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釋題
清寒子 雪岑 撰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斯乃諸佛之密藏。如來之性海。視之者。莫識其旨歸。挹之者。罕測其涯際。添性海之波瀾。廓法界之疆域。大乘頓教。普被於無窮。方廣真詮。遐該於有識。豈謂後五百歲。忽奉金口之言。娑婆境中。俄啟珠函之秘。無得而稱者。其唯法界歟。法界者。一切眾生之身心本體也。從本以來。靈昭廓徹。廣大虛寂。唯一真境而已。無有相貌。而森羅大千。無有邊。而含容萬有。昭昭於心目之間。而相不可覩。晃晃於色塵之內。而理不可分。非徹法之慧目。離念之明智。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也。故。世尊。初成正覺。歎曰。奇哉。我今普觀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着。而不能證得。開示宗旨。三復竭愚。露滴天池。喜合百川之味。塵培華岳。無增萬仞之高。極虛空之可度。體無邊涯。大也。竭滄溟。而可飲。法門無盡。方也。碎塵剎而可數。用無能測。廣也。離覺所覺。朗萬法之幽邃。佛也。芬敷萬行。榮耀眾德。華也。圓[A1]兹行德。飾彼十身。嚴也。貫穿玄微。以成真光之彩。經也。大哉。真界。萬法資始歟。包空有而絕相。入言象而無跡。妙有。得之而不有。真空。得之而不空。生滅。得之而真常。緣起。得之而交映。我佛。得之而妙踐。真覺。廓淨塵習。寂寥於萬化之域。動用於一虛之中。融身剎而相含。流聲光而遐燭。我皇得之。靈鑑虛極。不有太虛。曷展無涯之照。不有真界。豈淨等空之心。諸佛心內。眾生。新新作佛。眾生心中。諸佛。念念證真。動千變而非多。事理。交徹而兩忘。性相。融通而無盡。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一毫之善。空界盡而無窮。語其定也。冥一如於無心。即萬動而恒寂。海湛真智。光含性空。星羅法身。影落心水。圓音。非扣而長演。果海。離念而心傳。萬行。忘照而齊修。自晉譯微言。則雙童現瑞。唐翻至教。則甘露呈祥。冥衛昭然。親紆御筆。論成西域。則地震光流。志徹清凉。則感通玄悟。其書寫也。則經輝五色。楮香四達。冬葵發艷。瑞鳥啣花。讀誦。則渺然履空。煥若臨鏡。每含舍利。適會神僧。湧地。現金色之身。昇天。止修羅之陣。觀行。則無生入證。偈讚排空。海神𦗟。而時雨滂沱。天童迎。而大水溺漫。講說。則華梵通韻。人天共遵。洪水斷流。神光入宇。良以一文之妙。攝義無遺。一偈之功。能破地獄。盥掌之水。尚拯生靈。讀誦思修。功齊種智。宿生何幸。感遇斯文。其事跡昭彰。備於傳記。
ᅟᅟ==[A1] 兹【CB】,玆【補編】==
山僧。升于此座。提唱華嚴大意。或有問。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既有自他。因甚不隔。答云。懷州牛喫禾。益州馬腹脹。或問。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既有始終。因甚不離。答云。天下覓醫人。灸猪左膊上。進云。此會。翻宣教典。[母-(、/、)+〡]勞說禪。且望禪師。直談教義。答云。山僧。何曾有兩個舌頭。或問。一真法界十種玄門。還有自他終始也無。答云。那得許多骨董來。進云。既無許多骨董。畢竟。華嚴所說。何義。答云。說華嚴。或問。離却法界玄門。華嚴經。還在甚處。答云。現在諸人手裡。進云。與麼。則見者。聞者。存者。亡者。皆得信受奉行去也。答云。贈汝三文。買草鞋。僧禮拜。山僧答云。禪客問禪。囑山僧。直談教義。山僧。只有一個舌頭。禪客。却有兩片耳朵。如今。曲順人情。擧此。且現成說話。大眾。一真法界。無邊世界以俱收。十種玄門。無量法門而總攝。即事即理。即性即相。即俗即真。即因即果。即主即伴。即凡即聖。即正即依。即多即一。如帝網珠。重重顯現。如香水海。處處含容。非神通使然。乃法爾如是。迷之者。觸途成滯。悟之者。當處全彰。這個。是華嚴圓頓稱性之談也。華嚴者。吾世尊。七處九會。所談之經也。