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初學題額集(上)(并序) 期淨國沙門良山集 靜以(國序事)法性自爾圓海。萬象一如而言斷。真如常住卓處。諸法雙亡兮心滅焉。高高寂寂。更無凡聖形。湛湛廣廣。曾盡迷悟情。然月氏佛陀。說性海無礙。法法自在。震旦僧伽。述當位即妙。事事實相。十界性相。併莫不一曼荼羅會場。雖然。凡夫昏盲不識二諦中道。不明八識所現。起自他念。受顛倒生。因茲。諸佛番番出世。挑法燈照迷衢。器雖區各得其益。爾上根勇猛。而得脫速。下機怯弱兮取悟遲。此彌陀覺王。獨發濟凡願。導難度者。教主隨自意在此哉。今我元祖空上人者。摩訶那鉢菩薩化現。而誕應日域。假作凡身。示有塵垢。外尋自身出離法。內求眾生解脫術。總開千函祕藏金典。窺釋尊密意深法。別探八帖靈相玉章。契善導慇懃勸化。或述雜詞花於諸山長者。讚授心珠乎一州窮子。是併導師冥授之功哉。尚又下露點於楮而洽末葉。其中有一軸。號淨土初學鈔。雖枚紙少。義廣而牽八萬藏綱紀。意深兮張十三宗羅網。歎有餘哉。或余閱之。雖解知不臻。志在遺弟故。忘他嘲。僅記所勘得。名初學題額集。錄為上中下。分為本末六卷。上卷三國緣起。并淨家題名。中卷華嚴。法華。三論。法相。地論。攝論題名。下卷圓戒。真言。成實。俱舍。戒律。宗門題名焉。 問。成劫相何。 答。成劫相者。三災(火水風)壞劫後。唯有虛空。無有世界。經二十劫已。諸有情業增上力故。下際微風發。是時諸天。見微風起唱言。此劫欲成。如是展轉。其風盛猶若金剛。以為風輪。堪持世界。次光音天(二禪天也)下金藏雲(雲色如金)注雨。遍滿風輪上三千界內。其雨一渧如車軸。如是水輪。深八洛叉。八洛叉水上餘水厚三億二萬。凝結成金輪(是成水金二輪。)次金輪更注大雨。其深至欲界頂。又大風吹此水。次第從上。成天宮乃至四天下山河大地等也。水上清者。初成天宮。上是最勝下漸劣。如是從上六天。乃至須彌七金山等。次第成已。次昏濁水。成餘山河。大地等。([A1]已上劫章) ᅟᅟ==[A1] 已【CB】,巳【補編】== 問。有情世間成相何。 答。有情世間成相者。器界成已。二禪梵王。下生初禪。獨住一增滅劫。見下界成已。次方作是念。我無梵子。作是念時。有極光淨天。來生初禪。梵王言因我念而來。梵子亦云。我因王念而至。如是從上次第皆成。([A2]已上劫章。器世間一劫成。有情世間十九劫成。) ᅟᅟ==[A2] 已【CB】,巳【補編】== 問。何名住劫。 答。劫初時。此洲人壽無量。至住劫初壽方漸減。從無量減至十歲。名住一小劫。此後有十八劫。最後第二十劫。唯有增無減。此名住劫。增無過八萬。減唯極十年。 問。劫初時人身量。并壽量何。 答。劫初時人長。千尺二千尺。形色端嚴。身帶光明。飛空自在。壽命無量者。指八萬四千歲。 問。彼時人。何以為食。 答。劫章云。所食地肥地味地餅香味具足資諸人([A3]已上地肥等者。地膏。其味如甘露。其色如乳蜜。能凝者餅也。) ᅟᅟ==[A3] 已【CB】,巳【補編】== 問。此等人身相等減相何。 答。時有一人。躭味齅香。起愛取嘗便食。餘人隨學競取食之。爾時初名受段食故。身漸堅重。身光隱沒。黑闇便生。日月眾星從[A4]兹出現。人漸貪地味故。地味便隱沒。從此以後。地皮餅生。競取食時。地餅復隱。時復林藤菓生。躭食。菓復隱。復有自然香稻。不種自生。眾共取之以充所食。(唯有粳米祥白無皮。)所食麤故。生大小便。仍人生男女二根。宿習力故。相視作非理作意。欲貪鬼魅。惑亂身心。遂行非梵行。時有一人。取香稻。貯擬後食。餘人隨學。漸多停貯。多收無厭。(稻仞朝生暮菓。人多貯故。後不爾。漸減日數過生。)爾時分田定疆。時諸人聚議。眾內立一有德之人。名為田主。各以所收之物六分之一。以貢田主。以一人為主。以政法治之。佛本行集經云。此賢劫初。地建立已。有一最尊富貴轉輪王種。名曰田主王。田主有一子。名真實。為轉輪王。王四天下。真實王千子內。有長子名意賢。意賢王千子內。有長子名自用。自用王千子內。有一長子。名智者。智者王之千子內。最初長子名頂生。紹父位。乃至難勝王子名葇草。葇草王子名大葇草。大葇草王。世世相承。子子孫孫苗裔合有一百八王。彼百八最後大葇草王無有子。即作是念。我今無兒。誰當繼我王種。我今斷諸王種。後生此念。我今若不出家修道。則斷一切賢聖種。思惟[A5]已以王位付諸大臣。剃除鬢髮。服出家衣[A6]已。持戒精進。成就四禪。具足五通。得成王仙。壽命極長。年至衰老。雖後柱杖。不能遠行。時彼王仙諸弟子等。欲往東西覓飲食。取好軟草安置。籠裏用盛王仙。懸樹枝上。以何故。畏諸蟲獸來觸王仙故。時諸弟子乞食去。有一獦師。遙見王仙。謂是白鳥即射之。彼王仙被射已。有雨滴血。出墮於地。即便命終。爾時彼地有雨滴血。即生二甘蔗。以高大。時至甘蔗熟日灸開割。其一甘蔗出一童子。更一甘蔗出一童女。端正無比。時諸弟子。及諸大臣。往至彼林。迎二童子。時逐入宮。童子名善生。後甘蔗生。亦名甘蔗種。其童女名善賢。復名水波。時諸大臣。以彼童子即立為王。其善賢女為王第一之妃。時甘蔗王有第二妃。生於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眾。四名別成。其善賢妃唯生一子。名為長壽。端正無比。時甘蔗王三子沒。後唯有一子。名尼𤘽羅。(此言別威)為王。住迦毘羅城。治化人民。尼𤘽羅王。生於一子。名曰𤘽盧。其拘盧王生一子。名瞿𤘽盧。其瞿𤘽盧王。有一子。名師子頰。師子頰王生四子。第一名閻頭檀王。(此云淨飯)第二名輸𤘽盧檀那。(此云白飯)第三名途盧檀那。(此云斛飯)第四名阿彌都檀那。(此云甘露飯)有一女名甘露味。第一淨飯王次繼王位。還在父城。治化人民。王有二子。一悉達。二難陀。第二白飯王有二子。一跋提。二婆婆。第三斛飯王有二子。一提婆達多。二阿難。第四甘露飯王有二子。一摩訶男。二阿泥留豆。第五甘露味女有一子。名施婆羅(已上)悉達太子十九。二月八日。踰都城捨國位。行四百八十里。至阿那摩國。於檀特山出家。六年苦行。三十而摩竭提國。菩提樹下。金剛座上。二月八日。成等正覺(南閻浮提中天竺有摩竭提國。)此寂滅道場。三七箇日間。對金剛幢。金剛藏。法慧。功德林之四菩薩。加說華嚴。次經五十七日。赴梵王請。於波羅奈國鹿野園。對五比丘等。十二年間。說四阿舍。次王舍城鷲峯山。(七會)逝多林給孤獨園。(七會)他化自在宮摩尼寶藏殿。(一會)王舍城竹林園中白露池側。(一會)對大乘根性機。三十年間。說般若經。次靈山(二會)虛空(一會)對大乘調熟機。八箇年說法華經。(佛年四十二年初說法華經也。)王舍城。釋尊四十二。對韋提等。說淨土經等。𤘽尸那國。城跋提河。沙羅雙樹下。一日一夜間。說涅槃經。佛五十年化緣盡。御年八十。二月十五日夜半。沙羅雙樹下。入涅槃矣。佛滅後。摩訶迦葉等一千餘羅漢坐列。阿難登高座。正唱佛所說。餘九百餘羅漢染筆。阿難一唱言寫多羅葉。自其次第相續。迦葉等二十餘聖者相傳。正法千年間。天竺流布。 ᅟᅟ==[A4] 兹【CB】,玆【補編】== ᅟᅟ==[A5] 已【CB】,巳【補編】== ᅟᅟ==[A6] 已【CB】,巳【補編】== 問。釋尊出家之相何。 答。釋迦譜引普曜經云。以劒自剃髮。而作是言。今落鬚髮。願共一切。除斷煩惱。及以習障。([A7]已上)五分律云。菩薩隨緣之示現。不可定量。 ᅟᅟ==[A7] 已【CB】,巳【補編】== 問。釋迦佛菩薩。何時學藝乎。 答。依普曜經。太子七歲。到於學堂。有博士名毗奢密多。(此云還友。)見菩薩威。迷悶躃地。都率天子。名曰清淨。牽手令起。菩薩問師云。有六十四書。汝欲教何。師聞未聞喜捨慢。即歎菩薩無比德。(已上)西域記云。七歲之後。漸授五明。大論云。一曰聲明釋話訓字。詮目流別。二曰工巧明。技術機關。陰陽曆數。三曰醫方明。禁呪閑邪。藥石針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覈真偽。五曰圓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已上)補註名之內五明。外五明者。前三同內。四呪術明。五符明也。([A8]已上)助宣記云。外五明者。前四名同內。五符印明也。([A9]已上) ᅟᅟ==[A8] 已【CB】,巳【補編】== ᅟᅟ==[A9] 已【CB】,巳【補編】== 問。外道法所立何。 答。慧睴云。成劫中有外道出世。梵云劫毘羅。此云黃赤色。以頭髮眉面色皆黃赤故。時人號為黃赤仙人。古云迦毘毗仙人訛也。其後弟子。十八部中上首者。名筏里沙此名雨。雨際生故。其雨徒黨名為雨眾。梵云倌奢薩怛羅。此云數論。謂以智數數度諸法。從數起論。論能生數。故名數論。造論者及學人。名數論師。論造二十五諦法。亦名金七十論。(金耳國王。外道與七十斤金。裹美故。名金七十論。)即是數論也。論有二十五諦。一者我。以思為體。欲受外境。三德便變。(三德者。勇。塵。暗之三也。我思勝境時。勇塵暗變起)二自性。古云冥性。未成大等名自性。三將成大等。名勝將勝。異舊故。自性別名即三德。梵云薩埵剌闍答摩。薩埵此云有情。及勇健義。今取勇健義。次剌闍。此云微。亦云塵坌。取塵義。後答摩。此云闇鈍。鈍闇自性。正名勇塵闇。言至德者。如論言。名染麤黑。今為赤黑。舊名喜憂闇。亦名貪嗔癡。舊云苦樂捨。由此三德是生死因。神我本性解脫。我思勝境。三德即變。我為境纏縛。不得解脫。後厭欲境修道。我不思境。自性不變。我離境縛。即得解脫也。(外道前八萬劫之外為冥冥性如我臣佐也。)我為二十五諦也。三德從自性生大。我思外境。三德體故。四從大生覺。八萬劫內。有所覺知故。八萬劫前不覺為冥性。五從覺生五遺量。即色聲香味觸。即是能造。六以五遺量。生五大。即所造法。七從五大生十一根。眼。耳。鼻。舌。身。大小便。兩手足。語具。心平等。即內心也。二十三諦。皆是轉變無常。色能造火。火還赤。色能成眼。眼能見色。聲能造空。空有聲。聲成耳根。耳根能聞聲。香能造地。地多香故。地成鼻。鼻能取香故。味造水。水多味。水能成舌。舌能嘗味。觸能造風。故風能成身。身能覺觸。五塵共生五大。五大共成五作業根。五作業根。肉舌手足大便小便及心平等根。我若受用外境。即從前生後。我若不受用外境。即從後却入冥性。四句分別。一有能變化。即名冥諦。二有從他變。即十一根。三有能變化亦從他變即覺。五遺量五大。四不能變化。不從他變。即神我是。造二十五諦論了作大石。方圓如一張床。告門人曰。有人問汝二十五諦。不得答者。即書問石上。後至天親菩薩弟子。陳那菩薩。即 問。汝所立我。為作者為受者。 答言受者。又 問。為常為無常。即欲言常。不答受境。若言無常。我義不成。 答言。常比量故。破汝我義是有法應無常。(宗法)因云。以受外境故。同喻云。如受蘊。住主數日。答義不得。石即流汗震吼破散。(已上)成劫之末。有外道出。名吠世史迹奢薩[A10]怛羅。舊云[A11]衛世師。此云勝論。即造六句論。勝前數論。或勝人故名勝論。亦名唱路迦。此云𩿨鶹。舊云憂樓迦訛也。謂身形醜惡。驚他產婦死。因此晝藏夜出求食於場糠中。因人云食米齋仙人。造六句論。一梵云陀羅標。此云主諦。即實句義。以九法為體。地。水。火。風。空。時。方。我。及意。是常。世界成即聚不增。壞即散為極微故不減。與二十四法。為所依。二梵云求那。此云依諦。是德句義。以二十四法為體。頌曰。色味香觸與數量。一異合離彼此覺。苦樂欲嗔勤(【考】勤一作動)勇重。海洞行法及作聲。此別配前九法。六句論說。三梵云羯磨。此云即作諦。是業句義。五法為體。取捨屈伸行。離實德外。別有五法。令實德作業。四梵云三摩若。此云總相諦。是大有句義。十句論名總同句義。即前實德業。不能自有。由別有一大有有之。五梵云毗尸沙諦。此云別相諦。是同異句義。十句論名俱句分別句。離實德業。外有別自性。人與人同。別有同法。令同人與畜異。別有異法。令異實德業三。各有總別之同異。六梵云三摩夜諦。此云無障礙諦。是和合句義。能令實等不相離。或此論如父母令能生其子。地水和合。能生萬物。造六句論成要。得一人傳受。須具七德。一生中同。二上種姓。三寂滅因。四身相同。五聰明辨捷。六性行柔和。七具大悲心。後劫減位。波羅底斯國。有波羅門。名摩納婆。此云儒童。儒童有子。名般遮尸奇。此云五頂。頭有五角。髮有五旋。七德雖具。根熟稍遲。為染妻妃。卒難化導。後同遊戲。與妻競花。由此相厭。即却念言。性目仙人在於何處。仙人得通。應時而至。迎至住處。為說六句論矣。後末代十八部中上首。名戰米建底。此云慧月。造十句論。開同異句為二。更加有能無能俱分三句也。(已上俱舍抄也。慧月十句者。一實句。二總句。三業句。四大有句。五俱句。六分別句。七有能句。八無能句。九俱分句。十無說句也。)總外道有本源之三師。支流之六師。本源之三師者。一迦毗羅。(計因中有果)二漚樓僧伽。(計因中無果)三勒沙婆。(計因中亦有果亦無果。)支流六師各有三種法。一富蘭那迦葉。(計不生不滅。持三種法。一得一切智法。解心明利。通一切法。名一切智外道。二得神通法。發得五通。停恆河在耳。名神通外通。三得韋陀法。世間文字等。悉能解知者。名韋陀外道。)二末伽梨拘賒梨子(計眾生之苦樂。無有因緣。自然而爾三種法如前。)三刪闍夜毗羅胝子。(計眾生時熟得道。必經劫數。任運自盡苦際。三種法如前。)四阿耆多翅金銀婆羅。(計非因。三種法如前。)五迦羅鳩駄迦旃延。(計諸法亦有亦無。三種法如前。)六尼犍陀若提子。(計業所作定不可改。三種法如前。)釋摩迦衍論鈔。(慈行)云。四宗外道者。一數論師。執有性與諸法一。(即當有句。)二勝論師。孰有等性。與諸法不一。(當非有句。)三無慚外道。執有等性。與諸法亦一亦異。四邪命外道。執有等性。與諸法非一非異。(已上取意引廣百論。) ᅟᅟ==[A10] 怛【CB】,恆【補編】(cf. B32n0185_p0596b22; X53n0839_p0127b12)== ᅟᅟ==[A11] 衛【CB】,衍【補編】(cf. X42n0733_p0223a14)== 問。外道所期極果何。 答。祕藏寶鑰云。上生非想。下住仙宮。身量四萬由旬。壽命八萬劫。厭下界如瘡瘀。見人間如蜉蝣。光明蔽日月。福報超輪王。(已上) 問。以何行相。得此報。 答。寶鑰云。諸外道等。亦立三寶三學等名。梵天等為覺寶。四吠陀論等為法寶。傳授修行者。為僧寶。十善等為戒。四禪那即定。此定由六行而得。 問。諸外道。同修三學。生彼二界。證空三昧。言亡慮絕。何由不得斷煩惱。證涅槃。 答。觀著二邊。定帶二見故。 問。同觀非有非無。何墮二邊二見乎。 繫屬他主。不知因緣中道故。 因緣中道其意云何。 觀因緣有故。不墮斷邊。觀自性空故。不墮常見。觀有空即法界。則得中道正觀。由此中道正觀故。早得涅槃。外道邪見人。不知此義。是故不得真圓寂。 (已上)此等外道無始時。相承佛法。違失佛法之本旨故。見解僻見故。非因計因執天等。震旦興法者。弘決引清淨法行經云。月光菩薩。彼稱顏回。(孔子弟子)光淨菩薩稱仲尼。(孔子)迦葉菩薩。彼稱老子。(已上)法苑珠林云。周時老子者。姓季名耳。字伯陽。其母感大流星而有懷。經八十一歲乃生。生時割其母左腋出。出而白首故。謂之老子。(已上)老子經云。虛無自然道。吾不知其名故。字之曰道。(乃至)一氣道者。萬物之奧。(奧藏也。道為萬物之藏。無所不容。)玄德深矣遠矣。(玄德之人。深不可測。遠不可極妙已上。)周易鉤命訣云。天地未分之前。謂之一氣。於中轉有五運。(運謂運數。謂時改易。取易義。)謂太易。太初。大始。大素。大極。氣象未分。謂之太易。(此是一氣正取最初極本)元氣始萠。謂之太初。氣形之端。謂之太始。氣形變有質。謂之太素。質形已具。謂之太極。轉變五故名五運。(從太易轉成四。燄本五運。已上。)纂要云。五氣運通為天地之二靈。天地形別謂之二儀。(已上)圓覺鈔。引周易云。天是定體之名。乾是體用之稱。(即體之用)天以乾為用。故運行不息。應化無窮。此天之自然之理。故聖人當法此自然。而施人事。亦當應物成務。云為不[A12]已。終日乾乾。無時懈怠。是以因天象。以教人事矣。文言云。(孔子周易末)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已上)乾有四德。謂元亨利貞也。文言云。元者善之長也。莊子云。天之元德。始生萬物。善之大者。莫大施生。如父母之恩最重。良由能生此身故。故辜其恩不報者。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若報者。孝順之福亦世大。故古來至孝。皆德感天動地。即知。能生人命。世之上上善故。佛教云。造千箇佛圖。不如活一人命。然萬物雖各有所生之處。展轉推窮。至於最初。是乾陽為始生之本故。乾於此得名為元。即知。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天能通暢萬物。使之會聚。故云爾也。利者善之和也。天能利益庶品。各得其宜而和同也。貞者事之幹也。天能以中正之氣。成就萬物。各得幹濟。莊氏之意。以是四句明天德。元是物始。於時配春。亨是通暢於時配夏。利為和義。於時配秋。秋既物成。各合其宜。貞為幹濟。於時配冬。物成收藏。事皆幹了。於五行之氣。唯少於土。土則王四氣。四氣運行。非土不載故也。四氣即四時矣。(已上)人叶此四德。儀正為德。又云。君子行此四德者。元仁。亨禮。利義。貞信。為四德不論智者。行此四事。竝須智故。(乾者[A13]總也。元亨等別也。)次坤德者。正具元亨利之德。兼具貞之德也。繫辭云。乾知太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天地之道。不為而善始。不勞而善成。故曰易簡。)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順萬物之情。故曰有親。親通天下之志。故曰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有易簡之德。則能成可久可大之功。)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天地易簡。萬物各載其形。聖人不為群方。各遂其業。德業既成。則入於形器。故以賢人目其德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莫不由易簡。而各得順其分位也。已上 圓覺經鈔。)孔子自然道。注千字文云。有人問顏回曰。汝之夫子道德多少如何也。 ᅟᅟ==[A12] 已【CB】,巳【補編】== ᅟᅟ==[A13] 總【CB】,▆【補編】== 回答。我夫子道德。如人湯於大海飲水。水足而去。亦不可測量海水深淺。升斗多少之數。我量夫子道藝亦然。(已上)又云。人須恆懼五常。在天為五星。在地為五嶽。在人為五常也。五星者東方[A14]歲星。南方熒惑星。西方太白星。北方辰星。中央鎮[A15]星。此為五星。在地為五嶽者。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此為五嶽。在人為五常者。仁義禮智信是也。 ᅟᅟ==[A14] 歲【CB】,才【補編】(cf. T35n1732_p0060b02; X37n0661_p0258a23; T85n2899_p1427c25)== ᅟᅟ==[A15] 星【CB】,西【補編】(cf. T35n1732_p0060b03 ; X37n0661_p0258a24; T85n2899_p1427c26)== 問曰。何名為仁。 答。好生惡殺名仁。敵而無怨名義。敬上愛下名禮。怨親平等。善惡俱齊名智。言無反覆名信。能行此者至立道。(已上)次道士法者。 雖周易。人異作法異也。法違宗。人術作為先。周易意。乾者卦之名。其卦者![[B32p0598_01.gif|300]] 。繫辭云。乾知太始。坤作成物。(已上)周易辭云。卦者掛也。言懸掛物。以示於人。故謂之卦。但二畫之體。雖象陰陽之氣。未成萬物之象。不得成卦。必三畫。以象三才。寫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象。方謂之卦。故繫辭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是也。但初有三畫。於萬物變通未畫故。更有之而有備萬物之形象。窮天地之能事故。六畫成卦。([A16]已上)此封一長為陽畫。二短為陰畫也。纂要云。陽氣輕清上浮為天。陰氣重濁下凝為地。融和之氣為人。謂之三才。人者盤古君。龍首人身。呼為風雨。吠為雷電。開眼明。閉眼夜。死後有開闢。左目為日。右目為月。毛髮為草木。骨節為山林。小腸為江。大腸為海。血為灌瀆。(已上取意)此宗盤古王為根本。而思量諸法。思度天下。以八卦與算術。正計日月星宿。新定天下之吉凶。現十八變等。纂要云。天地元氣之所生也。天謂之乾。地謂之坤。天圓而色玄。地方而色黃也。(已上)元氣成天地。天地云二儀。以天地人云三才。地盤古君。 ᅟᅟ==[A16] 已【CB】,巳【補編】== ○混天圖云。首君盤古。(治天下九萬八千年。)天皇氏(十二頭。兄弟十二人。治天一萬八千歲。)地皇氏。(十一頭。兄弟十一人。治天五萬四千歲。)人皇氏。(九頭。兄弟九人。治天四萬五千六百歲。)五龍氏。(兄弟五人。此一人。異本凡合九百三十七萬三千六百歲。 私云。[A17]已下少少加別書。)攝提氏。(治天六十四萬九千五百歲。)合熊氏。(治天六萬三千歲。)連遙氏。(治天三萬三千歲。)敘命氏。(治天四萬歲。)有巢氏。(治天百餘歲。)燧人氏。(治天三萬六千歲。)伏羲氏。女媧乃至帝堯。(已上女媧氏下有十四帝。謂女媧氏。共工氏。大庭氏。栢星氏。中央氏。粟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沌氏。[A18]昊英氏。[A19]朱襄氏。葛天氏。無懷氏。此十四皆襲伏羲名。異書葛天氏次加陰康氏為十五帝。)曆代互見圖曰(皇宋馬仲虎作大國王代記。至皇宋末此書略抄也)大昊伏羲氏(風註。木德。都大昊之墟。亦曰包羲 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於是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教民為網罟。以佃以教教民。在位百一十年。)炎帝神農氏。(姜姓。火德都魯。始教民播種五穀。後斷木為相操木為耒。以教天下。日中為市。在位百四十年。臨魅承明直釐哀倫共八代。合五百二十年。末代侵淩諸侯。諸侯咸歸於軒轅。)黃帝有熊氏。(公孫姓。名軒轅士總。都軒轅之丘。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㓵木為舟。剡木為楫。服牛乘馬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斷木為杵。掘地為臼。弦木為弧。剡木。為矢。以威天下。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在位一百年。)少昊金天氏。(名摰字青陽。黃帝之子。金德。都曲阜。鳳凰適 故起於官為鳥官。在位八十四年。)顓頊高陽氏。(姬姓。黃帝孫。水德都帝丘養材以任地。轂時以象天。在位七十八年。)帝嚳高辛氏。(黃帝曾孫。木。都毫。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旋利物。聰明順天之義。仁而威天下。服曆日月迎送。明鬼神敬事。在位七十一年。)帝堯陶唐氏。(伊祁姓名放勛。帝嚳之子。火德。都平陽。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富而不驕。貴而能降。伯夷典禮。夔龍典樂。舜時有仕趍視四時。天下服其言。在位九十八年。起甲辰止辛也。)帝舜有虞氏。(姚姓。名重花。顓頊五代孫。瞽叟之子。母曰握登。見大蛇感生舜。土德。都蒲坂。幸友聞於四方。受天命。依于二女。命二十二臣。率堯舊職巡守四海。五載一始。在位五十年。舜生三十。徵庸三十。在位起戌申止丁酉。有試三十。攝位三十八年。服喪三年。其一在三十年之數。為天子五十年。凡壽百十二歲。) ᅟᅟ==[A17] 已【CB】,巳【補編】== ᅟᅟ==[A18] 昊【CB】,旻【補編】== ᅟᅟ==[A19] 朱襄【CB】,生▆【補編】== ○十四代。(此下。平出正統天子。下處諸侯。或同位國王。) ○夏代。(起戊戌。止[A20]己酉。)都平陽。以建寅月。為歲首。 ᅟᅟ==[A20] 己【CB】,巳【補編】== 帝禹。(姒姓 名文命。金德。在位十五年。)帝仲康。(在位三年。)帝相。(為羿所逐。羿自立二年。復為寒浞所殺。浞立十年。少康殺之。共四十年。)少康。(在位四十九年。)帝槐。(在位十六年。)帝芒。(在位八年。)帝泄。(在位六十年。)不降。(在位六十三年。)帝扃(在位十年。)帝厪(在位七年。)孔甲。(在位三十一年。)帝臯(在位十一年。)帝發。(在位十年。)履癸。(號曰桀。成湯放于南巢。夏氏遂滅。在位五十二年。)右十四主。合四百三十二年。而天下歸商。 ○商初云殷。(起庚戌。止戊寅。)都毫。以建丑為歲首。 帝成湯。(子姓。水德。在位十三年。)外丙。(在位二年。)仲壬。(在位四年。)大甲。(又曰太宗。在位三十三年。)沃丁。(在位三十三年。)大庚。(在位二十五年。)小甲。(十七年。)雍已。(十二年。)大戊。(又曰中宗。毫在祥柔轂。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帝修德。祥桑枯。在位十七年。)仲丁。(一年。)外壬。(十五年。)河亶甲。(九年。)祖乙。(十九年。)祖帝。(十六年。)沃甲。(二十五年。)祖丁。(二十三年。)南庚。(二十九年。)陽甲。(十七年。)盤庚。(改殷曰商。在位十八年。)小辛。(二十一年。)小乙。(二十年。)武丁。(又曰高宗。夜夢得聖人。名曰說。於傅岩之中。以為相。五十九年。)祖庚。(七年。)祖甲。(十六年。)廩辛。(六年。)庚丁。(二十一年。)武乙。(四年。)太丁。(三年。)乙。(三十七年。)辛。(帝乙小子也。乙長子曰微子啟。以母賤不得嗣也。正后子謂紂帝。在位三十三年。狎侮五常。武王伐之。) 右商三十主。合六百二十九年。而天下歸周。 ○周代。(起己卯。終乙巳。)都鎬。建子月為年首。(從武王。至幽王。居西周。從平王至定王。居東周。考王以下。復號西周。) 武王發。(姬姓。木德。伐紂後革商受命。偃武修文。歸馬于花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弗服。私云[A21]諡父昌曰文王也。在位六年。)成王誦。(四十七年。)康王釗。(二十六年。)照王瑕。(四十二年。)穆王滿。(五十五年。)共王緊尼。(十二年。)懿王[革*喜]。(二十五年。)孝王辟方。(十五年。)夷王爕。(十六年。)厲王胡。(好利暴虐。國人畔襲王。王出命於彝召穆二公。行政。號曰共和王。死於彝。在年三十七年。)共和。(召公。私云攝政十四年。)宣王靜。(召穆二公輔之。四十六年。)幽王宮涅。(娶申女。為后。又得褒姒生伯服。犬戎攻王遂殺。十一年。)平王宜臼。(五十一年。)桓王林。(二十三年。)莊王佗。(十五年。)僖王胡齋。(五年。)惠王閬。(二十五年。)襄王郑。(二十三年。十六年晉文公重耳立。)項王臣。(六年。)𭅖王班。(六年。)定王瑜。(二十一年。)簡王夷。(十四年。)靈王泄心。(簡王之子。生髭二十一年。)景王貴。(二十五年。)敬王丐。(四十三年也。二十九年魯西狩獲麟。春秋於此終。)元王仁。(八年。)貞定王介。(二十八年。)考王嵬。(在位十五年 初貞定王。立長子去疾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襲殺哀王自立。是為思王思王立五月。其弟嵬殺思王自立。是考王也。) ᅟᅟ==[A21] 諡【CB】,謚【補編】== 右周并哀思。共三十六主。合八百六十七年。而天下併於秦。 ○十二諸侯 ▲魯周公旦。(姬姓。武王弟。起己卯止辛亥。周公不就魯。伯禽代就。武王元年封旦。伯禽七世至獻公。年不可考。獻公子直公。)直公。孝公。惠公。隱公。桓公。莊公。閔公。釐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西狩獲麟。孔子卒。當惠敬王四十一年也)元公。穆公。共公。康公。景公。平公。緍公。項公。(當周赧王為家人。魯祀遂絕。楚考烈王滅。)右卅四君。八百七十二年。楚考烈王滅之。 ▲齊太公。(東海上人也。本姓姜氏。後曰呂。武王元年封齊。起己卯終壬寅。自太公七世至獻公。獻公子武公也。不勘本紀故不載。)武公。厲公。文公。成公。莊公。僖公。襄公。齊君。桓公。公子。孝公。昭公。懿公。惠公。項公。靈公。莊公。景公。晏孺子。悼公。簡公。平公。宣公。康公。 右卅一君。合七百四十四年。齊田氏滅之。 ▲晉唐叔虞。(姬姓。武王子。成王弟也。武王崩。成王立。封弟虞於叔唐。是成王元年也。起乙酉終乙[A22]巳。自叔五世而至厲侯。厲侯子靖侯。)靖侯。僖侯。獻侯。穆侯。殤侯。文侯。昭侯。孝侯。鄂侯。小子侯。晉侯。武侯。獻侯。惠侯。懷公。文公。襄公。靈公。成公。景公。厲公。悼公。平公。昭公。項公。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孝公。靖公。 右三十八君。合七百四十一年。而韓趙魏共滅之。 ᅟᅟ==[A22] 巳【CB】,己【補編】== ▲秦非子。(嬴姓。非子好馬。及善養。問孝王召使主馬。孝王分土為附庸。後曰秦嬴。秦嬴三世至公伯。年不可考。公伯之子秦仲也。)秦仲。莊公。襄公。文公。寧公。出公。武公。德公。宣公。成公。穆公。康公。共公。桓公。景公。哀公。惠公悼公。厲共公。躁公。懷公。靈公。簡公。惠公。出公。獻公。孝公。 右三十君。合五百六十三年。事入戰國。 ▲楚熊繹。(芋姓。周成王時。舉文武勞故封楚。成王元年。起乙酉終[A23]己卯。自繹九世至熊延年不可考。延之子熊勇也。)熊勇。熊嚴。熊霜。熊徇。熊鄂。若敖。霄敖。蚡冐。武王。文王。杜敖。成王。穆王。莊王。共王。康王。陜敖。靈王。平王。昭王。惠王。簡王。聲王。右三十二君。合七百十五年入戰國。 ᅟᅟ==[A23] 己【CB】,巳【補編】== ▲宋微子。(子姓。封之庶兄也。周成王。乃命微子開。代商後奉其先祠。起乙酉終乙亥。此國七世而厲公之子僖公也。)僖公。惠公。戴公。武公。宣公。穆公。殤公。莊公。閔公。新君。桓公。襄公。成公。昭公。(杵舊。)文公。共公。平公。元公。景公。昭公。(特。)悼公。休公。辟公。宋公 右三十二君。合八百三十一年。齊楚魏共滅之。而三分其地。 ▲衛康叔。(姬姓。周武王討紂。封紂子武庚。奉其先祠。武王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二相與武庚欲攻成。周公旦冢宰令殺武庚。殺管叔于商。囚蔡郭鄰。衛國封庚叔。成王元年封。起乙酉終壬辰。此間八世頃侯。頃侯之子僖侯也。)僖侯。武公。莊公。楊桓公。衛君。(州吁。)宣公。惠公。衛君(黔年。)懿公。戴公。文公。成公。穆公。定公。獻公。殤公。襄公。靈公。出公莊公。(荊聵)衛君。(起。)悼公。敬公。昭公。懷公。慎公。聲公。成侯。平侯。嗣君。懷君。元君。衛君。(角) 右四十一君。合九百八年。而秦二世滅之。 ▲陳胡公。(媯姓虞舜之後也。昔舜為庶人時。妻堯二女居媯汭。後以為姓桀崩。商均為封國夏時。或失。或續。周武封求桀後。紂之陳奉帝桀。起[A24]己卯終癸亥。此間五世慎公。慎公之子幽公。也。)幽公。僖公。武公。夷公。平公。文公。桓公。厲公。利公。莊公。宣公。穆公。共公。靈公。成公。哀公。惠公。懷公。閔公。 右二十四君合六百四十五年而楚惠王滅之 ᅟᅟ==[A24] 己【CB】,巳【補編】== ▲蔡叔度。(姬姓。武王弟。殺武庚與管叔。遷癸叔郭鄰。叔郭鄰而死。其子曰胡。馴善周公聞為魯鄉士成王復封蔡。起己卯終甲午。此間五世而厲侯。厲侯次武侯也。)武侯。夷侯。僖侯。共侯。戴侯。宣侯。桓[A25]侯。哀侯。穆侯。莊侯。文侯。景侯。靈侯。平侯。悼侯。昭侯。成侯。聲侯。元侯。齊侯。 右二十五君合六百七十六年而楚惠王滅之 ᅟᅟ==[A25] 侯【CB】,俣【補編】== ▲曹叔振鐸。(姬姓。武王弟。武王克紂封曹。武王元年立。起[A26]己卯終甲寅。此間五世而孝伯。孝伯之子夷伯也。)夷伯。幽伯。戴伯。惠伯。穆公。桓公。莊公。僖公。昭公。共公。文公。宣公。成公。武公。平公。悼公。聲公。隱公。靖公。曹伯。 右二十五君。合六百三十六年。而宋景公。滅之。 ᅟᅟ==[A26] 己【CB】,巳【補編】== ▲鄭桓公。(姬姓。周厲王少子。宣王廿二年封之。起二未終丙午。)武公。莊公。昭公。厲公。子亹。鄭子。文公。穆公。靈公。襄公。悼公。成公。僖公。簡公。定公。獻公。聲公。哀公。共公。函公。繻公。康公。 右廿三君。合四百三十一年。韓哀侯滅之 ▲燕召公。(姬姓。周武王滅紂封之。成王時為三公。鄉邑有棠樹其下侯伯庶人無失職。後人思召公。不敢伐甘棠。遂歌之。起[A27]己卯終戌午。此間九世。而惠侯也。)惠侯。僖侯。項侯。哀侯。鄭侯。穆侯。宣侯。桓侯。莊公。襄公。桓公。宣公。昭公。武公。文公。懿公。惠公。悼公。共公。平公。簡公。獻公。孝公。成公。閔公。僖公。桓公。文公。 右三十七君。合七百九十年。事入戰國。 ᅟᅟ==[A27] 己【CB】,巳【補編】== ▲吳周章。(姬姓。仲雍四代孫也。大伯弟也。武王討紂後。求大伯仲雍之後。得周章。時君吳。因封之。起己卯終戊辰。此間十三世。而去齊 去齊之子壽夢也。)王(壽夢。)王(諸樊)王(餘奈)王(僚)王(闔庐。)王(夫差。) 右二十君。六百五十年。越王勾踐滅之。(是十二侯外也。) ○七國 ▲秦惠文王。(孝公之子。以周顯王卅二年立。至顯王四十四年初稱王。起甲申終甲寅。)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 右五君合。九十一年。事入始皇紀。 ▲魏文侯。(畢姓。武舉封畢公高於畢。其後絕。或在夷狄。其苗裔畢萬事晉獻公。獻公 伐魏封萬。次桓侯。文侯。武侯。)武侯。惠王。襄王。昭王。安僖王。景閔五。王假。 右八君。合二百七十九年當秦始皇二十二年。始皇滅之。 ▲趙烈侯。(周穆王。賜遺父趙城。由此為趙氏韓康子魏相子共滅智伯分其地。後烈侯為諸侯。起戊寅終己卯。周顯王四十六年。諸侯皆稱王也。)武侯。敬侯。成侯。肅侯。武靈王。惠文王。孝威王。悼襄王。幽穆王。代王。 右十一君合百八十二年。當秦始皇。始皇滅之。 ▲韓景侯。(韓氏事普封韓。遂康子與趙襄子魏桓子共伐智伯。分其地後為諸侯。起戊寅終辛未。)烈侯。文侯。哀侯。懿侯。昭侯。宣惠王。襄王。僖王。桓惠王。王安。 右十一君。合百七十四年。秦始皇滅之。 ▲齊太公和。(相齊宣公。及康公立淫酒太公遷康海上。周安十六年許之。為諸侯。起乙未終庚辰。)桓公。威王。宣王。閔王。襄王。王建。 右七君。合百六十六年。始皇滅之。 ▲楚悼王。(聲王之子。周安王元年立。起庚辰終戌寅。)肅王。宣王。威王。懷王。項襄王。考烈王。幽王。 右九君。合百七年。始皇滅之。 ▲燕易王。(文公之子。周顯王時立。起己丑終己卯。)王噲。昭王。惠王。武成王。孝王。王喜。 右七君。合百十一年。始皇滅之。 ○秦始皇。(水德。都雍莊。襄之子。以十月為正在位三十七年。起乙卯終甲午。)二世皇帝(丞相趙高以天下盜往織。恐二世誅[A28]己。乃弒帝於望夷宮。在位三年也。)子嬰。(二世之兄之扶蘇之子。趙高立之。沛公入武關。子嬰奉天子符靈降沛公。在位四十六日。居月餘 頃籍殺之。) 右三主。合四十年。天下歸于漢 ᅟᅟ==[A28] 己【CB】,巳【補編】== ○西漢高祖。(劉姓。火德。沛豐邑中陽里人。都長安。以亥月為正。滅西楚頃籍燕王。天下歸于漢在位十二年 起乙未終戊辰。)惠帝。(在位七年。)高后。(呂姓。惠帝后。無子。取後宮美人子。名之為太子。及惠帝崩太子立。年幼太后臨制。