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訂正序
佀空伸公閉関山中訂正成唯識論三年而後成曰吾以成先師之志也善佀公為蓮池大師高足弟子云余自癸卯嵗昭淺似公于花山忱然影曰天生蓮師乃有是弟子能以無礙之▆才闡篤實之光輝天生佀公乃有蓮師為之師能以不動之妙智域不住之圎想唯克領受斯称法器吾友茅菴極擊莭扵轉言而今三十年来佀公学弥深功弥勒著述弥富若金剛[鎞-囟+(奐-大)]八識規矩宗風玄暢至唯識訂正而圎融自布理事只有條貫無遺矣善真如即相即性即理即事即無即有即圎融即行布而法界一迷[A1]生滅生滅能取為見所取為相八萬四千樊然教梵隨緣逐境粘殢顛倒為輪廽根本而揔歸之八識然八識本無垢以七識執之而成垢七識本無執[(采-木+(工/山))*糸]六識牽之而成執則夫[(采-木+(工/山))*糸]㪚入㝎[(采-木+(工/山))*糸]染入淨[(采-木+(工/山))*糸]凡入[不-〡+土]又豈能外扵識之力也㢤故不研相宗而欲明性是蹈空而行也不研性識而欲明相是舍茷而渡也訂正之功其可少乎讀是編者當知佀公之苦心直抉流浪之源能脫生死之関上追慈恩之古䟽不負佛面之奇徵而自內他外一時俱銷我相既銷識情自盡頓入覺地而不自知矣若八識田中但存語立[A2]文字之𮗚則捫籥扣盤轉展執相受熏持種纏縛僉守即日修萬行要不種扵凡夫之心量而[A3]已矣慈恩教兩亦在善扵領受者乎。
ᅟᅟ==[A1] 生滅生滅【CB】,生〃滅〃【國圖】==
ᅟᅟ==[A2] 文【CB】,攵【國圖】(CBETA 按:「攵」另兼正字,今將「文」草字作正字。)==
ᅟᅟ==[A3] 已【CB】,巳【國圖】==
崇禎壬申十月朔文震孟題于竺塢草庵
刻唯識訂正題辭
唯識一宗。十師論頌於西竺。稱浩博矣。奘師傳譯東歸。卷束為十。文字簡奥。句義幽密。繇唐迄今。解者十數家。互有短長。本師蓮池和尚病之。特命空師訂正。守一與 師同事本師四十年。耳目最真。 空師苦心掩關三載。書始成。出以示一弟。筆花靈秀。義意精密。綱舉目張。提掇玄妙。大得先師䟽鈔作法。故幽晦深隱者。頓使昭瑩條暢。 空師從白淨識中。照了王所百法。故能纖悉洞逹乃爾。真識宗之功臣矣。上不負本師委托。下可開來學無竆。一弟曷勝欣慰。敬刻首帙。併題數語。為之左證云。
崇禎三年八月中秋日雲棲法弟宋守一稽首書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一
古杭雲棲寺弟子廣伸述
○將釋此論大文分四初題目二論主三譯師四正文。
○初題目。
成唯識論
識。即八識。有了別義。謂眼能了色。耳能了聲。以至頼耶了別根身等自分之境是也。唯。獨義。唯識者。獨有內心。無外境也。𨿽所了之境似在心外。而境從識變不越內心。曰唯識也。成。安立義成唯識者。由智立量。據教證理。破彼外境。樹我唯心。曰成唯識也。此總括大意。俾脈絡貫通。令易曉耳。詳之。則識具五義。唯具三義。成有八義。五義者。一自相。謂諸識自[A4]己之體狀。二所變。諸識所變之境相。三相應。諸識相應之心所。四分位。諸識色心之分位。五實性。諸識二空之真性。諸識各具五義。五義全是諸識。故名識也。三義者。一簡持義。簡去徧計我法之妄。任持依圓二性之真。二决定義。决無心外之境。定有內心之識。三顯勝義。五位百法。唯心顯著。為主能變。勝餘法故。三種不同。同歸唯義。故名唯也。八義者。比現二智。宗因喻三。異同二類。以及聖教。始終相承。循環不斷。總名成也。論者較量。徃返徴辯。較量㫖歸。楷定本頌之正意。决了唯識之真宗也。然有二種。一宗論。宗經立論。自為一書者也。二釋論。但釋其言。𤼵明其致者也。今𨿽釋論。亦可該宗。以徧證諸經。橫該大蔵。樹義標玄。破偏立正故也。必成此論者。良以凢外。及諸小乘。迷謬唯心。膠粘外境。邪宗自此綢繆。真乘由是迂遠。大聖垂慈。興言拯㧞。始彌勒宗諸經以說瑜伽。繼天親宗瑜伽而作本頌。諸賢釋成百卷。奘師糅百為十。根於正智𤼵於宗因。類之以異同。證之以聖教。一顯聖凢依正。全體自心。教行理果。天然唯識。心外之邪宗自𥨊。唯識之正理全彰。誠真明之關鑰。至道之玄樞也。兩手預為分付。三金始就一觀。豈徒然哉。又所觀百法為體。能觀王所為用。而取慧則一。遣虚存實。至五捨相證性五觀。問答畧如樞要。
ᅟᅟ==[A4] 己【CB】,巳【國圖】==
○二論主。
護法等菩薩造
菩薩云覺有情。以唯識之正智。覺外執之有情也。等者。親勝。火辯。德慧。安慧。難陀。淨月。勝友。陳那。智月。九大論師也。九師與護法皆成十卷。今首護法者。按法乃毘茶國人。大臣之後。生而神穎。王愛而婿之。以彼久修離欲。愛染無心。將成之夕。默於佛前。祈求解脫。忽有神人。携之數百里外。置古寺中。厥後遇緣出家。徧究諸乘。心專至道。芳聲動於列國。著述擅於諸方。片言妙義。遏競者之橫流。半偈全機。啓當人之正信。踈文淺義。𣲖演不竆。浩句宏宗。甄陶有則。比夫九師。則獨擅光輝。穎標芬馥。故首標也。
○三譯師。
唐三蔵法師玄奘譯
唐代名。三蔵。經律論。法師。以法師範眾生。譯。易𣑽語為華言也。按師陳留郡人。姓陳氏。世祿之後。㓜而珪璋特逹聰慧不羣。隨兄腱法師出家於淨土寺。因遍謁諸師。稽諸聖典。隱顯有異。莫之適從。乃誓詣西竺以問所惑。既至則無跡不禮。無教不披閱斯妙理。殷俯諦求。玄鑑居士。記先聖之遺言。必今賢之是囑。因奉斯草本。五蘊論章。歸而錯綜羣言。糅成十卷。先是師西行之日。撫靈巖寺松而作誓言。吾西行汝西長。吾東歸汝東向。後松果西長數丈。忽一日東旋。門弟子喜曰。吾師歸矣。[A5]已而果然師之真語。化彼無情。當與如來真語實語。無有異也。論譯於師。可弗信歟。
ᅟᅟ==[A5] 已【CB】,巳【國圖】==
○四正文(三) 初緣起二正論三囘向。
○初緣起(四) 初皈敬述意二總釋論意三別釋論意四總結前意。
○初皈敬述意。
稽首唯識性。滿分清淨者。我今釋彼說。利樂諸有情。
性以隨緣不變為義。曰識性者。性不離相。即頌中諸法勝義。即是真如。指法寳也。滿淨者。障淨德圓。指佛寳。分淨者。二障分淨。指僧寳。稽首者。皈敬之至也。言陳似止屬身。厥意通該三業。必皈敬者。臣子有為。必告君父。况三界大師。三寳不測之神力乎。皈敬既[A6]已逼真。護念因而有地。故必稽首乞求加被也。彼說。指三十頌。釋彼說。指作論。諸。語辭。諸有情。指當機。又諸。無盡義。謂當機之外。見聞隨喜。以至疑毀不信。凢有知者皆是也。利。利益。俾知唯心之理。依解以起行也。樂。安樂。俾順唯心之理。斷障以證性也。又此專指當機而言。若夫疑毀不信。亦能植種識田。多劫多生。俱蒙解脫。亦利樂也。又此偈。二句固重請加。二句固顯釋意。然利樂必由於釋頌。釋頌必因於有智。智慧必成於請加。則請加乃所以生智。生智乃所以釋頌。釋頌乃所以利樂而成悲也。欲即智以成悲。必請加而益智。俾我凢衷。忽㝠聖意矣。是則四句𨿽有二意。總之歸重請加。故名論前皈敬。又皈性是重意。以唯無漏。唯真諦。聖所履。迷悟依故。亦可世俗勝義。依圓識性。
ᅟᅟ==[A6] 已【CB】,巳【國圖】==
○二總釋論意。
今造此論。為於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生解為斷二重障故。由我法執。二障具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斷障為得二勝果故。由斷續生煩𢚰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頌文皈敬請加。本為利樂有情。然不知有情如何。我云何為。使彼得何利樂。故曰今造此論。為迷真執妄。住苦果。失利樂之有情。使之生解破迷。斷障證果。得真實廣大。最為殊勝菩提𣵀槃之利樂也。此總括大意。詳之。則於二空有迷謬者。所為之有情也。生解證空。斷障得果。正利樂於有情也。迷謂乖真。謬謂執妄。如迷方者。執東為西也。苐凢外我法俱執。則二空俱迷。小乘但餘法執。故唯迷法空。空曰二者。由斷二執得二空名。理非有二也。由我法執二障具生者。由我執引生煩𢚰。障大𣵀槃。法執引生所知。障大菩提故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者。智起惑亡。如明生暗滅。不移時也。煩𢚰既能續生。斷之則生𢀸永寂。得入𣵀槃。名真解脫。所知既能礙解。斷之則智慧獨朗。得圓滿覺。名大菩提。是則造論能令有情利樂如是。故必請加益智以釋彼說也。又煩𢚰者。燥義。悶義。勞義。擾亂義。謂見思惑。而云障者。煩𢚰即障。非煩𢚰之障也。所知障者。智所知境。名為所知。𬒳此染法。障所知境。令智不知。名所知障。葢所知之障。非所知即障也。其二障頭數。同是根隨二十六惑。以惑上有擾亂用。曰煩𢚰障。有覆葢用。曰所知障。此二具有分別俱生。頓斷。漸斷。單斷。雙斷。伏斷後先。大小乘別之不同。詳載後文。
○三別釋論意。
又為開示謬執我法迷唯識者。令逹二空。於唯識理。如實知故。復有迷謬唯識理者。或執外境如識非無。或執內識如境非有。或執諸識。用別體同。或執離心。無別心所。
初至如實知故。別為小乘凢外。次至無別心所。別為聖教異執。以作論所為。始終總意。𨿽見上文。而證果由於斷障。斷障由於破執。破執由於通逹。通逹又由於開示也。故又為開示我法。開示異執。開示妙理。前陣之惡既祛。初章之善可運。由此而障可漸斷。果可漸證。誠尅敵之先鋒。為人之第一義。云別為也。此綂括大意。詳之。則開者裂其封。示者指其詳。如開倉指示其麻穀等也。我法元假。執之為實曰謬。唯識本真。昧之不覺曰迷。二空曰逹者。我法了不可得也。如實知者。知理毫無所間也。或執外境如識非無者。有境也。迷謬唯識之境空也。或執內識如境非有者。無識也。迷謬唯識之心有也。或執諸識用別體同者。迷謬唯識之體用皆不同也。或執離心無別心所者。迷謬唯識離心王之別有心所也。四師之異見紛紜。凢外之迷情差別。皆為化之有情也。由開示而異見唯心。自通逹而迷情無地。皆利樂於有情。此又皈敬請加釋彼本頌之意也。又按古釋。則第一是有宗。依十二處教。執境如心俱有也。二如清辯等。依密意空教。撥識如境亦空也。三是大乘一類菩薩。計諸八識體唯是一。如一水鏡。多波像生。四是經部覺天。所計士夫六界。染淨唯心。無心所故。𨿽於蘊中。亦有心所。但於識上分位假立。非實有體也。士夫即作者。以心能造物。故名作者。六界。謂地水火風空識各別。故名為界。
○四總結前意。
為遮此等種種異執。令於唯識深妙理中。得如實解。故作斯論。
種種異執。不獨舉前。仍該未備。莫為終竆曰深。不可思議曰妙。即唯識性也。果如實解。異見全歸正見。遮時恰是表時。作論之故。為令若是。故曰為遮此等云云也。以上例經序分。此下例經正宗。囘向例經流通矣。正宗中前二十四頌。辨唯識相。第二十五頌。辨唯識性。後五頌。辨唯識位。二十四頌中初一頌半。畧辨唯識。次二十二頌半。廣辨唯識。今畧辨也。
○二正論(二) 初詳釋本論二結釋題目。
○初詳釋本論(三) 初明唯識相二明唯識性三明唯識位。
○初明唯識相(二) 初明能變三相二明所變唯識。
○初明能變三相(二) 初畧明三能變二廣明三能變。
○初畧明三能變(二) 初本論二論釋。
○初本論。
若唯有識。云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頌曰。
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
論主設為問詞。意以識名曰唯。此外無剩法矣。世間縱迷不知。聖教堪為定量。若唯有識。云何二俱各說有我法耶。說有者是。唯將安在。稱唯者正。定量被訶。果何所適從哉。
○二論釋(二) 初釋前三句二釋後三句。
○初釋前三句(二) 初畧釋二廣釋。
○初畧釋(四) 初釋第一句二釋第二句三釋第三句四結判前文。
○初釋第一句。
論曰。世間聖教說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實有性。我謂主宰。法謂𮜿持。
我謂主宰。出我執體用。主如君主。有自在義。任運自然。體也。宰如宰輔。有宰割義。分別不同。用也。法謂𮜿持。顯法執體用。𮜿謂𮜿則。𮜿生物解。如火不言燥。𮜿人取以𤼵育。水不言濕。𮜿人取以滋成。用也。持謂任持。有不失義。如火持燥性。不失為濕。水持濕性。不失為燥。體也。假立者。隨諸緣位。假說我法。聖教中有體假也。隨自執情。施設我法。外道等無體假也。意謂。世間聖教。固說我法。而主宰我。𮜿持法。但由假建立耳。豈真有我法之體性哉。葢言說與我法為由。由言說故有假我法。我法與言說為由。由有我法。方起言說。而最初言說。根由於妄情。執有我法耳。故曰但由假立。
○二釋第二句。
彼二俱有種種相轉。我種種相。謂有情命者等。預流一來等。法種種相。謂實德業等。蘊處界等。轉。謂隨緣施設有異。
情對無知。命即命根。凢有知者曰情命。通指六凢。而曰等者。等彼知者見者受者神我等。此世間我相也。預流。初果也。一來。二果也。等者。等彼三賢十聖等。此聖教我相也。實德業等。即勝論六句。世間法相也。蘊處界等。即佛法三科。聖教法相也。隨緣。謂隨主宰𮜿則之緣。施設有異者。隨主宰之緣。立我名異於法。隨𮜿則之緣。立法名異於我。而我法之名。亦復各異。如於名色入界和合法中。妄計有我。名有情。妄計命根成就。連持不斷。曰命者。至斷分別我曰預流。斷欲界修惑六品曰一來等是也。如為迷心重者說五蘊。迷色重者說六根。俱迷者說十八界是也。夫世間我法。妄情執著。假說無論。聖教何亦說耶。以隨順世間故。言說便易故。能除無我怖畏故。更有自他染淨事業等故。是故亦假說耳。總之聖教之說我。名字我也。
○三釋第三句。
如是諸相。若由假說。依何得成。彼相皆依識所轉變而假施設。識謂了別。此中識言。亦攝心所。定相應故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證起故。依斯二分。施設我法。彼二離此。無所依故。或復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此我法相。𨿽在內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緣此執為實我實法。如患夢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緣此執為實有外境。
文分四叚。初躡徵畧釋。二闡頌所攝。三層直詳解。四舉喻顯計。初二可解。層直者。自證是識之體。相見是識之用。我法依所變相見。相見依能變自證。故云層也。直者。外境是所變。內識是能變。似外境現之我法。依內識轉。故云直也。必先層者。依因緣故。必後直者。分別熏故。依如是。熏如是。終日層。終日直。無二我法也。然以似故。攝於依他。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緣此執為實我實法。則徧計矣。喻如病力所現。夢力所現。執似為真。執內為外。不既顯且現乎。是則我法依識所變而成。離識有實我法哉。故曰假說。又外境者。謂似我法。對內識言。俱名外境。又轉。變異變現。變現唯現心等。能起見相。不通於種相分色等。轉變通於種現。現能熏種。種能生現。種能生種故也。
○四結判前文。
愚夫所計實我實法。都無所有。但隨妄情而施設故。說之為假。內識所變似我似法。𨿽有而非實我法性。然似彼現。故說為假。外境隨情而施設故。非有如識。內識必依因緣生故。非無如境。由此便遮增減二執。境依內識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識是假境所依事故。亦勝義有。
結判三段。初至故說為假。雙結上文兩節之意。先結徧計我法。全空非有。後結依他我法。𨿽有非真。同一假也。故頌中曰假說。論中曰假施設等。次至增減二執。心境合論。彼此互形。道理昭然。境無心有。境無則遮境有之增。心有則遮識無之減。二謗既遮。中道表矣。三至亦勝義有。以二諦判心境之寬狹也。唯有單俗故名狹。亦有兼真故名寬。問。所依事故。既兼真俗。依識而境。何唯世俗。答。以執為實有外境故也。如下文云。若執唯識真實有者。亦是法執。則亦唯世俗有矣。唯由於執。何以疑為。
○二廣釋(二) 初通明二別釋。
○初通明。
云何應知。實無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實我實法。不可得故。
廣辨我法中總問答也。問意謂內固有心。外實有境。人所知也。唯有內識。似外境生。人所昧也。使我不昧。洞然了知。應云何耶。意其竆立破於毫端。研真似於當下也。答意謂實外境者。為實我法。我法可得。外境何可無也。實不可得。外境將安在。若欲了知。但盡於不可得[A7]已。下文千蹊萬徑。同歸於不可得之中。曲辯詳陳。盡入於無何有之內。名曰通明良有以也。
ᅟᅟ==[A7] 已【CB】,巳【國圖】==
○二別釋(二) 初明我法執相二顯我法唯識。
○初明我法執相(二) 初釋我執二釋法執。
○初釋我執(二) 初徵二釋。
○初徵。
如何實我。不可得耶。
○二釋(三) 初別明我執二總顯我執三問答通妨。
○初別明我執(三) 初約我量計大小二依蘊立分即離三覈異執明實無。
○初約我量計大小(二) 初敘計二破計。
○初敘計。
諸所執我。畧有三種。一者執我體常周徧。量同虚空。隨處造業。受苦樂故。二者執我。其體𨿽常。而量不定。隨身大小。有卷舒故。三者執我體常至細。如一極微。潜轉身中。作事業故。
別答我問中敘外道三種實我執也。一即勝數二師所執。言隨處造業受苦樂者。意以我體既常。無時不有。體既徧。無處不同。量同虚空。𠑽塞無欠。故隨處隨時以造受也。二即無慚尼犍二宗所執。言隨身大小有卷舒者。身大則我舒之而同大。身小則我卷之而同小。我與身合。故言隨身。隨身有常義。卷舒即不定義也。三即獸主徧出二宗所執。曰潜轉身中作事業者。以至細難窺云潜。運動不息云轉。轉時即潜。不見其轉。潜處即轉。不唯於潜。惟潜惟轉。有常體義。作諸事業。有常用義。是則三執不同而我同。同歸於常。問外道既多。我執自廣。何止於此。而但敘之以為辯耶。不知外道𨿽多。不出三種。一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學佛法而成外道。今論中所敘。俱第一種外道。元惡既[A8]已授首。亂流自爾歸降。况與佛同時。兩相角立。置過未而攻現在理當如是。又此六師三計。餘九十種可攝。云畧有者對廣言。可該廣故也。
ᅟᅟ==[A8] 已【CB】,巳【國圖】==
○二破計(三) 初破初家二破次執三破後執。
○初破初家。
初且非理。所以者何。執我常徧。量同虚空。應不隨身受苦樂等。又常徧故。應無動轉。如何隨身。能造諸業。又所執我。一切有情。為同為異。若言同者。一作業時。一切應作。一受果時。一切應受。一得解脫時。一切應解脫。便成大過。若言異者。諸有情我。更相徧故。體應相雜。又一作業一受果時。與一切我。處無別故。應名一切所作所受。若謂作受各有所屬。無斯過者。理亦不然。業果及身與諸我合。屬此非彼。不應理故。一解脫時。一切應解脫。所修證法。一切我合故。
破初有三。初就外所執破。次設為兩關破。三就彼遮救破。應不隨身受苦樂者。謂身空相望。小大天懸。我量同空何大而乃受報於𦕈然之身。是猶促大鵬於蟭螟。納須彌於芥子矣。有是理乎。又常則苦樂不干。受將安在。徧則𠑽周無限。隨自何生。故不應也。如何隨身能造諸業者。謂身固造業。能造諸業者隨身我也。我有動轉。始可隨身。今既常徧。動轉理無。如何其隨身耶。又所執我。一切有情。為同為異等者。若言其同。猶一食之眾飽。若言其異。類共處之千燈。共處而燈光更徧。異不異同。食一而眾人難飽。同元同異。兩關俱䧟。若為異同。救謂作受各有所屬。無斯過者。意顯不相紊亂。無有他作我受之過耳。理亦不然等者。破謂此身此業。不屬彼身。彼報彼身。不屬此果。理所應也。然而身是我身。業是我作。果是我受。與諸我合。渾然無間。屬此非彼。理不應也。理既有乖。過仍前濫。是則就而辨之。理不可伸。推而竆之。義殊有過。救不可救。原不能原。我之常徧。實不可得。何以執為。若立三支破彼於因有於異品。無於同品。犯法自相相違過。於宗犯能別不極成。於喻犯能立法不成過。
○二破次執。
中亦非理。所以者何。我體常住。不應隨身而有舒卷。既有舒卷。如槖籥風。應非常住。又我隨身。應可分析。如何可執。我體一耶。故彼所言。如童豎戲。
破文亦三。初破體常。次破體一。故彼所言。如童豎戲。結非實也。意謂不遷名住。永住名常。槖籥之風。出入無時。尚無有住。何况其常。卷舒如之。非恒可見。又我體無二。名之為一。我曰隨身。身即是我。我身可析。豈不我分。既曰可分。一之何在。非一非常。執之常一。執且成戲。戲又如童。全體謬迷。了不可得。
○三破後執。
後亦非理。所以者何。我量至小。如一極微。如何能令。大身徧動。若謂𨿽小而速廵身。如旋火輪。似徧動者。則所執我。非一非常。諸有徃來。非常一故。
破文有二。初破量小。次破轉計。如何能令大身徧動者。意謂微名曰極。微無過矣。况一極微。身名曰大。量可知矣。况對一極微。極微之我。能動極微之身耳。若令大身徧動。是猶蚍蜉之撼喬木。蟭螟之御洪車矣。如之何其能動乎。徧動者。大身全體動也。似徧動者。我動如身徧也。速廵縱似旋火。徃來寧是一常。故又破曰。諸有徃來。非常一故。法若有徃。不守一體。法若有來。豈是常存。非一非常。執為常一。徒勞潜轉。漫自極微。
○二依蘊立分即離(二) 初敘計二破計。
○初敘計。
又所執我。復有三種。一者即蘊。二者離蘊。三者與蘊非即非離。
別答我問中。敘附法外道所執之我也。初即正量計。二經部所計。三犢子部等所計也。蘊。蘊蔵。集聚義。謂色心聚集為身。真性覆蔵而不顯也。即蘊者。我即是蘊。離身心外。別無我也。離蘊者。離身心外。別有我也。以別有故。方知是實。但不即身。非指在身之外也。非即離者。彼執我體即蘊。非即不墮於即。離蘊。非離不墮於離。妙寄於離即間。逈出於即離外。故知蘊有生滅。我體常存。
○二破計(三) 初破即計二破離計三破俱非。
○初破即計。
初即蘊我。理且不然。我應如蘊。非常一故。又內諸色。定非實我。如外諸色。有質礙故。心心所法。亦非實我。不恒相續。待眾緣故。餘行餘色。亦非實我。如虚空等。非覺性故。
約總別以破即蘊我也。非常一者。蘊有生滅。故非常。五事紛紜故非一。我既即之。我寧常一。此總破也。內諸色即五根。外諸色即五塵。外有質礙故非我。內既如外。豈實我耶。不恒相續待眾緣者。不恒則非我之常。待緣則非我之實。餘行餘色亦非實我者。餘行。指不相應。餘色。指法處所攝。曰如空非覺性故者。以行無質礙故如空。色非能緣故非覺。我實非空。我性有覺。行色豈是我耶。此別破也。總別之深竆既盡。常一之實我奚存。即蘊之執。了不可得。
○二破離計。
中離蘊我。理亦不然。應如虚空。無作受故。
如空無作受者。作謂作業。受謂受報。我既離蘊非色非心。非色無質。非心無知。正如虚空無知無礙不能作受矣。我能作受之執將如之何。是則離蘊求我。又不可得也。
○三破俱非。
後俱非我。理亦不然。許依蘊立。非即離蘊。應如瓶等。非實我故。又既不可說有為無為。亦應不可說是我非我。故彼所執。實我不成。
破文有三。初量破。二例破。三結破。許依蘊立非即離蘊者。我依蘊立故非離。我不是蘊故非即。若此則如瓶依泥立。故非離泥。瓶不是泥。故不即泥。用是而知泥可言實。瓶决定假。蘊可言實。我定非實矣。此量破也。例之汝宗。三聚五蔵中。第三非二聚。第五不可說蔵我在其中。以不可說為有為無為故。夫即蘊是有為。非即蘊不可言有為矣。離蘊是無為。非離蘊不可言無為矣。有無不可言。是非將安立。故云亦應不可說是我非我。量例昭然。非實可知。又三聚五蔵。即犢子部立。一有為聚。二無為聚。三非二聚。五。謂三世及無為與不可說也。
○三覈異執明實無二 初歷覈異執二立量顯非。
○初歷覈異執。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為有思慮。為無思慮。若有思慮。應是無常。非一切時。有思慮故。若無思慮。應如虚空。不能作業。亦不受果。故所執我。理俱不成。又諸所執實有我體。為有作用。為無作用。若有作用。如手足等。應是無常。若無作用。如兔角等。應非實我。故所執我。二俱不成。又諸所執實有我體。為是我見所緣境否。若非我見所緣境者。汝等云何知實有我。若是我見所緣境者。應有我見。非顛倒攝。如實知故。若爾。如何執有我者所信至教。皆毀我見。稱讃無我。言無我見。能證𣵀槃。執著我見。沉淪生𢀸。豈有邪見。能證𣵀槃。正見𮋒令沉淪生𢀸。
復約三義詰諸執。歷覈實我不可得也。初約思慮有無破。次約作用有無破。三約我見所緣破又諸所執實有我體者。論主詰外道餘乘所執實我體也。下皆例此。為有思慮為無思慮。詰以兩關也。有思應是無常。無慮還同虚豁。難破兩關也。故所執我。理俱不成。結破諸執也。為有作用為無作用。亦詰以兩關也。有作應是無常。無用還同兔角。亦難破兩關也。故所執我二俱不成。亦結破諸執也。為是我見所緣境否。亦詰以兩關也。意謂我體是所緣境。我見是能緣心。諸執實有我體。是我見所緣耶。非我見所緣耶。若非我見所緣境者。牒彼計也。汝等云何知實有我者。難彼計也。謂取境清明。方知實有。既非所緣。實云何知。若是我見所緣境者。亦牒計也。應有我見非顛倒攝如實知故者。亦難彼計也。謂無我名正見。如實而知故也。有我名倒見。非如實而知故也。今執我體是實。又為我見所緣。則應我見性非顛倒成。如實知矣。果爾。如何小乘所信至教。於有我則毀。抑其沉淪生𢀸。於無我則讃。揚其能證𣵀槃。豈有我之邪見能證。無我之正見𮋒令沉淪乎。無是理也。是則詰之思慮。有無俱䧟。詰之作用。用否非𠗱。我體我見交徵。是緣非緣俱病。頭頭𡬶察。密密研竆。我實全虚。了不可得。
○二立量顯非。
又諸我見不緣實我。有所緣故。如緣餘心。我見所緣。定非實我。是所緣故。如所餘法。是故我見不緣實我。但緣內識變現諸蘊。隨自妄情種種計度。
復立二量。申明諸我之非真也。初量破能緣之心。次量破所緣之境。三結破我執之妄。初量云。又諸我見是有法。不緣實我為宗。因云。有所緣故。喻如緣餘之心。以因成宗。以喻明㫖。楷定其非。拂能緣於所緣。决破能緣之不可得也。次量云。我見所緣是有法。定非實我為宗。因云。是所緣故。喻如所餘之法。因以成宗。喻以明㫖。亦楷定其非。遮所緣於能緣决破所緣之不可得也。隻字全機。片言妙義。相宗家法如此。苐恐理微辭險。更一詳明。則有所緣者。即下文變現諸蘊所緣之有也。如緣餘心者。餘。謂實我之外色聲等。心。謂我見之外眼耳等。是所緣者。對上非所緣而言也。意謂實我非能緣之所緣者。自有是能緣之所緣。即下文變現諸蘊等之所緣也。亦可有所緣。是所緣者。歸重於有是之所緣耳。以能生於所。能豈是真。所根於能。所寧非妄。其猶𦦨非實水。汪洋於渴鹿之情。空豈成華。飛舞於瞖根之見。我見所緣。於何而不寂耶。由是知外執內執。難逃總別之推竆。彼我此我。不出格量之破立。了不可得。豈虚語哉。又內識變現五蘊似我之相。乃依他。隨自妄情種種計度。即徧計也。
○二總顯我執(二) 初釋義二結判。
○初釋義(二) 初總標二分釋。
○初總標。
然諸我執。畧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
舉約該博。通括我執淺深也。謂我執既分內外。內外復各不同。上[A9]已廣辯。若夫以少攝多。守約施博。諸我畧有俱生分別二種。足以帡包世出世間種種我執而無遺也。
ᅟᅟ==[A9] 已【CB】,巳【國圖】==
○二分釋(二) 初俱生二分別。
○初俱生。
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虚妄熏習。內因力故。恒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此復二種。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我。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蘊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為實我。此二我執細故難斷。後修道中。數數修習。勝生空觀。方能除滅。
初釋俱生之義。二析俱生之殊。三明斷執之位。一中。先順釋。次逆推。三詳辨。順釋者。我執曰俱生。名也。名必有義。以何義故名俱生耶。俱者同義。共義。有身即有我。與生同生。恒共不離曰俱。生者轉義。起義。俱時即轉時。不假外引。任運自起曰俱生也。若逆推之。則俱生我執。據[A10]已成之果言。而果不自有。何因以致然耶。以無始時來。虚妄熏習內因之力。故有俱生也。更詳辨之。曰內因之力。指我執習氣。簡非外緣之力也。曰虚妄熏習。指前七現行。簡非真實之熏也。曰無始時來。又顯既曰虚妄而熏習之力。足以成此俱生者。以時甚恒久故也。是以生空勝字對俱生。數數修習對無始。字句鈎鎻。文義循環若此。二中。七緣八識者。七之見分為能緣八之見分為所緣也。起自心相執為實我者。相即七之相分。自心即七之見分。起謂七之見分。托八見分為本質。從[A11]己自證體上。變起相分。為自見分所緣之相。而迷謬固執為真實之我也。常相續者。執不離識。識既恒審。執寧有間。故常相續也。六緣識所變等者。六識見分為能緣。第八所變蘊相為所緣也。總者。總緣五蘊為我也。別者。別緣一蘊等為我也。起自心相執為實我者。相。即六識所緣相分。自心即六識能緣見分。起。即六之見分托八所變為本質。從六自證體上。變起相分為自見分所緣。而迷謬固執。為真實之我也。曰間斷者。以執不離識。六有間斷。故執亦有間斷也。三中。此二細故難斷者。細謂細微。渺𣴭難見。麄淺之智。不能窺也。細謂細密。綿密如無。麄猛之力。不能到也。後修道中者。對前見道。指二地以去言也。生空礙我執之實有。而曰勝者。以深沉之智慧。洞渺𣴭之難窺。致力用之幽微。礙綿密之恒起也。然必數數則無間。無間。則彼恒與身俱者難乎其恒。故曰方能除滅也。問六七俱名起自心相。相果若是均乎。曰。七自心相。獨名𭘧質之真。六自心相。乃名𭘧質之似。然亦可名獨影也。良以兼緣色蘊為我故耳。問。俱生微細。不可易窺。然既云恒與身俱。獨不能指示於此身之中乎。曰孩提之童。皆知愛親敬長。儒謂良知良能赤子之心。不知赤子之愛。非待引之而後愛。赤子之啼。亦非必使之而後啼也。不假外緣。任運自起。俱生之恒於吾身者。獨不可顯見於赤子之身乎。特以執之在人心者。分別顯而俱生不知。非無俱生也。如病之在人身者。毒疾顯而細病不覺。非無細病也。思之。
ᅟᅟ==[A10] 已【CB】,巳【國圖】==
ᅟᅟ==[A11] 己【CB】,巳【國圖】==
○二分別(二) 初正釋二判證。
○初正釋。
分別我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此亦二種。一緣邪教所說蘊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二緣邪教所說我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此二我執麄故易斷。初見道時。觀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滅。
初釋分別之義。二析分別之相。三明斷執之位。一中。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等者。意謂分別𨿽有內因之力。亦若外緣之力而後起。起由外緣。故不與身俱也。然此執所居。果何所在。在於第六。不在餘識。唯在第六。餘更無在。良以七是俱生。五無計度。不此之在。而將誰在。二中。邪教所說蘊相。即實德業等。指所緣也。緣邪教等。指能緣也。起自心相。例如前釋。而曰分別計度執為實我者。正顯分別之執相也。所說我相者。即神我大小等也。分別計度執為實我者。亦顯分別之執相也。但前執邪蘊為我。此執邪我為我。分別之執未嘗不同。所別之緣。不同而同。不同者。蘊我之相不同。而同者。同一我也。三中。此二我執麄故易斷等者。反上細故難斷言也。初見道時。指登初地。對前後修道中言也。觀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滅者。約所觀之理。別前勝空之觀智言也。然所必具能。能不外所。文互見也。問。上云邪教及邪分別當何所辨。曰。邪教。指名句文身。能所之詮顯言也。邪分別。指因教而心起不正之思惟比度言也。𨿽有心教之分。緣屬外緣。以能引起分別之執。對不由引起之俱生故也。問。俱生分別二執。聖凢同異若何。曰。自佛而外。六凢三聖固不可得而異。又何可得而同。何則。十地大士。二執皆空。八地以還。俱生未盡。而初地但盡分別而[A12]已。正使斷於羅漢。餘習侵於辟支。降此而六凢五道大同。畜生差異。以彼分別不行故也。縱靈禽異獸。如鴝鵒猿猴等。亦但似有分別而實無分別。不過俱生殊勝云爾。不然。則畜生報無盡期。超昇之日絕矣。果可得而全同。果可得而全異乎哉。
ᅟᅟ==[A12] 已【CB】,巳【國圖】==
○二判證。
如是所說一切我執。自心外蘊。或有或無。自心內蘊。一切皆有。是故我執。皆緣無常五取蘊相。妄執為我。然諸蘊相。從緣生故。是如幻有。妄所執我。橫計度故。决定非有。故契經說。苾蒭當知。世間沙門婆羅門等。所有我見。一切皆緣五取蘊起。
結證我不離蘊。總判非真以曉諸妄執也。初總躡前文。判執之有無於諸蘊。二結我執不離於取蘊。三判蘊我空有之不同。四證我起不離於取蘊。一中。先正釋。次詳辨。正釋者。總躡上文。著二或及一切四字。判者意謂。我生於執。執起於緣。既緣蘊以執我。當即蘊以辨緣。蘊既內外之不同。執必異同之有辨。內外有無之必甄。親[A13]踈淺深之瞭然矣。研機析理。自當如是。故曰或有或無。一切皆有云云也。詳辨者。外蘊指本質境。即上四種。如第七所緣第八見分。第六緣第八所變五蘊。此二從緣生。故云或有。六緣邪教所說蘊我。二皆妄說。故云或無。內蘊。指相分境。有者以能緣能及。是親所緣緣。故名為有。無有少法。能取少法。唯有自心。還取自心。二執不離於此。故曰自心內蘊。一切皆有。二中。皆緣無常五取蘊等者。蘊名聚覆。謂色心積聚覆蔽真理。取即煩𢚰。以蘊從取著而生。故名取蘊。無常者。蘊相生滅。非不生滅之真常也。蘊尚如斯。况緣之妄執為我乎。三中。從緣生故。是如幻有。類依鏡之呈形。橫計度故。决定非有。似計杌之為鬼。依他尚是非真。徧計從何得實。四中。引證復舉世間內外二類者。以近證俱生分別之畧。遠應外道餘乘之廣也。指執之起處。俾癡孩肉面。頓醒於鏡中。識處之起時。令演若狂頭。忽明於當下。噫。了不可得。至此當自知矣。又集論以取合名取蘊。以欲貪為取。希求未來染現在故。俱舎云。無漏行。唯蘊非取。煩𢚰名取蘊。從取生故。如草糠火。或蘊屬取。如帝王臣。或蘊生取。如華果樹。其論甚細。不可忽也。
ᅟᅟ==[A13] 踈【CB】,䟱【國圖】==
○三問答通妨(四) 初通無我三世難二通無我作受難三通無我厭求難四總結有我是妄。
○初通無我三世難。
實我若無。云何得有憶識誦習恩𭜥等事。所執實我既常無變。後應如前。是事非有。前應如後。是事非無。以後與前。體無別故。若謂我用。前後變易。非我體者。理亦不然。用不離體。應常有故。體不離用。應非常故。然諸有情。各有本識。一類相續。任持種子。與一切法。更互為因。熏習力故。得有如是憶識等事。故所設難。於汝有失。非於我宗。
文中初難問。次正破。三轉破。四顯理。五結失。難謂我固非事。事非離我。我憶過去。我識現在。我習未來。我𭜥我恩。事豈離我耶。實我若無。云何得有此事乎。破云。所執實我。既常無變等云云也。意謂我常無變。三世一如。過去應如現在。現在應如過去。現如過去。則我體常無。恩親亦應常無。誰為憶識誦習。過去如現。則我體常有。恩𭜥亦應常有。何須憶識誦習。以前與後。同一我體。無分別故。然而豈有是理耶。復恐救謂。我𨿽是實。體用不同。我用變易。非我體之不常。我體自常。任應用之有變。烏得以變易。難我體之恒常耶。故又破云。前執我體實常。乖我事之變易。理既非矣。今計我用之變易。救我體之恒常。理亦不然。葢體用相乖。理所不然者也。體用不離。理之天然者也。今以其所然。辯汝之所不然。則用不離體。應常有矣。我用變易之安在。體不離用。應非常矣。我體不變之奚存。不惟能救之理。一無可伸。并其所救之道。愈增其䧟矣。以理論之。然諸有情。各有本識等云云也。本指第八。有情必有識。諸有情。各有識也。如畜類本識。不同於人。人類之識。寧同於天。過去業因之不齊。現在識果之有辨。同而不同。云各有也。一類相續任持種子者。無記善惡名三性。八唯無記。名一類也。善惡有間名不恒。無記恒轉名相續也。種子對現行言。云任持者。識能擔荷操存。多生因種之不失也。一切法。指諸識也。與一切法。八與一切也。諸種生現。八為一切之因。諸現熏種。一切為八之因。云更互也。是則八識受熏。諸識能熏。由現熏種之力。三世愛憎之因地具矣。因種𤼵現之力。多生恩𭜥之果事宛然。此識熏之力。得有恩𭜥。豈我執之力。所得有耶。乃結其失云。故所設難。於汝有失。非於我宗。
○二釋無我作受難。
若無實我。誰能造業。誰受果耶。所執實我。既無變易。猶如虚空。如何可能造業受果。若有變易。應是無常。然諸有情。心心所法。因緣力故。相續無斷。造業受果。於理無違。
若無實我。誰能造業。誰受果者。難也。意謂果報必由於業因。受果元起於造業。能造受者我也。實我若無。作受者其誰耶。業果之事不無。作受之人必有。實我之不可無也明矣。所執實我至應是無常。破也。意謂所執實我是有變耶。是無變耶。無變同空。不能造受。有變無常。又乖本宗。有無之執俱非。作受之能安在。實我之不能有也亦明矣。然諸有情。至於理無違。明業果不斷之正理也。心心所法。總指八識王所。因緣力故相續無斷等者。親從心內所含種生名因。𦔳成心內所含種生名緣。全心之惑造業。全心之業受報。三相循環曰相續不斷。而心能造業。心能受果。於理無違。我能作業。我能受果。豈不違於理耶。經云。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因緣力耳。
○三通無我厭求難。
我若實無。誰於生𢀸。輪𢌞諸趣。誰復厭苦。求趣𣵀槃。所執實我。既無生滅。如何可說。生𢀸輪𢌞。常如虚空。非苦所𢚰。何為厭捨。求趣𣵀槃。故彼所言。常為自害。然有情類。身心相續。煩𢚰業力。輪𢌞諸趣。厭患苦故。求趣𣵀槃。
初至誰復厭苦求趣𣵀槃。難也。意以苦樂之事不同。同名為境。歷苦樂之境不同。同歸於人。甘心苦境。不願出離。與厭苦不甘。求趣𣵀槃之樂者。我也。實我若無。其猶釋皮肉以問瘡疣。外精神而談羽化。豈理也哉。苦樂之境不無。厭求之我必有也明矣。次至故彼所言常為自害。破也。意謂能立須起於自宗。能破貴隳乎異執。我無生滅。自執之宗也。執我無生。說我於生𢀸。是以生滅自害其無生。如之何其可說也。我常如空。自執之喻也。執我常空。而有我於厭求。是以厭求自害其常空。果何為而有厭求也。破由敵者。理或可以再伸。害由自[A14]己。我固不勝屈矣。三至厭患苦故。求趣𣵀槃。顯輪𢌞厭求之正理也。曰身心相續。即六趣之身心。指輪𢌞之人也。曰輪𢌞諸趣。即諸趣之輪𢌞。指生𢀸之法也。如斯苦果。由於惑業。是惑業染力於輪𢌞。非有實我於輪𢌞也。苦以逼迫為義。對𣵀槃之樂境言。厭患苦故。求趣𣵀槃。求樂由於厭苦之心。而厭由於智。是智業淨力於厭求。非有實我於厭求也。
ᅟᅟ==[A14] 己【CB】,巳【國圖】==
○四總結有我是妄。
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由妄熏習。似我相現。愚者於中。妄執為我。
總結無我。顯妄執之為愚也。由此故知定無實我者。决無於實我也。但有諸識至似我相現者。原有於似我也。愚者於中妄執為我者。結妄於執我也。我名曰實。猶實水也。我名曰似。猶𦦨水也。我名曰妄。執陽𦦨為實水也。此者。近承三章。遠齊實我不可得以下之文。而至於此也。知者。了然無疑。該乎比現之二量也。意謂證義須本於聖言。顯理必由於明辯。今由內外總別之詳明。俱生分別之綂攝。更之以三章。研之以諸辨。妄竆理顯。析真似於毫端。虚去實存。判有無於頃刻。昭然而顯。了然而知。實我斷無。諸識但有。於此有中。生滅熏習。似我假現。於似有我。執為實我。其猶渴鹿執陽𦦨為實水也。妄而[A15]已矣。曾何一毫真實於其間哉。前問云何應知。實我叵得。今則由此故知。假說我法。豈徒然哉。上破外道我竟。不破餘乘。以悟我空。修無我故。
ᅟᅟ==[A15] 已【CB】,巳【國圖】==
○二釋法執(二) 初通釋二別釋。
○初通釋。
如何識外實有諸法不可得耶。外道餘乘所執外法。理非有故。
承前實我實法不可得中。別問法執也。意謂色香味等。是實有諸法。眼外見色耳外聞聲等。是識外實有諸法可得。今謂識外不可得者。頓違輿論。大拂常情矣。厥㫖安在。答中。理非有故者。意以餘乘外道。其類何繁。心外實法。所執畧等。竟違彼執。云不可得者。葢以短長量於尺。輕重凖於秤。是非有無真似之决於理也。理不可得。識外之法。成烏有矣。獨強為之說耶。
○二別釋(二) 初廣顯二總明。
○初廣顯(二) 初破諸法離心實有二立比量以顯唯識。
○初破諸法離心實有(二) 初外道二餘乘。
○初外道(二) 初廣破諸執二束廣從畧。
○初廣破諸執(五) 初數論二勝論三自在四聲論五迦耶。
○初數論(二) 初總徵敘執二詳破非真。
○初總徵敘執。
外道所執。云何非有。且數論者。執我是思。受用薩埵[A16]剌闍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然大等法。三事合成。是實非假。現量所得。
ᅟᅟ==[A16] 剌【CB】,刺【國圖】==
別徵外執。先標數論執詞也。數慧數。數度諸法根本立名。從數起論。由論生數名數論者。指人言。始祖於迦毘羅。終傳於自在黑。師資朋黨。凢業於此皆是也。且者。外道廣之九十六。畧之十三種。又畧此論之六種耳。言不累書。故且舉也。我。神我。思。思慮。執我是思是表詮。乃含遮詮表。如云我是知者。見者。受者。遮。如我非作者等。葢彼以㝠諦自性為作者故也。我是思。言思是我也。如我思勝境。㝠諦則變。我若不思。㝠諦不變是也。薩埵云貪。[A17]剌闍云嗔。答摩云癡。此㝠諦中本具能成三德。二十三法者。㝠初生覺等也。此二十三名所成者。是貪嗔癡能成之所成也。受用薩埵等二十三法者。神我能受用也。如云積聚為他故。他指我。積聚為他。言積聚牀席卧具之類。為我受用耳。今㝠諦中三德所變二十三法。不過為我之受用。故云受用薩埵所成等也。然大等法。三事合成。是實非假。現量所得者。正執識外有法之可得也。現。謂現在非過未現前非隱覆。現有非虚無。量。刊定義。如明鏡照物。煥然妍醜。現即是量。妍醜煥然。量全是現。量處現處。現時量時。不落名言行解於其間也。意謂此等諸法。實有體相。現量所緣之實境。非比量所緣之假境也。數論之執如此。若取金七十等意詳之。則彼偈云。自性次第生。大我慢十六。十六內有五。從此生五大。謂自性先生大。大。增長義。自性相增故。大亦名覺名想名智。大次生我執。謂自性起用。觀察於我知。我知須境故。我執亦名我慢。名五大初。十六者。意謂慢生十六。謂五唯。五知。五作。心平等也。十六內有五。從此生五大者。就十六內。初生五唯。唯生五大。大生十一根。初生五唯者。一聲。二觸。三色。四味。五香。唯。定義。定用此成五大故。從聲唯生空大。觸唯生風大。色唯生火大。味唯生水大。香唯生地大。聲唯生空大。空大成耳根。耳還聞聲。觸唯生風大。風大成身根。身根還受觸。色唯生火大。火大成眼根。眼根還見色。味唯生水大。水大成舌根。舌根還知味。香唯生地大。地大成鼻根。鼻根不聞地而聞香。次生五作業根者。謂口手足小大便也。心平等根者。謂分別為心相。是相即心事。六具五唯成。通緣諸境故是也。此所成二十三法。能成是㝠諦。亦名自性。名勝性。以外道通力。八萬劫外。㝠無所知曰㝠諦。未生大等。但住自位曰自性。若生大等名勝性。用增勝故。第二十五我知。亦名神我。以神我受用㝠性。及三德所成大等二十三法。自性三德唯能作。不能受用。故以跛喻神我。能見不能作故。以盲喻㝠性。能作不能見故。此二合成。能生世間。與我受用。如跛盲各逹所在。各得分位。我見自性時。即得解脫。令我獨存。走筆至此。不覺失笑。㝠諦似本性。神我似主人。通極八萬。弄精䰟手腳亦至於此。外道昧之為㝠諦。老莊迷之為自然。周孔認之為太極。有味乎其言之也。巖頭云。不貴子行履處。祗貴子見地真切。亦有味乎其言之也。
ᅟᅟ==[A17] 剌【CB】,刺【國圖】==
○二詳破非真(三) 初總破徵二別詳破三總結破。
○初總破徵。
彼執非理。所以者何。
執。應前執我是思等之執。彼執非理者。執我是思。執我受用。執三能變。執諸所變。執三事合成。執是實非假。執現量所得。此等之執。彼非不是於迷情。我謂總乖乎正理。𮈔分縷析。察入秋毫。似盡真存。明如指掌。所以非者何耶。必有道矣。
○二別詳破(七) 初所成不實破二能所互難破三體多周變破四各別異同破五總別合否破六體具諸相破七能所無異破。
○初所成不實破。
大等諸法。多事成故。如軍林等。應假非實。如何可說。現量得耶。
即因定宗。喻破所執現量之非理也。夫假境比量所得。實境現量所得。理也。大等諸法。多事合成。理應是假非實。其猶多人合會而成軍。一一分析至盡。軍豈實乎。多木叢聚而為林。一一分析至盡。林定假矣。由因定宗。即喻明法。如之何可說現量得耶。非現由於不實。不實由於合成。顯然可見。
○二能所互難破。
又大等法。若是實有。應如本事。非三合成。薩埵等三。即大等故。應如大等。亦三合成。轉變非常。為例亦爾。
能所互難。例破其執也。大等名所。執三合成。以為實有。本事名能。謂非三合。即生大等。又大等法。若是實有。牒執為因也。應如本事。非三合成。所應如能。用能破所也。意謂若是實。應如能。如處。破處。纔如。則是三合成者非三矣。可如耶。不可如。不可實也。薩埵等三即大等故。牒執為因也。應如大等。亦三合成。能應如所。用所破能也。意謂既是即。應如所。如時。破時。纔如。則非三合成者是三矣。可如耶。不可如。不可即也。轉變非常。為例亦爾。見例當然也。以㝠初生覺等。轉移變易。增長非常。則𨿽執自性是常。即大等故。應例大等。亦轉變非常也。亦可如奘師云。彼執自性既常。應如神我。何為轉變非常。彼執神我是常。應如㝠諦何為受用非常。故云為例亦爾。量之。大等非三合成。以實有故。應如本事。薩等亦三合成。即大等故。應如大等。
