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6-28 07:22</span>
譯者敘言
一、達喇那他為西藏覺昂派之大師,曾旅行印度,尼泊爾各地,見聞廣博。本史作於明神宗萬曆三十六年(一六〇八),取材頗多,內容豐富,於每一宗派之流衍,亦率能道其原委。如此完整之印度佛教史,求之國中,尚無其匹;故為譯出,以餉國人。
二、本史篇幅頗多,茲節譯其重要部分,僅得全書三分之一。但所刪去者,皆係玄渺神話,於原書精彩,毫未減損也。
三、本史西藏原文有德格版奈旦版兩種。此本乃根據德格版譯出,亦曾參考日人寺本婉雅之日譯本。寺本氏譯本,係假自陳大可先生,陳先生並助余譯讀,盛意可感,謹於此致殷重之謝忱。
四、譯筆除書名外,全係直譯,以保留原文之語氣情態。
五、原本有章無節,章名之標擧,係在每章之後。今按漢地著作習慣,將章名提在每章之前;並於每章酌為分節標題,以便讀者觀覽。
六、譯本於每節之後,遇有解釋之需要者,曾參考寺本氏之譯本,及其他佛家典籍,略為註釋,或可供讀者觀覽之一助也。
一九四五年七月七日 王沂暖於重慶
印度佛教史
達喇那他著
王沂暖譯
第一章 善見王時代
一 大迦葉與阿難陀
在昔,正等覺者大師之教,初結集時,諸天贊嘆,一切人界,安穩歲豐,眾天人等,和樂而住。
善見王者[1],亦稱阿闍世王,彼王福澤,自然增長,除弗栗恃城外,其餘五城,不待戰伐,一切內服。爾時如來,以及雙勝(舍利弗與目犍連)與十六萬八千阿羅漢,俱入寂滅[2],大迦葉波,亦般涅槃。一切眾生,甚為愁嘆。已曾親見釋尊聖容之諸異生比丘,咸自謂言:「佛在世時,吾等因放逸故,未得勝位。」於是憂勤,專心修法。有學諸聖,亦復如是。諸未親見釋尊聖容之初業比丘,以未得瞻釋尊聖容,於佛教授,未能親炙,若不精進,當入輪廻;如是思維,亦於善法,努力勤修。以此之故,得四果者,與日俱增。
ᅟᅟ==[2] 佛之誕生,為從西曆紀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二年之間;入滅為紀元前四百八十三年,亞歷山大大王同三百二十六年,征服 Taxila 之 ambhi 王。同二百九十八年,頻頭沙羅王即位。於其間,彼子阿育王為 Taxila 之副王。同二百七十三年,阿育王即位,同二十三年,王死。同一百七十年至一百七十五年間,Euciatldes 從安息始王 Demetrius 奪取權位(A Guide to Tai Taxila P. 20 by Tuhn Marshall)。又,西曆紀元年四百八十三年頃,於 Diprahva 塔中,釋迦族(Sakya)之親屬所埋葬之佛骨罈,曾於尼泊爾國境中發現,其罈外面,口之周圍,有最古之 Brahmi 文字之碑銘,記載釋迦族之兄弟等相聚葬埋之意(History of India P. 30 by Rudolf Hoernle)。==
ᅟᅟ==[1] 善見律毗婆沙第二卷「錫崙大史」中,有「阿闍世王在位三十二年,其第八年佛入滅」之記載。==
釋尊付法於大迦葉[3],大迦葉付法於聖阿難陀[4],教法傳播,於焉開展。聖阿難陀守護教法,約經十五年時,金色童子(竭諾迦婆盧那童子)證阿羅漢。彼之傳記,如金色童子因緣經中所載。聖阿難陀能令眈於佚樂之金色童子,無少障難,證得阿羅漢果;故阿闍世王,於彼尊為等佛聲聞,凡十五年間,以一切資具,供養阿難陀等五千阿羅漢焉。聖阿難陀,四十年間,守護教法,彼示涅槃之明年,阿闍世王崩。
ᅟᅟ==[3] 付法藏因緣傳第一曰:「佛告大弟子摩訶迦葉……如我今者,將般涅槃,以此深法,用囑累汝,汝當於後,敬順我意,廣宣流布,無令斷絕。」==
ᅟᅟ==[4] 同上:「摩訶迦葉,垂涅槃時,以最勝法,付囑阿難。」==
二 商那和修
聖阿難陀住於誓多林時,居士商那和修[1],於五年間興起僧伽大供養業。後依皇者之教命出家,次第憶持三藏,證得阿羅漢果。如是前後約使一萬比丘,皆得證阿羅漢。
ᅟᅟ==[1] 阿育王傳第五曰:「摩訶羅問言,汝以何緣,名商那和修,汝為受持商那和衣,故名商那和修?」又,西域記卷一,三十四曰:「商惹迦傅婆,舊曰商那和修,訛也。」==
第二章 蘇婆普王時代
一 末田提迦
此後,阿闍世王之子蘇婆普王(賢手),承繼大位,約十七年,崇信佛教。彼時,聖商那和修,亦於教法,少事守護,而主要者,則為聖末田提迦[1-1],居於波羅奈斯,為四部眾,傳授教授,為婆羅門及諸居士,宣說正法。
ᅟᅟ==[1-1] 末田提迦,意譯為日中或水中,有部毗奈耶雜事第四十曰:「由大仙出家近圓,在日中時,復在水中;為此時人喚為日中,或名水中。」又,善見律毗婆沙第二,譯為「末闡提」。==
一時,波羅奈斯之婆羅門及居士眾,以諸比丘,托缽行乞,頗生嫌厭,謂諸比丘言:「豈無餘處可乞食耶?豈較波羅奈斯無更富之國耶?但見吾輩,供養君等,未見君等,少遺吾輩。」於時聖末田提迦,有萬阿羅漢大眾環擁,向空飛逝,止於北方烏尸羅山。彼處有居士名阿闍者,廣集四方一切僧眾,於一歲中,修供養業,阿羅漢來會者,為數四萬四千。以是因緣,北方佛教,極為興盛。末田提迦於烏尸羅山說法三年。
二 商那和修之在室羅筏蘇底
爾時聖商那和修,住室羅筏蘇底,為四眾說法,證阿羅漢者,近千人云。
第三章 蘇陀奴王時代
一 末田提迦弘法罽賓
彼王(蘇婆普)崩後,其子蘇陀奴王(賢弓)承繼大位,與末田提迦之調伏罽賓[1],同一時代。
ᅟᅟ==[1] 本史於本節中,曾記末田提迦調伏罽賓國龍王歐土修達之故事,未譯。阿育王傳第四卷亦有類似之記載。又,分別功德論卷二記載阿難告摩禪提,汝至罽賓,興顯佛法,彼土未有佛法,好為流布。善見律毗婆沙第二亦記載「目犍連子帝須,集諸僧,語諸長老,汝等各持佛法,至邊地中堅立。諸比丘答言,善哉!即遣大德末闡提,汝至罽賓犍陀羅國中」云云,亦述及以甘露法教化龍王之事。==
末田提迦,前往罽賓,自烏尸羅山,招來五百日中眷屬,自波羅奈斯,招來淨信正法之婆羅門與居士眾,無量百千,共同住錫於罽賓。諸國之人,亦多次第前來,凡大城九,山村多處,王宮一,伽藍十二,皆以無量僧眾莊嚴之。
於罽賓國,徧植紅花,建立佛教後,即般涅槃。傳說彼於罽賓,弘法二十餘年云。
二 商那和修之付法
末田提迦去罽賓時,聖商那和修為六大城四部弟子,宣說正法。蘇陀奴王在位二十三年而崩。此後王之眷屬臣佐,可二千人,皆於商那和修處出家。
此後,優波崛多,以僅受具戒,即得見諦,歷時七日,得證俱分解脫之阿羅漢,於是付法於優波崛多[1],於瞻波國入般涅槃。
ᅟᅟ==[1] 付法藏因緣傳第三曰:「尊者阿難,以法付囑商那和修而告之曰:『世尊昔遊摩突羅國,顧我命言,於此國中,當有長者,名為毱多,其子號曰,憂波毱多,於禪法中,最為第一,雖無相好化度如我,我滅度後,興大饒益,其所教化,無量眾生,皆悉解脫,得阿羅漢。汝當於後,度令出家,若涅槃時,付其法藏。』商那和修臨涅槃時,告毱多曰:『佛以正法付大迦葉,迦葉次付吾師阿難,阿難以法囑累於我,我當滅度以付於汝,汝可精勤,擁護世眼。』憂波毱多言:『唯然受教。』」==
由商那和修之講說教法,前後因之得見諦者,約十萬人,得阿羅漢者,亦及萬數。
於此,罽賓國人皆謂:「末田提迦,必須計入付法傳承諸人之中,以末田提迦,於摩揭陀(中國)守護教法,歷時十五年,彼時商那和修,僅有少數弟子與之同住而已。末田提迦去罽賓後,始由商那和修,守護教法,故付法傳承者,實有八人也。」餘人則謂:「末田提迦調伏罽賓,固是釋尊授記,阿難陀命之前往者,然阿難陀付法之人,則唯商那和修[2];以故付法傳承,僅為七代。」是說也,西藏人士多取之。
ᅟᅟ==[2] 付法藏因緣傳第四曰:「摩訶迦葉,垂般涅槃,告阿難曰:『令以法寶,用相委累,長老於後,若入涅槃,王舍大城,有長者,名商那和修,高才勇猛,有大智慧,已於過去深種善根,故發意入海,採取珍貴,迴還願作般遮於瑟,為佛如來造經行處,後當建築高門樓屋。所為既訖,可度出家,如來法藏悉以囑付之。』是故阿難臨當滅度,而告之曰:『佛以法眼付大迦葉,迦葉以法囑累於我,如我今者,涅槃時至,以法寶藏,用付於汝。汝可精勤,守護斯法,令諸眾生,服甘露味。』商那和修答曰:『奉教,我當擁護於斯妙法,普為一切,作大明炬。』於是次宣無上法藥,療煩惱病,濟度羣生。其德高遠,久修願行,多聞總持,辯才無礙。」又,佛祖統記曰:「始祖摩訶迦葉尊者,二祖阿難陀尊者,三祖商那和修尊者,阿難旁出末田地尊者四祖優波毱多尊者。」==
第四章 優波崛多時代
一 優波崛多之守護教法
此後,優波崛多,渡過恆河至北方勝身國,即底羅孚抵正西方之一國。於彼處說法三月,得阿羅漢者,滿千人焉。更往犍陀羅山說法,亦令無量眾生,得證見諦。後更來摩揭陀國附近西北方之末土羅城,於城門旁,眾生集處,有那達與跋達者,常時讚嘆聖優波崛多,乃以尸羅山之那多迦毗羅伽藍奉獻,並供養一切資具。於此說法,有無量出家者與居士,皆得見諦。
此後即住於那多迦毗羅伽藍,以迄終生。釋尊授記彼,為無相好佛。以除身無佛之相好外,攝益眾生,有與釋尊同等之事業。自從如來般涅槃後,廣利眾生,無能過彼者也。
優波崛多守護教法時,阿波蘭多迦王國(日下)最為廣大,即蘇陀奴王之子大自在王守護國政九年,與其子紮摩沙守護國政二十二年之時也。
二 鬱多羅阿羅漢
時東印度,有阿羅漢名鬱多羅者,大自在王甚信仰之。婆伽羅國之民眾,於雞護林建立伽藍,供獻於彼,即名雞園。彼對阿波蘭多伽之四眾,傳說教授,得四果者甚多,其上首弟子,即阿羅漢耶舍也。
大自在王崩後,紮摩沙王即位不久,有名為闍薩之婆羅門老嫗,年近百二十歲矣,有子三人名闍耶,蘇闍耶,羯嚕耶那,造鬱多羅阿羅漢處,於三寶起大信心。闍耶於波羅奈斯之「轉法輪」處,建立像殿。蘇闍耶於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建立像殿。羯嚕耶那,則建金剛座之犍陀羅,即摩訶菩提之淨香殿。後彼婆羅門三弟兄,於三像殿,各自常時供養五百比丘之食物,於四方一切僧眾,亦以資具而供養之。
第五章 聖提多迦時代
一 優波崛多之付法
復次,聖優波崛多付法於聖提多迦[1]。彼之傳記,有如下者:
ᅟᅟ==[1] 付法藏因緣傳第五曰:「商那和修,臨涅槃時,以法付囑優波毱多,而作是言:『昔婆伽婆以無上法囑累尊者摩訶迦葉……迦葉次付吾師阿難,阿難轉復囑累於我。我欲滅度,委付於汝。汝若於後,欲涅槃者。摩突羅國有善男子,當出於世,名提多迦,久修願行,辯才無盡,汝當於後,度令出家,可以法眼,悉囑累之。』」==
於阿利耶闍耶國,有一具大財富之婆羅門,彼有一子,名提多迦,聰慧善巧,而耽深沈之思,通四吠陀,與十八明處,父甚愛之。移時父死,乃以一切家財,布施沙門與婆羅門,攜五百眷屬,衣遍行衣,前往遊歷十六大城,於諸有盛名之外道及婆羅門處,問梵行道,無能圓滿為答覆者。最後於末土羅,問教於優波崛多,深信於彼,因而出家,受具足戒。優波崛多,更為指示七種教授,歷時七日,五百婆羅門眷屬,皆獲證得阿羅漢果。聖提多迦,則於八解脫而得禪定。彼時,各國婆羅門之眾多上首,皆於佛教,起最勝信心,於時,聖優波崛多付法於彼。彼於六城等處,傳教四部眾,佛法得廣弘通,使一切眾生,皆獲安樂焉。
二 提多迦
一時,於覩貨羅國,有名彌那羅王[1]者,彼國中之一切居民,皆崇奉虛空天,除此而外,於善惡無所知也。聖提多迦來為彼等宣說正法,王等千人,皆得見諦。無量眾民,亦皆歸依,受學之處。夏季三月,住於彼地,比丘之數,無量增加,得證阿羅漢者,及千人焉。
ᅟᅟ==[1] 彌那羅王與那先比丘經中之彌鄰陀王為同人。==
此後,彼國與罽賓國間,道路往來,毫無擁阻。罽賓國之長老,多詣彼處,教法大興。僅此王及其子摩須耶王之時,約建大伽藍五十,其中皆滿住無數僧眾。
復有東方迦摩盧波國(阿薩斯地方)之婆羅門悉陀,彼之財富,可擬帝王,有千眷屬,奉日為神。聖提多迦來為說法,因生深信,得見真諦,以大敬信,而造摩訶制多耶伽藍。即於其處,廣為四方一切僧眾作大施會。以是迦摩盧波國境中,佛法大為弘揚。
爾時,西方摩羅婆國,有婆羅門名無憍者,未受灌頂之王也。日殺山羊千頭,以其血肉作護摩[2]。聖提多迦來,廣為說法。彼等懺悔罪業,慚愧己行,請問息滅罪惡之方便。乃如聖者所示方便,一切婆羅門,皆受皈依,而修學處,於妙音居士之園中隙地,造大伽藍。如是,於此國中,佛教亦廣為弘揚。
ᅟᅟ==[2] 護摩,義譯燒施,燒物為祭也。==
此時,約為距阿育王生後不久之時也。彼等之後,次第之間,約有五百婆羅門眾,守護教法,饒益眾生,歷時甚多。彼付法於聖迦羅[3]後,於摩羅婆國之鄔舍尼[4]示寂。
ᅟᅟ==[3] 付法藏因緣傳第五曰:「昔提多迦臨滅度時以法付囑最大弟子彌遮迦。」==
ᅟᅟ==[4] 鄔舍尼城,見「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及「翻譯名義集」。==
第六章 阿育王時代
一 阿育王之誕生
在屬於塔嚕地之搽牟波流那國,有日種之涅彌達王,大臣五百,權力極大,統治北方。彼有六子:
(一)有善;
(二)有車;
(三)有螺;
(四)有財;
(五)有蓮;
(六)有金。
一時,某長者妻,與此王通,因而有孕,彼王母死,除憂之日,長者妻誕生一男,以於除憂之日生故,因名彼曰阿育迦(無憂)[1]。
ᅟᅟ==[1] 雜阿含經第二十三曰:「於巴連弗邑有王名曰月護,彼王當生子名曰頻頭娑羅,當治彼國,彼復有子,名曰修師摩。時彼瞻婆國有一婆羅門女妃,又生二子,一當領天下,一當出家出學道,當成聖迹。」時彼婆羅門,聞彼相師所說,歡喜無量,即持其女,詣巴連弗邑,種種莊嚴,莊嚴其體。欲嫁與修師摩王子,相師曰:「應嫁與頻頭娑羅王,彼女當生福德子,子當紹王基。婆羅門即以此女,嫁與此王,……仍便懷體,月滿生子,生時安穩,母無憂惱,過七日後,立字無憂。又復生子,名曰離憂。」又,發思巴大師所著彰所知論卷上曰:「如來滅度後二百歲時,中印度國,有王名無憂,法王於瞻部提王即多分中結集時,而為施主,興隆佛教。」==
又,西域記第八曰:「釋迦如來涅槃之後,第一百年,有阿輸迦(唐言無憂,舊曰阿育王,譌也)。王者,頻毗娑羅(唐言影堅,舊曰頻婆娑羅,譌也)王之曾孫也。自王舍城,遷都波吒釐。」
及其長也,嫻習六十種武技,八種觀相法,字書算學,皆極精通。移時,尼泊爾國與羯銖耶國之諸山民,發生變亂,阿育王受命與軍旅俱,前往征伐,無少阻難,戡定山民,徵課稅金,受取贈物,歸獻於王。王曰:「汝之智勇,實悅我心,汝何所欲,將以畀予!」答言:「我居於此,諸兄害我,請賜波吒釐弗多羅城,為我居地。」並乞一切所用資具,王即予之。彼於此城中,建五百園林,千數歌女圍繞左右,日夜受用諸妙欲焉。
二 阿育王之即位
此後摩揭陀國國王搽摩舍崩,大臣婆羅門名犍毗羅尸羅執政,多歷年所。爾時彼與涅彌達王,積不相能,於恆河畔,戰伐相尋,久而不絕。王子六人,從事戰役。適值涅彌達王崩逝,朝中恐生死訊傳播,摩揭陀人,氣焰轉盛,因祕之。國政由二大臣共攝,經七日後,為京城中眾民所悉,不聽彼二大臣之命,乃奉阿育,入即王位[1]。
ᅟᅟ==[1] 介姆士頻浦(James Pinsep)氏據所見於建於藍毗尼園阿育王石柱刻文之譯文,阿育王即位,為西曆紀元前二百七十二年。又,錫崙大史曰「自佛入滅,至阿育王即位,經二百八十年。」==
又,善見律毗婆沙第一曰:「頻頭沙羅王子一百,頻頭沙羅命終,阿育王四年中,殺諸兄弟,唯置同母弟一人。過四年已,然後阿育王自拜為王。從此佛涅槃,已二百十八年。」
又,巴利善見律外敘曰:「如是合誦第二結集後,諸大德普觀將來,正教亦當生起如是之污濁,而如是覩見焉。即今後經一百十八年於波咤利弗城,當出達摩阿素迦王,主宰全閻浮提……其時頻頭沙羅王,有子一百,阿素迦王除同母弟提沙王之外,盡殺其餘諸子。殺害之間四年,不受登極灌頂而執王政。過四年,即如來涅槃後二百十八年即位,統一全閻浮提。」
王子六人,既勝摩揭陀,獲得六城,聞阿育王已即王位,乃與五百大臣,分別統治恒河北岸五城與鴦伽城。
此後一時,與諸兄積不相能,多年爭戰。最後盡殺其六兄及五百大臣,更破壞六城。起雪山國,迄瀕陀耶山,中間之地,皆被征服,極為兇暴,若未曾作刑殺之事,便心不能安,口不能食。於每日晨,判處殺戳縛打等刑,此後方能平心甘味。
三 阿育王與耶舍
此後,東方雞園住有堪布阿羅漢耶舍者,往波吒釐弗多羅城,每日於王前,為王說法,每夜於伽藍中,傳教授於四眾。王自晤阿羅漢耶舍,即生誠信,孜孜為善,惟日不足,每日供養三萬比丘。
此後,阿羅漢耶舍,為之宣說正等覺者釋尊授記,勸以如來舍利法塔,莊嚴大地。乃於一日夜,成就八萬四千法塔云[1]。
ᅟᅟ==[1] 雜阿含經第二十三曰:「時巴連弗邑,有上座名曰耶舍,王詣彼所白上座曰:『我欲一日之中立八萬四千法塔,遍此閻浮提』……如是乃至一日之中,立八萬四千塔。」又,阿育王傳第一曰:「我欲於閻浮提內,造立八萬四千寶塔。」==
第七章 同阿育王時代
一 第二結集與十事非法之爭