少帝自知非皇后子。出怨言后幽。在位八年。)太宗文帝。(高祖次子。在位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世宗武帝。(始建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符。元鼎。元封。大初天漢。大始征和後元通五十四年。)昭帝(始元。元鳳。元平。通十三年。)昌邑王。(即位二十七日密光廢。)中宗宣帝。(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通二十五年。)元帝。(初元。永光。建昭。通十六年)成帝。(建始。河平。陽朔。鴻嘉元始。元延。綏和通二十六年。)哀帝。(建平。元壽。通六年。)平帝。(元始五年。)孺子嬰。(王莽討平帝。立嬰莽稱假皇帝。莽建國以嬰為定安公。居攝初始通三年。) 右十四主。合二百十四年。 ▲新室王莽。(元城人。成帝舅。王曼之子。初封新都侯。後進封安漢公。建國。天鳳地皇。是年更始立稱王。通十五年也。起[A29]己巳終癸未。) ᅟᅟ==[A29] 己【CB】,巳【補編】== ▲更始玄。(字聖公。景帝七代孫。王莽未起兵於宛。諸將貪懦而立之。遷都長安。起莽末終光武初。在位三年 起癸未終乙酉。) ▲劉盆子。(莽末樊宗起兵於莒。密州皆朱其眉。謂之赤眉兵。以盆子為天子。至光武建武三年降。在位六年。起癸未終丁亥。) ○東漢光武帝。(字文叔。長沙帝王六代孫。都洛陽。梁王永。盧芳。公孫述。淮南王李憲。彭龍。張步。皆稱王。建武三十一年。中元二。通三十三年。起乙酉終己亥。)顯宗明帝。(永平十八年。)肅宗宣帝。(建初八元和三。帝和二。通十三年。)和帝。(永元十六。元興一。通十七年。)殤帝。(延平一。)安帝。(永初七。元初六。永寧一。建光一。延光四。通十九年。)北鄉侯。(濟北王子。安帝南巡崩於南陽。后立為帝。在位二百七十二日。)順帝。(永建六。陽嘉四。永和六。漢安一。建康一。通十九年。)沖帝。(永嘉一)質帝。(本初一。)桓帝。(建和三。和平一。元嘉二。永興二。永嘉三。延喜九。永康一。通二十一年。)靈帝。(建寧四。嘉平六。光和六。中平六。通二十一年。)獻帝。(初平四。興平二。建安二十四。通三十年。)右十四主。合百九十五年。而禪于魏。天下三分。 ○三國。(私云。魏蜀吳[A30]皆正帝。而如[A31]鼎足。蜀吳非覆王。但非南朝列。故不平出也。) ᅟᅟ==[A30] 皆【CB】,▆【補編】== ᅟᅟ==[A31] 鼎【CB】,▆【補編】== ○魏高祖文帝。(曹姓。漢丞相參之後。受禪都鄴。在位七年。起庚子終甲申。黃初七年。)烈祖明帝。(在位十三。太和六。青龍四。景初三。)厲王。(在位十四年。正始九。嘉平五)高貴鄉王。(在位六年。正元二。甘露四)元帝。(景元四。咸熙一。在位五年。) 右五主。合四十五年。而禪位于晉。 ▲蜀昭烈帝。(都成都。起辛丑終癸未。帝武二。在位二年。)安樂惠帝。(建興十五。延熙二十。景耀五。炎興一。在位四十一。) 右二主。合四十三年。而降於魏。 ▲吳太祖權。(孫姓都武昌。太祖元年。黃武七。黃龍三。嘉禾六。赤烏十三。太元一。起辛丑終庚子在位三十一年。)候官侯。(建興二。五鳳一。太平二。在位六。)景帝。(永安六。在位六。)歸命侯。(元興一。甘露一。寶鼎三。建衡三。鳳凰三。天冊一。天璽一。天紀四。在位十七。) 右四主。合六十年。而降於晉。 ○西晉世祖武帝。(同馬姓。文帝之子。受魏禪都洛陽。起乙酉終丙子。泰始十。威寧五。太康十。在位二十五。)惠帝。(在位十七年太熙一。元康改永平元。永康一。永寧一。永興二。光熙二。)懷帝。(永嘉六。在位六。)愍帝(建興四。在位四。) 右四主。合五十二年。而中宗即位於建康。(號曰東晉。) ○東晉中宗元帝。(在位六。建武一。大興四。永昌一。起丁丑終乙未。)蕭宗明帝。(太寧三。)顯宗成帝。(咸和九。威康入。在位十七。)康帝。(建元二。)穆帝。(永和十二。升平五。在位十八。)哀帝。(隆和一。興寧三。在位三。)海西公。(太和五。)簡文帝(威安二。)武帝。(寧康三。大元二十一。在位二十四年。)安帝。(隆安五。元興三。義熙十四。在位二十二年。)恭帝。(元熙一。) 右十一主。合百三年。而禪位于宋。 ○晉宋僭偽十六國。(僭者不受禪。諸侯自稱王也。亦云僭偽。) ▲前凉張。(據涼州。寔建興茂。駁重化。祚和平。玄觀建興。天錫右八主。總七十四年。前秦符堅滅之。起癸亥終丙子。) ▲蜀李特。(據成都號成。至壽改為漢。建初。雄建興。晏平。玉衡。期玉恒。壽漢興。勢大和右五主四十五年。晉遺恒沮滅之。起癸亥終丁未。) ▲前燕慕容。(據鄴。既雋。元璽。光壽。暐建熙。右四主。總六十八年。前秦符堅滅之。起癸亥終庚午) ▲漢劉淵。(據平陽。元熙永鳳河瑞。聽光興 嘉平。建元。麟嘉。曜光初 右三主。總二十六年。後趙石勒滅之勒起甲子終己丑。) ▲後趙石勒。(據襄國。太和。弘延凞。虎建武。太寧。世鑒。祇永寧 右六主摠三十三年。魏冉閔滅之。起己卯終辛亥。) ▲魏冉閔。(不在十六國數。後趙石虎養孫。曾姓也。石氏殺石鑒。而僭位稱魏。永興。前燕慕容雋滅之。在位三年。起庚戌終壬子。) ▲前秦符洪。(據長安。徤皇始。生壽光。堅永興。甘露。建元。丕大安。登太初。崇延初右。七主。摠四十九年。後秦姚興滅之。起庚戌終甲午。) ▲後秦姚萇。(據長安。白雀。建初。興皇初。弘始。泓永和。右三主。總三十四年。晉遣劉裕滅之。起甲申終丁巳。) ▲西秦乞伏。(據[A32]金城。建義。乾師太初。更始。熾盤。永康。建弘。摹〔【考】摹恐暮歟〕末永弘。右四主總主十七年。大夏赫連定滅之。起乙酉終辛未。) ᅟᅟ==[A32] 金【CB】,▆【補編】== ▲後凉呂光。(據姑臧。大〔【考】大恐天歟〕安。嘉麟。龍飛。纂咸寧。隆神鼎。古三主總十八年。後秦姚興滅之。起丙戎終癸卯。) ▲後燕慕容垂。(據中山。建興。寶永康。盛建平。長樂。熙光始。高雲正始右五主總二十六年。馬跋滅之。起癸未終戊申。) ▲南凉禿髮。(據廣武。大初利。東▆建和。傳▆▆弘昌。嘉平。右三主。總十八年。西秦乞伏熾盤滅之。起丁酉終甲寅。) ▲北凉叚業。(據張掖。神璽。天璽沮渠蒙遜胡人改元永安。太始。承玄。義和。牧犍永和。右三主總四十三年。後魏世祖滅之。起丁酉終己卯。) ▲南燕慕容。(據廣固。建平。起太上。右二主。總十二年晉劉褣滅之。起戊戌終庚戌。) ▲西凉李暠。(據姑臧。建初。歆嘉興。向永建興起庚子終辛酉。右三主。摠二十二年。北凉沮渠蒙遜滅之。) ▲大夏赫連。(據方纘萬城。龍昇。鳳翔。昌武 真興 昌承光。定勝光。右三主總二十五年。後魏世滅之。起丁未終辛未。) ▲北燕憑跋。(據昌黎。今高麗。太平。弘太興。右二主總二十八年。後魏世祖滅之。起己酉終丙子。) ○南朝四代 ○宋。(亦號劉宋。)武帝裕。(劉姓。受晉禪都建康。永初三。在位三年。起庚申終戊午。)營陽王。(景平一。)文帝太祖。(元嘉三十年。)孝武帝世祖。(孝建三。大明三。)前廢帝。(景和三。先為永光。後改景和。)明帝。(泰始七。泰豫一。在位八年。)蒼梧王。(元徽四。)順帝。(昇明三。)右八主。合五十八年。而禪位于齊。 ○齊高帝道成。(蕭姓。受宋禪都建康。建元四。起[A33]己未終辛巳在位四年。) ᅟᅟ==[A33] 己【CB】,巳【補編】== 武帝。(永明十一。)鬱林王。(隆昌元。永明內。別非年數也。)海陵王。(延興元。亦永明內也。)明帝。(建武四。永泰一。)東昏侯。(永元二。)和帝。(中興一。)右七主。合二十三年。而禪位于梁。 ○梁武帝。(蕭姓。與齊同出。受齊禪都建康。天監十八。普通七。大通二。中大通六。大同十一。中大同一。大清三。在位四十八年。起壬午終丙子。私云有說曰。曰。深愛佛法。捨身成大同寺奴。)簡文帝。(大寶二。)元帝。(承聖三。)敬帝。(紹泰一。太平一。) 右四主。合五十五年。而禪位于陳。 ○陳武帝。(陳姓受梁禪。都建康。永定三。起丁丑終[A34]己酉。)文帝。(天嘉六。天康一。在位七年。)臨海王。(文帝之子。在位二年。太后。廢之。光大二。)宣帝。(太建十四。)後王。(至德四。禎明三。在位七年。) 右五主。合三十三年。而為隋所滅。 ᅟᅟ==[A34] 己【CB】,巳【補編】== ○北朝六代 ▲後魏道武帝。(拓跋氏。水德。都平城。在位二十三年。登國十 皇始二。天興六。天賜五 起丙戌終甲寅。)明元帝。(永興五。[A35]神瑞二。泰常八。在位十五年。)太武帝。(始光四。神嘉四。延和三 大延五。太平真君十一。正平二。在位二十八。)文成帝。(在位十四。興安二。興光一。大安五。初平六。)獻文帝。(在位二。天安一。東興一。)孝文帝。(延興五。承明一。太和二十三。在位二十九。)宣武帝。(在位十六。景明四。正始四。永平四。延昌四。)孝明帝。(熙平二。神龜二。正光五。孝昌三 在位十二)孝莊帝。(永安二。)東海王。(建明一。)安定王。(中興一。)孝武帝。(永熙三。) 右十二主。合百四十九年。而分為東西魏。 ᅟᅟ==[A35] 神瑞【CB】,▆▆【補編】== ▲東魏孝靜帝。(清河王之子。據洛城。後遷鄴。在位十六年。孝武帝丞相。興百官立之天平四元象一。興和四。武定一) 右一主。十六年。而禪位于北齊。 ▲西魏文帝。(孝文帝之孫。孝武臣宇文泰立之。都長安。在位十七年。大統十七。起乙卯終丙子。私云 後魏孝武帝依無禮兩臣爭互立帝。為東西魏也。)廢帝欽。(在位二年。不改元。宇文泰廢之。)恭帝。(不改元在位三年。宇文泰立之)右三主。合二十二年。而禪于後周。 ▲後梁宣帝。(昭明太子第三子。都江陵。初岳陽王遂稱帝。大定七。起乙亥終丁未。)明帝。(天保二十四。)梁公。(廣運二。) 右三主。合三十二年。為隋滅。 ▲北齊文宣帝。(高姓受東魏禪都鄴。夫保十。起庚午終丁酉)廢帝殷。(改光乾明。未幾常山王廢而殺之。)孝昭帝。(皇建一。)武成帝。(大寧一。河清一。)溫公。(天統五。武平六。隆化一。)幼主。(承光一。) 右六主。合二十八年。而為後周所滅。 ▲後周孝閔帝。(宇文泰第三子也。泰姓。受西魏禪都長安。即位年崩。世宗元。起丁丑終庚子。)明帝。(不改元二年武成二)武帝。(保定五天和六。建德六。宣政一。在位十七年)宣帝。(改元大成。未幾禪位于太子)靜帝。(太象二。) 右五主。合二十四年。而禪于隋。 ○隋文帝堅。(楊姓。弘農人。受後周禪。火德。是年滅後梁與陳。天下歸一。都長安。起辛丑終戊寅。開皇二十。仁壽四。在位廿四。)煬帝。(大業十二。)恭帝。(義寧一。)越王。(皇泰一。) 右四主。合三十八年。而禪于唐。 ○唐高祖淵。(李姓。受隋禪。土德。都長安。起戊寅終丙寅。武德九。在位九。)太宗。(貞觀二十三。)高宗。(永徽六。顯慶七。龍朔三。麟德二。乾封二。總章二。威亨四。上元二。儀鳳三。調露一。永隆一。開耀一。在位三十四。)則天后曌。(高宗后。武氏。在位三十一年。光宅又云嗣聖。又云文明一。垂拱四。永昌一。天授二。又云載初。長壽二。又云如意。延載一。天冊萬歲一。又云證聖萬歲。通天一。又云萬歲登封。神功一。聖曆二。久視一。長安四。又云大足。)中宗。(在位五年。神龍二。景龍三。)睿宗。(在位二年。景雲二。先天一。重茂矯立殤帝。)玄宗。(在位四十三年。開元二十九。天寶十四年時。安祿山發兵及范陽。)肅宗。(在位十年至德二。乾元二。元年祿山陷京師。僭稱雄武皇帝。國號燕。改元聖武二年。安慶緒弒父祿山。襲偽位開元天威。史思明稱燕王。誘慶緒殺後稱應天皇帝。又史朝義殺思明偽位。又段于障據綿州反稱梁王。)代宗。(慶德二。永泰二。大曆十四。在位十七年。)德宗。(在位二十六年。建中四。典元一。貞元二十一。建中三年。朱滔稱大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侯稱趙王。李納稱齊王。四年李希烈反僭帝位國號楚改元武成。又朱泚犯奉天。稱大秦皇帝。國號秦。)順宗。(永貞一。)憲宗。(元和十五。)穆宗。(長慶四。)敬宗。(寶曆二。)文宗。(大化九。開成五。在位十四。)武宗。(在位六年。會昌六。五年惡僧尼。耗蠹天下。少留寺。僧不過三十人。餘皆歸俗。田產入官。材以葺公廨驛舍。銅像鑄錢也。)宣宗。(大中十三。)懿宗。(威通十四。)僖宗。(在位十五。乾符六。廣明一。中和四。光啟三。文德一。)昭宗。(在位十六。龍紀一。大順一一。景福二。乾寧四。光化三。天復三。天祐一)照宣帝。(不改元。只稱天祐。) 右唐竝殤帝。(睿宗之次。)共二十二主。合百八十九年禪于梁。(起戊寅終丙寅) ○五代。(又云五代橫。唐代末有異代五。合為唐代。) ○梁(太祖朱姓。受唐禪都汴。後遷洛統。開平四。乾化二。起丁卯終癸未。在位六。)庶人友珪。(太祖第二子。殺父代立。改元鳳曆。未幾末帝即位。貶為庶人。即乾化三年。)末帝瑱。(乾化第三年即位不改元又一年。真明六。龍德三。在位十一年。) 右三主。合十七年。而唐莊宗滅之。 ○唐莊宗。(本姓朱耶。起癸未終乙未。同光三。)明宗。(在位八。天成四。長興四。)閔帝。(改元應順。未幾。潞王從珂。廢帝。改元清泰。)廢帝從珂。(清泰二。) 右四主。合十三年。晉高祖滅之。 ○晉高祖。(石姓。金德。都汴。大福七。起丙申終丙午。在位七。)出帝。(在位四。稱天福一。開運三。) 右二主。合十一年。出帝北遷。而漢起于晉陽。 ○漢高祖暠。(劉姓。火德。都汴。起丁未終庚戌。在位二。初即位不改元。稱晉。高祖十二年。次年改乾祐。稱天福一。乾祐一。)隱帝。(不改元。仍稱乾祐。乾祐二。) 右二主。合四年。而歸于周。 ○周太祖威。(郭姓。受漢禪。木德。都汴。在位四。起辛亥終己未。廣順三。顯德一。)世宗。(顯德五。)恭帝。(即位百餘日。遜位于皇宋。)右三主。合九年。天下歸宋。 ○五代僭偽十國。(五代間。僭者有十國。稱王。) ▲蜀王建。(據成都。武成永平通正天漢天一衍乾德成康右二主。合三十五年。莊宗滅之。) ▲吳楊行密。(據淮南。溫。隆演。武義。浦順。義乾。真太。和天祚。右四主。四十六年。遜位於南唐。) ▲閩王審知。(據福建。延翰麟龍啟永和昶通文曦永隆延政天德右六主。合五十五年。南唐滅之。) ▲吳越錢鋹。(據兩浙寶正元瓘弘佐弘倧俶約國。右五主。合八十四年國滅。) ▲楚馬殷。(據湖南。希右。希萼。希崇。劉言。王達。右六五 合五十六年。南唐滅之) ▲南漢劉隱。(據廣南。襲乾亨白龍大有。玢光天張遇賢永樂晟乾和。鋹大寶。右六主。合六十七年國滅。) ▲南平高季興。(據荊南。從誨。保融。保勗。繼冲。右五主。合五十七年國滅。) ▲後蜀孟知祥。(據兩浙。明德昶廣政。右二主。合四十一年國滅。) ▲南唐李旻。(據金陵。昇元。景。保大交泰煜。右三主。合三十九年國滅。) ▲北漢劉旻。(據太原府。乾祐鈞天會繼恩繼元廣運。右四主。合廿九年國滅。) ○皇宋。(亦云大宋)太祖皇帝。(建隆三。建德五。開寶八。起庚申終乙亥。通十六年。)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太平興國八。雍熙四。端拱二。淳化五。至道二。)真宗。(在位十五年。咸平六。景德四。大中祥符九。大僖五。乾興一。)仁宗。(天聖九。明道二。景祐四。寶元二。康定一。慶曆八。皇祐五。至和二。嘉祐八。通四十一年。)神宗。(在位十八年。熙寧二元豐八。)哲宗。(在位十五年。元祐八。紹聖四。元符三。)徽宗。(在位二十五年。建中靖國一。崇寧五。大觀四。政和八。重和改宣和七。)欽宗。(靖康一。)高宗。(在位二十六年。建炎四。紹興二十六。)孝宗。(在位二十七年。隆興二。乾道九。淳熙十六。)光宗。(紹熙五年。)寧宗。(在位三十年。慶元六。嘉泰四。開僖三。嘉定十七。)今上皇帝。(寶慶三。紹定六。端平三。嘉熙□。已上私云。自上三皇。至今嘉熙。互見圖略抄也。今上皇帝者。理宗王也。嘉熙四淳祐十二。寶祐六。開慶一。景定五。通四十年。)幼帝。(德祐一。) 右十四主。合二百六十二年國滅。 『此下末弟追加。依和漢合圖。(【考】此下以下』中良山原著無元和年中後人所加) ○大元端宗。(在位十九年。)成宗。(貞元二。大德十。通十二。)武宗。(至天四。)仁宗。(皇慶二。延祐七。通九年。)英宗。(至治三。)泰宗。(泰定四。天曆二。至順三。)順帝。(先統二。至元六。至正四。通十二年。) 右七主。合九十一年而終。 ○大明太祖。(洪武三十五。)太宗。(永樂二十二。)昭帝。(洪熙一。)宣宗。(宣德十年。)英宗。(正統十四。)景帝。(景泰七。)英宗。(上皇復位。天順八。)憲宗。(成化二十三。)孝宗。(弘治十八。)武宗。(正德十六。)今上皇帝。(喜靖四十五。隆慶六。萬曆四十三。私云萬曆四十三。當日本元和元年。』)日本國者(日本事)天神七代。地神五代。次人王也。其中書記云。昔天地開闢之初。天地之中。(中者擅本)有一物。狀如葦牙。便化為神。號之為國常立尊。次國狹槌尊。次豐斟渟尊。(皆男神也)三代器界未成滿。但空中有物。(如萆貝)是世始也。(此義順俱舍)其後泥土煑尊(男。)沙土煮尊。(女。)大戶道尊。(男。)大苫邊尊。(女。)面足尊。(男。)惶根尊。(女。)六代三代。始雖有男女形。無其儀式。亦不知御隱處也。伊弉諾尊。(男。)伊弉冊尊。(女。)此二神。天浮階上。相語言。是下豈無國哉。天御鉾指下搜。有其鉾中物。(物者口傳)鉾志多多利潮凝堅。成嵨成國成山川草木即陰。二神此地界下居成陰陽。如是成大八島國。世中豈無主哉。生一女三男。所謂日神。月神。比留子。素盞烏尊是也。其後淡路國宮作。露霜久送。地神五代始。天照太神。日神是也。今伊勢大神宮御坐。此即我朝根源也。故世中所有眾生。皆此御末。此大八島。美豆穗國。高山末短山伊惠利。雨御影日御影成出天增人等。我皇孫御子國知食。 ○神武天皇。(元年辛酉治七十九年。)綏靖。(元年庚辰治三十三年。)安寧。(癸丑三十八年。)懿德。(辛卯治三十四年。)孝昭。(丙寅八十三年。)孝安。(己丑百二十年。)孝靈。(辛未七十六年。)孝元。(丁亥五十七年。)開化。(甲申六十年。)崇神。(甲申六十八年。)垂仁。(壬辰五十九年。)景行。(辛未六十年。)成務。(辛未六十一年。)仲哀。(壬申九年。)神功皇后。(辛巳六十九年。)應神。(庚寅四十一年。)仁德。(癸酉八十七年。)履中。(庚子六年。)反正。(丙午六年。)允恭。(壬子四十二年。)安康。(甲午三年。)雄略。(丁酉二十三年。)清寧。(庚申五年。)顯宗。(乙丑三年。)仁賢。(戊辰十一年。)武烈。(己卯八年。)繼體。(丁亥十七年。)安閑。(甲寅二年。)宣化。(丙辰四十年。)欽明。(庚申三十二年。)敏達。(壬辰十四年。)用明。(丙午二年。)崇峻。(戊申五年。)推古。(癸丑三十六年。)舒明。(己丑十三年。)皇極。(壬寅三年)孝德。(乙[A36]巳十年。)齊明。(乙卯七年。)天智。(壬戌十年。)天武。(壬申十五年。)持統。(丁亥十年。)文武。(丁酉十一年。)元明。(戊申七年。)元正。(乙卯十年)聖武。(甲子二十五年。)孝謙。(己丑十年。)大炊。(己亥六年。)稱德。(乙巳五年。)光仁。(庚戌十一年。)桓武。(壬戌二十四年。)平城(丙戌四年。)嵯峨(庚寅十四年。)淳和。(甲辰十年。)仁明。(甲寅十七年。)文德。(辛未八年。)清和。(己卯十八年。)陽成。(丁酉八年。)光孝。(乙巳三年。)宇多。(戊申十年。)醍醐。(戊午三十三年。)朱雀。(辛卯十六年。)村上。(丁未二十一年。)冷泉院。(戊辰一年。)圓融院。(庚午十五年。)花山院。(乙酉二年。)一條院。(丁亥二十八年。)三條院。(壬子五年。)後一條院。(丁巳廿年。)後朱雀院。(丁丑十一年。)後冷泉院。(丙戌三十三年。)後三條院。(己酉三年。)白河院。(癸丑十三年。)堀川院。(丁卯二十一年)鳥羽院。(戊子十五年。)讚岐院。(甲辰十六年。)近衛院。(庚申十四年。)後白河院。(丙子二年。)二條院。(己卯六年。)六條。(丙戌十年。)高倉院。(己丑十二年。)安德。(辛丑二年。)廣瀨。(甲辰十四年。)土御門院。(己未十一年。)順德院。(庚午十一。)新院。(辛未十年。)後堀河院。(辛巳十年。)四條院。(壬辰十年。)一院。(壬寅三年。)新院。(丙午十三年。) ᅟᅟ==[A36] 巳【CB】,己【補編】== 淨土初學抄者。淨謂清淨義。淨土論云。一法句。攝二種清淨義。應知。([A37]已上)註云。今將別清淨。出二種。故言應知。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者。向說十七種莊嚴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淨。([A38]已上依報)眾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佛功德成就。四種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是名眾生世間清淨。([A39]已上正報)大論云。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A40]已上)土者。大經所說二百一十億諸佛之土是也。故云淨土。初學者。學道之人。必十五始入學堂。故云初學。亦云始學。 ᅟᅟ==[A37] 已【CB】,巳【補編】== ᅟᅟ==[A38] 已【CB】,巳【補編】== ᅟᅟ==[A39] 已【CB】,巳【補編】== ᅟᅟ==[A40] 已【CB】,巳【補編】== 因問。聖道淨土名目何。 答。清淨覺經云。聞說淨土法門。([A41]已上)華嚴經第七會云。我當於普廣明殿。說淨土法門。([A42]已上)莊嚴論云。為大人志幹機。說聖道一種。為漸悟容預機。說淨土法門。([A43]已上)觀經云。當得見彼清淨國土。([A44]已上)淨土論云。淨土果報。離二種機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無此三過故。([A45]已上)此宗三經一論為所依。俱擧大意。先大經大意者。(【考】大經大意事)彌陀四十八願也。序分義云。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依因起於勝行。依行感於勝果。依果感勝報。依報感成極樂。依樂顯通悲化。依於悲化。顯開智慧之門。然悲心無盡。智亦無窮。悲智雙行。即廣開甘露。因[A46]兹法潤普攝群生。([A47]已上)群生者五乘也。五乘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也。故玄義云。正由託佛願。致使五乘齊人。([A48]已上)於六八願。初十一及十五。六。十八。九。二十。廿一。廿七。三十三。四。五。三十七。八。九(攝凡願)第十四。(二乘所託願)第二十二已下。(多菩薩所託願)也。 ᅟᅟ==[A41] 已【CB】,巳【補編】== ᅟᅟ==[A42] 已【CB】,巳【補編】== ᅟᅟ==[A43] 已【CB】,巳【補編】== ᅟᅟ==[A44] 已【CB】,巳【補編】== ᅟᅟ==[A45] 已【CB】,巳【補編】== ᅟᅟ==[A46] 兹【CB】,玆【補編】== ᅟᅟ==[A47] 已【CB】,巳【補編】== ᅟᅟ==[A48] 已【CB】,巳【補編】== 問。菩薩等往生何。 答。大經下云。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於此世界。有幾所不退菩薩。生彼佛國。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A49]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佛告彌勒。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其第一佛。名曰遠照。彼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寶藏。其第三佛。名曰無量音。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其第五佛。名曰龍勝。其第六佛。名曰勝力。其第七佛。名曰師子。其第八佛。名曰離垢光。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其第十二佛。名曰無上花。(有無數菩薩。不退轉。智慧勇猛。供養諸佛。於七日中。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堅固之法皆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不但此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等。當往生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其往生者。亦復如是。甚多無數。我但說十方諸佛名號。及菩薩比丘。生彼國者。晝夜一劫。尚未能竟。我今為汝略說之耳。([A50]已上往生諸菩薩略抄) ᅟᅟ==[A49] 已【CB】,巳【補編】== ᅟᅟ==[A50] 已【CB】,巳【補編】== 問。此十四佛國等菩薩。往生極樂意何。 答。自行成就。增進佛道。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利他圓滿故也。故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A51]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覩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薩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慧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文殊願亦如是。)大經下。應時無量壽佛。授菩薩記言。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志求嚴淨土。受決當作佛。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諸佛告菩薩。令覲安養佛。聞法樂受行。疾得清淨處。至彼嚴淨國。便速得神通。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A52]已上)諸大菩薩。往生極樂大意若斯矣。人天二乘。准之應知。 ᅟᅟ==[A51] 已【CB】,巳【補編】== ᅟᅟ==[A52] 已【CB】,巳【補編】== 次觀經大意(【考】觀經大意事)雖說定散之諸善。本意以阿彌陀佛而為事。故玄義云。人法竝彰故。名阿彌陀佛。流通釋云。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A53]已上) 因。 ᅟᅟ==[A53] 已【CB】,巳【補編】== 問。人法差別例證何。 答。華嚴宗。普賢為人。一乘果分為法。五教章云。一乘教義分齊。開為二門。一別教。二同教。初中亦二。一是性海果分。當是不可說義。何以故。不與教相應故。即十佛自境界也。故地論云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者是也。二是緣起因分。即普賢境界也。此二無二。全體遍收。其猶波水。([A54]已上)天台宗。以觀音為人。以妙法為法。故觀音玄云。此品之內。不云妙法。故知。觀音妙法體同([A55]已上)真言宗以普賢為人。以祕密瑜伽為法。故菩提心論云。何能證無上菩提。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一切眾生本有薩埵。為貪嗔癡煩惱之所縛故。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說此甚深祕密瑜伽。令修行者。於內心中。觀日月輪。([A56]已上)三論宗。文殊人。八不中道法。法相宗。彌勒人。三無自性法也。人法之名目。光明大師所立也。密宗名法門主。 ᅟᅟ==[A54] 已【CB】,巳【補編】== ᅟᅟ==[A55] 已【CB】,巳【補編】== ᅟᅟ==[A56] 已【CB】,巳【補編】== 問。今宗以彌陀果人。為法門主。諸宗以菩薩等因人。為法門主之意何。 答。解經經本意自顯。解一代經。諸宗意。行者內證自心即佛故。因人自分進。昇進道果人顯故。今真宗意。彌陀果人應用垂下。誘引五乘故。他力別願故。 後彌陀經大意(【考】小經大意事)十惡五逆眾生。以一日七日之稱名。直入無漏無生之報土。開無生悟。教主但讚歎彌陀別願不思議名號。時六方諸佛證誠。經云。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南方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西方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北方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爼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下方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沙數諸佛。上方有梵音佛。宿(音秀)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A57]已上稱讚經說十方諸佛。) ᅟᅟ==[A57] 已【CB】,巳【補編】== 問。說誠實言者。此事不審。法華云。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A58]已上)一大事者。無相甚深諸法。實相一理也。故多寶佛涌出證誠。今經所說法。有相彌陀名號。所期徃生極樂。何諸佛證誠哉。 ᅟᅟ==[A58] 已【CB】,巳【補編】== 答。法華尤甚深也。多寶佛之證誠。實丁寧也。仰可信。但今證誠異於他。至所說法。凡慮之所不及也。有相無相在機情。而非關法體。實相一理者。能化向機根立名。法體本自不落一名字。以萬物而為名攝萬機。但可仰信佛言。經云。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深。([A59]已上)行此難事者。釋尊出世成道。因彌陀法故。念佛鏡。引月燈三昧經云。本師自說。我行此念阿彌陀佛難事。得無上菩提。月燈三昧經云。十方三世。一切過去未來。及現作佛。皆學念佛。速證無上菩提。([A60]已上)世世番番諸佛。皆學念彌陀佛故。悲華經五百大願第一云。我未來世。於濁惡世中。宣說阿彌陀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A61]已上)此文合阿彌陀經。釋尊本懷。全在彌陀故。諸經所說出世本懷唯一世。今經云釋尊本願。云諸佛三世修學。可為世世本懷。故一代八萬會座中。無超此經證誠。故十因云。鷲峯妙法。多寶一佛證誠。王城金典。四方四佛俱說。所所道場。不似今舌相證臧盛。 ᅟᅟ==[A59] 已【CB】,巳【補編】== ᅟᅟ==[A60] 已【CB】,巳【補編】== ᅟᅟ==[A61] 已【CB】,巳【補編】== 問。證誠權教有之耶。 答。不爾。 問。何故無哉。 答。實無速離生死故。 問。大集經說三乘斷證時。有諸佛證誠何。 答。大集非證誠所說法甚深。且證三乘分別說。不違過去諸佛說也。或又至極大乘法故。有此證誠。一論者。(國淨土論大意事)三經通申論也。立五念門。一禮拜。二讚歎。三作願。四觀察。觀察三。一觀世界相。二自利利他。三入一法句。(此即諸教所讚理具觀道也。)五回向矣。沙門源空錄者。本地大勢至菩薩也。委如本傳。 問。本抄順餘章者。可舉淨家所依經釋。如何無哉。 答。三經一論是也。所引要集文粗顯之。故不別舉若委舉之者。(國淨土教事) 無量壽經二卷。(唐僧鎧譯) 觀無量壽經一卷。(彊良耶舍譯。) 阿彌陀經一卷。(羅什譯) 淨土論一卷。(天親菩薩造。流支三藏譯。) 十二論。(龍樹菩薩造。禪那崛多三藏譯。) 麒鱗聖財論四卷。(流支造) 淨土論註二卷。(曇鸞造。) 略論安樂土義一卷。(曇鸞造) 安樂集二卷。(道綽造。) 觀經疏四卷。(善導造。) 法事讚二卷。(善導。) 觀念法門一卷。(善導。) 般舟讚一卷。(善導。) 禮讚一卷。(善導。) 臨終要決。(善導。) 群疑論七卷。(懷感。) 五會法事讚一卷。(法照。) 大聖竹林寺記。(法照。[A62]已上唐國。) 往生要集三卷。(慧心。) 往生十因一卷。(永觀) 選擇集本末。(源空。) 淨土初學抄一卷。(源空。) 三經私記各一卷。(源空。) 布薩戒儀 金剛寶戒章。 語燈錄七卷。(源空。假字書。) 語燈錄拾遺一卷。(源空假字書。) 彌陀本願義疏一卷。(源空。) ᅟᅟ==[A62] 已【CB】,巳【補編】== 念佛往生者。云云者。總指五念門也。諸行往生者雜行。五部章疏者。法花三大部。竝維摩疏。涅槃疏也。玄義六云。能持此經故。生安樂土。處蓮花中。不為貪欲所惱。亦是離十惱亂。([A63]已上)文句八云。無量壽觀云。處華臺人。久者為胎生。實非胎生也。([A64]已上例證引之)止觀二云。步步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A65]已上)維摩疏云。無量壽國。果報殊勝。無可比喻者。(乃至。)犯重罪者。臨終懺悔念佛。業障即轉往生。([A66]已上)涅槃疏未勘矣。上足基師者。玄奘有四人上足弟子。謂肪。生。光。基。委如高僧傳。阿彌陀儀軌者。阿彌陀儀軌云。彌陀有別義。深祕。祕中祕祕也。知了種子密號。即身可證善(【考】善恐菩歟)提。彌陀如來之名。亦曰觀自在尊。亦此佛密號。曰妙法蓮華經也。淨妙國土。云阿彌陀佛。五濁剎云觀自在尊。淨穢隔雖異。引接方便無障礙。今此彌陀如來。吉里久字為種子。合賀羅伊惡四字。而成一字。賀字三因佛性具足。正了緣之三佛法蜜報應之三身可成之理示。此中羅字。具足三義。離塵。清淨。波羅蜜。塵即六塵也。雖不厭之。心性即本來清淨。至大涅槃岸。吉里背有伊點。三德祕藏。大涅槃不竪不橫。自在之三身。如來之種子也。伊字之點側置二點。一大涅槃義。一方便神通義也。凡彌陀如來之因位。萬行諸波羅蜜。乃至十方諸佛之塵數三昧陀羅尼門。吉里句一字具足。萬法無闕滅。己界佛界及魔界。其身備斯字。極樂界莊嚴。水鳥樹林羅網等。晝夜恆時說法。偏由此字加持力也。法華二十八品之。甚深難解之功德。此字中具。一心萬法無差別。若人唱此字一口。七難九橫消滅。四重五逆除却。臨命終暮。往生上品蓮臺([A67]已上)若無阿彌栗多之句者。此請不空三藏之儀軌也。縱誦吉里字。不誦阿彌栗多之句者。都不驗徵也。 ᅟᅟ==[A63] 已【CB】,巳【補編】== ᅟᅟ==[A64] 已【CB】,巳【補編】== ᅟᅟ==[A65] 已【CB】,巳【補編】== ᅟᅟ==[A66] 已【CB】,巳【補編】== ᅟᅟ==[A67] 已【CB】,巳【補編】== 問。誦阿彌栗多之句者。如當宗之益。而可速疾哉何。 答。不爾。彼上上根機。以上上方便。(如儀軌本經。書本尊供物燈明次第如法。)深致觀念。而誦陀羅尼。斷煩惱之處得益。大師云。毗盧遮那經云。如實知自心。是即入陀羅尼觀門也。如實知自心者。其意云何。阿字本不生故。知自心本不生。是言知自心矣。阿字本不生故。何云如實知自心。言如實者。指本不生之理云實。此本不生理。為自心性故。本不生者。心性都無故。云本不生歟。為當雖有心性。而無變易故。云本不生歟。心性非云都無。自性清淨無改轉故。