○三體多周變破。
又三本事。各多功能。體亦應多。能體一故。三體既徧。一處變時。餘亦應爾。體無別故。
體多難破三事。頓變難破次第。各多功能者。彼許三自性。一一皆有明躁昧等眾多作用也。體即自性。亦應多者。能體一故。能即是用。用不離體。體少用固當少。用多體自應多。體多不唯違三本事。多則應如大等定是無常矣。能成本事。尚自難端。所成大等。又何可定。若謂三德之體不分而徧。不成多者。三體既徧。一處變時。餘亦應爾。徧體無別故也。變果是頓。必乖次第之生何取於㝠初生覺。從覺我心等耶。然而必不然也。故知非徧。
○四各別異同破。
許此三事。體相各別。如何和合共成一相。不應合時。變為一相。與未合時。體無別故。若謂三事體異相同。便違[A18]己宗體相是一。體應如相㝠然是一。相應如體。顯然有三。故不應言。三合成一。
ᅟᅟ==[A18] 己【CB】,巳【國圖】==
約各別異同。破三事合成之非理也。初約各別破次約異同破。而文中一各別。二一相。三是一。四是一。五成一。揀擇須明。各別者。嗔體別貪癡。貪體別癡嗔。曰體各別。貪相別嗔癡。癡相別嗔貪。曰相各別。一相。指二十三法。皆以三德而成。法法云一相也。三是一者。三體不異三相也。四是一者。三體如相同也。五成一者。即所成一相也。破意謂。三事可成一相者。以三之可以渾然無乖而和合之也。今許各別。縱欲和合。如之何其和合耶。脫救以合之之時變為一相。未合之時。不妨各別。此亦不應。以既合之後。與未合之時。體無別故。體既無別。猶然各別也。豈能合成一相乎。脫又謂體異相同。而以體異故。可名三事。相同故。可合成一者。便違己宗。體相是一。何則[A19]己宗體相是一。豈不體應如相。然謂相同。則體應如相者。㝠然一而同矣。體豈得異耶。[A20]己宗體相是一。豈不相應如體。然謂體異。則相應如體者。顯然三而異矣。相豈得同耶。㝠然是一。應云一合成一。顯然有三。應云三合成三。故不應言。三合成一。
ᅟᅟ==[A19] 己【CB】,巳【國圖】==
ᅟᅟ==[A20] 己【CB】,巳【國圖】==
○五總別合否破。
又三是別。大等是總。總別一故。應非一三。此三變時。若不和合成一相者。應如未變。如何現見是一色等。若三和合成一相者。應失本別相。體亦應隨失。不可說三各有二相。一總二別。總即別故。總亦應三。如何見一。
約總別以難破三事合成之非理也。初難能所之難一。次難三一之難非。三難二相之難具。能所難一者。所成大等是總。能成三事是別。彼執總別一故。則能所渾而不分。一不成一。三不成三矣。一不成一。所成之總相應非。三不成三。能成之別相烏有。總別既非。合成何在。然而終不可非也。一果應非。應如未變。無一之可見矣。如何現見和合之一色耶。三果應非。失本別相矣。如何和合之時。而本體之不失耶。脫執能成之三。各具總別二相。以具總故。所成之一色自見。以具別故。能成之別相常存。具斯二相。自當免彼俱非。不知其亦不可也。何則總即別故。總外無別。總外無別。總亦應三。如之現見一色而不見三耶。一不見三。總不具別矣。總不具別。別不即總矣。是各具二相耶。非一非三之不可。是總是別之仍乖。能成之轉計。愈見其途竆。所執之邪宗。尤彰於理外。三事合成之非。不又昭昭乎。
○六體具諸相破。
若謂三體。各有三相。和雜難知。故見一者。既有三相。寧見為一。復如何知。三事有異。若彼一一皆具三相。應一一事。能成色等。何所闕少。待三和合。體亦應各三。以體即相故。
承前約體各三相。展轉難破三事合成之非理也。初至故見一者。出轉計也。二至三事有異。約知見一異難也。三至待三和合。約所具能成難也。四至以體即相故。約相例體難也。轉計中三體。三德之三體。三相。即體之三相。各有者。一體三相。三體各有三相也。和雜難知故見一者。出惟見一色之故也。計謂總即別故。總亦應三。宜見於三。而惟見乎一者。良以三體各有三相。和融雜亂。難知其歷然之三。故惟見於渾融總相之一色耳。破謂故見一者。汝之見也。吾以為有一見一。理之常也。既有三相。寧見三而為一。體各有相。汝之所知。和雜難知亦汝之知。既曰難知。復如何知異於和雜之中耶。所具能成者。若謂彼體。一一皆具三相。則事事能成色等。必待三事和合而後成者。是有所闕少矣。豈得謂彼一一皆具耶。更以相例體而難之。每體既具三相。則每體當各三體。以體即相故。果誠如是乎否耶。是則知見一異之難通。所具能成之有待。體有諸相。尚未昭明。體復諸體。重增疑惑。即一色於惟見。因展轉之迂途。推三事之合成。豈平常之大道。
○七能所無異破。
又大等法。皆三合成。展轉相望。應無差別。是則因果唯量。諸大諸根。差別皆不得成。若爾。一根應得一切境。或因一境。一切根所得。世間現見。情與非情。淨穢等物。現比量等。皆應無異。便為大失。
約能所不異。咎三事合成之非理也。初原所成無別。次咎諸法無成。三病根境不分。四結合成之過。又大等法。指所成。三合成。指能成。皆者。覺固三德合成。我亦三德合成。唯大及十一根。莫非三德之合成也。展轉相望。所必肖能。應無差別。是則因之能成。果之所成。唯量聲觸等。空風諸大等。眼耳諸根等。色非色。心非心。渾而莫辨。差別皆不得成矣。若爾。則一根應得一切境。或應一境一切根所得。情噐不分。淨穢無辨。比現無別。違世間。違現見。違自教宗㫖。失而又失。豈小失哉。
○三總結破。
故彼所執。實法不成。但是妄情。計度為有。
總結所執非有。應上云何非有之問。向也堅持不捨。以為理至當。法極成。不可破壞。今則現量所得既乖。是實非假何在。三事合成而竟失。多方救援之無能。故彼所執。實法不成。情有理無。名為徧計。
○二勝論(三) 初敘執二正破三結非。
○初敘執。
勝論所執。實等句義。多實有性。現量所得。
成劫之末。有仙名米臍。將入滅。為徒五頂者。說自所悟六句法。最勝諸論。故名勝論。實等者。實德業三。大有。同異。和合句也。實有九種。謂地水火風空時方我意也。實者。德業所依。真實有體故也。德有二十四種。謂色香味觸及數量。別性合離并彼性。此性覺樂苦欲嗔。勤勇重性與液性。潤行法及非法聲。二十有四如斯訂。德者。實句九種。各有所具之功德也。如地水我三各具十四。火之與風。十一及九。空惟有六。時方同五。而意則八種。各各所具多寡之不同也。業有五種。謂取捨屈伸行也。業者。業用。有動作義。如地水火風意是有動作。空方與時我。是無動作之類是也。大有者。所有之大也。謂實德業三。同一有故。離此三外。別有一法為體。由此大有。有實德業故也。同異者。實德業上同異性也。如地望地。水望水。有其同義。地望水。水望地。有其異義。地之同異。是地非水。水之同異。是水非地。同異𨿽是實等之上。然離實等外。又別有自體名同異性也。亦可同即有性。由實等三。同一有故。以同有實德業三之實體性故也。異亦有性。由離實等三外。別有一法為體性也。前依清涼。後慿勝論。開合無常。意義不遠。和合者。諸法和聚。如鳥飛空。忽至樹枝。住而不去。名和合也。如斯六種。是我受用。若能遠離。便得解脫而入𣵀槃矣。多實有性者。此六𨿽不可盡謂為實有。多分是實及有性也。既實有性。則非比量所得之假境矣。六句實性。現量所得。勝論之執殆若此。又和合非現量故。可言多。
○二正破(二) 初總破徵二別詳破。
○初總破徵。
彼執非理。所以者何。
破執六句。多實有性。現量所得。為理無也。徵意執情在彼。是而不非。破理在我。非而不是。出過不容於毫髮。立義大闡於幽微。非理所以果何如。
○二別詳破(二) 初明諸句體非實有二明諸句非現量得。
○初明諸句體非實有(七) 初破諸句常無常二破實句與德句三破實句與諸句四破諸句離識有五破所執大有句六破所執同異性七破所執和合句。
○初破諸句常無常。
諸句義中。且常住者。若能生果。應是無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若不生果。應非離識。實有自性。如兔角等。諸無常者。若有質礙。便有方分。應可分析。如軍林等。非實有性。若無質礙。如心心所。應非離此有實自性。
別破諸句常無常義顯實有非理也。諸句義中至兔角等。破常住。諸無常者至實有性。破無常。諸句義中且常住者。牒執。若能生果。若不生果。兩關難也。應是無常。應非離識實有自性。破常實也。有作用故。不生果故。出無常非實之故也。如所生果。如兔角等。出無常非實之喻也。總見生果不生之兩關難出。有作不生之二因極成。有作定是無常。不生斷然非實。諸句常住。實有自性者非理矣。諸無常者。牒執。有質礙無質礙。兩關難也。便有方分。應可分析。便無方分無可分析。出不實之故也。非實有性。應非離此有實自性。破實有性也。如軍林等。如心心所。喻實無有性也。亦見有礙無礙之兩關難出。可分不分之二因極成。可分定是非真。無質應非識外。諸句無常有實性者。理非有矣。[A21]已上取其易解。補足本文。影畧釋之而[A22]已。若依文立量。常與無常。皆各二量。常二量者。執常住是有法。應是無常為宗。因云。有作用故。同喻如所生果。生果𨚫是無常。此約能生果義破常住。次量云。執常住是有法。應非離識實有自性為宗。因云。不生果故。同喻如兔角等。此約不生果義明唯識。以兔角是意識徧計所執。實無其體。然不離識。引為喻者。破離識有實性之執也。無常二量者。執無常是有法。非實有性為宗。因云有質礙方分可分析故。同喻如軍林等。此約有質礙破非實。次量云。執無常者是有法。應非離識實有自性為宗。因云。無質礙方分可分析故同喻如心心所。此約無質礙明唯識。𨿽前二量約於所執。次二量約於唯心。然諸句常無常義不同。離識之外實有自性之執同也。若以因反常住。犯異品中有。以因反離識實有自性。犯能別不極成。後二量亦然。
ᅟᅟ==[A21] 已【CB】,巳【國圖】==
ᅟᅟ==[A22] 已【CB】,巳【國圖】==
○二破實句與德句。
又彼所執。地水火風。應非有礙。實句義攝。身根所觸故。如堅濕煖動。即彼所執。堅濕煖等。應非無礙。德句義攝。身根所觸故。如地水火風。地水火三。對青色等俱眼所見。准此應責故知無實地水火風。與堅濕等。各別有性。亦非眼見實地水火風。
約外所執句攝不定。更相詰破實有之非理也。初互破。次例破。後結破。意謂彼執諸句常無常義。[A23]已如上破。又彼所執實句所攝地等有礙。德句所攝堅等無礙。以皆身根所觸之實境也。實句所攝地等有礙色。德句所攝青等無礙色。以皆眼根所見之實色也。在根則能觸能見之既實。在境則所觸所見之逼真。實有體性。現量所得不可破矣。亦寧知其所執之非實乎。何則因以成宗。宗由因定。有礙地等實句所攝。及無礙堅等德句所攝之宗。既皆以身根所觸為因。乃犯因中共不定過。則有礙應非。而如無礙之堅濕煖動無礙應非。而如有礙之地水火風矣。宗豈能成。例如地等實句。是眼所見。青等德句。亦眼所見。眼見之因既𡩖。德實所攝之句。豈能定乎。准立量責。應云。又彼所執地水火三。應非有礙。實句義攝。眼根所見故。喻如青色等。即彼所執諸青色等。應非無礙。德句義攝。眼根所見故。如地水火三。如此立量。迭相推破。則地等所攝。先無凖的。豈有實體可得。故云無實地等各別有性。亦非眼見實地水火風。又地水火三者。以取眼見故畧風耳。𨿽動處是風。宜若可見。然彼意以為風非可見故也。
ᅟᅟ==[A23] 已【CB】,巳【國圖】==
○三破實句與諸句。
又彼所執。實句義中。有礙常者。皆有礙故。如麄地等。應是無常。諸句義中。色根所取。無質礙法。應皆有礙。許色根取故。如地水火風。
破實句常法。諸句無礙非理也。實句有礙常者是有法。應是無常宗。以皆有礙故。喻麄地等。諸句義中色根所取無質礙法是有法。應皆有礙宗。以許是色根取故。喻如地水火風。何則無形者或可以暫留。有礙者未必其可久也。如所執麄地等。皆以有形質礙之故。可壞可分。地等不能永終於地等。應是無常。諸句義中。色根所取空堅聲等無質礙法。果悉為無礙否耶不知應皆有礙。何者。即以汝之所許為因。破汝所取之為礙耳。地水火風色根取。地水火風既有礙。諸無礙法色根取。諸無礙法豈非礙。故云如地水火風。安在乎其無礙也。然則所執有礙之常。不得為常。無礙之法。竟成有礙。故曰非理。又此二量。於四種因。▆犯有法自相相違。
○四破諸句離識有。
又彼所執非實德等。應非離識有別自性。非實攝故。如石女兒。非有實等。應非離識有別自性。非有攝故。如空華等。
此約唯識。破諸句實有之非理也。非實德等。非實句之德等五句也。非有實等。非有句之實等五句也。萬法唯心。全依識現。乃彼謬計諸句為識外。不知既云非實。豈不成虚。徒有空名。如石女矣。既云非有。自[A24]己成無。全歸妄見。如空華矣。非實如石女。德等之兒自何生。非有如虚空。實等之華將安在。由喻顯因。因不能生。自因定宗。宗豈成是。我故曰應非離識別有自性也。正意因執識外別有自性。但破離識本無。非為特顯唯識。又非業德等。非德實等。約義皆可為言。非有實等。非實德等。破妄殊為易顯。故獨取非實以虚其宗。非有以無其執耳。又此段俱犯所立法不成過。然有以此節屬大有者未盡。置之諸句者為允當耳。智者詳之。又彼執諸句其體定異。故不相攝曰非實德等。非有實等。
ᅟᅟ==[A24] 己【CB】,巳【國圖】==
○五破所執大有句。
彼所執有。應離實等。無別自性。許非無故。如實德等。若離實等。應非有性。許異實等故。如畢竟無等。如有非無。無別有性。如何實等。有別有性。若離有法。有別有性。應離無法。有別無性。彼既不然。此云何爾。故彼有性。唯妄計度。
量例縱奪。破執大有是實之非理也。初量破。次例破。三縱奪破。四總結破。實德業三易顯。餘二稍隱。大有更晦。觀其教五頂之量曰。大有是有法。非實非德非業為宗。因云。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如同異性。因明破云。此因如能成遮實等。如是亦能成遮有性。俱决定故。葢言若能成宗。而有法非矣。有法且無。宗將安寄。責犯法差別相違過也。今初量用許有自性為因。破離實等宗。喻如實德業等。豈離實德業等別有自性。故云應離實等無別自性。次量用許離實等為因。破非有性。喻如畢竟無等。豈離實等更有有法。故云若離實等。應非有性。㫖全因明。但先𮋒後覆。層疊出過之尤顯耳。若例明之。如有非無。非無即有。非離有法。有別有性。則實德業有法。即有自性。如何離實德等。有別有性耶。更縱奪之。若離實等有法。有別有性。應離非實等無法。有別無性矣。無既不爾。有云何然。亦可初量許其有性。破其離實等。能別不極成過。犯似宗。次量許其離實等。破其非有性。所依不成過。犯似因。
○六破所執同異性。
又彼所執實德業性。異實德業。理定不然。勿此亦非實德業性。異實等故。如德業等。又應實等非實等攝。異實等性故。如德業實等。地等諸性。對地等體。更相徵詰。准此應知。如實性等。無別實等性。實等亦應無別實性等。若離實等有實等性。應離非實等有非實等性。彼既不爾。此云何然。故同異性。唯假施設。
總別結破同異之非實也。同異者。諸法各別曰異。體相一類曰同。如以地望地名同。以地望水曰異之類是也。今破同異。應云又彼同異性。而言實德業性者。以於實德業上論同異。言實德業性。即同異性。見同異不離實德業性。彼執異實德業。豈理也哉。故總破云。定不然也。所以然者。彼執同異。異實德業。則此同異。宛同大有。亦非實德業性。異實等故。如德業等矣。豈是實等之同異性耶。如於地水之上論同異。而執同異異於地水之性。理將安在。故勿之。勿之者。申破似量之理定不然。非真能立之三支也。且同異異於實等。則同異應非實等攝。同異既非實等攝。又應實非實攝。德非德攝。業非業攝。異實等性故。如德業實等。准此而知堅性非堅攝。異地體故。喻如濕性。濕與煖動皆然也。地體非地攝。異堅性故。喻如水體。水與火風皆然也。應耶。不應耶。應之者難之。難似量之理定不然。破非真能成立一切之三支也。如實性等外。無實等性。則實等外。亦應無別實性等同異性。例而明之昭然顯現。而彼定執同異異實等。離實等之外有同異者。决無此理矣。若離實等。有實等同異性。縱如彼執。應離非實等。有非實等同異性。奪為我奪矣。何者。離非實等。必無非實等同異性。彼既不爾。離實等焉得有實等同異性。此云何然。故同異性。惟假施設。如廣百云。分別意識。於色等法。假施設有。越諸根量。非現量得。而執之以為實者何也。[A25]已上一章。可分六節。初總破非理。末結破非實。中間四節。皆別破非理。以筆力高古。如大璞圓珠。恐蹈穴鑿之𡚁。故。畧加點綴。串意於釋中。以摹寫其本色耳。觀者細心熟玩。當自得之。
ᅟᅟ==[A25] 已【CB】,巳【國圖】==
○七破所執和合句。
又彼所執和合句義。定非實有。非有實等。諸法攝故。如畢竟無。彼許實等現量所得。以理推徴。尚非實有。况彼自許和合句義。非現量得。而可實有。設執和合是現量境。由前理故。亦非實有。
量况轉破和合實有之非理也。初量破。次况破。三轉破。渾而不乖曰和。會而不隔曰合。彼執由和合故諸法方聚。而和合體是別有。非諸法攝。故量破云。和合定非實有。因云非有實等諸法攝故。喻如畢竟無。良以既離諸法。和合義無。和合且無。體將何寄。故即彼非有實等所攝之因。定其為非實有也。况之。則彼許現量得者。以理推徴。尚非實有。况和合是彼許非現量得者。可實有也耶。設彼轉和合非現之執。更執為現量者。轉以前可析無礙無常唯識之理。破今現量和合之執。亦非實有。豈獨非現量為非實有耶。由因定宗。以况比義。現量非現全空。和合實有安寄。我故曰理非有也。以上別破所執實有。現量之義自含。下破能所現量。實有之義宛具。不可因實有屬上。現量科下。而遂泥之。又亦末可縱奪破。
○二明諸句非現量得。
然彼實等。非緣離識。實有自體。現量所得。許所知故。如𪚴毛等。又緣實智。非緣離識。實句自體。現量智攝。假合生故。如德智等。廣說乃至緣和合智。非緣離識。和合自體。現量智攝。假合生故。如實智等。
量破能所皆非現量也。初量破所緣之境。次量破能緣之智。實等者。實德業等諸句也。離識實有自體者。彼執諸句離心識外。各有自[A26]己真實之體性也。現量所得者。既有實體。名為實境。不假分別而有。任運對緣而現。名現量所得也。總之執所緣六句之境為現量。如廣百論云。彼論說有實句義是現量境是也。破謂彼實等所緣之境。非離於識。非實有體。非現量得。以汝自許所知故也。所知屬分別。分別則非真譬如𪚴毛。從何而有。但是意識。非量所緣。尚非真比。豈成現量。故廣百破現量境。則云。理亦不然所以者何。瓶衣等物。意識於色等法。假施設有。云何執為現量境。又緣實智等者。執能緣之智為現量也。破謂又緣實句之智。非緣離識。非緣實體。非現量攝。以汝自許假合而生故也。假非真實。合豈天成。如德智等。緣諸堅濕。從意想起。豈離籌度心。任運而緣之現量耶。故廣百論云。因德所引實智。非現量攝。謂因青等煖等諸德所引實智。定非見觸現量所攝等是也。至若廣之。𨿽諸句不同。總之則能緣無別。假合而生因地既以無殊。現量所得。果地自然俱▆。故曰廣說乃至如實智等。問。性境現量判五識。此唯識宗。今非彼現量何也。答。此云現量。但如鏡中無別分析。無有執心。𨿽是識內。亦無唯識之念。彼執識外。彼指瓶衣。彼執為實。非量所攝。豈可同年。上第二正破竟。
ᅟᅟ==[A26] 己【CB】,巳【國圖】==
○三結非。
故勝論者。實等句義。亦是隨情。妄所施設。
此總結非實現量也。施設隨情。理豈能順。隨情是妄實則何有汝曰多實有體。今則實不可得。汝曰現量所得。今則實非現量。皆真實理也。豈虚妄之情乎。勝論之徒。可以悟矣。數勝二法執竟。
○三自在(二) 初自在二例餘。
○初自在。
有執有一大自在天。體實徧常。能生諸法。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諸非常者。必不徧故。諸不徧者。非真實故。體既常徧。具諸功能。應一切處時。頓生一切法。待欲或緣。方能生者。違一因論。或欲及緣。亦應頓起。因常有故。
破執自在能生之法執也。初敘彼執。二總破徴。三詳推破。四破轉救。有執。指塗灰。彼見有情。不隨欲轉。因修欲進而偏退。果報願逹而固竆。思必有主宰者以為物父。因執有一大自在天。體實。徧。常。能生諸法四德。為萬物之因焉。在執之溺於情也。未嘗不是。以理之量於執也。全體成非。而其所以非者何也。試逆推之。且無論其能生與否。若法能生。生則有滅。生果應是無常。有作用故。必非是常。諸非常者。纔生即滅。無動義故。無容從此轉至餘方。必不徧故。諸不徧者。非真實故。無為真實。必周徧故。體實徧常。將安在哉。而况其未必能生也。何則體既常徧。具諸功能。生一切法。吾以為常竆一切時。徧周一切處。應於一切處時。無有前後。頓生一切諸法。而後可以稱常徧能生也。又犯世間相違等過矣。然而豈有此理。脫轉救云。體𨿽常徧。能生諸法。要待眾生樂欲。或緣會方生。故無頓生之過者。以渉三因。即非大自在天。一因能生諸法。寧不所救非所執。而前後自相矛盾也耶。若例而破之。或欲及緣。亦應頓起。以大自在天。因常有故。則所救無頓生之過者。正當頓生矣。如之何其能救耶。吾故曰彼執非理。
○二例餘。
餘執有一大梵。時。方。本際。自然。虚空。我等。常住實有。具諸功能。生一切法。皆同此破。
例破餘執能生之法執也。初列名敘執。二指破法同。餘執。執自在能生之餘執。即下七等也。大梵者。圍陀論師。此云明。彼計那羅延天。臍中生大蓮華。華上有梵天祖翁。為萬物祖。從梵天口生婆羅門。臂生剎利。䏶生毘舎。腳生首陀。能作一切命無命物。是故梵天名常。是𣵀槃因。詳載瑜揚二論。是亦天能生也。時者。時散外道。以見種等。眾緣和合。有時生果。有時不生。時有作用。或舒或卷。令枝條等。隨其榮顇。由是决定。知實有時。時所待因。都不可見。不見因故。所以無生。以無生故。即知無滅。無生滅。故復言常。遂執一切物。皆從時生。是故時是常。是一。是萬物因。是𣵀槃因。詳載廣百。是時能生也。方。謂方論師。計實有方常相。有日合處。是方相等。計方能生人。人生天地。滅後還入於方。故方是常。是一。是萬物因。是𣵀槃因。亦如百論。是方能生也。本際者。安茶論師。執本際是過去之初。世界最始。唯有大水。時有大安茶花出。形如鷄卵。周匝金色。時熟剖為二段。上段為天。下段為地。中生一切萬物。如此方渾沌未分。形如鷄子。從此生天地萬物等。具如清涼。是本際能生也。自然者。即無因論師。彼見世間無有因緣。或時歘爾大風卒起。於一時間。寂然止息。或時忽爾𭧂沙瀰漫。於一時間。頓即空竭。或時鬱爾。果木敷榮。於一時間。䬃然衰顇。因此起無因見。立無因論。計一切萬物。無因無緣。自然生滅。故自然是常。是萬物因。是𣵀槃因。載於瑜伽。如此方莊老之類。是自然能生也。虚空者。口力論師。計虚空為萬物因。別有一法是實是常。是萬物因。從空生風。風生火。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凍。堅作地。地生五穀。穀生命。命後還歸空。是故虚空是萬物因。是𣵀槃因。載具百論。是空能生也。我者。計我論師。謂彼計有薩埵命者。生者。養育者。數取趣者。如是諦實常住。是故我眼能見諸色。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應知亦爾。等者。等取宿作論師。宿作亦不離我。彼計一切眾生受苦樂報。皆隨徃日本業因緣。是故若有持戒精進。受身心苦。能壞本業。本業既盡。眾苦盡滅。眾苦盡滅。即得𣵀槃。是故宿作為一切因。廣破如𣵀槃。及清涼玄談。此我業能生也。皆同此破者。同前比量。所執盡虚。故曰皆同。
○四聲論。
有餘偏執明論聲常。能為定量。表詮諸法。有執一切聲皆是常。待緣顯𤼵。方有詮表。彼俱非理。所以者何。且明論聲。許能詮故。應非常住。如所餘聲。餘聲亦應非常。聲體如瓶衣等。待眾緣故。
破二種聲常之法執也。初偏執明論聲。次徧執一切聲。有餘。即餘有。謂八種之外。餘有執聲者也。明論者。謂內明。因明。聲明。工巧。以及醫方五明論也。今偏取聲明。故曰明論聲。常者不易之謂。表揚詮顯諸法之義。一印印定。遐方異域不能改。亘古及今不可易。能為一定之量者。論之聲明。他不能也。一切者。徧諸色之聲也。皆執為常者。聲性是常。不從緣生。其體非斷。但待緣顯𤼵。方有詮表耳。若鐘皷待[高*支]而響。金石俟扣而鳴。文義待宣吐而後顯之類是也。執情皆是。正理俱非。請以量破。明論聲是有法。應非常住為宗。因云。許能詮故。喻所餘聲。夫常無所作。能作亦無。能所雙非。方為常義。許能詮故。能必有所。既渉能所。體非常住。如所餘聲。同是聲性。次破云。一切聲是有法。亦應非常為宗。因云待眾緣故。聲體如瓶衣等。體既待緣。緣離則滅。安得為常。
○五迦耶(二) 初敘執二正破。
○初敘執。
有外道執地水火風極微實常。能生麄色。所生麄色。不越因量。𨿽是無常。而體實有。
此破四大極微。能生諸法之法執也。外道。即路迦耶。此云順世。計一切色心等法。皆用四大極微為因。然四大中最精靈者能有緣慮。即為心法。如色𨿽皆大。而燈𤼵光。餘則不爾。故四大中。能有緣慮。其必無失。顯揚第九云。由不如實知緣起故。計有為先。有果集起。離散為先。有果壞滅。由此因緣。彼謂從眾微性。麄物果生漸析麄物乃至極微住。是故麄物無常。極微常住。因量者。父母微。最初極微名父母。聚生諸色故。所生麄色名子微。子微𨿽是無常。不越父母。故是實常。迦耶之執。大約如此。詳載瑜伽。下於破中轉計𨿽多。不出正計。
○二正破(二) 初破因微二破果色。
○初破因微。
彼亦非理。所以者何。所執極微。若有方分。如蟻行等。體應非實。若無方分。如心心所。應不共聚生麄果色。既能生果。如彼所生。如何可說。極微常住。
彼執非理。總破能所之非理。所以者何。總徴非理之所由。下別破中。先破能生極微。後破所生麄色。今先極微也。意謂汝執極微是實是常。能生麄色。吾以為所執極微。為有方分。無方分耶。若有方分。如蟻之行伍。前不是後。捨後取前。既可分析。體應非實。若無方分。如心心所。尚無有形。云何而能共聚。生麄果色。况所生於能。能必肖所。極微既能生色。極微如彼所生。所生既是無常。如何可說極微常住。亦可三量。初破實。末破常。中破能生。
○二破果色(六) 初約因量破二約量德破三約自因破四約多合破五約因果破六約體一破。
○初約因量破。
又所生果。不越因量。應如極微。不名麄色。則此果色。應非眼等色根所取。便違自執。
破共六節。一破正計。五破轉計。今初破不越因量之正計也。生果是麄色。因量是極微。生果不越因量。麄色應如極微。麄色眼根取。極微非眼等色根所取。便違汝執麄色是色根之所取矣。是則不越因量。汝之執也。色根所取。亦汝之執。一[A27]己之二執相違。一定之至理何在。我故曰。彼執之非理也。
ᅟᅟ==[A27] 己【CB】,巳【國圖】==
○二約量德破。
若謂果色。量德合故。非麄似麄。色根所能取。所執果色。既同因量。應如極微。無麄德合。或應極微。亦麄德合。如麄果色。處無別故。
破量德合之轉計也。初出轉計之情。次破果濫於因。三破因同於果。計意葢謂。前破不名麄色。違色根取者。以但約不越因量為言耳。若但以量言。則果色非麄。根無所取。誠如所破。今則麄德合故。果色似麄。根所能取。又豈如所破耶。是則量德合故。不惟因量之不越。非麄似麄。亦乃自執之無違。轉計之意如此。破意葢謂。果色是德合。因量是極微。果色異於因量者。果色麄德合。極微無麄德合也。若謂量德合故。非麄似麄。則所執果色。同因量矣既同因量。果色應如極微之因。既如極微。果色竟無麄德之合。汝以為果可為果。吾以為果乃成因矣。如之何。又極微之異果色者。以極微因量之時。非德合果色之時。則極微因量之處。殊有別於德合果色之處也。若謂量德合故。非麄似麄。則似麄不越於非麄之際。德合無別於量合之處矣。果色德合之地。正極微德合之地。汝以為果可為果。吾以為因可為果矣。如之何。果同於因。果將安在。因同於果。因又奚存。因果尚是偕亡。色根取之何所。我故曰。彼執之非理也。
○三約自因破。
若謂果色徧在自因。因非一故。可名麄者。則此果色。體應非一。如所在因。處各別故。既爾。此果還不成麄。由此亦非色根所取。
破徧在自因之轉計也。破意葢謂。汝轉計量德。合生麄色。不能成矣。若謂果色徧在自因。因非一故。可名麄者。亦不成也。何者。麄色在果。體應是一。一體所在。處亦成同。果色宛然是麄。色根自然可取。今以非一之多因。可名麄色之一體。則麄色之一體。應是非一之多因。多因在處之不同。體應如在之各別。各別則果自是因。果色還不成麄。不成則色非根色。色根亦何所取。因非一故可成麄。依然因量之難越。果既無故非可取。還如前執之仍違。我故曰。彼執之非理也。
○四約多合破。
若果多分合故成麄。多因極微。合應非細。足成根境。何用果為。既多分成。應非實有。則汝所執。前後相違。
破果色體異於因之轉計也。初計果異於因。二難因同於果。三破果體非實。計意葢謂。前破不越因量。不能成麄色矣。量德合故。亦不能成麄色矣。徧在自因。又不能成麄色矣。𨿽辨所生之果。以皆論果於因。故悉為所破斥耳。吾以為因量固能生果。果是因之所生。既論所生之果。自當辨果於果矣。今夫果成麄色。非自成也。然必以合而後能成。合成麄色。非自合也。必由分而後可合。曰奩曰底。非多分乎。是必奩底合聚而後可以成瓶。曰腹曰項。非多分乎。是必腹項合聚而後可以成瓶也。果之多分合成麄色。寧可破斥。寧可不為色根之所取耶。轉計之意如此。破意葢謂。細之與麄。因果自當有辨。分之與合。果因恐未懸殊。果色之多分。猶極微之多因也。多分合故成麄。多因合應非細。合故成麄。可為色根所取之境。合應非細。豈不足成色根所取之境乎。因不足成。故用於果。足成根境。何用果為。汝以果異於因。吾以為因可同於果矣。如之何。又前執所生之果。𨿽是無常。而體實有。今則多分合成。必非實矣。前實後非。自相矛盾。又如之何。夫因可同果。計果合成之既非。後逆於前。計果合成之愈謬矣。我故曰。彼執之非理也。
○五約因果破。
又果與因。俱有質礙。應不同處。如二極微。若謂果因[A28]體相受入。如沙受水。藥入鎔銅。誰許沙銅。體受水藥。或應離變。非一非常。
ᅟᅟ==[A28] 體相受入【CB】,▆▆▆▆【國圖】==
破果因同處。體先受入之轉計也。初量破。二轉救。三遮救。四縱奪。量破之意葢謂。以果望因。所生麄色之不成。就果辨果。多分合成之有過。得無因居果地。果地之外無因。果踞因居。因居之外無果。因果和合。處同無二。以明所生之麄色乎。不知果稱麄色。𨿽為有質之形。設因非極微。則無礙而踞有形。處自當一也。因號極微。固非無形之質。脫果非麄色。則有形而居無礙。處正應同也。今則二俱有礙。應不同居。如二極微。處何可一。量破之意如此。使轉救之。若謂因入果色。果受因微。果入因微。微受果色。因果之相受也。如沙受水。如銅受藥。因果之相入也。如水入沙。如藥入銅。因果之體。既相受入。因果之處。法爾應同。不知法由喻顯。喻因許成。沙不受水。銅不受藥。誰不許之。沙體受水。銅體受藥。其誰許之。能譬之喻。既無許可之人。所喻之法必無受入之理矣。其何能以救之哉。縱或受入。應離變矣。或應離變。則又非常一。豈汝所執之宗耶。良以在喻在法。未必妙齊。而入變受離。大應相類。離之則非一。不越因量之何如。變之則非常。極微是常之何在。展轉之不成。反覆之無救。我故曰。彼執之非理也。
○六約體一破。
又麄色果。體若是一。得一分時。應得一切。彼此一故。彼應如此。不許違理。許便違事。故彼所執。進退不成。但是隨情。虚妄計度。
破果體是一之轉計也。初代出轉計。二約得立理。三兩關難破。四結歸妄情。代出之意葢謂。以果望因。既麄色之不成。就果論果。復合成之有過。更以因果同處之既非。得無果體是一之為計乎。情𫝑之所必然。倫次之所必到者也。代出之意如此。破計之意葢謂。又麄色果。體若是一。理事皆不可也。何者。麄色之果不齊。色果之形必異。形色之本質亦異。彼此異故。則得一分境時。不應得一切境。所得之此與彼異。彼得應異此之不得也。事也。麄色之果𨿽異。色果之形固異。而形色之本體不異。彼此一故。彼應如此。則得一分境時。自應得一切境。所得之彼。與此一故。得彼應如得此之無二也。理也。汝果許其一得一切得耶。果不許其一得一切得耶。不許𨿽順於世間現見不應之事。違麄果一體應得之理矣。許固順於一體應得之理。違於世間不應得之事矣。進之而順理。事又相違。退之而順事。理且不順。許不許之兩關有礙。退不退之二義不成。非是一體。但是隨情。非真量度。但妄計度。我故曰彼執之非理也。又一分是少分。一切是全體。彼即全體。此即一分無論矣。更須詳麄果之體是一。所該者廣。則一分一切。可一境。可諸境。彼此亦然。
○二束廣從畧(二) 初總標二別釋。
○初總標。
然諸外道。品類𨿽多。所執有法。不過四種。
反博歸約。令易曉也。品非自品。由執成品。曰十一種。十三種。九十五種。能執之人品類𨿽多。執不自執。因法成執。多束之少。少束之又少。少至於四種。所執之法。多數有限。以有限之四種。盡幾百之支流。俾亡羊者不致泣岐。𡬶流者可以得源。作論之體應如此。婆心之切為何如。
○二別釋(四) 初破執定一二破執定異三破執雙亦四破執雙非。
○初破執定一。
一執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一。如數論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即有性故。皆如有性。體無差別。便違三德。我等體異。亦違世間諸法差別。又若色等即色等性。色等應無青黃等異。
破有法與有等性定一。初列執標人。二以理破徴。三以同難一。四別出過端。有法。隨指一法。有等。指一切法也。性。體性。云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一者。執一法與諸法之性斷無二也。如數論執一㝠性變多種法。法𨿽多種。原一㝠性。而不自知其非理。何者。有等一切法。法固有差別。諸法各異體。體自有差別。有法有等一。一切即有性。法皆如有性。體應無差別。勿一切法。即有性故。皆如有性。體無差別。不獨理之所難。亦復違之更多。違自教三德等定異。而非定一。違世間諸法定差別。而非定無差別。違眼根現量所取青黃等定異之色。而非定無異。乃至便違身根現量所取。冷煖澀滑定異之觸。而非定無異也。自教相違。理[A29]已難通。况世間乎。世間又違。理更難通。况現量乎。凢執類於數論者。請以理思。又法即是事。性即是理。事有千差。理無二致。定一則無千差。
ᅟᅟ==[A29] 已【CB】,巳【國圖】==
○二破執定異。
二執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異。如勝論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非有性故。如[A30]已滅無。體不可得。便違實等自體非無。亦違世間現見有物。又若色等。非色等性。應如聲等。非眼等境。
ᅟᅟ==[A30] 已【CB】,巳【國圖】==
破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異。初列執標人。二以理破徴。三以無難異。四別釋相違。五重指過端。定異。謂色等諸法非色等性。如勝論實句為德業所依。德業異於實句。實等為大有所依。大有異於實等。而不自知其非理也。何者。法不自立因性而有。體不自存。由法而得。有法有性異。一切非有性。非性如滅無。其體不可得。勿一切法。非有性故。如[A31]已滅無。體不可得。不獨理之難通。亦復違有多種。體不可得。便違自教。實句等自體可得。如[A32]已滅無。亦違世間現見有物。而非一切滅無。設更剖析。又犯現量相違。何者。眼耳至身。現量之根。色聲至觸。現量之境。又若聲等非聲等性。應不相關。應如聲等非眼等境。無所緣義。豈不違眼等現量了知是色之過乎。一謬[A33]已自難通。三違更從何釋。勝論之徒。請以理勝。
ᅟᅟ==[A31] 已【CB】,巳【國圖】==
ᅟᅟ==[A32] 已【CB】,巳【國圖】==
ᅟᅟ==[A33] 已【CB】,巳【國圖】==
○三破執雙亦。
三執有法與有等性。亦一亦異。如無慚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一異同前。一異過故。二相相違。體應別故。一異體同。俱不成故。勿一切法。皆同一體。或應一異。是假非實。而執為實。理定不成。
破有法與有等性亦一亦異。初列執標人。二以理破徴。三非理之故。四以別難同。五實假成非。夫所執之法。有等有性之不離。能執之情。有等有性之各別。數論執一。殊非勝論之情。勝論執異。不具數論之執。執有法與有等性。亦一亦異。如無慚者。併數勝之執而一之者也。歷覽形對。雙存似進於數勝之偏。循鞠推竆。亦執深乖乎中正之理。所以然者。過同前故。相乖違故。不能成故等也。同前者。一同數過。異同勝過。併二過於雙亦之中也。乖違者。異乖於一。一乖於異。雙亦之不可亦也。不能成者。亦異。一即異。亦一。異即一。即異。一同異。即一。異同一。同一異不成。同異一豈得。一異俱不成。亦亦從何得。一異本不同。而以雙亦之故。強使之同。則一切差別之法。皆可使之同矣。勿一切法。皆同一體。無是理也。或應一異之名。但是假立。一法二相。互相形對。而乃執以為真。是實空華之濃淡。爭鏡影之妍[強-弓+女]矣。理豈能成。無慚之流。幸成以理。
○四破執雙非。
四執有法與有等性非一非異。如邪命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非一異執。同異一故。非一異言。為遮為表。若唯是表。應不雙非。若但是遮。應無所執。亦遮亦表。應互相違。非表非遮。應成戲論。又非一異。違世共知。有一異物。亦違自宗。色等有法。决定實有。是故彼言。唯矯避過。諸有智者。勿謬許之。
破有法與有等性雙非。初列執標人。二以理破徴。三指執同前。四遮表難破。五出其相違。六結責誡人。夫執由情起。情以待生。一與異待。異生於一。單與複對。複起乎單。雙亦之複纔生。雙非之執待起。彼存我冺。情𫝑自然。有執諸法。與有等性。非一非異。如邪命等者。併無慚之雙存。而雙冺之者也。以冺望存。似掃蕩者。空清於著迹。由冺察冺。知莾蕩者。過重於無慚。而不自知其非理也。所以然者。執同前故。乖遮表故。違世教故等也。同前者。非一同於勝論。勝論執異。是非一也。非異同於數論。數論執一。是非異也。反形二過於雙非之中也。乖遮表者。遮之為言覆也。表之為言顯也。雙非一句。義含於二言。遮表二言。理該乎四句。非一異言。為是遮覆之言耶。為是表顯之言耶。若偏是表。不應雙非。初句乖矣。若但是遮。應無所執。次句乖矣。亦遮亦表。應互相違。三句乖矣。非表非遮。應成戲論。四句乖矣。四句乖而遮表逆。雙非果何義耶。出相違者。非一異言。違世間共知有一異物。亦違自教色等有法决定實有。而非雙非之不可得也。同前執。乖遮表。[A34]己自難為。違世間。違自教。又將何若。是故彼言。唯矯強遮避其過失而[A35]已。豈真有實理之可詳哉諸有智者。磨吹毛於既用。拂古鏡於維新。務深闢之而使之自屈。勿謬許之而俾之得伸也。有志於正人心者。勉旃斯行。以上四句。外道所依。百非所出。四句既遣。百非自絕。種種外道。失所依矣。攝廣歸畧。良有以也。上破外道離心法執一科竟。
ᅟᅟ==[A34] 己【CB】,巳【國圖】==
ᅟᅟ==[A35] 已【CB】,巳【國圖】==
○二餘乘(二) 初總徴破二別詳破。
○初總徴破。
餘乘所執。離識實有色等諸法。如何非有。彼所執色。不相應行。及諸無為。理非有故。
破餘乘法執非有之總問答也。如何非有者。前云外道餘乘。所執外法。理非有故。外道非有。理如上聞。餘乘非有。非有如何。答中。彼所執色。不相應行。及諸無為者。通指所執之法。理非有故。總破所執之法也。但無為。止虚空。擇滅。非擇滅心王。止第六意識。心所。止四十六。除邪見。無癡。失念。散亂。不正知。以徧行五。別境五。名大地十。以善十一。去無癡。名大善地十。以根本六。名大煩𢚰地六。而但存癡。足之以放逸。懈怠。不信。惽沉。掉舉而成六。小隨名煩𢚰地。數仍大乘。不定。名不定地。增貪嗔慢疑為八。不相應。存得。非得。同分。命根。無心定。滅盡定。無想報。生。住。異。無常。名句文之十四。共七十五法。經部。計能成極微是實。所成根等是假。薩婆多。計能所皆實。而於大乘百數之有缺者。以大小之教理不同。則多寡之名言有辨耳。此等俱非有者理也。豈強使之非耶。下當詳辨。又不標心者。以非餘乘所執故也。
○二別詳破(三) 初破諸色法二破不相應三破諸無為。
○初破諸色法(二) 初明對無對二明表無表。
○初明對無對(二) 初總列二別釋。
○初總列。
且所執色。總有二種。一者有對。極微所成。二者無對。非極微成。
列色名數。便破斥之次第也。總有二種。舉所成大數。有對無對。列所成色名。極微所成非極微成。出能成之不同也。更細分之。有對有二。無對有五。二。可見有對。不可見有對。可見有對。謂色塵及能造四大。不可見有對。勝義根及聲香味觸。五。謂極畧。極逈。受所引。徧計。定果是也。極畧者。以假想觀。分析根塵之色。至極微位故。極逈者。亦以假想觀。分析空間光影等色。至極微位故。受所引者。謂於受戒師處。精誠之至。引起思心種子。𤼵起防犯功能現行之色故。徧計者。謂意識周徧計度種種色法。以為實有故。定果者。定中現諸境界。如水觀成而水現之類故。又有對色。從色種生。無對色。從心種生。總之是法處所攝一色。可分為影像無表定果三門。影。流類義。像。相似義。謂此所變相分。不惟是本質之流類。亦似本質故也。極畧極逈。唯有觀心影像。都無實體。散位獨頭意識。緣五根五塵水月鏡像。當情變起相分。乃是徧計。亦影像攝。以是水鏡為緣。意識妄計有月有像。並非眼識之境。又徧計是妄心。極畧極逈是觀心故。總攝於影像。受所引色。是無表門攝。以依思願善惡分限。假立無表門。謂不可表示故也。如以受戒律儀之有表。熏成善無表。殺生不律儀之有表。熏成不善無表。禮佛毆罵等處中之有表。熏成善惡無表也。問。定果何謂無對。答。集論云。三義名有對。一種類。謂諸法互為能礙。互為所礙。二積集。謂極微以上。三不修治。謂非三摩地自在轉色。今定果是三摩自在轉色。三義皆反。故云無對。
○二別釋(二) 初有對二無對。
○初有對(二) 初明色非實有二顯色唯識變。
○初明色非實有(二) 初明能成極微不實二結所成果色非有。
○初明能成極微不實(二) 初畧明二廣顯。
○初畧明。
彼有對色。定非實有。能成極微。非實有故。
畧破有對之非實也。初二句斷非實。次二句出非實故。以能所固自有分。厥體應無有二。能成極微不實。所成有對豈真。故斷非實也。
○二廣顯(六) 初約質礙破能成不實二約方分破能成不實三約現處决能成方分四約見觸定能成方分五約住處决能成方分六約果色决能成方分。
○初約質礙破能成不實。
謂諸極微。若有質礙。應如瓶等。是假非實。若無質礙。應如非色。如何可集。成瓶衣等。
後四句。斷極微有質礙。首四句。判質礙之為假。意謂所成不實。以能成不實之故。能成不實者。以能成有質礙耳。極微既有質礙。質礙必是虚假。故不實也。
○二約方分破能成不實。
又諸極微。若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實有。若無方分。則如非色。云何和合。承光𤼵影。
後四句。决極微有方分。首四句。判方分是虚假。方。謂方隅。分。謂分位。不落界限。體莫得而捫摩者名實。方位昭然。形可得而剖析者名假。今所成不實。以能成不實能成不實者。以能成有方分耳。極微既有方分。方分必可分析。故不實也。和合者。空間極微。紛飛渾會名和合。非以合成麄色之果名和合也。承光𤼵影者。和合承光。顯現於光。名𤼵影也。不曰形者。極微𨿽是有對。以極微故。非眼識所取之境。許其和合。於隙光中。必有影𤼵。影即彼質。映光始現。名之為影。非以影為影也。意欲以難取之極微。顯之於可見之光影。即便以可見之光影。指出極微之方分耳。故曰若無方分。則如非色。云何和合承光𤼵影。正顯和合承光能𤼵影者。是方分也。是則極微渾合處。便名和合。和合映現時。便名𤼵影。光中之影合和合和合之物全光影也。
○三約現處决能成方分。
日輪纔舉。照柱等時。東西兩邊。光影各現。承光𤼵影處既不同。所執極微。定有方分。
承上。前言極微有方分故能承光𤼵影。此言承光𤼵影故。定極微有方分也。何則日輪纔舉照於柱壁等時。孔隙之中。極微光影。兩邊各現夫各現則處不同矣。承光𤼵影。處既不同。所執極微。豈不定有方分。然則自東西以觀光影。方分[A36]已顯於兩邉由各現以見極微。界畔莫知其數量。微微所在之方。各各齊限之分。何其歷然而可定也。故廣百論頌云。微若有東方。必有東方分。極微若有分。如何是極微。論曰。是諸極微。既有質礙。日輪纔舉。舒光觸時。東西兩邊。光影各現。逐日光移。隨光影轉。承光𤼵影。處既不同。故知極微。定有方分。既有方分。便失極微。如是極微。即可分析。應如麄物。非實非常。違汝論宗。極微無方分。常住實有。造世間萬物。
ᅟᅟ==[A36] 已【CB】,巳【國圖】==
○四約見觸定能成方分。
又若見觸壁等物時。唯得此邊。不得彼分。既和合物。即諸極微。故此極微。必有方分。
承上豈獨光影現處。可定方分。又若見光影觸處。亦可定方分也。何則光影觸此。則不在彼。光影觸彼。則不得此。彼此光影。即和合物。此和合物。即諸極微。既和合物。即諸極微。彼此豈非極微之方分乎。故此極微。必有方分。以上方分三節。論意若謂。因此顯彼。猶渉於揣摩。即物而真。始名為卓見。苐法之必難於指陳者不容不為之旁[高*支]。猶可以形容者。何得不為之直指。極微之為物也。固難指陳於大明之下。猶可形容於隙光之中。使彼親見光影之方分。則必了然極微之可分。既默識能成之不真。尚可所成之有實耶。此論主一片婆心殆若此。乃昧者竟以果色釋之。是藉果知因。由此顯彼意也。縱若所見。何不似前。若無質礙。云何和集成瓶衣等。若無方分。云何和合成物色等。何其簡易何其明白乃弄光捕影耶。得無以實色明方分。反覺難明。以光影明方分。反似易明。故捨實色之方分。而取實色之影。以明實色之方分乎。是猶以人面辨妍醜。反覺難辨。以面影辨妍醜。反似易辨。必捨人面之妍醜。而取人面之影。以辨人面之妍醜矣。有是理乎。智者詳之。
○五約住處决能成方分。
又諸極微。隨所住處。必有上下四方差別。不爾。便無共和集義。或相渉入。應不成麄。由此極微。定有方分。
