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宣和畫譜二十卷,不著撰人名氏,記宋徽宗朝內府所藏諸畫,前有宣和庚子御製序。然序中稱「今天子」云云,乃類臣子之頌詞,疑標題誤也。所載共二百三十一人,計六千三百九十六軸,分為十門:一、道釋,二、人物,三、宮室,四、蕃族,五、龍魚,六、山水,七、鳥獸,八、花木,九、墨竹,十、蔬果。考趙彥衛雲麓漫鈔載:「宣和畫學,分六科:一曰佛道,二曰人物,三曰山川,四曰鳥獸,五曰竹花,六曰屋木。」與此大同小異,蓋後又更定其條目也。蔡絛鐵圍山叢談曰「崇寧初,命宋喬年值御前書畫所,喬年後罷去,繼以米莆輩。迨至末年,上方所藏,率至千計。吾以宣和癸卯歲,嘗得見其目」云云。癸卯在庚子後三年,當時書畫二譜,蓋即就其目,排比成書歟?徽宗繪事本工,米莆又稱精鑑,故其所錄,收藏家據以為徵,非王黼等所輯博古圖,動輒舛謬者比。絛又稱「御府所秘古來丹青,其最高遠者,以曹不興玄女授黃帝兵符圖為第一,曹髦卞莊子刺虎圖第二,謝稚烈女貞節圖第三,自餘始數顧陸僧繇而下,與今本次第不同。蓋作譜之時,乃分類排纂,其收藏之目,則以時代先後為差也」。又「卞莊子刺虎圖,今本作衛協,不作曹髦,則併標題名氏亦有所考正更易矣」。王肯堂筆塵曰「畫譜採薈諸家記錄或臣下撰述,不出一手,故有自相矛盾者。如山水部稱王士元兼有諸家之妙,而宮室部以早隸目之之類,許道寧條稱張文懿公深加嘆賞,亦非徽宗口語,蓋仍劉道醇名畫評之詞」云云。案肯堂以是書為徽宗御撰,蓋亦未詳繹序文,然所指牴牾之處,則固切中其失也。
卷第一道釋一(三教、鍾馗氏、鬼神附)敘論
晉顧愷之
宋陸探微
梁張僧繇
隋展子虔
董伯仁
唐閻立德
閻立本
張孝師
范長壽
何長壽
尉遲乙僧
卷第二道釋二唐吳道玄
翟 琰
楊庭光
盧楞伽
趙德齊
范 瓊
常 粲
孫 位
張南本
辛 澄
張素卿
陳若愚
姚思元
卷第三道釋三五代王 商
燕 筠
支仲元
左 禮
朱 繇
李 昇
杜子瓌
杜齯龜
張 元
曹仲元
陸晃
貫 休
卷第四道釋四宋孫夢卿
孫知微
勾龍爽
陸文通
王齊翰
顏德謙
侯 翌
武洞清
韓 虬
楊 棐
武宗元
徐知常
李德柔
宣和畫譜卷第一
道、釋敘論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藝也者,雖志道之士所不能忘,然特游之而已。畫亦藝也,進乎妙,則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此梓慶之削鐻,輪扁之斲輪,昔人亦有所取焉。於是畫道釋像與夫儒冠之風儀,使人瞻之仰之,其有造形而悟者,豈曰小補之哉。故道釋門因以三教附焉。自晉宋以來,還迄於本朝,其以道釋名家者,得四十九人。晉宋則顧陸,梁隋則張展輩,蓋一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者矣。至於有唐,則吳道玄遂稱獨步,殆將前無古人。五代如曹仲元,亦駸駸度越前輩。至本朝,則繪事之工,凌轢晉宋間,人物如道士李得柔,畫神仙得之於氣骨,設色之妙,一時名重,如孫知微輩,皆風斯在下。然其餘非不善也,求之譜系,當得其詳,姑以著者概見於此。若趙裔、高文進輩,於道釋亦籍籍知名者,然裔學朱繇,如婢作夫人,舉止羞澀,終不似真;文進蜀人,世俗多以蜀畫為名家,是虛得名,此譜所以黜之。
道釋一(三教、鍾馗氏、鬼神附)
晉顧愷之
宋陸探微
梁張僧繇
隋展子虔董伯仁
唐閻立德閻立本
張孝師
范長壽
何長壽
尉遲乙僧
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人。義熙中為散騎常侍。愷之博學有才氣,丹青亦造其妙,而俗傳謂之三絕:畫絕,癡絕,才絕。方時為謝安知名,以謂自生民以來,未之有也。愷之每畫人成,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嘗圖裴楷像,頰上加三毛,觀者覺神明殊勝。又為謝鯤像在石巖裏,云:「此子宜置在邱壑中。」欲圖殷仲堪,仲堪有目病,固辭,愷之曰:「明府正為眼耳,若明點瞳子,飛白拂上,使如輕雲之蔽月,豈不美乎?」仲堪乃從之。嘗於瓦官寺北殿畫維摩詰,將畢,欲點眸子,乃謂寺僧曰:「不三日,觀者所施,可得百萬。」已而果如之。杜甫題瓦官寺詩,云「虎頭金粟影」者謂此。愷之世以謂天材傑出,獨立無偶,妙造精微,雖苟衛曹張,未足以方駕也。謝赫以謂「蹟不逮意,聲過於實」,豈知愷之者。惜今罕見其畫,蓋愷之深自秘惜,如嘗以一廚畫寄桓溫家,而後為溫竊取,則愷之之畫,所以傳於世者,宜罕見之也。今御府所藏九:
[A1]淨名居士圖一
三天女美人圖一
夏禹治水圖一
黃初平牧羊圖一
古賢圖一
春龍出蟄圖一
女史箴圖一
斲琴圖一
牧羊圖一
ᅟᅟ==[A1] 淨【CB】,凈【補編】==
陸探微,吳人也。善畫,事明帝,在左右,丹青之妙,眾所推稱,其名略見於宋書。人謂「畫有六法,自古鮮能足之,探微得法為備,窮理盡性,事絕言象,包前孕後,古今獨立」,真萬代之耆龜衡鑑也。議者率以顧陸僧繇為之品第,或譬之論書,「顧陸則鍾張,僧繇則逸少也」,是知書畫同體。又曰「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言肉則淺,言骨則深,言神則妙;深淺神妙,不有間乎。探微雖介於二者,然摭古今之說,若兼有之,但得骨則精深可知矣。豈非顧在前,愈於己,則陸當居後;獨言陸,則可以絕人耶。探微平生所畫者,多愛圖古聖賢像,不為無意。近時米芾喜論畫,嘗謂「明白易辨者,唯顧陸與吳生」,詎不信夫。二子綏洪、綏肅,以家學傳授,作畫亦工,不墜素習,綽有父風,而終不近也。張彥遠謂「體運遒舉,風力頓挫,一點一拂,動筆新奇」,固自不凡矣。然能之而不從事於此,故傳世者極少。嘗於麻紙畫釋迦像,為時所珍,蓋麻紙緩膚飲墨,不受推筆,亦丹青家所難,宜得譽云。洪肅亦紹箕裘,見聞習尚,往往有不待學而能者,名載譜錄,而所畫不傳,豈非為父兄之所掩乎?今御府所藏一十:
無量壽佛像一
佛因地圖一
降靈文殊像一
淨名居士像一
托塔天王圖一
北門天王圖一
天王圖一
王獻之像一
五馬圖一
摩利支天菩薩像一
張僧繇,吳人也。天監中,歷官至右將軍、吳興太守,以丹青馳譽于時。方梁武帝以諸王居外,每想見其面目,即遣僧繇乘,傳寫之以歸,對之如見其人。江陵天皇寺有柏堂,僧繇畫廬舍那及孔子像,明帝見之,怪以孔子參佛氏,以問僧繇,僧繇對曰:「他日賴此無恙耳。」又嘗於金陵安樂寺畫四龍,不點目睛,謂「點即騰驤而去」,人以謂誕,固請點之,因為落墨,才及二龍,果雷電破壁,徐視畫,已失之矣,獨二龍未點睛者在焉。世謂僧繇畫「骨氣奇偉,規模宏逸,六法精備,當與顧陸並馳爭先」。僧繇畫,釋氏為多,蓋武帝時崇尚釋氏,故僧繇之畫,往往從一時之好。今御府所藏十有六:
佛像一
文殊菩薩像三
大力菩薩像一
維摩菩薩像一
佛十弟子圖一
十六羅漢像一
十高僧圖一
九曜像一
鎮星像一
天王像一
神王像一
掃象圖一
摩利支天菩薩像一
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一
展子虔,歷北齊、周[A2]、隋,至隋為朝散大夫。而所畫臺閣,雖一時如董展,不得以窺其妙。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僧琮謂「子虔觸物留情,備皆絕妙」,是能作難寫之狀,略與詩人同者也。今御府所藏二十:
ᅟᅟ==[A2] 隋【CB】,[-]【補編】==
北極巡海圖二
石勒問道圖一
維摩像一
法華變相圖一
授塔天王圖一
摘瓜圖一
按鷹圖一
故實人物圖二
人馬圖一
人騎圖一
挾彈遊騎圖一
十馬圖一
北齊後主幸晉陽圖六
