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四宗要文〕
序
孫武子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信哉是言也。吾法祖。當末法之運。生東海之表。闡三千一念之奧義。接五五百歲之絕傳。載大法旗。伐無畏鼓。駕不退輪。以趨大敵。戰無不勝。攻無不取。遂濟眾生於水火者。雖出佛智之神通。抑亦。知彼知己之効也。自是爾後。傳教沙門。世不乏其人。然或。固守一乘之壘域。不索四宗之情實。徒自誇張。欲以折服之。譬之明珠暗投。其物雖美。亦奚損於人之按劍相盻哉。是以欲援而反擠。欲勝而取敗者。間亦有之。此不知彼而戰之。災不可不察也。故曰。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由此以進。氛祲冥濛。是非混淆。群孽乘間。兇燄又作。赫赫祖師之餘烈。遂至於一敗不振。亦未可計也。延山朝公。有懼於此。退修祖師之訓。反舊政。察敵情。撰著四宗要文。以為知彼之鄉導。然後若挈領而頓衣。若舉燭而照暗。諸教之權實。他宗之情偽。歷歷視諸掌上。於是乎。勝可復為也。惜其書。天明年內灰於鬱收。末學無徑之可迹。是以。(英愚。)不自揆捃摭故典。撰擇群書。以纂補其餘燼。極知僭妄。不免譏誚。然後生。因是而修業焉。則知己知彼。建百戰百勝之顯烈者。將不在於他也。
文政七年甲申。五月。英園日英。書於平安城南妙蓮教寺。
四宗要文上
延山日朝上人撰 後學 英園纂補
○淨土宗以三經一論立宗
觀無量壽經一卷。(王宮。耆闍崛山二會。)劉宋。(西域。)畺良耶舍譯。
無量壽經二卷。(王舍城。耆闍崛山一會。)曹魏。(西域。)康僧鎧翻譯。
阿彌陀經一卷。(給孤獨園一會之說。)姚秦。(西域。)羅什三藏譯。
徃生淨土論一卷。天親菩薩造。大唐菩提流支譯。
祖師
○(天竺)菩提流支三藏。
○(支那)曇鸞法師造。淨土論註二卷。(諸經難行道。陸路步行。三經 易行道。水中乘船。)
△鸞者。佛滅後一千四百二十五年生。六十七歲沒。始宗三論。講四論。後值菩提流支。受觀經。成一家。
○(二祖)道綽禪師。造安樂集二卷。(諸宗諸經。聖道門。未有一人。淨土三經。淨土門。可通入路。)
△綽者。佛滅後一千五百廿一年生。八十四歲沒。始涅槃宗。晚見鸞之碑文。而歸淨土也。(以居西河。亦呼四河。)
○(三祖)善導大師。造五部疏九卷。(諸經。雜行。千中無一。彌陀。正行。百即百生。)五部疏者。(法事贊。往生禮贊。觀念法門。般舟贊。散善義。都九卷也。)
△導者。天台滅後十七年生。始行法華維摩。一時閉眼探藏經。乃得觀經。故專十六觀。又見綽公。受雙觀經恢張之。
懷感禪師。造群疑論。而判一代聖教。
小康法師。
○(日本開祖)法然上人。造選擇集二卷。(難聖雜者。法華等捨閉閣拋易淨正者。一念往生彌陀佛)
△法然名源空。生於作州稻岡。(當末法八十二年。長承二年丑四月七日。)十五歲上叡峯。事黑谷叡空。閱三大部。五繙藏經。四十三歲。見惠心往生要集。而弃台宗。立淨土宗。居于吉水張皇。一時蒙逆鱗於有事。建永二年。(改元承元。)二月廿八日。見改名藤井元彥。所流于讚岐。(和漢三才圖會七十一。(廿日)。斬住蓮於江州馬淵。斬安樂於六條河原。(已上。)親鸞亦所改名於藤井善信。越後配流也。)年八十。建曆二年正月廿五日終焉。弘通三十七年。曾為關白藤相國兼實公。著選擇集焉。而死後所焚壞板于山門也。當死後十五年。嘉祿二年丙戌。六月廿六日。命祇園犬神人。穿掘大谷法然死骸。而流于鴨川矣。然法然傳記。曰徒弟聞山門之間議。法蓮覺阿等。窃祕骸於嵯峨廣隆寺。而後火葬于西山粟生野。是事難信。謂反山門狀。云滅後之今。亦刎死骨故。又是徒弟之證故。況傳記從多杜撰故也。凡法然。自生存元久元子年。至死後仁治元子年。三十七年之間。追放之宣旨。都及五般。(錄內卅六舉之往見。)如上之事。具在法然傳記。及王代一覽。東鑑等。須者往看。元久元年。山門議念佛追却事。法然聞之驚愕。即記七箇誡文。以示門弟。且書誓盟於一紙。以上于山門。切陳謝。而其文與選擇集。矛盾不尠。中正論。(九之四十七。)繫珠錄。(六之卅九。)啟蒙。(三之廿六。)等破之。往撿。 法然在讚州生福寺。自彫勢至像。而記一頌於像背曰。法然本地身。大勢至菩薩。為度眾生故。顯置此道場。我每日影響。擁護歸依眾。必引導極樂。若我此願念。不令成就者。永不取正覺。(出傳記七之卷。)
○十住毘婆沙論。(龍樹造。羅什譯。)第五易行品云。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別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文)
○往生淨土論註上(初)曰。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云。菩薩求阿毘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毘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修習反。)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顧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佗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同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毘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文。)
△本論者。但明到阿惟越致之菩薩之行。有難易二道也。而曇鸞。約之五濁無佛世。成解者何也。吁甚矣誤也。良忠救之。亦丕不可也。
△蕭齊中。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譯。無量義經十功德品云。其有眾生。不得聞者。當知。是等為失大利。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終不得成無上菩提。所以者何。不知菩提大直道故。行於險徑多留難故。(文。)
△往生淨土論(二紙)曰。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文。) 曇鸞論註。雖會論文。曲戾論旨故。源空尚不須其會。 妙義一下。(卅帋。)
○選擇集上(六)曰。此中難行道者。即是聖道門也。易行道者。即是淨土門也。(至。)淨土宗學者。先須知此旨。設雖先學聖道門人。若於淨土門。有其志者。須棄聖道。歸於淨土。(文。)
○妙樂大師。文句記九(末四十五)云。(法華)論主天親。豈應徒爾。但恐譯者(流支)曲會私情。如攝論識分八識。及婆沙一十六字。(玄奘加之。)竝進退在人。何關聖旨。(文)。
○摩訶止觀五(卅八紙)天親。龍樹。內鑒泠然。外適時宜。各權所據。而人師偏解。學者苟執。遂成矢石。各保一邊大乖聖道也。(文。)
○法華玄義六(九十七紙)曰。善弘經者。用與適時。口雖說權。而內心不違實法。(文)
○選擇集下(終)曰。今不圖蒙仰。辭謝無地。仍今憖集念佛要文。剩述念佛要義。唯顧命旨。不順不敏。是則無慙無愧之甚也。庶幾一經高覽之後。埋于壁底。莫遺窓前。恐為不令破法之人墮惡道。(文。建久九年造)
△蓮祖守護國家論(二帋)曰。為破此惡義。亦有多書。所謂淨土決疑抄。(三卷。三井僧正實胤。)彈選擇。(一卷。山門東塔佛頂房隆親作)摧邪輪。(三卷。及莊嚴記一卷。構尾明惠。)等也。造此書人。皆碩德名。雖彌一天。恐未顯選擇集謗法根源故。還增惡法流布。譬如盛旱降小雨。草木彌枯。討兵先弱兵。強敵倍得力。予歎此事間。造一卷書。顯選擇集謗法緣起。(文。) 今曰。先哲之破文。曼乎叵裁。但摧邪輪中。銘于法然。以十六異名。曰。大賊。畜生。狂亂。惡魔。斷慧命。最極無者。外道。餓鬼。大惡知識。無智愚童。法中死人。佛敵。新義。末代大患。法滅張本。師子身中蟲。又曰。無性闡提之上首。
○選擇集上(八紙)曰。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捨雜行歸正行文。第一讀誦雜行者。除上觀經等往生淨土經[A1]已下。於大小顯密諸經。受持讀誦。悉名讀誦雜行。第二觀察雜行者。除上極樂依正[A2]已下。大小顯密。事理觀行。悉名觀察雜行。第三禮拜雜行者。除上禮拜彌陀[A3]已下。於一切諸餘佛菩薩等。及諸世天等。禮拜恭敬。悉名禮拜雜行。第四稱名雜行者。除上稱彌陀[A4]已外。稱自餘一切佛菩薩諸天等名。悉名稱名雜行。第五讚歎供養雜行者。除上彌陀佛[A5]已外。於一切諸餘佛菩薩諸天。讚歎供養。悉名讚歎供養雜行。此外亦有布施持戒等無量行。皆可攝盡雜行之言。私言。見此文彌須捨雜修專。豈捨百即百生專修正行。堅執千中無一雜修雜行乎。行者能思量之。([A6]已上略引。)是捨證。
ᅟᅟ==[A1] 已【CB】,巳【補編】==
ᅟᅟ==[A2] 已【CB】,巳【補編】==
ᅟᅟ==[A3] 已【CB】,巳【補編】==
ᅟᅟ==[A4] 已【CB】,巳【補編】==
ᅟᅟ==[A5] 已【CB】,巳【補編】==
ᅟᅟ==[A6] 已【CB】,巳【補編】==
△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傳教大師。守護圀界章(中下廿四)曰。言無二無三者。遮權教之神劒。示實教之南車。(文)
○選擇集下(廿三)曰。故知。諸行非機失時。念佛往生。當機得時。感應豈唐捐哉。當知。隨佗之前。(觀經說於諸行往生。是隨他意。)蹔雖開定散門。隨自之後。(念佛往生。是隨自意。)還閉定散門。一開[A7]已後。永不閉者。唯是念佛一門。彌陀之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A8]已上)是閉證。
ᅟᅟ==[A7] 已【CB】,巳【補編】==
ᅟᅟ==[A8] 已【CB】,巳【補編】==
△法然大原談義云。縱雖上智。而可憑他力。況下智乎。十方佛土中。唯有往生法。無二亦無三。除佛隨緣說。乞願異學異見之輩。別解別行人。早改邪雜之執。可入專修之門。([A9]已上)
ᅟᅟ==[A9] 已【CB】,巳【補編】==
○選擇集下(卅三)云。夫速欲出生死。二種勝法中。且閣聖道門。選入淨土門。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文)
△良忠(法然法孫。鎌倉光明寺主。)撰擇傳弘。及真迢禁斷義。依二箇且字。述捨閉等為欣求淨土機。而不謗法之曲會也。因焉。日題。(中正九十一[A10]已下。)日達。(繫珠錄七初等。)力評之。(云云。)今曰。且字書未定之辭。又借曰辭。師曰。安二箇且字者。欲將護誘導於天下之人。普入於淨土門之𭒋謀而[A11]已。吾蓮祖。乃能明察空之肺肝也。故有開目抄(下。(五十一)如誑狂子令棄財寶。云云。此文沈思。)之指揮也。
ᅟᅟ==[A10] 已【CB】,巳【補編】==
ᅟᅟ==[A11] 已【CB】,巳【補編】==
○選擇集上。(初)曰。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而捨聖道。正歸淨土文。(至。)私(法然)云。初聖道門者。就之有二。一者大乘。二者小乘。就大乘中。雖有顯密權實等不同。今此安樂集意。唯存顯大及以權大。故當歷劫迂廻之行。準之思之。應存密大及實大。然則今真言。佛心。天台。華嚴。三論。法相。地論。攝論。此等八家之意。正在此也。(文。)同(五)曰。凡此集中。立聖道淨土二門。意為令捨聖道入淨土也。(文)
△守護圀家論。(廿八引選擇)云。道綽安樂集意。於法華[A12]已前大小乘經。雖立聖道淨土二門。(法然。)我私以法華真言等實大密大。同四十餘年權大乘。稱聖道門。準之思之四字是也。依此意故。引曇鸞難易二道時。亦私以法華真言。入難行道內。總選擇集。互十六段。為無量謗法根源。偏起乎此四字。悞哉。畏哉。(文。)(師曰。吾祖折諸宗也。必各有次第也。且如土宗破。初不破其祖。唯破末流。如一代大意抄是也。中不破漢土三師。唯破法然。如國家論是也。曉乃悉破之。淨國抄。安圀論等如也。冥思焉。)
ᅟᅟ==[A12] 已【CB】,巳【補編】==
○選擇集下(十四。)許諸行往生文云。(觀經。三福)經云。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開此三福。為九品業。)乃至貞元入藏錄中。始自大般若經六百卷終法常住經。顯密大乘經。總六百三十七部。二千八百八十三卷。皆須攝讀誦大乘之一句。問云。爾前經中。何攝法華乎。 答云。今所言攝者。非論權實偏圓等義。讀誦大乘之言。普通前後大乘諸經。前者觀經已前諸大乘經是也。後者王宮已後諸大乘經是也。唯云大乘。無選權實。然則正當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諸大乘經也。(文)
○同上(四帋)曰。往生淨土門者。就之有二。一者正明往生淨土之經。(【考】經集作教)二者傍明往生淨土之教。初正明往生淨土之教者。謂三經一論是也。或指此三經。號淨土三部經也。(至。)是往生正依經也。次傍明往生淨土之教者。華嚴。法華。隨求。尊勝等。明諸往生淨土之諸經是也。又起信論。寶性論。十住毘婆沙論。攝大乘論等。明諸往生淨土之諸論是也。(文。)
○觀念法門(八帋)云。無量壽經。十六觀經。四紙阿彌陀經。般舟三昧經。十往生經。淨土三昧經。謹依釋迦佛教。六部往生經等。(文。)
○選擇集上(四十四帋)曰。念佛行者。必可具足三心(文)。觀無量壽經疏云。(五十六帋。)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廻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A13]已上疏文。)私(法然。)云。(五十九帋。)此中言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等者。指聖道門解行學見也。(文)
ᅟᅟ==[A13] 已【CB】,巳【補編】==
△摧邪輪下(廿六帋)曰。道綽雖立聖道淨土二門。未言別解別行。善導雖言別解別行。加破壞動亂邪雜惡見之言別之。以正解正行人。不為能障明焉。然汝就道綽二門。加解行學見之言。出善導別解別行人。而刪邪惡字。善導釋中。以喻群賊邪見人。云指聖道門解行學見者。豈非言除彌陀佛往生經。以外以一切顯密三寶為群賊乎。(至。)凡大邪見之重過。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也。汝非唯不足為念佛者導師。剩為念佛者惡知識。(文。)
○安樂集下(廿三帋)云。彌陀釋迦二佛比校者。謂此佛釋迦如來。八十年住世。暫現即去。去而不返此。於忉利諸天。不至一日。(文。)
△法華經曰。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陀阿僧祇國。導利眾生等。(文)
△涅槃經(四諦品會疏(七之十九))云。若有能知如來常在無有變異。或聞常住二字音聲。若一經耳。即生天上。後解脫時。乃能證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文。)
○妙玄義三(廿三帋)曰。此即開權顯實。諸麤皆妙絕待妙也。若如上說。法華總括眾經。而事極于此。佛出世之本意。諸教法之指歸。人不見此理。謂是因緣事相。輕慢不止。舌爛口中。(文。)
○妙樂釋籤三(五十二)如彭城寺嵩法師云。佛智流動至無常。時舌爛口中。猶不易志。又如大經第五(四相品)云。我今為諸聲聞諸弟子等。說毘伽羅論。所謂如來常存不變若有說言如來無常。云何是人舌不墮落。([A14]已上經文)舌爛不止。猶為華報。謗法之罪苦。流長劫。(文。)
ᅟᅟ==[A14] 已【CB】,巳【補編】==
△安然菩提心義四(十)云。東大寺壽靈法師。執佛受苦。身爛命終。(文。)
○安樂集上(四十四)云。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文。)
△道綽之偽妄之甚。其不可許者。今採錄之。翼撿考。理深解微。謗罪極重。蓮祖數愍諭。 錄內廿九(十六七。)十八。(卅六。)十一。(卅三卅七。)二。(卅。)往拜。△次大集經文者。
△蓮祖初心成佛抄(內廿二)曰。彼經總無此文。又非可有。佛在世之御言。不可說當今末法五濁惡世。道理顯然也。(云云。)(以末法當今句。囑經文者。推懸破也。國家論。直云道綽語者。正風體也。)
△夢窻谷響集(五十四)云。月藏經無此文。此文大不審也。縱雖先德語難信用。(文。)
△撰擇傳弘(十四帋)云。此取意後五百年。於我法中。鬪諍言諍。白法隱沒文。(云云。)(忠也。土宗巨擘也。悞且欺之深。至此何也。)此曲義。為中正論。繫珠錄所拉畢。彼輩終失計之𭒋地也。然鸞徒義教。千五百條彈憚改五。(卅六。)蹶然轉計云。月字寫誤。應作日字。我末法下。至得者句。大集日藏取意文。當今末法下。是集主自釋。集主在世。當末法始故。云當今末法惡世。念佛特為末法下機故。勸言唯有淨土一門。邪黨何誣之。云偽造經耶。(文。) 所云日藏者。彼經第六。(廿帋右護持品)云。何者名為末法世時。謂讀誦人無。不依於波羅提木叉道中行。若不坐禪。則不能得於三摩提。乃至不得第四之果。乃至不得寂滅三昧。是則名為末法世時。(文。)
△日曉妙義論五。(卅五。)云。綽違越經旨。月藏經說後五百歲白法隱沒者。此約大量。明末法無行證。非謂假使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也。綽引此文。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生得者者。豈非違越經旨耶。(至。)綽語亦違日藏經說。經明末法時中。無得果者。亦無讀誦人者。此亦約大量。而明無行證。非謂不有一人修道得證者也。綽未有一人得者之語。豈非爾亦違越其經意耶。(文。)
△日幹續種論五。(五十八帋)云。指當今末法之語。云集主道綽之語。若然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之語。亦應唯出西河胸臆。豈可諍乎。(文。)
△繫珠錄二(卅一帋)曰。安樂集下(十七帋)云。如隨願往生經。云。十方佛國。皆悉嚴淨。隨願竝得往生。雖然悉不如西方無量壽國。([A15]已上。)痛哉。不惶敬福經云。一字重點墮迷惑道之嚴誡。恣添加雖然等十一字。言語道斷僻人。豈佛子作業乎。(文。) 因言。和漢兩朝。土宗之先人。為彌陀偏讚。偽造經論不尠。日達發三百心沮之。須見珠錄。(自初至十。)
ᅟᅟ==[A15] 已【CB】,巳【補編】==
△悲華經三(授記品)曰。唯除五逆。誹謗聖人。破壞正法。
△觀經(【考】觀經恐大經歟)第十八之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文。)
△立正安國論云。或捨或閉。或閣或拋。以此四字。多迷一切。剩以三國之聖僧。十方之佛弟子等。皆號群賊。併令罵詈。近背所依淨土三部經。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誓文。遠迷一代五時之肝心。法華經第二。若人不信毀謗此經。乃至。其人命終入阿鼻獄誡文者也。(至。)悲哉。數十年之間。百千萬之人。被蕩魔緣。多迷佛教。好傍忘正。善神不成怒哉。捨圓好偏。惡鬼不得便哉。不如修彼萬祈。禁此一凶。(文。)