爾時,聖提多迦未付法於聖迦羅前,聖提多迦,衰病多年,惟住於摩羅婆國之憍實彌,對四眾傳授教授。毗舍利之諸比丘,羣相謂言:「上座自身,且有病患,於彼處,能得何真實教授耶?」故不去彼前,而擅行非法十事;並謂其為法,為律,為大師教。
阿羅漢耶舍等七百阿羅漢皆不謂然,於華氏城之伽藍中,由離呫毗族所出之王名難陀迦者為檀越,而行第二結集。此中所謂七百阿羅漢者,乃六城分立之時,僅居住屬於毗舍利城俱分解脫之多聞阿羅漢也。是故此第二結集者,乃部分之結集也。彼之真實歷史,載在毗奈耶雜事中,此盡人皆知,不更採入本史矣。
此結集出於此時代,乃跋多伽底與克世面陀羅跋陀羅之說也;並與於西藏現存之毗奈耶中,所載釋尊入滅後,經百十年時,行第二結集之說一致,本史使用,即為此說。於諸餘部毗奈耶中,亦有於釋尊入滅後經二百十年或二十年,而行第二結集之說。於印度諸歷史中,亦有言阿育王與聖提多迦等為同時,於大善見入滅,阿育王亦入滅之後,而行第二結集者。此則據前說而為說,乃於毗奈耶雜事中所謂「彼(提多迦)付法於大善見,諸大眾(謂諸大德)等已入無餘涅槃,彼時佛入滅已百十年矣」之語生誤解也。梵語所謂「雅答吉答」一助詞。「何時」、「彼時」,二義俱轉。於此處,應譯作「何時」。二百二十年等之說,乃以半年,計為一年,與百十年說,仍相符順。此喇嘛班支達[1]之說也。班支達因陀羅陀達所著之史話中有曰:「若有謂言:『阿育王入滅後五十年,聖優婆崛多出世,於百十年時付法傳承畢,此後勝者(佛)入滅後五十年,聖優波崛多出世,於百十年時付法傳承畢,此後阿育王生』等者;與授記不合,又與聖地[2]可靠之諸史籍相違,故此乃近似之言,不可信也。」
ᅟᅟ==[1] 班支達,相當於漢語博士,博學者。==
ᅟᅟ==[2] 聖地指印度。==
二 聖迦羅
於東方鴦伽國,住一多財富之家主,以無子故,勤供摩訶提婆(迦羅毗濕笯)之像。一時,妻擧一男,因為之名迦羅焉。彼成長後,兩親棄養,於聖提多迦,生起信心,終乃出家,從聖提多迦,受具足戒。
此後一時,聖提多迦,入般涅槃,由聖迦羅守護教法[1],為四部眾,傳授教授,得四果者,無斷絕焉。
ᅟᅟ==[1] 付法因緣傳第五曰:「昔提多迦臨滅度時,以法付囑最大弟子彌遮迦。」又佛祖統記亦言:「五祖提多聖尊者,六祖彌遮迦尊者。」與本史所載不同。==
於罽賓國,數數宣說,無我法義,時逾三月。於獅子國,三月說法,伽藍僧眾,遍滿此洲,證四果者,所在多有。此洲釋尊昔曾來錫,釋尊滅後,教法衰微,聖迦羅至,始廣弘揚。最後付法王族之聖善見[2],於北方古遐瓦那國入滅。
ᅟᅟ==[2] 阿育王時之善見,名曰大善見;迦膩色迦王第一世時之善見,名曰小善見,又稱師子善見。==
三 聖大善見
聖善見之父名曰見,為西方跋盧迦黜搽國班頭族所出之王族也。雄於貲財,名其子曰善見。彼子既長,以園林五十,美姬五十,每姬各有侍婢五十,樂女五十,每日有價值五千巴那之花,為之享樂。其餘受用,更不待言,可與諸天相比競也。
一時,眾多眷屬圍繞於彼,前往園林,路遇阿羅漢守迦耶奈,與眷屬俱,前往城中;因生深信,頂禮其足,坐於一方。阿羅漢為之說法,即於座上,證阿羅漢。乃出家。此後以聖迦羅為阿闍黎,長時共住,聖迦羅般涅槃後,四眾由大善見調伏之。
以後聖者徧行南方,普建伽藍,各地僧眾徧滿焉。於諸小洲,亦安立佛教。於大支那國等,亦使教法少為弘揚。無量眾生,各使安樂,此後乃入無餘涅槃。
復次,阿育王幼年時,為聖提多迦晚年之時,彼王安住於罪行時,為聖迦羅守護教法之時,彼王轉成具法之王時,為聖善見守護教法之時。而大善見入滅後,王亦遂崩焉。現有從聖阿難陀至善見之因緣讚,彼等之精要,我則從克世面陀羅跋陀羅所取錄者而書之。彼等之付法傳承,為圓滿守護教法者,所作事業,與釋尊等。彼等之後,雖亦有眾多阿羅漢出,然所作事業,能如是與釋尊同等者,則未之有也。
第八章 離憂王時代
一 拘那羅王子
阿育王有子十一人,最善好者,為拘那羅[1]。因彼之目,與雪山之拘那羅鳥,相類似故,一仙人為命是名。彼通一切技藝,阿育王妃禘失羅叉,鍾愛於彼,誘惑之,彼以嚴正,不受誘惑,王妃怒之。
ᅟᅟ==[1] 阿育王傳及阿育王經有鳩那羅與耶舍之紀事。==
一時,阿育王兼患嘔瀉,王妃以蒜為藥,供獻於王,服之即愈。王欲酬彼,答曰:「今非其時,請俟異日。」
一時,西北遠方,有阿須摩波蘭多國之瞿伽盧那王叛亂,命王子拘那羅率兵往討,於克彼王之時,王妃禘失羅叉乞言於阿育王曰:「王錫酬賞,今其時矣,請以王國,於七日間,為我管理。」王即與之。彼乃作一書,令抉拘那羅王子之目,竊王印信,簽蓋其上,遣使送往阿須摩波蘭多國。爾時,拘那羅王子自讀來書,知為王命,乃於抉目之時,言曰:「請抉一目,置我掌中。」如言行之。前此也,一阿羅漢,預知彼將罹是禍,乃為多說無常等法,彼因時時思惟其義,益以今見此目為緣,遂以證得預流果去。此後,離棄眷屬,攜一琵琶,遍行諸國,到達波吒釐弗多羅之象園,為眾所識,頂禮於彼,諸民眾等,未之知也。黎明,飼象人語彼:「其彈琵琶!」因彈琵琶而唱伽摩迦之曲焉。王於重樓上聽之,以聲似其子也。天明察之,果為其子,問知原因,大為震憤,下禘失羅叉於膠舍,命以火焚之,王子諫止之曰:「若我一視禘失羅叉,與我之子,平等慈愛,無瞋恨心時,請將此眼,復如前好。」遂復得一較前更勝之目焉。
二 離憂王
彼出家後,得阿羅漢,視棄王國,如敝屣也。由彼子離憂王[2]繼承焉。
ᅟᅟ==[2] 行願品疏鈔第四十五百:「毗多輸,此云除憂,阿育王之弟也。」又,雜阿含經第二十二曰:「離憂王,阿育王之弟子。」==
第九章 第二迦葉時代
一 勇軍王
此後,生於北方犍陀羅之阿羅漢迦葉,以聖教三事饒益有情時,離憂王之子勇軍,供養四方一切僧眾,盡三年中,於地上建一切法塔,各以一百供養資具,而為供養。爾時,於末土羅,有婆羅門名具稱者,因信聖教故,建立一名沙羅婆抵之伽藍,阿羅漢守羅那婆薩,於彼說法,四方眾多比丘來集,為十萬比丘建大施會。
二 大天之五事爭論
彼時,於摩盧多國之一地,商主之子名大天者[1],曾殺父母,及阿羅漢,作三無間業,由悔己罪,前來罽賓,秘其所行,而為比丘,因聰慧故,通曉三藏,深自懺悔,住阿練若,勤修禪定。由魔加持,一切以彼為阿羅漢,供養彼者,與日俱增,眾多比丘,眷屬與俱,前至沙羅婆抵伽藍。諸比丘等,以次誦讀波羅提木叉經,於時次第及彼大天,彼誦讀後,更宣言曰:
ᅟᅟ==[1] 西域記第三卷迦濕彌羅國條曰:「摩揭陀國無憂王以如來涅槃之後,第一百年,命世君臨,咸被殊俗,深信三寶,愛育四生。時有五百羅漢,五百凡夫僧,王所敬仰,供養無差。有凡夫僧摩訶提槃(唐言大天),闊達多智,幽求名實,覃思作論,理違聖教,凡所聞知,羣從異議。無憂王不識凡聖因情所好,黨援所親,召集僧徒,赴殑伽河,欲沈深流,總從誅戳。」又,善見律毗婆沙卷二及慈恩大師所著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一記大天為有德之僧。==
(一)為諸天所惱;
(二)為無明所欺;
(三)道從聲流出;
(四)有諸疑惑;
(五)依他入。
此是佛之教。
諸聖者與諸老比丘言曰:「非經之語也!」諸餘大眾比丘,黨於大天,因興辯論。此外,彼於諸經義,亦多作邪曲解說[2]。
ᅟᅟ==[2] 西藏文異部宗輪論五事:(一)餘所;(二)無知;(三)猶豫;(四)他令入;(五)道因聲故起。是為佛之教。又,婆沙論卷第九三卷,駁辯大天之五事妄語。==
三 跋陀羅之五事論
彼死後,有比丘名跋陀羅者[1],亦謂為魔波比耶之化身。彼於聖言,違謬觀察,多所懷疑,於左五事,竭誠宣揚。
ᅟᅟ==[1] 藏譯跋毗耶異部精釋曰:「天魔之跋陀羅,有與一切不相應之意見,以比丘所用之器物,顯現種種不可思議事,以根本五事,引起僧眾之大爭論。」又,巴桑本廻桑亦載:「天魔之跋陀羅,造比丘服而著之,示現神通,宣唱五事,紊亂佛教,令分成根本之二部。」==
(一)屢為他惱;
(二)無知;
(三)二心;
(四)遍觀察;
(五)救自己。
譽之為釋尊之教。諸智慧不同之人,所以求了解聖言者亦不同;因之種種疑生,爭辯不休。更以各地語言,解釋諸經;因字類語音,少有出入,而詞句之種種差異,亦因之生起。諸阿羅漢與諸智者,欲止此爭,而諸異生比丘,為魔所持,辯終未息。
大天與跋陀羅死後,彼二人之僻事,諸比丘知之。阿羅漢第二迦葉入滅後,於末土羅,更由聖摩訶盧摩,與聖難陀迦,作佛教之事業焉。
第十章 聖摩訶盧摩時代
一 難陀王
聖摩訶盧摩與聖難陀迦守護教法,為時不久,勇軍王崩,其子難陀王[1]即位,二十九年間,守護王國。爾時,於金砂國,有婆羅門鳩舍羅(智者)出,集會四方一切比丘,歷時七年,作大施會。此後,於迦尸波羅奈斯,此王多年備置資具,供養諸比丘。
ᅟᅟ==[1] 雜寶藏經第九曰:「昔難陀王聰明博學。」云云。又,於錫崙大史「難陀王為迦羅阿育王之後」。==
二 龍比丘之與四部分裂
爾時,有龍比丘[1-1]者,以多聞故,屢讚五事,引起僧眾之廣大爭論,於是分裂成四部矣。有名聖法勝者,得阿羅漢果,與最清淨比丘眾俱,棄捨有諍之僧眾,去之北方之地居焉。
ᅟᅟ==[1-1] 藏譯跋毗耶異部精釋曰:「王魔之跋陀羅……以根本五事,引起僧眾之大爭論。上座之龍(naga)堅意(stlitamati)等之多聞,宣揚根本五事曰:(一)屢為他惱;(二)無知;(三)二心;(四)徧觀察;(五)救制自己為道。是者為佛教也。由是分裂為二部,名上座部與大眾部,六十三年間,引起分裂爭論。」又,巴桑木廻桑亦載:「天魔跋陀羅……宣唱五事,紊亂佛教,令分裂成根本之二部,於彼之弟子龍軍與堅意等之各時代分裂。及六十三年,上座犢子部招集僧聚,以法規淨息爭論,自彼第三結集,上座部分裂為母子十二部,大眾部分裂為六部。」(按龍軍即龍比丘之全名,音譯為那先。)==
又,「龍軍(Naga sene)為歷史上之人物,西藏佛徒熟知彼名,常與大乘之宣傳者,明確區別,龍樹殆住於西曆紀元後二世紀時代,為迦膩色迦王會議之後,其見於西藏史,龍軍(那先)與摩揭陀國之難陀王同時代,西曆紀元前第二結集後二十七年出世者也。」(Wenzell's Journal Pali Text Society, P. 2; and Maddell's Buddhism of Tibet, P. 10, 11, 15)
又,於錫崙大史「龍軍為十六大長老中之一人」。
又,西藏三百佛像圖記,亦列擧龍軍之名,以為十六羅漢之一。
三 聲明家波膩尼
難陀王之友人,婆羅門波膩尼[1]者,生於西方毗盧迦之林園。彼於三界中之一切聲明,悉皆了悟,造有波膩尼聲明之聲明論一千頌,與解分別經一千頌,共為二千頌,此一切聲明論之根本也。西藏人士,以因陀羅聲明,為最先出者,但於天國所出者,此為最先,容有其理;而於聖地,則非最先,以次應釋。西藏所譯之栴陀羅聲明,與波膩尼聲明一致;而迦羅波聲明,則與因陀羅之宗義一致,此諸班支達之言也。就中,尤以波膩尼聲明演說所及,範圍極廣,能全通者,殊希有云。
ᅟᅟ==[1] 西域記卷第二曰:「烏鐸迦漢茶城西北,行三十餘里,至婆羅都羅邑,是製聲明波膩尼仙本生處也。」==
第十一章 大蓮華王時代
一 十八部分裂之起源
於北方邊地之婆那摩比國(林地),有火施王(阿耆尼達多)者出。彼於三十餘年間,供養阿羅漢法勝等聖者約三千人。於摩揭陀國,有聖大施(摩訶覩耶伽)者,守護教法。於華氏城,難陀王子大蓮華王(摩訶鉢士摩)供養一切僧眾之時,上座龍之隨行比丘,名堅意者,宣揚五事,大興爭論,此由四部分裂為十八部[1]之始。大蓮華王建立伽藍二十四所,有謂於此時,行第三結集者,恐非是也。
ᅟᅟ==[1] 可參看世友之異部宗輪論,及西藏所譯跋毗耶之異部精釋及調伏天之異部誦集論等書。==
二 毗婆沙論之編造
有謂婆羅流支造「毗婆沙論」[1-1],卷帙甚多,布施於諸說法者。關於各種聖言典籍,佛在世時,雖已有之,但製造釋論,解彼聖言,其第一部,即此是也云。此中所謂毘婆沙者,乃為詳細解釋之義。有謂於優波崛多時代,為諸阿羅漢共同製作者。有謂為耶舍與一切許等所造者,西藏人士則謂為一切許與鳩浮闍等之五百阿羅漢,於北方瀕陀耶山之舞人伽藍所製造,此乃混合以上二說之論者,勿問如何,亦是彼諸阿羅漢之口授傳承,集於一處,由諸上座,口耳相授,後乃筆之於書者也。
ᅟᅟ==[1-1] 西域記卷第二曰:「迦膩色迦王與脇尊者,招集五百堅聖於迦濕彌羅國,作毗婆沙論。」==
三 月護王與大乘之起源
與大蓮華王殆同一時代而少後之時,於歐堤毗舍國,有月護王(栴陀羅羅俱什多)出,文殊菩薩化比丘身,至彼家,為說種種大乘之法,筆之成書。此書,諸經部師,謂之為「八千般若經」;而諸真言宗師,則謂為「打達桑木伽爾哈」,即「真實攝」也。言皆可通,但似以前說為近是。此乃釋尊人滅以後大乘出現人間之始也。
第十二章 第三次結集時代
一 師子善見與迦膩色迦王
其後,於罽賓國,有師子王[1],彼出家後,名曰善見,得阿羅漢,說法於罽賓。為持焰國(闍蘭陀國)[2]之迦膩色迦王所聞,生大信心,北去罽賓,從聖師子善見聽法。於北方所有一切法塔,興大供養。於四方一切僧眾,亦多建立大供養會。爾時,有比丘真勝者,(毗闍)稱阿羅漢,多所說法,有大勢力,從婆羅門與居士處,多取資具。二十萬僧眾,討論正法。約於是時,分裂為十八部,而大爭論作矣。
ᅟᅟ==[1] 師子善見,為迦膩色迦王第一世之師,名小善見,阿育王時代之善見,名大善見。可參看第七章。==
ᅟᅟ==[2] 闍蘭陀羅國,為近世罽賓之 Panjab 地方也。==
二 脇比丘與第三次結集
於罽賓國有婆羅門蘇陀羅者,資財無量,彼於毗婆沙師之大德法救及其眷屬,與經部最初之師罽賓之大德上座,及眷屬比丘五千,常作供養,弘揚三藏。
爾時,東方有名聖脇比丘[1]者出,最多聞之阿羅漢也。為迦膩色迦王[2]所聞,於罽賓國之環林精舍,集會無量比丘,而行第三結集,此罽賓人如是云。諸餘人等,則以為於持焰國之俱婆那伽藍所結集者。多數智者,同意後說。西藏人等之說,則謂為集會五百阿羅漢,五百菩薩,五百異生班支達而結集者,此於大乘宗義,亦無不合。然於彼時,對佛教中諸大智者,除祇稱之為大德外,尚未有以班支達之名相稱謂者。以故,所謂五百班支達者,為不應理也。廓吉祥童子所譯「記付法傳承軼事」之一二梵文殘簡中,有「婆須蜜多羅等大德四百人之一句,此應理也。但如以此婆須蜜多羅為即毗婆沙師之大阿闍黎世友,是則誤矣。」
ᅟᅟ==[2] 同書卷第三曰:「健䭾羅國迦膩色迦王以來如來涅槃之後,第四百年,應期撫運。」又,大毗婆沙第二百卷曰:「佛滅四百年,迦膩色迦王出世。」==
ᅟᅟ==[1] 付法藏因緣傳第五曰:「在昔尊者佛陀蜜多,化緣既訖,將欲捨壽,告一弟子名脇比丘:『汝當於彼,廣敷聖教,教化眾生,令得解脫。』白言:『大師,敬承尊教,我當至心,守護正法。』」又,西域記卷第二曰:「大窣堵波西,有故伽藍,迦膩色迦王之所建也。……自建伽藍,異人間出,諸作論師,及證聖眾,清風尚扇,至德無泯。第三重閣,有波栗溼縛(唐言脇)尊者至,久已傾頓,尚立旌表。初尊者之為梵志也,年垂八十,捨家染衣……,而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斷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脫,終不以脇而至於席。自爾之後,惟日不足,經行宴坐,住立思維。畫則研習理教,夜乃靜慮凝神,綿歷三載,學通三藏,斷三界欲,得三明智。時人敬仰,因號脇尊者。」==
又,玄奘傳二卷(一七二頁)以迦膩色迦王之出世,為如來涅槃後四百年。
三 第三結集與筆錄
蓋於勇軍王之晚年,難陀王與大蓮華王之全時代,迦膩色迦王之初年,四王之際,僧眾之間,生起爭論,最激烈之爭論,歷時約為六十三年,而合前後爭論時期,則幾近百年。爭論息後,於第三結集之時,一切十八部,皆成純淨佛教,毗奈耶藏,筆錄成書,經與對法,以前未筆錄成書者,今成就之,以前已筆錄成書者,今校定之[1]。於此時代,大乘各種經典,已出現人間,由得無生法忍之諸比丘,略為宣說;然猶未能廣大流布,故請聲聞,對之無爭議也。
ᅟᅟ==[1] 西域記卷三曰:「……是五百賢聖,先造十萬頌鄔波第鑠論(舊曰優波提舍論,譌也),釋素呾纜藏(舊曰修多羅藏,譌也),次造十萬頌毗奈耶毗婆沙論,釋毗奈耶藏(舊曰毗奈耶藏,譌也),後造十萬頌阿毗達磨毗婆沙論,釋阿毗達磨(或曰阿毗曇藏,略也)。凡三十萬頌,六百六十萬言,備釋三藏,懸諸千古,莫不竊其枝葉,究其淺深,大義重明,微言再顯,廣宣流布,後進賴焉。迦膩色迦王,遂以赤銅為鍱,縷寫論文,石函緘封,建窣堵波,藏於其中。」又,於錫崙大史,西曆紀元前八十八年即位之錫崙之無畏王朝,筆錄巴利聖典。==
第十三章 大乘弘傳之初期
一 世友與妙音
恰於第三結集終了之後,迦膩色迦王崩去時,於北方阿守磨波浪多與罽賓國之西方覩貨羅接近之地,有一居士名闍提者,富於貲財,供養北方之一切法塔。從西方摩盧國迎請毗婆沙師之大德世友[1],與覩貨羅之大德妙音[2]二人至本國,十二年間,供養比丘近三十萬人,遂於無上菩提發心。
