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6p0639_01.gif|300]] 東坡禪喜集序 唐宋而後天下無才子聰明辨才之士往往而竄為高僧如永明覺範大慧中峰其所為文章縱橫自在有今之文人不能措其一語者然而獨漏網眉山一長公何也長公少年之文與欒城先生皆得老泉法而終未盡其變𣆶而游於禪那與佛印參寥諸子互呈伎倆于是掀飜寶藏以三寸轆轤舌顛撲半生譬張僧繇畵龍一點眼便欲昂首飛去妖狐老猿竊獲真人符籙則千奇萬怪跳梁于青天白日之下而終不可以尺組約束今禪喜集是也此集輯自徐長孺而唐元徵欲刻之以示同志且以廣諸才子之學為文而竆於變者長公為五祖戒後身其母與子由弟皆親夢見之祖戒[A1]陝右人而長公七八歲亦時[A2]時夢游關中宋二百年僅得此人乃前生又為高僧所羅五祖逸出之而始得為東坡者宋幾無才子矣 ᅟᅟ==[A1] 陝【CB】,陜【補編】== ᅟᅟ==[A2] 時【CB】,々【補編】== 時萬曆庚寅花生日 居士華亭陳繼儒題 題東坡禪喜 坡老平生喜談般若得此中三昧故信口拈成無非妙勝參寥亦謂老坡牙頰間別有一副爐鞴觀其平日煆煉佛祖縱橫自在具世智辨才以翰墨作佛事而他日復謂無始以來結習口業未空言語文字性其自道若此然此一公案須此老自判他人豈易承當 希維居士陸樹聲題 東坡禪喜集目錄 ○頌第一 ᅟᅟ一 ᅟ釋迦文佛頌(并引) ᅟ阿彌陀佛頌(并序) ᅟ觀世音菩薩頌(并引) ᅟ石恪畵維摩頌 ᅟ十八大阿羅漢頌(跋尾) ᅟ魚枕冠頌 ᅟ答孔子君頌 ᅟ禪戲頌 ᅟ答子由頌 ᅟ東坡羹頌(并序) ᅟ食豆粥頌 ᅟ醉僧圖頌 ○贊第二 ᅟ一五 ᅟ如來出山相贊 ᅟ阿彌陀佛贊 ᅟ藥師瑠璃光佛贊(并引) ᅟ繡佛贊 ᅟ靜安縣君許氏繡觀音贊 ᅟ應夢觀音贊 ᅟ[A3]傅大士贊 ᅟ觀音贊(并引) ᅟ羅漢贊(十六首) ᅟ水陸法像贊(并引) ᅟ贊禪月所畵十八大阿羅漢 ᅟ興國寺浴室院六祖畵贊(并序) ᅟ馬祖龐公真贊 ᅟ辨才大師真賛 ᅟ僧伽賛 ᅟ東林第一代廣慧禪師真賛 ᅟ髑髏賛 ᅟ金山長老寶覺師真賛 ᅟ資福白長老真賛 ᅟ淨因淨照臻老真賛 ᅟ無名和尚傳賛 ᅟ海月辨公真賛(并引) ᅟ湜長老真賛 ᅟ光道人真賛 ᅟ小篆般若心經賛 ᅟ磨衲賛(并敘) ᅟ六觀堂贊 ᅟ東莞資福寺老栢再生贊 ○偈第三 ᅟ四一 ᅟ靈感觀音偈(并引) ᅟ無明和尚頌觀音偈 ᅟ觀藏真畵布袋和尚像偈 ᅟ木峯偈 ᅟ送海印禪師偈 ᅟ南屏激水偈 ᅟ佛心鑑偈 ᅟ送僧應託偈 ᅟ送壽聖聰長老偈(并敘) ᅟ朱壽昌梁武懺賛偈 ᅟ十二時中偈 ᅟ無相庵偈 ᅟ玉石偈 ᅟ寒熱偈 ᅟ戱答佛印偈 ᅟ養生偈 ᅟ王晉卿前生圖偈 ○銘第四 ᅟ五一 ᅟ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并序) ᅟ廣州東莞縣資福寺舍利塔銘 ᅟ南安軍常樂院新作經藏銘 ᅟ大別方丈銘 ᅟ寶月大師塔銘 ᅟ法雲寺鐘銘(并序) ᅟ邵伯埭鐘銘(并序) ᅟ蘇程庵銘(并引) ᅟ清隱堂銘 ᅟ思無邪齋銘 ᅟ談玅齋銘 ᅟ談軒銘 ᅟ夢齋銘 ᅟ菩薩泉銘(二首并序) ᅟ卓錫泉銘(并敘) ᅟ參寥泉銘(并敘) ᅟ石塔戒衣銘 ᅟ大覺鼎銘 ○記第五 ᅟ六五 ᅟ大悲閣記 ᅟ勝相院經藏記 ᅟ虔州崇慶禪院新經藏記 ᅟ廣州資福寺羅漢閣碑記 ᅟ薦誠禪院五百羅漢記 ᅟ應夢羅漢記 ᅟ黃州安國寺 ᅟ方丈記 ᅟ南華長老題名記 ᅟ觀玅堂記 ᅟ法雲寺禮拜石記 ᅟ靜常齋記 ᅟ清風閣記 ○書諸經後第六 ᅟ八一 ᅟ書孫元忠所書華嚴經後 ᅟ書若逵所書經後 ᅟ書金光明經後 ᅟ書楞伽經後 ᅟ金剛經䟦尾 ᅟ書柳子大鑒禪師碑後 ᅟ書正信和尚塔銘後 ᅟ書黃魯直李氏傳後 ○序傳文疏書第七 ᅟ八九 ᅟ送錢塘僧思聰歸孤山敘 ᅟ僧圓澤傳 ᅟ南華長老重辨師逸事 ᅟ祭龍井辨才文 ᅟ捨銅龜子文 ᅟ請淨慈法涌禪師入都疏 ᅟ重請戒長老住石塔疏 ᅟ怪石供 ᅟ後怪石供 ᅟ答范蜀公書 ᅟ答畢仲舉書 ᅟ答參寥書 ○禪喜紀事第八 ᅟ九九 ᅟ計二十七條 ○佛印問答語錄第九 一一五 ᅟ佛印為僧 ᅟ酒令相嘲 ᅟ㵎中取蚌 ᅟ題僧詩軸 ᅟ題像 ᅟ聯松詩 ᅟ遊藏春塢 ᅟ聯句嘲僧 ᅟ遊飛來峰天竺 ᅟ辨虱 ᅟ牛字令 ᅟ忙令 ᅟ急急令 ᅟ兩意對 ᅟ佳對 ᅟ[A4]刺字相戲 ᅟ風動教化謎 ᅟ千字文謎 ᅟ題墨斗 ᅟ星宿令 ᅟ題茶詩 ᅟ月素撞席 ᅟ同官行令 ᅟ借意牀物令 ᅟ佛印長歌 ᅟ少游疊字詩 ᅟ採蓮疊字詩 ᅟ東坡疊字詩 ᅟ字意成詩 ᅟ歌詩正文 ᅟ取笑行者 ᅟ四物令 ᅟ鳩蝨對 ᅟ燒猪詩 ᅟ東坡輸玉帶 ᅟ取茶回乏 ᅟ雕木人 ᅟ夫人對 ᅟ數目令 ᅟ馬上談 ᅟᅟ==[A3] 傅【CB】,傳【補編】== ᅟᅟ==[A4] 刺【CB】,剌【補編】== 東坡禪喜集目錄終 東坡禪喜集(卷之一) 日本 森大狂 校訂 頌第一 ○釋迦文佛頌(并引) 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蘇軾。為亡妻同安郡君王氏閔之請奏議郎李公麟敬畵釋迦文佛及十大弟子。元祐八年十一月十一日。設水陸道塲供養。軾拜手稽首而作頌曰。 我願。世尊足指按地。三千大千淨瑠璃色。其中眾生靡不解脫。如日出時。眠者皆作如雷霆時。蟄者皆動。同證無上。永不退轉。 ○阿彌陀佛頌(并序) 錢塘圓照律師。普勸道俗歸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眉山蘇軾。敬捨亡母蜀郡太君程氏遺留籫珥。命工胡錫。采畵佛像。以薦父母冥福。謹再拜稽首而獻頌曰。 佛以大圓覺充滿河沙界。我以顛倒想出沒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淨土。我造無始業。本從一念生。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風中鼓槖。雖有大聖智。亦不能分別願我先父母與一切眾生。在處為西方。所遇皆極樂。人人無量壽。無往亦無來。 ○觀音菩薩頌(并引) 金陵崇因禪院長老宗襲。自以衣鉢造觀世音像極相好之玅。予南遷。過而禱焉。曰。吾比歸。當復過此而為之頌。建中靖國元年五月日。自海南歸至金陵。乃作頌曰。 慈近乎仁。悲近乎義。忍近乎勇。憂近乎智。四者似之。而卒非是。有大圓覺。平等無二。無冤故仁。無親故義。無人故勇。無我故智。彼四雖近。有作有止。此四本無。有取有匱。有二長者。皆樂檀施。其一大富。千金日費。其一甚貧。百錢而已。我說。二人等無有二。吁觀世音淨聖大士。徧滿空界。挈携天地。大解脫力非我敢議。若其四無。我亦如此。(有匱一作無匱。) ○石恪畵維摩頌 我觀眾工。工一師。人持一藥療一病。風勞欲寒氣欲暖。肺肝胃腎更相克。挾方儲藥如丘山。卒無一藥堪施用。有大醫王。拊掌笑。謝遣眾工。病隨愈。問大醫王以何藥。還是眾工所用者。我觀三十二菩薩。各以意談不二門。而維摩詰默無語。三十二義一時墮。我觀此義。亦不墮。維摩初不離是說。譬如油蠟作燈燭。不以火點終不明。忽見默然無語處。三十二說皆光焰。佛子若讀維摩經。當修是念為正念。我觀維摩方丈室。能受九百萬菩薩。三萬二千師子座。我悉容受不迫迮。又能分布一鉢飯。饜飽十方無量眾。斷取玅喜佛世界。如持鍼鋒一棗葉。云是菩薩不思議。住大解脫神通力。我觀石子一處士。麻鞋破帽露兩肘。能使筆端出維摩詰若云。此畵無實相。毘耶城中亦非實。佛子若見維摩像。應作此觀為正觀。 ○十八大阿羅漢頌 蜀金水張氏畵十八大阿羅漢。軾謫居儋耳。得之民間。海南荒陋不類人世。此畵。何自至哉。久逃空谷。如見師友。乃命過躳易其裝標。設燈塗香果以禮之。張氏以畵羅漢有名唐宋。葢世擅其藝。今成都僧敏行。其玄孫也。梵相奇古。學術淵博。蜀人皆曰此羅漢化生其家也。軾外祖父程公。少時游京師。還遇蜀亂。絕粮不能歸。困臥旅舍。有僧十六人。往見之曰。我。公之邑人也。各以錢二百貸之。公以是得歸。竟不知僧所在。公曰。此阿羅漢也。歲設大供四。公年九十。凡設二百餘供。今軾雖不親睹其人。而困厄九死之餘。鳥言卉服之間。乃獲此奇勝。豈非希闊之遇也哉。乃各即其體像而竆其思致。以為之頌。 第一尊者。結跏正坐。蠻奴側立。有鬼使者稽顙於前。侍者取其書通之。頌曰。 月明星稀。孰在孰亡。煌煌東方。惟有啟明。咨爾上座及阿闍梨。代佛出世。惟大弟子。 第二尊者。合掌趺坐。蠻奴捧牘於前。老人發之。中有瑠璃缾。貯舍利十數。頌曰。 佛無滅生。通塞在人。墻壁瓦礫。誰非法身。尊者[A5]斂手。不起於坐。示有敬耳。起心則那。 ᅟᅟ==[A5] 斂【CB】,歛【補編】== 第三尊者。扶烏木。養和正坐。下有白沐猴獻果。侍者執盤受之。頌曰。 我非標人。人莫吾識。是雪衣者。豈具眼隻。方食知獻。何愧於猿。為語柳子。勿憎王孫。 第四尊者。側坐屈三指。答胡人之問。下有蠻奴捧函。童子戱捕龜者。頌曰。 彼問云何。計數以對。為三為七。莫有知者。雷動風行。屈信指間。汝觀明月。在我指端。 第五尊者。臨淵濤抱膝而坐。神女出水中。蠻奴受其書。頌曰。 形與道一。道無不在。天宮鬼府。奚往而礙。婉彼奇女。躍於濤瀧。神馬凥輿。攝衣從之。 第六尊者。右手支頤。左手拊穉。師子顧視。侍者擇瓜而剖之。頌曰 手拊雛猊。目視瓜獻。甘芳之意。若達於面。六塵竝入。心亦徧知。即此知者。為大摩尼。 第七尊者。臨水側坐。有龍出焉吐珠其手中。胡人持短錫杖。蠻奴捧鉢而立頌曰。 我以道眼為傳法宗。爾以助力為護法龍。道成願滿見佛不忙。盡取玉函以卑思邈。 第八尊者。竝膝而坐。加肘其上。侍者汲水過。前有神人涌出於地捧盤獻寶。頌曰。 爾以捨來。我以慈受。各獲其心。寶則誰有。視我如爾。取與則同。我爾福德如四方空。 第九尊者。食已。撲鉢持數珠誦咒而坐。下有童子搆火具茶。又有理荷注水蓮池中者頌曰。(荷一作筒) 飯食[A6]已畢。撲鉢而坐。童子茗供。吹籥發火。我作佛事。淵乎玅哉。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ᅟᅟ==[A6] 已【CB】,己【補編】== 第十尊者。執經正坐。有仙人侍女。焚香於前。頌曰 飛仙玉潔。侍女雲眇。稽首炷香。敢問至道。我道大同。有覺無脩。豈不長生。非我所求。 第十一尊者。趺坐焚香。侍者拱手。胡人捧函而立。頌曰。 前聖後聖。相喻以言。口如布糓。而意莫傳。鼻觀寂如。諸根自例。孰知此香一炷千偈。 第十二尊者。正坐入定枯木中。其神騰出於上。有大蟒出其下。頌曰。 嘿坐者形。空飛者神。二俱非是。孰為此身。佛子何為懷毒不[A7]已。願解此相。問誰縛爾。 ᅟᅟ==[A7] 已【CB】,巳【補編】== 第十三尊者。倚杖埀足側坐。侍者捧函而立。有虎過前。有童子怖匿而竊窺之。頌曰。 是與我同不噬其妃。一念之差。墮此髬髵。導師悲憫。為爾顰嘆。以爾猛烈復性不難。 第十四尊者。持鈴杵。正坐誦咒。侍者整衣於右。胡人橫矩錫。跪坐於左。有虯一角若仰訴者。頌曰。(矩一作短) 彼髯而虯。長跪自言。特角亦來。身移怨存。以無言音。誦無說法。風止火滅。無相仇者。 第十五尊者。須眉皆白。袖手趺坐。胡人拜伏於前。蠻奴手持拄杖。合掌而立。頌曰。 聞法最先。事佛亦久。耄然眾中。是大長老。薪水井臼。老矣不能。摧伏魔軍。不戰而勝。 第十六尊者。橫如意趺坐。下有童子發香篆。侍者注水花盆中頌曰。 盆花浮紅。篆烟繚青。無問無答。如意自橫。點瑟既希。昭琴不鼓。此間有曲。可歌可舞。 第十七尊者。臨水側坐。仰觀飛鶴。其一既下集矣。侍者以手拊之。有童子提竹籃取果實投水中。頌曰。(一本水中之下有餽魚二字) 引之浩茫。與鶴皆翔。藏之幽深。與魚皆沈。大阿羅漢。入佛三昧。俯仰之間。再拊海外。 第十八尊者。植拂支頤。瞪目而坐。下有童子破石榴以獻。頌曰。 植拂支頤。寂然跏趺。尊者所游。物之初耶。聞之於佛及吾子思。名不用處。是未發時。 跋尾。 佛滅度後。閻浮提眾生剛狠自用。莫肯信入。故諸聖賢皆隱不現。獨以像設遺言提引未悟。而峨眉五臺廬山天台。猶出光景變異。使人了然見之。軾家傳十六羅漢像。每設茶供。則化為白乳。或凝為雪花。桃李芍藥。僅可指名。或云。羅漢慈悲深重。急於接物。故多現神變。倘其然乎。今於海南得此十八羅漢像。以授子由弟。使以時修敬遇夫婦生日。輙設供以祈年集福。并以前所作頌寄之。子由以二月二十日生。其媍德陽郡夫人史氏。以十一月十七日生。是歲中元日題。 ○魚枕冠頌 瑩淨魚枕冠。細觀初何物。形氣偶相值。忽然而為魚。不幸遭網罟。剖魚而得枕。方其得枕時。是枕非復魚。湯火就模範。巉然冠五岳。方其為冠時。是冠非復枕。成壞無竆已。究竟亦非冠。假使未變壞。送與無髮人。簮導無所施。是名為何物。我觀此幻身。已作露電觀。而况身外物。露電亦無有。佛子慈閔故。願受我此冠。若見冠非冠。即知我非我。五濁煩惱中。清淨常歡喜。 ○答孔子君頌 夢中投井。入半而止。出入不能。本非住處。我今何為。自作此苦。忽然夢覺。身在牀上。不知何來。本元無井。不應復作出入住想。道無深淺。亦無遠近。見物失空。空未嘗滅。物去空現。亦未嘗生。應當正遠作如是觀(正遠疑作正念。) ○禪戲頌 已熟之肉。無復活理。投在東坡無礙羹釜中。有何不可。問天下禪和子。且道。是肉是素。喫得是。喫不得是。太奇太奇。一盌羹。勘破天下禪和子。 ○答子由頌 子由問黃檗長老疾。云。五蘊皆空。非四大空。身心河嶽盡圓融。病根何處容他住。日夜還將藥石攻。不知黃檗如何答。老僧代云。有病宜須著藥攻寒時火燭熱時風。病根既是無容處。藥石還同四大空。 ○東坡羹頌(并敘) 東坡羹葢東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蘆菔若薺。皆揉洗數過。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許塗。釜緣及瓷盌下。菜湯中入生米為糝及少生薑。以油盌覆之不得觸。觸則生油氣。至熟不除。其上置甑炊飯如常法。既不可遽覆。湏生菜氣出。盡乃覆之。羹每沸涌。遇油輙下。又為盌所壓。故終不得上。不爾羹上薄飯。則氣不得達。而飯不得熟矣。羹亦爛可食。若無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入罨熟赤豆與粳米半為糝。餘如煑菜法。應玄道人將適廬山求其法。以遺山中好事者。以頌問之。 甘苦常從極處回。醎酸未必是鹽梅。問師此箇天真味。根上來麼塵上來。 ○食豆粥頌 道人親煑豆粥。大眾齊念般若。老夫試挑一口。已覺西家作馬。 ○醉僧圖頌 人生得坐且穩坐。刧刧馳走覔什麼。今年且痾東禪屎。明年去拽西林磨。 東坡禪喜集(卷之一終) 東坡禪喜集(卷之二) 日本 森大狂 校訂 贊第二 ○如來出山相贊 頭鬅鬙。耳車朔。適從何處來。碧色眼有角。明星未出萬家間。外道天魔皆奏樂。錯不錯。安得無上菩提成等正覺 ○阿彌陀佛贊 蘇軾之妻王氏。名閔之。字季章。年四十六。元祐八年八月一日卒於京師。臨終之夕遺言。捨所受用使其子邁迨遞為画阿彌陀佛紹聖元年六月九日像成。奉安於金陵清涼寺。贊曰。 佛子在時百憂繞。臨行一念何由了。日誦南無阿彌陀。如日出地萬國曉。何况自捨所受用。画此圓滿天日表。見聞隨喜悉成佛。不擇人天與虫鳥。但當長作平等觀。本無憂樂與壽夭。