相。 演曰後彰共相文分為二先徵後辯辯中有二先自後他謂內身色淨妙好時引外不淨變壞之色况同[A28]己體亦皆不淨何以然者法體平等皆歸一揆故。 ᅟᅟ==[A28] 己【CB】,已【金藏】== 論云何名為至尋思彼品。 演曰四彰品觀文中又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初彰不實有顛倒失後明正觀有離苦德由此理故故於二品能有斷修名觀彼品。 論云何名為至尋思彼時。 演曰五彰時相文分為二先徵後辯辯中有二初各別辯後惣結釋別中有三初明現在次彰過去後辯未來現在餘骸不淨之色即是過去曾淨之色過去曾淨於今不淨我今現淨未來變壞亦名不淨若使未來當無不淨無有是處何以然者法性平等皆相似故故三世法皆有淨性及不淨也。 論云何尋思至尋思彼理。 演曰六辯理尋文分為四一明觀待二明作用三釋證成四明法尒初觀待中文分三段初徵次辯後惣結之辯中有三一若內外下明依世俗假施言論二壽煖識下依其勝義談淨不淨三我此身下依於因緣尋淨不淨所因之理後結可知。 論復作是思至尋思彼理。 演曰二明作用謂思道力有斷惑用故多修習能斷貪也。 論復作是思如世尊至思彼理。 演曰三辯證成知是不淨文分三段初世尊說下至教證知次我亦於下明現量證知後比度量下明比量知比量知中能治等者謂不淨色能治所緣謂即淨色淨色為因起於煩𢙉名煩𢙉生今思能治外不淨色比知能治所緣淨色能生惑者亦為不淨何所以者有漏色性皆相似故。 論復作是思如是至思彼理。 演曰四明法尒但思不淨能斷欲貪不應更思能所對治能成立法因何故有誰復先後復依何處而住止耶名不應思如被箭中直請拔之不應問來所因也。 論是名勤修至毗鉢舍那。 演曰三結觀品。 論云何勤修至鉢舍那。 演曰二彰慈愍尋求觀品文分三叚一徵二釋三結觀品此初也。 論謂依慈愍至尋思其義。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六一彰慈義二彰慈事三辯慈相四彰慈品五辯慈時六彰慈理此初義也謂聞慈愍增上教故便尋其義思施樂行名思義也。 論彼既如是至尋思其事。 演曰二彰慈事文中有二初明三品後彰內外二事之中皆生慈意名慈愍事。 論復能思擇至愍自相。 演曰三辯慈相文分為二初明自相後明共相自中有二初惣摽[婁*殳]後別配釋釋中有三初明樂欲次彰二定後辯三禪[A29]已上樂無故不明也。 ᅟᅟ==[A29] 已【CB】,巳【金藏】== 論復審思擇至慈愍共相。 演曰後明共相文分三段初明慈愍次彰共相後辯怨親共相之中文分三段初空無我能所皆亡次辯無常體皆生滅後明苦性有漏非安故中行慈而無分別。 論復審思擇至白品。 演曰四彰慈品文易可知。 論復審思擇至慈愍時。 演曰五辯慈時過去[A30]已往雖不能與現在未來等皆與之名為時也。 ᅟᅟ==[A30] 已【CB】,巳【金藏】== 論復審思擇至尋思慈愍。 演曰六彰慈理文分為四一明觀待二明作用三辯證成四明法尒。 論是名勤修至鉢舍那。 演曰三結觀品。 論卷第三十一 第三瑜伽處之二 論云何勤修至毗鉢舍那。 演曰三辯因緣文分三段一徵二辯三結此初也。 論謂依緣性至諸緣起義。 演曰二辯之中文分為六一明尋義二明思事三明尋相四彰尋品五辯尋時六明尋理初尋義中文分為二先辯後結辯中復二初辯正宗後陳邪法正中重言如是等者因果非一故重言之謂聞緣起增上教故了知如是無明為因彼彼行等果法生起如是癡等諸因法滅彼彼果法行等亦亡且明順觀倒逆應尒後邪法中初破外計自在天主為能造作生及化者後破[婁*殳]論計有𡨋性名無自性計有我諦名曰士夫二十三諦名中轉變。 論復審思擇至緣起事。 演曰二明尋事文分為二初辯後結辯中若內若外者十二支中根所攝者名內塵所攝者名外也。 論復審思擇至緣起共相。 演曰三明尋相文中有二先明自相後明共相謂三際中無明等法體用別故名為自相無常苦空及無我等貫通十二名為共相。 論復審思擇至諸緣起品。 演曰四彰尋品文中有二初明黑品後明白品。 論復審思擇至諸緣起時。 演曰五辯尋時三世緣起生滅散壞故非正常。 論復審思擇至壽量邊際。 演曰六明尋理文中有二一明觀待二辯後三初中有二先辯後結辯中又二初惣後別此先惣辯十二緣起要待於因方有果起非由我等而能生也。 論又於此中至二生起因。 演曰後別辯中文分為二初明生果後明招苦初中有二先惣標列後別解釋此初標列由待二因具二果也。 論自體果者至所生諸受。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先果後因果中分二一自體果謂現五支生起異熟名自體果二受用果謂生起[A31]已受用六塵外增上事名受用果。 ᅟᅟ==[A31] 已【CB】,巳【金藏】== 論牽引因至名牽引因。 演曰後因有二一明牽引二明生起此明牽引體即七支謂無明行及行所集識等五種遠引當來生老死位識等果法惣名牽引為令等下彰能攝受雖展轉起亦名牽引意望遠果名牽引故生支想者想即名也。 論生起因者至名生起因。 演曰二明生起謂愛取有三近能生果名曰生因愛癡品者愛癡相應皆名潤惑全界煩𢙉皆結生故業招果勝偏說潤業理實六支皆同潤也。 論由此二因至純大苦蘊。 演曰後明招苦由此二因故三苦隨招苦俱蘊。 論如是名依至所有道理。 演曰後揔結也。 論復審思擇至所有道理。 演曰二辯後三文分為二先辯後結辯中有三一明作用二辯證成三明法尒如文可知。 論是名勤修至毗鉢舍那。 演曰後惣結也。 論云何勤修至毗鉢舍那。 演曰四彰六界尋思六事文分為三一徵二釋三結界觀此初也。 論謂依界差別至尋思界義。 演曰二釋分六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義中有二先辯後結辯中有四如文可知。 論又正尋思至尋思界事。 演曰二明尋事此及下文皆具釋結釋中六界唯識界內餘通內外思之可知。 論又正尋思至諸界共相。 演曰三明界相文中有二一明自相二明共相。 論又正尋思至尋思界品。 演曰四明界品文分為二初彰黑品後明白品。 論又正尋思至尋思界時。 演曰五辯尋時謂入胎時過去業識未來空界現在四大三緣和合方得受生名尋時也。 論又正尋思至差別道理。 演曰六明尋理文分為二先明觀待後明餘三初復有三先明世俗次彰勝義後辯因緣文可知矣。 論又正尋思至差別道理。 演曰後辯餘三文分為二先辯後結辯中有三初明作用次辯證成後彰法尒思可知也。 論是名勤修至毗鉢舍那。 演曰三結界觀。 論云何勤修至毗鉢舍那。 演曰五明息念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結息觀此初也。 論謂依入息至尋思其義。 演曰二釋之中文亦為六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各具釋結此明尋義釋結可知。 論又正尋思至尋思其事。 演曰二明尋事由属身故名之為內以是風故通名內外。 論又正尋思至諸息共相。 演曰三明尋相文中有二初明自相後明共相自中入出各有二者一者入息二中間入息出息亦尒名為二也共中息體并息所依皆是無常故名為共。 論又正尋思至尋思其品。 演曰四明尋品文中有二初黑後白義可知也。 論又正尋思至尋思其時。 演曰五辯尋時三世身息更相繫属名曰尋時。 論又正尋思至尋思其理。 演曰六明尋理文分為二初明觀待後辯餘三此初也。 論又正尋思至尋思其理。 演曰後辯餘三謂此觀待之餘文中復有其三初明作用次辯證成後明法尒如文可悉。 論是名勤修至毗鉢舍那。 演曰三結息觀。 論如是依止至我後當說。 演曰二惣結中文分為二先結後指四所緣中[A32]已依淨行辯六事訖善巧淨惑後於自處而廣辯之遍滿義寬亦通攝也。 ᅟᅟ==[A32]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此中至九正加行。 演曰二明加行文分三段一𢝰摽列二別解釋三惣結之此初標列九加行也。 論由此九種至徃趣獲得。 演曰次別釋中文分為二初惣辯德後別分別初中有二先白後黑白中有三一由聞思加行力故心未定者速令得定二[A33]已得定者轉令勝進三令發神通及生眾德返此三品即名黑也。 ᅟᅟ==[A33]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名為至相應加行。 演曰後別分別文分為二一明白品二彰黑品白品之中義門分九一相應加行門文分三段初徵次釋後惣結之釋中有七文可知也。 論云何名為至串習加行。 演曰二串習加行門文分三段先徵次釋後結加行釋中有二初明串習後彰非習。 論云何名為至不緩加行。 演曰三疾速加行門文分三段初徵次釋後結加行釋中有二初辯無𢢔緩後何以故下釋所以初中有四一慇重加行勤修觀行二若從定下異緣事畢還復本心三有苾蒭下樂離雜居四又如是下定當速證。 論云何名為至無倒加行。 演曰四無倒加行門具徵釋結文易可知。 論云何名為至捨相捨時。 演曰五應時加行門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結釋中有二初惣標舉後辯體相此初標舉而有四種謂止觀舉捨。 論云何為止至故名為止。 演曰後辯體中文分為四一彰止相二明觀相三彰舉相四彰捨相止中有三一彰止體二明止相三辯止時此初止體令心靜住即名為止。 論云何止相至因緣相。 演曰二明止相文中有二先徵後辯辯中又二初列後釋釋中有二一辯所緣謂同分境也二辯因緣文復有二先摽熏習後為令下正釋所標為證止故先習觀心觀心為因緣定方證故故觀加行是止因緣。 論云何止時至是修止時。 演曰三辯止時止觀方便是修止時止其亂動令居寂故。 論云何為觀至所緣觀行。 演曰二明觀相文復分三一明觀體二明觀相三辯觀時此觀體者即以四行三門六事差別以為觀體前卷[A34]已明故不重也。 ᅟᅟ==[A34]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觀相至所有加行。 演曰二明觀相文中有二先徵後辯辯中有二初標後釋釋中有二先辯所緣謂同分影後辯因緣謂定能發慧故修止品為觀因緣行相返前七相知也。 論云何觀時至是修觀時。 演曰三辯觀時心下沉沒觀即高明故相沉時是修觀品觀品筞發令離沉故。 論云何為舉至慶慰其心。 演曰三彰舉相文分三段一彰舉體二明舉相三辯舉時此初慶心以為體也。 論云何舉相至勤精進。 演曰二明舉相淨妙境中發勤精進名為舉相。 論云何舉時至是修舉時。 演曰三辯舉時准前可悉。 論云何名捨至任運作用。 演曰四彰捨相文分三段一明捨體二明捨相三辯捨時此初任運平等名捨。 論云何捨相至太過精進。 演曰二明捨相所緣境中心住平等無有沉掉名心上捨。 論云何捨時至是修捨時。 演曰三辯捨時止觀轉時掉舉[A35]已滅名捨時也。 ᅟᅟ==[A35]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至加行。 演曰三結論云何至加行。 演曰六解了加行門文三一徵二釋三結釋中有二一明定相二辯所緣明定相中由善取故故於入出皆得自在名為解了。 論云何名為無猒至無猒足加行。 演曰七無足加行門具徵釋結如文可知。 論云何名為不捨至軛加行。 演曰八善軛加行門文分三段徵釋及結戒能拘禁譬之於軛堅持無犯名為不捨順修止品名為加行。 論云何名正加行至名正加行。 演曰九正修加行門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結加行初中有二先惣略釋後指事別明此初也。 論如有勤修至[婁*殳] \[婁*殳]現前。 演曰後指事別明文分為二初標後辯此初也不淨觀者指其事也謂觀青瘀起勝解[A36]已復觀爛壞乃至骨鏁捨前取後即名除遣為令觀心得純熟故。 ᅟᅟ==[A36] 已【CB】,巳【金藏】== 論其正除遣至作意故。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二一惣明除遣二別彰今說初文又二先惣標列二別解釋此先標中而有五也。 論當知此中至無相界作意。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五一內攝其心除遣外境二不念作意除遣妄心遣之又遣之故名除遣三於餘勝定作意思惟先所得心劣皆棄捨六行欣猒皆此流也四思惟不淨除其淨貪除淨貪[A37]已復修餘四名為除遣五無相作意斷除前相名為遣除。 ᅟᅟ==[A37] 已【CB】,巳【金藏】== 論雖遍安立至不念作意。 演曰二別彰今說文中分二初惣標舉後釋所由此初標舉但取五中二心也。 論初修業者至除遣所緣。 演曰後釋所由文分為二一明取二意二辯除所由初中有二先明不念後明內攝此初也所陳除遣雖有五種而今但取初二種者為初學人未能制意深起猒心故應所緣盡皆除遣故取內攝不念除之餘三除遣遣自所治得名除遣然於境界相似不無義與此違故非取也。 論彼於其中至所知事相。 演曰後明內攝文分三段初明所行境次謂由隨下明能行心後毗鉢舍下明心平等無其取捨取捨無故名為除遣。 論若於所緣至所知境事。 演曰二辯除所由文分三段初法次喻後合除遣此初也。 論譬如世間至究竟顯期。 演曰次陳喻說。 論此中道理當知亦尒。 演曰後合除遣文分有二初合前文後示其相此初也。 論若於此境至復起勝解。 演曰後示相中文分為二初標後辯此惣標示除遣相也。 論於狹小境至當知亦尒。 演曰後辯相中文復為二初示除遣後明相異初中復二先於自境解[A38]已除遣後於異境復生勝解欲色如次名為小大無量於狹小青境起解除遣乃至緣廣大青境除遣亦尒。 ᅟᅟ==[A38] 已【CB】,巳【金藏】== 論若諸色法至影像顯現。 演曰後明相異觀色大小形量麤著易生勝解猶如變化影像而生若觀無為空識等相以名為先領生解[A39]已於其心上安布影像空等相生名為顯現。 ᅟᅟ==[A39]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一切名正加行。 演曰三結加行。 論如是九種至當知違逆。 演曰二彰黑品對前隨順立九相違以返於前即名黑品。 論如是黑品至十八種。 演曰三揔結之。 論如是名為心一境性。 演曰大段第三揔結止觀根本加行皆得名為心一境性。 論云何淨障。 演曰第四離障清淨門文分為二一明淨障二以頌結初中有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論謂即如是至淨除諸障。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二一揔明淨障二別明勝行初中有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四至對治故。 演曰二徵三列。 論云何遍知至諸障自性。 演曰四釋之中有二番釋初番分四一彰自性二辯因緣三彰過患四辯對治明初性中文分三段先徵次釋後結自性釋中有二初標後辯辯中有四一明怯弱二明蓋覆三明尋思四明自舉行相如文結亦可解。 論云何遍知至猶未串習。 演曰二辯因緣文分為二先明怯弱後辯餘三此知怯中而有六種文亦可悉。 論遍知蓋覆至障之因緣。 演曰後辯餘三文分為二初揔標略釋後別辯所因此初也。 論若不作意至非理作意。 演曰後別辯中但明蓋障尋思自舉略不明也蓋中有五一若思淨相為貪蓋因二不思慈愍為瞋蓋因三不思明相惛睡蓋因四不思止相掉舉蓋因五若不作意思緣性等為疑蓋因由知因故令蓋不生名為淨障。 論云何遍知至諸障過患。 演曰三彰過患文中有三徵釋及結釋中有七一於四勝定未證不證二[A40]已證却退三壞正加行四有染汙住五有苦惱住六自毀毀他七墮諸𢙣趣名障過患。 ᅟᅟ==[A40]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名為至修習喜樂。 演曰四辯對治文分三段初徵次釋後結對治釋中有二一明怯弱二辯餘三初中有二一通二別通以隨念而揔對治別中有四一嬴劣太過初修怯弱精進對治二不修加行勤問對治三煩惱熾盛不淨等治四未串習者思擇對治。 論餘覆蓋等至修習對治。 演曰二辯餘三所有對治即前第二知因緣中不淨慈愍明相及止緣起性等作意是也尋之可知。 論又遍了知至淨除諸障。 演曰第二番釋文中有二先明過患後辯對治既了患因須修斷法故所能治先後如次。 論當知此中至亦有眾多。 演曰後別明勝行文分為四一明行多少二辯修增勝三明觀成熟四辯雙運轉初中有二一辯體多二明量廣此初也觀不自起因教所生教既有多觀亦非一所引修慧亦為多也。 論又復即此至悟入道理。 演曰二明量廣心不孤起託境方生境既無邊量亦難測故有三門六事等門體無邊也。 論正修行者至現量智生。 演曰二辯修增勝文中有二一明方便二明究竟初中有二一增長輕安二增長境性皆因初止觀力然也。 論問齊何當言至波那念耶。 演曰三明觀成熟文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初也問云且於五停觀品之中何名成熟何名不熟言究竟者即成熟也。 論荅至未得究竟。 演曰後荅分二先明不淨後彰餘四此初也不淨觀成無退敗故名為究竟如有苾蒭於屍陁林中作不淨觀成佛教旃茶羅殺之令當有證使無退也。 論如不淨觀至當知亦尒。 演曰後彰餘四文分為二初例前同後彰義異此初也謂慈愍等作[A41]已復作遣[A42]已復遣久修習故皆得成熟亦名究竟。 ᅟᅟ==[A41] 已【CB】,巳【金藏】== ᅟᅟ==[A42] 已【CB】,巳【金藏】== 論於中差別至廣說。 演曰後彰義異成熟雖同觀門有異觀門有異者而有四種一明慈愍二明緣起三彰界相四明息念次第配釋如文可知。 論問齊何當言至雙運轉道。 演曰四辯雙運轉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問也。 論荅若有獲得至雙運轉道。 演曰後荅前也九住心中前八方便第九根本根本勝定為依止故修增上慧平等俱轉名雙運道。 論中嗢拕南曰至令障得清淨。 演曰二揔以頌結三四門也而言中者凡頌有三先頌標章名為初頌事訖頌結名為後頌說事未了隨義且結名為中頌第三大段安立門中別門分五前明四訖今以頌結故名中頌何故尒耶荅以前所說文義繁廣故且結之使無亂故此所結中唯結第三心一境性第四淨障初之一頌頌觀品中三門六事次之二頌頌彼止觀九種加行後之一頌而頌第四淨障之中自性因緣過患對治四所知也一一如上尋之可知。 論云何修作意。 演曰第五正修作意門文分為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論謂初修業至四種作意。 演曰後辯之中門分為二一辯四作意門二明取五相門初門有三一揔標舉二別徵列三依標釋此初有二一牒前修二摽起念言安立者大門第三安立門也普遍相中心一境者安立門中揔有五義今牒第三心一境性普遍緣相及牒第四淨障之義遠離九種黑品加行學修九種白品加行揔牒前也彼應最下摽當起念為證定故修四作意。 論何等為四至智見作意。 演曰二別徵列。 論云何調鍊至智見作意。 演曰三釋文二初略後廣略中有四一明調鍊二明滋潤三辯輕安四彰智見一一次第如文可知。 論彼修行者至成可猒處。 演曰後廣辯中文亦為四一明可猒二辯可欣三明背向四明四德初中有二先揔後別別中有四一自𮕱損二他𮕱損三自興盛四他興盛現前過去各通二也。 論即彼行者至名異門。 演曰二辯可欣文中有二初揔摽列後別解釋釋中有三一欣樂三寶得三大利二欣樂清淨得六和敬三欣樂所證得無怯弱於中有二一現所證二當所證如文可知。 論彼修行者至易脫而轉。 演曰三明背向於可猒中而生棄背於欣樂中生其趣向欣猒二中易脫而轉非唯定背及唯向也。 論其心如是至作意故。 演曰四明四德文分三段初法次喻後合法中有二先明作意後明勝進此初也謂由四種作意力故有所思擇名為智見而能向背攝斂內心及思擇也。 論如是彼心至得勝進。 演曰後明勝進止觀轉增名勝進也。 論譬如黠慧至種種轉變。 演曰次明喻說。 論如是勤修至皆能成辦。 演曰後法合也。 論卷第三十二 第三瑜伽處之三 論云何初修至心一境性。 演曰二明取五相門文分為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論謂善通達至了別事相。 演曰後辯分二一明取五相二彰得勝利初中有二先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問至取五種相。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一辯治貪行取不淨相二例瞋等起餘四相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如理受持。 演曰後荅分二一明教誨二揔結之初中有二一明修習二彰所得初中復二一明取五相二彰入念住初中又二一別教五相二逐難重辯初中分五一明猒離二明欣樂三明過患四辯光明五明事相初中有三一汝等隨下明聞見等諸可猒事二汝既如是下而教取相正生猒離三如是汝應下結勸受持次第如文義彰可悉。 論汝取如是至取欣樂相。 演曰二明欣樂文分為二一結前標後二正明欣樂此初也。 論當自觀至加行圓滿。 演曰二明欣樂文分為二一明欣樂二辯斷修初中復二先釋後結釋中復二一於自生喜二於他生喜初文又二一明無悔二明除障初中又二一教觀察二明無悔此初也。 論汝於如是至定生歡恱。 演曰二明無悔由無悔故故生歡喜。 論如是且於至生喜恱意。 演曰二明除障文中有二一結前生後二正明除障由除障故故於現證而生喜恱言於一者一戒淨也。 論若汝獲得至發喜恱意。 演曰後於他生喜也。 論如是行相至取欣樂相。 演曰後結有二一結其名二結欣樂歡恱喜恱前後雖殊揔名此中欣恱意相。 論取是相[A43]已至及一境性。 ᅟᅟ==[A43]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辯斷修文中有二初明斷染後辯進修止觀輕安及一境性。 論汝若如是至取過患相。 演曰三明過患文分為二一結前標後二依標正辯此初也。 論謂於所有至貪欲等五。 演曰二依標正辯文分為二一明三過二彰六行初中有二先標後示此先標列過患有三謂十八五也此十等數前數明也。 論汝應於彼至取過患相。 演曰後示過中文分為二初辯後結辯中有三一心多遽務二思慕躁擾三恒不寂靜後心散動等如次結前三過患也。 論又汝應依至寂滅樂想。 演曰二彰六行治三過患義別分三初之二相除十相過次二除前欲等八過後二對治隨惑五過行思可悉。 論汝取如是至月輪明。 演曰四辯光明令取日月燈等明者令離惛沈諸闇相故。 論既取如是至繫念在前。 演曰五明事相文分為二一明了別二彰勸發初中有三一教取相二教生想三教不念初中又二一明往取相二教令繫念。 論復於其中至寂滅樂想。 演曰二教生想文分三段一明起六想二彰亂不亂三辯心寂靜此初也既緣青瘀骨鎻相[A44]已復於其中更生六想一觀其死屍無有我我名無相想二無分別想心既[A45]已無亦無分別三寂靜想既無分別亦名寂靜四無作用想事業休廢名無作用五無躁擾想躁擾起時良由思慕屍既無思擾亦非起六煩惱寂樂想煩惱起者多不寂靜今無煩惱即名寂樂觀外既尒我亦應同返照內心同應觀察。 ᅟᅟ==[A44] 已【CB】,巳【金藏】== ᅟᅟ==[A45] 已【CB】,巳【金藏】== 論又於其中至不亂相。 演曰二彰亂不亂於正觀時十相八尋五隨惑等而有起者名之為亂若住一境妄念不生即名不亂。 論又汝於此至寂靜而轉。 演曰三辯心寂靜由無亂故心住一緣名為寂靜。 論又若汝心至不現在前。 演曰三教不念而由忘念過失隨生修無念心故能除也。 論賢首當知至發勤精進。 演曰二彰勸發文分為二初讚勸修後引教證此初也。 論世尊至而正護持。 演曰二引教證文中又二初喻後合此初也。 論如是比丘至及隨煩惱。 演曰後合也。 論是瑜伽師至不淨相。 演曰二逐難重辯文分為二初揔後別此初有二一辯善修二明繫念。 論汝今復應作至骨鎻亦尒。 演曰後別辯中文分為二一彰猒相二辯光明初中有二一明頓觀察二彰漸易脫初中有二一明起假想二彰實作意此初復二先略後廣維者廣雅云隅也諸維者謂即四維也淮南子云天有四維。 論汝依如是至真實作意。 演曰二彰實作意未盡苦邊且為真實觀諸死屍實有尒數名真實也未至無學名未苦邊無學能作苦邊際故。 論又非修習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彰漸易脫文分為二一明易脫欣猒閒生二辯內心無分別住初中復二先明想一後辯想多此初也非時觀時一向頓思青瘀之相兼起樂心觀淨境故何以然者令觀增時漸純熟故於一青瘀閒生既尒乃至一鎻欣樂亦然是名初修易脫起也。 論由此道理至當知亦尒。 演曰後辯想多由此初修閒一起理若久習者復應於二三四五六乃至百千十方四維青瘀閒起義亦同此乃至骨鎻皆同也。 論如是令心至寂靜而轉。 演曰二辯內心無分別住恐著相故從多相中漸却除遣九方三維万千百數乃至一一青瘀亦無名不顯現於此不顯現不分別中繫心而住名寂靜轉。 論彼瑜伽師至修光明想。 演曰二辯光明文分為二初辯觀成後明勝劣此初有二先辯勸修後彰成就。 論若有最初至而相明了。 演曰後明勝劣令修習時而有取捨。 論如是汝由至漸次趣入。 演曰二彰入念住文分為二一結前起後二正明趣入此初也由斯五相增上力故而能漸次入於念住。 論將趣入時至發起故。 演曰二正明趣入文分為二一明趣入相二教修止觀初中又二一教趣入二㧾結之初中又二一辯修身觀二明受心法此初有三一明內不淨謂自內身三十六物以成體故二明外不淨謂觀他身死屍瘀色為不淨也三通彰內外謂自他身未死之時揔名為內死[A46]已餘骸皆名為外有情非情二有異也。 ᅟᅟ==[A46] 已【CB】,巳【金藏】== 論汝復應於至舍那品。 演曰二明受心法文分為二初揔標列後隨標釋此初摽列三念住。 論於奢摩他至受心法觀。 演曰後隨標釋文分三段一內二外三明內外此初也謂觀內心起無分別無亂受等名住受觀剎那生滅心是無常相續流轉明法無我是內略心非散亂故名為內。 論於無散亂至受心法觀。 演曰二明外受心法念住謂觀過現所生受等四無色蘊誑幻無常不可保信如次受心及法無我所觀心等散地相應故名外也。 論於毗鉢那至受心法觀。 演曰三通明內外受心法觀謂以聞思增上力故觀彼分別有相之境所起受等體是無常非散亂故名之為內而有分別及有相故故名為外。 論如是汝由至當得趣入。 演曰二揔結之。 論又汝應於至毗鉢舍那。 演曰二教修止觀文分為二先修止觀後教正願初中有三一揔勸修二別示法三明疾行此初也。 論汝於如是至遠三摩地。 演曰二別示中文分為二一明住念二彰順俗順俗之中文分三段一教離惡緣二勸護身業三令宣正語護身業中諸𢙣境界不應筞發於善境界善興功也。 論如是行[A47]已至畢竟修作。 ᅟᅟ==[A47]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明疾行謂由如是護身語[A48]已復應速疾還習觀心如鑽火時無閒慇懃名疾行也。 ᅟᅟ==[A48] 已【CB】,巳【金藏】== 論又汝應起至但須㬰頌。 演曰後教正願假使顯得無量壽命常無暫捨修習瑜伽何況少時而無修斷者也。 論如是汝應至廣大圓滿。 演曰二彰所得。 論初修業者至名正修行。 演曰二揔結也。 論如說貪行至皆當了知。 演曰二例瞋等起餘四相文分為二一㧾例四同二別顯有別此初也。 論其中差別至善取相[A49]已。 ᅟᅟ==[A49]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別顯有別文分為四一明慈愍二明緣起三彰界觀四明息念慈中有二一明慈愍二入念住初中有二一善取相二明與樂此初也。 論處如法坐至無罪無喜樂。 演曰二明與樂文分為二一明意樂二彰與樂彰與樂中文復為二一辯初修但觀一境二明久習想無邊境此初有二先明三品後彰三樂三樂為三一欲樂者欲界樂也二有喜樂者初二禪樂三無喜樂者第三禪樂謂依定意緣三情類等心與欲及色界樂名慈愍心。 論次後或於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明久習想無邊境從二至多乃至十方三類有情皆願其樂。 論又彼不捨至能正趣入。 演曰二明入念住文分為二先標後辯此先標舉由慈愍心能入念住。 論云何趣入。 演曰後辯文二一辯揔緣二彰別念初中有三一徵二釋三結揔緣此初也。 論謂趣入時至修修身觀。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三段一內二外三俱修習初內修者謂自內身於三類中親怨如次欲樂背苦名內修觀二餘亦於下想餘於彼三類之中親怨如次欲樂背苦名外修觀為對親品自欲求樂對怨品中自求背苦何以然者以於怨境多生苦故三如我既下辯俱修觀我觀法界三類有情平等相似我既得樂彼亦與之自他俱得名於內外修修身觀前二修慈自他雖別俱為自身而修慈行第三平等兼他得樂方名俱也。 論此四念住至壞緣念住。 演曰三結揔緣壞者雜也揔緣諸蘊名雜壞緣。 論若修行者至唯身念住。 演曰二彰別念文分為二一明假想二明真實此初也。 論彼復依止至應知亦尒。 演曰二明真實文分三段一明真實二釋難詞三校勝劣此初有二一對過去二對未來如文可知。 論又我於彼至當得安樂。 演曰二釋難詞如文可知。 論如是趣入至餘如前說。 演曰三校勝劣真實為勝勝解假想故為劣也鄔波尼殺曇者傳有二釋一云因果勝因果勝者彼方數名二云數之極也。 論又於緣性至分別取相。 演曰二明緣起文分為二一明觀緣起二彰入念住初中有二一教取相二明作意初中又二先揔標舉後明取相此初也。 論謂諸有情至大苦蘊。 演曰後明取相相中有五一取無明二取顛倒三取貪愛四取生業五取苦蘊。 論彼既善取至勝解作意。 演曰二明作意文中有二一於自他三世苦生而起作意二顯作意是實無假不同慈等而有假想勝解事也由此能知緣起等事稱境知故不名假想。 論若於自身至餘如前說。 演曰二彰入念住文中有三一觀自現身二觀他現身三通觀自他過未之身名俱身受。 論又於界差別至種姓自性。 演曰三彰界觀文分為二先標後釋釋中有二一通明內外二唯辯內身初中有三一明起勝解二彰起假想三辯入念住初中又二一了六現行二知六種子了六現中先外後內知種子中了知身中有識持種六界差別故因而生蔓者說文云藤葛之屬莚者謂連綿也窑室者燒瓦器也。 論又於如是至此亦如是。 演曰二彰起假想分之為三一觀色界二觀空界三觀識界從麤至細假立而生實性既無我慢便遣向遊者說文云出牖也筒者竹管喉如其筒從喻為名竅者禮記云孔也。 論若於自身至住彼修觀。 演曰三辯入念住文中有三初內次外後通內外如文可知。 論復有異門至住修身觀。 演曰二唯辯內身文分為二一明假想二彰真實此初有二初辯內身後明外身從生至死自有及無觀界為身[A50]已除我見況皆空寂燼者說文云火餘木也。 ᅟᅟ==[A50] 已【CB】,巳【金藏】== 論從是趣入至無量識界。 演曰二彰真實文中有二先標六界後依次釋刖足者周禮云斷足也劓者字林云割鼻也。 論又於阿那至善取相[A51]已。 ᅟᅟ==[A51] 已【CB】,巳【金藏】== 演曰四明息念文分為二一辯觀息入出二明入念住初文有二一明方便二眀正觀此初也橐者吹火也。 論由緣於內至而起勝解。 演曰二明正觀文中有二先麤後細如文可知。 論彼若於內至如前應知。 演曰二明入念住文中有三初內次外後通內外將欲死時息猶未斷死[A52]已便斷合此二位名為內外正加行等如前止觀九種加行尋之可知。 ᅟᅟ==[A52]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所有至世間貪愛。 演曰大段第二彰得勝利文分為二一由教誨善修正行二由正行得定輕安此初有二先揔標列後釋所得文復有三一辯熾然二明具念三辯調愛。 論先發如是至心一境性。 演曰二由正行得定輕安文分為二初明勝劣後辯障除此初有二先劣後勝文易可知。 論如是乃至至於心中現。 演曰後辯障除文分為二一明相現行生障除後顯行寂而得作意初中有三一者相現而非損惱二者行生障得除遣三明喜樂境性現前次第安謀思可知矣。 論從此[A53]已後至寂靜行轉。 ᅟᅟ==[A53]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顯行寂而得作意文分為二初明行寂後明作意此初也。 論從是已後至名有作意。 演曰後明作意文中有二先辯作意後明相狀此初也謂由勝定輕安力故故此最初獲得定地勝作意也。 論得此作意至清淨相狀。 演曰後明相狀文中有三初標次釋後結相狀釋中有十一得上色定心二身心輕安三善修加行四止品攝持五能淨諸行六疾起輕安七身無麤重八蓋障不行九心無思(慕十輕安隨轉)。 論卷第三十三 第四瑜伽處之一 論復次至為其後。 演曰聲聞地中瑜伽有四上[A54]已辯三今明第四世出世處文分為二一揔舉頌摽二長行別釋頌中分二初頌世間後頌出世初世間中義門有六一標七作意二彰八勝定三辯二無心四彰五神變五明所生果六辯離欲相後頌分四一明解行二明通達三彰修習四明究竟七種作意即能離欲故更不開離欲門也。 ᅟᅟ==[A54] 已【CB】,巳【金藏】== 論[A55]已得作意至少分樂斷。 ᅟᅟ==[A55]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長行別釋文分為二初揔結前後別彰後此初也。 論從此[A56]已後至無所餘。 ᅟᅟ==[A56]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別彰後文分為二初揔略釋後廣分別初中有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標二也。 論何等為二至發起加行。 演曰二徵三列及四釋也。 論問至非出世道。 演曰後廣分別大分為二一辯世間二明出世初中有二一辯行人二明世法初中文二一問二荅此問也。 論荅至發起加行。 演曰二荅中有二初明四類後辯二人初中有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釋中菩薩為成佛故故修世法為出世資非同前三求世勝利修加行也。 論此樂往世間至謂諸有學。 演曰後辯二人一者具縛外道凡夫二不具縛得聖菩薩及那含果生上那含及修滅定起世加行修伏斷故悲增菩薩求定發通利諸有識智有斷悟當受變易皆欣上地起加行心思之可悉。 論此復云何至皆當廣說。 演曰二明世法六門之義文分為二先略標舉後廣分別此初也先離欲等明七作意又依靜慮略明八定引無想等三二無心五通生相如其次第明後三也。 論為離欲界至果作意。 演曰後廣分別門別有六一作意離欲門二勝定相應門三二定證滅門四五通神變門五所生果相門六離欲相狀門初門有二一明七作意二彰境分齊初中復二一初定作意二辯餘作意初文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前三也。 論云何名為至靜相。 演曰四釋分二一辯七作意二諸門分別初中有七一明了相二明勝解三彰遠離四彰攝樂五明觀察六彰究竟七果作意了相分三一略徵釋二廣分別三揔結之此初也。 論云何覺了欲界麤相。 演曰二廣分別文分為二一明麤相二明靜相初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徵也。 論謂正尋思至六理。 演曰後釋分五一標二徵三列四釋五結此初三也。 論云何尋思至是名麤義。 演曰四釋之中文分為六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此尋義也。 論云何尋思至有外貪欲。 演曰二尋麤事通內外也。 論云何尋思至諸欲自相。 演曰三尋麤相文分為二先明自相後明共相初中有二一明二欲二明三處煩惱事欲如次迷理及事惑也明三處中先標後釋釋中有三一順樂處樂境順情故與貪欲想心依也二順苦處瞋緣苦境故與忿恨類同亦依生也三順捨處捨境中容故與癡等為所依處覆惱等法是癡等流流類是同故一依也。 論云何尋思至諸欲共相。 演曰後明共相生等八苦諸欲皆有名為共也。 論云何尋思至如前應知。 演曰四尋思麤品文分為二初示其法後引證成此初也謂此諸欲多過患故黑白二中皆黑品攝於中有八一謂此諸欲猶如凝血無實肉味二猶餓㺃咬嚼枯骨終無足想三如草炬火所有到處災焰轉生四雖勤苦務如分炭火不能成熟智者所觀皆生毀呰五無惡不造如大毒虵六誑幻不實猶如夢境七眾所共有如借嚴具八速歸謝滅如樹端果由此因緣故受七苦七苦如文義當自悉。 論如世尊說至諸欲麤品。 演曰後引證成有五過患初無滋味後四又字即名五也。 論云何至諸欲麤時。 演曰五尋麤時尋思三世名曰尋時。 論云何至諸欲麤理。 演曰六尋麤理文分三段徵釋及結釋中有四一大資糧下明觀待理二食對治下明作用理三有至教下辯證成理四從無始下顯法尒理。 論如是名為至諸欲麤相。 演曰五揔結也。 論復能覺了至所有靜相。 演曰二明靜相分之為三謂摽釋結。 論即由如是至聞思閒雜。 演曰三揔結也。 論彼既如是至勝解作意。 演曰二明勝解文中有三初牒前起後次正明勝解後揔結作意謂此勝解一向定中觀其麤靜不同了相猶為散心聞思閒也。 論即此勝解至遠離作意。 演曰三彰遠離文分三段初牒前因次陳自義後結作意問要斷下惑方得上心亦猶明來而暗便去云何前二得上地心第三方名初生斷道荅了相意前欲界聞思[A57]已猒下欲然未斷隨順下品惑了相勝解能順遠離斷下品欲故了勝解雖不斷惑如初果人未離欲修而得未至了相起時雖惑不生如善生時𢙣心不起而非是斷名不起也故初二位猶未斷惑至第三時方生斷也。 ᅟᅟ==[A57] 已【CB】,巳【金藏】== 論由能最初至攝樂作意。 演曰四明攝樂文中有四一牒前二起後三正釋四揔結相承起者顯由於前後方起故。 論彼由如是至觀察作意。 演曰五明觀察文分三段初牒起因次明觀察後揔結之觀察之中文分為二一念知覺二審有無有無之中文復為二初思淨相猶被染▆後起覺心正欣樂斷。 論從此倍更至究竟作意。 演曰六彰究竟文分為二初辯後結謂從審後倍習觀心斷盡欲纏方名解脫此明六行修初定時方便成就名為究竟非是無染斷種果圓名究竟也。 論從此無間至果作意。 演曰七明果作意從此第六更無閒隔便入第七根本定中名果究竟為欣猒時無間解脫各有九種即前九無間及八解脫在近分中第九解脫在根本位根本位者名果究竟是前方便所析果故即從近分入根本也。 論又於遠離至離欲界欲。 演曰二揔料揀三門分別一喜樂差別門二斷捨差別門三廣略相攝門前門有三初明三四次明第六後明第七不明初二及第五者彼三修習斷道未圓析意未成故未生喜。 論又了相作意至善修習果。 演曰二斷捨差別門謂七作意初中後位修習不同故斷惑時前後有異謂初二作意加行道攝加功用意欣趣斷故三四作意是無間道正能對治上中惑故第五離慢樂除後染勝進道攝第六無閒第七解脫斷惑領受義差別也問二十八說前二作意皆名加行今此何唯言勝解耶荅了相了[A58]已方起加行加行之因亦名加行非唯勝解獨加行也問何故捨彼中品惑下而言觀察離增上慢荅前上品者惑麤易知後下品惑細而難了斷前上中二品惑[A59]已而不知有下品惑在起增上慢謂惑皆盡得根本定今審觀察知惑未亡不起慢心名離上慢。 ᅟᅟ==[A58] 已【CB】,巳【金藏】== ᅟᅟ==[A59] 已【CB】,巳【金藏】== 論又若了相至觀察作意。 演曰三廣略相攝門分之為二初攝後結此七作意與前十一四十作意而相攝者類別不同有其四種初二作意攝彼隨順此中初二俱未斷惑皆有順彼斷惑之能彼中隨順行相亦尒故相攝也四對治中與猒壞俱對治體慧與作意別故言俱行二遠離加行斷上下惑對治亦尒故攝對治三攝樂能斷中品惑故而攝對治復觀清淨涅盤佛等修六隨念故攝順淨四觀察觀惑斷未斷等順觀亦尒故攝順觀問對治有四何唯言二荅略示方隅理皆通也問遠離等攝對治作意而言俱行攝樂亦尒何不云俱荅一種對治皆合言俱文不言者影顯知故其餘四者後結相攝如是其餘四十意中四種作意是此七中六所攝也四六俱是斷惑之因義可相攝第七非因故不相攝餘四如次是彼四十作意之中二十五六七八四也此四斷惑故以攝之餘非斷道不相攝也。 論如初靜慮至七種作意。 演曰二辯餘作意文分為二初揔彰有後別示法此初也。 論若於有尋至了相作意。 演曰後別示法文復為二一明初二定二辯餘後地初中又二一明了相二明餘六初中復二先揔後別此先揔明初定為麤二定為靜。 論謂[A60]已證入至不得寂靜。 ᅟᅟ==[A60]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一觀其麤二觀靜相初中又二先觀後結觀中有四一了知尋伺是語言行二了知尋伺是心法性三了知尋伺依內根生緣外門轉多發身語表業故亦是法塵外處所攝四了知三世不寂靜相故名麤也。 論以如是等至覺了麤相。 演曰後揔結也。 論又正了知至皆遠離故。 演曰二觀靜相如文可知。 論為欲證入至如前應知。 演曰二明餘六種作意行相同前所明故不云也。 論如是乃至至七種作意。 演曰二辯餘後地地地欣猒皆七作意義同於前故不重也。 論又彼麤相至果作意。 演曰大段第二彰境分齊但於八地上下相形皆有麤靜更非上者彼無靜境而可欣故雖有無漏靜妙之因即非此中世加行也。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十二 ▆▆▆▆▆▆▆▆▆▆▆▆▆▆▆▆▆▆▆▆▆▆▆▆▆▆▆▆▆▆▆▆▆▆▆▆▆▆▆▆▆▆▆▆▆▆▆▆▆▆▆▆▆▆▆▆▆▆▆▆▆▆▆▆▆▆▆▆▆▆▆▆▆▆▆▆▆▆▆▆▆▆▆▆▆▆▆▆▆▆▆▆▆▆▆▆▆▆▆▆▆▆▆▆▆▆▆▆▆▆▆▆▆▆▆▆▆▆▆▆▆▆▆▆▆▆▆▆▆▆▆▆▆▆▆▆▆▆▆▆▆▆▆▆▆▆▆▆▆▆▆▆▆▆▆▆▆▆▆▆▆▆▆▆▆▆▆▆▆▆▆▆▆▆▆▆▆▆▆▆▆▆▆▆▆▆▆▆▆▆▆▆▆▆▆▆▆▆▆▆▆▆▆▆▆▆▆▆▆▆▆▆▆▆▆▆▆▆▆▆▆▆▆▆▆▆▆▆▆▆▆▆▆▆▆▆▆▆▆▆出胎相文中有二初顯奇異後申供養。 論又以無上至那羅延力。 演曰四辯降伏相文中有四一具丈夫相二怨敵不侵三慈力降魔四支節具力。 論於稚童時至疾疾能入。 演曰五明童稚相。 論無師自然至正等菩提。 演曰六彰成道相。 論索訶界主至宣說正法。 演曰七轉法輪相文分為四一明天請說二處定未陳三禽獸翼從四明二所攝此初梵天請聞法也。 論其定寂靜至安然不起。 演曰二處定未陳自受法樂未陳所說。 論為菩薩時至無不覺了。 演曰三禽獸翼從文分為六一蠢動附從二傍生供養三龍神翼衛四樹葉垂蔭五魔不為非六心常覺了如文次第事相可知蠕(而免反)者動也說文云蟲豸動也。 論又佛成就至行住所攝。 演曰四明二所攝文分為二先標後辯此初也。 論見便饒益至俱生威力。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二一明饒益攝二辯行住攝此初有三謂牒釋結見便得益名饒益力。 論賢聖行住至俱生威力。 演曰二辯行住攝文亦分三牒及釋結謂佛菩薩行住坐臥威力隨身名行住力先舉右者顯用便故降伏相故殫者盡也。 論般涅盤時至奏天大樂。 演曰八般涅盤相奏天樂者為供全身佛舍利故而奏天樂非為恱意而動樂音。 論如是無量至威力所作。 演曰一明異通力俱生之力如業果通故與神通而有異也。 論如是名為至俱生威力。 演曰後揔結之。 論云何諸佛至共不共。 演曰第四合明四五二力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徵云云何威力與彼二乘有共不共。 論略由三相至三者界故。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二一明共不共二顯劣不知初文有二一明不共二明其共初中有二先揔標列後別解之此初標列由三相故名共不共。 論諸佛菩薩至是名微細。 演曰後別解中文分三段一明微細二明品類三彰界別初微細中文復有二先釋後結釋中有二一知有情二知方便於此二中無所不通名為微細二乘不了名為不共。 論一切品類至是名品類。 演曰二明品類文分為二初釋後結威力有三名為品類二乘但有初之一通▆餘二種名為不共。 論以一切世界至是名為界。 演曰三彰界別文分為二初明佛境後辯二乘此初也。 論聲聞但以至為神通境。 演曰後辯二乘文分為二初彰境量後彰所以此初也問獨覺境量何無有情荅獨覺樂寂而無化物故不言之理實現通亦為情也問此言聲聞但二千者云何維摩言阿那律觀三千界耶荅聲聞根劣但知二千於中別修功德力者亦知三千。 論何以故。 演曰後彰所以文復為二先徵後釋此初徵云有何所以佛得一切二乘通境但一界耶。 論由彼唯為至為神通境。 演曰後釋可知。 論除上所說至獨覺等共。 演曰二明其共意除前所說三威力外餘之通力麤相少同可名共也。 論如是諸佛至異生外道。 演曰二顯劣不知。 論諸佛菩薩至神變所攝。 演曰二三輪相攝文分為二先舉三輪後明相攝此初也。 論當知此三至智通威力。 演曰後明相攝攝彼三輪入三通也。 成熟品第六。 演曰如來意者所現威力意為成熟成熟之事不過二種一成熟有情大悲為首顯利他行二成熟佛法大智為先彰自利行二行畢矣方能致果故威力後成熟品來。 論云何成熟。 演曰第四明成熟事即廣菩提五品之中當第四品七法之內是第五六成熟有情佛法二也於中文二先徵後辯此先徵也。 論當知成熟至伽羅相。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二初揔標列後別解之此列成熟而有六也。 論云何成熟自性。 演曰後別解中文分為二一別明成熟二揔料揀之初別明中門分為六一成熟自性門二成熟伽羅門三成熟差別門四成熟方便門五能熟補羅門六[A1]已熟伽羅門初門之中文分為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論謂由有善至諸善法故。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二先釋後結釋中有三一法二喻三法合之初法之中文復有二一辯性因二明性體初中有二一辯因依二明行滿此初也善法種者性種姓也及數習等即習種姓由此為因方得所成法自性也。 論獲得能順至正加行滿。 演曰二明行滿文中有二初明順益後明行滿修由數習能令身心有所堪任及調善故方能成熟名加行滿問此因性在何位耶荅善法種者法尒無漏性種位也數習等者修順解脫決擇分等堪任等者久修加行感勝身心極善調順有堪任故依此身心能入初地順斷二障名成自性登地[A2]已去順斷俱生准此應悉。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論安住於此至所知障斷。 演曰二正明自性安住此者此前因位種子身心加行滿位無間斷者因位無間起能斷智斷彼二障正能斷者而是成熟之自性也隨其所應親斷二障分別俱生種習等智是成熟自性位亦准知故下喻言無間可破用噉之時說名為熟若兼地前喻不相似決擇等位非正破故若尒何故下能成熟取解行地荅彼說假名不論自性然趣自性故解行地亦名能成若尒佛果不斷二障應非自性荅今明菩薩故約斷證以顯自性故下能成但言六地故除佛也。 論譬如癕痤至說名為熟。 演曰二喻說中雖有三類揔彰正熟名成熟也即顯無間能證斷時是為正熟揀異於前非熟自性名為成熟。 論如是由有至說名成熟。 演曰三揔法合文可悉也既云由有加行滿等明加行等但成熟因非自性也。 論如是名為成熟自性。 演曰後揔結也。 論云何至伽羅。 演曰二成熟伽羅門文分三段初徵次釋後揔結之此初也。 論謂所成熟至應當成熟。 演曰次釋之中文分為二初標後釋釋中有四四乘別也以通從別不言不定乘雖無種姓人天各別無姓是同故攝為一然顯揚中不言無姓彼意言成令成聖果彼無聖位故不言之言佛等者舉由能成得所成故。 論如是四種至補特伽羅。 演曰三揔結也。 論云何成熟差別。 演曰三成熟差別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此差別至上品成熟。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初揔標列後別解之此初標中而有六也。 論諸根成熟至心無厭倦。 演曰後別解中文分為二一辯前三二辯復三初文分二一辯三成熟二明離三障初中有三一諸根成熟二善根成熟三智慧成熟此初有三先牒其名次辯所依後彰成熟文可知矣。 論善根成熟至隨順而取。 演曰二善根成熟文分為二先牒後釋釋中有二先辯所依後明成熟。 論智慧成熟至一切煩惱。 演曰三智慧成熟文分為二初辯慧成後明慧用此初有二先辯慧因後彰慧體慧體有三能受能持能正通達如次聞思修慧三也俱生妙慧謂生得慧用此為依方能有證及解脫也。 論當知此中至煩惱障。 演曰二明離三障諸根成熟不生難處離異熟障善根成熟不起逆業故離業障智慧成熟必能斷惑故離惑障。 論下品成熟至下劣因緣。 演曰二辯後三即為三段初明下品次明中品後彰上品此下品也。 論中品成熟至隨一具足。 演曰次明中品。 論上品成熟至俱無闕減。 演曰後彰上品。 論云何成熟方便。 演曰四成熟方便門文分為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論當知此有至俱成熟。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四一標二列三釋四結此初標列二十七也。 論界增長者至名界增長。 演曰三釋中文分為四一初之十種明自利行二次六種明利他行三次六種重明自利四次五種重辯利他初十之中文分為十一明增長文中有三謂牒釋結餘判准知所言界者種子異名本性善者即本有種先未串習者新熏種也。 論現緣攝受至現在成熟。 演曰二現緣攝受後對前明文可知也。 論趣入者至受持學處。 演曰三明趣入文中有二初辯居家淨信趣入後辯非家離欲趣入謂在家出家二菩薩眾所學趣入三眾淨戒名為趣入。 論攝乘者至深生愛樂。 演曰四明攝樂離凡外道苦樂二邊愛慕攝受佛之中道名為攝樂。 論初發處者至名初發處。 演曰五初發處發處有二一謂猒境二謂欣境因思二境便發創心名為發處。 論非初發處至轉轉增進。 演曰六非初發處謂久修習轉復增明不同初心名非初也。 論遠清淨者至與此相違。 演曰七遠清淨八近清淨文顯可知。 論加行者至慇重所作。 (演曰)九明加行文分為二先標後釋釋中有三初辯為依次彰所為後明勤作勤修無間名為加行。 論意樂者至深信無動。 演曰十明意樂志樂真宗心無動轉名為意樂。 論財攝受者至飲食等物。 演曰二明次六種利他行中文即為六一彰財攝文分為二先標後辯辯中有二一明正攝謂施食等二明順攝謂施柴薪及鍋等隨食所用名隨順也。 論法攝受者至施諸有情。 演曰二明法攝宣陳正法攝受有情名為法攝。 論神通引攝至無倒加行。 演曰三辯通攝文中有二先摽後辯辯中又二一辯神通二明得益初中復二謂彰現意及明通也。 論宣說正法至速證通慧。 演曰四宣說正法文中有二先牒後釋釋中有二初明能說後明所被所被之中文復為二一未堪能二有堪能為未堪者說其助伴法之資緣為堪能者直陳正法令修通慧。 論隱密說法至趣入處法。 演曰五明隱密說法如初成道為提謂等說三歸五戒未陳方廣微妙大乘名為嬰兒隱密宣說智未發生類同嬰故鹿園四諦義亦同之。 論顯了說法至道理處法。 演曰六彰顯了說如法華經為鶖子等宣陳開示顯了真宗名顯了說。 論下品加行至二俱相應。 演曰三明次六種重彰自行文分為六此前三也下中上別為三行故。 論聽聞者至修止舉捨。 演曰次後三行聞思修慧義差別故分三行也。 論攝受者至別供事行。 演曰四明次五種重顯利他文分為五一明攝受文中有二先牒後釋釋中有二先明能攝人後明所攝事所攝事中文復有二一明所施物二明所攝益益中有三一除遣憂愁二斷除惡作三除隨煩𢙉文亦可知。 論降伏者至慈心驅𢷤。 演曰二明降伏文中有二先牒後釋釋中又二先明伏自後辯降他降他之中文復有二先彰伏行後辯異同此初也。 論當知此中至毀犯故。 演曰後辯異同彰三差別文分為二初明前二後辯第三第三之中文復有二一辯攝不攝二徵重釋令彼等者彼犯戒人言及餘者餘犯戒人餘清淨人也。 論自成熟者至為作憶念。 演曰三彰自成熟文分為二先標後辯辯中有二初陳自行方立於他後辯非行返招外責謂自成熟無𠍴犯故方能諫舉出不善中名自成也。 論請他成熟者至無量有情。 演曰四請他成熟文分為二先標後辯辯中分二先彰所請後明成熟所請之中復有二類一於能勸者生愛敬心二於說正法[A3]已能修習由此義故便請彼從令其化物名請他成。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論俱成熟者至令其成熟。 演曰五辯俱成熟自及勸他共成於物名俱成熟。 論由此所說至上品成熟。 演曰四惣結也。 論云何能成熟補特伽羅。 演曰五能熟補羅門文分為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論謂略有六至成熟有情。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三段一標二列三轉非轉此初也。 論一者勝解至究竟地。 演曰二列之中文有其六六地勝故能熟有情種姓地中心未發趣不能成熟故非取也。 論住無種姓至有數應作。 演曰三明轉非轉文分為二先明無姓後明有姓此初也謂無種姓人雖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屢有退修名為數也。 論安住種姓至無數應作。 演曰後明有姓文顯可知。 論云何[A4]已成熟補特伽羅相。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演曰六[A5]已熟伽羅門文分為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論謂諸聲聞至得般涅槃。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二先辯二乘後明菩薩初中又二一辯聲聞二明獨覺初中有三一明下品二明中品三彰上品此下品也謂從發趣乃至頂位未能現證猶未免於𢙣趣生難何以然者以欲加行皆下品故。 論若時安住至得般涅盤。 演曰二明中品修習至於忍位初心必不墮於𢙣趣生難以成熟心漸高勝故。 論若時安住至得般涅盤。 演曰後明上品謂忍位後所有後業不生𢙣趣而能現證聖果涅盤何以然者以成熟心最為勝故。 論如說聲聞至同種類故。 演曰二明獨覺文分為二初例同前後明有異此初也斷惑證滅而與彼同名為種類。 論而此獨覺至故名獨覺。 演曰後明有異無師自成故與前異。 論若諸菩薩至上品成熟。 演曰後明菩薩文分為二初辯三成熟後明生趣異此初也。 論若時菩薩至皆未相應。 演曰後明生趣異文分為二一辯三趣生二明三勝行初中有三一明下品二明中品三明上品初中有二先彰於有後辯於無有中有四一有欲樂二有加行三生𢙣趣四明邊際後無之中無其三種一無熾然二無無動三無極善有中所言往𢙣趣者菩薩其實[A6]已離𢙣趣然利有情故往彼生因即起染受彼趣報如金翅鳥入海食龍因取龍故脚下有泥菩薩亦尒因利有情遂被染繫若尒復有經云若成世間上品正見雖經歷千生終不墮𢙣道復云何通荅經中但云上品正見不墮𢙣趣不言中下中下品者生𢙣趣中而無失矣。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論若時菩薩至未得相應。 演曰二明中品文分為二初明有法後不相應初有之中文分七段一明樂欲二明加行三不往𢙣趣四至劫邊際七地滿心五辯熾然威光自在六明無動相用不遷七辯覺成菩提分足不相應者如文自知。 論若時菩薩至皆悉成就。 演曰三明上品謂從八地至十地滿名上成熟。 論今於此中至名為熾然。 演曰二明三勝行文分三段初辯熾然次明無動後彰善淨此初也謂從七地滿心[A7]已後乃至十地具斯四義名曰熾然言淳者所修行業皆淳厚故智慧神通極猛盛故所感得果極廣大故能辦自他大勝利故。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論不轉還故至名為無動。 演曰次明無動文中有三一明不轉還謂八地後相用煩惱不能轉故二明不退墮謂行不退更不退起貪等煩惱墮𢙣趣故三明常勝進所修萬行剎那倍增名常勝進。 論菩薩地中至極善清淨。 演曰後彰善淨第三劫滿名為無上所得無過名極善淨。 論當知此中至修習彼法。 演曰大段第二揔料揀中文分為二初再料揀第四方便後重分別初中有四一明五下品二辯餘有三三明成九行四揔結品多此初也。 論其餘一切至成上成熟。 演曰二辯餘有三文復有二先標後辯謂方便中有二十七[A8]已明五訖其餘更有二十二種各分三品共計合有六十六種成熟方便思之可知。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論此下中上至三品成熟。 演曰三明成九行二十二中分三品[A9]已而於三品各更分三故揔合論成為九也。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等類至有無量品。 演曰四揔結品多二十二中各分九品計數揔有一百九十八行差別如理應知。 論此中菩薩至上品成熟。 演曰後重分別第三差別成熟所以文中有二一成熟佛法二成熟有情此初也。 論又欲令他至六種成熟。 演曰二成熟有情如文可悉。 論[A10]卷第三十八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 初持瑜伽處菩提品第七 ᅟᅟ==[A10] 卷【CB】,[-]【金藏】== 演曰品文分為二先釋其名後彰來意所言名者梵云菩提此飜為覺覺體覺相覺之實性如次報化法身三種。 (演曰菩提)辯菩提故名菩提品𧙿彼所詮以立名也後來意者然明菩薩所學處中品五處七前來[A11]已明四品六處先因行訖因必有果故第五品明第七處彰果令欣故此來也。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菩提。 演曰第五明菩提而文有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謂略說二至是名菩提。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三段一釋二結三歎德釋中義別門分為五一菩提自性門二具七最勝門三十号功德門四出現同異門五平等差別門初文有三一明智斷二明三智三明不共初智斷中文分為二一惣摽略釋二別彰二體此初也法身報身斷德智德智相智體有為無為皆是菩提不同般若多說法身為菩提體唯識等論偏以報佛說為菩提互舉一邊理皆不足而今此處具足而明故雙舉也。 論二斷者至所知障斷。 演曰二別彰二體文分為二先明二斷後明二智此初也所顯無為因斷障得故從所斷以立其名名為斷德。 論二智者至無障智。 演曰後明二智生法二空本後二智不為二障之所拘礙名菩提體。 論復有異門至無滯智。 演曰二明三智文分二段初惣摽列後別解釋此初摽列三種妙智名佛菩提。 論一切煩𢙉并諸習氣至正等菩提。 演曰次別解中文分為二一惣明障盡證佛菩提二別辯染除釋標三智此初也。 論一切煩𢙉至名清淨智。 演曰二別辯染除釋標三智文分三段一清淨智二一切智三無滯智此初也煩𢙉名染智名清淨因離染法而得此智名清淨智。 論於一切界至名一切智。 演曰二一切智文分三段此初惣略釋次別分別後惣結之此初略釋於四一切皆能通達名一切智。 論界有二種至三現在。 演曰次別分別文中有四一界二事三品四時文可知也。 論即於如是至名一切智。 演曰後惣結之。 論無滯智者至遍了知故。 演曰三無滯智問此與一切而有何別二智皆於一切轉故荅無分別智名一切智後所得智名無滯智又一切智通本後二無滯唯後得於事了達無遟滯故。 論復有異門至正等菩提。 演曰三明不共菩提智中文分三段初標次列後指所明此初也佛無別體覺法成身故標不共以彰覺體二乘所無名不共也。 論百四十至一切種妙智。 演曰次列之中類分十一一三十二二八十好三四一切四明十力五四無畏六三念住七三不護八辯大悲九明無忘十斷習氣十一妙智是諸佛不共功德為佛菩提妙智體也。 論是諸佛法至當廣分別。 演曰後指所明別有所彰此未明也。 論如是菩提名為最勝。 演曰二具七最勝門文分為二先摽後辯此初也。 論七種最勝至最為殊勝。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三段一略明最勝二廣明七相三辯佛異名此初也。 論云何名為至住最勝。 演曰二廣明中文分三段一徵二列三別釋此初二也。 論由諸如來至所依最勝。 演曰三別釋中文分為七一辯所依所依謂身相好圓明出過眾類名最勝所依勝故菩提亦勝名勝菩提。 論由諸如來至正行最勝。 演曰二明正行二利之行超過二乘及菩薩眾名為最勝。 論由諸如來至圓滿最勝。 演曰三明圓滿文分三段謂標釋結釋中有四於中戒滿名為自性餘三助伴皆悉具足名為圓滿如下七十而自具明。 論由諸如來至名智最勝。 演曰四明智勝如後自明。 論由諸如來至威力最勝。 演曰五明威力如文可知。 論由諸如來至斷最勝。 演曰六明斷勝種習兩亡名為最勝。 論由諸如來至名住最勝。 演曰七明住勝文分為二初惣摽列後別解之此初也。 論當知此中至是名梵住。 演曰後別解中文分為二初惣明三住二別明佛住此初有三一明聖住二明天住三明梵住理如常釋文顯可知。 論於此三住至住大悲住。 演曰二別明佛住文分三段初標次列後明住彼大悲所以此初二也約多分言名多住四非是如來不住餘也謂二乘等依無願故猒於生死依無相故樂住涅槃今佛異彼故於空門顯無猒樂名住空滅定寂靜似證無為所以偏住離八灾患名為無動功德勝故故偏住之濟物為心故住悲也餘之不住思可知之。 論由是如來至阿羅漢果。 演曰後顯住彼大悲所以由是悲故所以晝夜常觀所度曾無捨時。 論又諸如來至廣大住者。 演曰三辯佛異名依七最勝更彰異号号中有七一依丈夫謂佛所依身殊勝故号大丈夫二号大悲能濟自他行最勝故三名大戒及大法者戒德嚴備名大戒善施法令名大法者四名大慧五号神通六名解脫七名大住文可知矣。 論又諸如來至佛薄伽梵。 演曰三十号功德門文分為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前三也言隨念功德者隨物所念以彰其号名隨念德十種德中文分為二初九為別後一為惣惣具上之九種德故別中分二初之五種自德之名次之四種利他之号。 論言無虛妄故名如來。 演曰四釋之中文分為十一辯如來然明十号涅槃智度成實及此下文諸教不同後當會釋今且隨文而顯其旨如謂如實如理而談言無虛妄名如來也。 論[A12]已得一切至是故名應。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明應義文中有三一應所得義二應作福田三應受供養應得義中而有二種一永害煩𢙉二不復受生王宮等生皆是化現非實受於分叚生也。 論如其勝義至名正等覺。 演曰三正等勝義門中依圓是有遍計為無如法而知名正等覺揀邪妄執及二乘等名正等覺又於勝緣義真法界中無去無來名如來也。 論明謂三明至明行圓滿。 演曰四明行滿三明及行二皆具足名圓滿也三明謂即宿住死生漏盡三種如次能治過未現在三世無知說為明也。 論上昇最極至故名善逝。 演曰五明善逝上昇最極名為善也永不退還名為逝也逝謂徃矣退謂非徃故以不退顯於逝義名不退還。 論善知世界至世間解。 演曰六世間解解二世間善惡等類名世間解。 論一切世間至調御士。 演曰七辯丈夫具調御德謂佛世尊是丈夫具調御相名調御士。 論為實眼故至為實法故。 演曰八天人師文有十句分之為二初四句摽後六句釋此初標中文復為二初之二句顯能觀相後之二句明所觀理初眼言顯佛之五眼後智言顯本後二智二所觀中初顯二諦後辯能詮文可知矣。 論與顯了義至為所依故。 演曰後六句中文分為四初之二句釋為實眼次有二句釋為實智次有一句釋為實義後有一句釋為實法此初二句釋實眼也言開導等一句也謂由法眼導彼所應顯義令得顯故言與一切義為依等第二句也諸所緣義無非識變故說法眼為義所依。 論與不了義至為能斷故。 演曰二辯次二句釋為實智不了義者真如處緾未顯現故無分別智斷染令現名為能了所生疑者謂所化生所起之疑後得說法令彼疑遣名為能斷。 論與甚深處至令明淨故。 (演曰)三辯次一句釋為實義謂由如來能悟甚深真如義故而能宣說甚深教法令其真如義得顯現復令明淨名顯淨也。 論與一切法至名天人師。 (演曰)四明後一句釋為實法法謂教法謂佛所說與諸教法為根本故開導法故為彼依故名本導依由具如前十句之德故能教誡天及人等名天人師。 論於能引攝所故名為佛。 演曰九明佛也義非義等善與不善無記三性如其次第配屬應知。 論能破諸魔至薄伽梵。 演曰十薄伽梵薄伽梵聲具含六義故不飜之言六義者佛地論云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具足諸六義應知揔名為薄伽。 論或有多劫至出現於世。 演曰四出現同異門文分為二一辯劫有無二明界同異初中有二一明無一二辯有多言或有一劫有眾多佛者觀藥王藥上菩薩經說云尒時釋迦佛告大眾言我曾往昔於妙光如來末法之中出家學道聞是五十三佛名心生歡喜復教他人他人聞[A13]已展轉相教乃至三千人異口同音稱彼佛名深心敬禮即得超越無量億劫生死之罪其初千人者花光佛為首下至毗舍浮佛於過去莊嚴劫中得成為佛毗舍浮佛者即七佛中第三毗舍浮佛次中千佛者拘留孫佛為首下至樓至如來於賢劫中得成為佛後千佛者日光如來為首下至須弥相佛於未來星宿劫中當得作佛此即一劫有多佛出一劫之中有多既尒多劫之中無有一者反前所說准教應知。 ᅟᅟ==[A13] 已【CB】,巳【金藏】== 論彼彼十方至出現於世。 演曰二明界同異文分為二先明他界多佛出同後辯此方無二佛現初中有三一標二釋三揔結之此初也。 論何以故。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三段先徵次釋後別結之此初也小乘有宗不許他方有多佛出故起徵也。 論於十方界至菩提資粮。 演曰次釋之中文分三段一辯行同二反成義三明破救初復分三一辯十方二明此證三揔結釋初中有二先標後示此揔標也。 論若一菩薩至一切亦尒。 演曰後示其事文中有二一起願等同二精進等同二皆有二謂舉一例多如是分者分謂時分晝夜六時分各別也。 論於今現見至同修智慧。 演曰二明此證以此界中同時多習例證餘方亦有多士同修習也。 論況於十方至諸佛世界。 演曰三揔結釋。 論又於十方至一時成佛。 演曰二反成義於一界中尚無二士同時成佛何況多耶既無同界同時成尒前所修行時業既同將成佛時依何證佛故後解云即於十方各一界中一成佛也但不許彼一界之中二同成故。 論又不應言至皆不成佛。 演曰三者破救救意有二如文可知若不許成有前後者弥勒所化根器未成降在釋迦後之成佛復云何通荅理亦無違釋迦超劫弥勒不同其行既殊於後何失。 論是故當知至同時成佛。 演曰後別結之。 論由此道理至同時成佛。 演曰三揔結之。 論決定無有至俱時出世。 演曰後辯此方無二佛現分之為三一標二徵三釋所以此初也。 論何以故。 演曰二徵詰云何以十方即多同出一界之內乃不許之有何所以。 論菩薩長夜至俱時出現。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三段此初乘願故不同出。 論又一如來至無所利益。 演曰二彰無利故不俱出。 論又一如來至為隨順。 (演曰)三彰獨一令生熾盛文中有三一標二釋三結隨順此初也。 論何以故。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彼作是思至不能速疾。 演曰後釋可知。 論故一佛土至極為隨順。 演曰三結隨順。 論一切如來至非餘功德。 演曰五平等差別門文分為二先彰同異後辯不成此初也。 論又非女身至正等菩提。 演曰後辯女人不成佛中文分三段一標二徵三釋所以此初也。 論何以故。 演曰二徵其意。 論一切菩薩至正等菩提。 演曰三釋所以女人之身性多煩𢙉非多𢙉身能證正覺故於初地分段捨時女身隨捨但於無上丈夫之質而證覺焉何以然者以法殊勝依勝身故然法華經龍女成佛亦是變身為男方成正覺非依女身而成佛也。 論如是無上至應如實知。 演曰第二結前五事者也。 論又此菩提至最勝。 演曰第三歎德舉其三故顯上尊妙勝四事也。 力種姓品第八。 演曰品文之中文分為二先釋其名後彰來意先釋名者力謂十力種姓即彼十力之因因有二種一性種姓二習種姓力之種姓依主釋也後來意者從前第三二利品下有十五品彰菩薩行於中三別初之五品明所學處次有一品明所學法後之九品辯能修學前來[A14]已明所學處訖次明所學法故此品來問何所學法為力種姓荅由所學法能令十力而增長故名彼種姓。 ᅟᅟ==[A14] 已【CB】,巳【金藏】== 論已說菩薩至我今當說。 演曰辯力品中文分為二一結前標後二依標正辯此初也。 論嗢拕南曰至攝三業。 演曰二依標正辯文分為二先標後辯標中復二先頌後別此初頌標門有七也。 論若諸菩薩至身語意業。 演曰後舉長行別列有七應具多下有七應字即為七也。 論云何菩薩具多勝解。 演曰後辯之中門分為七一具多勝解門二辯求正法門三明說正法門四應修法行門五應正教授門六應正教誡門七方便所攝門初門之中文分為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决定喜樂。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三段先摽次釋後辯八因此初標也。 論一者至具多勝解。 演曰次釋之中文分為八一勝解依處文中有二一標二釋謂三寶法是解所緣印持之境名解依處餘准此知然依常理勝解與信互得為因今取彼信所生勝解故信言先决定言顯勝解之體喜樂言顯勝解之果喜樂即彼喜樂二受或即是欲故唯識云樂欲謂欲喜相應欲名為喜樂。 論二者於佛至具多勝解。 演曰二明威力文中有二先摽後釋威力即前威力品明六通次第是故指如前威力是彼勝解所緣名依處也。 論三者至具多勝解。 演曰三明真實即四真實前品已明故指前說謂四真實是此勝解印定之境名勝解處。 論四者至具多勝解。 演曰四因勝解隨何果法各自之因名如所攝因義真正揀異外道妄所計因名無顛倒。 論五者至具多勝解。 演曰五果勝解隨何因法所招之果決定勝知名果勝解。 論六者至具多勝解。 演曰六應得勝解文中有二先標後釋無上菩提是所應得決起勝心名為勝解。 論七者至具多勝解。 演曰七得方便亦具標釋諸菩薩道名為方便是所應得菩提果法之方便故。 論八者至具多勝解。 演曰八言說勝解文亦為二先摽後辯善言語說三種不同下八十三而自明矣。 論於此八種至猛利忍故。 演曰後辯八因文中有二一者多修二者猛利揀彼少修及非利也。 論彼諸菩薩至何義故求。 演曰二辯求正法門文分三段一問二荅三揔結此初問意而有三節一問求處二求法則三求法意。 論謂諸菩薩至工業處論。 演曰次荅之中文亦有三一明求法處二辯求法則三辯求法意初中有二先摽後釋此先摽舉所求處。 論當知於彼至聲聞藏。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先略後廣略中有三先明二藏次彰外論後明工巧此初先明菩薩聲聞二法藏也方廣一分言唯菩薩顯聲聞無言所餘分有聲聞藏顯菩薩有兼有聲聞准此菩薩具有十二聲聞十一理實聲聞亦有方廣今據勝義故談彼無其地持云餘十一部唯聲聞藏即顯菩薩無十二分蓋執筆者悞置唯言應從此正。 論一切外論至醫方論。 演曰次彰外論文分三段一辯因明二明聲論三辯醫方此初說因明通內及外道有然外道計劫初足目創標真似以彼先說故名外論後如意師域龍等士而廣明之亦名內也又據過去因明源唯佛說且約今劫是彼先陳故外論攝。 論一切世閒至工業智處。 演曰後明工巧如文可知。 論如是至一切明處。 演曰後廣釋中文分為二一辯五明是所求處二辯五明法體相狀此初也。 論諸佛語言至此幾相轉。 演曰二辯五明法體相狀文分為二先揔牒問後別廣釋此初也。 論謂內明論至不得相。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一別示明相二重辯內明初中有五一辯內明二辯因明三辯聲明四辯醫方五明工巧此辯內明法體雖多揔略而言不過二種一明因果謂三界五趣罪福因緣四姓五乘因果皆別二明得失隨何善𢙣作[A15]已不失未作不得得與非得相翻立故。 ᅟᅟ==[A15] 已【CB】,巳【金藏】== 論因明論亦二至勝利相。 演曰二辯因明亦有二種一摧伏他論謂真能破二免脫他論謂真能立因明理者不過立破二途義也。 論聲明論至勝利相。 演曰三辯聲明文中有二一明界相二明勝利聲明本為顯能詮法能詮法中有體有用初相顯體後相彰用體中界者謂即字體成立相者謂即字緣其用相者言音典切清濁善分男女等聲一一辯別名為勝利。 論醫方明論至善巧相。 演曰四辯醫方其相有四如文可知。 論一切世間至種種異相。 演曰五明工巧文亦可悉。 論云何內明至因果相。 演曰二重辯內明文分為二一辯因果相二明得失相初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初徵云前雖略辯體相今更確陳何者因果。 論謂有十種至無記法轉。 演曰後釋之中文復有二一揔陳因果二別辯姓增初文又二一明因相二明果相因復有二先辯後結辯中又二先揔後別此先揔舉十種因相以彰義也。 論云何十因。 演曰後別明中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一隨說因至不相違因。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一揔示十因二別明三性初中有三一列二辯三明相攝此初也。 論謂一切法至隨說因。 演曰二辯之中文分為十一隨說因二觀待因三牽引因四攝受因五生起因六引發因七定別因八同事因九相違因十不相違因此隨說也問此因尅實其體是何荅謂法名想能起言說說即語也語即是彼隨說因體持業釋也故唯識云語依處謂法名想所起語性即依此處立隨說因謂依此語隨見聞等說諸義故此即能說為所說因護法既以瑜伽為依故知此文即以語為隨說因體若尒對法復如何通彼第四說名想見三為因體故荅此論約彼所詮之法而是能詮之果能所二詮以辯因果對法生起以為因果依名想見起言說故二論意別故不相違。 論觀待此故至彼觀待因。 演曰二觀待因文分三段初惣標舉次別指法後結體多此初也。 論如觀待手至若求若取。 演曰次別指法文中有四一明待手二明待足三彰待節四待飢渴此即所待而為其因能待為果。 論隨如是等至觀待因相。 演曰後結體多。 論一切種子至名牽引因。 演曰三牽引因引因有二一引種因二引現因引種因者但是一切所有種子能生第二𠛴那[A16]已後所有種果名引種因引現因者如識種子望生老死是牽引因遠能牽生自類果故。 ᅟᅟ==[A16] 已【CB】,巳【金藏】== 論除種子外至名攝受因。 演曰四攝受因除親因外餘之三緣是此因體言攝受者謂因攝果及攝多法為此一因名為攝受言多法者謂有六種一等無間依二境界依三根依四作用依五士用依六真實見依。 論即諸種子至名生起因。 演曰五生起因一切種子生初𠛴那所有現蘊名生起因。 論即初種至名引發因。 演曰六引發因一切種子𠛴那𠛴那前能引後名引發因然下品者與等中上而為其因不與劣者而為因也。 論種種異類至名定別因。 演曰七定別因謂即內外三界三性及漏無漏色心等法各自親因名定別因因果性同名定不共他故名別然善惡業望異熟果亦此因攝亦令其果定差別故今據相增及多分說因緣為此因也。 論若觀待因至名同事因。 演曰八同事因謂觀待等六皆同生等一事業故故惣束為一同事因。 論於所生法至名相違因。 演曰九相違因謂一切有為能礙生法不令生長名相違因理實果通不生不住不成不得且據不生相違相顯而偏說也唯識具明四種違故。 論此障礙因至不相違因。 演曰十不相違因文分為二初惣標舉後別示法此初也。 論當知相違至一切煩𢙉。 演曰後別示法文分為二初惣辯六因後別彰本意初中有六文顯可知。 論於此義中至生起相違。 演曰後別彰本意唯取生起相違一因為相違也。 論此一切因至二方便因。 演曰三明相攝文分為二一二因攝二四緣攝初中有二先惣摽列後明相攝此摽十因二因攝也。 論當知此中至名方便因。 演曰後明相攝文中有二先辯生因後明方便生因有二一牽引種子第三因二生起種子第五因謂此二因親能生故名生因也後方便中而有八種緣因踈故名方便也雖二因內有非能生因而因緣種勝顯故偏說雖餘因內有非方便因而增上者多顯故偏說。 論復有四緣至四增上緣。 演曰二明四緣攝文分為二初惣標列後明相攝此初摽舉有四緣也。 論當知此中至攝受因攝。 演曰後明相攝文分三段一謂第三第五生因名四緣中因緣所攝二餘八方便名增上攝三攝受因中等無間依及境界依如其次第二名四緣中等無間緣及所緣緣攝以攝受因攝彼六依為一因故。 論如是十因至清淨事轉。 演曰二別明三性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云云何三性十因事轉。 論謂於世間至當知亦尒。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二一荅初問二荅後二初中有二一辯世十因二結指所說初中有十一明隨說無記性因謂諸世間禾稼等類皆無記也。 論觀待飢渴至為觀待因。 演曰二明觀待觀待飢渴求諸食味皆無記也。 論由彼各別至不相違因。 演曰三明牽引四明攝受五明生起六彰引發七明定別八彰同事九辯相違十不相違一一次第思之可知。 論如是十因至攝穀論說。 演曰二結指所說攝穀論者西域俗論廣論農事名攝穀論也。 論又於一切至種種隨說。 演曰二荅後二文分為二先明現在後明過未初中復二先明染十荅第二問後明淨十荅第三問染中有二先辯十因後明起染辯十因中文即為十一隨說因謂隨諸法起諸言說名隨說因。 論觀待境界至為觀待因。 演曰二觀待因觀待境界方有愛生愛生為因方有流轉即以境愛為觀待因。 論於現法中至為牽引因。 演曰三牽引因謂於現法無明等七所有種子新者[A17]已生舊者[A18]已長各有能引餘生等功能勢力名牽引因。 ᅟᅟ==[A17] 已【CB】,巳【金藏】==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論近不善士至名攝受因。 演曰四攝受因所起無明謂由非理及串習故起故名攝受為因能攝無明果故名為因也。 論無明等法至為引發因。 演曰五明生起六明引發文可知矣。 論餘無明支至名定別因。 演曰七定別因五趣別者謂由有支種子各別名定別因。 論即彼一切至名同事因。 演曰八同事因謂觀待等六同一事故名同事因非隨說者隨說踈故而不取也。 論此雜染法至菩提分法。 演曰九相違因淨能離染與染有違名染相違。 論即如所說至不相違因。 演曰十不相違因闕離善法於染無違名不相違。 論如是十因至一切雜染。 演曰後明起染。 論又於一切至種種隨說。 演曰後明淨十荅第三問清淨十因即為十也一隨說因謂說無漏有為淨法及說涅槃所有言說名隨說因。 論觀待諸行至為觀待因。 演曰二觀待因言過患等正明因體樂清淨等顯觀待果樂求謂願攝受等行成滿等果願行對彼而觀待之亦名為果故彼過患望於此等清淨之法為觀待因。 論安住種姓至為牽引因。 演曰三牽引因彼住種姓望證涅槃清淨道諦為牽引因各望自乘無漏淨法為牽引故。 論親近善士至名攝受因。 演曰四攝受因攝受當果成熟之因名攝受因。 論種姓所攝至為生起因。 演曰五生起因文可知矣。 論即自種子至名引發因。 演曰六引發因謂無漏種而能引發菩提分法有所修證名引發因。 論聲聞種姓至為定別因。 演曰七定別因謂三種姓引果各別名定別因彼望淨者彼三乘姓各望自乘所證淨別名定別也。 論若清淨品至為同事因。 演曰八同事因惣攝此六同成一事名同事因。 論種姓不具至為相違因。 演曰九相違因無姓闕緣不能證淨與淨相返名相違因。 論此相違因至不相違因。 演曰十不相違因文中有二初辯正因後明二別此初也。 論若雜染品至雜染法因。 演曰後明二別文顯可知。 論如是現有至皆亦如是。 演曰後明過未各有十因染淨道理理同現在故不明也。 論一切唯有至若過若增。 演曰後結十因無增減矣。 論於此相中云何為果。 演曰二明果相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言此相者此內明中第一相也。 論謂略有五至增上果。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二初惣標列後別解釋此初標列果有五種。 論諸不善法至名異熟果。 演曰後別解中文分為五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離繫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初異熟果中文分為二先辯後結此初所明異熟果者謂異類而熟異時而熟變異而熟有三義釋孰唯是果異通因果若異属因即異之熟若異属果異即是熟言異熟果唯持業也又真異熟及異熟生俱異熟果酬引滿業有差別故。 論習不善故至名等流果。 演曰二等流果文分為二先辯後結辯中有二一真等流謂三性種子各引自類種子之果及起現行名等流果性同名等果是彼類名流是等之流依士釋也二假等流謂果似因先業相也如乘殺業今招命短令他命短自得短命命短相似名曰等流理實名為增上果也。 論八支聖道至名離繫果。 演曰三離繫果文分為二初彰正果後揀餘非此初也謂八聖道離煩𢙉縛所得無為名離繫果。 論若諸異生至非離繫果。 演曰後明餘非揀凡外道所得無為非離繫也如鬱頭等雖能伏惑證非擇滅而由種在不名離繫後遇欲緣還被繫故。 論諸有一類至名士用果。 演曰四士用果士謂士夫五蘊假者士所得果名士用果其士用言通人及法此中唯依人士用說若准有宗及唯識等亦依法士以明士用謂法有力能得果故。 論若眼識等至應知其相。 演曰五增上果文中有二謂釋及指增上有二一能與果力二不相障礙今據有力所以舉彼二十二根而以明也增上謂因所得名果增上之果依士釋也。 論菩薩於是至漸得增長。 演曰二別辯姓增由知因果勤修習故令處非處知因果性漸得增長名種姓增。 論云何內明至不得相。 演曰二明得失相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問云內明相中[A19]已知明相未知第二其相云何。 ᅟᅟ==[A19] 已【CB】,巳【金藏】== 論謂諸有情至終無失壞。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二一明得失二辯姓增初中有二一作[A20]已不失二未作不得此初作[A21]已業不失者顯定業也如鬱頭藍子發惡願業受於非想八萬刼[A22]已方受如前惡願之果名不壞也故契經云假使經百刼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若不定業作而亦有不受果故今據定業故名不壞也。 ᅟᅟ==[A20] 已【CB】,巳【金藏】== ᅟᅟ==[A21] 已【CB】,巳【金藏】== ᅟᅟ==[A22] 已【CB】,巳【金藏】== 論亦無不作至或異果熟。 演曰二未作不得文中有二一顯不作不得其果遮揀自然得果非也二明異作受餘異果遮餘神我自在天作餘諸有情受果皆非。 論菩薩於是至漸得增長。 演曰二明增長如文可知。 論菩薩云何求聞正法。 演曰二辯求法則文分三叚一問二荅三結聞法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多善言義。 演曰二荅之中文分為二一辯具功德二明聞法相初中有二一外重法師二內除法障初文分二一示重法相二挍量輕重初中又二先摽後示文可知之。 論又諸菩薩至亦不及一。 演曰二挍量輕重鄔波𡰱殺曇分者數之極也此無相當故不飜譯。 論菩薩如是至恭敬因緣。 演曰二內除法障有十二句一深生敬重二樂聞正法三心無勞倦四淨信深厚五性行柔和六其心正直七見解正直八敬德敬法九無難詰心十敬無𢢔心十一專求善法十二立自他善一一行相思之可知。 論菩薩具足至聽聞正法。 演曰二明聞法相分之為二先標後釋此先標舉而有二門一無雜染二無散亂。 論云何菩薩至聽聞正法。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一釋無雜染二辯無散亂初中有三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也。 論謂聽法時至怯弱雜染。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二初惣摽列後別示相此初標列離三染也。 論謂聽法時至貢高雜染。 演曰後別示中文分三段一離高雜染二離輕雜染三離怯雜染此初六相其義可知。 論又聽法時至輕𢢔雜染。 演曰二離輕雜染有四可知。 論又聽法時至怯弱雜染。 演曰三離怯雜染文易可悉。 論菩薩如是至聽聞正法。 演曰三惣結之。 論云何菩薩至聽聞正法。 演曰二辯無散亂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五文顯可知聆者(力丁反)蒼頡篇云聽也。 論菩薩如是求聞正法。 演曰三結聞法。 論菩薩何故求聞正法。 演曰三辯求法意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徵云菩薩何故求正法耶。 論謂諸菩薩至利悟於他。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一別辯五明二惣彰求意初中有五一明菩薩求內明時而有二意一自修法行二開示於他。 論若諸菩薩至倍令增廣。 演曰二明菩薩求因明時而有二意一摧伏異宗二令生淨信。 論若諸菩薩至殊音隨說。 演曰三明菩薩求聲明時而有二意一謂令世俗典切語人深生敬信二自求悟入種種言音隨類化生應冝說法。 論若諸菩薩至一切大眾。 演曰四明菩薩求醫方時而有二意一息除疾病二饒益眾人。 論若諸菩薩至無量眾生。 演曰五明菩薩求工巧時有三意樂一利益眾生二令生奇想三平等攝受。 論菩薩求此至一切智智。 演曰二惣彰求意所習五明為求正覺故修習也。 論如是[A23]已說至為此義求。 ᅟᅟ==[A23] 已【CB】,巳【金藏】== 演曰第二門中三惣結之。 論菩薩為他至何義故說。 演曰三明說正法門文分為二先問後荅問中有三一問所說二問法則三問說意。 論謂諸菩薩至即是所說。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三段先荅初問次荅第三後彰第二此荅初問明所說也涅槃菩提是所應求說所應求勸修利物名即所說。 論為此義永至而為他說。 演曰次荅第三為他說意為此涅槃菩提義求即為此義而為他說令他學[A24]已亦習此求。 ᅟᅟ==[A24] 已【CB】,巳【金藏】== 論依二種相至應為他說。 演曰後彰第二說法法則文分三段初惣摽列次別解釋後惣結之此初摽列有二法也。 論云何依隨順說應為他說。 演曰次別解中文分為二一明隨順二明清淨初中有三一徵二釋三結隨順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而為宣說。 演曰二釋之中有十五句一敬重而說文中有五一住正威儀二不為高說三不為坐說四不為前說五不為覆頭者說二令生敬極三無間而說四無慳恡說拳者(臣業反)音義云指握譬喻也師之匠物不拳之執握恡而不說又詩傳云力也而不作師之力勢力勢謂即刑勢者也五次第而說六引攝義說七示現而說八教導而說九讚勸而說丁慶慰而說十一依三量說十二順善趣說十三無亂而說十四宣諦而說十五隨眾而說如文次第義顯可知。 論菩薩依止至應如是說。 演曰三結隨順說。 論云何依清淨說應為他說。 演曰二明清淨文分三段初徵次釋後結清淨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為他說法。 演曰次釋之中文有五句一應住慈心二住利益心三住哀愍心四無讚毀心五無貪染心。 論菩薩依止至應如是說。 演曰三結清淨說。 論如是菩薩至宣說正法。 演曰後惣結之隨順十五清淨有五合成二十與前次第有不同者順文便故性相為文非依次也。 論云何菩薩法隨法行。 演曰四應修法行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當知此行至正思正修。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初揔標列後別釋之此初標列而有五種三業為三正思為四正修為五言謂如所求所受法者標三業行無倒轉處。 論若佛世尊至隨法行。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三段初辯前三次明第四後明第五此初合釋前之三法行制𢙣作念善發生名無倒轉。 論云何菩薩於法正思。 (演曰)次明第四於法正思文分三段初徵次釋後結正思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樂欲觀察。 演曰次釋之中文分三段一辯思方便二辯正思惟三顯思惟益此初也。 論先當遠離至令得堅固。 演曰二辯正思惟揔有八句分之為二初之六句顯正思惟後之二句明思得忍先當遠下是第一句言恒常思惟至而無𢢔緩第二句是諸菩薩至而隨悟入第三句於其少分但深信解第四句凡所思惟至不依其文第五句如實了知黑說大說第六句正能悟入最初思惟第七句既悟入下第八句一一行相如文可知。 論是諸菩薩至隨順趣入。 演曰三顯思惟益文有八句由能遠離至迷悶錯亂第一句由能恒常至得無忘失第二句由於少分至不由他緣第三句由於少分至無諸過罪第四句由諸菩薩至能隨悟入第五句由諸菩薩至能傾能動第六句是諸菩薩至所未得忍第七句是諸菩薩至隨順趣入第八句。 論菩薩由是至法隨法行。 演曰後結正思。 論云何菩薩於法正修。 演曰後明第五於法正修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結正修此初也。 論當知此修至毗鉢舍那。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三段初揔標列次別解釋後明分齊此初標列而有四種。 論云何奢摩他至名奢摩他。 演曰次別釋中分之為四一辯奢摩他二毗鉢舍那三雙修止觀四樂修二法初中有三謂徵釋結釋中有五一辯止所依二明繫心住三離戲亂意四彰起勝解五明趣住心辯依止中由八思者即前正思八句是也心內住等有九住心如前二十六中具[A25]已明訖。 ᅟᅟ==[A25]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毗鉢至毗鉢舍那。 演曰二毗鉢舍那文亦有三謂徵釋結言如理等揔有一十二句差別今舉不足故云乃至此等具如八十三釋顯揚第一亦具明之。 論云何修習至毗鉢舍那。 演曰三雙修止觀文亦有三謂徵釋結此辯雙修不同前二各修一法故別明也。 論云何樂修至毗鉢舍那。 演曰四樂修二法文亦有三謂徵釋結久習成熟無功用轉名曰樂修又如深密經第四及決擇分廣明差別。 論當知此中至清淨智見。 演曰後明分齊文中有二謂釋及結結中有二一除麤重二修智見文顯可知。 論如是一切至皆能成辦。 演曰三結正修也。 論云何教授。 演曰五應修教授門文分為二一明教授二明增益初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當知教授略有八種。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三段初標次釋後明相攝此略標舉有其八也。 論謂諸菩薩至為作教授。 演曰次釋之中文分為二一辯能教人二正明教授此初也。 論於教授時至知隨眠[A26]已。 ᅟᅟ==[A26]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正明教授八種義中文分為二前四觀根後四教授此明前四審觀根器教授方便文即為四一思其心知心差別二知其根五乘等異三知意樂樂欲不同四知隨眠了有無也。 論如其所應至諸增上𢢔。 演曰後四教授文分為二先揔後別別中有四一五停心觀謂不淨等想二者為說能治常邊三者為說能治斷邊四者令其捨增上𢢔(未作)等者前之二種是所教人於有為果而起𢢔相後之二種無為果中而起𢢔也今能教者悉令除遣故名除捨。 論如是菩薩至三處所攝。 演曰後明相攝文分三叚初標次攝後結相攝此初也。 論云何三處至所有留難。 演曰次攝之中文分為二初明三處後明相攝初中有二先問後釋釋中有三如文可悉。 論若知彼心至無倒係念。 演曰後明相攝文分三叚初攝前五次攝六七後攝第八此初處中攝前五種教授之相文顯可知。 論若為宣說至正方便道。 演曰次明第二處攝次六七教授之相如文可知。 論若令除捨至所有留難。 演曰後明第三處所攝第八捨𢢔教授義可知矣。 論如是三處至八種教授。 演曰後結相攝。 論如是菩薩至漸得增長。 演曰二明增益文分為二先標後釋此先標舉謂由自他二教授故能令八力種姓清淨斷得增長。 論謂靜慮解脫至智力種姓。 演曰後釋八力種姓增也。 論云何教誡。 演曰六應修教誡門文分三叚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也。 論當知教誡至令其歡喜。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五叚一明遮止二明開許三明諫誨四明憶念五明稱讚文相可知。 論當知是名至呵𢷤慶慰。 演曰三惣結之。 論云何菩薩至身語意業。 演曰七方便所攝門文分三叚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也。 論當知略說至方名菩薩。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二先略後廣此初略釋攝有四也。 論復何因緣至說名方便。 演曰後廣釋中文分為四一問二荅三徵四釋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若過若增。 演曰二荅有四如文可知。 論何等名為四種方便。 演曰三徵詰也。 論一隨攝方便至隨轉方便。 演曰四釋之中文分為二先標後釋此先標舉而有四也。 論若諸菩薩至奉教行故。 演曰後釋之中文復為四一明布施二明愛語三彰利行四明攝事此初施中文復有二先摽後釋文易可知。 論若諸菩薩至能攝方便。 演曰二明愛語攝愚癡者令斷除故。 論若諸菩薩至令入方便。 演曰三彰利行令調伏故。 論若諸菩薩至同事攝事。 演曰四彰同事令所化者同修[A27]己事名同事攝。 ᅟᅟ==[A27] 己【CB】,已【金藏】== 論當知是名至調伏成熟。 演曰三惣結之。 論[A28]卷第三十九 施品第九 ᅟᅟ==[A28] 卷【CB】,[-]【金藏】== 論復次菩薩至慧波羅蜜多。 演曰前二持下第三廣明菩提持中惣十五品而有三類初之五品明所學處次有一品明所學法後有九品辯能修學上來[A29]已明初之六品辯二類訖次後九品顯能修學分之為二初之七品別明二行後之二品通明諸行初中復二一辯二行相二明二行果初復分二一明二行相二明二三因初復分二一別明二行二惣結釋初中復二一成熟佛法二成熟有情初文有三一標二列三別釋之此初二也。 ᅟᅟ==[A29]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菩薩施波羅蜜多。 演曰三別解中文分為二一別明六度二惣辯釋之別中有六一明布施二明戒度三明忍相四明精進五彰靜慮六明慧度初施度中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先徵云云何布施成度相邪。 論嗢拕南曰至略說施。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先以頌標後長行釋此頌標舉有九門也。 論謂九種相至九清淨施。 演曰後長行釋中文分為二一別明九相二惣結其果初中復二先惣摽列後別解之此初摽列而有九門然此九中初明施體後八顯相就後八中初惣彰施差別之相後七依初隨義分之所以第二名一切也難事能行名難行施門謂入出之所由也施之所由所由非一名一切門士猶事也謂善士者之所行事名善士施受及財體非一故名一切種稱來者意名曰遂求二世獲安名此他世三事無染名為清淨。 論云何菩薩自性施。 演曰後別解中九門分別一辯施自性門二辯施一切門三難行捨施門四一切門施門五善士行施門六一切種施門七遂求來意門八此世他世門九最勝清淨門自性門中復分三叚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而行惠施。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二先明施性後明施相性即無貪及彼所起三業為性思即意業言律儀等次顯無罪施物之相安住律儀明戒具也阿笈摩見明見具也阿笈摩者即初時教也既有因教定有果見方能惠捨名為施相。 論當知是名菩薩自性施。 演曰三惣結之。 論云何菩薩一切施。 演曰二辯施一切門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結施相此初也。 論謂一切者至外所施物。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六一明財施二明法施三無礙施四意樂施五無障施六勝解施初中有三一惣標列二別解之三明位次此初也。 論若諸菩薩至外所施物。 演曰二別解中文分為二一惣明施相二別重料揀初中有二一辯所施物二明所施相初中有三一明內施二明內外三唯明外文顯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隨順於彼。 演曰二明所施相文分為二先內後外內中有二先惣後別此惣施也。 論二別求手足至一切施與。 演曰後別施也別別身分而施與之名為別施。 論又諸菩薩至並皆施與。 演曰後外施相文亦有二一求受用者二求自在者於菩薩物恣彼所求隨意受用求自在者菩薩於財絕[A30]己有心率皆施彼名斷心與。 ᅟᅟ==[A30] 己【CB】,巳【金藏】== 論又諸菩薩至或不施與。 演曰二別重料揀文分為二一辯施不施二明巧慧施初文有二先標後辯此先標舉雖行普施其中或有應施與者及不應者名施不施。 論云何施與至便不施與。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略後廣略中又二一明不施二彰施與此初不施意可知也。 論若知種種至即便施與。 演曰二彰施與。 論如是略說至次當廣辯。 演曰後廣釋中文分為二一結前摽後二依標正釋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損害誑惑。 演曰二依標正釋文分三段一明唯內施二彰唯外施三通彰內外初中有二先釋後結釋中又二先示不應後明應義初不應施而有四種一見有損害二意樂[A31]已淨三魔眾懷亂四癡狂心亂此初見來求欲損害不應施與行非梵行或為僕等非利益事。 ᅟᅟ==[A31] 已【CB】,巳【金藏】== 論若諸菩薩至而施身分。 演曰二意樂[A32]已淨不應施之何以然者利物事廣故以存身捨施事輕故不應施况捨身者只緣意淨意既[A33]已淨故不施之但留色身以彰利物言意樂淨者於身命財無所願恡施心無退名意樂淨。 ᅟᅟ==[A32] 已【CB】,巳【金藏】== ᅟᅟ==[A33] 已【CB】,巳【金藏】== 論又諸菩薩至當知亦尒。 演曰三魔眾懷亂不應施之令彼過深及為損故。 論或有眾生至施彼身分。 演曰四癡狂心亂不應施與不住自心施非益故。 論除上所說至或不應與。 演曰後明應義返上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而行惠施。 演曰二彰唯外施文分為二初辯後結辯中應施及不應施二十四類此明前四一不施害物二不施他物三不施他妻四不施蟲物此之四種皆有損他之義而不應施反彰無損而亦施之文不明者略故無也。 論又諸菩薩至悉皆施與。 演曰五明戲樂文分為二初明施不施後明所施物初中復二先標後釋釋中有二先明不施後明應施文顯可知。 論是諸菩薩至皆不施與。 演曰後明所施物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一辯不施物二辯應施物初中有五一不施捕獵等法二不施祠祀方便三不施眾生所依止處四不施罝綱損害生物罩(知彼反)者爾雅云捕魚籠也罝(子耶反)者爾雅云罟(故戶反)也弶(臣句反)者字書云施綱於道五不施怨讎治罰等具隙者說文云壁孔也謂人有過如壁穴也。 論若復種種至悉皆施與。 演曰二辯應施物因此樂具而發淨心故皆施與。 論又諸菩薩至施其所欲。 演曰六辯施食非宜非施文中有三一明病者二明飽者三明害者皆有其損而不應施。 論又諸菩薩至施來求者。 演曰七明恩德不應施與文分為二初標後辯文亦可知鋪者說文云咀也咀謂嚼食也。 論又諸菩薩至汝亦宜然。 演曰八明自在不施他妻境土分壃可應施與情違不違二有別故。 論又諸菩薩至今作奴婢。 演曰九不施自妻及餘僕使文中有三一先無言契而不應施曉喻者方言云曉謂明也喻者譬諫也謂以於喻說諫於人名曉喻也二雖有言約不施𢙣人三不以䎡弱施為奴婢。 論又諸菩薩至況當施與。 演曰十不施尊位為損害故黜者貶下也。 論又諸菩薩至施來求者。 演曰十一不奪親財而行惠施謂令親屬生憂𢙉故。 論又諸菩薩至而行惠施。 演曰十二不違法施十三不違學施文可知矣。 論又諸菩薩至品類差別。 演曰十四捨分別心住平等施。 論又諸菩薩至而行惠施。 演曰十五無增減施十六無勝劣施十七無憤怒施皆稱先心無移改故設移改者增而勝妙不得減劣也撓者說文云擾也。 論又諸菩薩至而行布施。 演曰十八不自讚施十九無不敬施二十住憐愍施二十一無𢙣見施如文次第意義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正等菩提。 演曰二十二非離欲施施但為彼離欲之資然體非是離欲淨也二十三不觀果施不觀人天妙果而施但為無上菩提故施。 論又諸菩薩至廣說應知。 演曰二十四知品類施文分為二先標後辯文易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而行布施。 演曰三通彰內外有十七類一懷悲意樂而行惠施。 論又諸菩薩至菩薩不為。 演曰二明不施與不合儀物文分為三謂標辯結辯中有二一辯不應施二明不告白不白告彼食有所雜不令彼覺而施於彼名不告也。 論又諸菩薩至即便施與。 演曰三不稽留施應時興故。 論又諸菩薩至故行惠施。 演曰四無所依施文分為四一不依名稱二不依恩德三不依世果四不依誑誘文顯可知。 論又不狹劣至有量之施。 演曰五不狹劣施六不誑他施七不乖離施八勤無惰施九普分布施十財廣大施一一意別思之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如還彼物。 演曰十一不損惱施十二三時淨施十三無詭詐施十四如還債施意趣各別思之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歡情自取。 演曰十五應時而施十六無嗤笑施嗤者字書云笑也𧹞者說文云靣慙赤也十七恣求者施如文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而行布施。 演曰二明巧慧施文分為二初明有財施後明無財施初中有三一摽二釋三揔結之此先標也。 論云何菩薩至嫌恨棄背。 演曰次釋之中文分為二先徵後辯辯中有五一揆量可不施文中有二一挍量貧富二先濟無依進退有方名巧便慧揆者爾雅云度也。 論又諸菩薩至進得上品。 演曰二調伏慳貪施文分為二一令慳者取[A34]己物施二令慳者生隨喜心因此二途引發慳人學修惠施名巧慧也。 ᅟᅟ==[A34] 己【CB】,巳【金藏】== 論又諸菩薩至成熟有情。 演曰三寄修福事施文分為三一捨物令施二調伏慳施三攝受故施。 論又諸菩薩至悉皆施與。 演曰四知心隨樂施。 論復有商人至令彼無罪。 演曰五令歡無畏施。 論如是等類至巧慧而施。 演曰三揔結之。 論又諸菩薩至斯過皆無。 演曰後明無財施文分為二先辯後結辯中有四一施工巧業二施羙妙言三施淨信家四施身語業供者說文云給也奉也贍者字書云足也。 論如是菩薩至而行布施。 演曰後結之也。 論此說乃至至無盡財寶。 演曰三明位次向所陳施皆是地前若登地中得無盡施淨意樂者即初地也。 論又諸菩薩至亦不施與。 演曰二明法施文分為二一明施相二揔結之初中有二一明施不施二顯不施財法方便初中有二先明不施後明應施初中有五一不應施外道正法二不施經典三不施衒賣四不施秘藏五不施無求不求勝智不應與故。 論必求勝智。 演曰二明應施文分為二一明施境二明施相此初施境諸求智者皆施與之。 論若自了知至如應施與。 演曰二明施相文分為二先辯後結辯中有四一明施與二明未施三辯轉求四彰思察此初也謂能通達方惠於人未辯是非不應施矣。 論若自了知至恒自披轉。 演曰二明未施未堪施故。 論如是菩薩至而施與之。 演曰三辯轉求轉行施也。 論若不見餘至不應施耶。 演曰四彰思察文分為二初審思察後施不施此思察也。 論如是審諦至妙智資糧。 演曰後施不施文分為二初觀過失後觀利益此觀過失慳恡而行施也。 論又觀察[A35]已至非餘一切。 ᅟᅟ==[A35]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觀利益文有三節一明不施辯所須義二明不施資糧轉勝三明不施利益物廣謂修勝義證聖超凡當獲自他利益事廣不同施行雖益一途利益非多故非施也。 論菩薩如是至菩薩淨戒。 演曰後結不施而無失也。 論云何菩薩至曉喻發遣。 演曰二顯不施財法方便文分為二先問後荅荅中有二先明方便發遣求者後明施設方便善巧此初也。 論云何施設至所守護持。 演曰後明方便文中有二先徵後釋釋中又二先辯淨財後明應施此初也。 論見來求者至令所願滿。 演曰後明應施文中有二一明稱理二非稱理此明稱理故須施也。 論若觀施時至不許施汝。 演曰二非稱理不施與中文分三段一正明不施二輭言禮遣三辯無恡惜此初也。 論輭言曉喻至然後發遣。 演曰二輭言禮遣令無恨心。 論令彼了知至不施於我。 演曰三辯無恡惜但非自在而不施之非有恡心而不施與。 論當知是名至而行法施。 演曰二揔結之。 論又諸菩薩至而行布施。 演曰三明無礙施於財法等普施有情名一切施心無障礙名無礙施言異門者謂於財法無畏施中所有異門是法無礙教法多以異門分別諸法相故若體相者即義無礙所詮之義多得實體體言體相若釋名者謂即訓釋詞無礙也釋名字故因果差別是辯才無礙以能辯說諸因果事於財等上有此無礙如實了知而行於施亦名巧慧施。 論又諸菩薩至而行布施。 演曰四彰意樂施謂依慈等四無量心而行惠施名意樂施具多方便亦名巧慧施。 論又諸菩薩至如實了知。 演曰五治障施文分三段一標二釋三揔結之此初標舉施障對治皆能知也。 論此中施障至而深欣樂。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二先辯所治後辯能治此所治也。 論若諸菩薩至自在而行。 演曰後辯能治文分三段一明治相二結立名三顯功用初中有四一治未習施三治闕少施三治妙財施四治樂財施此初有二一辯所對治二正明施相初中又二一辯無施心二起正思擇如文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而行惠施。 演曰二治闕少施文分為二一辯無施心二明思擇施文顯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而行惠施。 演曰三治妙財施文分為二初覩物生欣而無施意後以慧觀察速起施心。 論又諸菩薩至無上菩提。 演曰四治樂財施文分為二初明行施求世果心後辯知邪起求覺意。 論如是菩薩至性不堅牢。 演曰二結立名文中有二先結後名名中有四一者覺悟未習於施有違今若不行後無所得名為覺悟二者忍受眾苦結財闕施三者遍知顛倒結妙財施四者見行不堅結樂財施。 論是諸菩薩至而行布施。 演曰三顯功用揔結如文。 論又諸菩薩至而行布施。 演曰六勝解施施諸眾生名勝解施然善戒經供施於佛此云眾生二不同者良為福田有悲敬別各㸦舉一義無違也。 論如是妙慧至不共行施。 演曰三揔結施相文分為二初牒前揔結後顯前所說為後所依此牒前結中揔有六箇故字如次結前六段之義思可知矣。 論如是廣說至應當了知。 演曰後顯前所說為後所依文可知也。 論云何菩薩難行施。 演曰三難行捨施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當知此施至第一難行施。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先摽後辯辯中有三此初有二先辯後結如文可知。 論若諸菩薩至第二難行施。 演曰次明第二難捨之財而能惠施名難行施或長時串習者如一經卷等是菩薩長時串習此利益多不可布施如財等是串習所得又正所串習具能布施或有上品思者謂有上品思人來與今將施之。 論若諸菩薩至第三難行施。 演曰後辯第三如文自悉。 論云何菩薩一切門施。 演曰四一切門施門文分三段先徵次辯後揔結之此初也。 論當知此施至他來求者。 演曰次辯之中文分為四一自財物二他財物三施眷屬四施外來是為四種。 論如是四相至一切門施。 演曰後揔結之。 論云何菩薩至名善士施。 演曰五善士行施門文分三段初徵次釋後揔結之釋中有五如文可知。 論云何菩薩至一切種施。 演曰六一切種施門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揔結之釋中類別有十三種七十四中而自明之至文當辯。 論云何菩薩至遂求施。 演曰七遂求來意門文分三段先徵次釋後揔結之釋中有八如文可知言什物者什謂聚也又謂資生家產器物揔名什物物即器也。 論云何菩薩至後世安樂。 演曰八此世他世門文分三段先徵次釋後結安樂釋中有二先標後辯辯中有九財無畏法各分三種是為九相結中有二先揔結前後辯差別一一次第如文可知。 論云何菩薩清淨施。 演曰九最勝清淨門文分三段先徵次釋後結清淨此初也。 論當知此施至異熟施。 演曰次釋之中文分為二先揔摽列後各別釋此標列中有十相也。 論云何不留滯施至究竟清淨。 演曰後各別釋文分為十一不留滯施二不執取施三不積聚施四不高舉施五無所依施六不退弱施七不下劣施八無向背施九不望恩施十不希果施此明前二不留滯施及不執取文易可知。 論云何不積聚至不積聚施。 演曰三不積聚施分之為三先徵次辯後揔結之辯中有二先標後釋釋中有四一非現施二非後頓施三非差別施四罪無罪施文復為二初徵後釋文顯可知蓄者廣雅云眾也積也。 論云何不高舉至持用布施。 演曰四不高舉施五無所依施六不退弱施七不下劣施一一次第皆具徵釋文顯可知言䅌(古玄反)者麥莖也䴰(以職反)者麥䴬也見說文。 論云何不向背至最極清淨。 演曰八無向背施九不望恩施十不希果施各具徵釋及結應知。 論如是菩薩至正等菩提。 演曰大段第二揔結其果文顯可知。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十五 【上闕三十行】 ▆▆▆。 論云何菩薩至乃至建立。 演曰四一切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四一勸生淨信二令戒圓滿三引生正慧四勸修行施。 論云何菩薩至慈心勸導。 演曰五善士門分之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五一勸修涅槃真實義處二應時物冝以為開誘三於引攝無漏義中勸行妙行四心行調柔不生剛強五懷慈愍意無害物心如此勸修方名善士。 論云何菩薩一切種利行。 演曰六一切種門文分為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論當知此行至十三種。 演曰後辯分二先標後釋此初標舉六及七也。 論云何六種至令得解脫。 演曰後釋分二先六後七六中有二先徵後辯辯中分二初二惣標攝受調伏後四顯相離惡進善如文可知。 論云何七種至而正安處。 演曰後辯七中文亦為二先徵後辯辯中分二初五是行後二是果初中五者一謂資糧令初修者善歸資糧守護不失一分之言目堪化者言出離者明長養意為出離故守護長養二遠離者明其具戒戒防諸惡名為遠離三心一境性而明定也四清淨諸障明其慧也慧能斷染名淨諸障五修作意意可知也正安之言該前諸行及後二果初小後大文顯可知。 論云何菩薩至令離彼纏。 演曰七還求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八謂八纏也夫修習者本祈進善為由纏故障善不生今以開解令悉斷除復本所希名遂求也。 論云何菩薩至瞋恚邪見。 演曰八二世利行門文分為二初徵後釋釋中有九身語各四意合為一是為九也窣羅若者米酒也迷離耶者藥酒也未陁者蒲桃酒也問何理意三而不開顯荅對化三乘身語別說意地唯本故合明之通別既殊明亦異也。 論云何菩薩清淨利行。 演曰九清淨門文分為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論當知此行至有五利行。 演曰後辯分三一標二釋三惣結之此摽外內二利行也所化能化如次名為外及內也。 論云何菩薩如應利行。 演曰二釋分二先明外行後明內行初中有四一徵二列三釋四結此初二也。 論謂諸菩薩至無罪利行。 演曰三釋分五一明無罪二明不轉三明漸次四辯遍行五辯如應初明無罪據其文勢而有五類分之為二初四所化第五安處名為能化初所化中初二在家離惡行者雜善行惡者凡所施為以惡為先後二出家一犯篇罪二有邪命者思之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不轉利行。 演曰二明不轉不令捨彼真解淨定求非真解及不淨定故名不轉。 論又諸菩薩至漸次利行。 演曰三明漸次隨何乘性皆有三品漸隨彼化名漸次行。 論又諸菩薩至遍行利行。 演曰四辯遍行於𠛴帝等四種姓中隨己力能而行勸導名遍行利行。 論又諸菩薩至如應利行。 演曰五辯如應文有二節一各於自乘三善開化二於方便門隨根勸示令作不淨及慈等觀名如應也。 論是名菩薩至五種利行。 演曰四結之也。 論云何菩薩至五種利行。 演曰後明內行文分為三段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五種利行。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五一起悲意樂二無勞倦心三位滿能謙四心無染汙五慈無退轉結文可知。 論如是依於至清淨利行。 演曰三惣結之。 論云何菩薩同事。 演曰三明同事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故名同事。 演曰後荅分三一正明同事二辯同事因三四句分別此初也義謂義理大小乘義淺深別也根謂信等五根勸他習定自亦學修自他同事名為同事餘准知也。 論所化有情至自現行者。 演曰二辯同事因文分為二一令無退轉二辯非詰難初中有三辯徵釋也。 論非諸菩薩至教誡。 演曰二辯非詰難同事行成。 論有諸菩薩至與他同事。 演曰三四句分別文分為二先列後釋此先標列句有四也。 論第一句者至功德威力。 演曰後釋分四此初句也師與所作功德雖高不顯為師及有功力但潛密化令得利安名是他同事非他同。 論第二句者至同分中生。 演曰二非他同事與他同者非與所化事業行同而生彼中現為同類漸為調伏息除灾患名非他同與他同也。 論第三句者至或增。 演曰三是他同事與他同者見聽聞者心有動搖菩薩共聽解與彼齊或過於彼引令不退名或等或增。 論第四句者至棄捨他事。 演曰四非同不同謂放逸者闕利他事無與彼等名曰不同。 論如是[A1]已說至善法作業。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惣結釋成熟佛法有情二行。 論又如前說至應知清淨。 演曰二辯二三因文分三段一摽二釋三惣結之此初也。 論謂由身語至應知現行。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三段一辯現行二明最勝三明清淨此初也謂由三業表知二行皆現行也。 論彼諸善法至亦名不共。 演曰二明最勝分之為三一標二釋三惣結之此初也。 論當知此中至常行無替。 演曰二釋分二一彰其廣大二明無雜染廣大分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三一有情無別二彰事無別三辯時無別如文可知。 論當知此中至名無雜染。 演曰二明無雜染文分三段謂標釋結釋中有四一心無憂悔二不行惡行三見寶功德四不求世果由如是下惣結之也。 論由熾然故至應知清淨。 演曰三明清淨文分為二一標二釋此初摽舉有三法也。 論若諸菩薩至熾然無動。 演曰二釋分二先明初二後辯第三初中復二先摽後釋此雙摽也初地[A2]已上名淨意樂。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論言熾然者至熾盛現前。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初辯熾然後明無動此熾然也初地[A3]已去無漏智火極炎猛故名為熾然。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論言無動者至唯增無減。 演曰後明無動謂八地後相用不轉故名無動一切煩𢙉永不行故法[A4]駛流中任運轉故於諸行中起諸行故𠛴那𠛴那倍增進故故同明分漸漸明增而無減矣。 ᅟᅟ==[A4] 駛【CB】,駃【金藏】(cf. T31n1585_p0013b06)== 論若諸菩薩至勝淨法故。 演曰後辯第三意善清淨謂住究竟十地滿心或是一生及最後者一向純淨者名勝淨法。 論如是施等至應知清淨。 演曰三惣結之。 論此中所有至極清淨果。 演曰大段第二明二行果文分為二一究竟果二因位果初中有八二切果二難行果三一切門果四善士果五一切種果六遂求果七二世果八清淨果八中各言多修等者顯三劫修有差別也不辯初門自性果者自性為體餘門為用舉用彰體通於餘門不別明也。 論如是菩薩至無罪勝果。 演曰二因位果此等九門非唯獨招無上極果亦能招感因隨順中十王等果增修行矣。 論卷第四十四 論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 初持瑜伽處供養親近無量品第十六 演曰上來七品別明成熟佛法有情次下二品通明諸行分之為二初之一品彰供養行後之一品明菩提行今即初文提彼所彰以立品号名供養等品。 論云何菩薩▆▆▆▆▆▆▆▆▆▆分為二▆▆▆▆▆▆▆▆▆▆▆▆▆▆▆▆▆▆▆▆▆▆▆▆▆▆▆▆▆▆▆▆▆▆▆▆▆▆▆▆▆▆▆▆▆▆▆▆▆▆▆▆▆▆▆▆▆▆▆▆▆▆▆▆▆▆▆▆▆▆▆▆▆▆▆▆▆▆▆▆▆▆▆▆▆▆▆▆▆▆▆▆▆▆▆▆▆▆▆▆▆▆▆▆▆▆▆▆▆▆▆▆▆▆▆▆▆▆▆▆▆▆▆▆▆▆▆▆▆▆▆▆▆▆▆▆▆▆▆▆▆▆▆▆▆▆▆▆▆▆▆▆▆▆▆▆▆▆▆▆▆▆▆▆▆▆▆▆▆▆▆▆▆▆▆▆▆▆▆▆▆▆▆▆▆▆▆▆▆▆▆▆▆▆▆▆▆▆▆▆▆▆▆▆▆▆▆▆▆▆▆▆▆▆▆▆▆▆▆▆▆▆▆▆▆▆▆▆▆▆▆▆▆▆▆▆▆▆▆▆▆▆▆▆▆▆▆▆▆。 【原經卷殘缺一版】 至自作供養。 演曰三▆▆▆▆▆分為二先明供養後明得果初中有三一唯自供養二自他俱修三唯勸他作此唯自也。 論若諸菩薩至咸共供養。 演曰二自他俱修二供養事。 論若諸菩薩至他設供養。 演曰三唯勸他作。 論此中菩薩至為無有上。 演曰後明得果有三類別因既不同果亦異也。 論若諸菩薩至財敬供養。 演曰四大財離染對文分為二一辯三供養二明財有無初中有三一明財敬二明廣大三明無染此初也衣服花鬘及珎寶等為財供養敬問禮拜五輪歸命及歌讚等為敬供養璩印者(巨於反)字書云玉名也在耳為璩在臂為印。 論若諸菩薩至廣大供養。 演曰二明廣大文中有三一摽二釋三惣結之釋中有七一若多二若妙三現前四不現前五自作六教他七心淨其中義別分為三種前二物廣次四事廣淨心[A5]已下明其心廣迴求菩提釋廣大義結文可知。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論若諸菩薩至無染供養。 演曰三彰無染文中有二先辯後結辯中有六供養字者即為六故一自手供養二令他供養三不放逸等四不輕棄等五不詐施設六不雌黃等塗灌等也雌黃體臭不以塗像酥膩成垢不得洗像𡱈崛羅香燒之即臭似此閒燒膠氣也遏迦花者即臭花也大如人手色赤如宍此等香花束土所無故不識譯前之五種離心雜染第六遠離物體雜染故說六種皆名無染結文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種種供養。 演曰二明財有無文復分二一以財供養二非財供養初文有二一辯三財供二重彰自在此初分三前二通凡後一唯聖如法華云妙音來時先於靈山作化蓮華及諸供事皆是眾具自在菩薩供養事也。 論已得眾具至及以制多。 演曰二重彰自在文分為二一辯所化相二明其所属初中有四一化多身二化多手三化多聲四化供具此等眾具三地勝定雖能化作未能殊勝八地自在方能化之所變珠寶及變國土種種等相隨意而成名自在化。 論如是等類至皆属自心。 演曰二明所属文復為二一辯所歸属二明不希求此初也此等變化皆是神通定境從心變故属於心不從於人自舉也。 論如是菩薩至皆無礙故。 演曰二明不希求文中三節摽徵釋也不退地者第八地也。 論又諸菩薩至當勤修學。 演曰二非財供養文分為四一辯無財二彰隨喜三明廣大四結勸修。 論若諸菩薩至正勤修學。 演曰五明第十自修無別對文分為二初明供養後彰勝劣初中分二先辯後結此初辯中惣有八行一四無量行二四法印行三修隨念行四住無相行五修三學行六菩提分行七波羅蜜行八四攝事行。 論是名菩薩至最妙無上。 演曰後結無上。 論如是供養至尼殺曇倍。 演曰後彰勝劣。 論由此十相至供養如來。 演曰三惣結釋。 論如供養佛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供法僧亦如佛也。 論如是菩薩至何况其多。 演曰二明供養意文中有二一明其意樂二舉少况多初中有二先標後釋釋中有六一緣諸如來功德增上二恩德增上三尊勝增上四難遇增上五獨出增上六義依增上於難過中鄔曇花者西域有樹常時無花枝間有子若輪王現而花乃生此閒所無故不飜譯或有說云此云瑞應花應輪王故。 論復次至不作異意。 演曰二彰求善友門文分為二初問後荅問中七句分二初之四句問善友相後之三句明求友相。 論當知菩薩至言詞辯了。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二先明善友荅前四問後明求相荅後三問初中有四一能為善友二辯不虛成三辯為依處四彰善友事初中有二先標後釋釋有八句類分為二初之三句內德成就後之五句利他圓滿第二句中多聞即聞慧覺謂慧也餘可知之。 論若諸菩薩至心無偏黨。 演曰二辯不虛成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五如文可知。 論若諸菩薩至隨得隨捨。 演曰三辯為依處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五一妙威儀揀外道等塗灰持杖諸鄙劣者三千等具名為圓滿離跳行等名為寂靜言具一切無躁動者釋後二也敦謂厚也肅謂戒敬也餘文可知儲者說文云偫也。 論善友菩薩至種姓品。 演曰四彰善友事文分三段摽列及指列中有五如指應知。 論當知菩薩至請問聽受。 演曰後明求相荅後三問文分三段一明親近二明聽法三無異意初中有二一摽二釋釋中有四一於善友發生愛敬二修和敬業三四事供養四恭敬聽受若合若離者謂所依止師說法若與舊同名合若別名離或依經論次第名合若別出見不依經等名離並如法之見也隨師自在而不傾動又自性名合差別名離奉行聽受名求友相。 論若諸菩薩至因性義故。 演曰二明聽受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五一為寶想以法難得類同寶也二眼想者眼謂妙慧聞法為因能生妙慧因從果稱故名為眼三明想者大慧能照所知之義目之為明聞法是彼明之因故從果立稱名為明也四果想者得大果故五無罪者離惡極恱名無罪也。 論若諸菩薩至退失勝慧。 演曰三明無異意文分為二一彰無異意二辯異意過初中有三謂摽釋結釋中有五文顯可知。 論云何至慈悲喜捨。 演曰三辯修無量門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也言無量者緣無量境生無量福引無量果名為無量言慈等者哀憐名慈側愴名悲廩物名喜亡懷為捨此四體者無瞋不害不嫉善捨如次為性故唯識云為顯慈悲二種別故故立不害不嫉亦即依無瞋也嫉既依嗔飜立不嫉是無嗔故善捨平等離貪嗔癡故性如次即無嗔等。 論謂諸菩薩至無緣無量。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二一廣明四體二惣明勝利初中有二一通明四相二別明悲體初中又二一辯三無量二釋差別名初中有二先列後釋此列三種四無量也問此三無量其體是何荅初二後得後通證智故佛地論第五說云如實義者亦緣有情但無分別平等行相了知一切假立有情性平等故緣生等法性平等故無我真如性平等故名平等智既緣有情及緣生法故知後一體通二智其實平等但證智也。 論若諸菩薩至有苦有樂。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初辯三緣後別分別初中有二先標利境後辯修心此初也言三聚者一無苦樂聚二有苦聚三有樂聚三界五趣皆攝在三聚之中盡是菩薩所行利處故先摽舉以辯四心。 論於其最初至有情緣慈。 演曰後辯修心文分為二一辯修慈二悲喜捨初中有三一有情緣慈二法緣慈三無緣慈此初也謂有情緣慈緣求樂者無倒與樂名有情緣慈於初聚中雖無苦樂以無苦故無求遠離但無其樂故以求之菩薩慈心觀求樂者真是眾生非非情等等心與樂名住無倒有情緣慈。 論若諸菩薩至名法緣慈。 演曰二辯法緣慈了知無我但有色心緣生法體緣法起慈名法緣慈。 論若諸菩薩至名無緣慈。 演曰三無緣慈復緣法體不見其相但觀無為等心與樂名無緣慈故佛地云不緣有情及諸法故但緣法界無有分別名無緣慈有義亦緣有情及法但無分別平等行相了知眾生有所求故不緣有情者何所濟耶。 論如有情緣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辯悲喜捨文分為二初例前同後彰別義此初也三緣行相皆與慈同名為亦尒。 論若諸菩薩至是名為悲。 演曰後彰別中文分三段初悲次喜後彰捨相此初也悲能拔苦故緣苦境而起悲心。 論若諸菩薩至是名為喜。 演曰次辯喜心於有樂者不生蛆嫉發生喜意名喜無量。 論若諸菩薩至是名為捨。 演曰後彰捨相謂無苦等二聚有情多分如此起癡嗔貪菩薩如次令彼得離名捨無量。 論此中菩薩至及諸外道。 演曰後別分別門分為二一內外通𢩁門二利益安樂門此初也所言外道小乘共者據作有情及作法解少分相似名之為共非是起心所度等同名為共也然於菩薩初中後位修習不同亦有差別略故不明故佛地云初發心位諸菩薩等多分修習有情緣慈多是有漏世俗有情為境界故修正行位諸菩薩等多分修習法緣之慈亦多有漏大乘教法為境界故得無生忍諸菩薩等多分修習無緣之慈雖有所緣緣法界故無有分別名曰無緣釋曰在十信位名初發心位十行已去名修正行位入地[A6]已徃名無生忍。