文有三段。初順顯有方分。次反顯有方分。三結斷有方分。此亦的指極微方分。但不在光中顯耳。若以光臨所住。上下四方皆光影矣。由此極微。定有方分。問。前既光中的指方分。今於住處。又指方分。何也。曰。承光𤼵影。偶見於一隙。隨所住處。實徧乎十虚。以一隙光影見十虚。十虚皆一隙之光影。以十虚住處見光影。光影盡十虚之住處。狹以形𡩖。𡩖自可明。𡩖以望狹。狹應非局。隨所住處於光影之後。良有以也。佛性論云。為當一塵中有六方不。若有六方。即成六分。若無六方。非謂為色。既有六方。即可分析。若有方無分。是則六塵共入一塵。無量諸塵。並應如是。則無成大義是也。
○六約果色决能成方分。
執有對色。即諸極微。若無方分。應無障隔。若爾。便非障礙有對。是故汝等所執極微。必有方分。
文有四轉。初二句牒彼所執。次二句斷彼所即。後二句難彼所執。末三句結定所執。即諸極微。極微外無有對也。若無方分。應無障隔。極微無方分。極微無障隔也。若爾。便非障礙有對者。見有對之不成也。是故汝等所執極微。必有方分者。言即所執有對。辨所執極微。以所執極微。决所執有對。有對既其障礙。極微必有方分。問。隨所住處後。又約果明方分何也。曰。文必有義。義必有意。意管乎義。義貫乎文。有對不實之文。全在能成極微不實。能成不實之義。全在質礙方分可分。質礙[A37]已如上明。方分自茲而止。方分五段。前四皆約因明方分。第六但約果顯極微。正見全因作果。極微能成乎有對。全果是因。有對不外於極微。極微無方分。有對之障礙不成。極微無障隔。有對之方分何有。故曰執有對色即諸極微。又曰。所執極微。必有方分。先因後果。果色愈明。後果於因。因色更顯。始畧明於質礙。後詳顯於分方。方分可以詳質礙。質礙可以總方分。故曰。若無方分。應無障隔。見方分質礙之不離也。又曰。若爾便非障礙有對。見方分不離於質礙。質礙方分之因。不離有對之果也。文中義。義中意。後先次第。豈徒然哉。細玩自顯。
ᅟᅟ==[A37] 已【CB】,巳【國圖】==
○二結所成果色非有。
有方分故便可分析。定非實有。故有對色。實有不成。
初三句結能成不實。後二句結所成不實。𨿽有能所之分。不無偏重之別。求所成不實。偏重於能。能成不實。而所後可以不實也。結能成不實。偏重於所。所成不實。而能始可言不實也。重能重所。固自應分。為所而能。總之歸結於所。問。上辨能成。實質礙足矣。何更以方分為。曰據實二可兼該。約義不無有辨。質以形言。礙者形之障隔。方以處言。分者處之齊限。總是極微之體有形隔曰質礙。質礙所在之齊限曰方分。論主欲實所成者。徹見於能成。故重重披析。空彼膠粘耳。問。析極微七分成鄰虚。七鄰虚成一透金塵。七透金成一透水塵。七透水成一兔毛塵。七兔毛成一羊毛塵。七羊毛成一牛毛塵。七牛毛成一隙中遊塵。則一遊塵者。屈指當是八十二萬三千五百四十三極微矣。麄細大小。何可同年。今指遊塵為鄰虚。固不勝錯。前引廣百佛性。實今極微之觧。豈其然乎。答。細玩和合和合物。豈不極微而遊塵。細玩隙中承光影。豈不遊塵而極微。良以麄如遊塵。尚自鼓舞於光中。細若極微。豈不飄揚於隙內。特以會聚中。即而可指。知是遊塵。㝠渾之餘。渺而難見。非無極微。極與遊。俱於隙中。指隙中光影。顯極微方分。正遊塵渾處也。則極微鼓舞於中。㝠渾而渺然者。何可限量也耶。智者請詳。
○二顯色唯識變(二) 初徴二釋。
○初徴。
五識豈無所依緣色。
承上設為問難。以起下文也。所依緣色。承上有對。豈無所依緣色。承上破有對。起下文者。起下正顯識變依緣。起破餘乘所執依緣等。良以由上望下。餘乘所執依緣。盡含有對之中。自下望上。餘乘所執有對不出依緣之內。依者。所依之根。識必依根而𤼵。緣者。所緣之境。識必由境而生。今破有對。乃難豈無所依緣色者。意顯有唯識依緣。破無餘執依緣。顯有以執破始顯。破執以有顯破成。下一章。大分七節。總之是破心外之有對非真。內識之依緣定有。熟玩通章。其㫖自現。
○二釋(七) 初正顯唯識所變依緣。二縱破餘乘執所緣緣。三况破餘乘執所緣緣。四結出唯識正所緣緣。五重詳變相𮋒破異執。六復明極微通逹異執。七總結有對是識非微。
○初正顯唯識所變依緣。
𨿽非無色而是識變。謂識生時。內因緣力。變似眼等色等相現。即以此相為所依緣。然眼等根。非現量得。以能𤼵識。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對色。理既不成。故應但是內識變現。𤼵眼等識。名眼等根。此為所依。生眼等識。此眼等識。外所緣緣。理非有故决定應許自識所變為所緣緣。
答文分三。初總明依緣。二別明所依。三別明緣緣。總明依緣者。以問五識豈無依緣色。故總答云。𨿽非無色而是識變為所依緣耳。詞總而義貫。取先識其總而後別可明也。𨿽非無色者。有所依緣也而是識變者。本識變現。非心外別有極微所成之色為依緣也。謂諸識生時。由本識自證內。種子因緣。能生現力。變似眼等五根。似色等五塵相現。眼等五識。即以所變根相為所依。託所變五塵本質。變起五塵相分為所緣也。別明所依者。意以根塵同是識變。五塵現量。五根必亦現量得矣。故云然眼等根。非現量得。既非現量。以何所以。得知有根。以五勝義。有能𤼵五識之功用。比知有體。如由芽𤼵。比知有根。然則此但以𤼵識之功能名根。非心外大種所造之色名根也。外有對色。理既不成。故應但是內識變現功能。𤼵眼等識。名眼等根。此根為所依。生眼等識。以依望緣。不同如此。別明緣緣者。意以五識所依之根。既以別明而不濫。五識所緣之境。豈不別明而更明耶。故云此眼等識。於本質境。能緣緣不著。名踈所緣緣。乖於唯心。名之為外。理非有故。故曰五識不得本質。决定應許自眼識等。託本質變色等相分為所緣緣也。以緣望依。不同又如此。故皆別明也。
○二縱破餘乘執所緣緣(四) 初縱破能生為所緣緣二縱破和合為所緣緣三縱破極微為所緣緣四縱破和集為所緣緣。
○初縱破能生為所緣緣。
謂能引生似自識者。汝執彼是此所緣緣。非但能生。勿因緣等。亦名此識所緣緣故。
初二句牒執。下皆破執。者字指有法。能引生。有法有牽引生識之功能也。似自識者。似[A38]已相識。因緣指種子。等者。等增上無間二緣。三緣皆有能生。但非此識之境耳。汝指正量師。此。指似自識。代計意云。五識豈無所依緣色。謂以能引生似自識者。汝執彼是此所緣緣耳。寧知所緣緣者。謂能緣識。𭘧彼相起。及有實體。令能緣識。托彼而生。能所雙具。非但能生[A39]已也。如但能生。勿因緣等。有能生義。亦名此識所緣緣耶。三緣不可以為緣緣。能引生者。且無論能生何如。縱能生。無識𭘧彼相起之所緣闕一支矣。豈可以為所緣緣耶。
ᅟᅟ==[A38] 已【CB】,巳【國圖】==
ᅟᅟ==[A39] 已【CB】,巳【國圖】==
○二縱破和合為所緣緣。
眼等五識。了色等時。但緣和合。似彼相故。非和合相。異諸極微。有實自體。分析彼時。似彼相識。定不生故彼和合相。既非實有。故不可說是五識緣。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識故。
初四句牒執。此下難破。執中似彼相者。識似和合之相。是但緣之故也。以眼緣色至身緣觸。但了和合之五塵。不了能成之極微。能了似和合之所了故也。破中非和合相至不生故。出無實體之故。彼和合相至五識緣。出不可為之故。末二句。喻顯和合必不可以為緣也。經部執意謂。五識豈無所依緣色。謂以眼等五識。了色等時。但緣和合。似彼相故。為所緣緣耳。寧知實有自體者。乃可為生識之緣。所執和合相。非離極微。有實自體。以分析彼時。似彼相識。定不生故。然則彼和合既非實有。故不可說是五識緣。如第二月。揑目所成亦無實體。不可為緣。和合可以為緣。勿第二月。能生五識故。是則和合之相。縱可以為所緣。必不可以為緣。豈可以為所緣緣耶。
○三縱破極微為所緣緣。
非諸極微。共和合位。可與五識各作所緣。此識上無極微相故。非諸極微。有和合相。不和合時。無此相故。非和合位。與不合時。此諸極微。體相有異。故和合位。如不合時。色等極微。非五識境。
此破和合位極微也。文有四節。初至無極微相故。破所緣。次至無此相故。破和合相。三至體相有異。難極微體相。四至非五識境。總結極微非所緣也。首四句除一非字。便是執詞。不去非字。便是破詞含執詞。正量部救前破云。和合麄色𨿽假。而有能成一一極微。此是實有。各得為緣。能生五識。故破云非。至此識上無彼相故等也。謂生識者名緣。識𭘧相起者名所緣。識上既無極微相。極微共和合位。非是所緣。如五識不能緣五根。以五識生時。不𭘧彼相故也。次中。意以汝執極微共和合位。有和合相。有相故可作所緣。不知相之有無不可定。可定於合否之時。和合此極微。不和亦此極微。不合之時有相。和合之時相矣。不和合時無此相。非諸極微有和合相。三中。非和合位。與不合時。體相有異者。以和合之位觀極微。謂極微有和合相。以未合之時觀和合。非和合位與不合時。此諸極微體相有異。既其不異。相將安在。故和合位。如未合時。色等極微。非五識境。豈可與五識各作所緣。問。前能引生與此何別。曰。前但標能引生者。𨿽不明言極微。而極微自在。此標和合極微。乃言各作所緣。則不但能生[A40]已。故前引餘緣破但能生。見無所緣。此破識上不𭘧彼相。見非所緣。前後相望。亦可共作一量。但前執但能生。此執所緣之別。
ᅟᅟ==[A40] 已【CB】,巳【國圖】==
○四縱破和集為所緣緣。
有執色等一一極微。不和集時。非五識境。共和集位。展轉相資。有麄相生。為此識境。彼相實有。為此所緣。彼執不然。共和集位。與未集時。體相一故。瓶甌等物。極微等者。緣彼相識。應無別故。共和集位。一一極微。各各應捨微圓相故。非麄相識。緣細相境。勿餘境識。緣餘境故。一識應緣一切境故。
初至為此所緣。是牒執詞。下皆破執情也。意以前難五識豈無所依緣色。謂有執色等一一極微不和集時。最細難見。以至難觸。非五識境。共和集位。展轉相資。有麄相生。為此識境。可為所緣。彼體是實。可以為緣。而為所緣緣耳。寧知彼執之不然乎。何者。和集之位。如未集之時。體相常一。無麄相可得。如論意謂。和集非所緣。以許極微相故也。若謂瓶甌是和集之麄相。緣彼相識。應有別者。不知能成極微之量既等。所成瓶甌之實無別。緣彼相識。亦應無別。如論意謂。瓶甌假非實。覺相應無別故也。若謂能緣之識應別。則所緣之相必麄。所緣之相果麄。則共和集位。一一應捨微圓相矣。有是理乎。然所以當捨者。以麄相之識。不緣細相之境。若麄識能緣細相色餘之聲識。應緣聲餘之色境矣。脫或有之。應有一識能緣一切之過矣。由是觀之。一識不能緣一切。餘境之識。不能緣餘境明矣。餘境之識。不能緣餘境。微細圓相。不應捨於和集之位又明矣。細相不應捨於和集之位。麄相之識果安在。麄相之識不可得。和集之麄相又安在。吾故曰共和集位與未合時。體相一故。彼執之不然也。又不相乖戾而渾融者曰和合。不相乖戾而會聚者曰和集。如集論謂和合者。極微[A41]已上。有方分色。更互和合。如濁水中一地水。極微更相和合。聚集者。謂方分色。展轉集會。如二泥團。相擊成聚。若水和沙。必不成聚。以水和土。即成泥團等是也。
ᅟᅟ==[A41] 已【CB】,巳【國圖】==
○三况破餘乘執所緣緣。
許有極微。尚致此失。况無識外真實極微。
首二句。躡縱破起况破。次二句。即况破責餘乘。意以有有法。可論緣緣。有可論。乃論緣緣於不可。可不可於緣緣。緣不緣於有法。極微是餘乘有法。即上縱破觀之。許有極微。尚至四節之失。不可為所緣緣。况無識外真實極微乎。極微有法。既[A42]已空華。更何緣緣是非於其間哉。
ᅟᅟ==[A42] 已【CB】,巳【國圖】==
○四結出唯識正所緣緣。
由此定知。自識所變。似色等相。為所緣緣。見託彼生。𭘧彼相故。
初四句顯識變似相為緣緣。末二句出似相為緣緣之故。自。指五識。對餘識言。以五識外。其他諸識。非色等五塵之自識也。又五對色等。各有自他。如色以眼為自識。餘四皆他聲以耳為自識。餘亦皆他。似色者。指相分色。內色如外。非實外色。名似色也。自識所變似色等相者。五識各自證分。託第八所變本質。變起相分也。為所緣緣者。意以未經剖析之前。不以極微為。便以和合為。不為於極微和合。便不離極微和集。紛紛未知所决。今以能成既破之後。唯識正顯之餘。加以縱破况破。情盡執竆。妄除理現。由此定知。非外境所成實色等相。為所緣緣。是內自識所變似色等相。為所緣緣也。能為所緣緣者。以見分託彼似相之實體而生。識上變𭘧似質之相而起。𭘧彼相起。故是所緣。見託彼生。故是於緣。二支無闕。理善極成矣。又𭘧有二義。一挾𭘧。即能緣心。親挾境體而緣。二變𭘧。即能緣心。變起相分而緣。相亦二義。一體相相。二相狀相。五識緣境。於兩種二義中。唯是後義。謂於五識體上。變𭘧色等相狀。而為眼等見分所緣。論云。內色如外現。為識所緣緣。內色即相分色。外境即本質色。是所慮名所緣。此即所託名緣。
○五重詳變相𮋒破異執。
然識變時。隨量大小。頓現一相。非別變作眾多極微。合成一物。
初三句詳變相。次三句𮋒迷執。一相所該者廣。量固前塵本質。心業二種。亦名為量。識變時者。五託八相為本質。變起相分時也。隨量大小。頓現一相者。謂正變之時。隨心業本質之量。頓現一相。量大小而相大小。變時全隨。隨時全現。變處隨處現處。離諸後先。非漸次也。如佛相黑色於餓鬼。金質黃蛇於路人。瓊子琉璃於五臺。宣公瓦礫於七寳。可想見也。意以前以相唯識變結唯識。未詳識之所以變。故又云。然識變時。隨量頓現等也。是則知相之所以變。唯識之變明矣。唯識之變明。識外之變何更辨。
○六復明極微通逹異執。
為執麄色有實體者。佛說極微。令其除析。非謂諸色。實有極微。諸瑜伽師。以假想慧。於麄色相。漸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說極微。𨿽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似空現。不名為色。故說極微。是色邉際。
文有四節。初約佛說顯假。次約諸師顯假。三約通難顯假。末二句引證其假。難云。非識變作眾多極微合成一物理則誠然。爭如佛說極微何。曰。為執麄色有實體者。佛說極微。令分析麄色以祛實體之執耳。非謂諸色實有極微。何疑對執之權說耶。次中接云。佛既有說。按說諸師。以假想觀慧。分析麄色。至不可析。即此不可析者。假立其號。名曰極微。愈見其非實矣。三中難云。前云極微定有方分。是可分析。今何故云不可析耶。故云𨿽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似空現。不名為色。是則前云可析。約極微之方分言。此云不可析。約方分之極微言。𨿽曰方分。如無方分。豈真有方分之可得哉。問。如上所明。前何於隙光中。承光𤼵影。指極微方分耶。曰。外識有極微者。謂非識變。故以方分可析為破。若知萬法皆同識變。寧獨簡變於極微。無。謂無實有之能成者耳。如集論云。當知此中極微。無體無實無性。性假建立。展轉分析。無限量故。但由覺慧漸漸分析。細細損滅。乃至可析邊際。即約此際。建立極微。問。若諸極微。無實體性。何故建立。答。為遣一合想故。若以覺慧分析所有諸色。爾時妄執一切諸色為一合想。即便捨離。由此順入數取趣無我性故。又為悟入諸有。色非實有故。乃至悟入唯識道理。由此順入諸法無我性故是也。
○七總結有對是識非微。
由此應知。諸有對色。皆識變現。非極微成。
由此應知者。以前知極微成。非識所變。由此立破之詳陳。應自是非於甄別。知昔之是者。今非其成。知昔之非者。今是其變。有對色果識外乎否耶。我故曰理非有也。上破有對色[A43]已竟。
ᅟᅟ==[A43] 已【CB】,巳【國圖】==
○二無對。
餘無對色。是此類故。亦非實有。或無對故。如心心所。定非實色。諸有對色。現有色相。以理推究。離識尚無。况無對色。現無色相。而可說為真實色法。
初例破。次量破。後况破。此指有對。無對。五塵所落之影。五根不能對也。是此類者。無對𨿽非有對。然不離於色。是此對色之流類。亦非實有者。有對之色。離識外既非實有。有對之外。餘無對色。是此類故。亦非離識外而實有色也。或者。不定意。可破頗多。不定於一法之謂。如心心所者。心無形。非實色。無對如心。故定非實。况破可知。夫例之厥義[A44]已明。量之其㫖又的更從而况之。無容辨駁於其間矣。是以亦非實有。定非實色。况可說實。自踈入親。由緩而𢚩。一氣層疊。破斥之妙。一至於此。上色法二科。對無對一科竟。
ᅟᅟ==[A44] 已【CB】,巳【國圖】==
○二明表無表(七) 初總致難問二總為破徴三破身表業四破語表業五破無表業六難明三業七結唯識變。
○初總致難問。
表無表色豈非實有。
表色者。身動語𤼵之謂色。顯示其心之謂表。通三性也。無表色者。思想防𤼵受所引之謂色。莫能明現於外曰無表。唯善惡也。意謂表無表色。現有表示防𤼵功能。豈非實有。
○二總為破徴。
此非實有。所以者何。
總破實有之難。總徴非實之由。下文或別或總。反覆詳明。皆顯非實之由。是以末復結以實無外色。識變似色終焉。
○三破身表業。
且身表色。若是實有以何為性。若言是形。便非實有。可分析故。長等極微。不可得故。若言是動。亦非實有。纔生即滅。無動義故。有為法滅。不待因故。滅若待因。應非滅故。若言有色。非顯非形。心所引生。能動手等。名身表業。理亦不然。此若是動。義如前破。若是動因。應即風界。風無表示。不應名表。又觸不應通善惡性。非顯香味。類觸應知。故身表業。定非實有。然心為因。令識所變手等色相。生滅相續。轉趣餘方。似有動作。表示心故。假名身表。
文有八節。初徴表體。次破形執。三破動執。四出轉計。五破轉計。六破諸塵。七結非實。八申正義。表體者。意以定有法是非。當求有法體性。得有法體性。可决有法之是非。且身表色。若是實有。以何為體。若汝有宗言。身表體性。是形表色。便非實有。以有形可分析故。分長短等至極微。表色體性。何可得耶。形體叵得。表色不實矣。若汝正量言。身表體性是動。表色亦非實有。以纔生即滅。曾不移時。無動義故。良以有所等待。待時乃為動時。不得名即。有為動法之滅。不待因故。如電現即滅。名即滅也。滅若待因。應非滅故者。俱舎云。待因謂果。滅無非果。故不待因。滅既不待因。纔生即滅。若初不滅。後亦應然。以後與初。有性等故。既後有盡。知前有滅等是也。動性既無。表色是不實矣。若汝有宗。轉計心所引生。遮二以言表色。而曰表色非青黃等顯色。非長短等形色。既非二攝。是心力引生。能動手等。名身表業者。寧知正計理固不然。轉計理亦不然耶。何則。此所引生。為若是動。義如前破。若是動因。則此引生。應即風界。風無表示。不應名表。動與動因。皆不可得。表色之實安在。得無以觸香味三是表色耶。不知非顯風觸。不通善惡。豈以無記而為身表。非顯香味。亦是無記。故云類觸應知。夫形動正執既非。引生轉計復謬。故知身表。定非實有。實有諸執固破。表色正義若何。故謂第六心為因。能令第八所變手等色相。生滅相續。轉趣餘方。似有動作。表示心故。假名身表。餘乘無知。執為識外之真。不知似也。執為識外之實。不知假也。假名得之於似有。似有根之於識心。知表色者。當自心識始。問。小乘亦以心為因。與此何別。答。彼𨿽云以心為因。實計識外有色。是故不同。問。前破纔生即滅。無動義故。今云生滅相續似有動相。豈不相違。答。無動破識外實動。似動正非實動。相違安在。仁王護國經云。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九百生滅。則一念中。屈指當生滅八萬一千矣。無常神速至此。無動似動。可想也[A45]已。
ᅟᅟ==[A45] 已【CB】,巳【國圖】==
○四破語表業。
語表亦非實有聲性。一剎那聲。無詮表故多念相續。便非實故。外有對色。前[A46]已破故。然因心故。識變似聲。生滅相續。似有表示。假名語表。於理無違。
ᅟᅟ==[A46] 已【CB】,巳【國圖】==
初破非實。次申正義。破中初一句標破。次六句釋破。但破中文義簡盡。若欲詳明。例前三轉。初云。汝執語表是實。以何為性。若言是聲。亦非實有。所以者何。一剎那聲。無詮表故。剎那曰一。為時至促。為相至微。不惟無名。亦復無字。是以不能詮表也。然以明不實之故者。以詮表全體是聲。聲性不外詮表。既無詮表。故無實性。此於無詮表釋非實也。次云若言多聲。亦非實有。所以者何。多念相續。便非實故。多念者。由多剎那成字。多字成名。多名成句。連而不斷。𨿽有詮表。然即合成處。便非實有之故。此於詮表釋非實也。三云若言是色。亦非實有。所以者何。外有對色。前[A47]已破故。對色者。聲是色法。聲是可聞。然外對[A48]已破。即是不實之故。此舉[A49]已破釋非實也。不實之因竆。不實之㫖表。是實之執。當自消矣。申正義者。然因心故。識變似聲。生滅相續。似有表示。假名語表。而餘乘執似為真。執假為實。離識而有。何其昧也。
ᅟᅟ==[A47] 已【CB】,巳【國圖】==
ᅟᅟ==[A48] 已【CB】,巳【國圖】==
ᅟᅟ==[A49] 已【CB】,巳【國圖】==
○五破無表業。
表既實無。無表寧實。然依思願善惡分限。假立無表。理亦無違謂此或依。𤼵勝身語。善惡思種。增長位立。或依定中。止身語惡現行思立。故是假有。
此毘婆沙師經部師之執也。初例破。二正破。謂有表誠實。無表豈無。今表既實無。無表寧實。然𨿽不實。依何而立。故云。然依思願善惡分限。假立等也。思謂酌量。即第六所俱徧行中思。願謂希望。即第六所俱別境中欲。善惡分限者。思願於善。界於惡限。思願於惡。限於善分。依之而立者。依善邊防惡𤼵善之功能。假立善無表色。依惡畔防善𤼵惡之功能。假立惡無表色也。然思願固有善惡。善惡復有種現。種現更分定散。今所依立。為種為現。為定為散。果何所謂。故云謂此或依𤼵勝身語等也。身語曰勝。有力之善惡也。種位曰增長。有力之成熟也。謂此無表。不定依一法而立。或依𤼵勝惡身語之惡思種增長位。立防善𤼵惡功能之惡無表色。或依𤼵勝善身語之善思種增長位。立防惡𤼵善功能之善無表色。或依定中止身語惡之現行思。立防惡𤼵善功能之善無表色也。然則是散是定。難逃思願之心。曰種曰現。不出功能之外。捨心識種現之功能。無表從何而立。故是假有。非實有也。問。散心但約種位立者何也。曰種子功能如此。現何必言。問。定心但約現行立者何也。曰在定之時。定思現行。故當言現。問。既云現行。何異於表。曰。以不形於外。故名無表。問。既依現思。應自表知。何名無表。答。現思之上。防𤼵功能。豈得自知。問。現由於種。種由於願思。思有審慮决定動𤼵。何思種子。有此功能。答。三思中。取上品者。初念所熏。有此功能。以初念為無表依故。後念不立。如皇儲立一非餘。此或單可善言。善惡該通。詳宗鏡五十五卷。
○六難明三業。
世尊經中說有三業撥身語業豈不違經不撥為無但言非色能動身思說名身業能𤼵語思說名語業審决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起身語思有所造作說名為業是審决思所遊履故通生苦樂異熟果故亦名為道故前七業道亦思為自性或身語表中思𤼵故假說為業思所履故說名業道。
總難三業𤼵明前意也。初設難。二釋難。三結難。四復明設難。意謂言至聖經。堪為定量。後賢仰聖。惟畏惟遵。乃世尊經中說有三業。汝論撥無身語。豈不違經。釋云不撥為無。但言非汝所執實色。不撥者。以逹身語二表。及無表三業之名。諸名之性故耳。身業語業意業名也。名從何得。以能動身思。說名身業。離動思外。無身業之名。以能𤼵語思。說名語業。離𤼵思外。無語業之名。以審慮决定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離審决外。無意業之名。且身語不獨起思有所造作名業。亦可名道。以是第六審决能履之所履故也。以通生苦樂異熟果地之因地故也。是則即業原名。即名會體。何獨意業以思為自性耶。故結云。前七業道。身語二種。亦以思為自性。思為自性。身之行動引生安在哉。思為自性。語之少聲多聲對色安在哉。以何為性。亦非實有聲性。不徒然也豈撥為無。但言非色而[A50]已。更復明之。三業之名。三名之性。𨿽由於思所𤼵。身語非思。何亦名業。故云或身語表。體𨿽非思。乃由中思之所𤼵動。思既名業。此依思立。假名為業。思所履故。亦名為道。不必疑也。
ᅟᅟ==[A50] 已【CB】,巳【國圖】==
○七結唯識變。
由此應知。實無外色。唯有內識。變似色生。
總結非實也。此指前文。由此應知者。別推之[A51]已悉。總辨之既精。應了然指外色實無。不應如昔迷為實有。應了然知內識似有。不應昔迷之非內也。上破色法[A52]已竟。
ᅟᅟ==[A51] 已【CB】,巳【國圖】==
ᅟᅟ==[A52] 已【CB】,巳【國圖】==
○二破不相應(三) 初總破二別破三旁破。
○初總破。
不相應行亦非實有。所以者何。得非得等。非如色心。及諸心所。體相可得。非異色心。及諸心所。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定非實有。但依色等分位假立。此定非異。色心心所。有實體用。如色心等。許蘊攝故。或心心所。及色無為。所不攝故。如畢竟無。定非實有。或餘實法。所不攝故。如餘假法。非實有體。
總破不相應行。非實有也。文有三節。初總破徴。二推原假實。三量定假實。不相應行。亦非實有者。以體用之於色心。一徃推之。如異了不可得。但是假立。再三量之。攝否皆非實有。但是假有也。推原者。𡬶究所以為假之故也。意以如色心體相可得。固實非假。異色心作用可得。亦實非假。今非如則不即色心。非異則不離色心。由此故知定非實有。但依色心。彼此支分之位而假立也。夫假立既因體用不實。不實乃因如異雙非。雙非獨無因而致然乎。故量之曰。此不相應。定非異色心心所有實體用。以許蘊攝之故。如色心等也。謂色心是蘊攝。色心非異蘊。此既許行攝。此非異色心。豈無因而云非異哉。一因不可盡。或此不相應行。定非實有者。正以心心所法。及色無為。所不攝故。如畢竟無。畢竟無無攝。畢竟無非實。此非彼所攝。此定非實有。豈無因而言非實有哉。或此不相應行。非實有體者。正以餘為無為。實法所不攝故。如餘假法也。假法實不攝。假法徒有名。此實所不攝。此但有假名。豈無因而言假立哉。是則由如異二非。體用之假實既明。復宗因三量。名實之有無更顯。亦非實有。豈徒言哉。又初量非異。次量非如。末量非實。而初量其體用與上異者。見次量亦可具也。
○二別破(六) 初破得等二破同分三破命根四無心定五三有為六破名等。
○初破得等(三) 初得等問答二得等破斥三得等正義。
○初得等問答。
且彼如何知得非得。異色心等有實體用。契經說故。如說如是補特伽羅成就善惡。聖者成就十無學法。又說異生不成就聖法。諸阿羅漢不成就煩𢚰。成不成言。顯得非得。
初大乘問。次餘乘答。問意謂破為執起。執以知生。得其知。破斥始端。今得非得異色心等。有實體用。執也。且彼如何知實有耶。答中。初引經。次出意。補特伽羅云數取趣。謂數數取著世間。起惑造業。趣於六道。亦名異生。阿羅漢云應供。云殺賊。云無生。亦名聖者。善惡指六道業因。煩𢚰指見思二惑。十無學者。正語正業正命。是無學戒蘊。正念正定。是無學定蘊。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是無學慧蘊。正解脫。是無學解脫蘊。正智。是無學解脫知見蘊。經云。成者。顯得不成顯非得。業惑染法。無學淨法。染淨𨿽異。同是實有體用。成就染淨之得。不成染淨之非得。得否固殊。證之實有體用。經如是說。說如是意。我如是知。豈外經以有知耶。
○二得等破斥。
經不說此異色心等有實體用。為證不成。亦說輪王成就七寳。豈即成就他身非情。若謂於寳有自在力。假說成就。於善惡法。何不許然。而執實得。若謂七寳在現在故。可假說成。寧知所成善惡等法。離現在有。離現實法。理非有故。現在必有善種等故。又得於法。有何勝用。若言能起。應起無為。一切非情。應永不起。未得已失。應永不生。若俱生得為因起者。所執二生。便為無用。又具善惡無記得者。善惡無記。應頓現前。若待餘因。得便無用。若得於法。是不失因。有情由此成就彼故。諸可成法。不離有情。若離有情。實不可得。故得於法。俱為無用。得實無故。非得亦無。
此文展轉頗多。剖析不易。詳分十五。細意始彰。畧為兩節。大意更顯初斥解違經。二引例證謬。三原意破執。四反詰勝用。五代出用計。六正難無起。七反難無起。八轉救有起。九約執難起。十轉計具得。十一以頓難具。十二代出得義。十三約義破實。十四結得無用。十五例結非得。意謂汝前引經為證。欲成離色心等有實體用之執也。經不說此異色心等有實體用。經中亦說輪王成就七寳。豈即離我色心。成就女寳之他身。而非我身。成就輪寳等之非情。而非我心哉。如俱舎云。若有墮在自相續中。有得非得。非他相續。無有成就他身法故。非非相續。無有成就非情法故是也。若謂輪王於寳有自在力。任意轉移。假說成就。於善惡法。何不許有自在力。假說成就。而執為實得耶。若謂七寳在現在故。可假說成。寧知所成善惡。離現在有。離現實法。理非有故。現行有起不起。現在必有善等種子常存故也。此即經推竆。得既非實。汝執為實。將無得之於法。有勝用耶。今試詰汝。又得於法。有何勝用。若言用是能起為生因者。則有情有得。應以此得而起無為。方名勝用。無情不具此得。有情未得善法。或既得[A53]已失者。應皆永無生起。方顯得有勝用。今不見無為以得而起何也。見無情不起而常起何也。未得而得。[A54]已失復得何也。勝用安在哉。脫轉救云。過去得亦過去。未來得亦未來。現在得亦現在。揀前後生。以無始之俱生得為因。故未得[A55]已失亦有起者。則汝所執因緣生。假名生。便為無用。墮一因論。違自教矣。何况得唯無記。𫝑力劣故。無前後生。不通善惡耶。脫又俱者。具足義。是善惡無記。無不具足名得。則三性應頓現前。方名有用。為因既齊。生果應爾。若待餘因。得便無用矣。若得之義。於法是不失因。有情由此成就善等法故。然諸可成法。不離有情。非關於得。若離有情色心之外。實不可得。汝等云何離色心外。有實體用之可得耶。得實無故。非得亦無。非實有也。是則詳分十五。意[A56]已盡消於此。更為兩節。則初至善種等故。𨿽似破體。而用自在。總是依經破實。次至非得亦無。𨿽是破用。而用不離體。𨚫是以用破實。臨文細玩。當自得之。又不失因。大約多劫業不忘。由得繩不斷使然。如有部立。輔行七之三。引之頗詳。
ᅟᅟ==[A53] 已【CB】,巳【國圖】==
ᅟᅟ==[A54] 已【CB】,巳【國圖】==
ᅟᅟ==[A55] 已【CB】,巳【國圖】==
ᅟᅟ==[A56] 已【CB】,巳【國圖】==
○三得等正義。
然依有情可成諸法分位。假立三種成就。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現行成就。𮋒此假立不成就名。此類𨿽多。而於三界見所斷種。未永害位。假立非得。名異生性。於諸聖法。未成就故。
文有二。初得正義。二非得正義。種子。謂善染無記三種。曰成就者。謂未經損害故也。如瑜伽五十二卷云。若所有染汙法。諸無記法。生得善法。不由功用而現行者。彼諸種子。若未為奢摩他之所損伏若未為聖道之所永害。若不為邪見損伏諸善。如斷善根者。名為種子。此即業因成就。自在。謂善及無記二種自在。成就者。生彼功力。增長無損故也。此即業力。如瑜伽云。若加行所生善法。及一分無記法。生緣所攝受。增盛因種子。名自在成就。現行者。現謂現在現顯。行者。流行運轉之謂。此即業果。如瑜伽云。若現在諸法自相現前轉。名現行成就。不成就。即非得。而於三界等。舉要言之也。見所斷惑者。謂於三界四諦。見道所斷分別惑種。未為聖道所永害。假立非得。即大乘異生性。性者。以此為數取趣之體性故也。問。善名生得。與加行所生何別。曰生得者。不由功用修得者也。加行所生者。由加功行勉而後得者也。是則生得名本具種。加行名熏習種。問。本具獨善。不及染與無記。修兼無記。不及於染何也。曰。既曰本具。染不必論。既曰修為。善必當論。然又兼一分無記者。則知或是由於加行所成工巧等。入於純化。不落思惟之謂。故曰增盛因種子。曰自在成就也。噫。假立成就。假立非得。異色心等。有實體用乎。
○二破同分(三) 初同分問答二同分破斥三同分正義。
○初同分問答。
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同分。契經說故。如契經說。此天同分。此人同分。乃至廣說。
初大乘問。次餘乘答。問意欲破其執。在詰其知。答則別無所知。知全經說。意謂經說則知正。知正則同分實有。豈可破耶。
○二同分破斥。
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同分。為證不成。若同智言。因斯起故。知實有者。則草木等。應有同分。又於同分。起同智言。同分復應有別同分。彼既不爾。此云何然。若謂為因。起同事欲。知實有者。理亦不然。宿習為因。起同事欲。何要別執。有實同分。
破斥有三。初依經總非。二別破言因。三別破欲因。解了同分而詮表曰同智言。計謂同分實有者。非無故而知。以言智必根於體實。諸同智言。既因同分而起。故知同分為實有。破謂果若所知。則某草某木同。是謂同智言。言由草木生。豈不因斯起。起故知實有。則草木等應有同分矣。然而聖教不說無情有同分。又於同分起同智言。則同分為能起。同分應更有同分為能起。起既無盡。過又何竆。彼同分既別無同分而起。此同智言。云何因同分起耶。事。謂事業。即身所為。欲謂樂欲。即意所願。事欲不異曰同事欲。意謂事之於欲。人所必有。同事於欲。起豈無因。因同分而起同事欲。故知同分為實有。抑知理之亦不然乎。何則現行之果。起於種子之因。種子起於宿習。理豈不然。別執有實同分為起者。理豈然乎。是則引經實有之知。依經既謬。轉計實有之知。約理又非。反覆不可。如何知耶。
○三同分正義。
然依有情身心相似。分位差別。假立同分。
分。謂分限。位。謂品位。曰差別者。鬼與畜別。天與人別。善惡之辨。凢聖之殊。彼彼地位之不同也。曰身心相似者。以天望天。以人望人。界趣之相。若生類之相肖也。如彌勒云。於彼彼地。同界同趣。同生同類。位性形等。由彼彼分。互相似位是也。有情。顯非無情。假立。顯非實有。依有情不依無情。依有情等假立。不依有情等實有所立。豈異色心有實同分。
○三破命根(三) 初命根問答二命根破斥三命根正義。
○初命根問答。
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命根。契經說故。如契經說。壽煖識三。應知命根。說名為壽。
復如何等。大乘問也。如契經說。餘乘答也。答謂我知有實命根。依經說而知。經如何說。經說壽煖識三。我云何知。應知命根。說名為壽。緣所說之差別。知所會之別名。即所會之別名。知所說之異義。何謂差別。壽不是煖。煖不是識。判然而為三也。何謂別名。亦名為壽。亦名命根。歷然而為二也。緣所說而知所會者。識既是心。煖既是色。壽是於誰。是會命根之名。說名為壽也。即所會而知異義者。壽命非色。壽命非心。命根豈不異色心等為實有耶。
○二命根破斥。
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壽體。為證不成。又先[A57]已成色不異識。應比離識無別命根。又若命根異識實有。應如受等。非實命根。若爾。如何經說三法。義別說三。如四正斷。住無心位。壽煖應無。豈不經說識不離身。既爾。如何名無心位。彼滅轉識。非阿頼耶。有此識因。後當廣說。此識足為界趣生體。是徧恒續。異熟果故。無勞別執。有實命根。
ᅟᅟ==[A57] 已【CB】,巳【國圖】==
大分三節。細析九轉。初依經直破所知。次依蘊例破所知。三依難辨破所知。若於例中分二。難中分六。共初為九轉矣。然總是依經直破。猶虞厥㫖未明。依蘊例彰。仍患餘情未盡。難之更難。辨之更辨。直使情消執謝。見破惑亡而後[A58]已耳。此能破大畧也。詳之。直破者。壽煖識三。說既不同。㫖當有在。汝引之為證。欲成汝異色心等有實命根之執耳。經既不說。證豈能成。不假轉辨。云直破也。例之。則又先[A59]已成色不異識。汝當應比離識無別命根矣。又若命根異識實有。應如受等。是心所法。命根非心所。異識豈實有耶。故云非實命根。難云。若爾。如何經說三法。意以誠若所破。經不說異。誠若所例。命不說離不異不離。應說為一。如何經說三法。豈非壽異識煖。歷然別有實體之為是耶。不然。聖經定量如之何其說三也。辨云義別說三。如四正斷。意以斷所當斷名正。而云四者。約除惡生善[A60]已未之義而分。其實一精進耳。今約色身相分之義說名為煖現行見分之義。說名為識。連持相續之義。說名為壽。義別說三。其實唯一識耳。如四正斷。既非判然而四。則今豈判然而為三耶。何疑於說三也。難云住無心位。壽煖應無。意以既不離識。識有彼有。心無彼無。住無心位。壽煖應無。而經不說無。豈非判然為三。壽異於色心耶。辯云。豈不經說。識不離身。意以壽煖不無。經之所說。識不離身。經豈不說。是則𨿽名無心。識不離身。又何必以無心之位。難壽煖之應無耶。難云。既爾。如何名無心位。意以心可名識。識可名心。離則名無。不離名有。義甚明也。識不離身。則有心矣。如何名無心位。辯云。彼滅轉識。非阿頼耶等。意以彼無心者。無前七轉識之心。非無第八頼耶識之心也。是則𨿽名無心。非全無心。故前文云。豈不經說。識不離身。必有此識之因後當廣說。畧言則是三界五趣受生之體。周徧恒續異熟之果。果體在於此。豈是無耶。是則質之以經。定量既顯。例之以蘊。比量愈明。而復明之以辯。則凢隱奥於經中。幽微於比例之未彰者。悉皆因此而昭昭矣。况揭頼耶既是果體。命根豈在果體外乎。噫。餘乘當豁然矣。
ᅟᅟ==[A58] 已【CB】,巳【國圖】==
ᅟᅟ==[A59] 已【CB】,巳【國圖】==
ᅟᅟ==[A60] 已【CB】,巳【國圖】==
○三命根正義。
然依親生此識種子。由業所引功能差別。住時决定。假立命根。
先順釋。次逆推。三詳辨。命。謂情命。對無情言。根。謂根本。對枝末言。良以無情有生而無命。形無神合故也。有情命全是生。神與形合故也。念念相續。合處之生命即根。非命之根也。意以異色心等有實命根者。固[A61]已破矣。然其正義。畢竟依何而有。云何立耶。故云然依親生此識種子。而此種由業所引差別功能住時决定。以假立命根。非實有也。逆推者。命根全住時之决定。住時全差別之功能。功能全業之所引。業不離種。而種非心所之種。非諸識之種。乃親生第八心王現行果識之種子也。遡流竆源。層當七級。因初而後。但是由業所引第八種子上。連持色心差別功能。住時决定者。名命根耳。若詳辨之。引者牽引。即引生也。功能者。於諸色心。能連不散。能持不失。能處全功。名功能也。差別者。界趣之殊。久暫之異。分劑頭數。莫堪枚舉。云差別也。所引。對能引言。因能引業有善惡。故所引功能界趣是分。緣能引業有慈忍。故所引功能壽夭之辨。業正牽時。唯牽引此種子。種子方能生現行。功能全本於業。故云由也。住時决定者。諸趣未𢀸之前曰住時。應長時者决不短。宜時短者定不長。各隨其當生之劑限而無移。云决定也。業引功能等皆歸八種者。以是總報之主。所當連持。徧界之主。無不連持。恒續之主。乃能連持。趣生之主。不由不連持也。故以種子連持之功能假立命根者。功能非命根。而命根於第八種子之功能耳。
ᅟᅟ==[A61] 已【CB】,巳【國圖】==
○四無心定(三) 初無心問答二無心破斥三無心正義。
○初無心問答。
復如何知二無心定。無想異熟。異色心等。有實自性。若無實性。應不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現起。
二無心定。無想定。滅盡定也。無想者。無前六識之想。滅盡者。兼無第七染汙之心也。𨿽所無之法。麄細不同。同是心義。能滅之力。淺深不同。同是無義。故此二定。均名無心。異熟名無想。果不離因也。離色心等有實自性。餘乘執也。復如何知等者。大乘問也。意以命根異色心等。[A62]已如上知。復如何知二定。異色心等有實自性耶。答云。若無實性。應不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現起。意以約心名定。既非是色。定名無心。心自非有。豈非定異色心等。自有實性。性有功能。能遮於心。令不現起。名無心定耶。若無實性。無有功能。無能。必不能礙。不礙。心必現起。現起名有。有心名散。定曷從來耶。故知無心全是不起。不起全是能遮。能遮全是實性。定體豈不異色心等。有實自性耶。
ᅟᅟ==[A62] 已【CB】,巳【國圖】==
○二無心破斥。
若無心位。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遮於心。名無心定應無色時。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遮於色。名無色定。彼既不爾。此云何然。又遮礙心。何須實法。如堤塘等。假亦能遮。
初以定類例破。次以假法例破。定類者。一是無心。一是無色。無𨿽不同。無心曰定。無色曰定。定可為類。心定比色定。色定既應如心。彼定例此定。此定自應如彼。彼既無別實法。異色心等能礙於色。此何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遮於心。當局於心者。瞥或生迷。旁觀於色者。倐應有悟。比例既其允明。別法當何所在。又汝以為遮礙其心。必須實法。我以為遮礙其心。何須實法。今夫法之凢可以止遏者皆名有礙。不取必於形物也。物之凢可以障隔者皆能有遮。不取必於實法也。如積泥等之高者曰堤。鑿泥等之下者曰塘。泥等有實自體。泥等是實。堤塘離泥無體。堤塘是假。而假法亦能遮於水等也。如心等實有自性。心等是實。二定離心無實體性。二定非實而假法亦能遮於心等也。汝必欲二定。離於色心。有別實法。始能遮於心。是猶堤塘必欲離於泥等。別有堤塘之實法。能遮於水也。有是理乎。縱不明於昔日之知。乃當知於今日之例。縱不知於定類之例。必當劃然於堤塘假法之例矣。須實法耶。不須實法。
○三無心正義。
謂修定時。於定加行。厭患麄動。心心所故。𤼵勝期願。遮心心所。令心心所。漸細漸微。微微心時。熏異熟識。成極增上厭心等種。由此損伏心等種故。麄動心等。暫不現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此種善故。定亦名善。無想定前。求無想果。故所熏成種。招彼異熟識。依之麄動想等不行。於此分位。假立無想。依異熟立。得異熟名。故此三法。亦非實有。
初無心定之正義。次無想報之正義。末結破非正義也。承上定曰無心。由於不起。心之不起。由於能遮。而遮不須實。假亦能之。則此始終因果。正義竟何所謂。故云謂修定時。於定加行等云云也。於定加行。增修無心定也。𤼵勝期願遮心心所者。正修加行之相也。厭患麄動心心所等者。原修加行之由也。漸細漸微者。正見加行之力也。微微心時者。正見加行之勝力也。異熟為所熏。遮厭為能熏。增上謂殊勝。極增上謂殊勝之殊勝。曰熏成種者。以種非自種。由熏而成。熏非苟熏。熏貴有力。𨿽遮厭之能熏。熏異熟之所熏。設能熏怯弱。種亦難成。縱或成種。且非增上。况極增上乎。今由殊勝之厭患。𤼵殊勝之願期。生殊勝之遮礙使彼漸細漸微。至於微微。斯時也。如魔軍之𠆸倆垂盡。天兵之勇奮愈增。縱未至渠[((魅-未+斗)-ㄙ)-(白-日)]授首。亂流歸降。將見縮首潜踪。趨避退藏。彼地為我地矣。極增上厭心之熏。寧不成極增上厭心之種乎。此加行之有成也。由此損伏麄動心等。暫不現行。非如前之猶有微微行也。此厭心等種之功能也。依此分位假立二定者。依厭患前六。遮礙前六。損伏前六。使前六現行。暫不行位。假立無想定也。依厭患兼七。遮礙兼七。損伏兼七。俾七汙心。暫不行位。假立滅盡定也。曰所熏成種。招異熟識者。果由於因也。無想定前。求無想果者。因始於求也。所以求者。欣慕彼天為真解脫最寂靜故也。依之者。依異熟也。依異熟立得異熟名者。原無想異熟之所由名也。是則始終之義既顯。因果之義甚明。二定之立是假。無想之報非真。故此三法。亦非實有。豈異色心等有實體性也哉。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一(終)
贒預
(姑蘇信女張門李氏大緣助板)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二
古杭雲棲寺弟子廣伸述
○五三有為(四) 初設為問答二詳為破斥三申明正義四問難通妨。
○初設為問答。
復如何知。諸有為相。異色心等。有實自性。契經說故。如契經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乃至廣說。
設問答為破斥之端也。初大乘問。次餘乘答。根塵十一名色。八種識王名心。五十一所名等。此諸有為體也。生異滅三。紜為動作。簡異無為。此諸有為相也。相於色心。全波之濕。色心於相。盡濕之波。本不相離。乃餘乘異之。法執之謬至此。故大乘問云。汝執二無心定。[A1]已破其知矣。復如何知。諸有為相。異色心等。有實自性耶。答意葢謂。經云有三有為。是顯然生異與滅。不無於色心之中。而云有三有為之有為相。是隱然生異與滅之別有於色心之外也。問。何不說四。答。以異攝住。令有情生厭畏故。譬如有人。處稠林中。有三𭜥敵。欲為損害。一從稠林牽出。一衰其力。一壞命根。三相亦爾。住於彼行。攝受安立。常樂與彼不相捨離。故不立於有為中。又無為有自相住。住濫彼。故不說。又生等名三相。出經與瑜伽等。
ᅟᅟ==[A1] 已【CB】,巳【國圖】==
○二詳為破斥(二) 初總明破斥二別明破斥。
○初總明破斥。
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自性。為證不成。
○二別明破斥(三) 初約能所體異破二約能所俱有破三約三世相違破。
○初約能所體異破。
非第六聲。便表異體。色心之體。即色心故。非能相體。定異所相。勿堅相等。異地等故。若有為相。異所相體。無為相體。應異所相。