董展,字伯仁,汝南人也。以才藝稱,鄉里號為「智海」,官至光祿大夫、殿內將軍。尤長於畫,雖無祖述,不愧前賢,夙德名流,見者失色。但地處平原,而無江山之助;與戎馬為鄰,而無中朝冠冕之儀,非其不至也,蓋風聲地氣之所習爾。伯仁與展子虔齊名于時,然董造其微,展得其駿,展於董之臺閣則不及,董於展之車馬則乏所長焉。是則董之視展,蓋亦猶詩家之李杜也。展作道經變相,尤為世所稱賞,自非畫外有情,參靈酌妙,入華胥之夢,與化人同遊,何以臻此。今御府所藏一:
道經變相圖
閻立德,歷官工部尚書。父毗,在隋以丹青得名。與弟立本,家學俱造其妙。唐貞觀中,東蠻謝元深入朝,顏師古奏言:「昔周武時遠國歸欵,乃集其事為王會圖,今卉服鳥章,俱集蠻邸,實可圖寫。」因命立德等圖之。其序位之際,折旋規矩,端簪奉笏之儀,與夫鼻飲頭飛,人物詭異之狀,莫不備該毫末,故李嗣真云「大安博陵,難兄難弟」,謂立德立本也。今御府所藏九:
採芝太上像一
七曜像二
遊行天王圖二
莊生馬知圖一
右軍點翰圖一
沈約湖雁詩意二
閻立本,總章元年以司平太常伯拜右相,有應務之才。與兄立德以善畫齊名,立本尤工於形似。初,唐太宗與侍臣泛舟春苑池,見異鳥容與波上,喜見顏色,詔坐者賦詩,召立本寫焉。閣外傳呼畫師閻立本,時立本已為主爵郎中,俯伏池左,研吮丹粉,顧視坐者,愧與汗下。歸戒其子曰:「吾少讀書,文辭不减儕輩,今獨以畫見名,遂與廁役等,若曹慎毋習。」然性所好,欲罷不能也。及為右相,而姜恪以戰功擢左相,故時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嘲。嘗奉詔寫太宗真容,後有善畫者傳於玄都觀,以鎮九五岡之氣,猶可以仰神武之英威也。又寫秦府十八學士、凌煙閣功臣等,悉皆輝映前古,時人咸稱其妙。嘗作醉道圖,或以張僧繇醉僧圖比。立本嘗至荊州,視僧繇畫,曰:「定虛得名耳。」明日又往,曰:「猶是近代佳手。」明日又往,曰:「名下定無虛士。」坐臥觀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是猶歐陽詢之見索靖碑也。且立本以閣外傳呼畫師,至戒其子弟毋習,而張彥遠正以魏明帝起凌雲臺,敕韋誕題榜,竊比其事,是豈知言也哉。且戴安道碎琴,不為王門之伶人;而阮千里終日應客不倦,議者以安道不如千里之達也。然漁陽摻撾,果可以辱禰衡耶!今御府所藏四十有二:
三清像一
元始像二
行化太上像一
傳法太上像一
巖居太上像一
四子太上像一
太上西昇經一
拱極圖一
玉晨道君像一
延壽天尊像一
木紋天尊像一
北帝像一
十二真君像一
維摩像二
孔雀明王像一
觀音感應像一
五星像二
太白像一
房宿像一
十二神符一
宣聖像一
步輦圖一
王右軍真一
竇建德圖一
寫李思摩真一
凌煙閣功臣圖一
魏徵進諫圖一
飛錢驗符圖一
取性圖二
西域圖二
職貢圖二
異國鬬寶圖一
職貢獅子圖一
掃象圖一
紫微北極大帝像一
混元上德皇帝像一
張孝師,為驃騎尉。善畫,嘗死而復生,故畫地獄相為尤工,是皆冥游所見,非與想像得之者比也。吳道玄見其畫,因效為地獄變相。畫評謂「孝師眾制有功,未為盡善,而地獄變相,羣雄推服」,宜道玄之肯摹倣也。然怪力亂神,聖人所不語,宜孝師以冥游特紀於畫,而不為傳也。今御府所藏一:
傳法太上像
范長壽,不知何許人?學張僧繇畫,然能知風俗好尚,作田家景候人物,皆極其情。至於山川形勢,屈曲向背,分布遠近,各有條理,而其間室廬放牧之所在,牛羊鷄犬,齕草飲水,動作態度,生意具焉。人謂可以企及僧繇也,當時得名甚著。官止司人校尉。今御府所藏二:
醉道圖一
醉真圖一
何長壽,與范長壽同師法,故所畫多相類,然一源而異派,論者次之。至於並駕齊驅,得名則均也。初,何與范俱作醉道圖傳於世,好事者以僧繇名之,蓋必有能辨之者云。今御府所藏二:
辰星像一
五嶽真官像一
尉遲乙僧,吐火羅國胡人也。(唐朝名畫錄作土火羅國,歷代名畫記作于闐國人。)父跋質那。乙僧貞觀初,其國以善畫薦中都,授宿衛官,封郡公。時人以跋質那為大尉遲,乙僧為小尉遲,蓋父子皆擅丹青之妙,人故以大小尉遲為之別也。乙僧嘗於慈惠寺塔前畫千手眼降魔像,時號奇蹤,然衣冠物像,略無中都儀形,其用筆妙處,遂與閻立本為之上下也。蓋立本畫外國,妙于前古;乙僧畫中國人物,一無所聞;由是評之,優劣為之遂分。今御府所藏八:
彌勒佛像一
佛鋪圖一
佛從像一
外國佛從圖一
大悲像一
明王像二
外國人物圖一
宣和畫譜卷第一終
宣和畫譜卷第二
道釋二
唐吳道玄翟 琰
楊庭光
盧楞伽
趙德齊
范 瓊常 粲
孫 位
張南本
辛 澄
張素卿陳若愚
姚思元
吳道玄,字道子,陽翟人也,舊名道子。少孤貧,客游洛陽,學書於張顛、賀知章,不成;因工畫,未冠,深造妙處,若悟之於性,非積習所能致。初為兗州瑕邱尉,明皇聞之,召入供奉,更今名,復以道子為字,由此名振天下。大率師法張僧繇,或者謂為後身焉,至其變態縱橫,與造物相上下,則僧繇疑不能及也。且畫有六法,世稱顧愷之能備,愷之畫鄰女,以棘刺其心而使之呻吟,道子畫驢於僧房,一夕而聞有踏藉破迸之聲;僧繇畫龍點睛,則聞雷電破壁飛去,道子畫龍,則鱗甲飛動,每天雨則煙霧生;且顧冠於前,張絕於後,而道子乃兼有之,則自視為如何也。開元中將軍裴旻居母喪,請道子畫鬼神於天宮寺,資母冥福。道子使旻屏去縗服,用軍裝纏結,馳馬舞劍,激昂頓挫,雄傑奇偉,觀者數千百人,無不駭慄,而道子解衣䃲礴,因用其氣以壯畫思,落筆風生,為天下壯觀。故庖丁解牛,輪扁斲輪,皆以技進乎道;而張顛觀公孫大娘舞劍器,則草書入神。道子之於畫,亦若是而已,況能屈驍將如此氣概,而豈常者哉。然每一揮毫,必須酣飲,此與為文章何異,正以氣為主耳。至於畫圓光,最在後,轉臂運墨,一筆而成,觀者喧呼,驚動坊邑,此不幾於神耶。且貴耳賤目者,人之常情,在當時猶取重若是,况於傳遠乎。議者謂有唐之盛,文至於韓愈,詩至於杜甫,書至於顏真卿,畫至於吳道玄,天下之能事畢矣。世所共傳而知者,惟地獄變相,觀其命意,得陰隲陽受、陽作陰報之理,故畫或以金冑雜於桎梏,固不可以體與迹論,當以情考而理推也。其他種種妙筆,雜見於小說傳記,此得以略,姑紀其大概勝絕者云。道玄供奉時為內教博士,非有詔不得畫,官止寧王友。今御府所藏九十有三:
天尊像一
木紋天尊像一
列聖朝元圖一
佛會圖一
熾盛光佛像一
阿彌陁佛像一
三方如來像一
毗盧遮那佛像一
維摩像二
孔雀明王像四
寶檀花菩薩像一
觀音菩薩像二
思維菩薩像一
寶印菩薩像一
慈氏菩薩像一
大悲菩薩像三
等覺菩薩像一
如意菩薩像一
二菩薩像一
菩薩像一
地藏像一
帝釋像二
太陽帝君像一
辰星像一
太白像一
熒惑像一
羅[A1]睺像二
計都像一
五星像五
五星圖一
二十八宿像一
托塔天王圖一
護法天王像二
行道天王像一
雲蓋天王像一
毗沙門天王像一
請塔天王像一
天王像五
神王像二
大護法神十四
善神像九
六甲神像一
天龍神將像一
摩那龍王像一
和修吉龍王像一
溫鉢羅龍王像一
跋難陀龍王像一
德義伽龍王像一
檀相手印圖二
雙林圖一
南方寶生如來像一
北方妙聲如來像一
ᅟᅟ==[A1] 睺【CB】,喉【補編】==
翟琰,早師吳道玄,每道玄畫,落墨已即去,多命琰布色,蓋人物精神,只在約略穠淡間,而道玄輒許可,故知琰自不凡。琰布色落墨,與道玄,真贋故未易辨也。今御府所藏四:
天尊聖像一
太上像一
孔雀明王像一
天王圖一
楊庭光,與吳道玄同時,善寫釋氏像與經變相,旁工雜畫山水等,皆極其妙,時謂頗有吳生體,但行筆差細,以此不同,要之行筆細,則所以劣於吳生也。今御府所藏十有四:
藥師佛像一
五秘密如來像一
觀音像二
如意輪菩薩像一
思定菩薩像一
思惟菩薩像一
仁王菩薩像一
長壽菩薩像一
菩薩像一
五星像一
星官像一
明星攜行圖一
寫武后真一