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論又諸菩薩至是謂為捨。 演曰二安樂利益門四種無量義分為二初三安樂得離苦故後一利益除三毒故。 論如是菩薩至故名哀愍者。 演曰二釋差別名非但唯名慈悲喜捨亦得名為具哀愍者以能哀愍諸有情故。 論此中菩薩至脩悲無量。 演曰二別明悲相文分為二初摽後釋此初也。 論何等名為百一十苦。 演曰後釋分三一辯悲境二辯大悲三明悲德初文有三一徵二釋三惣結釋此初也。 論謂有一苦至流轉苦故。 演曰二釋分二一十門辯相二九門離釋初辯相中門增有十一增一分別門唯明流轉一苦相也。 論復有二苦至及心箭受。 演曰二二苦分別門文分為二先標後辯辯中有二一者欲苦為樂境壞所生之苦二癡異熟苦謂異熟果身體受重病及刀杖治罸等苦猛利所觸謂由迷內異熟苦故計為我我故於自體被治罸處生摼怨嗟受二箭苦名癡異熟若因異熟及癡生故。 論復有三苦至三壞苦。 演曰三三苦分別門三苦行相理如常說故不云也。 論復有四苦至五取蘊苦。 演曰四四苦分別門文分為二初標後釋釋中有四一愛別離苦二斷壞苦身及外境皆斷壞故三相續苦死生之苦無斷絕故四畢竟苦無姓有情苦無盡日名為畢竟。 論復有五苦至疑纏緣苦。 演曰五五苦分別門謂此五盖與脩習者善道相違說為苦也。 論復有六苦至惣說為苦。 演曰六六苦分別門文分為二先標後辯辯中有六文顯可知。 論復有七苦至不得苦。 演曰七七苦分別門義如常釋。 論復有八苦至多時住苦。 演曰八八苦分別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八前五可知六自逼者無慚外道自餓投巖臥荊𣗥等自招苦也七苦可知八多時者謂有一類長翹一足長坐不臥及長臥等多時誓約故生其苦。 論復有九苦至九後法苦。 演曰九九苦分別門五無病者先無有病後被病𮕱名病𮕱損六戒𮕱損戒被犯故七見𮕱損見生異故。 論復有十苦至匱乏苦。 演曰十十苦分別門相可知矣[A7]已上惣有五十五苦思可知之。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論當知後有至一切種苦。 演曰二九門離釋文分為二初惣標列後別離釋此初摽列有九門也。 論一切苦中至現緣所生苦。 演曰後別釋中九門分別一一切苦受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二一者宿因二者現緣眾苦雖多皆此二攝名一切也。 論廣大苦至無間苦。 演曰二廣大苦受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四約增解者初二第四三惡趣苦第三雜類通人天趣及鬼畜中雜受苦也若不然者何名大苦。 論一切門苦至所攝苦。 演曰三眾苦所逼門一切苦起不離五趣故依趣說名一切門善趣即謂人天二也。 論邪行苦至諸惡趣苦。 演曰四邪行發起門苦因邪行之所發起名邪行苦於中有五如文可知。 論流轉苦中至後摼貧賤。 演曰五流轉苦逼門文有三節謂標列釋尋之可知。 論不隨欲苦至而生大苦。 演曰六不隨欲苦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七義分為二第六求智餘皆求福所求不遂即八苦中求不得苦。 論違害苦中至逼𢙉生苦。 演曰七違害苦𢙉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八由違害緣苦受生起名違害苦。 論隨逐苦中至名隨逐苦。 演曰八苦受隨逐門文分三段先標次辯後惣結之辯中有九且如內身因緣所生理有生老病死敗壞及滅盡法之所隨逐至時皆苦名壞盡苦。 論一切種苦中至一切種苦。 演曰九一切種類門文分三段一標二釋三惣結之釋中十苦分之為二初五五樂所對治後五違緣逼𢙉故苦對樂分別如應當知結文可悉。 論前五十五至修習圓滿。 演曰三惣結釋悲所緣境百一十苦計筭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發起大悲。 演曰二辯大悲文分為二一彰大悲境二明大悲心初中有三標徵及列此初標也。 論何等名為至麤重苦。 演曰徵及列也初之八種前增門中而[A8]已分別後之十一後離門中亦[A9]已辯明此等相增故以摽之餘非猛盛故不說之。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論由四緣故至如來清淨。 演曰二明大悲心文分為二先標後釋釋中有四一緣甚細微變易身苦二長時熏習三祇修故三猛利意棄捨身命濟有情故四最極清淨因果二中皆到極故。 論又諸菩薩至有堪能心。 演曰三明悲德文分三段一明悲勝利二辯悲優劣三建立菩提此初勝利而有八種一普習悲心二證淨悲意謂入初地三得親厚心四極愛念心五欲作恩心六無猒倦心七代受苦心八有堪能心。 論諸聖聲聞至極大苦蘊。 演曰二辯悲優劣。 論菩薩如是至悲所建立。 演曰三建立菩提文分為二初明六度悲之所生後辯菩提悲所建立菩薩之行實謂無邊悲濟為先故獨標舉。 論如前所說至一切大苦。 演曰第二大段惣明勝利文中有二先惣歎德後別顯示四種勝利一得法樂住二攝受資糧三菩提堅固四堪能忍受。 菩提品第十七。 演曰大文第二而有兩品通明諸行前來[A10]已明四無量等今當第二辯菩提品品中所明十五門義一一皆是菩提行分故品題云菩提分也。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菩薩菩提分法。 演曰判釋品中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嗢拕南曰至嗢拕南四。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初頌標舉後別釋之此頌標中義分十五一明慚愧二堅固性三心無猒四善知論五明世智六辯正依七無礙解八辯資糧九菩提分十明止觀十一巧便十二惣持十三正願十四三摩地十五嗢拕南。 論云何名為菩薩慙愧。 演曰後別釋中如標所明十五門釋一辯生慚愧門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當知慚愧至二者依處。 演曰後荅分二初惣標列後別釋之此初摽列有二也。 論言自性者至慚愧自性。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初明自性後明依處此初文三牒釋及結謂慚愧相而有二種一者別相二者通相崇重賢善輕拒暴惡如次名為慚愧別相羞耻過惡是二通相今隱別相而不開顯舉其通相以明二者為對自他羞耻過增而偏說故具如唯識廣明相也。 論言依處者至慚愧依處。 演曰後明依處分之為三謂牒釋結釋中有四一於所作善不隨順立而起羞耻二於不應作不善法中雖隨順作而懷耻意三覆自作罪而懷羞耻四於自所生惡作等者謂由第三作惡[A11]已悔悔[A12]已復作後作依前作故名有依於此有依而起悔愧名為依處結文可知。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菩薩堅力持性。 演曰二堅持自性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當知此性至二者依處。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先惣摽列後別解之此初也。 論言自性者持性自性。 演曰後別解中文分為二先明自性後明依處初中有三謂牒釋結釋有六句禁制等四辯堅力用性勇等二顯堅力性性勇謂勤思擇謂慧勤慧二種為堅力性故唯識云後五波羅皆慧為性對異論等必慧能故持即力用能持自行不為他動是為持也。 論如是菩薩至性依處。 演曰後明依處文分三段謂牒釋結釋中有五謂大苦等是持力性所依境界名所依處。 論云何菩薩心無猒倦。 演曰三心無猒倦門文分為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當知菩薩至故無猒倦。 演曰後釋分二初標後辯辯中有五初二辯體後三辯因辯因三者一謂勤精進二為成妙慧三懷悲濟心由此三因故無倦也。 論云何菩薩善知諸論。 演曰四善知異論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無有顛倒。 演曰後釋分二釋及結也釋中有四一於五明下明初聞慧二即於如下辯生思慧三如是知下彰無忘失四又為了下辯其成熟成熟聞思轉增勝妙非於異論而起進修故於修慧而不開顯。 論云何菩薩善知世間。 演曰五善了世間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不如實知。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一各別釋二惣結之釋中有二一辯知世間二辯隨世轉初中分二一各別釋二惣結前別中有四一了世有情二了知器界三了世因果四知世假名初中有三一略解釋二廣分別三惣結之此初也謂知世閒嶮難愚闇先摽後釋文顯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濁世滅時。 演曰二廣分別文分三段初標次列後隨標釋此初標舉知有濁時及清時也。 論謂依五濁至五者劫濁。 演曰次列名也濁謂混濁可猒汙義謂惡有情及壽短等深可猒汙立以濁名。 論如於今時至名壽濁。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五一明壽濁二有情濁三煩𢙉濁四明見濁五明劫濁此壽濁也壽謂命根阿賴耶識見分種子任持色心不斷功能為命根體人命短促不過百年不同增時故名為濁餘准此知。 論如於今時至名有情濁。 演曰二有情濁言不識父母沙門以不信為性若婆羅門以憍𢢔為體不畏今後世罪以無明為體不修惠施等以慳及懈怠為體即以六法為有情濁體謂不信憍𢢔無明慳懈怠也若同時五蘊者通五蘊為體作義利者利有情也作所作者作善事也。 論如於今時至名煩𢙉濁。 演曰三煩𢙉濁謂除見及前六餘貪及[A13]諂誑為此濁體以因貪等發生無量邪惡法故。 ᅟᅟ==[A13] 諂【CB】,謟【金藏】(cf. T30n1579_p0538a16)== 論如於今時至是名見濁。 演曰四明見濁體即五見看下文意異取內道妄見即不正知。 論如於今時至是名刼濁。 演曰五明刼濁於滅刼中如次人壽三十二十十嵗之時三灾正起今將漸近名為趣入飢病如次二觸為體眷属同時五蘊為性刀兵殺業行蘊中思及業同時五蘊為性也。 論是名菩薩至有情世間。 演曰三惣結之問於何界具斯五濁荅欲界人中贍部減刼故此文云如於今時昔時不尒明唯南洲有餘問荅如順正理三十二辯。 論又諸菩薩至差別而知。 演曰二了知器界成住壞空各二十刼舉知成壞影顯住空皆亦知也。 論又諸菩薩至皆如實知。 演曰三了世因果文有八句分之為三初之三句辯世生滅次之二句明世趣行後之三句辯過出離初三句中初句苦諦次句集諦後句滅諦次句趣行中初句集諦後句道諦後出離中愛味苦諦過患集諦出離滅諦影彰道諦趣出離行亦名出離思可知之。 論又諸菩薩至成士夫身唯有尒所假名人性。 演曰四知世假名了無我義文中分二一觀無我想二辯假所因此初也知三界假合所成離六根四大之餘實無可得名假人也。 論於中所有至此唯有想。 演曰二辯所因文分為二初明想假後明言假此初也妄作有情及我等想離想之外無實有情名想假也。 論於中所有至自号言說。 演曰後明言假文三一惣略釋二別解之三揔結之此初也謂外所執我見等言亦皆虛妄離言之外無實能見言亦皆假也。 論於中所有至世俗言說。 演曰後別解之文易可悉。 論菩薩於此皆如實知。 演曰後惣結之。 論由諸菩薩至善知世間。 演曰後惣結前四種義也四義以文配前可悉。 論復次菩薩至令心退沒。 演曰二辯隨世轉文分為二先辯後結辯中有二一明護他心二彰自勝行初中有二一明勸敬二明隨順初文有二一隨根敬勸二不生輕薎此初分三一於勝者修和敬業二於等者談論語言三於卑者勸修勝德格量者蒼頡篇云量度也。 論知有希求至不𮆘退榮。 演曰二不生輕𮆘見求財法皆隨意願不生輕𮆘令耻退還益諸有情不捨悲故。 論於是一切至無不隨順。 演曰二明隨順文分三叚一惣明攝受二別明依怙三顯能含忍此初有三一於劣等勝三類情中慰問修施二不生憍慠三起隨順心。 論若識不識至無怨無隟。 演曰二別明依怙文復分三一等為善友二普作依持三稱理宣說此為友也。 論於無依怙至住不安樂。 演曰二普作依持。 論若有因緣至不[后-口+十]其諱。 演曰三稱理宣說。 論若復為他至不譴於他。 演曰三顯能含忍譴者廣雅云怒也訶也。 論其心安靜至起必審詳。 演曰二彰自勝行文分為四一心無躁擾二離諸垢業三具修正行四如法治世此初也心無躁故所起三業而能沉審及安詳也。 論普能遠離至契經中說。 演曰二離諸垢業文中有四一離垢業二隱六方三遠惡友四攝善友初離垢業有十四者長阿含經第十四說垢業別分為三結行有四處行有四損財有六結行四者佛告長者子云四結行者謂殺盜[婬-壬+(工/山)]妄四處行者謂欲恚怖癡損財六者一謂耽酒二者愽戲三者放逸四耽伎樂五隨惡友六多懈怠是謂十四二隱六方者即彼經云善生積世傳禮六方問佛有不佛荅言有與汝不同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妻子為西方親友為北方僕使為下方沙門為上方三遠四惡友者即彼經云一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順四者惡友四攝四善友者又彼經云一止非友二慈愍友三利人友四同事友尸佉絡迦者唐云頂髻持頂上持髻名頂髻持復言善生是別名也。 論或為現法至非為不善。 演曰三具修正行文顯可知。 論若為帝王至問荅不知。 演曰四如法治世文中有二為帝王等依俗治也若御眾等依真化也成八語者顯化德也。 論菩薩成就至皆如實知。 演曰後惣結前所明義也。 論是故名為善知世間。 演曰二惣結之。 論卷第四十五 論云何菩薩修正四依。 演曰六修正四依門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結勝利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恭敬聽受。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四一明依義二明依理三依了義四依於智此初依義不依文也義若真正常流之言亦以頂受義有乖角縱有詞飾亦不依從不能令得世出世故。 論又諸菩薩至以理為依。 演曰二明依理不依於人文分為二一者正辯二非易奪初中有二一彰依理二不依人此依理也理謂道理外道言教無明所起名為闇說如來正教大智所生名為大說了知此[A14]已捨妄歸真名依正理。 ᅟᅟ==[A14] 已【CB】,巳【金藏】== 論不由𦒿長至補特伽羅。 演曰二辯不依人文中有二先辯後結何故不依佛僧人耶荅魔等能變為佛僧故如為遷至說第五諦故人叵依。 論如是菩薩至他緣匪𡙸。 演曰二辯非易𡙸由理為依物莫傾動即彼遷至不說魔化斯之謂也。 論又諸菩薩至非不了義。 演曰三依了義不依不了文分為二先摽後辯此初也約人所明從初發心至資糧滿名植正信起信之初多外門轉但有植者無淨等稱至加行位而依內門能伏諸惑得清淨名見道[A15]已後得不壞信名為證淨。 ᅟᅟ==[A15] 已【CB】,巳【金藏】== 論了義經典至不可引𡙸。 演曰後辯分二先明依了後明不了此依了也由依了義不可引𡙸故令依之。 論何以故。 演曰後明不了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徵云有何所以不依不了。 論以佛所說至猶可引𡙸。 演曰後釋本性義者法本性也佛隨所冝於此本性或說為有或說皆空或讚修成或毀非益或即說言逆害於父母王及二多聞誅國及隨行是人說清淨等所說義未盡皆名不了。 論又諸菩薩至見為真實。 演曰四明依智不依於識文分為二先明依智後明得益初中復二先明智識真非真實二彰智識所了不同初中復二一明智真實二明識非實此初明智是真實也真證智者修慧等也。 論非於聞思至非真證智。 演曰二明識非實聞思俱心雖識法義未能决斷但與識名不同於修能擇是非名為智也。 論是諸菩薩至所能了達。 演曰二彰智識所了不同如文可悉。 論如實知[A16]已至終不誹毀。 ᅟᅟ==[A16]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明得益文易可知。 論是名菩薩修正四依。 演曰三結勝利文分為二初結四依後彰勝利初中復二先結後顯此結也。 論依正四依至真實證智。 演曰後顯四量所說義者初依義也言正理者二依理也言大師者三了義也佛所說者是了義故舉人顯也修所成等第四依也。 論又諸菩薩至無有迷惑。 演曰後彰勝利文中有四一發勤精進二正生加行三開示正道四無有迷惑。 論云何菩薩至四無礙解。 演曰七四無礙解門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謂諸菩薩至法無礙解。 演曰後荅分二一別明無礙二惣彰勝利初中有四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詞無礙解四辯無礙解此法無礙文中有二初境後心謂於境中一切法教一切異門曲宣分別名句差別盡所有性一切事相俗諦法也如所有性一切理法真諦法也修慧了時無有滯礙名法無礙解揀異聞思名修慧也散位聞思未通達故。 論又諸菩薩至義無礙解。 演曰二義無礙解文中有二初境後心謂於境中一切義法一切異相者謂世及出世色心等異真俗有無盡所有等依修所成無漏勝智達諸義時無有滯礙名無礙解。 論又諸菩薩至詞無礙解。 演曰三詞無礙解一切法者即彼真俗所訓釋法言釋詞者能訓釋詞詞謂言音應彼諸方訓釋言音詞句差別名之為詞詞即所緣從境為名名詞無礙解餘同前也。 論又諸菩薩至辯無礙解。 演曰四辯無礙解文中有二先境後心境中又二法及人也以一切法對一切根談說真俗盡所有等智無滯礙名辯無礙解。 論若諸菩薩至非處善巧。 演曰後惣彰勝利文分為二一獲五善巧二得自他利此初也。 論菩薩由此至無倒開示。 演曰二得自他利上謂過上此無礙上更無有法自現正覺為他開示故知二利皆由四行方建立故。 論云何菩薩菩提資糧。 演曰八覺行資糧門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當知如是至應知其相。 演曰後荅文分為二一明福智行二辯三品修此初福智前[A17]已數明。 ᅟᅟ==[A17] 已【CB】,巳【金藏】== 論又此福德至應知名上。 演曰二辯三品修地位既殊修亦別也。 論云何菩薩至精勤修習。 演曰九菩提分法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而不作證。 演曰後釋分二一辯修起因二明解通達此初起因揀異小也菩薩為伏二乘者𢢔及修遍智所以習之非將究竟故不為證釋迦菩薩菩提樹下三十四心成正覺者示同小聖非是大乘成報佛時用此行也。 論是諸菩薩至皆如實知。 演曰二明解通達文分為二初惣標列後別解之此初也。 論於聲聞乘至一切應知。 演曰後別解中文分為二先辯聲聞後明菩薩此辯聲聞修覺分者如前[A18]已明故不重辯。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菩薩至如實了知。 演曰後明菩薩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如實了知。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二一明念住二明諦法初中有二一別明身住二惣例於餘初中又二一依勝義二依俗理初中復二先辯後結此辯念觀不觀於身有及無性但觀勝義離言法性為修身觀。 論當知名依至修習念住。 演曰後結可知。 論若諸菩薩至修習念住。 演曰二依俗理辯修身觀文分為二初辯後結辯中隨順無量理者隨順俗理觀身內外種種不淨名無量也。 論如於其身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惣例於餘受心及法根力勤足覺支道支亦依勝義及俗諦理為所修也。 論如是菩薩至緣諦修習。 演曰二明諦法文分為二先真後俗初中復二釋及結也釋中又二一不分別四諦差別二者了知四諦真性謂於身等都不分別苦集等者加行智中取真如境雖尋於四而不差別名勝義觀又即於下離言性中非安立諦正智觀也結文可知。 論若諸菩薩至緣諦修習。 演曰後俗諦也謂依四諦觀身念住及根力等無量相等當知是俗諦說也以作因果染淨相故。 論此中菩薩至當知名觀。 演曰十止觀修證門文分三段初惣略釋次別分別後惣結之此初也定能攝心定諸動亂名無分別專注一想名之為止舉用以彰定體性也慧能觀察真勝義理及能安立俗諦法門說名為觀。 論此中菩薩至當知名止。 演曰次別分別文分為二先明止後辯觀初中有三初標次釋後結勝利此初標舉有四行也。 論一勝義世俗智前行。 演曰次釋分四一辯前行二明智果三無功用四趣實性此初也本後二智名勝義世俗定能引發名曰前行。 論二勝義世俗智果。 演曰二明智果聞思所生名智果也。 論三普於一切至無功用轉。 演曰三無功用無漏正智俱時之定能離戲論名無功用轉轉猶起也。 論四即於如是至一味實性。 演曰四趣實性謂由加行相應定體無分別故遂能趣向真證所證平等如性名趣實性。 論由此四行至智見圓滿。 演曰三結勝利。 論此中菩薩至當知名觀。 演曰後辯觀中文分三段初摽次釋後結勝利此初也。 論謂即四行至理趣妙觀。 演曰次釋有二先標後辯辯四行者止道前行為第一離增益執為第二離損減執為第三及隨順下為第四止道前行者加行智名道相應定名止聞思觀品能引名二前行。 論由此四行至智見圓滿。 演曰三結勝利。 論是名略說菩薩止觀。 演曰後惣結之。 論云何菩薩方便善巧。 演曰十一方便善巧門文分為三先徵次辯後惣結之此初也。 論當知略說至亦有六種。 演曰次辯之中文分為二先標後釋此先標有十二也。 論云何依內至方便善巧。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先明內行後明外行初中有三謂徵釋結釋中有六一悲心[(厂@((既-旡)-日+口))*頁]戀深念眾生心二遍知諸行猒離有為心三欣樂妙智求菩提心四不捨生死懷悲濟心五心無染著無我所心六熾然精進無懈怠心問內證佛法即自利行云何得言[(厂@((既-旡)-日+口))*頁]有情等荅[(厂@((既-旡)-日+口))*頁]有情等者顯有悲心具悲智二方為自行若不然者何名大行自熏習耶結文可悉。 論云何依外至方便善巧。 演曰後明外行成熟有情文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一者菩薩至令得解脫。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初列後辯此列方便有六名也。 論云何菩薩至感無量果。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三段一彰第一二明第二三釋後四此初復二先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謂諸菩薩至感無量果。 演曰後荅如文。 論云何菩薩至無量善根。 演曰二明第二文分三段初徵次釋後惣結之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况其相續。 演曰次釋之中文有十二類別不同復分為二初之四種勸人捨邪而歸於正後八自行勸物同修此初四種文即為四一令捨邪戒學正尸羅二令捨苦行入其中道三令捨邪求說真靜慮四勸捨邪呪習真法教真法教中復分為二初勸受持後令生信吠地迦者此云明呪。 論又諸菩薩至作此修習。 演曰後八自行勸物同修文即為八一明供養二修六念三行禮敬四生隨喜五興大願六悔諸非七現神通八生四等。 論如是菩薩至諸勝妙果。 演曰後惣結也問後六成他何兼自行荅修自行者只為成他如四攝中同事行等自若不修物焉從習。 論云何菩薩至令得解脫。 演曰三釋後四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合問四種行也。 論謂諸菩薩至方便善巧。 演曰後荅文分為四一標二列三釋四結此初二也問六行成四為通別耶荅惣以六行通成四法非要次第而別配之故下結云由六成四不言別也。 論云何菩薩至方便善巧。 演曰三釋之中文分為六一隨順會通二共立要契三異分意樂四逼迫所生五施恩報恩六究竟清淨初中有三先徵次釋後惣結之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於法起樂。 演曰次釋分二初明隨順後顯會通初中又二先明隨樂後宣正法初中有五一現輭身語二近施隨轉近謂親近轉謂順也隨順物情名施隨轉三除彼恚𢙉四令生愛敬五於法起樂。 論然後為其宣說正法。 演曰後宣正法文中有二初標後說此初標舉隨根所說利鈍不同所宣正法淺深亦異。 論所說正法至堪任難擊。 演曰後說分三一明法契根二辯調伏法三明漸誘進此初契中復有八種一順物冝二令易解三謂應時四須漸次五無倒說六引義利七有堪任八難擊動難破壞也。 論於彼有情至皆悉調伏。 演曰二辯調伏法謂自及他欲於有情作調伏事及欲廣行饒益事中最殊勝者莫過為現神通記心教誡輪也通等如次神通記心教誡輪故。 論若引義利至施其問難。 演曰三明漸誘進文中又二一順冝廣略二漸進開陳此初也謂隨所樂開合應冝不得依文定廣定略故有教云極廣令智退極略智不生故我處中說莊嚴義文故。 論彼既於法至令修利行。 演曰二漸進開陳文中有二一進開法義二進習定門隨樂勸修皆名利行。 論若諸有情至密意義趣。 演曰後顯會通文分為二一彰彼迷意二辯為會通初中有三一辯所迷經二明所愚法三怖心起謗此初也謂聞破相空教大乘不解如來密意宣說遍計之性法我為空便於言中依文取義而生毀謗名迷經也。 論於此經中至皆如幻夢。 演曰二明所愚法文中有五一無自性二無有事三無生滅四等虛空五如幻夢意亦同前。 論彼聞是[A19]已至言非佛說。 ᅟᅟ==[A19]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怖心起謗謂佛滅後諸小乘云九部之法是佛所宣大乘契經是魔所說若非魔者何說諸法一切皆空法既皆空何有斷除故知是妄非是佛言諸有智人不應隨順。 論菩薩至攝彼有情。 演曰二辯會通文分為二先標會意後明正會此標會意令正解生攝益情也。 論菩薩如是至皆無自性。 演曰後明正會文中有五一會無性二會無事三會生滅四會如空五會幻夢此初會經無自性者而經不說一切諸法三性都無但言遍計法我自性都無有故名無自性。 論雖有一切至皆無有事。 演曰二會無事言雖有者有依圓也言依止等顯有所以由依依圓言說方轉若無所詮能詮詮何而得生起言然彼等顯所無事據第一義諸法離言言不迨法今者說彼言所詮法而無體事非說離言體事亦無。 論一切諸法至無生無滅。 演曰三會生滅言自性者即初遍計所執自性及次第二可說自性性既體無誰生誰滅。 論譬如空中至屈申等事。 演曰四會如空文分三叚初喻次合後惣結之喻中有二一容受色業喻二離色相彰喻此初有二先摽後釋情與非情悉名為色若往來等說為色業真如如空依他遍計如色色業空能含色及業往來真如容受有及無也。 論若於尒時至其相顯現。 演曰二離色相彰喻由有色故障礙於空色相遣時空相自現依他遍計實障圓成染妄除時真亦自現。 論如是即於至似色業轉。 演曰次合分二一合容受色業喻二合離色相彰喻初復有二一合有色二合容受此初也離言說事名似虛空言說分別及隨戲論名似色業。 論又即如是至之所容受。 演曰二合容受謂於真如離言說中強起名言及邪分別并戲論事一如於空皆悉含容名所容受。 論若時菩薩至隨戲論著。 演曰二合離色相彰喻文分為二初合離色後合相彰此離色也除染依他所言說事遣彼遍計妄分別心名離色也。 論尒時菩薩至應更尋求。 演曰後合相彰初地[A20]已證得離言真法性時染妄皆除猶若虛空色業盡時名相顯現。 ᅟᅟ==[A20] 已【CB】,巳【金藏】== 論是故宣說至皆等虛空。 演曰後惣結之。 論又如幻夢至都無所有。 演曰五會幻夢文中有三初喻次合後惣結之此初也謂如幻者結繫手巾為兔等時非如實兔顯現是有亦非兔質巾等皆無今者依他因緣而生非如遍計𡨋性等生顯現是有亦非業感心色皆無離有離無名如幻也夢等准知。 論如是諸法至都無所有。 演曰次合分二先合非有後明無二此初也如是依他從緣生故非如愚夫執從自然神我等有亦非一切業之所感蘊等皆無勝義道理說為有故。 論由此方便至其性無二。 演曰後明無二非有非無名為無二。 論是故宣說至皆如幻夢。 演曰後惣結之。 論如是菩薩至如是開示。 演曰後惣結中文分為二一辯能開示二結順會通初中又二一辯所知二明開示不取少分者不取遍計不捨少分者不捨依圓不作損減不撥為空不作增益不執為有不失中道名無失壞依圓實有遍計實無稱其所知如理為說名善開示。 論當知是名至方便善巧。 演曰二結順會通。 論云何至方便善巧。 演曰二共立要契分之為三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徵也。 論謂諸菩薩至令得安樂。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二初明立契二辯奉行初中有六一求資什類二求田等類三求拔苦類四求脫怖類五求會離類六求愈疾類對斯六類各立契約彼若依從方行濟救名立要契闤闠者說文云市門也撾(珎𦬔反)者聲類云捶也捶(拙靡反)者說文云以杖擊也。 論彼諸有情至遂其所願。 演曰二辯奉行人能從命依契奉行菩薩不違皆隨給與。 論當知是名至方便善巧。 演曰三惣結也。 論云何至方便善巧。 演曰三異分意樂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也外似相違內懷攝益意與外異名異分意。 論謂諸菩薩至權時棄捨。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二一明現分意二彰異分意初中有二一辯有求二辯無求此於有求現於異分見不依行皆不施與何以然者為益彼徒免虛受故希後斷修再思過故不行與者彼無愧心過轉增故。 論若諸有情至非損意樂。 演曰二辯無求現異分意文顯可知。 論如是菩薩至漸修諸善。 演曰二彰異分意意令有情起修斷故。 論是故菩薩至方便善巧。 演曰三惣結也。 論云何菩薩至方便善巧。 演曰四逼迫所生文分三段謂徵釋結此初徵也。 論謂諸菩薩至常令伺察。 演曰次釋分二先明逼迫後明逼意此初也。 論由是因故至強逼令修。 演曰後明逼意意令有情起斷修故。 論是故名為至方便善巧。 演曰後惣結之。 論云何菩薩至方便善巧。 演曰五施恩報恩文分三叚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大報恩德。 演曰二釋文二初知恩欲報二勸令修善。 論菩薩至方便善巧。 演曰三惣結中文復為二初結報恩後彰勸意。 論云何菩薩至方便善巧。 演曰六究竟清淨文分三段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制立學處。 演曰二釋之中其相有七一徃生知足相二降入母胎相三清淨出家相四難行苦行相五自證菩提相六梵天請說相七正轉法輪相與諸八相名數不同略彰清淨文不具也。 論是名菩薩至究竟清淨。 演曰三惣結也。 論如是菩薩至若過若增。 演曰第三合釋後四之中第四結也。 論是名菩薩方便善巧。 演曰第三惣結。 論云何菩薩妙陁羅尼。 演曰十二妙善惣持門文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也陁羅尼者譯云惣持。 論當知如是至忍陁羅尼。 演曰後荅文中分二一辯四惣持二辯得所因初中分二先惣標列後別解之此初也。 論云何菩薩至法陁羅尼。 演曰後別解中文分為四一法二義三呪四忍此法之中文復有三謂徵釋結法謂能詮名句文等持謂任持體即念慧從境得名名法力持。 論云何菩薩至義陁羅尼。 演曰二辯義持文分三叚徵釋及結言如前者體同法持此差別者顯境有異以詮義故亦從境名名義持也。 論云何菩薩至呪陁羅尼。 演曰三辯呪持文分三叚一徵二釋三結呪持持體即定以禪定力加被諸呪令有神驗從境得名名呪持也。 論云何菩薩至忍陁羅尼。 演曰四辯忍持文分三叚初徵次釋後惣結之此初徵也。 論謂諸菩薩至具足妙慧。 演曰次釋之中文分為二一辯能持德二明所得忍初中有二一示方便二明修相初中又二一明方便智二示方便處此初也謂此妙慧與方便有不由功用名曰自然能引忍持名為因行問此忍持者其體是何荅依頓悟者所得忍體有漏勝慧能得即是陁羅尼中呪名句也修四善根位所得勝忍名之為忍由陁羅尼所引發故陁羅尼者是名能得如此文云得此忍故不久當得淨勝意樂若據後起勝位所論亦通十地及無漏也今據初修故在地前及無漏言也。 論獨處空閑至多𥧝。 演曰二示方便處文有九句一處空閑二無言說三無有物顯無資什四見路行彰無夜徃五食知量六無雜食食無醒穢七食一類離貪多種八常靜慮思習惣持九少睡眠顯修𥧝觀。 論於佛所說至佛諦思惟。 演曰二明修相文分三段初標思法次舉所思後彰思察此初令於忍章句中而思察也。 論其呪詞曰至莎訶。 演曰次舉所思忍章句也。 論即於如是至餘義可求。 演曰後彰思察文分為二初思惟呪後類思餘此初有二一通達有義二了法自性都無義者了彼呪上諸計所執而皆無故名都無義是圓成實者顯所了呪是圓成性唯無義者即圓成實知此章句體唯成實計執所無了名無義成實法外無勝可求名過不求能妙通達名能得也。 論由於此義至菩薩勝忍。 演曰二明所得忍文中有二先辯地前後明地上此明地前有漏忍也。 論得此忍故至淨勝意樂。 演曰後明地上無漏忍也此無漏忍入地必得故舉地明顯有漏忍因能起故云得此不久當得。 論[A21]已依上品至勝忍而轉。 ᅟᅟ==[A21]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結分二一結前所明二明定不定初中有二一結勝解忍二結菩薩忍此初也[A22]已依初修辯所得者故在地前勝忍而說登地已去義准而知故不明也。 ᅟᅟ==[A22] 已【CB】,巳【金藏】== 論當知是名至忍陁羅尼。 演曰二結菩薩忍。 論此中菩薩至即如是得。 演曰二明定不定文分為二初辯前三後明第四初中復二先彰法義後例呪持言所得者得前二也從此[A23]已下者從此初地[A24]已下即地前也謂入初地所得法義悉皆决定不同地前[A25]已下所得而不定也前二既尒第三義同故名亦尒。 ᅟᅟ==[A23] 已【CB】,巳【金藏】== ᅟᅟ==[A24] 已【CB】,巳【金藏】== ᅟᅟ==[A25] 已【CB】,巳【金藏】== 論若諸菩薩至深心愛樂。 演曰二辯得所因文分三叚初摽次徵後別釋之釋中有四文顯可知。 論云何菩薩所修正願。 演曰十三所修正願門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當知此願至五者大願。 演曰後荅分二初惣摽列後別解之此初也。 論若諸菩薩至名發心願。 演曰後別解中文分為五一辯發心二辯受生三所行願四明正願五彰大願此初心也謂於大果發證願心名發心願。 論若諸菩薩至名受生願。 演曰二辯受生願生人天善趣中化名受生願問何不隨順生惡趣荅謂於人天有所識知堪能修斷故生饒益惡趣不尒故不生之生無益故故顯揚十六頌云極慼非惡趣極欣非上二唯欲界人天佛出世現觀。 論若諸菩薩至名所行願。 演曰三所行願於所應行先起其願名所行願。 論若諸菩薩至是名正願。 演曰四明正願願攝眾善及諸功德揀異於耶名正願也。 論菩薩大願至此復十種。 演曰五彰大願文分為二先標後釋此先標舉願所出處及數名也。 論若諸菩薩至第一大願。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十一供養願願供養故。 論若諸菩薩至第二正願。 演曰二攝法願文中有三二願攝受正法令自及他具修證故二願防護防護修行勿今惡魔有毀壞故三願傳持傳揚法教持令不斷發生他解名法眼也。 論若諸菩薩至第三大願。 演曰三成道願願以八相而成道故。 論若諸菩薩至第四大願。 演曰四正行願願行正行故正行謂即四依菩薩所行行也。 論若諸菩薩至五大願。 演曰五利他願。 論若諸菩薩至六大願。 演曰六示現願願於法界為物示現成道化生及變化事。 論若諸菩薩至七大願。 演曰七淨修願願淨修治佛土故。 論若諸菩薩至八大願。 演曰八同趣願願同一意入大乘故。 論若諸菩薩至九大願。 演曰九無倒願願於一切行不虛棄。 論若諸菩薩至十大願。 演曰十悕證願願證菩提故此十大願如十地經四十七論一一具明應對明也。 論云何菩薩空三摩地。 演曰十四三摩地義門文分為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三摩地。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二一辯等持二明修學初中有二一彰三觀二明增減初中有三一明空觀二明無願三彰無相此初也一切事者依他事也遠離等者離計所執法說為空也謂於空中觀蘊色心自性離言空無所得名空三摩地。 論云何菩薩至無願三摩地。 演曰二明無願文中有二初問後荅謂觀依他離言性中不願更生煩𢙉苦果及染汙失名無願定。 論云何菩薩至無相三摩地。 演曰三彰無相文分為二先徵後辯觀圓成上因事所生分別戲論眾相都盡名無相觀。 論問何故至無過無增。 演曰二明增減文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先徵也。 論荅法有二種至名為非有。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一辯法有無二彰無增減此初也。 論於有為中至空三摩地。 演曰二彰無增減謂法有三故為三觀離三無體故不開之。 論如是菩薩至如實了知。 演曰二明修學文中有二初勸大乘後令小習此初也謂勸大乘勤修三觀於餘小行亦應了知。 論謂於其中至及圓滿證。 演曰後令小習大小雖異三觀義齊故令小乘亦以修習。 論卷第四十六 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 論復有四種至清淨故說。 演曰十五嗢拕南義門文分為二初辯體相後明修習初中有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標舉佛說意也。 論何等為四至法嗢拕南。 演曰二徵三列。 論諸佛菩薩至嗢拕南。 演曰四釋名義義有三別一名相應為說無常及苦等四如次與彼有為等法理相順故名曰相應即以相應名嗢拕南二名寂靜寂靜之義名嗢拕南三名行迹迹謂足迹是能行者之所徃處名行迹色頂天上十地受報名曰大生非想最高名第一有依斯四行能趣能出名行迹也亦云集施集諸法義施有情故曩者爾雅云久也。 論云何菩薩至皆是無常。 演曰後明修習文分為四一觀無常二觀其苦三觀無我四觀涅槃初中有三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故名無常。 演曰二釋分二一遍計無常二依他無常此遍計也言說性者遍計性也性常無故名曰無常。 論又即觀彼至故名無常。 演曰二依他無常文分為二初惣後別此惣釋中離言事者依他起也言詮不及名曰離言如呼火時不得性故由不了知真實無為圓成性故迷真起妄生滅遂生生滅生時名無常故。 論又諸菩薩至而無自性。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初觀三世生死無常後觀四相𠛴那生滅初中有三先明過去因果[A26]已無次彰現在有果無因後辯未來有因無果三世因果有無不定皆是生滅故是無常問大乘因果現在俱有何乃得言有果無因荅謂依異熟造時受時二別說故又隨經部因果異時說故。 ᅟᅟ==[A26] 已【CB】,巳【金藏】== 論菩薩如是至有為之相。 演曰後觀四相𠛴那生滅文分為二初觀四相後破異宗初中有二一正觀察二依分顯初中有三一觀三世皆具四相二別分別四相有無三明四相離行無有此初也謂觀生住異相等中前三表有俱依現立後一表無故在過去𠛴那後者即過去後也。 論即於此中至正觀為滅。 演曰二別分別四相有無非先行者後起之法體非前法名非先行即後起法於一𠛴那義分三種初起名生未壞名住異前名異落入過去正滅名滅問如前後念自類心法𠛴那生滅何得說言非先行起荅雖同法體前後有殊况有諸心三性閒起故後起者必非有於前別異心而更生也問何故不云能引後果名之為住變壞名異荅若引後果羅漢後心應不名住不引果故變異名異即異與生不得同念由斯但云未壞名住異前名異此據兼說無學後心若除後心亦得說言異前後也故唯識云住別前後復立異名問滅相至理依何世立荅依二世立謂滅有二一者將滅謂依現在表法後無名之為滅據此𠛴那而言具四故唯識云滅表有法後是無二者[A27]已滅謂依過去假立滅相故此文云有為諸行皆有三種於𠛴那後有第四相故唯識云後一是無故在過去故此𠛴那而無四也問過去體無云何為依荅無與無為依因明許故。 ᅟᅟ==[A27] 已【CB】,巳【金藏】== 論菩薩觀此至無別有性。 演曰三明四相離行無有依行施設離行體無不同有宗許為實也。 論如是四種至有為之相。 演曰二依分顯文中有二初依二分後依三分依二分者依有立生依無辯滅依三分者住異俱有合立第三若更開之即名四也住異合者顯住有異故合明也。 論此中菩薩至生住老滅。 演曰二破異宗文分為二初彰自見後破他非初中分三標徵釋也蘊等諸行生[A28]已即滅名生等相離蘊等法更無生等故說生等無實生等。 ᅟᅟ==[A28] 已【CB】,巳【金藏】== 論又諸菩薩至不可得者。 演曰後破他非文分為二一者惣推二者別破此惣以理推求生等實不可得。 論謂若離彼至二者生生。 演曰二者別破文分為二一例法有生破二心境相違破初中有二一破生相二例破餘初復分二先𤗊後破此𤗊有宗計實生等有二生者一者行生彼名大生二者生生彼名小生能生彼行名曰行生復生行生故名生生依主釋。 論如是行生至為一為異。 演曰後破文二先徵後破此雙徵云大生小生為一為異。 論若言一者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破之中文分為二先破體一後破體異此破體一云小生若與大生一者計有大生是實物有即為唐捐所以者何大生生色法離色別有生小生生大生應亦別有體小生生大生二生即言一大生生色法與生亦是一故言別有生是實物有即為唐捐不應道理。 論若言異者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破體異也非行生生即小生也是行生生即大生也汝若言大生小生異者即應小生亦似大生應能生色法大生生色法亦能生小生小生生大生應亦生色法故小生非行生生能生色法應是大生行生生故二生異不應道理。 論如說生相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例破餘文分為二初惣例餘非後別破滅相此初也。 論謂若滅法至是實成就。 演曰後別破滅相文中有三一𤗊二破三惣結之此𤗊有宗滅有體也。 論即應此滅有生有滅。 演曰二破分二初審問定後別破之此初也。 論若滅生時至一切皆滅。 演曰後別破中文分為二一難滅生二難滅滅初中有二先法後喻量云汝一相續一滅生時餘心心所皆應同滅許以自心等滅相生故如汝入滅定彼不許有第七八識故無不定揀餘色法云心滅也。 論若滅滅時至以滅無故。 演曰二難滅滅法若滅時本為滅生故滅滅既滅[A29]已諸行應生無能違故。 ᅟᅟ==[A29] 已【CB】,巳【金藏】== 論是故言滅至不應道理。 演曰三惣結之故知法無即名為滅執法之外別有滅體復有生滅故不應理。 論又善男子至是應道理。 演曰二心境相違破文中有二初辯相違後明應理若一切法皆是實者法觀行人不應觀法為空無我生滅無常不順於境違法相故以空無我既不違法故知諸法及生滅等皆無自性可順正理心境相應無違返故。 論由此行相至皆是無常。 演曰三惣結前無常行也。 論又諸菩薩至皆悉是苦。 演曰二觀其苦文有三節先舉苦依次列三苦後結皆苦如文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皆無有我。 演曰三觀無我文分為三一標二釋三惣結之文可知矣。 論又諸菩薩至說名涅槃。 演曰四觀涅槃文分為二先法後喻法中有三一者釋名二者辯體三彰位次此釋名也先因滅者惑業無也後無餘者苦果無也如次顯得有餘無餘二涅槃也。 論當知涅槃至究竟滅故。 演曰二辯體性真如體上苦及煩𢙉果因俱亡名體寂靜即以真如圓滿寂靜以立涅槃即圓寂也。 論如是未得至如理作意。 演曰三明位次三乘修行未見諦前雖於涅槃起樂勝解未能修證見諦理後無學位處方證涅槃因中雖有證獲無為但名擇滅未是涅槃苦集未除未圓證故大乘初地無住分證有餘無餘亦未得也况初三果豈能證哉故唯識云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論譬如王子至長者室內。 演曰後喻况中文分為二一思真起證喻二猒苦求醫喻初中有二先喻後合喻中有四一創生欣樂喻二漸修圓寂喻三聞實懷疑喻四知真捨妄喻初喻初發心位次二如次喻資糧加行第四通喻見修無學識[A30]已漸修後圓證故此初喻中王子長者如次於大乘小乘初發心位有差別也為前三喻並在凡時未出生死故如內室入見[A31]已去生死分除故喻遠遊出宮室也以宮室等喻生死故。 ᅟᅟ==[A30] 已【CB】,巳【金藏】== ᅟᅟ==[A31] 已【CB】,巳【金藏】== 論王及長者至象想。 演曰二漸修圓寂喻文分為二一父假言陳二子起實想謂四車等如次喻於四涅槃也故下合云先假作者喻為宣說涅槃麤想。 論後於一時至四種車耶。 演曰三聞實懷疑喻文亦為二一父談真實二子懷猶疑至加行位漸勝於前名長大等雖聞說勝心變相緣妄謂真性。 論復於後時至追起羞愧。 演曰四知真捨妄喻文分為二一辯真實二明捨妄問四種涅槃見道未得如何車喻四種涅槃荅但言見道識真四車不云[A32]已得要無學中方能證入。 ᅟᅟ==[A32]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宮室至如實勝解。 演曰後合說中文分為四一合宮室於先生死二合幼子未證聖時三合佛等如父如王四合涅槃喻車真假與前喻說開合不同義無異也。 論又如病者至先病除愈。 演曰二猒苦求譬喻文分為二初喻後合喻中有二一順意常修喻二違情起猒喻此初也謂有凡夫聲聞菩薩三乘性者隨其所應有三塗等惑苦未遣為有病者於佛等處學修人天二乘等行名求順藥因行離苦名病除愈。 論復起餘病至良醫所言。 演曰二違情起猒喻但喻人天無姓者也雖除眾難之苦人天復起名後病生設聞無漏三乘妙法以心愚故無由生信豈修證哉。 論如是病者至喻諸如來。 演曰後合說中文分為二先合初喻後合後喻此初也人天菩薩及聲聞乘合前有病希聞藥也。 論其良藥等至無所稽留。 演曰後合後喻文中有二初合餘藥後合不信初三句中謂上等者如次人天聲聞大乘三種教也佛說人天三歸五戒十善等教世間所無名之為上聲聞四諦轉復勝前名為上勝大乘之教復勝小乘名為上極除此更無有上法故第二第三二種三句亦准於前如次人天四諦大乘三種教也但以教法中上深勝極讚有別故分之為三非是三中義有別故以分三也法教等者一一教中皆有法教等四句別也合不信中文復有二初合迷人不生信受後彰所解而起修行。 論菩薩功德品第十八。 演曰品來意者初瑜伽持有十八品分之為二初十七品廣前種姓三種持訖第十八品讚菩薩德勸物欣修故文來也言功德者功謂功用德謂業也久施功用德業成就名為功德此品明之名功德品。 論云何菩薩所有功德。 演曰品文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云前來廣明種姓發心修行三行必有所成勝妙之德未審勝德其體是何。 論嗢拕南曰至加行性。 演曰後荅勝德有五類分為四一明初頌二明第二三辯第三四明四五初中有二先摽後釋此初頌摽義有七也一辯希奇二不希奇三心平等四明饒益五辯報恩六欣讚德七不虛行。 論謂諸菩薩至餘有情共。 演曰後釋如摽七門分別初希奇中文復有四一摽二徵三釋四結釋中有五如文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甚希奇法。 演曰二不希奇文分三段謂標徵釋釋中有五一利他苦為[A33]己樂者利他有苦名不希奇即為[A34]己樂是希奇也為於苦中而有樂故餘可知也。 ᅟᅟ==[A33] 己【CB】,已【金藏】== ᅟᅟ==[A34] 己【CB】,巳【金藏】== 論又諸菩薩至其心平等。 演曰三心行平等門文分為四一摽二徵三釋四結釋中有五一發心平等二哀愍平等三一子平等四法性平等五利行平等。 論又諸菩薩至以為饒益。 演曰四普生饒益門文分三段謂摽徵釋釋中有五前四隨俗第五隨真各稱所冝行饒益行也。 論又諸菩薩至書寫供養。 演曰五酬恩報德門文分三節謂標徵釋釋中有五文顯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常和無諍。 演曰六欣逢讚遇門文亦有三謂標徵釋釋亦有五思之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應知其相。 演曰七不虛饒益門文中有三謂摽徵釋釋中有五如前四十四卷中說。 論復次嗢拕南曰至調伏有情。 演曰二明第二頌文分為二先以頌標後別解釋此初頌摽義有六種一無倒行二彰退墮三明勝進四彰相似五明實德六明調伏。 論謂諸菩薩至决定加行。 演曰後別解中如標所明六門分別一無倒加行門曲分三段初惣摽列次別解之後結無倒此初摽列而有五也。 論云何菩薩隨護加行。 演曰次別解中文分為五一明隨護二彰無罪三思擇力四淨意樂五隨决定初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當知此復至正隨轉故。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先標後辯辯中有五五隨護者念慧為體初三如次護聞思修言速疾者顯所護得謂由生德護方便故。 論云何菩薩至迴向菩提。 演曰二彰無罪罪謂惡法今明勝善名無罪也文分為二謂徵及釋釋中有五一無倒加行非求世樂為圓寂故二熾然加行猛利精勤無休息故三無量加行万行欣修非隨一故四無間加行所修眾行無間斷故五迴向加行迴求菩提願成佛故。 論云何菩薩至應知其相。 演曰三思擇力文分為二徵及釋也謂此能為無漏加行近因思擇力強名思擇力。 論云何菩薩至正行地應知其相。 演曰四淨意樂始從初地終至七地俱得無漏淨勝妙法名淨意樂。 論云何菩薩至究竟地應知其相。 演曰五墮决定八九十地决定義通俱名决定决定及行并其究竟如次別属八九十地。 論如是至無倒加行。 演曰後結無倒。 論又諸菩薩至起增上𢢔。 演曰二隨順退墮門文中有三謂摽徵釋釋中有五文顯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應知其相。 演曰三順修勝進門文分三段謂摽徵釋。 論又諸菩薩至廣令流布。 演曰四功德過失門文分三段初摽次徵後釋釋中有五一見有惡犯不起愍心如法諫舉令出不善致善法中返生治罸致非冝處名不饒益餘四行相如文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像似正法。 演曰五真實功德門文分三段標徵及釋釋中有五翻前五似對釋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諸麤重處。 演曰六善知調伏門文分三段謂標徵釋釋中有十一離惡處且明下位但於善等處而調伏之十地聖人亦能惡處為調伏故餘准此知。 論復次嗢拕南曰至最為後。 演曰功德品中惣有五頌前二明訖次辯第三文分為二先摽後釋此頌摽舉義有五門一明授記二墮决定三明定作四常應作五為最勝。 論謂諸菩薩至授與記別。 演曰後釋如標五門分別一得授記別門文分為二先標後辯此初也。 論何等為六至而與授記。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六合為三對一未發發心對二現前非現對三定時非定對然後成佛必假先因故依性習與初二記二現非現前者對佛面前而得記別名現前記如法華經鶖子對佛親得記故不現前者亦如法華不在會中而傳記也三定非定者如涅槃云未來有王名曰儴伽當於是世得成正覺名阿逸多是定時也與目揵連及善現等授記作佛時功德懸遠不定時限名不定也。 論又諸菩薩至墮於决定。 演曰二墮三决定門文分為二初摽後辯此初也。 論何等為三至墮於决定。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三一徵二列三釋此即初二也。 論安住種姓至墮决定記。 演曰三釋之中文分為二初明二定後彰記位初中有三謂十信[A35]已前種姓位未發心故十信[A36]已上名發心位現超趣故初地[A37]已上名不虛行用功之時而相順故亦知决定證佛菩提故唯識云生如來家住極喜地自知不久證大菩提能盡未來利樂一切有義地前惣名種姓未起現行無漏心故初地[A38]已上名曰發心證發心故八地[A39]已上名不虛行以能任運趣菩提故故般若云若有所得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以無得故便得記別逢然燈佛時即八地也故此文云依後定位得授佛記前解雖通後解順文理亦長故任情取捨。 ᅟᅟ==[A35] 已【CB】,巳【金藏】== ᅟᅟ==[A36] 已【CB】,巳【金藏】== ᅟᅟ==[A37] 已【CB】,巳【金藏】== ᅟᅟ==[A38] 已【CB】,巳【金藏】== ᅟᅟ==[A39] 已【CB】,巳【金藏】== 論又諸菩薩至無有猒倦。 演曰三定所應作門文分三段標徵及釋釋中有五文顯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常所應作。 演曰四常應所作門文分為四標徵釋結釋中有五第一三四明其自行第二他行第五心首通自他也。 論又諸菩薩至最為殊勝。 演曰五最勝建立門具摽徵釋釋中有十一種姓勝五乘姓中最為第一五乘不一号為諸也二正願勝初發心時雖有多意求佛之願最為第一三勤智勝勤能遍筞智為導首四愛語勝利他行中雖通四攝最殊勝者莫過愛語以於怨親等能攝故餘勝可知。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十七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十九(▆▆▆) 大安國寺沙門 清素 述 解論四十八半[A1]已下論又即於此至及與成滿。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演曰六劫數分限門分之為二一辯經時分二辯超差別初中復二一各別分別二惣料揀之初文又二一別明刼數二惣明時分此初也謂諸住中各經多刼方乃成就故名成滿言大刼者火水風等三大刼也形飢饉等而得大名。 論然一切住至方得圓滿。 演曰二惣明時分文分為二初惣標舉後別釋之此惣摽舉除初種姓餘之十一經三大刼方得成滿。 論謂經第一至勤精進者。 演曰後別釋中文復分三先明第一次明第二後辯第三初有三節先明超住▆▆▆▆▆▆▆▆▆▆▆▆▆▆▆▆未能尅進時▆▆▆▆▆▆▆▆▆▆▆▆▆▆▆▆▆▆▆▆▆▆▆▆▆▆▆▆▆▆▆▆▆▆▆▆▆▆▆▆▆▆▆▆▆▆▆▆▆▆▆▆▆▆▆▆▆▆▆▆▆▆▆▆▆▆▆▆▆▆▆▆▆▆▆▆▆▆▆▆▆▆▆▆▆▆▆▆▆▆▆▆▆▆▆▆▆▆▆▆▆▆▆▆▆▆▆▆▆▆▆▆▆▆▆▆▆▆▆▆▆▆▆▆▆▆▆▆▆▆▆▆▆▆▆▆▆▆▆▆▆▆▆▆▆▆▆▆▆▆▆▆▆▆▆▆▆▆▆▆▆▆▆▆▆▆▆▆▆▆▆▆▆▆▆▆▆▆▆▆▆▆▆▆▆▆▆▆▆▆▆▆▆▆▆▆▆▆▆▆▆▆▆▆▆▆▆▆▆▆▆▆▆▆▆▆▆▆▆▆▆▆▆▆▆▆▆▆▆▆▆▆▆▆▆▆▆▆▆等刼經彼▆▆▆▆▆▆▆▆▆威儀非大刼外別修定等不同小宗故不違也。 論若正修行至無數大刼。 演曰二辯超差別文中有二超及不超二類有別此初也超刀兵等三名為中刼望於晝夜月時年等以得中名水火風等名為大刼為對飢饉等故得大名問三秖刼內何處起超荅或初或遇後緣即超時無定故若在初刼勇猛不猛有差別故得有超刼及超義後二大刼位齊力進既無勝劣超義亦無故次前云此就常勤非不勤者得淨意樂决定勇猛勤精進故若刼滿後修相好時遇緣不同得有超義故俱舍云值弗沙佛超過九刼涅槃復云超十二刼三僧企耶定無超也。 論又由如是至所有麤重。 演曰七離障差別門文分為二初摽後釋此摽也。 論於三住中至所有麤重。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先明二障後辯資糧初中有二一明煩𢙉二辯所知初中又二先標後辯此初也言三住者謂即極喜無相成滿如次斷除分別俱生及障種也。 論謂於極喜至皆悉永斷。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三段一歡喜住二無相住三成滿住初中有二一斷麤重二斷現行此初也歡喜住中能斷惡趣煩𢙉種盡名斷麤重麤重即種及習氣名也謂由分別感生惡趣今登極喜分別盡除惡趣不生名悉永斷種及習氣皆悉除也。 論一切上中至皆不現行。 演曰二斷現行修道惑也上中二品伏而不行下性微細次無相中方始明也。 論於無加行至皆不現前。 演曰二無相住文中有二初明麤重後辯現行謂斷習氣名麤重除。 論於最上至入如來住。 演曰三成滿住習氣謂麤重隨眠謂種子現惑先無故不言矣謂金剛心時種習俱盡𠛴那無間便為佛陁一切智心悉皆成就。 論當知一切至在實麤重。 演曰二辯所知文分為二初惣標列後別解之此初也據斷淺深先後次第有三種別。 論當知此中至極清淨智。 演曰後別解中文有三節言麤重者通種習也初地所斷分別法執相狀麤故名皮麤重八地所斷法執漸微名膚麤重成滿住中所斷法執種習俱細名肉麤重問何故煩𢙉不言在皮等荅煩𢙉有品以三品言之今此障不然故以在皮等言也。 論於三住中至修斷資糧。 演曰後辯資糧三住正斷三住之外是斷資糧相從亦名斷二障也如解行住是極喜資糧初地[A2]已上無相資糧八地[A3]已去成滿資糧思可知矣。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論即於如是至究竟清淨。 演曰八具眾清淨門文中有二標及釋也釋有十一六七八住俱慧增上故合為一所以清淨但有十一餘文可知。 論如前菩薩至十三住攝。 演曰九八法相攝門文分為二初摽後攝此初也言八法者前四十六功德品明今略引云一菩薩藏教二真實義教三大威力教四於上所說如理聽聞五如理思惟為先趣勝意樂六趣勝意樂為先入修行相七入修行相為先修果成滿八修果成滿究竟出離。 論謂於第一至聽受思惟。 演曰後明相攝文有五節一以初二住攝八法中前五種法言菩薩藏攝前三教生信勝解聽受攝彼第四如理聽聞思惟攝彼第五如理思惟。 論第三住中至勝修行相。 演曰二以第三住攝八法中第六一分趣勝意樂為先以初地中初得無相趣向無相之前行故得一分。 論於餘一切至得修廣大。 演曰三以第四住至第九住攝八法中第六一分入修行相以二地至七地此修廣大非如初地得名前行。 論於上三種至修果成滿。 演曰四以第十住至十二住攝八法中第七入修行相為先修果成滿。 論如來住中至究竟出離。 演曰五以第十三住攝八法中第八修果成滿究竟出離。 論當知菩薩至類聲聞住。 演曰十聲聞義類門文中有二先摽後辯此先摽舉前十二住可類聲聞修習同也。 論如諸聲聞至初住亦尒。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十一種姓住聲聞雖有自之種姓未發心前名種姓住菩薩亦尒故以類之。 論如諸聲聞至二住亦尒。 演曰二加行住聲聞發心趣入見道起七方便名加行住菩薩趣於正性位前勝解作意以為加行加行義同名為亦尒。 論如諸聲聞至三住亦尒。 演曰三離生住聲聞離生在於見道菩薩喜住亦見道中見道義同故相類也。 論如諸聲聞至四住亦尒。 演曰四增上戒住得初果後將斷修惑方便見道中前起勝進道名增上戒住以戒定慧三學行中戒行最初功德依處此勝進道將斷上漏初發是處名增上住修惑斷在見漏之上名上漏也菩薩亦尒得見道後聖戒轉增說名戒住。 論如諸聲聞至五住亦尒。 演曰五心學住因戒發定戒俱是定斷欲惑中方便道也菩薩五住因戒起定義亦同也。 論如諸聲聞至八住亦尒。 演曰六慧學住正斷煩𢙉實在於慧欲惑九品分三聚斷所以菩薩六七八住同小慧住有三慧也。 論如諸聲聞至九住亦尒。 演曰七加行住言無相者無色定也離色相故名為無相四禪並是無色前導俱名加行故第九住引於無相義同彼住名為亦尒。 論如諸聲聞至十住亦尒。 演曰八無相住無相住四無色定而[A4]已具得名為成滿然非想地惑猶未斷不得出名故第十住任運無相同彼成滿名亦尒也。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論如諸聲聞至一住亦尒。 演曰九解脫住如諸聲聞從此非想得出離[A5]已便證離繫擇滅無為名入解脫處十一住中菩薩亦尒先離有頂微細惑[A6]已方能證入解脫無為名亦尒也。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論如諸聲聞至二住亦尒。 演曰十羅漢住羅漢自立無生等智無不具足名具一切第十二住因德滿處而義少同名具一切。 論第三持究竟瑜伽處生品第一。 演曰菩薩地中有四瑜伽一所學法二能學人二俱是因因必有果果酬其因因析滿處名為究竟究竟之果而有五品生品居先故云第一。 論諸菩薩生至最後生。 演曰品文分四一摽二列三釋四結此初二也。 論云何菩薩除灾生。 演曰三釋之中文分為五一辯除灾二明隨類三明大勢四明增上五最後生初中有三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邪見惡行。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六一除飢儉灾二除疫疾灾三除戰諍灾四除怨結灾五息苦事灾六除邪見灾良藥王者為藥樹等療治自在名藥王也。 論是名略說至當知無量。 演曰三惣結之此等生身在何位耶荅於餘住中非不分得今所明者十地聖人自在勝故方曰除灾地前凡心未能自在豈能除遣除灾既尒餘生亦然。 論云何菩薩至當知無量。 演曰二明隨類文中有三徵釋及結釋中有二一彰生類二明同異初中有六一生像生類二生八部類三生邪見中四生惡行中五生邪命中六生躭欲中結文可知。 論云何菩薩至當知無量。 演曰三明大勢文中有三謂徵釋結釋中有五一壽量大二形色大三族姓大四自在大五富饒大略舉五種等餘大生名等諸也後結無量如文可知。 論云何菩薩至當知無量。 演曰四明增上文亦為三謂徵釋結釋中有二初標後辯辯中有十謂從初地得作輪主乃至十地作四禪主名增上也於增勝住得受勝生名增上生過究竟者顯超那含所居之上有妙淨土出過三界菩薩中生名增上也此土若望本識所變猶是有漏色界所収依意所緣諸教多說出過三界各據一理亦無違也結文可知。 論云何菩薩至當知無量。 演曰五最後生文復分三謂徵釋結釋中有二一生𠛴帝利家二生婆羅門家故有經云佛告慈氏汝婆羅門家生我𠛴帝利家生我是右脇而出汝是頂上化生我壽八十汝年六万嵗等何以然者以於清時濁時欣勝主家及淨行家有差別故結文可知。 論若諸菩薩至正等菩提。 演曰四惣結也此中意取有智等者初地[A7]已去名為有智有智自在方受五生凡地業隨未能自在受生故不定不取也。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攝受品第二。 演曰前以為物而受五生今依五生起六攝用攝益於物名攝受品。 論於一切住至最後攝受。 演曰一品之中大分為二一彰攝受二辯艱難初中有四一標二列三釋四結此初二也。 論云何菩薩至頓普攝受。 演曰三釋之中文分為六一明頓普二明增上三明攝取四辯長時五辯短時六明最後初中有三一徵二釋三惣結之謂初發心願攝皆盡名頓普攝。 論云何菩薩至增上攝受。 演曰二明增上文亦為三謂徵釋結釋中有二謂標及釋釋中復二一明家主二明國主明家主中有十三事一勸修善二供養無疲三知恩報恩四順父母意五恣給衣食六不行逼切七堪能忍受八濟病醫藥九勸修諸善十賜殊勝物十一善言慰喻十二不生賤想十三敬視養育明國主中而有八事一不行黜罰二不行侵掠三勸修諸善四愛人如子五均行惠施六不行欺誑七所言誠諦八不行煞害及打等業結文可知。 論云何菩薩至攝取攝受。 演曰三明攝取文分三段初徵次釋後惣結之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攝取攝受。 演曰次釋之中文分為二先略後廣此初也。 論若廣說者至而䧟逼之。 演曰後廣釋中文分為四一標二列三釋四結此初二也。 論又於一切至承事供養。 演曰三釋分二一明無染二明義利初文有五一其心平等二不慳正法三不作師捲無捲要意四不希供養五不止他善菩薩於他雖不希供他若自作亦不制之何以然者為令福德資糧滿故若遇前人不供養時菩薩於彼亦申供養。 論若於其義至正為開顯。 演曰二明義利文分為六一明達深義二彰與行同三覺悟開解四彰無掉動五戒見圓滿六修無放逸初中有五文顯可知。 論於苦於樂至過於自事。 演曰二彰與行同文中有三一同彼苦樂二成彼上利三營急過自。 論於他毀犯至不生憤發。 演曰三覺悟開解文中有七一於犯舉非二如理訶責三方便濟救四於劣無輕五為說正法六繫念所緣七堪忍教授。 論於彼戒行至無動。 演曰四彰無掉動文中有四一戒無減劣二不悕利養三具悲愍心四常無掉動。 論戒見軓則至含笑為先。 演曰五戒見圓滿文有五句一戒見圓滿二正命圓滿三舒顏平視四柔䎡美言五先言問訊。 論於諸善品至離諸懈怠。 演曰六修無放逸文中有二一恒常修善二不行放逸。 論即以是事至亦非變異。 演曰四惣結中文復為五一結御徒眾二自行轉高三不應常攝四不應不攝五不應變異。 論是名菩薩至攝受。 演曰後惣結之。 論云何菩薩至方堪淨故。 演曰四辯長時文中有二先徵後釋文顯可知。 論云何菩薩至方堪淨故。 演曰五辯短時文亦為二謂徵及釋長時為下修行縵故短時為中修速疾故。 論云何菩薩至堪任淨故。 演曰六明最後文具徵釋義亦可知。 論是名菩薩至若增。 演曰四惣結之。 論菩薩如是至當正覺了。 演曰二辯艱難文分為二初標後辯此初標舉艱難之事有十二也。 論何等十二至遭艱難事。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二初明難事後辯對治初中有三謂徵釋結釋中有十二次第如文義思可知。 論若諸菩薩至而正修行。 演曰後辯對治文中有二一辯對治二彰能免此初也謂觀如前十二種中如其所應能離艱難能對治也。 論菩薩如是至自正能免。 演曰二彰能免免離於前艱難事也。 論卷第四十九 地品第三 演曰是行所依階級分位名之為地為顯是前生攝二行及後度等四行所依故在二後四行之前明行依持說為地品。 論如前所說至雜立為地。 演曰一品之中大分為二一別明七地二辯能所治初文有四一摽二徵三列四攝此初也。 論何等為七至名為雜地。 演曰二徵三列列有七也。 論前種姓住至當廣演說。 演曰四攝之中文分為二初正相攝後明說處十三住中七地攝者第四行正行中攝得四住餘各攝一尋之可知此地墮在第三决定者前功德品明三决定一種姓决定有種姓者决定成佛二發心决定謂初地中發心證[A8]已定不退故三不虛行决定八地[A9]已去任運進修無虛廢故故此第五决定行地墮在第三决定中也何以然者以至八地行無退轉得决定故。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論問菩薩至諸惡趣等。 演曰二辯能所治文分為二一辯初地超諸惡趣二明諸地能所治相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是諸菩薩至菩提資糧。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三段一辯超惡因二正超惡體三結超分齊初文有二一明修善二彰離染初中有三一集佛資糧二起悲愍意三發正願心此初依定修福及智為佛菩提遠資糧也。 論於如前說至苦異熟果。 演曰二起悲愍意文中有三一運悲愍心二誓居惡趣三思代受苦言哀愍者謂慈也及悲意者謂悲也餘文可知。 論為令畢竟至心發正願。 演曰三發正願心願惡不起願善現行名正願也。 論彼由修習至皆得除遣。 演曰二彰離染由前修習三善力故故能伏斷惡趣煩𢙉種習不行名得除遣。 論由此斷故至决定不往。 演曰二正超惡體由此見惑得永斷故不久當得初地轉依惡趣惡業决定不生名斷體也。 論齊此菩薩至勝意樂地。 演曰三結超分齊文易可知。 論如前住品至淨修治地。 演曰二明諸地能所治相文分三段一牒前生後二依生標釋三結遍修治此初也言今於下是生後地。 論如是十法至皆應了知。 演曰二依標釋文分為二一標二釋此初標舉文有三也一能所治二明略義三明次第。 論謂彼十種至故得安立。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三叚一辯能所治二明其略義三彰十次第初中有三一標二釋三惣結之此標舉也。 論何等為十至供養如來。 演曰二釋分二先徵後釋釋中有十一辯信對治謂一切種類假者有情全未發心彰信未起信正起時治彼不起名信對治二辯悲對治悲能拔苦無損物心三辯慈對治慈能與樂無嗔恚意四明捨對治凡能捨者於身命財皆無戀故五無倦對治由無倦故見有悕恩及貪利者皆得除遣名無猒倦所治法也六知論對治由善知故能治無知無善巧也七知世對治由於世間善通達故故於僻執拘礙之處悉得除遣名為對治八慚愧對治於修善中放逸懈怠最為勝障慚愧體善制惡偏增故獨舉之為勝治也九堅性對治能治怯弱非堅性故十供養對治由供佛故於佛所疑有無福皆悉除斷名供治法。 論如是且說至安立十法。 演曰三惣結之。 論云何復名至加行清淨。 演曰二明略義文中有三一徵二列三釋之。 論如是十法至次第修證。 演曰三彰十次第文有三節一徵二釋三惣結之釋中有十如文次第義思可知。 論當知如是至能淨修治。 演曰三結遍修治。 行品第四。 演曰前明地者為所依持依眾行之業為彰行故立以品名故名行品。 論菩薩始從至四菩薩行。 演曰一品之中文分為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標也。 論何等為四至成熟有情行。 演曰二徵三列。 論前說六種至蜜多行。 演曰四釋之中文分為二初惣略釋後廣分別初文復二一別明四行二惣結之初文分四一波羅蜜行二菩提分行三運神通行四熟有情行初文有二一惣明十種二別彰四法此初惣明十種度相為此行也。 論如前所說至波羅蜜多。 演曰二別彰四法有二番釋初中復二一別指四行二顯二差別此初也此等四義並如前說故不復論。 論今於此中至二種差別。 演曰二顯二差別第六緣真第十緣俗心境既別故分二也。 論復有異門至波羅蜜多。 演曰第二番釋文亦為四一善巧波羅蜜謂無量智善巧方便所作用故二願波羅蜜願求後後勝妙智故三力波羅蜜摧伏魔怨制異論故四智波羅蜜了世俗諦無真實故。 論四念住等至菩提分法行。 演曰二菩提分行。 論如前所說至神通行。 演曰三運神通行。 論如前所說至熟有情行。 演曰四熟有情行謂由調伏方得成熟故集二種彰成熟也。 論如是四種至所行善行。 演曰三惣結釋之。 論應知此中至菩提果故。 演曰後廣分別文分為二一別彰諸度二惣明四作初文有三一者釋名二彰次第三明學攝名復有二先釋後結此初也波羅蜜多此云彼岸彼岸不同而有三種一行彼岸經三大刧方證到故二理彼岸自性清淨殊勝難知染位未彰名為此岸淨位方顯立彼岸名三果彼岸二乘菩薩未名果極大乘果滿方得彼名名果彼岸。 論如是十法至波羅蜜多。 演曰後結之也。 論應知如是至異熟果故。 演曰二彰次第文分為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前三也。 論云何如是至次第建立。 演曰四釋之中文分三段一辯對治二明生起三明果體初中有三一徵二釋三惣結之釋中有二初明前六能所治後彰後四皆前所攝問何所攝耶荅後四皆智即第六攝唯識論云後四波羅蜜皆後得攝後四既唯第六所攝所治癡闇隨所障法亦分四也。 論云何如是至次第建立。 演曰二明生起文中有三謂徵釋結釋中有六一於財無[(厂@((既-旡)-日+口))*頁]施也二棄家受淨戒也三重戒能忍忍也四受持淨戒至修加行勤也五如是修習至一境性定也六心得定下慧也結文可知。 論云何如是至次第建立。 演曰三明果體文分三叚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因力所作。 演曰二釋文二初明施果後彰餘果此施果也。 論獲得內五至第五圓滿。 演曰後彰餘果文中有三一摽二徵三別釋之釋中有五文顯可知。 論應知是名至次第建立。 演曰三惣結也。 論由前四種至若過若增。 演曰三明學攝文分為二先辯後結辯中分二初四戒學後二定慧戒中資糧自性等者如次施戒忍及勤也結文可知。 論又諸菩薩至有諸餘行。 演曰二惣明四作文中有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釋中有四初一所作即波羅行也二所作者菩提分也三所作者神通行也第四可知故知此四所作事者即前所說四菩薩行除此四外更無可得故不立之。 建立品第五。 演曰前之四品雖亦明果是因勝利非佛極果望惣為因對後佛地未名果稱今建立品正明佛果為依為託起菩薩行復為義利故名建立故從所立以得品名名建立品。 論依如來住至種妙智。 演曰一品之中大分為二一建立果德二建立不共初文有三一明佛眾德二辯因果別三彰成佛事初文分四一標二列三釋四結此前二也百四十法惣十一類一丈夫相二諸隨好三四清淨四者十力五四無畏六三念住七三不護八者大悲九無忘失十害習氣十一妙智。 論云何如來至大丈夫相。 演曰三釋之中文分為十相好合為一處明故於中分二先列後辯列復分二初徵列相後列隨好此列相中三十二也瑿泥耶者唐云金色即閻浮提樹下金也佛[蹲-酋+(十/田)]纖𦢚色似於彼故得彼名勢峯者謂陰莖也舊云馬陰藏也諾瞿陁者乃樹名也其狀端圓相傳釋云無節柳樹也亦縱廣也身毛上靡者毛端向上不下垂也羯羅頻迦者唐云妙聲鳥或云哀怨音烏瑟膩沙者唐云髻也頂骨涌起自然成髻或云頂骨。 論云何如來至八十隨好。 演曰後列隨好八十種也股者說文髀也䶥謂居也齒所居處謂之䶥也腭謂垠腭餘文可知。 論如是諸相至殊勝清淨。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五一辯初得處二明所起因三依地用別四明二廢立五相好優劣初中有二一明二果明招感初中又二一明起處二辯餘因初中又二一明初起二明轉勝如文可知。 論當知至立[A10]已成就。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辯餘因因明相好類例明之非是本文正所明也。 論始從清淨至及隨好。 演曰二明招感文分為二初明正感二彰遠近此初也初地資糧行皆相似名無差別皆感異熟名正招也。 論又此一切至殊勝清淨。 演曰二彰遠近文分為二初明初得後明轉勝初中又二一遠二近謂未得相好名遠即在地前若得相好名近謂得入地[A11]已上何以知者即次前辯入地淨勝意樂地諸相隨好[A12]已得異熟故知地前不得實根相好又此卷下文云隨好若在種姓地中唯有種子依身而住若在勝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若在清淨增上意樂地中乃名為得若在諸餘上地如是相好轉勝清淨若在如來到究竟地當知相好善淨無上。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論又薄伽梵至素哩纜說。 演曰二彰所起因文分為二初舉經釋後別分別初中有五一標二徵三釋四結五指說處如大般若大集等說。 論謂諸菩薩至螺文右旋。 演曰後別分別文有二別初明眾業感相及好後彰四善招二勝果初中有二先釋後結釋中又二初明六十三業別招相好後明淨戒通感異熟此初也先明六十三業招別相好一一功能體各別也。 論如是一切至大丈夫相。 演曰後明淨戒通感異熟相好果中文復為二初明因體後明開合此初也戒為善本故偏明之。 論當知此中至可得故。 演曰後明開合餘經咸言無見頂相合三十二體即烏瑟膩沙故三十二也。 論如是且說至廣建立[A13]已。 ᅟᅟ==[A13]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惣結之也。 論復次至一切相好。 演曰後彰四善招二勝果文分三段初標次釋後惣結之此初也四善業者一决定修作二委悉修作三恒常修作四無罪修作由此四業能招相好二勝果也。 論謂於此中至猶如天皷。 演曰次釋之中文分為四一决定修作感安住相二委悉修作感輪等相三恒常修作感織等相四無罪修作復有八類一無損加行二次第加行三極光淨心四不依聲頌五廻向菩提六無劣加行七平等瞻視八劣善喜足。 論如是四種至殊勝清淨。 演曰後惣結之。 論當知如是至善淨無上。 演曰三依地用別種雖本有隨在七地修證不同有五別也。 論如是諸相至大丈夫相。 演曰四明二廢立文中有二初明立相後明二別此初也不共之法雖有眾多今此但立三十二種以為妙相更不立者略由二意一是有色故二易了知故故立為相無忘失等心法難知故於相中而不立也。 論又即如是至說名隨好。 演曰後明二別由所依身能任持故名相令端嚴故名好。 論又於此中至所攝自體。 演曰五相好優劣文有二節一彰優劣二明無量初中有二一彰隨好二明相勝相勝分三一三十種相不如毫相二千倍毫相不如無見頂相三無量頂相不如相外大法螺相何以然者以能普益諸有情故問一種功德有何所因致斯階級荅能感因行勝劣不同所招果中故有差異法螺相者梵云霜佉此飜名貝貝謂螺也其螺貝者吹之有聲雄而且大佛聲似彼故以類之三十二中雖有梵音哀雅等相未彰說法廣大利相故此法螺別居外相彰勝能也。 論又此能感至諸相隨好。 演曰二明無量文中有三標釋及結釋復有三一時無量二意樂無量三品類無量文顯可知。 論云何如來至清淨。 演曰第二明四清淨文中有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一者一切至智清淨。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先列後釋此列四也。 論云何一切至所依清淨。 演曰後釋文四一辯所依二辯所緣三明心淨四明智淨初中有三謂徵釋結釋中所依謂身身離煩𢙉故名清淨於中二別一離麤重筭報身清淨二於自體等化身清淨取住等者對法云隨所欲生即便能取既生彼[A14]已隨其所欲欲流壽行即能留住欲捨壽行即便能捨故彰化身為清淨也。 ᅟᅟ==[A14]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一切至所緣清淨。 演曰二辯所緣貝徵釋結釋中有三一化二變三所顯現謂變化智故對法云廣說變化智具足者謂先無今有色等名化轉先[A15]已生色等令成金等名變悟一切種境相差別名智智於三境而無有滯名所緣淨所緣即淨所緣之淨二釋皆得。 ᅟᅟ==[A15]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一切至心清淨。 演曰三明心淨文中有三謂徵釋結釋中有二一滅離煩𢙉名心清淨二積集善根名心清淨或心淨言謂定心也定能集善及滅惡故故對法云𠛴那𠛴那能入無量三摩地差別故雖有此理前義為本此文彼文意各別故不應齊也。 論云何一切至智清淨。 演曰四明智淨文亦有三謂徵釋結釋中有二一滅離無明名智清淨二智無礙轉名為清淨智即清淨持業釋也。 論云何如來十力。 演曰第三明佛十力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一者處非處至十力經說。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三段一者揔列二者別解三諸門辯此初文二列及指也。 論當知此中至故名如來。 演曰二別解中文分為十一明處非處智力二明自業智力三明靜慮智力四明根勝劣智力五明勝解智力六種種界智力七明遍趣行智力入明宿住智力九明死生智力十明漏盡智力初智力中文分為二一當知下至說名成就即釋經中如來所有處非處力二最上涅槃下明自證[A16]已為物宣說初有六句一辯如來如謂如實有三義故名曰如來一所言實契經藏也說無我等皆真實故二所說實調伏藏也隨諸因緣說持犯故三所宣實本母藏也宣說諸法自性差別皆稱法故其實三名義無差別。 ᅟᅟ==[A16] 已【CB】,巳【金藏】== 論淨不淨果至亦名為起。 演曰二明處非處文復為二先明其處後明非處此初也處謂處所轉猶起也謂淨善因是生淨果所依處所故立處名亦名建立建立果故亦名為依果所託故亦名為起果所生故。 論淨不淨果至是名非處。 演曰後明非處異論所計煞馬祀天祈生天果果淨因染義不相應說為非處。 論遠離一切至菩提品說。 演曰三明實智由離上𢢔故得此名少得謂多名不如實今無此相故名實智。 論數之次第至故名第一。 演曰四明次第力雖有十處力為初故名第一。 論以無上故至說名為力。 演曰五明力義義中有三種如文可知。 論攝受如是至說名成就。 演曰六明成就義有二種如文自悉。 論最上涅槃至說名為大。 演曰二明自證[A17]己為物宣說文分為二先廣分別後略示之廣中復二初各別明後惣結釋初有五句一名為大由佛世尊所證涅槃最無上故說名為大。 ᅟᅟ==[A17] 己【CB】,已【金藏】== 論八支聖道至名仙尊位。 演曰二名仙位。 論能自了知至說名自知。 演曰三辯自知。 論既自證[A18]已至故名梵輪。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演曰四謂梵輪文有三節摽徵及釋增謂增益語言說為梵故。 論自顯墮在至正師子吼。 演曰五師子吼文四故字即為四義故名師子吼由此如來自證十力法之性[A19]已方為起說說無踈謬方名成就。 ᅟᅟ==[A19] 已【CB】,巳【金藏】== 論以要言之至圓滿不共。 演曰後惣結釋大仙等五顯行二利二利行滿名為不共不同外道自不證知妄有所傳說為非力。 論復有異門至正師子吼。 演曰後略示中文分為二初標後釋釋中復二初法後喻法中有三一所應得得大仙等前之三句皆應得也二得勝方便即梵輪是梵輪是得大仙等位勝方便故三此勝等下明師子吼前說為五今即為三為對彼廣故為略也喻亦有三一病痊除喻初句也二除方便喻第二句也三揀邪醫喻第三句次第配属文理可知。 論若有諸業至名為現在。 演曰二明自業智力文分為二先明業體後彰其力初中復二先廣後略廣中類別門分為八 三世業異門已作未作義類不同世分三也。 論如是諸業至意業。 演曰二三業分別門。 論法受分別至乃至廣說。 演曰三四業分別門。 論又此諸業至如應當知。 演曰四有益無益門義既不同四句分別一明有益謂造善業現當俱益二明無益謂造惡業現當二世俱無益故三亦損亦益謂於善惡二俱所作現及當來感三果故四非損非益謂無記業現當皆無損及益也。 論若所造業至是名異熟。 演曰五造業處所門若無依處業不成故六所依體事門愍殺盜等業皆依有情及非情法而方起故七為因等起門若無二根而不起故八異熟果相門果相雖同愛非愛別善惡二趣業不同故。 論如是略說至及与功德。 演曰後略明中義有七種一切分位攝前三四餘各攝一前八此七故為略也。 論於此一切至若過若增。 演曰後彰其力文顯可知。 論有四靜慮有八解脫。 演曰三明靜慮智力文分為二先廣分別後略示之廣中又二一辯所知二明其力初文復二先摽後釋此初也。 論即由如是至皆能成辦。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一辯所知二援教證初文復二一明定力二顯類殊此初也謂由定力所作皆成。 論若隨彼彼至等至。 演曰二顯類殊等持差別有十一類等至差別而有五類並如前辯。 論如說世尊至速疾能辦。 演曰二援教證文分為二初引教文後釋教意此初也定光作聲說微妙法乃至梵世亦乃聞知皆是定心隨意成也。 論當知知此中至若過若增。 演曰後釋教意意顯可知。 論如來於此至等持等至。 演曰二明其力靜慮為體餘為種類皆悉了知說名為力。 論又若略說至及以隨眠。 演曰後略明中文復為二初明知境後彰智力境中文二一明染境二明淨境染中又二一未得雜染未得初定染障生故無方便等釋染因也二[A20]已得雜染[A21]已得初定自地貪等猶生染故。 ᅟᅟ==[A20] 已【CB】,巳【金藏】== ᅟᅟ==[A21]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清淨至應知其相。 演曰二明淨境文分三叚初明四淨次明建立後明清淨此初也四淨翻前二種染法即成四淨二染各二即為四故一善巧加行二諸善現行三離煩𢙉纏四離煩𢙉種。 論又即如是至是名建立。 演曰次明建立建立諸定假名字故。 論又即如是至是名清淨。 演曰後明清淨得諸定等轉勝進時無難無歰是名清淨。 論如來於此至得無上智。 演曰後明智力於前染淨二類境中如實而知名無上智智能知故即名為力。 論如是所成熟至諸根勝劣。 演曰四明根勝劣智力謂三乘行人信等不同名根勝劣智能知彼名根智力文但舉根不言力者義同前故而不言也。 論若從他信至種種勝解。 演曰五明勝解智力從他信解為先隨信解故自觀起解為先隨法行故即成三品愛樂印解即名勝解境非一故名為種種種種境中皆生印决並名勝解智悉能了說名為力以同前故文不言也。 論若廣建立至名種種界。 演曰六明種種界智力界謂因性因性體多故云種種於中類別分之為三一四乘因性二六行染性三八十千性佛智皆知說名為力文不集者影略知故。 論若即如是至名遍趣行。 演曰七遍趣行智力文分為二初論家釋後指經廣明論自釋中有四番別一順自趣行順趣果因名趣入門門乃是隨順正行行順於理名為隨順如觀不淨順治貪行所對治故。 論復有異門至名遍趣行。 演曰第二番釋五趣行也趣謂五趣五趣行因名遍趣行依主釋也。 論復有異門至所有諸行。 演曰第三番釋異見趣行謂諸沙門或婆羅門見解趣况各各不同名異趣行。 論或餘一切至名遍趣行。 演曰第四番釋無罪趣行言無罪者謂涅槃也言趣行者涅槃因也謂眾因行或於此世或於他世而能趣證名為趣行趣修證心說為趣故。 論如迦羅摩經等廣說。 演曰二指經廣明迦羅摩者傳有兩釋一云名時故地持云時修多羅二云人名此無相當故不譯也。 論若於種種至宿住隨念。 演曰八宿住智力文分為二一明念境二明智力境中文四一標二列三釋四結此初也。 論何等名為至壽量差別。 演曰二列之中文分為二初列八名後列六行八是能詮名言說句六是所詮說為行也彼八此六六中壽量攝八後三故說為略。 論由諸世間至乃至廣說。 演曰二釋六八言說行也此是我名者過去曾名月光王故此是彼名者此阿私仙是天受名也是我母者過去我父名恍頭檀母名殊妙顏乃至飲食刼初[A22]已來林藤地味粳米等食種種諸境所更歷處而不忘失說為隨念。 ᅟᅟ==[A22] 已【CB】,巳【金藏】== 論唯有尒所至更無有增。 演曰四結可悉。 論即於此中至隨起憶念。 演曰二明智力文分為二初辯能知後引教證初中復二初明念境後明念力言行相者即六略行也定摽說者即八定說也言隨起者即念力也由智隨念皆悉了知即為力故。 論是故說言至皆能隨念。 演曰二引教證故經說云并相并說皆能隨念相即行相說謂言說如次六八二種名也。 論此中靜慮至名為天眼。 演曰九死生智力文分為二先明智力後彰智境初文有三一明天眼二明清淨三明超過此初也由三義故定地天中得名天眼欲界散天非得名也問明智力次何論天眼荅死生智力即六通中天眼通攝名異體同故以言也。 論是摼圓滿至名極清淨。 演曰二明清淨謂由二義故彼定天眼名清淨揀欲諸天不名淨也。 論於其人中至人中亦無。 演曰三明超過人中說無名超過也人中但有生得肉眼無天眼故阿那律言所修得者還属定天亦非人業中有天眼也欲界諸天業報所生可得言有。 論諸有情類至名為生時。 演曰後彰智境文分為二一釋經說生死之言二顯經說死生善惡此初也。 論趣黑闇者至名往善趣。 演曰二釋經說生死善惡文復為二先惣後別惣中類別有三對也一惡色好色對二劣色妙色對三趣惡趣善對羺者埤蒼云胡羊也婆羅痆斯者河名也城近此河因得名矣即此城中有鮮白色故以中有而相類之。 論所有壞戒至三種惡行。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一明惡行二明善報初中復二一別釋經文二惣彰經意初中又二一明起業因二彰受惡趣業中有二先明壞戒後明壞見此初也謂由壞戒起三惡行名等起行。 論有二邪見至謗賢聖者。 演曰後明壞見文分為二一明壞見二明起業初中有二先標後釋釋中又二一謗因果及諸聖賢二及住彼下但謗賢聖而非因果曾得禪定謂是聖人生相趣時謗為無也即寡聞之徒為此見故異品類者與前壞見類有不同名異類也前見不正一切皆邪此求涅槃無證便謗故二邪見而不同也。 論由邪見故至業法受因。 演曰二明起業既撥餘非自生異見寂意為因定為應果無相為因無心為果或現受樂五現涅槃或現受苦投巖自餓或當苦受長刼輪迴未嘗免之皆邪見耳。 論彼雖成就至故名身壞。 演曰二彰受惡趣文分為二一彰墮惡趣二釋外伏難初中有二一廣明死墮二重略辯之初有四句一明身壞五蘊和合假立為身名色既乖故名身壞。 論一切死中至故名極死。 演曰二明極死凡死滅者必有所生生於善趣可名勝死今墮惡趣名為極死。 論為欲開示至墮險惡趣。 演曰三明墮趣令諸有情起於地獄怖畏之想故經說言墮險惡趣。 論為欲開示至說那落迦。 演曰四辯落迦為欲開示受罪有情故湏復說那落迦身體事名也。 論由非諸行至說名為墮。 演曰二重略辯之文分三段一明為險二彰惡趣三明墮義文顯可知。 論由能發起至墮那落迦。 演曰二釋外伏難外伏難云死生之道實通五趣經何唯說墮地獄耶故有斯荅荅意可知。 論當知此中至之所顯示。 演曰二惣彰經意通結前也受前苦[A23]已復乘餘業或重再受或於鬼畜而更受之具前苦因業流類也。 ᅟᅟ==[A23] 已【CB】,巳【金藏】== 論與上相違至名樂世界。 演曰二明善報善趣生死翻惡可知。 論一切諸漏至無餘永斷。 演曰十漏盡智力文分為二初惣略釋後廣辯之初中有二先明智境後明智力此初也。 論逮得能治至六神通。 演曰後明智力文復為二一辯神通二明起說此初也謂由心慧二皆脫故故得第六漏盡通也。 論由依見道至諸句差別。 演曰二明起說。 論廣說如後至應知其相。 演曰後廣辯之如異門分。 論卷第五十 建立品第五之二 論如是別釋至今當惣辯。 演曰三諸門辯釋文分為二一結前起後二諸門別釋此初也。 論嗢拕南曰至最為後。 演曰二諸門別釋文分為二先摽後辯摽中有二頌及長行此頌摽也。 論如是所說至十力略義。 演曰後長行別舉有七相也。 論云何如來十力自性。 演曰後辯之中門分為七一自性門二分別門三不共門四平等門五作業門六次第門七差別門初門分三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徵也。 論謂惣五根至十力自性。 演曰二釋文二一者出體五根為性二者會違據勝說慧三結可知。 論云何如來十力分別。 演曰二分別門文分三叚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也。 論謂若略說至隨悟入故。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二初摽後釋釋中有三一時分分別二品類分別三相續分別初時分者謂所分別言分別者謂能分別隨悟入者即能分別達解義也次品類者所分別中有多類故名為品類智能了之名為悟入後相續者相續謂身於多身中皆悉了知名隨悟入。 論即由如是至十力分別。 演曰三惣結之。 論云何如來至十力不共。 演曰三不共門文分三叚徵釋及結文顯可知。 論云何如來至十力平等。 演曰四平等門文亦分三謂徵釋結釋中有二一明平等二明差別言平等者諸佛同有說名平等言差別者謂諸如來或有多分安住初力證[A24]已起說或有如來別住餘力隨類化冝事各不同名差別也結文可知。 ᅟᅟ==[A24]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如來十力作業。 演曰五作業門文分三叚初徵次釋後惣結之此初也。 論謂如來至婆羅門等。 演曰次釋之中十力不同文即為十一處非處業業有二種一善知因果二降伏異論。 論如來所有至婆羅門等。 演曰二自業智業業亦有二一了知眾生自作自受二降伏施[A25]已無福利心謂有外道見行施者轉生貧賤偷盜之軰常有富饒故知惠施而無福利名移轉施如來為彼說三世業因果各殊令使信從名降伏也。 ᅟᅟ==[A25] 已【CB】,巳【金藏】== 論如來所有至婆羅門等。 演曰三靜慮智業業有二種一現三神變二降伏異論三神變者一神境神變即神境通十八變等令物生信二記心神變即他心通記說他心染淨等事令生信故三教誡神變即漏盡通自漏盡[A26]已復為他說令使順修無疑惑故。 ᅟᅟ==[A26] 已【CB】,巳【金藏】== 論如來所有至為說正法。 演曰四根智力業業中有二一了知根性二應冝說法。 論如來所有至令漸捨離。 演曰五勝解智業業亦為二一了二勝解二令生取捨。 論如來所有至如應安立。 演曰六界智力業文分為二初惣後別惣中分二一知界差別二如根教授言隨眠者即種子名也根及種等皆是界性差別名故。 論此中如來至施設開示。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一教聲聞二教菩薩此教聲聞五停心等如前聲聞本地中辯。 論云何如來至令心得住。 演曰二教菩薩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始業等者十信菩薩創發大心名為始業初習靜慮名為初業。 論謂諸如來至諸菩薩眾。 演曰後釋之中文復為二一明所為二彰法要此初所為即初業也。 論最初施設至於內寂靜。 演曰二彰法要文復分二一示方便二示等持此初也。 論如理思惟至言說轉耶。 演曰二示等持文分為四一明思察二明得定三結勸修四明利益初中復二一習二空二明攝益初文又二一觀無我二辯法空我復分三一辯假名二求無得三悟客想此初復二初辯立名後推假實六處有三一內六處謂內六根二外六處謂外六境三二中間謂六識界凡所計我依名起執故今思察我所立名為依內處為外處耶為中間耶。 論汝既如是至都無所得。 演曰二求無得於前三處推尋我體都無所得。 論唯當如是至有客想轉。 演曰三悟客想都無主宰實我名也。 論汝善男子至如理思惟。 演曰二辯法空文分為二一結前生後二依生示法此初也。 論於汝眼中至若過若增。 演曰二依生示法文中有二一正觀眼處二例辯餘根初中復二一𢝰摽假立二依標示法此初復二一名想假立二事體假立謂此制立至假施設是名假立想假施設皆名差別故合為一及此[A27]已下是事假立依於事體而起名故故云於事中假立名等。 ᅟᅟ==[A27] 已【CB】,巳【金藏】== 論於此眼中至且非是眼。 演曰二依標示法文分為二初惣後別惣中復二一辯其名二辯其事此初也於此眼中至非是眼顯詮眼名而非是眼此眼中者所詮眼也彰能詮名依所詮立故言之也。 論此唯有事至亦非是眼。 演曰二辯其事所詮體事非眼不眼強以名言目為眼也故知所詮體事自性亦非是眼。 論何以故。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一明事假二明想假事中有三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徵意云何以體事自性之眼亦非眼耶。 論非於此中至覺轉可得。 演曰二釋之也謂依眼名起生眼解不依自性而起解心故知自性亦非是眼若有體事稱名所詮不應待名方有眼想即應自性不假聞名生眼解想既不待名覺轉可得故知自性所詮體事亦非是眼。 論是故此中至眼假施設。 演曰三惣結之唯有客名施設可得實眼體事亦不有之。 論汝既如是至當生當得。 演曰二明想假一如其名唯假施設離假設外亦無眼體是實有也。 論如於其眼至當生當得。 演曰二例辯餘根作法准前尋之可解。 論如是汝於至多修習住。 演曰二明攝益。 論汝若如是至心一境性。 演曰二明得定心一境性等持定也。 論如是汝等至勿當捨離。 演曰三結勸修文中有五一習五停二修八定三修神變四習等持五修等至。 論汝若至究竟出離。 演曰四明利益文分為二初明菩薩後辯聲聞初文分三一明勝利二結正行三引證成此初也。 論當知是名至遍趣正行。 演曰二結正行問明界作業何故乃結遍趣行耶荅由界智力知物體性故隨物性以教其行名遍趣行非結第七遍趣智力名遍趣也。 論過去如來至如是教授。 演曰三引證成引諸佛說證成自義。 論諸聲聞等至諸法現觀。 演曰後辯聲聞文復為二一得通慧二得現觀謂諸聲聞及緣覺眾於此作意勤能修習亦能速證神通智慧及現觀故。 論如來所有至能出離行。 演曰七遍趣智業文中有二一知世出不出二彰能捨離謂能了知無漏出離有漏不出故教出離捨非出離名遍智業。 論如來所有至婆羅門等。 演曰八宿住智業文分為二初明宣說後伏常論初中有二一知本事他身及法二知本生謂自身事知自及他我先業有明非神我常性等生。 論如來所有死生至婆羅門等。 演曰九死生智業文中有二一記當生處二降伏斷論既有當生明非斷滅。 論如來所有漏盡至婆羅門等。 演曰十漏盡智業文亦有二一知自無疑二了他未得假名羅漢。 論是名如來十力作業。 演曰後惣結之。 論云何如來十力次第。 演曰六次第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諸如來至一切十力。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先彰頓得後明次現此初也。 論頓證得[A28]已至方現在前。 ᅟᅟ==[A28]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明次現三門分別此初文二先標後辯此初也。 論謂諸如來至無倒因果。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二先辯後結辯中有四一彰現初力二次起自業三次起靜慮四次生餘七此初先起處非處力何以然者以立無倒正因果故。 論既觀察[A29]已至所有善業。 ᅟᅟ==[A29]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次起自業謂處力後便起如來自業智力何以然者為令有情離諸惡業修諸善業令得可愛勝異熟故。 論次起靜慮至如實之道。 演曰三次起靜慮依自業後便起靜慮等持智力何以然者為令有情得離欲故。 論次起所餘至離欲之道。 演曰四次生餘七文分為二初標後釋此初也謂從定後便起餘之七智力也。 論謂於此中至離增上慢。 演曰後釋餘七出離次第於中有六一起根力觀出離者根勝劣故二起勝解力謂觀意樂知勝解故三起界智力觀其種姓勝劣不同如因差別而開誘故言隨眠者即種子也種即界也四起遍趣力令修習人得趣入故五起宿念及生死力如次遠離常斷見故六起漏盡力文中有二初明起慢後明離𢢔謂初修者定力伏故煩𢙉不行便謂不作而能作煩𢙉未盡謂盡名增上慢今由諸佛漏盡智力達知一切盡與未盡故令彼慢悉皆捨離。 論是名十力一門次第。 演曰後結之也。 論復有異門十力次第。 演曰第二門釋文復分三初摽次釋後惣結之此初也。 論謂諸如來至妙法住智。 演曰次釋之中文分為二一彰初四力二指後同前初中文四一處非處力謂初成佛便起處力何以然者為自觀察緣生法中妙法住故法謂果法住謂因也觀緣起法果住於因因能起果因果相起名為妙法智能了法名法住智。 論即依如是至修證差別。 演曰二起自業力謂處力後便起業力何以然者為觀在家五欲拘繫起三世業各差別故。 論如是觀察至一切世間。 演曰三靜慮智力文分為二先標後辯謂自業後便起靜慮等持智力何以然者令出家者有所歸依得救護故。 論既觀照[A30]已至其心趣入。 ᅟᅟ==[A30] 已【CB】,巳【金藏】== 演曰四根勝劣力謂靜慮後便起根力何以然者令所化根各隨勝劣而趣入故。 論次後如前至次第應知。 演曰二𢫾後同前後之六種同初門釋故不復言。 論是第二門十力次第。 演曰後結之也。 論復有異門十力次第。 演曰第三門釋分之為三初標次釋後惣結之此初也。 論謂諸如來至緣生法界。 演曰次釋之中文分為二先辯前三後明餘七前三分三一處非處力謂成佛後最初發起處非處力合以然者為欲觀察一切緣起性故界者性也。 論次起自業至色類諸果。 演曰二自業智力謂處力後起自業力何以然者觀諸眾生自造諸業自受諸果非餘梵天𡨋性神我能作受矣。 論如實觀察至而教授之。 演曰三靜慮智力謂業力後便起靜慮等持智力何以然者為發神通令諸有情脫眾苦故。 論既教授[A31]已至解脫眾苦。 ᅟᅟ==[A31]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明餘七文中有二初指前同後令脫苦。 論是第三門十力次第。 演曰後惣結之。 論云何如來十力差別。 演曰七差別門文分為二初標徵起後隨標釋此初也。 論謂此十力至亦無差別。 演曰後隨釋中文分為二先指後釋釋中又三初摽次辯後結此初摽也。 論處非處至有何差別。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九隣次相望二句對明有九差別一處力業力對文分為二先徵後辯此先徵云處力業力何差別耶。 論若正了知至業智力故。 演曰後辯差別分之為二先明處力後明業力二智俱能了因感果名無差別初觀善惡感愛非愛次觀善惡自作自受非由我等別有作受故差別也。 論若正了知至等至智力故。 演曰二業力定力對文分為二先明業力後明定力知諸有情自修靜慮自能證入餘非修者而不能入名自業力智依靜慮起三神變化利有情名靜慮力前定業力二無差別後習等持與自業別思之可知。 論若正照取至根勝劣智力故。 演曰三定力根力對文復為二初明定力後明根力依定了知信等差別名為定力知根品類差別不同名為根力二俱知根力無差別前由依定後則不然名有差別言照取者了知分別差別名也。 論若正照取至勝解智力故。 演曰四根力勝力對文中有二一辯二差別二逐難重釋此初復二先明根力後明勝力知根及意名為根力但知意樂名為勝力二俱意樂名無差別前正知根故為別也。 論即彼意樂至所有意樂。 演曰二逐難重釋勝解意樂文復為二先標後辯辯中有六義類不同復分三對一世間出世間對那羅延者此云力士二遠近清淨對望佛菩提名遠近故據位說者地前為遠地上為近漸漸轉勝亦上品故三現法當來對易證難證有差別故分為二也。 論若正照取至界智力故。 演曰五勝力界力對文復為二一明差別二重明界力此初文二先明勝力後明界力俱觀於種名無差別第五照種知因勝起第六照種品類不同名差別也。 論又即彼界至所有種子。 演曰二重明界力文中有二先摽後釋釋中有四文顯可知。 論若正了知至行智力故。 演曰六界力趣力對文復為二先明界力後明趣力俱觀行跡名無差別第六觀界種類差別第七觀跡染淨不同故二別也。 論若如實知至念智力故。 演曰七趣力念力對文分為二先趣行力後念智力俱了前際名無差別第七了因第八了行名有差別。 論若正了知至死生智力故。 演曰八念力死力對文分為二初明念力後明死力俱了生死名無差別前後際異說為別也。 論若正了知至漏盡智力故。 演曰九死力盡力對文分為二先明死生力後明漏盡力俱知自事名無差別受生證滅二類不同故說為別。 論當知是名至亦無差別。 演曰後結之也。 論如來所有至應知其相。 演曰第四明四無畏文有其二一摽宗指說二依經辯相此初摽宗指如經說。 論謂諸如來至而自稱歎。 演曰二依經辯相文分三 一明無所畏二辯無增減三明所為人初復分二一明無畏處二辯無畏相初中又二一惣摽處相二別示其法此初惣摽於其四處自稱歎也。 論謂所知障至是第一處。 演曰二別示法中文分為四一正等覺無畏依處雙斷二障名正等覺聲聞不尒名為不共。 論諸煩𢙉障至是第二處。 演曰二明漏盡無畏處依。 論為求解脫至第三處。 演曰三出苦道無畏依處出離道者無漏道也能越眾苦名為出離。 論即能於能出至第四處。 演曰四明離障法無畏依處染法能為出離道障名得為礙故說障法應當遠離名離染無畏。 論如來既於至自稱歎[A32]已。 ᅟᅟ==[A32]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辯無畏相文分為四一結前自歎二他起謗詞三對治難相四得無所畏此初也。 論次後他於至而興謗難。 演曰二他起謗詞文分為二初依自利起前二謗後於利他生後二難初中復二先於正覺而起謗心後依漏盡生後難意初於正覺起謗心者見佛有時問諸比丘乞食得不天雨等耶便起謗言既稱正覺無所不知今問於他一何相返後依漏盡生起難云佛於執日常起愛言天受之徒便生呵責貪嗔未滅漏豈盡耶未盡言無豈扶正理。 論復於後二至而與謗難。 演曰後於利他生後二難二難文二初徵出苦後難障生徵出苦云阿羅漢有時或被捶打囚繫所拘或虵蝎毀傷惡人所害佛言出苦豈不相違難障生云佛言染障必當遠離給孤長者妻妾不無鹿母夫人子生甚眾染若為障何得聖耶若不障之何湏制斷。 論謂於世間至如實因相。 演曰三對治難相文中有二一舉所對人二辯能治相謂於所對四類眾中如來自能於前四難一一之中能破邪難盡底無遺何以然者都無見有真實道理難解處故。 論由是因緣至都無驚懼。 演曰四明無所畏見難無由名為無畏何以然者有三所以一心無怯劣二無所疑慮三無有驚懼以三義故通前四難皆得無畏也通初難者問乞食等顯悲深故令喜進修問天雨等彰事審諦為後軓摸非不知問通第二難夫良醫者應病所施違順之藥藥雖違順俱能愈疾佛投物性而示愛憎因愛憎言俱得出離非漏不盡而起愛憎通第三難永無當累名為出苦非言現質眾苦皆亡現酬曾因有苦無失或苦[A33]已盡而示有之異令眾生捨苦因故通第四難云障道有二一礙生見道謂分別惑二礙離欲道欲界俱生初果入見分別惑亡既未離欲有妻何失障法名同體全異也問無畏體何荅智等為體如論應知。 ᅟᅟ==[A33] 已【CB】,巳【金藏】== 論又佛大師至利他行滿。 演曰二辯無增減文中有二謂摽及釋釋中有二初明自利後辯利他謂前二種於難善通自除謗行名自利滿後之二種於他難處妙除疑網名利他滿由斯二處二利行圓所以不增亦無減也。 論此中如來至諸有情故。 演曰三明所為人文分為二一正明所為二會釋違文初中有三一歎等覺令諸菩薩趣佛菩提二稱漏盡令諸二乘得應果故三雙歎後二普令二乘得出苦根及障法故。 論如是如來至菩薩之言。 演曰二會釋外難外有難言後二通為三乘說者何故大乘唯言菩薩小乘經中言為聲聞故今會之文復為二一牒本經言三乘通為二顯後集法於大小藏而㸦除之非是本來作此說矣。 論如來所有至應知其相。 演曰第五明三念住文分為二一摽宗說有二引教辯成此初摽宗指經說有三念住相。 論謂諸如來至如實隨住。 演曰二引教辯成文分為二一明念住相二彰無增減初中有三一明利物意二彰無雜染三顯由念力此初利物之意如何能今得如實轉故雜經云起大悲心為諸弟子宣說法要汝等當知此能利益此安樂等。 論如是長夜至不生雜染。 演曰二彰無雜染物依教行名之為遂彼不從命名為不遂合遂不遂即為第三如來於初不起貪喜次不起真後俱不起名為離染。 論由三念住略所顯故。 演曰三顯由念力謂由三種念住力故故於遂等貪恚不生名無雜染。 論此三念住至第三眾。 演曰二明無增減文復分三謂標徵釋釋中有三三眾如次不起貪恚及二或癡所對之徒既唯三眾故立念住更無增減此三體者對法論云定慧為體五十七云非根所攝即以無貪無嗔無癡為體。 論如來所有至應知其相。 演曰第六辯三不護文分為二一標宗說有二引教辯成此初也。 論謂諸如來至之所顯示。 演曰二引教辯成文分為二一正明行相二對辯有無此初也護謂藏也三業有過憂他所知故湏藏護今佛三業有過憂他所知故湏藏護三業清淨無非無過覆之名三不護體准對法定慧為性約相引生而出體故。 論諸阿羅漢至鄙惡所作。 演曰二對辯有無文分為二一示他非二彰自德此示他非顯有藏護。 論如來於此至或向他說。 演曰二彰自德而有無護文有三節一明無有過二是故下誡物無憂三所謂勿下舉所憂事顯有無也。 論當知如來至無量無上。 演曰第七明佛大悲指前所明尋之可悉然體對法定慧為性五十七中無嗔癡性至文當知。 論云何如來無忘失法。 演曰第八明無忘失文分為三先徵次辯後結此初也。 論謂諸如來至無忘失法。 演曰次辯之中文分為二初惣摽舉後別示之此初復二一舉能記人二摽所憶事所言如者如謂如實謂化生時隨冝方便順理契物名為如故。 論所謂如來至常住正念。 演曰後別示之謂於四處常生正念名無忘失。 論當知是名無忘失法。 演曰後結之也此體對法定慧為性五十七言此體如力即慧為性。 論云何如來永害習氣。 演曰第九永害習氣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諸如來至永害習氣。 演曰後釋之中文復為二一明佛無習二辯小有之此初也如言論時美言麤語名煩𢙉作無染心發名習氣作今悉除盡名為永害。 論諸阿羅漢至所起作業。 演曰二辯小有之煩𢙉雖盡習氣猶存故於事中似生染相所以畢蘭陁聖每生憤意等皆是餘習非實染生故大小乘勝劣全別此體即以煩𢙉盡處擇滅無為為其體也諸教不同如後當會。 論云何如來一切種妙智。 演曰第十明種妙智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諸如來至無義聚法。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三叚一標智境二明智體三結智名初中有三一摽二徵三列三聚如次善及不善并無記法皆是種妙所知境界。 論當知此中至一切種智。 演曰二明智體文分為二初明種智後明妙智初中又二釋及結也釋中有三謂此三境攝諸法盡名一切種於此種中智無倒知名為種智。 論若諸如來至如來妙智。 演曰後明妙智於唯善中正能通達名為妙智二智誰本後耶種智後得妙智通之可知。 論即於此中至種妙智。 演曰三結智名合為一也。 論如是一切至不共佛法。 演曰第四揔結百四十種皆是如來不共法也。 論即於此中至極善清淨。 演曰二辯因果別文分為二一據位辯明二問荅分別初中復二一明相好二明力等此初也謂從兜率降下人中住最後身最後滿位所得相好障染皆除名極清淨。 論若時菩薩至金剛喻定。 演曰二明力等文復為二一明方便二明證得此初也謂居道樹最後位時得金剛心斷諸障盡𠛴那之後能證菩提十力智圓名極清淨此乃亦名等覺位也。 論從此無間至悉為無上。 演曰二明證得文分為二初獲十力後證轉依此初也言從此者此金剛也言䪺得者佛位勝德一時得也謂從金剛等覺心後𠛴那之際便階佛位妙覺智圓十力䪺成名極清淨。 論由得此故至得如來地。 演曰後證轉依文分為二先明智德後明斷德此初也依蹔發者𢝰摽智用思惟滿等別辯智能於中復二一思圓滿顯緣法義自利行圓二辯意車明利他滿利他之意如車運物名意車也。 論一切在實至當知有上。 演曰後明斷德文別有三一明斷德二明無上三揀餘非。 論問一切安住至此二差別。 演曰二問荅分別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當知亦尒。 演曰後荅之中文復分二初辯後結辯中有八前之五喻明智差別後之三種辯身心別智別五中文即為五一證性障差喻智障種現有無異故二淨修心地喻心如畫師無不皆成淨修未修義即全別三癡闇有無喻隨障有無觀異論故四洞達親踈喻證理淺深有遠近故五智障有無喻翳障既差見亦異也後辯後三身心異中復分三叚一處胎生起喻因身果身有差別也二覺心未覺喻等覺妙覺義差別也三類燈明闇喻喻因果心明闇異也初一辯身後二辯心義類不同故分三種。 論是故當知至有大差別。 演曰後結之也。 論如是如來至一切佛事。 演曰三彰成佛事分為三叚初𢝰摽舉次別徵釋後惣結之此初也。 論云何名為至若增。 演曰次別徵釋文分為四一問二荅三徵四釋此初二也。 論何等為十至所能成辦。 演曰三徵四釋釋中有十一現身生信事依諸相好能成辦故二隨根授依事依四清淨能教授故三利用除疑事依於十力方成辦也四摧他立自事依四無畏而建立故五雜染心無事依三念住成清淨故六自言所作事依三不護所成立故七觀察世間事謂依大悲俯垂救故八常無退捨事無忘失法所建立故九儀範無違事永害習氣之所立故十揀擇宣陳事依種妙智而成辦也。 論如是如來至說不能盡。 演曰後惣結之文復分二初惣結前後彰數廣。 論如是所說至名為建立。 演曰二建立不共文復為二先明建立後明不共初文有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此初也。 論何以故。 演曰二徵詰也。 論依此住此至一切義利。 演曰三釋之中文分為二一依此住下建立菩薩名為建立二建立有情一切義利名為建立初中復二一建立正學二建立所證言依此者依如來住言住此者如來住此前所標住由佛住地為所依故希彼果證方有證修故住佛地名為建立二建立有情一切義利者佛德既圓後湏利物利依佛起名為依此。 論是故說此名為建立。 演曰四結之也。 論又此一切至不共佛法。 演曰後明不共文中有二初釋後結釋中二番此約利他以明不共文復分二謂釋及結。 論又於如是至名為不共。 演曰第二番釋唯佛獨圓名為不共文中亦二一二乘不得二菩薩未滿唯佛獨圓名為不共。 論當知此中至是不共義。 演曰後惣結之。 論如是圓滿至名菩薩地。 演曰辯菩薩地前三持中第五惣結文復為二一結釋地名二勸物持說初中文二一結本地名二別彰異号初文又二一結地名二彰地學道及道果理實於前三種持中二因行皆名為道當有所證名之為果。 論具說一切至實依處故。 演曰二彰地學道及道果是菩薩藏真實依處故名為地。 論又此菩薩至智淨根本。 演曰二彰異号号中有四一摩怛理迦釋云本母本母出生一切義故二名攝大乘具能苞含深妙理故三開示二路世間名壞出世非壞世法有漏可破壞義名之為世墮在中故說名為間無漏勝法超過世事名為不壞此教能明故名開示四名智根本是諸勝智之所生因名為根本。 論若諸所有至等無有異。 演曰二勸物持說文分為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此摽勸持為物宣說。 論何以故。 演曰二徵起也。 論此菩薩地至當速滅沒。 演曰三釋之中文分為二初順後違文顯可悉。 論是故於此至無量無邊。 演曰四惣結也。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十九 平等之心。 演曰二辯平等心。 論由起如是至當施恩思。 演曰三辯益有情。 論不望其報。 演曰四不希恩報。 論菩薩如是至利益安樂。 演曰五明欣讚。 論由是利益至不虛加行。 演曰六辯不虛行。 論當知是名至功德殊勝。 演曰後結之也。 論當知此中至功德殊勝。 演曰後明稱讚十八法中文分三叚一摽二釋三惣結之此初也。 論菩薩於諸至亦非獨覺。 演曰二釋四頌文分三叚初越次釋第三頌義次明第二後彰後二初辯中頌有五法一得授記。 論得授記[A1]已至不退轉地。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得不退地墮在三種决定中也。 論安住此中至决定所作。 演曰三决定所作所作有五具如前釋。 論恒常所作至無忘失法。 演曰四恒常所作。 論如是堅固至最上施設。 演曰五明最勝。 論普於一切至能無退失。 演曰次明第二頌有四法一行無倒行。 論於未得退至如明分月。 演曰二明勝進法。 論由諸善法至不名相似。 演曰三辯真實德。 論由得真實至如實了知。 演曰四善調方便。 論如實知故至皆得善巧。 演曰後彰後二頌有九法此明第一施設建立。 論從此尋求至由此尋求。 演曰二辯尋求從此尋求從此善巧而起尋求尋求方便名尋求也於比尋求尋求境也謂於名事自性差別所尋求故由此尋求尋求體也體即四種尋思行也。 論既尋求[A2]已至皆得善巧。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明四實智由於安立得善巧故說名實智。 論於諸安立至三摩地王。 演曰四明四無量由於教授得善巧故故能獲得無量定門皆悉自在名三昧王。 論獲得如是至皆有勝果。 演曰五明說勝利由能說故所得利益即名勝果。 論能於大乘至而出離故。 演曰六明大乘性。 論能攝大乘。 演曰七明攝大乘。 論由此復於至同共此名。 演曰八明十應知。 論一切世間至皆共稱歎。 演曰九建立名号。 論當知是至功德殊勝。 演曰三惣結之。 論由得如是至成就其相。 演曰二隨法持中四品不同即分為四一明相品。 論如是正行至所能成辦。 演曰二明分品。 論於二分中至所應攝受。 演曰三意樂品文有三節初惣結前次明意樂後明攝受。 論或於善品至乃至安住。 演曰四明住品。 論從此[A3]已上至受諸有生。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究竟持中有五品別一明生品初次第也。 論於彼生處至證得分位。 演曰二明攝品。 論由領受故至如[A4]已舍宅。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明地品。 論住此位[A5]已至不生喜足。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演曰四彰行品。 論如是勝進至名得無上。 演曰五建立品。 論是名菩薩地義次第。 演曰後惣結也前來所明各如本品一一具彰今但略明品之次第故不重也。 論有餘依地第十六。 演曰本地分中惣十七地明境行果前之九地辯三乘境次之六地辯三乘行後之二地辯三乘果境行二義前[A6]已明之次辯第三三乘果義果中復二一有餘果二無餘果今辯於初名有餘也有餘之義釋論解云阿羅漢等住無學地具四寂靜有少餘依是故說名有餘依地此地即是二乘無學身中有漏無漏諸法惣為自性如來雖無真實身心有漏餘依而有變化似有漏依故就化相亦得說名有餘依地。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A7]已說至有餘依地。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演曰辯此地中文分為二一結前生後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當知至施設安立。 演曰二依生正釋文復為二初惣標列後隨摽釋此摽列中有三相也。 論云何地施設安立。 演曰後隨標釋文分三叚一明地施設二寂靜施設三辯依施設初中有三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也。 論謂有餘依至有餘依地。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二初辯所除後明所取除中又二初明除分後辯除全初除分中言五地者以無心等通有餘依及無餘依今取有依故說為分後所取中十一地全及無心等五地一分名有餘體問有餘體者即是無為如何得攝十一地義荅有餘之言義通二種謂若說言有餘依涅槃體即擇滅不該餘法若但言有餘依義乃該通有為無為苦依等法故通諸地理無違矣。 論是名地施設安立。 演曰三惣結之。 論云何寂靜施設安立。 演曰二寂靜施設文中有三一徵二釋三惣結釋此初也。 論謂由四種至捨寂靜故。 演曰二釋文二初惣標列後別辯之此惣標列而有四也。 論云何苦寂靜至名苦寂靜。 演曰後別辯中文分為四一明苦寂靜二煩𢙉寂靜三損𢙉寂靜四辯捨寂靜初中有三謂徵釋結釋中有二法及喻說當苦永無說名寂靜非無現身有漏苦依名寂靜也雖有變易當苦報身非別業招故亦名寂靜結文可悉。 論云何煩𢙉至煩𢙉寂靜。 演曰二煩𢙉寂靜文中有三徵釋及結貪等為本諸惑隨生本既斷除餘亦隨捨除捨之處證得無生無生無為說為寂靜。 論云何不損𢙉至有情寂靜。 演曰三不損𢙉寂靜文亦為三謂徵釋結由無貪等不損有情名不損𢙉靜。 論云何捨寂靜至名捨寂靜。 演曰四辯捨寂靜文亦有三徵釋結也謂於六境喜憂不生恒常捨心名為恒住。 論即依如是至施設安立。 演曰三惣結之。 論云何依施設安立。 演曰三辯依施設文亦分三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徵也。 論謂有八種至八後邊依。 演曰二釋文二初𢝰摽列後別解之此標列中有八依也。 論云何施設依至假用言說。 演曰後別解中文分為二一辯八依二明正攝初文有八一明施設二明攝受三辯住持四明流轉五明障礙六明苦𢙉七明適恱八辯後邊此初依中文復為二徵及釋也由依蘊故施設眾名名施設依眾名之中類別為七一施設我等二施設名字三施設生類四施設種姓五施設飲食六施設苦樂七施設壽量。 論云何攝受至有所攝受。 演曰二明攝受文分為四一徵二釋三指四結。 論云何住持至諸求有者。 演曰三辯住持文分三叚初徵次釋後明依義依義有二一明依住二明攝養攝養未來求有報者生後業故。 論云何流轉至隨順流轉。 演曰四明流轉文中有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初標後辯辯中復二先明識住後明緣起色趣等者趣謂所趣貪著處也謂色受等是貪等心所愛著處名色趣也。 論云何障礙至為作障礙。 演曰五明障礙具徵及釋文易可知。 論云何苦𢙉依至領受憂苦。 演曰六彰苦𢙉具徵釋二文亦可知。 論云何適恱至所有適恱。 演曰七彰適恱文中有二徵及釋也釋中又二定及當生皆得適恱名適恱依。 論云何後邊依至最後身。 演曰八辯後邊亦具徵釋。 論問阿羅漢至共相應耶。 演曰二明正攝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云於八依中幾相應耶。 論荅至非不相應。 演曰後荅之中文別有四一全攝於一二明分相應三二全不攝四四通二種初全可知二明分者第二依中攝事有七唯與父母一事相應妻子等六全不攝名不共相應二全不攝者流轉障礙無學[A8]已無名全不攝四通二者第一第三第六七也第一施設通二種者離取染故名不相應有取蘊故說為相攝第三住持通二義者離食貪故名不相應假支持故說為相攝第六苦𢙉說通二者無後報業名不相應有現苦身說為相攝第七適恱而通二者定障無故名不相應勝定有故說為相攝。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論是名依施設安立。 演曰三惣結之。 論無餘依地第十七。 演曰無餘依地者釋論解云謂無餘依涅盤地也一切有漏餘依皆捨二乘有為無漏亦捨如來雖有有為無漏而無一切有漏餘依故亦說名無餘依地。 論如是[A9]已說至無餘依地。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演曰辯此地中文分為二初結前標後後依摽正釋此初也。 論當知此地至異門安立。 演曰後依摽正釋文復分二初𢝰摽列後依摽釋此初摽列有三相也。 論云何地施設安立。 演曰後依標釋文分三段一明地安立二寂滅安立三異門安立初中有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論謂先所除至菩薩地。 演曰後辯地體取前所除無心等五一分之義名曰無餘以此五中無心等法通無餘故。 論云何寂滅施設安立。 演曰二寂滅安立文分三叚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也。 論謂由二種至寂滅故。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二初惣摽列後隨別釋此初標列二寂滅也。 論云何寂靜寂滅。 演曰後隨別釋文復為二一寂靜寂滅二損𢙉寂滅初中又二一徵二釋此徵起也。 論謂先於有至四種寂靜。 演曰二釋文二先辯後證辯中復二先摽說有後隨摽釋此摽同前有四寂靜。 論一數教寂靜至疑慮寂靜。 演曰後隨摽釋釋中有四一彰教謂無餘中名數及教體相俱亡名為寂靜二明一切八依都盡名一切靜三辯依苦初言依者謂有漏身次依苦者謂依漏身所生眾苦苦及漏身而皆斷盡名苦依靜四明疑慮依苦因果起疑慮心苦依既除疑亦隨滅名疑慮靜。 論如說至譬如燈盡滅。 演曰後證成中頌分為二初之二句辯證滅因後之二句明所證果所證果中文復為二初句有餘後句無餘如燈盡滅喻無餘故。 論云何無損𢙉寂滅。 演曰二損𢙉寂滅分之為三先徵次釋後惣結之此徵起也。 論謂與一切至真無漏界。 演曰次釋之中文分為二初明寂滅後引證成初中復二謂與一切至轉生起明無損𢙉轉依所顯真無漏界辯其寂滅無餘依體初中有三一眾依皆滅二違煩𢙉苦三背流轉生。 論如說苾蒭至有等生起。 演曰後引證成文分為二一引佛聖言二辯經說意初文有三一摽宗旨二遮異計三結真實初中又二先明寂滅後辯有無有無復二一無生等五顯圓成實二有生等五辯依他起無餘涅槃離染依他之所顯證故摽生等而以辯之。 論若當無有至有永出離。 演曰二遮異計異計皆空撥無二性為遮彼故故說有無。 論由實有無至有永出離。 演曰三結真實中道義也有無俱存可名正理性相不立豈順中途。 論世尊依此至是謂寂滅。 演曰二辯經說意文分為二一𤗊密意言二隨別釋此𤗊言中而有四種一甚深二廣大三無量四無數。 論由於此中至名為無數。 演曰二隨別釋文分為二初別明四法後逐難重辯此初也。 論云何此中至一向無垢。 演曰後逐難重辯文分為四一問二荅三徵四釋荅中有六文顯可知。 論是名無損𢙉寂滅。 演曰後惣結之。 論如是二種至施設安立。 演曰三惣結也。 論云何寂滅至安立。 演曰三辯異門文分三叚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徵云何名異門施設安立。 論當知此中至寂滅異門。 演曰二釋分三謂摽釋結釋中異門實無量種今此且舉二十六名以示其法例餘異号准此應知結文可悉。 論是名寂滅異門施設安立。 演曰三惣結之。 論卷第五十一 論攝决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一 演曰論之一部惣為五分前來[A10]已明本地分竟次彰第二决擇分義此决擇義真諦先釋名决定藏梁攝論中亦名披閱决定藏皆訛謬也何以知耶荅梵言毗尼失折耶唐云决擇梵云尼也摩唐云决定瑜伽梵本云毗尼失折耶不言尼也摩故知非也言攝等者以文攝義名之為攝前分雖陳諸法體性義猶未盡今再辯之故名攝也故釋論云略攝决擇十七地中深隱要義而重釋之名攝决擇决謂决斷擇謂揀擇先未彰處今重斷决揀擇是非故名决擇攝所擇義以為一分名攝决擇分言中等者謂此分中地有十七揀餘十五且明五意故名中也問前本地分五意別明今何合說荅本地廣明諸地體義體義各異五意別陳今略攝彼要義及文五意類同故合明矣以俱了別麤顯境生及同共依第八識也問相應之義六識俱然何獨五中意不言尒荅理實皆有略不言之舉初影後皆同有故問何單言意不云識耶荅所言意者不唯意識義兼七八故立意名以義通餘故不言識言之一者明五意文惣有七卷揀餘未辯故云之一。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A11]已說至决擇善巧。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演曰明此分中惣分為四一結前起後二申决擇意三正陳决擇四問荅結釋此初也。 論由此决擇至善能問荅。 演曰二申决擇意所立决擇善巧意者為於諸地善徵釋故善徵釋者而有多種對法十五婆沙五十九等具明不能繁引學者應知。 