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文化研究所研究報告(昭和五一年)
絕觀論
中國禪錄研究班 常盤義伸 柳田聖山
[A1]入理緣門 一卷。
ᅟᅟ==[A1] 入【CB】,人【補編】==
麁是問頭、緣門起決。
注是答語、入理除疑。
是名絕觀論。
1
一
夫大道冲虛、幽微寂寞、不可以心会、不可以言詮。今且立二人、共談真実。師主名入理、弟子号緣門。
於是入理先生、寂無言說。緣門忽起、問入理先生曰、云何名心、云何安心。
答曰、汝不須立心、亦不須強安。可謂安矣。
二
問曰、若無有心、云何学道。
答曰、道非心念、何在於心也。
三
問曰、若非心念、当何以念。
答曰、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無念即無心、無心即真道。
四
問曰、一切眾生実有心不。
答曰、若眾生実有心、即顛倒。只為於無心中而立心、乃生妄想。
五
問曰、無心有何物。
答曰、無心即無物、無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
六
問曰、眾生妄想、云何得滅。
答曰、若見妄想、及見滅者、不離妄想。
七
問曰、不遣滅者、得合道理否。
答曰、若言合与不合、亦不離妄想。
八
問曰、若為時是。
答曰、不為時是。
2
一
緣門問曰、夫言聖人者、当断何法、当得何法、而云聖也。
入理曰、一法不断、一法不得、即為聖也。
二
問曰、若不断不得、与凡何異。
答曰、不同。何以故、一切凡夫妄有所断、妄有所得。
三
問曰、今言凡有所得、聖無所得。然得与不得、有何異。
答曰、凡有所得、即有虚妄。聖無所得、即無虚妄。有虚妄故、即論同与不同。無虚妄故、即無異無不異。
四
問曰、若無異者、聖名何立。
答曰、凡夫之与聖人、二俱是名。名中無二、即無差別。如說龜毛兔角。
五
問曰、若聖人同龜毛兔角者、応是畢竟無。令人学何物。
答曰、我說龜毛無、不說龜亦無。汝何以設此難也。
六
問曰、無毛喻何物、龜喻何物。
答曰、龜喻於道、毛喻於我。故聖人無我而有道。但彼凡夫而有我有名者、如橫執有龜毛兔角也。
七
問曰、若如此者、道応是有、我応是無。若是有無、豈非有無之見。
答曰、道非是有、我非是無。何以故、龜非先無今有、故不言有。毛非先有今無、故不言無。道之与我、譬類可知。
八
問曰、夫求道者、為一人得耶、為眾人得耶。為各各得耶、為惣共有之。為本來有之、為復修成得之。
答曰、皆不如汝所說。何以故、若一人得者、道即不遍。若眾人得者、道即有窮。若各各得者、道即有数。若惣共得者、方便即空。若本來有者、万行虛設。若修成得者、造作非真。
九
問曰、究竟云何。
答曰、離一切根量、分別貪欲。
3
一
緣門問曰、凡夫有身、亦見聞覚知、聖人有身、亦見聞覚知。中有何異。
答曰、凡夫眼見耳聞、身覚意知。聖人即不爾。見非眼見、乃至知非意知。何以故、過根量故也。
二
問曰、何故経中復說聖人無見聞覚知者、何。
答曰、聖人無凡夫見聞覚知、非無聖境界。非有無所攝、離分別故也。
三
問曰、凡夫実有凡境界耶。
答曰、実無妄有、本來寂滅。但被虚妄計著、即生顛倒也。
四
問曰、我不解、若為聖見非眼見、聖知非意知。
答曰、法体難見、譬況可知。如彼玄光鑒物、如照所照、非有能照之眼。又如陰陽候物、似知所知、非有能知之意也。
4
一
緣門起問曰、道究竟属誰。
答曰、究竟無所属、如空無所依。道若有繫属、即有遮有開、有主有寄也。
二
問曰、云何為道本、云何為法用。