ᅟᅟ==[1] 西域記第二曰:「伐蘇蜜呾羅(唐言世友,舊曰和須蜜多譌也)論師,於此(指羯羅伐底城東之窣堵波)製眾事分阿毘達磨論。」==
ᅟᅟ==[2] 西域記卷第三曰:「時菩提伽藍,有瞿沙(唐言妙音)大阿羅漢,四辯無礙,三明具足。」==
於普守迦羅婆禘宮殿之中,迦膩色迦王子,供養阿羅漢等聖者百人,更為比丘萬人,於五年間,修大施會。
於東方華氏城,有婆羅門毗度孚者出,彼抄寫三藏無量卷帙,施諸比丘。復於三藏每種各有十萬頌,如是抄寫約千次焉。於彼一一,復以不可思議資具供養而增益之。
二 大乘之弘傳
於波吒釐弗多羅城,有阿羅漢名聖阿濕縛崛多者出,彼乃於八解脫得禪定者,因彼說法,聖難陀蜜多羅等之阿羅漢輩出,得見諦者,所在多有。
於西方相馬王出,作佛教之大事業焉。
西南之臊羅守多羅國,有婆羅門具種姓王(鳩黎迦)出,聞生於鴦伽國之大上座阿羅漢難陀,是持大乘者,欲聞大乘故,因請彼至。彼時,於諸異國,宣說大乘之善知識,無量頓出。
大德阿毗達盧迦,毗伽多羅國伽度婆闍,提浮耶迦羅崛多,羅睺羅蜜多羅,惹諾那多羅,與大優婆塞之僧伽多羅等之說法師,約五百人出世。
三 寶積華嚴等大乘經典之出世
聖寶積經十萬法門,一千會;聖華嚴經十萬頌,一千品;聖入楞伽經二萬五千頌;密嚴經一萬五千頌;真實法集經一萬二千頌。此各經卷,從天龍,乾達婆,夜叉等宮殿所出,而從龍國所出者為獨多,是等諸阿闍黎,多為婆羅門眾所迎請。
此事為相馬王所聞,生大信心,遂於阿武山巔,建立伽藍共五百所。每一伽藍中請一說法者,供一切資具。令己之諸眷屬眾,具大信心而聰慧者,共五百人,悉皆出家,受大乘法。
爾時,王欲抄寫經卷,問曰:「大乘三藏,為數幾何?」答言:「總其全數,雖不能計;但現存者,得千萬焉。」王曰:「為數雖多,亦應抄寫。」遂寫一切所有經卷,布施供養於諸比丘眾。彼之晚年,經卷安置於勝那爛陀。於是,大乘行者比丘五千,皆能憶持無量經藏,智慧無礙,得無生忍。亦曾於諸異生之前,示現少許神變神通諸般遊戲,是故大乘負盛譽者,遍於各處,為諸聲聞所難容認,因起謗毀,而宣稱曰:「大乘非佛說也」!諸大乘者,一切皆為瑜伽師唯識論者。彼等前此,曾於十八部出家,多數皆與彼等聲聞共住。一千餘眾聲聞人中,雖祇有一二大乘者雜居其間;但諸聲聞人等不能勝之也。
四 尊勝成就主與商羯羅主
爾時,於摩揭陀,有婆羅門尊勝成就主(無陀加羅果彌)與商羯羅主(商羯羅巴禘)二兄弟出,持優婆塞戒,通一切乘。如欲差別佛法外道之勝劣故,尊勝成就主作「殊勝者讚」,商羯羅主作「勝於天讚」,於市衢中及五宮等一切處所,廣為宣揚,於金剛座,供養聲聞比丘五百人,於那爛陀,供養大乘行者五百人。
五 那爛陀寺之建造始末
那爛陀寺者,乃昔日聖舍利弗之生地,後亦為舍利弗與八萬阿羅漢眷屬入滅之地。中頃,婆羅門村,成為廢墟,於有聖舍利弗法塔之處,阿育王大興供養,而建立佛教之大伽藍焉。此後大乘最初之阿闍黎五百人,商議並觀察曰:「若於聖舍利弗所曾住處,說大乘法,是諸大乘者能弘法之相也。若於目犍連子所曾住處,說大乘法,但能獲得一大勢力,而非於法增益之相也。」於是由婆羅門阿闍黎兄弟,建立伽藍八所,安置所有一切大乘經典。故那爛陀寺之最初建立者,為阿育王;作為弘法之根本地者,為五百阿闍黎與尊勝成就主兄弟;增廣之者,為羅睺羅跋陀羅;大事發展者,則龍樹也。[1]
ᅟᅟ==[1] 那爛陀寺建立之年代——玄奘法師以戒日王之精舍為與菩提道場同形者,大概屬於同時代之物。菩提道場為紀元後五百年頃之建築,故那爛陀寺,當亦係紀元後四五〇~五五〇年建立者。(Kannigham 踏勘報告書)==
第十四章 羅睺羅跋陀羅時代
一 祕密續部經典之出現
此後有名旃檀那波羅王者出,守護阿波蘭多迦之王國。彼王之壽,百五十歲,享國亦近百二十年云。於伽藍及僧眾,大事供養。此外所作佛事,則未之見也。爾時有婆羅門名因陀羅度盧婆者,彼王之友也。修因陀羅,成就本尊,問本尊以聲決定處,將彼釋辭,筆錄成書,此即為因陀羅聲明云。彼書有頌二萬五千。
約於彼王在位之時,大阿闍黎婆羅門羅睺羅跋陀羅來難陀寺。彼復從尊者迦羅,受具足戒,聽受諸聲聞藏。或曰:「從羅睺羅光(羅睺羅普羅跋)受具足戒;彼之堪布,亦是迦羅也。」此之迦羅,非付法傳承中之迦羅,彼雖從阿闍黎無分別(阿毗多盧迦)等阿闍黎聽大乘法;而主要者乃為從祕密主等諸餘本尊,聽諸大乘續部經典,而弘中道之宗義焉。
與此阿闍黎同時,有尊者迦摩羅伽盧跋與伽那薩羅等宣說中道宗義之八大尊者出。尊者富羅迦薩達磨末尼,依聖除障,面授口訣,而獲證得無生法忍,從下界中(龍宮)請出聖大集經十萬法門,共一千品。此外更由最初五百阿闍黎之眾多弟子,將前所未曾弘揚之無量經部與續部請出。前此所有作、修、瑜伽三種之一切續部,與密集佛平等相應,幻化網等無上部皆有。約於此時薩計多奈城有比丘大精進(摩訶毗盧耶),於波羅奈斯有毗婆沙師之大德覺天,於罽賓國有經部之大阿闍黎大德室利羅多等出。彼等專弘聲聞乘。
二 毗婆沙師之四大德
此時,尊者法救、妙音[1]、世友、覺天四人,稱為毗婆沙之四大阿闍黎,每人皆有弟子十萬云。此之法救,乃為頌論結集之法救,此之世友,乃為品類足論作者之世友,與異部宗輪論作者之世友,是異人而同名,不可牽混而一之也。依據密集聖龍樹一派所記載之史實,則於歐提毗舍,有毗須迦盧波王出,應視之為與旃檀那波羅王殆同一時代者。
ᅟᅟ==[1] 妙音有二人,一為毗婆沙師,一為覩貨羅人,為無上大乘派。==
三 訶梨旃陀羅王與十萬般若等大乘經之出現
爾時,於東方藩伽羅國,有訶梨旃陀羅王出,為旃陀羅族王之最初者,依真言乘,而得悉地。
室利薩羅哈,又名大婆羅門羅睺羅,於住於婆羅門行時,瑜伽行之阿闍黎五百人輩出焉。於彼一生中除十萬般若波羅蜜多外,大乘經典亦多出世云。
第十五章 聖龍樹守護教法時代
一 龍樹之弘揚中觀與難陀、正軍、真諦之唯識宗
其後,由阿闍黎龍樹[1]守護教法,努力宣揚中觀宗義,於諸聲聞,亦廣饒益。從一切居處,驅擯犯戒有大力者之比丘沙彌,殆及八千人云。彼為諸部之上首,適於此時,尊者難陀,尊者正軍,(波羅摩斯那)以及尊者真諦(薩牟薩覩耶)三人持瑜伽師唯識宗義,造論無數。於阿賴耶之解釋,此三尊者,說為前之瑜伽師;無著弟兄,說為後之瑜伽師。非彼無著弟兄,為前三人之徒眾,此之所示,甚明顯也。
ᅟᅟ==[1] 第五世達賴所著之宗喀巴傳謂龍樹之出世年代,為佛滅後四百年。又:日人寺本婉雅氏以龍樹有新古二人,於丹珠爾中八十四聖者成道讚,有新龍樹之傳。新龍樹屬於密教呾特羅派(續部),為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之新龍樹也。屬於顯教之龍樹者,較西域記所記者約早二百年(西紀四七二年)為魏之吉迦夜與曇曜共譯之付法因緣傳之古龍樹也。西域記中之龍樹,將新古二龍樹,混合成為顯密同一之龍樹矣。==
聖龍樹居聖那爛陀寺,於百八所伽藍中,建立大乘道場百八處。
二 聖龍樹之著書
爾時,聖者請至無量陀羅尼及一萬般若波羅蜜多。諸聲聞云:「此乃龍樹所造也」。此後大乘經典,無新出者。為遮諸聲聞乘實性說者之爭論故,而造尼夜耶之五輯[1];於西藏諸歷史中,謂有比丘商羯羅者,為破大乘,作明嚴論,總百二十萬頌,此乃誤說,其實祇得萬二千頌。
ᅟᅟ==[1] 龍樹尼夜耶五輯:(1)中論頌;(2)六十頌如理論;(3)七十空性論;(4)廻諍論;(5)大乘破有論。==
三 龍樹之晚年
龍樹晚年,來至南方,調伏優陀延那王,多年之間,守護教法。
優陀延那王壽及百五十歲,此阿闍黎有少七十一年未滿六百歲與少二十九年未滿六百歲之二說。初說,二百年在中國,二百年在南方,百二十九年在吉祥山[1]住云者,是粗略計算,以半年計為一年,此吾喇嘛班支達之言也。後說除餘者與前相同外,則言百七十一年住吉祥山。
ᅟᅟ==[1] 吉祥山為漢譯之跋邏未羅耆釐山(黑峯山)也,見西域記。==
四 于闐與覩貨羅等國之佛教
彼等之時代,於于闐國,有阿羅漢僧增(僧伽婆盧陀那)出。復次,毗婆沙之阿闍黎:於覩貨羅,有阿闍黎婆摩那出;於罽賓有拘那羅出;於阿波蘭多加國,中央有作善(苦世滿迦羅),東方有阿闍黎僧增(僧伽婆盧陀那)諸人出。經部之阿闍黎:於西方有大德童受[1-1]出。每人皆有難以計數之眷屬。
ᅟᅟ==[1-1] 西域記卷第十二曰:「尊者(童受)咀叉始羅國人也,乃至當此時,東有馬鳴,南有提婆,西有龍猛,北有童受,號為四日照世。」==
訶梨旃陀羅王與眷屬俱,化虹身後,無子嗣位,時為由彼侄阿苦叉旃陀羅與其子闍耶旃陀羅(勝月)守護王國之時代。二王雖皆崇敬正法,而於佛教所作大事,無記載焉。
五 摩罕默德之創立回教
於南方,有訶梨跋陀羅王與千眷屬,俱獲成就梨盧悉地。自大乘最初發達,至此時期,有百千人得持明位。約於此時,回教最初出現於世。有謂於罽賓國,大德室利羅多(童受之略名)入滅時代反出世者,或有謂為大德拘那羅之弟子。或有謂有持藏多聞,而無信心之鳩摩羅斯那者出世,毀滅三學,為諸僧眾從道場中放逐而出。彼大憤恚,因而建立反抗佛教有力之法云。彼至覩貨羅後之舒梨迦國,更易其名為摩罕默德,變更服製,造有害法之回教。
第十六章 正法第一次遇敵後興復時代
一 勝友王之破壞佛教
阿苦叉旃陀羅與闍耶旃陀羅王,彼二人守護阿波蘭多迦王國,權力甚大,以奉信三寶,故計入七代旃陀羅中。闍耶旃陀羅之子涅摩旃陀羅,彼子波尼旃陀羅,彼子槃薩旃陀羅,彼子薩羅旃陀羅。此諸王者,以其權力不大,故不計入旃陀羅七代或十代焉。
此中,涅摩旃陀羅守護王國,為時不久,有婆羅門弗沙蜜多羅,即勝友[A1]者,為王近臣,變亂盜國。
ᅟᅟ==[A1] [-]【CB】,(註一)【補編】==
爾時,婆羅門之勝友王等諸外道,生起兵端,從中國乃至闍蘭陀羅之眾多伽藍,咸遭焚燬,多聞比丘,有少數被殺害,多數逃往異國,歷時五年,彼乃死於北方之地。
此中,如所謂佛教最初五百年向上增益,五百年向下衰減之時。約於龍樹在中國守護教法以前,阿含之講說與伽藍之建立等,日益精益。約於龍樹在南方饒益有情時,回教已創始。約於住吉祥山時,為婆羅門王勝友所害。此之一切緣起,佛教衰減之端見矣。
二 破壞後之復興
此後,波尼旃陀羅王,於摩揭陀國建王國時,於東方藩伽羅國之毗施沙瞿陀地,有瞿陀婆盧陀那王者,既擅財富,更具權力,修復一切被破壞之伽藍,擴充道場。上座三菩提於佛之教法廣為植立,廣弘聲聞藏,於摩揭陀建立道場六十處。
爾時,於西方茂羅達那之巴伽達,回教之信徒,大食蒙古王名哈陸者出世。於印度境內,此為回教發現之始云。
槃薩旃陀羅王之末年,與薩羅旃陀羅王之時代,東方有婆羅門伽尸闍達者出,敬重供養昔日所建之一切道場;尤於藩伽羅之須婆那爾伽謨城,供養六十四說法者,及每一人之聽法者各十人,恢復衰退之教法。彼等乃龍樹住於吉祥山時代,與彼滅後不久時代出世者也。
第十七章 阿闍黎聖提婆時代
一 提婆
其後,薩羅旃陀羅崛多王之子,即密月者出世,彼有極大之權力,計入十代旃陀羅焉。善惡雜作,不皈依佛,故不計入七旃陀羅。
此王之時,聖那爛陀寺阿闍黎聖提婆,與阿闍黎龍猛(亦譯龍叫)廣護教法。此中,聖提婆者,龍樹之弟子,錫蘭島王之子,於龍樹滅後,在彼處附近之南方諸地,攝受弟子,宣說正法,而利有情。
爾時,東方那利尼之寇爾達城有婆羅門無勝黑者出,遍行諸國,與佛教徒每辯必勝。至聖那爛陀寺,諸佛徒與辯,未能勝彼。請阿闍黎聖提婆至那爛陀,長時興辯,阿闍黎三度敗彼,因以出家,歷時未久,即能持誦三藏。
此後,阿闍黎聖提婆,亦久住那爛陀寺,最後,更至南方,攝益有情。於南印度香至國附近之蘭伽那達,傳密意於羅睺羅跋陀羅,而示寂焉。
二 龍猛
與聖提婆同時,南方有阿闍黎龍猛[1]者,真名為如來賢。廣釋無量大乘經典,於唯識中道,亦略為闡明。以後為聖那爛陀堪布,歷時甚久。此阿闍黎亦龍樹之弟子也。
ᅟᅟ==[1] 大唐西域記以龍樹與龍猛為同人,本史以為別人;龍猛與提婆同時,為龍樹之弟子。==
三 龍智
於東方藩伽羅之鼠國,有老夫婦二人育一子,出家後,精通三藏,即阿闍黎龍智也。彼於阿闍黎龍樹在世時,為阿闍黎之近侍。阿闍黎龍樹入滅後,居於吉祥山邊一深洞中,一心修行,歷十二年,得成就大手印最勝悉地。壽命等日月,即居住此處焉。彼有二名,龍覺龍智也。
四 成就者新迦波等人
復次,成就者新迦波出,於阿闍黎龍樹與近千人之眷屬住於北方烏尸羅山時,為之弟子,教之專修圓滿次第,不久即得證大手印悉地。
阿闍黎釋迦友,亦可斷定其為阿闍黎龍樹之弟子,但其傳記,則未之見聞,大成就者沙婆梨波之歷史,已記載於寶生一書中,成就者摩騰格波,亦被呼為龍樹師弟之弟子,但非於此時代出世,乃後出而曾親見龍樹者也。
第十八章 阿闍黎馬鳴等時代
一 頻頭沙羅王與迦膩迦王
此後,旃陀羅崛多王(月護)之子頻頭沙羅王者,於迦宇羅國出世,在位三十五年。彼王之時,於華氏城,建華嚴寺,大阿闍黎摩咥哩制吒(譯曰母使,馬鳴之異名)居之,廣為弘揚大小乘法。
阿闍黎摩咥哩制吒之晚年,頻頭沙羅王末弟之子室利旃陀羅王,統治王國。彼建一聖觀音殿,於彼供養講說大乘之比丘二千人。羅睺羅跋陀羅為聖那爛陀寺之堪布。於彼建立淨香精舍十四所,再建立不同之道場十四所。室利旃陀羅王守護王國,多歷年所。時西方制哩與摩羅婆國,有一少年迦膩迦王,受命即位,於四方分建伽藍,常時供養大小乘比丘,以三萬數。但應知迦膩色迦王與此迦膩迦王,非同人也。
二 馬鳴
此中,阿闍黎摩咥哩制吒者,前已述及之婆羅門無能勝黑,即彼也。韋羅(勇者)、馬鳴、摩咥哩制吒、比咥哩制吒、無能勝、達磨彌迦須菩提(具法善現)與摩底咥吒羅。皆彼之名也
晚年之時,迦膩迦王遣使迎請,以年老邁,不克前往,乃造書翰,入王於法。遣弟子名智稱者,於彼王處,為說法阿闍黎。
彼更廣造般若要集其他之論,於大小乘一切比丘,平等攝益。以不偏守大乘一方,諸聲聞眾,亦皆宗仰,成為內道所共尊崇之人,故聲譽極大。
三 羅睺羅跋陀羅(羅睺羅賢)
阿闍黎羅睺羅跋陀羅,雖為戌陀羅族,而容貌財富能力却極圓滿,出家於聖那爛陀寺,成為持三藏比丘,依止阿闍黎聖提婆而證實性,住那爛陀。最後,於丁瞿達,親見無量光佛,面向極樂世界示寂。
第十九章 正法第二次遇敵後興復時代
一 大食之入侵
此後,於東方,室利旃陀羅王之子達磨旃陀羅王出世,於佛教最為崇信。
爾時,於罽賓國,有土耳其王壽可百歲,為一大法王。達磨旃陀羅王統治王國時,謨羅多那國與羅睺盧地之藩得露,又名苦尼摩摩富多之一大食王出。此王與達磨旃陀羅王數起兵事。後以土耳其兵,征服摩揭陀全境,破壞一切伽藍。聖那爛陀,損害亦重。諸出家眾,皆逃避遠方。
二 佛方王之復興佛教
此後,達磨旃陀羅王崩逝,彼侄繼位,但為土耳其一臣僕耳,無權勢也。達磨旃陀羅王舅父之子,波羅奈斯之王名佛方(佛陀波苦舍)者,彼派遣說經阿闍黎往支那。支那皇帝答禮,以黃金贈佛方王,彼以此財寶,娛彼西方與中土之強盛諸小王。彼與大食王啟兵端時,苦尼摩摩富多王等,殺戮大食勇猛戰士,阿波蘭多迦及西方多數王國,皆聽命於佛方王。彼更修復前此被毀之一切神殿,迎請僧眾,於勝那爛陀寺,建立道場八十四處。
爾時,親見文殊之後摩底制吒羅(後馬鳴)為王之上師,諸僧眾等,則供養於王宮之上,諸外道等則賜食於宮門之外。如是,已遭破壞之佛教,重新恢復矣。
第二十章 正法第三次遇敵後興復時代
一 摩耶黎迦菩提與牟提達跋陀羅
此後,南方俱梨守那羅闍,有阿闍黎摩耶黎迦菩提說般若者出。彼於中國,建大伽藍二十所,建法塔千所,弘揚般若波羅蜜多法。最後為土耳其強盜殺害。
於彼國出世之阿闍黎牟提達跋陀羅,即眾喜賢者,能誦數千部經,彼更修復已遭破壞之一切法塔,而各繚以新塔十所。使一切婆羅門及居士,入於淨信。於中國更糾正諸出家眾不律儀過。
後至于闐,於彼處多年利益眾生而後入滅。
二 那爛陀寺之被燬
如是約四十年間,正法極為弘揚。於聖那爛陀寺,有王之大臣,名迦苦陀僧訶者,建一佛殿,落成之日,為一切眾民,設大宴會,有外道二人,來乞施,諸暴沙彌,以洗物餘水濺之,驅至門板間,嗾猛犬噬之。二人忿極,乃修護摩,於護摩之餘燼,念誦真言,而散布之,火焰自起。佛教道場所依之八十四伽藍,皆遭焚燬,尤其聖那爛陀之達磨捷闍,全部經藏所在之神殿羅特那薩伽羅、羅特那陀提、羅特那坦陀迦三所,大乘藏之一切,皆藏於此。此三神殿亦悉遭焚燬。
彼時,羅特那陀提伽藍,自庋置於九層樓上某經函中,大水下注,火因以熄,凡水注處,所有經函,即未被燬。以後取彼經函視之,其中為五部續部之經函云。或云:「僅為密集」。但無論如何,是無上續部,於彼之中,密集在焉,此乃不可爭之事實也。
於餘國所有伽藍,亦多被焚燬。彼二外道,懼王懲處,遠循北方哈薩牟國。
三 破壞後之興復
此後集聚各地之多聞比丘,或曾憶持,或藏書卷,一切廣收,記之成書。佛方王,婆羅門商俱,婆羅門部黎訶蘇鉢底,與眾多具淨信居士,修復焚燬之佛殿。
此中,大乘藏部,以前出現於人世者,可分為十五分:約四分,為破壞正法之前二敵所毀滅;約一分,不待敵人之損害而自毀滅;餘約九分,以遇大敵為緣,而遭毀滅;今之所殘,僅一分耳。聖寶積經一千會,餘四十九會,華嚴經一千品,餘三十八品,大集經一千卷,餘九品,入楞伽經僅餘如來藏品之少分,如是而已!