△諸佛權實二願。 法華方便品云。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 壽量品云。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 明知。諸佛本願者。在令眾生得佛道。是總諸佛之實願也。如彌陀六八之願。藥師二六之願。是則逗機益物之別願也。權願也。何謂之為彌陀之本願乎。如四十餘年。則說未顯真實之別願。逗性欲不同之眾生。而大乘醇熟之時至。正說法華。言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唱願滿。言如我昔所願。今者[A16]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顯實說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夫釋迦既顯實願[A17]已。諸佛亦然。故言十六王子常樂說是妙法華經。(云云。)於是乎。破廢四十八願等之近因權果。文理如然。
ᅟᅟ==[A16] 已【CB】,巳【補編】==
ᅟᅟ==[A17] 已【CB】,巳【補編】==
△釋迦彌陀本願優劣。 謹案悲華經。(此涼天竺法師。曇無識譯。)曰。過去有國。名刪提嵐。劫名善持。輪王曰無諍念。大臣曰寶海梵士。梵士有子。名寶藏。寶藏出家成道。號寶藏如來。寶海梵士。勸無諍念王。使發菩提心。尋復教化輪王千子。及諸小王九億眾生。舉悉發心。時無諍念王發願言。我不於五濁穢土。發菩提心。唯願取淨土。一千太子。亦復如是。寶藏佛。隨其所好。各各記莂焉。於最後。寶海梵士發願言。王及千子。[A18]已願取淨土。而殯棄五濁惡世。誹謗正法。五逆眾生。斯諸惡人。從十方諸佛淨土所放捨而沈淪三有。永不解脫。故我今發願。如是眾生。我能教化。令住三乘。因發五百大願。誓惡世利物。不敢說往生願。其時無諍念王者。西方彌陀是也。時寶海梵志者即釋迦是也。([A19]已上。經文取意。)二佛本願之優劣如是。況釋迦者師也。彌陀弟子也。(云云。)
ᅟᅟ==[A18] 已【CB】,巳【補編】==
ᅟᅟ==[A19] 已【CB】,巳【補編】==
△玄義七(十三)云。或言。昔為寶海梵士。刪提嵐國寶藏佛所。行大精進。十方佛送華供養。既為寶藏佛父。又是彌陀之師。稱其功德。不可思議也。(文。)
△念佛往生別時意趣。 攝大乘釋論。(本論三卷。無著造。釋論十五卷。作者天親。梁真諦譯。) 第六云。論云。別時意釋曰。若有眾生。由懶墮障。不樂勤修行。如來以方便說。由此道理。於如來正法中。能勤修行方便說者。論云。如有說。若人誦持多寶佛名。決定於無上菩提。不更退墮。釋曰。是懶墮善根。以誦持多寶佛名。為進上品功德。佛意為顯上品功德於淺行中。欲令於懶墮勤修道。不由唯誦佛名。即不退墮。決定得無上菩提。譬如由一金錢。營覓得千金錢。非一日得千。由別時得千。如來意亦爾。此一金錢。為千金錢因。誦持佛名亦爾。為不退墮菩提為因。論曰。復次有說言。由唯發願於安樂佛土。得徃彼受生。釋曰。如前應如。是名別時意。(文。)大乘莊嚴經論。(作者同上。大唐密多羅譯。)六曰。別時意者。如佛說。若人願見阿彌陀佛。一切皆得往生。此由別時。得生故如是說。是名別時意。(文)。迦才淨土論中云。如小阿彌陀經云。若有人。[A20]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於彼國土。若[A21]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也。如此等經。總是別意說。不得即生也。(文。)
ᅟᅟ==[A20] 已【CB】,巳【補編】==
ᅟᅟ==[A21] 已【CB】,巳【補編】==
以法華開顯之稱名。囑別時意者。權實不辨之所致也。而吾家固不許之。具辨之。如祖書十(卅八。)啟蒙廿一(四十九。)中正八(四十四。)珠錄六(六十三。)峨眉集二等。取舍得宜。
○安樂集上(廿八)云。今此經中。但說一生造罪。臨命終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論過去有因無因者。直是世尊。引接當來造惡之徒。令其臨終捨惡歸善。乘念往生。是以隱其宿因。此是世尊。隱始顯終。沒因談果。名作別時意語。(文)。此解大失。甚背論文。
○十住毘婆沙論。(第五卷易行品。)云。若墮聲聞地。及僻支佛地。是名菩薩死。(文)。 祖書十(三十六。七。)併案。
○往生禮讚(四左)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等。(文。)
△大方等陀羅尼經二云。若眾生。諸修行佛法者。入我法中。○欲求他方妙樂世界。返得他方極苦地獄。(文。)
○往生禮讚(四)云。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良忠曰。與釋也。)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至。)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忠曰。釋奪。)[A22]已上。(內三十七。(三十一。)同七。(十二。三。)同二十六。(四十人。)往拜。)
ᅟᅟ==[A22] 已【CB】,巳【補編】==
○弘法法華開題云。寄人稱之無量壽佛。在法名以為妙法華。(云云。)又云。妙法蓮華經。廣略無邊義。◇一字中。含藏無缺滅。(文)
○彌陀祕讚(安然)云。阿彌陀佛。密號妙法蓮華經。(文。)
○撰擇集上(八紙)云。觀經疏四云。就行立信者。然行者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是為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讚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A23]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至。)名疎雜之行。(文。)
ᅟᅟ==[A23] 已【CB】,巳【補編】==
○同(十一紙)曰。雜行無量。不遑具述。但今且翻對五種正行。以明五種雜行也。(文。)
○同下(八右)云。為極惡最下之人。說極善最上之法。例如彼無明淵源之病。非中道府藏之藥。即不能治。今此五逆重病淵源。亦是念佛靈藥府藏。非此藥者。何治此病。(文。) 能破此卷(二十六帋)引觀經等。(云云。)
○同下(廿一帋)云。又說定散。為顯念佛超過餘善。若無定散。何顯念佛特秀。例如法華秀三說上。若無三說。何顯法華第一。故今定散諸善。為廢而說。念佛三昧。為立而說。(文)。
△中正論九(七八帋)曰。觀經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文者。非抑止諸行之義。但說歸佛信心深切也。何者。觀經三輩往生文。雖俱有一向專念言。而上輩中。有沙門行。有發菩提心德。且說修諸功德。修諸之言。豈不攝諸教行。知一向之言。非捨餘行。又中輩中。亦有發菩提心行。說多少善根。且有施戒造塔等福田也。其下輩文。雖不舉所修善根。而有當發無上菩提之心言。是則菩提之行。又言若聞深法歡喜信樂。是豈不聞法受持行乎。以知。中輩下輩。俱非謂捨餘行。而為一向念佛。但是訓深信歸佛而[A24]已。若如法然所立。則三輩諸文。如何通之乎。明知。法然也。違戾一向專念文旨也。(文)。
ᅟᅟ==[A24] 已【CB】,巳【補編】==
△法然。或許諸經諸行。(此擇集。(九右))蓋有四意曰。一準觀經定散二善。一往許之。其實不許。二為上機許之。(大原談義)三為往生助緣許之。四為現世祈禱許之。(法然傳記。)
△摧邪輪莊嚴記(十一左)曰。總言之者。汝之邪集所立。若順一經一論一文一義者。我何判為邪義乎。佛法中總無汝之邪言也。能違教理。難一一出之。且舉大綱。餘義可準思之。(文)
△安國論(十五帋)曰。予雖為少量。忝學大乘。蒼蠅附驥尾。而渡萬里。碧蘿懸松頭。而延千尋。弟子生一佛之子。事諸經之王。何見佛法之衰微。不起心情之哀惜。其上涅槃經云。若善比丘。見壞法者。置不呵責駈遣舉處。當知。是人佛法中怨。若能駈遣呵責舉處。是我弟子真聲聞也。余雖不為善比丘之身。為遁佛法中怨之責。唯撮大綱。粗示一端。(等文)
○往生禮讚(卅三帋)云。又如無量壽經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文。)
△中正論。出十種彌陀。往見。今依舊本。舉三種(加以私注)
爾前彌陀
鼓音聲陀羅尼經說。國名清泰。父名月上轉輪聖王。母名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勝。智惠弟子名攬光。神足弟子名大化。魔名無勝。提婆名寂靜云。是釋尊在瞻波城。說鼓音聲陀羅尼時。舉念佛行人證也。
△無量壽經云。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所。法藏比丘發六八願。十劫已前成正覺。西方取土。名彌陀如來。(取意記之)經正文曰。阿難白佛。法藏菩薩。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成佛。為今現在。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A25]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阿難又問。其佛成道已來。為逕幾時。佛言成佛。凡歷十劫。(文。)
ᅟᅟ==[A25] 已【CB】,巳【補編】==
迹門彌陀
法華第三化城品說之。父大通智勝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九之王子。乃三千塵點劫已前成佛。西方取土。誓言常樂說是妙法華經。無量義經云。文辭雖一。而義各異。(文。)
○玄義十(四十五帋)云。文字是一。而義別異。(文。)
本門彌陀
法華第七藥王品說。濁世女人。聞是經。如說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彌陀住處。生蓮華上。此是顯本已後之說。故身土俱勝。比之爾前迹門。雲壞杳絕者也。
○文句記十(六十九)云。若有女人等者。此中只云得聞是經。如說修行。即淨土因。不須更指觀經等也。問。如何修行。 答。既云如說修行。即依經立行。具如分別功德品中。直觀此土。四土具足。故此佛身。即三身也。故此大眾。即一切眾。以惑未斷故。故安樂行。是同居淨土之氣分也。故不離同居穢見同居淨。(文)
△同九(末初)云。此之娑婆。即本應身所居之土。今日迹居。不移於本。但今昔時異。見燒者謂近。照本者達遠。故經云。我土不毀。常在靈山。豈離伽耶。別求常寂。非寂光外。別有娑婆。(文)
△守護國家論(六十一帋)云。爾前淨土。久遠實成。釋迦如來。所現淨土。實皆穢土也。(至)至壽量品。定實淨土時。此土即定淨土了。但至兜率安養十難者。不改爾前名目。於此土付兜率安養等名。例如此經雖有三乘名。不有三乘。故不須更指觀經等也。釋意是也。(文)。
△同(十八九帋)云。西方極樂。娑婆隣近故。最下淨土故。日輪東出西沒故。諸經多勸之。隨非淨土祖師。獨勸此義。天台妙樂等。亦依爾前經日。且有此筋。亦非獨人師。龍樹天親有此意。是一義也(文)。
△文句記十(六十二)云。佛囑累已。大事功舉。隨物偏好故。乘乘不同。真如實相是所乘之理。一乘因果是所乘之事。苦行等(等取妙音普門三昧乘乘。總持乘乘嚴王誓願乘乘。普賢神通乘乘。)是乘乘緣。隨物機宜故。使弘者隨緣不等。故所乘體。皆妙法也。(文。)
△惠心觀心略要集云。於此命終者。修行法華。惡業命終也。即往安樂世界者。住安樂行也。安樂行者。法華經行也。生蓮華中者。生理解入妙法蓮華法門中。(文。)
△吾高祖也。出於澆漓。以弘絕待之法也。然至論方軌。則為相待正意矣。故祖判往往。禁斷相似謗法也錄內三十(卅一)同卅一。(六九)。廿六。(四十九)等。當以之為好龜鑑也。文殊問經云。一切天神。悉皆當禮。一切林樹。悉皆當禮。一切山神。悉皆當禮。古昔居處。悉皆當禮。諸有大樹。悉皆當禮。諸雜神像。悉皆當禮。摩醯首羅。毘紐。拘摩勒。梵天。閻羅王。龍。毘沙門。因陀羅。(至。)與邪見相似。是等可捨。不禮拜。([A26]已上。略引。)圓智性曰。吾宗禁相似謗法。正依此經。或人言入亦家也。出亦家也。何不可之有。是誤自誤他之毒矢也。
ᅟᅟ==[A26] 已【CB】,巳【補編】==
○無量壽經義軌(不空)云。昔在靈山名妙法。今在西方名阿彌陀。濁世末代名觀音。三世利益同一體。(文。)
勢至經云。我於四十年說淨土法門。(文。)
○涅槃疏云。法華涅槃。二處中間。今赴觀經。(文。)
華嚴第三祖。法藏國師善見論曰。法華[A27]已後。涅槃最初。二處中間。觀經等也。(文。)
ᅟᅟ==[A27] 已【CB】,巳【補編】==
○文句二(七十四帋)云。普超經第三決疑品云。阿闍世。從文殊懺悔。得柔順忍。命終入賓吒羅地獄。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無生忍。彌勒出世時。復來此界。名不動菩薩。後當作佛。號淨界如來。其迹既爾。本豈可量。說法華時。預清淨眾。至涅[A28]槃時。引逆罪者。何異迦葉於法華受記。於涅槃不堪付囑。不可迷迹惑其本也。觀解者。貪愛母。無明父。害之故稱逆。逆即順也。行於非道。通達佛道。(文。)
ᅟᅟ==[A28] 槃【CB】,樂【補編】==
○記二(七十九帋)云。說法華時者。據得柔順忍。在法華前故。在法華為清淨眾。至涅槃時。身瘡始發。悔得初果。故知。為引逆罪者耳。此乃全作大權釋。故引迦葉為例。(文。)
△觀無量壽經(圖經中七)云。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取執父王頻沙羅。幽閉置於七重室內(文)。
△繫珠五(十八帋)云。良忠。淨土宗要集。(五之廿六。)計觀經說時。或依善見論與法華同時。或引涅槃為法華涅槃之中間。(云云。)余察其意。恐開經曰。諸經方便一刀之被截斷。欲躍出四十餘年之歲限。奔越未顯真實之分域。𭒋謀之頑論也。縱雖其觀經與法華。同時及後說。既法華經。超過三說。彼經若非[A29]已說。應是今當說。終不能脫三說網中。奈得免出未顯真實區域。妙樂疏記。(六之卅六)云。縱有經。云諸經之王。不云[A30]已今當說最為第一。兼但對帶。其義可知。([A31]已上)若言同時之說者。攝今說隨他意中。若言後說者。攝當說隨他意中也。今正依準經疏。示觀經者法華之前說。固非後說。一者觀經說太子。法華說闍王。故知。前說後說誠分明也。善導釋經曰。(序分義二七帋)太子者。彰其位。([A32]已上)二者法華云。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至法華會。既以父王被弒之後故。舉母標子。然觀經時。父王猶在。其被幽閉故。知觀經是前。法華是後。如瞻白日。三者觀經時。調達現在。教逆於太子。至法華時。調達墮阿鼻得記。是觀經前。法華後也明矣。四者觀經時。阿闍世正造逆罪。法華正為列眾。法華經云。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天台疏曰。說法華時。預清淨眾。至涅槃時。引逆罪者。([A33]已上)五者闍王弒父之後。得柔順忍。普超經說之。夫觀經責父。普超懺悔。普超者法華已前說。台荊之所定判。孰敢疑貽。觀經已後之普超。猶法華[A34]已前也。況其觀經。法華[A35]已前之說明明也。([A36]已上取意)已下云云。自十八帋。至卅五帋。須往撿。妙義論。(六之四十五)
ᅟᅟ==[A29] 已【CB】,巳【補編】==
ᅟᅟ==[A30] 已【CB】,巳【補編】==
ᅟᅟ==[A31] 已【CB】,巳【補編】==
ᅟᅟ==[A32] 已【CB】,巳【補編】==
ᅟᅟ==[A33] 已【CB】,巳【補編】==
ᅟᅟ==[A34] 已【CB】,巳【補編】==
ᅟᅟ==[A35] 已【CB】,巳【補編】==
ᅟᅟ==[A36] 已【CB】,巳【補編】==
○觀經得益之相。繫珠錄三(二帋)具文。
△觀無量壽經(圖經中十一)云。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等。(文。) 今謂。此詢最為一大事也。然世尊。何故不陳答也。曰有圓機。而無圓時故。又彼經帶權故。 開目抄下。(六七)併案。
△註維摩經十(九左)云。羅什曰。小乘法中。五逆罪及犯四重禁。則皆棄而不救。大乘深法。則無不救。(文)
△文句七(四十一)云。他經但記菩薩。不記二乘。但記善不記惡。但記男不記女。但記人天。不記畜。今經皆記。
○善導遺言。吾每日阿彌陀經六十卷。念佛十萬返無怠。三衣如身皮。瓶鉢同兩眼。不見女人。而一期生三十年。不眠專念阿彌陀。持諸禁戒。不犯一戒。決定順次生極樂上品上。未來世比丘。不捨戒念佛。捨戒雖念佛。往生則難得。口不飲酒。不喫五辛肉食等。是名持禁戒。吾遺弟。能守此遺言。可如兩眼與命。([A37]已上)
ᅟᅟ==[A37] 已【CB】,巳【補編】==
○觀念法門(七帋)云。行者等眷屬六親。若來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若有必不得向病人邊。即失正念。鬼神交亂。病人狂死。墮三惡道。(文。)
○疏記(四末廿七)縱有宿善。如恆河沙。終無自成菩提之理。
△蓮祖戒體成佛義(內九三十八)引記訖曰。雖有稱名讀經。造像起塔。五戒十善。色無色禪定。無量無邊善根。若不起法華開會菩提心者。不可全出六道四生也(文。)
○選擇集(下廿四)云。以念佛為多善根。以雜善為小善根之文。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文。)
○文句五(九十四帋)云。今經明小善成佛。此取緣因為佛種。若不信小善成佛。即斷世間佛種也。(文。)
○記(五末五十八)此經遍開六道佛種。若謗此經。義當斷也。(文。)
△蓮祖當體義(內之廿三廿四)云。日蓮曰。此經是通十界佛種。若謗此經。義是當斷十界佛種。是人於無間。決定墮罪。何得出期耶。(文。)六道十界啟運抄廿(廿三。)
○文句九云。法華之前。未說成佛。(文。)未撿。
△記四本(七十)云。佛之一字。唯局此經。(文)。
△傳教大師秀句上云。法華[A38]已前。諸經之中。盛說成佛。非佛本意。故不成佛。故經云。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文。)
ᅟᅟ==[A38] 已【CB】,巳【補編】==
△記四本(五十帋)曰。今依義附文。略有十雙。以辨異相。與二乘近記。開如來遠本。(一也)隨喜歎第五十人。聞益至一生補處。(二也)釋迦指三逆調達為本師。文殊以八歲龍女為所化。(三也)凡聞一句。咸與授記。守護經名。功不可量。(四也)聞品受持。永辭女質。若聞讀誦。不老不死。(五也)五種法師。現獲相似。四安樂行。夢入銅輪。(六也)若惱亂者。頭破七分。有供養者。福過十號。(七也)況已今當。一代所絕。歎其教法。十喻稱揚。(八也)從地涌出。阿逸多不識一人。東方蓮華龍尊王。未知其相。(九也)況迹化舉三千墨點。本成喻五百微塵。(十也)本迹事希。諸經不說。(文。)
○秀句云。權智所作。唯有名字。無有實義。(文。)
○大論云。以大乘謗小乘。諸佛慈悲也。以小乘謗大乘。諸佛怨敵也(云云。)又云。以大破小。皆可破也。(文未考。)
○文句四曰。善弱無識。毀謗大乘。墮落三途。(云云。)
○慈覺云。雖墮地獄。歷無量劫。於小乘法。不可取手口讀。(云云。)
○釋籤一(末十七)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故知。出世本意。意在佛乘。佛乘方得名為大事。當知。佛乘只是妙法。故可證名。(文。)
○天台維摩疏十(卅八帋)曰。若止供養一佛。於餘佛無功德。若謗一佛。於餘佛無罪。若供養佛母實相之相。即於三世十方佛所。俱得功德。若毀謗佛母。則於諸佛為怨。(文。) 祖書十二。(全卷拜合)
○道暹輔正記(五卅九)云。其人○獄者。大品云。謗大乘者。墮阿鼻獄。若此劫盡。生於佗方大地獄中。佗方劫盡。得生佗方。如是展轉。遍十方。他方劫盡。還生此間大地獄中。地獄罪畢。生畜生中。亦遍十方畜生。罪畢來生人中無佛法中。貧窮下賤。諸根不具。常癡狂駭。無所別知。(文。)