云本不生。如虛空性非有非無。此心亦爾。([A68]已上)大日經疏云。顯教斷麤妄執。細妄執。極細妄執。密教斷微細妄執([A69]已上)此下根機。唯請救護。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不斷煩惱。直入無漏無生之報土。忽得涅槃分。更以不同。甘露之句者。正智院道範云。口稱本尊名以為口密。一切舉動。無非契印。況慇重相。一切語言。無非真言。況稱佛名心。依尊號義趣以為心密。其義趣者。佛號三字。既是真言。若據句義。是甘露義。彼佛自能離於一切惑障熱毒。證於一切涅槃清涼。亦能令彼念持眾生。如我無異。是名甘露。([A70]已上祕密念佛集。釋阿陀三字。從口稱至既是真言。釋三字。從若據下釋盡字也。) ᅟᅟ==[A68] 已【CB】,巳【補編】== ᅟᅟ==[A69] 已【CB】,巳【補編】== ᅟᅟ==[A70] 已【CB】,巳【補編】== 問。淨家三國相承行儀次第何。 答。今釋三國相承者。(【考】三國傳來事)一天竺者。且佛在世之時。阿難行禮拜。大經云。佛告阿難。汝起更整衣服。西面合掌。禮無量壽佛。十方國土諸佛如來。常共稱揚讚歎彼佛無著無礙。於是阿難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體投地。禮無量壽佛白言。世尊願見彼佛安樂國土。及諸菩薩聲聞大眾。說是語已。即時無量壽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諸佛世界。金剛國山。須彌山王。大小諸山。一切諸有。皆同一色。([A71]已上)韋提觀極樂。觀經云。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乃至)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A72]已上)跋陀和菩薩。行稱名行。般舟三昧經。阿彌陀佛。告跋陀和菩薩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來生。([A73]已上)阿難為禮拜正行之本。韋提為觀察正行之本。跋陀和為稱名正行之本矣。三部經皆以稱名正行。面面付屬流通彌勒阿難舍利弗。佛滅後七百年。南天竺國。龍樹菩薩出世。結十二禮頌。行禮拜願極樂。 ᅟᅟ==[A71] 已【CB】,巳【補編】== ᅟᅟ==[A72] 已【CB】,巳【補編】== ᅟᅟ==[A73] 已【CB】,巳【補編】== 問。龍樹為天台真言三論祖師。何必願極樂。 答。十二禮文顯著也。何成疑。就中。楞伽經未來記之的文云。(【考】龍樹除文事)我乘內證智。妄覺非境界。如來滅度後。誰持為我說。如來滅後。未來當有人。大慧汝諦聽。有人持我法。於南天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A74]已上)此楞伽經。報身說故。我乘內證智者。同大經五智。妄覺非境界者。今五智非等覺十地之境界。乃至非思議言說之境。故說不思議不可稱智。如來乃至我說者。如來自問。如來滅度[A75]已下。如來自答。答中於南天國[A76]已下。龍樹未來記也。此中能破有無見者。同今經不可稱智。曇鸞釋不可稱智云。不可稱智者。言佛智絕稱謂。非相形待。何以言之。法若是有。必有知有之智。法若是無者。亦應有知無之智。諸法離有無。故佛冥諸法。則智絕相待。([A77]已上)以智取佛。不曰知佛。以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知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佛智離四句。緣之者心行滅。指之者言語斷。([A78]已上。吾等凡夫。急往生極樂。可知之。) 大乘無上法者。同今經彌勒付屬之。為得大利無上功德。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者。同今經六十有七億。不退諸菩薩。皆當往生。 ᅟᅟ==[A74] 已【CB】,巳【補編】== ᅟᅟ==[A75] 已【CB】,巳【補編】== ᅟᅟ==[A76] 已【CB】,巳【補編】== ᅟᅟ==[A77] 已【CB】,巳【補編】== ᅟᅟ==[A78] 已【CB】,巳【補編】== 問。就此文料簡。難破疑關。高野大師二教論。始從我乘內證智。終至大乘無上法。引之云。我乘內證智者。是即示真言祕藏。如來明記([A79]已上)諸宗皆依用之故。或云我乘內證智者。我宗一心三觀。慧文禪師。依釋論三智實在一心中得之文。立一心三觀故。或云我乘內證智者。我宗八不中道也。龍樹本意。宗三論法。或云我乘內證智者。我宗圓成實妙理也。楞伽經我宗依經故何。 ᅟᅟ==[A79] 已【CB】,巳【補編】== 答。釋尊出世成道。偏依念阿彌陀佛三昧故。般舟三昧經云。三世諸佛。依念阿彌陀佛三昧。成等正覺。([A80]已上)故知。內證念佛三昧也。本自彌陀三昧廣故。開此三昧。說一代八萬。故大經同本異譯清淨覺經云。十方三世佛。一切諸菩薩。八萬諸聖教。皆是阿彌陀([A81]已上)機機區。而為有性相各別之情者。且開彌勒內證。說楞伽深密等。明四分三性。圓成實而廢情。依玄奘慈恩等宗之。為有一異去來之情者。開文殊內證。說諸部般若經等。明畢竟皆空之妙理。融情於八不。仍羅什吉藏宗之。為有事理一圓之情者。開觀音之內證。說法華涅槃等。明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等。慧聞(【考】聞恐文歟)南岳天台等。解一心三觀之妙因。於無作三身之妙果。圓融融於情。以此宗之。為有顯開大乘不信之情者。開普賢之內證於妙法。密說大日金剛頂經等。令大乘立信。依龍猛一行慧果等宗之。此等法門主菩薩眾。皆是極樂久住也。此等菩薩。皆以念彌陀三昧。而為內證。為助化之力。趣眾生利益也。故楞伽經云。十方佛剎中。所有法報身及變化。菩薩比丘眾。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A82]已上)非啻菩薩。諸佛等。皆以彌陀三昧。為內證因故。觀佛經云。佛告阿難。我與賢劫諸大菩薩。因是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智。威神自在如是。十方無量諸佛。皆由此法成三菩提。([A83]已上)故知顯密諸經。皆開彌陀三昧也。但冀停情執。明勘顯密諸經。靜察佛智矣。 ᅟᅟ==[A80] 已【CB】,巳【補編】== ᅟᅟ==[A81] 已【CB】,巳【補編】== ᅟᅟ==[A82] 已【CB】,巳【補編】== ᅟᅟ==[A83] 已【CB】,巳【補編】== 問。此一一料簡。實荒量也。何以一兩文。塞事不穩便諸典乎。所引文趣一機一緣所說。何關諸因諸證諸機。釋尊成道。云依念佛三昧者。違守護國界經。經云。爾時釋迦牟尼佛。言祕密主。我於無量無數劫中。修習如是波羅蜜多。至最後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大毗盧遮那坐道場。時無量化佛。猶如油麻。遍滿虛空。諸佛同聲。而告我言。善男子。云何而求成等正覺。我白佛言。我是凡夫。未知求處。唯願慈悲。為我解說。是時佛同告我言。善男子諦聽。當為汝說。汝今宜應當於鼻端想月輪。於月輪中。作唵字觀。作是觀已。於後夜分。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十方世界如恆沙三世諸佛。不於月輪。作唵字觀。得成佛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唵字即是一切法門。亦是八萬四千法門寶炬關鎻。唵字則是毗盧遮那之真身。唵字即是一切陀羅尼母。從此能生一切如來。從如來生一切菩薩。從菩薩生一切眾生([A84]已上)開彌陀三昧。說一代八萬者。違一代超過。多寶證誠。純圓一實之妙經。為誘引一代之通機。開一乘說三乘。經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乃至。)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乃至。)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論我。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乃至。)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A85]已上)彌陀三昧為內證以赴眾生利益者。違諸聖圓通之首楞嚴經。經七卷說楞嚴呪畢云。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此六字梵語。此翻白傘蓋。即指藏心。)祕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十方如來。因此呪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十方如來。執此呪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十方如來。乘此呪心。坐寶蓮花。應微塵國。十方如來。含此呪心。於微塵國。轉大法輪。十方如來。持此呪心。能於十方。摩頂授記。自果未成。亦於十方。蒙佛授記。十方如來。依此呪心。能於十方㧞濟群苦。([A86]已上)此等文。面面皆可成一代教之根本。佛成道之因。眾生利益之乘何。 ᅟᅟ==[A84] 已【CB】,巳【補編】== ᅟᅟ==[A85] 已【CB】,巳【補編】== ᅟᅟ==[A86] 已【CB】,巳【補編】== 答。本自所答。任經文所歸彌陀超諸佛。大經云。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A87]已上)但至一機一緣難者。最尊第一彌陀所發本願。豈赴一機。捨眾機乎。既五乘齊入本願也。以此本願所成佛內證。為諸佛之內證。赴眾機故。被恃一切眾生。普資益萬人。是攝彌陀他力本願用。十方三世諸佛。始成正覺。非進我果。唯偏為利益眾生也。(可他力本願彌陀內證為緣。)守護國界經。為誘引祕密之一機。佛可讚唵字之德。何對三世諸佛。為成覺法。彌陀三昧。法花經。為開會鹿園證果之聲聞情說之。何對十方三世佛諸菩薩。八萬教同含藏文哉。楞嚴經。顯如來藏心。為示眾生說也。下機難得如來藏故。以楞嚴呪祈請令得之說也。何對從極樂出。十方法身。報身。應身。菩薩。聲聞等。趣利益眾生之經文哉。非啻此經月燈三昧經。觀佛三昧經等。亦明鏡也。何致疑。他力不思議妙門。佛智果海。仰可信。國界。法花。楞嚴等經。實皆顯我等心性一理。說唵字。一乘實相。如來藏心。於此等說者。設說自性天真之果海。皆普賢文殊觀音等內證釋之。難及彌陀果海內證。師弟異故。因果別故。此皆自力門所談也。(八萬教。開彌陀三昧者。一切行可本願乎。不爾。面面內證。改色味。示眾生故。)尋云。今為諸佛之內證。念彌陀三昧之體。何物哉。答。佛智所證豈不前云。非等覺十地境界。汝絕情意。但仰教主釋尊說。釋尊說彌陀外用功德言。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已上)外用之功德既如此。何況內證哉。 ᅟᅟ==[A87] 已【CB】,巳【補編】== 問。十方三世諸佛。最初出生之極樂之體何。 答。第一義諦之實報土也。淨土論云。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稱讚經云。假使經於百千俱胝那由他劫。以其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舌。一一舌上。出無量聲。讚其功德。亦亦不能盡。是故名為極樂世界。(已上)疑云。第一義諦法性土。何同云報土。又法身法性土。報身報土。應身化土定之。何一處出生哉。答。三身三土各別。娑婆應化一說也。界外果海之說會不爾歟。(已上抑諸宗情解以解楞伽經文耳。)佛滅後九百年。北天竺天親菩薩出世。結二十四行頌。修五念門。願極樂。龍樹。天親。俱造千部論。終期淨土矣。 二震旦國者。內典錄曰。(【考】流支三藏事)梁武帝世。北天竺(乾陀會國)三藏法師。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從魏永平二年。(北朝後魏第七主宣武帝時。)至天平年。(同北朝東魏高祖孝靜帝時也。當元年。)其間凡歷二十五年。在洛都及鄙譯。李廓錄稱。三藏房內。經論本。可有萬夾。所翻譯筆受草本。滿一屋間。(已上)續高僧傳六(義解篇)曰。曇鸞逢中國(天竺也)三藏菩提流支。流支以觀經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得解脫生死。鸞尋頂受。(已上略抄)瑞應傳。(如下所引。)譯天親淨土論。正授鸞。或製立宗論四卷。詳聖淨二門故。今號宗祖三藏。如今抄者。本地論宗也。彼宗有南北兩家。今師北地祖矣。遂歸淨土故。立宗論曰。今此淨土宗。約三法輪。立二藏教。惣攝一代。(云云)又云。稱名一乘多善根。一念十念佛來迎。(已上)瑞應傳云。齊朝曇鸞法師。家近五臺。洞明諸教。因得此土仙經十卷。欲訪陶隱居學仙術。後逢三藏菩提流支。問曰。佛法中。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否。三藏唾地驚曰。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縱得延壽。年盡須墮即將無量壽觀經。授與鸞曰。此大仙方。依而行之。長得解悅。永離生死。鸞便須火遂焚仙經。忽於半夜。見一梵僧入房。語鸞曰。我是龍樹菩薩。便說偈已。落葉不可更附枝。未束粟不可倉中求。白駒過隙。不可暫駐已去者叵反。未來未可追。現在今何在。白駒難可廻法師乃知壽終。集弟子三百餘人。自執香爐面向西。教誡門徒。勸崇西方。以日初出時。齊聲念佛。即便壽終。寺西五里。有一尼寺。聞空中音樂。西來東去。須臾又聞東來西去。(已上)龍樹偈誦無常迅速。白駒者譬壽於駒歟。龍樹示知往生極樂。鸞法師聞此偈。即遂往生故。又迦才淨土論云。沙門曇鸞法師者。竝州汶水人也。魏末高齊初猶在。神高遠。三國知聞。洞曉眾經。獨步人外。梁國天子蕭王。恆向北禮曇鸞菩薩。註解天親往生論。載成兩卷。法師撰集無量壽經奉讚七言偈。百九十五行并問答一卷。流行於世。勸道俗等。決定往生。得見諸佛。恆請龍樹菩薩臨終開悟。誠如所願。此方報盡半宵之內。現聖僧像。忽來入室云。我是龍樹菩薩。便為說偈曰。(已上偈如前)新修傳云。(國道綽事)釋道綽。并州人也。棄家已來。歷訪名師。後聞瓚禪師理行兼著。畢志事之。尋憇石壁玄忠寺。寺即後鸞魏鸞法師舊止(【考】止恐趾)也。鸞於其寺。久蘊淨業。至其亡日。疊有祥異。郡人奇之。捃摭其事。刻之於石。綽讀其文彌深信。講涅槃經二十四遍。每歎鸞法師智德高遠。尚捨講說。修淨土業。已得往生。況我小子。所解何足為多而恃此為德。即捨講說。修淨土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日別七萬返為限。禮拜供養。相續無間。為開悟有緣。每講觀經二百遍。示誨道俗。七歲已上。念阿彌陀佛。教用小豆為數。上者念得九十石。中者五十石。下者三十石。(已上)善導類聚傳云(國善導事)近有山僧善導者。阿彌陀佛化身(西方略傳)幼投密州明勝法師。(三論宗人。)出家誦法花維摩兩經。(新修傳)時周遊寰宇。求訪道津。見西方變相。(曼陀羅也)歎曰。何當託質蓮臺。栖神淨土。於是投大藏經。誓云。仰願我得有緣經。信手探之。得觀經。便喜誦習。云。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觀門。定超生死。貞觀(唐第三主太宗年號)中。初聞綽禪師晉陽開闡。欲不遠千里。從而問津。時逢玄冬首。風飄落葉。填滿深坑。遂挈瓶鉢。入中安坐。一心念佛。不覺已度數日。乃聞空中聲曰。可得前行。所在遊履。無復罣礙。遂出坑進程。至綽禪師。展會夙心。(前所念。)綽公即授與觀經。導披卷詳之。比來所覩(云初所見曼陀羅)宛在目。入定七日不起。綽歎其深詣。(導念想)因請令入定。語導曰。綽恐不往生。願師入定為佛得否。導入定。見佛百餘尺。 問(問定中佛)曰。道綽現念佛。不知得住生否。又問。何年月得生。 答曰。伐樹連下斧。還家莫辭苦。又令綽懺悔三罪。綽公靜思往咎。皆曰不虛。於是洗心悔謝訖而見。導即曰師罪滅。無問貴賤。屠沽輩亦擊悟。(淨土往生傳。西方略傳略抄。)在西明寺內。與金剛法師。(攝論宗人)量念佛勝劣。昇高座發願云。准諸經。念佛一法。一日七日。一念十念。定生淨土。此是真實。不誑眾生。此堂中二像皆放光。若念佛法。惡不生淨土。遣善導墮大地獄。遂將如意杖指像。像皆放光。(念佛鏡。)有信人。見和尚念佛佛從口出。一聲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或十聲。萬聲。光亦爾。(淨土往生傳。西方略傳。)有暫申禮請。聞說少法。或得預道場親承教訓。或曾不見聞。披尋教義。或展轉授淨土法門。諸州僧尼士女。或投身高岩。或委深泉。或自墮高枝。焚身供養。(此供養有二意。遠報佛恩。近謝 導。)略聞四遠(四方)向百餘人。(新修往生傳)每自責曰。釋迦尚分衛。善導何人。端居索供養。乃至沙彌。并不受禮。所見塔廟。無不修葺。(瑞應傳)入堂則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流汗。三十餘年無別寢處。不暫睡眠。除洗浴外曾不脫衣。般舟(入定)行道。禮佛方等。(懺悔歟)以為己任。護持戒品纖毫不犯。曾不舉目視女人。一切名利無心起念。綺詞戲笑。亦未之有。所行之處。淨身供養(人多供導。)飲食衣服四事(衣服臥具飲食湯藥)豐。皆不自入。竝將回施。好食送大厨(庫裡)供養徒眾。唯食麤惡。纔得支身。諸有嚫施。將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所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堵。(與稱同幅義。)然燈續明。歲常不絕。三衣瓶鉢。不使人持洗。(新修傳略抄。)導謂人曰。此身可厭。諸苦逼迫。情偽變易。無暫休息。乃登所居寺前柳樹。西向願曰。願佛威神。驟以接我。觀音勢至。亦來助我。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驚怖。於彌陀法中。以不生退墮。願畢。於其樹上投身自絕。時京師士大夫歸信。收其骨葬。高宗皇帝。(唐第三主)知其念佛口出光明。又知捨報之時。精至如此。賜寺額為光明焉。(新修傳)辛巳永隆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善導和上亡。(年代緒)一云。春秋六十有九。身體柔軟。容色如常。永隆二年三月十四日入滅。(新修傳)吾將往生。可住三兩夕而已。忽然微疾。掩室怡然長逝。(新修傳二十六篇師)已上類聚傳。源空會入滅相違曰。權者入滅。隨機不同。(已上)瑞應傳云。(【考】懷感禪師事)感法師(高僧傳云。不知何許人也)居長安千福寺。博通經典。不信念佛。 問善導和尚曰。念佛之事在何門。 答曰。若能專念佛。當自有證。 又問。頗見佛否。 師曰。佛言何可疑哉。遂三七日入道場。未有其應。自恨罪深。欲絕食畢命。師止而不許。三年專志。遂得見佛金色玉毫。證得三昧。乃自造往生決疑論七卷。臨終佛迎。合掌向佛卒。(已上)樂邦文類云。(【頭】法照禪師事)法照者。唐代宗。(第九主。)大歷四年。於衡州湖東寺。啟五會念佛。道場感五色祥雲覆其寺。雲中有樓閣睹阿彌陀佛二菩薩。復於道場外。遇一老人。指見文殊。因往五臺。大聖現竹林寺。照入寺之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為眾說法。照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智識淺劣。未審修何法門。文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於過去。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照又問。當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願力難思。汝當繫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說已。為照摩頂而退。(乃至)德宗。遂勅迎入內。教宮人念佛。亦代宗時為國師。亦云法照大師。即善導後身也。(已上)龍舒淨土文云。少康貞元初。至洛下白馬寺。見殿中文字累放光明。探取之。乃善導西方化導文也。康曰。若於淨土有緣。當使此文再發光明。言未已。光乃閃爍。遂至長安善導影堂。大陳薦獻。導於空中曰。汝依吾事。利益有情。則汝之功。同生安養。又逢一僧。語曰。汝欲化人。當往新定。言訖而隱。(新定今羅州也)至彼人無識者。康乃乞錢誘小兒。與之約曰。阿彌陀佛。是汝本師。能念一聲。與汝一錢。小兒務得其錢。隨亦念之。後經月餘。俟錢者多。康乃曰。可念十聲與一錢。如是一年。無長少貴賤。念佛之人。盈於道路。凡見康者。則稱阿彌陀佛。後於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壇三級聚人。午夜行道。康昇座。令人面西。康先唱阿彌陀佛。次眾和之。康唱時。眾見一佛從其口出。連唱十聲。則有十佛。若貫珠焉。臨終放光數道。掩然而逝。世稱後善導。(康縉雲仙都人也。樂邦文頌云。立社之號。以遠公為始祖。自師歸寂。抵今大宋慶元五年己未。凡八百九年矣。中間繼此道者。乃有五師。曰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𧷤。是五師。異世同轍。省常大宋人。住錢唐修淨業。宗𧷤者。大宋元祐中。住真州長慶寺。勸念佛。是禪宗也。已上五人世云五大法師。)三日本者(鎮西宗要聽書云。念佛日本四度興盛也。一番聖武帝御宇。行基弘念佛問。成一階僧正興盛也。農夫田歌歌念佛。二番延喜帝御時。空也上人弘之。三番花山帝御時。源信僧都。造三帖往生要集弘之。四番隱岐院御時。法然上人造選擇集弘之)行基菩薩傳云。(【頭】行基菩薩事)泉州人。天智七年生。生胞衣裹纏。母忌之懸之樹枝。經宿往見。出胞能言。收育童遊讚佛乘。村兒捨牛馬。從者數百人。其主覔兒牛馬。到基所。聞其說。感泣忘歸。說誨間牛馬散諸所。基上高所呼。應聲來。十五出家。橋河畔堤不日成。基歸故里。里人捕魚宴池邊。年少戲薦基。基喫須叟吐池。為小魚去。有時度沙彌。勅禁圄。在獄遊里閭赦之。有智光法師。云朝廷賞基棄我嫉隱山。一夕俄死。十日蘇。語諸弟獄中基受生所我受苦畢。行謝基作禮矣。此師又興念佛。往生極樂。萬民風靡唱佛名。本地文殊菩薩。初會華嚴發願往生。今又本迹不替。歸本願念佛。是萬行基本故歟矣。空也傳云(【頭】空也上人事)光勝沙彌時稱空也。多為濟。無水地多穿井。俗名彌陀井。曠野每逢遺骸。捃一處念彌陀號。灌油燒。天慶元年。(醍醐時)入王城。於市鄽唱彌陀化人。人呼市上人。後創六波羅蜜寺。或逢松尾明神與衣。或老鍛工禮也云。日暮道遠如生死何。教云。只專念彌陀。工辭還。中路逢賊。工潛念彌陀。賊見工云空也上人捨去。奧羽二州夷地。負像經往說法。二州多化。終著淨衣。執香爐端坐。語門人云。無量聖眾來迎。語已氣絕。香氣音樂響天。(世云。不知何許人。或云延喜帝子。)法華驗記云(【頭】慧心僧都事)源信僧都。本是大和州。葛木下郡人(乃至)道心堅固。讀誦法花經。了深義。顯密一教得其源底。迄壯年時。背名利。山門閉跡。深望極樂。誰量所期矣。撰往生要集。為極樂指南。其時夢。觀音微笑。授與金蓮花。毘沙門捧蓋。大唐皇帝。降宣旨。建廟堂。安影像。及往生要集。授大師號。(諡圓通大師。聞度度唐人傳。)僧都迄春秋七十六。以寬仁元年。(後一條時)六月十日寅時。永遷化。當此時。天奏妙音樂。又香風頻吹。奇妙香氣滿虛空。草木枝葉。似萎衰形。向西方傾低。(已上)永觀傳云(【頭】永觀事)永觀(但馬守國舉孫木工助薩原敦隆子)十二歲出家。東大寺受戒。本學三論。兼習唯識因明矣。生年十八歲已後。歸念佛門。作往生十因一卷。所行世。自每日稱名一萬遍。後增六萬。每日三時。彌陀供養法無懈。一期之間。百萬遍三百度。(乃至)白河院承保二年(乙卯)四十二歲後。住禪林寺。一向念佛。堀河院承德三年(乙卯)六十七任律師。僅經一宿辭退之。次年補東大寺別當。鳥羽院天承元年(庚寅)腰有少痛。至二年春。起居不快。至同八月。食事乖例。同十月晦日。修往生講。十一月一日。強自沐浴。苦痛忽除。同二日亦修往生講。至念佛段。眾等同音。唱來迎讚。師語傍人曰。香氣芬馥。然而餘人不聞。至丑時。頭北面西。正念念佛如睡氣絕。春秋七十九。于時紫雲聳禪林空。音樂聞閑屋內。紫雲移扉。經時不消。(已上)源空傳(〔【考】源空事〕舜昌法印於叡山 集四十八卷)云。黑谷上人者。崇德院御宇。長承二(癸丑)誕生。久安(近衛院)三年。志學攀登叡峯。(同年登壇)同六年。二九隱居黑谷。承安五年。(乙未)歸善導疏入專修。(其歲四十三。)謂為出離生死。雖學一切教。而當我機失得度門。後入報恩藏。周覽積年。披閱一切經。已及五遍。和尚八軸疏。亦見五遍。文幽義邈。然後別開八卷。亦看三遍。前後補接。竊窺八遍。纔至一心專念彌陀名號文正解素意。偏行念佛。以為正定之業。建曆二年(壬申)正月二十五日午時。唱光明遍照四句入滅。(已上年滿八十)往生奇瑞。滅後追薦。委如傳矣。 問。上諸師。同修往生業。何遂往生。何必黑谷時殊盛哉。 答。何雖修淨業。遂往生。黑谷上人。習學八宗。師德超當代人。諸宗本師。還為弟子。義花開天下。的申法談於大裏。開心新顯。一人傾首。諸侯為禮。有時出槐門。步空放頭光。月輪殿下。降大庭。低頭合掌。從其已來。日本一州。貴賤歸念佛一行。 問。諸宗人師。誰不吐威光。何法不甚深。何此念佛一法。殊利益廣大乎 答。一彌陀娑婆緣深故。一易行故。一佛果應用甚深廣故。虛舍萬像。海藏百川例也。 問。文言促易行。非但念佛。陀羅尼真言。亦可易行。 答。會有二一。真言非他力本願。故非易行。念佛本願故易行也。一陀羅尼念佛勝劣如別紙矣。 尋云。設雖他力本願。何超法身所說之陀羅尼乎。 答。本願者界外土。報身之內證。汝之所解教主。所不及也。(又可在別紙。) 尋云。淨土經。開彌陀內證。故果地間。可勝諸經。諸經開菩薩內證。故因位而可劣。然何諸經。說甚深無相理。淨土經說有相淺近旨乎。 答。相無相在機非法。法淺深在見不同。譬如耆婆之前萬物皆妙藥。藥無淺深。皆應病肝心。淨土經教主。為順下機說相淺。淺識不知之。法體謂淺。諸經勸上機。故說相深。若說相淺。機懈怠意苔深。自心玉不顯。自心玉不顯者。何出生死。故說相深。淺識不覺。謂法體實有淺深矣。又復本自迹下有益。高益少。譬如褁覆火火氣漏出故。纔唱一念十念。五逆十惡。謗法闡提。忽入實報土矣。迹自本高有益。下益少。譬如青出從藍。而青於藍。青劣藍。人不用之。雖高動落機知解情量證理少。(已上一分。) 初學題額集(上) 初學題額集(中) 華嚴宗 華嚴經六十卷者。經云大方廣佛華嚴經。(云云)骨目章云(【頭】華嚴教事)大以周遍為其義。心性周遍法界。唯心萬法一如。平等無差別。心性常住。不生不滅。是故世間森羅常住。有情非情。其性恆如。方者寂用作言之異名也。一光遍照之琳影也。理智常住之慧。無礙作情之源也。廣者弘也。謂自性廣弘。號無隔院。佛者梵語也。此云為道謂道。者通也。遍也通理通事。自性宛麻不變遍天遍地。本理苟無替。佛道通遍硯筆墨字。花者門也。謂行之門。將開而入本來之理宗。宗者其家也。家者諸佛之家也。諸佛家者。法界自性也。嚴者飾莊也。海上之波也。根本智之上。以七珠莊嚴實報世界也。好眾寶合成之大宅。金剛無漏之寶堂也。經者性也。性能不變。一果常住。故名為經矣。(已上)六十卷等者。八會章云(【頭】華嚴經誓事)今明此經。有七處八會。謂人中三處。天上四處。為七處重會普光法堂是為八會。於中第一會。佛在摩竭提國。菩提樹下。盧遮那佛。加普賢菩薩。入如來淨藏三昧。說十方世界。及果德法門。(有四品經)第二會。佛在普光法堂。文殊師利。承佛神力。說信位法門。(有四品經。)第三會。佛在帝釋宮。佛加法慧菩薩。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說十住法門。(有六品經。)第四會。佛在夜摩天宮。加功德林菩薩。入善伏三昧。說十行法門。(有四經品。)第五會。佛在兜率天宮。加金剛幢菩薩。入明智三昧。說十回向法門。(有三品經)第六會。佛在他化自在天宮。加金剛藏菩薩。入大智慧光明三昧。說十地法門。(有十一品經。)第七會。佛在重會普光法堂。普賢菩薩。承佛神力。入佛華嚴三昧。法慧菩薩問。普賢菩薩答。(有二品經。)第八會。佛在舍衛國。重閣講堂。自入如來師子奮迅三昧。說法界法門。(有一品經。[A1]已上略抄。)私云。第一會有四品經者。一世間淨眼品。二盧遮那佛品。三如來名號品。四四諦品。第二會有四品經者。一如來光明覺品。二菩薩明難品。三淨行品。四賢首菩薩品。第三會有六品經者。一昇須彌頂品。二雲集妙勝殿上說偈品。三菩薩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發心菩薩功德品。六明法品。第四會有四品經者。一昇夜摩天宮自在品。二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三菩薩十行品。四菩薩無盡藏品。第五會有三品經者。一昇兜率天一切寶殿品。二兜率天宮菩薩讚佛品。三菩薩回向品。第六會有十一品經者。一十地品。二十定品。三十忍品。四阿僧祇品。五壽命品。六菩薩處品。七佛不思議品。八如相好品。九佛小相光明品。十普賢菩薩行品。十一如來性起品。第七會有一品經者。離世間品。第八會有一品經者。入法界品。又新譯為九處十會。品名與今或替。復加五品。為三十九也。 ᅟᅟ==[A1] 已【CB】,巳【補編】== 問。此經教主。三身中何身哉。 答。一體不分。非今非古身也。清凉大師云。分三身名目。自是三乘教內。今一乘玄旨。一體不分。([A2]已上)如來出現品云。為令眾生生欣樂故出於世。欲令眾生生戀慕故示涅槃。而實如來無有出世。亦無涅槃。何以如來常住。清淨法界。隨眾生心。示現涅槃([A3]已上)清凉釋云。約迹能今能久。約本非古非今([A4]已上) ᅟᅟ==[A2] 已【CB】,巳【補編】== ᅟᅟ==[A3] 已【CB】,巳【補編】== ᅟᅟ==[A4] 已【CB】,巳【補編】== 問。此經十佛。并現相樣何。 答。經四十三離世間品云。有十種見佛。何等為十。所謂無著佛。安住世間。成就正覺故。願佛。出生故。業報佛。信故。持佛。隨順故。涅槃佛。永度故。法界佛。無處不至故。心佛。安住故。三昧佛。無礙無著故。性佛。決定故。如意佛。普覆故。探玄記(十七)云。行障既離。佛境斯現。故云見佛。十中各標名。釋義者。無著者。不滯著。謂不滯體著。現於世間。示正覺。此是摠句。下九別顯。一由願力出現故。二示往善業。得此妙果。此令他信知業不虛。三淨識體。住持善根。順成正覺。四雖現世間。而常住涅槃故。五此現覺之身。即遍一切處故。六方乃安住心。即是佛。七以於留處皆無著故。八體性不變故。九如能化意。普覆群機故。([A5]已上私云。於一佛。隨上功能立十名。) ᅟᅟ==[A5] 已【CB】,巳【補編】== 問。此經大意何。 答。宗密云。信解行證也。信者初會六品十一卷。舉依正二果。勸大眾信樂也。解者二。修因契異。生其智解。謂第二會十信。三會十住。四會十行。五會十回向。六會十地。七會等妙二覺。行者託前信解之法。進修令成正行也。即第八會。證者第九會初。佛入師子奮迅三昧。海會頓證法界。善財遍親善友。歷位漸證也。破塵抄云。摠分一部經為四。謂信解行證。初以如來果德。及普賢法界。為所信。以文殊智慧。為能信。第二會於普光明殿。說十信。從第三會。乃至第七會。說六位行布。至第八會。正說圓融行。其行布圓融。說有前後。義乃一時。皆是不出理智解行。其解行者。文殊為能起妙解。普賢為所起圓行。乃至第九會法界品初。皆證入法界也。是故品初。如來自入三昧。現相無言。表所證絕言。而普賢開顯(【考】顯一本作題)放光令其解。表能證絕言。文殊開顯(【考】顯一本作題)如來自入三昧者。顯二聖法門相融。普賢行因滿。離相絕言。沒同果海。是名毗盧遮那。光明遍照也。是知一部經。不離於三聖。其末會亦是文殊為始。普賢為終。華嚴論云。又此經四十品中。以法界品為正宗。餘品為伴。(已上)五教十宗。十玄六相等者。法藏大師云。教類有五(【頭】華嚴教相事)一小乘教。但說我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未盡法源。故多諍論。(諸部小乘經論四阿含俱舍婆沙等)二大乘始教。亦名分教。於中但說諸法皆空。未盡大乘法理。故名為始。但說一切法相。有不成佛故名為分(楞伽。深密等經。瑜伽。唯識等論也。)三終教亦名實教。說如來藏隨緣。成阿賴耶識。緣起無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名為終故。以稱實理故名為實。(般若。法華等經起信寶性等論)四頓教。摠不說法相。唯辨真性。亦無八識差別之相。訶(【考】訶恐呵歟)教勸離毀相泯心。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故說為頓。(大乘經中即心是佛談。不說位漸次等諸文意)五圓教。所說唯是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帝網重重。主伴無盡。(已上有同教別教二。)五教章上云。一別教。二同教。初中亦二。一是性海果分。當是不可說義。何以故。不與教相應故。即十佛自境界也。故地論云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者是也。二是緣起因分。即普賢境界也。此二無二。全體遍收。其猶波水。思之可見。(已上就普賢境界。有十玄緣起六相圓融經。)十宗者。五教章云。一依菩提流支。依維摩經等。立一音教。(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云云。)二依誕法師等。依楞伽等經。立漸頓二教。(謂以先習小乘。後趣大乘等。大由小起故名為漸。大小俱陳經涅槃經等。如直往菩薩等。大不由小。故名為頓教。華嚴經。)三依光統律師。立三種教。(謂漸頓圓。以根未熟。先說無常。後說常。先說空。後說不空。深妙義如此。漸次說故。名為漸教。為根未熟之流。於一法門。具足演說一切佛法。常與無常。空與不空俱說。更無漸次。故名為頓。為於上達分階佛教者。說於如來無礙解脫。究竟果滿。圓極祕密。自在法門。故名圓。即此經是也。)四依大衍法師。立四宗教。以通收一代聖教。一因緣宗。(小乘薩婆多等部)二假名宗。(成實經部。)三不真宗。(諸部般若。說即空理。明一切法不真實等。)四真宗。(涅槃。華嚴等。明佛性法界真理等。)五依護身法師。立五種教。三種教同前衍師。第四名真宗教。(涅槃等經。明佛性真理。)第五法界宗。(華嚴明法界自在無礙法門。)六依耆闍法師。立六種教。初二同衍師。第三不真宗。(明諸大乘通說諸法如幻化等。)第四真宗。(說諸法真空理)第五常宗。(明說真理恆沙功德常恆等義。)第六圓宗。(明法界自在。緣起無礙。德用圓備。華嚴是也。)七依南岳思禪師。及天台智者禪師。