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伽藍記解題 藍吉富 本書為南北朝時,後魏撫軍司馬楊衒之撰。作者之姓名,劉知幾史通、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皆作「羊衒之」。廣弘明集卷六辨惑篇作「陽衒之」。近人余嘉錫之四庫提要辨證斷「楊」字為確。楊[A1]衒之生平及作書原意,載在廣弘明集卷六。其文云:「楊衒之,北平人。元魏末為秘書監。見寺宇壯麗,捐費金碧。王公相競,侵漁百姓。乃撰洛陽伽藍記。言不恤眾庶也。後上書述釋教虛誕(中略),請沙門等同孔老拜俗(中略)行多浮險者,乞立嚴勅。知其真偽,然後佛法可遵,師徒無濫。則逃兵之徒,還歸本役。國富兵多,天下幸甚。」可見洛陽伽藍記之撰,非為護教弘法。其本意實在針砭當時佛教之冒濫。 ᅟᅟ==[A1] 衒【CB】,衕【補編】== 楊氏先後曾任秘書監、撫軍司馬、期城太守諸職。據景德傳燈錄卷三菩提達摩傳載,楊氏早慕佛乘,歸心三寶,故曾與達摩對語而自稱弟子。景德錄此等記載,顯與前引廣弘明集所載者不合。故余嘉錫以之為「僧徒造作誣詞」不足採信(四庫提要辨證八)。 本書所載,為北魏時洛陽城內外四十餘所伽藍(samghārāma 一語音譯之節略,指寺院)之有關掌故。包含建築緣起、寺院地勢、風景、建築規模,以及佛教或政冶、社會掌故等。故此書,不惟可作瞭解北魏洛陽佛教史及政治社會史之輔助資料,且可作研究當時洛陽城之建制、及佛寺建築之重要參考。由於所記多為作者所親自聞見,因此其史料價值甚高,頗可補正史之不足,歷代治史者所以重視此書,此亦一因。至於文章之美,亦此書為人所樂道之一優點。四庫提要卷七十(史部地理類三)洛陽伽藍記條云:「(此書)其文艶麗秀逸,煩而不厭,可與酈道元水經注肩隨。」 本書內容之具史料價值及可讀性,可由下列諸例,以見一斑。卷一永寧寺條云:「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十略)自云年一百五十歲,歸涉諸國: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此達磨,有以為係禪宗初祖之達磨。此論果確,則此文在禪宗史研究上之重要性可知。即使不能確定,然其所載之必有補於考史,亦可想見。蓋此條所記,多出於作者親自聞見,故可作為撲朔迷離之達磨傳記之一參考資料。日人孤峯智璨撰中印禪宗史(第五章)引用此文以說明達磨生平。然誤以為此文出自唐代智昇之開元釋教錄。此蓋不知開元錄係採自洛陽伽藍記之故。 卷一景樂寺條云:「至於大齋,常設女樂,歌聲繞樑,舞袖徐轉。絲管寥亮,諧妙入神。以是尼寺,丈夫不得入,得往觀者,以為至天堂。(中略)後汝南王悅復修之,悅是文獻之弟。召諸音樂,逞伎寺內。奇禽怪獸,舞打殿庭。飛空幻惑,世所未賭。異端奇術,總萃其中。」尼寺之中而有女樂,且有幻術,此真係曠世奇觀。 此外,卷五凝圓寺條,記僧惠生與燉煌人宋雲於孝明帝神龜元年(五一八)赴西域取經,計得百七十部。此處敘述其經過甚詳。此事為北魏佛教大事,而諸書所記皆略,故本書頗可為研究此一問題者提供較詳細之內容。法國漢學家沙畹撰宋雲行記箋註(西城南海史地考證譯叢戊集一至六八頁,馮承鈞譯,商務人人文庫本)即甚重視本書。 本書自古以來,即有甚多不同版本。明清兩代之刻本即有七種之多。其中以如隱堂刻本及吳琯所刻之古今逸史本為較古。後代所刻,多半依此二種。四部叢刊三編之影印本,即為如隱堂本。大正藏本亦據如隱堂本排印,而參校諸本,列其同異於每頁下欄(按:此亦為全部大正藏之特色),故頗可為欲校勘此書者參考。 本書內容文字有一大問題,此即為正文與子注之連寫成文,混合難分。故初讀其書者,常覺其書文辭固美,然每讀數行,即遇似不成文之滯礙碍通處。此係後世刊本誤將正文與子注混淆所致,楊氏原書並非如此。此據劉知幾史通補註篇內所言者可知。陳寅恪先生謂伽藍記之體裁,實即「摹擬魏晉南北朝僧徒合本子注之體。」(讀洛陽伽藍記書後),誠不可易之論。後代學者之立意將該書復原者(即重新分別正文、子注),頗不乏人。清代校讎學者顧廣圻始發其意而未成書。其後,吳若準為伽藍記集證,即本顧氏之說而撰。然所定正文太簡略,而注文太繁瑣。後又有唐晏之洛陽伽藍記鉤沉,復重新分別文注。其書雖較吳本為稍佳,然仍不能盡滿人意。故中外人士如張宗祥等人起而改作仍大有其人。已故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徐高阮先生,即嘗撰重刊洛陽伽藍記,為該書重別文注,並加校勘。 然近人諸作中,用力最勤,方法最新,而能後來居上者,當推周祖謨之洛陽伽藍記校釋,其書除判別文、注之外,並雜採眾書以加註釋校勘。故對初學者及專門研究者,皆甚有參考價值。至於卷首之敘例數則,不僅可視為洛陽伽藍記研究史及研該書之入門,且實不啻一篇校讎學及考證學之方法論。對有志研習吾國中古史地之學者,實為至佳之導引。此外,范祥雍之「校注」,在國內已流行多年,其書亦為「洛陽伽藍記」之名注,故與周氏「校釋」一併刊之於此。 #----------------------------------------------------------------------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 第 12 冊 No. a010 洛陽伽藍記解題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