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邦所傳三階佛法四卷、燉煌所傳對根起行法(第一斷片)、无盡藏法略說(第八斷片)並に七階佛名經(第四斷片)の一部を除き、他は底本の外、全く對校の異本を闕けり。 二、句點、返點は只管通讀に資せんが為に、試に編者の加へしものとす。 三、語句通解し難きもの、文辭接續を闕くもの、脫衍の覩易きもの、魯魚の誤れるもの等、及ぶ限り補修し改訂して專ら文意の通達を期せり。是等併せて切に江湖の是正を俟つ。 四、本編に使用せる略符凡そ左例の如し。 堅說□□(為一)階  破爛脫佚、不明を補修せるものは、右側に六號活字を以て之を標す。 入佛(法)已來  脫字を推定せるものは括弧內に六號活字を以て之を標す。 第三段明修  衍字を推定せるものは右側に●點を加ふ。 即是如來藏  異本に依りて脫字を補修せるものは右側に〇點を附す。 恒沙(河)第七(一)人  異本に依りて語句を訂正せるものは右側に六號活字、左側に〇點を附す。 能徹倒(到)斷盡  異本に依うずして編者の私に訂正せるものは右側に六號活字を以て之を標す。 以上の外主として異本の對校を保存せんが為め、冠註を加へ大正新修大藏經の例に依りて下記の略符を使用せり。 一 貪瞋…不生=貪瞋无故痴亦不生(…は中略の符號) 二 〔貪瞋…不生〕八字-=貪瞋无故痴亦不生八字無(〔〕 -は無字の略符) 三 十惡+(十惡有)=十惡下有十惡有三字(+()は有字の略符) 四 能種子=能施種子=能種子作能施種子(=は作字の略符) 五 或=惑?=或恐惑歟(=?は歟字の略符) 小引 藍吉富 三階教是隋代僧人信行所創始的佛教修持團體,也是我國第一個具有實踐意味與宗派意識的佛教教派。然而由於該教的若干主張與其他佛教徒不合,所以雖然具有崇高的宗教精神與宗教狂熱,但是曾遭受到隋唐間的數次禁遏,而終告滅亡。有關該教的典籍,在古代也被判為偽經而無法入藏。關於該教的內容與歷史,在近數百年來的我國佛教界,也幾乎完全茫然無知。然而,五、六十年前由於日本矢吹慶輝博士的研究,終於使該教重新大白於世。三階教典籍也再度為世人所注意。 矢吹博士曾先後兩次赴英法等國蒐求敦煌古代佛教寫本,並在該二地發現了三階教的殘卷。透過他的研究與整理,一部皇皇巨著:「三階教之研究」乃告誕生。該書內容主要包含兩大部份,其一是研究論文,其二是三階教籍的整理。前者的中譯本即數十年前墨禪法師所譯的「三階教研究」一書。後者即此處所收的「敦煌三階教殘卷」與「本邦(日本)所傳三階佛法」。 由於這是近數百年來,國內三階教典籍的首度重現,國人知道「三階教」為何物的恐怕不多,[A1]茲將拙作「三階教典籍略介」及「信行與三階教」二文轉載於此,以供有意研讀三階教籍者參考。 ᅟᅟ==[A1] 茲【CB】,玆【補編】== 三階教典籍略介 藍吉富 三階教是我國佛教史上的奇特宗派,創建於隋朝僧人信行(五四〇~五九四)。其教盛行於隋唐二代,有狂熱的信徒及財源充足的經濟組織——無盡藏院。創始者信行具有頭陀苦行的精神,與「誓願頓捨身命財」的布施情操,而且精進、忍辱、熱心度世,因此在隋代得到相當多信眾的支持。 三階教的主要教義,主張時值末法時代(即第三階時),眾生倒見充斥,此時如果研究各經各論,往往無法如實得到正解。甚至於念佛法門也不適用。因為這些法門都是針對第二階眾生所施設的,到第三階時代已經過時。 信行以為,生值第三階時代的眾生,最適當的修持法門是普敬眾生,因為眾生皆本具如來藏。在行為方面,即須日日不斷地禮佛(不是念佛)、供養眾生、布施、苦行等。這種看法在隋唐二代曾引起佛教界的軒然大波。不但義學諸家群起反對,即使淨土系佛徒也對之大行口誅筆伐。加上該派佛徒之組織較他派嚴密,信徒狂熱,經濟來源充足,因此執政者對之亦甚為側目。再經他派佛徒之建議,終使該教在隋唐數百年間,迭遭政府的禁斷。這是我國佛教史上少見的教內宗派迫害事件之一。 已故日本學者矢吹慶輝為世界上研究該教成績最卓著的學者。其「三階教之研究」(日本岩波書店,昭和二年版)一書蒐輯散佚在我國、日本、倫敦、巴黎等地的三階教資料(多為敦煌寫本),考訂研究,終成一劃時代的鉅構。此處擬就該書所收之三階教重要典籍,擇要略作介紹。以稍補今存大藏經未收三階教籍之缺憾。 (一)、信行遺文 這是信行所撰的幾段文字。主要一段在敘述學習三階教「常樂我淨行」的方法,亦即禮佛、布施、頭陀行等事。此外並述及修持方式,如謂:「坐禪者常坐,莫問晝夜,一向不得臥。禮佛者各各須得淨衣。一日一夜,三時洗浴。莫問晝夜,常禮不息。除半夜一時臥,晝日一時食之多少。坐禪禮佛一種唯得一食。」又信行有關布施之警句:「誓願頓捨身命財,直到成佛」,亦收在此數段遺文之中。原寫本收藏在大英博物館。為斯坦因所收集。 (二)、三階佛法卷二卷三 「三階佛法」為研究該教教義的最根本典籍。此二卷即該書殘本。原寫本卷二為斯坦因所收集,現藏於大英博物館。卷三為伯希和所得,現藏於巴黎國民圖書館。 (三)、日本所傳三階佛法四卷 此書為日本所流傳之三階教資料,為研究該教教義之較完整典籍。版本有法隆寺、正倉院、興聖寺三種。[A2]茲摘引該書數段文字於此,以供參考: ᅟᅟ==[A2] 茲【CB】,玆【補編】== 卷一:「佛滅一千年已後,一切聖人一切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悉普滅盡。」 卷三:「一切第一第二兩階佛法內,有一切戒、見俱不破、有一切破戒不破見、兩種正見成就眾生。一切第三階佛法內,唯有『一切行壞體壞、戒見俱破、顛倒一切』一種眾生。」 卷四:「佛滅度一千年已後,一切比丘取我十二部經,競共讀誦。以上著中,以中著下,以下著上,中著前後。非義言義,亦如六師外道,各言我是。當爾之時,十二部經,雖行於世,無有威德。」 (四)、三階佛法密記卷上 此書為「三階佛法」一書的註釋。原有上中下三卷,今僅存上卷。原寫本為伯希和所得,現藏巴黎國民圖書館。關於該教所謂的「三階」,本書即有註釋云:「佛在世,佛自住持佛法。位判是第一階時。佛滅度後一千五百年以前,由有聖人及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住持佛法,位判是第二階時。從佛滅度一千五百年以後,利根凡夫戒定慧別解別行,皆悉邪盡,當第三階時。」 (五)、對根起行法 此書也是三階教教義典籍。今存者不完全,僅為殘卷。原寫本為斯坦因所得,現藏在大英博物館。 「對根起行」猶如通常所謂的「對症下藥」。該教認為眾生的根性,隨時代的變異而有所不同。每一時代的眾生,必須修行適合該時代的法門,始有效果。本書即說明此一原理及其方法者。[A3]茲徵引該書數段於次: ᅟᅟ==[A3] 茲【CB】,玆【補編】== 「別法就根者有二義,一者對根明淳益無損。……二者不當根學別法,淳損無益。何以故?由不當根,下人行上人所行法故。」 「普法無病者,如來藏佛性等體是普法。一切凡聖一切邪正同是一體,更無別法,唯是如來藏。一切凡夫,莫問根基上下,學之淳益無損。」 (六)、無盡藏法略說、大乘法界無盡藏法釋 此二寫本俱為斯坦因所得,現藏大英博物館。「無盡藏法」是三階教根據布施[A4]波羅密多所發展出來的法門。主張眾生應行布施,以了却前生的宿業。信徒將財物布施到三階寺院,三階寺院則將該等財物用來救濟天下貧苦百姓及補助其他貧窮寺院。三階教寺院內有此類財政組織,名為無盡藏院。即專為處理此等事情的。 ᅟᅟ==[A4] 波【CB】,婆【補編】== 這二種寫本,即係說明無盡藏法的文獻。[A5]茲摘引大乘法界無盡藏法釋之一段文字於次,以供參考: ᅟᅟ==[A5] 茲【CB】,玆【補編】== 「若不因作無盡藏,陪(賠)無始已來百千生百刧……,爾許債負,何由得了?行者今因無盡藏施,無始宿債,一時頓停。不畏債主,更為障道業障報障一時頓滅。父母兄弟六親眷屬頓出三塗,豈非大益?」 (七)、七階佛名經 此寫本錄三階教徒禮懺、勸讀、隨喜、廻向、發願之文詞及稱禮之佛名等。可供研究三階教儀式者參考。原本為斯坦因所得,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敦煌本「三階佛法」表解 取自「佛書解說大辭典」 【卷第一】 第一大段 就根行位分為三段 第一段 以根對法 第二段 就行通說 此兩段俱文少不分子段 第三段 就位別說有三階(三子段) 第一子段 明第一階根機於中有三(五本五末義) 第二子段 明第二階根機於中有五子句 前四子句 明第二第三階同顯共第一階別 第五子句 明第二第三異顯下兩階別 第三子段 明第三階根機兼明最廣一切經律論常說純說顛倒 次明所依甚深大乘機(涅槃華嚴) 次後對諸門辦同異 卷末因三階自相對辨同異即明七種最大別惡顛倒 【卷第二】 第二大段 就現在人行賞罰出世分為三段 第一段 明三階人行邪正即分為三子段 第二段 明三階人賞罰行輕重不同復分為三子段 第一子段 明第一階人賞罰行(於中具明三階能行賞罰人行位盡) 第二子段 明第二階人賞罰行(於中兼明諸佛菩薩真應兩身凡聖善惡邪正大小同異難識肉眼凡夫不別即明善惡兩種顛倒) 第三子段 明第三階人賞罰行(於中具明三階起教法及能知教人並所起教法同異及起行意別明不輕菩薩能起教人起教多義文有四子句後明第三階人十子句金剛惡即是五本五末中自他義) 第三段 明三階人出世行淺深不同復分為三子段 第一子段 明第一階人出世行(於中初明位上六住已去通凡及聖普別違順俱行盡次後明合學別所由略明八種佛法驗普習氣本末遠近普教別簡根機具足成根源由) 第二子段 明第二階人出世(於中具明普別兩種三乘根機次後廣說邪正四依) 第三子段 明第三階人出世行(於中明第三階人正合學普真普正八種佛法兼觀住持三寶是有緣根機當根破病次後對第二階明根機藥病四子句次後明三寶癈興末後廣明護法損益) 【卷第三.卷第四】 第三大段 就三階佛法賞罰出世及所依境分為四段 第一段 明三階文教法有上中下分為三子段 第二段 明三階賞罰法輕重不同復分為三子段 第一子段 第二子段 明第二階賞罰法(於中具明三階人七種懺悔滅罪證驗同異難義) 第三子段 明第三階賞罰法(於中明最大多罪因最大多阿鼻地獄果學別上四子句即是五本五末中上下義) 第三段 明三階出世法七別七普淺深不同又分為三子段 第三子段 半在第三卷末 第三子段 半在第四卷初 合為第三階出世子段 於中初具明八種佛法次明學別十三子句初五子句即明五種不救並第六子句即是六部經說最多顛倒 第七子句廣明十二種顛倒所依經文並在第三卷末於第四卷初別明十一部經說邪盡顛倒次明四部經說出顛倒惣屬第七子句餘大子句明不合作人主法主所由即第十三子句盡即是 五本五末中普別義後六子句明不合作僧官都統所由即是善惡義惣屬第三階出世子段竟 第四段 就悲敬二田明三階人依境起行損益多少所由法於中有三段 第一段內段 明悲敬二因厚薄 第二段內段 明能敬行心有淺深 二俱文少不分子段 第三段內段 以聖人正人對第三階邪人明賞罰輕重損益不同分為四子段 第一子段 明聖人正人輕敬重治罰有七種益廣說 第二子段 明聖人正人重敬輕治罰有七種損略說 第三子段 明第三階邪人輕敬重治罰有七種損廣說 第四子段 明第三階邪人重敬輕治罰有七種益略說 卷末引大集月藏分像法決疑經證悲敬二因為勝此是第三第四卷指文竟 信行與三階教 藍吉富 有關三階教創始人信行的生平及三階教的詳細內容,日人矢吹慶輝「三階教之研究」鉅著中曾有詳細周密的研究。而且其書附錄,也收有現存世界各國之三階教相關史料。真可謂集三階教研究之大成。所以,雖然各種大藏經都不收三階教典,然而現代人之有意探索該教內容者,仍然可依矢吹氏之書而按圖索驥。 由於我國學術界對三階教未曾有人作過較詳細的專題研究,因此乃使現代的中國佛教徒多半不知該教為何物。即使對信行其人,也多半未曾聞及。以一個曾在隋唐民間佛教界流行數百年的佛教支派,其在現代中國佛教界與學術界中竟然如此地乏人理睬,無論如何,這總是一件不算小的缺憾。 職是之故,在本文中,筆者擬對該教教義略作敘述,並擬為信行其人的風格與應得的歷史地位,略作描述與判定。 一、信行其人之傳略與風格 信行(五四〇~五九四),俗姓王,魏州衛國人。 「少而落[A6]䰂,博綜群經。蘊獨見之明,顯高蹈之跡,與先舊德,解行弗同。不全聲聞,兼菩薩行。(於相州法藏寺)捨二百五十戒。居大僧下在沙彌上。門徒悉行方等。結淨頭陀乞食,日止一餐。在道路行,無問男女,率皆禮拜。欲似法華常不輕行。」 「誓願頓捨身命財,直到成佛。」 「四遠英達,皆造門而詰問之。行隨事直陳,曾無曲指。……開皇之初,被召入京。僕射高熲,邀延住真寂寺,立院處之。乃撰對根起行三階集錄,及山東所制眾事諸法,合四十餘卷。……又於京師置寺五所,即化度,光明,慈門、慧日,宏善寺是也。自爾餘寺,贊承其度焉。莫不六時禮旋,乞食為業。虛慕潔誠,如不及也。末病甚,勉力佛堂日別觀像,……臥視至卒。」 「春秋五十有五。以開皇十四年正月四日卒於真寂寺。即以其月七日,柩於雍州終南山鵄鳴埠屍陁林所。捨身血肉,求無上道。生施死施,大士有苦行之蹤。……於是法師淨名,禪師僧邕,徒眾等三百餘人,夙以(信行)禪師為善知識,三業追隨二十餘年,……遂依林葬之法,敬收舍利。起塔於屍陁林下。」 ᅟᅟ==[A6] 䰂【CB】,[髟/釆]【補編】== 從上面所徵引連綴的各種有關信行其人的史料原文,可以看出這位三階教創始人的一生,實已顯現出一種極為崇高難得的宗教風格。而與一般純以義學名世的學僧迥然異趣。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宗教意識,與毫不懷疑的苦行行為是信行一生行事之最凸出的風格。「與先舊德解行弗同」而受到眾多信眾的支持,其必為一般沙門的反對,自是可以逆料。「歷代三寶紀」卷十二曾謂「但人愛同惡異,緣是(信行)時復致譏。」然而他並不因為受其他僧人之譏誚而氣餒。仍然稟其所信而一往直前。甚至為了兼菩薩行,居然連比丘戒都加捨除。這種宗教勇氣是其特徵之一。 信行在相州時,有「頭陀乞食,日止一餐」的苦行。入京以後,雖然受到僕射高熲的禮敬,且其化大行。然而他並不因此沉溺於名聞利養之中,仍然「六時禮旋,乞食為業。虔慕潔誠,如不及也。」生前誓願頓捨身命財,死後又捨身血肉。這種苦行、布施的宗教精神是其特徵之二。 信行不隱居深山,不修小乘獨善之行。而於京師置寺五所,以弘闡其衷懷所信的思想。「續高僧傳」卷十九僧邕傳曾載一事,頗可見其大乘入世之風格。其文云: 「有魏州信行禪師,深明佛法,命世異人。……知邕遯世幽居,遣人告曰:修道立行,宜以濟度為先。獨善其身,非所聞也。宜盡弘益之方。昭示流俗。乃出山與行相遇。同修正節。」 像這種「修道立行,宜以濟度為先。獨善其身,非所聞也。」的態度,實遠非那些故鳴清高、不問外事的出家人所能企及。這種入世度人的精神,是信行行事的第三項特徵。 按道宣「續高僧傳」將信行傳收入習禪篇內,實在不甚恰當。元朝沙門曇噩的「六學僧傳」,收之入弘法科,似較道宣之分類為妥切。以信行一生的行事看來,「習禪」二字當然不足以總括其一生之行事特徵。「弘法」二字雖屬平常字眼,然而總較「習禪」為更適合用來形容信行之行事與為人。 二、信行之三階教法的根本大義 信行的一切學說,有一最基本的立場,即「對根起行」。他認為眾生的根性隨時代而有不同。所以,每一時代就須有適合該一時代眾生的佛法,而不能一成不變地代代沿用。因此,化度眾生時,最重要的原則是依據各時代眾生之根性,而教以適當的修行沙門。唐、懷感「釋淨土群疑論」卷四: 「按(信行)禪師立教之意,以當根佛法為宗。」 所謂「當根佛法」,亦即對根起行之法門。與常人所謂的「應病予藥」的寓意,也大體相同。 信行認為從釋迦成佛以來到信行之時為止,這一段期間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亦即所謂的「三階」。「三階佛法密記」卷上: 「佛在世,佛自住持佛法,位判是第一階時。佛滅度後一千五百年以前,由有聖人及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住持佛法,位判是第二階時。從佛滅度一千五百年以後,利根凡夫戒定慧別解別行,皆悉邪盡,當第三階時。」 關於第三階的年限問題,該教內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依「三階佛法」與「三階集錄」所載,則謂是在佛滅一千年之後。雖然有此異說,但對三階教義並無妨礙。因為該教最重要的前提,是在承認信行之世已是第三階之末法時期。至於千年或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問題,對該教而言則並不重要。 信行以為在三階內的眾生,由於時代環境之不同而根器亦各有異。而當時正是佛滅千年以後之第三階時代,善根普滅,正見不存。眾生行為俱告違反佛戒。日本所傳「三階佛法」卷三: 「一切第一第二兩階佛法內,有一切戒、見俱不破、有一切破戒不破見,兩種正見成就眾生。一切第三階佛法內,唯有『一切行壞體壞,戒見俱破,顛倒一切』一種眾生。」 同書卷一: 「佛滅一千年已後,一切聖人一切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悉普滅盡。……又於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內,……皆悉普名破戒。」 在這種倒見充斥、眾生破戒的第三階時代裏,出家比丘縱然讀誦佛經,也無濟於事。非但不能受用,而且還會執着經言,淆亂經義。日本所傳「三階佛法」卷四: 「佛滅度一千年已後,一切比丘取我十二部經,競共讀誦。以上著中,以下著上,中著前後。非義言義,義言非義。亦如六師外道,各言我是。當爾之時,十二部經,雖行於世,無有威德。」 時代環境既然如此,眾生如要修行,則舊傳的佛法是不適宜的。必須要選擇一種當根佛法,修行者才有證果的可能。「冥報記」卷上亦云: 「(信行)以為佛所說經,務於濟度。或隨根性,指人示道。或隨時宜,因事判法。今去聖久遠,根時久異。若以下人修行上法,法不當根,容能錯倒。」 既然前此之各種法門對當時之第三階眾生都不當根,則信行所揭櫫者當然是他所認為最適合的法門。這種法門,信行及其教團稱之為「普佛法」,「普法」,或「普真普正佛法」。其主要特徵,是不去詳究經論的奧義。只着重信仰。並對一切聖凡眾生,俱加禮敬。具有這種低調信仰的眾生,就像生為盲人之不辨景物一般。所以這種佛法又稱為「生盲眾生佛法」。「釋淨土群疑論」卷三: 「如三階禪師等,咸以信行禪師是四依菩薩。於諸大乘經中撰集三階集錄。言今千年已後,第三階眾生唯合行普真普正佛法,得生十方佛國。」 日本道忠之「群疑論探要記」卷六引「三階集錄」云: 「第三階若學普法,不墮愛憎,不謗三寶,唯有純益,無有損壞。此普亦名生盲眾生佛法。譬如生盲不分眾色,普法亦爾。於一佛乘及三乘法,不論是非,普能信故。於諸賢聖及一切凡,莫辨勝劣,俱歸敬。」 這真是一項大胆的宣佈,可以不問一乘三乘而俱加信仰,可以不辨聖凡優劣而俱加禮敬,並且公然宣稱所提倡的是生盲眾生佛法。信行這種態度,在佛教義學極為昌盛的隋唐二代,當然要引起佛教界的排斥與騷動。不祇此也,信行甚至於認為生值第三階的眾生,不但不能研讀大乘經典,而且也不能行念佛三昧之易行法門。因為這些法門對第三階眾生而言,都是不當根法。「釋淨土群疑論」卷三 「(信行以為)若行別真別正佛法及讀誦大乘經等,即時不當根法。墮於十方地獄。今無量壽經等即是別真別正,是第二階佛法。千年已前,合行此法。千年已後,既無此機,斯教即廢。」 同卷又載: 「信行禪師及於三階集錄之中……言千年已後,唯合行普,不合行別。遂將念佛三昧等法,為不當根佛法。」 提倡不研讀大乘經典,是對其他義學名僧的挑戰;主張不念佛,又是對淨土宗人的挑戰。信行這種革命性主張,真是截斷眾流,橫掃一切。而其作風之如此違背傳統,當然是難以見容於正統佛教界的。 依「對根起行法」所載,學第三階佛法,有三項主要內容。即普敬、認惡、與空觀。普敬是先禮敬眾生之本體(如來藏),從而普敬一切具有如來藏的眾生。認惡是去體認第三階時代眾生之顛倒錯謬,亦即去體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行壞體壞,戒見俱破。」空觀是體認所學一切解行之畢竟空寂。 又據現存的「信行遺文」可知,第三階之道俗眾生,其具體的修行方式,有下列幾大類: 一、行四種無盡行,日日不斷地禮佛,轉經,供養眾生,與供養眾僧。 二、隨喜助施。 三、依十二頭陀,常行乞食。 四、依法華經行不輕行。 此中所謂的「十二頭陀」,是指修苦行者的十二種苦行方式。亦即在日常生活中儘量刻苦自[A7]己。例如穿着他人所委棄的衣服,乞食為生,日祇一食,常坐不臥……等皆是。「行不輕行」是指效法「法華經」內常不輕菩薩的行為。「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ᅟᅟ==[A7] 己【CB】,已【補編】== 「(常不輕菩薩)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嗔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而常不輕菩薩仍)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 可見這是一種普敬與忍辱的修持態度。依照「信行遺文」所載,修行上述四大類事時,必須日日不斷,精進以赴。即不斷地誦經,布施、苦行……等,直到成佛為止。由此可見,信行是要修行者將全副生命投擲入佛教大海之中,而不徒務義理的解析與玄談。因此、精進、忍辱、苦行、堅信等項,正是信行教法的最主要特徵。尤其對「布施」一道,信行的實踐與提倡更是不遺餘力。「信行遺文」中曾載其一封致某州知事的書信,信內即有「誓願頓捨身命財,直到成佛」的語句。可見其願力之深宏與精進,實遠超過一般沙門。至於「無盡藏法」的實施,尤可見信行教法對布施一事的重視。其事在拙作「隋代佛教史述論」第三章第四節「寺院的經濟基礎」中已曾加以述論。[A8]茲不復贅。 ᅟᅟ==[A8] 茲【CB】,玆【補編】== 此上所述,為信行所倡法門之基本要義。其與一般傳統佛法確是大相逕庭。而信行之所以力倡其法,自是認為這種法門比其他法門更為優越。關於三階佛法與傳統佛法的優劣比較,信行也曾言及。[A9]茲略述如次。 ᅟᅟ==[A9] 茲【CB】,玆【補編】== 信行以為,其所倡的普法,最大特色是能普遍與眾生的根性配合。而一般傳統或已過時的佛法是「別法」,其弊病即是必須針對適當的根性始能奏效。否則有損無益。「對根起行法」: 「別法就根者有二義,一者對根明淳益無損。……唯是第一第二兩階一乘三乘人是別根當位,學法由稱根故,淳益無損。二者不當根學別法,淳損無益。何以故,由不當根,下人行上人所行法故。」 然而修習信行的普法則沒有這種危險。因為普法的基本教理是普敬如來藏。而如來藏則是一切眾生的本體。因此,修習這種法門時,眾生的根性必定能與所修法門相配合,而不會有「不當根」的弊病。所以該法門是「淳益無損」的。「對根起行法」: 「普法無病者,如來藏佛性等體是普法。一切凡聖一切邪正同是一體,更無別法。唯是如來藏。一切凡夫,莫問根機上下,學之淳益無損。」 修習普法的正面效用,是可以斷除貪嗔痴三毒,從而斷絕一切邪惡。善根乃不至為邪魔所破壞。「對根起行法」: 「問曰:末世學道,邪魔至多。不畏壞其善根?答曰:不畏。但此普法,乃是出魔境界。何以故?由行法具足故。敬他身上八種佛法,自知己身有十二種顛倒,嗔即不生。作一切空觀不淨觀,故貪即不起。已貪嗔無故,痴亦不生。貪嗔痴無故,一切惡自然息。……若三毒滅者,一切諸惡亦隨滅,若諸惡無者,一切邪魔,何能得便為作留難?」 信行以為,普法的這些優點正是其他法門所沒有的,這也是他盛倡此道而貶抑其他法門的主要原因。 三、信行之三階佛法的歷史意義 儘管信行其人,沒有較明顯的師承系統可尋。然而其佛教思想也並非全無淵源。關於三階佛法的思想背景問題,湯用彤先生曾加論述,並且明謂其為「北朝流行之信仰所產生之結晶品。」因此,此處不擬再作蛇足之論。 三階佛法在傳統中國佛教界並不受重視。而且與中國民間佛教的主流淨土宗不能相容。在隋唐二代曾屢受禁抑與排斥。儘管如此,其在歷史上實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矢吹慶輝在其「三階教之研究」一書「自敘」中,即曾對該教的歷史地位作過多方面的肯定。該文說: 「三階教是……大乘佛教之一歸趨,佛教各派之一異彩,日本新興諸宗之前鋒,隋唐思想史上之一系,無所有思想之極致,無盡施一法之實踐的鼓吹,末法佛教的首唱,普法佛教的宣揚,聖者同行之集團,民間佛教之先驅,他宗誹難之焦點,筆禍禁斷之特例等。」 矢吹氏這些評斷是客觀的描述,對該教並未過份揄揚。[A10]茲依信行之思想及三階教之發展,略述其在歷史上所具之特殊意義如次: ᅟᅟ==[A10] 茲【CB】,玆【補編】== (一)信行的佛教思想是中國佛教思想家對所有佛法的總批判。其對前二階佛法及經典義理之效用的否定,除了顯示末法思想之特徵外,並且也象徵信行其人對經論義理的反動。此從其「一生之不曾對經論作註疏式的鑽研」之風格亦可徵知。 (二)信行的當根佛法與生盲眾生佛法等觀點,可代表中國民間佛教徒的一種信仰態度。其學說也可被視為中國佛教徒自創的民間佛教思想體系。其與淨土系教徒的衝突,正顯示出印度易行道佛教思想與中國易行道佛教思想的對立。 (三)從信行教法之能盛行於隋唐民間佛教界一事,可知吸引民間教徒的主要因素,並不是教義的深奧或玄妙。祇要創始者具有崇高的宗教精神與弘法熱忱,以及教團具有較嚴密與實際效用的組織(如無盡藏院),則教義雖然簡單,仍然能使所弘闡的法門盛行於世。 (四)信行弘法,對僧俗不作嚴格的分別。不像傳統佛教之以出家人為主,以在家人輔。據高僧傳、信行本傳所載,信行在相州法藏寺時,即「捨具足戒,親執勞役,禮通道俗。」可見其時即已略具居士佛教的傾向。而信行有一弟子裴玄證,在信行遷化後,更自行結集一個居士佛教集團。前引信行傳載: 「(裴玄)證本出家,住於化度。信行至止,固又師之。……末從俗服,尚絕驕豪。自結徒侶,更立科綱。」 從裴玄證之「自結徒侶,更立科綱」,可見這一居士教團頗有組織與法度。可惜的是其後似乎未見有較為有力的後繼者,因此該一教團也就未能發展成全國性的居士佛教組織。按我國佛教每在極盛之時,即易滋生流弊。寺院的大量建造,與國家經濟利益常生衝突。僧徒的冒濫,也常造成許多社會問題。這種流弊,正是歷代毀佛者所持的主要理由之一。愚意以為,在家佛教的提倡,正是解決這種困局的最佳途徑。如果還俗的裴玄證,能將該一集團擴大發展,並奠定堅固的理論基礎。則其人未嘗不能成為中國佛教界的馬丁路德(MartinLuther)。 (五)信行的三階教團,是我國第一個具有宗教意義的佛教宗派。前此的攝論宗、地論宗……等,祇不過是以研究佛教義理為主的學派而已,並不能算是具有宗教意義的宗派。愚意以為一個佛教宗派的形成,至少須具足下列條件:第一,須有特屬於該宗的寺院。第二,在教義上,須有不同於一般佛教徒的獨特體系。第三,該宗徒眾及一般佛徒對該宗派持有宗派及宗祖意識。 關於這三點,信行的三階教團都已完全具備。信行在京師所置的化度、光明等五寺,是特屬於該教團的寺院。「三階佛法」與「對根起行法」正是該教團特有的思想體系。而隋唐佛教界對信行的教團,也都視之為不同於一般佛教的團體。「歷代三寶紀」卷十二: 「信行此途,亦是萬衢之一術也。但人愛同惡異,緣是時復致譏。」 可見在隋代,一般佛教已視信行之教團為一自成一格的佛教團體。而在唐人資料中,修習三階佛法的僧人,往往被稱為「三階僧」,「三階師」,或「三階行者」。由此可知當時佛教界對三階教亦必存有宗派意識。而信行之為該教教主,亦為該教徒眾所承認。「開元釋教錄」卷十八: 「而其徒眾……即以信行為教主。」 綜合上述各項條件,可見信行的三階教團,確是我國第一個道道地地的佛教宗派。 四、從三階教團的發展看信行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信行生前,信仰其三階教法的隋代百姓也已不少。「辯正論」卷四: 「高熲……又延信行禪師,別起禪院。五眾雲聚,三學星羅,道俗歸依,莫斯盛也。」 而信行之僧界徒眾,也有數百人。「故大信行禪師銘塔碑」: 「法師淨名,禪師僧邕,徒眾三百餘人。夙以(信行)禪師為善知識。三業追逐二十餘年。」 可見在隋代信行逝世之前,其教團勢力已不可謂其為小。據現存史料所知,信行門徒之著名於當世者,有出家的僧邕、本濟、淨名、慧知、以及俗家弟子高顯、裴玄證等人。因此,信行去世後,其教團由於其徒眾的繼續發展,乃更大盛於唐代。 三階教法盛行於唐代一事,可由下列三事徵知。 其一,唐代淨土宗著作中,頗多闢斥三階教義的理論。如窺基的「西方要決釋疑通規」第十一,道鏡,善道共集的「念佛鏡」末第十,以及懷感的「釋淨土群疑論」等書中,都有發揚彌陀淨土抑制三階教法的論調。由此可見當時的三階教團必是一個已足以威脅到彌陀淨土信仰的教派。 其二,三階教典籍在隋文帝開皇二十年曾遭敕禁斷,然而並未妨礙該教的發展。武則天證聖元年又敕禁三階教典廿二部,並直斥三階教法「違背佛意,別構異端」,然而該教勢力仍不稍衰。玄宗開元十三年又禁斷三階寺院的無盡藏設施,而該教也並未因此而滅絕。從這種數度遭禁而不衰的現象,可以證知該教在唐代基礎必甚穩固,必定極獲民間百姓的支持。 其三,唐代三階教興盛之景況,可由其無盡藏內財物之貯積豐盈與信徒之踴躍布施窺見一斑。唐初三階教的第一名剎化度寺,即因信徒之爭相布施而成為天下聞名的全國佛教財務中心。「兩京新記」卷三義寧坊條: 「(化度寺)內有無盡藏院,即信行所立。京城施捨,後漸崇盛。貞觀之後,錢帛……積聚不可勝計。常使名僧監藏,供天下伽藍修理。……燕涼蜀趙咸來取給,每日所出亦不勝數。」 當時化度寺所受信徒布施之熱烈情景,「太平廣記」曾錄有一段生動的描述文字: 「士女禮懺,闐咽捨施。爭次不得,更有連車載錢絹捨而棄去,不知姓名。」 從上述諸文,可見三階教法在隋唐二代之盛況。盛行三、四百年的三階教法,溯本追源,乃係因信行其人而有。以有信行其人,乃有上述隋唐數百年間的民間佛教狂熱,乃使傳統佛教界產生無數法諍,乃為佛教財政組織樹立一最佳典範(無盡藏院)。凡此具體諸事,都可見信行在歷史上應得的地位是相當崇高的。而由此也可見其所受中國歷史學界的冷落,是並不公平的。 燉煌出土三階教殘卷 教籍 一 信行遺文 ᅟᅟ一 二 燉煌所傳 三階佛法卷二 ᅟᅟ九 三 燉煌所傳 三階佛法卷三 ᅟ四九 四 三階佛法密記卷上 ᅟ七一 五 對根起行法 一〇九 六 無盡藏法畧說 一五三 七 大乘法界无盡藏法釋 一六一 八 七階佛名經 一七七 九 信行口集真如實觀起序卷第一 一八九 普法四佛 二〇一 一〇 如來身藏論 二〇七 第十三斷片 二一三 第十七斷片 二一七 目錄 一一 人集錄都目一卷 二一九 龍錄內無名經論律 二二五 附本邦所傳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三十(三階教籍目) 二二七 偽經 一二 示所犯者瑜伽法鏡經 二三一 信行遺文 大英博物館藏、スタイン氏蒐集の本寫本(S. 2137)は首尾破爛の佚題斷片なるも、无盡藏法略說の末尾と開皇三年、同七年及び他一篇の教祖信行の遺文とを保存せり。无盡藏法略說は姑らく後篇に讓り、[A1]茲には右教祖の遺文三篇を取りて假りに信行遺文と題せり。是に由りて略、三階開宗當時に於ける教義の要綱を見るべし。蓋、三階教籍中、特に稀覯に殘卷に屬す。本遺文に就きては第一部一、教祖信行禪師傳末、第一部五、現存三階教籍斷片(8)、更に內容に關しては第二部四の三、普行、第二部六の二、無盡藏法と十一段義等の各章を參看すべし。附圖一參照。 ᅟᅟ==[A1] 茲【CB】,玆【補編】== 含經說或明遠惡近善遠近法有四法當急遠避亦□由旬四千里四法者一者惡友二者惡眾三者或多□或戱㗛四者或瞋或鬪何以故釋出罪相輕重義寧□□□世界眾生不於初發心菩薩所起瞋心或明不□□□□家人等過者往來如方等經卅五種護戒廣說又□□□不聽向破戒家乞食又法華經四安樂行品教佛去世後末法[A2]法師說法[A3]法於內明遠惡近善法義㝡具足惣而言之如諸經律戒品廣說又末法凡夫學捨邪入正涅槃㝡顯惡捨□□□□十輪經㝡顯 无盡藏法略說竟 ᅟᅟ==[A2] 法【CB】,々【補編】== ᅟᅟ==[A3] 法【CB】,々【補編】== 開皇三年歲次癸□(卯)□□□□(相)州光嚴寺僧信行、普為過去未來現在皇帝陛下□□□諸師父母乃至一切眾生頓捨身命財屬十六種常樂我□(淨)等一切法於內有五段明義一者明學行常樂我淨□□□□(行多少義)二者明常樂我淨行所用財物定不定義二□□□□□□(三者明常樂我淨)行[A4]行之先後義四者明常樂我靜(淨)行度眾生淺深義(五者)常樂我淨行能(行)人 ᅟᅟ==[A4] 行【CB】,々【補編】== 第一明學行常樂我淨行多少義者、於內有十六段 一者願施禮佛无盡日[A5]日不斷乃至成佛、 二者願施轉經无盡日[A6]日不斷乃至成佛、 三者願施眾僧无盡□□□□□□□(日[A7]日不斷乃至成)佛、 四者願施眾生无盡日[A8]日不斷乃至成佛、 五者□□□□(願施離惡)无盡日日不斷乃至成佛、 六者願施十二頭陀无盡日日不斷乃至成佛、 七者願施飲食无盡日日不斷乃至成佛、 八者願施食器无盡日日不斷乃至成佛、 九者願施衣服无盡日□□□□□□(日不斷乃至成)佛、 十者願施房舍无盡日日不斷乃至成佛、 十□□□□□(一者願施床)坐无盡日日不斷乃至成佛、 十二者願(施)燃燈燭无盡□□□□(日日不斷)乃至成佛、 十三者願施鍾鈴无盡日[A9]日不斷乃至成佛、 十□□(四者)願施香无盡日日不斷乃至成佛、 十五者願施柴□□□□(炭无盡日)日不斷乃至成佛、 十六者願施洗浴无盡或日□□□□(日不斷乃)至成佛、造經誦經講經亦應有如來見不敢玄說□□□□一切法或續亦願至佛不斷 ᅟᅟ==[A5] 日【CB】,々【補編】== ᅟᅟ==[A6] 日【CB】,々【補編】== ᅟᅟ==[A7] 日【CB】,々【補編】== ᅟᅟ==[A8] 日【CB】,々【補編】== ᅟᅟ==[A9] 日【CB】,々【補編】== 第二明常樂我淨行所用財物□(定)不定義者、於內有兩段、一者明普施法法法不定、二者明□□□(別施法)法法各定、 第一明布施法法法不定者、或廻或減禮佛轉□(經)物、作餘十四種用乃至或廻或滅(減)餘十四種物、作禮佛轉經用亦如是、如十六既通互用不定、乃至法界行亦如是、所以普施法雖為十六法、施如得一處共用无罪、 第三明別施法法法□□□(各定者)十六法各各別施者、唯得還依十六法各各別用不得互用、互用□□所以於十六法各各別施者、唯得更餘作功德一向不得共普施者一處 第三明常樂我淨行[A10]行之先後者、所有財物莫問□□□(多少會)待十六行等得成相續、然後餘用終不得廢、脩□□□□相續行、先作苦空无常不相續功德、壞他菩提行大得罪 ᅟᅟ==[A10] 行【CB】,々【補編】== 第四明常樂我淨行度眾生淺深義者、於內有五段、 一者明於十六行同行人得十六種常樂我淨果、 二者明於十六行生□□□□(隨喜人得)十六種常樂我淨果、 三者明見行十六人得十六種常樂我淨果、 四者明聞行十六行人得十六種常樂我淨果、 五者明受供養人得十六種常樂我淨果 第五明常樂我淨行能行人者、今見有四人、一者相州人光嚴寺僧惠定、二者相州嚴淨寺僧道進、三者魏州貴鄉縣黨孫浪彪下俗人王善行□□、四者趙州癭(陶)縣黨王鳳邕下俗人王善性年十九、此(四)人普為一切眾生、頓捨身命財屬十六種常樂我淨等一切法、日[A11]日不斷乃至成佛、常樂我淨行具出竟、 答呼脩營功德□□信行[A12]行啟、信行自思量、无始生死徒致 纏、皆由无知不依聖典、今得遭逢不依恐增生死永无解脫、所以今日隨力隨分依傍大乘具足真軌、如說脩行大乘法者、義雖塵沙大判不過有四、一者境盡、二者行周、三者人是、四者處當、第一境□□所謂佛法僧及盡眾生界、第二行周者所謂六波羅蜜等法界行、第三人是者法別有三(一)者解真二者行深三者病輕三乘根機无與等者、第四處當者、處通十方、何以故盡□□種、一者從惣入別、此就行說、明新學之徒但得惣盡未能及別就、二人(者)明從本至末一一普遍、三者窮盡此之一階唯是諸佛、降斯以還、普未究竟、此大乘法但能廢別就惣□□□□成則眾處不少、若也廢惣隨別、雖得見在少益還復不免來生、彼此還不具足、既蒙重意无以能報、故附微心仰願照知謹啟、 (十月十五日)禮佛法用功至大、 ᅟᅟ==[A11] 日【CB】,々【補編】== ᅟᅟ==[A12] 行【CB】,々【補編】== 第一須食□□(若官)府聽乞食食自乞一向不須食、若官府不聽乞食先須得食、 第二大須炭、 第三大須柴、 第四須內衣多少任意、 第五須香多少任意、 第六大須澡豆、 第七大須灰水、 第八須楊枝 第九須四人兩人供灰水兩人作食、 第十須屋、三口一口禮、一口消息、一口坐禪 又若能禮佛坐禪者、復須知行之法用、坐禪者常坐莫問晝夜一向不得臥、禮佛者各各須得淨衣、一日一夜三時洗浴、莫問晝夜常禮不息、除半夜一時臥晝日一時食之多少、坐禪禮佛一種唯得一食、既知行之法用能者同行不能任意、何以故、末世凡夫懈怠者多精進者少、若三品一處作業上者不立、所以隨分隨力學行 燉煌所傳 三階佛法卷二 大英博物館藏、スタイン氏蒐集の本寫本(S. 2684)は、首尾破爛の佚題斷片なるも、其の體裁內容より推定するに明かに三階教籍れり。文中、數、一卷より四卷まごの卷數を舉げて、敘述の引照に供するを例とせり。今試に是等各卷の引照二十條を以て、同じく燉煌本れる巴里國民圖書館藏、三階佛法密記所傳の四卷三階佛法の要目(第二部二の二、三階佛法の科表參照)と對照するに、彼此全く符節を合するが如し。就中、三階佛法卷二の引用には他の第一、三、四卷の引用と異り、每に必ず「此第二卷」と特稱するを例とし、現に三階佛法密記所出の三階佛法四卷の概目中、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一段の後部以下、第二段「明三階人行邪正」の一段を存せり。而して敘述の體裁は、略、巴里國民圖書館藏、ぺリオ氏蒐集、三階佛法卷三と題せる斷片に酷似し、曾て本邦所傳、三階佛法卷二(法隆寺本、聖語藏本、興聖寺本)と符合せず。是に由りて曩の三階註釋を改め、今假りに題して燉煌所傳、三階佛法卷二となす。更に第一部五、「現存三階教籍斷片」(4)、第一部四、「三階教籍の性質」一、三階佛法四卷の項下を參照すべし。 本寫本中、爾を尒に、須を湏に、邪を耶に、最を㝡を、罰を罸に、墮を堕に、暫を蹔に、狗を[狂-王+(前-刖+句)]に、慢を𢢔に、驅を駈に、殺を[煞-(色-巴)+├]に、壽を壽に、陀を阤に、猪を䐗に、條を[彳*條]に、寂を𡧘に、障を鄣に、藐を𦴭に、邊を邉に、蔥或は葱を䓗に作れり。今便宜上、他斷片に同じく多くは正字通字に改めれり。附圖八參照。 子賢臣君子熟鐵金剛土地普高下作屋 第二一切三乘根機眾生、一切三乘世界、何以故、准經驗之、由卅二種一切空見有見眾生、道俗莫問自他、俱見真正住持佛法自利利他偏病、其心顛倒常錯謬等、一切顛倒少分可轉故爾、准依一部四卷中所引經等說、文顯易識不須指段、少分可轉、准依一切第一第三兩階佛法、一倍顛倒不可轉、驗之所以得知、又何以故、此段喻如迷悟並有噎病大小便不通病不定、孝子賢臣君子不定、鐵鑛入火不入火不定、石山谷別高下不定作屋 第三一切利根邪見成就、常沒顛倒空見有見眾生一切三乘世界、何以故、准經驗之、由卅二種一切空見有見眾生、道俗莫問自他、俱見真正住持佛法自利利他徧(偏)病、其心顛倒常錯謬等、一切顛倒常畢竟永不可轉故爾、准依一切佛一切經、以前驗後以少驗多、一切菩薩一切道俗一切解行俱不能廻得、唯有一切阿鼻地獄等、始能廻得、驗之所以得知、亦名出一闡提今雖无益時節分齊、亦名出一闡提定不可廻得時節分齊、唯除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等遍盡罪猶不盡、重入阿鼻地獄、得出、畏一切惡畏一切苦、性破已後始可廻得、不在其限、亦名作後世因時節分齊、亦名出一闡提不定時節分齊、准依此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末十子句、准依第三第四卷、第三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最大多罪因最大多阿鼻地獄果、四子句、第三段第三子段、前十三子句、後六子句所引經、准依大般涅槃經第廿第卅三卷等說、驗之所以得知又何以故、此段喻如常迷噎病大小便不通病、不孝反逆作賊、鐵鑛不入火、金剛山谷別高下作屋、唯除隨宜唯除刧火 又一切三階佛法、唯除第一階第二階第三階九字是人語已外、餘者悉是經文、與一切章䟽問答、由安人語故、始得廣說、一種相似、此句准依凡夫人說法、軌則驗之 第二段就一切道俗賞罰輕重不同所由義以明三階、第一一切一乘根機眾生、一切一乘世界、何以故、准經驗之、由常无一切十二種徧病其心顛倒常錯謬等一切顛倒故爾、准依第三卷第三大段第三段第三子段十三子句內第七子句所引經等、以邪驗正說、所以得知 又何以故、此段喻去上近、文同无別、所以不說之耳 又一切一乘根機眾生懴悔法內、從得一見佛一聞大乘經已後、即得戒見俱不破、莫問凡聖、俱得常畢竟永不生四惡趣、俱得常畢竟永不作邪魔六師外道、唯除為眾生不在其限、准經驗之、唯有一種人、於一日一夜、七日廿五日、八十七日、九十七日、一形、懺悔即得罪滅、准經驗之、戒見俱不破正見成就凡夫、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兩種人並有、從墮惡道已下、准經驗之、唯有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一種人、何以故、唯由利根常不自用己見故爾、准依此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三段第一子段初、大般涅槃經四依品邪正品、第十二卷第廿七卷第卅三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明法品十𢌞向品、文當、義當、俱是凡夫菩薩、以能莫問凡聖善惡邪正大乘小乘世間出世間、皆悉普行盡驗之、所以得知 又一切一乘根機眾生懺悔法內、一乘凡夫、常有兩種不同、一者常有一乘戒見俱不破正見成就凡夫、一見佛等即得永不生四惡趣、准依大般涅槃經第四卷第卅六卷、恒河七種人煗頂不犯戒、以小乘驗大乘、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說、四種僧、前略說、文當、有內心脩道戒見俱不壞一句四種僧、第二清淨僧、以三乘驗一乘何以故、第一義僧、唯是利根聖人僧、所以得知、第二清淨僧、唯是利根凡夫僧、第三瘂羊僧、唯是鈍根僧、驗之所以得知、上下三種僧俱是利根僧、又上三種僧、莫問利鈍善惡、以本收末以末收本、俱是善攝、准依下此句內、若復有人不成就波羅提木叉戒、名為依止第一義僧乃至淨僧、驗之所以得知、第四利根无慚愧僧、即是空見有見眾生、何以故、准依第一卷第一大段第三段第三子段、後七種最大別惡顛倒時節遠近、易解不須說、常唯純邪无正各各別作一種、驗之所以得知、莫問善惡以本收末以末收本、莫問得受人天身多少、俱是惡攝、空見(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佛觀眾生具足善法及不善法、是人雖具如是二法、不久能斷一切善根、具不善根(已下恒河第一人)文當、常行惡故、准依大般涅槃經第卅四第卅六卷等說、有見(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乃至善不善法、於聖法中、名惡不善(已下引經證)准依佛藏經與多部經義同、第一卷說、驗之所以得知、二者常有一乘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一見佛等即得永不生四惡趣不定、准依雜阿毗曇論第五卷說、煗頂猶不免犯四重五逆斷善根、以小乘驗大乘、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說、四種僧前廣說、文當、如是之人、名為破戒不名破見、復有人見壞戒不壞、四種僧後文當、若復有人不成就波羅提木叉戒、名為依止第一義僧乃至淨僧、以三乘驗一乘、准依菩薩地持論第七卷說、地前凡夫、以前驗後以後驗前、三賢菩薩唯除不作五逆罪已外、猶不免犯戒等說、驗之所以得知 又一切一乘根機凡夫、一者常不敢認學諸佛等正善佛法、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常唯敢認學空見有見眾生邪善佛法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二者常唯敢認怨親、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三者常唯敢認所犯戒惡、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四者常唯敢認能犯戒人空見有見眾生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五者常唯敢認學邪善佛法、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還滅却爾許善盡、始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等遍盡罪猶不盡、不得出、六者常不敢認最大輕罪一見佛一聞大乘經、即得永不生四惡趣、一日一夜、七日廿五日、八十七日、九十七日、一形懺悔即得罪滅、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常唯敢認最大重罪十萬億歲懺悔罪不得滅、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七者常唯敢認得免三惡道已後、於无量无邊恒河沙諸佛所、學捨邪歸正、猶不能得徹倒成就、從此已後、復於不可計不可數恒河沙諸佛所、學捨邪歸正、始能得少分徹到成就、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八者常不敢認一乘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三乘亦正亦邪凡夫、由利根故、設使不免墮三惡道、暫入即得出、於三惡道內亦得聞佛法、亦得為他說佛法、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常唯敢認空見有見眾生、由利根故、但使不免墮三惡道、即不免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等遍盡罪猶不盡、不得出於三惡道內、亦不得聞佛法、亦不得為他說佛法、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九者常不敢認三乘亦正亦邪凡夫、由利根故、設使不免作邪魔六師外道、初時不信佛謗佛謗法、後時廻心即得道、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常唯敢認空見有見眾生、由利根故、常作邪魔六師外道、於无量无邊若百千萬億諸佛所、謗佛謗法不休不息、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十者常不敢認一乘三乘凡夫、由利根故、一見佛一聞大乘經等即能度得、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常唯敢認空見有見眾生、由利根故、一切佛一切經、以前驗後以少驗多、一切菩薩一切道俗一切解行俱不能度得、唯除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等遍盡罪猶不盡、重入阿鼻地獄、得出、畏一切惡畏一切苦性破已後始能廻得、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准依此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末十子句所引經等、以邪驗正、說所以得、知何以故、於世尊去世後、一切世間眾生內、唯見佛自認己過去一切犯戒惡盡、與一切虛空大地等、驗之、於佛滅度五百年後、唯見佛為狗菩薩邪魔六師外道空見有見增上慢惡賊出家人、說惡說邪善、令其返戒故、驗之、唯見五濁諸惡世界、遠離於佛一切人民皆悉起於斷常、㫋陀羅无慚愧僧、以驢准狗驢菩薩、道俗內、佛呵說法者不說惡及邪善而為說甚深大乘佛法、驗之、唯見臨得聖道果人自認己惡、驗之、唯見學直心菩薩自認己犯戒惡、於輕罪中生極重想、驗之、唯見以前驗後以後驗前、義當、菩薩摩訶薩、文當、常畏生死、諸有生處、常懷怖畏、驗之、唯見菩薩種性相、於輕罪中心常恐怖、況餘重惡而不畏慎、驗之、准依第一卷第一大段第三段第一子段第三、何以故未所引經等說、驗之所以得知 第二一切三乘根機眾生、得驅出家人還俗、不得打出家人不得殺出家人、何以故、准依律文第十五卷說、出家人不得打出家人、准依大般涅槃經第三卷、兼准依餘部經等說、唯得驅破戒邪善持戒比丘還俗、初經文說、九部經典制諸比丘、次下經文說、有德國王生阿閦佛國、作第一弟子、次下經文說、覺德比丘生阿閦佛國、聲聞眾中作第二弟子、次下經文說、爾時王者則我身是、說法比丘迦葉佛是、次下經文說、若有受持五戒之者、不得名為大乘人也、不受五戒為護正法乃名大乘、次下經文說、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持戒人、護正法者、云何當得遊行村落城邑教化善男子、是故我今聽持戒人、依諸白衣持刀杖者、以為伴侶、若諸國王大臣長者優婆塞等、為護法故、雖持刀杖、我說是等名為持戒、雖持刀杖、不應斷命、若能如是、即得名為第一持戒、迦葉言、護法者、謂具正見能廣宣說大乘經典、終不捉持王者寶盖 又一切諸佛菩薩、或善或惡、或邪或正、或凡或聖、或大乘或小乘、或一乘或三乘、或真或應、乃至地獄畜生餓鬼等、非是肉眼凡夫所識分齊、准依大般涅槃經第卅一卷(已下唯是經文說少有隔越)菩薩摩訶薩、无地獄業、為眾生故、受地獄果、在地獄中、逕无量歲、為諸罪人、廣開分別十二部經、諸人聞已壞惡果報、令地獄[1]空除一闡提、(已下人語引經說)乃至受種種畜生身、種種餓鬼身、種種人身、為說法、亦如是類以可知(已下唯是經文說少有隔越)我於賢刧、生屠膾家、畜養雞猪、牛羊[A1]弶獦、羅網魚捕、㫋陀羅舍、作賊刧盜、是賢刧中、復生邊地、多作貪欲、瞋恚、愚癡、習行非法不信三寶、後世果報、不能恭敬父母親老耆舊長宿、是賢刧中、復受女身、惡身、貪身、瞋身、癡身、妬身、慳身、幻身、誑身、纏盖之身、於賢刧中、受黃門身、无根二根、及不定根、我於賢刧、復習外道尼乾子法、信受其法、无施无祠、无施祠報、无善惡業、无善惡報无現在世及未來世、无此无彼、无有聖人、无變化身、无道涅槃(已下人語引經說)准經驗之、已上廣明受一切惡果盡、已下略明受一切好果盡、此句准經義推說、准依大方廣佛華嚴經、地前凡夫菩薩、十住品第六第七住明法品、已得於佛法內、聞好聞惡、心無憂喜、猶如大地、十廻向品第一廻向、以後驗前、菩薩發願受一切好惡兩種果盡、驗之所以得知、又一切第一階佛法、一乘根機、地前凡夫、以前驗後、以後驗前、三賢菩薩、唯除不作五逆等罪餘罪有犯、一切第二階佛法、三乘根機眾生、邪正並有者、不免作十惡、驅破戒邪善持戒比丘、還俗打及殺、四重五逆、食用三寶飲食財物、誹謗正法毀訾賢聖罪、准依觀佛三昧海經第九卷等說、非是此句義次第、由臨是得道聖人、由有大罪、與上此句諸佛菩薩應作惡同、是出世間好人、肉眼凡夫不識、所以一處說之耳、又為令一切肉眼凡夫、知一切凡夫、一切惡眾生、一切邪善眾生、一切小乘眾生、一切世間眾生、一切三惡道眾生中、俱有真聖諸佛菩薩聖人、正見成就凡夫、乃至一切邪正並有凡夫、俱是出世間得聖道果人、无量无邊、何況一切聖人、乃至一切三善道眾生等、所以一切肉眼凡夫、乃至未得法忍已來、常須最大深敬一切六道眾生、常須最大輕治罰一切六道眾生、所以說之耳、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五第六卷、菩薩地持論第七卷等說、亦名准經義推說、又肉眼凡夫空見有見眾生、唯得以一切經文攝一切經義、設錯无罪、何以故、准依大般涅槃經第七卷邪正品說、九部經中不說有佛性、若有說言九部經中无佛性者、亦復无罪、驗之所以得知、又一切真聖真善諸佛菩薩聖人、正見成就凡夫、返上即是、易解不須廣說、又肉眼凡夫唯得驗經文、若與一乘佛法相當、判屬一乘、若與三乘佛法相當、判屬三乘、若與空見有見眾生佛法相當、判屬空見有見眾生、又大般涅槃經十號、三乘十號廣說、一乘十號略說、何以故、於十號內、唯說生老病死調伏眾生、不噵打不噵殺、驗之所以得知、唯是廣明三乘十號、於餘經論等十號內、若有噵得打得殺者、即是當廣說一乘十號、大般涅槃四種近因、三乘一乘近因俱廣說、何以故、初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人中信方等者、唯得說一種語、義當、即是說三乘根機眾生、是大般涅槃近因、後唯就諸佛菩薩說得具說三種語、義當、即是說一乘根機眾生是、大般涅槃近因、又此段引佛作有德國王時、不聽斷命、即與三乘大乘菩薩大乘佛相當、下引佛作仙與國王時、但使為住持佛法、乃至凡夫无惡心、亦得斷命、即與一乘大乘菩薩大乘佛相當、何以故、准經驗之、由一切十二種徧(偏)病、其心顛倒常錯謬等一切顛倒、少分可轉故爾、准依第三卷第三大段第三段第三子段十三子句內第七子句所引經等、以邪驗正說所以得知 ᅟᅟ==[1] 空=控?== ᅟᅟ==[A1] 弶【CB】,[獼-爾+(口/虫)]【補編】== 又何以故、此段喻如迷悟並有噎病大小便不通病不定、孝子賢臣君子不定、鐵鑛入火不入火不定、石山谷別高下不定、作屋 又一切三乘根機眾生懺悔法內、從得一見佛一聞大乘經已後、即得戒見俱不破、莫問凡聖俱得永不生四惡趣、俱得永不作邪魔六師外道、唯除得聖道果已去為眾生不在其限、准經驗之、唯有一種人、於一日一夜、七日廿五日、八十七日、九十七日、一形懺悔、即得罪滅、准經驗之、戒見俱不破正見成就凡夫、破戒不破見、破見不破戒、亦正亦邪、凡夫兩種人並有、從墮惡道已下、驗之、破戒不破見、破見不破戒、亦正亦邪、凡夫一種人、何以故、唯由利根自執己見少分可轉故爾、准依此句下十子句末所引經等說、驗之所以得知 又一切三乘根機眾生、懺悔法內、三乘凡夫、有兩種不同、一者有三乘戒見俱不破、正見成就凡夫、一見佛等、即得永不生四惡趣、二者有三乘破戒不破見、破見不破戒、亦正亦邪凡夫、一見佛等即得永不生四惡趣不定、准依此第二子段上第一子段、懺悔法內、一乘凡夫、常有兩種、所引經等說、又此第二子段一切三乘根機凡夫、唯認學正善佛法、不認學邪善佛法、不定十子句、與此第二子段下第三子段末十子句、文義俱同、一種相似、唯有可轉不可轉為異耳、何以故、准依增一阿含經第廿六卷說、釋種女寧被打被殺、不肯與王作婦、准依律文第二卷說、比丘作不淨觀成就厭身不淨、寧[1] \[夕/隹]人自殺、驗之、所以得知、三乘根機眾生、唯能受好不能受惡、准依第四卷第三大段第三段第三子段、阿難比丘、聞佛說法、生於疑心、得七佛呵勸、即捨疑心等、驗之所以得知不定第三一切利根邪見成就常沒顛倒空見有見眾生、乃至未得法忍已來、常不得驅出家人還俗、不得打出家人、不得殺出家人、何以故、准經驗之、由一切十二種偏病、其心顛倒常錯謬等、一切顛倒常畢竟永不可轉故爾、准依此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所引經等說、驗之所以得知 ᅟᅟ==[1] [夕/隹]=雇?== 又何以故、此段喻如常迷噎病大小便不通病、不孝反逆作賊、鐵鑛不入火、金剛山谷別高下作屋、唯除隨宜唯除刧火 又一切空見有見眾生、道俗一切、為求名利徒眾多聞勢力勝他等故、學持戒脩福德、邪善持戒比丘、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三卷末、第四卷初、大集經第廿七第廿九卷兩段護法品、像法決疑經、與多部經義同卷初、最妙勝定經與多部經義同、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兩段、大般涅槃經第九卷兩段、佛藏經與多部經義同、第二第三卷不定兩段等說、乃至一切經律論說、亦如是類以可知 又學行不輕行法、常唯禮拜四眾身內、如來藏、佛性、當來佛、佛想佛、常不禮拜四眾現在身、所以莫問道俗、大乘小乘、俱得學行盡不同、大般涅槃經四依品、維摩經第一卷等說、不禮拜道俗身內如來藏、佛性、當來佛、佛想佛、唯禮拜道俗現在身內、行德過己、堪能得與己作出世間菩提涅槃導師者、禮拜之所以、唯有大乘得學、小乘不得學、此句准經義推說 又一切經律論內、能起教諸佛菩薩、若為一乘世界、佛在世一乘眾生、最大好世界、好時好眾生、起教即常樂我淨、諸佛菩薩、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毗盧遮那佛、普賢菩薩摩訶薩、為上首等合學之、准依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等、通上及下、第一第二卷、楞伽經第一卷等說、若為五濁諸惡世界、佛滅度後空見有見眾生、最大惡世界、惡時惡眾生、起教即苦无常无我不淨、諸佛菩薩、釋迦牟尼佛、地藏菩薩摩訶薩、為上首等合學之、准依大方廣十輪經、兼准依大集經訖盡、大集月藏分經、四阿含經、諸部戒律、諸部阿毗曇論等說、又大般涅槃經第十八卷、文當、於減廿種顛倒眾生時、說大般涅槃經、一者學直心菩薩不說他惡、唯說他佛性善、不自說作善、唯說止惡、唯自說犯戒惡(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少有隔越不次第抄盡)菩薩摩訶薩、雖見眾生諸惡過咎、終不說之、何以故、恐生煩惱、若生煩惱則墮惡趣、如是菩薩、若見眾生有少善事、則讚嘆之、云何為善、所謂佛性讚佛性故、令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常讚人善不訟彼缺、名質直心、復次善男子、云何菩薩質直心也、菩薩摩訶薩、常不犯惡、設有過失、即時懺悔於師同學、終不覆藏、慚愧自責、不敢復作於輕罪中生極重想、若人詰問、答言、實犯、復問、是罪為好不好、答言、不好、復問、是罪為善不善、答言、不善、復問、是罪是善果耶不善果于(耶)、答言、是罪實非善果、又問、是罪誰之所造、將非諸佛法僧所作、答言、非佛法僧我所作也、乃是煩惱之所構集、以直心故信有佛性、信佛性故則不得名一闡提也、以直心故、名佛弟子、若受眾生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種各十万不足為多、是名菩薩質直心也、(已下人語引經說)直心、准依大般涅槃經第廿六卷說、何以故、由直心於入佛法行中最是初行故爾、准依維摩經第一卷說、二者學八法菩薩、文當、於此世界、義當、於五濁諸惡世界、唯純學善不作惡、唯自見惡不自見善、不見他惡唯見他善、准依維摩經第三卷說、三者學入如來大慈悲室、著如來柔和忍辱衣、坐如來一切法空坐菩薩、文當、破三乘歸一乘後說、准依法華經法師品說、四者學四安樂行菩薩、文當、破三乘歸一乘後說、文當、於後惡世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法欲滅時、義當、三乘菩薩摩訶薩、猶不得親近諸貴等、何況空見有見眾生、(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外道梵志尼揵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已下人語引經說)文當、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嘆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脩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准依法華經四安樂行品說、五者學不輕行菩薩、文當、佛滅度後正法滅後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時、唯一人一行、莫問道俗四眾違順善惡、唯純禮敬作學菩薩行想當來佛想善、乃至不見其一分一豪(毫)惡、准依法華經不輕菩薩品說、六者學无名相法、亦名學三空門、亦名學第一義空坐禪菩薩、文當、佛滅度五百年已後、於惡賊狗菩薩道俗時、四天下一切俗人、一切皆悉普出家盡、俱唯純[A2]徧學深忍、悉行少欲知足之行、不供養佛舍利、不禮佛塔乃至一拜、唯除在家人不在其限、准依迦葉經一部第一第二卷、兼准依餘部經等說、又一切三階佛法對根就教、雖有常无常別、一切能起教人、皆悉普是一乘根機諸佛菩薩、准經驗之、唯除一乘根機諸佛菩薩已外終无有能得一人獨自學出世間、一人一行、无人无行、五種不忓盡、八種佛法徹到成就者、准依大般涅槃經通上及下第卅二卷、六住諸菩薩通凡及聖、俱不假人法、自能得度、勝鬘經過半卷已後、菩薩不因他、能自得度、大方廣佛華嚴經地前凡夫菩薩、十住品即自開解不由他悟、准依第一卷第一大段第三段第一子段、就佛明能說盡、文當、善男子、所有種種異論呪術、言語文字、皆是佛說、非外道說、就菩薩明能學盡、地前凡夫菩薩、以後驗前、一切善惡果俱發願受盡等說、驗之所以得知 ᅟᅟ==[A2] 徧【CB】,偏【補編】== 又一人一行者、准經驗之、莫問人之多少、各各學一人一行、无人无行、五種不忓盡、八種佛法、亦與一人一行无人无行相似(已上)准經義推說、何以故、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六卷說、從今身乃至未得法忍已來、於其中間願不受身、驗之、莫問受身多少、各各學一人一行、无人无行、五種不忓盡、八種佛法、亦與不受身相似、又不得噵莫問學行多少、亦與一行相似、何以故、人人各別、人人各各息亂所以得、莫問人之多少俱得、與一人相似、行在一人、由凡夫從无始世界已來心常散亂、若學一行能得相續、若學多行不能得相續、所以人行不得相並此、何以故、准經以人驗法說 又不輕菩薩、法華經不輕菩薩品說、名為比丘、唯敢將作剃頭著袈裟出家比丘、淨行優婆塞經第十卷說噵、不輕菩薩是俗人、縈髮比丘、唯敢仰信、何以故、於一切經律論、皆悉普唯見將剃頭著袈裟出家人作比丘、不見有多部大部經律論、將俗人作比丘者、所以肉眼凡夫唯敢依一切多部經律論說、於一部經說、唯敢仰信不在其限、此句准經義推說 又法華經不輕菩薩品、於中有兩義、一者嘆學法利益、此品略說、餘品餘部廣說、唯除不輕行成就、亦名出不輕行功能利益從、文當、是比丘臨欲終時、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即得如上六根清淨、更增壽命已去不在其限、亦名從得證已去不在其限、准經驗之、唯為一切第一階佛法一乘根機菩薩摩訶薩、說學法利益、俱得出世、正是其當根機對治藥、唯為一切第二階佛法、退菩提心菩薩摩訶薩、聲聞、緣覺、三乘根機菩薩摩訶薩、聲聞緣覺正見成就者、說學法利益俱得出世、非是其當根機正對治藥、准依第三卷第三大段第三段第一第二子段所引經等說、不為一切第三階佛法空見有見眾生說學法利益、唯除為說世間之義不在其限、何以故、准依迦葉經第一卷(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少有隔越、不次第抄盡)聲聞之人有四惡欲、一者求見未來世佛、二者求作轉輪聖王、三者願生剎利大姓、四者願生婆羅門大姓、若有所求乃至涅槃、亦名惡欲、若有沙門婆羅門持淨戒者、我為彼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為彼惡欲人說出家人微細煩惱、復有四種具彼煩惱、如負重擔入於地獄、一者見他得利心生嫉妬、二者聞經禁戒而反毀犯、三者違反佛語覆藏不悔、四者自知犯戒受他信施、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相似沙門身披袈裟、毀滅如來无量阿僧祇刧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惡欲故、其心妄執、邪行諂曲、一切魔事、皆悉信受、彼愚癡人、實有過惡、如來不說、(已下人語引經說)此迦葉經兼准依餘部經等說、求見未來世佛、若有所求乃至涅槃、亦名惡欲(如不孝返逆惡賊所作惡)常將諸佛菩薩正善佛法、作非是佛法、作邪善佛法、唯瞋唯罵唯打唯殺、常將空見有見眾生邪善佛法、作是佛法作正善佛法而供養守護之、與金剛波若經論、若以色聲求佛、是人行邪道、唯由有有見病未除盡、所以是邪道(如孝子賢臣君子所作惡)常不將諸佛菩薩正善佛法作非是佛法作邪善佛法、常不將空見有見眾生邪善佛法作是佛法作正善佛法、所以不得相比、准依第三卷第三大段第三段第三子段十三子句內、第七子句所引經等說、於此句上及下、准經驗之、佛為說法者、即是為一切第一階佛法、常唯純正无邪者、一切第二階佛法少分正見成就者、及邪正並有者、說惡說邪善、與大般涅槃經第九卷、文當、如來於諸弟子、教學九部經說、大涅槃同第十二第十六卷、五百婆羅門邪正並有、同第廿卷現在能得善根邪正並有一闡提、同第卅三卷、文當、如十二部經脩多羅中微細之義、為諸菩薩說、淺近之義為聲聞說、同第卅五卷、初入地獄即能得還生善根、邪正並有一闡提、同與大方廣十輪經一部通上及下、第五卷四種僧前、破戒不破見、破見不破戒、四種僧後、依止第一義僧、清淨僧、邪正並有同、以上此句常唯純正无邪、以下此句常唯純邪无正、驗之所以得知、邪正並有准經驗之、佛不為諸法者、即是不為一切第三階佛法、時節遠近易解不須說、常唯純邪无正者、說惡說邪善、與大般涅槃經第九卷、除一闡提常唯純邪无正一闡提、同第廿卷第卅三卷、今雖无益作後世因、常唯純邪无正一闡提、同第卅五卷、出地獄時還生善根、常唯純邪无正一闡提、同摩訶衍經埿黎品、佛藏經與多部經義同、徃古品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等遍盡罪猶不盡、不得出、常唯純邪无正有見眾生、同以上此句常唯純正无邪正見成就邪正並有者、驗之、准依此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末十子句、准依第三第四卷第三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最大多罪因、最大多阿鼻地獄果四子句、第三段第三子段、前十三子句、後六子句所引經等說、驗之、所以得知、又彌勒菩薩摩訶薩、復為當來世愚癡人輩、自稱菩薩自稱沙門者、請佛說其過惡下、釋彌勒菩薩摩訶薩自噵(已下唯是經文說)何以故、若世尊說其過惡、我得聞已自攝心行、彼愚癡人聞如來說、或得信解、如來知我如來覺我、(已下人語引經說)此句為常唯純正无邪聖人、及正見成就凡夫兩種人說、乃至邪正並有、惡賊狗菩薩等一種人說、又(已下)出空見有見眾生作狗菩薩法([A3]已下唯是經文說少有隔越)佛告彌勒、當來末世後五百歲、自稱菩薩、行於狗法、至他施主家中、生己家想、既起此想、貪着前至他家、見後比丘瞋目視之、心生嫉恚、而起鬪諍、互相誹謗言、某比丘有如是過某甲比丘有如是過、汝莫親近某甲比丘、汝若親近某甲比丘、則為眾人之所輕賤、增長罪垢、為衣食故、讚嘆如來智慧功德、令餘眾生生於信仰([A4]已下人語引經說)出空見有見眾生破狗法(已下唯是經文說少有隔越)彌勒、彼佛出於五濁惡時、佛法中有一菩薩比丘、名樂精進、彌勒、樂精進菩薩、所化眾生、悉為比丘而作施主、奉施衣食臥具湯藥、更不重入([A5]已下人語引經說)佛勸空見有見眾生、學菩薩法、莫學狗法(已下唯是經文說)彌勒、是故菩薩、若入村邑欲化眾生、當學樂精進菩薩摩訶薩、復應學餘大菩薩行、莫學狗法(已下狗法未盡復更出之唯是經文說)佛告彌勒、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諸比丘、自言、菩薩為衣食故、入於聚落、不為教化眾生、入於聚落、唯為財物、遞相誹謗、自得便喜、見他得利、愁憂瞋恚、自求不得、便生憂愁、見他不得、便生歡喜([A6]已下人語引經說)空見有見眾生、略就施主家一處、明作狗法、於餘一切處作狗法亦如是類以可知、略就施主家一處、明破狗法、於餘一切處、破狗法亦如是類以可知、二者讚學不輕行功能利益、唯此法華經不輕菩薩品廣說、餘品餘部不說、准經驗之、唯為一切第二階佛法、先少有一乘根機眾生、退一乘菩提心、作三乘根機菩薩聲聞緣覺、三乘根機戒見俱不破正見成就菩薩聲聞緣覺、三乘根機破戒不破見、破見不破戒、邪正並有、菩薩聲聞緣覺說、學觀他一切如來藏、佛性、當來佛、佛想佛、普真普正八種佛法、如似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學觀自身一切十二種顛倒、如似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准依下此句所引經等說、准依十卷楞伽經第四卷等說、亦名准依多部經等、以藥驗病說、亦名由遇惡知識作增上慢眾生、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說、真善剎利、真善輔相、真善沙門、真善居士、真善毗舍首陀、真善男女、由遇惡知識作㫋陀羅、趣阿鼻地獄、驗之所以得知、亦作增上慢眾生、不為一切第三階佛法空見有見眾生說一切如來藏、佛性、當來佛、佛想佛、普真普正八種佛法、如似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一切十二種顛倒、如似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何以故、空見有見眾生、未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等遍盡罪、猶不盡、不得出、畏一切惡、畏一切苦、性未破已前、常唯純是一切十二種顛倒、如似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常在心中一切佛一切經、以前驗後、以少驗多、一切菩薩、一切道俗、一切解行等、俱不能廻得令其捨顛倒、所以不得為說、唯除為說世間之義不在其限、准依此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末十子句、第三第四卷第三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最大多罪因、最大多阿鼻地獄果、四子句、第三段第三子段近初、八種佛法前十三子句、後六子句、所引經世間之義、准依上此句所引經等說、驗之、唯除從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等遍盡罪猶不盡、重入阿鼻地獄、得出、畏一切惡、畏一切苦、性破已後、始得為空見有見眾生說、常學觀他一切如來藏、佛性、當來佛、佛想佛、普真普正八種佛法、如似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常學觀自身一切十二種顛倒、如似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不在其限、准依此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末十子句第十子句所引經等說、驗之、所以得知、又准經驗之、一切能起教諸佛菩薩、莫問真應凡聖大菩薩小菩薩、俱不為一切能起教人起教、唯為一切教所為人起教、何以故、經論就喻說、如百歲公不自為舞、唯為教子孫故、准依摩訶衍經論第十卷說、驗之、所以得知、諸佛菩薩、若為最大好世界、好時好眾生、起教即是一切第一階佛法、一乘根機菩薩合學、若為最大惡世界、惡時好時不定眾生起教、即是一切第二階佛法、三乘根機眾生合學、若為最大惡世界、惡時惡眾生起教、即是一切第三階佛法、九十六種道、亦名神、亦名鬼、亦名魔、亦名六師外道、惡賊、狗菩薩、空見有見眾生、增上慢眾生、㫋陀羅、无慚愧僧、以驢准狗驢菩薩、合學不輕菩薩、既為佛滅度後正法滅後增上慢四眾起教、驗之所以得知、唯是一切十二種最大邪見顛倒道俗合學、此句准經義推說 ᅟᅟ==[A3] 已【CB】,巳【補編】== ᅟᅟ==[A4] 已【CB】,巳【補編】== ᅟᅟ==[A5] 已【CB】,巳【補編】== ᅟᅟ==[A6] 已【CB】,巳【補編】== 又一切十二種最大邪見顛倒眾生者、初五種、准依九十六種道經一部通上及下等說、次兩種、准依迦葉經第一卷等說、次一種准依大般涅槃經一部廣明空見眾生、佛藏經與多部經義同、一部廣明有見眾生、大方廣十輪經一部廣明空見有見眾生等說、次一種、准依法華經不輕菩薩品、不自知是增上慢、迦葉經第一卷、自知是增上慢、佛藏經與多部經義同、通上及下、第二卷不自知是增上慢等說、次三種、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四第五第六卷等說 又不輕菩薩等、能起教人起教、有多義 一者不輕菩薩於佛滅度後起教、亦名一切聖人隱不現時起教、亦名佛滅度五百年後起教、亦名正法滅後起教、亦名一切十二種最大邪見顛倒眾生、有大勢力時、競興滅佛法時、起教、准依法華經不輕菩薩品、佛滅度後正法滅後、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時、准依大般涅槃經四依品、佛滅度後聖人隱不現時、邪正品、佛滅度後七百年、邪魔作佛作出家人、准依迦葉經第一卷、佛滅度五百年後、惡賊狗菩薩、准依摩訶摩耶經第二卷、佛滅度五百年後九十六種道競興、滅佛法、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二第四第五第六卷、五濁惡世界、遠離於佛、一切人民皆悉起於斷常、㫋陀羅、无慚愧僧、以驢准狗驢菩薩、准依大薩遮尼揵子經第三卷、於末世正法不行、三種顛倒眾生競興等說、驗之所以得知 二者不輕菩薩、唯禮拜增上慢四眾、作學菩薩行想當來佛想、驗之、即是常唯純徧學觀他一切如來藏佛性、當來佛、佛想佛、普真普正八種佛法、如似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常唯純徧學觀自身一切十二種顛倒、如似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准依法華經不輕菩薩品、准依第三卷第三大段第三段第三子段近初八種佛法、及十三子句內第七子句所引經等說、亦名常唯純[A7]徧(徧)學觀一切八種普真普正佛法、亦名一切八種根本佛法、亦名一切八種義佛法、亦名一切八種體佛法、亦名一切八種條然相別佛法、此五句准經義推說、亦名一切八種正因佛性佛法、准依大般涅槃經第廿八卷說、亦名准經義推說 ᅟᅟ==[A7] 徧【CB】,偏【補編】== 三者不輕菩薩更不行餘行一行亦不讀誦經典一偈一句一字驗之亦名常不學一切別真別正佛法亦名一切枝條佛法亦名一切名佛法亦名一切相佛法亦名一切同而異佛法此五句准經義推說亦名一切緣因佛性佛法准依大般涅槃經第廿八卷說亦名准經義推說唯除不輕行成就得六根清淨更增壽命已去不在其限何以故已下所引經俱就最大惡世界佛滅度後正法滅後一切十二種最大邪見顛倒眾生有大勢力時競興滅佛法時所說經等說(已下)准依法華經不輕菩薩品一品於佛滅度後正法滅後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時嘆法利益略說讚嘆學不輕行功能利益廣說(已下)准依迦葉經一部通上及下第一卷於佛滅度五百年後惡賊狗菩薩時求正善佛法有一種最大邪惡名字第一第二卷於出家人內前嘆法利益讀誦經典脩禪智慧不噵五百比丘唯純徧學之唯噵五百比丘唯純徧學三空門等四天下一切俗人俱出家盡不噵四天下一切出家人俱唯純徧學之毀呰供養舍利塔廟與法華經不輕菩薩品嘆法利益略說所為人同一種相似後讚嘆三空門等四天下一切出家人皆住深忍悉行少欲知足之行俱不供養舍利不禮塔廟乃至一拜舍利塔廟過七日已後俱沒入於地盡唯除在家人供養舍利塔廟不在其限義具足文有具足不具足與法華經不輕菩薩品讚嘆學不輕行功能利益廣說所為人同一種相似(已下)准依佛藏經與多部經義同一部通上及下於佛滅度後六師外道增上慢邪魔惡賊時求正善佛法有十三種最大邪惡名字、文當、先明无明(名)相法次下經文說文當於聖法中拔斷一切諸見根本悉斷一切諸語言道如虛空中手无觸閡諸沙門法皆應如是次下經文說文當三空門第一義空以前迦葉經等驗之義當佛遣一切出家人皆應唯純徧學无名相法亦名三空門亦名第一義空坐禪與法華經不輕菩薩品讚嘆學不輕行功能利益廣說所為人同一種相似第四卷囑累品前經文說(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身證法者无有疑悔我聽是人高坐說法雖是凡夫清淨持戒心不貪著外道經義一心勤求沙門上果不貪利養善巧定說多聞廣喻猶如大海乃至失命猶不忌語不樂諍訟自利利他唯說清淨第一實義所說如是亦如是行舍利弗如是說者我聽說法(已下人語引經說)與法華經不輕菩薩品嘆法利益略說所為人同一種相似又上兩部經第三卷第三大段第三段第三子段十三子句內第七子句具足出之(已下)准依大方廣十輪經一部通上及下於五濁諸惡世界遠離於佛一切人民皆悉起於斷常、心常遠離棄捨真實一切法味常為煩惱及諸邪見或細所覆歸依六師傷敗聖道趣向三惡常行誹謗語㫋陀羅无慚愧僧以驢准狗驢菩薩時第三卷文當除其多聞及持戒者見破戒比丘得清淨智慧法眼況復為開示說種種法第四卷文當持戒清淨有功德者供養恭敬聽受言教住大乘者持戒多聞言辭清辯與如此人對相歡娛則心悅樂諮問義論敬受教誨遠離破戒非梵行者第五卷文當有戒壞見不壞有見壞戒不壞有內心脩道戒見俱不壞第二凡夫清淨僧與法華經不輕菩薩品嘆法利益略說所為人同一種相似第六卷文當乃至未得法忍於其中間願莫受身乃至斷事處等與法華經不輕菩薩品讚嘆學不輕行功能利益廣說所為人同一種相似(已下)准依大薩遮尼揵子經卷有大小不定於末世正法不行唯有三種顛倒眾生時第三卷末(已下唯是經文說)有大沙門釋迦子有大名稱如來應(供)正遍知彼諸弟子比丘比丘尼於彼瞿曇法中住者是真沙門能行正道利益眾生是福田者能知正法是如法語者大王當知除彼沙門瞿曇法外餘諸一切娑(婆)羅門等是名邪道非實沙門非法語者不應取語何以故大王當知彼无正法、云何能得如法之語、(已下人語引經說)與法華經不輕菩薩品讚嘆學不輕行功能利益廣說所為人同一種相似(已下唯是經文說少有隔越)應於國內處處求推有大智慧沙門王應自往彼沙門所、若不自往、當遣大臣王子貴人人所重者、詣彼沙門宣王渴仰尊重之心、將至王所、若彼來者、王應迎逆禮拜問訊、盡恭敬心、盡尊重心、(已下人語引經說)乃至下經文說、出大智慧沙門大智慧分齊、諸王論法分齊、唯噵教行法行王、學十善法、斷十惡法、更不說餘法、與法華經不輕菩薩品、嘆法利益略說、所為人同、一種相似等說、驗之所以得知 又最大惡世界惡時惡眾生內、嘆法利益略說者、或一部、或一品、或一卷、或一段、暫說少說、所以名為略說、讚嘆不輕行功能利益廣說者、或盡一部、或盡一品、或盡一卷、或盡一段、唯純說惡說邪善、唯純說當出世間根機正對治藥、及出世間有緣根機、所以名為廣說、准依上下能起教人四子句所引經、兼准依餘多部經等說、又准依多部經論等說、於最大好世界、好時好眾生內、讚嘆學法功能利益廣說、嘆不輕行利益略說、返上即是易解不須引證 四者不輕菩薩、由於最大惡世界、惡時惡眾生內起教故、又由常唯純徧學當一切十二種最大邪見顛倒眾生出世間根機正對治藥、及出世間有緣根機行故、文當、義當、現身即得聞法受持、現身即得六根清淨、現身即得更增壽命已後、即得常值諸佛、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乃至成佛、准依上能起教人三子句所引經等、多部文義具足廣說 又一切空見有見眾生在家人、受五戒法須奏至尊、乃至須語家人、准依善生優婆塞經第三卷說、父母不聽不得出家、准依維摩經第一卷說、又四分律第二分第八卷說、佛本父母、不聽出家、至年十九、不問父母、闇自出家成佛、驗之在家人、若准依前經文說、父母不聽不得出家、若准依後律文說、在家十九年、學持戒不犯、常求父母出家、過十九年不得已後、亦得同佛、不問父母、闇自出家、乃至盡形持戒、脩道年年轉勝者、准經律驗之、亦應得出家无罪、此句准經律義推說 又一切空見有見眾生、莫問出家在家、但能依佛教者、皆得出世、何以故、准依摩訶衍經論第十三卷內說、寧出家犯戒、後作出世因緣、准依寶梁經第一卷、迦葉經第一卷等說、於一切出家人內有犯戒者、畏受他一切信施和南禮拜等最大多罪故、返戒還俗、從此已後畢竟永得出世、驗之所以得知、唯除為脩道難易不同故明勝劣不在其限、出家脩道易、所以經律論等俱說、出家勝在家脩道難、所以經律論等俱說、在家不如 又一切空見有見眾生道俗、一者常唯認學一切諸佛菩薩等正善佛法、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常不認唯學一切空見有見眾生邪善佛法、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准依一切經律論說、亦名准經以人驗法說 二者常不認一切怨親、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從无始世界已來、一切三界眾生、俱作父母兄弟姉妹夫妻男女遍、准依觀佛三昧海經第六卷等說 三者常不認一切所犯戒惡、亦准依下第六子句、十惡四重五逆、誹謗正法、毀呰賢聖罪、亦准依第三卷第三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最大多罪因、最大多阿鼻地獄果、不應食用而食用真善清淨持戒出家人、現前僧、常住僧、飲食財物罪、不治罰、迨然相別、破戒邪善持戒比丘而與之共住罪、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十方虛空法界、及大地土山河藂林、盡未為籌大、如最小下微塵尚可知數、除諸佛等无能知、我所犯戒十方无邊、我所犯戒亦復无邊、微塵无數、我所犯戒亦復无數、眾生无邊、我所犯戒亦復无邊、方便无邊、我所犯戒亦復无邊、法性无邊、我所犯戒亦復无邊、(已下引經證)准依大方等陀羅尼經與多部經義同第四卷等說 四者常不認一切能犯戒人空見有見眾生、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准依大方廣十輪經一部通上及下第二卷說、一切人民皆悉起於斷常、准依大般涅槃經第卅四卷、兼准依餘部經等說、准經驗之、不就一切不得聞佛法眾生說、唯就一切得聞佛法眾生說、以空見驗有見、空見有見眾生、莫問得受人天身多少、以本收末以末收本、未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等遍盡罪猶不盡、不得出、畏一切惡、畏一切苦、性未破已前、常不免善惡俱惡、准上經文驗之、與世間之義為一闡提五逆罪說同、准下經文驗之、與恒河第一人常行惡故同(已下唯是經文說少有隔越)佛觀眾生具足善法及不善法、是人雖具如是二法、不久能斷一切善根、具不善根、有人捨身還得人身、捨三惡身得受人身、諸根完具生於中國、具足正信能脩集道、脩集道已能脩正道、脩正道已能得解脫、得解脫已能入涅槃、護持禁戒精勤不懈、不犯四重不作五逆、不用僧鬘物、不作一闡提、不斷善根、信如是涅槃經典如扴上土、捨人身已得三惡身、捨三惡身得三惡身、身根不具生於邊地、信邪倒見脩集邪道、不得解脫、常樂涅槃毀戒懈怠、犯四重禁作五逆罪、用僧鬘物作一闡提、斷諸善根不信是經、如十方界所有地土(又有人言、信大般涅槃經唯如抓上土、即一切道俗等信者是、不信大般涅槃經如十方世界所有地土、即一切六道眾生中、不得聞不得見、及得聞得見不信者是、乃至一切聖人中斷常未盡者俱是、如十方世界所有地土、此語不然、何以故、經文說、作一闡提、斷諸善根、不信是經、如十方世界所有地土、人中鈍根者尚非是一闡提、何況得就六道眾生說、天中猶尚不斷善根、何況得就聖人說、文當、斷善根者、非是下劣愚鈍之人、亦非天中及三惡道破僧亦爾、驗之所以得知、又經文噵、信不具足名一闡提、從年廿得聞大乘經、至年五十四、唯見道俗利根解佛法者、信大般涅槃經所說、最大多善、自言我信涅槃、我信佛性、故知非是一闡提、不見有一箇道俗利根解佛法者、信大般涅槃經所說最大多惡、自言我是一闡提、以一闡提多少分齊驗之、即是信不具足故、名為一闡提、如十方世界所有地土、又於佛法中或由信不具足故、或由不合受好名利徒眾勝他、而為求名利徒眾勝他等故學佛法、或由不合分別解說佛法是非好惡長短、而分別解說佛法是非好惡長短等者、俱不免作佛法外邪魔六師外道空見一闡提、不信大般涅槃經、如十方世界所有地土、准依此句上生於邊地、如十方世界所有地土、驗之、准依第三卷第三大段第三段第三子段十三子句內、第七子句所引十一部經等、以因驗果說、所以得知)又一切空見有見輕重常不定、准依佛藏經與多部經義同第三卷、空見輕有見重、文當斷滅見者多疾得道、何以故、是易捨故、准依菩薩地持論第一卷、空見重有見輕等說、又准依大方廣十輪經一部通上及下第六卷說、文當、便起斷見、言无因果、以是因緣、於多刧中、常墮惡道、受无量苦(已下人語引經說)以上經文驗之、空見有見眾生、從得免三惡道已後、二俱於多諸佛菩薩所、學捨邪歸正、不能得徹到成就(已[1]下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雖復供養過去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眾、乃至懺悔、受持禁戒、得聞佛法、自學教他、但以誹謗餘業障故、不能得趣寂滅涅槃及禪定樂(已下人語引經說)又一切空見有見眾生、多少常不定、何以故、若值一國土一切道俗俱信空盡、即學空滅却有盡、若值一國土一切道俗俱信有盡、即學有滅却空盡、若值一國土一切道俗俱信大乘盡、即學大乘滅却小乘盡、若值一國土一切道俗俱信小乘盡、即學小乘滅却大乘盡、乃至餘一切佛法等、亦如是類以可知、何以故、准依人相傳說、葱嶺已西同是佛弟子、猶有國土、唯信大乘不信小乘、唯信小乘不信大乘等說、驗之所以得知 ᅟᅟ==[1] 下=上?