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小部經 第一 小誦經 一、三歸依文  一 二、十戒文  一 三、三十一身分  二 四、問沙彌文  二 五、吉祥經  三~四 六、三寶經  四~七 七、戶外經  七~九 八、伏藏經  九~一〇 九、慈悲經  一〇~一一 第二 法句經 一、雙品  一三~一六 二、不放逸品  一六~一七 三、心品  一七~一八 四、花品  一九~二十 五、愚品  二一~二二 六、賢品  二二~二四 七、阿羅漢品  二四~二五 八、千品  二五~二七 九、惡品  二七~二八 十、刑害品  二八~三〇 十一、老品  三〇~三一 十二、自[A1]己品  三一~三二 ᅟᅟ==[A1] 己【CB】,巳【補編】== 十三、世間品  三三~三四 十四、佛陀品  三四~三六 十五、安樂品  三六~三七 十六、愛好品  三八~三九 十七、忿怒品  三九~四一 十八、垢穢品  四一~四三 十九、法住品  四三~四五 二十、道品  四六~四八 二一、雜品  四八~五〇 二二、地獄品  五〇~五一 二三、象品  五二~五三 二四、愛欲品  五四~五五 二五、比丘品  五八~五九 二六、婆羅門品  六一~六四 第三 自說經 一、菩提品  六七~七九 菩提一,二,三。牧羊者尼拘律林。長老。大迦葉。波吒。戰勝。結髮。[A2]婆希。 ᅟᅟ==[A2] 婆【CB】,摩【補編】== 二、目真鄰陀品  八〇~九五 目真鄰陀。王。刑害。供養。優婆塞。胎婦。一子。蘇波婆沙。毗舍佉。迦利瞿陀。 三、難陀品  九六~一一三 業。難陀。耶輸闍。舍利弗。拘律陀。畢陵迦。大迦葉。托鉢。技藝。世間。。 四、彌醯品  一一四~一三〇 彌希。憍慢。牧牛人。月明。象。賓頭盧。舍利弗。優婆先那[A3]婆檀提子。舍利弗。 ᅟᅟ==[A3] 婆【CB】,[-]【補編】== 五、蘇那長老品  一三一~一五一 王。短命。癩病者。兒童。布薩。蘇那。離婆多。阿難。喧嘩。槃特。 六、生盲品  一五二~一七四 捨壽。靜處獨坐。已說。傳聞一,二。外道。須菩提。婬婦。過度。出現。 七、小品  一七五~一八四 跋提一,二。欲一,二。跋提三。滅愛。滅妄想。大迦栴延。井。優填。 八、波吒離村人語品  一八四~二〇三 涅槃一,二,三,四。純陀。波吒離村人。岐路。毗舍佉陀驃一,二。 第四 如是語經 第一集 第一品  二〇五~二一二 貪一。瞋一。痴。忿。覆。慢一。一切。慢二。貪二。瞋二。 第二品  二一三~二二一 痴。忿。覆。痴。愛。有學一,二。破。悅。人。 第三品  二二二~二二八 定心。福。二種利。毗補羅山。知而故作妄語。布施。慈修。 第二集 第一品  二二八~二三八 比丘之一。比丘之二。焦惱。無焦惱。戒之一。戒之二。勤。無詐之一。無詐之二。歡喜。 第二品  二三九~二五二 尋思。說法。明。慧。法。無生。界。獨居。學處。覺悟。無幸處。見。 第三集 第一品  二五二~二六〇 不善報。界。受之一。受之二。求之一。求之二。漏之一。漏之二。[A4]愛。魔罥。 ᅟᅟ==[A4] 愛【CB】,[-]【補編】== 第二品  二六〇~二七〇 福業事。眼[A5]。根。時。惡行。善行。清淨。寂。貪之一。貪之二。 ᅟᅟ==[A5] [-]【CB】,經【補編】== 第三品 邪見。正見。出離。色。兒。不降雨。樂。滅壞。戒。退失。 第四品 尋思。恭敬。聲。天。世間。不淨。法。黑。暗。污。提婆達多。 第五品 信。活命。和合衣。火。觀察。生。[A6]欲。善。施。法。 ᅟᅟ==[A6] 欲【CB】,[-]【補編】== 第四集  三〇六~三一九 婆羅門。四事。知。沙門。戒。愛。梵。資護。欺誑。人。行。具足戒。世間。 泰國大藏經 黃謹良 敬譯 經藏 小部經 第一卷 第一 小誦經 歸命應供,正等覺,佛,世尊。 一、三歸依文 我歸依佛,我歸依法,我歸依僧,我再歸依佛,我再歸依法。我再歸依僧,我三歸依佛,我三歸依法,我三歸依僧。 二、十戒文 我受持不殺生學處,我受持不與取學處,我受持不非梵行學處,我受持不妄語學處,我受持不飲穀酒菓酒學處,我受持不非時食學處。我受持不舞蹈唱歌音樂,不往觀聽學處,我受持不塗香,香花,薰香飾身學處,我受持不坐臥高廣大牀學處,我受持不受領金銀學處。 三、三十一身分 此身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骨髓。脾。心。肝。肋膜。腎。肺。大腸。小腸。(腸胃內)新食物。舊食物(糞)。膽。痰。膿。血。汗。脂肪。淚。血漿。唾。鼻液。關節液。尿。腦。腦膜。 四、問沙彌文 一云何名為一切眾生,依食而住命,二云何名為名與色,三云何名為三受。四云何名為四聖諦,五云何名為五取蘊,六云何名為六內處七云何名為七菩提分,八云何名為八支聖道,九云何名為九眾生居。十云何名為十支具足阿羅漢 五、吉祥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初夜[A7]已。有一天人,體發金光,偏照祇園,來至佛所,向佛作禮,却立一面,以偈問佛。 ᅟᅟ==[A7] 已【CB】,巳【補編】== 眾多天人等。 願得諸吉祥。 願佛為宣說。 最上諸吉祥。 佛即以偈答言: 不與惡人交, 唯與賢人交, 尊敬應供者, 是最上吉祥。 多聞於諦語, 能文有戒律, 出言合正理, 是最上吉祥。 護養於妻子, 安住正命業, 如是諸二事, 是最上吉祥。 布施及淨行, 護養諸親族, 不作諸罪業, 是最上吉祥。 遠離諸惡業, 不飲諸酒類, 於法不放逸, 是最上吉祥。 恭敬及謙下, 知足及知恩, 隨時以聞法, 是最上吉祥。 安隱受教戒, 得見諸沙門, 隨時而談法, 是最上吉祥。 精進及梵行, 正見於聖諦, 實證般涅槃, 是最上吉祥。 心於世間法, 不動不憂傷, 離垢而安隱, 是最上吉祥。 人天如是作, 能勝諸怨敵, 隨處得吉祥, 此是最吉祥。 (註:世間法,即得、失、毀、譽、稱、譏、苦、樂等八法。) 六、三寶經 在此處集會之鬼,在空中集會之神,請歡喜諦聽。 請諦聽,請慈心加護晝夜供祭之人,勿有放逸。 此世界或其他世界之可喜財物,乃至天上之寶,無能與佛如來等比佛寶是最勝上寶,願此諦語,令諸眾生,得大吉祥。 釋迦牟尼世尊,正念堅固,說斷煩惱不死微妙之法,一切諸法,無能與聖法等比,法寶是最勝上寶,願此諦語,令諸眾生,得大吉祥。 最勝佛陀,稱讚清淨三昧,其他三昧,不能等比,法寶是最勝上寶願此諦語,令諸眾生,得大吉祥。 上善諸人,所共稱讚,八輩四雙,是善逝弟子,應受供養右繞,而行布施,由彼當得大果,僧寶是最勝上寶,願此諦語,得大吉祥。 最勝瞿曇聖者,身語淨已,正念堅固,無有戀著身命,是諸聖者,證阿羅漢果,證不死涅槃,盡諸煩惱,享寂淨樂,僧寶是最勝上寶,願此諦語,令諸眾生,得大吉祥。 譬如大地標柱,四風所不能動,正觀聖諦者,我說是人,是上善人世間之法,所不能搖動,如是僧寶,是最勝上寶,願此諦語,令諸眾生,得大吉祥。 有諸聖者,以甚深智慧,悟解導師所說聖諦,如是聖者,雖住大放逸,亦終不取第八生,如是僧寶,是最勝上寶,願此諦語,令諸眾生得大吉祥。 (註:第七生,即斷三界見惑之預流果。) 有諸聖者,正見成就,棄捨身見,疑,戒禁取見,離於四惡趣,不犯六逆罪,如是僧寶,是最勝上寶,願此諦語,得大吉祥。 (註:四惡趣,即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 (註:六逆,五逆加從他師。) 有諸聖者,雖身語意作惡,亦不覆藏,以彼聖者,見於涅槃,不覆藏自惡故,如是僧寶,是最勝上寶,願此諦語,令諸眾生,得大吉祥。 初夏林樹花敷,如佛所說無上勝法,達涅槃際,利益眾生,如是佛寶,是最勝上寶,願此諦語,令諸眾生,得大吉祥。 最勝佛陀,知最勝法,與最勝法,運最勝法,說最勝法,如是法寶是最勝上寶,願此諦語,令諸眾生,得大吉祥。 有諸聖者,厭離來生,夙業已盡,無來生業,種子已盡,無增長想是賢智者,應證涅槃,如燈燄熄,如是僧寶,是最勝上寶,願此諦語令諸眾生,得大吉祥。 在此集會之鬼,或在空中集會之神,同禮如其所逝之佛陀,人天所共供養之佛陀,願諸眾生,得大吉祥。 在此集會之鬼,或在空中集會之神,同禮如其所逝之聖法,人天所共供養之聖法,願諸眾生,得大吉祥。 在此集會之鬼,或在空中集會之神,同禮如其所逝之僧伽,人天所共供養之僧伽,願諸眾生,得大吉祥。 七、戶外經 有諸餓鬼,到其舊家,立於戶外,於四衢道,於三衢道及近戶處,諸親所供飯,水,噉物食品,甚多無數,而以夙業,餓鬼諸親,已不記憶。 有諸眾生,有慈護心,應為清淨妙好飲食,依時施與,而作願言:此諸布施,滿足諸親,諸親獲福,而諸亡親,來集會者,得多飲食,當恭敬隨喜,而作是言,我等因彼彼親故,獲此飲食,願我諸親,得大壽命,施主所施,福不唐捐,餓鬼之地,無有農植,無有畜牧,無有商業,無有金銀交易。 人世諸親,所施之物,有如高處之水,向低處流,諸親所施,能益餓鬼。 川流溢滿,能令海滿,人閒諸親,所施之物,亦令餓鬼,利益溢滿。 有諸人等,輒念往昔,彼人贈我彼物,彼人為我作彼等事,彼是我親我友,則當施與逝去之人。 哭泣,悲傷,歎息,實不應作,以對逝去諸親,無有益故。諸親仍如是(生活)故。 於僧伽中,所作布施,立益餓鬼,經於長遠,此諸親法,今已開演無上供養,汝等亦已為逝去諸親而作,汝等亦為比丘眾,增長大力,汝等[A8]已得不小之福。 ᅟᅟ==[A8] 已【CB】,己【補編】== 八、伏藏經 有諸人等,將其財寶,埋於深穴,作如是念,有事故時,財能益我(如是埋藏),以避王難,以避賊奪,以避借取,以備飢饉,以備難時彼等於此世間,如是埋藏財寶。 (註:深穴,原文作深水。) 如是深穴中,埋藏財寶,終未能成就彼等之一切利益。 何以故,伏藏自移動故,彼埋藏人,記憶混亂(忘失藏所)故,龍竊去故,夜叉竊去故,非愛之承繼人,偷掘去故,彼福盡時,伏藏亦失 (註:此處之龍,泛指妖鬼魔鬼。) 伏藏是福,女人男人,於布施淨戒,及於支提,僧伽賓客,悲母慈父兄長,順從調伏,而埋伏之財寶,是善伏藏,人不能奪,常相隨從彼既捨世,此伏藏福,亦隨彼去。 伏藏是福,他不能取,盜不能刧,智者應當如是造作隨身福藏。 如是福藏,能今人天,隨所需財,而給與之,隨諸人天,所願求事此之福藏,亦給與之。 諸人天等,有妙姿聲,妙態妙身,有大權位,有大眷屬,如是勝果由福藏故,而能獲得。 一國之王,大豪貴者,轉輪王樂,大天王位,如是勝果,諸人天等由此福藏,而能獲得。 人間幸福,天界悅樂,涅槃勝樂,如是勝果,諸人天等,由此福藏而能獲得。 修止觀者,得善知識,有大方便,具明解脫,如是勝果,諸人天等由此福藏,而能獲得。 無礙解脫,解脫,聲聞波羅密,緣覺佛地,如是勝果,諸人天等,由此福藏,而能獲得。 福有如是勝果,是故智人,讚嘆造福。 九、慈悲經 族姓子,欲求悟證寂靜,應修行三學,族姓子,應勇猛,率直,正直、可誡、可諫、柔和、不慢、知足、少欲、少世俗務、活命簡素、淨根寂定、有智不燥、不貪求諸族姓、無有奸詐、不為賢者所責,等視眾生,作是念言,願諸眾生,安樂幸福。又諸眾生,若怖若安,若瘦若肥,若長若大,若高若短,若見不見,若遠若近,若已生,若未生,如是眾生,願皆安樂,眾生不應毀侮眾生,不應於一切處,輕蔑彼等,不應因瞋恨,而互相苦苦。 族姓子,應慈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寧捨身命,而救護之。 族姓子,應慈視無量世界,上下左右,不狹小,不結怨執對,無有仇敵。 族姓子,如是慈心,若行若住,若坐若臥,應如是作意,無有疲倦。 諸有智者,讚如是住者,是諸聖戒律梵住者。 族姓子,修如是慈,無有妄心,守護淨戒,具足正見,斷諸貪欲,當不再臥母胎中。 小誦經終 小部經 第二 法句經 歸命應供,正等覺,佛,世尊。 第一[A9]品 雙品 ᅟᅟ==[A9] 品【CB】,[-]【補編】== 諸法以意為首。以意為主。以意成就。有惡意者。若言若行。苦即隨彼。以三惡故。譬如車輪。隨牛而行。 諸法以意為首。以意為主。以意成就。有淨意者。若言若行。樂即隨彼。以三淨故。如影隨形。 有諸人等。執怨而言。彼人罵我。彼人責我。彼人勝我。彼人奪我之物。如是執怨。怨不息滅。 有諸人等。不執怨言。彼人罵我。彼人責我。彼人勝我。彼奪我物如是不怨。怨自息滅。 於此世間。於一切時。不因執怨。而怨得息。唯不執怨。其怨乃滅此是諦法,彼諸(作惡)等眾,不知彼我等眾,將因(諍論)而令和敬共住諸眾,同歸毀滅,諸(作善)等眾,則知所有執著(私見),能在和敬共住眾中,滅盡(無諍)。 (註:本段泰日譯本,甚難解。原出波利耶象林故事,佛因僧眾諍論廁所蓄水,犯不犯戒,相持不[A10]已。佛乃往波利耶林安居,返而說此。茲據泰本本生經釋義意譯之。) ᅟᅟ==[A10] 已【CB】,巳【補編】== 以欲樂為美好,不攝諸根,不節量飲食,懈怠不勤,則為魔所困擾譬如大風,搖撼弱樹。 不以欲樂為美好,守攝諸根,飲食知量,正信精勤,則不為魔所困擾,譬如大風,不能搖撼山岳。 未斷煩惱,有如污水,不自調伏,無有誠實,欲著袈裟,亦不應著。 已斷煩惱,如水清淨,堅住淨戒,能自調伏,自有誠實,如是之人可著袈裟。 有諸人等,見無益法,是有益法,見有益法,是無益法,如是之人住邪思維,不能獲於有益之法。 有諸人等,見有益法,是有益法,見無益法,是無益法,如是之人住淨思維,能獲有益之法。 譬如不善蓋屋,雨則侵之,貪欲之雨,能侵不善修習之心。 譬如善蓋之屋,雨不能侵,貪欲之雨,不能侵善能修習之心。 作惡業人,現世悲傷,來世悲傷,兩世悲傷,作惡業人,見自惡業,污濁不堪,則更苦惱。 作善業者,現世喜樂,來世喜樂,兩世喜樂,作善業人,見自淨業則更喜樂。 作惡業人,現世受苦,來世受苦,兩世受苦,作惡業人,當苦歎言我作惡業,作惡業人,墮惡趣中,受更大苦。 作善業人,現世喜樂,來世喜樂,兩世喜樂,作善業人,當喜樂言我作善業,作善業人,生善趣中,受更大樂。 有人作善語,而不行之,是放逸人,非沙門列,譬如牧人,數他人牛,終不能得牛乳五味。 有人少作善語,但遵法行,捨貪瞋癡,住於正智,心得解脫,不執著現世來世,如是之人,真沙門列。 第二[A11]品 不放逸品 ᅟᅟ==[A11] 品【CB】,[-]【補編】== 不放逸是不死道,放逸是死道,不放逸人,如人未死,放逸之人,與死人同。 賢者住不放逸,通達其理,樂不放逸,歡慕諸聖者所行之法。 智者常住慮念,精進奮勵,於苦行中,得無上大般涅槃樂,有大稱譽。 賢者能常住精進,正念淨行,熟慮調御,住於正法,住不放逸,能達瀑流所不能侵害住所。 愚癡無慧之人,耽於放逸,賢者則護不放逸,如護上寶。 汝等勿耽遊逸,勿親欲樂,以不放逸,能住禪定,得安樂故。 賢者於不放逸中,制諸放逸,制放逸已,則登智慧閣,無有憂惱,見諸眾生,多所憂惱,亦見諸愚癡眾生,如登高山,見地上人。 有智之人,見諸眾生,多行放逸,則不放逸,眾生昏睡,則自醒覺棄捨此諸眾生,而自遠離,譬如駿馬,棄捨駑馬。 摩伽婆天,住不放逸,故於天中,最為高勝,賢者讚不放逸,責放逸者。 (註:摩伽婆天,即帝釋天。) 比丘樂不放逸,見放逸患,則已燒盡大小繫縛,如火燒諸火種。 是故比丘,樂不放逸,見放逸患,則不退轉,近於涅槃。 第三品 心品 智者能正直其常掙扎苛求,反覆而難於制伏之心,如箭匠之能正直其箭。 故瑜伽師在五欲水中,持出此心,投於禪觀之陸地,遠離魔羅羂索如漁人在水中捕魚,擲於陸地。 能制此難伏而隨於欲樂之心,是大善聚,以制伏之心,能生安樂故。 智者應護極難見極微小,隨於欲愛之心,以有護之心,能引安樂故。 有諸人等,能制御遠行獨行,無形,隱於(胸)窟之心,則此諸人,當脫魔縛。 心不安定,不明正法,信念動搖,則終不能成滿智慧。 能斷煩惱者,災橫不侵,心無貪染瞋恚,超諸善惡,是醒覺者。 族姓子,應如是知,身如水甕,防心如守城,以慧力戰魔,守護禪觀,勿有憂慮。 識既捨去,身亦被棄,橫臥於地,如無所用之木。 賊酋對賊酋,冤家對冤家,互害互苦,但心住邪惡,其害其苦,更甚於此。 父母不應作此,親族亦不應作此,心住於正道者,應作更大之善人 第四品 花品 誰能徹知地界,誰能徹知閻摩界,及以人界,乃至天界,誰能選集我所妙說法句,有如智慧花匠,選集諸花。 (註:徹知,日譯本為征服。) 佛教之行者,能徹知地界,能徹知閻摩界,及以人界,乃至天界,佛教之行者,能選集我所妙說法句,有如智慧花匠,選集諸花。 比丘知身如水泡,身似陽燄,截斷魔羅所贈之花,則當達於死王所不能見之所。 死亡拘執諸著欲樂,遊採香花之人。正如瀑流,漂去酣睡之家。 死亡降伏諸著欲樂,遊採香花之人,不飽於愛欲之人。 譬如蜜蜂,採諸花味,不令花色損。智者到諸人家(而行托鉢),亦復如是。 不應著於不悅意語,不應審觀他人既作未作之事,應審觀自己,既作未作之事。 色麗而無香之花,猶如善語,不行則無善果。 色麗妙香之花,猶如善語,行者得其善果。 花匠當於花堆中,多造花鬘,眾生生已,應多造善。 花香不能逆風而揚,栴檀香,多揭羅香及迦藍婆香,不能逆風而揚善人之香,則能逆風而揚,善人之香,揚一切處。 戒香是香中最勝之香,為栴檀香,多揭羅香,蓮花及末利迦香。所不能及。 多揭羅香及栴檀香,是輕微香,持戒之香,是最上香,薰諸人天,盡一切處。 魔羅不敢見具足戒行者,不敢見住不放逸者,不敢見正智解脫者。 悅心芳香之蓮花,生於棄在道旁之塵埃堆積。猶如正等覺佛陀之聲聞弟子,在塵埃凡夫中,對生盲凡夫,揚智慧之光輝。 第五品 愚品 不眠者,則夜長。疲乏者,則一由旬路長。不知正法之愚者,則輪迴流轉長。 人旅行時,不遇勝[A12]己者,不遇等[A13]己者,則應奮勇獨行。以愚者不可為友伴故。 ᅟᅟ==[A12] 己【CB】,巳【補編】== ᅟᅟ==[A13] 己【CB】,巳【補編】== 愚者常苦惱,謂我有子有財,(實則)我已不是我所有,何況有子有財。 愚者能自知是愚,則可為賢者。愚者自視是賢,則真是愚者。 愚者終生親近賢者,而不悟法,譬如食匙,不知羹味。 智人剎那親近賢者,即悟正法,譬如舌根,即知羹味。 無知之愚者,視自己為仇敵,造作諸惡,而受苦果。 人作不善業,後受其苦,哭泣流淚,受其業報,此則是作不善業。 人作善業,後不受苦,歡喜愉悅,受其善報,此則是作善業。 惡業未報前,愚者視惡業為蜜,但惡業報熟,則受其苦惱。 愚者月月以拘娑草端取食,終不能達聖法十六分之一。 (註:意指節食苦行,終不能達四聖諦十六行相之一。) 愚者作惡,報尚未熟,如新牛乳,尚未變壞,如火被灰覆,但終必燒焚愚者。 愚者所思,皆是無益,令其慧滅,白業亦滅。 愚昧比丘,欲於比丘間,獲大虛名,得寺中高位及諸族姓家供養。 愚昧比丘,常是思惟,願在家出家二眾,有所作為,皆當以為有賴於我,始能作為。諸在家出家,大小諸事,應服從我。是愚昧比丘,嫉心慢心,日日增長。 佛之聲聞比丘,應行二行,一為得利(於道)之行,一為得入涅槃之行,如是比丘,則不悅樂(人所)供養,而常增長寂靜。 第六品 賢品 人應視呵責我過罪者,是令我得伏藏財寶之人,應交如是有智賢者交如是賢者,唯有上善(之益)。無諸穢惡(之害)。 人喜訓誡人,阻止人作不善事,此為善人所愛,為不善人所憎。 人不應友惡友,不應友下劣人,應友善友,應友最上人。 法食者,心境澄明愉適,賢者常樂諸聖所說之法。 治水者治水,箭匠矯箭,木匠削木,賢者調御自己。 純石之山,不因風而動搖,如賢者不因毀譽而動搖。 深池澄靜之水,如諸賢者聞法之心。 善人遠離欲,善人不語欲,諸賢者對樂觸苦觸。不形悲喜。 賢者不因自己而作惡,不因他人而作惡,不望得子,不望得財,不望得國土,不望得非法之成就,賢者有戒有慧,具有正法。 人到彼岸者鮮,眾生皆沿此岸行。 (註:彼岸,即涅槃境。此岸,即生死輪迴。) 人依善逝聖者所說之法,而正行者。則能越難越之魔罥,到達彼岸。 賢者出家已,住於無家,棄黑法而修白法,悅樂獨處。 棄捨諸欲,無諸煩惱,去心垢穢,令己清淨。 人依菩提支分,調心令正,不執著,樂於棄捨執著,則能盡諸煩惱能出世間,入大般涅槃。 第七品 阿羅漢品 旅途既終之人,自無焦慮,離於苦惱,解脫一切,斷諸縛著。 正念者常求出家,不樂居家,捨諸眷戀,如彼雁鳥,捨諸泥漿。 不事蓄積,節食知量,住空解脫,無上解脫者,其行難知,如鳥飛空。 煩惱見執滅盡,不依飲食,住空解脫,無相解脫之比丘。其行跡難追,如空中鳥跡。 諸根寂靜,如馬師調御馬已,我慢斷已,煩惱滅[A14]已之比丘,一切人天,皆所羨慕。 ᅟᅟ==[A14] 已【CB】,己【補編】== 比丘盡諸煩惱,心如大地,定如標木,有戒,無有泥土煩惱,則無瞋恚,如是安住比丘,不受輪迴。 正智解脫之比丘,心語意業,安穩寂靜,如實寂靜。 不妄信,悟於涅槃,斷於繫縛,棄於欲望,是為最上人。 阿羅漢住於村落,住於森林,住於低地,高地,如其所住,皆是樂處。 人所不喜之森林,則是樂處,離欲之人,樂於森林,因無欲故。 第八品 千品 無益之一千語,不如聞後得悟寂靜之一語。 無益之一千偈,不如聞後得悟寂靜之一偈。 無益之語,合成百偈,不如聞後,得悟寂靜之一偈。 人能戰勝百萬人,不名戰勝者,人能戰勝自己,名為最上戰勝者。 (註:百萬人,原文為一千人乘一千。) 能勝自己者,則已戰勝他人,何况他人所戰勝之眾生。 天,乾闥婆,魔羅及諸梵天,當令此能自調御能攝護諸根之戰勝者不再退敗。 供養有修持者一人,乃至一瞬,勝於供養其他諸人,每月千金,至於百年。 供養修行者一人,乃至一瞬,勝於供養在林中祭火百年,祭火百年有何益處。 供犧祭祀,以求福報,雖供一年,不如敬禮一直行者之四分之一。敬禮直行者,為最上勝。 (註:直行者,即阿漢羅行。) 對上人常敬禮柔順。則壽命,色身,福樂,諸力。得以增上。 持戒修定者,住世一日,勝於污戒,心意動亂者,住世百年。 有慧有定者,住世一日,勝於無慧,心意動亂者,住世百年。 堅固精進者,住世一日,勝於怠惰,不精進者,住世百年。 見生滅之理者,住世一日,勝於不見生滅之理者,住世百年。 見不死之道者,住世一日,勝於不見不死道者,住世百年。 見最上法者,住世一日,勝於不見最上法者,住世百年。 第九品 惡品 人應急作善,應離惡心,以怠於作善,則心樂於惡故。 人作惡已,不應再作,不應樂所作惡,以積集惡,則招苦果故。 人作善已,應常作之,應樂作之,以積集善,則招樂果故。 惡人在惡果未熟前,見惡為善,但惡果熟時,乃見是惡。 善人在惡果未熟前,亦能見惡,人不應輕視小惡,以為無報。 水瓶能以一滴一滴之水,而能盈滿。亦如惡人,積集小惡,而令惡滿。 人不應輕視小善,以為無報,水滴雖小,能令瓶滿,賢者積小善,亦能令善滿。 比丘應遠離惡,如少伴侶而有多財寶商人,遠離危道。又如愛命,遠離毒藥。 如手無瘡,可捉毒藥,無瘡之手,毒不能侵。諸不作惡者,惡不能侵。 加害於不害人者,清淨者,無煩惱者,則其惡當反及加害者。猶如逆風揚塵,塵則反及揚塵者。 有人當再宿胎胞(再生死),有人造惡,當墮地獄,有正念者生天,滅煩惱者,當證大般涅槃。 在虛空中,在大海中,在山窟中,在人所住大地,欲求避免業(之果報),究不可得。 在虛空中,在大海中,在山窟中,在大地上,欲求死不能侵(不死)究不可得。 第十品 刑害品 比丘應自籌量,一切眾生,皆怖刑害,一切眾生,皆怖死亡,故不應自手殺,不教他殺。 比丘應自籌量,一切眾生,皆怖刑害,一切眾生,皆愛自命,故不應自手殺,不教他殺。 為求自己安樂,而刑害其他眾生安樂者,來世不得安樂。 為求自己安樂,而不刑害其他眾生安樂者,來世則得安樂。 不得對人作粗暴言,以人將如是答覆汝故。 忿怒之言,必有苦果,刑害報復。亦將及汝。 若汝默如壞鑼,則得涅槃,無人忿汝。 牧者以杖驅牛,到於牧場,猶如老死,驅眾生命。 無智愚者,作惡不悟,後受苦惱,乃知是己造作,如被火燒。 侵害無刑害心之修行者,無刑害人業者。當驟得(以下)十苦之一。 苦痛,失財,身體毀損,重病,心念錯亂。王難,被誣,親族離散,資產破滅,或遭火難,死墮地獄。 裸形修行,螺髻,眠臥泥中,斷食,地上橫臥,塵垢塗身,蹲踞修行,(如是修行),不能斷疑,而達清淨。 莊嚴其身,寂靜,調御,自制,修最勝行,不害一切眾生,平等行持,如是則名為淨行者,名為沙門,名為比丘。 以慚愧制伏惡念者,於世不多,常醒少睡,如良馬畏鞭,則甚難得。 良馬被馬師鞭,則加奮勵,汝等應當精勤警覺,汝等應具信,戒,精進,禪定,知法。明行具足,能以正智,滅無量苦。 治水者導水,箭匠矯箭,木匠削木,有德者,調御自己。 第十一品 老品 世間如焚,有何可喜,有何可樂,汝在暗中,何不求燈。 汝當自見夙業所飾,身如瘡傷,三百片骨所持,病患不息,眾所共知,不能久住。 此身衰老,病之巢窟,朽壞,污穢,將就毀滅,而終必死。 人死所委棄之白骨,如秋葫蘆,色如鴿子。見此白骨,有何可喜。 身是業造,有如骨城,肉血塗飾,是老,死,慢,偽之所住處。 美麗王車,終歸朽弊,肉身亦然,善人之法,則不老朽,善人善人相傳(不絕)。 寡聞之人,如老牡牛,肉有增加,智無增加。 求造屋人,而尚未得,流入輪迴,生生相繼,受苦不已。 造屋者人,我今見汝,汝今不必再造,我已斷汝椽柱,拆汝屋頂,我心已達涅槃,離一切行,斷諸愛欲。 愚者壯時,不修梵行,不獲財寶,當自毀滅。有如老鷺,在無魚池,而自死滅。 愚者壯時,不修梵行,不獲財寶,當自歎息,如弓已折。 第十二品 自己品 若知自己可愛,應護自己,令其為善,賢者應於夜間三分,以一分時,資助自己。 人先安住於德,後乃訓誨他人,而賢者亦不應苦惱(未修德而誨人)。 比丘若能行自所訓誨他人,如是比丘,名調御己,調御(他人)。自己最難調御。 自己即自己之所依,他人有何可依,自己能調御自己,則不必求得所依。 愚者所作惡業,生於自己,自己是惡之源,而毀滅自己,譬如金剛能碎諸珠。污戒之人,覆束自己,如蔓藤覆束娑羅樹,(以至樹枯死)。 (污戒人)如賊首,望得任大賊首。 不善業及無益己業,易行。善業及有益己業,極難行。 劣智惡見者,違背應供聖者,住於正法之佛陀教誡。如是違背,殺滅自己,猶如幼竹,殺滅竹死。 (註:竹,日譯本為葦蘆草類,原文為迦陀他迦,巴泰字典註為竹。) 自己作惡,自己污惱,自己不作惡,自己清淨,淨及不淨,乃自己事,他人不能代淨。 他人雖有大責任,不應減少自己之責任,既知自己之責任,應專精責任。 (註:責任,日譯本為義務,原文為所需、所欲、利益。) 第十三品 世間品 人不應從下劣法,不應放逸,不從邪見,不作世間所厭惡之人。 比丘不應放逸(而[A15]摶食),應行善行,行善法之人,此世來世,皆得安樂。 ᅟᅟ==[A15] 摶【CB】,搏【補編】== 應行善行,勿行惡行,行善法者,此世來世,皆得安樂。 見世間如水泡,如陽燄,則死亡王,不能見比人。 世間粉飾美麗,如王者車,愚者沉湎於中,有智人,則不著之。 前嘗放逸,而後能不放逸,猶如月出雲間,光明遍照。 作惡之人,能以善業覆蓋,而棄捨(惡)。則如月出雲間,光明遍照世間。 世間暗黑,能洞知者甚少。眾生能生天者甚少,能如脫網之鳥者甚少。 天鵝飛向太陽。有神通者,在空中來往。賢者勝諸魔羅及其坐乘,得脫世間。 (註:坐乘,日譯本為眷屬。) 人犯妄語重戒。來世必作惡。貪者不能生天,愚者不讚揚布施。賢者則隨喜布施,而此隨喜,令其來世,獲得安樂。 預流果(須陀洹果)。勝於地上國王,勝於生天,勝於一切世界之主。 第十四品 佛陀品 正等覺佛陀,既勝諸具煩惱者已,終不退敗。正等覺佛陀,既勝諸具煩惱者已,煩惱終不能追及。 正等覺佛陀,既證正覺已,智見無邊,無有踪跡,不知去跡。愛欲羅網,不能令正等覺佛陀,再入於生死輪迴。 正等覺佛陀,既證正覺已,智見無邊,無有踪跡,不知去跡,佛陀正念禪定,是大賢者,常樂出家,寂靜自居,是大智者,為人天之所敬慕。 得人身難,人間活命難,聞妙法難,值佛出世難。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法。 忍受即忍辱,是最上苦行。諸有智者,以涅槃為最勝法。侵害眾生者,不名為出家沙門。 不誹罵,不殺,持戒,節量而食,靜處坐臥,精勤正念,是諸佛法。 雖天雨金,亦不能滿足欲心,欲心少樂,又是大苦,賢者如是知[A16]已故不欲樂,雖有天欲(亦不樂之)。 ᅟᅟ==[A16] 已【CB】,己【補編】== 佛正等覺者之弟子,樂於滅斷愛欲之法。 人被苦難驅迫,多往山嶽,森林,園苑依住。但所依處,非安穩處非最上處,不能脫難。 唯歸依佛法僧,則見四聖諦,即見苦,苦之因,苦之滅,滅苦八聖道之妙慧。 如是依所,是安穩處,是最上處,離一切苦。 聖者難值,不隨處生。所生族姓,其族姓亦得安樂。 諸佛所示生處,即有福樂。正法亦帶來福樂。僧眾亦帶來福樂。僧眾之精進修行,亦帶來福樂。 供養離諸虛妄,能越諸憂患之佛陀或佛之弟子,其福無能計算(不可數)。 供養寂靜者,涅槃者,隨處無所怖畏者,其福無有能為計算。 第十五品 安樂品 人互怨結,我無怨結,我真安樂。 人有苦惱,我無苦惱,我真安樂。 人有貪欲,我無貪欲,我真安樂。 我無煩惱,我無憂慮。食法喜食,如光音天(極光淨天)食。 勝者則有怨結,敗者則有苦惱,寂淨之佛弟子,捨棄勝敗,故得安樂。 火莫大於貪火,惡莫大於瞋恨,苦莫大於(五)蘊(之苦),安樂莫樂於寂靜。 飢餓是大病,諸行是極苦,賢者如實知己,當悟證於涅槃,以涅槃是極樂故。 無病為無上之利,知足為無上之財,互信為無上之親,涅槃為無上之安樂。 樂(善)法者,飽(靜處)獨居寂靜之味,自無怖畏,離諸罪惡。 能見諸賢者,名為善,能與諸賢者同住,則常安樂。不見愚人,亦常安樂。 與愚者同行,則長時憂苦,與愚者共住,則常受苦,以與仇敵共住故。與賢者共住,則如與親族共住。以此之故。人必交賢者、智者、多聞者、忍者、持戒者、聖者、淨人。如是賢人。如月(統)治(眾)星。 第十六品 愛好品 人作不應作事,不作所應作事,棄捨善道,愛著眾生及色身,亦愛如是(愛著)之人。人與愛著者或所不愛著者交,而不知與愛著者或所不愛著者交,同皆是苦。以此之故,人不應裝飾造作眾生及自色身,令其可愛,以失去愛著眾生及自色身,則災惡及諸煩惱,不能繫縛,以無憎無愛故。 憂患生於所愛著之物,怖畏生於所愛著之物。而憂患不生於解脫(愛著)之人,怖畏亦無所生。 憂患生於愛情,怖畏生於愛情,而憂患不生於解脫愛情之人,怖畏亦無所生。 憂患生於婬欲,怖畏生於婬欲,而憂患不生於解脫婬欲之人,怖畏亦無所生。 憂患生於欲樂,怖畏生於欲樂,而憂患不生於解脫欲樂之人,怖畏亦無所生。 憂患生於愛欲,怖畏生於愛欲,而憂患不生於解脫愛欲之人,怖畏亦無所能生。 人應具足戒行,正見,住於正法,實語,知所應作,而為人所喜愛。 比丘應喜樂不可說之涅槃(樂),正念,不著諸欲。我說如是比丘,是上流者(近涅槃者)。 親族,朋友,知己,對遠居異地,久別歸來之人,無量喜悅。猶如福業,對作福者,在此世而往他世之歸來,無量喜悅。 第十七品 忿怒品 人應棄捨瞋忿,人應棄捨驕慢,人應脫去一切繫縛,則苦不能尾隨其人。人不執著名色,則無煩惱憂慮。 (註。名色:日譯本為物質及精神) 人能制止猝怒,如制止車行,我說是人,是真御者。他人則唯手執索(而不能制車)。 以不忿怒(忍辱),克服忿怒。以善,克服不善。以布施,克服慳吝以誠實語,克服妄語。 說誠實語。不忿怒。雖有少數(財物),亦樂施與。人因此三事,而能生天。 賢者不殺生,常攝護自身,則當得住於無憂患,而不死於境界。 常覺醒者,盡夜力學者,志趣涅槃者,皆無煩惱。 (佛告)阿杜羅(優婆塞),誹謗或讚譽,古已有之,非今時有,人誹謗默坐者,誹謗多言者,誹謗節言者。 人唯被誹謗,或唯被讚譽。過去無有,未來亦無有。 智者愚者之判別。在於智者常讚無過失者,安住戒慧者。 有誰謗(美如)閻浮提金幣之人,天所稱讚之人,梵天所稱讚之人。 比丘應攝護大慢之身,應制御身,棄捨身之惡行,修身善行。 應攝護大慢之語,應制御語,棄捨惡行(語),修語善行。 應攝護大慢之心,應制御心,棄捨惡行之心,修心善行。 賢者制御其身,制御其語,制御其心。如是諸賢者,[A17]已制御己。 ᅟᅟ==[A17] 已【CB】,巳【補編】== 第十八品 垢穢品 汝正如(枯)黃葉,閻摩羅王之使者,亦正近汝。汝正在衰敗之門,旅路之糧食,汝亦無有。 汝當求歸依之所,勇猛精勤,力為賢者,拂除垢穢罪惡者,無有煩惱,則汝當能到天界。 汝[A18]已是老年,正在到達閻羅王所,旅程之住宿及糧食,汝亦無有。 ᅟᅟ==[A18] 已【CB】,己【補編】== 汝當求歸依之所,勇猛精勤,力為賢者,拂除垢穢罪惡者,無有煩惱,則不再有生老(之苦)。 賢者作小小善,剎那不停,漸次除斷垢穢,如金匠鍛金,金垢漸盡。 鐵自生銹,既生銹已,而毀其鐵,如人造業,造惡業已,自落惡趣。 經典以不讀誦為垢穢,住屋以不勤淨為垢穢,(身體)美潔,以懈怠為垢穢,行者以放逸為垢穢。 女人以邪見為垢穢,施者以吝嗇為垢穢,一切法,以邪惡為此世及來世之垢穢。 我告汝等,垢穢之最,無甚於無明,諸比丘,應棄捨諸垢穢,作無垢穢者。 無慚無愧,剛愎暴戾,傲慢獨前之罪垢活命,(行之)甚易。 有慚有愧,常求清淨,不退失,不傲慢之清淨活命,(行之)甚難。 人若殺生,偷盜,姦犯他人妻,妄語,常常飲穀酒,菓酒,是為已棄捨自己現世之財藏。 諸善男女,應如是知,不節制惡行,貪欲及非法,將陷汝等於無盡時苦,汝勿作之。 人因諦信敬仰而施與,若(受施)人,對他人所施之飲食,歉疚不安則無論晝夜,不得入於三昧。 人能斷除根絕如是歉疚不安,則晝夜能入三昧。 火無甚於貪欲,追捉無甚於忿怒,羅網無甚於愚癡,河流無甚於愛欲。 他人之過失易見,自己之過失則難見。以人散布他人之過失,如播米穀。而隱匿自己之過失,如獵禽者,以樹枝掩蔽自身。 尋求他人之過失,則自己之煩惱日增,不諒人過。則離斷除煩惱之道愈遠。 外道無沙門(法),虛空無足跡,眾生喜悅虛妄,諸如來無虛妄之法。 (註:虛妄,泰譯本為蹉跎。) 外道無沙門(法)。虛空無足跡。諸行無常,佛陀無有令眾生煩亂之法。 (註:行,日譯本為萬象。) 第十九品 法住品 躁急分別事理,則為非法住者。賢者則(不躁急)而分別事理。 不躁急而如法分別他人之(是非),名護法者。是賢者。我稱之為法住者。 人不因多言而名為賢者。(心境)平靜,無有怖畏,我稱之為賢者。 人不因多言而名為持法者,聞法少而能見法名身,於法不放逸,是名持法者。 人不因髮白而而名為長老。年齡多而衰老,我稱之為空老(徒然之老)。 諦實,正法,不害(不殺生),自制,調御。而心垢既謝者。則是賢者。我稱之為長老。 嫉妒,慳貪,虛偽,多言,容色之美。不得稱之為端正之人。 能斷嫉妒等(惡),而拔去其根源者,是人罪惡[A19]已謝,是有慧人,我稱之為端正之人。 ᅟᅟ==[A19] 已【CB】,巳【補編】== 人不因剃髮而名為沙門。破戒,妄語,多欲,多貪,如何可名沙門。 人能壓伏一切大小諸惡。我稱是人。是真沙門。以能壓伏惡業故。 (註:壓伏,泰譯本為寂靜。) 