論今當先說至决擇。 演曰三正陳决擇十七地中境行果三即為三段第一從五十一至六十三决擇九地所明境界二從六十四至八十前决擇六地所明行義三自八十後决擇二地所明果義境中不同復有六段初之二地合一叚明次有尋求等三地合辯餘之四地各別辯明就初叚中文復分三一標舉揀持二正明二體三惣結釋之此初標舉五及意也。 論問前說種子至廣分別義。 演曰二正明二體大分為四一明六善巧二辯釋六名三彰立六意四辯觀勝利初中有二先略後廣略中義別門分十一一辯心意識門二辯識遍知門三彰二善巧門四證成道理門五四緣差別門六心不相應門七種相體性門八業類差別門九無心定位門十辯釋無為門十一重彰生等門初門文二先問後荅問中復二一𤗊前起問二正難三因此初問云前本地分第一卷中雖明種依阿賴耶識有三所以而未說之一未說有體二未說有因三未廣分別。 論何故不說至云何應知。 演曰二正難三因依前所標起三問也一文外問云若有賴耶小乘教中佛何不說二問知有佛既不說何緣知有三問廣義賴耶既無廣義誰識。 論荅由此建立至是故不說。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三叚一別釋問詞二惣結前義三問荅料揀初復分三一明荅初問二釋第二難三荅第三難初中有二先惣標舉後引證成此初也記謂分別解釋異名由賴耶義道理幽玄能成立教實為深密之事下不堪聞故於二乘佛不說也問阿含經中說有欣喜愛樂賴耶云何惣言佛未說有荅雖阿含言忻喜賴耶未言其識第八體是小乘有部言是意識未信共依與未說同故言未說理實彼中少亦說也。 論如世尊言至執為我。 演曰後引證成深密經中四句頌文義別為三初句體深次句用深後之二句彰不為說阿陁那者此云執持執持種子及根等故故唯識云以能執持諸法種子及能執受色根依處亦能執取結生相續甚深細者唯識論云無姓有情不能窮底故說甚深趣寂種姓不能通達故名甚細是一切法真實種子緣擊便生轉識波浪恒無間斷猶如暴流釋曰一切法種辯初執持執持法種名諸法種生識波浪彰次執受由執色根故有識浪無間如流釋後執取由生相續故類如流故知次句辯初句中初用甚深也凡愚等者凡即無姓愚即趣寂趣寂有二愚法不愚二有別也揀不愚者故致愚言恐彼等者唯識論云恐彼於此起分別執墮諸惡趣障生聖道故我世尊不為開演。 論復次至不應理。 演曰二釋第二難云何知有文分為二初頌摽舉後依標釋此摽八事申知有理文復為二初三句事後句申理。 論由八種相至不應理。 演曰後依摽釋文分為二初𢝰摽列後隨別釋此初標列由具八相知有賴耶。 論何故若無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隨別釋文分八段一明執受二明生起三辯明了四明種子五明業用六明身受七無心定八明命終識初中有三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也。 論由五因故何等為五。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三段初標次徵後別解釋此標徵起。 論謂阿賴耶至業行為因。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五一乘先業因二體無記性三業報異熟四能有執受五恒相續轉初中有三一乘宿因是二現六為非三結初因相此初也謂斯本識乘宿因起體恒相續故能常有執受色身。 論眼等轉識至是名初因。 演曰二現六為非兼結之也六非之中文復為二初辯現緣後引證說小乘計云六能執受故為此破謂六轉識依現緣起緣不恒故識亦非常非相續心豈能執受根及色耶應立量云眼等轉識不能執受有漏根身現緣起故如聲風等結文可知。 論又六識身至第二因。 演曰二體無記性文分為二先顯餘非後結因相初是同前更不別顯但彰六識非是執持後之三因義亦同也謂此第八體無記性可能執受六通善惡何能執持善惡之心非常有故應立量云善染轉識非能執受有漏色身是有記故如擇滅等。 論又六識身至第三因。 演曰三業報異熟文亦為二初辯餘非後結因相第八異熟可能執受六識不尒何能執之設業感者體非是真亦不能執應立量云無記六識非真異熟亦不能執有間斷故如電光等二比量也。 論又六識身至不應道理。 演曰四能有執受文分為二初辯餘非後結釋也非中復二初惣正非後設縱破此初也第八體一可能遍執六識體多復依別轉應不能執謂有宗等六識不俱眼識起時眼有能執餘根無識誰能執耶彼復說云不執何失有爛壞失應立量云眼識起時餘耳等根便應爛壞無識持故如死屍等。 論設許執受至第四因。 演曰後設縱破彼轉救云眼識生時遍執諸根故無餘根有爛壞失今復破云眼識起時餘耳等根亦應爛壞識遠離故如死屍等識遠離言明識不依若尒護法第八應非能持五根識不依故猶若死屍荅若據所依亦非能持闕定義故若論依義根亦識依同安危故故持無失安慧師云識遍依故可能執受各別依者而不能執。 論又所依止至第五因。 演曰五恒相續轉文分為二初別顯非後惣結因初中有四一者惣非二者反詰三明間轉四指例餘言數數者顯間斷也識不常起時復間生故於所依有數執矣數執何失由執相續名曰有情若數執持應一期中數為死生成壞等過應立量云眼等諸識不行之際身應名死無識持故如死屍等。 論如是先業至不應道理。 演曰三結惣釋。 論何故若無至不應道理。 演曰二明生起文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外人牒前標中而起問云有何所以無阿賴耶初生起時不應道理我宗六識為初生故。 論謂有難言至俱時生起。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二先敘外難後荅所徵此初也謂有部等不許識並及有賴耶聞說第八而起難云若有賴耶餘識隨轉應二識並既無二並明無賴耶賴耶既無明雖緣具但有一識而初生起可為正理。 論應告彼言至識不俱轉。 演曰後荅所徵文分為五一辯他似破二外徵所以三論主略釋四外隨再逐五論廣成立立量云緣具眼識正起之時餘之具緣識等應起眾緣備故如現眼識識既並生證初第八理極成有何以然者小宗本以識並為妨不許第八為初生起識欲令六識俱起義成反證初生本識為有。 論何故若無至不可得耶。 演曰三辯明了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此因亦非正立第八因通外難反成本識成意如何荅外執諸識而不並生難有賴耶應並生失便顯不俱無明了意今明了有彰識得俱俱義既成證有第八。 論謂或有時至不可明了。 演曰後釋文二先辯後結辯中復二初辯不明了後彰明了此初也謂緣過去與五不俱不得明了有宗計云意緣前念五識之境名明了識緣隔多念名不明了今惣破云雖遠近別過去世同以遠成近皆不明了以不與五同時緣故應立量云散意緣次過去識境應非明了是不定意緣曾境故如緣過去久遠世心。 論非於現境至不明了相。 演曰後彰明了現在意識既無如是不明了相明識俱轉其理摼成。 論是故應許至無明了性。 演曰後結之中文分為二一結現意識為明了心二結緣過去無明了意既許現識為明了心故知意與五識俱轉五俱轉故得有第六六俱轉故證有賴耶故諸智人應深信受。 論何故若無至不應道理。 演曰四彰種子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也。 論謂六識身展轉異故。 演曰後荅之中文復為二一明轉異二明間斷初中有四一略摽釋二反徵詰三廣辯相四惣結之此初論主略摽經部六種轉識不名種子何以然者以六識身展轉異故謂經部等六識受薰能持種子故為此破。 論所以者何。 演曰二反徵詰也。 論從善無間至世間生。 演曰三廣辯相轉異有四一三性轉異二勝劣轉異三界別也三漏無漏異四世出世異由此六識四轉異故不名種識第八無異方是受熏應立量云六種轉識非能持種展轉異故如聲香等。 論非如是相至應正道理。 演曰四惣結之。 論又彼諸識至不應道理。 演曰二明間斷文分為二初破後結謂諸六識五位不行名長時斷身中種子不應相續長時流轉何以然者所依之識體相既無能依種子因何不息應立量云無心等位諸種應無無識持故如死屍等。 論何故若無至不應道理。 演曰五明業用文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也問云諸識俱起業用可俱既一識行如何並轉。 論謂若略說至別境業。 演曰後荅文三初惣標列次別解之後結非也此初標列四種業中文復分三初二藏識次明第七後彰六識藏識二中初了器業謂器世間二了依業根及塵也三了我業謂第七識執內第八以為我故四了境業謂前六識能了外塵麤相境故。 論此諸了別至俱轉可得。 演曰次別解也謂此四業𠛴那俱轉明識俱行識既俱行明有藏識若有部計一識起時而無第二何容一念有四業俱業既不俱便違聖說業俱起失。 論是故一識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結非也識若俱轉𠛴那四業理有不違若唯一識四業便無豈不違經𠛴那業四問小乘不信有大乘經如何引彼所說四業證第八耶荅由此慈尊以七種因成立大乘是佛所說具如唯識既成得[A12]已引之為證理固無違。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論何故若無至不應道理。 演曰六彰身受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諸小乘起徵難云我宗六識為身受心何要賴耶方應正理。 論謂如有一至不在定。 演曰後釋之中文復為二初破他非後結正義初中又二一敘生身受二正起難詞此初身受文有六句對分三別一善心惡心對二無心有心對三定心散心對如理等者謂思善惡亦即正思及邪思也。 論尒時於身至彼應無有。 演曰二起難詞言尒時者前六位也言於身等彰彼位中所起身受言應無等難六位中種種身受應無得有問縱無何失荅謂在定中及無心等意思別事或惣不行身遇順違都不領受但由本識身受等持後出心時方知損益若無身受因何得有故無身受有違理失言身受者身所受故非謂受數此即是境。 論然現可得至阿賴耶識。 演曰後結正義出定等後勞適可得明知前有前有必由本識持故。 論何故若無至不應道理。 演曰七無心定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入無想至非不離身。 演曰後釋之中文復為二一彰違理二明違教此初也然諸小乘計此二定或許有心或全無心說有心者唯識論敘經部轉計及上座師許有細心第六意識經部本計及有宗等說無有心今此論中但破無者文中有宗因闕喻依也應立量云入無心定應名捨命識離身故猶若死屍若謂後時彼識還起如隔曰虐名不離身是則不應說心行滅識與想等起滅同故。 論如世尊說至不離身故。 演曰二明違教世尊說有彼執為無故違聖言不應依也。 論何故若無至不應道理。 演曰八命終識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也。 論謂臨終時至從下身分。 演曰後荅之中文復為二先釋後結釋中又二一明觸相二破外非此初也漸捨起相如第一論而具明矣。 論非彼意識有時不轉。 演曰二破外非文分三段一顯非意識二明是賴耶三結非意義此初也非彼意識於命終時有而不轉既不轉生明無體相故知別有微細賴耶為命終心可應正理。 論故知唯有至身無覺受。 演曰二明是賴耶無覺受者第八識不執受也故唯識云冷觸起處即是非情雖變亦緣而不執受。 論意識不尒。 演曰三結非意義應立量云意識定非命終時識非能持故如眼等識。 論是故若無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惣結也。 論復次至染汙還滅。 演曰三荅第三難知分別義文分為二先標後釋先此頌標四句為二初之三句流轉四緣後之一句雜染還滅。 論若略說至彼還滅故。 演曰後舉長行釋分三段初摽次列後別釋之初摽列中文別為二先摽流轉後明還滅二中各二謂徵列也。 論云何建立所緣轉相。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初明流轉後明還滅初中有四一辯所緣二辯相應三㸦為緣四明俱轉初中又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謂若略至器相故。 演曰後荅之中文復為二先釋後結釋中有二一惣明境相二別辯所緣初文有二先惣標列後別釋之此初標列二境相也。 論了別內執至妄執習氣。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三段初法次喻後合釋之法中又二一明內境二明外境內中復二先牒後釋釋中又二初彰境體後明寬狹初中有三一種二根三根依處此先種也問准深密經及七十六阿賴耶識緣識漏種唯識第二言緣相名分別習氣此何但云緣執習氣執唯六七二識而有性通不善有覆無記豈諸五識及善無記所熏之種皆不緣耶荅護法所說六七二識與染慧俱得有計度熏執習氣執唯不善及有覆心五識任運不能分別及諸善心非染慧俱皆非遍計今言第八所緣遍計妄執種者偏約染說以有漏中多起染故非是不緣餘性種也雖說緣計妄執習氣不說唯言故知得通緣餘種故若安慧宗有漏八識三性見相皆有計執何以知耶即以此文而為證故故知八識有漏攝者皆能遍計虛妄分別為自性故皆似所取能取現故故說賴耶以妄執種為所緣境雖有此說理終不然藏識無慧何有執耶五識任運豈能分別異熟無記及善心等不與我見及染慧俱豈能有執况因無漏何有計生故知說非護法為正問識有四分種依何分何分所攝復何分緣荅有二釋一傳護月云種在見分即見分収自證分緣問依自證分是見分緣相分所収復有何失荅見相是識差別之義種名功能亦差別義故在見分見分収[A13]已不可自緣故自證分而能取也問生無色界見分緣何荅緣下界器以器世界一切有情共業招故即由此理第八五數不緣種子五數自證但緣自見不緣同時心王見分種是見収故不緣種二護法釋云依識自體相分所収是見分境故唯識云種子唯依第八識體而是此識相分非餘見分恒取此為境故即由此理第八五數亦緣種子以心王種而有本質託變相緣所變相種似而非真無能生用亦如五數變五色根無發識用問無漏種子賴耶緣不設尒何失二俱有過若言緣者非妄習故若不緣者識外有法唯識之義便不成立荅而實不緣不離識故唯識義立故唯識云無漏法種雖依此識非此性攝故非所緣猶若真如不相離故說為唯識問設許緣者而有過耶因位第八成無漏失非相無漏見分有漏見若從相亦無漏者何有凡例本識同佛俱無漏故由有斯失故不得緣問若不緣者是何分攝荅謂依自證自證分攝至無漏位聖智緣之亦相分也。 ᅟᅟ==[A13] 已【CB】,巳【金藏】== 論及諸色根根所依處。 演曰二辯其根三明依處皆識緣也問五根八識幾識變耶荅有二釋一護月云有三識變故所變根而有三類一者意識及相應變二者末那相應等變三者賴耶王所等變問末那所緣本識為義變根何為荅計八見相如次以為我及我所相既八根所以變之二護法釋云但二識變除末那者末那不起我所見故後義為正順文理故問五根既有自他身別他身別根自識緣不荅有二釋一安慧菩薩許變他根辯中邊說似自他身五根現故二護法釋但變他扶塵不變他根他根於[A14]己無所用故似自他身五根現者說自他識各自變義名曰自他非㸦相變名自他也雖有二說後義為優何以然者本識變根本緣發識所變他根不能發於自識變之何益根依處者謂即四塵就觸塵中除水火風唯取地大何以然者荅根聚七中[A15]但有地大為根依故聲等間斷雖緣不執故不取之以自第八得緣他根扶塵依處故得自他㸦有用義亦非執受。 ᅟᅟ==[A14] 己【CB】,巳【金藏】== ᅟᅟ==[A15] 但【CB】,伹【金藏】== 論此於有色至執受了別。 演曰後明寬狹護月釋云據無色界自證分說但言緣種而略不說見分所緣若彼見分不緣下器何故下解外器相中而不別指無色界識云不緣耶既不別陳明得緣下護法釋云彰三界識緣境寬狹即以此文證無色界識不緣下護月問云若上第八不緣下器應下第八不變上根荅彼天眼耳依下界身復有情數不緣便有有情增減之失所以緣之此下界器非依上身復非情數何得相例護法問曰若許第八緣下器者下言狹小乃至微細執受等境皆應無別荅依自界境名狹小者彼識緣時亦無差別雖有此通終成雜亂應從護法可順論宗。 論了別外無分別器相者。 演曰二明外器文分為二先牒後釋此初也。 論謂能了別至器世間相。 演曰後釋之也謂由於前內識執持增上力故故於外器相續界中同處同時同變同用名無分別器世間相。 論譬如燈熖至外發光明。 演曰次明喻說燈熖生者喻識生時內執膏者喻執內種內執炷者喻執內身外發光者喻由上二執受賴耶為依止故外變世間無有間斷。 論如是阿賴耶至應知亦尒。 演曰後合可知。 論復次至亦難了故。 演曰二別辯所緣文為四一境細難知二緣境無廢三𠛴那生滅四緣境分齊此初境細難可了知故唯識云內執受境亦微細故外器世間量難測故名不可知此中偏舉內執受境名難了也世聦慧者謂地前菩薩及二乘聖未證法空而未知故。 論復次至而轉故。 演曰二緣境無廢從初至末體無變易一味無記故緣無替不同六識善惡間生緣境易脫非相續轉。 論復次至非一非常。 演曰三𠛴那生滅謂緣境時念念生滅名非常一生故非一滅故非常因果如流是為流轉。 論復次至執受境。 演曰四緣境分齊欲色二界據所依身短修不同名為小大無色無身但依種說現識而有無量等行種從果名名無量等空識二心俱無邊相合說為無量問欲色二界何不依種以立其名荅依身義顯略不言之其實通依理亦無失問下之二界何不依器名大小耶荅上下器境俱無邊故不可說有大小等差故但依身說為異也。 論如是了別至所緣轉相。 演曰後𤗊結也。 論云何建立相應轉相。 演曰二辯相應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徵云云何建立相應心所識俱起耶。 論謂阿賴耶至觸受想思。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初釋後結釋中文二一示相應法二例同識相初中有二謂標及列問何故不與餘心所法共相應耶荅行相㸦違不得俱有故唯識云謂欲悕望所樂事轉此識任業無所悕望勝解印持决定事轉此識瞢昧無所印持念唯明記曾習事轉此識昧劣不能明記定令於心專注一境此識任運𠛴那別緣慧唯揀擇德等事轉此識微昧不能揀擇故此不與別境相應此識唯是異熟性故善染汙等亦不相應惡作等四無記性者有間斷故定非異熟故因第八不與餘俱但與遍行五心所也。 論如是五法亦唯異熟所攝。 演曰二例同識相文中有五一同異熟性二例難了知三同一類境四例同捨受五同無記性此初心所例同心王亦異熟性所言亦者亦心王也下皆准知。 論最極微細至難了故。 演曰二例難知。 論亦常一類緣境而轉。 演曰三同一類境問同緣本質可得名同今王所緣唯自相分何名同耶荅有二義故說為同也一者相似名之為同二者心所託王相分為質而緣亦名同也然相應變而無實用故無一身有六五根及六依妨。 論又阿賴耶至行相亦尒。 演曰四例捨受五同無記文中有二一辯王捨受二例觸等同故唯識云此識行相極不明了不能分別違順境相微細一類相續而轉是故唯與捨受相應問何不同王是所熏耶荅有二釋一安慧釋云亦是所熏今不說者文略故也二護法解云夫所熏者要有王義方是所熏觸等依識不自在故如貪信等不能受熏又若受熏應一有情有六種失問既非所熏應能熏耶荅亦非能熏無勝用故具如唯識第二中說。 論如是遍行至相應轉相。 演曰後牒結也。 論云何建立至轉相。 演曰三明㸦為緣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阿賴耶至所依故。 演曰後釋文二先釋後結釋中又二一本識為緣二轉識為緣初中復二先惣摽列後隨別釋此摽本識與前七識作二緣性。 論為種子者至為種子故。 演曰後隨別釋中文分為二一辯為種子二明作所依此辯本識為諸種也謂前七識三性種子皆識相用用不離體故說種子即是賴耶所以賴耶能與轉識得為因性。 論為所依者至非無執受。 演曰二明作所依文分為二先辯五依後明六七此初也謂由本識執受五根五根為依五識方轉以末歸本故說藏識得與五識為所依義。 論又由有至意識得轉。 演曰後明六七二識所依文分二叚初法次喻後揔合此初也謂明第六同五所依因義便明第七依義問第八云何與七為依荅謂現第八恒相續轉故與第七為所依根非據所緣及因種子說為依也。 論譬如依止至非無意根。 演曰後明喻合此喻合中但明意識依止末那為所依義因便顯八為七所依非是正明第七依也故彰第六同五有根謂第七識第七有根謂第八識不同小宗六依色根及無間意。 論復次諸轉至彼種子故。 演曰二轉識為緣文別有二初𢝰摽列後別解之此標轉識能與藏識為二緣性。 論於現法中至種子者。 演曰後別解中文復為二一明現種二明後種初中又二先𤗊後釋此初也於現法者現在世也謂於現在熏習名言三性種子名長養種。 論謂如依止至阿賴耶識。 演曰後釋文二先明熏習後明增長此初也善等識者明能熏也能熏不一重言如是能所二熏同一身中名一依止能所熏習俱是有為名同生滅現與種識親作因緣名習賴耶謂由前七三性轉識熏習本識名言種時同處同時不即不離能熏習氣名長養種新舊二類皆長養故。 論由此因緣至明了而轉。 演曰後明增長由數習故後後轉識轉復明淨等流果等而更增盛。 論於後法中至種子者。 演曰二明後種異熟因性文分為二先𤗊後釋此初也言後法者熏習業種為後果因名後法中。 論謂彼熏習至阿賴耶識。 演曰後釋之也謂彼六識熏習業種種類雖差皆生當來異熟果相名攝殖種。 論如是為彼至轉相。 演曰後結之也。 論云何建立至俱轉轉相。 演曰四明俱轉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也。 論謂阿賴耶至思量行相。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三段一明俱轉二通外難三惣結之初中有三一明識俱轉二明受俱轉三辯性俱轉識俱有二初正明俱轉二別彰異德初中有二先辯一俱後明餘轉初中有三一摽二徵三釋所以五位無心及有心時恒與七俱無間断轉問對法第二云唯除聖道滅定無學餘位遍行合言一切豈非違理荅有二釋一安慧釋云末那唯有煩𢙉鄣俱而無法執及淨無漏故對法中除三位也此云無心而亦有者五無心中除滅盡定餘四位有有心有者除其聖道及無學外餘有心有亦無違理二護法解云末那通有二障無漏恒相續轉何以知耶此文說云有心無心常俱轉故二乘三位我執無故名無法執不亡名有大乘法空三位我法皆違彼名為無淨分末那平等智在亦得言有故唯識云轉第七識得平等智彼如餘智定有所依此識若無彼應非有。 論或於時至和合轉時。 演曰後明餘轉文分為五一明二轉二明三轉三明四轉四明七轉五六准知文略不言故云乃至。 論又復意識至相縛解脫。 演曰二別彰異德文分為二一明解縛二辯他自此初也謂由末那為依止故第六意識得有繫縛及解脫義何以然者為由末那而內執我令彼六識不能亡相為相所拘名為相縛問相縛體何荅謂即境相相縛於心名相縛也故唯識云謂於境相不能了達如幻事等由斯見分相分所拘不得自在故名相縛。 論又復意識至緣法為境。 演曰二辯他自境寬狹中文分為二初摽後釋釋中有二一明他境二明自境緣他境中通䪺漸者五塵俱變名之為䪺緣一二等說為漸也。 論復次至俱時而轉。 演曰二明受俱轉文分為二一明俱轉二約處明初中復二一明俱起二辯所依此初也或一時者顯非恒俱謂阿賴耶有時得與餘識之中三受二受或隨一受俱時而轉非定恒與三受俱起名或時也。 論此受至依彼而起。 演曰二辯所依此三受識謂餘轉識依彼起故非阿賴耶既許本識與轉識俱故亦得與轉識俱受為俱起也。 論謂於人中至相雜俱轉。 演曰二約處明文分為二一明雜受二明純轉此初也天通定散故欲天言以揀於定定天無苦非雜起故鬼傍生中罪有輕重重若地獄純苦無雜為揀重者置一分言人無所濫故無揀也。 論若那落迦至難可了知。 演曰二明純轉文分為三初苦次樂後明捨受苦中文二初辯苦俱後彰受處此辯苦俱他所映奪等言等彼鬼畜重處與獄類同故等之也謂地獄中賴耶攝受雖與苦俱苦增勝故但名苦受捨受微細故不言之何以然者以難了故。 論如那落迦至苦受俱轉。 演曰後彰受處一向苦俱無樂捨等問舊攝論云地獄有樂此云純苦何乃不同荅彼言樂者隨轉門說非真實也。 論如是於下至樂受俱轉。 演曰次明一向樂捨受俱依三受門初禪喜受亦名為樂。 論復次至俱時而轉。 演曰三辯性俱轉謂阿賴耶或時得與轉識三性二性或隨一性有俱起義非必念念皆三性俱何以然者難陁釋云以六轉識不得並生同外門轉㸦相違故五識必由意識導引俱生同境成善染故若許五識三性俱行意識尒時應通三性問此現言俱如何通釋荅難陁釋云據依多念事畢名俱非是本識與餘轉識一𠛴那中三性並生說為俱也二護法釋云六識三性容俱起故謂遇勝境及自在位等流五識或多或少三性容俱故說藏性𠛴那之中得與轉識三性俱轉若尒意識應通三性荅五識與意雖定俱生而善性等不必同性若五識中三性俱轉意隨偏注與彼性同無偏注者便無記性此能引意𠛴那無有通三性失雖有二說後釋為優無違理故。 論如是至與彼相應。 演曰二通外難文分為二一通識俱難二通意俱難初文有二一通相應難二釋不俱難此初中謂外難云既與轉識性受俱轉應與彼識受性相應以俱轉故故今釋云文有三節初標次釋後舉喻明此標舉也客受等者賴耶名主餘識名客主雖與客性受俱轉然無與彼相應義故。 論何以故至同緣轉故。 演曰次釋之中文分為二先徵後釋夫相應者時依事等所緣境同今境不同故彼相應定非有也。 論如眼識至此亦如是。 演曰後舉喻明文分為二先舉喻依後明喻意此初也。 論應知此中至故得為喻。 演曰後明喻意謂有難云眼根眼識雖同俱轉不得相應而闕所緣不同境義何得為喻故為此釋但取少分非謂全同以根於境闕所緣故。 論又如諸心至亦不相違。 演曰二釋不俱難外有難云不相應者是相違義賴耶轉識既不相應如何一身得俱轉義故今荅中喻釋有四一如心俱轉喻二如浪俱時喻三眾像俱轉喻四眾識俱生喻此初有二初喻後法喻中所言諸心法者謂心所中遍行等法㸦不相違而得俱轉賴耶轉識既不相反俱轉何違。 論又如於一至亦不相違。 演曰二如浪俱時喻三眾像俱轉喻二文合釋分之為二初喻後法文顯可知。 論又如一眼識至亦不相違。 演曰四眾識俱生喻文中有四一明眼識二耳鼻舌三明身識四明意識各取多境行亦俱轉故住主客識俱起也。 論又前說至無記性。 演曰二通意俱難謂外難云末那染意四惑相應定等善時彼應非有彼既非有云何賴耶得與末那恒俱轉義故今釋云定地善時亦得俱起何以然者以與善等不相違故。 論如是阿賴耶至俱轉轉相。 演曰三惣結前三俱轉義也。 論云何建立至還滅相。 演曰第二大段明還滅相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徵起也。 論謂略說至雜染根本。 演曰後釋之中大分為二一釋二結釋中分三一雜染根本二趣入作意三建立轉依初文有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此標也。 論所以者何。 演曰二徵詰云有何所以賴耶得為雜染根本。 論由此識至轉識等故。 演曰三釋之中文分為六一有情本二器世本三㸦緣本四苦諦本五為苦因六為集因初中有二先摽後釋根依轉識皆是有情此等初由本識方有故名根本。 論亦是器世間至器世間故。 演曰二器世間本由賴耶中共相種子外器方生復由內心所變方有故云賴耶為器世本問何名共相能感外耶荅共相之義相對有四一共中共謂外器等共相種生復共受用名共中共故唯識云由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等器世間相雖諸有情所變各別而相相似處所無異名共中共二共中不共如舍宅等而各用別名為不共共義同前三不共中不共如內五根不共種生復非同用故名不共中不共也四不共中共謂即扶塵自種生故說名為不共有他同用義名之為共今所言共即初共也。 論亦是有情至為增上緣。 演曰三㸦緣本文分三段一摽二徵三釋所以問云何相見更相用耶荅唯識論第二釋云有共相種成熟力故於他身處亦變似彼不尒應無受用他義然自六識用他身者即用自八所變扶塵不尒便有非唯識義。 論又即至是苦諦體。 演曰四苦諦本然言賴耶至種子故者通下三處由執諸種故為苦體及苦集因此初所明為苦諦體謂持苦種能生苦諦說為苦故。 論亦是未來至集諦生因。 演曰五為苦因六為集因謂持苦集二種種子能生二諦故說本識為二法因。 論如是能生至雜染根本。 演曰四結也。 論復次至非集諦因。 演曰二趣入作意文分為二一明發趣二修作意初文有二一明趣入二彰界性初文復二一明非集二明福善初文又二先摽後釋此初也問七方便法幾属解脫幾决擇耶荅五停等三是正解脫燸等四法是正决擇若隨順者五停[A16]已前受持經等是生得善解脫加行體非解脫順解脫故亦名解脫五停等三雖名解脫以能順後决擇分故亦名决擇善故對法論第八釋云所有資糧皆名加行唯識亦云非前資糧無加行義故約正順以明正位若唯別相理便不盡故此二位順無漏故道諦所攝違流轉故非是集因問言善法種子非集因者為是有漏無漏種耶若有漏種何非集因若無漏種何得此攝資糧加行皆有漏故荅有二釋一勝軍解云謂解脫等體是有漏方便善攝令福分善種子增長感異熟果福分善業如緣起經若由異生放逸者等三無明發不放逸者緣明而生我說非以無明為緣故能感得可愛勝果解脫分等順無漏故不能正感生死惣報言非集諦非不感別報別報之業雖能招感非正行支故亦非集二護法釋云謂此二位通無漏故可言道攝背生死故不名為集言善種者通目無漏及方便故善無漏種親生出世現果方便善者是彼出世勝增上緣以此義推皆非集諦。 ᅟᅟ==[A16] 已【CB】,巳【金藏】== 論由順解脫至相違故。 演曰後釋二位非集所以以二位中本無漏種及方便善俱與流轉感果相違故說二道不名集諦。 論所餘世間至轉更明盛。 演曰二明福善文分為二初惣略釋後別示之此略釋也謂由道善令福善生及得明盛得明盛者謂善體用轉明盛故。 論由此因緣至速得成立。 演曰後別示中文分三段一增長種子二增長現行三感勝當果此初也由此緣者由此解脫决擇分中違流轉法增福善故彼之二位攝受自類本有種子轉有功能新舊習氣轉生勢力增長福善有漏善種感世勝果名速成立。 論復由此種至轉明盛生。 演曰二增長現行復由解脫及福分善二種力故彼之解脫及福分現轉明盛生何以然者種勢增強現亦勝故。 論又復能感至諸異熟果。 演曰三感勝當果即福善種為正感因解脫等善為緣傍助共感當來生報異熟名可愛果。 論復次依此至有多界故。 演曰後彰界性文中有二一十八界因二法尒種本謂由藏識為根本故得有眼等十八界法及惡叉等法尒種因故名界性界中既通世出世法故决擇等得有非集及招果義。 論復次至方得轉滅。 演曰二修作意文分為二先摽後辯此先標舉本識為依方得轉滅。 論此修善法至聖諦現觀。 演曰後辯作意文復為二一彰入現觀二未證賴耶此初也謂觀轉識作意為因方能住心入聖現觀問如攝論云菩薩初學應當先學如實因緣如實因緣即阿賴耶今觀轉識豈無違理荅地前菩薩觀阿賴耶如攝論說然通三乘見道前行名觀轉識轉識之中有雜染故故皆緣之非是菩薩不緣第八問云入見亦達賴耶如何得云二乘不了荅下依惣相證於四諦賴耶苦収故云通達非約別知此據凡位未親證諦復不同大別有賴耶故不為例。 論非未見諦至阿賴耶識。 演曰二未證賴耶文分為二初反顯後順釋此初反顯非未見諦凡夫能知賴耶為有。 論此未見諦至真法界[A17]已。 ᅟᅟ==[A17]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順釋中文分為二初明真見悟真法界後明後得了達賴耶此初也入猶證也二空真理名為正性生謂見惑如生食不消能為患本見惑未遣為生死源故以譬之入見此除名離生也獨覺因行義同聲聞略不言也達真法者三乘所悟生空法空皆真法也。 論亦能通達阿賴耶識。 演曰後明後得文分為二初𢝰摽舉後明別相此初摽舉相見道中即能通達賴耶現種。 論當於尒時至縛所縛。 演曰後明別相理實菩薩後得智中別見賴耶種現皆盡顯通三乘故言惣觀賴耶即彼雜染中収故說二乘亦通達也相縛體性如前[A18]已明煩𢙉種子名為麤重。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至諸行界故。 演曰三建立轉依文分三段一辯轉依二明轉意三明滅相初中有二一摽戲本二彰斷道此初也界者因也由前趣入及修作意本異轉依轉依必離戲論方得故觀賴耶戲本熏習斷除方能證得然轉依義對法第十說有三種轉依一心轉依得無學道證得法性謂即真如二道轉依昔世間道乃至永除一切所治永離三界欲時此道自體究竟圓滿立為轉依三麤重轉依謂阿賴耶識一切煩𢙉隨眠永遠離故說為轉依今此標者即彼第三麤重轉也。 論略彼諸行至一聚。 演曰二彰斷道分之為三初明加行道次彰無間道後明解脫道此加行也加行道位理通地前今此但取十地之中諸加行道通漏無漏惣緣賴耶為一團聚起修斷相。 論為一聚[A19]已至而得轉依。 ᅟᅟ==[A19] 已【CB】,巳【金藏】== 演曰次彰無間道緣真智者緣二空理無分別智由多習故得至金剛無間喻定名為轉依轉依者由能斷智斷所斷惑得擇滅理名得轉依。 論轉依無間至一切雜染。 演曰後明解脫道無學位也由阿賴耶持雜染種本既滅[A20]已末亦隨亡故言此斷雜染亦除此三道者三轉依中道轉依攝阿賴耶等麤重轉攝得轉依者即擇滅理擇滅理體即是真如心轉依攝其阿賴耶於金剛時有斷不斷二說不同具如唯識第十論辯後當敘釋。 ᅟᅟ==[A20] 已【CB】,巳【金藏】== 論當知轉依至阿賴耶識。 演曰二明轉意文分為二初惣摽舉後別示法此初惣標由漏無漏體相違故故無漏智能治藏識種現俱盡名曰轉依。 論又阿賴耶至能轉依故。 演曰後別示法相違有四一常無常違二重無重違三轉非轉違四淨非淨違此初也無常與常既相違返故須聖智斷無常法方曰轉依取謂煩𢙉阿賴耶識從取而生復能生取名取受性。 論又阿賴耶識至所有麤重。 演曰二重非重違故假非重能斷重法名轉依也。 論又阿賴耶識至非生因性。 演曰三轉非轉違文中有二初辯轉因後非轉因非轉因中聖道轉依二種合明轉猶生也阿賴耶識親近煩𢙉名曰生因聖道轉依俱離惑故名不轉因聖道與轉依為增上緣名為轉因。 論又阿賴耶識至得大自在。 演曰四淨非淨違善謂諸定淨無記者謂即通果賴耶染本恒作障依以有通二勝障依故故於淨定及通果等不得隨轉名不自在轉依反此稱為自在。 論又阿賴耶至猶如變化。 演曰三明滅相文分為二初𢝰摽舉後別徵釋此摽舉中有二門別一捨二取二身如化身如化者二乘無學現所住身無煩𢙉故如變化身無惑業因招當相故。 論所以者何。 演曰後別徵釋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當來後有至所依之取。 演曰後釋之中文復為二先釋後結釋中復二一明捨二取二辯如化身此初也二世苦果從取生故名為二取二因既除取亦隨捨現在雖有先世業身業勢盡時彼亦隨捨故名現法捨染依取。 論一切麤重至蹔時得住。 演曰二辯如化身文可知矣。 論由有此故至究竟滅盡。 演曰後結引證如文可悉。 論如是建立至還滅相。 演曰二者𤗊結還滅相也。 論如是[A21]已依至名義差別。 ᅟᅟ==[A21] 已【CB】,巳【金藏】== 演曰釋心意中文分三叚一別釋問詞二惣結前義三問荅料揀別釋問詞前[A22]已明訖次彰第二惣結前義文復分三初惣結前次例釋餘後會違教此初也大乘至理超過小義名為勝義非真法界名勝義也問上來文中但明賴耶不辯末那及六轉識云何得言[A23]已依勝義立心意識荅如識俱中阿賴耶識一識俱轉所謂末那乃至七俱謂五識身此等豈非顯心意識故惣結之理無違矣。 ᅟᅟ==[A22] 已【CB】,巳【金藏】== ᅟᅟ==[A23] 已【CB】,巳【金藏】== 論由此道理至應隨决了。 演曰次例釋餘由前勝義立心意識差別理故故於三界及三界外無漏界中心意識理皆准此知應隨决了。 論餘處所顯至易得入故。 演曰三會違教外有難云有經但說六識名識無間名意亦識緣慮集起名心今說別有心意等體豈不違經故今荅云彼隨所化二乘根器故作斯說非真盡理說為心等。 論問至賴耶識耶。 演曰三問荅分別文分為二一辯識成就二彰性建立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荅至般涅槃界。 演曰後荅文二先摽後辯辯有四句初句成就阿賴耶者阿賴耶名雖具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正取我執執藏之義名阿賴耶亦不依於法執而說依此為句非轉識者據六識說入滅定者身證那含七地[A24]已前頓悟菩薩為此句収八地[A25]已上第四句攝第二句中不退菩薩謂頓悟者八地[A26]已去方名不退此位第七我執不行賴耶名捨不約捨種而得捨名無學漸悟從本名說名羅漢等第三句中轉識賴耶俱成就者謂從凡位乃至二乘有學位中七地[A27]已前頓悟菩薩居有心位第四句中不退菩薩謂八地中入滅定位無餘依者身智都無本末二心皆不成就名無餘也。 ᅟᅟ==[A24] 已【CB】,巳【金藏】== ᅟᅟ==[A25] 已【CB】,巳【金藏】== ᅟᅟ==[A26] 已【CB】,巳【金藏】== ᅟᅟ==[A27] 已【CB】,巳【金藏】== 論問至而建立耶。 演曰二彰性建立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云本地分中五識意識皆有五問所謂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此等各各皆有自性何故六識約自性立餘業等四不依自性約與他識為依緣等而建立耶。 論荅至種種生起。 演曰後荅之中文二番釋初番文二一明六識二明根等初中又二一彰自性二辯得名此初也識疾轉時自性難顯故寄根等以明自性根等相續自性相彰故不明矣。 論由彼彼依至得彼彼名。 演曰二辯得名文有三節法喻及合此法說也由從眼等之所生故得眼等識名眼等非一說名彼彼。 論如火依附至札火。 演曰次明喻說火從所依札等而起故從札等得札等火名。 論如是眼色至廣說應知。 演曰後合可知雖依根境二和而生根望識勝五義具故故依根立境等不尒不可例同五義勝者所謂依發助属如根。 論餘眼等界至究竟隨轉。 演曰二明根等根等自性生[A28]已相似相續而轉自性義彰不假重立故依別義依緣等業而立異名問根境可尒助伴與心速疾而轉何不同識立自性名荅理雖應尒以非主故助伴義彰故從勝能立異名矣。 ᅟᅟ==[A28] 已【CB】,巳【金藏】== 論又一識類至自性建立。 演曰第二番釋文復為二一辯其識二明餘業此初也識類等者如緣青等根莖枝葉大小花菓無量百千眼識隨生亦復無量識雖無量同是取色一眼識類名自性立。 論所餘諸界至而得建立。 演曰二明餘業餘根境中差別眾多自性相彰故不從立依緣用別故建立之。 論復次當辯識身遍知。 演曰二辯識遍知門文分為二先摽後辯此摽舉也。 論問至遍知其心。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為二一問二荅此問起也。 論荅至善巧相。 演曰後荅之中文復為二初𢝰摽列後隨摽釋此摽列中有三相也。 論云何心清淨至愛樂相。 演曰後隨標釋文分三叚一知愛樂二知過患三知還滅初中有二先徵後辯此徵起也。 論謂心清淨至長夜愛樂。 演曰後辯文二先釋後結釋中復二初惣後別此惣釋也。 論自知愛樂至有貪性中。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初明貪性後明瞋等此如貪性文易可知。 論如從有貪至愛樂性中。 演曰後明嗔等九法相同文位有七略不言彼七不應修八不解脫故云乃至此九皆有染淨相對同前貪說如彼下劣離下劣對掉離掉等皆倣此知。 論如是名為至愛樂相。 演曰後結之也。 論如是遍知至過患相。 演曰二知過患文分為二初結前生後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謂作是念至身心憂苦。 演曰後依生正釋文分為二一知損害二知灾撗初中有二一知貪行二例餘九此初有三一知損害二知生罪三知生苦身苦心憂意識五識生各別也。 論如於有貪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例餘九同前故不說也。 論復作是念至有𢙉。 演曰二知灾橫文中有四一疫二撗三灾四𢙉眾疾因生說為有疫禍非理至說為有撗凶事相及名曰有灾心苦憂生說名有𢙉非唯知貪有生害等亦更起於灾撗等事名知灾也。 論如是遍知至善巧相。 演曰三知還滅文分三段一結前起後二辯還滅相三明得勝利此初也。 論謂我至安住愛樂。 演曰二辯還滅中善方便相文易可知。 論又復於彼至安住愛樂。 演曰三明得勝利文分為二一明見勝德二證無上心初中有二一思擇愛樂二兼生猒責此初也於惡樂捨於善樂住名愛樂住。 論又復於彼至深生猒責。 演曰二兼生猒責文分為二一善中自住二惡中深責。 論由此因緣至諸漏永盡。 演曰二證無上心文復為二初辯知心後明漏盡知心有三前[A29]已明也。 ᅟᅟ==[A29]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至善巧差別。 演曰三明二善巧門文分三段一彰二善巧二辯三住行三明二捨施初中有三一明善巧二彰得失三辯教違初中有二先標後釋此先標舉二善巧也。 論謂依遍計至善巧差別。 演曰後釋之也謂緣於心作二種觀知心緣生是依他性故名心轉如是知者名為善巧異遍計觀故云差別遍計性心本是無法不從緣生故非轉也知心本無異依他性觀但名心善巧差別。 論復次至自在而轉。 演曰二明得失文分為二一明有得二明有失得中復二一得果安樂二得因自在果安樂者菩提涅槃因自在者事無擁滯通及證修皆無礙也。 論復次至起纏過失。 演曰二明有失失有三種如文可知。 論問至此何密意。 演曰三辯教違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云世尊有言令唯於心如理觀察與前心義文正相符與餘經中觀四念住文即相反身受法三而非心故有何密意說有不同。 論荅至觀察心故。 演曰後荅文二初惣略荅後別解之此初也。 論謂觀心執受至觀心深淨。 演曰後別解中文分為二一辯唯心二彰所以此初也身受心法四種如次惣名為心執受謂身心所執故亦名心也心之領納心之染淨皆准此知四既唯心不違教說。 論唯為觀察至說四念住。 演曰二彰所以說念住者只為觀心而故說也身是心之所執受故而得心名故觀身等即觀心也。 論復次至多有所作。 演曰二辯三住行文分為二初摽後釋此初摽舉住及正行多有作也。 論謂住解脫至解脫門法住。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初明住行後明正行此初住行而有三種一解脫住者謂即三乘菩提涅槃而離繫故名為解脫智證得時名住解脫二解脫門者空無相願能引解脫說為門也三引門法者即彼三乘見道[A30]已前諸方便行能引三觀名引門法。 ᅟᅟ==[A30] 已【CB】,巳【金藏】== 論行無間行至受用行。 演曰後明正行而有六種前之三行如次聞思修三慧也後之三種如次見修無學三道何以然者荅聞慧緣教無聞而生名為無間思慧緣於所領受義揀非正受名為善等修慧謂定所引善根體即是慧慧因修起故目修慧名修所引見道觀於四聖諦理此能觀智斷分別惑名離愛味揀擇諦行而修道中於四諦行如實證悟不同寡聞未得謂得云即於此無增上𢢔即四諦行名為即此無學惑盡名為清淨悟涅槃樂名受用行。 論復次至施者捨施。 演曰三明二捨施文分為二初明捨施後彰施果此初有二初受施者受他財[A31]已轉施於餘名捨受施故有教云乞[A32]已轉施二人福等故須施也後施可知。 ᅟᅟ==[A31] 已【CB】,巳【金藏】== ᅟᅟ==[A32] 已【CB】,巳【金藏】== 論施果亦有至受用勝解。 演曰後彰施果亦有二者謂受者捨施得大財富施者捨施得此等流何以然者謂受[A33]已轉施修行施故必得大財第二施者汎尒施心雖得財富通大非大名此等流是大流類名等流也。 ᅟᅟ==[A33]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當辯證成道理。 演曰四證成道理門文分為二先摽後辯此摽舉也。 論問依何道理至諸行相生。 演曰後辯之中文復為二一證成過未二廣彰三世初中又二一辯未來二明過去初文又二初問後荅此起問也。 論荅至而得生者。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三叚一𤗊異計二隨計破三惣結非初文有二先惣後別此惣𤗊定。 論此法為轉至其相有異。 演曰後別𤗊中文有六段一為轉相二為死生三為彼緣四為業用五為圓滿六為異相於中各二先牒後敘外道小乘橫計未來有實法者皆在此収故先𤗊也。 論如是六種至皆不應理。 演曰二隨計破文別有三初惣非之次反徵詰後別破厈此惣非也。 論何以故。 演曰次反徵詰。 論非無方至異方義。 演曰後別破中文亦為六一破初計未來之法未有方處云何能轉至於現在異方處耶應立量云未來世色應有方所有轉異故如現在色又未來世法不能移轉至現在世無方所故如兔角等。 論亦非未生至而有死義。 演曰二破二計凡死因生未來未生云何有死量云汝未來法應無有死未有生故如龜毛等。 論若彼為緣至便為未有。 演曰三破三計文分為二初二句𤗊後四句難難彼意云此現在法非未來法而得得也以未來法而但為緣住不變故若尒現法在未來世而便未有如何汝宗云未來有有違宗失應立量云汝未來法不能生於現所生法許不變故如虛空等。 論又一切法至而假建立。 演曰四破四計文有三破一業用離體破二業非本有破三行法應常破初文有二先明業用離體不成後破縱異理亦非有此初也謂業依體假施設有汝執離體故用不成不得說言是體之業量云且汝色業應不属色許異色故如兔角等。 論設有異者至理不可得。 演曰後破縱異理亦非有現當二世汝俱計有何緣現在獨生業用未來之世而不有耶量云汝未來法應有業用體不無故如現在法破現反此既俱有體業應俱有或應俱無一有一無理不可得。 論又此業用至而今得生。 演曰二業非本有破言今始得生顯非本有便違宗失皆本有也。 論又與世尊至行應是常。 演曰三行法應常破汝計業用而是無常異於行法行法既異無常之業體應是常若不是常業何得言異無常業若計是常復違妙言故於進退皆為過失量云汝諸行法體應是常執體是有異無常業故如擇滅等。 論等於一相至何故不有。 演曰五破五計文有二破一例圓同分破二例分同圓破此初也彼計未來法有分相法至現在方有圓相然相依法現未無差應立量云汝之圓相未來應有圓未圓相隨一攝故如未圓相。 論又相異分至本無今有。 演曰二例分同圓破而立量云汝未圓相亦應本無而今方有圓未圓相隨一攝故如現圓相。 論又離色等至不可得。 演曰六破六計文分為二一離法無分破二果相唯現破此初也彼計未來分與行法別餘世亦然故由分故三世有異應立量云未來法外所有世分定非實有現比二量所不得故如空花等。 論又應未來至果相生起。 演曰二果相唯現破彼計三世因果皆有故為此破應立量云汝說果相未來應無許現起故如現在世汝前所言來至現在有果分故。 論如是[A34]已辯至本無今有。 ᅟᅟ==[A34]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惣結非。 論如於未來至非實非有。 演曰二明過去亦非實有未來未生既非實有過去已滅豈實有耶。 論復次至未得自性。 演曰二廣彰三世文分為二一別明三世二問荅料揀初文有三一明過去二彰現在三辯未來於中各二謂徵及釋文意易詳思可知矣。 論問至何故不生。 演曰二問荅料揀有二問荅初中文二先問後荅此外問云若汝大乘未來本無而得生者空花應生以本無故如汝未來。 論荅至定有生因。 演曰後荅之也因既不同果生亦別何者是耶荅未來天果元未有之藉八戒因方能招感現因既有當果定生不同空花無因不起。 論問若一切行至不䪺生耶。 演曰第二問荅文亦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云一切諸行既各有因未來起果何非䪺起。 論荅至䪺生起過。 演曰後荅之云未來五趣因雖本有然待業緣熟處先起由此故無六趣俱時䪺生果妨。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二十 二徵三示過失此標動異有四過失。 論問有何過失。 演▆▆▆▆相所言過失其相云何。 論荅至𠛴那相。 演曰三示過相文中有四一難有生二難不生三難有▆四難不滅此難生也若汝小乘執身業色聚色生故名有生者不應為長時運動何以然者違佛說言𠛴那滅故佛說諸法生[A1]已便滅汝說生[A2]已而即不滅故違佛說。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論若言不生便應無動。 演曰二難不生若言表業不從▆▆▆生起名不生者便應無動以不生故如無▆法▆▆▆▆滅者應與餘等。 演曰三難有滅若言▆業[A3]已生後滅名有滅者應不名動以有滅故如餘貪等。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論若言不滅便越行相。 演曰四難不滅文有二節初以理破後指事破此理破也夫言行者此滅彼生是行步相今汝若言業雖生[A4]已而不滅者便越行步生滅相故。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論又▆▆處至分明可得。 演曰後指事破。 論是故當▆▆▆得。 演曰後惣結非。 論如是等類▆▆蘊作業。 演曰三惣結之。 論復次一切至𠛴那滅▆。 演曰七𠛴那生滅門文分為二一廣依理教成𠛴那滅二以果比因令同念滅初文有三一樹自正義二破外邪宗二惣結邪正初中有四一摽二徵三釋四結此對他宗摽諸色法皆𠛴那滅對他宗中復有三別正量部計色▆▆▆初生名生生[A5]已未死惣名為住死名為滅▆器亦尒刧初名生刧壞名滅中間名住此等並無𠛴▆滅義二上座計心等迅速於現𠛴那分生滅時色▆性鈍現在分三謂生住滅三有宗等計現法滅時有滅因方滅顯異此等云𠛴那滅。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論何以故。 演曰二徵何意不同諸宗言𠛴那滅。 論諸行纔生至現可得故▆。 演曰▆▆▆二一舉事釋成二破邪顯正此初也如外▆鈴光聲諸行纔生即滅不待於因明餘亦尒有為▆▆義無異故應立量云除燈光等諸餘色蘊纔生即滅是有為故如燈光等。 論又不應謂至其相異故。 演曰二破邪顯正文有二破一相異非因破二住無因理破此破有宗相非因也有宗計云如箭射空去因人發還墜於▆▆▆▆人人若不射墜何得有一人得為去墜▆因能生之因能為滅因其理亦尒又立量云滅定▆▆有為攝故猶如生相又以其量責大乘云汝宗滅相▆非有為許無因故猶若虛空與初量中作有法自相相違過云汝所立滅應非是滅有為攝故如生等相與次量中作不定過云為如虛空許無因故滅相應非有為為▆▆▆▆無因故滅相非定是無為耶又生滅▆▆何故云一如彼水火苦樂等異因不一故應立量云生▆二相因不應一二相異故如水火等若尒此因有不定▆且如眼識緣色之時同時受等而與同時心等為因亦與自變相分為因豈非二法共一因耶古有釋云可應更以比量破之汝有因滅應非是滅不異生因之所生故猶▆▆▆若尒論云其相異故此言何属故今應云生滅二相因不應一體性相違相復異故如水火等受所變相與彼心王非相違故故非不定。 論又法生[A6]已至不可得故。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住無因理破若法生[A7]已而有別因令法停住可須滅因而令彼滅住法別因既不可得法必自滅何假滅因而方滅耶。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論是故當知至𠛴那義成。 演曰四結成正義。 論若謂火等至不應道理。 演曰二破外邪宗文有三段一破計火為薪滅因二破滅相為法滅因三正破彼二滅功能破火中文分為二一正破他非二釋外伏難初文有三一𤗊計惣非二外徵所以三顯非理意此初也。 論何以故。 演曰二外徵所以。 論由破火等至現可得故。 演曰三顯非理意火若不滅唯▆▆▆滅容火與薪而為滅因薪火當時既俱生滅何得以火為薪滅因。 論唯能為彼至說有作用。 演曰二釋外伏難外伏難云世間現見火於所燒而有作用既非滅因云何得言燒作用耶故今釋云但是薪變灰炭生因名為作用非火滅薪為作用因問若火而非滅因者火所依薪為亦名薪為從本名名為薪耶▆▆▆薪者薪既[A8]已為火之所變而乃異本何▆名薪既不是薪何得說言火與諸行俱生俱滅若從▆名則此所燒實非是薪如何而言唯能為彼變異生緣若言初火但與後念為變異緣若尒初火應不燒薪荅此中外人約世共知火能燒薪為滅之因論主還以共所知火而以能釋世人皆知別於餘處將火燒薪今者論主▆▆▆薪但與彼薪為變異因世人共知薪有火有則是火與薪俱生也薪無火無得知火與薪俱滅也又世共知薪由火故有炭變異若約大乘火等諸法纔生即滅無將此火能燒彼物但由外火為緣引起自心所燒變異之相不得言初念火為緣故與彼變異為生緣也。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論又謂壞滅至不應道理。 演曰二破滅相為法滅因文▆▆▆一牒計惣非二外徵所以三論主正破此▆也小宗計云我有滅性為法滅因斯有何各故𤗊𢝰▆不應理也。 論何以故。 演曰二外返徵非理所以。 論與彼俱生不應理故。 演曰三論主正破文復分三一俱生非理破二自性無能破三非為助緣破初中有二一二滅俱生破二生滅同時破此初也若說滅相是色滅因不▆▆理何以故以彼滅相與色壞滅俱時生故此如火滅與薪俱滅彼說同時不為因故。 論若彼生▆至斷壞過失。 演曰二生滅同時破若色生時即有滅相故說滅相為彼色法壞滅因者若尒便成相續生死斷壞過失。 論又唯自性至不應道理。 演曰二自性無能▆▆▆為二初𤗊𢝰非後顯無體此惣非云又若汝云如火滅時滅之自性能作滅因非是助緣說為▆者不應道理。 論若言別有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顯無體文分為二初𤗊後破若汝執言別有滅相為法滅因不應道理何以故離所相外不可得故。 論若謂火等至方▆▆▆▆演曰三非為助緣破文分為二先𤗊後破此𤗊彼云火望薪滅雖非自性能為助伴薪方滅▆論於燈電等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破分二一舉事非二破例救此初也若言火助薪方滅者即應心等永皆不滅無火助故猶若虛空於心等中火助之緣既不可得故執火助理不應也。 論若謂生彼至不應道理。 演曰二破例▆▆▆救云如生諸法功能各別明滅諸法因亦一同▆▆▆徵心等諸法滅無火助例彼色滅亦無助▆今破▆▆▆生諸法法外差別功能叵得滅差別能例亦應尒故執別有理不應也。 論若謂二種至有滅功能。 演曰三正破彼二滅功能文分為二先𤗊後破此先𤗊也言二種者助滅正滅一處所者一薪處也助正二滅皆於薪處▆▆功能。 論即應二種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破文二初例俱有後例俱無以火例滅應正滅因同▆▆如滅以滅例火應成助因同一處故如火後例俱無返前應悉既於二分俱有俱無故所執因各為一者理不應也。 論如是等類至盡當了知。 演曰三惣結正邪文中有四初一結正後三結邪。 論又一切行至皆𠛴那滅。 演曰二以果比因令同念滅心果有二一心二色心從▆念念皆滅色從心起亦謂𠛴那量云所生色法定𠛴▆滅從心生故如心心所。 論復次所造至無異相耶。 演曰八獨非獨相門文分三叚一問二荅三惣結之此對小乘起斯問也小乘經部覺天計云離心之外無別心所體即是▆▆四大外無別所造體即四大四大外無名為▆相四大外有名非獨相故今問云色與大種為有異▆為同經部無異相耶。 論謂有異相至可得故。 演曰二荅之中文分為四一標二徵三略釋四廣成此初三也。 論此中異相至所造色故。 演曰四廣成文分為二一者順成二者返釋初中有二先釋後結釋中有三一色根取異二運轉不同三變異不異此根取異大種而為身根所取造色為彼眼等根得既為根等所行有別明大造▆而相有異。 論又可運轉至而可運轉。 演曰二運轉不同思可知矣。 論又變異至其相有異。 演曰三變異不異文可知矣。 論若於異相至定有異相。 演曰二返釋中具釋及結釋中質意大造異相而執為一四大異相應亦執一若執為一應名一大不名為四四既有殊不▆執一大造異相亦應不一。 論如是等類至獨非獨相。 演曰三惣結之。 論復次諸色至是所行性。 演曰九根性所行門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也。 論謂五是根性六是所行性。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二先辯後結辯中文二先略標舉後廣分別此初也。 論問至是根所行耶。 演曰後廣分別文又分二先徵後辯此徵起也。 論荅至一分事故。 演曰後釋文二初標指列後依次釋此初也不壞等者等境現前作意正起言依處等摽列六種所行之性如下具釋。 論問至不壞耶。 演曰後依次釋文分三叚一辯根壞不▆辯境現前三明起作意初中有二一辯五根二辯意扌初文有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荅至當知不壞。 演曰後釋中文分為二先辯二緣後辯四緣初中有二謂壞不壞。 論又略由四緣至所損益故。 演曰後辯四緣文中復二先標後釋釋中有四一辯外緣文中有二初由受等謂遇非情攝壞眼等如矚荷花覩以炎光如次於眼而為益損後或他等謂遇有情於根損益如遇醫者不善及善於所治根故有損益。 論二由內緣至鉢底等故。 演曰二辯內緣亦具損益如因貪等耽著酒色令根有損得諸等至輕安滋潤根有其益。 論三由業緣至醜陋等故。 演曰三辯業緣文亦有二謂益及損思之可知。 論四由自體至差別故。 演曰四明自體亦具益損自體謂異熟長養二種五根二種五根㸦有優劣自相差別益損可知。 論問由幾因緣意根壞耶。 演曰二辯意根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強施方便。 演曰後荅文二初摽後釋釋中有四文顯可知。 論云何色等至名為現前。 演曰二辯境現前文分為二先辯後結辯中有二一境界現前二六所行性初文有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謂色於眼至乃名現前。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三叚一明肉眼二明天眼三明慧眼肉眼文二一辯離知二辯合知初文又二一眼二耳眼中復二一辯非是二重分別初中有二一辯四非二明四是。 論又於一眼至亦名現前。 演曰後重分別如鵂鶹等雖於闇處亦能見也。 論聲於耳根至皆名現前。 演曰二耳離二非外亦必現前。 論香味觸三至所行境界。 演曰二辯合知義推可悉▆。 論若諸天眼至不可行處。 演曰二明天眼如文可知。 論若聖慧眼至皆是所行。 演曰三明慧眼義思可悉。 論問至差別耶。 演曰二六所行性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所攝色。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六一依處行性二相所行性三方所行性四時所行性五明了行性六全分行性初世間中有二一有情是罪福依二器世間是處所依諸有情等所依處故謂此二色是眼境界名曰所行。 論第二所行性至多種應知。 演曰二相所行性文分三叚初摽次列後隨摽釋釋中有三於五塵中色聲二種各具三相香味觸三皆無作用作用而據業性以立三非業性故闕作用餘思可知。 論第三所行性至差別應知。 演曰三方所行性前云方故即十方也。 論第四所行至差別應知。 演曰四時所行性前云時故三世時也。 論第五所行至差別應知。 演曰五明了行性前云明了不明了故謂取實境名為明了取非實境名不明了。 論第六所行住至差別應知。 演曰六全分行性前云全事一分事故隨緣何境惣取名全少取名分。 論如是等類至差別應知。 演曰後結之也。 論云何名為至引發心法。 演曰三明起作意文中有二初問後荅。 論如是等類至色蘊所行相。 演曰後結也。 論復次至非異處耶。 演曰十㸦相雜住門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也。 論當言如水至㸦相雜住。 演曰後荅文二釋及結也色界大種細而如水欲界大種麤而類沙水沙二種非異處也若尒應得名為相雜不離色荅相雜不離而依同地始終為論上色依下而是蹔時非相雜等。 論卷第五十五 論如是[A9]已思至建立相。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演曰第一明蘊善巧文惣分三初辯六門[A10]已如前說次依名色分別五蘊文分為二先依色辯亦如前明後依名釋文中有二初結前標後後依標正釋此初也。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論如本地分至今先顯示。 演曰後依摽正釋文分為二一別明四蘊二通彰三性初文有二一偏彰識蘊二通明餘蘊初中有五一會釋一心二辯緣現境三辯心染因四彰𢙉心所五心法俱起初文有二先標後會此標舉也。 論如世尊言至當往善趣。 演曰後會之中文分為二先引說經後正會釋此引會經有二文也。 論如是等類至及發身業。 演曰後正會釋轉猶起也依彼現起所攝相續多𠛴那心據一期事惣名一心此即通會前之二經言又依下但會初一言說言也。 論問有分別心至不同耶。 演曰二辯緣現境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也分別意識無分別心謂眼等識。 論荅至依資養故。 演曰後荅之中具標徵釋釋由三因同緣現境一明了者由與五同緣現境以五為門意得明了二作意者作意本欲取彼五塵境界故與五識同時取之三二依者眼根末那名二依也由眼為門意得明了故眼望意亦名資養資養義有故須同緣同緣之心雖是現量望五任運說名分別非比解心名分別也。 論問染心生時至隨眠故。 演曰三辯染心因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非自性故。 演曰後荅文二初荅所徵後重分別初文有二先標後釋此先標舉略荅所徵。 論若彼自性至自性清淨。 演曰後釋非以自性為染之所因也先理次證經既說心自性清淨明非性染若自性染何名性淨性淨之言顯非性染不約無漏名自性淨。 論問諸煩𢙉纏至當言相應。 演曰二重分別有二問荅此初也。 論問至說名隨眠。 演曰第二問荅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應如是觀。 演曰後荅文三一略示隨眠二顯由成苦三指所說處。 論復有三種至煩𢙉染𢙉。 演曰四彰𢙉心所文分為二初明三𢙉後彰二縛初中有二先惣標列後約界辯此標列中有三𢙉。 論初二染𢙉至通三界繫。 演曰後約界辯釋業中不善受中憂苦唯欲所繫煩𢙉染寬故通三界。 論問何等名為心煩𢙉縛。 演曰後彰二縛文分為二初明心縛後明業縛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荅一切隨眠。 演曰後荅可知。 論問何等名業縛。 演曰後明業縛文亦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荅至名為業縛。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二先示業縛後明開合初中有四一樂著業如樂營從退現法等。 論又於三處至於得聖道。 演曰二障礙業文中有二初摽後列列中有三三乘發起名出離心資粮加行名得喜樂脫分容有而得定故能得聖道三乘聖道欲界惡業皆能障之名為業縛。 論又順異熟至名業縛。 演曰三異熟業謂招難處異熟果業亦名業縛。 論又邪至亦名業縛。 演曰四邪願業謂諸外道祈生天樂集染行因名為邪業。 論如是四種至惣合為四。 演曰二明開合開之為六合之為四第二業中開為三故。 論問諸識生時至心法俱起。 演曰五心法俱起文分為二初辯其名後彰性業初中有二一列遍行二非遍行初中復二先問後列此初也。 論荅五至五思。 演曰後列名也。 論問至心法俱起。 演曰後列非遍行先問後列此先問也。 論荅不遍行至慧。 演曰後列名中有多種心者心所法中除五遍行餘非遍行故云多種。 論作意云何至和合乖離。 演曰後彰性業文分為二初明體性後明業用初中復二先釋遍行後明別境釋遍行中文分為五一明作意先徵後釋能引發者心未起時警之令起起[A11]已引發令趣於境名引心等二觸體者謂根境識三和合生時復能攝受餘心所等令同一境為觸性也三受體者謂由觸故能領順違俱非境相名受體性四想體性言施設者謂要安立境分齊也假合取者取境像也隨覺想者謂人天善能言說分別想也隨眠想者如嬰孩等不能善解語言分別猶若隨眠想不顯了名曰隨眠五思可悉受等皆依觸法而起故此後三皆謂三和三和之言目於觸也。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論欲云何至不如理觀察。 演曰後明別境文易可悉。 論復次作意至語業為業。 演曰後明業用文分為二一辯遍行二明別境辯遍行中愛生待者受生起時必藉於愛名所待業。 論欲為何業至考察為業。 演曰二明別境文曲分二先明業用後彰境別此初也。 論問至境事生耶。 演曰後彰境別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於前三境。 演曰後荅境別四境五心属當可悉後二雖同多分別故。 論問諸名所攝至决定耶。 演曰第二通明餘蘊文分為四一辯三心二彰和合三釋別名四明相對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初問云諸名所攝心相所餘蘊法應法有五心中前三心耶。 論荅至當言即彼類。 演曰後荅之中心所隨心具三心矣問名攝相應四蘊[A12]已盡更何有蘊言所餘耶荅與心相應所餘法者謂受想行是識蘊餘名所餘也問五心不同何但三也荅本地分說率尒等三定唯無記諸識自性亦唯無記無記之心不同善染假相應成故疑心所得同心王有三心不若染淨等心王必由心所而成心所定有無疑不問故亦不釋。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論問如經言至無差別耶。 演曰二彰和合相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依經而起問云心王心所體相實異云何經說和合似一無差別耶。 論荅至應不圓滿。 演曰後荅所徵王所雖異要多和合於境受用方圓滿故若不尒者隨緣一事皆不圓滿。 論問至差別名耶。 演曰三釋別名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無量差別。 演曰後荅文二初𢝰摽列後依摽釋此初也。 論問至則不如是。 演曰後依標釋文分為四一辯所緣二辯相應三明有行四釋有依此辯所緣如文可悉。 論問何故名相應。 演曰二辯相應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徵起也。 論荅至所作等故。 演曰後釋有四一明事等事謂體事等謂齊等王所各一非二受等二明處等處謂處所王所同依一根處也三明時等時謂𠛴那同一念起四明作等作謂作業善惡等業而悉等同以具四義名曰相應事非等等不名俱有一一揀略如唯識䟽。 論問何故名有行。 演曰三明有行文亦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荅至行相轉故。 演曰後荅有行心王心所同於一境了別領納取像等行種種異故名無量種。 論問何故名有所依。 演曰四釋有依文二准前此先問也。 論荅至差別轉故。 演曰後荅文二先辯所依後釋伏難此初也同時王所緣慮義等名為種類依多根起名託眾依如五識身依五色根六七八識名曰眾依。 論雖有為法至為此量故。 演曰後釋伏難外伏難云心心所法依託他故名有所依色法亦尒應名有依故今荅云雖諸色心無無依者然非此中所說依義此中依者謂心心法有彼色根為所依故。 【原經卷殘缺一版】 中▆▆▆▆▆▆▆▆▆▆▆▆▆▆▆▆▆▆▆雖善業招▆▆▆▆▆▆▆▆▆▆▆▆▆▆▆▆感果中故分二種▆▆▆▆▆▆▆▆▆▆▆▆▆辯餘九果文分為二一指初▆▆▆▆▆▆▆▆▆即業報差別經本地分中亦[A1]已明訖▆▆▆▆▆▆增上果。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別明增上隨業分九一偷盜果二▆▆三妄語果四離間果五麤語果六綺語果七貪欲果八嗔恚果九邪見果如次應知。 論復次至云何應知。 演曰第九三毒生起門文分為二一牒經為問二依經正釋此初也。 論若為血肉至殺生業道。 演曰二依經正釋文合為九一殺二盜三辯邪[婬-壬+(工/山)]四明妄語五離麤語六彰綺語七明貪行八辯嗔因九明邪見初殺業中因分三種一貪二嗔三癡所發貪所發中文分為三一各別釋二例於餘三惣結釋初中類別而有九種二例餘中[A2]已依𮕱利辯前九訖毀譽等六皆准此知結文自悉。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若謂至殺生業道。 演曰二辯嗔生文分為二先辯後結辯中有五如文可知。 論復次若計至殺生業道。 演曰三癡所發文分三叚謂摽釋結釋中有五文易可知。 論復次若於至皆貪所生。 演曰二明盜業因亦有三謂貪嗔癡此辯貪也。 論復次若作至從嗔恚生。 演曰二明嗔發類別分三義思可悉。 論復次若作至亦從癡生。 演曰三明癡發義別有三第三祠祀為支等者為緣祠祀所要支分及具度等偷盜取者皆無有罪。 論復次若有至欲邪行罪。 演曰三辯邪[婬-壬+(工/山)]因分三種此辯由貪發邪欲行文中有五事相可知。 論復次若作至嗔所生。 演曰二明嗔恚生邪欲行文二先釋後結釋中有二文顯可知。 論復次若作至欲邪行罪。 演曰三辯癡發欲邪行罪。 論復次若為至妄語業道。 演曰四明妄語因亦有三謂貪嗔癡此貪因也。 論若有依止至妄語業道。 演曰二辯因嗔生妄語業。 論若作是心至亦從癡生。 演曰三明癡發文分為五一為尊長二或為牛三為祠其四順正法五無非法為尊妄語理思可知或為於牛法妄語者為尊為牛法合妄語何以然者外道計云劫初之時眾生所食而皆自然至刧減時地味滅盡眾生飢儉諸天怜念化作牛身與眾生乳及與耕種眾生得活天既恩重為牛妄語都無有罪故今西方以牛屎尿而為淨也餘文可知。 論如妄語業至當知亦尒。 演曰五者合明離閒麤語各因三發並同妄語名為亦尒。 論復次若為至綺語業道。 演曰六彰綺語因亦有三謂貪嗔癡如文可悉。 論復次若有至貪欲業道。 演曰七明貪行因亦有三所謂貪嗔及癡所發此明貪中文有二釋義思可悉。 論若於他財至貪欲業道。 演曰二明嗔發義別有二文顯可知。 論若作是計至貪欲業道。 演曰三明癡發文亦可知。 論若為財利至嗔恚業道。 演曰八辯嗔恚因亦三種謂貪嗔癡尋可知也。 論復次若作至邪見業道。 演曰九明邪見因生有三此初貪也。 論若作是心至邪見業道。 演曰二嗔所發。 論若不如理至邪見業道。 演曰三癡所生邪見業也。 論復次殺生至由癡究竟。 演曰第十决擇摳要門文分為二初別分別後惣結指初中文別有七一明因果二彰起處三辯圓滿四定不定五彰受相六明斷異七明業道此初因果類分為六一明殺業二麤語恚三明偷盜四邪行貪五離綺語六邪見業因行究竟多少雖殊以事類同故合為六問如嗔業道嗔究竟者豈一𠛴那有二嗔耶荅大乘業道尅體是思一念之中思嗔俱生理無失矣况依多念方以事圓故嗔業道俱起無失。 論復次殺生至諸行處起。 演曰二彰起處文中有四一有情處起二資財處起三名身處起四諸行處起謂邪見者撥無善惡行及果報皆名為行據諸有為相增而說理實亦撥無為無故。 論復次由三至染過故。 演曰三辯圓滿文分為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三也。 論此中殺生至說名為惡。 演曰四釋分三一明自性二辯因緣三明塗染此初自性顯十業道由三所以故名為惡。 論若以猛利至不可愛果。 演曰二辯因緣如文自悉。 論若到究竟至不可愛果。 演曰三明塗染文分為二先法後喻法中有二一者正辯二釋外難初中有四一摽二徵三釋四結此初也若殺彼了名到究竟即此究竟亦名塗染染能殺者成過失故成極重故成惡果故故名不善。 論何以故。 演曰二徵意云有何所以染能殺者成惡果耶。 論若有至塗染過失。 演曰三釋及結有能殺者以染汙心殺彼所殺即能殺者引發所殺不可愛樂不可欣恱諸苦而生彼所殺者隨受苦心威勢力故還能引發能殺生者成其業道由斯能殺而便觸得廣大之罪如遣於人異處行殺彼所殺者命斷之時此能遣者雖不知見彼所殺者隨受苦心威勢力故令能殺者業道思種業增長故觸得大罪是故結云成塗染過初即能殺染心染他令引死苦次即所殺令能殺者成大罪苦皆名染汙。 論彼雖不發至觸於大罪。 演曰二釋外難外伏難云若所殺者臨終念言今能引發我之苦者當觸大罪所殺究竟可名塗染其能殺者可觸大罪所殺臨終既無此念所殺何理得塗染名云何能殺觸其大罪今釋之云雖無有念然法尒力令觸大苦。 論譬如礠石至亦如是知。 演曰二明其喻喻惣有五類分為二初之二喻喻雖無心能引大罪後之三喻喻塗染義此初二也礠石無心然由礠石法尒之力能令近鐵而來依附彼所殺者雖無心念然隨苦心法尒力故令能煞者當觸大罪大罪因彼苦心而生近鐵而因礠石引起皆緣法尒故比類之日珠遇日其火遂生月珠見月其水因出意同前法。 論又於思上至之所發起。 演曰後辯後三喻塗染義文分為二先法後喻此先法說釋外難也而外難云如染於青帛上帶於藍色可名塗染今言所殺染於能殺能殺思上既無有法云何能所成染汙耶故今釋云雖能殺思無彼所塗染法然由所殺能殺之思方有轉變觸當罪義義名塗染言轉變者顯思種上惡無表色𠛴那𠛴那倍生也。 論如四大種至當知亦尒。 演曰後明其喻文復分二先明初二後彰後一此初也謂猶四大假其種種業威勢力能令所生堅濕等性種種轉變差別而生然堅等性離大種無然由業生名業轉變神足亦尒神足加令起諸神變神變轉變離神足無喻業應尒。 論又如魔王至當知亦尒。 演曰後彰後一婆梨藥迦唐云族村此無相當故不飜也謂由魔王惑亂力故令多眾等於佛處所轉清淨心生暴惡意非彼眾心自生暴法然由魔力令彼諸心轉成惡意今此亦尒然由所殺苦威勢故令能殺者生大苦中名塗染故。 論復次如先至不定受業。 演曰四明定不定文分三叚一定不定業二報時定異三問荅重辯此初也如先說者如前第七增減門中四句明也作已增長定受當報名為定業如瑠璃王殺父業等定受果事作[A3]已悔生當果不定名不定等猶如闍王悔心生[A4]已皆不受故。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論復有四業至二俱不定。 演曰二報時定異文分為二初明四業後明輕受此初業中四句異也一異熟定時分不定謂招當果異熟雖定受之時分而即不定謂業非勝者時不定故二時分决定受報非定如現受業作[A5]已合受謂遇勝緣悔不受故三二俱决定如欝頭藍子坐非想定死[A6]已生彼生報决定後受夜叉後報决定此即報時二皆决定四二俱不定如須提那子最初犯戒佛令悔[A7]已時報皆除名俱不定。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論諸阿羅漢至定受業故。 演曰後明輕受文分為二初明受報後明不受謂諸無學有受苦者謂於過現未證聖時或殺聖人或諸物類造定業[A8]已今得聖時所有業惑現種雖盡餘業勢分或生現在被賊所殺或虵蝎等之所逼𢙉名受輕微別報果類若入無餘轉依[A9]已後一切不受何以然者由佛世尊依未解脫苦報果者名定受業無餘依位身智既無故無輕受若有餘時煩𢙉雖除苦身猶在名苦未脫。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論問若於一時至為二業耶。 演曰三問荅重辯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荅當言二業至當言二業。 演曰後荅文二先釋後結釋中有二初略惣釋後舉事明俱句有濫故別徵釋偏句無惑故不辯之。 論復次至清淨故。 演曰五彰現受文分為二一辯三緣二成現受初中有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三也。 論由五種相至廣大性。 演曰四釋之中文分三分一明田廣二明思廣三相續淨初田廣中文復分三謂摽釋結釋中有五第五相中佛為首者苾蒭眾言通內及外外道有言大自在天為首苾蒭今顯異彼言佛為首阿羅漢中攝得獨覺供養此等皆獲現報何以然者以田勝故。 論若於是處至思廣大性。 演曰二明思廣。 論若前生中至相續清淨。 演曰三相續淨。 論若有於此至亦於後受。 演曰後成現受文分為二一明受報二重分別初中有二一明善業二明不善此初也謂由三緣故成現受其中同異亦通生後本意但明現今受也。 論若有與此至現法受。 演曰二明不善返前三因所起不善亦招現報。 論或有所生至三時皆受。 演曰二重分別文別為三謂法喻合此初法也以現生後業有異同故故須分別不同小乘三時之業一向為異便失一分有同之過。 論譬如一縷至當知亦尒。 演曰次明喻說及法合也喻中有三縷水及醋如次應知。 論復次十種至少於善趣。 演曰六明斷異文分為二先彰界繫後明伏斷此初也不善之業唯欲所繫所招當果亦唯在欲於中多生惡趣苦果少亦能招善趣別報善趣惣報唯善所招不通非善故云少也。 論又惡趣業至[A10]已斷盡。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明伏斷文別有四一明已斷二彰伏斷三明永斷四彰制斷此預流惡業皆斷何以然者惡趣業者分別惑發初果既無業亦隨斷。 論若諸異生至未永斷。 演曰二彰伏斷異生漏智暫時伏故。 論若不還果至畢竟斷。 演曰三明永斷不還無學欲業皆除名畢竟斷。 論若[A11]已證入至得離繫故。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演曰四明制斷然不善業見惑發者初地菩薩[A12]已永離訖修惑發者據不忘念所制伏故名之為斷非種[A13]已無及永不起說為斷也種至金剛方斷盡故七地[A14]已前為利物故猶現行也此依䪺悟菩薩而說若漸悟者隨應當知。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ᅟᅟ==[A13] 已【CB】,巳【金藏】== ᅟᅟ==[A14]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至業道非業。 演曰七明業道二差別中四句分別闕第四也後二可知初句是業而非道者隨轉理說非盡言也理實十業體唯是思思即是業亦是其道故唯識云能動身思說名身業能發語思說名語業審决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起身語思有所造作說名為業通生當來苦樂果故說名為道故七業道亦思為性廣如成業并前第八及五十三俱舍十五具明之也。 論此諸業道至不復現。 演曰第二結指餘定非定及有心等决擇之處更不明也。 論後嗢拕南至生决擇。 演曰二以頌結成前十門義瑜伽引果結第八門瑜伽之言相應義也由業與果或相應故故能引果餘配可知。 論如是[A15]已說至我今當說。 ᅟᅟ==[A15] 已【CB】,巳【金藏】== 演曰第三大叚明生雜染文分為二一結前摽後二依摽正釋此初也。 論如先所說至有學者。 演曰二依摽正釋支別為四一辯生差別支二明生苦難支三辯生緣起支四明佛所說支初中有二一摽二釋釋分十一一一向樂生謂下三禪二一向苦者謂諸地獄三苦樂雜生欲界諸天及鬼畜中大威德者揀上諸天及無福類名為一分四不苦樂生第四禪上五一向不淨欲界異生惑染未除名不淨故六一向清淨謂證八地自在菩薩七亦淨不淨上界異生下惑除故名為清淨上染未斷名不清淨八不淨反淨欲染未除名為不淨有般涅槃及有暇處名之為淨九淨不淨處義同第七而少別者彼據生論此約處說餘文可知。 論復次經言至攝受苦諦。 演曰二明生苦難支文別有五一攝受集苦二非狂似狂三不定顛倒四四種𮕱退五八不相數初文有二一牒經為問二依名辯釋羯吒斯者此無正譯義當貪愛攝受名也。 論復次婆羅門至如狂所作。 演曰二非狂似狂文分三分一標二徵三別解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五。 演曰二徵狂數。 論一解支節至如狂所作。 演曰三別解中文別有五一解支節二明慳貪三樂生天四求解脫五懷傷悼初解節者西域風俗死多散身而乃雇人解其支節有人以此解支節事以為活命是為狂也餘文可知悼者傷哀也剎(力尸反)者說文云剝也劃也攫(居縛反)者傷也。 論復說頌曰至怨家等身。 演曰三不定顛倒十二行頌分之為二初十一半明不定倒後半行頌結勸令知初復分二初八行頌而明不定後三行半明妄顛倒初文有三初六行頌明不定事次一行頌舉喻以明後一行頌辯不定因此初六頌不定事也。 論如幻事眾中至多身亦尒。 演曰次一行頌舉喻明也。 論煩𢙉業緣因至幻化所起。 演曰後一行頌辯不定因流轉不定皆因煩𢙉及業緣耳。 論雖遭是眾幻至諸放逸。 演曰後三行半明妄顛倒棄正法行橫生悲𢙉。 論如是等種類廣說遍應知。 演曰後半行頌結勸令知。 論復次闘諍至盛事𮕱退。 演曰四四種𮕱退。 論復次闘諍至不數親友。 演曰五八不相數㸦起𢢔心不相比數不數賴也。 論問至云何應知。 演曰三雜染緣起支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因果故。 演曰後荅之中有二初別釋後結上初中分三一者正釋二會經違三彰次第初中有二先惣標列後別解之此初也。 論問何等為無明相。 演曰後別解中文分為五一明相狀二彰自性三明業用四明其法五彰因果初相有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荅至是無明相。 演曰後荅之中舉十一事辯體癡相以貪等時無明相增故舉貪等顯癡體相。 論問何等是無明自性。 演曰二彰自性文分為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論荅至所有無明。 演曰後辯文二初指自性後彰差別差別中有九一者隨眠謂癡種也二者覺悟癡現行也三謂共行相應癡也四明不共獨行癡也五明蔽伏心性末那癡也六明發業煩𢙉無明七不染汙所知障癡八離羞耻無慚愧癡九堅固者闡提癡也。 論問何等為無明業。 演曰三明業用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無明業。 演曰後荅文三初約境明次依人辯後依處釋此初約境類分十一一不現見義義猶境也隨諸理事非現量境二現見義亦隨理事現比二量而知見也餘文可知。 論又有十種至現見愚癡。 演曰次依人辯文分為二初惣標列後依摽釋此摽列中而有十種。 論𡙇減愚癡至無逼𢙉想。 演曰後依摽釋文分為十一明𡙇減二彰狂亂三彰散亂四彰自性五明執著六明迷亂七明堅固八明增上九無所了十現見癡次第配釋如文可知。 論又此無明至諸吉祥事。 演曰後依處釋文分為二初標後辯辯中有五初三障聖後二礙凡前三之中初障見道三乘入聖生極喜故次障斷德後障修道及無學位礙凡可知。 論問何等名無明法。 演曰四明其法文分為二先明四法後彰三法初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荅至說名癡人。 演曰後釋文二先辯後揀辯中有四初但是種不得所嬈垢媚之名二是現行不能發業不發業故不得癡垢所媚二名三是現行復能發業得嬈垢名可羞耻故而無媚稱四現發業具得嬈垢所媚三名揀別可悉。 論或有闇法至無色界。 演曰後明三法欲色無色根識多少如次明也。 論問至更不復現。 演曰五彰因果文顯可知。 論復次至眼識等因。 演曰二會經違文分為二初牒經為問後論主會通此初也。 論當知此依至所生識依。 演曰後論主會通文分為二初釋俱依後彰助伴二中有三謂標徵釋。 論復次緣起至苦次第。 演曰三彰次第文分為二初惣標列後依標釋釋中有四文顯可知。 論於此處所至更不復現。 演曰二結止也。 論卷第六十一 論復次至作是請[A16]已。 ᅟᅟ==[A16] 已【CB】,巳【金藏】== 演曰四明佛所說支文分為四一辯王六事二辯生八苦三明其三士四彰十愛恱初文有二一愛王禮請二世尊為荅此初也梵云嗢陁演那伐蹉褐剌闍此云出愛王舊云優填王音訛略也。 論尒時世尊至王可愛法。 演曰二世尊為荅文分為三一標章六法二依摽別釋三惣結勸修此初世尊惣摽六法勸王應知。 論云何名為至專行放逸。 演曰二依標別釋門分為六一辯王過失門二辯王功德門三辯王𮕱損門四辯王方便門五王可愛法門六引生愛法門初過失中文分為三先惣徵列次別解釋後惣結之此徵列中而有十種。 論云何名王至專行放逸。 演曰次別解中文分為十一種姓不高二不得自在三立性暴惡四猛利憤發五恩惠奢薄六受邪佞言七所作不思八不[(厂@((既-旡)-日+口))*頁]善法九不知差別十一向縱任一一皆具徵釋及結如文可知。 論若有國王至自性過失。 演曰後惣結之。 論云何名為至不行放逸。 演曰二辯王功德門文分三分初揔徵列次別解釋後惣結之此初也。 論云何名王至不行放逸。 演曰次別解中文分為十一種姓尊高二得大自在勞(即到反)者慰也賚(落代反)者與也賜也三性不暴惡四憤發輕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直言七所作諦思八[(厂@((既-旡)-日+口))*頁]戀善法九善知差別十不自縱任一一皆具微釋及結。 論若王成就至自性功德。 演曰後惣結之。 論云何名為至王𮕱損門。 演曰三辯王𮕱損門文亦分三謂徵釋結此徵列中而有五也。 論云何名王至不修法行。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五一不觀羣臣二無恩妙行三不思機務四不守府庫五不修法行一一之中具徵釋結。 論若有國王至退後法利。 演曰後結料揀。 論云何名為至專修法行。 演曰四辯王方便門文亦分三初惣徵列次別解釋後結料揀此初也。 論云何名王至專修法行。 演曰次別解中文分為五一善觀羣臣二行恩妙行三專思機務四善守府庫五專修法行具徵釋結准上應知。 論若有國王至所有義利。 演曰後結料揀。 論云何名為至可意之法。 演曰五王可愛法門文分為五一問二荅三徵四釋五惣結之。 論云何能引至勤修法行。 演曰六引生愛法門文分為六一問二荅三徵四列五釋六結此初四也。 論云何名王至能往善趣。 演曰五釋之中文復分五一恩養世間二英勇具足三善權方便四正受境界五勤修法行修法行中同前分三謂徵釋結釋中有五一信二戒三聞四捨五明淨慧一一次第別開解之。 論如是五種至後法利益。 演曰後結料揀。 論復次大王至利益安樂。 演曰三者惣結勸修。 論復次如說至云何生苦。 演曰二辯生八苦文分為二一牒經徵問二依徵正釋此初也。 論當知此苦至離別法故。 演曰二依徵正釋苦分為八一明生苦文分二分初惣標列後別解釋此標列中而有五種如文可知。 論云何眾苦至說生為苦。 演曰次別解中文分為五一眾苦所隨二麤重所隨三眾苦所依四煩𢙉所依五不隨所欲各具徵釋結三如文。 論云何老苦至𮕱退故。 演曰二明老苦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五如文具釋。 論云何病苦至速離壞故。 演曰三明病苦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亦五如文可知。 論云何死苦至憂苦故。 演曰四明死苦文分為二初徵後辯辯中有五文易詳也。 論云何怨憎至所依止故。 演曰五怨憎會苦文叚准前。 論云何愛別至有所闕故。 演曰六愛別離苦。 論如愛別離至當知亦尒。 演曰七求不得苦。 論云何五取至行苦性故。 演曰八五取蘊苦。 論復次依行至名為上士。 演曰三明其三士義類不同五重辯釋一依行辯二依人辯三依施辯四依戒辯五依修辯初依行中文分為二一依二利明其三士二依四行以明三士此初也。 論復有四種至名上士。 演曰二依四行文分三分初標次釋後結料揀釋中有四文顯可知。 論復有三士至後名上士。 演曰二依人辯三士差別有七重釋此初復二初標三士後釋三士。 論復有三種至後名上士。 演曰第二重釋文分為四一標二列三釋四結。 論又諸國王至為上士。 演曰第三重釋文分為四一標二列三釋四結釋有二重文易可悉。 論復有三臣至下中之下。 演曰第四重釋具摽釋結。 論又有四語至是上士。 演曰第五重釋文亦分四一摽二列三釋四結。 論復有三種至後名上士。 演曰第六重釋文分三分初摽次釋後結料揀釋中有三文易知也。 論復有三人至後名上士。 演曰第七重釋文分三分初摽次釋後別属當。 論復依施物至後名上士。 演曰三依施辯有四番釋一依物說二依田說三依差別四依心說各具摽釋及配属當尋之可知。 論復於受持至後名上士。 演曰四依戒辯有七復次一一之中皆具三士尋之可知第五復次具四支者前五十三解律儀中有此文也第七復次初唯成就非律等者處中戒也餘文可悉。 論復依修習至後名上士。 演曰五依修辯有四番釋一一之中皆具三士尋之可知。 論復次有十至棄身者。 演曰四彰十愛恱文分三分一摽二徵三列名數於列中復二初列十法後列十情然十有情於彼十法如次而生愛樂喜恱據隨相增如次配釋。 論復次聽聞至謂顛倒。 演曰第二惣明三種雜染有七復次此初分三一明過失二彰失意三逐難釋。 論復次煩𢙉至而發起故。 演曰第二復次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三一相應發𠛴那等起名相應二親生發近因等起名親生也三增上發遠因等起名為增上引餘煩𢙉發生業故。 論復次非所至相似法故。 演曰第三四五六七復次通明煩𢙉業生雜染尋之可知。 論我以略說至更不復現。 演曰第二大叚惣結之也。 論卷第六十二 攝决擇分中三摩呬多地 論如是[A17]已說至我今當說。 ᅟᅟ==[A17] 已【CB】,巳【金藏】== 演曰决擇分中有十七地分境行果境有九地合為六叚上來二叚明前五地次辯第三明第六地文分為二初結前生後後依生正釋此初也三摩等名如前[A18]已釋。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論謂補特伽羅至而求出家。 演曰後依生正釋文復分二一廣明定法二惣結止餘初文有二一明定障二別分別初文復二一明障體二辯起人初又分二初明障法後辯起因初文有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前三也列中類別惣有十八下釋之中以無慚愧性相同故合一處明。 論云何有[A19]諂至而求出家。 ᅟᅟ==[A19] 諂【CB】,謟【金藏】(cf. T30n1579_p0644b26)== 演曰四釋前摽合為十七一明[A20]諂相二明誑體三明矯性四彰虛詐五無慚愧六明不信七彰懈怠八明忘念九彰不定體即散亂十明惡慧亦名不正知也十一慢緩十二猥雜十三趣行文復有二先明趣向後辯前行謂於利養及受請中是諸貪人所歸趣處名為趣向最初先徃名曰前行十四捨軛文中有三一捨離邊具謂修行者遠離最勝上妙臥具名離邊際二遠離惡人三習似靜室由此三種令修行者而有所往名之為軛今皆棄之名捨離軛即捨勤中善軛名也十五不敬學處十六不䫃十七希命文易可詳。 ᅟᅟ==[A20] 諂【CB】,謟【金藏】(cf. T30n1579_p0644b26)== 論當知此中至增上慧起。 演曰二辯起因文別為二一因違犯三學而起二依自類增上力生此初也。 論不信懈怠至而求出家。 演曰二依自類增上力生。 論復有三種至而出家者。 演曰二辯起人文分為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前三也。 論云何三處至損𢙉毀辱。 演曰四釋文二先徵後辯辯中有三一辯出家二辯居家三明法外此初出家起隨惑也。 論當知第二至行三惡行。 演曰二辯居家。 論當知第三至不平等行。 演曰三明法外文分為四一標二列三釋四結釋中有三一隨逐遠離二隨逐憒𡗚三隨逐學處學處分三一隨戒起二隨定起三隨慧起結釋可知。 論復次至能為五事。 演曰二別分別文分三分一論家自釋二引教別明三逐難重辯初論家自釋文別為七一遍處引發支二愛味等至支三三種斷滅支四三種退法支五近分修習支六修諸靜慮支七二無心定支初支有三謂摽徵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五。 (演曰)二徵五數。 論謂由修習至諸聖神通。 (演曰)三釋之中文分三分一明立五事二明餘非立三明障所顯初明五事文即為五一明八處引化變事無而忽有名之為化轉換舊質名之為變由八遍處於境卷舒而得自在故於色等皆能變化。 論又由修習至聖神通。 (演曰)二明空處引徃還事色像當情徃來必礙今觀空想萬法皆無故於十方徃來無礙。 論又由修習至諸勝功德。 (演曰)三明識處引勝德事無諍等德是心心法要心調善此方生故於其識處修習鍊磨轉寬轉淨方能引發無諍願智及無礙等名引勝德。 論又即由此至想處解脫。 演曰四彰識處引二解脫謂由勝故故能引德及解脫事。 論又即由此至勝住所攝。 演曰五明識處入滅解脫依心熏修而證入故。 論又由識無邊處至清淨道。 演曰二明餘非立遍勝處謂由識處行無邊故可立遍處勝處及諸解脫[A21]已上二地心想漸微行非遍滿故於彼二不立二處問對法十三云當知此中依解脫故造修依勝處故方便依遍處故成滿准彼即以解脫為初引勝遍處與此不同各歸何意荅初修久習二入別故若初修者即以解脫為因遍勝為果如彼對法十三所說亦同有宗若久習者即以勝遍為因解脫為果如此所說亦同成實成實論云遍處為因解脫為果勝通因果對法亦云解脫究竟所以此中據究竟言故云遍處是諸解脫能清淨道由此理故初四遍處引生初二解脫次四遍處引發第三解脫次空遍處引發第四解脫次識遍處引發後四解脫初文但說引發神通不言解脫者舉後明前影略知故。 ᅟᅟ==[A21] 已【CB】,巳【金藏】== 論又諸解脫至心得解脫。 演曰三明障所顯謂由定障障所知故名所知障所知障體得解脫故而能顯得諸解脫事非唯遍處獨能引生問既云二乘所知障脫為斷彼障云得解脫為不斷故名為解脫荅異熟生受白淨無記是所知障類又通染受障所知故得所知名二乘斷此名斷所知障。 論復次至愛味等至。 演曰二愛味等至支文分為二一彰愛味相二明繫染別初文有二先標後辯此初也。 論謂或證得至隨念愛味。 演曰後辯之中文分三段一明未相二辯味時三釋愛味初中有二一明證得二明未[A22]已此初也謂於前心證得定[A23]已出緣過去[A24]已所得定計為淨等念相應愛逐彼過去淨定而生名隨念愛。 ᅟᅟ==[A22] 已【CB】,巳【金藏】== ᅟᅟ==[A23] 已【CB】,巳【金藏】== ᅟᅟ==[A24] 已【CB】,巳【金藏】== 論或未證得至而生愛味。 演曰二明未[A25]已文分為二一雙標二相二依標別釋別釋為二初明未得後明[A26]已得此初也雖未得定而於未來所修證中先生欣樂亦名愛味。 ᅟᅟ==[A25] 已【CB】,巳【金藏】== ᅟᅟ==[A26] 已【CB】,巳【金藏】== 論或[A27]已證得至現行愛味。 ᅟᅟ==[A27]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明[A28]已得謂於現在證得定[A29]已計為清淨名愛味定愛味雖同三世境異故依三世分三相也根本近分揔名為定而未分別二差別故。 ᅟᅟ==[A28] 已【CB】,巳【金藏】== ᅟᅟ==[A29] 已【CB】,巳【金藏】== 論若從定出至無有愛味。 演曰二辯味時若從定出前後可生正在定中味無容起何以然者染淨相違障治異故。 論言愛味者至生貪著。 演曰三釋愛味。 論復次下地至不染汙。 演曰二明繫染別文分為二一明界繫二明染不染染不染文二先標後辯文易可知。 論復有三種至三斷滅。 演曰三三種斷滅支文分三分標列及釋如文可知。 論復有三退至習行法退。 演曰四三種退法支文分為二先標後列列中有三一未得法退如諸異生祈無漏時未得無漏心便退屈名未得退二[A30]已得法退[A31]已得禪定起染汙心退所得定名已得退三習行法退習行諸行遇劣支緣懈怠不修名習行退。 ᅟᅟ==[A30] 已【CB】,巳【金藏】== ᅟᅟ==[A31] 已【CB】,巳【金藏】== 論復依世閒至或無漏緣。 演曰五近分修習支文分為二先明四道後六作意初中有二先明得失後辯所緣謂依未至方便等中祈斷及證而修習者當觀下上過失寂靜而能辯之若勝進道依一切法無我遍滿所緣是有漏或作諦現觀無漏緣於上地者此遊觀無漏。 論復次至勝進道攝。 演曰後六作意文分為二先標後攝七作意中前六近分第七根本故於六中明四道攝第七事別故不明也。 論問何緣故至不可思議。 演曰六修諸靜慮支文分三分一明不思議二辯通差別三明四定異初中文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不可思議。 演曰後荅之中由磨瑩故法性有此境界難思非不善修而能有此不思議事。 論復有二種至便被障礙。 演曰二辯通差別文分三分一明通等障礙有差二通不等勝者成辦三通雖等先發者得初中有三一標二徵三釋所以此初也謂二種人於一地等俱欲起通一擬化水一欲變火然二人通既無偏大所以二通㸦相障礙俱不得成雖神通等若二作意有間無間二差別者間便被彼無間者障無間事成間者不尓。 論此中至云何應知。 (演曰)二徵意云云何知此二通等者而有被㝵不礙因緣。 論由彼二人至轉變。 (演曰)三釋差別之所以也由不相似變水及火各差別也於一事者一地等事而由思惟我定退等為定作意有斯間斷故被專注之所障礙通變不成。 論若二神通至所作成辦。 (演曰)二通不等勝者成辦劣者不成。 論若二神通至成辦非餘。 演曰三神通雖等先發者得後即不成。 論復有四種至靜慮者。 演曰三明四定異文分為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初標列而有四也。 論於六作意至第四。 演曰後別解中文別有四一依近分修依六作意而修習時名近分修若依第七名根本修此未明也二依染汙修謂於上靜慮起愛見慢及疑四種名染汙也文舉初後以攝中閒故云乃至此上二種如本地分第二等釋三依世定修依世善定引現法樂及神通故四依出世修決擇分中所修淨定名出世修為求出世而修習故故名出世定體無漏說名出世。 論復次無想至一有漏。 演曰七二無心定支文分為二初彰無想後明滅定此初也以唯凡夫外道所入故唯有漏。 論滅盡等至至出世間。 演曰後明滅定文分三分一明無漏二辯得人三明學攝此初文二先標後釋釋有五義一無惑相應故是無漏二非相應故無心心所三無所緣故無有漏境四無惱生故無染汙心五出世間故故成無漏。 論一切異生至遠地菩薩。 演曰二辯得人非凡唯聖聖通大小小乘入者前[A32]已具明義類皆同更無異說唯於菩薩更增別理於中文二先辯入人後釋伏難此初入人遠地菩薩即初地[A33]已上名為遠地以異生位不能修證至聖位時方能證入過初大劫入二僧祇行位漸高名為遠地不同七地行無相故名遠行地。 ᅟᅟ==[A32] 已【CB】,巳【金藏】== ᅟᅟ==[A33] 已【CB】,巳【金藏】== 論菩薩雖能至不捨煩惱。 演曰後釋伏難伏難者云若於遠地生出世法能令滅定而現在前復無漏者如何煩惱猶現行耶故此荅云雖現在前然由方便悲增力故煩惱現行不妨定時得為無漏。 論又此等至至似涅盤故。 演曰三明學攝於學等中但是第三非學無學非餘有學及無學攝何以然者非所行故非有學攝似涅槃故非無學攝無學位中涅槃為真非名似故。 論復次當釋隨身念經。 演曰第二引教別明經分為四一隨念身經二俱祉羅經三三法因經四除睡眠經初經文二先惣標舉後依標釋此初也。 論謂心清淨至著外境。 演曰後依標釋文分三分一辯所治二辯能治三釋經中隨身念字初中有二一摽章舉數二隨數別陳此初也。 論毀禁戒者至欣樂門。 演曰二隨數別陳文分為四一明毀戒二彰亂思三者內身四者外境如文可知。 論當知此中至淨作意。 演曰二辯能治文分為二初各別釋後惣結之初中有五一不定清淨二定地清淨三明攝清淨四不共清淨五不共果淨初不淨中有二番釋初番文四一治初惑修一作意謂正知者正知犯戒而為失故故能治之二治二惑修三意者如次治彼第二隨中三散亂也一者謂於過去不了無常妄謂為真便生亂念今觀於境順彼無常妄念散心悉皆不起二者謂流散故於現塵中不知空幻由斯生彼惡見等心而今了知五塵性空故能治彼不悟真心邪尋思也三者由先二種散亂所住持故極難除遣故修調鍊彼依心等方能除也三分析作意除著內身著內身者執為我體是一是常今以心分析聚身散為微相了無有我故能除遣四不淨作意除著外境外境即是自身之外情與非情妄生淨想而保著之今觀不淨故能除也。 論又初作意至及承事貪。 演曰第二番中以六作意釋後三隨不明初犯言初作意斷妄念者即前隨念散亂由正知彼過失境體故彼妄念無因得生第二作意斷二貪者稱順身境知是無常故能除遣妄常之想餘文可悉。 論如是作意至清淨安樂。 演曰二明定地清淨文分三分初明得定次得喜樂後如實知此前二也如是前六作意為依斷隨惑[A34]已便能證得初禪近分及根本定又能證得二禪有喜四禪清淨三禪安樂離喜定也。 ᅟᅟ==[A34] 已【CB】,巳【金藏】== 論又依如是至緣生智故。 演曰後如實知文分為二先標後釋釋中有二一知有情二知諸行二中各二謂徵及釋文易可知。 論此隨身念至之所依止。 演曰三明攝清淨文分三分謂摽列釋三處者一心二慧三修業地斷所餘者斷前四隨所餘諸結依此三處攝諸清淨名清淨攝。 論由三因緣至所生處故。 演曰四不共清淨初標後釋釋中有三尋之可悉。 論又此修念至煩𢙉不染。 演曰五不共果淨文分三叚一明四果二明五果三明九果初中有二一標二釋釋中有四一世法不染二空閑不染三俱於二處煩𢙉不染四俱於二處苦𢙉不染謂於空處雨淋屋中垂漏及諸風日蚊䖟等事難堪忍者皆不能染。 論奢摩他至寂靜解脫。 演曰二明五果文具摽釋四種靜慮而為其四寂靜解脫體即滅定以為第五。 論於般涅槃至六神通。 演曰三明九果亦具摽釋初三果者即前四中初三果也以第四果即漏盡通故但言三不云四也雖前三果皆言不染漏猶未盡四果中言苦不染不云煩𢙉故漏盡矣。 論此隨身念至果清淨故。 演曰二結能治具五清淨如前應知。 論又隨逐身至名隨身念。 演曰三釋經中隨身念字隨逐身轉釋隨身言身謂境也能緣之慧而隨身轉名曰隨身彼所攝受者釋經念字彼隨身慧由相應念所攝受故故得念名。 論復次當釋至心解脫。 演曰二俱祉羅經文分為二一舉所釋經二次第牒釋此初也梵云摩訶此譯云大俱瑟祉者唐云肚也羅者譯云持即惣應云大肚持也懷四圍陁蘊三藏法持之不失名大肚持彼經廣明慧心解脫故標釋也。 論此中依慧至彼因緣。 演曰二次第牒釋文分為二初略別釋後廣辯之初中有二一辯世間二明出世初文又二一彰二解脫二明二脫果初文復二一慧解脫二心解脫慧中又二一境二體境復分二此中[A35]已下𢝰𤗊經也當知[A36]已下論主釋也智所觀察名曰所行彼善惡行并彼因緣是智所行之境界也建立謂即成立行等以為境也起行所由名曰因緣近善惡友聽邪正法及無明等皆因緣也。 ᅟᅟ==[A35] 已【CB】,巳【金藏】== ᅟᅟ==[A36] 已【CB】,巳【金藏】== 論彼體性者至如實正智。 演曰二明體性牒經論釋二叚如文彼體性者彼慧體也論舉所知行等體性顯彼能知慧脫體也。 論又依心解脫至能取了別。 演曰二心解脫文中有二先牒後釋經中所言心為染淨之所依者當知即是取色等心染時為縛淨時解脫今說淨時名心解脫。 論彼世閒慧至雜染出故。 演曰二明脫果謂慧心二遠離雜染名二解脫即果名解脫果言相應者染心俱時相應惑也言相雜者謂即與心前後閒起雜煩𢙉也今悉出離故名解脫。 論即慧解脫至一切境界。 演曰二明出世心解脫文分為二先明解脫後明脫果初文復二先𤗊經文後依經釋謂由世間心慧脫故出世正智方能如實了知眾境如實知者謂心與慧二解脫也。 論即出世慧至雜染出故。 演曰後明解脫果解脫果同前心慧果釋有差別者世間伏染出世斷染故分二別。 論此中至無倒思惟。 演曰後廣辯中文分為二一彰解脫二明差別初中有二先慧後心慧中又二一彰慧體一明慧果此初復二一明正見二辯見因正見義彰故文不釋見因難辯故偏舉之。 論又出世間至無所對故。 演曰二明慧果文分為二一明果體二明無對此初明果體即無為離繫果也無生滅故名前後常非能治故名無所對不同於前心慧解脫即名為果。 論若法所治至名有所對。 演曰二明無對文分為二一反明有對二正明無對此初也言若法者能治道也所治若有生[A37]已無滅者謂所治惑體若有者生[A38]已無滅何以然者以未斷故所治若無滅[A39]已有生者所治體無名為滅[A40]已對治道起名曰有生道生惑滅正同時故言彼法者彼治道也名有對者所治惑也。 ᅟᅟ==[A37] 已【CB】,巳【金藏】== ᅟᅟ==[A38] 已【CB】,巳【金藏】== ᅟᅟ==[A39] 已【CB】,巳【金藏】== ᅟᅟ==[A40] 已【CB】,巳【金藏】== 論若法所治至名無所對。 演曰二正明無對言若法者謂正見果常時有者雖彼所治而有有無生不生等而無為理恒常是有不同於前無漏治道對所治故方得有名言彼法者彼正見也無所對者不待所治生滅惑也。 論又即此果至順清淨故。 演曰後明心果文分為二先明清淨後明心住此初文二牒經論釋文易可知。 論又解脫心至相属而住。 演曰後明心住。 論又此世間至後有不生。 演曰二明差別文分為二先果差別後住差別初果之中文二番釋此初番中先牒經明後論解釋受通內外名為諸受受因觸起名及因緣依內果受起癡發業依外果受生愛潤生生後有者名世解脫果無癡愛等名出世解脫果。 論又彼相雜至領受彼故。 演曰第二番釋又彼相雜而相應者世間解脫果心與諸惑猶雜生故彼能依止心法淨者出世解脫果何名清淨以非現緣之所染汙亦能領彼非現染法而證知故故名出世心解脫果。 論即二解脫住差別者。 演曰後住差別文分為二一𤗊佛所言二慈尊辯釋此初牒言住者依也體即滅定是二解脫所依之處名解脫住。 論當知即是至有心定出故。 演曰二慈尊解釋文分為三前二別陳列中六者一由清淨識沒等故清淨識者無漏識也滅定之中識不現起名之為沒平等之言顯滅定體但由識沒平等名定非由所依身離剛強名平等也二於入定不由加行三於出定不由加行以於入出皆得自在名不由加行四於在定三行不行謂身語心行五於遠離出寂靜等中而有三時前二可悉三於二處行相等者惣合前二為第三也六於親近出心等者文分二叚一摽寂靜二列三時隨別列中一一釋也。 論又此諸定至今起現前。 演曰三辯差別文分三分一辯得時二辯三時三明入出此得時也此諸定者此上三時有色等定。 論此中前二至勝定清淨。 演曰二辯三時定清淨異有色無色先後起者名由次第觀無相者名無次第。 論又有相定至當知出定。 演曰三明入出作意差別。 論復次當釋至解了證得。 演曰三三法因經文分為二先𢝰摽列後依摽釋此初文中具摽徵列。 論解了事者至五取蘊故。 演曰後依摽釋八相分八此初事也事謂體事五蘊之體名之為事。 論解了所治至而不能證。 演曰二釋所治所治非唯愛見二也二過增故故偏言之舉勝彰劣皆所治也。 論解了果者至染永斷。 演曰三彰其果謂由愛見二染斷故所得無為說名為果。 論解了自性至有為所攝。 演曰四明自性文分為二初摽立意次彰自性自性有三謂即三蘊一對治惡行建立戒蘊即八支中正語業命二對治諸欲建立定蘊即八支中正定支也三對治諸見建立慧蘊即攝八中正見思惟所餘諸支助伴為依通明三蘊具本地分。 論解了果至無為所攝。 演曰五果差別謂諸滅理雖皆名果斷障證得時類有異名為差別。 論解了所依至因緣相故。 演曰六辯所依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四一由種姓謂修行者有宿習等靜慮種姓故聞宣說便能解了二由相故謂定體相三所緣者謂定境界而有四種如本地分四成辦者謂定方便能成其定說名成辦。 論解了功德至功德故。 演曰七明功德文分為二初揔摽舉後別列相相中有五一者滅事滅定體事謂依猒心種上而立不相應攝二者寂靜謂即涅槃滅定似彼名為相似似彼本質復名影像三者入因謂定方便求於寂靜及止息想入四者出因謂加行時邀期願出及聞外緣而出心也五出功德謂出定[A41]已身心平等能令供者獲現果也。 ᅟᅟ==[A41] 已【CB】,巳【金藏】== 論解了證得至觀察諸受。 演曰八明證得文分為二初惣標舉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謂觀察自性至及觀察還。 演曰後別解中文分為二一觀察諸受二對治諸受此初依於四諦觀察諸受而顯八相八相具前本地分第八及五十三並[A42]已所說。 ᅟᅟ==[A42] 已【CB】,巳【金藏】== 論此中樂俱至皆是苦故。 演曰二對治諸受文分為二一辯對治二明相對此初對治文可知矣。 論言相對者至諸法相對。 演曰二明經中相對之言具𤗊釋結五十六中[A43]已明之也。 ᅟᅟ==[A43]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至對治之相。 演曰四除睡眠經文分為二一辯五對治二辯五住持初文有二先牒經文後論主釋此初也經明習定能斷睡眠從其所明以立名也。 論謂遠離闇相至所依功用。 演曰後論主釋五對治者離闇相一於能隨順至道理二害諸見三諸見用四見所依五一離闇相修光明也二緣淨境除惽沉也三損諸見不起見取等諸見也四見功用能生惡行今悉治之上損害言通下文也五見所依功用即是見之功德由見斷故得功德也。 論彼隨煩𢙉至如理作意。 演曰二辯五任持五任持者一謂諸遠離遠離處所謂即遠離非習之處二順定言說謂隨順定能詮言教三順無染心資生眾具眾具鄙劣不起貪心四從有智者至美妙言說謂由美言善教誡故持定不退五於諸等於世間定而不愛味於無漏定如理作意雖世出世二義不同俱由定故合為第五。 論復次至遠離自性故。 演曰第三論重解釋文分九分一遣染尋思分二順出離支分三證修真定分四定法相違分五明四靜慮分六辯修四法分七離欲所顯分八釋定異名分九從定退失分初中有二一摽二釋此先舉由三因緣能離尋染一遠所緣謂能離染尋思境也二猒患自性猒患尋體三遠離自性斷尋體也。 論由三因緣至染見過患。 演曰二逐難偏釋第三遠離三品不同如文可悉。 論復次諸苾蒭至有法緣定。 演曰二順出離支分所言六者三人而行六行六行而六順出離也出離體者即是涅槃此六隨涅槃法體名六順出體即因義復名支也六順者初人修四餘二各一謂於怨惡淨恩四中如次慈悲喜捨行惣合為一眾生緣定二法緣定約位說者解脫分中所修定者但觀其法不見眾生名法緣定三修諦觀謂决擇分修習漸勝觀有為及無相法名法緣定。 論復次由三至作意大性故。 演曰三證修真定分文分為二一辯三大性二明二遠離此初所明三大性者一所緣大性無量教法為所緣故二精進大性三無數劫所精修故三方便大性自利利他時無闕故。 論又有二遠離至惡尋思。 演曰二明二遠離由離二故能速證真。 論卷第六十三 論復有五種至他所擾𢙉。 演曰四定法相違分文分為四一辯五相違二明三遠離三辯五障法四明八棄捨初中有二先摽後列列中有五前三可知四沉沒者謂惽沉也五他擾者外緣擾亂定意不生名定違法。 論復有三種至聞遠離。 演曰二明三遠離謂修定時有三遠離一住處遠離住阿練若離憒閙故二見遠離離愛恚等所見色故三聞遠離離彼無義雜亂言故前五違法後立三種遠離順法令修習也。 論復次至不能堪忍。 演曰三辯五障法文分為二初惣標列後廣分別初文有二一彰能障二明所障此初也言厚重者障定增強說名厚重。 論有五厚重至堪忍勤苦。 演曰二明所障文中有三謂摽徵列前五如次能障後五配属可知言厚重者功德深固說為厚重。 論此中忿者至還復退失。 演曰後廣分別文分為二一明五障二明五過初中有五一忿二𢢔三辯欲貪四明身見五不堪忍此初分二先𤗊後釋釋中有五一謂懷忿顯有忿人二徃他家明忿起處三生嚬蹙彰忿起相四發尋等明忿過失五由此下辯能障定。 論所言𢢔者至如前廣說。 演曰二明𢢔相文中有四一明有𢢔二明𢢔相三𢢔過失四正障定。 論言欲貪者至如前廣說。 演曰三辯欲貪文分為二先辯所治後辯能治初中有五一辯有貪二明貪相三彰散亂四彰尋染五明障定。 論彼復不淨至差別相。 演曰後辯能治能治有三一糞穢相觀身不淨如同糞穢以遣貪心二彼等流相謂即死屍相同糞穢名彼等流三能所依相三十六物各㸦相依名差別相。 論薩迦耶見至不能得生。 演曰四明身見初𤗊後顯顯過失中而有六義有六又字即為六也推之可知。 論不堪忍者至還即退失。 演曰五不堪忍文相可知。 論前三過失至三摩地障。 演曰二明五過為障差別。 論復有差別至有如斯事。 演曰四明八棄捨文分為二先惣摽舉後別徵釋此初摽舉彰能棄人此八亦是定相違法故云復有。 論云何為八至不能堪忍。 演曰後別徵釋釋中有八一於近住有憎惡心二欲自受恭敬利養三者近住至不正行為近住者多毀犯故師不堪忍故棄捨之四又於近住至及與不須謂於己饒益而便須之於己損減乃不須也五於增上戒六於增上心七於增上慧教授折伏不能堪忍八於眾務所擾不忍。 論復次至上支分差別。 演曰五明四靜慮分文分為二初以頌摽後別廣釋此初頌摽分別有九一明數分二所治分三明支分四建立分五遠離分六出苦分七散動分八上支分九差別分。 論問如先所說至究竟故。 演曰後別廣釋如頌所摽亦分九分一明數增減分文中有四一問二荅三徵四釋為超憂苦喜樂四受故但立四若減四超受不盡若也過四便無用故故但立四所為究竟四禪如次超過憂苦喜樂四也而文但言苦樂二者以苦攝憂樂攝於喜據三受門類相攝故。 論云何名初至五者散亂。 演曰二四定對治分文分為四一明初定二明二定三辯三禪四明四定初中有二先問後荅荅中有五貪通三界故置欲言揀上二界要尸羅淨三昧方生故除犯戒汎言散亂雖通諸地欲界障強故偏舉也。 論云何第二至下劣性。 演曰二明二定先徵後辯辯中有五初二可知三治苦者苦初[A44]已除今何更斷荅初除現苦今斷麤重然有宗說五識而是苦受所依二禪據斷苦所依識名斷苦根四除掉舉五下劣者體即是受緣下劣定名定下劣領受劣定障修勝定故是所治。 ᅟᅟ==[A44]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第三至下劣性。 演曰三辯三禪文亦為二初徵後釋釋中有四初二可知三明踊躍喜之用也二禪喜摼說為踊躍并所發生掉舉為體第二喜體第三喜用故分二種餘文可知。 論云何第四至下劣性。 演曰四明四定所治有五初三可知樂發悟者緣樂作意由樂極故作意緣之故云發悟故雜心云於緣發悟顯揚論云於樂作意。 論問初靜慮至心一境性。 演曰三辯禪支數分文分為二一明支分二明廢立初文有四一明初定而具五支二明二定而有四支三彰三定具立五支四明四定明四支義一一雖別如文可知。 論初靜慮中至而不宣說。 演曰二明廢立文分為四一辯初禪不立捨念及正知等體雖非無行相微昧而不宣說。 論第二靜慮至內等淨名。 演曰二彰二定文中有二一彰建立內淨支因二明不立捨念正知之所以以能離彼尋伺作用立內等淨也。 論第三至靜慮至非離喜貪。 演曰三辯三禪別立正知捨之所以文分為二初顯立因後揀下定謂[A45]已遠離踊躍煩𢙉所以別顯捨念正知三種別相揀下如文。 ᅟᅟ==[A45] 已【CB】,巳【金藏】== 論第四靜慮至如其所應。 演曰四明四定離八灾患最極清淨故立捨念清淨二支然此釋名出體差別如本地分第十一婆沙論八十而廣明也。 論問何因緣故至四支。 演曰四建立勝支分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問云四定之中心所等法不唯四五何意唯立惑四五法而以為支餘不言也。 論荅至住自性故。 演曰後荅之中有六復次顯諸禪定各有對治利益所依三種義故故四五支無增無減故對法云對治支故利益支故彼二所依自性故由此三種支分滿足不待餘故二所依者是彼對治利益二依此初復次約於住體以明三也一住所依住謂定也依是定所託名住所依依主釋也即對法中對治支也初靜慮中尋伺二是能斷欲界欲恚害等尋伺法故故日對治復能引定名所依稱所依有二一能生他二與劣法而為依託前義本地第十一中說今據後義故說其定名日所依亦無違理第二靜慮內等淨是由此而能治尋伺故第三靜慮捨念知是由此三種能治喜故第四靜慮捨念淨是由此捨等能治樂故二住饒益住之饒益亦依主釋即利益支也由喜樂等得現法樂令定圓滿名為利益初禪喜樂是利益支以得離生喜樂法故二禪亦二謂喜樂也三禪樂一四禪亦一不苦樂受三住自性性即住是四禪之中心一境性也。 論復有差別至不散故。 演曰第二復次約所緣別以分三種思惟所緣是對治支觀所治境生猒患故二受用所緣是利益支受用順境能益定故三緣不散者謂自性支定於所緣專注不散四禪對治等三體性同於前說餘四復次體亦同也。 論復有差別至慧所依故。 演曰第三復次約於所顯對治分三一饒益依即對治支對治支斷所治障[A46]已彼饒益支依之而起饒益之依依主立名下二亦尒二心所依者即利益支謂利益支與彼勝定為所依故三慧所依即所依支定為慧依也。 ᅟᅟ==[A46] 已【CB】,巳【金藏】== 論復有至愚癡住。 演曰第四復次約所對治以分三種文中有三一摽二徵三列名數列名有三一染汙住對治支也二苦𢙉住利益支也三愚癡住所依支分所對治也。 論復有差別至如其所應。 演曰第五復次約喻以明三種差別文中有三謂摽喻法法中亦三一正求淨定二求[A47]已受用三自在隨意諸支配属如理應知也。 ᅟᅟ==[A47] 已【CB】,巳【金藏】== 論復有差別至寂靜對治。 演曰第六復次約治苦行立三種支文中有二一標二列列中有三一對治𡙇減初言對治是能對治次言𡙇減明所治體謂所治障障定不起名為𡙇減尋伺能離故曰對治𡙇減治也餘二准知。 論問何因緣故至惡不善法。 演曰五遠離欲惡分文分為二先徵後辯此初徵云不善之法欲界所有說離欲言[A48]已顯離彼何須復說離惡等言故此牒經而以為問。 ᅟᅟ==[A48] 已【CB】,巳【金藏】== 論荅至行呪詛故。 演曰後辯之中有五復次前四一一如次離欲及離惡法文顯可知第五復次文中亦二一為顯示外道諸仙得定二為顯示離彼外道欝頭等得[A49]已却退便生呪詛發惡願言願作夜叉不善之法故說離欲復言離惡無重言失。 ᅟᅟ==[A49] 已【CB】,巳【金藏】== 論問何緣故知至苦根未斷。 演曰六明出苦根分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是處未斷。 演曰後荅之也品謂品類麤重即是無堪任性無堪任性而是苦根之品類故名品麤重品麤重中而通三性不善同苦入初禪斷今者但有餘二性者意顯初定喜未充滿有苦麤重二禪喜滿喜違苦故故麤重滅。 論問若尋伺至不望自地。 演曰七顯示動散分文中有二先問後荅尋伺言等等喜樂也初靜慮等等二三定此尋等三各於自地能攝益等經中何故說為灾患動亂等耶其荅意云若望自地實非災動然望於他上地等中經名動等故無違理。 論問何因緣故至勝上支分。 演曰八辯立上支分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問云何故四定如次對下而立後後上地五支四支為勝。 論荅至隨其所應。 演曰後荅文三一摽二列三惣結釋謂一一上地對次下地各有三緣上名為勝初定五支而對欲界三因緣者一欲不善等名為所治初定尋伺二為能治而能勝下地故二初禪證得喜樂二分利益之支亦勝於下三初禪之中而證得彼心一境性亦勝於欲餘二禪等上勝於下三因准知當知下結言五支者顯初三定所有支數隨所應言顯四禪中或具五支或具四支皆為能治勝利支也。 論問初二靜慮至有差別故。 演曰九明禪差別分有三問荅由初靜慮尚有尋伺苦麤重故定未名滿二禪異彼故得滿名三禪唯樂利益尤勝第四禪中八灾俱盡故後三定隨應名滿。 論復有四種至漏永盡故。 演曰六辯修四法分為求四法而修於定故名四種修三摩地文中有二一辯四修二明建立初中有二一摽二列列中有四一現法樂謂得四禪根本定也二勝智見體即死生智明天眼通也眼根是見不得名智餘通名智而不名見死生智通亦智亦見為揀於餘雙言智見三分別慧體即俗智聞思修也四漏盡者凡修定者皆為超凡證漏盡故。 論當知依四至三摩地。 演曰二明建立文分三分一標二徵三廣辯釋此初也依於四人所修法異故立四種三摩地名。 論云何四種補特伽羅。 演曰二徵四也。 論謂苦速通至見諦者。 演曰三廣釋中文分為二初辯四人後重料揀四人分四一明見諦二辯異生三明無學四辯不還此初見諦初二果人未得四禪根本勝定無現法樂說名為苦是利根故名曰速通問何故不言苦遲通耶荅彼根鈍故但求利根未暇求於現法樂住故不言也。 論復有異生至[A50]已離欲者。 ᅟᅟ==[A50]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辯異生求勝智見謂此異生得離欲[A51]已明得本定現法樂也然為欲知未來有情死生智故更修勝定求勝智見以勝智見能知未來死生事故。 ᅟᅟ==[A51] 已【CB】,巳【金藏】== 論又樂遲通至見諦者。 演曰三明無學求分別慧謂見諦後鈍根羅漢[A52]已得本定現法樂住名之為樂以根鈍故名曰遲通轉求利根分別勝慧故更修定而熏習也。 ᅟᅟ==[A52] 已【CB】,巳【金藏】== 論又樂速通至見諦者。 演曰四辯不還求證漏盡得根本定利根不還求無學故更修勝定。 論此中異生至智見清淨。 演曰後重料揀二義難故而重分別文分為二初明第二後辯第三此初重明第二義也。 論若樂遲通至當起正知。 演曰後辯第三求分別慧之所以也由退法性所以須求勝智慧也言復於欲下正明修習轉根行也因於欲界尋思受想而生愛見愛見復能發業招生今者觀於此界受等是為苦集二諦即復為除此苦集故觀於滅道由數脩習聞思脩慧四諦觀故能轉鈍根成利根性然修轉根而起無間解脫二道言正念者是無間道言正知者即解脫道。 論復次至對治離欲。 演曰七離欲所顯分文分為二初惣摽列後別解釋此初標列而有六也。 論自性離欲至對治離欲。 演曰後別解中文分為六一自性離欲二損減離欲三任持離欲四勝進離欲五愚癡離欲六對治離欲一一分三謂牒釋結各於自境不生欣樂即名為離非要斷修方名離矣第六對治方正離也。 論問何因緣故至為住耶。 演曰八釋定異名分異名有七或言有八如本地分䟽[A53]已敘之今文明四一名為住分之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ᅟᅟ==[A53] 已【CB】,巳【金藏】== 論荅至不流散故。 演曰後荅住者心馳外境名為不住今不流散即名為住。 論問何因緣故至任持心故。 演曰二名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名等持故定心所緣相分似彼本質名為同分。 論問何因緣故至正安止故。 演曰三号奢摩他此名為止止謂止息諸惡故名正安止也。 論問何因緣故至心一境性。 演曰四心一境性梵云質多翳迦阿羯羅多此云心一境性繫心一緣名一境性。 論復次當知至退沒下生。 演曰九從定退失分文分三叚一從離欲退二修艱辛退三相間雜退初中有二先摽後釋釋中有十一不平等退謂遭重病及多麤重二種皆名不平等也二從勝境退如欝頭藍子入王宮中遇勝境退三因利養退如提婆達多因王敬故定便退失四遇輕毀退五慢高舉退六增上慢退七不作意退八未串習退九自煩𢙉退十壽盡等退思之可知。 論復次此中至速能入定。 演曰二修艱辛退文別有四即由善惡有勝劣故所以進退成其四別。 論復有補特至不相間雜。 演曰三相間雜退文分為二先標後釋此初也謂目連得無色定或於一時散心五識與定意識間雜而轉或於一時純定意識不相間轉以間轉故便從定出亦名為退以退定心入散心故。 論若遇聲緣至餘耳識生。 演曰後釋分二先申自義後破他宗初中復二先明雜起後明聲識此明閒雜從定起者顯由聞聲從定而出與定等下正明雜轉。 論非即彼定至取此聲。 演曰後明聲識非即彼定相應意識初𠛴那傾能取此聲唯獨耳識而能取故問深密經云若眼等識隨一起時必意俱轉如何唯耳獨能聞耶荅經依散說不障定中耳獨聞故。 論若不尒者至不應出定。 演曰後破他宗文分為二一定無領受破二非取聲時破此初也謂有宗言如目連獼猴池側坐無所定因聞猿象哮吼等聲而出定者此即出定方聞此聲非是定中聞象聲也彼計諸識必獨頭生若定聞聲有識俱失故今非云若彼定中不聞聲尒定無耳識領受音聲應不出定云何目連言為聞聲而出定耶。 論非取聲時至後時方出。 演曰二非取聲時破彼外計云取聲之時便[A54]已出定故今非云要在定中聞領受[A55]已意起希望所聞聲後方乃出定非取聲時而[A56]已出也。 ᅟᅟ==[A54] 已【CB】,巳【金藏】== ᅟᅟ==[A55] 已【CB】,巳【金藏】== ᅟᅟ==[A56] 已【CB】,巳【金藏】== 論於此地中至更不復現。 演曰第二結止决擇分中三摩呬多地。 論如是[A57]已說至我今當說。 ᅟᅟ==[A57] 已【CB】,巳【金藏】== 演曰第四大叚而明第七非三摩地文分為二初結前生後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或有由自性至相應諸法。 演曰後依生正釋文分為二一正明非定二結釋止餘初中有二一辯所治不定之法二彰不定能治之法初所治中惣有十二前之六種體非有定名為不定後之六種有退失故名為不定此初也初五識身自性不定名不定者依有漏說無漏五識而必有故。 論或未圓滿至三摩地退。 演曰後明六種有退失故名為不定。 論復次此中至慇重方便。 演曰二彰不定能治之法亦有十二一一如次能治於前所治十二行相可思不繁縷述。 論於此地中至更不復現。 演曰二結釋止餘攝决擇分中有心地。 論如是[A58]已說至我今當說。 ᅟᅟ==[A58] 已【CB】,巳【金藏】== 演曰第五大叚正明第八有心地中文有其二初結前生後後依生正釋此初結前而生後也。 論當知至淨建立故。 演曰後依生正釋文分為二初明心地後結止餘初中有二先惣標列後依標釋此標列中而有五也。 論云何世俗至意地[A59]已說。 ᅟᅟ==[A59]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依摽釋文分為五一明世俗二明勝義三能所依四俱轉相五彰染淨此初世俗指如前說。 論勝義道理至二者轉識。 演曰二明勝義文分為二初摽許說二明正說正說文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摽後列列中又二一者賴耶二謂轉識。 論阿賴耶識至能依差別。 演曰三能所依文分三叚一法二喻三結差別此中二喻具五十一能所依相同於波水體不異者依於勝義理中所說若依俗論而即異故。 論復次此中至了別為相。 演曰四俱轉相文分為二先辯後結初中有二一辯識名二明俱有初名復二一辯通名二明別稱若以緣慮依止了別名心意識而即諸識皆有三名若以集聚思量了麤境相名心意識即賴耶末那餘之六識各為一号此集聚等具如五十一說。 論如是三種至八識俱轉。 演曰二明俱有文分為二先辯識俱後受俱轉初中有二一彰俱有二彰二別此明俱轉如五十一。 論又一意識至不可思議。 演曰二彰二別文分為二先明意識後辯末那此辯經中意名為不思議也。 論問若彼末那至云何建立。 演曰後辯末那文分為二一彰名體二釋所依初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初徵云若以相續思量為我名末那者佛說出世無漏末那云何建立無四煩𢙉不思我故。 論荅至正思量故。 演曰後釋有二初釋意云名字假設不必皆稱所詮之義無漏第七雖不思我亦是末那然是思量我之類故名思量也第二釋云有漏第七思量我境無漏第七思無我理漏等雖異思量是同故皆末那義無違理。 論即此末那至意識所依。 演曰二釋所依文可知矣。 論又諸轉識至難可分別。 演曰後受俱轉文分為二初明俱轉後辯俱生作意起異尋之可知。 論如是等類至俱有差別。 演曰後惣結釋。 論復次阿賴至而共相應。 演曰五彰染淨文分為二先辯後結辯中有二先染後淨染中復二先辯賴耶後明染意此釋賴耶無有染俱但與觸等五相應故。 論末那恒與至差別而轉。 演曰後明染意文分為五一彰四惑恒共相應二與六識三性俱轉三彰無記四辯俱生五明差別言我我所者乘言便故云我我所實非第七而有我所但緣第八以為我故言不共無明者謂恒行無明而是主故不與餘識煩𢙉相應名為不共餘見𢢔等不為例也所言心所多少俱者所謂遍行及四煩𢙉并大隨八及別境慧十八俱也更有同異廣如唯識諸師所明不能繁敘。 論又與末那至猶現行故。 演曰後明其淨文分三段一明非伏二明伏位三明斷滅初中文二先略後廣略中有三謂摽徵釋文易可知。 