文有三段。初引論破證。二以自例共。三以淨例染。第六聲者。俱舎謂體。業。具。為。從。屬。依。呼。名八種聲。第六名屬。謂攝屬繫屬。即生滅屬於五蘊故也。屬則不異。故云非第六聲。便表異體。色心之體。即色心故。豈異色心有實自性哉。色心名所相。生滅名能相。亦名共相。以色心共有生滅故也。地等名所相。堅等名能相。亦名自相。地等各有自相故也。堅等即地等。正能相即所相。非能相體。定異所相勿堅等體。異地等故。豈生滅有為之共相。異色心等有實自性哉。若有為相。異所相體。無為相體。應異所相。意以為與無為。㫖固懸殊。異與不異。式自可比。若生異滅有為能相。異於色心有為所體。應不生滅無為能體。定異真如所相體矣。然而不生滅能相。不異真如所相。豈有為能相。定異色心所相耶。反而觀之斷不然矣。是則證之於說。為證不成。論之於聲。表異不可。能不異所。以自例共之昭昭。所不外能。反淨於染之愈現。是異色心等有實自性耶。
○二約能所俱有破。
又生等相。若體俱有。應一切時。齊興作用。若相違故。用不頓興。體亦相違。如何俱有。又住異滅。用不應俱。能相所相。體俱本有。用亦應然。無別性故。若謂彼用。更待因緣。所待因緣。應非本有。又執生等。便為無用。所相恒有而生等合。應無為法。亦有生等。彼此異因。不可得故。
約俱有比量。展轉以刳異執之情也。初能中生等俱有破。二能所體俱本有破。三所恒能合比量破。初中承上。意以能異於所。上𨿽[A2]已非。而能體未祛。異所之情復起。故又破云。又生等相。若體俱有。則生體全是住滅。住體全是生等。能體既其俱有。能用宜乎齊興。若遮救云。生等由相違故。用不頓興。則體亦如然。如何執體為俱有耶。又住異滅。用不應俱。云何執之。同于現在。是則能體尚不可得。將何以異色心。二中。意逆餘乘之心。以為能體𨿽是推空。色心之體本具。所相既其本具。復形能體之宛然。能體既以形生。能異所相之又起。故牒破云。能相所相。體俱本有者。則用亦應俱。本有無別性故。而用俱又違上用不頓興。若轉計謂彼用更待因緣。以成上用不頓興。不知所待因緣。應非本有。則用亦非本有。用非本有。體亦應非本有矣。更待。則因緣自生。因緣自滅。生滅全是因緣。夫生滅既全因緣。汝又執生等。離心別有實體。便為無用。豈本有之實用耶。用不本有。體豈本有。本有之體用雙空。相異之執安所𭔃乎。三中。意逆餘乘之心。以為能體所體。𨿽被推空。色心生等。殊非斷滅。所相恒有。色心之體必常。能相合時。生滅之體隨在。合處之所固非能。合體之能應異所。豈非異色心等有實體性耶。故量破云。所相恒有而生等合。應無為法亦有生等所以然者。為與無為。法固不同。因以成宗。式當相例。彼此之因恒有。彼此之合應同。故量云。三有為法。與生等合。所相恒有故。如三無為。三無為法。亦生等合。所相恒有故。如三有為。無為所相恒有。既不與生等合。有為所相亦應非生等合也。有為既不同于無為。則有為所相。定非恒有。所相尚非恒有。况能相生滅而實有哉。又如廣百論敘彼計云。我宗中說。諸行四相。不相捨離。由生等合。故成無常。法性不壞。故說恒有。
ᅟᅟ==[A2] 已【CB】,巳【國圖】==
○三約三世相違破。
又去來世。非現非常。應似空華。非實有性。生名為有。寧在未來。滅名為無。應非現在。滅若非無。生應非有。又滅違住。寧執同時。住不違生。何容異世。故彼所執。進退非理。
約三世難破所執之非理也。初顯時空無體。二難所執相違。三結所執非理。承上生等俱有之執。[A3]己若所非。生等所屬之時。未詳其失。故云。又去來世。非現非常等也。意謂所屬之時。性既非實。能屬之法。體自非真。所執者。生則執在未來。滅住同居現在。難所執者。生名為有。寧在未來。滅名為無。應非現在。滅若非無。生應非有。有是理乎。又滅違于住。寧執同于現在之時。住不違生。何容異于未現之世。違者同而不違。不違者異而反違。皆相違也。故彼所執。進名無之滅于見在。固非理也。退名有之生於未來。亦非理也。能在之生等。體既非真。所在之三時。性且非實。况以能在所之不當於時乎。
ᅟᅟ==[A3] 己【CB】,巳【國圖】==
○三申明正義。
然有為法。因緣力故。本無今有。暫有還無。表異無為。假立四相。本無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暫停。即說為住。住別前後。復立異名。暫有還無。無時名滅。前三有故。同在現在。後一是無。故在過去。
申明正義。見實有自性。并所屬之時。皆非正也。初通原四相是假立。二別原四相所由名。三結歸四相於三世。承上有為之偏執。[A4]已如上非。有為之正義。由何而立。故云。然有為法。因緣力故。以至假立四相等也。生等之有非自有。因緣和會力故。本無今有。滅處之無豈便無。因緣離散力故。暫有還無。為有為無之有為。非無有無之無為。表為異于無為。於因緣力故之有無。假立四相。豈離因緣有無之外。實有四相之可立哉。若別原假立之名。則本無今有。于此有位名生。非以無位名生也。生位暫停。即說為住。亦以有位名住也。少別於前之暫停。仍別於後之無滅。於此中間。復立異名。尚于有位而名異也。暫有還無。無時名滅。非以有時名滅也。是則前三有故。同在現在。生豈屬于未來。後一是無。故在過去。滅豈同于現在。假立明而實有之非愈顯。三世定而謬屬之時。不既昭昭乎。
ᅟᅟ==[A4] 已【CB】,巳【國圖】==
○四問難通妨。
如何無法。與有為相。表此後無。為相何失。生表有法先非有。滅表有法後是無。異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暫有用。故此四相。於有為法。𨿽俱名表。而表有異。此依剎那。假立四相。一期分位。亦得假立。初有名生。後無名滅。生[A5]已相似相續名住。即此相續轉變名異。是故四相。皆是假立。
ᅟᅟ==[A5] 已【CB】,巳【國圖】==
設難通妨。析表法以更詳假立也。初難問。二詳通。三結顯。難意前三有故。為有為相。後一無故。亦有為相。吾以為聚當以類。分必從羣。有與有合。類出天然。生等皆有。應有為相。無與有乖。羣分法爾。如何無法。與有為相。葢生等有法。為相之可得也。滅之為法。為相之不可得也。豈知無之與有。義似不同。彼以顯此。法寧有外。生表此是有。滅表此有無。此有全後無。是有為相。既其可得。後無全此有與有為相何得有失。詳言之。四相各何所表。生表有法。先非是有。滅表有法。後是於無。異表此法。非是凝然。住表此法。暫為有用。此依剎那。假立四相。表異無為之無四相也。若夫一期分位。亦得假立。初有之分位名生。不濫於後有。後無之分位名滅。不濫于前異。生[A6]已相似相續之分位名住。不濫于初有。即此相續轉變之分位名異。非竟外于中住也。指之。則出胎名生。至壯名住。漸老為異。𢀸後名滅。情無情類皆然也。剎那一期。固久暫不同。相分名位豈表詮無異。然而總之皆非真實。假立以表異無為耳。是故四相皆假。豈異色心有實體性哉。餘乘可以悟矣。
ᅟᅟ==[A6] 已【CB】,巳【國圖】==
○六破名等(三) 初問答二破斥三正義。
○初問答。
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詮表。名句文身。契經說故。如契經說。佛得希有。名句文身。
設問答為破斥之端也。初大乘問。次餘乘答。身。積聚依止義。單名曰名。多名曰名身。句文皆然也。名等有所詮表。聖教皆同異色心等有實詮表。妄執乃爾。故問云。執三有為。知其知矣。名等之異。復如何知。答謂契經說故。佛得希有。名句文身。如顯揚言。則句必有名。名不必有句。名必有字。字不必有名等。詳在下文。希有者。四無礙辯。能所妙詮。邁凢情。超聖量。不可思議。名希有也。意以名句文身。是有詮表。得名句文身。是異色心有實詮表。說出于經。知由于說。
○二破斥。
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名等。為證不成。若名句文異聲實有。應如色等。非實能詮。謂聲能生名句文者。此聲必有音韻屈曲。此足能詮。何用名等。若謂聲上音韻屈曲。即名句文。異聲實有。所見色上。形量屈曲。應異色處。別有實體。若謂聲上。音韻屈曲。如絃管聲。非能詮者。此應如彼聲。不別生名等。又誰說彼。定不能詮。聲若能詮。風鈴聲等。應有詮用。此應如彼不別生實名句文身。若唯語等。能生名等。如何不許。唯語能詮。何理定知。能詮即語。寧知異語。別有能詮。語不異能詮。人天共了。執能詮異語。天愛非餘。
詳為破斥。展轉以竆異也。初依經總破異知。二隨情別破轉計。於轉計分六。初立量比破異聲。二約聲奪破能生。三舉例難破異聲。四即喻合破能生五就例奪破能詮。六唯語曉破異詮。破由執起。執以破生。以破觀執。從一至六。生起之次第宛然。以執觀破。自始入終。脈絡之連環法爾。窟而又窟。狡兔之伎倆固多。竆之更竆。慧將之精研莫敵。澄神靜慮。細研可見。依經總破云。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名等。為證不成。轉計中。初躡經部師執云。汝于名句文。如俱舎論等。起種種執。異聲實有。名為異耶。不知名等能詮者。正以聲也。異聲實有。應如色香味等。非實能詮矣。量之。名等非實能詮。何者異聲實有故。應如色等。色等不能詮。色等異聲故。名等既異聲。名等豈能詮。二牒經部師轉計云。汝聞此破。若謂聲能生名等。名等能詮故。異於能生之聲者。不知能生。必有音韻屈曲。始能生名等。即此音韻屈曲。便足能詮。何用名等。名等尚不用。異將安在。三牒正理師轉救云。汝聞此破。救云。聲上音韻屈曲。即名句文。異聲實有故。可言異者。不知聲上音韻屈曲。猶色上形量屈曲。若聲上音韻屈曲。即名句文。異聲實有。是色上形量屈曲。應異色處實有矣。有是理乎。四牒正理師轉救云。汝聞此破。又謂聲上音韻屈曲。如管絃聲。非能詮表。必別生名等。而後能詮。故異聲者。不知果如是。則此音韻屈曲。應如彼管絃聲。不別生名等能詮表矣。尚不能生。異將安在。五大乘因難餘乘云。又誰說彼管絃聲。定不能詮。以亦有聞管絃而解義者在耳。餘乘乃反難云。管絃聲若有詮用。風鈴聲應有詮用。風鈴不能詮。故知管絃不能詮也。大乘遂破云。若如所言此能生名等之聲。應如風鈴等。不別生實名句文矣。尚不別生名等。異又將安在。六中。論主因其迷而曉之曰。若風鈴絃管。俱不能生。唯語聲能生名等而能詮者。則唯語定能詮矣。如何不許唯語能詮耶。乃餘乘昧名等即語語即名等。而謂何理定知能詮即語。不信唯語。大乘反難云。寧知異語。別有能詮。所以然者。以語不異能詮。人天共所了知。執能詮異語。唯光音天耳。以光音天。用光為音。詮表一切。不用語聲。是獨光音一天。愛能詮之光異語耳。豈可以為普被常行之道哉。餘乘非光音。餘天非光音。能詮異語既非所能。唯語能詮。應是所愛。異奚以為。又總分七節再分十一。以第五分三。第六亦分三故。
○三正義。
然依語聲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為二所依。此三離聲。𨿽無別體。而假實異。亦不即聲。由此法詞。二無礙解。境有差別。聲與名等。蘊處界攝。亦各有異。且依此土。說名句文。依聲假立。非謂一切。諸餘佛土。亦依光明妙香味等。假立三故。
申明正義。形經部師等異執之非實也。文分四節。初約所依顯假立。二即假立辨用殊。三冺即離明攝異。四舉諸土盡依立。大意依立明而離即冺。離即冺而依立彰。縱諸土依立之法有異。依立之式非異也。豈離聲即聲。異色心有實體性哉。詳之。異執[A7]己若所破。正義畢竟云何。故云。然依語聲等也。分。分限。位。地位。差別者。分限地位。各不同也。語聲分位差別者。久暫差別。音韻差別也。久暫者。少剎那。較多剎那。聲之分位差別。多剎那。較無量剎那。皆聲之分位差別也。音韻者。彼宮商分位。較此徴羽。聲之差別。彼宮商等分位。較彼彼宮[A8]商等。皆聲之差別也。依語聲分位差別。而假立名句文身者。依少剎那。至多剎那。彼此音韻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字身。依多剎那。更多剎那。彼此音韻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名身。依多剎那。至無量剎那。彼彼音韻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句身。既依聲而假立。豈異聲實有體性耶。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為二所依者。即詮顯以辨用殊也。意以所依聲體。既是差別。能依名等。用豈相同。故云。名詮句詮等之不同也。自性者。水濕為自性。火燥為自性。名詮自性者。名火顯燥。名水顯濕各詮本體也。差別者。燥別於濕。濕別於燥。詮差別者。水非是火。火不是水互詮差別也。文者。彰義。彰顯㫖趣故。以次第行列之名次第安布之句。次第聯合而為文也。即是字者。出文體也。為二所依者。名句不離於字也。此三離聲。𨿽無別體。而假實異。至亦各有異者。總依立。冺即離。明所攝之不同也。意以由依而立。名不離聲。既不離聲。豈非即聲。故云此三離聲。𨿽無別體。以語聲是實。名等是假。亦不即聲。由法詞之境有差別。蘊界之攝不相同。愈可見矣。境有別者。法無礙解。名等為境。詞無礙解。以聲為境。名為境者法對所詮故。如所詮是心法。必緣心名。所詮是色法。必緣色名之類是也。聲為境者。詞對化機故。如所化是某機。必以某聲入。則所吐是某詞。必緣於某聲之類是也。由此境有差別者。依詞說法。法固不離于詞。詞非是法。法豈即是于詞。由此聲名。不離不即而法詞之境。不離之處。亦不即也。攝亦各有異者。聲攝于色蘊。界處皆聲攝。名攝于行蘊。界處皆法攝。依聲立名。名固不離于聲。聲非是名。名豈即是于聲。由此依立。不離不即之故而三科之攝。不離之處。亦不即也。且依此土。至假立三故者。舉諸土以會依立也。意以國土無邉。機宜靡量。依聲假立。且就此方。聲外立依。諸塵皆是。𨿽所依之法不同。依立之式可同。不離光明。不即光明。乃至不離香味。不即香味。是異色心有實自性耶。思之。
ᅟᅟ==[A7] 己【CB】,巳【國圖】==
ᅟᅟ==[A8] 商【CB】,啇【國圖】==
○三旁破。
有執隨眠。異心心所。是不相應行蘊所攝。彼亦非理。名貪等故。如現貪等。非不相應。執別有餘不相應行。准前理趣。皆應遮止。
旁破謬攝。盡所遮止也。初敘執。二破執。三例破。眠。眠伏。隨。隨逐。隨逐蔵識。眠伏不起。對[A9]已起之現行言。即種子也。有執者。化地部也。異心心所。是不相應行蘊所攝者。謂隨眠非心心所。無所緣。與現行異。現行自性。與心相應。隨眠自性。心不相應故也。寧知亦非理耶。何則。現行貪等。從種而𤼵。既是相應。種名貪故。如現貪等。非不相應。以非為是理將云何。量之則所執隨眠。非不相應名貪等故。如現貪等。推而例之。執隨眠外。別執有餘不相應行。准前非不相應之理。皆應遮不使顯。止不使行可也。是則由總而別。正破之既詳。自正而旁。例推之殆盡。不相應行。是異色心有實體性乎。問。不相應行。大小乘類。多寡數殊。詮釋義異。具如別簡直如分位各何所屬耶。答命根唯心分位。以是第八心種連持功能故。異生性。唯所分位。以是二障種上。一分功能。能令趨生不同故。二無心定。無想異熟。王所分位。以是王所上假。王所滅[A10]已。名無想等。餘十九法。通色心法。及與心所。以是三上假立。故通三也。詳百法註中。以上不相應行竟。
ᅟᅟ==[A9] 已【CB】,巳【國圖】==
ᅟᅟ==[A10] 已【CB】,巳【國圖】==
○三破諸無為(二) 初詳破斥二申正義。
○初詳破斥(二) 初總破二別破。
○初總破。
諸無為法。離色心等。决定實有。理不可得。
標破實有之執也。承上餘乘所執。離識實有。色不相應。及諸無為。理非有故。色不相應。[A11]已如上破。諸無為法。離色心等。决定實有。理不可得。無為對有為言。離諸造作之謂。諸無為。即三種無為也。
ᅟᅟ==[A11] 已【CB】,巳【國圖】==
○二別破(四) 初例破二量破三難破四總量。
○初例破。
且定有法。畧有三種。一現所知法。如色心等。二現受用法。如瓶衣等。如是二法。世共知有。不待因成。三有作用法。如眼耳等。由彼彼用。證知是有。無為非世共知定有。又無作用。如眼耳等。設許有用。應是無常。故不可執。無為定有。
以理例破實有之執也。初能例之法。二所例無為。三結破定有。不待因成者。不俟成立因量而後知也。證知是有者。必由比量證據而後知也。且定有法等者。意以决定實有。理不可得。乃决定實無矣。欲識定無之義。當明定有之理。故例之曰。且定有法。現所知。如色。五識身。他心智。現受用之假法。如瓶衣。此二世共知有。理之可定於有者也。有作用法如眼耳等。以能𤼵識。證成其道理。知是有也。今三無為。既非世人共知。又無作用證知。設許有用。應是無常。乖所執常。定有之理安在。定有之理無在。定無之理的然。故不可執無為定有。問。前破色法。及不相應等。皆非實有。今破無為非實。乃以色心等為定有者。不唯自語矛盾。行將法執中矣。如之何其破餘乘耶。曰。離識而有。是為法執。唯識之有。執殆何存。以唯識假有之定有。例破離識實有之定有。而厥意宛然。何不以意逆志。
○二量破。
然諸無為。所知性故。或色心等。所顯性故。如色心等。不應執為離色心等。實無為性。
以理量破離心之執也。所知性者。心智為能知。無為為所知。所顯性者。色心為能顯。無為為所顯也。意以上舉定有。例破定有矣。既非定有。豈離色心。苐不知所以不應離者。故將安在。乃云然諸無為。所知性故。所顯性故。如色心等。不應執離能知識心。能顯色心。為實無為性也。問。所知所顯差別云何。曰。所知即後依識中意。所顯即後依法中意。下方詳明。此先畧露以為不離之故耳。問。何為如色心等。曰無為是性。不離色心。色心是相。不離無為。不離無為。色心如無為。不離色心。無為如色心。總是非離色心有實無為性也。量之。無為是有法。非離色心有實無為性為宗。因云。所知性故。或色心等所顯性故。同喻如色心。三支道理昭然。兩家真似判矣。
○三難破。
又虚空等。為一為多。若體是一。徧一切處。虚空容受色等法故。隨能合法。體應成多。一所合處。餘不合故。不爾。諸法應互相徧。若謂虚空不與法合。應非容受如餘無為。又色等中。有虚空不。有應相雜。無應不徧一部一品。結法斷時。應得餘部餘品擇滅。一法緣闕。得不生時。應於一切得非擇滅。執彼體一。理應爾故。若體是多。便有品類。應如色等。非實無為。虚空又應非徧容受。餘部所執。離心心所。實有無為。准前應破。
以理難破實有之執也。初設問兩關。二難破兩關。意以例破量破。理[A12]已甚明。我是汝非。情恐未盡。無為實有。實不離體。又虚空擇非擇滅。體各何如。為復每各一體耶。為復每各多體耶。一多中。先難一體。一體中。先難虚空。虚空曲為四難。一隨合成多難。二諸法互徧難。三不合非容難。四徧雜相違難。隨合成多者。無所乖戾。彼此渾融之謂合。所合之空體固一。能合之法數甚多。一體徧一切處。容受色等法故。將見隨順能合之多法。所體亦應成多。何則。一能合法。所合之處。處全能合。餘不合故。餘處皆合。豈不成多。然而既云一體。安可體多。故成難也。若謂非一所合處。餘不合者。則諸法皆合。合處全空。空處全法。能合千差。互徧虚空之體。所合一體互隨諸法之徧。有是理乎。故成難也。不合非容者。若謂不合。則非虚空之容受。如餘無為矣。豈理也哉。故成難也。徧雜相違者。色中有空。空固周徧。雜空非色。如色法何。色中無空。色固不雜。空豈能周。如虚空何。不徧不可以為空。不雜不足以名徧。然雜則非色。如之何其徧一切處耶。故成難也。虚空一體不成如此。擇非擇滅。若一體者。一部分。一品類。結惑鈍使斷時。應得一地之外餘部。一品之外餘品擇滅無為。有是理乎。一法緣闕得不生時。應于一切得非擇滅。有是理乎。擇非擇滅體不應一又如此。若多體者。便有多品。應如有為色等矣。豈實無為之性耶。虚空又非容受矣。豈理也哉。三無為之不可多體又如此。餘部所執離心心所。實有無為。准前應破者。則前例量難法。應當破斥以祛其執也。指所[A13]已陳。含所未盡。渾於文中。讀者詳之。問。部之與品。同異云何。曰。部。部分。貪部嗔部等。亦三界九地曰部。品。謂品類。即八十一品思惑。每地九品。餘者。此部品對彼部品言也。問。六種無為。請言其槩。答。約諸經論。虚空無為者。謂於真諦離諸障礙。猶如虚空。豁虚離礙。從喻得名。然有三種。一法性虚空。即真諦體。有離諸障礙義。二識變虚空。即六識上作解心。變起虚空相分。三事虚空。即所見頑空。二擇滅無為揀擇斷滅。由無漏智。斷諸障染。所顯真理。非擇滅者。一真法界。本性清淨。不由擇力。斷滅所顯。或有為法。緣闕不生。所顯真理不動無為者。四禪離前三定。出於三災八患。無喜樂等動搖身心。所顯真理。此從能顯彰名。想受滅者無所有處。想受不行。所顯真理。立此名也。俱謂之無為者。為作也。以前九十四。乃生滅之法。故屬有為。今此六法。寂寞冲虚。湛然常住。無所造作。故曰無為。
ᅟᅟ==[A12] 已【CB】,巳【國圖】==
ᅟᅟ==[A13] 已【CB】,巳【國圖】==
○四總量。
又諸無為。許無因果故。應如兔角。非異心等有。
總量異心實有之為非也。意以果從因起。因自心生。既執異心實有。豈非許無因果。因果無故。應如兔角。了不可得。是異心等無。非異心等有。何為乎决定實有耶。量之。則又諸無為。非異心等實有為宗。因云。許無因果故。同喻如兔角。兔角是非有。兔角無因果。許無因果故。喻應如兔角。
○二申正義(二) 初總標二別釋。
○初總標。
然契經說。有虚空等。諸無為法。畧有二種。
畧意葢謂。實有[A14]已如上破。正義當復云何。故云然契經說有虚空等也。六種之有。說既出於聖經。二種之畧。義殊堪為定量。畧之為言要也。非有所未盡之畧也。
ᅟᅟ==[A14] 已【CB】,巳【國圖】==
○二別釋(二) 初依識假有二依法假有。
○初依識假有。
一依識變假施設有。謂曾聞說虚空等名。隨分別有虚空等相。數習力故。心等生時。似虚空等無為相現。此所現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假說為常。
依識變假有。形彼離心實有之非正也。名詮自性。虚空等名。聞屬耳意二識。相有差別。虚空等相。有屬分別意識。隨者。相隨。分別。分別隨于名也。數習分別。修觀不[A15]已。數習力者。觀想[A16]已成。識有能變之力用也。心等生時。王所剎那取境時也。似虚空等無為相現。正境依識變。隨分別有虚空等相也。以元無本質。但隨識變影像相分。故名似等也。前後。六種之前後。相似無易者。前後相似。即無變易。無有變易。即前後相似也。假說為常者。無易為常。相似無易。不離識變。非為實常。故名假說。若分之。一依識變假施設有。是釋中之標名謂標能現之名曰識變。所現之名曰假有也。謂曾聞說至無為相現。是釋中之釋相。謂釋所現假有之相。不離於能現之識。能現識變之相。不離所現之假有也。此所現相至假說為常。是但明所現之相。釋此施設為假有。破彼離心之實常也。若貫之。畧有二種。一依識變。非離心也。假施設有。非離心實有也。識變假有。果何所謂。謂曾聞六種名。數習分別現起六種之相。所現之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假說為常而[A17]已。豈異色心實有常法之可得哉。問。識變相分。說是無為者。即相狀之相。隨識而為。何成無為。答。此說識變。假設無為。其實非是無為。無為是常住法故。今此依無為體者。但取隨識所變。獨影相分為體。以相似不變。假說為常耳。此六無為。地前菩薩識變。即是有漏。若地上後得智變即無漏也。
ᅟᅟ==[A15] 已【CB】,巳【國圖】==
ᅟᅟ==[A16] 已【CB】,巳【國圖】==
ᅟᅟ==[A17] 已【CB】,巳【國圖】==
○二依性假有。
二依法性假施設有。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離諸障礙。故名虚空。由簡擇力。滅諸雜染。究竟證會。故名擇滅。不由擇力。本性清淨。或緣闕所顯。故名非擇滅。苦樂受滅。故名不動。想受不行。名想受滅。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設名。遮撥為無。故說為有。遮執為有。故說為空。勿謂虚幻。故說為實。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餘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故諸無為。非定實有。
依性畧顯無為之有。形彼離心實有之非正也。文分三節。初標。次釋。三結。初二句名標。次至故名法性。釋所依法性。次至名曰真如。釋假施設有。三至非定實有。結簡非實。所依法性者。法謂萬法。色心依正。世出世間。善惡染淨一切法也。性。謂理性。二空無我所顯真如。不住二邊。有無俱非。不可思議。心言路絕者也。法性者。性與萬法。性不即法故非一。性不離法故非異。是法真理。故名法性。依法性假施設有者。六種之有。本于法性曰依。諸有之設。離性無體曰假。真如之體非假。真如之名亦假。不過遮彼執為迷謬。顯此理非妄倒耳。不同餘宗。離色心等有實自體之可得也。故諸無為。非定實有。問。六種依假二義。各各云何。曰。直如虚空無為。由性無障礙而立。故名依。離無障礙無體。故名假。諸可例知矣。問。何謂擇滅。曰。擇屬智。滅屬理。曰究竟證會。則理智一如。𨿽由擇而有滅。實外滅而無擇也。問。何謂緣闕所顯。曰。諸有為法。皆以緣生。生緣不具。得不生時。即清淨理顯。如俱舎謂。永礙當生。得非擇滅。如眼與意。專一色時。以緣不具。諸耳識等不生是也。問。諸餘無為無論矣。第四禪天名不動等。凢夫伏惑定耳。何槩以無為名耶。曰。但據不動不行。能顯所顯名也。彼沉溺此定者。未必了然耳。况大小聖定。借路經過。以此為基者。又何可以例判也耶。問。前云依識此云依性。差別云何。曰。依性假有。據立教之本源。依識假有。據聞經之觀行。既本理以立教。必由教以觀理。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者也。故云唯識實性。即是真如。以上餘乘法執竟。連前。則廣顯內二科中。初科破諸法離心實有竟。下二立比量。以顯唯識也。
○二立比量顯唯識。
外道餘乘。所執諸法。異心心所。非實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覺。亦不緣彼。是能取故。如緣此覺。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為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
初破能所。次遣王所。大意是實有異心。其執固非。實有唯心。其執亦非。如藥因病用。正當隨病以食藥。病去藥除。不當執藥以成病也。量之。則餘外所執諸法是有法。異心心所非實有性為宗。因云。是所取故。喻如心心所。意以所取相分。不離能取見分之心。能取見分。不離所依自證之體。其猶鏡影不離鏡光。鏡光不離所依之銅體。因以明宗。喻之合法。異心非實有性。彼。謂離心之境。即餘外執法。異心有實自性者是。此。謂即心之境。即大乘謂內色如外現。為識所緣緣者是。亦不緣彼者。謂豈獨所取異心。非實有性。能取彼覺。亦不緣彼異心之境。何則。是能取故。如緣此覺。謂是能取見分。必不緣于離心相分。如緣此內境之覺。豈緣離心之境耶。量之。能取彼覺是有法。亦不緣彼為宗。因云。是能取故。如緣此覺。此境不離覺。此全是能取。緣彼離于能。覺豈能緣彼。遣王所者。恐謂離心法執固非。唯識王所必實。故謂依他如幻。亦非實有。然必說之者。為遣外心執有實境者說耳。若夫又執為實。如執外境。亦是法執。豈說唯識之本心乎。即此而觀。遣境存心。故名唯識。識如幻事。心又奚存。唯識實性。其在茲乎。故亦名全頭唯識也。如轉識論云。立唯識義者。本為遣境遣心。今境界既無。唯識又冺。即是了唯識義也。此即淨品。煩𢚰及境界。二俱無故。問。遣境存識。乃可稱唯識。既境識俱冺。何識可成。答。立唯識。乃一徃遣境留心。卒終為論。遣境為欲空心故。境識俱冺。是其正義。此雙冺正是唯識實性。實性即菴摩羅識。故古德謂緣如起解。便成比量。迷現量心。失唯識宗。華嚴如智無二。是為一道清淨。以上別釋中二科。初廣顯一科竟。下二總明法執也。
○二總明法執(三) 初列數標名二詳釋義斷三判證非真。
○初列數標名。
然諸法執。畧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
○二詳釋義斷(二) 初俱生法執二分別法執。
○初俱生法執。
俱生法執。無始時來。虚妄熏習內因力故。恒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此復二種。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法。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識所變蘊處界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為實法。此二法執細故難斷。後十地中。數數修習勝法空觀。方能除滅。
初釋俱生之義。二析俱生之殊。三明斷執之位。餘義准前我執中解。
○二分別法執。
分別法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此亦二種。一緣邪教所說蘊處界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法。二緣邪教所說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法。此二法執麄故易斷。入初地時。觀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滅。
亦分三節。義釋如前。
○三判證非真。
如是所說。一切法執。自心外法。或有或無。自心內法。一切皆有。是故法執。皆緣自心所現似法。執為實有。然似法相。從緣生故。是如幻有。所執實法。妄計度故。决定非有。故世尊說。慈氏當知。諸識所緣。唯識所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初判有無于內外。次結所執于似法。三簡似實于空有。四證如幻於識現。詳如我執中釋。以上別明法執竟。連上是別釋中。初明我法執相一科竟。
○二總顯我法唯識(二) 初正明二通妨。
○初正明。
如是外道餘乘。所執離識我法。皆非實有。故心心所。决定不用。外色等法。為所緣緣。緣用必依實有體故。現在彼聚心心所法。非此聚識親所緣緣。如非所緣。他聚攝故。同聚心所。亦非親所緣。自體異故。如餘非所取。由此應知。實無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是故契經伽他中說。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習氣擾濁心。故似彼而轉。
躡前决無外境。比量結證我法唯識也。初躡前决無外境。次比量决無外境。三引證决無外境。餘外執離識我法。皆非實有。云如是者。躡前離識之執有種種。非實之破有種種也。故心心所。决定不用外色等法為所緣緣。結外境决非所緣緣。而出必非之故也。非實有者。破徧計。有實體者。立依他。以離識之境無。如離繩之蛇。即識之境有。如緣起之繩。望圓成𨿽名幻事。對徧計可名實體。緣用必依從因緣生之實體。外境决無實體之可依也。王所非一。各以類從曰聚。彼此不形。但就本類曰同。五之王所名彼聚。六便名此。六之王所名此聚。五便名彼。量之。現在彼聚心心所是有法。非此聚識親所緣緣為宗。因云。他聚攝故。喻如非所緣。以攝既不同。彼此體異。自非親所緣緣。如聲非眼所緣。眼不親緣聲。彼非此所緣。此豈親緣彼。又同聚心所是有法。亦非心王親所緣為宗。因云。自體異故。如餘非所取。以王所聚同。王所體異。自非親所緣緣。如非所取境。能取必不取。心非所取境。心王豈親緣。即此而觀。不獨離識無體之外境。不可為所緣緣。異攝隔體之內心。亦不可也。何獨異攝隔體之內心。不可為所緣緣。同聚異體之內心。亦不可也。緣用必依實有自體。外境决定實無自體明矣。汝問云何應知實無外境。今由此廣畧之推詳。總別之明辨。應知實無外境。徧計全空。唯有內識似外境生。豈疑似之見。無一定之知乎。豈徒開其端。不竟其說乎。故契經伽他之說。不獨可以為實無外境之徴。亦俾異執紛紜者有定量之懼。又實外境者由愚癡。愚癡由擾濁。擾濁又由于習氣。學者當研機析理。慎思明辨于習氣。定其心。不使之擾。清其心。不使之濁。擾濁漸退。淨寂斯增。外轉忽內轉。而似外現之㫖昭然矣。勉旃斯行。
○二通妨(三) 初設難二釋難三正意。
○初設難。
有作是難。若無離識實我法者。假亦應無。謂假必依真事似事共法而立。如有真火。有似火人。有猛赤法。乃可假說此人為火。假說牛等。應知亦然。我法若無。依何假說。無假說故。似亦不成。如何說心。似外境轉。
全章據情設難。竆實無。審我法之為假也。初難顯實有我法。次喻明實有我法。三反合難實我法。初中。有作是難。若無離識實我法者。假亦應無。標實有我法。謂假必依真事似事共法而立者。釋實有我法。次中。如有真火。有似火人。有猛赤法。喻真事似事共法也。乃可假說此人為火。假說牛等。應知亦然者。喻假依真似共法而立也。三中。我法若無。依何假說。反合難無依也。無假說故似亦不成。反合難無似也。如何說心似外境轉。反合難似說也。總之法難喻難而復喻。見實有之煥然。反合反難而轉難。見實有之確然。故下文先類實以破其喻而法可知。後真似以破其法而合可知。末更足之以依識變現。對遣妄執。說假似言。則難謂如何可說者。如是而說。故云由假說我法。難在釋處。釋在難處。脈絡潜通。意義鈎鎻。觀者詳之。至下指出。
○二釋難(二) 初總釋二別釋。
○初總釋。
彼難非理。離識我法。前[A18]已破故。依類依實。假說火等。俱不成故。
ᅟᅟ==[A18] 已【CB】,巳【國圖】==
約理總非實有我法之難也。初句標定非理。下出非理之故。問。下文別釋類實。皆在喻中。既不該法。何能總耶。曰。此有二義。約喻正名為總。此總類實。下別類實。皆是喻故。二約法亦名為總。喻以明法。喻外無法。總喻即總法故。况喻言類實。法言真似。言𨿽不同。而義非全異。故類與似通共通。實與真通。皆總意也。
○二別釋(二) 初釋喻二釋法。
○初釋喻(二) 初依類破二依實破。
○初依類破。
依類假說。理且不成。猛赤等德。非類有故。若無共德而假說彼。應亦于水等假說火等名。若謂猛等。𨿽非類德。而不相離。故可假說。此亦不然。人類猛等。現見亦有互相離故。類既無德。又互相離。然有于人。假說火等。故知假說。不依類成。
以理別破依類假說之不成也。初約無德破類。次約相離破類。三結假不依類。依類假說理且不成。躡前文也。猛赤等德非類有故。出理且不成之故也。若無共德而假說。彼應亦于水等假說火等名。例難假說之必不可成也。意以前謂如有真火。有似火人。有猛赤法。乃可假說此人為火者。正以類火之故。假說此人為火耳。乃吾謂理且不成者。良以火之為物也。煖性為體。人皆具煖。豈是之為類耶。化物為用。人無燒用。豈是之為類耶。猛赤等為德。而人有猛赤者。必是之為類矣。亦寧知類德之非有乎。何則火之猛赤也。金石𨿽堅。觸之則流。變生為熟。化有為無。火之德也。人特性猛色赤耳。是故火猛赤。人猛赤。猛赤之類也。人猛赤。非火猛赤。猛赤之德。非類有也。既無同火之德。慿何假說火人。若無共德而假說彼。應亦于水等假說火等名矣。有是理乎。脫轉救云。猛𫝑之處全赤。赤色之處全猛。此火之猛赤。不相離也。人之猛赤。亦不離焉。則𨿽不類于猛赤之德。而類于猛赤之不相離。依此不離。可假說此人為火者。亦寧知現見亦有互相離耶。猛者未必赤。豈類火之赤于猛處乎。赤者未必猛。豈類火之猛于赤處乎。類既無德。類將安在。互離不合。救類何從。然有于人假說火等者。故知假說不依類成。依類假說。豈理也哉。我故曰理且不成。
○二依實破。
依實假說。理亦不成。猛赤等德。非共有故。謂猛赤等。在火在人。其體各別。所依異故。無共假說。有過同前。若謂人火德相似故。可假說者。理亦不然。說火在人。非在德故。由此假說。不依實成。
以理別破依實假說之不成也。初約無共顯非理。次約說在顯非理。三結假不依實。實者實火。人與火共體。方可言依實。葢同德曰類。共體曰實。初中。首二句牒前文。次二句不成之故。中四句。非共之故。後二句指假同前。意謂依類假說。理且不成矣。依實假說。理亦不成者。以實火之猛赤。與人之猛赤。此猛赤之有也。人之猛赤。離火之猛赤。非猛赤之共有也。而其所以然者。以猛赤之所在。不同故耳。猛赤在火。體是色觸。色觸不離于火。其體別于人之色心。而所依非有情也。猛赤在人。體是色心。色心不即是火。其體別于火之色觸。而所依非無情也。依異體別。彼此逈然。猛赤之德。非共有也明矣。無共假說。是何異于水等假說火等之名乎。無是理矣。脫謂火有猛赤之德。自火而言。人有猛赤之德。自人而言。不必深求其實。克竆其類。但彼猛而此非怯。彼赤而此非黃德相似故。可假說人為火者。寧知其理亦不然。何者。說在相非之過耳。今夫曰德曰人。是說德在德。說人在人也。曰火德曰火人。是說火在德。說火在人也。使曰火德而說火在德。乃曰德相似故。可假說者。則誠然矣。以說火在德。不在人故。今曰火人。是說火在人。非說德在人。曰可假說者。豈其然乎。以說火在人。非在德故也。末二句結假說不依實成之由。問。前破依類。云無共德。此破依實。云非共有。不共若是均乎。曰類實從法中真似來。共德從法中共法來。真似既云共法。共德必通類實。但共在類。于類名共。共在實。于實名共。同名為共。畧差類實耳。問。此中似德之計。于類何別。曰。類是于人之猛赤。求同于火之猛赤曰類。故曰若無共德。今云似者。不必人之猛赤。定類于火之猛赤名似。但火有猛赤。人亦有猛赤名似耳。思之可知。
○二釋法。
又假必依真事立者。亦不應理。真謂自相。假智及詮俱非境故。謂假智詮。不得自相。唯于諸法共相而轉。亦非離此。有別方便。施設自相。為假所依。然假智詮。必依聲起。聲不及處。此便不轉。能詮所詮。俱非自相。故知假說。不依真事。由此但依似事而轉。似謂增益。非實有相。聲似增益似相而轉。故不可說假必依真。是故彼難。不應正理。
別破假依真立之非理也。初標破非理。次釋破非理。末結破非理。釋中初至俱非境故。釋𨔻理之由。次至不得自相。釋非境之意。三至共相而轉。見全非自相。四至為假所依。見唯依共相。五至必依聲起。决共相唯依。六至此便不轉。指自相不能依。七至俱非自相。申自相之不得。八至不依真事。原不依之知。九至似相而轉。申唯共相而轉。十至假必依真。拂假依真說。自。自[A19]己。相。體相。自[A20]己本體。如宗鏡云。若法自體。唯證智知。言說不及。是為自相。似水濕火煖。五識現量所得之境。異共相也。共。同共。相。相狀。託質變相。如宗鏡云。若法體性。言說所及。假智所緣。是為共相。似濕影煖影。意識分別所轉之境。隔自相也。假智。即心上行解分別心。假智詮。即心上解心名句文。及聲上名句言說相也。增益者。現量智了自相[A21]已。于後剎那有同類智。是有分別變現影像。乃從相上增益其相。如照鏡人。形更現影。名為增益。意謂喻中依類實理不成矣。法依真事理亦不應者。以依真者。必自相是境。是境者。必得乎自相。今分別之假智。言說之詮表。其于諸法自相。如意識之于煖濕。耳聽之于青黃。何可得耶。不得即非境。非境即非依矣。是以唯于諸法共相而轉。全非自相。亦非離共之外。有別方便。能使自相為假所依。全依共相也。然詮表必起于假智。智詮必起于音聲。唯依共相而轉之可决也。聲不及處即是自相。此便不轉。不依自相而轉之可指也。能詮之言智。所詮之義境。俱非自相。豈有自相之可得耶。故知假說不依真事。非不明見于理。漫然之說者比也。由此但依似聲增益。非實有相之似相而轉。豈不唯依共相乎。故不可說假必依真。豈得能依自相。是故彼難。假必依真。不應正理。我故曰亦不應理。問。據法喻相齊。則此當以真齊實。以似齊類。以共齊共。今但破不依真立曰依似立與前破類。豈不相乖。曰。前破類者。以類真故。故約共破。此不破似者。是大乘正意。故即立似處破依真立故。似𨿽與前相同。與類相類。而意義迢然。不齊之齊。思之。
ᅟᅟ==[A19] 己【CB】,巳【國圖】==
ᅟᅟ==[A20] 己【CB】,巳【國圖】==
ᅟᅟ==[A21] 已【CB】,巳【國圖】==
○三正意。
然依識變。對遣妄執。真實我法。說假似言。由此契經伽他中說。為對遣愚夫所執實我法故于識所變。假說我法名。
申明正意。竟假說之㫖也。初申正。二引證。承上因難而破。情理昭然。自喻于法。立敵審矣。苐不依真起。唯依似立。似又奚從。故云然依識變云云也。以對遣心外實有我法之執。故說識變假似。以祛其妄執耳。豈又有假似之可得哉。故觀契經之頌。假說有明徴矣。我故曰由假說我法。以上釋首三句頌竟。
○二釋次三句頌(二) 初釋能變三名二釋三名能變。
○初釋能變三名。
識所變相𨿽無量種。而能變識。類別唯三。一謂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二謂思量即第七識。恒審思量故。三謂了境。即前六識。了境相麄故。及言顯六合為一種。
釋能變三名。使知即名之義類也。初釋頌初句。次釋頌後二。此能變唯三者。能變對所變言唯三對無量言。意以所變境相。𨿽不可量。能變識心。別唯有三。攝境于心。別心于類。三外無所有也。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意以唯三果何所謂。一謂異熟。二謂思量。三謂了別。異熟者。即第八識。思量者。即第七識。了別者。即前六識。第八何故名異熟。以多異熟性故。第七何故名思量。以恒審思量故。前六何故名了境。以了境相麄故。是則三謂者。別唯三之名。三即者。指三名之屬。三故者原三名之由也。隨論釋頌順文消歸若此。詳之。異者不同。約因言也。熟者成熟。約果言也。因果合論。異因居于過去。果熟成于現前。此異時而熟也。善惡之業。彼此不同。總別之報。升沉有辨。而總是無記。此異性而熟也。異類之因既成五趣之果各別。此異類而熟也。二障分別種上趣生差別功能。聖人[A22]已無。此異聖而熟也。曰多異熟性者。第八無覆無記。純是業招。曰異熟性。異于前六一分無記惟用一分業招。曰多異熟性。故第八隨先業轉。不待現緣如餘識也。思量。諸識皆有。獨歸第七者。以第八無審。第六無恒。前五全無。第七思審第八為我。恒無間斷。恒審全具故也。了別亦徧諸識。獨歸前六者。以第八了境最細。第七亦細。而前五向外門轉。第六向內外轉。前五之境固麄。第六亦麄。故言了別境識者。是了別麄境之前六識也。合為一種者。類可同故。式應爾故。法易辨故。
ᅟᅟ==[A22] 已【CB】,巳【國圖】==
○二釋三名能變。
此三皆名能變識者。能變有二種。一因能變。謂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因習氣。等流習氣。由七識中善惡無記熏令生長。異熟習氣。由六識中有漏善惡熏令生長。二果能變謂前二種習氣力故。有八識生。現種種相。等流習氣為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異熟習氣為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恒相續故。立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即前異熟。及異熟生。名異熟果。果異因故。此中且說我愛執蔵。持雜染種。能變果識。名為異熟。非謂一切。
釋三名能變。使知能變之異同也。初列能變之目。次釋能變之因。三釋能變之果。四簡能變之果。承上謂能變三名。[A23]已如上釋。三名能變。當復云何。故云此三皆名能變者。畧有二種等也。因能變中。習氣即種子。曰等流者望果而立。全識之惑也。曰異熟者亦望果立。全惑之業也。中謂自證。第八識中。種所在處謂持種識也。由前七至生長者。等流習氣所由有。由前六至生長者。異熟習氣所由有也。未生熏之令有。[A24]已有熏之令增。亦生長也。六無無記者。以無記業。不熏種故。七有無記者。以三性熏親種故。果能變中習氣力者。惑種管業。業種資惑也。有八識生。各從種子起現行也。現種種相。八種現行識相也。八識體相者。自證名體。見相曰相。差別而生者。諸識王所各各四分之不同也。果似因故。出等流之所由名。望因而立也。業名為引。牽而使之徃。引名為力。徃之必隨于牽也。酬者。如感人天第八。酬六識善業之引力。感鬼獄第八。酬六識惡業之引力也。恒相續簡非間斷。立異熟名。單名第八識也。業名為滿。如于引業作模之中而填滿之謂也。酬者。如感人天妍醜前六識中一分無記。是酬前善滿業之嗔忍也。感鬼畜妍醜六識一分無記。是酬前惡滿業之嗔愛也。名異熟生。單名前六識。果異因故。出異熟果所由名。望因而立也。簡能變中。此中。頌中也。且說至異熟者。且說執蔵受熏持種能變之第八果識。名為異熟。非圓滿果。全收八種。謂一切為異熟也。然總其大意。三皆名能變者。前七之現行。熏令生長八中之種子。八中等異之種子。現諸相見之現行。因果歸于能變。能變變于此三。故曰此三皆名能變。又第六善惡性。能造引滿。前五一分善惡者。唯能造滿業。七八非造。前五一分無記非造。至于招業成果。第八則全。前六特一分而[A25]已。非業招者。第七則全。前六特一分善不善性而[A26]已。又業之有力者招總報。無力招別報。
ᅟᅟ==[A23] 已【CB】,巳【國圖】==
ᅟᅟ==[A24] 已【CB】,巳【國圖】==
ᅟᅟ==[A25] 已【CB】,巳【國圖】==
ᅟᅟ==[A26] 已【CB】,巳【國圖】==
○二廣辨唯識相(二) 初三能變二五問答。
○初三能變(三) 初第八識二第七識三前六識。
○初第八識(二) 初標文二解釋。
○初標文。
𨿽[A27]已畧說能變三名。而未廣辨能變三相。且初能變其相云何。頌曰。
ᅟᅟ==[A27] 已【CB】,巳【國圖】==
初阿頼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捨受。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恒轉如𭧂流。阿羅漢位捨。
