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一、原本は、和裝本袋綴じで、一丁半面は、二十三.一糎x十六.二糎、一行十九字詰、八行であつて、一卷八十七丁の筆寫本であるが、翻刻にあたつて、一頁一行三十一字詰、十五行とした。
二、原本は、章節を分たないが、內容を考慮の上、改行して通讀の便宜をはかつた。
三、原本は、一部分に返り點、句點を施しているが、翻刻に當り檢討を經て始終を通じて句讀點を附すこととした。
四、翻刻に際しては、原本の原形をとどめるよう、なるべく筆寫本の書體に近い活字を用いた。從つて、同一の用語であつても文字が統一されない部分がある。
五、文字については、原本に墨あるいは朱の傍記.符號又は補記などあるものは、これを檢討し、適切と思われる方を採つた。おどり記号は文字を當てた。また、出典を參照して訂正した場合もあり、明らかな誤寫と思われる場合も適宜訂正した(研究篇.本文校注參照)。
六、本文中の註記符號の数学は、アラビア文字は研究篇の「本文校注」の番號であり、漢字は研究篇の「引用文典據」の番號である。
二障義
釋元曉撰
二鄣義六門分別。
一釋名義
二出軆相
三辨功能
四攝諸門
五明治斷
六惣決擇
第一釋名。言二鄣者、一煩惱鄣亦名惑鄣。二所知鄣亦名智鄣。或有異門。名煩惱㝵及與智㝵。
煩惱鄣者貪瞋等惑。煩勞為性。適起現行惱亂身心故名煩惱。此當軆從功能立名。又復能感界內煩惱之報、逼惱有情令離寂靜故名煩惱。是為因中說果名也。鄣以遮止為義、亦用覆蔽為功。遮止有情不出生死、覆蔽理性不顯涅槃。由是二義故名為鄣。此從義用而受名也。
所知鄣者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二智所照故名所知。法執等惑遮止智性不成現觀、覆蔽境性不現觀心。由是義故名所知鄣。此從所蔽及用得名。 然人執等惑亦有鄣於少分境智、而未遮於無上菩提亦不蔽於一切種境。雖已斷此不得彼故、是故不立所知鄣名。法執等惑亦有少分感生死義、而不蔽於二乘涅槃亦不止於分段生死。雖不斷此而證理故、是故不受煩惱鄣名。與奪之意義在此乎。惑智之名如常所說。 或名煩惱㝵智㝵者、六種染心動念取相、違平等性離相无動。由乖寂靜名煩惱㝵。 根本無明正迷諸法無所得性、能鄣俗智无所不得。由不了義故名智㝵。此中煩惱是當能㝵過名、智是從彼所㝵德稱。廢立之意准前可知。
第二出軆。略有二門、謂顯了門及隱密門。
顯了門內委曲有五重。
一當自性以出軆相
二依八識三性簡軆
三約纏及隨眠辨軆
四就正使與習氣明軆
五㨿五法以定鄣軆
初當自性出鄣軆者、人執為首根本煩惱忿恨覆等諸隨煩惱、是為煩惱鄣之自性。論其眷屬、彼相應法及所發業并所感果報、相從通入煩惱鄣軆。 所知鄣者法執為首妄想分別及與法愛𢢔無明等以為其軆。論其助伴者、彼相應法并所取相亦入其中。
二依八識三性簡軆者、煩惱鄣軆不與阿賴識相應、唯共七種轉識俱起。於中愛與無明通七種識。𢢔通二識。瞋唯不通第七末那。疑及四見唯在意識。薩迦耶見在意意識。薩迦耶中有二行、所謂我行及我所行。如是二行亦通二識。意識二行義在可見。末那相應二行相者、直緣阿賴耶識自軆而作我行、兼緣彼識軆上諸相作我所行。言諸相者與彼相應五種心法及與一切十八界相。如是諸相皆從彼識種子所起、悉是彼識明鏡所現。是故末那亦得並緣。喻如眼識緣明鏡時、亦有二種了別相。一者了別鏡軆明色、二亦了別於中影像。而不能計鏡外有像。末那二行其義亦尒。而不能計識外有法。故惣相說還緣彼識。如直說言眼識緣鏡當知亦緣鏡內現影是不待言論。此亦如是。直說末那還緣彼識、當知兼緣識內現相不待言論。故不煩說。如顯揚論云。意者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還緣彼識我癡我愛我我所執我𢢔相應故。其我見中有二種緣。一緣自依止、二緣他依止。末那所起唯有初緣。意識之中具二種緣。緣自我見有二種起、謂分別起及任運起。末那有後、意識具二。如瑜伽說。四種我見為所依止能生我𢢔。一有分別我見、謂諸外道所起。二俱生我見、謂下至禽獸等亦能生起。三自依止我見、謂各別內身所起。四緣他依止我見、謂於他身所起故。諸隨煩惱隨其所應在七種識。於中委曲准之可解。
論三性者、三性法門乃有多種。今且依一自性門說。 色無色界一切煩惱及欲界中末那四惑皆是有覆無記性攝。 五識所起貪恚癡等是不善性。不善意識之等流故。如瑜伽說。決定心後方有染淨。此後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而彼不由自分別力。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尒故。 欲界意識所起之中、若分別起一切煩惱悉是不善。任運起中身邊二見是無記性。如瑜伽說。復次俱生薩迦耶見唯無記性。數現行故、非極損惱自他處故。若分別起由堅執故與前相違。在欲界者唯不善性故。 愛𢢔無明能發修斷不善業者是不善性。結生之時微細現行是無記性。如對法論云。九種命終心自軆愛相應。此愛唯是有覆无記性故。
瞋恚一種唯不善性。而亦通善心中起。如瑜伽說。又由自性建立如是黑白俱業。謂如亦有一隨於一所許作利益。即由餘事復於其所作不利益。如於暴虎作惡人所、發生瞋恚俱行之思、不喜彼惡。當知此思瞋俱行故墮黑分中。不喜樂彼惡俱行故墮白分中。是故此業說名黑白。如是所餘種類亦尒故。 隨煩惱中尋伺惡作睡眠此四通於三性。而在善中未必皆是隨煩惱性。如於夢中脩無漏道、此中眠數非惑性故。其餘三種准此可知。 放逸等十及誑[A1]諂憍唯通不善有覆無記。 忿恨覆惱慳嫉與害无慚无愧、如是九種唯不善性。此中无慚无愧論其自性、遍行一切不善心中。若說增用、愧通一切、慚未必通。如瑜伽說。無慚无愧通與一切不善相應。又上文言慚現前時必愧現前。若愧現前不必有慚。例如四無色薀自性必俱、論其用增次第現前。故亦說言。從此初心生後三心。此二生起道理亦尒。餘隨煩惱生起道理、如論廣說。彼言。隨煩惱者略由四相差別建立。謂無慚無愧亦通一切不善心起。放逸掉擧惽沈不信懈怠邪欲勝解妄念散亂不正知、此十通一切染污心起。通一切處三界所繫。忿恨覆惱嫉慳誑[A2]諂憍害、此十各別不善心起。若一生時必無第二。如是十種皆欲界繫。除誑[A3]諂憍。由誑及[A4]諂至初靜慮、憍通三界。此并前二、若在上地唯无記性。尋伺惡作睡眠、此四通三性心。非一切處、非一切時。若有極久尋求伺察、便令身疲念失心亦勞損。是故尋伺名隨煩惱。此二乃至初靜慮地。惡作睡眠唯在欲界故。煩惱鄣相略說如是。
ᅟᅟ==[A1] 諂【CB】,謟【補編】==
ᅟᅟ==[A2] 諂【CB】,謟【補編】==
ᅟᅟ==[A3] 諂【CB】,謟【補編】==
ᅟᅟ==[A4] 諂【CB】,謟【補編】==
所知鄣軆其相云何。 或有說者。法執无明唯在第六第七二識、不通餘識。推求性故。法愛恚等非見所攝、不推求者亦通五識。如攝論說。能遍計心唯意識故。一切不通阿賴耶識。如瑜伽說。阿賴耶識不與煩惱而共相應故。若此識中有法執者成法我見。有無明等不應唯與五法相應。又若此識有法執者、无所薰故應念念失。不須對治。即成大過。又法空觀初現前時此識應斷。鄣治相違不俱行故。若尒所餘有漏種子應無所依。所脩功德應無薰習。無所薰故。亦不可言薰習。鏡智非無記故。猶未得故。故知法執不通此識。於三性中唯在不善有覆无記。雖復不染二乘聖道而有染覆菩薩道故、由是義故亦名有覆亦名無覆。一軆二名所望別故。不通四種一向无覆無記心中。於轉識中異熟果者與異熟識性類同故。分別力劣不能執故。威儀等心不竪執故。非普遍故。又亦不通一切善心、與无明等性相違故。必與無癡善根俱故。如瑜伽說。無明有二、一者不善、二者无記。又有二種、一者染污、二不染污。不言有善故。設使法空觀前方便道中有法執者、即應人空觀前方便道中亦起人執。而於此中既無此事。故知於彼亦無法執也。 或有說者。法執分別遍通八識。未達法空故。取相分別故。如深密經言。微細隨眠者謂八地已上。從此以去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唯有所知鄣為依止故。此明八地已上唯所知鄣現行。不可說此轉識所起。不與隨眠作依止故。當知是說阿賴耶識微細所知鄣現行不絕。又中邊論說。塵根我及識、本識生似彼、但識有無彼、彼無故識無。但識有者但亂識有。無彼者謂无四物。即下文言。此亂識云何名虛妄。由境不實故。由軆散亂。然此識中想數為首取相分別。即不了達無相真如故名法執、亦名無明。非推求性計度實有故。無惠等餘心數法。又此妄想最極微細。唯與大圓鏡智相違。是故不妨諸轉識智。由是義故亦能受薰。是無記故。非極香臭之所記故。如人衣等、仙即覺臭而亦能受香臭所薰。非極臭故。此識亦尒。如攝論言。無記者是不可記極香臭義故。又復此識雖无所薰而自前後相生相續、未得對治終無斷絕。既無隔滅何得薰習。若無所薰即有失者、種子無薰應念念失。而此種子雖無所薰、前後相續無隔絕故。雖念念滅、非念念失。此識法執當知亦尒。由此道理故無過失。但無一切煩惱鄣故、說言不與煩惱相應。不言不與所知鄣俱。是故此文亦無相違。阿賴耶識尚有妄想。何況五識而無法執。如涅槃經言。如是五識雖非一念然是有漏、復是顛倒。增諸漏故名為有漏、軆非真實着相故倒。是知五識亦有倒執。然此五識唯着五塵不能遍計。亦不取名。故說遍計唯是意識。若依此文證五識中无法執者、即成那亦无法執。故知此文於彼非證。