答曰、虚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也。
三
問曰、於中誰為造作。
答曰、於中実無作者、法界性自然。
四
問曰、可不是眾生業力所為耶。
答曰、夫受業者、而為業繫所纏、自因無由。何[A2]暇繫海積山、安天置地。
ᅟᅟ==[A2] 暇【CB】,▆【補編】==
五
問曰、蓋聞菩薩有意生身。豈不由神通之力耶。
答曰、凡夫有漏之業、聖人無漏之業。彼雖勝劣有殊、由未是自然之道。故云、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
六
問曰、既言空為道本、空是仏不。
答曰、如是。
七
問曰、若空是者、聖人何不遣眾生念空、而令念仏也。
答曰、為愚癡眾生、教令念仏。若有道心之士、即令觀身実相、觀仏亦然。夫言実相者、即是空無相也。
5
一
緣門起問曰、葢聞外道亦得五通、菩薩亦得。共彼有何異也。
入理答曰、不同。何以故、外道謂有能得者、菩薩即不爾。了達無我故也。
二
問曰、自有始、凡初学入理未円、微証真如、薄知妙理。与彼外道五通、何者勝。
答曰、先取入理微証、何用彼達事五通乎也。
三
問曰、若得五通者、交為世所尊、交為世所重。前知未然、却知過事。自防愆犯、豈不勝哉。
答曰、不然。何以故、一切世人、心多著相、貪緣事業、仮偽乱真。彼雖有勝意之通、善星之弁、若不知実相之理、皆不免沒於裂地之患。
6
一
緣門問曰、道者為独在於形靈之中耶、亦在於草木之中耶。
入理曰、道無所不遍也。
二
問曰、道若遍者、何故煞人有罪、煞草木無罪。
答曰、夫言罪不罪、皆是就情約事、非正道也。但為世人不達道理、妄立我身、煞即有心、心結於業、即云罪也。草木無情、本來合道、理無我故、煞者不計、即不論罪与非罪。夫無我合道者、視形如草木、被斫如樹林。故文殊執劒於瞿曇、鴦掘持刀於釈氏。此皆合道、同証不生、了知幻化虛無。故即不論罪与非罪。
三
問曰、若草木久來合道、経中何故不記草木成仏、偏記人也。
答曰、非独記人、亦記草木。経云、於一微塵中、具含一切法。又云、一切法亦如也、一切眾生亦如也。如無二無差別。
7
一
緣門問曰、如是畢竟空理、当於何証。
入理曰、当於一切色中求、当於自語中証。
二
問曰、云何当於一切色中求、当於自語中証。云何色中求、云何語中証。
答曰、空色一合、語証不二也。
三
問曰、若一切法空、何為聖通凡壅。
答曰、妄動故壅、真靜故通。
四
問曰、既実空者、何為受薰。若既受薰、豈成空也。
答曰、夫言妄者、不覚忽而起、不覚忽而動。其実空体中、無有一法而受薰。
五
問曰、若実空者、一切眾生、即不修道。何以故、自然性是故。
答曰、一切眾生、若解空理、実亦不仮修道、只為於空不空、生於有惑。
六
問曰、若如此者、応離惑有道。云何言一切非道。
答曰、不然。非惑即是道、非離惑是道。何以故、如人酔時非醒、醒時非酔。然不離酔有醒、亦非酔即是醒也。
七
問曰、若人醒時、致酔何在。
答曰、如手翻覆。若手翻時、不応更問手何在。
8
一
緣門問曰、若人不達此理、得說法化眾生不。
入理曰、不得。何以故、自眼未明、焉治他目。
二
問曰、隨其智力、方便化之。豈不得耶。
答曰、若達道理者、可名智力。若不達道理、名為無明力。何以故、助己煩悩作氣力故也。
三
問曰、雖然不能如理化人、且教眾生行十善五戒、安処人天。豈不益哉。
答曰、至理無益、更招二損。何以故、自陷陷他故。自陷者、所謂自妨於道。陷他者、所謂不免輪[A3]迴六趣也。
ᅟᅟ==[A3] 迴【CB】,迥【補編】==
四
問曰、聖人豈不說五乘有差別耶。