論隨所生處至現行不絕。 演曰後廣釋中文分為四一摽二徵三釋四結此初摽起不伏現行如生欲界末那四惑即欲界攝雖修上定而得離欲此之四惑猶起現行不能伏斷。 論何以故。 演曰二徵起也。 論此諸煩𢙉至差別轉故。 演曰三釋所以謂此煩𢙉依本識種任運而生不同餘識相應煩𢙉外緣力起所以非是世道所治六行之心非是能治何以然者境界緣力差別轉故以彼煩𢙉是迷理惑世道之心而是事觀事觀心麤迷理惑細麤細既異故非能伏。 論諸離欲者至現行不絕。 演曰四結可知。 論若諸有學至未永斷故。 演曰二明伏位三乘學位出世道時此之煩𢙉而不現起從觀出[A60]已而復現行何以然者以通達故而不現行未永斷故而復再起。 ᅟᅟ==[A60] 已【CB】,巳【金藏】== 論若諸無學至漸漸而斷。 演曰三明斷滅無學位中皆不現起此諸煩𢙉雖有九品與斷非想六識煩𢙉第九品時一時䪺斷非如餘識貪等煩𢙉相麤漸斷滅定位中雖亦不起以於學位及無學中而入滅盡定影顯而知故不言也。 論如是等類至清淨差別。 演曰後惣結也。 論於此地中至更不復現。 演曰後結止餘更不重說攝决擇分中無心地。 論如是[A61]已說至我今當說。 ᅟᅟ==[A61] 已【CB】,巳【金藏】== 演曰第六大叚辯彼第九無心地中文分為二一結前生後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問心不生因至心不得生。 演曰二依生正釋文分為二初辯無心後惣結止初中有二一辯心不生二辯心得生初中復二先問後荅此先問起而有二也。 論荅心不生因至心不得生。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五一摽二徵三列四釋五惣結之此前三也。 論云何由緣至心不得生。 演曰四釋之中文分為七一明緣闕二作意闕三彰未得四辯相違五明斷[A62]已六明滅盡七明[A63]已生此初分三謂徵釋結。 ᅟᅟ==[A62] 已【CB】,巳【金藏】== ᅟᅟ==[A63]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作意至心不得生。 演曰二作意闕文亦分三披可知也。 論云何由未得至心不得生。 演曰三彰未得文分三叚一徵二釋三惣結之釋中有三一明初定心不得生二彰餘定心未得起三辯斷結心不得生一一尋之文可知矣。 論云何由相違至心不得生。 演曰四辯相違准前分三釋中有二一明三受二辯貪嗔各㸦相違而不生起名不生也。 論云何斷故至心不得生。 演曰五明斷已文亦分三尋之可悉。 論云何滅故至心不得生。 演曰六明滅盡文分三分謂徵釋結釋中有二如文可知。 論云何由[A64]已生至心不得生。 ᅟᅟ==[A64] 已【CB】,巳【金藏】== 演曰七辯[A65]已生文三可悉。 ᅟᅟ==[A65] 已【CB】,巳【金藏】== 論應知由此至心不得生。 演曰五惣結之。 論與此相違至未[A66]已生故。 ᅟᅟ==[A66]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辯心得生因辯不生乘便明故。 論於此地中至更不復現。 演曰後惣結止。 論卷第六十四 攝决擇分中聞所成慧地 論如是[A67]已說至我今當說。 ᅟᅟ==[A67] 已【CB】,巳【金藏】== 演曰决擇分中文分三叚初之九地瑜伽境訖次有六地辯瑜伽行文分為二初有三地明三乘通行後有三地明三乘別行初文分三一聞二思三修聞慧地中有二一結前生後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謂由五處至無上法故。 演曰二依生正釋文分為二一者正釋二者結止初文有三一辯歸依二辯內明三辯因明初復分三一辯所歸依二明可歸處三顯非所歸初文有三一明所歸相二問荅分別三辯歸差別此初也由具五相堪為所歸若五相圓唯在於佛若分得者僧亦所歸故惣明也。 論問歸依有幾至所得功德。 演曰二問荅分別此先惣問而有五種。 論荅至佛法僧。 演曰後荅分五一辯所歸依二荅唯三寶三辯歸分齊四明歸依行五歸依功德此辯所歸佛法僧也謂此三寶即是所歸所依託處名所歸依。 論四緣故至皆可歸依。 演曰二荅唯三寶文中有二謂摽及釋由佛大悲具四因故正是所歸法僧是彼具因者說及是弟子故同諸佛亦是所歸然法據緣不具有四僧寶具四而未圓滿言所能調善方便者於所調根及能調法而能相稱藥病相應名善方便顯揚第六亦同此說。 論齊四緣故至餘大師故。 演曰三辯歸分齊文具摽釋釋中有四一知功德知歸三寶是真德也二知差別知三寶別三自誓願歸依不由於他四不別說有外道神仙山林樹神可為師故。 論當知歸依至勤修供養。 演曰四明歸依行文有二釋尋之可知。 論受歸依者至同分中。 演曰五歸依功德謂能受彼歸依之人所獲功德文二重釋釋中各四後四之中大護滿者護謂覆護覆護之中三寶最大名為大護餘文可知。 論復次至生福故。 演曰三辯歸差別文分為二初𢝰摽列後依摽釋此初也。 論云何相故至是僧寶。 演曰後依摽釋文分為六一明相別二明業別三彰信解四辯修行五明隨念六明生福初文有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三佛法僧別顯不從師自達諸法名自然覺自然覺言通目三佛法身覺性報身覺體化身覺相真似覺三並名為覺覺悟果者謂所證理是能證果勝故偏說僧可知也。 論云何業至業是僧寶。 演曰二明業別同前徵釋後亦准知轉正教業佛寶可知捨煩𢙉者謂行果也所緣境者謂教理也依教悟理依理起行依行得果是故四法皆名法寶僧寶可知。 論云何信解至共住信解。 演曰三彰信解謂可親近祗供奉侍名為承事即他受用及化身也希求證得謂理果法餘義可知。 論云何修行至財法正行。 演曰四辯修行教理行果四法之所皆應修習瑜伽方便瑜伽之言通四法故餘文可知。 論云何隨念至乃至廣說。 演曰五明隨念三寶之義體雖各別為生物解故以餘相而示其名佛者覺也義隱難知故以世尊顯示其号以世尊者世出世間咸尊重故法者軌持義亦難了知故以舩栰及甘露等顯彰體用名為餘相僧者和合事尚難分故以福田及瞻病等而目僧義故名餘相。 論云何生福至生最勝福。 演曰六明生福即顯佛亦示為有情唯於一佛生最勝福即於此法生勝福者受持四句勝捨恒沙身命福也僧者眾也故依多情而生勝福。 論復次至證得法。 演曰二明可歸處文分為二初𢝰摽列後隨摽釋此初也。 論謂婆羅門至當知勝妙。 演曰後隨摽釋文分為五一明聞法謂沙門法所詮諦實顯示於他名為勝妙婆羅門者則不如之名為虛劣二明戒法謂婆羅門隨愛何戒隨何支分隨其差別開許害等如言所殺百里外生名無罪等沙門不尒故是勝妙三攝受法四受用法五證得法如文自悉不勞指述。 論復次欲求至名聲求。 演曰三顯非所歸謂三求法非是所歸文分三叚一辯欲求二辯有求三梵行求初求有二先摽後辯辯中文五一攝受求求攝事故名攝受求攝事有七如本地第二所說二受用求求彼資什受用物名受用求身之資具而有十種亦如本地第二所說三戲樂求求彼世間戲樂事故四乏解求由乏解故而求解了是故名為乏解了求五名聲求求世名聲名名聲求。 論有求亦五至思擇求。 演曰二辯有求上之二界名之為有求生彼界名曰有求亦據勝增而立名矣文亦分二一摽二釋釋中有五一法尒求刼將末時下地眾生法尒皆求生上天故名法尒求二祈願求祈求所事自在天等願生於彼名祈願求三愚癡求謂諸外道計無想等以為涅槃願生於彼名愚癡求四猒患求猒下求上名猒患求五思擇求思惟揀擇將上為勝故求生彼名思擇求。 論梵行求至當得求。 演曰三梵行求涅槃名梵求彼之行名梵行求文兩復次此初文五一唯求求雖於涅槃而起求證而於梵行全不修習名唯求求二趣向求趣向涅槃兼修梵行名趣向求三現得求求現所得五現涅槃名現得求四後得求求於後證涅槃勝果名後得求五思擇求思擇當果有所求證名思擇求。 論復有差別至有方便求。 演曰第二復次文亦為五一假名求謂諸外道所求之果非是梵行能求之行亦非梵行▆名梵行名假名也二第一義求謂佛法中真實而求真梵行也三彼觀察求隨其所應觀察前二故名為彼四無方便求邪梵行也五有方便求真梵行也為對於真顯邪行故。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二十六 【原經卷殘缺一版】 ▆▆▆▆▆▆▆▆▆▆▆▆▆▆▆▆▆▆▆▆▆▆▆▆▆▆▆▆▆▆▆▆▆▆▆▆▆▆▆▆▆▆▆▆▆▆▆▆▆▆▆▆▆▆▆▆▆▆▆▆▆▆▆▆▆▆▆▆▆▆▆▆▆▆▆▆▆▆▆▆▆▆▆▆▆▆▆▆▆▆▆▆▆▆▆▆▆▆▆▆▆▆▆▆▆▆▆▆▆▆▆▆▆▆▆▆▆▆▆▆▆▆▆▆▆▆▆▆▆▆▆▆▆▆▆▆▆▆▆▆▆▆▆▆▆▆▆▆▆▆▆▆▆▆▆▆▆▆▆▆有因法。 演曰▆▆▆▆▆▆▆▆▆▆▆▆▆涅盤此初世道能引出世出世聖道名有因法。 論只出世法至有因法。 演曰二引涅盤涅盤有彼出世聖道能引發因名有因法。 論由如是等至有因諸法。 演曰二揔結釋理實十因所起之果對能起因皆有因法今示方隅且舉三因所起果法名有因法餘非無也。 論復次此中至名有果法。 演曰二明有果法文分為二先釋後結釋中有五一有等流果二有異熟果三有增上果四有士用果五有離繫果此前二也。 論若有三處至名有果法。 演曰三有增上果文分為二先釋後結釋中有七第七等中二種三者謂善不善二中各有反教思三餘可悉也。 論若現法中至有果法。 演曰四有士用果文具釋結釋中有二文易可知。 論若趣世間至二道差別。 演曰五有離繫果文分三分初各別釋次重料揀後揔結之。 論由如是等至若離繫果。 演曰後揔結也。 論與▆▆▆▆非有果法。 演曰二無因果法反上應知▆▆▆▆▆生至廣分別。 演曰十六緣起諸法門前[A1]已廣明故不重也。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略由至果故。 演曰十七內法差別門文分為二一依實立二依假立初文有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前三也。 論若於是處至名內法。 演曰四釋之中文分為五一辯假名二彰妄執三明增上四明攝受五明事故此初分二先釋後結釋中所言於是處者內蘊處也謂於內蘊假立我等名內法處。 論若於是處至名內法。 演曰二彰妄執此依多分而計即蘊妄起執說理實亦計離蘊之法以為我也。 論若由此法至名內法。 演曰三明增上由此六根為增上故色等外處差別而生為所受用說能受者名為內法。 論若能攝受至名內法。 演曰四明攝受謂阿賴耶能攝受彼三性種子悉在識中故名內法。 論若五種清淨至名內法。 演曰五明事故根心體事而是內法故名為內。 論又有假名至名內故。 演曰二依假立立餘法者心所有法及扶根塵無表色等若對能緣根境分之合名為外為由依內而可得故故雖外處假亦名內。 論復次應知至名為色。 演曰十八名色所攝門文分為二先色後名色中有二謂釋及結釋中有二一依增長二明變壞故以二義而立色名。 論其餘四蘊至說之為名。 演曰後辯其名文分為二先釋後結釋中有二謂於諸法施設種種名言勢力為所依故四蘊尋名緣於所緣有所歸趣故從所依言說之名能依四蘊故名名也。 論復次略由至法差別。 演曰十九執非執受門文分為二先明執受後非執受初中有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此初標也。 論何等為五至非執受故。 演曰二徵三釋釋中有五一辯色執受二明內執受三任持執受四變異執受五損益執受此初先明唯色執受揀心非色而不緣之以所緣心相無用故。 論又於色中至執受故。 演曰二明內執受揀外五塵識雖緣之而不執受外塵不能生覺受故根依屬者內扶塵也。 論又心心法至非執受故。 演曰三任持執受揀扶塵等不能持心故非執受。 論又執受色至故名執受。 演曰四變異執受文分為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標也。 論何等為四至所緣境故。 演曰二徵三列。 論謂由外色至喜樂攝受。 演曰四釋分四一外色逼𢙉二內界順違三煩𢙉所纏四所緣審慮由此四故故內根身領此順違生損益等名為執受如習定者作水觀時外觸違順定境持緣後出之時方生損益識若不緣彼後損益憑何以生是故本識依根受[A2]已後時意識方起解心故說色根名執受色由外觸故便變異生餘可知也。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論又為損害至名變異。 演曰五損益執受義思可知。 論如是若色至諸法差別。 演曰四揔結釋若如是緣結前第四令成變異結第五也。 論與此相違至執受法。 演曰後非執受非執受等如五十三亦具明也。 論復次至名有色法。 演曰二十明有色法門文分為二一辯體相二結止餘初中有二先揔出體後彰差別此初出體謂四大種及所造中十一種色變礙現生名有色體。 論問如四大種至大種所造。 演曰後彰差別有三問荅文即為三初問荅中文復為二一辯色造因二明作業事初中有二一明造所因二辯種方所初中又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大種所造。 演曰後荅意云雖能所造各有自種以所造色隨能造種故說所造由能造造言根心中有種子者根中有種唯隨轉理心中有種通於隨轉及正理說正理賴耶正持種故。 論隨逐色根至名無方所。 演曰二辯種方所然種體相實無方所隨彼所依明有無也。 論又諸大種至所生大種。 演曰二彰作業事文分三分一明界作業二辯不相離三明業具闕此初復三謂摽列釋釋中有二界者種也作業現也謂現四大如次而有能持能攝能熟能長之作業也。 論又諸大種至尼等聚。 演曰二辯不相離文別有二先摽後釋釋中又二謂法及喻喻復有二是及非也因所成者如五十四。 論又於一向至方能作業。 演曰三明業具闕文分為二先惣料揀後別分別惣中有二一明堅聚二例水等此初又二一彰業用二無業用初中復二一明堅聚唯有地相二約欲色顯境有無初堅聚中一向堅者乾土石等名一向堅餘水等中唯有種者於乾聚中唯有水等濕之種性未起現行故唯種也又唯言聲不論觸者以所造觸離能造無故隨地等彰有及無而不言也。 論如是至次第亦尒。 演曰二例水等准堅應知故不說也。 論內色聚中至融消即流。 演曰後別分別文分為二先內後外外具法喻內言具者䈥骨名地血名為水熱名為火動名為風欲有情身四必具故所造具有其相易知外聚闕具理亦可悉。 論復次至皆是假有。 演曰第二問荅文分為二一𤗊論前明二依經問荅此初也准此論明澁滑等法但依四大分位假立隨大種者隨四大增立澁滑等如前明也。 論問如世尊言至何密意耶。 演曰二依經問荅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問云准前論明澁等是假離能造無若准其理有體之法可須造之無法體無不可言造世尊何意澁等無法乃置造言根等有法而不言造故先舉論後牒於經對為問也。 論荅至大種所造。 演曰後荅文四一摽二列三釋四會釋中有二一自類假法二異類實法假實雖異皆因大生並名所造能所俱觸名為自類能所處異名為異類經依自類故不說餘非餘根塵不名所造。 論問世尊說有至大種所造。 演曰第三問荅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云法處定色何處大種而造起耶。 論荅至大種所造。 演曰後荅意云定心所起影像定色隨彼所思何界之中本質大種而能造也問如前論說定自在色隨何定心即彼定地四大所造又五十四云此影像色從定心起非四大造今此復云隨彼所緣本質之色四大種造各有何意致斯不同荅古有釋云非大種造是盡理言定所生色從心所起非對礙法故非大造今言從彼所緣本質大種造者約遠緣說由觀彼質影像生故前說自地大造造者從近緣說當地四大與影像色同時同處故義說造理實不造有義定色雖非從彼業色大造然從定色大種所生名定大造如變為魚魚身豈無堅濕燸等故五十四云由彼定故生起大種然後造色變異而生雖五十四前後文云影像之色從定心起非大造者謂說假色假想變生云非所造非不從於近遠四大為緣造起故諸定色皆從大造以為正說。 論於此大種至不復現。 演曰二結止餘。 論復次云何有法。 演曰二十一有法差別門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謂一切至說名有法。 演曰後荅荅中文分三分初惣出體次別徵釋後指廣文此初也一切世法三有所攝名為有法。 論問阿羅漢等至名無漏。 演曰次別徵釋有二問荅此初復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說名無漏。 演曰後荅可知。 論問至此何密意。 演曰第二問荅文二准前此先問云前論所言一切世法說名有法有法即是有漏法也云何世尊但說意法及意識三名為有法餘不言之有何意趣。 論荅至說如是言。 演曰後荅意云因中意識意法等三有是應斷有不應斷不應斷者是出世法應斷之者是世間法為揀不斷故但說三名為有漏眼等五識根境等三因位唯漏非通不斷故不言之非彼根心不名有漏。 論此中世尊至應知處。 演曰後指廣文此不言也。 論復次云何有上法。 演曰二十二有無上法門文分為二先明有上後明無上初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除涅槃餘一切法。 演曰後釋之云有為法外更有無為勝上之法名有上法。 論由五因緣至無上法。 演曰後明無上文中有四一摽二徵三釋四結謂此涅槃具五因緣體妙殊勝更無過上名無上法。 論復次云何應修法。 演曰二十三修習有為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一切善有為法。 演曰後釋分二初惣出體後彰差別此初出體有漏無漏有為善法有所進修可名修法無為不尒故以揀之。 論此中應知至對治修。 演曰後彰差別文分為二一別辯四修二攝之為二初中有二先惣標列後別解之此初也。 論此中未生至名得修。 演曰後別解中文分為四一辯得修二辯習修三除去修四對治修此得修也為得故修名曰得修謂由修力得所未得諸善法故。 論[A3]已生善至名習修。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辯習修習者慣也習即是修名曰習修由此數習數修力故已生善法令得堅住不忘倍增名習修也。 論[A4]已生不善至除去修。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除去修為除故修名除去修由此修力除去現行諸不善故。 論未生不善至對治修。 演曰四對治修文分為二初惣後別此初也師子覺云修習對治名對治修對治未來諸不善法令不生起名對治也。 論當知此中至對治修。 演曰後別之中文分為四一猒對治二斷對治三持對治四遠對治此初猒患對治修者即七作意中了相勝解名猒對治謂觀蘊身有漏過患如瘡㿈等不生染著名對治也。 論從遠離作意至斷對治修。 演曰二斷對治即以遠離攝樂觀察方便究竟四種作意名斷對治謂即方便及無間道能斷惑故名斷對治。 論方便究竟至持對治修。 演曰三持對治以彼第七為持對治謂解脫道任持斷得名持對治。 論從此[A5]已上至遠分對治修。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演曰四遠對治即以後之勝上地中七種作意望於前品所斷染法為遠對治謂後諸道令先所斷煩𢙉轉遠所以名為遠分治也。 論此四種修至思惟修。 演曰二攝之為二文復分二先惣標列後別釋之此初也。 論此中修身至受持修。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先明防護後辯思惟此初也修身淨行名防護修防護根門令過不起即前習修除去修也修戒謂即別脫律儀要從他受方自修治名受持修體即前三一分修也。 論若靜慮地至為修慧。 演曰後辯思惟謂即定慧相應作意名作意思惟修。 論復次云何過去法。 演曰二十四三世法性門文分三叚初明過去次辯未來後彰現在初中有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論謂因[A6]已受盡自性[A7]已滅。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辯文二初明體別後明事別初中又二先釋後結釋中又二一辯法無二明憶念初中有三一因二果三辯為緣此前二也自性果也因果俱盡名為過去。 論無間為緣為生餘法。 演曰三辯為緣文分為二初近後遠近中又二先辯後遮此初也為生餘法故名過去若不過去後法不生後得生者謂由過去法體已無彼方生故故說為緣為生餘法。 論除阿羅漢最後心法。 演曰後遮後心非為後緣故揀之也。 論熏習相續至異熟當熟。 演曰後辯遠緣名為過去過去現行雖久[A8]已滅種能招果故說為緣。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論如所領受至諸作月。 演曰二明憶念以辯差別謂有一類得宿命智憶知本事名為過去或有一類不生宿智而不能知然滅所顯無有作用亦名過去。 論是名過去諸法差別。 演曰後結可知。 論此過去法至所有盡滅。 演曰二明事別文分三段謂標徵釋釋中有五一𠛴那過去約𠛴那說二死沒過去約一期說三壞刧過去約壞刧說成住等時未有滅壞不名過去四退失過去如習定者先得後失名為過去五盡滅過去有餘依中惑業盡滅無餘界中身智盡滅以盡滅故名為過去。 論復次云何未來法。 演曰二辯未來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謂因未受至遠當生。 演曰後荅文二一明體別二明事別此初分三一因未受未受果也二自性未受果體未生未酬因也三待緣生待緣生中而有惣別別有近遠。 論亦由五相至得未來。 演曰二明事別文分為二先摽後列列中有五初二可知三成刧者未來成刧現雖未至當可成故名曰未來四應現行五應得法亦准此知。 論復次云何現在法。 演曰三明現在文亦分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因已受用至清淨所顯。 演曰後釋分二一明體別二明事別初文有六一因用未盡二果用未盡三𠛴那即滅四决定壞滅五雜染所顯六分淨所顯謂除無為無為非是世所攝故。 論亦由五相至心法等。 演曰二明事別文中有三謂標列釋。 論復次云何至欲界繫法。 演曰二十五三界繫別門文分三叚初明欲界次明色界後無色界欲界文三謂徵釋結心不在定彰是散地若得定時即非欲故生得等者異熟之心說為生得善惡之意名為作意三世等法名[A9]已行等生及作意三世法轉皆名欲界。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云何至色界繫法。 演曰次明色界文亦分三謂徵釋結釋中有二一明色定二明生色此初也謂在欲界所得上定及定所起色界之法皆色界繫問身在欲界亦得起上天眼耳通何故但云意地諸法荅二通必由定意所引意所引故亦名意地法由作意者顯起上地加行善心揀生得也。 論或生色界至色界繫法。 演曰二明生色所起之法皆色所繫而言生得或作意者具起當地業報非報二種心也。 論如色界繫至當知亦尒。 演曰後明無色准色應知。 論復次云何善法。 演曰二十六三性法體門文分為二一彰三體別二辯三相異初中有三一明善性二明不善三明無記善中復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若略說至名為安隱。 演曰後釋分四摽列徵釋文顯可知。 論與此相違至不安隱。 演曰二明不善返善應悉。 論無記諸法至非不安隱。 演曰三明無記返前二性所有二因即是此性二因之義對法等別應會異同。 論又由五相至利他善行。 演曰二辯三相異文分為二先明善惡後明無記初中有二一明相異二明強盛初中又二一明善性二明不善善中復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五尋之可知。 論又由五相至所顯故。 演曰二明不善飜善知也。 論由五因緣至善法強盛。 演曰二明強盛文分為二初明善性後明不善善中有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釋中有五一明加行二明宿習三攝勝德四田事處五明自性自性之中施戒修三㸦有勝劣如文可悉。 論與此相違至不善強盛。 演曰後明不善強盛五因對前善性飜顯應悉。 論又由五相至色處聲處。 演曰後明無記文分為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釋中隨難偏明第五即顯長養五根非情五塵扶根五塵並是自性無記所攝色聲二處通善惡性所以除之。 論復次云何學法。 演曰二十七三學法利門文分三分初明有學次明無學後明非二初中有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論謂或預流至慧學故。 演曰後辯分三謂標徵釋此中據勝及果而說不云四向及資粮加行二人理實彼等所有進修皆名學法對法第四而即取之。 論云何無學至名無學法。 演曰次明無學文具徵釋世出世善進修滿足名為無學。 論云何非學至非無學法。 演曰後明非二謂異生中所有三性無前二相故曰俱非。 論復次云何見道所斷法。 演曰二十八三斷分別門文分三分初明見斷次明修斷後明非斷見斷文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薩迦耶至所斷法。 演曰後釋之中分別所起十種煩𢙉及隨惑中分別起者皆見所斷故言等也招惡趣業及彼所招難處之報并女人身第八有等皆見所斷故置等言彼果等法由因斷故亦得斷名非自性斷身邊二見斷通見修今且明於見道斷者故云五見非全惣取說為見斷。 論云何修道至所斷法。 演曰次明修斷通其三性善法無記名為斷者據離縛說其染法中除先所斷分別染外餘之俱生六種染法名修所斷。 論云何非所斷至非所斷。 演曰後明非斷此三斷義唯識第六亦具明之應對同異。 論復次云何甚深難見法。 演曰二十九甚深難見門文分為二先問後釋此初也。 論謂一切法至甚深難見。 演曰後釋分四一摽二徵三釋四結甚深法二一第一甚深謂真如也二諸法自性謂一切法此二言詮皆莫能迨故曰甚深然依名言方乃舉了若不然者曷能了知法體差別起修斷哉。 論如是所說至思惟揀擇。 演曰二𤗊結勸思。 論如是諸法至更不復現。 演曰大文第二惣結止餘。 論卷第六十七 攝决擇分中修所成慧地 論如是[A10]已說至我今當說。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演曰通行之中文分三分謂聞思修聞思[A11]已明次彰修慧文分為二初結前生後後依生正釋此初也。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論當知略有至所成法修。 演曰後依生正釋文分為二一別明修體二惣結止餘初中有三摽列及釋此初二也。 論云何聲聞至作意修。 演曰後釋依標文分十六一聲聞修文復分三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徵也。 論謂如有一至聲聞法性。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五一彰種姓二明趣入三明住行四明緣境五明修意此初舉人以彰法性。 論或未證入至正性離生。 演曰二明趣入謂發趣心前後不同根性復異故於正性有證未證二不同也。 論不觀他利至利益事。 演曰三明住行。 論由安立諦至法為境。 演曰四明緣境緣安立諦作意門者顯加行位以觀安立四諦作意為方便門趣入真際內觀如者此明緣真根本智位親以真如為所觀境緣有量等而明緣俗後得智位緣有作四聖諦境故名有量有量之法是分別心帶相而緣分別之法名分別法。 論為盡貪愛至修習作意。 演曰五明修意。 論是名聲聞至作意修。 演曰三惣結之。 論云何大乘相應作意修。 演曰二辯大乘文分三分一徵二釋三惣結之此初徵也。 論謂如有一至利益事。 演曰二釋之中文分為五一明種姓二彰趣入三彰住行四明觀境五彰修意此前三也。 論由安立諦至法為境。 演曰四明觀境加行根本後得三智所觀別也於初智中安非安者別觀四諦名為安立觀二空理名非安立正智可知後得通知真俗二境名緣無量離能所取号無分別。 論大悲增上至修習作意。 演曰五彰修意意為自他二種修故文具摽釋尋之可知。 論是名大乘相應作意修。 演曰三惣結之。 論云何影像修至影像修。 演曰三影像修文分三分謂徵釋結釋中有二先觀後止慧性推求故云分別觀相應定名三摩地所觀本質名所知事正觀作意所思影像是彼質類名為同分止性證淨名無分別餘義同觀故顯揚云所行本境法同分也故所知事為質明矣。 論云何事邊際至邊際修。 演曰四邊際修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初修有為惣有五句後修無為但思真如次盡所有攝諸有為如所有者攝諸無為有無皆盡名為邊際變影緣如亦名事也。 論云何所作至成辦修。 演曰五成辦修靜慮等法是所修作修作未滿不名成辦[A12]已入根本故得辦名。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得修至名得修。 演曰六辯得修文具徵釋釋中分三一示所修二明修相三惣結釋初中有二先約想明後兼餘德餘德無常等想而有十種如本地分第二十明言自下地顯不修上此據多分初修者說理實有下而亦修上故唯識云前三無色有勝見道傍修得故言彼引等顯兼餘德非唯前想亦因想等所引苦空無我等法皆令清淨當生定地及能獲得自在成就名曰得修。 論云何習修至名習修。 演曰七辯習修習謂倣習習即是修數習前法名曰習修。 論云何除去至自性諸相。 演曰八除去修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三初法次喻後惣結之喻中有二一想除顛倒喻二細除麤重喻此初也定中影像諸相作意名為如楔是能出也自性諸相是本質境猶如出楔是所出也影像相者謂作無常不淨等相本質相者計身常樂我淨等相由觀無常故除常倒假想不淨能除淨倒以能所除俱有相故故喻於楔能所體同。 論又如有一至除去修。 演曰二細除麤重喻身有輕安名輕安身身有麤重名麤重身以細除麤故同楔也。 論云何對治修。 演曰九對治修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於猒患至對治修。 演曰後釋分二先列後釋此初列名而有四也。 論此中猒患至所引作意。 演曰後釋之中有二復次此初分四一明猒患二斷對治三持對治四遠對治此初猒患謂世善道猒世過非名為猒患神通等行無記無猒故以除之。 論斷對治者至境作意。 演曰二斷對治斷惑之心必緣如故故舉緣如彰斷作意。 論持對治者至解脫道。 演曰三持對治謂緣如後所有後得及世出世無間道後所有解脫皆持對治咸能持彼所斷德故。 論遠分對治至上地之道。 演曰四遠對治由多修習有深防力令先所斷勢漸轉遠名遠分對治。 論復有差別至遠分對治。 演曰第二復次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四初二對治如次加行及根本也第三持中轉依果者所證理也理是解脫智之所持名持對治第四遠分後得智也。 論云何少分修至少分修。 演曰十少分修十想等中隨修於一名為少分。 論云何遍行至遍行修。 演曰十一遍行修所觀真境遍於一切能觀作意名遍行修。 論云何動轉至動轉修。 演曰十二動轉修謂於無相修方便時被諸有相之所動轉名動轉修。 論云何有加行至加行修。 演曰十三加行修無相修時未能任運加功而作名加行修。 論云何成辦至成辦修。 演曰十四成辦修涅槃菩提轉依[A13]已滿神通等至出入自由名為成辦。 ᅟᅟ==[A13]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非修至成法修。 演曰十五非修修謂散地諸善非由定成名非修成。 論云何修所成至成法修。 演曰十六修所成修所修之法因定而得名修所修。 論於此地中至不復現。 演曰二惣結止餘然此修義名字體性數之增減諸門差別如莊嚴論第十卷中顯揚十六對法第九及此論中前三十四雖各明之今此義窮故不重現攝决擇分中聲聞地。 論如是[A14]已說至我今當說。 ᅟᅟ==[A14] 已【CB】,巳【金藏】== 演曰第二决擇瑜伽行中分之為二一明通行前[A15]已彰訖次明別行文分為三初辯聲聞次明獨覺後彰菩薩初中有三一結前生後二依生正釋三惣結止餘此初也。 ᅟᅟ==[A15] 已【CB】,巳【金藏】== 論如本地分至般涅槃法。 演曰二依生正釋門分釋四一彰性有無門二辯戒差別門三所知法異門四▆等類別門初性門中子門分七一辯無種姓門二辯有種姓門三具戒生福門四徃他家法門五三處了知門六所知名事門七辯緣四諦門初門分二先𤗊摽舉後釋外疑此初也。 論此中或有至涅槃法耶。 演曰後釋疑中文分為五一釋無畢竟二辯無根難三彰轉有姓四界具有無五辯生後姓初中有二先難後破此初外人聞無疑起難。 論應誨彼言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破之中文分為二先徵後破破中又二一有性相違破二無性違經破理思可知。 論如是誨已至無根有情。 演曰二辯無根難文分為二先難後破難中有二初結前文後生正難難中有二先順後返其順難云雖無無根而有情界得言種種雖無無姓有情之界何非種種返難意云為成界異立無種姓應成界異立無根情。 論應詰彼言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破之中文分為二先徵後破破中有二一非情相例失二違宗所立失所立失中若無根物非有情者難令立有無根有情違自所許又我立情界有種種何得汝以無情為難乘所立失。 論如是詰[A16]已至般涅槃法耶。 ᅟᅟ==[A16]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彰轉有姓文分為二先難後破此先舉外類姓轉成難。 論應詰彼言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破之中文分為二一喻非相似失凡舉喻者與法類同今則不然故成非理二無因非轉失若唯獨一無餘界者無因果生不應道理設許尒者沙應出油角應有乳故成非理。 論如是詰[A17]已至法界耶。 ᅟᅟ==[A17] 已【CB】,巳【金藏】== 演曰四界具有無文分為二先難後破此初難云既齊有情應皆具界界若具者何不許有涅槃界耶。 論應詰彼言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破之中文分為二一二界相違破有無二界既㸦相違如何得言無姓之中許有有姓㸦相違故猶如苦樂性非相有二無非有性破若言二界㸦不違者許無姓中立其有姓亦為不可是相違故違自之失。 論如是詰[A18]已至種姓耶。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演曰五辯生後姓文分為二先難後破此初舉喻難無令有。 論應詰彼言至定種姓耶。 演曰後破文二一理無轉有破二縱轉無成破初中有二先徵後破此雙徵也。 論若言尒者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破文二一若言尒下無果定義失汝若復言先有三乘姓後無三姓者順解脫分善根應當無果以無性故猶如兔角又若尒者不可言定先有後無不名定故二若不尒下法喻例同失。 論又應責彼至後生耶。 演曰二縱轉無成破文分為二先縱後破此先縱許而𤗊定也。 論若言即於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破之中文分為二一現轉不成破二後轉亦非破初破文三牒徵及破破中有二一脫分無姓失何有現生能起脫分名無姓耶二非劣轉勝失現不能起順脫善根如何能起般涅槃耶。 論若言後生至不應道理。 演曰二後轉亦非破文亦分三謂牒徵破破中有二一先集後成失若此生中[A19]已集善根應即此生成涅槃法何待後生而方轉耶又後生善而應無有涅槃法果是善根故如此生善二不集例成先若也此生先未集善此生所以未轉成者後生亦然後生何因而許轉耶彼此異因不可得故故為不可。 ᅟᅟ==[A19]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略有至眼聲聞。 演曰二辯有種姓門文分為二一明類異二明證別初文有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前三也。 論若有安住至生聲聞。 演曰四釋如標文分為十十中合分為三初明前四次明第五後明後五此前四也遇佛發心名為入法染淨可知。 論末法時生至皆悉成就。 演曰次明第五末法聲聞分之為二一𤗊名徵起二依徵正釋釋中有三一明惡行二辯末時三彰惡果初中有二先彰後結初有十八句一愛重利養二違背妙法三三毒增盛四慳嫉等具五[A20]諂詐現前六為命出家七有動無靜八迷亂性闇九諸惑現行十憂苦無猒十一樂諠棄靜十二不修三學十三捨真樂俗十四謗正法人十五犯淨尸羅無餘等者四他勝處名曰無餘由犯根本枝等亦亡無餘僧用名無餘也十三僧殘名曰有餘有出罪法容有僧用名有餘也十六結託闘訟十七染心度人十八為利敬薎處家慳等具誠實論絢者字林云文盛也藻者水中之草有文者也。 ᅟᅟ==[A20] 諂【CB】,謟【金藏】(cf. T30n1579_p0670b05)== 論法末時者至生那落迦。 演曰二辯末時三彰惡果。 論若有成就至清淨眼。 演曰後明後五初賢善中息肉未生者如來出世十二年前未有犯戒名息肉未生犯戒之人類同息肉餘文可悉。 論復次或有至不能證。 演曰二明證別文中有二先明根劣現未能證後彰放逸亦不證知。 論復次當釋至生無量福。 演曰三具戒生福門文分三分謂摽徵釋此初摽也。 論何等為四至第四法。 演曰二徵三釋釋中有四一具戒律儀二少欲生足三不擾同行四不求他知。 論復次若有至隨煩𢙉。 演曰四徃他家法門文分為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三也。 論此中聲聞至倍令增長。 演曰四釋分二先釋斷除後彰勝利初中有三一斷初隨惑二斷次隨惑三斷後隨惑此初文二先標後釋釋中分六時時徃等為第一相於可愛等為第二相不以凶等為第三相善自守等為第四相又隨順等為第五相猶如山岳為第六相不應受等與不應觸義類相似故合為一非信信家皆所化處亦合為一而言隨順遠離等者遠離謂即出世心也隨順等者如次聞思及修慧也。 論又由六相至不毀呰。 演曰二斷次隨惑文亦分二先摽後釋釋中有六一情無染著二利無染著三無利不苦四不敬不苦五自他利等六利無讚毀。 論又由六相至故宣說。 演曰三斷後隨惑亦具摽釋釋中亦六一不希他信二了知出離三起三意樂四今脫苦難五妙達法性六諷誦真文引發等三體雖各別意樂是同故合為一。 論當知初隨至為究竟。 演曰後彰勝利。 論復次當釋至清淨故。 演曰五三處了知門文分為二初惣標列後別解釋此初摽列有三種也。 論云何雜染至清淨所依。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一別明二處二重明二法初中有三一辯所依二明雜染三彰清淨此初復二先徵後釋言此身者染淨二法所依身也有色身中惑種未滅名為麤重愚夫即是趣於無明及雜染者諸有學者名趣於明及清淨也清淨明者即無染也謂此色身通與二人為所依止故名雜染清淨所依。 論云何雜染至自體令生。 演曰二明雜染能依愚夫由愚造業名為雜染由此雜染淨不淨業為因緣故如次能感愛非愛果及𢙉非𢙉善惡報生名自體起。 論云何清淨至得離繫。 演曰三彰清淨能依法中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摽後釋釋中又二一學證真智為證如故二學斷惑智為斷惑故由此二能故於淨中最為殊勝餘智兼俗故不明之。 論復次即此至煩𢙉斷。 演曰二重明二法文復分二先辯第三後明第一初中有二一辯淨因二明淨果初中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前三也。 論此中如來至對治故。 演曰四釋之中文分為五一正說者二正行者三明正行四心所治五慧所治此前三中由能斷惑名無上治。 論略有五法至分別貪愛。 演曰四心所治文分為二先摽後列列中有五前四可知五順捨等分別貪也於所學中捨而不習貪能隨順名順貪愛。 論略由三法至所有我𢢔。 演曰五慧所治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分三一不了法愚二諦中疑網三修道我𢢔。 論由於如是至極清淨。 演曰二明淨果。 論復次於此至過患故。 演曰後明第一染淨所依文分為二初惣標列後依摽釋此初摽列而有三也。 論由自性者至不同分相。 演曰後依摽釋文亦分三一明自性二辯因緣三明過患初中有二先摽後釋釋中分三由有色者明第一相有情皆有色有色之身故名共相由麤重者明第二相惑種勝劣無堪任等有情各異名為自相由不淨等明第三相雖彼人天皆有色身淨穢有異名不同分。 論由因緣者至之所長養。 演曰二辯因緣文中有二先標後釋釋中有三一共相因緣二令生因緣三令住因緣初共因者凡有色身皆有四大故名為共生住各別属[A21]己所因故名為自。 ᅟᅟ==[A21] 己【CB】,巳【金藏】== 論由過患者至名為磨滅。 演曰三明過患文分為二初𤗊摽列後依摽釋釋中逆次先明苦性後辯無常燥者說文云乾也。 論復次因思至故還滅。 演曰六所知名事門文分為二先𤗊經問後廣辯釋釋中文二先辯後證辯中復二先略後廣此義同前六十五中思慧地文䟽[A22]已明訖故不重釋問論有何意前後重明荅前文為明所緣義故名等亦是所緣中攝所以敘釋此辯聲聞所知學法名等亦是所知等法故再敘之無重言失。 ᅟᅟ==[A22]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有四至如前[A23]已說。 ᅟᅟ==[A23] 已【CB】,巳【金藏】== 演曰七辯緣四諦門文分為二一𢝰摽指處二依摽再釋此初也。 論問若真實至非苦因。 演曰二依摽再釋文分為五一辯知四諦二彰起勤因三明斷作證四彰謟過患五明麤語失初辯諦中文分三叚一辯惣名二別明四三揔分別初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荅至是苦因故。 演曰後釋分三摽徵釋也謂邪見等非真計真說為顛倒知是真邪名不顛倒所以如次苦性苦因苦集諦攝。 論復次由二至滅壞義。 演曰二別明四諦文即為四一苦二集三滅四道苦中分三一彰苦四理二明理相即三問荅料揀初復分三一理二教三明通達理中分四一顯無常二明苦義三彰空義四無我義初中有三摽列及釋釋中有二一非有義謂遍計性性常無故名曰無常二滅壞義諸行遷謝名曰無常大乘理中具二無常小唯後一。 論由二種相至相轉義。 演曰二明苦義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二初相行苦所計我法無名非有妄執所熏名執習等此習麤重在本識中而令諸行無有堪任名行苦相次相八苦義思可知。 論由二種相至遠離相義。 演曰三彰空義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二謂補特等遠離我法如次名為人法空義。 論由二種相至無我相義。 演曰四無我義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二小乘無人大乘兼法寬狹不同故別摽舉問空及無我皆言自性二何別耶 荅遠離我性說之為空無有主宰目為無我。 論復有二教至無始教。 演曰二明諦教文中有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二一無常教說苦諦中新熏因果前滅後生名無常教說本苦諦法尒因果名無始教。 論又有二種至界通達。 演曰三明通達悟苦理事名達有為悟苦真如名達無為。 論復次由五至所緣事故。 演曰二明理相即文分為二一明即苦二即無我此先明由五種因緣無常即苦一明攝受麤重是苦無常既為麤重所攝故即是苦二法性者無常即以生等苦法而成其性所以即苦三隨逐者無常諸行被苦所隨不能捨離所以名苦四由因等有漏蘊等無常名行增長因者即是其苦行因苦增名為即苦五執著等苦諦無常妄為常樂所以無常即為苦攝。 論復次由五至相依故。 演曰二即無我亦有五因一離苦等無我既離苦行叵得明知諸苦體即無我二彼苦等彼苦諸行必依眾緣眾緣即是無我行也三無作等彼苦諸行無實作用即無我義四𠛴那等𠛴那生者即無我也我謂常故五展轉等苦法展轉相依而住不能獨立不獨立者即無我也。 論問若苦諦至苦諦攝耶。 演曰三問荅料揀文別有六一明苦諦攝違害等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所攝諸行。 演曰後荅意云於三苦中唯彼苦苦名不愛等餘二苦非故順後荅二。 論問如佛世尊至行苦性。 演曰二明八苦三苦所攝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顯行苦性。 演曰後荅可知。 論問若無常至無常耶。 演曰三明無常是苦非苦文亦分二此先問也。 論荅至行苦所攝。 演曰後荅分三摽徵及釋釋中但辯無常非苦以諸道諦非三苦故。 論問若無常苦至無常非苦。 演曰四辯無常與空異同文分為二先問後荅荅中有二先摽後釋苦集具四諸無常苦皆空無我道諦除苦但有三種滅但有二所以無我非無常苦。 論問若無常苦至苦所摽故。 演曰五辯無常與苦一異文分為二先問後荅荅中有二先摽後釋釋中又二一明壞苦無常故苦二明苦行自性故苦何以然者損𢙉性故苦所標故如次釋後二苦因也。 論問若是苦諦至苦諦耶。 演曰六明苦集兩法異同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荅至苦諦所攝。 演曰後荅文二先摽後釋業及煩𢙉是集皆苦以皆具有逼𢙉性故或有是苦而非是集於中有二一無學身善無記法先業招故果名為苦非感後因不名為集二異生身中三受俱行無記果法皆名為苦體非善惡不名為集。 論問若猒患至集諦所攝。 演曰二明集諦文分為二一明分限二彰勝劣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初問云無始招感可名為集而今資粮加行位中猒患發趣引出世間何得名集。 論荅至集諦所攝。 演曰後荅意云雖彼二位世道自性猒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三行修諸福業故亦集攝未名非集問五十一云二位是道而非集攝復云何通荅前據出世道諦資粮道攝非集此據有漏順後有心故為集攝。 論問若一切至唯施設愛。 演曰二彰勝劣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無義利故。 演曰後荅分二先摽後釋此先摽舉由有四義故唯說愛能起取者顯潤生愛能發業者是業發愛遍諸事等如下自釋。 論遍諸事者至當知亦尒。 演曰後釋分二一明遍事二明無義初二易故略不辯之先明遍事文復分二先釋後結釋中有四一彰遍緣事二明受異同三明欲患法四明愛種類後三雖事初得惣名初遍事中文復分三一釋遍事名二明愛行相三四句分別此初也謂現愛體亦名後有喜貪等三遍緣諸境故得遍名。 論順後有愛至諸所有愛。 演曰二明愛行相文分為三初明後有次辯喜貪後彰彼彼獨愛是惣故不明之初後有中復分為二一緣後有者希求後身發業愛也二是後因通潤生愛次喜貪愛謂於現在[A24]已得境中生喜愛也。 ᅟᅟ==[A24] 已【CB】,巳【金藏】== 論問若是愛者至是第四句。 演曰三四句分別有四問荅此初文二先問後荅荅中有四初句是愛非後三者問求上解脫而非染心何名為愛荅傳三藏釋實善法欲與愛名說二句喜等不名愛者謂與喜等俱時愛想𢙣及癡等從彼喜等得喜等名然體非貪不名為愛即此三愛是第三句者即此後有喜貪彼彼亦是愛也第四句者有非後有亦非是愛謂於現在緣善心等。 論問若順後有至不和合愛。 演曰第二問荅以寬問狹故順後荅喜俱行愛能招後報故亦順後憂俱等愛雖希後有憂喜不並非喜貪俱。 論問若順後有至俱行愛。 演曰第三問荅荅中有二初句可悉第二句者謂於未得自內身起喜樂愛者謂於[A25]已得外境而起即此喜愛亦名後愛由斯境異故有後愛非彼彼愛言謂緣下示後有愛非是彼彼愛之體也。 ᅟᅟ==[A25] 已【CB】,巳【金藏】== 論問若喜貪至第四句。 演曰第四問荅初唯喜貪而非彼彼二唯彼彼而非喜貪由未决定故無喜俱三俱句者緣此未來名彼彼由决定故復有喜俱喜緣未來理無違故。 論問若成就並繫受耶。 演曰二明受異同文分為二一欲色對明二例餘分別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初問也愛依受生故因辯也。 論荅至及滅盡定。 演曰後荅之中句分為四細尋可知。 論如欲界繫至皆作四句。 演曰二例餘分別有五四句思之可知。 論問諸妙欲至是士夫欲。 演曰三明欲患法文分為二先問後荅荅中四句依人辯釋如理應知。 論復次此愛至處差別故。 演曰四明愛種類類別分三一愛用種類二界別種類三有無種類初中有二一名有愛謂於現身起獨愛也二受用者文中有二先標後釋釋中有二謂於[A26]已得及未得中如次喜貪及彼彼也。 ᅟᅟ==[A26] 已【CB】,巳【金藏】== 論又即此愛至知亦尒。 演曰二界別種類分之為三摽列及釋釋中有三欲界色界及無色界如次應知。 論即此後有至及無有愛。 演曰三有無種類唯依後有立有無者謂計後內身有無於愛現[A27]已得之身不可生有無愛故於未來未知境中生有無愛。 ᅟᅟ==[A27] 已【CB】,巳【金藏】== 論是故此愛名遍諸事。 演曰二惣結前皆名遍事。 論云何此愛至諸憂苦。 演曰二明無義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義別文分十五一一次第尋之可知。 論卷第六十八 論問諸行寂滅至行寂滅耶。 演曰三明滅諦文分為二一問荅分別二彰其正說問荅有三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諸行寂滅。 演曰後荅之云諸行寂滅通擇非擇及無常滅滅諦但是擇滅所収而非無常及非擇滅故諸行滅有非滅諦。 論問何等法滅故名滅諦耶。 演曰二問荅中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荅至無餘依滅諦 ▆。 演曰後荅文二初惣標列後別明之言依滅者苦依身也問得擇滅者由斷縛法智證名得苦依非縛依滅智亡云何得滅荅得有餘時無餘同得理無二故苦依盡時無餘理顯故云後得實先[A28]已得。 ᅟᅟ==[A28] 已【CB】,巳【金藏】== 論問若此滅諦至般涅槃耶。 演曰三問荅中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云若此滅諦先未斷惑滅相未生後斷惑時方始言有何得是常設是常者一切有情何不皆證。 論荅至非生所顯。 演曰後荅之云不流轉相是滅諦相云何汝難先無後有有是流轉故又無生滅離體是常然由有情斷惑所顯故有證者及未證者非皆證之亦非後時生所顯也。 論復次若有至損減過失。 演曰二彰其正說文分為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三也。 論若言諸行至增益過失。 演曰四釋如標亦分為四一辯增益過諸行盡處即名為滅不可說行與滅體異若執其滅異行實有故成增過。 論言無異者至分別過失。 演曰二邪分別過行是有為滅是無為二種自相由來各異今言不異名邪分別。 論言亦有異至雜亂過失。 演曰三相雜亂過有異無異法應成雜若許尒者即應一法亦苦亦樂。 論言非有異至損減過失。 演曰四法損減過異不異法皆惣撥無故成損減能離四者即成正說。 論問若唯一切至而為道諦。 演曰四明道諦文分為二一正明諦相二辯餘道攝初文有三一辯說八支二彰斷煩𢙉三明無相行初文分二一辯聖八支二明見差別初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初也五取蘊者無漏五蘊也。 論荅至而起修學。 演曰後釋分二初約學明後依蘊說此初也實無漏蘊皆是道諦由八道支三學所攝故偏明也三學攝八即下三蘊攝支是也。 論又此八聖至名道諦。 演曰後依蘊說文分為二初惣略明後別徵釋此略明也。 論問何因緣故至說為戒蘊。 演曰後別徵釋文分三分初明戒蘊次明慧蘊後明定蘊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先𤗊經而起問也。 論荅至受用財故。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二一正荅所徵二引異名證初中有二先惣摽列後依摽釋此初也。 論謂正語至受用法。 演曰後依摽釋文分為二一明受法二釋受財初中有二先釋後結謂正語業受用法時由戒為依故戒蘊攝。 論由正命故至受用財。 演曰二釋受財文亦為二先釋後結謂此正命能離邪求正受財者為由有戒為依止故故說戒攝。 論又於是處至意現行性。 演曰二引異名證文分為二先引聖言後依教釋此初也言是處者是彼正語正業命處即說此三名增上淨意現行性。 論此中依止至意現行性。 演曰後依教釋文中有二先彰所離後釋淨名文可知也。 論問何因緣故至說為慧蘊。 演曰次明慧蘊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而得究竟。 演曰後荅之中具摽釋結釋中有三一通真義真俗諦也二說真義說真俗也三斷餘結斷後惑也此慧三業如次由於正見等三助之方成故說此三慧蘊中攝有處說勤通於定慧此唯慧者據助慧勝故偏說也。 論問何因緣至為定蘊。 演曰後明定蘊文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先問也。 論荅至為定所依。 演曰後荅分二初𢝰摽列後別解釋釋中有二先明自性後辯所依所依分三摽釋及結。 論復次正見至能離結見。 演曰二明見差別文分三叚一彰差別二會違文三明相攝初中又三一摽二列三依摽釋此初摽舉而有十一列中有六影餘五種名為乃至。 論於四種行至苦諦正見。 演曰三依摽釋文分為二初明前八後辯後三初中有二先釋後結釋中又二先觀病行後觀生滅初中有四謂病㿈等煩𢙉現行如病盛發隨眠𮄊伏故如㿈腫貪愛不遂如被箭中患妨出離故如障隔後觀生滅及結可知。 論若於集諦至所顯故。 演曰後辯後三文可知矣。 論問若先起至如病等見。 演曰二會違文分之為二先徵後釋此初徵云依餘教中先說無常後觀病行今此異彼而何意耶。 論荅至說彼為先。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三分一摽二徵三釋所以此初也。 論何以故。 演曰二徵何意[A29]已得道者而須先觀如病等耶。 ᅟᅟ==[A29] 已【CB】,巳【金藏】== 論[A30]已得聖道至無我見。 ᅟᅟ==[A30]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釋所以文分為二一論主明自先說病因二雙彰經論說先後意此初也修道智見名為上位斷惑後起名為清淨。 論當知此中至常等見。 演曰二雙彰經論說先後意文復分二先標後釋此初也。 論一是女病至所未得故。 演曰後釋分二先彰經說後明論說此明經說無常先因即病等見是為能依無常等見是所依法加行等位無常等見未斷惑故名不清淨以此等者此前無常不淨見等經依此義先說無常。 論二是如病等至善解脫故。 演曰後明論說病等先因病等見者是所依見能依見者即無常等[A31]已斷惑故名為清淨論依此義先說病等。 ᅟᅟ==[A31]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十一至離繫行見。 演曰三明相攝十一見中第七空見第八無我空門中攝第十一見無相門攝餘之八見無願門攝。 論復次於修至一切煩𢙉。 演曰二彰斷煩𢙉文中有三摽徵及釋此依預流後超中二果所斷惑說不分三界現不現惑名曰一團起一無閒或九無閒斷盡便登勝無學位不經中一故說為超廣如唯識雜集二論及前應知。 論復次彼諸至斷煩𢙉故。 演曰三明無相行文分為三標徵及釋義思可知。 論復次五神通至皆道諦攝。 演曰二辯餘道攝有為無漏諸功德等皆道諦攝前來第二別明諦訖。 論問一切四諦至是應遍知。 演曰三惣分別文分為二先辯斷知後明現觀初中又二一辯遍知二明永斷初中有三先問次荅後惣結之此初也。 論荅至是應遍知。 演曰次荅及結苦二相者三苦等苦名苦自相空無我等名為共相苦諦觀二故得遍名餘觀非共不名為遍。 論問苦諦亦應至應永斷。 演曰二明永斷分之為三問荅及結文可知也。 論復次於諸至煩𢙉斷滅。 演曰後明現觀文分為二初摽後釋釋中有二一智現觀二斷現觀現觀是智滅理體非今言觀者從能證說體實非也。 論復次略有至前後差別。 演曰二彰起勤因文分為二初摽後釋釋中有五一說正法為說法故所以起勤二共住者與修行者而共住故見賢思齊故發勤也三四可知五智別者智自所證前劣後勝所以發勤希後勝法。 論復次略有至永斷作證。 演曰三彰斷作證文分為二一明斷證二明離繫此初有二先摽後列。 論當知離繫至相属離繫。 演曰二明離繫亦具標列列中有二一品別離繫謂斷迷理煩𢙉所證無為二相属離繫斷迷事惑得擇滅也。 論問如世尊言至不令行謟。 演曰四彰謟過患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先𤗊經而起問也。 論荅至生那落迦。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二一惣彰謟過二別明謟行此初有二先摽後列列有十二文易可知。 論復次欲界至七種事。 演曰二別明謟行文分三分初摽次列後依摽釋此初也。 論云何八行至艱辛事。 演曰次列分二先八後七各具徵列。 論由初事故至乃至悶絕。 演曰後釋八七然彼八行依七事生先舉其事後彰其行相對而明尋可知也然八行中除三顯示餘七與事合而明之故但為七七箇又字即為七也顯示類同故不別釋。 論復次麤語至復清淨。 演曰五明麤語失文分為二先惣後別此初惣顯麤語過失。 論又有九種至第九相。 演曰後別明中文分為二一辯麤語相二明語起處此初有三謂摽徵釋。 論此中略有至補特伽羅。 演曰二明語起處二差別也。 論復次本地至今當决擇。 演曰第二辯戒差別門文分為二一摽所釋二正決擇此初也。 論嗢拕南曰至說喻事。 演曰二正決擇文復分二初惣摽章後依摽釋此頌摽中門分十三一明攝法二明制立三辯尸羅四明無逸五明障法六明學處七明觀察八明依處九明攝受十明受用十一甚深十二明說十三喻事。 論略有七處至七出罪。 演曰後依摽釋門亦十三一攝戒律儀門文分為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三也。 論云何教勑至無邊。 演曰四釋如標亦分為七一明教勑文具徵釋義思可知。 論云何開聽至資生因緣。 演曰二明開許聽猶許也如開下士百一恭身資具等事。 論云何制止至違無罪法。 演曰三明制止性罪可知犯遮罪名違無罪法。 論云何犯處至知其相。 演曰四明犯處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分三標列及釋犯因而起名處三業亦是起罪因緣亦名處也六戒壞者犯輕重戒七見壞者起邪見也八軓則壞左右[(厂@((既-旡)-日+口))*頁]視失威儀等九正命壞高聲現威起邪命也十隨護他心隨順他心而犯禁戒如須提那子隨妻母心故犯重也十一護他損𢙉如昔比丘見鵝吞珠荅云不見為護損他故犯妄語十二護非處疑慮如有比丘入[婬-壬+(工/山)]肆來荅云不去斷他疑故而行妄語不善者下逐難偏釋至九十九當具釋之。 論云何有犯至當廣說。 演曰五明有犯文分為二初明犯法後釋犯人初中有四一摽一徵三釋四指釋中有五謂五因故所以有犯一因緣者犯罪因也九十九云有四因緣犯所犯罪一無知故二放逸故三煩𢙉熾盛故四輕𢢔故二發起者由等起心有三品故故所犯罪成上中下九十九云由意樂者謂由下品貪嗔癡纏所犯眾罪是下品罪中上亦尒三事故者所犯境事有犯殺者依有情事盜依財等餘皆准知四方便者所犯之戒前方便也五究竟者所犯事成名為究竟其所指文如九十九初云應知略有五種罪聚攝一切罪等下自廣明故不懸敘。 論復有九種至有學犯。 演曰後釋犯人文分為二先有後無此明九人有所犯也。 論無有無學至犯染汙罪。 演曰後明無犯文分為二先摽後釋言小及隨小者戒中而有受二別言顯受諸小輕戒及隨小顯彼輕戒一切學處悉皆止息。 論云何無犯至苦受所逼。 演曰六明無犯文具徵列列中有四一初業者初學比丘未有所識佛言不犯須提那子即其事也餘三可知。 論云何出罪至命終[A32]已。 ᅟᅟ==[A32] 已【CB】,巳【金藏】== 演曰七明出罪文中有三徵列及釋釋中有五一由自者如犯小罪自悔前非息後起意其罪得出名為由自二由他者如善心者拔佛前草對一人悔罪即出故三由自他者隨善惡心有所違犯名染不染自責及他名由自他四轉依者謂苾蒭身犯苾蒭戒轉為尼時其苾蒭罪自然而出何以然者以彼尼身不可制犯苾蒭罪故轉為二形及轉失根彼皆捨戒戒既捨[A33]已罪無所犯亦名為出五依捨者命終捨戒戒體既無無犯名出。 ᅟᅟ==[A33]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略有至不斷清淨。 演曰二制立學處門文二番釋初中有二先摽後列列中有十一道理淨斷惡進修令出離故二果清淨究竟令得出世果故三攝受淨攝受財法離染名淨四外清淨外塵不染五內清淨諸根無過六具分淨具前二也七愛敬淨愛人敬法八伏治淨伏現染也九斷治淨斷染種也十相續淨前因後果性成就也。 論復有差別至正法清淨。 演曰第二番釋文中有二初摽後列列中有十文易可知。 論復次略有至邪禁過失。 演曰三毗尼過失門文分為二先失後德此初文二先標後列列中有十一壞學過失於所學處而不學故二不喜過失於所學戒心不忍可三伴相違失於同法者言行異故四期願過失所持淨戒期世果故餘文可知。 論復有十種至無上尸羅。 演曰後明功德文具標列列中有十一和合者理事和也二無間者無表𠛴那倍增故三無怨者於物不損故無怨對四無損害者由戒遮止無損害心五堅固者久修習者戒性成就名為堅固六出離者乘戒因緣出離世故七勝所治者勝所對治犯戒垢也八不退者謂經四種不退位故九不共者不共外道同所持也十無上者大乘尸羅非小有也。 論復次於毗至究竟時。 演曰四勤學無逸門文分為四標徵列釋此前三也。 論云何於毗至不放逸。 演曰四釋如摽亦分為十一辯犯時文中有三謂徵釋結五支如前本地分中第十七說。 論云何至第二時等。 演曰二辯定時文分三分謂徵釋結釋中有二初由修習止舉捨三故不放逸後於得定不生愛等故不放逸初中有三一明盖生當即除捨二彼由下明盖過患三為欲下明將斷盖修止舉捨止舉捨義如下當知。 論云何至第三時等。 演曰三辯生時文分三叚謂徵釋結釋中有三一摽加行二正發起三加行德言依生者依將結生名為生也。 論云何至第四時等。 演曰四乞食時文顯可悉。 論云何至第五時等。 演曰五辯作時由不放逸所燒煑物無燋爛失餘准此知。 論云何至第六時等。 演曰六明用時文易可知。 論云何至第七時等。 演曰七辯求時文分三分徵釋及結釋中有四一求世言二求真典三除勝負四明自益求真典中甚深等者真如教也相似深者二空教也經典之言通上分別求此等時心無動亂名不放逸。 論云何至第八時等。 演曰八辯思時如文可悉。 論云何至第九時等。 演曰九遠離時。 論云何至修不放逸。 演曰十通達時具徵釋結文顯可知。 論復次有四至荅如是等。 演曰五出家障礙門文分三分摽列及釋釋中有四初意樂者意樂處俗不樂出家雖王所逼無真出意名意樂障餘文可知若蘭所得者縱失曰蘭。 論復次略有至別解脫經。 演曰六所應學處門文分為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三也。 論有犯無犯至名為輕罪。 演曰四釋分四一明有犯二明無犯三明犯重四辯犯輕解脫戒經略不言也初二如前故不重辯三犯重中而有六別一立別者如五犯聚佛立初聚最為其重二事別者性遮二事而不同故性罪成重餘文可知四犯輕者與重相違可知其相。 論復次諸持至現行故。 演曰七五相觀察門文分為五一摽二徵三列四釋五惣結之此前三也。 論此中一向至令不犯。 演曰四釋之中文分為五一明雜染二辯不行三明依處四明過失五非一向此初一向雜染犯中謂性罪者必皆雜染故令不犯。 論若毀犯者至速悔除。 演曰二辯不行有毀犯者令速悔除不令再起名為一向不行▆也。 論又佛世尊至遮罪學處。 演曰三明依處隨其根冝依其方處制立遮罪學處別也。 論若有所餘至對治之法。 演曰四明過失觀所餘器時方之宜有犯過起同前第三制立之法而對治也。 論若有不犯至治之法。 演曰五非一向由彼不犯是故不須一向行於對治法也。 論如是名為至觀察所犯。 演曰五惣結也。 論復次至應修方便。 演曰八依處修習門文分三分一摽二徵三釋依止此初也。 論云何依止至修方便。 演曰二徵修處。 論謂依止大師至藥什物。 演曰三釋依止文分為二先明七處後明六處此七分二前三依人後四依具夫修道者必仗於師及資身具師若無者善惡誰示資若闕者身何得安所以七處並名依處。 論於法至應修方便。 演曰後明六處先列後釋此列六也。 論此中法者至非處善巧。 演曰後釋分六一明其法二明學體三教授教誡教授善法教誡惡法四辯等持五明供養先財後法法供養中言所餘者財供之餘皆名法也六不放逸五善巧者如本地分二十七釋。 論復次至五為他受。 演曰九五種攝受門文分為二初惣摽列後依摽釋此初也受衣鉢等將属[A34]己身名属[A35]己受如承眾命知眾僧事因得財利名承受受受他寄物名委寄受為捨施故而受他物名捨施受本人不在權為領納名為他受。 ᅟᅟ==[A34] 己【CB】,已【金藏】== ᅟᅟ==[A35] 己【CB】,巳【金藏】== 論由二因緣至得清淨。 演曰後依摽釋文分為五二承受中非處等者屏處等也言非量者過量受也不依僧法名非法受餘文可知。 論復次至不作淨故。 演曰十受用非淨門文分三叚摽列及釋此初二也。 論性有罪者至名為清淨。 演曰後釋分二先明不淨後明清淨初中有五一餘有罪二不端嚴三不任用四非攝属五不作淨復分為五一受得淨謂受三衣及食等物二損壞者如穀菓等三委寄淨四時法淨如七曰藥等曰未滿時皆名為淨五捨分別淨如受賊施物但作施心不應分別作賊等想名淨應受後明清淨返上五種應知其相言賄貨者周禮注云金玉曰貨布帛曰賄。 論卷第六十九 論復次應知至羯磨制立。 演曰十一甚深制立門文分為二一辯五真二明五偽真中有三摽列及釋此初二也。 論復次略由至不行故。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五一彰學制立二明犯制立三出離制立四止息制立五羯磨制立初學制中文分三分謂摽列釋此初二也。 論言自在者至制立學處。 演曰後釋分五一明自在二不自在三戒壞失四鄙業失五觀二失。 論復次略由至最甚深。 演曰二明犯制立文分三分一明犯制二彰意樂三思所犯初中有三謂摽徵釋此初摽也。 論云何為犯。 演曰次徵起也。 論謂能障礙至不得生。 演曰後釋分二一明障礙二明無障初文分二先略後廣此略明也。 論當知此障至所知障。 演曰後廣釋中文分為四一摽二列三別解釋四彰次第此初二也。 論𢢔緩障者至名所知障。 演曰三別釋中文分為五一明𢢔障二明罪障三輕𢢔障四惡作障五所知障一一行相尋文可知。 論由𢢔緩障至生次第。 演曰四彰次第如文可悉。 論與此相違至所知障。 演曰二明無障。 論復次意樂至無引發欲。 演曰二彰意樂文分為二一明毀壞二明具足初中有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 論復次意樂至非治罸故。 演曰二明具足文分為二初釋後證釋中有三謂摽徵列列中有五文顯可知。 論復次應由至求所犯。 演曰三思所犯文分為二先標後釋此初也。 論謂由別解脫法故。 演曰後釋十處文即為十一辯略戒經。 論由廣分別毗柰耶故。 演曰二明廣律教。 論五犯聚中由犯自相故。 演曰三彰五犯聚即五篇也五中所犯一一各別名為自相。 論由六種差別至時差別。 演曰四明六差別六差別義如六十八後具明也。 論由無羞耻至殘相故。 演曰五辯無羞耻波羅闍[A36]已迦者唐云他勝處善法益[A37]己名之為自惡損於[A38]己立以他名由犯四重惡法增強名他勝處所餘即是十三僧殘乃至眾學此所餘等雖犯清禁而猶得有僧之餘分名曰僧殘不同初篇全無僧分名他勝處梵云僧伽婆尸沙此云眾餘也。 ᅟᅟ==[A36] 已【CB】,巳【金藏】== ᅟᅟ==[A37] 己【CB】,已【金藏】== ᅟᅟ==[A38] 己【CB】,巳【金藏】== 論由初業者至現所行故。 演曰六辯初非初初學比丘久學比丘如次名初及非初業雖各有犯輕重有別故分二類。 論由逼𢙉出離故。 演曰七明有逼𢙉謂由病等所逼𢙉故雖有違犯而不成罪名為出離。 論由障難出離故。 演曰八辯由障難謂命難等上樹過人無有所犯亦名出離。 論由有犯者至集僧眾故。 演曰九白師集眾以事白佛佛欲遮制故集於眾。 論由僧眾集至無𢙉害故。 演曰十制立開許初雖惣制後隨根冝亦開許也。 論復次略由至悔出離故。 演曰三出離制立文分三分一摽二列三各別釋此初二也。 論無染出離至無染出離。 演曰三別釋中文分為二一明五出離二彰小隨意初中有五一明無染二明逼𢙉三明障難四明無計五彰說悔初無染中文復分三𤗊釋及結如善心中採花供佛以善勝故損生之罪而得減滅亦名出離。 論逼𢙉出離至逼𢙉出離。 演曰二明逼𢙉如被陵逼不成[婬-壬+(工/山)]罪。 論障難出離至障難出離。 演曰三明障難具𤗊釋結謂遇命難馳走失儀及上樹等皆無有過。 論無計出離至無計出離。 演曰四明無計曠野等中遇命難等無計遣之揮刀及杖亦無有犯。 論說悔出離至法悔除。 演曰五彰說悔除初篇外於餘犯中說悔也。 論言小隨小至除性罪。 演曰二彰小隨意謂於遮戒犯小罪中如次根本及前方便名小隨小。 論復次略由至止息學處。 演曰四止息制立文分三分謂標列釋釋中有五一明清淨二彰防壞三彰引接四彰教盛五遮難活由此五藏於小學處權開不學名為止息。 論復次略由至白四羯磨。 演曰五羯磨制立文分為二一明十羯磨二辯五伽羅初中有三標徵及列列中有十一受具羯磨羯磨梵語此云辦事受具戒時所施設者名受具羯磨二者結界結大界等三者長養八戒羯磨名為長養長初善心養後德故有云梵音布薩此云長養養戒德故四同意者為所作事羯磨和僧僧眾意同名為同意五趣向者諸有所徃作法羯磨皆名趣向如尼欲向僧邊受具及請自恣先於尼眾作法羯磨方趣僧處名為趣向六恣舉者謂於自恣及舉罪時作羯磨也七治罸者治罸惡人集眾作也八攝受者攝受弟子初剃髮時集眾聽許亦為羯磨九十可知。 論云何五種至補特伽羅。 演曰二辯五伽羅文分為三謂徵列釋此初二也。 論云何良慧至如書畫者。 演曰後釋分五一明良慧二明鸚鵡三彰炬燭四釋電光五明書畫初良慧者於此等者雖於教中未有文作然依道理義合須然故依理施羯磨成立以成立故名為良慧餘思可知。 論復有五種至非法羯磨。 演曰二明五偽文分三分謂標列釋釋中有五一偽制學處二偽制所犯三偽制出離四偽制止息五偽制羯磨一一事別如文可知。 論復次除十至非清淨說。 演曰十二非淨宣說門文分三分一摽二徵三釋非淨此初也。 論云何十事。 演曰二徵數也。 論一於佛寶至不清淨事。 演曰三釋分二先明淨說後不淨說初中有十一欲損等除斯十種清淨說外餘名不淨。 論若因嫉姤至不清淨說。 演曰後不淨說。 論復次毗奈至譬喻事。 演曰十三譬喻顯法門文分為二初惣摽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本生事者至菩薩行事。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五一辯本生二明本事三彰影像四明假合五彰譬喻初本生者如佛自說前所經事名曰本生。 論本事事者至相應事。 演曰二明本事謂說前世三乘弟子於教行中相應事也。 論影像事者至應了知。 演曰三彰影像文中有二先五後七影依質起而似質者顯相似義以影像等顯所似法而有五種謂乳等五種喻於聲聞緣覺小大菩薩及如來也後七人者如涅槃經三十六說恒河七人也。 論假合事者至合而說。 演曰四明假合以彼說此名為假合如經頌云第六王為最第六意識實非是王由多自在故名王也餘准此知良醫喻者如經說佛名大醫王佛實非醫以能了知根法藥病故名為醫餘可知矣。 論譬喻事者至如是等類。 演曰五彰譬喻如說火宅事理廣長名廣等喻餘思可知。 論復次由五至差別故。 演曰第三所知法異門文分三分一慧知心境分二識所了別分三獲得勝利分初中有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三也。 論云何由事至所知事。 演曰四釋文中分為五一明體事二彰品業三辯智依四明智別五辯攝餘初中文二謂徵及釋所知體事不出有為及無為也。 論云何由品至所知作業。 演曰二彰品業文分為四一摽二徵三釋四結此初摽中徵及荅也。 論何等為五至名所知。 演曰二徵三釋釋中有二一辯所知二明作業初中有五如文可知。 論若世俗智至而起眾行。 演曰二明作業謂諸聖智而能有彼五所知用名五作業一明俗智知初所知文別有二一了世道理二了世言行了世理中不善有罪善無罪法如次遠離應脩習也了世言中了世言說詮真不迨但隨世轉名遊世間因世名言而有所作名隨因緣起諸眾行。 論法智類智至法斷。 演曰二明真智知勝義境文分為二初明六智知其真境後例見修斷所斷智六智之中初二為惣後四為別惣別合論故為六也。 論盡智至離增上𢢔。 演曰三彰二智知無學果無學果體名為究竟於中文二先釋所知後彰知意。 論他心智至界及隨眠。 演曰四明心智能了他心界者性也隨眠種子謂他心智能知眾生染淨心性意樂不同復能了知心性種子發生差別以上勝智心性現種皆能知故。 論十力智至及安樂事。 演曰五明力智能知種別具本地分問所知之境豈只五耶荅五攝之盡若尒何有非安立耶荅勝義智中[A39]已攝之故若尒初二攝所知盡何假後三再言重設荅對能知智用有差別故說之也。 ᅟᅟ==[A39]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名為至五種業。 演曰四惣結也。 論云何由智至依處差別。 演曰三辯智依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四摽列釋結釋中有二初明自行後明他行與前五業十智相攝如文可知。 論云何由智至唯世間。 演曰四明智別顯前十智及十力智是世出世漏無漏別文分為五一明俗智俗智有二一有漏三性是世間故名為俗智二在無學身善無記性無漏所起雖名無漏體是漏故亦名俗智及所餘者及餘有學異生所起皆俗智也。 論當知所餘至亦喻無漏。 演曰二明真智心境無漏名出世間體即法類六種智也。 論盡無生智至相續中生。 演曰三盡無生體唯無漏通世出世若不分別緣理而起名為出世若起分別緣事生故名曰世間由未曾得在無學身故名出世及無漏故。 論他心智至是無漏。 演曰四他心智文分為二初正分別後明無漏此初也無學所得雖通無漏以緣事故唯是世間非證理心不名出世。 論問何因緣故至名無漏。 演曰後明無漏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皆成無漏。 演曰後荅文二先釋後結是故[A40]已下結由三義故成無漏。 ᅟᅟ==[A40] 已【CB】,巳【金藏】== 論十力智至而現行故。 演曰五十力智唯是世間何以然者謂由此智皆帶名言戲論生故。 論云何由攝至諸智所攝。 演曰五辯攝餘文分三分一明十智攝通空門二重分別通諍願智三明通智生得時異初中有二先徵後釋釋中又二初摽後攝此初摽舉神通等智皆是如前十智所攝。 論謂五神通至如前應知。 演曰後攝之中文分三分初攝六通次攝空門後攝無礙初中有二一攝前五二攝第六謂前五通皆是前說十智之中初俗智攝其中凡夫及有學者五通皆漏無學得者即唯無漏第六漏盡唯是無學故是盡智無生智攝。 論空解脫門至無生智。 演曰次攝空門文分三分初辯空門次明無願後彰無相初空門中但攝八智不攝俗及他心者此二緣有故不攝空揔空無我遍緣四諦故四諦智得攝空門次無願中但攝六智非滅等者滅道無漏非無願也俗智他心是意所求亦非無願故但攝六而無增也後無相中但攝五智不攝道者道雖無漏而相非無故無相門唯五智攝。 論無礙解智至盡當知。 演曰後攝無礙不共等智以緣俗故故皆俗攝。 論諸解脫門至地[A41]已說。 ᅟᅟ==[A41]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重分別通諍願智文分為二先指後釋此初也三解脫門如本地分二十六明四無礙解如菩薩地四十五辯十力無量不共佛法如四十九及五十說。 論復次云何至智作證。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一別釋神通無諍願智二揔明無諍願通定別初中有三一辯神通二明無諍三明願智初辯神通文復有二一別辯六通二揔明具用初中分六一明神境二明天耳三辯他心四明宿住五明死生六明漏盡初神境中文分三分先徵次釋後揔結之此初牒經而問三事一所變境二能變智三作證名。 論謂從一種至名為神境。 演曰次釋如徵亦分三段初明神境次彰神智後釋證名初神境中文復有二一明境體二辯名因所變境中而有二種一變二化變謂改易變一為多小為大等改易舊質目之為變無而忽有稱之為化言至梵世自在轉等通其變化二由神境下顯得名因所變化境而非是神由神現之故名神境神體謂即智慧者也正理雖說通定及慧此及有宗即唯智也以智用勝餘莫能測故謂為神。 論若智至名神境智。 演曰次彰神智文分為二一明智體二釋神名神通之體謂即智也智能變化少多自在名具威德因定所發名為修果由此智下辯得名因智非其境為能領納及能顯示故得境名依主釋也。 論即此智種至智作證。 演曰後釋證名眾生無始數得神通皆有種子由性事障不能起用今明行者由離二障修習勢力令舊種子增長相續尒時緣具得起神通故言此種由生緣等即親種子踈緣助故而能起現名為作證作猶起也種能生起證得通智名作證也。 論如是一切至作證通。 演曰後揔結也如是一切境智及證揔攝名一神境智通。 論云何天耳至如前說。 演曰二明天耳文分三分謂徵釋結釋中有三一明修果謂天耳根因定起也二天耳智與天耳識俱時智也三智作證耳智種也。 論復次由此至今當說。 演曰三辯他心文分為二初揔摽指後別釋之此指問詞同前不舉。 論謂諸他心至如前說。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先釋後結釋中有三一明差別彰所緣境二明修果辯能緣智三明作證因修種生結文可悉。 論若於過去至如前說。 演曰四明宿住文分三段若過去下明所緣境若智具下辯能緣智餘如前說指作證等智隨念起名隨念智。 論若諸有情至如前說。 演曰五明死生文亦有三若有情下明所緣境若修果下辯能緣智餘如前說指作證等問緣死生通是何識智荅眼意二識相應智也意相應智也意緣死生理極成就意識必由天眼為依故名天眼非唯眼識名天眼也未自在位眼識不緣未來境故若眼識慧如何得緣未來境耶。 論若一切結至如前應知。 演曰六明漏盡准問有三云何漏盡云何通智云何作證而今荅文亦有三也一切結盡荅初問盡無生智荅第二問餘一切下荅第三問盡無生智雖通真俗今取了世故名通智。 論復次諸具至神通者。 演曰二惣明具用文分三段一辯具通二彰勝劣三明利用此初辯中義別分四一示現者神境通也示現神通起化物故二安住者天耳他心二種通也雖聞語聲及知心[A42]已未行施化而自審思名為安住或安有情各住自行名為安住三他利者宿住死生謂知所化過未善惡令起斷修名利他也四問記者漏盡通也由漏盡故故善問記。 ᅟᅟ==[A42]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前三至三世愚故。 演曰二彰勝劣前三現在通而非明後三種通亦兼明攝何以然者以宿住等如次能治過未現在三世愚闇故得明也。 論又初神通至能善教授。 演曰三彰利用文中有二初辯前三後辯後三後三之中離常等者由得宿住示生過去因果相生常見因遣由死生智示生未來生處差別便除斷見謂由漏盡於現在中宣說中道故通雖同用各差別。 論復次觀察至住无諍定。 演曰二明無諍文分三叚一辯住定因二明無諍行三結無諍名初中有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三一聞昔勝利而修無諍二悔昔諍心修無諍行三令受愛果修無諍定此等皆是利根無學方行此行揀鈍不然名俱解脫須菩提等即其人也。 論由此因緣至如是勸導。 演曰二明無諍行文分為二一此因緣下辯定釋名二如是為下辯無諍行無諍行中文復有二一明見不見二明語不語。 論彼由多分至無諍者。 演曰三結無諍名。 論云何願智。 演曰三明願智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謂俱分解脫至依止故。 演曰後荅文二先辯二乘後明佛願初中有三一辯起願人二彰所依定三辯修願相此初二也。 論若聲聞乘至一切了知。 演曰三辯修願相文有其二一顯修相二既入下明願成就并顯其名。 論若諸如來至無障礙。 演曰後明佛願。 論復次諸佛至不能棄捨。 演曰二惣明無諍願通定別文分為二一明無諍入有差別二明無諍願通定異此初有三摽徵及釋此無諍定小乘數入大乘不數何以然者以利他時因起諍心而得脫故故不數入。 論復次如熏至皆能引發。 演曰二明無諍願通定異文分為二一者正明依定多少二者因明人觀地別此初也謂無諍等行微細故唯依第四神通行麤故通四定。 論復次唯依至聖諦現觀。 演曰二明入觀文分為二初辯依心後辯生身此初分三標徵及釋謂依五地慧心勝故能入現觀無色不然故不依入。 論非生上地至少分亦無。 演曰後辯生身依生欲界猒心勝故能入現觀上界不然故不依入故顯揚頌云極慼非惡趣極忻非上二處欲界人天佛出世現觀。 論復次當說至生起差別。 演曰三明通智生得時異文分為二一辯智生二明通得初中有二先摽後釋此初摽舉世出世智三際生別。 論謂世俗智至應知。 演曰後釋文二一明世俗二明出世初中有二一辯二乘二明菩薩二乘有三一明前際二明中際三彰後際前際分二先釋後結釋中又二先辯所治後辯能治此辯所治染心也。 論為欲生起至世俗智攝。 演曰後辯能治文分三段一起善法攝。 論以此正見至世俗智攝。 演曰二具正資粮聞思二心於念住等勤修行者亦俗智攝。 論以此為依至世俗智攝。 演曰三修順决擇文分為三初明燸頂次明忍位後世第一此初二位名方便者而是見道遠方便也。 論以此為依至世俗智攝。 演曰次明忍位漸近見道近方便也。 論以此為依至世俗智攝。 演曰後世第一雖一𠛴那引生見道亦是有漏世俗智攝。 論如是名為至生起次第。 演曰後惣結也。 論又即以彼至諸世俗智。 演曰二明中際文別有二先釋後結釋中又二一正彰智體二明地有無初中復二一明智體用二彰修智道初文分二先明體用後釋異名初文又二一明種體二明起用初智體中文復分三謂摽釋結得清淨者謂前二位世俗智種由得見道斷染法故名得清淨彼資熏故亦号為修對法十三亦具明也。 論出見道[A43]已至非謂永斷。 ᅟᅟ==[A43]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明起用文別有六一證見斷下自了證得擇非擇滅二又能了下自知得果三又能了下自知所斷惑之差別四又隨欲下能善記別五又能於下能建諦觀六復於此下能伏煩𢙉伏煩𢙉中文復分二一明能伏二明伏法此所得智唯是有漏故唯伏惑若無漏者亦能斷彼迷事隨眠此彰俗智。 論此世俗智至為世間。 演曰二釋異名雖體有漏由從無漏智後引生不同異生故不一向名世閒也。 論又修此智至勝進道。 演曰二彰修智道文分為二初揔摽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於一切地至第三道。 演曰後別解中文分為四一明方便二明無閒三明解脫四明勝進此前三也。 論次後於斷是第四道。 演曰四明勝進文分為二先惣略釋後別分別此初也後後品道而勝前前名為勝進。 論此勝進道至名勝進。 演曰後別分別文復分二先標後釋釋中有二一方便勝進二知足勝進。 論除未至定至所攝受故。 演曰二明地有無文分三叚一明上七地近分唯俗二辯八根本及初未至唯真非俗三明上有頂唯俗非真根本地中雖通真俗聖所修者即唯真故今明俗智故以揀之。 論始從學地至中際俗智。 演曰後惣結也。 論於阿羅漢至俗智攝。 演曰三明後際文分為二先釋後結義思可知。 論復次諸菩薩至世俗智。 演曰二明菩薩三際俗智文分為二先惣摽舉後各別釋此初也到究竟者第十地中因滿究竟非彰佛位說為究竟。 論初際者至究竟地。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初彰三際後明三行此明三際俗智差別約位明體故名地等。 論又諸菩薩至則不如是。 演曰後明三行對彰勝劣。 論復次如是至我當說。 演曰二明出世文分三叚初結前生後次依生正釋後惣結之此初也。 論謂見道修道無學道。 演曰次依生正釋文分為二初列後辯此初摽列出世三道。 論若法智品至見所斷惑。 演曰後辯分三先明見道次明修道後無學道初中有二先明見體後別分別此初先明八法八類以為見體倣法擬冝說之為斷。 論問一切類智至無色界耶。 演曰後別分別文分三叚初彰了境次明相攝後明增長初具問荅此先問也。 論荅至不能了別。 演曰後荅可知。 論所餘諸智至二品所攝。 演曰次明相攝止觀俱智隨彼法類二智所攝故無增減。 論又於見道至勝進道。 演曰後明增長餘智因者後智種也十六心中初智生時餘十五智親生種別皆得增長以增長故說為得修因得修故而漸生長故名勝進。 論於修道中至出世智。 演曰次明修道文分為二一惣明修習世出世道二別釋修習世道所以此修二道如文可知。 論為於諸諦至而離諸欲演曰二別釋修習世道所以文分為二先釋後結釋中有四四箇故字是釋世道修習所以論無學地中至皆自在轉。 演曰後無學道文中有二一斷惑清淨二為德依持。 論如是名為至次第生起。 演曰後惣結也。 論復次諸神境智至或生得。 演曰二明通得文分為二一明神境二辯餘通初中有二先摽後釋此初也。 論方便得者至所有修果。 演曰後釋分二一明方便二明生得此方便也如有生此欲界異生及有學等修得通者名方便得揀生上界不名方便属生得故。 論生得者至起屍等。 演曰二明生得類別分六一色界天二欲界天三欲界人四有傍生五分鬼趣六呪術得呪術得者依生所起亦名生得言𭦟䭾多者此云持養或云我能即頂生王也頂生王父於祖膊生名膊生王膊生王頂時有胞出後時自裂中有一童儼如化出膊生大王謂諸夫人誰能持養皆言我能時王因付第一夫人因立其名名為持養言頂生者而從生處以立其名非正翻也。 論即由如是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辯餘通除神境外餘天眼耳宿住他心修得生得一同神境名為亦尒。 論復次云何至生差別故。 演曰第二識所了別分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前三也。 論云何依緣至以為境界。 演曰四釋分五一辯依緣二明欣慼三明勝劣四明心法五障治生初中有二先徵後釋。 論云何欣慼至非二諸法。 演曰二明欣慼。 論云何勝劣至自所行法。 演曰三明勝劣。 論云何心法至一切境法。 演曰四明心法先徵後辯辯中有二先摽後釋釋中又二先辨遍心後善心所善心所中文復有二初明增減後彰假實。 論云何障治至自所行法。 演曰五障治生文分二分一徵二釋釋中又三一明障別二明治別三明生別此初二中文復分三一辯所治二辯能治三明治識披之可知。 論復次生差別者至自地二心。 演曰三明生別文分為四一摽二列三釋四結釋中有五一明欲生二明色生三無色生四徃上生五還下生此前三也。 論若先未起至無學心生。 演曰四徃上生文分為二一明修定二明生上初中有二一辯善心二明無記初中又二先釋後例釋中有二一明次第二明超越此初復二一起上心二起學心披可知也。 論若先[A44]已起至如意能起。 ᅟᅟ==[A44]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明超越初久修別故分二種。 論如是所餘至當知亦尒。 演曰後例初禪起餘上心次第超越一同於初名為亦尒。 論又從欲界至非自性故。 演曰二明無記無記無間能生上地思准可知。 論又欲界沒至生起差別。 演曰二明生上了生差別。 論又諸異生至無間生。 演曰五辯還下生文分為二先起下心後明生下此初也。 論又從上地至生起差別。 演曰二明生下。 論如是障治至諸法差別。 演曰四惣結也。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二十八 ▆▆▆▆▆▆▆▆▆▆▆▆▆▆▆▆▆▆▆教▆▆▆▆▆▆▆▆▆▆▆▆▆▆▆▆▆▆▆三▆▆▆▆▆文分為二▆▆▆▆▆▆▆▆▆▆▆▆▆後釋釋中有五如文可知。 論復次至勝外▆▆▆白後明勝德文分三分一摽二徵三釋所以此初▆▆何等十五。 演曰二徵數也。 論謂外光明至當▆尒。 演曰三釋所以文分十五一心能勝色德二損▆翳障德三常所愛敬德四分惠有情德五出生無▆德六無色無形德七細妙非麤德八無闇相違德無漏▆▆▆必滅故不同外光猶有影闇相違俱也九無有▆▆▆▆▆▆義利德十一引趣未曾德十二開發▆▆▆▆▆▆▆▆▆德上聖神通隱下德者令不▆▆▆▆▆大者現時小猶現故十四發起照明德▆▆▆正見德不同外光久視能令眼損害故。 論▆▆至正行婆羅門。 演曰第四善等類別門子叚▆分五十七門一三法種類門曲分為六一辯三調善一除遣惡業二制惑現纏三除害種子二辯三寂靜一離欲尋思二捨欲散亂三得上定樂三辯三寂止止惡三業四辯三梵志梵謂寂靜體即涅槃志謂志誡是求梵者求梵之志名為梵志於中有三一趣向梵志即是四向二住果梵志即前三學果三到究竟梵志即無學果五辯沙門亦有三種一趣向二住果三到究竟義同梵志准知不釋六婆羅門亦有三者一假名者二十九云名想婆羅門謂諸世間由想等想假立言說名婆羅門實非婆羅門如雪山北胡稱婆羅門也二種姓者謂若生在婆羅門家從母產門之所生出父母圓備名婆羅門三正行者謂所作事決定究竟[A1]已能驅𢷤惡不善法即四姓中出家修行世出世也。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由四至執無犯故。 演曰二尸羅毀犯門文分為二先明犯戒後明具足初中有二先摽後釋釋中有四一起犯無餘四他勝也二有餘不悔於餘四聚有餘分中而不悔過三犯無憶念四於無犯中執有犯等名四因緣。 論由四因緣至知其相。 演曰後明具足文分為二先明戒具後明清淨此初飜壞應知其相。 論復次由二至清淨故。 演曰後明清淨文分為二初辯二因後辯三因初中有二先𢝰摽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云何名至命清淨。 演曰後別解中文分為二先明助伴後彰自性助伴文二先徵後釋釋中分三一見清淨離邪僻也二軌清淨軌則圓滿三命清淨離邪命也此三雖非戒之自性令戒淨故名助伴淨。 論云何自性至具分隨學。 演曰後彰自性即戒自體名為自性崇重尸羅名敬隨學全𡙇皆習名具分學如本地分二十三等亦[A2]已明也。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論復有差別至堅牢防護。 演曰後辯三因文分為二初惣摽列後別解釋釋中有三一意樂淨二命清淨三行清淨命清淨中文復分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略後廣廣中又二一如所應求二如所從求所從求中五不應行處者屠肆等處前數明也。 論復次若有至理作意。 演曰三密護六根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此初摽也。 論云何四相至非雜染想。 演曰後釋分二先明忘念後不如理初中有三徵列及釋釋中有四一明闕念二明劣念三彰失念四明亂念。 論云何以四至捨所學。 演曰後不如理文亦有三謂徵列釋釋中有四文易可知。 論復次於食至營事業。 演曰四於食知量門文分三分謂摽徵列列中文八三命壞滅者飲食過量能壞命故四飢劣者為食無限受多飢劣餘文可知。 論復次常勤至虛棄而眠。 演曰五瑜伽覺𡩺門文分三分摽徵及列列中有八一除疲弊由疲弊等不能勤習故以除之非時覺者𣇲黃之際眾務未息名非時覺初夜後夜名正覺也非時眠者寢於晝也虛棄眠者中夜眠外餘分眠也故佛誡云良馬不曾臥夜半蹔時眠盛事未立功云何樂安𥨊餘思可知。 論復次依六至迦耶出離。 演曰六建立出離門文分為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標列中而有六種不隨順者是所出離出離之言顯能出離餘五准知乍觀似倒若正應言出離不隨順乃至出離薩迦耶也。 論不隨順者至樂不隨順。 演曰四釋分五一不隨順二闕出離三家出離四戒圓滿五者合明後二出離初不隨中文分為二先摽後列列中有五一趣不隨順謂三惡趣不能隨順出離地故二生不隨順謂生難處不能出離三勤不隨順謂懈怠也四障不隨順煩𢙉定障數生起也五愛樂不隨順由邪見等障入正道名不隨順能離此者方名出離本地分中二十一等而廣明也。 論闕者至臥具闕。 演曰二彰闕出離亦具摽列列中有四隱沒闕者謂法未時教證皆無不能出離名隱沒闕餘文可知。 論後次由四至由行力。 演曰三家出離釋後三種直以義明而不牒釋釋有二一彰起善者二正辯出家初中有二先摽後列列中有四一緣力者善友力也二因力者自發心也三智力者了知出家能出離也五行力者而能具戒修正行也。 論復次由四至住處圓滿。 演曰二正辯出家文分為二先摽後列列中有四一形相滿身語無染二業圓滿隨教行也三意樂滿樂越生死求出離也四住處滿離諠閙也。 論復次由五至不知足故。 演曰四戒圓滿文分為二先標後列列中有五如前本地二十二中而[A3]已明訖。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依二至隨眠護。 演曰▆者合明後二出離文分三分一辯根律儀二明食知量三正知而住初中有三一摽二列三別解釋此初二也由護根門眼食知量纏種皆斷名出下地及迦耶也依思及修修四律儀故雙標舉。 論境界護者至是隨眠護。 演曰三別解中文分為四一境界護二煩𢙉護三明纏護四隨眠護。 論復次由五至正習睡眠。 演曰二食知量文分為二先論摽列後引經釋前二十三[A4]已明食量今此略摽兼引經釋故重舉也。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應於至亦善知量。 演曰三正知而住文分三分摽列及釋釋中有五前二十四[A5]已辯正知今略提綱故重示法。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若有至隨煩𢙉支。 演曰七勤習神足門文分三分一明斷行二辯定緣三辯了知斷行文二初惣摽列後別釋之此初也神足體者其唯是定今此四支及八斷行是能資法而體即非故云神足由四支等。 論修習支者至持於內。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四一明修習二辯證勤三辯護隨四明引發三護隨中止觀隨惑者能障止觀之隨惑也體即沉掉順違皆障餘文可知。 論復次有四至心一境性。 演曰二辯定緣文分為二初惣摽列後依摽釋釋中有四一明審聽二正教授三明宿習四辯多聞義思可悉。 論復次有七至對治依持。 演曰三辯了知文分為二初惣標列後依摽釋此初也。 論內定退因至光明想。 演曰後依摽釋文分為二一別彰七法二重明第六此初分二前四所治後三能治思之可知。 論云何於身至樂我常。 演曰二重明第六於身觀察集法住等惣有九句而是經文論𤗊解釋真如身者於有身中觀無相理名真如身以依真故名善住念餘文可悉。 論復次依上至見迹行者。 演曰八補特伽羅門文分為五一摽二徵三列四釋五惣結之此前三也依上等者上謂勝上依上勝事建立五人五人皆欣勝妙上事故能求人亦為上也。 論云何欣樂喜樂至差別故。 演曰四釋分五一欣喜樂二欣障斷三欣解脫四見趣行五見迹行初中有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摽後列問准列有四摽何云三荅有尋有伺無尋有伺合為第二俱初禪故初欣欲生攝人天趣餘義可知。 論云何欣樂障斷至斷差別故。 演曰二欣障斷文分為二初惣標列後依摽釋此初也。 論欣樂煩𢙉至差別故。 演曰後依摽釋文分為二先明惑障後明定障此初也現法樂者四禪定也於四禪定法樂未得及[A6]已得中皆欣惑斷何以然者以未得定欲惑未斷而欣斷之[A7]已得定者自地未除亦尚欣斷有多類故名一切種有想等者無色界中下三定也未得定者而希得之[A8]已斷下惑已得定者更復欣上而求進之不說非想者彼無欣上故依止等者釋前二界斷別所以謂於依止釋前樂住及於觀察釋無色定。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論欣樂定障至未得[A9]已得。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明定障謂於勝遍未得希得欣斷定障[A10]已得更希後後勝品而復斷除名得未得以彼二處由斷定障而方得之故須斷也。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欣樂至得[A11]已得。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欣解脫謂於諸見未得解脫而起斷除其[A12]已得者希其圓滿名得未得。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到究竟至得已得。 演曰四見趣行謂於非想非非想處未得出世真實究竟[A13]已得世閒最上究竟名得未得。 ᅟᅟ==[A13]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到究竟見迹至究竟證受。 演曰五見迹行於六觸處所有染汙無餘斷盡名究竟證不同前文有盡不盡名得未得。 論如是名為至補特伽羅。 演曰五惣結釋。 論復次鄔波至名能引發。 演曰九鄔波三德門文分三分摽列及釋釋中有三一明清淨二明造作三彰引發初清淨中復分二種如文可知。 論復次有三至究竟證法。 演曰十明法邪正門文分為二一辯三正法二真偽對明此初也聞法教也行法行也究竟證法如次果理四皆名法。 論又外道法至內所證。 演曰二真偽對明文中有二先偽後真文易可悉。 論復次諸欲至遠離功德。 演曰十一捨欲彰淨門文分為二初明捨欲後明清淨初中諸欲得捨因果為次布施得因在天受用是所得果由此捨等明捨所因捨事欲等明其正捨由出離等明捨勝利謂由捨故而得出離離煩𢙉故得諸功德具二十五。 論又若顯示至出世間故。 演曰後明清淨文意可知。 論復次由三至威德故。 演曰十二驅𢷤犯戒門文分為二先摽後列列中有三一護他者護他俗流生其嫌疑及護同修清淨行者無觸𢙉也二彼不堪者彼所𢷤人三彼能令者彼犯戒者若在眾中令眾無德故驅𢷤之。 論復次由四至懈怠故。 演曰十三愛樂觀察門文分為二先明愛樂後明觀察初中有二先摽後釋釋中有四一離二邊離苦樂二餘可知也。 論復次有四至不壞故。 演曰後明觀察文中有二先摽後列列中有四一共住者觀察前人有戒無戒要依共住察之知有二厄難者遇難無非知戒牢也三世務者雖過世務而戒不虧故知無𡙇四言論者觀其言論無有[(厂@((既-旡)-日+口))*頁]戀知見不壞。 論云何心趣至等相者。 演曰十四趣入修斷門文有七句分之為二先辯初三後明後四初中二釋此初釋中各具徵釋住憒𡗚者由住憒𡗚而因厭背心趣遠離由聚落行故捨出離由依寂靜止觀二力故趣涅槃。 論復有差別至趣涅槃。 演曰第二重釋文易可知。 論一切受至為真梵。 演曰後明後四受是觸影一切受滅名為無影相續者身餘文可悉。 論復次由三至不恭敬故。 演曰十五聽說失德門文分為二先明聽法後明說法聽中有二初倒後器此倒聽也。 論復次有五至恭敬心。 演曰後聞法器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五為聞法故而修五種聽法之相名聞修器。 論復次於善至教授出離。 演曰後明說法文分三分標徵及釋釋中有五為具此五名大師德。 論復次由三至無怖畏故。 演曰十六佛道出離門文具摽釋摽中此道者即是下無我見無我見者唯佛道有昔居凡位未得無我名未曾得復由無我能斷煩𢙉及無怖畏。 論復次有四至菩提樂。 演曰十七引樂歡喜門文分為二初彰歡喜後明引樂初中有二先摽後列列中有四。 論復次由二至不可得故。 演曰十八彰佛善說門先摽後釋釋有八因八因佛名善說後七二因次第成前成前二中但成後一窣堵波者此云靈廟白虎通云廟者貌也尊貌所居謂之廟也有二因緣故同於教一由靈廟而有遺形類有教文方證堅住堅住謂即佛真體也二由靈廟為貌所依說諸真文為理依處不同外道教無堅住故以辯之。 論復次有四至名有翳。 演曰十九障斷慧眼門文分為二初明障斷後明障慧障慧分三一者作惡作惡障慧故同盲也二者作福作福福增障慧生長故同於垢三者邪見邪見障正故同於翳。 論復次修法至增上𢢔。 演曰二十修行念住門文分為二先標後列列中十一前二十八治障合明心有二十今唯所治但云十一謂能了知十一染法名法念住次第解釋餘文可知。 論復次由四至資潤故。 演曰二十一出世助伴門先摽後釋意思可知。 論復次由四至有情故。 演曰二十二天眼遍義門文具標釋釋中有四一見造眾業二見無量生三見中陰身四見無中陰生無色時無中陰故。 論復次為證至離增上𢢔。 演曰二十三證達漸次門文具摽釋釋中有七言住其心攝正方便者為求禪定要住其心行施戒忍以為攝定之方便也內外等者自身名內他身名外內外二處是施法財不平等心之所起處今悉除斷名障清淨餘思可知。 論復次為對治至捨善軛。 演曰二十四修四念住門文分為二初摽後釋釋中文九初之三種身所治後之六種是受心法如次能治各二種行思可知也與前法住惣別不同故分二說。 論復次諸出家至𢢔過失。 演曰二十五辯二過失門文分為二先辯出家後辯居家此初也。 論諸在家者至善行過失。 演曰後辯居家先摽後釋釋中有五一貪著貪著世樂二習近者應言習近諸欲能障即能障出家文顛倒也三攝受者有七攝受如本地分餘文可知。 論復次愚夫至業薄劣。 演曰二十六愚夫相狀門文分為二先明四相後彰福薄辯四相中文四番釋尋之可知。 論復次五法至相似故。 演曰二十七死生類海門文具摽列列中有五五寶所依者生死之中有真圓寂名寶依似餘文可知。 論復次由五至施而無盡。 演曰二十八法勝財施門先摽後釋釋中有五。 論復次應今至疾趣入。 演曰二十九心隨自在門文分三分摽徵及釋釋中有五一惡行方便不隨趣入二善行方便猛利趣入三追欲方便不隨趣入四受欲方便不隨趣入五出離方便不隨退轉於欲定愛不隨趣入[A14]已上皆名隨[A15]已而行不隨惡心猛利趣入。 ᅟᅟ==[A14] 已【CB】,巳【金藏】== ᅟᅟ==[A15]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由五至餘有情共。 演曰三十煩𢙉勝魅門文分為二初摽後釋釋中有五一體多勝二難治勝三難識勝四難摧勝五餘共勝。 論復次或有至耶行故。 演曰三十一妄計有我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二一明五過失二彰二邪行。 論復次依止至五種對治。 演曰三十二欲行對治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此先摽中而有三種一六雜染二四依處三五對治初三行中同居行者欲福雜行名同居也。 論云何六種愛恚雜染。 演曰後釋之中有二番釋初釋分三一六愛恚二四依處三五對治初中有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論一境界貪至不安隱住。 演曰後辯有六義別分三初二欲行次二福行後二合明同居之行思可知也。 論云何四種至俱分雜染。 演曰二明四依處約於二義而明四處一約情境明二依處前六種中初依境界餘五有情二據起染分全分二六中初二分雜染依所餘四處名俱分染初二如次起貪及瞋名為一分餘則俱起名為俱分。 論云何五種至五捨。 演曰三辯五對治初摽後列列中有五初四如次治前六中初四染法後二合治五六雜行思可知矣。 論復有異門至五種對治。 演曰第二番釋文分為二先標後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六至雜染瞋。 演曰後釋分二先辯所治後辯能治初中有二先徵後列列中有六初二可悉三於三毒而起貪愛謂於惡行生欣樂故四於三善而起瞋恚謂於利益而生瞋也五於三善復起於貪謂於善貪善法欲也六於三毒復起瞋心謂於惡行生損害意。 論云何五種至貪瞋作意。 演曰後辯能治能治有五不淨與慈如次治前二染三四作意如次治彼三四所治第五作意合治五六思可知也。 論復次有四至五種功德。 演曰三十三出家功德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此初也。 論云何四種至未熟者。 演曰後釋分二先辯其人後明功德初中有二先徵後列列中有四一者自依依自身心而出家也二者依他依属於他令發意也三者[A16]已熟四聖果也四者未熟脫分初也。 ᅟᅟ==[A16]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應知至第五功德。 演曰後明功德初摽後釋釋中有五一得淨尸羅二不隨他轉三得苦邊際謂無學果四惡趣邊際有學者也五捨逼迫集善根。 論復次有三至非出離法故。 演曰三十四三苦九相門文分為二一者雙摽二者別釋別釋分二一明三苦二明九相謂於苦苦行苦壞苦三中如次各三是為九相七順愛者順於妙境起貪愛時深生樂想名生住樂此樂壞時能生憂苦名為壞苦八變壞者樂受變壞即名為苦九由等者智觀變壞恒為苦想名取非離餘文可知。 論復次若有至攝受住持。 演曰三十五四支成就門文分為四一標二列三釋四結此初二也。 論云何苾蒭至法慳𠫤。 演曰三釋之中支別為四一解脫煩𢙉支二不離正智支三善生圓滿支四未生令生支初中有六一問二荅三徵四列五釋六結此初四也。 論若諸愚夫至有如是事。 演曰五釋之中文分為五一辯慕居家二明犯禁戒三彰昔作意四起當貪憂五明法慳恡初中有二一辯愚夫思慕居家隨惑之相二諸有智下明有智者解脫隨惑其文可知。 論又諸愚夫至二隨煩𢙉。 演曰二明犯禁戒文分為二一明毀犯二明解脫。 論又諸愚夫至三隨煩𢙉。 演曰三彰昔作意文分為二初明非理後明解脫。 論又諸愚夫至四隨煩𢙉。 演曰四起當貪憂文亦二種准前應知。 論又諸愚夫至五體煩𢙉。 演曰五明法慳恡文二准前。 論是名苾蒭至煩𢙉支。 演曰六惣結釋。 論云何比丘至立餘三智。 演曰二不離正智支文分為六一問二荅三徵四列五釋六結此前四也。 論謂有比丘至第一智。 演曰五釋分二初明第一後辯後三此明通達八聖道智。 論即以此智至出離所攝。 演曰後辯後三聞思修智文復分三先摽次釋後惣結之釋中又三一明聞智二明思智三明修智此初智也。 論又為勤修至令不忘失。 演曰二明思智。 論又於無我至應了知。 演曰三明修智。 論如是名為至建立三智。 演曰後惣結之。 論是名比丘至正智支。 演曰六惣結也。 論云何苾蒭至不退增長。 演曰三善生圓滿支文分為四一問二荅三徵四釋義思可知。 論云何苾蒭至得生起。 演曰四未生令生支文亦分四一問二荅三徵四釋文易可悉。 論如是四支至平等平等。 演曰四惣結成數顯於平等初支有五二支有四三支有一令長攝持四支有一令生攝持為十一也。 論卷第七十一 論復次有七至應發義。 演曰三十六七義生喜門文分為二先明其義後明生喜初中有二先標後列列中分七一應推者如推緣生自從老死推至無明二應攝者攝相歸性盡是真如攝境從心皆名唯識三應避者應避二邊常斷等過四應引者引同異喻類例明也五應遮者謂立我無遮執我有他皆倣知六應持者中道之義應奉持也七應發者發生他解行利他也。 論復次有七至所引喜。 演曰後明生喜因聞眾義故生喜躍而亦有七如文可知。 論復次有五至五證法。 演曰三十七法喻差別門文分為四一明五法二明三德三彰三教四明理趣初中有五一教二行自利行也三攝受者攝受有情利他行也四受用者受用法樂自利果法五證法者證理法也。 論復次具三至師學工巧。 演曰二明三德三德備矣方名善射故類修行弓如教法箭同於行果同中的因教起行尅有所成故同中的。 論復次如來至不重說教。 演曰三彰三教據多分說如大般若十六會說時長處遠名長時教二無閒者如燈明佛說妙法華六十小劫不起于座一坐說畢名無閒教三不重者如金剛等經唯有長行而無應頌名不重教他皆准知。 論復次如來至別理趣。 演曰四明理趣先摽後釋釋中分三約勝說者義差別者令入秘密文差別者謂即別時別義意趣難釋別者轉變秘密等。 論復次夫涉至身勞對治。 演曰三十八遠涉對治門文具摽列列中有五一炎光治者喻初正見掩邪見曰二艱險治者喻善知識能越險故三河對治者喻舩筏教四竭對治者得定水也五身勞治者五通象馬為對治也。 論復次尸羅至不𡙇尸羅。 演曰三十九戒徃善趣門文具摽釋釋中有二一明攝受謂初受時二明不𡙇後無有犯。 論復次諸受至著受用。 演曰四十現法受欲門文具摽釋。 論復次壽命至二細。 演曰四十一壽命變壞門文分為二一明變壞二明分位滅沒名麤念念名細。 論復次智有至他類善根。 演曰四十二智德差別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二一明正行二明自性初正行中義之德者義謂義理及境義也於義境界知無顛倒名為正行聞思修時所知境別如次名為速疾等也二自性者依自立名亦有三德一是定地揀於散地智可退也二出世閒彰無漏也三勝自他勝自類者勝於自類有漏慧根勝他類者勝於信等餘善根也斷障證真智為勝故。 論復次有三至戀後有。 演曰四十三對治[(厂@((既-旡)-日+口))*頁]戀門文分為二先標後釋釋中分三一[(厂@((既-旡)-日+口))*頁]助伴戀著妻子觀身不淨而以治之二[(厂@((既-旡)-日+口))*頁]利養觀受治也三[(厂@((既-旡)-日+口))*頁]後有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能除遣。 論復次加行至相續故。 演曰四十四加行相續門文分為二先𤗊經明後論主釋此先𤗊經明三道也。 論欲貪無明至是相續。 演曰後論主釋文分為二初惣略釋後別分別此初文三一明加行見道前也二明現觀二見道也三明相續謂修道中文復分二一明離欲不還果也二未離欲第二果也初果見諦見道攝也。 論又依故至對治故。 演曰後別分別文有八句分之為二初之五句據地等別解前三道後之三句據障重辯初中復二前之三句如次釋前後之兩句再明相續前三句中初言依者加行位也加行所依欲界身故次言地者明現觀也依未至地入現觀故次言品者辯相續也相續之身依於九品而建立故[A17]已離欲者九品皆無未離欲者隨應不定次未修定者重明相續初果雖得未至勝定未修根本四靜慮故名未修定次修未得第二果也後修[A18]已得不還果也修得既差離欲亦異所依清淨障故等者辯復三句約障明也所依障淨者加行位也近加行中不隨惡趣報障依身名障清淨作意障淨者彰現觀也現觀位中能斷或生作意惑障名作意淨彼障治者相續義也於修道中得聖對治斷隨應惑能得離欲及非離故。 ᅟᅟ==[A17] 已【CB】,巳【金藏】==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如說至究竟現觀。 演曰四十五現觀行相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此初摽經說有六種。 論問思現觀有何相。 演曰後釋之中門分十九一顯觀相狀門文分為二初釋後結釋中文復分六一辯思現觀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如法引𡙸。 演曰後荅之也思者惟也惟念所緣觀者智也決了諸法謂於凡位決知諸行苦無常等餘不能𡙸名思觀相。 論問信現觀至餘僧正行。 演曰二明信現觀文具問荅於三寶中決定生信非三寶外皆不信從名信現觀。 論問戒現觀至放逸處。 演曰三明戒現觀問荅可知。 論問現觀智諦至生第八有。 演曰四現觀智諦謂此現觀攝真相見故無疑等及不造業無第八有。 論問現觀邊智至生怖畏。 演曰五邊諦現觀由分別我而[A19]已斷除故於詰問而無怖畏。 ᅟᅟ==[A19] 已【CB】,巳【金藏】== 論問究竟現觀至為因而生。 演曰六究竟現觀不犯五處者五罪聚也。 論如是等類至現觀相。 演曰後惣結也。 論問思現觀至為自性。 演曰二明觀自性門文分為六皆具問荅一思現觀尅實體者思所成慧以為自性故唯識云謂最上品喜受相應思所成慧加行道中觀察諸法此用最猛偏立觀名若并相應眷属體者即菩提分隨應為體二信現觀通漏無漏信為自性名世出世信雖非觀助觀增明亦名現觀故唯識云此助現觀令不退轉立現觀名三戒現觀無漏淨戒名聖愛戒戒能助觀故得觀名唯識亦云除破戒垢今觀增明亦名現觀四智現觀根本後得無分別▆以為自性緣非安立以為境故唯識釋云緣非安立根本後得無分別智以為性也五邊現觀唯後得智通漏無漏唯識論云諸緣安立世出世智以為自性六究竟現觀盡無生智以為體也復言等者等無學位十種智中所餘之智。 論問此六現觀至及不繫。 演曰三界地分別門文分為二先界後地界中文二先問後荅荅中類別而分四種一唯欲繫謂思現觀唯散地故二一種等者信現觀也體通無漏取彼有漏通三界者名為一分三即此等者此信觀中無漏之者故立分名及餘三者謂三四五全及信少分合此四種名為不繫四一通等者第六觀也通漏無漏故繫不繫。 論問此六現觀至依可得。 演曰後明其地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問云六種觀中幾依未至乃至八定為所依耶。 論荅至一分亦尒。 演曰後荅分二一荅所徵二重釋難此初分二初惣後別初惣釋中一依非依者思現觀也謂思現觀唯欲散地不依定起名依非依餘五現觀依定而生理通八定名一切得又三依等者後別釋也三四五觀依初未至及四根本五地而生見道生時通五地故一種一分者信現觀也信觀雖通有漏無漏今說與三同時起者揀餘有漏名為一分同依五地名為亦尒究竟現觀依定極成故不言矣。 論問若現觀至依可得。 演曰二重釋難文分為二先難後釋此初也。 論荅至無有分別。 演曰後釋難中西方諸師釋此文云决擇分善為遠方便欲入真觀思惟初定尋等五支全靜慮真如入初靜慮後入見道無相真觀而證三界一切法如故加行時尋等可得尋求伺察真如理故具有五支正證真如然是離相無有分別無尋伺二但有喜樂心一境性三支俱也。 論問此諸現觀至勝義諦。 演曰四所緣真俗門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一種一分。 演曰後荅分七一緣世俗謂思現觀雖緣四諦非定親證故名俗攝二一種一分者謂信現觀三一無所緣者謂戒現觀戒色非心無所緣義四二緣安立者謂第五六五一種一分者謂信現觀俱能緣彼四諦理故六一緣非安立者謂第四觀七一種一分者謂信現觀由無分別故緣非安立然信遍與善性相應故緣世俗勝義等中皆說有也。 論問此諸現觀至亦無相。 演曰五有相無相門西方釋云思諦邊究竟四體是慧分別性故名有行相戒體非慧故名無相信慧同緣亦是有相體非慧故亦名無相。 論問此諸現觀至別亦尒。 演曰六有無分別門於六觀中有分別四無分別一一通於二義與前同名為亦尒。 論問此諸現觀至樂捨俱行。 演曰七三受俱起門初思唯欲欲意無樂故唯喜俱欲雖有捨力不及喜故不取之餘通八地故喜樂捨容得俱行。 論問此諸現觀至二非對治。 演曰八現觀對治門文分三分一辯四對治二明種現治三彰三品治初中有二先問後荅荅中有四一二唯壞者初二也思惟散善但有猒行故闕後三問現觀邊智既無漏攝何非後三荅理實分有持遠對治斷惑未盡有惑可猒壞治義強故唯說壞二一通斷持遠分等者智諦現觀二無相觀斷理事惑證擇滅理令所治遠故攝三治三一通持遠分等者謂究竟觀惑[A20]已盡故故無壞斷但有二治四二非治者謂信戒二二俱非慧非四治攝。 ᅟᅟ==[A20] 已【CB】,巳【金藏】== 論問此諸現觀至俱非對治。 演曰二明種現治文中有二初問後荅荅中有三一辯三纏治謂思信邊但伏現纏非能害種以非正智正斷道故二一俱對治智現觀也三二俱非治戒及究竟戒體是色究竟位中無纏種斷故二俱非纏及種治。 論問此諸現至非斷對治。 演曰三彰三品治文分為二先問後荅荅中有二一正對治謂現觀智諦現觀是斷惑道餘五隨順以為助伴。 論問六現觀至幾遍知果。 演曰九九遍知果門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摽列而為問也。 論荅至不得彼果。 演曰後荅一得謂第四觀能斷惑故得九知果餘非斷道皆不得之九遍知義如五十七。 論問此諸現觀至未生耶。 演曰十斷惑時節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荅至諸煩𢙉斷。 演曰後釋所徵現觀生時煩𢙉斷時時無前後說名平等如言明來闇方謝者假說先後實謂同時以同時故名為平等。 論問此諸現觀至是得前行。 演曰十一得果差別門先問後荅荅中有三一得一切者一謂第四四果皆由斷惑所得故依第四得諸四果二一得圓等者一謂究竟得圓果時能證之道非親能得親能得者謂無間道斷惑士夫而能得故究竟但是解脫道故故非得也三餘是等者餘思信戒及邊觀四是得四果一現觀中俱時助伴及前方便。 論問是諸現觀至餘一切。 演曰十二轉根勝劣門言除一者戒現觀也言轉根者捨劣得勝戒體色法而無此能故以除也然轉根義具五十七。 論問是諸現觀至餘一切。 演曰十三引通勝德門除戒餘引神通勝德心能引之戒觀不然故非能引。 論問思現觀至作何業。 演曰十四觀智作業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荅至後身為業。 演曰後釋分六一明思觀能作六業二明信觀能為三業第三業中一分業者有漏感生無漏不尒名為一分三彰戒觀脫苦為業四現諦觀作四種業第四業中助感果者別報業也及異熟者惣報業也謂此現觀能助二業感生二果以為業也五邊諦觀能作三業以曾證知故善問荅六究竟觀起三業用文易可悉。 論問思現觀至有幾種。 演曰十五觀智種數門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現觀亦尒。 演曰後荅分六一思現觀略舉二十五類所思之境以彰思體顯餘皆思名為無量二信現觀文中有二初舉所信有十二類後彰信觀體亦有多三戒現觀文別為二初約法明後依人辯四智現觀五邊現觀六竟現觀皆以念住根等為體名無量也。 論問此諸現觀至不可說故。 演曰十六自非自性門初問後荅荅中通二義如常說。 論問思現觀至何因何果。 演曰十七辯觀因果門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現觀亦尒。 演曰後荅分二先明通相後此中下彰其別相義思可知。 論問六現觀至現觀耶。 演曰十八餘法相攝門文分為二一作意相攝二邊根相攝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勝解作意。 演曰後荅分六一二現觀非作意攝者謂思及戒思唯是散作意唯定作意心法戒體是色故不相攝二一現觀攝樂作意攝者信從俱慧攝樂所収俱於三寶而信樂故就勝而攝理實其信遍諸善也三一現觀攝樂作意觀察作意攝者一邊現觀同非斷道故相攝也四一現觀至究竟作意攝者智諦觀也謂此觀智斷欲煩𢙉名為遠離斷上煩𢙉名為攝樂斷後修惑名方便意五一現觀方便究竟果作意攝者謂究竟現觀也六餘作意者了相勝解非觀所攝何以然者定散異故非思觀攝非淨為性信觀不収了相勝解但是加行與後四觀無間等殊故不相攝。 論問無邊際智至現觀等流。 演曰二邊根相攝文分為二先問後荅荅云不攝何以然者智知無邊名無邊智思散戒色而體不同信緣三寶寬狹誠異後之三觀各局所緣行相既殊故不相攝善根亦非現觀攝者唯識第九云燸等不能廣分別法又未證理故非思觀餘准此知。 論問諸思現觀至皆當了知。 演曰十九諸句分別門文分為二一四句料揀二順前後辯初中有二先明思信後例釋餘。 論復次慳之至向於彼。 演曰四十六慳垢汙染門文分三分謂摽徵釋釋中有八前六第八雖皆是貪慳依貪起故舉明也第七執取雖兼見取因慳故發故亦慳攝。 論復次有五至菩薩道。 演曰四十七調善修想門文分為二先明調善後明修想初中有三摽列及釋釋中有五如文可知。 論為得彼故至哀愍想。 演曰後明修想如次配前五行起修想也。 論復次當釋至乃至論議。 演曰四十八了知經義門文分為二先了契經後知彼義初中有三一摽經起問二略荅所徵三結釋前義此初也。 論謂略由五相至乃至論議。 演曰二略荅所徵文復分二先列後釋釋中有五一了假名了名皆從想假設故二了攝受由名句文宣說善惡有無等法有所歸處名為攝受三了次第了知緣生法門句義因果前後次第宣說四了聖教四人所說五了依處為自他說釋結可知。 論云何了知至相應語。 演曰後知彼義文亦分三謂徵列釋釋中有五一知緣起隨根說義知義起因名知緣起二知句別謂能了知苦集等法異詮各別故三知次第如言諸行無常是生滅等先摽後釋是釋次第如說色蘊色如聚沫受如泡等以宗喻等成立五蘊體皆為空名成次第說義終畢三支無過名滿次第四知道理五知略義如文可知。 論復次云何至作意故。 演曰四十九知時差別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五一知惑正起二知惑將起三知惑不起四知智將起五知智正起知能所治起時不同故分為五。 論復次云何至善知其量。 演曰五十法食知量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分三先摽次列後隨摽釋釋中有二先略後廣此略釋中文復分二一持順性二勤順性。 論此中云何至或損於他。 演曰後廣釋中文分為二一明食知量二辯勤知量初中有二一明受取二明受用此受取中有四知量如文可知。 論於受用中至起不平等。 演曰二明受用。 論云何於勤至太舉。 演曰二辯勤知量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四一辯勤時二明勤處三明勤事四勤齊限。 論復次云何至瑜伽師等。 演曰五十一善知眾別門文分為二一知在家二知出家二中類別各分多種如文可知。 論復次云何至乃至應默。 演曰五十二徃詣語默門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略後廣廣中分六一知應徃二知徃法三知應住四知應坐五知應語六知應默此初徃中事有九種而應徃也。 論云何了知至[A21]已說其相。 ᅟᅟ==[A21]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知徃法如指應知。 論云何了知至方申愛語。 演曰三知應住。 論云何了知至端嚴而坐。 演曰四知應坐。 論云何了知至質直而語。 演曰五知應語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列後辯此初也。 論時有三種至第三時。 演曰後辯有五一辯知時二明知理三明知量四知寂靜五知質直此辯知時有三可悉。 論理有三種至有義利說。 演曰二明知理文三准前。 論由三種相至况多說。 演曰三明知量。 論當知寂靜至而有所說。 演曰四知寂靜文分三分標列及釋釋中有三文可知也。 論又質直語至所言無二。 演曰五知質直文具摽釋。 論云何了知至聽其言說。 演曰六知應默先徵後釋釋中有五如文可知。 論復次且由至皆當了知。 演曰五十三知信非信門文分為二先明知信後明非信初中有二一明諸相二明支果此初復二一彰信相二例釋餘初中有三謂摽列釋釋中又三尋可知也。 論此中信是至善男子性。 演曰二明支果文復分二先釋五支後明證辯支者因也先因後果故次明之。 論復次田三至所調伏故。 演曰後明非信文易可悉。 論復次由三至信順人故。 演曰五十四非徃寂靜門先摽後釋釋中有三由三拘故不能數徃空閑寂靜阿練若圜。 論復次由三至應知其相。 演曰五十五性好非好門文分為二先明黑品後明白法初中類別文復分八一不好詣他言無畏者不畏現在惡名布彰未來苦趣故不徃詣求其指趣二不好親近三不好請問四不能審聽五不定任持言覆慧者雖有其慧於所聞法不能領受猶如覆器水終不入言膝慧者雖處塵下而有少解起而尋忘如置飲食在於膝下起便傾覆元不入腹名為膝慧六不觀請法七不隨法行八不修他行返上好徃及觀察等即名白品。 論復次諸聖至其事可得。 演曰五十六諸聖遊觀門文分為二先明遊觀後釋所以此初也濵者(賔音)水際也。 論問何因緣故至利餘眾生。 演曰後釋所以文復分二先問後荅荅中分三謂摽徵釋釋中有二先益鬼趣後益餘生由二因緣故遊鬼趣。 論復次由六至心轉故麤。 演曰五十七欲行麤色門文分為二先摽後釋釋中有六思之可知。 論於此地中至不復現。 演曰後惣結止餘。 論又獨覺地至亦不復。 演曰二明獨覺例同聲聞故不復釋。 論卷第七十二 攝决擇分中菩薩地之一 論如是[A22]已說至我今當說。 ᅟᅟ==[A22]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明菩薩文分為二一結前生後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謂如成立至亦復如是。 演曰二依生正釋文分為四且第一決擇初持瑜伽處中文復有三一明種姓二辯發心三明正行此初種姓始自本有指同聲聞不別明也。 論復次有十至成果發心。 演曰二辯發心文分為二初明正發後明隨護初中有四一摽二列三釋四止此初二也。 論世俗受發心至證菩提。 演曰三釋分十一世俗發心先𤗊後釋謂在地前所有發趣未登聖位名為世俗祈願受行名為受發二得法性者而有二種一證入初地聖性發心名得性發二得四果者證自聖性歸趣大乘亦名得發三不决定中非彼姓者謂無姓人非彼大姓遇緣雖發而不定故善戒經云無種姓人雖復發心終不能得無上菩提設彼姓者菩薩姓也四决定發返上應悉五不清淨類別有九如文可知六清淨發離前九相即名清淨七嬴劣發八強盛發九未成果發心也十[A23]已成果發心者果中發也起利他意亦名發心如世尊下指事明也。 ᅟᅟ==[A23] 已【CB】,巳【金藏】== 論此十發心至更不復現。 演曰四結止也。 論復次有四至修所成心。 演曰後明隨護心雖[A24]已發更起四心常隨守護令無間隟名四隨護。 ᅟᅟ==[A24]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菩薩至舍那正行。 演曰三明正行文分為二一彰所學處二明應行行初文有五一二利行處二真實義處三威德力處四成熟行處五菩提行處初利行中文分三分一明九正行二辯五邪行三彰無堪性初中有四一標二列三釋四止此初二也。 論云何菩薩至辛苦藥。 演曰三釋分九一生死正行文具徵釋下皆准知辛苦藥者自利行也於生死中雖行自行行難行故如治自病服辛苦藥。 論云何菩薩至有病者。 演曰二於情正行利他行也。 論云何菩薩至成就幼童。 演曰三於自正行家長喻菩薩未成幼童如未成行所以省察學是除非如彼家長教幼童也。 論云何菩薩至於諸賄貨。 演曰四於欲正行謂於五欲染汙境中守持正行猶如商主於難處中堅守財貨。 論云何菩薩至諸衣服。 演曰五三業正行去垢得淨故如浣衣。 論云何菩薩至孩小兒。 演曰六不損𢙉行觀諸眾生如[A25]己嬰孩雖有過非不應損𢙉。 ᅟᅟ==[A25] 己【CB】,已【金藏】== 論云何菩薩至施功於燧。 演曰七無閒修行類同鑽火。 論云何菩薩至可委付者。 演曰八內心正行依定修行行無見遺如堪委者財無有失。 