又所知鄣亦通三性。乃至二乘人空無漏亦未能免法執分別。所以者何。如彼見道、雖離一切方便道中意言分別、於苦等諦離諸名言、超過影像現量智生。由是證入人空真如。而即此時雖不取名、猶於苦事取苦等相。此邊未達法空真如、倒於法我常樂等德。例如五識雖無一切名言分別、證色等塵現量知見、而乖无相着相故倒。當知此中道理亦尒。如瑜伽說。見道智行遠離眾相。尒時聖智雖緣於苦、然於苦事不起分別。謂此為苦取相而轉。餘諦亦尒。先世俗智所觀諦中一切相想皆得解脫、絕戲論智。但於其義緣真如理離相而轉。此文顯其不取名言、通達人空真如理義。寶性論云。為對治此四種顛倒故有四種非顛倒法。謂於色等無常事中無常等想、如是四種顛倒對治。若依法身復是顛倒。此文顯其雖證人空故成无倒、而迷法空此邊成倒。又復法空觀前方便道中亦有法執。即加行智未達法空分別取相、說名無明亦名法執。唯一惠數亦解亦執。此中無別無明等數。不同一向迷亂法執。是故無有无癡善根與癡數等俱起過失。如對法論云。迷亂者謂能所取執。不迷亂者謂出世智及後所得迷亂。不迷亂者謂隨順出世智所有聞惠等諸善根、分別所知境故。隨順無分別智故。瑜伽論云。依空勤脩念住菩薩、略論六種妄想縛中令心解脫。何等為六。所謂於身乃至於法發起內想是初想縛。即於此中發起外想是二想縛。起內外想是三想縛。若於十方諸有情界願令解脫脩習念住、此中諸想是四想縛。若由此故於身心境脩觀而住此中諸想是五想身縛。即於身心脩觀住者此中諸想是六想縛。依此等文當知未入真觀已還一切心中不無妄想、皆有迷亂。迷亂妄想何非法執。若言人空觀前方便道中無人執故亦於法空觀前方便道中無法執者、他亦我觀前方便道中不取我故即於無相前方便道中亦不取相。此不類者彼亦非類。由是道理故無過失。或有說者。二師所說皆有道理。所以然者、若依別門麤相道理、初師所說亦有道理。於其通門巨細道理、後師所說亦有道理。由有如是二種理門、諸文相違皆得善通。設使將彼別相法執無明通置八識及三性者不應道理。故有過失。縱令此通相法執局在二識不通善者不應道理、亦乖聖言。二師所說既不如是。是故二說皆有道理。
三約纏及隨眠以明二鄣軆者、本隨二惑現起之時、繫縛義重說名為纏。纏所熏發種類隨逐冥伏不覺故名隨眠。隨眠與纏皆是鄣軆。如瑜伽說。本隨二惑略二緣故染惱有情。一由纏故、二由隨眠故。現行現起煩惱名纏。即此種子未斷未害名曰隨眠、亦名麤重。又不覺位名曰隨眠。若在覺位說名為纏故。 隨眠之內亦有二種。一即種子、二是麤重。隨一品纏薰發此二。其相云何。染所熏發不發調柔性無堪能性在異熟識、而非能生現纏之能、此謂麤重不名種子。又彼識中染所熏發成自類性故能生現行說名種子。即不調柔亦名麤重。如瑜伽說。云何麤重相。謂若略說無所堪能不調柔相、是麤重相。此相有五。一現重相、二剛強相、三鄣㝵相、四怯劣相、五不自在相。轉無堪能相、由有此相順雜染品違清淨品。是說麤重隨眠而非種子隨眠。又彼論言。於自軆中所有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為麤重亦名隨眠。若異熟品所攝及餘無記品所攝唯名麤重不名隨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麤重亦非隨眠。此說種子隨眠亦即是麤重義。又彼論云。世間靜慮但能漸捨彼品麤重不拔種子。無漏靜慮二種俱捨。此文並說二種隨眠。此二和合能作鄣㝵故此二種俱為鄣軆。 又種子內亦有二種。謂本性界及習成種子。此二和合能生現纏故二種子皆是鄣軆。如瑜伽說。即於如是後有意中有無明種及無明界。此二種子所隨逐意所緣法界、彼由宿世依惡說法及毗那耶所生分別薩迦耶見以為依止集成今界。即由此界增上力故發起俱生薩迦耶見。於善說法毗那耶中亦復現行能為鄣㝵故。
如煩惱鄣有纏隨眠、所知鄣中亦有二種種子。即是性緣性分別。是故亦為所知鄣。如顯揚論云。復次於依他起自軆中、有二種遍計所執自軆分別、謂隨緣覺及隨眠數習習氣隨眠。莊嚴論云。意言與習光、名義互光起、非真分別故、是名分別相。釋曰此偈顯分別相有其三種。一有覺分別相、二無覺分別相、三相因分別相。意言者謂義想。義即想境。想即心數。由此想於義能如是如是起意言解。此是有覺分別相。習光者習謂意言種子。光謂從種子直起義光、未能如是如是起意言解。此是無覺分別相。互光起者謂依名起義光、依義起名光、境界非真唯是分別相。此是相因分別相故。依此等文當知現行種子皆是分別為知鄣軆。餘義差別准前可知。
四就正習簡鄣軆者、如上所說二鄣軆性直㝵聖道名為正鄣。由前數習滅後有氣髣髴相似故名習氣。 然此習氣惣說有二。謂別習氣及通習氣。
別習氣者唯於煩惱鄣有、於所知鄣即無。是別習氣亦有現行及其種子。其相云何。且如有一生高貴家、逕歷多生長習憍慢。憍慢心中數習奴婢名言、於中取相分別。所薰種子即有二義、謂生𢢔使及生取相。此人脩道得聖果後、生𢢔使邊種子被斷、生取相邊非其所斷。故此種子能生現行、無𢢔心中輙言奴婢。如是等名𢢔使習氣。餘惑習氣皆亦如是。此等煩惱障之習氣不入煩惱鄣中所攝。以非能鄣二乘道故。取相分別迷法空理、是故正為所知鄣軆。如瑜伽說。又說阿羅漢或因習氣無染污心騫脣露齒逼尒而笑。智度論說。起儛等事是愛習氣。呵水神等是𢢔習氣。如是等文明別習氣。
所言通習氣者、謂二鄣中皆有殘氣。無有現行亦非種子、唯彼氣類無堪能性故。此習氣但名麤重。其想云何。如煩惱品所攝麤重、對治未生其勢增強。無漏道生種子滅時、彼品麤重皆悉輕微之時非彼品攝。依異熟識隨逐不離故名異熟識品之麤重。又此麤重染之遺氣而非是染。故亦說名有漏麤重。猶如子思父之遺軆但是有父非即是父。有染之義當知亦尒。如瑜伽說。
問、諸煩惱品所有麤重、阿羅漢等永斷無餘。復有何品麤重彼所未斷、由斷此故說名如來永斷習氣。
答、異熟品麤重、阿羅漢等所未能斷、唯有如來名究竟斷。又下文言。復次略有二種麤重。一染麤重、二有染麤重。染麤重者阿羅漢等煩惱斷時悉皆永斷。此謂有隨眠者有識身中不安隱性無堪能性。有染麤重者隨眠斷時從染所生染所薰發本所得性不安隱性。若依附性與彼相似無堪能性皆得微薄。又此有染麤重名煩惱習氣。羅漢獨覺所未能斷、唯有如來能究竟斷故。如說煩惱習氣性相、所知鄣氣當知亦尒。故此習氣通於二鄣。如對法論云。如來永斷一切煩惱鄣所知鄣及彼習氣。寶性論云。不淨者一切凡夫有煩惱鄣故。有垢者以諸聲聞辟支佛等有知鄣故。有黠者以諸菩薩摩訶薩等依彼二種習氣鄣故。以此等文當知二鄣皆有習氣。一切菩薩所未能斷故。此習氣非二鄣攝、別為第三名習氣鄣。若就性類相似之義、亦名最極微細二鄣。如深密經說十一鄣中言、於如來地對治極微細最極微細煩惱鄣及所知鄣故。又復此二鄣氣種子斷時方有習氣。未斷已前無微薄故、種斷無間方有微薄故名為無間生習氣。如前所說別習氣者煩惱種子未斷已前已有習氣、是故說名前生習氣。如瑜伽說。隨眠者有二種、謂可害及非可害。習氣者亦有二種、謂無間生習氣及前生習氣故。
五約五法定鄣軆者、何謂五法。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應行法、五無為法。如前所說二鄣現行直是心所有法所攝。論其眷屬、心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亦相應行法亦相從攝。二隨眠中種子隨眠其現行二法所攝。以是性緣性分別故。前生習氣現行種子亦是心心所有法所攝。一切麤重隨眠及無間生習氣唯是不相應法攝。以非性相應故。廿四種不相應內是異生種類所攝。以不堪能諸聖法故。然異生性有麤有細。麤者見斷煩惱未斷之時所有麤重不堪聖法。此時假立異生。所言細者金剛以還一切麤重隨其所對不堪聖法、故通名異生性。雖有此二而於論中但約麤相立異生性。例如四相有麤有細。細在剎那麤在相續。而於論中唯立麤相。如對法論云。當知依相續位建立生等、非約剎那故。異生性中麤細亦尒。故知麤重異生性所攝。上來五重合為第一。依顯了門出鄣軆竟。
二依隱密門出二鄣軆者、六種染心是煩惱㝵軆。根本无明是智㝵軆。言六染者、一執相應染、二不斷相應染、三分別智相應染、四現色不相應染、五能見心不相應染、六根本業不相應染。此中初二在於六識。第三一染在第七識。後之三染俱在第八識。於中委曲具如起信論記中說、此不重顯。此煩惱㝵六染之中已攝前門二鄣皆盡。 根本無明者彼六染心所依根本。最極微細冥闇不覺。內迷自性一如平等、未能向外取差別相。故無能取所取異、乃至與真明其相太近。故此無明於彼最違。如下沙彌與和上坐近也。於生死中無有一法細於無明而作其本。唯此為元忽然始起。是故說名無始無明。如本業經言。其住地前便無法起故名無始無明住地。起信論云。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起念名為無明故。此言無前及忽起者非是竪望時節前後。唯是橫論細麤緣起。如是無明雖非與異熟識相應而為作本和合不離、故依此識方說其相。由是攝在梨耶識位。如彼論云。以依阿利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故。是謂隱密門中智㝵軆相。出軆分竟。
次第三明鄣功能者、亦有二門。 顯了門中煩惱鄣能略有二種。謂能發業及能結生。
發業之能亦有二種。先發引業後發生業。通而論之一切煩惱皆發引業亦發生業。於中別取其最勝者、無明能發引業、愛取能發生業。如瑜伽說。十二支中、二業所攝、三煩惱攝。又二業中、初是引業、後是生業。三煩惱中、一能發起引業、二能發起生業故。此中發引業者發現起業、發生業者發種子業。由能薰發先行種子、令成能生轉為有故。引業能發即有二種。發罪業時現縛能發、福不動業隨眠能發。發生業時罪福不動皆有現行、愛取能發。又發引業中、俱生煩惱發別報業。唯分別起、隨其所應能發三種惣報引業。所以然者、若達三界皆苦亦知生苦之因、自然不作苦因之業。由是道理、若有不了苦因、無明其勢能發牽生之業。又復若解無我自他平等、何由強作自受報業。是故不了無我、無明其勢能發引惣報業。由是義故脩道所斷迷事煩惱不能發起惣報引業。若依是義俱生我見相應無明亦迷無我自他平等、實能發起引生之業。但得見道後、離其助伴勢力微故不能發耳。如瑜伽說。