盧楞伽,長安人。學畫於吳道玄,但才力有所未及。尤喜作經變相,入蜀名益著,雖一時名流,莫不[A2]斂袵。乾元初嘗於大聖慈寺畫行道僧,顏真卿為之題名,時號二絕。又嘗畫莊嚴寺三門,竊自比道玄總持壁,一日道玄忽見之,驚嘆曰:「此子筆力,常時不及我,今乃相類,是子也,精爽盡於此矣。」居一月,楞伽果卒。楞伽所畫,類皆佛像,故知道玄之賞歎以為類己,非虛得名也。今御府所藏一百五十:
ᅟᅟ==[A2] 斂【CB】,歛【補編】==
獻芝真人像一
成道釋迦佛像一
釋迦佛像四
大悲菩薩像一
觀音菩薩像一
文殊菩薩像一
普賢菩薩像一
七俱胝菩薩像一
羅漢像四十八
十六尊者像十六
羅漢像十六
小十六羅漢像三
智嵩笠渡僧像一
渡水僧圖二
高僧像二
高僧圖二
孔雀明王像一
十六大阿羅漢像四十八
趙德齊,父溫,以畫稱於世,德齊遂能世其家,奇蹤逸筆,雅為時輩推許。光化中,詔許王建於成都置生祠,命德齊畫西平王儀仗,車輅旌旂,森衛嚴整,形容備盡。及朝真殿上畫后妃嬪御,皆極精妙。昭宗喜之,遷翰林待詔。今御府所藏一:
過海天王像一
范瓊,不知何許人也?寓居成都,與陳皓、彭堅同時,俱以善畫人物道釋鬼神得名。三人同手於諸寺圖畫佛像甚多,咸通中於聖興寺大殿畫東北方天王并大悲像,名動一時。有鳥瑟摩像,設色未半而罷,筆蹤超絕,後之名手,莫能補完。是猶杜甫詩曰「身輕一鳥過」,初傳之者偶闕一過字,而當時詞人墨客補之,終不能到,故知筆端造化,至超絕處,則脫落筆墨畦徑矣。今御府所藏九:
天地水三官像三
南斗星君像一
維摩像一
文殊菩薩像一
降塔天王像一
寫飛廉神像一
高僧圖一
常粲,長安人。咸通中路巖侍中牧蜀日,粲入蜀,雅為巖賓禮甚厚。粲善畫道釋人物,尤得時名,喜為上古衣冠,不墮近習。衣冠益古,則韻益勝,此非畫工專形似之學者所能及也。當時有伏羲畫卦、神農播種、陳元達鎖諫等圖,皆傳世之妙也。曲眉豐臉,燕歌趙舞,耳目所近,玩者猶不見之,而粲於筆下,獨取播種鎖諫等事,備之形容,則亦詩人主文而譎諫之義也,宜後世之有傳焉。今御府所藏十有四:
伏羲畫卦像圖一
神農播種像圖一
佛因地圖一
陳元達鎖諫圖一
寫懿宗射兔圖一
星官像一
十才子圖二
驗丹圖一
故實人物圖五
孫位,會稽人也。僖宗幸蜀,位自京入蜀,稱會稽山人。舉止疎野,襟韻曠達,喜飲酒,罕見其醉,樂與幽人為物外交。光啟中畫應天寺東壁,位因潤州高座寺張僧繇戰勝天王本筆之。畫成,矛戟森嚴,鼓吹戛擊,若有聲在縹緲間;至於鷹犬馳突,雲龍出沒,千狀萬態,勢若飛動。非筆精墨妙,情高格逸,其能與於此耶。其後改名遇,卒不知所在。今御府所藏二十有七:
說法太上像一
天地水三官像三
維摩圖一
三教圖一
星官圖一
會仙圖一
神仙故實圖四
高士圖一
四皓奕棋圖一
王波利圖一
寫馬融像一
寫筆卓圖一
高逸圖一
取性圖二
草堂圖三
圍棋圖一
掃象圖一
番部搏易圖一
張南本,不知何許人?畫佛像鬼神甚工,尤喜畫火。火無常體,世俗罕有能工之者,獨南木得之。嘗於成都金華寺大殿畫八明王,時有一僧遊禮至寺,整衣升殿,壁間見所畫火勢焰逼人,驚怛幾仆。時孫位以畫水得名,世之論畫水火之妙者,獨推二子,蓋水幾於道,而火應於神,非筆端深造理窟,未易於形容也。又嘗為寶曆寺圖佛事,曲盡其妙,後為人模寫竊換而去,多散落荊湖間。當時有勘書詩會、高麗王行香等圖,盛傳於世。今御府所藏三:
寫觀音圖一
文殊部從圖一
勘書圖一
辛澄,不知何許人?多遊蜀中,見於益州名畫錄。工畫西方像,不聞其他,蓋專門之學也。大抵釋氏貌像多作慈悲相,趺坐即結跏,垂臂則袒肉,目不高視,首不軒舉,淡然如枯木死灰,便同設教,故自為一家,所以海州觀音,泗州僧伽,畫工之精者,擅名一方,以資衣食,而不必兼善也。澄嘗於蜀中大聖寺畫僧伽及諸變相,士女傾城邑往觀焉,後至者無地以容,蜀人傳之為佳話,且築室於道,議者無不二三,茲乃眾目所歸,不待較而可得矣。今御府所藏二十有五:
佛像一
佛鋪圖一
寶生佛像一
甘露如來像一
大悲菩薩像二
觀音像二
白衣觀音像一
如意輪菩薩像二
慈氏菩薩像一
仁王菩薩像一
寶印菩薩像二
寶檀花菩薩像一
文殊菩薩像一
思維菩薩像一
思念菩薩像一
樂音菩薩像一
不空釣菩薩像一
侍香菩薩像一
獻花菩薩像一
蓮花菩薩像一
香花菩薩像一
張素卿,簡州人也。少孤貧,作道士,好畫道像。僖宗時遣使封丈人山為希夷公,素卿上表言「丈人山在五嶽之上,五嶽封王,則此不當稱公」,詔可其請,因賜紫。其後作十二真君像,各寫其賣卜、貨丹、書符、導引之意,人稱其妙,安思謙因偽蜀主王氏誕辰獻之,命翰林學士歐陽炯作讚,黃居寶以八分書題之。今御府所藏十有四:
天官像一
三官像一
九曜像一
壽星像一
容成真人像一
董仲舒真人像一
嚴君平真人像一
李阿真人像一
馬自然真人像一
葛元真人像一
長壽仙真人像一
黃初平真人像一
竇子明真人像一
左慈真人像一
道士陳若愚,左蜀人。師張素卿,得丹青之妙。於成都精思觀作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君像,聲譽益著。畫東華帝君像尤工,蓋東華帝君應位乎震,自乾再索而得震,震帝出以應物之地,若愚非道家者流,何以知此,宜前此未有寫之者也。今御府所藏一:
東華帝君像
姚思元,林泉人也。畫道釋一時知名,作紫微二十四化,皆所以警悟世俗,非止於遊戲丹青而自娛悅者也。畫佛亦多取因地為之圖,所傳於世者故自罕見之。今御府所藏三:
佛會圖一
孔雀佛鋪圖一
紫微二十四化圖一
宣和畫譜卷第二終
宣和畫譜卷第三
道釋三
五代王 商燕 筠
支仲元
左 禮
朱 繇
李 昇杜子瓌
杜齯龜
張 元
曹仲元
陸 晃貫 休
王商,不知何許人也?工畫道釋士女,尤精外國人物,與胡翼同時,並為都尉趙嵓所厚。嵓筆法高妙,方時謂一經品目,即便為名流,商所以致嵓之厚者,豈虛名哉。商有職貢、遊春、士女等圖及佛像傳於世。今御府所藏十有一:
老子度關圖一
職貢圖二
貢奉圖五
𦲫林風俗圖一
𦲫林士女圖一
𦲫林婦女圖一
燕筠,不知何許人也?工畫天王,筆法以周昉為師,頗臻其妙。然不見他畫,獨天王傳於世,豈非當五代兵戈之際,事天王者為多,亦時所尚乎。至於輔世遺烈,見於澶淵,則天王功德,亦不誣矣,宜為世所崇奉焉,筠以名家,亦可貴也。今御府所藏二:
行道天王圖一
天王圖一
支仲元,鳳翔人。畫人物極有工,隨其所宜,見於動作態度。多畫道家與神仙像,意其亦物外人也。又喜作棋圖,非自能棋,則無由知布列變易之勢,至於松下林間對棋者,莫不率有思致焉。今御府所藏二十有一:
太上傳法圖一
太上誡尹喜圖一
太上度關圖一
三教像一
五星圖一
三仙圖一
七賢圖二
商山四皓
四皓圍棋圖一
圍棋圖一
會棋圖一
松下奕棋圖二
勘書圖一
堯民擊壤圖二
林石棋會圖二
棋會圖二
左禮,不知何許人也?工寫道釋像,與張南木同時,故筆法近相類。蓋道釋雖非鬼神之狀為難知,若近習而易工者,然氣貌亦自殊體,道家則仙風道骨,要非世俗抗塵之狀;釋氏則慈悲枯槁,與世淡泊,無貪生奔競之態。非有得於心者,詎能以筆端形容所及哉。禮專以道釋為工,其亦技進乎妙者也。有二十四化圖、十六羅漢、三官、十真人等像傳於世。今御府所藏三:
天官圖一
地官圖一
水官圖一
朱繇,唐末長安人也。工畫道釋,妙得吳道玄筆法,人未易優劣也。洛中廣愛寺,河中府金真觀,皆有繇所畫壁。工道釋,未有不以道玄為法者,然升堂入室,世罕其人,獨繇不唯妙造其極,而時出新意,千變萬態,動人耳目。國朝武宗元嘗在洛見其所畫壁,云「文殊隊中舊有善財童子,予酷愛其筆法,玩之月餘不忍去,今遂失其童子所在」,信其畫亦神矣。弟子趙裔,亦知名一時。今御府所藏八十有三:
元始天尊像一
天地水三官像三
金星像一
木星像二
水星像二
火星像三
土星像一
天蓬像二
南北斗星真像一
釋迦佛像四
無量壽佛像二
藥師佛像二
問疾維摩圖二
五方如來像一
佛像二
兜率佛鋪圖一
文殊菩薩像四
降靈文殊像一
普賢菩薩像三
降靈普賢像一
維摩像二
觀世音菩薩像三
行道菩薩像五
大悲像二
香花菩薩像一
寶檀菩薩像一
菩薩像二
帝釋圖一
金剛手菩薩像一
西方圖一
揭帝神像四
護法神像六
善神像七