第二十一章 佛方王事業終了與羯磨旃陀羅王時代
一 經典之保存
此後,佛方王之晚年,於歐提毗舍國近海處之一山頂,建一伽藍,名羅多那嗜哩,前後三次,安置一切大小經部論部,祈長住世。集會八大道場之五百比丘,於近藩伽羅海邊之一山,建立與羅多那嗜哩相似之伽藍名提婆嗜哩。佛殿為大臣所建立;經典為婆羅門商俱所集定;獻神之一切資具,為婆羅門部梨訶蘇鉢底所供養;彼之道場及僧眾之生活,為王妃所備給。
如是之婆羅門商俱,於南印度羯甘陀羅,建立金翅鳥碑塔。
二 難陀富利耶等人之弘揚大乘
佛方王之後,達磨旃陀羅王之侄羯磨旃陀羅者出。於彼等之時代,有阿闍黎難陀富利耶,阿闍黎小馬鳴,與羅睺羅跋陀羅之弟羅睺羅蜜多羅(羅睺羅友),彼之弟子龍友等出。彼數人皆弘揚大乘之人也。
但今西藏所存之百五十讚註釋作者之難陀富利耶,為陳那菩薩等以後出世者。從彼之註釋中,亦可明白見出。此時代者,與彼殆為同名者也。
第二十二章 無著兄弟時代
一 深方王一切所貴王等人
其後,適於羯磨旃陀羅王守護王國之時,佛方王之子深方(犍毗羅波苦舍),營造王宮於盤揸羅城,統治王國殆四十年。
於罽賓國,土耳其王之子,土耳其一切所貴王者,壽百五十歲,守護王國,亦約百年。彼夷罽賓,覩貨羅,伽闍厄(今之鶴悉達)諸國為藩屬。敬重三寶。建立供養佛齒之大法塔。比丘日婆迦羅,優婆塞法僧出,各有五千比丘及優婆塞眷屬圍繞,修觀般若波羅蜜多。
深方王即王位至二十年時,羯磨旃陀羅王崩逝,彼子部哩苦叉旃陀羅王,統治王國,權力衰退。歐提毗舍之闍雷盧訶王,統治東方國家之大部,是等諸王之時代,乃大比丘訶盧伽訶達之晚年,與聖無著利益有情之時代,阿闍黎世親,佛使[1]與僧使之一生上半期也。
ᅟᅟ==[1] 為無著之弟子。==
阿闍黎龍友住世甚久。彼之弟子有名僧護者出。
二 密教續部之次第弘揚與龍智
於此時代以前,謂諸堪能者,未曾弘揚秘密真言無上瑜伽者,非也。昔大乘弘揚以後,歷時不久,所出之一萬持明者,與於烏仗那一切人得持明者,多數皆依無上乘道。而彼眾者,由秘密主等於若百若千之堪能者,會於頓時,親見本尊,為說密乘。彼等一切,皆化虹身,於彼之後,不立教授。先此諸人,勤力修行,更守秘密,彼等未得持明位前,人皆不知彼等為修密咒行者。若有具大神變,昇於虛空,或不現時,人始嘆息曰:「噫!彼等是修密咒行者也!」此時方知,蓋咸如是也,是故阿闍黎,以續部次第教授弟子者,亦絕無僅有焉。作、修續部之真言續部修行者,雖自大乘發達以後,甚為眾多;但因修行守秘密故,惟除修密咒者外,所修為何,人莫之知。是以有諸事業與悉地無礙成就者也。薩羅哈,龍樹父子,乃至成就者舍婆利哇中間之傳承持受,人所共知也。然此以前諸阿闍黎,住於秘密無上真言之傳承者,則未多見,據行攝燈,雖載有蓮華金剛與堪婆羅之出世;但前者於聖地,未見作饒益有情事,而後者之傳記,亦未之見。是故由大婆羅門與龍樹父子等所造之無上部論尚有。是等之外,無上真言之註釋,前此無多也云。是等諸論,亦如中觀王理諸書,非為眾人所共知者。惟付囑於得持明位者之龍智,以後於提婆波羅王父子時,始為弘揚。
約從此時後,作、修真言續部等,約二百年間,極為弘傳,並有公開修行者。瑜伽與無上瑜伽諸續部,於證得悉地以前,雖無公開修行之人,但較以前為興盛,各種釋論之製作亦出現,有名之諸大成就者亦輩出。此時,阿闍黎馬勝,大阿闍黎盧伊波,與成就者紮盧波底等皆出世。彼等歷史,於餘處詳。阿闍黎阿盧訶達,羯磨旃陀羅王時代之持律三藏者,彼修大寶瓶法成就。
三 阿闍黎無著
聖無著兄弟之傳記:於佛方王時代,婆羅門女名極明天性母者,與一王族交會,誕生一男,面貌美好,彼(即無著)遵母命出家,受具足戒,五年之間,精勤誦讀。後於鷄足山之洞中,修聖彌勒觀行。得親見彌勒菩薩。彌勒問之曰:「汝何所欲耶?」曰:「願弘揚大乘教」,曰:「其牽予之衣角!」牽已無間,至兜率天宮,從無能勝依恃(彌勒)聽聞一切大乘教法,於諸經義,洞達無遺,聽慈氏五法時,僅聞每一部義,即證各不同三摩地。乃再至人界,饒益有情。
此復,彼阿闍黎於摩揭陀之一方,名比盧婆那之森林中,建立伽藍。即居彼處,為具戒多聞弟子八人,宣說大乘甚深法義。彼等皆得無生法忍,為令眾生起淨信故,彼等皆獲證得神通,得渡經海,達於彼岸。故名彼處為法芽寺云。於是處,將慈氏五法,筆之成書。更造阿毗達磨集論,攝大乘論,瑜伽師地論(五部地論),現觀莊嚴論釋等多數論部。
其後來錫於薩伽梨城西方宇守摩富羅城一伽藍中,深方王為之檀越,集會四方一切比丘,聖者無著,為宣說契機之法,解釋聲聞三藏及大乘藏約五百部。於大乘之種姓覺醒者,於藏義之智慧廣博者,出現之人,殆逾千數矣。
此復,昔日大乘,最極弘傳;繼乃世運漸下,人智轉低,三次遇敵,次第衰歇。此阿闍黎出世以前,大乘比丘,為數雖眾,而大乘之神通者則絕無。雖盛誦讀各種經藏,而知實了達經義者則絕無。於此伽藍,阿闍黎及與八大最勝弟子,宣說正法。於大乘教法如是衰微之時,而中興之,此則為各方所共認者也。
於俱黎濕那羅闍國與烏仗那國,安住甚久,對一切人,弘揚大乘,於此二國,各建法塔百數,建神殿二十五所。在彼餘處,亦各建立大乘道場,如是,於摩揭陀國,亦建法塔百所,道場二十五所。
復次,於往昔之日,大乘教法,最興盛時,大乘比丘,未滿萬人,龍樹之時,多數僧眾,亦為聲聞。此阿闍黎之時,大乘比丘,有無數萬。以此而論,則是全大乘教之宗師也,然與此阿闍黎共住之弟子,惟二十五比丘。晚歲住那爛陀寺十二年,最後示寂於王舍城,即於其處,諸弟子眾,為建法塔。
四 阿闍黎世親
弟世親者,西藏人士或以為乃聖無著之孿生介弟也,或以為其法弟也。諸智者,則不如是云,以為彼父乃一成就三吠陀之婆羅門,於聖無著出家之明年所生者,此二阿闍黎,一母之兄弟也。於聖那爛陀寺出家,聲聞三藏,全部修學。尚欲通達對法論藏,再欲決了十八部執,全通明處;以故前往罽賓,主要依止阿闍黎眾賢,學習毗婆沙論,十八部之論,每部經律差別,全部外道六師之書及與一切辯論理趣而精通之。更於彼國,多年辯析,理與非理,釋聲聞藏。後至摩揭陀,曾於彼國,居留有年。爾時,未見聖無著所造瑜伽師地論,於大乘法,未之起信。且言曰:「噫嘻!無著於林中,十二年修三摩地,未獲成就,徒製作滿載象背之教理」云。兄聖無著調伏彼後,證得最勝三摩地。爾時勝者聖言之在人間者,皆了達焉。佛入滅後,如阿闍黎世親之多聞者,無一人也云。
於聖無著入滅後,繼為那爛陀寺之堪布。
此阿闍黎,未遠至邊地,多時住於摩揭陀國,一度至東方伽宇羅國。為歐提毗舍國婆羅門摩俱尸迦所迎請,為一萬二千大乘僧眾,歷時三月,興供養會。
復次,此阿闍黎亦令南方等地,建立道場。一切總計,約與前等,共建道場六百五十四處,較聖無著在世時為多。所有諸國,一切總計,大乘比丘,約及六萬人云,與阿闍黎共住之比丘,亦可千人。
前後約破外敵五百,使千五百婆羅門及外道,趣入佛教。最後,阿闍黎與一千眷屬俱,至尼泊爾,於彼國中,亦建道場,僧眾之數,無量增加,見僧人居家,衣法衣,耕田畝中,心生悲痛曰:「是乃破壞釋尊之教也」!於是為僧眾說法,誦佛頂尊勝陀羅尼三反,入般湼槃,「法曰」暫沒云。於彼入滅處,諸弟子亦為建立法塔焉。
五 俱舍論與眾賢
如於西藏歷史中言:「俱舍論本頌造成後,送致罽賓眾賢之前,欲博其歡喜,供其觀覽;然未之喜也,為駁辯故,去摩揭陀,而阿闍黎世親,避往尼泊爾國」云。眾賢去摩揭陀,印度無明文記載;即許其去,亦顯然為時甚早,於世親往尼泊爾時,眾賢入滅,已多歷年所矣。
此中,阿闍黎聖無著,出家以後,所作法事,歷時約及七十五年。經中所授教之壽命,百五十歲者,乃以半年而計為一歲者,與法生活之年代相合。利益眾生,三十餘年,於印度亦有四十餘年利眾生之說。阿闍黎世親,享壽約及百年。於聖無著住世之時,已經多年,廣利眾生。聖者(無著)滅後,約利眾生二十五年。此大阿闍黎者,據云與藏王朵兜利曩贊[1]時代相當,頗可信也。
ᅟᅟ==[1] 西藏朵兜利曩贊王者。經蘇弄贊甘普王(632. A. D.)之前四代,尚百二十年以前出世者。==
第二十三章 陳那阿闍黎時代
一 室利訶盧沙王與毘伽摩旃陀羅王父子
約當大阿闍黎世親之晚年時,深方王崩逝以後,出於西方摩盧國之室利訶盧沙王,權力極大,征服西方一切王國。嗣於佛教生起淨信,奉阿闍黎德光為上師。
約於此時,東方部哩苦叉旃陀羅王之孫毘伽摩旃陀羅王,與其子伽摩旃陀羅王二王守護王國。此二王亦權力極強;富於貲財,而喜布施,以法治國。然未皈依三寶;內道外道,兩俱供餐,尤信尼犍子離繫外道。於罽賓國,亦有一切所貴王出世云。
爾時,於東方阿闍黎安慧與陳那利益眾生。於西方則為聖無著弟子佛使利益眾生之晚期,與德光利益眾生之極盛期也。於罽賓,大德僧使廣行利益眾生事,阿闍黎法使,則遍行一切國說法。於南方有阿闍黎佛護來錫,約當於清辯(跋毘耶)與解脫軍之一生中之前期也。
於歐提毘舍國,有闍隸盧訶王之子那倡舍王,與大臣婆羅那伽計舍者出,約七年間守護王國,權力極盛,毘伽摩旃陀羅王亦禮敬彼。為阿闍黎盧伊波所調伏,棄捨王國,得成就者,為陀利迦波王,與大臣真格波。
阿闍黎三寶使與清辯同時代,於歐提毘舍國有婆羅門賢護者,亦廣作佛教之事業。
二 室利訶盧沙王破滅回教
彼等之中,室利訶盧沙王,成為無敵之強王時,欲滅回教,於與摩宇拉斯多那國相近之一小國,建立一回教稱為摩尸達者木製之大寺,會集無數回教大師,收集彼教無數經典,悉皆焚之。回教徒被焚而死者,為數一萬二千人。因彼王如是之破壞,約百年間,持大食之教法者,尠矣。
三 德光
大阿闍黎德光者,生於末土羅國之婆羅門族,後於彼地一伽藍出家,受具足戒。於大阿闍黎世親處,精習聲聞三藏與無量大乘經及異部律論,十萬律部,常默誦於心。為室利訶盧沙王之上師。
四 安慧
阿闍黎安慧者,南旃陀迦羅拏耶長者之子,七歲時,往阿闍黎世親處,修學諸明。其後持上座部三藏,通達一切大小乘對法,更造寶積經四十九會與中觀本頌之註釋。
約於阿闍黎世親入滅之時,摧破外道吠守多波羅等之敵論,而獲稱「語自在」。
五 陳那
阿闍黎陳那者,生於南方信訶婆苦多羅城與香至國相近之一地之婆羅門族。外道教理,一切精通。從犢子部堪布龍授出家,通達聲聞部三藏。後至阿闍黎世親處,盡聞大小乘三藏。住歐提毘舍之補羅娑伊羅山洞中,勤修禪定,歷時數年。爾時,於聖那爛陀寺,外道與佛徒,大起爭辯。迎請陳那,摧伏外道。於彼處闡揚俱舍,並多製作唯識因明之零星諸論,總計造論及百部云。
再回歐提毘舍,造集量論,後往南方之地,摧伏諸國外道甚多,於古昔阿闍黎所建道場之頹敗者興復之,更使歐提毘舍王大臣賢護,趣入佛教。此婆羅門,建立大伽藍十六處。
如是摧破外敵甚眾,稱「因明之王」。法之弟子,徧滿諸方,長時隨侍之沙門,未置一人,少欲知足,盡壽安住十二頭陀功德,於歐提毘舍國之一森林間靜處示寂。
六 僧使
大德僧使,世親之弟子也。南方之婆羅門族,為說一切有部之人,彼住金剛座極久。於金剛座建立毘奈耶與阿毘達磨之道場二十四處。
因為土耳其之一切所貴王(三摩多王)所敬重,迎至罽賓,建立羅覩那崛多伽藍與崑跋袞陀羅伽藍,弘揚大乘教法,即於彼國示寂。
於罽賓國,其先,大乘教法未有弘傳。至無著兄弟時,僅少流布,自此阿闍黎以往,始漸弘揚矣。
七 法使
阿闍黎法使者,生於東方藩伽羅國,為無著二兄弟之弟子,遊行四方一切諸國。後建立一聖文殊神殿,而註釋全部瑜伽師地云。
八 佛護
阿闍黎佛護者,生於南方坦婆羅國之哈沙苦利陀。即於彼處出家,學極廣博,為阿闍黎龍友之弟子。從僧護問龍樹宗義,一心修行,得最勝智。住於南方檀多利弗伽藍說法。於聖父子(龍樹提婆)與馬鳴等所造之論,多所註釋。
九 清辯
阿闍黎清辯者,生於南方摩盧耶羅之最勝王族,即於此國出家,從僧護學大乘經典及龍樹之教授。至南方,為南方五十伽藍之主,廣說正法。於阿闍黎佛護入滅後,見彼所造諸論,乃於中論另造釋論,破斥前阿闍黎之見,依龍樹之教授釋經。
此二阿闍黎立中道無自性論。佛護弟子甚少,清辯弟子極眾,比丘數千,隨侍左右。彼之宗義,廣為弘揚矣。
彼二阿闍黎未出世前,諸大乘者,皆住一教。此二阿闍黎始峻別聖龍樹與聖無著之宗為二云。無著之宗。非示中道,但為唯識;而龍樹之義,乃吾等之義,此外無有也。於是遮破餘等一切。故清辯示寂後,大乘內部,分而為二,爭論起矣。
此復,阿闍黎安慧造「中觀密意了別疏釋」,其書出現南方之地,清辯之徒眾,不之許也。彼等造那爛陀,與安慧諸弟子辯,清辯之弟子勝,諸無自性論師如是云。月官與月稱爭論之理趣,亦如是應知也。
西藏多數人,謂:「佛護為龍樹前期弟子,清辯為其後期弟子而興爭辯。」「佛護轉生為月稱」云。此僅臆說耳。
十 解脫軍
聖解脫軍者,生於中土與南方中間之儒婆羅洞窟附近,為阿闍黎佛使之甥。信解大乘,後來世親處,聽聞般若,盡能憶持般若諸經,然未聽受教授也。於此更作僧護之最末弟子,問般若教授於彼。此阿闍黎如西藏所稱:「乃阿闍黎世親之弟子,自通般若波羅密多」云。印度人士雖有謂:「是陳那之弟子,未入世親之門下,般若波羅密多之現觀,問於法使,般若波羅蜜多之教授,則聞於清辯。」但聖地多數人所共許者全不如此。彼乃世親之最末弟子,此阿闍黎之諸弟子,咸如是云。
復次,此阿闍黎修觀般若,心中起殊勝覺受,無有疑義,惟有一處經文與現觀莊嚴論相違,不安於心。爾時夢中,聖彌勒授記曰:「汝其往波羅奈斯之伽藍,可得大義利也!」翌日天明,遂去彼地,路遇優婆塞寂鎧,從南方普陀山請至二萬八千頌之經,經句與現觀莊嚴之論文符合,心得寬慰焉。乃以中道無自性論義釋八品經與現觀莊嚴論,造般若莊嚴和雜之論,如是之義,此阿闍黎未出世前之所無也。二萬頌出世之前,他人未得寓目之原因,以此故也云。
後為東方一小王之上師,作二十四伽藍之主,勤說般若,聽經比丘,最少時亦有千數。如是歷時,殆三十年。
十一 三寶使
阿闍黎三寶使者,從世親聞對法藏,更多依止一切異國之持藏者,與陳那交誼頗篤,與陳那之關係,乃一聽聞般若之弟子,以智慧論,則等同陳那云。復註釋八千頌攝義。為讚譽此阿闍黎所造註釋之無邊功德,陳那亦復造攝義焉。後此阿闍黎去之南方,作多數伽藍之主,為無量眾生說法。至土羅婆梨國,新建立大道場五十,長時弘揚教法。
後往百花山,優婆塞寂鎧往普陀山,亦同此時,此優婆塞據二萬頌八千品之歷史所載,三去普陀山。第一次,為己朝謁。第二次,為斷現觀莊嚴與經不同之疑,波羅奈斯之僧眾遣彼前往,未曾質疑。唯迎觀音至,質疑於觀音,答言:「我乃化身,不知也。」第三次,為斷彼疑,請還八千品。此優婆塞為盜殺害。
第二十四章 戒日王(尸羅王)時代
一 戒日王
其後,室利盧沙之子膩沙流伽尸羅王[1]出,信奉三寶,發願飽供出家者食,財富日增,於彼四方一切比丘,以妙飲食而為供養。王宮名羅達城,得壽百四十歲,享國亦近百年,約於聖德光之晚年即王位。
ᅟᅟ==[1] 西域記卷第五曰:「尸羅阿迭多,唐曰戒日。」==
二 信訶王父子與信訶旃陀羅王
東方離咕毘族所生之王名信訶者出,有大權力。爾時阿闍黎月官生。信訶王之子跋盧舍王,享國甚久。旃陀羅族之信訶旃陀羅王即王位,權力微小,聽受信訶王與跋盧舍王之教令。此時,為清辯與解脫軍之晚年。阿闍黎日護與解脫軍之弟子勝軍,佛護之弟羯磨羅弗提之晚年。德光弟子月末尼,那爛陀寺堪布勝天,皆同時代出世者也。
於南方阿闍黎月稱亦出世,約為阿闍黎護法與阿闍黎寂天,成就者毘盧波之早年。聖娑伽提婆,亦似為此時出世者。譯師湼角慧稱所譯之花鬘續中,有「聖僧使之弟子聖娑伽提婆造」之言。是故彼是否為聲聞阿羅漢,尚待考證也。彼等中,未聞有勝軍與羯磨羅弗提之傳記。月末尼,為膩沙流伽尸羅王之上師,亦無多事蹟可考。日護者,為主張聖龍樹與聖無著之意見為一致者云。於罽賓與摩揭陀各建立大道場十二處。勝天,亦為通達無量經典之大阿闍黎也,久住那爛陀,詳細傳記,則未之見聞。
三 佛齒之供養
爾時,北方訶娑摩,有一佛齒出,阿闍黎僧使之弟子文章家密授與法使之弟子羅陀那摩咥等四眾如法行者,無量百千出世,供養佛齒。彼之傳承,今普康之地尚有遺存。
四 具吉祥月稱