問、何因緣故福不動業由正思擇功力而起、仍說用無明為緣耶。
答、由不了世俗苦因為緣、發非福業。由不了勝義苦因為緣、生福不動業故。此明由迷惡趣苦苦之因緣以此無明能發罪業故、言不了世俗苦因。由迷善趣行苦之因以此無明能發善業故、言不了勝義苦因。對法論云。愚有二種。一異熟愚、二真實義愚。由異熟愚故發不善行、由真實義愚故發福不動行。初者是染污性、無明合時心不容受信解異熟行相正見故。後者真實義即四諦。於彼愚故未見諦者雖起善心由彼隨眠所隨縛故亦名愚癡。由彼勢力於三界苦不如實知、便能發起後有因性福不動行。非已見諦者能發此業、無真實義愚故。是故彼業說因此生。是意欲明發業無明皆是正迷四真諦義、亦悉不了異熟因果。但發善業時、雖未通達四諦道理而能信解異熟因果。故於此時無明隨眠設其不了異熟因義。發罪業時、非直不了四諦道理、亦無信解異熟因果故、於此時無明別名異熟愚也。
次明結生相續力者、所結之生不出二種。一者正生、二方便生。結正生時亦有二種。生有色界中有時結生、無色界死有時結。二結方便生唯在死有。然臨死有心有其三位。謂前三性心位、其次染污心位、最後異熟心位。此中初二是意意識、最後一心是異熟識。又三性位非結生時、後之二心是結生位。又後二中、初是現纏結生之位、後是隨眠結生位也。如瑜伽說。又欲界沒生上地時、欲界善心無記心無間、上地染污心生。以一切結生相續皆染污心方得成故。又從上地沒生下地時、從一切上地善心染污心無記心、唯有下地染污心生。又下文言。臨命終時最後念心必是異熟法。結生相續無間之心亦是異熟故。若論中有最後念心必是染污。從此已前即無定位。結生時節略說如是。 此中何等煩惱能結生者、通相而言自地所有一切煩惱皆能結生。論最勝者唯由俱生無記我愛結生相續。如瑜伽說。
問、於彼彼地結生相續、彼彼身中當言全界一切煩惱皆結生耶、為不全耶。
答、當言全、非不全。何以故。若未離欲於此生處方得受生、非離欲故。又未離欲者諸煩惱品所有麤重隨結自身、亦能為彼異身生因故。又將受生時於自軆上貪愛現行、於男於女若愛若恚亦互現行。乃至廣說。此文就其通相說也。又彼論言。云何生。謂我愛無間已生故、乃至即於此生處中有異熟無間得生。對法論云。相續力者有九種命終心、與自軆愛相應。於三界中各各命相續。此自軆愛唯此俱生。不了所緣境有覆無記性攝。而能了別我自軆生差別境界。由是勢力諸異生輩令無間後有相續。如此等文就別相說。所以未捨上地法時能起下地結生惑者、此有二義。一若在上地上地業盡臨命終時、生處法尒必定、先退彼境地功德。是故此時能起下結、猶如生無想天臨命終時生處法尒必定、先退其無想事然後命終。此亦如是故。二凡夫生上非伏我見。由此未伏我見力故將生下時能起我愛。如說。依世間道乃至能離無所有處所有貪欲。於諸下地其煩惱心得解脫而未能脫薩迦耶見。由此見故於下上地所有諸行、和雜自軆不觀差別、惣計為我或計為我所。由是因緣雖昇有頂而後退還故。由是二義離先所伏脩斷煩惱、死臨時堪能還起。由是言之結三界生正是脩道所斷煩惱。發惣報業正是見道所斷煩惱。相從而說通發通結。如攝論云。若無下無明諸行不生、若無脩道無明諸行不熟者、是明分別我見相應無明能發惣報引業境界愛相。非無明能助彼業令成生業。佛性論云。福不動業增長家因者思惟能成業見諦能得果者、是明由境界愛增長引業令成生業、故名成業。非能始發引業、故不言能發業。由我愛力業能得果、故言見諦能得果也。彼論者意境界愛等迷五塵事故名思惟。我愛是乖無我道理故名見諦。而是我愛非分別起、是故還為脩道所斷。由是道理故不相違。又於此中約人分別者、一切異生纏及隨眠皆是結生。若諸菩薩纏及隨眠並非結生。二乘聖人即當分別。何者依通相門一切聖人唯有隨眠結生相續。以諸聖人將受生時於男女中無愛恚等故。別相門初二果中俱生我愛亦有現行。唯第三果不起此結、直由隨眠結生。我愛結生違聖意故。無漏道力漸增盛故。如瑜伽說。結生相續略有七種。一纏及隨眠結生相續、謂諸異生。二唯隨眠結生相續、謂見聖迹。三正知入胎、謂轉輪王。四正知入住、謂獨覺。五於一切位不失正念、謂諸菩薩。六業所引發結生相續、謂除諸菩薩。七智力所發結生相續、謂諸菩薩。此說隨眠結生謂見聖迹。是約通相結生門說。對法論云。未離欲聖者亦尒。乃至未至不明了想位其中能起此愛然能了別。以對治力所損伏故。已離欲聖者對治力強故、雖未永斷然即此愛不復現行。由隨眠力令生相續。此約別相結生門也。
上來所說發業結生是說六識所起煩惱。若說末那相應四惑、一切位中恒有現行、通能作本發業結生。如是發業結生之義、三種緣生門中、在愛非愛及與受用二緣生門。三種薰習之中、唯在有分及與我見二薰習門。是謂煩惱鄣功能也。所知鄣者於三界中無有發業結生功能。非迷四諦人空理故。然此別有二種功能。何等為二。一者分別諸法自性差別故能薰成十八界。由是辨生諸法軆相。此是因緣之功能也。三種緣生中自性緣生。三種薰習中言說熏習。二者此所知鄣分別自他違順等相、能生見𢢔貪瞋等事。此是增上緣功能也。依顯了門釋鄣能竟。
隱密門內二㝵能者、此中亦有發業結生。 言發業者無明住地發無漏業、能受界外變易生死。此是無作四諦道理。如前所說顯了門者、直是有作四諦門也。如夫人經言。又如四取緣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故。惣說雖然於中分別者、此中所發無漏業者方便道中道分善根。不為三漏所發所潤、不受三有故名無漏。當知集諦有其二種。謂有漏集諦無漏集諦。所生苦諦亦有二種。謂有為苦諦無為苦諦。如寶性論云。何名為世間。以三界相似鏡像法故。此明何義。依無漏界中有三種意生身。應知彼因无漏善根所作名為世間。以離有漏諸業煩惱所作法故亦名涅槃。依此義故勝鬘經言。有有為世間有無為世間、有有為涅槃有無為涅槃。故能發業中亦有二種。一無明住地能發引業、二愛取習氣能發生業。無明住地所以能發引生死業者、由此無明迷自心性本無起動終無變異。緣此勢力、堪能發起滅意生身變易生死業。菩薩見道永離能所、隨分通達本無起動。是故雖有無明而不成感生之業。由此勢力、其後所起方便道等、亦應不成引惣報之業。例如二乘見道已後雖有俱生我見無明而不得成惣報之業。當知此中道理亦尒。所以人執習氣法執分別不能發此無漏業者、若於三乘不無此義。但其菩薩方便道中為對治彼、脩無漏業。鄣治相違故不能發。例如欲界人我執等終不能發彼不動業、鄣治相違故。此亦如是。故無明住地非無漏業所能伏滅、是故能發。如是無明通發三乘無漏引業故、唯說此為發業也。 發生業時唯能閏發能取種子、令成能與、非發現起無漏之業。由是義故愛取習氣妄想分別能發生業。如智度論說。阿毗跋致菩薩習氣力故受法性生身。是顯發生業義。寶性論云。緣相者謂無明住地與行作緣。如無明緣行、此亦如是故。此明發引業義。又彼論云。依彼無明住地緣細想戲論、習因無漏業生於意陰。是文俱顯二種支業。
次明結生相續力者、羅漢獨覺受彼生時我愛習氣此中結生及發生業、是煩惱㝵功能。此等皆在六染中故。 發引業者是智㝵力、無明住地。非六染故。又此智㝵別有二種殊勝功能。一此無明動真如流轉生死。如經言。即此法界說名眾生。論云。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故。二此無明能薰真如、變生一切諸識等法。如經言。不思議薰不思議變是現識因。論云。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薰習故即有染相故。由有如是二種力故能作二種生死依止。如經言。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生及無漏業生皆依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故。當知無明其力殊勝。如偈中說。一切諸法中般若最為勝。能至無所為而無所不為。而無不為故一切生死中無明力最大。能動一法界遍生三生死故。 上來二門明鄣能竟。
次第四明諸門相攝者、諸惑差別乃有多種。今撮其要略攝六門。
一一百二十八種煩惱
二百四惑
三九十八使
四八種妄想
五三種煩惱
六二種煩惱
初言一百二十八煩惱者、謂迷四諦分別起。通取三界有百二十八種。如瑜伽論本地分說。於欲界苦集諦及彼欲界增上滅道諦具有十種煩惱迷執。於色界苦集諦及彼增上滅道諦除瞋有餘。如於色界、無色界亦尒。於欲界對治脩中有六迷執。除邪見見取戒禁取疑。色無色界有五迷執。於上六中各除瞋故。此十煩惱於四諦境云何分別。起迷執者隨其根本有四別故。是義云何。此十煩惱惣有三分。謂倒本倒體及倒等流。倒根本者所謂無明。倒軆者謂薩迦耶見、邊見一分、見取、戒取及貪。言倒等流者除前之餘。倒本無明亦有二種。謂相應及獨行。獨行無明者謂無貪等諸煩惱纏、但於苦等諸諦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諸不如實簡擇覆鄣闇昧心法。如是名為獨行無明。中若由不正作意推求苦諦、不如實知覆鄣闇昧。依無明計受者等、隨是我見具起餘惑。如是十種皆迷苦諦。若推求集諦不如實知、依此為本計作者等。如是十種皆迷集諦。此二直迷因緣依處故、非生彼滅道畏。又若由不如理作意推求滅諦不如實知。依此無明計清淨我、以此為先具起餘惑。如是十種悉迷滅諦。推求諦不如實。依此即計知者見者。此等十種是迷道諦。此二無明所起煩惱還於滅道生怖畏想。如其本不推求諦理、直緣五薀而計我等。如是一切皆迷苦諦。由是義故於四諦下各有十種煩惱迷執。如瑜伽說。即此一切迷苦集者、是迷彼因緣所依處行。即此一切迷滅道者、是迷彼怖畏生行。對法論云。又十煩惱皆迷苦集起諸邪行。是彼因緣所依處故。所以者何。苦集二諦皆是十種煩惱因緣及所依處。是故一切迷此因緣依處起諸邪行。又十煩惱皆迷滅道起諸邪行。由此能生彼怖畏故。所以者何。由煩惱力樂着生死、於清淨法起懸崖想生大怖畏。又諸外道於滅道諦妄起種種顛倒分別。是故十惑皆迷滅道起諸邪行。若迷此起邪行即見此所斷故。又若由不如理作意推求真如佛性等理不如實知即謗大乘。如是邪見是分別起。成無間苦而非正迷安立四諦。而不可說二乘不斷墮惡趣因、無餘斷故。所以能斷此邪見者、二乘無漏諦現觀智亦觀非安立諦境故。故此邪見相從入於迷四諦攝。以四諦門空無我理與其佛性無二別故、必由我見謗大乘故。又此門中所以二見亦有俱生、三見及疑唯分別起者、以彼二見內計自軆恒時數習。是故亦有任運現行。三見及疑推求道理不如實知、不正計度非數數起故無俱生。雖於諸事任運起疑、不染污故非惑性攝。故脩斷惑唯有六種。此等皆說六識所起。若論末那相應四惑、相從通入脩斷四中。是謂一百廿八煩惱也。