答曰、聖人無心說差別法、但彼眾生自心悕望現。故経云、若彼心滅尽、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說為一乘也。
9
一
緣門問曰、何為真学道人、不為他所知、不為他所識。何為也。
答曰、奇珍非為貧窮之所識、真人非為群邪偽人之所知。
二
問曰、世有偽人、不閑正理。外現威儀、專精事業、多為男女親近者、何也。
答曰、如婬女招群男、臰宍來眾蠅。此為名相之所致也。
10
一
緣門問曰、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為通達仏道。
答曰、善惡無分別也。
二
問曰、何謂無分別。
答曰、於法不生心也。
三
問曰、可無作者乎。
答曰、非有無作者也。
四
問曰、不覚知乎。
答曰、雖知無我也。
五
問曰、無我、何有知。
答曰、知亦自無性。
六
問曰、道我、有何妨。
答曰、知名亦不妨。只恐心中有事。
七
問曰、有事、有何妨。
答曰、無妨即無事。無事、問何妨。
八
問曰、若簡有事取無事者、云何名行非道耶。
答曰、其実無事。汝強遣他生事、作何物。
九
問曰、叵有因緣得煞生不。
答曰、野火燒山、猛風折樹、崩崖圧獸、汎水漂虫。心同如此、合人亦煞。若有猶預之心、見生見煞、中有心不尽、乃至蟻子亦繫你命也。
一〇
問曰、叵有因緣得偷盜不。
答曰、蜂採池花、雀銜庭粟、牛飡[冰-水+尺]豆、馬噉原禾。畢竟不作他物解、合山岳亦擎取得。若不如此、乃至針鋒縷葉、亦繫你項作奴婢。
一一
問曰、叵有因緣得行婬不。
答曰、天覆於地、陽合於陰、廁承上漏、泉澍於溝。心同如此、一切行處無鄣㝵。若情生分別、乃至自家婦亦污你心也。
一二
問曰、叵有因緣得妄語不。
答曰、語而無主、言而無心、声同鐘響、氣類風音。心同如此、道仏亦是無。若不如此、乃至称仏、亦是妄語。
11
一
緣門起問曰、若不存身見、云何行住坐臥也。
答曰、但行住坐臥、何須立身見。
二
問曰、既不存者、得思惟義理不。
答曰、若計有心、不思惟亦有。若了無心、設思惟亦無。何以故、譬如禪師淨坐而興慮、猛風亂動而無心也。
12
一
緣門問曰、若有初学道人、忽遇因緣、他欲來害、云何對治而合道乎。
答曰、一箇不須對治。何以故、可避避之、不可避任之、可忍忍之。不可忍哭之。
二
問曰、若哭、與他有我見人何別。
答曰、如杵扣鐘、其聲自然出也。何必即有我乎。汝若強死捉心、嚙齒噤忍、此乃存大大我。
三
問曰、人之哀哭、中有情動。豈同鐘響。
答曰、言同與不同者、但是汝多事。妄想思量作是問。若無心分別者、道躰自然。
四
問曰、吾聞聖人兵不傷、苦不枉、色不受、心不動。此何謂也。
答曰、若了一切法即無我、聲與不聲、動與不動、俱合道理、無妨碍。
13
一
緣門問曰、我見有学道人、不多專精持戒、護威儀不慇懃、不化眾生、騰騰任運者、何意也。
答曰、欲亡一切分別心、欲滅一切諸有見。雖似騰騰任運、而內行無間。
二
問曰、如此行者、乃更生他小兒之見、云何言能滅見也。
答曰、但滅汝見、何慮他生。譬如魚脫深淵。何慮捕者嫌爾。
三
問曰、若此者、即是自益損他、何名大士。
答曰、汝見若不生、彼即不生。汝今玄慮他生、乃是自生、非他生也。
四
問曰、內通大理、外現小儀。於法何損。
答曰、汝今強欲要他大老子、作小兒戯。於理何益。
五
問曰、如是滅見大士、何人能識、何人能知也。
答曰、証者乃知、行者能識。
六
問曰、如此大士、亦能化生不。
答曰、何有日月不照、灯舉不明。
七
問曰、作何方便。
答曰、正直無方便。
八
問曰、若無方便、云何利益。