丈六金身不為大。方寸千佛夫豈小。此心平處是西方。閉目便到無魔嬈。 ○藥師瑠璃光佛贊(并引) 佛弟子蘇籥與其妹德孫。病久不愈。其父過母范氏供養祈禱藥師瑠璃光佛。遂獲痊損。其大父蘇軾特為造畵尊像。敬拜手稽首為之頌曰。 我佛出現時。眾生無病惱。世界悉瑠璃。大地皆藥艸。我今眾穉孺。仰佛如翁媼。面頤既圓平。風末亦除掃。弟子籥與德。前世衲衣老。敬造世尊像。壽命仗佛保。 ○繡佛贊 凡作佛事。各以所有。富者以財捨。壯者以力。巧者以技。辯者以言。若無所有以其心。見聞隨喜。禮拜讚歎。曾未及彼一鍼之勞。而其獲報。等無有二。若復緣此得度成佛。則此繡者乃是導師。 ○靜安縣君許氏繡觀音贊 太岳之裔。邑於靜安。學道求心。玅湛自觀。觀觀世音。凜不違顏。三年之後。心法自圓。聞思修王。如日現前。心識其容。口莫能言。發於六用以所能傳。自手達鍼。自鍼達線。為鍼幾何。巧歷莫算。鍼若是佛。佛當千萬。若其非佛。此相曷緣。孰融此二為不二門。拜手敬賛。東坡老人。 ○應夢觀音賛 稽首觀音。宴坐寶石。忽忽夢中。應我空寂。觀音不來。我亦不往。水在盤中。月在天上。 ○[A1]傅大士贊 ᅟᅟ==[A1] 傅【CB】,傳【補編】== 善慧執板。南泉作舞。借我門槌。為君打皷。 ○觀音賛(并引) 興國浴室院法真大師慧汶。傳寶禪月大師貫休所畵十六大阿羅漢。左朝散郎集賢校理歐陽棐為其女為軾子婦者捨所服用籹新之。軾亦家藏度州小孟畵觀世音。捨為中尊。各作賛一首。為亡者追福滅罪。 眾生墮八難。身心俱喪失。惟有一念在。能呼觀世音。火坑與刀山。猛獸諸毒藥眾苦萃一身。呼者常不痛。呼者若自痛。則必不能呼。若其了不痛。何用呼菩薩。當自救痛者。不煩觀音力。眾生以二故。一身受眾苦。若能真不二。則是觀世音。八萬四千人。同時俱赴救。 ○羅漢賛(十六首) 第一 正坐[A2]斂眉。搤腕立拂。問此大士。為言為嘿。默如雷電。言如墻壁。非言非嘿。百祖是式。 ᅟᅟ==[A2] 斂【CB】,歛【補編】== 第二 㫋檀非𤇆。火亦無香。是從何生。俯仰在亡。彈指賛嘆。善思念之。是一炷香。是天人師。 第三 一劫七日。剎那三世。何念之深。屈指嘿計。屈者[A3]已往。信者未然。孰能住此。屈信之間。 ᅟᅟ==[A3] 已【CB】,巳【補編】== 第四 我觀西方。度無量國。諸佛陀耶。在我掌握。右顧曄然。汝則皆西。隨我所印識道不迷。 第五 耆年何者。(一作老)粲然復少。我知其心。佛不妄咲。瞋喜雖幻。笑則非瞋。施此無憂。與無量人。 第六 袖手不言。跏趺終日。兩眉雖擧。亦用皆寂。寂不為身。動不為人。天作時雨。山川出雲。 第七 以惡駭物。如火自熱。以信入佛。如水自濕。垂眉捧手。為誰虔恭。導師無德。水火無功。 第八 六塵既空。出入息滅。松摧石隕。路迷艸合。逐獸於原。得[A4]已(一作箭)亡弓。偶然汲水。忽焉相逢。 ᅟᅟ==[A4] 已【CB】,己【補編】== 第九 以口誦經。以手歎法。是二道塲。各自起滅。孰知毛竅八萬四千。皆作佛事。說法熾然。 第十 掌中浮圖。舍利所宅。放大光明。照十方剎。櫝而藏之。了無見聞。眾所發心。與佛皆存。 第十一 左手持經。右手引帶。為卷為開。是義安在。已讀則卷。未讀則開。我無所疑。其音如雷。 第十二 面門月圓。瞳子電爛。示和猛容作威喜觀。龍象之姿。魚鳥所驚。以是幻身為護法城 第十三 手中竹根。所指如意。示何不動。無意可指。食[A5]已宴坐。便腹果然。是中空洞。以受世間(亦一作云) ᅟᅟ==[A5] 已【CB】,巳【補編】== 第十四 梵書旁行。俛首注眎。不知有經。而况字義。佛子云何。飽食晝眠。勤苦功用。諸佛亦然。 第十五 眾生顛倒。為物所轉。我轉是珠。以一貫萬過現不生。未則未來。擧珠示人。孰為輪廻。 第十六 以口說法。法不可說。以手示人。手去法滅。生滅之中。了然真常。是故我法。不離色聲。 水陸法像贊(并引) 蓋聞。淨明之鉢。屬饜萬口。寶積之蓋。徧覆十方。若知法界本造於心。則雖凡夫。皆具此理。昔在梁武皇帝。始作水陸道塲。以十六名盡三千界。用狹而施[A6]博。事約而理詳。後生莫知。隨世增廣。若使一二而悉數。雖至千萬而靡周。惟我蜀人。頗存古法。觀其像設。猶有典刑。虔召請於三時。分上下者八位。但能起一念於慈悲之上。自然撫四海於俛仰之間。軾敬發願心。具嚴繪事。而大檀越張侯致敬禮。樂聞其事共結勝緣。請法雲寺法涌禪師善本。善擇其徒。修營此會。永為無礙之施。同守不刊之儀。軾拜手稽首各為之贊。(凡十六首) ᅟᅟ==[A6] 博【CB】,慱【補編】== ○上八位 一切常住佛陀耶眾 謂此為佛是事理障。謂此非佛。是斷滅相。事理既融。斷滅亦空。佛自現前。如日之中。 一切常住達磨耶眾 以意為根。是謂法塵。以佛為體。是謂法身。風止浪靜。非有別水。放為江河。滙為沼沚。 一切常住僧伽耶眾 佛既強名。法亦非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惟佛法僧。非三非一。如雲出雨。如水現日。 一切常住大菩薩眾 神智無方。解脫無礙。以何因緣。得大自在。障盡願滿。反於自然。無始以來。亡者復存。 一切常住大辟支迦眾 現無佛處。修第二乘。如日入時。膏火為燈。我說二乘。如應病藥。敬禮辟支。即大圓覺。 一說常住大阿羅漢眾 大不可知。山隨綫移。小入無間。澡身軍持。我雖不能。能設此供。知一切人。具此玅用。 一切常住五通仙眾 孰云飛仙。高擧違世。湛然神凝。物不可厲。為同為異。本自無同。契我無生。長生之宗。 一切護法龍神眾 外道壞法。如刀截風。壞者既妄。護者亦空。偉[A7]茲龍神。威而不怒。示有四支。佛之禦侮。 ᅟᅟ==[A7] 茲【CB】,玆【補編】== ○下八位 一切官僚吏從眾 至難者君。至憂者臣。以眾生故。現宰官身。以難為易。以憂為樂。樂兼萬人。禍倍眾惡。 一切天眾 苦極則脩。樂極則流。禍福無窮。糾纏相求。遂超欲色。至非非想。不如一念。真發無上。 一念阿修羅眾 正念淳想。則為飛行。毫釐之差。遂墮戰爭。以此為道。穴胸隕首。是真作家。當師子吼。 一切人眾 地獄天宮。同一念頭。涅槃生死。同一法性。抱寶號竆。鑽穴索空。今夕何夕。當撰大雄。 一切地獄眾 汝一念起。業火熾然。非人燔汝。乃汝自燔。觀法界性。起滅雷速。知惟心造。是破地獄。 一切餓鬼眾 說食無味。涎流妄嚥。真食無火。中虛妄見。美從妄生。惡亦幻成。知幻即離。既飽且寧。 一切畜生眾 欲人不知。心則有負。此念未成。角尾已具。集我道塲。一洗濯之。盡未來刧。愧者勿為。 一切六道外者眾 陋劣之極。蕩於眇冥。胎卵濕化。莫從而生。聞吾法音。飈起雷動。如夢覺人。不復見夢。 ○自南海歸。過清遠峽寶林寺。敬贊禪月所畫十八大阿羅漢 第一賓度羅跋囉墮尊者 白㲲在膝。貝多在巾。目視超然。忘經與人。面顱百皺。不受刀薾。無心掃除。留此殘雪。(薾疑作箭) 第二迦諾迦代蹉尊者 耆年何老。粲然復少。我知其心。佛不妄笑。嗔喜雖幻。笑則非嗔。施此無憂。與無量人。 第三迦諾迦跂梨隨闇尊者 揚眉注目。拊膝橫拂。問此大士。為言為嘿。默如雷霆言如墻壁。非言非默。百祖是式。 第四蘇頻陁尊者 聃耳垂肩。綺眉覆顴。佛在世時。見此耆年。開口誦經。四十餘齒。時聞雷雹。出一彈指。(埀一作屬) 第五諾矩羅尊者 善心為男。其室法喜。背痒孰爬。有木童子。高下適當。輕重得宣。使真童子。能知[A8]茲乎。(知一作如) ᅟᅟ==[A8] 茲【CB】,玆【補編】== 第六跋陀羅尊者 美狠惡婉。自昔所聞。不圓其輔。有圓者存。現亦極相。代眾生報。使諸佛子。具佛相好。 第七迦理迦尊者 佛子三毛。髮眉與湏。既去其二。一則有餘。因以示眾。物無兩遂。既得無生。則無生死。 第八代闍羅弗多尊者 兩眼方用。兩手自寂。用者注經。寂者寄膝。二法相忘。亦不相損。是四句偈。在我指端。 第九戒博迦尊者 一刧七日。剎那三世。何念之勤。屈指默計。屈者已往。信者未然。孰能住此。屈信之間。 第十半託迦尊者 埀頭沒眉。俛目注視。不知有經。而况字義。佛子云何。飽食晝眠。勤苦用功。諸佛亦然。 第十一羅怙羅尊者 面門月滿。瞳子電爛。示和猛容。作威喜觀。龍象之姿。魚鳥所驚。以是幻身。為護法城。 第十二羅迦那尊者 以惡轆物。如火自爇。以信入佛。如水自濕。垂肩捧手。為誰虔恭。大師無德。水火無功。 第十三因揭陀尊者 持經持珠。杖則倚肩。植杖而起。經珠乃閒。不行不立。不坐不臥。問師此時。經杖何在。 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 六塵既空。出入息滅。松摧石隕。路迷草合。逐獸於原。得箭忘弓。偶然汲水。忽焉相逢。 第十五阿氏多尊者 勞我者晳。休我者點。如晏如岳。鮮不僻淫。是哀駘它。澹臺滅明。各研於心。得法眼正。 第十六注茶半託迦尊者 以口說法。法不可說。以手示人。手去法滅。生滅之中。自然真常。是故我法。不離色聲。 第十七慶友尊者 以口誦經。以手歎法。是二塲。道各自起滅。孰知毛竅八萬四千。皆作佛事。說法熾然。 第十八賓頭盧尊者 右手持杖。左手拊右。為手持杖。為杖持手。宴坐石上。安以杖為。無用之用。世人莫知。 ○興國寺浴室院六祖畵贊(一首并序) 予嘉祐初。擧進士館於興國浴室老僧德香之院。浴室之南有石屋。東西壁畵六祖像。其東刻木為樓閣堂宇以障之。不見其全。而西壁三師。皆神宇靖㴱。中空外夷。意非知是道者不能為此。書其上曰。蜀僧令宗筆。予初不聞宗名。而家有偽蜀僧待詔丘文播筆畵。相似殆不可辨。曰。宗豈師播者耶。已而問諸蜀父老。曰。文播漢州人。弟曰文曉。而令宗其異父弟。或曰。其表弟也。皆善畵山水人物竹石。其品在黃荃句龍爽之間。而文播之子仁慶尤長於花實羽毛。蜀人趙昌所師者。予去三十一年。而中書舍人彭君器資亦舘於是。予往見之。則院中人無復識予者。獨主僧慧汶葢當時堂上侍者。然亦老矣。導予觀令宗畵。則三祖依然尚在蔭翳間予與器資相顧太息。汶曰。嘻去是也何有乃徒置。所謂樓閣臺宇者。北向而出之。六祖相視如言如笑。如以法相授。都人聞之。觀者日眾。汶乃作欄楯以護之。而器資請余為贊之曰。 少林傃壁。不以為礙。彌天同輦。不以為泰。稽首六祖。昔晦今明。不去不來。何損何增。俯仰屈信。三十一年。我雖日化。其孰能遷之。(六祖一作六師) ○馬祖龐公真贊 南岳坐下。一馬四蹄。踏殺天下馬。後復一老龐。一口吸盡西江。天下是老師脚。西江即渠儂口。不知誰踏誰殺。何緣自吸自受。 ○辨才大師真贊 余頃年甞聞玅法於辨才老師。今見其畵像。乃以所聞者贊之。 即之浮雲無竆。去之明月皆同。欲知明月所在。在汝吐霧之中。 ○僧伽贊 盲人有眼不自知。忽然見日喜而舞。非謂日月有在亡。寔白慶我眼根在。泗濱大士誰不見。而有熟視不見者。彼豈無服業障。故以知見者皆希有。若能便作希有見。從此成佛如反掌。傳摹世間千萬億。皆自大士法身出。麻田供養東坡贊。見者無數悉成佛。 ○東林第一代廣慧禪師真贊 忠臣不畏死。故能立天下之大事。勇士不顧生。故能立天下之大名。是人於道亦未也。特以義重而身輕。然猶所立如此。而况於出三界了萬法。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應物而無情者乎。堂堂總公。僧中之龍。呼吸為雲。噫欠為風。且置是事。聊觀其一戱。葢將拊掌大笑。不起於坐。而使廬山之下化為梵釋龍天之宮。 ○髑髏贊 黃沙枯髑髏。本是桃李面。而今不忍看。當是恨不見。業風相鼓轉。巧色美倩盻。無師無眼禪。看便成一片。(當是一作當時) ○金山長老寶覺師真贊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是惟寶覺大士之像。因是識師。是則非師。因師識道。道亦如是。 ○資福白長老真贊 是是是是。資福白老子。身如空我如爾。無一事長歡喜。東坡有老居士。見此真欲擬議。未開口落第二。有一語略相似。門如市心如水。 ○淨因淨照臻老真贊 淨故能照。為照故淨。亦如是身。孰知其正。四大是假。此反是真。從古聖賢所莫能分。視彼如此。凡賊皆子。喜甲怒乙。雖子猶賊。人方自我。物固相物。是故東坡即此為實。 ○無名和尚傳贊 道無分成。佛無滅生。如影外光。孰在孰亡。如井中空。孰虛孰盈。無名和尚。盖名無名。 ○海月辨公真贊(并引) 錢塘佛寺之盛。葢甲天下。道德才智之士與妄庸巧偽之人襍處其間。號為難齊。故於僧職正副之外。別補都僧正一員。簿帳案牒。奔走將迎之勞。專責正副以下。而都師領略其要。實以行解表眾而已。然亦通號為僧官。故高擧遠引。山棲絕俗之士。不屑為之。惟清通端雅。外涉世而中遺物者。乃任其事。葢亦難矣。予通守錢塘時。海月大師慧辨者。實在此位。神宇徵穆。不見慍喜。而緇素悅服。予固喜從之遊。時東南多事。吏治少暇。而予方年壯氣盛。不安厥官。每往見師。清坐相對。時聞一言。則百憂冰解。形神俱泰。因悟。莊周所言東郭順子之為人。人貌而天。虛緣而葆真。清而容物。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盖師之謂也歟。一日。師臥疾。使人請予入山。適有所未暇。旬餘乃往。則師之化四日矣。遺言。湏余至乃闔棺。趺坐如生。頂尚溫也。予在黃州。夢至西湖上。有大殿榜曰彌勒下生。而故人辨才海月之流。皆行道其間。師沒後二十一年。余謫居惠州天竺淨慧師屬參寥子。以書遺予曰。檀越許與海月作真贊久。不償此願何也。予矍然而起為說。贊曰。 人皆趨世。出世者誰。人皆遺世。世誰為之。爰有大士。處此兩間。非濁非清。非律非禪。惟是海月都師之式。庶復見之。眾縛自脫。我夢西湖。天宮化城。見兩天竺。宛如平生。雲披月滿。遺像在此。誰其贊之。惟東坡子。 ○湜長老真贊 道與之貌。天與之形。雖同乎人。而實無情。彼真清隱。何殊丹青。日照月明。雷動風行。夫孰非幻。忽然而成。此畵清隱。可謁雨晴。 ○光道人真贊(字晏然) 海口山顴。犀顱鶴肩。定眼水止。秀眉月弦。自一而兩。至百億千。即妄而真。是真晏然。 ○小篆般若心經贊 艸𨽻用世今千載。少而習之手所安。如舌於言無揀擇。終日應對惟所問。忽然使作大小篆。如正行走值墻壁。縱復學之能粗通。操筆欲下仰尋索。譬如鸚鵡學人語。所習則能否則嘿。心存形聲與點畫。何暇復求字外意。世人初不離世間法。欲學出世間法。擧足動念皆塵垢。而以俄頃作禪律。禪律若可以作得。所不作處安得禪。善哉李子小篆字。其間無篆亦無𨽻。心忘其手手忘筆。筆自落紙非我使。正使忽忽不少暇。倐忽千百初無難。稽首般若多心經。請觀何處非般若。 ○磨衲贊(并序) 長老佛印大師了元游京師。天子聞其名。以高麗所貢磨衲賜之。客有見而歎曰。嗚呼。善哉未曾有也。嘗試與子攝其齋袵。循其鉤絡擧而振之。則東盡嵎夷。西入昧谷。南放交趾。北屬幽都。紛然在吾鍼孔綫蹊之中矣。佛印听然而笑曰。甚矣。子言之陋也。吾以法眼視之。一一鍼孔有無量世界。滿中眾生。所有毛竅所衣之衣。鍼孔踐蹊。悉為世界。如是展轉經八十反。吾佛光明之所照與吾君聖德之所被。如以大海注一毛竅。如以大地塞一鍼孔。曾何嵎夷昧谷交阯幽都之足云乎。當知。此衲非大非小。非短非長。非重非輕。非薄非厚非色非空。一切世間。折膠墮指。此衲不寒。爍石流金。此衲不熱。五濁流浪。此衲不垢。刧火洞然。此衲不壞。