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說明
我國譯經史上所傳譯的經典,大多屬於印度大乘中期以前的佛典。至於大乘後期的佛書,則為數甚少。印度大乘後期的佛教發展,有兩大潮流,其一為思辨系統,此即包含認識論與論理學的因明學,其二即密教,尤其是晚期的金剛乘與時輪乘。這兩大潮流的典籍,在中國佛典傳譯史上的份量頗為不足。這是我國佛教史上的一項缺憾。
本冊所收諸書,都是民國以後的新譯,各書時代雖非盡在大乘中期以後,但絕大部份都是印度佛教思辨系統上的要籍,稍可以補充我國舊譯之不足。這些書大體可以劃歸下列幾類:
一、「中觀學派」類:七十空性論、入中論、中論略義、中論文句釋等書。
二、「瑜伽行派」類:現觀莊嚴論、辨法法性論、攝大乘論、三自性論、集量論、安慧三十唯識釋、正理滴論、釋量論等書。
三、其他類:大乘修心七義論釋。
印度的大乘佛學思想,主流為中觀學派與瑜伽行派兩大系統。本冊所收諸書即多屬於這兩系。其中,中觀學派的七十空性論、入中論;瑜伽行派的現觀莊嚴論、辨法法性論、集量論、正理滴論、釋量論等書,都是甚為重要而為大正、卍續等藏經所未收的佛典。在研究印度佛教思想史上,有相當高的應用價值。
在這些書中,像陳那的集量論、法稱的正理滴論與釋量論等書,都是近代西洋及日本之佛教學者所至為重視的。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上,這些書是知識論與論理學方面的核心要典,它們的作者陳那與法稱,曾分別被歐洲學者如:徹爾巴斯基(Th. Stchrbatsky)等人比喻為印度的康德,用以稱譽他們在知識論上的成績。由這些著作,乃使今人瞭解印度佛教不祇在神秘層面震古鑠今,而且在思辨層面,也有不凡的成果。一向在思辨層面不曾充分發輝的中國佛教徒,對這些書也許更應該多加注意吧!
#----------------------------------------------------------------------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 第 9 冊 No. a007 編輯說明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