次明一百四煩惱者、見道所斷有九十四、脩斷有十、合為百四。如瑜伽論決擇分說。云何建立迷斷差別。欲界迷苦有十煩惱。迷餘三諦各有八種、除薩迦耶及邊執見。上界除瞋、餘如欲界。脩所斷者欲界瞋恚。三界三種貪𢢔無明故。所以身邊二見但迷苦諦者、由於此中對治說迷故。是義云何。如是二見正反苦下無我無常二種行相故。餘三門所起二見皆迷苦諦而起邪行。其餘諸惑無如是義。是故於彼託境說迷。所以脩斷無二見者、得見道後起此者少。故於此門略而不說。末那三惑雖有名同、亦不入於脩斷三中。是名一百四種煩惱。
三明九十八使門者、見道所斷有八十八。脩斷有十。惣九十八。八十八者、謂於欲界苦下有十。道下有八、謂除二見。餘二諦下各有七種、謂除二見及除戒取。上二界中各除瞋恚。餘如欲界。脩斷有十不異前說。如十住毗婆沙論言。使所攝名煩惱、纏所攝名為垢。使所攝者是十根本。隨三界見諦思惟所斷分別故名九十八使。非使所攝者謂不信等。亦以三界見諦思惟所斷分別有一百九十六種纏垢故。於此門中說諸煩惱我見為本。由存我見故遍謗四諦。依四邪見隨其所應起餘煩惱。故於四諦迷執差別。如廣論云。以有我見故言無諦。彼作是言我無有苦、即是謗苦。我無有因、即是謗集。我無有滅、即謗滅諦。我無有對治、即謗道諦故。此門意說。凡諸我見必緣現在自軆五蘊。是故無不迷苦諦者。其邊執見緣所存我計其斷常、故亦迷苦。是故此二不通三諦。所以戒取唯迷苦道者、凡論戒取不出二種。一獨頭戒取、緣邪戒事計為因等。二足上戒取、緣自邪見計為道等。獨頭戒取是緣苦集。而於集諦非正相反、於因計因故。若望苦諦即為正反、於果計因故。是故但為見苦所斷。足上戒取唯緣道下、謗道邪見計以為道。於餘邪見不計為道。所以然者由求道心起見謗道。求得此見還計為道。謗餘三諦不由求道。是故彼見不計為道。是故戒取不通集滅。脩所斷中所以不說俱生二見者、望貪瞋等過患是微細。由是不入煩惱中攝。還屬脩道所斷邪智。是謂九十八使門也。 上來三門直是顯了門內煩惱鄣攝。然此三門但隨一相說其邪行迷執差別。未必一向定為然也。
四明八妄想者、亦名八種分別。如顯揚論云。頌曰。分別有八種能生於三事。分別軆應知三界心心法。論曰。八種分別者、一自性分別。謂於色等想事分別色等所有自性。二差別分別者、謂即於色等想事起諸分別。謂此有色此無色有見無見等、以自性分別為依處故、分別種種差別之義。三惣執分別、謂即於色等惣事所立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設所引分別。由於積聚多法惣執為因分別轉故。又於舍軍林等想事所立舍等假想施設所引尋思。四我分別、謂若事有漏有取長時數習我執所取。由數習邪執自見處事為緣所起虛妄分別。五我所分別、謂若事有取乃至我所執所取等為所起分別。六愛分別者、謂緣淨妙可意事境分別。七不愛分別。八愛不愛俱相違分別。如是略說有二種。謂分別自軆及分別所依所緣事。此中初三分別能生分別戲論所依所緣事。我我所分別能生餘見根本身見、餘𢢔根本我𢢔。愛不愛俱相違、如其所應生貪瞋癡。是故如是八種分別為起此三種事。論說如是。此中前三分別能生所依所緣事者、是明薰成名言種子。由是辨生十二處法。如瑜伽說。此中所說略有二種。一分別自性、二分別所依分別所緣事。如是二事無始世來展轉為因。謂過去世分別為因、能生現在分別所依及所緣事。現在依緣既得生已、復能為因生現在世。由彼依緣所起分別於今分別不了知故、復生當來所依緣事。彼當生故依彼緣彼復起分別。此言所依謂內六處。言所緣者是外六處。此明惣攝十八界法三種分別熏習所生。此中前二分別其相可解。第三中言我有情等所引分別者、此非我見計為實我。直是澷緣世流布名、取其惣相起諸分別。是故不入煩惱鄣攝。又此三分別惣攝一切所知鄣內分別皆盡。以離此三相外更無所分別故。但為更顯此所知鄣生煩惱鄣增上緣用故、即就此三種惣分別、隨其所應別立後五。例如煩惱鄣中四種我見。分別俱生惣攝一切。但為更顯起我𢢔義故、即就此二種我見別立自他二緣我見。當知此中道理亦尒。由五分別生煩惱事、其相云何。且如耳識聞說我聲、次意識起尋求我名、第三心時決定了別如是我名自異他事。此三心位為我分別。第三心後方起染心計度分別。所謂我者是一是常、作者受者等。後時此我起我𢢔等。如於耳識、餘識亦尒。如我分別、我所亦尒。此謂依二分別生見𢢔事。愛分別者、且如眼識緣淨妙色、次意識生尋求妙相、第三心位定知是妙便起樂受而未生貪。此三心位名愛分別。決定心後方起染愛。復二分別生瞋癡事、如其所應准此可解。是謂依三分別生貪等事。此中五種分別是所知鄣所生。二事是煩惱鄣。子細而論第三心後起煩惱時即有如是五種分別。所知鄣性作煩惱本。但約麤相道理直說前後相生耳。由是義故八種分別悉是正迷第四真實。如古論云。如是如實凡愚不知起八妄想、已後生三事。新論中言。又諸愚夫不了真實、從此因緣八分別轉能生三事故。如是八種妄想分別是顯了門所知鄣攝。
五明三種煩惱門者、謂見道所斷眾、脩道所斷眾、非二所斷眾。論其相攝即有二重。若約二乘明三種者、煩惱鄣內分別起者是見道所斷。俱生煩惱是脩所斷。所知鄣是非二所斷。若就菩薩明三種者、此二鄣中諸分別起是見所斷。任運起中除第八識是脩所斷。此前所除微細知鄣、又前所斷二鄣習氣、及隱密門煩惱㝵內根本業染、及與智㝵無明住地、此等皆是非二所斷。唯究竟道所能斷故。此約麤相顯其差別。巨細道理後門當說。
六明二種煩惱門者、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 起煩惱者、謂顯了門所說二鄣。諸心相應纏及隨眠、皆依住地而得生起故名起惑。譬如一切草木及其種子皆依大地、此亦如是故。 住地煩惱者、惣即唯一無明住地。其相如前出軆分說。論其差別略開為二。一者生得住地、或名見一處住地。二者作得住地、或名有愛數住地。 言生得者、不覺一如忽然而生。其前無始故言生得。其所迷處既是一如。不同作得迷三有處、故言一處。一處一相平等平等、無有能見所見差別。於此不覺故名為見。如其覺者即無見故、是故名見一處住地。 言作得住地者、謂依生得住地起三有心不了彼境即是如。如是能起三有煩惱。此即由起彼心不了彼境、非任自迷故言作得。由與有愛同迷境故入有愛數中所攝。是故亦名為有愛數住地。又此作得住地起三有愛、是故分作三種住地。謂欲界住地、色界住地、無色界住地。或名欲愛住地乃至有愛住地。彼一生得此三作得合說即有四種住地。然此作得三種住地、其不覺相與本生得等無麤細。由是義故惣說四種名為無始無明住地。又此四種皆非相應、不同起惑剎那相應。是故通名心不相應無明住地。喻如夜闇遍一天下、於中有起三重榭者。榭內之闇為榭所攝、是故別名三榭之闇。然此三榭內所有闇相與天下闇等無差別、故還通名為一夜闇。當知此中道理亦尒。 如本業經言。一切眾生識始起一相住於緣、背第一義諦起故名惑。是為住地、名生得惑。因此住起一切惑、從一切法緣生名作得惑。起欲界惑名欲界住地、起色界惑名色界住地、起心惑故名無色界住地。以此四住地起一切煩惱故為始起四住地。其四住地前便無法起故名無始無明住地。金剛智知此始起一相有終、而不知其始前有法無法云何。而得知生得一住地作得三住地。佛知始終。 勝鬘經言。煩惱有二種、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見一處住地、二欲愛住地、三色愛住地、四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煩惱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當知此中別即唯有四種住地、惣即唯一無明住地。四外無一故唯言住地有四種。四即是一故言心不相應無明住地。如其惣別合數即有五種住地、是即無明。無明有通有別。如多羅有其通別。十二部經通名多羅、是為通相。餘十一部之所不攝直說薀界處等法門名脩多羅、是為別相。無明亦尒。四種住地通名無明是為通相無明住地。如上二經之所說故。其有愛數三所不攝直迷一處生得住地還受無明住地名者是為別相無明住地。如經言。無明住地其力最大、唯佛菩提智所能斷故。又直就有愛數所攝中惣別合數立四住地。謂別三愛數住地及惣無明住地。如經言。非聲聞緣覺不斷無明住地。又言阿羅漢辟支佛斷有愛數四住地故。何以要須惣別合立者、為顯能起三愛力異而其闇相無麤細故。當知經中直言四住地者、是說唯別四種住地。一切住地皆入四中。四中更言有愛數四住地者、是謂惣別合立四種。其見一處住地不入此四中。四有二種應如是知。 又復於一無明住地所以通別立二種者、為顯其力勝中最勝故。是義云何。如四住地中所有攝持一切上心所依種子、以此種子比其通相無明住地者、種子雖多其力微劣。無明唯一而力殊勝。所以然者、一切種子唯能各各生自上心於餘無力。其一住地通持一切上心種子、是故殊勝。猶如一切草木種子比一大地力、此亦如是故。如經言。此四住地力中一切上心煩惱依種、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故。更就如是通相無明住地力內、別取有愛數四住地比於有愛所不攝別相無明住地力者、雖復同是心不相應而無明住地其力最大。所以然者、其有愛數四種住地皆是作得所迷狹小。由是小智之所能滅。無明住地軆是生得所迷一處廣大無邊。一切小智所不能斷、大圓鏡智方得除滅。故此無明其力最大。喻如舍內之闇一燈所滅、遍天下闇非燈所遣、唯日輪出方能除滅。當知此中無明亦尒。如經言。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其力最大。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唯佛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故。是謂住地及起二種煩惱差別。
