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雜俎前集卷之三
貝編
90 釋門三界二十八天、四洲至華嚴藏世界、八寒八熱地獄等,法自三身、五位、四果、七支至十八界、三十七道品等,入釋者率能言之。今不復具,錄其事尤異者。
91 鬘持天,十住處、十六分中輪王,樂不及其二。
92 四種樂:一無怨,二隨念,及天女不念餘天等,身香百由旬。迦留波陀天,此由象跡有十地也。
93 目不瞚,眾蜂出妙音。 六天香風,皆入此天。 四天王十地彩地。 質多羅地八林。 箜篌天十地金流河。 無影山。 有影遊(一作隨。) 烏隨(一作眾。) 其行處池同其色。 眾烏說偈。 白身天[1]。 身色如拘勿頭花。 無足柔輭。 隨足上下。 樂遊戲天。 乘鵝殿。 寶樹枝葉如殿。三十三天,九十九那由天女。 憶念樹物隨意而出。 十花池。 千柱殿[2]。 六時林,一日具六時。
ᅟᅟ==[1] 「其行處」至「白身天」,《學津》、《津逮》、《稗海》本作一段,中間不圈斷。==
ᅟᅟ==[2] 千柱殿柱,《稗海》本作「桂」。==
94 千輻輪殿,天妃舍友所坐也[3]。 衣無經緯。 將死者塵着身。 馬殿千鵝駕。 金剛綖帶。 行林隨天所至。 眾烏金臆。 大象百頭,頭有十牙,牙端有百浴池,頂有山,名曰界莊嚴。鼻有河,如閻牟那河水,散落世界為霧。脇有二園,一名喜林,二名樂林。象名伊羅婆那。 光明林,四維有意樹。帝釋將與修羅戰,入此林四樹間,自見勝敗之相。 甲冑林,甲冑從樹而生,不可破壞。
ᅟᅟ==[3] 天妃舍友友,《學津》、《津逮》、《稗海》本作「支」,並注「一曰女」。==
95 蓮出摩偷美飲也[4],修一千二百善業者,生此天[5]。上妙之觸,如觸迦旃鄰提鳥,此鳥輪王出世方見。
ᅟᅟ==[4] 蓮出摩偷美飲也也,疑當作「池」。==
ᅟᅟ==[5] 生此天原作「此生天」,據《學津》、《津逮》、《稗海》本改。==
96 開合林,開目常見光明。
97 夜摩天,住虛空,閻婆風所持也。
98 積崖山,高三百由旬,有七榻七箱。
99 始生天者五相:一光覆身而無衣,二見物生希有心,三弱顏,四疑,五怖。 又五木:一近蓮池花不開(一無不字),二近林蜂(一作絳)離樹,三聽天女歌而出壓離,四近樹花萎,五殿不行空。 又見身光衣觸如金剛,及照毗琉璃鏡,不見其道。
100 天女九退相:一皮緩,二頭花散落,三赤花在道變為黃,四風吹無縷衣,如人依觸,五飛行意倦,六觸水而濁,七取樹花高不可及,八見天子無媚,九髮散粗澀。 又脣動不止,瓔珞花鬘皆重。
101 十二種離垢布施生此天,羣鳥青影覆萬由旬。
102 摩尼珠中,有金字偈。
103 四天王天,有十二失壞,常與修羅鬬戰等。 三十三天八種失壞,有劣天,不為帝釋所識等。 夜摩天,六失壞,食劣生慚等。
104 兜率陀天,四失壞,不樂鵝王說法聲等。 化樂天,四失壞,天業將盡,其足無影等。
105 他化自在天,四失壞,寶翅蜂捨去等[6]。
ᅟᅟ==[6] 自「四天王天」至「他化自在天」,《學津》本同列一條。==
106 色界天下石,經十萬八千三百八十三年,方至地。
107 閻浮提人生三肘半至四肘,骨四(一作五)十五,脉十三,身蟲有毛燈瞋血[7]。 禪都摩蟲,流行血中。 善色蟲,處糞中,令人安樂。 起根蟲,飽則喜。 歡喜蟲[8],能見眾夢。 又有痶瘓[夢-夕+月]等[9]。
ᅟᅟ==[7] 毛燈瞋血瞋,《學津》、《津逮》、《稗海》本作「[月*真]」。==
ᅟᅟ==[8] 歡喜蟲《學津》、《津逮》、《稗海》本於「喜」字下空一格。==
ᅟᅟ==[9] 又有痶瘓[夢-夕+月] \[夢-夕+月],《學津》、《津逮》本作「瞢」。==
108 賒婆羅人穿脣。 駝面目有諸人二足。師子有翼。女人狗面。有林名吱多迦,羅剎所住。眴目間行百千由旬,洲有赤地黑玉銅康白等。
109 鬱單越雞多迦等天河七十。
110 自在無畏四天王否如鴨音林。 麒麟陀樹。 迦吱多那等。 二十五鹿名。有山多牛頭旃檀,天人與阿修羅鬬,傷者於此塗香[10]。
ᅟᅟ==[10] 牛頭旃檀「旃檀」以下至「於此塗香」,原另起一條。按旃檀,香樹名,出自牛頭山,故名牛頭旃檀,詳見《名義集》、《觀佛三昧海經》等。因將「旃檀」以下一段文字合於上條,不另起。==
111 提羅迦樹花,見日光即開。 拘尼陀樹花,見月光即開。 無憂樹,女人觸之花方開。 尸利沙樹,足蹈即長。 又白龍、活鵝、旋鼻境界等花。
112 瞿陀尼女人主乳,有十億聚落,一萬二城大國。 多伽多支五大河,月力等弗婆提。 三大林峪鬌等。 三(一作王)大城,大者三億五十萬三千五百五十六聚落。
113 南洲耳髮莊嚴。 北洲眼莊嚴。 西洲頂腹莊嚴。 東洲肩䏶莊嚴。
114 生贍部者見白㲲,生鬱林越見赤㲲,見母如鵝;生瞿陀夷,生黃屋,見母如牛;生弗婆提見青㲲,見母如馬。
115 阿修羅以鬼攝魔及鬼有神通者[11],二畜攝在海地下八萬四千由旬。
ᅟᅟ==[11] 以鬼攝魔魔,原作「摩」,據《學津》、《津逮》、《稗海》本改。==
116 酒樹 又有樹,羣蜂流蜜,其色如金。 婆羅婆樹,其實如甕。
117 四婇女如影等,各有十二億那由他侍女,壽五千歲,地名月鬘。 不見頂山十三處,鹿迷蜂旋。赤目魚,正走水行,住空住山窟[12]。 愛池魚口等。 黃鬘林。
ᅟᅟ==[12] 正走水行,住空住山窟水,《學津》、《津逮》本作「冰」。住,《學津》、《津逮》、《稗海》本作「主」。==
118 鋡毗羅城。 戰時手足斷而更生,半身及道即死。
119 鬼怪,閻浮提下五百由旬,有三十六種魔羅令鬘鬼,此言鬼子魔。遮叱迦鳥,唯得食魚,捨鵝鬼受此身。
120 畜生有三十四(一作六)億種,龍住閻浮提者五十七億,龍於瞿陀尼,不降濁水。西洲人食濁水則夭,單越人惡冷風。 龍不發冷,於弗婆提洲不作雷聲,不起電光,東洲惡也。 其雷聲,兜率天作歌唄音,閻浮提作海潮音。 其雨,兜率天上雨摩尼,護世城雨美膳,海中注雨不絕如連輪,阿修羅中雨兵仗,閻浮提中雨清淨水。
121 地獄一百三十六。 三角生死善無記也。 團生死諸天也。 青出死地獄。 黃出死餓鬼。赤業(一作出)畜生。
122 活地獄十六別處,下天五千年,此獄一晝夜。金剛蟲瓮熱黃藍花心,彌泥魚。 排筒。
123 黑繩地獄。 旃茶(一作荼)劇[13]。 畏鷲。
ᅟᅟ==[13] 旃茶(一作荼)茶,《學津》、《津逮》、《稗海》本作「荼」,注:「一作茶」。似是。==
124 處合地獄上中下䇢銅汁河中身。 洋如蘇鷲腹火人[14]。割刳處,堅[A1]䩕(一作靳)炎口,夜于(一作干)朱誅蟲。 鐵蟻。 淚火處,以佉佗羅灰致眼中,鑞池黿。
ᅟᅟ==[14] 火人人,《學津》、《津逮》本作「入」。==
ᅟᅟ==[A1] 䩕【CB】,𩊅【補編】(CBETA 按:參考《漢語大字典》,「𩊅」義為𩊅起、發硬,「䩕」義為硬、堅,今依文意改為「䩕」。)==
125 號叫地獄。 髮流火處。 火未蟲處,四百四痛火厚二百肘。
126 大號叫地獄。 闊廣三居賒,口生確(一作碓。) 蟲火鬢(一作鬚)處,金舒迦色,肉泥色也。 赤樹魚腹苦。
127 焦熱地獄。 十二炎處。 火生十方及飢渴火也。 針風生龍口中,彌泥魚。 鑊量五十由旬,沸沫高半由旬,吹下三十六億由旬,鬘塊烏處地盆蟲。 置之鼓牛鼓出惡聲。 千頭龍。
128 阿鼻十六別劇。 衣裳健破浣而速垢[15]。 將生阿鼻之相[16],死時見身如八歲兒,面在下空中風吹三千年受苦,勝如阿迦尼吒天樂。獄中臭氣能壞欲界六天,有出沒之二山遮之。烏口處,黑肚處,一角二角處。
ᅟᅟ==[15] 浣而速垢浣,原作完,據《學津》、《津逮》、黃校本改。==
ᅟᅟ==[16] 將生阿鼻之相《學津》本此句上不空。==
129 八寒地獄,多與常說同。
130 凡生地獄有三種形:罪輕作人形,其次畜形,極苦無形,如肉軒、肉屏等。今佛寺中畫地獄變,唯子隔獄稍如經說[17],其苦具悉,圖人間者曾無一據。
ᅟᅟ==[17] 子隔獄《學津》本作「隔子獄」。==
131 舊說地獄中陰[18],牛頭阿傍,無情業所感現。
ᅟᅟ==[18] 中陰陰,原作「蔭」,按佛家語,中陰即鬼,故改。==
132 人漸死時足後最冷[19],出地獄之相也。
ᅟᅟ==[19] 足後最冷「最」字下原有「令」字,衍。據《學津》、《津逮》、《稗海》本刪。==
133 器世將壞,無生地獄者。
134 阿修羅有一切觀見池,戰之勝敗,悉見池中。
135 鬘持天,鏡林中,天人自見善惡因緣。 正行天,頗梨樹,見人行與非法。 毗留博天,常於此觀之。 忉利天,及人中七生事,見於殿壁中。 無法第八生波利邪多天,有波利邪多樹,見閻浮提人善不善相,行善則照百由旬,行不善則凋枯,半行善則半榮。 微細行天,寶樹枝葉悉見,天人影像,上中下業,亦見其中。 閻摩那婆羅天,娑羅樹中見果報,其殿淨如鏡,悉見天人所作之業果報。 又第二樹中有千柱殿,有業網,諸地獄十六隔劇,悉見其中。
136 夜摩天,撫垢鏡池,池中見自身額上所見過見業果。
137 又閻浮那施塔影中,見欲界罪福及三惡,趣言天象異者,若有將(一作所)食肥膩沉水。鳥下飛,日將蝕,諸方赤。
138 二十八宿:昴(一作角)為首,一夜行三十(一有六字)時,形如剃刀,姓鞞耶尼,祭用乳,屬火。 畢形如笠,又屬木,祭用鹿肉,祭頗羅墮。 觜屬日(一無日字)月之子,姓毗梨佉耶尼,形如鹿頭,祭用果。 參屬日,姓天婆斯失絺[20],形如婦人黶,祭用醍醐。 井屬日,姓同參[21],形如足跡,祭用粳米和蜜。 鬼屬木,姓炮波羅毗,形如佛胸,祭同井。 柳屬蛇[22],姓、祭與參同,形如蛇。 星屬火,形如河岸[23],姓賓伽耶尼,祭用烏麻。 張屬福德天,姓瞿曇[24],形、祭如井。 翼屬林天,姓憍陳如,祭用黑豆,形同上。 軫屬毗沙梨帝,形如人手,姓迦遮延,祭用莠稗。 角屬喜樂天,姓質多羅[25],形如上,祭用花。 亢姓迦旃延,祭用菉荳。 氏姓多羅尼,以花祭。 房屬慈天,姓阿藍婆,形如瓔珞,祭用酒肉。 心屬忉利天,姓迦羅延,形如大麥,祭用粳米。 尾屬臘師天,姓遮耶尼,形如蝎尾,祭用果根。 箕屬清淨天,姓持叉迦[26],形如牛角。 斗姓莫迦邏[27],形如人拓石,祭如井。 牛屬梵天,姓梵嵐摩,形如牛頭,祭如參。 女屬毗紐天,姓帝利迦遮耶尼,形如心,祭以鳥肉。 虛姓同翼,形如鳥,祭用烏豆汁。 危姓單羅尼,形如參(一作心),祭以粳米。 室屬蛇頭天,蝎天之子,姓閻浮都迦,祭用血。壁姓陀難闍。 奎姓阿瑟吒,祭用酪。 婁屬乾闥婆天,姓阿含婆,形如馬頭,祭用大麥。 胃姓馱伽毗,形如鼎足。
