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性論 世親菩薩造 劉孝蘭譯 敬禮世間自在婆伽梵! 1.徧計同依他,及與圓成實,許此三自性,智者深所知。 ᅟᅟ    ※    ※    ※    ※2.由緣自在轉,及唯分別事,所現即依他,似現為徧計。 3.所現之似現,常恆無所有,此無變異故,即圓成自性。 4.徧計彼所現,有此二似現,彼中無有此,彼即無二法。 ᅟᅟ    ※    ※    ※    ※5.云何彼中無?謂無能徧計,及其所計義,說心名分別。 6.由因果性故,許心有二種:謂阿賴耶識,及與七種轉。 7.初由染種習,積集故名心,二由於種種,行相轉故名。 ᅟᅟ    ※    ※    ※    ※8.彼虛妄分別,許亦分三種:異熟與執我,以及了別他。 9.初異熟自體,彼即根本識;餘者名轉識,由能所見轉。 ᅟᅟ    ※    ※    ※    ※10.以有無二一,雜染清淨相,分別諸自性,許此為甚深。 ᅟᅟ    ※    ※    ※    ※11.凡所分別有,彼即畢竟無,故於徧計性,許有有無相。 12.錯亂體性有,似現體全無,故許依他性,亦有有無相。 13.若二畢竟無,無二即是有,故於圓成性,許有有無相。 ᅟᅟ    ※    ※    ※    ※14.徧計義雖二,有無體一故,愚夫徧計性,許二一自性。 15.所現有二分,唯亂體一故,爰於依他性,亦許二一性。 16.二體之自性,即一無二故,亦許圓成性,有二一自性。 ᅟᅟ    ※    ※    ※    ※17.徧計及依他,雜染相所知,唯於圓成性,許為清淨相。 ᅟᅟ    ※    ※    ※    ※18.二不諦實性,即無事自性,故離徧計性,無別圓成實。 19.無二之自性,即二無自性,故離圓成實,無別徧計性。 20.非實唯似現,如是無自性,故離依他起,無別圓成實。 21.非實二自性,似現體全無,故離圓成實,無別依他起。 ᅟᅟ    ※    ※    ※    ※22.[A1]已觀待名言,分別諸自性;依彼增上力,如次證當說。 ᅟᅟ==[A1] 已【CB】,巳【補編】== ᅟᅟ    ※    ※    ※    ※23.徧計名言性,唯餘增益性;故離言自性,亦當許為餘。 24.先於二我無,入故入依他,二性全非有,唯是徧計故。 25.次於二無性,證入圓成實;即此證入時,亦說有與無。 26.此三自性者:無所緣無二,極無如是無,即無事自性。 ᅟᅟ    ※    ※    ※    ※27.咒力幻作故,有象身現起,許唯顯現相,象實全非有! 28.徧計性如象,依他猶象相,於彼無象事,圓成許似此。 29.從彼根本識,計不實二我,二性極無故,唯有彼行相。 30.根本識如咒,真如許似木,分別似象相,二性則如象。 31.若了此真義,能如次頓知:徧知及永斷、所證三種相。 32.徧知無所緣,淨所現為斷;無二為所緣,則亦現作證。 33.象所緣即無,彼行相即滅,所得唯木材,幻化事如爾。 34.如是二叵得,二現相亦滅,滅時即證彼,圓成無二事。 ᅟᅟ    ※    ※    ※    ※35.相違識變故、心見無境故、三智隨轉故、無功解脫故。 ᅟᅟ    ※    ※    ※    ※36.若能觸唯心,所知即叵得;所知義無故,心亦不可得。 37.二都無得故,即緣於法界;由緣法界故,即證圓滿德。 38.由證圓滿德,即能得無上,三身菩提智,成就自他利! 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二日北碚縉雲山 附譯者說明 一、「三自性論」全論共三十八個頌,為了便於閱讀,譯者在頌文頭上加上號數,並作初步分段。 徧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三自性是無著、世親學系的總樞紐,作者的三自性論對三自性的各別性質、相互關係、悟入的次策、方法和利益等問題,都比較集中地和比較具體地作了說明。 三自性論貫徹了「唯識」為立場、「辯證」為方法的特點。 二、三自性論的譯稿是一九四九年在重慶譯出的。一九五一年來北京後,聽說金克木先生已有譯本,但未暇對照。今年病中無事,乃檢金譯同拙譯和原文對照,發現金譯有不妥的地方。例如第三十五頌,原文四句是四件事,即四種智,攝大乘論叫做「四法」。四法是用來成立唯識義的,攝大乘論說:「諸義現前分明顯現而非是有,云何可知?如世尊言:『若諸菩薩成就四法,能隨悟入一切唯識都無有義:一者成就相違識相智……二者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三者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四者成就三種勝智隨轉妙智……』」三自性論列舉這四法同樣是在說明依靠什麼力量悟入「唯識的三自性」的問題的。原文第一句是攝論的第一種智,第二句是攝論的第二種智,而金譯如次作「由滅慧障故」「以覺見妄故」。第三句是攝論的第四種智,第四句是攝論的第三種智,金譯如次作「三智隨轉故」「自然得解脫」,在字面上雖然對了,但由於前二句的錯誤和全頌翻譯的組織形式,使人覺得似乎前三句是「因」,第四句是「宗」,這就不對了。此外,還有很多不符合的地方,我們只能認為是不同,因為金譯是根據梵文原本並參照藏文二種譯本譯出的。拙譯只據藏文標題為世親造的一種譯本,希讀者只作為異譯看,加以比較研究。 #----------------------------------------------------------------------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 第 9 冊 No. 36 三自性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