此二之中起煩惱者顯了門內二鄣所攝及隱密門煩惱㝵攝。住地煩惱者顯了門中不顯此惑、唯隱密門智㝵所攝。惣而言之略有六句。或有煩惱門、唯煩惱所攝。或有惑門、唯所知鄣所攝。或有惑門、通二鄣所攝。此三種門已如前說。或有惑門、唯顯了門中二鄣所攝非習氣攝。如三住所斷六種麤重等。或有惑門、通二鄣正及習氣攝。謂十一地所斷十一種鄣門等。或有惑門、二鄣正習及二㝵攝。謂二十二愚癡及十一種麤重等。此餘一切諸煩惱門隨其所應惣攝應知。當知如是二鄣二㝵惣攝一切惑門既盡。諸門相攝分竟。
第五明治斷者、略有四重。
一簡能治
二定所斷
三明治斷差別
四辨治斷階位
簡能治者、能治之道惣說有二、謂世間道及出世間道。世間道義如常可解。出世間道者有其三種、謂見道脩道及究竟道。此三道內有五四三。如其次第差別應知。見道五者、一資粮道、二方便道、三無間道、四解脫道、五勝進道。脩道四者、除資粮道有餘四種。先已積集二資粮故。究竟道三者、除勝進道有餘三種、無上菩提無所進故。 初五之中資粮道者、謂諸凡夫所有尸羅守護根門等乃至勤脩止觀正知而住。諸如是等解脫分善根為資粮道。方便道者、所有資粮皆是方便。復有方便非資粮道、所謂順決擇分善根。無間道者、謂方便道最後剎那世第一法無間定位。由此道力從此無間必能永斷惑種子故。解脫道者、謂正通達見道自性、以此見道自性解脫證斷煩惱之解脫。勝進道者、謂後得智具知名義勝前智故。為進後位起加行故。惣相雖然於中分別者、此中餘四種道具如一道章說。
今且說其第四一種。立此見道有二道理。一者安立聖教道理、二者內證勝義道理。初門之中先明二乘後說菩薩。就二乘人入見道時說十六心。次第而轉漸斷上下八諦下惑。如聲聞地決擇中言。苦法智品見道對治欲界見所斷法、苦類智品見道對治色無色界見所斷法故。所以安立十六心者、由此見道能生出觀十六行相差別世智。是故因中說其果相。若論菩薩入見道時、有三種心次第而起。初觀人空對治人執、次觀法空對治法執、第三心時惣觀二空證斷二執。如瑜伽說。從順決擇分邊際善根無間、有初內遣有情假法緣心生、能除輭品見道所斷煩惱麤重。從此無間第二內遣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中品見斷麤重。從此無間第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一切見斷麤重故。所以安立此三心者、由方便道次第別脩。由是加行得入見道。是故果中說其因相。是謂安立聖教道理建立見道差別相也。次明內證勝義道理者、三乘聖人入見道時唯有一心內證真如、無有十六及三差別。言一心者、入觀之內唯有一品。前後相似無差別故說名一心。非約剎那名為一心。如夫人經言。聲聞緣覺初觀聖諦以一智斷諸住地、一智四斷。深密經言。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故。又顯揚論云。除眾生執現起纏故覺法實性永斷法執。法執斷時當知亦斷眾生執隨眠。瑜伽論中亦同此說。依此等文當知、菩薩一時頓證二空真如、頓斷二執種子隨眠。若皆一心並證真如、三乘見道有何異者、二乘唯觀安立門內所顯真如。真如差別如從竹管以見空色。菩薩通依安立非安立諦法門、通觀真如自性差別。如有清淨天眼通者遍都見內外空色。是故同見真如而有差別。如瑜伽說。云何聲聞乘相應作意脩。謂由安立諦作意門、內觀真如緣有量有分別法為境。云何大乘相應作意脩。謂由安立非安立諦作意門、內觀真如緣無量無分別法為境等。乃至廣說。又下文言。略說法界有二種相。一差別相、二者自性。差別相者、謂常住相及寂靜相。常住相者、謂本來無生法性及无盡法性。寂靜相者、謂煩惱垢離繫法性。言自相者、謂於相名分別真如正智所攝一切法中、由遍計所執自性故、自性不成實法無我性。此中聲聞由差別相通達法界、不由自相以通達彼。何以故由無沒相及安隱相、於法界中得寂靜相、於一切行一向發起厭背之想。若諸菩薩俱由二相通達法界、入於菩薩正性離生已當安住緣於法界自相作意。何以故、由於法界緣差別相、當作意時速趣涅槃故。於阿耨菩提非正方便故。是謂大小見道差別。又三乘人入見道時末那相應平等智生。隨其所應緣平等性、與意識智同所緣轉。所以然者、無漏意識必有無漏不共所依故。如顯揚論云。意者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還緣彼識。我癡我愛我我所執我𢢔相應。或翻彼相應、於一切時恃擧為行、或平等為行與彼俱轉。了別為性。如薄伽梵說。內意處不壞外法處現前、及彼所生作意正起。如是所生意識得生故。瑜伽論說。
問、若彼末那於一切時思量為性相續而轉、如世尊說、出世末那云何建立。
答、名假施設不必如義。又對治彼遠離顛倒正思量故。即此末那任持意識令分別轉、是故說為意識所依。
此問意言、如上施設末那相云、此意恒與四惑相應。於一切時思量為性。是即出世末那不可建立。以一切時思量我故。
答、意有二種。初者且約世間施設名義、說一切時思量為性。就其實義、非一切時思量我塵。是故名假施設、未必一切皆如實義。後意者、又此末那有顛倒時思量我塵。離顛倒時思量無我。恒與意識共境而轉。故說意識不共所依。是故雖一切時思量為性、不廢建立出世末那也。所以末那不脩方便直由他脩忽離顛倒者、不共依故、自性淨故。如異熟識不脩方便而由意識聖道勢力、彼異熟識忽離種子。由諸轉識通所依故。末那亦尒。不脩方便而由意識无漏道力、忽離相應四種煩惱。以是意識不共依故。又末那自性本來清淨、唯由相應且被染耳。故離倒時即正思量。如思所成地頌曰。染污意恒時諸惑俱生滅。若解脫諸惑非先亦非後。非彼法生已後淨異而生。彼先無染污說解脫諸惑。其有染污者畢竟性清淨等。下即釋言。又顯所說解脫之相、謂非即彼生[A5]已後方清淨、別有所餘清淨意生。即彼先來無染污故說為解脫。乃至廣說。依此等文當知、出世意識必有出世末那。惣相雖然於中分別者、菩薩見道證二空故末那二執悉不現行。即與二空平等智俱。二乘見道但證人空、末那法執猶得現行。唯與人空平等智俱。如意識中證人空邊成無漏智、取苦相邊即是法執。唯一惠數亦智亦執而不相妨、所望別故。平等性智當知亦尒。見道差別其相如是。此二識智及五種道、何者能治、誰不能斷者。如是二智皆能對治煩惱麤重。性相違故、同一品故。又五種道亦悉能治。所以然者、由資粮道猒患對治、漸損煩惱種子勢力。至方便道隨分漸捨彼品麤重。由無間道能令無間永滅種子。故是二道為斷對治。由解脫道能轉煩惱解脫之得故為轉對治。由勝進道令遠煩惱解脫之得故為轉對治。由勝進道令遠煩惱成熟得故遠分對治。如對法論云。斷對治者謂方便道及無間道。由彼能斷諸煩惱故。乃至廣說。由如是等五道二智眾緣和合、方得永離見惑隨眠。故說諸緣皆是能治。離眾緣外無能斷者故。然更就諸緣求其能治、終無有一正能斷者。何以故。如前三道不離相縛隨眠所逐故不能斷。第四一道自性解脫。無所斷故亦非能治。況勝進道而有所斷。如是推求斷不可得。以一切法無作用故。尚不自住況滅他故。雖無能斷而非不斷。由前中後眾緣和合故。如十地論云。此智盡漏為初智斷、為中為後。非初智斷亦非中後。如燈炎非初非中後、前中後取故。其實雖然、於諸緣中拔其最勝與斷功者唯解脫道、說名正斷。如瑜伽說。
ᅟᅟ==[A5] 已【CB】,巳【補編】==
問、此諸現觀能為煩惱斷對治者、為生已作斷對治耶、為未生耶。
答、此非未生。雖言已生而非後時。當知煩惱斷時對治生時平等平等、即於尒時假施說言對治生已諸煩惱斷。又下文言。若觀品所攝無漏聖道見斷隨眠隨逐生者、應不得名對治體性。是明見道自性解脫故為正斷對治體性。