人不因(托鉢)乞食,而名為沙門。 受持有毒法(有害之事理),不名為沙門。 人能棄捨現世諸法,修持梵行,知一切法,行化世間,我稱是人,是真沙門。 人不因默然(無語)而名為寂默者,愚昧無知,不名寂默者。 (註:寂滅者,原文牟尼,亦譯賢者。) 執最勝法,如權衡者,離一切惡。是名寂滅者,以有如是因故,名寂滅者,人能知二世,名為寂默者。 (註:二世,日譯本為「善惡」。) 人不因侵害眾生,而名為聖,以不侵害眾生,名為聖者故。 比丘當知,比丘未滅盡煩惱,勿輕忽戒律,戒行,多聞,禪定,獨臥,勿自命為[A20]已出家學道,[A21]已得凡夫所不能得之安樂。 ᅟᅟ==[A20] 已【CB】,巳【補編】== ᅟᅟ==[A21] 已【CB】,巳【補編】== 第二十品 道品 諸道之中,八支道(八聖道分)最勝。諸諦之中,聖佛陀之四句(四聖諦)最勝。諸法之中,離欲法最勝。一切具眼之二足眾生及一切無色法,佛眼最勝。 唯此最能具諸淨見,更無他道,汝當依之而行,以此道是魔王魔軍所不見(汝等)故。 (註:不見,日譯本為幻滅。) 汝行此道,必能熄苦,我如實知此道,是除欲道,如拔箭出。 我[A22]已告汝,汝當勤除熱烈煩惱。諸佛如來,唯能示道,有觀有伺者得脫魔縛。 ᅟᅟ==[A22] 已【CB】,巳【補編】== (註:觀伺,日譯本為禪定。) 人能以慧觀諸行,是無常時,則當厭離於苦,此是淨道。 人能以淨觀諸行是苦時,則當厭離於苦,此是淨道。 人能以慧觀諸法無我時,則當厭離於苦,此是淨道。 人在壯年,不依起身時起身,流入懈怠,是名懈怠人,懈怠之人,不得慧道。 人應慎言語,善調御意,身不作惡,淨三業道,悅樂聖仙(佛)所說之道。 慧如大地,因行(耕種)而能生,慧如大地,因不行(耕種)而不生,賢者知此二道,當自令慧生。 (註:大地,日譯本為瑜伽(冥想)。) 汝等當伐林,但莫伐樹,怖畏生於林,比丘當知,汝等伐林及叢木[A23]已,則是無林人。 ᅟᅟ==[A23] 已【CB】,己【補編】== 男子對女子之欲情,雖少小如林中之叢木,但未斬伐,則其心縛著(女子),如犢牛縛著母牛之乳。 (註:林,日譯本作「欲林」,叢木作「欲叢」。) 汝當自斷愛欲,如自手折斷秋季之蓮華,汝當專精寂靜之道,佛善逝所說之涅槃。 愚者自作愚思,雨季我當住於此處。冬季及夏季,我當住於此處,愚者不知死亡將捉去惑戀其兒子家畜(財產),及多執著者,猶如瀑流,漂去酣睡者之家。 人既被死亡捉去,則諸兒子不能救,父親不能救,一切朋黨不能救,一切親戚,亦不能救。 賢者既知此義,當攝護戒律,急趣清淨涅槃之道。 第二十一品 雜品 賢者若見捨小樂,而得大樂,賢者見[A24]已,即棄小樂,而取大樂。 ᅟᅟ==[A24] 已【CB】,巳【補編】== 人為己樂,而令人苦,則受怨憎縛執,永不能脫去(他人)怨執。 有諸比丘,應作而不作,不應作而作。如是比丘,煩惱增長,我慢如蘆草之生長,是放逸者。 比丘常作身念,勤作所應作,不作所不應作,如是正念比丘,能斷盡煩惱。 如婆羅門能殺母(愛欲),能殺父(我慢),能殺二王(斷見,常見),能殺一國(十二處),及諸臣眾(貪),則成為無苦之人。 如婆羅門,能殺母父(愛欲,我慢)能殺二婆羅門王(斷見,常見),能殺如虎之第五障蓋之疑障蓋,則成為無苦之人。 (註:母父國王國土等喻,為古印度之一般譬喻。) (註: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及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 (註: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人能晝夜常念佛,如是之人,名瞿曇(釋迦佛之姓)弟子,常覺醒,隨時善覺醒。 人能晝夜常念法,如是之人,名為瞿曇弟子,常覺醒,隨時善覺醒。 人能晝夜常念僧,如是之人,名為瞿曇弟子,常覺醒,隨時善覺醒。 人能晝夜常念身,如是之人,名為瞿曇弟子,常覺醒,隨時善覺醒。 人能晝夜常喜樂不侵害,如是之人,名為瞿曇弟子,常覺醒,隨時善覺醒。 人能晝夜常喜樂靜慮,如是之人,名為瞿曇弟子,常覺醒,隨時善覺醒。 能出家難,心樂(出家活命)難。不善之在家,引來眾苦。與不同等人(不修持)共住,引來眾苦。為有苦尾隨之遠行者(生死輪迴),故人不應遠行(不入生死輪迴)。 人不應有苦尾隨(勿有苦報)。 族姓子,有信、具戒、名譽、財產,無論行住何處,則受當處諸人尊敬。 善人雖居遠方,亦如雪山(希馬拉雅山)之可令人見,不善人雖坐於此處,亦如夜間射出之箭,不能得見。(人不願見) 比丘應獨坐,獨臥,不懈怠,獨行,自調御,心樂森林。 第二十二品 地獄品 不說實語者,必墮地獄。作惡,而言不作惡者,亦墮地獄。此二種惡人,死後,同等(同入地獄)。 人多有以袈裟纏頸,而行惡法,不攝護(諸根)。是惡劣人,以惡業故,必墮地獄。 食火燄灼熱之鐵丸,勝於破戒人,不攝護(諸根)而食各方(所供養)之[A25]摶飯。 ᅟᅟ==[A25] 摶【CB】,搏【補編】== 放逸人,犯他人妻,則得四事。即:一、不得福。二、不得安睡。三、被責謗。四、墮地獄。彼不得福,故墮惡趣。國王刑罰亦酷,故不應犯他人妻。男女怯於婬樂者少。 執茅草不得法者,則傷手,沙門不行善行,必入地獄。 怠忽之行,污穢之戒行,厭惡梵行,無有大果。 若真為(沙門),則應勇猛而行。懈怠之沙門,必多欲塵。 不作惡為勝,以作惡必苦惱故,善則應作,以將來無苦惱故。 汝當自護,如守護邊城內外,一剎那不可忽過,以忽過一剎那者。則已在地獄門擁擠,受憂患故。 邪見之眾生,羞人之所不羞,不羞人之所羞,當墮惡趣。 邪見之眾生,以無罪為有罪,以有罪為無罪,當墮惡趣。 正見之眾生,見罪是罪,見無罪是無罪,當生善趣。 第二十三品 象品 (註:原文那伽,譯義龍或象,此處義多指象,故譯象。) 我將堪忍誹謗,如戰場之象,堪忍箭射,因破戒之人,喜謗人故。 人輒用既經調御之獸,赴(戰場)集合會戰,帝王則乘調御之(象)。在人間,既經調御者,堪忍誹謗者,是人中最勝人。 獸師所調御之名馬,駿馬,信度馬及大良象,是最勝獸。若人能自調御者,則較諸騎乘為最勝。 (註:信度,印度產駿馬之地名。) 人自調御已,則能達未調御者所不能達之境,猶如人不能以未嘗達彼境之騎乘,而達彼境。 他那波羅迦象,當暴醉時(顳顬春情之過度分泌液),人難制伏,必縛繫之,(象被縛繫),則不食食,而繫念眾象所住之象林。 人多食,則常疲倦睡眠,輾轉橫臥,猶如大豕,被飼餌食,此是愚者,當數數入房。 (註:入房,即入胎胞,亦即生死輪迴。) 此心從前依隨求,依隨欲,依隨樂,徘徊遊行。今我將以微妙方便制之,猶如象師持鈎,制御醉象。 汝等當喜樂不放逸,守護自心,自拔出所難拔出之煩惱坑中,猶如陷在[A26]泥中之象,自拔而出(於泥)。 ᅟᅟ==[A26] 泥【CB】,▆【補編】== 人若能與有慧者,行正業者,賢明之人同行。則能免諸危難,喜樂熟慮而同行。 人若不能與有慧者,行正業者,賢明之人同行,則應獨行,猶如帝王,棄其所征服之國土,亦如摩丹伽象,棄象羣而獨遊林中。 獨行最勝,因愚者不可為友故。人應獨行,猶如少欲不作惡之摩丹伽象,林中獨行。 有所需時,諸友導來喜樂。能隨意滿足時,導來喜樂。命終時,善業導來喜樂。能棄一切苦時,導來喜樂。 供護母親,導來世間喜樂。供護父親,導來喜樂。供護沙門,導來世間喜樂。供護婆羅門,導來世間喜樂。 持戒,導來直至老年之喜樂。安住正信,導來喜樂。獲得智慧,導來喜樂。不作一切惡,導來喜[A27]樂。 ᅟᅟ==[A27] 樂【CB】,槃【補編】== 第二十四品 愛欲品 愛欲生長於放逸之人,如蔓草之生長。故彼人必從生至生,漂流無已,猶如尋求果食之猴,漂流林中。 暴惡之愛欲,侵入世間一切心境,被制伏者,即長憂患,猶如雨後比羅那草,林中增長。 人能降伏世間最暴惡難伏之愛欲,則其人之憂患脫落,猶如蓮葉上水滴之脫落(水不能著)。 故我(常)告汝等,來此集會者,當造善業,掘去愛欲之根,猶如掘取烏尸羅香之人,先掘去比羅那草。如是,則魔羅不能常侵汝等。猶如流水,不能常侵蘆葦。 (註:比羅那草之根,即烏尸羅香木。) 樹根無害,則樹能固立,雖被斬伐,亦能再生,人若不拔去愛欲。則(流轉生死)之苦,生生不息。 因貪欲而生一切喜樂,令愛欲如三十六瀑流,奔向欲樂,漂入邪見 (註:三十六流,即內外各十八愛欲。) 愛欲之流水,流遍一切心境,如蔓草之生長茂盛。汝等若見愛欲蔓芽生長,應以智慧,伐斷其根。 眾生有因喜悅之熾盛,而又戀著者。如是眾生,則耽於歡樂,求於世樂,如是之人,必(再)生老。 眾生被愛欲圍困[A28]已,彷徨不安,有如兔之羅網,彷徨不安,眾生著於輪迴,著於諸法。於長時中,常受苦惱。 ᅟᅟ==[A28] 已【CB】,己【補編】== 眾生被愛欲圍困[A29]已,彷徨不安。有如兔之羅網,彷徨不安。以此之故,比丘志求離欲,應除愛欲。 ᅟᅟ==[A29] 已【CB】,己【補編】== 汝等當見無煩惱人,如(欲)林之無叢木。有人既離欲林[A30]已,而心向(欲)林,仍趣入(欲)林,如是之人,則是已脫繫縛,而願再受繫縛者。 ᅟᅟ==[A30] 已【CB】,己【補編】== 諸賢者告言,鐵(鍊)之繫縛,木(桎梏)之繫縛,草繩繫縛,非堅牢縛。眾生戀著一切寶石,寶珠,珠璫及妻子之罣慮,賢者告言,此是下墮之繫縛。人所難脫,是堅牢繫縛。 諸智者斷繫縛[A31]已,無有罣慮,棄捨欲樂。(而離輪迴) ᅟᅟ==[A31] 已【CB】,己【補編】== (註:輪迴,日譯本為出家。) 眾生被貪欲染著[A32]已,則隨欲流而去。如蜘蛛隨自己所結之網而行。智者斷如是縛[A33]已,無有罣慮,斷一切苦。 ᅟᅟ==[A32] 已【CB】,己【補編】== ᅟᅟ==[A33] 已【CB】,己【補編】== 汝當放下戀著過去之蘊,放下戀著未來之蘊,放下戀著現在之蘊,則為達彼岸者,心離一切有為法者,不再入於生老(生死)。 疑惑,則增長貪欲之侵擾。愛欲熾盛,以世樂為美好,如是之人,令繫縛堅牢。 止息疑惑,樂住禪定,常有智慮,作不淨觀,如是之人,能斷貪欲能斷魔縛。 比丘成就[A34]已,無有畏怖,遠離愛欲,無有煩惱,斷除入生死之箭,如是比丘,此生是最後生。(更無生死輪迴)。 ᅟᅟ==[A34] 已【CB】,己【補編】== 比丘離諸愛欲,不著愛欲,通達(經典)句義,初後順序文字。如是比丘,是最後身,有大智慧,是大丈夫。 我[A35]已伏一切法,徹知一切法,離一切(惡)法,此是自悟,更能稱誰為師。 ᅟᅟ==[A35] 已【CB】,己【補編】== 一切施中,法施最勝。一切味中,法味最勝。一切樂中,法樂最勝能滅貪欲,滅一切苦。 一切財產,殺少智者,殺不求彼岸者。少智之人,能殺自己,猶如因財,而殺人者。 一切田,因草而損。一切眾生,因貪欲而損。以此之故,施諸離貪者,得大果報。 一切田,因草而損。一切眾生,因瞋恚而損。以此之故,施諸離瞋者,得大果報。 一切田,因草而損。一切眾生,因愚癡而損。以此之故,施諸離癡者。得大果報。 一切田,因草而損,一切眾生,因欲望貪求而損,以此之故,施諸離欲望貪求者,得大果報。 第二十五品 比丘品 攝護眼是善,攝護耳是善,攝護鼻是善,攝護舌是善,攝護身是善攝護語是善,攝護意是善,攝護諸根是善。能攝護諸根之比丘,能脫一切苦。 攝護手,攝護足,攝護語,攝護自己,內心悅樂,住於三昧,獨住知足。賢者說言,如是之人,是真比丘。 比丘攝護口,常慧說語,心不放逸。則此比丘,能如理說悅語之妙法。 比丘因樂法而來(出家),已樂法已,隨順於法,思惟於法,則不退墮於法。 比丘不輕自己所得,不羨他人所得。若比丘羨他人所得,則不能入於三昧。 若比丘所得雖少,而不自輕,諸天當共讚言,是住正命,不懈怠之比丘。 若人不執名色為己有,不因名色而憂戚,我說是人,是真比丘。 比丘常住於慈,正信佛教。如是比丘,當能悟證寂靜,息止諸行,而得安樂。 比丘當知,汝等當汲去舟中之水,則舟能疾行。汝等能斷貪欲瞋恚則達涅槃。 比丘應斷五下分結,五上分結,勤修五根,比丘越五著[A36]已,則能渡(煩惱)暴流。 ᅟᅟ==[A36] 已【CB】,己【補編】== (註:五下分結,欲界之貪、瞋、身見、戒禁取見、疑。五上分結,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無明。五根,信、勤、念、定、慧。五著,貪、瞋、癡、慢、見。) 比丘當修禪定,不放逸,心不隨愛欲轉。汝莫因放逸,而致吞食(地獄)之熱燒鐵丸,悲哀號苦。 無慧者無禪,無禪者無慧。有禪有慧之人,近於涅槃。 住於空室(寂靜)之比丘,有凡夫所未有之安樂,其心寂靜,明見諸法。 若比丘能隨時觀伺諸蘊生滅,則能隨時歡喜悅樂。 歡喜悅樂(善法),是一切賢者之永生。明見諸法,攝護諸根,知足而住,守護戒律,是有慧比丘之最初戒法。 汝當事善知識(良友),清淨正命,無懈怠心。比丘當尚友誼,有善慧行,多有悅樂,以善知識及慧行,能滅苦故。 比丘,汝等當棄貪欲瞋恚,如末利迦花之振落萎花。 比丘能身寂靜,語寂靜,意寂靜,住於三昧,棄捨世樂,我說是比丘,是寂靜者。 能自策勵,能自省察,如是比丘,則已能自攝護,能住正念,能得安樂。 自己應仗自己,自己應規自己,以此之故,汝等當自攝護,如商人之攝護良馬。 比丘應多悅樂法,正信佛教,證悟諸行寂滅,寂靜之門。 年少比丘,精勤佛法,如是比丘,能令世間明耀,如月離雲。 第二十六品 婆羅門品 婆羅門,汝當斷愛欲之流,捨去諸欲。婆羅門,若汝知滅斷諸行,則當知涅槃,是無作無為之法。 婆羅門若能以二法(止觀)到達彼岸,則此明見婆羅門,[A37]已滅煩惱。 ᅟᅟ==[A37] 已【CB】,己【補編】== 無彼岸此岸之人,我說是人,無諸怖畏,無諸繫縛,名婆羅門。 住於禪定,無有垢穢,獨自安坐,所作已辦,無有煩惱,達最上義名婆羅門。 晝則日明。夜則月明。剎帝利則嚴裝有威。婆羅門則住禪定。而自莊嚴。佛陀則晝夜光明輝煌。 無惡業人,我名之為婆羅門。 我稱之為沙門,因其所行寂靜故。 能自除垢穢,我稱之為出家者,以其能自除垢穢故。 娑羅門不應打害婆羅門,婆羅門不應執怨婆羅門。我責彼打害婆羅門之人,我責彼執怨婆羅門之人,但不甚於前(二者)。 婆羅門能制止心所愛著,則利益不少,侵害之心既滅,則苦惱滅。 我說無身語意之惡業者,三處之攝護者,是婆羅門。 聞正等覺佛陀所說法[A38]已。而明見法者,應禮敬之,如婆羅門之禮敬祀火祭者。 ᅟᅟ==[A38] 已【CB】,巳【補編】== 人非因螺髻,因族姓,因姓氏,而名為婆羅門,有諦實,有法,而清淨者,其人是婆羅門。 諸無智者,汝修螺髻,有何所益。汝著鹿皮衣,有何所益。汝內(心)荒蕪如密林,汝唯清淨外表之身。 (註:鹿,泰譯本為麝。) 我說著糞掃衣(破弊之衣),(身軀)瘦削,脈管外露,勤修禪定,住於森林者,是婆羅門。 我不說(因)其母胎,而稱之為婆羅門。彼稱為「婆和帝」,實則是具煩惱執著者。我說無煩惱而不執著者,是婆羅門。 我說能斷一切結縛,無諸怖畏,超越執著,無作無為者,是婆羅門。 我說能斷瞋恚之紐,能斷愛欲之緒,能裂邪見之網。乃至能斷無明之索,已解脫無明之閂,[A39]已悟證者,是婆羅門。 ᅟᅟ==[A39] 已【CB】,己【補編】== 我說不打害者,能忍罵詈,捶打,刑縛,有安忍力者,有安忍軍兵者,是婆羅門。 我說不瞋恚,有德,持戒,無熾盛煩惱,已調御已,得最後身,是婆羅門。 我說不染著諸欲,如水之不著蓮葉,如瞿栗粒之不著鐵錐尖端者,是婆羅門。 或說能於戒法中,明悟滅苦,捨諸重擔,離於繫縛者,是婆羅門。 我說有深智慧,是有智者,明見道與非道者,得最上義者,是婆羅門。 我說不友在家出家,無戀著,遊行(山林),而少欲者,是婆羅門。 我說不刑杖怯弱眾生,不自手殺,不教人殺者,是婆羅門。 我說不害於害己者,不思(報復)刑杖於己者,不著於蘊者,是婆羅門。 我說能脫落貪欲、瞋恚、慢、覆(虛偽),如瞿栗粒之脫落鐵錐尖端者,是婆羅門。 (註:瞿栗粒,據日譯本。泰譯本則指芥類及羅蔔類。) 我說不粗暴語者,明語者,實語者,不兩舌者,是婆羅門。 我說於世間一切有主之物,長者短者,少者多者,美者不美者。主人不與,則不取,是婆羅門。 我說於現世及未來世,無欲求,無愛欲,無煩惱者,是婆羅門。 我說無執著,無疑惑,漸次到達不死者,是婆羅門。 我說棄捨善惡,超越現世煩惱,無有憂慮垢穢,而清淨者,是婆羅門。 我說現世快樂,清淨明潔,無暗翳者,如明月之無垢,是婆羅門。 或說能越泥濘難行路徑(生死)輪迴,能越愚癡者,能達於彼岸者,住於禪定,無欲,無疑惑,無執著者,是婆羅門。 我說棄捨現世欲樂者,棄家遊行,滅盡貪欲,滅盡後有者,是婆羅門。 我說能棄人間繫縛,脫天界之繫縛,離一切之繫縛者,是婆羅門。 我說能棄捨樂及不樂,無有煩惱之勇力者,是婆羅門。 我說能遍知一切有情生起,不執著,善逝,證悟者,是婆羅門。 我說諸天,乾闥婆及人所不能知其趣,煩惱滅盡,證阿羅漢者,是婆羅門。 我說無過去蘊之焦慮,無未來之焦慮,無現世之焦慮,無有焦慮,無有執著者,是婆羅門。 我說強健,最勝,勇猛,已勝,得大德,無欲,洗滌煩惱,已覺悟者,是婆羅門。 我說能知夙世,已見天趣及惡趣,已不再生,梵行圓成,是牟尼者是婆羅門。 法句經終 [A40]第三 自說經 ᅟᅟ==[A40] 第三【CB】,[-]【補編】== 歸命應供,正等覺,佛,世尊。 第一品 菩提品 第一 菩提經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初成正覺,在優樓比螺村,尼連禪河畔,菩提樹下住。爾時,世尊,單跏趺坐,享解脫樂,經七日已,乃從定起,於初夜分順觀緣起諸法,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愁歎。如是苦聚,如是而生。 爾時世尊,如是知[A41]已,而自說言。 ᅟᅟ==[A41] 已【CB】,己【補編】== 諦修禪觀之婆羅門,悟諸法(緣起)時,彼諸疑惑,即能銷盡,以悟諸法,如是因生故。 菩提經一終 第二 菩提經二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初成正覺,在優樓比螺村,尼連禪河畔,菩提樹下住,爾時世尊,單跏趺坐,享解脫樂,經七日已,乃從定起,於中夜分,逆觀緣起諸法,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即無明滅,緣行滅。行滅,緣識滅。識滅,緣名色滅。名色滅,緣六入滅。六入滅,緣觸滅。觸滅,緣受滅。受滅,緣愛滅。愛滅,緣取滅。取[A42]滅。緣有滅。有滅,緣生[A43]滅。生滅,緣老死憂悲苦惱愁歎滅。如是苦聚,如是而滅。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ᅟᅟ==[A42] 滅【CB】,減【補編】== ᅟᅟ==[A43] 滅【CB】,減【補編】== 諦修禪觀之婆羅門,悟諸法(緣滅)時,彼諸疑惑,即能銷盡,以悟諸法,如是緣滅故。 菩提經二終 第三 菩提經三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初成正覺,在優樓比螺村,尼連禪河畔,菩提樹下住。爾時世尊,單跏趺坐,享解脫樂,經七日已,乃從定起,於後夜分,順觀逆觀緣起諸法。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愁歎。如是苦聚,如是而生。無明滅,則緣行滅。行滅,緣識滅,識滅,緣名色滅。名色滅,緣六入滅。六入滅,緣觸滅,觸滅,緣受滅。受滅緣愛滅。愛滅,緣取滅,取滅,緣有滅,有滅,緣生滅。生滅,緣老死憂悲苦惱愁歎滅。如是苦聚,如是而滅。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諦修禪觀之婆羅門,悟諸法時,彼婆羅門,能破魔及魔軍眾,如日破暗,照明太空。 菩提經三終 第四 牧羊者尼拘律林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初成正覺,在優樓彼螺村,尼連禪河,牧羊者(阿闍波羅)尼拘律林住。爾時世尊,單跏趺坐,享解脫樂,經於七日,乃從定起。爾時,慢性(憍慢成性)婆羅門,來至佛所,坐近於佛,共相問訊,得紀念已,而問佛言,最勝瞿曇,何故名婆羅門,云何是成就婆羅門法。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婆羅門除邪惡已,心無憍慢,無有煩惱汙垢,自攝護已,通達吠陀住盡梵行,隨一切世,無有煩惱憍慢。如是婆羅門,名正法婆羅門。 牧羊者尼拘律林經終 第五 長老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爾時,舍利弗尊者,大目建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大拘致羅尊者,大劫賓那尊者,大純陀尊者,阿㝹樓那尊者,離越尊者,難陀尊者。來至佛所,世尊遙見諸尊者來,即召諸比丘言。諸比丘,彼等婆羅門來。爾時,一婆羅門族姓比丘,即問世尊,大德世尊,何故名婆羅門,云何是成就婆羅門法。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除邪愚已,常住正念,生死縛盡,已覺悟已。如是之人,名現法婆羅門。 長老經終 第六 大迦葉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住。爾時,大迦葉尊者,在七葉窟中,病篤甚苦。後病癒自思,我當往王舍城托鉢。爾時,五百天眾,請大迦葉尊者托鉢(受食),大迦葉尊者[A44]已却諸五百天眾(供食)[A45]已。即於朝時,著衣持鉢,入王舍城,向貧乏人住處,孤獨人住處,織工匠住處托鉢,爾時世尊,見大迦葉尊者,在王舍城,向貧乏人住處,孤獨人住處,織工匠住處,遊行托鉢。 ᅟᅟ==[A44] 已【CB】,巳【補編】== ᅟᅟ==[A45] 已【CB】,己【補編】== 爾時世尊,知是知已,而自說言: 我說,受他人(供)食,能徹知,能自調御,能住於法,煩惱已盡,罪惡已除,名婆羅門。 大迦葉經終 第七 波吒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波吒城,羊羣夜叉(阿闍迦羅波迦)住處,羊羣塔住。爾時,世尊,於夜暗大雨中,在露天坐。爾時,羊羣夜叉,欲令世尊怖畏恐懼。身毛為竪。即來見佛,於不遠處,而大聲呼,阿迦拘羅,波迦拘羅,阿迦拘羅波迦蘭,如是三次。而後告言,沙門,汝見惡鬼。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人能自達諸法彼岸已,是婆羅門。無有怖畏如是諸惡鬼,及波迦拘羅聲。 (註:阿迦拘羅,波迦拘羅等聲,是威嚇怖人之聲。) 波吒經終 第八 戰勝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爾時,戰勝尊者來舍衛城,欲禮世尊。時尊者舊妻(在俗時之妻),聞戰勝尊者來至舍衛,即抱其子,赴祗陀園。爾時戰勝尊者,日中休息,在樹下坐。戰勝尊者舊妻,即往見之。告尊者言,沙門,汝當養我,我有此子。舊妻說已,戰勝尊者,默然不語。舊妻再說,乃至三說,而又復說,沙門,汝當養我,我有此小子。戰勝尊者,默然不語。爾時舊妻,即抱小子,置尊者前,而便說言,沙門,此是汝子,汝當養之。 說已却去。爾時戰勝尊者,不視此兒,亦不與語。尊者舊妻,遠處俟觀,遙見尊者,不視此兒,亦不與語。即自思惟,此之沙門,無有所欲,即來抱子而去。 世尊以清淨天眼,超諸人眼,見戰勝尊者舊妻,如是行已。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不歡舊妻之來,不悲舊妻之去,彼戰勝者,已離愛著,是婆羅門。 戰勝經終 第九 結髮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伽耶城,象頭山住。爾時,諸結髮外道(修行者)等眾在伽耶河中,或浮或沉,或時浮沉,或水自淋,或祭祀火,時是冬夜大雪續降,經於八日。諸結髮等,自思作此,可得清淨。 爾時世尊,見諸結髮,在伽耶河,或浮或沉,或時浮沉,或水自淋,或祭祀火,時是冬夜,大雪續降,於時八日,自思作此,可得清淨。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即自說言。 清淨不因水而得,彼在此水中者,若有諦實,有正法,即能清淨,即是婆羅門。 結髮經終 第十 婆希經 (註:希,應作醯。為求通俗,今易為希。)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族姓子,名婆希。是樹皮衣修行者,住於蘇波羅迦海岸,人所尊重承事,供養恭敬多得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時婆希坐於僻處,自憂念言,我是阿羅漢,是證羅漢道中之一人否,時婆希夙世兄弟,而生天者,是扶濟者,是利益者,知婆希心之所念,來見婆希。而告之言,婆希,汝實不是阿羅漢,亦非證阿羅漢道,汝無修阿羅漢行,亦無修證阿羅漢道之行。婆希問言,如是,現前誰是人天世界之阿羅漢,證阿羅漢道者。彼天答言,婆希,北方有城,名曰舍衛,彼應供正等覺佛陀世尊,住於此城。婆希,彼世尊者,實是阿羅漢,是證阿羅漢道者,正說成阿羅漢法。時婆希為天所動,即離蘇波羅迦河岸,詣舍衛城,祗園精舍,經一夜宿,而到佛所。 時比丘眾,正在露處經行,婆希即問比丘眾。如是問言,諸大德,婆伽梵應供正等覺佛陀世尊,今在何處,我欲禮敬於彼應供正等覺佛陀世尊。比丘眾答言,婆希,彼世尊入城托鉢。時婆希即疾出祗園,入舍衛城,見世尊在舍衛城內,次第托鉢,甚可皈敬,應為皈敬,諸根寂靜,正念堅固,[A46]已調御[A47]已,最極寂定,有自調御,有自攝護,守護諸根,是大德者。 ᅟᅟ==[A46] 已【CB】,巳【補編】== ᅟᅟ==[A47] 已【CB】,巳【補編】== (註:日譯本,大德譯為龍象。) 婆希近世尊已,頭面頂禮,佛世尊足,即白佛言,大德世尊,請為我說法。善逝世尊,請為我說無盡利益安樂之法。 婆希如是說[A48]已,世尊告言,婆希,此非宜時,我沿家托鉢故。婆希再白佛言,大德世尊,世尊有命難,乃至我有命難,最為難知。大德世尊,請為我說法,善逝世尊,請為我說無盡利益安樂之法。 ᅟᅟ==[A48] 已【CB】,巳【補編】== 如是再說,乃至三說,大德世尊,世尊有命難,乃至我有命難,最為難知,大德世尊,請為我說法,請為我說無盡利益安樂之法。 爾時世尊,即為說言。婆希,汝當如是學,見唯是見,聞唯是聞,知唯是知,覺唯是覺,婆希,汝當如是學。婆希,汝能於見時,唯是見。於聞時,唯是聞。於知時,唯是知。於覺時,唯是覺。如是之時汝無有處,汝無有處時,汝無有現在世,無有未來世,汝無有兩世,如是則苦盡。 時族姓子摩希樹皮衣行者,心不執著,煩惱脫落,以世尊略說法故。 時世尊略說於族姓子摩希樹皮衣行者已,却行而去。 時世尊去已未久,乳犢牝牛,角觸摩希倒地死。時世尊在舍衛城托鉢,飯食訖,與比丘眾歸,見摩希倒地死。 即告比丘眾言,諸比丘眾,汝等共扶摩希軀體安榻上,運去茶毗,造塔(入骨)。諸比丘眾,摩希與汝等同是梵行者。而彼已死。諸比丘眾答,如是,世尊。即共扶摩希軀體安榻上,運去茶毗,造塔(入骨)已。即同往禮世尊,却坐一旁,而問佛言,大德世尊,摩希軀體,我等茶毗訖,摩希之塔,我等造訖,摩希之趣如何,彼之來生如何。 佛言,諸比丘眾,摩希是賢者,於法修行,以問法故,不惱難我,摩希已入涅槃。 爾時世尊,如是知[A49]已,而自說言。 ᅟᅟ==[A49] 已【CB】,巳【補編】== 地水火風,不著涅槃,而涅槃界,星無光明,日亦不現,月無光輝亦無黑暗。 [A50]婆羅門能自悟(四諦),名聖者時,則彼婆羅門,當能解脫於色及無色(界)之苦樂。 ᅟᅟ==[A50] 婆【CB】,娑【補編】== 摩希經終 本品總攝經。有:一、菩提經一。二、菩提經二。三、菩提經三。四、牧羊者尼拘律林經。五、長老經。六、大迦葉經。七、波吒經。八、戰勝經。九、結髮經。十、摩希經。共十經。 菩提品終 第二品 目真隣陀品 第一 目真隣陀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初成正覺,在優樓比螺村,尼連禪河,目真鄰陀樹住。爾時,世尊,單跏趺坐,享解脫樂,經七日[A51]已。爾時,非時雲起,大雨續降,經於七日,寒風來侵。時目真隣陀龍王,從其居出,來至佛所,以身繞佛,七重捲之,驤首張頸,覆護佛頂。而自念言,寒氣莫侵世尊,暑氣莫侵世尊,蝱、蚊、風、日光、爬虫,莫侵世尊。 ᅟᅟ==[A51] 已【CB】,己【補編】== 如是,經七日[A52]已,世尊始從定起,目真隣陀龍王,知空霽無雲,乃解捲體,化為人身。立於佛前,合掌禮拜。 ᅟᅟ==[A52] 已【CB】,己【補編】==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靜處獨居,為聞法智見者之樂。不加侵害,攝護眾生,是世間樂,離於貪欲,解脫諸欲,是世間樂,能伏我慢,是最上樂。 目真隣陀經終 第二 王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獨孤長者園住。爾時,諸比丘眾托鉢回,飯食訖,講堂集坐,而共說言,諸慧命眾,諸人王中,摩揭陀國頻毗沙羅王,與憍薩羅國波斯匿王,此之二王,誰多錢財,誰多用財,誰多藏財,誰多國土,誰多騎乘,誰多軍眾,誰多神通,誰多威力,諸比丘眾,如是言說,而未終止。 爾時夕時,佛宴坐起,行至講堂,敷座而坐。問比丘言,諸比丘眾講堂集坐,有何說言,而未終止,是如何事。比丘眾言,大德世尊,我等比丘,托鉢回,飯食訖,講堂集坐,而共說言,諸慧命眾,諸人王中,摩揭陀國頻毗沙羅王,與憍薩羅國波斯匿王,此之二王,誰多錢財,誰多用財,誰多藏財,誰多國土,誰多騎乘,誰多軍眾,誰多神通,誰多威力。大德世尊,諸比丘眾,如是言說,尚未終止,而世尊至。 世尊告言,諸比丘眾,是族姓子,正信出家,是修行者,不應如是說言。 諸比丘眾,汝集會時,當作二事。謂:一是說法。一是聖者之沈默。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世間欲樂,天上之樂,不及斷盡愛欲樂之十六分之一。 王經終 第三 刑害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諸小兒,在舍衛城與祗陀林之間,以杖擊蛇,爾時世尊,朝時,著衣持鉢,往舍衛城托鉢,世尊見諸小兒,在舍衛城與祇陀林之間,以杖擊蛇。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為求自己安樂,而刑害亦在求安樂之眾生者。彼於未來世,不得安樂。 為求自己安樂,而不刑害眾生之亦在求安樂者,彼於未來世,必得安樂。 刑害經終 第四 供養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爾時世尊,眾所供養,承事尊重,信受恭敬,多得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諸比丘眾,亦眾所供養,承事尊重,信受恭敬,多得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時諸普行外道,不能安忍於世尊及比丘眾,多得供養,即於里巷,於森林,以非淨人之粗惡語,罵責惱諸比丘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頂禮佛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即今世尊,眾所供養,承事尊重,信受恭敬,多得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諸比丘眾,亦為眾所供養,承事尊重,信受恭敬,多得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彼諸普行外道,眾不供養,不承事尊重,不信受恭敬,不得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大德世尊,諸普行外道,不能安忍於世尊及比丘眾,多得供養,於里巷,於森林,遇比丘眾,即以非淨人之粗惡語,罵責惱諸比丘眾。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諸比丘眾,在里巷,在森林,苦樂觸已,不於己立苦樂,不於他人立苦樂。觸因五蘊而生,諸一切觸,不能觸無五蘊之涅槃。 (註:五蘊,日譯本譯為本質。) 供養經終 第五 優婆塞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A53]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伊車能伽羅村一優婆塞,因事入舍衛城,優婆塞在舍衛城事畢,往見世尊,禮世尊已,却坐一旁,世尊問言,優婆塞,汝已久念來此,聞法否耶,優婆塞言,大德世尊,我已久念來見世尊,以事務煩阻故,未能即來。 ᅟᅟ==[A53] 舍衛【CB】,衛舍【補編】==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無煩惱繫縛者,得大安樂。多聞法者,當見煩惱者之苦惱。人戀著於人者,必有苦惱。 優婆塞經終 第六 胎婦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一外道妻,名末那毗迦,懷胎將產,外道妻告外道言,婆羅門,汝往取助我產兒之胡麻油來。外道妻言已,外道答言,我能於何處取胡麻油來。外道妻如是再說,乃至三說,而復言說,婆羅門,汝往取助我產兒之胡麻油來。 爾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之王臣,常將王庫所藏生酥,胡麻油,施與沙門婆羅門,但施所飲,不許帶去。時外道自思,王臣常將王庫所藏生酥,胡麻油,施與沙門婆羅門,但施所飲,不許帶去。我何不往波斯匿王所,飲所施油,回家吐出,用助妻產。 時外道赴波斯匿王所,飲施油已,急欲回家。而不能禁瀉,苦痛劇烈。輾轉反側。 爾時世尊,於朝時分,著衣持鉢,入舍衛城托鉢,見彼外道,痛苦劇烈,輾轉反側。