具吉祥月稱者,誕生於南方之薩曼多。幼習諸明,即於南國生地出家,盡通諸藏,於清辯之眾多弟子及佛護弟子羯磨羅弗提處,受龍樹宗義及一切教授,成為智者中之大智者,為那爛陀寺之堪布。造入中論等三書及六十如理論釋等,盛弘佛護宗義。
後至南方,於崑迦那多破外論,使無量數婆羅門與居士眾趣入佛教。建立眾多大道場。嗣於摩笯藩伽山,欲依真言道,得最勝悉地,居留甚久,化虹身而逝。諸真言阿闍黎如是云。
五 阿闍黎月官
阿闍黎月官者,東方婆連陀羅王族班支達毘斯沙迦之子。皈依一大乘阿闍黎,受學五明。於大阿闍黎安慧處,多分經論,纔聞即了。於持明阿闍黎阿輸處,受學教授,修習明咒,成為極大之智者。
更於東方跋盧舍王國中,製作醫方韻律工巧諸論,尤廣釋聲明。被王置箱篋,投之恆河中,浮至恆河與海相會之一洲上,傳說此洲為聖多羅母所變現者。旃陀羅毘婆,原名也。旃陀羅果彌(月官)乃住於彼處後所得之名也。彼洲至今尚存在,約一能容七千村落之地云。
後隨商人,至錫蘭島,建獅子音神殿,更為增益工巧醫方等諸明處,亦講大乘法。更至南方閻浮提地,於婆羅門婆羅流支之神殿中,見有從龍所受之聲明及龍施舍所造之波膩尼註釋;因斥之曰:「龍者甚愚言多義少,重複不完。」於是於釋波膩尼義,而造旃陀羅文法。於此書中,言簡義明,極為圓滿,不取義於龍焉。
六 月稱與月官之論辯
此後來明生處聖那爛陀寺,月官依無著宗,持唯識義。月稱依龍樹論及佛護等釋,而持無自性義,七年之間,論辯不休。為觀論辯,無量眾民,常時會集,村中童年男女以上,皆解宗義,因為歌曰:
「嗟嗟龍樹宗,有藥亦有毒;慈氏無著書,眾生之甘露。」此後被請住錫那爛陀寺,多說正法,造:
讚百人頌
內明論百人頌
外論百人頌
工巧明百人頌
單行小書四百三十二頌
又造名波爾地波摩利論,指示全分菩提道次,於切爾馬,土羅毘羅國與錫蘭島,講說此書之風氣,今尚存焉。二十律儀與入三身論,為後出一切大乘班支達所修學云。救度母百成就法,觀世音百成就法,亦此阿闍黎所造,西藏有譯本。總之,其所自造之書甚多也。
如是長時利益有情,後欲往普陀山,從閻浮提來檀那室利,於彼,供養吉祥積米法塔,建立度母神殿百數,聖觀音神殿百數,於普陀山示寂,其遺體至今尚在。與弟子書者:王子寶稱還俗,彼自普陀山託諸商人,致書於彼。王子見書後,復如法修行云。
上述之中,月稱與月官之前半生時,應知為信訶王與跋盧舍王在位之時,亦護法之前半生之時也。月稱與月官在那爛陀會晤,為其後半生之時,阿闍黎護法利益眾生時,為第五信訶王之時也。
第二十五章 紮羅王與第五信訶王時代
一 紮羅王,第五信訶王,婆羅斯那王
跋盧舍與信訶旃陀羅王之崩逝時代,於西方摩羅婆國,有紮羅王者,具大權力,曾於膩沙流伽尸羅王,略作損害。彼享國三十年,而與膩沙流伽尸羅王同時崩逝。
於東方,跋盧舍王之子第五信訶王,具大權力。信訶旃陀羅王子婆羅旃陀羅王,出世於藩伽羅國,得國於底羅孚抵。
第五信訶王統治之地,北至西藏,南至覩隣伽,西至波羅奈斯,東至大海之邊,爾時有勝軍之弟子調伏軍,摩揭陀之大德解脫軍,德光弟子對法學者德慧,阿闍黎護法,自在軍,罽賓之一切智友,與摩揭陀跋盧舍王之季子,國土雖小,財富却極大之婆羅斯那王等出世。更有征服南方瀕陀耶山附近之一切國之普濕波王出世。
彼中,紮羅王於王宮四方,各建伽藍,於四部眾,供養衣食財等良好資具,十二年間,前後總計,約二十萬人。第五信訶王,於內外道俱供養,更建內道道場二十四所,及多數法塔。
婆羅斯那王供養那爛陀寺月稱月官一切智者,供養百八道場,於摩揭陀一切神殿及法塔,供養尤豐。
二 調伏軍與解脫軍
調伏軍與解脫軍之詳細傳記未見。調伏軍,建造無能勝依怙像,迎請月官,造度母像。解脫軍,修無能勝依怙悉地。獻護摩百二十萬。
三 德慧
阿闍黎德慧者,善巧一切明處,造俱舍釋與中論釋,隨順安慧,而破清辯。清辯之弟散般羅土多,亦與之同時代生,於東方婆羅普黎,長時爭辯,為法慧所勝云。
四 護法
阿闍黎護法者,生於南方詩人之家,為優婆塞時,即為了達一切內外宗義之大詩人。從阿闍黎法使出家,受毘奈耶,得成大智者。來中國後,更從陳那聽受一切經部及其支分,成善巧自在者。能誦大部經百餘數。在金剛座說法三十餘年,繼具吉祥月稱之後,為那爛陀寺之堪布。彼曾造中道四百論之唯識疏。此疏顯於月稱造四百論疏以前而作於金剛座者。月稱護法二人,俱以阿闍黎法使為依據者也。
晚年至東方金地(蘇伐[A1]剌拏土毘巴)成就鍊金液悉地,最後,乃去天宮。
ᅟᅟ==[A1] 剌【CB】,刺【補編】==
彼為那爛陀寺堪布,歷時甚暫。後勝天繼為堪布。彼之弟子為寂天與毘盧波。
五 寂天
寂天者,搜羅守多羅王之子也。將即王位,前夕避去。至林窟一瑜伽行者住處,即於彼處,受真教授,修不可思議之三摩地與智慧。
後至東方,住於第五信訶之眷屬內,故得通達一切技藝,智慧增廣。勸王以法治國,建立內道道場二十。嗣往中國,從堪布勝天出家,名曰寂天。說入菩薩行論。去之屬於覩利憐伽之迦隣伽城。
六 一切智友
一切智友者,為罽賓某王之庶子,初時為鷲所掠持,置於中國勝那爛陀寺之淨香殿屋頂,諸班支達收養之。及長甚為聰敏,乃至成為持藏比丘,乃日護之弟子也。
七 曇毘黑盧迦與婆日羅犍達
即於此時,大成就者,曇毘黑盧迦,與大成就者婆日羅犍達亦出世。彼諸人出世時同,而得成就略有前後次第。毘盧波得成就後,約過十年,曇毘黑盧迦得成就,又此後約十年,婆日羅犍達始得成就,月官之弟子,長者子蘇伽提婆,亦同此時出世。
第二十六章 吉祥法稱時代
一 動堅王,極明王等諸王
紮羅王崩後,彼弟動堅王(紮羅蘇恥羅王)享國二十年,西方大部,皆被征服。其子毘濕笯羅闍王,多年守護王國。
爾時,統治中國及西方之大部者,為底達王之子極明王(般羅底達),與彼子摩訶蘇耶尼王。
於北方般羅底達之弟摩訶釋迦婆羅王(釋迦大力)住訶黎土婆羅城。罽賓全境,皆聽命焉。藩伽羅,迦摩流波,與底羅孚抵三國,為婆羅旃陀羅王之子毘摩羅旃陀羅王(無垢月)所統治。
此中,動堅王與毘濕笯羅闍王,平安守土,如法治國,於佛教作何事業,則未見明文記載。餘人則皆篤信佛教。
復次,般羅底達王與摩訶蘇耶尼王,一心專敬吉祥法稱,摩訶釋迦婆羅王,則尊崇大對法論師之世友。無垢月王則尊崇班支達阿摩羅信訶,寶稱,與散般羅土達之弟子中觀論師吉祥密(室利崛多)諸人。
此復,約於此時,整個言之,佛教雖甚發達,但較之無著兄弟與陳那在世時,則於東方及南方之一切處,外道增盛,而佛教衰減矣。
二 商羯羅之對抗佛教
復次,於第五世信訶王之時代,有外道阿闍黎兄弟二人出,長者名陀達渡雷,樂耽三昧,次者名商羯羅阿闍黎,成就大自在天。彼於藩伽羅國,興起辯論,諸佛教敗,約有道場二十五所所有資具,失於外道,使彼諸道場空無所有。優婆塞約五百人被迫入外道。
如是,於歐提毘舍,亦有商羯羅阿闍黎之弟子名跋多阿闍黎者,於彼居地,廣與內外道辯。內道有班支達名俱黎舍守裂守達,精通聲明及辯術,建立教軍,而與之辯,外道獲勝,復毀眾多內道道場,其尤甚者,奪諸教民與道場焉。
後此之時,乃護法,大德月(月稱)滅後之時也。
此時,於南方,有稱外道「辯論之王」之婆羅門遊戲童子,與大天之信徒,持牛戒者之米齊聲二人焉。彼二亦於南方諸國,多興辯論,佛護、清辯、法使、陳那諸人弟子,及諸所有聲聞僧眾,未能遮破彼等辯論。內道財富及其教民,多為外道婆羅門掠奪以去。此者,於前所說者,時代較後也。
三 提婆濕摩羅與寶稱之註釋中論
爾時,阿闍黎護法之弟子提婆濕摩羅,思破月稱,造中論白顯釋,於南方,與一外道辯而勝之。
有一名娑羅婆訶那王者,趣入佛教,興建無數神殿法塔,並建立道場。
於此王時,成就者瞿羅俱什出。阿闍黎菴摩羅信訶之詳細歷史,則未之聞焉。寶稱造有入中論註釋云。
四 世友與十八部之分裂
世友亦曾作阿毘達磨俱舍論註釋,異部宗輪論之作者,即彼也。世親住世以前,十八部皆已完成。此先佛教遇敵之時,即轉式微,僅餘少分。於此時,由辯論因緣,與時會推移,更沈沒矣。
從大眾部分裂而成東山部,西山部,雪山住部三部。從說一切有部,分裂而成迦葉部與說分別部二部。從上座部分裂而成大伽藍部。從一切所貴部分裂而成守護部。彼餘諸部,尚弘傳也。
此中,諸聲聞修持之教者,五百年後,已漸衰退;持聲聞之教理者,至今尚多。有少數佛教史學者謂:「大乘弘揚之後不久,聲聞諸部,即轉衰息。」更謂大乘教部,已既建立,此後聲聞,勢轉微弱,約於此時,持聲聞者,當無多也。此乃臆度無識之論也。
五 法稱
具吉祥法稱者,生於南方主陀末尼國(佛頂末尼)。此以前一切班支達之言也。但至今日,無與彼國相似之名。法稱之生地,為覩黎摩羅耶國,內道外道,一切皆通。昔時此地,名至陀末尼,則決定也。
其生時為第五信訶王與底達王即位不久之時代,則甚顯然。為婆羅門族之外道遍行者樓盧難陀之子。幼小之時,即擅巧慧,努力研習工巧明處,吠陀與其支分,醫藥音韻,外道教理等。年約十六或十八時,精通一切外道教理,諸婆羅門,盛為讚譽。約於此時,見一佛典,於焉生起最深信解,乃改著內道之優婆塞服。為眾婆羅門所共驅擯。
於是來中國,從阿闍黎護法出家,全部三藏,無餘了達。合計契經及陀羅尼真言一切,能持誦者,達五百部。其餘眾多因明書論,雖曾聽聞,意猶未愜。從陳那弟自在軍一聞集量,等自在軍。二次聽聞,已等陳那。三次聽聞,知阿闍黎自在軍,尚有未達陳那密意之違謬處,因以言於阿闍黎前。阿闍黎最極欣喜,言曰:「汝等陳那矣,可破斥一切違謬,於集量論,別造註釋」!得阿闍黎如是開許,乃造讚頌。
六 法稱與遊戲童子之辯論
或云此後欲習外宗密言,服僕役服,去之南方。詢於人曰:有誰善巧外道義耶?告之曰:「通外道義而無敵者,遊戲童子也。」即於彼處,了知一切彼宗心要。如何破彼一切理趣,深印於心。
去之嘎迦俱訶具有宮殿之市場,於覩流孚摩黎葡王之所在地,廣張告語曰:「欲辯論者,有伊誰耶?」有持米齊仙教理者之婆羅門迦那崛多,復有持六見教理者約五百人,咸來集會。辯論三月,次第折服此五百人,使入佛教。於彼等中,豐於財者,約五十人,使各建立內道道場。遊戲童子得聞此訊,極為憤恚,親與五百婆羅門眾,前來論辯。於是與辯。遊戲童子不共之宗,有五百數。於彼一切,各以百數吠陀法門而摧破之。於是使遊戲童子趣入內道。彼諸五百婆羅門眾,知惟佛教,是應理者,乃皆於佛教出家。
七 法稱與商羯羅之辯論
復次於離繫外道之羅孚部羅填行者之部孚伽羅具孚耶,婆羅門之鳩摩羅難陀,外道辯論之王迦那陀樓盧等住於瀕陀耶山窟之一切敵論者,亦悉數摧破之。
此後,更至土羅婆利國,振鈴而問,「堪辯者誰?」外道等眾,多數避逃,少許自承,不堪興辯,乃於彼國,修復前時被破壞之一切道場,於諸林園閒靜處所,修習禪定。
爾時,於聖那爛陀,商羯羅阿闍黎欲興辯論,致書彼寺。彼等咸謂:「應俟明年」。乃作後期,因從南方,迎法稱至。
辯論時至,婆羅門等及諸外道,一切皆為極明王所召請,羣集波羅奈斯。王與臣工眾人列坐其外,商羯羅阿闍黎與吉祥法稱居中。辯論將興,商羯羅言曰:「我若獲勝,君等諸人,或沈恆河,或入外道,由我裁奪。若君等勝,我寧跳恆河而死」辯論乃興,法稱數數敗商羯羅,最終使彼無可置答。商羯羅欲沈恆河,阿闍黎止之,不聽,謂其弟子跋多阿闍黎曰:「汝與之辯,勝此薙髮者。若不能勝,我將轉世,生為汝子,再與彼眾辯。」言已自溺而死。彼之弟子,自命遍行梵行者眾,胥入佛教,諸餘人眾,避之遠方。
此之明年,跋多阿闍黎生一子。跋多阿闍黎於七年時,重復如前,建立教軍,而與之辯。跋多所論皆敗,自沈恆河死。於是彼之長子即第二跋多阿闍黎,與商羯羅阿闍黎之轉世者,及堅執己教諸婆羅門,皆遠逃東方。直心婆羅門約五百人,於佛教出家;五百人皈依三寶。
於摩揭陀有婆羅門富盧那,於末土羅有婆羅門富盧那跋陀羅,彼二俱雄於財。雅擅辯論,次第來辯,阿闍黎以正理伏之使入佛教。二婆羅門各於摩揭陀與末土羅,建立五十內道道場。於是,令聞美譽,遍一切地。
爾時於瀕陀耶山中有華王之子廣華王,征服村鎮,三百餘萬,殊勝財富,與天相等,彼去此王國中巡行,次第到達王之宮殿。王問:「誰乎?」答曰:
「具智慧者為陳那,月官之說極清淨,韋羅佳什善通達,勝一切者非我誰?」問曰:「其法稱耶」?曰:「世間如是見稱」。彼王亦為廣建伽藍,使法稱居之。七部量論,亦造於此地。居此長時,廣弘佛教,此國比丘之數達萬人,建立道場亦約五十所。
此後至邊地具日羅達國,亦使彼處婆羅門眾與外道等,多入佛教,建造瞿達富黎佛殿。
八 法稱與轉世商羯羅之辯論
爾時,商羯羅阿闍黎,已既轉世,聰明智慧,過於前生,並善辯論。其年約及十五六時,欲與法稱辯,來波羅奈斯,請於摩訶蘇耶呢王,振鈴諸方。自南方迎請阿闍黎至。婆羅門眾,約及五千,王及庶民,數乃無量,皆悉集聚,一如昔日,建立教軍,而與之辯,大摧破之,亦復如前,溺死恆河。於時,有眾多婆羅門,見己宗義,理應遮破,乃有多人,改信出家,復有多人,作優婆塞。
爾時,有名毘度耶信訶,提婆毘度耶迦羅,提婆信訶之三大婆羅門阿闍黎,自罽賓國,詣法稱前,以誠直心,廣研教理,法稱亦以實智訓指,乃於內法,深生淨信,因之皈依,受五學處,並聞教理,聽七量論,更轉善巧。既歸北方罽賓國內,於法稱之因明論,盛為弘揚。
於此中頃,長時住於波羅奈斯,以後更至南方,於前佛教未弘通處,或衰微處,與諸障損佛教者辯,而摧破之。以法攝伏王與臣眾。僧伽大眾與諸道場,無邊興盛。此阿闍黎建立神殿,約及百數,勸他建立,數亦無量。因此阿闍黎激勉之力,入佛教者,比丘與優婆塞以上,總計約及十萬人。
晚年之時,商羯羅阿闍黎復轉生為跋多阿闍黎之孫,智慧之力,較前尤大,乃之南方,與法稱辯,法稱勝彼,遂入佛教,即於南方,以婆羅門而住優婆塞行,崇信佛教云。彼所建之佛殿,至今尚存。此後,法稱欲命終前,於迦隣伽國,建立伽藍,使眾民等,多入正法,遂示寂焉。
此阿闍黎謂與藏王松贊甘普同一時代,此說尚可信據。
九 六莊嚴
六莊嚴中:龍樹,無著,陳那三人是造論者,而提婆,世親,法稱三人是造釋者。各於彼等之時代,隨宜明教,事功相等,故稱為六莊嚴也。
十 盧婆波諸人
婆羅門商羯羅難陀,為以後出世者。以之為法稱之親愛弟子,則大誤矣。爾時,得成就之瑜伽行者,有大阿闍黎盧婆波,中因陀羅部孚底,顧顧羅闍,阿闍黎蓮華金剛(海生金剛)與羅黎多婆日羅。此諸人者,殆同一時代。
此中,阿闍黎顧顧羅闍者,皆稱之曰狗王,有少數史傳稱之為顧達羅闍。於上所舉諸瑜伽行者中,彼最著稱。
十一 羅黎多婆日羅與黎羅婆日羅
阿闍黎羅黎多婆日羅者,乃那爛陀一班支達,去烏仗那國。自烏仗那,去之陀摩犍闍,為欲利益未來有情,迎請夜魔敵等續部。
彼之弟子黎羅婆日羅,筆錄阿闍黎之講述。
此據聖地所遍傳者,瑜伽自在之毘盧波者,修夜魔敵,金剛亥母,為之加持,因得悉地。以成與夜魔敵不二之瑜伽大自在者故,能教授一切續部。迎請紅夜魔敵續部。並如薄伽梵所說修法教授,筆之於書。
彼之弟子,曇毘黑盧迦,迎請俱盧俱黎修證法,與阿羅黎二種續部。作無我女成就法,與俱生成就。
其後阿闍黎盧婆波與海生二人,迎請喜金剛續部。盧婆波造名蘇婆散吠陀富羅俱黎多,以講圓滿次第為主之論。海生造生起次第修法甚多。喜金剛父部修法之最初者,即海生所造之法也。
東方大阿闍黎中道論派之室利崛多(吉祥密),其歷史亦未見聞也。
第二十七章 瞿毘旃陀羅王時代
一 瞿毘旃陀羅王等諸王
此後毘濕紐羅闍逝去頃,摩羅婆國未斷之舊王統種族中,有跋盧達黎王出。彼王女弟,嫁於毘摩羅旃陀羅王,而生瞿毘旃陀羅王。於法稱入滅時,亦彼王即位咸將即位之時。彼二王俱為成就者闍爛陀黎與阿闍黎俱黎溫那紮隣所調伏。
於此頃,成就者瞻底波亦出世,彼乃摩羅婆國阿流拌底城之織布族。
此後,瞿曇旃陀羅王之從弟羅黎多旃陀羅王在位,多歷年所,平安守護王國。彼復於黑行之晚年受調伏,王與大臣,皆得成就。此羅黎多者,乃旃陀羅族諸王之最後出者也。
自是而後,旃陀羅族之王族雖多,然未有得國者。而藩伽羅國與歐提毘舍等東方五國中之王族,大臣、婆羅門、大長者等,祇於自家稱王而已,守護國土之王未出也。
二 唯識宗之阿闍黎
爾時,成就者,有俱生遊戲王,及那爛陀阿闍黎調伏天出。彼造七部量論之註釋。持藏者濕跋密多羅,阿闍黎戒護,扇抵蘇摩等亦出世。持唯識宗義以為根本,弘揚經律。九般若之著者,阿闍黎幹波羅巴,與室利崛多之弟子大阿闍黎智藏等,則持無自性中道義。於東方藩伽羅國所屬訶恥富羅之優婆塞尊者無性出,亦弘唯識中道義。