云何以有思惟心。生下劣想。於是。蜀人蘇軾聞而贊之曰。 匣而藏之。見衲而不見師。衣而不匣。見師而不見衲。惟師與衲。非一非兩。眇而視之。蟣蝨龍象。 ○六觀堂贊 我觀眾生。念念為人。晝不見心。夜不見身。佛言。如夢。非想非因。夢中常覺。孰為形神。我觀眾生。終日疑怖。土偶不然。無罣碍故。佛言。如幻。永離愛惡。飢食畵餅。無有是處。我觀眾生。起滅不停。以是為故。乃有死生。佛言。如泡。泡本無成。能壞能成。雖佛不能。我觀眾生顛倒[A9]已久。以光為無。以影為有。佛言。光影。我亦擧手。從來(來一作此)永斷。日中狂走。我觀眾生。同游露中。對面不見。衣沾眼濛。佛言。如露。一照而通。蒙者既滅。照者亦空。我觀眾生。神通自在。於電光中建立世界。佛言。如電。言發意會。佛與眾生了無襍壞。埀慈老人甞作是觀。自一至六。六生千萬。生故無竆。一故不亂。東坡無口。孰為此贊。 ᅟᅟ==[A9] 已【CB】,巳【補編】== ○東莞資福寺老栢再生贊 生石首肯。奘松肘回。是心苟全。(全一作真)金石為開。堂去栢枯。其留復生。此栢無我。誰為榮枯。方其枯時。不枯者存。一枯一榮。皆方便門。世人不聞。瓦礫說法。今聞此柏。熾然說法。 東坡禪喜集(卷之二終) 東坡禪喜集(卷之三) 日本 森大狂 校訂 偈第三 ○靈感觀音偈(并引) 或問居士。佛無不在。云何僧榮所常供養觀世音像獨稱靈感。居士答言。譬如靜夜天清無雲我目無病未有擧頭而不見月。今此畵像方其畵時。工適清淨。又此僧榮方供養時。秉心端嚴。不入諸相。無有我人眾生壽者。則觀世音廓然自現。爾時居士修此言已。心開形解。隨其所得。而說偈曰。 夫物芸芸。各升其英。為天蒼蒼。為日月星。無在不在。容光則明矧我大士。淵兮淨神。玅湛生光。積光為形。亭亭空中。靡所倚憑。眷此幻身。如鬼如氓。生則囿物。軒昂權衡。地所不載。而能空行。滅則蕩空。附離四生。不可控摶。矧此亭亭。涕泪請救。摶頰頓纓。如月下照。著心寒清。不因修為。得法眼淨。碎身微塵。莫報聖靈。 ○無名和尚頌觀音偈 我觀諸佛及菩薩。皆以六塵修佛事。雖有玅智如觀音。根性亦自聞思復。佛子流浪無始刧。未空言語文字性。譬如多財石季倫。知財為害不蚤散。手揮金寶棄溝壑。不如施與貧病者。纍纍三百五十珠。持與觀音作瓔珞。 ○觀藏真畵布袋和尚像偈 拄杖指天。布袋著地。掉[A1]卻弊珠。好一覺睡。(弊一作數) ᅟᅟ==[A1] 卻【CB】,郤【補編】== ○木峰偈 元[A2]豐七年臘月朔日。東坡居士過臨淮謁普照王塔。過襄師房觀所藏佛骨舍利。捨山木一峰供養。乃說偈言。 ᅟᅟ==[A2] 豐【CB】,豊【補編】== 柺然無根。生意永斷。刧火洞然。為君作炭。 ○送海印禪師偈 海印禪師紀公將赴峩眉。往別太子少保趙公于三衢。公以三詩贈行。復抂道過軾於齊安。亦求一偈。公以元臣大老功成而歸。軾以非才竊祿得罪而去。禪師道眼了無分別。廼知法界海慧照了萬殊。大小縱橫不相留礙。 直從巴峽逢僧晏。道到東城別紀公。當時半破峩眉月。還在平羗江水中。請以此偈附於三詩之末。 ○南屏汲水偈(汲一作激) 水激之高。如所從來。屈信杓頃。報盡而止。止不先平。於以觀法。 ○佛心鑒偈 軾第三子過。蓄烏銅鑒。圖徑數寸。光明洞徹。元[A3]豐八年十一月二日游登州延洪禪院。院僧文泰方造釋迦文佛像。乃捨為佛心鑒。且說偈曰。 ᅟᅟ==[A3] 豐【CB】,豊【補編】== 鑒中面像熱時炎。無我無造無受者。心花發明照十方。還度如是常沙眾。 ○送僧應託偈 蘇壽明巢穀僧應託與東坡居士皆眉人也。會於黃岡將之廬山。作偈送之。 一般口眼。兩般腸肚。認取鄉人。聞早歸去。 ○送壽聖聰長老偈(并敘) 佛說修止任滅。是謂四病。如我所說。亦是諸佛四玅法門。我今亦修亦止亦任亦滅。滅則無作。作則無止。止則無任。任則無滅。是四法門。更相掃除。火出木盡。灰飛𤇆滅。如佛所說。不修不止。不任不滅。是則滅病。否即任病。如我所說。亦作亦止。亦任亦滅。是則修病。否則止病。我與佛說既同。是法亦同是病。昔維摩詰嘿然無語以對文殊。而舍利弗亦復默然以對天女。此二人者有何差別。我亦是知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時長老聰師自筠來黃。復歸於筠。東坡居士為說偈言。 珍重壽聖師。聽我送行偈。願閔諸有情。不斷一切法。人言眼睛上。一切不可住。我謂如虛空。何物住不得。我亦非然我。而不然彼義。然則兩皆然。否則無然者 ○朱壽昌梁武懺贊偈 我觀世間諸得道者。多因苦惱。苦惱之極無所告訴。則呼父母。父母不聞。仰而呼天。天不能救。則當歸命於佛世尊。佛以大悲方便開示令知諸苦以愛為本。得愛則喜。犯愛則怒。失愛則悲。傷愛則恨。而此愛根。何所從生。展轉觀察。愛盡苦滅。得安樂處。諸佛亦言。愛別離苦。父母離別。其苦無量。於離別中。生離最苦。有大長者曰朱壽昌。生及七歲而母捨去。長大懷思。涕淚追求。[A4]刺血寫經。禮佛懺悔。四十餘年乃見其母。念報佛恩。欲度眾苦。觀諸教門。切近周至。莫如梁武所說懺悔。文既繁重。旨亦淵祕。一切眾生有不能了。乃以韻語諧諸音律。使一切人歌咏讚嘆獲福無量。時有居士蜀人蘇軾。見聞隨喜。而說偈曰。 ᅟᅟ==[A4] 刺【CB】,剌【補編】== 長者失母。常自念言。母本生我。我生母去。有我無母。不如無我。誓以此身。出生入死。母若不見。我亦隨盡。在眾人中。猶如狂人。終日皇皇。四十餘年。乃見其母。我初不記母之長短大小肥瘠。云何一見。便知是母。母子天性。自然冥契。如磁石鍼。不謀而合。我未見母。不求何獲。既見母已。即無所求。諸佛子等。歌詠懺文。既懺罪[A5]已。當求佛道。如我所說。作求母觀。 ᅟᅟ==[A5] 已【CB】,巳【補編】== ○十二時中偈 十二時中常切覺察。這個是什麼。十二月二十日。自泗守席上迥。忽然夢得個消息。乃作頌云。 百袞油鐺裏。恣把心肝煠。遮箇在其中。不寒亦不熱。似則是似。是則未是。不難遮箇不寒熱。那個也不寒熱。咄甚呌做遮個那個。 ○無相庵偈 出庵見庵。入庵見圓。問此圓相。何所因起。非土非木。亦非虗空。求此圓相。了不可得。乃至無有。無有亦無。是中有相。名大圓覺。是佛心也。是諸魔種。 ○玉石偈 嘻嘻呀呀三伏中。艸木生烟地生火。遺君玉石百有八。願君置之白石盆。注以碧蘆井中泉。遣君肝肺凉如水。熱惱既除心自定。當觀熱相無去來。寒至折膠熱流金。是我法身一呼吸。寒人者冰熱者火。冰火初不自寒熱。一切世間我四大。畢竟誰受寒熱者。愿以法水浸摩尼。當觀此石如瓦礫。 ○寒熱偈 今歲大熱。八十餘日。物我同病。是熱非虛。方其熱時。謂不復凉。及其既涼。熱復安在。凡此寒熱。更相顯見。熱既無有。涼從何立。令我又復認此為涼。後日更涼。此還是熱。畢竟寒熱。為無為有。如此分別。皆是眾生客塵浮想。以此為達。無有是處。使謂為迷。則又不可。如火燒木。從木成炭。從炭成灰。為灰不[A6]已。了無一物。當以此偈更問子由。僕在黃州戲書。為江夏李樂道持去。後七年。復相見京師出此書。茫然如夢中語也。 ᅟᅟ==[A6] 已【CB】,巳【補編】== ○戱答佛印偈 百千燈作一燈光。盡是恒沙玅法王。是故東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禪床。 ○養生偈 閑邪存誠。練氣養精。一存一明。一練一清。清明乃極。丹元乃生。坎離乃交。梨棗乃成。中夜危坐。服此四藥。一藥一至。到極則處。幾費千息。閑之廓然。存之卓然。養之郁然。煉之赫然。守之以一。成之以久。功在一日。何遲之有。(一藥一至下恐减失一句) 易曰。閑邪存其誠。詳味此字。知邪中有誠。無非邪者。閑亦邪也。至于無所閑。乃見其誠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王晉卿前生圖偈 王晉卿得破墨三昧。又嘗聞祖師第一義。故畵邢和璞房次律論前生圖以寄其高趣。東坡居士。既作破琹記記夢異矣。復說偈言。 前夢後夢真是一。此幻彼幻非有二。正好長松水石間。更憶前身後身事。 ○油水偈 熈寧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元叔設食嘉祐。謁長老觀佛牙。趙郡蘇某為之頌曰。 水在油中。見火則起。油水相搏。水去油住。湛然光明。不知有火。在火能定。內外淨故。若不經火。油水同定。非真定故。見火復起。(一本作在穴能寶) ○地獄變相偈 我聞。吳道子初作酆都變。都人懼罪業。兩月罷屠宰。此畵無實相。筆墨假合成。譬如說食飽。何從生怖汗。乃知法界性。一切惟心造。若人了此言。地獄自破碎。 東坡禪喜集(卷之三終) 東坡禪喜集(卷之四) 日本 森大狂 校訂 銘第四 ○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并序) 洞庭之南有阿育王塔。分葬釋迦如來舍利。嘗有作大施會。出而浴之者。緇素傳捧。涕泣作禮。有比丘竊取其三。色如含桃。大如薏苡。將置之他方為眾生福田。久而不能。以授白衣方子明。元[A1]豐三年軾之弟轍謫官高安。子明以卑之。七年軾自齊安恩徙臨汝。過而見之八年移守文登。召為尚書禮部郎。過濟南長清真相院僧法泰方為甎塔十有三成。峻峙嶓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而未有以葬。軾默念曰。予弟所寶釋迦舍利。意將止於此耶。昔余先君文安主簿贈中大夫諱洵。先夫人武昌大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寶。損舘之日。追述遺意捨所愛作佛事。雖力有所止。而意(意一作志)則無盡。自頃憂患。廢而不擧將二十年矣。復廣前事。庶幾在此。泰聞踊躍。明年來請。於京師。探篋中得金一兩銀六兩使歸。求之眾人以具棺椁。銘曰。 ᅟᅟ==[A1] 豐【CB】,豊【補編】== 如來發身(發一作法)無有邊。化為丈六示人天。偉哉有形斯有年。紫金光聚飛為烟。惟有堅固百萬(萬一作億)千。輪王阿育願力堅。役使空界鬼與仙。分置眾剎奠山川棺椁十襲閟精圜。神光晝夜發層顛。誰其取此智且權。佛身普現眾目前。昏者坐受遠近遷。冥行黑月墮坎泉。分身來化會有緣。流轉至此誰使然。并包齊魯竆海壖。懭悍柔淑冥愚賢。願持此福達我先。生生世世離垢纏 ○廣東東莞縣資福寺舍利塔銘 自有生人以來。人之所為見於世者。何可勝道。其鼓舞天下經緯萬世。有偉於造物者矣。考其所從生。實出於一念。巍乎大哉是念也。物復有烈於此者乎。是以古之真人以心為法。自一身至一世界。自一世界至百千萬億世界。於屈伸臂頃作百千萬億變。如佛所言。皆真實語無可疑者。至於持身勵行練精養志。或乘風而仙。或解形而去。使枯槁之餘化為金玉。時出光景以作佛事者。則多有矣。其見伏去來皆有時會。非偶然者。予在惠州。或示予以古舍利。狀若覆盂。圓徑五寸。高三寸。重一斤一兩。外密而中疎。其理如芭蕉。舍利生其中無數。五色具。意必真人大士之遺體。葢腦之在顱中。顱亡而腦存者。予曰。是當以施僧與眾共之。藏私家非是。其人難之適有東莞資福長老祖堂來惠州。見而請之曰。吾方建五百羅漢閣。壯麗甲於南海。舍利當栖我閣上。則以犀帶易之。有自京師至者。得古玉璧。試取以薦舍利若合符節。堂喜遂并璧持去。曰。吾當以金銀瑠璃為窣堵波置閣上銘曰。 真人大士何所脩。心精玅明含九州。此身性海一浮漚。委蛻如遺不自收。戒光定力相烝休。結為寶珠散若旒。流行四方獨此留。帶犀微矣何足酬。璧來萬里端相投。我非予堂堂非求。共作佛事知誰由。瑞光一起三千秋。永照南海通羅浮。 ○南海軍常樂院新作經藏銘 佛以一口。而作千法。千佛千口。則為幾說。我法不然。非千非一。如百千燈。共照一室雖各徧滿。不相壞襍。咨爾學者。云何覽閱。自非正眼表裏洞達。[A2]已受將受。則相凌奪。惟回屢空。無所不悅。是名耳順。亦號莫逆。以此轉經。有轉無竭。道人山居。僻介楚越。常樂我靜。一食破衲。達磨耶藏。勤苦建設。我無一錢檀波羅密。施此法水以灌爾睫。 ᅟᅟ==[A2] 已【CB】,巳【補編】== ○大別方丈銘 閉目而視。目之所見。冥冥蒙蒙。掩耳而聽。耳之所聞。隱隱隆隆。耳目雖廢。見聞不斷。以搖其中孰能開目。而未能視。如鑒寫容。孰能傾耳。而未嘗聽。如穴受風。不視而見。不聽而聞。根在塵空。湛然虛明。徧照十方。地獄天宮。蹈冐水火。出入金石。無往不通。我觀大別。三門之外。大江方東。東西萬里。千溪百谷。為江所同。我觀大別。方丈之內。一燈常紅。門門不開。光出於隙。曄如長虹。問何為然。笑而不答。寄之盲聾。但見龐然。秀眉月面。純漆點睛。我作銘詩相其木魚與其鍾鼓。 ○寶月大師塔銘 寶月大師惟簡。字宗可。姓蘇氏。眉山人。於余為無服兄。九歲事成都中和勝相院慧悟大師。十九得度。二十九賜紫。三十六賜號。其同門友文雅大師惟度。為成都都僧統。所治萬餘人。鞭笞不用。中外肅服。度博學通古今。善為詩。至於持律總眾酬酢事物。則師密相之也。凡三十餘年。人莫知其出于師者師清亮敏達。綜練萬事。端身以律物。勞己以裕人。人皆高其才服其心。凡所欲為。趍成之。更新其精舍之在成都與郫者。凡二百七十三間經藏一廬舍那阿彌陀彌勒大悲像四磚橋二十七皆談笑而成。其堅緻可支一世。師於佛事雖若有為。譬之農夫畦而種之待其自成不數數然也。故余嘗以為。修三摩鉢提者。蜀守與使者。皆一時名公卿。人人與師善。然師甞罕見寡言。務自却遠。葢不可得而親疎者。喜施藥。所活不可勝數。少時瘠黑如梵僧既老而晳。若復少者。或曰。是有陰德發於面。壽未可涯也。紹聖二年六月九日始得微疾。即以書告於往來者。勑其子孫皆佛法大事。無一語私其身。至二十二日集其徒問日蚤莫。及辰曰。吾行矣。遂化。年八十四。是月二十六日。歸骨於城東智福院之壽塔。弟子三人。海慧大師士瑜先亡。次士隆。次紹賢。為成都副僧統。孫十四人。悟遷。悟清。悟文。悟真。悟緣。悟㴱。悟微。悟開。悟通。悟誠。悟益。悟權。悟緘。曾孫三人。法舟。法榮。法源。以家法嚴故。多有聞者。師少與蜀人張隱君少愚善。吾先君宗師亦㴱知之。曰。此子才用不减澂觀。若事當有立於世。為僧亦無出其右者。[A3]已而果然。余謫居惠州。舟實來請銘。銘曰。 ᅟᅟ==[A3] 已【CB】,巳【補編】== 大師寶月。可字簡名。出趙郡蘇。東坡之兄。自少潔齊。老而彌剛。領袖萬僧。名聞四方。壽八十四。臘六十五。瑩然摩尼。歸於真土。錦城之東。松栢森然。子孫如林。蔽芾其陰。 ○法雲寺鐘銘(并序) 元[A4]豐七年十月。有詔大老長圓通禪師法秀住法雲寺。寺成。而未有鐘。大檀越駙馬都尉武勝軍節度觀察留後張敦禮與䔬國大長公主唱之。從而和者若干人。元祐元年四月。鐘成萬斤。東埭居士蘇軾為之銘曰。 ᅟᅟ==[A4] 豐【CB】,豊【補編】== 有鐘誰為撞。有撞誰撞之。三合而後鳴。聞所聞為五。闕一不可得。汝則安能聞。汝聞竟安在。耳視目可聽。當知所聞者。鳴寂寂時鳴。大圓空中師。獨處高廣坐。臥士無所著。人引非引人。二俱無所說。而說無說法。法法雖無盡。問則應曰三。汝應如是聞。不應如是聽。 ○邵伯埭鐘銘(并序) 邵伯埭之東寺僧子康。募千人為千斤銅鐘。蜀人蘇軾為之銘曰。 無量智慧火。燒此無明銅。戒定以為摸。鑄成無漏鐘。以汝平等手。