七處九會者。最初菩提場。第二普光殿。第三忉利天。第四夜摩天。第五兜率天。第六他化天。第七、第八重會普光殿。第九逝多林也。第一會。說如來依報正報。第二會。說十信。第三會。說十住。第四會。說十行。第五會。說十回向。第六會。說十地。第七會。說等覺妙覺。如上七會。并是次第而說。謂之行布法門。第八第九兩會。普慧雲興二百問。普賢瓶寫二千酬。凡說一法。則一切法。總在裡許。謂之圓融法門。行布。如桃花李花。先花後果。圓融。如蓮花。花果同時。圓融又有二義。一因該果海。二果徹因源。因該果海者。擧十信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都在裡許。果徹因源者。擧等覺時。十地十回向。十行。十住。十信。亦都在裡許。所以道。行布。則教相差別。圓融。則性相無碍。相是即性之相。故行布。不碍圓融。性是即相之性。故圓融。不碍行布。故則一為無量。行布。不碍圓融。故則無量為一。圓融。不碍行布。無量為一。則融通隱隱。一為無量。則淺入重重。如是九會之經。共成八十卷也。然此八十卷經。分作四分。謂之信解行證也。最初有十一卷。為眾生開發信門。其次。有四十一卷。為眾生開發解門也。又其次。有七卷。為眾生開發行門。又其次。有二十一卷。為眾生開發證門。一部大經。不出信解行證四分。四分所詮之義。不出五周。六相。十玄門。四法界也。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證。斯一經本末之大旨也。一經大旨。既而。昭然。然則[A2]兹所謂迷之者。觸途成滯。此義何耶。此即當時二乘在座。有耳不聞圓頓之教。有眼不見舍那身者。是也。悟之者。當處全彰。此又何義耶。此即現前諸山大德。為某指示十種玄門。顯揚一真法界者。是也。豈不見道。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諸人還會麼。即今山僧。數珠頭上。十種玄門開分也。數珠下。一真法界現了也。恁麼見得。便見盡虛空徧法界。無盡光明功德藏身。現在這裡。佛剎微塵數菩薩海會。亦在這裡。佛剎微塵數諸善知識。天龍八部。亦在這裡。佛剎微塵數寶座寶床寶網寶帳。寶樹。寶蓮。寶華鬘纓絡。亦在這裡。佛剎微塵數香焰雲。花焰雲。燈焰雲。摩尼雲。獅子幢雲。亦在這裡。問也。在這裡。答也。在這裡。圓融也。在這裡。行布也。在這裡。信也。在這裡。解也。在這裡。行也。在這裡。證也。在這裡。彌勒彈指。開樓閣門也。在這裡。文殊伸手。摩善財頂也。在這裡。乃至五周。六相。十玄門。四法界。都在這裡。此。豈不是當處全彰者哉。我今更為某。向親切簡要處。總而收之。絕斷聖凡境界。世尊七處。我這裡只一處。世尊九會。我這裡只一會。世尊說經八十卷。我這裡只一句。且道。那個是一句。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賢聖如電拂。其了則了。畢竟。向何處。與某相見。聽取一偈。了心心了了無心。當處全彰義轉深。瀝瀆變為華藏海。覺花開徧雜花林。
ᅟᅟ==[A2] 兹【CB】,玆【補編】==
毘盧華藏莊嚴海。遍在一切處。大方廣佛華嚴經。徧該一切法。華藏海。既遍一切處。且道。牛欄馬廄。酒肆婬坊。劒樹刀山、鑊湯爐炭等穢惡境界。又向何處安着。既無安着處。便將爐炭鑊湯刀山劒樹。喚作華藏海得麼。便將婬坊酒肆馬廐牛欄。喚作華藏海得麼。若不喚作華藏海。則不可謂之遍在一切處也。華嚴經。既該一切法。且道。神號鬼哭。水響風聲。犬吠雞啼。驢鳴馬叫等穢惡聲音。又向何處分別。既無分別處。便將馬叫驢鳴雞啼犬吠。喚作華嚴經得麼。便將風聲水響鬼哭神號。喚作華嚴經得麼。若不喚作華嚴經。則不可謂之遍該一切法也。靈利丈夫。英俊上士。向這裡指點不出。分踈不過。山僧。今日為某。指點去也。無量無數浮幢香水海。無量無數世界輪圍山。無量無數菩提解脫場。無量無數摩尼寶光聚。無量無數宮殿樓閣雲。無量無數蓮花獅子座。無量無數變化莊嚴身。無量無數國城善知識。即今山僧。數珠頭上。同時顯露了也。教主遮那金口所說。普賢願王菩薩所說。文殊大智菩薩所說。七處九會諸菩薩當會所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切大心眾生天龍阿修羅等眾會所說。