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無煩惱繫縛者,得大安樂。能通達吠陀聖典者,無煩惱繫縛。汝當見被煩惱繫縛者,正在苦惱。人戀著於人者,必有苦惱。 (註:日譯本,胡麻油;泰譯本,油。泰譯本,生酥;日譯本,醍醐。) 第七 一子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一優婆塞。有一獨生子,甚所鍾愛,甚所喜樂,忽而死去。時優婆塞,及諸人眾,衣服濡濕,毛髮濡濕。於午時分,來至佛所,禮拜佛已,却坐一旁。 佛問優婆塞眾言,諸優婆塞,衣服濡濕,毛髮濡濕,午時來此,有何事耶。時彼優婆塞,即白佛言,大德世尊,我之獨子,甚所鍾愛,甚所喜樂,而忽死去,以是之故,我等衣服濡濕,毛髮濡濕,於午時分,而來見佛。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諸人天眾,喜樂於可愛色相,必有苦惱,福報既盡,受死王捉。 有諸賢者,晝夜住不放逸,能捨可愛色相。如是賢者,能掘去輪迴苦根,不為死王所噉食。 一子經終 第八 蘇波婆沙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軍持城,軍持林住。時拘利耶王公主,名蘇波婆沙,懷胎七年,難產七日,蘇波婆沙公主,痛苦劇烈,而以三念,能安忍之。 謂念彼世尊,自悟正法,又復演說,捨苦之法。 念彼世尊,諸弟子眾,有妙修行,行捨苦法。 念彼涅槃,無有諸苦,是真安樂。 時蘇波婆沙公主,告其夫言,汝往佛所,頭面頂禮,佛世尊足,而白世尊,如我辭言,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泰,氣力安樂。大德世尊蘇波婆沙女,頭面頂禮,佛世尊足。 大德世尊,彼蘇波婆沙女,懷胎七年,難產七日,痛苦劇烈,而以三念,能安忍之,謂念彼世尊,自悟正法,又復演說,捨苦之法。念彼世尊,諸弟子眾,有妙修行,行捨苦法。念彼涅槃,無有諸苦,是真安樂。 時拘利耶王太子,受蘇波婆沙女囑已,即往見佛,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世尊,大德世尊,蘇波婆沙公主,頭面頂禮,佛世尊足。囑問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泰,氣力安樂。而囑再言,蘇波婆沙女懷胎七年,難產七日,痛苦劇烈,而以三念,能安忍之。謂念彼世尊自悟正法,又復演說,捨苦之法。念佛世尊,諸弟子眾,有妙修行行捨苦法。念彼涅槃,無有諸苦,是真安樂。世尊答言,蘇波婆沙女當得安樂,無諸病苦,產無病兒。世尊如是言已,蘇波婆沙女,安樂無病,產無病兒。 拘利耶王太子,聞佛語已,深心歡喜,從座而起,禮拜右繞,而回宮中。即見蘇波婆沙公主,安樂無病,產無病兒,而自思惟,奇哉奇哉,所未曾有,如來有大神通,有大威力,如世尊言,蘇波婆沙公主安樂無病,產無病兒,真所歡喜,真所悅樂。 時蘇波婆羅公主,告王子言,王子,汝往見佛,頭面頂禮,佛世尊足,如我辭曰,大德世尊,蘇波婆沙女,頭面頂禮,佛世尊足,大德世尊,蘇波婆沙女,懷胎七年,難產七日,今蘇波婆沙女,安樂無病產無病兒,彼女欲飯諸僧眾,以佛為首,盡於七日,如是再說,而復三說,大德世尊,及諸僧眾,請受蘇波婆沙女,七日飯食。 時拘利耶王子,受蘇波婆沙女囑,即往見佛,頂禮佛已,却坐一旁而白世尊,大德世尊,蘇波婆沙女,頭面頂禮,佛世尊足,蘇波婆沙女,如是囑白世尊,大德世尊,蘇波婆沙女,懷胎七年,難產七日,今者彼女,安樂無病,產無病兒,彼女欲飯僧眾,以佛為首,盡於七日,大德世尊,及諸僧眾,請受蘇波婆沙女,七日飯食。 時一優婆塞,將於明日,飯諸僧眾,以佛為首,此優婆塞,是大目建連尊者外護施主,時佛世尊,即召大目建連言,汝來,目建連,汝往彼優婆塞所,如我辭言。壽者,蘇波婆沙公主,懷胎七年,難產七日,今者彼女,安樂無病,產無病兒,欲飯僧眾,以佛為首,盡於七日,蘇波婆沙公主,當作七日飯食,汝外護施主,後當作之。 大目建連尊者,受佛囑已,往優婆塞所,而告彼言,壽者,蘇波婆沙公主,懷胎七年,難產七日,今者彼女,安樂無病,產無病兒,欲飯僧眾,以佛為首,盡於七日。蘇波婆沙公主,當作七日飯食,汝當後之。 優婆塞言,大德師尊,若大目建連尊者,是某之財、命、信,三法護者,蘇波婆沙公主,當作七日飯食,某當後之。大目建連尊者言,我是汝之財命二法護者,汝是信法護者。優婆塞言,若大目建連尊者是某之財命二法護者,蘇波婆沙公主,當作七日飯食,某當後之。 時大目建連尊者,得優婆塞許已,即往見佛,告世尊言,大德世尊我已令彼優婆塞,許蘇波婆沙公主,作七日飯食,優婆塞當後作之。 爾時蘇波婆沙公主,自作善妙嚼食,以佛為首,供諸僧眾,盡於七日。令兒禮佛,及諸僧眾。時舍利弗尊者,問此兒言,兒兒,汝安好否,汝能無苦否。兒答言,舍利弗尊者大德,我何能安好,我何能(無苦),我在血污中七年。時蘇波婆沙公主,歡喜悅樂,而作是言,我兒能與法將言說。 時世尊知蘇波婆沙公主,歡喜悅樂,而問蘇波婆沙女言,公主,汝望再得如是兒否耶。蘇波婆沙女答言,大德世尊。我望再得七如是兒。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不可喜之苦,放逸者以為可喜。 不可愛之苦,放逸者以為可愛。放逸者以苦為樂。 蘇波[A54]婆沙經終 ᅟᅟ==[A54] 婆【CB】,娑【補編】== 第九 毗舍佉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鹿母毗舍佉之東園住,時鹿母毗舍佉,有諸利益,繫於波斯匿王,而波斯匿王,不依其願與。時午時分,鹿母毗舍佉,即往佛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時佛問言,毗舍佉女,因何日中,而來至此。鹿母毗舍佉答言,大德世尊,我有利益,繫於波斯匿王,而波斯匿王,不依願與我。 時佛世尊,如是知[A55]已,而自說言。 ᅟᅟ==[A55] 已【CB】,巳【補編】== 利益屬他,引來苦惱。得大權勢,成就公眾利益,引來安樂。 眾生多有熱惱,以煩惱結縛,為眾生所難超越故。 毗舍佉經終 第十 迦利瞿陀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阿[A56]㝹夷之菴摩羅林住。時迦利瞿陀王妃之子,跋提梨迦尊者,或在森林,或在樹下,或在空屋,常自說言,樂哉樂哉。時比丘眾,常聞迦利瞿陀王妃之子,跋提梨迦尊者,或在森林,或在樹下或在空屋,常自說言,樂哉樂哉。如是諸比丘眾,共憂思言,諸壽者迦利瞿陀王妃之子,跋提梨迦尊者,不樂梵行,彼在森林,或在樹下或在空屋,彼當念昔時在俗王位之樂,故常自說,樂哉樂哉。 ᅟᅟ==[A56] 㝹【CB】,㝹【補編】== 時諸比丘,即往佛所,禮世尊[A57]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迦利瞿陀王妃之子,跋提利迦尊者,當不樂梵行,彼在森林,或在樹下,或在空屋,當念昔時在俗王位之樂,故常自說,樂哉樂哉。 ᅟᅟ==[A57] 已【CB】,巳【補編】== 爾時佛告一比丘言,比丘,汝往跋提梨迦所,如我辭言,跋提梨迦師召汝往。比丘受佛敕已,往迦利瞿陀王妃之子,跋提梨迦尊者所,而告之言,慧命跋提梨迦,師召汝往。跋提梨迦尊者,諾比丘[A58]已,即往佛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世尊問迦利瞿陀王妃子,跋迦提梨尊者言,跋提梨迦,我聞汝或在森林,或在樹下,或在空屋,常自說言樂哉樂哉,如是否耶。跋提梨迦尊者答言,如是,世尊。 ᅟᅟ==[A58] 已【CB】,己【補編】== 世尊問言,跋提梨迦,汝何所見,而在森林。或在樹下,或在空屋而自說言,樂哉樂哉。 跋提梨迦尊者答言,大德世尊,我昔在俗。享王位樂,宮內宮外,城內城外,國內國外,王臣等眾,掌執守備。大德世尊,王臣如是守備,而我恐懼戰慄,疑慮怖畏。然我此時,獨住森林,或在樹下,或在空屋,無有恐懼,無有戰慄,無有疑慮,無有怖畏,少欲知足,無身毛豎立,食人與食,心如麁住。大德世尊,我見如是,故在森林,或在樹下,或在空屋,常自說言,樂哉樂哉。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瞋恚不生於超出盛衰之聖者。諸天不能見無怖畏,得真安樂,無有憂悲之聖者。 迦利瞿陀經終 本品總攝經。有:一、目真隣陀經。二、王經。三、刑害經。四、供養經。五、優婆塞經。六、胎婦經。七、一子經。八、蘇波婆沙經。九、毗舍佉經。十迦利瞿陀經。共十經。 目真隣陀品終 第三品 難陀品 第一 業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一比丘,於佛不遠,結雙跏趺,端身而坐,忍夙業報,劇烈痛苦,正念正智,無畏而坐。時世尊見是比丘,於不遠處,結雙跏趺,端身而坐,忍夙業報劇烈痛苦,正念正智,無畏而坐。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比丘能捨業。能棄夙業,若棄塵埃。不執我所,正念而住。則不必召人(取藥療我)。 業經終 第二 難陀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世尊之弟,世尊叔母之子,難陀尊者,告諸比丘眾言,諸壽者,我不喜梵行,不能保梵行,我將捨戒返俗。時一比丘,即往見佛,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世尊之弟,世尊叔母之子,難陀尊者,告諸比丘眾言,我不喜梵行,我不能保梵行,我將捨戒返俗。時佛召一比丘言,汝來,比丘,汝往難陀,如我辭言,難陀,世尊召汝。比丘諾已,往難陀所,告難陀言,師召汝往。難陀應諾,往見世尊。禮世尊已,却坐一旁。佛問難陀,難陀,聞汝告比丘眾言。諸壽者,我不喜梵行,不能保梵行,我將捨戒返俗,如是否耶。難陀答言,如是,世尊。 佛言,難陀,汝不喜梵行,不能保梵行,將捨戒返俗,其故云何。 難陀言,大德世尊,我出家時,釋迦族姓美女,垂髮半梳,彼告我言,王子,王子當速歸來。我憶念彼,故不喜梵行,不能保梵行,我將捨戒返俗。 時世尊握難陀臂,如壯士屈伸臂頃,從祗陀林,至忉利天(三十三天)。 爾時,五百鴿足天女,羣來承事帝釋天王。佛問難陀,難陀,汝見是五百鴿足天女否,難陀答言,如是,世尊。 佛言,難陀,於汝意云何,釋迦族姓美女,與五百鴿足天女,誰更美麗,誰更可親,誰更可愛。 難陀答言,大德世尊,大小諸猴,被火焚燒,耳鼻殘缺,猶如釋迦族姓美女,較諸五百天女,不及四分之一,不及四分之一半,乃至不可較量。此諸五百天女,實更美麗,實更可親,實更可愛。 佛言,汝可喜之,汝可樂之,我為汝保任,汝可得五百鴿足天女。 難陀答言,大德世尊,世尊若保任我得五百鴿足天女,我當樂梵行。 時佛握難陀臂,自忉利天,如壯士屈伸臂頃,返祗陀林。以此之故,諸比丘眾,各自聞知,世尊之弟,佛叔母之子,難陀尊者,因諸天女而修梵行,世尊保任難陀,當得五百鴿足天女。 時諸比丘法友。共稱難陀尊者是傭人,難陀尊者是世尊贖來人。難陀尊者是傭人,難陀尊者是世尊贖來人。難陀尊者,以天女故,而修梵行,世尊保任尊者。當得五百鴿足天女。 (註:贖來人,日譯本為小商人。) 時難陀尊者,以諸比丘,稱為傭人,稱為世尊贖來人故。鬱惱,羞憤,厭嫌,乃離眾獨居,住不放逸,精勤堅固,於不久時,以現法自慧力,證無上梵行,為出家族姓子所共希慕,自知此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無後有,難陀尊者,是諸阿羅漢之一阿羅漢。 時初夜分[A59]已,有一天女,最極美麗,詣祗陀林,光明遍照,來至佛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難陀尊者,世尊之弟,佛叔母之子,以現法自慧力故。證心解脫,證慧解脫,諸漏已盡世尊亦已智見,難陀尊者,以現法自慧力故,證心解脫,證慧解脫,諸漏已盡。 ᅟᅟ==[A59] 已【CB】,巳【補編】== 是夜分盡,難陀尊者,往見世尊,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世尊保任我得五百鴿足天女,我今來求世尊,除脫此約。佛言,難陀,我心[A60]已知汝心,難陀,以現法自慧力故,證心解脫,證慧解脫,諸漏[A61]已盡。諸天等眾,亦告我言,難陀尊者,世尊之弟,佛叔母之子,以現法自慧力故,證心解脫,證慧解脫,諸漏已盡。難陀汝心以不執著故,解脫諸漏時,我約亦除脫[A62]已。 ᅟᅟ==[A60] 已【CB】,巳【補編】== ᅟᅟ==[A61] 已【CB】,巳【補編】== ᅟᅟ==[A62] 已【CB】,巳【補編】==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比丘能越,諸欲泥沼,能破除彼,諸欲荊刺。則此比丘,[A63]已滅愚癡於諸苦樂,心不動搖。 ᅟᅟ==[A63] 已【CB】,巳【補編】== 難陀經終 第三 耶輸闍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五百比丘。耶輸闍為首,來舍衛城,欲見世尊,如是諸來比丘眾,與住園諸比丘,互相談問,敷坐臥具,整諸衣鉢,發高大聲。爾時世尊,問阿難言,阿難,誰高大聲,有如漁夫,高聲爭魚。阿難答言,大德世尊,五百比丘,耶輸闍為首,來舍衛城,欲見世尊,諸來比丘,與住比丘,互相談問,敷坐臥具,整諸衣鉢,發高大聲。 佛言,阿難,汝往召諸比丘來,如我辭曰,師召汝往。阿難諾佛,往比丘所,告諸比丘,師召汝往。諸比丘眾,即往見佛,禮世尊已,却坐一旁。世尊問言,請比丘眾,以何事故,發高大聲,有如漁夫,高聲爭魚。 耶輸闍白佛言,大德世尊,五百比丘,來舍衛城,欲見世尊,諸來比丘,與住比丘,互相談問,敷坐臥具,整諸衣鉢,發高大聲。 佛告諸比丘,汝等當去,我斥汝等,汝等不應住我所。 諸比丘諾世尊已,即從座起,禮佛世尊,右繞於佛,收坐臥具,整諸衣鉢,向跋闍國,遊行而去。至跋闍國,婆求末河,即於河畔,作樹葉屋,住雨安居。 爾時,住安居期,耶輸闍召諸比丘言,諸壽者,世尊望益我等,圖益我等,資益我等。以資益我等故,而斥我等,今世尊有何所望於我等,我等當成就之。諸比丘諾耶輸闍已,即各離羣(而自獨居),住不放逸,專精勤奮,於安居閒,洞澈三明。 時世尊隨意住舍衛城已,詣吠舍離,在吠舍離大林,重閣講堂住。時世尊心知婆求末河畔,諸比丘眾,心之所念。即告阿難尊者言,阿難,婆求末河畔諸比丘眾,在此南方,我感南方,有光向我,我存念彼,汝莫憚煩,往婆求末沒河畔,諸比丘所,告彼等言,師召汝等。阿難應諾,即往晤一比丘,而告之言,慧命,汝往詣婆求末河畔,諸比丘所,而告之言,師欲見汝等。彼比丘諾阿難尊者已,如壯士屈伸臂頃,即從大林,重閣講堂,而現於婆求末河畔。 時彼比丘,告婆求末河畔諸比丘眾言,師令召汝等,師欲見汝等。 諸比丘眾,諾彼比丘,收坐臥具,整諸衣鉢,如壯士屈伸臂頃,自婆求末河畔,而現於大林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入於不動三昧,時諸比丘,自思惟言,今者世尊,住於何處。諸比丘眾,復思惟言,世尊入於不動三昧。諸比丘眾,遂亦入於不動三昧。 時初夜時分,阿難尊者,即從座起,整鬱多羅僧衣,偏袒一肩,向佛世尊,合掌禮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初夜分已,諸比丘眾,坐候已久,請佛世尊,與比丘眾,而共言說。 阿難尊者,白世尊已,世尊默然,乃至再說。 中夜時分,阿難尊者即從座起,整鬱多羅僧衣,偏袒一肩,向佛世尊,合掌禮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中夜分已,諸比丘眾,坐候已久,請佛世尊,與比丘眾,而共言說,乃至再說,世尊默然。 後夜分已,晨光既現,阿難尊者,即從座起,整鬱多羅僧衣,偏袒一肩,向佛世尊,合掌禮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後夜分已,晨光既現,諸來比丘,坐候[A64]已久,請佛世尊,與比丘眾,而共言說。 ᅟᅟ==[A64] 已【CB】,巳【補編】== 時佛世尊,從三昧起,告阿難言,阿難,汝若能知,當不說此。阿難,我與五百比丘,同入不動三昧。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諸有比丘,能勝欲[A65]刺,能勝惡口,能不殺生,能無縛著。則彼比丘不動如山。則彼比丘,不因苦樂,而有搖動。 ᅟᅟ==[A65] 刺【CB】,剌【補編】== 耶輸闍經終 第四 舍利弗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舍利弗尊者,於不遠處,正向世尊,結跏趺坐,端身正念。 世尊見舍利弗,於不遠處,正向世尊,結跏趺坐,端身正念。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比丘如山,無有搖動。以斷痴故,猶如山立,無有搖動。 舍利弗經終 第五 拘律陀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大目建連尊者於不遠處,端身趺坐,內住念身。爾時世尊,見大目建連尊者,於不遠處,端身趺坐,內住念身。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有諸比丘,能住念身,守護觸處,常入正定。(如是比丘),當能自知,滅煩惱已。 拘律陀經終 第六 畢陵迦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住。時畢陵迦婆差尊者,常呼諸比丘,為下賤人。時諸比丘,往世尊所,禮世尊[A66]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畢陵迦婆差尊者,常呼諸比丘眾,為下賤人。時世尊告一比丘言,比丘,汝往畢陵迦所,如我辭言,慧命婆差,師召汝往。彼比丘諾佛已,往畢陵迦尊者所,而告之言,慧命,師召汝往。畢陵迦婆差諾已,即往佛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世尊問畢陵迦尊者言,畢陵迦,聞汝常呼諸比丘眾,為下賤人,是否。畢陵迦尊者言,如是,世尊。 ᅟᅟ==[A66] 已【CB】,巳【補編】== 爾時世尊,思惟畢陵迦尊者,夙生聚蘊已,告諸比丘言,比丘,汝等莫憤婆差比丘,婆差比丘不瞋汝等,而呼汝等比丘為下賤人。婆差比丘,五百世生婆羅門族姓,婆差比丘經久慣呼(他人為)下賤人。以是之故,婆差比丘,常呼諸比丘眾,為下賤人。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諂慢不生,於無貪者,不執我所,無有諸欲,捨諸瞋恚,住寂靜人。 如是之人,名婆羅門。如是之人,名為沙門。如是之人。名為比丘畢陵迦經終。 第七 大迦葉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竹林迦蘭陀迦園住,時大迦葉尊者,在畢鉢羅窟,單跏趺坐,入一三昧,經於七日,大迦葉尊者,即從定起,既出定已,自思念言,我當往王舍城托鉢,時五百天眾,請大迦葉尊者受食,時朝時分,大迦葉尊者,却謝五百天眾食,著衣持鉢,入王舍城托鉢。 時釋提桓因天王,渴欲供大迦葉食,即化作織工,阿修羅女善生,化作紡紗女。大迦葉尊者,在王舍城,沿巷次第托鉢,向釋提桓因天王所。釋提桓因天王,遙見大迦葉尊者,即出往迎,接鉢入居,取飯及羹食菜食,納鉢滿,出供大迦葉尊者。時大迦葉尊者。自思念言,此有情是誰,有如是神力。時大迦葉尊者念言,得非釋提桓因耶。大迦葉尊者,如是知已,即告釋提桓因言,憍尸迦,大王已作已,大王莫再如是作。釋提桓因言,大迦葉大德,我需福,故我當作福。時釋提桓因天王,右繞禮大迦葉尊者已,騰身空中,於空中三自說言。 最上之施,我在大迦葉行已。最上之施,我在大迦葉行已。最上之施,我在大迦葉行已。 又三自說言。 最上之施,我在大迦葉行已。最上之施,我在大迦葉行已。最上之施,我在大迦葉行已。 爾時世尊,以超人清淨天耳,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托鉢自養,不畜養人,寂靜堅固,常住正念,如是比丘,人天皈敬 大迦葉經終 第八 托鉢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諸比丘,托鉢回,飯食訖,在迦里梨樹旁圓舍聚,而共說言,諸壽者,比丘行於托鉢,而行托鉢,隨時而得見悅眼之色,悅耳之聲,悅鼻之香,悅舌之味,悅身之觸。諸壽者,比丘行於托鉢,得人眾供養,尊重承事,信受恭敬,而行托鉢。諸壽者,我等當行於托鉢,當能隨時而得見悅眼之色,悅耳之聲,悅鼻之香,悅舌之味,悅身之觸。我等當得人眾供養,尊重承事,信受恭敬,而行托鉢。諸比丘眾,如是說言,而未終止。 爾時夕時,佛宴坐起,至迦里梨樹旁圓舍,敷座而坐,問比丘言,諸比丘眾,汝等聚此,作何說言,而未終止,是如何事。比丘眾言,大德世尊,我等托鉢回,飯食訖,在迦里梨樹旁圓舍住,而共說言,諸壽者,比丘行於托鉢,而行托鉢,隨時而得見悅眼之色,如是乃至我等當得人眾供養,大德世尊,我等言說,而未終止,而世尊至。佛言,諸比丘,汝等是族姓子,正信出家,不應如是說言,汝等聚集,當為二事,一者說法,二者聖者之沈默。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若比丘眾,不求讚譽,而行托鉢,以自活命,不畜養人,寂靜堅固則彼當為,人天所敬。 托鉢經終 第九 技藝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諸比丘,托鉢回,飯食訖,在圓舍聚,而共說言,諸壽者,誰知技藝,誰習何藝,何藝最上。有比丘言,調象最上。有比丘言,調馬最上。有比丘言,御車最上。有比丘言,射箭最上。有比丘言,武藝最上。有比丘言,印契最上。有比丘言,算學最上。有比丘言,數學最上。有比丘言,書法最上。有比丘言,詩歌最上。有比丘言,順世最上。有比丘言,地理最上。諸比丘眾,如是說言,而未終止。時夕時分,佛宴坐起,至圓舍所,敷座而坐,問比丘言,諸比丘眾,汝等聚此,作何說言,而未終止,是如何事。比丘答言,大德世尊,我等托鉢回,飯食訖,在圓舍聚,而共說言,誰知技藝,如是乃至,有比丘言,地理最上。我等言說,而未終止,而世尊至。 佛言,諸比丘,汝等是族姓子,正信出家,不應如是說言,汝等聚集,當為二事,一是說法,一是聖者之沈默。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比丘不以,技藝活命,輕諸利養。調御諸根。解脫諸法。棄家行腳不執我所,無有諸欲。如是之人。已能伏魔。獨自遊行。是名比丘。技藝經終。 第十 世間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初成正覺,在優樓比螺村,尼連禪河,菩提樹下住。爾時世尊,單跏趺坐,享解脫樂,經於七日,乃從定起,以佛眼觀諸世間,見諸有情,或因貪欲,或因瞋恚,或因愚癡,受大苦惱,受大熱惱,而在悲苦。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世間熱苦,為觸所覆,由於自己,所計世間。與五蘊造,異於所計世人著有,變異不居,既被有覆,悅樂著有。 有情所喜,是險所在,有情所怖,是苦所在,當行梵行,捨離於有。 有諸沙門,或婆羅門,說言以有-解脫於有。(則是常見)。如是沙門,或婆羅門,不能脫有。 有諸沙門,或婆羅門,說言無有,棄捨於有(則是斷見)。如是沙門或婆羅門,不能捨有。苦生於本,若斷諸取,則苦不生。 汝等當見,於此世間,眾多有情,無明所覆,樂著五蘊,不能脫有。 一切方處,一切諸有,如是諸有,法爾無常,是大苦聚,亦是變異。 若以正智,如實見於-五蘊之有。則能捨棄,一切渴愛。不喜渴愛而以聖道,滅彼渴愛,渴愛滅故,則是涅槃。 如是比丘,無復後有,以不著故,已證寂滅,如是比丘,已善伏魔是戰勝者,超越諸有,是常住者。 世間經終 本品總攝經:一、業經。二、難陀經。三、耶輸闍經。四、舍利弗經。五、拘律陀經。六、畢陵迦經。七、大迦葉經。八、托鉢經。九、技藝經。十、世間經。共十經。 第三品難陀品終 第四品 彌醯品 第一 彌醯經(為求通俗,改稱彌希。)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遮利迦地,遮利迦山住。時彌希尊者,為佛侍者。 時彌希尊者,往世尊所,禮世尊已,却立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將往闍度村托鉢。佛言,彌希,今正是時。時朝時分,彌希尊者,著衣持鉢,入闍度城托鉢,托鉢回,飯食訖,往金鞞河,在河畔息,見菴摩羅林,可愛可樂,而自念言,菴摩羅林,實可愛樂,是菴羅摩林,是族姓子精勤修習處所,若世尊許,我當來此精勤修習。 時彌希尊者,往世尊所,禮世尊已,却立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於朝時,著衣持鉢,入闍度城托鉢,托鉢回,飯食訖,往金鞞河,在河畔息。見菴摩羅林,可愛可樂,而自念言,菴摩羅林,實可愛樂,是菴摩羅林,是族姓子精勤修習處所,若世尊許,我當來此精勤修習。大德世尊,若世尊許,我當往彼菴摩羅林,精勤修習。 彌希尊者,白世尊已,世尊答言,摩希,汝暫待,我一人住。汝暫待,俟他比丘來。 彌希再言,大德世尊,世尊已無所作為,聖道已辦,更無所積,然我當有作為,聖道當積。若世尊許,我當往彼菴摩羅林,精勤修習,如是二說。世尊白言,彌希,汝言精勤修習,我為汝說,彌希,今正是時。 時彌希尊者,即從座起,右繞禮佛,即往菴摩羅林,行遍林中,於午時分,在一樹下坐。 時彌希尊者,在菴摩林,有三不善覺,欲覺,瞋覺,害覺。乃大增長,時彌希尊者,自思念言,奇哉奇哉,昔所未有,我以正信出家,反受三不善覺,欲覺,瞋覺,害覺之所降伏。時夕時分,彌希尊者,從宴坐起,往世尊所。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在菴摩羅林住,欲覺,瞋覺,害覺。三不善覺,乃大增長。我自念言,奇哉奇哉,昔所未有,我以正信出家,反受欲覺,瞋覺,害覺,三不善覺之所降伏。 世尊白言,彌希,有五法能圓熟諸心未解脫者。何種五法,彌希,住戒比丘,有善知識,有善友,有善伴,此是圓熟心未解脫者第一法。 復次,有戒比丘,攝護波羅提木叉(比丘戒),行持親近,怖畏小罪修習學處,此是圓熟心未解脫者第二法。 復次,比丘如所希求,排除煩惱,自求心開,以少欲偈,知足偈,遠離偈,雜處偈,精進偈,戒偈,禪定偈,慧偈,解脫偈,解脫智見偈,而生厭離,離欲,滅盡,寂靜,正智,等覺,涅槃,此是圓熟心未能解脫者第三法。 復次,精進比丘,捨不善法,行於善法,大力勇健,不捨善業,此是圓熟心未能解脫者第四法。 復次,有慧比丘,以慧觀察生滅,是智者,正觀苦滅,此是圓熟心未解脫者第五法。 此之五法,是圓熟心未解脫者,彌希,此之五法,是圓熟心未解脫者。 彌希,有善知識,有善友,有善伴比丘,可望得此。 有戒人,乃至修習學處,有善知識。有善友,有善伴比丘,可望得此。如所希求,排除煩惱,乃至解脫智見偈,可望得此。有善知識,善友,善伴比丘,可望得此。精進人,乃至不捨善業,有善知識,乃至正觀苦滅。 彌希,比丘既住五法,應更修四法。修不淨觀,以捨貪。修慈觀,以捨瞋。修數息觀,以滅覺。修無常觀,以滅我慢。 彌希,無常想比丘,當得無我想,得無我想者,則能除現生我慢,當證涅槃。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卑劣之覺,微細之覺,令人喜樂,令人隨轉,從生至生,而不自知有正念者,而又精進,知心之覺,而制伏之。佛弟子眾,當能捨去,令人喜樂,及所執著,殘餘諸覺。 (註:覺,覺觀之覺,即尋伺之尋。) 彌希經終 第二 憍慢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拘尸那羅城,未羅族諸王之莎羅林住。時諸比丘,多有自高,憍慢,浮薄,饒舌,多語,忘念,不自省,心不堅固,心多迷失,不攝諸根。於離佛不遠處,森林洞窟住。 爾時世尊,見諸比丘,自高,憍慢,浮薄,饒舌,多語,忘念,不自省,心不堅固,心多迷失,不攝諸根,於森林洞窟住。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若諸比丘,不攝護身,墜入邪見,昏沈睡眠-之所覆蓋,當受魔制以此之故,諸比丘眾,當守護心,住正思惟,正見為導,知生起滅,制諸昏沈,及於睡眠,如是當能,棄捨一切,諸惡趣等。 憍慢經終 第三 牧牛人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與大比丘眾,往憍薩羅國,時世尊在道旁一樹下,敷座而坐。時一牧牛者,至世尊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坐已。佛以法語,教其立志,奮勵,悅樂。時牧牛人,聞佛說立志奮勵悅樂等教示即白佛言,大德世尊,請佛世尊及比丘眾,明日受我供食,世尊默然應諾,牧牛人知世尊諾[A67]已,即從座起,作禮右繞,而自辭去。 ᅟᅟ==[A67] 已【CB】,己【補編】== 夜分過已,牧牛人於其家中,調諸眾多乳糜,蔗水,熟酥等已。即往佛所,而白佛言,大德世尊,飯食備訖,今正是時。時朝時分,世尊著衣持鉢,與比丘眾,往牧牛人家,敷座而坐。時牧牛人,以乳糜蔗水,熟酥,以佛為首,供比丘眾。世尊飯食訖,牧牛人低座,却坐一旁,世尊以法語,教示牧牛人立志,奮勵,悅樂已,從座而起,回歸佛所。 時世尊歸未久,一男人入牧牛人家,殺牧牛人死。時諸比丘,同往佛所,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聞牧牛人。以乳糜,蔗水熟酥,以佛為首。供比丘眾[A68]已,被一男子,入其家中,殺牧牛人死。 ᅟᅟ==[A68] 已【CB】,巳【補編】==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諸惡者人,與惡者遇,則互殘苦。諸執怨人,與執怨遇,則互殘苦人立心惡,則更多苦。 牧牛人經終 第四 月明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祗陀林,迦蘭陀迦園住。時舍利弗尊者,大迦葉尊者,在迦布德迦精舍住。時舍利弗,新剃頭髮,於月明夜,在露天入定坐。 時二夜叉,以事自北方,去往南方,見舍利弗長者,新剃頭髮,於月明夜,露天入定坐。時一夜叉,告其友言,友,友。我當擊此沙門頭。彼夜叉友言,友,友。汝莫作此,莫擊沙門,友,友。沙門有大德,有大神力,有大威力,如是再說,乃至三說。夜叉復言,友,友我將擊此沙門頭。乃至三說。彼夜叉友復言,友,友。汝莫作此,莫擊沙門,友,友。沙門有大德,沙門有大神力,沙門有大威力。時夜叉不信彼友言,即擊舍利弗尊者頂,此擊,能令七肘乃至八肘高象王倒地,又能令大山頂壞,而以此擊故,夜叉自言,我今受大熱惱。言已,即於其處,陷入地獄。 時大目建連尊者,以超過人眼,清淨天眼,見此夜叉,擊舍利弗尊者頂。 即往見舍利弗尊者,問舍利弗尊者言,慧命,汝能忍否,能活命否有諸苦否。舍利弗答言,大目建連尊者,我能忍,能活命,但我頂有小痛苦。 大目建連尊者言,慧命舍利弗,奇哉,奇哉,昔所未有,舍利弗尊者,有大神力,有大威力,彼夜叉在此擊汝頂,是最大擊,能擊七肘或八肘高象王倒,又能令大山頂壞。而汝舍利弗尊者,乃告我言,大目建連尊者,我能忍,能活命,但我頂有小痛苦。 舍利弗言,慧命大目建連,奇哉,奇哉,昔所未有,大目建連尊者有大神力,有大威力,能見夜叉,而我至今,乃不能見彼玩弄塵泥之俾舍遮鬼。 爾時世尊,以超過人耳,清淨天耳,聞二尊者語,如是知[A69]已,而自說言。 ᅟᅟ==[A69] 已【CB】,巳【補編】== 若心堅固,不動如山,不染著於-染著所立,不忿恨於-忿恨所立如是修習,於自心已,則彼眾苦,從何處來。 (註:目建連,應作目犍連。為求通俗,改用建字。) 月明經終 第五 象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憍薩彌城,瞿私多林住。時世尊與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王者,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等。混雜而住,煩苦不安。時佛念言,今我與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王者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等。混雜而住,煩苦不安,我當離羣獨居。爾時朝時,世尊著衣持鉢,往憍薩彌城托鉢,托鉢回,飯食訖,收坐臥具攝衣持鉢,不告檀護,不告僧眾,唯佛世尊,更無第二,往波陀林。 聞佛世尊。住於波陀林中之所護林,跋陀沙羅樹下住。時波陀林,有一象王,與諸眾多牡象,牝象,新象,幼象,混雜而住,象王食諸象所食去草稍之草,諸象食象王所折下之樹枝,象王飲濁水,象王上下河時,牝象等則以軀體摩觸象王,如是混雜而住。煩苦不安,時象王自思念言,我今與諸眾多牡象,牝象,新象,幼象,混雜而住,食眾象所食去草稍之草,眾象食我折下之樹枝,我飲濁水,我上下河時牝象則以軀體摩觸我,我當離羣獨居,時象王即離羣獨行,往波陀林之所護林,跋提沙羅樹下,而到佛所。 象至彼處,(值佛世尊),即以鼻拔去佛所諸草,取水供佛。 時世尊宴坐起,而自念言,我昔與諸眾多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王者,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等,混雜而住,煩苦不安。