== 五者常不認學一切邪善佛法、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有見菩薩摩訶薩、已能得見无量无邊百千萬億諸佛、即於爾許諸佛所、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猶不信佛、呰毀波若波羅蜜故、即是毀訾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一切智一切種智故、則破佛寶破法寶破僧寶、信邪魔不信不解波若、不斷三毒、自高輕他、有見比丘已能度得六百萬億四萬億道俗、猶不免誹謗正法毀訾賢聖、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等遍盡罪猶不盡、不得出、准依摩訶衍經泥黎品、佛藏經與多部經義同、往古品等說、又從此已後、由種種因緣具足故、還於爾許諸佛所、誹謗正法、毀訾賢聖、滅一切三寶、殺一切眾生、滅却爾許善盡、始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等遍盡罪、猶不盡、不得出、何以故、准依大集經第卅一卷說、學出世間正解正行菩薩、發菩提心、見佛學六度及時節等多少、俱與此泥黎品、有見菩薩、同由一度謗小乘經作邪魔法、五萬七千億歲、作邪魔、誹謗正法、毀訾賢聖、猶未墮阿鼻地獄、驗之所以得知、又一切邪善、雖不得受出世間果報、得受世間人天果報、若不滅却盡終不得、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等遍盡罪、猶不盡不得出 六者常唯認一切最大輕罪、不認一切最大重罪、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若作十惡、若驅破戒邪善持戒比丘還俗、若瞋罵打破戒邪善持戒比丘、若殺破戒邪善持戒比丘、若犯四重五逆罪、若食用三寶飲食財物、若誹謗正法毀訾賢聖、准依觀佛三昧海經第九卷、罪輕重不相當、由罪名相當故、引之作證、大般涅槃經第九卷、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等說、俱得罪重、准(唯)除懺悔得滅障、不得受人天果報罪證驗時節分齊、唯除神鬼魔與作滅罪證驗時節分齊、與第三卷第三大段第二段第一第二兩子段、一日一夜、七日廿五日、八十七日、九十七日、一形懺悔、即得滅罪證驗時節分齊、同滅障人天罪、准經以因驗果以果驗因說、神鬼魔與作滅罪證驗、准依九十六種道經一部、灌頂經一部、通上及下、大般涅槃經邪正品、佛藏經與多部經義同第二第三第四卷等說、已外懺悔一切阿鼻地獄罪、於佛所十萬億歲等、晝夜六時、如救頭然、懺悔罪猶不得滅、不免還墮阿鼻地獄、准依月燈經第十卷、於阿鼻地獄前說、准依佛藏經與多部經義同第三卷、於阿鼻地獄後說 七者常不認從得免三惡道已後、得見佛捨邪歸正、及時節多少分齊、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若就斷正使說、於无量无邊恒河沙諸佛所、學捨邪歸正、猶未能得徹到成就、亦名未解佛法正義、亦名未得佛授記、亦名未得法忍、從此已後、復於不可計不可數恒河沙諸佛所學捨邪歸正、始能得徹到成就、亦名始得解佛法正義、亦名始得佛授記、亦名始得法忍、准依佛藏經與多部經義同往古品、思益經第二卷、大雲經第五卷、大方廣十輪經第六卷等說、若就斷習氣說、增上慢菩薩聲聞緣覺、寂滅菩薩聲聞緣覺、乃至得入八地、猶未是、學初地及與十地等亦未是、學八地寂滅樂門亦未得佛勸、何以故、准經驗之、若學如來藏、佛性、當來佛、佛想佛、普真普正八種佛法、兼學一切別真別正佛法等、自然不須佛勸、由學一切別真別正、乃至一切緣因佛性六種佛法、習氣顛倒未斷、所以噵、乃至得入八地猶未是、學初地及與十地等、准依第一卷第一大段第三段第三子段所引經、以前驗後以後驗前、亦名以凡驗聖以聖驗凡、亦名以因驗果以果驗因、准依此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能起教八種六種佛法、及十子句、准依第三第四卷第三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最大多罪因、最大多阿鼻地獄果、四子句、第三段第三子段前十三子句、後六子句、所引經等說、驗之所以得知、又於八地中、准經驗之、有四種人、一者一乘根機菩薩、不須佛勸、准依大般涅槃經說第十一卷先明一闡提定不可救、次明二乘不定、後明菩薩、莫問值佛聞法不值佛聞法、俱得出世、第廿六卷、先明二乘不定、從須陀洹果已去說、次明一闡提定不可救、後明菩薩不須救、第卅二卷明六住諸菩薩通凡及聖、俱不假人法、自能得度、勝鬘經過半卷已後、菩薩不因他自能得度、大方廣佛華嚴經、地前凡夫菩薩、十住品、即自開解不由他悟等說、驗之、於凡夫時猶尚不假人法、自能得度、何況八地、二者先少有一乘根機眾生、退入一切第二階佛法、作三乘根機菩薩聲聞緣覺、得佛勸、三者增上慢菩薩聲聞緣覺、不得佛勸、四者寂滅菩薩聲聞緣覺不得佛勸、准依十卷楞伽經第七卷、兼准依餘部經等說、准依摩訶衍經論第二卷說、舍利弗等、已能斷得正使、已得出世間聖道果、佛猶噵、世世心䩕不可移轉、驗之、准依菩薩地持論第八卷住品說、二障三處過未後一過煩惱障最上菩薩住過智障如來住過驗之、准依十地論初地第一卷說、是處有微智障故、不自在對治此障故、說佛地驗之、准依法華經第二卷說、舍利弗聖人猶噵、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驗之、准依大般涅槃經第卅卷說、阿難比丘猶為魔或(惑)驗之、准依付法藏經第三卷說、憂波毱多阿羅漢聖人、猶不免錯禮魔佛作真佛等說、驗之所以得知一切第三階佛法、空見有見增上慢菩薩聲聞緣覺、寂滅菩薩聲聞緣覺、若就一切正使說、小乘從得須陀洹果已去、大乘從得初地已去、一者唯就一切內說、始能斷得一切三毒、如噎病及大小便不通病、邪見顛倒、二者唯就一切外說始能斷得一切神鬼魔邪見顛倒、若就一切習氣說、乃至成佛始能斷得一切內外四種邪見顛倒盡 八者常唯認一乘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三乘破戒不破見、破見不破戒、亦正亦邪凡夫、由利根故、設使不免墮三惡道、暫入即得出、於三惡道內、亦得聞佛法、亦得為他說佛法、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准依未曾有經第一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初地等說、常不認空見有見眾生、由利根故、但使不免墮三惡道、即不免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等遍盡罪猶不盡、不得出准依此句上第五子句、泥黎品往古品等說、又明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等遍盡、於一一地獄內時節多少分齊、准依第三卷第三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最大多罪 燉煌所傳 三階佛法卷三 本寫本は巴里國民圖書館藏、ペリオ氏蒐集、燉煌出土古寫本目錄第二百五十九號に屬し、首部破爛せるも幸に「三階佛法第三」の尾題を存し、四卷三階佛法中の一殘卷れるを標し、炳かに前出、大英博物館藏、スタイン氏蒐集,「三階佛法卷二」(假題)の續篇れるを示せり。等しく三階佛法(四卷)と題せるも、燉煌所傳と本邦所傳と全く相異せるは、曩に第一部四「三階教籍の性質」一に指摘せるが如し。今試に燉煌所傳、三階佛法の註釋れる三階佛法密記に傳ふる四卷三階佛法の綱領に對照するに、本寫本卷末に准依此第三子段十三子句初六子句、所引經等說、十一部經說邪盡顛倒、四部經說出顛倒、准依此第七子句末、第四卷初所引(中略)純顛倒とあるは、正しく密記の第三大段第三段並に卷三卷四の分卷に相當し、其の他の大段、段、子段、子句の引例も亦悉く四卷三階佛法の科段に一致せり。乃ち知る、本殘卷の要部は三階佛法第三大段第三段、第三階出世子段に屬し、密記に其の略目を舉げて「於中初具明八種佛法、次明學別十三子句、初五子句即明五種不救」等と傳ふるもの、一[A1]一本殘卷文に符合せり。尚第一部五「現存三階教籍斷片」(2)を參照すべし。本寫本も亦邪を耶に、殺を煞に作る等、唐寫本の常例今一[A2]一舉げず。但し本書は著者の筆寫本(再校)に據りしを以て、誤脫なきを保し難し。切に來賢の是正を俟つ。 ᅟᅟ==[A1] 一【CB】,々【補編】== ᅟᅟ==[A2] 一【CB】,々【補編】== 四卷說、文當、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不增不減、此及餘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彼諸愚夫不能知我、墮二邊故、然悉恭敬供養於我(已下人語准經說)於此句經文內、所知之佛有兩種、一者義當真佛、以真攝應佛義具足盡、文當、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不增不減、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二者義當應佛、以應攝真、王宮生雙樹滅、道俗凡聖俱定佛義不具足盡、文當、我墮二邊故、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能知之人亦有兩種、一者智人以真攝應、真應發信、文當、此及餘世界皆悉知、二者愚人以應攝真、信應不信真、文當、彼諸愚夫人能知驗之(已下)准依法華經第二卷、舍利弗、聖人猶畏魔、或大般涅槃經第卅卷、阿難比丘猶為魔、或付法藏經第三卷、憂波毱多阿羅漢聖人、猶不免錯禮魔佛作真佛等說、驗之、所以得知 又何以故、一切(三)乘根機眾生、於十二部經等名法內、唯以文攝義不以義攝文、准依四卷楞伽經第四卷說、聲聞緣覺隨文字、驗之、准依像法決疑經與多部經義同、過半卷以前說、文當、諸惡比丘、不解我意、執己所見宣說十二部經、隨文取義作決定說、當知此人三世諸佛怨(家)速滅我法、以邪驗正說、所以得知 又何以故、准經以法驗人說、一切三乘根機眾生於佛(法)僧眾生等相法內、唯以相攝體不以體攝相、准依此句上十二部經等名法、以名驗相說 又(已下唯是經文說)以此善根與我作於三菩提因、我今憐愍諸眾生故、以此報果分作三分、留一分自受、第二分者於我滅後、與禪解脫三昧堅固相應聲聞、令无所乏、第三分者與彼破戒讀誦經典相應聲聞正法像剃頭着袈裟者、令无所乏(已下引經證)准依大集月藏分經第十卷末說、又一切第二階佛法一切經律論、皆悉普見(是)噵出家人有作僧官都統法 第三一切利根邪見成就常沒顛倒空見有見眾生、近則乃至未斷正使盡未得法忍已來、遠則乃至未斷習氣盡未得成佛已來、准依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末十子句第七子句所引經等說、若學一切名相、別真別正佛讀經、誦經、講經、講律、講論、歸僧、度眾生、斷惡、脩善、解行、求善知識、與出家人作師僧、上坐、寺主、法師、律師、論師、禪主、及章疏問答人、俱名九十六種道、亦名神、亦名鬼、亦名魔、亦名六師外道、惡賊、狗菩薩、空見有見眾生、增上慢眾生、㫋陀羅无慚愧僧、以驢准狗驢菩薩顛倒解義顛倒宣說、准依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明能起教人所引經等說法、俱名邪魔六師外道經法、不依法唯依人、不依義唯依語、亦名綺飾文辭、亦名莊嚴文飾、准依大般涅槃經四依品第九卷等說、亦名五種不淨說法、亦名外道嚴飾文辭、亦名外道語義、亦名外道尼乾弟子非佛弟子、亦名巧飾文辭、亦名外道經法、何以故、經文自出人多少分齊、文當、或有比丘若二若三已讀佛經、便使令求外道經法、先自看者讚言善好、驗之、所以得知、准依佛藏經、與多部經義同、卷有大小不定、第三卷說、亦名於諸外道非義論中、起義相想生於信心、薰脩邪見以為福德、准依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說、亦名不依智、唯依識、亦名不依了義經、唯依不了義經、何以故、准經驗之一者唯有於一切佛法內似佛法、一切空見有見眾生道俗、俱將作佛法而非佛法、佛判屬邪魔六師外道法、始能得滅佛法、由一切肉眼凡夫俱不識是非故爾、又於一切佛法內、設有百千萬句周公孔子等外書方巧言語綺飾文辭、及一切佛法已外六師外道綺飾文辭不淨說法乃至經書等、俱不能得滅佛法、由一切肉眼凡夫俱識是非故爾、唯除少分污佛法不在其限、准依仁王經說、文當大王我滅度後未來世中、四部弟子諸小國王太子王子、乃是任持護三寶者、轉更滅破三寶、如師子身中虫、自食師子非外道也驗之、二者一切佛一切經、以前驗後以少驗多、一切菩薩、一切道俗、一切解行、俱不能廻得、唯有一切阿鼻地獄等始能迴得、驗之、准依此第三子段十三子句、初[1]子子句所引經等說、准依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末十子句第十子句所引經等說、三者佛唯為佛弟子說九部經、說大般涅槃經除一闡提驗之、四者於十二部經內、微細之義為諸菩薩說、淺近之義為聲聞說、世間之義為一闡提五逆罪說、准依大般涅槃經第九第卅三卷等說驗之、所以得知、乃至與在家人作父母等俱非是、當一切空見有見眾生出世間根機正對治藥及出世間有緣根機、何以故、由從无始世界乃至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等遍盡罪猶不盡、不得出畏一切惡畏一切苦、性未破已來最略常唯純是一切、文當、其心顛倒常錯謬故、文當、常行誹謗語、常唯純是一切善惡兩種顛倒、常唯純是一切內外四種顛倒、最廣一切經律論常說純說顛倒七種最大別惡顛倒、六部經說最多顛倒、十一部經說常顛倒、四部經說出顛倒、兩部經說純顛倒、兩部經說常顛倒卅二種、自他俱見真正住持佛法自利利他顛倒、乃至滅破三寶法成三災盡顛倒、如似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常起不滅故、准依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二段末十子句第十子句所引經、准依此第三子段十三子句第七子句所引經及前十三子句後六子句所引經等說、又於最大惡世界惡時一切空見有見眾生內、學一切第三階佛法、真善剎利輔相大臣、真善沙門、真善婆羅門、真善居士、亦名灌頂剎利王、亦名行法行王等、即是此第三子段上第一第二兩子段、一切第一第二兩階佛法、一乘三乘根機眾生攝、非是一切第三階佛法空見有見眾生攝、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二第四第六卷、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第四卷、大集月藏分經第八第十卷等說 ᅟᅟ==[1] 子?== 又准經驗之、一切空見有見眾生、從得法忍已去、正學一切普真普正佛法、兼學一切別真別正佛法不在其限、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六卷、從得法忍已去驗之、准依法華經不輕菩薩品、從得聞法受持六根清淨已去、驗之、准依佛藏經與多部經義同、第四卷聖人真善正見成就凡夫、佛俱聽高坐說法、驗之、所以得知 又一切空見有見眾生、乃至未得法忍已來、常唯得純[1] \[A3]徧學一切如來藏佛性當來佛佛想佛、亦名一切普真普正佛、讀經、誦經、講經、講律、講論、歸僧、度眾生、斷惡、脩善、解行、(求)善知識、師僧、上坐、寺主、法師、律師、論師、禪主、父母等、乃至五種不忓盡佛法、亦如是類以可知、准依法華經不輕菩薩品說、於最大惡時惡眾生內、禮敬增上慢四眾、作學菩薩行當來佛、驗之、准依大方廣十輪經、通上及下說、第二卷於最大惡世界惡時惡眾生內、第三卷十種勝想敬出家人作佛想等、驗之、所以得知、何以故、釋如來藏佛性當來佛佛想佛一切八種佛法俱是普真普正所由義、准依四卷楞伽經第四卷、就如來藏說、以伎兒身喻如來藏、以伎兒伎量喻六道眾生、以伎兒身作一切伎量盡、喻如來藏作一切道眾生盡、乃至以如來藏作一切聲聞緣覺菩薩如來盡、亦如是類以可知、准依大般涅槃經第卅六卷就佛性說、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萬法、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善不善无記盡名佛性、准依法華經不輕菩薩品、就當來佛說、一切佛不定一切僧一切眾生俱是當來佛、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三卷、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八卷明法品等、就說佛想佛、說一切佛一切僧一切眾生俱是佛想佛、大方廣十輪經、文當、觀出家人作佛想、大方廣佛華嚴經文等、視眾生上中下類悉如佛想、恭敬供養和上諸師及善知識菩薩法師、念念次第如一切智、但使有心學者、莫問凡聖邪正大乘小乘利根鈍根、俱得常无一偈一句一字一分一豪(毫)顛倒錯謬、俱得出世間、一種相似、釋上下七種佛法、亦如是類以可知、又一切八種佛法、一者如來藏、佛性、當來佛、佛想佛佛法、准依上此句內所引經等說、二者普真普正佛法、准經義推說、三者无名相佛法、四者於聖法中拔斷一切諸見根本佛法、五者悉斷一切諸語言道佛法、准依佛藏經與多部經義同第一卷說、六者一人一行佛法、准依法華經不輕菩薩品說、七者无人无行佛法、八者五種不忓盡佛法、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六卷說 ᅟᅟ==[1] 偏=徧?、下同== ᅟᅟ==[A3] 徧【CB】,偏【補編】== 又何以故、常唯得純[A4]徧學一切八種佛法即是佛、讀經、誦經、講經、講律、講論、歸僧、度眾生、斷惡、脩善、解行、(求)善知識、師僧、上坐、寺主、法師、律師、論師、禪主、父母等、准經驗之、一切八種佛法以本收末、俱是如來藏佛性所作、如來藏佛性即是佛體、經律論義、歸僧度眾生、斷惡脩善、解行(求)善知識、師僧上坐、寺主法師、律師論師、禪主父母等體、所以常唯得純[A5]徧學一切八種佛法即是佛、乃至父母等、此句准經義推說 ᅟᅟ==[A4] 徧【CB】,偏【補編】== ᅟᅟ==[A5] 徧【CB】,偏【補編】== 又一切如來藏、佛性、當來佛、佛想佛、亦名普真普正佛法、亦名无名相佛法、亦名於聖法中拔斷一切諸見根本佛法、亦名悉斷一切諸語言道佛法、亦名一人一行佛法、亦名无人无行佛法、亦名五種不忓盡佛法、正是當一切空見有見眾生出世間根機正對治藥、何以故、由從无始世界乃至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等遍盡罪猶不盡、不得出、畏一切惡、畏一切苦、性未破以來、最略常唯純是一切、文當其心顛倒常錯謬故、文當、常行誹謗語、常唯純是一切善惡兩種顛倒、常唯純是一切內外四種顛倒、最廣一切經律論常說純說顛倒、七種最大別惡顛倒、六部經說最多顛倒、十一部經說邪盡顛倒、四部經說出顛倒、兩部經說純顛倒、兩部經說常顛倒、卅二種自他俱見真正住持佛法自利利他顛倒、乃至滅破三寶法成三災盡顛倒、如似金剛與一切虛空大地等、俱得常不起故、准依此第三子段十三子句內第七子句所引經等說 又一切如來藏、佛性、當來佛、佛想佛、亦名普真普正佛法、亦名无名相佛法、亦名於聖法中拔斷一切諸見根本佛法、亦名悉斷一切諸語言道佛法、亦名一人一行佛法、亦名无人无行佛法、亦名五種不忓盡佛法、正是當一切空見有見眾生出世間有緣根機、何以故、由一切空見有見眾生道俗與一切三界眾生、從无始世界已來、俱作父母兄弟姉妹夫妻男女遍、驗之所以得知、准依觀佛三昧海經第六卷等說 一者一切佛俱不能救得空見有見眾生、何以故、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四卷說、一切佛不能救得、准依摩訶衍經埿梨品等說、有見菩薩摩訶薩、已能得見无量无邊若百千萬億諸佛猶不信佛、謗波若、信邪魔不斷三毒、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等遍盡罪、猶不盡、不得出等、驗之、所以得知、一切佛俱不能救得空見有見眾生 二者一切經俱不能救得空見有見眾生、何以故、准依上經文說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能除一切眾生惡業四波羅夷五无間罪、唯不能令一闡提輩安止菩提、下合喻而不能治必死之人、次下經文說、一切契經禪定三昧、而不能治犯四重禁五无間罪、下經文說、大涅槃經亦復如是、若有眾生犯四重禁五无間罪、悉能消滅唯除大龍一闡提輩、驗之、復以空見驗有見即是、莫問大乘小乘經、俱不能除滅空見有見眾生四重五逆等罪、驗之、又佛唯噵、為佛弟子說九部經、說大般涅槃經除一闡提、驗之、准依大般涅槃經第九卷內說、又佛噵、我亦常為善星空見眾生、說真實法者、實不為一切第三階佛法內恒河第一人常沒顛倒空見眾生、第二人常沒顛倒有見眾生說真實法、唯為除眾生噵佛不平等誹謗故、為一闡提說真實法、而實不為一闡提說真實法(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大王世尊亦爾、一闡提輩、善知根性而為說法、何以故、若不為說、一切凡夫當言、如來无大慈悲、有慈悲者名一切智、若无慈悲、云何說言一切智人、是故如來為一闡提而演說法([A6]已下人語引經說)一闡提有兩種、一者利根二者中根、餘准依第二卷內說、又經文噵、於十二部經內、微妙之義為諸菩薩說、淺近之義為聲聞說、世間之義為一闡提五逆罪說、現在世中雖无利益、以憐愍故為生後世諸善種子、驗之、又空見善星比丘、已能讀得誦得十二部經、分別解說十二部經、已能斷得欲界煩惱獲得四禪、猶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義、謗佛法現身即墮阿鼻地獄、驗之、准依大般涅槃經第卅三卷說(又善星比丘莫問真應俱是為與空見有見眾生作軌則法故)又學多聞求菩提者、能滅四乘善根盡是、世俗攝福德持戒禪定等、莫問具足不具足、俱是第一義攝、何以故、一切第一第二兩階佛法內、莫問凡聖邪正、讀經、誦經、講經、講律、講論、俱得出世、又復一切甚深大乘經等、俱噵智慧勝福德不如、驗之、所以得知、此經明智慧不如福德勝者即是、為空見有見眾生說 ᅟᅟ==[A6] 已【CB】,巳【補編】== 又已能誦得大乘法聚、滿足八萬、已能誦得小乘法聚、滿足八萬、由不斷三毒、瞋他十二頭陀比丘、經文但道、墮地獄、准經驗之、即是墮阿鼻地獄、從阿鼻地獄出、復受惡羅剎身、乃至賢劫千佛出世盡、始得免墮三惡道、准依大集月藏分經第一第六卷等說、驗之所以得知、莫問一切大乘小乘經、俱不能救得空見有見眾生 三者以前驗後、以少一切驗多一切、一切菩薩俱不能救得空見有見眾生、何以故、(已上人語引經說[A7]已下唯是經文說)彌勒為上首、一切皆悉起、欲有留難時、我等不能遮、(已下人語引經說)以此文驗、所以得知、一切菩薩俱不能救得空見有見眾生、准依大集月藏分經第十卷說 ᅟᅟ==[A7] 已【CB】,巳【補編】== 四者以前驗後、以少驗多、一切道俗俱不能救得空見有見眾生、何以故、有見比丘已能度得六百萬億四萬億道俗、猶不免誹謗正法毀呰賢聖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等遍盡罪、猶不盡不得出等、驗之、准依佛藏經與多部經義同第三卷說 又准依此句下、第五子句內、已能度得九十五種異學六師外道、廻心向於涅槃、猶是无慚愧僧、阿鼻地獄眾生攝、驗之所以得知、一切道俗俱不能救得空見有見眾生 五者以前驗後、以少驗多、一切解行俱不能救得空見有見眾生、何以故、有見菩薩摩訶薩等、於无量无邊、若百千萬億諸佛所、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猶不信佛、謗波若、信邪魔、不斷三毒、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等遍盡罪猶不盡、不得出、驗之、准依摩訶衍經埿梨品說 又大敬信三寶、大持戒、大无是非、大有解行、大發菩提心、大懺悔、大斷惡、大度眾生、已能度得九十五種異學六師外道、廻心向於涅槃非一轉輪聖王所有功德之所能及、以度眾生多少分齊及喻說、驗之、四天下无與等者、以上經文驗之、猶是无慚愧僧攝、非是佛弟子、即是佛所不攝眾生、以下經文驗之、猶是阿鼻地獄眾生攝驗之、所以得知、一切解行俱、不能救得空見有見眾生、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說 又一切空見有見眾生出家人內、唯除最大鈍根眾生兩種瘂羊僧、觀(勸)化斷理僧事及與佛法和上阿闍梨、以上驗下及後經文說、文當、若有愚癡不知善不善、教令誦習義當、教瘂羊僧、學讀經誦經、以三乘法自利利他、下在其限、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二第五第六卷等說 又一切空見有見眾生出家人內、若无瘂羊僧可得、於利根出家人內、合作僧使者、各各一年、勸化斷理僧事及與佛法和上阿闍梨、讀經誦經、以三乘法自利利他、然後學普真普正佛法、唯純[A8]徧求出世、亦不廢出世、不在其限、此句准經義推說 ᅟᅟ==[A8] 徧【CB】,偏【補編】== 六者通上及下、一切空見眾生([A9]已上人語引經說[A10]已下唯是經文說)爾時復有大士、聰明智慧、從坐而起、合掌叉手、而發誓言、我等雖在生死、不得法忍已來、於其中間、願莫受身、莫作輔相大臣乃至令長村邑聚落等主、不作國師軍幢將師長宿之處、不作祠祀主俗客商人處、不作居士處不住庶人處不作斷事處、若不得法忍、不於眾生居自在處、若作是等、則於佛法、名重因緣、必當墮於阿鼻地獄 ᅟᅟ==[A9] 已【CB】,巳【補編】== ᅟᅟ==[A10] 已【CB】,巳【補編】== 又一切空見有見眾生、在家人內唯除行法行王等、依一切第三階佛法最大輕治罰道俗、最大深敬佛弟子出家人住持三寶住持國主利益眾生、不在其限、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六卷、大集月藏分經第八第十卷、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第四卷等說 又一切空見有見眾生、在家人內、莫問貴賤俱開、文當、佛遣剎利婆羅門毗舍首陀乃至聚落主等、學觀如來藏佛性當來佛、亦名普真普正八種佛法、最大深敬、不得與共住、簡最大輕治罰破戒邪善持戒比丘、准依大集經第廿七第廿九卷兩段護法品、大乘方等日藏經第一卷護正法品等說 七者一切空見有見眾生(已下)文當、求佛求世間果報、乃至求涅槃、一名惡欲、准依迦葉經第一卷(已下)文當、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斷惡修善、乃至求寂滅涅槃、二名邪教、三名惡知識、四名謗佛、五名助於六師外道、六名亦為他人說邪道法、七名不聽受一飲水以自供養、八名增上慢教、九名順行魔教、次下經文說、十名、文當、乃至善不善法、於聖法中、名惡不善、准經驗之、即是有見眾生、與大般涅槃經第卅四卷、文當、佛觀眾生具足善法及不善法、是人雖具如是二法、不久能斷一切善根、具不善根、准經驗之、即是空見有見眾生、文義具同、一種相似、次下經文說、十一名文當、舍利弗、諸佛何故、說諸語論、皆名為邪、不能通達一切法者、是則皆為言說所覆、是故如來知諸語言皆為是邪、乃至少有言語、不得其實、已上十名、准依佛藏經與多部經義同第一卷說、次下經文說、十二名、文當、讀經誦經、亦名不淨說法、讀經誦經、前後不定、准依佛藏經與多部經義同第一第二卷等說、次下經文說、十三名、文當、遇惡知識、而墮其教、不與佛眾而共和合、於正見中生邪見想、於邪見中生正見想、覆藏瑕疵、多欲多求、以財自治惡魔知心、為作方便、一味僧寶分為五部、既有五部、則生諍訟、互相是非、論說過失(已下人語引經說)准上准下驗之、增上慢人偏執、文當、利根喜藥(樂)、難問推求佛法第一實義准經驗之、即是有見眾生、與大般涅槃經第卅五卷偏執一闡提、文當、聰明黠慧利根能善分別、種種佛法、准經驗之、即是空見眾生、文義俱同、一種相似、(已上純邪无正已下邪正並有)一切第二階佛法三乘根機眾生、以前驗後、若學別說五部戒律、分別解說十二部經、文當、我涅槃後、有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顛倒解義、顛倒宣說、覆隱法藏、始從曇摩毱多、乃至摩訶僧祇如是五部、雖各別異、而皆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等說、驗之所以得知、次下經文說、但樂尊重和上阿闍梨、讚其功德、以求名利、十四名、准經驗之、講經講律講論等、亦名不淨說法、即五種不淨說法、乃至得罪、過於殺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等是、已上二名准依佛藏經第二第三卷、像法決疑經減半卷已前俱與多部經義同、大集經第廿五卷等說、(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除子注已外、唯是經文說、少有隔越、不次第抄盡)有三種人、聞說是經、心不喜樂、一者破戒比丘、二者增上慢人、三者不淨說法、及貪着我者、是人遠離於此實相深經、是經於如來滅後、能令清淨持戒比丘、心生喜樂、常行攝持、毀破戒者、常所遠離、所以者何、癡人聞說真實正語、則以為苦、舍利弗、破戒比丘、所成相貌、如來於此已具廣說、破戒比丘、不樂持戒、增上慢者、不欲聞此无憍慢法、若聞驚畏、如墮深坑、好世利者、貪着美味、聞呵訾食、心則憂惱、若人好讀外經書者、則於其中生堅實想、貪着語者、樂說散亂、樂嚴飾辭巧美諸者、於佛第一義則无淨心、譬如不男之人、至男子中生不男想、是諸人等、如我无異輕慢清淨持戒比丘、何以故、外道經書无真實語、法應憍慢、貢高自大、於一切處(又下經文道、不信有功德有、准經驗之、不信一切道俗決定心、常唯純[A11]徧求出世間功德)不信有功德、如不男人、於諸人中、皆謂如已是人、入於邪際求外道論、樂眾閙語、增長煩惱、惡性惡法、破戒比丘、增上慢比丘、自以此事為上、不淨說法者、受尼揵子論、若執一事、堅持不捨、貪貴(著)世利、樂讀經書、不能通達諸法實相、若能信受无相法者、有是處、若有比丘、耆年有德、比丘中龍、有深智慧、是人能信无所有自相空、法无我无人法、何以故、是人不樂眾閙雜語、不樂讀經睡眠多事、不為白衣營執事務、不為使命持送文書、不行醫術、不讀醫方、不為販賣、不樂論說世間說言、但樂欲說出世間語、是人能信一切法空、能證真實際、則能如實正師子吼、非野干吼、若有比丘、着外經義、是人為捨微妙佛法、誦持外道語言、為大眾說、但作野干吼、如是惡人名為朽壞沙門、何以故、是外道義、非佛法故、若着外道法、比丘不應自稱是佛弟子、何以故、沙門釋子不說尼揵子語、於大眾中但說佛語、若人着不淨語、欲作師子吼但作野干鳴、是人不能解佛法第一義、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若人具足持戒禪定智慧不慳不貪、不染恚癡、不懷諂曲、有厭惡心、言必真實、常樂獨處、不樂睡眠、樂空无相无願无生无滅行、生深欲心求解佛法第一義、不好世語樂出世語、盡持諸戒、一切惡事及惡知識悉皆遠離、住如是法、則能解空无所有法、或不見他過[1]忘生是非、或以濁恚嫉心說他惡名、或不能知佛經義理、謂非佛法、如是重罪餘報因緣雖懃精進、猶尚不能取所緣相、何況繫心能得道果、於未來世當有比丘善護二百五十戒、是人懈慢心生而作是念、我是持戒、餘人不爾、輕於他人心无恭敬、我是多聞、彼非多聞、舍利弗、爾時多有比丘、但貴持戒多行阿蘭若行、能善護戒、亦隨所說行懃心讀經、求通佛法、如是人等、生多聞慢阿蘭若慢、互相出過、謂彼破戒破見破命破威儀、如是僧中、有好比丘、心无偏黨、處在中間、而亦謂之在彼惡中、或相譏論諍訟不息、爾時多有比丘、一歲二歲三歲乃至九歲、輕慢上坐无有恭敬、是人出家受戒、不如法習效、和上阿闍梨亦无恭敬、互相輕慢、无有恭敬、相違逆故、我法則滅、多起破法罪業、當墮惡道、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求自利己善行比丘、當爾之時不應入眾乃至一宿、唯除阿羅漢及病比丘於中有緣、當爾時人貪欲瞋恚愚癡、毒盛不活畏常所逼切求利、善人常應自處山林空靜、乃至畢命如野獸死、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我此真法、不久住世、何以故、眾生福德善根已盡、濁世在近、舍利弗、汝今善聽、我當語汝、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億天神皆共同心、以諸樂具、欲共供養、舍利弗、諸人供養坐禪比丘不及天神、是故舍利弗、汝勿憂念不得自供養、真教化當隨順行莫以第一義空出人過惡、何以故、舍利弗、大嶮難者、所謂得空、或有比丘、因以我法出家受戒、於此法中懃行精進、雖諸天神諸人不念、但能一心懃行道者、終亦不念衣食所須、所以者何、如來福藏无量難盡、舍利弗、如來滅後、白豪(毫)相中、百千億分、其中一分、供養舍利弗及諸弟子、舍利弗、設使一切世間人、皆共出家、隨順法行、於白豪(毫)相百千億分、不盡其一、舍利弗、如來如是无量福德、若諸比丘、所得飲食、及所須物、趣得皆足、舍利弗、是諸比丘、應如是念、不應於所須物、行諸邪命惡法、(已下人語引經說)唯得學作不淨觀、乃至得納衣乞食、若覺有貪心、亦不應食用之、准依佛藏經與多部經義同第四卷說、於中三空門、第一義空並說(已下)准依餘部經說(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迦葉、時四天下一切眾生、无有一人住在家者、以淨信心離於欲火、悉得出家、彼諸眾生既出家已不須種殖、其地自然生諸粳米、諸樹自然生諸衣服、一切諸天、供侍給使、(已下人語引經說)准依迦葉經第二卷說、何以故、空見有見眾生、乃至未得法忍已來、學上此句十四子句等、別真別正佛法、亦名枝條佛法、亦名名佛法、亦名相佛法、亦名同而異佛法、亦名緣因佛性佛法、以本收末以末收本、最略常唯純是一切、文當、其心顛倒常錯謬故、准依下常顛倒所引經說、文當、常行誹謗語、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四卷說、常唯純是一切善惡兩種顛倒、准依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二段第二子段所引大般涅槃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等說、常唯純是一切內外四種顛倒、一切內三毒顛倒、准依摩訶衍經論、卷有大小不定、第卅卷、三毒如噎病及大小便不通病等說、一切外神鬼魔顛倒、准依九十六種道經一部、灌頂經一部、佛藏經與多部經義同通上及下第二第三卷、大般涅槃經邪正品、神鬼魔作佛作出家人等說、最廣一切經律論、常說純說顛倒、七種最大別惡顛倒、准依第一卷第一大段第三段第一第二第三子段已後所引經等說、大部經說最多顛倒、准依此第三子段十三子句、初六子句所(引)經等說、十一部經說邪盡顛倒、四部經說出顛倒、准依此第七子句末、第四卷初所引、十一部經四部經等說、兩部經說、純顛倒、准依像法決疑經卷初、佛藏經第三卷、俱與多部經義同等說、乃至无一念求出世求涅槃心、兩部經說常顛倒、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二第四卷、於一切空見有見眾生有三箇常字、文當、一切人民、皆悉起於斷常、心遠離棄捨真實一切法味、常為煩惱及諸邪見或(惑)網所覆、歸依六師、傷敗聖道、趣向三惡、常行誹謗語、大般涅槃經第卅六卷、恒河第一第二人、有六箇常字、文當、常沒常行惡故、常為无明所纏遶故、其心顛倒常錯謬故、常污身口故、復有常沒卅二種、自他俱見真正住持佛法自利利他顛倒、准依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卷等說、於內亦有以人驗法、義推說者、乃至滅破三寶法成三災盡顛倒、准依仁王經第二卷、滅三寶、長阿含經第六卷、三災等說、如金剛、准依大集月藏分經第八卷初說、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准依大方等陀羅尼經與多部經義同、第四卷出所犯戒惡、大般涅槃經第卅四卷、大方廣十輪經第二卷、出能犯戒人、與一切虛空大地等說(已上從第七子句初訖此顛倒、如不孝反逆惡賊所作惡)常將一將(切)諸佛菩薩聖人正見成就凡夫正善佛法、作非是佛法、作邪善佛法、唯瞋唯罵唯打唯殺、常將一切空見有見眾生邪魔六師外道邪善佛法、作是佛法、作正善佛法、而供養守護之、准依一切經律論說、與金剛波若經論第三卷等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唯由有有見病、未除盡、所以是邪道(如孝子賢臣君子所作惡)常不將一切諸佛菩薩聖人正見成就凡夫正善佛法、作非是佛法、作邪善佛法、常不將一切空見有見眾生邪魔六師外道邪善佛法、作是佛法、作正善佛法、所以不得相比 ᅟᅟ==[A11] 徧【CB】,偏【補編】== ᅟᅟ==[1] 忘=妄?(CBETA 按:大藏經補編原書有註解條目[01],但此頁缺相對應之註標,故今於此處加上[01]之註標。)== 三階佛法第三 第十六斷片 三階佛法密記卷上 巴里國民圖書館藏、ペリオ氏蒐集、燉煌出土古寫本、第二千四百十二號、三階佛法密記卷上は燉煌所傳、三階佛法四卷の註釋にして、三階教の教義研究に重要缺くペからざる教籍の一れり。本篇、目錄中に收錄せる龍錄內無名經論律に據るに、本記は元と上中下三卷より成りしが、今唯だ其の上卷のみを存す。開卷先づ「一示名、二舉數、三釋義、四指文」の四門によりて、三階佛法一部四卷三大段の綱領を提示し、略、三階教の要旨を概說せり。惜むらくは其の細釋が第一大段第三段第三子段を以て終れり。文中、三階學僧、諗法師の所說を引用せるは第一部二、「三階教三百年史」中に敘せるが如し(一〇〇)。尚、本書の體裁內容に關しては第二部二の二、「三階佛法及ぴ對根起行法」中、三階佛法(二九三~三〇四)其の他、第一部四、「三階教籍の性質」一(一六一)、第一部五、「現存三階教籍斷片」(11)(一八八)、を參照すべし。用字は凡そ唐寫本の常例を踏襲せり。 三階佛法密記卷上 釋本第一卷盡 將釋三階、四門料簡、一示名二舉數三釋義四指文、  示名有二、一題名二文名、題名有三一就法立名名三階佛法、二就義立名名三階根機眾生邪正上中下下不同所由義、三就意立名名第三階佛法空見有見眾生學認十二種顛倒、文名有四、三階一部文有四重、有大段有段有子段有子句、大段文中即道、第一大段第二大段第三大段是也、段文中即道、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等是也、子段文中无子段字、但道第一第二第三等是也、子句文中亦无子句字但道、一者二者三者等是、或言又已下亦是、若委細論之文有六重、或有段內段、少故不說、或有子子句、多故不說、此即第一門示名竟、  言舉數者三階一部、大段有三段有十子段有廿五子句、數多或大或小不可具說、此即第二門舉數竟、  言釋義者三階一部文有四義、一就過去習氣明三階根機義、即第一大段是、二就現在人行明三階邪正義、即第二大段是、三就所稟經教明三階法有上中下輕重淺深義、即第三大段內初三段是、四就悲敬二田明三階人依境起行損益多少所由義、即第三大段內第四段是、  略明三階法義有二、一明能行人亦名所詮法、即第二大段是、二明所行法亦名能詮教、即第三大段是、其第一大段雙明人法、法有能依所依人有能證所證、所依即甚深大乘經等、能依即三階佛法、所證即三階根機眾生、能證即一切經律論、此即略釋義竟、  廣釋三階以人對法、能詮所詮各有七重、能詮七者謂文、法、義、根、行、解、病、所詮七者謂人、法、義、根、行、解、病、第二大段正明人行解病法義根、第三大段正明文行解病法義根、第一大段雙明二七、其文七是所依、人七是能依、是故一[A1]一子段之首舉法題宗依法立人、又人七是所詮、文七是能詮、即是以根對法義、通釋三階具有五義、 一明三階根機、攝三階无始習氣行解病、通名行以為三階、本根成根行體即是三階行法、攬三階行法成三階人、說三階人行法為三階文教法、又依三階文教法起三階新行解、破三階病成三階受法根機、是三階義、此即四卷俱是第一大段三階根機不同所由義、二明三階人行邪正、攝三階現起行解病通名行、以三階行法成三階人、以三階人依三階根、稟三階文教成三階人、各各依根起行、修斷趣證邪正不同、是三階義此即四卷俱是第二大段三階人行邪正不同所由義、三明詮三階人行為三階文教法、由稟三階文教法起三階解行、以三階解行破三階病成三階根、以三階根法成三階人、授三階人三階文教上中下法令修斷趣證、是三階義、此即四卷俱是第三大段法、有上中下輕重淺深不同所由義、四明三階位攬行解病以成三位第一階位六住已去是六住菩薩具三義、一行深二解真三病輕、即三賢十地通凡及聖是、第二階位者從須陀洹已去是免三惡趣、由於大乘有趣入義、根機不定、若遇大乘人法即得入大乘位、若不遇大乘法即不得入大乘位故名不定、第三階位者從邪見成就定不可轉五種不救已去是、亦名邪解邪行成就已去是、涅槃經說、善星比丘讀得誦得講得十二部經、坐得四禪佛道、不解一句一字之義、无毛髮善根不免謗佛等是、大品經有見菩薩、佛藏經有見比丘、月藏經牛王目十輪經八大善人等是、五明三階時處處別有二、第一階處即一乘世界亦名淨土蓮華藏世界、常唯純有諸佛菩薩无聲聞緣覺處是、第二第三階處同即三乘世界亦名五濁諸惡世界娑婆世界盲闇世間三界火宅、一切眾生起於斷常即是空見有見眾生、亦名三乘眾生十惡世界是、於惡處中時別有三佛在世佛自住持佛法、位判是第一階時、佛滅度後一千五百年已前、由有聖人及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住持佛法、位判當第二階時、從佛滅度一千五百年已後、利根凡夫戒定惠別解別行皆悉邪盡當第三階時、於第二階時三義不定、一就行明時即如前說、二就病明時即第二五百年後第三階、惡賊狗菩薩病起屬第三階時、三就法明時即千年已後應四聖諦法滅、袈裟變白不受染色屬第三階時、此即第五惣明三階時處竟、上來位及時處兩義遍在一部三大段中、  第四指文者、文有四卷題名遍在三卷之初、唯第四卷屬第三大段文无別義故不別題、但抄前題標於卷首、其三大段遍該四卷、第一卷即是第一大段、第二卷即是第二大段、第三第四卷合是第三大段、段有十、子段有廿五等者、第一大段就根行位分為三段、第一段以根對法、第二段就行通說、此兩段俱文少不分子段、第三段就位別說有三階、即分為三子段、第一子段明第一階根機、於中有三、何以故第三何以故廣明五本五末義、第二子段明第二階根機、於中有五子句、前四子句明第二第三階同顯共第一階別、第五子句明第二第三階異顯下兩階別、第三子段明第三階根機兼明最廣一切經律論常說純說顛倒、次明所依甚深大乘經、謂大般涅槃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次復對諸門辯同異、卷末因三階自相對辯同異、即明七種最大別慈顛倒、此是第一卷第一大段指文竟 ᅟᅟ==[A1] 一【CB】,々【補編】== 第二大段就現在人行賞罰出世分為三段、第一段明三階人行邪正、即分為三子段、第二段明三階人賞罰行輕重不同、復分為三子段、第一子段明第一階人賞罰行、於中具明三階能行賞罰人行位盡、第二子段明第二階人賞罰行、於中兼明諸佛菩薩真應兩身凡聖善惡邪正大小同異難識肉眼凡夫不別即明善惡兩種顛倒、第三子段明第三階人賞罰行、於中具明三階起教法及能起教人並所起教法同異及起教意、別明不輕菩薩能起教人起教多義、文有四子句後明第三階人十子句金剛惡即是、五本五末中自他義、第三段明三階人出世行淺深不同、復分為三子段、第一子段明第一階人出世行、於中初明位上人六住已去通凡及聖普別違順俱行盡、次復明合學別所由、略明八種佛法驗普習氣本末遠近普敬別簡根機具足成根源由、第二子段明第二階人出世行、於中具明普別兩種三乘根機、次復廣說邪正四依、第三子段明第三階人出世行、於中明第三階人正合學普真普正八種佛法兼觀住持三寶是有緣根機當根破病、次復對第二階明根機藥病四子句、次復明三寶廢興、末後廣明護法損益合是第二卷第二大段指文竟 第三大段就三階法賞罰出世及所依境分為四段、第一段明三階文教法有上中下、分為三子段、第二段明三階賞罰法輕重不同、復分為三子段、第二子段明第二階賞罰法、於中具明三階人七種懺悔滅罪證驗同異難識、第三子段明第三階賞罰法、於中明最大多罪因最大多阿鼻地獄果、學別上四子句即是五本五末中上下義、第三段明三階出世法七別七普淺深不同、又分為三子段、第三子段半在第三卷末、半在第四卷初、合為第三階出世子段、於中初具明八種佛法、次明學別十三子句、初五子句即明五種不救、並第六子句即是六部經說最多顛倒、第七子句廣明十二種顛倒、所依經文並在第三卷末、於第四卷初別明十一部經說邪盡顛倒、次明四部經說出顛倒、惣屬第七子句、餘六子句明不合作人主法主所由、即十三子句盡即是五本五末中普別義、後六子句明不合作僧官都統所由即是善惡義、惣屬第三階出世子段竟、第四段就悲敬二田明三階人依境起行損益多少所由法、於中有三段、內段第一段內段明悲敬二田厚薄、第二段內段明能敬行心有淺深、二俱文少不分子段、第三段內段以聖人正人對第三階邪人明賞罰輕重損益不同分為四子段、第一子段明聖人正人輕敬重治罰有七種益廣說、第二子段明聖人正人重敬輕治罰有七種損略說、第三子段明第三階邪人輕敬重治罰有七種損廣說、第四子段明第三階邪人重敬輕治罰有七種益略說、卷末引大集月藏分經像法決疑經證悲敬二田為勝此是第三第四卷指文竟 釋文有四、一明能起教人、二明所起教法、三明教所詮義、四明教所為人、第一明能起教人者即信行是、謂當一乘菩薩六住已去通凡及聖、俱是由能發願受善惡兩種身故、能入六道隨類應生由不假人法即自開解故、能為他起教故、下文言唯除一乘根機諸佛菩薩已外終无有能得一人於佛滅度後獨自學出世間一人一行无人无行五種不忓盡八種佛法徹到成就者廣如後釋、自道俗者依三部經、一依法華經、不輕菩薩起一乘教法白四眾故、二依十輪經、佛起三乘教法俗人為首、道俗並說通為剎利沙門說故、三依像法決疑經、具說道俗名字、經云未來世中一切道俗故 第二明所起教法者即抄出三階佛法是、問抄出三階佛法、為經中有故抄出、為无故抄出若爾何失若經已有何須抄出、若經中无何得抄出、答有同而異、同故得抄出異故須抄出、異有三義、一者所為人不同、二者所說法不同、三者為人說法廣略兼正不同、佛為第一第二階上根人說出世義微細淺近真身應身一乘三乘大乘小乘普別俱說、為第三階位上邪見成就不可轉人說世間義、不為說真實法出世義、今正為第三階位前人說出世義兼為第一第二階下根人同說普真普正佛法、又廣略不同、佛廣說第一第二階略說第三階、今廣說第三階、略說第一第二階故、須別為第三階人抄略為廣說普真普正出世義、依諸甚深大乘經者、謂大般涅槃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此明所依甚深、大乘大部廣教究竟了義、顯非己見人語妄語、此兩部經俱具足明三階佛法、涅槃經中對三階根說三階法、華嚴經中對第一階人說三階法、  諗法師云、涅槃經中明第一階有十處說、一如第二卷說、純陀菩薩舉根興請、一行深二解真三病輕者是、二如第六卷說、有知法者无問老少道俗持犯悉得為師戒、為未來諸菩薩等學大乘者說如是偈、不為聲聞弟子說也、三如第七卷說、實是凡夫得現聖人相利益眾生、佛噵不墮過人法、四如第十一卷說、不假人法自能得度、譬如病人莫問得醫不得醫俱差、五如第十二卷說、雖是凡夫為住持佛法得用重治罰法、即仙與國王殺五百婆羅門等是、六如第十八卷、明具足能持三階佛法、謂菩薩所持即无壞滅、七如第廿六卷、明不假緣伴自能起行、如第九功德內具說、八如第廿七卷說、雖是凡夫得現聖人相處處求名求利、佛噵是菩薩少欲知足、九如第卅二卷出、其位地謂六住諸菩薩通凡及聖俱不假人法自能得度是、十如第卅三卷、明文義俱解謂微妙之義為諸菩薩說是、謂廣說第一階也、  二明第二階亦十處說、一明為住持佛法、不得打不得殺破戒邪見人、如第三卷說、護法之人雖持刀杖不應斷命、引九部經、持聲聞戒即如律文廣明不得打比丘、二明佛為佛弟子說九部經除一闡提如第九卷說、三明體性不定逢善緣即善、逢惡緣即惡、唯須多假純善人法始得出世、如第十一卷、就喻說名作死活不定、四雖復謗人謗法墮地獄、暫入即得出、如第十二卷說、五百婆羅門初謗法入地獄、後信即便出、第一階人不謗大乘、是故得知、第二階人不免謗大乘、五不能具持第一階常樂我淨法、唯能持當位一階苦空无常法、如第十八卷說、二乘所持即有壞滅、亦噵阿羅漢滅、六如第廿卷說、一闡提有二種、一者利根二者中根、即是利根一闡提、一闡提復有二種、一者現在能生善根、二者後世能生善根、即是現在能生善根人、七聞善知識說普敬認惡法、即能如說修行、如第廿六卷直心法內說、八如第卅三卷說、淺近之義為聲聞說、九明唯能自利未能利他、如第卅六卷恒河七種人內說、第三人出已即住、第四人住已觀方、第五人觀已即去、是故得知、唯能自利未能利他、十如第卅九卷四十卷內廣說、十仙初時謗佛謗法、後時廻心即得三乘道果、是謂廣說第二階也、  三明第三階亦十處說、一明第三階體是諱惡人故不受他治罰、返更打他殺他持法人、如第三卷說、破戒比丘共覺德比丘有德國王鬪戰者是、二明佛所不攝、如第九卷說、佛為弟子說九部經除一闡提者是、三明五不救如第十一卷說、名作定死眾生不中治、四明分別一切人法長短悉皆顛倒盡、如第十八卷說減廿種顛倒者是、五明不免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後始能生出世善根如第廿卷說、出地獄後能生善根者是、六明斷生得善根復不信佛性、如第廿六卷說、由不信佛性故不免墮地獄、七如第卅三卷說、世間之義為一闡提五逆罪說、現在世中雖无利益為生未來諸善種子、雖讀誦分別解說十二部經、佛噵不解一句一偈一字之義、八如第卅四卷說、空見一闡提善不善俱名惡不善、如是等人如十方大地微塵一種相似、九如第卅五卷說、利根之人能斷善根、十如卅六卷恒河七種人、一者常沒是空見一闡提、二者暫出還沒是有見一闡提、是謂廣說第三階也、所以得知、涅槃經一部對三階人廣說三階法、又如下文正出經中具說三階處以為所依、喻如三子法說、於十二部經內微妙之義為諸菩薩說、淺近之義為聲聞說、世間之義為一闡提五逆罪說、如三田三器三病三馬、如大施時有三人來、如大師子殺香象時皆盡其力殺、兔亦爾、不生輕想、諸佛如來亦復如是、為諸菩薩及一闡提演說法時功用无二、驗之所以知、華嚴經中對第一階人說真身諸佛應機度一切眾生三階法盡、一部廣說正出所依經文即取第廿九卷如來性起品、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剛寶山、然後普照一切大地、如來亦復如是、成就无邊智慧日輪、常放无量智慧光明、先照菩薩摩訶薩等諸大山王、次照緣覺、次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隨應受化、然後悉照一切眾生乃至邪定為作未來饒益因緣、經文雖无三字由與涅槃經喻說法說義同无別、驗之所以得知(一切同故一部中具說三階故、抄出唯依兩部甚深大乘經、有同有異故非一處具說故、引證通一切經律論) 第三明教所詮義者、即引一切經律論、證一切眾生乃至俱有三階根機不同所由義是、前就法立名即是依經以立教、此就義立名即是依義而引文、依經以立教是一部之惣名、依義而引是一卷之別目、未立三階已前眾生一揆、既立三階已後根性區分於一切佛法乃至一[A2]一法即是、五本五末同而異者、同謂一境、異謂解分廣如後釋、此即第三所詮義竟 ᅟᅟ==[A2] 一【CB】,々【補編】== 第四明教所為人者、即第三階空見有見眾生是、亦是就意立名、教雖具說三階根機、然起教人意為第三、雖明餘二、為相顯發令識同異、自住分齊故、唯第三是教教所為、文開為四、一明能認惡人、二明學認時位、三明所認惡法、四明引教證成、第一能認惡人者、如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二段第一子段引十輪經、四種僧驗三階人相對廣釋、第二學認時位者、時謂无始乃至可轉位、謂世間及入佛法、如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末第十子句金剛廣釋、第三所認惡法者即是十二種顛倒、雖十二文有兩重、初三略說後九廣說、略說三者、一自他相對、就體學認其心顛倒、欲使自認顛倒在己不在於他止誹謗故、二將心對境、就解學認善惡兩種顛倒、欲使自知肉眼生盲息倒見故、三因緣相對、就病學認內外四種顛倒、欲使善達因由緣成捨邪歸正求善知識學簡敬故、倒雖塵沙略說唯是其心、謂內心體迷取着顛倒、倒心發語即成誹謗起、自无始迄今不絕、故名為常无一正念、故名唯純經說、其心或名自心或名己見、或名我見空見有見、或名斷常或名妄想、然心不孤起必緣境生、隨其自心所緣境界不過善惡人法、迷名執法取相別人、順情見善即生邪貪、違情見惡即生邪瞋、迷境增減即是邪癡、內懷邪三毒外信神鬼魔、是為內外四種顛倒、此略說竟、廣說有九文約為三、初七就教、次一就行、後一就果、就教七者、一對第一階就法學認常說純說顛倒、為知佛說一切經法、說己顛倒不說於他正聞法故、二對第二階就人學認最大別惡顛倒、為欲知己顛倒病重不同於他正思義故、三對第三階引昔勵今、就位學認最多顛倒、欲使自知邪見成就七別不救求普救攝正修行故、四普別相對、就時學認邪盡顛倒、欲使捨他別邪人法依普人法正出世故、五詮旨相對、攝廣就略引義歸名、會出顛倒名義學認今時自他學別、謂求出世俱名顛倒、體是顛倒審无疑故、六橫觀善惡就己修道求心有无學認純顛倒、謂莫問善惡多少盡顛倒故、七竪望三際、就己三業經歷遠近學認常顛倒、謂從无始法外法內乃至法忍恒无間故、次一邪正相對、就行學認卅二種自他俱見真正住持佛法自利利他顛倒、欲翻邪學正頓出世故、是故第二大段明三階人行、約此空見有見眾生卅二種偏病行、明三階人有无不定以分邪正、謂一五、二六、二四、一七、一五者謂五本五末、自他、上下、普別、善惡、自利利他、文在第一卷第一大段第三段第三子段中說、二六者謂六種偏病、邪貪、邪瞋、邪癡、信神鬼魔、空見、有見、是為一六、惣名在第一卷、別名在第二第三第四卷、六種邪善、謂名、利、徒眾、多聞、勢力、勝他、復為一六、文在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二段第三子段、初引經等說、二四者謂邪四依、一依人不依法、二依語不依義、三依識不依智、四依不了義經不依了義經、是為一四、復有邪四法、謂名、相、妄想、不淨說法、復為一四、文在第三第四卷第三大段第三段第三子段廣說、一七者謂七損七益、中取七損為顛倒、一可殺不可殺取可橫殺三寶眾生盡、二識邪正不識邪正、取邪正雜亂盡、三有護无護、取善神捨護惡鬼入國盡、四滅惡增惡、取增惡減善盡、五有感、无感、取失所感三寶眾生盡、六有緣无緣、取失有緣三寶眾生盡、七是當根對病藥非當根對病藥、取失當根對病藥盡、是為一七、文在第四卷末廣說、此卅二種就行明顛倒、攝顛倒義最廣、前第四一切經律論常說純說是文廣、此卅二種是義廣遍該一部、初一五兼六種偏病就過去未來行習以明根、次二六就現在人邪正以明起行、次二四就文教以明學法、後一七就行所依境法通明前三義損益果、此即廣說就行明顛倒竟、末後一種損益相對就果學認乃至滅破三寶法成三災盡、顛倒欲使厭果斷因捨損取益故、如第三第四卷末所引經等說、後明顛倒鞕耎寬狹多少遍通十二悉堅如金剛、廣如虛空多如大地微塵數等、問第三階人十二顛倒為當可轉為不可轉、若爾何失、若言可轉即无第三階同第二故、若不可轉何須說顛倒說无益故、答俱得可轉不可轉各有四義、由緣有善惡位有上下法有普別行有過現故、不可轉得有轉義、初三因緣相對說、若就因定則不可轉、由无始體迷名相善惡凡夫性成故、就緣不定則亦可轉、由善知識隨彼微因為作強緣轉世間習得性出世正因緣故(如金師浣衣等、由遇佛勝緣故)次四說位上下相對說、亦就法、普別相對說、上位別病、成別法不能救下位病、未成學普法則救後五、根行相對說、就過去根則不可轉、顛倒純常久習定故、就現在行則亦可轉、捨邪學正隨人修斷厭怖當果捨損取益故、又問今時定者不疑、不定者與第二階人何別、答第二階人倒非常純根中病輕單行相普亦可轉故、第三階人常純顛倒根中病重具體相普始可轉故、問十二顛倒及八種佛法、為名異體別為名異體同、答就體不異就義名別十二顛倒、略說唯是其他廣說、一切經論若認一倒則攝十二、但隨藥病是故廣說、若謂隨名則體異者、應第二階不具十二常純一切七種別惡、唯第三階獨別有故、故知十二即一顛倒如八種佛法即一佛法、故下文言、一切八種佛法俱是普真普正故、所以八種佛法名數雖少能得對治十二顛倒、第四引教證成者、如第三卷末具說、問何故八種佛法十二種顛倒不在初二大段中說、答由第三大段明三階法故爾 第一大段將欲釋義、先牒義立宗、後開文釋義、此第一大段立宗、偏明三階根機義、由未立法已前惣名一切眾生、立法已後始分三階根機、是故下文就五本五末廣驗三種過去習氣根機不同、故知第一大段偏明根機義四卷俱是者、此就通釋義不相違、正如第二大段由現在人行邪正不同即驗過去根機有異、此即以果驗因、成第一大段根機不同義、由第三大段佛為三階眾生說三階教法、有上中下不同、即驗所為三階眾生根機有異、此即以法驗人成第一大段根機不同義 第一段以根對法、或二或三、謂隨根授法即有三階由別、為說世間義故、若依根學法但有兩階、由經為說一乘三乘故(此文即是與下兩段開章仍充第一大段中三段數者為令第三段中三階得成三子段類下餘段每三子段皆配三階、文義相符分明易解) 第二段就行通說有兩階者、謂說三乘應四諦行、第三階人出地獄後畏苦性破、終入此行故就行通說唯有兩階、若就位別說即有三階、一純正无邪位、二邪正不定位、三純邪无正位、由第三階空見有見眾生從未墮十方一切阿毗地獄遍盡乃至畏苦畏惡性未破已來、猶在純邪无正位、未入三乘正行、所以就位別說即有三階、又九字是人語者、謂立法字也、以此九字釋一切經故唯九字是人語也 第三段就位別說有三階即為三子段(一部文中每三子段恒配三階第一子段明第一階第二子段明第二階第三子段明第三階)第一子段明依第一階佛法證有一乘根機眾生文有五分 一立宗有一子句文有四義一就法驗第一階人謂依第一階法立一乘根機眾生莫問凡聖即六住已去俱是二就緣驗第一階解謂莫問值佛不值佛俱即自開解是三就病驗第一階行謂常不起六種偏病即聞好聞惡心无憂喜是四對下兩階驗第一階佛法以為所依反驗可知 二釋義又有三子句亦名立因亦名釋所以此三子句文即是三何以故(一何以故就處解行驗、二何以故對下兩階驗、三何以故就本末習氣驗、又釋一就位驗二就人驗三就行驗即通名行)一又何以故就處解行驗於中有三句一者就處驗、第一階法謂一乘世界中唯有一乘根機眾生、見一佛乘聞一乘法、餘三乘眾生不見不聞驗之 二者就緣驗第一階解(就教即自開解就境能自力知就果自能得度) 三者就病驗第一階行(下註)謂由无六種偏病故能發願受善惡兩種果以後驗前者謂以第六廻向捨身命財盡驗、第一廻向願唯除已下釋疑謂能依教簡人擇法非謂愚鈍心无憂喜有說无喜顯離邪貪无憂顯離邪瞋簡人擇法顯離邪癡(六住菩薩者、一解行住二淨心住三行道迹住四決定住五決定行住六究竟住)二又何以故對下兩階驗文有二義 一牒疑雙立假不假義 二引經雙釋假不假義此復為二 初引勝鬘涅槃對下兩階釋成不假 後引華嚴以因對果釋成假義(又以上依經就位說以下立法者就病說) 三又何以故就本末習氣驗、亦名就行驗、即是行解病通名行故、下文言從有心有識乃至成佛道說名為行也、文有三節(一本二末三普、其文有註隔絕、又五本明稟性異、五末明聞法異、普引明起行異)一就五本驗文復有二(初依五本習氣立義、後引三部經文證成) 初依五本習氣立義(下註)就人明自他、就法明上下普別、就行明善惡自利利他上下、是有緣根機法、普別是藥病根機法、善惡是行體、自利利他是行用也、謂自見短、依自下普法、斷好善內惡為他自受苦、為自利見他長不敢學他上別法、修苦惡內善、捨自樂與他為利他、又由自見短、自受下不畏現在別苦惡、始能永斷一切惡成自利、由見他長、廢己同他、始能捨上別好樂、與他廣修一切善成利他、即依自他成餘四義、又攝後四惣入初中、謂在人則見他長善、在行則捨上別好樂與他、又由見自惡見他善、則離偏空、不見自善不見他惡則離偏有、不貪上嫌下則離偏貪偏瞋、成普解破別執廢己同他盡則離偏癡、斷好內惡故不貪好、學惡內善故不諱惡、則免神鬼魔惑、又由捨好樂即是現在利他受苦惡為未來自利、是謂本末習氣不起六種偏病 後引三部經文證成 一引十輪經以畜生驗人、且分上下兩階善惡邪正兩性別(喻但明信善信惡法則兼攝邪正) 又准經下釋疑如第二卷起教中釋 二引楞伽經以邪驗正具分三階習性別謂由經別說第三階、眾生凡夫性純邪无正、驗知第一階根機聖人性純正无邪、以第一第三兩階根機純正純邪、驗知第二階根機邪正普有(下註)迷惑法者非是實事、不實事謂當儒教、由說因果報應不盡故名迷惑、如忠孝百行、五明論皆說現益不盡三世前三惡道、即當教外、此迷惑法即當教內、謂從惡道至人天位、後從世間入出世間、即是引俗入真至三乘位 三引涅槃經以世間驗出世間、謂由世間法中金師浣衣習性別能成出世法中數息骨觀兩行因故、得以世間法中三階習性別成出世法中三階根機、已下註有三對驗、謂前後、凡聖、因果、各通五本五末、第三階以前後為位、謂就佛法內明一闡提位、第二階以凡聖為位、謂就須陀洹已去明聖人趣入大乘始不定位、第一階以因果為位、就六住已去定不退轉為初因位、成佛已後為究竟果位、又第三階唯是凡夫、无聖人故就入佛法以明位、第二階凡聖俱因、至聖不定故就聖明位、第一階因果具足、果至佛位究竟无對不可分階故、但就因六住不退明位、設使真佛應佛形像佛以分三階皆就所為人說、一以前驗後等者、謂以未聞佛法已前象王凡夫因時見他善驗得聞佛法已後乃至聖人果時得有見他善、以後驗前等者、謂以得聞佛法已後、聖人果時自認惡驗、未聞佛法已前凡夫因時、亦得有自認惡苦樂亦爾、二以凡驗聖者、謂於凡位初入六住、尚不假人法自能得度、況入八地聖位始須佛勸反驗類知、三以因驗果者、謂因時行果時說在因時善畜生觀下僧果時佛說下人觀下佛、如自他上下相驗既爾、類餘三本末可解、又釋就前後驗病輕重有无就、凡聖驗解假教不假教、就因果驗學行盡不盡此且就第一階說 二就五驗文即為五(從得聞佛法已來是) 初惣出分齊、後一一別列(自驗肉眼故信佛教、依法四依自知生盲、自住分齊息一切惡)一([A3]已下)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等者、此句明自他(下註)文有三義、一就解明自他、謂自見惡見他善、二就行明自他、謂捨自樂與他樂、三就病明自他、謂能廢己同他盡、又先就善惡明自他次就苦樂明自他、後就事業明自他、又就因明自見惡見他善即知解真就果明自受苦與他樂、即知行深、就事明廢己同他、即知病輕、謂他人法勝己故能廢己同他、又此文善畜生是以前驗後、句末聖人自認惡是以後驗前、前後各顯半邊始得合成一義 ᅟᅟ==[A3] 已【CB】,巳【補編】== (已下)准依迦葉經(此就苦樂明自他、亦成自利利他行、即是以聖驗凡) 二(已下)准依為等者、此句明上下、即是以果驗因、(上來三驗是前凡因時見後聖位自行、後聖果時為他說故、依佛教仰信不違、即是有緣根機、依根起行義) 二(已下)准第三卷等者、此句明普別(即是藥病根機依法破病學行義、由學普真普正佛法破別怨別親病、得入菩薩六位已下違順並行、就位上人說) 四(已下)准依第二卷等者、此句明善惡(下註)明善內惡惡內善各有三種、一就境明善內惡、謂求見未來世佛及邪魔作佛等、惡內善謂惡眾生中有佛性及應佛菩薩、二就緣明善內惡、謂信施等中有貪瞋等行、惡內善、謂麤衣惡食等中有正善行、三就行體明善內惡、謂邪善、惡內善、謂菩薩逆行十惡、又說於他善不嫉即斷善內惡、於他惡不嫌即斷惡內惡、於他善隨喜即修善內善、於他惡慈敬即修(惡)內善、又持戒得名利即斷得好樂惡、護法被毀害即斷得惡得苦惡、修禪得名利即須得好得樂善、頭陀麤衣食即須得得惡得苦善 五([A4]已下)准依大方廣佛華嚴經等者此句明自利利他(下註)問云何三義具足无違答菩薩修行必具三義謂寬長不退轉廣則以利他為心長時則以自勞成行不退則以同行取果願行相資自他並出即是行由生成生由行度行由願修願由行滿(行)現在未來互相資辨是故三義說不相違(苦惡正行好樂兼學) ᅟᅟ==[A4] 已【CB】,巳【補編】== 三(已上別引經驗之已下普引經驗之)別謂本末各引經驗普謂本末共引經驗於中有十一句(有一准依十亦名)義約為三 初一句反驗第一階法 次一句通驗三階人於中有三一以畜生驗人二以邪驗正三以世間驗出世間 後九句別驗第一階成普敬認惡行義約為三一有五句成菩薩行具三義一寬二長三不退寬有二句一約修善行明寬謂違順並行能受善惡兩種果盡二約斷障行明寬謂雙除二障一煩惱障二智障 長有二句一約前際明長謂无始五本習氣二約後際明長謂斷三世惡學三世善盡反舉十輪經等㫋陀羅不斷三世惡即是邪善一者惡欲謂求現在名利徒眾二者大欲謂欲他知我已得聖果三者欲欲謂自求未來人天勝報由此三欲增惡減善 不退有一句、謂不畏現在苦惡徹到成性盡、此有二義、一者心願二者起行、行有三義、一難作能作、二難忍能忍、三難施能施 二有一句、正出普敬認惡行體、謂依時處人學八種佛法認十二顛倒 三有三句、明認惡所由、一由畏罪徹到、二由信用佛語、三由解法檢驗、畏罪徹到者、謂畏未來最大多重惡果、信用佛語者、謂即能仰學先聖知己、由認惡入道、於中有七、一唯由見佛自認己過去犯戒惡、二唯由見佛為惡時惡人說惡法、三唯由見佛訶末法法師不說惡、四唯由見臨得聖出家人由認惡得道、五唯由見直心菩薩自認犯戒惡、六唯由見摩訶薩怕生死、七唯由見怕罪是菩薩種姓相、解法檢驗者謂現見末法第三階人㫋陀羅等不畏後世定墮地獄與經符同、驗經中說、今時怕罪決得出世、故須認惡、亦驗知有第一階根機 三又一句(又此段下)喻說有五 一喻斷惡修善普遍法界(謂自見惡故能斷惡盡、見他善故能修善盡、善惡內惡俱斷名普斷惡、善惡內善俱修名普修善)問前法說具五本末、此中何獨先明善惡、答雖五相由斷惡修善正是行體故、文特標惣指、此段第四合喻偏合此義 二喻不為邪魔之所傾動(喻如一切大地已下是) 三喻煩惱輕微易可除斷(喻如一切大地已下是) 四喻依時稱根善得調亭(喻如一切夏天已下是) 五喻行德深勝堪為賞罰(後亦名常善調亭已下是) 已前五名、傳禪師解後、諗法師兼取合喻釋為兩義、前喻解行病同異、後喻解行病多少、前喻五本五末即為五義 一陰陽喻、喻无自他偏病(謂見他善能成自善不見他惡能滅自惡) 二普高普下喻、喻无貪上嫌下病 三土地最耎喻、喻无捨普學別怨親金剛病 四夏天七種熱具足喻、喻无偏斷惡修善病(一患熱病、二服熱藥、三陽氣熱、四日熱、五火熱、六着厚衣、七喫熱食) 五善調亭三階根本法喻、喻无自損損他病(前亦名已下是) 有釋為七、一行二解三病四根五法六義七文、行謂斷惡修善普遍法界即是行深、解謂大地良田平正即是解真、病謂土地最耎除諸沙𠧸惡草株兀即是病輕、根謂具七種熱正善解行、邪惡緣不能壞、唯增正善等如合喻釋、法謂三階佛法依時稱根、義謂正行賞罰自利利他、文謂教是能詮引經成證、惣喻金剛、明第一階解行深勝捨身命財畢竟不退堅固難壞、故喻金剛、第三階人煩惱堅固如似金剛、第二階人煩惱不定猶可琢磨故喻石山 四又一句(又此段下)合喻(文中唯合第四善根增減、如七種熱具足眾生) 五又一句(又此段下)結(下註)文有二驗、先順驗、即以名驗義謂以一乘名驗一性義、後反驗、即以別驗普、謂以下兩階根機性別驗第一階根機性(大乘為自小乘為他相行、四乘性恒一乘、又於自及他眷屬徒眾常无彼此、不偏親己不別疎他、即是常无六種偏病) 第二子段明依第二階佛法證有三乘根機眾生、文有五分 一立宗、先依第二階佛法立三階根機眾生為第二階根機、次以本末相收由病行同故、唯立一階、對異上第一階、後就位別說、由邪正不同分為兩階對異下第三階、問三階習氣各有本末、何故就行唯說一階、答若就正行以末收本、則兩階俱得名為三乘、未別立空見有見眾生為第三階、若就病行以本收末、則兩階俱得名為空見有見、未別立三乘眾生為第二階、今邪正通說皆名為行、故云若就行通說由有六種偏病等同故唯說一階、(此中以畏苦性未破已前名為本、畏苦性破已後名為末、准下第三子句貪好嫌惡引十子句金剛皆名本、正三乘根機成就名為末故)若就位說邪正兩分、第三階人則以邪見成就為位故、名空見有見眾生為第三階、第二階人則以正見成就為位故、名三乘根機眾生為第二階、若就行說各具本末、皆從无始各至十地 二(又何以故下)法說釋義(先問後答)問有二義何以得知、三乘空見有見就行通說本末為異、異上第一階、就位別說邪正為異、異下第三階 答有八句(五者三又)義約為三 一有五句上下相對立第二階(取五者為五句)前四子句對上分階、答成同義、後一子句對下分階、答成異義(下註)一者釋宗中第一人法相成立第二階、二者釋宗中本末相攝同名三乘空見有見、三者釋宗中六種偏病同、四者釋宗中等同所謂解同、五者釋宗中邪正不同分為兩階 一者就處同人同惡同驗之文約為四、 一引十輪大集驗三乘眾生同第三階、文中有三一舉處人惡同標名立義(前第一階根法相對立此第二階詮旨相對立) 二(准依大方廣下)引文驗義具顯三同(下註)三乘世界五濁世界是處同、一切人民起於斷常、於如是等眾生中是人同、心常遠離棄捨真實極惡增長等是惡同、又由誹謗正法毀訾賢聖是惡世界穢土正因、不信凡中有別聖障別淨土、不信相中普體障普淨土 三(又无量壽經下)釋疑分階寄同顯異 二(又此句已下)引法華經驗三乘菩薩同第二階、文中有三、一會同名義(下註)此中上下有兩種、一就文明上下、即方便品為上譬喻品等為下、二就義明上下、即一乘名上三乘名下、三界眾生者即是具足煩惱火宅根機、經云、為說三乘知三界苦、若心決定說一佛乘、今起教者、當遺法立因時、為說兩種大乘佛法、謂少分甚深一乘大乘、為悟佛知見令發菩提心、故少分小乘三乘大乘為厭三界苦解脫虛妄故、此是凡夫依文驗義、上下並說不同聖人論師說、昔對根授法時、所為根機或以上從下、判屬三乘大乘、謂為別教三乘凡夫、論云、求勢力人顛倒、求諸功德增上慢心、而求人天有漏果報、對治此故、說火宅譬、此則攝真從應、述昔因時、為說三乘苦空淺行各趣涅槃、或以下從上、判屬一乘大乘、謂為二乘聖人偏就佛果、攝應從真、為說常樂令入一乘大乘、即是論師釋經、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況有三、論云、謂无二乘所得涅槃、唯佛如來證大菩提、究竟滿足一切智惠名大涅槃、非諸聲聞辟支佛等有涅槃法、唯一佛乘故、或上下並說者、藥草喻品為大乘凡夫一三並說、究竟真實一因一果、一乘菩薩是大小樹、三乘菩薩是上藥草、論云、大乘人一向決定增上慢心、如是倒取无別聲聞辟支佛乘、對治此故說雲雨譬、是故經云、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如彼草木所稟各異、又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二(何以故下)依文驗義、文復分三(何以故者責驗佛意所由) 一以一乘三乘相對驗(三乘被破、一乘不被破、三乘是先心所好、一乘非本所望) 二以喻說驗有三義別、一三乘俱是无求出意眾生、二俱是唯有一門狹小眾生、三俱是三車誘出眾生(俱從[A5]己見門中三車誘出) ᅟᅟ==[A5] 己【CB】,已【補編】== 三以法說驗略合二義、謂三乘俱是雖遭大苦不以為患眾生、次下經文乃至佛為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三(又窮子下)類引經文(火宅喻執教迷理、窮子喻執應迷真、藥草喻執根迷法、化城喻執果迷因) 三(又此第二已下)引華嚴經等驗、分下兩階異第一階、文中有二、一教說善惡異、二教說開遮異(又下四安樂行品[A6]已下是) ᅟᅟ==[A6] 已【CB】,巳【補編】== 四(又准依下)引四阿含經等驗、三乘菩薩同第二階(謂同二乘行得三乘道) 二者就三乘空見有見名字同驗之(前句驗名所目義、此句驗義所得名)文中先驗第二階有空有(見)有有見名、後驗第三階有三乘名 三者就求好厭惡深淺同驗之(此句明第二階病同第三階、即驗宗中六種偏病顛倒同故、唯說一階、文中以後驗前者、經文以後惡魔發願教眾生破戒習誦、驗前惡賊破戒比丘同諱惡故、義當即是有見眾生、准依[A7]已下貪好諱惡並說、若非貪好為因、豈得果時、四天下无與等者) ᅟᅟ==[A7] 已【CB】,巳【補編】== 四者就三乘俱不解法身如來藏同驗之(此句明三乘菩薩解異第一階同第二階聲聞緣覺釋宗中等同字、所謂解同[A8]已前四句對上分階竟) ᅟᅟ==[A8] 已【CB】,巳【補編】== 五者就邪正有无驗之(此第五句對下分階)文開為二、一就發心生善驗、文有七節、初兩節引十輪經唯驗第二階邪正並有、後五節引涅槃經邪正相對說、兼驗第三階純邪无正(言三念者、一念自來處、從人道來、二念生何處、是阿鼻獄、三念來何業、謗大乘經國主所殺而來生、此廻心信敬生甘露鼓、如來世界壽命十刧) 二(准依觀佛下)就滅罪得道驗、文有兩節、邪正別說初說第二階滅罪得道 後(時節遠近[A9]已下)說第三階受苦障道 ᅟᅟ==[A9] 已【CB】,巳【補編】== 二又兩句(又一切下)以邪驗正具立三階(此句人法雙立異前後故) 初句驗知有三階人 後句驗知具三乘名 三又一句(又何以故下)具驗本末成第二階(下註)此中五本五末通有五義異上下階、一非常、二非一切、三自他信見不同用、四長短善惡不相攝、五不定於五本中上下及自利利他分同第三階餘翻上下階(下註)從他聞音名信、自思生解名見、又初心愚鈍名信、後心決了名見、又信則單於自他起、見則兼於長短起、上第一階能廢己同他盡、下第三階能廢他同己盡、二俱不被緣轉、是故信見合說、此第二階人、信則於自他隨緣不盡、見則於長短善惡稱實而知互不相攝、是故別說、又五本中普別及善惡不同第三階、言好惡者由第二階本世間位有孝子賢臣君子等、善爭名位惡故、畏忠孝仁義善內惡少(准除[A10]已下有四節驗) ᅟᅟ==[A10] 已【CB】,巳【補編】== 三又一句(又此段下)喻說或五或七、准第一階於中異者、若就人則凌室冷喻二乘斷惡、春秋陰氣冷喻大乘斷惡、若就根則本來別教定性三乘根喻凌室、通教三乘根及先少一乘根喻陰氣、若就法則凌室冷喻斷少惡、春秋陰氣冷喻遇緣不定不能捨身命財盡、修善亦爾、若就行則律儀戒斷惡四无量修善如陰陽氣、若就位則廻心學一乘已去如陰陽氣、其大地別高下喻三乘解石山谷別高下喻己見煩惱難廻、草木喻三乘性別(山谷草木出法華經) 四又二句(又此段下)合喻(下註)前句正合明遇緣不定、所以唯得守節行順不得行違、後句釋疑、謂若就根機過習、即善惡等一向不得雜亂、若就位說得聖果廻心學一乘佛法即違順兼行、然學法不盡異第一階、五又一句(又此段下)結文亦有二(一以名驗義二以普驗別) 唯第一階第三子段明、依第三階佛法證有第三階根機眾生、文有五句約為三分(以立宗名第二階首合喻、在喻說中故唯三分) 一法說釋義文有三句 一就教驗人立第三階(言利根者簡異瘂羊、邪見成就簡異位前常沒、顛倒簡第三階)文有三分 初牒宗標名名有通別、別謂就位別說、別名邪見成就空見有見眾生、通謂就行通說、通名三乘根機眾生、略引三部經通證兩名 次(何以故下)引經釋義(下註)有三者子句引三部經 一者引摩訶衍經明見多佛具多解行(下文結言文不具足者、謂說出地獄後障道續善根文不具足) 二者引佛藏經明度多眾生 三者引十輪經明多人錯學、三部經俱道、不免謗人謗法受苦障道 後(所以得知下)會名歸宗(下註)體壞行壞非三乘器者、舊十輪經舍有利根鈍根兩人、其鈍根者即求善知識中所引者是、其利根者即此第三階中所引者是、是以新翻經開為二人、一意樂加行俱壞非三乘器是利根人、二戒見俱壞非三乘器是鈍根人、二俱佛為說布施法、舊經合說同行布施、是故禪師玄會經文兩處別引、何以故、四子句者於第二階五者句中除第四一句非第三階 二又一句(又何以故下)具驗本末成第三階(下註)本中未聞佛法未起行故以長短好惡為名、末中已聞佛法已起行故以善惡為稱、本中就情故說自利利他、末中依法故成自損損他、謂自不學當根佛法故成自損、滅他學者故成損他、以人驗法者、由當佛滅度一千五百年後現有第三階人在故、得以人驗法、餘上兩階有无不定、或隱有顯无、人不可識故、唯就教但三對驗三又一句(又何以故[A11]已下)以正驗邪別三階教(下註)前第一階引楞伽經以邪驗正別三階人、此第三階引華嚴經以正驗邪別三階法、何以故、以楞伽經就凡夫性別說邪人、就聖人性通含兩階、是故以邪驗正別兩階根、以華嚴經就處別說一乘佛法、大集十輪共處同就三乘佛法、是故以正驗邪兩階教即明最廣一切經律論常說純說顛倒(下註)、謂一切經律論常唯純說惡及邪善誹謗正法毀呰賢聖、雖有經說常正純正即顯常邪純邪、謂說藥多明知病重 ᅟᅟ==[A11] 已【CB】,巳【補編】== 二又一句(又此段下)喻說兼合(准前兩階) 三又一句(又以一乘名下)結名驗義(下註)謂一向欲得攝他同下、唯欲得己別好不用他好、故唯性別不通自他不同、一乘人廢己同他莫問自他俱欲得普好、亦不同三乘眾生不能廢己同他、不能攝他同己故、莫問自他各欲得別 都又一句(又上來下)惣結三階 次又已下有五句、明所依甚深大乘經、謂涅槃經華嚴經(就第一大段未明所依經者、由佛具說三階根機、不具對根說出世法故、不就下第二第三大段未說)涅槃經有句(前句略說喻說但明三階根、後句廣說法喻具明三階根法、又前驗第一大段、後驗四卷俱是通後兩大段所依法也)初又一句就喻說明三階根機(下註)問經既就位、何故立法者、就病說邪、答佛對根授法為根成者、依根起行故就位說、禪師遺法立因唯為下人、破病學行捨邪歸正以立根故就病說、又病則通三階有、以人驗法根機易識、正解正行或今時[1]來具故、立法者就病說也、又第三階位前人不見佛故、立法者就教起教對病說也 ᅟᅟ==[1] 來=未?