論云何菩薩至諸幻事。 演曰九增上慧行依慧行行萬行皆成猶如幻人無不皆造。 論餘决擇文更不復現。 演曰四止不重明。 論復次若於至無有傷嘆。 演曰二辯五邪行文分為二先摽後辯此初也。 論一於求乞者至隨法行。 演曰後辯分二先辯有情後明邪行初中有二先列後釋釋中有五一辯乞求二明危厄三辯有恩四明樂樂五明樂法一一皆五如文可知。 論此中邪行至應知其相。 演曰後明邪行言是中者是前五種有情中也作加行者邪加行也起損害等加行之心名不饒益等不害不益名曰中容如此並名無哀愍等。 論復次於有情至無堪任性。 演曰三彰無堪性文分為二一辯無堪任二辯有堪任初文有三標列及釋此前二也。 論於清淨至般涅槃法。 演曰後釋如摽亦分為五一明清淨二明加行三辯果成四雙明二五明攝受初明清淨無堪任者無種姓也由無無漏本種姓故故無堪能證清淨法佛化叵得况餘人耶。 論於加行至修正方便。 演曰二明加行無堪任性如有一者指人示法同涅槃者同餘眾生有種姓者相續修習根[A26]已成熟後過異緣於此相續無間業中造不善業障正加行名無堪能。 ᅟᅟ==[A26] 已【CB】,巳【金藏】== 論於彼果成至成辦彼果。 演曰三明果成無堪任性言未熟者雖修未久名續未熟彼果謂即解脫果也果未成辦便不數修以不修故障果成辦名無堪任性。 論於加行至俱無堪能。 演曰四雙明二於行及果俱無堪能相續未熟於果無能造能障業於行無能名俱無能。 論於攝受至無遺安樂。 演曰五明攝受無堪任性攝益於物而假財富由造匱業故於攝益無有堪能言令彼者彼所化也。 論與此相違至有堪任性。 演曰二辯有堪任返上應悉。 論復次若欲至有五事。 演曰第二真實義處文分為二一辯所觀境二明能觀智初文有二一明五事二明三性初中又二一標二釋此初摽舉三十六中真實義品所未盡者。 論嗢拕南曰至行等色等。 演曰二釋之中頌有兩行即為二文初文分二一舉頌摽宗二長行別釋此初頌中門別有十一者惣舉惣摽舉門二別分別別分別門三言有者有無門也四言實者假實門也五世俗等二諦門也六若生者所生門也七若異等一異門也八言相者顯相門也九行等者行相門也十色等者相攝門也。 論云何五事至五正智。 演曰二長行別釋十門分十一惣摽舉門惣摽五事為真實境。 論何等為相至安足處事。 演曰二別分別門文分為五一明相體二辯於名三明分別四釋真如五明正智初相文二先徵後辯相謂境相是言所詮名談處事。 論何等為名至有增語。 演曰二辯於名相實無言強以名言名為增語所增之語即名名也。 論何等為分別至心心法。 演曰三明分別三界漏心妄分別有故名分別。 論何等為真如至安足處事。 演曰四釋真如一無我所顯二聖智所行三絕語言路具斯三義名曰真如。 論何等為正智。 演曰五明正智文分為二先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略有二至世間正智。 演曰後釋分二先釋後證釋中有二初略摽列後依摽釋此初也。 論何等名為至間正智。 演曰後依摽釋文分為二一唯出世二世出世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謂由此故至通達真如。 演曰後荅文二一明證理二明斷障此明正智證會真理名達真如。 論又由此故至所知障淨。 演曰二明斷障又由此前證如智故而能斷障能斷障故亦名正智。 論何等名為至間正智。 演曰二世出世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謂聲聞至三界寂靜。 演曰後荅分二先明智體後釋名因體中復二一明緣諦二明斷障此初緣諦過患愛味如其次第知苦斷集次彰智也。 論又由多分至煩𢙉障淨。 演曰二明斷障又由多住此正智故而能引發真出世智斷惑圓滿非得此智自能斷惑緣安立諦非能斷故。 論又即此智至出世間。 演曰後釋名也義謂境義未曾得者謂緣真也變影緣真名為出世緣言說事可是世間以緣真時心境無漏故名出世。 論世尊依此至出世間。 演曰後引證成。 論問相當言至當言是有。 演曰三辯有無門文分為二一辯前三二明後二初中復二一明相體二名分別初辯相中有四問荅此初也相是依他故荅言有。 論問為如自性至當言無。 演曰第二問荅問意可知其荅意云同自性差別之相此即是無何以然者以彼二法言說安立假施設故。 論問為如分別至當言有耶。 演曰第三問荅此先問也。 論荅至善說法界。 演曰後荅之云若據分別明有無者相即是有依他性故善記有者據依他有善記無者顯遍計無善記亦有無者雙合前二善記非有無者遮遣第三由斯故得遠離二邊行中道矣。 論問此相至當言是有。 演曰第四問荅此先問也。 論荅至當言是有。 演曰後荅分三摽徵及釋釋中有二一言說有所說色心稱言說故二離言說有言說自性及分別等皆無實體離言自性方名為有。 論如相名分別亦尒。 演曰二辯名分別一同於相有四問荅名為亦尒。 論問真如至當言是有。 演曰二明後二體唯是有何以然者以是圓成無漏性故。 論問相至言假有。 演曰四彰假實門文分為五一相二名三彰分別四辯真如五明正智初相體中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亦有二種。 演曰後荅文二先明行體後有相下成相通二行中有二初實後假若在根境心心行中體即實有若在長等忿等行中體即是假其相亦尒何以然者以心緣行而為相故所緣之行既通假實能依之相故通二種。 論問名當言實有至施設故。 演曰二辯於名先問後荅荅唯是假何以然者以於相中聲上設故。 論問分別至二種俱有。 演曰三彰分別先徵後釋釋中通二識及觸等體實是有忿等法相而即是假。 論問真如至勝義攝故。 演曰四辯真如唯實可悉。 論問正智至故有二種。 演曰五明正智文中有三問荅及結荅中通二尅性唯實眷属故假。 論問相當言至勝義有。 演曰五辯二諦門文分為五一相二名三明分別四釋真如五明正智相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施設器故。 演曰後荅文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二一雜染起者是雜染法之所起故故是世也二施設器者相是名言及分別心所詮緣處名施設器。 論問名至說所依故。 演曰二辯名分二初問後荅荅中有二先摽後釋釋中有三一雜染起者有漏染心之所起也二施設器者施設我法假智及詮之所依處名施設器所依可知。 論問分別當言至說隨覺故。 演曰三明分別先問後荅荅中有四一雜染起者三性有漏雜染生也二施設器者與名及相為所依止名施設器三言說眠者分別種也分別之心緣言說名所熏得種說名隨眠四言說覺者現行心也依其名言起分別故。 論問真如至所緣境性故。 演曰四辯真如荅言勝義何以然者是真無漏清淨勝智所緣境義故名勝義義猶境也勝之義故依士立名。 論問正智至當言俱有。 演曰五明正智先問後荅荅中有二一出世正智當言勝義唯根本也二世出世智通其二種變緣真如名為勝義緣其事境即名世俗。 論問相當言至分別所生。 演曰六能所生門文亦分五一明相體文分為二先問後荅荅中分二一相所生者相通種現現從種起名相所生二分別生者若安慧宗先分別者謂自體分熏成種子生色等相相與分別同種子生故言及先分別所生若月藏宗相由法尒種子所生非分別生然說分別所生者謂由分別熏發生故若護法宗自有兩釋一云相見二分同種生由見分別熏成種子後生相分名分別生二云見相別種種子生相分必由分別所資方熏成種後相從先種所生名先所生。 論問名至欲所生。 演曰二彰名也荅言欲生欲謂樂欲因人樂欲方始發生名欲所生。 論問分別至及相所生。 演曰三明分別先問後荅荅中有二一由分別二及相生分別生中復分為二一親二踈初親生者八識皆從自親種起名分別生分別種現皆名分別故二踈緣者五六轉識如次依彼六七八識增上緣起名分別生二及相生者所緣緣中託境生也雖通親踈皆依境起名相所生。 論問真如至當言無生。 演曰四辯真如真如無為故無生矣。 論問正智至正智得生。 演曰五明正智因聞熏習方從種起名智得生。 論問相與名至亦取名。 演曰七異非異門文分三叚一相對後明二名對後釋三分別對智初中有四一對名釋二對分別三對真如四對正智初中又四一問二荅三徵四釋釋中有二一名體實有過二名相雜亂過初實過者名依相立離聲無體若異相者體應實有二名相雜亂過若不異者取色相時應亦得名若尒便成雜亂過失故俱不說定異不異第三俱句可理通也。 論問相與分別至分別為性。 演曰二對分別文亦分四一問二荅五徵四釋釋中有二一攝法不盡失心緣心時分別之體亦是所緣與相不異今執言異故攝不盡二若不異者法性雜亂失若執分別與相不異離心之外外色根塵相應以分別心為自性。 論問相與真如至俱有過故。 演曰三對真如文分為二一以相對如明異不異二例名分別正智對如彰異不異初中分五一問二荅三徵四釋五引證成此初三也。 論異有何過至亦得正覺。 演曰四釋分三法喻及合法中有二先明異過過有三種思之可知。 論不異有何過至不清淨。 演曰後不異過過亦有三文亦可悉。 論如諸行上至若異不異。 演曰二明喻說文別有四一自相共相喻自相諸行與無常等非一異故。 論又如身心至異不異。 演曰二身心麤重喻。 論又如善惡至有過故。 演曰三種非一異喻正起現時雖有種子望所生現非異不異雖現無種名為非異因果性殊名非不異。 論又如虛空至應無常。 演曰四虛空色遍喻文分三分謂標徵釋釋中有二初明異過後明不異此初也若執虛空與色異者空應不遍色中無故猶若心法體既非遍應是無常有分限故如色心故。 論不異至應無所有。 演曰後明不異若說虛空與色不異離色無礙澄湛虛空應無所有現既可得故色與空定非不異。 論此中道理至當知亦尒。 演曰後合可知。 論聲聞乘至記別道理。 演曰五引證成文分三分謂摽引釋此初摽舉聲聞乘者共許教證揀異大乘不共許故。 論如說苾蒭至不離蘊。 演曰次引教也。 論此中欲貪至不清淨過。 演曰後釋經意文分為二先彰不異後明異失若取即蘊蘊不應有善無記以即取故後異過者取應是常蘊不攝故如真如等。 論如相與真如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例名分別正智對如彰異不異。 論問相與正智至俱不可說。 演曰四對正智義同於前相對分別故指以明尋可知也。 論問名與分別至當言異。 演曰二名對後釋文分為二初對分別後對正智二皆是異何以然者以能所詮體各別故。 論問分別至當言異。 演曰三分別對智定當體異何以然者如次有漏無漏異故。 論問相有何相至為所行相。 演曰八彰相狀門有五問荅如文可知。 論問相有何行相。 演曰九明行相門有二復次初文分五一相二名三明分別四釋真如五明正智初中有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餘無量相。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四一無量相二明六相三明五相四彰二相初中有三一摽二列三惣結之列中惣有六十七種類別分之合為十九一謂色相下明五法相二蘊相界下彰善巧相三根相諦下菩提分相四行迹相者苦遅等四五法迹相者無貪等四六止七觀八舉九捨十依緣者根境相也十一六界謂地水等也十二此他界相十三日月十四五趣十五起盡十六有無空有相也十七染淨十八見知十九尋伺。 論復有六相至所有相。 演曰二明六相文分三分一摽二列三各別釋釋中有六初有相中解了事者解了色體事相名分別所有相餘文可悉。 論復有餘五至正智相。 演曰三明五相文具摽列列中有五一者相相謂外境相是相之相名為相相餘准此知真如相者無相相也正智相者證如相也。 論復有餘二至住本性相。 演曰(四彰)二相具摽列釋釋中有二一明本性本所生也二明影像新變起也本所生者由二合生故名為共謂由前前分別勢力及由現在相種所生故為共也影像相者如妄遍計所起之色及定心中勝解勢力所變相分非本性相名為影像。 論問名有何行相至十二別名。 演曰二名行相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一彰無量二列十二十二名者八十一中具有名目雖有少別理義無差。 論問分別至染汙分別。 演曰三明分別分別七種如本地分第一所釋。 論問真如至不可說行相。 演曰四辯真如不可言說何以故絕語言故。 論問正智至諦行相。 演曰五明正智正智見分帶如相起名有其相相謂體也無影相故名無行相。 論復次若相至相差別。 演曰第二復次明五行相文分為五一相二名三明分別四辯真如五明正智此初明相行相有九初二即前本性影像五塵境等名為顯現五根等實說之為有言所施設名為戲論虛偽不實名薩迦耶四相遷流名有為也因業所有名思所造託眾緣起名為緣生。 論若名若想至名差別。 演曰二名行相行相有七一名相者名謂彰也彰所詮理故得名稱二言想者名之因也果從因稱亦名為想三施設者隨所詮法而施設也四假說者假說壽者我人等也五世俗者軍林等也六假立者勝義門中假建立也七言論者商礭是非起言義也。 論若分別至分別差別。 演曰三明分別而有七種三界妄心名為分別有漏尋思名曰思惟六七執心名為遍計戒取等執名為邪道妄行苦行目為邪行求趣聖果名之越流滯空有邊名不正取。 論若真如至真如差別。 演曰四辯真如行相有九一一如文次第詳之應知其相。 論若正智至正智差別。 演曰五明正智行相有七反前分別其相應知。 論問如是五事至幾無為。 演曰十諸法相攝門子門曲分三十六種一五法相攝文分為二先徵後辯此初也。 論荅至唯無為。 演曰後辯分五相通五者據通相說名唯行者不相應中名句文也餘文可知。 論問如是五事至真如不攝。 演曰二五蘊相攝文具問荅三蘊攝者五中三法是蘊所攝名分別智名唯行蘊分別正智四蘊除色相攝不攝者有為之相可言蘊攝無為之相蘊不相攝真如非聚故亦不収。 論問如是五事至界處所攝。 演曰三界處相攝通相一切界處所収名及真如法界處攝分別正智七心界中及意處攝。 論問如是五事至當知亦尒。 演曰四緣起所攝文曲分二一明緣起二類攝餘根處非處初緣起中三緣起者名智分別俱有為故定緣起攝相通有為及無為二故攝不攝真如非生故亦不攝如緣起下類攝於餘披可知也。 論問如是五事至諦所攝。 演曰五二諦攝文分為二先徵後釋釋中有二先列諦名後明相攝三是安立者謂名分別若集二攝正智道諦相中有為苦集道攝無為滅諦故得通二真如離言非安立攝。 論問如是五事至增上緣所攝。 演曰六四緣攝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所緣緣攝。 演曰後荅文四初明相中通一切者通相而言皆四緣攝名非是心無閒不攝等無閒緣唯心心故分別正智唯是心心故皆四攝真如智境故所緣攝。 論問如是五事至智依所攝。 演曰七四依攝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智依所攝。 演曰後荅分五一相三攝者相謂教義經三皆名為相二名唯法者法教攝也三分別亦尒者分別同相亦分三種故云亦尒以能所緣相待立故四辯真如五明正智文可知也。 論問如是五事至無對亦尒。 演曰八色無色攝文具徵釋釋中有二先色無色後彰見等相據通論故通二種分別正智體唯是心故唯無色名與真如非色無色何以然者是假有故不可說故如次顯二非二所以。 論問至故名無漏。 演曰九漏無漏攝相通二者通相說也二唯漏者名分別也二唯無漏文具摽釋義亦可知。 論問至寂靜相義故。 演曰十有無為攝相通二者亦通相也諸行寂靜所緣等者真如離染聖智緣時眾行寂靜名曰無為非是諸行寂靜不起名無為也諸行不起通有為故。 論問至當知亦尒。 演曰十一諍無諍攝文分為二先明諍攝後例釋餘相通二者諍無諍也二唯有諍謂名分別皆有漏故二唯無諍真如正智皆無漏故。 論問至非墮攝當知亦尒。 演曰十二世非世攝文別有二一者正明二例墮攝三是世間者相名分別相唯世者據別相說正智一分通世出世有漏緣事名曰世間緣如無漏名為出世戲論等者真如無為聖智緣時戲論寂靜名為出世非談法性離言說故名為出世離言性中通世閒故。 論問至正智亦尒。 演曰十三內外處攝相通內根及外塵也名依聲立及法處収故唯是外分別等者分別依內及外境生隨所依緣故通二種真如非生故非內外正智同前分別依二名為亦尒。 論問至行細義故。 演曰十四麤細所攝易了名麤難識名細三通二者相名分別思之可知真如唯細何以然者難識知故正智緣細亦得細名。 論問至所行義故。 演曰十五勝劣法攝三通二者相名分別相待而立故各通二真如唯是勝智所緣一向名勝正智緣勝亦為勝也。 論問至以無為故。 演曰十六遠近處攝一由處者一謂相也在色名處三世名時相於處時俱通遠近名等三種各通二者通遠近也現時名近過未名遠真如由二者由非處時故非遠近名俱非二。 論問至俱非二種。 演曰十七執非執攝相通二者謂內根身名有執受餘無有執名等三種俱非是色故無執受如非色心故非二種。 論問至彼同分故。 演曰十八同非同攝相一具二餘四俱無非色根故同分之義如前[A27]已釋。 ᅟᅟ==[A27] 已【CB】,巳【金藏】== 論問至當知亦尒。 演曰十九因非因攝文分為二一者正明二例餘釋四是因者相及名等熏成種故故名因也真如非熏非取與果故非因義理實亦是十因之中不相違因。 論問至非異熟。 演曰二十異熟非攝相通二者相中根身業所招者名為異熟餘非異熟名依現緣聲所建立故非異熟分別之中八及六識業所生者名為異熟餘善惡等名非異熟餘二可悉異熟等義具五十四。 論問至非有異熟。 演曰二十一有異熟攝相通二者有漏善惡能招當果名有異熟無記不然名非有熟名體無記非有異熟分別准相通二可知無漏破有非作漏因名非有熟。 論問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十二有無所緣文分為二一正辯二例明相有所緣據通相說餘文可知。 論問至所緣義故。 演曰二十三有無上攝有為無為分勝義殊名上無上。 論問至非三種。 演曰二十四世非世攝四是有為故通三世真如無為故非三攝。 論問至俱非二種。 演曰二十五繫非繫攝欲色繫三者相名分別無色亦尒亦通三種彼思惟名亦得有故正智一分通界繫者有漏後得緣事世閒屬界繫故真如非為故非二攝。 論問至正智唯善。 演曰二十六三性分別相及分別通三性者相中色聲通善惡故名無記者據隨轉門及因位說若佛果中亦唯善性真如善者善淨所緣名之為善非招善趣而得善名。 論問至是三種境。 演曰二十七三慧心境文分為二先徵後釋相通三慧據通相說分別是心亦通三慧名是聞思所成者因聞慧起名聞所成以聞成故亦名聞慧思慧准知真如非心雖非修慧修慧緣故名修慧境正智可悉。 論問至空所行境。 演曰二十八三行相攝文分為二一明相攝二彰名別此初復二先問後荅相通三者依通相說空無願相三行體慧通相有故亦三境者亦依通相通相之中有漏相者是無願境無為相者是無相境無我相者是為空境名非三者體非是慧故非三行空無願緣名是二境除無相者非無為故分別二境亦除無相體有為故真如二境非無願者非有漏故正智准知。 論若無差別至所成為性。 演曰二彰名別名別分三一名三空門聞思修慧以為性也二名三摩地唯修慧性三名三解脫門唯是出世無漏修性寬狹不同故重辯矣。 論問至戒眷屬。 演曰二十九戒定慧攝先徵後辯辯中分五一相二名三明分別四辯真如五彰正智初相等者相是戒體及戒眷屬依別相說是心慧等據通相論二名戒眷屬者戒體是色名依色聲方有表用名眷屬也三分別等者分別是心體即定慧及彼二境名曰所行非身語支戒體不攝能發戒故名戒眷屬四真如無為三學不攝體是無漏非分別緣故與慧心為所行境五明正智無漏聖位後得發生及道共戒名戒眷屬心慧可悉。 論問至學及無學。 演曰三十學無學攝三學分齊體性如前相通三者據通相說分別漏善體通三種名體無記故唯非二真如無有進修息義故非學非無學攝智通因果故得通二。 論問至唯是不斷。 演曰三十一三斷所攝相通一切依通相言名是無記故唯修斷分別有漏通其俱生及分別品故通二斷後二無漏故皆非斷。 論問緣相為境至如分別說。 演曰三十二念住分別文別分五初相四者依通相說名等可知辯真如中初別後揔又思惟下揔法念也觀身真如亦名身念觀受心法所有真如亦得名為受心法念壞猶雜也雜緣四種為無我觀名壞緣法餘文可知。 論問緣相為境至隨眠故捨。 演曰三十三伏斷染法緣相伏斷非永斷故據別相說緣戒名教及分別心因生猒捨亦為伏斷問永斷隨眠是根本智如何得緣智為境耶荅根本正智緣真斷種後得正智通緣如智斷事隨眠名緣智境雖說自證緣智見分不斷惑種故不取之。 論問是五事中至當知亦尒。 演曰三十四入定方便文分為二先辯世間後明出世初中有二先辯初心後明上地觀欲及上相名分別如次麤靜生欣猒入乃至無色遠方便中亦緣名入與下皆等名為亦尒或除其名名如所應。 論問至當知亦尒。 演曰後明出世文分為二初明下地後明非想此明下地加緣真如餘同世說。 論非想非非至是世間。 演曰後明非想文曲分二一明法尒二明相攝此初法尒唯是世間隨轉理說大乘遊觀通無漏故。 論問非想非非至名微細相。 演曰二明相攝先問後荅荅中有二一名無相二名細相。 論問是五事中至根名耶。 演曰三十五菩提分攝文分為二一明覺分二彰行品初文分三一明信力二辯覺支三辯道支初復分二先問後荅此問也。 論荅分別為自性至力名亦尓。 演曰後荅分二先釋所徵後彰力義此先釋所徵也。 論問於何位中至轉名為力。 演曰後彰力義燸等位後信等轉增故名為力。 論如根及力至為增上。 演曰二辯覺支文分三分一明自性二辯所緣三明增上自性分二一是世間二明出世是世閒者支是因義能得菩提名菩提支故是有漏分別為性二出世者支是分義依菩提分名菩提分正智為體餘文可知。 論又正見等至樂住為增上。 演曰三辯道支文分三分一明自性有漏無漏如次分別正智為性二辯所緣除命語業戒非心法餘五皆以安非安立為所緣性三明增上與後漏盡樂住勝法為增上也。 論如諸道支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彰行品文分為二初揔摽舉後別解釋此初摽舉同前道支世出世閒分別正智如次為性所緣增上亦准前知。 論此中行迹至別建立。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三分一明行迹二彰法迹三明止觀此行迹也依於鈍根未得現法名苦遲行迹即此鈍根[A28]已得現法名樂遲行迹依彼利根未得現法名苦速行迹即彼利根已得現法名樂速行迹如前具明。 ᅟᅟ==[A28] 已【CB】,巳【金藏】== 論若諸法迹至立後二。 演曰二彰法迹文曲分二先摽後釋戒定慧三名之為法四能任持說之為迹言四持者無貪無瞋戒及定也初二戒迹三四如次定慧二迹。 論又由於至毗鉢舍那。 演曰三明止觀文意可知。 論問依能解脫至誰為增上。 演曰三十六解脫勝攝文有其二先明解脫後明勝處初中有二先徵後辯此初徵問而有三也言解脫者是離縛義由離相縛及麤重縛故名解脫然離二縛通斷及伏本智為性而斷二縛後得性者通伏斷二。 論荅至功德為增上。 演曰後辯分二一正荅所徵二辯修觀意此初分三一明自性二辯所緣三明增上初自性者根本後得二智為性文言世間出世正智雙顯根本後得智也又言真如為其所緣明通本智有義唯以後得為性世出世言唯目後得緣真如者變影緣故以顯色等明所緣境真如二釋如前應知言攝受者第三觀中揔攝淨色及不淨色以為一味清淨之想名為攝受言次四者次四無色各以目地自相及如為所緣境滅定無心故無緣境能引勝德說為增上。 論又修觀者至起此觀行。 演曰二辯修觀意諸色相者前三觀也及無色者後五觀也自在障者諸定障也謂此定障能障解脫自在觀心名自在障故修此觀而以除之。 論諸勝處中至得勝自在。 演曰後明勝處文分為二一別明勝遍二揔彰勝德初中有二一明勝處二明遍處初文又二一明性境二釋勝名初中復二一明自性二彰知見此明自性及所緣境同於解脫而得勝名以能伏彼勝處障故故能伏者得彼自在勝處之名立為勝處。 論又此中言至即不如是。 演曰二彰知見奢摩他品名曰勝知毗鉢舍那名為勝見由能思惟色及如相所以止觀而得勝名異生不然故不名勝。 論問若尒異生云何名勝。 演曰二釋勝名文分為二先問後荅此初問云若諸異生無勝見者云何名為勝處觀耶加行位中學此觀故。 論荅至所共得。 演曰後荅文二先標後釋凡雖不得色真如相勝伏諸色然得三種相自在故得勝處名於四色等淨觀之中麤而未▆▆▆不淨細而顯著名之為淨初觀未成或明或昧展轉相待而起此想同是淨相觀明昧相待二相隨想等者此第二想轉漸勝故轉境自在轉不淨色而隨淨色轉於淨色而隨不淨名相隨想三一味者▆▆▆▆▆行成就便轉不淨揔作淨想名一味想前二於境未得自在未名勝處第三一味於境自在心勝於境名為勝處前真如觀伏色勝處唯聖人得此後一未伏於色想凡聖皆得故知異生亦得勝處▆▆▆▆▆▆相為所緣。 演曰二明遍處文分為二先示所緣後明遍義初中有二一辯前同二明別義具本地分先[A29]已明訖。 ᅟᅟ==[A29] 已【CB】,巳【金藏】== 論若不尒者至得名遍滿。 演曰後明遍義若唯緣色不緣真如為所緣者應▆▆遍以也▆種體非遍故由此義論故約緣真名為遍義。 論由勝遍滿至神通功德。 演曰二揔彰勝德謂由勝遍二勢力故能令解脫離障清淨及▆▆▆▆▆▆▆▆▆▆▆▆▆▆▆▆▆▆▆▆▆▆▆▆▆▆三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二。 論復次嗢拕南至與次第。 演曰明五事中有兩頌釋上明▆頌十種義訖次明後頌文分為二初揔標舉後別▆▆▆▆▆標門分十一一思擇者思擇門也二自▆▆▆▆▆▆三言取者取相門也四薩迦者薩迦耶門五言有者辯有門也六世間者世間門也七言真者真實門也八尋思者尋思門也九實智者實智▆▆▆▆▆▆密意門也十一次第次第門也。 論問▆▆▆▆▆▆所攝。 演曰後別解中門合為十一▆▆▆▆▆▆分為二一依諦辯釋二四句分別初▆▆二先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至道諦攝。 演曰後荅分五一相二名三明分別四辯真如五明正智▆▆▆▆▆▆▆▆問七十二中相通安立非安立▆▆▆▆▆▆安立耶荅五中真如揔含理滅及與擇滅前說於相通攝五中真如擇滅攝安非安今此說相亦攝五法然唯取彼如中擇滅故說彼相四安▆▆▆▆▆▆▆▆記性故苦諦攝三明分別三諦▆▆▆▆▆▆▆▆滅諦問分別有漏云何道攝荅▆▆▆▆▆▆▆脫決擇分善是方便道及資粮道▆▆▆▆▆▆▆▆四辯真如廢詮談旨非安立攝五▆▆▆▆▆▆▆諦所攝。 論問諸相是名至知亦尒▆▆▆▆▆▆▆▆▆五此初復二一以相對名二▆▆▆▆▆▆▆▆初中有二先問後荅荅中而以▆▆▆▆▆▆▆▆▆通相說有相非名除名餘四▆▆▆▆▆▆▆▆然體非名故以除之餘例問荅▆▆▆▆▆▆▆▆▆論問諸相至等四相。 演曰▆▆▆▆▆▆▆相五法有體皆名為相故云諸相▆▆▆▆▆▆▆▆相之相名為相相荅諸相相皆▆▆▆▆▆▆▆▆▆▆者餘四相也謂名等四據▆▆▆▆▆▆▆▆▆▆中初別相體名非相相▆▆▆▆▆▆▆分別耶。 演曰第三問荅此先問云分別五中初之相相為與五中第二名相和合相依而分別耶為別分別初相相耶若別分別第二名相為與第一一切相相和合分別為別分別彼名相耶為緣兩事乎有寬狹故須四句而分別之。 論荅至俱非句。 演曰後荅之中句分為四第一句者唯了相相不了名相謂有漏識但緣自境不起言故▆▆▆▆▆▆▆▆▆▆種故雖緣境相而無名故▆▆▆▆▆▆▆▆▆▆▆而未了知所聞事境不▆▆▆▆▆▆▆▆▆▆▆▆▆▆▆▆▆▆▆▆。 【原經卷殘缺一版】 ▆▆▆▆▆▆▆▆▆▆▆▆▆▆▆▆▆▆▆▆▆▆▆▆▆▆▆▆▆▆▆▆▆▆▆▆▆▆▆▆▆▆▆▆▆▆▆▆▆▆▆▆▆▆▆▆▆▆▆▆▆▆▆▆▆▆▆▆▆▆▆▆▆▆▆▆▆▆▆▆▆▆▆▆▆▆▆▆▆▆▆▆▆▆▆▆▆▆▆▆▆▆▆▆▆▆▆▆▆▆▆▆▆▆▆▆▆▆▆▆▆▆▆▆▆▆▆▆▆▆▆▆▆▆▆▆▆▆▆▆▆▆▆▆▆▆▆▆▆▆▆▆▆▆▆▆▆▆▆▆▆▆▆▆▆▆▆▆▆▆▆▆▆▆▆▆▆▆▆▆取未取相失文有揔非別破▆▆▆▆▆▆▆▆▆言本希顯相相既先取後名何顯不取▆▆▆▆▆▆▆▆有相事非有相名顯於何。 論又如前說至成大過失。 演曰二多體體雜失如前應知。 論又照了喻至名言不尒。 演曰三喻不相似失文復分二初牒揔非後別示過外立喻言名言顯法如燈光等照了於物今顯彼非法喻不似照了因者謂燈明等能照諸色不唯矚一能取因者謂即名言能顯諸法名法因緣如色名言但詮色法不目於心不同於燈照了一切法喻既別名為不尒以不尒故名不應理。 論問不可言至亦不相似。 演曰二法性離言難文別分二先難後釋此先敘外發生二難初難意云談彼法性離言之言現既可得故知法性而即可言汝云不言不應道理後難意云所造幻事象馬等假可喻於無能造幻人體即是有何類於無故舉法喻亦不相似無法非成。 論荅至非不是有。 演曰後釋如難亦分為二釋初難云如立宗時言一切法不可言說而亦迹彼不可言言非不可言言稱其法體不可言言亦不稱故為令覺下釋第二難法中雖假名言詮顯非如法性體真實有如同幻象其體是無不可言義而即是有同能幻者體即非無亦不是有故法典喻非不相似所立義成汝難非也。 論問若諸相事至則為唐捐。 演曰三喻非相似難文分為二初敘外難後釋難詞此初復二先縱後難其縱意云如所變化由能幻者作之則有不作則無相事亦尒假立名言相事則有不立則無故喻相似喻相似故不可言計而亦得成以法無故無所可言不可言計故得立也若不尒下正異難也其難意云世俗之法言與不言而皆是有喻可相似法無無時不可言計故虛棄也。 論荅至亦不唐捐。 演曰後釋難詞文亦分二其初意云世之染法起之有因如所變化假能變者故喻相似分別假下顯不可言計不唐捐分別心滅雜染法亡聖智而證不可言理既有無法不可言計何乃唐捐亦同變化不作即無喻相順故八分別等如本地分三十六明。 論問若於尒時至所作幻事。 演曰四相事皆除難文分為二初敘外難後釋難詞此外難云若分別除相事遣滅既尒諸有得聖者分別皆亡內外相事皆應隨滅如能變無所變化滅如何於今相事猶在。 論荅至分別為因。 演曰後釋難詞文分為二先揔後別此先揔舉分別為因有共不共。 論若由不共至彼亦隨滅。 演曰後別釋中文分為二先彰不共後明共業此初也謂自根身而由不共分別業起分別盡時彼自根塵而亦隨滅。 論若共分別至而不永滅。 演曰後明共業文分為二先解正難後釋外疑初中復二一者順釋二者反成此順釋也若器世間共所感者彼雖得聖無有分別由他未得聖者分別之所任持故彼相事而不皆滅。 論若不尒者至應無其果。 演曰二者反成若不許彼未得聖者分別持尒即未得聖分別之心應無有果果既得有故彼相事他分別持而不滅也。 論彼雖不滅至彼亦如是。 演曰後釋外疑外有疑云彼相事境由他分別而不滅者彼得聖人於彼相事不應見淨由染分別之所持故故今釋云見淨無失文具法喻及合三種猶如多人共觀地大各隨自心變為水火及風等相皆成就故。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二十九 【原經卷殘缺】 ▆▆▆▆▆▆▆▆▆▆▆▆▆▆▆▆▆▆▆▆▆▆▆▆▆▆▆▆▆▆▆▆▆▆▆▆▆▆▆▆▆▆▆▆▆▆▆▆▆▆▆▆▆▆▆▆▆▆▆▆論▆▆▆▆▆▆▆▆▆▆▆▆▆▆▆▆▆▆▆二一明所離十一想縛二釋依▆▆▆▆▆▆▆▆三一標二徵三釋縛體此初標云謂即於此▆▆▆中復此第一真勝義諦循環復觀後十一想皆令解脫。 論云何十一後後想縛。 演曰二徵數體。 論謂於身等至十一縛。 演曰三釋如標分為十一一者揔於四諦理中遍觀真如第一義想名為初縛真想未除亦名縛故餘皆准知二於雜染苦集諦中觀真義想名第二縛集能招苦苦復起因因果有為皆名造作三於清淨滅道諦中揔觀真如無造作想名第三縛四觀滅道起常想縛道雖有為離染生滅相續不斷亦名常故五於苦集起流轉縛六於滅道起無變想七於苦集起有苦想以有生滅遷變異故▆▆流轉起生滅住異自相想縛九於四諦起染▆▆▆此道諦亦名無變不尒攝法有不盡失十於四諦觀無有我無染淨想十一觀於染淨起無遍計自性相想此等所觀雖順其理由心帶相起執取心故皆名縛。 論由諸菩薩至皆得解脫。 演曰二釋依空修習所以由依空境修念住等心得解脫故以修之。 論復次至一切皆無。 演曰二破執空文分為二先敘外計後破彼非此初先敘清辯等云世俗門中可言是有勝義境界萬法皆無何以知耶向所說言▆▆空境修念住等得解脫故清辯菩薩▆▆▆▆▆▆成立俗有真空而說頌云真性有▆▆▆▆▆▆▆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花真性之言顯依勝▆▆▆空也。 論應告彼言至何者勝義。 演曰後▆▆▆文分三分一論主詰問二外述[A1]己宗三尋言正為初問也。 ᅟᅟ==[A1] 己【CB】,巳【金藏】== 論如是問[A2]已至而起說故。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外述[A3]己宗文中有二先敘勝義後由世俗世俗有三標徵釋也。 ᅟᅟ==[A3] 己【CB】,巳【金藏】== 論應告彼言至世俗說有。 演曰三尋[A4]言難文分為二一難名言二難自性初中有二先徵後破此雙徵也。 ᅟᅟ==[A4] 言【CB】,▆【金藏】(cf. A120n1561_p0780b07)== 論若名言世俗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破分二先破因生後破無有此初也若從因生可如幻有言非是有不應道理世俗芽莖從種而生體皆有故。 論若唯名言至不應道理。 演曰後破無有若依名言說有世俗世俗之體而即是無依無[A5]有[A6]事而有法者不應道理。 ᅟᅟ==[A5] 有【CB】,▆【金藏】== ᅟᅟ==[A6] 事而【CB】,▆▆【金藏】== 論又應告言至無自▆▆。 演曰二[A7]難自性文有三節先問次荅後正[A8]說此初問也。 ᅟᅟ==[A7] 難自性文有【CB】,▆▆▆▆▆【金藏】== ᅟᅟ==[A8] 說此初問【CB】,▆▆▆▆【金藏】== 論▆▆▆▆▆▆▆故。 演曰▆▆▆▆▆▆倒事故▆▆▆▆▆▆▆▆▆▆▆▆▆▆▆▆▆後正破中▆▆▆▆▆▆▆▆▆▆▆▆▆▆▆▆汝言勝義一切▆▆▆▆▆▆▆▆▆▆▆▆▆▆諸可得者皆有自性今言無者不應理故。 論復次當知至第五說。 演曰三釋大乘經起由敘文分為二先標後釋謂有小乘不信大乘是佛所說而起難云汝立真如不生不滅與外道我不生不滅有何異耶又汝大乘佛何處說為何人說誰請佛說因何起說起既無憑經亦無說既無說教所言依空修念住等亦難依信故今釋云由五相故大乘經起皆有因緣經既有因所說依空修念住等故無虛尒五相之中初恭敬者如說法華住在鷲峯說▆▆也二攝眾者亦如彼經列同聞眾三尊重者如十地經解脫月等請而方說令尊重故四敘事者如法華中敘鶖子等昔修大也五說真等說真實所為大涅盤說諸所作如牛車故。 論復次依十至不共佛法。 演曰三明十觀觀自井相文分為二一明能證不共佛法二明住地後轉勝因初文有▆▆▆後釋此先標舉十二處等是所觀境無顛倒道是能觀智由此了知十二處等所以能證不共之法。 論當知此中至觀共相。 演曰後釋分二先揔科判後隨科釋此初也。 論謂於十二至不共佛法。 演曰後隨科釋文分為二初明自相後明共相自相分二先釋後結釋中有六六中皆有釋及結也一者能了十二處等遍計所執但有假名無如名下所執實體。 論復次於十至不共佛法。 演曰二能了知於前所執唯能攝受遍計之心遍計之心起類非一名為種種。 論復次於十至不共佛法。 演曰三者能知十二處法必依因生名依因轉轉謂生也。 論復次至不共佛法。 演曰四了有為有漏依他是破壞法。 論復次至寂滅清淨。 演曰五知滅道無漏清淨生起道諦寂滅滅諦。 論復次至不共佛法。 演曰六了有為是名言所依之所名安足處。 論如是六種觀察自相。 演曰後結之也。 論復次即於至觀察共相。 演曰後明共相文分為二先釋後結釋中有四七了苦空無常等四而是諸法共相自體名無倒道八了根本智之[A9]所行真如共相九知無漏出世智品所行共相十者▆彼清淨因相體即道證涅盤因也結釋可知復次當知至力殊勝。 ᅟᅟ==[A9] 所【CB】,▆【金藏】== 演曰二明住地後轉▆▆▆住地言通目因果雖本正明究竟瑜伽顯後勝前所以通言因位無失。 論復次勝義至一味相。 演曰第三辯眾功德本地分中功德品處雖揔略明未援教證故今引彼深密經中七品文釋文即為七一明勝義諦二辯心意識三彰一切法四明無自性五分別瑜伽六如實大乘七成所作事初中又二先揔摽列後依摽釋此先摽列而有五相。 論此勝義諦至無二相。 演曰後依摽釋文分為四一合明初二二辯超尋思三辯過一異四彰遍一味初中有二先牒後釋此初先牒初二相也。 論當知如解深密經中。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先摽說處後引經釋此初也此經前後揔經四譯准經目錄今此所引即當第四大唐三藏玄奘法師所譯經也解猶釋也深謂甚深密者秘密解彼深密名解深密。 論如理請問至為無二。 演曰後引經釋文分為二一長行廣辯二以頌結成初中有二一法說無二二舉喻以明初中有二先揔後別揔中復二先問後荅此初問也此能問人諸經名異解節經云如理正問深密經云善問菩薩其所問人名雖不同義乃無異解謂能解無礙智也甚深等者即是所解境行等法從其所解以得其名名解深等最勝子者歎美之詞佛為最勝從勝所生說名為子深密解節二經之中俱名佛子言一切法無二者言謂言說佛於餘處說一切法云無二也云一切法無二者者牒佛說也何等一切法等者正興問也問中有二一問一切二問無二。 論解甚深義至二者無為。 演曰後荅文二先荅一切後荅無二此初一切而有二種一者有為有所為作依他起性二者無為無所施設圓成性也。 論是中有為至非有為。 演曰後荅無二謂於依圓二性之上皆無遍計有為無為二所執相名為無二故於有為無為之中皆言非有非無為也無二之義雖有多門今此且依有無為門而顯其體彰餘亦尒以諸不二皆不越此有無為故。 論最勝子至非有為。 演曰後別辯中文分為二先問後荅問中有二一問有為既云有為如何復言非是有為非無為耶言非無為理即不爽非有為者自語相違及違教失二問無為反前應悉。 論善男子至假施設句。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二一釋有為二辯無為初中有二一辯二無二釋外難初文復二一正辯二無二設遮非有初中又二一辯有為二例無為有為有二一彰假施設二辯假非為此彰有為言假施設言本師者謂即佛也言有為者佛假設也。 論若是本師至非是有為。 演曰二辯假非為展轉相成非有為也若本師等牒前所說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集言詞所說釋前所說假句所由辯異生等執為實有即遣所執云非有為謂即於佛所說之法有異生等遍計所集言詞所說名為遍計非佛本句名為遍計故深密經云言有為者唯是如來名字說法解節經云此是大師正教言也又言若等亦牒前也即是[A10]已下即後釋也言究竟者顯決定義此揔意云佛言有為既是假設異生所執亦非成實故揔說言遍計有為皆非是有。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論善男子至亦墮言詞。 演曰二例無為。 論設離有為至相亦尒。 演曰二設遮非有設離二外更立第三非有無為同犢子部而立有我非是有為及無為者體亦非有故唯識云又既不可說有為無為亦應不可說是我非我。 論然非無事至謂之有為。 演曰二釋外難具標徵釋謂外難云若非有為及無為者便無有事如何說言有無為耶故先標言然非無事次徵意云既言有事事何等耶故後釋云謂諸聖者聖智證見離言法性是名為事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句說之有為理實法中非是有為非不有為。 論善男子至其相亦尒。 演曰二辯無為文分為二一明二相無二釋外伏難初中復二先釋無為後例有為有為無為體皆非有何以然者以計所執皆無體故。 論然非無事至謂之無為。 演曰二釋外伏難具標徵釋理同於前但離言中證見成實不同前文見依他故。 論最勝子至或謂無為。 演曰二舉喻明文分為二先牒前問後舉喻明此即牒前釋外難詞以為問也。 論善男子至彼弟子。 演曰後舉喻明文分三分謂喻合結喻中有三一幻生虛假喻二愚人執實喻三慧知虛妄喻初中有四一辯幻師二起幻處三幻所依四所幻事此初有二一者幻師二幻弟子幻者惑也能為幻惑名為幻師幻師有三一能起幻事名曰幻師於中有三一喻昏𢙣業引果勝故名幻師也二喻煩惱引生趣果三喻菩薩得定自在能變化物以施有情二幻化之主名曰幻師喻其識體名幻師也以有漏識是諸幻本住幻事中攝諸幻故三善達幻法名曰幻師喻諸菩薩名幻師也謂能知幻無迷亂故今言幻師當前二義前二義中初義思業菩薩名師所發身語菩薩之資名為弟子根本煩惱名之曰師隨煩惱等名為資也次義以識而名為師心所為弟子。 論住四衢道。 演曰二起幻處八十四中喻四識住雜阿含經類四念處增一經中喻四諦理今此通喻理亦無傷問彼幻云何依四衢起荅四諦念住所觀四境是所迷處因之識等熏種生現名為起處又四識住識為其本由斯四道故得起名。 論積集瓦礫草𦯧木等。 演曰三幻所依謂即種子積集所生喻幻所依瓦礫等也以現必依種方起故。 論現作種種至藏等身。 演曰四所幻事文中有二先揔後別所謂為下明別幻事所喻之法通情非情能喻還以情非情喻。 論若諸眾生至無所曉知。 演曰二愚人執實喻文分為五一辯能執人二明所迷境三彰起執因四因執起說五辯重觀察此能執人無了知也愚癡頑鈍諸凡夫也三慧未生故多頑鈍𢙣慧等者諸外道也雖有推求不能曉知幻化依他而非有也。 論於瓦礫草至幻化事。 演曰二明所迷境不了依他執為實有。 論見[A11]已至堅固執著。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彰起執因喻起分別法我執也見[A12]已之言喻邪分別聞[A13]已喻彼因邪教生故唯識云要待邪教及邪分別後方起故。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ᅟᅟ==[A13] 已【CB】,巳【金藏】== 論隨起言說至餘皆愚妄。 演曰四因執起說。 論彼於後時應更觀察。 演曰五辯重觀察顯前解謬畢竟須依真正教理捨妄依他取真實也。 論若有眾生至有所曉知。 演曰三慧知虛妄喻文分為五一辯能了人喻入見道得善慧者而能曉知依他起身皆如幻化非真實有。 論於瓦礫草至諸幻化事。 演曰二明所了境有為無為。 論見[A14]已聞[A15]已至庫藏等身。 ᅟᅟ==[A14] 已【CB】,巳【金藏】== ᅟᅟ==[A15]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辯知虛妄文分為二先知遍計後了依他此了遍計無實象等。 論然有幻狀至差別之想。 演曰後了依他幻體是有此幻狀體因緣和合非全無故。 論不如所見至餘皆愚妄。 演曰四明離妄說文分為二一辯無妄談二彰有真說此無妄談顯異於愚妄談說也。 論為欲表知至起言說。 演曰二彰有真說為欲令他表知如前幻事不實故起言說說彼非真稱法體故名為真說。 論彼於後時不須觀察。 演曰五不重觀定知前事非真實故。 論如是若有至不能了知。 演曰次合說中文分為二一愚人執實合二慧知虛妄合初中有五一合迷人愚夫類者合前愚鈍諸凡夫也異生類者合前𢙣慧諸外道也雖有所修未登聖智名異生故於一切等而合於前無所曉知不能曉知離言性有帶言說者而即無故。 論彼於一切有為無為。 演曰二合瓦等所迷之境。 論見[A16]已聞[A17]已至有為無為。 ᅟᅟ==[A16] 已【CB】,巳【金藏】== ᅟᅟ==[A17]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合起執。 論如其所見至餘皆癡妄。 演曰四合因執而起妄說。 論彼於彼時應更觀察。 演曰五合重觀顯前解謬。 論若有眾生至如實了知。 演曰二慧知虛妄合文亦分五一合知妄善慧人也反前執實應知其相。 論彼於一切有為無為。 演曰二合所達境。 論見[A18]已聞[A19]已至差別之想。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ᅟᅟ==[A19]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合知虛妄妄亦有二先知遍計然有分下後達依他言分別者識自證分所起行相即是見分於境相中而起行解故名行相皆是依他於此執實有為無為方名遍計故唯識云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證起故依斯二分施設我法彼二離此無所依故。 論不如所見至隨起言說。 演曰四合離妄說文中有二一無妄說二為欲下合有真說。 論彼於後時不須觀察。 演曰五合不重觀以顯前解定無虛謬。 論如是善男子至謂之無為。 演曰三揔結之意可知也。 論尒時至而說頌曰。 演曰二以頌結成文分為二先摽後舉此初也言重頌者重有其四一者文重而義不重如一瞿聲目九義等二者義重而文不重如說帝釋有千名等三者文義二俱不重言人天等四者文義二俱是重如次頌結重頌前義今當第四說名為重而言頌者舊譯云偈蓋外國言而訛略也若于闐音云偈陁也若天笁云伽他此揔唐音云應頌也問何因頌置此應頌耶荅有六意一為聽眾散亂異緣忘失前義欲令更得二為後來不及聞者令得聞故三為易受及易持故說經及偈說偈無經理約難受說經無偈文散難持四為利益二種人故具說經偈一為鈍根廣說經義若不廣說不能解故二為利根但略說偈五眾樂有二一者樂說慈悲多故二者樂行心寂靜故為利人別故說經偈六顯說人最為善巧廣而能略略而能廣故說經偈。 論佛說離言至非愚之所行。 演曰後舉頌文揔有八句分之為二初有兩句牒前讚歎舉非顯是後之六句明非者失初文有二上之九字牒前讚嘆下之五字舉非顯是言離言者牒五門中初離言相言無二者牒五門中二無二相無二相者理如前說有無為中皆無有為無為相言非愚等舉非愚境反顯而是諸聖所行故長行云諸聖智見離名言等。 論愚夫於此至言戲論。 演曰後之六句明非者失失中有三一有兩句生戲論失二有兩句釋流轉失三有兩句生𢙣趣失此初失也言於此者此前離言無二義也著二依者有無為也言戲論者即言說也故長行云彼於一切有為無為所見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故重頌也。 論彼或不定至生死苦。 演曰二有兩句釋流轉失於中文二初句示前能執類別後句示前樂著等果由聚不定及邪定故流轉五趣生死等苦不定聚等即前愚夫迷執等也。 論復違如是至等類中。 演曰三有兩句生𢙣趣失復由違於正智論故故生𢙣趣牛等類中不能分別。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三十 【原經卷殘缺一版】 ▆▆▆▆▆▆▆▆▆▆▆▆▆▆▆▆▆▆▆▆▆▆▆▆▆▆▆▆▆▆▆▆▆▆▆▆▆▆▆▆▆▆▆▆▆▆▆▆▆▆▆▆▆▆▆▆▆▆▆▆▆▆▆▆▆▆▆▆▆▆▆▆▆▆▆▆▆▆▆▆▆▆▆▆▆▆▆▆▆▆▆▆▆▆▆▆▆▆▆▆▆▆▆▆▆▆▆▆▆▆▆▆▆▆▆▆▆▆▆▆▆▆▆▆▆▆▆▆▆▆▆▆▆▆▆▆▆▆▆▆▆▆▆▆▆▆▆▆▆▆▆▆▆▆▆▆▆▆▆▆▆▆▆▆▆▆▆▆▆▆▆▆▆▆▆▆▆▆▆▆▆▆▆▆▆▆▆▆▆。 演曰三結▆▆▆▆▆▆▆▆▆▆▆▆▆▆▆▆▆不達況外申問此即初也。 論是故世尊至況諸外道。 演曰後因內不達況外申問文中有二初善現問後如來荅此初也。 論尒時世尊至施設照了。 演曰後如來荅中文分為三一荅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以故。 演曰二徵也。 論善現至無別異相。 演曰第三釋中有三復次初中分二初正釋後結成此初也此明勝義諦即是蘊處界緣起食諦三十七品一味真如相無別異相下一味言亦准此釋。 論是故善現至一味相。 演曰後結成前義。 論復次善現至審察趣證。 演曰第二復次文分為二初正釋後結成此初也。 論是故善現至一味相。 演曰後結成前義。 論復次善現至法界安立。 演曰第三復次文分為二初正釋後結成此初也。 論是故善現至一味相。 演曰後結成前義。 論善現譬如至異性異相。 演曰後舉喻以明文中有二先喻後合此初也猶如虛空遍諸色類喻彼真如通諸法類也。 論一切法中至當知亦然。 演曰後合可知。 論尒時世尊至依上𢢔。 演曰後以頌結成文意可解。 論卷第七十六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五 論復次心意識相。 演曰第二辯心意識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當知如解深密經中。 演曰後釋中分二先標說處後引經釋此初也。 論廣慧菩薩至說是語[A1]已。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引經釋文分為二初長行廣辯後以頌結成初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意如世尊說乃至於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者齊何位次得名為於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如來齊何位次施設建立彼為於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 論尒時世尊至密秘義。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二初讚問許說後依義辯明此初也。 論廣慧當知至不具二種。 演曰後依義辯明文中分三一彰其法說二舉喻以明三正荅前問初中有三一依阿陁那解釋其義二依阿陁那通異名妨三依阿陁那建立六識此初也梵云阿陁那此云執持亦云執受若望種子即名執持令種不失無覺受故色根依處名為執受令根不壞生覺受故論據通言揔云執受亦不違也。 論復次廣慧至滋長故。 演曰二依阿陁那通異名妨問此第八識但名阿賴耶如何亦名阿陁那識及名心耶論主通云此識亦名阿陁那識其三種識中各有標徵釋也梵云阿賴耶識唐言藏識識能含藏▆法種故又此賴耶具三藏義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與雜染法㸦為緣故有情執為自內我故梵云質多此名心也攝論第一云由種種法積集種子等即積集義是心義集起義是心義以能集生多種子故或能熏種於此識中既積集[A2]已後起諸法故說此識名為心義此中雖舉三名而宗辯阿陁那識故論但標阿陁那識為其依止建立六識故後頌中亦但標其阿陁那識意同此也。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廣慧至意識轉。 演曰三依阿陁那建立六識文分為二初明諸識意識俱轉後辯諸識意俱唯一此初也此中有識者眼及色等有能執受阿陁那識故云有識。 論廣慧至同所行。 演曰後辯諸識意俱唯。 論廣慧譬如至滅盡可得。 演曰二舉喻以明文中有二初舉喻後法合此初也。 論如是廣慧至五識身轉。 演曰後合。 論廣慧如是至善巧菩薩。 演曰三正荅前問文中分二初正釋後結成此初也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陁那者不見用也不見阿陁那識者不見體也餘句例然即證真如時不見諸法是名勝義善巧菩薩。 論廣慧齊此至善巧菩薩。 演曰後結成。 論尒時世尊至執為我。 演曰後以頌結成准唯識論解此頌云以能執持諸法種子及能執受色根依處亦能執取結生相續故說此識名阿陁那無姓有情不能窮底故說甚深趣寂種姓不能通達故名甚細是一切法真實種子緣擊便生轉識波浪恒無間斷猶如暴流凡即無姓愚即趣寂恐彼於此起分別執墮諸惡趣障生聖道故我世尊不為開演頌中從本為論故不言意識二也。 論復次一切法相。 演曰第三彰一切法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當知如解深密經中。 演曰後釋中分二先標說處後引經釋此初也。 論德本菩薩至說是語[A3]已。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引經釋文分為二初長行廣辯後以頌結成初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尒時世尊至諸法相。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二讚問許說後依義辯明此初也。 論謂諸法相略有三種。 演曰後依義辯明文中分二初以六復次明三性法後結𤗊後三正荅前問初中有四一摽二徵三列四釋此初標也。 論何等為三。 演曰二徵也。 論一者遍計至圓成實相。 演曰三列也。 論云何諸法至計所執相。 演曰四釋之中文分為三一明遍計二明依他三明圓成初中有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一切法至隨起言說。 演曰後釋可知。 論云何諸法依他起相。 演曰二明依他文復分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一切法至純大苦蘊。 演曰後釋也。 論何諸法圓成實相。 演曰三明圓成文亦分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一切法至方證圓滿。 演曰後釋也。 論復次德本至當知亦尒。 演曰第二復次文中分三一明遍計二明依他三明圓成此初分二初喻後合如文可知問眩翳是因緣法正是依他云何喻遍計所執耶荅舉能起眩翳依他之法顯所起毛輪喻遍計所執約返顯說理亦無違。 論如眩翳人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明依他文中分二初喻後合此所起毛輪遍計之法顯能起眩翳喻依他起性餘如前說。 論如淨退人至當知亦尒。 演曰三明圓成文亦分二初喻後▆如淨眼人見法本性喻根本智證圓成實。 論復次德本至當知亦尒。 演曰第三復次文中有三一明遍計二明依他三明圓成初中文二初喻後合頗胝迦者三藏云此處無名可飜似水精白珠無定色與四色合即似四色影像惑亂有情邪心執實帝青大青末𡰱寶像者梵云因陁羅此云帝釋也此即帝釋青摩𡰱珠西方有青珠色似帝釋青珠故遂以名也此是青中淺青色梵云摩何尼羅此云大青即是紺青色末𡰱者梵語即珠之通名末羅羯多者此間無名可飜如彼清淨頗胝迦乃至習氣當知亦尒者此合能執習氣所執為遍計也。 論如彼清淨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明依他文中有二初喻後合即以頗胝迦寶合依他也。 論如彼清淨至當知亦尒。 演曰三明圓成文亦有二初喻後合文易可解。 論復次德本至而可了知。 演曰第四復次文中分三一明遍計二明依他三明圓成此初也由計相名所詮能詮定相屬著以為緣故即遍計所執相而可了知。 論依他起相至而可了知。 演曰二明依他由能遍計所執相執以為緣故即依他起相而可了知。 論依他起相至而可了知。 演曰三明圓成由依他上遍計所執相無執以為緣故即圓成實相而可了知。 論復次德本至無相之法。 演曰第五復次文分為三一明遍計二明依他三明圓成此初也。 論若諸菩薩至雜染相法。 演曰二明依他。 論若諸菩薩至清淨相法。 演曰三明圓成明知三性勝利了知圓成即能了知一切清淨相法。 論復次德本至清淨相法。 演曰第六復次明遍計依他圓成三性如次此明斷證勝利若能於依他上了知無相故即能斷染及證於淨。 論如是德本至善巧菩薩。 演曰後結牒後三正荅前問此中結文但𤗊後三復次荅前所問逐義便故或文略故不𤗊前三。 論尒時世尊至可怜愍。 演曰後以頌結成頌中初一頌結後二復次意令了遍計無斷依他染證圓成淨不尒成過後一頌上半若觀諸行預防眾過始得無咎不尒便成損害有情下半頌言懈怠者正障精進不能修定住法者是禪定動法者是散亂無者無其禪定有者有其散亂失壞者失壞善法由懈怠故無上住法禪定有上動法散亂失壞善法沉墮惡道智者傷哉可怜愍矣。 論復次諸法無自性相。 演曰第四明無自性文分為二初摽後釋此初也。 論當知如解深密經中。 演曰後釋之中文分為二先標說處後引經釋此初也。 論勝義生至說是語[A4]已。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引經釋文分為五一問荅密意二領解讚嘆三辯教優劣四請立經名五時眾得益初中分二初長行廣辯後以頌結成初中復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云世尊以無量門曾說諸蘊所有自相生相滅相永斷遍知等世尊後時復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盤前後既乃相違未審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說乃至所有密意。 論尒時世尊至所有密意。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二初讚問許說後依義辯明此初也。 論勝義生至皆無自性。 演曰後依義辯明文中分五一明諸法皆無自性二明立三無性因緣三明觀機說三無性四明秘密說一乘意五明密教有了不了初中分二初明無自性後辯無生滅初中分三一彰其法說二舉喻以明三結荅前問初中有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標也。 論謂相無自性至無自性性。 演曰二列也。 論善男子至無自性性。 演曰三釋之中文分為三一明相無自性性二明生無自性性三明勝義無自性性初中有五一問二荅三徵四釋五結次第如文。 論云何諸法至無自性性。 演曰二明生無自性性文亦分五一問二荅三徵四釋五結。 論云何諸法至無自性性。 演曰三明勝義無自性性文中分二初約依他名勝義無自性性後依圓成名勝義無自性性初中分二初正釋後通妨此初也問生無自性即是緣生如何得名勝義無性舉論荅云。 論即緣生法至無自性性。 演曰後通妨文中分三一正荅二復徵三釋成。 論復有諸法至無自性性。 演曰後依圓成名勝義無自性性文中分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者不以無我即為圓成實體圓成實體乃是真如然由無我門顯故從能顯說云無我名為勝義真如是諸法勝義諦體由無相性門之所顯故說勝義名為無性。 論善男子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舉喻以明文分為三一喻相無自性性二喻生無自性性三喻勝義無自性性初中分二初喻後合。 論譬如幻像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喻生無自性性文中有二初喻後合此中一分喻依他生無自性性一分喻勝義生無自性性。 論譬如虛空至遍一切故。 演曰三喻勝義無自性性文中有三一喻二合三結。 論善男子至皆無自性。 演曰三結荅前問。 論勝義生至般涅盤故。 演曰後辯無生滅文中分二初依遍計明無生滅後依圓成明無生滅初中分二初釋歸涅盤後結荅前問初中分三一依相義解二徵其所以三釋成涅盤。 論是故我依至自性涅盤。 演曰後結荅前問。 論善男子至自性涅盤。 演曰後依圓成明無生滅文中分二初釋歸涅盤後結荅前問初中分三一依義正解二徵其所以三釋成涅盤。 論是故我依至自性涅盤。 演曰後結荅前問。 論復次勝義至無自性性。 演曰二明立三無性因緣文中分三一明建立三無性因二明起執皆由遍計三結成過六趣無休此初也。 論由遍計所執至自性相。 演曰二明起執皆由遍計或由言說隨覺者即是了別名言眾生起遍計執或由言說隨眠者即是不了名言眾生如嬰兒等任運分別熏種力故亦起於執。 論如如執著至受諸苦𢙉。 演曰三結成過六趣無休。 論復次勝義生至二種資粮。 演曰三明觀機說三無性文中分二初唯說生無自性性法後通說餘二無自性法初中分三一明所被之機二明能被之教三明聞法得益此初也所被機者從未種善根乃至未集福慧二種資粮人也。 論我為被故至宣說諸法。 演曰二明能被之教佛為未種善根乃至未集福慧二種資粮之人說生無自性性緣生之法意令了達無常修集福慧二資粮也。 論彼聞是[A5]已至二種資粮。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明聞法得益。 論然於生無至諸生雜染。 演曰後通餘二無自性性法文亦分三一明所被之機二明能被之教三明聞法得益此初也所被機者雖聞生無自性性法解了無常修集福慧二資粮然於生無自性性中未能如實了知相無自性性及二種勝義無自性性乃至未遍解脫煩𢙉雜染。 論如來為彼至生雜染故。 演曰二明能被之教如來為彼[A6]已修福慧資粮菩薩更說相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欲令於一切行能正猒故乃至超過一切生雜染故。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論彼聞如是至三種雜染。 演曰三明聞法得益彼聞法[A7]已從初資粮進入加行乃至見道通達位中獲斯益故餘義可知。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勝義至更無第二。 演曰四明秘密說一乘意文中分二初明密意說唯一乘後明有情根性差別初中有二初正釋後結成此初也此明三乘人同依一清淨道證得涅盤故云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等。 論我依此故至唯有一乘。 演曰後結成密意說唯一乘。 論非於一切至有情差別。 演曰後明有情根性差別文中分二初揔標舉後各別明此初也揔中意者非於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下中上根三乘差別也。 論善男子至正等菩提。 演曰後各別明文中分二初明定性聲聞後明不定性聲聞初中分三一標舉二徵詰三釋成此初也。 論何以故。 演曰二徵詰也。 論由彼本來至趣寂聲聞。 演曰三釋成文中分二初正釋後結成。 論若迴向菩提至說為菩薩。 演曰後明不定性聲聞文中分三一標舉二徵詰三釋成此初標舉若廻向菩提聲聞種姓補特伽羅我亦異門說為菩薩者如舍利弗等。 論何以故。 演曰二徵詰。 論彼既解脫至聲聞種姓。 演曰三釋成文分為二初正釋後結成。 論復次勝義至自性涅盤。 演曰五明密教有了不了文中分三一揔標二別釋三結成此初也。 論於是經中至現正等覺。 演曰二別釋文分為四一解佛密意深生淨信二無力能解然生淨信三雖生信解於義執著四轉聽悞傳起見同異此初也。 論若諸有情至亦能成熟。 演曰二無力能解然生淨信。 論若諸有情至無量善法。 演曰三雖生信解於義執著。 論復有有情至退失善法。 演曰四轉聽悞傳起見同異文中分二初隨其師見同失善法後不隨師見言非佛語此初也。 論若有有情至大業障故。 演曰二不隨師見言非佛語。 論善男子至差別可得。 演曰三結成。 論尒時世尊至謂常樂。 演曰後以頌結成第一頌頌前第一段文第二頌頌前第二第三第五叚文第三第四第五頌頌前第四叚文密說一乘雖說諸法無性意明遍計所執諸法無性不說依圓無性無相之理非凡能了名為微妙難思無漏界也三乘聖人同證此理故言於中解脫等無差由證圓成名一切義成斷彼依他名離惑苦此圓成實即是有餘無餘二種涅盤以涅盤之體由離惑故名常由離苦故稱樂即涅盤體上說此常樂二種異名故云二種異說謂常樂。 論尒時勝義至最難通達。 演曰二領解讚嘆文分為二初勝義領解後世尊讚嘆初文分二初讚佛密意甚深難通後述[A8]己投誠聞法領解此初也。 ᅟᅟ==[A8] 己【CB】,巳【金藏】== 論如是我今至無自性性。 演曰後述[A9]己投誠聞法領解文中有二初彰其法說後舉喻以明初中分三一依五蘊明三無性二依四諦明三無性三依正定明三無性初中分二初依色蘊明三無性後例餘法明三無性初中分三一明遍計無性二明依他無性三明圓成無性此初也。 ᅟᅟ==[A9] 己【CB】,已【金藏】== 論若即分別至無自性性。 演曰二明依他無性。 論如是我今至無自性性。 演曰三明圓成無性。 論如於色蘊至皆應廣說。 演曰後例餘法明三無性文中有二初正例餘四蘊後兼例處等法此初也。 論如於諸蘊至皆應廣說。 演曰後兼例處等法。 論如是我今至無自性性。 演曰二依四諦明三無性文中有二初依苦諦明三無性後例餘法明三無性初中分三一明遍計無性二明依他無性三明圓成無性此初也。 論若即分別至無自性性。 演曰二明依他無性。 論如是我今至無自性性。 演曰三明圓成無性。 論如於苦諦至皆應廣說。 演曰後例餘法明三無性文中分二初正例餘三諦後兼例念住等此初也。 論如於聖諦至皆應廣說。 演曰後兼例念住等。 論如是我今至無自性性。 演曰三依正定明三無性文中分三一明遍計無性二明依他無性三明圓成無性此初也。 論若即分別至無自性性。 演曰二明依他無性。 論如是我今至無自性性。 演曰三明圓成無性。 論世尊譬如至皆應安處。 演曰後舉喻以明文分為四一毗濕縛藥喻二如彩畫地喻三熟酥勝味喻四虛空能遍喻初中分二初舉喻後法合此初也梵云毗濕縛唐云有功能一切散藥仙藥方中有此藥者皆有功能皆應安處此藥平穩調和諸藥一切丸散皆安此味。 論如是世尊至皆應安處。 演曰後法合依此諸法皆無自性者依此諸法皆無遍計自性不無依圓既說遍計是無依圓是有名了義言教應以了義言教遍於一切不了義經故云皆應安處。 論世尊如彩至彩畫事業。 演曰二如彩畫地喻文中分二初舉喻後法合此初也如欲彩畫先安白粉為地遍於一切彩畫事業復能顯發彩畫事業儀相分明。 論如是世尊至所不了義。 演曰後法合如前可知。 論世尊譬如至更生勝味。 演曰三熟酥勝味喻文中分二初舉喻後法合此初也。 論如是世尊至生勝歡喜。 演曰後法合。 論世尊譬如至所作事業。 演曰四虛空能遍喻文中分二初舉喻後法合此初也如空遍滿一切色處不障一切所作事業。 論如是世尊至說是語[A10]已。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法合。 論尒時世尊至汝應受持。 演曰後世尊讚嘆。 論勝義生至安足處所。 演曰第三辯教優劣文中分二初明三時教優劣後明持經福優劣此初也世尊初於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唯為發趣聲聞乘者轉四諦輪說阿笈摩除我有執令小根等斷登聖位彼聞四諦唯斷我愚而於諸法迷執實有雖是甚奇甚為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為除彼法有執第二時中於其鷲嶺唯為發趣修大乘者說諸法空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盤所謂摩訶般若經等令中根品捨小趣大彼聞世尊以隱密相轉正法輪說無破有便撥二諦性相皆空為無上理雖更甚奇甚為希有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為除此有空二執於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盤無自性性即是此經以顯了相轉正法輪說一切法唯有識等心外法無破初有執非無內識遣後執空離有無邊正處中道於真諦理悟證有方於俗諦中妙能留捨第一甚奇最為希有于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 論世尊若善男子至說是語[A11]已。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明持經福優劣文中分二初勝義問後世尊荅此初也。 論尒時世尊至說是語[A12]已。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世尊荅也。 論勝義生至云何奉持。 演曰第四請立經名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佛告勝義至汝當奉持。 演曰後荅可知。 論說此勝義至無生法忍。 演曰第五時眾得益六百千眾生等者由聞了義教時發菩提心得至十信也三百千聲聞等者由智慧劣故雖聞了義但得小乘初果法忍永離煩𢙉名為遠塵法智永斷障垢故云離垢見法明白故稱眼淨一百五十千聲聞等者永除三漏故稱永盡諸漏言三漏者一欲漏二有漏三無明漏欲漏者欲界九使除無明是欲漏體所謂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貪嗔𢢔疑也有漏者色無色界八使除無明及嗔名有漏體謂五見貪𢢔疑也無明漏者三界無明使也所以名欲漏者欲界諸煩𢙉於五塵中而生漏故名為欲漏有漏者色無色界諸煩𢙉於有身中而生漏故名為有漏無明漏者自性愚癡即無明是漏故名無明漏證無學智心慧無㝵名心得解脫七十五千菩薩等者七十五千菩薩聞此了義教時即證初地無生忍忍性即是無分別慧於無生法情安忍可名無生忍問世尊但說一了義教何故獲益三乘不同荅佛以一音演法眾生聞者各解不同明佛巧化各得異受欲別修行獲其利者獲其異利故維摩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正與此同。 論卷第七十七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第十一之六 論復次至舍那道。 演曰第五分別瑜伽文中分二初摽後釋此初標也。 論當知如解深密經中。 演曰後釋中分二初摽說處後引經釋此初也。 論慈氏菩薩至毗鉢舍那。 演曰後引經釋文分為三一明止觀義二請立經名三時眾得益初中分二初長行廣辯後以頌結成初文復二初諸門解釋後讚述勸學初中分為二十六門一止觀依住門二所緣境事門三求善止觀門四止觀方便門五止觀一異門六止觀單雙門七法數同異門八隨法信行門九緣法別惣門十有尋等三門十一止等三相門十二知法知義門十三三慧差別門十四智見差別門十五遣相方便門十六依空遣相門十七能攝勝定門十八止觀因果門十九止觀作業門二十止觀惑障門二十一圓滿清淨門二十二止觀散動門二十三止觀治障門二十四修證菩提門二十五引發威德門二十六涅盤滅受門初門有二初慈氏問後如來荅此初問也。 論佛告慈氏至毗鉢舍那。 演曰後如來荅。 論世尊如說至所緣境事。 演曰二所緣境事門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所作成辦。 演曰後荅易知。 論世尊云何至毗鉢舍那。 演曰三求善止觀門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見善通達。 演曰後荅分二初明所說之法後辯能受之心此初也。 論即於如所至捨離心相。 演曰後辯能受之心文中分二初辯求止後明善觀此初也。 論即於如是至毗鉢舍那。 演曰後明善觀。 論世尊若諸至當名何等。 演曰四止觀方便門文分為二初明求止方便後辯求觀方便初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相應作意。 演曰後荅緣聞思心相續見分尒時非止但是隨順奢摩他相應作意為求止方便門也。 論世尊若諸至當名何等。 演曰後辯求觀方便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也。 論善男子至相應作意。 演曰後荅聞思二慧思惟諸法影像相時但隨順觀相應作意求觀方便而非觀體以所辯觀是修慧故。 論世尊奢摩至當言無異。 演曰五止觀一異門文中分三一明止觀自性一異二明止觀見相一異三明散心見相一異初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非所緣故。 演曰後荅意云據本質說止觀同緣一境故言非有異約影像論止緣無分別影像觀緣有分別影像即有分別影像非止所緣故云非無異。 論世尊諸毗至當言無異。 演曰二明止觀見相一異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識所現故。 演曰後荅分二初依法說後舉喻明初中分二初明無異後通妨難此初也文有標徵釋三意可解也。 論世尊若彼至還見此心。 演曰後通妨難文分為二初申妨後通釋此初也。 論善男子至影像顯現。 演曰後通釋。 論善男子至影像顯現。 演曰後舉喻明。 論世尊若諸至亦無異耶。 演曰三明散心見相一異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作顛倒解。 演曰後荅可知。 論世尊齊何至思惟心相。 演曰六止觀單雙門文中分二初依單雙問荅後約單雙徵釋初中分三一單問荅觀二單問荅止三雙問荅二此初也。 論世尊齊何至惟無間心。 演曰二單問荅止。 論世尊齊何至心一境性。 演曰三雙問荅二。 論世尊云何至舍那所緣。 演曰後約單雙徵釋文中分三一單徵釋觀二單徵釋止三雙徵釋二此初也。 論世尊云何至他所緣。 演曰二單徵釋止。 論世尊云何至思惟如性。 演曰三雙徵釋二。 論世尊毗鉢至有幾種。 演曰七法數同異門文中分二初問觀後明止初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毗鉢舍那。 演曰後荅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二也。 論云何有相毗鉢舍那。 演曰三釋文中復分為三一釋有相二釋尋求三釋伺察初中有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純思惟至毗鉢舍那。 演曰後釋謂純思惟分別影像相分名有相毗鉢舍那。 論云何尋求毗鉢舍那。 演曰二釋尋求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由慧故至毗鉢舍那。 演曰後釋可解。 論云何伺察毗鉢舍那。 演曰三釋伺察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由慧故至毗鉢舍那。 演曰後釋易知。 論世尊至凡有幾種。 演曰後明止中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亦有三種。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三一約三種釋二約八種釋三約四種釋此初也。 論復有八種至奢摩他故。 演曰二約八種釋。 論復有四種至奢摩他故。 演曰三約四種釋。 論世尊如說至名不依法。 演曰八隨法信行門文中分三一問二荅三結此初也。 論善男子至名不依法。 演曰二荅。 論由依止法至是鈍根性。 演曰三結。 論世尊說緣至毗鉢舍那。 演曰九緣法別揔門文中分四一明緣別緣揔得名之因由二明緣小緣大緣無量揔法三明齊幾何緣名得緣揔法四明從何名通達從何名得初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毗鉢舍那。 演曰後荅意云若諸菩薩緣於十二分教各別契經等法於所受所思惟法修其止觀是名緣別法止觀若諸菩薩即緣一切契經等法即是揔緣十二分教乃至如是思惟修其止觀是名緣揔法止觀聞慧名隨順真如思慧名趣向真如修慧名臨入真如即臨入初地也。 論世尊如說至毗鉢舍那。 演曰二明緣小緣大緣無量揔法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毗鉢舍那。 演曰後荅。 論世尊菩薩至毗鉢舍那。 演曰三明齊幾何緣名得緣揔法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轉勝妙因。 演曰後荅也。 論世尊此緣至從何名得。 演曰四明從何名通達從何名得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不應懈廢。 演曰後荅也。 論世尊是奢至三摩地。 演曰十有尋等三門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三摩地。 演曰後荅之中有二復次釋如文易知。 論世尊云何至云何捨相。 演曰十一止等三相門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是名捨相。 演曰後荅也。 論世尊至云何知義。 演曰十二知法知義門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也。 論善男子至五者知揔。 演曰後荅之中文分為二初明知法後辯知義初中有三一標列揔荅二依標別釋三結荅前問此即初也。 論云何為名至想假施設。 演曰二依標別釋文分為五一釋知名二釋知句三釋知文四釋知別五釋知揔初中分二初徵後釋。 論云何為句至依持建立。 演曰二釋知句文中有二初徵後釋。 論云何為文至所依止字。 演曰三釋知文於中有二初徵後釋。 論云何於彼至所緣作意。 演曰四釋知別文中有二初徵後釋。 論云何於彼至所緣作意。 演曰五釋知揔文亦有二初徵後釋。 論如是一切至菩薩知法。 演曰三結荅前問。 論善男子至知清淨義。 演曰後辯知義文中有四一知十種義二知五種義三知四種義四知三種義初中分三一標列揔荅二依標別釋三結荅前問此即初也。 論善男子至如是一切。 演曰二依標別釋文有其十一釋盡所有性二釋如所有性三釋能取義四釋所取義五釋建立義六釋受用義七釋顛倒義八釋無倒義九釋雜染義十釋清淨義此即初也。 論如所有性至平等平等。 演曰二釋如所有性。 論能取義者至及諸心法。 演曰三釋能取義。 論所取義者至亦所取義。 演曰四釋所取義。 論建立義者至諸器世界。 演曰五釋建立義。 論受用義者至攝受資具。 演曰六釋受用義。 論顛倒義者至心倒見倒。 演曰七釋顛倒義。 論無倒義者至應知其相。 演曰八釋無倒義。 論雜染義者至生雜染。 演曰九釋雜染義。 論清淨義者至菩提分法。 演曰十釋清淨義。 論善男子至一切諸義。 演曰三結荅前問。 論復次善男子至於此覺了。 演曰二知五種義文中有三一標列揔荅二依標別釋三結荅前問此即初也。 論善男子至如是一切。 演曰二依標別釋文中有五一釋遍知事二釋遍知義三釋其遍知四釋遍知果五釋此覺了此即初也。 論遍知義者至名遍知義。 演曰二釋遍知義。 論言遍知者至或正斷等。 演曰三釋其遍知。 論得遍知果至於彼作證。 演曰四釋遍知果。 論於此覺了至宣揚開示。 演曰五釋此覺了。 論善男子至一切諸義。 演曰三結荅前問。 論復次善男子至名為知義。 演曰三知四種義文中分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此初也。 論何等四義。 演曰二徵。 論一者心執至清淨義。 演曰三釋。 論善男子至一切諸義。 演曰四結。 論復次善男子至三者界義。 演曰四知三種義文中分三一標列揔荅二依標別釋三結荅前問此即初也。 論善男子至謂名身等。 演曰二依標別釋文中有三一釋文義二釋義義三釋界義此即初也。 論義義至功德相。 演曰二釋義義。 論言界義者至方便界。 演曰三釋界義。 論善男子至一切諸義。 演曰三結荅前問。 論世尊至此何差別。 演曰十三三慧差別門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成解脫義。 演曰後荅分二初正釋三慧差別後結成三慧差別此即初也此中說三慧皆緣名義初於聽聞以文為先而觀義者名為聞慧次依思慮以義為先而觀文者名為思慧次依於修俱於文義證解明了名為修慧此在因位八地[A13]已上一體義分七地[A14]已前各有別體在佛位中無未曾得都無聞思唯有修慧然諸聖教隨彼所冝相增別說緣名義異理實如是。 ᅟᅟ==[A13] 已【CB】,巳【金藏】== ᅟᅟ==[A14] 已【CB】,巳【金藏】== 論善男子至知義差別。 演曰後結成三慧差別。 論世尊至云何為見。 演曰十四智見差別門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也。 論善男子至是名為見。 演曰後荅。 論世尊至除遣諸相。 演曰十五遣相方便門於中有三一明作意除相二辯真如無相三釋經中妨難初中分二初問後荅問中有三一問修止觀菩薩由何作意二問修止觀時除何等相三問云何觀行除遣諸相。 論善男子至如是除遣。 演曰後荅分二初正荅後例荅此初荅中文亦有三一修止觀菩薩由真如作意荅初問也二修止觀時除遣法相及與義相即證真如時除遣影像似真如相三先於地前尋思如實種種推求知名等假今入見道證真如時境智平等無分別行不得名之所依之相故云若於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論如於其名至如是除遣。 演曰後例荅如於其名句等例准故云當知亦尒乃至於界亦同於名例釋可知。 論世尊至餘所能伏。 演曰二辯真如無相於中有二初問後荅如文可知。 論世尊至而作是說。 演曰三釋經中妨難文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作如是說。 演曰後荅易知。 論世尊至誰能除遣。 演曰十六依空遣相門於中有二初明別空遣相後辯揔空遣相初中分二初就增勝說一空治一相後據盡理論一空治諸相初中分二初明空除遣相後辯空所得果初中分二初問後荅問中有二一問有幾種難可除遣二問誰能除遣。 論善男子至空能除遣。 演曰後荅有二初揔後別揔中有二初有十種相荅第一問後空能除遣荅第二問。 論何等為十。 演曰二別荅中文分為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一者了知至能正除遣。 演曰後釋有十一者了知法義故有種種文字相荅第一問此由一切法空能正除遣荅第二問此一既尒餘九例然皆有二荅准前應釋。 論世尊至而得解脫。 演曰二辯空所得果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彼亦除遣。 演曰後荅可解。 論善男子至治一切相。 演曰後據盡理論一空治諸相於中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法說也。 論譬如無明至親近緣故。 演曰二喻況也。 論此中道理當知亦尒。 演曰三法合也。 論世尊至離增上𢢔。 演曰後辯揔空遣相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尒時世尊至揔空性相。 演曰後荅分二初讚問許說後正荅所問此初也。 論善男子至揔空性相。 演曰後正荅所問言揔空者對別立名約別而說前云一切法空乃至空空名為別空據揔而論此言依他及圓成實一切品類雜染清淨遍計所執畢竟遠離及於此中都無所得名為揔空若了此空[A15]已即有二利一無失正行二離增上𢢔。 ᅟᅟ==[A15] 已【CB】,巳【金藏】== 論世尊至三摩地。 演曰十七能攝勝定門文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皆此所攝。 演曰後荅可知。 論世尊至以何為因。 演曰十八止觀因果門文中分二初明其因後辯其果初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以為其因。 演曰後荅學地止觀以清淨尸羅清淨聞思所成正見以為其因此是緣因若止觀種子以為正因。 論世尊至以何為果。 演曰後辯其果文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所得之果。 演曰後荅以佛地善清淨心善清淨慧以為其果又無學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出世閒一切善法皆是學地止觀所得之果。 論世尊至能作何業。 演曰十九止觀作業門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及麤重縛。 演曰後荅意云此止觀能解脫相縛及麤重縛為業。 論世尊至幾是俱障。 演曰二十止觀惑障門於中分二初明五繫中障後辯五盖中障初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不到究竟。 演曰後荅如文易知。 論世尊至幾是俱障。 演曰後辯五盖中障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當知俱障。 演曰後荅可解。 論世尊至圓滿清淨。 演曰二十一圓滿清淨門於中有二初明止後辯觀初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圓滿清淨。 演曰後荅也。 論世尊至圓滿清淨。 演曰後辯觀中文亦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圓滿清淨。 演曰後荅也。 論世尊至心散動法。 演曰二十二止觀散動門文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麤重散動。 演曰後荅分二初標列揔荅後依標別釋此即初也。 論善男子至作意散動。 演曰後依標別釋文中有五一釋作意散動二釋外心散動三釋內心散動四釋相散動五釋麤重散動此即初也。 論若於其外至外心散動。 演曰二釋外心散動。 論若由惽沉至內心散動。 演曰三釋內心散動。 論若依外相至名相散動。 演曰四釋相散動。 論若內作意至麤重散動。 演曰五釋麤重散動。 論世尊至對治何障。 演曰二十三止觀治障門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身證得障。 演曰後荅文中對治惡趣等十一障即是下說二十二愚如彼廣辯更不預述文中分二初明菩薩地對治障後辯如來地對治障此即初也。 論善男子至清淨法身。 演曰後辯如來地對治障。 論世尊至三菩提。 演曰二十四修證菩提門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何況麤相。 演曰後荅有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標也。 論善男子至作意思惟。 演曰二釋有二初依法說後舉喻明此初也有為異相者色心等異故有為同相者苦無常等同故或知一切等者知一切法既是一切[A16]已即有一切相也由得奢摩他等者由得止觀故[A17]已得二種所緣謂有分別影像所緣及無分別影像所緣此二所緣皆是地前止觀所緣彼於今時得見道故更證得第三事邊際所緣以彼真如遍諸事法名事邊際復於後後等者此明修道復於見道之後後九地中進修修道即於如是前來三種所緣作意思惟。 ᅟᅟ==[A16] 已【CB】,巳【金藏】== ᅟᅟ==[A17] 已【CB】,巳【金藏】== 論譬如有人至出於麤楔。 演曰後舉喻明文中分二初喻後合此初喻也。 論如是菩薩至成滿所緣。 演曰後合之中如是菩薩依此喻中以其細楔出於麤楔合中以其方便遣內細相故一切隨順雜染心相皆悉除遣由細相除遣故麤重亦遣永害一切相麤重故漸次於彼後後地中如鍊金法陶鍊其心乃至證得無上菩提又得所作成滿所緣者地前[A18]已得初二所緣見道方得事邊際所緣佛地則得所作成滿所緣。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論善男子至三菩提。 演曰三結也。 論世尊至廣大威德。 演曰二十五引發威德門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善知方便。 演曰後荅分三一標列揔荅二依標別釋三結引發時此即初也。 論云何善知心生。 演曰二依標別釋文分為六一釋善知心生二釋善知心住三釋善知心出四釋善知心增五釋善知心減六釋善知方便此初有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如實知至善知心生。 演曰後釋分二初揔標釋後別𤗊釋。 論十六行心至不相應識。 演曰後別𤗊釋一者不可覺知堅住者謂賴耶行相難知名不可覺知相續不斷而住名為堅住能變能緣外器世界名為器識謂阿陁那如前[A19]已釋二者種種行相所緣識等者即第六意識隨作一種行解頓取諸法故言種種行相所緣識生謂頓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別意識言及頓取內外境界覺受者身識頓取內外觸境而生覺受言或頓於一念等者此據大地菩薩後得智在定見多佛等故云分別意識三四小大相所緣識生謂欲色繫識據緣二界內身故有小大五六七三緣四無色八者無相識生等者謂無漏識無七種相名無相識及緣滅識者緣滅定識也九至十三明三受俱行識十四至十六辯染淨無記識。 ᅟᅟ==[A19]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善知心住至了別真如。 演曰二釋善知心住文具徵釋。 論云何善知心出至從如是出。 演曰三釋善知心出文具徵釋如前可知。 論云何善知心增至名善知心增。 演曰四釋善知心增具徵釋結。 論云何善知心減至名善知減。 演曰五釋善知心減具徵釋結。 論云何善知方便至或修或遣。 演曰六釋善知方便文具徵釋。 論善男子至或現引發。 演曰三結引發時。 論世尊至於此永滅。 演曰二十六涅盤滅受門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境界受。 演曰後荅有二初明所依麤重彼果境界二種之受後辯有餘無餘涅盤界中滅受多少初中有二初標列揔荅後依標別釋此即初也。 論所依麤重至未來因受。 演曰後依標別釋文中有二初釋所依麤重受後釋彼果境界受此即初也所依麤重者謂內六根生受名為所依體是有漏由有煩𢙉麤重不調柔性之所隨逐名所依麤重受當知有四種一者有色所依受即五識受二者無色所依受即意識受三者果[A20]已成滿麤重受謂現在苦受四者果未成滿麤重受謂業煩𢙉是未來因受。 ᅟᅟ==[A20] 已【CB】,巳【金藏】== 論彼果境界至[(厂@((既-旡)-日+口))*頁]戀受。 演曰後釋彼果境界受者謂外五塵由內五根勢力引生即是內根之果是故說名彼果境界受亦有四種一者依持受謂器世界是依持緣法之所生受名依持受二者資具受可知三者受用受即前二受受用器界及以資具名受用受四者[(厂@((既-旡)-日+口))*頁]戀受即[(厂@((既-旡)-日+口))*頁]戀財物之受。 論於有餘依至無餘永滅。 演曰後辯有餘無餘涅槃界中滅受多少。 論尒時世尊至當正修學。 演曰後讚述勸學如文易知。 論尒時世尊至汝當學。 演曰後以頌結成言於法假立至得大覺者此初一頌結前長行第一門云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立及不捨無上正等覺願為依為住於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鉢舍那違之即失於大義順之乃大覺得成第二頌教修無相自利之行見有所得無相不成第三頌教修無相利他之行第四頌染心說法虛損其功第五頌勸捨戲論修學瑜伽。 論尒時慈氏至云何奉持。 演曰二請立經名文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佛告慈氏至汝當奉持。 演曰後荅。 論說此瑜伽至瑜伽作意。 演曰三時眾得益發菩提心得法眼淨心得解脫等如前[A21]已釋更不繁述。 ᅟᅟ==[A21] 已【CB】,巳【金藏】== 論卷第七十八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七 論復次依乘至如實大乘。 演曰第六如實大乘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當知如解深密經中。 演曰後釋中分二初標說處後引經釋此初也。 論觀自在菩薩至幾分所攝。 演曰後引經釋文中分三一辯諸地義二請立經名三時眾得益初中分二初長行廣辯後以頌結成初復分四一辯諸地清淨攝義二彰地中所有學法三明地中所有煩𢙉四釋唯說一乘密意初中分六一辯諸地清淨攝義二釋諸地得名因由三明地中所對治法四彰諸地清淨通德五說四緣菩薩生勝六顯菩薩行諸大願初中復二初問後荅此初申其二問一問諸地幾種清淨二問諸地幾分所攝梵云阿縛盧枳帝濕伐邏耶此云觀自在觀三業歸依而拔眾苦略云觀音。 論佛告觀自在至十一分攝。 演曰後荅分二初標數揔荅後依標別釋此初也。 論云何四種清淨能攝諸地。 演曰後依標別釋文分為二初釋四種清淨後釋十一分攝初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徵也。 論謂增上意至乃至佛地。 演曰二釋也。 論善男子至普攝諸地。 演曰三結荅可知。 論云何十一至能攝諸地。 演曰後釋十一分攝文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徵也。 論謂諸菩薩至猶未圓滿。 演曰後釋十一分攝十一地一一地中皆有二分一自分圓滿二勝進分未圓滿文中分為十一叚此第一分攝初地。 論為令此分至猶未圓滿。 演曰第二分攝二地。 論為令此分至猶未圓滿。 演曰第三分攝三地。 論為令此分至猶未圓滿。 演曰第四分攝四地。 論為令此分至猶未圓滿。 演曰第五分攝五地。 論為令此分至猶未圓滿。 演曰第六分攝六地。 論為令此分至猶未圓滿。 演曰第七分攝七地。 論為令此分至猶未圓滿。 演曰第八分攝八地。 論為令此分至猶未圓滿。 演曰第九分攝九地。 論為令此分至猶未圓滿。 演曰第十分攝十地。 論為令此分至皆得圓滿。 演曰第十一分攝十一地。 論善男子至普攝諸地。 演曰三結荅可知。 論世尊至說名佛地。 演曰二釋諸地得名因由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名極喜地。 演曰後荅文中分十一叚此即第一極喜地也具證二空能益自他名成就大義初獲大士聖性名得未曾得出世間心從上三因生大歡喜是故最初名極喜地唯識論云一極喜地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 論遠離一切至名離垢地。 演曰二離垢地此由具淨尸羅遠離一切微細犯戒因此彰名為離垢地唯識論云二離垢地具淨尸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𢙉垢故。 論由彼所得至名發光地。 演曰三發光地三地菩薩成就勝定及聞持陁羅尼能為無量智光依止從此得名為發光地唯識論云三發光地成就勝定大法揔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 論由彼所得至名熖慧地。 演曰四熖慧地四地所得菩提分法以慧熖火燒煩𢙉薪由此立名為熖慧地唯識論云四熖慧地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𢙉薪慧熖增故。 論由即於彼至極難勝地。 演曰五極難勝地真俗兩智行相㸦違合令相應最極艱難即一念中二智並起真俗雙照名曰相應從此彰名極難勝地唯識論云五極難勝地真俗兩智行相㸦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 論現前觀察至名現前地。 演曰六現前地由現前加行智先觀諸行流轉又於無相多修作意引生無分別智方現在前因此立名為現前地唯識論云六現前地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 論能遠證入至名遠行地。 演曰七遠行地謂從初地至於七地經一僧祇修無相行方得無閒證入無相與第八清淨地共相隣接由此彰名為遠行地唯識論云七遠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閒二乘道故。 論由於無相至名不動地。 演曰八不動地真智得無功用不為功用所動俗智雖有功用不為現行煩𢙉所動從此彰名為不動地唯識論云八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𢙉不能動故。 論於一切種至名善慧地。 演曰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無礙解於一切種善達機冝說法自在獲得無量廣大智慧由此立名為善慧地唯識論云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 論麤重之身至名法雲地。 演曰十法雲地無邊煩𢙉所知障體所有隨眠不調柔性名麤重身廣如虛空十地所證法身圓滿皆能遍覆如空麤重從此彰名為法雲地唯識論云十法雲地大法智雲含眾德水蔽如空麤重充滿法身故。 論永斷最極至說名佛地。 演曰十一佛地釋得名因文顯易知。 論世尊至為所對治。 演曰三明地中所對治法文分為四一觀音請問二如來酬荅三結成前義四讚所得果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為所對治。 演曰二如來酬荅文中有二初標數揔荅後依標別釋此即初也。 論謂於初地至為所對治。 演曰後依摽別釋文中分十一段一明初地二愚一麤重一者執著補特伽羅及法愚癡即是我法二執二者惡趣雜染愚癡即彼惡趣諸業果及無想天北俱盧州等問何故業果亦名為愚荅准唯識通云應知愚品惣說為愚後准此釋論[A22]主意云諸業果等雖體非愚業是愚所起果是愚所感愚之品故亦名為愚後諸地言愚准於此解如第二地業趣愚非體是愚故又初執著我法愚中亦有貪見等體非是愚亦愚之品故下准此知及彼麤重論有二釋一云顯彼二種即二愚種子名為麤重二云或二所起無堪任性即二愚習氣名為麤重後十麤重皆有二釋准此應知。 ᅟᅟ==[A22] 主【CB】,王【金藏】== 論於第二地至為所對治。 演曰二明二地二愚一麤重一者微細誤犯愚癡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能發三業所知障也二者種種業趣愚癡即所起三業是愚品故亦得愚名。 論於第三地至為所對治。 演曰三明三地二愚一麤重一者欲貪愚癡由貪妙欲多住散亂能障於定及障修慧以修慧與定相隣近故偏說障修非不障於聞思二慧問何以得知欲貪愚癡障定及修荅唯識論云一欲貪愚即是此中能障勝定及修慧者問欲貪乃是煩𢙉之名如何所知障中名為欲貪荅彼所知障多與煩𢙉中欲貪俱故名欲貪愚癡非所知障體名為欲貪今得勝定及修所成彼所知障為本既斷煩𢙉是末而亦隨伏何所以耶以此煩𢙉無始[A23]已來依所知障而方起故唯識論云彼昔多與欲貪俱故名欲貪愚今得勝定及修所成彼既永断欲貪隨伏此無始來依彼轉故二者圓滿聞持陁羅尼愚癡此障揔持及聞思二慧以聞思二慧與彼聞持相隣近故偏說為障非不障修。 ᅟᅟ==[A23] 已【CB】,巳【金藏】== 論於第四地至為所對治。 演曰四明四地二愚一麤重一者等至愛愚癡二者法愛愚癡第三地中於定及法猶染著故即與內證菩提分法特相違害入四地時便能永斷唯識論云身見等言亦攝無始所知障攝定愛法愛彼定法愛三地尚增入四地時方能永斷菩提分法特違彼故。 論於第五地至為所對治。 演曰五明五地二愚一麤重一者一向作意棄背生死愚癡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癡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猒生死樂趣涅盤同下二乘猒苦欣滅此地真如名無差別故緣彼道名無差別生死涅盤既無差別何得有猒復有欣耶唯識。 論云彼障五地無差別道入五地時便能永斷論於第六地至為所對治。 演曰六明六地二愚一麤重一者現前觀察諸行流轉愚癡即觀苦集流轉染相二者相多現行愚癡即觀滅道還滅淨相由前地中觀四諦故有二染二淨故障六地無染淨道此地真如無染淨故緣彼之道名無染淨唯識論云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染淨麤相現行彼障六地無染淨道入六地時便能永斷。 論於第七地至為所對治。 演曰七明七地二愚一麤重一者微細相現行愚癡即是此中執有生者猶取流轉細生相故據實具執生滅二相恐濫還滅故但說生非不執滅二者一向無相作意方便愚癡即是此中執有滅者尚取還滅細滅相故唯識論云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行彼障七地妙無相道入七地時便能永斷。 論於第八地至為所對治。 演曰八明八地二愚一麤重一者於無相作功用愚癡二者於相自在愚癡唯識論云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乃至由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無功用道故若得入八地時便能永斷彼永斷故得二自在。 論於第九地至為所對治。 演曰九明九地二愚一麤重一者於無量說法無量法句文字後後慧辯陁羅尼自在愚癡於無量說法陁羅𡰱自在者謂義無礙解即於所詮揔持自在於一義中現一切義故於無量法句文字陁羅尼自在者謂法無礙解即於能詮揔持▆在於一名句字中現一切名字故於後後慧辯陁羅尼自在者謂詞無礙解即於言音展轉訓釋揔持自在於一音聲中現一切音聲故二者辯才自在愚癡辯才自在者謂辯無礙解善達機冝巧為說故愚能障此四種自在皆是此中第九障攝。 論於第十地至為所對治。 演曰十明十地二愚一麤重一者大神通愚癡即是此中障所起事業者二者悟入微細秘密愚癡即是此中障大法智雲及所含藏者唯識論云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於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藏所起事業入十地時便能永斷。 論於如來地至為所對治。 演曰十一明如來地二愚一麤重一者於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即是此中微所知障二者極微細礙愚癡即是此中一切任運煩𢙉障種唯識論云此地於法雖得自在而有餘障未名最極謂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運煩𢙉障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入如來地故集論說得菩提時頓斷煩𢙉及所知障成阿羅漢及成如來證大涅槃大菩提故。 論善男子至離彼繫縛。 演曰三結成前義。 論世尊至三菩提。 演曰四讚所得果。 論世尊至之所安立。 演曰四彰諸地清淨通德文中分三一問二荅三結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威德清淨。 演曰二荅。 論善男子至當知無上。 演曰三結。 論世尊至最為殊勝。 演曰五說四緣菩薩生勝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除他染故。 演曰後荅。 論世尊至妙願勝願。 演曰六顯菩薩行諸大願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妙願勝願。 演曰後荅發廣大心為欲利益諸有情故處長時大苦名廣大願修一切善故名妙願斷一切惡故名勝願。 論世尊至所應學事。 演曰二彰地中所有學法文有二十三叚一明六度為所學事於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慧到彼岸。 演曰後荅也。 論世尊至慧學所攝。 演曰二明三學六度相攝文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遍於一切。 演曰後荅可知。 論世尊至資粮所攝。 演曰三明福慧六度相攝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遍於一切。 演曰後荅也。 論世尊至應當修學。 演曰四明修學由五種相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勒修善品。 演曰後荅也。 論世尊至但有六數。 演曰五明六度數無增減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一切煩𢙉。 演曰後荅分二初標數揔荅後依標別釋此初也。 論前三饒益至饒益有情。 演曰後依標別釋文中分二初𤗊釋前三後𤗊釋後三此即初也。 論後三對治至永害隨眠。 演曰後𤗊釋後三。 論世尊至但有四數。 演曰六明後四數無增減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為助伴故。 演曰後荅分二初揔標後別釋此即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而為助伴。 演曰後別釋分四一釋方便二釋願度三釋力度四釋智度此即初也。 論若諸菩薩至而為助伴。 演曰二釋願度。 論若諸菩薩至而為助伴。 演曰三釋力度。 論若諸菩薩至而為助伴。 演曰四釋智度。 論世尊至如是次第。 演曰七明六度次第因由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如是次第。 演曰後荅也。 論世尊至品類差別。 演曰八明六度品類差別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有情慧。 演曰後荅。 論世尊至波羅蜜多。 演曰九明彼岸得名因緣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正廻向故。 演曰後荅分二初標列揔荅後依標別釋此即初也。 論無染著者至大菩提果。 演曰後依標別釋攝大乘說於世閒二乘施等最勝能得彼岸故通言波羅蜜多對法十一說由與十二種最勝相應故名波羅蜜多一廣大最勝不求一切世間樂故又最上故二長時最勝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所積習故三所為最勝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故四無盡最勝由迴向大菩提究竟無盡故五無間最勝由得自他平等勝解令諸有情於施等波羅密多速圓滿故六無難最勝唯由隨喜他所行施等令波羅蜜多速圓滿故七大自在最勝由得虛空藏等諸三摩地令布施等波羅蜜多速圓滿故八攝受最勝無分別智所攝受故九發起最勝謂解行地中上品忍位所行施等波羅蜜多十證得最勝謂初地中所得施等波羅多十一等流最勝謂餘八地中所行施等波羅蜜多十二圓滿最勝謂第十地及如來地所行施等波羅蜜多如其次第菩薩圓滿故佛圓滿故若闕一種非波羅蜜多復次最勝所作故最勝所至故名波羅蜜多一切佛菩薩所為所到故波羅所作所至義蜜多能作能至義復次到所知彼岸故名波羅蜜多安住佛性故波羅是所知彼岸義蜜多是到義復次濟度自他最極災橫故名波羅蜜多能令自他越度生死大苦海故此亦兼解六揔名訖。 論世尊至諸相違事。 演曰十明六度六相違事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及與勝利。 演曰後荅如文。 論世尊至何果異熟。 演曰十一明六度各所得果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有大宗葉。 演曰後荅對法云能捨施者當來貧苦能捨受者現在熱𢙉故名為施能令諸根永寂靜故能趣清淨諸善趣故能為清涼所依處故說名為戒隨其次第能引守護諸根門故是徃清淨善趣因故能為無悔等漸次乃至涅槃所依故遠離一切忿熱灰故遠離不捨怨害心故顯發損者常安隱故說名為忍怨害心者謂起報怨心不捨者謂不棄此心能壞怨心名為損者顯此無畏故名顯發損者常安隱故損害生長作用相應故名精進損害作用相應者謂前二正斷以能損害大善法故生長作用相應者謂後二正斷以能生長諸善法故能持能息能靜能調又能引發故名靜慮能持者謂於境繫心能息者謂息諸散亂能靜者謂令心寂靜能調者謂制伏諸纏能引發者謂能引發自在作用他所發智故內證智故種別智故得寂靜智故勝德智故故名為慧他所發智者謂從他言音所生慧及如理作意相應慧內證智者謂出世閒慧種別智者謂出世間後所得慧得寂靜智者謂修道中治煩𢙉慧勝德智者謂能引發勝功德慧此亦兼解別名訖。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三十一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三十二([A1]計三十[A2]四張)        素 ᅟᅟ==[A1] 計三【CB】,▆▆【金藏】== ᅟᅟ==[A2] 四張【CB】,▆▆【金藏】== 覺山明教院沙門 澄淨 述 論卷第[A3]七十八已下 ᅟᅟ==[A3] 七十八【CB】,▆▆▆【金藏】== 論世尊至聞雜染法。 演曰十二明六度聞雜染法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遠離失壞。 演曰後荅易知。 論世尊至非方便行。 演曰十三明六度非方便行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名實饒益。 演曰後荅分二初正明非方便後因示真方便初中分二初彰法說後舉喻明此初也。 論譬如糞穢至今成香絜。 演曰後舉喻明文分為二初舉喻後法合此初也。 論如是眾生至可令成樂。 演曰後法合也。 論唯有安處至第一饒益。 演曰後因示真方便。 論世尊至有幾清淨。 演曰十四明六度揔別清淨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清淨之相。 演曰後荅分二初標舉揔荅後依標別釋此即初也上五相者即無染者等五相通六度故。 論揔說一切至當知七種。 演曰後依標別釋文中分二初揔後別揔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標也。 論何等為七。 演曰二徵。 論一者菩薩至嫉姤慳恡。 演曰三釋。 論別說一切至亦有七種。 演曰後別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標也。 論何等為七。 演曰二徵。 論謂諸菩薩至施清淨相。 演曰三釋有六一明布施七種清淨二明持戒七種清淨三明忍辱七種清淨四明精進七種清淨五明靜慮七種清淨六明智慧七種清淨初中有三標釋及結如文易知。 論又諸菩薩至戒清淨相。 演曰二明持戒七種清淨文中有三標釋及結釋中有七一能善了知至一切學處二能善了知出離所犯三具常尸羅即常守戒也四堅固尸羅即堅固守戒五當作尸羅即常作持戒六常轉尸羅即常隨轉戒七受學一切所有學處。 論若諸菩薩至忍清淨相。 演曰三明忍辱七種清淨文中有三標釋及結釋中有七一於自所有乃至不恐不弄深信業果二不以種種乃至反相加害三不懷怨結四若諫誨時不令恚𢙉五亦復不待他來諫誨六不由恐怖乃至而行忍辱七不以作恩而便放捨。 論若諸菩薩至清淨之相。 演曰四明精進七種清淨文中有三標釋及結釋中有七一通達精進平等之性二不由勇猛勤精進故自舉陵他三具大勢力四具大精進五有所堪能六堅固勇猛[A4]七於諸善法終不捨軛。 ᅟᅟ==[A4] 七【CB】,士【金藏】(cf. A120n1561_p0824b09)== 論若諸菩薩至清淨之相。 演曰五明靜慮七種清淨文中有三標釋及結釋中有七一有菩薩達三摩地靜慮二有圓滿三摩地靜慮三有俱分三摩地靜慮四有運轉三摩地靜慮五有無所依三摩地靜慮六有善修治三摩地靜慮七有於菩薩藏乃至三摩地靜慮。 論若諸菩薩至清淨相。 演曰六明智慧七種清淨文中有三標釋及結釋中有七一遠離增益損滅乃至三解脫門二如實了知乃至三種自性三如實了知乃至三種無自性性四如實了知乃至於五明處五如實了知乃至於七真如六又無分別乃至多所住故十無量揔法乃至法隨法行。 論世尊至各有何業。 演曰十五明五相有五種業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正等菩提。 演曰後荅分二初標後釋如文可知。 論世尊至嚴清淨。 演曰十六明六度五義分別文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名最清淨。 演曰後荅意云前五相中三名最廣大二名無染所修六度時思擇為先故最明盛八地[A5]已上名不可動因地行滿果位智圓名最清淨。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論世尊至亦無有盡。 演曰十七明六度因果無盡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無閒斷故。 演曰後荅可解。 論世尊至諸果異熟。 演曰十八明修因非果異熟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變壞法故。 演曰後荅也。 論世尊至最勝威德。 演曰十九明六度各四威德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諸果異熟。 演曰後荅也。 論世尊至有何義利。 演曰二十明六度因果義利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為大義利。 演曰後荅易知。 論世尊至貧窮可得。 演曰二十一明資財具闕由業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貧苦可得。 演曰後荅分二初彰法說後舉喻明此初也。 論譬如餓鬼至自業過耳。 演曰後舉喻明文中有二初舉喻後法合此初喻也。 論如是菩薩至令無有果。 演曰後法合也。 論世尊至無自性性。 演曰二十二明慧度取法無性文中分四一問二荅三徵四釋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無自性性。 演曰二荅以般若取真如時無橫執性名取諸法無性。 論世尊至有自性性。 演曰三徵真如之體離有離無既許取其無性何故不許取其有性。 論善男子至無自性性。 演曰四釋我終不說以般若無自性性能取無自性性然無自性性離諸文字唯自內智所證不可捨離於言說文字而能宣說無自性性是故我說般若離能取故能取諸法無自性性。 論世尊至波羅蜜多。 演曰二十三明三種波羅蜜多文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大波羅蜜多。 演曰後荅若諸菩薩經無量時修行施等成就善法而諸煩𢙉猶故現行未能制伏然被煩𢙉伏謂於地前所修未成上品但是䎡品中品勝解轉時即一行中修一行是名波羅蜜多復於無量時修行施等漸復增上成就善法而諸煩𢙉猶故現行然能制伏非彼煩𢙉所伏謂從初地[A6]已上即一行中修一切行近菩提故名近波羅蜜多復於無量時修行施等轉復增上成就善法一切煩𢙉皆不現行謂從八地[A7]已上即一切行中修一切行是名大波羅蜜多。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論世尊至可有幾種。 演曰三明地中所有煩𢙉文中分四一明煩𢙉害伴等三二辯皮等三麤重斷三彰能斷麤重刧數四顯地中煩𢙉失德初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為依止故。 演曰後荅一者害伴隨眠謂前五地諸不俱生現行煩𢙉是俱生煩𢙉現行助伴彼於尒時永無復有此意說言第六識俱身見等攝說名俱生所餘煩𢙉名非俱生然體稍麤因彼而起由彼斷故此亦隨無故名害伴二者羸劣隨眠謂第六七地微細現行若修所伏不現行故非俱生身見斷此亦隨滅稍難斷故三者微細隨眠謂於第八地[A8]已上從此已去一切煩𢙉不復現行唯有所知障為依止故。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論世尊至斷所顯示。 演曰二辯皮等三麤重斷文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云此害伴等三種隨眠由幾麤重斷所顯示。 論善男子至位在佛地。 演曰後荅但由二種麤重斷所顯示謂由初地[A9]已斷皮麤重故方可顯得初二隨眠位復由第八地在膚麤重斷故顯彼第三微細隨眠位若在於骨麤重斷者我說永離一切隨眠位在佛地。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論世尊至如是麤重。 演曰三彰能斷麤重刧數文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不可數故。 演曰後荅經於三大不可數刧者此依大刧筭數方便超過一切筭數之量亦說名為無數大刧言或無量刧所謂年月等者此依日夜月半月等筭數方便時無量故亦說名為無數大刧如四十八[A10]已廣說訖。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論世尊至何失何德。 演曰四顯煩𢙉無失有德文中分三一問二荅三讚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無量功德。 演曰二荅攝論第十亦說煩𢙉伏不滅如毒呪所害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 論甚奇世尊至無量功德。 演曰三讚可解。 論世尊至此何密意。 演曰四釋唯說一乘密意文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或外六處。 演曰後荅文中有四一於聲聞說乘差別二於菩薩說乘無別三敘異計妄興諍論四結密意荅前所問此即初也。 論如是等類至差別性。 演曰二於菩薩說乘無別如是等類者即前五蘊等於聲聞乘中應機隨事說有差別於大乘中據實理趣唯是一乘故佛不說乘差別性。 論於中或有至遞興諍論。 演曰三敘異計妄興諍論於中或有一類聞說乘之差別如言於義妄起分別佛說下乘上乘定有差別名為增益或有一類聞說五蘊等於大乘中即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無差別性如言於義妄起分別佛唯說有一乘定無餘乘名為損減又於諸乘差別道理更㸦相違如是展轉遞興諍論。 論如是名為此中密意。 演曰四結密意荅前所問佛於聲聞乘中應機隨事即有差別於大乘中同歸真理唯是一乘故佛不說差別乘性如是名為此中密意。 論尒時世尊至成乖諍。 演曰後以頌結成諸地攝者頌初攝義想者謂觀想頌諸地名所對治者頌二十二愚癡十一麤重殊勝者頌八清淨生者頌菩薩生勝願者頌菩薩行廣大願及諸學者頌布施六度由依佛說是大乘於此善修成大覺者勸依上辯佛說大乘善修成佛宣說諸法至成乖諍者頌如我於彼乃至名為此中密意。 論世尊至云何奉持。 演曰二立經名文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汝當奉持。 演曰後荅。 論說此諸地至三摩地。 演曰三時眾得益。 論復次即依至成所作事。 演曰七成所作事文中有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當知如解深密經中。 演曰後釋分二初標說處後引經釋此初也。 論𭦟殊室利至有何等相。 演曰後引經釋文中有三一辯三身義二請立經名三時眾得益初中分為一十四段一明求如來法身之相二明二乘轉依不名法身三明如來化身作業四明化身方便善巧五明如來言音差別六明不共陁羅尼義七明如來心生起之相八明化身有心無心九明如來所行如來境界二種差別十明如來成等正覺轉正法輪入大涅槃三種皆無二相十一明如來法身遠生他福十二明佛法身放光出像二乘解脫之身無如來事十三明佛菩薩威德住持若道若行令諸有情身財圓滿十四明穢土八事易得二事難得淨土飜此初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梵云𭦟殊室利此云妙吉祥舊言文殊師利音訛也鴦崛摩羅經言是北方常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諸有聞名敬禮歸命種種事業菩薩皆能為作吉祥之事神用無比名妙吉祥。 論佛告𭦟殊至有所為故。 演曰後荅可解。 論世尊至不名法身。 演曰二明二乘轉依不名法身文中有四一問二荅三徵四釋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不名法身。 演曰二荅。 論世尊當名何身。 演曰三徵。 論善男子至所不能及。 演曰四釋此說二乘二轉依果菩提涅槃皆名解脫身離煩𢙉障得故如來所得二轉依果菩提涅盤合名法身無量功德勝所依故成唯識云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論世尊至生起之相。 演曰三明如來化身作業文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無有生起。 演曰後荅一切如來化身作業者此明他受用身及變化身生起之相文略不辯自受用身如世界起者如三千大千世界起時一切眾生種類共感所起化身亦復如是一切眾生種類共感如來化身功德所起之相餘文易知。 論世尊至方便善巧。 演曰四明化身方便善巧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方便善巧。 演曰後荅此明八相成道文中略辯前五後三如餘處說。 論世尊至速得解脫。 演曰五明如來言音差別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三者本母。 演曰後荅有二初標列揔荅後依標別釋此即初也梵云素呾纜此云契經二十五云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善妙義是名契經又佛地論第一云能貫能攝故名為經以佛聖教貫穿攝持所應說義及所化生目之為經契理之經名為契經依士釋能契即經是持業釋梵云毗柰耶此云調伏調者和御伏者制滅調和控御身語等業制伏滅除諸惡行故亦調亦伏持業釋也梵云摩呾理迦此云本母八十五云摩呾理迦為欲決擇如來所說如來所稱所讚所美先聖契經譬如無本母字義不明了如是本母所不攝經其義隱昧義不明了與此相違義即明了是故說名摩呾理迦。 論世尊至云何本母。 演曰後依標別釋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善男子至二十九事。 演曰後釋分三一釋契經二釋調伏三釋本母初中分二初揔後別此初揔也。 論云何四事至菩提事。 演曰後別分三一釋四事二釋九事三釋二十九事初中分二初徵後釋釋中四事者一者聞經二者三寶三者三學四者三乘菩提。 論云何九事至諸眾會事。 演曰二釋九事文中有二初徵後釋釋中九事者一者施設有情事謂五取蘊二者彼所受用事謂十二處三者彼生起事謂十二分緣起及緣生四者彼生[A11]已住事謂四食五者彼染淨事謂四聖諦六者彼差別事謂無量界即五無量也一者世界二有情界三法界四所調伏界五調伏方便界七者能宣說事謂佛及彼弟子八者所宣說事謂四念住等菩提分法九者諸眾會事所謂八眾一𠛴帝利眾二婆羅門眾三長者眾四沙門眾五四大王眾六三十三天眾七摩天眾八梵天眾。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名為至流轉因事。 演曰三釋二十九事文中有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依雜染至流轉因事。 演曰後釋中分二初有四事明雜染後有二十五事明清淨此即初也謂依雜染品有攝諸行事即是五蘊彼次第隨轉事即是緣生即於前二事中作我法想由此二執為未來世流轉之因。 論依清淨品至法樂住事。 演曰後有二十五事明清淨文中有二初有四事明世間清淨後有二十一事明出世清淨此即初也依清淨品有繫念於所緣事者即是欲界聞慧繫心為四念處境即於是中勤精進事者即是思慧心安住事者即是色界未至定現法樂住事者即彼根本定也。 論超一切苦緣方便事。 演曰後有二十一事明出世清淨文中分二初有十九事明其五位後有二事顯勝外道初中分五一有一事明解脫分二有四事明順決擇分三有四事明見道四有六事明修道五有四事明無學道此即初也即順解脫分善與彼眾生為離苦緣名超一切苦緣方便事。 論彼遍知事至修習事。 演曰二有四事明順決擇分即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知苦有三一顛倒所依處等知欲界苦二依有情想等知色界苦三內離增上𢢔等知無色苦修依處事者即斷集也作證事者即證滅也修習事者即修道也。 論令彼堅固至善巧事。 演曰三有四事明見道令彼堅固事者即真見道更不退為異生類故名為堅固彼行相事者即相見道行相別故彼所緣事者即相見道所緣之事[A12]已斷未斷觀察善巧者於相見道中觀察見惑[A13]已斷修惑未斷。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ᅟᅟ==[A13] 已【CB】,巳【金藏】== 論彼散亂事至彼堅牢事。 演曰四有六事明修道彼散亂事者[A14]已出見道未入修道中間暫起散亂心也彼不散亂事者即定數也不散亂依處事者即定依處也不棄修習劬勞加行事者即斷欲修惑無間解脫道也修習勝利事者即斷上二界修惑無閒解脫道也彼堅牢事者即金剛無閒道也。 ᅟᅟ==[A14] 已【CB】,巳【金藏】== 論攝聖行事至得涅槃事。 演曰五有四事明無學道攝聖行事者即根本智攝盡無生智也攝聖行眷屬事者即後得智攝盡無生智也通達真實事者欲入無餘應觀真實事也證得涅槃事者欲入無餘先入滅定於本識中而般涅槃也。 論於善說法至故名為退。 演曰後有二事顯勝外道此中意說修前下品解脫分善能超外道上品正見頂也及即於此不修解脫分善即名為退非起邪見過失故名為退。 論𭦟殊室利至是名調伏。 演曰二釋調伏文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標也別解脫者謂別別防非名之為別能防所防皆得別稱戒即解脫解脫惡故別之解脫別屬所防依主釋也別即解脫別即能防持業釋也及別解脫相應之法者即別解脫中隨順所受戒法謂止持等諸性遮戒及彼所引諸作持等性遮戒相守護奉行。 論世尊至幾相所攝。 演曰二徵起。 論善男子至捨律儀故。 演曰三釋有七一者說受戒儀式二者說隨順四他勝處三者說隨順毀犯戒緣四者說凡夫有犯自性五者說聖人無犯自性六者說出所犯罪七者說捨律儀戒。 論𭦟殊室利至彼勝利相。 演曰三釋本母文分為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即初也。 論世俗相者至事故。 演曰後別解釋中文有十一叚一釋世俗相有其三種一說補特伽羅唐言數取趣二說遍計所執三說依他作用。 