今我不與諸眾多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王者,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等,混雜而住,無有煩惱,而安樂住。 時象王亦自念言,我昔與諸眾多牡象,牝象,新象,幼象,混雜而住,食諸象所食去草稍之草,諸象食我折下之樹枝,我飲濁水,我上下河時,牝象以軀體摩觸我,如是混雜而住,煩苦不安。今我不與諸眾多牡象,牝象,新象,幼象,混雜而住。不必食諸象食去草稍之草諸象不食我所折下之樹枝,我飲不濁之水,我上下河時,牝象不以軀體摩觸我,我不混雜而住,我不煩苦,而安樂住。 爾時世尊,知遠離樂,亦知象王心之所念,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牙美如轅,之大象王,有勝意樂,如最勝佛。以唯佛故,樂森林住 象經終 第六 賓頭盧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賓頭盧頗羅墮逝尊者,以住森林者,托鉢者,糞掃衣者,少欲知足,靜處獨居,精進少語,增上定心,而為行持,於佛不遠,雙跏趺坐。世尊見賓頭盧尊者,以住森林者……乃至增上定心,而為行持。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不誹謗人,不侵害人,受持最勝,波羅木叉,知量而食,坐臥靜處精進定心,是諸佛教。 賓頭盧經終 第八 舍利弗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佛世尊,眾所供養,承事尊重,信受恭敬,多得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諸比丘眾,亦眾所供養,承事尊重,信受恭敬,多得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然諸外道,不為眾所供養,承事尊重,信受恭敬,不得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 時諸外道,不能安忍於佛眾所供養……乃至佛弟子眾所供養。乃往外道女孫陀利所,而告之言,妹,妹,汝能益汝親族否。孫陀利問言尊師我能何作,我可捨命,為益親族。 時外道言,妹,妹,汝今當常往祗陀林。外道女孫陀利諾已,即常往祇陀林。 時外道眾,知孫陀利常往祗陀林,知人眾多知孫陀利常往祗陀林。即令人殺死孫陀利,埋孫陀利屍於祗陀林溝坑已,即往見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禮畢白言,大王,我等不見孫陀利女。波斯匿王言,大德等有何所疑否。 外道言,大王,祗陀林精舍,(是我等疑)。波斯匿王言,如是,大德可往搜祗陀林。 時諸外道,往搜祗陀林,掘出孫陀利女屍,置於臥舁,往舍衛城,從此路至彼路,從此巷至彼巷,令人互相告言,人眾看此,諸釋迦子沙門,有如是業,諸釋迦子沙門,無慚,無愧,破戒,惡行,妄語,非梵行。此諸釋迦子沙門,自發誓言,是法行者,和敬住者,梵行者,實語者,持戒者,善行者。而諸釋迦子沙門,實無沙門行,諸釋迦子沙門,實無梵行,諸釋迦子沙門之沙門行[A70]已滅盡,諸釋迦子沙門之梵行已滅盡,諸釋迦子沙門之沙門行,[A71]已何所有,諸釋迦子沙門之梵行已何所有,諸釋迦子沙門,[A72]已非沙門,諸釋迦子沙門,已非梵行者。男子作男子(之婬行)事已,而殺死女子。 ᅟᅟ==[A70] 已【CB】,巳【補編】== ᅟᅟ==[A71] 已【CB】,巳【補編】== ᅟᅟ==[A72] 已【CB】,己【補編】== 爾時,舍衛城人,見比丘眾,輒以粗惡語,忿恨,誹罵,辱責,比丘。而共同言,諸釋迦子沙門,無慚,無愧……乃至男子作男子(之婬行)事[A73]已,而殺死女子。 ᅟᅟ==[A73] 已【CB】,巳【補編】== 爾時朝時,諸比丘著衣持鉢,入舍衛城托鉢,托鉢回,飯食訖,往見世尊,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舍衛城人,見比丘眾,輒以非淨人語,粗惡語,忿恨誹罵……乃至男子作男子(之婬行)事已,而殺死女子。 佛告諸比丘,如是諸語,不能久有,僅有七日,七日過[A74]已,即自銷失。諸比丘,汝當對彼以非淨人語,粗惡語,忿恨,誹罵,辱責比丘者言。妄語者,作惡而言不作者,必墮地獄。此二種作惡人,捨命之後,來世(生惡)趣同。 ᅟᅟ==[A74] 已【CB】,巳【補編】== 時諸比丘,於佛誦此偈語,即對彼以非淨人語,粗惡語,忿恨,誹罵,辱責比丘者言。妄語者,作惡而言不作者,必墮地獄。此二種作惡人,捨命之後,來世生(惡)趣同。 時諸人眾,各自念言,諸釋迦子沙門,無有過失,諸釋迦子沙門,無有作惡。彼(誹罵辱責)語,不能久有,僅有七日,七日過已,即自銷失。時諸比丘,往見世尊,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奇哉奇哉。大德世尊,昔所未有。世尊告諸比丘,如是諸語,不能久有,七日過[A75]已,即當銷失,如今諸語,已銷失已。 ᅟᅟ==[A75] 已【CB】,巳【補編】==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不自攝護。常以惡語,[A76]刺傷於人,猶如敵軍,以箭[A77]刺象。以此之故比丘當以-無害之心,安忍他人,諸粗惡語。 ᅟᅟ==[A76] 刺【CB】,剌【補編】== ᅟᅟ==[A77] 刺【CB】,剌【補編】== 舍利弗經終 第九 優婆先那婆檀提子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住。時優婆先那婆檀提子尊者,從宴坐起,而自念言,我已有得,我有妙得。世尊應供正等覺佛陀,是我師尊,我依佛所證法,出家修行。我是梵行者,持戒,善法戒行圓滿,定心堅固,是漏盡阿羅漢,有大神力,有大威力,我已生死滅盡。 爾時世尊,如是知優婆先那婆檀提子尊者心之所念,而自說言。 生本無苦,賢者見道,於死無悲。於眾生中,亦無所悲。比丘斷愛心住於定,則輪迴盡,無有再生。 優婆先那婆檀提子經終 第十 舍利弗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竹林,迦蘭陀迦園住。爾時舍利弗尊者,離佛不遠,結雙跏趺,端身正坐,觀察自(心)寂靜。爾時世尊,見舍利弗尊者,於不遠處,結雙跏趺,端身正坐,觀察自(心)寂靜。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若諸比丘,能靜息心,滅生之愛,斷盡輪迴,則能解脫,魔羅之縛。 舍利弗經終 本品總攝經。共:一、彌醯經。二、憍慢經。三、牧牛人經。四、月明經。五、象經。六、賓頭盧經。七、舍利弗經。八、孫陀利經。九、優婆先那婆檀提子經。十、舍利弗經。共十經。 第四彌希品終 第五品 蘇那長老品 第一 王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與王后勝鬘妃,在王宮最上層住。時波斯匿王,問勝鬘妃言,勝鬘,汝所愛人,有勝於愛汝自己者否。勝鬘妃答言,大王,我所愛人,無有勝於愛我自己者,大王,而大王所愛人,有勝於愛大王自己者否。 波斯匿王答言,勝鬘,我所愛人,亦無有勝於愛我自己者。 時波斯匿王,自王宮降,至世尊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與勝鬘妃,在王宮住,問勝鬘妃言,汝所愛人,有勝於愛汝自己者否,我如是問言,勝鬘妃言,大王,我所愛人,無有勝於愛我自己者,大王,而大王所愛人,有勝於愛大王自己者否,我答言,勝鬘,我所愛人,亦無有勝於愛我自己者。 爾時世尊,如是知[A78]已,而自說言。 ᅟᅟ==[A78] 已【CB】,巳【補編】== 人於四方,至心尋求,無有何方。有較自己,為更可愛。諸有眾生各愛自己。以此之故,愛自己者,不應害他。 王經終 第二 短命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爾時夕時,阿難尊者,宴坐起,至世尊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 大德世尊,奇哉奇哉,大德世尊,昔所未有,世尊佛母,命如是短世尊降誕,却後七日,佛母壽終,而生兜率。世尊白言,阿難,如是如是,阿難,如是如是,阿難,諸菩薩母,命如是短,菩薩降誕,却後七日,菩薩之母,即便捨壽,而生兜率。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既生之生,將生之生,終必棄捨,肉身而去,賢者知生,必歸壞滅故勤修行。 短命經終 第三 癩病者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住。時王舍城,有癩病者名善覺,貧乏孤獨困苦。 爾時世尊,諸比丘眾,所共圍繞,而為說法。 善覺於遠處,見如是人眾圍繞,而自念言,彼處當有施與噉食物,食用物。我當往彼,我當得諸噉食物,食用物。爾時善覺,即往彼處見佛世尊,比丘圍繞,而為說法。善覺自念,諸人眾等,不施與噉食物,食用物,瞿曇沙門,正在說法,則我亦當聽法,念已,即入眾中却坐一旁,而自念言,我亦當聽法。 爾時世尊,知諸人眾心之所念,而自證知,誰當知法。爾時世尊,即對癩病者善覺,說布施,持戒,生天,欲愛過罪乃至出離功德。爾時世尊,知善覺心,謙下柔和,無有覆蓋,最極澄淨,即為說諸佛所說四聖諦,所謂苦,集,滅,道。爾時善覺,即於座中,得無塵眼。無垢眼,而自證知,諸法法爾而生,法爾而滅,有如淨布,堪受色染。 爾時,善覺見法已,證法已,悟法已,達法已,超諸疑見,離諸惑見,正信堅固,住於聖教,不信餘教。即從座起,近詣世尊,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佛所說法,最為明淨。大德世尊,佛所說法。最為明淨,大德世尊,佛所說法,最為詳盡。如揭覆蔽,如開掩閉,作盲者導,作暗明燈,令人能見。大德世尊,我今歸命世尊,歸命於法,歸命僧眾,願佛證知,始自今日,乃至命終,我是歸命世尊優婆塞。 爾時善覺,受佛教示,見法受持,堅固悅樂,佛之教法。即從座起,作禮右繞,辭佛而出。去未嘗久,遇犢母牛,角觸善覺死。爾時諸比丘眾,來見世尊,禮世尊已,却坐一面,而白佛言,大德世尊,世尊教示善覺,見法受持,堅固悅樂,佛之教法。而今死亡,彼何去趣,來生如何。爾時世尊。為懸記言。諸比丘。善覺是賢者,正行法者,不苦惱我。諸比丘,善覺已證預流果,三結滅盡,無有退轉,將來必證正覺。 世尊白已。一比丘問言,大德世尊,以何因緣,令善覺貧乏孤獨困苦。佛言,善覺夙生,是王舍城長者子,在園遊行,見多迦羅尸棄辟支佛(獨覺佛),城中托鉢,而自念言,此癩病者,將往何處。言[A79]已,吐唾而去。以此之故,墮入地獄,極為多年,百年千年,乃至十萬年已,而以餘業,生王舍城,貧乏孤獨困苦。彼因我教,信受持戒,修學,修捨,修慧。又依我教。信受持戒,修學,修捨,修慧。今身壞命終,得生忉利天善趣。彼之色身稱譽。較諸天勝。 ᅟᅟ==[A79] 已【CB】,巳【補編】==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賢者遠離,世間諸惡。如明眼人,見有他路,即避崎嶇,不平之路 癩病者經終 第四 兒童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眾多兒童,在舍衛城與祗陀林間捕魚,爾時朝時,世尊著衣持鉢,入舍衛城托鉢,見眾多兒童,在舍衛城與祗陀林間捕魚。即往問言,汝諸兒童,汝等怖畏苦否,苦非汝等所愛否。諸兒童言,如是大德,我等怖畏苦,苦非我等所愛。 爾時[A80]世尊,如是知[A81]已,而自說言。 ᅟᅟ==[A80] 世【CB】,尊【補編】== ᅟᅟ==[A81] 已【CB】,巳【補編】== 若怖畏苦,苦非所愛。則不當於,露處隱處,而作惡行,若汝將作若作惡業,則汝等眾,飛逃何處,不能脫苦。 兒童經終 第五 布薩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住。爾時,布薩日,比丘眾圍繞佛坐,時夜分時,初夜已過,阿難尊者,即從座起,整袈裟衣,偏袒一肩,向佛世尊,合掌作禮,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初夜已過,僧眾坐久,請佛世尊,為僧眾說波羅提木叉。阿難說已,世尊默然,乃至再說。中夜已過,阿難尊者,即從座起,整袈裟衣,偏袒一肩,向佛世尊,合掌作禮,而白佛言,大德世尊,中夜已過,僧眾坐久,請佛世尊,為僧眾說波羅提木叉。乃至再說,世尊默然,乃至三說。後夜已過,晨光出現,天將亮時,阿難尊者,即從座起,整袈裟衣,偏袒一肩,向佛世尊,合掌作禮,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後夜[A82]已過,晨光出現,天將亮時,僧眾坐久,請佛世尊,為僧眾說波羅提木叉。爾時,佛言,阿難,眾中不淨。時大目建連尊者,自思念言,世尊說言,阿難,眾中不淨。如是,誰為不淨,時大目建連尊者,以自心知諸比丘心已,見有一人,犯戒,惡行,不淨,可厭惡行。覆蔽惡行。自稱沙門,而非沙門,自稱梵行,而非梵行,內腐,漏滿,如塵穢聚僧眾中坐。時大目建連尊者,即往告言,汝當起,世尊已見汝,汝不能與比丘共住。彼人默然,乃至再說,乃至三說,大目建連尊者,復告彼人言,汝當起,世尊已見汝,汝不能與比丘共住,乃至三說,彼人默然。時大目建連尊者。即捉彼臂,挽出門外,關門下閂已。回返見佛,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已令彼人出[A83]已,眾中清淨,請佛世尊為僧眾說波羅提木叉,佛言,目建連,奇哉奇哉,昔所未有,如是愚者,乃能強坐,令人捉臂挽出。爾時世尊,告比丘言,諸比丘,始自今日,我不作布薩,不說波羅提木叉。始自今日,汝等當自作布薩,當自說波羅提木叉,諸比丘眾,眾中不淨,如來不應作布薩,不應說波羅提木叉,以非位非處故。 ᅟᅟ==[A82] 已【CB】,巳【補編】== ᅟᅟ==[A83] 已【CB】,巳【補編】== 諸比丘眾,大海有八種不可思議未曾有法。為諸阿修羅之所共見,之所樂住,八種云何。 諸比丘眾,大海次第而深,非如斷崖峻谷,此是第一不可思議未曾有法,為諸阿修羅之所樂住。 復次,大海常滿,而不溢岸。諸比丘眾,大海常滿,而不溢岸,此是第二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復次。大海不雜死屍,以海浪能衝死屍至陸地故。諸比丘眾。大海不雜死屍,以海浪能衝死屍至陸地故,此是第三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復次。有諸大河,所謂恒河,閻牟那河,阿支羅伐底河,薩羅浮河摩希河,如是大河,流入大海,則失名族,同稱大海,諸比丘眾,有諸大河,所謂恒河,閻牟那河,阿支羅伐底河,薩羅浮河,摩希河,如是大河,流入大海,則失名族,同稱大海。此是第四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復次,世界諸河,同流入海,空中之雨,亦降於海,而大海水,不為增減,諸比丘眾,世界諸河,同流入海,空中之雨,亦降於海,而大海水,不為增減,此是第五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復次,大海之味,唯一鹹味。此是第六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復次,大海之中,有無數寶,大海之中,有如是寶,真珠,末尼,琉璃,硨渠,寶石,珊瑚,銀,金,紅玉,瑪瑙。諸比丘眾,大海之中,有無數寶。此是第七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復次,大海之中,大生所住,大海之中,有如是生,帝彌魚,彌伽羅魚,帝彌帝彌伽羅魚,阿修羅,乾闥婆,乃至身大百由旬,二百由旬,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五百由旬諸生,亦在海住。諸比丘眾,大海之中,大生所住,此是第八不可思議未曾有法。而為阿修羅眾之所共見,之所樂住。諸比丘眾,大海之中,如是奇哉,有此八種,而為阿修羅眾之所共見,之所樂住。 諸比丘眾,戒律之中,亦有八種不可思議未曾有法,而為諸比丘眾之所共見,之所樂住。 諸比丘眾,戒律之中,次第而學,次第而行,次第而證,無有卒證阿羅漢道。亦如大海,次第而深,非如斷崖峻谷,諸比丘眾,戒律之中,次第而學,次第而行,次第而證,非如斷崖峻谷,此是第一不可思議未曾有法。而為比丘之所共見,之所樂住。 諸比丘眾,我弟子眾,不因命難,而犯我所制學處。亦如大海常滿而不溢岸,諸比丘眾,我弟子眾。不犯我所制學處。此是第二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諸比丘眾,有人犯戒,惡行不淨,可厭惡行,覆蔽惡行。自稱沙門而非沙門,自稱梵行,而非梵行。內腐,漏滿,如塵穢聚,僧眾不與共住,斥彼速出,彼雖在僧眾中坐,實則遠離僧眾,僧眾亦遠離彼。亦如大海,不雜死屍,以河浪能衝死屍至陸地故。諸比丘眾,有人犯戒,惡行,不淨,乃至僧眾,亦遠離彼人。此是第三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諸比丘眾,諸四姓者,所謂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依如來教,持戒出家,則失名族,同稱釋子沙門。亦如恒河,閻牟那河,阿支羅伐底河,薩羅浮河,摩希河,四大河水,流入大海,則失名族同稱大海,以此之故,諸比丘眾,諸四姓者,乃至同稱釋子沙門。此是第四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諸比丘眾,眾多比丘,入於無餘涅槃界,而涅槃界,不因彼彼比丘而有增減。亦如世界諸河,同流入海,空中之雨,亦降於海,而大海水,不為增減。以此之故,諸比丘眾,入於無餘涅槃界,而涅槃界,不因彼彼比丘,而有增減,此是第五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諸比丘眾,戒律之味,唯解脫味,亦如大海,唯一鹹味,以此之故,諸比丘眾,戒律之味,唯解脫味。此是第六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諸比丘眾,戒律之中,有如是寶,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亦如大海,有無數寶,大海之中,有如是寶。所謂真珠,摩尼,琉璃,硨磲,寶石,珊瑚,銀,金,紅玉,瑪瑙。以此之故,諸比丘眾,戒律之中,有無數寶,乃至八聖道支。此是第七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諸比丘眾,戒律之中,大生所住,戒律之中,有如是生,所謂修預流果之預流向者,修一來果之一來向者,修不還果之不還向者,修阿羅漢果之阿羅漢向者。亦如大海大生所住,大海之中,有如是生,所謂帝彌魚,彌伽羅魚,帝彌帝彌伽羅魚。阿修羅,乾闥婆,乃至身大百由旬,二百由旬,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五百由旬諸生。以此之故,諸比丘眾,戒律之中,大生所住,乃至修阿羅漢果者。此是第八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如是戒律,諸比丘眾之所共見,之所樂住,諸比丘眾,戒律之中如是奇哉,有此八種,而為比丘眾之所共見,之所樂住。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煩惱之雨,必濕蔽物,不濕露物。以此之故,當露蔽物,煩惱之雨必不濕之。 布薩經終 第六 蘇那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大迦栴延尊者在拘羅羅伽羅城,阿婆提村,波樓多山,時大迦栴延尊者,外護檀越蘇那俱胝耳優婆塞,自思念言。大迦栴延尊者。有所說法,我即如法審思,如(尊者)言,在家能修梵行,潔如瑩貝,實不易為,如是,則我寧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修行。時蘇那優婆塞,即往大迦栴延尊者所,禮尊者已,却坐一旁,白尊者言,大德尊者,我於靜處,自思念言,大迦栴延尊者,有所說法,我即如法審思,如(尊者)言,在家能修梵行,潔如瑩貝,實不易為,如是,則我寧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修行,大德尊者,請大迦栴延尊者,度我出家。 時蘇那優婆塞,如是說已,大迦栴延尊者,即告蘇那優婆塞言,蘇那,(一日)一食獨臥之梵行,甚為難行,蘇那,汝仍在家,依諸佛教誡,常行(一日)一食,獨臥之梵行。 時蘇那優婆塞出家之望遂止。乃至二次,蘇那優婆塞出家之望亦止乃至三次,蘇那優婆塞,自思念言,大迦栴延尊尊者,有所說法,我即如法審思,如尊者言,在家能修梵行,潔如瑩貝,實不易為。如是我寧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修行,乃至三次,蘇那優婆塞,即往大迦栴延尊者所,禮尊者已,却坐一旁,白尊者言,尊者,我於靜處自思念言,大迦栴延尊者,有所說法,我即如法審思,如(尊者)言,在家能修梵行,潔如瑩貝,實不易為。如是,則我寧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修行,大德尊者,請大迦栴延尊者,度我出家。 時大迦栴延尊者,即度蘇那優婆塞出家。 爾時,阿婆提村之南路,比丘數少,大迦栴延尊者,以三年中,於聚落莊村,艱辛集十羣比丘,乃得為蘇那尊者授具足戒,時蘇那尊者坐雨安居已,於僻靜處,自思念言,我未面見世尊,我僅聞言, 彼彼世尊,如是如是世尊。若剃度師許我,我當往禮彼應供正等覺佛世尊。時夕時分,蘇那尊者,自宴坐起,至大迦栴延尊者所,禮尊者已,却坐一旁,白尊者言,大德尊者,我於靜處,自思念言,我未面見世尊,我僅聞言,彼彼世尊,如是如是世尊,若剃度師許我,我當往禮彼應供正等覺佛世尊。 大迦栴延尊者言,善哉善哉,汝可往禮彼應供正等覺佛世尊,汝可往禮彼可敬信,應敬信,諸根寂靜,心念寂靜,最上寂靜,最上調御自調自護,守護諸根,最勝世尊。汝當頭面頂禮佛世尊足,如我辭問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安,氣力充和,安樂住否。 蘇那尊者,歡喜諾受,即從座起,右繞作禮,禮大迦栴延尊者已。收坐臥具,攝衣持鉢往舍衛城,次第遊行,至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即往佛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剃度師大迦栴延尊者,頭面頂禮,佛世尊足,而問佛言,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安,氣力充和,安樂住否。佛言,比丘,汝能安忍否,能活命否,遠行苦否,托鉢苦否。蘇那尊者答言,世尊,我能安忍,能活命,遠行無苦,托鉢無苦。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阿難,汝為此來比丘敷坐臥處,時阿難自念言,佛告我言,阿難,汝為此來比丘敷坐臥處,如是,云何世尊,將與彼比丘同室住,世尊將與蘇那尊者同室住。阿難即於佛住處,為蘇那尊者敷坐臥具。 時佛世尊,在室外坐,盡夜分久,洗足已,入室內。蘇那尊者,亦室外坐,盡夜分久,洗足已,入室內。時佛世尊,於夜分初亮起身。告蘇那尊者言,比丘,汝當明誦諸法。蘇那尊者諾世尊已,即詠誦十六經八品。(日譯本作:八八品之十六偈)。蘇那尊者詠誦已,世尊隨喜言,善哉,善哉,比丘,十六經八品,汝善學已,汝善作已,汝善憶持已,汝有妙聲,無有誤失,能明義理,比丘,汝幾法臘。蘇那尊者言,大德世尊,我法臘一年。 佛言,汝因何而遲(出家)。 蘇那尊者言,大德世尊。我久見諸欲患難,在家多逼迫,多事,多作為。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諸眾聖者,不樂於惡,諸眾淨者,不樂於惡,以見世間,皆患難故以知諸法,皆無主故。 蘇那經終 第七 離婆多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疑惑離婆多尊者,離佛不遠,結雙跏趺,端身正坐,自觀超越疑惑之清淨。爾時世尊,見疑惑離婆多尊者,離佛不遠,結雙跏趺,端身正坐,自觀超越疑惑之清淨。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若人於此-世或他世,自[A84]己或他,之所疑惑,能住禪思,精進勤修,行於梵行,則能捨之。 ᅟᅟ==[A84] 己【CB】,已【補編】== 離婆多經終 第八 阿難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竹林。迦蘭陀迦園住,時布薩日朝時。阿難尊者。著衣持鉢。入王舍城托鉢。提婆達多尊者。見阿難尊者,在王舍城遊行托鉢,即往見阿難尊者,白言。慧命阿難,始自今日,我不共世尊及諸比丘。作布薩僧羯磨。 阿難尊者,托鉢回,飯食訖。即往見佛,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朝時分,著衣持鉢,入王舍城托鉢,提婆達多尊者。見我在城遊行托鉢,即來見我,而白我言。慧命阿難,始自今日,我不共世尊及諸比丘,作布薩僧羯磨。 大德世尊。今日提婆達多。破和合僧,作布薩及僧羯磨。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善人易作善,惡人難作善。 惡人易作惡,聖者難作惡。 阿難經終 第九 喧嘩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與大比丘眾。往憍薩羅國村落遊行,時眾多少年。喧嘩噪囂。行近佛處。時佛世尊,見諸少年。喧嘩叫囂,行近佛處。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諸無智人,自誇為賢。妄語多語,而不自知,因何而說。 喧嘩經終 第十 槃特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周利槃特尊者,離佛不遠,結雙跏趺,端身正坐,住面前念。時佛世尊見周利槃特尊者,離佛不遠,結雙跏趺,端身正坐,住面前念。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若有比丘,身安住已,心安住已,立坐臥時。能制心念,則得過去未來利益,得利益已,則證不見-死王之所。 般特經終 本品總攝經。共:一、王經。二、短命經。三、癩病者經。四、兒童經。五、布薩經。六、蘇那經。七、離婆多經。八、難陀經。九、喧嘩經。十、槃特經。共十經。 第五品 蘇那長老品終 第六品 生盲品 第一 捨壽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吠舍離城,大林,重閣講堂住,爾時朝時,世尊著衣持鉢,入吠舍離城托鉢,托鉢回,飯食訖,告阿難言。阿難,汝持我坐具,我將往頗羅支提(遮頗羅)少息。阿難諾已,持坐具,隨佛後行。 時佛至波頗羅支提,阿難敷坐具,佛坐已。告阿難言,阿難,吠舍離城可樂,優陀延支提可樂,瞿曇支提可樂,薩曇婆支提可樂,多子支提可樂,娑蘭陀支提可樂,波頗羅支提可樂。阿難,修四神足者,增上修者,能令為乘,為所立,堅固積集,住於正知,若望住世,可至一劫,乃至多劫。阿難,如來已修四神足,已增上修,能令為乘,為所立,堅固積集,住於正知,如來若望住世,可至一劫,乃至多劫時佛如是示兆,如是明照。阿難尊者,而無所知,不求佛言,大德世尊,願世尊住世一劫,願如來住世一劫,為利益人眾,為安樂人眾,為救護眾生,為利益救護安樂人天等眾。 佛如是再說。 佛乃至三說言,阿難,吠舍離可樂,優陀延支提可樂,瞿曇支提可樂,薩曇婆支提可樂,多子支提可樂,娑蘭陀支提可樂,波頗羅支提可樂。阿難,修四神足者,增上修者,能令為乘,為所立,堅固積集住於正知。若望住世,可住一劫,乃至多劫。時佛如是示兆,如是明照。阿難尊者,魔憑心故,而無所知。不求佛言,大德世尊,願世尊住世一劫,願如來住世一劫,為利益人眾,為安樂人眾,為救護眾生為利益救護安樂人天等眾。 爾時,佛告阿難,阿難,汝行,汝當知時。阿難諾佛已,即從座起作禮右繞,於佛不遠,在樹下坐。 爾時,阿難去未久時,波旬魔羅,即來佛所,却立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今請世尊入般涅槃,請如來入般涅槃,今是世尊入般涅槃時。大德世尊,世尊嘗言,波旬魔羅,我諸比丘弟子,尚未有知,未有修習,未達勇健,未得安穩,未是多聞,未是持法,未全依法,未正修行,未隨法行,未能隨師所說,為眾明白告知,宣示演說,顯了分別,未能正行神通說法,制伏非難,我將不入般涅槃。大德世尊,今世尊比丘弟子,已知,已修習,已勇健,已安穩,已多聞,能持法能全依法,已正修行,已隨法行,已能隨師所說,為眾明白告知,宣示演說,顯了分別,已能正行神通說法,制伏非難。大德世尊,今請世尊入般涅槃,請如來入般涅槃,今是世尊入般涅槃時。大德世尊,世尊嘗言,波旬魔羅,我比丘尼弟子,我優婆塞弟子,我優婆夷弟子尚未有知,未有修習,未達勇健,未得安穩,未是多聞,未是持法,未全依法,未正修行,未隨法行,未能隨師所說,為眾明白告知,宣示演說,顯了分別,未能正行神通說法,制伏非難,我將不入般涅槃大德世尊,今世尊比丘尼弟子,優婆塞弟子,優婆夷弟子,已知,已修習,已勇健,已安穩,已多聞,能持法,能全依法,已正修行,已隨法行,已能隨師所說,為眾明白告知,宣示演說,顯了分別,已能正行,神通說法,制伏非難,大德世尊,今請世尊入般涅槃,請如來入般涅槃,今是世尊入般涅槃時。 大德世尊,世尊嘗說,波旬魔羅,我梵行未滿,未增未廣,人多不徧知,不堅信,未對眾多人天善說。我將不入般涅槃。今世尊梵行已滿,已增已廣,人已徧知,已堅信,已對眾多人天善說。 大德世尊,今請世尊入般涅槃,諸如來入般涅槃,今是世尊入般涅槃時。 時魔說已,佛即告言,波旬魔羅,汝當少憂,如來不久將入般涅槃却後三日,如來將入般涅槃。 爾時世尊,在波頗羅支提,正念正智,而棄捨壽,世尊棄捨壽已,大地震動,極可怖畏,身毛竪立,天鼓自鳴。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牟尼棄捨,於等不等,後有假合,而斷再有,心安靜息,破除生漏如兵破鎧。 捨壽經終 第二 靜處獨坐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住。時世尊宴坐起,往室門坐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至世尊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爾時,結髮外道七人,尼乾子七人,無衣外道七人,一衣外道七人,普行外道七人,皆腋毛指爪甚長,荷負隨身用物,於佛不遠,而行過之。爾時,波斯匿王,見彼結髮外道七人,尼乾子七人,無衣外道七人,一衣外道七人,普行外道七人,皆腋毛指爪甚長,荷負隨身用物,於佛不遠,而行過之。時波斯匿王,即從座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禮彼結髮外道七人,尼乾子七人,無衣外道七人,一衣外道七人,普行外道七人,而三白言,諸大德眾,我是憍薩羅國波斯匿王,諸大德眾,我是憍薩羅國波斯匿王,諸大德眾,我是憍薩羅國波斯匿王。時諸結髮外道七人,尼乾子七人,無衣外道七人,一衣外道七人,普行外道七行過未久。波斯匿王,禮世尊已,却坐一旁,白世尊言,大德世尊,彼諸等眾,有一是現生阿羅漢,證阿漢道否。 佛言,大王,大王是在家受欲樂者,護諸王子后妃,受用迦尸國衣布,栴檀樹香,華鬘諸香塗香,喜樂金銀。故甚難知,彼諸等眾,是阿羅漢,證阿羅漢道否。 大王,人必共住,乃能知其戒行,又須久時,乃能知之,短時不能又須思惟,乃能知之,不思惟則不能知。又須有智人,乃能知之,下劣智人,則不能知。 清淨人,必聞其論道,乃能知(其淨不淨),又須久時,乃能知之,短時不能,又須思惟,乃能知之,不思惟,則不能知。又須有智人,乃能知之,下劣智人,則不能知。 力,必於危難時,乃能知(其有無),又須久時,乃能知之,短時不能,又須思惟,乃能知之,不思惟,則不能知,又須有智人,乃能知之,下劣智人,則不能知。 智慧,必於論談時,乃能知之,又須久時,乃能知之,短時不能,又須思惟,乃能知之,不思惟,則不能知,又須有智人,乃能知之,下劣智人,則不能知。 波斯匿王言,大德世尊,奇哉奇哉。 大德世尊,昔所未有。世尊告言,大王,大王是在家受欲樂者,乃至下劣智人,則不能知,大德世尊,我諸臣下,偽裝行者,遊行偵探偵已歸回,彼輩先發,我將後之。大德世尊,今者彼輩塵垢已淨,已沐浴已,已油塗已,剃髮鬚已,著淨白衣,享五欲樂。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諸修行者,不應作惡。不用他物。不依求人,以活自命。不為財利為人說法。 