== 後又一句說多、喻說法說明三階法(法謂甚深淺近世間三階法也、又三田等喻所被根師子喻佛授三階法) 華嚴經有三句(何以故者、此舉所為難所詮也、問華嚴經七處八會唯說一乘佛法聲聞緣覺不見不聞、何以道言喻說法說廣明三階故) 初又一句都略抄出三階經文(先以義摠釋、後第一世間淨眼品下依文別解) 先以義惣釋有三 一明對根授法時(下註)廣略兼正所為不同作四對說、一真應、二一乘三乘、三三階、四大乘小乘、一為第一階人轉因成果故作真應說、二為第二階人廻三入一破別成普故作一乘三乘說、三為第三階人廻邪入正故作三階說、四為第二階轉凡入聖未廻心人作大小乘說、亦名作三乘說、又亦為第三階位上不可廻入人、作大小乘說、由順病故是世間義、若作一乘三乘說由破病故、是出世義、由法華經中簡機說故謂五千避席是 二(唯除以下)明遺法立因時(前對根授法時、佛不為第三階說出世義、此遺法立因時立法者、正為第三階說出世義)問云何為漸而言頓說答法有前中後際說、有隱密顯了、隱密者為漸說、顯了者為頓說、謂佛為第二第三階人說大乘小乘及世間義是隱密義說、中際法說、第三階不盡前際說、彼无始非三乘種、畢竟不得出世說、第二階不盡後際說、彼永入无餘涅槃身智俱滅、畢竟不成佛故、後雖為不定根者受記作佛、猶聞定根二乘、不為說究竟一性常樂我淨故是名為漸、為第一階人翻此為頓 三(餘一切以下)明所引一切經律論 後(第一世間淨眼品下)依文別解 二又一句(又[A12]已下就喻說法說下)正出所依三階經文 ᅟᅟ==[A12] 已【CB】,巳【補編】== 三又一句、釋今令得抄出所由(先牒華嚴經對機授法為疑、後唯除下引十輪經道法立因解難)問經言不入餘人之手云何末法抄出、答華嚴據對機故不入餘人手、十輪據遺法故得今時抄出、後又五句對諸門辯同異、問答釋疑、亦名不依餘經抄出所由 一又一句對三聚辯同異(雖邪定聚同第三階、而正定聚含餘兩階不同而同、此之謂也) 三聚有三重、一有涅槃法无涅槃法、三乘中一向定差別、二善行惡行因差別三惡道善道因差別、如文次第應知 二又一句對四乘辯同異、文含五者句 一者人天乘佛法攝 二者第三階佛不攝(此中就第三階當位以明本末不同、前對第二階正三乘位以明本末下引八句經文驗之) 三者第三階人出地獄後佛始攝 四者鈍根瘂羊僧是四乘根佛現攝 五者四乘中菩薩乘一乘三乘含說 三又一句對四僧辯同異(雖无慙僧同第三階、餘三不同故不依說)四又一句三階自相對辯同異、亦以空見有見名對我見名辯同異、即明七種最大別惡顛倒 一於三階別作一階、謂純邪无正第三階 二就喻說別作一階、謂定死不活眾生 三就法說別作一階、謂為一闡提說世間義 四於恒河七種人別作兩種人、謂空見常沒有見常沒、合作一種常沒顛倒 五於三聚別作一聚、謂邪定聚 六於四種僧別作一種僧、謂无慙愧僧 七於六道眾生別出其輕重分齊、謂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 五又一句三階行位相對辯同異、文有二義 初就行位辯同異(一乘三乘為正行、六種偏病為邪行、復以邪正為位前後行位為同為異) 後就體用辯同異(此中水喻如來藏佛性、池河喻三階根機行解病、若以水攝池河則常同无別、若以池河攝水則常別不同) 三階佛法密記卷上 第一斷片 對根起行法 本寫本(第一斷片)は大英博物館藏、スタイン氏蒐集、燉煌出土本第二千四百四十六號に屬し、三階教籍中、比較的教義組織を具說し、簡明に其の體系を知るに便せり。首部破爛失題の殘卷なるも、現存の部は一、一乘三乘普別不同、二對根起行法五段明義、三發菩提心見法行法分齊等より成り、此の第二對根起行法の五段は開元釋教錄、貞元新定釋教目錄に所謂「對根起行法一卷、明一切眾生對根上下起行法於內有五段(九紙)」、或は人集錄都目に所謂「明一切眾生對根上下起行法於內有五段、一卷九紙」と傳ふるものに相當するが如し。幸に龍谷大學圖書館藏、燉煌出土本中、本殘卷の後部(本文二九~四二)に當る斷片あり(龍谷大學論叢、大正十三年四月號、高雄義堅氏の「龍大圖書館所藏三階教資料に就て」參照)、卷末に「人集錄於十二部經修多羅內驗出對根起行法一卷」の奧題を有せり。是に由て假に題して對根起行法となせり。但し本寫本は全長五十六呎の卷子本なるを以て、上記「一卷九紙」の對根起行法のみならざるを知るべし。惟ふに三階教籍の題號中、「對根起行」或は「對根淺深」の文字を存するもの數部あり、又發菩提心に關する著述二三部あり、本書は是等と關係あるもの![[B26p0328_01.gif|300]] 如し。但し本書の數節が偶、華嚴宗第二祖、智儼の華嚴五十要問答中(續藏二の七、四四九~四五一、本文二一以下)に引用せらる![[B26p0328_02.gif|300]] を以て斷じて後期の著作に非ず。本文中、對校を舉ぐるは上述、龍谷大學本と華嚴五十要問答とに依れり。本書の要領は第二部二の二、「三階佛法と對根起行」(三〇五~三三五)を、又體裁其の他に就いては第一部四、「三階教籍の性質」(二十四)及び第一部五、「現存三階教籍斷片」(3)特に附圖七を參照すべし。 □□□□□□禪師□□□□□□□□□師律師亦如是類以可知 ᅟᅟ□(一)乘三乘普別不同者有二種、一一乘二三□(乘)、第一段一乘眾生者、從入佛法已來唯學第三階佛普(普佛)法不學第一第二兩階別佛法、恒以普攝別別而常普、何以故由畏罪小膽畏錯謬故、於僧眾生、斷惡修善、求善知識、具足行學盡、  第二段三乘眾生者從入佛法已來唯學第一第二兩階別佛法、恒以別攝普普而常別、何以故由大膽不畏罪不畏錯謬故於七法內唯偏行一行兩行即得出世未能具足行盡、  第二大段橫說為三階者、一□□(一乘)根機凡夫菩薩常无六種[1]徧(偏)病故竪說□□(為一)階、二三乘及空見有見眾生等常有六種徧病竪說為一階、以邪正不同故、復分為兩階、一三乘二空見有見眾生、於上三階內明對根起行法者、於內有五段、一者明三階出世道不同所由義、二者明三階出世處不同所由義、三者明三階藉伴不藉伴不同所由義、四者明三階斷鄣不同所由義、五者明三階六法具不具所由義  ᅟᅟ==[1] 徧=偏、下同== 第一段明三階出世道不同所由義者、於內有三段、一者第一階、於內有七段、一者歸一切佛盡、二者歸一切法盡、三者歸一切僧盡、四者度一切眾生□(盡)五者斷一切惡盡、六者脩一切善盡、七者求一切善知識盡、  第一明歸一切佛盡者、於內有三、一者一乘真身佛、二者一乘應身佛、三者形像佛、又明一乘應身佛者惣有兩義、一能度一乘應身佛、二一乘應身佛所度生一乘徒眾、第一能度一乘應身佛者、有二種、一者淨度根熟菩薩摩訶薩或有語言說法令諸菩薩得入一乘、或有用佛功德令諸菩薩得入一乘、二者應身度三乘世界一乘菩薩摩訶薩、在三乘世界同處而不同(不同)而同、所言同者或一乘三乘並說、一乘三乘菩薩摩訶薩聲聞緣覺乃至四果俱得道□□、言不同者、在蓮華藏世界七處八會說一□(乘)佛法、聲聞緣覺不見不聞者是、二者一乘(應身)佛所度生徒眾者、亦有二種、一者淨土一乘眾生徒眾唯有淨土純善形菩薩摩訶薩无有雜類形、二者三乘世界一乘徒眾者、即七處八會種種雜類形者是、  第二明歸一切法盡者、於內有二種、一者頓教大乘法、華嚴經諸大乘經等是、二者普想大乘法、莫問外經內經不作高下心為除分別病故普作大乘解、  第三明歸一切僧盡者、於內有三種、一者一切一乘聖菩薩僧、二者正見成就□□(戒見)俱不破一乘凡夫菩薩僧、三者正見成就破戒不破見凡夫菩薩僧、  第四明度一切眾生盡者、於內有七種、一者一乘聖菩薩、二者正見成就戒見俱不破凡夫菩薩、三者正見成就破戒不破見凡夫菩薩、四者一切地獄眾生、五者一切餓鬼眾生、六者一切畜生眾生、七者一切阿修羅眾生、  第五明斷一切惡盡者、於內有二種、一者斷善外惡、二者斷善內惡、  第六明修一切善盡者、於內有兩種、一者修惡外善、二者修惡內善、  第七求一切善知識盡者、於內有三種、一者一乘聖菩薩、二者正見成就戒見見俱不破凡夫菩薩、三者正見成就破戒不破見凡夫菩薩、  第二段明三乘根機對根起行出世道者、於內有七段、一者歸一切佛盡、二者歸一切法盡、三者歸一切僧盡、四者度一切眾生盡、五者斷一切惡盡、六者修一切善盡、七者求一切善知識盡、第一歸一切佛盡者、於內有二種、一者三乘應佛、二者形像佛、又明三乘應身佛有二種、一者能度三乘應身佛、二者所度三乘生徒眾、第一能度三乘應身佛者有二種、一者三乘正見成就眾生、及三乘聖人所感應身佛、即釋迦牟尼佛王宮生從初長大乃至成佛說法度人捨凡成聖者是、二者亦正亦邪三乘不定根眾生應身佛者、或作天身人身乃至羅剎等善惡形令諸眾生得道者是、  第二明歸一切佛(法)盡者、於內有一種、三乘經律論等是、  第三明歸一切僧盡者、於內有十二種、一者一切三乘聖菩薩僧、二者一切聖緣覺僧、三者一切聖聲聞僧、四者一切正見成就戒見俱不破三乘凡夫菩薩僧、五者一切正見成就戒見俱不破凡夫緣覺僧、六者一切正見成就戒見俱不破凡夫聲聞、七者正見成就破戒不破見凡夫三乘菩薩僧、八者正見成就破戒不破戒(見)凡夫緣覺僧、九者正見成就破戒不破見凡夫聲聞僧、十者亦正亦邪三乘菩薩僧、十一者亦正亦邪凡夫緣覺僧、十二者亦正亦邪凡夫聲聞僧、  第四明度一切眾生盡者、於內有十六種、一者聖菩薩、二者聖緣覺、三者聖聲聞、四者正見成就戒見俱不破凡夫菩薩、五者緣覺、六者聲聞、七者正見成就破戒不破見凡夫菩薩、八者緣覺、九者聲聞、十者三乘亦正亦邪凡夫菩薩、十一者緣覺、十二者聲聞、十三者地獄眾生、十四者餓鬼眾生、十五者畜生眾生、十六者阿修羅眾生、  第五段明斷一切惡盡者、唯斷一切善外惡、  第六段明修一切善盡者、唯修一切惡外善、  第七明求一切善知識盡者、於內有十二種、上僧中廣說竟、  第三段明第三階空見有見顛倒邪見成就九種人第對根起行出世道者、於內有七段、一者歸一切佛盡、二者歸一切法盡、三者歸一切僧盡、四者度一切眾生盡、五者斷一切惡盡、六者修一切善盡、七者求一切善知識盡、  第一明歸一切佛盡者、於內有五段、一者形像佛、唯就開眼得、合眼已去邪正不別、如觀佛三昧海經廣說、二者十二種邪見成就眾生所歸一切邪魔佛、如九十六種異學道經廣說及雜類神呪經等說、三者明十二種正見成就眾生所歸真佛、如大佛名經及諸大乘經等廣說、四者明一切諸佛菩薩應作一切空見有見邪魔佛、如諸大乘經內應身處廣說、五者明歸普真普正佛、於內有四段、一者如來藏佛、如楞伽經說勝鬘經涅槃經等廣說、二者佛性佛、如涅槃經說、三者當來佛、如法華經說、四者佛想佛、如華嚴經十輪經說  第二明歸一切法盡者、於內有八段、一者經卷法、二者極重惡法、三者世間之法、四者邪善佛法、五者十二種邪見成就眾生所歸法、六者十二種正見成就眾生所歸法、七者一切諸佛菩薩應說空見有見法、八者普想大乘法  第三段明歸一切僧盡者、於內有六種、一者剃頭著袈裟僧、二者明十二種顛倒邪見成就僧、三者明十二種正見成就僧者四者(明)一切諸佛菩(薩)應作一切空見有見僧、五者明普親僧、六者明普想大乘僧  第四明度一切眾生盡者、於內有九段、一者十二種邪見成就眾生、二者十二種正見成就眾生、三者一切諸佛菩薩應作空見有見眾生、四者普親眾生、五者普想大乘眾生、六者地獄眾生、七者餓鬼眾生、八者畜生眾生、九者阿修羅眾生  第五明斷一切惡盡者、於內有廿六段、一者不淨說法得罪如殺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二空見有見眾生雖得出家離出家法、如𨽦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此兩段佛藏經說、三者讚毀三寶三乘長短得罪、譬如日殺蟲五千萬㪶至、滿千歲唯如一日一夜讚毀三寶三乘罪等、如十輪經說、四者打罵出家人如出一萬億佛身血、如大集經月藏分經說、五者若繫縛出家人得罪、滅一切三寶盡、令一切賢聖諸天善神出國盡而一切惡魔惡鬼惡神惡天龍八部競入其國、如薩遮尼乾子經大集經等說、六者與邪善道俗往來共住得罪、喻如有人殺一切眾生命盡挑一切眾生眼目盡截一切眾生手足盡、一種相似、如大集月藏分經說、七者八常、一常沒二常行惡、三常為无明所纏繞、四其心顛倒常錯謬五常污身口、六心常遠離棄捨真實一切法味、七者常為煩惱及諸邪見或𠕀(惑網)所覆歸依六師傷敗聖道、八常行誹謗語如大般涅槃經十輪經等說、八(者)非時僧食、賢刧千佛出世永不聞法常在三塗无懺悔處、如像法決疑經說、九者空見有見眾生如大地土、空見如涅槃經說、有見如佛藏經說、十者五種不救、一佛不救、二法不救、三僧不救、四眾生不救、五斷惡修善不救、如摩訶衍經佛藏經、如大集經涅槃經十輪經等說、十一者從无始已來一切眾生皆作父母及六親眷屬等遍、爾許時起貪瞋等一切惡與一切虛空大地等、十二者從入佛法已來、還用本貪瞋學一切佛法、淳於好佛法內學上菩薩行、行六波羅蜜由行六度徹[1]倒(到)故得見佛、復於无邊諸佛所種諸善根、行六波羅蜜捨頭目手足、十三(者)還於无量无邊諸佛所謗佛謗法由謗佛法滅、爾許時行行善根盡、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一一方各有八大地獄、一一地獄徑三千六百萬億歲受无間苦、上火徹下下火徹上、十四者從地獄出五百世中從生而盲、後得值佛諸根具足、十萬億歲如救頭燃晝夜六時懺悔罪、由不滅還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然後得出值九十九億佛始得免三惡道、十五者免三惡已於无量无邊諸佛菩薩所斷惡修善、學當根行不能徹倒成就、更於无量无邊刧无量无邊諸佛菩薩所學當根出世法少分徹倒成就、上來五段如摩訶衍佛藏思益像法決疑經等說、十六者一切十惡、於內有五段、一自他俱知惡、二自知他不知、三者自他俱不知說竟乃識、四者自他俱不識說竟亦不識、五者於他善惡並有眾生唯見其惡不見其善、十七者一切四重、十八者一切五逆、十九者誹謗正法、廿者毀呰賢聖、廿一者四念處惡、於內有四段、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身念處者於內有兩段、一生身二死屍、生身者於內有五種、一者行時知行坐時知坐臥時知臥住時知住、行時雖作是觀而知從本來畢竟不可得二者被僧伽梨執持衣鉢視眴語默眼覺出息入息出禪入禪行者雖作是觀而知從本來畢竟不可得三者觀身四大皮宍觔(肉筋)骨髮毛抓(爪)齒等名為地大、血汗等名為水大、遍體和燸名為水(火)大、出息入息等名為風大譬如屠兒若屠兒弟子既殺牛已分作四分行住坐臥見此宍(肉)分了了分明、行者亦尒、觀四大時行住坐臥見此四大了了分明、雖作是觀而知從本來畢竟不可得、四者觀身出入息、出息長時知長短時知短、入息亦如是、譬如𢭀(旋)師若𢭀師弟子繩長時知長繩短時知短、行者雖作是觀而知從本來畢竟不可得、五者觀身不淨從頭至足其中唯有髮毛抓(爪)齒皮宍觔(肉筋)骨脾腎心肺肝膽膓胃生藏熟藏大小便利肪膏腦膜髓骸諸脈大膓小膓垢汗膿血涕唾目淚譬如𨽦倉盛物、明眼之人開倉即見是稻是麥是麻是米、觀此身倉亦復如是了了分明、一種相似、行者觀知此身不淨合成誰為是我我為屬誰、作是觀時即得斷除一切色欲及以三欲、一姿態欲二細滑欲三形狠欲、雖作是觀而知從本來畢竟不可得、第二死屍者有九、復次一死屍經一七日膖脹清游膿汁流出想、行者雖作是觀而知從本來畢竟不可得、二死屍經二七日為蟲狼鵄鳥諸蟲獸等𭍲裂死屍血宍(肉)狼藉想、行者雖作是觀而知從本來畢竟不可得、三者死屍經三七日疽蟲遍出極大惡想、行者雖作是觀而知從本來畢竟不可得、四者觀死屍皮宍(肉)以盡血塗觔(筋)骨想、行者雖行者雖作是觀而知從本來畢竟不可得、五者白骨相連想、行者雖作是觀而知從本來畢竟不可得、六者白骨相離想、七者白骨各在異處想、八者骨白如貝想、九者諸骨如鴿色及破壞如沙塵等想、行者雖作是觀而知從本來畢竟不可得、如涅槃經大品經等說、第二受念處者於內念三種、一者苦受二者樂受三者不苦不樂受、樂受者飲食衣服名利等現在受用稱意名為樂受、苦受者飢渴寒熱及苦行等名為苦受、不樂受者飲食衣服名利等現在受用稱意樂、未來世墮大地獄受大苦惱名為不樂受、不苦受者飢渴寒熱及苦行等現在雖苦於未來世得出世道樂及人天中受諸快樂名為不苦受、第三心念處者於內有兩段、一邪貪二邪瞋、邪貪者一切世間所有稱心之物悉皆有心著起心貪損益、喻如一人為貪心故而求得一鉢飯共眾多人而食之、人別皆得貪一鉢食罪墮地獄餓鬼畜生中、二邪瞋者於一切三寶一切世間內所有一切違情之事、莫問是佛法非佛法莫問是好是惡、皆有心嫌有心欲滅却之、由此惡業於未來世長養瞋心、乃至諸佛菩薩正見成就凡夫所若不稱意亦欲滅却之、由是(惡)業重墮十方一切阿鼻獄受无間苦、第四法念處者、於內有兩段、一善法念二惡法念、善法念者空无想无作、惡法者我人眾生壽命見等、第廿二者苦集二諦惡、於內有兩段、一者苦諦二者集諦、苦諦者十方一切阿鼻地獄餓鬼畜生、於六道內所有諸苦名為苦諦、集諦者即是一切貪瞋讚毀三寶三乘如此惡業名為集諦、廿三者十二因緣惡、於內有十二、一无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廿四者七漏惡、一欲漏二有漏三无明漏、四根漏行者觀一切眾生從无始已來根欲因緣作諸惡業墮大地獄受无間苦、五受漏同前受說、六親近漏、好上上飲食衣服臥具房舍湯藥能生人著名為親近漏、七惡漏、惡人惡馬惡苟師子虎狼禽狩等名為惡漏、復有四念漏、念四大如毒蛇、五陰如怨賊、六入如空聚落、第廿五者十想、一无常想於(內)有兩段、一者內二者外、內无常者亦有二種、一麁二細、麤无常者始從嬰兒童子壯年衰老乃至身壞名麁无常、細无常者從初入胎薄酪時凝蘇時宍(肉)揣時諸根成熟轉轉漸成名細无常、外无常者亦有二種、一見二聞、見无常者亦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外无常者亦有二種、一麁二細、麤无常者春時一切樹木茂盛秋時彫落以是見故名麁无常、細无常者春初百卉萌牙轉轉漸成名細无常、內无常者或見盛年富貴煒燁後見散失知皆无常、或見富貴庫藏盈溢後見貧賤知皆无常、又見盛壯色力自在後見病瘦知皆无常、聞无常者我聞初刧成時人皆項背光明不須日月、又虛空中自然感得七寸粳米今悉滅盡知皆无常、二者苦想以无常、故失壞果時生大苦惱、三者以其苦故知皆无常、四者以无我故觀食厭想、於內有四段、一觸食二思食三識食四揣食、觸食者譬如有人生剝牛皮諸蟲噉食極大苦想、二思食者如大火燒心想、三識食者如被三百鉾攢心想、四揣食者應作是念、若諸眾生回苦得食、云何於食而生樂想、我今出家受戒為欲捨身於食生著云何而得捨此身也、雖然如似曠野食子宍(肉)想、應作是觀如食蟲想隨諸不淨令與相似、第五世間不可樂想、譬如有人身殃重病、設有音聲伎樂娛樂此人心无有悅、是故名為世間不可樂想、第六死想者、譬如河岸臨峻大樹不久摩滅、此身亦尒、從其嬰兒乃至老年念念向死、喻如屠兒𢫀牛羊至於屠所步步就死、如囚向市步步近死、此身亦尓是名死想、第廿六者盜三寶財物悉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  第六段明修一切善盡者、於內有二種、一者惡內善二者得苦善、惡內善者即如來藏佛性普真普正八種佛法是、得苦善者於內有十二種、一者常乞食、於內八段、一者法界檀、二者法界忍、三者法界慈、四者法界悲五者少欲知足、六者禪定、七者多利多功德、八者大解脫、第一段檀波羅蜜者、於內有四、一者破病檀、二者有作檀、三者无作檀、四者引導眾生檀、第一破病檀者一切眾生從无始已來於食生貪、貪一切好食唯欲自食、由食好食增長煩惱无邊如經說、為貪心得一鉢食眾多人而共食之、人人皆得貪一鉢食罪具受地獄餓鬼畜生三塗之苦、發心乞食即免此過、一切好食悉皆頓捨次第而乞、不簡貧富不擇麁細、設有少貪即作不淨觀對治貪心不起、何以故以著處輕故、若於好食生貪病即難治、何以故著處重故、  第二明有作檀者發心乞食即作三意、一我今乞食若得食已悉共一切眾生而共食之、所得之食分作四分、一分自食、一分與同梵行者、一分與貧窮乞人、一分與餓鬼畜生、由發心大故得福盡虛空遍法界、二我今乞食願令一切眾生以虛空為庫藏一切財法悉令滿足、三我今乞食悉為成熟一切眾生皆令具足檀波羅蜜而行乞食、  第三段无作檀者、於內有三種一者我今出家於一切世界寺舍僧伽藍內皆有二時食分、我今乞食不食僧食一切伽藍二時食分、悉為一切眾生供養一切三寶、二者一切齋食皆有食分、我今乞食不受三請、以此三請為一切眾生供養一切三寶一切眾生、三者我今出家於一切檀越家但到之處皆與我食悉皆不受、我若不受悉施一切眾生、此之三種雖不施物行者以智加法得福盡虛空遍法界、  第四段引導眾生(檀)者、我今乞食為一切眾生、若諸眾生應以乞食入聖道者、我從今日乃至菩提導諸眾生常行乞食、若有眾生應囙乞食而得益而不得者我不取正覺、  第二明忍者於內有二、於好食生貪忍而不受、不受好食者一切眾生從无始已來於好食生貪、如今乞食於好食中忍而不受名為大忍、飢渴寒熱風霜暴雨乞食比丘所得食分分作四分、唯食一分極大飢苦觀察忍之是名忍辱、  第三明慈者一切眾生從无始已來、所有好食唯欲自食、若見飢渴眾生无心憐愍我今乞食所有好食並與一切眾生、慈心憐愍救攝不捨故名為慈、  第四明悲者於內有二、一者拔一切眾生現在飢苦、二者復欲拔濟未來受苦眾生故名大悲、  第五明少欲知足者我今乞食次第而乞不擇麁細、支身長道更不多求是名少欲、身不積聚是名知足、  第六明禪定者一切眾生從無始已來為好食𢫀心隨緣散亂、我今乞食不食好食、但使支身不緣諸境心常寂靜无有覺觀是名禪定、  第七明多利多功德者、若受他請即癈自業利生甚少、我今乞食利生甚多、若受齋食唯利一家、我今乞食多人同眾、又乞多家食利多眾生是名多利、多功德者令諸眾生布施我食受多果報是名多功德、  第八明大解脫者、若食好食為緣所縛不得自在、我今乞食不食僧食及以齋食、不食僧食僧事不忓、不受請喚不與一切道俗親友往來、不為世人所縛是名解脫、二者次第乞食不超越隣比故名次第、三者一坐食、四者節量食、於內有四種、一者三分食二分、二者中半食、三者三分食一分、四者四分食一分此裁食法如正法念經寶雲經律文等說、五者過中不飲漿、六者常坐不臥、七者隨敷坐、八者塚間坐、九者樹下坐、十者露坐、十一者納衣、十二者但三衣、得惡善者即如來藏佛八眾佛法普真普正等是、  第七段明求一切善知識盡者、於內有三、一者文義俱不解瘂羊僧、二者解文不解義瘂羊僧、此二種瘂羊僧善知識云何可識必以法驗之可知是非、於內有六階、一者三業性濡從生已來、於他一切眾生不敢共他相瞋相打乃至不敢嫌他、二者性自縮頭、在家不能作家長乃至不能作官識、三者性自畏罪不作十惡亦不犯戒、四者從出家已來、性自持戒避罪、五者從出家已來、常縮頭不肯作人主法主等、六者樂學十二頭陁常樂受下常樂受惡、從生乃至出家已來具此六種堪共同聚依作善知識、設有犯戒即多慚愧恒不覆藏、雖犯禁戒終不重犯、餘行與上同者亦(得)依作善知識、三者利根人內有徹到學當根七法六法、乃同上瘂羊僧畏罪等徹倒者亦得依作出世善知識又明學依善知識同行、行能徹到者始得同聚相依修道 ᅟᅟ==[1] 倒=到、下同== 第二段明三階出世處所不同所由義者、於內有三段、一者第一階一乘根機凡夫菩薩等入道處、莫問聚落山林靜亂俱得道、何以故、由從无始已來學普行故、二者第二階三乘根機眾生入道處者、唯在靜處不得在聚落、何以故、由從入佛法以來常學禪定根機唯有靜處能長道故、三者明第三階空見有見眾生出世處者、唯得在聚落不合在山林閑靜、何以故、由從无始已來與如來藏佛佛性佛形像佛最有緣故、唯得在聚落不得在山林修道 第三段明三階藉伴不藉伴所由義者於內有三階、一者第一階一乘根機凡夫菩薩有伴无伴皆得出世、何以故、由從无始已來所學一切行皆有心徹到行故莫問有伴无伴皆得出世、二者第二階三乘根機眾生唯在靜處始得出世不得在聚落、何以故、由從入佛法已來唯學无相三昧坐禪故唯合在山林靜處得出世故、三者第三階空見有見眾生學出世法、唯在聚落不在山林唯藉多伴、喻如破車藉多繩木須牢繫縛始可載物、顛倒眾生亦復如是、唯藉強伴始可入道何以故、由空見有見眾生无始已來未學當根出世法、志性未立數數進退唯須強伴始得成行 第四段明三階斷鄣不同所由義者、於內有三段、一者第一階凡夫正見人等合學上法而行下法、廢出世无障道罪、二者第二階三乘正見人等唯合學當位法不學上一乘人所行法、而行之者由下人學上法不當根錯故障道受苦、三者第三階斷出障者、唯得學一人一境一行一相續一身業一意業一口業、若異是學行上兩階佛法不當根故、雖行佛法念念之中唯長邪錯、作无窮无盡阿鼻地獄等業受无間苦 第五段明三階出世六法具不具所由義者、於內有三、一者第一階一乘凡夫菩薩學六法七法盡、二者第二階三乘根機正見人等唯學七法不行六法、三者空見有見眾生亦同上一乘人等行七法六法盡七法、上來皆具明六法、未說六法者一同行二寬三長四深五不退六相續、又明就三階四卷內總有二義、一者五名二者三字、第一五名者復有二種、一者經說有二、二者義說有三、經說有二者、一一乘三乘空見有見眾生、二菩薩聲聞緣覺一闡提、義說有三者、一三根就根機行位說、二普真普正別真別正就體性解說、三就處說三根、第三三字者第一卷根機、第二卷邪正、第三卷輕重深淺(淺深) 又明依修多羅內學發菩提心見法行法分齊義、於內有兩段、一者能行人二者所行法、第一大段明能行人者、於內有兩子段、一者明驗能行人普別兩根分齊義、二者明能行人見所行法及時節分齊義、第一段明驗能行人普別兩根分齊義者、有二種、一者明普別兩根從緣轉不轉義、有二種、一者普根從強別緣出由弱普緣發、一發已後唯進不退、故知從本來是普根、二者從強普緣出由弱別緣發、一發後已([A1]已後)唯進不退、故知從本來是別根、二者明驗能行人有病无病分齊義、於內有二種一者明驗體別根機十二種顛倒眾生、於內有兩段、一者就病驗二者就行驗、第一就病驗者、於內有二、一者就根本病驗二者就對緣長過驗就根本病驗者有三種一者因即內心貪瞋癡是、二者緣即神鬼魔輔心者是、三者果即空見有見是、二者對緣長過驗者有二種、一者內外相對驗二者違順相對驗、一就內外相對驗者、體別顛倒眾生從无始已來於自身惡不用他見不用他聞不用他知不用他說不用他治罸、唯欲得見他惡聞他惡知他惡說他惡治罸他惡、二就違順相對驗者於內有十六種、一者順己情過己者信、二者違己情過己者不信、三者順己情過己者人前闇地道其好四者違己情過己者人前闇地道其惡、五順己情過己者親近、六違(己情過)己者不親近、七順己情過己者承事、八違己情過己者不承事、九順己情過己者供養十違己情過己者不供養、十一順己情過己者信受其言語及所說法、十二違己情過己者不信其言語及所說法、十三順己情過己者守護、十四違己情過己者不守護、十五順己情過己者欲使常存不滅、十六違己情過己者欲使滅却之、上未病相內就內外因果自他賞罸及違順等、自驗自知、是十二種顛倒眾生非十二種顛倒眾生、二者就行驗知、是顛倒眾生非顛倒眾生、於內有十二種、一者一闡提、如涅槃經說、信不具足名阿闡提、二者賊、如佛藏經說、諸惡比丘所有過惡恒自覆藏不肯自言我是惡人、譬如賊盜於王大臣前不肯自言我是賊、一種相似、三者苟(狗)、如迦葉經說、諸惡比丘與信心檀越親友往來不用餘者、譬如偷苟(狗)先入他家作己家想、不聽餘苟(狗)共入其中、一種相似、四者六師外道、諸惡比丘所解佛法皆從他得而言自解、譬如外道不師他人一種相似、五者魔、諸惡比丘自諱己惡不用他一切道俗見聞知說、如惡魔一種相似、六者增上慢一切空見有見道俗唯屬三塗、若自言我是天是人是師是弟子是父母兒子是六親眷屬等、皆是增上慢、七(者)无慚愧僧、諸惡比丘毀破楚(禁)戒覆藏詐作好人虛食信施无心慚愧、八者㫋陀羅、諸惡比丘樂見他過、九者驢菩薩諸惡比丘被他一切好師僧檀越門徒眷屬、譬如驢被師子皮詐現師子、驢未鳴時一切鳥獸謂是師子、若出聲已遠皆知非是師子、皆悉唾言此弊惡驢非師子也、諸惡比丘亦復如是、認他好人愚人不識謂是好人、智者所知乃是惡人、與驢被師子皮一種相似、如十倫(輪)經說、十者名神、諸惡比丘於佛法內實无所知、於他行佛法人邊強作中正是名神、十一者名鬼、諸惡比丘難得心腹詐作親友與鬼相似、十二者名九十五種外道、 第二段明能行人見所行法及時節分齊義者、於內有七種、一者於十二部經內驗取上下兩人出世時、時有二、一者佛在世及佛滅度後千五百年已前是正見人出世時、二者千六百年後是邪見人出世時、二者二種出世人、三者二種出世境、於內有二種、一者體普即如來藏佛性八種佛法等是、二者行普有七段、一者普凡普聖、莫問凡聖俱作聖解、何以故、一切一乘真佛及菩薩應作種種眾生、一切一乘戒見俱不破正見成就凡夫發願作種種眾生、一切一乘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實作種種眾生、一切三乘真佛聖菩薩聲聞緣覺應作種種眾生、一切三乘凡夫正見成就破戒不破見菩薩聲聞緣覺實作種種眾生、一切三乘根機眾生亦正亦邪菩薩聲聞緣覺實作種種眾生、莫問凡聖俱作聖解故、故名普聖、普凡(者)一切邪魔變形作一切諸佛菩薩形像、凡夫生盲不別唯敢同一切眾生等敬作如來藏佛性當來佛佛想佛等、不敢別作真佛解、何以故、由凡夫無明不別得邪魔故、故名普凡、二者普善普惡、普善者善惡俱善故名普善、何以故、一切顛倒眾生從无始已來於違情處莫問善惡俱作惡解、從發初入佛法即須破此見、於他一切善惡眾生唯作善解不見其惡、若見一切破戒眾生亦不見其惡、何以故、由正見成就眾生雖亦遇緣作惡在惡人內一世二世即得出世聖道果故、是故莫問善惡普作善解故名普善、普惡者於自身內莫問善惡普作惡解、何以故、由顛倒眾生從无始已來於自身內唯見其好不見其惡、今須頓破此見、莫問善惡俱作惡解故名普惡、三者普邪普正、普邪者於自身內邪正俱作邪解、普正者於他身內莫問邪正俱作正解、四者普大普小、普大者於他身內莫問大小俱作大乘菩薩解、何以故、如像法決疑經說制諸比丘不作諸惡、唯除菩薩利益眾生、是故於他身內莫問善惡俱作大乘解、普小者於自身內莫問大小俱作小解、五者普世間出世間、普世間者於自身內莫問世間出世間俱作世間解、普出世間者於他身內莫問世間出世間俱作出世間解、何以故、如方等經說制諸比丘不得與非法道俗往來、不制出世人故、是以於他身內莫問世間出世間俱作出世間解故名普出世間解、六者於他身內唯作普正欲正多欲无邪少欲邪多欲、七者於他身內俱作普真空妙有无邪空偽有、四者二種人出即緣上出世境是、五者二種人出世伴上七法內具說竟、六者二種人出世難易、下人若依上人所行法學即難成、若依當位所行法學即易成、七種者二種人出世障即不當根法等是、一切道俗若於十二部經內自解能驗得二種七種者、堪得自心依教修道有无(无有)邪錯、若不驗得二種七種者用自心行佛法唯長邪錯、 第一大段明能行人分齊義已廣說竟、第二段明所行法分齊義者、於內有四段、一者明所行法之次第、二者明損益、三者明淨土因果、四者明三佛因果、第一段明所行法行之次第者、於內[]有八、一者先學第三階佛法、於內有三種、一者普敬二者忍惡三者空觀第一段明普敬者、於內有八段、一者如來藏有二種、一者法說、如來藏是一切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乃至六道眾生等體、二(者)喻說者、有五段、一喻如阿䅶(耨)大池出大八(八大)河、河雖差別水體无異、一切凡聖雖差別不同藏體无異、喻如伎兒作種種伎倆(兩)、伎倆雖別身无有異(无別異)、喻如一切瓦皆因泥、[1]泥作瓦雖差別土體无異、生死依如來藏作、如來藏作生死是名善說世間言說、故有生死非如來藏體有生有死、喻如波依水水作波風因緣故有波非水體有波、喻如金莊嚴具、眾具雖別金體无別皆一金、一切凡聖差別不同皆是一藏、二佛性者亦法喻並說、佛性者是一切凡聖因、一切凡聖皆從佛性而得生長、喻說者喻如乳是酪因、一切酪皆因於乳而得生長一種相似、當來佛者一切惡四眾等現在雖行邪善行皆當作佛佛想佛者想一切眾生皆作佛想、二者普真普正佛、莫問邪人學亦得真正、正人學亦得真正、何以故、如來藏佛性體唯是普法、唯是真法、於中无有邪魔得入其中、是故不問邪人正人俱得真正、三者无名想(无相)佛法有二種、一者一切眾生體是如來藏未有真佛名故名无名未有真佛卅二相故、故名无相、二者一切六道眾生體唯是如來藏、更无別名別相故名无名无相、四者拔斷一切諸見根本佛法有二種、一者一切如來藏體悉有聖性、唯敬其體不見其惡(善惡邪正)故名拔斷一切諸見根本佛法、二者一切六道眾生體是如來藏更无別法唯敬作四種佛等不見六道善惡等故、故名拔斷諸見根本佛法、五者悉斷一切諸語言道佛法、一切眾生唯敬其體、不說善惡六道等名故名悉斷一切諸言語道佛法、六者一人一行佛法、一人者自身唯是惡人、一行者如法華經說常不輕菩薩唯行一行、於自身已外唯有敬作如來藏佛性(佛性佛)當來佛佛想佛等故名一行、七者无人无行佛法、自身及他一切眾生皆同是一如來藏、无有別體故名无人无行佛法、八者五種不忓(干)盡佛法有二[1]種、一者欲行此五法唯須調亭、一自他不忓、不為自身不共邪善道俗往來、二親疎不干、不學當根佛法者不共往來三道俗不干、一切邪善道俗不與親友往來、四者貴賤不干、一切貴賤不共往來、五凡聖不干、一切聖內多有邪魔、一切凡內多有諸佛菩薩、凡夫生盲不能別得是故凡聖不干、唯除乞食難事因緣蹔共往來者不在其限、二者自他俱是如來藏唯作一觀、不作自他親疎道俗貴賤凡聖等解干心、於此八段內更有二義、一生盲生聾生瘂眾生佛法二者死人佛法、  第二段認惡者於內有十二種、一其心顛倒常錯謬、常行誹謗語心緣第三階佛法以去更作餘心、即是顛倒常錯謬、口唯得說如來藏佛法更作餘語即是常行誹謗語、二者善惡兩種顛倒有二、一者一切邪魔作諸佛菩薩形像顛倒眾生、於內唯見其善不知是邪魔、邪魔非是諸佛菩薩非善見善故名顛倒、二者一切諸佛菩薩應作種種眾生、顛倒眾生若違其心心必生瞋唯見其惡諸佛菩薩實非是惡、非惡見惡故名顛倒、三者內外四種顛倒有二、一者邪貪於一切順情之處純見其善即善見善少善見多善、以善攝惡俱作善解故名顛倒、邪瞋者違情之處純見其惡无惡見惡少惡見多惡、以惡攝善皆作惡解故名顛倒、邪癡者善內得惡不覺惡內失善不知故名邪癡顛倒、二者神鬼魔輔心、但使一切諸佛菩薩及世間道俗稱其心者即是神鬼魔輔心、四者一切經律論常說純說顛倒、但使一切經文內唯說顛倒眾生是惡不說是善故名一切經律論常說純說顛倒、五者七種別惡顛倒、一者三階、名第三階、二者三聚、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三者法說、為諸菩薩說甚深大乘義、為諸聲聞說淺近之義、為一闡提說世間之義四者喻說、一如定受不死、二死活不定、三定死醫藥所不能救、五者无慚愧僧、六者恒沙第七人名常沒、七者最多阿鼻地獄果、六者六部經說最名顛倒有五段、一者一切佛不救空見有見顛倒眾生、得值无量无邊諸佛、於諸佛所行六波羅蜜、由學佛法不當根謗佛法僧、不免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一切佛不能救、二者一切法不能救有二種、一者大乘小乘各各誦得八萬四千法聚、由心一念嫌他學十二頭陁比丘即滅爾時(許)善根盡墮阿鼻地獄、如大集經說、二者讀誦十二部經不免謗佛、現身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如涅槃經說、故名一切法不救、三者一切僧不救四者一切眾生不救、度得門徒弟子六百四萬億、復度得九十六種異學外道廻心向涅槃不免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五者一切斷惡修善不救、大精進大持戒大懺悔大不自是非他不自高輕他非佛弟子是无慚愧僧攝、七者十一部經說邪盡顛倒、十一部經者一者迦葉經二者如大集月藏分經說明法滅盡品正法悉滅、三者如阿含經說正法滅盡、四者如大方廣十輪經說一切人民皆悉起於斷常、五者如薩遮尼乹子經說一切眾生皆悉起於三種顛倒、六者如摩訶摩耶經第二卷說、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唯有兩个比丘、學作不淨觀正坐禪不起高下彼此是非心、七者如大般涅槃經說、末法世時一闡提及五逆罪如大地土、八者[1]如最妙勝定經、九者大雲經、十者佛藏經說正人唯有一人兩人、十一人觀佛三昧海經、  八者四部經說出顛倒、一者[2]如摩訶衍經說三毒顛倒、二者勝鬘經說二見顛倒、三者薩遮尼乹子經說三種顛倒、一非法貪心、於十不善道生於樂心、二者顛倒貪心、由因自力得依時節得諸財物不生知足心、更求他財是名顛倒貪心、三者邪法羅網之所纏心、於非法中生是法想、於非義中生是義想、於末世時非是智者所作言論作正論想、是名邪法羅網之所纏心、四者涅槃說種種顛倒、九者兩部經說純顛倒、一像法決疑經說、過千年後像法之時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作眾善求名求利无有一念作出世心、二如佛藏經說、增上慢比丘无有一念求涅槃心但使无有一念出世心求涅槃心、即是純顛倒、十者兩部經說常顛倒、一常沒、二常行惡、三常為无明所纏繞、四其心顛倒、常錯謬、五常汙身口、此五段如涅槃經說、六心常遠離棄捨真實一切法味、七常為煩惱及諸邪見或(惑)網所覆、歸依六師傷罷聖道、八常行誹謗語、此三段如十輪說、十一者卅二種徧病、自他俱見真正住持佛法、自利顛倒於內有卅二、捴有二四、一五、二六、一七 一四者名想妄想不淨說法、[1]一四者依人依語依識依不了義經、 一五者一者自他、自身唯見其好他身唯見其惡、二者上下、空見有見眾生唯欲得學上佛法不肯學下佛法、三者普別、唯學樂(樂學)別[2]佛法不行普法、四者善惡、唯斷善外惡不斷善內惡、唯修惡外善不修惡內善、五者自利利他、唯行自利他不行自利(不行利他一)、六者一名聞二利養三徒眾四多聞五勢力六勝他、 二六者一貪二瞋三癡四神鬼魔五空見六有見、 一七者一深賞罸眾僧打罵繫縛及遣還俗滅一切三寶盡、二者邪正雜亂盡、三一切善天龍八部出國盡、四一切惡天龍神鬼魔等競入其國而住、滅三寶殺眾生令一切眾生悉作一切惡盡、設有少分修善眾生惡魔入心為作留難破心而死、五使一切有緣佛法不相當盡、六一切根機不相當盡、七一切藥病不相當盡、十二者滅三寶成三災盡顛倒、  第三段明空觀者、從上來所學解行皆從本來畢竟不可得、此空觀上三階七法內廣已說、  第四段明七識八識、於內有兩段、一者性八識二者智八識、性八識者本識幡真成妄對緣作六七、於內有兩段、一本識二對緣識、本識者即如來藏佛性是、對緣識者於內有二種、一者對緣隨染識二者自心緣不覺識、對緣隨染識者有六種、一者眼識二者耳識三者鼻識四者舌識五者身識六者意識、二者自心緣不覺(識)者癈緣談體名為七識、第二智八識者本識覆妄成真名之為智、於內有二種、一者治或(惑)智二者對緣不染智、治或(惑)智者起或(惑)□幡愚成智、對緣不染智者有二種、一者對緣不染智二者癈緣談體智、對緣不染識者、於內有六種、一者眼二者耳三者鼻四者舌五者身六者意、此六者根對緣不染皆名之為智、癈緣談體智者、眠睡不覺由有智在名第七智、上兩階佛法得聖已去具足行之、 ᅟᅟ==[A1] 已【CB】,巳【補編】== ᅟᅟ==[] 以下依華嚴五十要問答校異(CBETA 按:大藏經補編原書於此處有註解,但無註標,故今於此處加上[00]之註標。)== ᅟᅟ==[1] 〔泥〕-== ᅟᅟ==[1] 〔種〕-== ᅟᅟ==[1] 〔如〕-== ᅟᅟ==[2] 〔如〕-== ᅟᅟ==[1] 一=二== ᅟᅟ==[2] 〔佛〕-== 第二段明先學普佛法後學別佛法、先學普佛法者有兩段、一者明上佛徹下佛二者明下佛徹上佛、上佛徹下佛者有三種、一者佛體二者名三者出果得、第一段明佛體者報佛法界恒沙功德普皆滿足、莫問淨土穢土皆是淨土、據報身體都无上下、對眾生故說有上下、如華嚴經說、第二段明名者同名異名佛多少與盡虛空遍法界微塵數一種相似、第三段明佛果德者有九種、一如寶雲經說九階德如來大慈等與一切眾生樂、若於一眾生起慈心時乃至十方眾生亦復如是、遍一切眾生界亦滿虛空界、无有能知如來甚深境界邊際、如來有大慈悲心不與聲聞辟支佛共、如來於一切眾生起悲心時乃至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為作利益如來大悲无有邊際、非諸二乘所得究竟、善男子如來說法不可窮盡、能於一時普為十方眾生說法、若一刧百千刧萬億刧无量阿僧(祇)刧作如是說、一切眾生无有能知如來說法邊際本末、假使无量眾生一時問難而於一念中各隨其類一音能答、然如來辯才无有窮盡、如來復有无量阿僧祇禪定三昧之所行處、善男子假使一切眾生皆得十住、各各皆入无量三昧、於百千刧中各入異定、如是經无量刧由不能盡知如來三昧境界、如來有作无量阿僧祇應身、令一切眾生應受化者悉見如來、皆現其前於一念傾一一色相皆生信解各有差別、如來又復一時皆現其前、隨其所應而為說法、令諸眾生悉皆受行、善男子如來天眼所見境界无量无邊非宍(肉)眼境界、所見是天眼境界、如來於一念中悉皆見之如觀掌中菴摩勒菓、如來天耳所聞境界无量無邊如上天耳、一切眾生異類音聲隨其大小於一念傾悉分別知、如來復有无量无邊无碍智慧、无與等者不可為譬、一切眾生若心所知隨其根性種種差別、如來於一剎那傾悉分別知、隨彼眾生各各所念各各所作隨造善惡所得業報、如來能以三達无碍智慧剎那傾悉分別知、善男子如來常作禪定、何以故、如來終不妄念、如來諸根无有錯謬、如來斷一切結使其心寂靜、若雜結使其心散亂離清淨法、如來以離一切業習塵垢永盡、无漏无[]為於法自在一切三昧三摩拔提无量境界以度彼岸、如來常在三昧常一威儀乃至涅槃、如來无量百千億刧修集所得、无有眾生能思惟分別知其量[1]者、二者如涅槃經十號、十方一切佛階有十號、一一號[2]皆悉盡虛空遍法界、三者觀佛三昧海經說、如來真身非是凡夫心想境界、但念如來大慈大悲、生隨喜心得无量福、  第二段明下佛徹上(佛)者有三種、一者如來藏佛性體恒沙功德與真佛無別、二者當現雖未具恒沙功德、當來具足恒沙功德與真无別、三(者)佛想佛一切眾生雖非現佛想同真佛、與真佛真身无別、別佛法者得聖已去具足行之、 三者先學體佛法後學相佛法、四者先學根本佛法後學枝條佛法、五者先學生盲眾生佛法、後學有眼眾生佛法、六者先學世間菩薩所行佛法然後學出世間菩薩所行佛法、七者先學自利行後學利他行、八者先學得苦惡佛法後學得苦得樂佛法、  第二段明損益者有二種、一者損、顛倒眾生學上兩階佛法明損[1]多少、能滅一切邪善內正善盡、能滅一切惡內善一切邪善內正善盡、能成一切正內邪善內惡盡、  第三段明淨土因果於內有三段、一者第一階淨土因果、二者第二階淨土因果、三者第三階淨土因果、  第一大段明第一階淨土因果者於內有二種、一者因二者果、因者有二種、一者斷惡二者修善、斷惡者有二種、一者斷未入佛法以前惡、二者斷入佛法已來惡、斷未入佛法以前惡者有五種、一者一乘根機凡夫菩薩從有心有識已來性自受惡、二者性自捨好、三者小瞻、四者慈悲、五者縮頭、受惡者在家一切苦作恒欲自作不差餘人皆盡心盡力无有乖心、一切惡衣惡食樂自受用樂、自見己過不見他過者是一乘之人、捨好者在家所有一切樂事、一切好房舍臥具衣服飲食悉不自受、悉捨與父母兄弟、不見既好唯見他好者是一乘人、乃至在畜生道中亦復捨好性分調善、或作苟(狗)身與眾多苟(狗)共食好食不共餘苟(狗)、爭使他食足離處、然後乃食者是一乘根性眾生、餘六道眾生內一乘根性亦如是類以可知、三者小瞻在家不敢與他相瞋相打、見他有短終不能道、畏前人瞋俱如是者一乘人、乃至在畜生道中小瞻畏人者亦是一乘根機眾生、四慈悲者從无始已來恒怜愍一切眾生終不打罵殺害、於一切眾生亦不生嫌、好事樂事恒捨與眾生、故名慈、苦惡恒自受故名悲、但如是者是一乘人、縮頭者在家不敢作家長不能作官府、乃至不作村邑聚落主斷事人等、但使性如是者是一乘人、斷入佛法內惡者有二種、一者斷重惡二者斷輕惡、重惡者有二種、一者惡內惡二者善內惡、惡內惡者有六種、一者誹謗正法毀呰賢聖、二者盜用三寶財物、三者擧心疑他一事不着皆悉滅一切善根盡、四者五逆、五者四重六者十[1]惡五重上以說竟、善內惡者有四種、一者學一切邪善佛法求名求利乃至求勝他障道等、二者覆藏己過顯揚他惡、三者起貪瞋六種等、四者破滅三寶成三災盡七眾等、二輕惡者一切大乘經律論說一切四威儀惡皆悉盡斷、  第二大段明修善者於內有二種、一修普真普正善二修別真別正善、修普真普正者即如來藏佛性八種佛法等是、修別真別正者於法界行內二行皆捨身徹倒、於內有九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惠、七慈悲八苦行、九覆藏己善揚顯他善、略擧九種餘法界亦如是類以可知、果者有二種、一法身淨土二應身淨土、法身淨土者一方即是十方十方即是一方、淨土即是穢土、穢土即是淨土、何以故、由一乘根機凡夫菩薩從无始已來受一切內外惡盡捨一切內外好盡、由受內外惡盡不與他故、更无有惡、由捨一切內外好盡不自受用故、唯有善在、莫問穢土俱是淨土、淨土者即彌陁佛阿閦佛國等是、  第二大段明第二階淨土因果者於內有二種、一者因二者果、因者有二種、一者斷惡二者修善、斷惡者十惡五逆四重皆有心徹倒斷、修善者於內有六段、一者檀二者戒、三者忍四者精進、五者禪、禪有三種、一者觀佛二者四念處觀三者空觀、觀佛者於內有兩段、一者觀真身佛、從應生王宮出胎行時童子成道說法度眾生入涅槃二者觀形像佛、於內有二種、一者在[1]靜處觀形像佛、從少至多[2]乃至多乃至遍三千大千世界、二者對形像佛、觀形像佛亦從少至多乃至遍三千大千世界、第一段觀真佛者是、第二階上根佛[3]判是性地菩薩、第二段靜處觀者佛[4]判同上性地菩薩、對形像觀始得見者是、第三階內下根眾生觀像法、空觀四念處觀上已廣說、第六智慧、  第三大段明第三階淨土因果者於內有二種、一者因二者果、因者有二種、一斷惡二修善、斷惡者於內有二種、一者斷未入佛法已前惡二者斷入佛法已來惡、未入佛法已前惡者於內有五段、一者性樂受好、在家一切好事一切好房舍臥具飲食衣服好名利等皆悉自受、二者性不受惡、一切苦作一切惡房舍及惡名利等皆悉推與他、三者大膽胷揵、性覔他惡樂相瞋相打、樂作官府言他等、四者性多瞋、好瞋他殺他一切眾生、五者樂出頭、樂作種種人主法主等、上來五段未入佛法已前惡、但得入佛法已去能徹倒斷却上五階惡者、即得生淨土、入佛法已來惡者有二種、一者非道惡二者似道惡、非道惡者於內有三段、一十惡、有五重上已廣說、二五逆、殺父害母出佛身血殺真人羅漢、破和合僧破塔壞寺焚燒經卷、三者四重、似道惡者於內有兩段、一者似道惡二者增病惡、似道惡者於內有五段、一者從得入佛(法)已來[1]恒順本貪瞋學一切佛法、聞十二部經內說菩薩摩訶薩行不可思議諸佛所歎世人敬重、多得名利復[2]順本貪心、即捨頭目手足、於无量无邊諸佛菩薩所、行六波羅蜜不免謗佛、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二者讀誦十二部經不免謗佛現身墮阿鼻地獄、三者誦大乘小乘各八萬法聚、由一念嫌他蘭若比丘尼墮大地獄、從地獄出受惡羅剎身、現身值佛懺悔罪由不滅、未得出羅剎身復不得受記、四者明講說大乘小乘法師攝[3]師徒眾弟子、度得六百四萬億、由為求名利故嫌他謗真學佛法比丘、由學不當根謗他真修道人故師及弟子及與檀越六百萬億人同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出即隨出入即隨入、五者明解行多少、大精進大懺悔、大不自是非他不自高輕他、度得九十五種異學外道廻心向於涅槃四天下無伴非一轉輪聖王所有功德之所能及、非佛弟子是无慚愧僧攝、此五段雖學善法由所學解行不當根故、善雖學道相似念念之中作阿鼻地獄等業、二增病者於內有七段、一者自用己見、自心所見長已外於他所見長內无一分一毫可見可學、二者自諱己惡反見他惡、三者得他說己惡返更作惡、四者於自身以善攝惡、莫問善惡俱作善解、五者於他身上以惡攝善、莫問善惡俱作惡解、六者於順情人法內唯見其好、惡見无惡不善見善、邪法見正短法見長、七者於違情人法內无惡見惡善見不善、正法見邪長法見短、此見七種惡皆由學上不當根行增長七種惡、此五種七種十二種廿六種能徹倒認盡能徹倒受盡能徹倒斷盡者得出世、何以故、由從无始已來唯受其好不受其惡故、好業世間受盡唯有惡在、從今已去一切好事悉皆與他喻世間人家家唯取好物內着家裏、一切金銀財寶䅽米悉收取家內着、一切惡物悉棄外相一切世界皆悉臰穢唯有惡在、若使家家悉捨好一切金銀財物䅽米悉不受用盡、棄外相一切惡物、悉皆受用不與他人、家家如是唯有善在清淨一種相似、修善者於內有四段、一者於他一切眾生唯見如來藏八種佛法等盡虛空遍法界善、二者學十二頭陁、三者觀形像佛、四者空觀、就十法明空、一者佛二者法三者僧四者戒五者身六者口七者心八者身業九者口業十者意業、佛者卅二相八十隨形好求佛不可得、餘法亦如是、及一切法分惜求不可得是名空觀、果者即二種淨土是、  第四段明三佛因果者於內有三種、一者法身因果有二種、一者因二者果、因者有二種、一者正因二者緣因、正因者即是如來藏佛性佛是、因緣者即六波羅蜜行是、果者即一切法界恒沙[1]功德性出纏顯現者是、二者報身因緣有二種、一者因二者果、因者有二種、一者正因二者緣因、正因者即是六波羅蜜是、於內有六種、一者明檀波羅蜜義、於內有四種、一者明田種差別、二者明三因三果、三者明自利利他、四者明廢己成他滅病成德、第一明田種差別者於內有兩段、一者[2]能種子二者所施之田、第一種子者有二種、一者內財二者外財、內財者即身命、外財者即金銀七寶田宅財物妻子奴婢等是、第二段明施田有三種、一者明破相平等田、二者(明)憐愍度生田三明求福田、第一明破相平等田者、行布施時不見受者不見施者不見財物、不見持戒不見破戒不問違順、作平等觀普皆施與名為破相田、二明度生田者、行布施時見諸眾生貧窮孤獨飢饉困危、以二種財救攝不捨名為度生田、三者明求福田者於內有二種、一者依田受施二者非田受施、依田受施者實是持戒好人堪能利生、依田受施自他長道、二非田受施者實是破戒人等、覆藏己過自稱持戒堪能利生、若受信心少財得无量罪、受信心檀越一口水得罪如殺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  第二段明三因三果者於內有二種、一因二果、因者有三種、一者以內外二種財施與諸菩薩、二者能受諸佛菩薩二種財、三者同諸佛菩薩施受時、同諸佛菩薩受生三種是時得道因、果者行由三種施故得諸佛菩薩度故名之為果、  第三段明自利利他者於內有二種、一者自利二者利他、自利者於內有兩段、一者一乘二者三乘、一者上三種施與諸佛菩薩同行布施盡六法七法、常同无別、由布施行常同无別故、得諸佛菩薩真身度之名為一乘、是自利行、三乘者上三種與諸佛菩薩同行布施時不盡六法七法、少同別多得諸佛菩薩應身度之名為三乘、是自利行、利他者亦有二種、一者一乘二者三乘、一乘者一切眾生與己同行布施、若盡六法七法常同无別得道、以真身度之名為一乘、是利他行、三乘者一切眾生與己同行布施若(不)能盡六法七法少同別多得道、以應身度之名為三乘、是利他行、  第四段明滅病成德者於內有兩段、一滅病二成德、第一滅病者於內有兩段、一者攝他同己、二者以己同他、攝他同己者、一切眾生從无始已來所作功德、於他一切人邊所有財物欲作功德者、皆作心攝來向己成功德長貪無邊、所求不得長瞋无邊、以己同他者於他一切眾生所作功德皆有心助之由同他故貪即不生、不攝他同己故瞋亦不起、 第二明成德者由同他一切眾生功德前眾生所作功德差別无邊、財物雖少普助皆之境界寬故、得福盡虛空遍法界是名成德、二者持戒三者忍、四者精進五者禪定六者智慧、緣因者三寶眾生是、果即十地滿足者是、第三段明應身因果者於內有二種、一者因二者果、因者有二種、一正因二緣因、正因者即苦空无常行是、緣因者三寶眾生及常樂我淨行佛性等是、果者即應身佛是、此三佛緣正義出涅槃經華嚴經等說、又末世時邪多正少、經文分齊道今時眾生、皆悉生盲无有慧目不識邪正、唯合行普不合行別、但見經說學普者從凡至聖淳益无損、學別法者從凡至聖損益並說、是故生盲凡夫不解佛法不識邪正、唯得學純益者未敢行別、損益俱者、 問普別兩教俱是佛說、若欲行學畏有捐者何經廣說、 答多經說若欲具足知者今具出之、有六部經說行學別法、損益者有二義、一者學解二者學行、第一解者有二種、一損二益、第一明損者有[1]三如涅槃經說、讀得十二部經誦得十二部經亦不免謗佛、作[2]一闡提業現身墮阿鼻地獄、二者如大集經說、大乘小乘各各誦得八萬四千法聚、由嫌他學十二頭陁比丘即滅、尒許時誦經善根盡墮阿鼻地獄具受諸苦、出地獄已受羅剎身現身值佛亦不得授記、即於佛前發大誓言、寧受地獄苦不生人道、我從无始已來生自在家聰慧利根自高輕他遏善揚惡、以斯業障逕歷諸趣具受苦惱第二明益者亦有二種、一者如勝鬘經說、若人於恒沙刧修菩提行、不如有人執持經卷、何况有能具足受持廣為人說、其福甚多不可思議、二者如涅槃經說、一聞大乘經永不生四惡趣、  第二段學行者有二種、一者行二者度生第一行者有二種、一者值佛於佛前无量无邊刧行六波羅蜜、捨頭目髓[骨*忽]不免謗佛墮阿鼻地鼻(獄)、如摩(訶)衍經說、二者坐得四禪斷欲界煩惱亦不免謗佛阿(墮)阿鼻地獄、如涅槃經說、三者大精進大懺悔大持戒大不自是非他不自高輕他、有尒許解行佛猶不攝是无慚愧、如十輪經說、第二度生者有二種、一者度得九十六種異學外道廻心向涅槃非佛弟子无慚愧僧攝、二者門徒弟子檀越度得六百四萬億、謗佛弟子學真法比丘、與弟子及與檀越同墮十方一切阿鼻地獄、出即隨出入即隨入如佛藏經說、所學別解行損已廣說竟、行學普法淳益无損者有三種、一者自身見破戒惡、他身見如來藏佛性善得受信心檀越飲食衣服臥具種各十萬不足為多如涅槃經說、二者行不輕行、增上慢四眾莫問善惡邪正俱敬作當來佛、從是以後世世值佛乃至成佛淳有說益不說有損、乃至打罵者損少益多後得入菩提道、三者如維摩經[1]說、明八法淳說有益不說有損、我見學此普法淳益无損淳善无惡、故知生盲凡夫不識邪正喻(唯)合行普淳益无損法不合行別損益俱者 ᅟᅟ==[] 以下依龍谷本校異(CBETA 按:大藏經補編原書於此處有註解,但無註標,故 CBETA 於此處加上[00]之註標。)== ᅟᅟ==[1] 〔者〕-== ᅟᅟ==[2] 皆=階== ᅟᅟ==[1] 〔多〕-== ᅟᅟ==[1] 惡+(十惡有)== ᅟᅟ==[1] 靜=靖、下同== ᅟᅟ==[2] 乃=至== ᅟᅟ==[3] 判=伴== ᅟᅟ==[4] 判=伴== ᅟᅟ==[1] 恒順=慎恒== ᅟᅟ==[2] 順=順、下同== ᅟᅟ==[3] 師=生== ᅟᅟ==[1] 〔功〕-== ᅟᅟ==[2] 能=能施== ᅟᅟ==[1] 三+(者)== ᅟᅟ==[2] 一=阿== ᅟᅟ==[1] 〔說〕-== 問曰同是佛法、何因普法學之淳益无損別法學之即損益俱有何義、 答因根別故、有二義一普法无病二別法就根、普法无病者如來藏佛性等體是普法一切凡聖一切邪正同是一體更无別法、唯是如來藏、一切凡夫莫問根機上下、學之淳益无損[2]不畏邪鎮(錯)、別法就根者有二義一者對根明淳益无損、但使一切經教內嘆學別法利益者、唯是第一第二兩階一乘三乘人是[3]別根當位、學法由稱根故淳益无損二者不當根學別法、淳損无益、何以故、由不當根下人行上人所行法故、但使一切經教內明學別法損者皆是學法不當根、此兩段義喻說、顛倒眾生若別有損者、喻如盲人射墮、由不見故射物不着即射殺人淳損无益、顛倒眾生若學普法淳益无損者、喻如盲人射地放放皆着、不射殺人淳益无損 ᅟᅟ==[2] 〔不畏邪鎮…淳益无損〕二十一字-== ᅟᅟ==[3] 別=利== 問曰末世學道邪魔至多、不畏壞其善根、 答曰不畏、但此普法乃是出魔境界、何以故、由行法具足故、敬他身[1]上八種佛法、自知己身有十二種顛倒瞋即不生、作一切空觀不淨觀故貪即不起、已[2]貪瞋无故癡亦不生、貪瞋癡无故一切惡自然息喻如一切草木因地生長、若地壞已一切草木亦皆墮壞、一切諸惡亦復如是、因三毒故能生諸惡、若三毒滅者一切諸惡亦皆隨滅、若諸惡无者一切邪魔何能得便為作留難、[3]喻如多人共殺、一人以刀杖弓箭及[4]以鉾[木*(看-目)*月]不能殺得、此人其力最大過一切人、此人若欲東西无能制者、隨意自在學當根佛法亦復如是、諸惡不能害、已慧心起出邪境、若欲往生淨土无能制者、問曰普別何解今更有疑、但是一切佛法皆是好是上、汝今所言唯道學下有何意、答曰佛法是勝上不用下者為汝喻說、譬如世人種菜欲得好菜、必須屎糞而得生長大堪人食用、癡人見之便作是言、菜是人食若用糞屎云何可食、名聲可惡、欲得好菜應用金銀七瑤(寶)等糞現相交好菜必勝、上智者見之即皆訶言、癡人不如是也、何以故、一切好菜皆從屎糞而得生長、若道現相大惡用七寶泥得好菜者无有是處、七寶雖好體同瓦石、不潤物云何、糞菜若欲糞菜必殺於菜不能增長、嫌於下行學上法亦復如是、如經說、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漯淤泥乃生此華、上好佛法不生於道、下惡佛法乃有道生一種相似 ᅟᅟ==[1] 上=內== ᅟᅟ==[2] 〔貪瞋…不生〕八字-== ᅟᅟ==[3] 喻=唯== ᅟᅟ==[4] 以=已== 問曰夫學佛法者皆悉度生、自利利他、若學普法得兼已不、 答曰不得、以喻說可解、譬如瓦坏未燒不堪覆舍、若欲覆舍值雨即壞、燒熟已去雨不能壞、用覆舍者不在其限、下根眾生亦復如是、未得出世自是凡夫、具有煩惱若欲利生不免還從緣起惡、未得法忍已來唯學自利不學利他、得法忍已去緣不能轉、欲利他者不在其限、更作一喻、譬如有人沒落人國與他奴、若走向家會須藏身、晝隱夜行可至本國、若唐公顯在路而行即被他捉不到本國、顛倒眾生亦復如是、求生淨度須息一切緣事不與邪善道俗親友往來、專學普敬認惡空觀七一五不忓佛法者可生淨法(土)一種相似、 問曰敬他善得自見善(得見自善)不見自身惡得見他惡不、 答曰不合、以自他相對故、[1]猶見自徹惡即見他善徹、若自他俱見善即自見惡不徹、[2]若自他俱見惡即敬他善不徹、譬如兩國共戰必須別、自國軍眾着黃、他國軍眾着赤、由[3]國國軍眾別有記識鬪戰用力即齊可有勝劣、若兩國軍眾其相一種不別、自許軍眾衣半黃半赤、他國軍眾衣亦半黃半赤、即不任鬪戰、何以故、彼此相同[1]故 ᅟᅟ==[1] 猶見自徹惡=由見自惡徹== ᅟᅟ==[2] 〔若自…不徹〕十二字-== ᅟᅟ==[3] 國國軍=國軍== ᅟᅟ==[1] 故+(人集錄於十二部經修多羅內驗出對根起行法一卷)尾題二十一字== [2]又明上來五門觀分時學法位、判一日作如來藏等四佛觀、乞食來住作認盲及應佛觀、入家次第乞食作普親觀、入家未食已前作食不淨觀、日沒初夜作空无相觀、臥時作无常觀、半夜已後先作不淨五門觀等、次作認多惡觀、始終常定五觀次弟(第)章門從首至末、十四日十五日緣一遍始終常定、 三佛為一門觀 一果德滿足即是真佛、 二佛性佛三形像佛、 二佛性佛義當度(法)界眾生盡、 三形像佛者義當亦能度法界眾生盡、何以故、一切眾生但使有心敬者皆得五眼淨亦永滅一切法界惡盡 ᅟᅟ==[2] 〔又明上來五門觀…一切法界惡盡〕七行-== 第八斷片 无盡藏法畧說 无盡藏法畧說(第八斷片)に大英博物館藏、スタイン氏蒐集、燉煌出土本、第百九十號に屬し、首部破爛なるも末文に「无盡藏法畧說竟」とあり、十一段義を以て三階教特有の无盡藏法を畧說せるものとす。本斷片には十一段義中初五義を闕けるも、大乘无盡藏法釋(第九斷片)と併せて略十一段義の要領を知るを得べし。本書の末部は信行遺文(第七斷片)の首部に同じ。尚第二部六の二、「无盡藏法と五義相對並に十一段義」(六二四~六三三)、第二部四の三、「普行」(五〇三~五〇五)、第一部五、「現存三階教籍斷片」(9)特に附圖九を參照すべし。 常樂□□□□□□□□□□□□□□ 第五□□□□□□□□□□□□□□各三義不具□□□□□□□□□□□者長短不定三者進退□□□□□□□三義具足者是常一者廣大如□□□□日不斷盡未來際三者不退乃至命盡 第六明法界行修成難易者、常樂我淨无盡藏少處可成多處(難)辨苦空无常无盡藏隨處多少皆得普同 第七明法界行大小相者、若能常樂苦空等兩種具行盡者是大乘、若唯偏行苦空不盡常樂者判屬小乘 第八明現學多少者、明法雖塵沙總說十六、若總別具明則卅有餘、施者亦有兩種、一者唯能及總日別施錢十六分、二者總別具行日別施錢卅分、總別之相已下廣出 一者學供養佛无盡、禮佛等是 二者學供養法无盡、轉經等是 三者學供養僧无盡、莫問持戒犯戒普供養者是 四者學供養眾生无盡、亦莫問有行无行、六道眾生一種普供養、六道者一天二人三脩羅四地獄五畜生六餓鬼 五者總明離一切惡无盡 六者總明脩一切善无盡 七者學施香无盡 八者學施光明无盡、燈燭是 九者學施洗浴无盡 十者學施音聲无盡、鐘唄等是 十一者學施衣服无盡 十二者學施房舍无盡 十三者學施床坐无盡 十四者學施食器无盡 十五者學施炭火无盡 十六者學施飲食无盡、食无盡者事別多種、一者粳米二者燸米三者麵四者油脂五者粟米六者小豆七者大豆八者柴九者作食人十者塩酢十一者蜜十二者薑椒十三者胡麻十四者酪十五者𦬔菜諸雜菓等、此十六種无盡法總別具出竟 或有布施者、於上十六法或有總施或有別施、普告施主、所有施者莫問總別皆作普用意、或廻或減、佛法僧分作餘十三種用乃至食等或廻或減、十五通用亦如是、如十六既通乃至法界行盡或廻或減亦如是、又常樂苦空二種无盡藏互用法亦如是、於二種无盡藏法行之多少亦須具知、所施財物莫問多少會待常樂无盡藏得成相續、然後餘用終不得廢、脩常樂先行苦空、若於十六法一一別施不聽互用者、願更隨緣作功德、一向不得共通用者一處 又普告一切施主、各各以此无盡善根令一切眾生、自然具足十六種无盡果第九明所度眾生得益淺深者、位判有五 一者同行人得十六法无盡 二者隨喜人得十六法无盡 三者見人得十六法无盡 四者聞人得十六法无盡 五者受供養人得十六法无盡 第十明无盡藏種子多少者、法別有兩、一者田无盡、所謂供養佛法僧及眾生、日日常不斷是、二者種子无盡、此明能施人日日布施相續不盡是无盡藏 第十一明作无盡藏人進退有罪无罪義者、於內有兩子段、一者明別功德、作者唯得進不得退、何以故別功德不通自他、所以與奪有罪、二者明普功德隨人進退、進者得福退者无罪、何以故、普功德體通自他、所以退者一向无罪、唯除退菩提心雖退猶勝本不作、又所捨之物若自不用轉與他人別有兩失、一者捨常樂入苦空失、二者復有違信之𠎝、此十一段義文裏唯明有義不出空文然解義之徒見有達空並知不少普別義亦如是、唯明諸大乘經裏普行法不出其別、普法者如摩訶衍經四攝等、廣明普施法、別法者普遍一切脩多羅略明少分、或說善惡一處損益多少法、明持戒之人與破戒者、同其事業二俱不免地獄、或噵持戒人不得與破戒人共一河飲水、或噵持戒人不得向破戒人禮拜、如涅槃經說、或明遠惡近善遲疾法、教眾生遠惡知識如怖怨賊、近善知識一者苦樂同二者身命財等不惜三者眷屬不惜如阿含經說、或明遠惡近善遠近法有四法、當急走避之去百由旬、一由旬四十里、百由旬四千里、四法者一者惡友、二者惡眾、三者或多語或戲咲、四者或瞋或鬪、何以故、釋出罪相輕重義、寧斫截三千世界眾生不於初發心菩薩所起瞋心、或明不得與說出家人等過者、往來如方等經三十五種護戒法廣說、又寶雲經不聽向破戒家乞食、又法華經四安樂行品教佛去世後末法法師說法法、於內明遠惡近善法義最具足、總而言之如諸經律戒品廣說、又末法凡夫學捨邪入正涅槃最顯、捨惡入善捨小入大十輪經最顯、无盡藏法略說竟 第九斷片 大乘法界无盡藏法釋 大乘法界无盡藏法釋(第九斷片)は大英博物館藏、スタイン氏蒐集、燉煌出土本第七百二十一號に屬し、首尾破爛失題斷片れるも、其の內容は「第一□□、第二辨名、第三立義、第四釋文」の四門に依りて、大乘法界无盡藏法を註釋せるものとす。仍て假に題して大乘法界无盡藏法釋となせり。尚第二部四の三「普行」(五〇五~五一〇)、第二部六の二、「无盡藏法と五義相對並に十一段義」、(六二三~四)第一部五、「現存三階教籍斷片」(10)就中附圖九を參照すべし。 債主次輕者受牛馬驢騾等身、擔重挽車、蹄劈領穿以償地債、最輕者為人奴婢、衣不蓋形食不充口、鞭胷打背着鉗印面身償他力、故地獄傳云、負他一錢餘報一生作人奴婢身償他力即其義也、如是宿債且計一生一家眷屬互相養活追求錢財、或因官斷事憑恃威力枉法取財、或市易興生輕稱小[1]計、行濫誑逼取他利潤、或作農夫焚燒山澤溉灌陸田、耕耩[銲-干+刀]磨破他巢穴、漫放牛驢損他苗稼、繰絲剝繭熏蜂取蜜殺麝求香、或作工師抄經寫像偷減佛金、竊經紙墨少功高價、節日參師食僧厨供侵損三寶、如是宿債不能不有、設欲別償隔生難識、設使知處詶補叵充、若不因作无盡藏陪无始已來百生千生百劫千劫天生上爾許債負、何由可了、行者今因无盡藏施无始宿債一時頓停、不畏債主、更為障道業障報障一時頓滅、父母兄弟六親眷屬頓出三塗豈非大益、  問无盡藏法日捨一分錢或一合粟、一年不過卅六錢三[2]斗六升粟、云何頓陪无始債、了離苦解脫、  答譬如貧人、負他千貫每被債主欲來掣奪、貧人媿懼詣長者所、首過要期願恕我罪、貧无得處、日別客作若得一錢即還長者、長者聞已歡喜恕過、更不牽掣即免枷禁、豈非小施即除大難、无盡藏施亦復如是  ᅟᅟ==[1] 計?== ᅟᅟ==[2] 斗?