ᅟᅟ==[20] 姓天婆斯失絺《學津》、《津逮》、《稗海》本俱無「失」字。==
ᅟᅟ==[21] 姓同參「同」字原缺,據《學津》、《津逮》本補。==
ᅟᅟ==[22] 柳屬蛇蛇,原缺,據《學津》、《津逮》本補。==
ᅟᅟ==[23] 形如河岸河,原作「何」,從《學津》、《津逮》、《稗海》本改。==
ᅟᅟ==[24] 姓瞿曇《學津》、《津逮》本作「瞿曇彌」。==
ᅟᅟ==[25] 姓質多羅質,原作「貨」,據《學津》、《津逮》本改。==
ᅟᅟ==[26] 姓持叉迦叉,原作「父」,據《學津》、《津逮》本改。==
ᅟᅟ==[27] 姓莫迦邏邏,原作「還」,據《學津》、《津逮》本改。==
139 亢、虛、參、胃四星,不得入陣。
140 軫宿生人,七步無蛇。 角宿生人,好嘲戲。 女宿生人,亢、參、危三宿日作事不成。 虛角(一有事字)勝。
141 一千六百剎那為一伽那,倍六十名橫呼律多,倍三十名為一日夜。
142 夜叉口烟為彗。 龍王身光曰憂流迦,此言天狗。
143 漢明帝始造白馬寺[28],寺中懸幡,影入內,帝怪問左右曰:「佛有何神,人敬事之?」
ᅟᅟ==[28] 漢明帝始造白馬寺漢,原作「魏」,據《魏書.釋老志》改。==
144 烏仗那國有佛跡,隨人身福壽,量有長短。
145 那揭羅曷國城東塔中有佛頂骨,周二尺,欲知善惡者,以香塗印骨,其迹煥然,善惡相悉見。
146 北天健馱羅國有大窣堵波,佛懸記七燒七立佛法方盡,玄奘言成壞已三[29]。
ᅟᅟ==[29] 七燒七立佛法方盡,玄奘言成壞已三方盡,原作「方城」;成壞已三,原作「城壞已三年」。按《大唐西域記》卷二,健馱羅國有「此窣堵波者,如來懸記,七燒七立,佛法方盡,先賢記曰:成壞已三。」據刪改。==
147 西域佛金剛座,有標界銅觀自在像兩軀,國人相傳菩薩身沒,佛法亦盡,隋末已沒過胸臆矣。
148 乾陀國頭河岸有繫白象樹,花葉似棗,季冬方熟,相傳此樹滅,佛法亦滅。
149 北朝時,徐州角城縣之北,僧尼着白布法服,時有青布袈裟者。
150 波斯屬國有阿軬荼國,城北大林中有伽藍音佛,於此聽比丘着函縛屣。函縛,此言靴也。
151 寧王憲寢疾,上命中使送醫藥,相望於道。僧崇一療憲稍瘳,上悅,持賜崇一緋袍魚袋。
152 梁簡文帝有謝賜鬱泥納袈裟表。
153 魏使陸操至梁,梁王坐小輿,使再拜,遣中書舍人殷炅宣旨勞問。至重雲殿,引昇殿,梁主着菩薩衣,北面,太子以下皆菩薩衣,侍衛如法。操西向以次立,其人悉西廂東面。一道人贊禮,佛詞凡有三卷,其贊第三卷中稱為魏主、魏相高並南北二境士女。禮佛訖,臺使與其羣臣俱再拜矣。
154 魏李騫、崔劼至梁同泰寺,主客王克、舍人賀季友及三僧迎門引接。至浮圖中,佛傍有執板筆者,僧謂騫曰:「此是尸頭,專記人罪。」騫曰:「便是僧之董狐。」復入二堂,佛前有銅鉢,中燃燈,劼曰:「可謂日月出矣,爝火不息。」
155 盧縣東有金榆山,昔朗法師令弟子至此採榆莢,詣瑕丘市易,皆化為金錢。
156 後魏胡后嘗問沙門(一作法師)寶公國祚,且言把粟與雞喚朱朱,蓋爾朱也。 有趙法和請占,寶公曰:「大竹箭,不須羽。東廂屋[30],急手作。」法和尋喪父。
ᅟᅟ==[30] 寶公國祚把粟與雞寶公曰:「大竹箭,東廂屋。」公,原作「誌」;粟,原作「棗」;寶,原作「誌」;竹,原脫;廂,原作「箱」:據周祖謨先生《洛陽伽藍記校釋》卷四補改。==
157 歷城縣光政寺有磬石,形如半月,膩光若滴。扣之,聲及百里。北齊時移於都內,使人擊之,其聲杳絕。却令歸本寺,扣之聲如故。士人語曰:「磬神聖,戀光政。」
158 國初,僧玄奘往五印取經,西域敬之。成式見倭國僧金剛三昧,言嘗至中天,寺中多畫玄奘蔴屩及匙筯,以綵雲乘之,蓋西域所無者。每至齋日,輒膜拜焉。
159 又言那蘭陀寺僧食堂中,熱際有巨蠅數萬至,僧上堂時,悉自飛集於庭樹。
160 僧萬廻年二十餘,貌癡不語。其兄戍遼陽,久絕音問,或傳其死,其家為作齋。萬廻忽卷餅茹,大言曰:「兄在,我將饋之。」出門如飛,馬馳不及。及暮而還,得其兄書,緘封猶濕,計往返一日萬里,因號焉。
161 天后任酷吏羅織,位稍隆者日別妻子。博陵王崔玄暉,位望俱極,其母憂之曰:「汝可一迎萬廻,此僧寶誌之流,可以觀其舉止禍福也。」及至,母垂泣作禮,兼施銀匙筯一雙。萬廻忽下階,擲其匙筯於堂屋上,掉臂而去,一家謂為不祥。經日[31],令上屋取之,匙筯下得書一卷。觀之,讖緯書也,遽令焚之。數日,有司忽即其家,大索圖讖不獲,得雪。時酷吏多令盜夜埋蠱遺讖於人家,經月,告密籍之[32]。博陵微萬廻,則滅族矣。
ᅟᅟ==[31] 經日經,《學津》、《津逮》、《稗海》本作「一」。==
ᅟᅟ==[32] 告密籍之告,《學津》、《津逮》、《稗海》本作「乃」。==
162 梵僧不空,得總持門,能役百神,玄宗敬之。歲嘗旱,上令祈雨,不空言,可過某日令祈之,必暴雨。上乃令金剛三藏設壇請雨,連日暴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遽召不空,令止之。不空遂於寺庭中,揑泥龍五六,當溜水,胡言罵之[33]。良久,復置之,乃大笑,有頃,雨霽。
ᅟᅟ==[33] 胡言罵之《學津》、《津逮》、《稗海》本「胡」字上有「作」字。==
163 玄宗又嘗召術士羅公遠與不空同祈雨,互校功力。上俱召問之,不空曰:「臣昨焚白檀香龍。」上令左右掬庭水嗅之,果有檀香氣。
164 又與羅公遠同在便殿,羅時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師如意。」殿上花石瑩滑,遂激(一作擊)窣至其前,羅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舉手示羅如意[34]。 又邙山有大蛇,樵者常見,頭若丘陵,夜常承露氣,見不空作人語曰:「弟子惡報,和尚何以見度,常欲翻河水陷洛陽城,以快所居也。」不空為受戒,說苦空,且曰:「汝以瞋心受此苦,復忿恨,吾力何及!當思吾言,此身自捨昔而來。」後旬月,樵者見蛇死於澗中,臭達數十里。不空每祈雨,無他軌則,但設數繡座,手簸旋數寸木神,念呪擲之,自立於座上,伺木神吻角牙出,目瞚,則雨至。
ᅟᅟ==[34] 「又與羅公遠同在便殿……因舉手示羅如意」,《學津》、《津逮》、《稗海》本不另起,合於前條。「又邙山有大蛇」起,另立一條。==
165 僧一行窮數有異術。開元中嘗旱,玄宗令祈雨,一行言當得一器,上有龍狀者,方可致雨。上令於內庫中遍視之,皆言不類。數日後,指一古鏡,鼻盤龍,喜曰:「此有真龍矣。」乃持入道場,一夕而雨。或云是揚州所進,初範模時,有異人至,請閉戶入室,數日開戶,模成,其人已失。有圖並傳於世。此鏡五月五日,於揚子江心鑄之[35]。
ᅟᅟ==[35] 「或云是」以下四十九字,《津逮》、《稗海》本缺。==
166 荊州貞元初,有狂僧些僧其名者,善歌《河滿子》,嘗遇醉,五百途辱之[36],令歌,僧即發聲,其詞皆五百從前隱慝也[37],五百驚而自悔。
ᅟᅟ==[36] 五百途辱之五百,《津逮》、《稗海》本作「伍伯」,通。==
ᅟᅟ==[37] 從前隱慝也隱,原作「非」,據《學津》本改。==
167 蘇州貞元中,有義師狀如風狂。有百姓起店十餘間,義師忽運斤壞其簷,禁之不止。其人素知其神,禮曰:「弟子活計賴此。」顧曰:「爾惜乎?」乃擲斤於地而去。其夜市火,唯義師所壞簷屋數間存焉。常止於廢寺殿中,無冬夏常積火,壞幡木象悉火之。好活燒鯉魚,不待熟而食。垢面不洗,洗之輒雨,吴中以為雨候。將死,飲灰汁數斛,乃念佛而坐,不復飲食,百姓日觀之,坐七日而死。時盛暑,色不變,肢不摧。安國寺僧熟地,常燒木佛,往往與人語,頗知宗要,寺僧亦不之測。
168 睿宗初生含涼殿,則天乃於殿內造佛氏,有玉像焉。及長,閒觀其側,玉像忽言:「爾後當為天子。」[38]
ᅟᅟ==[38] 本條原缺,據《學津》、《津逮》本補。清黃丕烈以新都本為底本校勘時,亦曾補錄,並旁批云:「後據趙本補,汲古閣本有。」按趙本原闕,不知黃氏所據。==
怪術
219 大曆中,荊州有術士從南來,止於陟屺寺。好酒,少有醒時。因寺中大齋會,人眾數千,術士忽曰:「余有一伎,可代抃瓦廅珠之歡也。」乃合彩色於一器中,驔步抓目,徐祝數十言,方欱(一作飲)水再三噀壁上,成維摩問疾變相,五色相宣如新寫,逮半日餘,色漸薄,至暮都滅。唯金粟綸巾鶖子衣上一花,經兩日猶在。成式見寺僧惟肅說,忘其姓名。
220 丞相張魏公延賞在蜀時[1],有梵僧難陀,得如幻三昧,入水火,貫金石,變化無窮。初入蜀,與三少尼俱行,或大醉狂歌,戍將將斷之。及僧至,且曰:「某寄迹桑門,別有藥術[2]。」因指三尼:「此妙於歌管。」戍將反敬之,遂留連為辦酒肉。夜會客,與之劇飲。僧假裲襠巾幗,市鉛黛,伎其三尼[3]。及坐,含睇調笑,逸態絕世。飲將闌,僧謂尼曰:「可為押衙踏某曲也。」因徐進對舞,曳緒回雪,迅赴摩跌[4],技又絕倫也。良久曲終,而舞不已。僧喝曰:「婦女風邪?」忽起取戍將佩刀,眾謂酒狂,各驚走,僧乃拔刀斫之,皆踣於地,血及數丈。戍將大懼,呼左右縛僧。僧笑曰:「無草草。」徐舉尼,三支笻杖也,血乃酒耳。又嘗在飲會,令人斷其頭,釘耳於柱,無血。身坐席上,酒至,瀉入脰瘡中,面赤而歌,手復抵節。會罷,自起提首安之,初無痕也。時時預言人凶衰,皆謎語,事過方曉。成都有百姓供養數日,僧不欲住,閉關留之,僧因是走入壁角,百姓遽牽,漸入,唯餘袈裟角,頃亦不見。來日壁上有畫僧焉,其狀形似,日日色漸薄。積七日,空有黑跡,至八日,跡亦滅,僧已在彭州矣。後不知所之。
ᅟᅟ==[1] 丞相張魏公延賞《學津》、《津逮》、《稗海》本無「丞相」、「延賞」四字。==
ᅟᅟ==[2] 別有藥術藥,《津逮》、《稗海》本作「樂」。==
ᅟᅟ==[3] 裲襠巾幗伎其三尼裲,原作「襔」,據《學津》本改。伎,《舊小說》引作「飾」。==
ᅟᅟ==[4] 踏某曲也因徐進對舞迅赴摩跌某,原作「其」,進,原作「對」,據《學津》本改。跌,《舊小說》作「趺」。==