靜處獨坐經終 第三 已說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世尊宴坐,審觀世尊,已捨棄眾多惡不善業。乃至眾多善業,已修習成滿已。 爾時世尊,知已捨棄眾多惡不善業,乃至知眾多善業,已修習成滿已,而自說言。 過去時有,今時已無。過去時無,今時已有。過去已無,未來亦無現在亦無。 已說經終 第四 傳聞經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眾多沙門,婆羅門,諸外道。各有所信,各有所見,各有所好,各有所樂,如是種種見處(不同),而同住於舍衛城。 有諸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言,有如是見, 一、世界是常,此是真實,他則虛妄。 有諸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言,有如是見, 二、世界是無常,此是真實,他則虛妄。 有諸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言,有如是見, 三、世界有邊,乃至 四、世界無邊,乃至 五、命與身同一,乃至 六、命與身不同一,乃至 七、有情死後有,乃至 八、有情死後無,乃至 九、有情死後,亦有亦無,此是真實。 有諸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言,有如是見, 十、有情死後,亦非有,亦非無,此是真實,他則虛妄。 如是諸沙門婆羅門,各有異見,爭論鬥諍,以如矛之口,互相[A85]刺擊而各自謂,法如是,法不如是,法不如是,法如是。 ᅟᅟ==[A85] 刺【CB】,剌【補編】== 爾時朝時,眾多比丘,著衣持鉢,入舍衛城托鉢,托鉢回,飯食訖往世尊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眾多沙門婆羅門,諸外道,各有所信,各有所好,各有所樂,如是種種見處(不同),而同處於舍衛城。有諸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言,有如是見,謂世界是常,此是真實,乃至法如是,法不如是,法不如是,法如是。 世尊告言,諸比丘,諸外道眾,是生盲者,無有眼目。不知利,不知非利,不知法,不知非法。以不知利,不知非利,不知法,不知非法故。各有異見,爭論鬥諍,以如矛之口,互相[A86]刺擊,而各自謂,法如是,法不如是,法不如是,法如是。 ᅟᅟ==[A86] 刺【CB】,剌【補編】== 諸比丘,往昔此王舍城,有一國王,今王家臣,召全城生盲者,來集王宮。家臣諾已,即往召全城生盲,來集王宮,而白王言,大王,全城生盲,來集宮已。王言,汝可令生盲等見象,家臣諾王令已,即令生盲等見象。謂令一生盲者,摩觸象首,謂此是象。令一生盲者,摩觸象耳,謂此是象。令一生盲者,摩觸象牙,謂此是象。令一生盲者,摩觸象鼻,謂此是象。令一生盲者,摩觸象軀,謂此是象。令一生盲者,摩觸象足,謂此是象。令一生盲者,摩觸象背,謂此是象。令一生盲者,摩觸象尾,謂此是象,令一生盲者,摩觸象尾端,謂此是象。 諸丘丘,時家臣令諸生盲者,如是(摩觸)見象已,即白王言,諸生盲者,已見象已,請王知時。 諸比丘,彼王即往諸生盲者前,問言。諸生盲者,汝見象已否。諸生盲者答言,我等已見。 王言,諸生盲者,汝等言已見象,象是如何。 彼摩觸象首生盲者答言,大王,象如甕。 彼摩觸象耳生盲者答言,大王,象如箕。 彼摩觸象牙生盲者答言,象如耜(犂之尖端)。 彼摩觸象鼻生盲者答言,大王,象如耒(犂之木柄)。 彼摩觸象軀生盲者答言,大王,象如穀倉。 彼摩觸象足生盲者答言,大王,象如柱。 彼摩觸象背生盲者答言,大王,象如米臼。 彼摩觸象尾生盲者答言,大王,象如杵。 彼摩觸象尾端生盲者答言,大王,象如箒。 諸生盲者各自諍論,謂象如是,象不如是,象不如是,象如是。 諸比丘,以是之故,彼王大樂。 諸比丘,諸外道輩,如生盲者,無有眼目,不知利,不知非利,不知法,不知非法,以不知利,不知非利,不知法,不知非法故。各有異見,爭論鬥諍,以如矛之口,互相刺擊,而各自謂,法如是,法不如是。法不如是,法如是。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有諸沙門,及婆羅門,著無理見,唯見其一。諸執邪見-一切人等必相諍論。 傳聞經之一終 第五 傳聞經之二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爾時眾多沙門婆羅門,諸外道。各有所信,各有所見,各有所好,各有所樂。如是種種見處(不同),而同住於舍衛城。 有諸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言,有如是見, 一、我與世界是常,此是真實,他則虛妄。 有諸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言,有如是見, 二、我與世界是無常,此是真實,他則虛妄, 有諸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言,有如是見, 三、我與世界,亦有常,亦無常,此是真實,他則虛妄。 四、我與世界,不是常,不是無常。 五、我與世界,是我自作。 六、我與世界,是他所作。 七、我與世界,亦是我作,亦是他作。 八、我與世界,無因而生,非我自作,非他所作。 九、我與世界常住,有苦有樂。 十、我與世界無常住,有苦有樂。 十一、我與世界,有苦有樂,亦常住,亦無常住。 十二、我與世界,有苦有樂,非常住,非無常住。 十三、我與世界,有苦有樂,是我自作。 十四、我與世界,有苦有樂,是他所作,此是真實,他則虛妄。 有諸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言,有如是見。 十五、我與世界,有苦有樂,亦是我作,亦是他作,此是真實,他則虛妄。 如是諸沙門婆羅門,各有異見,爭論鬥諍,以如矛之口,互相刺擊而各自謂,法如是,法不如是,法不如是,法如是。 爾時朝時,眾多比丘,著衣持鉢,入舍衛城托鉢,托鉢回,飯食訖往世尊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眾多沙門婆羅門。諸外道。各有所信,各有所好,各有所樂,如是種種見處(不同)。而同處於舍衛城。有諸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言,有如是見,我與世界是常,此是真實。他則虛妄。乃至法如是,法不如是,法不如是,法如是。 世尊告言,諸比丘,諸外道眾,是生盲者,無有眼目,不知利,不知非利,不知法,不知非法,以不知利,不知非利,不知法,不知非法故。則各有異見,爭論鬥諍,以如矛之口,互相刺擊,而各自謂。法如是,法不如是,法不如是,法如是。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有諸沙門,及婆羅門,各自執著,如是諸見,未達涅槃,而於中間各自沉沒。 傳聞經之二終 第六 外道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爾時眾多沙門婆羅門,諸外道,各有所信,各有所見,各有所樂,如是種種見處(不同)而同處於舍衛城。 有諸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言,有如是見,我與世界是常,此是真實他則虛妄。有諸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言,有如是見,我與世界,是無常,此是真實,他則虛妄。乃至謂法如是,法不如是,法不如是,法如是。 爾時朝時,眾多比丘,著衣持鉢,入舍衛城托鉢,托鉢回,飯食訖往世尊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眾多沙門婆羅門。諸外道,各有所信,各有所好,各有所樂,如是種種見處(不同)。而同處於舍衛城。有諸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言,有如是見,我與世界是常,此是真實,他則虛妄。有諸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言,有如是見,我與世界,是無常,此是真實,他則虛妄。乃至謂法如是,法不如是,法不如是,法如是。 世尊告言,諸比丘,諸外道眾,是生盲者,無有眼目,不知利,不知非利,不知法,不知非法,以不知利,不知非利,不知法,不知非法故,則各有異見,爭論鬥諍,以如矛之口,互相刺擊,而各自謂。法如是,法不如是,法不如是,法如是。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眾生執見,我與世界,是我自作,又有執見,我與世界,是他所作有諸沙門,及婆羅門,不真知見,不自審知,彼見是箭。若審觀知,邪見是箭,則無有我-所作之見,無有是他-所作之見。 一切眾生,持於我慢,被我慢枷,被我慢縛,著於見處,故終不能超越輪廻。 外道經終 第七 須菩提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須菩提尊者,離佛不遠,結雙跏趺,端身正坐,入無尋定。爾時世尊,見須菩提尊者,離佛不遠,結雙跏趺,端身正坐,入無尋定。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能滅諸尋,善拔去之,而無殘留,則能超越,煩惱執著,見彼無色涅槃之樂,超四瑜伽,不再來生。 (註:四瑜伽,日譯本註為即四流。) 須菩提經終 第八 婬婦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住,時王舍城,有二羣好色人,同戀一婬婦,而相忌恨,非難鬥諍,以手,以石,以杖,以刀,互相鬥擊,此二羣人,有在彼處死者,有頻死大苦者。 爾時朝時,諸比丘眾,著衣持鉢,入王舍城托鉢,托鉢回,飯食訖往世尊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王舍城中,有二羣好色人,同戀一婬婦,乃至有在彼處死者,有頻死大苦者。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已達將達,五欲樂者,此二種人,混在貪塵。 力學持戒,修行梵行。及以供養,此是第一,邊極者人。 享諸欲樂,謂欲無過。此是第二,邊極者人。此二邊極,令愛無明得以增長。愛及無明,令見增長。彼諸沙門,及婆羅門,不知此二,沈(在常見)。有諸沙門,及婆羅門,流(入斷見),若能明知,此二邊極不落二邊,棄捨二邊,無有餘習,則輪廻滅,無有生處。 婬婦經終 第九 過度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爾時世尊,黑夜在室外露處坐,(室中)燃胡麻油燈,時諸飛蛾,在燈週趺落,遭苦災禍,而自陷滅。時佛世尊,見諸飛蛾,在燈週趺落,遭苦災禍,而自陷滅。 爾時世尊,如知是[A87]已,而自說言。 ᅟᅟ==[A87] 已【CB】,巳【補編】== 有諸沙門,及婆羅門,(修習)過度,反增新縛,執著見聞,有如飛蛾,落於燈邊。 過度經終 第十 出現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阿難尊者,往世尊所,禮世尊[A88]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如來應供正等覺佛世尊,不出現世間,則諸外道,為眾所供養,承事尊重,信受恭敬,多得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 ᅟᅟ==[A88] 已【CB】,巳【補編】== 但如來應供正等覺佛世尊,出現世間,則諸外道,不為眾所供養,承事尊重。信受恭敬。不得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大德世尊。 今佛世尊,及比丘眾,為眾所供養承事尊重,信受恭敬,多得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 佛言,阿難,此是諦實。阿難,此是諦實,如來應正等覺佛世尊,不出現世間,乃至如來應正等覺佛世尊,出現世間。 爾時世尊,如是知[A89]已,而自說言。 ᅟᅟ==[A89] 已【CB】,巳【補編】== 日未出時,螢是有光,日既出已,螢即無光,亦不能光。 外道如螢,佛未出現,小有光照,佛一出現,諸外道輩,及彼弟子。即不淨美,彼有邪見,不能離苦。 出現經終 本品總攝經。共:一、捨壽經。二、靜處獨坐經。三、已說經。四、傳聞經之一。五、傳聞經之二。六、外道經。七、須菩提經。八、婬婦經。九、過度經。十、出現經。共十經。 第六品 生盲品終 第七品 小品 第一 跋提經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舍利弗尊者,以無量方便法語,令羅拘那陀迦跋提尊者,明見受持,精進悅喜。 時舍利弗尊者,以無量方便法語,令跋提尊者,明見受持,精進悅喜已,跋提尊者心,以不執著故,即脫煩惱。 時佛世尊,見舍利弗尊者,以無量方便法語,令跋提尊者,明見受持,精進悅喜已。跋提尊者心,即脫煩惱。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於一切處,得解脫已,不見於我,如是解脫,則能得渡,生死暴流不再來生。 跋提經之一終 第二 跋提經之二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舍利弗尊者,以羅拘那陀迦跋提尊者,尚在學地,乃以無量方便法語,令跋提尊者明見受持,精進悅喜。 時世尊見舍利弗尊者,以跋提尊者,尚在學地,乃以無量方便法語令跋提尊者,明見受持,精進悅喜。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斷輪廻已,入於涅槃。乾涸之欲,則不能流。輪廻已斷,則不再轉而苦亦盡。 跋提經之二終 第三 欲經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舍衛城居人,多有貪樂,悅喜,愛樂,渴望,纏縛,沉醉於諸欲中。 爾時朝時,諸比丘眾,著衣持鉢,入舍衛城托鉢,托鉢回,飯食訖往世尊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舍衛城人,多有過度住著,貪樂,悅喜,愛樂,渴望,纏縛,沉醉於諸欲中。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眾生執欲,住著於欲,不見結使,諸過患罪。執著結使,不能渡過廣大暴流。 欲經之一終 第四 欲經之二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舍衛城居人,多有過度住著貪樂,悅喜,愛樂,渴望,纏縛,盲目沉醉於諸欲中。爾時朝時,世尊著衣持鉢,入舍衛城托鉢,世尊見舍衛城居人,多有過度住著貪樂,悅喜,愛樂,渴望,纏縛,盲目沉醉於諸欲中。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有諸眾生,於欲盲目。愛網所覆,愛欲所蔽,為煩惱魔,天魔所縛趣於老死,如魚在筌,如犢隨母,欲飲母乳。 欲經之二終 第五 跋提經之三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羅拘那陀迦跋提尊者,隨從眾多比丘之後,至世尊所,世尊遙見跋提尊者,軀體倭小,顏色醜劣。諸比丘眾,多輕嘲之,隨眾後來。而告比丘眾言,諸比丘,汝等遙見彼比丘,軀體倭小,顏色醜劣,諸比丘眾,多輕嘲之隨比丘後,而來此否。諸比丘言,如是,世尊。 佛言,諸比丘,彼比丘有大神力,有大威力,所有諸定,甚難入者無未曾入。彼比丘現生,以最上智,達於無上梵行,是出家族姓子,所共欲達。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自身如車,有戒無過。淨白為蓋,正念行之,自無諸苦,自斷愛欲無有繫縛,而自前去。 跋提經之三終 第六 滅愛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阿若憍陳如尊者,離佛不遠,結雙跏趺,端身正坐,觀察愛滅,解脫。時世尊見憍陳如尊者,離佛不遠,結雙跏趺,端身正坐,觀察愛滅,解脫。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諸有聖者,無無明根,無漏無蓋,亦無掉舉,無作意土,亦復無慢無增上慢,諸一切菓。無戀著葉,亦無放逸,無諂無誑,諸種種樹,則何所有。 如是聖者,有誰誹侮,天猶讚歎,梵天亦讚,如是聖者。 滅愛經終 第七 滅妄想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爾時世尊,宴坐觀察,自身妄想滅盡。 爾時世尊,知已滅盡妄想,而自說言。 無妄想漏,不住輪廻,超越諸愛,及無明者,人天二界,不侮彼人無愛欲者,是遊聖者。 (註:妄想,亦作戲論。) 滅妄想經終 第八 大迦栴延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時大迦栴延尊者離佛不遠,結雙跏趺,端身正坐,堅固身念,住面前想。時世尊見大迦栴延尊者,離佛不遠,結雙跏趺,端身正坐,堅固身念,住面前想。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於一切時,堅住身念,念無有能-脫五蘊者,亦復無有,名為我者無有名為-我脫蘊者。無由我者。如是之人,常見自身,過去之行,而以聖道。得越愛欲。 大迦栴延經終 第九 井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與大比丘眾,往末羅國遊行,到達婆羅門村,名荼那,是末羅國王之村。 時荼那村,婆羅門居士等,聞知釋迦族姓子瞿曇沙門,出家學道。與大比丘眾,遊行末羅國,到達荼那婆羅門村。荼那村婆羅門居士等眾,將草及穀殼,投入井中,滿至井口。而共念言,禿頭沙門等,當不得飲水。 時世尊於道旁一樹下,坐於阿難尊者所敷座已。白阿難尊者言,阿難,速往彼井取水來。阿難白佛言,大德世尊,今彼諸井,為荼那村婆羅門居士等,將草及穀殼,投入井中,滿至井口,而共念言,禿頭沙門等,當不得飲水。 乃至再說。 乃至三說。 佛告阿難尊者言,阿難,速往彼井取水來。阿難諾已,持鉢往取水。 爾時,阿難尊者往取水。見井水湧出,草及穀殼,衝出井外,井中水滿,澄清不污,與井口齊,如新貯水。時阿難尊者念言,奇哉奇哉不可思議,如來有大神力,有大威力,我往取水,見井水湧出,草及穀殼,衝出井外,井中水滿,澄清不污,與井口齊,如新貯水。 時阿難尊者取水,獻世尊已,白世尊言,大德世尊,奇哉奇哉,大德世尊,昔所未有,世尊有大神力,有大威力,我往井取水,見水湧出,草及穀殼,衝出井外,井中水滿,澄清不污,與井口齊,如新貯水。請世尊飲此。請如來飲此。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隨時有水,何事於井。佛斷愛已,何事於水。 井經終 第十 優填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憍賞彌國,瞿私多林住。時優填王幸御苑,王宮失火奢摩縛帝妃為首,與五百宮女,死於火中。 時朝時分,眾多比丘,著衣持鉢,入憍賞彌都城托鉢,托鉢回,飯食訖,往世尊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優填王幸御苑時,王宮失火,奢摩縛帝妃為首,與五百宮女,死於火中。諸優婆夷,當生何趣,來生何處。世尊告言,諸比丘,彼諸優婆夷,有證預流果者,有證一來果者,有證不還果者。諸比丘,彼諸優婆夷非無證果而死。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一切眾生,為痴所縛,現似圓滿。一切愚者,有漏所縛,現似常住能觀察者,則無憂惱。 優填經終 本品總攝經。共:一、菩提經之一。二、菩提經之二。三、欲經之一。四、欲經之二。五、菩提經之三。六、滅愛經。七、滅妄想經。八、大迦栴延經。九、井經。十、優填經。共十經。 第七品 小品終 第八品 波吒離村人品 第一 涅槃經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爾時世尊,以涅槃法語,示諸比丘,明見受持,精進悅喜,諸比丘眾,正定思維,一心念法,諦聽於法。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諸比丘眾,處則是有,地水火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此世他世,日月二者,於處無有。 諸比丘眾,我不說處。謂為有來,去住死生。處無依所,無有去所無有緣境,此是苦盡。 涅槃經之一終 第二 涅槃經之二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爾時世尊,以涅槃法語,示諸比丘,明見受持,精進悅喜,諸比丘眾,正定思維,一心念法,諦聽於法。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涅槃之位,無有愛欲,人所難見,是真實法,不輕易見,人能滅愛能知能見,則無憂惱。 涅槃經之二終 第三 涅槃經之三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爾時世尊,以涅槃法語,示諸比丘,乃至諦聽於法。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諸比丘眾,法原不生,不住不造,乃至不作。而仍是有。 諸比丘眾,若法不生,不住不造,乃至不作。而仍是無,則捨不生,不住不造,乃至不作,諸種種法。不能出現。 但以不生,不住不造,乃至不作,諸種種法。而仍是有。以是之故棄捨不生,不住不造,乃至不作,諸種種法。出現於世。 涅槃經之三終 第四 涅槃經之四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爾時世尊,以涅槃法語,示諸比丘,乃至諦聽於法。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有愛有見,心必動搖。無愛無見,則無動搖,無有動搖,則得輕安既得輕安,則無所喜,既無所喜,則無來去,既無來去,則無死生,既無死生,則無此世,乃至他世,二世既無,則苦終盡。 涅槃經之四終 第五 純陀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與大比丘眾,遊行末羅國,至波婆城,在波婆城,鍛工子純陀之菴摩羅園住。時鍛工子純陀,聞世尊與大比丘眾,遊行末羅國,至波婆城,在波婆城自己之園住。即至佛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時世尊以法語開示純陀,今明見受持,精進悅喜。鍛工子純陀受世尊法語開示,明見受持,精進悅喜已,白世尊言,大德世尊,請世尊及比丘眾,明日受我供食。世尊默諾受供。時鍛工子純陀,知世尊諾已,即從座起,右繞作禮,辭世尊去。 時夜分過,鍛工子純陀,在其家中,設調眾妙嚼食物,可食物,及栴檀樹菇已。往白佛言,大德世尊,今正是時,食物已備。爾時朝時世尊著衣持鉢,往鍛工子純陀家,而告之言,純陀,汝將栴檀樹菇供養我,諸嚼食物可食物,供養諸比丘。鍛工子純陀諾已,取栴檀樹菇供養世尊,將嚼食物。可食物,供養諸比丘。 時(飯食訖),世尊告鍛工子純陀言,純陀,汝取栴檀樹菰殘餘食,埋於地中,我不見此界餘人,乃至天界,魔界,梵界,諸眾生,沙門娑羅門,人,天等眾,能食此栴檀樹菇,除如來外。鍛工子純陀諾已取栴檀樹菇殘餘食,埋於地中,往見世尊。禮世尊已,却坐一旁,世尊以法語開示純陀,令明見受持,精進悅喜已,即從座起,却歸本處。 爾時,世尊受鍛工子純陀供食已,即患大病,血痢劇痛,將近涅槃。 爾時世尊,正念正智,安忍不動。告阿難尊者言,阿難,汝來,我將往拘尸那羅城。阿難尊者,諾世尊言。 如是我聞。大德世尊,受鍛工子純陀供食已,病篤,近於涅槃。 世尊病篤,以食栴檀樹菇故,世尊血痢,告言,我將往拘尸那羅城。 爾時世尊,路中至一樹下,告阿難尊者言,阿難,速為我敷四重僧伽梨衣,我大疲乏,欲坐休息。阿難諾已,即為世尊敷四重僧伽梨衣世尊坐於阿難尊者所敷座,告阿難尊者言,阿難,速往取水來,我渴欲飲。阿難尊者白佛言,大德世尊,今現五百車輛,行過於水,水被輪碾,污濁水少,去此不遠,有迦屈差河,河水清涼,岸層整齊,是可樂處,世尊可飲彼水,可沐浴身。如是再說,乃至三說。佛告阿難尊者,阿難,速往取水,我渴欲飲。阿難諾已,持鉢往取河水。 爾時,此河車輪碾過,汙濁水少,阿難尊者往取,水即清滿。時阿難尊者念言,奇哉奇哉,昔所未有,如來有大神力,有大威力,此河被車輪碾過,污濁水少,我來取水,水即清滿。阿難尊者,以鉢取水訖,即往佛所。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奇哉奇哉,大德世尊,昔所未有,如來有大神力,有大威力,此河被車輪碾過,污濁水少,我往取水,水即清滿。今請世尊飲,請如來飲。時世尊飲水訖。 爾時世尊,與諸比丘,往迦屈差河,入河就浴,飲訖,往菴摩羅林召純陀尊者告言,純陀,汝為我敷四重僧伽梨衣,我疲欲臥,純陀尊者諾已,敷四重僧伽梨衣獻佛。時世尊右脅累足,作獅子臥。正念正智,思惟起想。純陀尊者,坐於佛前。 於後後時,達摩僧伽訶迦大師,作如是偈。時佛行至,迦屈差河河水澄美,無上導師,甚為疲乏,浴身飲水,已而出河,為比丘眾,及人天眾,之所圍繞,有大德師,證聖法已,至菴摩林,告純陀言,汝為佛敷,四重僧衣,佛疲欲臥,純陀尊者,即速敷就四重僧衣,導師世尊,甚為疲乏,乃即臥下,純陀尊者,坐於佛前。 爾時世尊,告阿難尊者言,阿難,當有人令鍛工子純陀悔惱,而告之言,慧命純陀,此非汝利,汝得惡得,如來受汝供食,是最後供,以佛即入涅槃故。阿難,汝當止鍛工子純陀悔惱,而告之言。慧命純陀,此是汝利,汝得善得,如來受汝供食,是最後供,以佛即入涅槃故。 慧命純陀,我如是聞,我在佛前,有如是聞,有二種供食,其果相等,異熟相等,較他供養,有大果報。二種云何,一是供食已,如來證無上正等覺,一是供食已,如來入於無餘涅槃。如是二種供食,其果相等,異熟相等,較他供食,有大果報。鍛工子純陀,已積集壽增長業,已積集麗色增長業,已積集生天業,已積集稱譽增長業,已積集權勢增長業。阿難,汝當如是止鍛工子純陀悔惱。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諸布施者,必得大福。自調御者,必無怨執。諸善巧者,則能捨惡既捨惡已,能入涅槃。以能滅盡,貪瞋癡故。 (註:栴檀菇,泰文本譯為乳豬,原文有猪、菇、筍等義。又近證實佛世當地人無吃猪肉者,又多素食。據漢譯長阿含遊行經,譯為栴檀樹耳,即附生於栴檀樹之天然菇,日譯作栴檀樹茸,義同菇。) 純陀經終 第六 波吒離村人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與大比丘眾。往遊行至摩竭陀國波吒離村,波吒離村優婆塞優婆夷,聞世尊與大比丘眾往摩竭陀國遊,至波吒離村。爾時,波吒離村優婆塞眾,往世尊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請世尊受我等供養休息堂。世尊默然承諾,時波吒離村優婆塞,知佛諾已,即從座起,右繞作禮,往休息堂,敷應敷物,設上座安水瓶,及備胡麻油燈已,即往佛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休息堂敷設已,設上座,安水瓶,備胡麻油燈已。請佛知時,今正是時。爾時,朝時,世尊著衣持鉢,與比丘眾,往休息堂,佛洗足已,入休息堂,面向東方,乃至諸比丘眾,洗足已,入休息堂,坐倚壁,面向東方,圍繞世尊。乃至波吒離村優婆塞眾,洗足已,入休息堂,坐倚前壁,面向西方,圍繞世尊。 爾時,世尊告波吒離村諸優婆塞眾言,諸居士。污戒者之破戒,有五種患難。何等為五,謂污戒者,於現世破戒,以放逸故,必失大財用,此是污戒者破戒第一種患難。 復次,污戒者之破戒,惡名散佈,此是污戒者破戒第二種患難。 復次,污戒者之破戒,入於大眾,所謂國王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則不勇敢,慚耻行進,此是污戒者破戒第三種患難。 復次,污戒者之破戒,迷惑致死,此是污戒者破戒第四種患難。 復次,污戒者之破戒,命終墮入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此是污戒者破戒第五種患難。 諸居士。污戒者之破戒,有如是五種患難。 諸居士,持戒者之淨戒,有五種功德。 何等為五,謂持戒者,於現世淨戒,以不放逸故,必得大財用,此是持戒者淨戒第一種功德。 復次,持戒之淨戒,稱譽遍起,此是持戒者淨戒第二種功德。 復次,持戒者之淨戒,入於大眾,所謂國王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則大勇敢。無有疚愧,而入大眾,此是持戒者之淨戒第三種功德。 復次,持戒者之淨戒,不迷惑死,此是持戒者之淨戒第四種功德。 復次,持戒者之淨戒,必生善趣,天界。此是持戒者之淨戒第五種功德。 爾時,世尊以法語,令波吒離城優婆塞眾,明見受持,精進悅喜已時夜分過久,佛即告言,優婆塞,夜分過久,汝等當知,今正是時。時波吒離優婆塞眾,甚深悅善,佛所開示,即從座起,作禮右繞,辭佛却去,時優婆塞眾去已,世尊即入室。 爾時,摩竭陀大臣,名須尼陀及禹舍(婆沙迦羅)。將在波吒離村建城,防[A90]衛跋闍諸王,時守護波吒離村眾多百千天眾,諸大位天,則其大位王之王臣,傾心於其地,建立住家。諸中位天,則其中位王之王臣,傾心於其地,建立住家。諸小位天,則其小位王之王臣,傾心於其地,建立住家。世尊以清淨天眼,超諸人眼,見彼守護波吒離村多百千天眾,諸大位天,乃至有諸小位天,則其小位王之王臣,傾心於其地建立住家。時夜既明,世尊問阿難尊者言,阿難,誰將在波吒離村建城。阿難尊者答言,大德世尊,摩竭陀國大臣,名須尼陀及禹舍將在波吒離建城,防衛跋闍諸王。 ᅟᅟ==[A90] 衛【CB】,衝【補編】== 佛言,阿難,摩竭陀國大臣,名須尼陀及禹舍,與三十三天諸天眾會議,將在波吒離建城,防衛跋闍諸王。我以清淨天眼,超諸人眼,見諸守護波吒離城眾多百千天眾,諸大位天,乃至諸小位天,則其小位王之王臣,傾心於其地,建立住家。阿難,此處將為聖者。及商賈通運上會集所。波吒離城將有三難,火難,水難,離間難。 時摩竭陀國大臣,名須尼陀及禹舍,來至佛所,問訊佛已,却立一旁,而白佛言。瞿曇大德,及比丘眾,請受我等今日供食。世尊默然受請,時摩竭陀大臣,名須尼陀及禹舍,知佛受請,即返其家,於其家中,設精妙嚼食物,可食物已。往告佛言,大德世尊,今正是時,供食備已。爾時朝時,世尊與諸比丘,著衣持鉢,至摩竭陀國大臣,名須尼及禹舍家,坐於上座,時摩竭陀國大臣,名須尼陀及禹舍,以佛為首,及比丘眾,自手供養嚼食物,可食物。時世尊飯食訖,縮手出鉢,摩竭陀國大臣須尼陀及禹舍,坐於低座,世尊以是偈,隨喜摩竭陀國大臣須尼陀及禹舍。 賢種性人, 住居地已, 則當供養, 彼有戒人, 自調御人, 行梵行人, 應當供養- 彼地天眾。 天眾受彼, 賢種性人, 供養恭敬, 則恭敬彼, 賢種性人, 如母護子, 善福增上。 時世尊唱隨喜偈已,即從座起,却行而去。時摩竭[A91]陀國大臣,名須尼陀及禹舍,隨世尊後,而自念言,今日,瞿曇沙門,行出何門,彼門則名為瞿曇門,渡恒河處,則名為瞿曇渡,時恒河水滿(河岸)。可供鴉飲,有諸人眾,或在求舟,或在求筏,或在作桴,欲到彼岸。而佛世尊,與比丘眾,如壯士屈伸臂頃,於恒河此岸,而到彼岸。 ᅟᅟ==[A91] 陀【CB】,阮【補編】== 世尊見諸人眾,或在求舟,或在求筏,或在作桴,欲到彼岸。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人若求渡,輪迴之河,及愛欲池。彼眾必造,聖道之橋,不著諸等色欲之泥,乃得渡過。欲過小河,猶當作桴。佛及弟子,是有慧者,無有諸桴,亦能渡河。 波吒離村人經終 第七 岐路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與隨僧那伽娑摩羅,往憍薩羅國。那伽尊者途中見岐路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此是道,請同行此道。世尊告那伽尊者言,那伽娑摩羅,此是道,同行此道,如是再說,乃至三說。而那伽尊者,仍白佛言,此是道,請同行此道,乃至三說。佛告那伽尊者言,那伽娑摩羅,此是道,同行此道。 爾時,那伽尊者即取世尊衣鉢,置於其處,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此是衣鉢。說已却去,那伽尊者,行去彼道,在道中遇賊,打踢那伽尊者,破鉢裂衣。時那伽尊者。持破鉢破衣而回,至世尊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經彼道中遇賊。打踢我身,破鉢裂衣。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諸有智者,與無智者,混同行往,而能棄捨,(無智者人),不善知者。猶如蒼鷺,以水混乳,而與之飲,彼能飲乳,而棄捨水。 