脩道位中四種道相、大分同前。准之可解。於中差別者、其方便道易得成熟、不如前時。順決擇分長時懃脩方入正觀。由前已得聖道、乘此勢力進入其次增品道故。 又無間道與解脫道未必如前一向別異。如將入八地無相觀前無間道心非解脫道。十地終心金剛喻定唯解脫道非無間道。此二中間所有諸心、望前為解脫道、望後作无間道。七地已還脩道位中隨其增微分有此義。如論說言。剎那剎那能壞麤重、依法故。 究竟道中方便道者、於第十地勝進分中為欲拔除根本無明仍不出觀進脩方便。方便成滿最後一念是無間道。如對法論云。竟究道者、謂金剛喻定。此定有二種、謂方便道攝及無間道攝故。當知最後金剛喻定、若望脩道所斷一向是解脫道。若望非二所斷一向為無間道。又復金剛以還乃至初地皆為究竟道之方便道。勝解行地所有善根皆此究竟之資粮道。例如第十廻向勝進分中、別脩見道之近方便、通而說之世第一法以還乃至十解初心皆為見諦之方便道。十信位中所脩善根亦是見諦之資粮道。於究竟道當知亦尒。究竟道中解脫道者、佛地所得大圓鏡智以為其體。如經云。無㝵道中行名為菩薩、解脫道中離一切鄣號曰如來故。此二道位有等不等。何者、若望脩道所斷煩惱金剛心位已得解脫、於此智斷佛不能過故名等覺及無垢地。如經言。行過十地解與佛同故。若望非二所斷、無明此時未離但是信解、未能證見。雖得照寂而非寂照、是故但名菩薩、未名覺者。如經言。從習忍至金剛三昧以無相信照第一義諦不名為見。所謂見者是薩般若故。當知菩薩未成佛時依十八空七種真如。唯由是門照第一義諦未能離令寂照獨空。出無明縠了達一如。唯佛如來大圓鏡智、直達獨空軆一法界。二諦之外獨在無二。例如世第一法以前未能離相通達法空、故有能取所取二相。若得見道無分別智通達二空、永離能所二相之外獨在無二。是故說名佛見清淨。當知此中少分相似。依此義故瑜伽論說。
問、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薩智如來智等。云何差別。
答、如明眼人隔於輕縠覩眾色像。到究竟地菩薩妙智於一切境當知亦尒。如明眼人無所鄣隔覩眾色像。如來妙智於一切境當知亦尒。如畫事業圓布眾采唯後妙色、未淨脩治已淨脩。治菩薩如來二智亦尒。如明眼人微闇見色離闇見色、二智亦尒。如遠見色如近見色、輕翳眼觀極淨眼觀。二智差別當知亦尒。此中五喻有何異者、本識相應最細、妄想無明所識隔金剛眼。是故似彼隔於輕縠。萬行皆備三智已得、而唯未得大圓鏡智。如來淨治最後妙色解脫二鄣、故得淨眼。未離極微無明住地。是故不異微闇見色。有惑鄣習而非親鄣法空觀智。故如遠見色。其智鄣氣雖是微薄近蔽惠眼、事同輕翳。五喻差別應如是知。上來所說簡能治竟。
次第二明定所斷者略有四句。一依主伴、二㨿起伏、三約通別、四就時世。 初依主伴定所斷者、若就生滅門明其相應者、心及心法並是所斷。被相應縛無離別故。如無相論說。若見諦肉煩惱識及心法、十六心時究竟斷盡故。若依是義、除滅生死心及心法、更得佛地心及心法。此中無有得作佛者。唯有五陰前滅後生。依此義故佛經中說。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㨿相續門簡其自性者、心非惑性不在所斷。雖被他染、自性淨故。猶如濁水澄自性故。如瑜伽說。
問、染心生時自性故染、為相應故、為隨眠故。
答、相應故、隨眠故、非自性故。由彼自性不染污故。說心生時自性清淨故。
又問、諸法誰相應、為何義故建立相應。
答、他性相應非自性。為遍了知依自性清淨心有染不染法若增若減、是故建立。若依此門、不淨位中八識心王離諸染數終至佛地、即與四種淨智相應。依此義故佛經中說。凡有心者當得菩提。 二㨿起伏定所斷者、通相而說、纏及隨眠皆是所伏並為所斷。約近而論、纏是所伏而非正斷。唯其隨眠正為所斷。如顯揚論云。永害隨眠說煩惱斷故。 三約通別定所斷者、一往而言、通別二執皆是所斷。窮而說之、其別相惑正是所斷亦為所治。如斷病本亦名治病故。通相法執唯是所治而非所斷。由其亦解亦執非一向惑故。唯脩治令得清淨。喻如治不淨鏡令成明淨但名治鏡不言斷鏡故。 四就時世定所斷者、此中先竅三世後定所斷。若欲究竟顯諸三世相、略以九句明其差別。其九是何。一過去過去、二過去未來、三過去現在、四未來過去、五未來現在、六未來未來、七現在未來、八現在過去、九現在現在。如花嚴經言。菩薩有十種說三世。何等為十。所謂過去世說過去世、過去世說未來世、過去世說現在世、未來世說過去世、未來世說現在世、未來世說無盡世、現在世說未來世、現在世說過去世、現在世說平等、現在世說三世即一念。是謂菩薩十種說三世。因此十種說三世故即能普說一切三世。此中第六說無盡者、為顯諸法未來未來無後邊義故名無盡。第九中言說平等者、欲明此中現在現在、望前過去現在、望後未來現在、其現起相等無差別。不由今現更增現相故約今現說其平等。最後句中言三世即一念者、此一言內略有二義。一者雖於現法說有過未世、然過去不在現過已後。未來不居未現之前。但於現在一念之內望前為未來、望後為過去、當其自相說為現在。破小乘未現之時冥在未來、現滅已後伏居過去、過去是現念之後、未來是現念前。故言說三世唯一念也。二者如前九句所說三世、惣攝一切無邊三世。如是三世長遠無邊皆入現在一念之頃。或彼三世即是一念故言三世即一念也。雖長遠劫即是一念而非成短方為一念。雖即一念是無量劫、而非剎那究竟長遠。故彼偈言。無量無數劫即是一念頃、亦不令劫短究竟剎那法。此意為破大乘一向執言未來未有過去已无、一切剎那是為短斷三世劫是為長。故言說三世即一念。雖於三世十種而說、論其世別不出前九。故就此九句以定所斷。於此九世斷何世惑者、過去三世皆非所斷、治道生時皆已滅故。現在三世亦非所斷、治道現時無現惑故。未來未來亦非所治、斷道生已相不改故。未來過去亦非所斷、斷道生時勢不及故。未來現在正為所斷。所以然者、設於此時治道不生即於此時隨眠當現。當現正是未來現在。由於此念治道現前、於此隨眠當現應成而永不成說名為斷。是故未來現在正被所斷。其餘八世非正所斷。如顯揚論云。未來現在煩惱可斷。永害隨眠名煩惱斷故。雖依此門說如是斷、而求此斷亦不可得。何以故、治道生時望彼隨眠未來現在為有為無。若猶是有即非所斷。若已是無即無可斷。若彼未來現在二由斷故後無者、即彼未來現在未斷之前是有。唯是一念未來現在先有後無、不應道理。一剎那頃無前後故。又即是一念未來現在即有即無、亦不應理。無有一法二自性故。由此道理故无可斷。是即一切三世並非所斷。但是治道自性解脫逕歷三世恒離繫縛。是故得說通斷三世。如瑜伽說。
問、斷隨眠時為去未來現。
答、非斷去來今、然說斷三世。乃至廣說故。定所斷竟。
三明治斷差別者、略有三句。一伏斷差別、二斷縛差別、三離繫差別。 伏斷差別者、何謂為伏。離諸惑緣修其對治、加惑本上令末不起。損伏之義當知亦尒。損伏差別有其三種。一遠離損伏。謂如受持禁戒遠離惡緣由。是勢力不起惡故。二猒患損伏。謂以聞思二惠知諸欲過、於彼過患脩猒逆想。由是勢力不起著故。三奢摩他損伏。謂由世間脩惠欣上猒下、隨其品別脩假對治。隨其所斷不現起故。於中委曲如瑜伽說。所言斷者、有三差別。一者伏斷、二者永斷、其第三者無餘滅斷。言伏斷者、譬如於石所加草根。更以利鋤秤斷其根、永令不能生其外莖。根未滅故說名為伏。根不續故亦名為斷。如是已離欲人、入見道時斷於欲界修斷種子。此等一切皆名伏斷。以未滅故、勢用無續故。言永斷者、譬如於火鎗燋穀麥、雖由鎗隔不失穀相、而由火勢永不成種。如是金剛以還乃至二乘斷種子義、當知亦尒。由無明隔故不失異熟識相。由無漏勢故永不得成種子。是故此等說名永斷。如瑜伽說。略有二種於斷作證。一於種子伏斷作證。二於種子永斷作證故。然此永斷望無餘斷、但為永伏未成永斷。所言無餘滅斷者、如劫盡時七日竝現、通然空界巨海大地歇盡无遺、乃至微塵永無餘殘。如是三種無數大劫滿時、四智竝現圓照法界。藏識巨海無明大地、歇盡無遺。乃至二鄣微細殘氣永滅無餘。是故說名無餘殘斷。是謂三種斷義差別。 二明斷縛差別者、縛有二種。謂相應縛及所緣縛。隨起一惑即具二縛。以此二縛縛眾生心。是義云何。煩惱與心一時相應、能縛此心令不得脫故名相應縛。即此煩惱執所緣境、能令其心隨着所緣名所緣縛。如以一繩與牛相應、面縛其牛令不能脫。即以繩端緣縛於柱、能令其牛隨著彼柱。二縛縛心當知亦尒。斷此二縛實在一時。論其義次第又有前後。
何者問心王、王今何緣於所緣境得離着乎。
心即答言。有一惠數忽然而至、斷除與我相應之縛。故於所緣無所著耳。而不自知彼何所斷。即問惠數。卿有何術斷相應縛。惠數釋言。臣無異術、但性明利破遣麤相。於所緣相永離執著。由是能斷彼相應法。是即依惠數言、先斷所緣縛後斷相應縛。依此義故顯揚論云。斷所從者、謂從所緣境斷諸煩惱。於所緣境斷煩惱已諸相應法亦復隨斷。若依心王言、先離相應縛、後離所緣縛。依此義故瑜伽論說。復次從相應及所緣故煩惱可斷。所以者何。對治道生煩惱不起得無生法。是故說名斷彼相應。相應斷已不復緣境。故從所緣亦說名斷。故斷二縛義應如是知。 三明離繫差別者、繫有二種。其二是何。一由二縛隨品被繫。義如前說。二由能緣被多品繫。是義云何。且如彼惑具有九品。其上上品心及心法通為九品。能緣所縛如於一柱繫以九繩。所緣之事被繫亦尒。如上上品被九種繫、其餘八品皆亦如是。九品悉能互相緣故。在隨眠位恒性緣故。論其離繫即有二種。謂於前二縛品別離繫、於後一縛相屬離繫。相屬離繫者、雖斷初品二種之縛、而被八品能緣所繫。乃至已斷八品二縛、此八品心被一品繫。是故前八皆未離繫。未離繫故不名已斷。斷第九品二縛盡時、前八此九一時離繫。是故說名相屬離繫。如一蘆束繫以九𦱖、雖斷八𦱖而未離散、斷第九繫一時離散。相屬離繫當知亦尒。如瑜伽說。當知離繫亦有二種。一於諸煩惱品別離繫。二於諸煩惱事相屬離繫故。治斷差別竟。