天王像二
北門天王像二
捧塔天王像一
高僧像一
地獄變相一
李昇,唐末成都人也。初得李思訓筆法,而清麗過之。一日得唐張璪山水一軸,凝玩久之,輒舍去,後乃心師造化,脫略舊習,命意布景,視前輩風斯在下,猶韓幹視廄中萬馬,曰「真吾師也」,故能度越曹霸輩數等,昇之於畫,蓋得之矣。蜀人亦呼為「小李將軍」,蓋當時李昭道,乃思訓子也,思訓號大李將軍,昭道號小李將軍,今昇與昭道聲聞並馳,故以名云。昇筆意幽閒,人有得其畫者,往往誤稱王右丞者焉。今御府所藏五十有二:
採芝太上像一
太上度關圖一
六甲神像六
葛洪移居圖一
仙山圖一
仙山故實圖一
天王像一
行道天王像二
渡海天王像一
吳王避暑圖一
滕王閣宴會圖一
滕王閣圖五
姑蘇集會圖一
避暑宮圖五
江上避暑圖一
故實人物圖二
江山清樂圖一
出峽圖一
遠山圖一
山水圖一
象耳山大悲真相一
十六羅漢像十六
杜子瓌,華陰人也。精意道釋。因畫圓光,自謂得意,非丹青家所及,每詫於流輩曰:「我作圓光時,心游海上,遐想日出扶桑,滄滄凉凉,其狀若此,故脫略筆墨,使妍淡無迹,宜他人所不能到也。」論者以為信然。子[A1]瓌,研吮丹粉,尤得其術,故綵繪特異。今御府所藏十有六:
ᅟᅟ==[A1] 瓌【CB】,瓖【補編】==
毗盧遮那佛像一
釋迦文佛像一
彌勒佛像一
大悲佛鋪圖一
大悲像二
大力明王像二
五如來像一
觀音像一
白衣觀音像一
文殊菩薩像一
如意輪菩薩像一
寶印菩薩像一
寶檀像一
杜齯龜,其先秦人也。避地居蜀,事王衍為翰林待詔。博學強識,無不兼能,至丹青之習,妙出意外,畫佛相人物尤工。始師當粲,後捨舊學,自成一家,故筆法凌轢輩流,粲亦莫得接武也。成都僧舍所畫壁,名蓋一時。今御府所藏十有四:
天地水三官像三
佛因地圖一
釋迦佛像一
大悲像二
孔雀明王像一
慈氏菩薩像一
普賢菩薩像一
[A2]淨名居士圖一
托塔天王像一
善神像二
ᅟᅟ==[A2] 淨【CB】,凈【補編】==
張元,簡州金水石城山人。善畫釋氏,尤以羅漢得名。世之畫羅漢者,多取奇怪,至貫休則脫略世間骨相,奇怪益甚,元所畫得其世態之相,故天下知有金水張元羅漢也。今御府所藏八十有八:
大阿羅漢三十二
釋迦佛像一
羅漢像五十五
曹仲元,建康豐城人,江南李氏時,為翰林待詔。畫道釋鬼神,初學吳道玄,不成,棄其法,別作細密以自名家,尤工傅彩,遂有一種風格。嘗於建業佛寺畫上下座壁,凡八年不就,李氏責其緩,命周文矩較之,文矩曰:「仲元繪上天本樣,非凡工所及,故遲遲如此。」越明年乃成,李氏特加恩撫焉。杜甫詩謂「十日一水,五日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信不誣也,此與左思十年三賦何異?故古之畫工,率非俗士,其模寫物象,多與文人才士思致相合,以其冥搜相類耳。當時江左言道釋者,稱仲元為第一,不為過焉。今御府所藏四十有一:
九曜像一
三官像三
佛會圖三
地藏圖一
釋迦佛像二
無量壽佛像一
彌勒佛像二
五十三佛像一
五方如來像一
觀音像十二
白衣觀音像三
慈氏菩薩像一
文殊菩薩像二
摩利支天菩薩像二
如意輪菩薩像一
玩蓮菩薩像一
孔雀明王像一
大悲像二
普賢像一
陸晃,嘉禾人也。善人物,多畫道釋星辰神仙等,而又喜為數稱者,如三仙,四暢,五老,六逸,七賢與山陰會仙,五王避暑之類是也。或言「晃尤工田家人物,落筆便成,殊不搆思,古人所不到」。蓋田父村家,或依山林,或處平陸,豐年樂歲,與牛羊雞犬熙熙然。至於追逐婚姻,鼓舞社下,率有古風,而多見其真,非深得其情,無由命意,然擊壤鼓腹,可寫太平之像,古人謂禮失而求諸野,時有取焉,雖曰田舍,亦能補風化耳。今御府所藏五十有二:
玉皇大帝像一
太上像一
天官像一
星官像一
散聖圖一
列曜圖二
道釋像一
孔聖像一
四暢圖四
五老圖一
六逸圖一
明王宴樂圖一
按樂圖一
烹茶圖一
繡線圖一
開元避暑圖三
五王避暑圖三
火龍烹茶圖一
山陰會仙圖四
神仙事迹圖一
故實人物圖一
春江漁樂圖二
田戲人物圖一
水仙圖三
勘書圖一
古木圖一
三仙圍棋圖一
葛仙翁飛錢出井圖二
長生保命真君像一
九天定命真君像一
天曹益算真君像一
天曹掌祿真君像一
天曹解厄真君像一
九天司命真君像一
九天度厄真君像一
天曹賜福真君像一
天曹掌算真君像一
僧貫休,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人。初以詩得名,流布士大夫間;後入兩川,頗為偽蜀王衍待遇,因賜紫衣,號禪月大師。又善書,時人或比之懷素,而書不甚傳。雖曰能畫,而畫亦不多。間為木教像,唯羅漢最著,偽蜀主取其本納之宮中,設香燈崇奉者踰月,乃付翰苑大學士歐陽烱作歌以稱之。然羅漢狀貌古野,殊不類世間所傳,豐頤蹙額,深目大鼻,或巨顙槁項,黝然若夷䝤異類,見者莫不駭矚。自謂得之夢中,疑其託是以神之,殆立意絕俗耳,而終能用此傳世。太平興國初,太宗詔求古畫,偽蜀方歸朝,乃獲羅漢。今御府所藏三十:
維摩像一
須菩提像一
高僧像一
天竺高僧像一
羅漢像二十六
宣和畫譜卷第三終
宣和畫譜卷第四
道釋四
宋孫夢卿孫知微
勾龍爽
陸文通
王齊翰
顏德謙侯 翌
武洞清
韓 虬
楊棐
武宗元徐知常
李德柔
孫夢卿,字輔之,東平人也。工畫道釋,學吳生而未能少變。其後傳移吳本,大得妙處,至數丈人物,木施寬闊者,縮移狹隘,則不過數寸,悉不失其形似,如以鑑取物,見大小遠近耳,覽者神之,號稱孫脫壁,又云孫吳生,以此可見其精絕。但施於卷軸者殊少,蓋塔廟歲久,不能皆存也。今御府所藏三。
太上像一
葛仙翁像一
松石問禪圖一
孫知微,字太古,眉陽人也。世本田家,天機穎悟,善畫,初非學而能,清[A1]淨寡慾,飄飄然真神仙中人。不茹婦人所饌食,有密以驗之者,皆不可逃所知。喜畫道釋,用筆放逸,不蹈襲前人筆墨畦畛。嘗於成都壽寧院壁圖九曜,落墨已,乃令童仁益輩設色,侍從中有持水晶瓶者,因增以蓮花;知微既見,謂「瓶所以鎮天下之水,吾得之道經,今增以花,失之遠矣」,故知知微之妙,豈俗畫所能到也。蜀人尤加禮之,得畫則珍藏什襲。知微多客寓寺觀,精黃老瞿曇之學,故畫道釋益工,而蜀中寺觀,尤多筆迹焉。今御府所藏三十有七:
ᅟᅟ==[A1] 淨【CB】,凈【補編】==
天蓬像二
天地水三官像六
九曜像三
填星像一
亢星像一
火星像一
十一曜像一
歲星像一
五星像一
星官像二
伏犧像一
長壽仙像一
葛仙翁像一
寫孫先生像一
維摩像一
文殊降靈圖一
智公真一
過海天王圖一
行道天王圖一
遊行天王圖一
羅漢像一
衲衣僧一
掃象圖一
戰沙虎圖一
虎𩰖牛圖一
牛虎圖一
寫李八百妹產黃庭經像一
寫彭祖女禮北斗像一
勾龍爽,蜀人。敦厚慎重,不妄語言。好丹青,喜為古衣冠,多作質野不媚之狀,觀之如鼎彝間見三代以前篆畫也,便覺近習為凡陋,而使人有還淳反朴之意。好畫故事人物,世多傳其本。今御府所藏一:
紫府仙山圖
陸文通,江南人。畫山水道釋樓臺,得名于時。山水學董元、巨然。作羣峯雪霽圖,覽之使人有登高作賦之思。畫道釋尤工,作會仙圖,皆出乎風塵物表,飄飄然有凌雲之意,是其筆端不凡者。今御府所藏十有四:
神仙圖四
仙山故實圖四
會仙圖二
羣峯雪霽圖四
王齊翰,金陵人。事江南偽主李煜,為翰林待詔。畫道釋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邱壑隱巖幽卜,無一點朝市風埃氣。開寶末,煜銜璧請命,步卒李貴者,入佛寺中得齊翰畫羅漢十六軸,為商賈劉元嗣高價售之,載入京師,質於僧寺。後元嗣償其所貸,願贖以歸,而僧以過期拒之。元嗣訟于官府,時太宗尹京,督索其畫,一見大加賞嘆,遂留畫,厚賜而釋之。閱十六日,太宗即位,後名應運羅漢。今御府所藏一百十有九:
傳法太上圖一
三教重屏圖一
太陽像一
太陰像一
金星像一
水星像一
火星像一
土星像一
羅[A2]睺像一
計都像一
北斗星君像一
元辰像一
長生朝元圖一