221 虞部郎中陸紹,元和中,嘗看表兄於定水寺[5],因為院僧具蜜餌、時果,鄰院僧亦陸所熟也,遂令左右邀之。良久,僧與一李秀才偕至,乃環坐,笑語頗劇。院僧顧弟子煑新茗,巡將匝而不及李秀才。陸不平曰:「茶初未及李秀才,何也?」僧笑曰:「如此秀才,亦要知茶味?」且以餘茶飲之。鄰院僧曰:「秀才乃術士,座主不可輕言。」其僧又言:「不逞之子弟,何所憚!」秀才忽怒曰:「我與上人素未相識,焉知予不逞徒也?」僧復大言:「望酒旗玩變場者,豈有佳者乎?」李乃白座客:「某不免對貴客作造次矣。」因奉手袖中,據兩膝,叱其僧曰:「粗行阿師,爭敢輒無禮,柱杖何在?可擊之。」其僧房門後有笻杖子,忽跳出[6],連擊其僧。時眾亦為蔽護,杖伺人隙捷中,若有物執持也。李復叱曰:「捉此僧向牆。」僧乃負牆拱手,色青氣短,唯言乞命。李又曰:「阿師可下堦。」僧又趨下,自投無數,衄鼻敗顙不已。眾為請之,李徐曰:「緣對衣冠,不能殺此為累。」因揖客而去。僧半日方能言,如中惡狀,竟不之測矣。
ᅟᅟ==[5] 嘗看表兄看,《學津》本作「謁」。==
ᅟᅟ==[6] 有笻杖子,忽跳出忽跳,《學津》、《津逮》、《稗海》本作「孑孑」。==
222 元和末,鹽城脚力張儼,遞牒入京。至宋州,遇一人,因求為伴。其人朝宿鄭州,因謂張曰:「君受我料理,可倍行數百。」乃掘二小坑,深五六寸,令張背立,垂踵坑口[7],針其兩足。張初不知痛,又自膝下至骭[8],再三捋之,黑血滿坑中。張大覺舉足輕捷,纔午至汴,復要於陝州宿,張辭力不能。又曰:「君可暫卸膝蓋骨,且無所苦,當日行八百里。」張懼,辭之。其人亦不強,乃曰:「我有事,須暮及陝。」遂去,行如飛,頃刻不見。
ᅟᅟ==[7] 垂踵坑口踵,《學津》、《津逮》、《稗海》本作「足」。==
ᅟᅟ==[8] 自膝下至骭骭,原作「鼾」,據《學津》、《津逮》、《稗海》本改。==
223 蜀有費雞師,目赤無黑睛,本濮人也。成式長慶初見之,已年七十餘。或為人解災,必用一雞,設祭於庭。又取江石如雞卵,令疾者握之,乃踏步作氣噓叱,雞旋轉而死,石亦四破。成式舊家人永安,初不信,嘗謂曰:「爾有大厄。」因丸符逼令吞之。復去其左足鞋及襪,符展在足心矣。又謂奴滄海曰:「爾將病。」令袒而負戶,以筆再三畫於戶外,大言曰:「過、過!」墨遂透背焉。
224 長壽寺僧𧦬,言他時在衡山,村人為毒蛇所噬,須臾而死,髮解腫起尺餘。其子曰:「昝老若在,何慮!」遂迎昝至。乃以灰圍其屍,開四門,先曰:「若從足入,則不救矣!」遂踏步握固,久而蛇不至。昝大怒,乃取飯數升,擣蛇形詛之。忽蠕動出門。有頃,飯蛇引一蛇從死者頭入,徑吸其瘡,屍漸低,蛇皰縮而死,村人乃活。
225 王潛在荊州。百姓張七政,善止傷折。有軍人損脛,求張治之,張飲以藥酒,破肉去碎骨一片,大如兩指,塗膏封之,數日如舊。經二年餘,脛忽痛,復問張,張言前為君所出骨,寒則痛,可遽覓也,果獲於牀下。令以湯洗貯於絮中,其痛即愈。王公子弟與之狎,嘗祈其戲術。張取馬草一掬,再三挼之,悉成燈蛾飛。又畫一婦人於壁,酌酒滿杯飲之,酒無遺滴。逡巡,畫婦人面赤,半日許可盡,濕起壞落,其術終不肯傳人。
226 韓佽在桂州,有妖賊封盈,能為數里霧。先是嘗行野外,見黃蛺蝶數十,因逐之,至一大樹下忽滅,掘之得石函,素書大如臂,遂成左道,百姓歸之如市。乃聲言某日將攻桂州,有紫氣者,我必勝。至期,果紫氣如疋帛,自山亘于州城。白氣直衝之,紫氣遂散。天忽大霧,至午稍開霽,州宅諸樹滴下小銅佛,大如麥,不知其數,其年韓卒。
227 海州司馬韋敷,曾往嘉興,道遇釋子希遁,深於繕生之術。又能用日辰可代藥石,見敷鑷白,曰:「貧道為公擇日拔之。」經五六日,僧請鑷其半。及生,色若黳矣。凡三鑷之,鬢不復變。座客有祈鑷者,僧言取時稍差。別後,髭色果帶緑,其妙如此。
228 眾言石旻有奇術,在揚州,成式數年不隔旬與之相見,言事十不一中。家人頭痛、嚏咳者,服其藥,未嘗效也。至開成初,在城親故間,往往說石旻術不可測。盛傳寶曆中,石隨錢徽尚書至湖州,嘗在學院,子弟皆以文丈呼之。於錢氏兄弟求免湯餅。時暑月,獵師數日方獲,因與子弟共食,笑曰:「可留兔皮,聊志一事。」遂釘皮於地,壘墼塗之,上朱書一符。獨言曰:「恨校遲!恨校遲!」錢氏兄弟詰之[9],石曰:「欲共諸君共記卯年也。」至太和九年,錢可復鳳翔遇害,歲在乙卯。
ᅟᅟ==[9] 錢氏兄弟詰之詰,原作「語」,據《學津》、《津逮》、《稗海》本改。==
229 江西人有善展竹,數節可成器。 又有人熊葫蘆,云翻葫蘆易於翻鞠[10]。
ᅟᅟ==[10] 自本條起至第二三四條「玄宗既召見一行」止,《稗海》本缺。==
230 厭鼠法,七日以鼠九枚置籠中,埋于地,秤九百斤土覆坎[11],深各二尺五寸,築之令堅固,雜五行書曰:「亭部地上土。」塗竈,水火盜賊不經;塗屋四角,鼠不食蠶;塗倉,鼠不食稻;以塞埳,百鼠種絕。
ᅟᅟ==[11] 秤九百斤土覆坎土,原作「上」,據《學津》本改。==
231 雍益堅云:「主夜神咒,持之有功德,夜行及寐,可已恐怖惡夢。」咒曰:「婆珊婆演底。」
232 宋居士說,擲骰子,咒云:「伊諦彌諦彌揭羅諦。」念滿萬遍,彩隨呼而成。
233 雲安井,自大江泝別派,凡三十里。近井十五里,澄清如鏡,舟楫無虞。近江十五里,皆灘石險惡,難于沿泝。天師翟乾祐,念商旅之勞,於漢城山上,結壇攷召,追命羣龍。凡一十四處,皆化為老人,應召而至[12]。乾祐諭以灘波之險,害物勞人,使皆平之。一夕之間,風雷震擊,一十四里盡為平潭矣,惟一灘仍舊,龍亦不至。乾祐復嚴敕神吏追之。又三日,有一女子至焉,因責其不伏應召之意。女子曰:「某所以不來者,欲助天師廣濟物之功耳。且富商大賈,力皆有餘;而傭力負運者,力皆不足。雲安之貧民,自江口負財貨至近井潭,以給衣食者眾矣。今若輕舟利涉,平江無虞,即邑之貧民,無傭負之所,絕衣食之路,所困者多矣。余寧險灘波以贍傭負,不可利舟楫以安富商,所以不至者,理在此也。」乾祐善其言,因使諸龍皆復其故,風雷頃刻,而長灘如舊。天寶中,詔赴上京,恩遇隆厚。歲餘,還故山,尋得道而去。
ᅟᅟ==[12] 應召而至至,原作「止」,據《太平廣記》所引改。==
234 玄宗既召見一行,謂曰:「師何能?」對曰:「惟善記覽。」玄宗因詔掖庭取宮人籍以示之,周覽既畢,覆其本,記念精熟,如素所習讀,數幅之後,玄宗不覺降御榻為之作禮,呼為聖人。先是一行既從釋氏,師事普寂於嵩山。師嘗設食于寺,大會羣僧及沙門,居數百里者,皆如期而至,聚且千餘人。時有盧鴻者,道高學富,隱於嵩山。因請鴻為文讚嘆其會。至日,鴻持其文至寺,其師受之,致於几案上。鐘梵既作,鴻請普寂曰:「某為文數千言,況其字僻而言怪,盍於羣僧中選其聰悟者,鴻當親為傳授。」乃令召一行。既至,伸紙微笑,止於一覽,復致於几上。鴻輕其疏脫而竊怪之。俄而羣僧會於堂,一行攘袂而進,抗音興裁,一無遺忘。鴻驚愕久之,謂寂曰:「非君所能教導也,當從其遊學。」一行因窮大衍,自此訪求師資,不遠數千里。嘗至天台國清寺,見一院,古松數十步,門有流水。一行立於門屏間,聞院中僧於庭布算,其聲蔌蔌。既而謂其徒曰:「今日當有弟子求吾算法,已合到門,豈無人道達耶?」即除一算,又謂曰:「門前水合却西流,弟子當至。」一行承言而入,稽首請法,盡受其術焉。而門水舊東流,今忽改為西流矣。邢和璞嘗謂尹惜曰:「一行,其聖人乎?漢之洛下閎造大衍曆,云後八百歲當差一日,則有聖人定之,今年期畢矣。而一行造大衍曆,正在差謬[13],則洛下閎之言信矣。」一行又嘗詣道士尹崇借揚雄《太玄經》,數日,復詣崇還其書。崇曰:「此書意旨深遠,吾尋之數年,尚不能曉,吾子試更研求,何遽還也?」一行曰:「究其義矣。」因出所撰《太衍玄圖》及《義訣》一卷以示崇,崇大嗟服。曰:「此後生顏子也。」至開元末,裴寬為河南尹,深信釋氏,師事普寂禪師,日夕造焉。居一日,寬詣寂,寂云:「方有小事,未暇欵語,且請遲回休憩也。」寬乃屏息,止於空室。見寂潔正堂,焚香端坐。坐未久,忽聞叩門,連云:「天師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詣寂作禮,禮訖,附耳密語,其貌絕恭,但頷云無不可者[14]。語訖禮,禮訖又語,如是者三,寂惟云是是,無不可者。一行語訖,降階入南室,自闔其戶。寂乃徐命弟子云:「遣鐘,一行和尚滅度矣。」左右疾走視之,一行如其言滅度。後寬乃服衰絰葬之,自徒步出城送之[15]。
ᅟᅟ==[13] 正在差謬疑當作「在正差謬」。==
ᅟᅟ==[14] 但頷云無不可者頷,原作「額」,據《學津》本改。==
ᅟᅟ==[15] 本條後,《學津》、《津逮》本尚有「術士錢知微」一條,趙本編入卷六《藝絕》篇第二三八條。==
酉陽雜俎前集卷之六
藝絕
235 南朝有姥善作筆,蕭子雲常書用,筆心用胎髮。開元中,筆匠名鐵頭,能瑩管如玉,莫傳其法。
236 成都寶相寺偏院小殿中有菩提像,其塵不集如新塑者。相傳此像初造時,匠人依明堂先具五臟,次四肢百節。將百餘年,纖塵不凝焉。
237 李叔詹嘗識一范陽山人,停於私第,時語休咎必中,兼善推步禁咒。止半年〔一〕,忽謂李曰:「某有一藝,將去,欲以為別,所謂水畫也。」乃請後廳上掘地為池,方丈,深尺餘,泥以麻灰,日汲水滿之。候水不耗,具丹青墨硯,先援筆叩齒良久,乃縱筆毫水上,就視,但見水色渾渾耳。經二日,搨以穉(一作緻)絹四幅,食頃,舉出觀之,古松、怪石、人物、屋木,無不備也。李驚異,苦詰之,惟言善能禁彩色,不令沉散而已。
238 天寶末,術士錢知微嘗至洛,遂榜天津橋表柱賣卜,一卦帛十疋。歷旬,人皆不詣之。一日,有貴公子意其必異,命取帛如數卜焉。錢命蓍布卦成,曰:「予筮可期一生,君何戲焉?」其人曰:「卜事甚切先生豈誤乎?」錢云:「請為韻語曰:兩頭點土,中心虛懸。人足踏趿,不肯下錢。」其人本意賣天津橋紿之,其精如此。
酉陽雜俎續集卷之五
寺塔記上
122 武宗癸亥三年夏,予與張君希復善繼,同宮秘丘(一作秘書),鄭君符夢復,連職仙署。會暇日,遊大興善寺。因問《兩京新記》及《遊目記》,多所遺略,乃約一旬尋兩街寺。以街東興善為首,二記所不具,則別錄之。遊及慈恩,初知官將併寺,僧眾草草,乃泛問一二上人及記塔下畫跡,遊於此遂絕。後三年,予職於京洛。及刺安成,至大中七年歸京,在外六甲子,所留書籍,揃壞居半,於故簡中睹與二亡友遊寺,瀝血淚交,當時造適樂事,邈不可追。復方刊整,纔足續穿蠹,然十亡五六矣。次成兩卷,傳諸釋子。東牟人段成式,字柯古。
