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說明
研究中國佛教史,主要的史料大抵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佛教內部所收集的資料;這一類以大藏經所輯者為主,以及一些佛教徒所編而未曾入藏的史料,譬如「祖堂集」、「玉琳國師語錄」等書。第二類是外典中的佛教史料。所謂「外典」,指的是佛書以外的世俗典籍。世俗典籍記載的佛教故實,多半較零散、較不成體系。但是其中也有不少足供考史、論史的重要根據。第三類是上述兩類以外的史料,包含新近發現的地下史料(如佛教遺迹、或石經、石碑等),以及散佚在民間、國外,而一向為古代佛教徒及世俗學者所未注意的文物或典籍,如三階教籍與敦煌出土的佛教史料等都屬此類。
本書所收輯的,大部份屬上述三類中的第二類。除了「象教皮編──是明代陳士元所編的佛教辭典之外,其餘各種都是世俗學術界的名著。這些書當然都不是專門敘述佛教史實的,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某些佛教記載,凡是研究中國佛教史的人都不能不注意。現代的佛教內部的研究者(如出家眾),往往對這類資料太過陌生;而非佛教徒的研究者,又往往對佛教的內部資料(如大藏經)茫然不解。這樣的研究,當然有相當大的缺陷。作為一個現代的佛教史研究者,對於上述這三類史料,是絕對不能偏廢的。
在外典中,佛教史料收集最多,也最具規模的,當推「古今圖書集成」中的神異典。其中的佛教資料,已全收到「補編」第十五、十六兩冊,讀者如能統合「補編」之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四冊資料,則對外典之佛教史料,常能獲得一初步的輪廓。
至於本冊所輯的這些外典史料,則分別取自若干種古代要籍。在研究上它們的重要性與價值,當然都是可以肯定的。下面是這些書的大略內容。
一、「太平廣記」:全書五百卷。宋、太平興國二年,李昉等奉勅撰。是一部採輯異聞、奇談的筆記小說式的類書。全書分神仙、道術、方士、異僧……等五十五部。分別採自數百種古書。有關古來之軼聞瑣事、僻笈遺文,收集甚富。本書(指「大系」第十二冊,下同)選錄其與佛教有關者四十七卷。
二、「酉陽雜俎」:全書二十卷,續集十卷。唐、段成式撰。正集共分忠志:禮異、天咫、玉格……等三十篇。續集分支諾皐、貶誤、寺塔記……等六篇。所記多為神怪之談。書名取自梁元帝賦中「訪酉陽之逸典」之句。本書選錄其中六篇。
三、正史:即通常所謂之二十五史。這是二十五部被後世公認為最能正確地記載各時代歷史的史書。正史所用的體裁是包容性極廣,且體例具有褒貶意義的「紀傳體」。大部份正史都未列專篇來記載佛教史事。本書所採諸文選錄自六部正史。
四、會要、會典、與「明書」:「唐會要」,一百卷,宋、王溥撰。為唐代典章制度之分類記載。「五代會要」,三十卷,宋、王溥撰,為記載五代典章制度之書。「明會典」,明、徐溥等人奉勅撰,一八〇卷,亦為典章制度之書。會要與會典體裁與正史中之諸志相同,其所記往往能補正史之不足,故歷來也頗為治史者重視。「明書」,一七一卷,清、傅維麟撰。為仿照正史體例所編的明代史書。
五、「象教皮編」:明、萬歷間,陳士元撰。全書六卷,是一部佛教類書。分梵譯、名數、異談、禪語、評經、移牘等六部分。由於該書為各種大藏經所未收,所以我們將六卷全部收入。
六、「冊府元龜」:全書一千卷,宋、王欽若等人奉勅撰。成書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一〇一三),為記載歷史大事的一部大類書。全書分三十一部,一一〇四門,起自上古,終於五代。其中記載佛教故實者雖不多,但亦頗可供考史之用。
上述諸書中,除了「象教皮編」為本書所全錄之外,其餘各書,我們都只採取其中與佛教有關的一部分。與汗牛充棟的古籍比較,此處所撰錄的佛教資料,當然只是九牛一毛。但是我們希望這一工作能引起研佛者對外典佛教史料的注意。有朝一日,如果佛教界或學術界中人,因此而能將外典中的佛教記載彙編為一大叢書,或編一「外典佛教資料索引」,則對中國佛教研究水準的提高,當可以產生相當程度的助力。
#----------------------------------------------------------------------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 第 17 冊 No. a016 編輯說明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