地神說。水神說。火神說。風神說。山神說。林神說。樹神道場神等所說。乃至雲臺說寶網說。塵說。剎說。熾然說。今日山僧。數珠下。同時擧揚了也。且道。數珠。因甚如此奇特。若知他奇特處。便知他變現融通處。若知他變融通處。便知他變遍在一切處。徧該一切處。徧該一切法也。恁麼見得。方知神號鬼哭水響風聲犬吠雞啼驢鳴馬叫等。無一法。不是華嚴經也。牛欄馬廄酒肆婬坊劒樹刀山鑊湯爐炭等。無一處。不是華藏海也。此心未了。則各相萬殊。此心既了。則體用一致。了心三昧能如是。不是了心人不知。了了頓除佛祖見。明明絕斷聖凡情。靈臺不隱絲毫物。妙用玄微盡掃除。
知識五十三員。在儞眉毛眼睫上。大經八十一卷。在儞鼻孔口唇邊。儞若要向眉毛眼睫上求。則千里萬里蹉過了也。儞若要向鼻孔口唇邊討。則千差萬差打失了也。豈不見道。有大經卷。在一塵中。有一智人。破此微塵。出大經卷。若見得這個大經。那八十一卷。都成閑故紙。又不見道。真善知識。不離自家。道在己求。不從他覓。若見得這個知識。那五十三員。總是路傍人。儞若未能恁麼承當。却又不許。等閑放過。八十一卷。有始有終。政好從頭讀去也。五十三員。有前有後。不妨逐位參來。所以經中道。善知識者。長諸善根。譬如雪山長諸藥草。善知識者。是功德處。譬如大海出生眾寶。善知識者。不染世法。譬如蓮花不着於水。善知識者。不受諸惡。譬如大海不宿死屍。善知識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識者。長菩薩身。譬如父母養育兒子。又云。見善知識。心不散亂。見善知識。破障碍山。見善知識。入大悲海。救護眾生。見善知識。得智慧光。普照法界。見善知識。普能覩見十方佛海。見善知識。得見諸佛。轉於法輪。又云。由親近善知識。能勇猛勤修一切智道。由親近善知識。能速疾出生諸大願海。由親近善知識。能代一切眾生受無量苦。由親近善知識。能於一微塵中說法。聲遍法界。由親近善知識。於念念中。行菩薩究竟安住一切智地。由親近善知識。而能徧往十方國土。善哉善哉。善知識者。乃至如是之利益哉。雖然如是。要見善知識。須有大因緣。有因緣者。千里相逢。無因緣者。當面蹉過。優曇鉢花。容易見。大善知識。最難逢。此語。豈欺人哉。唯此某。宿有大因緣。多見善知識。且如山僧。固無長處。某也。曾納香問道。求語策進來。如今四大幻身。雖曰已死。向其求語問道之心。昭昭靈靈。明明了了。兩眼對兩眼。何曾有生死去來。所謂真善知識。不離自家。既見外邊知識來。參取自家知識去也。某。還會麼。茫茫煙水百餘城。誰肯隨人背後行。脚未跨門相見了。到家元不涉途程。解盡見除功已畢。更無玄妙可論量。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趣。令心所向皆無礙。何謂佛境界也。空有迭彰。理事無碍。一多相即。小大互容。夫是之謂佛境界也。由是觀之。一塵一毛。皆佛境界。一沙一滴。皆佛境界。一四天下。一大千世界。乃至佛剎微塵數華藏海。皆佛境界也。爭奈汝諸人。舉手所指。縱自所觀。高而盖者。謂之天。下而載者。謂之地。運而行者。謂之日月。列而布者。謂之星辰。靜而住者。謂之山。動而流者。謂之水。有情者。謂之人。無情者。謂之物。森羅者。謂之萬像。却將真佛境界。當面諱却。豈不大可憐哉。此無他。只是汝諸人意根下。不曾清淨。故有種種妄想。既有妄想。乃有分別。乃有名相。既有名相所拘。於是。見天。只是天。見地。只是地。見山水。只是山水。見人物。只是人物矣。又於名相之中。妄生種種取着。或取着山。或取着水。或取着人。或取着物。又於取着之中。妄生種種障碍。或被色碍。或被聲碍。或被山水人物萬像森羅之所障碍。既是所向皆碍。要見佛境界。驢年更驢年。雖然如是。汝若端的要見。也不難。但將種種妄想。種種取着。種種障碍。和盤掇轉。直教意根下。清淨如虛空。向頂門上。豁開正眼。洞照世間。然後。天也。是佛境界。地也。是佛境界。日月星辰也。是佛境界。 山川人物也。是佛境界一塵一毛一沙一滴。乃至佛剎微塵數世界海。無往而非佛境界也。當此之時。和個妄想取着障碍。直下。皆是佛境界。如是境界也。非有也非空也。非理也非事也。非一也非多也。非小也非大也。非迷也非悟也。非修也非證也。