立四教。該攝一代東流教。一名三藏教。(智度論中。說小乘為三藏教。大乘為摩訶衍藏。)二名通教(諸大乘經中法。通益三乘人及大品經中。乾慧等十地。通大小是也。)三名別教。(諸大乘經中。所明道理。不通小乘者是也亦名頓教。)四名圓教。(法界自在。具足一切無盡法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華嚴是也。亦名祕密教。以聲聞等不見聞故。)八依江南敏法師。立二教。一釋迦經。謂屈曲教。(以遂物機。隨計破著故。如涅槃等。)二盧舍那經。謂平道教。(以遂法性。自在說故。即華嚴是。)九依梁朝光宅寺雲法師。立四乘教。謂臨門三車。為三乘。四衢所授大白牛車。方為第四。以彼臨門中牛車。亦同羊鹿。俱不得故。餘義同上辨。後代信行禪師。依此宗立二教。謂一乘三乘。三乘者。即別解別行。及三乘差別。并先習小乘。後趣大乘是也。一乘者。謂普行。唯是一乘。亦華嚴法門。及直進等是也。十依大唐王藏玄奘法師。依深密經。金光明經。及瑜伽論。立三種教。即三法輪是也。一名轉法輪(於初時鹿野園中。轉四諦法輪。小乘法。)二名照法輪。(於中時。於大乘內。密意說諸法空等。)三名持法輪。(後時於大乘中。顯了意。說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就普賢之境界。十玄緣起。六相圓融。)同中云。十玄緣起。無礙法門義。(【頭】十玄事)一者同時具足相應門。(十義同時相應。成一緣起。無有前後始終等別。具足一切。自在逆順。)二者一多相容不同門。(隨一門中。攝因果理事法。各住自位。一切法門。無礙自在無盡。經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不壞。)三者諸法相即自在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自在無礙成耳。經云。初發心菩薩。一念功德深廣無邊際。如來分別說窮功不能盡。)四者因陀羅網境界門。(經云。於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無數億諸佛。於中而說法。於一微塵中。現無量佛國。須彌金剛鐵圍世界不迫迮。於一微塵中。現有三惡道。天人阿修羅。各受報業。已上三世間說也。)五微細相容安立門。(於一念中。具足始終同時。前後逆順等。一切法門。於一念中。炳然同時。齊顯顯現無不明了。)六祕密隱顯俱成門。(諸法隱覆顯了。俱時成就也。故經云。於此方入正受。他方三昧起。眼根入正受。色塵三昧起。已上。又云。於一微塵入正受。一切微塵三昧起。一切微微塵入正受。一毛端頭三昧起。已上。如是自在。此隱彼現。正受及起定。同時祕密成。)七諸藏純雜具德門。(於諸義。或純或雜。如人法等。若以人門取者。即一切皆人。故名為純。此人門具含事理等一切差別法。故名為雜。如是繁興法界。純雜自無不具足者。)八者十世隔法異成門。(於諸義。遍一世中。同時異時。具足顯現。以時與法不相離。言十世者。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各有過去未來及現在。即為大世也。然此九世。迭相即入故。成一摠句。別合成十世。此十世具足別異。同時顯現成緣起。故得即入也。經云。或以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或百千大劫為一念或一念即為百千大劫。或過去劫入未來劫。未來劫入過去劫。如是自在時劫無礙。相即入渾融成。)九唯心回轉善成門。(於諸義。唯是一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轉也。然一心亦具足十種德。如是自在具種種德。此心自在作用。)十託事顯法性解門。(於諸義。隨託別事。以顯別法。謂理事等一切法門。已上。此十門。隨一門攝諸門。)已上十玄緣起畢。六相圓融者。(【頭】六相事)同章云。初列名者。謂摠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摠相者。一含多德故。相別者。多德非一故。別依止摠。滿彼摠故。同相者。多義不相違。同成摠故。異相者。多義相望。各各異故。成相者。由此諸義。緣起成故。壞相者。諸義各住自法。不移動故。第二教興意者。此教為顯一乘圓教。法界緣起。無盡圓融。自在相即。無礙容持。乃至因陀羅無窮事等。此義現前。一切惑障。一斷一切斷。得九世十世滅。行德即一成一切成。理性即一顯一切顯。竝普別具足。始終皆齊。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良由如此法界緣起。六相容融。因果同時。相即自在。具足逆順。因即普賢解行。及以證入。果即十佛境界。所顯無窮。(已上) 問。此宗斷惑分齊何。 答。五教章。釋五教斷惑。然小乘始教如下。終教意。諸聲聞緣覺。於煩惱尚不能斷。但能伏。不知所知障。其菩薩人。於二障中。不分俱生及分別。但有正使及習氣。地前伏使現。初地斷使種。地上除習氣。佛地究竟淨。此等菩薩。唯怖智障故。修唯識真如等觀。伏斷彼障。然於煩惱障。非直不怖。不修對治。頓教意。一切煩惱。本來自離。不可說斷與及不斷。如法界體性經云。佛告文殊師利。汝云何。教諸善男子等。發菩提心。文殊言。我教發我見心。何以故。我見際即是菩提故。以之准之。若依圓教。一切煩惱。不可說其體性。但約其用。即甚深廣大。以所障法。一即一切。具足主伴等故。彼能障惑。亦如是也。是故不分使習現種。但如法果一得一切得故。是煩惱亦一斷一切斷也。故普賢品。明一障一切障。小相品。明一斷一切斷者。此義也。又此斷惑分齊。准上下經文有四種。一約證。謂十行已去斷。二約位。謂十住已去斷。三約行。謂十信終心斷。四約實。謂無可斷。以本來清淨故。廣如經文。又前三乘等。諸門斷惑。若一障一切障。一斷一切斷。即入此教道。(已上終教下取意。頓教。圓教。五教章全文。) 問。此宗將來何。 答。三國傳法記云。後魏明帝之時。東晉安帝。詔天竺佛他跋陀。譯出華嚴經六十卷。(已上)又陳世杜順禪師。清凉山文殊應化。居終南山弘華嚴。又智儼大師。發揮五教。證悟六相。又香象賢首大師。普羅應迹。顯揚一乘。恢弘十宗。又則天皇后御宇。聖曆二年己亥。十月八日。弘福寺法藏法師。奉詔令講華嚴經。至于世界品。講堂及寺地皆震動矣。華嚴宗自此興焉。孝謙天皇。天平勝寶三年辛卯。良辨為少僧都。住東大寺。弘華嚴宗。(已上三國傳法記文。少加他書。) 天台宗 妙法蓮華經。(國天台教事)妙者祕密奧藏。稱之為妙。法者示權實正軌。故為法。蓮者久遠之本果。喻之為蓮。華者會不定於同道。喻之為華。經者聲為作佛事。稱之為經矣。摠大師。於此經而設三部釋義。一玄義。法華釋名。立五重玄義。一者法華為名。二者實相為體。三者一乘因果為宗。四者斷權疑。生實信為用。(迹門)斷近疑。生遠信為用。(本門)五者醍醐味為教相。二文句。法華入文判釋。設四種釋。一因緣者。所化之機感時至。能化之應用任運顯故。文句一云。因緣亦名感應。眾生無機。雖近不見。慈善根力遠而自通。感應道交。故用因緣釋。(已上)二約教者。感應道交。六塵得道中。聲塵得道。此國風俗。設修多羅教文。而引迷妄群類。句云。若十方機感廣若虛空。今論娑婆國土。音聲為佛事。則甘露門開。依教釋者。處中說明矣。三本迹者。尋迹有本自顯故。句云。若應機說教。教有權實淺深不同。須置指存月。亡迹尋本故。肇師云。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故用本跡釋矣。四觀心者。前因緣約教本迹三。釋如來在世儀式故廢之。所詮觀萬法在一念之心。是我等得義故。專所詮觀心。自然可滿足自利利陀。句云若尋迹迹廣。廣徒自疲勞若尋本本高。高不可極。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但觀己心之高廣。扣無窮之聖應。機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觀心釋矣。三止觀。法華之大意矣。止觀有三種。一漸次止觀。(自三藏至圓教。)二不定止觀。(頓漸等互學。)三圓頓止觀。(自初學圓。)此三種釋。皆是大乘俱互圓實相矣。此一家己心相傳之肝要也。然則止觀一云。天台傳南岳三種止觀。(已上) 問。南岳相傳何。 答。止觀一云。聞師用心。一依釋論。論是龍樹所說。(已上)慧聞南岳相傳來。 問。慧聞依釋論者何文哉。 答。論云。三智實在一心中得。(已上)四教五味者。藏等四教。化法所說法門淺深也。乳酪等五味。化儀五時說法儀式也。四教者。一三藏教。教主劣應身。同居士佛。說小乘半字權門界內方便事教。明生滅四諦之修行。拙度拆空之理。三乘所學。四門得道。三藏者。一修多羅藏。亦云定藏。修多羅此翻經。法本體義也。經者四阿含。謂長雜增一中也。二毗尼藏。亦云戒。此翻律滅惡義也。律者曇無德部。薩婆多部。迦葉遺部。彌沙塞部。婆麤富羅部等也。三阿毗曇藏。亦云慧。此翻論。無比法義也。俱舍。婆沙等也。三乘者。一聲聞修四諦行。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至初向。發無漏心。斷八十一品思惑。得羅漢果。此極果無學位二緣覺。觀十二因緣。發無漏智。得辟支佛。三菩薩。三祇百劫之間修六度。八相成道轉法輪。已上三乘所學地位。劫數可待下。二通教。教主勝應身。居方便土。說大乘滿字權門界內偏真理教。明無生滅四諦。十二。六度之行。教巧度體空之觀。三乘共學。四門得道。立十地判三乘之行位矣。一乾惠地。(智慧水淺未得四善根深水。故云乾慧。)外凡。三賢位修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正道支。此位利根菩薩斷煩惱。二乘伏煩惱。二性地(得燸法等理水。增進伏煩惱強盛。)內凡位。同三藏四善根。三八忍地。三乘人發無漏智。斷三界四諦下見惑。(無漏智。自苦法忍。至道類忍十五心。)初果位。四見地。三乘同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畢。見無生四諦理。證須陀洹果位也。又此位有上根被接。(被接者。通教利根菩薩。為別教圓教人。)五薄地。斷欲界九品思惑前六品。證一來果。(九品殘三品故云薄)六離欲地。(斷欲界九品惑盡。故云離欲。)證不還果。七已[A6]辦地。斷色界四禪。無色界四處。摠八地七十二品思惑。證阿羅漢果也。聲聞無學道。菩薩入空觀位。此地有中根被接。三界所作已[A7]辦也。八支佛地。緣覺利根。智慧力大故。非唯斷正煩惱。亦兼侵煩惱上習氣也。菩薩此位出假利生也。九菩薩地。斷習氣教化眾生。修習無生四諦。發菩提心修六度。至六七地。如二乘斷三界煩惱。證偏真理。但空觀法成就。至第八地。從空出假。修利他行。(出假者。利益眾生也。斷正煩惱畢故。留于習氣加誓願。還生三界。利益眾生。通菩薩名誓扶習生也。習氣力弱故加願。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學佛種種功德。已上分聖。)此二地下根菩薩。被後教接也。十佛地。以一念相應智慧。斷餘殘習氣亦少分塵沙。(塵沙者。習氣上細抹如沙。障利益眾生行煩惱也。)以天衣為座。成勝應身佛。劣應身一丈六尺也。勝劣應故云勝應。同居土佛也。又界外方便有餘土。有此通教佛。八相成道。(八相同三藏。)釋云。丈六尊特合真佛。(已上二乘。鈍根菩薩。見丈六佛。大乘利根菩薩。見報身佛。)通有八種義。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矣。一教通者。三乘人同稟。如幻即空教故。二理通者。三乘人同見偏真空理故。三智通者。三乘人同得巧度一切智故。(巧度者。通教三藏教。智慧勝不失有空。)四斷通者。三乘人同斷見思惑故。五行通者。三乘人同斷見思。無漏行同故。六位通者。從乾慧地至已辨地。三乘人同居故。七因通者。三乘人同用九無礙道。斷煩惱故。(無礙道者無間斷煩惱智慧。)八果通者。三乘人同用九無礙道。證無餘涅槃果故。(解脫道者諸果位。)此教有即空。空有不二相即教也。三別教。教主報身。居實報土。說大乘滿字權門外獨菩薩事教。明無量四諦。六度之行。教二乘不共但中理。四門得道。立五十二位。(國五十二位事)一十信。(此位皆以信為根本。)一信心。二精進心。三念心。四定心。五慧心。六施心。七戒心。八護心。九回向心。十願心。(此十信。伏三界八十八使見惑。九地八十一品思惑。位淺故。先觀生滅空理。用拆空觀智。同三藏教。漸誘心。故空觀成就伏忍位。[A8]亦外凡位。)二十住位。(伏位習種性位忍位內凡位。)一發心住。(斷三界見惑位。)二持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舍利弗。此位值乞眼婆羅門。退菩提心。入凡夫地。)七不退住。(自第二住。至第七住。斷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自第八住。至第十住。除習氣。亦斷上品塵沙。出假利生位。)三十行位。(伏位內凡位。聖種性賢位。)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嗔行。四無盡行。五離癡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此十位名行。以進趣為行。斷中品塵沙惑。強息生死惡心出假位。)四十回向位。(伏位內凡。通種性賢位。)一救護眾生回向。二不壞一切回向。三平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五無盡功德回向。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八如相回向。九無縛無著回向。十法界無盡回向。(此位斷下品塵沙惑。出假利益眾生心勇猛。)五十地位。(斷位。真位。分聖位。顯中位。證道位。)一歡喜地。(見道位。謂斷一品無明。見一分中道理云見道。此位八相成道。此位百佛世界作佛。)二離欲地。(千佛世界作佛。)三發光地。(萬佛世界作佛。)四燄慧地。五極難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已上功用。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已上十地斷十品無明。顯十分中道理。)六等覺位。(此位斷一品無明。即顯十一分中道理。)等覺了登平等峯分明了。亦名金剛心。因位智慧強盛如金剛。分聖位也。七妙覺位。(斷一品無明。最後無明。已上摠斷十二品無明。)極聖位矣。他受用報身。居有餘實報土。八萬四千相好具足。光明無邊。音聲色像無邊。斷無明證中道菩薩為所化。非二乘凡夫境界。已上別教者。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皆三教別故。云別教也。教別者。次第隔歷教也。理別者。明但中理。不具空假故。智別者。三諦智前後次第故。斷別者。一時非斷三惑。先見思。次塵沙。後無明。次第斷也。行別者。次第隔歷行故。位別者。五十二位。次第歷歷故。一位不具諸位功德故。因別者。不收萬善。次第捨前法。得後法故。果別者。但中果。不具諸法故。(有教無果人)四圓教。教主法身。居寂光士。說界外無作四諦。二諦。一諦。三觀。十二因緣。六度。明中道不但中理。教十界眾生皆入佛智見道。此立六即位。一理即。此位全不知佛法。惡業煩惱。顛倒之身。卵身中眾生。未聞三諦之名字。三諦法雖我境界。如食木之蟲。不知是字非字。二名字即位。此位纔聞三諦名字。小分依知識經卷。通達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信解。三觀行即位。此即五品弟子位。五品者。一十心具足初隨喜品。(十心者十法成乘觀門也)一觀不思議境。觀一念心。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無闕。三諦觀。二真正發菩提心。依妙境。發無作四弘願上求下化。三善巧安心止觀。體前妙理。寂然名止。常照名觀。四破法偏。以三觀破三惑。五識通塞。六蔽。塵沙。無明。等名塞。六度一心三觀名通。六修道品調適。無作道品。一一調停。七對治助開。若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助。八知次位。修位(五十二位。)免增上慢故。九能安忍故。於逆順不動。進入六根。十無法愛。不著十信相似道。可入初住真空理。(已上十心四教義取意)二讀誦經典品。三更加說法品。(加者讀誦)四兼行六度品。(兼者上之讀誦說法)五正行六度品。為眾生依習此觀行。即習觀心位。此位伏三惑。即外凡位。四相似即位。此位明十信。一信心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從二信至七信。斷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從八信至十信。斷上中下三品塵沙。伏無明。出假位。五分真即位。十住斷十品無明。顯十分中道理。十行斷十品無明。十向斷十品無明。十地斷十品無明。等覺斷一品無明。摠斷四十一品無明。顯四十一品中道理。十住初住。分身散影。能遍十方剎[A9]土。隨眾生機。八相成道。利益眾生也。此位轉煩惱業苦之三道。為法身般若解脫之三德也。(此云三德者祕藏之義)如次顯法報應三身也。等覺位四十一地。無明之雲晴。等覺之峯。十四夜月明了。金剛心位。入重玄門也。(入重玄門者。等覺還凡夫地。修四十一地之行。上求下化利眾生。)六究竟即位。斷最後品無明。所顯三身即一佛也。以虛空為座。成佛居寂光土。(為最上利根之眾生說此教。)圓教亦有八種義。謂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矣。教圓者。正說三諦一諦中道不偏空非偏假之教。理圓者。中道實相遍法界。一法無非中道。智圓者。萬法一念覺了。斷圓者。一斷一切斷。三惑無前後同時斷。行圓者。一行一切行。戒一法備定慧等。位圓者。初一地具後後諸地功德。因圓者。三諦功德雙自然流入後後位。果圓者。妙覺不思議三德祕藏不縱不橫也。譬如伊字三點。面上三目也。五味者。一華嚴。如乳味。(兼別圓三七日)二阿含。如酪味。(但三藏十二年)三方等。如生蘇味。(對藏通別圓。說時不定。)四般若。如熟蘇味。(帶通別圓卅年)五法華。如醍醐味。(純圓八年。)涅槃如醍醐味。(真說四教。一日一夜)三觀者。一空觀。二假觀。三中觀。於森羅之萬法。恆沙之俗諦。不落有無意。空觀之智。此法體眼前歷照之心。假觀之智。此法諦之不傾空假之識。中道之智矣。森羅之萬法。恆沙之俗諦。非我等是非思量之境之處空諦。此法諦眼前堂堂當體假諦。此法諦不傾空假。而被云空被云假中諦。 ᅟᅟ==[A6] 辦【CB】,辨【補編】== ᅟᅟ==[A7] 辦【CB】,辨【補編】== ᅟᅟ==[A8] 亦【CB】,▆【補編】== ᅟᅟ==[A9] 土【CB】,士【補編】== 問。此三諦唯一物。不分別何。 答。爾也。若觀行者觀中。有有病與空藥。有空病與假藥。中觀不落此二病。之療藥。若落言句。而可憶持中觀者。亦可與圓融之妙藥。(唯一心為先。) 問。若爾能觀所觀之境智何。 答。於此一心三觀之境智。而有慧心檀那之兩流義。先檀那流義者。法華悵講云。一心三諦境。一心三觀智。一行一切行。恆修此三昧。(已上)是境一心三觀。智一心三觀。境智相應一言。一心三觀是也境智相應者。以無緣智。緣無相境意也。又觀經疏。遍諸境觀諸法實相意有之。 問云。傳教大師。以無緣智。緣無相境意如何。 師云。境智相應一心三觀故。是於法界一如。理慧相應。色心相應意。(已上義傳教意)慈覺大師己心中記云。一心中何分別境智。先念為境。後念為智。(已上)前念為境者。先觀空觀。此空法爾三觀即。此念前念。亦照此三觀云後念。為智三觀也。(已上)傳教釋境一心三觀面。慈覺釋智一心三觀面次慧心流一心三觀者。先貪嗔癡具足眾生。常我癡我見我愛我慢之四煩惱相應。元初一念無明心。可觀即空假中。此觀即止觀具足。止名佛智。觀名佛見於念念中。止觀現前。此即眾生開佛知見。名於明一心三觀。次歷餘一心三觀者。因緣所生法為觀境。是即根塵相對一念心也。一切時一念。或欲心。或嗔心。或慢心等起。觀即空即假即中。(曆餘下迹門觀。)釋云。觀心即向。若境若智同在一心。故須更明以顯妙行。我一念心。自本境智相應全體。釋云。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已上) 問。此二流中何可用哉。 答。抄主慧心五代孫弟故。可用慧心流之義也。所以世無隱。諺云。檀那流永辨智海如梅櫻。義花花叡岳。慧心流法持法然如秋月。止觀之玉照山上矣。圓頓一實戒珠。澄末代濁世之水。血脈不可疑矣。六即者。地位如前。 問。圓教六即圓融無礙義。其地位何。 答。六故地位階降歷歷。即故一位一切位融即。例如花嚴云別是摠之別故。行布不礙圓融。摠是別之摠故。圓融不礙行布。即融故。理即如來放光。照不聞法之癡闍。六佛一位廣廣。六布故。五十一地羅綾之文不亂。因果位新新。摠六即位。我等開佛知佛見。一心上所建立。大師妙解法華中微。觀法梯隥。 問。此宗於唐國何代與。 答。三國傳法記云。於陳朝南岳慧思大師為國師。又智顗禪師。(智者大師。)始登天台山。卜寂室建國清寺。大隋文帝時。智者大師。於荊州玉泉寺。說摩訶止觀。灌頂法師。(章安大師)一聞記之。天台宗自是起。玄宗皇帝。天寶九年。荊州湛然法師。(妙樂大師。)造釋籤疏記弘決合三十卷。贊智者大師義。(已上)王代記云。人王第五十一代桓武天王治二十八年。延曆二十三年甲申年。傳教奉勅。生年三十八歲入唐。奉值台州佛龍禪林寺道邃和尚。并行滿座主。奉受八十二卷天台宗章疏。同二十四年(乙酉)歲秋歸朝。十二月二十六日。以所持聖教。進我朝天王矣。又奉值天竺善無畏三藏第三弟子順曉和尚。受真言三部大法。於高雄寺。行於灌頂。奉授平城天王。於延曆寺。弘法華矣。(此大師第五十三代。嵯峨天王治十三年。大同十七年壬寅六月四日辰時生。年五十六入滅。) 三論宗 問。(國三論事)三論大意何。 答。三論玄云。考聖心以息患為主。統教意以通理為宗。論雖有三義。唯二轍。一曰顯正。二曰破邪。破邪則下極沈淪。顯正則上弘大法。(已上取意。)又云。明中論。以二諦為宗。二諦是佛法根本。如來自行化他。皆由二諦。如瓔珞經佛母品。明二諦能生佛。故。二諦是佛母矣。論云。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已上取意。)又云。 問。既名中論。何故不用中道為宗。乃以二諦為宗耶。 答。即二諦是中道。既以二諦為宗。即是中道為宗。中道有世諦中道。真諦中道。非真非俗中道(已上)又云。明百論宗者。百論破邪申智。明二諦以為宗。中論以二諦為宗。百論用二智為宗。即欲明諦智互相成。 問。百論何故用二智為宗哉。 答。提婆與外道。對面擊揚鬪。一時權巧智慧。但提婆權。智巧能破邪。巧能顯正。而實無所破。亦無所顯。故名實智。一論始終明此二智故。以二智為宗。中論用所申(二諦)為宗。百論用能申(二智)為宗矣。又云。明十二門論宗者。此論亦破內迷。申明二諦。亦以二諦為宗。但今欲示三論不同。宜以境智為宗。所言境智者。論云。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若通達此義。即通達大乘。具六波羅蜜。無所障礙。大分深義。謂實相之境。由實相境。發生般若。由般若。故萬行得成。即是境智之義故。用境智為宗。(已上)又云。三論通破眾迷。通申眾教。智度論別破波若之迷。別申波若之教矣。次明四論破申不同門(【頭】破申事)所言破申有三義。一者破外人迷教之病。故名為破。申佛二諦教門。故名為申。二者申佛正教。而邪迷自破故。名為申破耳。三者論主申明佛破故名申破。諸大乘經。破眾生虛妄。以顯一道。但末代鈍根。不了如來破病顯道之意。四依菩薩。還申明佛破。(已上取意。)又云三論所斥。略辨四宗。一摧外道。二折毗曇。三排成實。四呵大執矣。外道不達二空。橫存人法。毗曇已得無我。而執法有性。跋摩具辨二空而照。猶未盡大乘。乃言究竟。但封執成迷。(已上)摧外道第一。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遊道外。故名外道。外道多端。略陳其二。一天竺異執。二震旦眾師矣。先論西域。四執盛行。一計邪因邪果。二執無因有果。三立有因無果。四辨無因無果矣。有外道云。大自在天能生萬物。萬物若滅。還歸本天。故云自在。天若嗔四生皆苦。天若喜六道咸樂。然天非物因。物非天果。故名邪因邪果。(自在既爾。七計例然。)復有外道。窮推萬物。無所由籍。故謂無因。而親覩諸法。當知有果。故云無因有果也。有人言。自然有因。自然無因。萬化不同。皆自然有故。曰斯謬。夫論自者。謂非佗為義。因他則非自矣。又斷見之流。唯有現在。更無後世。類如草木盡在一期。(有因無果。)撥無後世受果。亦無現在之因故。六師云。無有黑業報。無有黑業。無有白業。無有白業報。釋迦末興。盛行天竺。能仁既出。殄斯謬計。佛滅度後。柯條更繁。龍樹興重加剪伐。(已上略抄。)次排震旦眾師。釋僧肇云。每讀老子莊周之書。因而歎曰。美即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猶未盡也。老莊入玄。故應易惑耳目。凡夫之智。孟浪之言。言之似極而未始詣也。推之似盡而未誰至也。伯陽之道。道指虛無。牟尼之道。道超四句。淺深既懸。體何由一。(已上取意。)折毗曇第二。阿毗曇者。名無比法。無漏慧根。會理隔凡。其功冠絕。故云無比。無比之名有餘。所明之理不足。非但遠乖方等。亦近迷三藏言見有得道。乃是見有。非見道也。故淨名云。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是染著。非求法也。為未識源者。示之以流。令尋流以得源。為未見月者。示之以指。令因指以得月。窮流則唯是一源。亡指則但是一月。盖是如來說小之意也矣。阿含文親說無相。故善吉觀法空而悟道。身子入空定。而佛歎。阿毗曇人。但明見有。故自迷本宗。雖知俗有。不悟真空。既惑真空。亦迷俗有。是故真俗二俱竝喪。(已上略抄)排成實第三。龍樹釋波若累教品云。善吉觀生法二空。欲比菩薩二空。譬如毛孔之空。比十方空。即小空為淺。大空為深。成實所明。但是聲聞空。非大士所得。耳。成實毗曇。各執空有。互相排斥障道增見。皆失佛旨也。(已上略抄)訶(【考】訶恐呵歟)大執第四。有大乘師曰。四術三玄。竝為外教。毗曇成實。益是小乘。明理不周。在文不足。既障大乘理宜須破。自方等紘宗眾聖軌轍。教稱滿字。理曰無餘。信之則獲福無邊。毀傍招莫太之罪矣。若謂有大異小。有小異大。名為二見。大品云。諸有二者。無道無果。涅槃云明與無明。愚者謂二。又若實有大乘者。名有所得。有所得者。為魔眷屬。非佛弟子矣。大乘之宗。永斷生死。名為斷見。涅槃是常。即是常見。乃為斷常。何大之有。(已上略抄) 問。若內外竝呵。大小俱斥。此論宗旨何所依據乎。 答。若心存內外。情寄大小。則墮在偏邪。失於正理。(乃至。)內外竝冥。大小俱寂。始名正理。悟斯正理。則發生正觀。正觀若生。則戲論斯滅。戲論斯滅。則苦輪便壞。三論大宗。其意若此。 問。若內外竝除。大小俱斥。乃為斷見。何名正宗。 答。既內外竝冥。則斷常斯寂。二邊既捨。寧非正宗耶矣。難曰。既有邪可破。有正可顯。則心存取捨。何謂無依。 答。為息於邪。強名為正。有邪既息。則正亦不留。故心無所著。正觀論云。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矣。有依有得為生死本。無住無著為經論大宗。(已上略抄) 問。破顯大意何。 答。三論玄云。惣談破顯。凡有四門。一破不取。二取不破。三亦破亦取。四不破不取。言不會道。破而不取。說必契理。取而不破。學教起迷。亦破亦取。諸法實相。言亡慮絕。實無可破。亦無可取。泯上三門。歸乎一相。(已上略抄。)此宗立二藏三法輪。判一代聖教。所謂二藏者。一聲聞藏。(智度論云。三藏。此小乘教。)二菩薩藏。(智論云摩訶衍藏。是大乘經等。)三法輪者。一根本法輪。(華嚴經)二枝末法輪。(阿含。方等。般若經等。)三攝末歸本法輪。(法華經。)一一論各具三義。一破邪。二顯正。三言教。以同具此三義故。合名三論矣。八不中道者。大論五云。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因緣生法。滅諸戲論。佛能說。是我今當禮。乃至諸法不生。不滅。非不生。非不滅。非非不生滅。亦非非非不生滅。已得解脫。非空非不空。如是等。捨滅諸戲論。言語道斷。深入佛法。心通無礙。不動不退。名無生忍。是助佛道初門。(已上。)如此不落生滅斷常一異去來之八計者。即中道也。三論玄云。 問。中有幾種。 答。既稱為中。則非多非一。隨義對緣。得說多一。所言一中者。一道清淨。更無二道。一道者即一中道。所言二中者。則約二諦辨中。謂世諦中。真諦中。以世諦不偏故名為中。真諦不偏名為真諦中。所言三中者。二諦中。及非真非俗中。所言四中者。對偏中者。對大小學入斷常偏病。是故說對偏中。盡偏中者。大小學人。有於斷常偏病。則不成中。偏病若盡。即名為中。無常無斷。乃名中道。故名盡偏中。絕待中者。本對偏病。是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為絕待中。成假中者。有無為假。非有非無為中。此中為成於假。謂成假中。(略抄)論云。若無有始終。中當之何有。經云。遠離二邊。不著中道。(已上。)二諦者如前。方言四段者。三論玄云。依名釋義者。中以實為義。以正為義。中論序云。以中為名者。照其實也。照謂顯也。立於中名。為顯諸法實故。云照其實也。所言正者。華嚴云。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滅相。此之正法。即是中道。離偏曰中。對邪名正。理教釋義者。中以不中為義。所以然者。法實相非中非不中。無名相法為眾生故。強名相說。欲令因此名以悟無名。是故說中為顯不中。 問。中以不中為義出何文。 答。華嚴云。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若爾。一切中偏法。了達非中偏。互相釋義者。中以偏為義。偏以中為義。所以然者。中偏是因緣之義。故說偏令悟中。說中令識偏。如經云。說世諦令識第一義諦。說第一義諦。令識世諦。無方釋義者。中以色為義。中以心為義。是故華嚴經云。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故一法得以一切法為義。一切法得以一法為義。(已上)無依無得者。一一釋義下。皆見心融放。明三祇成佛者。經五十二位之斷證。三祇成佛也。大乘玄涅槃義(嘉祥)云。今明。十信伏見一處住地。十解斷盡。證人無我解。十解伏欲愛住地。十行伏色愛住地。十回向伏有愛住地。初地初心。斷四住地盡。初地已上。斷十住無明。(已上)統略下(法華釋)云。伏斷位義不同。且依一途。十行第七心去。伏四住習。及無明正使。乃至初地至法雲。開四住習。及無明正使。各為三品。初地至七地。斷上品習。八九斷中品。佛智斷下品。(已上。正使者現行煩惱。因[A10]兹流轉三界。習氣者煩惱種子。)智論疏(僧侃)云。派論煩惱有四種。一者四住根本。二者四住習氣。三者無明根本。四者無明習氣。若就二乘。始之一種是正使。後之三種皆是二乘家習。若就菩薩。初三是正使。後一是習氣。(已上。) ᅟᅟ==[A10] 兹【CB】,玆【補編】== 問。伏斷位何。 答。十信者。一信心。二精進心。三念心。四定心。五慧心。六施心。七戒心。八護心。九回向心。(此九心見一處漸伏。)十願心。(斷見一處。入十解十住。)十住者。一發心住。(斷見一處盡)二持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九住欲愛漸伏。)十灌頂住。(斷欲愛盡入十行。)十行者。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嗔行。四無盡行。五離癡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九行色愛漸伏)十真實行。(斷色愛盡。入回向。)十回向者。一救護眾生回向。二不壞回向。三等一切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八如相回向。九無縛無著回向。(九回向有愛漸伏。)十法界無盡回向。(斷有愛盡入初地。)十地者。一歡喜地。二離欲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已上二地。斷上品習無明。)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已上二地。斷中品習。)十法雲地。(斷下品習)八九十地。(斷中品無明。)佛地。(斷下品無明。)已上五十一位斷位。珍海意。(地前卅心初僧祇。自初地至一地第二僧祇。八九十地第三僧祇。) 問。此等斷惑。以何觀智哉。 答。無生觀之力也。嘉祥大師中論疏云。五十一位賢聖。皆就無生觀內。分其階級。(已上。) 問。三論宗將來何。 答。三國王代記云。如來滅後。一千三百九十年。東晉第六代哀帝。隆和元年壬戌。天竺龜[A11]兹國沙門。羅什三藏。從天竺將來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經論。時哀帝貴之。於長安城。令譯出件經論。三藏有四人弟子。謂僧叡。僧肇。道融。竺道生也。弘始十一年。為四人弟子。授龍樹所造中觀論。十二門論。并提婆所造百論矣。此中道融有弟子名僧詮。詮有弟子名吉藏。(嘉祥大師)此師所立。傳日域矣。(已上唐土。)日本人王三十五代。推古天王。三十三年乙酉。高麗慧灌來。其夏大旱。詔灌祈雨。灌著青衣。講三論。雨大降。帝喜為僧正。後於內州。立井上寺。弘三論矣。佛法自西天來漢土。經三百歲。來百濟國。經一百年。來日本矣。 ᅟᅟ==[A11] 兹【CB】,玆【補編】== 法相宗 應理圓實宗(國法相宗事)亦云唯識宗。(依解深密經之法相品。立性相各別之理。故從餘宗名法相宗。法相宗非自宗名。)成唯識論十卷者。義林章云。唯識之成。名成唯識。依主釋也。唯識疏云。唯謂簡別。遮無外境。識謂能了詮有內心。識相(有為依佗)識性(圓成實理)皆不離識。心所心王。以識為主。歸心泯相總言唯識。(已上)亦唯識有五位。一識自相唯識。(八識心王解深密經)二識相應唯識(五十一心所。解深密經。)三識所變唯識。(色法十一厚嚴經)四識分位唯識。(不相應二十四。楞伽經)五識實性唯識(六無為。圓成實。華嚴法華等。)論者樞要云。教誡學徒。故稱為論。問答決擇諸法性相。故稱為論。初解依悲。利眾生故。後解依智。辨諸法故。(已上)諸藏章。引瑜伽八十一云。謂諸經典。循環研覈摩[A12]呾理迦。一切了義經。皆名摩呾理迦。謂於是處。世尊自廣。分別法相。及聖弟子。已見諦跡。依自所證。亦無倒分別諸法體性。此亦名為摩呾理迦。亦名阿毗達磨。由此文故。傳受釋云。許佛滅後十二分中論議一分。三藏之內對法藏。通弟子說。不餘之十一分教。并餘二藏。通弟子說。然此論中。且論弟子見諦者說。舉其勝者。顯離諸失有所證故。若實而論。通取不見聖論者造。亦是彼攝。(已上)十卷者。十大論師。就三十頌。一一造釋故。天竺百卷論。玄奘略譯為十卷。(述記云。佛滅後九百年中。天親生也。同時唯有親勝火辨二大論師。造此頌釋。千一百年後。餘八論師造此釋。教興主者。三十頌本天親菩薩之所作也。已上。)疏云。此論本頌唯有正說。論其釋文。