○二解釋(二) 初正釋頌文二重為詳辯。
○初正釋頌文(九) 初能變自相二能變果相三能變因相四能所行相五相應所相六王所受相七王所性相八王所喻相九伏斷位相。
○初能變自相。
論曰。初能變識。大小乘教名阿頼耶。此識具有能蔵所蔵執蔵義故。謂與雜染互為緣故。有情執為自內我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為自相故。此識自相分位𨿽多。蔵初過重。是故偏說。
圖第八之自相。俾善辨者徹當體也。初顯示名具之義。次顯示義具之由。三點出顯示所指。四結示偏頌之故。雜染謂前七。互為緣者。前七現行。以第八為種子緣。第八諸種。以前七為長養緣。前七現行。以第八為依止緣。第八種等。以前七為攝植緣。持種為能蔵。受熏為所蔵。第七執我為執蔵。如此顯示。果何所示。非止顯示即名之義。即義之故而[A28]已。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A29]己體相。是攝持能蔵之因。所蔵之果。為自相故。俾善辨者親見其本來面目若此。豈徒為顯示哉。又此識自相不止三蔵。頌偏言者。以蔵為罪魁惡首。是故偏說。非有他也。又根身種子器界。是此識相分。此識是此三所蔵之處。如物在蔵。如身在室。故云欲覓頼耶識。只在身心中。欲覓摩尼珠。只在青黃中。此所蔵義。能蔵者。根身等皆蔵在識心之中。故云欲覓一切法。只在頼耶中。欲覓一切像。只在摩尼中。又攝是能蔵所蔵。持是執蔵義。據世親謂緣一切雜染品法。所有熏習。能生于彼。功能差別。識為自性等。則意重能蔵過重。以無能蔵。則無餘蔵故也。
ᅟᅟ==[A28] 已【CB】,巳【國圖】==
ᅟᅟ==[A29] 己【CB】,巳【國圖】==
○二能變果相。
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熟。離此命根眾同分等恒時相續勝異熟果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果相。此識果相𨿽多位多種。異熟實不共。故偏說之。
摹第八果相。俾善辨者慎所辦也。初順顯果相。二反决果相。三正指果相。四簡結果相。前六所造三界五趣善不善業。牽之必徃。名為能引。此異熟因也。第八所受。三界五趣。愛非愛果。唯業是酬。名為所引。此異熟果也。連持色心。相續功能名命根。既屬第八種子。分別界趣眾同分等所有差別。又屬第八身心。然則頌名異熟。葢顯此第八。是能引諸界趣善不善業之異熟果故。說名異熟。而有命根眾同分等。恒時相續勝果之可得也。若離此第八。何可得耶。即之可得。離之不可。此異熟者。果何所示。即示第八所有之果相。俾善辨者。慎所辦熟耳。豈徒異熟之名[A30]已哉。多位多種者。此識現行。望自種子。是等流果。望作意等心所。是士用果。望第七為增上果。望善惡因。即異熟果。階地非一曰多位。類數非一曰多種。異熟實不共。謂異熟之外。𨿽皆八識果相。而諸識亦有。是可共也。勝異熟相。獨是第八識果。諸識所無。是不共也。以其不共。故偏說之。尅顯果相耳。不言離繫。以唯具四故。如世親云。謂即依彼雜染品法。無始熏習。此識續生。而能攝持無始熏習。是名安立此識果相是也。
ᅟᅟ==[A30] 已【CB】,巳【國圖】==
○三能變因相(二) 初正顯因相二更辨種相。
○初正顯因相。
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離此餘法。能徧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因相。此識因相𨿽有多種。持種不共。是故偏說。初能變識。體相𨿽多。畧說唯有如是三相。
顯第八因相。俾善辨者知所因也。初順顯因相。次反决因相。三正指因相。四簡別因相。五總結三相。諸法種。謂染淨。執持不失。謂功能也。識有此能。名一切種識。亦如麥種有生芽之能。得為種子。若損壞不生。非復為種。今持種不失。正謂能生。是故得名一切種識。離此識外。餘諸識法。能徧執持種子。何可得也。即之而有。離故則無。反復于持種。果何顯示。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因相。欲善辨者。徹見因容而為生物之本也。豈徒釋名[A31]已哉。因相多種者。六因中。𨿽異熟因非無記所有。徧行因非無染所有。而無染無記之第八。于因種俱時而有。是俱有因。望自類種。前後相引。是同類因。望同時心所等是相應因。能持種子義邉是持種因。既有多種而偏言持種者。以持種之外餘因。諸識亦有。是可共也。唯此持種。獨有于第八。他識所無。故偏說之。以尅顯因相耳。體相多者。天親云。决定蔵論中。明有八相。異彼之廣。唯畧說三。反博歸約。令簡便易從耳。問。初云自相。次云果相。三云因相。似三種判然。乃初又云攝持因果為自相。則後二殆何如。曰。一識三相。三相一識。約當體。葢渾然于蔵內。別因果。則歷然于體中。以此而因。以此而果者也。請細玩之。
ᅟᅟ==[A31] 已【CB】,巳【國圖】==
○二更辨種相(三) 初總標二別釋三總結。
○初總標。
一切種相。應更分別。
此總標定。俾下有所綂也。種相名一切者。染淨諸種。皆無量故。凢是一種。皆多相故。分別云應更者。上一切種。[A32]已畧分別矣。苐種之于識。不易玄黃。種之為相。還宜更辨。因相既爾炳然。果識不辨明矣。有所綂者。如下釋中。始自相。次舊新。再具義。終習熏。皆綂于一切種相四字中也。指陳自相。披析舊新。成具諸義。能所習熏。皆綂于應更分別四字中也。
ᅟᅟ==[A32] 已【CB】,巳【國圖】==
○二別釋(四) 初辨自相二辨本始三辨具義四辨熏習。
○初辨自相(四) 初楷定自體二審定假實三判屬分位四簡別三性。
○初楷定自體。
此中何法。名為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體用因果。理應爾故。
楷定種體。杜一異之執也。初徴問。二的指。三料簡。四原由。此中。謂本識中。功能。謂種生現行。差別。謂各種生各現行也。親生自果者。第八自證體中。眼種親生眼識現行自果。耳種親生耳識現行自果等也。然此種子。與所依本識。及所生現果。見不精明者。不落于異。便墮于一。不知其為不一不異也。何則。識是種所依體。種是體所出用。種為現果之因。現為因種之果。一則體用因果不分。異則體用因果判然。皆非理也。用之于體。因之于果。理應不一。歷歷于渾然之中。理應不異。渾然于歷歷之內。判然㝠然。體用因果之理。豈其然乎。又第八攝持種子故。名種子識。又本識是集諦。故名種子。是苦諦。故名果報。又攝持種子。是第八功能。能生現行。是種子功能。
○二審定假實。
𨿽非一異。而是實有。假法如無。非因緣故。此與諸法。既非一異。應如瓶等。是假非實。若爾。真如應是假有。許則便無真勝義諦。然諸種子。唯依世俗。說為實有。不同真如。
决種為實。杜假說于雙非也。初原雙非是實。次難雙非是假。三詰雙非為實。四簡真俗之實。承上執是為非。起于名言之相類。識此于彼。慿乎甄別之殊方。聞以不一不異。指種子于識果。得無謂同外道雙非之計。流于是假而非實乎。得無𨿽原為實。同于自相相違之過乎。得無𨿽詰為實。流于真俗相濫之過乎。故原之。難之。詰之。而復簡之。甄別既盡。實㫖自彰。藻鑑[A33]已精。狐疑安𭔃。大意如此。詳之。意以外于心外。執非一異。是假非實。種于識果。𨿽非一異。是實非假。所以然者。假法如無。畢竟斷滅。不復有生。非如因緣。熾然而生。今既因緣。豈非是實。故不可執相似之名言。而昧不同之真實也。脫又難云。此種是有法。是假非實為宗因云。種與識果非一異故。同喻如瓶等。合云。瓶等是有法。是假非實為宗。因云。此與泥團等非一異故。同喻如種子。則以非一異之種。為是實非假者。豈不犯宗法自相相違之過乎。而不知其不相犯也。何者。以法難者。尚以喻顯。以喻難者。盍以喻通。喻與法同者。許以難人。喻與喻同者。盍以自難。若種子與諸法非一非異。是假非實。如瓶與泥團。非一非異。是假非實。則真如與諸法。非一非異。亦是假非實矣。汝許之耶。不許之耶。許則便無真勝義諦矣。有是理乎。是則不唯不犯。且善能成立。然又須知此種之實。真如之實。名𨿽同。俗種之實。真如之實。真俗不可同也。故知是實非假。種子不同于外執之雙非。是俗非假。種實不同于真實之究竟。是實非假。豈易為言哉。
ᅟᅟ==[A33] 已【CB】,巳【國圖】==
○三判屬分位。
種子𨿽依第八識體。而是此識相分非餘。見分恒取此為境故。
判種所屬。杜分疑于雙非也。謂種對識體。名功能之用。識對種用。名所依之體。體用既非一異。此種于第八四分中。為是第八自證分證自證分之體耶。為是第八之見分與相分之用耶。故判定云。此種𨿽依第八識體。不屬于體。四分中。是此識相分。非餘三分。為第八見分親所緣緣。恒取此為境而無間斷者也。是則相非三分故不一。不離自證故不異。何疑于不一不異。
○四簡別三性。
諸有漏種。與異熟識。體無別故。無記性攝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諸無漏種。非異熟識。性所攝故。因果俱是善性攝故。唯名為善。若爾。何故决擇分說二十二根。一切皆有異熟種子。皆異熟生。𨿽名異熟。而非無記。依異熟故。名異熟種。異性相依如眼等識。或無漏種。由熏習力。轉變成熟。立異熟名。非無記性。所攝異熟。
釋明三性。通異熟一切種也。異熟𨿽見上文。漏無漏種。不離于此。正異熟一切種也。依攝不同。三性有辨。正通異熟一切種也。初明種性于異熟。二難種性于異熟。三通種性于異熟。初中諸有漏種。體性與異熟識不異。因果性與異熟識不一。諸無漏種。體性與異熟識固異。因果與異熟識亦異。異熟一切種。差別有如此。故難云。此論釋頌。頌述瑜伽。既繩承于一脈。應㫖趣之同源。若無漏種。非異熟性。何故彼說皆異熟種皆異熟生。則不唯十九有漏之根。是異熟種。餘三無漏之根。亦異熟種。何得同居無記。三性宛殊。俱名異熟。攝否異致乎。故通云。𨿽名異熟。不與第八同無記性。以皆善性。故依異熟。名異熟種。非如有漏。攝于異熟。名異熟種也。異性相依。如眼等根。是無記性。為善眼等識能依之所依。則異熟識。是無記性。獨不為善無漏種能依之所依乎。或無漏種。不應以有漏之異熟為名。由無漏行。熏習之力。轉變成熟。立異熟名。非無記性所攝異熟。不可以名言相同。頓迷于不同之體性也。是則漏無漏種。其性𨿽別。同依異熟。故名異熟一切種。但有漏種體。是親生自果功能。是實非假。是相非見。是通三性。其與識體現果。一之不可。異之不可者也。二十二根者。眼等六。苦樂等。五信等五。男女命三。及三無漏是也。
○二辨本始(三) 初敘唯本無始二敘唯始無本三明始本兼具。
○初敘唯本無始(四) 初義立唯本二教證唯本三理證唯本四結顯唯本。
○初義立唯本。
此中有義。一切種子。皆本性有。不從熏生。由熏習力。但可增長。
敘清目等唯立本有之義也。一切。指染淨。皆本性有。表唯本也。不從熏生。遮有始也。由熏習力。但可增長。意通伏難。難云。不從熏生。熏竟無用耶。故云。由熏習力。但增長本有。使之成熟而無生力。我故曰不從熏生。
○二教證唯本。
如契經說。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义聚。法爾而有。界即種子差別名故。又契經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界是因義。瑜伽亦說。諸種子體。無始時來。性𨿽本有。而由染淨新所熏𤼵。諸有情類。無始時來。若般𣵀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𣵀槃法者。便闕三種菩提種子。如是等文。誠證非一。
敘清目等教證唯本之義也。初引經證唯本。不從熏生自在。次引論證熏長。唯本之義更申。如惡义聚。𨿽喻惑業苦三不離。正顯諸種藂生于一處也。別名因義。文當互見。以有時名種。有時名界故也。𣵀槃云寂滅。大小不同。般。入義謂智與法合。如楞伽謂所聞逗機。淚下毛聳欣悅之類。則不唯有漏種具。無漏亦具足也。菩提云覺智。亦該大小。便闕三種。即真性實智方便三種菩提也。如是等文。誠證非一。豈非一切種子。皆本有之明徴耶。豈非由熏習力增長之明徴耶。經論昭昭。非無所據。
○三理證唯本。
又諸有情。既說本有五種性別。故應定有法爾種子。不由熏生。又瑜伽說地獄成就三無漏根。是種非現。又從無始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本性住種。
敘清目等理證唯本之義也。初約五性本有之理證。次約三根是種之理證。三約無始傳來之理證。五性。謂聲聞緣覺如來不定闡提性也。三無漏根。謂未知當知根。[A34]已知根。具知根。真見道義也。定有法爾者。謂五種性別。既說本有。則本識性中。天然一定而有。不由熏後而始生者矣。五性法爾之理既明。三根是種之理又現。加以展轉傳來。依附本識。則本有之理。不更明而愈顯乎。至理誠可證也。
ᅟᅟ==[A34] 已【CB】,巳【國圖】==
○四結顯唯本。
由此等證。無漏種子。法爾本有。不從熏生。有漏亦應。法爾有種。由熏增長。不別熏生。如是建立。因果不亂。
敘清目等結顯唯本之義也。初結證諸種。唯本無始。次結證唯本是真能立。此等。指理證教證結證。諸種唯本無始者。初立一切種子。皆本性有。不從熏生。由熏習力。但可增長。既而證之于教。證之于理。故云由此等證。無漏有漏法爾有種。結一切種。皆本性有也。由熏增長不別熏生。結不從熏生。由熏力長也。乃有見亦應二字。便作例詞。不知是頂上三無漏根。順文為言耳。殆非前文單證無漏本有。至此方例有漏本有。請觀初節一切種子皆本性有。次節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三節五種性別法爾種子。何曾偏指無漏。今方例有漏耶。灼知是通結諸種。唯本無始。智者詳之。建立曰如是。本有熏長也。因果曰不亂。種現秩然也。以本有能𤼵之本種名因。所𤼵之現行名果。熏習但可為增長之緣耳。漏無漏之因果迢然。𤼵與生之親踈辨矣。何亂之有。若夫種非本有。不惟現行無從。現將非果。如以熏是能生。不惟本種非因。種反成果矣。紊亂可勝道哉。
○二敘唯始無本(四) 初義立唯始二教證唯始三理證唯始四斥前唯本。
○初義立唯始。
有義種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無始有。故諸種子。無始成就。種子既是習氣異名。習氣必由熏習而有。如麻香氣華熏故生。
敘難陀等唯立始有之義也。初標定。次通妨。三釋義。末喻顯。皆熏故生。對一切種不從熏生立也。所熏能熏至無始成就者。恐有難云。既皆熏生。便成新有。何故教云無始成就通云。熏皆無始。故種成無始。豈以無始。便非熏生。然又推以熏之故而後生者。以習氣有時名種子。種子乃習氣異名。種既習氣異名。習氣必因熏習而有。豈非諸種。皆以熏故而生耶。麻之香氣。猶心之香氣。香氣必以華熏故生。習氣必以現行熏故而生。無始熏生。義甚明。喻甚顯。我故曰皆熏故生。
○二教證唯始。
如契經說。諸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論說內種定有熏習。外種熏習。或有或無。
敘難陀等教證唯始之義也。初引經證諸種積集由熏。二引論决內種熏習定有。有情心。謂第八自證。染淨法。謂前七現行。積集者。自少至多。由微而著曰積。合其所積。輻輳會聚曰集。謂現行熏習其心。無量習氣積集于第八自證中也。內種。謂心內惑業等種。外種。謂心外穀麥等種。定有熏習。論與經同也。或有如華熏故生等。或無如糞毛蓮生等。此一徃之論。就實而言。內種是實。外種是假。自假相觀之。從穀麥等生芽。似穀麥為親種。水等為踈緣自實理觀之。心識為親種。穀麥等亦非親也。以假形實。內種定由于熏生。以實望假。外種之生。亦由于內種。
○三理證唯始。
又名言等三種熏習。總攝一切有漏法種。彼三既由熏習而有。故有漏種。必藉熏生。無漏種生。亦由熏習。說聞熏習。聞淨法界等流正法而熏起故。是出世心種子性故。
敘難陀等理證唯始之義也。三種。謂名言習氣。我執習氣。有支習氣。詳見第八卷中。淨法界。即是法身。等流正法者。謂清淨法界中。平等流出之正法也。意以熏生不唯有教可據。亦復有理可徴。何則總有攝別之義。別無違總之理。名等三種之總。既由熏習而生。漏種無量之別。寧有非熏之理。又無漏種子。從聞熏起寧非新生之理乎。是則不惟世間心種。熏生之理可證。出世心種。熏生之理亦可證也。我故曰一切種子。皆熏故生。又出世心。即是見道。如手杖論云云。乃至結云。是故定知𨿽是世間而能親作出世間心種子也。
○四斥前唯本。
有情本來種性差別。不由無漏種子有無。但依有障無障建立。如瑜伽說。于真如境。若有畢竟二障種者。立為不般𣵀槃法性。若有畢竟所知障種非煩𢚰者。一分立為聲聞種性。一分立為獨覺種性。若無畢竟二障種者。即立彼為如來種性。故知本來種性差別。依障建立。非無漏種。所說成就無漏種言。依當可生。非[A35]已有體。
ᅟᅟ==[A35] 已【CB】,巳【國圖】==
敘難陀斥本有之非也。初斥種別由于無漏。次斥地獄非本有種。初中首標。次證。三結。不由無漏種子有無者。遮彼本來差別之由。斥唯本之非。但依有障無障建立者。表彼五種差別之依。形所由之謬。真如曰境。迷固依此。悟亦依此。煩𢚰所知曰障。一礙于智。一礙于理也。永不可害曰畢竟。非不可害曰無畢竟既依畢竟二障種。立不𣵀槃。豈由無無漏種立闡提性耶。既依無畢竟二障種立如來性。豈由有無漏種立如來性耶。既依畢竟所知障種非煩𢚰者。一分立為聲聞種性。一分立為緣覺種性。豈由無漏種子差別。立為小乘中乘性耶。故知種性差別。依障建立。非無漏種。又以地獄成就三無漏根。是種非現。以證本有。不知所說成就無漏種言。葢言當來可生。非言[A36]已有體也。執之以證本有。豈其然乎。是則唯本之㫖既破。唯始之義愈彰。唯始既彰唯本將安在。我故曰一切種子。皆熏故生。
ᅟᅟ==[A36] 已【CB】,巳【國圖】==
○三明始本兼具(三) 初正義二破前三總結。
○初正義。
有義。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無始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蘊處界功能差別。世尊依此。說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义聚。法爾而有。餘所引證。廣說如初。此即名為本性住種。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世尊依此。說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諸論亦說。染淨種子。由染淨法。熏習故生。此即名為習所成種。
申護法兼具之正義也。意以染淨各有新熏本有二類。本有。則識中法爾而有。天然具足。全非熏後而生。始起。則無始熏習而有。殊非本具。必假熏後而生。此染淨種。𨿽各有新本二類。然當生現行時。新種遇緣。即從新種生現。本種遇緣。即從本種生現。非謂二種。于一念中。同生一現。而犯多種共生一芽之過。問。新生無論矣。直如本有種子。總未聞熏從何而生。曰。從無始來。此身與種子。俱時而有。如外草木等種。故云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蘊處界功能也。故知以過去[A37]已熏之種。為未來之本有者。正屬新熏。殊非護法所云法爾而有。以釋本有之意也。又第八識聚。及此所變異熟五根相分。并異熟浮塵根等。及異熟前六識等。並無新種。以其極劣。非能熏故。從本有舊種所生。其長養五根。及此浮根。及等流五塵相分前六識所變者。皆可各有新本二種。
ᅟᅟ==[A37] 已【CB】,巳【國圖】==
○二破前(二) 初破唯本二破唯始。
○初破唯本。
若唯本有。轉識不應與阿頼耶為因緣性。如契經說。諸法于識蔵。識于法亦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此頌意言阿頼耶識。與諸轉識。于一切時。展轉相生。互為因果。攝大乘說。阿頼耶識。與雜染法。互為因緣。如炷與𦦨。展轉生燒。又如束蘆。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緣所餘因緣。不可得故。若諸種子。不由熏生。如何轉識。與阿頼耶。有因緣義。非熏令長。可名因緣。勿善惡業。與異熟果。為因緣故。又諸聖教。說有種子。由熏習生皆違彼義故唯本有。理教相違。
破清目唯本之非。見兼始之為是也。初約所應以標難。次引教量以證標。三按至理以責謬。四總諸教以咎違。五總相違以結責。承上意謂。初立本有。次立始起。茲立本始者。正以唯本唯始者之皆非也。試以唯本言之。四緣中。凢親生者曰因緣。頼耶親生頼耶名因緣。轉識親生。轉識名因緣。若唯本有。不從熏生而但熏長。是頼耶。應與轉識為因緣。轉識不應與頼耶為因緣矣。證之于教。互為因果。互為因緣。初無不從熏生而但熏長之教。按之以理。唯依此二。建立因緣。所餘因緣。不可得故。亦無不從熏生而但熏長之理。不獨[A38]已引聖教之難通。况復未引諸教之相悖。故知唯本之非立。必當兼于始起也。大意若此。詳之。互為因果者。轉識與頼耶。交互為因。交互為果。如頼耶生雜染。頼耶為轉識因。轉識為頼耶果。轉識生頼耶。諸法為頼耶因頼耶為轉識果矣。互為因緣者。亦頼耶生雜染。頼耶為轉識因緣。轉識生頼耶。轉識為頼耶因緣也。如炷與𦦨展轉生燒。舉增上緣。喻因緣義謂一剎那燈炷。如彼種子。炷生燈𦦨。如種生現。剎那燈熖。如彼現行。𦦨生燈炷。如現熏種。種現現種。相依不離。約俱有因。喻種現互為因果。曰又如束蘆。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緣。所以然者。所餘因緣。不可得故。若諸種子。不由熏生。如何轉識。與阿頼耶。有因緣義。非熏令長可名因緣。若熏長為因緣者。業為因緣矣。勿善惡業。與異熟果。為因緣故。重引諸教。見相違之他無可援。盡絕其餘疑也。末二句。總結相違。見唯本之必不可立。而兼始之不相違也。
ᅟᅟ==[A38] 已【CB】,巳【國圖】==
○二破唯始(六) 初難無因破唯始二難論說以顯正三通所引以破證四破無漏于當生五總教說以重責六約理教以結破。
○初難無因破唯始。
若唯始起。有為無漏。無因緣故應不得生。有漏不應為無漏種。勿無漏種。生有漏故。許應諸佛有漏復生善等應為不善等種。
破難陀唯始之非。見兼本之為正也。初牒執無果破。二遮救𮋒難破。三約許竆咎破。若唯始起。牒執也。應不得生。破無果也。無漏曰有為。以四智由轉識之作為而成也。不得生曰應者。以唯始起。則無本有法爾種因。無因不得生果。理所應也。脫轉救云。聞法界等流正法所起聞熏習。即此熏習。可為無漏種。故非無因。乃遮救云。聞熏是有漏心。不應為無漏種。更𮋒破云。勿無漏種。生有漏故。豈有有漏。為無漏種子之理。若許無漏得生有漏。則諸佛是無漏之人。應生有漏。善等應為不善等種。世出世間。因果顛倒。有是事否。故知必不可許。則必不可救。必不可救。則必不可唯始也明矣。若必唯始。一切眾生。永不成佛。有是理乎。又清淨法界。了因所了。可非種子生。故下𣵀槃曰顯得。四智菩提。生因所生。起必由種。故下菩提曰生得。又攝論云。轉依曰法身。由聞熏四法得成。一信樂大乘。是大淨種子。二般若波羅蜜。是大我種子。三虚空器三昧。是大樂種子。四大悲。是大常種子。此聞熏習。及四法為四德種子。四德圓時。本識都盡。四德本來是有。不從種生。從因作名。故稱種子。此聞熏習。損滅本識。為對治本識。與本識性相違故。不為本識性所攝。故云四德圓時。本識都盡。若不盡。種子則熏習生。增益本識也。𨿽曰由聞熏四法得成。似與法爾有異。然其意謂以聞熏。增益其力而成之耳。况言本來是有。言從因名種。言與本識違。不為本識性所攝皆無漏種義是同。故錄之以便叅考。
○二難論說以顯正(三) 初牒論說為因二難論說為因三明經義正㫖。
○初牒論說為因。
分別論者。𨿽作是說。心性本淨。客塵煩𢚰所染汙故。名為雜染。離煩𢚰時。轉成無漏。故無漏法。非無因生。
縱牒救詞。為破顯之案也。通篇皆救詞。一𨿽字。便縱牒救詞。破顯者。破救顯正也。分別論者。即論後三卷。引上座部經。兼作論之人也。心性本淨。至轉成無漏。乃彼所引經。故無漏法。非無因生。是論結經㫖。救詞葢謂。勿謂唯始。即無因緣。應不得生。如論所釋。故無漏法。非無因生也。而救詞中所含之意。乃是無漏之法生于因。無漏之因生于轉。無漏之轉生于離。離則客塵去而主空現。遡流竆源。心性本淨為因。奚必本有種子為因耶。故護法縱牒其救詞云𨿽作是說。是說有辯。牒其救。不准其救也。
○二難論說為因(二) 初難說空理二難說即心。
○初難說空理。
而心性言。彼說何義。若說空理。空非心因。常法定非諸法種子。以體前後。無轉變故。
難說空理。見說之不救于無因也。初躡言徴義。二難說無因。三釋出無因。四原無所以。意以汝𨿽引論以救無因。然言必有義。義存于說。心性本淨之言。彼論主說何義耶。為說空理。為說即心。若說空理。空非無漏心因何謂空理。即是常法。何謂心因。即是種子。空非心因者。以常法之體。從前徹後。竟無轉變。故非因種之轉變也。是則空理之說既難。因生之救何在。我故曰𨿽作是說。誠以是說之可辯于此者一也。
○二難說即心。
若說即心。應同數論。相𨿽轉變。而體常一。惡無記心。又應是善。許則應與信等相應。不許便應非善心體尚不名善。况是無漏有漏善心。既稱雜染。如惡心等。性非無漏。故不應與無漏為因。勿善惡等互為因故。若有漏心。性是無漏。應無漏心。性是有漏。差別因緣。不可得故。又異生心。若是無漏。則異生位。無漏現行。應名聖者。若異生心。性𨿽無漏。而相有染。不名無漏。無斯過者。則心種子。亦非無漏。何故汝論。說有異生。唯得成就無漏種子。種子現行。性相同故。
難說即心。見說之不救于無因也。初過同外道不可即。二理違法門不可即。三義乖位次不可即。欲摧碎其執情。多展轉于文句。若直提正㫖。只消例取上云。若說即心。即非心因。雜染有漏現心。定非清淨無漏種性。以種子現行。性相同故。則通篇一百七十六字。盡洩于所例三十一字中矣。詳之。一㝠諦是常一之體。念三諦是轉變之相。應同者。雜染多心。淨性無二。說性即心。體相豈殊。既同外道。不可即也。法猶物色。理是權𢖍。物固難齊。理無不平。綂論法門之理。染性必是染心。淨現全由淨種。別理染法之門。惡性必是惡心。善心全由善種。今說即心。不惟過同數論。亦且理悖法門。何則淨性即染心。心全是淨法。心性既無異。心便可即心。惡無記心。又應是善心矣。許則惡王善所之相應。不許惡心便應非善心體矣。惡心尚不名善心體。况是無漏之種性乎。三心既同雜染。三性咸非無漏。故云應與無漏為因。勿善惡等。互為因故。倘若執有漏染心。必是無漏淨性。則無漏淨心。應是有漏染性矣。麻種荳[A39]苗。瓊根木葉。無此理也。又異生凢位。是有漏種現。若必差別因緣可得。則異生心是無漏矣。心若無漏。位當無漏。現行應名聖者。有是理乎。脫謂性無漏。而相有染。無斯過者。亦寧知有相必有性。相既有染。性豈無漏。何故汝教。謂異生唯得成就無漏種子。而乖種現性相相同之義乎。即心之說既難。因生之救安在。我故曰。𨿽作是說。誠以是說之可辯于此者二也。
ᅟᅟ==[A39] 苗【CB】,苖【國圖】==
○三明經義正㫖。
然契經說。心性淨者。說心空理所顯真如。真如是心真實性故。或說心體非煩𢚰故。名性本淨。非有漏心。性是無漏。故名本淨。由此應信。有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無漏種。不由熏習。法爾成就。後勝進位。熏令增長。無漏法起。以此為因。無漏起時。復熏成種。有漏法種。類此應知。
明經顯正。見展轉破斥之有歸也。初明經。二顯正說心空理所顯真如。指所說之性也。真如是心真實性故。原心之性淨也。或說心體。亦指所說之性。非煩𢚰故。亦原心之性淨也。空理即真如。云所顯者。我空法空等所顯真如之理也。真實。無虚妄義。逺離虚妄。故名清淨。此約出纏說性淨。體即性義。煩𢚰則染汙。非煩𢚰故名清淨。此約在纏名性淨。出纏名離垢清淨。在纏名自性清淨。纏之出在有殊。性之真如無二。此法身理性邉事。豈報身智種可同。如宗鏡釋云。心性者。真如也。真如無為。非心之因。亦非種子。能有果法。如虚空等。故非有漏心。性是無漏。名性本淨也。乃有不逹此義。竟以真如為本有無漏種子者。不惟違悖護法。亦且未詳永明。由此性淨。非四智因。應信無漏種子。法爾成就。資加二位。不過藉聞熏增益其力而殊勝之耳。後見道無漏現行起時。用此增長無漏種子為因。無漏現行起時。復熏成無漏種子矣。無漏如此。則有漏法種。類此無漏之本具等可知也。二難論說以顯正竟。
○三通所引以破證(二) 初通所引熏習二通所引依障。
○初通所引熏習。
諸聖教中。𨿽說內種定有熏習。而不定說一切種子皆熏故生。寧全撥無本有種子。然本有種。亦由熏習。令其增盛。方能得果。故說內種。定有熏習。其聞熏習。非唯有漏。聞正法時。亦熏本有無漏種子。令漸增盛。展轉乃至生出世心。故亦說此名聞熏習。聞熏習中。有漏性者。是修所斷。感勝異熟。為出世法。勝增上緣。無漏性者。非所斷攝。與出世法。正為因緣。此正因緣。微隱難了。有𭔃麄顯勝增上緣。方便說為出世心種。
通所引熏習以破唯始之證也。初通內熏定有熏習之說。次通熏習乃有差別之名。三判熏習類說之辨。初中。意以熏習𨿽說定有。而不定說皆熏故生之因緣。則全撥本有之非也明矣。熏習所說定有。而是通說由熏增盛之增上緣。則引證唯始之非益明矣。次中。意以用有漏心。聞無漏法。新所熏種。是有漏性。固名熏習。聞無漏法。熏無漏種。增本有力。是無漏性。亦名熏習。執新熏即無漏種。即以此種名聞熏習。不知本有無漏種子。熏令增長名聞熏習。亦復不知此新熏種。是有漏性。故云其聞熏習。非是唯熏新有漏種等。聞正法時。亦熏本有無漏種子。令漸增盛展轉乃至生出世心。故亦說此名聞熏習。出世心。即見道心也。三中。意以聞熏習中。各有二種。熏生有漏性者。感變易生𢀸勝異熟果。為出世法作增上緣。至修道位。此種可斷。熏長無漏性者。與出世法為正因緣。此因直至佛果位中。無有間斷。非所斷攝。恐有疑云。若有漏性是增上緣。何故能熏出世心種。釋云。此無漏性。正因緣種。微隱難了。故聖教中。𭔃託麄而不微。顯而不隱。有漏性中之勝增上緣。方便說為出世心種。其實出世心種。是本有無漏正因緣也。無性攝論云。此聞熏習。𨿽是世間有漏心。而是出世間心種子性。法華亦以聞法如繫珠。繫珠明理性之常在故。判决既明。類不容濫熏習之㫖既通。唯始之證可氷釋矣。
○二通所引依障。
依障建立種性別者。意顯無漏種子有無。謂若全無無漏種者。彼二障種永不可害。即立彼為非𣵀槃法。若唯有二乘無漏種者。彼所知障種。永不可害。一分立為聲聞種性。一分立為獨覺種性。若亦有佛無漏種者。彼二障種俱可永害。即立彼為如來種性故由無漏種子有無。障有可斷不可斷義。然無漏種微隱難知。故約彼障。顯性差別。不爾。彼障有何別因。而有可害不可害者。若謂法爾有此障別。無漏法種。寧不許然。若本全無無漏法種。則諸聖道。永不得生。誰當能害二障種子。而說依障。立種性別。
通所引依障。以破唯始之證也。初通依障建立之意。二通依障建立之疑。初中三叚。初至種子有無。是畧標正意。次至如來種性。是詳釋正意。三至不可斷義。是結顯正意。總之是難陀引論。證種性依障建立。不由無漏種子有無。今通論意。正顯無漏種子有無。所以然者。種性有無。因障有無。障之有無。因何有無。葢由無漏種子之有。障有可斷而無。由無漏種子之無。障有不可斷而有。種性有無。因障有無。二障有無因無漏種子之有無也。豈非意顯無漏種子有無耶。恐有疑云。既由無漏種子有無。建立五性。云何瑜伽說依障建立耶。答云。𨿽障之斷否。由種有無。然無漏種子。幽隱難知。故約彼障斷否。以顯有無差別耳。不然。彼障外此無漏有無之因。有何別因而有可害不可害者。若謂法爾有此障別。則無漏法種。寧不許法爾有耶。反而觀之。若本全無無漏法種。則諸聖道永不得生。誰當能害二障種子。而說依障建立種性差別。明知依障建立者。正顯無漏種子有無。何必疑也。
○四破無漏于當生。
既彼聖道。必無生義。說當可生。亦定非理。
承上破無漏根之當生。見難陀非[A40]已有種說之不當也。難陀破地獄成就三無漏根之詞曰。所說成就無漏種言。依當可生。非[A41]已有體。今復破云。既彼聖道必無生義。說當可生。亦定非理。以當生無生。全體相反。相反故非理。非理則唯本之說不破。唯始之說何成。
ᅟᅟ==[A40] 已【CB】,巳【國圖】==
ᅟᅟ==[A41] 已【CB】,巳【國圖】==
○五總教說以重責。
然諸聖教。處處說有本有種子。皆違彼義。
○六約理教以結破。
故唯始起。理教相違。
問。理教者。為復即教之理。為復理不是教。曰。分之理自理。教自教。融之教外無理。理外無教。
○三總結。
由此應知。諸法種子。各有本有始起二類。
○三辨具義(二) 初正明六義二簡別外種。
○初正明六義(三) 初總標二別釋三總結。
○初總標。
然諸種子畧有六義。
總標以貫別釋。見辨種者當精研其義于種也。六尚云畧。則義義皆有所含。義不離種。則種種皆有六義既由種而有義。必由義以知種。義明而種自昭然。是故辨種之義。
○二別釋。
一剎那滅。謂體纔生。無間必滅。有勝功力。方成種子。此遮常法。常無轉變。不可說有能生用故。
顯種成于生滅無間也。六義各三。初句列名。謂下正釋。此下遮異。體即種體。纔生必滅。生時滅時。無間隔也。又無間者。剎那剎那。念念生滅。曾無間斷者也。于轉變位。有勝功能。生現果法。方為成就種子耳。彼無為之常。外道之常。常無轉變。無能生用。豈成種子耶。故此生滅。遮無轉變。此勝功能。遮無作用。遮其不成種也。彼表真如為種子者。表入所遮。果何謂而然耶。
二果俱有。謂與所生現行果法。俱現和合。方成種子。此遮前後。及定相離。現種異類。互不相違。一身俱時。有能生用。非如種子。自類相生。前後相違。必不俱有。𨿽因與果。有俱不俱。而現在時。可有因用。未生[A42]已滅。無自體故。依生現果。立種子名。不依引生自類名種。故但應說。與果俱有。
ᅟᅟ==[A42] 已【CB】,巳【國圖】==
顯種成于因果不離也。于列釋遮三之外。自現種異類。至必不俱有。是申明遮義。自𨿽因與果。至無自體故。是簡須現在。自依生現果。至與果俱有。是原種立名。謂與所生現行果法等者。俱。即同時。現。即現在。和合。即融會。謂能生因種。與所生現果。同時現在。融和會合。始為成就種子耳。彼有前後而非現俱。决定相離而非和合者。豈成所立種子耶。故此現在遮前後。和合遮相離也。申而明之。云何遮耶。現生于種。現種異類。如子望母。互不相違。非如種生于種。種是同類。如母望母。彼此相違而不和合也。種于現行。同處同時。一身俱時。有能生用。非如種與種子。種非異類。前後相離而不俱時也。簡而別之。𨿽因與果。有種現之俱。種子之不俱而現在俱時。可有因種能生現果之用。須取俱也。彼種子之未來者未生。過去者[A43]已滅。俱無體故。不可取不俱也。原而名之。依生現果而立種名。非依引生自類而立種名。是則由遮義之申明復簡別于可否。更推原于依立而義無餘蘊矣。故但應說與果俱有。豈可應說與因俱有耶。問。種生現。種引種現熏種。現引現。四義不明。上文多惑。請詳示之。曰。種生現。如炷生燈𦦨。種引種。如炷前後自相引。現熏種。如𦦨生焦炷。現引現。如𦦨前後自相引。前三名親因緣。後一名真等流。問。炷生𦦨。𦦨生炷。應名親因緣。炷引炷。何得名親因緣耶。曰。炷之腳下。更無有物。能生炷者。即如前炷。親引後炷。此亦名親。良以前念既滅。後念[A44]已生。即前念體。親引後念。畧如輥彈者。前輥至後。後即前彈。豈不親生。種現相生。別辨體者。尚說為親。種子引種。前念後念。即是一體。豈不名親耶。問。誠如所言。現引現行。亦一體生。何名等流。曰。前念種子。生起頭上現行。其種輥至第二念時。還生頭上第二念現行。故知後念現行。不是前念現行親生。乃第二念種子生也。如𦦨引𦦨。腳下[A45]已有前後燈炷而生。即知後𦦨非是前𦦨親生。故不可以為親因緣。止取相似。但可以為真等流耳。問。種生現。現熏種。𨚫得同時。現引現。種引種。即不同時其理安在。曰前二約豎論。如頭上腳下。生莖結子。故得同時也。後二約橫論。剎那四相。前後相引。故不同時也。同則一時二身相並。有是理乎。
ᅟᅟ==[A43] 已【CB】,巳【國圖】==
ᅟᅟ==[A44] 已【CB】,巳【國圖】==
ᅟᅟ==[A45] 已【CB】,巳【國圖】==
三恒隨轉。謂要長時。一類相續。至究竟位。方成種子。此遮轉識。轉易間斷。與種子法。不相應故。此顯種子自類相生。
顯種成于隨順本識也。相續。簡間斷。一類。簡善惡。長時。簡不究竟。究竟位。謂種自類。至成熟位也。亦可即金剛道。亦名治際。良以金剛道。𥠖耶此時功能方盡。故名隨逐至治際。恒與本識相應。隨之而轉。長時。一類。無記。念念相續。直至金剛究竟位。始為種子成就耳。若彼前七轉識。轉易間斷。不與種子相應。故此一類。遮彼轉易。此相續。遮彼間斷。此顯種子。自類相生者。謂種引種也。然𨿽有生義而無自熏義。詳如宗鏡。問。前後相離。既[A46]已為種義第二之所簡。恒常隨轉。何又為種義第三之所收。曰。義各不同。簡別而分劑有歸。種全具義。圓收而規模無欠。簡此所取。約彼而簡。收彼所簡。約此而收。予奪隨宜。各適其當。問。若一類相續。應無有斷。云何壽盡相耶。曰。生果有限。種體非斷。若以命斷而種便斷。捨生趣生者其誰耶。𨿽趣生不無現行。而現行必從種體。詳之。
ᅟᅟ==[A46] 已【CB】,巳【國圖】==
四性决定。謂隨因力。生善惡等。功能决定。方成種子。此遮餘部。執異性因。生異性果。有因緣義。
顯種成于因力决定也。先世業熏名因。後生現行名果。力即功能。曰决定者。生善果之功能。斷不轉移為生惡果之功能。始可為種子成就。彼善因生惡果等之異性。豈得成就種子。故此决定。遮彼不定。見不定非種子也。問。異性因不成種子。何謂因通善惡。曰。此說因緣。彼是增上。何可同年。由是觀之。善惡現行之果。生于决定種子之能。决定功能之種。生于善惡熏習之業。業惡者無論矣。即熏習于善。其熏不猛。其力不生。猛而不恒。生亦不成。功能未决于今生。升沉寧保于來世。永明云。修行之要無他。直要洗滌八識田中。無量劫來。根塵下無邉垢染種子乾淨。妙哉言乎。吾曹聞此。鏤骨銘肌。念念不忘。始名善學法者。始名不背恩者。
五待眾緣。謂此要待自眾緣合。功能殊勝。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自然因。不待眾緣。恒頓生果。或遮餘部。緣恒非無。顯所待緣。非恒有性。故種于果。非恒頓生。
顯種成于待緣和合也。眾緣。即因緣增上等四緣。心種待四緣。色種待二緣。曰自。辦自果之緣也。如眼自九緣和合而生。耳自八緣等也。功能。即生現之功能。殊勝者。以决定之能。必緣合而生現殊勝也。待眾緣者。謂此功能。要待自家眾緣和合。而功能殊勝者。方成為種子。彼無緣而自然生。不待緣而緣恒有。豈成種子。故緣合遮自然。待緣遮恒緣。遮其不成種子也。
六引自果。謂于別別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餘部。執色心等。互為因緣。
顯種成于各引自果也。別別色心自果也。各各引生。引自果也。如是方成種子耳。彼自在天等。一因生一切果。豈別因別果之謂乎。餘部色心。互為因緣。豈因引自果之謂乎。故遮其不成種子也。
○三總結。
唯本識中。功能差別。具斯六義。成種非餘。
總結具義也。中即八之自證。差別者每種皆具六義。故曰功能差別。具斯六義。成種非餘。見六義之必不可缺也。
○二簡別外種。
外榖麥等。識所變故。假立種名。非實種子。此種𫝑力。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逺殘果。令不頓絕。即名引因。內種必由熏習生長。親能生果。是因緣性。外種熏習。或有或無。為增上緣。辦所生果。必以內種。為彼因緣。是共相種。所生果故。
對內簡外。决外種非因緣也。初推原假實。二通辨生引。三簡緣所屬。四重覈其因。總之外種是識所變相。非親因緣。但通論生引。則不獨內種雙具。外種亦具。若別熏有無。則內是因緣。外唯增上。以外種望所生果。但為增上。親辦果體。必以內種為親因緣。以是八識中共相種所生果故。彼外榖麥等種。亦是器界所攝故也。大意如此。詳之。生引二因。解有多種。要之內種。初生至壽量邉際為正果。即名生因。能引䘮後屍骸未即壞盡為殘果。即名引因。外種初生至果成熟為正果。即名生因。能引枯後相續為殘果。即名引因。生因盡故枯䘮。引因盡故滅盡。引𨿽生之餘𫝑。而其力未嘗不本于初始。故古以放箭為生因。彎弓為引因等也。熏習生長。[A47]已見前文或有或無者。無性菩薩云。從牛糞毛等。隨其次第。生彼苣蕂青蓮華根。及以蒲等。非彼苣蕂等。與彼炭等。俱生俱滅。互相熏習。而從彼生。如是外種。或無熏習。又苣蕂等。與華鬘等。俱生俱滅。由熏習故。生香氣等。如是外種。或有熏習。有無不定。故名為或。又增上。有順有逆。有力無力。四種對因緣。皆為外緣。
ᅟᅟ==[A47] 已【CB】,巳【國圖】==
○四辨熏習(四) 初問答總標二別釋所熏三別釋能熏四通辨熏習。
○初問答總標。
依何等義。立熏習名。所熏能熏。各具四義。令種生長。故名熏習。
問答原名。標熏習所由立也。熏者。資熏擊𤼵。習者。數數不[A48]已。現行心境。資熏擊𤼵不[A49]已。自使本識。種子生起增長也。
ᅟᅟ==[A48] 已【CB】,巳【國圖】==
ᅟᅟ==[A49] 已【CB】,巳【國圖】==
○二別釋所熏(三) 初徵二釋三結。
○初徵。
何等名為所熏四義。
○二釋。
一堅住性。若法始終。一類相續。能持習氣。乃是所熏。此遮轉識。及聲風等。性不堅住。故非所熏。
列釋遮三。四段皆同。堅謂無易。始終一類無雜是堅。住謂無間。念念相續不斷是住。習氣即種子。能持者。此堅住性。方能任持種子不失。乃是所熏。彼前六識。多類變易則非堅。五位無心則非住。既無能持。豈是所熏。故為此遮。且兼遮第七。及經部師。以七住有漏位。𨿽不間斷。在十地位中。亦有解脫間斷。得無漏時。不能持有漏種。有漏無漏。體相違故。第八𨿽是有漏。以在因中。體無解脫。惟無覆性。即不妨亦能持無漏種。以經部師。將色心更互持種。今謂於無色界。入滅盡定。色心俱有間斷。五根五塵不通三界。如何持耶。故亦遮也。量之。轉識是有法。非是所熏為宗。因云。性非堅住故。同喻如聲風等。
二無記性。若法平等。無所違逆。能容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善染𫝑力強盛。無所容納。故非所熏。由此如來第八淨識。唯𭘧舊種。非新受熏。
平等無逆。雙含二義。一平等是表。無違逆是遮。無違逆即平等。表處全遮。平等即無違逆。遮時全表。二平等是能。無違逆是所。法是平等。故無所違逆。無所違逆。因能法平等也。平等無逆。正無記面孔。因此能容習氣。如素帛之能容熏習。乃是所熏。彼善染𫝑力強盛。無所容納。如沉麝韮蒜之無所容於香臭。非是所熏。故為所遮也。豈惟是哉。由此之故。如來第八淨識。亦如沉麝。不受不善無記等法。亦非所熏。即彼識中。但唯𭘧昔曾熏之舊無漏種。非今日又新受熏習而成種也。問。善不容惡。為惡是煩𢚰。善非煩𢚰。何為不容。曰。亦不容信等所熏。以互不相容故也。是則單取堅住。不以無記簡之。則堅住於佛果之第八。亦是所熏矣。豈是所熏。
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堅密。能受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無為法。依他堅密。故非所熏。
拘繫則不自在。無拘繫者名心王。堅密則不虚踈。非堅密者為能受。自在虚踈。能受習氣。可是所熏。彼難陀第八五所。豈得自在。馬鳴無為真如。寧得虚踈。非是所熏。故為所遮耳。問。前取堅。此非堅。差別云何。曰。前堅是一類不易。取其能持。此堅如金石之實。非其不能受也。名同義別。須當以義定名。是則縱兼無記。而不以可熏簡之。則第八心所之雙具二義。無為之亦有堅住。皆是所熏矣。豈是所熏。
四與能熏。共和合性。若與能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所熏。
同時者。同一剎那。同處者。同一身處。不即者。所不是能。不離者。處時不隔。時處同。即離絕。正與能熏共和合義。乃是所熏。若此人第八。望他人前七。他身不同處。前後不同時。相離非和合。豈是所熏。故為所遮也。亦兼遮經部師。前念識體。熏後念識相。不同時故。亦非所熏。是則止取前三為所熏。而不以第四簡之。則此人第八。受他人前七之熏矣。豈是所熏。
○三結。
唯異熟識。具此四義。可是所熏。非心所等。
○三別釋能熏(三) 初徴二釋三結。
○初徴。
何等名為能熏四義。
○二釋。
一有生滅。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長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無為。前後不變。無生長用。故非能熏。
列釋遮三。四段皆同。非常即生滅。能有作用生長習氣者。謂有生長習氣之作用也。作用如此。乃是能熏。彼無為無生滅。前後不變。無生長用。豈是能熏。故為所遮。
二有勝用。若有生滅。𫝑力增盛。能引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異熟心心所等。𫝑力羸劣。故非能熏。
增盛即勝用。能引。正𫝑力增盛也。勝用如此。乃是能熏。異熟心心所者。心心所。指第八。及六識中極劣無記。等指色法。及不相應。業感異熟心心所等。𨿽有能緣熏用。而無善染強盛之用。能熏色法。𨿽有強盛之用。而無能緣熏用。不相應行。二用皆無。總以羸弱該之。言其皆不能引習氣也。既不能引。豈是能熏。故為所遮。是則獨取生滅。而不以勝用簡之。異熟心心所等。皆能熏矣。豈是能熏。