又於覩貨羅國,毘婆沙大持律,阿闍黎法友亦出世。於東方摩盧國,大持律者福稱,於恥多婆羅國持律者寂光,於罽賓國,持律者母奴諸人亦出世。
三 智藏
阿闍黎智藏者,生歐提毘舍國。在彼國,成為大班支達。於藩伽羅國,室利崛多處聞持清辯義,稱為大中道論者。
四 無性
優婆塞尊者無性者,出商人族。
五 法友
法友僅有略傳,於餘處見。此之法友,與略釋顯義註作者之法友為同人云。以彼為德光之親炙弟子者,則遠而又遠之言也,視為與聖解脫軍及師子賢為同時代,則近是矣。
六 長尖法冠之創製
爾時,於東方,辯者輩出,但如此前有大勝負之大辯論者,則未之見,低等辯者,則時有焉。以依法稱宗義辯故,內道辯論者較前為易;但時代日降,善巧者少,外道論敵,日有增加,一切小伽藍中所有內道辯者,心懷怖畏。藩伽羅國之毘世娑紮底伽屋城之賓陀伽藍,翌晨許與多數外敵辯,而心懷「能勝否耶」之疑慮。一老女現前曰:「如頭戴棘刺冠,則辯論可勝也。」從彼之言,乃獲勝利,餘處亦爾,同獲勝利。自是而後,諸班支達頭戴長尖法冠之風,次第盛矣。於波羅王統治七傳,與斯那四傳之時代,大乘諸班支達,皆戴長尖法冠,為前此所未有也。
七 無上瑜伽部之興盛
大阿闍黎法稱以前,佛陀之教,光明如日。自是以降,諸大堪布,雖於佛教,所作事業極多,能等前此諸阿闍黎者,則不世出。雖或出已,因時代日下,昌明佛教,能如此前者,則未之有也。
自聖無著住世之時,乃至此日,真言成就者,所在多有,而無上瑜伽之法,除弘傳於堪能者外,於諸眾人,全未傳授。從此而後,無上瑜伽續部,漸次弘揚,臻於極盛。於此中頃,瑜伽續部亦極興盛。解釋作,修二續部[1],並修學者,次第衰息矣。以此之故,真言金剛阿闍黎,業與悉地,隨應成[A1]辦。於波羅七世之時,出世極多之原因,亦以此地。
ᅟᅟ==[1] 密乘共有四部:(一)作部;(二)修部;(三)瑜伽部;(四)無上瑜伽部。此即作密宗、行密宗、瑜伽密宗、無上密宗也。==
ᅟᅟ==[A1] 辦【CB】,辨【補編】==
約於此時,旃陀羅小王,得悉地者之普羅迦舍旃陀羅,即極明月出,廣說瑜伽續部。
復次,內道成就之阿闍黎八十四人,彼中半數以上,為法稱時代以後,如下所說之紮那迦王以前出世。六莊嚴住世之頃,大乘之諸阿闍黎,皆極善巧,諸僧伽眾,亦復賢良,但此之外,以數量論,惟聲聞僧,居極多數。略從此時,南方佛教,轉形式微,旋即息滅。於諸餘國,亦復漸次,淪於衰息。七波羅時,於摩揭陀,藩伽羅,歐提毘舍等之阿波蘭多迦王國及罽賓國,却甚興盛,於諸餘處,亦惟零星散見而已。於尼泊爾小國境內,弘傳轉盛。於彼等處,亦惟密乘與大乘極盛,聲聞部雖亦盛,然所有賢明之王及庶民,皆信大乘,復次大乘昔日主要為釋諸經,釋論僅附及之而已;後此,則一反前習,除略釋般若波羅密多外,而主要者,則為解釋諸阿闍黎之所著書,此種風氣,極為興盛。
第二十八章 瞿波羅王時代
一 瞿波羅王之治世
於中國與東方之邊界間,有一王族之女,產一美男,及長,去之東方。爾時藩伽羅國無君已多年矣。選彼長稱為王,上尊號曰瞿波羅。初期統治藩伽羅國,後更兼治摩揭陀,於歐丹多富黎附近,建那爛陀寺,於彼二大國中,多建僧伽部,崇信佛法,并弘揚之。
阿闍黎彌滿娑迦(行者)入滅之明年,為此王即位灌頂之年云者,此因陀羅陀達(帝釋授)之說也。是過七年後云者,此克施面陀羅跋陀羅之說也。統治王國,凡四十五年。
此王在世之時,寂光、福稱之弟子阿闍黎釋迦光,生於西方,於罽賓國,利益眾生。罽賓國更有摩訶檀那尸羅、異友、智鎧,與持律阿闍黎韋羅諸人出世。
二 中觀自續派之傳承
於東方,亦有阿闍黎智藏駐錫,而或以為清辯、觀音禁、佛智足、智藏、靜命等人,皆中觀自續派之以次傳承者。然據靜命之中觀莊嚴疏,未見有師子賢所造之八千般若經大疏,以佛智(佛智足)為師子賢之弟子,是則未之思耳。又以佛智之弟子為智藏,則更見其愚不可及也。
三 釋迦慧、戒賢諸人與小毘盧波
釋迦慧、戒賢,與王子稱友地支諸人亦出世。
於罽賓國,伏黎訶盧舍提婆王,治理王國,於此之時,得成就者之阿闍黎出世者,如上所敘可知也。就中小毘盧波者,顯然為此王與提婆波羅王之中間時代出世者也。
於西方迦擦國,有毘跋羅達王出。彼王之女,嫁為提婆波羅王妃,生王子羅薩波羅云。於毘跋羅達王時,小毘盧波出。彼王之供養,內外道皆有,王所信者,則為內道也。一切臣工,乃信外道。
不可思議之著作家大阿闍黎訶鈷多黎,即出於此時代。於瞿波羅王或提婆波羅王之中間時代,吉祥歐丹多富黎伽藍,亦已建立。於摩揭陀,有一內道之優婆塞,建立歐丹多富黎大伽藍。由彼自己建立道場,臨命終時,道場付託於提婆波羅王。
第二十九章 提婆波羅王父子時代
一 提婆波羅王與蘇摩富黎伽藍之建立
提婆波羅王者,瞿波羅王之子。瞿波羅王崩,此王即位,較之前王權力尤大,佔領東方婆連陀羅國,後乃建立蘇摩富黎伽藍。有云蘇摩富黎伽藍之著名者,乃新蘇摩富黎伽藍也。
二 提婆波羅王破壞外道伽藍
此王為瑜伽行者塞露米尼所勸請,歐提毘舍外道神殿,飭命自為破壞,總計約破壞外道大道場四十所。有謂藩伽羅國與婆連陀羅國者,亦破壞焉。嗣一切歐提毘舍,皆為其所統治。
於此王時,小黑行生。彼乃阿闍黎黑行之隨行者,於上樂、喜金剛、夜魔敵三者,皆善巧通達之班支達也。彼造上樂輪釋等書甚多,世壽亦長,及達磨波羅王後,尚略住世。
三 釋迦友、善友、智月、師子賢諸人
此時阿闍黎釋迦光之釋迦友出。此外持律者善友、賢慧戒、牙軍、智月、金剛鋒、妙音稱、智授、金剛天,及南方大德觀音禁諸人亦出。
於罽賓國有施友等人出,阿闍黎師子賢,亦於此王之時,成班支達,於達磨波羅王時代,大作佛事,下當述之。
四 來西藏之菩提薩埵
來西藏之阿闍黎菩提薩埵,於瞿波羅王至達磨波羅王之間,決定住世,則甚明。西藏多數歷史亦記載:「於第九世藏王時,為堪布(指菩提薩埵)入滅之時代。」如是言之,則曾及見無著兄弟,然究如何,頗難定也。一般皆認彼與中觀莊嚴論著者大堪布靜命二人為一人,可暫置信。彼於瞿波羅王時代成為大班支達,於此王時,為利益有情之領袖人物。但智藏所造中觀二諦之註釋者之靜命與中觀莊嚴論作者之靜命,若許其非為同人,則彼二人中,究係誰人,應予考究也明矣。
五 新世親與妙金剛
提婆波羅王,統治王國,凡四十八年。其後彼子羅薩波羅守護王國,十二年間,於佛教事業,無新建樹,不許入波羅七代焉。
爾時,[A1]烏仗那國之阿闍黎妙金剛(黎羅婆日羅),十年留住那爛陀寺,多說真言乘。有一與世親同名之婆藪槃豆者出,多說對法藏(俱舍)。
ᅟᅟ==[A1] 烏【CB】,鳥【補編】(cf. B13n0080_p0613a09)==
此中,妙金剛者,生於珊金國,於[A2]烏仗那出家,通達唯識中道及一切明處。
ᅟᅟ==[A2] 烏【CB】,鳥【補編】(cf. B13n0080_p0613a09)==
六 摩騰格波與護足
此時,有一戌陀羅族之子,謁見聖天,獲龍樹父子之全部真言著述,如應釋之,此人即摩騰格波也。
於崑那迦有阿闍黎護足者,親聞月稱說法,而著照明燈一書。
如是,班支達羅睺羅者亦曾謁龍智,龍樹一派密法開始興盛,以後於波羅四代時,極為弘通,有「天上兩日月,地上兩光明」之諺云。
第三十章 吉祥達磨波羅王時代
一 達磨波羅王與師子賢智足
其後彼王之子達磨波羅王即位[1],享國六十四年,並統治迦摩盧波,底羅孚抵與溝駄等地,領土極廣,東至大海,西至提梨之邊境,北至闍蘭陀羅,南至瀕陀耶山,皆聽命焉。以師子賢、智足為上師,於一切處,普弘般若波羅蜜多,與吉祥密集。置通達密集與般若之班支達於上首。
ᅟᅟ==[1] 瞿波羅王之子達磨波羅王,為西曆紀元八百十年至八百七十五年在位者(History of India by Hoernie P. 73)。又,達磨波羅王之即位,為西曆紀元七百八十年(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new Series vol. Xvx. 1921. no T. by R. C. Majundar, P. 5)。==
約於此王在位之時,成就者阿闍黎顧顧梨波,亦出世於藩伽羅國,作利益有情事,彼之傳記,於餘處詳。
此王即位,即迎請諸說般若波羅蜜多者,於阿闍黎師子賢,乃所最信仰者也。
二 超岩寺及其餘伽藍之建立
此王共建道場,約五十所。中有三十五所,為說般若之道場,建立吉祥毘俱羅摩什羅(超岩寺,西藏則譯為映戒寺)伽藍。更於摩揭陀北鄙恆河畔之一小山巔,建立大菩提身量之佛殿,四周圍以內密咒乘之小佛殿五十三所,及普通佛殿五十四所,共百八所,繚以周墻。於中有班支達百八人。
三 般若經之弘傳
此王而後,般若弘傳,極一時之盛。般若經弘傳之國,大別之則為:最初弘揚於中國,此後南方,此後復於中國,此後北方,更至北方之北焉。於南方後,復弘傳於中國者,約為此王之時。有謂:「北方以後,再弘傳於中國,此亦經中之言也。」云云,此未如實讀經之過也。
四 茶苦羅祐陀王時代之諸阿闍黎
同此王時,西印度有茶苦羅祐陀王[1]者,約與西藏恥松得贊王[2]同一時代。
ᅟᅟ==[1] 因陀羅祐陀王,於西曆紀元七百八十三年,建立新王朝,王與統治 Bihor 與 Bengal 東境之達磨波羅王開爭端,未獲勝利。此戰結果,彼王之弟茶苦羅祐陀即位,於紀元八百十四年與南境之那伽跋多王戰敗者(History of India P. 69)。==
ᅟᅟ==[2] 恥松得贊於西曆紀元七百六十三年,犯中國長安。王建立桑耶寺,自印度招請靜命蓮華戒,自中國招請大乘和尚,請梵典,譯成藏文。生於西紀七百二十八年。==
此王之時,大因明者,善護、師子賢、美嚴、海雲、光生、滿增、大金剛阿闍黎佛智足,及其心愛之諸弟子,乃至佛密、佛寂,罽賓國之阿闍黎蓮華生音,因明家法源授,持律者師子面等人皆出世。
五 師子賢之講說般若
彼眾之中,師子賢者,王族出家,諸宗之義,皆廣了知。從阿闍黎靜命聽講諸中觀論及教授等。於堪布徧照賢處,聽講般若經,現觀莊嚴論及教授。為達磨波羅王所迎請,往黎迦覩迦三熱伽藍中,為數千聽眾,說般若法,註八千般若等書之論甚多,於達磨波羅王即位二十餘年後入滅。
六 海雲
阿闍黎海雲者,親見無能勝王,被授記命作瑜伽師地論釋,以菩薩地釋最著稱云。
七 佛智足與五祕密部
大阿闍黎佛智足者,為師子賢弟子之先進者。約於師子賢示寂時,獲得成就,始開始說法,後此數年,為王上師,不久更作超岩寺之開光師,舉為彼寺之金剛阿闍黎。
此阿闍黎亦略說作部等上三部瑜伽:廣說密集,幻化網,佛平等相應,密月明點,忿怒文殊之五部內續部,尤於密集,精勤誦讀,弘揚極廣。
八 寂友
此阿闍黎之弟子寂友者。為精通對法(俱舍)般若及作部等上三部瑜伽之班支達,阿闍黎智足,知其堪能,為之灌頂。因更自修,見夜魔敵,於那爛陀南方,建阿牟利多伽羅伽藍。
九 羅睺羅跋陀羅
王族羅睺羅跋陀羅,學習明處而得班支達之位者也,然智慧少鈍焉。因阿闍黎之灌頂加持,成就密集,親見五如來,成就祕密主。於閻浮提洲,廣作利益有情事。至土羅彌羅國(南印度地方)於彼多說祕密真言續部,今尚住世也。
十 佛密與佛寂
阿闍黎佛密與佛寂者,皆佛智足之前期弟子也。即從前阿闍黎及多數持金剛乘者,總則多聞密咒,別則通達作,修,瑜伽三續部,於瑜伽續部,更獲成就。
佛密登雪山國之底塞爾雪峯修行,後於波羅奈斯說法有年,西藏恥松得贊派貝馬拉希等往迎請,未能來。佛寂雖亦云住底塞爾山,實乃去之烏仗那國也。
阿闍黎迦馬拉西拉,亦顯為此王時之出世者,不可以為係彼前出世者也。
第三十一章 摩蘇羅俱什多王、婆那波羅王、摩西波羅王時代
一 法勝法友等人
此後,達磨波羅王之婿,摩蘇羅俱什達統治王國約八年。此後,達磨波羅王之婆那波羅王統治王國約十年。二王之時,阿闍黎因明家法勝、法友、無垢友、法藏等人出世。
此二王者,極信佛教,但於佛事,無新興辦,故不計入波羅七代焉。
二 中觀應成派之後馬鳴與諸餘阿闍黎
此後,婆那波羅王之子磨西波羅王[1]出,統治王國五十二年,粗略計之,約當此王崩逝時,西藏王恥惹亦於同時出世。
ᅟᅟ==[1] Bhaja 王之子摩西因陀羅波羅(885-910 A. D.)統治帝國,無有障難。其後,旋遭破壞。彼子 Bhaja 二世,即(Yasovarman 913 A. D.)為 Oandel Bajputs 之首領,於 Burdelk-hand 獨立,建立帝國。Bhaja 二世之異母弟摩卑波羅與南方帝國統治者 Indra 三世(即 Rashtrakuta)爭,不幸失其帝國(History of India by Hoernle. P. 17)。==
於此王時,阿闍黎眾喜藏,與勝義世俗二諦修菩提心次第一書之作者馬鳴,為中觀應成派之人,與阿闍黎利他、月蓮等人出。阿闍黎智授與智稱,亦顯然為此時代出世者。
於罽賓國,持律者勝友、一切智天、施戒等人出,此三人曾來西藏。
成就者禘盧黎波,亦此時出世,彼之歷史,於餘處詳。
三 眾喜藏
阿闍黎眾喜藏之生地,為摩揭陀,族係貴族,屬大眾部,為唯識中道派。於超岩寺,習五明處。聞藩伽羅國,國王之成就者般羅迦舍旃陀羅,即極明月者彼之諸弟子,說瑜伽諸續部。乃去彼國,會遇善現護等多數阿闍黎,通達一切瑜伽續部。阿闍黎賢護聞之,自中國來,請問法要,為之灌頂,說真實攝,還而講述於中國焉。摩西波羅王聞之,問曰:「汝從誰人,聞此法耶?」曰:「國人其或未之知也。藩伽羅國有阿闍黎眾喜藏者,從彼聞之。」王生大信,使迎彼至,居之近於摩揭陀南方熾燃洞窟之歐搽耶奈頂寶殿中,聽密咒者,為數極多。乃造釋真實攝大疏顯實等論。復為摩西波羅王從父兄弟之歐提毘舍國毘羅搽盧耶王所召請至昔日門闍王生地之一伽藍,造吉祥上樂第一大疏。此外更作密集等續部無上註釋。
此時,有阿闍黎跋瞿者,從金剛甘露續部而獲成就。
阿闍黎甘露密,為成就之大瑜伽者。
彼諸人者,出世年代,為何王時,未能確知,若以下事,比度推計,為提婆波羅王以後出世者,則甚明也。
彼之弟子,即阿闍黎跋瞿,亦成就起尸悉地,以此為依,更多成就上妙寶瓶,滿足四方一切眾生。於富羅耶伽城附近,建立五佛如來之大神殿。於南方羯盧那吒,建立金剛甘露之大神殿。復為班支達無垢賢(毘摩羅跋陀羅)等,講說續部。因此諸阿闍黎之恩賜,於摩揭陀,續部極為興盛云。
第三十二章 摩訶波羅王與沙牟波羅王時代
一 時輪之出世
彼子為摩訶波羅王,在位四十一年,於歐丹多富黎伽藍以聲聞僧眾為主而供養之,並供養比丘五百,說法者五十。建彼伽藍之支寺,名字流婆沙伽藍。於超岩寺,作為供養之中心伽藍。於那爛陀,亦設立道場。
於摩西波羅王之晚年,毘照阿闍黎迎請時輪續部[1],於此王時弘揚之。
ᅟᅟ==[1] 時輪之輸入印度國,為西曆紀元九百五十年(Iamaism, by Waddell, P. 576)。==
因明家莊嚴堪布,即慧生密者出。瑜伽者蓮華鈎,摩訶祇多黎,黑三昧耶金剛,阿闍黎塔伽那等輩出。毘照阿闍黎之傳記,於餘處詳。彼之弟子時輪足,亦於此王時出世。
此王崩後,彼婿沙牟波羅王統治王國,歷年十二。
二 藏足及其弟子祇多梨
此中,阿闍黎者,以前於婆那波羅王守護王國時,東方婆連陀羅,有小王薩那多那者,彼有一妃,形容端麗,智慧具足。彼王向婆羅門族之阿闍黎藏足,請求密集金剛灌頂,以王妃為供養物。一時,彼為藏足生一相貌端好之子。其後於摩西波羅王供奉一名部栗俱舍富黎之上妙道場,亦供養超岩寺班支達之波得羅,多說法要,聲譽大起,造集學論、入行論,與虛空藏經等書攝釋。
三 黑三昧耶金剛
黑三昧耶金剛,是佛智足法傳承中之法嗣也。住於羅羅國閒靜處親見喜金剛曼荼羅,得無量之能力。
第三十三章 紮那迦王時代
一 紮那迦王與土耳其王之戰爭