具有三藏分。(已上)三分者。一宗前敬敘分。(從稽首唯識性。至利益諸有情。)二依教廣成分。(從由假說我法。至大牟尼名法。三十頌。)三釋結施願分。(從已依聖教及正理。至願共即登正上覺。)第三依教廣成分頌。說五位百法等。(【頭】五位百法事)論引六經十一論立宗義。疏云。又此論引六經十一部論(華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毗達磨楞伽。華嚴也。瑜伽。顯揚。莊嚴。集量。攝論。十地。分別瑜伽。觀所緣緣。二十唯識。辨中邊論。雜集也。)等。為證理。明唯識三性。十地因果行位。了相大乘故。第三時中道之教也。(已上)次上五位百法者。所謂心王。心所。色法。不相應。無為也。一一細分而成百法矣。百法問答抄云。(【頭】心王心所事) ᅟᅟ==[A12] 呾【CB】,咀【補編】(cf. B32n0185_p0617a21)== 問。先心王八者何乎。 答。一眼識(緣色生了別用識也。以眼為所依住故名眼識。)二耳識。(緣聲生分別用識也。以耳為所依住。故名耳識。)三鼻識(緣香生了別用識也。以鼻為所依住。故名鼻識。)四舌識。(緣味生分別用識也。以舌為所依住。故名舌識。)五身識。(緣堅濕燸動等觸。生了別用識也。以身為所依住。故名身識。)已上五合名前五識。行相相似故也。六意識。(緣一切諸法。生了別用識也。以末那意。為所依住。故名意識。)此識別名第六識。教中第六說故也。七末那識。(緣阿羅耶識。生了別用識也。以阿羅耶識。為所依住。)此識別名第七識。教中第七說故也。此識以第八賴耶識為所依。為所緣也。末那者梵語。此云意。意者思量之義。此識恒起內。緣阿羅耶見分。思量我我故。名末那也。思量者。思慮之義故。意名雖通一切心法。我我思量恒時。無間斷故。此識獨思量義勝。故名末那也。八阿羅耶識。(緣種子。五根。器界三種境。生了別用識也。以第七識。為所依住故。) 阿羅耶者。梵語此云藏識。此識具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故名藏識。(已上)疏云。此識體總有三位。一我愛執藏現行位。即唯七地以前菩薩。二乘有學。一切異生。從無始來。謂名阿賴耶。至無人執位。此名執藏。二善惡業果位。謂從無始乃至金剛心。或解脫道時。乃至二乘無餘依位。謂名毘播迦。此云異熟識。至無所知障位。三相續執持位。謂從無始乃至盡未來際。利益有情位。謂名阿陀那。此云執持。或名心等長短分限。(已上)璋圓抄云。一我愛執藏位。(名阿賴耶。)一切異生。二乘有學。七地已前菩薩是也。二善惡業果位(名異熟識。)二乘無學。等覺以還菩薩是也。三相續執持位。(名阿陀那。)通佛果已上。後二位不遮通前位。第一位不通二乘無學八地已上。第二位不通佛果已上。依此有三位不同。(已上八識)五十一心所者。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遍行五者。一作意。(以特覺為性。警覺心引令趣境。故名作意。以引心為業。起作意義也。) 問。於心所作用。何名性用。何名業用。 答。符自體性。親用名性用。疎自性用名業用也。然心所本用名親。伴作用名疎也。警覺作意心所剋體本能也。引心用。警覺用上所帶伴用也。警如火以燸為性用。火體親用故。燒物用名業用。望火自體。燸性上。所帶用。與火性疎遠。燸性。燒性。共雖火能。望火名義。二用中有親疎。餘心所性業用。以此可知。二觸心所。(令心心所觸境為性。和合一切心王及心所。令同取境。是觸自性。受想思等所依為業。由此引起餘心所法各別功能故。以受等所依為業。)三受心所。(領納順逆俱非境相為性。起愛為業。)四想心所(於境取像為性。施設種種名言為業。謂要安立境分齊相方能隨起種種名言。)五思心所。(以造作為性。以塹促為業。謂取境上正因。邪因俱相違因。塹入心善等分位。即令造善等業。)此五心所。一切心王心所起時。必遍相應故名遍行。(此下有三受五受等不同。)別境五者。一欲心所。(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二勝解心所。(於決定境。印持為性。不可引轉為業。)三念心所。(於曾受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定依為業。)四定心所。(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五慧心所。(於所觀境。簡擇為性。斷疑為業。此慧心所。有推求推度用。皆是簡擇性用上差別也。)此五心所。非必遍一切心。隨應與心相應。謂心若緣所樂境時。有欲心所。若緣決定境時。有勝解也。若緣所觀境時。有定慧也。若緣曾受境時。有念心所。既緣於別別境生故。名別境心所也。(於定心所。有生得散定。修得禪定。二類不同。)善十一者。一信心所。(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以印可決定勝解為因生)二精進心所。(勇悍為性。對治懈怠滿善為業。)三慙心所。(崇重賢善為性。對治無慙。止息惡行為業。)四愧心所。(輕拒暴惡為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為業。)慙愧俱以羞恥為用。五無貪。(無着為性。對治貪着。作善為業。)六無癡。(明解為性。對治愚癡。作善為業。)七無嗔。(無恚為性。對治嗔恚。作善為業。)八輕安。(調暢身心。堪忍為性。對治惛沈。轉依為業。)轉依者轉捨定障。轉得安適也。九不放逸。(於所斷所修。防修為性。滿善為業。)十行捨。(令心正等正直無功用住為性。對治悼舉。靜住為業。)十一不害心所。(於諸有情。不為損惱為性。能對治害。悲愍為業。)煩惱六者。一貪煩惱。(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二嗔煩惱(憎恚為性。不安惡行所依為業。)三癡煩惱。(於諸理事。迷闇為性。一切雜染所依為業。一切惑障。以愚癡為前導生。一切障生起。)四慢煩惱。(恃己於佗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於慢有七種本慢。九種慢類。(略世)五疑。(於諸諦理猶預為性。能障不疑。疑善品為業。)六惡見。(顛倒推度。染慧為性。能障善見。生苦為業。)見者推求推度之義也。隨煩惱二十者。一忿心所。(憤發為性。執杖為業。)二恨心所。(結怨為性。熱惱為業。)三惱心所。(追觸暴熱恨候為性。能障不惱。蛆螯為業。)以上三心所。以本惑中嗔惱為體。無別體故。假非實。四覆心所(於自作罪。恐失利譽。隱藏為性。能障不覆。悔惱為業。)此心所以貪癡二煩惱為體。五誑心所。(為獲利譽現有德詭詐為性。能障不誑。邪命為業。)此心所以貪癡為體。六諂心所。(為網陀。矯設異義。險曲為性。能隘不謂教誨為業。)此心所。為取佗意。隨他氣色。不現自本儀矯。隨設異儀。以險曲心為性也。網者迫駈他心。網帽自心。七憍心所。(於自盛事。深生染着。憍醉徵為性。能障不憍。染依為業。)此心所行相顯。此以本惑中貪煩惱為體。憍醉者。生長一切雜染故。雜染所依為業也。八害心所。(損惱為性。逼惱為業。)九嫉心所。(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嫉妬為性。能障不妬。憂戚為業。)十慳心所。(不能惠捨。祕悋為性。能障不慳。鄙吝為業。)此心所行相顯。貪煩惱一分為體。十一無慙心。(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生長惡行為業。)十二無愧心所。(不願世間。崇重慕惡為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為業。)十三不信心所。(心穢為性。惰所依為業。)翻信可知也。十四懈怠心所。(懶惰為性。此心所雖中惑。別有體也。能障精進。增染所依為業。)十五放逸心所。(於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能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行相顯。此心所離隨煩惱中懈怠。及本惑中貪嗔癡為體。十九惛沈心所。(令心於境無堪任為性。能障輕安毗鉢舍那為業。)此心所令瞢重也。離本惑別有體。十七掉舉心所。(不寂靜為性。能障行捨奢摩佗為業。)此心所離本惑別有體也。十八失念心所。(於所緣境。不能明記為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此心所別境中念。煩惱中癡以為體。十九不正知心所。(於所觀境。謬解為性。能障正知。毀犯為業。)此心所以別境中慧。及煩惱中癡為體。二十散亂心所。(於諸緣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 問。掉舉與散亂。如何異乎。 答。彼令易解。此令易緣。是二心所差別也。不定四者。一悔心所。(惡所作業。追悔為性。障止為業。)此心所亦名惡作。惡所作業。生追悔故也。作者所作也。惡者此心所行相也。故名惡作也。二睡眠心所。(令心不自在。昧略為性。障觀為業。)論云。謂睡眠位心不自在。心極闇劣。一門轉故。(已上)一門者。睡眠位唯意識一門轉故也。三尋心所。(尋謂尋求。令心忩遽。於意言境。麤轉為性。安不安住所依為業。)四伺心所。(伺謂伺察令心忩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安不安住所依為業。)意言境者。聲名句文言說境也。語言是唯意識所緣也。意識所發也。色法十一者。一眼。(眼識所依根也。能發眼識取色境。令緣慮眼識。)二耳。(耳識所依根也。能發耳識取聲境。令慮耳識。)三鼻。(鼻識所依根。能發鼻識取香境。令緣鼻識。)四舌。(舌識所依根。能發舌識取味境。令慮舌識。)五身。(身識所依根也。能發身識。取堅濕燸動等觸境。令緣身識。)以上五色名五根。根者有勝用增上力故也。根可訓根。謂物根有勝用力生菓。眼等亦爾也。以是為根。自此生識故也。六色。(眼識所慮境也。眼根所照境也。)於此色境。有三類不同。謂顯色。形色。表色也。顯色者此有四。青黃赤白也。亦有九顯色種類。謂影光明暗雲煙塵霧。及空顯色也。次形色者。謂長短方圓細正不正高下是也。次表色者。取捨屈伸行住坐臥是也。七聲(耳識所緣境耳根所取也。)於氣有三類。謂一內聲。(有情音聲)二外聲(外苑林風等音聲。)三內外聲。(拍掌等聲。)八香。(鼻識所緣境。鼻根所取也。)於香好惡等種類不同。准上可知。九味。(舌識所緣。舌根所取。)於味有六。謂一苦。二酢。三辛。四甘。五鹹。六淡。十觸。(身識所緣境。身根所取。)於觸有四。堅濕燸動性。是名地水火風觸處四大種。十一法處所攝色。(是第六識所緣境。)於此有五種。謂極略極逈受所引定所生遍計所起色。已上五十一心所畢。二十四不相應者。一得獲成就者。名之為得。二命根者。依業所引。第八識種。令色心不斷。名為命根。命即是根。持業釋也。或種實。命假。業為命因。此依主釋。三眾同分者。類相似故。名為同分。眾即同分。眾之同分。持業依主二釋如次。四異生性者。由二障種。令趣差別。名異生性。異生之性。或異聖之性。依主持業二釋。如次皆得。五無想定者。由出離想。不恆心滅。名無想定。六滅盡定者。由止息想。恆不恆心滅。名滅盡定。此二種或依主持業釋。今存後釋。七無想事者。由欲界修。感彼天果。名無想報。無想之報依主釋。八名身者。一名二名。能詮自性。名曰名身。九句身者。一句二句。能詮差別。名句身。十文身者。一字二字多字。能為二所依名為文身。此上三種。皆持業釋。十一生者。先無今有名生。十二異者。法非凝然名異。十三住者。法有暫用名住。十四無常者。有法後無名為無常。十五流轉者。因果不斷。故名流轉。十六定異者。善惡因果。互相差別。故名為定異。十七相應者。因果感起。名曰相應。十八勢速者。諸行迅疾。故名勢速。十九次第者。編列有敘。故名次第。此上五種竝持業釋。二十時者。過未等名時。隨方域所說時分名時。二十一方者。色處分齊。故名為方。二十二數者。度量諸法。故名為數。二十三和合性者。不相乖故名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者。翻上應知。此後五種。竝無六釋。已上二十四不相應。義忠意。六無為者(【頭】六無為事)一虛空無為者。離諸障礙。無物所照。名曰虛空。以虛望空。亦無六釋。若望無為。即持業釋。二擇滅無為者。擇謂蕳擇。滅謂斷染。無漏智起。斷諸障染。所顯真理。名擇滅無為。若能滅名滅。擇即滅擇。滅之無為。二釋如次。若所滅名滅。擇之與滅。唯相違釋。而望無為依主同前。若滅性名滅。滅即無為持業釋。無為望擇。亦依主釋。不由擇力。而本性清淨。三非擇滅無為者。滅緣闕所顯。故名非擇滅。若非擇名滅。所滅性名滅。滅性名滅。持業。相違。依主三釋。如次俱得。非擇滅而望無為。依前持業相違二釋。非擇滅而望無為。俱依主釋。依前依主。滅即是無為。如理思擇。若談真理。不由擇力。即但持業。亦應思惟。四不動無為者。第四禪中。出八災患。所顯無為。名不動無為。不動兩字。全無六釋。不動之無為。亦依主釋也。五想受滅無為者。無所有處。想受不行所顯真如。名想受滅無為。想受即滅持業釋。想受滅之無為依主釋也。或滅定中。想受不行。從勝而說名想受滅無為。六真如無為者。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蕳於妄。如簡於倒。遍計依佗。如次應知。又真如者。顯示常義。真即是如。即是無為。俱持業釋。(已上) 問。三乘修行差別何。 答。百法問答云。先三乘差別者。此有五種性。謂一切有情。從無始。第八識法爾。無漏之種子五種各別。一人天乘性。二聲聞乘性。三獨覺乘性。四菩薩乘性。五不定乘性是。人天乘性類者。都不具三乘無漏法爾種子故。永不斷二障。全不證二空。唯受三界五趣有漏果。永沒生死海。依修五戒十善等世間戒善。纔雖受人天勝妙果。都不得出世解脫果。此類亦名無性乘。無三乘無漏種子故也。次後四乘。俱具無漏種子故。名有種性。於此聲聞獨覺二乘種性人。唯斷煩惱障。唯證我空理。至自果極位。菩薩乘種性人。俱斷二障。竝證二空理。至佛果圓滿位也。次不定乘性人者。聲聞獨覺菩薩之三乘種性俱具入也。於此有四類。一菩薩聲聞二種不定。二菩薩獨覺二性不定。三聲聞二性不定。四三乘俱不定也。 問。聲聞乘人。至自乘果行位何。 答。凡位修七方便。在聖位得四果。(如下卷俱舍等。) 問。緣覺乘人。至自乘果行位何。 答。根性極利根故。不依佛果師友力。不聞佛教聲。獨得道得果故。名獨覺也。於此有二類。一麟喻獨覺。二部行獨覺。麟喻獨覺者。深作世無二佛思。永不遇佛出世。一大三千界。唯獨一出。無多類竝出。纔初發心之時。遇佛教法。百劫練根之間。無師自然修行。百劫之後。出無佛世界。證辟支佛果。即無學果也。此人我出世國土。若聞補處菩薩下生。或移佗方。或入涅槃也。此類定性也。次部行者。此人初發心。及百劫練根之間。遇佛出世習學之。於百劫練根後者有二義。一義不遇佛出世。百劫後者。證獨覺之果故也。一義百劫後。雖遇佛出世。正證果之時。作世無二佛思。往無佛世界。或死出無佛世。證獨覺果也。正證果位。一大三千界雖獨住。證果後多類竝出。故名眾出類。於此有二類。一本性類。謂法爾種性。安住部行人也。二不聲聞類。行聲聞乘。回心成獨覺類也。即聲聞獨覺二種性具人。先心學聲聞乘。後回心入獨覺道也。從淺入深。有道理故。於此有二類。一未得果回趣。二已得果回趣也。於得果。四果回心各別也。(已上)言菩薩者。入道章有五位。(國五位事)一資糧位。有三十心。所謂十住菩薩。在此位安其心。於六度等行。未殊勝。但得住名。一發心住菩薩。此位菩薩。始發大菩提心。二治地住。淨治三業。悲及有識。三修行住。修勝理觀。起上妙行。四生貴住。從諸聖法正教中生。五方便具足住。所修善根。皆為救物。六正心住。所聞讚毀。心定不動。七不退住。聞說三寶三際。有無心堅不轉。八童真住。三業清潔。悟二世間。真蕳偽虛。童表無咎。亦猶涅槃嬰兒之行。九法王子住。解真俗諦。悟法王法。將有所襲。十灌頂住。此位菩薩。如王太子堪受王位矣。十行者。此位菩薩。行六度等諸行勝。故名之為行。一歡喜行。此位菩薩。為大施主。一切能捨。三時無悔。利譽不怖。愍生慕法。睹者歡敬。故名歡喜行。二饒益行。常持淨戒。不染五欲。能令伏眾魔。一切眾生。立無上戒得不退地。三無恚行。常修忍辱。謙卑恭敬。和顏愛語。不害自佗。悟身空寂。怨對能忍。四無盡行。設多劫受諸劇苦。求法濟生。念念不息。五離癡亂行。常住正念。恆無散亂於一切法。乃至生死。入住出胎。無有癡亂。六善現行。善入人法皆無性相。三業寂滅。無縛無著。而復不捨化眾生心。巧能隨類現生救物。七無著行。歷諸塵剎供養佛。求法傳燈度生。心無厭足。然以寂滅。觀諸法故。而於一切。心無所著。八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皆悉成就。而由得斯諸尊重法。二利之行。更增修習。九善法行。得四無礙陀羅尼門諸善慧法。能為眾生作清涼池。守護正法。佛種不絕。十真實行。此位菩薩。成就第一義諦之語。學三世佛真實之語。無二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行相應。色心皆順矣。十回向者。在斯位已。凡所修行。皆為回向者。立回向名。一救護眾生相回向。此位菩薩而行六度四攝法等。悉為救護一切有情。令離生死得涅槃。名救護眾生。入平等觀。不見怨親眾生等相。稱離生相。二不壞回向。於三寶所。得不壞信。因持諸善。回向眾生。令獲善利。三等諸佛回向。學三世佛。不著生死。不離菩提。修回向事。四至一切處回向。後習一切諸善根時。彼以善根。如是回向。令此善根功德之力。至於一切三寶之所。一切世界之眾生處。作諸供養利益之事。五無盡功德藏回向。修悔遇善根。離一切業障。於諸如來。一切眾生所有善根。皆悉隨喜。以此善根。皆悉回向。莊嚴一切諸佛淨剎作佛事。善巧方便。具諸功德。離諸虛妄。而無所著。由回向已。得無盡善根。六隨順一切堅固善根回向。以內外財。隨眾生意。而惠施之。見諸苦者。悲以身代。堅固安住自在功德。以如是等諸功德。而回向已令一切生。得大智慧。除滅大苦。名隨順一切堅固回向。七等心隨順一切眾生回向。而能增長一切善根。修習究竟。安住忍力。閉惡趣門。永離顛倒。不著諸行。一切善根。由皆悉回向。為一切眾生。作功德藏。普覆一切。拔出生死。令得眾苦業無差異。八如相回向。成就念智。安住不動。心無所依。寂然不亂不違。一切平等。正法嚴利度生。所修諸善。皆順如相。而為回向。九無縛無著解脫心回向。所攝善根。離憍慢等。所有縛著。得解脫心。行普賢行。所習諸善不犯。為己及以他人。以無縛著解脫之心回向。饒益品物一切。十法界無量回向。此位菩薩。離垢繒繫頂。受大法師記。法施化生。嚴淨世界。出生智等。悉同虛空。而無限量。凡有善根。修於回向。等法界。如是義。廣如花嚴。 問。此位初首有十信。謂信。進。念。定。慧。施。戒。護。願。回向。計心四十。何故但言三十心耶。 答。即十住中初住離出。以初發心甚難故。聖教言四十心。即據總別說也。(已上)頌曰。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已上)此三賢頌也。 二加行位。(欲界善趣依身。依第四靜慮。起此四善根也。見大化身佛界外。)入道章云。加行者。加功用而趣見道。故名加行。唯識云。近見道故。立加行名。(見道者無漏智。)唯識云。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決擇者。順無漏智名。)一燸。此位菩薩。初得見道火之前相。故名為燸。然見道體。能斷煩惱。如火燒薪故喻火。燸位菩薩。未得火體。而得火相故名燸。二頂。此位菩薩。依尋思智。觀所取空。此位功極。故名為頂。如山頂極。三忍。忍者印可達悟之義。此位菩薩。知妄執識及心外境。而體皆空。故名為忍。四世第一法。此位菩薩。所得智等。一切世間。所有法中。無先此者。名世第一。(已上)頌云。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已上) 三通達位。亦分二種。一釋摠名。言通達者。證會之義。此位菩薩。無漏之智。了證真如。故名通達。唯識云。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即是見道。見道名真。無漏智照理名見故。唯識云。初照理故。亦名見道。二釋別名二。一真見道。體離虛妄。親能證理。實能斷障。故名為真。又釋。真者是理。見者智。證真之智。名真見道。二相見道者。類似之義。真見道後而起於於行解。安模傲像。真見所有功能。不能證理。及斷於障。類似真故名相見。(已上)頌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已上) 四修道位。(此位菩薩。修無分別智。斷所餘障。故名修習。唯識云。為斷除障。證得轉依。修無分別智。已上)十地。(見他受用身佛也。)一極喜地。論云。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已上)斷異生性障。證遍行真如。修布施波羅蜜。二離垢地。論云。具淨尸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故。(已上)斷邪行障。證清淨真如。修淨戒波羅蜜。三發光地。論云。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已上)斷闇鈍障。證勝流真如。修安忍波羅蜜也。四燄慧地。論云。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燄增故。(已上)斷微細煩惱現行障。證無攝受真如。修精進波羅蜜也。五極難勝地。論云。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故。(已上)斷下乘般涅槃障。證無分別真如。修禪波羅蜜也。六現前地。論云。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已上)斷麤相現行障。證無染淨真如。修般若波羅蜜也。七遠行地。論云。至無相住功用。後遍出過世間二乘道故。([A13]已上)斷細相現行障。證法無分別真如。修方便善巧波羅蜜也。八不動地。論云。無分別智任運起。相用煩惱。不能動故。([A14]已上)斷無相中作加行障。證不增減真如。修願波羅蜜也。九善慧地。論云。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A15]已上)斷利他中不欲行障。證智自在所依真如。修力波羅蜜也。十法雲地。論云。大法智雲含眾德水蔽如空。麤重充滿法身故。([A16]已上)斷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證菩薩自在所依真如。修智波羅蜜也。論云。如是十地總攝有為無為功德。以為自性。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A17]已上)又云。十於十地離實皆修。與隨相增。地地修一離十地。行有無量門。而皆攝在十到彼岸。([A18]已上說十勝行文也)又云。離真如性。實無差別。而隨勝德。假立十種。離初地中。已達一切。而能修行。猶未圓滿。為令圓滿。彼彼建立。([A19]已上說十如文。) ᅟᅟ==[A13] 已【CB】,巳【補編】== ᅟᅟ==[A14] 已【CB】,巳【補編】== ᅟᅟ==[A15] 已【CB】,巳【補編】== ᅟᅟ==[A16] 已【CB】,巳【補編】== ᅟᅟ==[A17] 已【CB】,巳【補編】== ᅟᅟ==[A18] 已【CB】,巳【補編】== ᅟᅟ==[A19] 已【CB】,巳【補編】== 問。於十地一障二愚配立何。 答。十種障者。一異生性障。二邪行障。三闇鈍障。四微細煩惱現行障。五下乘般涅槃障。六麤相現行障。七細相現行障。八無相中作加行障。九利佗中不欲行障。十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如次十地斷之。)一執著我法愚。二惡趣雜染愚。(初地)三微細悞犯愚。四種種業趣愚。(二地。)五欲貪愚。六圓滿聞持陀羅尼愚。(三地)。七等至愛愚。八法愛愚。(四地)九純作意背生死愚。十純作意向涅槃愚。(五地。)十一現觀察行流轉愚。十二相多現行愚。(六地。)十三細相現行愚。十四純作意求無相愚。(七地。)十五於無相作功用愚。十六於相自在愚。(八地。)十七於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辨陀羅尼自在愚。十八辯才自在愚。(九地。)十九大神通愚。二十悟入微細祕密愚。(十地。)二十一於一切所知境極微細愚。二十二極微細凝愚。(佛地。)[A20]已上於十地等覺。位位斷之。 ᅟᅟ==[A20] 已【CB】,巳【補編】== 問。一障二愚斷大意何。 答。唯識十云。煩惱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中。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伏。修所斷種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彼障現起。地前漸伏。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八地以上畢竟不行。所知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已伏。修所斷種。於十地中。漸次斷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永斷盡。彼障現起。地前漸伏。乃至十地終心永盡。八地以上六識俱者。不復現行。([A21]已上。)一煩惱障者。論云。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遮那見而為上首。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後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憂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A22]已上)二所知障者。論云。所知障者。謂執邊計所執實法。薩迦那見而為上首。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障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A23]已上)論云。如是二障。分別起者。見所斷攝。任運起者。修所斷攝。([A24]已上)二乘但能斷煩惱障。菩薩俱永斷二障。唯聖道能伏二現行。通有漏道。([A25]已上)言斷煩惱者。一見所斷。由邪教。邪師自分別三緣。起在第六識。通二障。亦云分別惑。第六力所引。五識亦有之。 ᅟᅟ==[A21] 已【CB】,巳【補編】== ᅟᅟ==[A22] 已【CB】,巳【補編】== ᅟᅟ==[A23] 已【CB】,巳【補編】== ᅟᅟ==[A24] 已【CB】,巳【補編】== ᅟᅟ==[A25] 已【CB】,巳【補編】== 問。極微細礙愚佛地。斷云何智斷之乎。 答。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以一念相應慧斷之。 問。此金剛喻定之無間道者。因果二位中何哉。 答。因位也。 問。十地之間。斷地地障。皆以當地智品斷之。謂於當地智。起無間解脫二道之智。無間道斷惑。解脫道證理也。何至佛果障。以因位智。為無間道耶。既是佛果勝智之障也。定以彼勝智可斷之。何以因位劣智可斷之耶。凡斷惑如明闇相違。闇是與明障也。明亦與闇障也。故明來闇去。斷惑義亦如是。既是佛果障也。佛智明法現前。雖違彼障可生。何非佛智因位智現前位。先立滅之也。 答。斷惑必有無間道解脫道。無間道正斷惑。解脫道證彼擇滅。及斷麤重故。無間道未圓滿未清淨。解脫道圓滿清淨也。而若佛果智。為無間道者。彼位未捨麤重。故可非清淨。又正敵對惑位故。未[A26]已脫圓滿。若爾豈無佛果勝劣過耶。故以十地圓滿最後念智品。為佛果無間道也。但於明闇相違難者。自本因位最極智。引極圓明佛智故。彼最極智。其性與佛果微細障相違性也。故彼金剛無間智生時。佛果障明闇相違永斷也。雖是劣智。其性法爾。與佛果障。相違性故也。於彼麤重者。與金剛無間智。不相違故。此位未斷第八識。猶有漏異熟無記。猶為麤重所依不佛也。此智無間。起佛果解脫道智之時。與彼相違。彼麤重滅故。第八識成無漏。入圓滿佛位也。既彼麤重障。以佛果解脫道智捨故。佛果智對障非無明闇相違之義。麤重闇與佛智。明闇相違捨故。 ᅟᅟ==[A26] 已【CB】,巳【補編】== 問。何故以彼因位最後智。名金剛無間耶。 答。金剛者能斷之義也。智如金剛輪。以喻為名。無間者有二義。或加行心。無間正能斷智生故名無間。或此智無間。必解脫道生。證彼擇滅。故名無間也。 問。何故名等覺乎。 答。等覺妙覺智。如十四五月。功德智慧。大旨等佛果。故名等覺也。雖有微細障。是不幾障礙。如羅網中見月等也。譬如王與太子。立等覺名。最有其謂也。 問。金剛無間道。在第十地滿心者。經幾時分耶。 答正斷惑位。唯最後一念也。若論方便道可多時。 問。其方便道者。何位乎。 答。於得佛智。有等覺妙覺。妙覺者。正解脫道佛果也。等覺者。為得此位。第十地滿心所修也。是皆金剛心方便也。 問。修方何耶。 答。瓔珞經云。百劫修千三昧。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化現成佛。入大寂定。是等覺菩薩。意云。第十地有入住出三心。其出心滿心。為成佛。修彼方便。謂菩薩十地滿心。為受佛位。色究竟摩醯首羅智處城住。(此名大自在宮。)菩薩在彼。百劫之間修千三昧。其間修學佛果功德。次千劫之間。漸學佛威儀。次萬劫[A27]已示現成佛相也。謂十方諸佛來集。頂灌智水。現授佛位儀式。(名授戒灌頂儀式。)如是習學。其最後念。起一念金剛無間智。斷佛果障也。如是千劫。習儀式。名等覺位也。故正斷惑金剛心。雖一剎那。以方便攝根本。名金剛心者。可多時也。 五究竟位。二障雲悉霽。顯二轉妙果。二種生死共離。備三身妙體。諸有漏法永盡。八識皆圓明。舍容無邊希有大功德。能生五乘世出世利樂車。因行既無邊故。果德亦無限也。是為究竟位相也。[A28]已上五位。又初宗儀者。立三時教。解深密經二云。爾時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初於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隨處施鹿林中。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傳正法輪。惟是甚奇。為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有能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有教)世尊昔在第二時中。唯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為希有。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空教)世尊。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如來。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說甚深了義言教。聞已信解書寫護持。供養流布受誦。但如理思惟。以其修相。發起加行。生幾所福。說是語已。爾時世尊。告勝義生菩薩。勝義生。是善男或善女人。其所生福。無量無數。難可喻知。([A29]已上)私云。經文三分可見。一有教。(亦名人空法有教。此攝諸部小乘教。)二空教。(亦名人法皆空教。此攝諸部般若教。)三中道教。(亦名非有非空教。此攝祕密華嚴法華等經。)唯識三性者。解深密經第二。一切法相品云。謂諸法相略有三種。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佗起相。三者圓成實相。如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為令隨起言說。云何諸法依佗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生此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云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於此真如。諸菩薩眾。勇猛精進。為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為因緣故。乃至能通達。於此通達。漸漸修習。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A30]已上)唯識三十頌云。由彼彼遍計。邊(【考】邊恐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A31]已上)同論云。或初句顯能遍計識。(六七二識。)周遍計度故名遍計。品類眾多。說為彼彼。第二句示所遍計境。謂所妄執。蘊處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別。如是自性。都無所有。理教推徵。不可得故。(略抄)頌云。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A32]已上)論云。由薰習力。所變二分。從緣生故。亦依佗起。遍計依斯妄執定實有無一異俱不俱等。(略抄)頌云。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A33]已上)論云。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無漏有為。離倒究竟。勝用周遍。亦得此名。今此頌中。說初非後。依此即於彼依佗起上。常遠離前遍計所執。二空所顯真如為性。([A34]已上三性顯名體) ᅟᅟ==[A27] 已【CB】,巳【補編】== ᅟᅟ==[A28] 已【CB】,巳【補編】== ᅟᅟ==[A29] 已【CB】,巳【補編】== ᅟᅟ==[A30] 已【CB】,巳【補編】== ᅟᅟ==[A31] 已【CB】,巳【補編】== ᅟᅟ==[A32] 已【CB】,巳【補編】== ᅟᅟ==[A33] 已【CB】,巳【補編】== ᅟᅟ==[A34] 已【CB】,巳【補編】== 問。三性各別體哉。 答。盡遍計之情者。不即不離也。唯識論云。此三為異。為不異乎。應說俱非。無別體故。妄執緣起真義別故。([A35]已上)同疏云。若言異者。無別體故。謂妄所執名利。非離依他別有初性體。若彼有體。可說異故。圓成實性。是依他之實性。不可說三性異也。非不異者。妄執是初性。緣起是第二性。真義是第三性。既此三別。不可言非不異矣。十地因果行位者。(如上)了相大乘者。唯識論云。