== 第二云何發菩提心、同菩薩行作得度因緣者、謂共信行禪師及一切國界一乘菩薩、同其一行作得度因緣、但一切國界一乘菩薩、於念念中有福德智慧二行滿足、成佛放光召集有緣、假使自身造罪墮三惡趣下至阿鼻地獄、由同此无盡藏一行與諸佛菩薩有緣故、蒙佛光照拔出三塗生人天中、受化□生身聞法得果利益者是、如釋迦如來說大般若經及涅槃經、放光照三惡趣下至阿鼻地獄眾生、皆聞法得益者是、故華嚴經賢首菩薩品偈說 隨其本行得光明   宿世同行有緣者   所修行業有同者 及行隨喜功德分   聞見菩薩清淨行   彼人得見此光明 即是其義、為此二意故、須作无盡藏 第二辯名者言、大以寬長深遠不退為義、乘以運載為名、小乘法中唯明自利、大乘法內自利利他是故菩薩依大悲心立无盡藏□(法)、六波羅蜜檀度為初、四攝行中布施為首、上同諸佛內應法身、外利眾生窮盡法界、眾生界盡此藏乃盡、法身无盡施行无窮、由境界常行相續故立无盡、名究竟深廣、含蘊一切故名為藏、藏有軌儀復名為法、故曰大乘无盡藏法 第三立義者、傳禪師說略有五義、一上下相對、二普別相對、三自他相對、四常无常相對、五因果相對、  第一上下相對者、上謂敬田、下謂悲田、准依華嚴經說 又放光名示現寶 令諸貧乏得寶藏 以无盡藏施三寶 因此得成示示寶 既言以无盡藏施三寶即是敬田、又維摩經說 諸有貧窮者 現作无盡藏 因以勸道之 令發菩提心 准此以明、即是悲田此有兩義、一以无盡藏物施貧下眾生、由數得施故勸發善心、即易可得二教貧窮人以少財物同他菩薩无盡藏施、令其漸發菩提之心、華嚴經云為貧窮者演說正法、令得菩薩諸清淨藏、上來二經明悲敬二田故名上下相對、  第二普別相對者、准依勝鬘經說、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為成熟貧苦眾生此義即是、普別相對、捨別取普也、不因凡夫无始以來所畜財物、但為己身及己親屬、設復施他或為人情報恩憑力、不為成熟貧苦眾生、今无盡藏菩薩行施不觀三代貴賤善惡邪正大小怨親、平等普施一切、何以故由貴賤等三代不定故、乃至怨親一一廣說、又維摩經云、法施會者、一時供養一切眾生、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无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第三自他相對者、如地持論說、種性菩薩於諸事業廢我成彼、言事業者、即是无盡藏功德事業、廢己同他故、像法決疑經云、若復有人多饒財物、獨行布施從生至老、其福甚少、不如復有眾多人眾不問貧富貴賤、若道俗共相勸化各出少財、聚集一處隨宜布施貧窮孤老惡疾重病困厄之人、其福甚大、假使不施念念之中、施功常生无有窮盡、如後廣說、又何以故自利行狹而短、由自身不遍法界、為身所作永无遍義、利他行寬而長、由眾生遍法界、為生所作十六事業皆有普遍義、又自利行損損有多過在家破家在寺破寺、在國破國在道破菩提心、何以故、自利行者、好事自取、惡事與他所以在在處處破壞又長惡无窮、何以故、由奪他好自屬己、己好不與他、所以長貪无窮、推己惡與他、他惡不肯受、所以長瞋无窮、利他行益翻上即是 第四常无常相對者、准依涅槃經說、若修常施是則名為檀波羅蜜、若時時施是名為施非波羅蜜、言常施者、謂相續常非常住凝然、所以得知、由時時施不日日相續、對修常施故知相續、波羅蜜者、名到彼岸、如度河水或從東岸到彼西岸、名到彼岸、言波羅蜜到彼岸者、謂將行者從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故曰波羅蜜也 第五因果相對者、於中有六、一求不得因果、二求得因果、三自然因果、四成熟因果、五相似因果、六具足因果、 第一求不得因果者、他來乞求不肯施他於未來生求官覓財皆不能得、是名求不得因果、 第二求得因果者、涅槃經說、見有乞者然後乃與、是名為施非波羅蜜、若无乞者開心自施、是則名為檀波羅蜜、若他來乞然始布施、來生要須少用功力方獲財位、是名求得因果、 第三自然因果者、見他功德有不辨處、即將无盡藏物隨喜助成、來生衣報不待規求自然而得、如轉輪王及天帝釋梵天王等衣食自然七寶宮殿隨念皆得、是名自然因果、 第四成熟因果者、如有乞求布絹等物、欲作衣裳將无盡藏現成衣施、或索米麵欲作飲食、即將成熟餅飯等施來生不假營求、感他成熟衣食供給供養、故名成熟因果、 第五相似因果者、於中略明有十六種无盡因、還感十六種无盡果如下廣說、 第六具足因果者、云何不具足而言具足者、謂如有人長壽无病端正聰明貧无衣食、是名具不足、或有衣食短命多病醜陋頑嚚亦是不具足、設得好身命智慧、念有衣食无三寶境亦不具足設有三寶不蒙攝受、不得供養親近承事斷惡修善、亦不具足、設得供養、有香无燈有燈无香、乃至十六種有一闕多有多闕(一)類應廣說、名不具足、言具足者、謂從生死前際以來、於身身上常分感得十六種相似果、即具足因果義、此有兩種、一者感內身八具足果、一色具足二力具足三壽命具足四信言具足五眷屬具足六財寶具足七威力具足八智慧具足、二者復招外寶具足果、如華嚴經明法寶周羅長者具足果報、經云時彼長者執善財手將歸家、善男子且觀我家、爾時善財遍觀舍宅、悉閻浮檀金色、七寶為墻周遍圍繞、瑠璃莊嚴車𤦲為柱、敷赤真珠寶為師子座、建師子寶幢、張瑠璃寶帳、如意珠網羅覆其上、阿僧祇寶而莊嚴之、馬瑙寶池八功德水盈滿其中、一切寶樹周匝圍繞、其宅廣大十重八門、爾時善財見最下重、設眾餚饍慧施一切見第二重施雜寶衣、見第三重施惠一切寶莊嚴具、見第四重施內眷屬悉履善行巧於語言、見第五重乃至十住菩薩雲集其中、結集正法離世間樂、出一切論諸陀羅尼三昧法印分別三昧智惠光明、見第六重得般若波羅蜜菩薩充滿其中、具甚深智得寂靜、明智惠藏地无礙法門、超出三有境界无礙念不二法、結集般若波羅蜜門、分別解說般若波羅蜜門、彼菩薩眾不可說莊嚴而莊嚴之、見第七重嚮忍菩薩充滿其中、出方便智惠悉能聞持諸佛法雲、見第八重常住菩薩充滿其中、具諸神通遍一切剎、照一切眾生一切法界具足法身、詣一切佛无所障礙、悉能受持一切佛法、見第九重補處菩薩充滿其中見第十重一切如來充滿其中、從初發心修菩薩行、超出生死滿足大願、神力自在一切佛剎及其眷屬轉淨法輪、化度眾生顯現住持、爾時善財見如是等奇特事已、白言、大聖我未曾見如是清淨大眾、昔於何處種諸善根、今得如是勝妙果報、長者答言、善男子我憶過去无量光明法界普莊嚴王如來出興之時、彼佛入城我以香花伎樂而供養已、持此善根廻向三處、謂滅除貧苦常見諸佛菩薩及善知識、恒聞正法故獲斯報、准此文驗則是具足因果義也、從生死後際以去分得內外具足果至佛圓滿內具足果略說、佛有三十二相或八萬四千相、或說有十蓮華藏國界海微塵數佛大人相、於諸支節種種妙寶以為莊嚴、復有八十種好、或說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其十蓮華藏國界海微塵數佛大人相、一一相各有隨形好多少可知、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處三不護等佛百四十不共法等功德无量无邊、今且略說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言福德莊嚴者准无上依經明、若十方一切眾生俱行十善所有功德更增百倍等佛一毛相福德、又佛一切毛相福德更增百倍等佛一隨形好福德、又佛一切隨形好福德更增百倍等佛一大人相福德、一切大人相福德更增千倍等佛白毫相福德又、佛白毫相福德更增百千倍等佛无見頂相福德、以佛无見頂相福德更增億百千倍等佛梵音相福德、佛因此相以一音聲遍滿十方无邊世界、說法利生隨類各解、言智慧莊嚴者如大集經說、若三千大千國土眾生所成就智、比一信行人智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假使三千大千國土悉如信行人所成就智、等一法行人智、如是校量大千國土法行人智等一八人智、如是大千國土八人智等一須陀洹智、乃至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展轉相比亦如是、假使三千大千國土悉如辟支佛智等一百劫菩薩智、得忍菩薩不退菩薩補處菩薩智展轉校量亦如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若无量无邊世界眾生悉如補處菩薩所成就智、以比如來處非處智、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上來校量智慧分數多少、是為諸佛智慧莊嚴如前所說福德智慧多少惣名內報具足、外報具足者如華嚴經說 普賢菩薩願 所得清淨國 三世莊嚴剎 悉現於此中 則是其外報具足義、又華嚴經總說佛功德多少具足義 一切十方諸眾生   皆悉一時成正覺   彼諸正覺一一有 不可稱說淨妙身   彼淨妙身一一有   不可稱說如來頭 彼如來頭一一有   不可稱說廣長舌   彼廣長舌一一有 无量清淨妙音聲   以彼一一妙音聲   不可說刧歎諸佛 不可稱說一切刧   宣揚讚歎佛功德   不可說刧猶可盡 歎佛功德无窮盡 上來至此頭第六具足因果竟  自下第四釋文 本云就裏有十一段義、如文廣列不煩具錄、  本云第一明初起行人者信行是、  釋曰是即一乘根機菩薩此具三義、一解真二行深三病輕、言解真者、謂識別相似空有大小染淨違順邪正善惡六度等、乃至法界相似法亦如是、是為解真、言行深者、謂行善調柔應斷者能斷徹、應修者能修徹、是為行深、言病輕者、謂聞十惡五畏三病、或聞相似邪解行淺深、或聞疑執損益、或聞判邪正多少、或聞法錯分齊、或聞如此迷心輕重等惡、聞即永斷、或於少利處聞即能捨、於多利處聞即能行、是為病輕、 問如今化作无盡藏人皆未有解真行深病輕三義若為相應、 答但施无盡藏者、悉應教云人信行禪師法界普无盡藏、又非直共信行禪師同行、亦共一切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虛空法界等一切國土一切一乘菩薩同此一行、由信行禪師等一切菩薩正故、但同行隨喜見聞等四階人並正、如蛇入竹筒、筒直蛇亦直、然共信行禪師等同此无盡藏行故由所同正故能同亦正、不畏邪錯又无盡藏陪償宿債如現在負債、償他豈畏邪償即便枑拒、  本云第二行行時節者願從今身乃至成佛、  釋曰據解无盡藏排法為長短相對義、但以從无始已來所學所行短促根性、今發心共他菩薩同行除去短促、取於長時乃至成佛、  本云第三明所為寬狹者普為一切、  釋曰此名寬狹相對由无始已來所作狹劣、或唯為一身不為他人、或為父母妻子親屬不為踈人、或為順情朋友知識不為違情怨家債主、或為貴勝憑恃威力不為貧窮邊地下賤、不遍法界名為狹劣故、今行者除去狹劣怨親平等普為一切法界眾生、  本云第四明法界行多少分齊者、大判有兩、一者常樂我淨无盡藏、二者苦空无常无盡藏、  釋曰次下文具釋、  本云第五明法界行常无常所由者、於法界行各各三義不具足者是无常、一者寬狹不定、二者長短不定、三者進退不定、於法界法各各三義具足者是常、一者廣大如法界、二者日日不斷盡未來際、三者不退乃至命盡、  釋曰此中三義亦得名為寬長深義、由捨身命財盡畢竟不退故、得名深、如是三義、准攝大乘論說義當四修、一廣大法界即當論說无餘修是、謂塵沙萬行无一不修、二究竟如虛空、即當論說恭敬修是、謂一一行如皆窮理究源、殷勤徹到、竭力盡命、不避苦惡非婆婆心修、三盡未來際、即論所明長時修是、謂一一行皆經三大劫阿僧祇劫、四无有休息即論所說无間修是、謂其心相續未曾間斷、但一一行具上三義四種修者名為常樂我淨行、亦名一乘大乘行、若不具足三義、四修者名為苦空无常行、亦名三乘小乘行、  本云第六明法界行修成難易者、常樂我淨无盡藏、少處可成多處不辨、苦空无盡藏隨處多少皆得普同、  釋曰其常樂无盡藏上同諸佛成真身行攝、要須具足三義四修、是故少處可成多處不辨、所以名難、要在京城化度寺大處由人是處當具十六種事方可辨、不畏邪錯以同禪師相續真故、苦空无常无盡藏、下同眾生成應身行攝、不具足三義四修、是故隨處多少皆得普同、所以名易即七月十五日盂蘭盆等是、所在州縣造功德處、皆得普超隨喜助成、不必要須送化度寺、  本云第七明法界行大小自去若能常樂苦空等兩種具行盡者是大乘、若唯偏行苦空不盡常樂者判屬小乘、  釋曰此中大能含小故具二行、小不容大故局苦空、如聲聞戒即是菩薩三聚戒中律儀戒攝、  本云第八現學多少者、明法雖塵沙總說十六、若總別具明則卅有餘施者、亦有兩種、一者唯能及總日別施錢十六分、二者總別具行日別施錢卅分、總別之相已下廣出、  釋曰准依華嚴經、明法界皆行是无盡藏義、彼經略說信戒聞施慚愧等十種无盡藏法行、依大集經明八十无盡藏法義、從因至果說故(名)法界行、並是无盡藏義、此中由行十六種无盡因故、還感得十六種无盡果、以下廣說、  本云一者學供養佛无盡禮佛等是、  釋曰此中資給禮佛正是、所為修塔像等、兼是所營就營塔像先修故盡然後造新、是故經云造新者不如修故其福甚多、又云但能修故不假造新其人功德不可思義(議)、由此藏故即得頓償无始以來侵損一切佛物塔物障見佛罪盡、復得未來親覲諸佛、亦成一切眾生禮佛行故、未來即得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諸佛教化眾生嚴淨佛土乃至成佛微如(妙)色身放无盡光利益一切故、華嚴經賢首品偈說 又放光名寶莊嚴   彼光覺悟一切眾   得勝寶藏不可盡 以此供養諸世尊   以寶獻佛及塔廟   兼施一切諸貧乏 以眾珍奇供最勝   因是成寶莊嚴光   又放光明名歡喜 彼光覺悟一切眾   歡喜愛樂佛菩提   發心樂求无師寶 建立如來大慈像   相好具足坐蓮華   讚歎最勝諸功德 因是得成喜光明   又放光名身根淨   諸根毀壞令具足 禮拜諸佛及塔寺   因是得成身淨光 本云二者學供養法无盡轉經等是、  釋曰寫經等亦是先修故經後造新者、由此藏故即得頓償无始身來侵損一切法物及障法罪盡、未來復得親聞佛說十二部經、少聞多解繫念思惟、如說修行利益眾生、或得聞持陀羅尼果、一聞領解永不忘失、如賢愚經說、阿難往昔曾作長者供養誦經沙彌、由此今得親傳佛法一无遺漏、如瓶寫水置之異器即其義也、乃至成佛常放光故、賢首偈云 又放光明名樂法   彼光覺悟一切眾   聽法講說及書寫 於正法中常愛樂   佛法欲滅能護持   令求法者意充滿 精勤修習佛正法   因是得成樂法光   又放光名法自在 彼光覺悟一切眾   陀羅尼藏不可盡   能持如來一切法 恭敬供養持法者   防衛守護眾賢聖   以无量法施眾生 因是得成自在光 本云三者學供養僧无盡莫問持戒犯戒普供養者是、  釋曰不但持戒破戒一時普供養、准大集月藏分經、亦須先供養破戒无戒、傳禪師導檀越、設供先納突會僧後供踈請僧、何以故、突會僧不依戒律、義當破戒故、若施主不肯納突會僧行佛法者、即□超去、若欲受檀越請應當先問容突會不、若不言不能莫受踈請 明供養法自有三門、一明請僧法二明營供法三明奉施法、  第一明請僧法者、復有三重、一明別請損二明普請益、三明延請法、一者明別請損有十種、一盜取僧物二減施主福三是外道法四不順孝道五速滅佛法六現障四聖果、七當來不見佛、八不消信施、九鬼神□□、十賢聖訶責、如梵網經說、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已□□□□□□□□□即取十方僧物若別請者是外道法七□□□□□□□□□經云兵奴為比丘受別請法知識比□□□□□□□□□□□福如外道都非吾法當知爾時□□□□□□□□□□□弟子有受別請者是人定失□□□□□□□□□□□□□檀越供養人不得國□□□□□□□□□□□□□□□□□刧不見佛 第四斷片 七階佛名經 七階佛名は大英博物館藏、スタイン氏蒐集燉煌出土本中、第五十九號、第二百三十六號、第千三百六號、第二千三百六十號等數本あり、或は七階佛名經といひ、或は禮懺(文)といひ、或は禮佛懺悔文といひ、又或は六時發願法等と云ふ。其の內容序次にも亦多少の相違あるも、皆悉く三階教の勤行法に屬し、中には開寶太平興國の後記を有せる宋寫本あり、七階佛名の禮懺は燉煌地方に在りて遙に宋代に及ぴしを證せり。其の異本の一例は附圖十に讓り、詳細は他日を期すべし。尚第二部四の四、「七階禮懺」(五一二~五三六)、第一部四、「三階教の性質」(三十四)(三十五)、第一部五、「現存三階教籍斷片」(5)、特に附圖十、十一を參照すべし。 七階佛名 一切恭敬敬禮常住三寶、  是諸眾等人各䠒跪嚴持香花如法供養、  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化佛并菩薩、无數聲聞眾、受此香花雲、以為光明臺、廣於无邊界、无邊无量、作佛事供養、以一切恭敬、  普誦、  如來妙色身、世間无與等、无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如來色无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  敬禮常住三寶、  嘆佛□□(功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无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有如是功德无量无邊不可窮盡、以此嘆佛善根已集當集現集一切善根、資益法界眾生、悉得離苦解脫捨邪歸正發菩提心、永除三障常見一切諸佛菩薩及善知識、恒聞正法、福智具足一時作佛 南无東方須彌燈光明如來十方佛等一切諸佛 南无毗婆施如來過去七佛等一切諸佛 南无普光如來五十三佛等一切諸佛 南无普光佛 南无普明佛 南无普淨(靜)佛 南无多摩羅跋旃檀香佛 南无旃檀光佛 南无摩尼憧(幢)佛 南无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南无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 南无摩尼憧(幢)燈光佛 南无惠炬照佛 南无海德光明佛 南无金剛窂強普散金光佛 南无大強精進勇猛佛 南无大悲光佛 南无慈力王佛 南无慈藏佛 南无㫋檀窟莊嚴勝佛 南无賢善首佛 南无善意佛 南无廣莊嚴王佛 南无金華光佛 南无寶盖照空自在王佛 南无虛空寶華光佛 南无瑠璃莊嚴王佛 南无普現色身光(佛) 南无不動智光佛 南无降伏諸魔王佛 南无財(才)光明佛 南无智慧勝佛 南无彌勒仙光佛 南无世靜光佛 南无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南无龍種上尊王佛 南无日月光佛 南无日月珠光佛 南无慧憧(幢)勝王佛 南无師子吼自在力王佛 南无妙音勝佛 南无常光[A1]幢佛 南无觀世燈佛 南无慧威燈王佛 南无法勝王佛 南无須彌光佛 南无須曼那華光佛 南无優鉢羅華殊勝王佛 南无大慧力王佛 南无阿閦毗歡喜光佛 南无无量音聲王佛 南无財(才)光佛 南无金海光佛 南无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南无大通光佛 南无一切法常滿王佛 ᅟᅟ==[A1] 幢【CB】,憧【補編】== 乃是過去久遠舊住娑婆世界成熟眾生而般涅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餘一切眾生、得聞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於百千万億阿僧祇刧不墮惡道、若復有人能稱是五十三佛名生生之處常得值遇十方諸佛、若復有人能至心敬禮五十三佛者、除滅四重五逆及謗方等經皆悉清淨、以是佛本誓願故於念念中即得除滅如上諸罪 南无東方善德如來十方佛等一切諸佛 南无拘那提如來賢刧千佛等一切諸佛 南无釋迦牟尼如來三十五佛等一切諸佛 南无釋迦牟尼佛 南无金剛不壞佛 南无寶光佛 南无龍尊王佛 南无精進軍佛 南无精進喜佛 南无寶火佛 南无寶月光佛 南无現无愚佛 南无寶月佛 南无无垢佛 南无離垢佛 南无勇施佛 南无清淨佛 南无清淨施佛 南无婆留那佛 南无水天佛 南无堅德佛 南无旃檀功德佛 南无无量掬光佛 南无光德佛 南无无憂德佛 南无那羅延佛 南无功德華佛 南无蓮華光遊戱神通佛 南无財功德佛 南无德念佛 南无善遊步功德佛 南无善名稱功德佛 南无紅燄幢王佛 南无鬪戰勝佛 南无善遊步佛 南无周迊莊嚴功德佛 南无寶華遊步佛 南无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佛 藥王藥上經空有目而无名號、此三十五佛出決定毗尼經、已上七階佛依藥王藥上經文次第、已下別依餘部經等疏出 南无東方阿閦如來一万五千佛等一切諸佛 南无寶集如來二十五佛等一切諸佛 南无寶集佛 南无寶勝佛 南无成就盧舍那佛 南无盧舍那鏡像佛 南无盧舍那光明佛 南无不動佛 南无火光明□佛 南无无量聲如來(三禮) 南无阿彌陀劬沙佛 南无大稱佛 南无寶光明佛 南无得大无畏佛 南无燃燈火佛 南无實聲佛 南无无邊无垢佛 南无月聲佛 南无无邊稱佛 南无日月光明世尊(三禮) 南无无垢光明佛 南无清淨光明佛 南无日月光明佛 南无无邊寶佛 南无華勝佛 南无妙身佛 南无法光明清淨開敷蓮華佛(此二十五佛名出佛名經第八卷) 南无虛空功德清淨微塵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華波頭摩瑠璃光寶體香最上香供養訖種種莊嚴頂髻无量无邊日月光明願力莊嚴變化莊嚴法界出生无障碍王如來 若善男子善女人犯四重五逆、誹謗三寶及犯四波羅夷、是人罪重、假使如閻浮履地變為微塵、一一微塵成於一刧、是人有若千刧罪、稱是一佛名號禮拜悉得消滅、況復晝夜受持讀誦憶念不忘者、是人功德不可思議 南无豪相日月光明華寶蓮華堅如金剛身毗盧遮那无障碍眼圓滿十方放光照一切佛剎相王如來(此二十五後二佛名號出十二佛名神呪校量功德除障罪經) 南无過現未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前歸命懺悔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一切賢聖比丘僧 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諸世尊當慈念我當憶念我證知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從无始生死已來所作眾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若塔若僧若取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見喜取隨喜、或作五逆无間重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十不善道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无覆藏應墮地獄餓鬼畜生及諸惡趣邊地下賤及彌戾車、如是等處所作罪障今皆懺悔 今諸佛世尊當證知我當憶念我、我復於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於餘生曾行布施、或守淨戒、乃至施與畜生一揣之食、或脩淨行、所有善根成就眾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无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計籌量皆悉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作𢌞向、我亦如是𢌞向 眾罪皆懺悔 諸福盡隨喜 及請佛功德 願成无上智 去來現在佛 於眾生最勝 无量功德海 歸依合掌禮 一切誦 如來妙色身 世間无與等 无比不思議 是故今敬禮 如來色无盡 智慧亦復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歸依 降伏心過惡 及與身四種 已到難伏地 是故今敬禮 敬禮過稱量 敬禮无比類 敬禮无邊法 敬禮難思□ 哀愍覆護我 令法種增長 此世及後生 願佛常攝受 南无摩訶般若波羅蜜 是大神呪 是大明呪 是无上呪 是无等等呪   梵唄文  處世界 如虛空 如蓮花 不着水 心清淨 超於彼 稽首禮 无上尊 說偈文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一切恭敬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无上意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无碍 願諸眾生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和南一切賢聖 无常偈 諸行无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如來證涅槃 永斷於生死 若能至心聽、 常得无量樂 黃氏(昏)偈 此日已過 命漸減少 當觀此身 念念衰老 一念之間 云何可保 是諸眾等 勤心行道 初夜无常偈 煩惱深无底 生死海无邊 度苦船未立 云何樂睡眠 睡已當覺悟 勿令睡覆心 汝等勤精進 菩提道自然 日午无常偈 人生不精進 喻若樹无根 採花置日中 能得幾時鮮 花亦不久鮮 色亦非常好 人命如剎那 須臾難可保 是故諸眾等 勤求无上道 十方佛名   南无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南无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南无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南无東方阿閦佛 南无東南方持地佛 南无南方普滿佛 南无西南方那羅延佛 南无西方无量壽佛 南无西北方月光面佛 南无北方難勝佛 南无東北方寂諸根佛 南无上方无量勝佛 南无下方實行佛 南无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懺悔文 唯願十方諸大慈尊證知護念、我今懺悔不復更造、願我及一切眾生速得除滅无量刧來十惡四重五逆顛倒謗毀三寶一闡提罪、復應思惟如是罪但從虛妄顛倒心起、无有定實如可得者本惟空寂、願我及一切眾生速達本心永滅罪根、懺悔已歸命禮三寶、眾罪皆懺悔諸福盡隨喜及請佛功德願成无上智、去來現在佛於諸眾生最勝无量功德海歸依合掌禮至心發願、願諸眾等生生值諸佛世世恒聞解脫音、弘誓平等度眾生畢竟速成无上道、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寅朝禮懺文 敬禮毗盧遮那佛 敬禮盧舍那佛 敬禮釋迦牟尼佛 敬禮東方善德佛 敬禮東南方无憂德佛 敬禮南方旃檀德佛 敬禮西南方寶施佛 敬禮西方无量明佛 敬禮西北方花德佛 敬禮北方相德佛 敬禮東北方三乘行佛 敬禮上方廣眾德佛 敬禮下方明德佛 敬禮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敬禮過現未來三世一切諸佛 敬禮舍利形像无量寶塔 敬禮十二部尊經甚深法藏 敬禮諸大菩薩摩訶薩眾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為天龍八部諸善神王敬禮常住三寶 為過現諸師恒為道首敬禮常住三寶 為皇帝聖化无窮敬禮常住三寶 為太子諸王福延萬葉敬禮常住三寶 為師僧父母及善知識敬禮常住三寶 為十方施主六度圓滿敬禮常住三寶 為三途八難受苦眾生速令離苦解脫敬禮常住三寶 為國土安寧法輪常轉敬禮常住三寶 為法界有情禮佛懺悔 至心懺悔十方无量佛所知无不盡、我今悉於前發露懺悔、諸惡三三合九種從三煩惱、今身若前身有罪盡懺悔、懺悔已歸命禮三寶 至心勸請 十方一切佛現在成道者、我請轉法輪安樂諸眾生、十方一切佛若欲捨授命、我今頭面禮勸請令久住、勸請已歸命禮三寶 至心隨喜 所有布施福持戒脩禪慧從身口意生、去來今所有習學三乘人具足三乘者、无量人天福眾等、皆隨喜、隨喜已歸命禮三寶 至心𢌞向 我所作福業一切皆和合、為度群生故正𢌞向佛道、罪應如是懺勸請隨喜福𢌞向於善道、𢌞向已歸命禮三寶 至心發願 願諸眾生等悉發菩提心繫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復願諸眾生永破諸煩惱、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寅朝清淨偈、欲求寂滅樂、當學沙門法、衣食之身命、精麤隨眾等、今日寅朝清淨各記六念、第一念佛、佛為眾生无上慈父、第二念法、法為眾生无上良藥、第三念僧、僧為眾生无上福田、第四念戒、戒能斷除一切諸惡、第五念施、施能利益一切眾生、第六念天、天能常得无量樂 一切恭敬、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无上意、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无碍、 願諸眾生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奉持佛教和南一切賢聖 七階佛名經 第五斷片惟心觀第一 ᅟ信行口集真如實觀起序卷第一 第六斷片 ᅟ普法四佛 信行口集真如實觀起序卷第一(第五斷片)は首尾破爛の斷片中、假りに中間の題目を取りて本寫本に名けしものにて、大英博物館藏、スタイン氏燉煌蒐集本の一とす。斷片首部は法の不可識と入道の不同とを明せり。第一部五、「現存三階教籍斷片」(6)、第二部一の三、「正像末三時觀」の引文(二二一)參照。本寫本は「千九百十六年六月二十一日、第六百七十七號筆寫」の編者の手寫本を有せるのみにて、再渡歐の際、再ぴ原寫本に接するの機會を得ず、從て重校の便を失せり。卷子本寫本の外部に「破爛不堪」の四字あるは恐らくスタイン氏の助手の加筆ならんか。 普法四佛(第六斷片)は編者の假題にして、本寫本の內容が三階教普佛の一れる如來藏佛、佛性佛、當來佛、佛想佛を詳說せるを以てなり。本寫本は厚紙三葉の表裏に筆寫せられ、密嚴經を引用せるに依りて、後期の製作なるを證せり。第一部五、「現存三階教籍斷片」(7)、第二部三の二、「普真普正佛」、第三部一の三、「第六斷片に就いて」を參照すべし。原寫本は大英博物館藏、スタイン氏蒐集燉煌本の一にして、其のロ〡トグラフ並に副本俱に大正十二年九月一日の震火災に罹りて烏有に歸し、僅に哲學雜誌第三百六十九號(大正六年十一月)、第三百七十三、四號(大正七年三月、四月)の引用文によりて茲に之を收錄す。 能染污耳根耳亦不能染×××××××××××××不能迭相染污心性清淨×××××××××××××形相猶如虛空不可染污×××××××××××××眼見色假五緣眼不獨見×××××××××××××成見不得空時亦不成見××××××××××××見者眼无知不言見色亦××××××××××××見空空亦不言我能見四緣五××××××××××××者百千億沙豈有油也一緣不日××××××××××××見包眾多盲人亦復不共成××××××××××××當知緣法无心成見此是緣見××××××××××××耳鼻舌身意所對處亦復如××××××××××××境界□□亂相心性不住××××××××××××××包□□□角牛法之中不××××××××××××××聞不住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不××××××××××××涅槃之中此即名為无所住心××××××××××××所住名入智惠海何以故心體××××××××无□心體自然无形相一切萬法××××××××去處一切萬法實不可見雖可見正以×××似名為見何以故不可見故、一切萬法无形故、不可見相故不可見、一切萬法皆是心作、心體無相故不可見、假令諸佛一切菩薩亦不能見名為見法、憎愛得失往來分別、皆是无明癡惑相、一心作故、 問曰法可解不、 答曰法不可解名為解法、无形相不可以形相解法、无處所不可以處所解法、无善惡不可(以)善惡解(法)、若能知法无名无相无知无解名為解法聞(門)、 問曰法可識不、 答曰若如如可識即非真如以不識故是名真如、正以不識為識、不知為知、不覺為覺、不得為得為解法、无形相云何何可識、若法有相可見識者、即見顛倒者、即是大患、法實无相故不可識法、无實相亦不可見、乃至諸佛及諸菩薩亦不能見、以不可見名為正見、一切萬法无不寂滅、一切諸法如水中月、不水中住時人謂水中、心亦如是、似鏡中覩其面像、實(面)不入在鏡中住、鏡亦不來在面中住、面鏡各自本處不相往來、入在心中住各(各住)於本處不動、无有往來相心迷或(惑)時謂有來去、一切諸法非內非外不在中間、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求不可見亦不可得、當起愛時即是心愛、心性不動亦无所依、復无處所无形无相名解脫相、圓滿不動空如如相若覺心空名入空門、更无思相門、心性起无作門知心无碍本非繫縛、名解脫門、心寂滅名涅槃門、心无變異名真如門、空无□禮名禪定門、此一心法隨義立名、无住无本、若能知心體性空寂是名菩薩、入智惠海、譬如水動不見面像、心亦如是攀緣不住不知法空、若心停住少時方始得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亦如濁水由風動轉、停住少時其□□□□亦如是、境風所動紛紜不住、若覺心空信无外境即是寂靜、入涅槃界无分別即是空智、一切无心名為聖道、无心法中妄起分別是名煩惱、菩提者胡語、漢言空无相、道心无念故是名道心、无形相故是名道心、波若者胡語、漢言智惠、發菩提心者正發空无相道心、勤修无相名為脩道、非宜持齋禮佛讀誦名為修道、常覺善惡无名无相說名脩道、覺貪瞋痴无形无相是名菩薩、胡言涅槃漢言寂滅亦亦名无為、亦名解脫亦名第一義諦、胡言菩薩漢言無相大道心也、佛者胡言一切覺法平等道、先自覺空无相无作、亦能覺悟一切眾生、自覺(覺)他稱之為佛、覺知五陰本來空寂、寂然无住本非生滅名之為佛、何名如來、三世如如即眼色如、乃至意如、六道眾(生)同是一體、无異无別皆同一如、覺如成道故名如來、 問曰何名菩薩畢竟淨智、 答曰眼所見處是名菩薩畢竟淨智、本來无造自體淨淨即是菩薩畢竟淨智、若見一切諸法是有名、凡夫智若見一切諸法是无名、聲聞智不見一切諸法有无名、菩薩智又亦定、譬如有人善解賊智是名賊智、解善法智名善法智、解空法智是空法(智)、解无相智是无相智、解菩薩法智是菩薩法智、解道法智是名道法智、隨心解處得名為智、聲(聞)之人斷却欲、眼不用見好美色、耳不用聽好音聲、鼻不用(嗅)好香氣、舌不用嘗好美味、身不用貪好妙觸、聲聞之人妄起畏心本无塵境、何須除斷、是故不得畢竟淨智、菩薩眼見女色之時、智照染本性清淨、耳聞音聲如空谷嚮(響)、必(畢)竟无實、鼻嗅香時、一切香臭體性空寂、舌受味時、一切諸味性是寂滅、身對欲時、觀自心性畢境(竟)本无、菩薩之人於五欲中无心取捨、无聽而聽无覺所覺、心无去來、如火燒草、无心燒而燒、亦如明鏡、无心照而照、亦如虛空、无心受萬物、无心捨萬物、菩薩亦如是、觀五陰空為(為空)、為欲成就一切眾生、雖然常受了知眾生如幻如化、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問曰何名入道、 答曰道无出入、就眾生根機說有出入、 復問云何大乘入道小乘入道、 答曰大乘入道者、解真如實相不生不滅、一解之後更无退轉、始終常一苦樂无變、長生不欣朝死不滅、觀生若倚覩死如歸、諸惱所逼性若虛空、我所之心畢竟不起、身不傾動猶如大地、得達此心名為菩薩摩訶薩行、熾然精進无有懈怠、種種施為教化眾生无疲極相、是名大乘菩薩入道、小乘入道者修空斷結不化眾生、是懈怠人故名小乘聲聞入道、菩薩大士觀婬怒癡體性空寂、无婬怒癡、如何不斷、觀涅槃體而不可着、縛解齊觀寂然一相、正是大士至極遺道 頭圓法天、足方法地、天有四時人有四支、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大骨、天有三百六十日、人有大小骨三百六十骨、天有十二時、人身中大膓長丈二、天有廿四氣、人有小膓長二丈四、天有廿八宿人有苦膓長二丈八、天有九星人有九孔、天有北斗七星兩星在陰山北不現太陽、人有七孔在面兩孔在衣下、天有雷電人有欣、天有日月人有眼、地生草木人生毛髮、地有江津人有血脈、地有岩石人有骨齒、人有小指餘血髓作之、眼主、東方甲乙木口主、南方丙丁火鼻主、西方庚辛金耳主、北方丑(壬)癸水舌主、中央戊己土肝為肚藏、其色青其時立春、其甲乙配東方作木心為肚藏、其色赤其時立夏、其日丙丁、配南方作火肺為肚藏、其色白其時立秋、其日庚辛、配西方作金賢為肚藏、其色黑其時立冬、其日丑(壬)癸、配北方作水氷凍 眼是肝家倠 口是心家倠 鼻是肺家倠 舌是脾家倠 人身配天地五行 頭是金髮菩薩 耳是聲明菩薩 舌是靈相菩薩 食是藥王菩薩 口是出入氣虛空菩薩 衣是瓔珞菩薩 手是力士菩薩 兩脚是雙林菩薩 骨是金幢菩薩 血脈是流光菩薩 身是地藏菩薩 心是大自在王 阿彌陀佛處中 作佛、身裏有八萬四千戶虫、即是一境界、眾生亦名八萬四千波羅蜜心王、經云轉外境入真如、照明三昧佛從眼三昧安詳而起、音聲佛從耳根三昧安詳而出、香積如來佛從鼻根之勝安詳而出、智明如來佛從身根三昧安詳而出、法喜如來佛從三昧安詳而出、法明如來佛從心根三昧安(詳)而出、大自在王心性清淨故各各自有微塵菩薩以為眷屬、教化眾生行頭陀法 佛性海藏經云 佛告除疑大士善男子 眼為徵明 耳為神□ 鼻為坐注(主) 舌為傅裘 身為喪車 意為雄 智為雌 徵明為性惟衛佛 神祐為式 坐主為隨葉佛 傅裘府為拘樓□佛 喪車為那含牟尼佛、 雄為迦葉佛 雌為釋迦牟尼佛、是心因四大運轉、六根成身之性、地水火風、皆入如實之際、眾生妄見有實不能離於生老病死苦、文殊波若經云捨一切攀緣相、唯念一佛行一智般若波羅蜜、念念相續即是念佛三昧 五陰山中有一塔、蔓陀(羅)華為周匝、芬陀利華遶四邊、龍華三會一時合 五陰山中有一池、四傍九瑠璃種種好華間雜生、將知佛法難思議、染玉何曾着研珠、轉益□本來无分別火宅相不忓 五陰藂林下多饒无量壽所以求不得都心外走 五陰藂林下多饒智惠力斬却无明根、得見真彌勒 五陰藂林下多□穢垢塞願入香谷池却煩惱賊 受記經云 慧明法水以洗心除却身中煩惱垢脩清神淨凡口身无礙智无弊(蔽)  惟心觀一卷 貌門佛性觀(兼成心觀兼三重體相行) 盲觀 法身觀 菩薩觀 四境觀 三佛觀 極果觀 心王觀 空无相觀(已上九重觀合為一卷) 信行口集真如實觀 起序卷第一 釋迦如來癸未年七月七日夜託蔭摩耶、以甲申年四月八日夜現生左(右)脇、壬寅年二月八日夜踰城出家、癸丑年正月八日除无明睡朗然大悟故號為佛、力世雄三明獨決、至辛丑年二月十五日夜現滅拘尸、依中國法迦唯羅國記、通代相承書堂戶側作如是、自釋迦滅度已來至今庚寅年、以經二百七十三年、告諸四部眾等依時行道禮拜供養應如是、白諸大德、无上慈尊滅度分遠、佛法住柱日日不等、有心之從(徒)宜各加意、懃心自勵慎莫放逸、但聖法彌遠悲哀戀慕者、當來彌勒下々可得龍花三會、不存此見者永汎生死、傳囑後代諸行(者)等、年年抄寫加其一歲勿使廢忘脫錯者也、千年已前淨土生好時好世界、釋迦如來四十九年說法教化度眾生、正見成就眾生如十方大地土、邪見顛倒眾生如指甲上土、別佛別法度何故得名別佛別佛(法)度、當為真身近滅正法由存過後五百年餘像法初起、正像同持千載、真正邪善並行、佛法久以慈悲少化多生益正見者者能生淨土、論若大地塵沙邪見者計亦无多、論若甲中之土、爾時眾生異度得刑(形)像而成引、正像法過多時重受定皆差錯以見□之住體專取表像為宗、佛以正法攝邪所以別法度  千年已後五濁惡世界眾生、是正見成就眾生如指甲上土、邪見顛倒眾生如十方大地土、普法度、何故得名普佛普法度、即時眾生垢重煩惱習氣廣多五濁漸惡、末代凡夫詐奪像時人法、行者錯行他法、致使信意不全信不具足之徒是闡提賊、若欲頓修大利、莫過收體敬真、簡相併業行成觀塵沙而同性住心圓圓觀、敬法界而得周、若欲作普收真須辨真解、是以覺知大聖受異類而群生相貌難越不同境三因之□一以辨三因是普无別眾生可觀、既是一體真如六道員同一性、是故普佛能救三界苦內惡人、普外別覓免門必(畢)竟終无覔路、是以諸佛慈慜(愍)遣大體真如斷惡至淨法身、歸普定登十地、見體佛等實无邊、若見相佛是空相佛實成空相、若論大地諸行、實亦无常、塵沙法性共同觀普自然得度 第一階人執邪(何故得名執次□邪其第階久純是菩薩) 身身所作處自成普正、何故菩之名遍、薩之名普、遍十方菩薩身力住正法行當六度為宗□□□□□□唯見三寶淨不見眾生相□□□□□□□□□□□□果當示之時正法內懈怠□□□□□□□□□□□□□□□以復 普法四佛(第六斷片) □□□□□□□□□□□□□□□□□□□□別不同亦一亦異非一非異離諸執着、然法界真作法界妄妄依真故然真不獨立常依妄故妄不孤起必依真故、又如來藏與一切生死體相常同如金與莊嚴具體相常同、又如來藏與法界名相體相常別、如微塵與燥濕常別、然非異非不異、經言若於无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无量煩惱藏法身亦无疑惑、又勝鬘經說生死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1]始以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世間言說故有生死非如來藏有生死、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是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唯一寂滅是真究竟、恒離一切妄想顛倒、而法界妄依法界真實住、言法界名相依如來藏住如一切波依於水故、由有如來藏故有法界名相、如由有水有一切波、然如來藏有生死相生者新名相起、死者舊名相滅、如水與波同起同滅、然水无起亦復无滅、波相依水有起有滅、新波起時舊波滅故、其法界名相即是如來藏體相外无別體故、如一切波即是其水波外无水故、但法界名相由一切善惡業生不由如來藏起、如一切波正由風生不由水起、又如來藏功德作用亙周法界與一切名相作依持建立本、如一切水功能體用遍一切波與一切波作依處故、然如來藏異於一切名相唯藏是體、名相非體故如水體異一切波、唯水是水波非水故又如來藏體性真實於一切名相作而不作、如水體澄清於一切波作而不作故亦名阿賴耶識、故密嚴經下卷云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惠不能知藏即賴耶識、此就理心二本說藏即理世識即心也、藏為真也識為俗也、又亦名无作四聖諦、苦集雖滅滅无所滅、滅道雖證證无所證由无滅无證故常无增減、亦名一諦无滅无證究竟真實故、亦名一依法界解行最勝依故、亦名如如平等无二故、亦名法界不增不減故、亦名藏識蘊積諸法故、此如來藏約緣就相无始无終真妄相依不離不脫故、楞伽經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故名鼓冥壑无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或飜真以成妄、如伎兒伎量、或覆妄以成真、如金莊嚴具、正因緣因同異乳酪醍醐真興(與)妄長所由如海水波浪、一乘三乘同別如阿耨池與八河、種種因緣譬喻具如經說、言如來藏約緣就用、能長因成果變小成大轉凡成聖、總是如來藏佛之功力也 ᅟᅟ==[1] 〔始〕-?== 第二佛性佛者或有理性或有行性、或有因性或有果性、今此明者唯依涅槃經第三十八卷說但明正因佛性、言一切法界眾生通凡及聖皆有此性、一切諸佛菩薩亦同有此性、從極果立名故名佛性、然此佛性非因非果、在因名因在果名果、共前如來藏眼目異名、約緣義少有差別、佛性義者與法界常果收法界常因故名佛性、從佛果向因總收盡故名佛性佛、准涅槃經云第三十六卷說、佛性者不名一法十法百法千法萬法、乃至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來一切善惡无記悉名佛性、佛性具四種得所謂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常恒不變故、清涼无惱故、真實自在故、煩惱不染故、隨緣轉變不染而染、若在凡夫身即雜煩惱如雜血乳性、聲聞如乳緣覺如酪菩薩之人如生熟蘇諸佛如來猶如醍醐、言凡聖大小行位雖殊就正因之性一而无二、即自性住佛性、性无自性即空是有即有是空、不斷不常非一非異離能取所取絕四句八非故、涅槃經第二十八卷師子吼菩薩問以何義故名為佛性佛、答云一切諸佛阿耨菩提中道種子名為佛性、又經云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者名為智惠、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空者謂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我无我等亦復如是言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无有變易故、涅槃經云聲聞緣覺唯見於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亦名第一義諦常住不變故、亦名第一義空離諸名相故、亦名智惠亦名光明離諸愚闇故、不可捉持不可繫縛而亦可見、若有說言不可見者如是之人所不應依、亦名金剛三昧不可阻壞故、亦名涅槃不生不滅故、亦名為佛性覺了故、亦名為法性軌持故、亦名為僧理无違故經云是人雖信佛法僧寶不信三寶同一性相、是則名為信不具、又亦名真空非菟角故亦名妙有異虛空故、又花嚴經名无相无碍智慧在於眾生身中(故)亦名心真如門本來无變故、亦名不生不滅色心真緣真相性常住故、亦名自性住佛性本覺之性非緣起故、亦名自性涅槃本來寂靜故、亦名自性波若自性清淨離无明故、亦名實際性體真實不虛假故、亦名真如契理之性无變異故、非陰界入不離陰果(界)入非眾生不離眾生非常非无常常无常具足(故)、亦名微妙藥王能除眾生煩惱病故、亦名眾生寶藏故、涅槃經云譬如長者於飢饉世財難得時乃出寶藏而共用之、諸佛亦爾、於娑婆世界像法之中眾生顛倒白法盡時、五无間業極惡增長邪見競興、二十種顛倒眾生處處充滿、如此嶮法之時乃出此佛法寶藏而共用之、所謂正因佛性、言一切法界眾生通凡及聖、皆有此性唯除草木墻壁瓦礫、此對非佛性說有佛性故、經文道非佛性者謂土木瓦石離此无情之物悉名佛性、但以无明所覆不能得見金、欲見者須以人空法空遣人我法我定惠平等寂照分明理事俱融染達體相、將心從境廢己同他聞其不聞見其不見即可見也 體起成緣、約緣行行皆是如來藏行、皆是佛性行、以本攝苗以真收妄皆是一乘普菩薩行、行滿足故、得成果佛、以如來藏佛佛性佛在纏中故、在因位故、當來得作佛故名當來佛 准依法華經說不輕菩薩禮拜四眾身中同有如來藏佛性真實體、故云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故名當來佛 佛想佛者由一切法界眾生同是如來藏佛性佛當來佛故、相同真佛名佛想佛 准華嚴經云第八卷明法品說等是眾生上下皆類皆如佛想、言眾生品類雖復不同若就體論俱是如來藏佛性佛當來佛故敬皆如佛想、又准依十輪經第四卷說敬一切无戒破戒及以持戒三種比丘作真佛想、言持戒破戒雖復不同然如來(藏)即佛性當來佛一而无二故、故等敬之如真佛想故名佛想佛此四佛一佛義、就八種佛法中此四種佛是約體明竟 第十斷片 ᅟ如來身藏論 第十三斷片(失題) ᅟ第一明惡法 第十七斷片(失題) ᅟ第二明說就眾生多類種別不同 第十斷片は大英博物館藏、スタイン氏蒐集、燉煌出土古寫本、第五百七十六號に屬し、首部破爛の一斷片に過ぎざるも、「如來身藏論一卷」の尾題を存し、其の內容より推測するに、恐らく後期、三階僧の筆に成りしものならん。行文巧ならざるも、多少禪家の口吻を帶ぶるものあるは珍とすべし。尚、第一部五、「現存三階教籍斷片」(13)を參照すべし。 第十三斷片は大英博物館藏、スタイン氏蒐集、燉煌出土古寫本、第五百二十六號に當り、首尾破爛の一零片に過ぎざるも、其の文意筆體より推測するに、恐らく三階教籍中の一斷片なるべし。更に第一部五、「現存三階教籍斷片」(17)を參照すべし。本寫本は則天文字を使用し、地を埊に、人を𤯔に作れり。今悉く通字に改む。 第十七斷片は巴里國民圖書館藏、ペリオ氏蒐集、燉煌出土寫本第三千四百十三號にして、前後脫落、僅に二紙の零片に過ぎざるも、重重無盡の關係によりて三階教罪惡觀を敘述せるものとす。第一部五、「現存三階教籍斷片」(16)參照。 如來身藏論一卷(第十斷片) 作像者似也、恰似人刑(形)、蠢動眾生悉有佛性、一切草木无情无識、只有生性无佛性、佛性者、是其智也是佛、无智也者是凡●云何有智之人則有善法、无智之人則无善法、則是魔、善惡並生更無別體、善法得具則偏善法、未具則有不偏之人常沒在死河、无漏之人得入聖位不被纏縛、出沒自衣(在)背生死、六通具足或隱或現、得无為身過現未來、度脫眾生得出三界、輪𢌞生死不能免苦皆悉滅懷(壞)、何以故、心中煩惱結、未悟无生、恒作□心、人未得无邊行常造有為業恒沈八難、若不出生死河、願行者等聞、身康強、急[A1]急造橋梁、度得生死海不屬閻羅王、如人得快樂不須思故鄉●大地眾生有四種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生有八萬四千色、四生之中為國王最在為第一、亦如求官職得至一品地、佛在眾生內上品不過、人得成十善行則是真佛身修成一切智、能度苦眾生、號為出世佛 ᅟᅟ==[A1] 急【CB】,々【補編】==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云何有為法為者、是外作心生起滅、結集怨嫌嫉妬罵辱、說道是非憤憤移意、分別善惡自道己身是好人、道他人是惡、妄作作怨親等行、即是(有)為法、如此行業悉是无常業、佛觀眾生身、如泡影暫時即滅、不得不得久停、亦如朝露日出即滅、又如睡夢覺无一實、願行者等、修道返照身心通融、方便須得本宗識其佛性、既識佛性名為見法之人、則是佛性則是覺體、所成凡是修道、皆行无為行仁義禮智信、不誦彼短普敬忍(認)惡、聞好不憘聞惡不嗔、聞如(如聞)不聞見如(如見)不見、心行慈悲眼視眾生、同怜子地忍辱无嗔恚、不欲惱眾生常饒益、行行所求不逆、捨好與他人含憘斷煩惱、得到涅般(槃)地始名无為行、則是无為身、不入死苦、超然達彼岸得度生死河、是名常住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云來(何)名色、云何名聲、凡夫修道以六波羅蜜為緣、名相觀為因、菩薩修道以大慈大悲為(因)六波羅蜜為緣、惟須內修密行、外號凡夫相、不用精進、名於一切眾生上發大慈悲心、不染世間法、恰似遇人、捨愛斷財色、不與世人呼、昏昏如醉士亦如嚶[殕-口+(衣-〦)]人、不嗔不大語、任眾統多侵、如斯求佛道、是名世人●凡夫修道未達正真之理、如友瑰走唯欲事由覔精立相顯功程不解身中覔遂為背真行、一生到老不免墮深坑●佛只度癡人、不度默默者、所以不見如來●則說偈言●心中坐道場坐臥涅槃、常身是彌陀佛、何處覔、西方佛在心中、須向心中求、若向心外覔浪使心遊遊、眾生是佛(佛)是眾生父、抱石不別玉一世浪虛行、先須押捺心、然後調和氣、方便出濡語、實莫傷人意、教君作行時、觀身如死屍、他人及罵辱、仾頭佯不知、眾生心波浪不可襟擧、緣四天下何處可追尋眾生心、泥底沈逢師得惺悞(悟)、一句直千金、浩浩不知名●昏昏闇裏行、終日迷不星(醒)、一世劇生盲妙風開眼目、高下自然平、誰能作師匠、打破六神坑、忽爾逢知識、心端意亦開、積財不是寶、用盡會應貧、不知覺道德、金玉自隨身、无常劇火急、闇裏未增明、只解看他死、云何不自驚 ●如來身藏論一卷 第十三斷片 第一明惡法惡者即十惡是、一者身業、殺盜婬是二者口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三者意業、貪嗔癡是、准華嚴經十地品第二離垢地中說 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刧盜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 邪婬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婦不貞良、二者兩妻相諍不隨己意 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恒被他人所誑 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得破壞眷屬、二者得弊惡眷屬 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所有言說恒有諍訟 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所說正法一生不信受、二者所有言說不能辨了 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貪財无有厭足、二者多求恒從意 嗔恚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為他人求其長短、二者常為人之所惱害 邪癡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生邪見宗(家)、二者心恒諂曲不正、  是名十惡眾生 問曰此十惡眾生、有何所因遂作此惡、 答曰只為惡緣故、惡緣者父母兄弟姉妹夫妻男女六親眷屬朋友知誠(識)是、既有前件惡緣繁(繫)縛、深為障道、不得出離生死、其緣縛者、有其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在家縛者、一切俗人、欲學佛法求善知識、常被緣縛不得自在、緣縛者為其父母兄弟姉妹夫妻男女宅舍財錢穀米衣服臥具種種事業被縛、是常為障道不得解脫、出家緣者、有其十種、一者舍縛、二者師僧縛、三者弟子縛、四者同學縛知識縛、五者別好順情檀越縛、六者別親生緣六親眷屬縛、七者別好房舍臥具縛、八者別好飲食縛、九者別好名聞縛、十者別好利養縛、在家六時為於俗網種種縛、既得出家、須為寺舍師僧同學順情知識等互相繫縛、不得自在、在家之情由、如繩縛易可捨離、既得出家、如似金剛枷鏁、奇以難捨、是故行者等、須知緣縛是深過患、奴奴(努力)力(努)力捨離、若不頓復、有三種內緣、一者身縛、多由聚落憍慢懈怠、多求衣食飽餧、邪充憎(增)長生死、不得解脫、豈不名縛、恒常讚毀人法長短、沈溺苦海、皆由於口、是故經言、多語亂覺障道處深、若不苦防、无由可息、以一口語五萬七千億歲生於魔界、故名縛、三者意縛、恒常顛倒錯謬、分別稟度一切三寶一切眾生、一念嫌他學小乘法、久被燒煮、故名意縛、如是內外一切緣縛、悉是行者怨家、障不得道出世、是故須知父母兄弟姉妹夫妻男女六親眷屬朋有(友) 第十七斷片 第二明說就眾生多類種別不同、明所作之惡有其多少者、如像法決疑經說、一切眾生皆與我身、作父母兄弟姉妹夫妻男女等遍、義當我身亦與一切眾生內、有盡虛空遍法界微塵數別類、一一類內明己身與他作十重眷屬、遍一切眾生互與我身作十重、遍自他合說有廿重餘類、不論餘類、但取人道漢類一重、取一重時明別類眾生皆悉入於漢類中、明己身為於一至作父母時、皆悉疎於一切眾生、由起疎故即有可打可殺可欺可誑、起種種惡盡、乃至展轉一為一切眾生作父母時、明知即盡虛空遍法界微塵數重一一重中、即有盡虛空遍法界微塵數惡、何況作上十九重遍直一類內尚不可知、何況與盡虛空遍法界微塵數品類眾生作父母眷屬等遍、是故知有一一因果盡虛空遍法界微塵數重、於一一重內、復有不可說盡虛空遍法界微塵數惡 第三明就一身上、有盡虛空遍法界微塵數念、起一念惡時、即有上盡虛空遍法界惡相應、況復盡虛空遍法 第十八斷片 ᅟ人集錄都目一卷 第十九斷片 ᅟ龍錄內無名經論律 附 ᅟ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三十(三階教籍目) 人集錄都目一卷は巴里國民圖書館藏ペリオ氏蒐集燉煌出土本第二千四百十二號三階佛法密記卷上の卷末に附せられ三階師の手に成りし同教教籍目錄れり。開元釋教目錄及ぴ貞元新定釋教目錄所收の三階教籍との對照は第一部四「三階教籍の性質」(一七四~一七九)を參照すべし。尚第一部五、「現存三階教籍斷片」(19)を見よ。 龍錄內無名經論律は同じく巴里國民圖書館藏ペリオ氏蒐集燉煌出土寫本の一にして僅に一紙に過ぎざるも開元釋教目錄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並に人集錄都目に揭載せざる三階教籍目を列擧せり。現に三階佛法密記卷上は本目錄に依りて上中下三卷本の殘卷れるを證せり。第一部四、「三階教籍の性質」(一七六~一七九)、第一部五、「現存三階教籍斷片」(20)參照。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三十の完本は本邦所傳にして燉煌出土本ならざるも現存藏經中に闕けれる三階教籍目錄を收錄せり。今同教教籍目錄を擧ぐるに因み茲に其の三階教籍目を揭げし一節を附す。第一部三、「歷代三階教籍錄」(六)(一四六~一五〇)、第一部五、「現存三階教籍斷片」(18)を參照すべし。 人集錄都目一卷 觀藥王藥上菩薩經佛名 一卷  卅一紙 明大乘无盡藏法 一卷  六紙 明人情行行法 一卷  廿五紙 大乘驗人通行法 一卷  卅五紙 大乘制法 一卷  十三紙 諸經要集 兩卷  五十五紙 大方廣十輪經學依義立名 兩卷  卅三紙 第一大集月藏分經明像法中要行法人集錄略抄出 一卷  廿二紙月燈經要略 一卷  六紙 明諸經中對根淺深發菩提心法 一卷  廿五紙 明諸經中對根起行淺深敬三寶法 一卷  十紙 明諸經中對根淺深末法眾生於佛法內廢興所由法 一卷  (十六紙) 明諸經中對根淺深同異法 一卷  (十七紙) 明諸經中發願法 一卷  (十八紙) 明世間五濁惡世界末法惡時十惡眾(生)福德下行於此四種具足人中謂當三乘器人依諸大乘經論學求善知識學發菩提心 一卷  (卅六紙) 廣明法界眾生根機上下起行淺深法 一卷  (卅三紙) 略明法界眾生根機上下起行淺深法 一卷  (卅一紙) 第一(二)明諸大乘修多羅內世間出世間兩階人發菩提心同異法 一卷  (卅一紙)明一切眾生對根上下起行法於內有五段 一卷  (九紙) 明十種惡具足人內最惡人𢌞心入道者斷惡脩善法 一卷  (十五紙) 明一切出家人內最惡出家人斷惡脩善法如迦葉經佛藏經說 一卷  (十九紙) 大集月藏分經明像法中要行法人集錄略抄 一卷  (廿紙) 大方廣十輪經人集錄略抄出 一卷  (卅一紙) 明世間出世間人行行同異法 一卷  (冊二紙) 明佛滅度第二五百年以後一切最大顛倒最大邪見最大惡眾生當根器所行法 一卷  (十三紙) 明佛滅度一千五百年以後善人惡人多少法 一卷  (兩紙) 第三就一佛佛法內明一切佛法一切六師外道法同異 兩卷  (八十二紙)依諸經論略抄出頭陀乞食法 一卷  (十二紙) 略七階佛名 一卷  (五紙) 明一切三十六種對面不識錯法 一卷  (廿紙) 根機普藥法 兩卷  (九十一紙) 略發願法 一卷  (六紙) 第四三階佛法 四卷  (一百卅八紙)人集錄明十種惡具足人邪正多少及行行分齊法 三卷  (五十一張) 都目一卷  (二張) 龍錄內無名經論律 三階  四卷 私記錄  一卷 又私記  卷第三五 兩階發心  一卷 對根機淺深  一卷 同異淺深  一卷 人集錄十二段一陪顛倒法  一卷 三階佛法密記上中下  三卷 廢興所由  一卷 廻心入道  一卷 大方廣佛花嚴經惣目  一卷 首羅比丘經  一卷 浴像功德經  一卷 隨求陀羅尼經  一卷 畧述禪師本末  一卷 佛說金剛壇廣大清淨陀羅尼經 大乘起信論畧述疏卷下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卷卅(抄)  三階教籍目 護命放生軌儀一卷或云軌儀法 二氏 義淨 上六集十三卷同帙 開元錄 錄云三階集錄四十四卷卅五部 隋沙門信行撰 三階佛法 四卷 (此下至于略七階佛名不見開元錄)  百六十紙 十大段明義 三卷  六十七紙 上兩部集七卷 同帙 根機普藥法 二卷  百卅五紙 三十六種對面不[A1]識錯法 一卷 (明一切三十六種對面不識錄)  十九紙 ᅟᅟ==[A1] 識【CB】,論【補編】(cf. T55n2153_p0475a01)== 大乘驗人通行法 一卷  卅四紙 對根淺深發菩提心法 一卷 (上加明諸經中四字)  廿四紙 對根淺(深)同異法 一卷 (同前加四字)  十六紙 末法眾生於佛法廢興所由法 一卷  十五紙 上六部七卷集錄 同前 學求善知識發菩提心法 一卷 廣明法界眾生根機法 一卷  卅二紙 略明法界眾生根機法 一卷  卅紙 世間出世間兩階人發菩提心法 一卷 (明諸大乘修多羅內世出世間兩階人發菩提心同異法)  卅紙 世間十種惡具足人𢌞心入道法 一卷 (明十種惡具足人內最惡人迴心入道斷惡修善法)  十五紙 行行同異法 一卷 (明世間出世間人行行同異法)  六十二紙 當根器所行法 一卷 (明佛滅度後第三百年以後一切最大顛(倒)最大邪見最大惡眾生當根器所行法) 十五紙 明善人惡人多少法 一卷 (明佛滅度一千五百年以後善人惡人多少法) 上集錄八部一卷 同帙 就佛法內明一切佛法一切六師外道法兩卷 (就一切佛法明一切佛法六師外道法同異) 八十一紙 明大乘无盡藏法 一卷  四紙 明諸經中發願法 一卷  十七紙 略發願法 一卷  六紙 明人情行行法 一卷  六紙 大眾制法 一卷  十一紙 敬三寶法 一卷 (明諸經中對根起行淺(深)敬三寶法)  九紙 對根起行法 一卷 (明一切眾生對上下起行於內五段)  九紙 頭陀乞食法 一卷 (依諸經論略抄頭陀乞食法)  十一紙 明乞食八門□ 一卷  十紙 上集錄十部十一卷 同帙 諸經要集 二卷  五十三紙 十輪依義立名 二卷 (大方廣十輪經字依義立名)  卅一紙 十輪略抄 一卷 (大方(廣)十輪經人集錄抄出)  六十紙 大集月藏分依義立名 一卷  十九紙 大集月藏分抄 一卷  廿一紙 月燈經要略 一卷  五紙 迦葉佛藏抄 一卷  十六紙 廣七階佛名 一卷  卅紙 略七階佛名 一卷 上集錄九部十一卷 同(帙) 奉貞元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勅右街功德使牒入貞元新定見教目錄 都計小乘經律論及賢聖集傳見入藏者惣四百七十五部合二千三百九十三卷二百三十二帙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三十 廿三兼室沙門法琳傳三卷 彥悰撰 次後不入藏錄目 密迹金剛力士經七卷 或五卷 菩薩夢經一卷 改名 淨居天子會 法界體性无分別經二卷 第十四斷片 示所犯者瑜伽法鏡經 本寫本は大英博物館藏、スタイン氏蒐集燉煌出土本第二千四百二十三號にして首部脫佚せるも、幸に中題と尾題と後記とを存し、景龍元年(七〇七)、三階僧、室利末多(師利)編製の偽經とす。開元釋教錄に依るに本經は佛臨涅槃記法住經地藏菩薩讚嘆法身觀行品の各一部を取つて像法決疑經の冠首に加へしものとなせり。然るに本寫本は首部破爛の為に現存せるもの地藏菩薩讚嘆法身觀行品の後部と瑜伽法鏡經常施菩薩所問品第三とのみ。其の詳細に就きては第一部二、「三階教三百年史(一)傳記(八一~八五)及ぴ第三部一の二示所犯者瑜伽法鏡經に就いて」(六六七~六七五)を參照すべし。本經は其の經末結題に五異名を列擧して一名像法二名決疑三名濟拔安養貧窮孤獨四名最下世界悲田勝法五名示所犯者瑜伽法鏡と云へり。瑜伽は法身讚に出で、法鏡は古經題に見ゆ。而して示所犯者は本經に「令彼罪人隨所犯處還從彼境慇重懺悔」とあるに依りて其の意義を知るべし。尚、第一部五、「現存三階教籍斷片」(21)並に附圖四を參照すべし。 本寫本には醫を毉に顧を頋に暫を蹔に網を納に、蒭を茤に、迅を[遧-音+九]に鬧を丙に診を𧧂に作る等他寫本の例の如し。本文の異本對校に就きては、第三部一の二、「示所犯者瑜伽法鏡經(第十四斷片)に就いて」を見よ。 □□□□□□□   □住智慧大□□   □□□□□在情 喻如意珠无價寶   一切諸法禪觀中   是大相應觀行主 若得最勝相應法   於瑜伽中无與等   或現梵釋四天王 或作外道大仙眾   或復變化作佛身   普遍法界能出現 或現八臂菩薩等   或現三目光燄盛   彼得瑜伽自在者 能作世間種種身   能擐慈悲大甲冑   執持歡喜以為弓 巧射智慧善法箭   破彼無明微細中   具大勢力能速疾 執持智慧堅鐵杵   摧彼無明煩惱㲉   普遍碎盡无有餘 一切力士中最尊   復執金剛火燄杵   為欲調伏眾生故 即現金剛可畏身   或復現作真金色   光明眾寶自莊嚴 為救貧窮眾生故   即現轉輪聖王身   若行微妙眾善業 能受種種勝樂果   若能如法教訓人   於彼平等无異見 於彼飢渴熱惱者   為作種種美飲食   若在疾病苦惱中 現作醫王能救療   於彼盲冥無智者   為作清淨智慧眼 能行百億佛剎中   慈心調伏眾生故   不患劬勞辭疲倦 久習慈悲以為體   一切神足自在力   證得瑜伽登彼岸 不顧好惡慈悲時   一切時中常能度   諂曲鬪諍最惡處 終不暫時起捨心   容儀晈然如日月   光明隨念應時發 迅疾速現如電光   照彼俱[1]𦙁諸佛剎   調伏无量眾生類 平等一時使清淨   普能變化諸佛身   一念之間悉皆現 三界深廣如大海   普遍澇漉諸有情   巧能張彼善法網 將入調伏佛法城   由彼調伏網力故   遍能救漉諸眾生 隨所救接得濟者   安置法岸无暫停   已度有情一切眾 猶如大海水中沙   出已即便示正道   佛法中勝勿須疑 佛能執彼法鈴鐸   遍令一切普知聞   以彼振鈴傳法力 煩惱如海咸銷盡   譬如日光明相現   黑暗障目並蠲除 令彼愚癡无智人   煩惱銷滅慧光淨   无明煩惱弊其目 一切雜染並隨行   為欲利益眾生故   次第咸令獲清淨 隨諸眾生示神變   猶如明月水中現   邪智生盲惡眾生 佛對面前而不現   譬如餓鬼臨大海   盡見海水皆枯竭 如是薄德惡眾生   口常說言无有佛   此等薄德有情類 諸佛如來不能救   譬如生盲无目人   明珠對前而不見 誰能有力令觀彼   无垢清淨妙法身   譬如百億日光明 燄網相覆莫能見   喻如少福諸天子   下界凡人猶不見 何況自在大天身   豈諸凡愚而得見   於彼自在天色像 五通仙人尚不見   何況非天八部神   及惡眾生而能見 要由承佛神力故   能與一切眾生樂   瑜伽觀者淨其心 彼人聰惠即能見   若有福德眾生者   常感諸佛在其前 圓光圍繞共莊嚴   復具三十二相好   若知如是大精進 能見智惠深廣海   此等眾生當不久   功德廣大亦如海 若能聽此妙伽他   自身脩行及得見   捨命生大蓮華中 諸佛說法而能聽 ᅟᅟ==[1] 𦙁=胝==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說此頌已、頂禮佛足、還復本坐、爾時世尊、告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善說是妙伽他、若有人能受持讀誦繫念思惟是人即得一切諸佛无等法藏、亦得不忘諸佛智慧如來秘密藏、故不久於三界中、即得解脫、既自解脫、亦令一切眾生而得解脫、能令聽者依我教行、說此語時、无量天人、入一乘道、復有无量他方菩薩、證得究竟不退轉位 瑜伽法鏡經常施菩薩所問品第三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曰常施、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今有少疑、敢欲諮問、慮誠煩擾、恐傷聖心、唯願世尊、不為咎、爾時世尊、告常施菩薩、如來已度世間八法、恣汝所問何須疑也、爾時常施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入涅槃已千五百年後、一切下劣諸有情等、不復覩見如來變化色身、不聞真法義味、正法滅時、像法盡時、眾生惡心惡意熾盛、无真實時、彼時眾生、若為調伏、為說何法、云何而住、云何脩行、作何福業、最為殊勝、免墮惡趣、唯願世尊、哀愍解說 爾時世尊告常施菩薩言、[1]苦哉苦哉、未來眾生、无少慈悲、數造惡業、何以故、當爾之時、一切眾生愚暗力故、不知己益、作福彌積、如妙高山、獲報甚少、善男子未來世中、一切苾蒭及苾蒭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國王、王子、大臣、官長、波羅門、長者、筏舍、式達羅等、於我教法律儀之中、无尊重心、於三寶所、无恭敬心、无真法義少分、亦无由此所作一切眾善、一心求名求利、求勝他故、无有一念作出世心 ᅟᅟ==[1] 苦哉苦哉=善哉善哉== 復次善男子、未來世中、像法之時、无量惡事、作惡轉盛、云何惡事、何者是也、一切道俗、不識法軌、不依法行、一切俗人、无有方便、俗人設會、求福之時、請喚苾蒭及苾蒭尼、恐來多故、起慳惜心、即便遣人、防門守戶、不相識者、莫令放入、貧窮乞人、老病之者、亦不聽入、如此設會、徒眾喪飲食、了无善分、復招罪業、由不平等施故、復有眾生、一心為自利故、希求福德、不為利他、不取他教、見他修福、不能隨喜、助其少分、善男子、汝應當知、如此眾生、无有少福 復次善男子、未來世時、復有諸眾生等、見他舊時破塔破寺、破經破像、零落毀壞、无心修理、有人勸修、而作是言、非我先宗眷屬所造、何用修、為我寧更自造立新者、何假修故、善男子、汝應知之、修理故者、得无造新、根本功德、更得勝福、由此造立新者、不如修故之福无量无邊、復有眾生、見他多人聚集一處、作諸福業、及各隨力分而行布施、見他施己、嫉姤(妬)我慢、為名聞故、傾自家中所有財物、惣用布施、如是之人、得福甚少、何以故、為心姤(妬)故、无慈悲故、及見貧窮孤獨困厄乞人、見已罵辱推擯驅逐、令出門外、不與一物、如是眾生、名為顛倒作福、名為癡狂修福、亦名不正作福、如是善業、流轉諸有、彼諸人等、於飢貧人上須起慈悲、縱多財物金銀嚴具衣服飲食床臥敷具、如是等施、不患貧乏、用財甚多、獲福甚少、汝應知之 復次善男子、我於一時處處經中、為眾說法、若有眾生、无巧方便、无慈悲者、種種布施、於阿僧祇刧中十方佛所及諸菩薩聲聞緣覺乃至己身、以用布施、為供養故、彼人功德、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常施、若有一人、有慈悲者、尊重之心、及有方便、布施畜生一搏之食、此人功德、勝前功德、百千萬倍、无數无邊、何以故、以慈悲心、愛樂布施、得大果故、以彼難得食故、无所希望故 復次善男子、我於處處經中說布施者、為令在家出家人、脩慈悲心、布施貧窮孤老、惡疾重病、苦惱困厄乃至狗等、常行施、於未來世、我諸弟子、不解我意、專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名為三寶、悲田者、名為貧窮孤老乃至蟻子、何以故、於未來世、此二種田、悲田最勝 復次善男子、若有富貴之人、多饒財物、獨行布施、從年十二、至于百歲、為求名聞、供養三寶、我說、此人功德甚少、不如復有多人同心不問貧富貴賤在家出家、共相勸化、若多若少、各隨力分、捨少財物、聚集一處、相續不絕、布施一切貧窮孤老、惡疾重病、困厄悲田、我說此人福德最大、假使不施、念念之中、施功常生、无有窮盡、若有信心、隨喜之者、其所獲福、亦復如是、獨行布施、其福甚少 復次善男子、未來世中、我諸弟子、樂好衣服、樂好飲食、樂求利養、為癡愛所覆故、慳貪嫉姤(妬)、廣大積聚、種種財物、於悲田中、了無施心、不脩慈悲、專行恚怒、見他作福、詳(佯)共譏嫌、咸言、此人邪命諂曲、求覓名利、若見貧窮乞者、輕賤毀弄、見人施與、復輕笑之、說其過惡、共讚毀言、出家之人、何用布施、佛如是說、出家苾蒭、合行二行、一者誦習、二者禪定、及學多聞智慧、何用布施紛擾之事、善男子、若於眾生、无慈愍心、即去佛道、甚懸遠也、是故善男子、汝應當知、如是之人、是魔眷屬、若有作善脩福德者、若道若俗、說其過惡、如是等人、命終之後、墮大地獄、壽命長遠、地獄受苦、經歷多刧、從地獄死、墮餓鬼中、頭如太山、咽如針孔、腹如大海、經十二年、不聞水名、何況得見、受大飢餓、從餓鬼出、於五百世、墮畜生中、從畜生出、五百世中、生貧賤家、常受苦惱、无有一念適意之時、何以故、見他施時、不隨喜故、求他過故 復次善男子、我於過去无量刧中、我為貧窮受苦諸眾生故、遞相勸化、積物一處、以用布施、由此緣故、速得成佛、及十方世界、現在諸佛、亦從布施、而得成佛、我於一切經中、說諸波羅蜜、皆從布施、以為初首、善男子、譬如一人雙足俱折、意欲遠涉詣於寶所、此人能遠逝、不所求得不、不也、世尊、何以故、為无足故、世尊、告曰、彼人亦爾、於五(六)波羅蜜中、求覓成熟、乃至經於殑伽沙刧中、不行布施、終不能到涅槃彼岸、何以故、若不布施、則无有戒、若无有戒、則无悲心、若无悲心、則无慈心、若无慈心、則不能忍、若无忍辱、則无精進、若无精進、則无禪定、若无禪定、則无智慧、无智慧故、常為无量客塵煩惱之所得便、善男子、為斯義故、此檀波羅蜜、布施法門、三世諸佛、所共敬重、復化眾生、令於檀波羅蜜尊重布施、是故四攝法中、財攝最勝、善男子、我或一時、讚歎持戒、我或一時、讚歎忍辱、我或一時、讚歎精進、我或一時、讚歎禪定、我或一時、讚歎智慧、我或一時、讚歎頭陀、我或一時、讚歎少欲知足、或復一時、讚歎聲聞、或復一時、讚歎獨覺、或復一時、讚歎菩薩、如是種種、隨機不同、善男子、未來世中、多有罪業、苾蒭不解我意、各執所見、遞相是非、不行我法、為此義故、令我教法顛倒錯亂、實是佛法、說為非法、實非佛法、說是佛法、作是說故、我此真法、便被破滅、但有少分相似法、在彼惡苾蒭、作如是說、像法亦滅、像法滅已、教法都盡、善男子、如是苾蒭不能解我甚深之義、亦不解我方便、智慧、然不知時、昇師子座、自失威儀、為他說法、隨文取義、不取真旨、違背實相、常自讚言、我今所說、與佛无異、其餘法師、不閑法義、誑惑道俗、自見己長、於大眾中、為名利故、常讚己德、善男子、如是苾蒭、作是語者、墮大地獄、具受諸苦、從地獄出、輪轉生死 復次善男子、諸惡苾蒭、見他坐禪、而起輕嫌、詳(佯)共譏論、此人愚癡、何所脩學、但唯慵嬾、有何禪定、詐現禪相、誑或(惑)他人、不聽經論、无所知解、豈能坐禪、善男子、如是之人、作是語者、多刧受苦、无有出期 復次善男子、如是諸惡苾蒭、為名利故、遞相是非、滅我真實法律、不依師學、自心坐禪、自執己見、以非為是、不能分別是邪是正、向諸道俗、常作是言、我解禪法、我能知實、我能見是、善男子、如是之人、滅我法眼、自墮地獄 復次善男子、我諸惡弟子、自言我解經律、彼實不解、自身破戒、不能會解我真實義、作如是言、世尊所說毗奈耶中、聽許食肉、善男子、我若解說食肉之[1]過、(曰)一切聲聞緣覺、初地菩薩、心皆迷悶、无所了知、情懷憂苦、善男子、如是等人、虛妄謗我、善男子、毗奈耶中、為病患人、聽食三種清淨肉者、皆是不可思議、汝應知之、善男子、吾從成佛已來、乃至今日、我聲聞弟子、處處受肉食者、凡夫眾生、見彼食已、作是念言、實見食肉、不知我有善巧方便、顛倒妄說、獲大重罪、復有眾生、見諸病患苾蒭食肉之時、深入无量智慧法門、復有无量見者、斷下煩惱、斷上煩惱、斷中煩惱、復有苾蒭、度脫眾生、出離生死、入如來道、得達彼岸、何以故、善男子、此是如來、教化說法、不可思議、為欲調伏一切眾生故、汝應知之、我聲聞弟子、未曾食噉眾生肉也、況諸菩薩、我於毗奈耶中、為病苾蒭順世間醫、須食三種清淨肉者、是何等肉、善男子當知彼肉不從四大而生、不從胎生不從卵生不從濕生不從化生、不與識合、不與命合、非實非虛、當知世間、都无此肉、是我方便、作如是說、不解我意、自損己身 ᅟᅟ==[1] 過=義== 復次善男子、未來世中、諸惡苾蒭、於國國城城村村寺寺處處、講說經律論等、隨文取義、不達如來深密要義、善男子、我出於世為大眾說食眾生肉、无有是處、若食肉者、无有慈悲、无慈悲者、非我弟子、我非彼師、何以故、此大眾中、各有異性、各有異見、何況未來世者、善男子、今此眾中、或見如來住世一刧、或見如來入般涅槃、或有眾生、都不見我、或見我身、或不見我身、或見我身倍長三人、或見如來光明之身、或見大身、或見化身、或見報身坐蓮華藏師子之座、菩薩圍繞、住於无量世界海中、隨大眾心而為說法、或有見我法身同於虛空、无有色像、周遍法界、清淨无碍、或有見我住娑羅雙樹間、或不見者、或見此地土沙礫石、惑(或)見此地種種樹林土石墻壁周迊圍繞、或見此地及墻壁等俱是七寶、或見四寶莊嚴、或見眾寶莊嚴、或見如來過去未來現在起行遊化之處、見如是等不可思議希有之事、何以故、一切眾生、業行不同、是故所見各異、善男子、如來終无異相、應如是知 復次善男子、諸佛出世、令使一切依法行人皆悉遠離染著世間、亦復不離世間、顯示實相清淨法界、以妙梵音、說清淨法、以種種方便、攝諸眾生、若有不解、依我法者、不得攝受、不得利益、所以者何、為一切眾生業行意樂各各不同、為斯義故、於一切法中、所解各異、一切聲聞緣覺、以自力故、不測佛意、何況未來愚癡等輩、善男子、如是如來佛之威力、不可思議、應如是知 復次善男子、像法時中多有諸惡苾蒭、不能解我善巧方便秘密之義、以彼愚癡、自在說法、隨文取義、不得深意、又亦不求秘密之義、而自稱言我解佛之所說甚深之義、我亦能說甚深之義、當知此人、是三世諸佛怨家、滅我法眼、像法正法、亦能滅盡、善男子、諸佛所說、有二種法、一是世諦、二是真諦、所聞法者、亦如是聽、亦如是修、若不解者、遠離真實、唯有像法、當爾之時、多有樂行惡行苾蒭、不會真理、不信我之所說教法、執云、非佛所說如是等人、為邪見故、墮大地獄、多刧受苦 復次善男子、未來世中多有諸惡苾蒭、自讚毀他、常作是言、我是法師、我是律師、我是頭陀、此三種人、為自讚故、能滅我法、更非餘人、善男子、我之教法、一切外道、而不能滅、魔王眷屬、亦不能滅、此三種人、以愚癡故、尚滅像法、何況正法、如是等人、增上慢故、顛倒說法、是律非律、錯教坐禪、以自高故、毀辱我法、如是等人、捨命之後、速疾墮於阿鼻地獄、譬如高山頂上射箭而下、如是等人、亦復如是、經歷多刧、受大苦惱 爾時常施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等人、受地獄苦、罪惡眾生、何時得出、佛告常施菩薩言、善男子、汝應當知、我說、此罪惡眾生、於地獄中、多時受苦、餘業不盡、難有出期 復次善男子、我滅度已、一千五百年後、我教法中、惡法漸興、非法羯磨、出現於世、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破戒苾蒭、遍贍部洲、處處充滿、為利養故、不修道德、棄捨我教、愛樂非法、多畜八種不淨之物、自具十惡、不行十善、捨離律儀、未滿十[1]夏、畜二沙彌、以承事己、與他小僧、樂作依止、樂度俗人、出家將為弟子、樂作和上及阿闍梨耶、樂與他人、受其大戒、以自高故、令諸道俗輕賤我法、不生敬重、如是苾蒭、墮諸惡趣 ᅟᅟ==[1] 夏=臘== 復次善男子、未來世中、多諸道俗、造諸寺舍佛堂塔廟衢路道邊、處處充滿、及佛形像或在山林曠野、或在道邊、或在巷路、多人闠鬧、臭穢惡處、破落毀壞、无有一人發心修理、設有見者、便自念言、修他故者、不及造新、為名利故、遂造新寺及以塔廟、雖造塔寺、不生敬重、請僧在寺、不與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反更於中、借取乞貸、飡噉僧食、及借床敷氈褥、奴婢畜生、車乘莊田、及諸珍寶金銀等物、借貸不得、即便驅逐、如是檀越、墮三惡趣、經歷多時、受諸苦惱 善男子、未來世中、多諸官長、上中下類、如是官人、不信罪福、取諸四方僧物、如是等人、皆墮惡道、善男子、自今以後、不應取三寶財物、驅使三寶奴婢畜生、抑逼差科、乃至不應生一念之心、何況檛朾驅使奴婢、更從索物、下至索一斗半斗、如其不與、及被嗔責、起是惡心、皆墮惡道 復次善男子、一切國王王子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教汝行法、若見眾僧、莫問多少、勿簡持戒破戒及與大小、應生敬重、不得輕慢、若欲供養、隨其力分、若能家內清淨、設供備辦飲食及淨坐處、別有客僧入會、不禁門戶、其心歡喜、若能如是普供養者、其福无量、若有俗人、三業麤獷、打罵眾僧、惡心繫念、如是之人、墮諸惡道、若能三業調柔、如法供養、即生善道 復次善男子、當爾之時、一切道俗、若有欲作大福業者、宜並齊心、為一切眾生、聚集施物、无碍施與一切老病貧窮悲田乞人、如是布施雖少功德甚多 復次善男子、應脩破寺破塔破像破經、如前所說、得无量福、復次善男子、於未來世、我法之中、多有三寶、被人輕賤、正以苾蒭及苾蒭尼不如法故、身披法服、經理俗務、市肆販賣、涉路往來、或復營農、貯積粜(糶)糴、或復使人商賈求利、常行如是非法活命、或作種種工巧之業、為財利故、或作畫師、或作金師、或作木匠、或占候星宿、或作卜師、或占相男女種種吉凶、或作醫師、或行呪術、並結呪索、或自歌舞、教他歌舞、或樂群聚、競誇飲興、每常醉亂、酒酣无禮、不識尊卑、互相嘲謔、或時諂曲、為他說法、以求人意、或時診候他脉、針炙治眼、或復坐禪、不能自正、以邪定法、占覩吉凶、或策使鬼神說人禍福、專行此事、以求衣食、或有苾蒭、託附俗官、為動絃管、並共碁博、或行媒媾、令彼歡喜、或假他勢力、侵削道俗、所得財物、分與俗官、如是苾蒭尼等、專行如此非法之事、為衣食故、以自活命、令諸俗人不生敬重、唯除菩薩利益眾生、及以憐愍此等人故、 爾時世尊、復告常施菩薩言、善男子、未來世中、一切道俗多造惡業、造佛形像及菩薩像、或時雕刻、或復彩畫、將以販賣、一切道俗、為功德故、買歸供養、行此事者、二俱得罪、墮於地獄、五百生中、常被他賣、何以故、為行非法買賣像故 復次善男子、未來世中、多有眾生、不知罪福、上祖已來、或自己身、所造佛像、經書幡花傘蓋、賣與他人、以活妻子、及邪行處用、善男子、此亦不應買賣、當爾之時、一切國王宰相城主縣長、有勢力者、捉得此人、應重讁罰、驅令出國 復次善男子、未來世中、一切道俗、造立形像、皆不具足、即便廢罷、或作半身、或手足不成、或有眼耳口鼻、悉不成就、粗有影[1]嚮而已、或造塔廟不安形像、或造寺宇、亦不具足、彼若破壞、不肯脩理、如此人輩、獲无量罪 ᅟᅟ==[1] 嚮=響?