△往生論註(上廿一)云。 問。無量壽經。言願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無量壽經。言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經云何會。 答。一經以具二種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誹謗正法。以此二種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經但言作十惡五逆等罪。不言誹謗正法。以不謗正法故。是故得生。 問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誹謗正法。經許得生。復有一人。但誹謗正法。而無五逆諸罪。願往生者。得生以不。 答曰。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餘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經曰五逆罪人。墮阿鼻地獄中。具受一劫重罪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此劫若盡。復轉至他方大阿鼻地獄中。如是展轉。經百千大阿鼻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以謗正法罪極重。(文。)
△智度義纘四(四十二)云。 問。何故謗經入無間耶。 答。一乘是極樂經。謗極妙法故。感極苦處也。謗法及尊人故。墮賤獸報。謗平等大慧之經故。受愚獸報。佛有權實二教。執權破實。得一日報。謗法毀人時。心生瞋恚。故受虵身。不對聞法故。得聾病報。愚痴謗法故。受愚駿報。不受行法故。受無足報。令眾生不信故。為小蟲所唼。慢心謗故。得矬陋報。謗微妙法故。得醜陋報。謗開權法故。得𤼣躄報。謗正直經故。得背傴報。謗富貴經故。得貧賤報。謗自在經故。得不自在。謗無病經故。得多病報。([A39]已上略引)
ᅟᅟ==[A39] 已【CB】,巳【補編】==
○智證曰。末代眾生。但聞法華。可入佛家。餘經不階。
○涅槃經云。世有三人。其病難治。一謗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闡提。如是三病世中極重。悉非聲聞緣覺菩薩之所能治。(云云。)
○同(會疏一卅八)云。若有誹謗佛正法者。當斷其舌。(文)
△玄義五(卅二)云。則是方便。執權謗實。是故須破。(文。)
○釋籤(五之卅八)云。執別教道。不信頓極者。名為謗實。(云云)
○觀經十六觀相。 一日想觀。二水想觀。三地想觀。四寶樹觀。五寶池觀。六寶樓觀。七華座觀。八金像觀。九真身觀。十觀音觀。十一勢至觀。十二普觀。十三雜想觀。十四上輩觀。十五中輩觀。十六下輩觀。此十六。前十三定善。後三輩散善也。
觀經九品往生。上中下三輩。各三品合為九品也。
上品上生
(圖經〔中四十四〕。佛告阿難及韋提希。眾生願生者。發三心即便往生。一至誠心。二深心。三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一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修行六念。[A40]已上。私曰。佛法僧戒施天。回向發願。得生彼國。云云。)
上品中生
(同〔四十七〕云。深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A41]已上。朝曰。不謗華嚴唯心法界理。十玄六相法門。阿含四諦生滅理。法相唯識觀。船若毘同無二不生不滅。三論八不。深淨虛融。不來不去。真言五相成身。不斷不常。天台一念三千。不一不異者。可生彼國。云云。)
上品下生
(同〔四十九〕曰。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A42]已上上輩終。)
中品上生
(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也。)
中品中生
(一日一夜戒。八齋戒。沙彌戒。具足戒也。)
中品下生
(孝養父母。施善等也。[A43]已上中輩終。)
下品上生
(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
下品中生
(彌陀十力威德光明神力。)
下品下生
(具足十念。彌陀名號。[A44]已上下輩終。)
ᅟᅟ==[A40] 已【CB】,巳【補編】==
ᅟᅟ==[A41] 已【CB】,巳【補編】==
ᅟᅟ==[A42] 已【CB】,巳【補編】==
ᅟᅟ==[A43] 已【CB】,巳【補編】==
ᅟᅟ==[A44] 已【CB】,巳【補編】==
△觀無量壽經曰。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滅罪法。聞[A45]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文)。
ᅟᅟ==[A45] 已【CB】,巳【補編】==
○善導觀經疏(四帋)曰。雖在華中。多劫不開。可不勝阿鼻地獄之中。長時永劫。受諸苦痛也。(文)。
△法華經云。貴賤上下。持戒毀戒。威儀具足。及不具足。正見邪見。利根鈍根。等雨法雨。(文)。
△天台。以觀經囑頓教者何也。曰。正機之韋提希。從現證無生。故判為頓。而非謂唯圓也。繫珠錄五(十五)。
○可觀山家義苑。破古人言十六觀經。部帶教不帶云。法華[A46]已前。圓未開偏。部教俱帶。若到法華。圓既開偏。一切不帶。今問。十六觀正宗一圓。為開未開。若未開偏。如何得云此教不帶。(文)。
ᅟᅟ==[A46] 已【CB】,巳【補編】==
○遺教經(或提謂經)云。釋迦如來。滅後末世。善道出世。可導惡人。(云云)。補者曰。提謂經未撿。遺教經無此文。但天親造。真諦譯。遺教經論(廿五)云。如善導示人善道。([A47]已上)疑此文訛轉歟。
ᅟᅟ==[A47] 已【CB】,巳【補編】==
○傳教大師。中堂禮拜文曰。三世常住。淨妙法身。摩訶毘盧遮那。亦名釋迦。妙法教主。轉時祕稱名藥師瑠璃光如來。(云云)。△(出處)略秀句中(終)云。予祕壽量品教主。造藥師像。為延曆寺本尊。非常途藥師故。禮拜此本尊文。誦三世○來。(文)。祖書八(廿八)。
○大勢至經云。以平形念珠者。此是外道弟子也。非我弟子。我遺弟。必可用圓形念珠。超越次第者。因妄語之罪。必墮地獄。(文)。
○山門申狀曰。近來有二夭怪。人驚耳目。所謂達磨邪法。念佛哀音也。法然墓所。仰付感神院犬神人。令破[A48]卻。其後及上奏。蒙裁許畢。七月上旬。法勝寺御八講之次。自山門相觸南都。清水寺祇薗邊。南都山門為末寺。專修輩入草庵。悉令破卻。仰付侍聽。搦取之間。禮讚音黑色衣。京洛中惣以留畢。張本三人(隆寬。成覺。空阿。)雖被定遠流。逐電之間。未向配所。山門于今訴申處也。此十一日僉議曰。法然房於所造選擇者。謗法書也。天下不可止留之。仍在在處處所持。竝其印板。大講堂取上。為報三世佛恩。可燒失之由。奏聞仕候定。被仰下候歟。嘉祿三年。十月十五日。
ᅟᅟ==[A48] 卻【CB】,郤【補編】==
○又建保年中申狀日。近有二夭怪。所謂達磨之邪法。與念佛哀音也。附佛法外道。吾朝更出現。夭恠之至可慎。何強撰亡圀流浪之伴。為伽藍傳持之主。似無人于朝。非有訕于代乎。(朝師。採要裁之。具內卅六卅一紙)
△從山門。告別院雲居寺書曰。可早禁斷一向專修惡行事。右頃年[A49]已來。愚蒙結黨。𭒋穴會眾。名曰專修。旁闐閭心無一分之慧解。口吐眾罪之惡言。寄言於一念十聲之悲願。不敢憚三毒五蓋之重惡。盲瞑之輩。不辨是非。唯以順情。多信伏愚誨。笑持戒修善之人。號之雜行。謗鎮國護王之教。稱之魔業。擯棄諸善。選擇眾惡。罪積山嶽。報招泥梨。毒氣深入。禁而無改。偏嗜欲樂。不能自止。猶如蒼蠅為唾所黏。何異狂狥逐電而走。振三寸之舌。拔眾生之眼目。為養五陰之身。滅諸佛之肝心。此只為佛法之怨魔。專可謂緇門之夭怪。是以邪師存生之昔。永沈罪條。滅後之今。亦刎屍骨。其徒住連(【考】連恐蓮歟)安樂。賜死於原野。成覺薩生蒙刑遠流。以此現罰。可察其後報。方今為護釋尊遺法。且為救眾生塗炭。宜仰諸國末寺庄園神人寄人等。重禁斷彼邪法。縱雖片時。不可令寄宿彼凶類。縱雖一言。不可聽其邪說。若又山門諸部之內。有專修興行之輩者。永處重科。勿有寬宥者。依三千眾徒僉議。所仰如件。延應二年。(改元仁治。)
ᅟᅟ==[A49] 已【CB】,巳【補編】==
○一牧起請曰。叡山黑谷沙門源空。敬白當寺住持。三寶護法善神御寶前。右源空壯年之昔日。窺三觀之戶。衰老之今時。伺善導之章疏。(六字正本無之)。望九品之境。是又先賢之古跡。非下愚之新願。而近日風聞云。源空偏勸念佛教。謗餘教法。諸宗依之陵夷。諸行依此滅亡。(云云)。傳聞此旨。心神驚怖。終縡聞山門。議及眾從。可加炳誡之由。被申達貫首畢。此條。一者悲眾勘。一者喜眾恩。所悲者。以貧道之身。忽及山洛之禁。所悅者。消謗法之名。永止華夷之誹。若非眾徒糺斷者。爭慰貧道愁歎哉。凡彌陀本願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云云)。勸念佛之徒。爭謗正法。慧心要集云。開一實道。入普賢道。(云云)。欣淨土之類。豈捨妙法哉。就中源空。當念佛餘暇。披天台教文。凝信心於玉泉之流。致渴仰於銀池之風。舊習猶存。本心何忘。只憑冥覽。只仰眾察。但老後遁世之輩。愚昧出家之類。或入草庵剃除頭。或臨私窻言之次。以極樂可為所期。以念佛可為所行由。時時諷陳。是則齡衰不能練行。性鈍不堪研精之間。暫置難解難入之門。誡示易行易往之道。佛智猶設方便。凡慮豈無斟酌乎。敢非存教之是非。只偏思機之堪否也。此條若可為法滅之緣。向後宜從停止。愚蒙竊誡宜斷。本來不好化導。天性不專弘教。此外以僻義弘通。以虛誕披露。尤可有糺斷。炳誡所望也。所欣也。此等子細。先年御沙汰時。進起請畢。其後于今不變。雖不能重陳。嚴誡既重疊之間。誓狀又及再三。上件子細。一事一言。以虛言設會釋者。每日七萬遍念佛。空失其利。墮在三途。現當二世依身。常沈重苦。永受楚毒。伏乞。梵天。帝釋。四大天王。日本六十餘州大小神祗。殊山王三聖。一切部類。當寺諸尊。滿山護法。垂證明知見給。仍沙門源空敬白。元久二年乙丑。二月日。([A50]已上)七箇制文。及此起請真筆。在嵯峨二尊院。挩繩錄(十八紙)裁。
ᅟᅟ==[A50] 已【CB】,巳【補編】==
△知禮十義書序曰。夫評論佛法者。必須解義決定。發言誠諦。知勝知負。能進能退。儻心無所詣。自語相違。[A51]已負而更進者。必不可與論道。吾祖之垂誡也。([A52]已上)
ᅟᅟ==[A51] 已【CB】,巳【補編】==
ᅟᅟ==[A52] 已【CB】,巳【補編】==
止觀第七(七十七紙)曰。若四種三昧。修集方便。通如上說。唯法華懺。別約六時五悔。重作方便。今就五悔。明其位相。(云云)。五悔者。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
○止觀十章
一。大意。─有五略┬一。發大心。
二。釋名。 │二。修大行。─明四種三昧┐
三。體相。 │三。感大果。 │
四。攝法。 │四。裂大綱。 │
五。偏圓。 └五。歸大處。 │
六。方便。 │
七。正觀。 │
八。果報。 │
九。起教。 │
十。指歸。 │
┌─────────────────────┘
│一。常坐三昧(本尊彌陀。又文殊。依般若部內文殊說經。文殊問經。)
│二。常行三昧(本尊同前。依方等部般舟三昧經。)
│三。半行半坐三昧(本尊七佛。又普賢。依方等經法華經。)
└四。非行非坐三昧(本尊觀音。大品般若意。約諸經善惡無記三性。)
○妙樂弘決五(上初)云。如大意中。雖云發心十種不同。及四種三昧。明行差別。但列頭數。辨相未足。是故都未涉於十境十觀。方便望正。稍似行始。若望正觀。全未論行。(文)。
○玄義九(卅七紙)云。(判麤妙下)。依諸經方法。常行等行。以傍為體。體行俱麤。以正為體。則行麤鎧妙。(文)。
○弘決二(本二)云。四行莫不皆緣實相。(文)。
△妙樂止觀義例(初紙)云。散引諸文。該乎一代。文體正意唯歸二經。(法華涅槃)。乃至即是實相。為行正體。(至)。所以始末皆依法華。此即法華三昧之妙行也。(文)。
△繫珠錄四(七十紙)云。夫止觀四種三昧。行異理同。是故同用十乘之法。俱顯法華實相。所以常坐之中。念彌陀應佛。肯非止觀正行。只是睡眼等外障起時。且為助緣念應佛耳。天台智者。建立法華開顯之妙行。且為助緣念彌陀應佛。此是開顯之上念佛。豈與善導法然所立。一向專修念佛。其得同乎。(文)。
○止觀二。(九。般舟三昧經。常行三昧)文曰。若唱彌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專以彌陀。為法門主。舉要言之。步步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意論止觀者。念西方阿彌陀佛。去此十方億佛剎。在寶地。寶池。寶樹。寶堂。眾菩薩中央。坐說法。(文)。同(六紙)云。常行三昧者。先明方法。次勸修。(至)。此法出般舟三昧經。(文)。
△文殊說經云。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號。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終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辨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文)。
△彌勒大士瑜伽論(卅八五左)云。一切如來。一切功德。平等平等。無有差別。唯除四法。一者壽量。二者名號。三者族姓。四者身相。一切如來。於此四法。有增減相。非餘功德。(文)。
△要集記(三之卅七)曰。大集經第五卷賢護分。云般舟經。(文)。
△止真記(二本十七第三義)云。為般舟三昧法門主也。又良忠觀念法門記(下廿七)曰。般舟經意。以彌陀為法門主。(文)。
○弘決二(本四。文殊問經釋上坐下。)云。諸經所讚。多在彌陀。故以西方。而為一準。(文)言雖經不局令向西方。既說專念一佛。故其一佛。應定孰方乎。謂諸經多讚彌陀故。以之為一準也。知是舉一例耳。非謂彌陀最勝。
○止觀五云。第七正修止觀者。前六重依修多羅以開妙解。今依妙解以立正行。(文)弘決(上二)曰。為簡偏圓故云妙解。(文)。
△台祖言西方者。是隨機隨緣之方便也。梁氏肅。讚天台曰。等覺歟妙覺歟。不可得而知。(統紀)智證授決集(上卅九)曰。天台位居第五品中。死生自在。卷舒然礙。驗其行事。殆隣法雲。(第十地名。)相似五品。皆是卑謙。對問而答也。([A53]已上)知是地上無生忍位也。百佛世界。分身散影。應變出沒。畢竟自在。何固執西方乎。拒其終乃言觀音來迎者。即是軌物隨緣之化導也矣。
ᅟᅟ==[A53] 已【CB】,巳【補編】==
○弘決一(上四十四)云。令唱法華觀無量壽二部經題。(至)。大師生存。常願生兜率。臨終乃云觀音來迎。當知軌物隨機。設化不可一準。(文)。
○止觀二(十八紙)云。別有一卷。名法華三昧。是天台大師所著。流傳於世。行者宗之。此則兼於說嘿。不復別論也。(文)。
○法華三昧行法(四紙)云。於道場中。敷好高座。安置法華經一部。亦未必須安形像舍利。并餘經典。唯置法華經。(文)。
○文句六(七帋)云。舊(光宅)以西方無量壽佛。以合長者。今不用之。西方佛別緣異。佛別故。隱顯義不成。緣異故。子父義不成。又此經首末。全無其旨。閉眼穿鑿。今依文附義。乃至舍那著脫近。尚不知。彌陀在遠。何嘗變換。(文)。
○記六(十紙)云。彌陀釋迦二佛既殊。豈令彌陀隱珍玩服。乃使釋迦著弊垢衣。然當釋迦無珍服可隱。彌陀唯勝妙形。況宿昔緣別。化導不同。結緣如生。成熟如養。生養緣異。父子不成等。(文)。
△今此三界文。土宗無間的證。祖書廿六(四十二三四十八)十九(卅三四)廿(十一)。卅五(廿八三十。)十六(六十一。)省紙費不裁。冀往看。(繫珠錄六五十一等。)
○玄義分(三紙)云。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文)。
△龍樹大論九(十七)。云。雖佛無嫉妬心。然以行業世世清淨故。亦不一世界有二佛出。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名為一佛世界。是中更無餘佛。實一釋迦牟尼佛。是一佛世界中。常化作諸佛種種法門。種種身。種種因緣。種種方便。以度眾生。以是故。多持經中。一時一世界無二佛。不言十方無佛。(文)。
△秀句下(廿四紙)云。論宗經宗。九易故。易信易解。法華六難之故。難信難解。淺易深難。釋迦所判。去淺就深。丈夫之心也。(文)。
△守護章下(下四)云。何貴隨功淺寶。輙賤大功髻珠耶。(至)法華為權。三世佛怨。(文)。
○記三(下八)云。若稱歎昔。豈非毀今。(文)。略秀句上。(三)。
○秀句云。褒美前代政道。則非毀當時成敗。依憑爾前諸經。則可成今經怨敵。為幼稚子。與竹馬草鷄。全非父母本意。且為養育方便。(文)。此文古來未撿。
○慧心僧都念佛事。永觀二年甲申。造往生要集(二卷)而過二十二年後。寬弘三年丙午。造一乘要決(三卷)
○往生要集序云。夫往生極樂之教行。濁世末代目足也。道俗貴賤。誰不歸者。但顯密教法。其文非一。事理業因。其行惟多。利智精進人。未為難。如予頏魯之者豈敢。(云云)。是故依念佛一門。聊集經論要文披之。修之易覺易行。(云云)。 祖書十(廿三四)深撿。
○一乘要決上(初)云。諸乘權實。古來諍也。俱據經論。互執是非。余寬弘丙午歲。冬十月。病中歎曰。雖遇佛法。不了佛意。苦終空手。後悔何追。爰經論文義。賢哲章疏。或令人尋。或自思擇。全捨自宗他宗之偏黨。專探權智實智之深奧。遂得一乘真實之理。五乘方便之說者也。既開今生蒙。何遺遺死之恨。
○同(二右)云。言諸有所作常為一事。故知從王宮誕生之始。至雙林寂滅之終。所有三業。共為一乘。非唯四華六動之靈瑞。非唯四辯八音之尊教。金鏘馬麥。皆是一乘之弄胤。愛語呵責。悉為種智之因緣。乃至行住坐臥。語默作作。皆為以佛知見。示悟眾生。若不爾者。有文理乖角之過。(文)
○同(二紙)云。木牛木馬之語。半字滿字之教。初雖示諸乘異。後終到一切智。若不爾。便有說法捨緣過。(文)。
○同中(廿八)曰。日本一州。圓機純一。朝野遠近。同歸一乘。緇素貴賤。悉期成佛。(至)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文)。
△法華寶塔品云。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文)。
△文句八(卅二紙)云。塔出為兩。一發音聲以證前。二開塔以起後。證前者。證三周說法皆是真實。(至)。又證迹門流通持經功深。弘宣力大。皆真實也。(至)。起後者。若欲開塔。須集分身。明玄付囑。聲徹下方。召本弟子論壽量。(文)。
△阿彌陀經云。舍利弗。如我今日。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至)。如是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文)。文次。說南西北上下。都六方諸佛所讚。其言如東方。是隨宜之權說。於文可見。然慈恩彌陀經通讚下(六)。撰擇傳弘五(卅)。群疑論。永觀往生十因(五紙)等。以權濫實。
△守護國家論(六十九紙)曰。於阿彌陀經者。全無如法華經證明。但釋迦一佛。雖向舍利弗。說言我一人非說阿彌陀經。六方諸佛。出舌覆三千。說阿彌陀經。此等釋迦一佛說也。諸佛不敢來。此等權文。四十餘年間。教主權佛始覺佛也。佛權故。所說亦權。故四十餘年權佛說。不可信之。今法華涅槃。久遠實成圓佛之實說也。又多寶十方諸佛。來證明之。故可信之。(文)。
△開目抄(上十八)金光明經。四佛自四方現。阿彌陀經。六方諸佛。出廣長舌。大集經。十方諸佛。集大寶坊。引合此等於法華經撿之。譬如黃石與黃金。白雲與白山。白氷與銀鏡。青色與黑色。誰不別之。但有翳眼者。眇目者。一眼者。邪見者。不能分別之。(文)。