三有增減。若有勝用。可增可減。攝植習氣。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圓滿善法。無增無減。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圓滿。前後佛果。應有勝劣。
攝。收蔵義。植。栽培義。增減。損益義。若有殊勝之用。數數熏習而使之增益。熏習伏除而使之減損。收攝培植其習氣。乃是能熏。彼佛果前七。𨿽具生滅勝用。以圓滿善法。無所損益。非是能熏。故為所遮。彼若能熏。便非圓滿。非圓滿。便有勝劣。豈佛果之謂哉。是則止取前二。不以增減簡之。則佛果前七是能熏矣。豈是能熏。
四與所熏和合而轉。若與所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能熏。
同前所熏第四。不必重明。問。若與所熏和合一處方名能熏者。且如後人為先亡作諸功德。令他獲福。豈非熏他識耶。答。此有二解。一此但為增上。令亡者自𤼵心。非熏他識。二七分之中。許獲一分。非全獲也。難曰。只此一分。便是此人造福。他人受果。應乖唯識矣。答。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識力。四大願力五佛法威德力。此五唯識不判。是則所獲一分功德。全借識力等。不判唯識。但為增上外緣。
○三結。
唯七轉識。及彼心所。有勝𫝑用而增減者。具此四義可是能熏。
問。七轉心所。可是能熏。第八心所。何非所熏。曰。所闕自在。故非所熏。能熏之所。𨿽闕自在。為因有力。可為能熏。又受熏須一報之主。所既非主。果且無力。故非所熏耳。况王所一聚。六皆受熏。凢一能熏。應熏六種。種多現必多。是一有情。成六有情矣。有是理乎。問。直如第七一聚心所。有十八法。緣第八時。齊熏十八質種。何無頓生十八種果之失耶。曰。能熏𨿽多。受熏處一。唯生一果。如一麥中有多麵塵。共生一等。問。前七能熏。熏第八四分中。約熏何分。曰。前五熏八相分種子。第六熏八相見種子。第七熏八見分種子。問。前七識四分。何分能熏。曰。見相二分。相亦能熏者。以相是見分與力。又自證與力故。
○四通辨熏習。
如是能熏。與所熏識。俱生俱滅。熏習義成。令所熏中。種子生長。如熏苣蕂。故名熏習。能熏識等。從種生時。即能為因。復熏成種。三法展轉。因果同時。如炷生𦦨。𦦨生燋炷。亦如蘆[A50]束。更互相依。因果俱時。理不傾動。能熏生種。種起現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種子前後。自類相生。如同類因。引等流果。此二於果。是因緣性。除此餘法。皆非因緣。設名因緣。應知假說。
ᅟᅟ==[A50] 束【CB】,朿【國圖】==
通辨熏習。以判結因果也。初正辨熏習。二種現相生。三例明因果。苣蕂即胡蔴子。可作油。西域用油塗身。先以華香取苣蕂子。聚為一處。淹令極爛。後取苣蕂壓油。香遂芬馥。是以苣蕂本無香氣。以華香熏。俱生俱滅。而後有香。令熏習義成也。種子增長者。亦如苣蕂華香。熏習同時。種生現。如炷生𦦨。現熏種。如𦦨生焦炷。種現不離。亦如蘆束。更互相依。種為因。現為果。種生現。因果固同時。現為因。種為果。現熏種。因果亦同時也。此同時理。豈動搖耶。俱有因者。謂因與果。俱時而有。果與因俱。名俱有因。士用果者。謂士夫作用。所成辦果。如由士農商賈書筭占卜等士夫之用。而成辦諸稼穡財利之果也。如俱有因者。能熏現因。而生種果。能起種因所起現果。果與因俱也。如俱有因得士用果者。能熏勝用。所生種子。種隨因力。生現果法。士用所辦果也。同類因者。即因似果。等流果者。即果似因。如同類因者。前種與後種為因。種因同種果也。如同類因。引等流果者。前種生後自類。所生自類。果似前因故也。此二於果是因緣性。除此餘法。皆非因緣。設名因緣。應知假說。因緣不可易也。問。六因五果。宗鏡𨿽[A51]已詳陳。真似等流。此文竟何所指。曰。八識之中。三性種因。生三性果。是真等流。此之謂也。殺因而夭果。施因而富果等。皆似等流。非此之謂也。至若種生種名親因。與現生現為等流。[A52]已如前辨。
ᅟᅟ==[A51] 已【CB】,巳【國圖】==
ᅟᅟ==[A52] 已【CB】,巳【國圖】==
○三總結。
是謂畧說。一切種相。
此通結前文。一切種相。應更分別以下之文也。猶云畧說。不盡可知。
○四能所行相(二) 初問答標㫖二正釋行緣。
○初問答標㫖。
此識行相。所緣云何。謂不可知。執受處了。
設為問義。舉頌以當其㫖。見執受處。即所緣。了。即行相。幽隱而不可知也。又不可知及處了。總是行相所緣四字。
○二正釋行緣(二) 初執受處了二謂不可知。
○初執受處了(二) 初畧釋二廣釋。
○初畧釋。
了。謂了別。即是行相。識以了別為行相故。處。謂處所。即器世間。是諸有情所依處故。執受有二。謂諸種子。及有根身。諸種子者。謂諸相名分別習氣。有根身者。謂諸色根。及根依處。此二皆是識所執受攝為自體。同安危故。執受及處。俱是所緣。阿頼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為種。及有根身。外變為器。即以所變。為自所緣。行相仗之而得起故。
即廣之畧。釋行緣以明變相也。初釋行相。二釋所緣。三明變相。識之動處名行。行之容貌即相。了別。行之貌也。相。業習氣。名。名言習氣。分別。我法習氣。初屬相。次屬見。三屬徧計。色根即勝義。依處是浮塵。及處之處。則器界矣。執受各二義。執。攝義。持義。攝為自體。持令不散。受。領義。覺義。領以為境。令生覺受。根身具四義。謂攝為自體。同無記性。持令不散。不使爛壞也。領以為境。是八相分。令生覺受。與八同安危故。八安五根安。八危五根危故。若器界則但領以為境而[A53]已。有漏種子。義同根身。無漏則但持之一義而[A54]已。前七現行。不持不緣。以變影而緣。即犯八緣假法之過。犯有情界增之過。葢變起則有兩重故也。若親緣則緣他心。犯唯識不成之過也。自體生時者。自證之體。以因緣力生。此能變之自體也。內種根。外器界。見相二分。皆自體所變。內外不離于變也。即以所變。為自所緣。所緣不離于變也。行相仗之而得起故。則行相又豈離于變哉。故曰第一能變也。問。即以所變為自所緣。為有本質。為無本質。答。無本質。問。前五與第八。皆是境從種生。識任運緣。同此二義之因緣變。何五識有本質。八便無耶。曰。前五非根本。故緣境須藉本質。八是本識。不假本質。全體現量性境。若離三境外。更有法與八為本質者。即心外有法。𨿽然。若望緣他人浮根。及異器界。定中果色。即不遮其本質也。若夫無漏種子。以對治義。不順義。性異義之三種。𨿽不為本識之境而以不離識故。亦非心外有法。况究竟為果上相分之流類乎。問。種子不離自證。八識能緣種子時。能緣自證否。曰。緣犯因中內緣之過。但緣種子。如水中鹹味。色裡膠青。但緣水色。自外鹹青。
ᅟᅟ==[A53] 已【CB】,巳【國圖】==
ᅟᅟ==[A54] 已【CB】,巳【國圖】==
○二廣釋(五) 初廣釋了字二廣釋處字三廣釋執受四結顯二變五簡別二變。
○初廣釋了字(二) 初且攝見分二詳辯諸分。
○初且攝見分。
此中了者。謂異熟識。于自所緣。有了別用。此了別用。見分所攝。
既曰是用。非體可知。既曰見攝。非證可知。然而下文四攝為三。或攝為二。後三皆是能緣性故。皆見分攝則見分所攝四字。豈徒然哉。即前即後。全後于前。見分所攝。非特以見為見也。
○二詳辯諸分(三) 初難陀二分二陳那三分三護法四分。
○初難陀二分(二) 初用二破一二小大互明。
○初用二破一。
然有漏識。自體生時。皆似所緣能緣相現。彼相應法。應知亦爾。似所緣相。說名相分。似能緣相。說名見分。若心心所。無所緣相。應不能緣自所緣境。或應一一。能緣一切。自境如餘。餘如自故。若心心所。無能緣相。應不能緣。如虚空等。或虚空等。亦是能緣。故心心所。必有二相。如契經說。一切唯有覺。所覺義皆無。能覺所覺分。各自然而轉。
承上𨿽見分所攝。若不廣辯諸分。從淺之深而次第。即後于前而圓融。不惟見分不徹。將見所攝亦不洞然矣。故云然有漏識等云云也。初正立二分。次破無所緣。三破無能緣。四證有能所。皆似現者。謂依他似徧計。識體生時。二分無不現也。相應亦爾者。心所同心王也。似所緣名相。非以徧計為相。似能緣名見。非以徧計名見。相見二分如此。若心心所無所緣相。眼應不緣自所緣色。耳應不緣自所緣聲。或應眼能緣聲等。耳能緣色等。色如聲等。聲如色等矣。有是理乎。所緣不可無也。應不能緣如虚空等。順破無能緣。或虚空等亦是能緣。反破無能緣。能緣不可無也。一切唯有覺。證唯識也。所覺義皆無。證心外妄執實境是無也。能覺所覺分。能覺證依他實見分。所覺證依他實相分也。各自然而轉。證見分從見分心種生。相分從相分色種生也。自然而轉。誰能強使之轉。誰又能強使之不轉。實種生現。因緣之變也。彼安慧竟以見相為假。獨立自證為實。葢未考諸此。宜乎絕救于難陀之難。
○二大小互明。
執有離識所緣境者。彼說外境是所緣相分名行相。見分名事。是心心所自體相故。心與心所同所依緣。行相相似。事𨿽數等。而相各異。識受想等。相各別故。逹無離識所緣境者。則說相分是所緣。見分名行相。相見所依自體名事。即自證分。此若無者。應不自憶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憶故。心與心所。同所依根。所緣相似。行相各別。了別領納等。作用各異故。事𨿽數等。而相各異。識受等體。有差別故。
用逹𮋒迷以明分也。初舉執。二𮋒執。外境。心外本質之境。相分。本質變影之相。事。體事。同所依緣者。同所依根。同所緣境也。以執離識之境。故所緣同以相分為行相。故相相似。數。謂𮜿則。心王之事。即心體相。心所之事。即所體相。𮜿則不異。故言數等。相各異者。識非受等也。總之執心外之境為所緣。遂以相分所緣之境為行相。見分能緣之行相為體事。迷殆至此。故下𮋒其執云。逹無離識所緣境者。則說相分是所緣。豈外境是所緣。見分名行相。豈相分名行相。相見所依自體名事。即自證分。豈見分名事乎。此若無者。應不自憶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憶故。斷有自證分也。心心所法者。見分心心所也。如不曾更等者。更。猶經歷也。自證。即證自。證自見分。緣境不謬也。自證若無。應不自憶見分。如見分不曾經歷之境。後必不能憶境。良以能緣見分。於過現世。但緣相分。不曾自緣。則前[A55]已滅心。既入過去。有何所以。而自憶持。今許現時。心心所法。能自記憶。明知昔日者。以定有自證。緣于見分。證彼緣境。作量果故。故今能記憶耳。即如現今眼識見分。忽然緣青。定不緣黃。緣黃定不緣青者。皆由自證綱維樞紐之力。證彼緣境不錯謬耳。豈無自證耶。同所依根者。如眼識依眼根等。所緣相似者。以內如外現。不同以本質外境為所緣也。行相各別者。王所見分。作用有異。不同以相分為相似也。體有差別者。王所之數𨿽等。而各自有體。不同全以見分為體也。古釋謂此𨿽是立二分家。義[A56]已有三。㫖哉言乎。是則執者以迷唯識。不唯缺於自證。而所緣行相體事之皆非。逹者以契唯識。既能根於自證。而所緣行相體事之皆正。微執者。不顯逹者之是。微逹者。豈知執者之非。彼此相形。黑白始顯。為論之式固如此。為人之心為何如。
ᅟᅟ==[A55] 已【CB】,巳【國圖】==
ᅟᅟ==[A56] 已【CB】,巳【國圖】==
○二陳那三分。
然心心所。一一生時。以理推徴。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別故。相見必有所依體故。如集量論伽他中說。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證。即能量及果。彼三體無別。
用三破二以明分也。初正明。二引證。各有三分者。八王五十一所。各各皆有三分也。所量是相分。能量是見分。量果是自證。自證即所依體也。果。成因義。謂自證足以成見分緣境之因不謬。故曰果也。似境相所量者。即相分似外境現。是所量也。能取相。即見分。體無別者。同一識也。若以喻明。所量如絹。能量如尺。量果如記數之智。是則安慧之自證。有體無用。難陀之二分。有用無體。今此三分。體用方具。
○三護法四分(四) 初正明四分二判屬四分三引證四分四融攝歸心。
○初正明四分。
又心心所。若細分別。應有四分。三分如前。復有第四證自證分。此若無者。誰證第三。心分既同。應皆證故。又自證分。應無有果。諸能量者。必有果故。不應見分。是第三果。見分或時。非量攝故。由此見分。不證第三。證自體者。必現量故。
立四分以補立三之不足也。初正立第四。次斷有第四。三遮無第四。應皆證者。見分是心分。自證證於見。自證是心分。證自證應證。必有果者。見分是能量。自證為量果。自證量於見。必有證自證。恐彼救云。即以見分為量果。故遮救云。不應見分是第三果。所以然者。見分或時非量攝故。證自體者。必現量故。良以證猶保證。如人之敦直者。始可為保。一現量。二內緣。三不變影。四是自體。方可為量果。今見分不止於比。或時非量則現量尚不能純。况四法乎。證第三者。必具四之證自證。若更補以喻顯。則絹尺與智如前三。第四如人。以尺能量絹。智為量果。智屬於人。人為智果。又鏡影是所量。鏡光是能量。鏡面證鏡光。鏡背證鏡面。思之可知。
○二判屬四分。
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後二是內。初唯所緣。後三通二。謂第二分。但緣第一。或量非量。或現或比。第三能緣第二第四。證自證分。唯緣第三。非第二者。以無用故第三第四。皆現量攝。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緣。無無竆過。非即非離。唯識理成。
判屬內外緣量以顯理也。是外者。見相唯在外門轉也。是內者。後二唯在內門證也。初唯所緣。後三通二。判能所也。謂第二分但緣第一。則見屬能緣。第三能緣第二。則見屬所緣。第三能緣第四。則三是能緣。四是所緣。第四唯緣第三。則三是所緣。四是能緣。以無用故者。為第三所證故也。量之三四皆現。第二通三。謂現比非也。無無竆過者。三四互證。則不須更有證矣。不然。第五。第六。展轉何竆。非即者。具四分故。非離者。唯一識故。離即俱非。唯識理成。豈以四為四耶。
○三引證四分。
是故契經伽他中說眾生心二性內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纏見種種差別此頌意說眾生心性二分合成若內若外皆有所取能取纏縛見有種種或量非量或現或比多分差別此中見者是見分故。
引證四分見所立之不可易也二性者內二分為一性外二分為一性也一切分者即內外各有二分也所取纏即所緣相分之纏縛能取纏即能緣見分之麄動種種差別謂三量各不同也。
○四融攝歸心。
如是四分。或攝為三。第四攝入自證分故。或攝為二。後三俱是能緣性故。皆見分攝。此言見者。是能緣義。或攝為一體無別故。如入楞伽伽他中說。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如是處處。說唯一心。此一心言。亦攝心所。故識行相。即是了別。了別。即是識之見分。
融攝唯心。結見攝于異熟也。初正攝。二引證。三結歸。第四攝入自證者。後二皆識果體故。後三俱是能緣性者。後二攝入第二見分故。體無別故者。唯一心故。如是處處。說唯一心等者。因釋經義而總收一切。謂不獨此經。如是唯心。如是處處。皆說唯一心也。色法心之所變。似外境轉。色唯一心。心所與心相應。所不離心。所唯一心。真如之理識之實性。亦不離心。並名唯識。說唯一心也。以故識之行相。即是了別。了別不離于識。了別即是識之見分。見分不離于識。然則前云見分所攝。即是識攝。前即是後。豈徒言哉。
○二廣釋處字(二) 初總釋正義二問答詳明。
○初總釋正義。
所言處者。謂異熟識。由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等器世間相。即外大種。及所造色。𨿽諸有情。所變各別。而相相似。處所無異。如眾燈明。各徧似一。
總釋該別以顯性境也。初正釋。二通難。異熟識。是能變之心。共相種是器界之種。共相者。永明云。多人所感故。𨿽人人所變各別。名為唯識。然有相似共受用義。說名共相。實非自變。他能用之。若能用者。即犯緣心外法故。變似色等者。謂由自種為因緣故。本識變似色等器世間相。唯外非情。即能造四大。所造四微。以色在外處。故言外大。非心外法。恐有難云。諸有情識。所變各別。云何現見。是一器界。故通云。𨿽諸有情。所變各別。共中不共。而相相似。共中共也。喻之。諸有情。如眾燈。所變相。如燈明。所變各別。如明各徧。而相相似。處所無異。如明似一也。總之是第八所緣性境曰處。處即器界。器由種變而種根于識。異熟識中。共相種熟。變成器界。𨿽所變各別。共而不共。而相相似。不共而共。處所豈有異耶。如眾燈明。明𨿽各徧。而實相似。不必疑也。
○二問答詳明(二) 初正為問答二次第難明。
○初正為問答。
誰異熟識。變為此相。有義。一切。所以者何。如契經說。一切有情。業增上力。共所起故。
問答能變之識使不迷于共變也。初問。次答。問曰為誰。欲有定指。答云一切。熟可為徴。引經說一切有情。業增上力。共所起故。意以由經而知。一切器界。變于一切聖凢等之異熟識也。
○二次第難明(二) 初難一顯正二難二顯正。
○初難一顯正。
有義。若爾。諸佛菩薩。應實變為此雜穢土。諸異生等。應實變為他方此界諸淨妙土。又諸聖者。厭離有色。生無色界。必不下生。變為此土。復何所用。是故現居及當生者。彼異熟識。變為此界。經依少分。說一切言。諸業同者。皆共變故。
難初家所解。以顯經正義也。初難斥。二顯正。難斥者。意以經云一切。非謂總該聖凢。普收高下而無所遺餘之一切也。誠如所解。諸佛菩薩。應實變為此界穢土。諸異生等。應實變為他方此界諸妙淨土耶。佛度眾生。權現容有。生承佛力。乍見或然。而謂為實變。恐不可也。又諸那含聖者。消礙入空。厭離有色。生無色界。必不下生。變為此土。復為何用。又不可也。既諸難之相違。當何說之為正。是故乃現居及當生者。彼異熟識。變為此界。經依現當少分。說一切言。諸業同者。皆共變故。非以一切為一切也。是則現居。則佛居淨。生居穢。既無淨穢雜亂之失。當生則有當生。有不當生。且無無色生變之非。共種所感愈明。異熟之誰。有定論矣。
○二難二顯正。
有義。若爾。器將壞時。既無現居。及當生者。誰異熟識。變為此界。又諸異生。厭離有色。生無色界。現無色身。預變為土。此復何用。設有色身。與異地器。麄細懸隔。不相依持。此變為彼。亦何所益。然所變土。本為色身依持受用。故若于身。可有持用。便變為彼。由是設生他方自地。彼識亦得變為此土。故器世界將壞初成。𨿽無有情而亦現有。此說一切共受用者。若別受用。准此應知。鬼人天等。所見異故。
難二家所解。以顯能變之正義也。初難斥。二顯正。難斥者。初器壞無生難。難云。現居當生所變。據器界住時。猶或可耳。器將壞時。當現之居既無。變土之人何在。此一不可也。二預變無用難。難云。生無色後。𨿽後當生。然今現無色身。况未即下生。且上下之界。劫數長短。天壤不侔。下土劫短。久經三災。預變何益。此二不可也。三麄細懸隔難。難云。設汝謂無色無身。不變或可。色界有身。豈得不變。不知色界之身細。下界之器麄。上之與下。麄細懸隔。不相依持。此變為彼。亦復何益。此三不可也。三皆不可。而以當生現居。當經之一切。為當為不當耶。故正顯云。當與不當。當觀所為今所變之土。果何為耶。本為色身依持受用耳。故若于身可有持用。便變為彼。不當論于此彼之土也。由是義故。此土雜居自地之生。設生他方雜居自地。彼雜居自地眾生之識。亦得變為此土雜居之自地耳。故器世界將壞初成。𨿽無有情。而亦現有。何必以無有情。遂無能變之識為難耶。如此方之人。置彼方之產。𨿽不現居。而亦得有受用義也。此說一切共受用者。結前非別受用。而是共中共變也。若別受用。准此應知者。例𨿽後不離前。而是共中不共變也。鬼人天等所見異故者。各於同中。別有所見也。如一恒河。鬼見為火。人見為水。天見琉璃。魚見窟宅。彼類為同。此類別于彼。此類為同。彼類別于此也。問。何為四變。曰。一共中共。即無主山河。眾業共變而共受用者也。二共中不共。即有主山河。共變而不共受用者也。三不共不共。即勝義根。唯本識變。唯自受用者也。四不共中共。即浮塵根。𨿽唯自識所變他亦受用者也。四變不同。同唯識變。問。下三姑置。共中共者。如多人共變無主一樹。多人受用一樹。一人斫去。一人不見。是名唯識。餘人不斫。悉皆不見。何名唯識。曰。一人斫去。所隨之相分[A57]已滅。餘人不見。能隨之相分亦亡。善哉慈氏之言曰。相似業生隨順業轉。眾業同變曰相似生。多人相分被一人受用。名隨順業轉。業能轉生。能必隨所。何必疑也。
ᅟᅟ==[A57] 已【CB】,巳【國圖】==
○三廣釋執受(二) 初種子二根身。
○初種子。
諸種子者。謂異熟識。所持一切有漏法種。此識性攝。故是所緣。無漏法種。𨿽依附此識。而非此性攝。故非所緣。𨿽非所緣。而不相離。如真如性。不違唯識。
釋執受之種子。以顯性境也。初正顯。二通妨。所持一切有漏法種。持而不失也。此識性攝。攝入無記性也。故是所緣。領以為境也。持攝境三。含于覺受四義宛具。無漏法種。𨿽依附此識。而非此性攝。故非所緣者。依附是持義。非攝非緣。含于覺受。惟持之一義耳。簡別之義固明。妨難之情隨起。良以既非所緣。必是相離。既是相離。何名唯識。故為通云。𨿽非所緣。而不相離。例如真如之性。是識實性。不違唯識。豈以非緣。便得相離。
○二根身(二) 初正釋二通異。
○初正釋。
有根身者。謂異熟識。不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根。及根依處。即內大種。及所造色。有共相種。成熟力故。于他身處。亦變似彼。不爾。應無受用他義。
釋執受之根身。以顯性境也。初變自根身。二變他依處。根身者。根是別名。身是總稱。有根之身。名曰根身。不共相者。別業所感之因。名不共相種。似色根者。謂勝義根。即不共種因。所變不共之果。正不共中不共也。及根依處者。謂浮塵根。是勝義依處。即不共種因。所變不共之果。正不共中共也。內大種。謂地水火風。以對外四大名內。周徧十方名大。能成一切名種。所造色。對四大能造色言。謂色香味觸之色也。能所合成。是根身體。有共相者。於上不共種中。復有一分共相種子成熟力也。於他人身處。亦變似浮塵根。若不變者。應無受用他義。名不共中共。據此。則不唯自變根身。亦變他人浮根矣。
○二通異。
此中有義。亦變似根。辯中邉說。似自他身。五根現故。有義唯能變似依處。他根于[A58]己。非所用故。似自他身五根現者。說自他識。各自變義。故生他地。或般𣵀槃。彼餘屍骸。猶見相續。
ᅟᅟ==[A58] 己【CB】,巳【國圖】==
通異解。决變依處之為是也。初舉異。二明正。三通論。四結驗。異解謂變勝義似根。引論以證。孰知論意之未必然乎。故有義斥云唯能變似依處。良以有受用故有。變。若變他勝義根。于[A59]己非所用矣。變之何益。至于所引。似自他身五根現者。非說變他勝義根也。乃是說自阿頼耶識。自變為根。他阿頼耶識。他變為根。各自變義豈自變他根耶。不唯無用。不變他根。亦由不定說言。自身本識。變他根故。何可為證。故生他地。或般𣵀槃。彼餘屍骸。猶見相續之可證也。餘屍骸。即浮塵。亦名依處。相續者。𨿽終必歸盡現今未即盡也。屍骸相續。足驗[A60]已死有情。自[A61]己種子引因之力。猶見屍骸相續。正驗現在有情。種子變現之力也。豈非變他依處。問。若變他依處。受用他人。將非心外取法。有乖唯識耶。答。以自先變一重相分在他身處。𨿽受用他相分。實受用自相分耳。不乖唯識。問。若受用自相分。殺他即是殺自。何為又得地獄罪耶。答。自相分。與他相分。同在他人身處。殺自相分。亦能令他五根根分斷滅。故得罪也。噫。玄矣哉。
ᅟᅟ==[A59] 己【CB】,巳【國圖】==
ᅟᅟ==[A60] 已【CB】,巳【國圖】==
ᅟᅟ==[A61] 己【CB】,巳【國圖】==
○四結顯二變。
前來且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决定。所變身器。多恒相續。變聲光等。多分暫時。隨現緣力。擊𤼵起故。畧說此識。所變境者。謂有漏種。十有色處。及堕法處。所現實色。
總結二變。見所變之不同也。初分別二變不同。二總結一識所變二變不同者。前業力所變。此定力所變。業力所變决定。定力所變不决定也。不决定者。定力所變之器。有界有地。界地隨機宜以淨穢。固不可定。定力所變之身。有自有他。自他任緣力以尊𤰞。又不可定。故曰不决定也。然于不决定中。有可定者。則所變身器。是一期利物。為他受用。故多相續。所變身光等。是隨現緣力。擊𤼵而起。多分暫時。此所變之不同有如此者。若夫反博歸約。總而結之。則畧說此識。所變境者。謂有漏種子。根塵器界十色三類之性境。及堕法處。定果實色之四類性境而[A62]已。以定果色。亦是法處所攝色。故名定自在所生色。如十徧處。至魚米肉山。酥酪黃金等。皆此色攝。
ᅟᅟ==[A62] 已【CB】,巳【國圖】==
○五簡別二變(三) 初問答二簡定三結顯。
○初問答。
何故此識。不能變似心心所等為所緣耶。有漏識變。畧有二種。一隨因緣𫝑力故變。二隨分變𫝑力故變。初必有用。後但為境。
設為問答。以審定異熟之變也。初審不能變心為所緣之故。意謂色心名所變。變色心者名能變。能變無二。所變寧殊。此識既能變根器等似色法為所緣。不能變似心法為所緣者。故將安在。欲審其不能之故。以定此識之變也。故答云。有漏識變畧有二種。一隨因緣𫝑力故變二隨分別𫝑力故變等云云也。名言實種名因。異熟增上業因名緣。慿業所轉。任運而緣名因緣𫝑力。順此力故。轉為境等。名隨因緣𫝑力故變。由于作意而生籌度名分別。于籌度中。𤼵起連𭘧。名分別𫝑力。順此力故。轉為境等。名隨分別𫝑力故變。此分別變故之不同也。因緣從實種生。既有實體。斷有實用。如宗鏡云。唯第八異熟心故。所熏處故。能持種故。故曰初必有用。分別從作意生。既無實體。豈有實用。如宗鏡云。餘七所變色觸等。皆無實用。似本質用。如鏡中光。故曰後但為境。此分別變用之不同也。意以知識變之故。變用之殊。則不能變之故明矣。問。後但為境。豈非用與緣耶。曰。但可為六七之境。不可為第八所緣之境。又六七之心。所緣影像相分。無有實體。未必有用。以故因緣變非分別。即五識王所。第八心王。以所緣相分。自種生故。二惟分別變非因緣。即有漏第七。第八五所。所變相分。唯從分別心生故。三是因緣是分別。即有漏第六。無漏第八。以能通緣假實法故。四非因緣非分別。即不相應行。以無實體故。不與能緣同種生故。精細若此。不可忽也。
○二簡定。
異熟識變。但隨因緣。所變色等。必有實用若變心等。便無實用。相分心等。不能緣故。須彼實用。別從此生。變無為等。亦無實用。故異熟識。不緣心等。至無漏位。勝慧相應。𨿽無分別而澄淨故。設無實用。亦現彼影。不爾。諸佛應非徧智。
簡定異熟唯因緣變也。初顯有漏不緣。二明無漏能現。相分心等不能緣故者。釋無實用之所以。如深密經云。諸變化心。無自依心。有依他心。佛地論謂無自緣慮實體之心。有隨見分所變相分似慮之心。如鏡中光。此即相分心。自不能緣。名無實用。又第八因中不能緣。正名無所緣實用也。須彼實用。別從此生者。顯决無實用也。彼是相心。此是因緣。相心必從分別生。不從因緣生。則須彼相心實用。別從此因緣生可也。必不從此生。必無實用明矣。變無為等。亦無實用者。亦顯非所緣也。以假無為。異熟不緣。犯變影而緣故。實無為異熟亦不緣。以未曾證故。下結答前問云。故異熟識。不緣心等。何必疑也。然仍恐執有漏異熟之位。以迷無漏。故又云至無漏位。勝慧相應。非有漏無慧劣慧之可比也。𨿽無分別。而澄淨故。既具能現之德。設無實用。亦現彼影而起徧照之功。不爾。諸佛應非徧智。决顯必現影也。是則有漏第八。唯是因緣。無漏第八。通因緣分別矣。餘如上引。
○三結顯。
故有漏位。此異熟識。但緣器身。及有漏種。在欲色界。具三所緣。無色界中。緣有漏種。厭離色故。無業果色。有定果色。于理無違彼識亦緣此色為境。
結定所緣。顯見分之不緣也。三所緣。謂種子根身器界。緣有漏種。顯因中不緣無漏種也。厭離色故者。厭惡逺離。業因所感之業果色。即欲色等依正是也。有定果色者。定力為因。所顯果色。曰定果色也。亦緣此為境。則不止緣有漏種而[A63]已。問。定果色為可見否。曰經謂佛邉側立。淚下如雨。變身萬億。共立毛端。葢歷歷可徴。何不可見。特業果麄而定果細。非可以易見耳。以上釋執受處了竟。
ᅟᅟ==[A63] 已【CB】,巳【國圖】==
○二釋不可知。
不可知者。謂此行相。極微細故。難可了知。或此所緣。內執受境。亦微細故。外器世間。量難測故。名不可知。云何是識。取所緣境。行相難知。如滅定中。不離身識。應信為有。然必應許滅定有識。有情攝故。如有心時。無想等位。當知亦爾。
釋不可知。令人知有不可知也。初正顯。二歷指。總承上文。謂執受處了[A64]已如所釋。而頌謂不可知者。果何所謂。謂此行相極微細故。難可了知。曰不可知。或所緣內執受境。根身種子。亦微細故。難可了知。曰不可知。或外器界。上下界地。麄細廣狹。量難測故。難可了知。曰不可知。則行相所緣。見相二分。一一微細。皆難知故。曰不可知。非專指一法言也。𨿽然。此是言本識見相不可知。未是指不可知見相之本識也。指本識于難知。則難知有下落矣。故復徴云。云何是識。取所緣境。行相難知。答云。如滅定中諸識不行。然有一類微細本識不離身中。念念相續。此即本識。而行相等。自在其中矣。既非是無。應信為有也。若取而量之。滅定有識為宗。因云。有情攝故。同喻如有心時。無想定等亦然。若無有識。則是非情死人矣。以何為滅定者。以何為無想者。以何為滅受想者乎。特其幽微玄渺。罔象虚神。如水中鹹味。色[重/(衣-〦)]膠青。决然是有。不見其形。故永明云。此體不可說。微妙最難知。周徧法界而無住心。任持一切而不現相。若月含一色。徧分萬象之形。等日耀千光。普照四天之下云云也。
ᅟᅟ==[A64] 已【CB】,巳【國圖】==
雲棲合山眾比丘捐貲刻
(姑蘇信女張門李氏大緣𦔳板)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二(終)
贒預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三
古杭雲棲寺弟子廣伸述
○五相應所相(二) 初問答總標二條陳別釋。
○初問答總標。
此識與幾心所相應。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阿頼耶識。無始時來。乃至未轉。於一切位。恒與此五心所相應以是徧行心所攝故。
此明初變相應之所。以別餘二變也。初問相應之所。二舉頌文為答。三釋相應之時。四原恒應之故。未轉者。無始時來。始自異生。乃至十地。金剛道前。皆名未轉。一切者。凢有多位。聖更多位也。相應者。王所俱生俱滅也。徧行者。一切心中皆有。具四一切也。
○二條陳別釋(二) 初五所體用二與識相應。
○初五所體用(五) 初釋觸二作意三釋受四釋想五釋思。
○初釋觸(三) 初標釋體用二轉釋體用三結判是非。
○初標釋體用。
觸謂三和。分別變異。令心心所觸境為性。受想思等所依為業。
樹立其名曰標。分析其義曰釋。標則非釋。云標釋者。以望下轉釋。此但名標。就此性業。亦得名釋。云標釋也。承上本識固與五所恒相應矣。五所體用果何如耶。故云觸謂三和分別變異等云云也。意以就五所明體用。五所之體用攸分。即體用見五所。五所之面容宛爾。故知欲辨差別。當識面容。欲識面容。須詳體用也。下皆倣此。問。六塵之觸。五所之觸。義何以別。曰。彼色此心。何可同年。詳如下文。
○二轉釋體用(二) 初轉釋體二轉釋用。
○初轉釋體(二) 初釋二句二釋三句。
○初釋二句(二) 初釋正義二通難問。
○初釋正義。
謂根境識更相隨順故名三和觸依彼生令彼和合故說為彼三和合位皆有順生心所功能說名變異觸似彼起故名分別。
此轉釋觸體二句義也。三和為第一句。分別變異為第二句。更相隨順者。無所乖戾。更互渉入義也觸依彼生者。觸離三和。生無所依也。令彼和合者。和合離觸。合無所令也。位。安於其所之義。三和位於觸。觸是三和位。故說觸為彼三和合位也。不乖於生曰順。生。順流而生。亦順生也。皆有順生者。根可依。境可取。識依於根而取境。正三和時。皆有順生心所之功能也。觸似彼起者。即順生功能。似。如也。觸如三和之上。順生心所功能起也。分別。是觸上功能。即變異之別名也。若更括其大意。則觸謂三和者。果何所謂。謂根境識三。更相隨順。和觸不離。觸為和位。曰觸謂三和也。分別變異者果何所謂。謂三和之上。皆有順生心所功能曰變異。觸似三和順生功能而起。曰分別變異也。問。分別與變異何別。曰。變異是三和生心功能。分別是似變異。瑜伽云。有二種變易性。一異性變易性。由有相似生故。二變性變異性。由有不相似生故。分別之用。是觸功能。謂觸之上。有似前三順生心所變異功能。說名分別。分別。即是領似異名。如子似父。名分別父。
○二通難問。
根變異力。引觸起時。勝彼識境。故集論等但說分別根之變異。
難云。觸既分別三之變異。何集論等。但言於根不及境識耶。通云根變異力。引觸起時。具主近徧恒四義。勝彼識境互闕之劣。舉勝足以該劣。故集論等。但說分別根之變異耳。詳之。根之生心有殊勝之能名主。至邇之義名近。相續之義名恒。王所俱生之義名徧。境之比根。是客是逺是間。但徧之一義。豈非劣乎。根之對識。識固非客非逺。然有間而不相續。生所而不生心。闕徧恒二義。得為勝乎。故總舉。具足之義乃彰。別稱。殊勝之理始現。或單或具。教道然耳。不必疑也。
○二釋三句。
和合一切心及心所令同觸境是觸自性。
令心心所觸境為性是第三句。今轉釋也。一切心及心所是總。別之。眼識相應觸。能和合眼識心心所。同觸色境。耳識相應觸。能和合耳識心心所。同觸聲境。乃至第八識相應觸。和合第八識心心所。同觸根身等三境也。合前皆觸體性。
○二轉釋用(三) 初正釋二引證三通妨。
○初正釋。
既似順起心所功能。故以受等所依為業。
前標釋云。受想思等所依為業。今轉釋云。觸既似三順生心所功能。故有與受等為所依之業用也。上句轉𥼶所以下句轉結於業。釋法輕妥。體貼天然。而且即體於用。其體愈明。觸似彼起。正是既似順起心所功能耳。讀者宜細心焉。
○二引證。
起盡經說。受想行蘊。一切皆以觸為緣故。由斯故說識觸受等。因二三四和合而生。
此引經證受等所依為業也。意以觸之業用。非無據也。如起盡經說。受想行蘊。諸識心所。一切皆以觸為緣故。由此為緣之故。說識因根境之二。和合而生觸因根境識三。和合而生。受因根境識觸四法。和合而生。故云受等所依為業。又此中若緣若因。皆增上緣等。非親因緣。又行蘊但約心所。止攝四十九法。總顯所該。則攝七十三法。又心所法。何故除受想。餘皆行攝。答。以受著諸欲。想著諸見。味受著故。貪著諸欲。倒想力故。貪著諸見。生𢀸以受想為最勝因。輪𢌞無[A1]已。故別立也。
ᅟᅟ==[A1] 已【CB】,巳【國圖】==
○三通妨。
瑜伽但說與受想思為所依者。思於行蘊。為主勝故。舉此攝餘。集論等說為受依者。以觸生受。近而勝故。謂觸所取可意等相。與受所取順益等相。極相隣近引發勝故。
妨難者。行該四十九法。思止行中一法。思猶行中一法。受乃行外一蘊。受想行蘊所依為是。思與受依非矣。瑜伽集論所依為是。受想行依非矣。彼此果何從乎。通云。思𨿽是一。以主勝故。可該行蘊之法。受𨿽是一。以近勝故。且取親勝之依。思是業體名主。造作最強名勝。觸受所取三境極隣曰近。觸之生受引𤼵最強曰勝。是則無集論。近勝之義不顯。無瑜伽。主勝之理不彰。無此論。完足之說不備。𨿽義各有取說本相通得㫖忘言。違妨安在。
○三結判是非。
然觸自性。是實非假。六六法中。心所性故。是食攝故。能為緣故。如受等性。非即三和。
此判假實。以杜疑執之妄也。自有體性曰實。藉他為體曰假。疑者。恐人疑前觸謂三和。執者。謂經部師執觸即三和也。故正釋之後。復以比量判定云。然觸自性。是實非假。非即三和。所以然者。六六法中。心所性故。同喻如受等性。識與觸受想思愛名六。識有六種。觸有六種。至愛亦六種。曰六六也。言觸是六六法中心所性故。豈得為假。叚觸思識四食之中。觸是食攝。豈得為假。十二緣中。能為受緣。豈得為假。問。非即三和。觸謂三和。此云何通。曰。觸為三和之位。曰觸謂三和。於三和中。分別變異。令心心所。觸境為性。曰非即三和是則觸謂三和者。不離三和而有。非即三和者。不以三和為性。總之三和是因。觸乃是果。何可同也。
○二作意(二) 初釋正義二破異解。
○初釋正意。
作意謂能警心為性。於所緣境。引心為業。謂此警覺。應起心種。引令趣境。故名作意。𨿽此亦能。引起心所。心是主故。但說引心。
警心為性。引心為業。標作意之體用。警起引趣。故名作意。釋體用名作意。王所俱能引起。約主故但說心。謂此警覺應起心種者。謂此作意明利。自居種位。便能警覺。應起王所心種。而使之起現行也。此釋警心為性。引令趣境者。自起現行。復能引心現行趣境。此釋引心為業。故名作意。原作意之名於體用也。
○二破異解。
有說令心𢌞趣異境。或於一境持心令住。故名作意。彼俱非理。應非徧行。不異定故。
初敘隨情之解。二陳據理之破。隨情解者。有說令心𢌞趣異境名作意。以散解作意也。或於一境持心令住名作意。以定解作意也。彼皆自以為是。而不知所說之非理。何者。𢌞趣異境。應非徧行之一境。持心令住。不異別境之定心。作意是徧行而反非。作意異別境而不異。理將安在。
○三釋受(二) 初釋正義二破異解。
○初釋正義。
受謂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為性。起愛為業。能起合離非二欲故。
領謂領收。納。容納。收容三境為體性。依此收納。起愛為業用。愛謂愛欲。能起順境合欲。違境離欲。順違俱非平平欲也。亦名中庸欲。
○二破異解(二) 初敘異二破異。
○初敘異。
有作是說。受有二種。一境界受。謂領所緣。二自性受。謂領俱觸。唯自性受。是受自相。以境界受。共餘相故。
所緣是境界。領所緣。故名境界受。俱觸者。觸與受俱生。受正生時。此受不納外境。唯納俱生之觸。以觸為自性。名自性受。唯自性受。是受所緣自相之境。不與心王共緣。若境界受。則同心王緣。共餘相矣。是以欲明受性。須就受中。必領俱觸。是受自性。唯自性受。是受自相。不然與餘法相渾而非的顯受所之面目矣。異解本意如此。
○二破異(二) 初破領俱觸二破共餘相。
○初破領俱觸。
彼說非理。受定不緣俱生觸故。若似觸生。名領觸者。似因之果。應皆受性。又既受因。應名因受。何名自性。若謂如王。食諸國邑。受能領觸。所生受體。名自性受。理亦不然。違自所執。不自證故。若不捨自性。名自性受。應一切法。皆是受自性。故彼所說但誘嬰兒。
此展轉竆情。破領俱觸之非理也初總以理斷。二別約因推。三別約體推。四別推不捨。五結歸虚妄。何故非理。以受𨿽依觸而生。觸以三和分別變異為性。受以領納為性。各各自能緣境。受定不緣俱生觸故也。若謂受似觸生。名領觸者。則觸為因。而受為果。果似因起。名為領彼。凢似因之果。皆應領因。領故名受。應皆受性。又既受因。應名因受。何名自性受。若謂自性受如王。觸如國邑。受能領觸。如王食諸國邑。所生受體。名自性受。非以觸為自性者。理亦不然。以彼領俱生觸。為自性故。今以所生受為自性。則受無自證之境。彼執俱生觸為自相境故也。若謂受𨿽領觸。不捨受之自性。即領自性名自性受者。則一切法。皆不捨自性。皆是領自性。亦皆可謂受自性矣。有是理乎。故彼所說。但誘嬰兒。非可以誘成人。以全虚妄。無理可以欺人故也。
○二破共餘相。
然境界受非共餘相。領順等相定屬[A2]已者。名境界受。不共餘故。
ᅟᅟ==[A2] 已【CB】,巳【國圖】==
彼謂不定屬[A3]已。名共餘相。今既不共。則境界𨿽通一切。名境界受者。非通一切矣。然則此說是理。受定能緣。異解其知之。
ᅟᅟ==[A3] 已【CB】,巳【國圖】==
○四釋想。
想謂於境取像為性。施設種種名言為業。謂要安立境分齊相。方能隨起種種名言。
先標釋。次轉釋。如前。安立境分齊相者。即取境相貌。安放樹立其高下妍醜。方圓斜直等。種種分劑界限分明。方能隨此所取種種之像。而起種種名。曰此妍此醜。此斜此直等也。又想起之緣。本於名言。而因即種子所生。依心而起。與心俱轉。具詳顯揚論中。予忽大睡方覺。瞥取舊日所受境相。不啻十數種而始還。因返照一切眾生。從朝抵暮。皆沉沒于受想中。受想之害何如。佛之別立二蘊。良有以也。𨿽然以想易想。是亦存乎其人耳。故十六觀經。亦但云想諸經亦云觀想。
○五釋思。
思。令心造作為性。於善品等。役心為業。謂能取境正因等相。駈役自心。令造善等。
初標釋。次轉釋。因對果言。等者。等邪因非邪非正因也。以因有邪正俱非之別。業分善惡無記之差。果有苦樂俱非之不同也。取境者。著於境之因相。思惟經畫。斟酌其可否。以有此能。名令心造作。此釋思體。駈役等者。以能令心造作。故駈役自心造善惡等業也。此釋思用。問。令心造作。令造善等。體用何分。曰。駈役自心是思用。令造業等是思用。但令之一字。尚在能取境因相上緊緊𤼵來。是造業之前茅。先經畫停妥而後能令意也。畧有不同如此。如顯揚意云。思者。謂令心造作得失俱非意業為體。或為和合。或為別離。或為隨與。或為貪嗔。或為棄捨。或為𡬶伺。或復為起身語二業。或為染污。或為清淨等是也。問。思與作意何別。曰。作意如馬行。思如騎者。思之為要。儒釋皆崇。正以騎者之調於行耳。善思其要矣夫。[A4]已上五所體用初科竟。
ᅟᅟ==[A4] 已【CB】,巳【國圖】==
○二與識相應。
此五既是徧行所攝。故與蔵識决定相應。其徧行相。後當廣釋。此觸等五。與異熟識行相𨿽異。而時依同。所緣事等。故名相應。
五所體用𨿽詳於前。與識相應。竟何所謂。故云此五既是徧行所攝。與蔵識决定相應等云云也。以既徧於心。相應故可决定。既釋于後。行相不假預明。然而識之行相。與所有異。何可契合。云相應耶。故云行相𨿽異。所起時同。所依根同。所緣境等。各自體事等。云相應也。問。二同二等何別。曰。同謂無二。同一剎那時。同所依根。故曰同。等謂相似。體各惟一。境相相似曰等。各一體者。各一自證相。相似者。八王因緣變。五所分別變。八王是性境。五所非境。但約所變相分相似曰等也。上五相應所相竟。
○六王所受相(二) 初明相應受相二簡餘所相應。
○初明相應受相(二) 初正明二通難。
○初正明。
此識行相。極不明了。不能分別違順境相。微細一類。相續而轉。是故唯與捨受相應。又此相應受。唯是異熟。隨先引業轉。不待現緣。任善惡業。勢力轉故。惟是捨受。苦樂二受。是異熟生。非真異熟。待現緣故。非此相應。又由此識。常無轉變。有情恒執為自內我。若與苦樂二受相應。便有轉變。寧執為我。故此但與捨受相應。
此釋相應唯捨受也。初約識行相釋。次約受自體釋。三約識執蔵釋。必三釋者。良以本識捨受。彼此不違名曰相應。是必先明識之行相。次明受之自體。識受既明。唯與相應之義。不期然而然矣。更足之以有情執我之故。因於常無轉變。轉變既屬苦樂。無變為捨受也又明矣。此其大畧也。詳之。行相者。識以了別等為行相也。行相明了。始與苦樂相應。極不明了。非捨而何。行相分別。始與苦樂相應。不能分別。非捨而何。行相麄顯。始與苦樂相應。微而且細。非捨而何。品類叢雜者。始與苦樂相應。行相一類。非捨而何。前後間斷者。始與苦樂相應。行相相續。非捨而何。以行相之五義。釋捨受之唯應。不猶以規矩而成方圓乎。自體者。真異熟也。隨順先世引業。善惡勢力。任運而轉。不待現在苦樂之緣而轉者也。若夫苦樂二受。是異熟生。非真異熟。必待現緣矣。以引業之異熟。釋捨受之唯應。不猶以權𢖍而定輕重乎。執蔵者。有情執為自內我者也。以其常無轉變。故執為我。若與苦樂相應。便有轉變。寧執為我。轉變既屬苦樂。非轉變者非捨而何。以不變之執蔵。釋捨受之唯應。不猶以丈尺而量短長乎。問。五六亦有俱非之受。與捨何殊。曰。彼細此麄。彼微此顯。彼相續而此間斷。彼不待緣而此必待緣。名𨿽同。義何可同也。問。異熟真生。何以詳辨。曰。真簡命根。𨿽是異熟。是假非實。又真是常義。體常相續。徧界地有。名真異熟。若體是異熟。從異熟起。有具間斷。不徧界地。但名異熟生。八為真異熟。前六為異熟生也。
○二通難。
若爾如何此識亦是惡業異熟。既許善業能招捨受。此亦應然。捨受不違苦樂品故。如無記法。善惡俱招。
設為問答。顯捨受不違於苦樂也。初難問。二通難。若爾者。牒捨受。如何此識亦是惡業異熟。難捨受也。意謂此識名捨受者。為不與苦樂相應。不與苦樂相應者。為非惡業等所招也。若亦是惡業異熟。寧無苦受耶。故云如何。難其有妨於捨受也。通云。既許善業能招捨受。則惡業亦能招捨受矣。所以然者。此捨受識。不違苦樂品故也。例如無記之法。善業可招。惡業亦可招也。量之。則此異熟識。善惡俱招為宗。因云。不違苦樂品故。例如無記法。問。善惡異熟。與不違苦樂。即今可指出否。曰。蛇虎等八識。惡業異熟也。人天等八識。善業異熟也。此捨受異熟。於前轉識所起苦樂二受。能與之俱。不違苦樂故也。以不違故受熏。以受熏故能感善惡異熟。
○二簡餘所相應(二) 初總徴其故二別釋其故。
○初總徴其故。
如何此識。非別境等心所相應。
○二別釋其故。
互相違故。謂欲。希望所樂事轉。此識任業。無所希望。勝解。印持决定事轉。此識瞢昧。無所印持。念。唯明記曾習事轉。此識昧劣。不能明記。定。能令心專注一境。此識任運。剎那別緣。慧。唯簡擇得等事轉。此識微昧不能簡擇。故此不與別境相應。此識唯是異熟性故。善染污等。亦不相應。惡作等四。無記性者。有間斷故。定非異熟。
此簡非餘所相應。益見徧行之唯相應也。初釋別境。次釋餘所。互相違故。一一如文可見。任業者。任隨先業勢力而轉也。瞢昧。即昏昧。昧劣。即無力。微昧。即沉細。別緣。謂三境。剎那。謂不停。任運。謂不待現境。自然而然者也。異熟性。對異熟生言。善。即十一善所。染即二十染所。惡作既通三性。無記應屬此識。然以有間斷故。定非異熟性也。是則六位心所。根本無論矣。餘四皆在所簡。上六王所受相竟。