答曰、物來而名、事至而応。無心計校、有預算之緣。
九
問曰、我聞如來七日思惟、起乎方便。云何而言無有計校之心。
答曰、諸仏境界、非思量覚観所知。
一〇
問曰、仏豈妄語耶。
答曰、真実非虛妄。
一一
問曰、云何經說思惟、今言不思惟。
答曰、化門方便也。
一二
問曰、諸仏方便從何而生。
答曰、諸仏不生、但從心生。緣化万有、法本無名。
14
一
緣門問曰、我不知、云何名為仏、云何名為道、云何名變化、云何名常住。
入理答曰、覚了無物、謂之仏、通彼一切、謂之道。法界出生為變化、究竟寂滅為常住。
二
問曰、云何名一切法悉是仏法。
答曰、非法非非法、是一切仏法也。
三
問曰、何名為法、何名非法、何名非法非非法也。
答曰、是法名是法、非法名非法。是非非所量、故名非法非非法。
四
問曰、此說誰証。
答曰、此說非誰、云何言証。
五
問曰、無誰何說。
答曰、無誰無說、即是正說。
六
問曰、何名邪說。
答曰、計有說者。
七
問曰、是誰之計、云何無計。
答曰、計者但語。語中無語、計者亦無。
八
問曰、若此說者、即一切眾生本來解脫。
答曰、尚無繫縛、何有解脫人。
九
問曰、此法何名。
答曰、尚無有法、何況有名。
一〇
問曰、若此說者、我転不解。
答曰、実無解法、汝勿求解。
一一
問曰、云何究竟。
答曰、無始終。
一二
問曰、可無因果耶。
答曰、無本即無末。
一三
問曰、云何說証。
答曰、真実無証說。
一四
問曰、云何知見。
答曰、知一切法如、見一切法等。
一五
問曰、何心之知、何目之見。
答曰、無知之知、無見之見。
一六
問曰、誰說是言。
答曰、如我所問。
一七
問曰、云何如我所問。
答曰、汝自觀問、答亦可知。
一八
於是緣門再思再審、寂然無言也。
入理先生乃問曰、汝何以不言。
緣門答曰、我不見一法如微塵許而可對說。
爾時入理先生即語緣門曰、汝今似見真実理也。
15
一
緣門問曰、云何似見、非正見乎。
入理答曰、汝今所見、無有一法者、如彼外道。雖学隱形、而未能滅影亡跡。
二
緣門問曰、云何得形影俱滅也。
入理答曰、本無心境、汝莫起生滅之見。
三
問曰、凡夫所以問、聖人所以說。
答曰、有疑故問、為決疑故說也。
四
問曰、吾聞聖人無問而自說。何決也。是有法可說耶、為是玄見他疑耶。
答曰、皆是對病施藥也。如天雷聲動、必有所応。
五
問曰、大聖如來、既無有心生。緣何現世。
答曰、夫太平之世、瑞草緣生。
六
問曰、如來既非命盡、云何現滅。
答曰、飢荒之世、五穀緣滅也。
七
問曰、吾聞聖人哀從定起、悲化群生。無㝵大通、豈同瑞草也。
答曰、定謂法身、報身四大宍身也。分別前境応起謂化身。法無因繫、化無緣留、出沒虚通、故曰無㝵也。
八
問曰、云何言悲。
答曰、但以化身無慮、体合真空、仁物無心、彼強謂之悲。
九
問曰、眾生何時修道得似如來。
答曰、若不了者、於恒沙劫修道、転転不及。初若了者、眾生当身、即是如來。何論得似不似。
一〇
問曰、若如說者、如來即是易得。云何言三大劫修。
答曰、甚難也。
一一
問曰、若不転即身是、云何名難。
答曰、起心易、滅心難。是身易、非身難。有作易、無作難。故知玄功難會、妙理難合。不動即真、三聖希及。
一二
於是緣門長歎、聲滿十方。忽然無音、豁然大悟。玄光淨智、返照無疑。始知学道奇難、徒興夢慮。而即高聲歎曰、善哉善哉、如先生無說而說、我実無聞而聞。聞說一合、即寂寞無說。不知先生向來問答、名誰何法。
一三
於是入理先生、身安不動。目擊無言、顧視四方。呵呵唧唧而謂緣門曰、夫至理幽微、無有文字。汝向來所問、皆是量起心生。夢謂多端、覚已無物。汝欲流通於世、寄問仮名、請若收蹤。故名絕觀論也。