執彼慈悲撞。聲從無有出。徧滿無邊空。 ○蘇程庵銘(并引) 程公庵。南華長老辨公為吾表弟程德傳作也。吾南遷過之。更其名曰蘇程。且銘之曰。 辨作庵寶林南。程取之不為貪。蘇後到住者三。蘇既住程則去。一彈指三世具。如我說無是處。百千燈同一光。一塵中兩道塲。齊說法不相妨。本無通安有礙。程不去蘇亦在。各徧滿無雜壞。 ○清隱堂銘 已去清隱。而老崇慶。清隱亦非。何者為正。清者其行。隱者其言。非彼非此。亦非中間。在清隱時。念念不住。今者何人。補清隱處。八萬四千。刧火洞然。但隨他去。何處不然。 ○思無邪齋銘 東坡居士。問法于子由。子由報以佛語。曰。本覺必明。無明明覺。居士欣然有得于孔子之言。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夫有思皆邪也。無思則土木也。吾何自得道其惟有思而無所思乎。于是幅巾危坐。終日不言。明目直視。而無所見。攝心正念。而無所覺。于是得道。乃名其齋曰思無邪。而銘之曰。 大患緣有身。無身則無病。廓然自圓明。鏡鏡非我鏡。如以水洗水。二水同一淨。浩然天地間唯我獨也正。 ○談玅齋銘 南華長老。端靜簡潔。浮雲掃盡。但掛孤月。吾宗伯固。通亮英發。大圭不琢。天驥超絕。室空無有。獨設一榻。空毘耶城。奔走竭蹶。二士共談。必說玅法。彈指千偈。卒無所說。有言皆幻。無起不滅。問我何為。鏤冰琢雪。人人造語。一一說法。孰知東坡非問非答。 ○淡軒銘 以船撑船船不行。以鼓打鼓皷不鳴。子欲察味而辨色。何不坐于淡軒之上。出淡語以問淡友。則味自味。而色自形。吾然後知淡友之不淡葢將盡口眼之變。而起無竆之爭。其自謂叢林之一害。豈虛名也哉。 ○夢齋銘 至人無夢。或曰。高宗武王孔子皆夢。佛亦夢。夢不異覺。覺不異夢。夢即是覺。覺即是夢。此其所以為無夢也與。衛玠問夢于樂廣。廣對以想曰。形神不接而夢。此豈想哉。對曰。因也。或問因之說。東坡居士曰。世人之心因塵而有。未甞獨立也。塵之生滅。無一念住夢覺之間。塵塵相授。數傳之後失其本矣。則以為形神不接。豈非因乎。人有牧羊而復者。因羊而念馬。因馬而念車。因車而念葢。遂夢曲盡鼓吹。身為王公。夫牧羊之與王公亦遠矣。想之所因豈足怪乎。居士始與芝相識于夢中。且以所夢求而得之。今二十四年矣。而五見之。每見輙相視而笑。不知是處之為何方。今日之為何日。我爾之為何人。也。題其室曰夢齋。而子由為之銘。曰。 法身充滿。處處皆一。幻身虛妄。所至非實。我觀世人。生非實中。以寤為正。以寐為夢。忽寐所遇。執寤所遭。積執成堅。如丘山高。若見法身。寤寐皆非。知其皆非。寤寐無為。遨遊四方。齋則不遷。南北東西。法身本然。(一作寤寐無虧) ○菩薩泉銘一首(并序) 陶侃為廣州[A5]刺史。有漁父。每夕見神光海上以白侃。侃使迹之得金像。視其款識。阿育王所鑄文殊師利像也。初送武昌寒溪寺。及侃遷荊州。欲以像行。人力不能動。益以牛車三十乘乃能至船。船復沒。遂以還寺。其後慧遠法師迎像歸廬山。了無難碍。山中世以二僧守之。會昌中詔毀天下寺。二僧藏像錦綉谷北。釋教復興。求像不可得。而谷中至今有光景。往往發現。如峩眉五臺所見。葢遠師文集載處士張文逸之文。及山中父老所傳如此。今寒溪少西數百步別為西山寺。有泉出于嵌竇間。色白而甘。號菩薩泉。人莫知其本末。建昌李常謂余。豈昔像之所在乎。且屬余為銘。銘曰。 ᅟᅟ==[A5] 刺【CB】,剌【補編】== 像在廬阜。宵光燭天。旦朝視之。寥[A6]寥空山。誰謂寒溪。尚有斯泉。盍往鑒之。文殊了然。 ᅟᅟ==[A6] 寥【CB】,々【補編】== ○卓錫泉銘(并序) 六祖初住曹溪。卓錫泉涌。清涼滑甘。贍足大眾。逮今數百年矣。或時少竭則眾汲于山下。今長老辨公住山四歲。泉自涌溢。聞知嗟異。為作銘曰。 祖師無心。心外無學。有來叩者。雲涌泉落。問何從來。初無所從。若有從處。來則有竆。初住南華集眾湏水。水性融會。豈有無理。引錫指名。寒泉自冽。眾渴得飲。如我說法。云何至今。有溢有枯。泉無益枯。葢其人乎。辨來四年。泉水洋洋。烹煑濯溉。飲及牛羊。手不病汲。肩不病負。匏勺瓦盂莫知其故。我不求水。水則許我訊於祖師。其實可乎。 ○參寥泉銘(并序) 予謫居黃。參寥子不遠數千里。從予于東城留朞年。嘗與同遊武昌之西山。夢相與賦詩。有寒食清明石泉槐火之句。語甚美而不知其所謂。其後七年。予出守錢塘。參寥子在焉。明年卜智果精舍居之。又明年新居成。而予以寒食去郡。實來告行舍下舊有泉出石間。是月又鑿石得泉。加冽。參寥子擷新茶。鑽火煑泉而瀹之。笑曰。是見于夢九年衛公之為靈也久矣。坐人皆悵然太息。有知命無求之意。乃名之參寥泉。為之銘曰。 在天雨露。在地江湖。皆我四大滋相所濡。偉哉參寥。彈指八極。退守斯泉。一謙四益。予晚聞道。夢幻是身。真即是夢。夢即是真。石泉槐火。九年而信。夫求何伸。實弊汝神。 ○石塔戒衣銘 石塔得三昧。初從戒定入。是故常保護。登壇受戒衣。吾聞得道人。一物亦不留。云何此法衣。補緝成百衲。諸法念已逝。此衣非昔衣。此法非生滅。衣亦無壞者。振此無塵衣。洗此無垢人。壞則隨他去。是故終不壞。 ○大覺鼎銘 樂全先生遺我鼎甗。我復以餉大覺老禪。在昔宋魯取之以兵。書曰。郜鼎以器從名。樂全東坡。予之以義。書曰。大覺之鼎。以名從器。挹山之泉。烹以其薪。為苦為甘。咨爾學人。 東坡禪喜集(卷之四終) 東坡禪喜集(卷之五) 日本 森大狂 校訂 記第五 ○大悲閣記 大悲者。觀世音之變也。觀世音由聞而覺。始於聞而能無所聞。始於無所聞。而能無所不聞。能無所聞。雖無身可也。能無所不聞。雖千萬億身可也。而况於手與目乎。雖然非無身。無以擧千萬億身之眾。非千萬億身。無所示無身之至。故散而為千萬億身。聚而為八萬四千母陀羅臂八萬四千清淨寶目。其道一爾。昔吾嘗觀於此。吾頭髮不可勝數。而身毛孔亦不可勝數。牽一髮而頭為之動。拔一毛而身為之變。雖則髮皆吾頭而毛孔皆吾身也。彼皆吾頭而不能為頭之用。彼皆吾身而不能具身之智。則物有以亂之矣。吾將使世人左手運斤而右手執削。目數飛雁而耳節鳴鼓。首肯旁人而足識梯級。雖有智者有所不暇矣。而况千手異執而千目各視乎。及吾燕坐寂然心念凝默。湛然如大明鏡。人鬼鳥獸雜陳乎吾前。色聲香味交遘(遘一作通)乎吾體。心雖不起。而物無不接。接必有道。即千手之出千目之運。雖未可得見。而理則具矣。彼佛菩薩亦然。雖一身不成二佛。而一佛能徧河沙諸國。非有他也。觸而不亂。至而能應。理有必至。而何獨疑于大悲乎。成都。西南大都會也。佛事最勝。而大悲之像。未睹其傑。其法師敏行者。能讀內外教。博通其義。欲以如幻三昧為一方首。乃以大㫋檀作菩薩像。端嚴玅麗。具慈愍性。手臂錯出。開合捧執。指彈摩拊。千態具備。手各有目。無妄舉者。復作大閣以覆菩薩。雄偉壯峙。工與像稱。都人作禮。因敬生悟。余遊于四方二十餘年矣。雖未得歸。而想見其處。敏行使其徒法震乞文。為道其所以然者且頌之曰。 吾觀世間人。兩目兩手臂。物至不能應。狂惑失所措。其有欲應者。顛倒作思慮。思慮非真實。無異無手目。菩薩千手目。與一手目同。物至心亦至。曾不作思慮。隨其所當應。無不得其當。引弓挾白羽。劒盾諸器械。經卷及香華。盂水青楊枝。珊瑚大寶炬。白拂朱藤杖。所遇無不執。所執無有疑。緣何得無疑。以我無心故。若猶有心者。千手當千心。一人而千心。內自相攫攘。何暇能應物。千手無一心。手手得其處。稽首大悲尊。願度一切眾。皆證無心法。皆具千手目。 ○勝相院經藏記 元豐三年歲在庚申。有大比丘惟簡。號曰寶月。修行如幻三摩鉢提。在蜀成都大聖慈寺。故中和院賜名勝相。以無量寶黃金丹砂瑠璃真珠㫋檀眾香莊嚴佛語及菩薩語。作大寶藏涌起於海有大天龍背負而出及諸小龍糾結環繞。諸化菩薩及護法神鎮守其門。天魔鬼神各執其物以禦不祥。是諸眾寶及諸佛子光色聲香自相磨激。璀璨芳郁玲瓏宛轉。生出諸相。變化無竆。不假言語。自然顯見苦空無我無量玅義。凡見聞者。隨其根性。各有所得。如眾飢人入於太倉雖未得食已有飽意。又如病人遊於藥市聞眾藥香病自衰减更能取米作無碍飯。恣食取飽。自然不飢。又能取藥以療眾病。眾病有盡。而藥無竆。須臾之間。無病可療。以是因緣度無量眾。時見聞者。皆爭施舍。富者出財。壯者出力。巧者出技。皆捨所愛及諸結習。而作佛事。求脫煩惱濁惡苦海。有一居士。其先蜀人。與是比丘有大因緣。去國流浪在江淮間。聞是比丘作是佛事。即欲隨眾捨所愛習。周視其身及其室廬。求可捨者。了無一物。如焦穀芽。如石女兒。乃至無有毫髮可捨。私自念言。我今惟有無始[A1]已來結習口業妄言綺語。論說古今是非成敗。以是業故。所出言語猶如鐘磬。黼黻文章悅可耳目如人善博日勝日負自云是巧不知是業。今捨此業作寶藏偈。願我今世作是偈[A2]已。盡未來世。永斷諸業塵緣妄想及諸理障。一切世間無取無捨無憎無愛無可無不可。時此居士稽首西望。而說偈言。(塵緣妄想一作客塵妄想) ᅟᅟ==[A1] 已【CB】,巳【補編】== ᅟᅟ==[A2] 已【CB】,巳【補編】== 我遊眾寶山。見山不見寶。岩谷及艸木。虎豹諸龍蛇。雖知寶所在。欲取不可得。復有求寶者。自言已得寶。見寶不見山。亦未得寶故。譬如夢中人。未嘗知是夢。既知是夢[A3]已。所夢即變滅。見我不見夢。因以我為覺。不知真覺者。覺夢兩無有。我觀大寶藏。如以蜜說甜。眾生未諭故。復以甜說蜜。甜蜜更相說。千劫無竆盡。自蜜及甘蔗。查黎與橘柚。說甜而得酸。以及醎辛苦。忽然反自味。舌根有甜相。我爾默自知。不煩更相說。我今說此偈。于道亦云遠。如眼根自見。是眼非我有。當有無耳人。听此非舌語。于一彈指頃。洗我千劫罪。 ᅟᅟ==[A3] 已【CB】,己【補編】== ○虔州崇德禪院新經藏記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曰。以無所得故而得。舍利弗得阿羅漢道亦曰。以無所得故而得。如來與舍利弗若是同乎。曰。何獨舍利弗。至於百工賤技承蜩意鉤履狶畵墁。未有不同者也。夫道之大小。雖至于大菩薩。其視如來猶若天淵然。及其以無所得故而得。則承蜩意鉤履狶畵墁未有不與如來同者也。以吾之所知。推至其所不知。嬰兒生而導之言。稍長而教之書。口必至于忘聲。而後能言。手必至于忘筆。而後能書。此吾之所知也。口不能忘聲。則語言難。於屬文手不能忘筆。則字畫難。于雕刻及其相忘之至。則形容心術。酧酢萬物之變。忽然而不自知也。自不能者而觀之。其神智玅達。不既超然與如來同乎。故金剛經曰。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以是為技則技疑神。以是為道。則道疑聖。古之人與人皆學。而獨至于是。其必有道矣。吾非學佛者。不知其所自入。獨聞之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夫有思皆邪也。善惡同而無思。則土木也。云何能使有思而無邪無思而非土木乎。嗚呼吾老矣。安得數年之暇。托于佛僧之宇盡發其書。以無所思心會如來意。庶幾于無所得故而得者。謫居惠州。終歲無事。宜若得行其志。而州之僧舍無所謂經藏者。獨榜其所居室曰思無邪齋。而銘之致其志焉。始吾南遷過虔州。與通守承議郎俞君括遊。一日。訪廉泉。入崇慶院觀寶輪藏。君曰。是于江南壯麗為第一。其費二千餘萬。前長老曇秀始作之。幾于成而寂。今長老惟湜嗣成之。奔走二老之間。勸導經營銖積寸累。十有六年而成者僧知錫也。子能愍此三士之勞。以一言記之乎。吾葢心許之。俞君博學能文。敏于從政。而恬于進取。數與吾書欲棄官相從學道。自虔罷歸。道病卒于廬陵。虔之士民有巷哭者。吾亦為出涕。故作此文以遺湜錫。并論孔子思無邪之意與吾有志無書之歎使刻于石。且與俞君結未來之因乎。紹聖二年五月二十七日記。 ○廣州資福寺羅漢閣碑記 眾生以愛。故入生死。由於愛境。有逆有順。則生喜怒。造種種業。展轉六趣。至千萬刧。本所往來。惟有一愛。更無餘病。佛大醫王。對病為藥。唯有一捨。更無餘藥。嘗以此藥。而治此病。如水救火。應手當滅。云何眾生。不滅此病。是導師過。非眾生咎。何以故。眾生所愛。無過身體。父母有疾。割肉刺血。初無難色。若復隣人從其求乞一爪一髮。終不可得。有二導師。其一清淨。不入諸相。能知眾生生死之本。能使眾生了然見知不生不死出輪廻處。是處安樂。堪永依怙。無異父母。支體可捨。而况財物。其一導師。以有為心。行有為法。縱不求利。即自求名。譬如隣人求乞爪髮終不可得。而况肌肉。以此觀之。愛吝不捨。是導師過。設如有人。無故取米投坑穽中。見者為恨。若以此米。施諸鳥雀。見者皆喜。鳥雀無知。受我此施。何異坑穽。而人自然有喜有慍。如使導師有心有為。則此施者與棄何異。以此觀之。愛吝不捨。非眾生咎。四方之民。皆以勤苦。而得衣食。所得毫末。其苦無量。獨此南越嶺海之民。貿遷重寶。坐獲富樂。得之也易。享之也愧。是故其人以愧故捨。海道幽險。死生之間。曾不容髮。而况飄墮羅剎鬼國。呼號神天佛菩薩僧以脫須臾。當此之時。身非[A4]己有。而况財物。實同糞土。是故其人以[A5]惧故捨。愧[A6]惧二法。助發善心。是故越人。輕施樂捨。甲于四方。東莞古邑資福禪寺。有老比丘祖堂。其名未嘗戒也。而律自嚴。未嘗求也。而人自施。人之施堂。如物在衡。損益銖黍。了然覺知。堂之受施。如水涵影雖千萬過。無一留者。堂以是故。創作五百大阿羅漢嚴淨寶閣。涌地千柱。淨空三成。壯麗之極。實冠南越。東坡居士見聞隨喜。而說偈言。 ᅟᅟ==[A4] 己【CB】,已【補編】== ᅟᅟ==[A5] 惧【CB】,[怡-台+貝]【補編】== ᅟᅟ==[A6] 惧【CB】,[怡-台+貝]【補編】== 五百大士栖此城。南珠大貝皆東傾。眾心回春栢再榮。鐵林東來閣乃成。寶骨未到先通靈。赤蛇白璧珠夜明。三十襲吉誰敢爭。層簷飛空俯日星。海波不搖颶無聲。天風徐來韻流鈴。一洗障霧冰雪清。人無南北壽且寧。 ○薦誠禪院五百羅漢記 熙寧十年。余方守徐州。聞河決凜淵入巨野。首灌東平。吏民恟懼不知所為。有僧應言。建策鑿清冷口。道積水北入于古廢河。又北東入于海。吏方持其議。言強力辯口。慨然論可。決狀甚明。吏不能奪。卒以其言決之。水所入如其言。東平以安。言有力焉。眾欲為請賞。言笑謝去。余固異其人。後二年移守湖州。而言自鄆來。見余於宋曰。吾鄆人也。少為僧。以講為事。始錢公子飛使吾創精舍于鄆之東阿北新橋。鎮且造鐵浮屠十有三級。高伯二十尺。既成。而趙公叔平請諸朝。名吾院曰薦誠。歲度僧以守之。今將造五百羅漢像于錢塘而載以歸。度用錢五百萬。自丞相潞公以下皆吾檀越也。余于是。益知言真有過人者。又六年。余自黃州遷于汝。過宋。而言適在焉。曰。像[A7]已成。請我記之。嗚呼。士以功名為貴。然論事易。作事難。作事易。成事難。使天下士皆如言論必作。作必成者。其功名豈少哉。其可不為一言。 ᅟᅟ==[A7] 已【CB】,巳【補編】== ○應夢羅漢記 元豐四年正月二十一日。余將往岐陽。宿于團封。夢一僧破面流血。若有所訴。明日。至岐亭過一廟。中有阿羅漢像。左龍右虎。儀制甚古。而面為人所壞。顧之惘然。庶幾疇昔所見乎。遂載以歸。完新而龕之。投于安國寺。四月八日。先妣武陽君忌日。飯僧于寺。乃記之。 ○黃州安國寺記 元豐二年十二月。余自吳興守得罪。