四明治斷階位者、惣有三重。一明凡夫、二辨二乘、三說菩薩。 諸異生位世間治道唯伏三空已還脩道所斷煩惱、捨其麤重不拔種子。自餘一切非其所斷。如瑜伽說。若諸異生離欲界欲或色界欲、但由脩道無有見道。彼於欲界得離欲時、貪欲瞋恚及彼隨法隣近憍𢢔、若諸煩惱相應無明不現行故皆說名斷。非如見道所斷薩迦耶見等。由彼諸惑住此身中從定起已有時現行、非生上者彼復現起。如是異生離色界欲如其所應除瞋恚。餘煩惱當知亦尒。故若論末那相應四惑、雖是脩斷極微細、故世間脩道所未能伏。 次明二乘治道位者、此有二義。若就人法二執本末相依生門、一切二乘於煩惱鄣唯是折伏而非永斷。所以然者、無廣大心不證法空。由是不拔煩惱本故。如其直當人執之內纏及隨眠相生門者、皆是永斷而非伏斷。由證人空所顯真如永害人執等種子故。如彌勒所問論云。一切聲聞辟支佛人不能如實脩四無量、不能究竟斷諸煩惱。但能折伏一切煩惱。此依初門作是說也。又瑜伽說。若聖弟子由出世道離欲界欲、乃至具得離三界欲。尒時一切染法種子皆悉永害。如穀麥等諸外種子、安置空逈或於乾器、雖不生芽非不種子。若火所損、尒時畢竟不成種子。損伏永害道理亦尒。此依後門而作是說。由是二門伏斷永斷皆不相違。今且依永斷明其階降、斷見惑者有其三人。若從具縛入見道者、斷見惑已證預流果。倍離欲人入見道者、兼斷倍離欲證一來果。已離欲人入見道者、兼斷九品證不還果。如瑜伽說。入見道者有其三種。隨其所應證三果故。惣說雖然於中分別者、斷見惑時有三頓義。一以一心頓斷三界、二以一觀頓斷四種、三以一品頓斷九種。所以一心頓斷三者、三界心行雖有麤細、迷理輕重不隨界別。是故一心頓斷三界。所以一觀頓斷四者、由壞緣諦作意相應通觀四諦無我理故。所以一品頓斷九品者、見道一心對第九品斷其輕時重隨滅故。見道既是最初無漏。所以忽對第九品者、始從燸法脩下下觀迄至見道成上上故。無間道下既對八品、所以不能斷彼品種子。若不能斷八品種子何由能生上上品道者、漸捨八品所有麤重。由是能引上上品道。此皆未證人空真如故不能拔彼品種子。由是道理三乘聖人初入聖道竝是頓斷九品種子。非謂對麤品道。雖斷餘細品惑亦非唯一品。道猛利故。對九品脩道位中乘前勢力漸脩方便即入增品。不須如前多品加行故。於脩惑隨品漸斷。非謂脩惑纏綿難斷故不一時頓斷九品。後二種人所以能斷脩惑種子者、見道之品實不能對脩惑之品。是故不能永斷種子。但此種子先已被伏、今更重加見道利鋤。故於彼種伏斷作證。由是得脩彼品治道、於欲界生不復還受。是故賞功加不還位。倍離欲人准釋可解。超越道理應如是知。次約脩惑明斷位者、進脩道人有其二種。一漸出離義。如常說。二頓出離者、謂惣緣三界所有諸法入无漏道漸脩九品、頓斷三界漸除九品。此時直證阿羅漢果。所以頓斷三界惑者、如前所說品數輕重不隨行相之麤細故。若尒何故有漸斷者、於三界法不頓緣故。如對法論云。頓出離者、謂入諦現觀已依止未至定發出世道、頓斷三界一切煩惱。品品別斷唯立二果、謂預流果阿羅漢果。此義以何為證。如指端經說。諸所有色乃至識、若過去未來現在、若遠若近、惣此一切略為一分一團一積一聚。如是略已應觀一切皆是无常一切皆苦。乃至廣說。又依此故如來於分別經中、預流果無間即建立阿羅漢果故。上來所明治斷差別是說六識所起煩惱。若其末那相應四惑、行相與品最為微細。於三界中等無差別。是故唯離非想欲時一時頓斷。如瑜伽說。末那相應任運煩惱。唯離非想處欲故、一時頓斷。非如餘惑漸次而斷。無相論云。第二執識及相應法、至羅漢位究竟滅盡。若見諦肉煩惱識及心法、得出世道十六心時畢竟斷滅。餘殘未盡但屬思惟。是名第二執識。此中簡別二種斷義。若意識中肉煩惱者、十六心時皆悉斷盡、故屬見諦。此第二識彼斷所餘。唯羅漢位方究竟滅。是故此識但屬思惟也。依此等文故、知末那非見所斷。是明二乘斷煩惱鄣。所知鄣中有斷不斷。惠解脫人都無所斷。俱解脫者分有所斷。謂八解脫鄣不染無知、脩八勝解所對治故。如瑜伽說。又諸解脫由所知鄣解脫所顯。由是聲聞及獨覺等於所知鄣心得解脫故。上來所說是顯了門斷心相應起煩惱義。若論隱密門內住地煩惱、一切二乘分有所斷。此義云何。三界住地及通相無明、如是有愛數四住地、在見道位斷其少分。於三界中迷事境邊、於此位中未能斷故。是故於中唯斷少分。如經言。聲聞緣覺初觀聖諦、以一智斷諸住地。以一智四斷故至羅漢位有愛數四住地斷之已盡。如經言。非聲聞緣覺不斷無明住地、以無二聖諦智斷諸住地故。 三就菩薩明斷位者、亦有二義。若依隱密門中本末相生義者、金剛已還一切菩薩於諸煩惱但能伏斷未能永斷。所以然者、於一法界唯信未見。不能拔諸惑之根本故。如仁王經言。從習忍至金剛三昧、皆悉伏斷一切煩惱以無相信。然第一義諦不名為見。夫人經言。若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過恒沙等所應斷法不斷不究竟故。若依顯了門直說纏及隨眠相生義者、始從初地至無垢地、於二障種是皆是永斷。所以然者、雖未能見一法界義、而得證見十重法界故。惣說雖然、於中分別者菩薩有二種。若從二乘無學果成漸悟菩薩入初地時、唯斷智鄣非煩惱鄣。先已斷故。如楞伽經言。智鄣者見法無我殊勝清淨。煩惱鄣者先習見人無我斷七識滅故。若其頓悟菩薩、三賢位中但能漸伏二鄣現行、亦能漸捨見道所斷二鄣麤重、未斷種子。如本經言。前三賢位伏三界無明而用麤業。何以故。當受生時善為緣子、愛為潤業故。花嚴經言。第四生貴真佛子、從諸賢聖正法生有無諸法、無所著捨離生死出三界者、是就不受繫業。三界故為出、非斷種故名為出也。若入菩薩見道位時、頓斷二鄣分別起種。此中惣有五種頓義。三如二乘見道中說。第四頓斷二鄣者通證二空故。第五頓斷煩惱鄣內見脩二惑。所以然者、由是菩薩在地前時、見道所斷一切煩惱能鄣利益眾生行者、於方便道皆悉伏滅、今得道更加其上、故於彼種伏斷作證。由是道理說名頓斷。非於脩惑亦是永斷。如彌勒所問論云。
問、若聲聞人先斷見道所斷煩惱、然後漸斷脩道煩惱。菩薩何故不同聲聞。
答、菩薩之人無量世來為諸眾生作利益事。復見真如甘露法界、觀彼一切諸眾生身而實不異我所求處。是故菩薩見脩道中一切煩惱能鄣利益眾生行故、即見道中一時俱斷故。此中所斷脩道惑者、但但說上中能鄣利益眾生行者。論其下品不妨行者七地以還亦現行故。如是乃至金剛喻定頓斷微細二鄣皆盡。 於中分別即有二行。 一者若㨿三重二鄣說斷能緣繫義、唯在三地頓斷二鄣。其餘下地皆未能斷。但能脩習彼斷資糧。以是相屬離繫門故。如瑜伽說。經三無數大劫時量能斷二鄣所有麤重。謂極歡喜住中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麤重皆悉永斷。一切上中諸煩惱品皆不現前。於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一切能鄣一向清淨無生法忍諸煩惱品、皆悉永斷。一切煩惱皆不現前。於最上成滿菩薩住中、當知一切煩惱習氣隨眠鄣㝵皆悉永斷入如來地。所知鄣者亦有三種。當知此中在彼麤重、極歡喜住皆悉已斷。在膚麤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皆悉已斷。在肉麤重、如來住中皆悉已斷得一切種極清淨智。於三住中煩惱所知二鄣永斷、所餘諸住如其次第脩斷資糧故。此中最細所知鄣是在阿賴耶識、故唯如來住之所斷。最細惑鄣唯在轉識、故菩薩住所能斷盡。言習氣者、八地已上永無現行故言習氣。此是種子習氣、非謂餘殘習氣。是謂相屬離繫義也。 二者若依十重二鄣說斷相應縛義、即於地地皆斷二鄣。以是品別離繫門故。如深密經言。世尊於此諸地有幾愚癡有幾麤重為所對治。善男子、有廿二愚癡十一麤重為所對治。謂於初地有二愚癡。一者執著補特伽羅及法愚癡。二者惡趣雜染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乃至於如來地有二愚癡。一者於一切種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二者極微細㝵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由此廿二種愚癡及十一種麤重安立諸地故。是明品別離繫門也。然此十地脩道位中多住真如自相作意、不脩真如差別作意。而入觀時通證二空所顯真如。是故雙斷二鄣種子。非不別脩人執對治故、不能斷人執隨眠。如瑜伽說。法執自性執我自性而轉覺、彼由觀故還滅。對法論云。又諸菩薩於十地脩道位中、唯脩所知鄣對治道、非煩惱鄣。得菩提時頓斷煩惱鄣及所知鄣、頓成阿羅漢及如來。是明頓斷二鄣頓得二果。非望九品說頓斷也。上來所明見脩位中所斷二鄣、皆在起惑未明住地。若就住地煩惱說其治斷位者、二乘所斷四種住地隨其所應菩薩亦斷。除此以外亦能更斷通相無明地少分。迷八妄想所緣境邊、妄想斷時亦能斷故。如起信論云。不了一法界義者、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入淨心地隨分得離、乃至如來地究竟離故。此就通相無明而說。若論別相無明住地、一切菩薩所不能斷、唯佛鏡智之所頓斷。依此義故仁王經言。唯有頓覺如來、無有漸覺諸佛。夫人經言。無明住地其力最大。唯佛菩提智所能斷故。又異熟識極微細著。依此無明最微細㝵諸轉識中二鄣習氣、隨異熟識不離而轉。皆是菩薩所不能離、唯有如來之所能斷。是謂究竟道中所斷差別。上來所說鄣治差別是約染淨非一義門故、說鄣能尋道、道能除鄣。若就染淨無鄣㝵門、鄣非㝵道、道不出鄣。鄣無異鄣。如來既軆如是道理故、一切諸法即為自軆。既皆自軆、有何所斷、有何能斷。何得有出二諦外而灼然獨住者乎。如經言。生死與道合、道即是生死故。又論云。無苦亦極苦、無我亦我見故。當知一切法及一切種門無鄣無有㝵、悉然悉不然。佛會如是性、不集亦不散。由無得不得故有斷不斷。離相而窮往故號為善逝。乘如而盡還故稱曰如來。如經言。諸佛還為凡夫故不空無。無故不有法、非法故不二、非非法故不一。由是道理斷與不斷皆無鄣㝵。
上來四門合為第五治斷分竟。次第六惣決擇。
問、若已永斷欲界惑者、一切皆證不還果耶。設其證得不還果者、皆已永斷欲界惑耶。
答、應作四句。有已永斷欲界惑盡而非證得不還果者。謂超越那含進斷色界九品惑時、兼斷欲界被伏種子等。有未永斷欲界種子而已證得不還果者。謂如已離欲人入見道時、於彼種子伏斷作證等。第三句者漸出離人證不還時。第四句者除上尒所事。
問、若永離色界欲者一切皆入無色定耶。設入無色解脫定者、一切皆離色界欲耶。