123 靖善坊大興善寺[1],寺取大興城兩字[2]、坊名一字為名。《新記》云:優填像,總章初為火所燒,據梁時,西域優填在荊州,言隋自臺城移來此寺,非也。今又有旃檀像,開目,其工頗拙,猶差謬矣。
ᅟᅟ==[1] 靖善坊善,原作「恭」,據《學津》、《津逮》本改。按宋敏求《長安志》,朱雀門街東第一街第五坊即靖善坊。==
ᅟᅟ==[2] 取大興城兩字城,原缺;字,原作「寺」,下注「一作字」,據《長安志》卷七靖善坊大興善寺引《酉陽雜俎》「寺取大興城兩字」改補,去注。《學津》、《津逮》本「寺」亦作「字」。==
124 不空三藏塔前多老松,歲旱則官伐其枝為龍骨以祈雨,蓋三藏役龍,意其樹必有靈也。
125 行香院堂後壁上,元和中,畫人梁洽畫雙松,稍脫俗格。曼殊堂工塑極精妙,外壁有泥金幀,不空自西域賫來者。
126 髮塔內有隋朝舍利塔,下有記云:爰在宮中興居之所,舍利感應,前後非一。時仁壽元年十二月八日。
127 旃檀像堂中有《時非時經》,界朱寫之,盛以漆龕,僧云隋朝舊物。
128 寺後先有曲池,不空臨終時忽然涸竭,至惟寬禪師止住,因潦通泉,白蓮藻自生,今復成陸矣。
129 東廊之南素和尚院,庭有青桐四株,素之手植。元和中,卿相多遊此院。桐至夏有汗,污人衣如輠脂,不可浣。昭國東門鄭相,嘗與丞郎數人避暑,惡其汗,謂素曰:「弟子為和尚伐此樹,各植一松也。」及暮,素戱祝樹曰:「我種汝二十餘年,汝以汗為人所惡,來歲若復有汗,我必薪之。」自是無汗。寶曆末,予見說已十五餘年無汗矣。素公不出院,轉《法華經》三萬七千部,夜嘗有貉子聽經,齋時鳥鵲就掌取食。長慶初,庭前牡丹一朵合歡。有僧玄幽題此院詩,警句曰:「三萬蓮經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門塵。」今有梵僧憍陳如難陀,以粉畫壇。性狷急我慢,未甚通中華經。
130 左顧蛤像,舊傳云,隋帝嗜蛤,所食必兼蛤味,數逾數千萬矣。忽有一蛤,椎擊如舊,帝異之,置諸几上,一夜有光。及明,肉自脫,中有一佛、二菩薩像。帝悲悔,誓不食蛤。非陳宣帝。 于闐玉像高一尺七寸,闊寸餘,一佛、四菩薩、一飛仙。一段玉成,截肪無玷膩,彩若滴。
131 天王閣,長慶中造,本在春明門內,與南內連牆,其形大為天下之最。太和二年,敕移就此寺。拆時,腹中得布五百端,漆數十筩。今部落鬼神形像隳壞,唯天王不損。
132 辭 二十字連絕句。乘晴入精舍,語默想東林。盡是忘機侶,誰驚息影禽。(善繼)有松堪繫馬,遇鉢更投針。記得湯師句,高禪朗(一作助)朗吟。(柯古)一雨微塵盡,支郎許數過。方同嗅薝蔔,不用算多羅。(夢復)
133 蛤像連二十字絕句[3]。雖因雀變化,不逐月虧盈。縱有天中匠,神工詎可成。(柯古)相好全如梵,端倪秪為隋。寧同蚌頑惡,但與鷸相持。(善繼)
ᅟᅟ==[3] 蛤像連二十字絕句《學津》、《津逮》本作「蛤像二十字連句」,似是。==
134 聖柱連句,上有鐵索跡。天心助興善,聖跡此開陽。(柯古)載想雷輪重,絙疑電索長。(善繼)上衝扶螮蝀,不動束鋃鐺[4]。(柯古)饑鳥未曾啄,乖龍寧敢藏。(善繼)
ᅟᅟ==[4] 天心助興善載想雷輪重不動束鋃鐺助興善、載想,《全唐詩》卷七九二作「惟助善」「載恐」;鋃鐺,原作「銀鐺」,據同上改。==
135 語 各徵象事須切,不得引俗書。一寶之數,元鈎不可[5]。(鼎上人)唯猊可伏,非駝所堪。(柯古)坑中無底,跡中無勝。(文上人)與馬同渡,負猴而行[6]。(善繼)色青力劣,名香幾重。(夢復)尾既出牖,身可取興。(約上人)六牙生花,七支拄地。(柯古)形如珂雪,力絕羈𤨏。(善繼)園開脅上,河出鼻中。(柯古)一醉難調,六對曾勝。(日高上人)
ᅟᅟ==[5] 元鈎不可元,《學津》、《津逮》本作「無」。==
ᅟᅟ==[6] 負猴而行猴,《學津》、《津逮》本作「猿」。==
136 長樂坊安國寺 紅樓,睿宗在藩時舞榭。
137 東禪院亦曰木塔院,院門北西廊五壁,吴道玄弟子釋思道畫釋梵八部,不施彩色,尚有典刑。禪師法空影堂,世號吉州空者,久養一騾,將終,鳴走而死。有弟子允(一作元)嵩患風,嘗於空室,埋一柱鎖之,僧難輒愈。
138 佛殿 開元初,玄宗拆寢室施之。當陽彌勒像,法空自光明寺移來。未建都時,此像在村蘭若中,往往放光,因號光明寺。寺在懷遠坊,後為延火所燒,唯像獨存。法空初移像時,索大如虎口,數十牛曳之,索斷不動。法空執爐,依法作禮,九拜,涕泣發誓,像身忽嚗嚗有聲,迸分竟地為數十段。不終日,移至寺焉。
139 利涉塑堂,元和中,取其處為聖容院,遷像廡下。上忽夢一僧,形容奇偉,訴曰:「暴露數日,豈聖君意耶?」及明,駕幸驗問,如夢。即令移就堂中,側施帷帳安之。
140 光明寺中,鬼子母及文惠太子塑像,舉止態度如生。工名李岫。
141 山庭院,古木崇阜,幽若山谷,當時輦土營之。
142 上座璘公院,有穗柏一株,衢柯偃覆,下坐十餘人。
143 辭 紅樓連句,隱侯體。重疊碎晴空,餘霞更照紅。蟾蹤近鳷鵲[7],鳥道接相風(一作桐。善繼)苔靜金輪路,雲輕白日宮。(元和中,帝幸此處。)壁詩傳謝客,(詞人陳至題此院詩云:藻井尚寒龍跡在,紅樓初啟日光通。)門牓占休公。(廣宣上人住此院,有詩名,號為《紅樓集》。柯古)
ᅟᅟ==[7] 蟾蹤近鳷鵲蟾,《全唐詩》作「蟬」。==
144 穗柏連句。一院暑難侵,莓苔可影深。標枝爭息鳥,餘吹正開衿。(柯古)宿雨香添色,殘陽石在陰。乘閑動詩思,助靜入禪心。(善繼)
145 題璘公院(一言至七言,每人占兩題。)靜,虛。熱際,安居。(夢復)龕燈斂,印香除[8]。東林賓客,西澗圖書。簷外垂青豆,經中發白蕖。縱辯宗因衮衮,忘言理事(一作事理)如如。(柯古竟)泉臺定將入流否,鄰笛足疑青梵餘。(柯古新續)
ᅟᅟ==[8] 印香除除,原作「餘」,據《學津》、《津逮》本改。==
146 語 徵釋門中僻事(須對) 麋字 莎燈 華綿 象薦(昇上人) 集鬘地,效殿林。(柯古夜續不竟)
147 常樂坊趙景公寺,隋開皇三年置,本曰弘善寺,十八年改焉。南中三門裏東壁上,吴道玄白畫地獄變,筆力勁怒,變狀陰怪,睹之不覺毛戴,吴畫中得意處。
148 三階院西廊下,范長壽畫西方變及十六對事,寶池尤妙絕,諦視之,覺水入深壁。院門上白畫樹石,頗似閻立德。予攜立德行天祠(一作伺)粉本驗之[9],無異。
ᅟᅟ==[9] 十六對事寶池尤絕妙深壁行天祠事,深,《全唐詩》作「觀」、「浮」。寶池,行天祠,原作「寶池池」「行天詞」,據《學津》、《津逮》本刪改。==
149 西中三門裏門南,吴生畫龍及刷天王鬚,筆迹如鐵。有執爐天女,竊眸欲語。
150 華嚴院中,鍮石盧舍立像,高六尺,古樣精巧。
151 塔下有舍利三斗四升,移塔之時,僧守行建道場,出舍利俾士庶觀之,唄讚未畢,滿地現舍利,士女不敢踐之,悉出寺外。守公乃造小泥塔及木塔近十萬枚葬之,今尚有數萬存焉。
152 寺有小銀象六百餘軀,金佛一軀長數尺。大銀象高六尺餘,古樣精巧。又有嵌七寶字《多心經》小屏風,盛以寶函,上有雜色珠及白珠,駢甃亂目。祿山亂,宮人藏於此寺。屏風十五牒,三十行經,後云:發心主司馬恒存,願成主上柱國索伏寶息、上柱國真德,為法界眾生造。黃金牒經,善繼疑外國物。
153 辭 吴畫連句。慘淡十堵內,吴生縱狂跡。風雲將逼人,鬼神如脫壁。(柯古)其中龍最怪,張甲方汗栗。黑夜窸窣時,安知不霹靂。(善繼)此際忽仙子,獵獵衣舃奕。妙瞬乍疑生,參差奪人魄。(夢復)往往乘猛虎,衝梁聳奇石(一作特。)蒼峭束高泉,角睞警欹側。(柯古)冥獄不可視,毛戴腋流液。苟能水成河,剎那沉火宅[10]。(善繼)
ᅟᅟ==[10] 角睞警欹側苟能水成河,剎那沉火宅角睞,原作「角膝」,據《學津》、《津逮》本改。成河、剎那,原作「成剎、那更」,據《全唐詩》改。==
154 語 各錄禪師佳語。蘭若和尚云,家家門有長安道。(柯古)荊州些些和尚云,自看工夫多少。(善繼)無名和尚云,最後一大息須分明。(夢復)
155 題約公院四言。印火熒熒,燈續焰青。(善繼)七俱胝咒[11],四阿含經。(柯古)各錄佳語,聊事素屏。(夢復)丈室安居,延賓不扄。(昇上人)
ᅟᅟ==[11] 七俱胝咒胝,原作「那」,據《全唐詩》改。==
156 大同坊雲華寺[12]。大曆初,僧儼講經,天雨花,至地咫尺而滅。夜有光燭室,敕改為雲華。儼即康藏之師也,康本住靖恭里氈曲,忽睹光如輪,眾人皆見,遂尋光至儼講經所滅。佛殿西廊立高僧一十六身,天寶初,自南內移來,畫迹拙俗。
ᅟᅟ==[12] 雲華寺雲,《學津》、《津逮》本作「靈」。==
157 觀音堂在寺西北隅,建中末,百姓屈儼患瘡且死,夢一菩薩摩其瘡曰:「我住雲華寺。」儼驚覺,汗流數日而愈。因詣寺尋檢,至聖畫堂見之,菩薩一如其睹。傾城百姓瞻禮,儼遂立社,建堂移之。
158 聖畫堂中,構大坊為壁[13],設色煥縟。本邵武宗畫,不知何以稱聖?據《西域記》,菩提樹東有精舍,昔婆羅門兄弟,欲圖如來,初成佛像,曠歲無人應召,忽有一人自言善畫如來妙相,但要香泥及一燈照室,可閉戶六月,終怪之。餘四日未滿,遂開戶,已無人矣,唯右膊上工未畢,蓋好事僧移此說也[14]。堂中有于闐鍮石立像,甚古。
ᅟᅟ==[13] 構大坊為壁坊,《學津》、《津逮》本作「枋」。==
ᅟᅟ==[14] 蓋好事僧移此說也移,《學津》、《津逮》本作「侈」,是。==
159 《遊目記》所說刺柏,太和中伐為殿材。
160 辭 偶連句。共入夕陽寺,因窺甘露門。(昇上人)清香惹苔蘚,綛(一作忍)草雜蘭蓀。(夢復)捷偈飛鉗答[15],新詩倚杖論。(柯古)壞幡標古剎,聖像煥崇垣。(善繼)豈慕穿籠鳥,難防在牖猿。(柯古)一音唯一性,三語更三幡。(善繼)
ᅟᅟ==[15] 飛鉗原作「飛箱」,據《全唐詩》改。==
161 道政坊寶應寺。韓幹,藍田人。少時常為貰酒家送酒,王右丞兄弟未遇,每一貰酒漫遊,幹常徵債於王家。戲畫地為人馬,右丞精思丹青,奇其意趣,乃歲與錢二萬,令學畫十餘年。今寺中釋梵天女,悉齊公妓小小等寫真也。寺有韓幹畫下生幀彌勒,衣紫袈裟,右邊仰面菩薩及二師子,猶入神。
162 有王家舊鐵石及齊公所喪一歲子,漆之如羅睺羅,每盆供日出之。寺中彌勒殿,齊公寢堂也[16]。東廊北面楊岫之畫鬼神,齊公嫌其筆迹,故工止一堵[17]。
ᅟᅟ==[16] 齊公寢堂也句下原空一格,據《學津》、《津逮》本不空。==