== 復次善男子、未來世中、諸惡苾蒭、於所住寺、自共立制、若有四方客僧來住、莫令放入、令作食限、下至一日二日、設多飲食、惜不供食、善男子、是諸苾蒭、命終之後、墮於地獄餓鬼畜生 復次善男子、未來世中、苾蒭苾蒭尼、及以沙彌、以常住僧物、如似己有、隨意取用、非時食噉、或與親友、餘殘飲食、是諸苾蒭、及以沙彌、乃至千佛出世、永不聞法、常在三塗、无懺悔處、若共此人、同住居止、羯磨布薩、所作法事、悉不得成、復更得罪 復次善男子、若有具犯四重五逆、易救可[2]懺、若侵損三寶乃至一豪(毫)一粟、自在取與、非時食噉、永沈苦海、終无出時、或現在世、受諸病苦、若共此人同住語論往來狎習、日夜得罪、若不懺悔、不能永捨、彼人命終之後、墮於地獄 ᅟᅟ==[2] 懺=懺悔== 善男子、未來世中、多有苾蒭及苾蒭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國王太子王子、大臣官長、中宮妃后、乃至家長、破戒惡行、无羞无恥、无慚无愧、不解懺悔、以是因緣、令法穢濁、當知即是、三惡趣人、我以方便、令彼罪人隨所犯處、還從彼境、慇重懺悔、罪得除滅、而得解脫 復次善男子、未來世中、諸惡苾蒭及苾蒭尼、執著寺舍及所住處、如似俗人護己舍宅、不令他入、於我所說毗奈耶藏、不能依法四月一移、戀著房舍、如毗舍遮、見餘苾蒭住阿蘭若、威儀具足、衣鉢自隨、於其住處、四月一移、終不忘失、諸惡苾蒭、見是事已、而便輕笑、咸作是言、此之苾蒭、志性不定、𮜒擾多務、失心狂亂、如顛病人數作移動、彼惡苾蒭、自破戒行、見他行法、而生譏誚、以是因緣、獲大罪報、便墮地獄 復次善男子、未來惡時、若苾蒭苾蒭尼、及諸俗人、欲學大慈大悲心者、須忍受他惱誹謗打罵、若有人能起此心者、即是我弟子、我亦是彼師、何以故、應作是念、我過去世時、曾為一切眾生父母、一切眾生、无始已來、亦曾與我而作父母兄弟姉妹六親眷屬、善男子、以是義故、於一切眾生、而起慈悲愍念、自觀己身穢惡危脆、不生愛著、當爾之時、不惜身命、種種方便、救濟一切苦厄眾生、若有國主大臣、若城邑聚落主、若勢力長者婆羅門等、天龍八部、宜應護持、及有苾蒭、若男若女、應勸此人、不令退轉、助其勢力、莫令惡人為作留難、不令惡人侵欺財物、如是助者、其人功德、說不可盡、善男子、當爾之時若有施主、起慈悲心、布施貧窮孤老一切受苦眾生乃至蟻子、其人功德、无有窮盡、善男子、吾說此布施悲田所有功德、我若廣說、窮刧不盡、未來眾生、聞者歡喜、惑(或)復迷悶、涅槃時到、為汝略說、應如是知、說此語已、默然而住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聞世尊說像法時事、及像法末時、又聞涅槃時到、擧體戰慄、身毛皆竪、悲啼號哭、不能自勝、爾時世尊、起大悲心、告諸大眾、止勿悲哭、世間法爾、有生必滅、一切諸法、悉皆无常、无主无我、涅槃空寂、无有過者、更莫啼泣、以法自裁、復告常施菩薩、且置是事、汝以何相觀如來耶、復以何相觀眾生乎 常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觀如來、亦非過去、亦非未來、亦非現在、不住此岸、不到彼岸不住中間、非有非无、不起不滅、非色非不色、非有為非无為、非斷非常、非有漏非无漏、同虛空等法性、從初成道乃至涅槃、於其中間、不見如來說一句法、[1]非同眾生見有出沒說法度人、如來境界不可思議、不可以識識、不可以智知、出過三界、不離三界、眾生无能輙惟忖之、設對目前、亦不能測、一切眾生之相、亦復如是、非有非无、非內非外、非聚非散、而常流轉虛妄受苦、无始已來、執著我見、我見縛故、長夜受苦、无有窮盡、眾生之性、本來寂靜、於未來世、一切眾生、亦皆空寂、有无俱空、如鏡中像、如水中月、如熱時炎、如健達縛城、如空中雲、如夢如電、如幻如化、如嚮(響)如泡、菩薩由是不捨眾生四大之相、為若此也、執有我者、應如是觀、世尊、一切眾生、□□□□(善惡諸業)皆一心作、更无餘法、我觀眾生相貌如是、此是不可思議、唯有如來自覺之法、非諸聲聞緣覺、及初地菩薩之所能量、當知、如來於眾生、所有大悲心、應眾生機、普為說法、无能過者、我今觀佛及諸眾生、為若此也、 ᅟᅟ==[1] 非同眾生=然諸眾生== 爾時、會中无量天人、聞此語已、成發无上正等覺心、及獲聖果、爾時世尊、告常施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之所說、正應如是、一切眾生、於如是觀、一切諸佛、亦如是觀、得无上道、善男子、此經中、說菩薩之法及觀行法、應如是行四攝六度、應當如是觀眾生相、 復次善男子、行布施時、不觀福田及非福田、不求名聞、若見貧窮孤老一相苦相、應如是施、應如是觀、不見施者、不見受者、不見施物、三事體空、平等无礙、无有住著、何以故、一切諸法无我、是真實法、所施之時、不望受報現在未來人天勝樂、為諸眾生、求无上道、令諸眾生得无盡樂故、應如是施、為欲攝取諸惡眾生令住善法、而行布施、我亦如是、攝諸眾生、而行布施、如汝先說、不應住於有无之相而行布施、如是布施、最為殊勝、若有見聞隨喜之者、彼人所獲、善巧方便、及殊勝福、應如是知 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於夜夢中、見種種事、或見自身、而被繫縛、受種種苦、生大憂惱、然後得脫、即便更見、國人咸集、策立為王、勢力自在、受大快樂、作是思惟、我先受苦、今復自在、受大快樂、作是念已、忽然睡覺、苦樂之事、莫知所在、如此夢事、非有非无、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說是法已、无量菩薩、證得无上正等菩提、无量菩薩、得入一生補處、无量菩薩、各隨所脩、皆得昇進、无量人天、得四聖果、无量聲聞、入菩薩位、无量眾生、發菩提心 佛告常施菩薩、善男子、未來世中、四眾弟子、得聞此經、發起信心、生歡喜者、所得功德、无量无邊、如見我身、等无有異、若有誹謗不信毀呰此經、如毀吾身、等无有異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及諸大眾、汝好受持、常莫忘失、此經一名像法、二名決疑、三名濟拔安養貧窮孤獨、四名最下世界悲田勝法、五名示所犯者瑜伽法鏡如是受持 爾時、一切大眾、苾蒭苾蒭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天龍藥叉、㒓(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聞佛所說、頂禮佛足、心大歡喜、信受奉行、各各嚴辦闍維之具、哀動天地 佛說示所犯者瑜伽法鏡經一卷 景龍元年歲次景午十二月廿三日三藏法師室利末多(唐云妙惠)於崇福寺翻譯 大興善寺翻經大德沙門師利筆受綴文 大慈恩寺翻經大德沙門道安等證義 大首領安達摩譯語 至景雲二年三月十三日奏行 太極元年四月 日正議大夫太子洗馬昭文館學士張齊賢等進 奉勅太中大夫昭文館學士鄭喜王詳定 奉勅秘書少監昭文館學士韋利器詳定 奉勅正議大夫行太府寺卿昭文館學士沉佺期詳定 奉勅銀青光祿大夫太子右諭德昭文館學士延悅詳定 奉勅銀青光祿大夫黃門侍郎昭文館學士上柱國李又詳定 奉勅工部侍郎昭文館學士上護軍盧藏用詳定 奉勅左散騎常侍昭文館學士權兼檢校右羽林將軍上柱國壽昌縣開國伯賈膺福詳定 奉勅右散騎常侍昭文館學士權兼檢校左羽林將軍上柱國高平縣開國侯徐彥伯詳定 奉勅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昭文館學士兼太子右庶子崔湜詳定 奉勅金紫光祿大夫行禮部尚書昭文館學士上柱國晉國公薛稷詳定 延和元年六月廿日大興善寺翻經沙門師利檢校寫 奉勅令昭文館學士等詳定入目錄訖流行 本邦所傳三階佛法 一 三階佛法卷第一 二五五 二 三階佛法卷第二 二八一 三 三階佛法卷第三 三二三 四 三階佛法卷第四 三七五 本邦所傳三階佛法に就いては第一部中の三、「歷代三階教籍錄」、四、「三階教籍の性質」(一)、 五、「現存三階教籍斷片」(1)及ぴ附圖五、六を參照すべし。本文並に冠註の符號は總べて前例に據る。因に四卷を通じて殺を煞に、狗を㺃に、最を㝡に、邪を耶に、罰を罸に、須を湏に作る等他寫本の例の如し。 本邦所傳 三階佛法卷第一 本邦所傳三階佛法卷第一は法隆寺本を底本となし、興聖寺本(首部闕損)並に釋淨土群疑論探要記(集錄引文)を以て校異せり。 冠註對校の【興】は興聖寺本を指し、【要】は釋淨土群疑論探要記所引の集錄本文を表せり。但し一異本のみの對校には所依本の符號を省略せり。 三階佛法卷第一 []人集錄、明[1]一切第三皆(階)佛法內、唯除一切最大鈍根眾生兩種瘂羊僧已外、一切利根眾生皆悉普是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何以故、明如大般涅槃經說、文當、世間之義、為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2]見(有見)斷一切善根皆悉普盡一闡[3]提眾生說、以此文驗、所以得知、一者明[4]如迦葉經說、文當、千佛不能廻得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二者明如佛藏經說、文當、百千萬億佛不能廻得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三者明如摩訶衍經佛藏經思益[5]經等三部經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文義最大、廣最大具足、文當、无量无邊諸佛菩薩等不能廻得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四者明如大方廣十輪經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6]同等說、文當、一切諸佛菩薩皆悉普不能廻得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五者明如大般涅槃經說、文當、[7]一切經皆悉普不能廻得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何以故、明從千佛乃至一切佛一切經等皆悉[8]普不能廻得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者(生)、[9]文當義(當)、唯由一切解行病等轉轉多故、如上所引經等說、[1]又[2]於經文內文當、或唯單就一切利根空見眾生說、或唯單就一切利根有見眾生說、義(或)當莫問空[3]有、一種相似、如餘卷內廣說、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邪見成就九種人、如大般涅槃經迦葉經佛藏經大方廣十輪經等說、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九十五種道、如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大方廣十輪經等說、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九十六種道、如摩訶摩耶經說、何以故、明文當、佛滅度五百年已後、文當、千佛不能[4]得[5]度得一切眾生時、有四部經說、[6]一部經名為惡賊、名為狗菩薩、一部經名為增上慢眾生、一部經名為惡魔、一部經名為九十六種道竟(競)興滅一切佛法、以此文驗、所以得知、如迦葉經法花經大般涅槃經摩訶摩耶經等說、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世[7]間根機眾生、如大般涅槃經說、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邪見成就眾生、如大方廣十輪經說、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顛倒眾生、如下第二大段內說、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行壞體壞眾生、如大方廣十輪經說、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阿鼻地獄眾生、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誹謗一切正法毀呰一切賢聖眾生、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煩惱牢固猶如[8]舍利眾生、如大集月藏分經等說與雜阿含經同、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邪見成就顛倒行壞體壞一切二(三)乘根機眾生、何以故、文當、由從无如(始)世界未得聞佛法已前、已少分有及得聞佛法已來、於一切世間內於一切三階佛法內、一者明常偏(徧)學一切空見法一切有見法、二者明常自諱己一切惡常返見他一切惡、三者明常不見自身一切惡以一切善從一切惡、常見自身一切善以一切惡從一切善、四者明當(常)見他一切惡以一切善從一切惡、常不見他一切善以一切惡從一切善、五者明常不受佛道是一切凡夫一切合受惡一切合受苦常受不捨、六者明常不捨佛導(道)是一切凡夫一切合捨好一切合捨樂常捨不受、[1]七者明常[2]不覺(學)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廿四段等、[3]一切最下下得惡得苦普真普正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常正常不錯常不誹謗一切正法常不毀呰一切賢聖、乃至[4]一切凡夫等常一向唯唯純益无損佛法[5]故、亦名常一向唯純偏[6]不(徧因)學一切生盲眾生佛法故、八者明常唯學一切第一第二兩階佛法內、一切七十種等所說一切最上上得好得樂別真別正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7]常邪常錯常謗佛常謗法通凡及聖、文當、常行誹謗語、如下第二大段七種㫋陀羅道俗法內說、常一向唯純損无益佛法故、唯除從[8]墮无量无邊刧懺悔不可得滅阿鼻地獄等內得值一切諸佛菩薩等善知識捨邪歸正已去、遠作一切菩提涅槃微少因緣不在其限、亦名常一向唯純偏(徧)學一切有眼眾生佛法故、唯除一切聖人一切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不在其限、[1]如迦葉經佛藏經大般涅槃經大方廣十輪經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摩訶行(衍)經、如下第第一[2]大段內所說分(八)部經等說、亦名非是一切三乘根機及涅槃善根眾生、義常(當)、非是一切根(利)根真善正見成就三乘根機及涅槃善根眾生、如大方廣十輪經說、亦名是一切利根空見有見一切三世諸佛怨家、[3]速滅一切佛法眾生、如像法決疑經說與多部經義同、[4]亦名是一切利根空見有見一切世間[5]天人中大賊眾生、亦名是一切利根空見有見一切世間怨家眾生、亦名[6]是一切利根空見有見一切諸佛大賊眾生、如佛藏經說、亦名以前驗後說、亦名是一切利根空見有見一切佛一切經皆悉普不能救得眾生、如大方廣十輪經大般涅槃經等說、亦名是一切利根空見有見擾亂一切諸佛眾生、如大方廣十輪經說、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皆悉普名一切破戒眾生、如下第一大段內釋、莫問歸一切三寶、度一切眾生、斷一切惡、學一切善解行等多少、乃至未得法忍已來、皆悉普常一向唯得經偏(純徧)學同一切世間內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最大鈍根眾生兩種瘂羊僧、常一向唯得淺分別一切廿四段等一切最下下得惡得苦普真普正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常正常不錯、常不誹謗一切正切正法、常不毀呰一切賢聖乃至一切凡夫等、常一向唯純益无損佛法、亦名常一向唯純[1]偏學一切生盲眾生佛法、如下第二大段末第一何以故、一切廿四段等一切普真普正佛法內說、常一向唯純偏不得學同一切世間內一切第一第二兩階佛法內、一切聖人一切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常一向唯得深分別一切七十種等所說、一切最上上得好得樂別真別正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常邪常邪常錯常謗佛常謗法通凡及聖、文當常行誹謗語、如下第二大段七種㫋陀羅道俗法內說、常一向唯純損无益佛法、餘如此段上記、亦名常一向唯純偏學一切有眼眾生佛法、唯除一切聖人一切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不在其限、如下第二大段末第二、何以故、一切廿四段等一切別真別正佛法內說所由義法一卷 ᅟᅟ==[] 第一卷首【聖興】二本闕今依【要】校異(CBETA 按:大藏經補編原書於此處有註解,但無註標,故今 於此處加上[00]之註標。== ᅟᅟ==[1] 【要】引(一切第三階佛法…一切三乘根機眾生)八百字== ᅟᅟ==[2] 〔見〕-== ᅟᅟ==[3] 〔提〕-== ᅟᅟ==[4] 〔如〕-== ᅟᅟ==[5] 〔經〕-== ᅟᅟ==[6] 〔同〕-== ᅟᅟ==[7] 一切經=一切法經== ᅟᅟ==[8] 〔普〕-== ᅟᅟ==[9] (文當-多故)十五字=(何以故明從千佛…空見有見眾生)三十二字重出== ᅟᅟ==[1] 又=文== ᅟᅟ==[2] 〔於經文內文當〕-== ᅟᅟ==[3] 有+(一切)== ᅟᅟ==[4] 〔能〕-== ᅟᅟ==[5] 〔度得〕-== ᅟᅟ==[6] 一部經名為惡賊=名為惡賊一部經== ᅟᅟ==[7] 〔間〕-== ᅟᅟ==[8] 舍利=金剛== ᅟᅟ==[1] 【要】引(七者明常…眾生佛法)二百六十三字== ᅟᅟ==[2] 〔不〕-== ᅟᅟ==[3] 〔一切〕-== ᅟᅟ==[4] 〔一切〕-== ᅟᅟ==[5] 〔故〕-== ᅟᅟ==[6] 〔不〕-== ᅟᅟ==[7] 〔常邪〕-== ᅟᅟ==[8] 〔墮〕-== ᅟᅟ==[1] 【要】引(如迦葉經…大賊眾生)百七十三字== ᅟᅟ==[2] 〔大〕-== ᅟᅟ==[3] 速=違== ᅟᅟ==[4] 〔亦〕-== ᅟᅟ==[5] 〔天人中…一切世間〕二十二字-== ᅟᅟ==[6] 〔是〕-== ᅟᅟ==[1] 偏=徧?、下同== 第一大段明驗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多少分齊義 一者明文當義當、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與十方世界所有地土多少分齊、一種相似、文當唯就一切利根空見斷一切善根皆悉普盡一闡提一人以明多少分齊、常一向唯純偏學歸一切三寶度一切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解行等、一切利根有見眾生亦與十方世界所有地土多少分齊、一種相似、何以故、明以一切利根空見眾生多少分齊、驗一切種(利)根有見眾生多少分齊、義當、一種相似、如大般涅槃經說、如上兩種一切種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多少分齊既爾、餘一切利根空見有見惡賊、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物(佛)菩薩、一切利根(空)見有見六師外道、一切利根空見有見惡惡魔、一切利根空見有見㫋陀羅、一切利根空見有見无慚愧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以驢唯狗驢菩薩等多少分齊、亦如是類、以可知如上說如下所說八部經等說 (又已上文當義當、唯皆悉普就一切五濁最大惡世界、亦多唯皆悉普就一切娑婆最大惡世界內一切凡聖善惡邪善正善等一切眾生、以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多少分齊、已下文當義當、就佛滅度後時節分齊以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多少分齊、何以故、以惡多善少驢驗之所以得知) 二者明文當義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有八部經文當義當、一種相似、皆悉普道、[1]佛滅度一千年已後、一切聖人一切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皆悉普滅盡、唯有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在、又於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內、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皆悉普名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三乘根機眾生在、如上如下此段內釋多少分齊如扴上土、如此段初說、喻如一切偽寶內猶有真寶在、一種相似、喻如金銀七寶及鍮石等一切真无價寶皆悉普盡、唯有一切偽寶為无價寶在、唯有一切赤白銅鐵白𨭛鉛錫為无價寶在、一種相似如摩訶(摩)耶(經)最妙勝定經與多部經義同、像法決疑經與多部經義同、雜阿含經明難當卷內說、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已上五部經、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佛藏經薩遮尼乾子經大方廣十輪經、已上三部經、文當佛滅度後、義當、佛滅度或一千年已後、或一千五百年已後、如下第二大段內說、又文當義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一千五百年已前、一切利根戒見俱不破正見成就眾生、唯有兩人在、如摩訶摩耶經說、唯有兩人三人一人在、(如)化藏經說、又[1]文當義當、佛滅度一千百年已後、如下第二大段內說、於一切利根眾生內一切利根戒見俱不破真善正見成就眾生、莫問一切凡聖皆悉普滅[2]盡、乃至一人亦无有、唯有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皆悉普名一切破戒眾生在、何以故、一者明文當、一切諸佛菩薩不能救得唯除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已外、更无有一切諸佛菩薩不能救得者、明唯為一切破戒比丘作一切寺舍等時、如大方廣十輪經說、二者明唯有一切破戒无戒兩種眾生在、如此段下說、四者明一切多聞時已過、唯有一切福德時在、如大集月藏分經說與雜阿含經同、五者明文當義當、一切正法不行時、文當義當、唯有一切三種顛倒眾生時如大薩(遮)尼乾子經說、以此文驗所以得知、又文當、佛滅度後、義當、佛滅度一千五百年已後、如下第二大段內說、唯除於一切最大鈍根眾生兩種瘂羊僧僧[1]內、猶有少分不為求一切名聞、不為求一切利益、不為求一切勝地(他)等故、學一切佛法正(真)善真正於戒人在(者)不在其限、文當、遣最大鈍根眾生勸化營理僧事、與出家人作和上阿闍梨學習誦等、如大方廣十輕(輪)經說、文當、福德時、如大集月藏分經說、與雜阿含經同、[2]又文當[3]佛滅度二(一)千年已後、[4]一切道俗莫問、一切利根鈍根皆悉普名邪見顛倒[5]盡、亦名皆悉普破或(戒)盡、唯有一切破戒无戒兩種眾生在、如大集月藏分經說、與雜阿含經同、唯除與佛頂佛牙佛鉢及餘殘功德等有緣、或從十方來、或從天上來、暫起得道即滅者不在其限、未自親見經文准經義推說、又明唯除一切行法行王、如大薩遮尼乾子經說、亦名一切國王亦名一切灌頂剎利王、如大方廣十輪經大般涅槃經大薩遮尼乾子經等說、亦名一切人王、如佛藏經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等說不定、若能得常一向唯純偏依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廿四段等一切最下下得西(惡)得苦普真普正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常正常不錯、常不誹謗一切正法、常不毀呰一切賢聖、乃至一切凡夫等、常一向唯純益无損佛法、亦名常一向唯純偏學一切生盲眾生佛法、住持一切三寶、住持一切國土、利益一切眾生不在其限、如大薩遮尼乾子經大方廣十輪經等說、 ᅟᅟ==[1] 【要】引(佛滅度一千年已後…眾生在)四十二字== ᅟᅟ==[1] 【要】引(文當義當佛滅度…兩種眾生)二百十字== ᅟᅟ==[2] 〔盡乃至一人…第二大段內說唯〕二百三十七字-== ᅟᅟ==[1] 〔內〕-== ᅟᅟ==[2] 〔又〕-== ᅟᅟ==[3] 〔佛〕-== ᅟᅟ==[4] 〔一切〕-== ᅟᅟ==[5] 〔盡亦名皆悉普破或盡〕九字-== [1]等(第)二大段明驗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佛滅度後時節分齊義、一者明文當佛滅度五百年已後、文當、千佛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如迦葉[2]經說、二者明文當、佛滅度後千年以後、文當、百千萬億佛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以上佛多少次第驗之、義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如佛藏經說、三者明、文當、於末世時、義當、佛滅度後、文當義當、一切正法不行時、文當義當唯有一切三種顛倒眾生時、如大薩遮尼乾子經說、文當義當、一向唯純偏為一切破戒比丘作一切寺舍等時、一向不為一切持戒比丘作一切寺舍等時、唯瞋唯罵唯打唯殺、文當、一切佛皆悉普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如大方廣十輪經說、兼依餘經說、文當義當、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由偏學一切多聞智惠故、一者明、能得增長一切種種惡皆悉普盡時、以後驗前說、亦名以善驗惡說、二者明、能滅一切四乘善根善(皆)悉普盡時、唯除一切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返上即是不在其限、如大集月藏分經說、與雜阿含經同、三部經俱明、最大富貴俱明、最大利根俱明最大多聞俱明、道俗俱明、滅三寶俱明、滅國土俱明、殺眾生俱明、治罰一切破戒比丘俱明、不得瞋罵打縛一切出家人、若瞋罵打縛一切出家人、莫問持戒破戒一種相似、皆悉普不免墮阿鼻地獄等俱明、不得遣一切出家人還俗、若遣一切出家人還俗、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一種相似、皆悉普不免墮阿鼻地獄等俱明、聖人出國而去俱明、一切善鬼大力諸不護其國俱明、㫋陀羅此一俱明、內唯一部經、文少不足以十三種俱明驗之義同、一種相似俱明、一切正善佛法皆悉普盡、唯有一切邪善佛法在、餘有種種義、如經內說、以上佛多少次第[1]驗之、義當、佛滅度一千五百年已後、如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大薩遮尼乾子經大方廣(十輪)經經等說、又如大集月藏分經說與雜阿含經同、文當、彌勒菩薩、義當、明一切菩薩皆悉普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驗前一切諸佛、皆悉普不能得(度)一切眾生亦是、義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又大方廣十輪(經)內明、作五逆四重誹謗正法毀呰賢聖眾生、若未出[2]家不得出家、若已出家[3]還儐(擯)出者、不遣還俗、唯遣儐(擯)出寺外聚落外國土外、何以故、明以上十四種俱(明)驗之所以得知、又上十四種俱明經文雖少、有少不同一種相似、又明如大般涅槃經說文當([A1]已[4]上人[5]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6]文說)十一部經明(則)有壞滅、方等經典无有壞滅、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方等經典、恭敬供養尊重讚嘆、當知、爾時佛法不滅(又已下唯是人語引經釋)何以故、一者明文當義當、由一切十一部經內唯明一切第二階佛(法)悉普盡、不明一切第一階佛法一切第三階佛法皆悉普盡、所以上經文不聽依、所以上經文不聽依、所以此段經文復導有壞滅、如四阿含經律文等說、二者明、文當義當、由一切方等經典內皆悉普具足、[1]明一切三階佛法盡故、於大般涅槃經一部內文義最大具足、乃至餘部等亦如是、又文當義當、一切三階佛法皆悉普唯由有一切利根戒見俱不破正見成就聖人、一切利根真善戒見俱不破正見成就凡夫、一切利根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一乘根機諸佛菩薩與作根本故、所[2]以皆悉普得[3]常住不滅、如一切三階佛法內所有一切薩(菩)薩學一切菩薩行、而復與一切第[4]二第三兩階佛法內一切道俗同而不同者、義當、是一切利根正見成就一乘根機菩薩如一切三階佛法所說經等等說、又何以故明、唯有一切利根[5]一乘(根)機諸佛菩薩能得住持一切三階佛法所由義、如大方廣佛花嚴經大般涅槃經摩訶衍經等說 ᅟᅟ==[1] 【要】引(第二大段…佛藏經說)百六字== ᅟᅟ==[2] 〔經〕-== ᅟᅟ==[1] 以下與【興】校異== ᅟᅟ==[2] 〔家〕-== ᅟᅟ==[3] 〔還〕-== ᅟᅟ==[A1] 已【CB】,巳【補編】== ᅟᅟ==[4] 上=下== ᅟᅟ==[5] 語=說== ᅟᅟ==[6] 文=人== ᅟᅟ==[1] 明+(足)== ᅟᅟ==[2] 〔以〕-== ᅟᅟ==[3] 常=當== ᅟᅟ==[4] 二=三、二=一?== ᅟᅟ==[5] 一+(一)== 又明由學一切第一階佛法內一切甚深大乘佛法故、一切佛法皆悉普得當(常)住不滅者、一者明文當義[6]當、為一切等(第)一階佛法[7]內、一切利根戒見俱不破正見成就聖人、一切利根真善戒見俱不破正見成就凡夫、一切利根破戒不[1]破見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一乘根機菩薩說、二者明、文當義當、為一切第二階佛法內、一切利根、戒見俱不破正見成就聖人、一切利根真善戒見俱[2]不破正見成就凡夫、一切利根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三乘根機眾生生說、如一切第一[3]階佛法內、一切甚深大乘經[4]等說、明同得聞甚深大乘經、一切菩薩一切聲聞緣覺當時即得道、一切利根空見有見六師外道等初時不信佛、後時𢌞心即得道等者、皆悉普是、三者明、文當義當、一切利(根)戒見俱破空見有見眾生、若學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5]小乘佛法即得住持一切佛法、唯除[6]學一切小乘徹倒(到)成就不退已後學一切(第一)第二兩階佛法不在其[7]限、四者明、文當義當、一切利根戒見俱破空見有見眾生、若學一切第一階佛法內一切甚深大乘佛法、即不免滅一切佛法皆悉普盡、五者明、義當、以上[8]□三卷經文次第驗之、不聽一切說法菩薩等為一切利根戒見俱破空見有見眾生亦名十惡眾生說、一切第一階佛法內一切甚深大乘佛法唯首為說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最大多惡[9]一切最大多苦生死[10]流轉法、如大方廣十輪經、乃至為一切利根空見有見[11]邪見成就凡(九)種人所說經、兼依大般涅槃經等說、以此文驗所以得知、一切[1]第一第二兩皆(階)眾生、唯由學一切第一階佛法內[2]一切甚深大乘佛法故、得住持一切佛法常住不滅、一切第三階眾生、唯由學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大乘佛法一切小乘佛法故、得住持一切佛法不滅、不(又)明一切利根正見成就眾生常有一切六階、一者明、常有一切利根戒見俱不破正見成就聖人、[3]或作一切利根聖人、或作一切(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與一切[4]利根正見成就眾生作一切起教軌則法故、或作一切利根空見有見六師外道等、與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作一切起教軌則法故、由利根故得道最疾、如一切三階佛法所說經等說、二者明、常有一切利根真善戒見俱不破正見成就凡夫一切利根一乘根機菩薩[5]由利根故得道最疾、已上就一切自利行說、已下就一切利他行說、亦作一切利根聖人、亦作一切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亦作一切利根空見有見六師外道等、如大般涅槃[6]經、乃至如一切[7]第一階佛法內一切甚深大乘經等說、三者明、常有一切利根、不作一切利根、不作一切六師外道等、不作一切五逆罪、不誹謗一切正法、不毀呰一切賢聖、不起一切空見有見等惡一切四重罪、[8]或犯多或犯少、不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一切利根一乘根機菩薩由利[9]根故、或墮地獄餓鬼畜生、暫入即得出、又由利根故、雖墮地獄餓鬼畜生、亦得聞佛法亦得為一切眾生說佛法、又由利根故得道最疾、如大方廣佛花嚴經、文常(當)、明刧盡[1]火中菩薩、[2]地持論、文當明種性菩薩未[3]免入地獄、[4]未曾有經、文當、明畜生說法、乃至於一切地獄等內得聞諸佛菩薩說法者、亦皆悉普是得聞佛法攝、四者明、常有一切利根真善少分戒見俱不破少分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三乘根機眾生、由[5]利根故得道最疾、知(如)四阿含經律文等說、如一切三階佛法內一切三乘根機眾生得聞佛說法即得道者亦皆悉普是、五者明、常有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作一切五逆罪、犯一切[6]四重罪、誹謗一切正法、毀呰一切賢聖、亦起一切空見有見等惡、破戒不破見少分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三乘根機眾生、由利根故或墮地獄餓鬼畜生、暫入即得出、又由利根故、雖墮地獄餘(餓)鬼畜生亦得聞佛法亦得為一切眾生、[7]說佛法、又由利根故得道最疾、初時不信佛後時𢌞心即得道、如大方廣十輪經說、如上第四子段說、上來五階最少唯如抓上土、如大般涅槃經等說、六者明、[8]常有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皆悉普名一切破戒眾生、如上第一大段內釋、又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由利根故、得[9]值一切无量无邊三寶、亦能度得一切无量无邊眾生、亦能斷得一切无量无邊惡、亦能學得一切无量无邊解[10]行等、猶不免誹謗一切正法毀呰一切賢聖、如摩訶經(衍)經佛藏經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大方廣十輪經大般涅槃經等說、又從阿鼻地獄等得出已後、於无量无邊刧[1]无量无邊佛所、學當已一切出世間根機藥病一切正解一切正行等多者皆悉普[2]得徹到成就、但使受生即不免常生一切六師外道等一切邪見家、何以故、明由一切餘習果未盡、初時不信佛後時𢌞心即得道者皆悉普是、文當義當、知佛初成道時、所度一切利根空見有見六師外道等、皆悉普是、如一切三階[3]佛法所說經等說、此一階最多如十方[4]界所有地土、多少分齊一種相似、如大般涅槃經等說、又此段亦名、出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於一切世間內於一切三階佛法內常是顛倒所由義、如下第二大段末、第二何以故一切廿四段等一切別真別正佛法內說又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由從无始世界得聞佛法已來、乃至得[5]值无量无邊三寶等已來、常唯認上一切利根六階正見成就眾生、一切利根正見成就果、由利根故莫問聖(邪)正、但使得見佛聞法𢌞心即得道、常一向不認一切第六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邪見成就因、由利根故一切惡斷不可得、一切阿鼻地獄等苦受不可盡、一切當已根機藥病一切正解一切正行學不可得成就、如餘卷第一大段第十五子段內五部經等說 ᅟᅟ==[6] 〔當〕-== ᅟᅟ==[7] 〔內〕-== ᅟᅟ==[1] 破+(戒)== ᅟᅟ==[2] 〔不〕-== ᅟᅟ==[3] 階=切== ᅟᅟ==[4] 〔等說…大乘經〕十一字== ᅟᅟ==[5] 〔小〕-== ᅟᅟ==[6] 〔學〕-== ᅟᅟ==[7] 限=階== ᅟᅟ==[8] [治-口+虫]【法】、𭤽【興】== ᅟᅟ==[9] 一切最+(一切最)== ᅟᅟ==[10] 流=法== ᅟᅟ==[11] 〔邪見〕-== ᅟᅟ==[1] 第=等== ᅟᅟ==[2] 一切+(一切)== ᅟᅟ==[3] 〔或作…成就〕十九字-== ᅟᅟ==[4] 利根=根利== ᅟᅟ==[5] 〔由〕-== ᅟᅟ==[6] 〔經〕-== ᅟᅟ==[7] 第=等== ᅟᅟ==[8] 〔或犯多〕-== ᅟᅟ==[9] 〔根〕-== ᅟᅟ==[1] 火=大== ᅟᅟ==[2] 地持=持地== ᅟᅟ==[3] 免=見== ᅟᅟ==[4] 未=來== ᅟᅟ==[5] 利根=根利== ᅟᅟ==[6] 〔四〕-== ᅟᅟ==[7] 說=諸== ᅟᅟ==[8] 常=帝== ᅟᅟ==[9] 值=但== ᅟᅟ==[10] 行=得== ᅟᅟ==[1] 〔无量〕-== ᅟᅟ==[2] 得+(得)== ᅟᅟ==[3] 佛+(佛)== ᅟᅟ==[4] 界=由== ᅟᅟ==[5] 值=但== 又明、有三部經等廣明一切顛倒法一者明、如大薩遮尼乾子經說、文當、於末世時、義當、佛滅度後、文當、一切正法不行時、文當、唯有一切三種顛倒時(已上人[1]語引經說、[2]已下三段初各除已下三外、餘者唯是經文說)一者明、云何名樂於非法貪心、答言大王於十不善惡業道中生於樂心、是名樂於非法貪心、二者明、云何名為顛倒貪心、自己手力得諸資生、依時節得、依正法得、依如法得、不生[3]足心、更求他則(財)、如是名為顛倒貪心、三者明、王言大師云何為邪法羅納(網)之所纏心、答言大王於諸外道非義論中起義想(論)想、於无[4]益論生利益想、於非法中生是法想、於末世時非是智者所作論中以為正論、生於信心、董修邪見、以為福德、(是)名邪法羅納(網)纏心([A2]已上人語引經說)二者明、如大般涅槃[5]經說(已上人語引[6]經已下唯是經文說)若有眾生、我見无我、无我見我、常見无常、无常見常、樂見(无樂)、无樂見樂、淨見不淨、不淨見淨、不滅見滅、滅見不滅、罪見非罪、非[7]罪[8]見罪、輕罪見重、[9]重罪見輕、乘見非乘、非乘見乘、道見非道、非道見道、實是菩提見非菩提、實非菩提謬見菩提、苦見非苦、集見非集、滅見非滅、實見非實、(非實見)實、是世諦見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見是世部(諦)、諦見非諦非諦見諦、以真佛語名為魔語、實是魔語以為佛語、如是之時諸佛乃說大涅槃經([A3]已[1]上人語引經說)三者明、如勝鬘經過半卷已後說、文當、若過若不及、餘義如經 (又此段摠明一切顛倒、餘卷第一大段內十三部經等別、[2]明一切顛倒)又明一切十二部經內一切佛法等不定者、皆悉普道戒(破)戒者、義當、是不定語、如大方廣十輪經第三卷末廣說、又明、文當義當、佛滅度後、文當義當、一切正法不行時、文當義當、唯有一切三種顛倒眾生時、教一切行法行王[3]治罰一切道俗罪輕重淺深分廣(齊)法、餘義如經說 ᅟᅟ==[1] 語=說== ᅟᅟ==[2] 已下三=已□下== ᅟᅟ==[3] 足=是== ᅟᅟ==[4] 益=答== ᅟᅟ==[A2] 已【CB】,巳【補編】== ᅟᅟ==[5] 〔經說〕-== ᅟᅟ==[6] 經+(說)== ᅟᅟ==[7] 罪=非== ᅟᅟ==[8] 見罪+(見罪)== ᅟᅟ==[9] 〔重〕-== ᅟᅟ==[A3] 已【CB】,巳【補編】== ᅟᅟ==[1] 上=下== ᅟᅟ==[2] 〔明〕-== ᅟᅟ==[3] 治=法== 第一段明教一切行法行王、治罰一切俗人內返[4]羊(逆)眾生罪輕重淺深分齊、一者明、自返(反)、二者明、教[5]他返(反)、三者明、與王毒藥、四者明、奪王資生、五者明、破王所應作事、六者明、侵奪王妻宮女七者[6]明、違王命、八者明、出王密語、九者明、覘伺國土、十者明、罵王、十一者明、毀呰王、文當、除不斷命不壞諸根、得繫閇牢獄枷鏁打縛、奪其資生驅儐(擯)他處 ᅟᅟ==[4] 羊=年== ᅟᅟ==[5] 他=化== ᅟᅟ==[6] 〔明〕-== 第二段一切行法行王治罰一切破戒出家人[7]罪輕重淺深分齊、兼依餘經說、莫問犯罪輕重一種相似、文當、不得斷命、不[8]得割壞一切諸根、不得囚問(閉)、不得樔(枷)鏁、不得撾打、不得脫袈裟、不得奪其資生之物得呵嘖得驅擯、如大薩遮尼乾子經說、已下兼依餘經說、或驅出[9]等、或驅出聚落、或驅出國、如大集月藏分經說與雜阿含經同 ᅟᅟ==[7] 罪=羅== ᅟᅟ==[8] 〔得〕-== ᅟᅟ==[9] 等=第== 第三段明、為一切行法行王辨一切道俗邪正分齊、一者明、王請一切道俗邪正分齊、文當(已[1]上人語引經說[2]已下唯是經文說)王言大師、若彼國王闇鈍无智、國內多[3]諸沙門[4]婆羅門、所行各異、互相是非、各各自言、我是沙門修正道者、能利眾生、我是福田、應受供者、如是各各互相是非、云何得知是真沙門、非真沙門、是正道是邪道、是如法語非法語(已下人語引經說)二者明唯有一切佛弟子出家人是真沙門、文當(已上人語引經說[A4]已下唯是[5]經文說)大王、當知、有大沙門斷(釋)迦子、出家為道、得神通證、有大名稱、如來應正遍知、彼諸弟子比丘比丘尼、於彼瞿曇法中住者是真沙門、[6]能行正道、利益眾生、是福田者、能知正法、是如法[7]語者([A5]已下人語引經說)三者明、義當、一切在家人、皆悉普是一切邪見眾生、皆悉普非是真沙門、文當([A6]已[8]上人語引經[9]說已下唯是經文說)大王當知、除沙門瞿曇法外、除(餘)[10]諸一切婆羅門等、是名邪道、非實沙門、非法語者、不應取語、何以故、大王當知、彼无正法、云何能得如法之語(已下人語引經說)如大薩遮尼乾子經說 ᅟᅟ==[1] 上=下== ᅟᅟ==[2] 已+(已)== ᅟᅟ==[3] 諸=說== ᅟᅟ==[4] 〔婆羅門〕-== ᅟᅟ==[A4] 已【CB】,巳【補編】== ᅟᅟ==[5] 〔經〕-== ᅟᅟ==[6] 〔能〕-== ᅟᅟ==[7] 語=說== ᅟᅟ==[A5] 已【CB】,巳【補編】== ᅟᅟ==[A6] 已【CB】,巳【補編】== ᅟᅟ==[8] 上=下== ᅟᅟ==[9] 〔說〕-== ᅟᅟ==[10] 諸=語== 又明、已下兼依[11]餘經說、文當義當、就一切出家人普真普正剃頭或名着[12]染衣或名者(着)袈裟邊說、何以故明、文當、(已上人語引經[13]說已下唯是經[14]文說)亦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大悲力故、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有二種護持、第一為欲紹三寶種令不斷絕、出家修道、剃除鬚髮、而着袈裟、第二說應四諦、趣向三乘、如是二種如來護持、非聲聞辟支佛所能持也、乃至百千帝釋梵天亦不能持、百千那由他轉輪聖王亦不能持(已下人語引經說)如大方廣十輪經說、又於上兩種住持一切三寶等不滅內、義當、[1]佛滅度一千年已後、(說)應四諦趣向三乘一種、住持一切三寶、住持一切國土、利益一切眾生等不滅、一切聖人一切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一切[2]最上上得好得樂[3]別真別正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悉[4]普滅盡、如上第一大段內所說八部經、前五部經、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說、[5]後三部經、義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說、乃至一切佛法皆悉普滅盡已來、唯有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普真普正剃頭(或)名着染衣、或名着袈裟僧、住持一切普真普正形像佛、住持一切普真普正十二[6]部經經卷[7]經文法、住持一切國土、利益一切眾生不滅在、何以故、明一切普真普正形像佛、一切普真普正十二部經經卷經文法、唯由一切普真普正剃頭或名着染衣或名着袈裟僧感得、所[8]以、一切[9]普真普正剃頭或名着染衣或名着袈裟僧最是住持一切三寶等根本大[10]主、所以、一切道俗一向唯純[A7]徧禮供養守護一切普真普正剃頭或名着染衣或名着袈裟僧者、一者明、得滅一切罪障最疾、二者明、得一切出世間聖道果最疾、三者明、得生一切淨土最疾、此一段唯上唯下義推說、四者明、得常不離一切三寶乃至[1]成佛[2]等最疾、又於一切第三階佛法、正與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過去一切出世間正善根機相當、現在一切出世間正善藥[3]病相當、佛法內、隨阿種佛法皆悉普无有與等者、何況一切(第一)第二兩階不與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4]生、過去一切出世間正善根機相當、現在一切出世間正善藥病相當佛法等、如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法花經大方廣十輪經等說 ᅟᅟ==[11] 〔餘〕-== ᅟᅟ==[12] 〔染衣或名者〕-== ᅟᅟ==[13] 〔說〕-== ᅟᅟ==[14] 〔文〕-== ᅟᅟ==[1] 〔佛〕-== ᅟᅟ==[2] 最=眾== ᅟᅟ==[3] 〔別真〕-== ᅟᅟ==[4] 〔普〕-== ᅟᅟ==[5] 〔後〕-== ᅟᅟ==[6] 〔部〕-== ᅟᅟ==[7] 〔經〕-== ᅟᅟ==[8] 〔以〕-== ᅟᅟ==[9] 〔普真〕-== ᅟᅟ==[10] 主=王== ᅟᅟ==[A7] 徧【CB】,偏【補編】== ᅟᅟ==[1] 〔成〕-== ᅟᅟ==[2] 等=第== ᅟᅟ==[3] 病=疾== ᅟᅟ==[4] 〔生〕-== 第四段明、[5]治罰作惡國王法、一者明、唯遣自治罰如經說、二者明、唯遣出[6]家人治罰文說(當)(已[7]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若王无智不能如是自思惟者、應於國內處處、推求有大智惠、善知王論、常行正法、能如實語諸沙門等、王應自往彼沙門所、若不自往、當遣大臣王子貴人人所重者、詣彼沙門、宣王[8]渴仰尊重之心、將至王所、若彼來者、王應迎逆禮拜問訊、盡恭敬心、盡尊重心、問沙門言、何等善行何等惡行、行何等法能有利益、行何等法无有利益、我心闇鈍无有智惠、願為我說(已上人語引經說)次下經文、義常(當)、出有大智惠沙門大知(智)惠多少淺深分齊、唯明教一切行法行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1]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即名行法行王、更不說餘法、如大薩遮尼乾子經說經說 ᅟᅟ==[5] 治=法== ᅟᅟ==[6] 〔家〕-== ᅟᅟ==[7] 上=下== ᅟᅟ==[8] 渴=偈== ᅟᅟ==[1] 妄=忘== 第五段明、一切行法行王、若遣一切出家人還俗、若打一切出家人、若殺一切出家人、得罪輕重淺深[2]分齊、文當、於一切出家人、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皆悉破戒、皆悉普一種相似、若驅一切出家人還俗、若打一切出家人、若殺一切出家人、[3]一者明、文當、攝在惡逆眾生分中、上品治罰、何以故、作根本極重罪故、二者明、文當、與破壞塔寺、焚燒經像、取一切三寶[4]財物、一種相似、三者明、文當、與誹謗一切三乘法、一種相似、四[5]者明、文當、與惡心殺(父)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一種相似、五者明、文當、趣大地獄受无[6]間苦、[7]无間者、義當、即是阿鼻地獄、如大薩遮尼乾子經說 ᅟᅟ==[2] 分=多== ᅟᅟ==[3] 〔一〕-== ᅟᅟ==[4] 財=則== ᅟᅟ==[5] 者明=明者== ᅟᅟ==[6] 間=明== ᅟᅟ==[7] 〔无間〕-== 又明、義當、乃至一切出家人、若遣一切出家人[8]還俗、若打一[9]切出家人、若殺一切出家人、亦如是類以可知、何以故明、如上第二大段內說、文當、一切出家家人、與一切諸貴十四種俱明義同、一種相似无別故、以此文驗所以得知、又如大集月藏分經說、與雜阿含同、文當、[10]打一切破戒比丘、得罪過於出一萬億佛身面(血)、何況打一切[1]持戒比丘、何以故明、不就一切悲敬兩就由(種田)厚薄說、亦不就一切能敬心淺深說、唯就一切損益[2]多小(少)說、明出佛身西(血)、莫問多少皆悉普不能[3]得滅、一切佛[4]身法等盡所以[5]得罪、經明、打一切出家人、不免皆悉普滅一切佛法等盡、所以得罪重、又廣明一切損益多少所由義、如下兩段、何以故、一切廿四段等一切普真普正別真別正佛法內說、唯除一切行法行王乃至一切行法行官府等、得打一切返(反)逆俗人、得打一切作則(賊)俗人等不在其限、又已下引經證、佛滅度一千年已後一切道俗等皆悉普不得打一切出家人所由義(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善男子未來世中、一切俗官不信罪福、[6]稅奪眾僧(物)、或稅畜生糓米乃至一豪(毫)之物、或驅使三寶奴婢、或乘三寶牛馬、一切俗人不得撾打三寶奴婢畜生、乃至不得受三寶奴婢禮拜、皆得殃咎、何況驅策撾打、告諸俗官、若有禁防剗邏[7]輪稅之處、慎莫令比丘輪稅、若稅出家人者得罪无量(已下人語引經說)如像法決疑經說、與多部經義同、是可[8]損持戒破戒[9]兩種福田內、亦就一切福田厚薄說、如上說、文當、何況打一切持戒比丘是 ᅟᅟ==[8] 還=道== ᅟᅟ==[9] 切=人== ᅟᅟ==[10] 打+(一打)== ᅟᅟ==[1] 持=打== ᅟᅟ==[2] 多小=少== ᅟᅟ==[3] 〔得〕-== ᅟᅟ==[4] 〔身〕-== ᅟᅟ==[5] 得罪經明=得罪得罪輕明若== ᅟᅟ==[6] 稅=說== ᅟᅟ==[7] 輪=輸== ᅟᅟ==[8] 損=相== ᅟᅟ==[9] 兩+(兩)== 又明、若就一切根機說、一者明、唯除一切第一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真聖真善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一)乘根機菩薩、莫問凡聖一種相似、為住持一切佛法等故、俱得驅一切破戒比丘還俗、俱得打一切道俗、乃至亦得殺一切修道人、如大般涅槃經淨度[1]三昧經[2]等說、二者明、一切第二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真聖真善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三乘根機眾生、莫問凡聖一[3]種相似、唯得驅一切破戒比丘還俗、皆悉普不得打一切出家人、亦不得殺一切修道人、如大般涅槃經十號內及[4]大般涅槃四種近[5]困(因)初下近因內律文等說、三者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向不得驅一切出家人還俗、亦不得打一切出家人、亦不得殺一切出家人、唯除得用五種輕治罰一切出家人法治罰一切出家人、或驅出寺、或驅出聚[6]落、或驅出國等不在其限、唯除得打一切俗人不在其限、如大集月分(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大薩遮尼乾子經大方廣十輪經等說(又唯有此上下兩子段、於一切三階佛法莫問文義俱廣說、餘卷第一大段內亦如是、餘段有者略說) ᅟᅟ==[1] 三+(三)== ᅟᅟ==[2] 等=第== ᅟᅟ==[3] 種=聖== ᅟᅟ==[4] 大+(大)== ᅟᅟ==[5] 困=固== ᅟᅟ==[6] 落=薄== 又明、若就佛在世及佛滅度後一切時節分齊說、一者明、文當、佛滅度後、文當、末世時、義當、佛滅度後、又義當、[7]佛滅度[8]後一千(年)已前、猶得用一切第一第二兩階佛法[9]內、一切重治罰、一切道俗法治罰一切道俗、如大般涅槃經淨度三昧經等說、二者明、文當義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一切第一第二兩階佛法內、一切重治罰一切道俗法皆悉普不得用之、一向唯得用一切[10]第三階佛法內一切[1]輕治罰一切道俗法、治罰一切道俗、如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大薩遮尼乾子經大方廣十輪經等說、何故明、文當、[2]佛滅度後一千年已前、由多有一切聖人一切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在不滅故、[3]所以猶得用一切第一第二[4]兩階佛法[5]內、一切重治罰一切道俗法治罰一切道俗、如最(妙)勝定經與多部經義同、摩訶摩[6]耶經加(迦)葉經等說、文當義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一切聖人一切利根真[7]善正見成就凡夫皆悉普滅盡、如上第一大段內說、唯有一切第一[8]階佛法內一切[9]內利根[10]空見有見破戒不[11]破見正見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三乘根機眾生在多少分齊、唯如㧓上土一種相似、亦名唯有一切利根空見有見邪見成就顛倒行壞體壞一切[12]三乘根機眾生在多少分齊、如十方世界所有地土一種相似、所[13]以唯得用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輕治罰一切道俗法治罰一切道俗、如上第一大段內所說八部經等說 ᅟᅟ==[7] 【要】引(佛滅度…等說)五十字== ᅟᅟ==[8] 後【補編】,〔-〕【要】== ᅟᅟ==[9] 內【補編】,門【要】== ᅟᅟ==[10] 〔第〕-== ᅟᅟ==[1] 輕=經== ᅟᅟ==[2] 【要】引(佛滅度…道俗)六十一字== ᅟᅟ==[3] 所【補編】,〔-〕【要】== ᅟᅟ==[4] 兩階【補編】,〔-〕【要】== ᅟᅟ==[5] 內【補編】,門【要】== ᅟᅟ==[6] 耶=聖== ᅟᅟ==[7] 善=義== ᅟᅟ==[8] 階=皆== ᅟᅟ==[9] 內+(一切內)== ᅟᅟ==[10] 空=皆== ᅟᅟ==[11] 破=硯== ᅟᅟ==[12] 〔三〕-== ᅟᅟ==[13] 〔以〕-== 三階佛法卷第[14]一 ᅟᅟ==[14] 卷第一十(上本)== [15]交 了 ᅟᅟ==[15] 〔交了〕-== 本邦所傳 三階佛法卷第二 本邦所傳三階佛法卷第二は法隆寺本を底本となし、聖語藏本、興聖寺本(首部闕迭)並に釋淨土群疑論探要記(集錄引文)を以て校異せり。 冠註對校の【聖】は聖語藏本、【興】は興聖寺本、【要】は釋淨土群疑論探要記所引の集錄本文の略稱とす。 三階佛法卷第二 []第六段明、一切行法行王、若能得依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鬪戰法共他鬪乃至殺、唯得一切最大輕罪、現在少分懺悔即得畢竟永滅盡不受一切三塗惡果報、文當([A1]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經文說)王言、大師、成就如是十種功德、而得名為行法行王者、若其國內有逆賊主、具四種兵、與法行王、鬪諍國土、及外國王來相侵奪、欲與大鬪、集四部丘(兵)、一切現前、行法行王云何彼(與)彼而共鬪戰、答言、大王、行法行王、當應思惟、於三時中、出三方便、入陣鬪戰、何等三時、謂初入時、中入時、後入時、大王當知、初欲入時作方便者、行法行王、若見逆主、爾時復作三種思惟、一者思惟、此返(反)逆[1]主所有兵馬、為與我等為當勝我、若與我等共鬪戰者、俱損无益、若其勝我、彼活我死、如是念已、應覓逆王所有親友及善知識、當令和解滅此鬪諍、二者行法行王、見彼逆王與己平等及勝己力者、心自思惟、不應與戰、當與其物、求滅鬪諍、三者若見逆王多有士眾眷屬朋黨象馬車步四兵力勝、行法行王士眾雖少、能以方便現大勇健難敵之相、令彼逆王生驚畏心以滅鬪諍、如是名為於初時中思惟三種方便之用、大王當知、若以親友與物驚怖如此三事、不能滅彼鬪諍事者、行法行王、爾時、復起三種思惟、入陣鬪戰、何等三種、一者思惟、此返(反)逆王、无慈悲(心)自殺眾生、餘人殺者亦不遮護、我今不令如此相殺、此是初心護諸眾生、二者思惟、當以方便降伏逆王、士馬兵眾不與鬪戰、三者思惟、當以方便活繫縛取不作殺害、生此三種慈悲心已、[1]然後莊嚴四(種)兵眾、分布士馬唱說號令、簡選[2]丘(兵)眾分作三品、於上品中有上中下、以上品中下勇猛者列在於前、次列第二中品健者、次列上品最揵(健)兵馬、分在兩葙、令護步眾不生畏心、行法行王處在軍中、與最上品上品象馬車步猛眾(健)眾俱、如是入鬪、何以故有五種事、能令大軍[3]竟進不退、何等為五、一者[4]慚愧王、二者畏王、三者取王三者取王意、四者令眾[5]背後无畏、五者令念報國王恩、如力如分、不生退轉、能勇戰鬪、大王當知、行法行王、設是方便入陣鬪戰、爾時雖復殺害眾生、而彼王得輕微少罪、決定受懺悔能滅、何以故、彼法行(行法)行王、為欲入戰、先[6]生三種慈悲心故、雖作此惡得罪輕微、非決定受、大王、當知、彼法行王、為令眾生為護沙門、護沙門法、為護妻子族姓知識、能捨自身及資生物、作如是業、因此事故、彼法行王得无量(福)、大王、當知、若為護國、養活人民[7]興兵鬪戰、彼時國王、應當先發如上三心、勅令主將一依王教、如是鬪者有福无罪、如大薩遮尼[1]乾子經說、又明已下猶是上第四段義未盡、由文廣故、所以𢌞之在後、又已下亦名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最大正見智惠義一切最大邪見愚癡義、文當、於末世時義[2]當、佛滅度後、文當義當、一切正法(不)行時、文當唯(義)當、唯有一切三種顛倒眾生時、義當、佛滅度或一千年已後或一千五百年已後、如上第二大段內說、文當義當、教一切行法行王、於國內處處、推求有大智惠、常行正法、能如實語諸沙門等、如大薩遮[3]尼乾子經說、又文當義當、一向唯純偏為一切破戒比丘、作一切寺舍時、一向不為一切持戒比丘作一切寺舍等時、唯瞋唯罵唯打唯殺、[4]文[5]當、一切佛皆悉普不能得度[6]得一切眾生時、義當、佛滅度或一千年已後、或一千五百年已後、如大方廣十輪經說、如上第二大段內說、又兼依餘經說、文當[7]義當、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由[A2]徧學一切多聞智惠故、一者明、能得[8]壞(增)長一切種種惡、皆[9]悉普盡時、以後驗前說、亦名[10]以善驗惡說、二者明、能滅一切四乘善根皆悉普盡時、唯除一切聖人一切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返上即是不在其限、[11]文當、法滅盡[12]品(之)時、文當、彌勒菩薩等、義當、一切菩薩皆悉普不能度得一切眾生時、文當義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時、如大集月藏分經說與雜阿含經同、如上第二大段內說、文當、遣一切多聞持戒五德具足比丘、輕呵嘖一切門徒弟子、於一切[1]如和僧眾內、五種輕治罰一切破戒比丘、文當義當、教一切真善剎利、一切真善輔相大臣、一切真[2]善沙門、一切真善婆羅門、一切真善居士、持戒清淨有功德者、供養恭敬、聽受言教、於聲聞辟支佛法皆悉普守護、諦聽受持、守護大乘、如聞信受、住大乘者、持戒多聞、言辭清辨、與如此人、對相歡娛、則心悅樂、諮門(問)義論、敬受教悔(誨)等、如大方廣十輪經說、與上大薩遮尼乾子經說、文當義當、佛滅度後、文當義當、一切正法不行時、文當義當、唯有一切三種顛[3]倒眾生時、教一切行法[4]行王、於國內處處、推求有大智惠、常行正法能如實語[5]諸沙門等、一種相似、又明、一切道俗莫問貴[6]賊(賤)一種相似、文當義當、若能得與一切第三階佛法相當、終身能得[7]教(敬)一切普真普正剃、頭或名着染衣或名着袈裟僧、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一切正善邪善、一切利根鈍根、一切有知解无知解、皆悉普敬作(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是真沙門、能行正道、利益眾生、是福田者、能知正法、是[8]如法語者(已下人說引經說)皆悉普共濡語、皆悉普禮足、皆悉普供養、皆悉普守護、乃至終身常能得不作一切十惡、一切廿六種一切阿鼻地獄惡等者、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一切邪善正善、一切利根鈍根、一切有知解无知解、莫問斷一切惡、脩一切善、懺悔一切罪等多少、皆悉普名有大智惠[1]當(常)行正法能如實語諸沙門等、皆悉普名行法行王、皆悉[2]普名多聞持戒五德具足比丘、皆悉普名真善剎利、皆悉普名真善輔相大臣、皆悉普名真善沙門、皆(悉)普名真善婆羅門、皆悉普名真善居生(士)、皆悉普名持戒清淨有功德者、皆悉普名住大乘者、皆悉普名持戒多[3]聞言辭清辨、皆悉普名與如此人對相歡娛則則心悅樂、諮門(問)義論、敬受教悔等、何以故、一者[4]明、一切佛弟子、一切出家人、比丘比丘尼皆悉普名(已[5]下(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是真沙門、能行正道、利益眾生、是福田者、能知正法、是如法語者(已[6]下人[7]語引經說)如大薩遮尼乾子經說、二者明、文當、若有禪士、雖復持戒、不能具足禪法不同、未得三昧、是人於禪若坐若行、初夜得(後)夜、得與禪定相應而住則能除斷无量業障、能令多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悉得歸信、成就菩提種種善根福德之聚、況具持戒得真法三昧等者、如大集月藏分經說與雜阿含經同、三者明、文當、遣一切[8]瘂羊僧、勸事與一切出家人作和上阿闍梨、乃至遣令學習誦等、四者明、文當、若復有人、不成就波羅提木叉戒、名為依止第一義僧乃至淨僧、以此文驗、所以得知、如大方廣十輪經說、又明、一切道俗莫問貴賤一種相似、文當義當、若不能得與一切第三階佛法相當、不能得終身常敬一切普真普正剃頭或名着[1]染衣或名着袈裟僧、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正善邪善利根鈍根、有知解[2]无知解皆悉普敬作(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是真沙門、能行正道利益眾生、是福田者能知正法、是如法語者([A3]已[3]上人語引經說)不能得皆悉普共濡語、不能得皆悉普供養、不能得皆悉普守護、乃至不能得終身常斷一切十惡一切廿六種[4]一切阿鼻地獄惡等、而而常一阿(向)唯純[A4]徧學分別一切世間內一切第一第二兩[5]階佛法內、一切七十種等所說、一切最上上得好得樂、別真別正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一切上下、一切凡聖、一切善惡、一切一切大乘小乘、一切世間出世間、一切利根鈍根、一切有知解无知解、一切邪正空有、一切邪正多欲少欲、一切邪正自利利他等者、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一切正善邪善一切利根鈍根一切有知解无知解、莫問斷一切惡、脩一切善、懺悔一切罪等多少、唯除一切聖人一切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不在其限、已外[6]外(因)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者明、正返上、有大智惠常行正法能如實語諸沙門等、皆悉普名闍(闇)鈍无智惠常行邪法常能妄語諸沙門等、如下此段說、二者明、正返上、行法行王皆悉普名㫋陀羅王、如下此段說、三者明、正返上、多聞持戒五德具足比丘、皆悉普名愚癡破戒比丘、如下此段[1]說、四者明、正返上、真善剎利真善輔相大臣、真善沙門真善婆羅門、真善居士、持戒清淨有功德者、住大乘者、持戒多聞言辭清辨、與如此人對相歡娛則心悅樂、諮問義論敬受教誨等、皆悉普名、義當、是㫋陀羅比丘、如下[2]此段說、文當、造惡行比丘實有過罪而[3]恃白衣一切勢力、或恃[4]巨富[5]則(財)物等力、或恃多聞、或恃辭辨、或持(恃)弟子、如是等力、次下經文說、文當、剎利㫋陀羅、五者明、皆悉普名、文當、[6]輔相㫋陀羅、少於善根、不肯信向、諂曲愚癡、自稱多知、皆生憍慢、不畏後世惡業果報、離善知識、乃至趣向阿鼻地獄、六者明、悉普名、文當、於未來世、剎利㫋陀羅乃至婆羅門㫋陀羅、善根微少、无有信心、欺詐[7]諂典(曲)、是諸愚癡現智惠相、不隨善知識語、實是愚癡現為[8]知(智)惠、心常疑悔不畏後世、而无禁戒、作諸殺生、乃至邪見欺誑於[9]他、於諸世間、[10]當(常)行誹謗語、剎利㫋陀羅婆羅門㫋陀[11]羅、壞亂佛法、於我法中而得出家、常毀破戒作諸惡行、而剎利婆羅門盡心供養、七者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道[12]俗[13]遺(貴)賤、皆悉普名㫋陀羅、皆悉普名、文當、佛滅度後、文當義當、不信一切聖人持戒比丘、皆悉普盡時、文當義當、不信一切伽藍聚落外一切學十二頭陀持[14]戒比丘、皆悉[15]普盡時、文當義當、不信一切伽藍聚落內一切少欲知足省事持戒比丘、皆悉普盡時、文當義當、一[1]向唯[2]純偏信一切破戒比丘、一向唯純偏說一切破[3]戒比丘好、一向唯純偏供養一切破[4]戒比丘、一向唯純偏守護一切破戒比丘、一向唯純偏為一切破戒比丘、作一切寺舍[5]等時、文當義當、一向不信一切聖人持戒比丘及一切凡夫內一切持戒比丘、一向唯說一切人(聖)人持戒比丘及一切凡夫內一切持戒比丘惡、[6]一向不供養一切聖人持戒比丘及一切凡夫內一切持戒比丘、一向不守護一切聖人[7]持戒比丘及一切凡[8]夫內一切持戒比丘、一向不為一切聖人持戒比丘及一切凡夫內一切持戒比丘作一切[9]寺[10]舍等時、唯瞋唯罵唯打唯殺、又三[11]念卷經從卷初發首明、文當、剎利㫋陀羅、婆羅門㫋陀羅、沙門㫋陀羅、大臣㫋陀羅、由一向唯純[12]偏信一切破戒比丘等、一向不信一切持戒比丘等故、文當、先修善根今悉消滅、乃至墮於阿鼻地獄等、如大方廣十輪經說、又明、何以故、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乃至未得法忍已來、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皆悉普名破戒、莫問一切利根鈍根有知解无知解、歸一切三寶、度一切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解行等多少、但使常一向唯純偏學一切世間內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廿四段等一切最下下得惡得苦普真普正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常正常不錯、常不誹謗一切正法、常不毀呰一切賢聖乃至一切凡夫等、常一向唯純益无損佛法、亦名常一向唯純偏學一切生盲眾生佛法、皆悉普名有大智惠常行正法、能如實語諸[1]沙門等、皆悉普名行法行王、皆悉普名多[2]聞持戒五德具足比丘、皆悉普名真善剎利、皆悉普名真善[3]輔相大臣、皆悉普名真善沙門、皆悉普名真善婆羅門、皆悉普名真善居士、皆悉普名持戒清淨有功德者、皆悉普名住大乘者、皆悉普名持戒多聞言辭[4]清辨、皆悉普名與如此人對相歎(歡)娛則心悅樂、諮問義論敬受教誨等所由義[5]如上第四段、由文廣故𢌞之在後法內說、如下廿四段法內說 ᅟᅟ==[] 首部【興】缺,CBETA 按:大藏經補編原書於此處有註解,但無註標,故今於此處加上[00]之註標。