緣門論一卷
□□□阿、志澄闍梨、各執一本校勘訖。
一
問曰、人皆有心、作何方便得無生心。
答、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知三界如幻実空、始可得免。
二
問曰、一切眾生如幻如夢。弟子煞之有罪不。
答曰、若見眾生是眾生、煞之得罪。不見眾生是眾生、即無可煞。如夢中煞人、寤時畢竟無物。
三
問、云何入道。
答、心非有無、何問入道。欲得識入道者、不出入心是也。
四
問、有人飲酒食宍、行諸五欲、得作仏法耶。
答、心尚不有、誰作是非。
五
問、何名仏法。
答、知心法無、即是仏法。
六
問、何名無分別智。
答、現識不生、覚觀不起是。
七
問、何名妄想。
答、想念心是。
八
問、云何息妄想。
答、知妄想不生、無妄可息。知心無心、無心可息是也。
九
問、何名如來藏。
答、覚知色塵是自心現、想即不生故、即是如來藏。
一〇
問、世人修学、得道不。
答、口說修道、実行不可成。世人皆初時有心、久後即慢。故曰実行者、不可口說而得道也。又云、兵怯不可擬敵、馬劣不能代步。
一一
問、云何無名相法。
答、心裏所求、証無人我。說即仮名、言即仮相。見聞知覚、有何名相。
一二
問、作何行、即生無色界。
答、此人不知方法、皆是息妄見心。雖得心靜、久後還發。經云、当來比丘、如犬逐塊。人已擲塊、犬不知塊從人起。犬咬塊、不咬其人。若也咬人、塊即自息。修道之人、若了心量、亦復如是。
一三
問、仏度眾生盡、然後成仏。眾生未度、仏已成仏。
答、仏自有解、譬如有客坐在闇室。主人吹火、意欲照客。但火著時、主人先照。菩薩意度眾生。然功德具足、在前成仏。
一四
問、眾生本法如何。
答、無仏無眾生、不見人我相、即是本法。
(觀行法為有緣 無名上士集)
譬如鑛中、雖有其金、若不施功、終不可得。用功之者、乃獲金矣。心亦如是。雖知本來常寂、若不觀察、不得定也。是勧諸学者、一切時處、恒向內照、物得捉之捨。
若人求道不習此、
千劫万劫枉功夫。
徒自疲勞忍辛苦、
究竟不免墮三塗。
譬如求蘇鑽搖水、
力盡不獲寔由愚。
智者求心不求仏、
了本心源即無余。
亦如求蘇鑽乳濃、
不費其功疾成蘇。
一五
問曰、諸仏聖人說青黃赤白觀法何意。
答曰、正約眾生使住。此是住心法、亦合人識知所見皆不実。若為知。一切物上、或見青或見黃、即一切所見皆無実。如今人將放光明作聖、大誤也。
一六
問曰、作観亦知過去未来若為。
答曰、由心靜知。縱使知亦是不実。
又問、仏得他心智、知過去未來等事、亦可是不実。
答曰、亦不是実。經云、菩薩無來去今。云何見過去未來等事。說仏見過去未來、得他心智、是不了經說。
一七
問曰、如來藏是眾生、云何。
答曰、如來藏者、為見身人、說有如來藏。若不見身者、即不說有如來藏。
又問、如來藏量說始有、若為。
答曰、人見身実者、即說有父母所生。若不自見身、亦不得論父母。仏就眾生見実、即說如來藏。眾生根本皆如來藏造業、但造業即受報。說如來藏者、是不了教說。又知如來藏是無我之異名、亦是盡義也。
達摩和尚絕觀論一卷
辛巳年三月六日写記 僧法成
#----------------------------------------------------------------------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 第 18 冊 No. 101 絕觀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