ᅟᅟ==[17] 齊公嫌其筆迹,故工止一堵故工止,《學津》、《津逮》本作「不工,故止」,似是。==
163 辭 僧房連句。古畫思匡嶺,上方疑傅岩。蝶閑移綛(一作忍)草,蟬曉揭高杉。(柯古) 香字消芝印,金經發茝函。井通松底脉,書拆洞中緘。(善繼)
164 哭小小寫真連句。如生小小真,猶自未棲塵。(夢復)揄袂將離壁,斜柯欲近人。(柯古)昔時知出眾,清寵占橫陳。(善繼)不遣遊張巷,豈教窺宋鄰。(夢復) 庾樓吹笛裂,弘閣賞歌新。(柯古) 蟬怯折腰步,蛾驚半額嚬[18]。(善繼)圖形誰有術,買笑詎辭貧。(柯古)複隴迷村徑,重泉隔漢津。(夢復) 同心知作羽,比目定為鱗。(善繼)殘月巫山夕,餘霞洛浦晨。(柯古)
ᅟᅟ==[18] 將離壁清寵折腰步《全唐詩》作「將離座」「情寵」「纖腰步」。清,《學津》本亦作「情」。==
165 安邑坊立(一作玄)法寺。初,居人張頻宅也。嘗供養一僧,僧以念《法華經》為業,積十餘年,張門人譖僧通其侍婢,因以他事殺之。僧死後,闔宅常聞經聲不絕。張尋知其冤,慚悔不及,因捨宅為寺,鑄金銅像十萬軀,金石龕中皆滿,猶有數萬軀。東廊南觀音院、盧奢那堂內槽北面壁畫維摩變,屏風上相傳有虞世南書。其日,善繼令徹障登榻讀之,有世南、獻之白,方知不謬矣。
166 西北角院內有懷素書,顏魯公序,張渭侍郎、錢起郎中(一云侍郎)讚。
167 曼殊院東廊,大曆中,畫人陳子昂畫廷下象馬人物,一時之妙也。及簷前額上有相觀法,法儗韓混同。西廊壁有劉整畫雙松,亦不循常轍。
168 徵內典中禽事,須切對。鷲頭作嶺,鷄足名山。(夢復)孔雀為經,鸚鵡語偈。(善繼)共命是化,入數論貪。(柯古) 未解出籠,豈能獻果。(昇上人)鵽居其上,雁墮於前。(柯古) 巢頂既安,入影不怖。字中疑鶴(鶴一作鸐),珠裏認鵝。(柯古)
169 徵獸中事,須切對。金翅鳥王,銀角犢子。(柯古) 地名鹿苑,塔號雀離。(善繼)啐啄同時,𢤱悷調伏。(昇上人)
170 徵馬事。加諸楚毒,(昇上人) 乾陟,(善繼) 馬寶,(夢復) 馱經,(柯古) 愛馬,(昇上人) 紺馬,(善繼) 馬麥約食粳,(柯古) 鐵馬,(昇上人) 先陀和,(柯古) 勝步,(昇上人) 遊入正路。(柯古)
171 平康坊菩薩寺。佛殿東西障日及諸柱上圖畫,是東廊舊跡,舊鄭法士畫。開元中,因屋壞移入大佛殿內槽北壁。食堂東壁上,吳道玄畫《智度論》色偈變,偈是吴自題,筆跡遒勁,如磔鬼神毛髮。次堵畫禮骨仙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
172 佛殿內槽後壁面,吳道玄畫《消災經》事,樹石古險。元和中,上欲令移之,慮其摧壞,乃下詔擇畫手寫進。佛殿內槽東壁維摩變,舍利弗角而轉睞[19],元和末,俗講僧文淑裝之,筆迹盡矣。
ᅟᅟ==[19] 舍利弗角而轉睞弗、睞,原作「佛」、「膝」,據《學津》、《津逮》本改。按《楞嚴經》有大智舍利弗。《全唐詩》作「舍利弗角膝而轉」。==
173 故興元鄭公尚書題北壁僧院,詩曰:「但慮彩色污,無虞臂胛肥。」置寺碑陰,雕飾奇巧,相傳鄭法士所起樣也。初,會覺上人以施利起宅十餘畝,工畢,釀酒百石,列缾甕於兩廡下,引吳道玄觀之,因謂曰:「檀越為我畫,以是賞之。」吳生嗜酒,且利其多[20],欣然而許。予以踪跡似不及景公寺畫。中三門內東門塑神,善繼云是吳生弟子王耐兒之工也[21]。其側一鬼有靈,往往百姓戱犯之者得病,口目如之。寺之制度,鐘樓在東,唯此寺緣李右座林甫宅在東,故建鐘樓於西。寺內有郭令玳瑁鞭及郭令王夫人七寶帳。寺主元竟[22],多識釋門故事,云李右座每至生日常轉請此寺僧就宅設齋。有僧乙嘗嘆佛,施鞍一具,賣之,材直七萬。又僧廣有聲名,口經數年,次當嘆佛,因極祝右座功德,冀獲厚䞋[23]。齋畢,簾下出綵篚,香羅帕籍一物如朽釘,長數寸。僧歸失望,慚惋數日。且意大臣不容欺己,遂携至西市,示於商胡。商胡見之,驚曰:「上人安得此物,必貨此不違價。」僧試求百千,胡人大笑曰:「未也,更極意言之。」加至五百千,胡人曰:「此直一千萬。」遂與之。僧訪其名,曰:「此寶骨也。」
ᅟᅟ==[20] 且利其多《全唐詩》作「且利賞」。==
ᅟᅟ==[21] 東門塑神王耐兒之工也《全唐詩》作「東門神」「王耐兒之手也」。==
ᅟᅟ==[22] 寺主元竟竟,《學津》本作「意」。==
ᅟᅟ==[23] 冀獲厚䞋䞋,原作襯,據《學津》、《津逮》本改。==
174 又寺先有僧,不言姓名,常負束藁,坐臥於寺兩廊下,不肯住院。經數年,寺綱維或勸其住房,曰:「爾厭我耶?」其夕,遂以束藁焚身。至明,唯灰燼耳。無血膋之臭,眾方知異人,遂塑灰為像,今在佛殿上,世號束草師。
175 辭 書事連句。悉為無事者,任被俗流憎。(夢復)客異干時客,僧非出院僧。(柯古)遠聞疏牖磬,曉辨密龕燈。(善繼)步觸珠幡響,吟窺鉢水澄。(夢復)句饒方外趣,遊愜社中朋。(柯古)靜裏已馴鴿,齋中亦好鷹。(善繼)金塗筆是褧,彩溜紙非繒[24]。(昇上人)錫杖已剋鋟(一作剋鍛),田衣從壞塍。(柯古)占牀敷一脅[25],卷箔賴長肱。(善繼)佛日初開照,魔天破幾層。(柯古)咒中陳秘計,論處正先登。(善繼)勇帶綻針石[26],危防丘井藤。(昇上人)
ᅟᅟ==[24] 彩溜紙非繒繒,原作「罾」,據《學津》、《津逮》本改。==
ᅟᅟ==[25] 占牀敷一脅敷,《學津》、《津逮》本作「慚」,《全唐詩》作「暫」。==
ᅟᅟ==[26] 勇帶綻針石綻,《學津》、《津逮》本注:「綻,疑作磁。」==
酉陽雜俎續集卷之六
寺塔記下
176 宣陽坊奉慈寺,開元中,虢國夫人宅。安祿山偽署百官,以田乾真為京兆尹,取此宅為府,後為郭曖駙馬宅。今上即位之初,太皇太后為昇平公主追福,奏置奉慈寺,賜錢二十萬,綉幀三車,抽左街十寺僧四十人居之。今有僧惟則,以七寶末摹阿育王舍利塔,自明州負來[1]。寺成後二年,司農少卿楊敬之小女,年十三,以六韻詩題此寺,自稱關西孔子二十七代孫,字德鄰。警句云:「日月金輪動,旃檀碧樹秋。塔分鴻雁翅,鐘挂鳳凰樓。」事因見,敕賜衣。
ᅟᅟ==[1] 自明州負來來,原作「米」,據《學津》、《津逮》本改。==
177 徵釋門衣事,語須對。如象鼻,投牛(一云羊)耳。(柯古)五納,三衣。(善繼)慚愧,抖擻。(昇上人)壞衣,嚴身。(約上人)畜長十日,應作三誌。(入上人)雜身四寸,掩手兩指。(柯古)瑣形,刀殘。(善繼)其形如稻,其色如蓮。(昇上人)赤麻白豆,若青若黑。(柯古)
178 光宅坊光宅寺。本官蒲萄園中禪師影堂。師號惠中,肅宗上元二年,徵至京師,初居此寺。徵詔云:「杖錫而來,京師非遠。齋心已久,副朕虛懷。」
179 建中中,有僧竭造曼殊堂,將版基於水際,慮傷生命,乃建三月道場[2],祝一足至多足、無足,令他去。及掘地至泉,不遇蟲蟻。又以複素過水,有蟲投一井水中,號護生井[3],至今涸。又鑄銅蟾為息烟燈,天下傳之。今曼殊院嘗轉經,每賜香,寶臺甚顯,登之,四極眼界。其上層窗下尉遲畫,下層窗下吳道玄畫,皆非其得意也。丞相韋處厚,自居內廷至相位,每歸,輒至此塔,焚香瞻禮。
ᅟᅟ==[2] 乃建三月道場乃,原作「及」,據《學津》、《津逮》本改。==
ᅟᅟ==[3] 號護生井護生,原作「護圭」,據《學津》、《津逮》本改。==
180 普賢堂,本天后梳洗堂,蒲萄垂實,則幸此堂。今堂中尉遲畫頗有奇處,四壁畫像及脫皮白骨,匠意極險。又變形三魔女,身若出壁。又佛圓光,均彩相錯亂目成。講東壁佛座前錦如斷古標[4]。又左右梵僧及諸蕃往奇,然不及西壁。西壁逼之摽摽然。
ᅟᅟ==[4] 亂目成講東壁《說郛》所引無「成」字。「講」字下疑脫「堂」字。==
181 辭 中禪師影堂連句。名下固無虛,敖曹貌嚴毅。洞達見空王,圓融入佛地。(善繼)一言當要害,忽忽醒諸醉。不動須彌山(一云不動如須彌),多方(一作言)辨無匱。(夢復)坦率對萬乘,偈答無所避。爾如毗沙門,外形如脫履。(柯古)但以理為量,不語怪力事。木石摧貢高,慈悲引貪恚。(昇上人)當時乏支許,何人契深致。隨宜詎說三,直下開不二。(柯古)
182 翊善坊保壽寺。本高力士宅,天寶九載捨為寺。初鑄鐘成,力士設齋慶之,舉朝畢至,一擊百千,有規其意,連擊二十杵。經藏閣規構危巧,二塔火珠受十餘斛。
183 河陽從事李涿,性好奇古,與僧智增善,嘗俱至此寺,觀庫中舊物。忽於破甕中得物如被,幅裂污坌,觸而塵起。涿徐視之,乃畫也。因以縣圖三及縑三十獲之[5],令家人裝治之,大十餘幅。訪於常侍柳公權,方知張萱所畫石橋圖也。玄宗賜高[6],因留寺中,後為鬻畫人宗牧言於左軍,尋有小使領軍卒數十人至宅,宣敕取之,即日進入。先帝好古,見之大悅,命張於盧韶院[7]。
ᅟᅟ==[5] 因以縣圖三縣圖,《學津》、《津逮》本作「州縣圖」。==
ᅟᅟ==[6] 方知張萱所畫玄宗賜高「方知」前原衍「公權」兩字,據《學津》、《津逮》本刪。高,《全唐詩》作「高力士」。==
ᅟᅟ==[7] 命張於盧韶院盧,《學津》、《津逮》本作「雲」,當是。==
184 寺有先天菩薩幀(一作㡠),本起成都妙積寺。開元初,有尼魏八師者,常念大悲咒。雙流縣百姓劉乙,名意兒,年十一,自欲事魏尼,尼遣之不去,常於奧室立禪。嘗白魏云,先天菩薩見身此地,遂篩灰於庭。一夕,有巨跡數尺,輪理成就。因謁畫工,隨意設色,悉不如意。有僧楊法成,自言能畫,意兒常合掌仰祝,然後指授之,以近十稔,工方畢。後塑先天菩薩凡二百四十二首,首如塔勢,分臂如意蔓[8]。其榜子有一百四十日鳥樹,一鳳四翅。水肚樹,所題深怪,不可詳悉。畫樣凡十五卷。柳七師者,崔寧之甥,分三卷,往上都流行。時魏奉古為長史,進之。後因四月八日,賜高力士。今成都者是其次本。
ᅟᅟ==[8] 分臂如意蔓《太平廣記》及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卷五所引無「意」字。「其榜子」以下二十六字,《廣記》及《見聞誌》不錄。==
185 辭 先天幀讚連句。觀音化身,厥形孔怪。胣[月*留] \(一作陁腦)淫厲,眾魔膜拜。(善繼)指夢鴻紛[9],牓列區界。其事明張,何不可解。(柯古)閻河德川,大士先天。眾像參羅,𥋆𥋆(一作福源)田田。(夢復)百億花發,百千燈燃。膠如絡繹,浩汗連綿。(善繼)焰摩界戚(一作滅),洛迦苦霽。正念歸依,眾青如篲[10]。(柯古) 戾滓可汰,癡膜可蛻。稽首如空,睟容若睇。(善繼)闡提墨尿(一作黑師),睹而面之。寸念不生,未遇乎而。(柯古)