上不忍誅。以黃州團練副使使思過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黃。舍舘粗定。衣食稍給。閉門[A8]卻掃。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觀從來擧意動作。皆不中道。非獨今之所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觸類而求之。有不可勝悔者。于是喟然歎曰。道不足以御氣。性不足以勝習。不鉏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後必復作。盍歸誠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林脩竹陂池亭榭。間一二日。輙往焚香。默坐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淨。染汙自落。表裏翛然。無所附麗。私竊樂之。且往而暮還者五午于此矣。寺僧曰。繼連為僧。首七年得賜衣。又七年當賜號欲謝去。其徒與父老相率留。連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謝去。余以是愧其人。七年。余將有臨汝之行。連曰。寺未有記具石。請記之。余不得辭。寺立于偽唐保大二年。始名護國。嘉祐八年。賜今名。堂宇齋閣。連皆易新之。嚴麗㴱穩。悅可人意。至者忘歸。歲正月。男女萬人。會庭中飲食作樂。且祠瘟神。江淮舊俗也。四月六日。汝州團練副使員外置眉山蘇軾記。 ᅟᅟ==[A8] 卻【CB】,郤【補編】== ○方丈記 年月日。住持傳法沙門惟謹重建方丈上祝天子萬壽。永作神主。[A9]斂時五福。敷錫庶民。地獄天宮。同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ᅟᅟ==[A9] 斂【CB】,歛【補編】== ○南華長老題名記 學者以成佛為難乎。累土畫沙童子戲也。皆足以成佛。以為易乎。受記得道。如菩薩大弟子皆不任問疾。是義安在。方其迷亂顛倒。流浪苦海之中。一念正中。(正中一作正真)萬法皆具。及其勤苦功用。為山九仞之後。毫釐差失。千劫不復。嗚呼。道固如是也。豈獨佛乎。子思子曰。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孟子則以為。聖人之道。始于不為穿窬。而穿窬之惡。成於言不言。人未有欲為穿窬者。雖穿窬亦不欲也。自其不欲為之心而求之。則穿窬足以為聖人。可以言而不言。不可以言而言。雖賢人君子亦不能免也。因其不能免之過而遂之。則賢人君子有時而為盜。是二法者。相反而相為用。儒與釋皆然。南華長老明公。其始葢學于子思孟子者。其後棄家為浮屠氏。不知者以為逃儒歸佛。不知其猶儒也。南華自六祖大鑒示滅。其傳法得眼者散而之四方。故南華為律寺。至吾宋天禧三年。始有詔以智度禪師普遂住持。至今明公。葢十一世矣。明公告東坡居士曰。宰官行世間法。沙門行出世間法。世間即出世間。等無有二。今宰官傳受。皆有題名壁記。而沙門獨無有。矧吾道塲實補佛祖處。其可不嚴其傳。子為我記之。居士曰。諾。乃為論儒釋不謀而同者以為記。 ○觀玅堂記 不憂道人謂歡喜子曰。來我所居室。汝知之乎。沈寂湛然。無有喧爭。㗳然其中。死灰槁木。以異而同。我既名為觀玅矣。汝其為我記之。歡喜子曰。是室云何而求我。况乎妙事了無可觀。既無可觀。亦無可說。欲求少分可以觀者。如石女兒終無有。欲求多分可以說者。如虛空花。究竟非實。不說不觀。了達無礙。超出三界。入智慧門。雖然如是置之不可執偏。強生分別。以一味語斷之。無疑。譬用筌蹄以得魚兔。及施燈燭以照丘坑獲魚兔矣。筌蹄了忘。知丘坑處。燈燭何施。今此居室。熟為玅與。蕭然是非行住坐臥。飲食語默具足。眾妙無不現前。覽之不有。覩之不無。倐知覺知要。玅如此。當持是言普示來者入此室時作如是觀。(一本作倐之) ○法雲寺禮拜石記 夫供養之具。最為佛事先。其法不一。他山之石。平不容垢。橫展如席。願為一座具之用。晨夕禮佛。以此歸依。當敬禮無所觀時。運心廣博。無所不在。天上人間。以至地下。悉觸智光。聞我佛脩道時。芻泥巢頂霑佛。氣分後。皆受報則禮佛也。其心實重有德者至是禮也。願一拜一起無過。父母乘此願力不墮三塗。佛力不可盡。石不可盡。願力不可盡。三者既不可盡。二親或生生世世亦不可盡。今對佛宣白。惟佛實照之。 ○靜常齋記 虛而一。直而正。萬物之生芸芸。此獨漠然而自定。吾其命之曰靜。泛而出。渺而藏。萬物之逝滔滔。此獨且然而不忘。吾其命之曰常。無古無今。無生無死。無終無始。無後無先。無我無人。無能無否。無離無著。無證無脩。即是以觀。非愚則癡。舍是以求。非病則狂。昏昏默默。了不可得。混混沌沌。茫不可論。雖有至人。亦不可聞。聞為真聞。亦不可知。知為真知。是猶在聞見之域。而不足以髣髴。况緣迹逐響。以希其至。不亦難哉。既以是為吾號。又以是為吾室則有名之累。吾何所逃。然亦赴寂之指南。而求道之鞭影乎。 ○清風閣記 文志大師應符居成都玉谿上。為閣曰清風。以書來求文為記。五返而益勤。余不能已。戲為浮屠語以問之。曰。符而所謂身者。汝之所寄也。而所謂閣者。汝之所以寄所寄也。身與閣。汝不得有。而名烏乎施。名將無所施。而安用記乎。雖然我為汝放心遺形而強言之。汝亦放心遺形而強聽之。木生于山。水流于淵。山與淵且不得有。而人以為[A10]己有。不亦惑與。天地之相磨虛空。與有物之相推。而風於是焉生。執之而不可得也。逐之而不可及也。汝為居室而以名之。吾又為汝記之。不亦大惑與。雖然世之所謂己有而不惑者。其與是奚辨。若是而可以為有耶。則雖汝之有是風可也。雖為居室而以名之吾又為汝記之可也。非惑也。風起於蒼茫之間。彷徨乎山澤激越乎城郭道路。虛徐演漾。以迅汝之軒窻欄楯幔帷。而不去也。汝隱几而觀之。其亦有得乎。力生於所激。而不自為力。故不勞。形生於所遇。而不自為形。故不竆。嘗試以是觀之。 ᅟᅟ==[A10] 己【CB】,巳【補編】== 東坡禪喜集(卷之五終) 東坡禪喜集(卷之六) 日本 森大狂 校訂 書諸經後第六 ○書孫元忠所書華嚴經後 余聞。世間凡富貴人及諸天龍鬼神具大威力者。脩無上道難。造種種福業易。所發菩提心。旋發旋忘。如飽滿人厭棄飲食。所作福業。擧意便成。如一滴水流入世間即為江河。是故佛說。此等真可畏怖。一念差失。萬劫墮壞。一切龍服。地行天飛。佛在依佛。佛滅依僧。皆以是故。維鎮陽平山子龍靈變莫測。常依覺實二天比丘。有大檀越孫溫靖公。實能致龍。與相賓友。曰雨曰霽。惟公所欲。公之與此二大比丘及此二龍。必同事佛。皆受佛記故。能于未來世。各以願力而作佛事。觀公奏疏。本欲為龍作廟。又恐血食。與龍增業。故止。乞度僧以奉祠宇。公之愛龍。如愛其身。祗令作福。不令造業。若推此心以及世間。待物如我。待我如物。予知此人與物無二。覺既圓寂。公亦棄世。其子元忠。為公親書華嚴經八十卷。累萬字無有一點一畫見怠惰相。人能攝心。一念專靜。便有無量應感。而元忠此心盡八十卷。終始若一。予知諸佛悉[A1]已見聞。若以此經置此山中。則公與二士若龍在在處處。皆當相見共度眾生。無有竆盡。而元忠與予亦當與焉。 ᅟᅟ==[A1] 已【CB】,己【補編】== ○書若逵所書經後 懷楚比丘示我若逵所書二經。經為幾品。品為幾偈偈為幾句。句為幾字。字為幾畫。其數無量。而此字畫平等若一無有高下輕重大小。云何能一。以忘我故。若不忘我。一畫之中。已現一相。而况多畫。如海上沙。是誰磋磨。自然勻平。無有麤細。如空中雨。是誰揮灑。自然瀟散。無有疎密。咨爾楚逵。若能一念了是法門。于剎那頃轉八十藏。無有忘失一句一偈。東坡居士說是法已。復還其經。 ○書金光明經後 軾之幼子過。其母同安郡君王氏諱閔之字季章。享年四十有六以元祐八年八月一日卒于京師。殯于城西慧濟院。過未免喪。而從軾遷于惠州。日以遠去其母之殯為恨也。念將祥除無以申罔極之痛。故親書金光經四卷手自裝治。送虔州崇慶禪院新經藏中。欲以資其母之往生也。泣而言於軾曰。書經之勞微矣。不足以望豐報。要當口誦而心通手書而身履之。乃能感通佛祖升濟神明。而小子愚冥。不知此經皆真實語也。抑寓言也。當云何見云何行。軾曰。善哉問也。吾甞聞張文定公安道。曰。佛乘無大小。言亦非虛實。顧我所見如何耳。萬法一致也。我若有見。寓言即是實語。若無所見。實寓皆非。故楞嚴經云。若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涅槃。若諸菩薩急于度人不急于成佛。盡三界眾生皆成佛[A2]已。我乃涅槃。若諸菩薩覺知此身無始以來皆眾生相。冤親拒受。內外障護。即卵生相。壞彼成此。損人益己。即胎生相。愛染留連。附記有無。即濕生相。一切幻變。為[A3]己主宰。即化生相。此四眾生相者。與我流轉。不覺不知。勤苦修行。幻力成就。則此四相仗我諸根為涅槃相。以此成佛。無有是處。此二菩薩。皆是正見。乃知佛語非寓非實。今汝若能為流水長者。以大願力象取無礙法水以救汝流浪渴涸之魚。又能觀諸世間。雖甚可愛。而虛幻無實。終非我有者。汝即捨離。如薩埵王子捨身。雖甚可惡。而業所驅迫。㴱可怜憫者。汝即布施。如薩埵王子施虎。行此捨施如飢就食。如渴求飲。則道可得佛可成母可拔也。過再拜稽首願書其末。紹聖二年八月一日。 ᅟᅟ==[A2] 已【CB】,己【補編】== ᅟᅟ==[A3] 己【CB】,巳【補編】== ○書楞伽經後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先佛所說微妙第一真實了義故。謂之佛語心品。祖師達磨以付二祖曰。吾觀震旦所有經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受以為心法。如醫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神而明之。如槃走珠。如珠走槃。無不可者。若出新意。而棄舊學以為無用。非愚無智。則狂而[A4]已。近歲學者各宗其師。務從簡便得一句一偈。自謂了證。至使婦人孺子拍掌喜笑爭譚禪悅。高者為名。下者為利。餘波末流無所不至。而佛法微矣。譬如俚俗醫師不由經論直授方藥。以之療病。非不或中。至于遇病輙應懸斷死生。則與知經學古者不可同日語矣。世人徒見其有一至之功或捷于古人。因謂。難經不學而可。豈不誤哉。楞伽義趣幽眇。文字簡古。讀者或不能句。而况遺文以得義。忘義以了心者乎。此其所以寂寥于世幾廢而僅存也。太子太保樂全先生張公安道。以廣大心得清淨覺。慶曆中嘗為滁州至一僧舍偶見此經入手。悅然如獲舊物。開卷未終。夙障冰解。細視筆畫。手迹宛然。悲喜太息。從是悟入。常以經首四偈發明心要。軾游於公之門三十年矣。今年二月。過南都見公於私第。公時年七十九。幻滅都盡。慧光渾圓。而軾亦老於憂患。百念灰冷。公以為可教者。乃授此經。且以錢三十萬使印施于江淮間。而金山長老佛印大師了元曰。印施有盡。若書而刻之。則無盡。軾乃為書之。而元使其侍者曉機走錢塘求善工刻之板。遂以為金山常住。元[A5]豐八年九月日。朝奉即新差知登州軍州兼管內勸農事騎都尉借緋蘇軾書。 ᅟᅟ==[A4] 已【CB】,巳【補編】== ᅟᅟ==[A5] 豐【CB】,豊【補編】== ○金剛經跋尾 聞昔有人受持諸經。攝心專玅。常以手指作捉筆狀。於虛空中寫諸經法。是人去後。此寫經處。自然嚴淨。雨不能濕。凡見聞者。孰不贊歎。此希有事。有一比丘。獨拊掌言。惜此藏經。止有半藏。乃知此法有一念在。即為塵勞。而况可以聲求色見。今此長者譚君文初以念親故。示入諸相。取黃金屑書金剛經。以四句偈悟入本心。灌流諸根。六塵清淨。方此之時。不見有經。而况其字。字不可見。何者為金。我觀譚君。孝慈忠信。內行純備。以是眾善莊嚴此經。色相之外。炳然煥發諸世間眼。不具正見。使此經法缺陷不全。是故我說。應如是見。東坡居士說是法已。復還其經。 ○書柳子厚大鑒禪師碑後 釋迦以文教其譯於中國。必託於儒之能言者。然後傳遠。故大乘諸經至楞嚴。則委曲精盡。勝玅獨出者。以房融筆授故也。柳子厚南還。始究佛法。作曹谿南嶽諸碑玅絕古今。而南華今無刻石者。長老重辨師。儒釋兼通。道學純備。以謂自唐至今。頌述祖師者多矣。未有通亮簡正如子厚者。葢推本其言。與孟軻氏合。其可不使學者晝見而夜誦之。故具石請予書其文。唐史。元和中馬總自虔州刺史遷安南都護。徙桂管經畧觀察使。入為刑部侍郎。今以碑考之。葢自安南遷南海。非桂管也。韓退之祭馬公文亦云。自交州抗節番愚。曹谿[A6]諡號决非桂師。所當請以是知唐史之誤。當以碑為正。紹聖二年六月九日。 ᅟᅟ==[A6] 諡【CB】,謚【補編】== ○書正信和尚塔銘後 太安楊氏。世出名僧。正信表公兄弟三人。其一曰仁慶。故眉僧正。其一曰元俊。故極樂院主今大安治平院也。皆有高行。而表公行解超然。晚以靜覺。三人皆與吾先大父職方公吾先君中大夫遊相善也。熙寧初。軾以服除將入朝。表公適臥病。入室告別。霜髮寸餘。目光暸然骨盡出。如畵須菩提像可畏也。軾盤桓不忍去。表曰。行矣。何處不相見。軾曰。公能不遠千里相從乎。表曰。佛言。生正信家千里從。公無不可者。然吾葢未也。[A7]已而果無恙。至六年乃寂。是歲。軾在錢塘。夢表若告別者。又十五年。其徒法用以其所作偈頌及塔記相示。乃書其末。 ᅟᅟ==[A7] 已【CB】,己【補編】== ○書黃魯直李氏傳後 無所厭離。何從出世。無所欣慕。何從入道。欣慕之至。亡子見父。厭離之極。燖鷄出湯。不極不至。心地不淨。如飯中沙。與飯皆熟。若不含糊。與飯俱嚥。即須吐出與沙俱棄。善哉。佛子作清淨飯。淨米去沙。終不能盡。不如即用。本所自種。元無沙米。此米無沙。亦不受沙。非不受也。無受處故。 東坡禪喜集(卷之六終) 東坡禪喜集(卷之七) 日本 森大狂 校訂 序傳文疏書第七 ○送錢塘僧思聰歸孤山敘 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一六合而水。可見雖有神禹不能知。其孰為一孰為六也。子思子曰。自明誠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明合而道。可見雖有黃帝孔丘不能知。其孰為誠孰為明也。佛者曰。戒生定。定生慧。慧獨不生定乎。伶玄有言。慧則通。通則流。是焉知真慧哉。醉而狂。醒而止。慧之生定通之不流也審矣。故夫有目而自行。則褰裳疾走常得大通。無目而隨人。則車輪曳踵。常仆坑穽。慧之生定。速于定之生慧也。錢塘僧思聰。七歲善彈琴。十二捨琴而學書。書既工。十五捨書而學詩。詩有奇語。遂讀華嚴經入法界海慧。今年二十有九。老師宿儒皆愛敬之。秦少游取楞嚴觀世音語字之曰聞復。使聰日進而不[A1]已。自聞思脩以至于道。則華嚴法界海慧盡為[A2]蘧廬。而况書詩與琴乎。雖其苦之。學道無自虛空入者。輪扁斲輪。傴僂承蜩。苟有以之具巧智。物無陋者。聰若得道。琴與書皆與有力。詩其尤也。聰能如水鏡以一含萬。則書與詩當益奇。