論勝義相者至真如故。 演曰二釋勝義相說七種真如。 論菩提分法至所知事故。 演曰三釋菩提分法所緣相即說一切所知之事。 論行相者至揔別故。 演曰四釋行相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即初也。 論諦實者至及四種緣。 演曰後別解釋文分為八一釋諦實二釋安住三釋過失四釋功德五釋理趣六釋流轉七釋道理八釋揔別此初六也或復安立一向等者此說記有四種一一向記二分別記三反問記四捨置記此有二記一人四記二法四記人四記者一問生者皆死耶荅言如是應一向記二問死者復生耶荅言應分別有煩𢙉者死而復生無煩𢙉者死而不生應分別記三問人為殊勝應反問彼汝何所方若方於天荅言為劣若方於餘荅言為勝是反問記四問我為有無應捨勿荅是捨置記法四記者一問生者皆滅耶荅言如是亦一向記二問滅者復生耶荅言應分別有因緣者滅而復生無因緣者滅而不生二乘五蘊無大悲緣無餘依滅而更不生如來之身但墮法數不墮生數有大悲故本願未盡有因緣故滅而復生是分別記三問聲聞善心為劣耶應反問彼汝何所方隨方為荅是反問記四問第六蘊為善不善應捨勿荅是捨置記或復安立隱密顯了記別差別者記者明也別謂分別分明記別深密之義名為記別餘處所言不了義經名記別者謂以少言略記別故名不了義不據分明說深密義名隱密記又如經說如來謂諸大人受記汝阿逸多未來有王名曰穰佉當於是世而得成佛名曰弥勒名顯了記故云隱密顯了記別差別六者意趣理趣者對法第十二說有四種意趣由此意趣故方廣分中一切如來所有意趣應隨決了何等為四謂平等意趣別時意趣別義意趣眾生意樂意趣平等意趣者如說我於尒時曾名勝觀如來應正等覺與彼法身無差別故別時意趣者如說若有願生極樂世界皆得徃生若暫得聞無垢月光如來名者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決不退轉如是等言意在別時故別義意趣者如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如是等言不可如文便取義故眾生意樂意趣者謂於一善根或時稱讚為令歡喜勇猛修故或時毀呰為遮得少善生喜足故為貪行者稱讚佛土富樂莊嚴為𢢔行者稱讚諸佛或有增勝為恒悔𢙉障修善者說如是言於佛菩薩雖行輕毀然彼眾生亦生天趣為不定種姓者捨離聲聞下劣意樂故記大聲聞當得作佛又說一乘更無第二三世有為相者謂一生二滅三住異性由三世所顯由未來世本無而生彼既生[A15]已落謝過去現在世法二相所顯謂住及異唯現在法有住可得前後變異亦唯現在故揔說住異而為一相及四種緣者一因緣二等無閒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餘義如文思之可解。 ᅟᅟ==[A15] 已【CB】,巳【金藏】== 論道理者至法尒道理。 演曰七釋道理文中有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觀待道理至作用道理。 演曰後別解釋文中分四一釋觀待道理二釋作用道理三釋證成道理四釋法尒道理此初二也觀待作用如前二十五廣說更不繁述。 論證成道理至證成道理。 演曰三釋證成道理文分為二初略明後廣釋此初也。 論又此道理至名不清淨。 演曰後廣釋有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云何由五至言教相。 演曰後別解釋文中分二初釋五種相清淨後釋七種相不清淨初中分四一正釋五種二示相勸修三因申問荅四結成前義初中復三一徵二列三釋此初二也。 論現見所得至見所得相。 演曰三釋中分五一釋現見所得相二釋依止現見所得相三釋自類譬喻所引相四釋圓成實相五釋善清淨言教相此即初也一切行起盡遷流生滅名為無常一切行有漏逼迫自性皆名為苦一切法揔無自在一常實我名為無我。 論依止現見至所得相。 演曰二釋依止現見所得相有其三種一謂一切行皆𠛴那性二他世有性三淨不淨業無失壞性此上皆是能依所比知法由彼能依麤無常性現可得故由此因緣於不現見𠛴那細無常性可為比度定知是有由諸有情苦樂果報種種差別依種種善惡之業現可得故由此因緣於他世不現見苦樂果報依善惡業可為比度定知是有由諸有情若樂若苦淨不淨業以為依止現可得故由此因緣於不現見若樂若苦淨不淨業無失壞性可為比度定知是有此中超閒用文如其次第智者詳矣。 論自類譬喻至所引相。 演曰三釋自類譬喻所引相謂於內外諸行聚中引諸世閒共許無常喻不共許無常引諸世閒共許苦相喻不共許苦引諸世間共許不自在相即是無我喻不共許無我餘文可解。 論圓成實相至圓成實相。 演曰四釋圓成實相依前三理於所立義決定能成名圓成實相。 論善清淨至言教相。 演曰五釋善清淨言教相文易可知。 論善男子至應可修習。 演曰二示相勸修。 論世尊至有幾種。 演曰三因申問荅文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一切智相。 演曰後荅。 論善男子至名為清淨。 演曰四結成前義由現量故結前現見所得相由比量故結前依止[A16]自類圓成三相由聖教量故結前善清淨言教相由具三量五相名為清淨。 ᅟᅟ==[A16] 自【CB】,目【金藏】== 論云何由七至言教相。 演曰後釋七種不清淨文中分三一徵二列三釋此初二也。 論若一切法至可得相。 演曰三釋中分二初別釋前四相後合釋後三相初中有四一釋第三一切同類可得相二釋第四一切異類可得相三釋第一此餘同類可得相兼釋第六非圓成實四釋第二此餘異類可得相兼釋第六非圓成實此即初也若一切法意識所識性者即是意識所量性也此犯因中共不定過如聲論師對佛法者立聲為常所量性故喻如虛空比中常宗瓶為異品所量性因於同異品皆遍共有九句因中第一句也指不定相云為如瓶等所量性故聲是無常為如空等所量性故聲是其常。 論若一切法至異類可得相。 演曰二釋第四異類可得相此犯因中四相違過第一法自相相違者如聲論師立聲為常所作性故或勤勇無間所發性故此因唯於異品中有是故相違由初常宗空等為同品瓶等為異品所作性因同遍非有異品遍有九句因中第四句也應為相違量云聲是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由第二宗空為同品以電瓶等而為異品勤勇發因於同遍無於異品電無瓶等上有九句因中第六句也此之二因反成無常違宗所陳法自相故名相違因故理門論云於同有及二在異無是因反此名相違所餘皆不定此所作因飜九句中第二正因彼同品有異品非有此同品非有異品有故此勤勇因飜九句中第八正因彼同品有非有異品非有此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此中略敘初一相違後三相違如因明廣辯。 論善男子至圓成實相。 演曰三釋第一此餘同類可得相兼釋第六非圓成實前列但云此餘同類不言一切異類後釋言此餘同類復云一切異類此即前略後廣詞巧義深聖智所宣非相違故言此餘同類者即同品一分轉一切異類者即異品遍轉此犯因中同分異全不定過如聲生論對聲顯宗立聲非勤勇無閒所發無常性故喻若電空此非勤宗瓶為異喻無常性因於同品電上有空上無異品瓶中一向是有九句因中第七句也指不定相云為如瓶等無常性故彼是勤勇無間所發為如電等無常性故彼非勤勇無間所發。 論又於此餘至圓成實相。 演曰四釋第二此餘異類可得相兼釋第六非圓成實前列後釋略廣不同亦如上會言此餘異類者即異品一分轉一切同類者即同品遍轉此犯因中異分同全不定過如聲顯論對聲生宗立聲是勤勇無閒所發無常性故喻如瓶等勤勇之宗以電空等而為異品無常性因於同品有於異品電等上有空等上無九句因中第三句也指不定相云為如電等無常性故彼非勤勇無閒所發為如瓶等無常性故彼是勤勇無閒所發。 論非圓成實至皆不清淨。 演曰後合釋後三相此之後三通前諸過故後合釋如文易知。 論法尒道理至法尒道理。 演曰四釋法尒道理。 論揔別者至究竟顯了。 演曰八釋揔別謂初揔摽一句法[A17]已後後諸句差別分別廣釋究竟顯了其義名揔別也。 ᅟᅟ==[A17] 已【CB】,巳【金藏】== 論自性相者至彼自性相。 演曰五釋自性相。 論彼果相者至得彼果相。 演曰六釋彼果相若世間道伏斷煩𢙉若出世道永斷煩𢙉此辯斷德及所引發世出世間諸果功德此明智德。 論彼領受至開示相。 演曰七釋彼領受開示相謂即於彼以解脫智領受所得智斷功德為他宣說。 論彼障礙法至障礙法相。 演曰八釋彼障礙法相如文可解。 論彼隨順法相至彼隨順法相。 演曰九釋彼隨順法相謂即於彼涅槃修隨順法多有所作名彼隨順。 論彼過患相至彼過患相。 演曰十釋彼過患相即前障法能為過患名過患相。 論彼勝利相至彼勝利相。 演曰十一釋彼勝利相即前能隨順法所有功德名勝利相。 論𭦟殊室利至甚深密意。 演曰六明不共陁羅尼義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佛告𭦟殊至能善悟入。 演曰後荅分二初長行正辯後以頌結成初中分三一勑聽許說二正為解釋三結荅前問此即初也。 論善男子至後淨先染。 演曰二正為解釋文中分三一明染淨一相二明迷真起妄三明息妄歸真此即初也此明佛說染淨從緣無有自性無性即空染淨平等染非染故不異於淨淨非淨故不異於染實相門中何染何淨故知染淨本來一相非先非後故仁王經云眾生未成佛菩提為煩𢙉眾生若成佛煩𢙉為菩提。 論凡夫異生至邪加行轉。 演曰二明迷真起妄凡夫異生無明倒想迷自身中諸法實性妄執我人起於分別以分別故廣作諸業於三界五道受生死身如旋火輪無有窮盡。 論若有如實至無有加行。 演曰三明息妄歸真若有如實知如是等者若知是妄不造妄因妄因無故不受苦果苦果無故無麤重身獲得一切煩𢙉不住最極清淨者即煩𢙉障滅離諸戲論無為依止無有加行者即所知障滅無為法身以為依止無有加行任運成佛。 論善男子至陁羅尼義。 演曰三結荅前問。 論尒時世尊至無加行。 演曰後以頌結成此之三頌初一頌頌前若雜染法等次一頌頌前凡夫異生等後一頌頌前若有如實等。 論尒時𭦟殊至生起之相。 演曰七明如來心生起之相文分為四一問二荅三徵四釋此初問也。 論佛告𭦟殊至猶如變化。 演曰二荅。 論世尊至心法生起。 演曰三徵。 論善男子至有心生起。 演曰四釋分二初法後喻此初法也。 論善男子至心更生起。 演曰後喻分二初喻後合此初喻也。 論如是如來至心法生起。 演曰後合可知。 論世尊至為無心耶。 演曰八明化身有心無心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依他心故。 演曰後荅佛之化身無自依心然依受用佛心對緣利物故云有依他心。 論世尊至有何差別。 演曰九明如來所行如來境界二種差別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二種差別。 演曰後荅功德莊嚴清淨佛土名如來所行五界差別利益有情名如來境界。 論世尊至當知何相。 演曰十明如來成等正覺轉正法輪入大涅槃三種皆無二相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常示現故。 演曰後荅此約如來法化二身相對辯也法身無三相名究竟淨化身有三相名常示現。 論世尊至有何因緣。 演曰十一明如來法身遠生他福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云諸有情類但於化身見聞奉事生諸功德如來法身於彼有情有何因緣令生福等。 論善男子至所住持故。 演曰後荅意云如來法身是彼有情增上所緣之因緣故遠生他福又彼化身是如來法身之力所住持故所以法身亦能生福。 論世尊至無如來事。 演曰十二明佛法身於光出像二乘解脫之身無如來事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不彫飾者。 演曰後荅分二初喻後合此初喻也譬如等無至放大光明者下釋云謂大威德有情所住持故即日月天子具大威德所住持故能放大光明此喻諸佛具大威德集成法身所住持故能放大光明諸有情業增上力故者由諸有情為黑闇故修光明業增上力故感彼日月頗胝迦寶放大光明此喻諸有情修見佛行感彼法身放大光明非餘水火頗胝迦寶者非餘水火頗胝迦寶能放光明此喻二乘解脫之身不能放大光明又如從彼至出印文像者此喻如來法身能出種種化身影像不從所餘不彫飾者此喻二乘解脫之身不能出種種化身影像。 論如是緣於至有如斯事。 演曰後合如文配喻可解。 論世尊至有何密意。 演曰十三明佛菩薩威德住持若道若行令諸有情於三界中身財圓滿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無不下劣。 演曰後荅分二初正荅後結成此初也道謂十善行謂三業如來菩薩了知此道此行是身財因為彼宣說於此道行順教修者於一切處獲得身財無不圓滿據如是義名威德住持若有眾生下反此可知。 論善男子至身財下劣。 演曰後結成。 論世尊至何事難得。 演曰十四明穢土八事易得二事難得淨土飜此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出現于世。 演曰後荅分二初明穢土八事易得二事難得後明淨土二事易得八事難得此即初也。 論善男子至二事易得。 演曰後明淨土二事易得八事難得。 論世尊至云何奉持。 演曰二請立經名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善男子至汝當奉持。 演曰後荅。 論說是如來至法身證覺。 演曰三時眾得益 上來決擇初持瑜伽處竟。 論卷第七十九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第十一之八 論如是[A18]已說功德品決擇。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演曰自下第二決擇持隨法瑜伽處有其四品於中但決第四住品前三易故不決擇也文中分二初𤗊前[A19]已說後正明決擇此即初也。 ᅟᅟ==[A19] 已【CB】,巳【金藏】== 論問如說五種至為有差別。 演曰後正明決擇文分為九一明世界差別二明菩薩依四種住能成四事三明菩薩苦樂作意及住四明四上品障及除此障法五明大地菩薩斷除四種微細隨惑六明十一地相七明諸地修得等流成滿八明聲聞菩薩證法界別九明三世三輪清淨初中分二初正釋後會違初中復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荅當言有差至得生於彼。 演曰後荅[A20]已入第三地者此依七地中[A21]已入第三地即十地中入初地也。 ᅟᅟ==[A20] 已【CB】,巳【金藏】== ᅟᅟ==[A21] 已【CB】,巳【金藏】== 論問若無異生至皆當徃生。 演曰後會違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云若無異生菩薩及非異生聲聞獨覺得生彼者何因緣故觀無量壽經說凡生西方者有九品之人以九品人中通於小乘及異生菩薩故彼經云上上品生者得無生法忍須㬰中閒遍十方界奉侍諸佛即得授記上品中生者經一七日得不退轉經一小刧得無生法忍上品下生者經三七日蓮華始敷了了方聞說法音聲經三小刧住極喜地中品上生者應時即得阿羅漢果中品中生者經七日華開得須陁洹果經半刧[A22]已成阿羅漢果中品下生者經三七日[A23]已遇二大菩薩說法經一小刧成阿羅漢果下品上生者經七七日華開經十小刧具得百法明門得入初地下品中生者經六大刧蓮華乃敷聞二大菩薩說法方發道心下品下生者經十二大刧蓮華乃開聞二大菩薩說法方發道心。 ᅟᅟ==[A22] 已【CB】,巳【金藏】== ᅟᅟ==[A23] 已【CB】,巳【金藏】== 論荅為化懈怠至此中密意。 演曰後荅言密意作如是說者即密意作別時意趣說也故對法第十二卷云別時意趣者如說若有願生極樂世界皆得徃生若暫得聞無垢月光如來名者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決不退轉如是等言意在別時故又世親攝論第五卷云別時意趣者謂此意趣令懶墯者由彼彼因於彼彼法精勤修習彼彼善根皆得增長如有說言由一金錢得千金錢豈於一日意在別時由一金錢是得千因故作此說此亦如是由唯發願便得徃生極樂世界當知亦尒。 論復次菩薩至增上慧住。 演曰二明菩薩依四種住能成四事文中有二初揔標列名後別徵解釋此即初也。 論云何極歡喜住。 演曰後別徵解釋文分為二初明能成四住後辯所成四事初中有四一明極歡喜住二明增上戒住三明增上心住四明增上慧住初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諸菩薩至意樂清淨。 演曰後釋。 論云何增上戒住。 演曰二明增上戒住文分為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諸菩薩至正等菩提。 演曰後釋此住具性尸羅名圓滿戒遠離一切慳恡犯戒名圓滿捨以圓滿言通戒捨故。 論云何增上心住。 演曰三明增上心住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諸菩薩至如實正行。 演曰後釋。 論云何增上慧住。 演曰四明增上慧住文中有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諸菩薩至所得證智。 演曰後釋出過一切聲聞等者出過二乘共所證智四五六地相同二乘七地[A24]已上出過於彼即於此中至及安立諦智者七地[A25]已二遍觀安立及非安立二諦智也即於此中共所得智者如前緣起善巧所得證智。 ᅟᅟ==[A24] 已【CB】,巳【金藏】== ᅟᅟ==[A25]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依此四住能成四事。 演曰後辯所成四事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諸菩薩至大菩提心。 演曰後釋分四一釋依初住所成之事二釋依第二住所成之事三釋依第三住所成之事四釋依第四住所成之事此即初也。 論依第二住至運運增長。 演曰二釋依第二住所成之事。 論依第三住至之所染汙。 演曰三釋依第三住所成之事。 論依第四住至如來妙智。 演曰四釋依第四住所成之事則由此住清淨為因不待餘住者在因頂故功能最勝不待所餘。 論問菩薩至無分別為住。 演曰三明菩薩苦樂作意及住有四問荅如量智名作意如理智名住。 論復次菩薩至有染愛心。 演曰四明上品障及除此障法文中有二初明四種上品障法後辯四種淨除障法初文有三標徵及釋入菩薩地及地漸次者初地名入餘九漸次。 論為欲對治至三菩提。 演曰後辯四種淨除障法文亦有三標徵及釋如其次第除前四障。 論復次[A26]已入至眾魔事業。 ᅟᅟ==[A26] 已【CB】,巳【金藏】== 演曰五明大地菩薩斷除四種微細隨惑文中有三標徵及釋一者法愛者即於教法起愛名為法愛三地尚增入四地時方能永斷菩提分法特違彼故二者聲聞獨覺相應作意者謂猒生死樂趣涅槃同下二乘猒苦忻滅名相應作意彼障五地無差別道入五地時便能永斷三者味著等至者即是定愛障地斷處與法愛同如前[A27]已說四者眾魔事業者攀緣世事心動流散障修觀行皆是魔事。 ᅟᅟ==[A27] 已【CB】,巳【金藏】== 論問[A28]已入初地菩薩當言何相。 ᅟᅟ==[A28] 已【CB】,巳【金藏】== 演曰六明十一地相文有十一初明初地相二明二地相三明三地相四明四地相五明五地相六明六地相七明七地相八明八地相九明九地相十明十地相十一明十一地相初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荅當言至極歡喜住。 演曰後荅超過一切所有怖畏等者此地菩薩遠離一切五種怖畏遠離一切聞說甚深王法驚怖聞未曾得無上正法如前本地分中四十七說。 論問[A29]已入第二地菩薩當言何相。 ᅟᅟ==[A29]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明二地相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荅當言至諸犯戒垢。 演曰後荅二地菩薩於調伏中法尒獲得無悞犯等名法尒獲得過彼小乘所學戒行名止息一切聲聞所學。 論問[A30]已入第三地菩薩當言可相。 ᅟᅟ==[A30]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明三地相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荅當言至尒熖光明。 演曰後荅梵云尒熖此云所知則智光明由此定力於所知境發智光明。 論問[A31]已入第四地菩薩當言何相。 ᅟᅟ==[A31] 已【CB】,巳【金藏】== 演曰四明四地相文分為二初問後荅初問也。 論荅當言至安立善巧。 演曰後荅四地菩薩自成道品為他立教。 論問[A32]已入第五地菩薩當言何相。 ᅟᅟ==[A32] 已【CB】,巳【金藏】== 演曰五明五地相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荅當言至極難勝道。 演曰後荅五地超過前之三地世間智故又超四地二乘道品智故真俗兩智行相㸦違合令相應名極難勝。 論問[A33]已入第六至當言何相。 ᅟᅟ==[A33] 已【CB】,巳【金藏】== 演曰六明六地相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荅當言至作意思惟。 演曰後荅六地菩薩雖俱緣真俗然於無相多歸趣入。 論問[A34]已入第七至當言何相。 ᅟᅟ==[A34] 已【CB】,巳【金藏】== 演曰七明七地相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荅當言至到究竟。 演曰後荅世親云此地初功用得至究竟雖一切相不能搖動而於無相猶名有行。 論問[A35]已入第八至當言何相。 ᅟᅟ==[A35] 已【CB】,巳【金藏】== 演曰八明八地相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荅當言至住清淨地。 演曰後荅無性云一切有相一切加行皆不能動此地心故第七地雖一切相不能動之不現行故然不自在任運而轉有加行故猶有煩𢙉第八地中任運而轉不依加行無功用故亦無煩𢙉七八二地之差別也。 論問[A36]已入第九至當言何相。 ᅟᅟ==[A36] 已【CB】,巳【金藏】== 演曰九明九地相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荅當言至名大法師。 演曰後荅無性云由法無礙解自在了知一切法句由義無礙自在通達一切義理由詞無礙自在分別一切言詞由辯才無礙遍於十方隨其所冝自在辯說此中有四故字明四無礙次第如文言無罪者由慧了達所詮之義悔先所犯得清淨故名為無罪。 論問[A37]已入第十至當言何相。 ᅟᅟ==[A37] 已【CB】,巳【金藏】== 演曰十明十地相文中有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荅當言至亦名如來。 演曰後荅[A38]已得一切如來同大灑者舊云灌頂今名大灑如輪王太子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內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十地亦尒得一切佛相稱妙座身諸眷屬得大光明徃來普照一切行相一切智智灌灑其頂是時即名受佛職位[A39]已得如雲大法身者譬如大雲澍清淨水充滿虛空如是法智出生無量殊勝功德充滿所證所依法身[A40]已得一切大神通故亦名如來者十地菩薩得大神通住等地麤同於佛亦名如來。 ᅟᅟ==[A38] 已【CB】,巳【金藏】== ᅟᅟ==[A39] 已【CB】,巳【金藏】== ᅟᅟ==[A40] 已【CB】,巳【金藏】== 論問入如來至當言何相。 演曰十一明十一地相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 論荅當言至清淨智見。 演曰後荅入十一地名為妙覺。 論問於此諸地至十法行。 演曰七明諸地修得等流成滿文中有四一明造修二明證得三明等流四明成滿此即初也十法行者一者書寫二者受持三行供養四施於他五能敬聽六自翫讀七為諷誦八為他說九者思惟十隨修相亦可修十度法行名為造修。 論問於此諸地至一切諸地。 演曰二明證得又復證得清淨意樂尒時頓得一切諸地者諸地種子皆悉本有得初地時一時熏發諸地種子皆令增長名為頓得一切諸地又或初地忻修十地之行雖未圓滿分得十地名為頓得一切諸地。 論問至諸加行道。 演曰三明等流一切十地中入住二心名為證得地果滿心名證得[A41]已後即滿心中所有威德諸加行道是人住二心等流果也。 ᅟᅟ==[A41] 已【CB】,巳【金藏】== 論問於此諸地至任運能證。 演曰四明成滿於一一地中經多大劫隨諸經中所有稱讚諸地功德能任運證是成滿相。 論問如說五種至云何應知。 演曰八明聲聞菩薩證法界別文分為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也言五種入正性離生者一預流果二斯陁含三阿那含四獨覺五菩薩此中揔說五人為二謂前四為聲聞後一為菩薩也。 論荅略說法界至二者自相。 演曰後荅分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即初也。 論差別相者至離繫法性。 演曰後別解釋文分為三一釋差別二釋自相三揔料揀此即初也常住相者謂由人空所顯真如如體是常無生無盡寂靜相者謂斷惑障煩𢙉苦等離繫擇滅二乘在方便中求彼常住寂靜無為作涅槃想求後證真如故速趣滅度。 論言自相者至法無我性。 演曰二釋自相菩薩在方便中但心推求相等五法隨言自性空無所有由此悟入真如自相都無求證常住寂靜涅槃意樂故不速求自身滅度。 論此中聲聞至而有差別。 演曰三揔料揀由無沒想者由於涅槃起常住想及安隱想者即於涅槃起寂靜安隱想或復因他為其宣說法界自相者於聲聞中有其二分一分不定種姓者聞佛說法界自相[A42]已迴向無上菩提極大艱辛然後悟入我法二空既得入[A43]已精勤修習一分一向趣寂聲聞者亦有二分一分雖聞說我法二空一向不信不能悟入一分極大艱辛少能悟入而不入[A44]已精勤修習下明菩薩如文易知。 ᅟᅟ==[A42] 已【CB】,巳【金藏】== ᅟᅟ==[A43] 已【CB】,巳【金藏】== ᅟᅟ==[A44] 已【CB】,巳【金藏】== 論如說三世至三輪清淨。 演曰九明三世三輪清淨文中分三一問二荅三結此初問也。 論荅由遍計至希望染著。 演曰二荅於過去等者謂於過去法中無有[(厂@((既-旡)-日+口))*頁]戀未來法中無有希望現在法中無有染著即說三世無[(厂@((既-旡)-日+口))*頁]戀希望染著故下第三結云是名三世三輪清淨 上來第二決擇持隨法瑜伽處竟。 論問如先所說至幾種所攝。 演曰自下第三決擇持究竟瑜伽處有五品今但決擇第五建立品前四顯故不決擇也文中分二初申二問後荅二問初二問者一問安立二問相攝。 論荅謂阿羅漢至一切永無。 演曰後荅二問文中有二初辯安立以荅初問後明相攝以荅後問初復分二初釋十八不共合之為九後揔結成十八不共佛法初中分九一明身無失二明語無失三明意無失四明無異想五明無不定心六明無不擇捨七明六無減八明三業隨慧行九明三無礙智此即初也。 論又阿羅漢至永無所有。 演曰二明語無失。 論又阿羅漢至永無所有。 演曰三明意無失。 論又阿羅漢至平等捨故。 演曰四明無異想。 論又阿羅漢至無不定心。 演曰五明無不定心。 論又阿羅漢至永無所有。 演曰六明無不擇捨。 論又阿羅漢至如來永無。 演曰七明六無減一欲二精進三念四定五慧六解脫解脫知見論言七種者於第六無減中開為二故亦不相違。 論又阿羅漢至名智隨轉。 演曰八明三業隨慧行如來三業智為前導及俱行故無無記業。 論又阿羅漢至境事差別。 演曰九明三無礙智。 論是故說此至不共佛法。 演曰後揔結成十八不共佛法。 論此中初四至妙智所攝。 演曰後明相攝以荅後問文中有二初正明義類相攝後兼辯隨好止繁此初也此中初四即三業無失及無異想揔是無忘失法及拔除習氣所攝次一即第五無不定心是大悲所攝也所餘十三當知皆是一切種妙智所攝也。 論又復世尊至彼諸隨好。 演曰後兼辯隨好止繁所說隨好者即八十隨好為令所化物機生淨信故顯示於彼八十隨好然不立相者然於此中不立三十二相如本地分建立品中[A45]已廣顯示從此隨好當知分出等者從此隨好當知即於相中分出彼諸隨好 上來第三決擇持究竟瑜伽處竟。 ᅟᅟ==[A45]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菩薩至所有教授。 演曰自下第四依寶積經決擇持次第瑜伽處文中有二初摽列門名後依門解釋此初也。 論云何邪行。 演曰後依門解釋文有十六一明邪行門二明正行門三明正行勝利門四明正行中現在轉時所得功德勝利門五明能生淨信譬喻門六明於正行中安立所學門七明於諸聲聞所學菩薩所學殊勝差別門八明善學菩薩世閒出世閒利益他事門九明於菩薩所教授中聲聞所學門十明非善學沙門門十一明善學沙門門十二明住世俗律儀門十三明住勝義律儀門十四明如來調伏方便門十五明密意語門十六明於菩薩教授中勝解勝利門初中有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當知略說至其義邪行。 演曰後釋分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即初也。 論復次菩提至智資粮退。 演曰後別解釋文分為八一者能退資粮邪行二者能令忘念邪行三者能壞白法邪行四者能令非菩薩儀惡意現行邪行五者能令難可調伏邪行六者能令於非道邪行七者能令親近不賢良邪行八者能令菩薩不如其義邪行初中有三一明四法能退資粮二明因退生四相違三明四種退法體性初中分二初揔標後別釋此即初也。 論何等為四至智資粮退。 演曰後別釋分三一徵二列三結如次文易可知。 論四種法故至智相違法。 演曰二明因退生四相違文中有三一標舉四相違法二徵列四相違名三出四得名所因此即初也。 論何等為四至四者顛倒。 演曰二徵列四相違名。 論自不聽聞至更增顛倒。 演曰三出四得名所因。 論自不聽聞至宣說故。 演曰三明四種退法體性文中有二初正明四法退體後結退三慧資粮依自惡通達等者謂依自邪惡通達領解聽聞宣說言教執為正善通達領解聽聞宣說言教依他正善通達領解聽聞宣說言教執為邪惡通達領解聽聞宣說言教。 論此中若自至成智資粮。 演曰後結退三慧資粮。 論復次有四至補特伽羅。 演曰二者能令忘念邪行文中有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謂於同梵至所有密處。 演曰後別解釋依列有四一於同梵行所他舉其罪別作異言迷亂自過二於教導師處不正領受以邪迷亂正所學處三於彼大乘欲決定者欲正行者顯說三乘無別標舉分別彼人諸過失故發起迷亂決定大乘正行人也四於能說法有德人所迷亂顯彼所有隱密處過。 論復次有四至壞鮮白法。 演曰三者能壞白法邪行文中有二初揔標舉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謂與他競至非處加行。 演曰後別解釋文復分二初於四法中別解初一後於四法中別解後三此初也一起白法時與他諍競增上力故起諸白法非處加行能令菩薩壞鮮白法。 論雖起白法至受持過失。 演曰後於四法中別解後三文中有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由二因緣至多雜處故。 演曰後別解釋文分為三一染著過失二惡見過失三受持過失此初也由有二緣一邪受用者如得施時以財行恩布施名邪受用二多雜處者在憒閙處不擇善惡邪正是非而相招誘名多雜處由此二緣雖起白法處所加行然有染著邪行過失能令菩薩壞鮮白法。 論由二因緣至為正法故。 演曰二惡見過失亦由二緣雖起白法處所加行然有惡見邪行過失能令菩薩壞鮮白法。 論由二因緣至懸誹撥故。 演曰三受持過失亦由二緣雖起白法處所加行然有受持邪行過失能令菩薩壞鮮白法。 論復次菩薩至惡意現行。 演曰四者能令非菩薩儀惡意現行邪行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由三種相至尊勝得智。 演曰後別解釋文中有三一於大師所生不信順二於舉罪師不實發露三於大智福不求智行此初也謂於有體尊勝得智者如次即是有體有德有能也。 論由三種相至作損𢙉故。 演曰二於舉罪師不實發露。 論由二種相至忻樂彼故。 演曰三於大智福不求智行謂於有智有福人所貪求利敬不求智行及忻樂彼敬[A46]己德故第四易故文略不釋。 ᅟᅟ==[A46] 己【CB】,巳【金藏】== 論復有四種至安住見取。 演曰五者能令難可調伏邪行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謂但聽聞至及斷滅勝。 演曰後別解釋如文易知。 論復次菩薩至行於非道。 演曰六者能令於非道邪行文中分二初揔標後別釋此初也。 論一者於未至敬所學故。 演曰後別釋一於未立信者不為說法發彼信心二有迴小向大者不能隨其所冝稱讚為善三有退大求小者不能毀小讚大捨劣從勝四於住禁戒不住禁戒而由貪愛朋黨心故應讚不讚應毀不毀不平等說。 論復次菩薩至退失四事。 演曰七者能令親近不賢良邪行文中分二初揔標後別釋此初也。 論一者退失至修諸善法。 演曰後別釋。 論復次有四至管御大眾。 演曰八者能令不如其義邪行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非如其義。 演曰後別解釋。 論復次云何正行。 演曰二闕正行門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與上相違至是名正行。 演曰後釋分二初揔標八正飜前八邪後別辯八正舉邪顯正此初也。 論謂說由自至是故退失。 演曰後別辯八正舉邪顯正文分為八一舉退資粮邪行以顯正行二舉忘念邪行以顯正行三舉壞白法邪行以顯正行四舉非菩薩儀惡意現行邪行以顯正行五舉難可調伏邪行以顯正行六舉於非道邪行以顯正行七舉親近不賢良邪行以顯正行八舉不如其義邪行以顯正行此初也文有四句一由自不聞令智退失於正法人若不恭敬若不徃聽由此毀犯設不毀犯然由不聽亦無勝解是故退失二由不令聞令智退失由欲令他信伏己故恐他餘聽由此毀犯設不毀犯迴彼聽人向[A47]己邪法是故退失三由為聞障令智退失由自不欲不聞不持故作他聽聞障礙由北毀犯設不毀犯由自懈怠懶墮障他聽法是故退失四由邪執而有聽聞令智退失由於修不見功德但聞言說以為究竟由此毀犯設不毀犯智不成實是故退失。 ᅟᅟ==[A47] 己【CB】,巳【金藏】== 論復說由於至而有忘失。 演曰二舉忘念邪行以顯正行亦有四句一由於舉罪者所迷亂自過令念忘失由犯根本殺罪於舉罪者所而設妄語言不殺等然本無妄語心但為怖畏𮕱損呵責而設妄語由此毀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設不毀犯妄語由犯根本殺罪障故而有忘失二由迷亂學處令念忘失於教導師由非自性隨轉虛妄見曲所顯由此毀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設不故心毀犯由悞犯障故而有忘失三由於大乘迷亂勝解正行令念忘失由於發菩提心學大乘法修大乘行向彼說言三乘無別於菩薩人不生恭敬隱覆實德由此毀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設不故心毀犯由悞犯障故而有忘失四由迷亂顯隱密處令念忘失由欲令於大乘法師不生樂欲故顯彼過由此毀犯由業障故而有忘失設不故心毀犯由悞犯障故而有忘失。 論復說由非處至獲得𮕱損。 演曰三舉壞白法邪行以顯正行文有四句一由樂小聽法心不謙下由此毀犯由未得諸勝善鮮白法故樂著己利與他共諍於所聽受生奢緩故於先[A48]已得下中白法令皆退失名[A49]已得退二由染愛過失壞鮮白法三由惡見過失壞鮮白法由懷惡意於聲聞所學不正言正於大乘所學正言不正其心顛倒由此毀犯由不正行由誑他故得𮕱損果四由受持過失壞鮮白法由於如來智意趣中起等覺𢢔執不了義謂如佛意我實解故由此毀犯由謗正法撥了義經得𮕱損果由於如來智意趣中讚不了義為是撥了義為非邪稱量故得𮕱損果。 ᅟᅟ==[A48] 已【CB】,巳【金藏】== ᅟᅟ==[A49] 已【CB】,巳【金藏】== 論復說由於至行不明了。 演曰四舉非菩薩懺惡意現行邪行以顯正行文有四句其意易知。 論復說由唯至御眾善友。 演曰五舉難可調伏邪行以顯正行文有四句一由唯聽聞以為究竟障於修行名為修障矯誑顯示持法善友者由執聽聞為究竟故矯誑顯我是持法善友二由於教授左解者錯領解故名為左解矯誑等者謂矯誑顯我是住阿練若善友三由於尸羅不堅安住障於修行名為修障矯誑等者矯誑顯我是勤修福業善友四由自見安住見取乃至矯誑顯我是御眾善友。 論復說由不宣說至行於非道。 演曰六舉非道邪行以顯正行文中分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此初標中文有四句一於未安立淨信有情而不為說二於下乘希求大乘諸有情所不隨所冝而為說法讚所行善三於大乘希求下乘諸有情所不順其儀呵退大求小之過四於住禁戒不能讚勵不住禁戒不能呵諫。 論此何因緣。 演曰二徵也。 論由前後宣說至行所顯故。 演曰三釋。 論由此毀犯至諸有情顯。 演曰四結有四句如次結上四句可知。 論復說由四至退失四事。 演曰七舉親近不賢良邪行以顯正行文分為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此初也。 論此何因緣。 演曰二徵。 論由慳恡至所顯故。 演曰三釋有四句一由慳恡退失於乘二少聞退失利益有情加行三不善入聖教退失聖教四於佛語言不聽聞故退失無明修諸善法。 論由此毀犯至而有退失。 演曰四結有五句通結上四句也。 論復說由於至不如其義。 演曰八舉不如其義邪行以顯正行文中有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此初有四句一任持正法欲求信伏二住阿練若欲求聲譽三勤修福學欲求染果四管御大眾欲求供養承事名稱。 論此何因緣。 演曰二徵。 論由與我愛至所顯故。 演曰三釋如次釋前四句可解。 論由此毀犯至乃至御眾。 演曰四結。 論復次云何正行勝利。 演曰三明正行勝利門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此亦四種至無量福故。 演曰後釋分二初揔標四法後別釋四法此初也正行能成四種勝利又能生長無量福故。 論復有四法至修清淨。 演曰後別釋四法於四法中名有四法一四法能令積集福智資粮二四法能令障淨三四法能令一切門集成白法四四法能令作一切種利有情事此即初也。 論復有四法至正行因緣。 演曰二四法能令障淨。 論復有四法至即彼所成。 演曰三四法能令一切門集成白法一者修修所成者因於修慧修成所餘白法二者成熟有情即彼所成者因成熟他有情即能成自白法三者堪忍難事即彼所成者因忍難事成餘白法四者聞思無猒即彼所成者因聞思無猒成餘白法。 論復有四法至嗔恚心處。 演曰四四法能令作一切種利有情事。 論復次至功德勝利。 演曰四明正行中現在轉時所得功德勝利門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具法行至法住行相。 演曰後釋分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云何菩薩至此何行犯。 演曰後別解釋文分為四一明具法行二明具平等行三明具善行四明具法住行初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諸菩薩至無傾動故。 演曰後釋。 論云何菩薩至此何行相。 演曰二明具平等行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諸菩薩至大菩提故。 演曰後釋以無染汙無差別身等者以無染汙同體大悲願與羣生一時同得無上菩提如次則三無差別也。 論云何菩薩至此何行相。 演曰三明具善行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諸菩薩至善巧故。 演曰後釋言無所依止而惠施者如現無依諸福業事施主遠處心雖不緣受者用時施主要期緣今具故種子增長增長福業言無所依止而持戒者如受戒時第三羯磨雖住無心由前要期緣今時具種子雖無現行熏習亦得念念體性悟增即作白前從僧乞戒時心所發故闍梨作白[A50]已後其受戒者或無心故。 ᅟᅟ==[A50]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菩薩至此何行相。 演曰四明具法住行文分為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諸菩薩至十二行相。 演曰後釋十二行中前八自利後四利他言及與所餘共止住者與餘資具等共住故。 論復次云何至所有譬喻。 演曰五明能生淨信譬喻門文中有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也。 論謂諸菩薩至猶如大地。 演曰後釋分三一舉共所知喻二結同世閒喻三結喻所不及初中有十九叚一猶如大地喻二猶如大水喻三猶如大火喻四譬如大風喻五猶如朗月喻六猶如日輪喻七譬師子喻八如善調龍喻九如紅蓮花喻十樹根未壞喻十一眾流入海喻十二天依蘇迷喻十三臣輔大王喻十四猶如大雲喻十五輪王出世喻十六末𡰱珠寶喻十七雜林諸天喻十八呪伏諸毒喻十九大城諸糞喻此即初也。 論而諸菩薩至猶如大水。 演曰二猶如大水喻。 論而諸菩薩至猶如大火。 演曰三猶如大火喻。 論而諸菩薩至譬如大風。 演曰四譬如大風喻。 論而諸菩薩至猶如朗月。 演曰五猶如朗月喻。 論而諸菩薩至猶如日輪。 演曰六猶如日輪喻。 論而諸菩薩至譬如師子。 演曰七譬如師子喻邏怙者舊云羅▆阿修羅王也日輪非情不能生怖由日天子怖邏怙手捉即便施輪。 論而諸菩薩至如善調龍。 演曰八如善調龍喻師子怯於大檐者西國深山多有師子師子行處即有野[A51]干隨覔殘肉師子後時殺一大鹿令野干檐野干心念死鹿既大我不能勝若不許檐復當殺我即便設計語師子言我為兄檐兄隨我後呻喚而行云助我力師子念言我寧自檐不能在後呻喚隨行於是野干免檐師子疲乏怯於大檐。 ᅟᅟ==[A51] 干【CB】,千【金藏】(cf. T22n1428_p0636b02)== 論而諸菩薩至如紅蓮花。 演曰九如紅蓮花喻。 論而諸菩薩至根未損壞。 演曰十樹根未壞喻。 論而諸菩薩至趣入大海。 演曰十一眾流入海喻。 論而諸菩薩至如微迷住。 演曰十二天依蘇迷喻。 論而諸菩薩至所轉大王。 演曰十三臣輔大王喻。 論而諸菩薩至得如大雲。 演曰十四猶如大雲喻。 論而諸菩薩至出現於世。 演曰十五輪王出世喻。 論而諸菩薩至餘末𡰱寶。 演曰十六末𡰱寶珠喻非如輪王無有第二大夫者無二輪王同時出故。 論而諸菩薩至林諸天。 演曰十七雜林諸天喻迦理沙是數名般拏是貝殊名末尼極貴般拏極賤故不相似。 論而諸菩薩至所伏諸毒。 演曰十八呪伏諸毒喻。 論而諸菩薩至諸糞穢聚。 演曰十九大城諸糞喻。 論如是菩薩至故得為喻。 演曰二結同世間喻。 論而此功德至所不能及。 演曰三結喻所不及。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三十二 【原經卷殘缺一版】 ▆▆▆▆▆▆▆▆▆▆▆▆▆▆▆▆▆▆▆▆▆▆▆▆▆▆▆▆▆▆▆▆▆▆▆▆▆▆▆▆▆▆▆▆▆▆▆▆▆▆▆▆▆▆▆▆▆▆▆▆▆▆▆▆▆▆▆▆▆▆▆▆▆▆▆▆▆▆▆▆▆▆▆▆▆▆▆▆▆▆▆▆▆▆▆▆▆▆▆▆▆▆▆▆▆▆▆▆▆▆▆▆▆▆▆▆▆▆▆▆▆▆▆▆▆▆▆▆▆▆▆▆▆▆▆▆▆▆▆▆▆▆▆▆▆▆▆▆▆▆▆▆▆▆▆▆▆▆▆▆▆▆▆▆▆▆可依經典,如理正修,中道勝行。論▆▆▆▆▆曰後別分二:初徵後釋。此初徵。云何菩薩於小乘生空俗諦道理,不了義經捨不修學,大乘二空二諦所說了義,可依經典正勤修學,名法修行中道勝行耶? 論:由此正法至中道行故。 演曰:後釋。分二:▆、深、二、列;三、釋。此▆也。由此大▆正法貫穿十三▆自行故。所以依之修學,不依小乘,教能詮彼,令不散失,名為貫穿。 論:一者、貫穿至即彼威德。 演曰:二、列。 論:云何貫穿至空性。 演曰:三、釋。文分十三:一、貫穿補特伽羅空性;二、貫穿補特伽羅無我性;三、貫穿法空性;四、貫穿法無我性;五、貫穿增益邊;六、貫穿損減邊;七、貫穿法現觀;八、貫穿法現觀。迴向大菩提性;▆、▆穿如是行者煩𢙉眾苦不纏繞心性;十、貫穿二無從勝解差別;十一、貫穿前無我性,是後因性;十二、貫穿到邊際空性;十三、貫穿即彼威德。初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由一種至所顯故。 演曰:後釋。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謂由一種橫計實我,都不可得也。 論:此中不可得至彼受用事。 演曰:二、釋不可得者。謂三種事:一者、有情事,即內六根,名有情事;二者、彼差別事,即外六塵,名彼差別事,根由塵境知差別故;三者、彼受用事,即中間六識,於彼根塵受用苦樂,名彼受用事。 論:若內若外至都不可得。 演曰:三、結。若六內根,若外六塵,若中間六識,愚夫遍計所執實我,都不可得。 論:云何貫穿至無我性。 演曰:二、貫穿補特伽羅無我▆。▆▆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由唯一至所▆▆▆▆曰:後▆▆▆▆▆▆▆▆▆▆▆▆▆▆。 【中,闕二十一行。】 ▆▆▆▆▆▆▆▆▆▆▆▆▆▆▆▆▆▆▆▆▆▆▆▆▆▆▆▆▆▆▆▆▆▆▆▆▆▆▆▆▆▆▆▆▆▆▆▆▆▆▆▆▆▆▆▆▆▆▆▆▆▆▆▆▆▆▆▆▆▆▆▆▆▆▆▆▆▆▆▆言為▆▆▆▆▆不相於▆▆▆▆說所執言說自性異相可▆。問:何等是異彼凡愚所執六種之相?荅:一者、不可自尋思等,如文具陳。 論:云何貫穿增益邊? 演曰:五、貫穿增益邊。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由二種至所顯故。 演曰:後釋。分二:初揔標列,後別徵釋。此初也。 論:何等名為差別增益? 演曰:後別徵釋。分二:初釋差別增益,後釋自性增益。初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由後後展轉八相。 演曰:後釋。分二:初辯八種增益,後明菩薩不著。初中分三:一、標;二、列;三、結。此初也。 論:一者至雜染 增益。演曰:二、列。 論:是名八種差別增益。 演曰:三、結。 論:此中菩薩至亦不讚美。 演曰:後明菩薩不著。 論:何等名為自性增益? 演曰:後釋自性增益。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差別至增益▆▆▆。 演曰:後釋。 論:云何貫穿損減? 演曰:六、貫▆▆減邊。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由一▆▆▆▆▆▆。演曰:後釋。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三,都無所有。 演曰:後釋謂即於彼邪▆▆▆▆▆說彼聞說遍計所執自性本無,由此執▆▆▆▆▆,亦都無所有,此惡取空,名邪法無我▆▆▆▆▆▆現觀。 演曰:七、貫穿法現觀文中分▆▆▆▆▆▆▆▆▆▆▆▆▆▆▆▆順故演。 【中,闕二十九行。】 ▆▆▆▆▆▆▆▆▆▆▆▆▆▆▆▆▆▆▆▆▆▆▆▆。 演曰:後▆▆▆▆▆▆▆▆▆▆▆▆▆由法無我加行,觀彼自性,無染無苦。 論:云何貫穿差別? 演曰:十、貫穿二無我勝解差別。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由四種至所顯故。 演曰:後釋。分二:初揔標列,後別牒釋。此初也。 論:此中見差▆▆▆▆▆▆▆▆▆▆▆▆▆▆▆▆▆▆▆▆別至則不如是。 演曰:後別牒釋。文中有四:一、見差別;二、極遠損減差別;三、於斷迷失差別;四、於心迷失差別。此初也。謂住補特伽羅等者,即異生作人無我觀,謂得涅槃,於當來身起斷滅增上𢢔。又於所取等者,謂二乘人但於所取橫計神我,觀察是無,於能取言說自性畢竟遠離空性,不觀是無名不善。觀察所▆▆▆▆▆▆▆▆▆▆煩𢙉斷,不悟法空,故見差▆▆▆▆▆▆▆▆▆▆▆▆▆▆▆至則不如是。 【原經卷殘缺一版】 ▆▆▆▆▆▆▆▆▆▆那生▆▆▆▆▆▆▆▆▆▆▆▆▆▆▆▆▆。 論:云何貫穿▆▆? ▆▆▆▆▆▆▆▆▆▆▆▆▆威德。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土所顯故。 演曰:後釋。分二:初摽後釋。此初也。 論:此中斷者至諸業煩𢙉。 演曰:後釋。經云:如千年闇室,以燈燭等一念光明,悉能除遣。喻無始惑業,若起智光,一念即斷。 論:復次有幾至有何差別。 演曰:七、明於諸聲聞所學、菩薩所學殊勝差別門。文中分二:初略後廣。初中分二:初申二問,後荅二問。此初也。 論:謂有四種至有十三種。 演曰:後荅二問。 論:云何名為至趣寂聲聞。 演曰:後廣。中分二:初明四種聲聞,後辯聲聞所學、菩薩所學差別有十三種。初中有三:一、法;二、喻;三、合。初中分初揔徵列,後別牒釋。此初也。 論:變化聲聞至化作聲聞。 演曰:後別牒釋。文中分四:一、變化聲聞;二、增上𢢔聲聞;三、迴向菩提聲聞;四、一向趣寂聲聞。此初也。 論:增上𢢔至計為清淨。 演曰:二、增上𢢔聲聞,謂於聲聞乘中得人無我智及執著得法無我智,計為清淨。然實未得法無我智,妄計為得,不契正理,名邪法無我智,亦名增上𢢔。 論:迴向菩提至佛種姓者。 演曰:三、迴向菩提聲聞。 論:一向趣寂至趣大菩提。 演曰:四、一向趣寂聲聞。 論:如二王子至王之快樂。 演曰:二、喻如二王子者,喻菩薩、聲聞二種聖也。相似處生者,喻菩薩、聲聞同依止佛,聞法悟道相似之處,聖智生也。受王快樂者,喻菩薩聲聞受佛法王涅盤快樂。一於王政詩論等者,佛名法王,三藏教法名政,詩論利他事業,名工巧處。此第一王子,喻於菩薩;第二王子,則不如是,喻於聲聞。 論:如是於無至當知差別。 演曰:三、合。 論:應知彼二至生依止故。 演曰:後辯聲聞所學、菩薩所學差別有十三種。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一向趣寂至與彼相違。 演曰:後別𤗊釋。文有十三:一、意樂;二、白法;三、智集;四、種類;五、種姓;六、持種;七、加行;八、威德;九、正行;十、福田;十一殊勝;十二、因果;十三、生依。此初也。 論:又彼聲聞至白法無量。 演曰:二、白法。 論:又彼聲聞至諸有情類。 演曰:三、智集。 論:又彼聲聞至而是佛子。 演曰:四、種類。 論:又彼聲聞至與彼相違。 演曰:五、種姓;六、持種。二文合也。聲聞雖勤精進,於諦善巧心善安定,不成佛種姓相,故名無種姓。諸佛世尊不甚攝受,名不持種。而諸菩薩與彼相違,即顯菩薩成就佛種,名有種姓。諸佛攝受,名持種也。 論:又彼聲聞至便能造作。 演曰:七、加行。 論:又彼聲聞至聲聞、獨覺。 演曰:八、威德。 論:及彼聲聞至勝義行故。 演曰:九、正行。 論:又彼聲聞至未盡煩𢙉。 演曰:十、福田。 論:又於聲聞至所集成故。 演曰:十一、殊勝。文分為二:初勝如來,後勝聲聞。此初也。望於聲聞,一切時中,如來最勝。於如來最勝中,諸菩薩眾復勝如來。何以故?由如來於此菩薩中所集成故。 論:又由二緣至能令解脫。 演曰:後勝聲聞。文中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也。又由二緣,應知菩薩勝彼聲聞:一、成熟諸有情故;二、成熟諸佛法故。由此因緣,感菩提果,成熟有情,能令解脫。 論:譬如有人至而食用者。 演曰:二、喻能辦者,喻菩薩修因。能熟者,喻菩薩得果。覺慧希奇者,喻菩薩自行既圓,利他未滿,拔眾生俱超苦海,引羣品共證菩提,斯乃巧慧希奇,悲心不倦也。非彼端然而食用者,喻聲聞得果,唯自受用,不利他故。 論:此中道理,當知亦尒。 演曰:三、合。 論:又彼聲聞至而能引發。 演曰:十二、因果。 論:又諸聲聞至依彼聲聞。 演曰:十三、生依。 論:復次云何至利益他事。 演曰:八、明善學菩薩世閒出世閒利益他事門。文中分二:初揔後別。初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諸菩薩至清淨之道。 演曰:後釋。 論:云何世間智? 演曰:後別。分二:初明世間智,後明出世間智。初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於麤品至制伏對治。 演曰:後釋。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云何名為麤品雜染? 演曰:後釋。分三:一、麤品雜染;二、中品雜染;三、結歸世智。初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在家者至解脫依止性。 演曰:後釋。由揔別四顛倒者,揔謂四倒,別謂一二。由此於非解脫妄計為解脫依止性也。 論:云何中品雜染。 演曰:二、中品雜染。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A1]已止息至皆得決定。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釋。不依此修而自恃舉者,不依未至而自恃舉,生其喜足,故於所緣繫心令住勇猛精進,從此於根本住,能正攝受。攝受住故,於色等積聚中,由一合執中品煩𢚰起,便能制伏。轉者,起也,從此為斷。何以故?出世閒法所對治故,依止對治,即令堅住。從此對治,能伏十二緣起愚、人法無我性愚,從此能於異黨邪道、佛法正道,皆得決定。 論:由如是相至名世閒智。 演曰:三、結歸世智。 論:云何出世間智? 演曰:後明出世智。文中分二:初略釋,後廣明。初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如是至名出世智。 演曰:後釋。此明見道斷於三界見斷隨眠。 論:此復云何? 演曰:廣明。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即依彼至勝解善巧。 演曰:後釋。分二:初明三善巧,後明四無智。此初也。此中意說三種善巧為加行故,得人見道也。 論:為緣超度至觀察自心。 演曰:後明四無智。文中分二:初揔釋,後別釋。此初也。 論:四無智者。 演曰:後別釋。分三:一、牒;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於共相至淨相無智。 演曰:二、列。 論:由三種相至非心作故。 演曰:三、釋。分四:一、共相;二、自相;三、雜染;四、清淨。此初也。一、於緣生過、未,不現在前,無作用故;二、於現在𠛴那生滅,無作用故;三、於貪等心所後自緣合所生,非心作故。 論:由三種相至所得故。 演曰:二、自相。一者如前言說自性不可得者,如前貫穿法空性中愚夫遍計所執,言說自性都不可得;二者如前由六種相如實可得者,如前貫穿法無我性中,彼由六相於諸凡愚遍計所執,言說自性異相可得;三者一切聖者無差別智之所得者,即正體智之所證得。 論:由三種相至三者行故。 演曰:三、雜染。文中分三:一、揔摽列;二、別解釋;三、舉喻顯。此初也。 論:於諸趣中至名雜染生。 演曰:二、別解釋。文中分三:一、明生;二、明轉;三、明行。此初也。於五趣中,種種自體生,故名生。 論:即於此中至名雜染轉。 演曰:二、轉。即於此五趣中生者,自然𠛴那生滅有流轉故,一切所緣境界難調伏心轉故,貪愛所潤勢力之所起故,名轉。 論:若於彼行至名雜染行。 演曰:三、行。文中有二:初標後釋。此初也。此標中云:若於彼行有五句,若如是行有六句。 論:謂於一時至行煩𢚰中。 演曰:後釋。分二:初釋彼行五句,後釋如是行六句。此初也。 論:又於煩𢚰至難可安立。 演曰:後釋。如是行六句。又生自苦等者,即苦行外道自拔頭髮,五熱𬉹身,以苦行為道,謂今身併受苦,後身常樂,即得解脫。此乃非道計道,不由執著世閒,[A2]但由顛倒見故,由此引發自身眾苦,無有猒足。甘露界者,體即涅盤。 ᅟᅟ==[A2] 但【CB】,伹【金藏】== 論:於此義中至其事應知。 演曰:三、舉喻。顯言示現假合所設。譬喻等者,即如軍林等喻是也。 論:由三種相至種姓相故。 演曰:四、清淨。文中有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若由別異至見真如相。 演曰:後別解釋。文中分三:一、明不得得相;二、明無為相;三、明種姓相。此初也。 論:此由九種至煩𢚰行故。 演曰:二、明無為相。不行世者,無為不行三世故。非如滅定等者,無為非如滅定心心所滅一向是無。言說自性不可得故是無,真如相可得故是有。然無定有定無二相,故云是無二相。非生身相者,無為非是生身果報相故。何以然者,下論釋云:超過生身,因自性相故。超過當來生者,即超過後有生故。超過𠛴那等者,超過𠛴那展轉相續不遠離故。超過趣轉易者,超過五趣轉易也。超過業煩𢚰行者,超過造作生死輪迴業煩𢚰行故。 論:此中種姓至無學界相。 演曰:三、明種姓相。文中分二:初約無學界相辯種姓相,後約四位九相辯種姓相。初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當知是無學果界相者,界是因義,謂生無學果之因相也。 論:於現法中至所作加行。 演曰:後釋。分二:一、於現法中超過五事;二、於後法中超過六事。此初也。善法名所作,至無學位所作究竟,故云超過。惡無記法,名非所作。至無學位,皆[A3]已斷盡,故云超過。精進名為所作加行。至無學位,更無進趣,故云超過。懈怠名所作加行。惡無記中加行,名非所作加行。至無學位一切皆除,故云超過。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論:於後法中至自體差別。 演曰:於後法中超過六事,謂現在能發起後有業,名後有行;於後身中所造業,名為彼行;後身中業所感果生,名彼果生;依彼發後有業𮕱盛,名依彼𮕱盛;於彼業所感五趣果動搖法中,修學期願受用,即受用苦樂等,名於彼所依;彼五趣所依身自體差別,名彼所依自體差別。此之六事,至無學位,並[A4]已超過也。由超現後十一種事,名無學種姓相也。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論:復由四位至種姓相。 演曰:後約四位九相辯種姓相。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何等四位? 演曰:後釋。分二:初明四位,後明九相。初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一不清淨至四究竟位。 演曰:後釋。一、不清淨者,種姓位也;二、清淨者,勝解行位也。問:何以得知勝解行位名清淨耶?荅:准無性攝論第七頌云: 清淨增上力, 堅固心昇進, 名菩薩初修, 無數三大劫。 此說勝解行者,未證真如,但依勝解,勤修諸行。經:第一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清淨增上力者,謂善根力,名清淨力。此即說有善根力者,若大願力,名增上力。此意說有大願力者,有善根力故,能降伏所治,有大願力故,常值善知識堅固心昇進者,雖遇惡友,方便破壞,終不棄捨大菩提心,現世當來所修善法,運運增長,終無𮞡滅。如是若時具善根力及大願力、大菩提心,堅固不𮞡,所修善法,念念增進,不生喜足,齊是名為最初修行三無數劫。慈恩云:大菩提心,以善根力為其自體,以大願為緣,不𮞡屈為其筞發,方能發起故。依斯教證,故說勝解,名清淨也。三、通達位者,見修道也。四、究竟位者,無學果也。 論:云何九相? 演曰:後明九相。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不清淨至𮞡失變壞。 演曰:後釋九相者,於不清淨位有一相遍,於一切色相等隨行故。譬如虛空,於清淨位有二相:一、平等一味相;二、身心遠離相。於通達位有二相:一、隨順趣究竟相;二、超過諸見相。於究竟位有四相:一、安樂成滿;後三,超過三種變壞相。 論:復次云何至聲聞所學。 演曰:九、明於菩薩所教授中聲聞所學門。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諸貪憂至慧學加行。 演曰:後釋。分三:一、明三學趣向加行之法;二、明三學違犯遣不遣法;三、明三學違逆隨顯之法。此初也。 論:此中貪憂至所有毀犯。 演曰:二、明三學違犯遣不遣法。文中分二:初明違犯之法,後明遣不遣法。此初也。 論:又如正不至及與瞋恚。 演曰:後明遣不遣法。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若由境界至正不除遣。 演曰:後釋。分三:一、明不除遣;二、明隨一除遣;三、明三學障。初中分三:一、明正不除遣;二、明[A5]已不除遣;三、明隨一不除遣。此初也。雖由境由他而起妄計,然未為他引𡙸而起貪、瞋等,名正不除遣。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論:若由境界至[A6]已不除遣。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明[A7]已不除遣。若由境由他之所引𡙸[A8]已起貪瞋等,名[A9]已不除遣。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論:由隨一不至亦不除遣。 演曰:三、隨二不除遣。若由隨一貪等不除遣,當知隨一瞋等亦不除遣。 論:由隨一至亦復除遣。 演曰:二、明隨一除遣,准前標文說正除遣[A10]已除遣。今此釋文亦合說之。論不言者,翻正不除等,易故略之。若由隨一貪等除遣,當知隨一瞋等,亦復除遣。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論:又若不除至不律儀者。 演曰:三、明三學障。文中有三:一、明戒學障;一、明定學障;三、明慧學障。此初也。問:若不除遣貪等,復有何過?論通釋云:又若不除等,如文易知。 論:又增上心至是能障礙。 演曰:二、明定學障。 論:依補特伽至是能障礙。 演曰:三、明慧學障。文中有二:初明人無我障,後明法無滅障。此初也。 論:依法無我至是能障礙。 演曰:後明法無我障。 論:於此三學至隨順學法。 演曰:三、明三學違逆隨順之法。文中有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八? 演曰:後釋。分二:初明違逆學法,後明隨順學法。初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一者、唐捐至難可療治。 演曰:後釋唐捐者,虛棄也。一者、耽著五欲而修三學,虛棄其功,都無果利;二者、由耽欲故,被境所縛;三者、由境縛故,障修三學;四者、由障礙故,遂成垢染;五者、由垢染故,損失三學善苗,猶如災雹,損田苗也;六者、由雹損善苗故,起不淨三業瘡皰;七者、由瘡皰故,心生熱𢙉,不得安隱修三學也;八者、由熱𢚰故,諸煩𢚰病重,難可療治。 論:與此相違至隨順學法。 演曰:後明隨順學法,翻前八種思可知也。 論:復次,云何不善學沙門? 演曰:十、明非善學沙門門。十一、明善學沙門門。二文合中分二:初別明二沙門,後對辯二沙門。初中分二:初明非善學沙門,後明善學沙門。初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三種至皆不同分。 演曰:後釋。分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刑相同分者,外似沙門刑相,故云刑相同分也。軌則、正命等者,內修軌則,乃至意樂。不習沙門息惡之行,故云皆不同分也。 論:若迴向資具至意樂不同分。 演曰:後別解釋。文中分二:初約資具以辯同不同分,後聲譽 以辯同不同分。此初也。若迴向趣求資具,修於三學,形相皆同,名為同分;不求真解脫,故是彼行意樂不同,名不同分。 論:若迴向聲譽至不同分。 演曰:後聲譽意樂辯同不同分。若迴向趣求聲譽修於止觀,若唯修止,若唯修觀,若俱修止觀,若俱修止觀,資粮皆同,名為同分;以不修止觀資粮三種正行,是意樂不同,名不同分。 論:復次,云何善學沙門? 演曰:後明善學沙門。文中有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當知由四至趣究竟故。 演曰:後釋。分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於現法中至加行圓滿。 演曰:後別解釋。文中有四:一、明加行;二、明意樂;三、明通達;四、明究竟。此初也。由現在猒患勝欲,及過去成熟善根加行圓滿。 論:由法無我至意樂圓滿。 演曰:二、明意樂。由法無我勝解意樂故。若似所得,若似能得,於此二法,隨言自性,無執著故。於四尋思等意趣義中正尋求故,不[A11]但隨言而取義故,意樂圓滿。 ᅟᅟ==[A11] 但【CB】,伹【金藏】== 論:若於法至通達圓滿。 演曰:三、明通達。若於法空真如,以不由他教智通達自性無雜染故,於世俗三寶及世俗生死、涅盤、解脫通達繫縛自性無所得故,通達圓滿。 論:[A12]已善修習至究竟圓滿。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演曰:四、明究竟圓滿。[A13]已善修習二障對治故,又於真如無斷壞見故,及能勝伏斷壞見故,趣究竟圓滿。 ᅟᅟ==[A13]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不善至加行𮕱損。 演曰:後對辯二沙門。文中分二:初明不善學沙門,後明善學沙門。初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牒釋。此初也。 論:此中意樂至唯此喜足。 演曰:後別牒釋。一者、能聽者加行具足。唯此喜足者,謂唯此喜足,而無勝進,名意樂𮕱損。下二准知。 論:若善學至加行具足。 演曰:後明善學沙門。 論:復次云何住世俗律儀? 演曰:十二、明住世俗律儀門。文中有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當知有四至損壞尸羅。 演曰:後釋四種相者:一、雖成就六支尸羅,而為二種損害,一由我見現行,二於犯悔不了知故;二、雖遠離此二種過失,而未得世閒定共戒,不能制伏身見。問:既離二失,何故不能伏身見耶?荅:雖暫不起,而未依定伏故。三、雖得世間定戒,[A14]已伏身見,而怖法空,損壞尸羅。四、雖離前三過失,而為邪解法空及未得,謂得損壞尸羅。 ᅟᅟ==[A14]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云何住勝律儀? 演曰:十三、明住勝律儀門。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所成就至二界尸羅。 演曰:後釋。分四:一、明能治三界煩𢚰尸羅;二、明能寂四種戲論尸羅;三、明相應福慧二種資粮;四、明由二因緣入如來教。此初也。 論:又於四種至無漏尸羅。 演曰:二、明能寂四種戲論尸羅。文中分二:初略釋,後廣釋。此初也。 論:云何名為諸戲論法? 演曰:後廣釋。文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於初住至分別尸羅。 演曰:二、釋。有四,如文。麤重隨行至若色可得者,以麤重所隨五蘊現可得故。若當來生相等者,此之身見,以有麤重故,雖當可生,而今不起,名今時無相。若纏不起,名為寂靜;若有隨眠,名不寂靜。若補特伽羅執棄捨者,棄我執也。若即於彼等者,若即於彼人無我執中執為無我,名所執性,不執為我,名非所執性。若由此故於色等中等者,若由此身見麤重隨行故,於色等五蘊中有情執轉,若彼有情假說讚善執,若能假設心語假設讚善執。若生上故,屬於上界,名為世間。若捨下故,不屬下界,名非世閒。 論:如是等至皆悉寂靜。 演曰:三、結。 論:又即與此至起勝解故。 演曰:三、明相應福慧二種資粮,與此無漏戒義相應,依清淨戒、定、慧三學,應知經中所說伽他義也。福德資粮,即戒、定二學,由戒、定為資粮故,塵垢微薄,攝受善士無失壞故;智慧資粮即是慧學,由慧學為資粮故,於甚深文義處起勝解故。 論:由二因緣至善決定故。 演曰:四、明由二因緣入如來教:一、由法住智深了別者,即緣三界因果智也;二、由真實智善決定者,即無漏智也。 論:復次云何如來調伏方便? 演曰:十四、明如來調伏方便門。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當知此有至同分故。 演曰:後釋。分二:初明同分,後明教導。初中分二:初明自體同分,後明示現同分。此初也。謂欲化彼所作與自體同故,及化彼所作勝解同[A15]己。 ᅟᅟ==[A15] 己【CB】,巳【金藏】== 論:又現同分至而出離故。 演曰:後明示現同分。菩薩示現同彼所化有情,為令有情安住受教心故,及巧化有情依菩薩教授而求出世,離苦解脫。如以正同邪因,邪通正等故。維摩經云: 世閒眾道法, 悉於中出家, 因以解人惑, 而不墮邪見。 九十五種邪道非一,名眾道法,以正同邪,於中出家,因邪通正,滅除煩𢚰,名解人惑。雖復同邪,恒行正法,名不墮邪見。斯乃菩薩同事攝化有情也。 論:又正清淨至方便教導。 演曰:後明教導。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逐難釋。此初也。 論:此中雜染至執分別故。 演曰:後逐難釋。文中分三:一、明第二教導;二、明第三教導;三、明第四教導。此初也。此有二種:一、自性分別;二、差別分別。 論:由二種相至離分別故。 演曰:二、明第三教導。文中分二:初依道辯,後依涅盤。此初也。 論:由二種相至所有想故。 演曰:後依涅盤。 論:又於寂靜至方便教道。 演曰:三、明第四教導。此中意說於寂靜心所有想,若增語想,遍了知故,於彼寂靜增語二種因緣俱遠離故,當知是第一現法樂住方便教導。 論:復次云何名為密意語言? 演曰:十五、明密意語門。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無二相智至密意語言相。 演曰:後釋。文中分二:初明無二相,後明三圓滿。初中分二:初略釋,後廣釋。此初也。 論:云何無二相? 演曰:後廣。釋文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諸名言至名為清淨。 演曰:二、釋。分二:初明依他無二相,後明圓成無二相。此初也。 論:又非一切至名為清淨。 演曰:後明圓成無二相。 論:由此無二至密意語言。 演曰:三、結。 論:此中由五至密意語言。 演曰:後明三圓滿。文中分二:初略釋,後廣釋。此初也。 論:云何由五種相名論圓滿? 演曰:後廣釋文中分三:一、明論圓滿;二、明果圓滿;三、明果勝利圓滿。初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若由此至如是圓滿。 演曰:後釋。一、說論之因;二、能說之言;三、所說之法;四、說論儀式;五、能說論者。 論:云何由五種相名果圓滿? 演曰:二、果圓滿。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無餘依至如是圓滿。 演曰:後釋。若勝內怨者,勝煩𢚰怨也。若勝外怨者,勝伏天魔也。 論:云何由五種相名果勝利圓滿? 演曰:三、明果勝利圓滿。文中有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即是供養至依止如來。 演曰:後釋。一、供如來;二、報施主恩;三、越生死苦;四、於福無有𮞡轉;五、從佛教法生。故名如來子,依止如來。 論:復次云何至勝解勝利。 演曰:十六、明於菩薩教授中勝解勝利門。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當知由五至業清淨故。 演曰:後釋。分三:一、揔標列;二、別解釋;三、揔結之。此初也。 論:由五種相至增上之因。 演曰:二、別解釋。文中有五:一、釋第一相;二、釋第二相;三、釋第三相;四、釋第四相;五、釋第五相。初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所謂此因至能引彼故。 演曰:後釋。建立田時,即能映蔽,感大富貴增上因故,有其五種:一、富貴因引有量果故,勝解因引無量果故;二、富貴因有盡法故,勝解因無盡法;三、富貴因感非廣。 演曰:後依生正釋。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頌中等言等,彼後三門也。 論:問於有餘至當言離繫。 演曰:後釋。文中有十四門:一、釋離繫門;二、釋壽行門;三、釋轉依門;四、釋住門;五、釋差別門;六、釋有門;七、釋常門;八、釋樂門;九、釋無差別門;十、釋異性門;十一、釋自在門;十二、釋發趣門;十三、釋種姓門;十四、釋秘密門。初文分二:初明煩𢙉離繫,後釋苦離不離。此初也。 論:問於一切苦至所繫縛故。 演曰:後釋。苦離不離。 論:問若一切至一分不能故。 演曰:二、釋壽行門有一分。阿羅漢能捨壽行等者,謂有一分俱解脫羅漢能捨壽行一分,慧解脫者不能一分;俱解脫羅漢能增壽行,一分慧解脫者不能。 論:問若阿羅漢至聖道轉耶? 演曰:三、釋轉依門。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諸阿羅漢至俱不可說。 演曰:後荅。分四:一、申荅;二、引證;三、舉喻;四、法合。初中分四:一、正荅;二、止繁;三、顯非;四、結正。此初也。由此轉依等者,由此轉依出纏真如之所顯故。真如種姓者,以真如為體故。真如種子者,謂緣真如為境,而熏成種子故。真如集成者,謂依真如集成萬德故,而彼真如與其六處異。不異性等者,謂真如與六處為體,故不可說異;與六處非是一法,故不可說不異。 論:不可說義,如前[A16]已辯。 ᅟᅟ==[A16]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止繁。 論:是故若問至道應不行。 演曰:三、顯非。 論:是故當知有轉依性。 演曰:四、結正。 論:世尊依此至淨無有上。 演曰:二、引證。由有執無執二種習氣等者,即我執習氣名有執,名言習氣名無執。雜染清淨、有漏無漏等,如理應思。 論:如屠牛師至非離非合。 演曰:三、舉喻。 論:如是諸阿至如大樂故,勝解因感廣大樂故。四、富貴因是智眷屬故,勝解因是智自性故。五、由此勝解,能引彼智故。 論:又由遠離至應知身行。 演曰:二、釋第二相。文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等名為六種過失? 演曰:二、徵。 論:一者愁憂至調柔過失。 演曰:三、釋。所謂於身行過中有六,如文。不了知者,不正知也。由二種相威儀過者,動及靜位不如法也。由三種相怖畏相過者,怖老病死成過失也。由二種相者,煩𢚰及業,名二種相。遏履瑟吒者,雜染義也。 論:又於相度至應知語行。 演曰:三、釋第三相。文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等名為五種過失? 演曰:二、徵。 論:一者怯怖至諫誨過失。 演曰:三、釋。即於是處作說器故,作說法之處名作說器有五,如文。 論:又於記別至應知語行。 演曰:四、釋第四相。文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等名為五種過失? 演曰:二、徵。 論:一者於所至訶責過失。 演曰:三、釋。作說者器故,作說法之人名作說者器有五,如文。 論:又由遠離至有第五種。 演曰:五、釋第五相。文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等名為五種過失? 演曰:二、徵。 論:一者不忍至及願彼故。 演曰:三、釋。於捨身時得見業清淨故,謂捨身時得遠離五失故,得見業清淨立失,如文。前三業不清淨,第四、見不清淨。第五、通見業不清淨。 論:於分別至更不復現。 演曰:三、揔結之。 論:攝決擇分中有餘依及無餘依二地。 論,如是[A17]已說至我今當說。 ᅟᅟ==[A17]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自八十後決擇二地。所明果義之中分二:初結前生後,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嗢拕南曰至異性自在等。 演曰:後依生正釋。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頌中等言等,彼後三門也。 論:問於有餘至當言離繫。 演曰:後釋。文中有十四門:一、釋離繫門;二、釋壽行門;三、釋轉依門;四、釋住門;五、釋差別門;六、釋有門;七、釋常門;八、釋樂門;九、釋無差別門;十、釋異性門;十一、釋自在門;十二、釋發趣門;十三、釋種姓門;十四、釋秘密門。初文分二:初明煩𢙉離繫,後釋苦離不離。此初也。 論:問於一切苦至所繫縛故。 演曰:後釋苦離不離。 論:問若一切至一分不能故。 演曰:二、釋壽初門。有一分阿羅漢能捨壽行等者,謂有一分俱解脫羅漢能捨壽行,一分惠解脫者不能;一分俱解脫羅漢能增壽行,一分惠解脫者不能。 論:問若阿羅漢至聖道轉耶? 演曰:三、釋轉依門。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也。 論:荅諸阿羅漢至俱不可說。 演曰:後荅。分四:一、由荅;二、引證;三、舉喻;四、法合。初中分四:一、正荅;二、止繁;三、顯非;四、結正。此初也。申此轉依等者,由此轉依出纏真如之所顯故。真如種姓者,以真為體故。真如種子者,謂緣真如為境,而熏成種子故。真如集成者,謂依真如集成萬德故,而彼真如與其六處異。不異性等者,謂真如與六處為體,故不可說異;與六處非是一法,故不可說不異。 論:不可說義,如前[A18]已弁。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止繁。 論:是故若問至道應不行。 演曰:三、顯非。 論:是故當知有轉依性。 演曰:四、結正。 論:世尊依此至淨無有上。 演曰:二、引證。由有執、無執二種習氣等者,即我執習氣名有執,名言習氣名無執。雜染清淨、有漏無漏等,如理應思。 論:如屠牛師至非離非合。 演曰:三、舉喻。 論:如是諸阿至如是如是。 演曰:四、結正。 論:問諸阿羅至內自證故。 演曰:四、釋住門。一切生者,四生者。一切生類者,於四生中,一一各有種類不同也。唯成辦者內自證者,唯有成辦無餘依涅盤界者,內自證故。 論:問於有餘至故不可滅。 演曰:五、釋差別門。有二問荅,第二問荅中,此界非所遍知等者,此界非是苦故,非所遍知;非是集故,非所應斷,故不可滅,亦名為住。 論:問於無餘依至當言是有。 演曰:六、釋有門。文分三:一、明其有;二、明其相;三、明有之所以。此初也。 論:問當言何相至法界為相。 演曰:二、明其相。二、釋如文。 論:問何因緣至不應道理。 演曰:三、明有之所以。有二番釋,此初番釋也。 論:又此法性至無生無滅。 演曰:後番釋中,文分為三:一、法;二、喻;三、結。此初也。 論:然譬如水至離雲霧性。 演曰:二、喻。 論:是故轉依當言是有。 演曰:三、結。 論:問當言是至當言是常。 演曰:七、釋常門。文中分二:初正明其常,後明常之所以。此初也。 論:問何因緣至無生滅故。 演曰:後明常之所以。 論:問當言是至皆超越故。 演曰:八、釋樂門。文有問荅,徵釋可知。 論:問於無餘至無障差別。 演曰:九、釋無差別門。有二問荅,如文可知。 論:問若此界至亦復如是。 演曰:十、釋異性門。有二問荅,如文易解。 論:問於無餘至道理亦尒。 演曰:十一、釋自在門。有三問荅。於第三問荅中,有法、喻、合三,尋之可解。問:二乘入無餘,既無身智,何故復言得自在耶?荅:雖無身智,而真法界遠離繫縛,故云自在。 論:問迴向至能不放逸。 演曰:十二、釋發趣門。有二問荅。初問荅中,若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者。問:何故楞伽經云: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聲聞佛說得成阿耨菩提?佛告大慧菩薩:為無餘涅槃者說?荅:佛依示現無餘涅槃者說。若據實論,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能趣菩提,但是經依示現,論據實論,各逐義宣,亦無違也。第二問荅中言物類者,謂迴向菩提。聲聞是大乘器物流類,名為物類。 論:問若阿羅至無上菩提。 演曰:十三、釋種姓門。文中有五:一、種姓差別;二、根性差別;三、不趣下乘;四、同佛無餘;五、不定種姓。初中分五:一、問;二、荅;三、徵;四、釋;五、結。此初也。 論:荅:由彼種姓有差別故。 演曰:二、荅。 論:所以者何? 演曰:三、徵。 論:諸阿羅漢至而般涅槃。 演曰:四、釋。 論:是故當知至無上菩提。 演曰:五、結。 論:復次迴向至有差別故。 演曰:二、根性差別。 論:如迴向至定無是處。 演曰:三、不趣下乘。此明菩薩因遇捨緣,求下劣乘,為佛所護,無容趣下。 論:復次迴向至而般涅槃。 演曰:四、同佛無餘。 論:問迴向菩提至不定種姓。 演曰:五、不定種姓。文中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也。 論:譬如安立至諸有情類。 演曰:二、喻。 論:於般涅槃至不定種姓。 演曰:三、合。 論:復次彼即至如來亦尒。 演曰:十四、釋秘密門。文中分二:初約無餘依辯如來秘密,後約無餘及諸地差別辯如來秘密。初中分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結。初中有二:初明不定姓及諸如來住無餘時無三種等畏,後明不定姓及菩薩住無餘時利益他事。此初也。 論:彼及所餘至諸利益事。 演曰:後明不定姓及菩薩住無餘時利益他事。 論:如首楞伽至若舡師喻。 演曰:二、喻幻師喻者,顯其變化;商主喻者,顯多利益;舡師喻者,顯能濟渡。 論:當知此中道理亦尒。 演曰:三、合。 論:是名最極至如來秘密。 演曰:四、結。 論:勝解行地至度量境界。 演曰:後約無餘及諸地差別辯如來秘密。言下忍者,理實地前具有三忍,今但言下忍者,約初為語,廣如本地分說。勝解行地乃至第十地中,於無餘自利利他福德智慧。於彼如來諸秘密中,是諸菩薩應正隨轉。 論:問於法決擇揔義云何? 演曰:二、三十卷名攝決擇分。文中分四:一、結前起後;二、申決擇意;三、正陳決擇;四、問荅結釋。前三[A19]已如上釋,第四問荅結釋。文中分四:一、問;二、荅;三、結;四、釋。此初問云:於十七地決擇揔義云何? ᅟᅟ==[A19] 已【CB】,巳【金藏】== 論:荅至分別一行等。 演曰:三、荅。分二:初舉頌荅,後長行釋。此初也。由品類差殊等者,謂由境行果品類差殊,而建立十七地諸法,即於彼十七地中釋難分別諸門。一行等諸句,廣如前釋。 論:如是應知至更不復現。 演曰:後長行釋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者,於此有餘、無餘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論:當知於彼至開示少分。 演曰:三、結。即通結諸地決擇於彼十七地中,一一皆有無量決擇差別,我今且略開示少分也。 論:由此方隅至餘類應思。 演曰:四、釋。▆說難盡,勸有智者,餘皆類之,應思准也。 論卷第八十一 攝釋分之上 演曰:上來[A20]已於本地義中不盡之處廣決擇竟,然於造論法用猶未分別,今略攝釋經論法用以為一分,名攝釋分。於此分中,論有兩卷,此卷在前,故言之上。 ᅟᅟ==[A20]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A21]已說至云何攝釋? ᅟᅟ==[A21] 已【CB】,巳【金藏】== 演曰:明此分中揔分為三:一、結前問後;二、依問為通;三、結歸本名。此初也。 論:揔嗢拕南至學勝利義。 演曰:二、依問為通。文中分二:初舉頌荅,後長行釋。此初也。 論:云何為體? 演曰:後長行釋。文中分二:初廣後略。初中分為十四:一、體;二、釋;三、文;四、義;五、法;六、起;七、義;八、難;九、次十師;十一、說眾;十二、聽;十三、讚佛略廣;十四、學勝利。初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契經體至義是能依。 演曰:二、釋。謂經體有二:一、文;二、義。舉後文義以釋前體。文是所依,義是能依,由能詮文,義得顯故,即所依能依和合方生物解,故以文義二種而為經體。若但取文為體者,無義之文不能生解,故兼其義,理乃備矣。 論:如是二種至所知境界。 演曰:三、結。若文若義,並是所知,故云二種揔名一切所知境界。 論:云何為釋?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略有五至五者次第。 演曰:後釋。舉法等五,釋於前體,廣如下解。 論:云何為文? 演曰:三、文。於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有六種至六者機請。 演曰:後釋。分三:一、揔標列;二、別牒釋;三、揔結之。此初也。 論:名身者至十二者廣名。 演曰:二、別牒釋。文中分二:初別開義門釋,後揔有四相釋。初中有六:一、名身;二、句身;三、字身;四、語;五、行相;六、機請。初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牒釋。此初也。名身者謂共知增語者,名從增語而生,亦能增於言語,故說此名以為增語。由名了法,眾所共知,故云共知增語。 論:假立名者至瓶、衣等名。 演曰:後別牒釋文。分十二:一、假立名;二、實事名;三、同類相應名;四、異類相應名;五、隨德名;六、假說名;七、同所了名;八、非同所了名;九、顯名;十、不顯名;十一、略名;十二、廣名。此初假立名,從所詮假法立名假也。 論:實事名者至立眼等名。 演曰:二、實事名,從所詮實事立名實也。 論:同類相應至大種等名。 演曰:三、同類相應名,謂說有情是人同類相應之名,說色受及大種是法同類相應之名。顯揚云:揔名者,謂有情色受大種等名。 論:異類相應至青黃等名。 演曰:四、異類相應名授者,與也。謂說佛德是人異類相應之名,說青黃等是法異類相應之名。顯揚云:別名者,謂佛及德及青黃等名。 論:隨德名者至如是等名。 演曰:五、隨德名,即隨義立名也。顯揚云:隨義名者,謂質礙故名色,領納故名受,能照能燒故名為曰,如是等名。 論:假說名者至安立其名。 演曰:六、假說名,謂呼貧名富。此不依義,但假施設,不同第一詮假名假,故與前異。顯揚云:戲論名者,如呼貧名富,如是等類,不觀於義施設彼名。 論:同所了名者,謂共所解想。 演曰:七、同所了名,謂易名是眾人同共所解名也。想猶名也。顯揚云:易名者,謂共所知想。 論:與此相違,是非同所了名。 演曰:八、非同所了名,謂難名非是眾人同共所解名也。顯揚云:難名者,謂翻於彼。 論:顯名者,謂其義易了。 演曰:九、顯名。了謂曉了。 論:不顯名者至明呪等。 演曰:十、不顯名不顯名者,謂隱名也。了謂曉了。顯揚云:隱名者,謂其義難曉,如達羅弭茶等者。昔有仙人,名達羅弭茶,國從其人,名達羅弭茶國。今明彼仙所說明呪,其義難解,故舉此為喻。等者,等彼其餘神呪皆難解故。 論:略名,謂一字名。 演曰:十一、略名。 論:廣名者,謂多字名。 演曰:十二、廣名。 論:句身者至六者釋句。 演曰:二、句身。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牒釋。此初也。 論:不圓滿句至正趣善士。 演曰:後別牒釋。此所引頌意取上半為證,下半因便而來。若唯言諸惡至義不究竟不究竟者,未足義故。顯揚云:若唯言諸惡,則於文未足。若復言諸惡者,又於義未足,即是第一不圓滿句,更加莫作,方得圓滿,即是第二圓滿句。所成句者,顯揚云:所謂前句待後句成,此中為成諸行無常,故次說言有起盡法。前諸行無常是所成,即是第三所成句。後有起盡,法是能成,即是第四能成句。標句者,如言善性。顯揚云:如言善人。釋句者,謂正趣善士。顯揚云:謂趣正丈夫。 論:字身者至四十九字。 演曰:三、字身。文中分二:初別解名句字三,後揔釋。有五復次。此初也。謂若究竟等者,如多字名說,若滿時名為究竟,說未滿時,名不究竟。名句所依四十九字者,釋此有三:一、十四音并助音即成十六音;二、毗聲有二十五;三、超聲有八。一、十四音并助音即成十六音者:一、噁;二、阿;三、億;四、伊;五、郁;六優;七、㖶;八、𪐭;九、烏;十、炮;十一、菴;十二、阿。問:前後二阿何別?荅:前長、後短。問:如上所說,但有十二音,何故涅槃經言有十四音名為字義?荅:經言有十四音名為字義者,揔以標舉,謂初十二音中除後二字,以後二字[A22]但是助音,非正音故。加後魯、流、盧、樓四字成十四音,故云有十四音,名為字義。此中并助音,用不除後二字,故成十六音。二、毗聲有二十五者:一、迦;二、佉;三、伽;四、𠷐;五、俄;六、遮;七、車;八、闍;九、饍;十、若;十一、吒;十二、咃;十三、茶;十四、祖;十五、拏;十六、多;十七、他;十八、陁;十九、彈;二十、那;二十一、波;二十二、頗;二十三、婆;二十四、滼;二十五、摩。三、超聲有八者:一、蛇;二、囉;三、羅;四、和;五、奢;六、沙;七、娑;八、呵。上來音有十六,毗聲有二十五,超聲有八,都成四十九字,為名句所依。 ᅟᅟ==[A22] 但【CB】,伹【金藏】== 論:此中欲為至唯字無名。 演曰:後揔釋。有五復次。文中分五:一、本末相生;二、立三之意;三、辯名等義;四、引經證成;五、依經解釋。此初也。欲為名首者,欲即是字,故下文云:欲即是詞,無有別欲。此即增語,語即是字。慈恩云:字即語故。由是得知,欲為名首,即字為名首。句必有名等者,此之兩句,影略說故。句必有名,影取名不必有句。名必有字,影取字不必有名。何以名不必有句,字不必有名?若唯一字、名則不成句。又若有字,名所不攝,唯字無名。 論:問何因緣至所生受故。 演曰:二、立三之意。施設者,建立義。此荅意云:為令有情依名句文三,領受諸增語觸所生受故。 論:問:名是何至故名為名。 演曰:三、辯名等義。文中有三:一、辯名義;二、明句義;三、彰文義。此初也。名有三義,如文可知。 論:攝受諸名至故名為句。 演曰:二、明句義。此句與文皆合有問,論略故無。顯揚云:問:句者何義?荅:攝受於名究竟,顯了不現見義,故名為句。 論:隨顯名句,故名為文。 演曰:三、彰文義。顯揚云:問:文者何義?荅:顯發名句,故謂之文。文者彰義,與二為依,彰表二故。又名為顯,與二為依,能顯義故,而體非顯字者,無改轉義是其字體,文是功能,功能即體故。文即是字,持業釋也。 論:如世尊說至乃至廣說。 演曰:四、引經證成。 論:此中增語至相應名。 演曰:五、依經解釋。文中分三:一、釋增語;二、釋增語路;三、釋乃至。此初也。增語者,謂一切眾同類相應,共所立名,故云增語。 論:增語路者至能起彼故。 演曰:二、釋增語路。 論:詞者謂彼至施設之路。 演曰:三、釋乃至。文中分二:初明名身等路,後辯名身等依。此初也。彼所依處等者,謂語是彼名身等所依,遊履之處,稱之為路。下施設等,說之為路,准此應知。 論:又名身等至六者處所。 演曰:後辯名身等依。文中分二:初明依處,後止繁文。此初也。 論:彼廣分別至聞所成地。 演曰:後止繁文。 論:語者至能說正法。 演曰:四、語。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牒釋。此初也。 論:先首語者至為先首故。 演曰:後別牒釋。文中分二:初明八種語,後辯七種德。初中分二:初正辯八種語,後明八具三德。初中有八:一、先首語;二、美妙語;三、顯了語;四、易解語;五、樂聞語;六、無依語;七、不違語;八、無邊語。此初也。 論:美妙語者至頻迦音故。 演曰:二、美妙語。 論:顯了語者至皆善巧故。 演曰:三、顯了語。 論:易解語者,巧辯說故。 演曰:四、易解語。 論:樂聞語者,引法義故。 演曰:五、樂聞語。 論:無依語者至他信[A23]己故。 ᅟᅟ==[A23] 己【CB】,巳【金藏】== 演曰:六、無依語。 論:不違逆語者,知量說故。 演曰:七、不違語。 論:無邊語者,廣大善巧故。 演曰:八、無邊語。 論:如是八種至謂所餘種。 演曰:後明八具三德。一者、趣向德,謂初一種者,謂初先首語,名趣向德,趣向涅槃,為先首故;二者、自體德,謂次二種者,即美妙顯了二種語,名自體德;三者、加行德,謂所餘種者,謂易解、樂聞、無依、不違、無邊五種語,名加行德。 論:相應至理相應故。 演曰:後辯七種德。於八種語中,一一皆具七德。文中分七:一、相應德;二、助伴德;三、隨順德;四、清徹德;五、清淨德;六、相稱德;七、常委德。此初也。謂語與名、句、文身次第安立及依四種道理相應,名相應德。 論:助伴者,能成次第故。 演曰:二、助伴德,謂語能成名、句、文身次第,有相助義,故名助伴德。 論:隨順者,謂解釋次第故。 演曰:三、隨順德,謂語解釋名、句、文身次第,有隨順義,故名隨順德。 論:清徹者,文句顯了故。 演曰:四、清徹德,謂語能令文句顯了,有清徹義,名清徹德。 論:清淨至入眾心故。 演曰:五、清淨資助德,謂語能資助名、句、文等善入眾心,有清淨資助義,名清淨資助德。 論:相稱者至順時故。 演曰:六、相稱德,謂語稱法引義順時,有相稱義,名相稱德。 論:常委至彼資粮故。 演曰:七、常委分資粮德,謂語審悉所作,恒常所作,故名常委。彼謂菩提分法,此謂語也。此八種語是彼菩提分法資粮,故云常委分資粮也。 論:行相者。 演曰:五、行相。文中分三:一、牒;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諸蘊相至相應語言。 演曰:二、釋。分二:初明所說之語,後辯能說之人。此初也。 論:或聲聞說至或菩薩說。 演曰:後辯能說之人。 論:是名行相。 演曰:三、結。 論:機請者至補特伽羅。 演曰:六、機請。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此中由根至二者利根。 演曰:後別解釋。文中分七:一、由根差別成二種;二、由行差別成七種;三、由眾差別成二種;四、由願差別成三種;五、由可救不可救差別成二種;六、由加行差別成九種;七、由種類差別成二種。此初也。 論:由行差別至聲聞地[A24]已說。 ᅟᅟ==[A24]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由行差別成七種:一、貪;二、瞋;三、癡;四、𢢔;五、尋思;六、等分;七、薄塵。彼前五人,如次各於不淨、慈愍、緣起、六界、息念五停等中而修加行,藥病相應,理頌尒故。六、等分行,謂貪等行勝劣齊故。修對治時,隨緣何境,皆得安住,非要同前別修淨行方住心也。七、薄塵行,例同等分,如前二十九論說。 論:由眾差別至出家眾。 演曰:三、由眾差別成二種。 論:由願差別至三者菩薩。 演曰:四、由願差別成三種。 論:由可救至般涅槃法。 演曰:五、由可救不可救差別成二種。 論:由加行至九無縛。 演曰:六、由加行差別成九種。 論:由種類至二者非人。 演曰:七、由種類差別成二種。 論:如是六文至及與如來。 演曰:後揔有四相釋:一、所說相者,所說謂名、身等,正是文體。相謂行相,即是其用體先用後,故云行相為後。顯揚云:一、所說,謂名、身等及相一分;二、所為相,謂機請者,即教所被機,由機故說,是教因緣,亦為文也。 論:如是六種至是故名文。 演曰:三、揔結之名等三種,正是文體。語是文依,亦名為文。機與說者,俱能起說,亦名為文,故云六種皆顯於文。 論:云何為義? 演曰:四、義。文中分二:初問後荅。此初也。 論:當知略有至十者廣義。 演曰:後荅。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牒釋。此初也。 論:地義者至依地為後。 演曰:後別牒釋。文中分二:初依長行釋十義,後依頌文攝十義。初中有十:一、地義;二、相義;三、作意等義;四、依處義;五、過患義;六、勝利義;七、所治義;八、能治義;九、略義;十、廣義。此初也。 論:相義者至成地[A25]已辯。 ᅟᅟ==[A25]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相義。有三復次,此第一復次。如恩所成地[A26]已辯者,第十六論初廣明。 ᅟᅟ==[A26] 已【CB】,巳【金藏】== 論:復有五相至處處分別。 演曰:第二復次。一異門相者,二十七云:謂由生等異門,唯顯了苦苦,由此五取蘊苦亦顯了,所以壞苦行苦。所以者何?如五取蘊,具攝三受,如是能與,如次所說苦苦為器,當知此中亦即具有前所未說壞苦、行苦。二、瑜伽相者,第十三說有其四種: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或說九種:一、世閒道;二、出世道;三、方便道;四、無閒道;五、解脫道;六、勝進道;七、䎡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三、轉異相者,二十二云:復有異門,謂佛世尊此中略顯三種戒性:一、受持戒性;二、出離戒性;三、修習戒性。 論:復有五相至不執著相。 演曰:第三復次。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牒釋。此初也。 論:所詮相者至事中[A27]已說。 ᅟᅟ==[A27]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別牒釋。文中分五:一、所詮相;二、能詮相;三、此二相應相;四、執著相;五、不執著相。此初也。謂相等五法者:一、相,謂若略說所有言談安足處事;二、名,謂即於相所有增語;三、分別,謂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法;四、真如,謂法無我所顯聖智所行,非一切言談安足處事;五、正智,謂略有二種:一、唯出世閒正智;二、世閒出世閒正智。如七十二五事中說:此中意說所詮相者,即依他、圓成有實自體,可為詮故;遍計所執既無有體,非可詮故,雖諸無法亦是所詮,然無差別可詮之用,非所詮攝。 論:能詮相者至差別應知。 演曰:二、能詮相。應知此即是遍計所執自性相,乃至亦名無有體。相者,顯彼無體,唯有能詮名故,但說能詮是計所執,非餘二性,餘二非能詮攝。 論:此二相應至執所依止。 演曰:三、此二相應相。此二相應乃至遍計所執自性執所依止者,即遍計所執性也。遍計所執自性之執,是能計心執所依,止是能計心之所執,所執是依止義,依止所執,起計心故。 論:執著相者至及彼隨眠。 演曰:四、執著相。遍計所執自性執,及彼隨眠是依他起,明知前文執所依者,是遍計所執也。 論:不執著相至應知其相。 演曰:五、不執著相。謂染依解脫,解脫即圓成實,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及彼習氣解脫者。故知所執我法都無,唯有依他染分習氣,斷之得解脫,解脫即真如。正分別即無漏智,意言知計所執無斷,依他得解脫正智,是不執著相。 論:作意等義至聲聞地[A28]已說。 ᅟᅟ==[A28]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作意等義。文中分二:初明作意等,後重明上義。初中分五:一、明七作意;二、明十智;三、明六識;四、明九種遍知;五、明三種解脫。此初也。七種作意者:一、了相作意;二、勝解作意;三、遠離作意;四、攝樂作意;五、觀察作意;六、加行究竟作意;七、果作意。如三十三[A29]已說。 ᅟᅟ==[A29] 已【CB】,巳【金藏】== 論:復有十智至聲聞地辯。 演曰:二、明十智。如六十九說。 論:復有六識至意地[A30]已辯。 ᅟᅟ==[A30]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明六識。 論:復有九種至[A31]已辯其相。 ᅟᅟ==[A31] 已【CB】,巳【金藏】== 演曰:四、明九種遍知。如五十七說。 論:復有三解脫至[A32]已辯其相。 ᅟᅟ==[A32] 已【CB】,巳【金藏】== 演曰:五、明三種解脫。如第十二說。 論:此中應當至之所解脫。 演曰:後重明上義。文中分二:初分別諸法問,後指上觀門荅。此初也。 論:以如是等至應觀諸法。 演曰:後指上觀門荅。問:幾種作意之所思惟?荅:七種作意。乃至問:幾解脫門之所解脫?荅:三解脫門。 論:依處義至五者慶喜。 演曰:四、依處義。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依標釋。此初也。 論:此中善趣者,謂人天。 演曰:後依標釋。文中分二:初別明三種依處,後揔結布教立名。初中分三:一、事依處;二、時依處;三、補特伽羅依處。初中分二:初別牒釋,後揔結釋。初中分二:初次第別釋,後隨應合釋。初復分三:一、根本事依處;二、得方便事依處;三、悲愍他事依處。初復分六:一、善趣;二、惡趣;三、𮞡墮;四、勝進;五、生死;六、涅槃。此初也。 論:惡趣者,謂諸惡趣。 演曰:二、惡趣。 論:𮞡墮者至名為𮞡墮。 演曰:三、𮞡墮。 論:與此相違至名為勝進。 演曰:四、勝進。 論:生死者至𮞡墮勝進。 演曰:五、生死。 論:涅槃者至二涅槃界。 演曰:六、涅槃。 論:欲行者至欲中說。 演曰:二、得方便事依處。文分十二:一、欲行;二、離行;三、善行;四、不善行;五、苦行;六、非苦行;七、順𮞡分行;八、順進分行;九、雜染行;十、清淨行;十一、自義行;十二、他義行。此初也。如十種受用欲中說者,第十四云:謂有五種諸欲貪品麤重隨逐、流轉雜染所攝行聚;一、所依所緣自性行聚;二、能領納自性行聚;三、能分別言說分位,取諸法相自性行聚;四、能作用自性行聚;五、能了別自性行聚。又有五種受用欲者,所受境界,諸樂欲者常所追求,常所受用,謂色、聲、香、味、觸,二五成十,故云如十種受用欲中說。 論:離行者至守根門等。 演曰:二、離行。謂即於彼等者,謂即於彼色、聲、香、味等所受用事,恒正觀察。知無常等[A33]已猒而出家,受持如來清淨禁戒,守護眼等根門,即是離欲貪品麤重,還滅清淨所攝自性行聚。 ᅟᅟ==[A33] 已【CB】,巳【金藏】== 論:善行者至有漏行。 演曰:三、善行。謂施、戒、修三種善有漏行也。 論:不善行者,謂三種惡行。 演曰:四、不善行。謂不施、不持戒、不修三種惡行也。 論:苦行者至乃至廣說。 演曰:五、苦行。 論:非苦行者至衣服等事。 演曰:六、非苦行。 論:順𮞡分行至如鸚鵡經說。 演曰:七、順𮞡分行,八、順進分行。謂順短命等名𮞡,順長命等名進。故鸚鵡經云:若作短命行,行[A34]已則受短命;若作長命行,行[A35]已則受長命;若作病行,行[A36]已則有多病;若作非病行,行[A37]已則無有病;若作醜行,行[A38]已則受其醜;若作形色好行,行[A39]已則受好形色;若作少有所能行,行[A40]已則受少有所能;若作多有所能行,行[A41]已則受多有所能;若作下賤行,行[A42]已則受下賤;若作豪貴行,行[A43]已則受豪貴;若作少錢財行,行[A44]已則受少錢財;若作多錢財行,行[A45]已則受多錢財;若作惡智行,行[A46]已則受惡智;若作智慧行,行[A47]已則受智慧。 ᅟᅟ==[A34] 已【CB】,巳【金藏】== ᅟᅟ==[A35] 已【CB】,巳【金藏】== ᅟᅟ==[A36] 已【CB】,巳【金藏】== ᅟᅟ==[A37] 已【CB】,巳【金藏】== ᅟᅟ==[A38] 已【CB】,巳【金藏】== ᅟᅟ==[A39] 已【CB】,巳【金藏】== ᅟᅟ==[A40] 已【CB】,巳【金藏】== ᅟᅟ==[A41] 已【CB】,巳【金藏】== ᅟᅟ==[A42] 已【CB】,巳【金藏】== ᅟᅟ==[A43] 已【CB】,巳【金藏】== ᅟᅟ==[A44] 已【CB】,巳【金藏】== ᅟᅟ==[A45] 已【CB】,巳【金藏】== ᅟᅟ==[A46] 已【CB】,巳【金藏】== ᅟᅟ==[A47] 已【CB】,巳【金藏】== 論:雜染行者至流轉雜染。 演曰:九、雜染行。由無明等者,謂見不了,名曰無明。出家之人多由見故,流轉生死。在家之人多由愛故,流轉生死。此之二種是生死之根本,故偏說之。謂無明是前際緣起之本,有愛是後際緣起之本也。 論:清淨行者至究竟地。 演曰:十、清淨行。 論:自義行者至名自義行。 演曰:十一、自義。 論:他義行者至乃至廣說。 演曰:十二、他義行。 論:令離欲者至令離愛欲。 演曰:三、悲愍他事依處。文中分五:一、令離欲;二、示現;三、教導;四、讚勵;五、慶喜。此初也。六種黑品者:一、貪欲;二、有諍法;三、有苦;四、有害;五、有諸害患;六、有遍燒𢚰。六中,初一是揔,後五是別。故三十云:謂作是思:若我於彼諸淨色相、不淨法性不如實知,於內於外諸淨色相發起貪欲,便為顛倒,黑品所攝,是有諍法,有苦有害,有諸害患,有遍燒𢚰。由是因緣,發起當來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種種擾𢚰。乃至若諸黑品,我今於彼不應忍受,應斷應遣。 論:示現者至真實道理。 演曰:二、示現。如三十云:若我於彼諸淨色相、不淨法性如實隨觀,便無顛倒,白品所攝,是無諍法,無苦無害,廣說乃至由此因緣,能滅當來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種種擾𢚰。乃至若諸白品,我今於彼未生應生,生[A48]已令住增長廣大。示現四種真實道理者: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尒道理。如前第十二䟽[A49]已釋。 ᅟᅟ==[A48] 已【CB】,巳【金藏】== ᅟᅟ==[A49] 已【CB】,巳【金藏】== 論:教導者至應隨學。 演曰:三、教導。 論:讚勵者至堪有勢力。 演曰:四、讚勵。 論:慶喜者至令其歡喜。 演曰:五、慶喜。 論:復次令離欲示現者。 演曰:後隨應合釋。文中分二:初合釋悲愍中五,後合釋根本中六方便中十二。初中分三:一、明離欲示現;二、明教導讚勵;三、明慶喜勝利。初中分二:初揔標,後別釋。此初也。 論:或有令離至必不應作。 演曰:後別釋文中分三:一、令離欲不示現;二、示現不令離欲;三、令離欲亦示現。此初也。 論:或有示現至令離過失。 演曰:示現,不令離欲。 論:或有令離至令其離欲。 演曰:三、令離欲亦示現。 論:教導讚勵至令其勝進。 演曰:二、明教導讚勵。 論:慶喜者至無不恱意。 演曰:三、明慶喜勝利。 論:復次欲行至攝受諸欲。 演曰:後合釋根本中六方便中十二。文分十一:一、欲行能感善惡趣;二、離行能感善惡趣及作涅槃資粮;三、善行能感善趣及作涅槃資粮;四、不善行能感惡趣;五、苦行能感惡趣;六、非苦行能作涅槃資粮;七、順𮞡進分隨應𮞡墮勝進;八、雜染行能感生死;九、清淨行能證涅槃;十、自義行令自身徃善趣及勝進涅槃;十一、他義行令自他徃善趣及勝進涅槃。此初也。 論:離行至涅槃資粮。 演曰:二、離行能感善惡趣及作涅槃資粮。 論:善行至涅槃資粮。 演曰:三、善行能感善趣及作涅槃資粮。 論:不善行能感惡趣。 演曰:四、不善行能感惡趣。 論:苦行能感至自苦身故。 演曰:五、苦行能感惡趣。 論:非苦行能作涅槃資粮。 演曰:六、非苦行能作涅槃資粮。 論:順𮞡分行至𮞡墮勝進。 演曰:七、順𮞡進分隨應𮞡墮勝進。 論:雜染行能感生死。 演曰:八、雜染行能感生死。 論:清淨行能證涅槃。 演曰:九、清淨行能證涅槃。 論:自義行至證涅槃。 演曰:十、自義行令自身徃善趣及勝進涅槃。 論:他義行至證涅槃。 演曰:十一、他義行令自他徃善趣及勝進涅槃。 論:如是三事至乃至慶喜。 演曰:後揔結釋。 論:時依處者至如經廣說。 演曰:二、時依處。以三世法可為言說,所安足處事名為言事。 論:補特伽羅至應知其相。 演曰:三、補特伽羅依處。廣說如前。 論:即依如是至名為依處。 演曰:後揔結布教立名。 論:過患義者至補特伽羅。 演曰:五、過患義。 論:勝利義者至補特伽羅。 演曰:六、勝利義。 論:所治義者至雜染行。 演曰:七、所治義。 論:能治義者至盡當知。 演曰:八、能治義。 論:略義者至異類相應。 演曰:九、略義,十、廣義,二文相對合釋,有三復次。此第一復次。云略義者,如說色法,更不說餘名,同類相應。廣義者,如說色因,即說心等名,異類相應。 論:復次說至了義經故。 演曰:第二復次。說不了義經名略說,了義經名廣。 論:復次,有二至二者義廣。 演曰:第三復次。文中分三:一、正明略廣;二、引經證成;三、釋經深意。此初也。 論:如世尊言至廣說如經。 演曰:二、引經證成。 論:當知此中至義廣文略。 演曰:三、釋經深意。長行散說,詞豐理約,故文廣義略。頌以少言而攝多義,故義廣文略。 論:為攝十義至廣略應知。 演曰:後依頌文攝十義。文中分二:初揔成一頌攝前十種之義,後結勸以五相釋一切佛經。初中分二:初引頌,後結勸。此初也。頌中順文便故,與長行次第不同。第六勝利名德,第五過患名非德。 論:復次如是至應為他說。 演曰:後結勸。 論:如是建立至應辯次第。 演曰:後結勸以五相釋一切佛經文義體者,謂經體有二:一、文;二、義。即十四法內第一體、第三文、第四義。五相者,即十四法內第二釋。此釋中有五相:一者、法;二者、等起;三者、義;四者、解釋;五者、次第。此中結上建立諸經文義體[A50]已竟。勸諸說法者,應以釋中五相隨順解釋一切佛經也。 ᅟᅟ==[A50] 已【CB】,巳【金藏】== 論:法者至十二分教。 演曰:五、法。文中分二:初㧾標舉數,後依標別釋。此初也。十、十二分教者,先德翻為十二部經,但以部義含其二種:一謂部帙;二、謂部類。世人謂有十二部帙,經名亦濫,揔別難明,今者翻為十二分教。分者,類義、支義、數義。教有十二,義類、支條、分數異故,即帶數釋。 論:契經至意趣體性。 演曰:後依標別釋。文分十二: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諷誦;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此初也。謂長行直說,多分攝受所詮意趣、所詮體性,故二十五云: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善妙義,是名契經。若契理之經是依士釋,能契即經是持業釋。 論:應頌至不了義經。 演曰:二、應頌。此有二意:一、謂長行後宣說伽陁,為益後來;二、顯前長行說義未了。成實論中第二卷言:或佛自說,或弟子說,欲令義理堅固不散,如線貫花,次第堅固,又嚴飾詞,令喜樂故。又義入偈中,則令要略,易可解故,應重說之。頌名為應頌,依士釋。 論:記別至弟子生處。 演曰:三、記別。此中有二:一者、記別廣分別略所標義;二者、記別命過弟子當生等處。又諸論云:又了義經說名記別,記別開示深密意故。記者,明也。別謂分別,分明記別深密之義,名為記別。餘處所言不了義經名記別者,謂以少言略記別故,名不了義,不據分明說深義也。涅槃經云:如來謂諸大人受記汝阿逸多,未來有王,名曰穰佉,當於是世而得成佛,名曰弥勒,是記別經。准諸教言,㧾以三義名為記別:一、記弟子死生因果;二、分明記深密之義;三、記菩薩當成佛事。若記分別名為記別,記即是別,持業釋;若記因果差別名為記別,差別之記,依士釋。 論:諷頌至五六句說。 演曰:四、諷頌。二十五云:謂非直說,是結句說。或作二句,或作三句,或作四句,或作五句,或作六句等,是名諷頌,可諷之頌,依士釋。 論:自說至自然宣說。 演曰:五、自說。二十五云:謂於是中不顯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姓,為令當來正法久住,聖教久住,不請而說,是名自說,即自陳之,說依士釋。 論:緣起至如是語。 演曰:六、緣起。此具三義,名為因緣:一、因請而說;二、因犯制戒;三、因事說法。待緣之起,依士釋。 論:譬喻至隱義明了。 演曰:七、譬喻。若譬者,況也。喻者,曉也。曉喻之譬,是依士釋。若譬者,類也。喻者,況也。譬體即喻,是持業釋。 論:本事至諸所有事。 演曰:八、本事。除佛本生,餘說一切前際之事,名為本事。若本世之事,是依士釋。若本體即事,是持業釋。 論:本生至自本生事。 演曰:九、本生。謂說世尊徃世於某方所有生死身所行菩薩行,所有難行行,並名本生。若本世之生,是依士釋;若本體即生,是持業釋。 論:方廣至故名方廣。 演曰:十、方廣。七地者,四十九云:一、種姓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四、行正行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七、到究竟地。四菩薩行者:一者、波羅蜜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百四十種不共佛法者,揔十一類:一、三十二大丈夫相;二、八十隨好;三、四清淨;四者、十力;五、四無畏;六、三念住;七、三不護;八者、大悲;九、無忘失;十、害習氣;十一、種妙智。廣釋如前。二、空理正,包福慧滿,方理之廣,依士釋。 論:未曾有法至起於言說。 演曰:十一、希法。顯揚第六云:謂諸經中宣說諸佛及諸弟子:苾蒭、苾蒭尼、式义摩那、勤䇿男、勤䇿女、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等,共不共功德及餘最勝殊特驚異甚深之法,是為希法希有之法。依士釋。 論:論議至亦名論議。 演曰:十二、論議。論體即議,此之一名,唯持業釋。 論:等起至[A51]已說等起。 ᅟᅟ==[A51] 已【CB】,巳【金藏】== 演曰:六、起。即依三種而起言教也。 論:次應說義至二者別義。 演曰:七、義。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由四種相至二者邪行果。 演曰:後釋。分二:初釋㧾義,後釋別義。此初也。 論:由四種相至四者義門差別。 演曰:後釋別義。文中分二:初㧾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訓釋言詞至五由因果故。 演曰:後別解釋。文分為二:初辯訓釋言詞,後明義門差別。此初也。 論:義門差別至伽羅差別故。 演曰:後明義門差別。文中分二:初㧾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此中自性至六識差別。 演曰:後別解釋。文中分五:一、釋自性差別;二、釋界差別;三、釋時差別;四、釋位差別;五、釋補特伽羅差別。初中分二:初釋後結。此初也。六想者,謂眼識相應想乃至意識想也。三行者,即身、語、意三行也。行體是思。 論:如是等類至自性差別。 演曰:後結。 論:界差別至界差別故。 演曰:二、釋界差別。 論:時差別至時差別故。 演曰:三、釋時差別。 論:位差別至位差別故。 演曰:四、釋位差別。 論:補特伽羅至應知差別。 演曰:五、釋補特伽羅差別。 論:釋難者至皆應解釋。 演曰:八、釋難。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當知此難至難相應知。 演曰:後釋。文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初中分二:初難後釋。此初也。 論:於此五難至應當解釋。 演曰:後釋。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謂於不了至方便顯了。 演曰:後釋。分四:一、釋第一不了義難;二、釋第二語相違難;三、例釋第四第五難;四却釋第三難。此初也。 論:於語相違至隨順會通。 演曰:二、釋第二語相違難。 論:如於語相違至當知亦尒。 演曰:三、例釋第四第五難。 論:於道理相違至或為增因。 演曰:四、却釋第三難。 論:又於釋難應設四記。 演曰:後番釋。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一者一向記至是有無等。 演曰:後釋。 論:次第者至能成次第。 演曰:九、次。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為欲顯示至圓滿次第。 演曰:後別解釋。文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初中分三:一、圓滿次第;二、解釋次第;三、能成次第。此初也。 論:又復說言至解釋次第。 演曰:二、解釋次第。 論:又復說言至能成次第。 演曰:三、能成次第。 論:又復經中至次第宣說。 演曰:後番釋。文中分三:一、圓滿次第;二、能成次第;三、例准解釋次第。此初也。四諦亦尒者,如先說苦諦,後後隨順次第宣說集、滅、道三,圓滿此諦,故名圓滿次第。 論:能成次第至成立前句。 演曰:二、能成次第。 論:解釋次第,當知亦尒。 演曰:三、例准解釋次第。謂或以前句解釋後句,或以後句解釋前句。 論:師者至眾相圓滿。 演曰:十、師。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一者、善於法義至解了故。 演曰:後別解釋。文中分十:一、善於法義;二、能廣宣說;三、具足無畏;四、言詞善巧;五、善方便說;六、具足成就法隨法行;七、威儀具足;八、勇猛精進;九、無有猒倦;十、具足忍力。此初也。六種法者,謂名、身等。六十種義者,謂地義等。十廣釋如前。 論:二者至其聞積集故。 演曰:二、能廣宣說。 論:三者至無忘失故。 演曰:三、具足無畏。 論:四者至處眾說法故。 演曰:四、言詞善巧。文中分二:初㧾標列,後別牒釋。此初也。 論:語工圓滿至乃至廣說。 演曰:後別牒釋。文中分二:初釋語圓滿,後釋八支成就。此初也。謂文句相應助伴等者,有七種德:一、相應德;二、助伴德;三、隨順德;四、清徹德;五、清淨德;六、相稱德;七、常委德。廣如前釋。 論:八支成就至乃至廣說。 演曰:後釋。八支成就,謂此語有八種:一、先首語;二、美妙語;三、顯了語;四、易解語;五、樂聞語;六、無依語;七、不違語;八、無邊語。如前[A52]已釋。 ᅟᅟ==[A52] 已【CB】,巳【金藏】== 論:五者善方便至時慇重等。 演曰:五、善巧方便說。四十五說有十二種。依內修證一切佛法有其六種,依外成熟一切有情亦有六種。 論:六者具足至如是行故。 演曰:六、具足成就法隨法行。 論:七者威儀至庠序故。 演曰:七、威儀具足。 論:八者勇猛至奢摩他故。 演曰:八、勇猛精進。 論:九者無有至心無倦故。 演曰:九、無有猒倦。 論:十者具足至乃至廣說。 演曰:十、具足忍力。 論:說眾者至立處中眾。 演曰:十一、說眾。文中分二:初㧾標徵列,後別牒解釋。此初也。 論:可喜樂言至言詞顯了。 演曰:後別牒解釋。文中分二:初釋八種言,後釋處五眾。初中分八:一、可喜樂言;二、善開發言;三、善釋難言;四、善分析言;五、善順入言;六、引餘證言;七、勝辯才言;八、隨宗趣言。此初也。 論:善開發言至令深隱故。 演曰:二、善開發言。 論:善釋難言至善成就故。 演曰:三、善釋難言。謂離不了等五種難故。 論:善分析言至乃至廣說。 演曰:四、善分析言。如依三法者,如依蘊、處、界三中,五蘊一一各析為二,即成十種處、界等,准此應知。 論:善順入言至外道邪論。 演曰:五、善順入言。 論:引餘證言至成立所說。 演曰:六、引餘證言。 論:勝辯才言至善分別義。 演曰:七、勝辯才言。 論:隨宗趣言至如理解釋。 演曰:八、隨宗趣言。 論:復次,處在至及進修故。 演曰:後釋處五眾。文中分三:一、釋在家眾;二、釋出家眾;三、釋淨信等眾。此初也。 論:處出家眾至速忻樂故。 演曰:二、釋出家眾。 論:處淨信等至生淨信故。 演曰:三、釋淨信等眾。此後三中,處淨信眾,令倍增長,處邪怨眾,令處中信;處中信眾,令生淨信故。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三十三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三十四 覺山明教院沙門 澄淨 述 論卷第八十二 攝釋分之下 論:聽者至無倒聽聞。 演曰:十二、聽。文中分二:初標舉,後徵釋。此初也。 論:云何安處? 演曰:後徵釋。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或由一因,或乃至十。 演曰:後釋。分二:初揔標舉數,後依標別釋。此初也。 論:一因至安樂故。 演曰:後依標別釋。文中分十:一明一因乃至十明十因。初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此中至法受中[A1]已說。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釋或有利益非安樂等。四句者:一、現在利益,當來非安樂,如現在樂,順益貪心,名為利益;當來受惡道苦,名非安樂。二、現在非安樂,當來利益,如現在苦行,求無上道,名非安樂;當來感果,入聖超凡,名為利益。三、現在利益,當來安樂,如現在修菩薩行所獲功德,名為利益;當來感果,證大菩提,名為安樂。四、現在非利益,當來非安樂,如現在貧苦,不修善道,名非利益;當來復受三惡道苦,名非安樂。如菩薩地法受中說:或有法受,現在受樂,於當來世受苦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苦,於當來世受樂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樂,於當來世受樂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苦,於當來世受苦異熟。 論:二因至一切法故。 演曰:二、明二因。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善建立者至有勝果故。 演曰:後釋。分二:初順釋,後反成。此初也。 論:若不尒者至應無有果。 演曰:後反成。 論:三因至涅槃因故。 演曰:三、明三因。文中分二:初別解三事,後揔結釋成。此初也。 論:如是三事至聽聞方得。 演曰:後㧾結釋成。 論:四因至速證涅槃。 演曰:四、明四因。由此受捨善惡因者,謂受善捨惡因故。 論:五因至所說正法。 演曰:五、明五因。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有因緣至當廣分別。 演曰:後釋。文中分二:初釋五因功能,後顯三慧清淨。