寫南斗星像六
會仙圖三
仙山圖一
佛像一
因地佛圖一
佛會圖一
釋迦佛像二
藥師佛像一
大悲像二
觀音菩薩像一
勢至菩薩像一
自在觀音像一
寶陁羅觀音像一
巖居觀音圖一
慈氏菩薩像一
白衣觀音像一
須菩提像二
十六羅漢像十六
十六羅漢像十
色山羅漢圖二
羅漢像二
玩蓮羅漢像二
巖居羅漢像一
賓頭盧像一
玩泉羅漢像一
高僧圖一
智公像一
花巖高僧像一
巖居僧一
高士圖二
藥王像二
高賢圖二
逸士圖一
重屏圖一
古賢圖五
圍棋圖一
琴會圖一
琴釣圖二
垂綸圖一
水閣圖一
高閒圖一
靜釣圖一
龍女圖一
海岸圖二
秀峯圖一
陸羽煎茶圖一
陵陽子明圖一
支許閒曠圖一
林壑五賢圖一
林亭高會圖一
海岸琪木圖一
江山隱居圖一
金碧潭圖一
設色山水圖一
林汀遙岑圖一
林泉十六羅漢圖四
楚襄王夢神女圖一
ᅟᅟ==[A2] 睺【CB】,喉【補編】==
顏德謙,建康人也。善畫人物,多喜寫道像,此外雜工動植。論者謂王維不能過,雖疑其與之太甚,然在江南時,偽唐李氏亦云:「前有愷之,後有德謙。」雖不及王顧,亦居常品之上矣。其最著者有蕭翼取蘭亭橫軸,風格特異,可證前說,但流落未見。今御府所藏二十有一:
太上像一
太上度關圖一
太上圖一
太上採芝像一
四子太上像一
採芝圖一
仙跡圖二
十二溪女圖三
洞庭靈姻圖二
渡水牧牛圖二
牧牛圖一
乳牛圖一
竹穿魚圖一
野鵲圖一
蟬蝶圖一
侯翌,字子冲,安定人。善畫,端拱雍熙之際,聲名籍甚。學吳道玄作道釋,落墨清駛,行筆勁峻,峭拔而秀,絢麗而雅,亦畫家之絕藝也。始年十三,師郭巡官,郭忘其名。越四年,所學過郭遠甚,慮掩郭名,徙寓秦川,往往秦川僧舍畫壁,尚有存者。今御府所藏十有六:
行化太上像一
天蓬像一
九曜像一
釋迦像一
維摩文殊像一
地藏菩薩像一
長壽王菩薩像一
問病維摩圖一
智公傳真像一
獻花菩薩像一
[A3]淨名居士像一
天王像一
鬼子母像一
漢殿論功圖一
避暑士女圖一
賦詩士女圖一
ᅟᅟ==[A3] 淨【CB】,凈【補編】==
武洞清,長沙人也。工畫人物,最長於天神道釋等像,布置落墨,廣狹大小,橫斜曲直,莫不合度;而坐作進退,向背俛仰,皆有思致,尤得人物名分尊嚴之體,獲譽於一時,至有市鄽人以刊石著洞清姓名而求售者。然其他畫則未聞,傳於世者亦少,獨十一曜具在。今御府所藏二十有一:
太陽像二
太陰像二
金星像二
木星像一
水星像二
火星像一
土星像二
羅㬋像一
計都像一
水仙像一
智積菩薩像一
侍香金童像一
散花玉女像一
藥王像一
詩女對吟圖二
韓虬(一作求),陝人也。與李祝同學吳道玄,後聲譽並馳,人以「韓李」稱。尤長於道釋,嘗在陝郊龍興寺作畫壁,其骨相非世間形色,蓋深得於道玄者也。道玄之於道釋,世謂絕筆,學者稍窺其藩籬,則便為名流,况虬專門之學,宜其進於妙也。今御府所藏十有三:
寫太陰像一
水星像一
星官像一
觀音像一
慈氏菩薩像一
行道菩薩像二
獻花菩薩像二
獻香菩薩像二
天王圖一
東華司命晉陽真人像一
楊棐,京師人也,客游江浙,後居淮楚。善畫釋曲,學吳生,能作大像。嘗於泗濱普照佛剎為二神,率踰三丈,質幹偉然,凜凜可畏。又作鍾馗亦工。按鍾馗近時畫者雖多,考其初,或云明皇病瘧,夢鍾馗舞於前,以遣瘧癘,其後傳寫形似於世,世始有鍾馗,然臨時更革態度,大同而小異,唯丹青家緣飾之如何耳。又說嘗得六朝古碣於墟墓間,上有鍾馗字,似非始於開元也,卒無考據。今御府所藏二:
立像觀音一
鍾馗氏圖一
文臣武宗元,字總之,河南白波人。官至虞曹外郎。家世業儒,而宗元特喜丹青之學,尤長於道釋,筆法備曹吳之妙。父道,與故相王隨為布衣之舊,隨見宗元,奇之,因妻外甥女,以隨廕補太廟齋郎。嘗於西京上清宮畫三十六天帝,其間赤明和陽天帝,潛寫太宗御容,以宋火德王,故以赤明配焉。真宗祀汾陰還,道由洛陽,幸上清宮,忽見御容,驚曰:「此真先帝也!」遽命焚香再拜,嘆其精妙,竚立久之。張士遜有詩云:「曾此焚香動聖容。」蓋謂是也。祥符初營玉清昭應宮,召募天下名流圖殿廡壁,眾逾三千,幸有中其選者,才百許人,時宗元為之冠,故名譽益重,輩流莫不[A4]斂衽。今御府所藏十有五:
ᅟᅟ==[A4] 斂【CB】,歛【補編】==
天尊像一
天帝釋像一
朝元仙仗圖一
北帝像一
真武像一
火星像一
土星像一
天王圖一
觀音菩薩像一
渡海天王像一
李得一衝雪過魯陵岡圖四
道士徐知常,字子中,建陽人也。能詩,善屬文,凡道儒典教與夫制作,無不該曉,脫略時輩,蕭然老成,有士君子之風。方闡道教,首預選掄,校讎琅函玉笈之書,無不精確。居閒則鼓琴瀹茗以自娛,真方外之士。畫神仙事蹟,明其本末,位置有序,仙風道骨,飄飄凌雲,蓋善命意者也。舊嘗有痼疾,遇異人得修煉之術,却藥謝醫,以至引年,白髮紅顏,真有所得。今為沖虛大夫、蕊珠殿侍晨。今御府所藏一:
寫神仙事蹟一
道士李得柔,字勝之,本河東晉人,後徙居西洛。得柔祖宗固嘗守漢州日,有道士尹可元者,犯法當死,因緩之以免。可元頗妙丹青,臨羽化日,自念云:「願生李族為男子,以報厚德。」是夕得柔母夢一黃冠來扣門,既寤,果生子,今得柔是也。得柔幼喜讀書,工詩文,至於丹青之技,不學而能,益驗其夙世之餘習焉。寫貌甚工,落筆有生意,寫神仙故實嵩岳寺唐吳道玄畫壁內四真人像,其眉目風矩,見之使人遂欲仙去,設色非畫工比。所施朱鉛,多以土石為之,故世俗之所不能知也。方國家闡道之初,讎校瓊文蕊笈,得柔首被其選,議論品藻,莫不中理。今為紫虛大夫、凝神殿校籍。今御府所藏二十有六:
大茅仙君像一
二茅仙君像一
三茅仙君像一
鍾離權真人像一
南華真人像一
韋善俊真人像一
呂巖仙君像一
蘇仙君像一
欒仙君像一
陶仙君像一
封仙君像一
寇仙君像一
張仙君像一
譚仙君像一
孫思邈真人像一
王子喬真人像一
朱桃椎真人像一
浮邱公像一
劉根真人像一
天師像一
太上浩劫圖一
沖虛至德真人像一
寫吳道玄真人像四
書評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畫禪一卷,舊本題明釋蓮儒撰。蓮儒自稱白石山衲子,其始末未詳。自跋謂古尊宿六十餘家,見於王氏畫苑及夏士良圖繪寶鑑,則嘉隆以後人矣。所紀自惠覺以下迄智海,凡緇流之能畫者皆列焉。然元僧中如絕照之見於俟菴集,天然之見於林屋漫稿,枯林之見於桂隱集,南岳雲及蓮公之見於梧溪集,鏡塘之見於玩齋集者,悉佚不載,則其挂漏尚多矣。
〔鄭堂讀書記〕畫禪一卷,普祕笈本(即寶顏堂刊普祕笈本),明釋蓮儒撰,四庫全書存目。是編就王弇州畫苑,夏士良圖繪寶鑑二書中所載緇流之能畫者纂為一帙,凡六十四家。而自二書之外,未及增入一家,亦不免因陋就簡。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畫禪一卷,明釋蓮儒撰。是書輯錄緇流能畫者為一編,自惠覺迄雪窗,(四庫提要云迄智海,偶誤。)凡六十四家。四庫譏其挂漏,誠然。然彼固自言此六十餘家,皆采自畫苑及圖繪寶鑑兩書也。不務博采,草草成書,殆明季士人通習,觀此編,知緇流亦染其風矣。
作者事略
蓮儒明僧,自號白石山衲子。著畫禪,凡緇流之能畫者皆列焉。又有湖州竹派,記文同畫竹之派,凡二十人。(中國人名大辭典)
畫禪校勘記(陳氏寶顏堂秘笈本,用百川學海本校。)
吳僧繼肇——「但峯巒稍薄怯也」。百川本無「稍」字。
智平——「一夕風浪大作」。陳本無「一夕」二字,依百川本補。「至今現存」。陳本作「水石現存」。從百川本改至今。
祖鑒——末句「計敏功為作瑞像記」。陳本無「作」字,依百川本補。
虛己——「柏林院」,圖繪寶鑑作相林院。末「今白馬院」。上下無着,疑有脫落,待考。
蘿窗與下子溫,陳本作兩條,此依百川本合為一條。
頭陀溥圓——「書學雪庵」。陳本無「書」字,依百川本補。
畫禪目錄
釋惠覺
威公
迦佛陀禪師
曇摩拙义
法明
智瑰
金剛三藏
釋翛然
貫休
傳古
楚安
智蘊
德符
令宗
蘊能
巨然
夢休
居寧