喚作佛境界。也得。不喚作佛境界。也得。如是微妙不可說。如是圓融不可說。如是自在不可說。如是無碍不可說。如是利益不可說。是名不可說又不可說之佛境界也。恁麼。則某平生所聞。是佛境界。平生所見。是佛境界。平生所樂。是佛境界。平生所參。是佛境界。某且道。於佛境界。還曾親到也無。若也未到。更𦗟從頭說破。若人欲識佛境界。頭上安頭。當淨其意如虛空。誰曾染污。遠離妄想及諸趣。撥波求水。令心所向皆無碍。滿目青山。林中孤坐大巍巍。六載方知苦行非。野鵲不樔黃面頂。雪山深處突雲飛。世尊昔日。摩竭陀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初成正覺。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虛空。具含眾像。於諸境界。無所分別。此是大開一口。吞盡十方世界了也。又復歎曰、奇哉。我今普觀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看。而不證得。此又將菩提場中所證所得底。盡情分付諸人了也。汝諸人。現在菩提場中。人人頭戴虛空。個個脚踏實地。悟則妄想為菩提。梵語菩提。此翻曰覺。欲成正覺者。須發菩提心。故經云。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碍故。菩提心者。猶如大車。普能運載諸菩薩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道。普令得入大智城故。菩提心者。猶如舍宅。安隱一切諸眾生故。菩提心者。猶如園林。於中遊戲受法樂故。菩提心者。猶如慈父。訓導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者。猶如慈母。生長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者。猶如蓮花。不染一切世間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藥。能治一切煩惱病故。菩提心者。如如意珠。周給一切諸貧乏故。菩提心者。如如意樹。能雨一切莊嚴具故。菩提心者。如大施會。能滿一切眾生心故。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間應供養故。善哉。菩提心。乃有如是之功德也。既發菩提心。當修菩薩行。行若不修。心成虛發。某。豈不見。善財童子。每參知識。必曰。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我未知。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問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此。乃善財發心修行之樣子也。由是而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故經云。如人說美饍。自餓而不食。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盲繪眾像。示彼不自見。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譬如海船師。而於海中死。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恭惟。某則不然。一生所發。都是菩提心。一生所修。都是菩薩行。妄想執着。念念遠離。智慧德相。時時體究。其於當來世中。蒙佛授記。坐道場。成正覺。決定少他一分不得。且道。有何憑據。經云。初[A3]歡喜地。菩薩多劫修行。生於王宮。此其證也。滿散華嚴會。山僧升座。或問。一法若有。毘盧。墮在凡夫。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畢竟。如何和會。答云。儞在那裡。見他廝鬪來。進云。爭奈前話何。僧云。某甲。到這裏。