ᅟᅟ==[9] 指夢鴻紛夢,《學津》、《津逮》本作「蔓」,當即「分臂如蔓」。==
ᅟᅟ==[10] 眾青如篲青,《學津》、《津逮》本作「眚」。==
186 事徵 高力士呼二兄、(柯古)呼阿翁、(善繼)呼將軍、(夢復)呼火老、(柯古)五輪磑、(善繼)初施棨戟、(夢復)常臥鹿牀、(柯古)長六尺五寸、(善繼)陪葬泰陵、(夢復)詠薺、(柯古)齒成印、(善繼)上國下國、(夢復)夢鞭、(柯古)呂氏生髭。(善繼)
187 宣陽坊靜域寺。本太穆皇后宅。寺僧云,三階院門外是神堯皇帝射孔雀處。禪院門內外,《游目記》云,王昭隱畫。門西裏面和修吉龍王有靈。門內之西,火目藥叉及北方天王甚奇猛。門東裏面賢門也,野叉部落。鬼首上蟠蛇,汗烟可懼。東廊樹石險怪,高僧亦怪。西廊萬壽菩薩院門裏南壁,皇甫軫畫鬼神及雕,形勢若脫。軫與吴道玄同時,吴以其藝逼己,募人殺之。
188 萬菩薩堂內有寶塔,以小金銅塔數百飾之。大曆中,將作劉監有子,合手出胎,七歲念《法華經》。及卒焚之,得舍利數十粒,分藏於金銅塔中。善繼云:合是劉銘(一作銛)。佛殿東廊有古佛堂,其地本雍村(一作維村),堂中像設,悉是石作,相傳云,隋恭帝終此堂。
189 三門外畫,亦皇甫軫跡也。金剛舊有靈,天寶初,駙馬獨孤明宅與寺相近,獨孤有婢名懷春[11],稚齒俊俏,嘗悅西鄰一士人,因宵期於寺門,有巨蛇束之俱卒。
ᅟᅟ==[11] 獨孤有婢名懷春春,《學津》、《津逮》本作「香」。==
190 佛殿內西座,蕃神甚古實[12]。貞元以前,西蕃兩度盟,皆載此神立于壇而誓。相傳摩時頗有靈[13]。
ᅟᅟ==[12] 蕃神甚古實實,《學津》、《津逮》本作「質」,當是。==
ᅟᅟ==[13] 相傳摩時頗有靈摩,《學津》、《津逮》本作「當」,似是。==
191 辭 三階院連句。密密助堂堂,隋人歌檿桑。雙弧摧孔雀[14],一矢隕貪狼。(柯古)百步望雲立,九規看月張。獲蛟徒破浪,中乙漫如牆[15]。(善繼)還似貫金鼓,更疑穿石梁。因添挽河力,為滅射天狂。(柯古)絕藝却南牧,英聲來鬼方。麗龜何足敵,殪豕未為長。(善繼)龍臂勝猿臂,星芒起箭芒。虛誇絕高鳥,垂拱議明堂。(柯古)
ᅟᅟ==[14] 雙弧摧孔雀弧,原作「䯞」,下注「一作弧」,據《學津》、《津逮》本改,去注。==
ᅟᅟ==[15] 中乙漫如牆乙,原作「無」,下注「一作一」,據《學津》、《津逮》本改,去注。==
192 崇義坊招福寺。本曰正覺,國初毀之,以其地立第賜諸王,睿宗在藩居之。乾封二年,移長寧公主佛堂於此,重建此寺。寺內舊有池,下永樂東街數方土填之,今地底下樹根多露。長安二年,內出等身金銅像一鋪,并九部樂。南北兩門額,上與岐、薛二王親送至寺,綵乘象輿,羽衛四合,街中餘香,數日不歇。景龍二年,又賜真容坐像,詔寺中別建聖容院,是玄宗在春宮真容也。先天二年,敕出內庫錢二千萬,巧匠一千人,重修之。
193 睿宗聖容院,門外鬼神數壁,自內移來,畫跡甚異,鬼所執野雞,似覺毛起。庫院鬼子母,貞元中,李真畫,往往得長史規矩,把鏡者猶工。寺西南隅僧伽像,從來有靈,至今百姓上幡繖不絕。先,寺奴朝來者,常續明塗地,數十年不懈。李某為尹時,有賊引朝來,吏將收捕,奴不勝其冤,乃上鐘樓,遙啟僧伽而碎身焉。恍惚間,見異僧以如意擊曰:「無苦,自將治也。」奴覺,奴跳下數尺地,一毛不損。囚聞之,悔懊自服,奴竟無事。
194 辭 贈諸上人連句。翻了西天偈,燒餘梵宇香。撚眉愁俗客,支頰背殘陽。(柯古)洲號唯思沃,山名秖記匡。辯中摧世智,定裏破魔強。(善繼)許叡禪心徹,湯休詩思長。朗吟疏磬斷,久語貫珠妨。(柯古)乘興書芭葉,閑來入豆房。漫題存古壁,怪畫匝長廊。(善繼)
195 事徵釋門古今謎字。爭田書貞字,(善繼)焉兜知伯叔,(柯古)解夢羊負魚,(夢復)問入曰下人,(善繼)塔上書師子。(柯古)
196 徵前代關釋門佳譜。何充志大宇宙,(善繼)此子疲於津梁。(柯古)生天在丈人後。(夢復)二何佞於佛。(善繼)問年,答小如來五歲。(柯古)答四聲,云天寶寺剎。(夢復)菩薩嚬眉,所以慈悲六道。(善繼)周妻何肉。(柯古)
197 招國坊崇濟寺。寺內有天后織成蛟龍披襖子及繡衣六事。東廊從南第二院,有宣律師製袈裟堂。曼殊堂有松數株甚奇。
198 辭 宣律和尚袈裟絕句。共覆三衣中夜寒,披時不鎮尼師壇。無因蓋得龍宮地,畦裏塵飛業相殘。(善繼) 和前 南山披時寒夜中[16],一角不動毗嵐風。何人見此生慚愧,斷續猶應護得龍。(柯古)
ᅟᅟ==[16] 南山披時寒夜中披,原作「杪」,下注「一作披」,據《學津》、《津逮》本改,去注。==
199 奇松二十字。柳桂(一作杉松)何相疏,榆枷(一作榆柳)方迥屑。無人擅談柄,一枝不敢折。(柯古)半庭(一作中庭)苔蘚深,吹餘鳴佛禽。至於摧折枝,凡草猶避陰。(善繼)僻徑根從露,閑房枝任侵。一株風正好,來助碧雲吟。(夢復)時時掃窗聲,重露滴寒砌。風颭一枝遒[17],閑窺別生勢。(昇上人)偃蓋入樓妨,盤根侵井窄。高僧獨惆悵,為與澄嵐隔。(柯古)
ᅟᅟ==[17] 風颭一枝遒遒,原作「道」,據《學津》、《津逮》本改。==
200 永安坊永壽寺 三門東吴道子畫,似不得意。佛殿名會仙,本是內中梳洗殿。貞元中,有證智禪師,往往著靈驗。或時在張櫝蘭若中治田,及夜歸寺,若在金山界,相去七百里。
201 辭 閑中好。閑中好,盡日松為侶。此趣人不知,輕風度僧語。(夢復)閑中好,塵務不縈心。坐對當窗木[18],看移三面陰。(柯古)閑中好,幽磬度聲遲。卷上論題肇,畫中僧姓支。(善繼)
ᅟᅟ==[18] 坐對當窗木當窗木,《類說》引作「窗前月」。==
202 崇仁(一作聖)坊資聖寺淨土院門外,相傳吴生一夕秉燭醉畫,就中戟手,視之惡駭。院門裏盧楞伽,嘗學吴勢,吴亦授以手訣,乃畫總持三門寺,方半,吴大賞之,謂人曰:「楞伽不得心訣,用思太苦,其能久乎!」畫畢而卒。
203 中門窗間吴道子畫高僧,韋述贊,李嚴書。中三門外兩面上層,不知何人畫,人物頗類閻令。寺西廊北隅楊坦畫近塔天女,明睇將瞬(一作舞)。團(一作圖)塔院北堂有鐵觀音,高三丈餘。觀音院兩廊,四十二賢聖,韓幹畫,元中書載贊。東廊北頭散馬,不意見者,如將嘶蹀。聖僧中龍樹、商那、和修絕妙。團塔上菩薩,李異(一作真)畫。四面花鳥,邊鸞畫。當藥上菩薩頂[19],𦮠葵尤佳。塔中藏千部《法華經》。
ᅟᅟ==[19] 藥上菩薩頂《全唐詩》作「藥師菩薩頂上莪葵尤佳」,作「藥師」「頂上」是。==
204 辭 諸畫連句:柏梁體 吴生畫勇矛戟攢,(柯古)出奇變勢千萬端,(一作出奇騁變勢萬端。善繼)蒼蒼鬼怪層壁寬,(夢復)睹之忽忽毛髮寒,(柯古)稜伽之力所痑瘢(一作疲殫,一作所痹,柯古)李真、周昉優劣難,(夢復)活禽生卉推邊鸞,(柯古)花房嫩彩猶未乾,(善繼)韓幹變態如激湍,(夢復)惜哉壁畫勢未殫,(柯古)後人新畫何漫汗。(善繼)
205 晉昌坊楚國寺[20]寺內有楚哀王等金身銅像。哀王繡襖半袖猶在。長慶中,賜織成雙鳳夾黃襖子,鎮在寺中。門內有放生池。太和中,賜白氊黃胯衫。寺牆西朱泚宅。
ᅟᅟ==[20] 晉昌坊三字原脫,據《寺塔記》例補。==
206 事徵 地獄等活(約上人)八抹洛伽(義上人)波吒(昇上人)壞從獄不生(柯古)鉛河(約上人)劍林(義上人)烊銅(昇上人)
207 諸上人以予該悉內典,請予獨徵。無中蔭五無間黑繩赤樹,火厚二百肘,風吹二千年。阹陀羅炭,鉢頭摩赫護量五十由旬,舌長三車賒銅鷲鐵蟻阿鼻十一義,九千鉢頭摩如一裟訶麻,百年餘一晝[21]。(並柯古)
ᅟᅟ==[21] 百年餘一晝餘一晝,《學津》、《津逮》本作「除一盡」。==
208 慈恩寺 寺本淨覺故伽藍[22],因而營建焉,凡十餘院,總一千八百九十七間,敕度三百僧。初,三藏自西域廻,詔太常卿江夏王道宗設九部樂,迎經像入寺,綵車凡千餘輛,上御安福門觀之。太宗嘗賜三藏衲,約直百餘金,其工無針綖之迹。初,三藏翻《因明》,譯經僧栖玄,以論示尚藥奉御呂才,才遂張之廣衢,指其長短,著《破義圖》。其序云:豈謂象繫之表,猶開八正之門;形器之先,更弘二知之教。立難四十餘條。詔才就寺對論。三藏謂才云:「檀越平生未見太玄[23],詔問須臾即解。由來不窺象戲,試造旬日即成。以此有限之心,逢事即欲穿鑿。」因重申所難,一一收攝,[A1]析毫藏耳[24],衮衮不窮,凡數千言。才屈不能領,辭屈禮拜。塔西面畫濕耳師子,仰摹蟠龍,尉遲畫。及花子鉢、曼殊,皆一時絕妙。
ᅟᅟ==[22] 寺本淨覺故伽藍本,原作「不」,據《學津》、《津逮》本改。==
ᅟᅟ==[23] 平生未見太玄玄,原作「女」,據《學津》、《津逮》本改。==
ᅟᅟ==[A1] 析【CB】,折【補編】(cf. 《酉陽雜俎.續》(《欽定四庫全書》本)第6卷第12a頁。)==
ᅟᅟ==[24] 折毫藏耳折,《學津》本作「析」。==
209 寺中柿樹、白牡丹,是法力上人手植。上人時常執爐循諸屋壁[25],有變相處,輒獻虔祝,年無虛月。又殿庭大莎羅樹,大曆中,安西所進。其木樁賜此寺四橛,橛皆灼固。其木大德行逢自種之,一株不活。
ᅟᅟ==[25] 時常執爐時,原作「是」,據《學津》、《津逮》本改。==
酉陽雜俎續集卷之七
金剛經鳩異
210 貞元十七年,先君自荊入蜀[1],應韋南康辟命。洎韋之暮年,為賊闢讒構,遂攝尉靈池縣。韋尋薨,賊闢知留後,先君舊與闢不合,聞之,連夜離縣。至城東門,闢尋有帖,不令諸縣官離縣。其夕陰風,及返,出郭二里,見火兩炬夾道,百步為導。初意縣吏迎候,且怪其不前,高下遠近不差,欲及縣郭方滅。及問縣吏,尚未知府帖也。時先君念《金剛經》已五六年,數無虛日,信乎至誠必感,有感必應,向之導火,乃經所著迹也。後闢逆節漸露,詔以袁公滋為節度使。成式再從叔少從軍,知左營事,懼及禍,與監軍定計,以蠟丸帛書通謀於袁。事旋發,悉為魚肉,賊謂先君知其謀。於一時先君念經夜久,不覺困寐,門戶悉閉。忽覺,聞開戶而入,言「不畏」者再三,若物投案,嚗然有聲。驚起之際,言猶在耳,顧視左右,吏僕皆睡。俾燭樺(一作燬權)四索,初無所見,向之關扄,已開闢矣。先君受持此經十餘萬遍,徵應事孔著。成式近觀晉宋以來,時人咸著傳記彰明其事。又先命受持講解有唐已來《金剛經靈驗記》三卷,成式當奉先命受持講解。太和二年,於揚州僧栖簡處聽《平消御注》一遍。六年,於荊州僧靖奢處聽《大雲疏》一遍。開成元年,於上都懷楚法師處聽《青龍疏》一遍。復日念書寫,猶希傳照罔極,盡形流通,摭拾遺逸,以備闕佛事,號《金剛經鳩異》。