== ᅟᅟ==[A1] 已【CB】,巳【補編】== ᅟᅟ==[1] 主=王== ᅟᅟ==[1] 已下【興】存== ᅟᅟ==[2] 丘【補編】,兵【興】== ᅟᅟ==[3] 竟【補編】,競【聖興】== ᅟᅟ==[4] 慚愧【補編】,慚愧王【興】== ᅟᅟ==[5] 背【補編】,皆【聖】== ᅟᅟ==[6] 生【補編】,〔-〕【興】== ᅟᅟ==[7] 興【補編】,與【聖興】== ᅟᅟ==[1] 乾【補編】,子【興】== ᅟᅟ==[2] 當【補編】,義當【興】== ᅟᅟ==[3] 尼【補編】,尼乾【興】== ᅟᅟ==[4] 【要】引(文當…十輪經說)四十四字== ᅟᅟ==[5] 當【補編】,當當【興】== ᅟᅟ==[6] 得【補編】,〔-〕【要】== ᅟᅟ==[7] 義當【補編】,〔-〕【興】== ᅟᅟ==[A2] 徧【CB】,偏【補編】== ᅟᅟ==[8] 壞【補編】,增【興】== ᅟᅟ==[9] 悉【補編】,〔-〕【聖】== ᅟᅟ==[10] 以【補編】,似【興】== ᅟᅟ==[11] 【要】引(文當…阿含經同)五十九字== ᅟᅟ==[12] 品【補編】,之【要】== ᅟᅟ==[1] 如【補編】,〔-〕【要】== ᅟᅟ==[2] 真【補編】,真善【興】== ᅟᅟ==[3] 倒【補編】,到【興】== ᅟᅟ==[4] 行【補編】,行王【興】== ᅟᅟ==[5] 諸【補編】,〔-〕【興】== ᅟᅟ==[6] 賊【補編】,賤【興】== ᅟᅟ==[7] 教【補編】,敬【聖興】== ᅟᅟ==[8] 如【補編】,知【興】== ᅟᅟ==[1] 當【補編】,常【興】== ᅟᅟ==[2] 普【補編】,普名【興】== ᅟᅟ==[3] 聞【補編】,門【興】== ᅟᅟ==[4] 明【補編】,名明【興】== ᅟᅟ==[5] 下【補編】,上【興】== ᅟᅟ==[6] 下【補編】,上下【興】== ᅟᅟ==[7] 語【補編】,說【興】== ᅟᅟ==[8] 瘂【補編】,疒【聖】、癋【興】== ᅟᅟ==[1] 染【補編】,深【興】== ᅟᅟ==[2] 无【補編】,〔-〕【興】== ᅟᅟ==[A3] 已【CB】,巳【補編】== ᅟᅟ==[3] 上【補編】,下【興】、上+(下)【聖】== ᅟᅟ==[4] 一切【補編】,一切一切【興】== ᅟᅟ==[A4] 徧【CB】,偏【補編】== ᅟᅟ==[5] 階【補編】,阿【聖】== ᅟᅟ==[6] 外【補編】,〔-〕【興】== ᅟᅟ==[1] 說【補編】,此說【興】== ᅟᅟ==[2] 此【補編】,此段【興】== ᅟᅟ==[3] 恃【補編】,持【聖】、特【興】== ᅟᅟ==[4] 巨【補編】,臣【聖興】== ᅟᅟ==[5] 則【補編】,財【興】== ᅟᅟ==[6] 輔【補編】,辨【聖】== ᅟᅟ==[7] 諂【補編】,誦【聖】、諂典=諂曲【興】== ᅟᅟ==[8] 知【補編】,智【興】== ᅟᅟ==[9] 他於【補編】,〔-〕【興】== ᅟᅟ==[10] 當【補編】,常【興】== ᅟᅟ==[11] 羅【補編】,罪【聖】== ᅟᅟ==[12] 俗【補編】,相?【興】== ᅟᅟ==[13] 遺【補編】,貴【興】== ᅟᅟ==[14] 戒【補編】,〔-〕【興】== ᅟᅟ==[15] 普【補編】,着【興】== ᅟᅟ==[1] 向【補編】,切【興】== ᅟᅟ==[2] 純【補編】,鈍【興】== ᅟᅟ==[3] 戒【補編】,破戒【聖興】== ᅟᅟ==[4] 戒【補編】,〔-〕【興】== ᅟᅟ==[5] 等【補編】,等寺【興】== ᅟᅟ==[6] 一【補編】,一切【興】== ᅟᅟ==[7] 持【補編】,得【興】== ᅟᅟ==[8] 夫【補編】,凡夫【興】== ᅟᅟ==[9] 寺【補編】,等【聖】== ᅟᅟ==[10] 舍【補編】,舍等寺【興】== ᅟᅟ==[11] 念【補編】,〔-〕【興】== ᅟᅟ==[12] 偏【補編】,偏信【興】== ᅟᅟ==[1] 沙【補編】,妙【興】== ᅟᅟ==[2] 聞【補編】,門【聖】== ᅟᅟ==[3] 輔【補編】,轉【聖】== ᅟᅟ==[4] 清【補編】,清淨【興】== ᅟᅟ==[5] 如【補編】,和【興】== 一者明、得頓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一切世間內、一切三階佛法內、一切上下所生、一切邪(見)空見有見、一切邪三毒、一切邪我見、一切邪自高輕他、一切邪自是非他等、皆悉普得滅盡不起故、如下廿三段法內說 二[6]者明、得頓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一切世間內、一切三階佛法內、一切謗佛謗[7]法通凡及聖、皆悉普得滅盡不起故、如此段上下廿三[8]段法內說 ᅟᅟ==[6] 者【補編】,〔-〕【興】== ᅟᅟ==[7] 法【補編】,謗法【興】== ᅟᅟ==[8] 段【補編】,段上下廿三段【興】== 三者明、得頓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一切十惡、一切四重、一切五逆、一切廿六種一切阿鼻地獄惡等、皆悉普得滅盡不起故、何以故、明一切十惡等皆悉普不得起一分一豪(毫)所由義、若作一切十惡等、莫問多少、即能令上下一切廿四段等內一切應滅惡、皆悉普起不滅故、一切應起善皆悉普滅不起故、如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大薩遮尼乾子經、大方廣十輪經、佛藏經等說 四者明、[1]得頓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一切利根真聖一切[2]佛一切一乘菩薩、一切聲聞、一切緣覺、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一乘根機菩薩一切三乘根機菩薩、一切聲聞根機眾生、一切緣覺根機眾生、一切別真別正[3]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別邪善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皆悉普[4]得滅盡不起故、如為一切利根空見有見邪見成就顛倒九種人所說經等說 ᅟᅟ==[1] 得【補編】,〔-〕【興】== ᅟᅟ==[2] 佛一切【補編】,〔-〕【興】== ᅟᅟ==[3] 佛法【補編】,法佛【興】== ᅟᅟ==[4] 得【補編】,〔-〕【興】== 五者明、得頓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一切不信佛法、一切惡天龍八部、一切惡鬼神、一切惡夜叉羅剎、一切惡魔、常一向唯純偏滅、一切別真別正三寶、常一向唯純偏滅一切別真別正國土常一向唯[5]純偏滅一切別真別正眾生、從正次邪、乃至成一切三災等、皆悉普得滅盡不起故、如大集經、大集[1]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灌頂經、雜類神呪經等說 ᅟᅟ==[5] 純【補編】,〔-〕【興】== ᅟᅟ==[1] 月【補編】,因【聖】== 六者明、[2]得頓不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一切惡內[3]一切邪善三寶一切邪善眾生、一切邪善[4]斷惡行、一切邪善修[5]解行、一切正善三寶、一切正善眾生、一切正善斷惡行、一切正善修善解[6]行等內一切无名相法及不淨觀五種惡境界、皆悉普得不滅故、何以故、明一切无名相法內、一切惡一切邪善佛法皆悉普不得起、唯有一切真好一切正善佛法、皆悉普得起不滅故、如迦葉經、佛藏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大般涅槃經等說 ᅟᅟ==[2] 得【補編】,行【聖】== ᅟᅟ==[3] 一切【補編】,〔-〕【興】== ᅟᅟ==[4] 斷【補編】,斷惡【興】== ᅟᅟ==[5] 解行【補編】,〔-〕【興】== ᅟᅟ==[6] 行【補編】,行善解行【興】== 七者明、得頓[7]與已(不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8]已來、一切常是己有緣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相當、皆悉[9]普(不)盡故、如此段下段段內廣明、一切有緣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者皆悉普是 ᅟᅟ==[7] 與【補編】,學【聖】== ᅟᅟ==[8] 已【補編】,〔-〕【聖】== ᅟᅟ==[9] 普【補編】,不【興】== 八者明、得頓不[10]不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敬一切惡僧寶、一切惡眾生、一切邪善僧寶、一切邪善眾生、皆悉普作一切佛性佛、皆悉普得不滅故、於一切好僧寶等亦如是、何以故明、一切佛性佛內、一切惡一切邪善佛法、皆悉普不得起、唯有一切真好一切正善佛法、皆悉普得起不滅故、准依大般涅槃經一部明佛性、菩薩學[11]真(直)心法內、敬一切眾生佛[12]性、如來藏經、勝鬘經等說(又何以故明、一切眾生皆悉皆是一切如來藏作之、所[1]以[2]欲(敬)一切道俗等作佛、即是佛性[3]佛、敬一切道俗等作學菩薩行、即是學菩薩行、敬一切[4]道俗[5]等作當來佛、即是當來佛、[6]敬一切道俗等、作佛想佛、即是佛想佛、敬一切道俗[7]等作六波羅[8]蜜等[9]具足、[10]即六波羅[11]蜜等具足、又何以故明、如四卷楞伽經[12]與勝鬘[13]經兩部經等說、文義具足、一種相似[14]俱明、七識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唯有如來藏受苦樂、是涅槃因、喻如一切伎兒伎兩(倆)一切伎兒身喻一切如來[15]藏[16]一切伎(等一種)相似、又何以故明、一切邪見成就顛倒道俗等[17]內[18]我(或)有人造經者、或有人[19]故他經文及義者、或有真是佛經不上經[20]錄者、或真是佛經者、所以若依部、唯得依多部經說、多部各各盡一部義同、若依品、唯得依多品經說、各各盡一品義同、若依段、唯得依多段經說、各各盡一段義同、[21]不得依少部經說、少部各各或一句[22]或兩句或三句說、不盡一部義同、不得依少品[23]經說、少品各各或一句或兩句或三句說、不盡一品義同、不得依少段經說、少段各各或一句或兩句或三句說、不盡一段義同) ᅟᅟ==[10] 不【補編】,〔-〕【興】== ᅟᅟ==[11] 真【補編】,直?【興】== ᅟᅟ==[12] 性【補編】,〔-〕【興】== ᅟᅟ==[1] 以【補編】,以藏【興】== ᅟᅟ==[2] 欲【補編】,敬【聖興】== ᅟᅟ==[3] 佛敬【補編】,敬佛【興】== ᅟᅟ==[4] 道【補編】,〔-〕【聖】== ᅟᅟ==[5] 等作【補編】,作等【聖】== ᅟᅟ==[6] 敬【補編】,教【聖】== ᅟᅟ==[7] 等【補編】,〔-〕【興】== ᅟᅟ==[8] 蜜【補編】,密【興】== ᅟᅟ==[9] 具【補編】,是【聖】== ᅟᅟ==[10] 六【補編】,即六【聖興】== ᅟᅟ==[11] 蜜【補編】,密【興】== ᅟᅟ==[12] 與【補編】,〔-〕【興】== ᅟᅟ==[13] 經【補編】,經經【聖】== ᅟᅟ==[14] 俱【補編】,但【聖】== ᅟᅟ==[15] 藏一切伎【補編】,等一種【興】== ᅟᅟ==[16] 一【補編】,一藏純一受苦樂是涅槃因喻【聖】== ᅟᅟ==[17] 內【補編】,因【興】== ᅟᅟ==[18] 我【補編】,或【聖興】== ᅟᅟ==[19] 故【補編】,段【興】== ᅟᅟ==[20] 錄【補編】,綠【興】== ᅟᅟ==[21] 不【補編】,義【興】== ᅟᅟ==[22] 或【補編】,或一【興】== ᅟᅟ==[23] 經說少品【補編】,〔-〕【興】== 九者明、得頓不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敬一切惡僧寶、一切惡眾生、一切邪善僧寶、一切邪善眾生、皆悉普作學一切菩薩行、皆悉普得不滅故、於一切好僧寶等內亦如是、何以故明、一切菩薩行內、一切惡一切邪善佛法皆悉普不得起、唯有一切真好一切正善佛法、皆悉普得起不滅故 十者明、[24]得頓不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敬一切惡僧寶、一切惡眾生、一切邪善僧寶、一切邪善眾生、[25]皆悉普作一切[26]常(當)來佛、皆悉普得不滅故、於一切好僧寶等亦如是、何以故明、一切當來佛內、一切惡、一切邪善佛法、皆悉普不得起、唯有一切真好一切正善佛法、皆悉普得起不滅故、文當義當、如法華經不輕菩薩品等說 ᅟᅟ==[24] 得【補編】,行【聖】== ᅟᅟ==[25] 皆【補編】,智【聖】== ᅟᅟ==[26] 常【補編】,當【興】== 十一者明、得頓不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敬一切惡僧[1]寶、一切惡眾生、一切邪善僧寶、一切邪善眾生、皆悉普作即是一切真佛想佛、皆悉普得不滅故、於一切好僧寶等亦如是、何以故明、一切佛[2]想佛內、一切惡一切邪善佛法、皆悉普不得起、唯有一切真好一切正善佛法、皆悉普得起不滅故、文當義當、如大方廣十輪經、大方廣佛花嚴經少分等說 ᅟᅟ==[1] 寶【補編】,寶一切惡僧寶【興】== ᅟᅟ==[2] 想佛【補編】,相好【興】== 十二者明、得頓不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敬一切惡僧寶、一切惡眾生、一切邪善僧寶、一切邪善眾生、皆悉普作一切六[3]滅(波)羅蜜一切十二頭陀等具足決定得一切菩提涅槃果想、皆悉普得不滅故、於一切好僧寶亦如是、[4]何以故明、翻一切惡解行作一切善[5]解行內、一切惡一切邪善佛法、皆悉普不得起、唯有一切真好一切正善佛法、皆悉普得起不滅故、上下餘段等亦如是類以可知、文當義當、[6]如大方廣十輪經、寶雲經少分等說 ᅟᅟ==[3] 滅【補編】,波【興】== ᅟᅟ==[4] 何【補編】,何以【聖興】== ᅟᅟ==[5] 解【補編】,佛【興】== ᅟᅟ==[6] 如【補編】,知【興】== 十三者明、得頓不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一切惡僧寶、一切惡眾生、一切慳貪內、一切餘殘不盡檀、一切犯戒內、一切餘殘不盡戒、一切瞋恚內一切餘殘不盡忍辱、一切懈怠內一切餘殘不盡(精進、一切○○內一切餘殘不盡)禪定、一切愚癡內一切餘殘不盡智惠、皆悉普得不滅故、乃至一切惡內一切餘殘不盡善、亦如是類以可知、如大方廣十輪經說、文當、唯破戒惡內說、義當、餘一切惡亦如是類以可知 十四者明、得頓不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一切邪善僧寶、一切邪善眾生、一切邪善檀[1]內一切餘殘不盡正善檀、一切[2]邪善持戒內一切餘殘不盡正善持戒、一切邪善忍辱內一切餘殘不盡正善忍辱、一切邪善精進內一切[3]餘殘不盡正善精進、一切邪善禪定內一切餘殘不盡正善禪定、一切邪善智惠內一切餘殘不盡正善[4]知(智)惠、皆悉普得不滅故、乃至餘一切邪善解行等等亦如是類以可知、此段以上一切惡行內既有一切餘殘不盡善行在、驗之所[5]以得知、一切邪善解行內亦一切餘殘不盡正善解行在 ᅟᅟ==[1] 內【補編】,〔-〕【興】== ᅟᅟ==[2] 邪【補編】,邪善【興】== ᅟᅟ==[3] 餘【補編】,餘餘【興】== ᅟᅟ==[4] 知【補編】,智【聖興】== ᅟᅟ==[5] 以【補編】,〔-〕【興】== (何以故明、佛滅度一千年已後、一切聖人一切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一切皆悉普滅盡、一切利根眾生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歸一切三寶、度一切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解行等、一切皆悉普是一切邪善眾生、亦名皆悉普是一切邪善佛法、又於一切邪善眾生邪持戒破戒、歸一切三寶等多少俱名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6]邪正並有、喻如一切偽寶內真偽寶並有、一種相似、多少分齊唯與扴上[7]土一種已[8]外明、餘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歸一切三寶等多少俱名行壞[9]體檀(壞)[10]戒見俱[11]破唯純邪无正、喻如一切真无價寶一切偽无價寶皆悉普滅盡、唯有一切赤白銅鐵白𨭛鉛錫无價寶在、一種相似多少分齊、十方世界所有地[12]生(土)等一切(一)種(相似)、所以於爾許、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邪善解行等內、常須作一切餘殘不盡正善解行等想觀、如上第一大段內、餘卷[13]第一大[14]段內廣說) ᅟᅟ==[6] 邪【補編】,邪善【興】== ᅟᅟ==[7] 土【補編】,至【興】== ᅟᅟ==[8] 外【補編】,外名【興】== ᅟᅟ==[9] 檀【補編】,壞【興】== ᅟᅟ==[10] 戒【補編】,戒是【興】== ᅟᅟ==[11] 破【補編】,破戒歸一切三寶等【聖】== ᅟᅟ==[12] 生【補編】,土?【興】== ᅟᅟ==[13] 第【補編】,第一【聖興】== ᅟᅟ==[14] 段【補編】,段內【興】== 十五者明、得頓不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一切剃頭或名染衣或名着袈裟僧、皆悉普得不滅故、大方廣十輪經說 十六者明、得頓不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別邪善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內、一切利根真聖一[1]切一乘菩薩、一切三乘菩薩、(一切)聲聞、一切緣[2]覺、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一乘根機菩薩、一切三乘根機菩薩、一切聲聞根機眾生、一切緣覺根(機)眾生、一切(別)真別正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皆悉普得不滅故 ᅟᅟ==[1] 切【補編】,切佛一切【聖】== ᅟᅟ==[2] 覺【補編】,學【聖興】== 十七者明、得頓不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常一向唯純[A5]徧求一切最上上別好名聞、一切最上上別好利養、衣服飲食房舍臥具等、一切最上上別好寺舍、一切最上上別好僧正、及一切最上上別好法主等、一切最上上別好師僧、一切最上上別好[3]第(弟)子、一切最上上別[4]好[5]徒眾、一切最上上別好檀越等、八種一切最大邪好道俗內、一切利根真聖一切佛、一切一乘菩薩、一切三乘[6]菩薩、一切聲聞、一切緣覺、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一乘根機菩薩、一切三乘根機菩薩、一切聲聞根機眾生、一切緣覺根機眾生、一切別真別正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皆悉普得不滅故、如[7]大般涅槃經等說、文顯易識、文當、菩薩、煩惱諸結未有斷者、為利益眾生故、於國王等前及一切道俗等前、自稱得聖、處處多求一切名聞利養等 ᅟᅟ==[A5] 徧【CB】,偏【補編】== ᅟᅟ==[3] 第【補編】,弟【興】== ᅟᅟ==[4] 好【補編】,〔-〕【興】== ᅟᅟ==[5] 徒【補編】,從【聖】== ᅟᅟ==[6] 菩薩【補編】,菩薩一切三乘菩薩【興】== ᅟᅟ==[7] 大【補編】,如大【聖興】== 十八者明、得頓不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一切殺父、一切殺母、一切殺阿羅漢、一切破和合僧、一切出佛身血、一切殺聖人、一切婬聖人、一切婬[1]聖比丘尼、一切偷三寶財物、一切大妄語、乃至[2]自稱得聖等、一切誹謗正[3]法、一切毀[4]此(呰)賢聖、一切十一種等一切最大邪[5]惡道俗內、一切利根真聖一切佛、一切一乘菩薩、一切聲聞、一切緣覺、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一乘根機菩薩、一切三乘根機菩薩、一切聲聞根機眾生、一切緣覺根機眾生、一切別真別正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皆悉普得不滅故、如[6]故(大)方廣(十)輪經、大般涅槃經等說 ᅟᅟ==[1] 聖【補編】,聖人【聖興】== ᅟᅟ==[2] 自【補編】,有【聖】== ᅟᅟ==[3] 法【補編】,法法【興】== ᅟᅟ==[4] 此【補編】,呰【興】== ᅟᅟ==[5] 惡【補編】,〔-〕【興】== ᅟᅟ==[6] 故【補編】,〔-〕【興】== 十九者明、得頓不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一切天、一切人、一切阿脩羅、一切畜生、一切餓鬼、一切地獄等、一切六道眾生內、一切利根真聖一切佛、一切一乘菩薩、一切三乘菩薩、菩薩一切聲聞、一切緣覺、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一乘根機菩薩、一切三乘根機菩薩、一切聲聞根機眾生、一切別真別正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皆悉普得不滅故、如大般涅槃經等說 廿者明、得頓不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一切父、一切母、一切兄弟、一切姊妹、一切夫一切妻、一切男一切女等、一切六親眷屬內、一切利根真聖一切佛、一切一乘菩薩、一切三乘菩薩、一切聲聞、一切緣覺、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一乘根機菩薩、一切三乘根機菩薩、一切聲聞根機眾生、一切緣覺根機眾生、一切別真別正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皆悉普得不滅故、如大般涅槃經一切本生經、一切第一階佛法內一切甚深大乘經等[1]說 ᅟᅟ==[1] 說【補編】,說者【興】== 廿一者明、得頓不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一切利根真聖一切[2]佛、一切一乘菩薩、一切三乘菩薩、[3]一切聲聞、一切緣覺、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一乘根機菩薩、一切三乘根機菩薩、一切聲聞根機眾生、一切緣覺根機眾生、一切天眾生、一切人眾生、一切阿脩羅眾生、一切畜生眾生、一切餓鬼眾生、一切地獄眾生內、一切父、一切母、一切兄弟、一切姊妹、一切夫一切妻、一切[4]男一切女、乃至一切[5]六親眷屬等、皆悉普得不滅故、何以故明、如像法決疑經與多部經義同觀佛三昧經經等說、明一切三界眾生、從无始世界已來、无有不作父母兄弟姊妹夫妻[6]男女[7]等、以此文驗、所以得知 ᅟᅟ==[2] 佛【補編】,佛一切一乘菩薩【興】== ᅟᅟ==[3] (一切…緣覺)八字【補編】,〔-〕【興】== ᅟᅟ==[4] 男【補編】,界【聖】== ᅟᅟ==[5] 六【補編】,〔-〕【興】== ᅟᅟ==[6] 男【補編】,界【聖】== ᅟᅟ==[7] 等【補編】,等者【興】== 廿二者明、得頓不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一切信佛法、一切正善天龍八部、一切正善鬼神、一切正善夜叉羅剎、一切正善魔王、及一切魔王眷屬、皆悉普用佛語、常一向唯純[A6]徧守護一切最下下別惡三寶、一切最最下下別惡國土、一切最下下別惡生(惡眾生)等皆悉普得不滅故如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像法決疑經與多部經義同等說、何以故、一者明、由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乃至[1]來(未)得法忍已來、常不識一切惡內、一切邪善內、一切利根戒見俱不破、一切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九種人、常不識一切好內一切正善內、[2]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皆悉普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如上第一大段內釋、二者明、由但使守護一切最下下別惡三寶、一切最下下別惡國土、一切最下下別惡眾生、何況一切最上上別好三寶、何況一切最上上別好國土、何況一切最上上別好眾生、此段准經義推[3]說、三者明、由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一切利根真聖一切[4]佛、一切一乘菩薩、一切三乘菩薩、一切聲聞、(一切緣覺)、一切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一乘根機菩薩、一切三乘根機菩薩、一切聲聞根機眾生、一切緣覺根機眾生、一切別真別正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皆悉普滅盡、[5]唯有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邪善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在、喻如一切金銀七寶鍮石等一切真寶皆悉普滅盡、唯有一切[6]偽寶、以為一切无價寶在、唯有一切赤白銅鐵白𨭛鉛錫等、以為一切无價寶在、一種相似、如大集月[1]藏分經說與雜阿含經同、唯除一切法行王、亦名一切國王、亦名一切灌頂剎利王、亦名一切人王、如上第一大段內說、不定、若能得依一切第三階佛法、住持一切三寶、住持一切國土[2]剎(利)益一切眾生不在其[3]限、如上第一大段內說、四者明、由一切最下下別惡三寶、[4]一切最下下別惡國土、一切最下下別惡眾生、不能得自治、一切官府等障難復多故、如大集月藏分經說與雜阿含經同、五者明、由一切世間與一切出世間一倍返、一切世間法、唯有常一向唯純偏自守護、不守護他[5]好得力、唯有常一向唯純偏守護一切上一切好、不守護一切下一切惡始得力、一切佛法唯有、莫問自他上下好惡、皆悉普守護始得力唯除一切聖人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一乘根機菩薩不在其限、如上第一大段內所說八部經等說、如一切第一階佛法內、一切甚深大乘經、一切利他行內、一切隨喜行內、勝鬘經等說、六者明、由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從无始世界已來、常一向唯純偏信偏敬一切最上上別好三寶等、常一向唯純偏不信偏嫌一切最下下別惡三寶等、增長一切邪貪瞋癡无量无邊、唯有偏捨一切最上上別好三寶等、唯有偏[6]故(敬)一切最下下別惡三寶等、始能得斷得一切貪上嫌下、一切貪瞋癡我見、自高輕他、自是非他等不起故、如大般涅槃經說、文顯易識、文當、就一切赤蠖虫作喻、文當、為一切斷[1]常偏病眾生說、義當、即是為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說、義當、於餘一切偏[2]病等亦如是類以可知、乃至為一切利根空見有見邪見成就顛倒九種人所說經等說 ᅟᅟ==[A6] 徧【CB】,偏【補編】== ᅟᅟ==[1] 來【補編】,未【聖興】== ᅟᅟ==[2] 莫【補編】,莫內【興】== ᅟᅟ==[3] 說【補編】,說說【興】== ᅟᅟ==[4] 佛【補編】,佛一切佛【興】== ᅟᅟ==[5] 唯【補編】,羅【聖】== ᅟᅟ==[6] 偽【補編】,偏【聖】== ᅟᅟ==[1] 藏【補編】,〔-〕【興】== ᅟᅟ==[2] 剎【補編】,利【聖興】== ᅟᅟ==[3] 限【補編】,階【興】== ᅟᅟ==[4] (一切…國土)九字【補編】,〔-〕【興】== ᅟᅟ==[5] 好【補編】,始【興】== ᅟᅟ==[6] 故【補編】,敬【聖興】== ᅟᅟ==[1] 常【補編】,當【興】== ᅟᅟ==[2] 病【補編】,〔-〕【興】== 廿三者明、得頓不[3]不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一切利根真聖一切諸佛一切菩薩等、一切最下下別真別正出世間一切正善果報威力等、一分加護皆悉普得[4]不滅故、如大集月藏分經說與雜阿含經同、[5]人(又)於大集月藏分經內明、如來一切果[6]報威力等皆悉普分作三分、文當、一分[7]自[8]屬、義當、屬一切第一階佛法、義當、屬佛滅度後五百年已前一切聖人、唯(准)[9]經以後驗前說、文當、一分屬一切坐禪聲聞、義當、屬一切第二階佛[10]法、義當、屬[11]一切佛滅度後[12]一千年已前一切坐禪眾生、[13]如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迦葉經等說、文當、[14]一分屬一切破戒讀經誦[15]經聲聞、義當、屬一切第三階佛法、義當、屬佛滅度一千年已後一切破戒讀經誦經眾生如大集月藏分經說[16]經與雜阿含(經義)同、又非是一切破戒一切邪善[17]能[18]感得一切諸佛菩薩等、一切別真別正出世間正善果報威力等、唯有一切破戒內一切餘殘不盡戒、唯有一切邪善內一切餘殘不盡正善、唯有一切破戒內一切邪善內一切剃頭或名着染衣或名[1]着袈裟僧、唯有一切廿四段等一切最下下得惡得[2]苦普真普正出世間正善、能感得一切諸佛菩薩等一切別[3]真別正出世間正善果報威力等、何以故、一者明、喻如一切正方內常一向畢竟永不得有一切邪方、喻如一切正屋等內常一向畢竟永不得[4]有一切邪屋等、一切惡常一向畢竟永不得感一切善、亦如是、一切邪善常一向畢竟永不得感一切正善、亦如是類以可知、如佛滅度後、如佛滅度五百年已後、如佛滅度一千(年)已後、一切聖人一切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皆悉普滅盡等者是([A7]已上就一切邪正因果說[A8]已上(下)就一切現緣[5]說)二者明、佛自為一切出家人說戒、於一切出家人內、但使有一人犯戒、常一向畢竟永不為一切出家人說戒、如律文[6]等說、三者明、阿羅漢比丘、寧受十惡國王殺(一)向畢竟永不肯為十惡國王說禪中[7]間義、唯除得為十惡國王說一切念三寶法說一切斷十惡法等不在其限、如增壹阿含經等說 ᅟᅟ==[3] 不【補編】,〔-〕【興】== ᅟᅟ==[4] 不【補編】,〔-〕【興】== ᅟᅟ==[5] 【要】引(又於…誦經眾生)百四十九字、人【補編】,又【興要】== ᅟᅟ==[6] 報【補編】,〔-〕【要】== ᅟᅟ==[7] 自【補編】,〔-〕【要】== ᅟᅟ==[8] 屬【補編】,屬一切大乘眾生【要】== ᅟᅟ==[9] 經【補編】,住【要】== ᅟᅟ==[10] 法【補編】,〔-〕【興】== ᅟᅟ==[11] 〔一切〕-【要】、一切【補編】,〔一切〕-【要】、一切佛滅【興】== ᅟᅟ==[12] 一【補編】,〔-〕【要】== ᅟᅟ==[13] (如大集…等說)十八字【補編】,〔-〕【要】== ᅟᅟ==[14] 一分【補編】,〔-〕【要】== ᅟᅟ==[15] 經【補編】,〔-〕【興】== ᅟᅟ==[16] 經【補編】,〔-〕【要】== ᅟᅟ==[17] 能【補編】,於【聖】== ᅟᅟ==[18] 感【補編】,盛【興】== ᅟᅟ==[1] 着【補編】,善【聖】== ᅟᅟ==[2] 苦【補編】,安【興】== ᅟᅟ==[3] 真【補編】,其【聖】== ᅟᅟ==[4] 有【補編】,者【興】== ᅟᅟ==[A7] 已【CB】,巳【補編】== ᅟᅟ==[A8] 已【CB】,巳【補編】== ᅟᅟ==[5] 說【補編】,就【興】== ᅟᅟ==[6] 等【補編】,等等【興】== ᅟᅟ==[7] 間【補編】,問【興】== 廿四者明、[8]得頓不[9]滅、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10]忍已來、修治自他一切破像、一切破經、一切破[11]寺等、勝作一切新經新[12]寺、皆悉普得不滅故、如像法決疑經與多部經義同、通上及下說、又唯除依法振旦國、得作二百五十塔寺、吳地國[13]屬振旦國、復更得作五十塔寺、如大集月藏分經與[1]雜阿含經同、第九卷內說、已外唯得修治自他一切破像一切破經一切破寺、何以故明、一切塔寺若少不與經法想(相)當、若多不與經法想(相)當、[2]俱非是[3]住持一切佛法故、如像法決疑經說與多部[4]經義同、大般涅槃經說、明出家人畜八不淨財、畜二沙彌、作非即知、不畜八不淨財唯畜一沙彌者是、又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唯得共他一切道俗作功德勝獨自作功德、又復以己同他一切道俗作功德、勝他一切道[5]俗同己作功德、如像法決疑經與多部經義同、文顯易識、大般涅槃經四種近因初下近因內等說、又明、於上一切廿四段等內、第一第二第四第五四段无別能治藥、即下廿段是、第三、第六盡第廿三十九段、正是與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出世間根機藥病相當、正對治藥、即如十九段內所引經等說、第廿四段非是當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出世[6]間[7]根機藥病相當正對治藥、唯是一切最大鈍根眾生兩種[8]瘂羊僧正對治藥、何以故 ᅟᅟ==[8] 得【補編】,〔-〕【興】== ᅟᅟ==[9] 滅【補編】,〔-〕【聖】== ᅟᅟ==[10] 忍【補編】,〔-〕【興】== ᅟᅟ==[11] 寺【補編】,等【興】== ᅟᅟ==[12] 寺【補編】,等【興】== ᅟᅟ==[13] 屬振旦國【補編】,〔-〕【興】== ᅟᅟ==[1] 雜【補編】,新雜【興】== ᅟᅟ==[2] 俱【補編】,〔-〕【興】== ᅟᅟ==[3] 住【補編】,住持【聖興】== ᅟᅟ==[4] 經【補編】,〔-〕【聖】== ᅟᅟ==[5] 俗【補編】,〔-〕【興】== ᅟᅟ==[6] 間【補編】,門【聖】== ᅟᅟ==[7] 根【補編】,最大鈍根【聖】== ᅟᅟ==[8] 瘂【補編】,病【興】== 一者明、文[9]當、千佛百千萬億佛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於一切利根空見有見、惡賊、狗菩薩、增上慢[10]眾生、六師外道、惡魔等內、初明四天下一切出家人、皆悉普唯學一切无名相法坐禪、皆悉普不供養一切佛舍利、皆悉普不禮拜一切佛塔、乃至一拜除一切在家人不在其[1]限、如迦葉經第二卷同說、後佛遣一切出家人皆悉普唯應學一切无名相法坐禪、一切在家人內亦兼有少分乃至少言語亦是邪見、乃至讀經誦經亦名(不)淨說法、何以故明、由不能與一切无名相法相應故、如佛藏經第一卷過半已後念法品末、及念[2]僧品內[3]記(說)、二者明、義當、千佛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於一切利相(根)空見有見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時、唯敬增上慢一切最大惡四眾生、作學一切菩薩行、作一切當來佛、乃至不讀誦經[4]曲(典)一子(字)、如法花經不輕菩薩品及依餘部經等說、又增上慢多就一切有見眾生內說、多就一切有見眾生內說、多就一切利根眾生內說、多就一切出家人[5]內說、多就歸一切三寶、度一切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6]四善解行等內說、多就一切人見命見我見說、有[7]何義、三者明、文當義當、一切諸佛菩薩等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於一切利根空見有見㫋陀羅无慚愧僧以驢[8]唯狗驢菩薩內利根眾生發願、乃至未得法忍已來、願不受身、願不作種種人主、願不作下賤人、願不作[9]斯(斷)事人如大方[10]廣十輪經第四第五第六三卷經內通上及下、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第十卷內等說、所以一切出家人(在)家人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於第廿四段內、一切普功德、唯得仰信見聞隨喜、唯得同他一切道俗暫[1]作少作等不在其限、四者明、文當義當、一切諸[2]佛[3]菩薩等、悉普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一切眾生[4]時、如上次此段前第三段內兩部經等說、於一切利根空見有見㫋陀羅、无慚愧僧、以驢唯狗驢菩薩等內、一切者明、唯遣瘂羊僧內最利根解文冥然不解義者、常須以坐禪作根[5]大(本)、自讀誦一切三乘法、教[6]他讀誦一切三乘法、自說一切三乘法、教他說一切三乘法、此段以下瘂羊僧內[7]弟(第)五段、驗之所以得知、二者明、唯遣瘂羊僧營理僧事、四者明、唯遣瘂羊[8]僧、與出家人作和上阿闍梨、五者明、唯遣瘂羊僧[9]學讀經誦經等、如大方廣十輪經第二卷減半已後、第五卷減半已前說、義當、瘂羊僧非是、文當、瘂羊僧 ᅟᅟ==[9] 當【補編】,常【聖】== ᅟᅟ==[10] 眾【補編】,眾生【興】== ᅟᅟ==[1] 限【補編】,階【興】== ᅟᅟ==[2] 僧【補編】,增【興】== ᅟᅟ==[3] 記【補編】,說【興】== ᅟᅟ==[4] 曲【補編】,典【興】== ᅟᅟ==[5] 內【補編】,內說【興】== ᅟᅟ==[6] 四【補編】,〔-〕【聖興】== ᅟᅟ==[7] 何【補編】,所【聖】== ᅟᅟ==[8] 唯狗驢【補編】,〔-〕【興】== ᅟᅟ==[9] 斯【補編】,斷【興】== ᅟᅟ==[10] 廣【補編】,廣佛【興】== ᅟᅟ==[1] 作【補編】,仰【聖】== ᅟᅟ==[2] 佛【補編】,〔-〕【興】== ᅟᅟ==[3] 菩薩【補編】,菩薩等【聖興】== ᅟᅟ==[4] 〔時〕-【聖】、時【補編】,〔時〕-【聖】、時一切眾生時【興】== ᅟᅟ==[5] 大【補編】,本【興】== ᅟᅟ==[6] 他【補編】,化【興】== ᅟᅟ==[7] 弟【補編】,第【興】== ᅟᅟ==[8] 僧+(營理僧事四者明唯遣瘂羊僧)十二字== ᅟᅟ==[9] 學【補編】,覺【興】== 又明、何以故、文當義當、明一切出家人內、並有一切在家人內、少分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由能得廣學一切佛法、由能得[10]深分別一切佛(法)、一者明、能得滅一切三寶、二者[11]明、能得滅一切國土、三者明、能得殺一切眾生、乃至成一切三災等、如大般涅槃經、月燈經、法華經不輕菩薩品、迦葉經、摩訶摩耶經、最妙勝定經、與多部經義同、佛藏經、大方廣十輪經、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長阿含[12]經等說、文顯易識、所有明不信一切聖人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等、或打或殺、滅國土、多用人語、於佛經內打前着後等、滅一切十二部經[1]內、一切正法正義等者皆悉普是、所以一切出家人內、兼有一切[2]在家人內、少分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乃至[3]未得法忍已來、莫[4]問能得學出[5]世行[6]不能得學出世行、唯遣學一切出世行一切瘂羊僧返上即是、所以於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出家人內、唯得遣一切最大鈍根眾生兩種瘂羊僧、說一切[7]三乘法、勸[8]他(化)營理僧事、與出家人[9]作和上阿闍梨、讀經[10]誦經等、不在其限 ᅟᅟ==[10] 深【補編】,染【興】== ᅟᅟ==[11] 明【補編】,明明【興】== ᅟᅟ==[12] 經【補編】,經雜阿含經【興】== ᅟᅟ==[1] 內【補編】,〔-〕【興】== ᅟᅟ==[2] 在【補編】,有在【興】== ᅟᅟ==[3] 未【補編】,來【興】== ᅟᅟ==[4] 問【補編】,間【興】== ᅟᅟ==[5] 世【補編】,世間【興】== ᅟᅟ==[6] 不能…行【補編】,〔-〕【興】== ᅟᅟ==[7] 三【補編】,三寶【聖】== ᅟᅟ==[8] 他【補編】,化【聖興】== ᅟᅟ==[9] 作【補編】,〔-〕【聖】== ᅟᅟ==[10] 誦【補編】,誦經【興】== 又明、一切在家人亦得學第廿四段一切普功德不在其限、何以故、一者明、一切在家人內、一切根(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多[11]者不能得廣學一切佛法、由不能得廣學一切佛法故、即不能得[12]深分別一切佛法、滅一切佛法等故、二者明、如迦葉經說、明一切出家人皆悉普唯學一切无相三昧坐禪、皆悉普不供養一切佛舍利、皆悉普不禮拜一切佛塔乃至一拜、唯除一切在家人不在其[13]限、以此文驗、所以得知 ᅟᅟ==[11] 者【補編】,〔-〕【興】== ᅟᅟ==[12] 深【補編】,除【興】== ᅟᅟ==[13] 限【補編】,階【興】== 又明、於上第三段第六段說盡第廿三段十九段等正是、與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出世間根機藥病相當正對治藥內、位判、復有兩階、一切[14]剎(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若學第六段一切无名相法出世得道遲、若學餘十八段一切有法出世得道疾、一切聖人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若學第六段一切无名[1]相法出世得[2]道疾、若學餘十八段一切有法、出世得道遲、何以故、一者明、如大般涅槃經第廿六卷過半已後說(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 ᅟᅟ==[14] 剎【補編】,利【聖興】== ᅟᅟ==[1] 相【補編】,根【聖】== ᅟᅟ==[2] 道【補編】,〔-〕【興】== 諸佛菩薩有二種說、一者有性、二者无性、為眾生故說有法性、為諸賢聖說无法性(已下人語引經說) 又上經文內、文當、為眾生故說有法性者、義當、即是為一切凡夫故說有法[3]性、又於一切凡夫內常有一切兩種凡夫、一者明、常有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行壞體壞戒見俱破顛到(倒)凡夫、多少分齊學(與)十方世界所有地土一種相似、學一切空法不及學十八段等一切有法、二者明、[4]常有一切利根戒見俱不破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多少分齊與抓上土一種相似、學一切空法勝學十八段等一切有法、又一切利根邪見正見成就凡夫(多)少分齊、如此卷上第一大段內及餘卷第一大段內廣說、又一切利根邪見正見成就凡夫、學一切空有法勝劣不定、[5]即如此段內已下說者是、又一切利根邪見正見成就凡夫、學一切空有法、雖勝劣不定常須兩法並學之、何以故、文當[6]義當、佛滅度五百年已後、文當、千佛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文當、義當、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增上慢眾生、[1]惡賊、狗菩薩、惡魔、九十六種道竟(競)[2]興滅一切佛(法)時、如迦葉經說、文當、明出家比丘菩薩唯學一切无名相三昧坐禪、法花經不輕菩薩品說、文當、明出家比丘菩薩、唯學一切普禮拜一[3]切最大惡四眾、作學菩薩[4]行[5]相(想)、作當來佛相(想)、二者明、如迦葉經、佛藏經等通上及下說、文當、佛滅度後、文當、千佛百千萬億佛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文當、四天下一切出家人、文當、佛道諸沙門法皆應如是(已上人語引經說已[6]下唯是經文說)賢聖不作是念、此是(正見此是)邪見、所以者何、一切諸見皆從虛妄緣起、舍利弗、若作是念、此是正是(見)是人即是邪見、舍利弗、於聖法中拔斷一切諸見根本、悉斷一切諸語言道、如虛空中[7]手无觸[8]閡、諸沙門法皆應如是(已[9]下(上)人語引經說)義當、佛道一切出家人、皆悉普應學一切[10]无名相法[11]坐禪、勝學供養禮敬一切三寶等无量无邊、又亦不聽在眾一宿、唯遣常在山林閑靜、如野獸死、又若學坐禪在山勝在聚落、何以故、明唯有一切山林最閑靜故、如大方廣十輪經通上及下說、文當、佛滅度後、文當、一切諸佛皆悉普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上偈前長行內、供養守護一切持戒无戒三種[12]比丘及一切三乘法、并不與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皆悉普不得與[13]共住、下偈頌內第一第二兩句、文當、修禪億千劫、不為諸佛護、第三一句、文當、若不隱正法、正頌上長行內、一切三種比丘、一切三乘法、皆悉普供養守護、亦不與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1]及一切貪用一切三寶飲食[2]則(財)物、道俗共[3]依(住)、第四句、文當、諸佛速護念、又若學敬一[4]切佛性佛性、當來佛、一切(佛)想佛、一切真形像佛、一切真經卷真經文、一切剃頭、或名[5]着染衣、或名着袈裟真僧等、在聚落勝在山林閑靜、何以故、一者明、上一切三寶等、於一切聚落內最多故、二者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從无始世界得聞佛法乃[6]至未得法忍已來、於一切佛法內、唯有上一段一切无名相法、亦名一切空无空相空、唯有上一切三寶十八段等一切有法唯純真純正故、三者明、一切凡夫、與一切佛法、唯有唯純偏學一切[7]純真純正佛法者、[8]即從无始世界已來、一切所作惡業皆悉普得畢竟永滅不[9]起、即得從一[10]切(佛)國至一佛國乃至成佛、如法華經不輕菩薩品、大集月藏分經與[11]親(雜)阿含經同、大方廣十輪經等說 ᅟᅟ==[3] 性+(延)?【興】== ᅟᅟ==[4] 常【補編】,帝【興】== ᅟᅟ==[5] 即【補編】,即定【興】== ᅟᅟ==[6] 義【補編】,義常【興】== ᅟᅟ==[1] 惡【補編】,惡滅【聖】== ᅟᅟ==[2] 興【補編】,〔-〕【興】== ᅟᅟ==[3] 切【補編】,切拜一切【興】== ᅟᅟ==[4] 行【補編】,行行【興】== ᅟᅟ==[5] 相【補編】,想【興】== ᅟᅟ==[6] 下【補編】,上【興】== ᅟᅟ==[7] 手【補編】,乎?【興】== ᅟᅟ==[8] 閡【補編】,[門@衣]?【興】== ᅟᅟ==[9] 下【補編】,上【興】== ᅟᅟ==[10] 无【補編】,无明【興】== ᅟᅟ==[11] 坐【補編】,咒【聖】== ᅟᅟ==[12] 比【補編】,皆比【興】== ᅟᅟ==[13] 共【補編】,〔-〕【興】== ᅟᅟ==[1] 及【補編】,〔-〕【興】== ᅟᅟ==[2] 則【補編】,財【聖興】== ᅟᅟ==[3] 依【補編】,住【聖興】== ᅟᅟ==[4] 切【補編】,〔-〕【興】== ᅟᅟ==[5] 着【補編】,者【聖】== ᅟᅟ==[6] 至【補編】,至乃至【興】== ᅟᅟ==[7] 純真【補編】,〔-〕【興】== ᅟᅟ==[8] 即【補編】,即得【興】== ᅟᅟ==[9] 起【補編】,起臥【興】== ᅟᅟ==[10] 切【補編】,佛【興】== ᅟᅟ==[11] 親【補編】,雜【聖興】== 又明、於上一切十八段等正是、與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出世間根機藥病相當正對治藥、一切有法內、復有兩階、第三段、斷自身一切十惡、一切四重、一切五逆、一切廿六種、一切阿鼻地獄、第十五段、一切剃[12]頓(頭)、或名着染衣、或名着袈裟真僧、又即以一切剃頭、或名着[13]染衣、或名着袈裟真僧、驗一切真經卷經文法、驗一切真形像佛等、一切、兩段亦常少有一切貪瞋[1]煩惱、唯除常无一切邪錯、常不起一切謗佛謗佛(法)通凡及聖一切邪見煩惱、餘一切十六段等、一切有法與一切无[2]亦(名)相法、亦名一切空无空相空一種相似、從无始世界未得聞[3]佛法、及得聞佛法乃至未得法忍已來、常无一切貪瞋煩惱、常无一切邪錯謗佛謗法通凡及聖一切邪見煩惱等一偈一句一字一分一豪(毫)、即如一切十七段等內所說[4]法等說 ᅟᅟ==[12] 頓【補編】,頭【聖興】== ᅟᅟ==[13] 染衣【補編】,[氿/衣]【聖】== ᅟᅟ==[1] 煩【補編】,煩惱【興】== ᅟᅟ==[2] 亦【補編】,名【興】== ᅟᅟ==[3] 佛【補編】,〔-〕【興】== ᅟᅟ==[4] 法【補編】,經【聖興】== 又明、[5]法花[6]經不輕菩薩品內、廣明不輕菩薩禮敬一切道俗上下分齊、淨行優[7]安(婆)塞經[8]經內亦說輕菩薩禮敬一切道俗上下分齊、又法花經明不輕菩薩是比丘、一切經一切律一[9]切論、皆悉普名一切出家人[10]作比丘、所以敢即信即將不輕菩薩作出家比丘、淨行優婆塞經說、不輕菩薩作俗人比丘、一切經一切律一切論未見有[11]有、多部經律論等[12]論、一切俗人作比丘者所以唯敢仰信、未敢即將不輕菩薩、作俗[13]人比丘 ᅟᅟ==[5] 【要】引(法花…分齊)四十六字== ᅟᅟ==[6] 經【補編】,〔-〕【要】== ᅟᅟ==[7] 安【補編】,婆【聖興要】== ᅟᅟ==[8] 經【補編】,〔-〕【聖要】== ᅟᅟ==[9] 切【補編】,切輪【興】== ᅟᅟ==[10] 作【補編】,作作【興】== ᅟᅟ==[11] 有【補編】,〔-〕【聖興】== ᅟᅟ==[12] 論【補編】,說【興】== ᅟᅟ==[13] 人【補編】,俗人【興】== 又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乃至未得法忍已來、[14]唯得偏學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廿四段等一切普正佛法所以、唯就乃至未得法忍已來說、不就從得法忍已去說 ᅟᅟ==[14] 唯【補編】,唯得【興】== 又明、一切利根真聖一切佛、一切一乘[1]菩薩、一切三乘菩薩、一切聲聞、一切緣[2]學(覺)[3]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一乘根機菩薩、一切三乘根機菩薩、一切聲聞根機眾生、一切緣覺根機眾生、一切利根或戒見俱不破、或[4]破戒[5]或不破見正見成就九種人、若有一切聖人、在世於一切三寶於一切眾生於一切斷惡修善解行、莫問一切[6]吾(善)惡持戒破戒邪正(大)乘小乘[7]世間出世間等內處處、皆悉普有一切利根正見成就九種人、若有有一切聖人在[8]世處處皆悉[9]普有一切利根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四種人、如上廿四段法內[10]所說經等說 ᅟᅟ==[1] 菩薩一切【補編】,〔-〕【興】== ᅟᅟ==[2] 學【補編】,覺【聖興】== ᅟᅟ==[3] (一切…凡夫)十字【補編】,〔-〕【興】== ᅟᅟ==[4] 破【補編】,破破【聖】== ᅟᅟ==[5] 或【補編】,〔-〕【聖興】== ᅟᅟ==[6] 吾【補編】,善【聖興】== ᅟᅟ==[7] 世【補編】,世世【興】== ᅟᅟ==[8] 世【補編】,〔-〕【興】== ᅟᅟ==[9] 普【補編】,〔-〕【興】== ᅟᅟ==[10] 所【補編】,所說【興】== (又於一切利根戒見俱不破(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一[11]一乘根機菩薩於五濁惡世界[12]界內亦名於[13]娑婆世界內或復[14]□有若五十戒[15]復□有若五十戒復全无、如餘卷第一大段內廣說) ᅟᅟ==[11] 一【補編】,〔-〕【興】== ᅟᅟ==[12] 界【補編】,〔-〕【興】== ᅟᅟ==[13] 娑婆【補編】,婆沙【聖】== ᅟᅟ==[14] 惡?害?【補編】,害【聖】、容【興】== ᅟᅟ==[15] (復…戒)七字【補編】,〔-〕【聖興】== 又明、已下出上一切廿四段等、一切普真普正佛法功能多少淺深寬狹長短分齊、一者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從无始世界未得聞佛[16]法已前、已有少分及得聞佛法已來、一切七十種等所說、一切惡、或自作[17]作一切惡、或嫌(教)他作一切惡、瞋他罵他他打他等、所作一切惡多少淺深寬狹長短分齊、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從无始世界未得聞佛法已前、已有少分及得聞佛法已來、一切七十種等所說、一切善佛法內、一者明、雖[18]作眾善、求名求利求勝他故、一切邪善佛法、二者明、唯偏將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邪善佛法作是一切利根真聖及凡夫正見成就九種人一切正善佛法、作非一切邪善佛法、多少淺深寬狹長短分齊、亦與下兩部經內所說一切惡、一種相似、何以故、明以空見驗有[1]見、相作不定、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能起一切邪善佛法人、多少分齊、既與十方世界所有地土一種相似、如上如下多[2]段說、文顯易識、以人驗所起一切邪善佛法多少分齊、亦與十方世界所有地土一種相似、類以可知、若准依大般涅槃經說、文當義當、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於一切世間內及一切佛法內、所作一切惡一切邪善佛法多少分齊、皆與十方世界所有他(地)土一種相似、若准依大方等[3]他(陀)羅尼經[4]記(說)、文當義當、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於一切世間內及一切佛法內、所作一切惡一切邪善佛法多少分齊、以一切犯戒惡多少分齊驗之、皆與十方虛空法界及大地土山[5]阿(河)藂林盡未為籌、大如微塵[6]无數、一種相似、亦[7]與十方无邊一種相似、亦與微塵无數、一種相似、亦與眾生无邊一種相似、亦與方便无邊一種相似、亦與法性无邊一[8]種相似 ᅟᅟ==[16] 法【補編】,〔-〕【興】== ᅟᅟ==[17] 作【補編】,〔-〕【聖興】== ᅟᅟ==[18] 作【補編】,〔-〕【興】== ᅟᅟ==[1] 見【補編】,〔-〕【興】== ᅟᅟ==[2] 段【補編】,段說【興】== ᅟᅟ==[3] 他【補編】,陀【興】== ᅟᅟ==[4] 記【補編】,說【興】== ᅟᅟ==[5] 阿【補編】,河【興】== ᅟᅟ==[6] 无數【補編】,〔-〕【興】== ᅟᅟ==[7] 與【補編】,與卞方无邊一種相似亦與微塵无數一種相似亦與【興】== ᅟᅟ==[8] 種【補編】,切【興】== 又若准依上第一大段內八部經、餘卷第一大段第九子段內十三部經等說、文當義當、[9]佛滅度一千年已後、文當義當、於一切道俗內、亦[10]名於一切利根空見有[1]見眾生內、爾許一切惡一切邪善佛法、唯有上一切廿四段等一切普真[2]普正佛[3]法、能得頓滅之、皆悉普盡、正是其對[4]治藥已外、更无有一法是其[5]正對治藥故、何以故、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乃至未得法忍已[6]未(來)、唯除一切普真普正佛法已外、歸一切別真別正三寶、度一切別真別正眾生、斷一切別真別正惡、修一切別真別正善解行等、一名為惡欲、二邪[7]惡、三惡知識、四[8]謗佛、五助六師外道法、六亦為他人說邪道法、七不[9]不聽受一飲水以自供養、八增上慢教、九順行魔教、十乃至少言語亦名邪見、十一乃至讀[10]經誦經亦名不淨說法、十二乃至分別一切佛法是非邪正長短名不淨[11]說法、得罪過於殺三千大千世界[12]滿內眾生、惡[13]欲如迦葉經說、餘者如佛藏經[14]說、所以如餘卷第一大段第九[15]子段內十三部經等[16]記(說)、一者文當、明一切道俗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由分[17]別真別正佛法內一切惡一切善[18]佛法故、常起一切貪瞋煩惱无量无邊、若更分別一切別真別正佛法內一切善佛法、[19]轉更增長一切貪瞋煩惱、喻如一切噎病及一切大小便不通眾生返更多食多[20]飲[21]漿水、一種相似、又讀經誦經雖无邪[22]錯、[23]謗佛謗法通凡及聖惡、亦能得生一切貪瞋煩惱、復不能得與一切无名相法[24]相應、所以乃至讀經誦經亦名不淨說法、二者文當義當、明一切道俗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由分別一切別真別正佛法故、唯偏將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邪善佛法作是、一切利根真聖及凡夫正見成就[1]九種人一切正善佛法作非、唯瞋唯罵唯打唯殺等者皆悉普是、若更分別一切別真別正佛法內、一切惡一切善佛法、轉更增長一切邪錯謗佛謗法凡及聖、喻如一切生盲眾生學一切盡(書)[2]盡、作一切田種、作一切工[3]污(巧)、作一切興生販賣及一切征[4]陣等、一種相似、如餘卷第一大段第九乃至第十四六子段末[5]就(說)四種喻、文當義當、明一切道俗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於一切佛法一向畢竟永不識一偈一句一字一分一豪(毫)邪正分齊之義、與一切生盲眾生、一種相似法內廣說、唯除一切聖人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一切最大鈍根眾生兩種瘂羊僧不在[6]其限、如一切第一第二兩階佛法[7]內所說經大方廣十輪經等說、何以故明、文當義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一切道俗名字、與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九種人名字一種无別、唯有綺五(語)說之不同耳又明、一切道俗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乃至未得法忍已來、於一切別真別正佛法內一切惡、唯得不作、一切惡僧寶一切惡眾生、唯得不與共住、又於一切惡僧寶一切惡眾生、唯除與共濡語乃至禮足供養守護等不在其限、又亦不得[1]深分別一切別真別正佛法是非邪正長短、亦不得與深分別一切別真別正佛法是非邪正長短、一切邪善僧寶一切邪善眾生(唯得不與)共住、唯除與共濡(語)乃至禮足供養守護等不在其限、如佛藏經、大薩遮尼乾子經、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大方廣十輪經、大方等陀羅尼經等說 ᅟᅟ==[9] 【要】引(佛滅度…不淨說法)四百四十八字== ᅟᅟ==[10] 名【補編】,〔-〕【要】== ᅟᅟ==[1] 見【補編】,見有【要】== ᅟᅟ==[2] 普【補編】,〔-〕【要】== ᅟᅟ==[3] 法【補編】,法法【聖】== ᅟᅟ==[4] (治藥…治藥)十五字【補編】,〔-〕【要】== ᅟᅟ==[5] 正【補編】,〔-〕【興】== ᅟᅟ==[6] 未【補編】,來【要】== ᅟᅟ==[7] 惡【補編】,教【要】== ᅟᅟ==[8] 謗【補編】,部【聖】== ᅟᅟ==[9] 不【補編】,〔-〕【興要】== ᅟᅟ==[10] 經【補編】,〔-〕【要】== ᅟᅟ==[11] 說【補編】,說法【興】== ᅟᅟ==[12] 滿內【補編】,內滿【要】== ᅟᅟ==[13] 欲如【補編】,加【要】== ᅟᅟ==[14] 說【補編】,如說【興】、(所)+說【要】== ᅟᅟ==[15] 子【補編】,文【要】== ᅟᅟ==[16] 記【補編】,說【興要】== ᅟᅟ==[17] 別【補編】,別別【要】== ᅟᅟ==[18] 佛【補編】,〔-〕【興要】== ᅟᅟ==[19] 轉【補編】,輪【興要】== ᅟᅟ==[20] 飲【補編】,餘【興要】== ᅟᅟ==[21] 漿【補編】,眾漿【興】== ᅟᅟ==[22] 錯【補編】,錯錯【興】== ᅟᅟ==[23] 謗佛【補編】,〔-〕【要】== ᅟᅟ==[24] 相應【補編】,〔-〕【要】== ᅟᅟ==[1] 九【補編】,九次【興】== ᅟᅟ==[2] 盡【補編】,畫【聖】、書【興】== ᅟᅟ==[3] 污【補編】,巧【興】== ᅟᅟ==[4] 陣【補編】,陳【興】== ᅟᅟ==[5] 就【補編】,說四就【興】== ᅟᅟ==[6] 其【補編】,甚【聖】== ᅟᅟ==[7] 內【補編】,內所【興】== ᅟᅟ==[1] 深【補編】,除【聖】== 又明、一切道俗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乃至未得法忍已來、若法分別一切別真別正佛法是非邪正長短、名為一切邪善佛法所由義、如餘卷第一大段第九子段內十三部經說、唯除學一切廿四段等一切普真普正佛法不在其限、如上、何以故、內說 又明、何以故、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2]生乃至未得法忍已來、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皆悉普名一切破戒眾生、如上第一大段內釋、莫問一切利根鈍根有知[3]解无知解歸一切三寶、度一切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解行等多少、但使常一向唯純偏學一切世間內一切第[4]一第二兩階佛法內一切七十種等所說一切最上上得好得樂別真別正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5]得行等、常邪常錯常[6]謗佛常謗法通凡及聖、文當、常行誹謗語、如上第二大段七種㫋陀羅道俗法內說、常一向唯純損无益佛法、餘如上卷初段[7]內說、亦[1]名常一向唯純偏學一切有眼眾生佛法、唯除一切聖人一切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不在其限、皆悉普名[2]聞(闇)鈍无智惠常行邪法常能妄諸沙門等、皆悉普名㫋陀羅王、皆悉普名愚癡破戒比丘、(皆)悉普名剎利㫋陀羅[3]羅、皆悉普名輔相㫋陀羅、少於善根、不肯信向、諂[4]典(曲)愚癡、自稱多知(智)、皆生憍慢、不畏後世惡業果報、離善知識、乃至[5]趣向阿鼻地獄等、皆悉普名剎利㫋陀羅、皆悉普名婆羅門㫋陀羅、皆悉普名沙門㫋陀羅、皆悉普名大臣㫋陀羅、先修善根令悉消滅、乃至墮於阿鼻地獄等所由義、如上第二大段七[6]種㫋陀羅道俗法內說、如下廿四段法內說、一者明、常增長一切上下所生一切邪空有、一切邪三毒、一切邪我見、一切[7]邪自高輕他、一切邪自是非他等、无量无邊、二者明、常增長一切謗佛謗法通凡及聖无量无邊、如餘卷第一大段第九子段內十三部經等說、三者明、常增長一切十惡、一切四重惡、一切五逆惡、一切廿六種一切阿鼻地獄惡等、无量无邊、如佛藏經、大方廣十輪經等說、四者明、常增長一切利根正見成就九種人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无量无邊、如上第一大段內所說八部經等說、五者明、常增長一切不信佛法、一切惡天[8]龍八部、一切[9]惡鬼神、一切惡夜叉羅剎、一切惡魔等、无量无邊、如大集經、大集月藏分經與[10]離(雜)阿含經、同灌頂經、雜類神呪經、大般涅槃經、大方廣十輪經、摩訶摩耶經、法花經、迦葉經等[1]說、六者明、滅一切正善三寶、一切正善眾生、一切正善[2]斷惡行、一切正善修善修解行等[3]內、一切无名相法皆悉普滅盡、无名相法雖不可滅由人[4]不行故名之為滅、七者明、常不與己一切有緣佛法相當、[5]如此段下段段內廣明、滅一切有緣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有皆悉普是、八者明、滅一切惡僧寶[6]一切惡眾生內一切佛[7]性佛皆悉普滅盡、佛性雖[8]不可滅由人不行故、名之為滅、此段以惡驗善說、九者明、滅一切惡僧寶一切惡眾生內、一切菩薩行皆悉普滅盡、由自身不行由復不肯敬、所以名之為滅、此段以惡驗善說、十者明、滅一切惡僧寶一切惡眾生內、一切當來佛皆悉普滅盡、當來佛雖不可滅由人不行故名之為滅、此段以惡驗[9]善說、十一者明、滅一切惡僧寶一切惡眾生即是一切真佛想[10]佛皆悉普滅盡、由人不行故名之為滅、此段以惡驗善(說)、十二者明、滅一切惡僧寶一切惡僧寶一切惡眾生內、翻一切惡作一切善翻一切邪善作一切正善、敬一切正善作一切六波羅[11]蜜一切十二頭陀等、具足決定得一切菩提涅槃果[12]想皆悉普滅盡、由人不行故、名之為滅、此段以惡驗善說、十三者明、滅一切惡僧寶一切惡眾生一切六弊惡等內一切餘殘不盡善皆悉普滅盡、此段以惡驗善說、十四者明、滅一切惡僧寶一切惡眾生一切六度邪善解行等內、一切餘殘不盡正善皆悉普滅盡、此段准依次上十三段說、十[1]五者明、滅一切剃頭或名着染衣或名着袈裟僧皆悉普滅盡、如上第一大段內所說八部經、[2]餘卷第一大段第九子段內十三部經等說、十六者明、滅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內、一切利根正見成就九種人一切三階佛法皆悉普滅盡、十七者明、滅常一向唯純偏求一切最上上別[3]好名聞、一切最上上別好利養、一切最上上別[4]好寺舍、一切最上上別好僧正、及一切最上上別好法主等、一切最上上別好師僧、一切最上上別好弟子、一切最上上別好徒眾、一切最上上別好檀越等八種、一切最大邪好道俗內、一切利根正見成就九種人一切三階佛法、皆悉普滅盡、十八者明、滅一切五逆、一切四重、一切誹謗正法、一切毀呰賢聖、一切十一種等一切最大邪惡道俗內、一切利根正見成就九種人、一切三階佛法、皆悉普滅盡、十九者明、滅一切六道眾生內、一切利根正見成就九種人一切三階佛法、皆悉普滅盡、廿者明、滅一切六親眷屬內、一切利根正見成就九種人、一切三[5]階佛法、皆悉普滅盡、准依大方廣十輪經、明一切四重[6]五逆誹謗正法毀呰[7]賢聖等聖內、有正見成就三[8]乘眾生、准依大般涅槃經、明一切聖人作一切六道身等、驗之所以得知、廿一者明、滅一切利根正見成就九種人內、一切六道眾生內、一切六親眷屬皆悉普滅盡、准依像法[1]決疑經其(與)多部經義同、觀佛三昧經等說、亦名以惡驗善說、廿二者明、滅一切信佛法、一切正善天龍八部、一切正善鬼神、一切正善夜叉羅剎、一切正善魔[2]五及一切魔王眷屬等、皆悉普滅盡、如大方[3]廣十[4]輪經、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大薩遮尼乾子等[5]經等說、廿三者明、滅一切諸佛菩薩等一切最上上果報威力等、一切次上上果報威力等、一切最下下果報威力等、皆悉普滅盡、如大集月藏分經說與雜阿含經同、亦名以惡驗善說、廿四者明、滅一切同(自)他一切道俗作一切功[6]德等、皆悉普滅盡、如像法決疑經與多部經義同、餘從无始世界乃至未得法忍已來等、如上前、何以故、一切廿四段等法內說、又亦名返上即是 ᅟᅟ==[2] 生【補編】,〔-〕【興】== ᅟᅟ==[3] 解【補編】,解无知解【興】== ᅟᅟ==[4] 一【補編】,〔-〕【興】== ᅟᅟ==[5] 得【補編】,〔-〕【興】== ᅟᅟ==[6] 謗【補編】,諦【聖興】== ᅟᅟ==[7] 內說【補編】,〔-〕【興】== ᅟᅟ==[1] 名【補編】,名說【興】== ᅟᅟ==[2] 聞【補編】,闇【興】== ᅟᅟ==[3] 羅【補編】,〔-〕【興】== ᅟᅟ==[4] 典【補編】,曲【興】== ᅟᅟ==[5] 趣【補編】,趣乃至趣【興】== ᅟᅟ==[6] 種【補編】,種七【興】== ᅟᅟ==[7] 邪【補編】,邪見【興】== ᅟᅟ==[8] 龍【補編】,部【興】== ᅟᅟ==[9] 惡【補編】,〔-〕【興】== ᅟᅟ==[10] 離【補編】,雜【聖興】== ᅟᅟ==[1] 說【補編】,〔-〕【興】== ᅟᅟ==[2] 斷惡【補編】,惡斷【興】== ᅟᅟ==[3] 內【補編】,〔-〕【興】== ᅟᅟ==[4] 不【補編】,不可【興】== ᅟᅟ==[5] 如【補編】,知【興】== ᅟᅟ==[6] 一切惡眾生內【補編】,〔-〕【興】== ᅟᅟ==[7] 性【補編】,性佛【興】== ᅟᅟ==[8] 不可【補編】,可不【興】== ᅟᅟ==[9] 善【補編】,善說【聖興】== ᅟᅟ==[10] 佛【補編】,〔-〕【興】== ᅟᅟ==[11] 蜜【補編】,密【興】== ᅟᅟ==[12] 想【補編】,相【聖】== ᅟᅟ==[1] 五【補編】,五者【興】== ᅟᅟ==[2] 餘【補編】,〔-〕【興】== ᅟᅟ==[3] (好名…上別)九字【補編】,〔-〕【興】== ᅟᅟ==[4] 好【補編】,妙【聖】== ᅟᅟ==[5] 階【補編】,三階【興】== ᅟᅟ==[6] 五【補編】,〔-〕【聖】== ᅟᅟ==[7] 賢【補編】,〔-〕【興】== ᅟᅟ==[8] 乘【補編】,〔-〕【興】== ᅟᅟ==[1] 決【補編】,決法【興】== ᅟᅟ==[2] 五【補編】,王【聖興】== ᅟᅟ==[3] 廣【補編】,魔【興】== ᅟᅟ==[4] 輪【補編】,〔-〕【興】== ᅟᅟ==[5] 經等【補編】,〔-〕【興】== ᅟᅟ==[6] 德【補編】,功德【聖興】== 又明、不當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過去一切出世間根機、現在一切出世間藥病、一切邪善亦名一切惡、亦名一切破戒、亦名一切邪持戒、如上第一大段內釋、乃至未[7]能得滅一國土內佛[8]上法乃至百千萬國土[9]因(內)佛法已來、位制(判)常得受一切世間人天果報、唯除暫墮三塗不在其限、從能得滅一國土[10]因(內)佛法乃至百千萬國土[1]內佛法已去始墮、无量无邊刧懺悔不可[2]得滅阿鼻地獄等、准[3]依[4]餘卷第一大段第十五子段內五部經等[5]廣說、亦名以人驗[6]法說 ᅟᅟ==[7] 能【補編】,未能【聖興】== ᅟᅟ==[8] 上【補編】,〔-〕【聖興】== ᅟᅟ==[9] 因【補編】,內【聖興】== ᅟᅟ==[10] 因【補編】,內【聖興】== ᅟᅟ==[1] 內【補編】,〔-〕【興】== ᅟᅟ==[2] 得【補編】,得不邊刧懺悔不可得【興】== ᅟᅟ==[3] 依【補編】,〔-〕【興】== ᅟᅟ==[4] 餘【補編】,飲【興】== ᅟᅟ==[5] 廣【補編】,〔-〕【興】== ᅟᅟ==[6] 法【補編】,〔-〕【興】== 三階佛法卷[7]第二 ᅟᅟ==[7] 第二十(上末五卷內)夾註【興】、第二十(一交了)【聖】== 本邦所傳 三階佛法卷第三 本邦所傳三階佛法卷第三は聖語藏本(首部多闕)を底本となし興聖寺本(首部少闕)並に釋淨土群疑論探要記(集錄引文)を以て校異せり。但し卷首は少闕の興聖寺本を以て多闕の聖語藏本を補へり。 冠註對校の【興】は興聖寺本を指し【要】は釋淨土群疑論探要記所引の集錄本文を標するてと前卷の例の如し。 [1]三階佛法卷第三 ᅟᅟ==[1] 【聖】首部缺今依【興】載錄== □□□□□一切惡□□□□□□□□□□俗貴賤利根鈍□□□□□□□□普唯將作惡不將作善所以重不當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出世間根機藥病一切邪善業一切眾生、莫問一切道俗貴賤(利)根鈍根有知解□□解皆悉普唯時作善不時作惡所□□□驗法說 二者明、若就一切三世因果竪說以明損益多少分齊、於一切惡業則輕、於不當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出世間根機藥病、一切邪善業則重、何以故、一者明、一切惡業位判、唯有於一切闇地得滅一切三寶等、於一切人前皆悉□□□(不能得)滅一切三寶等、位判、唯有於□□□□(一切惡人)得滅一切三寶等、於一切善人內皆悉普不得滅一切三寶等、二者明、一切惡業一切眾生、莫問一切凡聖邪正道俗貴賤利根鈍根有知解无知解、皆悉普識知是惡盡、所以一向不得皆悉普滅一切三寶等盡、乃至成一切三災□□□□(等、所以得)罪輕、三者明、不當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出世間根機藥病、一切邪善業、唯除一切聖人、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眾生已外、一切利根正見未成就凡夫眾生、一切利根邪見成就凡夫眾生、莫問一切道俗貴賤利根鈍根有知解无知解、皆悉普不識知是惡、而復返更將作□□□□上別真別正出世間善所以得莫問、於一切人前闇地、皆悉普得滅一切三寶等盡、所以得莫問、於一切善人惡人內、皆悉普得滅一切三寶等盡、乃至成一切三災等、所以得罪重、如佛藏經第一卷初減半、大方廣十輪經第四卷初減半、摩訶衍經泥黎品等三部經俱明、得罪重□□□□五逆四重等罪乃至成一切三災等、如長阿含經第六卷內說、何以故、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從无始世界已來、一者明、常以一切世間空有兩法作身、二者明、常在一切世間空有兩法內行[1]往臥等、三者明、若作一切人內眾生常□□□□世間有法多、若作一切人外眾□□□□一切世間空法多、四者明、若學一切佛法一切第一階佛法內一切甚深大乘佛法、於一切世間法內於一切出世間法內、皆悉普无有與等者、最大最勝最上最深最寬最長大不可思議最大不可思議、部從道至未皆悉普廣明一切空□□□□所以若作一切最大多惡、若作一□□□□(切最大深)慈、若作一切最大長惡等者、唯由學一切空有兩法最多故、若學一切最大多善、若學一切最大寬善、若學一切最大長善等者、唯由學一切空有兩法最大多故、所以乃至明、一切善惡等輕重亦唯就一切空有兩法說(從此已下餘卷內有文說)大般涅槃經一□□□當一部上下廣說、又一人義當、一部所說一切最多惡、一切最多邪善、皆悉普是、迦葉經、文當、惡賊狗菩薩、第一卷內說、惡賊略說、狗菩薩廣說、又兩人義當、一部所說一切最多惡一切最多邪善皆悉普是、佛藏經、文當、惡賊、第二卷經等□□□卷經等廣說、餘略說、餘部廣略、□□□當增上慢眾生、第二卷減半已後廣說、餘卷略說、餘部廣略不定、文當、六師外道、第三卷滅(減)半已前廣略說、餘卷毘(略)說、餘部廣略不定、文當、惡魔、第四卷過半已後廣說、餘卷略說、餘部廣略不定、又四人義當、一部所說、一切最多惡一切最□□□皆普是、大方廣十輪經、文當、㫋陀羅、第四卷初減半已前廣說、餘卷略說、餘部廣略不定、文當、无慚愧僧、第五卷過半已前廣說、餘部廣略不定、(文)當、以顯(驢)唯狗驢菩薩、第五卷過半已後廣說、又三人義當、第三卷過半已後、第四卷第五卷第六卷強三卷半經廣說、通上及下略說、一□□□一切最多惡一切最多邪善皆悉普是、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文當、九十五種道、第八卷過半已後略說大方廣十輪經、文當、九十五種道、第五卷減半已前略說、摩訶摩耶經、文當、九十六種道文顯易識、摩訶衍經論、文當、九十六種道、第□□□三卷減半已前說、灌頂經、雜類神□(呪)□□(經廣)說又九十六種道、五部經等所說、一切最多惡一切最多邪善皆悉普是、迦葉經第一卷內說、文當、佛滅度五百年已後、文當、千佛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文當義當、一切惡賊一切狗菩薩競興、滅一切佛(法)、法華經不輕菩薩品說、文當、□□□□像法內、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時、義當、佛滅度五百年已後、義當、千佛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義當、增上慢眾生競興滅一切佛法、大般涅槃經、(增)上慢眾生競興滅一切佛法、大般涅槃經文顯易識、文當、佛滅度七百年已後、義當、千佛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文當義當、一切惡魔競興滅一切佛法、或作四眾身、或作聖人身乃至或作佛身等、摩訶摩耶經第一卷內說、文當、佛滅度六百年已後、義當、千佛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文當義(當)、一切九十六種道興滅一切佛法、大般涅槃經文顯易識、文當、就六種喻廣說、世間之義□□□□說、勝鬘經、文當、人天卷初滅(減)半已前略說、大方廣十經輪(輪經)、文當、邪見成就、第四卷滅(減)半已後說、明、一切佛皆悉普不能𢌞得所以得知、邪見成就、大薩遮尼乾子經、文當、明、顛倒文顛顯易識、如餘卷第二大段內廣說、大方廣十輪經、文□□□(當行壞)體壞、第五卷減半已前略說、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文當、阿鼻地獄、文當、誹謗一切正法毀呰一切賢聖、文當、煩惱牢固猶如金剛、第十卷內、一切偈頌已後略說、大方廣十輪經、文當、行壞體壞、一切三乘根機、通上及下一部、皆悉□□第六卷近初、文當、明、一切三乘根機眾□□(生作)惡多少分齊、一種相似、通上及下說、文當、墮阿鼻大地獄等障道受苦時節多少分齊、一種相似、文當、從地獄出已後、一切惡斷不可得、一切當已一切出世間根機藥病、一切出世間正善學不可得成就、一種相似、如餘卷內廣說、如下第一大段內說、又一切阿鼻地獄等、位判、雖復同是當受一切无間苦、以因驗果、於內亦得、常有兩階、一者明、從无始世界、一切諸佛菩薩等、有緣已來、莫間(問)一切善惡等、皆悉普常不信盡一向无緣者、於一切阿鼻地獄等內、莫間(問)一切善惡等、皆悉普常不信盡一向无緣者、於一切阿鼻地獄等內、莫問一切諸佛菩薩等多少、皆悉普不能得令其暫得心苦者、明、從无始世界與一切諸佛菩薩等有緣已來、於一切諸佛菩薩等一切種種行內、但使得有信一行兩行等者、即得以其與一切諸佛菩薩等有緣行等邊威力加護、令其暫得止苦教其捨邪歸正不在其限、如大方廣佛華嚴經賢首菩薩品、明、得見光明所由、由過去同行隨喜見聞等因同故、所以得見光明法內說、亦名以因驗果說、大方廣十輪經、文當、非是三乘器、第五卷過半已前略說、文當、非是涅槃善根、第七卷內略說、像法決疑經與多部經義同、文當、三世諸佛怨家、減半卷已後說、佛藏經、文當、一切世間天人中大賊、一切世間怨家、諸佛大賊等、第四卷減半已前、大方廣十輪經、文當、一切佛、第四卷過半已前說、大般涅槃經、文當、一切經第九卷廿種喻內說、大方廣十輪經、文當、擾亂一切諸佛眾生、第五卷過半已後說 ᅟᅟ==[1] 往=住?