釋仁
繼肇
仲仁
寶覺
真惠
惠洪覺範
妙喜
道臻
德正
道宏
法能
智平
祖鑒
虛己
慧琳
覺心
智源
智永
真休
維真
元靄
超然
梵隆
法常
月蓬
靜賓
瑩玉澗
蘿窗(子溫)
若芬
仁濟
圓悟
慧舟
太虛
智葉
真惠
希白
德止
溥光
溥圓
海雲
妙圓
智浩
道隱
允才
時溥
智海
明雪窗
陳眉公訂正畫禪
白石山衲子 蓮儒 纂
秀水 戴全祐 子受 華亭 張其琛 公玉 校
釋惠覺
姚曇度子也。姚最云:丹青之用,繼父之美,定其優劣,嵇聶之流。
光澤寺僧威公
姚最云:下筆為京洛所知。
迦佛陀禪師
天竺人。學行精慤,靈感極多。初在魏,魏帝重之。至隋,隋帝於嵩山起少林寺,至今房門上有畫神,即是迦佛陀之迹。
曇摩拙义
天竺人。善畫。隋文帝時,自本國來,遍禮中夏阿育王塔。至成都雒縣大石寺,空中見十二神形,便一一貌之,乃刻木為十二神形於寺塔下,至今存焉。
同州法明
善寫貌,開元中嘗在內庭畫人物。
智瑰
善山水鬼神,氣韻洒落。
金剛三藏
師子國人。善西域佛像,運筆持重,非常畫可擬。
釋脩然
俗姓裴氏,為人詼誕強學,不成一名。善丹青,工山水。
貫休
俗姓姜氏,字德隱,婺州蘭溪人。初以詩得名,後入兩川,頗為王衍待遇,因賜紫衣,號禪月大師。能畫,間為本教像,唯羅漢最著。其畫像多作古野之貌,不類人間所傳。
傳古
四明人。畫龍獨造乎妙。弟子德饒、無染,皆臻其妙。
楚安
漢州什邡人。俗姓勾氏。善畫山水、人物、樓閣,點綴甚細。
智蘊
河南人。工畫像人物。
德符
善畫松柏,氣韻瀟洒,住汴州相國寺。
令宗
乃丘文播異姓弟。工山水、人物、天王像。
浙僧蘊能
工雜畫,善畫佛像。
巨然
鍾陵人。善畫山水,筆墨秀潤,善為煙嵐氣象於峯巒嶺竇之外。至於林麓之間,猶作卵石、松柏、疎筠、蔓草之類,相與映發,而幽溪細路,屈曲縈帶,竹籬茅舍,斷橋危棧,真若山間景趣也。得董源正傳。
夢休
江南人。喜丹青,學唐希雅,作花竹禽魚,盡物之態。
居寧
毘陵人。好為戲墨,作草蟲筆力勁峻,不專於形似。
釋仁
寓永嘉。善畫松,初集諸家所長而學之,後夢吞數百條龍,遂臻神妙。
吳僧繼肇
工畫山水,與巨然同時,體亦相類,但峯巒稍薄怯也。
仲仁
會稽人,住衡州花光山。以墨暈作梅花如影然,別成一家,所謂寫意者也。
寶覺和尚
翎毛蘆雁不俗。
杭僧真惠
畫山水佛像,近世佳品。翎毛林木,有江南氣象。
惠洪覺範
能畫梅竹,每用皂子膠畫梅於生絹扇上,燈月下映之,宛然影也。其筆力於枝梗,極遒健。
妙喜師
長寫貌。嘗寫御容,東坡贈詩云:「天容玉色誰敢畫?老師古寺晝閉房;夢中神授心有得,覺來信手筆已忘。幅巾長服儼不動,孤臣入門涕自滂;元老侑坐鬢眉古,虎臣侍立冠劍長。」
道臻
嘉州石洞講師也。能墨竹,山谷贈序云:「道臻刻意尚存,行自振於溷濁之波,故以墨竹自名。然臻過與可之門,而不入其室也。」
德正
信州人,徐競明叔之兄,徐林樨山之弟。登科,為平江教官,棄而為僧。能畫山水人物,種種清絕,專師李伯時。
道宏
峨眉人,姓楊,受業於雲頂山,相貌枯瘁。善畫山水僧佛。晚年似有所遇,遂復冠巾,改號龍巖隱者。其族甚富,宏不復顧止,寄迹旅店,惟一空榻,雖被襆之屬亦無有。每往人家畫土神,其家必富,畫貓則無鼠。往往言人心事,輒符合。凡如廁,必出郭五里外,鄉人怪訝,每隨而窺之,既就溷,則無復便利,但立語再四而出。後竟坐化店中,八十餘。成都正法院法堂,有所畫高僧。
法能
吳僧也。作五百羅漢圖,少游為之記云:「昔戴逵嘗畫佛像,而自隱於帳中,人有所否臧,輒竊聽而隨改之,積年而就;意法能研思,亦當若此,非率然而為之者也。」
智平
成都清涼院僧也。善畫觀音,南商毛大節得其像以歸,過海,一夕風浪大作,開展懇祈,光相忽現,如大月輪,長久之間,已數千里,侯溥賢良載之觀音儀中。今水陸院普賢閣所畫像,其徒虛己作,至今現存。
祖鑒
成都僧,住不動尊院。師智平畫觀音,今大慈超悟院佛殿有十觀音。又於卭州鳳凰山畫觀音,一日忽現五方圓相,直閣計敏功為作瑞像記,現存。
虛己
成都柏林院僧。善山水,有圖軸傳世,今白馬院。
僧慧琳
本仕族。多蓄圖書,尊尚士大夫,入慈藍者,以為稅鞅之所,爇香煑茗,終日蕭然,不知身在囂塵中也。有虛己雪幛及山水二圖,甚佳。
覺心
字虛靜,嘉州夾江農家,甚富。少好游獵,一日縱鷹犬,棄妻子出家。游中原,作從犢圖詩,孔南明、崔德符見而愛之,招來臨汝,連住葉縣東禪,及州之天寧香山三大剎。兵亂還蜀,邵澤民、劉中遠兩侍郎復喜之,請住毘盧,凡十八年。初作草蟲,南僧稱為「心草蟲」,後因宣和待詔一人,因事藏匿香山,心得其山水訣,一日千里。陳澗上稱之曰:「虛靜師所造者道也,放乎詩,游戲乎畫,如煙雲水月,出沒太虛,所謂風行水上,自成文理者也。」陳去非稱其詩無一點僧氣。
智源
字子豐,遂寧人,傳法牛頭山。攻雜畫,尤長於人物山水。嘗見看雲圖,畫一高僧抱膝而坐石岸,昂首佇目,蕭然有出塵之姿。
智永
成都四天王院僧。工小景,長於傳模,宛然亂真,其印湘之匹亞歟。初,宇文季、蒙龍圖喜其談禪,欲請住院,永牢辭曰:「智永親在,未能也。」於是售己所長,專以為養,不免狥豪富㕓肆所好,今流布於市者,非其本趣也。嘗作瀟湘夜雨圖上邵西山,西山即題云:「嘗擬扁舟湘水西,篷窗剪燭數歸期;偶因勝士揮毫處,却憶當年夜雨時。」西山既咏詩,問永云:「前輩曾有此詩否?」永因誦義山問歸篇,西山矍然,亟取詩以歸,翌日乃復改與之:「曾擬扁舟湘水夜,雨窗聽雨數歸期;歸來偶對高人畫,却憶當年夜雨時。」深恐多犯前人也。
真休
漢嘉僧也,山谷所與游清閑居士王朴之子。善模搨人物如真,今現存。
維真
嘉禾人。工傳寫。
元靄
蜀人,太宗朝供奉。工寫貌。
超然
不知何許人?善作山水,其峯巒礬頭,酷似郭熙。至於屋宇林石,坡灘水口,筆法孱弱,與巨然殊不相類。今人多以巨然超然連稱,莫曉所謂。
梵隆
字茂宗,號無住,吳興人。善白描人物山水,師李伯時。高宗極喜其畫,每見輒品題之,然氣韻筆法,皆不迨龍眠。
法常
號牧溪,喜畫龍虎猿鶴蘆雁山水樹石人物,皆隨筆點墨而成,意思簡當,不費妝飾;但粗惡無古法,誠非雅玩。
月蓬
不知何許人?貌古怪,亦不知止宿何地?畫觀音、佛像、羅漢、天王,得古人體韻。其畫不妄與人,人罕有之。
靜賓
號白雲,善作異松怪石,如龍騰虎踞。上寫草字,寺院多收。
瑩玉澗
西湖淨慈寺僧。師惠崇畫山水。
蘿窗
不知名,居西湖六通寺。與牧溪畫意相侔。子溫,字仲言,號日觀,作水墨葡萄,自成一家法,人莫能測。又號知歸子。
若芬
字仲石,婺州曹氏子。為上竺寺書記,模寫雲山以寓意,求者漸眾,因謂:「世間宜假不宜真,如錢塘八月潮,西湖雪後諸峯,極天下偉觀,二三子當面蹉過,却求玩道人數點殘墨,何耶?」歸老家山古澗側流蒼壁間,占勝作亭,扁(匾)曰「玉澗」,因以為號。又建閣對夫容峯,號夫容峯主。嘗自題畫竹云:「不是之僧親寫,曉來誰報平安?」
仁濟
字澤翁,姓童氏,玉澗之甥。書學東坡,墨竹學俞子清,梅學揚補之,自謂「用心四十年,作花圈稍圓耳」。山水亦得意。
圓悟
閩人,號枯崖。能詩,喜作竹石。
慧舟
號一山叟,天台人,居西湖長慶寺。能詩,作叢竹,或三二竿,或百十成林,不見其重複冗雜。
太虛
江西人。作竹學鄆王楷。
智葉
白描佛像人物。
真惠
善畫花果。
希白
白描荷花。
德止
號清谷,工畫。嘗畫廬山尋真觀二壁,朱文公題其上。
宗師溥光
字玄暉,號雪庵,俗姓李氏,大同人。特封昭文館大學士,賜號玄悟大師。善真行草書,亦善畫;山水學關仝,墨竹學文湖州,俱成趣。
頭陀溥圓
字大方,號如庵,俗姓李氏,河南人。於雪庵為法弟。書學雪庵,山水墨竹俱學黃。
海雲
墨竹學㯉軒。
妙圓
墨竹頗法度。
智浩
號梅軒,墨竹雖少蘊藉,脫洒簡略,得自然趣。
道隱
字仲博,號月澗,俗姓李氏,海鹽當湖人。蘭石學趙子固,墨竹宗王翠岩。
允才
號雪岑,受業□興石佛寺。墨梅竹似丁子卿。
時溥
字君澤,號雨岩,華亭人,居奉賢鄉接待寺。通經律,作詩,亦畫墨竹,三稍(梢)五葉而已。