岐路經終 第八 毗舍佉經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住。時鹿母毗舍佉所愛喜之孫死,鹿母毗舍佉,衣髮濡濕,於午時分,到世尊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佛問鹿母毗舍佉言,毗舍佉,汝何處來,衣髮濡濕,於午時分而來至此。鹿母毗舍佉言,大德世尊,我可愛喜之孫死,以此之故,我衣髮濡濕,於午時分,而來至此。 佛言,毗舍佉,汝望得子孫,如舍衛城人數否。答言,大德世尊,我望得子孫,如舍衛城人數。 佛言,毗舍佉,舍衛城人,每日死去若干。 答言,大德世尊,舍衛城人,每日死去或十人,或九人,或八人,或七人,或六人,或五人,或四人,或三人,或二人,或一人。 佛言,毗舍佉,於汝意云何,如是汝當或時或處,衣髮濡濕否。 答言,大德世尊,不如是也,如是眾多子孫,我已足也。 佛言,毗舍佉,有百愛者,有百苦。有九十愛者,有九十苦。有八十愛者有八十苦。有七十愛者,有七十苦。有六十愛者,有六十苦。有五十愛者,有五十苦。有四十愛者,有四十苦。有三十愛者,有三十苦。有二十愛者,有二十苦。有十愛者,有十苦。有九愛者,有九苦。有八愛者,有八苦。有七愛者,有七苦。有六愛者,有六苦。有五愛者有五苦。有四愛者,有四苦。有三愛者,有三苦。有二愛者,有二苦。有一愛者,有一苦。無有愛者,則無有苦。我說彼人,無有憂悲,無有漏垢,無有痛苦。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世間眾多,憂悲苦惱。以愛著生,或色身故。無有眾生,及無色身則眾生無-憂悲苦惱。以此之故,不愛著於,世世眾生,及色身者,必得安樂,無有憂悲。以此之故,望無憂悲,及垢漏者。不應愛著,世世眾生,及其色身。 毗舍佉經終 第九 陀驃經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住。爾時陀驃摩羅子尊者至世尊所,禮世尊已,却坐一旁,而白佛言,大德如來,今時,是我般涅槃時。佛言,陀驃,汝當知時,今正是時。 時陀驃尊者,即從座起,右繞世尊,禮拜佛已,上昇虛空,於虛空中,結跏趺坐,入火大定,而般涅槃。 時陀驃尊者,上昇虛空,於虛空中,結跏趺坐,入火大定,而般涅槃,軀體火焚,而無餘灰,亦無餘煤,如焚醍醐,及胡麻油,無有餘灰,無有餘煤。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色身壞已,想已滅已,諸愛冷已,諸行寂已,識無住所。 陀驃經之一終 第十 陀驃經之二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住。爾時,世尊,召諸比丘,諸比丘諾世尊已,佛告諸比丘言。諸比丘,陀驃上昇虛空,於虛空中,結跏趺坐,入火大定,而般涅槃,軀體火焚,而無餘灰,亦無餘煤,如焚醍醐,及胡麻油,無有餘灰,無有餘煤。 爾時世尊,如是知已,而自說言。 無漏者趣,得正解脫,越諸欲河,得不動樂。無能得知,猶如火趣焚於鐵盆,鐵工錐煉,滅盡無餘,不能得知。 陀驃經之二終 本品共攝經:一、涅槃經之一。二、涅槃經之二。三、涅槃經之三。四、涅槃經之四。五、純陀經。六、波吒離村人經。七、岐路經。八、毗舍佉經。九、陀驃經之一。十、陀驃經之二。 第八 波吒離村人語品終 自說經共攝品:第一、菩提品。第二、目真鄰陀品。第三、難陀品。第四、彌希品。第五、蘇那品。第六、生盲品。第七、小品。第八、波吒離村人語品。共八十經。共八品。佛以離垢眼,妙說開演,諸信心智者,稱本品為自說經。 自說經終 (註:自說亦譯感興,原文有感歎,或感言,或感慨而自言之之意。) 小部經 第四 如是語經 歸命應供,正等覺,佛,世尊。 第一集 第一品 第一 貪經之一 此是諦實,世尊說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汝等能斷一法,我說汝等,是證不還果者。 一法云何,諸比丘,汝等能斷一法,所謂貪法,我說汝等,是證不還果者。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明見之人, 真知貪欲, 令諸眾生, 墮入惡趣, 而能斷之, 既能斷已, 不再來生。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一經終 第二 瞋經之一 此是諦實,世尊說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汝等能斷一法,我說汝等,是證不還果者。 一法云何,諸比丘,汝等能斷一法,所謂瞋法,我說汝等,是證不還果者。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明見之人, 真知瞋恚, 令諸眾生, 墮入惡趣, 而能斷之, 既能斷已, 不再來生。 第二經終 第三 癡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汝等能斷一法,我說汝等,是證不還果者。 一法云何,諸比丘,汝等能斷一法,所謂癡法,我說汝等,是證不還果者。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明見之人, 真知愚痴, 令諸眾生, 墮入惡趣, 而能斷之, 既能斷已, 不再來生。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三經終 第四 忿經 此是諦實,世尊說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汝等能斷一法,我說汝等,是證不還果。一法云何,諸丘比,汝等能斷一法,所謂忿法,我說汝等,是證不還果者。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明見之人, 真知忿怒, 令諸眾生, 墮入惡趣, 而能斷之。 既能斷已, 不再來生。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四經終 第五 覆經 此是諦實,世尊說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A92]已,說。 ᅟᅟ==[A92] 已【CB】,己【補編】== 如是我聞,諸比丘,汝等能斷一法,我說汝等,是證不還果者。一法云何,諸比丘,汝等能斷一法,所謂覆法,我說汝等,是證不還果者。 如來說如是義[A93]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ᅟᅟ==[A93] 已【CB】,巳【補編】== 明見之人, 真知覆藏, 令諸眾生, 墮入惡趣, 而能斷之, 既能斷已, 不再來生。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五經終 第六 慢經之一 此是諦實,世尊說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汝等能斷一法,我說汝等,是證不還果者。一法云何。諸比丘,汝等能斷一法,所謂慢法,我說汝等,是證不還果者,如來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明見之人, 真知我慢, 令諸眾生, 墮入惡趣, 而能斷之, 既能斷已, 不再來生。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六經終 第七 一切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比丘不真知所應知法,不遍知所應遍知法,不令心棄捨,樂著真知法,遍知法,則不能斷輪廻煩惱,則是不能令苦盡者。諸比丘,比丘真知所應真知法,遍知所應遍知法,令心棄捨樂著真知法,遍知法,則是能斷輪廻煩惱,則是能令苦盡者。 如來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知三界中, 諸一切法, 不著身法, 既知三界, 一切法已, 則超諸苦。 第七經終 第八 慢經之二 此是諦實,世尊說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比丘不真知不遍知慢,不令心棄捨。樂著慢,不能斷慢,則是不能令苦盡者。諸比丘,比丘真知遍知慢,令心棄捨樂著慢,能斷慢,則是能令苦盡者。 如來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有諸眾生, 慢所結合, 慢所縛著, 喜樂後有, 不遍知慢, 當再來生。 有諸眾生, 能捨於慢, 行斷慢法, 是彼有情, 能伏慢縛, 善能超越, 一切漏縛。 第八經終 第九 貪經之二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比丘不真知不遍知貪,不令心棄捨,樂著於貪不能斷貪,則是不能令苦盡者。諸比丘,比丘能真知遍知貪,能令心棄捨樂著貪,能真斷貪,則是能令苦盡者。 如來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明見正知, 貪令眾生, 墮入惡趣, 即能棄捨, 既棄捨已, 於一切時, 不再來生。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九經終 第十 瞋經之二 此是諦實,世尊說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比丘不真知不遍知瞋。不令心棄捨樂著於瞋,不能斷瞋,則是不能令苦盡者。諸比丘,比丘能真知遍知瞋,能令心棄捨樂著瞋,能真斷瞋,則是能令苦盡者。 如來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明見正知, 瞋令眾生, 墮入惡趣, 即能棄捨, 既棄捨已, 於一切時, 不再來生。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十經之二終 本品攝經。共:一、貪經之一。二、瞋經之一。三、痴經。四、忿經。五、覆經。六、慢經之一。七、一切經。八、慢經之二。九、貪經之二。十、瞋經之二。 第一集 第二品 第一 痴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比丘不真知不遍知痴,不令心棄捨,樂著於痴不能斷痴,則是不能令苦盡者。諸比丘,比丘能真知遍知痴,能令心棄捨樂著痴,能真斷痴,則是能令苦盡者。 如來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明見正知, 痴令眾生, 墮入惡趣, 即能棄捨, 既棄捨已, 於一切時, 不再來生。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一經終 第二 忿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比丘不真知不遍知忿,不令心棄捨,樂著忿,不能斷忿,則是不能令苦盡者,諸比丘,比丘能真知遍知忿,能令心棄捨樂著忿,能真斷已,則是能令苦盡者。 如來說如是義[A94]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ᅟᅟ==[A94] 已【CB】,巳【補編】== 明見正知, 忿令眾生, 墮入惡趣, 即能棄捨, 既棄捨[A95]已, 於一切時, 不再來生。 ᅟᅟ==[A95] 已【CB】,巳【補編】==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二經終 第三 覆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比丘不真知不遍知覆,不令心棄捨,樂著覆,不能斷覆,則是不能令苦盡者。諸比丘,比丘能真知遍知覆,能令心棄捨樂著覆,能真斷覆,則是能令苦盡者。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明見正知, 覆令眾生, 墮入惡趣, 即能棄捨, 既棄捨已, 於一切時, 不再來生。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三經終 第四 癡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我以智隨觀,不見別有一法,能令眾生長時馳騁流轉,如無明蓋者。諸比丘,眾生為無明所覆蓋,長時馳騁流轉。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無有一法, 能覆眾生, 長時流轉, 有如癡法。 聖弟子眾, 棄捨癡法, 滅黑暗聚。 聖弟子眾, 不再流轉。 無明為因, (而入輪廻), 於聖弟子, 必不能有。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四經終 第五 愛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我以智隨觀,不見別有一法,能令眾生,長時馳騁流轉,如愛結者。諸比丘,眾生為愛結所縛,長時馳騁流轉。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眾生以愛, 為唯一友, 故長流轉, 不能超越, 生死輪廻。 比丘等眾, 見苦之患, 生於愛欲, 而能斷愛, 正念無著, 則無輪廻。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五經終 第六 有學經之一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比丘在有學地,未證阿羅漢道,欲得瑜伽無上安穩。我以智隨觀,不見別有一法,如內強緣心,如理作意者。諸比丘,比丘能如理作意,則能捨離諸不善法,能增上修習善法。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別無有法, 如內強緣, 如理作意, 於有學僧, 為最上利。 比丘當住- 如理作意, 證涅槃果, 滅盡諸苦。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六經之一終 第七 有學經之二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比丘在有學地,未證阿羅漢道,欲得瑜伽無上安穩。我以智隨觀,不見別有一法,如外強緣,有善知識者。諸比丘比丘有善知識,則能捨離不善法,能增上修習善法。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諸比丘眾, 有善知識, 而能親近, 隨順恭敬, 服從作持, 善知識語, 正念正知。 如是比丘, 則能次第, 脫盡縛著。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七經之二終 第八 破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世間有一法。既生起已,於眾多眾生,為不利益,於眾多眾生,為不安樂,於眾多眾生,為大災禍。為諸人天所不利益,所苦。彼法云何,所謂破和合僧。諸比丘,僧既破和合已,則互相諍論,互相訶責,互相輕蔑,互相驅逐。以僧破和合故,未敬信者,當不敬信,已敬信者,當有少分,另有變易。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破和合僧, 必墮惡趣, 入於地獄, 永刼受苦。 彼和合僧, 樂於共住, 住於正法, (因被破故), 則失瑜伽, 安穩之處。 (以此之故), 破和合僧, 必墮地獄, 永劫燒煎。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八經終 第九 悅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世間有一法,既生起已,於眾多眾生,為多利益,於眾多眾生,為多安樂。於眾多人天,為多所利益,為多所樂。 彼法云何,所謂僧和合,諸比丘,僧和合已,則不相諍論,不相訶責,不相輕蔑,不相驅逐。以僧和合故,未敬信者,則當敬信,已敬信者,則增上敬信。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和合共住, 則生喜樂, 能護資彼, 令彼和合, 住於正法, 不失瑜伽, 安隱之處。 能令諸眾, 和合住者, 當生天上, 永劫受樂。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九經終 第十 人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我自心觀,世間有一類人心,是污濁心。如是之心,若在此時,彼人死去,則被業迫入地獄,如被棄物,所以者何因心污故。 諸比丘,以心污故,有諸眾生,身壞命終,必墮不幸趣,惡趣,墮處,地獄。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有諸人類, 佛知其心, 污濁不堪。 於佛住處, 而為比丘, 作預言說, 若在此時, 彼壽命終, 當墮地獄, 因彼心污, 如被棄物。 彼諸眾生, 墮入地獄。 因心污故。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十經終 第二品終 本品總攝經。共:一、癡經之一。二、忿經。三、覆經。四、癡經之二。五、愛經。六、有學經之一。七、有學經之二。八、破經。九、悅經。十、人經 第一集 第三品 第一 定心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我自心觀,知世間有一類人心,是清淨心。如是之心,若在此時,彼人死去,則被業導往天界,如被請來,所以者何,因心淨故。有諸眾生,身壞命終,必生善趣天界。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有諸人類, 佛知其心, 清淨澄潔, 於佛住處, 而為比丘, 作預言說, 若在此時, 彼壽命終, 當生善趣, 因彼緣淨, 如被請來。 有諸眾生, 生於天界。 因心淨故。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一經終 第二 福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汝等勿畏福,福是樂之名,可希可欲,可愛可樂。我於長時作福,故我長時受福。我修慈心七年,不來此世,七成壞劫。諸比丘,於壞劫時,我在梵天之光音天。於成劫時,我在梵天宮。諸比丘,我住梵天時,是大梵王,是極大者,不可降伏者,如實見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者。隨意所作,住於梵天宮。諸比丘,我三十六生為諸天之王,帝釋桓因。更幾百次為正法王,為大法王,四海為境最上勝者,人民安樂,七寶成就。其他城主,更無待說。諸比丘,我自思惟,我以何異熟果報,而有如是大神力,有如是大威力。諸比丘我自思惟,我以三異熟果報故,有如是大神力,有如是大威力。所謂一、布施。二、調御。三、守護。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諸族姓子, 欲得利益, 應增上福, 則得其樂。 所謂布施, 寂靜慈心, 賢者修習, 如是三已, 得生無害- 安樂世界。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二經終 第三 二種利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有一法,若比丘修習增長,則得二種利,一是現在利,一是未來利。云何一法。謂於一切善法,住不放逸。此之一法,比丘修習增長已,則得二種利,一是現在利,一是未來利。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智者讚歎, 於諸福業, 住不放逸。 不放逸已, 則得二利, 謂現在利, 及未來利。 智者告言, 因此二利, 而為賢者。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二種利經終 第四 毗補羅山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人既永劫生死流轉,則其身骨,骨堆骨聚,若積集之,而不損壞,則是大聚,猶如毗補羅山。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正等覺佛, 作如是語, 一人一劫, 所積身骨, 有如大山。 正等覺佛, 說有如彼, 毗補羅山, 高於靈山。 人能見諦, 所謂苦諦, 苦生之諦, 滅苦之諦, 八支聖道, 以正智慧, 息苦之諦。 如是之人。 極於七生, 得盡苦際, 以結盡故。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四經終 第五 知而故作妄語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人犯一法已,我說彼於諸餘惡法,則必行之。云何一法,謂知而故作妄語。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眾生妄語, 犯此法已, 於再來世, 無不再犯。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五經終 第六 布施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若眾生,能如我所知平等行施果報,眾生則不與不食。而慳吝污心,不覆蓋彼眾生心。彼眾生得最後一摶食,一口食,亦不自食,以有受施者故。諸比丘,但以眾生,不能如我所知行平等施果報,以此之故,眾生不與而食,慳吝污心,覆蓋彼人。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眾生能知, 如我所知, 平等施果, 是大果報。 諸眾生等, 則滅慳吝, 染污之心。 而以淨心, 隨時修行。 於聖者施, 得大果報。 又諸施主, 行於應施, 則於人間, 而生天界, 滿於諸欲, 無有慳吝, 天界愛樂, 獲平等施, 之大果報。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六經終 第七 慈修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有諸福業,以有漏依為因,則其所值,不及慈心解脫十六分之一。慈心解脫,掩蔽彼福。彼福猶如星光,所有星光不及月光十六分之一。月之光輝,覆蓋彼星,亦復如是,諸比丘,亦如雨季最後月,月輪上昇,滅諸黑暗,光明遍照。諸比丘,亦如晨星於夜盡分,光明遍照。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諸有智人, 修無量慈, 則諸怨結, 因慈觀故, 而為減少。 若無害心, 而修慈心, 則名善人, 以修慈心, 是聖行者, 得大福故。 有諸仙人, 為諸眾生, 而行祭祀, 馬祭, 人祭, 強飲, 昇座。 無閂等祭, 如是等福。 不及有人, 修於慈心, 十六之一。 (一切星光, 不及月光, 十六之一)。 有慈心人, 於諸眾生, 不自手殺, 不教他殺, 不自克彼, 不教他充, 如是之人, 無有怨執, 以無因故。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七經終 本品總攝經。共:一、定心經。二、福經。三、二種利經。四、毗補羅山經。五、知而故妄語經。六、布施經。七、慈修經。 第三品[A96]終 ᅟᅟ==[A96] 終【CB】,[-]【補編】== 本集共有二十七經,本品有七經,合前二十經也。 第一集終 第二集 第一品 第一 比丘經之一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比丘成就二法,則現在世有苦,有患有惱,復有焦慮。死後惡趣可期。云何二法,謂一是不守護諸根,一是食不知量。諸比丘,比丘成就如是二法,則現在世有苦,有患有惱,復有焦慮,死後惡趣可期。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有諸比丘, 不守護眼, 耳鼻舌身, 意等根門, 食不知量, 不制諸根。 如是比丘, 則必有苦, 身苦心苦, 身被火燒, 謂苦火燒, 心被火燒, 謂苦火燒, 日夜受苦。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比丘經之一終 第二 比丘經之二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比丘成就二法,則現在世安樂,無患無惱,復無焦慮,死後善趣可期。云何二法。謂一是守護諸根門,一是食而知量,諸比丘,比丘成就如是二法,則現在世安樂,無患無惱,復無焦慮,死後善趣可期。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有諸比丘, 守護於眼, 耳鼻舌身, 意等根門, 食而知量, 制伏諸根。 如是比丘, 則必安樂, 身心安樂, 身無火燒, 謂無苦火, 心無火燒, 謂無苦火, 日夜安樂。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比丘經之二終 第三 焦惱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二法,是焦惱因。云何二法,謂現世有諸人眾,不作善事,不作善(滅惡),不作無畏(苦畏。輪廻畏)之福。而唯作惡,作粗不善業,作大不善業。如是之人,自焦惱言,我無作善自焦惱言,我唯作惡。 諸比丘,如是二法,是焦惱因。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諸劣智人, 今身語意, 行諸惡行, 及不善業, 不作善業, 唯作不善, 身壞命終, 必墮地獄。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焦惱經終 第四 無焦惱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二法,是無焦惱因。云何二法,諸比丘,謂現世有諸人眾,作諸善事,作善(滅惡),作無畏福,不作惡,不作粗不善業,不作大不善業。如是之人,無焦惱言,我已作善,無焦惱言,我無作惡,諸比丘,如是二法,無焦惱因。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有智之人, 令身語意, 行諸善行, 及諸善業, 唯大作善, 身壞命終, 必生天界。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無焦惱經終 第五 戒經之一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若人成就二法,則其自業,迫其入地獄,如被棄捨。云何二法,謂一是惡戒,一是惡見。諸比丘,若人成就如是二法,則其自業。迫其入地獄,如被棄捨。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劣智之人, 成就二法, 一是惡戒, 一是惡見。 如是之人, 身壞命終, 當墮地獄。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戒經之一終 第六 戒經之二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若人成就二法,則其自業,引其生天,如彼禮請。云何二法,謂一是善戒,一是善見。諸比丘,若人成就如是二法則其自業,引其生天,如被禮請。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有智之人, 成就二法, 一是善戒, 一如善見。 如是之人, 身壞命終, 必生天界。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戒經之二終 第七 勤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比丘無勤無愧,不能證正覺,不能涅槃,不能證最上瑜伽安穩處法。諸比丘,比丘有勤有愧,能證正覺,能涅槃,能證最上瑜伽安穩處法。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比丘無勤, 無愧懶惰, 下勤多睡, 無慚不敬。 如是比丘, 不能悟證, 最上正覺。 有智比丘, 有慧有禪, 有愧有勤, 行不放逸, 斷生老結, 於現生中, 必證正覺。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勤經終 第八 無詐經之一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比丘住於梵行,不當詭詐而住,不當矯妄而住,不當為利養恭敬稱譽而住。不當自念,人當如是知我而住。諸比丘,比丘住於梵行,當為律儀及為捨離而住。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佛陀世尊, 演說梵行, 為住律儀, 為諸捨離, 滅二世患, 達涅槃岸。 (註:二世患,現世及來世之渴愛雜染。) 如是之道, 諸佛已行。 諸人等眾, 當依佛說, 行於梵行。 如是諸人, 行佛所教, 必盡苦際。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無詐經之一終 第九 無詐經之二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比丘住於梵行,不當詭詐而住,不當矯妄而住不當為利養恭敬稱譽而住。不當自念,人當如是知我而住。 諸比丘,比丘住於梵行。當為真知及遍知而住。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彼佛世尊, 演說梵行, 為住真知, 為住遍知, 滅二世患, 達涅槃岸。 如是之道, 諸佛已行, 諸人等眾, 當依佛說, 行於梵行, 如是之人。 行佛所教, 必盡苦際。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無詐經之二終 第十 歡喜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若比丘成就二法,則於現世有,大安樂,有大歡喜,如理精勤,滅諸有漏。云何二法,謂一是憂畏諸苦警覺,一是如理精勤警覺。 (註:憂畏諸苦,即畏三世之生老病死苦。) 諸比丘,比丘成就如是二法,則於現世,有大安樂,有大歡喜,如理精勤,滅諸有漏。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有智比丘, 有勤有慧, 以慧正觀, 憂畏諸苦, 警覺而住, 如是常住, 如理精勤, 寂靜不慢, 方便息心, 得盡苦際。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歡喜經終 本品總攝經。共:一、比丘經之一。二、比丘經之二。三、焦惱經。四、無焦惱經。五、戒經之一。六、戒經之二。七、勤經。八、無詐經之一。九、無詐經之二。十、歡喜經。共十經。 第二集 第二品 第一 尋思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佛世尊,常行二尋思,謂一是安穩尋思,一是寂靜尋思。 諸比丘,如來以無害為喜樂,喜樂於無害,如是,是如來尋思。以無害為喜樂者,喜樂於無害。當常作如是念,我不害彼諸有怖畏眾生及諸無怖畏眾生。(怯弱眾生及兇惡眾生) 諸比丘。如來以寂靜為喜樂,喜樂於寂靜,如是,是如來尋思。以寂靜為喜樂者,喜樂於寂靜,當常作如是念,我已棄捨不善業。 諸比丘。以此之故,汝等當以無害為喜樂,喜樂於無害。如是,是汝等尋思。以無害為喜樂者,喜樂於無害,當常作如是念,我不害彼諸有怖畏眾生,及諸無怖畏眾生。 諸比丘,汝等當以寂靜為喜樂,喜樂於寂靜,如是,是汝等尋思,以寂靜為喜樂者,喜樂於寂靜,當常作如是念,我已棄捨不善業。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如來佛陀, 降伏諸魔, 有二尋思, 一是安穩, 一是寂靜。 我說牟尼, 滅除黑暗, 到於彼岸, 得大利益。 是諸佛陀, 正等正覺, 所能到達, 有力無漏, 越輪迴苦, 盡渴愛法, 得最後身, 能棄捨魔, 達老彼岸。 有慧世尊, 有真實眼, 無有憂患, 登慧法宮, 見諸人眾, 不既超越, 諸憂患苦, 生老所覆, 如具眼人, 登於高山, 見山下人。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一經終 第二 說法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佛陀,有二種說法差別,云何二種,謂一是汝等當見惡是惡,一是汝等見惡是惡已,當厭,當離,當離脫於惡。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佛陀,有如是二種說法差別。