初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此初也。有因緣者,謂有緣起,制立一切所學處故。有出離者,謂有犯[A2]已,制立如法還出離故。有依趣者,謂由四依,制立超越一切惡戒諸毀犯故。有勇猛者,制立遠離受用欲樂,自苦行邊,隨順士用,令成就故。有神變者,謂由三種所現神變,為令獲得速疾神通,無閒制立,正教授故。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論:復有五因至甚深句義。 演曰:後番釋。 論:諸佛世尊至修所成慧。 演曰:後顯三慧清淨。 論:六因至內證所知。 演曰:六、明六因。 論:七因至尊卑差別。 演曰:七、明七因。謂我當修集七種正法者,九十七云:一、聞所成作意所緣故;二、思所成及修所成作意所緣故;三、即此三種作意加行時差別故;四、於受用財、遍受用財善通達故;五、受用財法於時時閒從他得故;六、於究竟時內離上慢無失壞故;七、亦於他所離增上𢢔無失壞故。如彼廣說。 論:八因至後樂果故。 演曰:八、明八因。 論:九因至逼迫事故。 演曰:九、明九因。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一能出生至是故先說。 演曰:後釋棄捨七財貧等者,謂棄捨七聖財即貧建,立十聖財即富也。 論:十因至等持等至。 演曰:十、明十因廣大。甚深者,即真如也。相似甚深者,即二空也。由證真如,以空為門,故名相似。諸緣起法者,謂真如理及二空門,皆由因緣法顯,故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能斷五法者,斷五盖也。能修七法者,修七覺也。所有集法皆成滅法者,煩𢙉業等,名為集法,由聽法故,斷之成滅。遠塵離垢等者,法忍永離煩𢚰,名為遠塵。法智永斷障垢,故云離垢。無漏智起離於邪妄,見法真性,名生王法眼。 論:讚佛略廣至一略二廣。 演曰:十三、讚佛略廣。文中分二:初揔標舉數,後依標別釋。此初也。 論:略讚佛者至五者威德。 演曰:後依標別釋。文中分二:初略後廣。初中分二:初讚佛五相,後讚佛六德。初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牒釋。此初也。 論:妙色至十隨好。 演曰:後別牒釋。文中分五:一、妙色;二、靜寂;三、勝智;四、正行;五、威德。此初也。 論:靜寂至煩𢚰習氣。 演曰:二、靜寂。 論:勝智至無礙無著。 演曰:三、勝智。 論:正行至正行圓滿。 演曰:四、正行。 論:威德至神通遊戲。 演曰:五、威德。 論:復有六種略讚如來。 演曰:後讚佛六德。文中分二:初揔標,後別釋。此初也。 論:謂功德至攝決擇分。 演曰:後別釋。離垢染者,離纏垢也;無濁穢者,離隨眠也。 論:廣讚佛者至德無量故。 演曰:後廣。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能施光明至戒耆宿故。 演曰:後釋文。分十四:一、讚六德;二、讚四德;三、讚五德;四、讚六德;五、讚七德;六、讚八德;七、讚十一德;八、讚十号;九、讚二十二德;十、讚漏盡德;十一、讚六德;十二、讚知法人德;十三、讚九德;十四、讚八德。此初也。具三眼者,肉、天、慧三也。 論:如是兩足至難得珎寶。 演曰:二、讚四德。兩足中尊者,佛於二足、多足、無足一切中尊,今云兩足尊,於三類中,兩足為貴,能入道故,謂人天類,佛亦兩足,故言兩足尊。 論:如是為哀至常悲愍者。 演曰:三、讚五德。 論:如是為眼至皆依於義。 演曰:四、讚六德。 論:如是能證至是引道者。 演曰:五、讚七德。 論:如是人中至所不染故。 演曰:六、讚八德。 論:如是是無至薩迦耶故。 演曰:七、讚十二德。三寂靜者,謂身、語、意三寂靜也。 論:如是如來至是薄伽梵。 演曰:八、讚十号。一、如來;二、應;三、正等覺;四、明行圓滿;五、善逝;六、世閒解;七、無上丈夫調御士;八、天人師;九、佛;十、薄伽梵。如八十三釋。 論:如是白法至大常住者。 演曰:九、讚二十二德。愛水難超,可同深壍,今[A3]已超過,名度深壍也。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至盡諸有結。 演曰:十、讚漏盡德。 論:如是至最上丈夫。 演曰:十一、讚六德。永斷五支者,支者分也,謂五下分、五上分,皆[A4]已永斷也。成就六支者:一、安住淨戒支;二、善守律儀支;三、軌則圓滿支;四、所行圓滿支;五、見罪怖畏支;六、受學學處支。如前二十二論廣釋乃至者,超越之詞。若次六支下,應說守護。四所依止,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善積集眾德,而能尅證最上丈夫。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至有尊卑者。 演曰:十二、讚知法人德。 論:如是至是眾生尊。 演曰:十三、讚九德。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此中離垢至故名勝觀。 演曰:後釋。 論:如是至微妙智者。 演曰:十四、讚八德。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牒釋。此初也。 論:此中大悲至平等轉故。 演曰:後別牒釋。 論:復次,此中至大師功德。 演曰:十四、學勝利。文中分二:初略釋經體以明勝利,後廣釋經體以明勝利。初中分二:初明五分法,後明五勝利。初中分三:一、法;二、喻;三、合。初中分二:初釋後結。此初也。此中有五:一、諸說法師應於如是安立釋經法相,先當尋求若文若義,次復為他轉法等五釋宣說正法;二、應安立自身說善法等十種圓滿;三、自安立[A5]已應起如是品類言說處;五、大眾說可喜樂等八種言詞為眾說法;四、安處聽眾,令住恭敬,無倒聽聞;五、應先讚大師功德。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論:若有具足至說正法者。 演曰:後結。 論:當知猶如五分音樂。 演曰:二、喻。五分音樂者,即宮、商角徵羽也。 論:能令自他生大喜樂。 演曰:三、合。 論:又能引發至五種勝利。 演曰:後明五勝利。文中分二:初揔標舉數,後依標別釋。此初也。 論:一於佛言至無量功德。 演曰:後依標別釋。由前五分說正法故,獲斯五利。一、由推尋文義,轉五種釋,故於佛言義解了不難。二、由說法者善法義等十種圓滿故,能善圓滿,說諸法相。三、由處大眾,說可喜樂等八種言詞,為眾說法故,能善起發自他相續,廣大歡喜。四、由安處聽眾,令住恭敬,無倒聽聞故,能引出離,乃至天上人中稱譽遍滿。五、由讚大師,即是讚佛略廣,故能生起無量功德。 論:復次如經至文義為體。 演曰:後廣釋經體。以明勝利。文中分二:初㧾標舉,後別牒釋。此初也。 論:文者至修學勝利。 演曰:後別牒釋。文中分二:初釋文,後釋義。初中分二:初釋學勝利,後例釋餘三。初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此中有十至則攝於語。 演曰:二、釋。此中有十二字者,汝等苾蒭至修學勝利是十二字。四名者,汝等苾蒭是一名,應當安住是第二名,修學是第三名,勝利是第四名。一句者,即此十二字、四名都成一句,則攝六文中第一名、第二句、第三字。此中言說是學處相,則攝第五行相;如來言說本為苾蒭請問,則攝第六機請;如來所說言音,則攝第四語。 論:是故此經一句具攝六文。 演曰:三、結。 論:如是慧為至隨相應知。 演曰:後例釋餘三。謂此經言慧為上首,此中有四字,一名、一句,如是則攝六文中名、句、字身;乃至如來所說言音,則攝於語等言等。彼解脫堅固及念為增上,亦攝六文,隨相應知。 論:義者。 演曰:後釋義。文中分三:一、標牒其名;二、依標別釋;三、結無過增。此初也。 論:謂地義中至是名地義。 演曰:二、依標別釋。文中有十:一、地義;二、相義;三、作意等義;四、依處義;五、勝利義;六、過患義;七、所治義;八、能治義;九、略義;十、廣義。初中有三,謂標、釋、結,如文可知。 論:於相義中至是名相義。 演曰:二、相義。文中分三,謂標、釋、結。學勝利者,是戒自相。謂戒是色法,無有相應共有之法故。但自相慧為上首者,具二種相:一、唯慧自體,是慧自相;二、慧所依根及慧助伴同時心所并慧所緣,應云慧之所依、慧之助伴、慧之所緣。此之三種相從,亦名為慧,是慧共相。解脫堅固者,謂永離一切煩𢙉麤重繫縛,是解脫自相。念為增上者,是念心所自相。 論:作意義中至是名作意義。 演曰:三、作意等義。文中分二:初明作意,後例智等。此初也。學勝利者,非諸作意,唯是顯建立作意處所,謂戒學是作意所依處所,以依戒故而修作意。慧為上首者,應知即是了相作意、勝解作意。解脫堅固者,顯示遠離作意、攝樂作意、方便究竟作意、方便究竟果作意。念為增上者,此顯觀察作意,如前三十三釋。 論:由此道理至應隨建立。 演曰:後例智等。智謂苦等十智。等者,等取六識、九遍知、三解脫門。十智義中學勝利者,解脫及念並非十。智慧為上首者,十智所攝。六識義中,學勝利者及解脫堅固,並非六識。慧及於念、意識相應九遍知中勝利慧念,非九遍知解脫堅固通九遍知。三解脫中,學勝利者及慧念二,非三解脫,解脫堅固,三解脫攝。 論:依處義中。 演曰:四、依處義。文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依於涅槃至乃至慶喜。 演曰:二、釋。分三:一、事依處;二、補特伽羅依處;三、時依處。初中分二:初正釋,後通妨。初中有三:一、根本事依處;二、得方便事依處;三、悲愍他事依處。初中有六:一者、善趣;二者、惡趣;三者、𮞡墮;四者、勝進;五者、生死;六者、涅槃。此中但說第六涅槃,得方便事。依處中有十二種,謂十二種行:一者、欲行;二者、離行;三者、善行;四者、不善行;五者、苦行;六者、非苦行;七者、順𮞡分行;八者、順進分行;九者、雜染行;十者、清淨行;十一者、自義行;十二者、他義行。此中但說第十清淨行,悲愍他事。依處中有五種:一者、念離欲;二者、示現;三者、教導;四者、讚勵;五者、慶喜。此中但說後三。問:學勝利等,於根本事中,何故不說勝進得方便?十二行中何故不說離行善行、順進分行、自義行、悲愍他事?五中何故不說離欲行等? 論:當知此中至說清淨行。 演曰:後通妨。 論:出家補特至應當慶喜。 演曰:二、補特伽羅依處。前明補特伽羅依處有二十七種,今言出家等,簡在家等,於出家中,依䎡根等一切補特伽羅中辯學勝利等四句經也。 論:又於過去至及讚勵。 演曰:三、時依處。 論:是名依處義。 演曰:三、結。 論:勝利義中至是勝利義。 演曰:五、勝利義。文中分三,謂標、釋、結,如文可知。 論:過患義中至儲餘財物。 演曰:六、過患義。文中有二,謂標及釋。 論:所治義中至皆是能治。 演曰:七、所治義;八能治義。二文合也。有二番釋標及釋結,如文易知。 論:於略義中至名略廣義。 演曰:九、略義;十、廣義。二文合也。標及釋結,如文可知。 論:除此更無若過增。 演曰:三、結。無過增。 論:復次,於解釋中。 演曰:後略於前十四門中,第二釋中,文分為二:初依五義釋,後依六義釋。初中分三:一、㧾標舉;二、別牒釋;三、揔結前。此初也。 論:法者。 演曰:後別牒釋。文中分五:一、法;二、等起;三、義;四、釋難;五、次第。初中分二:初牒後釋。此初也。 論:謂於十二至由了義故。 演曰:後釋明學勝利等四句經文。於十二分教中是第一契經所攝,又是第三記別所収。所以知者,由了義故。如彼經說:汝等苾蒭乃至念為增上等,則記別戒等得解脫果,故云又是記別也。 論:等起者。 演曰:二、等起。文中分三:一、牒;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應當說至發起此經。 演曰:二、釋。文中有四:一、謂應當說依止處所等;二、為顯示精勤修習等;三、為顯示重財利者等;四、為顯示四種苾蒭體故。此初也。發起此經者,發起此勝利等四句經也。 論:又為顯示至清淨行者。 演曰:二、為顯示精勤修習等。此意為顯清淨行人說學勝利等四句經也。 論:及為顯示至三學勝利。 演曰:三、為顯示重財利者等。此意為化耽著財利苾蒭,令依學勝利等精進修習,速得圓滿三學勝利,故說此經。 論:又為顯示四種苾蒭體故。 演曰:四、為顯示四種苾蒭體故。文中分四:一、標;二、列;三、徵;四、釋。此初也。 論:此中經言至苾蒭體故。 演曰:二、列。為令遠離種姓等者,苾蒭不應憶於種姓,身形端正,要須持戒學勝利者,方名苾蒭。及令遠離詐現等者,謂有苾蒭,外相詐現威儀,內恒違犯戒律,令遠離彼,故說持戒學勝利等,名密護威儀苾蒭體故。為令遠離計著虛妄聲譽等者,令遠虛譽而求真智也。勸令修習真實等者,既離虛妄,勸修真實,離邪正行,為苾蒭體。 論:所以者何? 演曰:三、徵。 論:若有愛樂至念為增上。 演曰:四、釋。如文,思之可解。 論:如是等類,皆名等起。 演曰:三、結。 論:義者。 演曰:三、義。文中分二:初牒後釋。此初也。 論:謂㧾義中。 演曰:後釋。文中分二:初明揔義,後明別義。初中分三:一、揔標;二、別釋;三、通妨。此初也。 論:當知此經至及正行果。 演曰:二、別釋。文中分四:一者、引了義經;二者、分別事究竟;三者、行;四者、果。此初也。此經但說正行及正行果,名了義經。 論:如是戒等至學之邊際。 演曰:二者、分別事究竟。三學若滿,眾行悉圓。眾行雖多,不過三學,故云學之邊際也。 論:又言:如是至瑜伽所攝。 演曰:三、若行四種瑜伽者: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此四瑜伽,即是行也。 論:又言如是至顯正行果。 演曰:四者、果。三學是前四瑜伽果。問:何故先說尸羅,次明精進,後顯方便耶? 論:此中信欲至慧等方便。 演曰:三、通妨。顯揚十三釋云:此中信欲為先故攝受尸羅,聽受法時,由正勤力修習慧等要假方便。 論:於別義中。 演曰:後明別義。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所言學者。 演曰:後釋。文中分七:一、明修學;二、明勝利;三、明苾蒭;四、明安住;五、明其慧;六、明解脫;七、明其念。初中分二:初正明修學,後例釋餘法。初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是勤精進至名之差別。 演曰:後釋。分四:一、分別差別名;二、分別自體相;三、訓釋言詞;四、義門差別。此初也。此中學者亦名為習,亦名為修,是名之差別。 論:清淨身語至是學自性。 演曰:二、分別自體相。以清淨身語正命為體。 論:由此正行至及因果故。 演曰:三、訓釋言詞。謂所言學者,由此正行尸羅及忍辱等,修顯發故,名之為學。又為離破戒垢故,名靜寂。得戒故,名清涼。進習於道,除滅障𢙉,故名為學。又應如前說相等者,如前說由五種方便:一、由相故;二、由自性故;三、由業故;四、由法故;五、由因果故。此說由相故,得名為學。乃至由因果故,得名為學。 論:義門差別中。 演曰:四、義門差別。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自性差別至五十學處。 演曰:後釋。文中分五:一、自性差別;二、界差別;三、時差別;四、位差別;五、補特伽羅差別。此初也。七品尸羅者,品者,類也。准四分戒說:一、四波羅夷法;二、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三、二不定法;四、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五、九十波逸提法;六、四波羅提提舍尼法;七、七滅諍法。[A6]已上,名七品尸羅,共成一百五十學處,為戒自性。言或過一百五十學處者,并一百眾學戒法,為戒自性,故云或過一百五十。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論:界差別者至非界所繫。 演曰:二、界差別。問:何故無色行中亦有靜慮律儀耶?荅:准慈恩云:靜慮律儀通色無色八地。故對法第八云:由無色界麤色無故,略不建立色戒律儀。由此故知,無色亦有靜慮律儀。此從所防,假名為色,何必要藉有所依身? 論:時差別者至平等無異。 演曰:三、時差別。 論:位差別者。 演曰:四、位差別。文中有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A7]已入正法至心、慧二位。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釋。 論:如是等類,是位差別。 演曰:三、結。 論:補特伽羅差別者。 演曰:五、補特伽羅差別。文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此中意說至唯人非天。 演曰:二、釋非無縛者,謂彼經云應當安住修學勝利,故知非無縛人也。 論:如是等類至伽羅差別。 演曰:三、結。 論:如於學勝利至五種差別。 演曰:後例釋餘法。於第四義門差別中,於學勝利有自性等五種差別。如是慧為上首、解脫堅固、念為增上,此之三種,亦如於學勝利有自性等五種差別。 論:此中勝利者。 演曰:二、明勝利。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是功德至名之差別。 演曰:後釋。分四:一、分別差別名;二、分別自體相;三、訓釋言詞;四、義門差別。此初也。此中勝利者,亦名功德,亦名增進,亦名圓滿,是名之差別。 論:如說當觀至是其自性。 演曰:二、分別自體相。十種勝利,如下文說。 論:此法能有至故名勝利。 演曰:三、訓釋言詞。又復此法隨生等者,謂種隨所生,定應隨逐,故名勝利。又復此法稱讚等者,由持戒故,稱讚所隨,故名勝利。 論:門差別者至乃至廣說。 演曰:四、義門差別。十種差別者,即令僧精貌等十句,如下文說。 論:此中苾蒭者。 演曰:三、明苾蒭。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是沙門至名之差別。 演曰:後釋。分四:一、分別差別名;二、分別自體相;三、訓釋言詞;四、義門差別。此初也。此中苾蒭者,亦名沙門,亦名捨家法趣非家等,是名之差別。 論:具足別解至是其自性。 演曰:二、分別自體相。於別解脫上,假立眾同分,為苾蒭體。 論:於形色至名為苾蒭。 演曰:三、訓釋言詞。 論:門差別者至是門差別。 演曰:四、義門差別。謂苾蒭中有四姓等,出家不同,名門差別。 論:此中住者。 演曰:四、明安住。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是俯於時至名之差別。 演曰:後釋。分四:一、分別差別名;二、分別自體相;三、訓釋言詞;四、義門差別。此初也。此中住者,亦名俯就於時,亦名精勤,亦名修習,是名之差別。 論:此住自性至無有別法。 演曰:二、分別自體相。 論:種種威儀至此是訓詞。 演曰:三、訓釋言詞。 論:門差別者至住門差別。 演曰:四、義門差別。 論:此中慧者。 演曰:五、明其慧。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是智見明至名之差別。 演曰:後釋。分四:一、分別差別名;二、分別自體相;三、訓釋言詞;四、義門差別。此初也。此中慧者,亦名智,亦名見,亦名明,亦名現觀,是名之差別。 論:簡擇法相至為其自性。 演曰:二、分別自體相。 論:訓詞者至故名為慧。 演曰:三、訓釋言詞。 論:門差別者至如前分別。 演曰:四、義門差別如前。分別者,如前修學中義門差別有其五種:一、自性差別;二、界差別;三、時差別;四、位差別;五、補特伽羅差別。此解慧中義門同彼,亦有五種,故云如前分別。下解脫及念,准慧會釋,更不繁敘。 論:此中解脫者。 演曰:六、明解脫。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是永斷離至名之差別。 演曰:後釋。分四:一、分別差別名;二、分別自體相;三、訓釋言詞;四、義門差別。此初也。此中解脫者,亦名永斷,亦名離繫,亦名清淨,亦名滅盡,亦名離欲等,是名之差別。 論:自性者至煩𢚰永斷。 演曰:二、分別自體相。 論:訓詞者至故名解脫。 演曰:三、訓釋言詞。梵云牟尼,此云寂默,有其二義:一、離言故;二、離過故,名為寂默。 論:門差別者至如前應知。 演曰:四、義門差別。如前應知者,如慧中[A8]已會釋訖。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論:此中念者。 演曰:七、明其念。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是不忘失至名之差別。 演曰:後釋。分三:一、正釋其念;二、例住差別;三、指如前說。初中分四:一、分別差別名;二、分別自體相;三、訓釋言詞;四、義門差別。此初也。此中念者,亦名不忘失,亦名心明記憶,是名之差別。 論:自性者,是心所有法。 演曰:二、分別自體相。 論:訓詞者至故名為念。 演曰:三、訓釋言詞。 論:門差別者至六種隨念。 演曰:四、義門差別。法隨念等者,等取僧隨念等三。 論:如是如念至廣說差別。 演曰:二、例住差別。 論:又復如前至當知差別。 演曰:三、指如前說,亦如慧中[A9]已會釋訖。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於釋難中。 演曰:四、釋難。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問:住學勝利者,義何謂耶? 演曰:後釋。文分一十三叚:一、釋住學勝利難;二、釋慧為上首難;三、釋解脫堅固難;四、釋念為增上難;五、釋三學不次難;六、釋不說心學修滿難;七、釋不說住慧等勝利難;八、釋不說住解脫上首難;九、釋何名住學勝利難;十、釋依何戒說住學勝利難;十一、釋依何慧說慧為上首難;十二、釋依何解脫說住,解脫堅固難;十三、釋依何念說念為增上難。初中分二:初難後釋。此初也。 論:荅此增語至勝功德住。 演曰:後釋。 論:問:慧為上者,義何謂耶? 演曰:二、釋慧為上首難。文中分二:初難後釋。此初也。 論:荅此增語至慧根第一。 演曰:後釋。 論:問:解脫堅固者,何謂耶? 演曰:三、釋解脫堅固難。文中分二:初難後釋。此初也。 論:荅此增語至煩𢚰永斷。 演曰:後釋。 論:問:念為增上者,義何謂耶? 演曰:四、釋念為增上難。文中分二:初難後釋。此初也。 論:荅此增言至不生喜足。 演曰:後釋。 論:問於餘經至非增上心。 演曰:五、釋三學不次難。文中分三:一、正釋;二、引證;三、釋成。初中分二:初難後釋。此初也。 論:荅此中顯示至增上心學。 演曰:後釋。 論:如世尊說至慧根之力。 演曰:二、引證。 論:今此經中至俱時而說。 演曰:三、釋成。 論:問餘經中至修習滿耶? 演曰:六、釋不說心學修滿難。文中分二:初難後釋。此初也。 論:荅如前至道理亦尒。 演曰:後釋。如前三學不次難中所說,此中亦尒。 論:問何故此中至勝利等。 演曰:七、釋不說住慧等勝利難。文中分二:初難後釋。此初也。 論:荅於下劣至住學勝利。 演曰:後釋。 論:問夫解脫至解脫上首。 演曰:八、釋不說住解脫上首難。文中分二:初難後釋。此初也。 論:荅於下劣至最為堅固。 演曰:後釋。 論:問何等名為住學勝利? 演曰:九、釋何名住學勝利難。文中分二:初難後釋。此初也。 論:荅至諸學處中。 演曰:後釋。分二:初略釋,後廣釋。初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觀十勝利至常作常轉。 演曰:二、釋。 論:如是名為住學勝利。 演曰:三、結。 論:問攝受於僧至何義耶? 演曰:後廣釋。分七:一、釋十種勝利難;二、釋常守尸羅難;三、釋堅守尸羅難;四、釋常作難;五、釋常轉難;六、釋受學學處難;七、重釋常守堅守難。初中分二:初難後釋。此初也。 論:荅:攝受於僧者是揔句。 演曰:後釋。分二:初明揔句,後明別句。此初也。 論:令僧精貌至無斷絕故。 演曰:後明別句。文中分二:初明別句,即十種勝利;後略攝為三,廣開為十。此初也。顯揚云:餘是別句,此論中無下令僧精貌等,與此論並同。 論:如是十種至廣開為十。 演曰:後略攝為三,廣開為十。文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三? 演曰:二、徵。 論:一者令僧至長時隨轉。 演曰:三、釋。分二:初略攝為三,後廣開為十。此初也。前二攝前九種勝利,第三攝前第十一種勝利。 論:此中由七至及安樂住。 演曰:後廣開為十。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七種隨護至長時隨轉。 演曰:後釋。七中第一攝前揔句;七中第二攝十中第一;七中第三攝十中第二;七中第四攝十中第三、第四、第五;七中第五攝十中第六;七中第六攝十中第七;七中第七攝十中第八、第九;最後一句攝十中第十。 論:云何常守至捨學處故。 演曰:二、釋常守尸羅難。 論:云何堅守至犯學處故。 演曰:三、釋堅守尸羅難。 論:云何常作至無穿穴故。 演曰:四、釋常作難。 論:云何常轉至復還淨故。 演曰:五、釋常轉難。 論:云何受學至諸學處故。 演曰:六、釋受學學難。 論:如是行者至不應作故。 演曰:七、重釋常守堅守難。 論:問世尊說至住學勝利。 演曰:十、釋依何戒說住學勝利難。文中分二:初難後釋。此初也。事善戒者,五戒名近事戒。苾蒭戒者,出家五眾,名苾蒭戒。近住戒者,八戒名近住戒。靜慮戒、等持戒者,即定共戒。聖所愛戒者,即道共戒。 論:荅:依苾蒭戒,由最勝故。 演曰:後釋。謂苾蒭戒能生無漏尸羅,故名最勝。 論:問世尊說至依慧上首。 演曰:十一、釋依何慧說慧為上首難。文中分二:初難後釋。此初也。 論:荅:具依三慧。 演曰:後釋。 論:問世尊說至解脫堅固。 演曰:十二、釋依何解脫說住解脫堅固難。文中分二:初難後釋。此初也。世間解脫者是假名,以世俗道不能斷結,不得無為故。 論:荅:依出世間不動解脫。 演曰:後釋。 論:問世尊說至念為增上。 演曰:十三、釋依何念說念為增上難。文中分二:初難後釋。此初也。 論:荅就勝為至觀察隨念。 演曰:後釋。 論:復次,於次第中。 演曰:五、次第。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先應安住至作意思惟。 演曰:後釋。分三:一、圓滿次第;二、能成次第;三、解釋次第。初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如是行者至速得成滿。 演曰:二、釋。 論:如是名為至漸圓滿故。 演曰:三、結。 論:能成次第者。 演曰:二、能成次第。文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初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由住學至念為增上。 演曰:二、釋。 論:如是名為能成次第。 演曰:三、結。 論:又如是住至能成次第。 演曰:後番釋。 論:解釋次第至故名大師。 演曰:三、解釋次第。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從他聽聞至故曰聲聞。 演曰:後別解釋。文中分三:一、教誡聲聞;二、化導菩薩;三、摧滅外道。初中分四:一、釋聲聞名;二、釋外妨難;三、明所說法;四、辯其學處。此初也。 論:問何因緣至真實子故。 演曰:二、釋外妨難。 論:此中法者至說名句文身。 演曰:三、明所說法。 論:學處者至五毀犯聚。 演曰:四、辯其學處。五毀犯聚者,亦名五種制,亦名五犯聚。以須禁防,稱之為制,違禁起非,名之為犯。一犯含多,名為犯聚:一、波羅夷;二、僧伽婆尸沙;三、波逸堤;四、波羅提提舍尼;五、突吉羅。如二十八䟽釋。 論:具憐愍者至諸無量故。 演曰:二、化導菩薩。文中分四:一、明大悲普覆;二、明示宣理教;三、明利樂差別;四、明解脫善證。初中分二:初明所覆,後明能覆。初中分八:一、具憐愍者;二、具大悲者;三、樂義利者;四、求利益者;五、恒悲愍者;六、為令多人梵行久住者;七、轉廣者;八、乃至為諸天人者。此初也。 論:具大悲者至多苦法故。 演曰:二、具大悲者。 論:樂義利者至多樂法故。 演曰:三、樂義利者。 論:求利益者至妙善法故。 演曰:四、求利益者。 論:恒悲愍者至不善法故。 演曰:五、恒悲愍者。 論:為今多人至等族姓說。 演曰:六、為令多人梵行久住者。 論:轉增廣者至後增廣說。 演曰:七、轉增廣者。 論:乃至為諸至有勢力說。 演曰:八、乃至為諸天人者。 論:此中顯示至非唯一分。 演曰:後明能覆。 論:正善開示至所有性故。 演曰:二、示宣理教。文中分二:初示理,後宣教。此初也。 論:宣說正法至如是正法。 演曰:後宣教。 論:如是能令至增上戒說。 演曰:三、明利樂差別。文中分三:一、依增戒等,明利樂;二、依讚杜多等,明利樂;三、依慧善觀察,明利樂。初中分二:初正明利樂,後釋利樂名。初中分三:一、利益非安樂;二、安樂非利益;三、利益亦安樂。此初也。 論:如是能令至不自在行。 演曰:二、安樂非利益。 論:如是能令至增上慧行。 演曰:三、利益亦安樂。 論:此行善故至名為安樂。 演曰:後釋利樂名。 論:復次至是名利益。 演曰:二、讚杜多等,明利樂。文中分三:一、利益非安樂;二、安樂非利益;三、利益亦安樂。此初也。 論:若於是處至是名安樂。 演曰:二、安樂非利益。 論:若處世尊至利益安樂。 演曰:三、利益亦安樂。 論:又說如來至上慧學說。 演曰:三、依慧善觀察明利樂。文中分二:初正明利樂,後釋善觀名。初中有三:謂如來於諸法中以彼彼慧善觀察者,若為利益非安樂,依增上戒學;若為安樂非利益,依增上心學;若為利益亦安樂,依增上慧學。 論:當知此中至正覺悟故。 演曰:後釋善觀名。 論:於彼彼至增上慧說。 演曰:四、明解脫善證。文中分二:初正明解脫,後釋善證名。此初也。 論:由二因緣至無𮞡法故。 演曰:後釋善證名。 論:我尸羅蘊至如前應知。 演曰:三、摧滅外道。正摧外道,兼破小乘故。論云:我尸羅蘊不圓滿者,謂或於尸羅修習一分者,即小乘尸羅望於大乘,名為一分。或不依止如是尸羅圓滿修習諸定地戒者,即外道不依大乘尸羅圓滿修習諸定地戒。我於諸法不善觀察者,由二種相:一者、不能長夜串習,遍了知故;二者、顛倒,非正覺悟故。我於解脫不善證得者,由二種證:一者、不到究竟故;二者、非不還法故,有𮞡法故。 論:我所應說至及廣分別。 演曰:三、揔結前。謂前初廣後略,既結略所標舉及結前來廣分別也。 論:復次至一切契經。 演曰:後依六義釋。文中分四:一、標;二、列;三、結;四、釋。此初也。 論:一者遍知至受彼果故。 演曰:二、列。 論:由此六相至一切經典。 演曰:三、結。 論:此中事者至我生[A10]已盡。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演曰:四、釋。 論:如是等類名攝釋分。 演曰:三、結歸本名。 論卷第八十三 論攝異門分之上 演曰:前名決擇,即決擇本地分中之義。次名攝釋,即攝釋本地分中之文。今名攝異門,即攝本地分中文義二種。於此分中,論有兩卷,此卷在初,故言之上。 論:如是[A11]已說至攝異門。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演曰:明此分中㧾分為三:一、結前問後;二、依問為通;三、結歸本名。此初也。 論:揔嗢柁南至略㧾頌應知。 演曰:二、依問為通。文中分二:初㧾後別。此初也。謂白品、異門等宣說善法,為開悟義覺。黑品、異門等,宣說不善法,為開悟義覺,故略揔頌,白黑二品應知也。 論:別嗢柁南至施戒道廣說。 演曰:後別。文中分二:初釋㧾中白品,後釋㧾中黑品。初中分二:初舉頌釋,後長行釋。此初,頌有八門:一、師;二、第一、三;二慧;四、四種善說等;五、亦有因緣等;六、施;七、戒;八、道。 論:此中大師至隨聖教者。 演曰:後長行釋。文中分四:一、釋師等八門;二、釋智等十五門;三、釋如來等十門;四、釋欲等九門。初中有八:一、釋師;二、釋第一;三、釋二慧;四、釋四種善說等;五、釋亦有因緣等;六、釋施;七、釋戒;八、釋道。初中分二:初明師主能化之儀,後明徒眾所修之行。初中分二:初明三師人法異同,後辯三師獎導不等。初中分二:初明三師立名不同、說法有異,後明三師立名有異、說法皆同。初中分二:初明三師立名不同,後明三師說法有異。此初也。 論:開許制止至教誡轉故。 演曰:後明三師說法有異。謂大師立教,開許制止一切應作不應作故。紹師傳教,時時教授,襲師隨教,教誡轉故。 論:當知即是至及隨說者。 演曰:後明三師立名有異、說法皆同。文中分二:初明三師立名有異,後明三師說法皆同。此初也。謂能說即大師立聖教者,傳說即紹師傳聖教者,隨說即襲師隨聖教者。 論:驅𢷤造作,不應作故。 演曰:後明三師說法皆同。謂驅𢷤造作,破犯戒者,不應作故。問:何故前明開許等三師說法有異,後辯驅𢷤等三師說法皆同?荅:前明開許等三師位次儀則有殊,所以說法有異;後辯驅𢷤等三師呵責,理既無殊,所以說法皆同。 論:名能獎者至應作事故。 演曰:後辯三師獎導不等。文中分二:初明獎不等,後明導不等。初中分三:一、明能獎;二、明勝獎;三、明至獎。此初也。即大師名能獎者也。 論:名勝者至能開示故。 演曰:二、明勝獎。即紹師名勝獎者也。 論:名至獎者至皆能遣故。 演曰:三、明至獎。即襲師名至獎者也。 論:名能導者至皆能遣故。 演曰:後明導不等。文中分三:一、明能導;二、明勝導;三、明至導。此初也,即大師名能導者也。 論:名勝導者至皆能遣故。 演曰:二、明勝導。即紹師名勝道者也。 論:名至導者至名第二伴。 演曰:三、明至導。即襲師名至導者也。第二伴者,即弟子對師主名。伴謂大師名主,紹師名第一伴,襲師名第二伴。前說紹師即是第一弟子,影取襲師即是第二弟子;此說襲師名第二伴,影取紹師名第一伴。論顯方隅㸦影說故,亦離繁言,生學者智故。 論:隨轉伴故,名為善友。 演曰:後明從眾所修之行。文中分二:初明能修之人,後明所修之行。初中分四:一、明善友;二、明知識;三、明憐愍;四、明有恩。此初也。 論:宿昔同處至名為知識。 演曰:二、明知識。 論:父母宗親至名憐愍者。 演曰:三、明憐愍。 論:若非眷屬至名有恩者。 演曰:四、明有恩。 論:言義利者至俱通二品。 演曰:後明所修之行。名信述者,為信彼印述在心,名信述也。言梵行者,謂八聖道支與梵為行,故云梵行。又梵行者,遠離非梵行習[婬-壬+(工/山)]欲法,故云梵行。又言安住餘梵行者,謂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彼由三處之所攝受,謂七覺支在見道由定增勝,即定覺支為自性,餘六為品類,揔名為定,故云謂由奢摩他故,如其所應,彼自性故,彼品類故。八支聖道在修道,以散觀察慧用強故,由正見為自性,餘七為品類,揔名為慧,故云由毗鉢舍那故,如其所應,彼自性故,彼品類故。三、四、二、五在七方便道,由修身念為自性,餘為品類。㧾名身念,故云由修身念故,如其所應,彼自性故,彼品類故。信、念二種,通定、慧二品,故云此中信、念俱通二品。 論:復次,即此至中下乘故。 演曰:二、釋第一。文中分二:初依第一等五名釋,後依品類等三種釋。初中分三:一、依自義行等五義釋;二、依世間善等五義釋;三、依欲行善等五義釋。此初也。謂大師具五種異名:一、名第一,自義行故;二、名尊,他義行故;三、名勝,俱義行故;四、名上,映蔽一切諸外道故;五、名無上,映蔽一切聲聞獨覺中下乘故。 論:復有差別至得清淨故。 演曰:二、依世閒善等五義釋:一、第一,共諸世間善圓滿故;二、尊,共諸聲聞善圓滿故;三、勝,共諸獨覺善圓滿故;四、上,於煩𢙉障得清淨故;五、無上,於所知障得清淨故。 論:復有差別至得圓滿故。 演曰:三、依欲行善等五義釋:一、第一,於欲行善得圓滿故;二、尊,於色行善得圓滿故;三、勝,於無色行善得圓滿故;四、上,超過一切三界世間善圓滿故;五、無上,出世閒善得圓滿故。 論:無足有情至如百足等。 演曰:後依品類等三種釋。文中分二:初正釋,後結釋。初中分三:一、顯無足等中第一;二、顯有色等中第一;三、顯有想等中第一。此初也。 論:有色有情至非非想處。 演曰:二、顯有色等中第一。 論:有想有情至所有生天。 演曰:三、顯有想等中第一。 論:如是略說至三種第一。 演曰:後結釋。文中分二:初結後釋。此初也。顯示如來三種第一者:一、顯示如來於無足等中第一;二、顯示如來於有色等中第一;三、顯示如來於有想等中第一。 論:謂由蠢動至由心故。 演曰:後釋蠢動者,即前无足乃至多足,名蠢動也。由依止故者,即前有色、無色,由具有情依止處義,故云由依止故。由心故者,即前有想、無想有情,皆由心故。然無想者,亦由無心,非由於色,故云由心。 論:復次能得至善法攝故。 演曰:三、釋二慧。謂大師為第一,慧為第二。故頌云:二慧非二種,慧名為二慧。此第二慧有種種名,如論自釋。俱生慧者,即生得慧。加行慧者,即方便慧。慧垣牆者,謂界智。若遍緣十八界者,唯於第六一門轉故,如彼垣牆周匝遍故,唯一門入。下名界智,即緣界之智也。慧階陛者,下名種種界智,謂能了知彼界種種品類,名種種界智,如彼階陛有種種層級也。慧堂殿者,如到究竟位智,㧾攝一切。下名非一界智,謂若能了知十八界者,名非一界智。如彼堂殿揔攝垣牆及階陛,故非唯攝垣牆也。 論:復次言善至等覺義故。 演曰:四、釋四種善說等。文中分二:初別釋四種,後㧾結四種。初中分四:一、初二句顯文義圓滿;二、次二句顯果圓滿;三、次三句顯行圓滿;四、後一句顯師圓滿。此初也。 論:言出離者至現等覺故。 演曰:二、次二句顯果圓滿。 論:無差別者至無失壞故。 演曰:三、次三句顯行圓滿。具足四依者,維摩經第三卷云: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所詮之理,名之為義。憑之起行,故說為依。能詮之教,名之為語。雖依語得義,然語非是義,如因指見月,得月亡指,得理捨詮,所以依義不依語也。智能入理,決斷解了,所以須依。識但分別,起於染著,棄捨不從,故不依也。顯實分明,名了義經。憑之取解,故說為依。覆障之言,名不了經;棄而不從,故曰不依。託法起行,名為依法;得法捨人,名不依人。問:依法不依人者,未知一切人不可依,亦有可依耶?荅:可依人法相對,以為四句:一、法可依,謂大乘法人,不可依,謂小乘人也;二、人可依,謂大乘人,即四依菩薩也,法不可依,謂小乘法;三、人法俱可依,謂大乘人法;四、人法俱不可依,謂二乘人法也。語義相對,亦作四句,准前可知。 論:大師如來至善清淨故。 演曰:四、後一句顯師圓滿。 論:此中諸句至顯師圓滿。 演曰:後揔結四種。 論:復次佛世至正教授故。 演曰:五、釋亦有因緣等。有依者,謂由四依者,即前四依也。謂由三種所現神變者,此論二十七云:謂由三種神變教授:一、神境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誡神變。由神境神變,能現種種神通境界,令他於[A12]己生極尊重,由彼於[A13]己生尊重故,於屬耳聽瑜伽作意,極生恭敬。由記說神變,能尋求他心行差別。由教誡神變,如根、如行、如所悟入,為說正法,於所修行能正教誡。故三神變能攝諸相圓滿教授。 ᅟᅟ==[A12] 己【CB】,已【金藏】== ᅟᅟ==[A13] 己【CB】,巳【金藏】== 論:復次解脫至無繫著故。 演曰:六、釋施。文中分二:初開施為六,後合施為三。初中分二:初正釋六施,後結成六施。初中分六:一、無依施;二、廣大施;三、歡喜施;四、數數施;五、田器施;六、攝受眷屬施。此初也。廻向涅槃者,理實亦廻向菩提,文影略故。於施果中無繫著者,如慈悲行施,不求人天果報,即是佛因,故無垢稱經云:清淨布施是妙菩提,不悕世閒異熟果故。 論:常舒手者,慇重廣施故。 演曰:二、廣大施。 論:樂棄捨者至無追悔故。 演曰:三、歡喜施。 論:祠祀施者至所施物故。 演曰:四、數數施。 論:捨圓滿者至而奉獻故。 演曰:五、田器施。 論:於惠施中至而分布故。 演曰:六、攝受眷屬施。 論:如是一切至受眷屬施。 演曰:後結成六施。 論:此中依止至布施而說。 演曰:後合施為三,謂上六施,不過三種:一、施品類,謂初二句;二、施時分,謂次二句;三、施處所,謂後二句。 論:復次,廣說至具戒等廣說。 演曰:七、釋戒。文中分二:初舉頌釋,後長行釋。此初也。 論:言尸羅者至憂慼事故。 演曰:後長行釋。文中分四:一、釋尸羅;二、釋其法;三、釋殺生;四、釋具戒。此初也。梵語尸羅,此云清涼。言律儀者,律謂法戒,儀謂軌範。唯彼善戒可法可軌,故名律儀。如說調伏,亦調亦伏,此亦如是。亦律亦儀,持業釋也,謂是遠離惡法,以為自體相故。無悔等者,等彼遠離染污,不樂憂慼事故。 論:復次善說至稱讚事故。 演曰:二、釋其法。梵語毗柰耶,此云調伏,意顯律儀,調伏六根,皆令清淨,故云調伏。此言隨順一切煩𢙉滅者,即是調伏六根,令清淨義也。故涅槃經第三云:是菩薩眾本性清淨,能調如上二部之眾,悉令安住清淨眾中,是名護法無上大師。善持律者,為欲調伏利眾生故。 論:復次殺生至有尋有伺地中[A14]已說。 ᅟᅟ==[A14]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釋殺生。如有尋有伺地中第八論云:謂於他眾生起殺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殺方便,及即於彼殺究竟中所有身業,乃至第十論云:由幾種言說道理說緣起耶?謂略說由六種言說道理:一、由順次第說;二、由逆次第說;三、由一分支說;四、由具分支說;五、由黑品說;六、由白品說。 論:復次言具戒至如聲聞地。 演曰:四、釋具戒。謂安住具戒等者,二十一論云:云何戒律儀?謂彼如是正出家[A15]已,安住具戒,堅牢防護,別解律儀,軌則所行,皆得圓滿,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一切所有學處,是名戒律儀,乃至廣說。密護根門等者,聲聞地云:云何根律儀?謂即依此尸羅律儀,守護正念,修常委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眼見色[A16]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眼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於彼修律儀行,防護眼根,依於眼根,修律儀行。如是行者,耳聞聲[A17]已,乃至意了法[A18]已,而不取相,乃至修律儀行,是名根律儀,乃至廣說。於食知量等者,聲聞地云:云何於食知量?謂彼如是守諸根[A19]已,以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食於所食,然食所食,為身安住,為蹔支持,為除飢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受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如是名為於食知量,乃至廣說。進止徃來等者,聲聞地云:云何正知而住?謂彼如是常勤修習悎寤瑜伽[A20]已,若徃若來,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反以衣鉢,正知而住;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臥,正知而住;於悎寤時,正知而住;若語若默,正知而住;如解勞睡時,正知而住。是名正知而住。 ᅟᅟ==[A15] 已【CB】,巳【金藏】== ᅟᅟ==[A16] 已【CB】,巳【金藏】== ᅟᅟ==[A17] 已【CB】,巳【金藏】==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ᅟᅟ==[A19] 已【CB】,巳【金藏】== ᅟᅟ==[A20]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廣說至無量為後。 演曰:八、釋道。文中分二:初舉頌揔列,後長行別釋。此初也。 論:為欲勤修至不捨善軛故。 演曰:後長行別釋。文中分二:初略後廣。初中分七:一、釋四念住。文中分二:初明念住,後明對治。此初也。然聲聞地二十八云:四念住者: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此中但明四念住,方便故說為欲勤修四念住故,發起上品猛利欲等,故彼此文亦不相違。 論:住熱光者至正對治故。 演曰:後明對治。文中分二:初別明四治,後揔結勸修。此初也。如日之光,能除昬闇;修正勤者,能治懈怠。餘文易知,不勞更釋。 論:此中顯示至四種對治。 演曰:後揔結勸修。 論:復次於諸至如聲聞地。 演曰:二、釋正斷;三、釋四神足。二文合也。異者,別也。正斷別名者,聲聞地云:四正斷者:一、於[A21]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生欲䇿勵,發勤精進,䇿心持心正斷;二、於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生欲䇿勵,發勤精進,䇿心持心正斷;三、於未生善法為今生故,生欲䇿勵,發勤精進,䇿心持心正斷;四、於[A22]已生善法,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令倍修習。今其增長,今其廣大,生欲䇿勵,發勤精進,䇿心持心正斷。四神足者:一、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四、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如二十九釋。 ᅟᅟ==[A21] 已【CB】,巳【金藏】== ᅟᅟ==[A22]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於如來至如菩薩地。 演曰:四、釋五根;五、釋五力。二文合也。安立正信等者,即安立信等五根。安住有勢力者,即安住信等五力。如菩薩地者,七十五云:依信等根修加行道,加行道中。根是下品,力是上品。准彼文說,念斷神足,在資粮位,五根五力在加行位,覺支、見道、道支、修道及究竟道。 論:復次簡擇至如聲聞地。 演曰:六、釋七覺支。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牒釋。此初也。 論:[A23]已得無漏至名為擇法。 ᅟᅟ==[A23]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別牒釋。文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初中分四:一、釋擇法;二、釋簡擇;三、釋最極簡擇;四、釋極簡擇法。此初也。問:准聲聞地說七覺支,何故此中但明擇法?荅:擇法是慧,正名覺支,餘六眷屬亦覺支也。故聲聞地云:諸[A24]已證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如實覺慧,用此為支,故名覺支。 ᅟᅟ==[A24] 已【CB】,巳【金藏】== 論:言簡擇者至苦聖諦故。 演曰:二、釋簡擇。揔緣於苦也。 論:最極簡擇至老苦等。 演曰:三、釋最極簡擇。別緣於苦也。 論:極簡擇法至經等法故。 演曰:四、極簡擇法。文中分二:初牒釋,後徵釋。此初也。 論:所以者何? 演曰:後徵釋。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依止此故,先修所作。 演曰:後釋。 論:又簡擇者,謂審定解了。 演曰:後番釋。文中分二:初釋簡擇等言,後釋解了等言。初中分二:初正釋,後料簡。初中分三:一、釋簡擇;二、釋最極簡擇;三、釋極簡擇法。此初也。 論:最極簡擇至等解了。 演曰:二、釋最極簡擇。於一切法平等解了,故言等解了。 論:極簡擇法至近解了。 演曰:三、釋極簡擇法。 論:前是尋求道,今是決定道。 演曰:後料簡。前二是尋思,第三是如實智。 論:復有差別。 演曰:後釋解了等言。文中分二:初揔標,後別釋。此初也。 論:言解了者至作意發悟。 演曰:後別釋。文中分三:一、釋解了;二、釋等解了;三、釋近解了。此初也。 論:等解了至方便尋求。 演曰:二、釋等解了。 論:近解了者求[A25]已決定。 ᅟᅟ==[A25]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釋近解了。 論:復次,黠了者知分別體故。 演曰:七、釋八支聖道。文中分七:一、正見。文中有六:一、釋黠了等。文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初中分二:初釋黠了,後釋通達。此初也。此黠了[A26]已下至毗鉢舍那,皆明正見。黠了者,了知能緣體故。 ᅟᅟ==[A26] 已【CB】,巳【金藏】== 論:通達者至所知事故。 演曰:後釋通達。即通達知所緣事故。 論:復有差別。 演曰:後番釋。文中分二:初㧾標,後別釋。此初也。 論:黠了者,了知自相故。 演曰:後別釋。文中分二:初釋黠了,後釋通達。此初也。了知自相者,即緣事智。聲聞地云:尋思其事及自相故,起事邊際覺。 論:通達者,了知共相故。 演曰:後釋通達了知共相者,即如實智。聲聞地云:尋思共相品時理故,起如實覺。 論:審察者至倍增廣故。 演曰:二、釋審察。 論:聦叡者至無忘失故。 演曰:三、釋聦叡。 論:覺者至俱生之慧。 演曰:四、釋覺。 論:明者,謂習所得慧。 演曰:五、釋明。文中分二:初釋明體,後釋明用。此初也。 論:慧行者至勤修習慧。 演曰:後釋明用。 論:毗鉢舍那至審觀察故。 演曰:六、釋毗鉢舍那。謂即於前所了別義,審觀察者,即正見也。 論:涉入者至心涉入故。 演曰:二、正思惟。文中分六:一、釋涉入;二、釋納受;三、釋推尋等;四、釋聖教量;五、釋現量;六、釋比量。此初也。 論:納受者至能攝受故。 演曰:二、釋納受。 論:推尋者,謂取彼諸相故。 演曰:三、釋推尋等。文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初中分二:初釋推尋,後釋極推尋。此初也。 論:極推尋者,謂取彼隨好故。 演曰:後釋極推尋。 論:復有差別。 演曰:後番釋。文中分二:初揔標,後別釋。此初也。 論:推尋者,謂尋求心。 演曰:後別釋。文中分三:一、釋推尋;二、釋極推尋;三、釋最極推尋。此初也。 論:極推尋者,謂伺察心。 演曰:二、釋極推尋。 論:最極推尋至極校計故。 演曰:三、釋最極推尋。 論:聖教為依至說名尋思。 演曰:四、釋聖教量。 論:現量為依,說名思惟。 演曰:五、釋現量。 論:比量為依,說名分別。 演曰:六、釋比量。 論:猒離者至起決定故。 演曰: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三段文合。分為二:初法後喻。初法中分五:一、釋猒離;二、釋遠離;三、釋隨轉離;四、釋還離;五、釋寂止等。此初也。此中增上意樂於遠離中起決定者,如求受戒,有三種思:一、審慮思;二、決定思;三、動發思。前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第三思,能動身思,說名身業;能發語思,說名語業。此是第二決定思也。聲聞地云:若遠離攝正語、業、命,彼於證得無漏作意諸覺支時,先[A27]已獲得。 ᅟᅟ==[A27] 已【CB】,巳【金藏】== 論:遠離者至受遠離故。 演曰:二、釋遠離。此即第三思,如到師前以身禮拜,即動身思,發言求戒,即發語思。 論:隨離者至彼尸羅故。 演曰:三、釋隨離尸羅者,即聖所愛戒。問:何故此名聖所愛戒?荅:二十九云:以諸聖者賢善正至長時愛樂忻慕恱意,我於何時當正獲得諸語惡行、諸身惡行、諸邪命事不作律儀。由彼長夜於此尸羅深心愛樂,忻慕恱意,故獲得時,名聖所愛。獲得如是聖愛戒[A28]已,終不正知而說妄語,終不故思害眾生命,終不故思不與而取,終不故思行欲邪行,終不非法求衣服等,即由如是聖所愛戒增上力故,於修道時乃至所有語業身業,養命事轉,亦得名為正語、業、命。 ᅟᅟ==[A28] 已【CB】,巳【金藏】== 論:還離者至而悔除故。 演曰:四、釋還離。 論:從此[A29]已後至隨護尸羅。 ᅟᅟ==[A29] 已【CB】,巳【金藏】== 演曰:五、釋寂止等。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牒釋。此初也。 論:寂止者至柔和事故。 演曰:後牒釋文。中分三:一、釋寂止;二、釋律儀;三、釋密護。此初也。 論:律儀者至慈心等故。 演曰:二、釋律儀。 論:密護根門至而現行故。 演曰:三、釋密護。 論:橋梁者至惡法故。 演曰:後喻。文中分二:初喻橋梁,後喻舩筏。此初也。 論:舩筏者至障礙法故。 演曰:後喻舩筏。 論:不喜樂者至極滿足故。 演曰:六、正精進。文中分三:一、釋不喜樂;二、釋不違越;三、釋不異違越。此初也。謂於惡法不生喜樂,遠離增上意樂滿足,發勤精進。 論:不違越者至不棄捨故。 演曰:二、釋不違越。謂於一切所學戒中,無毀犯故,不捨戒故,發勤精進。 論:不異違越至不棄捨故。 演曰:三、釋不異違越。謂於一分無穿穴故,不捨戒故,發勤精進。 論:所言念者至住其心故。 演曰:七、正念。 論:如是廣說至當知其相。 演曰:後廣。九種心住者,三十云:一、內住所緣心;二、等住微細心;三、安住內界心;四、親近念住心;五、調柔順伏心;六、捨妄證寂心;七、最極寂靜心;八、專注無間心;九、等持相續心。此九住中,前八為方便,第九為定,此即八支聖道中第八正定。其正見等七,前略中[A30]已說。 ᅟᅟ==[A30]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嗢柁至我作等。 演曰:二、釋智等十五門。文中分二:初舉頌摽列,後長行解釋。此初也。 論:智者謂聞至說為先慧。 演曰:後長行解釋。文分十五:一、釋智;二、釋宣說;三、釋善;四、釋欲;五、釋熾然;六、釋獨;七、釋遠塵;八、釋如病等;九、釋解釋;十、釋我;十一、釋斷;十二、釋盡生等;十三、釋并天世眾生;十四、釋依等;十五、釋我作等。初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此初也。對法第一云:隨所見聞覺知之義,起諸言說。見聞覺知義者,眼所受是見義,耳所受是聞義,自然思構應如是如是是覺義,自內所受是知義。諸言說者,謂詮辯義。 論:智者謂知至非緣他智。 演曰:後番釋。 論:復次宣說至無所隱覆。 演曰:二、釋宣說。拳者,握也。言不作師拳,謂不握恡法也。又師之匠物,不拳之執握,恡而不說。又詩傳云:力也,而不作師之力勢。力勢,謂即刑勢者也。 論:復次初善至如理思惟。 演曰:三、釋善純。一等者,即等彼第二圓滿、第三清淨、第四鮮白也。 論:復次猛利至教授教誡。 演曰:四、釋欲。 論:復次能熾至修習對治。 演曰:五、釋熾然。 論:復次獨者至安隱處故。 演曰:六、釋獨。 論:復次遠塵至遠塵離垢。 演曰:七、釋遠塵。文中分二:初釋遠塵,後釋諸法等。初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此初也。塵謂[A31]已生決擇分智,未得究竟無漏智,於此位中,我𢢔能障見道現觀。垢謂我𢢔及餘見。斷二品種子,今永無故,名遠塵離垢。 ᅟᅟ==[A31] 已【CB】,巳【金藏】== 論:又復塵者至所有麤重。 演曰:後番釋。又俱生我𢢔及見所斷一切煩𢚰現行名塵,彼二品種名垢,即超越人也。 論:於諸法中至所住法中。 演曰:後釋諸法等。文分十三:一、釋諸法;二、釋法眼;三、釋見法;四、釋得法;五、釋知法;六、釋至誠法;七、釋越渡惑;八、釋越渡疑;九、釋非緣於他;十、釋非餘所引;十一、釋得無所畏;十二、釋逆流;十三、釋趣向。此初也。 論:言法眼者至唯有法慧。 演曰:二、釋法眼。既遣實我,唯有見法之慧,名為法眼。 論:言:見法者至如實見故。 演曰:三、釋見法。於苦等者,等集滅道故。八十六云:得法眼時,於四聖諦[A32]已善見故,說名見法。 ᅟᅟ==[A32] 已【CB】,巳【金藏】== 論:言得法者至沙門果故。 演曰:四、釋得法。謂隨獲一種沙門果故,名隨證得沙門果也。 論:言知法者至𮞡墮法故。 演曰:五、釋知法。無𮞡墮者,無𮞡墮於三惡趣也。故八十六云:我今[A33]已盡所有那落迦、傍生、餓鬼,我證預流。 ᅟᅟ==[A33] 已【CB】,巳【金藏】== 論:至誠法者至如實至誠故。 演曰:六、釋至誠法。 論:越渡惑者,謂於自所證。 演曰:七、釋越渡惑。對法第九云:越度一切希望者,由諸忍智出世間道,證得長夜所希聖果,於自所證無希慮故。 論:越渡疑者,謂於他所證。 演曰:八、釋越渡疑。對法云:越渡一切疑惑者,於此位中,於他所證無有猶豫,謂餘亦能證此勝位故。 論:非緣於他至聽聞等故。 演曰:九、釋非緣於他。對法云:不假他緣者,於所修道中雖無他導引,自然善巧故。 論:非餘所引至所引𡙸故。 演曰:十、釋非餘所引。對法云:於大師教餘不能引者,於佛聖教[A34]已得證淨,雖轉餘生,不為邪道所化引故。 ᅟᅟ==[A34] 已【CB】,巳【金藏】== 論:於諸法中至無悚懼故。 演曰:十一、釋得無所畏。對法云:於諸法中得無所畏者,於依所證問記法中,如惡欲增上𢢔者,怯劣心永無有故。 論:言逆流者,謂[A35]已登聖道故。 ᅟᅟ==[A35] 已【CB】,巳【金藏】== 演曰:十二、釋逆流。流者,謂生死流。此逆生死,說名逆流。此依古解,順今釋者,名為預流。預者言入,流謂流類,入聖之類,故名預流。 論:言趣向者至二種法故。 演曰:十三、釋趣向。謂從生死世俗趣向勝義涅槃,故云建立世俗、勝義二種法故。 論:復次乃至廣說。 演曰:八、釋如病等。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云何顯示至乃至廣說。 演曰:後釋。分二:初問後荅。此初問云:云何顯示彼生身如病等。非者,不也。不但說彼生身猶如重病,更說無常行等,有何意耶?乃至廣說者,即乃至廣說無常行等也。 論:然修行者至觀察彼果。 演曰:後荅。分二:初揔荅,後別釋。此初也。於彼事者,指彼生身,名為彼事。此荅意云:然說生身如病等,復如無常等者,謂修行者先以如實無常等行,於彼生身如實訶毀,作是思惟:此生身如病等,甚可猒逆,為欲與彼病等、無常等不和合故,是故說生身猶如病等。次更說無常行等,令修行者如實顯示觀察彼苦果身也。 論:言無常者至非緣他智故。 演曰:後別釋。文中分四:一、釋無常;二、釋苦;三、釋空;四、釋無我。此初也。現見無常,名非不現見,緣自身智,名非緣他智。 論:所言苦者至如其所應。 演曰:二、釋苦。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解釋。此初也。 論:由見生身至悟入苦性。 演曰:後別解釋。文中分二:初釋生等諸苦,後釋諸所有受皆說為苦。此初也。謂由見身生[A36]已復死,死[A37]已復生,因此知身以生死為性,故云悟入苦性。 ᅟᅟ==[A36] 已【CB】,巳【金藏】== ᅟᅟ==[A37]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至皆說為苦。 演曰:後釋諸所有受皆說為苦。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諸樂受變壞故苦。 演曰:後釋。分三:初番釋,中番釋,後番釋。初中分三:一、釋樂受;二、釋苦受;三、非苦樂受。此初也。 論:一切苦受生住故苦。 演曰:二、釋苦受。 論:非苦樂受至說之為苦。 演曰:三、釋非苦樂受。 論:此中樂受至必有變壞。 演曰:中番釋。文分為三:一、釋樂受;二、釋苦受;三、釋非苦樂受。此初也。 論:一切苦受至皆起於苦。 演曰:二、釋苦受。 論:非苦樂受至亦名為苦。 演曰:三、釋非苦樂受。過去名[A38]已滅,現在名[A39]已生。問:捨受既非苦樂,何故亦說為苦?荅:此非苦樂受,體是滅壞之法,彼苦樂二所隨逐故,與二相應故,亦名為苦。 ᅟᅟ==[A38] 已【CB】,巳【金藏】== ᅟᅟ==[A39] 已【CB】,巳【金藏】== 論:云何當觀樂受為苦? 演曰:後番釋。文中分三:一、釋樂受;二、釋苦受;三、釋非苦樂受。初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此受至能生壞苦。 演曰:二、釋。於現法中能生失樂,受緣即生憂𢚰,故生壞苦。 論:如是當觀樂受為苦。 演曰:三、結。 論:云何當觀苦受如箭? 演曰:二、釋苦受。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如毒箭至常𢚰壞故。 演曰:後釋。 論:非苦樂受至苦樂二種。 演曰:三、釋非苦樂受。 論:所言空者至真實法故。 演曰:三、釋空。 論:言無我者至不自在故。 演曰:四、釋無我。 論:復次解釋至彼果涅槃。 演曰:九、釋解釋。 論:復次我者至所有法故。 演曰:十、釋我。此有八名:一、我我所見,現前行故,舉有能緣,以顯所緣,我體是有。二、有情,謂諸賢聖如實了知唯有此性,更無餘法,又復於彼有愛著故。情者,性也。初揔談說彼有情之義,無體可顯,即五根等皆名有情,此即是我,唯有此性,無餘法故。後解以愛為情,能生我愛,說名有情,於彼法性生愛著故。若無有情,誰情所愛?三、意生,是意種類,有能思量、勝作用故,顯是意類,故名意生。四、摩納縛迦,依止於意,或高或下故。若揔釋義,此名儒童。儒者,美好義童,是少年義,美好少年,名曰儒童。若別釋義,摩納是高義,高𢢔他故。縛迦是下義,卑下他故。以依止意,或陵𢢔他,或卑下他,名摩納縛迦。五、養育者,謂能增長後有業故,能作一切士夫用故。初養未來,後長現在。六、補特伽羅,謂能數數徃取諸趣,無猒足故。諸賢聖等亦名此者,從未得道舊身說故。七、命者,謂壽和合,現存活故。壽命是別者,是揔也。揔者,與別命和合,現存活故,名為命者。八、生者,謂具生等所有法故。如第十論[A40]已釋。 ᅟᅟ==[A40]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當斷至作苦邊際。 演曰:十一、釋斷永斷。三、結者:一、身見;二、戒取;三、疑。 論:復次我生至亦永盡故。 演曰:十二、釋盡生等。文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此初也。此中有四:一、我生[A41]已盡;二、梵行[A42]已立;三、所作[A43]已辦;四、不受後有。初二通四果,後二唯羅漢。謂第八有等者,見斷煩𢙉離八有生,謂感生之惑,分限有窮,但至七生而無後也。謂於七有者:一、那落迦;二、傍生;三、餓鬼;四、人;五、天有;六、業有;七、中有。如第十論說。 ᅟᅟ==[A41] 已【CB】,巳【金藏】== ᅟᅟ==[A42] 已【CB】,巳【金藏】== ᅟᅟ==[A43] 已【CB】,巳【金藏】== 論:又我生[A44]已至謂阿羅漢。 ᅟᅟ==[A44]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番釋。文中分二:初正辯四種,後揔結釋成。此初也。 論:當知此中至解了行相。 演曰:後揔結釋成。記別我生等四種為他演說,令解了行相也。 論:復次至二并梵。 演曰:十三、釋并天世眾生。文中分二:初正釋,後通妨。初中分為十四叚:一、釋并天世閒;二、釋并沙門、婆羅門眾生;三、釋并諸天、人眾生;四、釋毗柰耶等;五、釋離繫;六、釋解脫;七、釋離顛倒;八、釋多字;九、釋利益;十、釋安樂;十一、釋哀愍;十二、釋利益安樂;十三、釋人;十四、釋因佛出世說法利益。此初也。 論:并沙門至而修行者。 演曰:二、釋并沙門、婆羅門眾生。 論:并諸天人至出離欲貪。 演曰:三、釋并諸天、人眾生。解脫三縛者,即解脫貪、瞋、癡三縛也。故第八云:三縛,謂貪、瞋、癡。 論:又毗柰耶斷超越者。 演曰:四、釋毗柰耶等。文中分二:初揔標,後別釋。此初也。 論:毗柰耶至果作意。 演曰:後別釋。 論:言離繫者,離九結故。 演曰:五、釋離繫。九結者,第八論云:一、愛結;二、恚結;三、𢢔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能和合苦,故名為結。離斯九結,立離繫名。 論:言解脫者至生老等故。 演曰:六、釋解脫。 論:離顛倒者,由見道故。 演曰:七、釋離顛倒。 論:所言多者至說名為多。 演曰:八、釋多字。 論:言利益者,謂諸善行。 演曰:九、釋利益。 論:言安樂者,無損𢚰行。 演曰:十、釋安樂。 論:言哀愍者至無有罪故。 演曰:十一、釋哀愍。 論:為利益至無損𢙉行。 演曰:十二、釋利益安樂。 論:所言人者,謂𠛴帝利等。 演曰:十三、釋人。 論:若有因佛至利益安樂。 演曰:十四、釋因佛出世說法利益。 論:此中唯說至修正行故。 演曰:後通妨。 論:復次至及妻子等。 演曰:十四、釋依等。文中分二:初釋依等,後釋身器。初中分二:初別釋,後揔結。初中分四:一、釋依;二、釋取;三、釋心依處;四、釋執著。此初也。妻子等者,等奴婢等,故第二論云:一、自父母事;二、妻子事;三、奴婢僕使事;四、朋友官僚兄弟眷屬事;五、田宅邸肆事;六、福業事及方便作業事;七、庫藏事。 論:所言取者至說有四取。 演曰:二、釋取。由不安立及安立者,諸在家者不立後三取,立第一取;諸出家者,不立第一取,立後三取。故對法第七云:取有四種,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執取諍根,執取後有,是取義。所以者何?由貪著欲繫縛耽染為因,諸在家者更相𨷖諍,此諍根本是第一取;由貪著見繫縛耽染為因,諸出家者更相𨷖諍,此諍根本是後三取。六十二見,是見取;各別禁戒多分苦行,是戒禁取;彼所依止薩迦耶見,是我語取。由見取、戒禁取,諸外道輩更相諍論,以於是處見不一故。由我語取,諸外道輩㸦無諍論,於我有性皆同見故。然由此取諸外道等,與正法者㸦有諍論,由彼不信有無我故。如是執著諍論根本,復能引取後有苦異熟,故名為取。如八十九廣說。 論:心依處者,謂四識住。 演曰:三、釋心依處。四識住者:一、色趣識住;二、受趣識住;三、想趣識住;四、行趣識住。如五十論說。 論:言執著至說名隨眠。 演曰:四、釋執著。現行煩𢙉能趣向依,父母妻子等依,即名為纏,彼品種子說名隨眠。 論:如是名依至執著隨眠。 演曰:後結。以名之一字貫下三處。如是名依,名取,名心依處,名執著隨眠。 論:於此有識至境界相中。 演曰:後釋身器。謂此有識身中有本識種子,能與我𢢔等為因緣,及為境界緣前念種子,望後念種子為同類因,是故識身與隨眠為因緣,外一切相器世界等,但無我見、𢢔等為境界緣,復由緣彼外器世界等熏成種子故。外器等望彼隨眠,名為遠境界緣。 論:復次我我至隨眠通二。 演曰:十五、釋我作等。我𢢔執著,多分是外道我𢢔,種子通內外道。 論:復次至空無常無餘。 演曰:三、釋如來等十門。文中分二:初舉頌標列,後長行牒釋。此初也。 論:如來至如經分別。 演曰:後長行牒釋。文中分十:一、釋如來;二、釋無常想;三、釋底沙;四、釋怖;五、釋無為;六、釋不有;七、釋不相續;八、釋空;九、釋無常;十、釋無餘。初中分二:初別釋,後揔釋。初中分二:初牒指經說,後次第解釋。此初也。後次第解釋。文中分十:一、釋如來;二、釋應;三、釋正等覺;四、釋明行圓滿;五、釋善逝;六、釋世閒解;七、釋無上丈夫調御士;八、釋天人師;九、釋佛;十、釋薄伽梵。此初釋如來者,於標文即有,別釋中無。然准下揔釋中云:如來是初揔序,即是下九号之揔序也。涅槃經第十八云:如過去諸佛所說經法、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十一空等,來至菩提,故言如來。且今釋迦如過去諸佛,依諸教法,修六度等行,觀十一空等理,來至菩提果,故言如來即報身佛。般若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即法身佛。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 論:所言應者,應供養故。 演曰:二、釋應。下揔釋云:應永解脫一切煩𢚰障。成唯識第三云:阿羅漢者,通攝三乘無學果位,皆[A45]已永害煩𢚰賊故,應受世間妙供養故,永不復受分叚生故。此中但取初二義名阿羅漢,是共德。三、釋正等覺,亦是標文即有,別釋中無。准下揔釋中云:永斷所知障,名為正等覺,是不共德。舊云正遍知,即正覺、等覺、正覺,如次簡外道、小乘、菩薩三種。 ᅟᅟ==[A45] 已【CB】,巳【金藏】== 論:明行圓滿至後是住行。 演曰:四、釋明行圓滿。文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三明者:一、宿住隨念智明;二、生死智明;三、漏盡智明。四種增上者,謂四種禪定、增上心現法樂住,皆圓滿也。前是行行者,前說遮行、行行皆名行行,後是住行者,四禪現法樂住,皆名住行。 論:此中清淨至是遮圓滿。 演曰:二、釋。此中清淨身語等是行行,密護根門等是遮行。此二行及明皆悉圓滿。 論:由此二種至遮自苦行。 演曰:三、結。此中由不造過者,三業清淨故,即三不護;密護根門故,無忘失法,得世間靜慮,現法樂住,遮自苦行也。 論:言善逝者至二功德故。 演曰:五、釋善逝。逝者,徃也。謂成菩提[A46]已,於生死長夜具一切種二利功德,善事徃矣,故名善逝。 ᅟᅟ==[A46] 已【CB】,巳【金藏】== 論:世閒解至皆善知故。 演曰:六、釋世閒解。由善悟入至行差別故者,即知三際眾生心行差別也。於器世閒,乃至成壞,皆善了知故,自性果也。因緣,因也。此為揔句。餘四四諦,如次配之。 論:無上丈夫至極尊勝故。 演曰:七、釋無上丈夫調御士。舊云:無上士、調御丈夫,智無等故,無過上故,名無上士。於現法中,佛身具相好,是大丈夫。又多分調御無量丈夫最第一故,極尊勝故,由此後釋,舊云:無上士、調御、丈夫。 論:天人師至有力能故。 演曰:八、釋天人師。以彼天人解甚深義,勤修正行,有力能故,餘趣不能,故不稱師。 論:言佛陁者至三菩提故。 演曰:九、釋佛。謂畢竟斷一切煩𢚰所知并諸習氣,現等正覺,證得無上正等覺故,即具二智,覺自他也。 論:薄伽梵至大勢力故。 演曰:十、釋薄伽梵。舊云世尊,坦然安坐妙菩提座,任運摧滅一切魔軍大勢力故,即破四魔。如佛地論頌云: 自在熾盛與端嚴, 名稱吉祥及尊貴, 具足如是諸六義, 應知揔名為薄伽。 薄伽者,聲也。梵謂具德。若有為此薄伽聲自能破四魔,必具六德:一、自在義,永不繫屬諸煩𢚰故;二、熾盛義,炎猛智火所燒鍊故;三、端嚴義,三十二相等所莊嚴故;四、名稱義,佛之勝名無不知故;五、吉祥義,恒起方便,利有情故;六、尊貴義,世出世間咸尊重故。若言世尊,▆前五義。 論:此中如來至是不共德。 演曰:後揔釋及所知障[A47]已下,皆名不共德。 ᅟᅟ==[A47]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至乃至廣說。 演曰:二、釋無常想。文中分二:初指經揔標,後依標別釋。此初也。 論:此中若修至餘作意故。 演曰:後依標別釋。文中分四:一、明修;二、明修果;三、明修差別;四、明修方便。初中分二:初正釋其修,後兼釋處等。初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此初也。 論:又若修者至熟修習故。 演曰:後番釋。 論:為處者至意思唯故。 演曰:後兼釋處等。文中分二:初單釋處等六句,後重釋五六二句。此初也。 論:又善攝受至無閒作意故。 演曰:後重釋五六二句。文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此初也。 論:又善攝受至正加行故。 演曰:後番釋。 論:隨順欲貪至觀無常故。 演曰:二、明修果。害隨眠者,害種子也。即以煩𢚰種子為根本,現行為枝條,下地善法由彼煩𢚰斷滅,不增長故,以無常想所緣境顯示能緣無常想,自心作意觀無常故,即所觀無常,名為修果。 論:臺閣者至謂所餘想。 演曰:三、明修差別。喻中以臺閣為果,梁棟為臺閣,依因法中以解脫為果,如臺閣。修習之智為解脫依因,如梁棟。無學無常想,大如輪王。除無學外,所餘無常想,小如城王。 論:又或居至正修加行。 演曰:四、修方便。 論:復次至二種道等。 演曰:三、釋底沙。文中分二:初揔標舉數,後依標別釋。此初也。等者,等其修障二字,具足應云二種修道障也。 論:謂由疑故,不能發趣。 演曰:後依標別釋。文中分二:初明四種趣道障,後明二種修道障。初中分四:一、疑;二、邪尋思;三、邪分尋思見行;四、忿。此初也。謂由疑故,不能發心趣向聖道,故說為障。 論:雖復發趣至而徃餘處。 演曰:二、邪尋思。雖復發趣,由邪尋思,而徃邪道處,既背正道,故說為障。 論:由邪分尋思至教授教誡。 演曰:三、邪分尋思見行。此雖無疑,亦不徃邪道處。然由邪少分尋思、邪少分見行不任師友正教授教誡,故說為障。 論:所言忿者,謂他諫諍時。 演曰:四、忿。謂他諫時而起諍競,故亦不能趣於聖道,說之為障。 論:言苦𢚰者至麤弊行等。 演曰:後明二種修道障。文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初中分二:初法後喻。初中分二:初釋苦𢚰,後釋不樂。此初也。 論:言不樂者,雜瞋事故。 演曰:後釋不樂。 論:此之二種,猶如坑㵎。 演曰:後喻。 論:又此二種能障行路。 演曰:後番釋。文中分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論:雖無是事至能為障礙。 演曰:後釋。分二:初明貪著利養恭敬不入山林障,後明處深稠林不捨利養恭敬障。此初也。雖無麤弊行及雜瞋事,而由利養恭敬,不入山林進修聖道,故說為障。 論:言猛利者至能捨此故。 演曰:後明處深稠林不捨利養恭敬障。謂處深稠林,雖捨父母、妻子等七攝受事,而不能捨利養、恭敬,故說為障。 論:復次,言有怖至不平正故。 演曰:四、釋怖。文中分三:一、釋有怖等;二、釋弊趣等;三、釋失道等。初中分二:初釋怖等五,後結顯道過。此初也。 論:如是五種,顯道過失。 演曰:後結顯道過。 論:弊趣惡趣者,顯示趣過失。 演曰:二、釋弊趣等。 論:失道惡道至名不善士。 演曰:三、釋失道等。 論:復次,無動至皆寂滅故。 演曰:五、釋無為。謂無動等,即是無為異名,故此名為攝異門分。 論:復次我何至受不生故。 演曰:六、釋不有。文中分二:初辯二世境異,後明二世觀別。初中分二:初辯未來世我我所不有,後明現在世我我所不有。此初也。有二復次釋,如文易知。 論:我當不有至現在世說。 演曰:後明現在世我、我所不有。 論:此觀無常至無常性故。 演曰:後明二世觀別,有二番釋,尋之可解。 論:復次不相續至皆止息故。 演曰:七、釋不相續。 論:復次所言至無餘依故。 演曰:八、釋空。謂餘煩𢙉斷者,謂有餘依涅槃;謂無餘依者,謂無餘依涅槃。 論:復次言無常至有出離故。 演曰:九、釋無常。謂一分盡者,謂三世中,過去一分盡故。有沒法者,謂全分滅者,三世俱沒,名全分滅。又有盡法者,謂全分。滅者,謂三世法[A48]已盡、當盡,今盡名全分。滅沒法者,謂相續變壞者,此說相續,前言全滅,故二沒各異,無重言失。 ᅟᅟ==[A48]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無餘斷者,謂是揔句。 演曰:十、釋無餘。文中分三:一、揔;二、別;三、結。此初也。 論:永棄捨至由修道故。 演曰:二、別。 論:當知此中至顯無餘斷。 演曰:三、結。 【張氏、畢氏二人同施刀▆布二疋。】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三十四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三十五(計二十八帋)       素 覺山明教院沙門 澄淨 述 論卷第八十四 論攝異門分之下 論:復次嗢柁至聚沫等為後。 演曰:四、釋欲等九門。文中分二:初舉頌標列,後長行解釋。此初也。欲三種者:一、無常;二、虛偽;三、不實。 論:諸欲無常、虛偽、不實者。 演曰:後長行解釋。文中分九:一、釋欲;二、釋延請;三、釋法;四、釋僧;五、釋惠施;六、釋猒;七、釋梵志;八、釋無常;九、釋聚沫等。初中分二:初標牒經文,後依標解釋。此初也。 論:謂於諸欲至顛倒事故。 演曰:後依標解釋。文中分二:初揔釋,後別釋。此初也。四種顛倒事者,謂無常計常、無我計我、無淨計淨、無樂計樂。此依標文,次第釋也。然下別釋中,逐文便故,與前標文次第不同,理亦無違。 論:當知此中至顛倒事故。 演曰:後別釋。文中分二:初略釋,後廣釋。此初也。故者,因由所以之義,此諸欲中計為我者,虛也。何以故?本是無我,妄計為我,故成虛也。計為淨者,偽也。何以故?本是不淨,妄計為淨,故成偽也。計為樂者,不實也。何以故?本是其苦,妄計為樂,故成不實。然彼諸欲似常等現,便計為常,說名妄法,顛倒事故。以無常等計為常等故,成虛妄及顛倒故。 論:云何諸欲名為妄法? 演曰:後廣釋。文中分四:一、依無常訶,計欲為常;二、依苦訶,計欲為樂;三、依無我訶,計欲為我;四、依不淨訶,計欲為淨。初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為顯此義至故同彼法。 演曰:後釋為顯此欲是無常義,說幻事喻。問:既說欲是非常等,何故言諸欲似常等現?荅:雖非常等,然欲似彼常等顯現,故同彼法,言似常等理,實欲是無常,故計欲常名為妄法。 論:誑惑愚夫至之所逼觸。 演曰:二、依苦訶,計欲為樂。文中分二:初明愚夫被誑,後辯智者了知。此初也。 論:諸聦慧者至如實知故。 演曰:後辯智者了知。 論:又彼諸欲至危亡地故。 演曰:三、依無我訶,計欲為我。喻枯骨者,如犬嚙骨,但血污口,終無飽時,計欲為我,理亦如是。 論:又不淨者,是其揔句。 演曰:四、依不淨訶,計欲為淨。文中分二:初揔後別。此初也。 論:言臭穢者至可惡逆故。 演曰:後別,如文易知。 論:復次應招至果無量故。 演曰:二、釋延請。延謂招延,即捨世財興供養,求果報也。請謂奉請,即請佛說法,斷除貪愛,求解脫也。餘文可解。 論:復次善說至而空過者。 演曰:三、釋法。於中通教、理、行、果四種之法。如言文義巧妙是教法,現見等是理法,無熱等是果法,無時等亦是理法,諸有智者等是。行法[A1]已下,配囑四法,准上可知。由身體故者,由身觸證故。非宜華詞等者,非冝綺語華詞,說未曾有深妙之義也。謂觀待道理者,謂若因若緣能生諸行及起隨說,如是名為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者,謂若因若緣能得諸法,或能成辦,或復生[A2]已,作諸業用,如是名為作用道理。法尒道理者,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安住,法住法界,是名法尒道理。證成道理者,謂若因若緣,能令所立、所說、所標,義得成立,令正覺悟,如是名為證成道理。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言正行者,謂是揔句。 演曰:四、釋。僧文中分五:一、釋正行;二、釋大師子;三、摩序等;四、釋善見;五、釋聖等。初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初中分二:初揔後別。此初也。 論:應理行者至而思惟故。 演曰:後別。 論:又應理行至乃至廣說。 演曰:後番釋。文中分二:初正釋,後指處。此初也。六堅法者,即六和敬也。永斷五支,成就六支,如三十四䟽[A3]已陳,更不繁說。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一切至我當廣說。 演曰:後指處。 論:又大師子者,是其揔句。 演曰:二、釋大師子。文中分二:初正釋,後料簡。初中分三:一、揔;二、別;三、結。此初也。 論:腹所生者至相似法故。 演曰:二、別。 論:如是諸句至法生圓滿。 演曰:三、結。 論:謂初句至法生圓滿。 演曰:後料簡。遮器過失者,即遮凡器過失也。 論:又序者至名彼所生。 演曰:三、釋序等。文中分三:一、正釋;二、通妨;三、料簡。此初也。 論:雖因所生至為彼依故。 演曰:二、通妨。 論:又於此中後句釋前。 演曰:三、料簡。此中文意以後句種類果,釋前序緣,以後句所生果,釋前集因。 論:又善見者,是其揔句。 演曰:四、釋善見。文中分三:一、揔釋;二、別釋;三、料簡。此初也。 論:言善知者至如實知故。 演曰:二、別釋。 論:由後二句至顯彼加行。 演曰:三、料簡。 論:又言聖者至無𮞡轉故。 演曰:五、釋聖等。 論:復次諸法至興盛事故。 演曰:五、釋惠施。 論:復次猒者至一切依滅。 演曰:六、釋猒。文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初中分二:初正釋,後料簡。此初也。 論:前之二種至行於滅行。 演曰:後料簡。前之二種,於有學位,名為加行;後之一種,在無學位,盡無生行,名為滅行。 論:又言猒者至普得解脫。 演曰:後番釋。於餘煩𢚰心得解脫者,謂證無學智,心慧無礙,名心得解脫也。 論:復次至是為其相。 演曰:七、釋梵志。文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初中分二:初正釋,後料簡。初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無猶豫等至名為非有。 演曰:二、釋。有五句別:一、無猶豫等;二、斷諸惡作;三、離諸貪愛;四、於有非有下,合釋第四有、第五非有二句:現在、未來名有,謂現有當有故;過去名非有,謂漏[A4]已滅故。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論:由此諸句至婆羅門相。 演曰:三、結。 論:由前三句至觀察其相。 演曰:後料簡。文中分二:初明前三句,後明第四句。此初也。 論:或謂不正至觀察其相。 演曰:後明第四句。文中分二:初揔標其相,後別釋著字。此初也。 論:此中著者至作極甘味。 演曰:後別釋著字。文中分二:初揔摽列,後別牒釋。此初也。揔於三處者,即前三世也。謂於三世作極厚重,作極甘味。 論:作愁憂者至是可食用。 演曰:後別牒釋。 論:復有差別至有隨眠者。 演曰:後番釋。文中分二:初正釋,後料簡。初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牒釋。此初也。 論:如是諸句至四種雜染。 演曰:後別牒釋。於記所解疑惑斷故者,釋無猶豫等。於所行中一切忘失法行斷故者,釋斷諸惡作。於未來世苦因斷故,現在苦因麤重斷故者,釋離諸貪愛。所言有者下,釋有。言非有者下,釋非有。所言著者下,釋著。謂此義中是貪、瞋、癡者,出著體也。問:所言有者,於其三界所攝諸相,作意起貪等著,理即可。然言非有者,於無相界作意思惟,即是無漏心,如何無漏心中起貪等著耶?荅:如入無相定,諸有學者雖斷現行貪等,猶有隨眠,非阿羅漢得有尋思等四種雜染,故非有中亦說著也,所以名為有非有著。言四種雜染者,即是論中尋思為一,戲論為二,著為二,想為四,名四種雜染也。 論:前二是出家至取諸相故。 演曰:後料簡。文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此初也。諸出家者,由追憶念曾所更境等者,由追憶曾所更竟家貪愛等事,故有尋思等。 論:復有二種至為彼因緣。 演曰:後番釋。 論:復次,所有至無四顛倒。 演曰:八、釋無常。如聲聞地者,二十七云:於無常隨觀入息,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入息;於無常隨觀出息,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出息。於斷隨觀入息,我今能學斷隨觀入息;於斷隨觀出息,我今能學斷隨觀出息。於離欲隨觀入息,我今能學離欲隨觀入息;於離欲隨觀出息,我今能學離欲隨觀出息。於滅隨觀入息,我今能學滅隨觀入息;於滅隨觀出息,我今能學滅隨觀出息。又無常力之所損害者,前聲聞地三十四卷觀內事有十五觀,外事有十六觀,內事十五中第七他所損審。論言:云何尋思內事,他所損害、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他所損害,其身變異,或由刀杖、鞭革、皮繩、矛楯等壞,或由種種蚊蝱、虵蝎、諸惡毒觸之所損害,復於餘時見不變異。見是事[A5]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乃至廣說者,廣說內外三十一事無常之性。當知此中增一略文者,即此中說無常皆是苦等,對前廣說,名為略文。顯無常等差別者,如此中言,若有無常眾同分者,有生老等,謂由觀見,或自或他,從少年位,乃至老位,諸行相續,前後差別。㸦不相似,見是事[A6]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何以故?此內分位,前後變異,現可得故,障礙差別為後者,如彼論云:雖於一切苦集二諦,數數深心猒離驚怖及於涅槃,數數發起,深心願樂,然猶未能深心趣入。何以故?以彼猶有能障現觀麤品我𢢔,隨入作意,閒無閒轉。乃至彼既如是斷能障礙麤品我𢢔及於涅槃攝受增上意樂適恱,便能捨離。後後觀心所有加行,住無加行、無分別心,此障差別,最居於後,名障礙差別。為後最初得者,最初得聖果故,以初對後,名為下劣。於上差別至而作證者,由先伏惑有差別故,今斷惑得聖果時,超證次第亦差別也。此說二法者,即前慧、定二法也。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色如聚沫至猶如幻像。 演曰:九、釋聚沫等。住四識住:一、色趣識住;二、受趣識住;三、想趣識住;四、行趣識住。 論:復次[A7]已說至今當說。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釋揔中黑品。文中分二:初結前生後,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嗢柁南曰至少等差別等。 演曰:後依生正釋。文中分二:初以頌揔列,後長行別釋。此初也。 論:所言生者至新眾同分。 演曰:後長行別釋。文分十一:一、釋生;二、釋老;三、釋死;四、釋藏等;五、釋可欣等;六、釋煩𢚰;七、釋貪;八、釋瞋;九、釋癡;十、釋少等;十一、釋異門等。此初也。等生者,則是胎藏,身分圓滿,仍未出胎與出生等,名曰等生。蘊得者,唯是現行。界得者,體即種子,因緣性故。處得者,謂根、境二,除前因緣,取餘增上及所緣境二和生識名處。所言得者,成就名也。 論:復次言蹎至性𮕱變故。 演曰:二、釋老。傴(於禹反)者,說文云:僂也。僂(力主反)者,廣雅云:曲也。黶(於琰反)者,說文云:肉黑也。腐(父音)者,說文云:爛也。 論:復次殞者至二三七日。 演曰:三、釋死。餘心處在者,謂壽熳二種,上下俱捨,餘有心處在。 論:復次一切至不能捨離。 演曰:四、釋藏等。 論:復次可欣至諸句差別。 演曰:五、釋可欣等。文中分二:初釋可欣等,後釋可欲等。初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此初也。 論:又可欣者至皆可愛故。 演曰:後番釋。 論:又可欲者至貪處所欲。 演曰:後釋可欲等。 論:復次於五至五趣向事。 演曰:六、釋煩𢚰。文中分三:一、唯明煩𢚰差別功能;二、通惑及業皆名煩𢚰;三、指其廣說,如攝事分。就初文中分三十六:一、釋五結;二、釋自損;三、釋損他;四、釋俱損;五、釋能生現法罪;六、釋能生後法罪;七、釋能生現法後法罪;八、釋三縛;九、釋煩𢚰隨眠;十、釋隨煩𢚰;十一、釋纏;十二、釋株杌;十三、釋垢;十四、釋你伽;十五、釋箭;十六、釋所有;十七、釋惡行;十八、釋根;十九、釋漏;二十、釋匱;二十一、釋燒;二十二、釋𢚰;二十三、釋暴流;二十四、釋軛;二十五、釋取;二十六、釋繫;二十七、釋蓋;二十八、釋五下分結;二十九、釋五上分結;三十、釋稠林;三十一、釋諍;三十二、釋黑;三十三、釋無義;三十四、釋弊;三十五、釋有罪;三十六、釋遠離。初中分二:初揔摽列數,後依標別釋。此初也。 論:諸結所緣至而和合故。 演曰:後依標別釋。文中分五:一、釋所結事;二、釋能結事;三、釋罪過事;四、釋等流事;五、釋趣向事。此初也。 論:即彼諸結至名能結事。 演曰:二、釋能結事。 論:諸結因緣至名罪過事。 演曰:三、釋罪過事。 論:為當來世至名等流事。 演曰:四、釋等流事。 論:能生五趣至名趣向事。 演曰:五、釋趣向事。 論:由此因緣至略有九結。 演曰:二、釋自損;三、釋損他;四、釋俱損;五、釋能生現法罪;六、釋能生後法罪;七、釋能生現法後法罪。六叚文合也。九結者,如前第八論及三十四䟽說。 論:又約不隨至謂貪、瞋、癡。 演曰:八、釋三縛。文中分二:初明三縛,後釋縛義。此初明三縛者:一、貪縛;二、瞋縛;三、癡縛。 論:依三受故至故名為縛。 演曰:後釋縛義。依三受故者,謂依樂受故,貪縛隨增,依苦受故,瞋縛隨增,依捨受故,癡縛隨增,所緣相應俱隨增故。雖依捨受,亦有貪瞋,非如癡故。由彼因緣,雖欲脫彼,而不能脫,故名為縛。 論:又煩𢚰品至但有七種。 演曰:九、釋煩𢚰隨眠。取其根本,但有七種者:一、欲貪隨眠;二、瞋恚隨眠;三、有貪隨眠;四、𢢔隨眠;五、無明隨眠;六、見隨眠;七、疑隨眠。如前第八論說。 論:又從煩𢚰至皆隨煩𢙉。 演曰:十、釋隨煩𢙉。 論:又現起相至謂無慚等。 演曰:十一、釋纏。纏有八種者:一、無慙;二、無愧;三、惽沉;四、睡眠;五、掉舉;六、惡作;七、嫉姤;八、慳恡。如第八論及八十九說。 論:又彼能令至說為株杌。 演曰:十二、釋株杌。文中分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也。對法第七云:株杌有三,謂貪、瞋、癡。由依止貪、瞋、癡,先所串習,為方便故,成貪等行,心不調順,無所堪能,難可解脫,令諸眾生難斷此行,故名株杌。 論:如舃鹵田至說五心株。 演曰:二、喻舃。鹵者,鹹鹵土也。五心株者:一、貪;二、瞋;三、癡;四、惽沉;五、疑。 論:貪等別故,說有三種。 演曰:三、合。 論:又彼能令至名應遠離。 演曰:十三、釋垢;十四、釋你伽;十五、釋箭;十六、釋所有;十七、釋惡行;十八、釋根;十九、釋漏;二十、釋匱;二十一、釋燒;二十二、釋𢚰;二十三、釋暴流;二十四、釋軛;二十五、釋取;二十六、釋繫;二十七、釋蓋;二十八、釋五下分結;二十九、釋五上分結;三十、釋稠林;三十一、釋諍;三十二、釋黑;三十三、釋無義;三十四、釋𡚁;三十五、釋有罪;三十六、釋遠離。如第八論及八十九,對法第七具明。梵語你伽,此云常流注,亦名常害。第八論云常能為害,故名為常害。 論:毀犯所受至名突尸羅。 演曰:二、釋通惑及業皆名煩𢚰。文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初中分七:一、釋突尸羅;二、釋惡法;三、釋內朽敗;四、釋下產生;五、釋水生蝸螺;六、釋螺音狗行;七、釋妄稱沙門。此初也。見云:突者,是惡。慈恩云:尸羅,梵語,此曰清涼。行惡之人,惡於清涼,名惡尸羅。非尸羅惡,名惡尸羅。古人解云:尸羅,戒義。惡尸羅者,即是惡戒。由此難言:防非以解戒,有戒不防非;造作以解思,有思非造作。今釋不然,不善解名,故有此難,應如前釋難。今解云:惡體非尸羅,惡於尸羅,名惡尸羅。亦應惡體非是見,惡於見,故名惡見。此難不齊推求以解見善惡,並推求清涼是尸羅,尸羅非惡體。 論:又惡法者至乃至廣說。 演曰:二、釋惡法。 論:當知此中至虛無有實。 演曰:三、釋內朽敗。 論:下產生者至法門中說。 演曰:四、釋下產生。謂無七聖上妙法財,但有三毒。下資產業,名下產生。 論:水生蝸螺至應遠離故。 演曰:五、釋水生蝸螺。 論:螺音狗行至最第一故。 演曰:六、釋螺音狗行。譬如其狗,吠聲清直,似於螺音而行狗行。苾蒭亦尒,發言清直,似於螺音而行機行,如於狗行。年雨者,臘優也。 論:實非沙門至真沙門故。 演曰:七、釋妄稱沙門。文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初中分二:初釋妄稱沙門,後釋妄稱梵行。此初也。 論:非梵行者至妄稱梵行。 演曰:後釋妄稱梵行。 論:實非沙門至妄稱沙門。 演曰:後番釋。 論:又捨所受至沙門梵行。 演曰:後番釋。文中分七:一、釋突尸羅;二、釋惡法;三、釋內朽敗;四、釋下產;五、釋水生蝸螺;六、釋螺音狗行;七、釋妄稱沙門梵行。七叚文合也。此中說突是捨義。 論:又有貪瞋至我當廣說。 演曰:三、指其廣說,如攝事分。 論:復次染者至成地[A8]已說。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演曰:七、正釋貪異名,兼釋瞋癡。 論:復次言內垢至其義應知。 演曰:八、正釋瞋異名,兼釋貪癡。 論:復次在前至如聲聞地。 演曰:九、正釋癡異名,兼釋貪瞋及有對分者,謂即黑白相對,名有對分。 論:復次少者至言說量故。 演曰:十、釋少等。 論:復次或異門至相差別故。 演曰:十一、釋異門等。 論:如是名為至顯示安立。 演曰:三、結歸本名。 論卷第八十五 論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一 演曰:自下第五有十六卷,名攝事分,略攝三藏眾要事義。言中者,謂此分具明三藏,且辯契經,簡餘二藏,故名中也。契經有四擇,行擇為首,故稱第一。行擇有四卷,此卷居初,故云之一。 論:如是[A9]已說至云何攝事?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演曰:明此分中有二:一、結前問後;二、依問為通。此初也。 論:謂由三處至摩㖏理迦事。 演曰:二、依問為通。文中分二:初標列三藏,後依標別釋。此初也。 論:云何素呾纜事? 演曰:後依標別釋。文中分三:一、釋素呾纜事;二、釋毗柰耶事;三、釋摩咀理迦事。初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由二十至久住契經。 演曰:後釋。分二:初明所釋之經,後辯能釋之論。初中分二:初揔摽列數,後依摽別釋。此初也。 論:別解脫契經至精勤修學。 演曰:後依標別釋。文中分二:初別釋四經,後揔結勸知。初中分四:一、釋別解脫契經;二、釋事契經;三、釋聲聞相應契經;四、釋大乘相應契經。此初也。五犯聚,即五篇,如二十八䟽[A10]已㖦。說過一百五十學處,如三十四䟽具說,更不再述。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論:事契經者,謂四阿笈摩。 演曰:二、釋事契經。文中分四:一、標;二、列;三、釋;四、結。此初也。 論:一者雜阿至增一阿笈摩。 演曰:二、列。 論:雜阿笈摩至增一阿笈摩。 演曰:三、釋。文中分四:一、雜阿笈摩;二、中阿笈摩;三、長阿笈摩;四、增一阿笈摩。四段文合也。又依八眾者,第三論云:一、𠛴帝利眾;二、婆羅門眾;三、長者眾;四、沙門眾;五、四大天王眾;六、三十三天眾;七、摩天眾;八、梵天眾。 論:如是四種至是名事契經。 演曰:四、結。師弟展轉傳來者,梵語阿笈摩,此云傳,即師及弟子展轉傳來,乃至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說名阿笈摩。 論:於十二分至如前應知。 演曰:三、釋聲聞相應𢍆經;四、釋大乘相應𢍆經。二文合也。此說小乘有十一,大乘唯方廣,理實大小各有十二,具不具義,此分別義如前。應知者,如三十八等說,更不重述。 論:如是四種至當知其相。 演曰:後揔結勸知。結前四經,例餘二十種,當知其相。 論:從是[A11]已後至摩呾理迦。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演曰:後辯能釋之論。文中分三:一、辯其來意;二、正申解釋;三、結勸覺了。初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為欲決擇至先聖𢍆經。 演曰:二、釋。分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也。 論:譬如無本母字義不明了。 演曰:二、喻。涅槃經第八云:是十四音,名曰字本。以十四音是字本母,廣如第二䟽說。 論:如是本母至義即明了。 演曰:三、合。 論:是故說名摩呾理迦。 演曰:三、結。 論:揔嗢柁南至無猒、少欲住。 演曰:二、正申解釋。文中分四:一、釋行擇;二、釋處擇;三、釋緣起食諦界擇;四、釋菩提分法擇。初中分二:初舉揔頌,後舉別頌。此初也。言揔頌者,謂揔標綱要,有十一門:一、界門;二、略教門;三、想行門;四、速通門;五、因門;六、斷支門;七、二品門;八、智事門;九、諍門;十、無猒門;十一、少欲住門。 論:別嗢柁南曰至及染淨。 演曰:後舉別頌。文中分為十一叚:一、有一頌釋揔中第一界門;二、有一頌釋揔中第二略教門;三、有一頌釋揔中第三想行門;四、有一頌釋揔中第四速通門;五、有一頌半釋揔中第五因門;六、有一頌釋揔中第六斷支門;七、有一頌釋揔中第七二品門;八、有一頌釋揔中第八智事門;九、有一頌擇揔中第九諍門;十、有一頌釋惣中第十無猒門;十一、有一頌釋揔中第十一少欲住門。初中分二:初以頌揔列,後長行別釋。此初也。 論:有四種所至所集成界。 演曰:後長行別釋。文分十一:一、釋界;二、釋脫;三、釋前行;四、釋觀察;五、釋果;六、釋愚相;七、釋無常等定;八、釋界;九、釋二種漸次;十、釋非斷非常;十一、釋染淨。初中分二:初釋所治四種之界,後釋能治四種之道。初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四? 演曰:二、徵。 論:謂於先有至所集成界。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初正釋常見,後例釋餘見。此初也。謂於先有等者,簡異於今有等也。於今者,簡異於先也。謂於先有等執我身是常,不從因生,乃至於今身,由彼先有等為因,由彼先有等為緣,數習邪解脫見所熏集種子成界。 論:如說由常見至廣說亦尒。 演曰:後例釋餘見。 論:此中世尊至諸煩𢚰故。 演曰:後釋能治四種之道。文中分二:初明教興之意,後辯能治之道。此初也。 論:為初邪界至勝解界故。 演曰:後辯能治之道。文中分四:一、治常見道;二、治斷見道;三、治現法涅槃見道;四、治薩迦耶見道。此初也。 論:為隨第二至勝解界故。 演曰:二、治斷見道。 論:為隨第三至勝解界故。 演曰:三、治現法涅盤見道。 論:為隨第四至勝解界故。 演曰:四、治薩迦耶見道。若離蘊計我,說諸行空門為能治道;若即蘊計我,說無我門為能治道。 論:復次,善說至內所證故。 演曰:二、釋脫。文中分二:初揔標列數,後依標別釋。此初也。 論:云何真實究竟解脫? 演曰:後依標別釋。文中分三:一、釋真實究竟解脫;二、釋彼方便;三、釋彼自內所證。初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畢竟至所應作故。 演曰:後釋。分二:初番釋,後番釋。此初也。 論:又解脫有三至具足二種。 演曰:後番釋。 論:云何方便? 演曰:二、釋彼方便。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謂於諸行至心善解脫。 演曰:後釋。 論:云何自內所證? 演曰:三、釋彼自內所證。文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當知有四種相。 演曰:後釋。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若於有學至無𮞡轉道。 演曰:二、釋。分二:初釋有學,後釋無學。此初也。謂我已盡至所生諸行者,謂我生[A12]已盡也。又我[A13]已住至無𮞡轉道者,謂梵行[A14]已立也。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ᅟᅟ==[A13] 已【CB】,巳【金藏】== ᅟᅟ==[A14] 已【CB】,巳【金藏】== 論:若於無學至如實記別。 演曰:後釋無學。謂我[A15]已作至所應學事者,謂所作[A16]已辦也。 ᅟᅟ==[A15] 已【CB】,巳【金藏】== ᅟᅟ==[A16]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名為自內所證。 演曰:三、結。 論:復次即彼至道果前行法。 演曰:三、釋前行。文中分二:初揔標列,後別牒釋。此初也。 論:見前行法至出世正見。 演曰:後別牒釋。文中分二:初釋見前行,後釋道果前行。此初也。見前行法者,即見道前方便,名見前行法也。 論:道果前行至諸煩𢚰故。 演曰:後釋道果。前行修道是道之果,此果方便名果前行。或同時等者,或能引道與所引道同時生,或能引道滅後所引道方生,故云或同時生,或後時生。 論:復次為欲至修道觀察。 演曰:四、釋觀察。文中分二:初揔摽列數,後依標別釋。此初也。應觀察八事者:一、愛味;二、過患;三、出離;四、聞;五、思惟;六、思擇;七、見道;八、修道。 論:於諸行中至心得解脫。 演曰:後依標別釋。文中有八:一、愛味;二、過患;三、出離;四、聞;五、思惟;六、思擇;七、見道;八、修道。此八合為二門:初三明所觀察,後五辯能觀察。初中分二:初別釋前三,後揔結為一。此初也。 論:是名一門觀察差別。 演曰:後揔結為一。即揔結前三為一所觀察門也。 論:又修行者至心得解脫。 演曰:後五辯能觀察,如文可知。 論:復次有二至及苦滅果。 演曰:五、釋果。文中分二:初揔標二果,後依標別釋。此初也。 論:一者見所斷至永不復轉。 演曰:後依標別釋。文中分二:初釋惑斷果,後釋苦滅果。此初也。第二有等永不復轉者,即有餘依涅盤也。 論:復有二種至勤修觀行。 演曰:後釋苦滅果。有五番釋此苦滅果,即無餘依涅槃也。心苦滅,即意識相應苦滅;身苦滅,即五識相應苦滅。壞苦及苦苦,同名事苦,故合為一。行苦唯是理苦,故獨為一。 論:復次至愚夫之相。 演曰:六、釋愚相。文中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二? 演曰:二、徵。 論:一者至而反生起。 演曰:三、列。 論:何等名為是所應求。 演曰:四、釋。文中分二:初釋於所應求不如實知,後釋非所應求而反生起。初中分二:初徵後釋。此初也。 論:所謂涅盤諸行永滅。 演曰:二、釋。分二:初釋於所應求,後釋不如實知。此初也。 論:而諸愚夫至不如實知。 演曰:後釋不如實知。 論:何等名為至而反生起。 演曰:後釋非所應求而反生起。文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非所求者至不得解脫。 演曰:二、釋。 論:如是至而反生起。 演曰:三、結。 論:復次至無我決定。 演曰:七、釋無常等定。文中分三:一、揔標列數;二、依標別釋;三、指廣如前。此初也。 論:云何諸行無常決定? 演曰:二、依標別釋。文中分三:第一番釋,第二番釋,第三番釋。初中分四:一、釋無常決定;二、釋苦性決定;三、釋空性決定;四、釋無我決定。初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由三種相至何況現在。 演曰:二、釋。 論:是名諸行無常決定。 演曰:三、結。 論:云何諸行苦性決定? 演曰:二、釋苦性決定。文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去來諸行至是現前苦。 演曰:二、釋。 論:是名諸行苦性決定。 演曰:三、結。 論:云何諸行空性決定? 演曰:三、釋空性決定。文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去來諸行至由此故空。 演曰:二、釋。 論:是名諸行空性決定。 演曰:三、結。 論:云何諸行無我決定? 演曰:四、釋無我決定。文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去來諸行至正現前故。 演曰:二、釋。 論:是名諸行無我決定。 演曰:三、結。 論:又由二相至滅壞法故。 演曰:第二番釋。文中分四:一、釋無常決定;二、釋苦性決定;三、釋空性決定;四、釋無我決定。此初也。 論:又由二相至如前應知。 演曰:二、釋苦性決定。 論:又由二相至皆悉空故。 演曰:三、釋空性決定。 論:又由二相至不自在故。 演曰:四、釋無我決定。 論:復由十相至異相相故。 演曰:第三番釋。言十相者:一、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六、結縛行;七、不可愛行;八、不安隱行;九、無所得行;十、不自在行。以其十行攝於四行,謂無常行五行所攝:一、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苦行三行所攝:一、結縛行;二、不可愛行;三、不安隱行。空行一行所攝,謂無所得行、無我行,一行所攝,謂不自在行。如前三十四論[A17]已廣具陳,故於此中更不繁說。 ᅟᅟ==[A17]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等相至[A18]已廣分別。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指廣如前。如聲聞地三十四[A19]已,廣分別也。 ᅟᅟ==[A19]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至依涅槃界。 演曰:八、釋界。文中分二:初揔標列數,後依標別釋。此初也。 論:謂見道所斷至依涅槃界。 演曰:後依標別釋。文中分三:第一番釋,第二番釋,第三番釋。此初也。 論:即此五界至亦名涅槃。 演曰:第二番釋。 論:又於斷界至諸行修滅。 演曰:第三番釋。 論:復次至智果漸次。 演曰:九、釋二種漸次。文中分二:一、揔標列;二、別徵釋。此初也。 論:云何智漸次? 演曰:二、別徵釋。文中分二:一、釋智漸次;二、釋智果漸次。初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於諸行至生後苦智。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依先無常智,生後苦智;二、依先苦智,生後無我智。此初也。 論:又彼諸行至生後無我智。 演曰:二、依先苦智,生後無我智。 論:如是無常至名智漸次。 演曰:三、結。 論:云何智果漸次? 演曰:二、釋智果漸次。文中分二:一、釋猒離欲等;二、釋四種邪執。初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猒離欲解脫遍解脫。 演曰:二、釋。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云何猒至第一差別。 演曰:二、釋。分二:一、釋猒離欲等;二、釋遍解脫。初中分二:一、釋猒離欲解脫第一差別;二、釋猒離欲解脫第二差別。此初也。 論:復有差別至第二差別。 演曰:二、釋猒離欲解脫第二差別。 論:云何遍解至名遍解脫。 演曰:二、釋遍解脫。 論:如是由智至智果漸次。 演曰:三、結。 論:此中復有四種邪執。 演曰:二、釋四種邪執。文中分五:一、標;二、徵;三、列;四、釋;五、結。此初也。 論:何等為四? 演曰:二、徵。 論:一見邪執至他教邪執。 演曰:三、列。 論:見邪執者至我𢢔行轉。 演曰:四、釋。文中分二:一、單釋四種邪執;二、重釋自內邪執。此初也。 論:又於內起至他教邪執。 演曰:二、重釋自內邪執。 演曰:二、重釋自內邪執。 論:如是一切至是名智果。 演曰:五、結。 論:復次由三至非斷非常。 演曰:十、釋非斷非常。文中分二:一、約三世辯;二、依四緣明。初中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三? 演曰:二、徵。 論:一以無住至因性滅故。 演曰:三、列:一、以無住者,即是過去世;二、生[A20]已者,即是現在世;三、未來者,即是未來世。 ᅟᅟ==[A20] 已【CB】,巳【金藏】== 論:此中諸行至諸行非斷。 演曰:四、釋。 論:復有四緣至展轉流轉。 演曰:二、依四緣明。文中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四? 演曰:二、徵。 論:一因緣至四增上緣。 演曰:三、列。 論:即此四緣至增上緣攝。 演曰:四、釋。 論:復次由三至雜染、清淨。 演曰:十一、釋染淨文中分三:一、釋三事;二、相;二、釋三種有情;三、釋三種世閒。初中分二:一、揔標舉數;二、依標別釋。此初也。 論:云何由三至雜染清淨。 演曰:二、依標別釋。文中分二:一、釋三事;二、釋二相。初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一者於諸至為出離故。 演曰:二、釋。 論:如是一切至雜染清淨。 演曰:三、結。三事雖別,揔略為一觀察染淨也。 論:云何由二至雜染清淨。 演曰:二、釋二相。文中分三:一、徵;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者、由如至所有性故。 演曰:二、列。 論:如所有性至所有出離。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㧾釋如盡二性;二、別釋如所有性。此初也。 論:此中觀察至所有愛味。 演曰:二、別釋。如有所性,有四番釋。此初番也。此有二相:一、觀諸行生樂生喜;二、觀愛味極為狹小。謂愛味為因,過患是果。因相過輕,故云狹小。果相過重,故云廣大。如是[A21]已下,揔結二相。 ᅟᅟ==[A21] 已【CB】,巳【金藏】== 論:又觀察至所謂過患。 演曰:第二番釋。此有二相:一、觀諸行是無常苦;二、觀過患極為廣大。對於狹小,名為廣大,義如前釋。如是[A22]已下,揔結二相。 ᅟᅟ==[A22] 已【CB】,巳【金藏】== 論:又復觀察至謂出離。 演曰:第三番釋。此有二相:一、觀諸行欲貪滅斷,出名出離;二、觀出離寂靜無上,畢竟安隱。如是[A23]已下,揔結二相。 ᅟᅟ==[A23] 已【CB】,巳【金藏】== 論:又即此愛至過患出離。 演曰:第四番釋。 論:又為了知至離繫眾。 演曰:二、釋三種有情:一、於諸欲染著眾者,謂觀愛味而生染著;二、於諸欲遠離眾者,謂觀過患而生遠離;三、於諸欲離繫眾者,謂觀出離而離繫縛。 論:於此三處至若諸天人。 演曰:三、釋三種世間。文中分三:一、法;二、喻;三、合。初中分二:一、釋三種世間;二、釋二道四脫。此初也。魔王於欲界中得自在故,名欲自在;梵王離欲染故,名淨自在。 論:又於此三至多修習住。 演曰:二、釋二道四脫。文中分二:一、釋二道;二、釋四脫。此初也。 論:又此二種至心解脫果。 演曰:二、釋四脫。文中分三:一、揔標舉數;二、依標別釋;三、料簡因果。此初也。 論:一貪瞋縛至解脫相。 演曰:二、依標別釋。 論:此中前三至諸苦解脫。 演曰:三、料簡因果。 論:於義中至無欲逃避。 演曰:二、喻。文中分二:一、舉五喻;二、舉四喻。初中分二:一、別喻;二、揔結。此初也。此有五喻:一、譬如有人處在囹圄,謂種種縛之所繫縛,所謂或木者喻貪,或索者喻瞋,或鐵者喻癡。二、又置餘人令其防守,喻不正尋思及未永拔煩𢙉隨眠。三、或設有彼至還執將來,喻煩𢙉隨眠未永拔故,雖世間道方便逃避遠至有頂,復執將還。四、或有尚不令彼轉動,況得逃避,喻不正尋思故尚不令動,況得離欲而遠逃避。五、或有安置至無欲逃避,喻可愛妙欲譬之九結,由彼結故,令於生死自然樂著,於自繫縛不欲解脫。 論:如是彼人至繫之所繫。 演曰:二、揔結。為一切種縛之所縛結第一喻,為善方便守之所守結第二喻,為最堅牢繫之所繫結後三喻。 論:復為怨家至或揔斷命。 演曰:二、舉四喻。文中分二:一、別喻;二、揔結。此初也。此有四喻:一、所謂打拍,喻蘊魔;二、或復解割,喻死魔;三、或加杖捶,喻天魔;四、或揔斷命,喻煩𢙉魔。 論:若有能脫至而得解脫。 演曰:二、揔結。 論:如是於彼至不欲解脫。 演曰:三、合。文中分二:一、合五喻;二、合四喻。初中分二:一、別合;二、揔結。此初也。此合有五:一、於彼三處至貪、瞋、癡縛,合第一喻;二、其守禁者至煩𢙉隨眠,合第二喻;三、不正尋思至而遠逃避,合第四喻;四、煩𢚰隨眠至復執將還,合第三喻;五、可愛妙欲至不欲解脫,合第五喻。 論:彼既如是至之所密縛。 演曰:二、揔結。為種種縛極所密縛,結第一合;善方便縛之所密縛,結第二合;最堅牢縛之所密縛,結後三合。 論:復四魔怨至而加害之。 演曰:二、合。四喻。文中分二:一、別合;二、揔結。此初也。此合有四:一、五蘊魔,合第一喻;乃至四煩𢚰魔,合第四喻。如前[A24]已釋。 ᅟᅟ==[A24] 已【CB】,巳【金藏】== 論:若能從彼至而得解脫。 演曰:二、揔結。 論:復次嗢柁至三圓滿。 演曰:二、有一頌釋揔中第二略教門。文中分二:一、以頌揔列;二、長行別釋。此初也。 論:由三因緣至請略教授。 演曰:二、長行別釋。文中分為十一叚:一、釋略教;二、釋教果;三、釋終;四、釋墮數;五、釋三遍智斷;六、釋縛;七、釋解脫;八、釋見𢢔雜染;九、釋淨說句;十、釋遠離四具;十一、釋三圓滿。初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三? 演曰:二、徵。 論:謂唯多聞至究竟欲故。 演曰:三、釋。文中分三:一、釋第一因;二、釋第二因;三、釋第三因。此初也。 論:又有怖畏至何況解脫。 演曰:二、釋第二因。 論:又於如是至請略教授。 演曰:三、釋第三因。 論:復次當知至自義果得。 演曰:二、釋教果。文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為此出家至捨取具足。 演曰:二、釋。有四:一、依形相同佛,得無上士等,即無上得名形相具足;二、依持戒等事業,得通定等現法,即現法得名事業具足;三、依順決擇,不可屈伏意樂,自然得聖,即自然得名意樂具足;四、依捨染取淨,內證真理,即內證得名處捨取具足。 論:依此故得至內證得。 演曰:三、結。 論:復次有六至不同分死。 演曰:三、釋終。文中分二:一、釋六種死;二、釋二種相。初中分二:一、揔標列;二、別牒釋。此初也。 論:過去死者至根滅故死。 演曰:二、別牒釋。文中分六:一、釋過去死;二、釋現在死;三、釋不調伏死;四、釋調伏死;五、釋同分死;六、釋不同分死。此初也。 論:現在死者至根滅故死。 演曰:二、釋現在死。 論:不調伏死至大縛所縛。 演曰:三、釋不調伏死。 論:調伏死者至貪等大縛。 演曰:四、釋調伏死。 論:同分死者至同分諸行。 演曰:五、釋同分死;六、釋不同分死。二文合說。 論:又此六種至勝利相。 演曰:二、釋二種相。文中分二:一、揔標列數;二、依標別釋。此初也。 論:若於過去至過患相。 演曰:二、依標別釋。文中分二:一、釋諸行流轉過患相;二、釋諸行還滅勝利相。此初也。 論:若於現在至勝利相。 演曰:二、釋諸行還滅勝利相。 論:復次由八至士夫數中。 演曰:四、釋墮數。文中分三:一、揔摽舉數;二、依標別釋;三、指如前說。此初也。 論:謂如是名至壽量邊際。 演曰:二、依標別釋。 論:如是諸相至已廣分別。 演曰:三、指如前說。如前第四十四卷末說也。 論:復次由三至遍智及斷。 演曰:五、釋三遍智斷。文中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三? 演曰:二、徵。 論:一、於內遍至隨其所應。 演曰:三、列。 論:所謂諸行至遍智及斷。 演曰:四、釋。文中分三:一、釋三種相義;二、釋得智斷名;三、釋立智之意。此初也。一、於內遍智及斷,都無有我;二、於外遍智及斷無有我所,亦無有餘㸦相繫屬;三、於內外遍智及斷都無有我,無有我所,亦無有餘㸦相繫屬。 論:此中由法住至得畢竟斷。 演曰:二、釋得智斷名。 論:當知此中至說正法要。 演曰:三、釋立智之意。文中分二:一、釋未得遍智;二、釋[A25]已得遍智。此初也。 ᅟᅟ==[A25] 已【CB】,巳【金藏】== 論:若於諸行至復加勸導。 演曰:二、釋[A26]已得遍智。 ᅟᅟ==[A26] 已【CB】,巳【金藏】== 論:復次,於生至有三種縛。 演曰:六、釋縛。文中分四:一、揔標舉數;二、略釋縛義;三、徵數列名;四、釋三縛義。此初也。 論:由此縛故至非由惡說。 演曰:二、略釋縛義。 論:何等為三至後有諸行。 演曰:三、徵數列名。 論:於此三縛至由微細故。 演曰:四、釋三縛義。文中分二:一、約三因釋;二、約五相釋。此初也。 論:復由五相至因果故。 演曰:二、約五相釋。文中分二:一、揔標列數;二、依標別釋。此初也。 論:當知此中至為所緣境。 演曰:二、依標別釋。文中分四:一、釋我見;二、釋助伴;三、釋自性;四、釋因果。初中分二:一、略釋;二、廣釋。此初也。 論:此中非有至唯有一種。 演曰:二、廣釋。文中有三:一、釋非有;二、釋是有;三、揔結數。此初也。 論:有為所緣,乃有五種。 演曰:二、釋是有。文中分二:一、揔標舉數;二、依標別釋。此初也。 論:謂我當有至非無想。 演曰:二、依標別釋。 論:如是一切至所緣境界。 演曰:三、揔結數。 論:言助伴者,謂動亂心。 演曰:二、釋助伴。 論:言自性者至戲論性故。 演曰:三、釋自性。 論:因果性者至愛隨逐故。 演曰:四、釋因果。 論:復次由三至心善解脫。 演曰:七、釋解脫。文中分二:一、釋三相;二、釋二性。初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謂於諸行至離愛住故。 演曰:二、釋。 論:又於此中至謂無常等。 演曰:二、釋二性。文中分二:一、釋如所有性;二、釋盡所有性。此初也。 論:由十一行至如前廣說。 演曰:二、釋盡所有性。 論:復次有二至五種因相。 演曰:八、釋見𢢔雜染。文中分二:一、釋二種五種雜染并五種因相;二、釋四種有情眾中安立雜染。初中分二:一、揔標舉數;二、依標別釋。此初也。 論:如是二種至[A27]已知[A28]已斷。 ᅟᅟ==[A27] 已【CB】,巳【金藏】== ᅟᅟ==[A28]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依標別釋。文中分三:一、釋二種雜染;二、釋五種雜染;三、攝五歸二因。初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二? 演曰:二、徵。 論:謂見雜染及𢢔雜染。 演曰:三、釋。 論:此二當知至隨眠故。 演曰:二、釋五種雜染。文中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也。行有其三:一、我;二、我所;三、我𢢔。此三現起,執著名纏。三之種子,名為隨眠。 論:何等為五? 演曰:二、徵。 論:一者計我至五者隨眠。 演曰:三、列。 論:當知此中至說名隨眠。 演曰:四、釋。文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此初也。 論:又有識身至隨眠因相。 演曰:後番釋。 論:即此因相至因緣因相。 演曰:三、攝五歸二因。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計我、我𢢔至因緣因相。 演曰:二、釋。 論:復次有四至安立雜染。 演曰:二、釋四種有情眾中安立雜染。文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初中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四? 演曰:二、徵。 論:一者外道至無學有情眾。 演曰:三、列。 論:外道有情至皆不可得。 演曰:四、釋。外道有情眾中具有一切者,謂具有計我等一切雜染,此法異生有情眾中,於五雜染,[A29]但除執著,餘四可得。及彼五種因相中,餘四全執著一分,然執著現果不可得故。 ᅟᅟ==[A29] 但【CB】,伹【金藏】== 論:又外道有情至我如實見。 演曰:後番釋。 論:復次,有八種清淨說句。 演曰:九、釋淨說句。文中分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此初也。 論:何等為八? 演曰:二、徵。 論:謂由超過至[A30]已作苦邊。 ᅟᅟ==[A30]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釋。有八:一、超過見𢢔;一、斷彼因相;三、斷彼執著;四、斷彼隨眠;五、[A31]已割貪愛;六、及轉三結;七、止𢢔現觀,謂無學𢢔盡,故云止𢢔;八、已作苦邊。 ᅟᅟ==[A31]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一切至清淨說句。 演曰:四、結。 論:復次由四至名善具足。 演曰:十、釋遠四具。文中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四? 演曰:二、徵。 論:一者無第二至其心遠離。 演曰:三、列。無第二住者,謂捨離伴也。處邊際臥具者,即阿練若處,山林曠野,名邊際臥具。如前二十五說。 論:謂於居家至無有失壞。 演曰:四、釋。此但逐難,釋前四中第四心遠離,有三番釋,如文易知。 論:復次於善至有三圓滿。 演曰:十一、釋三圓滿。文中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三? 演曰:二、徵。 論:一行圓滿至三師圓滿。 演曰:三、列。 論:行圓滿者至名行圓滿。 演曰:四、釋。文中分三:一、釋行圓滿;二、釋果圓滿;三、釋師圓滿。