智海
居燕中。喜畫墨竹,學海雲禪師。
明雪窗
畫蘭。
右古尊宿六十餘家,見于王氏畫苑及夏士良圖繪寶鑑,蓋皆德成而後一藝之名隨之,非捐本而務末也。若唐之翛然、禪月;宋之寂音、妙喜;元之玉澗、海雲;皆僧林巨擘,意其游戲繪事,令人心目清涼,蓋無適而非說法也。書之以彙,題曰畫禪。
歷代名畫記(卷三)
記兩京外州寺觀畫壁(會昌中多毀折,今亦具戰,亦有好事收得畫壁在人家者。)
兩京寺觀等畫壁
太清宮(殿內絹上寫玄元真是吳)
薦福寺(天后飛白書額)淨土院門外兩邊,吳畫神鬼,南邊神頭上龍為妙,西廊菩提院,吳畫維摩詰本行變。
律院北廊,張璪、畢宏畫。
西南院佛殿內東壁及廊下行僧,並吳畫,未了。
興善寺殿內壁畫至妙,失人名。(按裴錄云,此寺有劉焉畫,恐是。)
西南舍利塔內曹畫,西面尹琳畫。
東廊從南第三院小殿柱間,吳畫神,工人裝,損。
三藏院閣畫至妙,失人名。
慈恩寺塔內面東西間,尹琳畫,西面菩薩騎獅子,東面騎象。
塔下南門,尉遲畫,西壁千鉢文殊,尉遲畫。
南北兩間及兩門,吳畫并自題。
塔北殿前窗間,吳畫:菩薩殿內,楊庭光畫經變,色損。
大殿東軒廊北壁,吳畫,未了,舊傳是吳,細看不是;大殿東廊從北第一院,鄭虔、畢宏、王維等白畫。
人院北壁,二神甚妙,失人名。
兩廊壁間,閻令畫;中間及西廊,李果奴畫行僧。
塔之東南中門外偏,張孝師畫地獄變,已剝落。
院內東廊從北第一房間南壁,韋鑾畫松樹。
大佛殿內東壁,好畫,失人名。
中三門裏兩面,尹琳畫神。
龍興觀大門內,吳畫神,已摧剝。
殿內東壁,吳畫明真經變。
北面從西第二門,董諤白畫。
唐安寺塔下,尹琳、李真畫。
北堂內西壁,朱審畫山水。
光宅寺東菩提院內北壁東西偏,尉遲畫降魔等變,殿內吳生、楊廷光畫;又尹琳畫西方變。
玄真觀殿內玄元及侍真座上,陳靜心畫樂天及神;殿內外,程雅、陳靜心畫。
資聖寺([A1]殷仲容[A2]題額)檀章畫中三門東窗間。
南北面,吳畫高僧。
大三門東南壁,姚景仙畫經變。
寺西門直西院外神及院內經變,楊廷光畫。
北圓塔下李真、尹琳絹畫菩薩。
ᅟᅟ==[A1] 殷【CB】,▆【補編】==
ᅟᅟ==[A2] 題額【CB】,▆▆【補編】==
寶剎寺佛殿南,楊契丹畫涅槃等變相(與裴緣同,據裴畫錄亦有[A3]鄭畫,今不見也),西廊陳靜眼畫地獄變,又有楊廷光畫。
ᅟᅟ==[A3] 鄭【CB】,▆【補編】==
興唐寺三門樓下,吳畫神。
東般若院,楊廷光畫山水等。
西院,韓幹畫一行大師真,徐浩書讚;又有吳生、周昉絹畫,中三門內東西偏兩壁,尉遲畫。
殿軒廊東面南壁,吳畫。
淨土院,董諤、尹琳、楊坦、楊喬畫。
院內次北廊向東塔院內西壁,吳畫金剛變,工人成色,損。
次南廊,吳畫金剛經變及郗后等,并自題。
小殿內,吳畫神、菩薩、帝釋,西壁西方變,亦吳畫。
東南角,吳弟子李生畫金光明經變。
講堂內,楊廷光畫。
菩提寺佛殿內東西壁,吳畫神鬼。西壁工人布色,損;佛殿壁帶間,亦有楊廷光白畫。
殿內東西北壁,並吳畫,其東壁有菩薩轉目視人,法師文漵亡何令工人布色,損矣!
東壁,董諤畫本行經變。
佛殿上構欄,耿昌言畫水族。
佛殿內東壁,楊廷光畫。(據西京記合有鄭畫,今亡。)
萬安觀公主影堂東北小院南行屋門外北壁,李昭道畫山水。
淨域寺(據[A4]裴畫錄。此寺有孫尚子畫,今不見。)三階院東壁,張孝師畫地獄變;杜懷亮書牓子。
院門內外神鬼,王韶應畫,王什書牓子。(王什、杜懷亮[A5]書,人罕知,有[A6]書迹甚[A7]高,似鍾[A8]書。)
ᅟᅟ==[A4] 裴畫【CB】,▆▆【補編】==
ᅟᅟ==[A5] 書【CB】,▆【補編】==
ᅟᅟ==[A6] 書迹【CB】,▆▆【補編】==
ᅟᅟ==[A7] 高【CB】,▆【補編】==
ᅟᅟ==[A8] 書【CB】,▆【補編】==
景公寺東廊南間,東門南壁,畫行僧,轉目視人。
中門之東,吳畫地獄并題
西門內西壁,吳畫帝釋并題,次南廊吳畫。
三門內東西畫至妙,失人名。
青龍寺中三門外東西,王韶應畫。
安國寺東車門直北東壁,北院門外,畫神兩壁及梁武帝郗后等,並吳畫并題。
經院小堂內外,並吳畫。
西廊南頭院,西面堂內南北壁,并中三門外東西壁梵王、帝釋,並楊廷光畫。
三門東西兩壁釋天等,吳畫,工人成色,損。
東廊大法師院塔內,尉遲畫及吳畫。
大佛殿東西二神,吳畫,工人成色,損。
殿內維摩變,吳畫。
東北涅槃變,楊廷光畫。
西壁西方變,吳畫,工人成色,損。
殿內正南佛,吳畫,輕成色。
開元觀西廊院,天尊殿前龍虎君明真經變及西壁,並楊廷光畫。門西窗上下,楊仙喬畫。
雲花寺小佛殿,有趙武端畫淨土變。
西廊北院門上北面,王知慎畫。
寶應寺多韓幹白畫,亦有輕成色者。
佛殿東西二菩薩,亦幹畫,工人成色,損。
西南院小堂北壁,張璪畫山水。
院南門外,韓幹畫側坐毗沙門天王。
北下方西塔院下,邊鸞畫牡丹。
咸宜觀三門兩壁及東西廊,並吳畫。
殿上窗間真人,吳畫。
殿前東西二神,解倩畫。
殿外東頭東西二神,西頭東西壁,吳生并楊廷光畫;窗間寫真及明皇帝上佛公主等圖,陳閎畫。
永壽寺三門裏,吳畫神。
千福寺(在安定坊,會昌中毀寺後,却置不改舊額。)寺額上官昭容書(毀寺後有僧收得,再置却懸之)。中三門外東行南,太宗皇帝撰聖教序(弘福寺沙門懷仁集王右軍書),西行楚金和尚法華感應碑(顏魯公書,徐浩題額),碑陰(沙門飛錫撰,吳通微書)。
東塔院(額高力士書)涅槃鬼神(楊惠之書),門屋下內外面,楊廷光白畫鬼神,并門屋下兩面四五間。
西塔院玄宗皇帝題額。
北廊堂內南嶽智顗思大禪師法華七祖及弟子影(弟子壽王主簿韓幹敬貌遺法,弟子沙門飛錫撰頌并書)。繞塔板上傳法二十四弟子(盧稜伽、韓幹畫裏面,吳生畫時菩薩現,吳生貌),塔北普賢菩薩鬼神,似是尹琳畫(相傳云是楊廷光畫,畫時筆端舍利從空而落)。塔院門兩面內外及
東西向裏各四間,吳畫鬼神帝釋(極妙),塔院西廊(沙門懷案草書)天師真,韓幹畫,此東塔玄宗感夢置之。楚金真,吳畫彌勒下生變(韓幹正畫,細小稠閻)。
院門北邊碑(顏[A9]魯公書,岑勛撰),南邊碑(張芬書),向裏面壁上碑(吳通微書,僧道秀撰),造塔人(木匠李伏[A10]橫,石作張愛兒),石井欄篆書(李陽冰,石作張愛兒),東閣肅宗置(面東碑韓釋木八分書,王據撰),天台智者大師碑(張芬書),佛殿東院西行南院(殿內有李綸畫普賢菩薩,田琳畫文殊師利菩薩)。
ᅟᅟ==[A9] 魯【CB】,▆【補編】==
ᅟᅟ==[A10] 橫【CB】,▆【補編】==
崇幅寺(武后題額)西庫,牛昭、王陁子畫山水。
東山亭,劉整畫山水。
西庫門外西壁神,吳畫自題。
化度寺(殷仲容題額)楊廷光、楊仙喬畫本行經變,盧稜伽畫地獄變,今殘兩頭少許耳。
溫國寺淨土院,尹琳畫。三門內,吳畫鬼神。南北窗門畫神,失人名。
定水寺(王羲之題額,從荊州將來。)殿內東壁北二神,西壁三帝釋,並張僧繇畫(從上元縣移來),餘七神及下小神,並解倩畫。
殿內東壁,孫尚子畫維摩詰,其後屏風,臨古迹帖亦妙。
中間亦孫尚子畫。東間不是孫,亦妙。失人名。
內東西壁及前面門上,並似展畫,甚妙。前面有三圓光,皆突生壁窗間,菩薩亦妙。
奉恩寺中三門外西院北,尉遲畫本國王及諸親族;次塔下小畫,亦尉遲畫。此寺本是乙僧宅。
龍興寺佛殿,鄭法輪畫。
懿德寺三門樓下兩壁神,中三門東西華嚴變,並妙。三門西廊,陳靜眼畫山水。
大殿內畫極妙,失人名。
勝光寺西北院小殿,南面東西偏門上,王定畫行僧及門間菩薩圓光。
三門外神及帝釋,楊仙喬畫。
三門北南廊,尹琳畫。
塔東南院,周昉畫水月觀自在菩薩,掩障菩薩,圓光及竹,並是劉整成色。
西明寺(玄宗[A11]朝南薰殿學士劉子臯書額)入西門南壁,楊廷光畫神,兩鋪成色,損。
東廊東面第一間傳法者圖讚,褚遂良書;第三間利防等,第四間曇柯迦羅,並歐陽通書。
寺東崇福寺壁碾,陳積善畫山水。
三階院蔡金剛,范長壽畫。
ᅟᅟ==[A11] 朝【CB】,▆【補編】==