此後,摩那波羅王之長子,悉隸瑟吒波羅,受命即位,三年而崩,無何事業傳後,故不計入七代焉。摩訶波羅王之末年,或即於是時,粗略計之,與西藏佛教後弘期之開始,當為同時代也。此時,婆羅門智足出世,亦為小黑行之後半期云。最小之子年僅十七歲。於此中頃,彼之叔父紮那迦王即位。彼在位時,迎請阿闍黎顯底波等,六賢門之名稱,於是時出。王在位二十九年,與土耳其王戰而勝之。一次藩伽羅國人叛亂,入侵摩揭陀,超岩寺之朵馬阿闍黎,作不動佛之大朵馬,投之恆河,藩伽羅境內之多數土耳其船,為之擊沉,王復勝戰,夷之為附庸,王國於是始獲平安。
嗣後彼侄即摩訶波羅王之最小子吠耶波羅受命即位,居於藩伽羅東方大海與恆河交流處如一小洲之跋締,五年崩逝。
二 超岩寺六賢門之顯底波、慧生意、語自在稱與那露波
於此際出世之六賢門中,東門守護者之阿闍黎羅覩那迦羅顯底波。南門之守護者慧生意(般羅惹諾迦羅摩禘)善巧通達一切明處,親見文殊。西門守護者阿闍黎語自在稱(婆盧守婆羅𮁻盧禘),生於波羅奈斯,剎帝利族,從大眾部出家,堪布命彼之名為尸羅稀底。為那爛陀與超岩寺西門之守護者。彼建說般若波羅蜜多之道場八,說密集之道場四,說上樂、喜金剛、四座,摩耶之道場各四。更多建立中觀辯論單獨道場之講堂。長時講說中論、般若、莊嚴經論、密集、喜金剛、夜魔敵、入楞伽經等。如是,於超岩寺,多年之間,利益有情。晚年至尼泊爾,專致力於悉地成就,亦復講說密乘少許。據西藏歷史所載,「南門守護者為語自在稱;西門守護者為慧生。」本史則採自印度記載相同之三種史書者。
北門守護者那露波具爭時期之一切智者顯底波,亦曾聽法於此阿闍黎。
三 覺賢
於此處,彼之後繼者,以上座覺賢為之。此人受生於歐提毘舍貴族之家,圓滿具足菩薩行,種姓覺醒,於明集入行,尤於菩薩地最為通達。
四 摩揭陀之二大柱
摩揭陀之第一大柱,婆羅門寶金剛者,以優婆塞之身,三十歲間,善自修學,了達全部經咒明處。後來摩揭陀,王與以超岩寺之波得羅。於彼處,主要者講說密集無數法門,及七部量論,慈氏五法等,於多年中,攝益眾生。
此後,再至罽賓,與多數外道辯,而摧破之,使入佛教,更建立講說中論、莊嚴經論、密集等之精舍各一。晚年,去之西方烏仗那國。於罽賓國有通達外道宗義之婆羅門到烏仗那,晤寶金剛而與之辯。寶金剛勝,令彼改入佛教,名之曰瞿孚耶般若,來西藏之阿闍黎紅,即其人也。罽賓人謂:「婆羅門寶金剛,即於烏仗那住處,化為虹身而去」云。寶金剛之子摩訶闍那,彼之子薩闍那,於西藏正法傳承,亦有莫大之恩惠。
摩揭陀國之第二大柱者慧吉祥友,為破二邊論之作者,具吉祥阿提沙[1]幼年最有大恩之上師也。彼生於瞿陀,善巧通達龍樹無著一切論義,多通達密咒續部,於經及續,見聞最廣。淨香殿火,由阿闍黎為之修復。更復修葺頹敗道場,而建新道場。於摩揭陀及藩伽羅,亦多所修建。
ᅟᅟ==[1] 阿提沙(980-1053, A. D. Lamaism by Waddell, p. 576)。==
此六賢門於吠耶波羅王守護王國之前期尚住世。
此搽那迦王,曾於佛教,作大事業,但非波羅族系,故未計入波羅七代。自此以後,於罽賓國,因明極盛。因明學者日密亦出世。
第三十四章 吠耶波羅王與湼耶波羅王時代
一 阿提沙,梅多梨波
此後,吠耶波羅王守護王國,約三十二年,僅保護前之教法,未斷而已,未見作顯著之佛事,故彼亦未被計入波羅七代。
此王之時,適值六賢門入滅之後,阿提沙尊者,被迎請為堪布,亦兼護理歐丹多富梨寺。
此後不久,是總主梅多梨波事業興盛之時。梅多梨波自吉祥回來之時,顯底波之六賢門,已逝去多年矣。
吠耶波羅王之子為湼耶波羅王,阿提沙尊者入藏之時,彼王始即位,諸可信之傳記如是云。更有一尼泊爾迎請尊者之書信。此王即位三十五年,彼即位九年之後,總主梅多梨波入滅。
二 大金剛座,不空金剛等人
此王供養名大金剛座者,此人優婆塞時之名為功德吉祥,出家之名為功德黑密。
又不空金剛,於東方具神通者毘流耶跋陀羅,提婆阿迦羅栴陀羅,智護,復次那露波之及門弟子,尚多數在世。那露波之親炙弟子吉祥最勝者頓毘波,與勘達波之傳記,於餘處詳。
迦索利波者,成就金剛瑜伽母。
梨梨波,修習智慧力極小之人也,吉祥那露巴為之指示,依上樂輪生圓次第少許教授修觀,而得悉地,於任一法,皆獲生起無礙智慧。
三 智護
智護者,大班支達比丘,承事那露波凡十二年,多聞父續母續之法,尤精通母親,特別精通者,則上樂輪也。
四 無比海
阿闍黎無比海,亦於此時出世。彼為精通一切明處與時輪金剛之班支達也。修聖觀音,得大手印悉地。
五 因明家夜魔梨
此時,善巧因明之夜魔梨亦出世。彼主要者精通聲明因明,亦通餘一切明處。
六 造七部量論釋之商羯羅難陀
即於此時,於罽賓國,有商羯羅難陀者出,彼精通一切宗義及因明,造七部論釋。
第三十五章 阿摩羅波羅王、訶薩底波羅王、與俱扇底波羅王時代
一 羅多那迦羅崛多等人
湼耶波羅王之子,為阿摩羅波羅王,彼守護王國凡十二年。彼時,乃阿闍黎羅多那迦羅崛多為金剛座堪布之時也。阿摩羅波羅王死時,子訶薩底波羅尚幼小,恐其不克執行政事,由四大漢如法啟迪幼子,守護王國者凡八年。
此後訶薩底波羅王即位,享國約及十五年,彼同母弟俱扇底波羅王嗣立,在位約十四年。此二王時代,為羅多那迦羅崛多。住於叟摩利山之時。此二王之時代,前所說於湼耶波羅王時代之彼眾阿闍黎,亦各住世。亦為栴多梨波與阿提沙之弟子大卑吒波、達磨迦羅摩底、地藏、中觀師子、友密等心愛弟子五人,及其他惹諾那室利密多羅等說法之班支達三十七人利益眾生之時。
亦顯然是摩那迦室利,及罽賓國之菩提跋陀羅(覺賢),尼泊爾之盤天波兄弟,智金剛,印度人在手等人利益眾生之時。
二 羅睺羅友等人
稱為羅睺羅友之密集布繪曼荼羅儀軌作者,與尼泊爾那露波弟子印度陀利迦波之盧伊波灌頂儀軌作者,亦出世。彼二人有以為即聖天之及門弟子羅睺羅密多羅與大成就者陀利迦波二人者。此本尚懷疑,乃作希望「為彼」之斷定,至堪怪異也。此中尤著者為薩咥羅波羅,即大班支達三十萬堅護,於超岩寺,廣說般若波羅蜜多。此外班支達及成就者,其數甚多,而一向具大聲譽者,則未之多見也。
此二王時,於聖教事,株守前規,希有之事,未之多作,故不計入七代之中焉。
第三十六章 羅摩波羅王時代
一 大阿闍黎阿跋耶迦羅崛多
訶薩底波羅王之子,為羅摩波羅王,雖沖齡踐祚,心智極利,權力亦大。即位不久,大阿闍黎阿跋耶迦羅崛多,被迎請為金剛座之堪布,此後多年,復被請為超岩寺與那爛陀之堪布。此際與前規制不同,於超岩寺,有班支達約百六十人,有座位比丘千人。每作供養時,可有出家者五千人來集。於金剛座,有為王所供養之大乘者四十人,聲聞比丘二百人,皆常住焉。集會之時,可有聲聞比丘萬人來集。於歐丹多富梨寺,亦常住比丘千人,大小乘比丘二部俱有,集會之時,可有出家者一萬二千人來集云。諸全數大乘者之頂寶,則阿闍黎阿跋耶迦羅也。諸聲聞等,亦曾之為大持律者,而禮拜之。此阿闍黎之傳記,於餘處詳,尤於教法,宏揚最力,後此彼自所著書,極為弘傳,不為謗者之所動搖。阿闍黎書,迄今尚光耀於印度諸大乘者之前。
此後出世之阿闍黎羅多那迦羅扇底與此阿闍黎兩人,除利眾生及大小乘外,與以先阿闍黎世親等人,功德相同云。
二 回教之傳播
此復,在昔達磨波羅王崩逝以後,於藩伽羅王國,恆河北岸無諍城與耶無那河兩岸之諸國,與從波羅奈斯至摩羅婆中間之富羅耶伽、末土羅、俱盧、盤搽羅多、阿伽羅、薩伽哩、制哩等處,崇信外道,尤其崇信回教者,日益增多。於羯摩流底羅孚底,與歐提毘舍,外道亦所在多有。於摩揭陀則佛教徒眾,較前興盛,僧伽及瑜伽行者,亦特別增多。
大阿闍黎阿跋耶迦羅,以智、悲、力、能、自在圓滿,亦被稱為圓滿持教之阿闍黎,具大聲譽之殿軍,一切諸方,咸如是呼之云。彼為利益未來眾生,於佛佛子之諸密意,設為問答,造作眾多最勝之論,較六賢門後出世之諸阿闍黎之著述為殊勝,故應敬禮也。多數釋論,亦及身著成。羅摩波羅王在位約四十年,於阿闍黎阿跋耶迦羅入滅後,尚享國歷若干年。
三 佛稱之來西藏
其後,此王未崩之前,子夜苦叉波羅王即位,越三年,羅摩波羅王崩。此後夜苦叉波羅王在位一年,王國為大臣羅波斯那所僭奪。彼等諸王治世之時,阿闍黎守跋迦羅崛多住於超岩寺。雜彌佛彌住於金剛座,據一般舊史氏言,「彼入藏時,阿跋耶迦羅尚住世也。」雖如是云,但最初謁見阿闍黎阿跋耶迦羅,未曾長時依止,則甚顯然。而被巡行西藏之時,為羅婆斯那王尚在世之時也。
夜苦叉斯那王(原文疑誤,似應作「夜苦叉波羅王」)以後,波羅族之王族,未得國者,尚多繁衍,今猶存焉。然得國者,未之有也。此波羅族之一切王族,為日種云。旃陀羅與斯那[1]兩族,其根本則為一族,即月種也。
ᅟᅟ==[1] Vijayasena 於西曆紀元一千九十五年頃,從波羅帝國獨立(Hoerle's History of India, p. 75)。==
第三十七章 斯那四王等時代
一 阿跋耶迦與釋迦室利等大自在者二十四人
羅婆斯那王之子迦薩斯那王,彼子摩尼多斯那王,彼子羅抵迦斯那王出。彼諸人者,統治王國,歷幾何年,則不確知。但四王總計,將近八十年,而不能超過之也。彼等時代,由守跋迦羅崛多,羅毘室利惹諾那,那夜迦波室利,陀舍婆羅室利,與較彼等少後之法生寂、吉祥稱天、尼守迦蘭迦提婆、達磨迦羅崛多等,皆阿跋耶迦羅信徒之智者成就者,諸無量人,持守佛教。
於羅抵迦斯那王時代,罽賓國之大班支達釋迦吉祥賢,尼泊爾之佛吉祥,大阿闍黎羅多那羅俱什多,大善巧者惹諾那迦羅崛多,大善巧者佛吉祥友,大善巧者僧伽摩惹諾那,羅毘室利跋陀羅,旃陀羅迦羅崛多等,諸勤律儀者,持金剛者,到經海彼岸者,多出世焉。稱為摩漢達(大自在者)二十四人云。此中大班支達釋迦室利之歷史,尤著聲譽。罽賓國之佛陀室利,亦曾短時作超岩寺大眾部之上座,更於尼泊爾國多說般若與密咒等。
二 羅多那羅俱什多與摩揭陀之滅亡
大阿闍黎羅多那羅俱什多,於般若乘與諸明處,其所了達,等釋迦室利,因明則釋迦室利善巧,密咒則彼善巧,加持與能力,則同等云。屬大眾部,作超岩寺真言阿闍黎,親見上樂、時輪、夜魔敵等無量本尊。
於摩揭陀之滅亡,二年前即為授記。篤信彼之眾多弟子,自其時起,皆去罽賓及尼泊爾。摩揭陀滅亡之時,去之北方。於尼泊爾廣利眾生,亦曾入藏,但居留之時間,則甚短暫。
三 惹諾那迦羅崛多諸人
惹諾那迦羅崛多者,曾親見慈氏菩薩。
佛陀室利密多羅者,夢中親聞金剛亥母說法,更通達一切明處,親見本尊,具足一切圓滿次第殊勝功德。
金剛吉祥(婆日羅室利)者,為十力者(陀舍婆羅)之弟子,爾時享年殆及百歲,此後住世亦近百年。於南方使堪能者數千人,成就密乘而得解脫。
四 佛教衰微與回教徒之入侵
斯那四王時代,摩揭陀國中,外道亦漸次興盛,奉大食國之回教者,亦日益增多。王於歐丹多富梨寺與超岩寺,亦各減小其城雉,以兵駐守之。於金剛座未建立大乘部,略有瑜伽行者與大乘者說法焉。於守夏時,聲聞萬人集。其他諸道場,多數奄然淪於衰息矣。於超岩與歐丹多富梨,其僧眾數,約與阿跋耶迦羅時代相等云。
羅抵迦王(車夫)崩逝後,羅溫斯那王守護王國,多年治平。此後於恆河與耶無那河中間之案達羅毘陀國,有土耳其王名月者出。時有比丘,為王使臣,而禍以起。彼與居藩伽羅等各國之土耳其眾多小王,聯合舉兵,摩揭陀國大遭蹂躪[1],歐丹多富梨寺,出家者被殺極眾,此寺與超岩寺俱被焚燬。於歐丹多富梨寺之遺址,建大食之城堡焉。
ᅟᅟ==[1] 摩揭陀之佛教徒,於西歷紀元後一千一百九十五年為回教徒逐出摩揭陀國。見 Lamaism P. 576.。==
五 釋迦室利之入藏與諸班支達之逃亡
班支達釋迦室利,去之東方歐提毘舍國之闍伽盧陀羅,於彼處留住三年,轉來西藏。[1-1]
ᅟᅟ==[1-1] 釋迦室利,西曆紀元一千一百八十年生,同一千二百〇二年來西藏(Lamaism P. 576)。==
大羅多那羅俱什多,去之尼泊爾。
大班支達惹諾那迦羅崛多等大班支達,與近百數小班支達,去之印度西南方。
大班支達佛陀室利密多羅,與十力者之弟子婆日羅室利,更與眾多小班支達俱,遠逃南方。
僧伽摩室利惹諾那,羅毘室利跋陀羅,旃陀羅迦羅崛多等摩漢達十六人與小班支達約二百人,遠去東方之普康、牟拈、甘普遮。
於是摩揭陀國,教法奄然滅亡矣。此際成就者,修行者雖多住世,然以有情共業所感,莫可挽救也。
於時,瞿羅叉之徒眾,大部瑜伽者,昏庸愚昧,為得外道諸王之利養恭敬故,轉為大自在天之徒眾。並唱言曰:「我等與土耳其不相違也」。僅奈得須婆羅之一小地區,尚為內道之所居住焉。
於羅婆斯那,與彼子佛陀斯那,彼子哈梨達斯那,彼子補羅底達斯那等時,須奉命於土耳其王,權力極小,彼等僅略作與己權力相等之內道崇奉而已。佛陀斯那王時代,大班支達羅睺羅室利跋陀羅,住於那爛陀,聽法者約七十人。
此後,部孚密室利跋陀羅,此後,優波耶室利跋陀羅等人出世。與彼等同等之羯盧那室利跋陀羅,牟尼陀羅室利跋陀羅,各隨所應,努力奉守釋迦教法。
富羅底達斯那王崩後,彼之世系斷絕。有云尚有其他崇信佛教之諸小王出,但於正史,則未之見也。
六 搽伽拉羅闍王之征服土耳其
富羅底達斯那王崩去後,約過百年之時,於藩伽羅國,有權力強大之搽伽拉羅闍王出,制哩以內之新都及一切土耳其,皆為其所征服。彼王最初信婆羅門教,以王妃信奉佛教,心為之變。彼於金剛座,作大供養,一切神殿,被破壞者為之修復。大淨香殿之九層樓,四層為土耳其破壞,善為葺補,令班支達舍利弗陀羅居之,而建立道場焉。於那爛陀諸大神殿,亦作大供養,只未建立為道場耳。
此王頗享大年,彼逝世已百六十年矣。其後,於摩揭陀國,崇信佛教之王出世者,則未之或聞。以是勤律儀者,持經藏者,亦未聞有出世者焉。
第三十八章 超岩寺之堪布傳承
一 楞伽勝賢
現在應述其他單獨散見之事。
自從在昔吉祥達磨波羅王之時代起,至搽那迦王未出世之時代為止,中間約經五王時代,於超岩寺,由真言金剛大阿闍黎,以次嬗代,守護教法。達磨波羅王時代,最初為阿闍黎佛智足,彼後則為燃燈賢守護教法,彼之傳記,於餘處詳。於摩蘇羅俱什多王之時代,楞伽勝賢出世。此阿闍黎生楞伽國,精通一切聲聞藏之班支達比丘也,嗣來摩揭陀,精研大乘,尤精密法。於超岩寺,修上樂輪,親見本尊。作超岩寺之真言阿闍黎。
二 吉祥持
此後,婆羅門阿闍黎吉祥持(室利陀羅)出,彼之傳記,於餘處詳。聞彼於南方示現大神變,被請至超岩寺。此阿闍黎為慧稱之法統繼承者,曾作有紅黑夜魔敵諸書。西藏人謂「彼為阿闍黎黑行之弟子」,然非彼住人世時之弟子,乃以後親見聖容之弟子也。
三 跋婆跋陀羅
此後,跋婆跋陀羅出。彼亦總則通一切法,別則嫻習唯識教理及了達續部約五十數。於眠夢為上樂輪所加持,親見度母,大作自他兩利之行。
四 具分稱等人
此後,具分稱出。彼亦為到密海之彼岸者,神通無礙云。
此後,黎羅婆日羅出。得夜魔敵成就,曾退土耳其兵。
此後,難勝月出。彼之傳記,於餘處詳。
此後,則為黑三昧耶金剛出,已於前文述及之矣。
此後,覺賢(菩提跋陀羅)出。通達密咒及內外一切諸法。覺賢之名稱甚多,此名,前西藏人少有稱呼之者。
此後,迦摩拉羅俱什多出。此阿闍黎乃一比丘,精通一切經咒,尤於般若,密集,夜魔敵等最為善巧。此阿闍黎為阿提沙及瓊保瑜伽者等最有大恩之上師也。晚年,住於近那爛陀之一林邊,一心專修,以成就圓滿次第為主云。
以上十二阿闍黎,除初二外,其餘諸人,如其次第,每十二年,遞為堪布云。
五 阿提沙等人與超岩寺
於迦摩拉羅俱什多以後,六賢門出。此後,多數真言阿闍黎出。燃燈智(阿提沙)等共同護教之座主傳承,僅未斷絕。六賢門後,歷若干年,皆單獨居住,無堪布也。此後阿提沙(燃燈智)出。此後,由大金剛座短期作堪布。此後,有名迦摩羅俱梨舍者作堪布。此後,有名那忍達羅室利惹諾那者作堪布。此後,阿跋耶迦羅作堪布,歷時甚久。此後,守跋迦羅崛多作。此後,蘇那夜迦波室利作。此後,法生寂作。此後,大班支達釋迦室利作。自此而後,超岩寺毀滅[1]矣。
ᅟᅟ==[1] 超岩寺十一世紀時,最為繁榮,一千二百年頃,為回教侵入。==
第三十九章 東方孤基地區佛教之弘傳
一 孤基之疆域
印度東方,可分三部:
屬於阿波蘭多迦之藩伽羅與歐提毘舍者,稱為東方之阿波蘭多迦;
東北之迦摩盧國,笛富羅國,訶薩摩國等,稱為格哩婆羅哈,即山所圍繞之義也;
從是等處至東方,近於北方山邊之楠伽札諸國,近於大海之普康、泊爾古等之雅康國、汗薩婆笛、摩盧拘等之牟拈國,及其他之搽伽摩,甘菩遮等。