○一乘要決下(卅七紙)曰。何等諸經。先說他經。唱前教未實。後令他佛證所說真實。唯法華經。獨有此事耳。若五乘真實。前深密等經。說三乘五性。何言四十餘年未顯真實。若一乘方便。今法華經。說唯一乘。何言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廣說諸經此經第一。若顯了教名未顯真實。隱密教名真實。是令佛語成顛倒也。又實勝權劣。人天共了。若五乘實。一乘權者。餘經應第一。法華非第一。亦諸佛妄宣。多寶悞證。非削法華之文。何成五實一權。(文)。
△文句八(卅九紙)云。大集明若干佛與欲。華嚴亦說十方若干佛同說華嚴。大品亦云千佛同說般若。皆不云是釋迦分身。準今經者。應是分身。彼帶方便故。時中不顯說耳。今經非但數多。亦直說是分身咸來與欲也。(文)
△大集經(廿一十二)寶幢分陀羅尼品云。爾時西方安養世界。無量壽佛。亦與無量神通菩薩。發彼世界。一念來至娑婆世界。釋迦如來方處等。(文)。(祖書廿六四十五峨眉集十五二十等。)
△守護章中上(九紙)法華為權謗法華。此二種義。都不正義。一切學人。不可信受。所以者何。其師所墮。弟子亦墮。檀那亦墮。金口明說。嗚呼不可不慎哉。(文)。
○涅槃迦葉品(會疏卅二卅六)曰。遠離善友。不聞正法。住惡法者。沈沒阿鼻地獄。([A54]已上取意)。
ᅟᅟ==[A54] 已【CB】,巳【補編】==
△涅槃梵行品(會疏十五卅五)云。善男子。如來雖無虛妄之言。若知眾生因虛妄說得法利。隨宜方便。則為說之。
△法華方便品云。若但讚佛乘。(至)。分別說諸果。(文)。
○無量壽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此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道。(文)△同本異譯大阿彌陀經。(支謙譯下廿八紙。)曰。我般泥洹去。後經道留止千歲。千歲後經道斷絕。我皆慈愛。特留此經法。止住百歲。百歲中竟休止斷絕。在心所願。皆可得道。(文)。異譯平等覺經。(下十三)曰。我般涅槃去。後經道留止千歲。千歲後達道斷絕。在心所願。皆可得道。([A55]已上)以此判彼。佛意昭晣矣。
ᅟᅟ==[A55] 已【CB】,巳【補編】==
○往生禮讚(十二紙)曰。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A56]已上)導之私情之甚。其面如鐵也。舊本舉所慈恩西方要決(廿紙)(云云)。其意同禮讚。今省之避煩。
ᅟᅟ==[A56] 已【CB】,巳【補編】==
△思益經四曰。如劫盡燒時。諸陂池江河泉源在前枯竭。然後大海。乃當消盡。正法滅時。亦復如是。諸行小道小法先盡。然後菩薩大海之心正法乃滅。祖書十(十八紙)同廿二(十一紙)經王金湯編七(卅二)
○文句二(四十七紙)曰。所讚既謬。毀在其中。還成增減兩謗。何謂歎德。(文)。○記(五十一)云。諸師既不曉於五時。安知菩薩本迹。故曰所讚既謬等。以藏歎通。尚[A57]已成失。以偏歎圓。過莫大矣。還成增減兩謗者。只此一謬義招二失。經無三教。苦欲增之。抑圓成偏。減豈過此。(文)。
ᅟᅟ==[A57] 已【CB】,巳【補編】==
△無量義經說法品云。我先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宣說。所以者何。知諸眾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種說法。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顯真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
△教大師註釋(中十五)云。釋迦一代四十餘年所說教。略有四教及以八教。所謂樹王華嚴。鹿苑阿含。坊中方等。鷲峰等般若。演說一乘。大小菩薩。歷劫修行。小乘三藏教。大乘通教。大乘別教。大乘圓教。頓教漸教。不定教。祕密教。如是等。前四味各各不同。是故名為種種說法。言以方○實者。但說隨他五種性等門外方便差別權教帶權一乘。未顯隨自一佛乘等露地真實平等直道捨權一乘。是故說言以○實。(至)。未解直道一乘海路。未乘純圓六度固船。未得實相方便順風。是故橫道三乘險路步行。歷劫多留難處。勤苦妄想夢裡大河。是故說言不得疾成無上菩提。(文)。
△玄義五(卅七紙)云。無量義經云。成道[A58]已來。四十餘年。未顯真實。法華始顯真實。(文)。
ᅟᅟ==[A58] 已【CB】,巳【補編】==
△又說法品。初說四諦十二緣。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空。宣說菩薩歷劫修行。(文)。
△文句(四之五十六)若十方佛。唯說一法。即是教一。假名引導。即方便教也。牒假名三教。顯佛慧一教。其文分明。同(百一紙)曰。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別偏傍而非正。今皆捨彼偏曲。但說正直一道。(文)。
△守護章(上上十四)云。於一佛乘者。根本法華教。(至)。妙法華之外。更無一句經。唯一佛乘之外。更無餘乘等。(文)。
○一乘要決下(四十)云。佛既說言法華真實。前未顯實。何強背佛教。為法華怨敵耶。(文)。
淨[A59]土宗破要文大略(終)
ᅟᅟ==[A59] 土【CB】,士【補編】==
△附錄親鸞破
親鸞傳繪云。建仁三年癸亥。四月五日。夜寅時。親鸞夢之記曰。六角堂救世菩薩。示現顏容端嚴之聖僧之形。而著白衲袈裟。坐廣大白蓮華。告命于善信言。行者宿報設女犯。我成玉女身被犯。一生之間能莊嚴。臨終引導生極樂。(文)。
大佛頂首楞嚴經六(三紙)觀音普現色身文中云。若有女子。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至)。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文)。
續種論一(二紙)云。鸞雖愚昧。亦是住持僧寶之一分者也。寧為應以婦女身得度之人品乎。普現等流大士。豈有如斯不應人品之告勅乎。(至)。既揀不壞男根之人。寧却有說我成玉女身被犯之理乎。(至)。正使有此夢示。鸞也少有人心。猶須回顧。涅槃經云。如瞿師羅經中。佛為瞿師羅說。若天魔梵。變為佛形。具足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光一尋。面貌圓滿。猶如月盛明。眉間毫相。白愈珂雪。如是莊嚴向汝者。汝當撿挍定其虛實。既覺知已。當降伏。世尊魔等。尚能變作佛形。況不能變作羅漢等四種之身。以是因緣。我於是中。心不生信。或有所說。不能稟受。亦無敬念而作依止。(文)。經文如是。鸞何不反照乎。([A60]已上)涅槃經(北本七十二紙)迦葉菩薩。問出家婬欲持破曰。世尊若有比丘。夢行婬欲。是犯戒不。佛言不也。應於婬欲生臭穢想。乃至不生一念淨想。遠離女人煩惱愛想。若夢行婬。寤應生悔。(文)。
ᅟᅟ==[A60] 已【CB】,巳【補編】==
梵網戒經(十七紙)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文)。
四宗要文(中)
延山日朝上人撰後學 英園纂補
禪宗
依經┬楞伽經四卷。(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達磨心法。
ᅟᅟ├首楞嚴經十卷。(唐般剌密諦譯)
ᅟᅟ├金剛般若經三卷三譯(秦羅什。菩提流支。陳真諦。) 弘忍心法。
ᅟᅟ├諸法無行經二卷。(羅什譯) 僧璨心法。
ᅟᅟ├壇經。(唐貞觀年中。六祖慧能造之。名經也。)
ᅟᅟ└圓覺經。
祖師
西天二十八祖。是偽立之柱礎。
初七佛。
四。優婆毱多。
一。迦葉。
五。提多迦。
二。阿難。
六。彌遮迦。
三。商那和修。
七。婆須密。
八。佛陀難提。
十九。鳩摩羅多。
九。伏駄密多。
二十。闍夜多。
十。脇尊者。
廿一。婆修盤頭。
十一。富那夜奢。
廿二。摩拏羅。
十二。馬鳴尊者。
廿三。鶴勒那。
十三。迦毘摩羅。
廿四。師子尊者。
十四。龍樹尊者。
廿五。婆舍斯多。
十五。迦那提婆。
廿六。不如密多。
十六。羅睺羅多。
廿七。般若多羅。
十七。僧伽難提。
廿八。菩提達磨。
十八。伽耶舍多。
七佛者。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東土六祖
菩提達磨大師。
ᅟᅟ ┌尼總持─皮(斷煩惱。證菩提。師曰。得我皮。天台別教。)
ᅟ得法弟子三人┼道育──肉(迷則煩惱。悟則菩提。師曰。得我肉。)
ᅟᅟ └慧可──骨(本無煩惱。元是菩提。師曰。得我骨。超過別圓。)
慧可大祖禪師。
僧璨鑑智禪師。
道信大醫禪師。
弘忍大滿禪師。
ᅟ得法弟子二人┬神秀─(教內)(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ᅟᅟ └慧能─(教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大鑑禪師。
△禪宗五流。一牛頭宗。法融為始(道信弟子)二北宗。神秀為始。三南宗。惠能為祖。四荷澤宗。神會。(惠能弟子)五洪州宗。懷讓為始也。南宗分為五流。曰。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也。本邦傳臨曹二宗也。
△佛祖統紀(卅初)曰。南天竺香志王。有三王子。月淨多羅。功德多羅。菩提多羅。菩提即達磨也。出家之後。遇(廿七祖)般若多羅。付以大法。謂曰。吾滅後六十年。當往震旦行化。多羅既亡。師演道圀中。久思震旦緣熟。即至海濱。寄載商舟。以梁大通元年。(舊云普通八年)達廣州南海。(當像法四百七十六年也。)入魏。止嵩山少林寺。終日壁觀。(至)。面壁九年。(至)。復顧謂可曰。世尊以正法眼藏。付囑迦葉。展轉傳受。以至於吾。吾今付汝。(至)。有楞伽經。是如來心地要門。可以照心。乃往禹門千聖寺。端坐示寂。乃。(西魏文帝)。大統元年。(日本安閑帝二年。)十月五日也。葬熊耳山定林寺。([A1]已上取意。)啟蒙九。(十紙可見)。達磨著。少室六門。(而真偽未決乎。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悟性論。血脈論。)
ᅟᅟ==[A1] 已【CB】,巳【補編】==
△(日本始祖)榮西傳。(元亨釋書。)云。榮西號明菴。備中人也。永治元年。(當末法九十年。)生。十一歲。師郡之安養寺靜心。十四歲落䰂。登睿山。仁安三年四月。乘商舶。入宋。發四明赴丹丘。登台嶺。秋九月歸朝。文治三年復入宋。在宋五年。親炙于虛菴。傳於禪宗而歸建久二年也。(後鳥羽帝御宇。)其秋八月八日。始行禪規。(年五十歲。)而弘通。二十五年。建保三年。七月五日。以七十五歲寂。(云云)。
○摩訶止觀第一。列二十三祖。即金口祖承也。乃出付法藏因緣經。(後魏吉又迦夜共曇曜譯。)
一。迦葉。(八分舍利。結集三藏。)
二。阿難。(河中入風迅三昧。四派其身。)
三。商那和修。(手雨甘露。現五百法門。)
末田地。(同時出世)
四。毱多(在俗得四果。受戒得四果。)
五。提多迦。(登壇得四果。三羯磨得四果。)
六。彌遮迦。
七。佛駄難提。
八。佛駄密多。(授王三歸降伏算者。)
九。脇比丘。(出胎白髮。手放光取經。)
十。富那舍。(論勝馬鳴。)
十一。馬鳴菩薩。(造賴吒和羅妓。)
十二。毘羅。(造無我論)
十三。龍樹菩薩。(樹生生身。龍成法身。)
十四。提婆菩薩。(鑒天眼。面施萬肉眼。)
十五。羅睺羅多。(識鬼名書。降伏外道。)
十六。僧伽難提。(說偈試羅漢。)
十七。僧伽耶舍。(遊海見城說偈。)
十八。鳩摩羅駄。(見萬騎。記馬色。得人名。分別衣。)
十九。闍夜那。(為犯重人作火坑入令懺悔。)
二十。盤駄。
廿一。摩奴羅。(分恆沙為二分。自化一分。)
廿二。鶴勒那夜。
廿三。師子尊者。(具下。)
ᅟᅟ ┌一。教禪。(依楞伽。首楞嚴。金剛般若等。而立。或壇經曰。高僧傳中。籍教悟宗是。)
ᅟ三種禪┼二。如來禪。(圭峯宗密禪也。原詮曰。圓頓佛體。名如來禪也。)
ᅟᅟ └三。祖師禪。(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六祖。默示傳之也。)
ᅟᅟ ┌一。愚夫禪。(三乘則三藏教)【朝曰此四種禪出於楞伽經第三卷云云】
ᅟᅟ ├二。觀察禪。(離自他得人無我也。亦離外道。則通教也。)
ᅟ四種禪┼三。真如禪。(知念不起也。是則別教也。)
ᅟᅟ └四。如來禪。(入佛地即圓教。)○如上合之。言七流禪。
△止觀弘決三(下六十五)云。又楞伽人云。此經開權。與法華義等。若爾。何故前後諸文。皆斥二乘及以外道。故第三云。一切愚夫禪者。謂二乘此斥三藏也。二觀察禪。謂離自他得人無我。離雖外道。豈非通教。三真如禪。謂知念不起。豈非別教。四如來禪。謂入佛地。豈非圓教。故知。彼經猶存權乘。以大斥小。亦與前明位義意同。卷末(四卷注經二(六十六))又云。一乘道者。唯如來得。非外道二乘梵天之所得也。豈與法華邪見嚴王。五逆調達。畜生龍女。敗種二乘。皆悉記作佛耶。(文)
○止觀一(三右)云。付法藏人。始迦葉終師子。二十三人。末田地與商那同時。取之則二十四人。諸師皆金口所記。并是聖人。能多利益。(文)
○弘決一(上十五)云。先明祖承付法由漸。若不先指如來大聖。無由列於二十三祖。若不列於二十三祖。無由指於第十三師。若不指第十三師。無由信於衡崖台岳。故先譬其由。如尋源討根。今之止觀。興于像未。如流如香。金口梵音。如根如源。(文)
○付法藏經六(十一紙)云。復有比丘。名曰師子。於羅賓國。大作佛事。時彼國王。名彌羅堀。邪見熾盛。心無敬信。於罽賓國。毀壞塔寺。殺害眾僧。即以利劒。用斬師子。(當前魏齊帝。正始九年。日本神功皇后治。四十八年。)項中無血。唯乳流山。相付法人。於是便絕。(文) 統紀五(廿七)併見。
○神智補註(十一七紙)云。開元目錄云。 付法藏因緣傳。或無因緣字。亦云付法藏經。六卷。或四卷。元魏時。吉迦夜共曇曜譯。今家承用二十三祖。豈有誤哉。若立二十八祖者。未見所出翻譯也。近來更有刻石鏤板。圖狀七佛二十八祖。各以一偈。傳授相付。嗚呼假託何其甚歟。識者有力。宜革斯弊。使無量人咸遵正教等。(文)統紀五(廿八右左)併案。 扶老三(三十八。[A2]已下。)
ᅟᅟ==[A2] 已【CB】,巳【補編】==
△嵩明教(雲門)傳法正宗論(十一初)云。付法藏傳者。盖作於後魏。出乎真君毀佛之後。梵僧吉迦夜所譯。視其各傳品目。而祖代若有次第。及考其文。則師資授受。與所出國土姓氏。殊無本末。其稍詳者。乃其旋採於三藏諸部。非其素爾也。(文) 啟蒙(九之七八)。中正(十八之七十二)
△志盤佛祖統紀(廿二四右)云。法師子眆。吳興人。賜號普照。早依淨覺。嵩明教。據禪經作定祖圖。以付法藏。斥為可焚。師作祖說以救之。又三年。嵩。知禪經有不通。輙云傳寫有誤。師復作止訛以折之。其略有曰。契嵩立二十八祖。妄據禪經。熒惑天下。斥付法藏為謬書。此由唐智炬作寶林傳。因禪經有九人。其第八名達磨多羅。第九名般若密多羅故。智炬見達磨兩字。語音相近。遂改為達磨。而增菩提二字。移居於般若多羅之後。又取他處二名婆舍斯多。不如密多。以繼二十四人。總之為二十八。炬妄陳於前。嵩謬附於後。瀆亂正教。瑕玷禪宗。余嘗面折之。而嵩莫知媿。(文)。
○山家血脈譜(三紙)云。謹案傳法記云。其師子尊者。至罽賓國。提王問。大師從彼國來。要得諸法否。大師云。已得不謬。提王問云。既得法空。生死有懼否。大師答云。[A3]已離生死。提王問。既離生死。今欲損師。計應無懼。大師言一任。提王遂揮劒斬大師。首落白乳湧。高一丈。其提王右臂便落地。王遂驚怖。弟子舍那婆斯。見師被損。奔向南天竺國。(文)。
ᅟᅟ==[A3] 已【CB】,巳【補編】==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云。梵王至靈山會上。以金色沙羅華獻佛。請佛為群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華示眾。瞬青蓮目。人天百億悉圍。惜獨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付囑摩訶迦葉。
△傳法正宗論。評上經文曰。未見所出。(云云)。
△然教時義云。大明錄中。拈華偈頌。本無所出。自藏贅耳。(文) 錄內三(卅七)。
△正宗論一云。然正宗者。蓋聖人之密相傳受。不可得必知其處與其時也。(至)吾謂付法之時。其在二經(法華涅槃)之間耳。(文)
△法照讀教記十五(八)云。祖承付法。正在法華開顯迦葉領解時也。故迦葉敘曰。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A4]已得之。具如藥艸品述成之文。涅槃經第二卷云。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我悉[A5]已付囑摩訶迦葉。可看[A6]已之一字。則知。在法華明矣。或謂付法在涅槃者。迦葉既不曾在會。何所有耶。(文)。
ᅟᅟ==[A4] 已【CB】,巳【補編】==
ᅟᅟ==[A5] 已【CB】,巳【補編】==
ᅟᅟ==[A6] 已【CB】,巳【補編】==
△佛祖統紀五(六左)云。梅溪集。荊公謂佛慧泉禪師曰。世尊拈華。出自何典。泉曰。藏經所不戴。公曰。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有。云。(其文如上。)
△杲寶開心抄上曰。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者。諸師不引。傳錄不戴。近代禪者。自錄中引此文。謀說無疑。不敢足依用矣。(文)。
△佛祖通載三(七)云。或謂靈山拈華。又曰於法於多子塔前。然此未見所出。吾雖稍取。亦不果以為審。
△涅槃付囑。三處各別。第一結集付囑文。哀歎品(會疏二八十八)云。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以付囑摩訶迦葉。是迦葉者。當為汝等作大依止。(文)。 第二護持付囑文。長壽品(會疏三)云。如來今以無上正法。付囑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諸國王。及四部眾。應當勸勵諸學人等。令得增上戒定智慧等。(文)第三弘宣付囑文。長壽品(會疏三六)云。若以法寶。付囑阿難及諸比丘。不得久住。何以故。一切聲聞。及大迦葉。悉當無常。(至)。是故。應以無上佛法。付諸菩薩。以諸菩薩。善能問答。如是法寶。則得久住等。(文)。
○涅槃四依品(會疏六三十七)云。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文)。
○文句記(三上八右)云。今謂有文有義。常人用之。無文有義。智人用之。有文無義。暗者用之。無文無義。迷者用之。故經云。依義不依語。即此意也。(文)。
○涅槃經十四云。我於爾時。思惟坐禪。經無量歲。亦不聞有如來出世大乘經名。(文)。更撿。
○文句記九(末三十二)云。凡云即者。以顯於離。如氷不離水。理須融氷。義同於離。方乃顯即。又言離者。為成於即。若不離者。眾生即佛。何須修道。為不識離。直云即者。故須唱滅。等覺一品。尚唯佛智之所能斷。豈以薄地謂即是耶。(文)。
△法華方便品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A7]已。來世得作佛。(文)。
ᅟᅟ==[A7] 已【CB】,巳【補編】==
△文句四(六十五)云。若體達無明本無常寂。即是真滅。本無雖寂。若不修道。無由契會。故言佛子。(至)。佛也。(文)。
△疏記九(本十七)云。問。一切諸經。乃至草木。理無不等。何獨法華。 答。教之同異。具如玄文。雖一切理同。說在今經。今所歎者。歎能詮教。故諸經中無。(文)。