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汝等當見, 如來佛陀, 慈憫眾生, 差別說法。 如來佛陀, 慈憫眾生, 已演說已, 令汝見惡, 見已離脫, 離脫惡已, 則苦終盡。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二經終 第三 明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無明是導引不善業,而繼之無慚無愧。諸比丘明是導引善業,而繼之有慚有愧。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此世他世, 等等惡趣, 無明為根, 貪欲所造, 有惡欲人, 無慚無愧, 而有惡生, 因惡之故, 墮入地獄。 以此之故, 汝等比丘, 當斷欲貪, 及彼無明。 令明生長, 則斷惡趣。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三經終 第四 慧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眾生缺少聖慧,名最缺少。如是眾生,於現生中,住於苦聚,有患有惱,復有焦慮,身壞命終,惡趣可期。 諸比丘,眾生不缺少聖慧,名不缺少,如是眾生,於現生中,住於樂聚,無患無惱,復無焦慮,身壞命終。善趣可期。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缺聖慧故, 執於名色, 見人天界, 執為是真。 滅漏之慧, 於世最勝, 慧能正知, 能滅生有。 諸人天眾, 皈依佛陀, 正等覺者, 有智有慧, 得最後身。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四經終 第五 法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有二白法,能護世間。云何二法,謂一是慚,謂一是愧。諸比丘。此二白法,不護世間,則此世間,無有生母,伯母,叔母阿闍黎妻或師尊妻,(等等差別)。世間混亂,有如山羊,羊雞,豬,狗狼(之羣居)。諸比丘,以二白法,護世間故,故有生母,伯母,叔母,阿闍黎妻或師尊妻,(等等差別)。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若諸眾生, 於一切時, 無慚無愧。 失白法根, 必再生死。 有諸眾生, 於一切時, 有慚有愧, 如是眾生, 梵行增長, 住於寂滅, 亦盡後有。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五經終 第六 無生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法爾無生,無後有。無作,無為,而是有故。 諸比丘,若法爾無生,無後有,無作,無為。而是無故,則解脫於法爾有生,有後有,有作,有為之法,不出現世間。 諸比丘,以法爾無生,無後有,無作,無為,而是有故,故解脫於法爾有生,有後有,有作,有為之法,出現世間。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有生有有, 有作有為, 是無定法, 墮在老死, 是病之巢, 危脆不堪, 貪欲為因, 不應悅彼, 應棄捨之, 而住靜息。 無疑有定, 無生無起, 無憂無染, 滅諸苦法, 諸行寂滅, 是最安樂。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六經終 第七 界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此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有二涅槃界,云何二界。謂一是有餘依涅槃界,一是無餘依涅槃界。 云何是有餘依涅槃界,謂比丘住如是律戒,是漏盡阿羅漢,住盡梵行,所作已辦,捨諸重担,證自義已,盡諸有結,正智解脫。如是比丘,仍受用喜不喜境,受用苦樂,以彼五根未敗壞故,五根仍安立故。 諸比丘,彼比丘貪滅已,瞋滅已,癡滅已,我說是有餘依涅槃界。 諸比丘,云何是無餘依涅槃界,謂比丘住如是律戒,是漏盡阿羅漢住盡梵行,所作已辦,捨諸重擔,證自義已,盡諸有結,正智解脫,彼比丘於愛漏所生一切諸受,不復喜樂,是(寂滅)清涼者。諸比丘,如是,我名為無餘依涅槃界。諸比丘,如是,是二涅槃界。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二涅槃界, 世尊依於, 無愛見眼, 而為宣說。 一涅槃界, 是現在法, 名有餘依, 以盡諸愛, 不再有故。 一涅槃界, 盡於未來, 滅一切有, 名無餘依。 有諸眾生, 知無為道, 心得解脫, 不再生有, 如是之人, 樂於漏盡, 涅槃之界, 證堅固法, 是安住者, 捨一切有。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七經終 第八 獨居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汝等當以獨居為悅樂,悅樂獨居,心住於止,常住於禪,成就於觀,增長空處。 諸丘丘,汝等當以獨居為悅樂,悅樂獨居,心住於止,常住於禪,成就於觀,增長空處。如是,則可期得二果,謂一是現法阿羅漢果,一是有取之不還果(有煩惱餘依)。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能令心寂, 有慧自護。 不見諸欲, 則見正法, 樂不放逸, 見放逸患, 如是之人, 不退於道, 近於涅槃。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八經終 第九 學處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汝等當於學處,有大勝利(戒學定學慧學增上)有最上慧,有堅固解脫,有最大智(四念處觀)。 諸比丘,若汝等於學處,有大勝利,有最上慧,有堅固解脫,有最大智。如是則有二果可期,謂一是現法阿羅漢果,一是有取之不還果(有煩惱餘依)。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學處圓滿, 不缺於法, 有大智慧, 見生滅盡, 得最後身, 是斷魔者, 達老彼岸。 以此之故, 諸比丘眾, 當悅於禪, 心住等持, 有正精進, 見生滅盡, 能伏魔軍, 達死彼岸。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九經終 第十 覺悟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比丘應精勤求悟,正念,正知,等持,悅豫。於一切時,住於勝觀,明見善業。 諸比丘,若比丘精勤求悟,正念,正知,等持,悅豫。於一切時,住於勝觀,明見善業。如是則有二果可期,謂一是現法阿羅漢果,一是有取之不還果(有餘依煩惱)。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汝諸醒者, 當聽是語。 汝諸睡者, 當即醒覺。 從睡而醒, 是最勝人, 以諸醒者, 無所畏故。 諸醒覺者, 正念正知, 等持悅豫, 隨時勝觀。 有妙三昧, 能滅諸暗, 以此之故, 比丘當醒, 比丘當勤, 以慧護身, 常住禪定, 斷生老漏, 於此生中, 證無上覺。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十經終 第十一 無幸處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有二種人,當生無幸處,當生地獄,以不捨惡行故。云何二種,謂一是非梵行者,而自稱是梵行者,一是以無根非梵行,誹謗彼圓滿清淨梵行者。 諸比丘,如是二種人,當生無幸處,當生地獄。以不捨惡行故。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妄語之人, 必墮地獄, 作惡業者, 而言不作。 如是二人, 俱墮地獄。 此二種人, 是惡業人, 身壞命終, 同生一界。 又諸人等, 袈裟纏頸, 而行惡法, 不自調制, 此等惡人, 必墮地獄。 以惡業故, 食熱鐵丸, 猶勝於彼。 諸污戒人, 食諸村人, 所供摶飯。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十一經終 第十二 見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有諸人天,障於二見,或執著而住,或超過而去。具眼目者,則能見之。 諸比丘,有諸人天,云何執著而住。 諸比丘,有諸人天。以後有為悅樂,悅樂後有,享樂後有。如來說彼,滅後有法,諸人天心,不踊躍,不信受,不安住,不皈命。諸比丘,諸人天,如是執著而住。 諸比丘,有諸人天,云何超過而去。 諸比丘,有諸人天,以後有為可惱,可慚可厭。悅樂於滅,而作是言,大德,此身死後,則斷滅,則壞失,不再生,此是安穩,此是最勝,此是真實。諸比丘,有諸人天,如是超過而去。 諸比丘,如何是具眼目者, 諸比丘,比丘於律儀中,見五蘊生,見五蘊生已,而行厭離,棄捨於欲,而滅五蘊。諸比丘,具眼目者,如是而見。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聖者弟子, 見五蘊生, 而能如實, 超越五蘊, 則能如實, 向於涅槃, 以有愛盡, 得解脫故。 聖者弟子, 知五蘊生, 而離愛有, 有與非有, 則彼比丘, 不再來生, 滅後有故。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十二經終 一、尋思經。二、說法經。三、明經。四、慧經。五、法經。六、無生經。七、界經。八、獨居經。九、學處經。十、覺悟經。十一、無幸處經。十二、見經。共十二經。 第二集 第二品終 第三集 第一品 第一 不善報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三不善根,云何是三,謂一是貪不善根,二是瞋不善根,三是痴不善根。諸比丘,如是,是三種不善根。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若人有此, 貪瞋痴等, 則有侵害。 彼惡心者, 猶如幼竹, 侵害母竹。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一經終 第二 界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三種界。云何是三,謂一是色界,二是無色界,三是滅界。諸比丘,如是。是三種界。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知色界者。 不住無色, 而向滅界, 如是之人, 能捨死亡。 正等覺佛, 無有諸漏, 住不死界, 於名身中, 無有住著, 捨棄依著, 無憂無垢。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二經終 第三 受經之一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三種受,云何是三,謂一是樂受,二是苦受,三是不苦不樂受。諸比丘,如是,是三種受。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佛之弟子, 專念遍知, 住於正念, 明見於受, 知受之生, 則能明知, 滅受之法, 及盡受道。 有比丘眾, 以盡受故, 無復有欲, 入於涅槃。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三經終 第四 受經之二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三種受,云何是三,謂一是樂受,一是苦受,一是不苦不樂受。 諸比丘,當見樂受是苦,當見苦受是箭,當見不苦不樂受是無常。 諸比丘,若比丘見樂受是苦,見苦受是箭,見不苦不樂受是無常。我說是比丘,是正見聖者,已斷愛欲,越諸結縛,已盡苦際,以能正捨我慢故。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有諸比丘, 見樂是苦。 見苦是箭。 不苦不樂, 見是無常。 如是比丘, 是正見者, 解脫於受, 如是比丘, 達於神通, 已寂已越, 是名牟尼。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四經終 第五 求經之一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三種求,云何是三,謂一是欲求,一是後有求,一是梵行求,諸比丘,如是,是三種求。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佛之弟子, 專念遍知, 住於正念, 明見於求, 知求之生, 知滅求法, 如是乃至, 盡求之道。 有比丘眾, 以盡求故, 無復有欲, 入於涅槃。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五經終 第六 求經之二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三種求,云何是三,謂一是欲求,一是後有求,一是梵行求,諸比丘,如是,是三種求。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欲求有求, 及梵行求, 執著為真, 則生見聚。 羅漢聖者, 不樂諸樂, 盡諸愛欲, 能捨能拔, 以盡求故。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六經終 第七 漏經之一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三種漏,云何是三,謂一是欲漏,一是後有漏,一是無明漏。諸比丘,如是,是三種漏。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佛之弟子, 專念遍知, 住於正念, 明見於漏, 知漏之生, 滅漏之法, 如是乃至, 盡漏之道。 有比丘眾, 以盡漏故, 無復有欲, 入於涅槃。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七經終 第八 漏經之二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三種漏,云何是三,謂一是欲漏,一是後有漏,一是無明漏,諸比丘,如是,是三種漏。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有諸比丘, 欲漏盡已, 無明捨[A97]已, 破有漏已。 如是比丘, 是解脫者, 無有生緣, 伏魔象乘, 得最後身。 ᅟᅟ==[A97] 已【CB】,巳【補編】==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八經終 第九 愛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三種愛,云何是三,謂一是欲愛,一是後有愛,一是非有愛,諸比丘,如是,是三種愛。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有諸人等, 愛所結合, 悅樂後有, 如是之人, 魔罥所縛, 無有安穩。 有諸眾生, 迷於生死, 受諸輪迴。 有諸眾生, 能斷愛欲, 無復後有, 盡一切漏, 如是眾生, 已渡彼岸。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九經終 第十 魔罥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比丘成就三種法,則能超越魔罥,如日昇天。云何三種法,諸比丘,謂一是比丘成就無學戒蘊,一是成就無學定蘊一是成就無學慧蘊。諸比丘,比丘成就如是三種法,則能如是超越魔罥,如日昇天。世尊說如是義,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有諸比丘, 修戒定慧, 如是比丘, 已越魔罥, 如日昇天。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十經終 本品共攝經:一、不善根經。二、界經。三、愛經之一。四、愛經之二。五、求經之一。六、求經之二。七、漏經之一。八、漏經之二。九、愛經。十、魔罥經。 第三集第一品終 第三集 第二品 第一 福業事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三種福業事,云何為三,謂一是成就布施福業事,一是成就淨戒福業事,一是成就修習福業事。諸比丘,如是是三種福業事。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諸族姓子, 望得利樂, 則當修福, 福是妙果, 有大安樂, 當修布施, 寂靜慈心。 若諸賢者, 修此三種, 則得樂因, 達無害界。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一經終 第二 眼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三種眼,云何為三,謂一是肉眼,一是天眼,一是慧眼。諸比丘,如是。是三種眼。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正等覺佛, 是最上人, 說此三眼, 謂諸肉眼, 天眼慧眼, 若有肉眼, 成就天眼, 則禪那生。 如是之人, 得盡苦際, 以得最上, 慧眼之故。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二經終 第三 根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三種根,云何為三,謂一是未知當知根,一是知根,一是具知根,諸比丘,如是,是三種根。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須陀洹道, 尚在有學, 能得初禪, (未知當知)。 盡諸煩惱。 行人修習, 直達遍知(知根)。 生於初禪, 無漏解脫。 第一智者, 法爾遍知, 則得禪觀(具知根)。 解脫不動, 盡有漏故。 若諸眾生, 具諸寂根, 樂於靜道, 是諸眾生, 已勝魔羅, 及其車乘, 得最後身。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三經終 第四 時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三種時,云阿為三,謂一是過去時,一是未來時,一是現在時。諸比丘,如是,是三種時。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有諸眾生, 執於言說, 立於言說, 則入於網, 所謂損網, 又入漏網, 謂死亡網。 以不真知, 所言說故。 無漏聖者, 不執說者, 以彼能知, 所言說故, 以心解脫, 達靜道故。 無漏聖者, 知諸言說, 是寂滅者, 悅於靜道, 常住於法, 達四諦岸, 不落人天。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四經終 第五 惡行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A98]已,說。 ᅟᅟ==[A98] 已【CB】,巳【補編】==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三種惡行,云何是三。謂一是身惡行,一是語惡行,一是意惡行,諸比丘,如是,是三種惡行。 世尊說是義[A99]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ᅟᅟ==[A99] 已【CB】,巳【補編】== 劣智之人, 行身惡行, 行語惡行, 行意惡行, 及諸罪業, 惡不善行, 不行善業, 多行惡業, 身壞命終, 必墮地獄。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五經終 第六 善行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三種善行,云何是三,謂一是身善行,一是語善行,一是意善行。諸比丘,如是,是三種善行。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有智之人, 棄身惡行, 棄語惡行, 棄意惡行。 不作諸罪, 惡不善業, 多行善業, 身壞命終, 必生天界。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六經終 第七 清淨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A100]已,說。 ᅟᅟ==[A100] 已【CB】,巳【補編】==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三種清淨人,云何是三,謂一是身清淨人,一是語清淨人,一是意清淨人。 諸比丘,如是,是三種清淨人。 世尊說是義[A101]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ᅟᅟ==[A101] 已【CB】,巳【補編】== 佛陀世尊, 諸聖之首, 嘗作是言, 身清淨者, 語清淨者, 意清淨者, 無有諸漏, 是清淨人, 具足清淨, 是斷漏者。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七經終 第八 寂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三種知者,云何是三,謂一是身知者,一是語知者,一是意知者。 諸比丘,如是三種知者。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佛陀世尊, 諸聖之首, 嘗作是言, 身知者人, 語知者人, 意知者人, 無有諸漏。 是聖牟尼, 具足牟尼, 無有罪惡。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註:知者,原文牟尼,義為智者、賢者、聖者、寂默。日譯本為寂默者。) 第八經終 第九 貪經之一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A102]已,說。 ᅟᅟ==[A102] 已【CB】,巳【補編】== 如是我聞,諸比丘,若人不能斷貪瞋癡,我說是人,是魔所縛,是魔所罥,魔能役使。諸比丘,若人能斷貪瞋癡,我說是人,魔不能縛,魔不能罥,魔不能役使。 世尊說如是義[A103]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ᅟᅟ==[A103] 已【CB】,巳【補編】== 佛陀世尊, 諸聖之首, 嘗作是言, 能離貪瞋, 痴及無明, 自調御[A104]已, 是最勝人, 如是而逝, 是悟證者, 越諸怨結, 及諸患難, 能斷煩惱。 ᅟᅟ==[A104] 已【CB】,巳【補編】==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九經終 第十 貪經之二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若諸比丘,比丘尼眾,不能斷貪瞋痴,我說是人,不能得渡,有浪,有旋渦,有惡獸,有羅剎之海。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眾,能斷貪瞋痴,我說是人,能渡有波有浪,有旋渦,有惡獸,有羅剎之海,能到彼岸,住於[A105]陸地。 ᅟᅟ==[A105] 陸【CB】,▆【補編】==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我告說言, 能斷貪瞋, 痴及無明, 則能越渡, 惡獸羅剎, 可怖波浪, 難渡之海。 如是之人, 越諸法著, 遠離死亡, 無有生緣, 棄再生苦, 達於空虛, 不再來生, 不為死王, 之所困惑。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十經終 本品共攝經:一、福業事經。二、眼經。三、根經。四、時經。五、惡行經。六、善行經。七、清淨經。八、寂經。九、貪經之一。十、貪經之二。 第三集 第二品終 第三集 第三品 第一 邪見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A106]已,說。 ᅟᅟ==[A106] 已【CB】,巳【補編】== 如是我聞,諸比丘,我見眾生,成就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誹謗聖者,如是邪見,執邪見力,而行邪業,身壞命終,生於無幸處,惡趣,墮處,地獄。諸比丘,我作是言,諸比丘,我見眾生,成就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乃至生於無幸處,惡趣,墮處,地獄。我非從沙門婆羅門得聞,而為我所知,所見所解,故我說言,我見眾生,成就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誹謗聖者,如是邪見,執邪見力,而行(邪業),身壞命終,生於無幸處,惡趣,墮趣,地獄。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此世間人, 建立邪心, 而說邪語, 更以邪身, 造作邪事。 少聞之人, 在短生間, 於此人間, 作非福業, 彼劣智人, 身壞命終, 必墮地獄。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一經終 第二 正見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我見眾生,成就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不非難聖者,如是正見,以正見力,而行正業,身壞命終,必生善趣天界。我作是言,諸比丘,我見眾生,成就身善行,乃至必生善趣天界。我非從沙門婆羅門得聞,而為我所知,所見所解。故我說言,我見眾生,成就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不非難聖者,如是正見,以正見力,而行正業,身壞命終,必生善趣天界。 世尊說如是義[A107]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ᅟᅟ==[A107] 已【CB】,巳【補編】== 此世間人, 建立正心, 而說正語, 更以正身, 而行正事。 多聞之人, 在短生間, 造作福業, 此有智人, 於此人間, 身壞命終, 必生天界。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二經終 第三 出離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三種出離界,云何三種,謂一是色禪,出離一切欲,一是無色禪,出離一切色。一是解脫,出離因緣假合共生法,諸比丘,如是,是三種出離界。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精勤比丘, 知離欲法, 及方便法, 越一切色。 又能隨時, 息一切行。 如是比丘, 有正知見, 趣於解脫, 悟大神通, 寂靜滅息, 能越煩惱, 是名牟尼。 世尊說是義已,如是我聞。 第三經終 第四 色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A108]比丘,無色則勝色,滅盡則勝無色。 ᅟᅟ==[A108] 比丘【CB】,丘比【補編】==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有諸眾生, 生於色界, 又諸眾生, 住無色界, 如是眾生, 不知滅界, 必再來生。 有諸人等, 正知色界, 不住無色, 則趣滅界, 能離生死。 正等覺佛, 無有諸漏, 住不死界, 無有名色, 無有依著, 捨棄依著, 無憂無垢。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註:依著,即蘊依、煩惱依、行依、五欲樂依。) 第四經終 第五 兒子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此世間有如是三種兒子,云何三種,謂一是優生子,一是隨生子,一是劣生子。 諸比丘,云何是優生子,諸比丘,世間諸兒子之父母,不皈依佛,不皈依法,不皈依僧,不遠離殺生,偷盜,邪婬,妄語,住於放逸,飲穀酒菓酒。又復是污戒者,行惡法者。而彼類父母之兒子,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遠離殺生,偷盜,邪婬,妄語。住不放逸,不飲穀酒菓酒,又復是持戒者,行善法者。諸比丘,如是,是優生子。 諸比丘,云何是隨生子,諸比丘,世間諸兒子之父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遠離殺生,偷盜,邪婬,妄語,住不放逸,不飲穀酒菓酒。又復是持戒者,行善法者,而彼類父母之兒子,亦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遠離殺生,偷盜,邪婬,妄語,住不放逸。不飲穀酒菓酒,又復是持戒者,行善法者,諸比丘,如是是隨生子。 諸比丘,如何是劣生子,諸比丘,世間諸兒子之父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遠離殺生,偷盜,邪婬,妄語。住不放逸,不飲穀酒菓酒,又復是持戒者,行善法者,而彼類父母之兒子,則不皈依佛,不皈依法,不皈依僧,不遠離殺生,偷盜,邪婬,妄語,住於放逸,飲穀酒菓酒。又復是污戒者,行惡法者。諸比丘,如是,是劣生子。 諸比丘,此世間有如是三種兒子。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諸智者眾, 望得優生, 及隨生子, 不望劣生, 壞族姓子。 有諸兒子, 是優[A109]婆塞。 如是兒子, 是世間子, 有信有戒, 知父母心, 無有慳吝。 於諸眾中, 最為榮美, 如明分月, 無黑雲蔽。 ᅟᅟ==[A109] 婆【CB】,娑【補編】==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五經終 第六 不降雨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此世間有三種人,云何三種,謂一是不降雨人,一是降一處雨人,一是降一切處雨人。 諸比丘,云何,如不降雨人,謂此世間或諸人等,於諸沙門,婆羅門,孤苦,旅人,貧人,乞丐等眾。不施與飲食,衣服,車乘,香花,香油,塗香。臥具,住居,燈明。諸比丘,如是,是如不降雨人。 諸比丘,云何是如降一處雨人,謂此世間,或諸人等,於諸沙門,婆羅門,孤苦,旅人,貧人,乞丐等眾。或施與,或不施與飲食,衣服,車乘,香花,香油,塗香,臥具,住居,燈明。諸比丘,如是,是如降一處雨人。 諸比丘,云何是如降一切處雨人,謂此世間或諸人等,於諸沙門,婆羅門,孤苦,旅人,貧人,乞丐等眾。施與飲食,衣服,車乘,香花,香油,塗香,臥具,住居,燈明。諸比丘,如是,是如降一切處雨人。 諸比丘,於此世間,有如是三種人。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有諸人等, 值遇沙門, 或婆羅門, 孤苦旅人, 貧人等眾, 而不施與, 飲食用具。 則為賢者, 責彼人等, 為下劣人, 如旱鬼等。 又諸人等, 或不施與, 或亦施與, 有智之人, 則說是人。 如一處雨。 又諸人等。 有妙施物, 等濟眾生, 喜樂而言, 施與施與, 如是之人, 正勤積財, 而正施與- 貧人飲食, 如大雨雲, 轟然降雨, 高低等地, 雨水流遍。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六經終 第七 樂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智者為希求如是三種求而護禁戒。云何是三,謂一是智者為希求我得稱譽,而護禁戒。一是為希求我得資財,而護禁戒,一是希求身壞命終,得生善趣天界。而護禁戒。諸比丘,智者為希求如是三種樂,而護禁戒。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智者希求, 三種樂事, 而守護戒。 一是稱譽, 一是資財, 一是天界。 