凡此一切,總名之曰孤基云。
二 孤基之佛教
如是,於此孤基之諸國,約自阿育王之時候,始有大眾部,後漸增廣,達於極盛。世親菩薩未出世前,僅有聲聞。以後,世親少數弟子弘傳大乘,於時時間,得其少分。達磨波羅王而後,於中國中,彼之弟子,極為眾多;尤其於四斯那時代,集會於摩揭陀之僧眾,約有半數,為出自孤基者也。是故大乘,極為弘通;如於西藏王國者然,大小二乘,乃至無別。約於阿跋耶迦羅出世以後,真言乘亦漸發達。摩揭陀國為土耳其破壞之時,中國多數智者,來於此地,以故教法,最為興盛。
當此之時,有名戌跋闍多王者,彼建造神殿甚多,建立道場亦及二百所。彼後有信訶闍支王出,彼增益正法較前為勝。於此一切諸國之中,教法弘揚,至於其極。於時時間,集多僧眾,至今尚有二三萬比丘云。而優婆塞亦極眾多也。
以後至西藏之班支達婆那羅多那等,亦皆來自彼方。嗣有婆羅孫陀羅王出,律與對法,及大乘教,極為弘揚,普及全國。然諸密咒法,除時輪,三華鬘略見而外,餘則罕有也。彼地乃派班支達約二百數,前往土羅美羅島,與南方之卡根陀羅國詣大成就者寂密等人之前,修密咒法,再度興復之。
彼子旃陀羅婆訶那,現在雅康。阿底多婆訶那,守護搽迦摩。波羅婆訶那,守護牟拈。順陀羅訶恥,守護楠伽札。以今視昔,教法最極興盛矣。
第四十章 於諸小島佛教傳播理趣與南方等地佛教之再度弘傳
一 諸小島之聲聞教
復次,於錫蘭島與耶婆島,銅島(湯羅),金地[1],檀那室利島,波伊古島之諸小島,先時佛教弘傳甚早,乃至現在,尚興盛焉。錫蘭島亦有各種大乘教,而大部則聲聞也。現今於名室利波土迦地大師足跡之法會中,尚有比丘約萬二千,為之會集,大部皆聲聞也。於檀那室利,波伊古,略有大乘;餘諸小島,惟有聲聞所化之有情而已。
ᅟᅟ==[1] 善見律毘婆沙第二曰:「目犍連子帝須集諸僧,語諸長老,汝等各持佛法至邊地中堅立。諸比丘答言,善哉!乃至須那迦鬱多羅至金地國。」==
二 蓮華生、阿提沙與土羅美羅島
於土羅美羅島,自始即無佛教。由阿闍黎蓮華生最初為之建立焉。阿提沙亦曾至其處。自此而後,約百年間,摩揭陀,烏仗那,與罽賓等國之持金剛者,出世極多,密乘廣為傳播。
前時,於達磨波羅王[1]時代埋藏者與在印度已滅亡之續部類,及自歐提耶奈所迎請之續部類,為印度所無者甚多。今則密咒四續部之根本佛教,已如前弘揚;而律與對法及般若宗義,却僅有矣。
ᅟᅟ==[1] 達磨波羅王,殆為西紀四百十年擊 Kanuj 而勝之。(History of India by Hoernle P. 73)。==
三 南方等地佛教之弘傳
於南印度之國中,摩揭陀為土耳其所破壞後,毘土耶奈伽國、崑古那、摩盧耶羅、迦隣伽等國,多建立不甚廣大之道場,修法之人,著大聲譽者亦無多;但最勝之說法者與成就者,則常出世,未之或斷也。班支達稱為「人中之日」者,亦為於土梨隣伽境內迦隣伽出世者。如是西南諸王國中,迦羅那王[1-1],建立佛教。後摩揭陀為土耳其所破壞時,惹諾那迦羅崛多等為之弘揚。於摩盧、梅婆羅、恥多婆羅、比覩婆、訶部、索羅守多、古資羅他諸國境內,多設道場,現在僧眾,尚甚多也。尤其於此後,得成就大自在者寂密之加持力,於卡根陀羅與瀕陀耶山腹,佛教新興焉。
ᅟᅟ==[1-1] 迦羅那波羅王,西曆紀元一〇四〇~一一一五(History of India, by Hoernle, P. 84)。==
四 婆羅跋陀羅王
羅摩旃陀羅王之時,於諸僧眾,多興供養。彼子婆羅跋陀羅王,多建神殿。並於室利羅多格哩、宅達、歐闍耶、烏羅婆斯等處,建立多數精舍。更以無量門建立道場。於此國中,新比丘亦約有二千人云。講修顯密(經咒)二者之真實佛教,極為弘揚且增廣矣。
第四十一章 於南方弘法傳承華鬘一書所出之史話
一 華鬘一書之著者
罽賓國與南方孤基等國之君王世系,薈萃而筆之於書者,則未之見。南方國中,弘法利生最為圓滿之王國史話,攝要製作者,則有名為華鬘一書,為婆羅門摩諾摩底之所著也。其中如是記載云:「於南方香至國中,戌迦拉羅闍(白王)與旃陀羅輸跋二王之時代,大海中小島伽羅荼等地,有一能轄多數禽鳥者出,為禽鳥建立神殿名為羅劾底羅闥云。」
二 統治王等諸王之供養布施事業
復次統治王、與商羯羅王、可意王之時,於千佛塔,日各以一傘及無量資具供養之。
復次蒲伽蘇婆羅王,即富美髮王,彼子月軍,彼子商羯羅師子王三王之時。於比丘等及優婆塞,亦分供以值銀五百巴那之資具。彼等生地,頗為難知,大概出於崑迦那國。
三 毘耶具羅羅闍等諸王之供養事業
商羯羅師子王彼有三子,長名毘耶具羅羅闍,領地為多羅崑迦那,建立神殿及二千所。中子佛陀,領地為波羅崑迦那,與覩魯羅底,常時供養比丘五千人。末子佛陀舒闍,棄捨王國,最後得為土羅婆梨之王,引一萬婆羅門與一萬佛徒,不斷說法。
又於瀕陀耶山腹,有六面童子王者出,成就財流天女明咒,以穀物衣食布施貧民乞者。
四 大海王等諸王之建立道場
於摩盧耶羅國大海王、威伏王、尊勝王、首領王等四人一系傳承時,各建立五百道場,所建神殿亦稱是。
五 提婆羅闍王等諸王之保護教法
於迦羅那札國與毘土耶那伽羅國諸處,有大自在王出。彼子天王,彼子種種王三王之時,命令國中五族及婆羅門一切等眾,除三寶外,不信他教。在位各三十年。彼有子三人,長曰嬰兒王,在位三年。次曰極燒王在位一月。彼二王者,各建廟。極燒王之誡曰:「有信非佛教之諸餘教者,殺無赦。」末子那伽羅闍薄伽梵,與一萬眷屬俱,出國浮舟,東征卡木附近之敵,即於彼處,獲得王國,崇信佛陀。於有關教法之事業,盛為興作。
六 [A1]波羅密多羅等人之建塔造像
ᅟᅟ==[A1] 波【CB】,婆【補編】==
婆羅門[A2]波羅密多羅者,生於迦隣伽國。彼於達二海邊中間之地,滿建法塔。
ᅟᅟ==[A2] 波【CB】,婆【補編】==
復次,南方國土。為長三角形,尖端南指,底邊與中國之地相接。尖端之最尖銳處,有羅浼濕縛羅國。從彼國至東方所有之海,名為摩睺陀提。從彼國至西方中間所有之海,名為羅多那格哩。二海相連,因為此島三角形所分隔,故此海之正南,至於遠處,大海之色,不混雜也。波浪相交之近邊有達類瓦。以故,在摩睺陀提與羅多那格哩相接之中間,於每一城,建一法塔。此於文殊續經授記曰:「地到兩海終」者,即謂此也。
又有婆羅門那伽計覩者,造釋尊像十萬軀。每像各以最上千種之供養品以為供養。
又有婆羅門增鬘,彼造萬卷書之函,於每函亦以十五種供養品而供養之。於講說研讀此類書籍之比丘優婆塞,約四千人亦長時供養之。
又大乘阿闍黎伽具伽梨者,獲得聞持陀羅尼,證得無邊他心通。因彼之教授,一千弟子,得無生忍。
童喜者乃果彌國之優婆塞也。為五千優婆塞說法,彼等皆獲通達般若。
童慧者,一在家之優婆塞也,因彼說法,國中少年男女以上,總計萬人,於大乘得禪定。
七 眾喜賢等人
復次,比丘眾喜賢,惟說諦言,能息城中諸人病患及一切魔。
優婆塞施賢與楞伽提婆者出,繪如來像以萬數,所建佛塔亦稱是。
又優婆塞婆孚部稅者,於十五年間,以衣食等施諸乞者。
八 大德中觀慧
復次,優婆塞大德中觀慧出。引外道入佛教,近萬人焉。
彼諸阿闍黎,疑為龍樹以前出世者。餘似決定為於大乘發達後至吉祥法稱以前時代出世者;但與以前所舉諸人同時與否,尚未見明文也。
第四十二章 略究四部義
一 上座部人之分部意見
以前所說之一切僧伽部,亦惟是從四部與十八部分裂而成者。彼等之建立,得略言其端緒焉。前人於諸十八部每部之見與行之解說,雖無不同,而於分裂理趣,則種種不同之意見生。
諸上座部人之意見:
最初分為二部——
(1)上座部
(2)大眾部
大眾部復分為八部——
(1)根本大眾部
(2)一說部
(3)說出世部
(4)多聞部
(5)說假部
(6)制多耶部
(7)東山部
(8)西山部
上座部復分為十部——
(1)根本上座部
(2)說一切有部
(3)犢子部
(4)法上部
(5)賢道部
(6)一切所貴部
(7)化多部
(8)法藏部
(9)善降雨部
(10)鬱多羅部(藏文直譯為無上部)
二 大眾部人之分部意見
諸大眾部人之意見:
最初分為三部——
(1)上座部
(2)大眾部
(3)說分別部
上座部復分為二部——
(1)說一切有部
(2)犢子部
說一切有部復分為二部——
(1)根本說一切有部
(2)說經部
犢子部復分為四部——
(1)一切所貴部
(2)法上部
(3)賢道部
(4)六城部
大眾部復分為八部——
(1)根本大眾部
(2)東山部
(3)西山部
(4)王山部
(5)雪山部
(6)制多耶部
(7)義成部
(8)牛住部(鷄胤部)
說分別部復分為四部——
(1)化地部
(2)迦葉部
(3)法藏部(或譯法護部)
(4)紅衣部[1]
ᅟᅟ==[1] 四分律疏飾宗義記第三本(唐定賓造)遺教三昧經五部僧分服飾品曰:「佛使眾僧。分為五部,著五色衣,令其日隨一部乞食。於是隨其制儀,至於度世,後立號稱,各各奉其所著服色。薩婆多部者,傳道敏達,智導法化,應著絳袈裟,曇無部者,奉執重戒,斷當法律,應著皂袈裟……。」==
三 一切所貴部人之分部意見
[A1]諸一切所貴人之意見:
ᅟᅟ==[A1] 諸一【CB】,[-]【補編】==
大眾部分為六部——
(1)根本大眾部
(2)一說部
(3)牛住部
(4)多聞部
(5)說常部(藏文為說常部,似應為「說假部」)
(6)制多耶部
說一切有部分為七部——
(1)根本說一切有部
(2)說分別部
(3)化多部
(4)法藏部(法護部)
(5)紅衣部
(6)迦葉部
(7)說轉部
犢子部分為四部——
(1)根本犢子部
(2)法上部
(3)賢道部
(4)一切所貴部
雪山部無分裂。
最初分裂之根本者為四部——
(1)大眾部
(2)說一切有部
(3)犢子部
(4)雪山部
四 說一切有部人之分部意見
諸說一切有部人之意見,如阿闍黎調伏天於異部宗輪論中所說:
大眾部分為五部——
(1)東山部
(2)西山部
(3)雪山住部
(4)說出世部
(5)說假部
說一切有部分為七部——
(1)根本說一切有部
(2)迦葉部
(3)化地部
(4)護法部(曇無德部)
(5)多聞部
(6)紅衣部之弟子
(7)說分別部
上座部分為三部——
(1)祇多林住部
(2)無畏山住部
(3)大伽藍部
一切所貴部分為三部——
(1)鷄胤部
(2)守護部
(3)犢子部
由地與義及阿闍黎之分別,而成十八異部。此是從根本四部,分裂而成十八部之由來也。
此復於無量續部中,亦言根本四部,而四部之計算法,未舉犢子部之意見,而與上說一致,我等應取此主張。此乃採自世親[1]阿闍黎之說,可為依據也。
ᅟᅟ==[1] 世親應為世友之誤,世友造異部宗輪論。==
五 分部名目之異說
於「比丘年代考」中,根本四部與此相同。大眾部作六部,一切所貴部作五部,是等解釋,少有不同,但應取前之說法。除不相同之計算法外,名稱不同者,亦多有焉。多分義則是一,名稱則異,或亦有計算方法不同者。此中迦葉部者,從阿羅漢迦葉後之少數弟子另分裂而成者,此部亦名善降雨部(善歲部)。如是,化地部,護法部,紅衣部(銅鍱部),彼之異名,皆上座部分出者也。說轉部,無上部,紅衣部為一部。制多耶部與東山部亦為一部。彼為遍行者大天之弟子也。從彼分裂為義成部與王山部。據後者之計法,此二不入十八部。出世山部與鷄胤部為一部。一說部,有謂為大眾部之總名者。憍屢拘羅部,亦譯為鷄胤部。犢子部,法上部,賢道部,六城部等,大體言之,其義一也。
於聖地與諸小洲之一切僧眾,四部各持其說,而不相混。十八部教義典籍,雖迄今猶有存者;然持彼之教理,而不相混者,則無多也。於波羅王七代之間,僅有七部傳承未斷,今之諸聲聞,亦唯此數而已。總之,四部為不相混者。此外犢子部與憍屢拘羅部,是一切所貴部之二部。說常部(似說假部之誤)與說出世部,是大眾部之二部。根本說一切有部與紅衣部,是說一切有部之二部,此則可決定者也。以後所謂化喻部者,是自紅衣部所分出之諸經部也。此部不計入十八部中。
第四十三章 真言乘起源略考
一 真言乘之起源
一切經部,續部,各有緣起,續部發生情形,較之經部發生情形,自不相同,然此難縷述。但反之,則經部與續部二者,無有時、地,大師之不同也。是故與大乘諸經同時,諸續部,亦多半出現於人世。多數甚深無上瑜伽續部,則分為各成就之阿闍黎所迎請,亦如其次第,出現人間。如由吉祥薩羅訶迎請佛頂續部,盧伊波迎請普行瑜伽母,盧婆波與蓮華金剛迎請喜金剛,俱黎守那搽嚕耶迎請口相應明點,羅黎多婆日羅迎請三面黑夜魔敵,犍毘羅婆日羅迎請甘露金剛,顧顧梨波迎請摩訶摩耶,毘覩波迎請時輪金剛是也。
二 真言乘發生之誤說
以前有人謂:「真言乘之發生理趣,上樂俱生成就(書名)中有。」此誤說也。最勝智者布頓大師之言曰:「此僅為上樂俱生成就之史實,而非全部密咒之發生理趣。」其言信矣。
若能於真言乘,彼之續部傳承可靠史實,多事披閱,則真言乘發生理趣,當知之矣。余曾攝要作寶生論,可參看也。
總之,聖地所出一切成就者之史實,誰能全數表而出之?僅以度母真言續部而論,得成就者,於龍樹時,即有五千。由陀梨迦波與黑行之眷屬等人歷史推測之,應知人數之眾,為不可思議也。
第四十四章 造像發生理趣
一 佛滅百年迄龍樹時代以前之工巧明
在昔,人之工匠,具不善巧,所作工藝,最為希有,繪像逼真,於毘奈耶經等中,曾明言之。釋尊滅後,百年之間,如彼等者,亦多有焉。此後漸少,多有天工,現作人身,建造大菩提與文殊師利鼓音等之摩揭陀國八希有佛殿。阿育王時,八大聖地之法塔,與金剛座之內院,則為夜叉工匠所建造者。
二 龍樹後之工巧明及其流派
龍樹時代,龍之工匠所造者亦多有。如是天龍夜叉所造者,造後多年,依然逼真。此後,時代日下,如是者無有矣。雖有良工,亦無人知。此後長時,諸巧思者所造之不同工藝,傳甚多;然建立一派擁有徒眾者,則未之見也。
此後,佛方王時代,有一良工名溫婆薩羅者,浮雕畫繪,最為希有。可與前之天工媲美。彼之徒眾,乃至無量。此人生於摩揭陀國,以故奉彼為宗之工巧人等,無論生於何方,皆稱為中國工匠云。
膩沙流迦尸羅王時代,生於摩盧國之蘇利伽陀哩,乃極善巧之工匠也,彼之浮雕畫繪,可等諸夜叉,於奉彼派者,稱為西方古派云。
於提婆波羅王與具吉祥護法時代,於婆連陀羅國,有一極善巧之工匠名提摩者,彼有子名毘覩波盧。父子二人所作之塑像,浮雕,繪畫,可與龍之工匠比美,二人傳授各彼子居於藩伽羅國。彼二人之徒眾,無論生於何國,於諸塑像者,皆稱東方之神。於畫繪者,彼父徒眾,稱為東派。彼子徒眾,以盛於摩揭陀國,稱為中國畫派。
又尼泊爾古時工藝宗派,與西方古派相似。中頃之畫繪,範銅,大致與東方相同,亦表現尼泊爾本派之特色。後期,則無確切之表現矣。
於罽賓國,以前為中國派與西方古派之流衍。以後,有一名訶須羅闍者,開創繪畫與浮雕二者之新宗派,今稱之為罽賓派焉。
以上所說,諸種遺規,今無多存。現在於普康及南方之地,造像尚盛。彼等之宗派,西藏以前,未之見也。於南方稱為闍耶,波羅闍耶,毘闍耶者,即勝者、勝他、更勝之三派,其徒眾亦甚多也。
結論
「明示吉祥源流正法寶,於聖地云何弘通理趣,名滿所願求」[1]之此書者,一因人勸,二因利他,於焉製作。結康巴達喇那他,自齡三十四歲,戊申之木星年[2],造於上岩之法宮。
ᅟᅟ==[1] 此係本史全名。==
ᅟᅟ==[2] 戊申年為明萬曆三十六年,西曆一六〇八年也。==
願佛教寶,於一切方,興盛廣布,長時住世!
四聖生處佛母之般若,聖者國中正法生起理。聖者智者教授清淨論,由聖者智現見此著作。欲解脫者皆堪聽聞此,似地中寶前所未發見。文殊上師為開智慧之門,如願法施妙雨新流布。
願一切吉祥!
#----------------------------------------------------------------------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 第 11 冊 No. 76 印度佛教史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