△弘決四(本卅五)云。(諸法無行)經。說欲是道者。(英曰。經次文云。終不破戒等。云云。)只云道性不出於欲。亦云欲性不離道。約理云即。約事須離。([A8]已上)
ᅟᅟ==[A8] 已【CB】,巳【補編】==
○傳法正宗論云。昔隋之智者顗公。最為知教。(云云。)
△摩訶止觀十(廿七)曰。行惡者。執大乘中。貪欲即是道。三毒中。具一切佛法。如此實語。本滅煩惱。而僻取著。還生結業。稱毀憂愛。欺慢嘊喍。競於名利。(文。)
○涅槃經云。心作善業者。自身即知識。心作惡業者。自身即怨敵。(云云)
○同(會疏廿六(三十七八九))云。願作心師。不師於心。([A9]已下取意又乎)。欲得不退菩薩。當發此願。(文)。
ᅟᅟ==[A9] 已【CB】,巳【補編】==
○正法念經。獄率𭇎責罪人曰。心是第一怨。此怨最為惡。此怨能縛人。送炎羅所。汝獨地獄所燒。為惡業所食時。妻子兄弟眷屬。不能救。(云云)。
○楞伽經三(一切佛語心品對皆于大慧)云。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於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文)。
○又云。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乃至不說一字。(文)。
△無量義經說法品云。自我得道初起說法。至于今日演說大乘無量義經。未曾不說苦空無常無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生。今亦不滅。一相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而諸眾生。四相所遷。(文)。
△山家註釋中(廿八)曰。言自我得道者。指釋迦得道。初起說法者。舉二初乳酪時。言至于今日演說大乘無量義經者。明醍醐初分時。自未曾不說下。明不說一字。是即二夜經意也。言而諸眾生四相所遷者。明隨他意說。未字不用重二返讀。例如應當之當字。不用二返讀。不說真如隨緣苦。不說真如隨緣空。不說隨緣之無常。不說隨緣之無我。不說偏真之非真。不說依他之非假。不說權大之非大。不說權小之非小。不說心性本來不生。不說心性今亦不滅。不說即中之一相。不說即空之無相。不說即假之法相。不說一心之法性。不說一心之不來。不說一心之不去。雖然隨眾生生等四相所遷。說苦空等。是即權說隔歷三諦。未說真實圓融三諦。法華之前。四十餘年。四時所說。四教八教。結成[A10]已竟。(文)。
ᅟᅟ==[A10] 已【CB】,巳【補編】==
△弘決三(下十八評楞伽)云。多辨通別。少明藏圓。若論智行。通具四教。(至。)驗知。彼部方等明矣。(上。)
△釋籤(本四十八)云。世人判楞伽。或同華嚴。或同法華。具如止觀記。[A11]已有二處。引楞伽文。判屬方等。(文)。
ᅟᅟ==[A11] 已【CB】,己【補編】==
△弘決五(下五十六)云。楞伽七空。多在藏通。以自證中。云離過習故。縱容取之。稍通圓別。(上)。此(四左)引妙樂併考。
△妙樂曰。釋義須望本經。(記八)此言也盡矣。應用鑑乎萬世。夫達磨所依之楞伽經者。偏圓大小帶縈之說。而是方便麤法者也。故以本經。覩見達磨之心目。即斯隔歷偏空之見解也。亦亡諍矣。蓋其可說不可說者。此二門通說於一代群典也。楞伽一字不說。二法不說者。且舉其一邊耳。勿固執。
△涅槃經德王品(會疏十九三十)云。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文)。止觀五(六十九)弘決(下三[A12]已下)鷹峰群譚四(十七)等。今避繁。須者往考。
ᅟᅟ==[A12] 已【CB】,巳【補編】==
△弘決五(下十四)云。凡諸文中。不可說後。必明可說者。先自證[A13]已。必化他故。(文)。
ᅟᅟ==[A13] 已【CB】,巳【補編】==
△止觀五破法遍文(七十三右)云。又楞伽云。我從得道夜。至涅槃夜。不說一字。佛因二法。作如此說。謂緣自法及本住法。自法者。彼如來所得。我亦得之。無增無減。離言說妄想文字二趣。釋曰。緣自法是聖證真諦實性也。離言說妄想者。不可思議也。離文字者。離假名也。離二趣者。離說所說想所想名所名也。本住法者。謂古先聖道。法界常住。如道趣城道為人行。非行者作道。城由道至。非至者作城。經曰。士夫見平坦道。即隨入城。受如意樂。我及先佛法界常住。亦復如是。故二夜不說一字。當知。二法決定非口言分別所能變異。本法者如理也。自法者證實也。此義與大經四不可說意同。(上)。
△法華方便品云。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又曰。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是即不可說門也。
△又曰。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又曰。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是即可說門也。
○文句一(十四紙)曰。信法華之文。則見實相之本。(文)。
△思益經第二。(如來五力說法品。)曰梵天。如來於一切文字。示是解脫門。所以者何。諸文字無合無用。梵天當知。於一切文字中。說聖諦說解脫門。是名如來說法。入於法門。(上)。
△淨名經第七(觀眾生品)云。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A14]已久如。答云。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 答。天曰。如何耆年大智而默。 答曰。解脫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文)。
ᅟᅟ==[A14] 已【CB】,巳【補編】==
○天台觀心論曰。若坐禪觀行之者。但安心鼻隔。不淨安般。此亦面墻。何可論道(文)。(四五紙。)
○二種入(初)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為客坐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者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文)
○景德傳燈錄第三曰。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上。)
○又云。師(達磨)又曰。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上)。
○又云。達磨謂慧可曰。吾觀震旦。唯有此經。可以心印。仁者依行。自得度世。(上)。
△南山續高僧傳十九(六紙)曰。菩提達磨。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隨其所止。誨以禪教。(至)。入道多途。要唯二種。謂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捨偽歸真。疑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萬行同攝。初報怨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攝法行。磨以此法。開化魏土。識真之士。從奉歸悟。(上)。釋門正統三(廿三)亦同。
△處元義例隨釋五(三紙)曰。嗚呼。今之禪者。不知藉教悟宗之說。復不知以楞伽經。而授慧可。諏云教外別傳。唯事機鋒語言相敵一棒一喝。謂為禪法。吾斯之言。未能信也。達磨事迹。傳記之。故今略錄。(文)。
△正觀記曰。教滅則理無以彰。理晦則行無以立。行闕則果無以證。斷佛種壞法身。過在毀教。此是惡因。生生向邪見家。世世出無佛世。(文。)中(廿三)戒度作。
○血脈論(二紙)曰。佛不度佛。將心覓佛。而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至)。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閑文書。都無用處。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等。(文)。
○同(四紙)曰。有人撥無因果。熾然作惡業。妄言本空。作惡無過。如此之人。墮無間黑暗地獄。永無出期。若是知人。不應作如是見解。(文)。
○同(八紙)曰。若知諸法從心生。不應有執。執即不知。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至理絕言。教是言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文)。
△同(訖紙)曰。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遞傳心印。吾今來此土。唯傳一心。不言戒施精進苦行。乃至入水火。登劒輪。一食卯齋。長坐不臥。盡是外道有為法。(至)。前佛後佛。只言傳心。更無別法。若識此法。凡夫一字不識亦是佛等。(文)。禪祖師曰。貴佛捨佛。怖鬼近鬼。
○涅槃梵行品曰。願諸眾生。悉皆受持出世文字。(上)
○首楞嚴經六曰。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世界。此方真經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二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文)。
△或人曰。梵音有益也。誦經呪鬼魘怖之焉。漢字有德也。如以▆▆乙三字。用除鬼疫焉。和字和語之有益也。若和歌之神感等也。何詈不立文字乎。
△摩利支天經曰。爾時世尊說呪曰。(至)。佛告諸比丘。若有人能書寫讀誦受持之者。若著髻中。若著衣中。隨身而行。一切諸惡。悉皆退散。無敢當者。時諸比丘。聞佛所說已。歡喜奉行。(文)。
△大船若經百三卷曰。怖畏怨家。惡獸災橫。厭禱疫疾。毒藥呪等。應書般若波羅蜜多大神王。隨多少分。香囊盛貯。置寶篋中。恆隨遂身。恭敬供養。諸怖畏事。皆自消除。(文)。祖書廿八(七左)。十四(十九)。錄外九(十三)。同廿二(十四)釋書廿九(廿一)。等往考。
△五祖弘忍曰。釋迦下賤客作兒。 德山曰。十二分經拭瘡紙。 忠國師曰。[A15]踏毘盧頂上行。 雲門曰。佛是乾屎撅。 又曰。釋老子初生來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顧四方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喫卻。貴要天下泰平。(上)。今曰若言也。雖於自[A16]己。則為遺著。而為蒙學者。應為墮惡之因也。更忘下化眾生之大悲。非魔何也。
ᅟᅟ==[A15] 踏【CB】,▆【補編】==
ᅟᅟ==[A16] 己【CB】,巳【補編】==
△梵網經(什譯)十重禁第十。楞三寶戒曰。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等。(文)。
○涅槃經四諦品(會疏七(廿一))曰。有諸眾生。顛倒心。言無佛法寶。及正解脫。生死流轉。猶如幻化。修習此見。以此因緣。輪轉三有。久受大苦。(文)
△血脈論(三左)曰。 問云。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幅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問。依何不得。 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法。是輪回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文)
△傳法護國論(六紙)曰。汝宗稟傳。此是誰說乎。達磨慧可。更無所說。弘忍能公。亦復不錄。雖見寶林傳。禪徒尚不用。況他宗乎。(文)。(山門某著)是斥廿八祖。
○梁武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達磨曰。無功德。帝曰。以何無功德。達磨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達磨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A17]已上)是爾前權教之所談也。
ᅟᅟ==[A17] 已【CB】,巳【補編】==
△小善成佛妙經真文。四宗要文上。檢考。
△弘決十(六十五)曰。鼻隔者。無深觀行。唯止心鼻隔。因此觀故。發得空見。此人尚不識小乘真諦。豈能觀於空見之心。令成妙境。但隨見轉。墮於見網。(文)
△文句四(六十八左)曰。為山始簣。合抱初毫。昔方便未開。謂住果報。今開方便行。即是緣因佛性。能趣菩提。成顯實之義也。(文)。
○玄義一。隔歷三諦麤法也。圓融三諦妙法也。(文)
○圓覺經(註經三十六)曰。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文)。類文在楞伽經四。楞嚴經二。大智度論四十三卷等也。須者往看。
△涅槃經廿七。師子吼品曰。凡所引喻。不必盡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或復全取。(文) 因言。葢指月之譬者。但為蕩教著而已。諸文亦然。是即非如見月而亡指。謂見理而棄教。何者。指月者永別也。教理者不蹔離也。
△玄義七(理教本迹之文)若無二諦之本。則無二種之教。若無教迹。豈顯諦本。本迹雖殊。不思議一。文曰。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文)
△靈芝觀經疏中(三紙)曰。由教知理。依理起行。因行感果。理行果三。出生於教。故知。像末唯教有功。得度因緣。出道基本。古人呵呰。為遣滯情。末學盲癡。妄生輕蔑。斷佛種子。壞佛法身。永墮邪坑。長遭難地。假使執指為月。認筬為堤。亦為解脫遠緣。不失人天福報。況能超拔。為利叵窮。(文)。
△釋籤(一本廿六)曰。使尋聲色近名。而至無相之極理。故以此妙法之名。名實相之法。施設妙機應入實者。(文)
○文句一(六紙)曰。若尋迹迹廣。徒自疲勞。若尋本本高不可極。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但觀己心之高廣。扣無窮之聖應。(文)
○文句記一(本廿三)曰。故一一句。入心成觀。故云觀與教合。非數他寶。方知。止觀一部。是法華三昧之筌罤。若得此意。方會經旨。(文)。
○觀普賢經曰。不入三昧。但誦持故。專心修習。心心相次。不離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見普賢。(文)。
○記一本(廿九)曰。一念心起。徹實相底。故名為高。具足諸法。故名為廣。(文)又(廿八)曰。迹遍十方。故名為廣。本指最初。故名為高。(文)。
○記云。餘經修觀。觀違於理縱有氣分。不順中理。
○玄義十(初)云。與修多羅合者。錄而用之。無文無義。不可信受。(文)。
○同三(十一紙)曰。無文證者。悉是邪謂。同彼外道。(上)。
○弘決一(下七)曰。世人多以坐禪安心。名為發心。此人都未識所緣境。無所期果。全無上求。不識大悲。全無下化等(文)。
○同(一下六十二)曰。(釋名字即下文)。若不聞名。從何能了。世人蔑教。尚理觀者。悞哉悞哉。(文)。
○十住毘婆沙論云。佛欲滅度時。告阿難。從今日後。依修多羅。莫依人。(文)。
○玄義第一(卅一)曰。若觀心人。謂即心而是。[A18]已則均佛。都不尋經論。墮增上慢。此則把炬自燒。行牽惡道其由不習修也。(文)。
ᅟᅟ==[A18] 已【CB】,巳【補編】==
○文句五(四十五)曰。所謂出經。勿信人語。(文)。
○弘決一(下六十)曰。此六即義。起自一家。深符圓旨。永無眾過。闇禪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不曉六而復即。(文)。六即偈名義。集七(卅四)。草山集(十八之初)
△止觀八(十七)曰。若謂即是者。何煩惱滅。見耶思耶。塵沙耶無明耶。諸位全無謬。謬謂即是。猶如鼠唧。若言空空。如空鳥空。以未識次位。觀行相似。全未相應。叨濫上位。所以成恠。(文)。
△弘決八(本卅五)曰。次明次位中。云鼠唧等者。不達諦理。謬說即名。何異恠鼠作唧唧聲。唧聲無旨。濫擬生死即是涅槃。亦如恠鳥作空空聲。豈得濫同重空三昧。(文)。
○秀句下(四破華嚴)文曰。明知。但說因分空歷劫修行。未說果分空大直道。誠願一乘君子。依憑佛說。莫信口傳。仰信誠文。莫信偽會。天台所釋法華經宗。勝於諸宗。寧空所傳哉。(文) 又云。世有邪見學禪人。但信有心佛。不信諸佛威神所加。(文)。
△弘決一(下卅五)曰。聞此圓頓。不宗重者。良由近代習大乘者雜濫故也。況像末情澆。信心寡薄。圓頓教法。溢藏盈函。不暫思惟。便至窠目。徒生徒死。一何痛哉。(文)同四(末五十五)云。然圓頓教。本被凡夫等。(文)。
○弘決二(末卅三)云。若謂此身即是佛者。釋尊[A19]已滅。慈氏未降。又復非是他方佛來。若非魔賊。謂是誰乎。汝若不信有十方佛。自稱為佛。逆之甚矣。(文)。
ᅟᅟ==[A19] 已【CB】,巳【補編】==
△章安觀心論疏。邪禪十過其第五曰。無慧之禪。多發鬼定生破佛法。死墮鬼道。(文)。
○像法決疑經(七紙)曰。諸惡比丘。不解我意。執己所見。宣說十二部經。隨文取義。作決定說。當知。此人三世諸佛怨。速滅我法。(文)又(十四紙)曰。依文字故。度眾生得菩提。(文)又(五紙)曰。諸惡比丘。或有修福。不依經論。自逐己見。以非為是。不能分別是邪是正。遍向道俗。作如是言。我能知是。我能見是。當知。是人速滅我法(文)又(八紙)曰。是諸比丘。亦復自稱。我是法師。我是律師。我是禪師。此三種學人。能滅我法。更非餘人。此三種人。迭相說過。迭相毀呰。三種人。入於地獄。猶如箭射。(文)
△首楞嚴經九云。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是樹葉。或是疊華。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是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文)
△梁氏肅。天台法門儀曰。今之人正信者鮮。啟禪關者。或以無佛無法。何罪何善之化。中人已下。馳走愛欲之徒。出入衣冠之類。以為斯言至矣。且不逆耳。私欲不廢故。從其門者。若飛蛾之赴明燭。破塊之落空谷。殊不知坐致焦爛。而莫能自出。雖欲益之。而實損之。與夫眾魔外道。為害一揆。(文出統紀)。
△止觀十(廿七紙)曰。行惡者。執大乘中貪欲即是道。三毒中具一切佛法。如此實語。本滅煩惱。而僻取著。還生結業。稱毀憂愛。欺慢嘊喍。競於名利。(文)。
○記十(五)恐人謬解者。不測初心功德之大。而推功上位。蔑此初心。故今示彼行淺功深。以顯經力。(文)。
○大論五(廿一)曰。除諸法實相。餘殘一切法。盡名為魔。如諸煩惱。結使。欲縛。取纏。陰界入。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盡名為魔(文)。
○文句四(廿五紙)曰。除諸法實相。餘皆名魔事。(上。)
○記四本(四十三)曰。除諸等者。若爾法華之外。皆魔事耶。不然。但前經中權。魔亦說之。唯此一實。魔永不測。故云除耳。(文)
○弘決九(本七)曰。宗師云。法華[A20]已前。猶是外道弟子。(文)。
ᅟᅟ==[A20] 已【CB】,巳【補編】==
○釋籤九(五紙)曰。大經第七(四倒品)迦葉聞常。乃自述云。自此未聞常住之前。我等皆名邪見人也。當知。偏教皆名為邪。(文)。