吾將觀焉以為聰得道淺㴱之。候。 ᅟᅟ==[A1] 已【CB】,巳【補編】== ᅟᅟ==[A2] 蘧【CB】,▆【補編】== ○僧圓澤傳 洛師慧林寺。故光祿卿李憕居第。祿山陷東都。憕以居守死之。子源少時。以貴游子豪侈。善歌聞于時。及憕死悲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餘年。寺有僧圓澤。富而知音。源與之游甚密。促膝交語竟日。人莫能測。一日。相約游蜀青城蛾眉山。源欲自荊州沂峽。澤欲取長安斜谷路。源不可曰。吾已絕世事。豈可復道京師哉。澤默然久之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荊州路。舟次南浦。見婦人錦襠負甖而汲者。澤望而泣曰。吾不欲由此者為是也。源驚問之。澤曰。婦人姓王氏。吾當為之子。孕三歲矣。吾不來。故不得乳。今既見。無可逃者。公當以符呪助我速生。三日浴兒時。願公臨我。以笑為信。後十三年中秋月夜。抗州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源悲悔。而為具沐浴易服。至暮澤亡而婦乳。三日。往視之。兒見源果笑。具以語王氏。出家財葬澤山下。源遂不果行。反寺中問其徒。則既有治命矣。後十二年。自洛適吳赴其約。至所約聞葛洪川畔有牧童扣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呼問澤公徤否。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緣未盡。慎勿相近。惟勤脩不惰。乃復相見。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山川尋已徧。[A3]卻回烟棹上瞿塘。遂去不知所之。後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篤孝。拜諫議大夫。不就意死寺中。年八十。 ᅟᅟ==[A3] 卻【CB】,郤【補編】== ○南華長老重辨逸事 契嵩禪師常瞋人。未嘗見其笑。海月慧辨師常喜人。未嘗見其怒。予在錢塘。親見二人。皆趺坐而化。嵩既茶毘。火不能壞。益薪熾火。有終不壞者五。海月比葬。面如生且微笑。乃知二人以瞋喜作佛事也。世人視身如金玉。不旋踵為糞土。至人反是。余以是知。一切法以愛故壞。以捨故常在。豈不然哉。予遷嶺南。始識南華重辨長老語終日。知其有道也。予自海南還。則辨已寂久矣。過南華弔其眾。問塔墓所在。眾曰。我師昔作壽塔南華之東數里。有不悅師者葬之別墓。既七百餘日矣。今長老明公獨奮不顧。發而歸之壽塔。改棺易衣。擧體如生。衣皆鮮芳。眾乃大服。東坡居士曰。辨視身為何物。棄之尸陀林以飼鳥烏。何有安以壽塔為。明公知辨者。特欲以化服同異而已。乃以茗果奠其塔。而書其事。以遺其上足南華塔主可興師。時元符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祭龍井辨才文 嗚呼。孔老異門。儒釋分宮。又于其間禪律相攻。我見大海。有北南東。江河雖殊。其至則同。雖大法師自戒定通。律無持破。垢淨皆空。講無辯訥。事理皆融。如不動山。如常撞鐘。如一月水。如萬竅風。八十一年。生雖有終。遇物而應。施則無竆。我初適吳。甞見五公。講有辨臻。禪有璉嵩。後二十年。獨餘此翁。今又往矣。後生誰宗。道俗欷歔。山澤改容。誰持一盃。往弔龍井。(龍井一作井龍)我去杭時。白𠬲黃童。要我復來。已許于中。山無此老。去將安從。噫參寥子。往奠必躳。豈無他人。莫寫我胸。 ○捨銅龜子文 蘇州報恩寺重造古塔。諸公皆捨所藏舍利。予無舍利可捨。獨捨盛舍利者。敬為四恩三有捨之。故人王順為武功宰。長安有脩古塔者。發舊葬得之以遺余。余以藏私印。成壞者。有形之所不免。而以藏舍利。則可以久存。藏私印。或以速壞。貴舍利而賤私印。樂久存而悲速壞。物豈有是哉。余其并是捨之。 ○請淨慈法涌禪師入都疏 京師禪學之盛。發于本秀二公。本既還山。秀復入寂。駙馬都尉張君子來聘法涌繼揚宗風。東坡居士適在錢塘。實為敦勸。太丘道廣。廣則難周。仲擧性峻。峻則少通。法涌童子畫沙已具佛智。維摩無語。猶涉二門。雖吾先師。不異是說。質之孔孟。葢有成言。不為穿窬。仁義不可勝用。博施濟眾。堯舜其猶病諸。我願法涌。廣大慈悲。印宗仁得仁之侶。㴱嚴峻峙。呵未證謂證之人本自不然。伏惟珍重。 ○重請戒長老住石塔疏 大士未曾說法。誰作金毛之聲。眾生各自開堂。何關石塔之事。去無作相。住亦隨緣。長老戒公。開不二門。施無盡藏。念西湖之久別。本是偶然。為東坡而少留。無不可者。一時作禮。重聽白椎。渡口船回。依舊雲山之色秋來雨過。一新鐘鼓之音。 ○怪石供 禹貢。青州有鉛松怪石。解者曰。怪石石似玉者。今齊安江上往往得美石。與玉無辨。多紅黃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愛。雖巧者以意繪畵。有不能及。豈古所謂怪石者耶。凡物之醜好。生于相形。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間石皆若此。則今之凡石覆為怪矣。海外有形語之國。口不能言。而相喻以形。其以形語。也捷于口。使吾為之。不己難乎。故夫天機之動。忽焉而成。而人真以為巧也。雖然自禹以來怪之矣。齊安小兒浴于江時。有得之者。戲以餅餌易之。既久得二百九十有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棗菱茨。其一如虎豹有口鼻眼。處以為群石之長。又得古銅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粲然。而廬山歸宗佛印禪師。適有使至。遂以為供。禪師嘗以道眼觀一切世間。混淪空洞。了無一物。雖夜光尺璧與瓦礫等。而况此石。雖然願受此供灌以墨池水。強為一[A4]笑。使自今[A5]已往山僧野人欲供禪師而力不能辨衣服飲食臥具者皆得以淨水注石為供。葢自蘇子瞻始。 ᅟᅟ==[A4] 笑【CB】,[口*負]【補編】== ᅟᅟ==[A5] 已【CB】,己【補編】== ○後怪石供 蘇子既以怪石供佛印。佛印以言刻諸石。蘇子聞而笑曰。是安所從來哉。予以餅易諸小兒者也。以可食易無用。予既足笑矣。彼又從而刻之。今以餅供佛印。佛印必不刻也。石與餅何異。參寥子曰。然供者幻也。受者亦幻也。刻其言者亦幻也。夫幻何適而不可。擧手而示蘇子曰。供此而揖人。人莫不喜。戟此而詈人。人莫不怨。同是手也。而喜怒異世未有非之者也。子誠知拱戟之皆幻。則喜雖存而根亡。刻與不刻無不可者。蘇子大笑曰。子欲之耶。乃亦以供之凡二百五十并二石盤云。 ○答范蜀公書 承別紙示諭。麴蘖有毒。平地生出醉鄉土偶作[A6]祟。眼前妄見佛國。公欲哀而救之。問所以救者。小子何人。固不敢妄對。公方立仁義以為城池。操詩書以為干楯。則舟中之人盡為敵國。雖公盛德。小子亦未知勝負所在。願公宴坐靜室。常作是念。當觀彼能惑之性安所從生。又觀公欲救之心作何形段。此猶不立。彼復何依。雖黃面瞿曇。亦須[A7]斂袵。而况學之者耶。聊復信筆以發公千里一笑而已。 ᅟᅟ==[A6] 祟【CB】,崇【補編】== ᅟᅟ==[A7] 斂【CB】,歛【補編】== ○答畢仲擧書 所云讀佛書及合藥救人二事。以為閑居之賜甚厚。佛書舊亦嘗看。但闇塞不能通其玅。獨時取其麤淺假說以自洗濯。若農夫之去艸。旋去旋生。雖若無益。然終愈于不去也。若世之君子。所謂超然玄悟者僕不識也。往時陳述古好論禪。自以為至矣。而鄙僕所言為淺陋。僕甞語述古。公之所談。譬之飲食龍肉也。而僕之所學猪肉也。猪之與龍則有間矣。然公終日說龍肉。不知僕之食猪。也實美而真飽也。不知君所行。於佛書者果何耶。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抑尚與僕輩俯仰也。學佛老者。本期于靜而達。靜似懶。達似放。學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為無害。僕常以此自疑。故亦以為獻。來書云。處世得安穩無病粗衣飽飯不作冤業。乃為至足。三復斯言。感歎無竆。世人所作。舉足動念。無非成業。不必刑殺無罪。取非其有。然後為冤業也。無緣面論。以當一笑而已。 ○答參寥書 淨慧琳老及諸僧知因見致懇。知為默禱於佛令丞還中州。甚荷至意。自揣省事以來。亦粗為知道者。但道心數起。數為世樂所移奪。恐是諸佛知其難化故。以萬里之行相調伏耳。少游不知(知一作憂)其不了此境。但得他老兒不動懷。其餘不足云也。 東坡禪喜集(卷之七終) 東坡禪喜集(卷之八) 日本 森大狂 校訂 ○禪喜紀事第八 蘇子由謫高安。雲庵時時相過。有聰禪師。亦蜀人。一夕雲庵夢。同子由聰迓五祖戒禪師。既覺語子由。而聰亦至。子由曰。方與洞山說夢。子今來。同說夢乎。聰曰。夜來夢。吾三人迎戒和尚。子由曰。世間果有同夢者。久之東坡書至。曰。[A1]已至奉新。旦夕相見。三人喜出城。而坡至。則以語坡。坡曰。軾七八歲。常夢是僧。又先妣方孕時夢。一僧來托宿。及謫英州。雲居佛印遣書至南昌。坡引紙大書曰。戒和尚又錯脫也。後監玉局觀。作偈答南華長老曰。惡業相纏四十年。常(常一作當)行八捧十三禪。[A2]卻著衲衣歸玉局。自疑身是五通仙。(冷齋夜話) ᅟᅟ==[A1] 已【CB】,巳【補編】== ᅟᅟ==[A2] 卻【CB】,郤【補編】== 蘇子瞻。九日尋臻闍梨。遂泛小舟至慧勤書院。詩云。白髮長嫌歲月侵。病眸兼怕酒杯㴱。南屏老宿間相訪。東閣郎君懶重尋。試碾露芽烹白雲。休拈霜蕊嚼黃金。扁舟又載平湖去。欲訪孤山支道林。(西湖游覽志餘) 有室曰楞伽。宋太子少保張安道自翰林學士出守滁州。一日入瑯琊山藏院呼梯。梯梁得木匣。發而視之。乃楞伽經也。恍然覺其前身葢知藏僧也。寫楞伽經未終而化。安道續書殘軸。筆跡宛然如昔。元豐末。東坡居士蘇軾過南都。安道出此經授軾。且以錢三十萬使鏤板印施於江淮間。軾曰。此經在他人猶為希世之寶。况於公乎。請家藏為子孫無竆之福。金山龍遊寺主僧了元謂軾曰。印施有盡。書而刻之。則無盡矣。軾乃留金山元請代書之。使侍者曉機走錢塘求善工。鏤板流傳四方。乾道丙子主僧寶印即軾寫經處扁曰楞伽室。(說郛戴坦) 風篁嶺多蒼筤篠蕩。風韻凄清。至此林壑㴱沈。迥出塵表。流淙活活自龍井而下。四時不絕。嶺故叢薄荒密。元[A3]豐中。僧辨才淬治潔楚。名曰風篁。蘇子瞻訪辨才龍井。送至嶺上。左右驚曰。遠公過虎溪矣。辨才笑曰。杜子有云。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遂作亭嶺上名曰過溪。亦曰二老。子瞻紀之。詩云。日月轉雙轂。古今同一丘。惟此鶴骨老。凜然不知秋。去住兩無礙。人士爭挽留。去如龍出水。雷雨捲潭湫。來如珠還浦。魚鱉爭駢頭。此生暫寄寓。常恐名實浮。我比陶令媿。師為遠公優。送我過虎谿。溪水當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記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寧有離別憂。(田汝成) ᅟᅟ==[A3] 豐【CB】,豊【補編】== 東坡在惠州時。其家居江浙。以地遠無人致書為憂。有道人卓契順者。慨然嘆曰。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矣。因請書以行。佛印因致書云。常讀退之送李愿歸盤谷序。愿不遇知于主上者。猶能坐茂樹以終日。子瞻中大科。登金門上玉堂。遠放寂寞之濱。權臣忌子瞻為宰相耳。人生一世間如白駒之過隙。二三十年功名富貴。轉盻成空。何不一筆勾斷。尋取自家本來面目。萬劫常住。永無墮落。縱未得到如來地。亦可以驂駕鸞鶴翱翔三島為不死人。何乃膠柱守株待入惡趣。昔有問師。佛法在甚麼處。師云。在行住坐臥處著衣吃飯處痾屎撒溺處沒理沒會處。死活不得處。子瞻胸中有萬卷書。下筆無一點塵到這地位不知性命所在。一生聰明要做甚麼。三世佛則是一個有血性的漢子。子瞻若能脚下承當。把三二十年富貴功名。賤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錢世昭昭) 哲宗問左右。蘇軾襯朝章者何服。對曰。道衣。南行時帶一軸彌陀曰。此軾生西方公據也。(唾玉集) 子由誦楞嚴經悟一解六亡之義。自言。於此道更無礙。然其作風痺詩。乃有數盡。吾則行未應墮冥漠之句。則於理尚有礙也。而東坡乃謂。子由聞道先我何耶。東坡奉新別子由詩云。何以解我憂。粗了一事大。笑遯兒詩云。中年忝聞道。夢幻講以詳。故贈錢道人詩云。首斷故應無斷者。氷消那復有氷知。主人苦苦令儂認。認主人人竟是誰。又云。有主還須更有賓。不如無鏡自無塵。只從半夜心安後。失却當年覺痛人。贈東林總長老詩云。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擧似人。如此善句。雖宿老衲不能屈也。(詩話總龜) 東坡元豐末年。得請歸耕陽羨。舟次瓜步。以書抵金山了元禪師曰。不必出山。當學趙州三等接人。元得書徑來。東坡迎笑問之以偈。為獻曰。趙州當日少謙光。不出山門見趙王。爭似金山無量相。大千都是一禪床。東坡拊掌稱善。(詩話總龜) 東坡求龍井辨才師塔碑於黃門。書云。兄自覺譚佛不如弟。今此文見欒城後集。又天竺海月塔碑。以坡與之游。故銘云。我不識師面。知其心中事。儒者談佛為坡公所取。惜火失其書翰。(蘇籕) 錢塘西湖壽星寺老僧則廉言。先生作郡。倅日始與參寥子同登方丈。即顧謂參寥曰。某生平未甞至此。而眼界所視。皆若素所經歷者。自此上至懺堂。甞有九十二級。遣人數之。果如其言。即謂參寥子曰。某前身山中僧也。今日寺僧皆吾法屬耳。後每至寺。即解衣盤礡。久而始去。則廉時為僧雛侍側。每暑日袒露竹陰間。細視公背有黑子若星斗狀。世人不得見也。即北山君謂顏魯公曰。誌金骨記名山籍是也。 仲殊嗜蜜。思聰嗜琴。東坡詩所謂。招得琴聰與蜜仲殊者是也。仲殊善詞。而小調尤勝。而訴衷情。詠西湖詠夏景。風流蘊籍不減少年。然恐非蓮社本色也。(西湖遊覽志餘) 雲闍棃者居寶山。蘇子佐都遊寶山。偶入方丈。小院𨵙然。有僧隱几低頭讀書。與之語漠然不對。問其隣僧曰。此雲闍棃也。不出十五年矣。不數月卒。蘇子再往訪之。吊以詩云。雲師來寶山。一住十五秋。讀書常閉戶。客至不擧頭。去年造其室。清坐忘百憂。我初無言說。佛亦無對酧。今來復扣戶。空房但飀飀。云已滅無餘。薪盡火不留。[A4]卻疑此室中。常有斯人否。所遇孰非夢。事過吾何休。(西湖遊覽志餘) ᅟᅟ==[A4] 卻【CB】,郤【補編】== 蘇子瞻守杭日。有妓名琴操。頗通佛書解言辭。子瞻喜之。一日遊西湖。戲語琴操曰。我作長老。汝試參禪。琴操敬諾。子瞻問曰。何謂湖中景。對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何謂景中人。