此初也。 論:果圓滿者至名果圓滿。 演曰:二、釋果圓滿。 論:師圓滿者至而宣說故。 演曰:三、釋師圓滿。 論卷第八十六 論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二 論:復次嗢柁至三後廣。 演曰:三、有一頌釋揔中第三想行門。文中分二:一、以頌揔列;二、長行別釋。此初也。 論:於諸行中至行有五種。 演曰:二、長行別釋。文中分十:一、釋想行;二、釋愚相;三、釋眼;四、釋勝利;五、釋九智;六、釋無癡;七、釋勝進;八、釋我見差別;九、釋三相行;十、釋法揔等品三後廣。初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謂由無常至壞法性故。 演曰:二、列。 論:此中𠛴那至故變壞法。 演曰:三、釋。 論:復次愚夫至愚夫之相。 演曰:二、釋愚相。文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三? 演曰:二、徵。 論:謂諸愚夫至廣說亦尒。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釋愚相;二、釋智相。此初也。 論:與此相違至智者之相。 演曰:二、釋智相。翻前三種愚相可知。 論:復次由二至慧眼清淨。 演曰:三、釋眼。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謂由遠塵及離垢故。 演曰:二、釋。分二:一、㧾;二、別。此初也。 論:由見所斷至說名離垢。 演曰:二、別。有二:初番釋,後番釋。此初也。 論:又現觀時至說名離垢。 演曰:後番釋。 論:復次,遠離至十種勝利。 演曰:四、釋勝利。文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十? 演曰:二、徵。 論:一者於四至第一義故。 演曰:三、釋。 論:復次有九至遍知超越。 演曰:五、釋九智。文中分四:一、標;二、列;三、釋;四、結。此初也。 論:謂諸行流至滅智道智。 演曰:二、列。 論:此中諸行至如實了知。 演曰:三、釋。文中分三:一、釋九智;二、釋遍知;三、釋超越。此初也。 論:又若於前至方能遍知。 演曰:二、釋遍知。 論:若於諦理至乃能超越。 演曰:三、釋超越。 論:是故說言至遍知超越。 演曰:四、結。 論:復次修觀至無愚癡住。 演曰:六、釋無癡。文中分二:一、正釋無癡,墮在明數;二、反顯有癡,墮無明數。初中分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此初也。 論:何等為三? 演曰:二、徵。 論:一、於過去至生滅法性。 演曰:三、釋。 論:彼由如是至墮在明數。 演曰:四、結。 論:與此相違至墮無明數。 演曰:二、反顯有癡墮無明數。文中分三:一、顯癡墮無明;二、釋三毒異名;三、辯喜貪差別。此初也。 論:復有三種至煩𢚰品中。 演曰:二、釋三毒異名。文中分二:一、正釋異名;二、指如前說。初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貪異名至三癡異名。 演曰:二、列。 論:貪異名者至亦名為偈。 演曰:三、釋。文中分三:一、釋貪異名;二、釋瞋異名;三、釋癡異名。此初也。 論:瞋異名者至名生欻勃。 演曰:二、釋瞋異名。 論:癡異名者至亦名黑闇。 演曰:三、釋癡異名。 論:如是等名至多分[A32]已辯。 ᅟᅟ==[A32]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指如前辯。 論:喜貪差別至榮利名貪。 演曰:三、辯喜貪差別。有六番釋,如文可知。 論:復次於諸至有四勝進。 演曰:七、釋勝進。文中分二:一、釋四勝進;二、釋三勝進想。初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謂勝進想至未證為證。 演曰:二、列。分二:一、列前三勝進;二、列第四勝進。此初也。 論:若為獲得至第四勝進。 演曰:二、列第四勝進。 論:最初能得至未得為得。 演曰:三、釋。分四:一、釋未得為得;二、釋未會為會;三、釋未證為證;四、釋得現法樂住。此初也。 論:即此為依至未會為會。 演曰:二、釋未會為會。 論:即此為依至未證為證。 演曰:三、釋未證為證。 論:若[A33]已證得至正勤修習。 ᅟᅟ==[A33] 已【CB】,巳【金藏】== 演曰:四、釋得現法樂住。 論:又依自義,有三勝進想。 演曰:二、釋三勝進想。文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謂於諸行至實義想。 演曰:二、列。 論:猒背想者,復有四行。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正釋;二、料簡。初中分三:一、釋猒背想;二、釋過患想;三、釋實義想。初中分四:一、標;二、列;三、釋;四、結。此初也。 論:謂於諸行至如箭障害。 演曰:二、列。 論:如病者至修猒背想。 演曰:三、釋。 論:如是名為至修猒背想。 演曰:四、結。 論:過患想者至及思惟苦。 演曰:二、釋過患想。 論:實義想者至及無我性。 演曰:三、釋實義想。 論:此中先於至後說其因。 演曰:二、料簡。 論:復次有四至能生我𢢔。 演曰:八、釋我見差別。文中分二:一、揔;二、別。初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一有分別至他身所起。 演曰:二、釋。 論:分別我見至生我𢢔者。 演曰:二、別。文中分五:一、釋分別我見為依生我𢢔;二、釋俱生我見為緣生我𢢔;三、唯依善說法律方能永斷;四、推恩在於如來及諸弟子;五、明報如來等恩有二差別。初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謂由此見至發生𢢔我。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初中分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也。 論:譬如清淨至劣中勝想。 演曰:二、喻。鏡喻其心,質喻自我,影喻他我。 論:如是由邪至發生影像。 演曰:三、合。 論:又比為緣至或等或劣。 演曰:後番釋。 論:俱生我見至生我𢢔者。 演曰:二、釋俱生我見為緣生我𢢔。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當知譬喻與前差別。 演曰:二、釋。文中分三:一、顯喻異前;二、正申其喻;三、指如前說。此初也。 論:如明眼人至自觀眼耳。 演曰:二、正申其喻。水非如鏡人工所造,故喻俱生。 論:所餘如前,應知其相。 演曰:三、指如前說。此俱生中,法說及合,與前分別中同,更不繁說,故論指云如前應知。 論:此一切種至非餘邪教。 演曰:三、唯依善說法律方能永斷。 論:如是如來至有大恩德。 演曰:四、推恩在於如來及諸弟子。 論:唯由如是至真實報恩。 演曰:五、明報如來等恩有二差別。文中分二:一、說正法報恩;二、修正行報恩。此初也。 論:又由第二至未滿足故。 演曰:二、修正行報恩。 論:復次由三至依涅盤界。 演曰:九、釋三相行。文中分四:一、標;二、列;三、釋;四、結。此初也。 論:一者先所至永離繫故。 演曰:二、列。 論:先所生起至諸行永滅。 演曰:三、釋。文中分三:一、釋先所生起諸行滅;二、釋自性滅壞諸行滅;三、釋一切煩𢚰永離繫。此初也。 論:自性滅壞至諸行永滅。 演曰:二、釋自性滅壞諸行滅。 論:一切煩𢙉至後更不生。 演曰:三、釋一切煩𢚰永離繫。 論:是故由此至說名寂滅。 演曰:四、結。 論:復次,由三至無相解脫門。 演曰:十、釋法揔等品三後廣。文中分二:初一復次,略明四法;後二復次,廣前四法。初中分二:一、摽;二、釋。此初也。 論:一切行無常至嗢柁南。 演曰:二、釋。梵云嗢柁南,此云集施。嗢,集義;柁南,施也。集無常等諸法要義,施諸學者,故云集施。 論:復次,當知至增上行欲。 演曰:後二復次,廣前四法。文中分二:一、明所治;二、辯能治。初中分三:第一番釋,第二番釋,第三番釋。初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者勝解至樂俱行欲。 演曰:二、列。 論:勝解俱行至而生樂欲。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釋勝解俱行欲;二、釋意樂俱行欲。此初也。 論:又於諸行至其心退還。 演曰:二、釋意樂俱行欲。文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一者於中至樂勝解故。 演曰:二、釋。 論:與彼相違至樂俱行欲。 演曰:三、結。 論:又由二緣至其心退還。 演曰:第二番釋。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一由於此至念忘失故。 演曰:二、釋。 論:又此忍欲至其心退還。 演曰:第三番釋。 論:復次為斷至多有所作。 演曰:二、辯能治。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一者、於諸至及調柔心。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揔;二、別。此初也。 論:又發如是至發生歡喜。 演曰:二、別。文中分二:一、釋了心;二、釋調柔心。初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者、由補至自增上故。 演曰:二、列。 論:補特伽羅至善說法者。 演曰:三、釋。文中分三:一、釋補特伽羅增上;二、釋法增上;三、釋自增上。此初也。 論:法增上者至最上深義。 演曰:二、釋法增上。 論:自增上者至能隨覺悟。 演曰:三、釋自增上。 論:又發如是至謂有三見。 演曰:二、釋調柔心。文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者若依至應所引發。 演曰:二、列。 論:依彼而轉至正見而轉。 演曰:三、釋。文中分三:一、釋依彼而轉;二、釋由彼遍知;三、釋應所引發。此初也。 論:由彼遍知至能遍了知。 演曰:二、釋由彼遍知。文中分二:一、揔釋遍知;二、別釋三事。此初也。 論:言三事者至若如是取。 演曰:二、別釋三事。文中分二:一、揔標列;二、別徵釋。此初也。 論:此何所取至如前應知。 演曰:二、別徵釋。所取能取等,並如前釋,更不繁述。 論:云何應所引發? 演曰:三、釋應所引發。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住於彼至不藉他緣。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此初也。 論:又若依彼至方得出離。 演曰:後番釋。文中分二:一、釋三正見轉時之義;二、結三正見轉時差別。此初也。 論:當知如是至有此差別。 演曰:二、結三正見轉時差別。 論:復次嗢柁至品後廣。 演曰:四、有一頌釋揔中第四速通門。文中分二:一、以頌揔列;二、長行別釋。此初也。 論:為欲證得至速疾通慧。 演曰:二、長行別釋。文中分十:一、釋速通;二、釋自體;三、釋智境界;四、釋流轉;五、釋喜足行;六、釋順流;七、釋知斷相;八、釋想;九、釋立違粮;十、釋師所作等品後廣。初中分二:一、釋三種力;二、釋五漸。次初中分三:一、釋力能得通;二、釋智見差別;三、釋勤修善巧。初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者智力至數習力。 演曰:二、列。 論:智力者至有學智見。 演曰:三、釋。文中分三:一、釋智力;二、釋不放逸力;三、釋數習力。此初也。 論:不放逸力至惡不善法。 演曰:二、釋不放逸力。 論:數習力者至能盡諸漏。 演曰:三、釋數習力。 論:問:智見何差別? 演曰:二、釋智見差別。文中分二:一、問;二、荅。此初也。 論:荅至此慧名智。 演曰:二、荅。有十番釋。有色尒熖者,尒熖,即所緣義,有色所緣影像為緣,此慧名見;無色所緣,影像為緣,此慧名智。 論:彼由如是至四善巧事。 演曰:三、釋勤修善巧。文中分二:一、結前生後;二、正釋其義。此初也。 論:一觀察事至四方便事。 演曰:二、正釋其義。文中分三:一、釋善巧事;二、釋所能依;三、釋清淨道。初中分二:一、列;二、釋。此初也。 論:觀察事者至一切境故。 演曰:二、釋。文中分四:一、釋觀察事;二、釋捨取事;三、釋出受事;四、釋方便事。此初也。 論:捨取事者至諸善法故。 演曰:二、釋捨取事。 論:出受事者至乃至樂故。 演曰:三、釋出受事。 論:方便事者至正方便故。 演曰:四、釋方便事。 論:如是勤修至能依義。 演曰:二、釋所能依。文中分二:一、結前生後;二、釋所能依。此初也。 論:所依義者至所纏裹故。 演曰:二、釋所能依。 論:又彼諸法至四種差別。 演曰:三、釋清淨道。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一者、習近至以為翼從。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釋道差別;二、釋道清淨。此初也。 論:又清淨者至趣無學地。 演曰:二、釋道清淨。 論:又為得真至五種漸次。 演曰:二、釋五漸。次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一者、先集至相應學心。 演曰:二、釋。 論:復次,由五至皆悉無常。 演曰:二、釋自體。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謂一切自體壽量有限。 演曰:二、釋。文中分五:一、釋壽量有限;二、釋從因所生;三、釋興終歸滅;四、釋佛證宣說;五、釋受欲圓滿。初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假使有人至欲持即持。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正舉二喻取捨自在;二、反顯壽量𠛴那難停。此初也。 論:非如所受至況乎久住。 演曰:二、反顯壽量𠛴那難停。 論:又一切自體至是無常故。 演曰:二、釋從因所生。 論:又有自體至轉輪王等。 演曰:三、釋興終歸滅。 論:又由無倒至而宣說故。 演曰:四、釋佛證宣說。 論:復有三種至恒常戲論。 演曰:五、釋受欲圓滿。文中分二:初番釋,後番釋。初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三? 演曰:二、徵。 論:一資產圓滿至供養圓滿。 演曰:三、釋。 論:當知復有至圓滿差別。 演曰:後番釋。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謂施戒調伏至行相轉故。 演曰:二、釋。 論:復次當知至通達智行。 演曰:三、釋智境界。文中分三:一、明七種智行;二、斷十五種愚;三、指廣說如前。初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一[A34]已得智至速滅壞智。 ᅟᅟ==[A34]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釋。是處非有等者,謂遍計所執非有,知此非有之智。是處所餘等者,謂依圓二性不空,知此不空之智。 論:又由十五至一切行愚。 演曰:二、斷十五種愚。文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等十五? 演曰:二、徵。 論:謂水界所生至方於幻事。 演曰:三、釋。謂水界所生者,思飲食味水所生故。無我似我等者,謂實非聚,似聚顯現,能發起一有情解故。不住隨欲等者,生[A35]已即滅,不堪任隨欲而造作故。如聚沫者,速增減故。如雲者,謂諸境界。如地者,所謂諸根,彼生依故。如兩者,所謂諸識喻。若浮泡者,所謂諸受,速疾起謝,不堅住故。想同陽熖者,飈動性故,無量種相變易生故,令於所緣發顛倒故,令其境界極顯了故,由此分別男女等相成差別故。薩迦耶見根本斷者,謂我見根本斷也。多品自體因等者,謂於五趣舉意攀緣種種自體眾苦因差別故。譬芭蕉柱者,謂為作者、受者我見。依四識住,謂色趣識住、受趣識住、想趣識住、行趣識住。 ᅟᅟ==[A35] 已【CB】,巳【金藏】== 論:此廣分別至異名分應知。 演曰:三、指。廣說如前。 論:復次,有二世間攝一切行。 演曰:四、釋流轉。文中分三:一、釋二世差別;二、釋五相流轉;三、釋五相所縛。初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有情世閒。二、器世閒。 演曰:二、列。 論:有情世間至續不同分。 演曰:三、釋。 論:又於生死至流轉不息。 演曰:二、釋五相流轉。文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由愛因至無窮盡故。 演曰:二、列。 論:此中無明是名愛因。 演曰:三、釋。文中分五:一、釋愛因;二、釋愛果;三、釋愛自性;四、釋因展轉;五、釋因展轉。依止前際,無窮盡故。此初也。 論:能徃善趣至強逼令去。 演曰:二、釋愛果。 論:愛自性者,略有三種。 演曰:三、釋愛自性。文中分四:一、標;二、列;三、攝;四、釋。此初也。 論:一後有愛至喜樂愛。 演曰:二、列。 論:如是三愛至二者境愛。 演曰:三、攝。 論:後有愛者至所有貪愛。 演曰:四、釋。 論:當知此中至名為流轉。 演曰:四、釋因展轉。 論:又於長世至後無窮盡。 演曰:五、釋因展轉。依止前際,無窮盡故。 論:由是五相至五相所縛。 演曰:三、釋五相所縛。文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於彼處至有所領受。 演曰:二、列。 論:於彼處縛至而繫縛之。 演曰:三、釋。文中分五:一、釋於彼處縛;二、釋由彼而縛;三、釋正是能縛;四、釋依彼故縛;五、釋有所領受。此初也。 論:由彼而縛至為無明縛。 演曰:二、釋由彼而縛。 論:正是能縛至相似法故。 演曰:三、釋正是能縛。 論:依彼故縛至而被縛故。 演曰:四、釋依彼故縛。 論:有所領受至生等眾苦。 演曰:五、釋有所領受。 論:復次愚夫至是諸外道。 演曰:五、釋喜行足。文中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四? 演曰:二、徵。 論:一於人身至有頂喜足。 演曰:三、列。 論:愚夫於彼至若坐若臥。 演曰:四、釋。文中分二:一、釋喜足事;二、釋愛行路。此初也。 論:復有五種至愛所行路。 演曰:二、釋愛行路。文中分三:一、釋五種愛所行路;二、釋四種愛所行路;三、釋二種遊愛行路。初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者、後有至受用境界。 演曰:二、列。 論:當知於彼至趨等差別。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正釋;二、通妨。此初也。問:趨等但有四法,如何次第於後有等五有差別耶? 論:應知此中至所求境界。 演曰:二、通妨。如文可解。 論:復有四種愛所行路。 演曰:二、釋四種愛所行路。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一者、意業至趨等差別。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正釋趨等;二、例釋餘法。此初也。 論:如說趨等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例釋餘法。 論:復有二種至果相差別。 演曰:三、釋二種遊愛行路。文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心差別,二身差別。 演曰:二、列。 論:心差別者至雜染差別。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釋心差別;二、釋身差別。初中分二:一、揔標列;二、別牒釋。此初也。 論:品類差別至助伴故。 演曰:二、別牒釋。文中分二:一、釋品類差別;二、釋雜染差別。此初也。 論:雜染差別至及隨煩𢚰。 演曰:二、釋雜染差別。 論:身差別者,亦有二種。 演曰:二、釋身差別。文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種種身至身差別故。 演曰:二、列。 論:當知此中至勤修觀行。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釋雜染差別為二種身差別因;二、釋四種因差別故令果差別。此初也。 論:復由四種至令果差別。 演曰:二、釋四種因差別故令果差別。文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謂若於此至如此差別。 演曰:二、列。 論:於此差別至所有差別。 演曰:三、釋。文中分四:一、釋於此差別;二、釋由此差別;三、釋即此差別;四、釋如此差別。此初也。 論:由此差別至令彼差別。 演曰:二、釋由此差別。 論:即此差別至種種差別。 演曰:三、釋即此差別。 論:如此差別至種種差別。 演曰:四、釋如此差別。 論:復次不能至而被漂溺。 演曰:六、釋順流。文中分二:一、釋順流;二、釋逆流。初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謂若於此至諸所有相。 演曰:二、列。 論:於此漂溺至俱被漂溺。 演曰:三、釋。文中分五:一、釋於此漂溺;二、釋由此漂溺;三、釋依此漂溺;四、釋如此漂溺;五、釋漂溺時諸所有相。此初也。 論:由此漂溺至亂身心故。 演曰:二、釋由此漂溺。 論:依此漂溺至順流漂溺。 演曰:三、釋依此漂溺。 論:如此漂溺至及我所故。 演曰:四、釋如此漂溺。謂於諸行者,謂於色等五種諸行,隨其次第,不如實知,或計為我及我所故。 論:於漂溺時至如為漂溺。 演曰:五、釋漂溺時諸所有相。 論:與此相違至逆流行者。 演曰:二、釋逆流。文中分二:一、釋逆流行者;二、釋聦慧者相。此初也。 論:又聦慧者至諸聦慧相。 演曰:二、釋聦慧者相。文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成就俱生至非時死緣。 演曰:二、釋十種相。如文。 論:如是十種至諸聦慧相。 演曰:三、結。 論:復次於諸至三相差別。 演曰:七、釋知斷相。文中分二:一、釋三相差別;二、釋三種勝利。初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於諸行至差別之相。 演曰:二、釋。 論:如是[A36]已斷至差別之相。 ᅟᅟ==[A36]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結。 論:當知復有三種勝利。 演曰:二、釋三種勝利。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一者永斷至極安樂住。 演曰:二、釋。 論:復次由四至無常、苦想。 演曰:八、釋想。文中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四? 演曰:二、徵。 論:一果差別至方便差別故。 演曰:三、列。 論:果差別至上分結盡。 演曰:四、釋。文中分四:一、釋果差別;二、釋自性差別;三、釋品類差別;四、釋方便差別。此初也。 論:自性差別至及與善發。 演曰:二、釋自性差別。 論:品類差別至增上故得。 演曰:三、釋品類差別。 論:方便差別至二種皆具。 演曰:四、釋方便差別。 論:復次為住至違資粮法。 演曰:九、釋立違粮。文中分二:一、釋五種違資粮法;二、釋五種順資粮法。初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一者憶念至正法加行。 演曰:二、釋。 論:如是五種違資粮法。 演曰:三、結。 論:復有五種隨順彼法。 演曰:二、釋五種順資粮法。文中分二:一、釋菩薩順資粮法;二、釋聲聞順資粮法。初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一者、於二至善法究竟。 演曰:二、釋。又。 論:與上相違至彼隨順法。 演曰:三、結。 論:又諸聲聞至正道言教。 演曰:二、釋聲聞順資粮法。文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一者由依至無惑無疑。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釋前三種正道言教;二、釋後二種正道言教。初中分三:一、釋由依觀察等;二、釋即於住時等;三、釋教授為先等。此初也。 論:二者即於至不正尋思。 演曰:二、釋即於住時等。文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等三事? 演曰:二、徵。 論:一者資命至不同分法。 演曰:三、釋。 論:三者教授至正道言教。 演曰:三、釋教授為先等。 論:復有二種至正道言教。 演曰:二、釋後二種正道言教。文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諸有智至是名第二。 演曰:二、釋。 論:彼由如是至終無毀失。 演曰:三、結。 論:復次大師至師所作事。 演曰:十、釋師所作等品後廣。文中分二:初一復次,略釋師所作事;後十五復次,廣釋師所作事。初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一者正折伏至正說清淨。 演曰:二、釋。 論:復次由二至律相應故。 演曰:後十五復次,廣釋師所作事。文中分六:一、記別驅𢷤對;二、行乞入住對;三、攝眾天徃對;四、初信後悔對;五、師說賚徃對;六、訶犯治邪對。初中分二:一、記別;二、驅𢷤。此初也。覆相記別彼所諍事者:一、恐擾亂更增廣故;二、與律相應故。如淨名經云:自守戒行,不譏彼闕。以菩薩戒真心為體,但有分別妄念,皆違淨戒,況譏毀他人,寧不犯戒?今明覆相記別,彼所諍事,與律意同,故云相應。 論:復次由七至未來過故。 演曰:二、驅𢷤。 論:復次由十至為𢚰害故。 演曰:二、行𠧒入住對。文中分二:一、行乞;二、入住。此初也。 論:復次由八至作言詞故。 演曰:二、入住。 論:復次由五至𢷤攝受故。 演曰:三、攝眾天徃對。文中分二:一、攝眾;二、天徃。此初也。 論:復次由七至令赴會故。 演曰:二、天徃。 論:復次由五至具出家故。 演曰:四、初信後悔對。文中分二:一、初信;二、後悔。此初也。 論:復次由三至家增上故。 演曰:二、後悔。 論:復次如來至如龍為王。 演曰:五、師說資徃對。文中分二:一、師說;二、資徃。此初也。 論:復次犯戒至為增上處。 演曰:二、資徃。 論:復次由三至行非法行。 演曰:六、訶犯治邪對。文中分二:一、訶犯;二、治邪。此初也。 論:復次於善說至一切邪行。 演曰:二、治邪。文中分二:初三復次,辯所治之邪;後一復次,明能治之行。初中分三:初復次,中復次,後復次。初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者現行至依止過失故。 演曰:二、列。 論:現行過失至住惡不捨。 演曰:三、釋。文中分六:一、釋現行過失;二、釋意樂過失;三、釋加行過失;四、釋智慧過失;五、釋尋伺過失;六、釋依止過失。此初也。 論:意樂過失至最為下劣。 演曰:二、釋意樂過失。 論:加行過失至精進慢緩。 演曰:三、釋加行過失。 論:智慧過失至心不寂定。 演曰:四、釋智慧過失。 論:尋伺過失至其心錯亂。 演曰:五、釋尋伺過失。 論:依止過失至俱生小慧。 演曰:六、釋依止過失。 論:復次由四至而行邪行。 演曰:中復次。文分為三:一、揔標舉數;二、依標別釋;三、結成前過。此初也。 論:一由微劣至加迫切故。 演曰:二、依標別釋。 論:若行如是至自義稽留。 演曰:三、結成前過。 論:復次如是至諸不正想。 演曰:後復次。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其三事者至多隨伺察。 演曰:二、釋其三事。如前論云:一、若所取;二、若能取;三、若如是取。 論:復次為斷至二種對治。 演曰:後一復次,明能治之行。文中分二:一、揔標舉數;二、依標別釋。此初也。 論:一者為斷至不猛利者。 演曰:二、依標別釋。文中分二:一、釋對治因;二、釋對治果。此初也。二行者:一、無顛倒行;二、無數數行。 論:此猛利欲至諸外道故。 演曰:二、釋對治果。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有大果者至妙甘露門。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釋大果;二、釋不共。初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所謂斷界至一切皆得。 演曰:二、釋斷界及無欲界者,釋前二界也。若有餘依及無餘依者,釋前妙甘露門也。 論:言不共者至諸外道無。 演曰:二、釋不共。文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以故? 演曰:二、徵。 論:由彼外道至其心𮞡。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釋無相定,諸外道無;二;釋無相定,唯內法有。此初也。 論:住內法者至而般涅槃。 演曰:二、釋無相定,唯內道有。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三十五 【原經卷殘缺一版】 ▆▆▆▆▆▆▆▆▆▆▆▆▆▆▆▆▆▆▆▆▆▆▆▆▆▆▆▆▆▆▆▆▆▆▆▆▆▆▆▆▆▆▆▆▆▆▆▆▆▆▆▆▆▆▆▆▆▆▆▆▆▆▆▆▆▆▆▆▆▆▆▆▆▆▆▆▆▆▆▆▆▆▆▆▆▆▆▆▆▆▆▆▆▆▆▆▆▆▆▆▆▆▆▆▆▆▆▆▆▆▆▆▆▆▆▆▆▆▆▆▆▆▆▆▆▆▆▆▆▆▆▆▆▆▆▆▆▆▆▆▆▆▆▆▆▆▆▆▆▆▆▆▆▆▆▆▆▆▆▆▆▆▆▆▆▆▆▆▆▆▆▆▆▆▆▆▆▆▆▆▆▆▆▆▆▆▆▆▆▆▆▆▆▆▆▆▆▆▆▆▆▆▆▆▆▆▆▆▆▆▆▆▆▆▆三、釋。此初也。 論:▆▆▆▆▆▆▆▆▆。 演曰:二、列。 論:決擇說者至滅除疑惑。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釋決擇說;二、釋直言說。此初也。 論:直言說者至宣說正法。 演曰:二、釋直言說。 論:又由四相至教授教誡。 演曰:三、釋名能隨順教授教誡。文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能分析至見清淨故。 演曰:二、列。 論:此中分析至正見清淨。 演曰:三、釋。文中分四:一、釋能析諸受得無我智見清淨;二、釋離增上𢢔最極寂靜清淨;三、釋能超越未來諸苦見清淨;四、釋能超越現在諸苦見清淨。此初也。 論:如明依燈至正見清淨。 演曰:二、釋離增上𢢔最極寂靜清淨。 論:於現法中至正見清淨。 演曰:三、釋能超越未來諸苦見清淨。 論:顯示遍於至正見清淨。 演曰:四、釋能超越現在諸苦見清淨。 論:復次有諸至受二種苦。 演曰:三、釋苦住。文中分二:一、釋不守根者所有過患;二、釋守護根者所有功德。初中分五:一、標;二、列;三、徵;四、釋;五、結。此初也。 論:一者麤重至所作苦。 演曰:二、列。 論:所以者何? 演曰:三、徵。 論:由彼方便至所作苦。 演曰:四、釋。文中分二:一、釋麤重所作苦;二、釋於諸法中疑惑所作苦。此初也。 論:輕安闕故至所作苦。 演曰:二、釋於諸法中疑惑所作苦。 論:由此二種至所有過患。 演曰:五、結。 論:與此相違至所有功德。 演曰:二、釋守護根者所有功德。 論:復次有諸至伏諸煩𢙉。 演曰:四、釋觀察五位斷證分別。文中分二:一、觀察初二位;二、觀察後三位。初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作是思惟至為無有耶。 演曰:二、徵。 論:乃以淨相至亦有退失。 演曰:三、釋。 論:由觀察故至是故不退。 演曰:二、觀察後三位。文中分二:一、唯釋通達位;二、合釋後二位。初中分二:一、法;二、喻。此初也。 論:如修方便,為離欲貪。 演曰:二、喻。 論:於餘上位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合釋後二位。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若猛利見至超過覺地。 演曰:二、釋。文中分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也。 論:猶如大王至魔羅聚落。 演曰:二、喻。 論:證得究竟至梵行圓滿。 演曰:三、合。 論:復次於其至三種苦果。 演曰:五、釋引發。文中分二:一、釋五不寂靜攝受三種苦果;二、釋五寂靜相攝受三苦滅果。初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五寂靜相者:一、善調;二、善覆;三、善守;四、善護;五、善修。如前九十廣說。 論:謂現法中至亦名為苦。 演曰:二、釋三苦者:一、謂現法中至現法眾苦;二、又受當來至種種諸苦;三、又受當來至亦名為苦。 論:與此相違至三苦滅果。 演曰:二、釋五寂靜相攝受三苦滅果。 論:復次略有至不應供養。 演曰:六、釋不應供。文中分二:一、釋世俗梵志;二、釋勝義梵志。初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一者、從他至無有差別。 演曰:二、釋。 論:住正法者至勝義梵志。 演曰:二、釋勝義梵志。 論:復次此正至非利益他。 演曰:七、釋明解脫。文中分二:一、釋外道說法無利;二、釋如來說法有利。此初也。 論:諸佛如來至四種修道。 演曰:二、釋如來說法有利。文中分二:一、釋修根等四;二、釋修行次第。初中分二:一、略;二、廣。初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謂修根故至能修心慧。 演曰:二、列。 論:此中修根復有三種。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釋世間等三;二、釋所引等三。初中分二:一、正釋修根;二、例釋餘三。初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世間修至三無學修。 演曰:二、列。 論:若思擇力至是世閒修。 演曰:三、釋。文中分三:一、釋世間修;二、釋有學修;三、釋無學修。此初也。 論:若於聖諦至是有學修。 演曰:二、釋有學修。 論:若即此心至善淨修根。 演曰:三、無學修。 論:當知修戒至三種亦尒。 演曰:二、例釋餘三。 論:此中最初至第三所引。 演曰:二、釋所引等三。文中分二:一、正釋修根;二、例釋餘三。此初也。此中最初者,即指前修戒、修心、修慧三修中修戒,是最初也。是初修根所引者,謂修戒是四修中初修根所引;第二是第二所引者,謂三修中第二修心,是四修中第二修戒所引;第三是第三所引者,謂三修中第三修慧,是四修中第三修心所引。 論:修戒修心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例釋餘三。修戒三種所引者,謂修心、修慧、修根。修心三種所引者,謂修慧、修根、修戒。修慧三種所引者,謂修根、修戒、修心。 論:此中可意至相雜差別。 演曰:二、廣。文中分三:一、釋可意等;二、釋現當過患;三、釋修念住。初中分二:一、揔標列;二、別解釋。此初也。 論:可意不可至少分不可意。 演曰:二、別解釋。文中分五:一、釋可意不可意境界差別;二、釋有恩有怨有情差別;三、釋功德過失相應有情差別;四、釋所愛非所愛有情差別;五、釋過患等三差別。此初也。 論:如是有情至恩怨相雜。 演曰:三、釋有恩有怨有情差別。 論:或一向有至德失俱備。 演曰:三、釋功德過失相應有情差別。 論:若於有情至愛非所愛。 演曰:四、釋所愛非所愛有情差別。 論:由如是等至有其差別。 演曰:五、釋適意等三差別。 論:又於惡行至修習妙行。 演曰:二、釋現當過患。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若於六處至所有過患。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揔釋二種;二、別釋誹毀。此初也。 論:此中為他至即如所說。 演曰:二、別釋誹謗。 論:又此中言至棄捨迴向。 演曰:三、釋修念住。 論:又諸苾蒭至修行次第。 演曰:二、釋修行次第。守護諸根者,修根也;修習妙行者,修戒也;心得正定者,修心也;能見如實者,修慧也。 論:復次有一至善修諸根。 演曰:八、釋修。文中分二:一、釋不善修根;二、釋善修諸根。初中分二:一、釋不善修根;二、釋不修正行。此初也。 論:又亦不為至及以邪𢢔。 演曰:二、釋不修正行。 論:諸佛如來至善修諸根。 演曰:二、釋善修諸根。文中分三:一、略;二、廣;三、結。此初也。 論:又此修根至五轉差別。 演曰:二、廣。文中分四:一、釋五轉差別;二、釋三種對治;三、釋無學修根;四、釋有學修根。初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謂佛世尊至第五品眾。 演曰:二、列。 論:此中如來至無上修根。 演曰:三、釋。觀第一眾生起恱意者,謂始終行正行人也。觀第二眾生不恱意者,謂始終行邪行人也。觀第三眾生起恱意生不恱意者,謂始善終惡。觀第四眾生不恱意生起恱意者,謂初惡後善。觀第五眾生起恱意生不恱意者,謂一行正行,生起恱意;一行放逸,生不恱意。亦復生起恱不恱意者,一行一分,或時放逸,生不恱意,或不放逸,生起恱意。 論:又於如是至三種對治。 演曰:二、釋三種對治。文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無常想至三無想定。 演曰:二、列。 論:如是三種至當知其相。 演曰:三、釋。一者恱意,即第一全、後三一分;二者不恱意,第二全、後三一分;三者恱不恱意,後三一分。於第一人以無常想對治,不起貪愛;於第二人以慈心對治,不起瞋恚;於第三人以無相對治,不起貪恚。 論:又佛世尊至名善修根。 演曰:三、無學修根。 論:若諸有學至名正行者。 演曰:四、釋有學修根。 論:如是當知至能修正行。 演曰:三、結。 論:復次無我至正所作事。 演曰:九、釋無我論。文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三? 演曰:二、徵。 論:謂於苦集至正所作事。 演曰:三、釋。文中分三:一、釋第一正所作事;二、釋第二正所作事;三、釋第三正所作事。此初也。 論:復於無我至正所作事。 演曰:二、釋第二正所作事。 論:復於諸行至正所作事。 演曰:三、釋第三正所作事。 論:復次於其至稱讚利益。 演曰:十、釋定。文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五? 演曰:二、徵。 論:謂彼第一至稱讚利益。 演曰:三、釋。文中分五:一、釋第一殊勝;二、釋第二殊勝;三、釋第三殊勝;四、釋第四殊勝;五、釋第五殊勝。初中分二:一、釋加行果;二、釋過患因。此初也。 論:又彼第一至過患所觸。 演曰:二、釋過患因。文中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三? 演曰:二、徵。 論:一、受雜染至所作過患。 演曰:三、列。 論:當知此中至所隨眠故。 演曰:四、釋。文中分三:一、釋受雜染所作過患;二、釋世雜染所作過患;三、釋現法後法雜染所作過患。此初也。 論:世雜染所作至有繫心縛。 演曰:二、釋世雜染所作過患。 論:現法後法至作過患者。 演曰:三、釋現法後法雜染所作過患。文中分二:一、揔牒;二、別釋。此初也。 論:謂彼如是至現法過患。 演曰:二、別釋。文中分二:一、釋現法過患;二、釋後法過患。此初也。 論:若即由彼至後法過患。 演曰:二、釋後法過患。 論:第二心定至餘如前說。 演曰:二、釋第二殊勝。 論:又彼第一至餘如前說。 演曰:三、釋第三殊勝。 論:又彼第二至餘如前說。 演曰:四、釋第四殊勝。 論:又彼第二至正修[A1]已修。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演曰:五、釋第五殊勝。 論:復次,有二法見。 演曰:十一、釋法見。文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有為至無為法見。 演曰:二、列。 論:有為法見至皆如實知。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釋有為法見;二、釋無為法見。初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云何名為諦所依處?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釋諦所依;二、釋諦自性。初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名色至有情數物。 演曰:二、釋。 論:云何為諦? 演曰:二、釋諦自性。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至諦。 演曰:二、釋。有二:一、揔標;二、別釋。此初也。 論:云何世俗諦? 演曰:二、釋。有二:一、釋世俗諦;二、釋勝義諦。初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即於彼至名世俗諦。 演曰:二、釋。 論:云何勝義諦? 演曰:二、釋勝義諦。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即於彼至如前廣說。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正釋無常性;二、例釋苦等性。此初也。 論:如無常性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例釋苦等性。 論:若於如是至有為法見。 演曰:三、結。文中分二:一、依法結;二、依人結。此初也。 論:若有成就至言說滿足。 演曰:二、依人結。 論:云何名為無為法見? 演曰:二、釋無為法見。文中分二:一、第一番釋;二、第二番釋。初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即於彼至乃至解脫。 演曰:二、釋。 論:如是名為無為法見。 演曰:三、結。文中分二:一、依法結;二、依人結。此初也。 論:若有成就至言說滿足。 演曰:二、依人結。 論:又此法見至皆得成就。 演曰:二、第二番釋。文中分二:一、摽;二、釋。此初也。 論:一者異生至諸漏永盡。 演曰:二、釋。 論:復次,若有至二種過患。 演曰:十二、釋苦。文中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二? 演曰:二、徵。 論:一者、煩𢚰至所生眾苦。 演曰:三、列。 論:云何煩𢚰所生眾苦? 演曰:四、釋。文中分二:一、釋人天二種過患;二、釋如來超過二種過患。初中分二:一、釋煩𢙉所生眾苦;二、釋無常所生眾苦。初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於人天至所有眾苦。 演曰:二、釋。 論:是名生起至眾苦過患。 演曰:三、結。 論:云何無常所生眾苦? 演曰:二、釋無常所生眾苦。文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順樂處至有滅壞苦。 演曰:二、釋。 論:當知是名至所作眾苦。 演曰:三、結。 論:中此如來至知樂方便。 演曰:二、釋如來超過二種過患。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云何為樂?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釋樂;二、釋方便。初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一切境至般涅槃界。 演曰:二、釋。 論:云何方便? 演曰:二、釋方便。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如前說至亦自欺誑。 演曰:二、釋。於五種受發起五轉等者,即於五種受發起五種妙智,故云五轉。 論:復次嗢柁至二圓滿。 演曰:四、有一頌半釋揔中第四後多住等。文中分二:一、以頌揔列;二、長行別釋。此初也。 論:由二因緣至有第二住。 演曰:二、長行別釋。文分十三:一、釋一住;二、釋遠涅盤;三、釋略說;四、釋內所證;五、釋辯一切;六、釋知相;七、釋捨所學;八、釋業;九、釋等;十、釋空;十一、釋隨行;十二、釋恒住;十三、釋師第二圓滿。初中分二:一、釋有第二住;二、釋無第二住。初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謂有愛故至次生起故。 演曰:二、列。 論:云何有愛?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釋有愛;二、釋生起第二自體。初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諸可愛至名有染著。 演曰:二、釋。 論:如是名為第二差別。 演曰:三、結。 論:云何生起第二自體? 演曰:二、釋生起第二自體。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喜樂等至眾苦生起。 演曰:二、釋。 論:與此相違至無第二住。 演曰:二、釋無第二住。 論:復次,有二種法更㸦相違。 演曰:二、釋遠涅槃。文中分二:一、釋退道緣;二、釋進道緣。初中分二:一、釋二法㸦違;二、釋六種鄙碎。初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一者煩𢚰至去涅槃遠。 演曰:二、釋。 論:復次,有六種至鄙碎行相。 演曰:二、釋六種鄙碎。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一者、性多至而生喜足。 演曰:二、釋。 論:由二因緣至倍令增長。 演曰:二、釋進道緣。文中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二? 演曰:二、徵。 論:一者、忍辱;二者、柔和。 演曰:三、列。 論:言忍辱者至性不𢙉他。 演曰:四、釋。 論:復次至說無界教。 演曰:三、釋略說。文中分二:一、釋略依二種說無界教;二、釋略有三種念力強因。初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者、說有至涅槃界教。 演曰:二、列。 論:若由如是至涅槃界教。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說有餘依涅槃界教;二、說無餘依涅槃界教。此初也。 論:若由如是不至涅槃界教。 演曰:二、說無餘依涅槃界教。 論:略有三種念力強因。 演曰:二、釋略有三種念力強因。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一由其年至現法數習。 演曰:二、釋。 論:復次由五至是內證法。 演曰:四、釋內所證。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五種相者:一、於現法煩𢚰有無善分別故,名為現見。二、能令煩𢚰得離繫故,名無熾然。三、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時中皆可修習,易修習故,名為應時。四、導涅槃故,名為引導。五、不共一切諸外道故,名唯此見。 論:謂離信故至有及非有。 演曰:二、釋。謂遠離信他欣樂行相,周遍尋思,隨聞所起見審察忍,唯自證故,名內所證,如九十說。 論:復次由三至無上菩提。 演曰:五、釋辯一切。文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一者、覺了至一切法故。 演曰:二、釋。 論:是故他於至請問世尊。 演曰:三、結。 論:復次諸有至邪取分別。 演曰:六、釋知相。文中分二:一弟子心迷,二如來開示。此初也。 論:是故如來至真實相故。 演曰:二、如來開示。文中分三:一、令悟實相;二、於自無欺;三、於他無畏。此初也。 論:又為於自無欺誑故。 演曰:二、於自無欺。 論:又為於他至正記別故。 演曰:三、於他無畏。 論:復次諸出至[(厂@((既-旡)-日+口))*頁]戀境界。 演曰:七、釋捨所學。文中分三:一、第一番釋;二、第二番釋;三、第三番釋。此初也。 論:又出家者至無堪能義。 演曰:二、第二番釋。 論:又即由此至心株覆事。 演曰:三、第三番釋。 論:復若於至污染作意。 演曰:八、釋業。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即此作意至六處坐起。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順次釋;二、逆次釋。初中分二:一正釋;二結成。此初也。 論:如是名為順次道理。 演曰:二、結成。 論:逆次第者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逆次第釋。 論:復次由二至不言隨愛。 演曰:九、釋等。文中分二:一、申正義;二、釋外妨。此初也。 論:何以故? 演曰:二、釋外妨。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略有三愛至三無色愛。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揔標列;二、別解釋。此初也。 論:此中欲愛至非染性愛。 演曰:二、別解釋。文中分二:一、釋欲界隨業不隨愛妨;二、釋上二界隨業不隨愛妨。此初也。此說引果業能親引,愛踈助引,今從親論,故不隨愛。餘如文說。 論:又若此愛至不言隨愛。 演曰:二、釋上二界隨業不隨愛妨。 論:復次於外至或時不空。 演曰:十、釋空。文中分二:一、釋世俗諦空;二、釋勝義諦空。初中分二:一、釋;二、結。初中分二:一、正釋;二、例釋。此初也。 論:如果受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例釋。 論:如是至非勝義空。 演曰:二、結。 論:若說恒時至勝義諦空。 演曰:二、釋勝義諦空。文中分二:一、略;二、廣。此初也。 論:應知此空復有七種。 演曰:二、廣。文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後際空至七作者空。 演曰:二、列。 論:當知此中至名後際空。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別釋前三空;二、例釋後四空。初中分三:一、釋後際空;二、釋前際空;三、釋中際空。此初也。 論:又無諸行至名前際空。 演曰:二、釋前際空。 論:又於𠛴那至名中際空。 演曰:三、釋中際空。 論:當亦是至能生彼法。 演曰:二、例釋後四空。 論:復次由五至福非福行。 演曰:十一、釋隨行。文中分二:一、釋五相隨行;二、釋五相差別。初中分二:一、正釋喜受隨行;二、例釋憂捨隨行。此初也。五種相者:一、深心喜樂;二、不如正理執取其相;三、發生貪欲;四、多起尊思方便求覔;五、因此廣行福非福行。 論:如能順喜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例釋憂捨隨行。 論:其差別者至餘如前說。 演曰:二、辯五相差別。 論:復次有諸至說名恒住。 演曰:十二、釋恒住。文中分四:一、依自位釋;二、通前品釋;三、約難行釋;四、指如前釋。此初也。謂於六境喜憂不生,恒常捨心,名為恒住。如五十廣說。 論:彼隨行品至亦無是事。 演曰:二、通前品釋。 論:又彼恒住至應當奉請。 演曰:三、約難行釋。 論:乃至廣說至攝異門分。 演曰:四、指。如前釋。 論:復次於善至其德圓滿。 演曰:十三、釋師第二圓滿。文中分二:一、正釋;二、結勸。初中分二:一、第一番釋;二、第二番釋。初中分二:一、揔標;二、別釋。此初也。 論:云何二相至其德圓滿。 演曰:二、別釋。文中分二:一、釋大師二德圓滿;二、釋弟子二德圓滿。初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依利他至師德圓滿。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釋第一師德圓滿;二、釋第二師德圓滿。此初也。 論:又依自利至師德圓滿。 演曰:二、釋第二師德圓滿。 論:云何二相至其德圓滿。 演曰:二、釋弟子二德圓滿。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於如來至其德圓滿。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釋第一諸弟子眾其德圓滿;二、釋第二諸弟子眾其德圓滿。此初也。 論:如是修行至其德圓滿。 演曰:二、釋第二諸弟子眾其德圓滿。 論:復次於善至其德圓滿。 演曰:二、第二番釋。文中分二:一、揔標;二、別釋。此初也。 論:云何三相至其德圓滿。 演曰:二、別釋。文中分二:一、釋大師三德圓滿;二、釋弟子二德圓滿。初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佛世尊至師德圓滿。 演曰:二、釋。文中分三:一、釋第一師德圓滿;二、釋第二師德圓滿;三、釋第三師德圓滿。此初也。 論:又於聖教至師德圓滿。 演曰:二、釋第二師德圓滿。 論:又於聖教至師德圓滿。 演曰:三、釋第三師德圓滿。文中分二:一、釋師德滿;二、明四攝法。此初也。 論:云何名為四種法攝? 演曰:二、明四攝法。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一、於秘密至常無懈廢。 演曰:二、釋。 論:云何二相至其德圓滿。 演曰:二、釋弟子二德圓滿。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諸弟子至其德圓滿。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釋第一諸弟子眾其德圓滿;二、釋第二諸弟子眾其德圓滿。此初也。 論:又彼於見至其德圓滿。 演曰:二、釋第二諸弟子眾其德圓滿。 論:如是大師至之所歸趣。 演曰:二、結勸。 論卷第九十三 論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一 論:如是[A2]已說至我今當說。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釋緣起食諦界擇。文中分二:一、結前生後;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揔嗢拕南至後如理等。 演曰:二、依生正釋。文中分二:一、釋揔頌中一頌;二、釋揔頌中半頌。初中分二:一、釋惣頌;二、釋別頌。此初也。此中有六:一、立等;二、二諦等;三、以觸為緣等;四、有滅等;五、食等;六、如理等。前四釋緣起,後二釋四諦。 論:別嗢拕南至後甚深。 演曰:二、釋別頌。文中分六:一、有一頌釋揔中第一立等;二、有一頌釋揔中第二二諦等;三、有一頌釋揔中第三以觸為緣等;四、有一頌釋揔中第四有滅等;五、有一頌釋揔中第五食等;六、有一頌釋揔中第六如理等。初中分二:一、以頌揔列;二、長行別釋。此初也。 論:略由三相至及趣清淨。 演曰:二、長行別釋。文中分九:一、釋立;二、釋苦聚;三、釋諦觀;四、釋攝聖教;五、釋微智;六、釋思量際;七、釋觀察;八、釋上𢢔;九、釋甚深。初中分三:一、揔標列;二、別解釋;三、惣結前。此初也。 論:此中云何至生[A3]已隨轉。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別解釋。文中分二:一、釋從前際中際得生,於中際生[A4]已隨轉;二、釋從中際後際得生,由不生故證清淨。初中分二:一、申問荅;二、辯同異。初中分三:一、問;二、荅;三、結。此初,申其二問也。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論:謂如有一至無明為緣。 演曰:二、荅。文中分四:一、釋能引;二、明所引;三、辯能生;四、辯所生。初中分二:一、釋無明;二、釋行支。此初,釋無明,闇於前際世俗、勝義二苦之義。謂易了知者,名世俗苦,即三塗等苦。彼不了故,造非福行。難了知者,名勝義苦,即人天善趣、勝義道理,體皆是苦。世俗難了,謂為善勝,迷之故造福、不動也。 論:造作增長至身語意業。 演曰:二、釋行支。罪即非福,謂迷俗無明,發非福行。迷勝義者,發福、不動。 論:由此為緣至續生識因。 演曰:二、明所引。所引有五,今但言識,識為本故,舉本攝末。隨業行識者,識名言種雖[A5]已熏習,未知生處,因業招集,生五趣果,果因業集,當現得生,名隨業轉。雖有處云業種名識,今文不尒。業熏習[A6]已,所熏集種,乃至前世身命不絕,能為中際現續識因,顯識等支體是種子,對彼前際,名為後也。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展轉至現前而起。 演曰:三、辯能生。前識等生中際現識等時,自無其力,要待他助。是以前際由迷內異熟果無明,不知二苦,故隨所應造三種行為增上緣,引起當來生老死位識等五果。因緣種[A7]已,復依迷外增上果愚,以境界受為緣,發起貪愛。煩𢚰緣愛,復生欲等四取。此愛、取二和合潤能引之中業及所引因識等五種,轉名為有。何以名有?此六俱能近有生等,後有果故,即能生中具明三也。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論:既命終[A8]已至自體得生。 ᅟᅟ==[A8] 已【CB】,巳【金藏】== 演曰:四、辯所生。文中分二:一、明生死;二、辯識與。名色㸦依。初中分三:一、揔明生;二、別顯相;三、結與果。此初也。中有本有揔,名生也。 論:生[A9]已漸次至乃至𮕱老。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別顯相。唯取阿賴耶識親因緣種為體,名為因識。謂於母腹中,因識為緣,續生果識,隨轉不絕,任持所有羯邏藍等,非餘七識隨轉不絕,能任持故。 論:又即此識至與異熟果。 演曰:三、結與果。 論:異熟生識至六轉依故。 演曰:二、辯識與名色㸦依。文中分三:一、識依名色;二、名色依識;三、舉喻結成。初中分三:一、識依名色;二、引教證成;三、釋名色義。此初也。 論:由是說言,名色緣識。 演曰:二、引教證成。第九論云:是故經言名色緣識,謂名色為緣,識方得起,名為緣識。 論:俱生五根至數數隨轉。 演曰:三、釋名色義。有兩番釋:初依六根分名色二。而約與識為所依故,故不取餘。 論:又五色根至及諸餘名。 演曰:後依五蘊以分名色。根處者,根扶塵也。根及扶塵各有四大,並名為色,所餘四蘊,揔為名也。 論:由彼執持至隨轉依止。 演曰:二、名色依識。由彼執持者,由第八識執持根等相續,流轉不絕,故此名之。與色二種,揔名隨轉,依止於識,故第九論云:故此二種依止於識,相續不斷。 論:由是故言至乃至壽住。 演曰:三、舉喻結成。問:生老之位具識等五,何故但顯識與名色?荅:有二釋:一、據相依,觸受等法不說與識定相依故;二、從寬名說,名色位寬,攝餘支故。 論:如是名為至生[A10]已隨轉。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結。 論:當知此中至說轉次第。 演曰:二、辯同異。文中分三:一、四生同異;二、三界差別;三、三業有殊。初中分三:一、辯胎生;二、明𡖉濕;三、彰化生。此初也。 論:𡖉生至有餘差別。 演曰:二、明𡖉、濕。濕生無母,𡖉生在胎,不同胎生有五位別,故此二生皆除母腹。 論:有色有情至與差別。 演曰:三、彰化生。諸根頓具,故與前差明昧用殊。如次分為名色、六處。 論:在無色界至此中差別。 演曰:二、三界差別。前之二界,四生名色,色有現行,今此唯種,故與前別。種亦是識所緣之境,故名識。依初𠛴那識,但名識支。次後名意,昧明異故。 論:由福業故至生色無色。 演曰:三、三業有殊。此福等三,皆據引業,以彼滿業非行支故,故不取也。所以言福生欲人天,非福招惡。若據滿業,即應各言生五趣也。 論:云何名為至證得清淨。 演曰:二、釋從中際後際得生,由不生故證得清淨。文中分二:一、問;二、荅。此初,申二問也。 論:謂彼如是至受增上果。 演曰:二、荅。文中分二:一、明流轉;二、明還滅。初中分二:一、釋;二、結。初中分二:一、顯起因;二、所起相。初中分二:一、明現果;二、辯起愚。此初也。謂承先因中際生[A11]已,便受二果,內身為異,熟果、外塵為增上果,舉受顯境,境名增上果,非取所生受名果也。 ᅟᅟ==[A11] 已【CB】,巳【金藏】== 論:彼由聽聞至發起愚癡。 演曰:二、辯起愚。謂此有情聞不正法等,於前二果不了知故,起愚迷執,名於二種果發起愚癡。 論:彼由於內至後有生苦。 演曰:二、所起相。文中分二:一、明引因;二、辯生因。初中分二:一、釋;二、結。初中分二:一、明能引;二、明所引。初中分二:一、辯無明;二、彰行體。此初也。由迷現在異熟內果,故於當苦昧而不知。 論:由此前際至增長諸行。 演曰:二、彰行體。福等三業,名為諸行。 論:由此新業至隨業而行。 演曰:二、明所引。文中分二:一、明識支;二、名色等。初中分二:一、正釋;二、會違。初中分二:一、識隨業行;二、因攝當果。此初也。由依新業,熏變識故,於現法中,識種隨業而行。 論:如是無明至諸識果故。 演曰:二、因攝當果。識體即賴耶,種名為因性。能生當現,名攝識果。轉變者,生義,即行令識生,約增上名生,非親辦體名為生也。問:若唯取賴耶為識支者,何故此論第九卷末以六識為識支?此於欲界具足六種,色界唯四,無色唯一。下論會云。 論:約就一切至說六識身。 演曰:二、會違。此論第九說揔依一切識說六識身者,約就二乘等一切身語,彼不立有第八識故。又一身中約一切識相續為名說言六識,其實唯取阿賴耶識,果報主故,識與名色㸦為緣故,乃至命終恒隨轉故。 論:又即此識至種子隨逐。 演曰:二、名色等。前為後依,故云隨逐。依當起等,說為次第,故成唯識論第八云:識等五種,由業熏發,雖實同時,而依主伴揔別勝劣,因果相異,故諸聖教假說前後。或依當來現起分位,有次第故,說有前後。在因種時,實無次第。 論:當知是名至後有引因。 演曰:二、結。 論:由識為先至引後有[A12]已。 ᅟᅟ==[A12]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辯生因。文中分三:一、結前生後;二、正辯生因;三、結生次第。此初也。由此二支能引識等,故能所引惣名引因,異熟果愚彰能引也。 論:復由第二至既命終[A13]已。 ᅟᅟ==[A13] 已【CB】,巳【金藏】== 演曰:正辯生因。文中分二:一、明能生因;二、辯所生果。此初也。祈生三界名求,欲求有體,即愛支;取欲取等,名為取支;除業種外,愛、取和合等,名為有支。成唯識云:能生支,謂愛、取、有,近生當來生老死故。 論:如其引因至或復頓生。 演曰:二、辯所生果。有漸頓者,四生生異,思之可知。成唯識云:所生支謂生、老死,是愛、取、有近所生故。 論:如是應知至種子隨逐。 演曰:三、結生次第。於現法中者,生欲色界。種子隨逐者,生無色界,色支但據色種說故。 論:如是中際至緣起諸行。 演曰:二、結。 論:若現法中至[A14]已集資粮。 ᅟᅟ==[A14]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明還滅。釋前不生,證得清淨。文中有二:一、明不生;二、明清淨。由前生死流轉不生,故得後時還滅清淨。不生之理,漸次伏除。漸次之門,蓋由五道,此當第一資粮道也。 論:由彼為因至若趣滅行。 演曰:二、加行道。由前從他善友聞法及先世[A15]已集資粮為因,名由彼為因,生、老死支名為二果。二果揔以五蘊為體,名為諸行,即苦諦也。彼因集諦、彼滅滅諦、滅行道諦,於此四諦及前聞法皆生如理作意故。 ᅟᅟ==[A15] 已【CB】,巳【金藏】== 論:如理作意至發生正見。 演曰:三、見道。真相見道,本後皆起,名生正見。 論:又諸於諦至清淨智見。 演曰:四、修道。五無學道,二合明也。 論:彼由如是至亦後隨斷。 演曰:二、明清淨。由得不生,故證清淨。文中有二:一、還;二、滅。初中分二:一、明不生;二、明清淨。此初也。愛斷之言亦攝於取,即內異熟及增上果,名為所緣。愚二果故,名不實知。由愛二一故,受亦隨斷。 論:由此斷故至證慧解脫。 演曰:二、明清淨。文中分二:一、明慧淨;二、明心淨。此初也。謂有漏觸所生諸受,受二果時,於所緣境不如實知,由此為緣,發生煩𢙉,發業潤生,由斷此受,無所依故,無明亦滅。由此無明能障慧性,能障既除,慧得清淨,名為解脫。 論:又無明觸至證心解脫。 演曰:二、明心淨。即相應心,不為貪等之所繫縛,名心解脫。 論:又即由彼至成不生法。 演曰:二、滅。文分為二:一、有餘依果;二、無餘依果。初中分三:一、後果不生;二、現因永滅;三、正住圓寂。初中分二:一、辯不生;二、引教證。此初也。 論:是故說言至諸受隨滅。 演曰:二、引教證。 論:又現法中至愛亦隨滅。 演曰:二、現因永滅。文中分二:一、辯因亡;二、引教證。此初也。由無明滅故,現在順無明觸、受等滅,六處等已有非由現無明有故,不說無明滅。六處等滅,其觸、受等隨無明生觸,說隨彼滅。由此所依滅故,能依受等,皆亦隨滅。 論:由愛滅故至皆不流轉。 演曰:二、引教證。 論:不流轉故至現法涅槃。 演曰:三、正住圓寂。文中分二:一、明得理;二、辯有餘。此初也。 論:彼於尒時至恒相續住。 演曰:二、辯有餘。業惑雖盡,所依身在,名有餘;依無染法故,名清淨鮮白。不唯無漏離繫之言,亦同清淨。身由業感,隨業短長,未殞滅來,名恒相續住。 論:壽量若盡至都無所有。 演曰:二、無餘依果。文中分二:一、釋;二、結。初中分二:一、身命現亡;二、識因皆滅。此初也。滅[A16]已不續,名無餘永滅。 ᅟᅟ==[A16] 已【CB】,巳【金藏】== 論:又彼諸識至亦無餘滅。 演曰:二、識因皆滅。 論:由此道理至熟修梵行。 演曰:二、結。一、究竟寂靜;二、常住妙跡;三、常隨涅槃;四、涅槃究竟,滅諦果滿;五、熟修梵行,道諦因圓。具此五義,皆是無餘。 論:是名廣說至流轉清淨。 演曰:三、揔結前。 論:復次安立至能生當有。 演曰:二、釋苦聚。文中分二:一、揔標;二、別釋。此初也。九相者,即十二支中前七支及後二支成其相,為後有苦樹。愛、取、有三支為滋生,如第十論釋。 論:謂有世閒至所造新業。 演曰:二、別釋。文中分二:一、釋所造新業,如小苦樹;二、釋所造先業,如大苦樹。初中分二:一、明凡造;二、明聖除。初中分二:一、法;二、喻。此初也。 論:如小苦樹。 演曰:二、喻。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若彼世間至轉更增長。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令因增長;二、令果圓滿。此初也。 論:此非聦慧至漸次圓滿。 演曰:二、令果圓滿。 論:若有多聞至不令增長。 演曰:二、明聖除。文中分二:一、令業不增長;二、使愛水消散。此初也。 論:使其愛水至後更增長。 演曰:二、使愛水消散。 論:復更有一至說名後有。 演曰:二、釋所造先業,如大苦樹。文中分二:一、明凡造;二、明聖除。初中分三:一、法;二、喻;三、結。此初也。 論:如大苦樹。 演曰:二、喻。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前說新業如小苦樹者,如新生樹,其樹即小。後說先業,如大苦樹者,如久生樹,其樹即大。 論:若於能順至令樹欝茂。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令樹欝茂;二、令樹潤澤。此初也。 論:於現法中至住於名色。 演曰:二、令樹潤澤。 論:如是苦樹至展轉滋茂。 演曰:三、結。 論:此中白品,如前應知。 演曰:二、明聖除。如前所明,更不繁說。 論:復次世尊至起正觀察。 演曰:三、釋諦觀。有兩復次。初中分二:一、揔標;二、別釋。此初也。 論:尒時為欲至如理觀察。 演曰:二、別釋。分二:一、釋苦等四諦;二、釋苦集二諦。初中分二:一、釋苦集二諦;二、釋滅道二諦。初中分二:一、約法釋;二、舉喻釋。初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者觀察至非不定故。 演曰:二、列。 論:感生因緣至麤生為因。 演曰:三、釋。文中分三:一、正釋;二、例釋;三、結成。初中分三:一、釋觀察細因緣故;二、釋觀察麤因緣故;三、釋觀察非不定故。此初二合明也。 論:云何名為非不決定? 演曰:三、釋觀察非不定故。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即除彼至與老死果。 演曰:二、釋。 論:如觀老死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例釋生等四支。 論:如是名為至緣起道理。 演曰:三、結成。 論:應知此中至燒然長世。 演曰:二、舉喻釋。業順集諦,猶如燈炷,惑即集諦,如膏油等。苦諦類燈,謂燈從炷,油生苦諦,從業惑生,此約惑、業、苦三,揔攝十二有支。 論:當知白品至觀滅道諦。 演曰:二、釋滅道二諦。 論:復次二種補特伽羅。 演曰:二、釋苦集二諦。文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二? 演曰:二、徵。 論:一唯行自至相續久住。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釋唯行自非利益行;二、釋兼行自他非利益行。此初也。 論:二復有餘至無有斷絕。 演曰:二、釋兼行自他非利益行。即外道中無量大眾,自作教他,然大苦火。 論:復次世尊至乃至其愛。 演曰:後復次釋文中分三:一、別觀四諦;二、揔觀四諦;三、釋前觀義。初中分二:一、觀前三諦;二、觀後一諦。初中分二:一、觀苦集;二、觀滅諦。初中分二:一、引經;二、論釋。初中分二:一、逆次觀後際苦諦及後際苦諦所有集諦;二、逆次觀後際集諦現在苦諦所有。此初也。依緣起門,逆次而入,先緣後際老死苦諦。乃至者,超越之詞,即越其生支,謂緣老死[A17]已,次緣後際生支苦諦。又越其有取二支至其愛支,即次緣後際有;取愛是後際苦諦所有集諦。 ᅟᅟ==[A17] 已【CB】,巳【金藏】== 論:如是觀察至名色與識。 演曰:二、逆次觀後際集諦現在苦諦所有。 論:當知此中至是當集諦。 演曰:二、論釋。文中分三:一、釋後際苦諦及後際苦諦所有集諦;二、釋後際集諦現在苦諦所有;三、釋後際苦集依處。此初也。未來苦者,即後際苦是當苦諦者,即後際苦諦。觀彼集因,是當集諦者,觀彼後際苦諦所有集因,是後際集諦。 論:觀未來世苦至現法苦有。 演曰:二、釋後際集諦現在苦諦所有。文中分三:一、正釋;二、通妨;三、引證。此初也。未來世苦之集諦者,即後際苦諦所有後際集。先者,前也。識為邊際者,謂苦集之觀,逆推至識支為邊際。現法苦有者,觀後際苦諦所有,後際集諦由誰有,知由從前際集諦所生,現識苦諦所有。問:所生起現識由誰而有? 論:既知從先至此云何有? 演曰:二、通妨。既知現從先集所生起,不應復觀此現識云何有,是故逆觀但至於識。 論:是故世尊至而復轉還。 演曰:三、引證。世尊昔菩薩時,為觀當來所有苦集,觀現在老死苦諦,乃至於識,而復轉還。問:菩薩逆觀老死至識,却迴不至餘位,何所意耶?荅:由此二支更㸦為緣故,如識緣名色,如是名色亦緣識。是故觀心至識轉還,於餘支中無有如是轉還道理,於此一處顯示更㸦為緣道理,故名轉還。 論:又為漸次至復還順上。 演曰:三、釋後際苦集依處。後際苦諦依處,即是後際集諦依處,更無異故。乃至者,超越之詞,謂從老死逆觀至識,復從識還,順觀至老死,故云乃至識復還順上。 論:如是順逆至乃至無明。 演曰:二、觀滅諦。文中分二:一、釋逆次過識所以;二、釋現苦盡滅妨難。初中分二:一、正釋義;二、徵所以。此初也。如是順逆觀緣,起苦集[A18]已,從此無閒為觀滅諦逆觀所滅。老死由誰滅?謂由生乃至行由誰滅,謂由無明。 ᅟᅟ==[A18] 已【CB】,巳【金藏】== 論:何以故? 演曰:二、徵所以。問:何故苦集之觀至識而還,滅諦之觀越識至於無明?荅:苦集相續,一周便還,滅諦斷除,所以至於無明。 論:觀察如是至皆悉盡滅。 演曰:二、釋現苦盡滅妨難。文中分二:一、問;二、荅。此初也。 論:謂不造作至新業行故。 演曰:二、荅。 論:如是歷觀至而能證得。 演曰:二、觀後一諦。文中分二:一、結前問後;二、依問為通。此初也。 論:由如前說至同所遊處。 演曰:二、依問為通。 論:如是但以至歷觀四諦。 演曰:二、揔觀四諦。文中分二:一、約有漏正見以明四諦;二、約無漏正見以明四諦。此初也。 論:又以正見至善淨智見。 演曰:二、約無漏正見以明四諦。 論:為此義故至令生等覺。 演曰:三、釋前觀義。 論:復次世尊教三處所攝。 演曰:四、釋攝聖教。文中分二:一、釋教三門;二、釋經諸句。初中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三? 演曰:二、徵。 論:一、善建立至自利行故。 演曰:三、列。 論:此中善建至無作用故者。 演曰:四、釋。文中分三:一、釋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二、釋彼為依利他行故;三、釋彼為依自利行故。初中分二:一、釋緣生無用;二、釋無用所以。初中分三:一、牒;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從後際至識緣名色。 演曰:二、釋。文中分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也。 論:譬如束蘆至而得住立。 演曰:二、喻。 論:於其中閒至非無因生。 演曰:三、合。 論:如是至無作用故。 演曰:三、結。 論:所以者何? 演曰:二、釋無用所以。文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無常諸行至如實無倒。 演曰:二、釋。 論:是故說此名善建立。 演曰:三、結。 論:即依如是善建立性。 演曰:二、釋彼為依利他行故。文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依諸緣起至聖諦法教。 演曰:二、釋。 論:名彼為依利他行故。 演曰:三、結。 論:即此為依。 演曰:三、釋彼為依自利行故。文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自能趣入至現法涅盤。 演曰:二、釋。 論:當知是名至自利行故。 演曰:三、結。 論:又先積集至具足安住。 演曰:二、釋經諸句。 論:復次有諸至未解脫。 演曰:五、釋微智。文中分二:一、釋外道觀緣起麤智;二、釋諸聖觀緣起微智。初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所以者何? 演曰:二、徵。 論:由於彼彼至不善巧故。 演曰:三、釋。 論:諸聖弟子至識無常性。 演曰:二、釋諸聖觀緣起微智。文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所以者何? 演曰:二、徵。 論:四大種身至難可入故。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釋難入所以;二、釋悟入因由。初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所以者何? 演曰:二、徵。 論:唯是慧眼至緣起善巧。 演曰:三、釋。 論:諸聖弟子至識無常性。 演曰:二、釋悟入因由。文中分二:一、明能證因;二、辯所證果。此初也。 論:彼既成就至二涅盤界。 演曰:二、辯所證果。 論:復次於緣至正能盡苦。 演曰:六、釋思量際。文中分二:一、釋三相三際;二、釋四言三量。初中分二:一、揔標;二、別釋。此初也。 論:云何三相? 演曰:二、別釋。文中分二:一、略;二、廣。初中分二:一、釋三相;二、釋三際。初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一苦依處至因緣依處。 演曰:二、釋。 論:是名三相。 演曰:三、結。 論:云何三際? 演曰:二、釋三際。文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一者中際至三未來際。 演曰:二、釋。 論:是名三際。 演曰:三、結。 論:當知此中至之所依處。 演曰:二、廣。文中分二:一、釋三相;二、釋三際。初中分三:一、釋苦依處;二、釋苦因緣;三、釋苦因緣依處。初中分二:一、內苦依處;二、外苦依處。初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以故。 演曰:二、徵。 論:由此故至彼得生故。 演曰:三、釋。 論:外父母等至之所依處。 演曰:二、外苦依處。文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何以故? 演曰:二、徵。 論:如前說故。 演曰:三、釋。如前說云:由有此故,於所依身彼得生故。 論:此二種依至名苦因緣。 演曰:二、釋苦因緣。 論:又即此愛至因緣依處。 演曰:三、釋苦因緣依處。 論:又諸所有至由是遂飲。 演曰:二、釋三際。文中分二:一、別釋;二、揔結。初中分三:一、釋中際;二、釋過去際;三、釋未來際。初中分二:一、釋;二、結。初中分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也。 論:譬如雜毒可樂妙色。 演曰:二、喻。 論:所緣境界至便有眾苦。 演曰:三、合。 論:如是當知至名為趣死。 演曰:二、結。 論:即由如是至去來道理。 演曰:二、釋過去際;三、釋未來際。二叚合明。 論:當知是名至中去來際。 演曰:二、揔結。 論:又即依止至所依三量。 演曰:二、釋四言三量。文中分二:一、揔標;二、別釋。此初也。 論:若見若知至是依現量。 演曰:二、別釋。文中分三:一、釋現量;二、釋比量;三、釋至教量。此初也。 論:若覺言說是依比量。 演曰:二、釋比量。 論:若聞言說依至教量。 演曰:三、釋至教量。 論:復次由五至能作苦邊。 演曰:七、釋觀察。文中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五? 演曰:二、徵。 論:一者觀察至離增上𢢔。 演曰:三、列。 論:如是至修習正行。 演曰:四、釋。文中分二:一、釋前四;二、釋第五。初中分二:一、揔;二、別。此初也。 論:謂由二相至果有。 演曰:二、別。中有兩番釋:初番釋,後番釋。初中分四:一、觀察諸緣生法生起因緣;二、觀察彼滅因緣;三、如實了知能趣彼滅正行;四、修行法隨法行。此初也。 論:因無故果無。 演曰:二、觀察彼滅因緣。 論:既觀察[A19]已至由修正行。 ᅟᅟ==[A19]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如實了知能趣彼滅正行。 論:既通達[A20]已至法隨法行。 ᅟᅟ==[A20] 已【CB】,巳【金藏】== 演曰:四、修行法隨法行。 論:又正觀察至果識等有。 演曰:後番釋。文亦分四:一、觀察諸緣生法,生起因緣。 論:彼非有故,此亦非有。 演曰:二、觀察彼滅因緣。 論:既觀察[A21]已至及正修行。 ᅟᅟ==[A21]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如實了知能趣彼滅正行。 論:正修行時至道果涅盤。 演曰:四、修行法隨法行。文中分三:一、唯約法釋;二、法喻合釋;三、喻合別釋。此初也。 論:彼於尒時至煩𢙉烝熱。 演曰:二、法喻合釋。 論:又令如瓦。 演曰:三、喻合別釋。文中分二:一、喻;二、合。此初也。 論:有識身攝至無明緣行。 演曰:二、合。 論:云何於證離增上𢢔? 演曰:二、釋第五,於證離增上𢢔。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彼尒時至彼彼法滅。 演曰:二、釋。 論:復次,略有二種增上𢢔者。 演曰:八、釋上𢢔。文中分二:一、正釋起處;二、重釋甚深。初中有四番釋。初番中分四:一、標;二、列;三、釋;四、結。此初也。 論:一於有學至增上𢢔者。 演曰:二、列。 論:若於有學至一切見趣。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釋有學;二、釋無學。此初也。 論:若於無學至我皆[A22]已作。 ᅟᅟ==[A22]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釋無學。 論:如是至或緣涅盤。 演曰:四、結。或依緣起者,我[A23]已通達緣起法也;或依涅槃者,我[A24]已證得涅槃果也。 ᅟᅟ==[A23] 已【CB】,巳【金藏】== ᅟᅟ==[A24] 已【CB】,巳【金藏】== 論:又依聖說至亦生猶豫。 演曰:二番釋。文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所以者何? 演曰:二、徵。 論:由於有學至便告於他。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釋有學;二、釋無學。此初也。 論:又於無學至起增上𢢔。 演曰:二、釋無學。 論:又於無學至起增上𢢔。 演曰:三番釋。文中分三:一、標;二、徵;三、釋。此初也。 論:所以者何? 演曰:二、徵。 論:非彼相續至速能遠離。 演曰:三、釋。 論:又彼如是至獲大𮕱損。 演曰:四、番釋。 論:云何如前聖說甚深? 演曰:二、重釋甚深。文中分二:一、問;二、荅。此初也。 論:謂能開示至聖說甚深。 演曰:二、荅。 論:復次緣起至二因緣故。 演曰:九、釋甚深。文中分二:一、釋:一、能令淺;二、釋四相甚深。初中分三:一、標;二、釋;三、指。此初也。 論:一由大師至是諸句義。 演曰:二、釋。 論:應知如前攝異門分。 演曰:三、指。如八十三說。 論:當知此中至最極甚深。 演曰:二、釋四相甚深。文中分五:一、標;二、徵;三、列;四、釋;五、結。此初也。 論:何等為四? 演曰:二、徵。 論:一由微細至難了知故。 演曰:三、列。 論:云何至難可了知。 演曰:四、釋。文中分四:一、由微細因果難了知故;二、由無我難了知故;三、由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故;四、由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故。初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依觀察至有緣體性。 演曰:二、釋。有二:一、揔;二、別。此初也。 論:云何名為有緣體性? 演曰:二、別。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於是中至有緣體性。 演曰:二、釋。文中分六:一、生緣老死;二、愛緣取;三、受緣愛;四、觸緣受;五、合六處為名色緣觸;六、識緣名色。初中分二:一、正釋生支;二、例釋有取。此初也。 論:如說生支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例釋有取。文中分二:一、正例二支;二、釋取差別。此初也。 論:取差別者至安立有四。 演曰:二、釋取差別。貪體無四,名無差別。取差別有四者:一、欲取;二、見取;三、戒取;四、我語取。 論:如是愛支至發起諸業。 演曰:二、愛緣取。或者,不定之詞,謂愛若求欲等四取,名求欲門相應無明發起諸業。愛、取合潤,能引業種及所引因,轉名為有。若約此義,復說此愛,名求有門相應無明發起諸業。 論:此二業門至愛非愛受。 演曰:三、受緣愛。文中分二:一、揔標;二、別釋。此初也。 論:又即此愛至為緣故轉。 演曰:二、別釋。文中分二:一、釋受是愛緣;二、釋受非愛緣。此初也。謂無明觸所生受,是愛緣。 論:復有餘受至觸所生。 演曰:二、釋受非愛緣。謂明觸及非明非無明觸所生受,非此愛緣。 論:又即此受至觸為其緣。 演曰:四、觸緣受。文中分二:一、正釋;二、通妨。此初也。謂所生受似能生觸,如子似父,故云用相似觸為其緣。 論:此復云何? 演曰:二、通妨。文中分二:一、申難;二、會通。此初也。外人難云:何故不以明無明相應觸及非明非無明觸為其緣耶? 論:謂明無明至是有對觸。 演曰:二、會通。謂明無明相應是增語觸。諸名以為其緣,非受為其緣,非明非無明是有對,觸內外諸色為緣,亦非受為其緣,故受但用相似觸為其緣也。 論:又此明觸至名色緣觸。 演曰:五、名色緣觸。文中分二:一、正釋;二、通妨。此初也。問:何故不說六處緣觸,而越彼取名色耶? 論:又即六處至說名為色。 演曰:二、通妨。六處略為二分,意處非色,與餘非色諸法相應,揔為一分,說名為名。諸餘色處揔為一分,說名為色。是知六處即是名色,故不別說。 論:又此名色至令不散壞。 演曰:六、識與名色更㸦為緣。文中分二:一、釋;二、結。初中分二:一、識緣名色;二、名色緣識。此初也。 論:又即此識至名色為緣。 演曰:二、名色緣識。 論:應知先業至展轉為緣。 演曰:二、結。 論:如是當至最極甚深。 演曰:三、結。 論:云何無我難可了知? 演曰:二、由無我難了知故。文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諸因果至無容得生。 演曰:二、釋。即此增語應知是路者,語是名句所依之路。多聞、持國、增長、醜目,如次是北方、東方、南方、西方四天王名也。梵云蘇跋陁羅,唐言極賢,善給孤獨者是。蘇達多長者,此云善施。善施仁而且睿,積而能散。[木*丞]濟貧乏,哀恤孤老,時人美其德,号給孤獨。梵云悉達多,唐言一切義成,即太子名也。 論:當知是名至難可了知。 演曰:三、結。 論:云何離繫至難了知性。 演曰:三、由離繫有情有而繫縛難了知故。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如外道至起見施設。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釋外道;二、釋內法。初中分二:一、敘計破;二、反顯破。初中分二:一、敘彼宗計;二、破彼計非。初中分二:一、標宗;二、敘計。此初也。 論:云何三門? 演曰:二、敘計。文中分二:一、徵;二、敘。此初也。 論:一於欲界至起見施設。 演曰:二、敘。文中分三:一、敘第一門;二、敘第二門;三、敘第三門。此初也。為受者性者,計受是我,為能受者,分別有我,起見施設。 論:二於欲界至領納其受。 演曰:二、敘第二門。謂即此我是有受法者,我能領受等。 論:三於第三至起見施設。 演曰:三、敘第三門。 論:如是一切至皆不應理。 演曰:二、破彼計非。文中分二:一、𢝰非;二、別破。此初也。 論:所以者何? 演曰:二、別破。文中分二:一、徵;二、破。此初也。 論:以三種受至不應道理。 演曰:二、破。文中分三:一、破第一門;二、破第二門;三、破第三門。此初也。 論:又於第四至不應道理。 演曰:二、破第二門。 論:又於第四至亦不應理。 演曰:三、破第三門。 論:當知是中至妄計失壞。 演曰:二、反顯破。 論:內法多聞至諸法無我。 演曰:二、釋內法。文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彼於世俗至心得解脫。 演曰:二、釋。文中分四:一、善離四句,心得解脫;二、知彼問非,而不記別;三、外多妄見,唯一我見隨眠所繫;四、外由劣道離縛,猶名繫縛。此初也。 論:設有來問至而不記別。 演曰:二、知彼問非而不記別。文中分二:一、由妙智為先,而不記別;二、謗無知不記極大邪見。初中分二:一、正明不記;二、結成不記。此初也。 論:如是彼由至而不記別。 演曰:二、結成不記。 論:或有謂言至極大邪見。 演曰:二、謗無知不記極大邪見。謂前所問如是為有等而不記,別外有謗,言是無知故不能記別者,當知此人是極大無智、極大邪見也。 論:又彼如是至起見施設。 演曰:三、外多妄見,唯一我見隨眠所繫。文中分二:一、明前外道現法妄見;二、辯攝多為一隨眠所繫。初中分二:一、正釋現在起見;二、例釋當來起見。此初也。 論:如是當來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例釋當來起見。 論:雖有多種至未斷彼故。 演曰:二、辯攝多為一隨眠所繫。 論:雖由下劣至猶名繫縛。 演曰:四、外由劣道離縛,猶名繫縛。 論:如是名為至難了知性。 演曰:三、結。 論:云何名為至難了知性。 演曰:四、由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故。文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有多聞至靜慮等至。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正釋;二、通妨。此初也。七識住者,俱舍論第八頌云: 身異及想異, 身異同一想, 翻此身想一, 并無色下三。 故識住有七,餘非有損壞,及於二處者,於前七識住,更取有頂及無想二處,即是九有情居。故俱舍頌云: 應知兼有頂, 及無想有情, 是九有情居, 餘非不樂住。 揔意謂有多聞諸聖弟子,觸對明觸,乃至彼於七識住及於有頂、無想二處九有情居,以諸緣起聖諦道理如實觀時,成阿羅漢,或慧解脫,或俱解脫,具八解脫、靜慮、等至有情而離繫縛。問:彼於現法現見有生老死,領納諸受,有識名色,有繫有情,何故言離繫縛耶? 論:彼於現法至而得離繫。 演曰:二、通妨。 論:如是名為至難了知性。 演曰:三、結。 論:由此四相至最極甚深。 演曰:五、結。 論:復次嗢拕至自作為其後。 演曰:二、有一頌釋揔中第二二諦等。文中分二:一、以頌揔列;二、長行別釋。此初也。 論:於此正法至大有差別。 演曰:二、長行別釋。文中分七:一、釋異;二、釋世俗勝義;三、釋法尒;四、釋此作等;五、釋大空;六、釋分別;七、釋自作。初中分二:一、揔標;二、別釋。此初也。二種根本煩𢚰者:一、無明;二、愛。 論:當知此中至此二皆斷。 演曰:二、別釋。文中分三:一、釋中際差別;二、釋後際差別;三、釋前際差別。此初也。 論:斷此二故至後際差別。 演曰:二、釋後際差別。文中分二:一、正釋;二、問荅。此初也。 論:問:何緣智者成智者性? 演曰:二、問荅。文中分二:一、問;二、荅。此初也。 論:荅於現法中至皆離繫故。 演曰:二、荅。 論:問:何緣愚者成愚性? 演曰:三、釋前際差別。文中分二:一、釋;二、結。初中分二:一、問;二、荅。此初也。 論:荅於斷彼至彼相違故。 演曰:二、荅。 論:當知是名至前際差別。 演曰:二、結。 論:復次於諸至為我、我所。 演曰:二、釋世俗勝義。文中分二:一、揔;二、別。此初也。 論:由於勝義至煩𢚰離繫。 演曰:二、別。文中分二:一、正釋二諦;二、兼釋餘義。初中分二:一、釋勝義諦;二、釋世俗諦。此初也。 論:由於世俗至能隨悟入。 演曰:二、釋世俗諦。 論:又於識觸至歷觀為苦。 演曰:二、兼釋餘義。文中分四:一、釋苦集二諦;二、釋盡如所有;三、釋聞思趣等正法;四、釋學無學。初中分二:一、釋所了諦;二、釋能了智。初中分二:一、釋苦諦;二、釋集諦。此初也。文略不舉名色及六處也。 論:又於愛身至觀察集諦。 演曰:二、釋集諦。 論:彼於二諦至如其所滅。 演曰:二、釋能了智。由集生故苦生,由集滅故苦滅。 論:謂由定地至名善思惟。 演曰:二、釋盡如所有。文中分二:一、釋;二、結。初中分二:一、釋盡所有;二、釋如所有。此初也。 論:今於聖諦至亦名善達。 演曰:二、釋如所有。 論:由盡所有至隨其次第。 演曰:二、結。 論:彼於尒時至名證正法。 演曰:三、釋聞思趣等正法。文中分二:一、釋趣等正法;二、釋趣等源底。此初也。 論:又由趣至遍到源底。 演曰:二、釋趣等源底。 論:又有學慧至名決擇慧。 演曰:四、釋學、無學。文中分二:一、釋有學妙慧;二、釋無學正道。此初也。 論:彼既成就至所有正道。 演曰:二、釋無學正道。 論:復次至差別道理。 演曰:三、釋法尒。文中分三:一、約由;二、因緣 約二種善巧釋;三、約因果相續釋。初中分二:一、揔; 二、別釋。此初也。十二支揔名緣起,亦名緣生。五十 云:因名緣起,果名緣生。此論第十云:由煩𢚰繫縛,徃諸趣中,數數生起,故名緣起。五十六云:謂無主宰,無有作者,無有受者,無自作用,不得自在,從因而生,託眾緣轉,本無而有,有[A25]已散滅,唯法所顯,唯法能潤,唯法所潤,墮在相續,名為緣生。 ᅟᅟ==[A25] 已【CB】,巳【金藏】== 論:謂如所流轉故。 演曰:二、別釋。文中分二:一、略;二、廣。初中分二:一、釋二、分;二、釋差別。初中分二:一、如所流轉;二、諸所流轉。此初也。 論:及諸所流轉故。 演曰:二、諸所流轉。 論:當知至差別流轉。 演曰:二、釋差別。 論:彼復如其至次第流轉。 演曰:二、廣。文中分二:一、釋如所流轉;二、釋諸所流轉。此初也。 論:又此稱理至順次第性。 演曰:二、釋諸所流轉。 論:又此二種善巧。 演曰:二、約二種善巧釋。文中分二:一、正釋其義;二、指如前說。初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多聞諸聖至非理作意。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於三世遠離非理等善巧;二、於諸諦能入現觀等善巧。此初也。 論:於諸聖諦至能得離繫。 演曰:二、於諸諦能入現觀等善巧。 論:如前趣等,廣說應知。 演曰:二、指。如前說。 論:又彼緣起至非生非作。 演曰:三、約因果相續釋。文中分二:一、正釋;二、結釋。此初也。 論:當知至種性依處。 演曰:二、結釋。 論:復次由二至不應記別。 演曰:四、釋此作等。文中分二:一、不應記別;二、正應記別。初中分二:一、揔標;二、別破。此初也。 論:云何為二? 演曰:二、別破。文中分二:一、徵;二、破。此初也。 論:一者因果至不可得故。 演曰:二、破。文中分二:一、破此作此受;二、破餘作餘受。二文合也。 論:若於此論至亦無過失。 演曰:二、正應記別。 論:復次一切至及法無我。 演曰:五、釋大空。文中分二:一、依無我明空;二、依二諦明空。初中分三:一、揔標;二、別釋;三、揔結。此初也。 論:補特伽羅至不可得故。 演曰:二、別釋。文中分二:一、依人無我明空;二、依法無我明空。此初也。 論:法無我者至是無常故。 演曰:二、依法無我明空。 論:如是二種至名為大空。 演曰:二、揔結。 論:謂若有至屬彼。 演曰:二、依二諦明空。文中分二:一、依世俗明空;二、依勝義明空。初中分二:一、離二見邊;二、名中道行。初中分二:一、依初空所治見;二、依第二空所治見。初中分三:一、敘計;二、正破;三、出理。此初也。 論:此依妄見,非住梵行。 演曰:二、正破。 論:何以故? 演曰:三、出理。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由如是見至所治見轉。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明空所治見;二、明除見解脫。此初也。 論:非此見者,應解脫故。 演曰:二、明除見解脫。非者,除也。除此見者,應解脫故。 論:或復即依至乃至廣說。 演曰:二、依第二空所治見。文中分三:一、敘計;二、正破;三、出理。此初也。如前說三種妄見者,即前謂有別物、異緣、生法等三也。 論:如是亦非安住梵行。 演曰:二、正破。 論:何以故? 演曰:三、出理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由如是見至所治見轉。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明空所治見;二、明除見解脫。此初也。 論:非此見者,應解脫故。 演曰:二、明除見解脫。非者,除也。釋義同前。 論:遠離如是至諸行属彼。 演曰:二、名中道行。能知真如無倒性者,則無分別智知如無倒。 論:若依勝義至若滅若斷。 演曰:二、依勝義。文中分二:一、明一切行空;二、明二種行空。此初也。 論:云何可說至或行屬彼。 演曰:二、明二種行空。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由於尒時至不可得故。 演曰:二、釋。 論:復次由二至或別分別。 演曰:六、釋分別。文中分五:一、標;二、徵;三、列;四、釋;五、結。此初也。 論:云何為二? 演曰:二、徵。 論:一如所有至所有性。 演曰:三、列。 論:云何如所有性? 演曰:四、釋。文中分二:一、釋如所有性;二、釋盡所有性。初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無明等至未斷果生。 演曰:二、釋。 論:如是名為如所有性。 演曰:三、結。 論:云何盡所有性? 演曰:二、釋盡所有性。文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無明等至差別體相。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正釋其義;二、指如前說。此初也。 論:廣分別名至如前應知。 演曰:二、指。如前說。 論:如是名為盡所有性。 演曰:三、結。 論:即依如是至說名分別。 演曰:五、結。 論:復次由二因緣。 演曰:七、釋自作。文中分二:一、離二邊因;二、修中道行。初中分二:一、略破;二、廣破。初中分二:一、揔標;二、別破。此初也。 論:自作苦樂至不可記別。 演曰:二、別破。文中分二:一、正破自作一因;二、例破他作等三因。此初也。 論:如是他作至當知亦尒。 演曰:二、例破他作等三因。 論:云何為二? 演曰:二、廣破。文中分三:一、徵;二、列;三、破。此初也。 論:一者諸行至不可得故。 演曰:二、列。 論:此中諸行至不應道理。 演曰:三、破。文中分二:一、破諸行無作用;二、破有餘作者有情不可得。此初也。 論:又彼有餘至不應道理。 演曰:二、破有餘作者有情不可得。文中分三:一、破他作;二、破俱作;三、破無因。此初也。 論:受所渴愛至亦不應理。 演曰:二、破俱作。攝受他受者,影攝自受,既名俱作,故攝自他。 論:有諸緣故至亦不應理。 演曰:三、破無因。 論:是故遠離至能盡眾苦。 演曰:二、修中道行。前之三種惡因論者:一、自作;二、他作;三、俱作。後之一種無因論者,即前四句中第四俱非所作。無因而生,最居後故。此自作等離緣生外妄執四因,輪迴受苦。如來愍斯迷路,開示真門,是故令遠離二邊,覺了中道,勤修正行,能盡眾苦。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三十八 瑜伽師地論義演卷第四十(計四十四帋)        史 覺山明教院沙門 澄淨 述 論:攝事頌曰:契經事菩提分法擇攝第四之一。 論:如是[A1]已說至我今當說。 ᅟᅟ==[A1] 已【CB】,巳【金藏】== 演曰:四、釋菩提分法擇。文中分二:一、結前生後;二、依生正釋。此初也。 論:揔嗢柁至證淨為後。 演曰:二、依生正釋。文中分二:一、釋揔頌;二、釋別頌。此初也。揔頌有十:一、念住;二、正斷;三、神足;四、根;五、力;六、覺;七、道;八、息念;九、學;十、證淨。正斷、神足二合為一,故於別頌即成九叚。 論:別嗢柁南至超二染為後。 演曰:二、釋別頌。文中分九:一、有四頌釋揔中第一念住;二、有半頌釋揔中第二正斷、第三神足;三、有一頌釋揔中第四根;四、有一頌釋揔中第五力;五、有一頌釋揔中第六覺;六、有一頌釋揔中第七道;七、有一頌釋揔中第八息念;八、有一頌釋揔中第九學;九、有一頌釋揔中第十證淨。初中分四:一、釋第一頌;二、釋第二頌;三、釋第三頌;四、釋第四頌。初中分二:一、以頌揔列;二、長行別釋。此初也。 論:依四念住至一切皆空。 演曰:二、長行別釋。文中分八:一、釋沙門;二、釋沙門義;三、釋喜樂;四、釋一切法;五、釋梵行;六、釋數取趣;七、釋超;八、釋二染。初中分二:一、揔標;二、別釋。此初也。 論:云何名為四種因緣? 演曰:二、別釋。文中分二:一、揔;二、別。初中分二:一、釋四種因緣;二、釋內法沙門等。初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一者依止至不同品類故。 演曰:二、釋。 論:云何名為內法沙門? 演曰:二、釋內法沙門等。文中分三:一、釋內法沙門;二、釋內法道;三、釋內法究竟。初中分三:一、徵;二、釋;三、指。此初也。 論:謂諸沙門略有四種。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一者勝道至汙道沙門。 演曰:二、釋。 論:是四沙門至[A2]已辯其相。 ᅟᅟ==[A2]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指。如二十九說。 論:內法道者,云何為道? 演曰:二、釋內法道。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八支聖至究竟者。 演曰:二、釋。 論:云何究竟? 演曰:三、釋內法究竟。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斷諸取至無復相續。 演曰:二、釋。 論:云何名為至得四證智。 演曰:二、別。文中分四:一、釋依止四處得四證智;二、釋解脫四種隨煩𢚰;三、釋內法弟子與外道弟子不同品類;四、釋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初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申二問也。 論:謂四處者至有隨行處。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釋依止四處;二、釋得四證智。此初也。四處者:一、三結永斷,得初果穌息處;二、既證初果,得至無退墮法勢力處;三、既無退墮,得至決定趣求菩提種類處;四、初果聖人,極多生者人天七反方證應果,少者二生一生及不經生亦能證也。此四中,前一是滅諦,後三是道諦。於滅諦中得法、戒二種證淨,於道諦中兼得佛僧,謂於尒時兼於成佛諸無學法是道諦攝,緣彼起信,名佛證淨,成聲聞僧;學、無學法亦道諦攝,緣彼起信,名僧證淨。故俱舍頌云: 證淨有四種, 謂佛法僧戒, 見三得法戒, 見道兼佛僧。 法謂三諦全,菩薩獨覺道,信戒二為體,四皆唯無漏。 論:依此四處至得證淨智。 演曰:二、釋得四證智。 論:云何名為至外隨煩𢚰。 演曰:二、釋解脫四種隨煩𢚰。文中分四:一、徵;二、列;三、釋;四、結。此初也。 論:一者解脫至外隨煩𢚰。 演曰:二、列。 論:當知此中至發起愚癡。 演曰:三、釋。文中分四:一、釋現法外隨煩𢚰;二、釋後法外隨煩𢚰;三、釋第三外隨煩𢚰;四、釋第四外隨煩𢚰。初中分二:一、釋;二、結。此初也。 論:如是名為至外隨煩𢚰。 演曰:二、結。 論:彼由如是至積集增長。 演曰:二、釋後法外隨煩𢚰。文中分二:一、釋;二、結。此初也。 論:如是名為至外隨煩𢚰。 演曰:二、結。 論:又諸外道至㸦相違戾。 演曰:三、釋第三外隨煩𢚰。文中分二:一、釋;二、結。此初也。 論:是名第三外隨煩𢚰。 演曰:二、結。 論:又諸外道至隨無明趣。 演曰:四、釋第四外隨煩𢚰。文中分二:一、釋;二、結。此初也。 論:是名第四外隨煩𢚰。 演曰:二、結。 論:住內法者至不同品類。 演曰:三、釋內法弟子與外道弟子不同品類。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外道弟子至遠離二邊。 演曰:二、釋。 論:云何內法至不同品類。 演曰:四、釋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外道師至悉皆共有。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釋外法;二、釋內法。初中有兩番釋。初中分二:一、釋;二、結。此初也。 論:是故外道至斷遍知論。 演曰:二、結。問:外道既能分捨諸取,何故言外法決定無沙門道,亦無究竟? 論:又彼雖能至不得究竟。 演曰:後番釋。有釋及結,如文可知。 論:內法大師至與上相違。 演曰:二、釋內法。文中分二:一、釋;二、結。此初也。 論:如是應知至不同品類。 演曰:二、結。 論:復次,依四至諸沙門義。 演曰:二、釋沙門義。文中分三:一、揔標舉數;二、隨標別列;三、依列別釋。此初也。 論:云何三處? 演曰:二、隨摽別列。文中分三:一、列三處;二、列三地;三、列三種補特伽羅。初中分二:一、徵;二、列。此初也。 論:一、境;二、智;三、證。 演曰:二、列。 論:云何三地? 演曰:二、列三地。文中分二:一、徵;二、列。此初也。 論:一正加行至三無學地。 演曰:二、列。 論:云何三種補特伽羅? 演曰:三、列三種補特伽羅。文中分二:一、徵;二、列。此初也。 論:一正加行至補特伽羅。 演曰:二、列。 論:云何名境? 演曰:三、依列別釋。文中分三:一、釋三處;二、釋三地;三、釋三種補特伽羅。初中分三:一、釋境;二、釋智;三、釋證。初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地等六界至能雜染心。 演曰:二、釋。與六觸處者,即眼等六觸所生受處,故俱舍頌云: 從此生六受, 五属身餘心。 長行釋云:從前六觸生於六受,謂眼觸所生受,至意觸所生受。六中,前五說為身受,依色根故,意觸所生說為心受,但依心故。此六觸受與十八意行為所依體者,此第六意觸處心受與十八意行為所依體,故俱舍頌云: 此復成十八, 由意近行異。 長行釋云:於前略說一心受中,由意近行異,復分成十八應知。此復聲顯,乘前起後,此意近行十八云何?謂喜、憂、捨各六近行。此復何緣立為十八?若由自性,應但有三,喜、憂、捨三,自性異故。若由相應,應唯有一,一切皆與意相應故。若由所緣,應但有六,色等六境為所緣故。此成十八,具足由三,於中十五色等近行,名不雜緣,境各別故。三法近行皆通二種,意近行名,為目何義?傳說喜等,意為近緣,於諸境中數遊行故。有說喜等能為近緣,令意於境數遊行故。如何身受非意近行?非唯依意,故不名近。由無分別,故亦非行。 論:云何名智? 演曰:二、釋智。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心清淨增上慧依處。 演曰:二、釋。 論:云何名證? 演曰:三、釋。文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即慧依至若寂依處。 演曰:二、釋。文中分四:一、揔摽;二、別釋;三、揔結;四、料簡。此初也。 論:云何慧依處? 演曰:二、別釋。文中分四:一、釋慧依處;二、釋諦依處;三、釋捨依處;四、釋寂依處。初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慧為依至諸世間慧。 演曰:二、釋。 論:云何諦依處? 演曰:二、釋諦依處。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A3]已獲得至名諦依處。 ᅟᅟ==[A3]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釋。 論:云何捨依處? 演曰:三、釋捨依處。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斷彼事至現法樂住。 演曰:二、釋。 論:云何寂依處? 演曰:四、釋寂依處。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為斷滅至能捨無餘。 演曰:二、釋。 論:如是一切至及與事斷。 演曰:三、揔結。 論:此中一種至第四能滿。 演曰:四、料簡。 論:如是一切至防未得退。 演曰:三、結。 論:此中云何至證所應證。 演曰:二、釋三地;三、釋三種補特伽羅。二文合中,復分為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正加行至餘如前說。 演曰:二、釋。文中分三:一、釋正加行攝異生地正加行異生補特伽羅;二、釋有學地有學補特伽羅;三、釋無學地無學補特伽羅。此初也。由內外別觀察五界者,即地、水、火、風、空五界也。 論:如是彼於至有者無者。 演曰:二、釋有學地有學補特伽羅。 論:彼由如是至成就第一。 演曰:三、釋無學地無學補特伽羅。文中分二:一、正釋其義;二、因申問荅。此初也。 論:問至及有學位。 演曰:二、因申問荅。文中分二:一、問;二、荅。此初也。 論:荅至少可知有。 演曰:二、荅。文中分二:一、正荅;二、釋妨。此初也。 論:此中何等名為淋漏? 演曰:二、釋妨。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應知如前至最極寂靜。 演曰:二、釋。文有三番,此初番釋。 論:又[A4]已永害至永寂靜故。 ᅟᅟ==[A4]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番釋。四種貪愛者:一、利;二、譽;三、稱;四、樂。四種瞋恚者:一、𮕱;二、毀;三、譏;四、苦。 論:又於住時至永寂止故。 演曰:三、番釋。 論:復次依修至七種正法。 演曰:三、釋喜樂。文中分二:一、由七因緣立七正法;二、修七善法得二勝利。初中分四:一、標;二、徵;三、列;四、釋。此初也。 論:何等為七? 演曰:二、徵。 論:一聞所成至無失壞故。 演曰:三、列。 論:此中依諸至[A5]已辯其相。 ᅟᅟ==[A5] 已【CB】,巳【金藏】== 演曰:四、釋。文中分七:一、釋聞所成作意所緣,故立知法;二、釋思所成及修所成作意所緣,故立知義;三、釋即此三種作意加行時差別,故立知時;四、釋於受用財遍受用財善通達,故立知量;五、釋受用財法於時時間從他得,故立知眾;六、釋於究竟時內離上𢢔無失壞,故立自知;七、釋亦於他所離增上𢢔無失壞,故立知尊卑。此初三也。一、聞所成作意所緣故立知法者,此論第十一云:緣法作意者,謂聞所成慧相應作意。二、思所成及修所成作意所緣故立知義者,論云:緣義作意者,謂思修所成慧相應作意。三、即此三種作意加行時差別故立知時者,前二易故不釋,第三理隱故論指云:此中依諸止、舉、捨相修習。知時如前三十一說。 論:食飲等義至應知差別。 演曰:四、釋於受用財遍受用財善通達,故立知量。食飲者,二十一說,謂彼如是守諸根[A6]已,以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食於所食,然食所食,為身安住,為蹔支持,為除飢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如是名為於食知量。等者,等持僧伽胝及以衣鉢,正知而住。 ᅟᅟ==[A6] 已【CB】,巳【金藏】== 論:又於此中至長者等眾。 演曰:五、釋受用財法於時時閒從他得,故立知眾。文中分二:一、釋剎帝利等眾;二、釋沙門眾。此初也。立知眾者,知是王臣長者、沙門等眾也。 論:受用法者,謂於沙門眾。 演曰:二、釋沙門眾。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我應如是至善住正念。 演曰:二、釋。文中分四:一、釋行;二、釋住;三、釋坐;四、釋語。此初也。 論:應如是住至則不應入。 演曰:二、釋住。 論:或得入[A7]已至乃至廣說。 ᅟᅟ==[A7] 已【CB】,巳【金藏】== 演曰:三、釋坐。 論:應如是語者,謂五種語。 演曰:四、釋語。文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應時語至五正直語。 演曰:二、列。文中分二:一、正列語;二、兼釋嘿。此初也。 論:應如是嘿至應當宴嘿。 演曰:二、兼釋默。文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或紛擾至或談論故。 演曰:二、釋。 論:為待言終,所以宴默。 演曰:三、結。 論:云何應時語? 演曰:三、釋。文中分五:一、釋應時語;二、釋應理語;三、釋應量語;四、釋寂靜語;五、釋正直語。初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非紛擾至名應時語。 演曰:二、釋;三、結。 論:云何應理語? 演曰:二、釋應理語。文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依四道至名應理語。 演曰:二、釋;三、結。 論:云何應量語? 演曰:三、釋應量語。文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文句周至名應量語。 演曰:二、釋;三、結。 論:云何寂靜語? 演曰:四、釋寂靜語。文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言不高至名寂靜語。 演曰:二、釋;三、結。 論:云何正直語? 演曰:五、釋正直語。文中分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謂言無詭至名正直語。 演曰:二、釋;三、結。 論:於[A8]己所無至故名自知。 ᅟᅟ==[A8] 己【CB】,巳【金藏】== 演曰:六、釋於究竟時內離上𢢔無失壞,故立自知。 論:又信為先至證如實智。 演曰:七、釋亦於他所離增上𢢔無失壞故,立知尊卑。文中分三:一、釋五法;二、釋四緣;三、釋尊卑。此初也。五法者:一、持戒;二、多聞;三、捨過無戀;四、得定;五、證智。 論:如是五法至善男子故。 演曰:二、釋四緣。 論:略有二至分別二種。 演曰:三、釋尊卑。雙標二種者,雙標尊卑二種。分別二種者,分別尊、卑二種,如分別言此補特伽羅是尊,彼補特伽羅是卑。 論:此二為勝至得二勝利。 演曰:二、修七善法得二勝利。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謂現法中至多住喜樂。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得住喜樂;二、得漏永盡。此初也。 論:安住是[A9]已至諸漏永盡。 ᅟᅟ==[A9]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得漏永盡。 論:復次依修至攝一切法。 演曰:四、釋一切法。文中分二:一、釋學及學果,攝一切法;二、釋學及學果,能證資粮,治八過患,修集九想。初中分三:一、揔標;二、別釋;三、揔結。此初也。 論:云何諸學? 演曰:二、別釋。文中分三:一、釋諸學;二、釋學果;三、釋一切法。初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三種學至三增上慧。 演曰:二、釋。 論:云何學果? 演曰:二、釋學果。文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有餘依至二涅盤果。 演曰:二、釋。 論:當知此中一切法者。 演曰:三、釋一切法。文中分二:一、揔標牒;二、別解釋。此初也。 論:謂善法欲至欲為根本。 演曰:二、別解釋。文中分二:一、釋諸法功用名殊;二、皆攝歸學及學果。初中分九:一、釋欲;二、釋觸;三、釋受;四、釋作意;五、釋念;六、釋定;七、釋慧;八、釋堅固;九、釋涅槃後際。此初也。 論:又依淨戒至以為觸集。 演曰:二、釋觸。 論:又彼皆為至為受流趣。 演曰:三、釋受。 論:又彼為求至為作意生。 演曰:四、釋作意。 論:又於尒時至念為增上。 演曰:五、釋念。 論:又念增上至定為上首。 演曰:六、釋定。 論:又於聖諦至慧為最勝。 演曰:七、釋慧。 論:又由一切至以為堅固。 演曰:八、釋堅固。 論:又彼如是至為其後際。 演曰:九、釋涅槃後際。 論:應如此中至第二學果。 演曰:二、皆攝歸學及學果。 論:如是略說至攝一切法。 演曰:三、揔結。 論:又此諸學至修集九想。 演曰:二、釋學及學果,能證資粮,治八過患,修集九想。文中分二:一、揔標舉數;二、隨標別釋。此初也。 論:云何名為八種過患? 演曰:二、隨標別釋。文中分二:一、釋八種過患;二、釋修集九想。初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所謂躭著至修習梵行。 演曰:二、釋八過患者:一、躭著利養恭敬;二、愛藏一切後有諸行;三、懈怠懶墮;四、薩迦耶見;五、貪著美味;六、於諸世間種種妙事,忻欲貪愛;七、依止放逸,惡行方便;八、依止邪願,修習梵行。 論:云何名為修集九想? 演曰:二、釋修集九想。文中分三:一、徵;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者修集至出離想。 演曰:二、列。 論:應知此中至名不平等。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釋第八世間平等不平等想;二、釋第九有無出沒過患等想。此初也。 論:又住於此至[A10]已廣分別。 ᅟᅟ==[A10] 已【CB】,巳【金藏】== 演曰:二、釋第九有無出沒過患等想。 論:復次諸至不如實知。 演曰:五、釋梵行。文中分二:一、釋外道修梵行,不名最極究竟;二、釋內法修梵行,得名最極究竟。初中分二:一、釋六處二相不如實知;二、釋所修梵行非極究竟。初中分二:一、釋六處不如實知;二、釋二相不如實知。初中分二:一、正釋;二、料簡。初中分二:一、釋前三處;二、釋後三處。此初也。 論:於是三處至不如實知。 演曰:二、釋後三處。 論:此中前五至不如實知。 演曰:二、料簡。 論:又即於此至不如實知。 演曰:二、釋二相不如實知。文中分三:一、標;二、列;三、釋。此初也。 論:一雜染故,二清淨故。 演曰:二、列。 論:此中雜染至果差別故。 演曰:三、釋。文中分二:一、釋雜染;二、釋清淨。此初也。 論:此中清淨至二趣滅行。 演曰:二、釋清淨。 論:彼於如是至不盡漏故。 演曰:二、釋所修梵行非極究竟。 論:住內法者至盡諸漏故。 演曰:二、釋內法修梵行得名最極究竟。 論:復次於其至生起智轉。 演曰:六、釋數取趣。文中分二:一、揔標;二、別釋。此初也。 論:云何名六補特伽羅? 演曰:二、別釋。文中分二:一、釋六種補特伽羅依染淨法;二、釋如來隨應染淨如實了知。初中分二:一、徵;二、釋。此初也。 論:謂有一類至得正直見。 演曰:二、釋。文中分二:一、釋前三補特伽羅;二、釋後三補特伽羅。初中分三:一、正釋;二、料簡;三、揔結。初中分三:一、釋第一補特伽羅;二、釋第二補特伽羅;三、釋第三補特伽羅。初中分三:一、標;二、釋;三、結。此初也。 論:彼於今生至成清淨法。 演曰:二、釋。 論:是名第一補特伽羅。 演曰:三、結。 論:復有一類至及不善法。 演曰:二、釋第二補特伽羅。文中分二:一、標;二、釋。此初也。 論:彼於今生至成清淨法。 演曰:二、釋。 論:復有一類至惡趣決定。 演曰:三、釋第三補特伽羅。文中分二:一、釋;二、結。此初也。 論:是名第三補特伽羅。 演曰:二、結。 論:如是三種至多行放逸。 演曰:二、料簡。 論:如是三種補特伽羅。 演曰:二、揔結。 論:復有餘三至應知其相。 演曰:二、釋後三補特伽羅。文中分二:一、揔標;二、別釋。此初也。 論:此中第一至後行放逸。 演曰:二、別釋。文中分三:一、釋第一補特伽羅;二、釋第二補特伽羅;三、釋第三補特伽羅。此初也。 論:第二補特至專行放逸。 #---------------------------------------------------------------------- #【經文資訊】趙城金藏 第 121 冊 No. 1561 瑜伽師地論義演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趙城金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北京龍泉寺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