○涅槃經(四相品會疏四廿二)曰。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是故如來。恭敬供養。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文)。錄內九(十六)
△心地觀經二報恩品云。諸佛所師。即是法寶。(文)
○大論十(六紙)曰。諸佛恭敬法故。供養於法。以法為師。何以故。三世諸佛。皆以諸法實相為師。(文)
○悲華經曰。若我成佛。以大慈悲。變作文字。教化眾生。令得無上菩提。(文)。
△觀普賢經曰。佛三種身。從方等生。(文)。
△法華方便品曰。聞法歡喜讚。(至)。一切三世佛。(文)。
○天台略法華經曰。一一文文是真佛。真佛說法利眾生。眾生皆[A21]已成佛道。故我頂禮法華經。(文。)
ᅟᅟ==[A21] 已【CB】,巳【補編】==
○玄義六(五十二)曰。此土耳根利。故偏用聲塵。故二萬佛時。教無上道。(文)
○山家四教五時懷中決云。既釋迦牟尼佛。變作文字。教化眾生。文字正體。即是釋迦如來。即此文字。具三十二相。說法利生。(文)。
○玄義五(八紙)曰。讀誦大乘文字。文字是法身氣命。讀誦明利。是圓家數息停心。(文)。
○釋籤五(十)曰。文字是法身。氣命者。例如欲界有漏。(色身息住命住。息盡命盡。法身亦爾。有能詮教法身則住。大乘教沒。法身豈存文。)
○文句九(五十七)曰。醫有十種。一者治病病增無損。或時致死。譬空見外道。恣意行惡。教人起邪斷善根。法身既亡。慧命亦死。(文)。
○觀普賢經。欲疾成無上菩提者。應當讀誦大乘經。是名正觀。若他觀是名邪觀。([A22]已上取意)。
ᅟᅟ==[A22] 已【CB】,巳【補編】==
○修禪寺决(卅三)曰。道邃曰。一家諸義。離妙一名。更不可有別體。一心三觀。一念三千。四教五味等。開妙體妙德。令人領知也。唱妙名。即一心三觀。一念三千也。何可云妙名無觀心耶。(文)。
○文句九(八十)曰。初心畏緣所紛動。妨修正業。故直專持此經。即上供養。廢事存理。所益弘多。後心理觀若熟。涉外不妨內。事資於道。如油多火猛。若順流而揚帆。又加功力。其勢轉疾也。(文)。錄內十六。(六十三。四。五。六。七。八。)
○玄義一曰。指圓六度。非苦行故。(文)。
○止觀七(七十九)曰。昔鄴洛禪師。名播河海。住則四方雲仰。去則四方于百(阡陌)成群。隱隱轟轟。亦有何利益。臨終皆悔。(文)
○弘決七(末八十二)云。鄴洛禪師者。鄴在相州。即齊魏所都。大興佛法。禪祖之一。王化其地。護時人意。不出其名。洛即洛陽。(文。)△達磨恢張宗於鄴洛。故呼鄴洛禪師。而破之也。然真迢。曰指惠可者誤矣。謂惠可者。開皇十三年滅焉。止觀者開皇十四年開講也。而文曰昔。指磨也彰然。
△止觀七(七十一)曰。一種禪師。唯有觀心一意。或淺或偽。餘九全無。(文)。
△弘決七(末六十二)曰。一師唯有觀心一意等。者此且與而為論。奪則觀解俱闕。世間禪人。偏尚理觀。既不諳教。以觀消經。數八邪八風。為丈六佛。合五陰三毒。名為八邪。用六入為六通。以四大為四諦。如此解經。偽中之偽等。(文)。
△止觀一(初。)曰止觀明靜。前代未聞。
△弘決一(上九)曰。自漢明夜夢。洎乎陳朝。凡諸著述。當代盛行者溢目。預廁禪門。衣鉢傳授者盈耳。豈有不聞止觀二字。但未若天台說此一部。定惠兼美。義觀雙明。撮一代教門。攢法華經旨。成不思議十乘十境。待絕滅絕寂照之行。前代未聞。斯言有在。故南山歎云。唯衡岳台崖。雙弘禪慧。(文)
△南山歎天台曰。照了法華。若高暉之臨幽谷。說摩訶衍。似長風之遊太虛。假令文字之師。千群萬數。尋其妙辨。不能窮也等。 補注十一(四)出。
○神智補注十一(十五)曰。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華嚴等諸大乘經。無此事耶。嗚呼世人。何其愚也。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諸佛如來言無虛妄。(文)。
△般泥沍經四(二)曰。有當來世。假被袈裟。於我法中。出家學道。懶惰懈怠。誹謗斯等方等契經。當知。此等皆是今日諸異道輩(文。) 錄內十七。(廿一。)
○首楞嚴經四曰。羅睺羅母。耶輸多羅授記。(此文取意。)
同五曰。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法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云云。)淨家之下併見。
△日深峨眉集十二(廿二右)曰。因果經等明。佛生之日。六王同生太子。舍衛太子。名波斯匿。是則匿王與佛同齡。然此首楞嚴。乃云匿王六十二歲。則此經先法華十年。若爾何有耶輸授記等說耶。(文)。廣文必見。
○菩提流支法界性論曰。佛壽七十二。說法華經。(文)。
○玄義五(卅七)曰。成道[A23]已來。四十餘年。未顯真實。法華始顯真實。相傳云。佛年七十二。說法華經。(云云。文。)
ᅟᅟ==[A23] 已【CB】,巳【補編】==
○釋籤五(四十四)曰。準菩提流支法界性論云。佛成道後四十二年。說法華經。論非佛說。故曰相傳。(文)。
○弘決四本(四十三)云。三界長途。應以萬行。而為資糧。生死曠海。應以智惠。而為船筏。是故應當怖畏無常。預辨資糧。預修般筏。一旦瞑目。當復仗誰。(文)。
○秀句下(八紙)曰。佛說諸經挍量勝。謹案法華經法師品云。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A24]已上經文。)當知。斯法華經者。諸經之中。最為第一。釋迦世尊。立宗之言。法華為極。金口校量。深可信受哉。(文)。
ᅟᅟ==[A24] 已【CB】,巳【補編】==
△聖德太子。(四十一歲。)於片岡山。逢飢人也。世人謂飢人。為達磨也。乃見本朝文粹十一。(廿九)及釋書等。而非是明據。故林子神社考曰。案世稱。南天竺菩提達磨。來于日本。遇太子。故以飢人為達磨。謂其埋所。為達磨墳。餘謂是非達磨也。蓋浮屠好事者之為。而後世㳂襲。而不悟其非而已。余見日本紀。及拾遺和歌集。只云太子。云飢人耳。未曾云達磨也。豈啻其口言之而[A25]已哉。筆之書。而廣于世。建之寺以號達磨寺。滔漫至此。吾不得不闢。([A26]已上)云云。
ᅟᅟ==[A25] 已【CB】,巳【補編】==
ᅟᅟ==[A26] 已【CB】,巳【補編】==
△蓮祖賜道隆書曰。夫佛閣竝軒。法門拒室。佛法繁榮。超過身毒支那。僧法行儀。如六通羅漢。雖然於一代諸經。未知勝劣淺深。併同於禽獸。忽拋三德釋迦如來。而信他方佛菩薩。是豈非逆路伽耶陀者乎。念佛者無間地獄業。禪宗天魔所為。真言亡國惡法。律宗國賊妄說。(云云。)爰日蓮。去文應元年之比。勘之書名立正安國論。以宿屋入道。奉故最明寺殿。此書所詮。念佛真言禪律等。信惡法故。天下災難頻起。剩自他國。可被此國責之由勘之。然而去正月十八日。牒狀到來。日蓮所勘之。少不違令符合。諸寺諸山祈禱威力滅故歟。將又惡法故歟。鎌倉中上下萬人。道隆聖人如佛而仰之。良觀聖人如羅漢而尊之。其外壽福寺。多寶寺。淨光明寺。長樂寺。大佛殿等長老等。我慢心充滿。未得[A27]已得。增上慢大惡人。何蒙古國大兵。不令調伏乎。剩日本國中。上下萬人。悉可成生取。今世亡國。後世必墮無間。日蓮申事無御用者。後悔可有之。此趣。 鎌倉殿。宿屋入道殿。平左衛門尉殿等。令進狀之候。寄集一處。而可有御評議。敢而非日蓮私曲之義。只任經論文處也。具難載紙面。併期對決之時。書不盡言。言不盡心。恐恐謹言。文永五年(戊辰)十一月十一日。進上建長寺道隆聖人。日蓮(在判。)
ᅟᅟ==[A27] 已【CB】,巳【補編】==
○末師曰。凡如禪宗者。立教外別傳。稱不立文字。褊佛教囷世俗文筆。拋經論玩人師語錄。說諸佛出世之本懷。咲標月指。以讀誦書寫之行儀。蔑守株愚人。纔聞空理之一邊。輙謂佛法奧義。猥奢一心之性德。更失六即階級。雖披數軸之誠文。偏留不說之一句。忽默大聖之金言。徒屬戲論之虛說。剩謂踏毘盧之頂上。自稱罵詈佛祖。以三世了達特尊。名黃面老子。指四依弘經之大士。下教者愚僧。為無學無智之身。號即身即佛。失上求菩提之道。忘下化眾生之思。[A28]諂世俗檀那之時。雖假佛子之姿。詰論談決擇之時。誹佛祖不傳。向布施供養之時。誦經文陀羅尼。糺善惡邪正之日。稱本來無一物。口雖稱南無三寶。心墮虛無之空見。語咲有相之邊。身耆法則之儀。外現賢善柔和之相。內住貪嫉散亂之心。身口既相違。內外全不調。二途補接。頗如蝙蝠。三法不定。甚似外道。豈非謗法罵佛罪人耶。爭遁焦熱阿鼻之苦患乎。是以。涅槃經云。若男若女。若沙門若婆羅門。說言無道菩提涅槃。當知。是輩名一闡提。魔之眷屬。名為謗法。如是謗法。名謗諸佛矣。 山門申狀上卷併見。
ᅟᅟ==[A28] 諂【CB】,謟【補編】(cf. T46n1931_p0776a28)==
○涅槃經邪正品(會疏七(十七))曰。若有隨順佛所說者。當知。是等真我弟子。若有不順佛所說者。是魔眷屬。若有隨順佛經律者。當知。是人是大菩薩。(文)。
○同北本七如來性品曰。如是經律。是佛所說。若有不能隨順是者。是魔眷屬。若能隨順。是大菩薩。(文)。
補者曰。此類文。大經南北兩本。各一十一箇所。
△首楞嚴經六曰。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是說。即波旬說。(文)。
△玄義三(廿二紙)曰。且近說寂滅道場。悉是法華弄胤。(至。)如此弄胤。猶恨其近。從大通智勝已來。如為眾生作法華方便。當知。不止近在寂場。又此猶近。從本成佛[A29]已來。如為眾生作華臺方便。又復猶近。從本行菩薩道時。如為眾生作華臺方便。(文)。
ᅟᅟ==[A29] 已【CB】,巳【補編】==
△守護章中中(十六紙)曰。今法華經者。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捨方便故。不同通別。但說無上故。不同帶方便。凡能詮教權。所詮理亦權。能詮教權實。所詮亦權實。能詮教但實。所詮亦但實。(上。)
禪宗析破要文。(終。)
律宗依四阿含經立宗
增一阿含經五十卷(二譯)┬一。符秦曇摩難提譯。
ᅟᅟ ├明人天因果
ᅟᅟ └一。東晉僧伽提婆譯。
中阿含經 六十卷┬東晉僧伽提婆譯。
ᅟᅟ └明真寂深義
雜阿含經 五十卷┬宋求那跋陀羅譯。
ᅟᅟ └明諸禪定。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譯
ᅟᅟ └破諸外道。
△律有總別六部。總謂摩訶僧祇律。別謂五部律也。五部者。曰。一曇無德部。(此云法密。亦云法藏。法名四分律也。)二薩婆多。(此云一切有。法名十誦律。)三彌沙塞。(此云不著有無觀也。)四迦葉遺。(此云重空觀也。法名解脫。)五婆麤富羅部。(此云犢子。律文未渡。)此皆小乘。而攝於阿含部也。
○祖師
天竺 迦葉。阿難。毱多。
大唐 智首。道宣。
日本 鑑真。(道宣弟子)至下悉也。
或曰。釋迦。阿難。末田地。尚(【考】尚恐商歟)那和修。優婆毱多。法正。法聽。道覆。惠光。道雲。道洪。智首。道宣。大慈。鑑真。弘景。如寶。道忠。
△支那傳律。 道宣行事抄曰。自漢明夜夢之始。迦竺傳法已來。迄至曹魏之初。僧徒極盛。未稟歸戒。止以翦落殊俗。設復齋懺。事同祀祠。後有中天竺曇摩迦羅。誦諸部毗尼。以魏嘉平。至雒陽。立羯摩受法。中夏戒律始也。(文。)其後秦安帝。弘始六年。劂賓國沙門。弗若多羅。譯十誦律。成五十八卷。同十二年。罽賓沙門。佛陀耶舍。譯四分律傳之。其後傳譯五分。僧祇律焉。宋第六主明帝。泰始七年。北臺法聰律師。創釋四分律。已來專弘之。爾後唐高宗時。終南山。道宣律師。依四分律。作三部疏。曰。戒疏八卷。業疏八卷。行事抄十二卷。又大智律元作末書。謂行宗記。(釋戒疏也。)齋緣記。(釋業疏)資持記(釋行事抄。)云云。
△日域傳律。四十代天武帝御宇。詔道光律師。為遺唐使。令習律焉。光乃賷來行事抄等。而未講弘也。道融律師。自開演南山四分律抄。 四十五代聖武天皇御宇。天平八年。大唐道璿律師。於大安寺。講行事抄。 天平勝寶五年癸巳。十二月十二日。大唐鑑真和尚來朝。住大安寺。同六年四月。建小乘戒壇於南都。蓋戒壇之濫觴也。招提寺。觀音寺。藥師寺等戒壇者。皆鑑真奉勅所立也。是故於本邦。稱鑑真為傳戒之祖也。所依四分戒者。小乘也。梵網戒者。權大乘也。祖書七(卅二。)廿六(十四。)啟蒙十。(七十六已下。)
○五戒者。 一不殺生戒。二不偷盜戒。三不邪婬戒。四不妄語戒。五不飲酒戒。
八戒者。 自一至五同上。六不塗餝香鬘歌舞視廳。七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座。八不非時食。(每日二食。)
十善戒者。 身三。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也。
口四。謂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䛴語也。意三。謂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也。犯之曰十惡。
五篇者。 一波羅夷。二僧殘。三波逸提。四波羅提提舍尼。五突吉羅。
七聚者。 一波羅夷。二僧殘。三偷蘭。四波逸提。五波羅提提舍尼。六突吉羅。七惡作惡說。
二百五十戒者。 略頌曰。四重。四提。二不定。十三僧殘。七滅諍。三十捨墮為六十。九十單墮百眾學。是名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者。 比丘尼此二遍授也。道宣律師曰。佛法二寶。非僧不弘。僧寶所存。非戒不立。(文。)
○金光明經曰。五戒亦是大乘法門。(云云。)
○梵網經(羅什譯七紙)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至。)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文。)祖書十六(三十六七。)二義。(云云。)
○阿含經曰。若背二百五十戒等戒門。其中一戒犯用者。即國中盜也。(云云)。
△文句八(五十九紙)曰。佛滅後惡世不應[A30]戒比丘。雖說戒法而得活。而於戒法。不樂行等。(文。)
ᅟᅟ==[A30] CBETA 按:引文來源為智者大師《妙法蓮華經文句》,此典籍之《大正》本對應處(T34n1718_p0117b27)作「式」。==
△妙樂八(末四)曰。不應[A31]戒者。出家離世。割愛慕道。應以五分。而為正則。尚違小乘之[A32]戒。而反輕大教者。尤害之甚。(至。)雖說至得活等者。謂著其所說。不勤行之。專思自活。如斯等輩。名相似三學。矯三學。賊三學。詐三學。而欲輕通教者。(文。)啟運抄卅三(十。)卅五。(十。)中正十九(五十七)
ᅟᅟ==[A31] CBETA 按:引文來源為妙樂大師《法華文句記》,此典籍之《大正》本對應處(T34n1719_p0315a28)作「式」。==
ᅟᅟ==[A32] CBETA 按:引文來源為妙樂大師《法華文句記》,此典籍之《大正》本對應處(T34n1719_p0315b01)作「式」。==
○顯戒論曰。原夫賜白牛朝不用三車。得家業夕何須除糞。故經曰。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文。)
△顯揚大戒論云。若別無菩薩戒者。牛跡之外。應無大海。若言無者。何異蝦蟆。若許有者。當知小戒之外。別有大乘菩薩戒也。(文。)
△法華方便品曰。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即墮慳貪。此事為不可。 又曰。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等。(文。)
△蓮祖。(內廿六十九紙)律宗者。一向小乘也。其於月氏也。正法千年初五百年之小法。其於日本也。像法之中。法華天台宗未流布之時。且為調機也。例如日之將出。而明星先之。雨之將施。而陰雲先起也。日出雨降之後。星雲何為乎。若於末法行之。則譬如授重病於輕藥。載大石於小船耳。又身苦暇費而無驗。猶如華而無菓。故教大師出現於像末。建立迹門戒壇於叡山。於是乎。忽捨二百五十戒畢。又鑒真末輩。南都七大寺一十四人。三百餘人。加誓成大乘人。一國舉捨小乘律儀了。可見其受戒之書等。(已上取意具文可拜。)錄內四。(卅三四紙。)啟蒙十一。(五十五。)往撿。
○蓮祖(同抄)曰。四分律。十誦律等者。一向小乘也。小乘之中。最下小律也。(文。)大戒論一。(十三紙已下。)
○律徒。天魔國賊。錄內十三(四十九)同廿九(十。)同廿六(廿二。)
○梵網經。無慙受施戒文曰。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亦不得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言大賊。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復常掃其脚跡。一切世人。罵言佛法中賊。一切眾生。眼不欲見。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文。)與咸注。(下之二五十四五。)
○顯戒論上(卅六。)不順法華制。更學聲聞小律儀也。(文。)
○又曰。今順法華。不許小乘。(文。)未見此文。
△法華經曰。此經難持。若暫持者。(至。)是則勇猛。是則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文。)祖書卅八(廿一)又卅二(七)等。
○止觀二。引智論曰。寧起惡癩野干之心。不生聲聞辟支佛意。(文。) 安然普通廣釋下(十六)併案。
○弘決二云。乍起三途之心。不生二乘心。(文。)
△秀句下(廿四)曰。小乘持戒。即菩薩煩惱。(文)。(清淨戒經之意也。)
△顯戒論中(十六)曰。二乘禁戒經律等者。於小乘當分。雖名正見。而望此佛戒時。名邪見經律。(文。)
△天台大師。授佛性戒儀曰。眾生悟入佛之知見。莫不具足一切戒善。是名真實受戒等。(文。)
△蓮祖戒體成佛義(內卅九)曰。法華已前諸經之中。雖說不殺生戒。若依法華之意。則爾前教主。殺生第一也。何者法華已前教主。雖持世間不殺生戒。未持出世不殺生戒。殺二乘闡提等九界眾生。不令成佛。佛尚既然。何況弟子。然於法華經。悉令成佛。
△普通廣釋下(十六)曰。能說法華。是名持戒。雖犯律儀。能攝善法。亦利眾生。豈非持戒。雖持律儀。不攝善法。猶如木石帶持衣鉢。(文。)錄內十八。(四十一紙。)外五(卅七八紙。)
○涅槃經六曰。受持是經。而毀戒者。即是眾生大惡知識。非我弟子。是魔眷屬。(文。)錄內廿(廿紙)
○梵網經背大向小戒文曰。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犯輕垢罪。(文。)顯戒論中(十六。)
○顯戒論曰。大乘持俗。小乘僧上居。大乘行者。又在家俗男俗女近出家。小乘比丘不親近。(文。)未見此文。
○提謂經曰。五戒為諸佛之母。欲求佛智。讀此經。(文)
○顯戒論曰。自今已後。不受聲聞利益。永乖小乘之威儀。即自誓願。棄捨二百五十戒也。(本論無文。訝緣起乎。未考。)
○山家末法燈明記(首書九紙)曰。涅槃等經。且制正法之世破戒。非於像末代比丘。其名雖同。而時有異。(文。)
○同(六紙)曰。今時是像法最末時也。彼時行事。既同末法。然則於末法中。但有言教。而無行證。若有戒法。可有破戒。既無戒法。由持何戒。而有破戒。破戒尚無。何況持戒。故大集曰。佛涅槃後。無戒滿州。(云云。)問云。諸經律中。廣制破戒。不聽入眾。破戒尚爾。何況無戒。而今重論末法無戒。豈無瘡自以傷哉。(言無益也。)答。此理不然。正像末法。所有行事。廣載諸經。內外道俗。誰不披諷。豈貪求自身邪活。隱蔽持國正法乎。今所論。末法唯有名字比丘。此名字為世真寶。更無論由。設末法中。有持戒者。既是怪異。如市有虎。此誰可信。(文。)草山集卅(十一紙)中正論(十九之六十四五)孰是。
○止觀四(七紙)曰。中道之戒無戒不備。故名具足。此是持中道第一義諦戒也。(文。)祖書卅九(十九)中正論十九(八十一。)