有耳如聾。有眼如盲。山僧云。更要和會箇甚麼。有僧云。某甲會也。山僧云。你作麼生會。僧云。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山僧喝云。三十年後。思量者。一喝在。乃云。遮那淨法身。藏在一毛孔裡。普賢行願海。散在百草頭邊。雖在一毛孔。奈爭拄地撐天。雖在百草頭。畢竟掃蹤滅跡。低聲低聲。遮那與普賢來也。諸人。要見一毛孔麼。答云。橫亘十方。竪窮三際。諸人。要見百草頭麼。答云。石火電光。不容眨眼。有時。一毛孔。重重吞却百草頭。有時。百草頭。即是一毛孔。直得遮那普賢。輥作一片。使無邊開士大地眾生討頭不着。投身不入。用力不到。剳脚不牢。既無定體。亦無定名。有時。喚作一真法界。有時。喚作大光明藏。有時。喚作法菩提場。有時。喚作妙莊嚴域。有時。喚作六相義。有時喚作十玄門。有時。喚作一心三觀。有時。喚作直指單傳。有時喚作故家田地。有時。喚作向上牢関。或號金剛圈。或名鉄[A4]餕餡。或稱暗號子。或曰本來人。乃至用之為棒。變之為喝。放去收來。千差萬別。及乎盡底掀飜。從頭勘破。元來。只是一個自己。這個自己。在天同天。在地同地。在人同人。在物同物。於自分上。或說本具。或說本空。或說悟迷。或說修證。引起許多閑絡索。春色無高下。花枝自長短。只如某。宿有資薰。不肯昧却自己。所以一出母胎。便自靈利。雖現如類身。同行世間事。其不昧者。終自了然。指廩損金。不待勸而行矣。誦經解義。豈待教而通乎。又能痛念生死事大。力參禪門話頭。日用功夫。心心不間。自己面目。念念究明。壽至天年。臨終。端然而逝。既有賢父賢子。為之廣作佛事。又有孝女孝婿。為之飜閱大經。向普賢行願海中。滿注八功德水。就遮那淨法身上。莊嚴萬行因華。某自己一着。可謂美矣善矣。如今。滿世間人。皆不知有自己一着。以其不知故。不肯信。以其不信故。不能行。只有富貴功名中。酒色財氣上。乾弄一生。有何成就去。死日不遠。猶自不回頭。豈不哀哉痛哉。又有一等。雖信自己。雖曰參禪學道。而用心不切。不能勇猛精進也。要口頭胡說亂道。臘月三十日到來。十箇有五雙。虛生浪死。其視某得。無愧於心乎。山僧。只擧末會。將一抱龜毛拂子。攪飜華藏海。曲順教家之情。做箇座主模樣。牽經引教。忉忉怛怛。要與某。發揚自己一着。而今看來。發揚也。發揚不着。讚歎也。讚歎不及。徒爾閑言長語。弄成滿地葛藤。且請。大眾出來。自家收拾去也。諸人。還會麼。記得善財童子。徧參南方五十三員善和識。末後。遇普賢菩薩。教發十種願王。引導往生樂土。喚作一生參學事畢。大小善財。參方無眼目。走得脚生瘡。帶累後人。長年在途路。爭似不出門庭。遍參知識。不離華藏海。親見安養邦。不待往生。何煩引導。敢保善財童子。羨慕不及也。某。還會麼。
ᅟᅟ==[A3] 歡【CB】,歎【補編】==
ᅟᅟ==[A4] 餕餡【CB】,酸饀【補編】(CBETA 按:「餕」音 jùn,不通「酸」(suān)。「饀」音 tāo,通「饕」(tāo),非「餡」(xiàn)之異體字。)==
娑婆安養路無差。了得心源共一家。
坐看重重香水海。紫金光照白蓮花。
(佛紀二千九百五十三年四月。嶺北寺剎巡禮時。尚州佛教堂布教師。李雪翁和尚云。梅月堂金時習。即清寒子雪岑撰刊本。華嚴釋題。秘藏為寶。年前。法住寺。徐震河和尚借去。和尚借與宗教課渡邊彰。尚今不返還。榮州郡喜方寺住持。李震雲許。得雪岑撰華嚴釋題。蓮經別讚。靜明國師撰蓮經讚。寫本合部一冊而李雪翁許。借鈔云。梅月堂金時習。李朝端宗時。生六臣之一也。悲觀世事無常。入山為僧。住於江原道雪岳山五歲庵。華嚴法界圖註。十玄註。華嚴釋題。蓮經別讚。各一卷撰也。今讀此等書。皆以禪教兩宗義理解釋。理趣磊落。可謂義龍禪虎一場。同時躍動者也。)
(佛紀二九五三五月望鄉晃震記。)
#----------------------------------------------------------------------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 第 32 冊 No. 190 華嚴經釋題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