ᅟᅟ==[1] 貞元十七年,先君自荊入蜀按段成式父文昌《修仙都觀記》:「貞元十五年,余西游岷蜀,……牽於形役,不得淹久。」作「十五年」。==
211 張鎰相公先君齊丘,酷信釋氏,每旦更新衣,執經於像前念《金剛經》十五遍,積數十年不懈。永泰初,為朔方節度使,衙內有小將負罪懼事露,乃扇動軍人數百,定謀反叛。齊丘因衙退,於小廳閑行,忽有兵數十,露刃走入。齊丘左右唯奴僕,遽奔宅門,過小廳數步,迴顧又無人,疑是鬼物。將及門,其妻女奴婢復叫呼出門,云有兩甲士,身出廳屋上。時衙隊軍健聞變,持兵亂入,至小廳前,見十餘人仡然庭中,垂手張口,投兵於地,眾遂擒縛。五六人瘖不能言,餘者具首云,欲上廳,忽見二甲士長數丈,嗔目叱之,初如中惡。齊丘聞之,因斷酒肉。張鳳翔,即予門吏盧邁親姨夫,邁語予云。
212 劉逸淮在汴時,韓弘為右廂虞候,王某為左廂虞候,與弘相善。或謂二人取軍情,將不利於劉。劉大怒,俱召詰之。弘即劉之甥,因控地碎首大言,劉意稍解。王某年老,股戰不能自辯,劉叱令拉坐杖三十。時新造赤棒,頭徑數寸,固以筋漆,拉之不仆,數五六當死矣。韓意其必死,及昏造其家,怪無哭聲,又謂其懼不敢哭。訪其門卒,即云大使無恙。弘素與熟,遂至臥內問之。王云:「我讀《金剛經》四十年矣,今方得力。」言初被坐時,見巨手如簸箕,翕然遮背,因袒示韓,都無撻痕。韓舊不好釋氏,由此始與僧往來。日自寫十紙,乃積計數百軸矣。後在中書,盛暑,有諫宮因事謁見,韓方洽汗寫經,怪問之,韓乃具道王某事。予職在集仙,常侍柳公為予說。
213 梁崇義在襄州,未阻兵時,有小將孫咸暴卒,信宿却蘇。夢至一處,如王者所居,儀衛甚嚴,有吏引與一僧對事。僧法號懷秀,亡已經年,在生極犯戒,及入冥,無善可錄,乃紿云:「我嘗囑孫咸寫《法華經》。」故咸被追對。咸初不省,僧故執之,經時不決,忽見沙門曰:「地藏尊者語云,弟子若招承,亦自獲祐。」咸乃依言,因得無事。又說對勘時,見一戎王,衛者數百,自外來。冥王降階,齊級升殿。坐未久,乃大風捲去。又見一人被拷覆罪福,此人常持《金剛經》,又好食肉,左邊有經數千軸,右邊積肉成山,以肉多,將入重論。俄經堆中有火一星,飛向肉山,頃刻銷盡,此人遂履空而去。咸問地藏:「向來外國王,風吹何處?」地藏云:「彼王當入無間,向來風即業風也。」因引咸看地獄。及門,烟焰扇赫,聲若風雷,懼不敢視。臨回,鑊湯跳沫,滴落左股,痛入心髓。地藏乃令一吏送歸,不許漏洩冥事。及迴如夢,妻兒環泣已一日矣。遂破家寫經,因請出家,夢中所滴處成瘡,終身不差。
214 貞元中,荊州天崇寺僧智燈常持《金剛經》,遇疾死,弟子啟手足猶熱,不即入木,經七日却活。云初見冥中若王者,以念經故,合掌降階。因問訊,言更容上人十年在世,勉出生死。又問人間眾僧中,後食薏苡仁及藥,食此大違本教。燈報云:「律中有開遮條,如何?」云:「此後人加之,非佛意也。」今荊州僧眾中,後無飲藥者。
215 公安潺陵村百姓王從貴妹未嫁[2],常持《金剛經》。貞元中,忽暴疾卒,埋已三日,其家復墓,聞塚中呻吟,遂發視之,果有氣,輿歸數日能言。云初至冥間,冥吏以持經功德放還。王從貴能治木,嘗於公安靈化寺起造,其寺禪師曙中,嘗見從貴說。
ᅟᅟ==[2] 公安潺陵村村,原作「林」,據《學津》本改。==
216 韋南康鎮蜀時,有左營伍伯於西山行營與同火卒學念《金剛經》。性頑,初,一日纔得題目,其夜堡外拾薪,為蕃騎縛去,行百餘里乃止。天未明,遂踣之於地,以髮繫撅,覆以駝毯(一作罽),寢其上。此人惟念經題,忽見金一鋌放光,止於前。試舉首動身,所縛悉脫,遂潛起逐金鋌走,計行未得十餘里,遲明,不覺已至家。家在府東市,妻兒初疑其鬼,具陳來由。到家五六日,行營將方申其逃。初,韋不信,以逃日與至家日不差,始免之。
217 元和初,漢州孔目典陳昭,因患見一人着黃衣至牀前,云趙判官喚爾,昭問所因,云至自冥間,劉闢與竇懸對事,要君為證,昭即留坐。逡巡,又有一人手持一物如毬胞,前吏怪其遲,答之曰:「緣此候屠行開。」因笑謂昭曰:「君勿懼,取生人氣須得猪胞,君可面東側臥。」昭依其言,不覺已隨二吏行。路甚平,可十餘里,至一城,大如府城,甲士守門焉。及入,見一人怒容可駭,即趙判官也。語云:「劉闢收東川[3],竇懸捕牛四十七頭送梓州,稱准闢判殺,闢又云先無牒。君為孔目典,合知是實?」未及對,隔壁聞竇懸呼陳昭好在,及問兄弟妻子存亡。昭即欲參見,冥吏云:「竇使君形容極惡,不欲相見。」昭乃具說殺牛實奉劉尚書委曲,非牒也。紙是麻面,見在漢州某司房架。即令吏領昭至漢州取之,門館扄鎖,乃於節竅中出入。委曲至,闢乃無言。趙語昭:「爾自有一過,知否?竇懸所殺牛,爾取一牛頭。」昭未及對,趙曰:「此不同人間,不可抵假。」須臾,見一卒挈牛頭而至,昭即恐懼求救。趙令檢格,合決一百,考五十日。因謂昭曰:「爾有何功德?」昭即自陳設若干人齋,畫某像。趙云:「此來生緣爾!」昭又言:「曾於表兄家轉《金剛經》。」趙曰:「可合掌請。」昭依言,有頃,見黃幞箱經自天而下,住昭前。昭取視,即表兄所借本也,有燒處尚在。又令合掌,其經即滅。趙曰:「此足以免。」便放[A1]迴,復令昭往一司曰生祿,檢其修短。吏報云:「昭本名釗,是金傍刀,至某年改為昭,更得十八年。」昭聞惆悵。趙笑曰:「十八年大得作樂事,何不悅乎?」乃令吏送昭至半道,見一馬當路,吏云:「此爾本屬,可乘此。」即騎,乃活,死已一日半矣。
ᅟᅟ==[3] 劉闢收東川收,《學津》本作「敗」。==
ᅟᅟ==[A1] 迴【CB】,迥【補編】==
218 荊州法性寺僧惟恭,三十餘年念《金剛經》,日五十遍。不拘僧儀,好酒,多是非,為眾僧所惡。後遇疾且死,同寺有僧靈巋,其迹類惟恭,為一寺二害。因他故出,去寺一里,逢五六人,年少甚都,衣服鮮潔,各執樂器如龜茲部。問靈巋:「惟恭上人何在?」靈巋即語其處,疑其寺中有供也。及晚廻入寺,聞鐘聲,惟恭已死,因說向來所見。其日合寺聞絲竹聲,竟無樂人入寺。當時名僧云:「惟恭蓋承經之力,生不動國(一作罔),亦以其跡勉靈巋也。」靈巋感悟,折節緇門。
219 董進朝,元和中入軍。初在軍時,宿直城東樓上。一夕月明,忽見四人着黃從東來,聚立城下,說己姓名,狀若追捕。因相語曰:「董進朝常持《金剛經》,以一分功德祝庇冥司,我輩久蒙其惠,如何殺之?須枉命相代,若此人他去,我等無所賴矣。」其一人云:「董進朝對門有一人,同姓同年,壽限相埒,可以代矣。」因忽不見,進朝驚異之。及明,已聞對門復魂聲。問其故,死者父母云:「子昨宵暴卒。」進朝感泣說之,因為殯葬,供養其父母焉。後出家,法號慧通,住興元唐安寺。
220 元和中,嚴司空綬在江陵。時涔陽鎮將王沔常持《金剛經》,因使歸州勘事,廻至咤灘,船破,五人同溺。沔初入水,若有人授竹一竿,隨波出沒,至下牢鎮,着岸不死。視手中物,乃授持《金剛經》也。咤灘至下牢三百餘里。
221 長慶初,荊州公安僧會宗,姓蔡,嘗中蠱,得病骨立。乃發願念《金剛經》以待盡,至五十遍,晝夢有人令開口,喉中引出髮十餘莖。夜又夢吐大螾長一肘餘,因此遂愈。荊山僧行堅見其事。
222 江陵開元寺般若院僧法正,日持《金剛經》三七遍。長慶初,得病卒,至冥司,見若王者問:「師生平作何功德?」答曰:「常念《金剛經》。」乃揖上殿,令登綉坐,念經七遍。侍衛悉合掌階下,拷掠論對皆停息而聽。念畢,後遣一吏引還,王下階送,云:「上人更得三十年在人間,勿廢讀誦。」因隨吏行數十里,至一大坑,吏因臨坑,自後推之,若隕空焉。死已七日,唯面不冷。法正今尚在,年八十餘。荊州僧常靖親見其事。
223 石首縣有沙彌道蔭,常持念《金剛經》。寶曆初(一云長慶),因他出夜歸,中路忽遇虎吼擲而前。沙彌知不免,乃閉目而坐,但默念經,心期救護,虎遂伏草守之。及曙,村人來往,虎乃去。視其蹲處,涎流於地。
224 元和三年,賊李同捷阻兵滄景,帝命劉祐統齊德軍討之[4]。初圍德州城,城堅不拔。翌日又攻之,自卯至未,十傷八九,竟不能拔。時有齊州衙內八將官健兒王忠幹,博野人,常念《金剛經》,積二十餘年,日數不闕。其日,忠幹上飛梯,將及堞,身中箭如蝟,為櫑木擊落,同火卒曳出羊馬城外,置之水濠裏岸。祐以暮夜命抽軍,其時城下矢落如雨,同火人匆忙,忘取忠幹屍。忠幹既死,夢至荒野,遇大河,欲渡無因,仰天大哭。忽聞人語聲,忠幹見一人長丈餘,疑其神人,因求指營路。其人云:「爾莫怕,我令爾得渡此河。」忠幹拜之,頭低未舉,神人把腰擲之空中,久方着地,忽如夢覺,聞賊城上交二更。初,不記過水,亦不知瘡,擡手捫面,血塗眉睫,方知傷損。乃舉身強行百餘步,却倒。復見向人持刀叱曰:「起、起。」忠幹驚懼,遂走一里餘,坐歇,方聞本軍喝號聲,遂及本營。訪同火卒,方知身死在水濠裏,即夢中所過河也。忠幹見在齊德軍。
ᅟᅟ==[4] 元和三年,賊李同捷阻兵滄景,帝命劉祐統齊德軍討之元和,當作「太和」;劉祐,當作「李祐」。按《舊唐書.李同捷傳》、《李祐傳》,太和三年,李祐代為橫海節度討李同捷,四月收德州。==
225 何軫,鬻販為業,妻劉氏,少斷酒肉,常持《金剛經》。先焚香像前,願年止四十五。臨終心不亂,先知死日。至太和四年冬,四十五矣,悉捨資裝供僧。欲入歲假,遍別親故,何軫以為病魅,不信。至歲除日,請僧受入關,沐浴易衣,獨處一室,趺坐高聲念經。及辨色悄然,兒女排室入看之,已卒,頂熱灼手。軫以僧禮葬,塔在荊州北郭。
226 蜀左營卒王殷,常讀《金剛經》,不茹葷飲酒。為賞設庫子,前後為人誤累,合死者數四,皆非意得免。至太和四年,郭釗司空鎮蜀,郭性嚴急,小不如意皆死。王殷因呈錦纈,郭嫌其惡弱,令袒背,將斃之。郭有番狗,隨郭臥起,非使宅人,逢之輒噬。忽吠數聲,立抱王殷背,驅逐不去。郭異之,怒遂解。
227 郭司空離蜀之年,有百姓趙安常念《金剛經》。因行野外,見衣一襆遺墓側,安以無主,遂持還。至家言於妻子,鄰人即告官趙盜物,捕送縣。賊曹怒其不承認,以大關挾脛,折三段。後令杖脊,杖下輒折。吏意其有他術,問之,唯念《金剛經》。及申郭,郭亦異之,判放。及歸,其妻云:「某日聞君經函中震裂數聲,懼不敢發。」安乃馳視之,帶斷軸折,紙盡破裂。安今見在。