== 第一大段明、驗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多少分齊、與十方世界所有地土有地土、一種相似義、如餘卷第一大段內廣說(又從已下說盡一切三階佛法內一切三階根機眾生已來餘卷內无文說) 又明、如大般涅槃經第卅四卷近初說、明、一切善人惡人多少分齊、唯應就一切脩道眾生說、未必皆悉普就一切眾生說、何以故、一者明、從惡向善說、乃至得道、二者明、從捨善向惡說、乃至不得道、三者明、若就一切脩道眾生說明多少分齊、唯與孤上下(抓上土)一種相似、得與佛滅度一千年已後、如餘卷第一段內八部經、此段下第九子段內十三部經等所說相當、若皆悉普說就一切眾生說、一切人道眾生諸根具足者无量无邊、即不得與佛滅度一千年已後、如上八部經十三部(經)等所說相當、四者明、犯四重罪作五逆罪眾生多少分齊、與十方世界所有地土一(種)相似、亦不與佛滅度一千年已後、如上八部經等相當、明、一切道俗、作五逆罪人至少故、又亦不與上八部經等義相違、何以故、明、一切道俗、但使食用一切三寶餘(飲)食財物等者、亦皆悉普是、一切犯四重罪作五逆罪眾生攝、何以故、明、一切三寶福田最上、位判、皆悉普是、一切四重五逆罪境界故(如大方廣十輪經第三卷過半已來後諸說、五者明、用僧諸物多少分齊、與十方世界所有地土一種相似、正與佛滅度一千年[A1]已後、如上八部經等相當、明一切道俗) 乃至被打被殺不肯食眾僧飲食財物者、唯與抓上土一種相似、不肯受打受殺用眾僧物者多少分齊、與十方世界所有地土一種相似、六者以明(明、以)空見驗有見、明、一切利根空見眾生多少分齊、與十方世界所有地土一種相似、亦不與佛滅度一千年已後、如上八部經十三部經等相當不相違、何以故、一者明、一切利根空見眾生、與一切利根有見眾生常相似不定、如大般涅槃經第九卷廿種喻內說、此段就現在緣驗、二者明、一切利根空見眾生、(无眾生)可度、无惡可斷、无善可脩、應不見三寶、應不能斷得惡、應无解行、而善星比丘、空見佛斷惡學解行等多少分齊、與一切利根有見眾生一種相似、此段就因果驗、以此文驗所以得知、一切利根空見眾生與一切利根根有見眾生常相似不定、唯除一世多得名利朋黨至多不相似者不在其限、亦名以人驗法說 ᅟᅟ==[A1] 已【CB】,巳【補編】== 又明、一切利根空見一闡提、依經文次第說、莫問一切善惡具足不具足、不久能斷一切善根、驗之、明、莫問得人身不得人身諸根具足不具足、生邊地不生邊地、犯四重罪不犯四重罪、作五逆罪不作五逆罪、用眾僧物不用(眾僧物)、信佛法不信佛法、不久會是不得人身、不久會是諸根不具足、不久會是生於邊地、不久會是犯四重罪、不久會是作五逆罪、不久會是用眾僧物、不久會是不信佛法、以空見驗有見、乃至餘卌五種等一切邪見成就眾生、如是類以可知、明卌五種等一切邪見成就眾生、如餘卷內廣說 第一段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內、位判、常唯一種眾生、莫問一切善惡持破戒(戒破)戒、歸一切三寶、度一切眾生、斷一切惡、脩一切善解行等多等少(少等)、餘名一空見有見眾生、二九種人、三九十六種道、四世間根機、五邪見成就、六顛倒、七阿鼻地獄、八誹謗正法毀呰賢聖、九煩惱牢固猶如金剛、十行壞體壞三乘根機、十一非是三乘器及涅槃善根、十二是三世諸佛怨家速滅佛法、十三一切世間天人中大賊、十四一切世間怨家、十五一切諸佛大賊、十六一切佛一切經皆悉普不能救得、十七擾亂一切諸佛、如上初段內說 又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亦名非是佛弟子、亦名是佛所不攝眾生、亦名佛所不攝眾生、亦名佛不聽在於一切佛法內出家眾生、亦名佛不肯為說一切法眾生、如佛藏經通上及(下)數說、第三卷過半已後文最廣說、大方廣十輪經第三卷過半已後第五卷減(半)已前等說 又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歸一切三寶、度一切三寶、度一切眾生、斷一切惡、脩一切善解行等多少、皆悉普是一切佛所不攝眾生、如下第十六子段內大方廣十輪經具足廣說 又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於一切佛法內唯除一切剃頭或名着染衣或名着袈裟邊是佛子攝不在其限、如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過半已後、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末等說 又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於一切佛法內、唯除於一切現在世中雖无別益以憐愍故、為生後世諸善種子、不在其限、如大般涅槃經說文顯易識、又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皆悉普名一切利根一切空見有見一切行壞體壞、一切戒見俱破、一切顛倒、一切一種眾生、何以以故、一者明、以後[1]一切第一第二兩階佛法內、有一切戒見俱不破、有一切破戒不破見兩種正見成就眾生、[1]驗之所以得知、一切第三階佛法內、唯有一切行壞體壞戒見俱破顛倒一切一種眾生(又[A2]已上一段就一切佛法邪正有无法分齊驗之)二者明、以空見多少驗有見多少、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多少分齊、與十方世界所有地土一種相似、准依大般涅槃經大方等陀羅尼經等說文顯易識、三者明、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文當、一切眾生、莫問一切道俗貴賤皆悉普輕賤一切佛法、薄淡一切三寶、无有真實、雖作眾善、求利求勝他故、无有一念作出世心、如像法決疑經與多部經義同近卷初說、四者明、文當、佛滅度後、文當、一切佛皆悉普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唯供養一切破戒比丘、乃至為作一切寺舍等時、大方廣十輪經第四卷減半已前說、五者明、文當、佛滅度二千年已後、唯有一切破戒无兩種比丘在、如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難當王、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同第九卷初減半已前說(又[A3]已上四段一切人邪正多少分齊驗之、[A4]已下一段就一切惡多少分齊驗之)六者明、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歸一切三寶、度一切眾生、斷一切惡、脩一切善解行等多少、皆悉普謗佛謗法通凡及聖、墮无量无邊刧、受苦不得脫阿鼻大地獄等、如下第十五子段內五部經等說、以此文驗所以得知(已上引經證知是非所由義、[A5]已下引經釋(知)是非、所由義) ᅟᅟ==[1] 【要】引(一切…眾生)六十三字== ᅟᅟ==[1] (驗…知)六字【補編】,〔-〕【要】== ᅟᅟ==[A2] 已【CB】,巳【補編】== ᅟᅟ==[A3] 已【CB】,巳【補編】== ᅟᅟ==[A4] 已【CB】,巳【補編】== ᅟᅟ==[A5] 已【CB】,巳【補編】== 又明、何以故明、於下十六子段內一一段內、各各有三義、一義釋、唯是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所由義、一義釋一切第二第三兩階佛法內、一切大乘一切少(小)乘同而不同義、同者十六子段義同一種相似无別故、名之為同、而後常有一切六度十二因緣四諦大乘小乘不同故、名之為異、一義釋、一切第二第三兩階佛法內、一切利根邪見正見三乘根機眾生、與一切第一階佛法內一切(利)根正見一乘根機菩薩同而不同義、明一切如來藏一切福德智慧二種莊嚴體性无別故、名之為同、而復常有一切三乘一乘不同故、名之為異、喻如阿耨大池、與八河水體常无別故、名之為同、而復常有阿耨大池與八河別故、名之為異、一種相似、如下十六子段內所說經等說 又明、一切第一階佛法唯有大乘名字无小乘名字、一切第二階佛法亦有大乘名字亦有小乘名字、一切第三階佛法、一者明有世間名字、二者明有人天名字、三者明有大乘小乘名字、如下第四大段內廣說 一者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種相似、唯受應身少分純與己同邊、或作所見佛同、或說法解法同、或出家眷屬同、或作在家眷屬同或斷惡脩善解行等同、何以故、一者明、以一切真應兩種身得道緣驗、二者明、以一切一乘三乘兩種根機得道因驗因果法內說、即如下說者是、唯偏用一切順己情惡魔等語、不用他一切違己情道俗語、淺深分齊、於一切三寶等、唯除自心所見長已外、於他所歸一切三寶等、莫問一切凡聖一種相似、一向畢竟永无有一偈一句一字一分一豪(毫)長可信可解可學可受行者、如佛藏經第二卷內、增上慢眾生、第三卷過半已前、摩訶衍經泥黎品等說、唯偏執朋黨諍訟如勝鬘經減半卷已前、佛藏經第二卷內等說、乃至如一切甚深大乘經等說、莫問一切凡聖一種相似、但使破其一切偏空偏有病等者、皆悉普是名以(□)驗法說 二者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種相似、但不免被破故、法華經第一卷過半已後說、文當、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无有餘乘若二若三、文當義當、乃至一切十方三世諸佛、亦一種相似、亦常以一佛乘故、為一切眾生說法、无有一切餘乘若二若三、又復以上十六子段等、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切解行病皆悉普一種相似、以法驗之所以得知、乃至一切甚深大乘經、破其偏有偏學三乘偏執朋黨諍訟、唯受應身少分純與己同邊順情惡魔等語、不受違情他語他法等、如上第一子段內說、亦名以人驗法說 三者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大小乘一種相似、俱是一切火宅根機、明、不能得捨得一切三界所由義、明、唯得為作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惡魔等所由義、明、唯得為說一切空見有見法所由義、唯由用己見唯由用順己情佛僧眾生語、一門狹小故、俱是一切窮子根機、明、不能得受一切聖人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所說一切正善佛法所由義、唯由唯用己見唯由用順己情佛僧眾生語一門狹小故、俱是一切化城根機、明、[1]唯歸一切一身別三寶、唯度一切一身別眾生、唯斷一切一身別惡、唯脩一切一身別善解行等、[2]世世各別、唯有一切短緣、一切短因、不歸一切普三寶、不度一切普眾生、不斷一切普惡、不脩一切普善解行等、世世常同无別、一切長緣一切長因所由義、由用己見唯由用順己情佛僧眾生語一門狹小故、如大般涅槃經第卅一卷過半已後、明、菩薩應作一切三塗塗眾生應作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等、摩訶衍經泥黎品、佛藏經第二卷過半已後、明、一切惡魔等教一切出家人、分張五部戒律別、各各相是非、第三卷減半已前、唯信一切惡魔等語徹到成就等者、皆悉普是、如下十三部經等說、若就一切第二階佛法內、一切利根正見成就三乘根機眾生說、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俱是一切火宅根機、俱是一切窮子根機、俱是一切化城根機、於一切三界內及一切三乘佛法內、唯用一切己見學捨學受、唯用一切利根三乘真聖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語、不用一切利根一切利根一乘真聖諸佛菩薩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語、如法華經火宅品窮子品化城品、大般涅槃經、文當、廣明(一)乘十號、義當、略明一乘十號、大般涅槃四種近因初明、文當、唯得用一種語、義當、即是四種下近因、義當、即是三乘後明、文當、得具足用三種語、義當、即是上近因、義當、即是一乘憍陳如品已下、文當義當、唯信阿難等聲聞不信菩薩、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第一卷、樂小乘眾生聞一乘佛法生疑不信、乃至餘一切甚深大乘經等說 ᅟᅟ==[1] 【要】引(唯歸…解行等)六十六字== ᅟᅟ==[2] (世世…短因)十四字【補編】,〔-〕【要】== 四者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種相似、皆悉普是、一切諱惡眾生、一者明、一切破戒比丘諱惡、二者明、持戒、歸三寶、度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一切增上慢人諱惡、三者明、分別一切佛法是非邪正長短一切不淨說法人諱惡、四者明、一切人見眾生諱惡、五者明、一切命見眾生諱惡、六者明、一切我見眾生諱惡、如佛藏經通上及下說、第一卷念佛品、第二卷十憂惱箭破戒比丘與增上慢人並說、第三卷近卷初說 又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畢竟不能得自見己惡徹到、又由自惡見故謂他亦惡(已上人語引經文說已下唯是經文說)如來於今說如是經、爾時、癡人猶尚不信、何況能信所說罪報、阿難、法應爾自、自身是惡、謂餘亦惡、如今第一懈怠比丘、爾時第一精進比丘、所不能及 又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雖在佛法內出家、去出法遠近分齊、如隔百千億三千大千世界、如出家一法既爾、乃至學餘一切佛法等亦如是類以可知(已上人語引經說[A6]已下唯是經文說)譬如阿難百千億三千大千世界中間曠遠、此弊惡人遠沙門法、猶尚如是、況得順忍況得涅槃 ᅟᅟ==[A6] 已【CB】,巳【補編】== 又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諱惡淺深分齊、又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皆悉普是諱惡、返更作惡眾生、又此段諱己一切惡淺深分齊、即是後段、求己一切好淺深分齊、又後段求己一切如(好)道俗多少分齊、即是此段諱己一切惡道俗多少分齊、何以故、明、但使諱己一切惡、即是求己一切好、但使求己一切好、即是諱己一切惡、何以故、明、下經文內、佛以世間喻佛法、所以人語說者、亦須以世間法與佛法並說(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阿難、若人誦持是經、所得功德、无量无邊、所以者何、破戒比丘、尚不能信誦讀教人、況於是中、得歡喜心、何以故、阿難譬如如惡賊於王大臣不敢自現盜他物者、不自言賊、如是阿難、破戒比丘成就非門法、尚不自言是惡、況能向餘人說、自言罪人、阿難、如是經者破(戒)比丘隨得聞時能降伏則有慚愧(已下亦是次第經文少有隔越)惡魔及諸眷屬、皆大憂惱、如墮十六種大坑大啼哭言、瞿曇沙門、知我覺我、常長夜、願佛滅後、破持戒者、助破戒者、欲令諸惡比丘不知佛法、但知讀誦、我欲於佛法中破安隱心、語言、此非佛法无有義趣(已下人語引經說)從此段初過一段後、又明已來、經文前、人語引經說者、如佛藏經通上及下說及依餘部經等說、唯是經文說者、如佛藏經第四卷過半已後說 又明、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文當、一切眾生、文當、一切道俗皆悉普求名求利求勝他盡(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一切眾生勤苦脩行、不會正理、作福彌積、獲報甚微、善男子、未來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輕賤我法、薄淡三寶、无有真實、雖作眾善、求名利求勝他故、无一念求作出世心(已下人語引經說)眾生內邪正並有、喻如一切為實(偽寶)內真實為實(寶偽寶)並有、一切行壞見不壞、正見成就眾生多少分齊、唯與抓上土一種相似、一切行見俱壞、唯純邪无正、邪見成就眾生多少分齊、與十方世界所有地土一種相似、准依大般涅槃經、大方等陀羅尼經等說文顯易識、又明、已上佛藏經一部說、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惡魔、唯偏教一切脩道人破戒、唯偏教一切脩道人學一切利善佛法、如摩訶衍經泥黎品說、明、惡魔唯教一切有見眾生、學一切別善佛法謗佛謗法、如大般涅槃經邪正品說、明、惡魔亦能得作出家人、亦得能得作在家人、亦能得作聖人、亦能得作佛等、如佛藏經第二卷過半已後、第三卷減[1]佛等如(說)、惡魔等唯教一切出家人分張五部戒律等別各各相是非、一切別善佛法、以此文驗、明、一切惡魔遍滿十方世界无處不有、有所以一切肉眼凡夫乃至未得法忍已來、自知不能得識一切眾生生邪正分齊者、乃至未得法忍(已)來、願不用一切人語、願不自用一切己見、如下十三部經等說、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唯偏將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別邪善佛法、作是一切利根真聖諸菩薩等一切別正善佛法作唯瞋唯罵唯打唯殺等者亦是、為明、一切肉眼凡夫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不得用一切人語、不得用一切己見所由義、如大般涅槃經四依品說、唯遣依一切正四依、不聽依一切邪四依者亦是、為明一切肉眼凡夫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不得用一切人語、不得用一切己見所由義、如佛藏經第三卷減半已前說、明、一切肉眼凡夫、分別一切佛法是非邪正長短名為不淨說法、得罪過於殺三千大千世界滿內眾生、發願寧自以利刀割舌、不應眾中不淨說法等者亦是、為明一切肉眼凡夫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不得用一切人語、不得用一切己見所由義、如大方廣十輪經說、明、利根眾生發願乃至來(未)得法忍已來、一者願不受身、二者願不作種種人至(主)、三者願不作下賤人、四者願不作斷事人、若作是等、處(必)當不免墮於(阿)鼻地獄等者、亦是、為明一切肉眼凡夫、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不得用一切人語、不得用一切己見所由義、唯除一切行法行王、亦名一切國王、亦名一切灌頂剎利王、亦名一切人王、如餘卷等(第)一大段內廣說不定、若能得依一切第三階佛法住持一切三寶住持一切國土利益一切眾生不在其限、如大方廣十輪經第六卷過半已後、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過半已後等說 ᅟᅟ==[1] 佛=半?== 五者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種(相)似、俱自高輕他、自是非他、謗佛謗法、通凡及聖(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經文說)爾時眾會、无量百千聲聞、无量百千菩薩摩訶薩、從坐而起、自歸向佛、發露懺悔、我等皆於過去无量諸佛法中、若任法器及不任者、諸聲聞眾、多起譏呵、自擧輕他、誹謗毀罵、揚惡遏善、以是業障、墮三惡道、具受苦痛、雖復供養過去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眾、乃至懺悔、受持禁戒、得聞佛法自學教他、但以誹謗餘業障故、不能得趣寂滅涅槃及禪定樂(已下人語引經說)如大方廣十輪經通上及下、第六卷近初說、如下第十五子段內五部經等說、乃至一切甚深大乘經、破其偏空偏有偏學三乘偏執朋黨諍訟、唯受應身少分純與己同邊順情惡魔等語、不受違情他語他法等、如上第一子段內說(又此段與下第十五子段義无別、唯為明引經證一切第三階佛法因、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俱作多惡等經文文義具足在於此段所以說之耳) 六者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種相似、俱不解一切第一階佛法內一切一乘佛法、如勝鬘經通上及下過半卷已後說、文當、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何況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行壞體壞、戒見俱破、顛倒九種人、亦名一切十七種等一切最大惡一切三乘根機眾生、餘如上第一子段內說 又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種相似、以果驗因以(因)驗果、從无始世界已來、於一切十二部經內、唯有文解无義解、於一切佛一切僧一切眾生一切斷惡行一切修善解行等內、唯學一切別真別正佛法、不學一切普真普正佛法、亦名唯歸一切三寶、度一切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解行等、一切如來藏一切相佛法、不學一切如來藏一切體佛法、以下十三部經等驗之所以得知 七者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種相似、俱學一切空見有見不可迴得、如上初段明、一切空有同異法內、如下第十五子段內五部經等說、餘如上第一子段內說(又已上七子段亦有打他殺他乃至被打被殺不退、以(此)文先无故、所以不說之、已下以見先有故、所以說之) 八者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種相似、唯偏自諱己一切惡、唯偏返見他一切惡、一切廿六種等、一切阿鼻地獄惡、打他殺他乃至被打(被)殺不退、如下第三大段內一段說者是、餘如上第一子段內、如下第九子段內等說 九者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種相似、不肯唯偏見自身一切惡、以一切善從一切惡、皆悉普作惡解、唯偏見自身一切善、以一切惡從一切善、皆悉普作善解、打他殺他乃至被殺不退、何以故、明、文當、佛滅度後、文當、千佛、百千萬億佛、一切佛、一切經、一切菩薩、皆悉普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文當、菩薩聖人及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向他方及死後時、文當、廣明一切利根空見一闡提、一切利根有見增上慢眾生、惡賊、狗菩薩、六師外道、惡魔、㫋陀羅、无慚愧僧、以驢唯狗驢菩薩、亦名一切十七種等、一切最大惡眾生競興、滅一切佛法時、又明、如寶梁經說文顯易識、文當、菩薩聖人及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向他方及死後時、大方廣十輪經第四卷滅(減)半已前、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第十卷偈頌內大薩遮尼乾子經第四卷過半已前等說、皆明、聖人及利根正見成就凡夫等向他方 又明、知(如)月燈經說文顯易識、文當、遣為佛滅度後眾生說、文當義廣(當)、明、一切无明相法、文當、增上慢眾生、將聖人作、文當、殺聖人 又明、如法華經方便品不輕菩薩品說、方便品文當、五百增上慢皆比丘、唯信佛說三乘佛法、不信佛說一乘佛法、不輕菩薩品內、文當、佛滅度後、文當、正法滅後、文當、像法時、文當、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時、文當、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普不信不輕菩薩唯瞋(唯)罵唯打 又明、如迦葉經第一卷內說、文當、佛滅度五百年已後、文當、千佛(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通下第二卷內說、文當、四天下一切出家人、皆悉普不信達摩善法二菩薩比丘 又明、如大般涅槃經第九卷過(半)已後說、文當、於我滅後、義當、於佛滅度後、次下經文說、文當、唯諸菩薩摩訶薩等、能於是經、取真實義、不着文字([A7]已上人語引經說[A8]已下唯經文說)善男子、我涅槃後、正(法)未滅餘八十年、爾時、是經於閻浮提當廣流布、是時當有諸比丘、抄略是經、分作多分、能滅正法色香美味、是諸惡人、雖復讀如是經典、滅除如來深密要義、安置世間莊嚴文飾无義之語、抄前着後抄後着前、後着中着前後、當知、如是諸惡比丘、是魔伴侶([A9]已下人語引經說)次下經文說、文當義當、由於佛經內多安人語故、令佛經內一切正法一切正義、皆悉普滅盡、正法正義在者唯如蚊子澤、准依大方廣十輪經說、一切出家人、唯有剃頭或名着染衣或名着袈真(裟)僧不滅、住持一切三寶等不滅、驗文之於一切十二部經內、亦唯有一切真經卷、一切真經文不滅、如蚊子澤一種相以(似)、於一切內亦唯有一切真形像佛在、又蚊子澤者、如上經文記(說)、即蚊子尿水是(已上人語引經說[A10]已下唯是經文說)復次善男子、如蚊子澤不能令此大地沾洽、當來之世、此經流布、亦復如是、如彼蚊(子)澤、正法欲滅、是經先當促於此地知、當知即是正法衰相(已下人語引經說)又於大般涅槃一部經內、所有不信佛及殺聖人等者、皆悉普是、又明、如大般涅槃經第九卷末說、文當、明於佛大乘經內增加人語至滿八分、猶勝小乘經一千倍者、文當義當、就一切第一第二兩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說、何以故、文當、明以空見驗有見、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行)壞體壞戒見俱破、顛倒九種人、亦名一切十七種等、一切最大惡眾生、若先學一切小乘佛法令其出世間善根成就訖、然後學一切甚深大乘佛法、莫間(問)一切大乘小乘佛法、俱得具足成就、若先學一切甚深大乘佛法、莫間(問)一切大乘小乘佛法、俱不免滅壞、如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過半已後說、以此文驗所以得知、大般涅槃經內說者、唯是為一切利根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說、不為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說 ᅟᅟ==[A7] 已【CB】,巳【補編】== ᅟᅟ==[A8] 已【CB】,巳【補編】== ᅟᅟ==[A9] 已【CB】,巳【補編】== ᅟᅟ==[A10] 已【CB】,巳【補編】== 又明、如像法決疑經說與多部經義同、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文當、一切眾生、文當、一切道俗並說、皆悉普求名求利求勝他盡 (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一切眾生、勤苦修行、不會正理、作福彌積、獲報甚微、善男子、未來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輕賤我法、薄淡三寶、无有真實、雖作眾善、求利求勝他故、无一念作出世心(已下人語引經說)決(次)下經文說(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 [1]善男子未來世中諸惡比丘、在在處處講說經律隨文取義、不知如來隱覆秘密(已下人語引經說)次下經文說(已上人語引經[2]說已下唯是經文說)像法之中、諸惡比丘、不解我意、執己所見宣說十二部經、隨文取義作決定說、當知此人三世諸佛怨家速滅我法、善男子、諸佛說法常依二諦、說世諦法時不[3]違第一義諦、指近以[4]樹(標)遠立像表玄、諸惡比丘於此義中不能解了、誹謗不信隨相取義、曆(歷)劫受殃、是諸比丘、亦復自稱我是法師我是律師我是禪師、此三種學人能滅我法更非餘人、此三種人[5]造(迭)相說過造(迭)相毀呰、此三種又(人)入(於)地獄猶如箭射(已下人語引經說)如像法決疑經與多部經義同滅(減)半卷已前說 ᅟᅟ==[1] 已下依【聖】載錄以【興】校異== ᅟᅟ==[2] 〔說〕-== ᅟᅟ==[3] 違+(違)== ᅟᅟ==[4] 樹遠=㯹速== ᅟᅟ==[5] 造=越== 又明、如[6]最妙勝定經說與多部經義同、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文當、法師解說佛語萬不着一、文當義當、一切道俗皆悉普不識聖人皆悉普於佛一切十二部經內、抄前着後抄後着前、滅一切十二部經內一切正法一切正義皆悉普盡、喻如一切盲人指天上日若大若小若寬[1]若狹、一種相似、喻如一切䪭(聾)人自言我聞天上說法之音、一種相似、即如上經文說、明十三部經沒入於地者是、准依大方廣十輪經說、一切出家人准(唯)有剃頭[2]或名著染衣[3]或名著袈裟真僧、住持一切三寶等不滅、驗之於一切十二部經內亦准(唯)有一切真經卷一切真經文不滅在、於一切佛內亦唯有一切真形像佛在([A11]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此諸比丘亦復如是、世有文殊大迦葉等現入其[4]中、竟(競)共打罵、[5]驅逐令出、不令得住、亦如師子居香山中、一切虫狩皆不來迎、師子去後、百狩毒虫共相鳴呼入香山中、取其[6]甘果飲其流泉皆令枯涸、香山神仙不復擁護、便生毒草食者命終、吾滅度後、一切比丘取我十二部經、競共讀誦、以上者(著)中、以中著下、以下著上中著前經(後)、非義言義、義言非義、亦如外道[7]各言[8]我是(已下人語引經說)如最妙勝定經與多部經義同過半卷已後說 ᅟᅟ==[6] 最=來== ᅟᅟ==[1] 〔若〕-== ᅟᅟ==[2] 或=我== ᅟᅟ==[3] 或=我== ᅟᅟ==[A11] 已【CB】,巳【補編】== ᅟᅟ==[4] 〔中〕-== ᅟᅟ==[5] 驅=驗== ᅟᅟ==[6] 甘=耳?== ᅟᅟ==[7] 各=俗== ᅟᅟ==[8] 我+(我)== 又明、如大薩遮尼乾子經[9]第三卷過半已後說、文當、於末世時、義當、佛滅度後、文當、正法不行、邪法競興、眾生心惡趣(起)三種過、文當義當、一切正法不行時、唯有一切三種顛倒眾生時、何以故、明與此段上下十三部經內多部經千年已後同如餘卷第二大段內廣說(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有二子段、一一段初各除三家學(字)已外、餘者唯是經文說) ᅟᅟ==[9] 〔第〕-== 一者明、云何名為樂於非法貪心、答言、大王於十不善惡業道中生於樂心、是名樂於非法貪心、二者明、云何名為顛倒貪心、自己手力得諸資生、依時節得、依正法得、依如法得、不生足心更求他財、如是名為顛倒貪心、三者明、王言、大師云何名為邪法罪納(羅網)之所纏心、答言、大王於諸外道非義論中起義論想、於无益論生利益想、於非法中生是法想、於末世時、非是智者所作論中以為正論、生於信心、薰修邪見、以為福德、是名[1]邪法羅納(網)[2]纏心(已下語人(人語)引經說)又大薩遮尼乾子經、文當、義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以下雜阿含經、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文當、十善悉壞、驗之、與大薩遮尼乾子經、佛滅度後、正法不行時、唯有一切三種顛倒眾生時、第一顛倒、文當、於十不善惡業道中、生於樂心、文義具足一種相似 ᅟᅟ==[1] 邪=取== ᅟᅟ==[2] 纏=經== 又明、如雜阿含經第廿五卷近初說、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為(唯)是經文說)過千年後、我教法滅時、當有非法出於世間十善悉壞、[3]閻浮提中惡風暴起、水雨不時、世多飢饉、雨則[A12]災雹、江河消滅、花菓(果)不成、人无[4]光澤、虫村[5]鬼村悉皆河消滅花果不成人无光澤虫持磨滅、飲食失味、珍寶沈沒、人民眼(服)食庶[1] \[(刃*刃)/(刃*刃)]草木時(已下人語引經說)又此部經內上、文當、佛滅度後一千年已後、佛導(噵)我教法滅非(時)、當有非法出於世間十善悉[2]壞、[3]與上大薩遮尼乾子經說、於末世時、正法不行邪法競[4]興、於十不善道中生於樂心、文義具足一種相似、又大集月藏分經、文當、法[5]滅盡品、文當、四方惡王一時俱起、破[6]壞塔寺殺害比丘、難[7]著王與雜阿含經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佛導(噵)我教法滅時、四方惡王一時俱起、破壞塔寺殺害比丘、難當王同是一注(法)、文義具足一種相似 ᅟᅟ==[3] 閻=聞== ᅟᅟ==[A12] 災雹【CB】,交[雨/厄]【補編】== ᅟᅟ==[4] 〔光〕-== ᅟᅟ==[5] 〔鬼村〕-== ᅟᅟ==[1] 〔[(刃*刃)/(刃*刃)]〕-== ᅟᅟ==[2] 壞=德== ᅟᅟ==[3] 與=興== ᅟᅟ==[4] 興=與== ᅟᅟ==[5] 〔滅〕-== ᅟᅟ==[6] 〔壞〕-== ᅟᅟ==[7] 著=看== 又明、如摩訶[8]摩耶經第二卷、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說、一者明文當、出家人袈裟變因(白)不[9]受染色、義當、一切出家人袈裟變白不受染色、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過半已後說、一切出家人有兩種、又一切[10]出家人既有兩種、一切袈[11]裟色亦有兩種、一者初明、一切剃頭着染衣袈裟僧出家人、乃至一切佛法未皆悉普滅盡已未(來)當[12]在不滅、人既常在不滅、一切袈裟青黑木蘭色亦[13]當在[14]常不變白常受染色不滅、如大集月藏分經[15]與雜阿含經同第九卷近初說、文當、佛滅度[16]二千年已後、明剃頭着染衣袈裟僧不滅、乃至向[17]後[18]唯[19]噵不滅、未出滅之時節、以此文驗所以得知、二者後明、一切應四諦趣向三乘僧出家人、上下十三部經等內多部經說、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一切聖人一切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僧皆悉普滅盡、一切十二部經內一切正法一切正義亦皆悉普滅盡、於一切十二部經內、唯有一切真經卷一切真經文不滅在、唯(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過半已後說、與一切出家人內唯有剃頭着染衣袈裟僧不滅在、一種相似、於一切佛內、亦唯有一切真形像不滅在、一種相似、人既滅盡一切袈裟亦變白不受染色類以可知、二者明、一切經藏皆悉普入龍王宮盡、亦是一切經藏內一切正法一切正義皆悉普入龍王宮盡、唯有一切真經藏一切真經卷一切真經文猶在不滅、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過半已後說、與一切出家人剃頭着染衣袈裟僧不滅在、一種相似、於一切佛內亦唯有一相真形像不滅在、一種相似、又摩訶摩耶經內、亦破壞[1]塔寺、殺害比丘、又摩訶摩耶經內、就[2]家癈與(廢興)滅明佛滅度一千年已後時滅、[3]不就佛滅度一千年已時(後)後(時)滅明處[4]癈(廢)興滅、何以故、明[5]與上下十[6]二部經內多部經同、以此文驗所以得[7]知 ᅟᅟ==[8] 〔摩〕-== ᅟᅟ==[9] 〔受〕-== ᅟᅟ==[10] 〔出〕-== ᅟᅟ==[11] 裟+(裟)== ᅟᅟ==[12] 在+(當在)== ᅟᅟ==[13] 當=常== ᅟᅟ==[14] 〔常〕-== ᅟᅟ==[15] 與=興== ᅟᅟ==[16] 二=三== ᅟᅟ==[17] 〔後〕-== ᅟᅟ==[18] 唯=准== ᅟᅟ==[19] 噵=導== ᅟᅟ==[1] 塔+(塔壞)== ᅟᅟ==[2] 家癈=處== ᅟᅟ==[3] 〔不就佛滅〕-== ᅟᅟ==[4] 癈興=廢與== ᅟᅟ==[5] 與=興== ᅟᅟ==[6] 二=三== ᅟᅟ==[7] 知+(三階佛法卷第三下上五卷內)== [8]又明、如佛藏經說、文當、佛滅度後、文當、百千萬億佛、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義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如餘卷第二大段初廣說(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舍利弗如是惡人覆藏假(瑕)疵、多欲多求以財自活、惡魔知心為作方便、令其卒(乖)異各共散壞、一味僧寶分為五部、既有五部[1]則生諍訟、[2]立(互)相是非論說過共(失)、舍利弗、如今比丘互相教化互相恭敬、同心共行隨順佛說、爾時比丘不相教化不相恭敬、見作惡者畏而捨去、不能以法共相教誨、或時雖有多聞深智、猶懷憍慢輕賤餘人、各以所是自立其論、不喜相見況能受教、舍利弗、如來在世三寶一味、我滅度後分為五部、舍利弗、惡魔於今猶尚隱身、佐助調達破我法僧、如來大智現在世故、弊魔不能成[3]其大惡、當來之世惡魔變身、作沙門形又(入)於僧中種種邪說、令多眾生入於邪見為說邪法([A13]已下人語引經說)次下經文說([A14]已上人[4]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爾時惡魔說、如是等邪貪著事、如是事者、非諸佛及佛弟子所說、爾時惡人為魔所迷、各執所見我是彼非、舍利弗、如來豫見未來世中、有如是等破法事故、說是深經悉斷惡魔諸所執著、舍利弗、當爾之時[5]閻浮提內、多是增上慢人(已下人[6]說語引經說)如佛藏經第二卷滅(減)半已前過半已後說、又分一切五部戒律等別、唯除一切聖[7]人一切利根正見成[8]就凡夫不在其限、如律文等說(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爾時增上慢人偏執者多、惡魔有後(又復)迷[9]惑在家出家者心、令執非法、說正法若(者)少於[10]拔(援)助、則便散壞不復得立(已下人語引經說)又初先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邪、見成就顛倒增上慢人徒侶、[11]喜樂難問推求佛法第一實義、後明、一切利根正見成就眾生[1]喜樂問難推求佛法第一實義、又一切正見成就眾生雖[2]復得說正佛法、由徒侶至少行坐无處、唯除得一切天王人王與作授護者不在其限([A15]已上人語引經說[A16]已下唯是經文說)諸天間(聞)此皆大歡喜、稱揚讚嘆是利根者、喜樂問難各皆成就无生法忍、如是人等、令(合)集一處共為徒侶、人眾既劣(少)勢力亦弱、舍利弗、爾時我諸真子、於文(父)種族尚无受語況得供養經正(住止)塔寺、舍利弗、汝汝且觀之、爾時如來便為輕微、我滅度後我諸子等、成就善字(寂)无所得忍時、亦輕賤[3]我以是故、於无數劫摧諸怨敵、化諸一切天王人王令心清淨、所以爾者、令我諸子得安文(父)位(已上人語引經說)[4]次下經文、就喻說明、一切利根正見成就眾生、為學一切无名相法[5]故、乃至被殺如佛藏經第二卷過半已後說、文當、不淨說法者有五過失、又通上及下說、義當、明一切利根空見有[6]見眾生分別一切佛法是非邪正長短者、有五過失、文當、一者自言盡知佛法、義當、於一切經律論等部部能得從首至末[7]差別是非邪正長短盡者、與自言盡知佛法相當(已上人語引經說[A17]已下唯是經文說)舍利弗、不淨說法者有五過失、何等為五、一者自言盡知佛法、二者說佛經時出諸經中相違過失、三者於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經法、五者以利益(養)故、為人說法、舍利弗、如是說者、我語(說)此人當[1]墮地獄不至涅槃、復次舍利弗、說法比丘處在大眾、信樂法者為敷高坐、捨佛正法而[2]說外道嚴飾文辭、我久勤苦求是法寶而此惡人捨置不說、但心(以)經中相違語義互相是非、不順正法、於聖法中、高心自大、隨竟(意)而說、為求利養、舍利弗、若比丘說法[3]雜外道義、有善比丘勤求道者、應從座去、何以故、舍利弗、有信白衣敷置高坐、不應演說外道語義、若不去者非善比丘、亦復不名隨佛教者、舍利弗、說法甚難、如是說者、我說此人名為外道尼揵弟子非佛弟子、是說法者命終之後、當生尼揵子道、何等是尼揵子道、邪[4]見是尼揵子道、何等為邪見、謂是地獄畜生餓鬼、何以故、舍利弗、身[5]不證法而在高坐、身自不[6]知而教人者、法(必)[7]墮地獄、舍利弗、如是因緣如來悉知、我諸弟子以種種門[8]利種利(種)因緣種種諸見滅我正法([A18]已下人語引經說)文當義當、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分別一切佛法是非邪正長[9]知(短)、自誑誑他一切道俗、喻如一切誑人誑他一切生盲眾生墮坑而死一種[10]相似、又文當義當、明於一切道俗內唯除[11]兩人三人已外、餘者一切皆悉普是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分別一切佛法是非邪正長短、自誑誑他一切道俗、喻如一切誑人[12]誑他一切生盲眾生墮坑而死、一種相似、何以故、明以本攝末故、又文當義當、明於一切道俗內唯除兩人三人讀誦佛經已外餘者、一切皆悉普唯讀一切六師外道經法(已上人語引經說[A19]已下於(唯)是經文說)舍利弗、當來比丘好讀外經、當說法時、莊校文辭令眾歡樂惡魔爾時時(助)惑眾人障礙善法、若有貪著音聲語言巧飾文辭、若復有人好、讀外道經者、魔皆迷惑命(令)心安隱、若有比丘修佛法者、令生疑惑滅(咸)使眾人不復供養、或有比丘若二若三、已讀佛經便使命(令)求外道經法、先自看者讚言善好、是諸人等、為魔所惑覆障惠眼、[1]深貪利養、[2]看諸外道(書)、猶如群盲為誑所欺、皆使令墮深坑而死、舍利弗、諸生盲人即是比丘、捨佛无上道求外道經盡(書)、誑人是惡魔、深坑是邪道([3]以上人語引經說)又已下猶是上經文次第未盡、已上文當義盡(當)、[4]就一切十二部經法辨邪正多少分齊、已下就一切衣食等、辨邪正多少分齊、文當義當、於一切道俗內實實不求一切好衣好食等者、唯除兩人三人已外、餘者一切皆悉普求一切好衣好食等、盡為一切好衣好食等所誑墮於阿鼻大地獄等、喻如一切盲人為誑人所誑墮坑而死、一種相似(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舍利弗、如群盲人捨所得物欲詣大施而墮深坑、我諸弟子亦復如是捨麤衣惡食而[5]函(逐)大施求好供養、以世利故失大智惠、而墮深坑阿鼻地獄(已下人語引經說)又已下猶是上經文次第未盡(已下(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准(唯)是經文說) ᅟᅟ==[8] (三階佛法卷第四)+又== ᅟᅟ==[1] 則=財== ᅟᅟ==[2] 立=五== ᅟᅟ==[3] 其=五== ᅟᅟ==[A13] 已【CB】,巳【補編】== ᅟᅟ==[A14] 已【CB】,巳【補編】== ᅟᅟ==[4] 語=說== ᅟᅟ==[5] 〔閻〕-== ᅟᅟ==[6] 〔說〕-== ᅟᅟ==[7] 〔人〕-== ᅟᅟ==[8] 〔就〕-== ᅟᅟ==[9] 惑=或== ᅟᅟ==[10] 拔=授== ᅟᅟ==[11] 喜=熹== ᅟᅟ==[1] 喜=熹== ᅟᅟ==[2] 復得=得復== ᅟᅟ==[A15] 已【CB】,巳【補編】== ᅟᅟ==[A16] 已【CB】,巳【補編】== ᅟᅟ==[3] 我=亦== ᅟᅟ==[4] 次=以== ᅟᅟ==[5] 〔故〕-== ᅟᅟ==[6] 〔見〕-== ᅟᅟ==[7] 差=分== ᅟᅟ==[A17] 已【CB】,巳【補編】== ᅟᅟ==[1] 墮=隨== ᅟᅟ==[2] 〔說〕-== ᅟᅟ==[3] 雜=離== ᅟᅟ==[4] 見+(見)== ᅟᅟ==[5] 不=未== ᅟᅟ==[6] 知=和== ᅟᅟ==[7] 墮=隨== ᅟᅟ==[8] 〔利〕-== ᅟᅟ==[A18] 已【CB】,巳【補編】== ᅟᅟ==[9] 知=和== ᅟᅟ==[10] 相=種== ᅟᅟ==[11] 兩=而== ᅟᅟ==[12] 〔誑〕-== ᅟᅟ==[A19] 已【CB】,巳【補編】== ᅟᅟ==[1] 深=染== ᅟᅟ==[2] 看=者== ᅟᅟ==[3] 以上=已下== ᅟᅟ==[4] 就=說== ᅟᅟ==[5] 函=遂== 舍利弗、是名佛法第一義門、謂无憶想分別、无此无彼、而是癡人在大眾中說於邪見、自以憶想分別教人、此是佛法此是聖道、如是癡人則為誹謗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如是癡人名惡知識不名善知識、舍利弗、怨雖奮(奪)命但失一身、如是癡人不淨說法、千萬億刧為諸眾生作[1]大衰惱、是人癡冥覆佛菩提本心、貪著還復熾盛相續不斷、以貪著故往來五道、无善逕路生死不斷、是故舍利弗、不淨說法者得罪極多、亦為眾生作惡知識、亦謗過去未來今佛、舍利弗、置此閻浮提眾生、若人悉奪三千大千世界眾生[2]命、不淨說法罪多於此、何以故、是人皆破諸佛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助魔事、亦便(使下)眾生於百千萬世受諸衰惱、但能作傳(縛)不能令解、當知、是人於諸眾生、為惡知識為是[3]妄語、於大眾中謗毀諸佛、以是因緣墮大地獄、教多眾生、以邪見事、是故名為惡邪見者(已下人語引經說)是故當知、是人寧自以利刀割舌、不應眾中大(不)淨說法、如佛藏經第三卷減半已前說 ᅟᅟ==[1] 大=人== ᅟᅟ==[2] 〔命〕-== ᅟᅟ==[3] 妄=盲== 又明、如大方廣十輪經第二卷滅(減)半已前、文當、[4]佛滅度後、第四卷過半已前、文當、一切諸佛皆悉普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義當、佛滅度或一千年已後、或一千五百年已後、如餘卷第二大段初廣說、文當(已上人[5]語引經[6]說[7]已下唯是經文說)於諸世間當(常)行誹謗語、剎利㫋陀羅、婆羅門㫋陀羅、壞亂佛法於我法中如(而)得出家、常毀破戒作諸惡行、而剎利婆羅門盡心供[1]養(已下人語引經說)文當義當、一切道俗莫問貴賤一種相似、皆悉普不信一切聖人持戒比丘皆悉普盡時、文當義當、不信一切伽藍聚落外、一切學十二頭陀持戒比丘、皆悉普盡時、文當義當、不信一切伽藍聚落內、一切少欲知足省事持戒比丘皆悉普盡時、文當義當、一向准(唯)純偏信一切破戒比丘、一向准(唯)純偏[2]說一[3]向破戒比丘好、一向准(唯)純偏供養一切破戒比丘、一向准(唯)純偏守護一切破戒比丘、一切向准(唯)純偽(偏)為一切破戒比丘作一切寺舍等時、文當義當、一向不信一切聖人持戒比丘及一切凡夫內一切持戒比丘、一向准(唯)說一切聖人持戒比丘及一切[4]凡夫內一切凡夫內一切持戒比丘惡、一向不供養一切聖人持戒比丘及一切凡夫內一切持戒比丘、一向不守護一切聖人持戒比丘及一切凡夫內一切持戒比丘、一向不為一切聖人持戒比丘及一切凡夫內一切持戒比丘作一切寺舍等時、唯瞋唯罵准(唯)打准(唯)殺、又三卷經從卷初發首明、文當、剎利㫋㫋陀羅婆羅門施㫋陀羅沙門㫋陀羅大臣㫋陀羅由一向准(唯)純偏信一切破戒比丘等一向不信一切持戒比丘等故、文當、先修善根今悉消滅、乃至墮於阿鼻地獄等、如大方廣十輪經第四卷過半已前說 ᅟᅟ==[4] 〔佛滅…當〕十三字-== ᅟᅟ==[5] 語=說== ᅟᅟ==[6] 〔說〕-== ᅟᅟ==[7] 〔已下〕-== ᅟᅟ==[1] 養=卷== ᅟᅟ==[2] 說一向=信一切== ᅟᅟ==[3] 向+(破戒比丘一向唯純偏一切)十一字== ᅟᅟ==[4] 凡夫+(比丘)== 又明、如大集月藏分經與[1]雜阿含經難當王、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同第十卷內說、文當、法滅盡品、文當義當、由一切道俗說一切利根真聖及正見成就凡夫等是非好惡長短故、令一切聖人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皆悉普向他方盡、准(唯)有不信一切佛法、一切惡鬼神一切惡夜叉羅剎等在、遍滿世界殺害眾生、乃至下經文說、文當、四方惡王一時俱起、破壞[2]塔寺殺害比丘等者、亦由不信一切佛法、一切惡神一切惡夜叉羅剎等助之故、又已上十[3]二部經等十三段廣說竟 ᅟᅟ==[1] 〔雜〕-== ᅟᅟ==[2] 塔=壞== ᅟᅟ==[3] 二=三== 又明、何以故、明、文當義當、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唯偏將一切剎(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邪善佛法[4]僧眾生斷思(惡)修善解行等作是、一切利根真聖諸[5]佛菩薩聲聞緣覺、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一切正善佛法僧眾生斷惡修善解行等作[6]非、唯瞋[7]唯罵唯打唯殺等者、皆悉普是、何以故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於一切七十種等所說一切佛法內、莫問佛導一切[8]凡聖俱得學不得學、常一向准(唯)純偏選取順己情多順一切道俗情佛法學之、但佛不順己情多不順一切道俗情佛法一切皆悉普不學之多者、皆悉普稱一切道俗情、所以得不被瞋不被罵不被打不被殺、以前驗後說、亦名以後正驗前邪說、一切[1]聖人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但使佛導一切凡夫聖俱得學佛法、莫問順己情不順己情、順一切道俗情不順一切道俗情、一切皆悉普學之多者、皆悉普不稱一切道俗情、所以准(唯)被瞋唯被罵准(唯)被被打唯被殺、如上十三部經等說、如大般涅槃經通上及下第卅一卷過半已後、第卅三卷減半已前、大方廣佛花嚴經十住品第六經(住)第七住、十𢌞向品第一𢌞向等說、又莫問一切請(諸)佛菩薩行位上下一切因果、雖別會有少分相似義同、以上驗下所以得知、又亦名以一切違順多少所由果驗一切違順多少所由因說、又上十三部經等亦名出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不解一切佛法邪正分齊一偈一句一字一分一豪(毫)之義、又上十三部經等亦名法說、已下[2]喻說有三部經就四種[3]喻說、文當義當、明一切道俗皆悉普不識一切佛法邪正分齊一偈一句一字一分一豪(毫)之義、一部經說、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文當、法師解說佛語萬不著一、文當義當、明一切道俗分別一切佛法是非邪正長[4]短、喻如一切盲人指天上日若大若小若寬若狹、一種相似、文當義當、明一切道俗分別一切佛法是非邪正長短、喻如一切聾人自言我聞天上說法之音、一種相似、文當、不識聖人[5]競共打罵驅遂(逐)令出不令得住、如最如妙勝定經與多部經義同過半卷已後說、一部經說、文當義當、佛滅度一千[1]年已後如餘卷第二大段內廣說、明一切道俗分別一切佛法是非邪正長長短、自誑誑他、一切道俗喻如一切誑人誑他一切盲人墮坑而死、一種相似、如佛藏經第三卷減半已前說、一部經說、義當、佛滅度或一千年已後、或一千五[2]百年已後、如餘卷第二大段內廣說、文當義當、明一切道俗分別一切佛法是非邪正長短、喻如遣一切盲人識一切七寶同異一種相似、如大方廣十輪經通上及下第五卷過半已後說、乃至一切甚深大乘經破其偏空偏有偏學三乘、偏執朋黨諍訟、唯受應身少分[3]純與己同邊順情惡魔等語不受違情他語他法等、如上第一子段[4]內說、亦名以[5]人驗法說 ᅟᅟ==[4] 〔僧〕-== ᅟᅟ==[5] 〔佛〕-== ᅟᅟ==[6] 〔非〕-== ᅟᅟ==[7] 〔唯〕-== ᅟᅟ==[8] 凡+(夫)== ᅟᅟ==[1] 聖=耶== ᅟᅟ==[2] 喻=唯== ᅟᅟ==[3] 喻=俞== ᅟᅟ==[4] 短=知== ᅟᅟ==[5] 競=竟== ᅟᅟ==[1] 年=歲== ᅟᅟ==[2] 〔百〕-== ᅟᅟ==[3] 純=紛== ᅟᅟ==[4] 內說=說內== ᅟᅟ==[5] 〔人〕-== 又明、此第九字子段與下第十子段相成、第九子段由第十子段成、第十子段由第九子段成、所以、第九子段內亦廣明第十子段內所說法 又明、何以故、文當義當、明、一切邪見成就顛倒道俗內、亦名一切[6]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內、或有人造經者、或有人改他經文及義者、或有真是佛經不上經餘(錄)者、或有真是是佛經導(道)非是佛[7]經者、所以若依經部、唯得依大部經多部經[8]說、大部經多部經各[9]各盡一部義同、若依經品、唯得依大部經內品多品經說、大部經內品多[1]經各各盡一品義同、若依經段、唯得依大部經內段多段經說、大部經內段多段、經(段)各各盡一段義同、不得依小部經少部經說、各各或一句或兩句或三句說不盡一部義同、不得依少部經內品少品經、各各或一句或兩句或三句說、不盡一品義同、不得依少部經內段少段經說、各各或一句或兩句或三句說不盡一段義同、一者明如大般涅[2]槃經第九卷過半已後說、文當、佛涅槃後、諸惡比丘、抄略是經、分作多分、能滅正法、又下經文說、恒河第一人、文當、不信大般涅槃經、二者明如佛藏經第二卷滅(減)半已前說、文當、[3]於說法者心多不信、得聞如是佛所說經、違逆不受、而作是言、此非佛說、教語餘人、第三卷滅半已前說、文當、三者於諸法中心疑不信、大雲經第五卷內說、文當、不信大雲經、以此文驗、所以得知、又於此段文義俱同、內明不得[4]慶(廢)大依小癈(廢)多依少、若无大无多、但使導(道)是佛經、莫問大小多少俱唯得如說修行 ᅟᅟ==[6] 利根=根利== ᅟᅟ==[7] 〔經〕-== ᅟᅟ==[8] 說+(大部說)== ᅟᅟ==[9] 〔各〕-== ᅟᅟ==[1] 經+(內品多經)== ᅟᅟ==[2] 槃=般== ᅟᅟ==[3] 於說=說於== ᅟᅟ==[4] 慶=度== [5]又明、復須就所為眾生所依處[6]說之時節驗之、若多為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說、若多就一切娑婆世界處、亦名一切五[7]淨(滓)世界處、亦名一切五濁諸惡世[8]界處說、若多在佛滅度五百年已後佛滅度一千年已後時說 ᅟᅟ==[5] 【要】引(又明…時說)八十一字== ᅟᅟ==[6] 說之【補編】,〔-〕【要】== ᅟᅟ==[7] 淨【補編】,澤【興要】== ᅟᅟ==[8] 界【補編】,〔-〕【要】== 又明、若驗一切諸[9]佛菩薩一切聖人一切正見成就凡夫返上即是、十者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大乘[1]小乘一種相似、唯見他一切惡、以他一切善從一切惡、皆悉普作惡解、不肯唯見他一切善、以他一切惡從一切善、皆悉普作善解、打他殺[2]他乃至被打被殺不退、餘如上第一子段內第九子段內十三部經等說 ᅟᅟ==[9] 〔佛〕-== ᅟᅟ==[1] 〔小〕-== ᅟᅟ==[2] 〔他〕-== 十一者明、一切[3]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種相似、唯偏或為自身或為一切出家在家眷屬等、佛[4]導(道)是一切凡夫、一切[5]令(合)受惡、一切令(合)受苦、皆悉普不肯自受之、打他殺他乃至被打被殺不退、餘如上第一子段內第九子段內十三部經等說 ᅟᅟ==[3] 第=業== ᅟᅟ==[4] 導=道、他處作噵== ᅟᅟ==[5] 以下兩本合令混用、恐合?== 又明、一切凡夫菩薩一切令(合)受惡一切令(合)受苦、滅兩紙經、文當、菩薩發願受他打受他殺、發[6]願在於六師外道家生為他邪見不習其道等、所以得不退菩提心、次下第卅三卷滅(減)半已前、文當、具足煩惱未有斷者、義當、即是凡夫菩薩、自驗自知、有不退菩提心以、不以種種苦行自驗、如大般涅槃[7]經說、文顯易識、又文當、暴勢極惡、義當、即是十惡未斷菩薩、不食香八萬四千刧空燒[8]具肉身供養、佛始得佛與受菩薩廿四戒等者皆悉[9]普是、一切凡夫菩薩一切令(合)受惡一切令(合)受苦、如大方等陀羅尼經說、文顯易識、唯除不得受一切六師外道苦行法不在其限 ᅟᅟ==[6] 〔願〕-== ᅟᅟ==[7] 〔經〕-== ᅟᅟ==[8] 具=?== ᅟᅟ==[9] 〔普〕-== 又明、一切凡夫及一切凡夫菩薩、一切令(合)受惡一切令(合)受苦、如文當、佛滅度後、文當、千佛百千萬億佛一切佛一切經一切菩薩皆悉[1]普不能得度得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時、文當、菩薩聖人利根正見成就凡夫、向他方及死後時、一部經說、文當、有五百比丘、自知犯戒、不令受他信施、返戒還俗、從此已後、常得[2]值佛乃至得道、如寶梁經說、文顯易識、一部經通上及下說、文當、五百比丘自知、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歸一切三寶等少氣(多少)常是惡賤極(賊狗)菩薩、不令受他信施返戒還俗、文殊菩薩讚難歎、汝等[3]□□□(不可)數歸俗、去心已定即得道、如迦葉經說、文顯易識、一部經通上及下說、文當義當、佛道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4]戒歸一切三寶等多多少、常是謗佛謗法等、一切惡魔出家人、不在佛法內出家、受他信施令其返戒還俗故、如佛藏經說、文顯易識、一部經通上及上(下)說、第三卷過半已後[5]說盡、第六卷文最廣說、文當義當、佛導(噵)莫門(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歸一切三寶等多少、常是一切无慚愧僧等、不[6]能為說一切甚深大乘佛法、唯遣為說一切生死流轉法、如大方廣十輪卷(經)第七卷內說 ᅟᅟ==[1] 〔普〕-== ᅟᅟ==[2] 值=傎== ᅟᅟ==[3] 不明== ᅟᅟ==[4] 〔戒〕-== ᅟᅟ==[5] 說=訖== ᅟᅟ==[6] 能=聽== 又明、兩部經說、文當、出家破戒遠作出家得道因緣、近復即得[7]四部經說、一倍返而復不道因緣、近復即得一切三世諸佛大涅槃印之所印也、與上四部經說一倍返而復不違、何以故、一者明、由返戒還俗故得免受他一切信施乃至一切禮拜供養守護等罪、二者明、由出家復作得道因緣[1]兩種普(並)行亦還俗亦出家即得具足、與經文相當、復[2]是與己唯化(純)善无惡兩法相當、如摩訶衍經論文當、就蓮華色比丘尼說、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第八卷滅(減)半已前說、唯除得受一切道俗禮敬供養作當來佛者、唯純得善无罪、唯有打罵者得罪、如法華經不輕菩薩品說、又有道俗、畏罪不受他一切道俗禮拜供養等者、得羅罪轉多、何以故、由滅佛[3]法故、如佛藏經說文顯易識、而復難識要須解出始知、又有道俗、畏食用眾僧飲食財物得罪、相教普布施、令其一切道俗[4]俱得共用无罪者、得罪轉多、何以故、明滅一切道俗於一切三寶各各別布施一切畏罪境界法、皆悉普滅盡故、如律文等說、明此寺僧物不得彼寺僧用等者、皆悉普是 ᅟᅟ==[7] 〔四部…即得〕十七字-== ᅟᅟ==[1] 兩=而== ᅟᅟ==[2] 是+(得)== ᅟᅟ==[3] 法=滅== ᅟᅟ==[4] 俱得共=得俱苦== 十二者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種相似、唯偏或為自身、或為一切出家在家眷屬等、佛導(道)是一切凡夫、一切令(合)捨好、一切令(合)捨樂、皆悉普不肯捨與他打他殺他、乃至[5]被打被殺不退、餘如上第一字、子段內第九子段內十三部任(經)[1]等說 ᅟᅟ==[5] 被=教== ᅟᅟ==[1] 等=第== 又明、一切凡夫及一切凡夫菩薩、一切合捨好、一切合捨樂、文當、若多受名利疾[2]滅佛法、文當義當、若捨一切麁衣惡食而[3]逐大施會、求一切好衣好食等者、皆悉普不免隨(墮)阿鼻地獄深坑、唯除一切聖人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不在其限、文當、乞食比丘、乞得麁衣惡食、若覺有貪心亦不得受□(之)、如佛藏經第三卷滅(減)半已前第四卷過半已前等說、又文當義當、菩薩由發願不受一切現在樂等故、[4]所以得不退菩提心、如大般涅槃經說、文顯易識、又文當、發願寧以利力曰(刀自)割其舌、不為他不淨說法、如佛藏經第□(三)卷滅(減)半已前說、又(文)當義當、利根眾生乃至未得法忍[5]已來、一者願不受一切身、二者[6]願不作一切種種人主、三者願不作一切不、[7]下賤眾生、四者願不作一切斷事人、若作足(是)等必當不免墮阿鼻大地獄等、如大方廣十輪經第六卷末說、唯除一切行法行王亦名一切國王亦名一切灌頂剎利王亦名一切人王、如餘卷第一大段內廣說不定、若能得依一切第三階佛法、住持一切三寶、住持一切國土、利益一切眾生、不在其限、如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過半已後、大方廣十輪經第六卷末等說 ᅟᅟ==[2] (度)+滅== ᅟᅟ==[3] 逐=遂== ᅟᅟ==[4] 所=何== ᅟᅟ==[5] 〔已〕-== ᅟᅟ==[6] 願=樂== ᅟᅟ==[7] 〔下〕-== 十三者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切種相似、唯偏不學唯偏[1]將一切七十種等所說一切別惡佛法、一切七十種等所說一切別邪善[2]佛法、作非打他殺他乃至被打被殺不退、餘如上第一子段內第九子段內十三部經[3]等說 ᅟᅟ==[1] 將=持== ᅟᅟ==[2] 〔佛〕-== ᅟᅟ==[3] 等=第== 十四者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種相似、唯偏學唯偏[4]將一切七十種等所說一切別好佛法、一切七十種等所說一切別正善佛法、作是打他殺他乃至被打被殺不退、餘如上第一子段內第九子段內十三部經[5]等說 ᅟᅟ==[4] 將=持== ᅟᅟ==[5] 等=第== 十五者明、一切第三階佛[6]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種相似、於內有三義一種相似、一義唯偏歸一切三寶、偏度一切眾生、偏斷一切惡、偏修一切善解行等、无量无邊多少淺深寬狹長短一種相似、其見佛學解行等多少分齊、驗之所以得知、一義明、謗佛謗法通凡夫(及)聖多少淺深輕重寬狹長短一種相似、以其受[7]阿鼻[8]地獄等苦時節多少分齊、驗之所以得知、一義明、當當已一切出世間根機藥病、一切惡斷不可得、一切善學不可得成就一種相似、以其斷惡修善見佛多少分齊刧數多少分齊、驗之所以得知 ᅟᅟ==[6] 〔法〕-== ᅟᅟ==[7] 阿=何== ᅟᅟ==[8] 地獄=獄地== 一者明、通上及下一部經及依餘經等說、文當義尚(當)、明利根空[9]見眾生、已得見佛已、能讀得十二部經已、能誦得十二部經、文當分別解說、義當、已能講得十二部經已能斷得欲界煩[1]惱、已能坐得四禪、猶不識佛、不識正法、猶捨一切空見不能得、猶不免謗佛謗法通[2]凡及聖墮阿鼻大地獄等、又於一切利根空見眾生內、一切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空見一[3]切一闡提、初入地獄即能得還生善根多少分齊、准(唯)如扴上士(土)、一種相似、一切戒見俱破邪見成就空見一闡提、臨欲得出地獄始能得還生善根多少分齊、如十方世界所有地土一種相似、以一切利根空見眾生驗一切利根有見眾生邪正多少分齊、亦如是類以可知、准依大般涅槃[4]經大方等陀羅尼經等說、文顯易識、復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減半已前等說、如下一切第[5]三階佛法內說亦名以果驗因說 ᅟᅟ==[9] 見+(有見)== ᅟᅟ==[1] 〔惱〕-== ᅟᅟ==[2] 凡+(聖)== ᅟᅟ==[3] 切=一== ᅟᅟ==[4] 〔經〕-== ᅟᅟ==[5] 三=二== 二者明、通上及下一部經及依餘經等說、文當義當、明利根有見眾生、文當、從初發心已來、文當、菩薩摩訶薩、多見諸佛、若无量无邊百千萬億、即於爾許佛所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猶不識佛、不識正法、猶捨一[6]切有見不能得、猶不免謗佛謗法通[7]凡及聖、墮阿鼻大地獄等八大地獄、於一一地獄內、各各滿三千六百萬億成(歲)、此方刧盡復更轉向十方[8]八大地獄、十方一方刧盡復轉向一方十方刧盡次第遍、謗佛謗法罪猶不盡、不免還復、轉向此方八大地獄、此方刧盡、復至十方他世界、生畜生中、受破法罪業苦、如地獄中說、唯除佛已外一切聲聞緣覺更无有能得知其受地獄苦時節多少分齊者、以一切利根有見眾生驗一切利根空見眾生亦如是類以可知、如摩訶衍經泥梨品[1]兼依下佛藏經少分一句兩句等說 ᅟᅟ==[6] 切+(見)== ᅟᅟ==[7] 凡+(夫)== ᅟᅟ==[8] 八+(方)== ᅟᅟ==[1] 兼=麤?== 三者明、文當義當、明利根有見眾生、從眾眷屬已滿六百四萬億、猶不識聖人、不識正法、猶捨一切有見不能得、猶不免謗聖人謗法、墮阿鼻大地獄等八大地獄、於一一地獄內各各滿三千六百萬億歲、此方刧盡[2]復更轉向十方八大地獄、十方刧盡遍謗聖人謗法罪猶不得滅、還更不免轉入此方八大地獄、此方刧盡、復至十方他世[3]界畜生中、受破法罪業苦、如地獄中說、唯除佛已外一切聲聞緣覺更无有能得知其受地獄苦時節多少分齊、從地獄出、得受人身五百世、常從生而盲從盲身、從(後)得值佛十方(万)億歲、晝夜六時如救頭然、懺悔謗聖人謗法通[4]凡及聖罪猶不得滅、不免還墮阿鼻[5]大地獄等、從此已後次第復更得值九十億佛、始得免墮地獄、猶未得順忍、何況道果始、佛藏經第三卷滅(減)半已[6]後[7]兼依上摩訶衍經少分一句兩句等說 ᅟᅟ==[2] 復=後== ᅟᅟ==[3] 界+(生)== ᅟᅟ==[4] 凡+(夫)== ᅟᅟ==[5] 〔大〕-== ᅟᅟ==[6] 後+(廣)== ᅟᅟ==[7] 兼=麤?== 四者明、文當義當、明利根有見眾生、從得免一切三除(塗)已得(後)、學(當)當(學)[8]已一切出世間[1]根機藥病、學斷一切惡學脩一切善、復於无盡(量)无量(邊)諸佛斷(菩)薩所、學捨一切有見、猶不能得學一切[2]空解、猶不能得成就、從此已得(後)復後於无量无邊聖人及於无量无邊利根真善正見成就凡夫所、學捨一切有見、猶不能[3]得學一切空解、猶不能得成就、從此已後、復就无量无邊刧、以數无量无邊諸佛菩薩、及數无量无邊聖人等、復於爾許无量无邊諸佛菩薩、及於爾許无量无[4]邊聖人等所、學捨一切有見猶不能得學一切空解、猶不能得成就、以一切利根有見眾生驗一切利根空見眾生、亦如是類以可知、如佛藏經第三卷過半已後、大方廣十輪經第六卷滅(減)半已前、思益經文顯易識等說 ᅟᅟ==[8] 〔已〕-== ᅟᅟ==[1] 根=相== ᅟᅟ==[2] 〔空〕-== ᅟᅟ==[3] 〔得〕-== ᅟᅟ==[4] 邊+(諸佛菩薩及於爾許无量无邊)十二字== 五者明、文當義當、利根有[5]見眾生一切大乘法聚一切小乘法聚、各各以能誦得八萬、猶不識[6]真學十二頭陀比丘、不識正法、猶捨一切有見不能得、猶不免瞋他學十二頭陀比丘、文當、墮地獄、義當、墮[7]阿鼻大地獄等、從地獄出已後、復受羅剎身、乃至賢刧千佛出世盡始[8]得免、受羅剎身如大集月藏分經說、與雜阿含經同文顯易識(又此段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文當義當、就相作不定者說、所以得相作、亦如上如下段說不同、上初段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或暫相作位判當常不相作、輕重[9]常別不得相作、[10]亦唯上得相作亦義[11]推說) ᅟᅟ==[5] 〔見〕-== ᅟᅟ==[6] 真=其== ᅟᅟ==[7] 〔阿〕-== ᅟᅟ==[8] 〔得〕-== ᅟᅟ==[9] 常+(常)== ᅟᅟ==[10] 〔亦〕-== ᅟᅟ==[11] 〔推〕-== 十六者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12]作行壞體壞[13]戒見俱破顛倒九種人、一切十七種等最大惡、文當義當、一切三乘根機眾生、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種相似、皆悉普常一向唯純普學一切空有普歸一切三寶、普度一切眾生、普斷一切惡、普修一切善解行等八種最大善具足於四天下无與等者、猶是佛所不攝眾生(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除此已外皆名[1]行道、亦名惡福田依止无慚愧僧、於[2]佛法中亦名死尸是可棄者、於僧大海亦名不成法器、彼非我[3]弟子、我亦非彼師、復有不成法器者(已下人語引經說)亦是次第經文說、文當義當、大敬信三寶、大持戒、大不自是非他、大有解行、大發菩提心、大懺悔、大斷惡、大度眾生、以[4]能度得九十五種異學六師外道、迴心向於涅槃、非一轉輪聖王所有一切功德之所能及、以一轉輪聖王所有一切功德不及故、所以得知、於四天下內无有與等者、已上就一切普善眾生說、已下就一切別惡眾生說、如經說、如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滅(減)半已前說、何以故、[5]明八種最大善具足眾生、由不被他滅己佛法、不被他打、不被他殺等故、所以能得不滅他佛法、不打他不殺他得學佛法、至爾許[6]但使[7]破他滅己佛法、被打被殺、不能得不滅他佛法、不能得不打他、不能得不殺他等故、所以不免亦常是一切阿鼻地獄眾生構(攝)、此段以善驗惡、善而有惡、以惡驗善惡而[8]有善等說、亦名以人驗法說 ᅟᅟ==[12] 〔作〕-== ᅟᅟ==[13] 〔戒〕-== ᅟᅟ==[1] 〔行〕-、或非+道行?== ᅟᅟ==[2] 〔佛〕-== ᅟᅟ==[3] 弟=第== ᅟᅟ==[4] 能=解== ᅟᅟ==[5] 明+(旬種)== ᅟᅟ==[6] 但+(但)== ᅟᅟ==[7] 破=被== ᅟᅟ==[8] 〔有〕-== 又明、於上一切十六子段等內初十五子段、於一切別真別正佛法內、一向條然別根機、喻如一切山[1]谷高下[2]常別、常起一切兩重惡、一者明、常起一切貪[3]瞋煩惱等无量无邊、喻如一切噎病及一切大小便不通眾生、[4]常學多食多飲𫌏(漿)水、一種相似、二者明、常起一切謗佛謗法通凡及聖邪見煩惱等无量无邊、喻如常遣一切生盲眾生學一切盡[5]書作一切[6]田種作一切工[7]功與(巧興)生敗冥(販買)及征陣等、一種相似、後一子段於一切於別真別正佛法內、一向普根機、喻如一切地上一切眾生一切草木等各別不同、常起一切兩重惡、一者明、常起一切貪瞋煩惱等无量无邊、喻如一切噎病及一切大小便不通眾生、常學多食多飲𫌏(漿)水、一種相似、二者明、常起一切謗佛謗法通凡聖(及)及(聖)邪見煩惱等无量无邊、喻如常遣一切生盲眾生學一切[8]書盡、作一切田種[9]作一切工功與(巧興)生敗(販)買及征陣等、一種相似、如上一切十六子段內、所說經及十三部經等說 ᅟᅟ==[1] 谷=各== ᅟᅟ==[2] 〔常別〕-== ᅟᅟ==[3] 瞋+(瞋)== ᅟᅟ==[4] 〔常〕-== ᅟᅟ==[5] 〔書〕-或書盡?