對曰。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雲。何謂人中意。對曰。隨他楊學士。鼈殺鮑參軍。如此究竟何如。子瞻曰。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琴操言下大悟。遂削髮為尼。(西湖遊覽志餘) 子瞻在黃州。參寥子自錢塘訪之。酒中。子瞻令官妓馬聘[A5]聘乞詩于參寥子。參寥口占云。多謝尊前窈窕娘。好將幽夢惱襄王。禪心[A6]已作粘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子瞻喜曰。予嘗見柳絮落泥中。謂可入詩料。不意此老收得。可惜也。(同上) ᅟᅟ==[A5] 聘【CB】,々【補編】== ᅟᅟ==[A6] 已【CB】,己【補編】== 蘇子瞻嘗謂予曰。釋氏之徒。諸佛教法所繫。不可以庶俗待之。或有事至庭下。則吾徒當以付囑流通為念。與之闊略可也。(張[A7]商英) ᅟᅟ==[A7] 商【CB】,啇【補編】== 皎然禪師贈吳馬處士詩云。世人不知心是道。只言道在他方玅。還如瞽者望長安。長安在東望西笑。東坡代答曰。寒時便懼熱時風。飢漢那知食藥功。莫怪禪師向西咲。緣師身在長安東。(百斛明珠) 人間無漏仙。兀兀三盃醉。世上無眼禪。昏昏一覺睡。雖然無交涉。其柰略相似。相似尚如此。何况真個是。余奉使關西見邸店壁上書此數句。愛而誦之。故海上作濁醪有玅理賦。曰。嘗因既醉之。適方識此心之正。此老言心之正。與孟子言人之性善何異。(同上) 東坡遊廬山至東林。作二偈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山谷曰。此老。於般若橫說竪說。了無剩語。非筆端有口。安能吐此不[A8]傳之玅乎。(冷齋夜話) ᅟᅟ==[A8] 傳【CB】,傅【補編】== 東坡居士過龍光。求大竹作肩輿。得兩竿。時南華珪首座方受請為北山長老。乃留一偈院中待其至授之。以為他時語錄中第一問。云。斫得龍光竹兩[A9]竿。持歸嶺上萬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漲起江頭十八灘。 ᅟᅟ==[A9] 竿【CB】,竽【補編】== 東坡南遷。有侍兒王朝雲請從行。坡佳之作詩。有序云。世謂。白樂天有鬻駱馬放楊枝詞佳。其至老病不忍去也。然夢得詩云。春盡絮飛留不得。隨風好去落誰家。樂天亦曰。病與樂天相伴住。春隨樊素一時歸。則樊素竟去也。余有數妾。四五年間相繼別去。獨朝雲隨余南遷。因讀樂天詩。戲作此贈之。云。不學楊枝別樂天。且同通德伴伶玄。阿奴絡秀方同老。天女維摩總解禪。經卷藥罏新活計。舞彩歌扇舊因緣。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陽雲雨仙。葢紹聖元年十一月也。三年七月朝雲卒。葬于西禪寺松林中。直大聖塔。和前詩云。苗而不秀豈其天。不使童烏與我玄。駐景恨無千歲藥。贈行惟有小乘禪。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生一作聲)斷後緣。歸臥竹根無遠近。夜㴱惟禮塔中仙。 予過濟南龍山。鎮監稅宋寶國出王氏華嚴經解相示曰。公之于道可謂至矣。予問寶國。華嚴有八十卷。今獨解其一何也。寶國曰。王氏謂我。此佛語㴱玅。其餘皆菩薩語爾。予曰。予藏經取佛語數句置菩薩語中。復取菩薩語置佛語中。子能識其是非矣。曰。不能也。非獨子不能。王氏亦不能。予昔在岐下。聞沂陽猪肉至美。遣人置之。使者醉。猪夜逸。置他猪以償。吾不知也。而與客食。皆大詫以為非他產所及。[A10]已而事敗。客皆大慚。今王氏之猪未敗耳。昔者買肉娼女歌。或因以悟。若一念清淨。墻壁瓦礫。皆說無上法。而云佛語㴱玅菩薩不及。豈非夢中語乎。寶國曰。唯唯。 ᅟᅟ==[A10] 已【CB】,巳【補編】== 東坡云。日者。王寔王寧見訪。寔韓持國少傅之壻也。因問持國安否。寔寧皆曰。自致政尤好觀伎。甞自謂人曰。吾已癃老。且將聲樂酒色以娛年。不爾無以度日。東坡曰。惟其殘年。正不當爾。君兄弟至親且舊。願為某傳一語于持國可矣。寔寧曰。諾。坡曰。頃有一老人。未嘗參禪。而雅合禪理。死生之際。極為了然。一日置酒。大會親友。酒闌。語眾曰。老人即今且去。因攝衣正坐。將奄奄然。諸子乃遑遽呼號曰。大人今日乃與世訣乎。願留一言為教。老人曰。本欲無言。今為汝懇只且。第一五更起。諸子未諭。曰。何也。老人曰。惟五更可以勾當自家事。日出之後。欲勾當則不可矣。諸子曰。家中幸[A11]豐。何用蚤起。擧家諸事。皆是自家事也。豈有分別。老人不然。所謂自家事者。是死時將得去者。吾平生治生。今日就化。可將何者去。諸子頗悟。今持國果自以謂殘年。請二君言與持國但言。某請持國勾當自家事。與其勞心聲酒。不若為可以死時將去者計也。坡又曰。范景仁平生不好佛。晚年清慎。減節嗜慾。一物不芥蔕于心。真[A12]卻是學佛作家。然至死常不取佛法。某謂。景仁雖不學佛。而達佛理。雖毀佛罵祖亦不害也。 ᅟᅟ==[A11] 豐【CB】,豊【補編】== ᅟᅟ==[A12] 卻【CB】,郤【補編】== 東坡泛穎詩。散為百東坡。頃刻復在[A13]茲。劉湏溪謂本傳燈錄。按傳燈錄。良价禪師因過水覩影而悟。有偈云。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疎。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丹鉛總錄) ᅟᅟ==[A13] 茲【CB】,玆【補編】== 蘇東坡自謂。竄逐海上。去死地稍近。心頗憂之。願學壽禪師放生以證善果。敬以亡母蜀郡太君程氏遺留簮珥。盡買放生。以薦父母冥福。其子邁在東坡之側。見所買放生。盈軒蔽地。或掉尾乞命。或悚翅哀鳴。邁憐悲其意。亟請放之。傍有侍妾名朝雲。見邁衣衿有蝡動。視之乃蝨也。妾遽以指瓜隕其命。東坡訓之曰。聖人言。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我今遠取諸物以放之。汝今近取諸身以殺之耶。妾曰。奈囓我何。東坡曰。是汝氣體感召而生者。不可罪彼。要當捨而放之可也。今人殺害禽魚之命。是豈禽魚囓人耶。妾大悟。自後罕茄腥物。多食蔬菜而[A14]已。東坡舅氏訟之曰。心即是佛。不在斷肉。東坡曰。不可作如是言。小人女子。難感易流。幸其作如是相。有何不可。 ᅟᅟ==[A14] 已【CB】,巳【補編】== 黃魯直謂子瞻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某適到市橋見生鵞繫足在地。鳴呌不[A15]已。得非哀祈干我耶。子瞻曰。某昨日買十鳩。中有四活。即放之。餘者幸作一盃羹。今日。吾家甞膳買魚數斤。以水養之。活者放而救渠命。殪者烹而悅吾口。雖腥羶之慾未能盡斷。且一時從權爾。魯直曰。吾兄從權之說善哉。魯直因作頌曰。 ᅟᅟ==[A15] 已【CB】,己【補編】==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元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須。莫教閻老判。自揣看何如。 子瞻聞斯語。愀然歎曰。我猶未免食肉。安知不被閻老之責乎。(黃魯直) 子由在筠作東軒記。或戱之為東軒長老。其壻曹煥往筠。余作一絕句送曹。以戱子由。曹過廬山。出以示圓通慎長老。慎欣然亦作一絕。送客出門。歸入室趺坐化去。子由聞之。乃作一絕。一以答予。一以答慎。明年余過圓通。始得其詳。乃追次慎韻。 君到高安幾日回。一時得藪舊塵埃。贈君一籠牢收取。盛取東軒長老來。 (余送曹詩) 東軒長老未相逢。[A16]已見黃州一信通。何必揚眉資目擊。須知千里事同風。 ᅟᅟ==[A16] 已【CB】,巳【補編】== (慎和余詩) 東軒只似虗空樣。何處人家籠解盛。縱使盛來無處著。雪堂自有老師兄。 (子由答余詩) 擔頭挑得黃州籠。行過圓通一笑開。[A17]卻到山前人已寂。亦無一物可擔回。 ᅟᅟ==[A17] 卻【CB】,郤【補編】== (子由答慎詩) 大士何曾有生死。小儒底處覓竆通。偶留一吷千山上。散作人間萬竅風。 (余和慎詩) 舊說。房琯開元中甞宰盧氏。與道士邢和璞出游。過夏口邨。入廢佛寺坐松下。和璞使人鑿地。得罋中所藏婁師德與永禪師畵。謂琯曰。頗憶此耶。琯因悵然悟前生之為永師也。故人柳子玉寶此畵云。是唐本宋復古所臨者。天祐六年三月十九日。予自杭州還朝宿吳松江。夢長老仲殊挾琴過予。彈之有異聲。就視琴頗損。而有十三絃。予方歎惜不[A18]已。殊曰。雖損尚可脩曰。奈十三絃何。殊不答誦詩云。度數形名本偶然。破琴今有十三絃。此生若遇邢和璞。方信秦箏是响泉。予夢中了然識其所謂。既覺而忘之。明日晝寢。復夢殊來理前語。再誦其詩。方驚覺而殊適至。意其非夢也。問之。殊葢不知。是歲六月。見子玉之子子文京師求得其畵。乃作詩。并書所夢其上。子玉名瑾。善作詩及行草書。復古名迪。畵山水草木。葢絕玅一時。仲殊本書生。棄家學佛。通脫無所著。皆奇士也。 ᅟᅟ==[A18] 已【CB】,巳【補編】== 破琴雖未修。中有琴意足。誰云十三絃。音節如佩玉。新琴空高張。絲聲不附木。宛然七絃箏。動與世好逐。陋矣房次律。因循墮流俗。懸知董庭蘭。不識無絃曲。(破琴詩引) 東坡禪喜集(卷之八終) 東坡禪喜集(卷之九) 日本 森大狂 校訂 佛印問答語錄第九 ○佛印為僧 佛印禪師。法名了元。饒州人。未為僧日。乃儒家流書無不讀。滑稽應對。當時無出其右者。與東坡厚善。會飲必相諧謔。在宋神廟朝因禱旱。乃詔在京洛僧入內脩設道塲。演經說法。東坡乃戱謂佛印曰。君素喜釋教竊聞詔僧供奉盍不冐侍者之名入觀盛事。佛印信之既入。上適見之狀貌魁偉。遂賜披剃。佛印不得已而順受。實非本意。亦頗銜限後東坡宴而戱之曰。向嘗與公談及昔人詩云。時聞啄木鳥。疑是叩門僧。又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未嘗不歎息。前輩以僧對鳥無不薄僧之意。豈謂今日師親犯之。佛印曰。所以老僧今日得對學士東坡愈喜其辯捷。 ○酒令相嘲 東坡與佛印同飲。佛印曰。敢出一令望納之。令曰。不慳不富。不富不慳。轉慳轉富。轉富轉慳。慳則富。富則慳。東坡見有譏諷。即答曰。不毒不禿。不禿不毒。轉毒轉禿。轉禿轉毒。毒則禿。禿則毒。 ○澗中取蚌 東坡一日携宅眷遊西湖。因往靈隱適見佛印臨澗掬水怡然忘機。坡詰之。答曰。聞此中有花紋小蚌可愛。欲得數枚置之盆池間以供清翫。猶恨未獲。坡戱之曰。佛印水邊尋蚌吃。佛印應聲答云。子瞻船上帶家來。(蚌與家二字借意也)坡頗恨之。各分散而去。 ○題僧詩軸 佛印令一僧每于東坡前言詩。公甚鄙之。一日。僧乃携詩軸求公為序。正所謂持布鼓而過雷門也。公戱題之曰。大杜下有小杜。小杜下偶然傑出非吾師而誰。大杜者杜甫也。小杜者乃杜牧之也。牧之工詩。時人謂之小杜。杜字與肚同音。公以此譏之。不知獻詩僧為何物耶。 ○題像 東坡一日曾為佛印題真贊云。佛相佛相。把來倒掛。只好擂醬。別一日。佛印[A1]卻與東坡題云。蘇鬍蘇鬍。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葢以子瞻乃為薄薄鬍也。 ᅟᅟ==[A1] 卻【CB】,郤【補編】== ○聯松詩 東坡過天竺。謁佛印欵語間。因言。窻前兩松。昨為風折其一。悵恨成一聯。竟未得續其後。舉以示坡云。龍枝已逐風雷變。减[A2]卻虛牕半日涼。坡續云。天愛禪心圓似月。故添明月伴清光。佛印喜而歌。歎服不[A3]已也。 ᅟᅟ==[A2] 卻【CB】,郤【補編】== ᅟᅟ==[A3] 已【CB】,巳【補編】== ○遊藏春塢 東坡居西山。探徐都尉於所居之處。面山闢一花園。廣植奇花異果。名做藏春塢。時值芳春。名花競秀盛稱一時。東坡同佛印相訪之。值徐都尉出外兩人不遇洞門鎖鑰無得啟扃。俱各悵然。見樓頭有一女人美貌。凭欄凝望。東坡遂索筆題一首於門上曰。我來亭舘寂寥寥。鎮鎖朱扉不敢敲。一點好春藏不得。樓頭半露杏花梢。佛印借東坡韻又題一首云。門掩青春春自饒。未容取次老僧敲。輸他蜂蝶無情物。相逐偷香過柳梢。各人題訖回去。忽日徐都尉回歸見所題詩在門。明日乃約二人再來。久而不至。因用前韻自作一首云。藏春日日春如許。門掩應防俗客敲。準擬款為花下飲。莫教明月上花梢。須臾間。佛印東坡又至。徐都尉又出去家。姬女侍宴徧賞紅紫。真勝集也酒各半酣。坡至席中。贈一詞與姬女。詞名帶人嬌。 滿院桃花盡是劉郎未見于中更一枝纖輭。仙家日日笑人間春晚。濃醉起驚落亂紅千片。密意難窺羞容易見。平白地為伊腸斷。問君終日怎安排心眼。須信道司空自來見慣。徐都尉既歸見。即和坡詞付姬歌此以勸。坡大醉而去。徐詞云。 小苑藏春信道遊人。未見花臉嫩柳腰嬌輭。停觴緩引正夕陽對晚。鶯誤入蹴損海棠花。片。只恨春心當時露見。小樓外曾勞目斷。燈前料想也飢心飽眼。從此去縈心有人可慣。 ○聯句嘲僧 東坡與子由佛印同飲於水閣。偶見一婦人洗衣脚白。東坡曰。玉[A4]筯插銀河。佛印云。紅裙照碧波。子由大笑。詠後二句云。再行三五步。浸入老僧窠。 ᅟᅟ==[A4] 筯【CB】,筋【補編】== ○遊飛來峯天竺 東坡在杭州。與佛印同遊。一日過山遇于九里松。握手縱步。坡見一山峯高峻峭。即問佛印曰。何山。佛印答云。此飛來峰也。坡曰。何不飛去。佛印曰。一動不如一靜。坡曰。若欲靜來如何。佛印曰。既來之則安之。東坡至一寺門。妝塐金剛二尊。問佛印曰。二尊金剛。何者為重。佛印曰。捻拳者為尊。行至佛殿前見有奉佛者。齋供羅列。香燭具陳。東坡復詢問曰。金剛尊大。齋供不及何也。佛印云。彼司門戶。恃勢張威。降魔護法。無預齋供。所以時人有詩嘲曰。張眉怒目挺精神。揑合從來假共真。剛彼法門借權勢。不知身自是泥人。東坡又上天竺見觀音手持串珠。又問佛印曰。觀音既是佛。如何持念珠。是何意耶。佛印曰。亦不過佛號耳。坡曰。念何佛號。答曰。亦只念觀音佛號。坡曰。他自是觀音。如何自誦自號。未審何謂。佛印曰。求人不如求己。坡復至座前致經一卷于其上云。呪咀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于本人。東坡喟然難曰佛。自仁心。豈有免人之一難而害人之一命乎。是亦去彼及此。與夫不愛者何異也。佛印我体佛之意而改正之可乎。曰。呪咀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兩家都沒事。佛印曰。善哉。○南海觀音真奇絕。手持串珠一百八。始知求[A5]己勝求人。自念觀世音菩薩。 ᅟᅟ==[A5] 己【CB】,已【補編】== ○辯蝨 東坡一日與秦少游夜宴。忽然得身上蝨。謂少游曰。此垢膩生成。少游曰。不是.綿絮毛污成矣。相辯久而不決。東坡曰.明日同問佛印.若輸作一宴席。