答、應作四句。或有已離色界欲未入無色定。謂依未至定離色界欲等。或有已入無色定未離色界欲。謂聖者已得第四靜慮不求生色界、而由猒背第四靜慮捨斷結道、依勝進道漸次能入空處等定。第三句者依斷結道入空處定。第四句者除上尒所事。由是道理說、滅盡定亦於色界重現在前。如對法論云。滅盡三摩鉢底要於人趣方能引發。或於人趣或色界能現在前。先已生起後重現前故。此是依未建立阿賴耶識聖教而說。就如實義、於無色界亦重現前。有異熟識及種子色為所依止、命根得住。此義具如瑜伽論說。
問、三界之外為有眾生、為無眾生、此何所疑。若有若無、違聖言故。
答、此有二義。若如古說、眾生之原原在識窟、從彼流來來入三界、是同外道經所說宗。佛法之內無如是義。是故若望過去求眾生本、無始世來流轉三界。若望其後、修道除鄣出三界者即當分別。何者、若據現事、有多眾生出三界外未離生死。若就自性、出三界外唯有佛地更無流轉。言據事者、曲有四重。一趣寂二乘。已出三界受意生身。如經言。出三界外有三種意生身故。二直往菩薩。於十住中第四住位已出三界受不繫身。如經言。第四生貴真佛子捨離生死出三界故。三者於七地中三地菩薩。由願力故損伏煩惱、出三界外受淨土身。若不依願力非直出故。例如異生伏下地惑受上生等。此亦如是。如經言。有清淨土出於三界。三地菩薩由願力故得生於彼。非諸異生及非異生二乘等故。四者於十地中七地菩薩。由行勢力故伏斷種子、捨此身已受意生身。例如超越那含無漏力故伏斷種子不生欲界。此亦如是。如經言。初地乃至七地三界業果俱伏盡無餘。八地乃盡故。此等皆約現事三界說。其不受故得出也。而於自性三界如是。四位乃至金剛皆未能出。何等名為自性三界。謂三界內八種分別之所業薰發自性緣生。此中俱有三界所攝煩惱業報十八界性。彼三乘人出三界者、永斷三界增上緣種。由是不受三界現事、而其自性三界悉具有。猶未能斷其因緣故。若就能斷因緣種子以明能出自性三界者、於初地中始斷麤品三界因緣、即出麤品自性三界。如是漸出乃至金剛、斷最細品三界因緣、出最細品自性三界。而由未離習氣三界。由是義故一切眾生在自性三界藏內、唯佛如來獨出三界。如經言。一切眾生煩惱不出三界藏。三一切眾生果報廿二根不出三界。諸佛應化法身亦不出三界。三界外無眾生藏、佛何所化。是故我說、三界外別有一眾生界藏者是外道大有經中說。非七佛所說。我常語、一切眾生斷三界煩惱業果報盡者名為佛故。
問、聲聞緣覺無學果者望於大乘配當何位。
答、二乘正行有高有下。故其配位亦有進退。何者、若就已得解脫身邊、與諸佛同坐解脫床。如楞伽經言。聲聞緣覺諸佛如來、煩惱鄣斷解脫一味。非智鄣斷故。若論解脫品、即同十地最後念中人空解邊。依此義故涅槃經中說四依言、阿羅漢者住第十地。若論其受最後身義、即與七地菩薩位同。依此義故仁王經言。遠達菩薩伏三界集因業滅、住後身中住第七地阿羅漢位。若論外化神力等行、還在十解菩薩已下。如經言。習種性中有十種心、已起二乘一切善地故。若就心行寬狹長短、十信菩薩亦在其上。如論說。羅漢比丘知其沙彌發菩薩心、推在前等故。由是義故、趣寂二乘隨其利鈍、逕多劫數方到阿耨菩提心位。如經言。須陀洹人亦復不定。以不定故逕八萬劫即能得到阿耨菩提。乃至獨覺逕十千劫得到阿耨菩提之心。此明何義。如最鈍根須陀洹人、受七生已方入涅槃滅心心法。如入滅定。逕八萬劫乃得生心。生心之時受佛教化即發阿耨菩提之心。若其一身得第二果受二生已入於涅槃、逕六萬劫即能發心。若其一身得那含果不還欲界入涅槃者、逕四萬劫能得發心。若其一身得第四果即於現身入涅槃者、逕二萬劫即能發心。若諸獨覺根性最利、逕一萬劫便得發心。此為彼經所說意也。如是五人發心之時、方與十信菩薩位等。然於菩薩行中未能猛利脩習。不及本來大乘種性初始發心凡夫菩薩。如世諺曰。趣直住者應先裹粮。盍謂此乎。
問、上說末那緣一切法。以何道理而得證成。
答、證成道理略有二種。先立比量、後引聖言。比量之中亦有二種。一能立正、二能破邪。初能立者、第七末那意識生時必與同境不共所依故。凡諸所有不共所依、能依生時必與同境猶如眼等。如其未必同一境者、見彼一切非不共所依。如前滅等。此所立因異三種相不可破壞故得成立。言能破者、如有立言。末那不必與識同緣。非相應故。諸非相應、見彼未必能所同緣。猶如眼等。或有立言。眼等根不必與識同境。非相應故。諸非相應、見彼能所不必同境。猶如末那。是謂決定相違過失故。此二宗皆不得成。所以然者、若於末那所依能依非相應故許不同境、即由此因於眼根等不得不許不同境義。如由此因二處俱許不同緣義俱決定故。又若眼等無緣之義為同法喻、即成末那是無緣法。若彼末那非無緣法但與能依不同境者、即无同類因不得成。由是能立及與能破、末那與意識共境義立。既意識同境界故緣一切法不立自成。聖言量者、如經言。境界風所動七識波浪轉。起信論主述此意、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何等為六。一者智相乃至廣說。此中智相即是末那中於一切時惠數相應故名智相。於中委悉具如彼論記中已說。依此聖言、當知末那亦為六塵境界所起。非直緣其阿賴耶識也。
問、上說通相無明住地亦為二乘隨分所斷。未知如是无明住地為有麤細為无輕重。若有麤細故有斷不斷者、即應通分與八識相應。若是一向不相應故無麤細輕重異者、云何二乘有斷不斷。若使同迷我見等惑所迷理故雖非是麤而同斷者、是則末那相應无明同與見惑迷无我理。故於見道亦應共斷。若此細故不能斷者、彼最極細何得同斷。
答、无明住地其相微密。麤細輕重不可定說。故一切種皆可得說。何者、若就功力增強遍生諸惑、即應得說唯麤非細。若就行相未分非心相應、即應得說唯細非麤。望其所鄣鄣下鄣上、即可得說有重有輕。直當自相一无增微、即唯可說非輕非重。其上无重其下无輕、亦不可說唯在中品。但由非輕故下智能除、由非重故上智亦斷。非輕重故中智得滅耳。喻如法界流轉五道。五道可說是麤、永絕四句可說是妙。望其所通通下通上、即可得說有淺有深。當其自相一無階降。即唯所說非淺非深、其下无淺其上无深。亦不可說在其中間。但由非深故下智得證、由非淺故上智能會。非深非淺故中智亦涉。當知无明輕重亦尒。末那无明是相應惑。行相有定輕重有限、故其對治唯在一品。不可將有行相以例无明住地。是故如是无明軆相唯佛圓智照其始終。後身菩薩究竟道智、唯照其終未見其始。照其終者、於此无明所起三有達其非有亦照非无故。未見始者、於此无明所迷獨空唯有信解未能證見故。如達所起三界有无亦照能起无明空有。未見所迷一法界相故亦未達能迷行相。是故如是无明行相甚深微密唯佛所窮。
難曰、若使二執所迷二空之理是實不无聖智所照者、亦可二惑所執人法之事是妄非有非聖所照。若齊許者、即无俗智撥无因果是大邪見。若言雖无所執實法而有假法量智所照者、是即雖无所執實我而有假我量智所照。若齊許者、聖智所照不出三法、薀界處內我在何法。若言實有假法實无假我者、是即實有我空而无法空。若二空齊有即人法等无。若言如所執法實无所有故有法空、而由法執名言薰習所生之法、不實而有有而不實不廢法空者、是即人執名言薰習所生之我、不實而有有而不實不廢人空。因時等習、果非等生、不應道理故。若言於世俗諦因緣道理四緣和合有法生者、他亦於世俗諦因緣道理、五薀和合即有人生。若五薀雖和无人生者、四緣雖和亦无法生。齊有薰習種子因緣果有生不生、不應道理故。 通曰。所設諸難皆有道理。有道理故悉无不許。无不許故无所不通。是義云何。若對外道所執是一是常是我、即許有五薀而无一我。離薀法外无神我故。如經言。无我无造无受者。以因緣故諸法生。又言。如第三手如第二頭、五陰中我亦復如是故。若對二乘所執三世五薀之法、即許有一我而无五薀。離真我外无五法故。如經言。即此法界流轉五道說名眾生。又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是我義者、即是如來藏義故。若對菩薩依甚深教如言取義起損減執、即許我法皆悉是有。如論說云。又此假我是無常相是非有相非安保相是變壞相乃至廣說故。若對菩薩依法相教如言取義起增益執、即許人法皆无所有。如經言。尚无我无眾生乃至智者見者。何況當有色受想行識故。如其當因緣道理、若人若法非有非无。非无故說人法皆有量智所照。非有故說人法二空理智所證、理智所證者不損人法也。量智所照者不壞二空也。如花嚴經言。分別一切法不取諸法相。善分別眾生而無眾生相。中邊論云。謂實有我增益人邊。實無有我損減人邊。謂實有法增益法邊。實无有法損減法邊。依此聖言當知人法有无齊等是究竟義。互說有无是隨宜說。此所說我何法攝者、若論法界眾生佛性之我、非即薀界處不離薀界處、而亦得說法界法處所攝。此義具如十二門論說。若論我見薰習所生假我、十一識中自他差別識攝。非即薀界處、不離薀界處、而亦得入行薀法界法處所攝。如論說言。如是假我不可說言與彼諸法異不異性故。行薀之內何法攝者、入於不相應法所攝。廿四中眾同分攝。此亦名為眾生種類。然此眾生及與諸法、非如所說有人有法而非是无故作是說耳。然二鄣道理唯佛所窮、但依仰信聊須斟酌也。
二障義卷終
慈尊末流應理圓實宗
英實(戒四歲三五)
#----------------------------------------------------------------------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 第 32 冊 No. 187 二障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1-0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