若諸眾生, 自不作惡, 而友惡友, 則被疑厭。 彼惡友罪, 亦復增長。 人友於人, 必令其人, 為同類人, 以共住故。 彼惡人等, 能令淨人, 同染污惡, 如箭浸毒, 被毒染著, 能令箭袋, 所有諸箭, 皆被毒污。 賢者不應, 友於惡人, 以怖污故。 吉祥草葉, 用包腐魚, 則葉惡臭。 友於惡人, 亦復如是。 多揭羅香, 包以樹葉, 則葉有香。 友於賢者, 亦復如是。 以此之故, 智者當知, 自身如葉, 能包諸物。 莫友惡人, 當友善人。 以不淨人, 能引地獄。 而彼善人, 能引天界。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七經終 第八 [A110]滅壞經 ᅟᅟ==[A110] 滅【CB】,破【補編】==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色身必歸滅壞,識必捨去,一切五蘊,無常。是苦,是變異法。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人知色身, 終歸滅壞, 識必變異, 見五蘊患。 (如是見已), 則能超越, 生死流轉, 能自調御, 達最勝寂, 住蘊滅際。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八經終 第九 界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A111]已,說。 ᅟᅟ==[A111] 已【CB】,巳【補編】== 如是我聞,諸比丘,一切眾生,界是相等,謂諸劣習眾生,必友劣習眾生。善習眾生,必友善習眾生。 諸比丘,乃至過去時,一切眾生,乃至未來時,一切眾生,乃至現在時,一切眾生,界是相等。謂諸劣習眾生,必友劣習眾生,善習眾生,必友善習眾生。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有諸煩惱, 因交友生, 不友彼故, 則能斷之。 有諸善人, 親近懈者, 終必沉於, 輪廻之海。 猶如有人, 登小木筏, 筏必沉沒。 以此之故, 善人當知, 遠離懈怠, 諸不勤者。 而友聖眾, 諸寂靜者。 堅固禪觀, 常行精進, 諸有智者。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註:劣習,樂五欲習。善習,樂出家習。) 第九經終 第十 退失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A112]已,說。 ᅟᅟ==[A112] 已【CB】,巳【補編】== 如是我聞,諸比丘,有如是三種法,能令有學比丘退失,云何是三,諸比丘,謂一是有學比丘,以俗務為悅樂,悅樂俗務,耽著俗務。一是以談話為悅樂,悅樂談話,耽著談話。一是以睡眠為悅樂,悅樂睡眠,耽著睡眠。 諸比丘,如是三種法,能令有學比丘退失。 諸比丘,有如是三種法,能令有學比丘,不退失。云何是三,謂一是有學比丘,不以俗務為悅樂,不悅樂俗務,不耽著俗務。一是不以談話為悅樂,不悅樂談話,不耽著談話。一是不以睡眠為悅樂,不悅樂睡眠,不耽著睡眠。諸比丘,如是三法,能令比丘不退失。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有諸比丘, 悅樂俗務, 悅樂談話, 睡眠無制, 如是比丘, 不能證得, 最上正覺。 以此之故, 諸比丘眾, 應少俗務, 遠離多睡, 而知自制, 如是比丘, 當證正覺。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十經終 本品共攝經:一、邪見經。二、正見經。三、出離經。四、色經。五、兒子經。六、不降雨經。七、樂經。八、滅壞經。九、界經。十、退失經。 第三集 第三品終 第三集 第四品 第一 尋思經(尋伺之尋)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A113]已,說。 ᅟᅟ==[A113] 已【CB】,巳【補編】== 如是我聞,諸比丘,有三種不善(惡)尋思。云何是三,謂一是不令他輕蔑相應尋思,一是為利養恭敬稱譽相應尋思,一是為憫他相應尋思。諸比丘,如是,是三種不善尋思。 世尊說如是義[A114]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ᅟᅟ==[A114] 已【CB】,巳【補編】== 人若因於, 不令他蔑, 利養恭敬, 樂交大臣, 如是之人, 遠於斷結。 諸比丘眾, 能捨兒女, 家畜婚事, 及慳吝心, 如是比丘, 當證最上, 正等正覺。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一經終 第二 恭敬經 諸比丘,我見眾生,被恭敬降伏,傷毀其心,身壞命終,生於無幸處,惡趣,墮處,地獄。 諸比丘。我見眾生。被不恭敬降伏,傷毀其心(生怨憎心),身壞命終,生於無幸處,惡趣,墮處,地獄。 諸比丘,我告說言,諸比丘,我見眾生,被恭敬降伏,傷毀其心。乃至生於無幸處,惡趣,墮處,地獄。非從沙門婆羅門得聞,而是我自知,自見自解。而告說言,諸比丘,我見眾生,被恭敬降伏,傷毀其心,身壞命終,生於無幸處,惡趣,墮處,地獄。我見眾生,被不恭敬降伏,傷毀其心,身壞命終,生於無幸處,惡趣,墮處,地獄。 入三昧者,被人恭敬。而彼常住,不放逸法。彼不因人,恭敬於彼,或不恭敬,而有所動。 佛陀世尊,諸聖之首,嘗告說言,常住勝觀,專勤精進,住於正見,斷樂後取,是名善人。 第二經終 第三 聲經 諸比丘,如是三種天聲,在天眾中,因時而發,云何是三。 諸比丘,謂一是聖者弟子,思惟剃除鬚髮,穿著袈裟,出家之時,如是之時,則諸天眾,發天聲言,聖賢弟子,思惟與魔作戰。諸比丘,如是,是諸天眾,因時發聲。 復次,謂二是聖者弟子,成就精進增上,七菩提分,如是之時,則諸天眾,發天聲言,聖者弟子,與魔作戰。諸比丘,如是,是諸天眾,因時發聲。 復次,謂三是聖者弟子,於現法中,以最勝慧,盡諸煩惱,證心解脫,慧解脫時。如是三時,則諸天眾,發天聲言,聖者弟子,作戰得勝,已勝,已佔據所有戰場。諸比丘,如是,是諸天眾,因時發聲。如是三種天聲,在天眾中,因時而發。 諸天眾等,見正等覺,佛之弟子,作戰勝已,已是大人,無有怖畏,則皈敬言,大德尊者,已勝難勝,諸煩惱眾,以解脫力,已勝死軍,死不能伏。 諸天眾等,如是皈敬,證阿羅漢,無漏聖者。以諸天眾,不見少分,無漏聖者,能被死縛。以是之故,皈敬聖者。 第三經終 第四 天經 諸比丘,諸天歿時,有五預兆,現彼天身。謂一是花鬘乾萎,一是天衣污破,一是腋下汗流,一是身色污醜,一是不樂己座。 諸比丘,其時諸天共知,彼彼天子,當從天界,命終死去。即共以三種語,慰彼天子。謂一是言,大德,汝離天界已,當往善趣。謂一是往善趣已,善得所得。謂一是善所得已,善為安立。 時世尊如是說已,一比丘問言,大德世尊,云何是諸天善趣,云何是諸天善得,又復云何,是諸天善為安立。 佛言,諸比丘,人間是諸天善趣,天既轉生人間,則能信受如來所說諸法律儀,此是諸天善得。而此信受,是所安立,根長堅固,為諸沙門,婆羅門,天,魔。梵天,及諸人間,所不能奪。諸比丘,如是是諸天善為安立。 天壽將終,則諸天眾,以三種語,慰彼天言,大德天子,當生善趣,為人眾友。汝為人[A115]已,當信正法。而汝之信,為所安立。於如來教,根長堅固,於生生中,人不能取。汝當棄捨,身之惡行,語之惡行,意之惡行,乃至其他,惡不善業,以身行善,多行語善,無量意善,到無依著。行於布施,以廣福資,令諸有情,安於正法,安於梵行。 ᅟᅟ==[A115] 已【CB】,巳【補編】== 諸天眾等,若知彼天,壽命將終。即便慰言,天子當行,當數數行。 第四經終 第五 世間經 諸比丘,如是三種人,出現世間,則為利益諸極多人眾,安樂諸極多人眾,為普濟世間,為利益安樂福利諸人天眾,云何是三種人。 諸比丘,如來出現世間,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陀,世尊。彼如來說法,初善,中善,後善,開闡梵行,文義具足,清淨圓滿。諸比丘,如是,第一種人,出現世間,則為利益極多人眾,為安樂極多人眾,為普濟世間,為利益安樂福利諸人天眾。 復次,彼導師世尊之弟子,是漏盡阿羅漢,住盡梵行,所作已辦,捨諸重擔,自得義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彼聖弟子,有所說法,初中後善,文義具足,清淨圓滿,諸比丘,如是第二種人,出現世間,則為利益極多人眾,則為安樂極多人眾,為普濟世間,為利益安樂福利諸人天眾。 復次,彼導師世尊之弟子,在有學位,多聞妙法,戒行具足,彼聖弟子,有所說法,初中後善,文義具足,清淨圓滿。諸比丘,如是第三種人出現世間,則為利益極多人眾,則為安樂極多人眾,為普濟世間,為利益安樂福利諸人天眾。 於此世間,第一種人,是聖導師,得最大德。彼師弟子,自調御已,又彼弟子,雖在有學,而已多聞,戒行具足。 彼三種人,於人天中,最為殊勝。彼三種人,放大光明,演說諸法,開湼槃門,救度人眾,出於煩惱。 有諸人眾,依彼導師,最勝說法,所示勝道,於如來教,住不放逸,於現生中,必盡苦際。 第五經終 第六 不淨經 諸比丘,汝等當於自身,修不淨觀,於現前心,住出入息念。又復諦觀,諸行無常。 諸比丘,汝等若於身住不淨觀,則以淨界之故,能捨貪心。汝等於現前心,住出入息念,則一切忿恨尋思,不能復有。汝等若能諦觀諸行無常,則能棄捨無明,而令明生。 諸比丘眾,住不淨觀,正念觀息,於一切時,諦觀滅行,湼槃之界。如是比丘。是正見者,專精皈依,息滅諸行,趣涅槃界。如是比丘,當證神通,寂靜越漏,名為牟尼。 第六經終 第七 法經 若比丘言,此人法隨法行。則此隨法行,是彼比丘法隨法行。則彼比丘,唯說法,不說非法。 又彼比丘,於尋思時,唯尋思法。不尋思非法,若比丘,遠離說非法,尋思非法,遠離如是二已,則是捨者,有正念正知。 若有比丘,以法為樂,而樂於法,隨念於法,則不退失。於彼正法,若諸比丘,行住坐臥,內心寂靜,必達真寂。 第七經終 第八 黑暗經 諸比丘,如是三種不善尋思,是黑暗作,不慧眼作,是無智作,令慧滅盡,令生忿恨,不生涅槃。云何是三,謂一是欲尋思,一是忿恨尋思,一是害尋思。如是三種不善尋思,是黑暗作,不慧眼作,是無智作。令慧滅盡,令生忿恨,不生湼槃。 諸比丘,如是三種尋思,不黑暗作,是慧眼作,是禪那作,令慧增長,不生忿恨,令生湼槃。云何是三,謂一是出離尋思,一是不忿恨尋思,一是無害尋思。 諸比丘,如是三種善尋思,不黑暗作,是慧眼作,是禪那作,令慧眼增長,不生忿恨,令生湼槃。 當常尋思,三善尋思。而去三種,不善尋思,唯精進者,能為滅息-諸邪尋思,如雨息塵。以此之故。聖精進者,入寂尋思,於現法中,達安穩處。 第八經終 第九[A116] 污經 ᅟᅟ==[A116] [-]【CB】,經【補編】== 諸比丘,如是三種內污。是內非友,是內冤怨,是內殺者,是內敵人。云何是三,謂一是貪,一是瞋,一是痴。諸比丘,如是三種內污,是內非友,是內冤怨,是內殺者,是內敵人。 貪令毀失,令心驕恣,人不知貪,是內大患。有貪之人,不識利益,不見妙法,貪覆人時,人即暗昧。能斷貪者,於可貪境,不起貪念。聖道能令-人離於貪,如水不著-於蓮葉上。 瞋令毀失,令心驕恣,人不知瞋,是內大患。有瞋之人,不識利益,不見妙法。瞋覆人時,人即暗昧。能斷瞋者,於害人境,不起害心。聖道能令-人離於瞋。如多羅果,熟而落下。 痴令毀失,令心驕恣,人不知痴,是內大患。有痴之人,不識利益,不見妙法。痴覆人時,人即暗昧,能斷痴者,於迷惑境,不起痴心,人能斷痴,如日破暗。 第九經終 第十 提婆達多經 諸比丘,提婆達多,為三種惡法之所覆蓋,傷毀其心,永劫生於無幸處,生於地獄,無可救藥。云何是三,謂提婆達多,為惡欲之所覆蓋,傷毀其心,永劫生於無幸處。生於地獄,無可救藥。提婆達多,為惡友之所覆蓋,傷毀其心,永劫生於無幸處。生於地獄,無可救藥。 有最上之道,最上之果(可證可得)。而提婆達多,以少證上人法,而中途廢棄(可證可得)。諸比丘,提婆達多,為三種惡法之所覆蓋,傷毀其心,永劫生於無幸處,生於地獄,無可救藥。 人有惡欲,則莫出現-於此世間。有惡欲人,當應自知,生於何趣。 如是我聞,提婆達多,世所共知,是智者人,眾所共稱,是調御已,有妙稱譽。提婆達多,行於放逸,侵害如來,(以此之故),墮入無間-地獄四門,可怖可畏。 人若侵害-無害之人-無惡業人,則其惡果,當自身受。 有害心者,不濟人者,如以毒瓶,侵害大海,終不能得,以海大故。 有人欲害-如來尊者-心寂滅者。而其侵害,終不能及-如來尊者。 諸比丘眾,行佛之道,佛弟子道,當盡苦際。有智比丘,當友佛陀,或佛弟子,當從佛陀,或佛弟子。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十經終 本品共攝經:一、尋思經。二、恭敬經。三、聲經。四、天經。五、界經。六、不淨經。七、法經。八、黑暗經。九、污經。十、提婆達多經。 第三集 第四品終 第三集 第五品 第一 勝信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是三種勝信。云何是三,諸比丘,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想,非非想。如是所有有情中,智者說言,如來應正等覺佛世尊,勝諸所有有情。諸比丘,人若信於佛陀,則名信於最勝之人,而其最勝之果,則為其信於最勝佛陀之人所得。 諸比丘,有為法,無為法,如是所有法中。智者說言,離貪,謂離於慢法。無渴,拔執,斷輪廻,滅愛,無貪,寂滅,湼槃之法,勝諸所有有為法及無為法。諸比丘,人若信於離貪法,則名信於最勝之法,而其最勝之果,則為其信於最勝法之人所得。 諸比丘,所有有為法中,智者說言,八支聖道,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勝諸所有有為法,諸比丘,人若信於八支聖道法,則名信於最勝之法,而其最勝之果,則為其信於最勝法之人所得。 諸比丘,所有諸眾諸會,智者說言,如來弟子,謂諸四雙八輩,勝於所有諸眾諸會。諸比丘,人若信於僧眾,則名信於最勝之眾,而其最勝之果,則為其信於最勝眾之人所得。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人若信於- 最勝三寶, 明最勝法。 信最勝佛- 無漏聖者。 信最勝法- 盡諸貪欲- 寂靜安樂。 信最勝僧- 最上福田。 奉施三寶, 勝福所感。 增上壽色- 稱譽德行。 增上福力, 賢者奉施- 最勝三寶, 住最勝法, 則於人天, 最勝自在。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一經終 第二 活命經 諸比丘,求摶飯以活命者,責難者則責難言,於世持鉢遊行,求摶飯食。諸比丘,族姓子,行於勝義,依於勝義,不被王者拘捕。不被賊眾禁錮,不負債,無有怖畏,安和而住。而求摶飯活命者,自思惟言,我輩被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之所覆蓋,苦所追隨,苦所覆蓋,我輩應云何滅諸苦際。諸族姓子,如是出家,而乃有大貪欲,有大愛欲,有瞋恨心,有邪思惟,有放逸念,不自知,心不堅固,心趣於邪,不護諸根。如是,我說是人,猶如火葬台焚尸薪炬,兩端火燃,中間糞污,不能用於聚落林間,如是之人,失壞在家資用,不成滿沙門勝義。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彼邪惡人, 失壞在家- 所有資用, 而復毀棄- 沙門勝果, 如火葬台, 焚屍薪炬。 寧可吞食- 火燒鐵丸, 勝於污戒, 不調御者, 食諸聚落- 所施摶飯。 第二經終 第三 和合衣經(僧伽胝衣) 諸比丘,若有比丘,執和合衣端,尾隨我行,依我足跡行。但彼比丘,有貪欲,有大愛欲,有瞋恨心,有邪思惟,有放逸念,不自知,心不堅固,心趣於邪,不護諸根。如是,則彼比丘,實遠我甚,我亦遠彼。此復云何,以彼比丘,不見法故,名不見我。 諸比丘,若彼比丘,住百旬處,而彼比丘,無有貪欲,無有愛欲,無有瞋恨,不邪思惟,住不放逸,自知,定心堅固,專心一境,守護諸根,如是,則彼比丘,實近於我,我亦近彼,此復云何,以彼比丘,見於法故,以見法故,是名見我。 多欲之人,顛倒惱迫,依愛欲行,熱惱不息。彼雖尾隨-正等覺佛-無怖畏者,滅熱惱者。但彼多欲,如是之人,名遙見佛。 有智之人,知最上法,是無怖畏,住於寂靜,如水無波,如是無畏,能滅熱惱,無愛欲者,名近見佛。 第[A117]三經終 ᅟᅟ==[A117] 三【CB】,二【補編】== 第四 火經 諸比丘,如是三火聚。云何是三,謂一是貪火,一是瞋火,一是癡火。諸比丘,如是,是三火聚。 謂貪是火,焚燒欲染-諸眾生等。 謂瞋是火,焚燒忿恨-諸眾生等。 謂痴是火,焚燒迷妄,不知聖法-諸無智人。如是三火,此世來世,焚燒戀樂-自色身人。彼被焚人,不知火焚。如是眾生,增地獄眾,生畜生趣,阿修羅趣,及餓鬼趣,不能脫離-魔羅之縛。 又諸眾生,於正等覺,佛陀聖教,晝夜六時,精勤修持。(於自色身),作不淨想,則滅貪火。最勝之人,以慈心故,得滅瞋火,以慧力故。得滅痴火。 如是有慧-諸眾生等,能自守護,諸三火聚。而證無餘-湼槃之界,苦盡無餘。 諸有智者,見於聖諦,通達正智,以慧正見,是諸勝知,盡諸後有,不再來生。 第四經終 第五 觀察經 諸比丘,若比丘,住於觀察,知自識心,不散亂顛倒,不住於內(愛等),則應如是住於觀察。若比丘,不怖,不著,不取,則生老死苦,不再復有。 若諸比丘,能捨七縛,斷愛後有,生死輪廻,則不能有。 (註:七縛,即愛、見、慢、忿、無明、煩惱、惡行。) 第五經終 第六 生經 諸比丘,如是三欲。云何是三,謂一是眾生有現欲,一是諸天有化樂欲,一是諸天有他化自在欲。諸比丘,如是三欲。 眾生現欲,天化樂欲,他化自在,諸天之欲。人及眾生,享諸欲樂,不能超越,彼此輪廻。 智者當棄,人天欲樂。智者應斷-人所難斷-愛著流注-諸可喜色,及可樂色。則能證於-無餘湼槃。聖見智者,通達正智,以慧正見,是最勝知,盡諸後有,不再來生。 第六經終 第七 欲經 諸比丘,若人於欲繫縛相應,於後有繫縛相應。雖證不還果者,亦當再生。諸比丘,聖者捨離欲繫縛已,(但)於後有繫縛相應,是證不還果者,不再來生。 諸比丘,聖者捨離欲繫縛已,捨離後有繫縛已,則證無漏阿羅漢果。 眾生相應-欲有繫縛,則當墮入,生死輪廻。 若有眾生,離欲繫縛,智者說彼,是不還果。 若有眾生,能斷諸疑,盡後有已。則已漏盡,而達彼岸。 第七經終 第八 善經 諸比丘,比丘有善戒,有善法,有善慧。我說是比丘,是漏盡阿羅漢,住足梵行,是住法律儀,是最上人。 諸比丘,云何是比丘有善戒。謂比丘住法律儀,是有戒者,守護波羅提木叉,具足行及行處,於諸小罪,見諸大患。於諸學處,受持修習。諸比丘,如是。是有善戒比丘。有善戒比丘,有如是。 云何是有善法比丘,謂比丘住法律儀,常勤修習增上三十七菩提分法相應,諸比丘,如是,是有善法比丘。有善法比丘,有如是。 云何是有善慧比丘,謂比丘住法律儀,以現法上慧,盡諸漏故,遍知證入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諸比丘,如是,是有慧比丘。有善戒,有善法,有善慧比丘,有如是。我說是比丘,是漏盡阿羅漢,住足梵行,是住法律儀最上人。 有諸比丘,無身惡行,無語惡行,無意惡行,則佛說彼-是有慚者,有善戒者,增上修習,達聖道禪,一切諸法,而證正覺。 以佛為首,一切聖者,說彼比丘,已無煩惱,有妙善法。 有諸比丘,正知此生,已盡苦際,則佛說彼-是無煩惱,成滿諸法,無苦斷疑,無住無漏,有善慧者。 第八經終 第九 施經 諸比丘,如是二種施,謂一是財施,一是法施。諸比丘,此二種施,法施為勝。諸比丘,如是二種分與,謂一是財分與,一是法分與。諸比丘,如是二種分與,法分與為勝。 諸比丘,有二種攝益,謂一是財攝益,一是法攝益,諸比丘,如是二種攝益,法攝益為勝。 諸佛說言,施是最勝,世尊讚言,分與最勝。智者信於-正等覺佛,及諸聖僧,正知施與,而能隨時,恭敬施與。信善逝語,則得勝淨。於善逝語,能不放逸,則得勝淨。 第九經終 第十 法經 諸比丘,我說證三明者,是婆[A118]羅門。我不說彼,諸依人說,而隨說者,是婆[A119]羅門。諸比丘,云何我說證三明者,是婆羅門。而不說彼,諸依人說,而隨說者,是婆[A120]羅門。 ᅟᅟ==[A118] 羅門【CB】,門羅【補編】== ᅟᅟ==[A119] 羅門【CB】,門羅【補編】== ᅟᅟ==[A120] 羅門【CB】,門羅【補編】== 諸比丘,住法律儀比丘,得宿住隨念,謂得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六生,七生,八生,九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幾壞刼,幾成刼,幾壞成刼。我於彼處,有如是名,有如是姓,有如是色身,有如是食,有如是樂受苦受,有如是壽限,於彼處死,生彼彼處,而於彼彼處,有如是名,有如是姓,有如是色身,有如是食,有如是樂受苦受,有如是壽限,於彼彼處死,生於此處。汝等當得如彼種種相狀宿住隨念。如是汝[A121]已證第一明,已斷無明,而明已生,已滅黑暗,而生光明,是不放逸人勇猛精進。 ᅟᅟ==[A121] 已【CB】,巳【補編】== 復次,比丘以超過人眼,清淨天眼,知諸眾生,死,生,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知諸眾生,隨業流轉,知諸眾生,成就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誹謗聖者,住於邪見,行邪見業,身壞命終生於無幸處,惡趣墮處,地獄。又諸眾生,成就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不謗聖者,住於正見,行正見業,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界。如是,汝當以超過人眼,清淨天眼,見諸眾生,死,生,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知諸眾生,隨業流轉。如是,汝已證第二明。已斷無明,而明已生,已滅黑暗,而生光明,是不放逸人,勇猛精進。 復次,比丘以現法上慧,盡諸漏故,遍知證入,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如是,汝已證第三明,已斷無明,而明已生,已滅黑暗,而生光明,是不放逸人,勇猛精進。 諸比丘,我說如是證三明者,是婆羅門。而不說彼,諸依人說,而隨說者,是婆羅門。 我說彼諸-宿住隨念。見於天界,及無幸處,盡生際者,是為牟尼。 以最勝慧,住足梵行,證三明者,是婆羅門,我不說彼-隨人之說而再說者,是婆羅門。 第十經終 本品共攝經:一、信經。二、活命經。三、和合衣經。四、火經。五、觀察經。六、生經。七、欲經。八、善經。九、施經。十、法經。 第三集 第五品終 第四集 第一 婆羅門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我是乞者相應婆羅門,常清淨手,得最後身,斷煩惱醫士,汝是我胸之子,生於我口,生於法,法所化生,法繼承者,非財富繼承者。諸比丘,如是二種施,謂一是財施,一是法施,此二種施,法施最勝。諸比丘,如是二種分與。謂一是財分與,一是法分與,此二種分與,法分與最勝,諸比丘,如是二種攝益,謂一是財攝益,一是法攝益,此二種攝益,法攝益最勝。諸比丘。如是二種供養,謂一是財供養,一是法供養,此二種供養,法供養最勝。 世尊說如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諸眾生等, 當皈敬於- 供養妙法, 如來尊者。 無慳吝者, 攝益眾生, 人天最勝, 越後有者。 世尊說如是義,如是我聞。 第一經終 第二 四事經 諸比丘,如是,是易得而無過患四小事。云何為四,諸比丘,諸三衣,糞掃衣,是小事,易得而無過患。諸以遊行得摶飯,是小事,易得而無過患。諸於樹下作坐臥處,是小事,易得而無過患。諸家畜尿藥品是小事,易得而無過患。諸比丘,如是,是易得而無過患四小事。 諸比丘。我說比丘有一法,謂以易得而無過患小事,而自知足,是成就沙門分。 心之惱逼,不生於彼。易取,易得,而無過患,諸四小事,謂坐臥處-三衣飲食,以及醫藥,(如是則是),知足比丘。如是比丘,無有邪向。知足比丘,則不放逸。住於正法,住沙門位,如如來說。 第二經終 第三 知經 諸比丘,我說有知見比丘,能盡諸漏,我不說不知見比丘,能盡諸漏。諸比丘,比丘有何所知,有何所見,而盡諸漏。若比丘,知見此是苦,諸漏則盡。若比丘,知見此是苦集(苦之因),諸漏則盡。若比丘,知見此是苦滅,諸漏則盡。若比丘,知見苦滅之道,諸漏則盡。 諸比丘,比丘如是知見,則諸漏盡。 有學比丘,行於直道,則得初禪,證預流果,最勝知根,次第而得最上遍知,解脫智見,則為無漏,聖者所證。 聖道之禪,能盡漏結。諸懈怠者,不能知見。不能脫於-煩惱結縛 第三經終 第四 沙門經 諸比丘,有諸沙門,婆羅門,不如實知此是苦因,此是苦滅,此是苦滅之道。如是諸沙門,非沙門眾中沙門,如是諸婆羅門,非婆羅門眾中婆羅門。如是眾等,不以現法勝慧,正知實證於果,謂沙門果,又復謂婆羅門果。 有諸沙門,婆羅門,如實知此是苦,此是苦因,此是苦滅,此是苦滅之道。如是諸沙門,婆羅門,我稱讚彼是沙門眾中沙門,婆羅門眾中婆羅門,如是眾等,當以現法勝慧,正知實證於果,謂沙門果,又復謂婆羅門果。 有諸沙門,婆羅門等,不實知苦,不知苦因,不知苦滅,及滅苦道如是眾等,失心解脫,及慧解脫。不能盡苦。如是眾等,入於生老。 有諸沙門,婆羅門等,能實知苦,知苦之因,知苦之滅,及滅苦道如是眾等,具心解脫,及慧解脫,能盡諸苦,如是眾等,不再生老。 第四經終 第五 戒經 諸比丘,比丘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能教誡,令知,令見,今信受,令勇猛,令悅樂,能說正法。諸比丘,我說(人若)能見彼眾比丘,聽彼眾比丘,近彼眾比丘,侍彼眾比丘,隨念彼眾比丘,隨彼眾比丘出家。則有大益,所以者何,以能承事親近隨侍如是比丘眾,則戒蘊,定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雖未成滿,則能修習,而得成滿。諸比丘,如是比丘,我說是師尊,是引導者,是離煩惱敵,是滅暗,是與光明,是放光輝,是耀光彩,是揭火炬,是具眼聖者。 若能見於-已調御已,常住法者,諸聖者眾,則為智者-之所歡樂諸智者眾,於滅暗者。具眼賢者,離煩惱敵,諸聖者眾,演說正法,令世光明。而以勝慧,正知斷生,則無後有。 第五經終 第六 愛經 諸比丘,比丘起愛,起於如是四種愛。云何為四,諸比丘,比丘起愛,一是起於三衣,一是起於摶飯,一是起於坐臥處,一是起於此生彼滅。諸比丘,比丘起[A122]愛,起於如是四種愛。 ᅟᅟ==[A122] 愛【CB】,▆【補編】== 以愛為友,則[A123]永流轉,不能超出,此生彼滅,生死輪迴。比丘當知愛是苦因,人若無愛,無有執著,住於正念,則無輪迴。 ᅟᅟ==[A123] 永【CB】,▆【補編】== 第六經終 第七 梵經 諸比丘,若族姓子,在家尊敬父母,如是族姓家,名為梵天。(其家)有梵天尊親,有梵天尊師,有供梵天。謂梵天,是其父母。梵天尊親,是其父母。梵天尊師,是其父母。有供梵天,是其父母。所以者何,以父母於子,護養珍保,於子示現於此世間故。 我說父母,子之梵天,梵天尊親,及供梵天,以此之故,智者當以-飯食水衣,諸坐臥具,塗香沐浴,及為洗足。智者當讚-如是諸人以此諸人,捨此世已,生天界故。 第七經終 第八 資護經 諸沙門,諸婆羅門居士,於汝等有大資護,以三衣,飲食,坐臥具醫藥,道具,供養汝等,汝等當資護諸婆羅門居士,為之說法,初中後善,文義具足,清淨圓滿。諸比丘,居家及出家,以財施及法施之力,互相資護,住於梵行,為斷暴流,正盡苦際。 在家出家,諸人等眾,互相資護,能以正法,最勝成就,離諸煩惱。 出家者眾,於在家者,得諸三衣,飲食臥具,醫藥等事,而在家者依修正行-諸聖者眾,依阿羅漢-尊者所說,以清淨慧,修於三昧,依此聖教,達於善趣,常享天樂。 第八經終 第九 欺誑經 諸比丘,有諸比丘,是欺誑者,慢者,饒舌,煩惱如山,煩惱如高長蘆。心不住定。如是比丘,不尊重我,離我律儀。諸比丘,有諸比丘,非欺誑者,不饒舌,是賢者,不慢者,心住於定。如是比丘,是尊重我,不離我律儀,能於我律儀法中,增長,增上,廣嚴。 有諸比丘,是欺誑者,慢者饒舌,煩惱如山,煩惱如蘆,心不住定此諸比丘,於正等覺-佛陀所說。法律儀中,不能增長。 有諸比丘,非欺誑者,亦不饒舌,則是賢者。無有慢心,心住於定如是比丘,於正等覺-佛陀所說,法律儀中,則能增長。 第九經終 第十 人經 諸比丘,如人於河,水流所漂,謂被可喜色可樂色所漂。諸具眼人立於岸上,當為說言,汝汝大德,被河流所漂,謂諸可喜色可樂色所漂,河底下處,有波浪,有旋渦,有惡獸,有夜叉,汝當死亡,或苦近死。爾時此人,聞諸人語,即以手足,逆流力游。 諸比丘,我說此喻,欲令明義,如是是喻義。諸比丘,河流是愛,可喜色可樂色是六內處,河底下處,是五分下結。波浪是忿恨,旋渦是五欲樂,惡獸夜叉是女人,逆流是出離,以手足力游是精進,岸上具眼人,是如來應供正等覺佛。 有諸比丘,於諸煩惱,期得捨斷,應捨諸欲,及諸苦等。住於正智得心解脫,證解脫道,及解脫果。 有智比丘,盡此世間,住足梵行,我說此人,到彼岸者。 第十經終 第十一 行經 諸比丘,比丘在行時,有欲尋思,瞋尋思,害尋思。若諸比丘,住此欲尋思,瞋尋思,害尋思,而不棄捨,不損減,不令滅,不令盡。如是行時比丘,我說彼人,隨時住於無勤,無愧,懈怠,劣勤。諸比丘,比丘在住(立)時,有欲尋思,瞋尋思,害尋思。乃至比丘在坐時,乃至比丘在臥時,醒時,有欲尋思,瞋尋思,害尋思。而不棄捨,不損減,不令滅,不令盡。如是臥時醒時比丘,我說彼人,隨時住於無勤,無愧,懈怠,劣勤。 諸比丘,比丘在行時,有欲尋思,瞋尋思,害尋思,若諸比丘,不住欲尋思,瞋尋思,害尋思,而棄捨,損減,令滅,令盡,如是行時比丘,我說彼人,隨時住於勤,有愧,不懈怠,堅定。比丘在住(立)時,有欲尋思,瞋尋思,害尋思,乃至坐時,乃至臥時,醒時,有欲尋思,瞋尋思,害尋思,若彼比丘,不住欲尋思,瞋尋思,害尋思,而棄捨,損減,令滅,令盡,如是臥時醒時比丘,我說彼人,隨時住於勤,有愧,不懈怠,堅定。 若諸比丘,行時住時,坐時臥時,依於家室,住惡尋思。如是比丘行於邪道,住於痴境,如是比丘,不能證於-最上菩提。 若諸比丘,行時住時,坐時臥時,滅惡尋思,住法尋思,則能證得-最上菩提。 第十一經終 第十二 具足戒經 諸比丘,汝等當具足戒,具足波羅提木叉,守護波羅提木叉律儀,具足行及行處,於諸小罪,見大怖畏,受持修習一切學處。 諸比丘,汝等住具足戒,具足波羅提木叉,守護波羅提木叉律儀,具足行及行處,於諸小罪,見大怖畏,受持修習,一切學處已。應於何事,是最上作。諸比丘,若比丘行時,已滅魔欲,瞋忿,昏沈,睡眠,掉舉,惡作。已捨疑,而勤精進,正念不惑,調身已,不粗暴專心一境,如是行時比丘,我說彼是精進,有愧,常行精進,勇猛。諸比丘,若比丘住時,已滅魔欲,瞋忿,昏沈,睡眠,掉舉,惡作。乃至若比丘坐時,已滅貪欲,瞋忿,昏沈,睡眠,掉舉,惡作,乃至若比丘臥時,醒時,已滅貪欲,瞋忿,昏沈,睡眠,掉舉,惡作,已捨疑,而勤精進,正念不惑,調身已,不粗暴,專心一境。如是臥時醒時比丘,我說是精進,有愧,常行精進,勇猛。 精勤比丘,行住坐臥,手足屈伸,而正諦觀,前視下地,去來眾生法蘊生滅。則為佛陀-諸聖之首。說言彼人,精進行寂,而不散亂,有淨禪見,隨學寂法,正念修學,常住勇猛。 第十二經終 第十三經 世間經 此是諦實,世尊如是語,此經是世尊證阿羅漢已,說。 如是我聞,諸比丘,如來悟世間已,已離世間。悟世間因已,捨世間因已,悟世間滅已,實證世間滅已,悟世間滅之道已,修習世間滅之道已。 諸比丘,世間乃至天界,魔界,梵界諸眾生。沙門,婆羅門,天,人。所見,所聞,所知,所明,所達,所求,所念。諸所有物,如來悉知。以此之故,諸智者稱為如來。 諸比丘,如來於某夜證無上正等覺,於某夜於無餘依涅槃界,而般涅槃。於其中間,演說法語,彼諸法語,必當如是,非不如是。以此之故,諸智者,稱為如來。 諸比丘,如來如是說,如是行。如是行,如是說。以此之故,智者稱為如來。 諸比丘,如來統此無人能統之世間,乃至天界,魔界,梵界,眾生沙門,婆羅門,天,人。明見,而命令之,以此之故,諸智者稱為如來。 世尊說是義已,於彼經中,世尊說如是偈。 佛以勝慧, 於諸世間, 如實而知, 所有一切。 離諸世間, 世間無比。 是大賢者, 統伏魔眾, 及諸行蘊, 脫煩惱縛, 諸佛世尊, 已斷諸漏, 無有諸苦, 斷一切疑, 盡一切業, 盡依著法, 彼之世尊, 名為佛陀。 彼之世尊。 名勝師子。 為人天界, 轉於梵輪。 以此之故, 皈依於佛。 諸人天眾, 來此集會, 當歸命佛。 彼之世尊, 有大德聚, 無有怖畏, 諸調御中, 佛最調御, 諸寂靜中, 最上寂靜, 諸解脫中, 最上解脫。 諸渡彼岸, 佛最第一。 以此之故, 諸人天眾, 當歸命彼- 有最大德, 無有怖畏, 之佛陀尊, 以人天中, 更無有人, 等世尊故。 本品共攝經:一、婆羅門經。二、四事經。三、知經。四、沙門經。五、戒經。六、愛經。七、梵經。八、[A124]賢護經。九、欺誑經。十、人經。十一、行經。十二、具足戒經。十三、世間經。 ᅟᅟ==[A124] 賢【CB】,資【補編】== 第四集 終 如是語經終 泰國大藏經 經藏 小部經 第一卷終 #----------------------------------------------------------------------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 第 6 冊 No. 6 泰國大藏經小部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