○又(十二紙)當知。中道妙觀。戒之正體。上品清淨究竟持戒。(文。) 又(廿四紙)曰。若犯重者。佛法死人。小乘無懺法。若依大乘。許其懺悔。(文。)
○大戒論一(七紙)云。近代有執小戒人。遠背大聖之訓。近斷三寶之種者也。(文。)
○弘決四云。戒無大小。由受者心期。(文。)
○傳教大師曰。梵網小乘之戒。人能持戒。一得永不失之戒。戒能持人。(云云。)
○末法燈明記(十二紙)曰。次像法千年中。初五百年。持戒漸減。破戒漸增。雖有戒行。而無證果。(文。)
○又(十四紙)曰。次像法後半。持戒減少。破戒巨多。(文。)
○說法明眼論云。八自行不淨。不行如來真傳之性戒。徒持如來方便之淺戒。故自行不淨。(文。)
○弘決四曰。下品別教菩薩。中品圓教菩薩。上品是佛。唯佛一人具上戒等。(文。)
○止觀一(五十三紙)曰。寶梁經云。比丘不修比丘法。大千無睡處。況受人供養。六十比丘。悲泣白佛。我等乍死。不能受人供養。佛言。汝起慙愧心。善哉善哉。一比丘白佛。何等比丘。能受供養。佛言。若在比丘數。修僧業。得僧利者。是人能受供養。四果向是僧數。三十七品是僧業。四果是僧利。比丘重白佛。若發大乘心者。復云何。佛言。若發大乘心。求一切智。不墮數。不修業。不得利。能受供養。比丘驚問云。何是人能受供養。佛言。是人受衣。用敷大地。受摶食。若須彌山。亦能畢報施主之恩。當知。小乘之極果。不及大乘之初心。(文。)
○弘決一(下五十二)云。寶梁下。約事以明生善滅惡。歎菩提心。初引寶梁。即是生善。彼經比丘品。及沙門品云。比丘有三十六垢。謂欲覺。瞋恚。自讚毀佗。求利因利。求利損佗。覆罪親近。在家親近。出家樂閙。不敬三寶。(云云。)如是非但不修比丘法。加復名為汙比丘行。經又云。若非梵行言梵行。破戒言持戒。受持戒者禮拜恭敬。不知惡者。是比丘得八輕法。謂癡。[A33]喑啞。身痤。白癩醜。作貧瘦婢。夭壽。人不敬。得惡名。不見佛。是人乃至大地無唾處。況來去屈伸。何以故。過去大王。持此地施持戒比丘。有德之人。於中行道。況復餘物僧房四事。若分一毛。以為百分。是人不能受於一分。以不能報施主恩故。(文。)廣文可撿。
ᅟᅟ==[A33] 喑【CB】,暗【補編】(cf. 見《漢語大詞典》第三卷第435; T11n0310_p0640a01)==
○弘決四。引大論十九云。諸比丘問佛。阿蘭若比丘死。今生何處。 答。生阿鼻地獄。(文。)
○涅槃經金剛身品。(會疏三五十六)曰。若有受持五戒具者。不得名為大乘人也。不受五戒。為護正法。乃名大乘。護正法者。應當執持刀劍器伐。侍衛法師。(文。)
○同(五十三左)曰。護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儀等。(文。)
△(此文為在家而說焉不於出家。但台當兩家引之。為折伏之證。是轉用也。)
法華勸持品偈文。及開目抄。須者深撿。
△涅槃經四相品。(會疏四十三)曰。我涅槃後。(至。)於像法中。當有比丘。貌像持律。少讀誦經。貪嗜飲食。長養其身。(至。)雖服袈裟。猶如獵師。細視徐行。如猫伺鼠。常唱是言。我得羅漢。(至。)外現賢善。內懷貪嫉。(至。)邪見熾盛。誹謗正法等。(文。)十一通祖書。良觀賜書。併拜。
△同四依品(會疏六廿六)曰。雖見諸人犯波羅夷。默然不舉。何以故。我出於世。為欲建立護持正法。是故默然。而不糾治。(文。)
四宗要文(中 終)
四宗要文(下)
祖山日朝上人撰 後學 英園 纂補
○真言宗以三經一論立宗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稱大日經也。)六卷。三十一品。加供養法一卷五品。合七卷。三十六品也。唐開元中。天竺三藏善無畏。共一行阿闍梨譯。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三品。唐開元中。天竺三藏金剛智譯。
蘇悉地羯羅經三卷。三十四品。善無畏三藏譯。
一論者菩提心論。(一部七紙)龍猛菩薩造。不空三藏譯。
ᅟᅟ ┌金剛手大士 ┌┬金剛智
ᅟᅟ 東寺│達摩毱多│├一行
ᅟᅟ胎藏界 │善無畏─────┘└玄超─惠果─空海
○大毘盧遮那如來│
ᅟᅟ七百餘尊 │善無畏
ᅟᅟ │義林
ᅟᅟ 山門│順曉 ┌補者曰。大日經無畏傳持焉。故以畏為師。金剛智為資。
ᅟᅟ └最澄─義真────┤
ᅟᅟ ┌金剛手(善賢別名) └金剛頂經者。金剛智傳來焉。故智以為師。畏則居資也。
ᅟᅟ │文殊大士
ᅟᅟ金剛界 │龍猛大士
ᅟᅟ │龍智大士
○大毘盧遮那如來│ ┌善無畏
ᅟᅟ │金剛智┴一行
ᅟᅟ五百餘尊 │不空─┬惠果
ᅟᅟ │順曉 └空海
ᅟᅟ └最澄
△三經說處。 大日經第一。入真言門住心品曰。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等(文)。善無畏義釋一云。欲加持住處故。云廣大金剛法界宮。此宮是古佛成菩提處。摩醯修羅天也(已上)此天即色究竟天也。
△金剛經一廣大儀軌品目。如是我聞。一時婆伽梵。成就一切如來金剛加持殊勝三昧耶智。(至)住阿迦尼吒天王宮中。大摩尼殿種種間錯。鈴鐸繒幡。微風搖激。珠鬘瓔珞半滿月等。而為莊嚴。與九十俱胝菩薩眾俱(文)。阿迦尼吒天。亦色究竟天也。蘇悉地經者。金剛手菩薩加被說也。
△寶塔品曰。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而於其中。此經第一。若有能持則持佛身(文)。
△大日經說陀羅尼法體。 供養法明行者修觀。蘇悉地經。說諸願成就。
△密宗三部是方等部。 唐決下(三十八丁)日本疑問曰。問。大毘盧遮那經一部七卷。薄伽梵。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為一切持金剛者。演說之也。大唐中天竺二藏輸波迦羅。唐言善無畏譯。今疑。如來所說。始從華嚴。終至涅槃。無為五時四教所不該攝。今以此毘盧遮那經。何部何時何教攝之。又為法華前說。為當法華後說。[A1]其義云何。天台山國清寺維蠲答曰。謹尋經文。屬方▆部。被聲聞緣覺故。與不空羂索。大寶積。大集。大方等。金光明。維摩。楞伽。思益等經同味(文)。
ᅟᅟ==[A1] 其【CB】,▆【補編】==
△同(二紙)天台山禪林寺廣修決曰。毘盧遮那經西天本號。唐翻為遍一切處。此是三身之一號。即法身如來也。既是如來所說經。義理亦遍一切處。既一切處總被(去聲)此經。所攝教必逗機。必有四種根性。於是得悟。既有四教機根。豈不為第三時攝方等教收。以理撿之。即知。是法華前說。并八教之中竝攝(文)。○山王院曰。台山兩答。未窮宗意(云云。)
△同上(四十三)日本德圓疑問。唐宗穎答曰。毘盧遮經可屬第五時攝。所以然者。前四味之中。有兼但對帶之義。今大日經純談圓教。無兼等之殊故也(文)。五大院安然教時義依此決(云云)。
△蓮祖真言見聞(內卅七二紙)曰。問。真言教大日覺王祕法。即身成佛奧藏也。故上下一同歸是法。天下悉仰大法。靜海內治天下。偏真言之力也。然云權教邪法如何。答。云權教者。四教含藏帶方便說也。經文顯然矣。然則同四味諸經。而隱於久遠。隔於二乘。況說盡形壽戒等。即小乘權教也無疑矣。以[A2]兹禪林寺廣修。圀清寺維蠲之決釋。明明云方等部之攝也(文)。玄義六(六十三右)併案。
ᅟᅟ==[A2] 兹【CB】,玆【補編】==
△密宗三部。是四教并帶方等部之的據。 大日經二具緣品曰。爾時毘盧遮那世尊。與一切諸佛。同共集會。各各宣說一切聲聞。緣覺。菩薩三昧道(文)。同品又云。隨順眾生。如其種類。開示真言教法(文)。二卷悉地出現品云。出生一切聲聞及辟支佛諸菩薩位。令真言門修行諸菩薩一切希願皆悉滿足等(文)。蘇悉地經分別成就品云。又有多種。或得諸漏斷盡。或得辟支佛地。或證菩薩位地(文)。
同品曰。復次佛部真言為上悉地。蓮華部真言為中悉地。金剛部真言為下悉地。(至)當知。即悉上中下。分能成大果。謂令成滿辟支佛位。謂令成滿菩薩十地等(文)。明知。隨乎三乘機緣。而設於三乘教。是兼權方等部也。經文昭昭矣。
○菩提心論(二紙)曰。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說三摩地法。於諸經中。闕而不書(文)。又終云。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文)。
△弘法辨顯密二教論上(終)曰。此(菩提心論)論者。龍樹大聖所造。千部論中密藏肝心論也(文)。
△智證疑問略。書云。此論或云龍樹造。或云不空集。此未決解。私謂。後說為正(文)。東寺真頂。云不空撰。
△慈覺大師金剛頂經疏曰。唯真言法中者。法華真言也。於諸經中者。三論法相也(文)。
△山王院法華論記曰。佛於三世等有三身。於諸教中闕而不書。唯真言法中者。即是法華本門也。於諸教者。即是三論法相也(文)。
△安然菩提心義二曰。凡法華等諸大乘經。皆名真言秘密教。唯法華等。皆雖說此三摩地法。而傳法菩薩。闕而不書也(文)。教時義言法華不說三摩地法。今自語牟盾者何也。曰。心地未決故也。
△菩提心論云。準毘盧遮那經疏。釋阿字具有五義。等(文)。今謂。所云疏者。指善無畏說一行所記之義釋也。西天先聖龍樹尊。豈引用支那後生之書乎。明知偽論矣。(是一。)論文又引供養法文。是亦善無畏於金粟王塔下。始感見焉。論主由何引之乎(是二。)
△蓮祖多義以評焉。一曰設雖龍樹親撰。違乎佛說。故不可用。二曰唯真言之言者。非龍樹之語。即譯者之私情也。(大論照見)三曰古來真偽未決。況論文荒量也。是不空私記與。四曰三部經中。無即身成佛之文及現證也。然論言唯真言。豈不戾經文。五曰論譯者。不空素誤多矣。此論亦翻譯有錯謬與云云。錄內四(廿五六)又廿一(卅二)啟蒙十一(卅二)等。學者往撿。
○弘法曰。南天竺有鐵塔。中有大經本。善無畏三藏一七日經行。塔念誦呪曰。白芥子七粒打開塔門。乃至還如故(云云)。
△道詮群家諍論云。夫真言宗者。近代所傳未詳所師。彼宗人傳述天竺。振旦相承師資。而無經論誠證。故未足取信(文)。宗叡真言疑目云。或云。金剛薩埵數百年後。法付龍樹。龍樹菩薩數百年。法付龍智云云。此言何文。天竺傳文歟。經論明文歟。若為避他難。後人臆說者。不足為實(文)。 法相宗德一未決曰。習真言宗徒。傳曰。真言宗所憑經論。是釋迦滅度之後八百年。龍猛菩薩入南天鐵塔。受金剛薩埵。問。誰傳如是為有文傳。為是口傳乎。答云。金剛智說。又問。若金剛智說者。又疑是口傳。為有文傳。若言口傳非文傳。不足信受。若有文傳者。示其文。此疑未決(文)。錄內十七(十一)同四十(十二)等。
△秀句下(廿九)曰。天台法華宗。能說之佛久遠實成。所說之經。髻中明珠。能傳之師靈山聽眾。所傳之釋諸宗憑據(文)。
△文句記十(廿五)云。若棄如來顯實之文。而滯菩薩弘權之教。偏執之𠍴莫大。謬申之過可知(文)。
○法華論記。漸頓諸經不說直道。唯此經即身成佛。又曰。大日經供養次第法曰。若無勢力。廣增益住法。但觀菩提心。佛說。此中具萬行。滿足淨白純淨法(云云)。
△空海傳云。空海姓佐伯氏。讚州人。寶龜五年生。十八歲上大學。而志在佛道。偶逢勤操而落䰂。延曆十四年。受具足戒於東大寺。因靈夢感得大日經。同廿三年五月。從遺唐使藤賀能入唐。乃德宗貞元廿年也。謁青龍寺(不空弟子)惠果。而受金剛界曼荼羅。大同元年之秋歸朝。三十年之後。承和二年。在高野。三月廿一日入定。先是。七日共弟子念彌勒寶號。至此日瞑目氣絕。年六十二。(英曰。文還絕交論註。瞑目死也。)延喜廿一年十月。賜諡弘法大師。(已上元亨釋書)
△續日本後紀(四八)曰。承和二年三月丙寅。大僧都傳燈大法師位空海。終于紀伊國禪居。庚午敕使內舍人一人。弔法師喪。竝施喪料(已下略引) 後太上天皇(淳和帝)有弔書曰。豈圖崦嵫未逗。無常遽侵。仁舟廢棹。弱喪失歸。嗟呼哀哉。禪關僻左。凶問晚傳。不能使人奔赴相助荼毘。言之為恨。恨恨曷已(已上)報恩抄上(卅八九)并拜。
△三國傳通記下(十五)曰。傳密總有八家。一傳教大師。二弘法大師。三小栗常曉。四靈嵓寺圓行。五慈覺大師。六安祥寺慧運僧都。七智證大師。八圓覺寺宗叡(已上)
○疏記九末(卅九)云。圓教行理。骨目自成。皮腐毛彩。出在眾典。故知。此經是紀定大綱之教。不可以綱目釋之(文)。釋籤十(五)曰。唯存大綱。不事綱目(文)
○二教論下(終)曰。又應化所說陀羅尼門。雖是同名祕藏。然比法身說。權而不實。祕有權實。隨應攝而已(文)。(日逮學海餘滴七(三十已下)。具評六度經。錄內五(九紙左已下)。明察空海之心肝。冀學者深玩味。)
△六波羅密經曰。總持門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蘇中。微妙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總持門者。契經等中。最為第一。能除重罪。令諸眾生解脫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身(文)。(此經一部十卷。天台滅後百九十四年。唐貞元四年十一月廿八日。於西明寺般若三藏譯之也。)
○二教論下(四紙)曰。喻曰。今依斯(六波羅密)經文。佛以五味。配當五藏。總持稱醍醐。四味譬四藏。震旦人師等。(指天台也)爭盜醍醐。各名自宗(文)。錄內卅七(十三右)
○同(二紙)依六波羅密經。攝一代於五藏。今以圖示之。
一素怛纜藏─乳味─阿難─經藏
二毘奈耶藏─酪味─優婆利─律藏(小乘顯教)
三阿毘達磨藏─生蘇味─迦旃延─論議
四般若波羅密多藏─熟蘇味─文殊(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也。)
五陀羅尼藏─醍醐味─金剛手菩薩─真言三部
△此六波羅密經者。既是釋迦之所說也。部時味何屬哉。今撿經文。雜明大小偏圓法相。為聖者五人。各各傳持焉。是即大小各逗之權說也無諍矣(是一)。又雖說五藏。以六度經。非配第五陀羅尼藏。亦未說諸經超過(是二)。況復不能融會前四藏。是即四教俱說方等部昭乎若揭赫日矣。驗知。對涅槃五味。其相去雲壞萬里。何為究竟之說哉(是三)。
△涅槃經聖行品(會疏十三二十二)曰。是諸大乘方等經典。雖復成就無量功德。欲比是經。不得為喻。百倍。千倍。百千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善男子。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眾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從佛出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密。從般若波羅密。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文)。內十二(廿八九必見)
△釋籤一(本五十一紙)曰。 問。彼經自以醍醐譬於涅槃。今何得以譬於法華。答。一家義意。謂二部同味。然涅槃尚劣。何者法華開權。如已破大陣。餘機至彼。如殘黨不難。故以法華為大收。涅槃為捃拾。若不爾者。涅槃不應遙指八千聲聞。於法華中。得授記莂。見如來性。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文)。
△弘決六未(八)曰。又闡提下。更將涅槃對法華教。彼亦能治斷善闡提。而但名大。不名妙者。一有心易治。無心難治。雖治能治。所以稱妙。二者法華已開。功非彼得。大陣既破。餘黨不難。雖同醍醐。非無斯別。然復涅槃偏被末代。帶方便說。故復稍殊(文)。
△同七(末五十五)曰。若以四門通理攝教。借使西方諸論。盡度門理勘之。則易可識。諍論自息。矛盾不生(文)。
△一行大日經疏十云。佛境界者。此是諸佛自證真實境界。非聲聞等所能及。如法華方便品所說(文)。法華經曰。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凉。如從飢國來忽遇大王饍(文)。
△天親菩薩法華論(廿二紙)曰。如依牛有乳。酪。生蘇。熟蘇醍醐。醍醐為第一。 小乘如乳。大乘如醍醐故(文)。
△智證大師論記六(本九)云。 問。論云大乘如醍醐。未見法華。何以此經。屬醍醐。 答。論文大乘如醍醐。所言大乘即是法華。文云。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華。乃至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莫以權大濫徵真大。前來大乘。有名無實。非真大乘。今日大乘。有名有體。應知真大能看論文耳(文)。
△秀句下(七)云。其涅槃一道文。但會滅後惡執。不會佛世之教理。華嚴一道深密一乘。成佛不成二說俱存。是故諍論之本。法華一乘皆悉成佛。是一說故。不諍論本(文)
○弘法祕藏寶鑰(亦名十住心論)上。依大日經。立十住心曰。
一異生羝羊心(凡夫惡人)
二愚童持齋心(八奈〔【考】奈恐齋〕戒凡夫惡人)
三嬰童無畏心(外道天乘)
四唯蘊無我心聲聞乘
五拔業因種心(緣覺乘)
六他緣大乘心(化他六度法相宗)
七覺心不生心(三論宗)
八如實一道心(天台宗)
九極無自性心(華嚴宗)
十祕密莊嚴心(真言宗)
△同下云。第八一道無為心。又名如實知自心。又名空性無境心。(至)大隋天台山圀清寺智者禪師。依此門修止觀。得法華三昧。即以法華。中論。智度。為所依構一家義。(至)頌曰。前劫菩薩作戲論。此心正覺亦非真。(至)如是一心無明邊域。非明分位(文)。
△同祕密莊嚴心文云。他緣以後大乘心。大乘前二菩薩乘。後二佛乘。如此乘乘自乘得佛名。望後作戲論(文)。
△智證大師大日經指歸(卅九紙)云。今案。此三摩地門。唯在此祕密教。自餘一切修多羅中。闕而不書。故云大乘中王祕中最祕。法華尚不及。矧自餘教乎。判置第三時。譬如指日為螢。以海為滴(文)。(自語相違。內卅七。三四評)
○疏記五末(五十)云。故實相外。皆名戲論(文)
△大日經義釋五(五十)云。此經是法王祕法。不妄示卑賤之人。如釋迦出世四十餘年。因舍利弗慇懃三請。方為略說妙法蓮華義。今此本地之身。又是妙法蓮華最深祕處。故壽量品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乃至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即此宗瑜伽之意耳(文)。補者曰。破弘法且依義釋也。破義釋須凭乎撰時抄下卷及開目抄上(六七紙)本化妙談也。
△蓮祖真言天台勝劣書(內卅五十八)曰。弘法大師立十住心。而謂法華經於三重劣也。然安然教時義(二卷廿六)以五失破十住心。謂一者違大日經義釋失。二者違金剛經失。三者違守護經失。四者違菩提心論失。五者違眾師失也。然則三重劣之釋者。大僻見也。(已上取意)
△大日經劣于法華。七八重法華經云。三說超過諸經中王(是一)無量義經云。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空等(是二)涅槃經云。如法華中八千聲聞得授記莂。成大菓實(是三)華嚴經乃最初頓說。故勝於般若。劣於涅槃(是四)蘇悉地經成就具支品云。或復轉讀大般若經七遍。或一百遍(已上是五。)同經諸問品云。於三部中。此經為王(文)。(是六)驗知。大日經是七重之劣矣。若本勝迹劣之日。可謂八重之劣也。已上祖書卅五(十七)外七(初)等。
△蓮祖真言見聞(內卅五十三)云。真言大日如來所說者。若爾者。大日出世成道。說法利生。自釋尊前乎後乎。如何。對機說法之佛者。必八相作佛也。父母誰人耶。名字如何。大日若娑婆之佛者。世無二佛國無二主。是聖教通軌也。可見涅槃經第卅五。若云他土之佛者。何蔑如我三德釋尊。而崇敬佗方疎緣佛乎。不忠也。不孝也。逆路伽耶陀也等(文)。
○正覺房覺鍐舍利講式云。歸命法身(大日如來)發菩提心者。尊高者也。不二摩訶衍佛。(是亦大日)露牛(或作驢。言無力。)三身(法華等所明三身乃釋迦指也。)不能扶車。兩部曼荼羅教。(金胎兩部)顯乘四法。(法華。華嚴。法相。三論)不堪採履。三自(華嚴宗也。華嚴明自體。自相。自用 三自故。)一道(天台)猶迷無明邊域。空論(三論宗也)有宗(法相宗也)誰見大日圓光。(已上補者私注)錄內五(十紙已下)往撿。