酒散少游私去佛印處謂佛印曰。適與東坡辯蝨來歷。坡說垢膩。我說綿絮毛污生成。他來問只說我的真。當作䬪[飢-几+毛]會為席.少游密囑去。忽坡至。囑佛印曰。前與少游辯蝨來歷。我說垢膩生。他說綿絮生。等他來只說我是。當作泠淘會為席。說訖兩下到詰辯。印曰。易曉耳。是垢膩成身。綿絮為脚。先吃泠淘。後吃䬪[飢-几+毛]。眾大笑。 ○牛字令 東坡與王介甫設令。各人預先言之。取其外無可言者罰作東。佛印曰.令中要。用三百六十字。中間要牛字成令。東坡先曰。天下三百六十軍州。惟有秦州出金牛。王介甫曰。一年三百六十日。惟有春日打春牛。佛印曰.身上三百六十骨節。惟有丑生人肖牛。 ○忙令 東坡佛印黃魯直三人。飲酒至數盃。佛印去小遺。坡曰。那去。印曰。忙片時即至。及來坐行一忙令。坡曰。我有百畝田。全無一葉秧。夏已相將半。問君忙不忙。黃魯直曰。我有百筐蚕。全無一葉桑。春[A6]已相將半。問君忙不忙。佛印曰。和尚養婆娘。相率正上床。夫主門外立。問君忙不忙。 ᅟᅟ==[A6] 已【CB】,巳【補編】== ○急急令 東坡在玉堂置酒宴會。與黃魯直佛印三人飲酒數杯。東坡行急急令。先道令曰。急急急穿靴。水上立走馬到安邑。走馬[A7]卻回來。靴裡猶未濕。爭幾多二三分。黃魯直曰。急急急連箭射。粉墻走馬到南塲。走馬[A8]卻回來。箭頭未點墻。爭幾多二三尺。佛印曰。急急急娘子放個屁。走馬到西市。走馬[A9]卻回來。孔門猶未閉。爭幾多三五寸。 ᅟᅟ==[A7] 卻【CB】,郤【補編】== ᅟᅟ==[A8] 卻【CB】,郤【補編】== ᅟᅟ==[A9] 卻【CB】,郤【補編】== ○兩意對 東坡之妹少游之妻也。一日妹歸。集宴因食焙栗。妹謂坡曰。栗破鳳凰見。(借意言內中黃見)坡思天下未嘗無對。數日竟未能。佛印來訪問坡有何者述。坡曰。欲作一對未能也。因舉前事。佛印應聲曰。藕斷鷺鶿飛。(言藕斷節出飛絲也)佛印復曰。正如無山得似巫山聳。此亦同音兩意。坡即對曰。何葉能如荷葉圓。子由曰。不若云何水能如河水清。以水對山最為的對。 ○佳對 東坡與子由夜雨對床。子由曰。嘗見鬻術者。云。課賣六文。內卦三文。外卦三文。思之亦未易對。一日同出。坡見戲塲有以棒呈戲者云。棒長八尺。隨身四尺。離身四尺。坡曰。此語正可還前日枕上之對。子由曰。觸機而發誠佳者也。 ○[A10]刺字相戲 ᅟᅟ==[A10] 刺【CB】,剌【補編】== 東坡詆毀一臣變新法。由是獲罪。其平昔所與交游者。一時連坐。謫斥廢職者。不下一二百人。累及佛印。佛印由是獲罪。法加鞭配。有與其厚善者皆至慰勞。且傷其[A11]刺字之苦。佛印怡然歎曰。我佛胸題萬字。老僧面帶兩行。佛印後至一州。太守怜之。使徤卒二人肩輿以送。佛印戲謂徤兒曰。徤兒儞背擡我。便是來頌底金剛經面面皆有字。聞者莫不大笑。 ᅟᅟ==[A11] 刺【CB】,剌【補編】== ○風動教化謎 東坡拾一片細畵。一和尚左手把一柄扇。右手把長柄笊籬。與佛印曰。可商此謎。佛印沈吟良久曰。莫非關睢序中之語與。東坡曰。何謂也。佛印曰。風以動之。教以化之。非此意乎。東坡曰。吾師本事也。相與大笑。 ○千字文謎 佛印持二百五十錢示東坡曰。與儞商此一箇謎。東坡思之。少頃謂佛印曰。一錢有四字。二百五十箇錢乃一千箇字。莫是千字文謎乎。佛印笑而不答。 ○題墨斗 佛印持匠人墨斗謂東坡曰。吾有兩間房。一間賃與轉輪王。有時放出一線路。天下邪魔不敢當。東坡答曰。我有一張琴。五條絲絃藏在腹。有時將來馬上彈。盡天下無聲曲。 ○星宿令 東坡謂佛印起令曰。要頭是曲名尾是二十八宿。東坡曰。黃鶯兒撲蝴蝶。不著虛張尾翼。佛印應聲答曰。二郎神遶佛殿相稱鬼奎危婁。 ○題茶詩 佛印題茶詩與東坡曰。穿雲摘盡社前春。一兩平分半與君。遇客不須容易點。點茶須是吃茶人。東坡答佛印曰。嫩葉馨香兩味過。感師遠托隔煙蘿。烹來一盞精神爽。好物元來不用多。 ○月素撞席 東坡謫官黃州。一日。佛印來訪。居佛印于雪堂而𥨊食焉。官妓月素者。坡常喜其吟詩。凡會席必命至焉。坡方宴佛印。月素適從外來。坡問。汝來何為。對曰。適過門聞宴客敢來求一杯酒。坡曰。汝來掇坐。我作一令。汝能還之令與坐。要一物不喚自來下用兩句詩。坡出令曰。酒既清殽既馨。不喚自來是青蠅。詩云。不識人嫌生處惡。撞來筵上敢營營。佛印即還令曰。夜向晚睡思濃。不喚自來是蚊虫。詩云。吃人嘴臉生來慣。柺腹貪圖一飲充。月素曰。只將自身還令得否。坡曰。人亦天地一物爾。何害。乃還令曰。綺筵張日將暮。不喚自來是月素。詩云。紅裙一醉又何妨。未飲便論文與字。東坡大喜其以[A12]己自喻因命入坐同飲焉。 ᅟᅟ==[A12] 己【CB】,巳【補編】== ○同官行令 東坡在翰林日。春宴同官。佛印亦居其內中席。東坡謂坐客曰。某行一令。上以二字顛說。下用一詩叶韻以發其意。東坡曰閑似忙。蝴蝶雙雙過短墻。忙似閑。白鷺飢時立小灘。王介甫還令曰。來似去。潮翻巨浪還西注。去似來。躍馬翻身射箭回。秦少游還令曰。動似靜。萬頃碧潭澂寶鏡。靜似動。長橋影逐酒旗送。又一客還令曰。難似易。百尺竿頭呈巧藝。易似難。執手臨岐話別間。佛印還令曰。悲似樂。送葬之家喧鼓樂。樂似悲。送女之家日日啼。某一客還令曰。有似無。仙子乘風游太虛。無似有。掬水分明月在手。永升還令曰。貧似富。梢水滿船金玉渡。富似貧。石崇穿得弊衣行。其一客還令曰。重似輕。萬斛雲帆一霎經。輕似重。柳絮紛紛鋪畵棟。 ○借意狀物令 東坡又行令。借字意狀一物名。東坡令曰。水林檎未是水林檎。荷芰翻雨洒鴛鴦。恁時方是水林檎。少游還令曰。清消梨未是清消梨。夜半匆匆話別時。恁時方是清消梨。坐客還令曰。清沙瀾未是清沙瀾。六幅裙兒留半片。恁時方是清沙瀾。一客還令曰。紅娘子未是紅娘子。凝脂二八誰家女。恁時方是紅娘子。佛印還令曰。荔枝兒未是荔枝兒。永叔還令曰。肉蓯蓉未是肉蓯蓉。暮夜千年朝食龍。恁時方是肉蓯蓉。坐客還令曰。地骨皮[A13]未是地骨皮。萬頃良田買斷時。恁時方是地骨皮。 ᅟᅟ==[A13] 未【CB】,末【補編】(cf. B26n0148_p0783a09-0784a01)== ○佛印長歌 東坡之妹聰慧過人。博學強記。尤工為文。有欲以秦少游議親者。妹索其所業視之曰。秦之文粗足以敵吾子由之才。遂得諧伉儷。後東坡在翰林日。妹往省之。約奉來歸。適佛印以長歌寄坡有勉其退休之意。坡讀之猶少凝思。妹從旁過見之。一覽了然。歎曰。使汝作男子。名位必在我上。坡妹因喜得縱觀翰苑未見之書。乃遣价報書干秦姑。遲其歸。因錄佛印詩以示秦云。 野野  鳥鳥  啼啼  時時  有有  思思  春春  氣氣  桃桃  花花  發發  滿滿  枝枝  鶯鶯  雀雀  相相  呼呼  喚喚  岩岩  畔畔  花花  紅紅  似似  錦錦  屏屏  堪堪  看看  山山  秀秀  麗麗  山山  前前  烟烟  霧霧  起起  青青  浮浮  浪浪  促促  潺潺  湲湲  水水  景景  幽幽  湥湥  處處  好好  追追  遊遊  傍傍  水水  花花  似似  雪雪  梨梨  花花  光光  皎皎  潔潔  玲玲  瓏瓏  似似  墜墜  銀銀  花花  折折  最最  好好  柔柔  茸茸  溪溪  畔畔  草草  青青  雙雙  蝴蝴  蝶蝶  飛飛  來來  到到  落落  花花  林林  裏裏  鳥鳥  啼啼  呌呌  不不  休休  為為  憶憶  春春  光光  好好  楊楊  柳柳  枝枝  頭頭  春春  色色  秀秀  時時  常常  共共  飲飲  春春  濃濃  酒酒  似似  醉醉  閑閑  行行  春春  色色  裏裏  相相  逢逢  競競  憶憶  遊遊  山山  水水  心心  息息  悠悠  歸歸  去去  來來  休休  役役 秦回書外。即答短歌云。示及梵僧。歌詞重而意復。字字作聯珠。行行如貫玉。想汝直一覽顧我勞三復。裁詩思遠寄。因以其類觸。汝其審思之。安表予心曲。 並疊字詩一首 ![[B26p0786_01.gif|300]] 秦之書信既到。值坡與妹因遊湖上得秦詩。且會其意。因觀物用其体成採蓮歌云。 採蓮疊字詩 ![[B26p0786_02.gif|300]] 東坡亦即此成歌云。 東坡疊字詩 ![[B26p0787_01.gif|300]] ○字意成詩 北虜使至。每以能詩自矜。朝廷議以東坡管伴之。使苦索賦詩。坡曰。賦詩易事。觀詩稍難耳。因出長亭詩以示之。 ![[B26p0787_02.gif|300]] 右連環疊字詩。今逐一明解于下。 ○佛印長歌正文 野鳥啼。 野鳥啼時時有思。 有思春氣桃花發。 春氣桃花發滿枝。 滿枝鶯雀相呼喚。 鶯雀相呼喚岩畔。 岩畔花紅似錦屏。 花紅似錦屏堪看。 堪看山。 山秀麗。 秀麗山前烟霧起。 山前烟霧起青浮。 青浮浪促潺湲水。 浪促潺湲水景幽。 景幽㴱處好追遊。 㴱處好追遊傍水。 傍水花。 花似雪。 似雪梨花光皎潔。 梨花光皎潔玲瓏。 玲瓏似墜銀花折。 似墜銀花折最好。 最好柔茸溪畔草。 柔茸溪畔草青青。 雙雙蝴蝶飛來到。 蝴蝶飛來到落花。 落花林裏鳥啼呌。 林裏鳥啼呌不休。 不休為憶春光好。 為憶春光好楊柳。 楊柳枝頭春色秀。 枝頭春色秀時常。 時常共飲春濃酒。 共飲春濃酒似醉。 似醉閑行春色裏。 閑行春色裏相逢。 相逢競憶遊山水。 競憶遊山水心息。 心息悠悠歸去來。 歸去來休休役役。 ○少游疊字詩 靜思伊久阻歸期。 久阻歸期憶別離。 憶別離時聞漏轉。 時聞漏轉靜思伊。 ○坡妹採蓮詩 採蓮人在綠楊津。 在綠楊津一闋新。 一闋新歌聲潄玉。 歌聲潄玉採蓮人。 ○東坡詩 賞花歸去馬如飛。 去馬如飛酒力微。 酒力微醺時已暮。 醺時已暮賞花歸。 ○長亭詩 長亭短景無人畵。 老大橫拖瘦竹笻。 回首斷雲斜日暮。 曲江倒蘸小山峯。 ○取笑行者 東坡與佛印最厚。一日去訪佛印。語言投合。不覺坐久。東坡倉皇登廁。有一行者會意。便隨後送些茅紙與之。東坡喜其會事。次日。以本度牒捨與披剃。一寺僧看駭然。纔知其因送茅紙之有功也。後東坡又訪佛印。因而再至廁所。眾行者喧閙。廁中各將茅紙進前。東坡在廁所。聞外面嘈雜作聲。遂問其故。左右以實對。東坡笑曰。行者們自去腹上增脩了。(以明字代腹字)不可專靠那屙屎處。(以腹字代福字) ○四物令 東坡與佛印同飲。要行一令即一處有四物。或潔淨。或齷齪。不許差韻。東坡曰。美姬房。象牙床。玻瓈盞。百合香。佛印曰。推猪水。㾾瘡腿。媍人陰鬍。子嘴。 ○鳩蝨對 東坡與佛印同飲。偶一班鳩在上啼呌。坡出對云。班鳩無禮。老僧頭上呌姑姑。佛印答曰。白蝨有情。小姐胸前叮奶奶。 ○燒猪詩 東坡喜食燒猪。佛印住金山時。每燒猪以待其來。一日為人窃食。東坡戲作小詩云。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猪待子瞻。採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 ○東坡輸玉帶 師民瞻詩註云。佛印住持潤州金山寺。東坡赴杭。過潤為留數月。一日。佛印挂牌與弟子入室。東坡便服入方丈見之。佛印云。內翰何來。此間無坐處。公戲云。暫借和尚四大用作禪床。佛印曰。山僧有一轉語。內翰言下即答。當從所請。如稍涉擬議。所繫玉帶願留以鎮山門。東坡許之。便解玉帶置几上。佛印云。山僧四大本無。五蘊非有。內翰欲于何處坐。公擬議未即答。佛印急呼侍者云。收此玉帶永鎮山門。東坡笑而與之。佛印遂取衲褐相報。因有二絕。東坡次韻答之。余甞聞廣漢天寧秦長老話其事。秦云。是時在金山掛搭。目擊公與元老問答如此。余故敍於題下使後人知其本未云。 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欲教乞食歌姬院。故與雲山舊衲衣。(泠齋夜話云。先生悟其前生為戒禪師。常衣衲衣。故云。北夢鎖言云。裴休常披毳衲於歌姬院持鉢乞食。以為不為俗情所得。可以說法為人。) 又云。此帶閱人如傳舍。流傳到我亦悠哉。錦袍錯落真相稱。乞與𦍕狂老萬回。(傳燈錄云。萬回法雲公者。號州人也。姓張氏。唐貞觀六年五月生。師八九歲時。言其兄戍安西。師持信。朝往夕返萬餘里。故號萬回。唐武后賜以錦袍玉帶。) ○取茶回乏 東坡差人往虎丘。戴艸坐門檻上以見佛印。佛印曰。上艸中人下木。大人來取茶也。回去。稟大人臍下撇一筆乏字也。 ○雕木人 東坡佛印同遊湖。坡令人把木雕兩箇人頭。一僧一婦。放在水中呌手下撈起。謂佛印。又是儞通奸。該問罪。印曰。大人聽訴。尀耐。蘇州雕刻匠。一塊木頭雕兩樣。一個是蘇太守夫人。一箇是佛印和尚。 ○夫人對 佛印訪東坡。偶值出外。蘇夫人臥于紗帳中。佛印出對曰。綠紗帳裡睡佳人。煙籠芍藥。夫人聞之對曰。青艸池邊洗和尚。水浸葫蘆。佛印笑曰。和尚得對佳人。寔出望外。 ○數目令 東坡山谷佛印同飲。坡與谷密約。止買肉三片。行一令以困佛印。乃謂印曰。要說數目令。能者方許食肉。坡先言曰。二八一十六。且吃一塊肉。遂取一片食之。山谷曰。二九一十八。兩片一齊夾。遂取二片食之。止遺醋一碟。佛印還令曰。貧僧不識數。且吃一碟醋。 ○馬上談 蘇東坡與佛印出城遊行。佛印謂坡曰。儞在馬上十分好。一似一尊佛也。坡答曰。儞穿一領玉眾裟。在馬上好。似一堆太牛屎也。印云。我口出佛。儞口出屎。隨從人呵呵大笑。(笑談) 東坡禪喜集(卷之九終) 䟦東坡禪喜後 子瞻廬山偈云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說者謂子瞻猶是門外漢無山無水時全身跳入黑茫茫地大氐禪為生死不為文字生死之根根於瞥起初念瞥起一念若使如蛾赴燄如蚉𡂐鐵心路既斷生死氷消故一切老胡痛棒熱喝總向人生死初根一齊斬截到此方云盡大地是個悟門盡一切微塵所轉法輪此何以故於瞥起處心路不行則草木瓦石無非大善知識艸搖木動瓦雜石鳴無非老胡痛棒熱喝如是者是名真禪喜子瞻平日熟於荀孟孫吳𣆶遇貶謫落落窮鄉遂以內典為擯愁捐痛之物浸淫久之斐然有得唐有香山宋有子瞻其風流往往相形而耳借禪以為文章二公亦差去不遠香山云外以儒行修其身內以釋教汰其心旁以琴酒山水詩歌樂其志則分明一眉山之老人而[A14]已子瞻於生死二字雖不能與維摩龐蘊爭一線然其譚咲輕安坦然而化如其為文章則餔禪之糟而因茹其華者多也徐長孺彙集成編余故壽(壽一作喜)而刻之使天下老居士有生死心者披此卷或士大夫熱閙中欲乞清凉扇子不妨向子瞻案前燒一瓣香其或心力勇猛不願作文字禪者則請寘之毋以不肖為戎矣 ᅟᅟ==[A14] 已【CB】,己【補編】== 心空居士唐文獻書 東坡禪喜集(終) #----------------------------------------------------------------------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 第 26 冊 No. 148 東坡禪喜集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5-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