我法非有。空識非無。離有離無。故契中道。([A36]已上)此宗意。盡情量後。八識皆中道。五分十支者。瑜伽師地論百卷義理。大分為五分。五分者。一本地分者。從初一卷至五十一。二攝決擇分者。從五十二至八十二。三攝釋分者。從八十三至八十四。四攝異門分者。從八十五至九十。五攝事分者。從九十至百矣。瑜伽師地者。抄云。般若波羅蜜。是為無上瑜伽法故。餘處說。此慧度一攝。無分別空。名為瑜伽。能發一切勝功德故。餘處後說。菩薩所有殊勝慧悲平等。雙轉名為瑜伽。能證無住大涅槃故。如是等說諸不共行名為瑜伽。能證無上菩提故。於如是等諸經論中。說一切行。皆名瑜伽。([A37]已上)又云。如是瑜伽。隨分滿足展轉。調化諸有情。故名瑜伽師。或諸如來證瑜伽。滿隨其所應。持此瑜伽。調化一切聖弟子等。令其次第修正行故。名瑜伽師地。([A38]已上)又云。今此諸體。摠有五分。一本地分。略廣分別十七地義。二攝決擇分。略攝決擇十七地中深隱要義。三攝釋分。攝略解釋諸經儀則。四攝異門分。略攝申諸經法名義差別。五攝事分。略攝宣三藏眾要事義。([A39]已上)十支者。一者百法論一卷。(名略陳教論。世親造。玄奘譯。)二者五蘊論一卷。(名粗釋體義論。又名依名釋義論。世親造。玄奘譯。)三者顯揚論二十卷。(名摠包眾義論。無著造。玄奘譯。)四者攝大乘論本三卷。(名廣包大義論。本無著造。釋天親無性等。玄奘譯。)五者雜集論。(名分別名數論。又名廣陳體義論。無著造。釋師子覺。釋安慧菩薩。▆玄奘譯。)六者辨中邊論。(名離僻彰中論。名摧破邪山論。本一卷。彌勒造。釋三卷。天親造。玄奘譯。)七者二十唯識論一卷。(名摧破邪山論。世親造。玄奘譯。)八者三十唯識論。(名高建法幢論。本世親造。玄奘譯。釋護法等。)九者大莊嚴論。(名莊嚴體義論。十三卷。又十五卷。本慈氏造。釋天親。)十者分別瑜伽論。(名攝散歸觀論。未翻。彌勒造。)略頌云。百五顯攝及雜集。中邊二十與三十。莊嚴分別瑜伽論。或除攝論加理門。(正理門論。名建正摧邪論。[A40]已上。)法相宗者。如來滅後。一千五百七十九年。唐太宗王治三年。貞觀三年己丑。玄奘三藏。至中天竺大那蘭陀寺。奉值戒賢論師。習瑜伽唯識。并俱舍論等。戒賢生年百四歲也。同十九年。歸唐土。時太宗王貴此事。進金縷袈裟。又於長安宮。令譯彼經論等。太宗二十三年己酉崩御。後高宗王。庚戌年。又同貴此。奉詔令出經論。二帝之間。七十二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其中以六經十一論。而為所依。弘此法。時有三千人弟子。其中有七十人長者。其中又有四人達者。謂眆。尚。光。墓(【考】墓恐基)也。中以墓(【考】墓恐基)法師為寫瓶弟子。慈恩大師是也。此師所立。名法相宗也。次我朝人王第四十代。天武天王治十九年。朱鳥五年。智周大師弟子。新羅國智鳳。傳來一切經律論。於日本。白鳳十四年甲戌年。於川原寺。始寫一切經論。日本義淵僧正傳此法。授良辨僧正也。又智通。智達二沙門。奉勅乘新羅國舟渡海。奉值玄奘。受無性義。并俱舍宗來。又第四十四代元正天王治九年。(癸亥。三國傳。元正寶龜二年丙辰。)南都玄眆僧正。入唐經八年。聖武王天平二年庚午。將來五千餘卷經論。([A41]已上) ᅟᅟ==[A35] 已【CB】,巳【補編】== ᅟᅟ==[A36] 已【CB】,巳【補編】== ᅟᅟ==[A37] 已【CB】,巳【補編】== ᅟᅟ==[A38] 已【CB】,巳【補編】== ᅟᅟ==[A39] 已【CB】,巳【補編】== ᅟᅟ==[A40] 已【CB】,巳【補編】== ᅟᅟ==[A41] 已【CB】,巳【補編】== 地論宗 南地北地者。漢土帝王所居。南北分矣。南方三宗。北方七宗也。如日本南都北京。南三者。天台玄義十云。虎岳笈法師立三教。一頓教(華嚴)二漸教。此亦有三。一有相教。(十二年前。明三藏見有得道。)二無相教。(十二年後。至法華。明見空得道。)三雙林常住教。(明眾生佛性闡提作佛。)三不定教。(勝鬘。金光明。楞伽。鸞掘經。)宗愛法師。立三教。一頓教。(花嚴)二漸教。(四時)三不定教。(如前)漸教四時者。一有相教。(阿含十二年前見有得道。)二無相教。(十二年後方等般若。)三同歸教。(法華)四常住教。(涅槃)定林柔。次二師。及道場觀法師。立三教。一頓教。(華嚴)二漸教。(五時)三不定教。(勝鬘經等。)漸教五時者。一有相教。(華嚴)二無相教。(如前。)三褒貶抑揚教。(淨名。思益等諸方等。)四同歸教。(如前)五常住教。(如前。[A42]已上取意。)北七者。玄十云。北地師立五時。一人天教。(提謂經。)二無相教。(淨名般若。)三四五同南。菩提流支立二教。一半字教。(十二年前小乘教。)二滿字教。(十二年後大乘。)又約教理根證同異。判一代佛教。佛陀三藏。學士光統。立四宗。一因緣宗。(毗曇六因四緣。)二假名宗。(成實三假。)三誑相宗。(大品大論真宗通宗。)四常住宗。(涅槃。華嚴等。常住佛性。本有湛然。真實宗通宗。)護身法師。開五宗。前四宗如上。五法界宗。(華嚴。)耆闍法師開六宗。前四宗如上。五真宗。(法花萬善同歸。)六圓宗。(大集經。染淨俱融。性海圓普。)北地師明二種大乘教。一相大乘。(華嚴。瓔珞。大品等。)二無相大乘。(楞伽。思益等。)北地師非四宗。五宗。六宗。二教。半滿等教。而立一音教也。([A43]已上取意。)又南北通用三教。一頓教。(華嚴)二漸教有二。一有相教。(十二年半字教。)二無相教。(般若乃至常住。)三不定教。(勝鬘。金光明等。)[A44]已上玄十取意。教證等者。華嚴經一心法界。圓融之教歟。其故六相圓融名目。同華嚴故。證者五十二位。位位證佛智。云之歟。其故六相圓融者。除斷常邊邪見。蕩一異隔別之情。入摠持無礙義門。得究竟自在道理。故位位成佛無疑矣。六相者(如華嚴明)四宗者。一立性宗。毗曇之意。二破性宗。成實之意。三破相宗。大乘空無相之義。四顯實宗。真如法界隨緣之義矣。 ᅟᅟ==[A42] 已【CB】,巳【補編】== ᅟᅟ==[A43] 已【CB】,巳【補編】== ᅟᅟ==[A44] 已【CB】,巳【補編】== 攝論宗 鏡水抄云。(【頭】攝論宗事)攝大乘等者。阿毗達磨經中。有攝大乘品。中攝十種殊勝義。故名攝大品。此論解彼攝大乘論。名攝大乘論。([A45]已上)亦此論立十種之名。而釋法相。一法名。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三科。二人名。謂十信。三賢。十地。等覺。妙覺。三教名。謂修多羅。(此云法本。長行。)祇耶。(此云重頌。亦云應頌。)伽佗。(此云諷誦。三四六句。)和伽羅。(此云授記。菩薩等。)優陀那。(此云無問自說。設機授。)尼陀那。(此云緣起。應緣起說。)目陀伽。(此云本事說弟子先世事。)阿婆多那。(此云譬喻舉喻況彼所說之法。)舍陀伽。(此云本性。說佛因行。)毗佛略。(此云方廣謂正理云方。包含云廣。)阿浮陀。(此云希有法。亦云未曾有。大乘實理。)優婆提舍。(此云論議問答往復顯真理。)等十二部。四義名。謂蘊處界等。所顯義理。明分別之。五性名。謂無義文字。無所詮表不生義解。六略名。謂眾生等。(十界生。摠云眾生。故云略名歟。)七廣名。謂眾生之種類。各有差別。隨名義無量。八不淨名。謂凡夫等。不入無漏之淨地。故不淨。九淨名。謂生滅假法。即真如之實理也。十究竟名。謂真如也。(不落機情之處法體云真如。)[A46]已上摠名。依止等十種者。(以攝論可考之。)梁代攝論來此土者。四意趣。四祕密。(如傳通記。) ᅟᅟ==[A45] 已【CB】,巳【補編】== ᅟᅟ==[A46] 已【CB】,巳【補編】== 初學題額集(中) (終) 初學題額集(下) 大乘律宗 傳教大師所立者。三國傳法記。引顯戒論云。嵯峨天皇御宇。弘仁十己亥年。三月(十五日)最澄和尚。於此叡山。為建立菩薩戒壇。造表式。奏問公家。五月(十九日)南都大僧都護命。小僧都長慧。勤操律師。施平。同豐安。同修圓。同泰演等。上表云。沙門最澄。不見唐都。即以歸來。私造式文。輙經奏問。乞召對最澄身。面以論決。因[A1]兹公家不垂勅許。和尚造顯戒論三卷。進公家。天聽既畢。尚殘疑於異域。遣大唐。大唐智云法師等。 ᅟᅟ==[A1] 兹【CB】,玆【補編】== 答云。所示顯戒論。周覽既畢。可云遠附天竺。近叶神明。(云云。)仍和漢兩朝。所歸伏也。弘仁十三年。六月四日。大師入滅。(御年六十六。)爰別當大師光定。依為傳教法弟。為遂先師素意。奏問戒壇建立旨。淳和御門(嵯峨御弟)天長五年。有勅召。始立大乘戒壇。(南都戒壇[A2]已後六十九年。或七十年。)清和帝。南都碩德等。尚含鬱念。而成違亂。爰慈覺大師。造顯大戒論。以為停南都違亂。而調卷未成。貞元六年正月十四日入滅。(御年七十二)安然和尚。依為慈覺御弟子。即調先師遺論。合十三篇。錄為四卷。而和尚懸論於頸。菅家御坐。被申論序。即有製作。被副之。于時貞元八年三月十六日。即進此論已來。南都之違亂停止矣。後二季受戒。無斷絕也。 ᅟᅟ==[A2] 已【CB】,巳【補編】== 問。既以經釋出目錄。何云傳教大師所立乎。 答。三國相承經釋的。但釋日本。閣南都權大乘之戒壇。新立天台一佛乘。菩薩圓頓之戒壇。其興起顯也。例如高野大師。於真言雖儀記本經明白。殊自大日經。菩薩心論。釋論。而考要文。以立十住心。設教相之旨。云弘法所立真言。又如天竺二十八祖。皆雖傳經律論之三藏。而達磨大師。殊以磨定觀之玉。教外別傳云之。云達磨宗風。近和國。遠異朝。皆以繼佛法之慧命。明機迷闍之方便也。 尋云。戒法者。佛家之要文。眾道之資糧。諸佛之威儀。行者之表業。設雖有經釋。不面受口決者。何云三國相承乎。 答。莫不面受口決。既大師靈山聽眾無陰。委如傳。五教章云。如思禪師智者禪師。神冥感通。迹參登位。靈山聽法。憶在於今。([A3]已上)我山大師入唐。受相傳於道邃。豈非面受口決乎。 ᅟᅟ==[A3] 已【CB】,巳【補編】== 問。此宗戒相要期何。 答。戒相者。金剛寶戒章上云。今就此戒。有十二門授相。一開導。(開戒聖路。導心寶城。)二三歸。(先歸三寶遠出魔界。)三請師。(請佛菩薩。為受戒師。)四懺悔。(懺悔昔罪。斷未造業。)五發心。(發菩提心。建四弘願。)六問遮。(師問七罪。受者答否。)七授戒。(相傳事戒。發得理戒。)八證明。([A4]已得受戒。諸佛證明。)九現相。(受得戒時。淨土現瑞。)十說相。(十重六八廣略。隨時。)十一發願。([A5]已得功德。回施法界。)十二勸持。(受者應知禁忌補養。)[A6]已上戒相。(廣釋如本。)要期者。同下云。法華無作一心金剛寶戒者。夫本有心性。以為大乘戒體。凡戒體者。眾生心是。瓔珞經云。一切凡聖戒。盡以心為體。([A7]已上)曠師云。無作戒體實相心。以之為體。太宋高僧傳云。夫一心者。萬法摠也。分為戒定慧。開而為六度。散而為萬行。(乃至。)華嚴經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其淨戒者。即是唯心也。法照禪師云。三阿僧祇。百千名號。皆是如來之異名。亦是真心之別稱。([A8]已上) ᅟᅟ==[A4] 已【CB】,巳【補編】== ᅟᅟ==[A5] 已【CB】,巳【補編】== ᅟᅟ==[A6] 已【CB】,巳【補編】== ᅟᅟ==[A7] 已【CB】,巳【補編】== ᅟᅟ==[A8] 已【CB】,巳【補編】== 問。就戒相。持破之得失何。 答。同章開導云。實相一如佛性一乘之戒。亦是唯心無著我。法性身之戒也。有持無破故。名一得永不失。其性堅固故。名金剛寶戒焉。是故不受性戒者。名邪見外道。及名作著人皮畜生。若得聞此性戒者。非直也人。此是往昔結緣。大乘佛性圓人。亦是過去久遠一聞妙法真人也。([A9]已上) ᅟᅟ==[A9] 已【CB】,巳【補編】== 問。就要期。得何果乎。 答。諸宗不共之。無作三身之覺體也。 問。其無作體何。 答。諸法實相之上自立。三千慮相。皆是三身具足之妙體。 問。一往當我等情。三身何。 答。落我等情。一塵一法。都非法體。此戒法。皆開實相之一理。佛知見之境界也矣。且三身者。一法身者。我等所具苦道也。菴摩羅識也。性因佛性也。實相般若也。實相菩提也。理大乘也。圓淨涅槃也。佛寶也。法身德也。一切智也。中道也。二報身者。我等所具業道也。阿羅(【考】羅恐賴歟)耶識也。了因佛性也。觀照般若也。實智菩提也。隨大乘也。相淨涅槃也。法寶也。般若德也。一切種智也。空諦也。三應身者。我等所具煩惱道也。阿陀那識也。緣因佛性也。文字般若也。方便智菩提也。得大乘也。方便淨涅槃也。僧寶也。解脫得也。道種智也。假諦也。但停情執。佛眼種智之日。萬法互融。無一切乖。自在無窮也。萬法云一。不乖一理。萬法云二。不乖二諦。萬法云三。不乖三諦。乃至云十。不乖十佛十界十如十地等。乃至百千萬。都不乖一一名字言句。諸佛名號威儀。皆此戒表業也。一家之已證。但在此戒心。四方木末春開花。夏長葉。秋菓實。冬枯木。皆是草木發心修行。菩提涅槃之作法。草木國土知四季。此一分覺悟智也。此經開示悟入。經萬法顯四門。十界十如。一念三千法體也。 問。如無作三身者。我等情執不變。即覺果海。何云息情執哉。 答。爾也。但云苦道即法身。業即解脫。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皆是觀中解了也。如難者。一代佛教無用也。入觀門之沙汰者。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入觀門者。後勿心掛一塵。勿目視一色當位即妙。不改本有。(從果向因之意。)於所緣之境。一分勿發異念。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從因至果之意。)二門異而不可別。一而不可同。但煩惱菩提。夢覺與不覺之異也。迷則三道流轉。悟則果中勝用。此謂歟。摠不入戒之門者。莫說此戒之宗旨。恭諸佛內證心地戒本也。 問。此戒教主三身中何身乎。 答。臺上他受用報身也。梵網經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花臺。(他受用身。)周匝千花上。復現千釋迦。(淨土大化身。)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穢土小化身 [A10]已上。)太賢釋云。於此臺上。別有佛座。此千葉臺。有說此座非也。上卷別。說盧舍那。坐百萬蓮華。赫奕光明座上故。既說我住蓮華藏世界海。其臺周匝。有千葉。一花一世界。我化為千釋迦。復有百億須彌明知是土。([A11]已上) ᅟᅟ==[A10] 已【CB】,巳【補編】== ᅟᅟ==[A11] 已【CB】,巳【補編】== 問。如章。人天戒者。三界也。聲聞戒者。三千大千界。劣應身所居也。權大乘戒者。勝應身所居國土受持也。此國土者。以一大三千大千世界。配恆伽河之沙其一。盡於一恆河沙。乃至盡於十方恆河沙之世界廣。是名曰方便土。名曰世界種。亦以世界種。配恆河沙其一。乃至盡於十方十恆河沙世界種廣。名曰世界海。是名實報土。報身如來所居國土也。亦如以前。以此國土。配於恆河沙其一。乃至盡於十方十恆河沙之世界廣。名為化佛法身。一佛世界。是為同居土。又於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一切一佛國土。色心二法上。不犯不失之受持也。但受此戒[A12]已後。於輕垢罪。若雖就戒相。有犯破名字。更就戒體。一分無破滅。其戒體者。常住佛性也。佛性大家。更無破滅理。於波羅夷罪。破一一破。雖有破言。餘戒不敢破。一往置破言。於戒之相也。譬如世間大海。一切水流不斷。雖流入大海無增無減。大乘戒功德大海。雖常差別眾水流入。佛界不增。法性平等。無差別故。有情界不減。實相純一故。眾生入佛界。佛界有何諍而增。眾流入大海。大海無諍故。成一鹽水。是故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一切一佛國土內。色心二法之上。省此戒性。法界同時。而受之時。一切色心二法。有性無性之眾流。入實相一如之大海。速成法性真寂之鹽水。更無破戒雨露水味。此戒何身土乎。 ᅟᅟ==[A12] 已【CB】,巳【補編】== 答。豈前不云乎。自己本分。一圓之身土也。止觀云。當知。身土一念三千故。([A13]已上)弘決五云。無始色心。本是理性。妙境妙智。([A14]已上)一大三千世界。心地戒之內。實報土。心地戒之內。化佛法身之土。心地戒之內。世間出世間。萬法色心二法。皆是心地戒內故。諸家戒體。人能持戒。圓頓一實之妙戒。戒能持人。但此戒門。入不入之異也。 ᅟᅟ==[A13] 已【CB】,巳【補編】== ᅟᅟ==[A14] 已【CB】,巳【補編】== 問。諸家之戒相何。 答。章云。第一人天戒者。即五八十戒是也。第二羊車戒者。聲聞具足小乘戒也。是二百五十戒。三千威儀。六萬細行。此比丘具足戒也。五百戒。六千威儀。十二萬細行。是比丘尼具足戒也。第三權大乘三聚淨戒。亦名牛車戒。一者攝律儀戒。二者攝善法戒。三者饒益有情戒。([A15]已上寶戒章略抄。細釋可見章。) ᅟᅟ==[A15] 已【CB】,巳【補編】== 真言宗(大日如來。金剛薩埵。龍猛菩薩。龍智阿闍梨。金剛智三藏。不空三藏。善無畏三藏。一行阿闍梨。慧果和尚。弘法大師。) 夫真言者。大日法身。入一切如來。一體速疾力三昧。於法界宮。所說之自證三菩提。阿字本不生之一理也。於此處者。十地等覺菩薩。尚非其境界。況於二乘凡夫耶。言語道斷。心行亦寂。唯佛與佛境界也。(十界之依正。無非內證智之境故云祕密陀羅尼。是故此祕教為上。)爾時世尊。被催往昔之大悲願。而作是念。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則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於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為一切眾生。自種種所修所宜。而說種種性欲。隨種種義門。服種種妙藥。晴極細妄執之疾雲。三十七尊之月。竝光赫𭴢。恆沙之性德非他有。本性之心蓮。四重曼荼。依位森羅。覺王內證之寶藏。無心佛眾生之差別。阿字開顯之圓鏡。明五佛諸尊之色形。五佛寶冠課萬物。位位說法。依正修行供養。海雲法界同之。真言宗旨。於顯乘之言斷心滅理。盛談之。諸家教相集云。慈覺大師。依龍猛釋論。立二種教。一顯示教。摠攝一切顯教法門。二祕密教。摠攝一切祕密教法。又演義抄。立顯密二教。彼書者大興善寺。源清阿闍梨。面受善無畏三藏造。彼闍梨。覺大師師也。([A16]已上覺大師意。就釋論。三十二因海云顯教。不二摩訶云祕密教歟。源清二教。依金剛頂經立歟。)辨顯密二教論云。教則二種。應化開說。名曰顯教。言顯略逗機。法佛談話。謂之密藏。言祕奧實說。(乃至。)若據祕藏金剛頂經說。如來變化身。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等。說三乘教法。他受用身。為地上菩薩說顯一乘等。竝是顯教也。自性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說三密門。謂之密教。此三密門者。所謂如來內證智境界也。等覺十地。不能入室。何況二乘凡夫。誰得昇堂。故地論釋論。稱其離機根。唯識中觀。歎言斷心滅。([A17]已上東寺天台二教同歟)大日宗三部者。大師一處釋云。一蓮華部。吾自身中。淨菩提心清淨之理。此理雖經六道四生界。生死淤泥中流轉。而不染不垢。蓮華如出生泥中。而不染不垢。仍名蓮華部。二金剛部。吾自心理所又有智。斯智雖沒在生死淤泥經無數劫。而不朽不壞。能破諸煩惱。如金剛雖久埋土中。而不朽不壞。摧破諸怨敵固物。仍名金剛部。三佛部。斯理斯智。凡位未顯。理智具足。覺道圓滿。即名佛部。([A18]已上)又云。蓮華部擬法身。金剛部擬般若。佛部擬解脫。([A19]已上)又云。以三業。充三部。語為蓮華部。意為金剛部。身為佛部。又充三寶。身者佛。語者法。意者僧也。([A20]已上)正智院道範云。三部者。蓮華是自性清淨理。金剛是不壞能斷智。佛部是理智冥合佛身也。理平等遍一切處。故為妙有。(五大)智斷人法二我有執。故為真空。(識大)佛部此理智。有空不二摠體。故為中道。([A21]已上)又云。三部即法報應三身也。佛部為應身。定慧不二。理智相應故。金剛部為報身。生法二空智故。蓮華部為法身。自性清淨理故。([A22]已上)又云。(三部次第有二。一依金剛界。佛金蓮也。二依胎藏界。佛蓮金也。) ᅟᅟ==[A16] 已【CB】,巳【補編】== ᅟᅟ==[A17] 已【CB】,巳【補編】== ᅟᅟ==[A18] 已【CB】,巳【補編】== ᅟᅟ==[A19] 已【CB】,巳【補編】== ᅟᅟ==[A20] 已【CB】,巳【補編】== ᅟᅟ==[A21] 已【CB】,巳【補編】== ᅟᅟ==[A22] 已【CB】,巳【補編】== 問。三部事相德用何。 答。金剛頂經。蓮華部心金誦次第云。佛部者。想佛部諸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了了分明。即驚覺佛部如來聖眾。加持修行者。令得身業清淨。罪障消滅。蓮華部者。三遍加持安頂右。思觀自在菩薩。率蓮華部眷屬。加持行者。得語業清淨。令說法自在。金剛部者。想金剛藏菩薩。率執金剛眷屬圍遶。誦三遍置頂左。得意業清淨。令證菩提心。([A23]已上)攝諸尊者。一處釋云。東行金剛部。中佛部因。(西證寶部。北涅槃羯磨部。)西方便蓮華部。此分五部。◇字以◇◇◇三字為體。阿字友字體。在磨音中。阿字法身。塢字報身。摩字化身。是故有三身義。([A24]已上)就三身。皆可有胎藏金剛二義。開五佛五智。八葉九尊。攝諸尊矣。金剛頂宗五部者。祕藏記云。五部定母主如何。毗盧遮那。(佛部主源故先為母。)阿閦。(金剛部主。金剛波羅蜜為母。)寶性。(寶部主。寶波羅蜜為母)無量壽。(蓮花部主。法波羅蜜為母。)不空成就。(羯磨部。羯磨波羅蜜為母。)是即據四波羅蜜。出生四佛之義。([A25]已上)攝下攝諸尊者。問記云。五部則五智。一智所互具五智。所以成二十五部。如是展轉。有無量部。([A26]已上)菩提心論云。(【頭】五智五佛事)五方佛位。各表一智也。東方阿閦佛。由成大圓鏡智。亦名金剛智。南方寶性佛。由成平等性智。亦名灌頂智。西方阿彌陀佛。由成妙觀察智。亦名蓮華智。亦名轉法輪智。北方不空成就佛。由成成所作智。亦名羯磨智。中央毗盧遮那佛。由成法界智為本。[A27]已上四佛智。出生四波羅蜜菩薩焉。四菩薩。即金寶法業也。三世一切諸賢聖。生成養育之母。於是印成法界體性中。流出四佛也。四方如來。各攝四菩薩。東方阿閦佛。攝四菩薩。金剛薩埵。金剛王。金剛愛。金剛喜。為四菩薩。南方寶性佛。攝四菩薩。金剛寶。金剛光。金剛幢。金剛笑。為四菩薩。西方阿彌陀佛。攝四菩薩。金剛法。金剛利。金剛因。金剛語。為四菩薩。北方不空成就佛。攝四菩薩。金剛業。金剛護。金剛牙。金剛拳。為四菩薩。四方佛各四菩薩。為十六大菩薩也。([A28]已上)因論三十七尊者。金剛號毘盧(遍照)金剛。(不動)寶生。(平等)觀察。(清淨)羯磨。(成就)金剛。(堅智)寶。(寶金)法。(蓮花)業。(妙用)埵。(真如)王。(自在)愛。(大悲)喜。(善哉)寶。(如意)光。(威德)幢。(滿願)笑。(歡喜)法。(清淨)利。(般若)因。(不退)語。(性空)業。(善巧)護。(精進)牙。(猛利)拳。(秘密)喜。(授記)鬘。(妙嚴)歌。(無畏)舞。(神通)香。(無礙)花。(妙色)灯。(普照)塗。(清凉)鉤。(普集)索。(等引)鏁。(堅持)鈴。(解脫)([A29]已上。祕藏記文事相更勘。) ᅟᅟ==[A23] 已【CB】,巳【補編】== ᅟᅟ==[A24] 已【CB】,巳【補編】== ᅟᅟ==[A25] 已【CB】,巳【補編】== ᅟᅟ==[A26] 已【CB】,巳【補編】== ᅟᅟ==[A27] 已【CB】,巳【補編】== ᅟᅟ==[A28] 已【CB】,巳【補編】== ᅟᅟ==[A29] 已【CB】,巳【補編】== 問。就二經。佛眾種子。并三密五相觀何。 答。祕藏記云。毘盧遮那經。阿字為毘盧遮那種子。吽字為金剛薩埵種子。金剛頂經。吽字為毘盧遮那。阿字為金剛薩埵種子。([A30]已上。互為賓主義也。)菩提心論云。凡修習瑜伽觀行人。當須具修三密。證悟五相成身義。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結印契召請聖眾是也。二語密者。如密誦真言。令文句了了分明。無謬誤也。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應白淨月圓滿觀菩提心也。次明五相成身者。一是通達心。二是成菩提心。三是金剛心。四是金剛身。五是證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然此五相。具備方成本尊身也。其圓明則普賢身也。亦是普賢心也。與十方諸佛同之。亦乃三世修行。證有前後。及達悟已。無去來今。([A31]已上菩提心論)各有蓮華部者。道範云。 ᅟᅟ==[A30] 已【CB】,己【補編】== ᅟᅟ==[A31] 已【CB】,巳【補編】== 問。以彌陀為蓮華部主。所證法門。為蓮華三昧之意。如何。 答。一切眾生。皆有本淨心蓮。令其開敷。是云蓮華三昧。所觀蓮華。彌陀法身也。([A32]已上)高野大師。就此教立十住心。祕藏寶鑰云。 ᅟᅟ==[A32] 已【CB】,巳【補編】== 第一異生羝羊心。(凡夫狂醉。 不知吾非。 但念[A33] \[婬-壬+(工/山)]食。 如彼羝羊。) 第二愚童持齋心。(由外因緣。 愚思節食。施心萠動。 如穀遇緣。) 第三嬰童無畏心。(外道生天。 暫得蘇息。如彼嬰兒。 特于思母。) 第四唯蘊無我心。(唯解法有。 我人皆遮。羊車三藏。 悉攝此句。) 第五拔業因種心。(修身十二。 無明拔種。業生[A34]已除。 無言得果。) 第六他緣大乘心。(無緣起悲。 大悲初發。幻影觀心。 唯識遮情。) 第七覺心不生心。(八不絕戲。 一念觀空。心源空寂。 無相安樂。) 第八如實一道心。(一如本淨。 境智俱融。知此心性。 號曰遮那。) 第九極無自性心。(水無自性。 遇風即波。法界非極。 蒙警忽進。) 第十祕密莊嚴心。(顯藥拂塵。 真言開庫。祕法忽陳。 萬德即證。) ᅟᅟ==[A33] [婬-壬+(工/山)]【CB】,媱【補編】== ᅟᅟ==[A34] 已【CB】,巳【補編】== 前九種顯教。後一種密教也。又此十住心事相時。真言行者所逕十心也。謂異生羝羊心者。一向行惡不修微少善位也。愚童持齋心。嬰童無畏心者。若真言行者。初入三昧耶。依三密供養。修行位與此齊也。唯蘊無我心。拔業因種心者。初劫也。若真言行者。本尊三昧耶。眾相現前位。與此齊也。一道無為心。極無自性心者。第三劫也。是即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若生極無自性心。得入如上曼荼羅海會。名阿闍梨也。祕密莊嚴心者。初地[A35]已上次位也。修上上方便。斷微細妄執。至佛果也。 ᅟᅟ==[A35] 已【CB】,巳【補編】== 問。此宗意。於六大四曼三密。事理分別何。 答。綱要抄云。就此有三義。一以六大(地水火風空識)為理。以四曼三密(法。 三昧耶。大。羯磨。為四曼。身口意為三密。)為事。二以六大四曼為理。以三密為事。三六大四曼三密。此理皆事。理者大師意。攝持不散為義故。可讀於佐無於六大四曼三密。互相加入。彼此攝持。重重無盡。名自宗理。([A36]已上)即身成佛義頌云。六大無礙常瑜伽。(體。)四種曼荼各不離。(相。)三密加持速疾顯。(用。)重重帝網名即身。(無礙。)法然具足薩般若心數心王過剎塵。各具五智無際智。圓鏡力故實覺智。釋曰。又四。初一句體。二相。三用。四無礙。後頌中有四。初舉法佛成佛。次表無數。三顯輪圓。後出所以。謂六大者。五大及識。大日經謂。我覺本不生。出過語言道。諸過得解脫。遠離於因緣。知空等虛空。是其義也。彼種子真言曰。◇◇◇◇◇。為阿字諸法本不生義者。即是地大。嚩字離言說。謂之水大。清淨無垢塵者。是即囉字火大也。因業不可得者。訶字門風大也。等虛空者。欠字字相。即空大也。我覺本者。識大也。因位名識。果位謂智。智即覺故。([A37]已上) ᅟᅟ==[A36] 已【CB】,巳【補編】== ᅟᅟ==[A37] 已【CB】,巳【補編】== 問。即身成佛名義何。 答。就前二頌。初一頌。釋即身二字。次一頌。釋成佛二字。亦初四句。如次體相用無礙。於萬法一一有體相用故。後四句。如次成佛。無數。輪圓。所由。於諸法各具四德故。依大師釋意。即者有三義。一相應。涉入即義。(體之即也。)二不離即義。(相之即也。)三如常即時即日。(用之即也)體者六大。相者四曼。用者三密。此三盡諸法矣。身者釋云。身者我身佛身眾生身。是名身。又有四種身。言自性。受用。變化。等流。是名曰身。又有三種。字印形是也。如是等身。縱橫重重。如鏡中影像。灯光涉入。([A38]已上)此外十界身。三種世間身。心王心數身。互相涉入無礙。互相加持。互相相即。重重無盡也。成者大日經開題云。成不壞故。不斷故。不滅故。常恆故。堅固故。清淨故。無始故。無終故。此即法爾所成。非因緣所生故。([A39]已上)佛者。同開題云。佛者梵語之略也。具沒駄。翻云覺者。言覺者。不眼名覺。開敷為義。又常明故。照了故。如實知故。此覺亦非因緣生法。然所得故。文云。法佛自然智。已得離一切暗([A40]已上)隨求尊勝等者。隨求陀羅尼經云。淨土因行不退轉。決定往生上上品。生生值遇盧遮那。世世持誦不忘念。([A41]已上)尊勝陀羅尼經云。每日二十一遍誦之。往生阿彌陀佛國。([A42]已上)阿嚕力迦經云。先造十萬塔。於一一塔前。誦一萬遍。如法供養者。所求悉地皆得。捨身[A43]已。任意往生極樂世界。([A44]已上。)無礙壽儀軌云。此陀羅尼。纔誦一遍。則滅身中十惡四重五無間罪。一切業障。悉皆消滅。若苾蒭。苾蒭尼。犯根本罪。誦七遍已。即時還得戒品清淨。誦滿一萬遍獲得不獲忘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顯現心中。皎潔圓明。猶如淨月。臨命終時。見無量壽如來。與無量俱低菩薩圍遶來迎。安慰行者。即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A45]已上。)大呪陀羅尼等者。祕藏記云。陀羅尼名摠持者。一字中含藏一切法文。譬如大地含持一切諸法。以此陀羅尼含藏義。踰彼大地依持生長義。故曰摠持。真言以何為體。以念慧為體。以摠持力。憶持一切法門。經無量時。不忘之故。是顯之意也。諸經中說陀羅尼。或明。或呪。或密語。或真言。如是五。其義如何。陀羅尼者。佛放光光中。所說也。是故陀羅尼與明。其義不異。呪者。佛法未來漢地前。有世間呪禁法。能發神驗。除災患。令持此陀羅尼人。能發神通。除災患。與呪禁法相似。是故曰呪。密語者。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語。真言者。如來言真實無虛妄。故曰真言。然皆是舉一邊所名也。以曼荼羅為真言名耳。言曼荼羅者梵語歟。漢語歟。梵語非漢語。以曼荼羅。翻漢語云何耶。曼荼羅含眾多義。依無相當者。翻譯家不翻。([A46]已上)此宗。如來滅後一千六百四年。唐代第八玄宗皇帝治四年。開元四年丙辰年。中天竺善無畏三藏。將來大日經七卷。又同八年庚申年。南天竺金剛智三藏。將來金剛頂經三卷。于時玄宗皇帝。貴此於長安城。令弘傳。([A47]已上三國傳法記。)又云。東寺真言者。人王第五十代桓武天皇治二十三年。延曆二十三年甲申年。大安寺空海。生年三十一。承勅入唐。奉值青龍寺慧果和尚。受傳三部大法。經三年了。人王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治二年中。大同二年丁酉八月。生年三十四歸朝。十月比天王奉捧灌頂。其後五十四代仁明天皇治二年。承和二年乙卯。三月二十一日丙寅寅時。生年六十三入定了。([A48]已上。)天台真言者。傳教慈覺智證之將來。如此真言。立兩界。(胎藏金剛。)三部。(佛。金。蓮。)十地。(名同義異。)十六大生等。判攝釋尊五十餘所說。并大日覺王。三世常恆。內證外用。所說法門也。(十六大生者。十六大菩薩之生也。真言行者。即身成佛之後所經也。)薩王愛喜寶光幢笑法利輪語業護牙拳矣。胎藏界者。此攝大日經。并諸經從因向果所說也。金剛界者。此攝金剛頂。并諸經從本向迹所說也。三世常恆所說故。別無說時。於此所說。立四種釋。釋三部大法。一淺略門。(顯教所說)二深祕門。(入真言門後。一行者顯德。)三祕中深祕門。(大日諸佛一門普門也。)四祕祕中深祕門。(一切眾生色心實相性。淨圓明平等智身。) ᅟᅟ==[A38] 已【CB】,巳【補編】== ᅟᅟ==[A39] 已【CB】,巳【補編】== ᅟᅟ==[A40] 已【CB】,巳【補編】== ᅟᅟ==[A41] 已【CB】,巳【補編】== ᅟᅟ==[A42] 已【CB】,巳【補編】== ᅟᅟ==[A43] 已【CB】,巳【補編】== ᅟᅟ==[A44] 已【CB】,巳【補編】== ᅟᅟ==[A45] 已【CB】,巳【補編】== ᅟᅟ==[A46] 已【CB】,巳【補編】== ᅟᅟ==[A47] 已【CB】,巳【補編】== ᅟᅟ==[A48] 已【CB】,巳【補編】== 問。東寺真言。國王殊崇之何。 答。弘法大師。欲立即身成佛旨。諸宗之學侶。不用之。于時大師。為散不審。於南殿向南方。結智拳印。面門俄開。成金色大日。從眉間放白光。爰一人傾首。諸侯合掌。時三論道昌。法相源仁。華嚴道雄。天台圓澄等。皆竪降旗。 成實宗 夫鹿園攝機之鑒用。四阿含大槩之本心。殆隣大乘之磨呾理迦故。學者多作大小之異義矣。成謂能成之文。實謂所成之理。訶梨跋摩三藏所造也。(訶梨跋摩。此云師子鎧。)此論即立五藏。一修多羅藏。佛在婆羅奈。為𤘽隣頞鞞拔提拘利太子十力迦葉說之。二毗尼藏。佛次在羅閱祇。為須提那說之。三阿毗曇藏。佛十二年後。在毗舍離獼猴池。為跋耆子說之。四雜藏。為前三藏諸眾。說戒定慧。次第不同。五菩薩藏。為阿含中菩薩。說六度法矣。摠此宗。就三藏空門。明二十七賢聖位。謂十八有學。九無學也。四向四果之七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家家一間五種不還[A49]已上十八也。退法。思法。護法。安住。堪達。不動。(六種羅漢。)不退。慧解脫。俱解脫。[A50]已上九無礙。(得名義。可待下。)五取者。指五藏歟。四諦者苦集滅道。(細釋可待下。)此論有大小諍者。三論玄云。訶梨自言。正論三藏故。知成實理是小乘。若言斯論亦明大者。過在門人。非跋摩之咎矣。 ᅟᅟ==[A49] 已【CB】,巳【補編】== ᅟᅟ==[A50] 已【CB】,巳【補編】== 問。若成實釋小。不許兼明於大。亦三論解大。不應兼明於小。 答。若明大乘。必兼辨小乘。小乘中不兼明大故。大乘經初有小乘眾。小乘經首。無菩薩僧示大能包小。小不含大。佛經既爾。在論例然。 問成實論文。盛辨生法二空。與大品明四諦平等義。既無異。故知。應是探大釋小。 答。四阿含教內有二空論明二空。則還釋三藏。云何云探大解小。又身子毘曇。亦辨二空。而是小非大。訶梨之論義亦應同。 問小明一空。大辨二空。可有差別。既同其二空。大小何異。 答。同雖辨二空。二空不同。略明四種。一者小乘析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但明三界內人法二空。二空義即短。大乘明三界內外人法竝空。空義即長。三者小乘但明於空。未說不空。大乘明空。亦辨不空故涅槃云。聲聞之人。但見於空。不見不空。智者見空及以不空。