228 太和五年,漢州什邡縣百姓王翰,常在市,日逐小利,忽暴卒,經三日却活。云冥中有十六人同被追,十五人散配他處,翰獨至一司。見一青衫少年,稱是己姪,為冥官廳子,遂引見推典。又云是己兄,貌皆不相類。其兄語云:「有冤牛一頭,訴爾燒畬枉燒殺之。爾又曾賣竹與殺狗人作箜篌,殺狗兩頭,狗亦訴爾。爾今名未係死籍,猶可以免,為作何功德?」翰欲為設齋及寫《法華經》、《金光明經》,皆曰不可,乃請曰持《金剛經》日七遍與之,其兄喜曰:「足矣。」及活,遂捨業出家。今在什邡縣。
229 太和七年冬,給事中李公石為太原行軍司馬。孔目官高涉因宿使院,至鼕鼕鼓起時詣鄰房。忽遇一人,長六尺餘,呼曰:「行軍喚爾。」涉遂行,行稍遲,其人自後拓之。不覺向北,約行數十里,至野外,漸入一谷底。後上一山,至頂四望,邑屋盡眼下。至一曹司,所追者呼云:「追高涉到。」其中人多衣朱緑,當案者似崔行信郎中。判云:「付司對。」復引出,至一處,數百人露坐,與猪羊雜處。領至一人前,乃涉妹婿杜則也。逆謂涉曰:「君初得書手時,作新人局,遣某買羊四口,記得否?今被相債,備嘗苦毒。」涉遽云:「爾時秪使市肉,非羊也。」則遂無言,因見羊人立齧則。逡巡,被領他去。倏忽,又見一處,露架方梁。梁上釘大鐵環,有數百人皆持刀以繩繫人頭,牽入環中刳剔之。涉懼,走出,但念《金剛經》。倏忽,逢舊相識楊演,云:「李尚書時,杖殺賊李英道,為劫賊事,已於諸處受生三十年。今却訴前事,君嘗記得無?」涉辭以年幼不省。又遇舊典段怡,先與涉為義兄弟,逢涉云:「先念《金剛經》,莫廢忘否?向來所見,未是極苦處,勉樹善業,今得還,乃經之力。」因送至家,如夢,死已經宿。向所拓處,數日青腫。
230 永泰初,豐州烽子暮出,為党項縛入西蕃易馬。蕃將令穴肩骨,貫以皮索,以馬數百蹄配之。經半歲,馬息一倍,蕃將賞以羊革數百,因轉近牙帳。贊普子愛其了事,遂令執纛左右,有剩肉、餘酪與之。又居半年,因與酪肉,悲泣不食,贊普問之,云有老母頻夜夢見。贊普頗仁,聞之悵然,夜召帳中語云:「蕃法嚴,無放還例。我與爾馬有力者兩匹,於其道縱爾歸,無言我也。」烽子得馬極騁,俱乏死,遂晝潛夜走,數日後為刺傷足,倒磧中。忽有風吹物窸窣過其前,因攬之裹足。有頃,不復痛,試起步走如故。經信宿,方及豐州界。歸家,母尚存,悲喜曰:「自失爾,我唯念《金剛經》,寢食不廢,以祈見爾,今果其誓。」因取經拜之,縫斷,亡數幅,不知其由。子因道磧中傷足事,母令解足視之,所裹瘡物,乃數幅經也,其瘡亦愈。
231 大曆中,太原偷馬賊誣一王孝廉同情,拷掠旬日,苦極強首,推吏疑其冤,未即具獄。其人惟念《金剛經》,其聲哀切,晝夜不息。忽一日,有竹兩節墜獄中,轉至於前。他囚爭取之,獄卒意藏刃,破視,內有字兩行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書迹甚工。賊首悲悔,具承以匿(一曰舊)嫌誣之。
《四庫全書總目》
《酉陽雜俎》二十卷,續集十卷(內府藏本),唐段成式撰。成式字柯古,臨淄人,宰相文昌之子,官至太常卿,事蹟具《唐書》本傳。是書首有自序云:凡三十篇,為二十卷。今自《忠志》至《肉攫部》,凡二十九篇,尚闕其一[1]。考《語資》篇後有云:客徵鼠虱事,余戱摭作《破虱錄》。今無所謂《破虱錄》者,蓋脫其一篇,獨存其篇首引語,綴前篇之末耳。至其續集六篇十卷,合前集為三十卷,諸史志及諸家書目並同。而胡應麟《筆叢》云:《酉陽雜俎》世有二本,皆二十卷,無所謂續者。近於《太平廣記》中鈔出續記,不及十卷。而前集漏軼者甚多,悉鈔入續記中為十卷,俟好事者刻之。又似乎其書已佚,應麟復為鈔合者。然不知應麟何以得其篇目?豈以意為之耶?其書多詭怪不經之談,荒渺無稽之物,而遺文秘籍,亦往往錯出其中。故論者雖病其浮誇,而不能不相徵引。自唐以來,推為小說之翹楚,莫或廢也。其曰《酉陽雜俎》者,蓋取梁元帝賦訪酉陽之逸典語。二酉,藏書之義也。其子目有曰《諾臯記》者,吳曾《能改齋漫錄》以為諾臯,太陰神名,語本《抱朴子》,未知確否?至其《貝編》、《玉格》、《天咫》、《壺史》諸名,則在可解不可解之間,蓋莫得而深考矣。(卷一四二子部小說家類三)
ᅟᅟ==[1] 按目錄為忠志、禮異、天咫、玉格、壺史、貝編、境異、喜兆、禍兆、物革、詭習、怪術、藝絕、器奇、樂、酒食、醫、黥、雷、夢、事感、盜俠、物異、廣知、語資、冥跡、尸穸、諾臯記、廣動植、肉攫部,共三十篇,《題要》作二十九篇,不知何據。又諾臯記分上下,廣動植分為羽、毛、鱗介、蟲、木、草六篇,則實為三十六篇。==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嘉錫案:楊守敬《日本訪書志》卷八云:《酉陽雜俎》二十卷,續集十卷。明刊本。《新唐志》及《崇文總目》并三十卷。《中興書目》則云《雜俎》二十卷、《續雜俎》十卷。(自注云:見《玉海》)《郡齋讀書志》、《書錄解題》同。說者謂《唐志》、《崇文》之三十卷,蓋合《續雜俎》計之。顧近代著錄家有宋、元本前集,無舊本續集。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云:近於《太平廣記》中鈔出續集。而《稗海》及《津逮祕書》皆只有前集,(案《津逮》本實有續集,楊氏此語失考。)通行坊本有續集,不言是鈔綴而成。故《四庫提要》致疑於此。余辛巳於日本市上購得明萬曆戊申四川道監察御史內鄉李雲鵠刻本,前有宋嘉定癸未武陽鄧復序云:陳君江(方案:武陽鄧復後序,「江」原作「所」。)刊止前集二十卷,又缺其序。余以家藏續集十卷,並前集之序畀之,遂為全書。然則續集在宋時已微,自鄧氏重刻,始有全書。又有明海虞趙琦美序,言得是書之原委,並增補續集之由。(方案:以下余氏引錄趙琦美序一段,現不再錄,詳見前趙琦美序。)然則此書之前集,根原於宋刻本。而續集則鄧氏所藏,亦宋本也,唯趙氏有所綴輯耳。趙氏以收藏名一代,所謂清常老人者是也,其語必不誣。《提要》疑續集從《太平廣記》鈔出,何以得其六篇之目,意胡應麟以意為之。今閱此書,乃知本于李刻,非原於胡氏。又《提要》云:段氏自序凡三十篇,為二十卷。今自《忠志》至《肉攫部》,凡二十九篇,尚闕其一。遂疑《語資篇》後當有《破蝨錄》一篇。今以此本校《稗海》本,第四卷《禍兆篇》下,此本有《物革》一篇,《津逮》本亦有之,目錄則無。(按《學津討原》本目錄有《物革》一門)蓋《稗海》本《禍兆篇》共十條,此以前四條為《禍兆》,而以後六條為《物革》。觀後六條,皆言物變,而無禍患。《提要》所錄,亦同《稗海》本,故有《破蝨》一疑。又按段氏序凡三十篇,今核之自《忠志》至《尸穸》,凡二十七篇,加以《諾臯》上下,《廣動植》四卷,實五類八篇。又加末卷《肉攫部》,實三十六篇。按《玉海》引《中興書目》云三十二篇,與自序不合。余疑段氏原書本三十卷,無所謂續集。經宋人刪削為二十卷。南渡後好事者,又從他書鈔綴為續集十卷,以合于《唐志》。其自序篇卷所云二十卷、三十篇、三十二篇者,當亦後人各就所有錄之,故參錯不相應。今以《動植》四卷為一篇,恐古無此式也。其續集六篇之目,亦鈔綴者意撰,唯非胡應麟創始耳。余謂楊氏以鄧復及趙琦美序,證續集亦出自宋本,非胡應麟所綴輯,誠為信而有徵。惟疑為出自南宋人之手,則仍為意斷之詞,無以見其必然也。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卷六十四,載此書勞權校本,有泰昌紀元玉峰張丑跋云:《酉陽雜俎》今刻本,有前後二種,皆二十卷,而續集不傳。雖以胡元瑞之廣收博取,卒未遇其原本,僅於《太平廣記》錄出為一冊,亦莫能完十卷之舊。語具《二酉綴遺》中。此《雜俎》續集十卷,字畫樸拙,次序詳整,的是宋人寫本。是則《雜俎》續集自趙琦美所得舊本外,又有宋人寫本,不知視趙本如何?張丑一生侈言收藏,《提要》謂為誇飾其富,不足盡信。(見一百二十三雜家類《七清秘藏》條下)則此所謂宋寫本,蓋其誇飾之故智。勞權跋亦云:米庵定為宋鈔,殆未必然,乃從宋刻傳鈔爾。然足知續集尚存,非胡應麟所輯,又得一證。應麟殆偶未見原本,漫自抄綴,欲以補亡。其後原本既出,書遂不行耳。
其子目有曰《諾臯記》者,吴曾《能改齋漫錄》以為諾臯,太陰神名,語本《抱朴子》,不知確否。(以上一段錄自《提要》)案姚寬《西溪叢語》卷上曰:《酉陽雜俎》有《諾臯記》,意義難解。《左氏傳》襄公十八年秋,中行獻子夢與厲公訴,弗勝,見梗陽之巫臯,疑此事也。如其言,則諾字無着落。故吴曾《能改齋漫錄》卷五以為《叢語》未盡得之,別引《抱朴子.內篇》,載《遁甲中經》咒諾臯太陰將軍為證,謂諾臯乃太陰之名。今案《諾臯》一篇,皆記鬼神之事,其命名自是取之《抱朴子》,吴曾之言是也。但以諾臯為太陰神名,則殊未確。近人譚嗣同《石菊影廬筆識》卷一嘗辨之云:案葛稚川《登涉篇》引《遁甲中經》曰:往山林中,當以左手取青龍上草折半,署逢星下歷明堂入太陰中,禹步而行,三咒曰:諾臯,太陰將軍,獨聞曾孫王甲,勿開外人,使人見甲者以為束薪,不見甲者以為非人。則諾臯實禁咒發端之語辭,猶《儀禮》臯某復之臯。鄭氏曰:臯,長聲也。本書《地真篇》,引太陰將軍無諾臯字,可知非太陰神名。譚氏此說,實於文義為長。考《西溪叢語》引晁伯宇《談助》云:靈奇必要辟兵法:正月上寅日禹步取寄生木三,咒曰:諾臯,敢告日月震雷,令人無敢見我,我為大帝使者。又孫思邈《千金翼方》末附《禁經》二卷,皆禁咒之術。其護身禁法第二十(在《翼方》卷三十)咒曰:諾臯,左帶三星,右帶三牢,天翻地覆,九道皆塞,使汝失心,從此迷惑,以東為西,以南為北,人追我者,終不可得云。以此兩說與《抱朴子》入山林咒互證,則譚氏謂諾臯為禁咒發端之辭者,信有徵矣。且《諾臯記.序》云:夫度朔司刑,可以知其情狀,葆登掌祀,將以著於感通。有生盡幻,游魂為變,乃聖人定璇璣之式,立巫祝之官。考乎十煇之祥,正乎九黎之亂。當有道之日,鬼不傷人,在觀德之時,神無乏主云云。則成式此篇,有取於巫祝之術,故以禁咒發端之諾臯名篇,若為太陰神名,則無所取義矣。(卷十八子部九)
#----------------------------------------------------------------------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 第 17 冊 No. 90 酉陽雜俎選輯(前集、續集等六篇)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