== ᅟᅟ==[6] 田=四== ᅟᅟ==[7] 〔功〕-== ᅟᅟ==[8] 書盡=盡書== ᅟᅟ==[9] 〔作〕-== 又明、於上一切十五子段一向別根機內、第一第第二第[10]三子段、若就一切外緣一切內因說、唯是一段第五子段、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種相似、一者明、莫問一切大乘小乘、於阿鼻地[1]獄等已前作一切惡多[2]少分齊一種相似、二者明、莫問一切大乘小乘從阿鼻地獄等得出已後、於一切出世間正解正行俱學不可得徹到成就一種相似、又第十五子段內第十六子段內、唯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種相似、一者明、從初發心已來、唯偏歸一切別真別正三寶、唯偏度一切別真別正眾生、唯偏斷一切別真別正惡、唯偏修一切別真別正善解行等、无量无邊多[3]少淺深寬狹[4]長短分齊、二者明、從初發心已來、唯偏歸一切別真別正佛法內一切普真普正佛法、三者明、上第十五第十六兩子段內、一切惡者非是、明作一切十惡一切四重五逆等惡唯是、明一切別真別正佛法內、一切邪錯不[5]學不知惡多少淺深寬狹長短分齊 ᅟᅟ==[10] 三+(三)== ᅟᅟ==[1] 獄=獨== ᅟᅟ==[2] 少=小== ᅟᅟ==[3] 少=小== ᅟᅟ==[4] 〔長〕-== ᅟᅟ==[5] 學=覺== 又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行壞體壞戒見俱破轉倒九種人一切十七種等、一切最大惡眾生、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種相似、從无始世界未得聞佛法已前、已有少分、以果驗因說、從得聞佛法已[6]來、一者明、常唯欲[7]得學一切利他行、如上第十五第十六兩子段內五部經[8]等說、二者明、常唯欲得重治罰一切道俗及一切眾生瞋他罵他打他殺他、如上第九子段內十三部經等說、又如阿育王經說文顯易識、乃至唯欲得[9]學一切羅剎王重治罰一切眾生法治罰一切眾生、三者明、常唯欲得不受一切惡一切苦、唯欲得受一切好一切樂、如上第四[1]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五子段內說、何以故、一者明、一切最上上別[2]好名聞利養、一切最上上別好寺舍、一切最上上別好僧正、一切最上上別好法王等、一切最上上[3]別好師僧、一切最上上別好弟子、一切最上上別好從(徒)眾、一切最上上別好檀越等、唯田(由)[4]上一切利他行、唯由上能得重治罰一切道俗、唯由上能得唯偏捨一切惡一切苦、唯偏受[5]一切好一切樂等故、所以得之(知)、乃至一切在家人亦如是、類以可知、二者明、唯由識一切七十種等所說一切惡佛法一切邪善佛法所以、得唯簡刧(却)一切惡等盡所由義、三者明、唯由識一切七十種等所說一切好佛法一切正善佛法所以、得唯選取一切好等盡所由義(又上十六子段訖盡比(盡此)段皆悉普名為廣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行壞體壞戒見(俱)破[6]顛倒九種人一切才七十種等一切最大惡眾生、乃至未得法忍已來、唯得學一切等(第)三階佛法內一切无名相法坐禪一切佛性佛想、一切菩薩行想、一切當來佛想、一[7]切真佛想[8]等、不在其限所由義、如餘卷第二大段末、第一何以故、一切廿四段等一切普真[9]普正佛法內說) ᅟᅟ==[6] 來=未== ᅟᅟ==[7] 〔得〕-== ᅟᅟ==[8] 等=第== ᅟᅟ==[9] 學=覺== ᅟᅟ==[1] 〔第〕-== ᅟᅟ==[2] 〔好〕-== ᅟᅟ==[3] 〔別〕-== ᅟᅟ==[4] 上+(上)== ᅟᅟ==[5] 〔一切好〕-== ᅟᅟ==[6] 〔顛〕-== ᅟᅟ==[7] 切+(切)== ᅟᅟ==[8] 〔等〕-== ᅟᅟ==[9] 〔普〕-== [10]三階佛法卷第三 ᅟᅟ==[10] 〔三階佛法卷第三〕-== [11]一交了 ᅟᅟ==[11] 〔一交了〕-== 本邦所傳 三階佛法卷第四 本邦所傳三階佛法卷第四は聖語藏本を底本となし、興聖寺本並に釋淨土群疑論探要記(集錄引文)を以て校異せり。 冠註對校の【興】は興聖寺本を指し【興】は釋淨土群疑論探要記所引の集錄本文の略符れるてと前卷の例の如し。 [1]三階佛法卷第四 ᅟᅟ==[1] 三…四【補編】,〔-〕【興】== [2]第二段明、一切第[3]二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眾生位判、常有一切兩種眾生 ᅟᅟ==[2] 【要】引(第二段…成就眾生)七百五十六字== ᅟᅟ==[3] 二【補編】,三【興】== 一者明、莫問一切凡聖一切大乘小乘一種相似、皆悉普是一切一種戒見[4]俱不破正見成就眾生、何以故、明如增壹阿含經第廿六卷說、文當、明一切[5]釋種為護戒故、寧受流離王殺不殺他等者皆悉普是、又亦名已下、此段[6]從(後)破戒不破見經文、驗之所以得知 ᅟᅟ==[4] 俱【補編】,〔-〕【要】== ᅟᅟ==[5] 釋種【補編】,種類【要】== ᅟᅟ==[6] 從【補編】,後【興要】== 二者[7]明、莫問一切大乘小乘一種相似、皆悉普是[8]一切一種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眾生、何以故、明[9]知(如)大方廣十輪經第三卷過半[10]已後廣說第五卷減半已前略說、文當、作五逆罪、作四重罪、誹謗正法、毀[11]呰賢聖、十一種最大根本重罪、[12]唯[13]在一身兩身、[14]懺悔即得罪滅、[15]即得三乘果、文當、破[16]戒不破見、又如大般涅槃經第九卷廿種[17]喻所喻法內、明唯除一闡提已外、餘一切作[18]一切五逆罪、[19]作四重罪等、[20]但使得[21]間得見大般涅槃經、即得罪滅、即能得發菩[22]提心、又五百婆[23]罪(羅)門、由不信由被殺、墮地獄、暫入即得生善處、又利根空見一闡提、暫入地獄即[1]能得還生善根(處)、又如一切大乘小乘經律論等說、文當、一切利根空見有見六師外道等、初時不信佛謗佛謗法、後時𢌞心即得出世間聖道果、又如佛名經等說[2]文顯易識、聞一一[3]佛名即[4]得減(滅)无量无邊罪、或[5]卌九日或廿五日、懺悔即得罪滅、又如大方等陀羅尼經說[6]文顯易識、[7]或七日[8]或四十九日或百日、懺悔即得罪滅、即得多見无量无邊諸佛菩薩[9]等、又如寶雲經說[10]文顯易識、或一日或二日或三日或四日或五日或六日或七日、心心相續念佛、觀佛九種无窮无盡福德智惠善根威力、[11]即得見佛即[12]得生淨土、又如觀佛三昧經等說[13]文顯易識、未得自[14]讀經見[15]傳聞他說、或食用三寶[16]飲食財物、或暫時觀佛、或暫時懺悔、即得罪滅、又如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17]滅(減)半已前說、文當義當、或一身或兩身或三身、懺悔不[18]斷相續、即得[19]羅(罪)滅、即得三乘道果、又如大般涅槃經[20]說文顯易識、摩訶衍經逕耳品[21]等說、但使得聞大乘經一逕耳者、即得常一向[22]畢竟永不[23]生一切四惡趣等者、一切皆悉普是、[24]一切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眾生、何以故、一者明、文當、以上大方廣十輪經內少時懺悔斷惡即得罪滅、即得出世間聖道果、文當、破戒不破見、驗之所以得知、餘一切少時懺悔、斷惡即得[25]羅(罪)滅、少時在地獄即得出等者、皆悉[26]普是、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眾生、二者明、以輕驗重說、文當、利根一種相似、空見一種相似、初入地獄即能得還生善根、餘一切惡等[1]以輕驗重說[2]亦如是、三者明、[3]由利根從无始世界已來、未得聞佛法已前、已有少分及得聞佛法已來、若得遇一切正見成就徹到緣、即能[4]得學一切[5]正善不惜身命財等盡、乃至[6]被[7]打被殺不退徹到成就、若得遇一切邪善徹到成就緣、即能[8]得作一切邪善不[9]惜身命財等盡乃至被打被殺不退徹到成就、常一切邪正兩種根機[10]並有、何以故、明[11]莫問一切世間法及一切佛法、皆悉普一種根以(相似)、但使有所作業唯有[12]能得捨一切身命財等盡乃至被打被殺不退者始是得興(與)作一切善惡等業徹到成就分齊相當、一者明、發願受他打受他殺始是得興(與)不退菩提心法相當、如大[13]般涅槃經滅兩[14]紙發願不退菩提心法內說、文顯易識、二者明、若能得七七日日、食一胡麻一米一豆等不退、如此无益之者苦尚能受之、何況為求佛法、文當、具足煩惱未有斷者、義當、即是凡夫菩薩以能得為求佛法等故、布施[15]願頭自體(目髓)𮪱者、始是能得不退菩提心、略引一兩餘者如經說、如大般涅槃經第卅三卷滅(減)半已前說、三者明、唯有能得捨一切身命財等盡始得與後際等、如勝鬘經滅(減)半卷已前說、四者明、先遣捨命訖不死、然後為說法即後(得)道如經律異相所引經說、[1]以此文驗、所以得知、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莫問[2]善惡多少、由常有邪正兩種徹到成就根機並有故、所以亦得一切利根正見成就眾生攝、所以[3]亦得是一切利根邪見成就眾[4]生攝、如大般涅槃經、文顯易識、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減半已前等說 ᅟᅟ==[7] 明【補編】,〔-〕【要】== ᅟᅟ==[8] 一【補編】,是一【興要】== ᅟᅟ==[9] 知【補編】,如【興要】== ᅟᅟ==[10] 已【補編】,〔-〕【要】== ᅟᅟ==[11] 呰【補編】,此【興】== ᅟᅟ==[12] 唯【補編】,雖【要】== ᅟᅟ==[13] 在【補編】,作【興】== ᅟᅟ==[14] 懺【補編】,懺槐【興】== ᅟᅟ==[15] 即【補編】,〔-〕【要】== ᅟᅟ==[16] 戒【補編】,戒更【要】== ᅟᅟ==[17] 喻【補編】,〔-〕【要】== ᅟᅟ==[18] 一切【補編】,〔-〕【要】== ᅟᅟ==[19] 作四重罪【補編】,〔-〕【要】== ᅟᅟ==[20] 但【補編】,俱【興】== ᅟᅟ==[21] 間【補編】,問【興】、聞【要】== ᅟᅟ==[22] 提【補編】,提之【要】== ᅟᅟ==[23] 罪【補編】,羅【興要】== ᅟᅟ==[1] 能【補編】,〔-〕【要】== ᅟᅟ==[2] 文顯易識【補編】,〔-〕【要】== ᅟᅟ==[3] 佛【補編】,佛名【要】== ᅟᅟ==[4] 得【補編】,〔-〕【要】== ᅟᅟ==[5] 卌【補編】,卅【興】== ᅟᅟ==[6] 文顯易識【補編】,〔-〕【要】== ᅟᅟ==[7] 或【補編】,〔-〕【興】== ᅟᅟ==[8] 或四十九日【補編】,〔-〕【要】== ᅟᅟ==[9] 等【補編】,〔-〕【要】== ᅟᅟ==[10] 文顯易識【補編】,〔-〕【要】== ᅟᅟ==[11] 即【補編】,〔-〕【要】== ᅟᅟ==[12] 得【補編】,〔-〕【要】== ᅟᅟ==[13] 文顯易識【補編】,〔-〕【要】== ᅟᅟ==[14] 讀經【補編】,嘵讀【要】== ᅟᅟ==[15] 傳聞他【補編】,佛聞佛【興】== ᅟᅟ==[16] 飲【補編】,餘【興】、飲食財=餘人輕賤【要】== ᅟᅟ==[17] 滅【補編】,減【要】== ᅟᅟ==[18] 斷【補編】,不斷【要】== ᅟᅟ==[19] 羅【補編】,罪【興要】== ᅟᅟ==[20] 說【補編】,〔-〕【要】== ᅟᅟ==[21] 等【補編】,第【興】== ᅟᅟ==[22] 畢【補編】,果【要】== ᅟᅟ==[23] (生一…一)十五字【補編】,〔-〕【興】== ᅟᅟ==[24] 一切【補編】,〔-〕【要】== ᅟᅟ==[25] 羅【補編】,罪【興要】== ᅟᅟ==[26] 普【補編】,得【要】== ᅟᅟ==[1] (以)+以== ᅟᅟ==[2] 亦=之== ᅟᅟ==[3] 【要】引(由利根…並有)百十三字== ᅟᅟ==[4] 得【補編】,〔-〕【要】== ᅟᅟ==[5] 正【補編】,正善【興要】== ᅟᅟ==[6] 被打【補編】,〔-〕【興】== ᅟᅟ==[7] 打被殺【補編】,教【要】== ᅟᅟ==[8] 得【補編】,〔-〕【要】== ᅟᅟ==[9] 〔惜〕-== ᅟᅟ==[10] 並=普== ᅟᅟ==[11] 〔莫〕-== ᅟᅟ==[12] 能得=餘能== ᅟᅟ==[13] 般+(若)== ᅟᅟ==[14] 紙+(經)== ᅟᅟ==[15] 〔願〕-== ᅟᅟ==[1] 〔以〕-== ᅟᅟ==[2] 善=者== ᅟᅟ==[3] 亦+(亦)== ᅟᅟ==[4] 生+(眾生)== 又明、於上一切少時懺悔、少時斷惡、即得罪滅等內位判、常有一切兩階、一者明、少時懺悔少時斷惡、即得罪滅即得聖道果、二者明、唯得滅[5]障一切人天果報罪滅故、依經得證驗、猶未是得滅一[6]切謗佛謗法通凡及聖罪滅故、依經得證驗、此段以果驗因以因驗果說、何以故、明得滅一切謗佛謗法通[7]凡及聖罪時節分齊、一者明、若准依佛藏經第三卷滅(減)半已[8]後說、唯有、過十萬億歲在於佛所[9]懺悔已後、復得值九十九億佛已去、方始得滅罪證驗、二者明、若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六卷過半已前[10]說、唯有得得法忍已去方始依經得滅罪證驗、若准依大般涅槃經文顯易識、唯有於凞連恒河沙[11]佛所脩道始得免謗佛謗法等、亦如是類以可知 ᅟᅟ==[5] 障=郭== ᅟᅟ==[6] 切+(佛)== ᅟᅟ==[7] 凡+(夫)== ᅟᅟ==[8] 後+(依佛藏經第三卷減半已後)十一字== ᅟᅟ==[9] 懺悔=悔懺== ᅟᅟ==[10] 〔說〕-== ᅟᅟ==[11] 〔佛〕-== 又明、已上少時懺悔少時斷惡修善、即得罪滅、或即得常生一切善處、一切正見成就佛弟子家[12]等、或即得聖道果等、一切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夫眾生多少分齊、准依大般涅槃經說文顯易識、唯與[1]扴上土一種相似 ᅟᅟ==[12] 〔等〕-== ᅟᅟ==[1] 扴=斷== 又明、已上以一切輕罪驗一切重罪、所[2]以得知、一切輕罪者、即是一切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眾生、一切重罪者即是一切戒見俱破邪見成就[3]凡夫眾生、何以故、明一切利根一種、明一切空見有見一種、明作一切五逆罪、作一切四重罪、誹謗一切正法、毀呰一切賢聖一種、明墮一切阿鼻地獄等一種、明得見一切三寶、度一切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解行等多少分齊一種、而得罪有易滅難滅不同、所以得知、一切罪易滅者、即是一切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眾生、喻如[4]夏天然大(火)、莫問多少俱得熱徹倒(到)一切罪、難滅者即是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行壞體壞戒見俱破顛倒九種人、一切十七種等一切最大惡眾生、喻如冬天[5]盛寒、一切六種冷具足眾生、莫問然大(火)多少、未可即得大熱徹倒(到)、又已下以一切重罪驗一切輕罪、返上即是[6]類以可知、又明、一切道俗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分別一切佛法是非好惡長短等者、得罪過於殺三千大千世界滿內眾生、如佛藏經第三卷減半已前說、唯除一切聖人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不在其限、如摩訶薩摩耶經最妙勝定經與多部經義同、文當、佛滅度後一千年已前、佛藏經第四卷第(等)說、唯除最大鈍根眾生兩種瘂羊僧不在其限、如大方廣十輪經第二卷過半已後第五卷減半已前等說 ᅟᅟ==[2] 以+(以)== ᅟᅟ==[3] 凡+(凡)== ᅟᅟ==[4] 夏=是== ᅟᅟ==[5] 盛=咸== ᅟᅟ==[6] 類=斷== 又明、一切道俗、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與一切俗人共作齊講者、唯有在一切俗人家作齊、唯得善无罪、若在寺上作齊、莫問倍僧多少絡(終)[1]久會是不免損僧、何以故、明([A1]已上人語引經說[A2]已下唯[2]純是經文說)善男子未來世中、諸比丘等、於所住處自共昌(唱)制、防禁四方僧令作食限、或一日十日、或五四三日、乃至一食、是諸比丘命終、墮地獄餓鬼畜生、受苦無窮(人語准經義推說、明受苦无窮者、如下此段內說)復有比丘若沙彌、以眾僧物如似己有、隨意取用、非時食敢(噉)或與親友、是諸比丘沙彌、乃至[3]千佛出世永不聞法、常在三塗无懺悔處、若共此人同住居止羯磨布薩、所作法事悉不得成、皆當得罪、善男子、若有具犯四重五逆、易救可懺(悔)、若 使(侵)損眾僧一豪(毫)一粟非時食敢(噉)、自在取與、永沈苦海終无出時(人語唯(准)經義推說、明永沈苦海終无出[4]時者、由受罪時節多故、[5]噵終无出時、亦有得出時、與大涅槃經第十卷文當、明有餘義[6]无餘義、文當、一切不定一切種相似)現世得諸衰惱、若共此人同住居止、日夜得罪(已下人語引經說)如像法決疑經典(與)多部經義同過半已後說又明、一切道俗、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打一切破戒比丘、得罪過於出一萬億佛身血、何況打一切持戒比丘、如餘卷第二大段三階治罰一切道俗法內廣說、如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第八卷過半已後說 ᅟᅟ==[1] 久=文== ᅟᅟ==[A1] 已【CB】,巳【補編】== ᅟᅟ==[A2] 已【CB】,巳【補編】== ᅟᅟ==[2] 純=能== ᅟᅟ==[3] 〔千〕-== ᅟᅟ==[4] 時+(時)== ᅟᅟ==[5] 噵=道== ᅟᅟ==[6] 无+(入涅槃)== 又明、一切道俗、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以前法說驗後喻說唯為證知、一切道俗並有就押由(油)殺虫作喻、白(日)別殺虫五萬𭽎、至滿千歲、文當、唯興(與)沽酒家一日一夜罪等、乃至一切道俗餘酒罪亦如是類以可[1]知、一切出家人唯除常斷酒一切在家人、唯除或能得[2]常斷酒、或能得月別有六介齊(个齋)日六日受八戒作齊不飲酒者、於一切未來世亦常得一向畢竟永免一切飲酒罪 ᅟᅟ==[1] 知=以== ᅟᅟ==[2] 〔常…得〕六字-== 又明、一切道俗、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以前法說驗後喻[3]說、唯為說知一切道俗並有、亦就押油殺虫作喻、日別殺虫五十萬𭽎至滿[4]十歲、文當、唯與婬女舍一日一夜罪等、乃至一切道俗婬欲罪亦如是類以可知、一切出家人唯除常斷婬欲、一切在家人唯除或能得常斷婬欲或能得月別有六个齊日六日受八戒作齊不行婬欲者、於一切未來世亦常得一向畢竟永免一切婬欲罪 ᅟᅟ==[3] 說=證== ᅟᅟ==[4] 十=千== 又明、一切道俗、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以前法說驗後喻[5]說、唯為證知、一切道俗並有、亦就押油殺虫作喻、日別殺虫五百萬[6]㪶至滿千歲、文當、唯與居(屠)兒舍一日一夜罪等、乃至一切道俗殺生罪亦如是類以可知、一切出家人唯除當斷殺生、一切在家人唯除或能得常斷殺生、或能得月別有六今(个)齊日六日受八戒作齊不殺生者、於一切未來世亦常得[1]一向畢竟永免一切殺生罪、如大方廣十輪經第四卷過半已前說、兼少分依餘一切經律論等說 ᅟᅟ==[5] 〔說〕-== ᅟᅟ==[6] 㪶=𭽎== ᅟᅟ==[1] 一+(切)== 又明、一切道俗、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出家人唯除呵貴(嘖)門[2]徒第(弟)子、一切在家人唯除呵貴(嘖)眷屬宮(官)府、呵貴(嘖)百民已外、一切道俗唯除於和僧眾內治罰一切破戒比丘已外、莫問馬(為)住持佛法不為住持佛法、有經文无經文、但使說一切三寶說一切大乘小乘佛法是非好惡長短、以前法說驗後喻說、亦就押油殺虫作喻、日別殺虫五千萬㪶至滿千歲、唯與一切道俗說一切三寶、說一切大乘小乘佛法是非好惡長短一日一夜罪等、如大方廣十輪經第四卷過半已前說 ᅟᅟ==[2] 徒=從== 又明、一切道俗、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以前法說驗後喻說、亦就押油殺虫作喻、日別殺虫五千萬㪶至滿千[3]歲、唯與一切道俗打一切出家人食用一切三寶[4]飲食財物一日一夜罪等、如大方廣十輪經第四卷過半已前說 ᅟᅟ==[3] 〔歲…用一〕十六字-== ᅟᅟ==[4] 飲=餘== 又明、已上明一切道俗得罪多者、唯就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行壞體壞戒見但(俱)破、顛倒九種人、一切十七種等一切最夫(大)惡道俗說、亦名唯就佛滅度一千[1]年已後、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行壞體壞戒見俱破、顛倒九種人、一切十七種等一切最大惡道俗說、何以故、則(明)由惡多復更作惡故、喻如冬一(天)大[2]盛寒六種[3]險(冷)具足、眾生復[4]更受用一切冷物一種相似、如像法決疑經與多部經義同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5]同等兩部[6]經、文當、佛滅度一千[7]年已後、大方廣十輪經、文當、佛滅度後、文當、一切佛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義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等說 ᅟᅟ==[1] 年=歲== ᅟᅟ==[2] 盛=咸?== ᅟᅟ==[3] 險=伶== ᅟᅟ==[4] 更+(前)== ᅟᅟ==[5] 同=月== ᅟᅟ==[6] 〔經〕-== ᅟᅟ==[7] 年=歲== 又明、一切行法行[8]王、亦名一切國王、亦名一切灌頂剎利王、亦名一切人王、如餘卷第一大段內廣說、於一切國土所有一切征戰定(之)處、常先遣官府典當一切[9]寺舍、莫聽一切軍眾損一切三寶、所得功德无量无邊、准依大方廣十輪經第四卷過半已後第六卷末、大集月藏分經第八卷一卷通[10]上及下說、第十卷兩段偈頌等說 ᅟᅟ==[8] 王=五== ᅟᅟ==[9] 寺=等== ᅟᅟ==[10] 上+(卷)== 三者明、一切第[11]二階佛法內、一切利根戒見俱不破[12]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眾生、莫問一切大乘小乘、[13]厭一切惡求一切好一種相似、何以故、一者明、厭惡寧自殺身如律文等說文等說文顯易識、二者明、如增壹阿含經第廿六卷說、文當、明五百釋種女寧受流離王割截身體、義當、則是寧受流離王殺、畢竟永不肯共賤生流離王活 ᅟᅟ==[11] 二=三== ᅟᅟ==[12] 〔破〕-== ᅟᅟ==[13] 〔厭…者明〕十八字-== 又明、一切第[1]二階佛法內、一切[2]利根正見成就一切小乘根機眾生、唯學一切自利行、何以故、一者明、一切利根正見成就眾生、唯求一切出世間好不求一切世間好、所以唯須常學一切利他行、莫問一切自他唯純益无損、二者明、以[3]得一切出世間因正解正行少分成就、如勝鬘經過半已後說、喻如七日嬰兒雖不能得見日輪已得見日光少分、一種相似、如維摩經第二卷減半已前說、判屬淨行攝、以此文驗所以得知、三者明、一切其(甚)深大乘經內、皆悉普呵嘖一切小乘唯學一切自利行過、四者明、以(於)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行壞體壞戒見俱破、顛倒九種[4]人、一切十七種等一切最大惡眾生內、唯見說一切自利行、驗之所以得知、何以故、一者明、文當、佛滅度後、又(文)當、正法滅後、文當、於像法內、文當、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時、如法華經不輕菩薩品說、文當、佛度滅(滅度)五百年已後、文當、千佛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時、文當、惡賊狗菩薩時、如迦葉經第一卷減半已前說、文當、佛滅度六百年已後、九十六種道競興滅佛法時、如摩訶摩耶經說文顯易識、文當、佛滅度七百年已後、惡魔作種種身、壞亂佛法時、如大般涅槃經邪正品說、於如上時如上眾生內、一切出家人、唯說喻如一切虛空一切无名相法坐禪、不供養一切佛舍利、不[1]禮拜一切佛塔乃至一拜、唯除一切在家人不在其限、唯說喻如一切大地有一切菩薩行想一切當來佛想皆悉普禮敬、一切道俗增上慢最大惡四眾、乃至不[2]讀誦經[3]典一字、歸一切三寶、度一切眾生、[4]斷一切惡、脩一切菩薩(善解)行等、一名惡欲、二名邪教、三名惡知識、四名謗佛、五名助六師外道法、六名亦為他人說邪道法、七名不聽受一飲水以自供養、八名增上慢教、九名順行魔教、十名乃至少言語、亦名邪見、十一名乃至讀經誦經、亦名不淨說法、十二名乃至說一切佛法是非好惡長短、亦名不淨說法、得[5]罪過於殺三千大千世界滿內眾生、即如上此段內、法華經迦葉經等說及佛藏經一部通上及下第一卷念佛念法念僧三品第三卷減半已前等說、何以故、一者[6]明、由不能得與一切无名相法相應故、如佛藏經第一卷第四卷內說、二者明、由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行壞體壞戒見俱破、顛倒九種人、一切(十)七種等一切最大惡眾生乃至未得法忍已[7]來、唯偏將一切利根[8]空見有見眾生一切邪善佛法作是、一切利根真聖一切正見成就凡夫九種人、一切正善佛法僧作非、唯瞋唯罵唯打唯殺等者、皆悉普是、二者明、乃至親友知識、不得與共一念時須[9]同聚、如正法念經說大(文)顯易識、三者明、乃至不得在眾一宿、唯得常在山林閑靜如野獸死、如佛藏經說、文顯易識、四者明、發願乃至未得法忍已來、一者明、願不受身、二者明、願不作種種人主、三者明、願不作下賤人、四者明、願不作斷事人、若作是等女(必)當不免墮阿鼻大地獄等、唯除一切行法行王、亦名一切國王、亦名一切灌頂剎利王之(亦)名一切人王、如餘卷第一大段[1]內廣說不定、若能得依一切第三階佛法住持一切三寶住持一切國土利益一切眾生不在其限、如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過半已後大方廣十輪經第六卷末等[2]說 ᅟᅟ==[1] 二=三== ᅟᅟ==[2] 〔利〕-== ᅟᅟ==[3] 得=後== ᅟᅟ==[4] (凡?)+人== ᅟᅟ==[1] 禮=亂== ᅟᅟ==[2] 讀=續== ᅟᅟ==[3] 典=曲== ᅟᅟ==[4] 斷=類== ᅟᅟ==[5] 罪=羅== ᅟᅟ==[6] 〔明〕-== ᅟᅟ==[7] 來=未== ᅟᅟ==[8] 〔空見…利根〕十八字-== ᅟᅟ==[9] 〔同〕-== ᅟᅟ==[1] 〔內〕-== ᅟᅟ==[2] 分卷、有末題三階佛法卷第四下中(九字)== [3]第三段明、一切第一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眾生、位判常有一切兩種眾生 ᅟᅟ==[3] 分卷、有首題三階佛法卷第五下下(九字)【興】、【要】引(第三段…愧僧)二百九十五字== 一者明、莫問一切凡聖俱一種相似、皆悉普是一切一種戒見俱不破、一切利根正見成就、一切一乘根機諸佛菩薩、[4]如上第二段一切第二階佛法內明一切釋種少分護戒淺深分齊、大般涅槃經[5]行聖(聖行)品、明護戒淺深分齊五行等具足、勝鬘經十受章內、明護戒時節長短分齊十受等具足、摩訶衍經初品戒度明空有具足戒六波羅蜜等具足、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第二地、明十善戒三聚戒[6]等具足、乃至餘一切甚深大乘[7]經內明一切戒見俱不壞、亦如是類以可知、又亦名已下、此段後破戒不破見經文、驗之所以得知 ᅟᅟ==[4] (如上…分齊)廿六字【補編】,〔-〕【要】== ᅟᅟ==[5] 行聖【補編】,聖行【要】== ᅟᅟ==[6] 等【補編】,品【要】== ᅟᅟ==[7] 經【補編】,經內【興要】== 二者明、一切破戒者俱一種相似、皆悉普是一切一種破戒不破見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一乘根機菩薩、[1]又一切破戒不破見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一乘根機菩薩位判、常不作[2]莫問一切自他皆悉普知[3]普識一切最大[4]違反違情、一切五逆[5]眾(罪)、一切利根空見有見、一闡提、增上慢眾生、惡[6]賤(賊)狗菩薩、六師外道惡[7]摩(魔)、㫋陀羅、无慚愧僧、以驢[8]唯狗驢菩薩等、於一切十惡四重罪等戒犯[9]多少[10]定不如定如、菩薩地持誦(論)等說、文顯易識、大乘方[11]便經說、文顯易識、長者女與菩薩二俱有染心、女死得生天、菩薩不死唯導有利益、文當、亦不導作利根空見有見眾生惡賤(賊)狗菩薩等、以此文驗所以得知 ᅟᅟ==[1] (又一…菩薩)廿六字【補編】,〔-〕【要】== ᅟᅟ==[2] (莫問一切…違反)十八字【補編】,〔-〕【要】== ᅟᅟ==[3] 普【補編】,善【興】== ᅟᅟ==[4] 違反【補編】,〔-〕【興】== ᅟᅟ==[5] 眾【補編】,罪【興要】== ᅟᅟ==[6] 賤【補編】,賊【興要】== ᅟᅟ==[7] 摩【補編】,魔【興要】== ᅟᅟ==[8] 唯=准== ᅟᅟ==[9] 多+(戒犯)== ᅟᅟ==[10] 〔定〕-== ᅟᅟ==[11] 便=等== 又明、驗一切第一階佛法內一切兩種利根正見成就一切一乘根機諸[12]佛菩薩有无分齊、有无處分所分齊、文當義當、[13]一切娑婆世界、亦名一切五濁諸惡世界、亦名一切五[14]澤(滓)世界、位判非是一切一乘世界、位判唯是一切三乘世[15]界、何以故、一者明、如大集經一部通上及下[16]大方廣十輪經一部通上[17]及下等說、不見導說一乘、唯見導說三乘、以此文驗所以得知、二者明、一切第一階佛法內[18]一切利根正見成就、一切一乘根機諸佛菩薩、位判[19]常不屬一切第二第三兩階佛法內、一切利根正見邪見成就、一切三乘根機眾生、何以故、明一切第二第三兩階佛法內、一切利根正見邪見成就、一切三乘根機眾生、與一切第一階佛法內一切利根正見成就一切一乘根機諸佛菩薩、常无一切同行隨喜徹倒(到)成就善根所由義、由一切利根正見成就、一切一乘根機諸佛菩薩、從无始世界未得聞佛法已前、已有少分以果驗因說、及得聞佛法已來學一切世間法、學一切佛法、莫問一切善惡等、但使佛導、莫問一切凡聖、俱得學者一切皆悉普學盡、何以故、一者顯(明)、如大般涅槃經等(第)十二卷滅(減)半已前[1]以前驗後說、前明、文當義當、菩薩摩訶薩、已能得作不淨觀骨觀等成就、即於不淨觀骨觀內、[2]求不見我不得、猶是始能得作不淨觀骨觀成就、文當、則得住於堪忍地、後明、文當、菩薩未得住不動地即是、未能得作[3]不作不淨觀骨觀等成就即是、凡夫菩薩、未能得識一切眾生過去未來得善得惡得道不得道根機、為護大乘佛法故、已得破戒无罪、即佛與國王殺五百婆羅門等是、又下經文說、文當、已得住於極愛一子地者、亦是第廿七卷末、以上驗下以下驗上說文、文當義當、菩薩摩訶薩煩惱未斷、為利益一切眾生欲(故)、已得於國王等前自稱得聖、處處多求[4]名利等、猶得名為少欲知足、第卅一卷過半已後說、文當、菩薩摩訶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作一切三惡道身、作屠兒作獦師作㫋陀羅作賊、生邊地不信三寶、不信後世、不孝父母、作女人身惡身貪身瞋身癡身[1]姤(妬)身慳身幻身誑身纏蓋文身之(之身)、作黃門身无根二根及不定根、作六師外道尼乾子、无善惡業、无善惡報、无現在世及未來世、无有聖人、无道、无涅槃、作海導師、生婆羅門家等、第卅三卷[2]減半已前道(通)上及下說、文當、菩薩摩訶薩、具足煩惱未有斷者、為利益一切眾生故、受三惡道身、如摩訶衍經誦(論)說文顯易識、文當、菩薩未得住阿毗跋致地、已得解與、阿毗跋致菩薩同、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唯經義推說、決定知非是一切利根邪見成就行壞體壞顛倒一切三乘根機菩薩摩訶薩、亦名一切空見有見菩薩摩訶薩、何以故、如摩訶衍經泥黎品說、文顯易識、文當義當、是有見菩薩、文當、從初發心、文當、菩薩摩訶薩、多見諸佛若无量无邊百千萬億、即於爾許諸佛所、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惠、猶常不信佛、猶常唯信邪魔、猶當(常)不免謗佛謗法[3]墮阿鼻[4]地獄等、障道受苦无量无邊、如大方廣十輪經通上及下第六卷內說、文當、菩薩摩訶薩由瞋罵出家人故[5]墮阿鼻大地獄等、障道受苦无量无邊、如大集經第卅一卷內通上及下說、文當義當、於无量无邊億諸佛所發菩提心、已曾供養无量无邊億諸佛即於无量无邊億諸佛所、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惠、猶常不免謗人(佛)謗法、受邪魔身五萬七千億歲、以此文驗所以得知、或是一乘根機菩薩、或是三乘[1]根機菩薩、學一乘根機菩薩行不敢定知、又如一切甚深諸大乘經等經、初列眾一切大乘小乘並列從首至末、一切大乘小乘並得聞並得見、或是一乘根機菩薩、或是三乘根機菩薩、學一乘根機菩薩行不敢定知、二者明、如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說、文當義當、唯純是一切一乘根機諸佛菩薩、何以故、一明、經初列眾、唯純列一切菩薩眾、不列一切小乘眾、二明、七處八會說法、唯純有一切諸佛菩薩得聞得見、一切小乘眾生皆悉普不得聞不得見、唯除出會已後小乘眾生得見菩薩不在其限、三明、莫問一切善惡苦樂見(俱)一種相似、一切皆悉[2]普為一切眾生作盡受盡、如經說如下此段內說、三者明、第七卷十住品第六住(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正心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得決定心、何等為十、所謂聞讚佛毀佛、[3]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法毀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毀菩薩、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毀菩薩所行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毀菩薩所行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眾生有量无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眾生有垢无垢、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眾生易度難度、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法界有量无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法界若成若壞、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法界若有若无、於佛法中心定不動、是為十(已下人語引經說)第七住(已上人語引經說已下唯是經文說)諸佛子何等是為菩薩摩訶薩不退轉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其心堅固而不動轉、何等為十、所謂聞有佛无佛、於佛法中不退轉、有法无法、於佛法中不退轉、有菩薩无菩薩、於佛法中不退轉、有菩薩行无菩薩行、於佛法中不退轉、[1]菩薩行出生死不出生死、於佛法中不退轉、有過去佛无過去佛、於佛法中不退轉、有未來佛无未來佛、於佛法中不退轉、有現在佛无現在佛、於佛法中不退轉、佛智有盡无盡、於佛法中不退轉、三世法一相非一相、於佛法中不退轉、是為十(已[2]下人語引經說)發菩提心品文顯易識、第十二卷十𢌞向品內說、第一𢌞向([A3]已上人語引經說[3] \[A4]已下唯是經文說)復作是念、我以此善根𢌞向、為一切眾生作舍、令滅苦陰故、為一切眾生作護、令解脫煩惱故、為一切眾[4]生作歸、令[5]離恐怖故、為一切眾生作趣、令至一切智地故、為一切眾生作安隱、令得究竟安隱處故、為一切眾生作大明、令滅癡真(冥)得惠光故、為一切眾生作炬、令滅無明闇故、為一切眾生作燈、令得安住究竟明[6]淨故、為一切眾生作導、令入方便法故、為一切眾生作主寶[7]臣令得无礙淨智身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8]等无量善根廻向、令一切眾生究竟一切智、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為怨親故、以諸善根𢌞向等无差別、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入平等觀无死(怨)親故、常以受(愛)眼視諸眾生、若眾生懷惡、於菩薩所起怨逆心、菩薩摩訶薩、為一切眾生作[1]善知識、廣為分別諸深妙法(已下(上)人語引經說、已上文當義當、願為一切眾生受一切好盡、受一切樂盡、亦名不[2]捨一切好眾生盡、已下文當義當、願為一切眾生受一切惡盡、受一切苦盡、亦名不捨一切惡眾生盡)決(次)下經文(已上人語引經說[A5]已下唯是經文說)我當為一切眾生、於一切剎一切地獄中、受一切苦、終不捨[3]離、我當於一一惡道盡未來刧代諸眾生受无量苦、何以故、我寧獨受諸苦、不令眾生受諸楚毒、當以我身免[4]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A6]已下人[5]語引經說)何以故、因果上下行位淺深凡聖善惡雖復不同、以因驗果以果驗因、會有或多分或少分相似義、同以上驗下所以[6]得知、即如上此段內大方廣佛華嚴經大般涅槃經等說、四者明、如摩訶衍[7]經論第三卷減半已前彌勒佛下生經文顯易識等說、三會說法、第一會九十九億人得阿羅漢道、第二會九十六億人得羅漢道、第三會九十三億人得阿羅漢道、自是已後度无數人、[8]又此段以一切小乘佛法驗一切第一階一切甚深大乘佛法、知有无所由義、又明、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性起品內說、此經[9]唯在不[10]可思[11]議菩薩摩訶薩手不在餘人手者、不在一切小乘眾生手、義當、就佛自[12]對根機說法時語、即是七處八會唯為一切諸[1]佛菩薩說法、一切小乘眾生[2]不得聞不得見者是、又噵、此經唯在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手者、唯有一切諸佛菩薩、能得如說修行、所以唯[3]噵在[4]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手、不在一[5]切小乘眾生手者、一切小乘眾生皆悉普不能得如說修行、所以導(噵)不在一切小乘眾生手、又一切小乘根機眾生唯除為求名求利求勝化(他)等學者不在其限、如大方廣十輪經第六卷過半已後說、以驢唯狗驢菩薩、常唯純學大乘不學小乘等是、如大般涅槃經第九卷末說、明於佛經內秒(抄)前著後抄後著前、前後著中中著前後、當知如是諸惡比丘、是魔伴侶等是、如最妙勝定經與多部經義同卷末說、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一切比丘取我十二部經競共讀誦、以上著中以中著下、以下著上中著前後、非義言義義言非義、義亦如六師外道、各言我是、當爾之時、十二部經雖行於世、无有威德等是、又明、一[6]切第二第[7]三兩階根機眾生、唯除得聞得見一切第一階佛法內一切甚深大乘經等不在其限、何以故、明准依如大方廣佛華嚴經[8]賢首菩薩品明、得見諸佛菩薩光明所由義內說、亦名以因驗果以果驗因說明、一切第二第三兩階佛法內、一切利根正見邪見[9]成就、一切三乘根機眾生、從无始世界已來、與一切第一階佛法內、一切利根正見成就一切一乘諸佛菩薩、唯有一切常聞暫見善根故、所以得聞[1]見一切第一階佛法內、一切甚深大乘經、還於經內、得聞一切利根正見成就、一切一乘想(根)機諸佛菩薩名字 ᅟᅟ==[12] 〔佛〕-== ᅟᅟ==[13] 【要】引(一切…得知)九十四字== ᅟᅟ==[14] 澤【補編】,滓【興】== ᅟᅟ==[15] 界【補編】,〔-〕【興】== ᅟᅟ==[16] 大【補編】,文【要】== ᅟᅟ==[17] 及【補編】,又【要】== ᅟᅟ==[18] 〔一切〕-== ᅟᅟ==[19] 常=當== ᅟᅟ==[1] 〔以前〕-== ᅟᅟ==[2] 〔求〕-== ᅟᅟ==[3] 〔不作〕-== ᅟᅟ==[4] 名=多== ᅟᅟ==[1] 姤=始== ᅟᅟ==[2] 減=滅== ᅟᅟ==[3] 墮=隨== ᅟᅟ==[4] (大)+地== ᅟᅟ==[5] 墮=隨== ᅟᅟ==[1] 〔根〕-== ᅟᅟ==[2] 普=悉== ᅟᅟ==[3] 於+(於)== ᅟᅟ==[1] 菩薩=善== ᅟᅟ==[2] 下=上== ᅟᅟ==[A3] 已【CB】,巳【補編】== ᅟᅟ==[3] 已下=上== ᅟᅟ==[A4] 已【CB】,巳【補編】== ᅟᅟ==[4] 〔生〕-== ᅟᅟ==[5] 離=雖== ᅟᅟ==[6] 〔淨〕-== ᅟᅟ==[7] 臣=巨== ᅟᅟ==[8] 〔等〕-== ᅟᅟ==[1] 善知識=知識善== ᅟᅟ==[2] 捨=攝?== ᅟᅟ==[A5] 已【CB】,巳【補編】== ᅟᅟ==[3] 離=雖== ᅟᅟ==[4] 贖=貯== ᅟᅟ==[A6] 已【CB】,巳【補編】== ᅟᅟ==[5] 語=說== ᅟᅟ==[6] 〔得〕-== ᅟᅟ==[7] 〔經〕-== ᅟᅟ==[8] 又=久== ᅟᅟ==[9] 〔唯〕-== ᅟᅟ==[10] 可+(得)== ᅟᅟ==[11] 議=義== ᅟᅟ==[12] 〔對〕-== ᅟᅟ==[1] 〔佛〕-== ᅟᅟ==[2] 〔不得聞〕-== ᅟᅟ==[3] 噵=導== ᅟᅟ==[4] 不+(不)== ᅟᅟ==[5] 切+(眾生)== ᅟᅟ==[6] 切+(一)== ᅟᅟ==[7] 三=二== ᅟᅟ==[8] 賢+(者)== ᅟᅟ==[9] 成=或== ᅟᅟ==[1] (得)+見== 又明、乃至一切畜生等內亦有慈心、得一切水草及一切種[2]種飲食等、或有與一切眷屬畜生等和合共食、或有先令他餘畜生食訖然後始自食、如此眾生等、若得值佛法若學一切第一階佛法[3]即是一切一乘根機菩薩攝、何以故、一者明、因果相似故、二者明、如大般涅槃經說文顯易識、文當、明金師之子應教數息、院(浣)衣之人應教骨觀、亦得遠化(作)得道因緣、以此文驗所以得知 ᅟᅟ==[2] 〔種〕-== ᅟᅟ==[3] 即+(得)== 又明、如法華經大(火)宅品[4]等說、明長者以三車於火宅內誘出諸子、雖以三車誘出諸子、心常為與大車、喻諸佛菩薩雖以三乘誘出一切三界眾生、心常為教學大乘佛法、此是三乘內大乘、未是一乘內大[5]乘、如[6]火宅品前乃至經末明破三乘歸一乘以去[7]如是一乘內大乘、文顯易識 ᅟᅟ==[4] 等=第== ᅟᅟ==[5] 乘+(經)== ᅟᅟ==[6] 火=大== ᅟᅟ==[7] 如=以== 又明、一切道俗、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8]見眾生、於一切十二部經等內所有一切好人、莫間(問)一切大乘小乘俱一種相[9]似、一切皆悉普判屬一切三寶(賢)菩薩一切聖人、不屬一切凡夫眾生、即是於一切凡夫眾生內、常无一切利根戒見俱不破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凡夫、一切一乘根機菩薩、一切三乘根機菩薩、一切三乘根機聲聞、一切三乘根機緣覺可敬可求、又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多少分齊、與十方世界所有地土一種相似、而一切[1]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皆悉普不自認是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即是常无一切空有見(見有)見可斷可捨、又明、如餘卷第一大段從此已[2]下有文說 ᅟᅟ==[8] 〔見〕-== ᅟᅟ==[9] 似+(一種相似)== ᅟᅟ==[1] 利=種== ᅟᅟ==[2] 下=不== 一者內空見眾生、如大般涅槃經一部上下說、有見眾生如佛藏經明增上慢人等一部上下說、又摩訶衍經泥利(梨)品等說者、亦是、大般涅槃經大方等陀羅尼經等說、文顯易識、惡賊、如迦葉經第一卷減半已前佛藏經第二卷等說、狗菩薩、迦葉經第一卷減半已前說、六師外道、佛藏經第三卷減半[3]已前說、惡魔、大般涅槃經邪正品、佛藏經第二卷第三卷減半已前、第四卷過半已後、摩訶衍經泥梨品第(等)說、㫋陀羅、如大方廣十輪經第四卷減半已前說、无慚愧僧、如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減半已前說、以驢唯狗驢菩薩、如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末說、文當、如驢披師子皮者是 ᅟᅟ==[3] 〔已〕-== 二者內明一切真[4]寶盡唯有一切偽寶第(等)在、如大集月藏分經然(與)雜阿含經同第九卷減半已前說、摩訶摩耶經第二卷取(說)、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說、文當、唯有兩人學真正禪定、餘者一切皆悉普不學真正禪定、最妙勝定經與多部經義同一卷[1]耶、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說、像法決疑經與多部經義同、一部唯有一卷經文、自判皆悉普為一千年已後訖、雜阿含經第廿五卷明難當王[2]卷內說、文當、四方惡王一時俱起、破壞塔寺殺害比丘、大集同(月)藏分經第十卷內、文當、法減(滅)盡品明難[3]□(當)王文當、四方惡王一時俱起、破壞塔寺殺害比丘、佛藏經、文當、佛滅度後、文當、有百千萬億佛、第二卷內說於餘卷內亦有文說、第二卷滅(減)半已前、文當、唯有兩人三人讀誦佛經、餘者一切皆悉普唯讀誦一切六師外道經書、第四卷末後偈頌內、文當、明一切皆悉普邪見盡正見成就[4]者唯有一人在、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過半已後說、大方廣十輪經、文當、佛滅度後第二卷[5]減半已前說、文當、一切諸佛皆悉普不能得度得一切眾生、第四卷過半已前說、摩訶摩耶經唯有兩人在、即如此段上說者是、佛藏經唯有兩人三人一人在、即如此段上說者是、者一(一者)明、文當、一切諸佛不能救得、即如此段上說者是、二者明、大方廣十輪經第四卷過半已前說、三者明、四者明、大集月藏分經第九卷減半已前說、五者明、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過半已後說、大方廣十輪經第二卷過半已前、第五卷減半已前說、大集月藏分經第九卷減半已前說 ᅟᅟ==[4] 寶=實== ᅟᅟ==[1] 耶=取== ᅟᅟ==[2] 〔卷〕-== ᅟᅟ==[3] 看?== ᅟᅟ==[4] 者+(唯有一人在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二卷成就者)十八字== ᅟᅟ==[5] 減=滅== 又明、唯除一切行法行王、大薩遮尼乾[1]子經第三卷過半已後說、十(大)方廣十輪經第三卷末第六卷過半已後說、大般涅槃經文顯易識、大薩遮尼乾子經即如此段上說者是、佛藏經[2]第二卷過半已後、大集月藏分經第八卷內等說、大薩遮尼乾子經即如此段上說者是、大方廣十輪經第六卷過半已後說 ᅟᅟ==[1] 〔子〕-== ᅟᅟ==[2] 第二=卷三== 餘卷內第二大段、一者明、迦葉經第一卷減半已前說、二者明、佛藏經第二卷內說及餘卷內亦有文說、三者明、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過半已後說、大方廣十輪經第四卷過半已前說、一者明、二者明、大集月藏分經[3]第一卷過半已後說、三部經俱明、最大富貴等十四種俱明、薩大(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過半已後、第四卷過半已前說、餘卷內或有或无任更推求、大方廣十輪經第三卷過半已後訖盡、第六卷末說、大集月藏分經第八第十[4]兩卷內說、餘卷或有或无任更推求、又明、從此已下餘卷內无文說 ᅟᅟ==[3] 第=卷== ᅟᅟ==[4] 兩=四== 第三大段明、教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5]見眾生、亦名教一切利根空見有見邪見成就顛倒九種人、亦名教一切利根空見[6]有見九十六種道眾生、亦名教一切利根空見有見世間根機眾生、亦名教一切利根空見有[7]見邪見成就眾生、亦名教一切利根空見有見顛倒[1]眾生、亦名教一切利根空見有見行壞體壞眾生、亦名教一切利根空見有見阿鼻地獄眾生、亦名教一切利根空見有見誹謗一切正法毀此(呰)一切賢聖眾生、亦名教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煩惱牢固猶如金剛眾生、亦名教一切利根空見有見行壞體[2]壞戒見俱破邪見成就[3]顛倒一切三乘根機眾生、亦名非是一切三乘器及涅槃善根眾生、亦[4]名教一切利根空見有見一切三世諸佛怨家速滅一切佛法眾生、亦名教一切利根空見有見一切世間天人中大滅(賊)眾生、亦名教一切利根空見有見一切世間怨家眾生、亦名教一切利根空見有見一切諸佛大賊眾生、亦名教一切利根空見有見一切佛一切經皆悉普不能救得眾生、亦名教一切利根空見有見擾亂一切諸佛眾生、如餘卷初廣說、[5]自驗自知、知是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等、非是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6]等所由義、一者明、自身及一切眷屬知識等、有一切惡事、皆悉普不用化(他)一切道俗見、而復返欲得見化(他)一切道俗一切惡事、二者明、自身及一切眷屬知識等、有一切惡事、皆悉普不用他一切道俗聞、而復返欲得聞他一切道俗一切惡事、[7]三者明、自身及一切眷屬知識等、有一切惡事皆悉普不用他一切道俗知、而復返欲得知化(他)一切道俗一切惡事、四者明、自身及一切眷屬知識等、有一切惡事、皆悉普不用他一切道俗說、而復返欲得說他一切道[1]俗一切惡事、五者明、自身及一切眷屬知識[2]等有一切惡事、皆悉普不用他一切道俗治罰、而復返欲得治罰他一切道俗一切惡事、又上來五對一切十種阿鼻地獄惡等、如佛藏經通上及下第二卷內第四卷過半已後說、亦名以後驗前說、六者明、於他一切三寶一切眾生一切斷惡修善解行等、順己情者皆悉普信、違己情者皆悉普不信、七者明、於他一切三寶一切眾生一切斷惡修善解行等、順己情者皆悉普導(道)好、違己情者皆悉普導(道)惡、八者明、於他一切三寶一切眾生一切斷惡修善解行等、順己情者皆悉普承事、違己情者皆悉普不承事、九者明、於他一切三寶一切眾生一切斷惡修善解行等、順己情者皆悉普恭敬、違己情者皆悉普不恭敬、十者明、於他一切三寶一切眾生一切斷惡修善解行等、順己情者皆悉普供養、違己情者皆悉普不供養、十一者明、於他一切三寶一切眾[3]生一切斷惡修善解行等、順己順己情者皆悉[4]普守護、違己情者皆悉普不守護、十二者[5]明、於他一切三寶一切眾生一切斷惡修善解行等、順己情者皆悉普聽受其所說一切佛法、違己情者皆悉普不聽受其所說一切佛法、十三者明、於他一切三寶一切眾生一切斷惡修善解行等、順己情者皆悉[1]普欲得一向畢竟永常存不滅、違己情者皆悉普欲得一向畢竟永常[2]滅、上來八對一切十六種阿鼻地獄惡等、如大方廣十輪經第四卷滅(減)半已前說、何以故、[3]明以上一切廿六種等一切阿鼻地獄惡自驗、莫問一切凡聖、一切道俗、一切利根鈍根、一切有知解无知解眾生、皆悉普得自或有不別自識盡、若更以一切餘法自驗、或有識者或有不識者、所以唯略說、上一切廿六種等一切阿鼻地獄惡自[4]驗、餘一切惡等如一切三階佛法等內廣說 ᅟᅟ==[5] 〔見〕-== ᅟᅟ==[6] 〔有見〕-== ᅟᅟ==[7] 見+(世間根機眾生亦名教一切利根空見有見)十七字== ᅟᅟ==[1] 〔眾〕-== ᅟᅟ==[2] 〔壞〕-== ᅟᅟ==[3] 顛=願?== ᅟᅟ==[4] 〔名〕-== ᅟᅟ==[5] 自+(餘)== ᅟᅟ==[6] 〔等〕-== ᅟᅟ==[7] 三=二== ᅟᅟ==[1] 俗+(一切道俗)== ᅟᅟ==[2] 等有=有等== ᅟᅟ==[3] 〔生〕-== ᅟᅟ==[4] 普+(等)== ᅟᅟ==[5] 〔明〕-== ᅟᅟ==[1] 普=悉== ᅟᅟ==[2] 滅+(却)== ᅟᅟ==[3] 〔明〕-== ᅟᅟ==[4] 驗+(驗)== 第四大段明、教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歸一切三寶、度一切眾生、斷一切惡、脩一切善解行等、淺深分齊義、如餘卷第二大段內廣說、又明、從此已下餘卷內有文說 又明、如大般涅槃經說文顯易識、十一部經則有壞滅、方等經典无有壞滅、一者明、如四阿含經律文等文顯易識、二者明、大般若涅槃經通上及下說、明一切三階佛法文義最大具足、第卅三卷過半已後、就六種喻廣說(已上人語引經說[A7]已下唯是經文說)如十二部經修多羅中微細之義、我先已為諸菩薩說、淺近之義為聲聞說、世間之義為一闡提五逆罪說、現在世[5]中雖无利益、以憐愍故、為生後世諸善種子(已[1]下人語引經說)、乃至餘部經等亦如是者、如一切甚深大乘經等、經初列眾一切大乘小乘俱說一切凡聖俱說等者、皆悉普是、又何以故、明唯有一切利根正見成就一切(一)乘根機諸佛菩薩、能得住持一切三階佛法所由義、如大方廣佛華嚴經說、從首至末皆悉普是、十𢌞向第一廻向內明、菩薩摩訶薩、發願作一切好受一切三塗等惡皆悉普書(盡)文最廣說、又如大般涅槃經文顯易識、以前驗後說、初菩薩未能得作不淨觀骨觀等成就、為益眾生故已得破戒、殺五百婆羅門、下經文復導(道)、已得住於極受(愛)一子之地、次明、菩薩煩惱諸結未有斷者、[2]為利益眾生故、已得於國王等前自稱得聖、處處多求一切名利等、猶得名為知足、治(次)明、菩薩具足煩惱未有斷者、為利益眾生故、已得受樂(六)道身、又如摩訶衍經說文顯易識、明菩薩未得住阿毗跋致地、已得解與阿毗跋致菩薩同、以此文驗所以得知 ᅟᅟ==[A7] 已【CB】,巳【補編】== ᅟᅟ==[5] 中+(中)== ᅟᅟ==[1] 下=上== ᅟᅟ==[2] 〔為〕-== 又明、由學一切第一階佛法內、一切甚深大乘佛法故、一者明、二者明如一切第一階佛法內一切甚深大乘經等說昔(者)、等取一切第二階佛法、餘者易解不須說、又一切第一第二兩階佛法內、戒見俱不破破戒不破見正見成就、如錄(餘)卷第一大段內明一切第一第二兩階根機法內廣說、三者明、戒見俱破取(邪)見成就、如餘卷第一大段內明一切第三階根根機法內廣說、四者明、五者明、義當、以上強三卷經文次第驗之者、以上第三卷過半已後、第四第五第六三卷半經是、不聽一切說法菩薩等者、第七卷經內說、如大方廣十輪經[1]說、乃至為一切邪見成就九種人所說經等說、文顯易識 ᅟᅟ==[1] 〔說〕-== 又明、從此已下餘卷內无文說 又明、菩薩地持講(論)說、文顯易識、廣明捨上學下錯、義當、即一切第一第二兩階佛法是、何以故、明以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捨下學上錯、驗之所以得知、如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末第六卷初、文當、廣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行壞體壞、戒見[2]俱破、顛倒一切三乘根機眾生捨下學上錯、亦如此段前段內說 ᅟᅟ==[2] 〔俱〕-== [3]又明、一切三階佛法、一者明、一切第一階佛法、唯見有大乘名字不見有小乘名字、二者明、一切第二階佛法、經文說、三乘名字者多、如大般涅槃經第卅[4]三卷過半已後、大集月藏分經與雜阿含經同第十卷末[5]第(等)說、亦有三乘名字如阿含經、迦葉比丘不肯受佛勸、捨一切十二頭陀法卷內說、三者明、一切第三階佛法、經文說、世間名字者[6]多、如大如大般涅槃經第[7]卅三卷過半已後、文[8]當、世間之義為一闡提說者是、又如勝鬘經減半卷已前說、文當、无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善根而授與之者亦是、亦有三乘名字、如大方廣十輪經通上及下第六卷近初說 ᅟᅟ==[3] 【要】引(又明…亦是)百八十七字== ᅟᅟ==[4] 三【補編】,二【要】== ᅟᅟ==[5] 第【補編】,等【興要】== ᅟᅟ==[6] 多如大【補編】,〔-〕【要】== ᅟᅟ==[7] 卅【補編】,〔-〕【要】== ᅟᅟ==[8] 當【補編】,〔-〕【要】== 又明、一切三階根機眾生、若學一切三階佛法、一一階根機眾生、各各皆悉普須學一切三階佛法盡、若一切第一階根機眾生、學一切三階佛法、一切三階佛法皆悉普得最大深行之、若一切第二階根機眾生、學一切三階佛法、一切三階佛[1]法皆悉普得次深行之、若一切第三階根機眾生、學一切三階佛法、一切三階佛法悉皆普唯得最大淺行之、明一切上根普學如一切甚深大乘經等說文顯易識、文當、明一切真應俱行等者皆悉普是、明一切下根普學如大方廣十輪經通上及下第二卷初減半已前說 ᅟᅟ==[1] 法+(一切三階佛法)== 又明、從此已下餘卷內有文說 又明、一切利根正見成就眾生、常有一切六階、一者明、二者明、一切第一[2]階佛法內、一切聖人菩薩能作種種身、如法華經觀世音菩薩、大方廣十輪經第一卷內、地藏菩薩、大般涅槃經第卅一卷過半已後等說、文當、明菩薩能得作種種身利益一切眾生等者皆悉普是、三者明、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初地、文當、刧盡火中菩薩、地持論、文當、明種[1]姓菩薩未免入地獄、文顯易識、未曾有經、文當、[2]明畜生說法、文顯易識、於一切地獄內等得聞諸佛菩薩說法者、如一切甚深大乘經等說文顯易識、四者明、如四阿含經戒律等說文顯易識、如一切三階佛[3]法內文顯易識、五者明、如大方廣十輪經第三卷過半已後廣說、具足列出五逆四重誹謗正法毀呰賢聖十十(一)種根本重罪、第五卷減半已前略說、文當[4]唯導(道)、犯根本重罪、六者明、如摩訶衍經泥梨品、佛藏經第三卷徃古品、大集月藏分經大乘小乘各各已誦得八萬、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減半已前、大般涅槃經善星比丘、如上第一大段第十五子段內五部經第(等)說、如一切三階佛法所說經等說者、如彌勒佛初成佛三會說法所度眾生等者皆悉普是、如餘卷第一大段明一切利根正見成[5]就一切一乘根機菩薩法內法(說)、大般涅槃經等說者等取大方等陀羅尼經、又(文)顯易識、大方等陀羅尼經所說、一切惡一切邪善佛法多少分齊、亦與大般涅槃經多少分齊一種相似、又大般涅槃經總說、大方等陀羅尼經別說、又明、從此已下餘卷內无文說 ᅟᅟ==[2] 〔階佛法內一切〕-== ᅟᅟ==[1] 姓=性== ᅟᅟ==[2] 明=眼== ᅟᅟ==[3] 法+(法)== ᅟᅟ==[4] 唯=准== ᅟᅟ==[5] 〔就〕-== 又明、上一切利根三乘根機眾生、皆悉普道少分正見成就者、喻如一切兔馬入水淺深分齊、一種相[6]似、喻如一切七日嬰兒不見日輪、一種相似、如大般涅槃經說文顯易說(識)、如勝鬘經過半卷已後等說 ᅟᅟ==[6] 似=以== 又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由從无始世界得聞佛法已來、乃至得值无量无邊三寶等已來、常唯認上一切利根六階正見成就眾生、一切利根正見成就果、由利根故、莫問邪正、但使得見佛聞法、𢌞心即得道、常一向不認一切第六階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一切邪見成就因、由利根故、一切惡斷不可得、一切阿鼻地獄等苦受不可盡、一切當已根機[1]藥病、一切正解一切正行、學不可得成就、如餘卷第一大段第十五子段內五部經等說 ᅟᅟ==[1] 藥=樂== 又明、從此已下餘卷內有文說 又明、有三部經等、廣明一切顛倒眾生一切顛倒法、一者明、如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過半已後說、二者明、如大般涅槃經第十八卷過半已後說、三者明、如勝鬘經過半卷已後說 又明、十二部經內、餘卷內、自有文具足說之、不須更說 又明、文當義當、佛滅度後、文當義當、一切正法不行時、如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過半已後說、第一段第二段、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過半已後說、大集月藏分經第八卷過半已後說、第三段、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過半已後說又明、已下兼依餘經說、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過半已後說、如餘卷上第一段內所說八部經、前五部經後三部經、如餘卷上第一段廣出說、一者明、二者明、三者明、四者明、大集月藏分經第八卷減半已前說、法花經不輕菩薩品說、大方廣十[1]輪經第五卷過半已後、第六卷末說、第四段、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末[2]說、第五段大薩遮尼乾子經第四卷減半已前說 ᅟᅟ==[1] 輪=𨌎== ᅟᅟ==[2] 說+(說)== 又明、義當、乃至一切出家人、若遣一切出家人還俗、引十四種俱明、如餘卷第二大段初、已廣出說、大集月藏分經第八卷過半已後說、像法決疑經與多部經義同、文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過[3]半卷已後說、又於同是可損持戒破戒兩種福田內、亦就一切福田厚薄說如上說、文當、何況打一切持戒比丘是者(者是)、如此段上、大集月藏分經說、又明、若說(就)一切根機說、一者明、大般涅槃經、假使三子、病杖而死、唯有一子、[4]猶須苦治、殺五百婆羅門、淨度三昧經、出家人得打破戒比丘、文顯易識、二者明、大般涅槃經、覺德比丘、有德國王、十號內、及大般涅槃四種近因律文[5]等說、又(文)顯易識、三者明、大集月藏分經第八卷過半已後[6]說、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過半已後、第四卷減半已前說、大方廣十輪經第二卷[7]減半已後說、又明、若就佛在世及佛滅度後一切時節分齊說、一者明、大般涅槃經淨度三昧經如上就根機法內說、二者明、大集月藏分經大薩遮尼乾子經大方廣十輪經如上就根機法內說、最妙勝定經與多部經義同、摩訶摩耶經取(說)、文當、佛滅度後一千年已前、猶有得道人、一千年已後、无有得道人作證、迦葉經第一卷[1]減半已前、文當、佛滅度五百年已後、第二卷四天下一切人、皆悉普出家盡、皆悉普學一切无名相法坐禪盡、八部經等如餘卷內說、第六段大薩遮尼乾子經第四卷減半已後說 ᅟᅟ==[3] 半卷=卷半== ᅟᅟ==[4] 猶+(子)== ᅟᅟ==[5] 等=第== ᅟᅟ==[6] 〔說大…已後〕十五字-== ᅟᅟ==[7] 減=滅== ᅟᅟ==[1] 減=滅== 又明、已下猶是上第四段義未盡、由文廣故、所以𢌞之在後說、如上第二大段內說者、如餘卷第二大段初說、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末說、大方廣十輪經第四卷過半已前說、如上第二大段內說者、如餘卷第二大段初說、又兼依餘經說者、兼依餘卷第一大段內八部經等說、一者明、二者明、大集月藏分經第一卷過半已後、第十卷內等說、如上第二大段內說者、如餘卷第二大段初說、大方廣十輪經第三卷過半已後、第四卷過半已後說、與上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末後說同 又明、一切道俗、莫問貴賤一種相似、從子注已下、是真沙門一段經、如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過半已後說子注已下、皆悉普共濡語乃至禮足第(等)、大方廣十輪經第三卷過半已後、第四卷過半已後、第五卷初偈頌內等說、不作一切十惡、如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末等說、一切廿六種一切阿鼻地獄惡等、如上第三大[1]段說者是、從莫問一切善惡乃至何以故已來、如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過半已後、乃至卷末及第四卷等、大方廣十輪經第三卷過半已後、第四卷過半已後[2]等說、從何以故已下、一者明、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過半已後說、二者明、大集月藏分經第一卷過半已後說、[3]三者明、四者明、大方廣十輪經第二卷滅(減)半已後、第五卷減半已前說 ᅟᅟ==[1] 段+(一段)== ᅟᅟ==[2] 等=第== ᅟᅟ==[3] 三=二== 又明、一切道俗、莫問貴賤一種相似、此段返前段即是、所以更不須引前段經文作證、一者明、二者明、三者[4]明、四者明、五者明、六者明、七者明、大方廣十輪經第四卷過半已前、文義具足說、過半已後[5]說盡、第六卷已來說者皆悉普是 ᅟᅟ==[4] 〔明〕-== ᅟᅟ==[5] 說=訖== 又明、上兩段一切道俗、莫問貴賤一種相似、大方廣十輪經七卷雖復明種種佛法[6]非一、唯是為[7]明上兩種義故說之、如餘卷上第一大段[8]內八部經等說、文當義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或盡一部說、或不盡一部說或盡一卷等說、或不盡一卷等說、亦如是類以可知 ᅟᅟ==[6] 〔非〕-== ᅟᅟ==[7] 明=名== ᅟᅟ==[8] 內八=八內== 又明、於佛在世及佛滅度後一千年已前、或就根機說、或就時說、亦有或盡一部說、或不盡一部說、或盡一卷等說、或不盡一卷等說、多在一切甚深大乘經部內說、文隱難解所以不說之、文當義當、佛滅度一千年已後、多者與一切甚深大乘經別部說文顯易識、所以偏說之 又明、何以故、明一切第三階佛法內、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如上第四段、由文廣故、𢌞之在後、法內說者、如上兩段 又明、一切道俗、莫問貴賤一種相似、初段內說、如下廿四段法內說者、如下一切廿四段等一切普真普正佛法內說、一者明、二者[1]明、餘卷內說、三者明、大集月藏分經、廣明離十惡、文顯易識、大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卷末、廣明[2]離十惡、大方廣十輪經、離一切四重一切五逆第五卷減半已前經文略說、唯道、犯根本重罪、出(由)懺悔得滅者是、[3]離一切十惡、第七卷內廣說、一切廿六種一切阿鼻地獄惡等、及佛藏經如上第三大段一段說者是、四[4]者明、如餘卷內說、五者明、大集月藏分經第七第八第九卷通上及下多卷、灌頂經雜類神呪經文顯易識等說、舉非明是就返惡成善說、六者明、如迦葉經第二卷內明无名相法、文義最廣、佛藏經一部通上及下、俱廣明一切无名相法、第一卷內文義最廣說、第四卷內略說不淨觀、大方廣佛華嚴經於上不淨觀五種惡境界內、一切四念處略說、一切苦集二諦略說、一切一(十)二因緣廣說、如十地品內第四地第五地第六地第(等)說、大般涅槃經於上不淨觀五種惡境界內、一切苦集二諦、一切七漏、一切十想等俱廣說、文顯易識、七者明、八者明、如餘卷內說、又於子[1]注內明七識不受苦樂非涅槃自(因)、唯有如來藏受苦樂是涅槃因、喻如伎兒作種種伎量、如楊(楞)伽經說文顯易識、勝鬘經過半卷已後說、文當、於此六識及心法智等是、九者明、十者明、如餘卷內說、十一者明、大方廣十輪經第三卷過半已後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明法品、初過一段長行及偈頌已後長行內說、[2]十二者明、大方廣十輪經第三卷過半已後說、寶雲經文顯易識、十三者明、大方廣十輪經第三卷過半已後說、十四者明、如餘卷內說、十五者明、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過半已後說、十六者明、十七者明、十八者明、十九者明、廿者明、已上五段大般涅槃通上及下第卅一卷過半已後、第卅三卷減半已前、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減半已前等說、俱導(噵)一切種種惡眾生內、一(切)種種好眾生內、多有一切菩薩摩訶薩作之、多有一切三乘根機眾生、或一身兩身得出世道果、以此文驗所以得知、又如此段上說、學一切无名相法、觀一切眾生、作一切佛性、作學一切菩薩行、作[3]一切當來佛、作一切真佛想等、經文內、皆悉普不見導(道)滅、一切種種惡眾生內、一切種種好眾生內、一切利根真聖、及一切利根正見成就凡夫九種人、一切正善佛法僧眾生斷惡脩善解行等故、以此文驗所以得知、廿一者明、像法決疑經與多部經義同、過半卷已後說、說觀佛三昧經文顯易識、廿二者明、大集月藏分經第八第九卷通上及下、有多卷說、一切三寶一切國[1]土等、皆悉普[2]付囑一切天龍八部等、遣守護之、像法決疑經與多部經義同、減半卷已前說、文當、布施畜生一口[3]餘食、勝過供養養十方諸佛等无量无邊、何以故內、一者明、不識一切惡眾生一切善眾生、不識一切邪善眾生內一切正善眾生、一切善眾生內一切惡眾生、一切正善眾生內一切邪善眾生、如大方廣十輪經第五卷減半已前說、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皆悉普名一切破戒眾生、亦名一切利根空見有見眾生、如上第一大段內釋、二者明、如餘卷內說、三者明、四者明、大集月藏分經第八卷過半已後、第九卷減半已前說、五者明、如餘卷內說、六者明、如餘卷內說、廿三者明、大集月藏分經及於大集月藏分經第十卷末一切偈頌已後長行內說、大集月藏分經、文當、佛滅度後第二五百年、禪定牢固、迦葉經、文當、佛滅度[4]後第二五百年、四天下人一切皆悉普出家盡、一切皆悉普學一切无相三昧坐禪盡、大集月藏分經、文當、佛滅度後第三五百年多聞牢固、何以故內、一者明、如餘卷第一大段內八部經、此卷上第一大段第九子段內十三部經等說、二者明、如律文等說文顯易識、三者明、如增壹阿含經木串子經等說、文顯易識、廿四者明、像法決疑經與多部經義同、大集月藏分經如餘卷內說、何以故已下、像法決疑經與多部經義同、過半卷已後說、大般涅槃經第廿六卷第八功德內說、像法決疑經與多部經義同、近卷初說、大般涅槃經如餘卷內說文顯易識 ᅟᅟ==[1] 明+(如)== ᅟᅟ==[2] 離=雖== ᅟᅟ==[3] 離=雖== ᅟᅟ==[4] 者明=明者== ᅟᅟ==[1] 注=法== ᅟᅟ==[2] 〔十〕-== ᅟᅟ==[3] 一切=切一== ᅟᅟ==[1] 〔土〕-== ᅟᅟ==[2] 付囑=苻屬== ᅟᅟ==[3] 餘=飲== ᅟᅟ==[4] 〔後〕-== 又明、人集錄、亦名驗一切第三階佛法得通所由法一卷、一者明、由兩卷共作一卷故、所以得少分稱、一切道俗情盡得少分說、一切第三階佛法文義具足盡所由義、二者明、由與一切道俗少分[1]通難故、所以得不滅所由義、三者明、[2]由與一切道俗少分驗文驗義故、所以得如說修行所由義、四者明、[3]由出一切第三階佛法文義廣略不即不[4]離同而不同所由義、五者明、由令一切道俗少分得識一切第三階佛法多少淺深寬狹長短分齊所由義、又此上五義、就一卷從首至末堅(竪)說段段內、莫問有文說无文說、俱有五義具足、又此上五義、就一卷從首至末橫說義別不同分齊、任自依文驗取 ᅟᅟ==[1] 〔通〕-== ᅟᅟ==[2] 〔由〕-== ᅟᅟ==[3] 〔由出…不即〕十五字-== ᅟᅟ==[4] 離=雖== 又明、求一切善知識、度一切眾生、唯有常與一切眾生同行、第一常隨喜、第二常見、第三常聞、第四常求、第五、一者明、與一切眾生八戒行等同行、一日一夜身口意等一切不相捨離、二者明、與一切眾生五戒二百五十戒行等同行、盡形身口意等一切不相捨離、三者明、與一切眾生菩薩戒行等同行、乃至成佛三大阿僧祇却(劫)、身口意等一切不相捨離、如學持戒同行既爾、乃至學餘一切行同行亦如是類以可知、唯除同行眾[1]法治罰使[吃-乙+(?/又)]處別不同者不在其限 ᅟᅟ==[1] 法=浩?== 又明、常與一切眾生同行、一切五戒因淺深分齊階別不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賢首菩薩品、明得見一切諸佛菩薩光明所由義內說 [2]又明、常與一切眾生同行、乃至成佛三大阿僧祇却(劫)、身口意等一切不相捨離、多少淺深寬狹長短分齊、文義具足、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初地十大願第八願內說 ᅟᅟ==[2] 〔又明…第八願內說〕六十五字-== 又明、此一卷人集錄經[3]文內、唯除減五十字是人語已外、餘者皆悉普是經文、或有人語引經說者、或有唯是經文說者 ᅟᅟ==[3] 文+(文)== [4]三階佛法卷第[5]四 ᅟᅟ==[4] 〔三階佛法卷第四〕奧題-== ᅟᅟ==[5] 四+(大隋開皇十二年在京師真寂寺撰)十四字== [6]一交了 ᅟᅟ==[6] 〔一交了〕-== #----------------------------------------------------------------------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 第 26 冊 No. 147 三階教殘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