○七王所性相(二) 初明王性二明所性。
○初明王性(二) 初列法總徴二舉頌別釋。
○初列法總徴。
法有四種。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阿頼耶識。何法攝耶。
所列四法。下文自明。文單舉識。何謂總徴。曰。觸等五所。𨿽有亦如是言。亦可含於徴中。以舉勝必攝劣故。况下但牒頌而釋。無有徴文。故以總字該之。
○二舉頌別釋。
此識唯是無覆無記。異熟性故。異熟若是善染污者。流轉還滅。應不得成。又此識是善染依故。若善染者。互相違故。應不與二。俱作所依。又此識是所熏性故。若善染者。如極香臰。應不受熏。無熏習故。染淨因果。俱不成立。故此唯是無覆無記。覆謂染法。障聖道故又能蔽心。令不淨故。此識非染。故名無覆。無記。謂善惡有愛非愛果。及殊勝自體可記別故。此非善惡。故名無記。
此釋頌文是無覆無記也。初舉頌總答。二反釋其性。三順釋其性。反釋中。初約異熟反釋。次約所依反釋。三約所熏反釋。異熟等者。真異熟性。非善非染。流轉還滅。故得成也。若是善性。應不流轉。若是染性。應不還滅。此識豈是善染性耶。又此識非善非染。故是善染之依。若是善者。應與染違。非染所依。若是染者。應與善違。非善所依。此識豈是善染性耶。又此識非善非染。故是所熏。若是善性。猶如極香。不受臰熏。若是惡性。猶如極臰。不受香熏。無熏習故。染淨因果。俱不得成。此識豈是善染性耶。以故此識。唯是無覆無記。然所謂無覆者。覆謂染法。障聖道故。又能蔽心。令不淨故。此識非染。故名無覆。又無記者。謂善惡有愛非愛果。及殊勝自體可記別故。此非善惡。故名無記。反顯以决其義。順釋以定其名。餘三自非。唯此為是問。前以有覆無覆分無記。可盡無記否。曰。詳分仍有多種。一能變無記。即心心所法。二所變無記。即諸色法。及諸種子等。三分位無記。即二十四不相應中。有假無記法。分位立者。四勝義無記。即虚空。非擇滅無為。又第一能變中。更有四種。一異熟。二威儀。三工巧。四變化。異熟無記者。因通善惡。果唯無記。名異熟者。因果合論。名異熟無記者。不能記別當果。名無記。或於善惡業中。無所記別名無記。此業能感當來真異熟。無記業。即善惡二思。感。即招當來總報識等五果種子。及異熟五蘊現行。若威儀等三。𨿽有作用。不招善惡等果。故名無記。
○二明所性(二) 初釋正義二出異解。
○初釋正義。
觸等亦如是者。謂如阿頼耶識。唯是無覆無記性攝。觸作意受想思亦爾。諸相應法。必同性故。又觸等五。如阿頼耶。亦是異熟所緣行相。俱不可知。緣三種境。五法相應。無覆無記。故說觸等。亦如是言。
此釋頌文觸等亦如是也。初畧釋。二詳釋。必同性故者。决所性同於心王。亦是無覆無記性也。詳其所同。則又觸等五。如阿頼耶。亦是異熟。至無覆無記。亦是二字貫下。謂亦是所緣行相俱不可知。亦是緣三種境。亦是五法相應。亦是無覆無記。故說觸等亦如是言。五法相應者。頼耶望觸等。有五法相應。觸等五中。隨舉其一。以望頼耶。及作意等。亦是五法相應。其意是異熟至無覆無記。皆同名亦如是。但除一切種耳。又皆同者。此等皆同無記。又觸不當與觸相應。今言五法相應。亦就無記云相應也。
○二出異解(二) 初敘異解二破異解。
○初敘異解。
有義觸等如阿頼耶。亦是異熟。及一切種。廣說乃至無覆無記。亦如是言。無簡別故。
此解病在無所簡別。錯認亦如是耳。
○二破異解(三) 初破能持種二破外轉救三破無簡別。
○初破能持種。
彼說非理。所以者何。觸等依識。不自在故。如貪信等。不能受熏。如何同識。能持種子。又若觸等。亦能受熏。應一有情。有六種體。若爾。果起從何種生。理不應言從六種起。未見多種生一芽故。若說果生。唯從一種則餘五種。便為無用。亦不可說次第生果。熏習同時。𫝑力等故。又不可說六果頓生。勿一有情。一剎那頃六眼識等。俱時生故。
此竆盡持種之非。以正頌義也。初正破持種。二縱破持種。正破者。意以汝說持種為是。我以汝說非理。何則持種必始於受熏。受熏必本乎自在。觸等依識。既不自在。何能受熏。不能受熏。不能同識持種矣。故曰彼說之非理也。倘於非理中。強為之說曰。觸等亦能受熏。應一有情。有六種體矣。情一而種多。敢問現行之果。其何以生。為從六種生耶。為從一種生耶。為復次第生耶。為復頓然而無次第耶。從六則多種一芽之咎。從一則餘五竟自何為。次第乖𫝑力之等平。頓生犯情界之增過。無一可者。理將安在。
○二破外轉救。
誰言觸等。亦能受熏持諸種子。不爾。如何觸等如識名一切種。謂觸等五。有似種相。名一切種。觸等與識。所緣等故。無色觸等。有所緣故。親所緣緣。定應有故。此似種相。不為因緣。生現識等。如觸等上。似眼根等。非識所依。亦如似火。無能燒用。彼救非理。觸等所緣。似種等相。後執受處。方應與識。而相例故。由此前說。一切種言。定目受熏。能持種義。不爾。本頌有重言失。
大文二叚。一救詰。二破救。轉救者。以所緣似種名一切種。救前持種名一切種也。破轉救者。後執受處。當以所緣似種為例。前一切種。不當以所緣似種而為例也。救云。誰言觸等。亦能受熏持諸種子。詰云。不爾。如何前云。觸等如識。名一切種。救云。謂觸等五所緣境之時。託八所緣三境為質。自變相分而緣。即以所變似種。名一切種。非受熏持種。名一切種也。况似種可證者。因有三種。今夫王所不同。同一所緣。王有所緣之種。所寧無種為所緣乎。觸等與識。所緣等故。似種可證者一也。欲色有質。觸等託變三境為所緣。無色無託。觸等寧無所變之似種乎。無色觸等。有所緣故。似種之可證者二也。緣種子名親所緣。所託識種。名踈所緣。然必內所慮託。似種相故。是親所緣緣。則親所緣緣。定應有故。此似種之可證者三也。此似種相。不為因緣生現識等。猶如觸等。所變似根。非識所依。亦如所變似火。無能燒用。只成所緣緣。不成因緣。安得以從種生現。一多頓漸因緣之為難耶。破云。彼為此救。將為前失之可援也。寧知其所救之非理乎。何則本頌執受處。方名所緣。本頌一切種。是明持種。然則觸等所緣似種等相。當與識之執受處相例。不當例於一切種言也明矣。若例一切種。是一切種言。[A5]已自先明所緣。後於執受處。又明所緣。本頌寧免重言之失乎。我故曰。彼救之非理也。
ᅟᅟ==[A5] 已【CB】,巳【國圖】==
○三破無簡別。
又彼所說。亦如是言。無簡別故。咸相例者。定不成證。勿觸等五。亦能了別。觸等亦與觸等相應。由此故知亦如是者。隨所應說。非謂一切。
初牒破。二質破。三結示前說。亦如是言。無簡別故。證一切法。皆當相例。此破所說。無簡別故。咸相例者。為證不成。即如以觸等例識之了別。能證成乎。以觸等例識之相應。能證成乎。定不成證。不可咸例也明矣。不可咸例。安得無簡別乎。故知亦如是言。隨所應當說者說之。謂亦如識之無覆無記有所簡別。非謂一切相同之如是。而無所簡別也。
○八因果喻相(三) 初正釋法喻二破難顯理三破餘異解。
○初正釋法喻(三) 初問答顯法二合釋法喻三結顯正意。
○初問答顯法。
阿頼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
頌中恒轉如𭧂流。此釋恒轉。顯所喻之法也。初問。次答。三釋。以此為問者。標斷常為諸過之本。問在答處。雙為欲顯雙非。舉頌遮答者。樹恒轉是萬法之源。答全頌處。雙非由於恒轉。以此識恒轉。故非斷常。是緣起理。以理是大乘緣起故。自相深妙離言。不惟凢外無知。亦復餘乘莫測也。全章主意如此。無始。齊未轉依。遮暫時也。一類。指無記性。遮善惡性也。相續。表常。遮有間斷也。界即三界。趣即五趣。生即四生。施設本。謂此識是引果也。堅。謂堅住不移也。𨿽通是釋恒。而其間宛轉。一類相續。常無間斷。釋恒。是界趣生施設本故。釋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性堅持種。令不失故。釋施設本。所以然者。一有間斷則不施設。捨生趣生者其誰耶。一不持種。則無現行。界趣之現行其誰耶。展轉推窮。欲人親見於恒耳。從轉至熏成種故。亦通是釋轉。而其間宛轉。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釋轉。非常一故。釋生滅變異因果。可謂轉識熏成種故。釋非常一。所以然者。常一則前後無有變異。豈有生滅因果耶。常一不可熏種。可為熏種。則必非常一。亦展轉推竆。欲人親見於轉耳。又一無記。二堅住。三可熏。四非常一。具此四義。可為轉識熏成種故。則恒又全在於轉中矣。全轉而恒故持種。全恒而轉故受熏。受熏持種。為萬法之宗。恒轉二字之時義大矣哉。問。外道執我常一。今因果則簡非我。生滅則簡非常。常一之法。無因果故。不俟論矣。然前又云。常無間斷。與非常一違者何也。曰。佛法有二種常。一相續常。即有為識。因滅果生者是。二凝然常。即真如無為不變者是。今前約初義名常。後約簡義云非常。何違之有。
○二合釋法喻。
恒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𭧂流。因果法爾。如𭧂流水。非斷非常。相續常時。有所漂溺。此識亦爾。從無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漂溺有情。令不出離。又如𭧂流。𨿽風等擊。起諸波浪。而流不斷。此識亦爾。𨿽遇眾緣。起眼識等。而恒相續。又如𭧂流。漂水上下。魚草等物。隨流不捨。此識亦爾。與內習氣。外觸等法。恒相隨轉。
釋恒轉如𭧂流。顯法喻之相合也。初至因果法爾。總合法喻。次至恒相隨轉。別合法喻。恒言等者。前答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既知一類相續等如是之為恒。豈不遮於滅絕不生之斷見乎。既知生滅變異等如是之為轉。豈不表於非確定不變之𢀸常乎。非斷非常。猶如𭧂流。因滅故非常。果生故非斷。天然無作。法爾相合者也。別合者。初有所漂溺合。二緣起不斷合。三隨流不捨合。亦可有所漂溺。合界趣生本。緣起不斷合可為熏等。隨流不捨。合性堅持種。必總別者。順文義故。各總別故。總其別故。順文義者。總中法喻。別中法喻。𨿽總別不同。氣元一貫。正順先法次喻。後以法合之文義也。各總別者。總中法喻各總。別中法喻各別。各總者。法望上下皆總。喻望下文為總。各別者。喻法望上皆有三種之別也。總其別者。別𨿽多種。總不出上文因果非斷常也。以有如是三義。故必先總而後別也。
○三結顯正意。
如是法喻。意顯此識。無始因果。非斷常義謂此識性。無始時來。剎那剎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緣起理。故說此識恒轉如流。
此結顯合意。明緣起之正理也。初結標正意。二結釋正意。三結歸法喻。承上法喻相合。𨿽[A6]已詳明。其中正意。竟何所顯。故總收上文而結顯云。如是法喻。意顯此識。無始因果。非斷常義也。如何顯耶。釋云。謂此識性。無始時來。剎那剎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因緣而起。乃佛法之宗。非斷非常。是緣起之理。則每一剎那。具九百生滅每一生滅。非斷非常。而為緣起之理也。故說此識。恒轉如𭧂流。以法合喻。用喻顯法。如是法喻。豈徒然哉順文消釋。其畧如此。詳之則此節是通章要㫖。故不獨上文法喻相合。意為顯此下之問難顯理。亦為顯此。破諸異解。亦欲解此也。故後之前因滅位。後果即生。如稱兩頭。低昂時等。即此剎那中生滅。後之觀現在法。假立因果。現識似彼相現。正理深妙離言。即此緣起理之自相。不可以假智詮得也。此節不明。後文不貫。故預取耳。若但消此文直宜渾渾說去。不可太顯妨下難端。問。教有剎那生滅。一期生滅。剎那[A7]已若所言。一期差別云何。曰。即前隂隂滅。後隂隂生。問。前隂隂滅。後隂隂生。為前來至後。後即前隂之所為耶。為前不來後。後非前隂之所生耶。若後是前隂所為。則一隂三世。堕於常過。前不來後。則善應生惡。惡應引善等矣。如之何。曰。𣵀槃云。如日垂沒。山陵堆阜。影現東移。理無西逝。眾生業果。亦復如是。前隂隂滅。中隂隂生。中隂隂滅。後隂隂生。又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壞文成。而是蠟印。不變在泥。文非泥出。不餘處來。以印因緣。而有是文。𣵀槃之言如此。合之。則前隂隂滅。如日垂沒。中隂隂生。如影東移。中隂隂滅。如日垂沒。後隂隂生。如影東移。又蠟印如前隂。泥文如後隂。印與泥合。如前印習氣。印與後隂。印壞文成。如前隂滅位。後印即生。而是蠟印。不變在泥。如前隂不為後隂。文非泥出。如後隂不能自生。不餘處來。如不離前隂而有。以印因緣而有是文。正非斷非常緣起理也。法喻相齊。印隂理顯。印不變泥。而淺深高下之全同者。以蠟印因緣而有是文。隂不至隂。而善惡習氣之克肖者。以前隂因緣而生後隂。遠離斷常。果因不謬。近論即一期。促論即剎那。實則一期由剎那而成。言剎那而一期自在。故雜華云。由剎那自相壞。而集果不失相。又合仁王僧祇律意。九百生滅為一剎那。九十剎那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㬰。三十須㬰為一晝夜。則剎那為時至促。是時之最始者也。
ᅟᅟ==[A6] 已【CB】,巳【國圖】==
ᅟᅟ==[A7] 已【CB】,巳【國圖】==
○二破難顯理(二) 初約去來難二約因果難。
○初約去來難(三) 初問難二破難三顯理。
○初問難。
過去未來。既非實有。非常可爾。非斷如何。斷豈得成。緣起正理。
此約去來非實以難緣起也。非實有者。餘乘薩多部等。執三世皆實有。又大乘破過未。非實有如空華也。非斷如何。難不得為非斷也。斷豈得成等者難不得成緣起也。意謂緣起正理。由於非斷非常。非斷非常。由於果生因滅。生滅屬世。世如實有。可為緣起。過未既非實有。曰非常則可矣。如何能曰非斷耶。不能非斷。則成斷滅。斷豈得成緣起正理。
○二破難。
過去未來。若是實有。可許非斷。如何非常。常亦不成緣起正理。
此即彼所執。以破其難也。是實有。餘乘之執也。如何非常。難破非常可爾也。常亦不成等者。難破實有不成緣起也。意謂汝難非實不成緣起。是實必得成緣起矣。不知若是實有。可許非斷矣。如何能曰非常耶。不能非常。則是常見。常亦不成緣起正理。自先招難。何以難他。
○三顯理。
豈斥他過。[A8]己義便成。若不摧邪。難以顯正。前因滅位。後果即生。如稱兩頭。低昂時等。如是因果。相續如流。何假去來。方成非斷。
ᅟᅟ==[A8] 己【CB】,巳【國圖】==
此顯𤼵緣起之正理也。初示摧斥之意。二顯緣起之理。三責難無所用。承上邪正不容並立。隱顯互為低昂。邪若不摧。正必不顯。上所云云。非是斥他成[A9]己。乃為摧邪顯正耳。顯正云何。前因滅位。後果即生等也。意謂汝以過未非實為難。良以不知果生因滅者。非前因滅盡。後果始生之異時。乃前因滅位。後果即生之同時耳。取而喻之。本識如稱。因果如兩頭。生滅如低昂。稱之兩頭。低昂時等識之因果。生滅同時。因果體異。生滅事殊。而剎那時等。如是因果。前後曾無間斷。相續如流。現在足矣。何假去來是實。方成非斷也耶。正義既明。邪宗可氷釋矣。
ᅟᅟ==[A9] 己【CB】,巳【國圖】==
○二約因果難(四) 初難問二躡破三轉破四顯理。
○初難問。
因現有位。後果未生。因是誰因。果現有時。前因[A10]已滅。果是誰果。既無因果。誰離斷常。
ᅟᅟ==[A10] 已【CB】,巳【國圖】==
此約因果難斷常。見緣起之不成也。初難因果。二難斷常。因是誰因。難無因也。果是誰果。難無果也。誰離斷常。難斷常也。難承上意謂。汝言何假去來。方成非斷。意取現在。即離斷常。亦孰知斷常之不可離耶。何者。因非自因。由果名因。果亦非果。因因而果。既云前因滅位。後果即生。是因現有位。後果未生也。後果未生。因是誰家之因耶。是無因矣。既云後果即生。前因滅位。是果現有時。前因[A11]已滅也。前因[A12]已滅。果是誰家之果耶。是無果矣。無因無果。誰離斷常。不離斷常。不成緣起也明矣。故知因現有。果現有。單取現在。因果不成。須具過未而後可。
ᅟᅟ==[A11] 已【CB】,巳【國圖】==
ᅟᅟ==[A12] 已【CB】,巳【國圖】==
○二躡破。
若有因時。[A13]已有後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義既無。果義寧有。無因無果。豈離斷常。
ᅟᅟ==[A13] 已【CB】,巳【國圖】==
此躡執破難。見所難無與於緣起也。初破無因果二破是斷常。若有因時。[A14]已有後果。躡所執也。何待前因。破無因也。果義寧有。破無果也。豈離斷常。破是斷常也。破意葢謂。汝云因現有位。後果未生等。名無因果意欲有因時。[A15]已有後果。始成因果。可離斷常耳。亦寧知斷常之不可離乎。何者若有因時[A16]已有後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是無因矣。因義既無。果義寧有。是無果矣。無因無果。豈離斷常。豈成緣起。故顯揚謂因中有果。因果二相。異與不異。皆不應理。以不異。則無决定因果二相。異則未生[A17]已生。二俱不可。未生。則彼因中。果猶未生。何得說有。[A18]已生。則果體[A19]已生。何復從因生耶。故知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故。待緣而生耳。既執而辨。據論以徴。𨿽欲難他。實為破[A20]己矣。如之何。
ᅟᅟ==[A14] 已【CB】,巳【國圖】==
ᅟᅟ==[A15] 已【CB】,巳【國圖】==
ᅟᅟ==[A16] 已【CB】,巳【國圖】==
ᅟᅟ==[A17] 已【CB】,巳【國圖】==
ᅟᅟ==[A18] 已【CB】,巳【國圖】==
ᅟᅟ==[A19] 已【CB】,巳【國圖】==
ᅟᅟ==[A20] 己【CB】,巳【國圖】==
○三轉破。
因果義成。依法作用。故所詰難。非預我宗。體既本有。用亦應然。所待因緣。亦本有故。由斯汝意。因果定無。應信大乘。緣起正理。
此轉破以刳情執。俾正理之易信也。初轉入結難。二轉决所難。三轉惑於信。轉入結難者。轉入我宗。結釋彼難。無預於我也。意以汝詰誰離斷常。將謂前所立義。是因果不成。詰難有預於我宗也。我破豈離斷常。則我前所立義。因果義成。依法作用故所詰難。非預於我宗也。法。指生滅法。體用。體上作用。依法作用者。依現前剎那前滅後生。如稱兩頭。低昂時等。法體作用而建立因果。成緣起理也。轉决所難者。前[A21]已破無因果。此復轉决定無因果。轉所詰難之有預於彼也。體謂果體。用謂體上之用。因緣者。顯𤼵體上作用之因緣也。意謂故所詰難。非預我宗。乃有預於汝宗矣。所以然者。果體既是本有。用根於體。用亦本有。所待因緣。亦應本有矣。由斯汝執。體用因緣。皆是本來實有。堕在𢀸常。常無轉變。定無因果。斷常將何所歸。是所詰難。豈不有預於汝宗乎。昔以迷惑而生難。今因明辨而當信矣。故曰應信大乘。緣起正理。
ᅟᅟ==[A21] 已【CB】,巳【國圖】==
○四顯理。
謂此正理深妙離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設。觀現在法。有引後用。假立當果對說現因。觀現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對說現果。假謂現識似彼相現。如是因果。理趣顯然。遠離二邉。契會中道。諸有智者。應順修學。
此深顯緣起之理。以勸學也。初標。次釋。三結。承上[A22]已勸汝應信矣。然此大乘。緣起正理。自相非假智詮所到。深妙不可思議。離言說相而言因言果言離斷常者。正假智詮。增益似相。假施設顯耳。假說云何。謂以觀智。觀現在法。有引生後果之用。假立當果。對說現在為後果之因。觀現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對說現在是前因之果。因果不離現在剎那一念。對前後假立。說成因果。相續不斷。不似汝等。定執三世為實也。又竆其假之所以立者。立不自立。謂生滅現識。似彼引後酬前因果相現故耳。如是因果。理趣昭然。酬前故非斷。引後故非常。曾因故非常。當果故非斷。妙有中道。非智莫契。故勸應學也。問。心心所法。並約現在。色等諸法安得亦同時耶。曰。若約色心三世未為不是。但色法亦不離心。故大乘唯言現在耳。剎那生滅。如稱兩頭。低昂時等。因果同時。為緣起正理。殊非小乘。過因現果。現因來果。三世之執。頌云。恒轉如流。釋云謂此識性。豈徒然哉。幸讀者首尾通貫。細而研之。
ᅟᅟ==[A22] 已【CB】,巳【國圖】==
○三破餘異解(三) 初破餘部二破經部三結勸信。
○初破餘部(二) 初敘計二破非。
○初敘計。
有餘部說。𨿽無去來。而有因果。恒相續義。謂現在法。極迅速者。猶有初後生滅二時。生時酬因。滅時引果。時𨿽有二。而體是一。前因正滅。後果正生。體相𨿽殊。而俱是有。如是因果。非假施設。然離斷常。又無前難。誰有智者。捨此信餘。
此敘異計為破斥之案也。初標現相續。二釋現相續。三結離勸信。有餘部者。大眾鷄胤等七部也。無去來者。彼執法無去來也。而有因果。恒相續義者。彼執法𨿽無有去來。而有現在因果。生滅恒相續也。何謂因果。謂現在法。且無論稍緩者。具有因果。即石火電光極迅速者。猶有初生後滅二時。生時酬因。滅時引果。時𨿽有二。而因果法體是一。名因果也。何謂相續。謂現在前因正滅。現在後果正生。生滅體相𨿽殊。即滅即生。而俱是有。名相續也。如是因果。生時酬因。即名為果。奚必曾因。對說現果之假施設乎。滅時引果。即名為因。何藉當果。對說現因之假施設乎。然前因正滅則離常。後果正生則離斷。又無前無因果等難。前云諸有智者。應順修學。由是觀之。誰有智者。捨此現在一念生滅因果之真實。而信餘假因假果之假施設乎。
○二破非(三) 初總標破二別釋破三總結破。
○初總標破。
彼有虚言。都無實義。
從此至結。詳破現在實有生滅之非。以顯現在假設因果之為是也。彼有虚言。如上所敘。都無實義。詳在下非。然必詳非其義之不實。始實其言之皆虚也。
○二別釋破(四) 初破一念二時二破二相一體三破時體同立四結同現非理。
○初破一念二時。
何容一念而有二時。生滅相違。寧同現在。滅若現在。生應未來。有故名生。既是現在。無故名滅。寧非過去。滅若非無。生應非有。生既現有。滅應現無。
此展轉破生滅二時。不容於現在一念之中也初斥一念不容二時。二釋一念不容之相。三約反常難滅非現。四約順常難滅非現。五約逆順互例非現。斥一念等者。前云現在極迅速者。猶有初後生滅二時。故斥云。何容現在一念而有生滅二時。然其所以不容者。以生滅相違。現在一念屬生。不屬於滅。豈得同居現在。故不容也。如以三世反常而論。滅若現在。生應未來。應乎否耶。無是理矣。若順而論之。有故名生。既是現在。無故名滅。寧非過去。而謂滅同現在者何也。更若互而例之。滅若非無。生應非有。生既現有。滅應現無。而以滅居現在之有者何也。反復推竆。决無現在一念。具有生滅二時之理。問。前云轉。謂此識從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夫既念念生滅豈非一念。亦有生滅二時。今非之。乃自語前後矛盾矣。答。不觀結顯正意中。剎那剎那。因滅果生耶。則知一剎那中。九百生滅。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該八萬一千生滅矣。而云念念生滅者。葢以念念總剎那。顯生滅無量無邉。不可𥮅數意耳。問。審如是。則一念尚具無量生滅。獨不可立一生滅乎。而非其不容者何也。答。彼云現在一念。既云現在。則滅屬過去。故不容于生之現在耳。問。然則前云現在法。有引後用。假立當果。對說現因。觀現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對說現果者。以一念為現在耶。以一剎那為現在耶。以一剎那中。九百生滅之一生滅為現在耶。以九百生滅中。一生滅之生為現在耶。答。據實細論實以九百生滅中。一生滅之生論現在法為是。而曰剎那剎那。果生因滅者。以其至細難窺。以剎那總之。又以剎那難見。以念總之。欲使由念見剎那。即剎那見剎那中之生滅耳。今乃現在具生滅二時。是現在而有過去。安得謂之現在。故以一念破其不容二時。使易曉耳。貴得其意在現在是生。過去是滅。而以滅屬現在為不可也。
○二破二相一體。
又二相違。如何體一。非苦樂等。見有是事。
此破前時𨿽有二。而體是一等也。初難破。二例破。相違者。生則無滅。生與滅違。滅則無生。滅與生違。如何體一。而曰𨿽有二時。而體是一耶。例如苦則無樂。樂則無苦。非於苦樂等。見有現在一念而具在之事也。是事不見有。二相一體之决無也明矣。
○三破時體同立。
生滅若一。時應無二。生滅若異。寧說體同。
此顯自語相違。見時體之難於同立也。初二句以體難時。次二句以時難體。意謂生滅若是一體。則生不異滅。滅不異生。應無二時。而汝言時𨿽有二者何也。生滅若是異時。則生屬現在。滅屬過去。體不可同。而汝言同一體者何也語自相違。義無的據。
○四結同現非理。
故生滅時。俱現在有。同依一體。理必不成。
生滅二時。俱現在有。同依一體。結有虚言也。理必不成。結無實義也。汝執以情。我破以理。豈徒為破斥[A23]已哉。
ᅟᅟ==[A23] 已【CB】,巳【國圖】==
○二破經部。
經部師等。因果相續。理亦不成。彼不許有阿頼耶識。能持種故。
此以理破經部。益顯第八為緣起之要也。經部師等因果相續者。彼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因果。相續不斷也。理亦不成者。以彼不許有阿頼耶識。能持種故。良以由種生現。因現生種。種現不斷。是相續理。而能持種子者。則以有第八識故也。今既不許。種將安在。無種則無現。相續不斷者其誰耶。故理不成也。
○三結勸信。
由此應信。大乘所說因果相續。緣起正理。
此總勸餘部。及經部師等也。邪執既摧。正理自顯。故云由此應信等也。因果者。種因現果。現因種果也。相續者。前因滅位。後果正生。如稱兩頭。低昂時等。相續如流。無間斷也。緣起正理。離斷離常。諸有智者。不此乘之應信。而將誰信哉。
○九伏斷位相(二) 初設問頌答二解釋頌義。
○初設問頌答。
此識無始恒轉如流。乃至何位當究竟捨。阿羅漢位。方究竟捨。
此設為問答以便標釋也。設問之意在標頌。標頌之意在便釋。良以對問名答。對釋名標故也。
○二解釋頌義(二) 初正明頼耶二通辨名位。
○初正明頼耶(三) 初釋正義二通妨難三斥異解。
○初釋正義。
謂諸聖者。斷煩𢚰障。究竟盡時。名阿羅漢。爾時此識煩𢚰麄重。永遠離故。說之為捨。此中所說阿羅漢者。通攝三乘無學果位。皆[A24]已永害煩𢚰賊故。應受世間妙供養故。永不復受分叚生故。云何知然。决擇分說。諸阿羅漢。獨覺如來。皆不成就阿頼耶故。集論復說若諸菩薩。得菩提時。頓斷煩𢚰。及所知障。成阿羅漢。及如來故。
ᅟᅟ==[A24] 已【CB】,巳【國圖】==
此正釋位捨。俾修進者無躐等之咎也。初正釋捨位。次轉釋捨位。三引證位捨。釋位捨者。何名阿羅漢位耶。謂學無學聖。但斷我執分別煩𢚰。不名羅漢。分別俱生。煩𢚰種現。究竟盡時。名阿羅漢位。何名阿羅漢位。捨阿頼耶識。以證羅漢位時。煩𢚰種子。永遠離故。說之為捨。良以阿頼名藏。能藏不離所藏而得名。所藏雜染種子既盡。能藏之名亦不立也。轉釋捨位者。轉釋捨頼耶之阿羅漢位也。以羅漢果位。通攝三乘無學。不止聲聞第四名羅漢也。所以然者。梵語阿羅漢。義𮋒殺賊應供無生。今三乘無學。俱具三義。應俱得此名也。引證位捨者。何知三乘無學。皆捨頼耶。皆名羅漢。答。證之瑜伽。則决擇分說三乘皆捨頼耶。證之集論。集論復說菩薩名為羅漢。誠非無據而云然。
○二通妨難。
若爾。菩薩煩𢚰種子未永斷盡。非阿羅漢。應皆成就阿頼耶識。何故即彼决擇分說不退菩薩。亦不成就阿頼耶識。彼說二乘無學果位。𢌞心趣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煩𢚰障故。趣菩提故。即復轉名不退菩薩。彼不成就阿頼耶識。即攝在此阿羅漢中。故彼論文。不違此義。又不動地以上菩薩。一切煩𢚰永不行故。法駛流中。任運轉故。能諸行中。起諸行故。剎那剎那。轉增進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薩。然此菩薩。𨿽未斷盡異熟識中。煩𢚰種子。而緣此識我見愛等。不復執藏。為自內我。由斯永捨阿頼耶名。故說不成阿頼耶識。此亦說彼。名阿羅漢。
此設難通妨。詳捨位必通乎三乘也。初設為問難。二通以𢌞心。三通以直修。難云若爾者。躡前為難云。斷障方名羅漢。羅漢始無頼耶。然則菩薩煩𢚰種子。未永斷盡。非阿羅漢。應皆成就阿頼耶識。何故即彼論說不退菩薩。亦不成耶。論同說異。理將安在。通云。適疑不退菩薩。未詳不退之差別耳。何則。即𢌞小向大。轉名不退者言之。[A25]已失頼耶名。[A26]已攝羅漢位。彼此固不相違。若以直修大乘。正名不退言之。亦失頼耶名。亦名羅漢位。彼此更不相違也。脈絡如此。詳之。必不退起者。以無學果位。既以斷盡煩𢚰。更不起煩𢚰惑。既以𢌞小向大。更不退於菩薩之位也。轉名者。本名小果。以向大故。轉小名為菩薩之大名也。即攝在此者。即攝在此阿羅漢位捨之頌中也。不退。謂八地[A27]已上。兼後諸地言也。一切煩𢚰。俱生分別也。永不行者。絕起現行之纏縛也。駛。迅速義。法駛流者。所知法執。漂溺有情。如𭧂流也。法駛流中。任運轉故者。能於駛流而得自在。不障因故。能諸行中。起諸行故者。如於一度能起諸度。度度然也。剎那剎那。轉增進故者。念念無間。展轉深入於智慧海也。此位方名者。具上如是諸義。而方得此不退之名也。我見愛等者。謂第七我癡我見我愛我慢。相應四種俱生我執也。不復執為自內我者。八地[A28]已上。生空智果。相續現前。故我見等。不復執藏為自內我也。意以未盡異熟中煩𢚰種子。似不能無頼耶。然以我見等。不復執我。由斯永捨頼耶之名。亦說彼為阿羅漢也。是則不退之類既𡩖。羅漢之攝亦廣。豈特小乘四果。名羅漢耶。
ᅟᅟ==[A25] 已【CB】,巳【國圖】==
ᅟᅟ==[A26] 已【CB】,巳【國圖】==
ᅟᅟ==[A27] 已【CB】,巳【國圖】==
ᅟᅟ==[A28] 已【CB】,巳【國圖】==
○三斥異解(三) 初敘破異解二重破轉救三結顯有體。
○初敘破異解。
有義初地以上菩薩。[A29]已證二空所顯理故。[A30]已得二種殊勝智故。[A31]已斷分別二重障故。能一行中起諸行故。𨿽為利益。起諸煩𢚰。而彼不作煩𢚰過失。故此亦名不退菩薩。然此菩薩。𨿽未斷盡俱生煩𢚰。而緣此識所有分別我見愛等。不復執藏為自內我。由斯亦捨阿頼耶名。故說不成阿頼耶識。此亦說彼名阿羅漢。故集論中作如是說。十地菩薩。𨿽未永斷一切煩𢚰。然此煩𢚰。猶如咒藥。所伏諸毒。不起一切煩𢚰過失。一切地中。如阿羅漢。[A32]已斷煩𢚰。故亦說彼名阿羅漢。彼說非理。七地[A33]已前。猶有俱生我見愛等。執蔵此識為自內我。如何[A34]已捨阿頼耶名。若彼分別我見愛等。不復執蔵。說名為捨。則預流等。諸有學位。亦應[A35]已捨阿頼耶名。許便違害。諸論所說。
ᅟᅟ==[A29] 已【CB】,巳【國圖】==
ᅟᅟ==[A30] 已【CB】,巳【國圖】==
ᅟᅟ==[A31] 已【CB】,巳【國圖】==
ᅟᅟ==[A32] 已【CB】,巳【國圖】==
ᅟᅟ==[A33] 已【CB】,巳【國圖】==
ᅟᅟ==[A34] 已【CB】,巳【國圖】==
ᅟᅟ==[A35] 已【CB】,巳【國圖】==
此辨破異解。𮜿定頌中位捨之所收也。初敘異解。二破異解。異解意謂。不必八地[A36]已上始名不退。始捨頼耶。始名羅漢。即初地[A37]已上約所證得。所斷行。所不執。而證之於論。即名不退。即失頼耶。即說名為阿羅漢矣。大意如此。詳之。二空者。我法二空。二智者。根後二智也。二障者。煩𢚰所知二障也。不作煩𢚰過失者。不障道心也。分別我見愛等者。第六意識相應煩𢚰也。猶如咒藥所伏諸毒者。煩𢚰如毒。正智如藥。正智調伏𨿽起而無患。證前不作煩𢚰過失也。斷名羅漢。伏不應名。然𨿽未斷。猶如[A38]已斷。故云如阿羅漢也。破中。先正破非理。次例破非理。正破者。彼說非理。以頼耶名執藏。七地[A39]已前。既有俱生我執。頼耶之名。如何[A40]已捨。例之預流。亦無分別我執。若彼分別。不復執藏。說名為捨。則預流等。亦[A41]已捨矣。有是理乎。許便違害諸論所說。不許此亦應然。然則初地[A42]已上豈得名捨。
ᅟᅟ==[A36] 已【CB】,巳【國圖】==
ᅟᅟ==[A37] 已【CB】,巳【國圖】==
ᅟᅟ==[A38] 已【CB】,巳【國圖】==
ᅟᅟ==[A39] 已【CB】,巳【國圖】==
ᅟᅟ==[A40] 已【CB】,巳【國圖】==
ᅟᅟ==[A41] 已【CB】,巳【國圖】==
ᅟᅟ==[A42] 已【CB】,巳【國圖】==
○二重破轉救。
地上菩薩。所起煩𢚰。皆由正知。不為過失。非預流等。得有斯事。寧可以彼。例此菩薩。彼六識中。所起煩𢚰。𨿽由正知。不為過失。而第七識。有漏心位。任運現行。執蔵此識。寧不與彼預流等同。由此故知。彼說非理。
此重破轉救。俾精察幽微。以盡異解之執情也。初敘轉救。次破轉救。轉救意謂。前以預流例破所解。我以為不可同也。何則地上菩薩。與預流等。人品既異。智慧自殊。菩薩所起煩𢚰。皆由正知。不為過失。預流所起煩𢚰。既怯正知。未必無失。寧可以彼而例此耶。所例既其不當。所解豈為所破。破轉救云。俱生通前七識。彼六識中有間斷者。正知不為過失。可如所說。而第七識中。無間俱生。豈如其所說耶。何者。以諸菩薩。於見道位。[A43]已永遠離分別二障。俱生二障。猶未伏滅。故於地上。漏與無漏。相間而起無漏心位。則第七我見愛等。不復執蔵。有漏心位。無間俱生。任運執我。寧不與彼預流同耶。由此之故。而知彼說之非理耳。是則所解之[A44]已謬。轉救之不能。八地[A45]已上。皆為捨位所收。七地之前。同有俱生執蔵。可細察之。
ᅟᅟ==[A43] 已【CB】,巳【國圖】==
ᅟᅟ==[A44] 已【CB】,巳【國圖】==
ᅟᅟ==[A45] 已【CB】,巳【國圖】==
○三結顯有體。
然阿羅漢。斷此識中。煩𢚰麄重。究竟盡故。不復執蔵阿頼耶識。為自內我。由斯永失。阿頼耶名。說之為捨。非捨一切。第八識體。勿阿羅漢。無識持種。爾時便入。無餘𣵀槃。
此結顯有體。以妨生疑於捨識也。初原頌名捨。二遮非捨體。三反出所以。煩𢚰名麄重。俱生分別種子也。盡既究竟。不復執我。由所蔵之惑既空。能立之名永失。頌義如此。說之為捨。非捨一切第八識體。名之為捨也。若羅漢位。即捨識體。難道阿羅漢位。無識持所知障種。及諸色根。爾時便入無餘𣵀槃耶。以此觀之。必不捨體。[A46]已上正明頼耶初科竟。
ᅟᅟ==[A46] 已【CB】,巳【國圖】==
○二通辨名位(二) 初通釋諸名二通辨二位。
○初通釋諸名(二) 初釋諸名二簡所捨。
○初釋諸名。
然第八識。𨿽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或名所知依。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為依止故。或名種子識。能徧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此等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頼耶。攝蔵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見愛等。執蔵以為自內我故。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蔵義故。或名異熟識。能引生𢀸善不善業異熟果故。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位。持有漏種。可受熏習。未得善淨第八識故。如契經說。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
此通辨諸名。使知由義定名。不迷於名也。初總標名隨義別。二通釋通位諸名。三別釋阿頼耶名。四別釋異熟識名。五別釋無垢識名。承上非捨一切第八識體。則諸有情皆悉成就。體𨿽悉就。名以義殊。不可不辨其殊也。或名心者。以此識體。受染淨熏。積集種子。集起現行故。或名阿陀那。以執持種子不散。執持結生相續。執持色根不壞故。或名所知依。以第八識。能與所應知染淨諸法。為所依止。是彼因故。能引彼故等也。或名種子識。以因中持漏無漏種。果上唯持無漏。漏名世間。無漏出世。任持周徧之義故也。此之四名。通凢聖因果一切位也。或名阿頼耶。以有攝蔵執蔵之義。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蔵義故。局頼耶所在之位也。或名異熟識以有能引果報之義此名唯在等非如來等者。局異熟所在之位。以如來唯有善法故也。或名無垢識者。以是最極清淨。諸無漏功德法所依止。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以至未得等者。局無垢識所在之位也。經云。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豈非最極清淨。諸無漏法依止之明證乎。
○二簡所捨。
阿頼耶名。過失重故。最初捨故。此中偏說。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捨。聲聞獨覺。入無餘依𣵀槃時捨。無垢識體。無有捨時。利樂有情。無盡時故。心等通故。隨義應說。
此簡定七種捨否先後通別之不同也。初明頼耶先捨偏說之故。二明異熟後捨時位之殊。三明無垢不捨時無竆盡。四明心等四名通於染淨。承上既第八有此諸名。何故頌中。唯說捨阿頼耶。故云過失重故等云云也。重者。與雜染互相攝義。有情執蔵為我。非如餘名。無此過也。將得菩提時捨者。即最後身。觸等五所轉大圓鏡智。無垢識體。證大菩提。所謂金剛道後異熟空也。入無餘依𣵀槃時捨者。對有餘言。以煩𢚰初盡。異熟苦果尚在。名有餘依。生𢀸所依故。若捨異熟。即入無餘依。以彼身智俱冺故也。如天台謂子縛𨿽盡。果縛未忘。名有餘依。子果俱盡。名無餘依也。無垢識體。無有捨時等者。以從自受用身起他受用等。出生十力無畏。種種無漏善法。竆未來際。隨機以化物也。心等通故隨義應說者。謂四名通一切位。隨染淨所應說之義而說之耳。此四至果。染法𨿽盡。淨法常存。通染可知。通淨隨義說者。謂淨法積集。執持淨種。淨法所依。淨種子識也。
○二通辨二位(二) 初正辨二引證。
○初正辨。
然第八識。總有二位。一有漏位。無記性攝。唯與觸等五法相應。但緣前說執受處境。二無漏位。唯善性攝。與二十一心所相應。謂徧行別境各五。善十一與一切心。恒相應故。常樂證知所觀境故。於所觀境。恒印持故。於曾受境。恒明記故。世尊無有不定心故。於一切法。常决擇故。極淨信等常相應故。無染污故。無散動故。此亦唯與捨受相應。任運恒時。平等轉故。以一切法為所緣境。鏡智徧緣一切法故。
通辨二位。明因果相應。性境之不同也。有漏因位。所唯觸等五法。性是無記所攝。境是執受三境。無漏果位。所通觸等念一。性唯善攝。境是一切。故不同也。無染污故。簡根隨二十六煩𢚰。無散動故。簡四不定法。此亦唯與捨受相應者。有漏非善非惡故與捨受相應。此唯是善。亦與捨受相應者。以𨿽行善法。任運恒時。平等而轉。無有高下。畧似化母之無心故也。上釋初阿頼耶。至羅漢位捨。二行半頌竟。下以小乘等。不信有此第八。故廣引教理。力證有此識也。
○二引證(三) 初問答判定二別引教理三結勸信受。
○初問答判定。
云何應知此第八識。離眼等識有別自體。聖教正理。為定量故。
此假問以標理教。為有別自體之定量也。徴謂有體。𨿽如上說。使人了然而知。無所疑惑。當云何耶。欲究其知之之道。取信於當時後世也。答云。聖教正理。為定量故。謂此識微妙。非現量所見之境。必聖教正理。為一定不移之量。而後應知之也。然則看教不精熟。見理不精細。何由而知。不知此識。不得學問大頭腦。縱用苦功。亦難免於外道二乘之過。勉之勉之。
○二別引教理(二) 初引聖教二引正理。
○初引聖教(二) 初大乘四頌二餘乘四部。
○初大乘四頌(二) 初引四頌二顯聖量。
○初引四頌(四) 初逹摩頌二重引頌三深密頌四楞伽頌。
○初逹摩頌(三) 初引頌標意二詳釋頌文三結歸第八。
○初引頌標意。
謂有大乘阿毘逹摩契經中說。無始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𣵀槃證得。此第八識。自性微細。故以作用而顯示之。頌中初半。顯第八識為因緣用。後半。顯與流轉還滅作依持用。
引逹摩證有第八。復標意杜不示自體之疑也。以此識自性微細。不能直示其體。故偈以第八作用。顯示第八自體。欲人因用知體也。作用云何。頌中初半。是顯第八為因緣用。頌中後半。是顯第八為依持用。即因緣用處。返照其𤼵用者。即依持用處。返照其為依持者。微其微。細其細。而識之自性可知矣。此頌文顯示意也。幸毋辜負婆心。
○二詳釋頌文(四) 初釋因緣用二釋依持用三約染淨釋四約三性釋。
○初釋因緣用。
界是因義。即種子識。無始時來。展轉相續。親生諸法。故名為因。依是緣義。即執持識。無始時來。與一切法等為依止。故名為緣。謂能執持諸種子故。與現行法為所依故。即變為彼。及為彼依。變為彼者。謂變為器及有根身。為彼依者。謂與轉識作所依止。以能執受五色根故。眼等五識。依之而轉。又與末那為依止故。第六意識依之而轉。末那意識。轉識攝故。如眼等識。依俱有根第八理應是識性故。亦以第七為俱有依。是謂此識為因緣用。
此釋因緣用。以顯示識體也。初分釋因緣。次合釋因緣。分釋者。何名為因。界是因義。因是何法。即種子識。此識非有初際。無始時來。漏無漏種。令各引生自類。展轉相續。至成熟位。親生現行諸法。故名為因。無此識體。因用何從。故以因用。驗知有識體也。何名為緣。依是緣義。緣是何法。即依持識。此識非有初際。無始時來。與一切現行。無所簡擇。為平等依。故名為緣。無此識體。緣用何從。故即緣用。驗知有識體也。合釋者。作用固有分別。因緣殊非判然。良以因固此識。緣亦此識。謂此識能執持諸種子故。此識與現行法為所依故。即此識變為彼。曰親生諸法。故名為因。及此識為彼依。曰與一切法等為依止。故名為緣也。總釋變依。則變為彼者。謂此識變為器。及有根身。為彼依者。謂此識與轉識作所依止也。別釋所依。則以此識能執受五色根故。眼等五識依此色根而轉。名依此識。又與末那為依止故。第六意識依之而轉。亦名依也。末那必依於第八者。以末那意識。是轉識攝故。依俱有根者。如眼等五識。亦轉識攝故。依俱有五色根也。然則以比量定末那。彼等是轉識攝故。必依第八為俱有依。以道理定第八。第八是識性攝故。亦必以第七為俱有依也。因緣固自有分。然皆不離第八。故結云。是謂此識有因緣用。
○二釋依持用。
由此有者。由有此識。有諸趣者。有善惡趣。謂由有此第八識故。執持一切順流轉法。令諸有情。流轉生𢀸。𨿽惑業生。皆是流轉。而趣是果。勝故偏說。或諸趣言。通能所趣。諸趣資具。亦得趣名。諸惑業生。皆依此識。是與流轉作依持用。及𣵀槃證得者。由有此識。故有𣵀槃證得。謂由有此第八識故。執持一切順還滅法。令修行者證得𣵀槃。此中但說能證得道。𣵀槃不依。此識有故。或此但說所證𣵀槃。是修行者正所求故。或此雙說𣵀槃與道。俱是還滅品類攝故。謂𣵀槃言。顯所證滅。後證得言。顯能得道。由能斷道。斷所斷惑。究竟盡位。證得𣵀槃。能所斷證。皆依此識。是與還滅作依持用。
此釋依持用。以證第八之自體也。初正釋流轉。次通釋流轉。三結釋流轉。四正釋還滅。五轉釋還滅。六結釋還滅。初正釋流轉中。順流轉法。謂惑業苦種。流轉生𢀸。謂五趣現果。惑業望生𢀸是增上緣。苦望生𢀸能作因緣。由有此識。執持此惑業苦三一切順流轉法。令諸有情生𢀸相續。二通釋流轉中。恐有疑云。惑業及苦報眾生。皆流轉法。何故頌中唯言諸趣。不言惑業耶。通云。一者苦趣是果。勝於業惑。故偏說之。二者或諸趣之言。通能趣之惑業。所趣苦果之眾生。言資具者。惑業能作諸果趣資糧苦具故。則偏言果該因果。皆攝趣中。故言諸趣。三結釋流轉中。諸惑業生。皆依此識。是與流轉作依持用也。四正釋還滅中。及。兼義。謂此識不但與流轉作依持用。兼能與還滅法作依持用。順還滅法者。即法爾本有無漏種子。由此識持故。于資加勝進位。展轉熏增。乃至證得究竟𣵀槃。故云令修行者證得也。五轉釋還滅中。謂此頌中言𣵀槃證得者。唯說能證道品。不言𣵀槃。以𣵀槃是清淨法界。即識實性。不依此識有故。此唯約能證而釋。或此但約所證𣵀槃。以是修行者。正所求故。此唯約所證釋也。或此雙說𣵀槃與道。俱是能還所還品類攝故。此約能所雙釋也。然雙說之意。言𣵀槃者。顯所證滅。後證得言。顯能得道。能得即解脫道。能斷即無間道。斷所斷惑。究竟盡位。證得𣵀槃也。六結釋還滅中。能所斷證。謂能斷道。所斷惑。能得道。所證滅。皆依此識。是與還滅作依持用也。
○三約染淨釋。
又此頌中。初句顯示此識自性。無始恒有。後三顯與雜染清淨二法。總別為所依止。雜染法者。謂苦集諦。即所能趣生及業惑。清淨法者。謂滅道諦。即所能證。𣵀槃及道。彼二皆依此識而有。依轉識等。理不成故。
此約染淨釋頌。證第八之自體也。初總釋四句。次別釋二句。三結證以理。自性者。界即性也。總別者。次句總依止。後二句別依止也。即所能趣生及業惑者。集諦即能趣惑業。苦諦即趣生也。即所能證𣵀槃及道者。道諦即能證得道。滅諦即所證𣵀槃也。彼二皆依此識而有者。以性是無記。可與染淨為所依止。依轉識等。理不成故者。以通善染。不能與二俱。作所依也。是則即染淨之法。觀依止之用。即依止之用。觀依止之體。豈不即染淨依止之用。而證有第八之自體乎。