淨法寺殿後,張孝師畫地獄變。
東壁范長壽畫(與裴孝源錄同),西壁亦妙,失人名。
空觀寺本周時村佛堂。遶壁當時名手畫,佛堂在寺東廊南院。佛殿南面東西門上,袁子昂畫。又有三絕,是佛殿門扇、孔雀及二龍。
崇聖寺西殿內,董伯仁畫。
東殿,展子虔畫(展畫與裴錄同),西北,鄭德文畫。
淨景寺(殷仲容題額)
濟度寺(殷仲容題額)
玄都觀殿內,范長壽畫。
海覺寺(歐陽詢題額)三門內,王韶應畫,小殿前面,董畫像。
雙林塔西面,展畫;後面,云是鄭畫,尤妙。
西南院門北壁,畫神失名,甚妙,或云鄭法士。
壽果寺殿內,畫甚妙,失人名。
紀國寺西禪院小堂,鄭法輪畫,甚碎。
褒義寺殿後東西畫,似是王定。
佛殿西壁涅槃變,盧稜迦畫,自題。
西禪院殿內,杜景祥、王元之畫。
大雲寺東浮圖北有塔,俗呼為七寶塔,隋文帝造。馮提伽畫瘦馬并帳幕人物,已剝落。又東壁北壁,鄭法輪畫;西壁,田僧亮畫;外邊四面,楊契丹畫本行經。(據裴錄,此寺亦有展畫,其田、楊、鄭並同。)
塔東义手下,畫辟邪雙目,隨人轉盻。
三階院窗下,曠野雜獸,似是張孝師。
西南淨土院遶殿僧,至妙,失人名。
永泰寺殿及西廊,李雅畫聖僧。
東廊懸門,楊契丹畫。
東精舍,鄭法士畫滅度變相。
摠持寺門外東西,吳畫,成色,損。
佛殿內西面,孫尚子畫。
三藏院小佛殿四壁,尹琳、李昌畫。
堂內,李重昌畫恩大師影。
莊嚴寺(兩寺並殷令名題額)南門外壁白蕃神,尹琳畫。
中門外東西,盧稜迦畫,兩壁甚大。
祕書省薛稷畫鶴,賀知章題詩,在東祕書廳;郎餘令畫鳳,在書閣柱上;都不成畫,不堪觀。先亦有小山水在書閣上,今已無。御史臺殿中廳,吳畫山水,據其畫跡,不是吳。又蕭桂州祐畫山水,將作監劉整畫山水,太常寺太卿後廳,梁洽畫山水。
禪定寺(裴孝源畫錄云,有陳郎見畫。)
西禪寺(裴孝源云,自孫尚子畫。)
開業寺(裴錄云,有曹仲達、李雅、楊契丹、鄭法士畫。)
清禪寺(裴錄云,有鄭法士畫。)
延興寺(裴錄云,有鄭法士、李雅畫。)
已上上都
東都寺觀畫壁
福先寺三階院,吳畫地獄變,有病龍最妙。
寺三門兩頭亦似吳畫(係本寺三階院)
天宮寺三門,吳畫除災患變。板上二菩薩,張僧繇畫(從江南將來)。
長壽寺門裏東西兩壁鬼神,吳畫。
佛殿兩軒行僧,亦吳畫。
菜園精舍內,王韶應畫。
敬愛寺(據裴孝源畫錄云,有孫尚子畫,彥遠按:敬愛寺是中宗皇帝為高宗武后置,孫尚子是隋朝畫乎,裴君所記為謬矣。)佛殿內菩薩樹下彌勒菩薩塑像。麟德二年自內出。王玄策取到西域所圖菩薩像為樣(巧兒張壽宋朝塑,王玄策指揮,李安貼金)。東間彌勒像(張智藏塑,即張壽之弟也。陳永承成),西間彌勒像(竇弘果塑,[A12]已上三處像光及化生等,並是劉爽刻),殿中門西神(竇弘果塑),殿中門東神(趙震贊塑,今謂之聖神也),此一殿功德並妙。選巧工各騁奇思,莊嚴華麗,天下共推。西禪院殿內佛事并山(並竇弘果塑),東禪院般若臺內佛事,中門兩神,大門內外四金剛,并獅子崑崙各二,并迎送金剛神王,及四大獅子,兩食堂、講堂、兩聖僧([A13]已上並是竇弘果塑),大殿內東西面壁畫(劉行臣描),維摩詰盧舍那(並劉行臣描,趙[A14]龕成自餘並聖曆[A15]已後劉茂德、皇甫節共成),法華太子變(劉茂德成,即行臣子),西壁西方佛會(趙武端描),十六觀及閻羅王變(劉阿祖描),西禪院北壁華嚴變(張法受描),北壁門西一間佛會及山水(何長壽描)、人物等(張法受描趙[A16]龕成);東西兩壁西方彌勒變,并禪院門外道西行道僧(並神龍後王韶應描董忠成);禪院內西廊壁畫(開元十年吳道子描),日藏月藏經變,及業報差別變(吳道子描。翟琰成。罪福報應,是雜手成,所以色損也);東禪院殿內十輪變(武靜藏描),東壁西方變(蘇思忠描,陳慶子成),殿間菩薩及內廊下壁(武靜藏描,陳慶子成),講堂內大寶帳(開元三年史小[A17]淨起樣,隨隱起等是張阿乾,生銅作并蠟樣是李正、王兼亮、郭兼子),天后大香爐(高五尺五寸,闊四尺,重二千斤),又大金銅香爐(毛婆羅樣後更加木座及須彌山浮趺等,高一丈二尺,張阿乾蠟樣),金銅幡十三口(長一丈二尺,張李八寫并成),畫絹幡十三口(金銅脚長一丈二尺,張李八寫并成,又四口亦長一丈二尺,雜手成)。
大院紗廊壁行僧中門內已西(並趙武端描,惟唐三藏是劉行臣描亦成),中門內已東五僧(師奴描),第六僧已東,至東行南頭第二門已南(並劉行臣描),已北(並趙武端描,或云劉行臣描),中門西邊紗廊外面(並聖曆[A18]已後劉茂德描,陳庶子成),中門內立神,大門內坐神(並劉行臣描),中門東立神,及神之東西兩鬼(聖曆後有神英法師,令何長壽掃却,欲重描。神英京兆黨何生,洛下眾僧黨劉行臣。時人以何生雖善山水,至於畫神不如劉。劉為關東獨步,與西京長壽齊名,洛下之意,抑何進劉,不許神英之請,還遣行臣之子茂德續其父畫,今中門東神及兩鬼腰[A19]已上新接者,亦不逮其父矣)。其日藏月藏經變有病龍,又妙於福先寺者。殿內則天真、山亭院十輪經變,華嚴經,並武靜藏畫。龍王面上蜥蜴及懷中所抱鷄,尤妙。山亭院北及門樓內兩廂,震亶、支提二神,並劉行臣畫。今暗。第二門東神亦行臣畫,今暗。([A20]彥遠遊西京寺觀不得遍,惟敬愛寺得細探討,故為詳備。)
ᅟᅟ==[A12] 已【CB】,巳【補編】==
ᅟᅟ==[A13] 已【CB】,巳【補編】==
ᅟᅟ==[A14] 龕【CB】,▆【補編】==
ᅟᅟ==[A15] 已【CB】,巳【補編】==
ᅟᅟ==[A16] 龕【CB】,▆【補編】==
ᅟᅟ==[A17] 淨【CB】,凈【補編】==
ᅟᅟ==[A18] 已【CB】,巳【補編】==
ᅟᅟ==[A19] 已【CB】,巳【補編】==
ᅟᅟ==[A20] 彥【CB】,▆【補編】==
龍興寺西禪院殿東頭,展畫八國王分舍利。
大雲寺門東兩壁鬼神,佛殿上菩薩六軀,淨土經變,閣上婆叟仙,並尉遲畫。黃犬及鷹最妙。
弘聖寺陳靜眼、張志畫。
昭成寺西廊障日西域記圖,楊廷光畫。
三門下護法二神,張遵禮畫。
香爐兩頭淨土變、藥師變,程遜畫。
聖慈寺西北禪院,程遜畫。本行經變,維摩詰并諸功德,楊廷光畫。
弘道觀東封圖是吳畫,兩京記乃云非名手畫,誤也。城北老君廟吳畫,杜甫詩云:「五聖聯龍袞,千官列雁行;畫手看前輩,吳生獨擅場。」
光嚴寺(裴孝源云,有董伯仁畫。)
天女寺(裴云,有展畫,今不見。)
已上東都
會昌五年,武宗毀天下寺塔,兩京各留三兩所,故名畫在寺壁者,唯存一二。當時有好事或揭取,陷於屋壁。已前所記者,存之蓋寡。先是宰相李德裕鎮浙西,創立甘露寺,唯甘露不毀,取管內諸寺畫壁,置於寺內,大約有:
顧愷之畫維摩詰,在大殿外西壁;
戴安道文殊,在大殿外西壁;
陸探微菩薩,在殿後面;
謝靈運菩薩六壁,在天王堂外壁;
張僧繇神,在禪院三聖堂外壁;
張僧繇菩薩十壁,在大殿兩頭;
張僧繇菩薩并神,在文殊堂外壁;
展子虔菩薩兩壁,在大殿外;
韓幹行道僧四壁,在文殊堂內;
陸曜行道僧四壁,在文殊堂內前面;
唐湊十善十惡,在三門外兩頭;
吳道玄僧二軀,在釋迦道場外壁;
吳道玄鬼神,在僧迦和尚南外壁;
王陁子須彌山海水,在僧伽和尚外壁。(顧畫維摩詰,初置甘露寺中,後為虞尚書簡辭所取,[A21]寶於家以匣之。大中七年,今上因訪宰臣,此畫,遂詔壽州刺史[A22]盧簡辭求以進,賜之金帛,以畫示百官後,收入內。)
ᅟᅟ==[A21] 寶【CB】,▆【補編】==
ᅟᅟ==[A22] 盧簡辭【CB】,▆▆▆【補編】==
#----------------------------------------------------------------------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 第 18 冊 No. 96 佛教繪畫史料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