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四者小乘名為但空。謂但住於空。菩薩名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也。故知。雖明二空。空義有異。故分大小矣。 問。毘曇但明人空。成實具明二空。云何兩論無有優劣。 答於小乘內。自分三品。一者但不得二空。如犢子部。下根人也。二者薩衛之流。但得人空。不得法空。為次根人也。三者譬喻訶梨之流。具得二空。為上根人也。約空義淺深。則毘曇為小乘之劣。成實為小內之勝。 問釋論云。佛滅度後分為二分。一但信人空。不信法空。二俱信人法二空。但應有二。何得分三。 答。犢子入真觀故。即見我空。出於俗諦。別有人體。龍樹約其入觀義邊故。但分二也。([A51]已上略抄。) ᅟᅟ==[A51] 已【CB】,巳【補編】== 俱舍宗 夫阿毘達磨俱舍論者。六百頌之細釋。大毘婆沙之肝要。發智之慧命。四師所量之栖心。四阿含之理盡。三藏之樞健。顯密兩宗之明器。依之婆數(【考】數恐藪歟)薩埵。受請於迦濕彌羅。而開本師悟入之疑於傳記之文。是故。七十五法之春林。開三乘修行之花。四諦緣理之秋空。輝四向四果之月。三十軸之露點。消於無我觀之理光。八品之串珠。解無漏法之慧明。摠明之譽。六足所不及。顯正之鎮磨。削六師之跡矣。阿毘達磨俱舍論者。頌疏云。阿毘此云對。達磨此云法。俱舍此云藏。謂無漏之慧。名之為對。對有二義。一者對向。謂對向涅槃。二者對觀。謂對觀四諦。法有二種。一勝義法。謂是涅槃。二法相法。通四聖諦。藏有二義。一包含二所依。言包含者。如簣篋。此論包含發智論等勝義言。故名為藏。發智論等為對法。俱舍名藏。而非對法。然今此論。名對法藏者。對法之藏故。名對法藏。依主釋也。言所依者。正理釋云。藏或所依。猶引藏。引彼義言。造此論故。以對法藏。名對法藏。論謂教誡學徒。故稱為論矣。次明品之前後者。此頌上下摠有八品。一界品。二根品。三世間品。四業品。五隨眠品。六賢聖品。七智品。八定品。破我一品。無別正頌。初二品摠明有漏無漏。後六品別明有漏無漏。初界品明諸法體。根品明諸法用。就別明六品中。初三品別明有漏。後三品別明無漏。有漏可厭。所以先說。厭已令欣無漸。故後說。世間品明果。業品明因。(略抄。)論宗旨者。頌疏云。一說部。大眾部。雞胤部。說出世部。此四部宗。一切諸法無非是假。但有言說。若經部宗。立一切法。少分實有。多分是假。若薩婆多宗。一切有法。為所奉宗計有。不同摠有四說。一類。二相。三位。四待。言類者。尊者法救作如是說。由類不同。三世有異。言相者。尊者妙音說。相不同。三世有異。言位者。尊者世友說。位不同。三世有異。言待者。尊者覺天說。待不同。三世有異。論主評云。法救執法有轉變故。應置數論外道明中。妙音所立。世間雜亂。三世皆有三世相。覺天所立。世還雜亂。一世法中。應有三世。世友立世最善。依經部宗。過未無體。唯現在是有。今評世親著論宗旨有其兩種。一者顯宗。即一切有。二者密宗。所謂經部。經部所說有違理故。此一部論。多將經部。破薩婆多。故知。世親密宗所評。經部為宗。([A52]已上略抄。)佛口三藏者。佛在波羅奈。最初為五人。說契經修多羅藏。佛在羅閱祗。最初為須提那。說毘尼藏。佛在毘舍離獼猴池。最初為跋耆子。說阿毘曇藏矣。又三藏教興。皆有四意故婆娑云。說素荼羅藏。依力等流。一為眾生。得增上心。學論道故。二為眾生種種雜說故。三一食眾生。得種善根故。四為眾生未入正法。令入正法故。說毘奈耶藏。依悲等流故。一為眾生得增上戒。學論道故。二為眾生論說諸學處故。三為眾生已種善根者。令相續成就故。四為令入正法者。令受持正法故。說阿毘達磨藏依無畏等流。一為眾生得增上慧。學論道故。二為分別諸法自相共相故。三為已成就者。令得正解脫故。四為已受持學廣者。通達諸法真實相故。([A53]已上)大毘婆娑三藏者。頌疏云。頂禮世友。推為上座。於是五百聖眾。初集十萬頌。釋素陀羅藏。次造十萬頌。釋毘那耶藏。後造十萬頌。釋阿毘達磨藏。即大毘婆娑是也。世友商確長明採翰。偷釋三藏。([A54]已上) ᅟᅟ==[A52] 已【CB】,巳【補編】== ᅟᅟ==[A53] 已【CB】,巳【補編】== ᅟᅟ==[A54] 已【CB】,巳【補編】== 問。婆娑論。結集之因緣何。 答。因迦膩色迦王之請。結集之。頌疏云。 問曰。諸部立範。孰最善乎。我欲修行。願尊者說。尊者。(脇尊者也。) 答曰。諸部懿(美也)典。莫越有宗。王欲修行。宜遵此矣。(以迦膩王之議。五百羅漢結集。)迦濕彌羅國。林木鬱茂。泉石清閑。聖賢所居。靈山遊止。復山有四面。城唯一門。極堅固。可結集。([A55]已上) ᅟᅟ==[A55] 已【CB】,巳【補編】== 問。諸部等何 答。上座者大迦葉也。謂為報佛恩。五百羅漢。共三藏結集。(眾中上座故。迦葉為上座。)大眾部者。不預大迦葉之眾。諸學無學。百千人。欲報佛恩。凡聖及愚智悉集。即結集三藏。慧暉云。佛滅後七日外。有二部之名。(雖有二部之名。但共報佛恩無異執。)光記云。佛滅後百有餘年。無憂王時。三藏二部成。(上座部大眾部。)十八部論。引文殊問經云。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諸法住世。部者竝得四果三藏。二十等無下中上。譬如海水味無有異。如人有二十子真實。如來所說。文殊師利。根本二部。從大乘出。([A56]已上)十八部如別紙。今三藏者。頌疏云。一素怛覽藏。此翻為綖。或為經。正詮於定。二毘奈耶藏。此翻稱調伏。正詮於戒。三阿毘達磨藏。此云對法。正詮於慧。於此三中此論即是阿毘達磨藏攝。([A57]已上)次頌疏云。釋此頌。略為三分。一序分。二正宗。三流通。初三行頌是序分。次六百行頌是正宗。後四行頌是流通分。([A58]已上)明五位七十五法者。五位者。一色法有十一。五根。五境。及無表色。五根者一眼根。二耳根。三鼻根。(此三根處。雖各二頓境識同故為一。)四舌根。五身根。(此五根五識所依。四大種所造。其體清淨。如珠寶光。)五境者。一色境。(五根五境。雖是色。為差別。最勝故。獨得五色處名。)二聲境。三香境。四味境。五觸境矣。色境有二。(或說二十。)一顯色。(有十二)二形色。(有八)顯色十二者。一青。二黃。三赤。四白。五影。(障光明。生於中。餘色可見名影。)六光。(日燄名光。)七明。(月星火𭴢等。諸燄名明。)八闇。(翻景為闇。)九雲。十烟。十一塵。十二霧。形色八者。一長。二短。三方。四圓。五高。六下。七正。(形平等。)八不正。(形不平等。)聲有八種。四大種所造所作。一有執受大種為因。有情名可意聲。(語出好聲。如歌詠等。)二有執受大種為因。有情名不可意聲。(語出惡聲。如惡罵等。)三有執受大種為因。非有情名可意聲。(拍手好聲等。如鼓樂等吉音。)四有執受大種為因。非有情名不可意聲。(拍手惡聲等。如如童子打板。)五無執受大種為因。有情名不可意聲。(化者語惡。鬼神等語。)七無執受大種為因。非有情名可意聲(風林河浪好聲。如松風軟浪等。)八無執受大種為因。非有情名可意聲。(風林河等聲惡如松風惡浪等。)香有四種。(本論但說三。無不等普。)一好香。(如沈檀等)二惡香。(如慈苔等。)三等香。(好惡香中。益依身者。)四不等香。(好惡香中。損依身等。)味有六種。一甘。二酢。三鹹。四辛。五苦。六淡。觸有十一。(前四能造。後七所造。)一地。(持用堅性。)二水。(攝用。濕性。)三火。(熱用。燸性。)四風。(長用。動性。)五滑。(柔軟名滑。)六澁(麤強名澁。)七重。(可稱名重。)八輕(翻上名輕。)九冷(燸欲名冷)十飢。(食欲名飢。)十一渴。(飲欲名渴。)頌曰。色二或二十。聲唯有八種。味六香四種。觸十一為性。([A59]已上五境。)無表色(雖大種所造性其體非極微。非令佗表知心。故名無表。)體性有二種。身無表。語無表。身三語四七支。身三。(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語四。(虛狂語。雜間語。麤惡語。雜穢語。)無表有三種差別。一律儀。此復有三。一別解脫律儀。此亦有八種一苾蒭律儀。二苾蒭尼律儀。三正學律儀。(女戒。)四勤策律儀。五勤策女律儀。六近事律儀。七近事女律儀。八近住律儀。(男女通戒。)二靜慮律儀。(亦名定共戒。與定同時故。)三無漏律儀。(亦名道共戒。與無論道俱故。)二不律儀。(惡戒。身三語四。)三非律儀非不律儀。(善惡處中。)論十四云。能遮能滅。惡戒相續。故名律儀。([A60]已上無表。)頌曰。色者唯五根。五境及無表。[A61]已上色法十一矣。二心法(此一)於心王一有三名。心意識。集記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六識意根名七心界。六識中前五識無分別。第六識有分別。居現在為識。無間滅為意也。三心所法。有四十六。(心之所有。故名心所。)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小煩惱地法十。不定地法八。大地法十者。(大謂受等。遍諸心故。地謂心王。彼行成故。大地法故名大地。大地所有名大地法。兩重依主釋。下准之。)一受(領納苦樂俱非。)二想。(於境取差別相。)三思。(能令心有造作。)四觸。(根境識三和合。性能有觸對。)五欲。(悕求所得事業。)六慧。(於法能有簡擇。)七念。(於境明記不忘。)八作意。(令心驚覺。)九勝解。(於境印可。)十三摩地。(能令心王於一境轉。)頌曰。受想思觸欲。慧念與作意。勝解三摩地。遍於一切心。大善地法十者。(唯遍善心故名大善)一信。(令心澄淨。)二不放逸。(修諸善法。)三輕安。(心堪忍性。)四捨。(心平等性。無驚覺性。)五慙。(於所造罪。自觀有恥。)六愧。(於所造罪。觀他有恥。)七無貪。(於境不著。)八不害。(謂無損害。)九無嗔。(於境不嗔。)十勤。(令心勇掉。)頌曰。信及不放逸。輕安捨慙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婆娑更說欣厭。以非竝起。此論不說。厭謂厭背。如緣苦集。欣謂欣向。如緣滅道。大煩惱地法六者。一無明。(愚癡為性。)二放逸。(不修善法。)三懈怠。(心不勇掉。)四不信。(心不澄淨。)五惛沈。(令心惛重。)六掉擧。(令心不靜)頌曰。癡逸怠不信。惛掉恆唯染。大不善地法二者。(唯遍不善心名大不善)。一無慙。(於所造罪。自觀無恥。)二無愧。(於所造罪。觀佗無恥。)頌曰。唯遍不善心。無慙及無愧。小煩惱地法十者。(唯修所斷。意。癡。相應各別現行。故名小煩惱。)一忿。(深嗔及害於情非情。)二覆。(陰藏自罪。)三慳。(遠財魔法施。令心恡著。)四嫉。(於他與盛事令心不喜。)五惱。(堅執有罪事。不取知理諫誨。)六害。(於他能為遍惱。由此行打罵事。)七恨。(於忿所緣。數數尋思結怨不捨。)八[A62]諂。(謂心曲由是不如實自內彰。)九誑。(謂能惑他。)十憍。(染著自法令心觸遶。)小惑更有多種。皆應忿等攝。頌曰。忿覆慳嫉惱。害恨[A63]諂誑憍。如是類名為。小煩惱地法。不定地法八者。(不入五地。名為不定。婆娑更說怖。今據類俱八。)一尋。(謂尋求心麤性。)二伺。(謂伺察心細性。)三睡眠。(令心闇昧為性。)四惡作。(緣惡作事。追悔性。)五貪。(謂受。)六嗔。(謂恚。)七慢。(謂對於他。心自舉性。)八疑。(謂於諦理。猶預為性。)略頌曰。尋伺及眠悔。貪嗔與慢疑。不入五地故。名不定地法。([A64]已上)心心所名相應法。有五義。一所依平等。(心心所。必同所依根。)二所緣平等。(心心所必。同所緣境。)三行相平等。(心心所法。其體明淨。隨緣何境。名起行相。)四時平等。(謂心心所。必定同時。)五事平等。(事者體。心心所法。其體名一。)已上四十六心所。四心不相應行有十四。(不與心相應。名心不相應。)一得。(謂獲成就。)二非得。(與上相違。)三同分。(有情等也)四無想果。(無想天中。心心所滅。)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五六二無心定。)七命根。(體即壽也。)八生。九住。十異。十一滅。(八九十十一四有為相。)十二。名身。(名即是德。摠說名身。)十三句身。(句講章。)十四文身。(文即字。)頌曰。心不相應行。得非得同分。無相二定命。相名身等類。 ᅟᅟ==[A56] 已【CB】,巳【補編】== ᅟᅟ==[A57] 已【CB】,巳【補編】== ᅟᅟ==[A58] 已【CB】,巳【補編】== ᅟᅟ==[A59] 已【CB】,巳【補編】== ᅟᅟ==[A60] 已【CB】,巳【補編】== ᅟᅟ==[A61] 已【CB】,巳【補編】== ᅟᅟ==[A62] 諂【CB】,謟【補編】(cf. T29n1558_p0109c12)== ᅟᅟ==[A63] 諂【CB】,謟【補編】(cf. T29n1558_p0020a16)== ᅟᅟ==[A64] 已【CB】,巳【補編】== 問。得獲成就差別云何。 答。從來未得法上得。創至生相名得名獲不論初後。得至現在名成就也。得摠有四種。(有為法上。唯有前三。)一與彼法俱。(此是法俱得。亦名如影隨形得。)二在彼法前。(此是法前得。亦名牛王引前得。)三在彼法後。(此是法後得。亦名犢子隨後得。)四非前後俱。(此是前後俱得。擇滅非擇滅得也。此二無為不生不滅故。無前後之義。得有前後。所得無為無前後。故云非前後俱得。)非得摠有三類。一法前非得。二法後非得。三非前後非得。(二無為非得。)現在法無非得。法現必有得故。真諦三藏所譯中。立現法非法是謬。同分有二。一無差別。(同是有情。)二有差別。(界地趣生。各別同分。)又有二種。一有情同分。(如前。)二法同分。(能令諸法互相似也。) 問。同分義云何。 答同者。有情身形等諸法。同似之同。分者。因義也。謂諸法同之因。同之分故名同分。依主釋。無想果者。在無想天有情身中。心心所滅。外道計無想天。真寂靜涅槃城。為生彼修無想定。是為因五百大劫之間。引生無想果。身中令不生心心所。無想果亦云無想事。二無心定。(定中唯此二。滅心心所。法)一無想定。(外道修之。)二滅盡定。(不還阿羅漢聖者修之。) 問。無想定外道為生無想天修之。滅盡定聖者為何修之乎。 答。擬入無餘涅槃修之。四有為相二。一本相。二隨相。(諸行有為。由四本相。本相有為。由四隨相也。)四本相者。(相本法故亦名大相。)一生相。(能起名生。未來世間。在生相住施功能。)二住相。(能安名住。)三異相。(能衰名壞。)四滅相。(能異名滅。此三在現。)四隨相者。(隨本相故。亦名小相。)一生生相。(謂從小生生大生故。下准之知之。)二住住相。三異異相。四滅滅相。頌曰。相謂諸有為。生住異滅性。名句文身三者。一名身。(一名是名非名身。二名名身。如說色聲等。三名[A65]已去名多名身。如說色聲香等。有三名也。)頌疏第五云。論云。名謂作想。解云。想者取像。或契約義。若取像名想是心所。如說色名能生色想。因名生想。名為作想。若契約義。想即是名。謂諸賢聖。共為契約。立色等名。名即是想。由此名相。能有詮表故。名作想矣。諸法立名。有六種釋。略頌云。持業依主與有財。相違隣近并帶數。光記一云。西方釋名。多依六釋。六釋者。一依主釋。謂此依彼。或云依士。名異義同。(如言水瓶。水之瓶故。名水瓶。)二有財釋。如人有財。亦名多財。如有多財。名異義同。(如以所領名為領主名。)三持業釋。謂一法體。雙持兩業。業謂業用。或云同依。兩用同依一體。名異義同。(如言石硯。一法體雙持石與硯兩業明故。)四相違釋。謂二法體。彼此各異。據互不相屬。(如言善法惡法東西。)五隣近釋。體非是彼。近彼得名。(如當國言隣國。)六帶數釋。謂法帶數故。如言五蘊。(已上。)二句身。(一句是句非自身。兩句是句亦句身。三句已去。名多句身。如說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此皆有三句名多句身也。)頌疏第五云。句者謂章。詮義究竟。如說諸行無常等章。或能辨了業用。德時相應差別。此章稱句。解云。且如一色。有所見業發識用。青黃等德。過未等時。與四相合。名為相應。不相應者。名句差別。謂能辨色是所見等。此章稱句也。三文身。(一字是文非文身。兩字文亦文身。三字已去名多文身。如迦佉伽等。有三字。得名多文身也。)頌疏第五云。文者謂字。如說惡阿壹伊等字。是不相應行中字。不同此方墨書之字。(已上)已上十四不相應也。 ᅟᅟ==[A65] 已【CB】,巳【補編】== 五無為法有三。一擇滅無為。即以離繫為性。擇謂簡擇。即慧差別。各別簡擇四聖諦故。擇力所得滅故。名為擇滅如牛所駕車。名曰牛車。略去中言。二非擇滅無為。永礙當生得非擇滅。謂能永礙未來法生。得滅異前名非擇滅。得非擇滅名。不同擇。但由緣闕。(擇者智名。)三虛空無為。謂以無礙為性故。色法於中行作矣。已上七十五法。 問。以七十五法。如何立五蘊耶。 答一色。(色十一)二受。(大地法中受心所。)三想。(大地法中想心所。)四行。(心所四十六中除受想。餘四十四。并十四不相應。此五十八法也。)五識。(心王一。) 問。何故餘四十四心所。摠置行蘊。受想別為二蘊耶。 答。界品第一頌云。諍根生死因。及次第因故。於諸心所法。受想別為蘊。同第一論云。諍根有二。謂著諸欲。及著諸見。此二受想。如次第為最勝因。味受力故。貪著諸欲。倒想力故。貪著諸見。(諍根因。)又生死法。以受及想。為最勝因。由耽著受起倒想故。生死輪回。(生死因。)或從無始生死已來。男女於色相愛樂。此由耽著樂受味故。耽受復由倒想生故。此倒想生。由業煩惱故。如是煩惱。依識而生。(次第因)已上略抄。 問。何故說無為。在處界非蘊攝耶。 答。界品第一頌曰。蘊不攝無為。義不相應故。同論云。三無為法。不可說在色等蘊中。與色等義不相應故。謂體非色。乃行非識。亦不可說為第六蘊。彼與蘊義不相應故。聚義是蘊。如前具說。謂無為法。非如色等有過去等品類差別。可略一聚名無為蘊。(已上) 問。以七十五法。如何立十二處。 答。十二處者。六根。六境。其中五根五境十者。色十一中五根五境也。此名十處。意處者。心王也。法處者。有六十四法。謂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應。三無為。并色中無表也。 問。以七十五法。如何立十八界耶。 答。六根。六境。六識中。六識界者。心王一依六根起。故成六識。六境者。依六根六境六識差別故。根境識皆云界也。 問。以七十五法。如何分別三界繫耶。 答。色十一中。五根。色。聲。觸。并無表。此九通欲色二界。香味二境。唯欲界繫也。(不通無色界。處云無色故。)心王一通三界。心所中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六。小煩惱憍。不定中貪慢疑三。此三十通三界。小煩惱中[A66]諂誑二。不定中尋伺二。此四在欲界初禪。不通二禪已上。大不善二。不定中惡作。睡眠。嗔。煩惱中除[A67]諂誑憍三餘七。此十二唯欲界繫。不通色無色。不相應中。得。非得。同分。命根。四相。此八通三界。滅盡定唯在有頂。下界無。無想定。無想果。唯在第四禪。名句文若隨語繫。唯在欲界初禪。若隨身繫。通欲界并四禪。三無為。不隨界繫法故。三界外也。 ᅟᅟ==[A66] 諂【CB】,謟【補編】== ᅟᅟ==[A67] 諂【CB】,謟【補編】== 問。以七十五法。如何分別有漏無漏耶。 答。色十一中無表一。通有漏無漏。餘十色唯有漏也。心王一通有漏無漏。心所中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不定中尋伺。此二十二通有漏無漏。餘二十四心所。唯有漏也。不相應中得四相五。通有漏無漏。所餘九唯有漏也。三無為唯無漏也。 問。有為無為分別何。 答。七十五法中。除三無為。餘有為也。 問。以七十五法。如何分別四諦耶。 答。有為法中。以有漏物。立苦集二諦。有為法中。以無漏物立道諦。三無為中。以擇滅立滅諦。虛空。非擇滅。非四諦攝。婆沙云。若法是苦。是苦因。是苦盡。是苦對治者。世尊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苦。非苦因。非苦盡。非苦對治者。是故世尊。不立為諦。(已上。) 問。於心所中。諸煩惱中。幾本煩惱耶。 答。十隨眠是本煩惱也。十隨眠者。五見。疑。無明。貪。嗔。慢五。見者。一身見。(計我我所。)二邊見。(計斷常。)三邪見。(撥無因果。)四見取見。(劣謂勝。)五戒禁取見。(非因道妄謂因道。)此五見大地法中慧一分也。頌曰。我我所斷常。撥無劣謂勝。非因道妄謂。是五見自體。(已上。) 問。以本煩惱十隨眠。如何分別九十八隨眠耶。 答。苦諦下十。(五見疑無明貪嗔慢。)集諦下七。(邪見見取疑貪等四。)滅諦下七。(如集諦。)道諦下八。(集諦七加戒聚取。)四諦下。合三十二見惑也。修惑四。(貪嗔慢無明。)已上三十六。欲界煩惱也。頌曰。十七七八四。色界三十一。五部(四諦修道)各除嗔。無色三十一(如色修。)故。諦諦可云九六六七三。於本煩惱。三界見修二惑。合九十八隨眠也。八十八使見惑者。此九十八隨眠中。除修所斷十。所餘八十八也。三界四諦下。欲界三十二。色界二十八。無色界二十八也。是名迷理惑。(迷四諦理。起煩惱故。)修所斷十者。欲界四。(貪嗔慢無明。)色界三。無色界三。(貪慢無明。)退名迷事惑。(迷事相起惑故。)八十一品修惑者。此貪嗔慢無明四煩惱。欲界四。色界三。無色界三。隨所應。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故。九九八十一品。(九品配當如常。)四煩惱九品者。四九三十六品。三煩惱九品者。三九二十七品也。(上二界同合。)上上品。乃至下下品同故。云九品也。三界九地者。一欲界五趣地(五趣者。地獄傍生鬼人天也。)此一地名散地。無禪定故。二離生喜樂地。(初禪)三定生喜樂地。(二禪)四離喜妙樂地。(三禪)五捨念清淨地。(四禪)第二三四五四地色界也。六空無邊處地。七識無邊地。八無所有處地。九非想非非想處地。第六七八九四地。無色界也。色界無色界八地名定地。有禪定故也。 問。於三界六識分別何。 答。欲界具有六識。色中初禪有眼耳身意四識。除鼻舌二識。二禪已上。乃至無色界。唯有意識。 問。何以二禪已上。無五識耶。 答。五識必尋伺相應。行相麤動。二禪已上寂靜地。尋伺無故。無五識也。 問。五受六識相應㨾何。 答。苦樂五識相應。憂喜意識相應。捨六識相應也。但第三禪樂。意識相應。 問。何故菩樂限五識。憂喜限意識。捨通六識耶。 答。苦樂無分別。憂喜有分別。捨通有分別無分別故。五識無分別識。苦樂相應。意識有分別識。憂喜相應。捨通分別無分別故。六識相應。第三禪意識。極悅無分別故。樂受相應也。頌曰。身不悅名苦。即此悅名樂。及三定心悅。餘處此名喜。心不悅名憂。中捨二無別。 問。五受。三界。九地。分別何。 答。欲界五受具有。色界中。初禪有三受。一喜受。(意識相應。)二樂受(眼意身三識相應。)三捨受。(眼耳身意四識相應。)二禪有二受。一喜受。(意識相應。)二捨受。(意識相應。)三禪有二受。一樂受。(意識相應。)二捨受。(意識相應。)四禪已上。乃至有頂。唯捨受地故。無喜樂受。四禪已上。寂靜地故。麤動喜受無之。(喜樂者麤計物。) 問。就斷八十八使見惑。八十一品修惑。三賢。四善根。見道。修道。無學道。并四向四果廢立何。 答。於此教有三乘。一聲聞。二獨覺。三佛也。一聲聞中。三賢者。一五停心。(停心者心直停。)一慈悲停心。(治嫉妬。於親疎眾生。不起惡心。)二數息停心。(治覺觀。散亂眾生。數息散心。)三因緣停心。(治愚癡。觀十二因緣始終。失愚癡心。)四不淨停心。(治貪欲。觀身不淨。停愛執心。)五念佛停心。(治障道。觀佛六根六境六識。止障佛道心。)二別想念處。(觀四念處。治四顛倒。)四念處者。(亦云四念住。)一身念處。(觀身不淨。治淨顛倒。)二受念處。(觀六識受皆苦。治六道樂顛倒。)三心念處。(觀六識所愛善惡法皆無常。治常顛倒。)四法念處。(觀色心諸法非我。離執著。治我顛倒。)三摠想念處。(摠身受心法同時觀。破一切四顛倒。)此名外凡位。四善根者。一燸法者。聖火前相故名為燸。具觀四聖諦。修十六行相。雖退斷善造逆墮惡道。無久流轉。必至涅槃。二頂法者。在進退兩際。如山頂故。或退位中。此為頂故。名頂法位。亦觀四聖諦。修十六行相。謂一苦諦下四。苦空無常無我。一苦行相者。五陰是苦本。四相遷流。逼迫故受苦觀。二空行相者。五陰離時有。合時有。一相異相念。皆虛無故空觀。三無常行相者。五陰剎那剎那生滅。故無常觀。四無我行相者。五陰不可執著。五物假和合觀。二集諦四。因集生緣。一因者。煩惱種子。種子生一切苦果本故。二集者。煩惱有漏果。和合招集苦故。三生者煩惱所造之業生苦故。四緣者煩惱惡業為緣。苦果報生故。生緣等觀。三滅諦四。滅靜妙離。一滅者。種種苦。煩惱五蘊相續。皆斷盡故。二靜者。貪嗔慢三火息故。三妙者。無諸煩惱眾患故妙。四離者。解脫世間生死有漏眾災故。離妙等觀。四道諦下四。道如行出。一道者四念處。(身受心法。)四正斷。(一令未生惡不生。二令已生惡滅。三令未生善生。四令已生善增。燸法修之。)四神足。(一欲神足。二勤。三心四觀頂法修之。)五根五力。(一信根。二精進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根增長名力。世第一法修之。)八正道分。(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聖位修之。)七覺支。(一擇法。二精進。三輕安。四念捨。六定。七慧。修道修之。)等。三十七功德。能通正理故。二如者。無漏功德。叶正義。非顛倒故。三行者。三十七品功德。能趣向涅槃故。四出者。出生死三有界故。此頂善根位。修如是觀。設雖有退等。都不斷善根。略頌云。苦空無常無我苦。因集生緣是集諦。滅靜妙離是滅諦。道如行出是道諦。(已上) 問。四諦各名苦集滅道何。 答。光記云。四諦各有四行。何故各一行標名。解云。婆沙七十九云。復次苦相不共。唯有漏法是苦。非餘故名苦諦。非常等三是餘共相。謂非常相三諦皆有。空非我遍一切法故。此不名非常等諦。復次集相。但於有漏法有。招集生死。非無漏故。因生緣相。無漏復有。以聖道亦名因生緣故。集不共故。立為諦名。是故世尊。但名集諦。復次滅名。不共故立諦名。滅名唯顯究竟滅故。靜名亂定。妙離亂道故。不名為靜妙離諦。復次道名。唯顯趣涅槃。故立諦名。如亂正理。行通有漏。出通涅槃名故。此不名如行出諦。廣如彼釋。(已上)三忍法位者。以智忍可四聖諦。最殊勝故。下忍具觀四諦。修十六行相。於三惡趣。得非擇滅。中忍位七周減緣。二十四減行。謂上二界四諦。合為緣行。下界四諦為緣行。上下八諦。歷七周二十四。減緣行也。(緣減下苦▆▆。行減八諦本諦。)一出二行。三如。(上道一周。)四出。五行。六如。(下道二周。)七離。八妙。九靜。(上滅三周。)十離。十一妙。十二靜。(下滅四周。)十三緣。十四生。十五因。(上集五周。)十六緣。十七生。十八因。(下集六周。)十九無我。二十無常。二十一空。(上苦七周。)二十二無我。二十三無常。二十四空。(下苦已上。)上忍一行一剎那。觀欲界苦下一行也。四世第一法者。此有漏故。名為世間。於世間法中。此最勝故名第一。唯觀欲界苦。一行一剎那。此位無間。必入見道也。頌曰。燸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生。(已上)此三賢。四善根。見道加行位也。此名七方便位。見道者。欲界上二界四諦。(上二界合緣。)上下八諦下。八十八使見惑。斷之有八忍。(無間道)八智。(解脫道。)其十六心中。前十五心名見道。見無始已來。未曾見四諦理。故名見道。頌曰。忍智如次第。無間解脫道。前十五見道。見未曾見故。十六心者。(第十六心修道攝。)一苦法智忍。二苦法智。(此二緣欲界苦。)三苦類智忍。四苦類智。(此二緣上界苦。)五集法智忍。六集法智。(此二緣欲界集。)七集類智忍。八集類智。(此二緣上界集。)九滅法智忍。十滅法智。(此二緣欲界滅。)十一滅類智忍。十二滅類智。(此二緣上界滅。)十三道法智忍。十四道法智。(此二緣欲界道。)十五道類智忍。十六道類智。(此二緣上界道。)此十五心。離煩惱故云無漏。八十八使見惑者。欲界四諦下。摠合有三十二煩惱。謂苦諦下有十。(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集下七。(貪。嗔。癡。慢。疑。邪見。見取見。)滅諦下七。(如集)道諦下八。(貪。嗔。癡。慢。疑。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色界四諦。摠合有二十八。苦諦下九。(貪。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色無色無嗔故略之。)集諦下六。(貪。癡。慢。疑。邪見。見取見。)滅諦下六。(如集)道諦下七。(貪。癡。慢。疑。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無色界四諦。摠合有二十八。(摠如色界。)欲界煩惱強盛也。上二界煩惱不熾盛矣。以十五心無漏之智。十五剎那之間。斷八十八使之智慧云智忍。斷煩惱所得之功德云類智矣。此位有二聖。一隨信行。(純根)隨人教修行。入見道人也。二隨法行。(利根)自見聖教。悟入見道。故云隨法。(此位修八聖道。)修道者。從第十六心。至有頂第九無間道金剛喻定。是修道位也。此位中斷三界九地九九八十一品修惑也。斷品品各有無間道解脫道。八十一品無間道。八十一品解脫道。合一百六十二心也。其百六十一心修道。第百六十二心。有頂第九解脫盡智無學道也。九品道斷九品惑。(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下下品道斷上上品惑。乃至上上品。斷下下品惑。)無學道者。有頂第九解脫道以後。斷三界見修二惑已。所作已[A68]辦故。云無學道也。四向四果者。一預流向者。見道十五心位也。此約次第證人。為超越證人。一來向。不還向也。於異生位。斷六七八品。一來向也。斷下八地。不還向也。異生(凡夫)位。斷下八地惑。五部合斷也。五部合斷者。四諦修道五部煩惱各九品。五部上上品合。一無間一解脫斷。乃至下下品亦如是。九無間九解脫斷。云五部合斷也。有漏道斷以上地近分道。斷下地煩惱故。不斷有頂惑也。有漏智。以六行觀斷。六行觀者。無間道觀下地。作麤苦障行相。解脫道觀上地。作靜妙離行相也。頌曰。具修惑斷一。至五向初果。斷次三向二。離八地向三。(已上)二一來向者。斷欲修惑。從一品至五品。一來向也。此中家家聖者有二。一天家家。天三人二。天二人一。人中得道。二人家家。人三天二。人二天一。天中得道。九品惑潤七中。上上潤兩生。上中上下中上。各潤一生。中中中下。合潤一生。下三品共潤一生。三品斷者。三生家家。上上品二生。上中品一生。上下品一生。潤此四生。惑已斷故受三生。四品斷者。二生家家。中上品已上五生。潤生惑已斷故。受二生也。頌曰。斷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斷至五二向。三不還向者。斷欲修惑第七八品。此中有一間聖者。七品斷八品斷人。下三品共潤。人天合愛一生。已斷七八品故。人天中受一生云一間也。頌曰。斷七或八品。一生名一間。此即第三向。(已上)四阿羅漢向者。斷初定一品。至有頂八品。皆阿羅漢向。頌曰。斷初定一品。至有頂八品。皆阿羅漢向。四果者。初果必不退。後三果亦有退。一預流果者。初預聖流故。梵云須陀洹。見道位斷三界見惑。第十六心位證之也。二一來果者。梵云斯陀含。此云薄貪嗔癡也。住此果若不斷下三品惑。後往天上。一來人間。而槃涅槃故。名一來果也。三不還果者。梵云阿那含。已斷欲界修惑。必不還生欲界。故名不還。不還果有種種差別。謂七種九種等也。七種不還。(以初後名惑五種那含。)一中般那含者。欲界沒住於色界。住中有位般涅槃故。二生般那含者。生色界已不久起聖道。斷餘煩惱般涅槃故。三有行般那含者。生已長時加行勤修。由多功力。方般涅槃故。四無行般那含者。生已經久無加行。懈怠由多功用。般涅槃故。五上流般那含者。是上行義。謂於色界要轉上生。方般涅槃故。六無色般那含者。欲界沒不生色界。超生無色。般涅槃故。七現般那含者。不生上界。唯住欲界。於現身中。得涅槃故矣。上流有二。一樂慧。二樂定。一樂慧者。即有雜修生色究竟。其雜修靜慮。摠為三事。雜修者。中間有漏。前後無漏。以間雜修故名雜修。由雜修五品。生有五淨居。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四勝品。五上極品。 ᅟᅟ==[A68] 辦【CB】,辨【補編】== 問。中間有漏等者何。 答。於上二界。初禪有根本近分二。根本。(離下地煩惱。得無漏定。)近分。(伏下地煩惱得之)但初禪近分。云中間禪。(勝根本有尋有伺定。無尋故云中間定。唯伺。二禪無尋無伺定不及。捨受相應)亦云未至定。(從欲界散地。未至上界定地根本。故名未至歟。已上無漏。)二禪(根本無漏。喜受相應。近分有漏。捨受相應。)三禪(本無漏。樂受相應。近分有漏。捨受相應。)四禪(根本無漏。捨受相應。近分有漏。捨受相應。)五空無邊處。(根本無漏捨。近分有漏捨。)六識無邊處。(根本無漏捨。近分有漏捨)七無處有處。(根本無漏捨。近分有漏捨。)八非想非非想處。(根本有漏捨。近分有漏捨。) 問。欲界散地故無無漏定。理在不疑。上七近分。并有頂根本。何故無無漏。 答。上七近分。劣未至定故無無漏。有頂昧劣故。無無漏。樂慧上流有三。一全超者。梵眾天沒。生色究竟。頓超中間。故名全超。二半超者。梵眾天沒。或超一天。乃至十三天沒。生色究竟。皆云半超。非全超故。三遍沒者。於十六天。遍受生故。聖者必不生大梵天處。僻見處故。一道故。二樂定者。即無雜修。能生有頂。樂定那含。雖生無色。經色生故。色界攝矣。九種不還。(頌曰。行色界有九。謂三各分三業惑根有殊。故成三九別。)中般三。一速般。二非速般。三經久般。生般三。一生般。二有行般。三無行般。上流三。一全超。二半超。三遍沒。七善士趣。(頌曰。立七趣善士趣中上流無別)於前九種不還。不開上流。經生聖者有二。一欲界經生。(不往餘界生厭心強故。)二色界經生。(可生無色界厭心劣故。)十八有學者。謂四向三果(除羅漢果)為七。及隨信行。(鈍根)隨法行。(利根)信解。(鈍根)見至。(利根)家家(從家至家。)一間。(唯一生及一品。不還果。為間隔故。)五種不還也。四阿羅漢果者。此云應供。亦是殺賊。不生之義。能斷有頂第九品惑。所作已[A69]辦。不受後生。無學聖者。有九種差別。九無學者。一退法者。遇退緣退所得也。二思法。懼退失恆思自害也。三護法者。於所得法。能自防護也。四安住法者。無勝退緣不退。無勝加行不進也。五堪達法者。性堪練根。速達不動也。六不動法者。不為煩惱。所退動故也。已上六種。羅漢學根凡同也。於此六種性。前五是退位。摠名時解脫。後一不退。名不時解脫。七不退法者。非練根得。名為不退。練根所得。名為不動也。八慧解脫者。依慧力離煩惱障也。九俱解脫者。兼得滅定。離解脫障。此二即是時解脫。不時解脫攝也。已上二十七賢聖(十八有學。九無學。) ᅟᅟ==[A69] 辦【CB】,辨【補編】== 問。三乘修行得果差別何。 答。一聲聞。積三生六十劫行。得四向四果之益。聞佛所說四諦聲教。故云聲聞。二獨覺。此有二種。一部行獨覺。前聲聞前三果。或四善根人。後得第四果。雖佛邊獨悟。故名獨覺。部黨如聲聞。二麟喻獨覺。經百劫修行。唯一出世。觀十二因緣。無師獨悟。獨出世如麒麟一角。故云麟喻。如佛一座成覺也。三佛。三祇百劫。修菩薩行。於菩提樹下。一座成覺。先五部合斷。斷下八地惑。後於樹下入見道。八忍八智。斷有頂惑。九無間解脫。三十四心斷結成道。從燸法或不淨觀一座成覺。三祇者。初僧祇三賢(五停心摠別等)位。發四弘願與四無量心。從過去釋迦文佛。至于罽那尸棄佛。供養七萬五千佛。行六度。第二僧祇者。燸法位發四弘願與四無量心。