△祕藏寶鑰下。一道無為心文云。無畏三藏說。行者住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見佛壽量長遠本地之身。與上行等從地涌出諸菩薩。同會一處。修對治道者。雖迹隣補處。然不識一人。是故此事名祕密。證此理亦名常寂光土毘盧遮那。(至)問。如是一法界一道真如之理。為究竟佛。龍猛菩薩說。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非中非中背天。背天演水之談足斷而止。審盧之量手亡而住。如是一心。無明邊域。非明分位(文)。
△教時義一(五十一)舉右文畢云。海和尚判為無明邊域。則有二失。一者不尋義釋文句首尾。如義釋云。此經本地之身。即是妙法蓮華最深祕處。又云。彼說諸法實相。即是此經心實相也。而判為具惑之心。二者不撿論文真偽是非。所引龍猛菩薩說者。是釋摩訶衍論文。此論是海和上及福貴和上。以為真論。比叡山及諸宗皆為偽論。夫引證者。可引自佗共許之文。若一許一不許。不足為證耳。況乎貶天台之妙覺。為具縛之凡夫。和上非佛。何誑後學。
△慈覺大師蘇悉地經疏一云。教有二種。一顯示教。謂三乘教。世俗。勝義。未圓融故。二祕密教。謂一乘教。世俗。勝義一體融故。祕密教中。亦有二種。一唯理祕密。謂華嚴。般若。維摩。法華。涅槃等。但說世俗勝義不二。未說真言密印事故。二事理俱密教。謂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等。亦說世俗勝義不二。亦說真言密印事故(文)。
○同一(七紙)云。於顯教而有兩經。若淺經說報不可轉。若深經說報有轉義。雖說轉報。而有遲速。譬如有人手執力杖。不著甲冑。入群賊中。儻勝一人。或為賊所害。顯教轉報。亦復如是。未被如來三密甲冑。雖有少解行。而無速轉義。或為報障之所逼害。豈只報障於業煩惱。亦準知之。若祕教不爾。三密甲冑。著法界體。定慧之手。執持阿字之利劍。如來要誓。事理兼備。無災不除。無樂不與。譬如勇士密著甲冑。執持利劍。入群賊中。自他俱安。譬意準知(文)。
△慈覺大師金剛頂經疏云。金剛頂者。不是喻名。一切眾生心法中。從本具足金剛堅固最勝最尊義。則於理體。諸法興起。故法華云。是法住法位今正顯說此祕密理。故云金剛頂也(文)。
△安然菩提心義八云。圓教名理祕密。真言事理俱密。然菩提心論。是說三摩法。於諸經中。闕而不書者。是佛雖說之。而傳法者。闕而不書。何況圓人初住已入祕藏。祕藏自具事理俱密。自得真言自佗五種灌頂之法等(文)。
△法華方便品。說低頭。舉手等小善成佛。是事密。爾亦是身口意三密也。又云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文)。 譬喻品云。汝舍利弗。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文)。 方便品云。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祕要(文)。法師品云。佛告藥王菩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祕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文)。安樂行品云。文殊師利(至)而敷演之(文)。
△文句八(十五)云。祕要之藏者。隱而不說為祕。惣括一切為要。真如實相包蘊為藏。不可分布者。法妙難信。深智可授。無智益罪。故不可妄說也。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者。於三藏中。不說二乘作佛。亦不明師弟本迹方等。般若雖說實相之藏。亦未說五乘作佛。亦未發迹顯本。頓漸諸經。皆未融會。故名為祕。此經具說昔所祕法。即是開祕密藏。亦即是祕密藏。如此祕藏未曾顯說(文)。
△壽量品云。如來祕密神通之力(文)。 文句九(卅一)云。祕密者。一身即三身名為祕。三身即一身名為密。又昔所不說名為祕。唯佛自知名為密。神通之力者。三身之用也。神是天然不動之理。即法性身也。通是無壅不思議慧。即報身也。力是幹用自在。即應身也。佛於三世。等有三身。於諸教中。祕之不傳。已上。錄內卅八(卅二)。同(廿八)(十二)。外十三(十二)。
△疏記十(五十二)曰。然此經以常住佛性為咽喉。以一乘妙行為眼目。以再生敗種為心腑。以顯本遠壽為其命(文)。
○秀句下(廿七左)云。妙法真言。他經不說(文)。
△同(十八十九)曰。當知。龍女開身密。示速成佛事。顯法華經勢化十方眾生。有人會云。是此權化。實凡不成。難云。權是引實。凡不成佛。權化無用。(至。)能化龍女無歷劫行。所化眾生。無歷劫行。能化所化。俱無歷劫。妙法經力即身成佛。上品利根。一生成佛。中品利根。二生成佛。下品利根。三生成佛(文)。
△蓮祖撰時抄下(十六紙)曰。大師傳(延喜帝弟。寬平入道親王作。慈覺大師傳。)云。大師造二經疏。(蘇悉金剛)成功[A3]已畢。心中猶謂。此疏通佛意否。若不通佛意。不傳流於世。仍安置佛像前。七日七夜翹企深誠。勤修祈請。至五日五更。夢當于正午。仰見日輪。以弓射之其箭當日輪。日輪即轉動落地。夢覺之後。深悟通達於佛意。可傳於後世等云云。([A4]已上傳文)阿闍世夢天月落。耆婆卜曰。佛滅之瑞也。(出涅槃後分。)須跋陀夢天日墜。自卜曰。是佛滅徵也。(出大論。)修羅與帝釋戰。先射於日月。桀紂射天國亡矣。摩耶夢妊日光。而生悉達太子。我日本為天照日天之國。故以名國焉。諸人當知。此是射天照太神及傳教大師。釋尊法華經之弓矢也哉。予頑愚不辨經論。但指此夢。當為誠證。須知。揚密乘斥法華。是人現世亡國失家。絕子孫。來世墮阿鼻獄。不可疑等(文)。內七(十二紙)
ᅟᅟ==[A3] 已【CB】,巳【補編】==
ᅟᅟ==[A4] 已【CB】,巳【補編】==
△弘法雜問答云。一闡提必死之疾。二乘定性[A5]已死之人。餘教非所救。唯此祕密神通力能救療。為顯此不共之力。以大別之(文)。
ᅟᅟ==[A5] 已【CB】,巳【補編】==
△維摩經不思議品云。大迦葉謂舍利弗云。([A6]已上取意)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A7]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六千世界(文)。天台疏七(五十四。)開目抄 往撿。
ᅟᅟ==[A6] 已【CB】,巳【補編】==
ᅟᅟ==[A7] 已【CB】,巳【補編】==
○大智度論百(十七紙)曰。問。更有何法甚深勝般若者。而以般若囑累阿難。而 經囑累菩薩。 答曰。般若波羅密。非祕密法。而法華等諸經。說阿羅漢受決作佛。大菩薩能受持用。譬如大藥師能以毒為藥(文)。祖書卅八(廿七紙。)十一(十紙。)十四(六十一紙。)廿八(廿五紙。)卅七(七紙。)外十二(十五紙。)等。就論文法華等諸經之言。千五百條彈憚改八(十三。)云二乘作佛諸經亦說之。而害法華獨妙。酬之書金湯編。妙義論等。力云云而未能盡其蘊奧。予甚憾焉。夫龍樹尊者。正法千年之導師。雙用權實之開士也。雖內鑒冷然。未宣權實起竟。是以護時機故也。故泛爾言法華等諸經耳。請勿訝。 報恩抄上(廿五。)下山抄(廿六卷十七丁)撰時抄上(十一紙)必見。
○玄義六(四十九紙)云。譬如良醫能變毒為藥。二乘根敗。不能反復。名之為毒。今經得記。即是變毒為藥。故論云。餘經非祕密。法華為祕密也。復有本地所說。諸經所無(文)
△止觀六(五十六紙)云。華嚴。大品。不能治之。唯有法華。能令無學還生善根得成佛道。所以稱妙。又闡提有心猶可作佛。二乘滅智。心不可生。法華能治。復稱為妙(云云文。)
△弘決六(末六)云。遍尋法華[A8]已前諸教。實無二乘作佛之文。及明如來久成之說。故知。[A9]兹由帶方便故。若不爾者。豈部圓妙獨隔二乘(文)。
ᅟᅟ==[A8] 已【CB】,巳【補編】==
ᅟᅟ==[A9] 兹【CB】,玆【補編】==
△證真記云。開會一切聲聞授記。方曰法華二乘作佛。而彼經等。或記一兩。不開一切。佛頂經中。雖云一切。而未明了記某作佛。亦未分明。為理為事。謂但理等。故云皆成佛。非實事中成佛菩提。故十法經云。授聲聞記。是佛密意(云云。)故他經記非實記。故云無文(文)。記三中(五十五六。)
△釋籤六(五十八紙)云。言祕密者。非八教中之祕密。但是前所末說為祕。開已無外為密(文)。
△同十(八十三)云。又準論文。言法華是祕密者。須知。祕密語同意別。如前云是顯非密。謂非覆隱之密。如前教有二乘發心。不令未發者知。故覆密。令望般若為密者。此是祕妙之密(文)。
△蓮祖真言見聞(內卅七五)云。大日經為密。法華經為顯者。不知金言所出也。言真言密者。是為隱密。將為微密乎。蓋祕物有二。一藏金銀等者。是微密也。二祕根不具者。乃隱密也。其真言者。隱密而非微密也。所以者何。但說始成。故隱久成。隔二乘故。無記小。此之二者。即教法之心髓。文義之綱骨也。其微密之密者。即法華經也。文云。此經是諸佛祕要之藏(云云文。)
○妙樂大師五百問論下(五紙)云。一代教中。未曾顯遠父母之壽。不可不知。始於此中。方顯遠本。(至)若不知父壽之遠。復迷父統之邦。徒謂才能。全非人子等(文)。 祖書第三(八紙十一紙)并思。
○文句記十(九十三紙)曰。適與江淮四十餘僧。往禮臺山。因見不空三藏門人含光奉勅在山修造云。與不空三藏。親遊天竺。彼有僧。問云。大唐有天台教迹。最堪簡邪正曉偏圓。可譯之將至此土耶。豈非中國共法求之四維。而此方少有識者如魯人耳(文)。
○信救佛法傳來記。引柿本紀僧正真濟孔雀經音義云。弘法大師歸朝之後。欲立真言宗。諸宗群集朝庭。疑即身成佛義。大師結智拳印。向南方。面門俄開。成金色毘盧遮那即使還歸本體。入我我入事即身頓證之疑。此日釋然。真言瑜伽宗祕密曼荼羅道。從彼時建立。此時諸宗學徒歸大師。始信真言。請益習學。三論道昌。法相源仁華嚴道雄。天台圓澄等。皆其類也(文。)真濟惑乎女色。終為天狗。愛太子山太郎房是也。事具在釋書三(六紙)同十(三紙)羅山文集六十三(廿一紙)神社考四(十三紙)等。啟蒙十五(廿八廿九)悉載。具論須者。往考。
△蓮祖報恩鈔下(十二紙)云。空海之現佛身也。是謗法邪師之故魔業也(是一)又於此大事。何不記歲月乎。(是二)此時何故不召傳教。義真耶(是三)真言宗建年月不分明(是四)面門俄開(面門口也)此言謬故。([A10]已上取意)
ᅟᅟ==[A10] 已【CB】,巳【補編】==
○涅槃經(四依品之會疏八紙)若天魔梵。為欲破壞。變為佛形。具足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光一尋。面部圓滿。猶月盛明。眉間毫相。白逾珂雪。如是莊嚴來向汝者。汝當撿挍定其虗實。既覺知[A11]已。應當降伏(文)。
ᅟᅟ==[A11] 已【CB】,巳【補編】==
○法滅盡經云。佛告阿難。吾涅槃後。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至。)惡人轉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文。)
○涅槃經(邪正品會七三)云。佛告迦葉。我涅槃七百歲後。是魔波旬。漸當壞亂我之正法。譬如獵師身服法衣。魔王波旬。亦復如是。作僧尼男女像。亦復化作須陀洹身。乃至化作阿羅漢身及佛色身。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無漏身。壞我正法(文。)
△止觀九(七十六紙)云。若內闇隱沒。不識一箇功德法門。而外見光相。目溢者。此是魔也。折善芽莖。損道華菓。今時人見佛。心無法門。皆非佛也。若得此意。但取法正。色相非正也(文)。
△大日經第五祕密漫荼羅品云。時執金剛祕密主。(至)請問毘盧遮那世尊。(至)我為眾生故。請問於導師。漫荼羅何先。唯大牟尼說(文)。同二卷具緣品云。於是世尊。復告執金剛菩薩言。我昔坐道場。降伏於四魔(文)。
○觀普賢經云。釋迦牟尼佛。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文)。
△文句九(廿二紙)云。像法決疑經。結成涅槃。文或見釋迦。為毘盧遮那。或為盧遮那。蓋前緣異見非佛三也。普賢觀結成法華文。釋迦牟尼佛。名毘盧遮那。乃是異名。非別體也(文)。
○同(廿一紙)云。法身如來。名毘盧遮那。此翻遍一切處。報身如來。名盧遮那。此翻淨滿。應身如來。名釋迦文。此翻度沃燋。是三如來。若單取者。則不可也。大經云。法身亦非。般若亦非。解脫亦非。三法具足稱祕密藏。名大涅槃。(會疏二卷七十五。)不可一異縱橫并別。圓攬三法。稱假名如來也(文)。
○智證大師授決集下(四十一紙)云。唯見大日法身。即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即大日法身。徧一切處。本來常住。無始無終(云云。)若不然者。皆小乘義也(文)。
○二教論下云。此文明大日尊三身。遍諸世界。作佛事亦如釋迦三身。釋迦三身。大日三身。各各不同。
△玅玄義六(初紙)云。境妙究竟顯名毘盧遮那。智妙究竟滿名盧遮那。行妙究竟滿名釋迦牟尼。三佛不一不異。不縱不橫。故名妙果(文)。
△新華嚴十三如來名號品云。如來於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遍。或名師子吼。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毘盧遮那。或名瞿曇氏。或名大沙門。或名最勝。或名導師。如是等名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文)。文句記九本(四十三。)
○記九本(四十二紙)云。若法身有說。眾生亦然。(至)法定不說報通二義。應化定說。若其相即。俱說俱不說(文)。
△涅槃迦葉品(會疏之卅一五十四)云。善男子。我於處處經中。說言。一人出世。多人利益。一國土中。二轉輪王。一世界中。二佛出生無有是處(文)。譬諭品文云云。
○章安大師云。無主無親。亡家亡國(文)。又云。一體之佛。作主師親(文)。出會疏二(九紙十一紙)
○地持論三(四紙)曰。世無二佛。國無二主。一佛境界。無二尊號(文)。此上卷引大論九。(十二)
○禮記大全廿五(四紙)云。坊記卅曰。子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別(文)。
△聖德太子碼碯記云。兩王爭位。二臣論世。兵亂不窮。正政不收(文)。
△真言亡國祖判出處。錄內九(本尊同答抄)同七(十九)同五(二十)同廿一(廿四五。)同卅三(十九。)同卅七(初三。)外三(四十四。)啟蒙卅四(四十五。)深檢。
○略秀句(廿四)云。顯密一致。大道不違。故於一山。弘兩宗也。(至)真言止觀。一致疏釋。與約教故。處處惟多。法華真言。各別釋記。奪約部故。予釋惟少等(文)。
△山家依憑集序曰。新來真言家。則泯笔受之相承等(文)。啟蒙七(八十九)檢可。
△教大師不破真言。乃有二意。內五(七)同六(廿四。)同卅一(卅四。)
△又削真言宗名之所以。內五(十五。)同六(廿四)。同卅一(十一。)中正論(六之三紙。)
○秀句下(初紙)云。大唐傳云。方等十二部經者。法相宗所依經也。摩訶般若者。三論宗所依經也。華嚴海空者。即華嚴宗所依經也。俱說歷劫行。末知大直道。其大直道者。是果分故等(文)。
△或師日蓮師所論真言有二。一曰東寺真言。二曰叡山真言也。叡山又分二。曰傳教真言。曰慈智真言也。(內五十四紙)佐渡[A12]已前強破者。弘法(大日第一法華第三)之真言也。所與同者。傳教(法華勝真言劣)之真言也。佐前將護。佐後強破者。即慈覺智證(理同事勝)之真言也。([A13]已上或師。)此義有信哉。祖書卅一(十一。)同十二(十九。)外七(十六。)微考上(卅)
ᅟᅟ==[A12] 已【CB】,己【補編】==
ᅟᅟ==[A13] 已【CB】,巳【補編】==
○善無畏三藏。攝一代於四句。
一唯蘊無我出世間心。(攝諸部小乘三藏阿含。俱舍。成實。律也。弘法十住心中。第四住心。聲聞乘是也。)
二觀蘊阿賴耶覺息本不生心。(攝諸部八識三性無性義。深密經也。乃法相宗也。十心中第七三論宗也。)
三極無自性心。(攝華嚴般若。即華嚴宗三論宗也。十心中第九華嚴宗無明非時云云。)
四如實知自心。(攝佛性一乘如來祕藏涅槃經。法華經。大日經。十心中第八天台宗。劣於華嚴云云。)
○義釋三云。此經宗橫統一切佛教。如說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於蘊中。即攝諸部中小乘三藏。如說觀蘊阿賴耶覺自心本不生。即攝諸經八識三無性義。如說極無自性心十緣生句。即攝華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如說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如來祕藏。皆入其中。於種種聖言。無不統其精要云云(文)。
○祕藏寶鑰中(十三紙。)云。法資人弘。人待法昇。人法一體。不得別異。是故謗人則法。毀法。則人。謗人謗法。定墮阿鼻獄。更無出期。世人不知斯義。任舌輙談。不顧深害。寧可日夜作十惡五逆。一言一語。不合謗人法。行殺盜者。現得衣食之利。謗人法者。於我何益(文)。
○弘法心經祕鍵(終)云。于時弘仁九年春。天下大疫。爰帝皇自染黃金於笔端。握紺紙於瓜掌。奉書寫般若心經一卷。予範講讀之撰。綴經旨之宗。未吐結願詞。蘇生族彳于途。夜變而日光赫赫。是非愚身戒德。金輪御信力所為也。但詣神舍輩。奉誦此祕鍵。昔予陪鷲峰說法之莚。親聞此深文。豈不達其義而已(文)。報恩鈔下(十五)具評。
○弘法大師傳云。歸朝泛舟之日。發願曰。我所學教法。若有感應之地。三鈷可到其處。仍向日本方。拋上三鈷。遙飛入雲。十月歸朝。(至)高野山下。占入定所。彼海上之三鈷。今親在此(取意。)啟蒙十五(十一[A14]已下)
ᅟᅟ==[A14] 已【CB】,巳【補編】==
△報恩鈔上(終)曰。尼犍之塔也。年久有廣大利生。而終受馬鳴菩薩之禮。忽崩矣。鬼辨之帷也。多年誑人。而為阿濕縛窶沙菩薩。所責破矣。𤘽留外道者。八百年為石。終為陳那菩薩見責。成水已矣。(至)竊法華經國位。為大日經所領。法王既滅[A15]已。人王豈可安穩等(取意)內十一。(終)
ᅟᅟ==[A15] 已【CB】,巳【補編】==
△釋籤三(七十三。)曰。阿竭多仙十二年中。恆河之水。停在耳中耶。瞿曇仙人。作大神變。十二年中。變作釋身。并令釋身作羝羊身。作千女根。在釋身上。耆兔仙人。一日之中。飲大海水。令大地乾耶。婆藪仙人。為自在天。作三日耶。羅羅仙人。變迦毘羅城。為鹵士耶。(至)亦如此土古人。張楷能作霧。鸞巴善吐雲(文)。
○妙樂大師云。邪人說正法。正法為邪法。正人說邪法。邪法為正法(文)。補者曰。此文出處古來未詳。
△善無畏墮獄等。內七(八)同卅(初)蒙卅三(四十二)中正十六(七十三)諫迷九(廿一)等。 ○真言天魔內卅一(廿一)
國賊文。內廿六(卅一)同卅七(九)今厭煩不載。須者往考。
四宗要文(下) (終)
附言
此書舊版。文字不克無誤脫。誤經書論之流。亦弗尠。膚見所及補正焉。
舊本所援典籍。止錄某卷而未記其幾紙。今記之以便校讐。
凡書題冠半圓圈(【考】今改圓圈)者。朝師之舊也。其有角形(【考】舊▽形今改△形)者。乃今之纂補也。
舊本四宗之外。加以台宗要文。今也省之。不刊行。舊本楮員五十餘。纂補六十餘葉。併付梓人。貧道淺見寡識。繁略不得宜。冀也高明垂繩墨。
昔文政七稔星紀甲申蕤賓十二烏絕笔
京城南苾芻 英園欽書
刊行四宗要文伏願
玅法廣布 海內安寧
法輪常轉 檀越快樂
英遠菴藏刻
#----------------------------------------------------------------------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 第 32 冊 No. 176 四宗要文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1-0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