從尸棄佛至于燃燈佛。供養七萬六千佛。行六度。第三僧祇者。頂法位發四弘願與四無量心。從然燈佛至于毗婆尸佛。供養七萬七千佛。行六度矣。百劫者。忍法位。(自行位)下忍種三十二相因。中忍唱前五相。(一上天。二下天託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上忍唱後三相。(六成道。謂同居教主。劣應身老比丘像。七轉法輪。謂悅諦緣度法。八入涅槃。謂四枯雙樹。)世第一法位。起三十四智。斷三界見思。(以八忍八智。斷八十八使。以九無礙九解脫。斷八十一品思惑。)光寶二法師者。彼宗抄物云。釋新俱舍論。普光。法寶。神泰。圓暉。(云云)若什門等者。羅什有四弟子。道生。僧肇。道融。僧睿。聲聞三生者。俱舍論二十三云。極速三生。極遲六十劫。(聲聞修行)又云。極速四生。極遲百劫。(獨覺修行)又云。聲聞三生。獨覺四生。非要利根。亦通鈍根。若極利者。要經六十。要經百劫(已上)此宗法相宗人傳來。 四分律 夫波羅提木叉者。諸佛要道。佛家之前兆。五乘之梯橙七眾之資粮也。然則佛涅槃之夕。阿難受教訓於樓豆。大師臨般之後際。示末師於木叉。依之經。說無戒之輩不受半錢一粒之供養。不履精舍結界之地。實破魔界之鐵城。親入佛家之法宮。唯在戒律矣。此宗律者。以五部律為所依。此律藏。以摩訶僧祇律。而為根本部。摩訶僧祇律者。八十誦律是也。優婆離尊者。一夏九十日之間。八十度登高座誦故。名八十誦律也。就律藏相承。有橫竪五師。竪五師者。迦葉。阿難。末田地。商那和須。優婆毱多。如來滅後百年之間相承。傳持法藏。化度眾生。橫五師者優婆毱多門下。五人異見忽起。師力衰老。不能和會。遂令其教法。分五部宗。五部者。一曇無德部。(曇無德。此云法正。從人為目。此師所立。稱從行名空宗。今世所流布。律藏是也。)二薩婆多有部。(薩婆多此云有。亦名一切有。從計為名律名十誦也。)三迦葉遺部。(迦葉遺此云重空觀。從行為目。律名解脫。此有戒本。律不傳之。)四彌沙塞部。(彌沙塞此云不著有無觀。從行為目。律名五分。)五婆麤富羅部。(婆麤富羅此云著有。從計為目。戒本為不傳律。依大集經出之。)大集經云。五部雖各別。不妨諸佛法界涅槃。(已上)此中漢土翻傳。其廣文四宗也。所謂僧祇。十誦。四分。五分也。僧祇律者。根本上座。具含五部。佛滅後百年間。唯一部無五部異。大集經云。廣博遍覽五部經典。是故名摩訶僧祇。(已上)戒疏云。通含五意故是摠也。此云大眾。所謂迦葉等五百無學結集故。(已上。摩訶僧祇。此云大眾。)已上根本摠標。又明人法者。先人者。有七眾。一優婆夷。二優婆。(二眾共五戒盡形壽。八齋戒六齋日等。)三沙彌尼。四沙彌。(二眾共十戒。二無後具足戒。)五式叉摩尼。(具學六法。)六比丘尼。(戒本三百四十八戒。智論五百戒。)次明法者。初從三歸。終至一切戒矣。先三歸者有二。一翻邪三歸。二受戒三歸也。翻邪三歸者。靈芝云。翻邪三歸。凡夫無始。繫屬於魔。作法歸投。悕求救護。若但受三歸。有善無戒。若受眾戒。必兼三歸。([A70]已上)受戒三歸者。五八十具之戒。皆三歸為戒緣。而發得戒。發七支戒善也。故淨影云。受持三歸。在家戒也([A71]已上)次一切戒者。五戒為始。五戒者。律名句云。(新學大師)一不殺生。二不偷盜。(新云不與取。)三不邪婬。(新云欲邪行。不犯非境。非道。非時。非處等。)四不妄語。(新云慮誑語。)五不飲酒。([A72]已上)優婆塞戒經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也。若犯五戒。在天則違五星。在地則違五岳。在方則違五常。在身則違五藏。如是等。世間違犯無量。若約出世。犯五戒者。則破五分法身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一切大乘尸羅根本。若犯五戒。則不得更受大乘戒。([A73]已上)八戒者。(五戒如前。)六不塗飾鬘歌舞視聽。七不能坐高廣嚴麗座。八不非時食也。此二種名近事戒。光記云。梵云。鄔波素迦。唐云近事。素是男聲。舊云優婆塞。訛言近事者。婆沙一百二十三云。 ᅟᅟ==[A70] 已【CB】,巳【補編】== ᅟᅟ==[A71] 已【CB】,巳【補編】== ᅟᅟ==[A72] 已【CB】,巳【補編】== ᅟᅟ==[A73] 已【CB】,巳【補編】== 問。何故鄔波素迦。親近修事諸善法故。謂彼身心。狎習善法故。名鄔波素迦。有餘師說。親近承事諸善士故。復有說言。親近承事諸佛法故。廣如彼釋。梵云鄔波斯迦。新唐云近事女。釋名如前。斯是女聲。舊云優婆夷訛也。([A74]已上)法界次第云。佛為提謂等在家弟子。受三歸[A75]已。即受五戒。為優婆塞。([A76]已上)十戒者。律名句云。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綺語。(新云雜穢語。)六不惡口。(新云麁惡語。)七不兩舌。(新云離間語。)八貪欲。九不嗔恚。十不邪見。([A77]已上)此亦在家戒矣。六法者。律名句云。一摩觸。二盜。四錢。三殺畜生。四小妄語。五非時食。六不飲酒。([A78]已上)式沙摩尼者。佛在世有長者妻。有身後夫。依歎憔悴。不覺有身而出家。後月滿生子。依之女人請出家。先二年之間。令學六法也。三百四十八戒如戒本。五百戒之名言如智論。二百五十戒者。開五篇成數。四重者。梵云波羅夷。此翻斷頭。犯此戒人。今生久不得聖果故。如斷頭人。亦云邊罪人。佛海邊外被捨。縱雖懺悔。成學悔沙彌。永不復比丘僧位也。此戒有四。殺盜婬妄。殺生以殺人為體。盜業以五錢[A79]已上為體。婬欲以過皮為體。妄語以未得謂得大妄語為體。僧殘者。梵語云僧迦婆尸沙。謂僧伽僧也。婆尸沙殘也。是梵漢竝舉。犯此戒人。如喉咽殘。此戒有十三。摩獨(【考】獨恐觸歟)人。於女人前說男女事。乃至故漏失等也。不定者。突吉羅攝也。此戒有四。壁圍遶內。僧為女人說法。有伴非犯。無伴即犯。故云不定也。捨墮者。梵云波逸提。此翻捨墮。犯此戒人。捨三乘果位。墮惡道故云捨墮。此戒有三十。用未說淨衣。離衣鉢等也。懺悔者。波逸提攝也。對首懺悔法。故云懺悔也。亦云單對。單對僧一人懺悔故。此戒有九十。小妄語。綺語。惡口。兩舌。飲酒。非時食。掘地拔草。打比丘。打畜生。殺畜生等也。眾學者。梵云突吉羅。此翻眾學。亦云應當學。戒相微細。非學者難知。故云眾學。文云。齊整著內衣應當學。齊整著三衣應當學。([A80]已上)此戒有百。一切雜談。戲笑。妄語。乃至五益(貪。嗔。睡眠。掉舉。疑。是散亂心。)被侵。知過不止。皆犯突吉罪。故犯一切諸戒時。先犯此罪。文云。重緣始覺。即入犯過。([A81]已上)言一念起處惡念不止。二念相續。云犯過也。疑云。二念相續處即犯戒。大乘心地戒。云何有差別哉。 ᅟᅟ==[A74] 已【CB】,巳【補編】== ᅟᅟ==[A75] 已【CB】,巳【補編】== ᅟᅟ==[A76] 已【CB】,巳【補編】== ᅟᅟ==[A77] 已【CB】,巳【補編】== ᅟᅟ==[A78] 已【CB】,巳【補編】== ᅟᅟ==[A79] 已【CB】,巳【補編】== ᅟᅟ==[A80] 已【CB】,巳【補編】== ᅟᅟ==[A81] 已【CB】,巳【補編】== 答。文云重緣等。不覺起處初一念許也。第二念相續為犯。大乘戒初一念為犯。故大差別。文云。微縱妄心。即成業行。滅諍者。突吉羅攝也。此戒有七。就出世法門。是非相論處。以多人語為是。當拒不用。犯此戒也。提舍尼者。梵語此云性口罪。此戒有四。眾中自受美食。佗與麤食。乃至非親里比丘尼受衣等也。偷蘭者。具云偷蘭遮。此翻大障善道。犯此戒人。永不得三乘人善種故也。此戒波羅夷方便也。此有上中下。且就盜物。一錢下品。二錢中下。三四錢上品。乃至斷食斷鹽無言等。皆此戒攝也。又此戒中。有破僧罪。名果偷蘭。非波羅夷方便也。[A82]已上戒相。委見刪定戒品。三百四十八戒者。波羅夷八。謂一殺。二盜。三[A83] \[婬-壬+(工/山)]。四妄。五摩觸。六八事。(律名句云。一提手。二提衣。三入屏處。四共立。五共語。六身相倚。八共期[A84]已上。)七覆尼。八隨舉苾蒭矣。僧殘十七。不定二。僧有尼無。捨墮三十。單對百七十八。提舍八。眾學百。滅諍七。([A85]已上。三百上四十八。比丘尼戒。)二百五十戒者。四重四。僧殘十三。不定二。捨墮三十。懺悔九十。眾學百。滅諍七。提舍四。([A86]已上二百五十僧戒。)若約戒法。於業體摠云六聚。謂波夷羅。(燒熱地獄。)僧殘。(大叫喚。)偷蘭遮。(叫喚)波逸提。(眾合。)提舍尼。(黑繩)突吉羅。(等活)若約果罪云五篇。謂波夷羅。僧殘。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羅矣。若約行相云七聚。謂波夷羅。僧殘。偷蘭遮。波逸提。提舍尼。惡作。惡說矣。 ᅟᅟ==[A82] 已【CB】,巳【補編】== ᅟᅟ==[A83] [婬-壬+(工/山)]【CB】,媱【補編】== ᅟᅟ==[A84] 已【CB】,巳【補編】== ᅟᅟ==[A85] 已【CB】,巳【補編】== ᅟᅟ==[A86] 已【CB】,巳【補編】== 問。就戒律。大小次第何。 答。依善戒經瓔珞經。先受小戒。後受大戒。謂五八具足戒。如此次第。此中具足戒者。五。八。十。二百五十。五百戒。皆一一不缺。故云具足戒。如此戒受持畢。後受大乘戒也。故瓔珞經云。若受菩薩戒先發大乘心。受優婆塞乃至大比丘戒。若不受比丘戒。受菩薩戒。無有是處。([A87]已上同善戒經。)大戒者。三聚淨戒也。一攝律儀戒。(律者梵云毗尼即制止義。)謂防護身語七支。二攝善法戒。謂修習一切善事。十力無畏等。一切佛法。三饒益有情戒。謂教化眾生。入於佛道中。瓔珞經律儀戒十波羅夷。攝善謂八萬四千法門。攝生謂慈悲喜捨化。及眾生令得安穩。([A88]已上) ᅟᅟ==[A87] 已【CB】,巳【補編】== ᅟᅟ==[A88] 已【CB】,巳【補編】== 問。此大乘權實中何。 答。實大乘戒體也。爰如來出世戒唯一乘。但寂滅道場。小機不契故。降跡於鹿園。從大開流出五八十具。戒律根通示之。祖師云。始從鹿園。終至鶴林。隨根制戒。乃有萬差。([A89]已上)梵網經隔出持美彰於上乘。鹿園漸施暫為安於小智。善戒經從小入大。猶未了偏即圓。鷲嶺開權。使殊途同轍。鶴林扶律。點異味悉是醍醐。絕執大乖小之疑。息是妙非麤之謗。決聲聞法。暢出世之本懷。唯是二經。(法花涅槃。)是為了義。[A90]已上見。法花涅槃。涅槃扶律談常戒。法花開權顯實律明鏡也。([A91]已上佛意開會戒。)四分律者。戒疏云。四度傳文。盡所詮相故云。四分。([A92]已上)初分二十卷。從序至二十卷。比丘戒本并緣起。時處廣解持犯開制等相。故有二十卷。第二分十五卷。從二十一至二十八卷尼戒本。從二十九至三十二。受戒揵度。從三十三至三十五卷說戒揵度。第三分十四卷。摠有十六種揵度。三十六安居揵度。三十七自恣揵度。三十八皮革揵度。三十九至四十衣揵度。四十一二半卷藥揵度。四十二半卷迦絺那衣揵度。四十三半卷拘睒彌揵度。四十三半瞻波揵度。四十四卷訶責揵度。四十五卷半人揵度。四十五卷半覆藏揵度。四十六卷半遮揵度。四十六卷半破僧揵度。四十七滅諍揵度。四十八尼揵度。四十九法揵度。第四分十一卷。至終即房舍雜二揵度。并五百結集。七百結集。調部毘尼。毘尼增一等。五十至五十一二。房舍揵度。五十三雜揵度。五十四卷半五百結集。五十四卷半七百結集。從五十五至五十七。調部毘尼。從五十八至六十卷。毘尼增一也矣。諸家教相同異集。疏家鈔家兩家者。疏家者。指第一法礪疏十卷為疏家。鈔家者。指第三道宣律德事鈔等。極樂寺守一云。南山祖師。究大聖示現之本懷。得二經開扶之深趣教。弘律藏旨在圓宗。上品發心。作受戒樞機。真如妙觀為出家學本。立懺無違於唯識。奉持咸契於圓修。示迹於三生垂言一教。竝令託事觀理。要在理事。以圓融挹流尋源。方見源流之高遠。搜玄義士。宜體聖懷。([A93]已上今抄有三家。懷素開宗記。非山王院相傳歟。)道宣律師。作五大部鈔。一行事鈔。上有四卷。(於眾行明十三篇。)中有四卷。(於自行明四篇。)下有四卷。(於共行明十四篇。)二比丘尼鈔三卷。(分為六卷。三十篇。)三毘尼義鈔。上中二卷。(分四卷。四段明義。)四含注戒本三卷。(疏分八。八段明義。)五隨機羯磨二卷。(疏分八明八篇。)瞻病送終篇者。出行事鈔下卷。此宗如來滅後一千三百五十一年。後秦姚興王。弘始六年(甲辰。)當東晉安帝元興三年。此時罽賓國沙門。弗惹多羅。(秦曰功德苑。)於秦帝安中寺。譯出十誦律五十卷。同國沙門佛陀耶舍。(秦曰覺明。)同(弘始)十年(戊申。)譯四分律六十卷矣。日本朗辨僧正。傍使於遣唐副使從四位上大伴宿禰古麻呂船。奉請唐揚州龍興寺鑑真和尚令來朝。四分律一部六十卷。此時將來也。次年天皇。(聖武帝。)於東大寺。受具足戒也。大宋高僧傳十料。(【考】料恐料)譯經篇者。(【頭】釋經一例事)譯一代諸經。故云譯經。譯者釋義也。翻梵語。作漢語。變梵字作漢字且如華嚴者。 罽賓國三藏賜紫沙門般若宣梵文。東都天官寺沙門廣濟譯語。西明寺賜紫沙門圓照筆受。保壽寺沙門智柔智通回綴。成都府正覺寺沙門道弘潤文。章敬寺沙門鑒靈潤文。大覺寺沙門道章校勘證義。千福寺沙門大通證禪義。大原府崇福寺沙門澄觀評定。千福寺沙門靈邃評定貞元十二年。六月十日奉詔。於長安崇福寺。同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譯畢進上。 餘經例爾。義解篇者。南三北七諸宗如前。 習禪篇者。(【頭】禪宗事)如慧可大師六祖等。彼宗意。立十心。判教內教外之差別。日本覺阿相傳宗門名目云。此心有十心。一佛心。(禪宗。)二心王心。(真言。)三即一心。(天台。)四圓融心。(華嚴)五畢竟心。(三論。)六圓成心。(法相。)七戒定心。(律宗。)八偏真心。(成實。)九建立心。(俱舍。)十淨土心。(淨土宗) 第一佛心者。夫不立文字宗。不立教時。本無煩惱談。不論斷證。元是菩提為宗。見性成佛為期。不隨有佛教。不求無佛法。超有相無相。上毘盧頂。越前念後念。住天地之外。悟道得法輪中巧也。見性得果。胸中妄也。心中本無一物也。(私云。此段宗門摠標也。對後第二第三。乃至第十心故。云第一。[A94]已下舉宗門諸位。為公案次第位。失智亡情。可見下諸位矣。)向上者。堪在群象外。卓立萬機先。天地未開無善惡。佛祖未生萬法無咎。此時真空不空。妙有不有。無邪正。無迷悟。無三世。無十方。無東西。無南北。劫前運步。世外橫身。無眾生削迷。無諸佛失悟。忽然住而不住。大虛身任運而居不居。法界心無修者無一喝。 ᅟᅟ==[A89] 已【CB】,巳【補編】== ᅟᅟ==[A90] 已【CB】,巳【補編】== ᅟᅟ==[A91] 已【CB】,巳【補編】== ᅟᅟ==[A92] 已【CB】,巳【補編】== ᅟᅟ==[A93] 已【CB】,巳【補編】== ᅟᅟ==[A94] 已【CB】,巳【補編】== 無問者。無一棒。無法也。無生也。淨而明。虛而靈。故向上一句者。天地不開無一物之時也。佛祖不來。諸法不說之時也。無問無答。向下者。萬象摠持句。諸塵三昧門。心心法法成佛事花花葉葉受春恩。諸法相不空寂妙存之性非有無。一塵飛巨海。片雪點紅爐。離見聞覺知有智。非分別心。離地水火風有身。非和合相。隨呼而應虛。 答有無盡之音。對像而形圓鑑。在不私之照。雲無心而閑。天無際而能寬。道無靈而普應。神無像而常安。隨之也不見去遠。迎之也不見來端。有志忘諸軀。無心契諸己。真乘無門號佛佛道同。面壁有句號祖祖心空。默默有得。靈靈無依。真見無我。真得無名。全超影響非塵情。了心非相。了相非心。天地開後。佛祖來後。一物不拘。一棒不當。直乘鐵船。馳虛空海。鞭泥牛。到佛祖頂。理智者。即一如於萬像之上。住三昧於諸塵之中。竆萬化之淵源得一真之住處。念念舉緣一切覺。心心永斷諸分別。既一心示萬像。萬像示一心。不近不遠。極深而乾坤同其覆載。而日月同其照臨。心明潔若珊瑚之樹。體相茸馨。如薝蔔之林。大用自在也。獲輪王髻寶。正聲和合也。奏師子絲拳。互休去歇去絕言也。廓無所依。妙無所住。轉歷歷機。運綿綿步。神游方外靈臺。道契琢中虛空。故盡是之修求法。喝非之始明心。舉大諍小。說權求實。只貯心底妄。思見性得果。聚眼中境。執悟道得法。教內求佛是妄佛也。教外求法是塵法也。離內不可生智解。離外不可求大悟。內外猶立境之塵。善惡忽起妄之要也。直▆▆佛處。不親有佛。臨有佛處。不疎無佛。真證不[A95]可以言傳。妙契不可以言到。不能不所。機管者。木人詠花。泥牛食土。石兒飲砂。鐵童翫火。天地未開。可說無法。佛祖未來。可示無機。任運無一物。湛寂無高下。欲言其詞虛空海。欲悟其心一物無。大疑者。丹霞燒木佛。南泉斬猫。川老殺有佛。唐老擲無佛。八萬教標月指。十方佛起妄塵。湛湛空寂之岸。自頹殺魚。岸有何罪。歷歷法然之風。吹花供佛。花有何善。見泥牛為友念無咎。乘木馬為海心含月。明月為食。身體虛空也。雲霧為衣。寒溫無煩。朗一念不見有自。極十方不見有佗。大悟者。自菓界墻便見。自佗是礙三界。三界豈曾礙儞。一法若有。毘盧墮在凡夫。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死中常活。不被礙空。活中常死。不被礙物。在裡不失照。在外不涉緣。在這邊不被轉諸法。在那邊不被拘寂寞也。有不是有。無不是無。默時一字一點缺無缺少。說時一言一句曾沒分外。以法為法也能郭擲而絕方隅。以智為身也能混融而忘此彼。以本際之光。洗長夜之暗。以法界之智。破塵劫之妄。生滅紛紛。而至真淨之處。真空不空。妙有不有。是萬像生滅之根。即二儀造化之母。方隅不可定其居。劫數不可窮其壽。大用者。生心即乖。動念即錯。超毘盧越釋迦來。淨妙法身得金剛眼睛。獨立卓卓不倚一切自照靈靈不隨諸教。無為住非住。融古今於一時。會凡聖於當處。內不動。外不亂。實相是無相之相。真心是無心之心。真得是無得之得。真用是無用之用。空空絕跡一點不昏。湛湛忘言一機自轉。釋迦彌勒到箇時節不敢喚師。達磨老盧到箇當處不敢稱祖。身非塵取。卑卑妙存。心非情緣。冥冥獨覺。其體也出諸障礙。其用也得大自在。無去無來。非顯非晦。應色應聲。亡存亡亡。佛脚下步。眾生掌內納。隨所放光明。隨呼成問答。存諸智。大徹者。心無所寄。形無所倚。足無所履。言無所謂。不可見而名模。不可得而摩揣。森羅等其用。大虛同其體。離見聞覺知有智。非分別心。離地水火風有身。非和合相。天地之外運步。佛祖之前橫身。出有無之外。超思議之情。離取捨之心。無相緣之塵。一棒者。(舉一棒。不得與三十棒。)狗子無佛性。師示弟子公案。如何是庭前栢樹枝。如何是狗子無佛性。又問者猶一棒。又問猶一棒。(去能去所空寂。)一喝者。無能無所。問者云答也。閉口無言。撥手無疑。一喝體如何。止善惡與一棒。知始終與一喝。天地一時一棒也。方隅一時一喝也。一棒者法定相絕形之時也。一喝者心定相失念之時也。故一棒為悟道。與之悟道。向上之時無之。一喝為見性與之見性。向下之時無之。不投一棒之時。無自佗無能所。不示一喝之時。無心念無淺深。可知。兔角十丈。沙油千石。不投一棒。泥牛飛虛空。不示一喝。木人忘一華。本來面目者。諸佛本源。眾生本有也。本源者水也。本有者冰也。水冰全無二物。我不見有分外之他。他不見有分外我。他不外我則聲色磨消。我不外他則見聞情遁。法法又法法也。佛佛又佛佛也。步超有無住般若。則心心歷歷。離是非法為法。此法則心之門也。踏超自佗佛為佛。此佛則身之使。別離是非居法身。則念念靈靈。本來面目我等本有之體。不求有佛。不住解脫。不願天堂。只能心閑超佛祖。三千(【考】千恐世歟)十方成虛空界身。虛空界身則法也。法身則我未生之前體。法身說法。聞聲便悟道。應化感應。見色必明心。明月之船乘明月。瑠璃之臺重瑠璃。泥牛之食土。木馬之昇木。心之心則悟之心也。念之念則迷之念也。迷念者非悟心。悟念者非迷心。離心念念法法佛。心鏡如如如虛空。萬法湛湛似清水。切斷終了者。切念斷心。終法了佛。絕言絕慮。棒去喝去。身亡體亡。非內非非內。非外非非外。非空非假。非中。非理非智。斷大斷小。止權止實。非坐非禪。無一指無一喝。無工夫無公案。無用無相。天地開不開。本不言佛祖來不來。本不謂向上言中巧。向下法中術。歷歷心內無一物。可用何巧。明明胸中無遮礙。可寄誰術。況理智佛祖之喘也。機管道者之敵也。擲尊無種者。得犬野干之身。可削智者之名。有尊人。擲之白雲深處獨步獨住。閉柴門忘年月。自看青黃知時遷。古寺之鐘聲告旦暮。一輪之明月勸坐禪。聖教履之。佛祖床之。天地枕之。陰陽食之寒溫衣之。天地[A96]已前者。無一物悟多物。是號悟道人。名得法者。佛祖[A97]已後者。有多物悟一物。是號見性人。名得果者。教內者。八萬教也。是標月指。天地之上塵毛。爪上之土也。教外者。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身。見性成佛。示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心內者。教中心也。學教得法人心也。是未出輪心也。一棒一喝之處擬疑。心外者。教外心也。無師無示無教自悟人。([A98]已上覺阿唐相傳書。)私云。此宗意。教外為宗旨。以花嚴并大佛頂宗為所學。大佛頂宗者。謂首楞嚴經。圓覺經。金剛經。起信論等。三經一論是也。就中。東福寺開山。佛地師[A99]已來禪。首楞嚴禪。釋論之所謂新書等是也。此宗如來滅後。一千四百七十五年。梁武帝普通元年(庚子)當後魏孝明帝正光三年。此時達磨大師。西來而遇梁帝與魏主。二主闇然不知。不至此法。終傳慧可大師於此法。日本人王第五十代。桓武天皇治二十八年。延曆二十三年。傳教弘法入唐。奉值道邃慧果。始傳天台真言并此宗歸朝矣。 ᅟᅟ==[A95] 可以【CB】,▆▆【補編】== ᅟᅟ==[A96] 已【CB】,巳【補編】== ᅟᅟ==[A97] 已【CB】,巳【補編】== ᅟᅟ==[A98] 已【CB】,巳【補編】== ᅟᅟ==[A99] 已【CB】,巳【補編】== 問。諸宗立教教相何。 答。花嚴以法相。為地位之教相。天台以俱舍為才覺教。以三論為宗旨之教相。三論攝地論。法相攝攝論。真言以釋論菩提心論。為所依之論。以法相為才覺。四分律宗。以俱舍為聲聞戒之教相。以法相為菩薩戒之教相。天台菩薩戒。以四分律中菩薩戒為戒相。以中道實相之妙體為宗旨矣。寂滅道場之春天。以櫻梅桃李之花。潔十佛寶處。王舍城之夏池。波靜開內證無作之蓮花。一念三千之匂。薰圓行之袖。諸法靜而遁眾患。立法於八不。廣離一異去來之情色空一致不滯。巨海波自寂寂。天月白明。三性各別。雖隔情執廢詮談旨道場。增圓成實之玉光。性相異體之窓前。不即不離之鏡祥也。圓融無作之戒光。照一實中道之山。謗法闡提之露消。五十二位之瓔珞巍巍堂堂。十界一圓影豐。金剛胎藏諸尊。雙光行者心中歷歷。舉萬象一端。佛印自表。風氣出一韻。十界陀羅尼。鹿園攝機床。以五比丘因說諦緣度之法與三乘。以戒定慧之三學為宗。鈔家所立之大戒。雖開會之戒。動荷權之名。戒相全與小故。國寶儒者。舉諸聖於十料。(【考】料恐科)明贈德於末代。以使法器成緣。教家之十心。且判自佗共不可定量。摠顯密權實。教內教外。聖道淨土。各存時機之益判教。敢莫令乖經論違佛意矣。 爰愚僧(良山)之昔。所侵重病。為既退學文。春陽之日長。日長而閑閑兮。內有病氣心倦。外感長日冷時。不意披見此初學抄。諸宗章疏之目錄。連珠玉羅列。一代八萬之經緯。織宗家立義。於是懸泡沫之身未來。類電影之質于過去。吁人身難受。如爪上土。佛教希值。似蘊曇花。今度不驗者。未來無量劫期何時。如斯思定日。而任身命於天運。投情志于佛境。全不綺世事。欲雜身於聖教。飛神睦三國之聖人。遂不懈。螢雪之窓明暮。讀誦之功入三部妙典。偏此抄恩德也。為此報謝故。欲消釋唯題額。然本抄意深廣也。予所學淺狹也。雖勘諸文。亦不足惟夥。適所勘還誤繁。何備上明。若如予後輩。加一見者。冀添削之矣。願回此功德。遍通於法界。自佗至安養。證菩提妙果。 初學題額集(下) (終) 應永二年。十一月中旬始之。同三年(甲申)三月三日功了。春秋五十二歲。拭老眼疏之。期淨國沙門。良山。 題額集別紙 良山記 問。楞伽經二云。大慧報佛。說一切法自相同相故。以執著虛妄體相。因分別心熏習故。大慧是名分別虛妄體相。大慧是名報佛說法之相。大慧法佛說法者。離心相應體故。內證聖行境界故。大慧是名法佛說法之相。大慧應化佛。所作應佛。說施戒忍精進禪定智慧故。陰入界八解脫故。建立識相差別行故。說諸外道無色三摩拔 次第相故。大慧是名應佛所作應佛說法相。([A100]已上)金剛頂瑜祇經云。金剛徧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乃至微細法身。祕密心地超過十地身語心金剛。乃至諸地菩薩。無有能見。俱不覺知。([A101]已上)分別聖位經云。自受用佛。從心流出無量菩薩。皆同一性。謂金剛性。如是諸佛菩薩。自受法樂故。各說自證三密門。([A102]已上)又云。真言陀羅尼宗者。一切如來祕奧之教。自覺聖智修證法門。亦是入一切如來海會壇。受菩薩職位。超過三界。受佛教勑。三摩地門。具是因緣。頓集功德廣大智慧。於無上菩提。皆不退轉。離諸天魔一切煩惱及諸罪障。念念消融。證佛四種身。謂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滿足五智三十七尊不共佛法門。(此標宗大意。)然如來變化身。於閻浮提摩竭陀國菩提道場。成等正覺。為地前菩薩。聲聞。緣覺。凡夫。說三乘教法。或依佗意趣說。或依自意趣。說種種根器種種方便。如說修行。得人天。或得三乘解脫果。或進或退。於無上菩提。三無數大劫。修行勤苦。方得成佛。王宮生雙樹滅。遺身舍利起塔供養。感受人天勝妙果報及涅槃因。(此界表釋迦之教主得益。)不同報身毘盧遮那。於色界頂第四禪阿迦尼吒天宮。雲集盡虛空徧法界。一切諸佛十地滿足諸大菩薩。證明驚覺身心。頓證無上菩提(此表佗受用身說法得益。)自受用佛。從心流出。無量菩薩。皆同一性。謂金剛性。對徧照如來。受灌頂職位。彼等菩薩。各說三密門。以獻毘盧遮那。及一切如來。便請加持教勅。毘盧遮那佛言。汝等將來。於無量世界。為最上乘者。令得現生世出世間悉地成就。(此說自性身自受用身說法及得益。)此等經文。明三身說法差別淺深。應化所說之顯教淺。法身所說之密教深盡妙。顯教所言斷心滅何。 ᅟᅟ==[A100] 已【CB】,巳【補編】== ᅟᅟ==[A101] 已【CB】,巳【補編】== ᅟᅟ==[A102] 已【CB】,巳【補編】== 答。此問似深還淺。且徹經文。宜對賓士。且徹經文者。金剛心殿者。瑜祇經云光明心殿。大日經云法界宮會。皆此報身內證圓滿時。內證法身妙理。萬法出生。自在之德顯[A103]兹處。云法界宮等。故佛地論一云。果相云何最極自在淨識為相。謂大宮殿最極自在佛無漏心以為體相。唯有識故。非離識外別有寶等。即佛淨心。如是變現。似眾寶等。([A104]已上)五智者。佛地經五法同之。謂此經法界體性智。彼經清淨法界。餘四智彼此全同。四種法身者。佛身之說相。諸經論不同。華嚴說十佛。佛地論云十佛。如華嚴亦云四佛。一受用非變化。(自受用身。)二變化非受用。(變化身化地前類。)三亦受用亦變化。(佗受用身。化十地菩薩。)四非受用非變化。(法身)金光明經說四種。一化非應佛。(為物所現龍鬼等形。不以為佛身。名化非應。)二應身非化。(地前菩薩所見佛。依定而見。非以五趣攝。名應非佗。即四善根所見。一大千一應身也。)三亦應亦化。(諸聲聞所見佛身。見相修成。故名為應。見人同類故名為化。)四非應非化。(佛真身。前三化。後法報。)楞伽經云。一應化佛。二功德。三智慧佛。四如如佛。(初一化身。中二報身。後一是法身。)佛地論七云。或處說。佛有二種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若自性身。若實受用。俱名法身。諸功德法所依止故。諸功德法。所集成故。若變化身。若佗受用。俱名生身。隨眾所宜。數現生故。([A105]已上)般若論說二。一真佛。二非真佛。(初法身。後餘二身。)六波羅蜜經說一身。經云。第一法寶。即是摩訶般若解脫法身。([A106]已上)此等皆萬德圓滿果界上。隨德德且說佛身品數。故隨機上下。見佛身異說處異矣。對賓士者。若顯密各別。教主各別云者。何故楞伽經三身說法文。金剛頂分別聖位經文。同引之耶。亦佛身有何差別。一佛說密教說會。一切佛皆同可然。一閻浮提內。一時成正覺故。顯密大小權實皆可同。教可與隨機根佛。於一體異隨根上下。然則以一音。令蒙萬機有之。淨名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矣。或以別法而令蒙別機有之。六波羅蜜經云。法寶者。所謂過去無量諸佛所說正法。及我今所說。所謂八萬四千諸妙法縵。乃至調伏純熟有緣眾生。而令阿難陀等諸大弟子。一聞耳皆悉憶持。攝為五分。一素[A107]呾纜。二毘奈耶。三阿毘達磨。四般若波羅蜜多。五陀羅尼門。此五種藏。教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為說之。若彼有情。樂處山林。常居閑家。修靜慮者。而為彼說素[A108]呾纜藏。(乳味。令受持阿難陀等。)若彼有情。樂習威儀。護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為彼說毘奈耶藏。(酪味。令受持鄔波離等。)若彼有情。樂說正法。分別性相。循環研覈究竟甚深。而為彼說阿毘達磨藏。(生蘇味。令受持迦多衍那等。)若彼有情。樂習大乘真實智慧。離於我法執著分別。而為彼說般若波羅蜜多藏。(熟蘇味。令受持曼疏笙利菩薩等。)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經調伏對法般若。或復有情造諸惡業四重。八重。五無間罪。謗方等經。一闡提等。種種重罪。使得消滅。速疾解脫。頓悟涅槃。而為彼說諸陀羅尼藏。(妙醍醐味也。令受持金剛手菩薩等。)此經文。見伊王善逝雖一身。而依痛機之器。明投五味寶藏。所被機緣雖萬差。而依自乘之法。顯得脫依果。何云應身之釋迦。不說密藏。法身大日。說陀羅尼。而佛付不自在之失。寶士所解。釋迦不覺。可不說密教。大日覺可說陀羅尼。若爾者。亦大日可說有字陀羅尼。而不可說無字陀羅尼。教說之面計絕果界故。但以天眼見經說。 ᅟᅟ==[A103] 兹【CB】,玆【補編】== ᅟᅟ==[A104] 已【CB】,巳【補編】== ᅟᅟ==[A105] 已【CB】,巳【補編】== ᅟᅟ==[A106] 已【CB】,巳【補編】== ᅟᅟ==[A107] 呾【CB】,咀【補編】== ᅟᅟ==[A108] 呾【CB】,咀【補編】== 問。梵網經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佗受用身。)周帀千華上。復現千釋迦。(淨土大化身也。)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穢土小化身也。)[A109]已上此經文。三身各別見。是亦分別聖位同之。何一體三身云乎。 ᅟᅟ==[A109] 已【CB】,巳【補編】== 答。先徹經文者。梵網經說。菩提樹下成佛。入定定中。往第四禪大自在宮。放光攝眾。還下菩提樹下。出定今說梵網戒品。但於最初成道。同華嚴經。於說相者。少有異故。太賢云。大小乘機。所見不同。菩薩眾見初成佛[A110]已。往第四禪大自在王宮。放光攝眾。事盧遮那。聽心地品。還來樹下。出定而說十世界。([A111]已上)探玄記云。今尋彼經。(梵網經也。)十一處說法。六處同此。彼云。化樂天說十禪定。初禪說十金剛心。二禪說願。三禪說十忍。四禪摩醯首羅宮。說心地法門。不言重會普光及祇洹重閣。([A112]已上六處者。摩竭提國菩提樹下說十世界。普光法堂說十信。帝釋宮說十住。夜摩天宮說十行。兜率天宮說十廻向。他化自在天宮說十地法門。)一代化儀皆同之。聖位經亦同之。 ᅟᅟ==[A110] 已【CB】,巳【補編】== ᅟᅟ==[A111] 已【CB】,巳【補編】== ᅟᅟ==[A112] 已【CB】,巳【補編】== 問。梵網經說。見受用變化別佛。聖位經亦三身各別。有何相違。 答。自本隨機見故。見別佛理也。於果海堅勿執一佛別佛。故華嚴經云。普賢菩薩。告諸菩薩。即說偈言。或見釋迦成佛道已。經不可思議劫。或見始今為菩薩。十方利益諸群生。或見久遠[A113]已涅槃。或見初始成菩提。或見壽命八十年。或壽百千萬億劫。([A114]已上。此普賢菩薩。嘆盧遮那德。)但就一代說教。而於始成正覺之面。且判三身業。皆據機見也。 ᅟᅟ==[A113] 已【CB】,巳【補編】== ᅟᅟ==[A114] 已【CB】,巳【補編】== 問。付機見即各別三身。三身各別故。說教各別。各別說教故。大日所說陀羅尼。勝報應所說顯教何乎。 答。且徹陀羅尼之體。宜對寶士陀羅尼有淺深。高野大師陀羅尼義云。 問。陀羅尼體者何物耶。 答。且依始教者。體性不同。有依因出體。即說是定。有依能簡擇出體。即說是智。有依記憶出體。即說是念。有依可尋之出體。即以所持之法。名為摠持。(基法師所說。)各據一義。皆悉不相違。依終教者。智度論云。以禪定得智慧果故。智慧在菩薩心中名般若。小乘人心名道品。不忘人心中。名陀羅尼。(云云。)依此文者。陀羅尼體是智慧也。圓教意。而以緣起諸法為陀羅尼體。 問。何故緣起法陀羅尼云。 解云。一文中攝無量義文。即多。即一重重無盡。如帝釋網珠故。緣起法陀羅尼云。依深祕教者。真言是如實相。以如來不生不滅心為體。 問。何故是真言如實相云。 答。此真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佗作。亦不隨喜。何以故。以是諸法法如是。若諸如來出現。若諸如來不出。諸法法爾如是住。([A115]已上經文。)故真言是如實相。(云云。)大品經云。諸法平等。非聲聞作。非辟支佛作。非諸菩薩作。非諸佛作。有佛無佛。諸法性常空。([A116]已上)此等顯密更一同也矣。宜對寶士者。顯密有人非法。若強云各別者。顯宗生滅門分。而全非真如摩訶衍。汝所解法身。劣顯教主。亦不說平等之理。故難云此義不爾。我大日徧照。平等之理上立差別。差別上說印真言。印真言顯宗不說之何。 ᅟᅟ==[A115] 已【CB】,巳【補編】== ᅟᅟ==[A116] 已【CB】,巳【補編】== 答。印契者顯教所說之戒表德也。縱令依三密加持現。雖放大日徧照之光。而無戒德者不可也。故祕鍵云。于時弘仁九年春。天下大疫。爰帝皇自染黃金於筆端。握紺紙於爪掌。奉書寫般若心經一卷。予範講談之撰。綴經旨之宗。未吐結願詞。蘇生族彳途。夜變而日光赫奕。是非愚身戒德。金輪御信力所為也。([A117]已上。帝者縒峨帝。)真言者。此亦顯教同之。涅槃經云。麤語軟語。皆歸第一義。([A118]已上)舌相言語。皆是真言同之。何云各別乎。但細說相。家家皆有一德。謂律二百五百戒相。八萬細行。三千威儀。(餘家不爾。)華嚴十佛等。(餘宗不爾。)梵網四十八輕等。(餘宗不爾)悲華經五百大願等。(餘宗不爾。)大乘同性經四箇十地。(餘經不爾。)大日經等。密號名字等。(餘經不爾。)楞嚴經二十五圓通。(餘家不爾。)此等德德。皆宰自宗。雖然餘不事之。([A119]已上)常平等義畢。次常差別義。次非同非別義。(云云。) ᅟᅟ==[A117] 已【CB】,巳【補編】== ᅟᅟ==[A118] 已【CB】,巳【補編】== ᅟᅟ==[A119] 已【CB】,巳【補編】== #----------------------------------------------------------------------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 第 32 冊 No. 185 初學題額集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1-0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