○四約三性釋。
或復初句。顯此識體。無始相續。後三顯與三種自性為所依止。謂依他起。徧計所執。圓成實性。如次應知。
此約三性釋頌。證第八之自體也。如次應知者。次句是依他性。一切諸法。皆依緣所生故。三句是徧計性。諸趣皆以分別周徧計度而有故。四句是圓成性。道滅二諦。皆清淨法故。總之頌意。是顯此識自體。無始相續。故能與三自性為所依止豈非證有第八自體。
○三結歸第八。
今此頌中。諸所說義。離第八識。皆不得有。
此反結有第八以竟引頌之意也。頌𨿽四句。義說多種。不離第八。若離第八。因緣慿誰而有。染淨無地。三性無依矣。豈皆得而有耶。此頌之可證其有一也。
○二重引頌(二) 初引頌文二釋頌意。
○初引頌文。
即彼經中。復作是說。由攝蔵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頼耶。勝者我開示。
○二釋頌義(三) 初釋前三句二釋後一句三結歸第八。
○初釋前三句。
由此本識。具諸種子。故能攝蔵。諸雜染法。依斯建立。阿頼耶名。非如勝性。轉為大等。種子與果。體非一故。能依所依。俱生滅故。與雜染法。互相攝蔵。亦為有情。執蔵為我。故說此識。名阿頼耶。
此釋次頌之名。證有第八自體也。初約持熏釋。二約簡異釋。三約三蔵釋。具諸種子。即持種識。攝蔵諸法。即受熏義。以此持種。故能受熏。以此持熏二義。建立阿頼耶名。簡異者。數論謂勝性。轉為大等二十三法。因果𨿽殊。而體是一。果𨿽生滅而體是常。今則能生種子。與現行果體非一故。非如彼體是一也。能依諸法。與所依識。俱生滅故。非如彼之果生滅而體是常也。三蔵者。據能持種。則種名所蔵。識為能蔵。據所熏依。則染法名能蔵。此識為所蔵。故云與雜染法互相攝蔵。亦為有情執為自我。則名執蔵。具此三蔵。故說此識。名阿頼耶。
○二釋後一句。
[A47]已入見道。諸菩薩眾。得真現觀。名為勝者。彼能證解阿頼耶識。故我世尊。正為開示。或諸菩薩。皆名勝者。𨿽見道前。未能證解阿頼耶識。而能信解。求彼轉依。故亦為說。
ᅟᅟ==[A47] 已【CB】,巳【國圖】==
釋頌所為機。證第八於證解之人也。初約地上釋。次約地前釋。見道即初地。真現觀。對地前似現觀言。彼能證解者。以得根後二智。如實了知故也。正為開示者。𨿽能分覺。猶未竆源。故須開示。教與機逗也。或諸菩薩。皆名勝者。則不必局於真現觀名勝也。而能信解者。非全[A48]己智力。依教生信解也。轉依者。本識能持染淨法種。與染淨俱為所依。聖道轉令捨染得淨。名轉依也。求彼轉依者。謂資糧位等諸菩薩。𨿽未實證頼耶。而能依教信解。於唯識義。𤼵大勇猛。求彼轉依之果故也。亦為開示。𨿽非是正。或可進於證也。
ᅟᅟ==[A48] 己【CB】,巳【國圖】==
○三結歸第八。
非諸轉識。有如是義。
結諸義歸於識。以竟重引頌文之意也。非諸轉識有如是義。是頼耶識。有如是義也。既由如是受熏持種三蔵之義以定名。豈不即如是受熏持種三蔵之名以證體乎。此頌之可證其有二也。
○三深密頌(三) 初引頌二釋義三結歸。
○初引頌。
解深密經。亦作是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𭧂流。我於凢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二釋義。
以能執持諸法種子。及能執受色根依處。亦能執取結生相續。故說此識名阿陀那。無性有情。不能竆底。故說甚深。趣寂種性。不能通逹。故名甚細是一切法真實種子。緣擊便生。轉識波浪。恒無間斷。猶如𭧂流。凢即無性。愚即趣寂。恐彼於此。起分別執。堕諸惡趣。障生聖道。故我世尊。不為開演。
此釋第三頌義。以證有第八識也。執持執受執取三義名阿陀那。執持不失多如上說。執受色根。及根依處者。安危共同。盡壽隨轉曰執受以一不執受。色根爛壞故也。執取結生者。結是繫屬。生即受生。於母胎中。一念受生。即繫屬彼。相續者。不斷義。於諸趣中。捨生趣生。皆由此識而得相續。如經云。阿陀那識。若不入母胎者。不應和合成羯羅藍等。鐵如父母精血。第八如磁毛石。一剎那頃。便攬而住。同時根塵等種。從自識中。亦生現行。名執取結生。而雜集謂命終心。與自體愛相應。是相續力。名結生相續。生欲界者。即以欲界自體愛相應命終心。結生相續。色無色餘處皆然。而有九種。此自體愛。唯是俱生。不了所緣境。有覆無記性攝。而能分別我自體。生差別境界。由此𫝑力。諸異生輩。令無間中有相續。至未欲聖者。[A49]已離聖者。諸菩薩等之不同。予走筆至此。而知第七為害。於生𢀸中殊為可恨。葢自體愛即第七。而命終心即第八。八與七相依不離曰相應也。無性即闡提。趣寂即聲聞。為此漂蕩而不出離曰不能竆底。為此淪溺而不覺了。曰不能通逹。真實者。親生現行。非外榖麥等假種子也。恒無間斷者。𨿽遇緣生識。而此識自體。恒無間斷。如𭧂流水。𨿽遇風擊。起諸波浪。而流不斷也。起分別執者。以未遇聖教。恒起俱生。今聽法音深妙。不能領解。復起邪執妄計。即分別我也。墮惡障生者。以分別我執。是惡趣之因。聖道之障。故佛杜口。不使過生。
ᅟᅟ==[A49] 已【CB】,巳【國圖】==
○三結歸。
唯第八識。有如是相。
結歸第八。竟第三引頌之意也。如是執持執受執取等相。既唯有於第八。豈非有第八識乎。此頌之可證其有者三也。
○四楞伽頌。
入楞伽經。亦作是說。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現前作用轉。無有間斷時。蔵識海亦然。境等風所擊恒起諸識浪現前作用轉。眼等諸識無如大海。恒相續轉起諸識浪。故知別有第八識性此等無量。大乘經中皆別說有此第八識。
此第四引頌。證有第八識也。初引二釋三結。如文易見。初引四頌竟。
○二顯聖量(二) 初約比量證二引七因證。
○初約比量證。
諸大乘經。皆順無我。違數取趣。棄背流轉。趣向還滅。讃佛法僧。毀諸外道。表蘊等法。遮勝性等。樂大乘者。許能顯示無顛倒理。契經攝故。如增壹等至教量攝。
顯大乘是至教量。證所引頌第八之不必疑也。初顯契理。次顯契機。三顯比量。承上[A50]已引止於四頌。未引尚有多經。汝小乘信阿含等為至教量不信有第八識。若知大乘亦至教量。當信有第八識也。何則。大乘義理分齊。小乘固不能及。小乘義理分齊。大乘未始其不具也。使小乘契理契機。而大乘有所不契。非至教量攝。今則順違皆同。背向皆同。讃毀皆同。遮表無不皆同。何其契理。樂大乘者。許能顯示無倒正理。何其契機。既機理之皆契。亦同至教量攝也。是故增壹等是至教量攝。契經攝故。如大乘等。大乘亦至教量攝。契經攝故。如增壹等。教量既同。信胡容異。然則大乘之教。說有第八。不必疑也。
ᅟᅟ==[A50] 已【CB】,巳【國圖】==
○二約七因證。
又聖慈氏。以七種因。證大乘經。真是佛說。一先不記故。若大乘經。佛滅度後。有餘為壞正法故說。何故世尊。非如當起。諸可怖事。先預記別。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來俱行。寧知大乘。獨非佛說。三非餘境故。大乘所說。廣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經論中。曾所未說。設為彼說。亦不信受。故大乘經。非非佛說。四應極成故。若謂大乘。是餘佛說。非今佛語。則大乘教。是佛所說。其理極成。五有無有故。若有大乘。即應信此諸大乘教。是佛所說。離此大乘。不可得故。若無大乘。聲聞乘教。亦應非有。以離大乘。决定無有得成佛義。誰出於世。說聲聞乘。故聲聞乘。是佛所說。非大乘教。不應正理。六能對治故。依大乘經。勤修行者。皆能引得無分別智。能正對治一切煩𢚰。故應信此。是佛所說。七義異文故。大乘所說。意趣甚深。不可隨文而取其義。便生誹謗。謂非佛語。是故大乘。真是佛說。如莊嚴論頌此義言。先不記俱行。非餘所行境。極成有無有。對治異文故。
此復引多因。重證第八之不必疑也。初標舉。次別釋。三總頌。承上不獨以比量證大乘。是至教量攝所說第八。不必有疑。又慈氏多因。證大乘真是佛說。則所說第八。尤不必疑。地上[A51]已當仰信。况慈氏乎。一因[A52]已當仰信。况多至於七因乎。教量既至。因證更多。餘疑斷斷當永釋矣。上初大乘四頌竟。
ᅟᅟ==[A51] 已【CB】,巳【國圖】==
ᅟᅟ==[A52] 已【CB】,巳【國圖】==
○二餘乘四部(二) 初總標二別明。
○初總標。
餘部經中。亦密意說。阿頼耶識。有別自性。
從此至結。引小乘諸部。證有第八識也。承上至教量攝。慈氏七因。皆約大乘證有。至若小乘諸部。將謂必無可證。孰知餘部𨿽非顯說。亦密說此識有別自性乎。是則不惟大乘可證。即汝本部亦可證矣。何必疑也。
○二別明(四) 初大眾部二上座部三化地部四說有部。
○初大眾部。
謂大眾部。阿笈摩中。密意說此。名根本識。是眼識等所依止故。譬如𣗳根。是莖等本。非眼等識。有如是義。
指小教密說第八為根本識也。大眾部者。老少共集之律部。阿笈摩者。律部中經也。密說者。恐其分別執為我。兾其機至而忽解也。名根本識。至是莖等本。笈摩之詞。密說此名根本等。論主釋笈摩之意。非眼等識有如是義者。以小乘錯解根本。執無第八。故破云非。意以五識姑不必言。縱第六亦是莖中攝故。何有於根本也耶。
○二上座部。
上座部經。分別論者。俱密說此名有分識。有謂三有。分是因義。唯此恒徧為三有因。
指小教密說第八為有分識也。上座部。老𪧐共集之律部。經即此部中經也。分別論者。造論釋經之人。俱密說者。經論意符。亦恐分別執為我。又兾其時至而忽解也。有既三有。分既因義。有因之識。豈間斷不徧者所能。唯此第八恒徧。故為三有因也。
○三化地部。
化地部說此名竆生𢀸蘊。離第八識。無別蘊法。竆生𢀸際。無間斷時。謂無色界。諸色間斷。無想天等。餘心等滅。不相應行。離色心等無別自體。[A53]已極成故。唯此識名竆生𢀸蘊。
ᅟᅟ==[A53] 已【CB】,巳【國圖】==
指小教密說第八名竆生𢀸蘊也。蘊有三種。一一念頃蘊。謂一剎那有生滅法。二一期生蘊。謂生乃至𢀸恒隨轉法。三竆生𢀸蘊。謂乃至得金剛際喻定恒隨轉法。諸色間斷。色蘊不竆生𢀸。餘心間斷。受想等四蘊。不竆生𢀸。不相應行。無別自體。不竆生𢀸。唯第八徧於三界九地。有生𢀸處。即以此為依止。直至金剛心末。煩𢚰盡時方捨。故名竆生𢀸蘊。
○四說有部(三) 初引文畧釋二約義廣釋三結歸第八。
○初引文畧釋。
說一切有部增一經中。亦密意說此名阿頼耶。謂愛阿頼耶。樂阿頼耶。欣阿頼耶。喜阿頼耶。謂阿頼耶識是貪總別三世境故。立此四名。
指小教密說第八名頼耶識也。初增一文。次論主釋。總別者。愛是總句。總緣三世境故。餘三是別。別緣三世境故。樂。樂現在正生頼耶。欣。欣過去[A54]已生頼耶。喜。喜未來當生頼耶。有此總別。故立四名。
ᅟᅟ==[A54] 已【CB】,巳【國圖】==
○二約義廣釋(三) 初標釋正義二別簡諸非三總結愛處。
○初標釋正義。
有情執為真自內我。乃至未斷。恒生愛著。故阿頼耶識。是真愛著處。不應執餘五取蘊等。
釋第八為真愛著處。餘非真愛著處也。執為真等者。有情剎那剎那。執第八見分為我。不應執餘五取蘊等者。不應執頼耶之外。餘五取蘊等為頼耶也。以有一類異解者。謂佛所說眾生愛阿頼耶。乃至廣說五取蘊名頼耶等。有餘復謂貪俱樂受名頼耶等。故今總簡。不應執等。別簡非處。又總以該別。故但約愛處而樂欣喜三。自在其中矣。
○二別簡諸非。
謂生一向苦受處者。於餘取蘊。不生愛著。彼恒厭逆餘五取蘊。念我何時當捨此命。此眾同分。此苦身心。令我自在。受快樂故。五欲亦非真愛著處。謂離欲者。於五妙欲。𨿽不貪著。而愛我故。樂受亦非真愛著處。謂離第三靜慮染者。𨿽厭樂受。而愛我故。身見亦非真愛著處。謂非無學信無我者。𨿽於身見不生貪著。而於內我。猶生愛故。轉識等亦非真愛著處。謂非無學求滅心者。𨿽厭轉識等。而愛我故。色身亦非真愛著處。離色染者。𨿽厭色身。而愛我故。不相應行。離色心等。無別自體。是故亦非真愛著處。
簡諸非愛著處。顯頼耶是真愛著處也。文分七節。初簡去取蘊。二簡去五欲。三簡去樂受。四簡去身見。五簡去轉識。六簡去色身。七簡不相應行。承上不應執餘五取蘊等者。謂餘取蘊。五欲樂受身見。乃至不相應行。皆非真愛著處也。一向苦受處者。謂極𤍠等獄。及三苦趣也。餘取蘊。對頼耶言。念我何時當捨此等者。正於餘取生厭而不愛。令我自在受快樂者。正於頼耶是真愛著處也。離欲者。指不還果。[A55]已斷欲界煩𢚰。名離欲之人。於五妙欲。不生貪著。正五欲非真愛著處。𨿽不貪著。以惑未竆盡而愛我故。正於頼耶真愛著處也。四禪苦樂二心。俱時頓捨。名樂受。非真愛著處者。𨿽厭樂受而愛我故。正於頼耶真愛著處也。非無學。謂有學也。於外身見。不生貪著。正於身見。非真愛著處。𨿽於身見。不生貪著。而於內我。猶生愛故。正於頼耶真愛著處也。求滅心者。入滅盡定與入無想也。厭轉識等。正轉識非真愛著處。𨿽厭轉識而愛我故。正於頼耶之真愛著處也。離染色等者。或無學聖。及諸凢夫。厭離有色。求無色處。正色身非真愛著處。𨿽厭色身而愛我故。正於頼耶是真愛著處也。既離色心。無別自體。故不相應行。亦非真愛著處。是則處處推竆非愛。處處非愛愛我。不應執餘五取蘊等。豈徒言哉。
ᅟᅟ==[A55] 已【CB】,巳【國圖】==
○三總結愛處。
異生有學。起我愛時。𨿽於餘蘊。有愛非愛。而於此識。我愛定生。故唯此是真愛著處。
結定我愛。以審頼耶是真愛處也。於餘蘊中。有愛非愛。猶有未可定。而於此識。我愛定生。更無不可决者矣。故唯此是真愛著處。前云阿頼耶識是真愛著。豈徒言哉。
○三結歸第八。
由是彼說阿頼耶名。定唯顯此阿頼耶識。
决名於識。結顯第八。竟引釋之意也。由是。由正釋之既明。簡別之愈悉。結定之更審。而彼說四名。唯顯第八。豈有他哉。是則大乘四頌。[A56]已當不疑。况證之以至教量乎。慈氏七因。更當氷釋。况又餘乘之四部乎。第八之疑。不容再矣。以上引聖教竟。
ᅟᅟ==[A56] 已【CB】,巳【國圖】==
○二引正理(二) 初結前起後二詳顯正理。
○初結前起後。
[A57]已引聖教。當顯正理。
ᅟᅟ==[A57] 已【CB】,巳【國圖】==
○二詳顯正理(二) 初引經文二總結勸。
○初引經文(十) 初持種心(至)十染淨心。
○初持種心(七) 初引經證二比量釋三破識類四破色心五破過未六破空理七結持種。
○初引經證。
謂契經說。雜染清染。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為心。若無此識。彼持種心。不應有故。
引經顯理。證有此識為持種心也。初引經。二證成。理即經中之理。會文切理而為證。非離經別有理為證也。心不自心。集種起現名心。種非自種。必有持種之識。故論主推云。持種心即第八識。若無此識。彼持種心。不應有故。然則既有集起心。必有持種識也明矣。
○二比量釋。
謂諸轉識。在滅定等。有間斷故。根境作意善等類別。易脫起故。如電光等。不堅住故。非可熏習不能持種。非染淨種。所集起心。此識一類。恒無間斷。如苣蕂等。堅住可熏。契當彼經。所說心義。若不許有能持種心。非但違經。亦違正理。謂諸所起染淨品法。無所熏故。不熏成種。則應所起。唐捐其功。染淨起時。既無因種。應同外道。執自然生。色不相應。非心性故。如聲光等。理非染淨內法所熏。豈能持種。又彼離識無實自性。寧可執為內種依止。轉識相應諸心所法。如識間斷。易脫起故。不自在故。非心性故。不能持種。亦不受熏。故持種心。理應別有。
比量其理。證有第八持種心也。初量轉識不能受熏持種。謂在滅定無心位中。有間斷故。不能持種。在有心位。根境作意等緣。善等三性類別。易脫起故。猶如電光。性非堅住。非可受熏。二量第八是持種心。順量。則一類異於脫起。既可受熏。無斷非彼間斷。又能持種。契當彼經所說心義。反量。若不許有能持種心。非但違前所引聖教。亦違此中所引正理。亦且有現行不熏成種之失。無因自然而生之失。是以許有。方無此過。三量色不相應非持種心。以色非心性。不相應行。無實體故。猶如聲光。理非受熏。豈能持種。又此是識變。無體是假。非內種依。豈能持種。四量轉識心所非持種心。以間斷易脫。有無心位。既與轉識相同。况不自在。非心性故。豈能受熏持種。故以理論應當別有第八為持種心也。
○三破識類。
有說六識。無始時來。依根境等。前後分位事𨿽轉變。而類無別。是所熏習。能持種子。由斯染淨因果皆成。何要執有第八識性。彼言無義。所以者何。執類是實。則同外道。許類是假。便無勝用。應不能持內法實種。又執識類。何性所攝。若是善惡。應不受熏。許有記故。猶如擇滅。若是無記。善惡心時。無無記心。此類應斷。非事善惡。類可無記。別類必同別事性故。又無心位。此類定無。既有間斷。性非堅住。如何可執持種受熏。又阿羅漢。或異生心。識類同故。應為諸染。無漏法熏。許便有失。又眼等根。或所餘法。與眼等識。根法類同。應互相熏。然汝不許。故不應執識類受熏。又六識身。若事若類。前後二念。既不俱有。如隔念者。非互相熏。能熏所熏。必俱時故。執唯六識。俱時轉者。由前理趣。既非所熏。故彼亦無能持種義。
以理推破識類受熏持種之異執也。文分八節。初敘執識類受熏持種。次下七節。皆破識類受熏持種。初敘執中。事謂善惡等事。如下文云。非事善惡。別事性故。類。謂相似。以前念後念。識之品類。是相似故。依根境等前後分位。事𨿽轉變而類無別者。依根境等緣所生之識。以善惡三性別故。前後分位。轉變不同。然事𨿽轉變。善惡有別。而眼至意識之類。無善惡等別也。意以前念六識𨿽滅。於後念中𭘧起相似六識。如谷之響。聲𨿽[A58]已滅。而響猶存。名之為類。即此識類。是所熏習。能持種子。因果皆成。反破前云。何要執有第八識性。葢執五識為能熏。六識為所熏。無第八識為所熏也。二約假實破識類。謂執類是實。過同外道。許類是假。便無勝用。豈能持於內法實種而執識類受熏持種者何也。三約三性破識類。以若善惡類攝。則有記同於擇滅。應不受熏。若無記類攝。則善惡心時。此類應斷。亦無受熏。非事善惡。類可無記。以別類必同別事性故。既是別類。何成所熏。而謂識類受熏持種者何也。四約無心破識類。謂無心位。既無六識。此類定無。無則間斷非堅。如何持受。而謂識類受熏持種者何也。五約聖凢破識類。謂識類既同。聖凢無異。聖凢無異。羅漢應受染熏。異生應受淨熏。許之否耶。許則羅漢應名異生。異生當名羅漢。如斯大失。汝豈能許。而許識類受熏持種者何也。六約根法。破識類謂眼等諸根。色等餘法。與眼等識。同無記類。無記類同。受熏宜等。識類既許受熏。根法亦應受熏。然汝不許根法。而許識類受熏持種者何也。七約不同時破識類。謂能所熏習。必得同時。汝既執事類。前後二念。則不得俱有。無二剎那。一時而有。無一時中二眼識並。既不俱生。必不俱滅。不俱生滅。如隔念者。非互熏習。而謂識類受熏持種者何也。八約執同時破識類。俱時者。前五為能熏。第六為所熏。由同時轉。故熏習義成。能持種子。執唯俱轉者。信有第六。不信有第八識也。破云。由前理趣等者。謂第六無心位時。既有間斷。性非堅住。無所熏義。豈能持種。而執識類受熏持種者何也。
ᅟᅟ==[A58] 已【CB】,巳【國圖】==
○四破色心。
有執色心。自類無間。前為後種。因果義立。故先所說。為證不成。彼執非理。無熏習故。謂彼自類。既無熏習。如何可執。前為後種。又間斷者。應不更生。二乘無學。應無後蘊。𢀸位色心。為後種故。亦不應執。色心展轉。互為種生。轉識色等。非所熏習。前[A59]已說故。
ᅟᅟ==[A59] 已【CB】,巳【國圖】==
以理破色心自類前為後種之執也。文分四節。初敘彼執情次破無熏習。三破有間斷。四破彼轉救。有執者。經部師也。自類無間者。色以色為自類。心以心為自類。前後相續無間隔也。前為後種者。前剎那色。能為種子。後剎那色。因彼而生也。前為後種前因義立。後因前生。後果義立。心亦然也。故先所說集起名心。為染淨種。為證不成。不知前滅後生。但是現引現。非種生現。何可執前便為後種。故次破云。名為種子。必藉熏生。自類無熏。如何可執前為後種。此執之非理者一也。又間斷者。應不更生。前為後因。引生後念。五位無心。斷滅不續。應不更生矣。二乘無學。最後色心。是有漏攝。必定永斷。應不𢌞心。更受後蘊。及意生身矣。以彼不以第八為種。以𢀸位色心為後種故。𢀸位既無色心。以何為種。能生後蘊。故曰應無。此執之非理者二也。縱執無色。尚有心在。無想猶有身存。色心互為種生。遮彼定起退沒。非無色心。亦不應也。以色法不能熏心種。心法不能熏色種。轉識色等。非所熏習。前[A60]已破故。此執之非理者三也。我故曰彼執非理。
ᅟᅟ==[A60] 已【CB】,巳【國圖】==
○五破過未。
[A61]有說三世諸法。皆有因果感赴。無不皆成。何勞執有能持種識。然經說心為種子者。起染淨法𫝑用強故。彼說非理。過去未來。非常非現。如空華等。非實有故。又無作用。不可執為因緣性故。若無能持染淨識種。一切因果。皆不得成。
ᅟᅟ==[A61] 有【CB】,▆【國圖】==
以理破三世因果。撥無種子之執也。初敘執情。次破執情。執意葢謂。執有持種識者。不過為成因果故耳。今三世諸法。皆是實有。過因現果。現因來果。因感果赴。無不皆成。何勞別執有持種識。此立[A62]己執而破他宗也。然經說心為種者。約起染淨𫝑用強故之義而說。非謂實有種子。此釋經義。而非論主引解之不當也。破意葢謂。汝說三世實有。因果皆成。可以為因緣性。不勞執有持種識。一切因果皆得成者。亦寧知所說之非理乎。良以過去[A63]已滅故非常。未來未至故非現。如空中華。既無實體。焉有作用。而可執以為因緣性耶。無持種識。則無種子。無種無因。無因無果。一切因果。皆不得成矣。持種之識。果可無耶。我故曰彼說非理。
ᅟᅟ==[A62] 己【CB】,巳【國圖】==
ᅟᅟ==[A63] 已【CB】,巳【國圖】==
○六破空理。
有執大乘遣相空理為究竟者。依似比量。撥無此識。及一切法。彼特違害前所引經。智斷證修。染淨因果。皆執非實。成大邪見。外道毀謗。染淨因果。亦不謂全無。但執非實故。若一切法皆非實有。菩薩不應為捨生𢀸。精勤修集菩提資糧。誰有智者。為除幻敵。求石女兒。用為軍旅。
破以空理為究竟。撥無第八之執也。初敘彼執情。次展轉推破。遣相空理者。般若廣譚空理。為凢愚著相。不了真實。遣彼著心耳。有餘不能正解對治之法。以為究竟。依相似比量。亦遣撥無此識。及一切法。皆無所有。名為合於空理。而不知其所撥之非。但有違害。成大邪見。反正智耳。何則。佛經名至教量。日可令冷。月可令𤍠。說不可變。彼乃歷證此識。汝則遣撥此識。是違害前所引經矣。可乎。起智斷惑。修因證果。染淨諸法。外道亦不全撥為無。但毀染因不招惡果。淨因不招善果。如空華等。因果皆虚耳。今汝全撥為無。是尤甚於外道。而成大邪見矣。可乎。菩薩為捨生𢀸之敵。整資糧之旅。非虚事也。若一切法皆非實有。是諸智者。為捨幻敵。求石女兒。用為軍旅。反正智矣。可乎。聖經必不可違。邪見必不可成。正智必不可反。則此識之必不可撥也明矣。
○七結持種。
故應信有能持種心。依之建立染淨因果。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結勸當信。以竟引證持種之意也。由前云若無此識。彼持種心不應有故。既而展轉比量。釋正義之甚詳。反復推竆。破異解之殆盡。邪摧正顯。執破解明。是以應信有能持種心等也。依之建立者。無此則立無依也。彼心即此識。豈不此識即彼心。故以持種心。證有第八識。此其理之可徴者一也。
○二異熟心(二) 初引經證成二詳釋其義。
○初引經證成。
又契經說。有異熟心。善惡業感。若無此識。彼異熟心。不應有故。
引異熟心。證有第八識也。初引。次成。意以有第八識。有異熟心。有異熟心。善惡業感。故反决云。若無此識。彼異熟心。不應有故。則經云有異熟心。正顯有第八識也。
○二詳釋其義(五) 初量簡轉識二顯真異熟三約身受驗四約有情驗五結指第八。
○初量簡轉識。
謂眼等識。有間斷故。非一切時。是業果故。如電光等。非異熟心。異熟不應斷[A64]已更續。彼命根等無斯事故。眼等六識。業所感者。猶如聲等。非恒續故。是異熟生。非真異熟。
ᅟᅟ==[A64] 已【CB】,巳【國圖】==
比量轉識。簡非真異熟心也。初約轉識順簡。次約異熟反簡。三約異熟類簡。非一切時是業果者。眼等六識。唯無記性。是滿業所感之果。起善惡時。非業果故。量之。則眼等識非異熟心為宗。因云。有間斷故。非一切時是業果故。喻如電光等。良以異熟心無間斷。無記業果通一切時故也。反簡者。約異熟不應斷[A65]已更續。反顯轉識是有間斷。非異熟心也。無斯事故者。命根依第八種子。連持色心功能而立。依業所引。住時决定。豈有斷而更續之事。命根既無斯事。異熟豈有斷而更續之事乎。量之。則異熟不應斷而更續為宗。因云。無斯事故。猶如命根。約類簡者。同為異熟曰類。而生非是真曰約類簡也。恐有疑云。前六亦有一分善惡。滿業所招。名為滿果。豈非異熟。故簡云。非恒續故。是異熟生。非真異熟也。量之。則前六是異熟生。非真異熟為宗。因云。非恒續故。同喻如聲等。既順之復反。反之更類。展轉比量。再四推竆。彼異熟心。於諸轉識。不應有也明矣。
ᅟᅟ==[A65] 已【CB】,巳【國圖】==
○二顯真異熟。
定應許有真異熟心。酬牽引業。徧而無斷。變為身器。作有情依。身器離心。理非有故。不相應法。無實體故。諸轉識等。非恒有故。若無此心。誰變身器。復依何法。恒立有情。
以理决有真異熟為有情依也。初順顯其有。次反顯其有。承上展轉推竆。以至轉識異熟非真。則定應許有真異熟心。酬引業果。徧而無斷。內變為身。外徧為器。作有情依也。反而論之。身器離心。理非有故。不相應行。無實體故。不能變為身器矣。即諸轉識心等。非恒有故。又何能變為身器。然則離於此心。誰變身器。身器既無。復依何法。恒立有情。有情不容不立。則身器不容不有身器既有。能變身器者。烏容以不有耶。故曰定應許有。
○三約身受驗。
又在定中。或不在定。有別思慮。無思慮時。理有眾多身受生起。此若無者。不應後時。身有怡適。或復勞損。若不恒有真異熟心。彼位如何有此身受。
此以身受驗有真異熟心也。理有眾多身受生起者。在定多是捨受。不在定多苦樂受等。在定無思慮時。多是捨受。或出定後時。身有怡適之樂受。不在定有別思慮。後時身有勞損之苦受。亦有𨿽不在定。善調適者。少諸思慮。攝養有方。身多怡適之樂受者。此等皆由真異熟心之所執受。故有斯事。若不恒有。如何有此。故以身受之必有。驗異熟之必有耳。以異熟𨿽唯與捨受俱。能持苦樂者。捨受不違苦樂品故也。
○四約有情驗。
非佛起餘善心等位。必應現起真異熟心。如許起彼時。非佛有情故。
明有情位中。必應現起真異熟心。為三性根本也。非佛者。指九界有情。起餘善心等者。對佛極善曰餘。兼有不善無記曰等。意謂有情前六三性時。必應現起真異熟心為根本也。如許起時。非佛有情故者。意以情盡名佛。此等皆有情分內。非佛分內之所有也。是故非佛有情。必應現起真異熟心情盡之佛。始無異熟心。故云金剛道後異熟空。
○五結指第八。
由是恒有真異熟心。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結指第八。以竟引釋之意也。由是者。從比量之簡別。異熟之顯明。身受之徴驗。有情之未空。種種正理之推竆。恒有真異熟心。誠不必疑其為無也。然彼心即此識豈不此識即彼心。故云若無此識。彼異熟心。不應有故。此其理之可徴者二也。
○三趣生體(六) 初引經理證成二標可趣生法三簡非趣生體四明正實趣生五明佛非趣生六結第八趣生。
○初引經理證成。
又契經說有情流轉五趣四生。若無此識彼趣生體不應有故。
○二標可趣生法。
謂要實有。恒。徧。無雜。彼法可立正實趣生。
○三簡非趣生體。
非異熟法。趣生雜亂。住此起餘趣生法故。諸異熟色。及五識中業所感者。不徧趣生。無色界中。全無彼故。諸生得善。及意識中業所感者。𨿽徧趣生。起無雜亂。而不恒有。不相應行。無實自體。皆不可立。正實趣生。
承上可立。以簡非趣生之法也。初簡雜亂。次簡不徧。三簡不恒。四簡非實。承上實等四法。可立正實趣生。何法是非實等四法耶。故云非異熟法等云云也。非異熟法。謂前六識善染二性。待現緣起。非業所感也。此餘者。人天為此。三途為餘。三途為此。人等為餘。住此起餘者。如住人中而起善心。則屬人天之此。脫起染心。即屬三途為餘。住於三途而起染心。則屬三途之此。設起善心。即屬人天名餘。趣生既雜。豈趣生體乎。諸異熟色。即五色根。與香味觸。及聲色中一分。及五識中業感者。即前五識異熟生無記。此等諸無記法。𨿽不雜亂。不徧無色界中。豈趣生體乎。諸生得善者。生而即得。與生俱生。即報得善心。非修德善心也。意識業感者。即第六異熟生無記也。此二𨿽徧三界。起不雜亂。然於滅定等。間斷不生。非恒有故。豈趣生體乎。不相應行者。謂命根眾同分。此二𨿽徧恒無雜。然依識假立。無實自體。豈趣生體乎。皆不可立正實趣生者。謂諸所簡法。不具四種。故總結其非也。
○四明正實趣生。
唯異熟心。及彼心所。實。恒。徧。無雜。是正實趣生。此心若無。生無色界。起善等位。應非趣生。設許趣生。攝諸有漏。生無色界。起無漏心。應非趣生。便違正理。勿有前過。及有此失。故唯異熟法。是正實趣生。
承上簡非趣生而明正實趣生也。初順立趣生。次反釋趣生。意謂非異熟法。諸異熟色等。皆非實有恒徧無雜。不可立為趣生矣。何法具此四種。是正趣生耶。故順立云。唯異熟心。及彼心所。實徧恒純四法皆具。是正實趣生也。反立者。三界總是趣生。趣生不離此心。此心若無。生無色界。色與五識皆無。意識或起。善及無記。而以無異熟持種。不復執蔵為自內我。應非趣生耶。恐彼救云。無色異生。未斷惑故。所起善等。是有漏攝。猶名趣生。故縱云。設許趣生。攝諸有漏。那含聖等。生無色界。[A66]已斷惑故。所起善等。或是無漏。應非趣生耶。許非趣生。便違有界必有趣生之正理矣。如之何。故欲免起善等非趣生之過。及無漏非趣生之失。唯異熟法。是正實趣生。
ᅟᅟ==[A66] 已【CB】,巳【國圖】==
○五明佛非趣生。
由是如來非趣生攝。佛無異熟無記法故。亦非界攝。非有漏故。世尊[A67]已捨苦集諦故。諸戲論種。[A68]已永斷故。
ᅟᅟ==[A67] 已【CB】,巳【國圖】==
ᅟᅟ==[A68] 已【CB】,巳【國圖】==
承上明佛非界趣攝。見非佛皆攝於界趣也。無異熟無記法者。空趣生之體故。非有漏者。界▆有漏之法故。捨苦集諦者。是世界因果之法故。諸戲論種[A69]已永斷者。界是因義。即有漏戲論之法故也。
ᅟᅟ==[A69] 已【CB】,巳【國圖】==
○六結第八趣生。
正實趣生。既唯異熟心及心所。彼心心所。離第八識。理不得成。故知別有此第八識。
結歸第八。竟引證解釋意也。以正實趣生之體。不離異熟。異熟王所。不離第八。離則理不得成。故知別有第八為趣生體。此其理之可徴者三也。
○四有執受(五) 初引經證成二正明執受三顯意通妨四總破諸法五結歸第八。
○初引經證成。
又契經說。有色根身。是有執受。若無此識。彼能執受。不應有故。
○二正明執受。
謂五色根。及彼依處。唯現在世。是有執受。彼定由有能執受心。唯異熟心。先業所引。非善染等。一類能徧。相續執受。有色根身。眼等轉識。無如是義。
正明根心執受。釋引證之文也。初釋上引經。顯色根有執受心。次釋上證成。正▆有執受心。色根謂勝義。依處謂浮塵。執受者。執持不壞。令生覺受也。唯現在者。過去[A70]已滅。未來未生。無實體故。彼謂現在有執受之色根。决定由有能執受之心而後能執受之也。先業所引。不由現在之緣而起。一類無記。非善非染。能徧為依止。相續而不斷也。眼等轉識以兼善染。無一類能徧相續執受色根之義。總是色根當有執受之心。唯異熟心。非轉識心也。
ᅟᅟ==[A70] 已【CB】,巳【國圖】==
○三顯意通妨。
此言意顯眼等轉識。皆無一類能徧相續執受自內有色根身。非顯能執受唯異熟心。勿諸佛色身無執受故。然能執受有漏色身。唯異熟心。故作是說。
通妨簡別。使不滯名而得意也。良以諸佛唯無垢心。執持無漏色身。有情唯異熟心。執持有漏色身。上明執持於轉識言無。於異熟言唯。非異熟外。更無所有名唯。以能執持有漏者。獨是異熟名唯耳。若以唯為唯。勿諸佛色身。無有執受。而亦以異熟為執受耶。是故當得其意。
○四總破諸法。
謂諸轉識。現緣起故。如聲風等。彼善染等。非業引故。如非擇滅。異熟生者。非異熟故。非徧依故。不相續故。如電光等。不能執受有漏色身。諸心識言。亦攝心所。定相應故。如唯識言。非諸色根不相應行。可能執受有色根身。無所緣故。如虚空等。
量破諸法。皆非執受。益顯執受。唯異熟心也。初量破轉識。次量破心所。三量破根行。承上轉識無如是義等者。謂諸轉識不能執受有色根身。因云。隨現緣起故。如聲風等。彼善染等。不能執受有色根身。因云。非業引故。如非擇滅。異熟生者不能執受有色根身。非異熟故。非徧依故。不相續故。如電光等。初一量。總約轉識。次二量。別約三性。必三量者。欲詳盡故。現緣起者。以現在九緣等引起。非異熟先業所引也。非引業故者。簡非異熟一類。又自力所招。非他業引也。如非擇滅者。如自性清淨。非假他惑斷後而始淨也。異熟生者。轉識唯依異熟體生。通善惡性。非如異熟。唯無記性也。量破心所者。轉識心所不能執受有色根身。因云。與諸心識定相應故。如唯識言。轉識既不能執受。心所亦不執受也。量破根行者。色根不相應。不能執受有色根身。因云。無所緣故。如虚空等。以彼色根不相應行。非能緣心故。不能緣所緣。豈能執受。以執受者。必緣所緣故也。
○五結歸第八。
故應別有能執受心。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結執受歸於第八。竟引釋執受之意也。彼心即此識。豈不此識即彼心。此其理之可徴者四也。
○五壽煖識(五) 初引經證成二正釋其義三以理通妨四顯以有漏五結歸第八。
○初引經證成。
又契經說。壽煖識三。更互依持。得相續住。若無此識。能持壽煖。令久住識。不應有故。
○二正釋其義。
謂諸轉識。有間有轉。如聲風等。無恒持用不可立為持壽煖識。唯異熟識。無間無轉。猶如壽煖。有恒持用。故可立為持壽煖識。
比量可否。釋有持壽煖識也。初量簡轉識。次量立異熟。承上云若無此識。久住識不應有者。果何所謂。簡云。謂諸轉識。不可立為持壽煖識以有間有轉。無恒持用。如聲風等。則若有此識。久住識應有者。果何所謂。立云。謂唯異熟識可立為持壽煖識。以無間無轉。有恒持用。猶如壽煖也。間。間斷。轉。轉易。皆不恒義。壽煖住持。决定無有間轉。有恒持用。故云如壽煖也。
○三以理通妨。
經說三法。更互依持。而壽與煖。一類相續。唯識不然。豈符正理。𨿽說三法。更互依持。而許唯煖。不徧三界。何不許識。獨有間轉。此於前理。非為過難。謂若是處具有三法。無間轉者。可恒相持。不爾。便無恒相持用。前以此理。顯三法中所說識。言。非詮轉識。舉煖不徧。豈壞前理。故前所說。其理極成。
以理通妨難。見持壽煖識必不可易也。初立理。次設難。三通難。立理者。承上恐有難云。經說識言。或詮轉識。亦未可知。何為定是第八識耶。故釋云。經說三法等也。意以煖不自立。依壽而持。壽不自立。依識而持。識非自立。依於壽煖。三法皆是一類而非善染。皆是相續而無間斷。故得更互依持。此正理也。如壽與煖。一類相續。識有間轉。是二法皆然。唯識不然。豈符三法更互依持之正理乎。設難者意謂。更互依持。既曰三法。則許否宜俱於三法。𨿽說三法更互依持。而許唯煖不徧三界。何不許識獨有間轉。定執無間無轉異熟識耶。以無色界既無色質。亦無有煖。故云不徧。通難者意謂。汝舉此難。將謂是過。可以壞正理也。豈知此於前理。非為過難。前理云何。謂於是處。具有三法。無間轉者。可恒相持。不爾。便無恒相持用。前以此三。俱無間轉之理。意許非轉識也明矣。既非轉識。舉煖不徧。豈壞前意許之理乎。前理不壞。其說極成。
○四顯以有漏。
又三法中。壽煖二種。既唯有漏。故知彼識。如壽與暖。定非無漏。生無色界。起無漏心。爾時何識。能持彼壽。
以有漏顯有第八為能持也。初以理顯三法定俱有漏。次以理難無漏不持有漏。意謂若以轉識。不以第八。則三法既皆有漏。那含生無色界。第六轉識。既起無漏。則無有漏。若無第八。爾時何識能持有漏之壽耶。不應無漏之心。能持有漏。唯第八因中恒是有漏。故能持於壽煖之有漏。
○五結歸第八。
由此故知。有異熟識。一類恒徧。能持壽煖。彼識即是此第八識。
結指持壽煖於第八也。由此證釋通妨。有漏能持故知有識能持。彼識即第八。豈不第八即彼識。此其理之可徴者五也。
○六生𢀸心(四) 初引經證成二正釋其義三斥破異解四約觸顯有。
○初引經證成。
又契經說諸有情類。受生命終。必住散心。非無心定。若無此識。生𢀸時心。不應有故。
○二正釋其義。
謂生𢀸時。身心惛昧。如睡無夢。極悶絕時。明了轉識。必不現起。又此位中。六種轉識。行相所緣。不可知故。如無心位。必不現行。六種轉識。行相所緣。有必可知。如餘時故。真異熟識。極微細故。行相所緣。俱不可了。是引業果。一期相續。恒無變轉。是散有心。名生𢀸心。不違正理。
以生𢀸時位相續不變。簡顯散有之是非也。初簡轉識。次顯異熟。散有心。謂生𢀸二位。諸心離散。唯此識有。名散有心。又非定名散。非無名有。非無心定。名散有心。上云若無此識。生𢀸時心。不應有故。反顯必有此識。生𢀸時心。方能有也。然果何以見之耶。以心唯八種。若生𢀸時。無有第八。尚有轉識。可稱有心。今轉識亦無。故不應有。生𢀸之時位然耳。時者。謂生與𢀸時。身心惛昧。悶絕之極。如睡無夢。明了轉識。必不現起。位者。生與𢀸位。以順而量之。此位六種轉識。必不現行。行相所緣。不可知故。如無心定。反而驗之。此位六種轉識。若定現行。行相所緣。有必可知。喻如餘時。是則生𢀸時位。决無轉識。轉識豈生𢀸時位散有之心耶。然何以見有第八。即有生𢀸時心。謂真異熟。極微細故。行相所緣。俱不可了。非是無心。是引業果。為總報主。一期相續恒無變轉。是故色心𨿽散。此識宛存。名散有心。不違正理。古云。百骸潰散。一物常靈。劫火洞然。這個不壞者。固不即此。亦不離此也。
○三斥破異解。
有說五識。此位定無。意識取境或因五識。或因他教。或定為因。生位諸因。既不可得。故受生位。意識亦無。若爾。有情生無色界。後時意識。應永不生。定心必由散意識引。五識他教。彼界必無。引定散心。無由起故。若謂彼定。由串習力。後時率爾。能現在前。彼初生時。寧不現起。又欲色界。初受生時。串習意識。亦應現起。若由惛昧。初未現前。此即前因。何勞別說。有餘部執。生𢀸等位。別有一類微細意識。行相所緣。俱不可了。應知即是此第八識。極成意識。不如是故。
破小乘以意識為散有心。指所執微細意識是散有心也。初敘彼執情。次破彼執情。三破彼轉救。四指出第八。敘執者。執意葢謂。生位不但定無五識。亦無意識。以同時意識。須同時五識為明了而生。散位獨頭意識。須聞他言教引起而生。定位獨頭意識。須禪定引起而生。今生位五識未明著故。同時意識無因。耳惛不聞言教。散位無因。散位無定定中獨頭無因。諸因不可得。意識亦無由生。意識既無。何言受生命終。必住散心耶。破執者意謂誠如所執。生無色界。後時意識。應永不生。以定由散意加行引起。散由五識他教引起。彼界既無他教。五識散意亦無。然而無色在定。散意時常現起。何得以言無也。破轉救者。恐彼救云。彼定不由散意引起。由𡬶常串習意識熏習定力。後生彼界。定即率爾現起者。則彼初生無色。亦應串習意識率爾現起矣。無色且然。生色與欲。何獨不然。串習意識。亦應現起矣。若謂初受生時。由惛昧故。未即現前者。此之惛昧。即前所說不可了知。生𢀸散有心也。何勞別說第六為耶。指出第八者。若謂生𢀸位中。別有一類微細意識。行相所緣。俱不可了。應知此不可了者。即是如來密說第八識。非是第六。以第六行相所緣。皆可了知。是極成義。不如是之可了知也。
○四約觸顯有。
又將𢀸時。由善惡業。下上身分。冷觸漸起。若無此識。彼事不成。轉識不能執受身故。眼等五識。各別依故。或不行故第六意識。不住身故。境不定故。徧𭔃身中。恒相續故。不應冷觸。由彼漸生。唯異熟心。由先業力。恒徧相續。執受身分。捨執受處。冷觸便生。壽煖識三。不相離故。冷觸起處。即是非情。𨿽變亦緣。而不執受。故知定有此第八識。
約冷觸漸起。顯執受是第八識也。初標顯第八是觸事。二釋簡轉識非觸事。三釋明第八有觸事。前約生位[A71]已顯。今約𢀸位重顯。故云又將𢀸時等也。由善惡業。下上身分。冷觸漸起者。以生平作惡業者。將𢀸時識於所依從上分捨。即從上分冷觸隨起。如是漸捨。乃至心處。作善業者。將𢀸之時識於所依從下分捨。即從下分冷觸隨起。如是漸捨。乃至心處。當知後識唯心處捨。從此冷觸徧滿所依。若無此識。彼事不成。反顯有第八。則有執受。有執受。則有捨執受。有捨執受。方成冷觸漸起之事也。簡轉識者。簡其無冷觸漸起之事也。所以然者。不能執受。異於第八執受。各別依根。異於第八徧依。或緣闕不行。異於第八恒起。且六不住身中。唯依。於心。異第八住於身中。境有三世色心不定。異第八唯三性境。且徧𭔃身中。寓於諸根。恒相續故。隨逐諸塵。無時暫捨。以此諸義。不應冷觸。由彼而生也。明第八者。明冷觸由第八有也。由第八者。唯異熟識。是能執受。捨執受處冷觸便生。以壽煖識三。不相離故。無識之處。便無有煖。冷觸起處。如外器界。即是非情。葢此識𨿽變。亦緣為境。而不執受。同於非情。是則據經理以詳釋。慿正義而破情。復驗之於轉識。曾無執受。豈有捨執之冷觸。異熟既有執受。自有捨執之冷觸。以此之故。知定有第八。不必疑也。問。何名六不住身。答。身即五根。謂六不依於五根。而依於心故。問。既徧𭔃身。又恒相續。何異第八。答。此約第六當分。言相似而實不同。以第六在在處處。常處諸根曰徧𭔃。隨逐諸塵無有暫捨曰相續。此皆不徧之徧。有間之恒。豈可類於第八恒徧。亦可反言如上所釋。
ᅟᅟ==[A71] 已【CB】,巳【國圖】==
○七緣起依(二) 初引經證成二正釋其義。
○初引經證成。
又契經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是二法。展轉相依。譬如蘆[A72]束。俱時而轉。若無此識。彼識自體。不應有故。
ᅟᅟ==[A72] 束【CB】,朿【國圖】==
引緣起相依之理。證有第八識也。初引經顯理。次據理證成。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者。名即四蘊心法。色即羯羅藍等色法。識即第八為名外識支。與名色為依者。瑜伽云。識於現法中。用名色為緣。名色於後法中。用識為緣。所以者何。以於母腹中。有相續時。說互為緣故。由識為緣。於母腹中。諸精血等名色所攝受。和合共成羯羅藍性。此識緣名色也。即此名色為緣。復令彼識於此得住。此名色緣識也。十二支中。此二逆順互緣。餘皆順緣。自體者。反證有第八為自體也。
○二正釋其義。
謂彼經中。自作是釋。名謂非色四蘊。色謂羯羅藍等。此二與識相依而住。如二蘆[A73]束。更互為緣。恒俱時轉。不相捨離。眼等轉識。攝在名中。此識若無。說誰為識亦不可說名中識蘊謂五識身。識謂第六。羯羅藍時。無五識故。又諸轉識。有間轉故。無力恒時。執持名色。寧說恒與名色為緣。故彼識言。顯第八識。
ᅟᅟ==[A73] 束【CB】,朿【國圖】==
依經釋義。正明有第八也。初依經釋義。次遮彼轉救。三結有第八。依經釋義者。經中自作是釋。而以名色各攝蘊中。曰此二與識相依而住。此二既是名色。則識竟是何法。眼等轉識攝在名中。第八若無。說誰為識耶。轉救者。恐彼救云。名中識蘊者。謂五識身。所謂識支。即是第六。故破云。不可以識是第六意識。小乘不許羯羅藍時。有五識故。結有第八者。以與名色為緣者。必其有力。恒時能持名色。轉識既有間轉。無力恒持。緣將何出。以是之故。彼經名色緣識。識緣名色。識言定顯第八。决非前六。
(紹興府上虞縣祖貫今移住會稽縣信士倪元瓚捐資壹拾貳兩刻此唯識論訂正第三卷 上薦先考雨田府君先妣曹太㳟人早生 蓮界并保在堂母施太安人壽年綿逺崇禎辛未歲季春望日謹識)
贒預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三(終)
(姑蘇信女張門李氏大緣𦔳板)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四
古杭雲棲寺弟子廣伸述
○八識食體(二) 初引證二釋義。
○初引證。
又契經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無此識。彼識食體。不應有故。
引生依食住。證識食之體於第八也。食有四種。詳如下釋。情曰一切。六道通該。皆依食住者。食具資益任持諸義。故能持三界身命而安住也。此識。謂第八識。食指第四。若無此識。彼體不有者。反證必有第八。第四食體始不無也。識食之體必應有。食體之識獨能無耶。
○二釋義(二) 初通明四食二別顯識食。
○初通明四食(二) 初正釋四食二結判四食。
○初正釋四食。
謂契經說。食有四種。一者叚食。變壞為相。謂欲界繫。香味觸三。於變壞時。能為食事。由此色處。非叚食攝。以變壞時。色無用故。二者觸食。觸境為相。謂有漏觸。纔取境時。攝受喜等。能為食事。此觸𨿽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觸麄顯境。攝受喜樂。及順益捨。資養勝故。三意思食。希望為相。謂有漏思。與欲俱轉。希可愛境。能為食事。此思𨿽與諸識相應。屬意識者。食義偏勝。意識於境。希望勝故。四者識食。執持為相。謂有漏識。由叚觸思。𫝑力增長。能為食事。此識𨿽通諸識自體。而第八識。食義偏勝。一類相續。執持勝故。
正釋食義之不同也。初總標食數。次別釋食義於別釋中。各具標釋簡三。如首節初至變壞為相名標。次至能為食事名釋。三至色無用故名簡。下三倣此。夫喜悅資持長養諸根名食事。事同相亦應同。而叚等之各異者。良以叚食欲界香味觸三為體。能為喜益資持之事。必由吞咽變壞之時。則吞咽變壞之時。正喜益資持之時也。故以變壞為相。觸食既非叚礙。變壞奚從。而能為食事者。由於攝受。攝受由於觸境。是以觸纔取境之時。正攝受喜樂資持之時也。故以觸境為相。思食更非觸境。攝受安在。而能為食事者。如水𨿽未接。渴以望水而停。食固未臨。饑慿希食而息。思欲俱轉。希望可愛境時。正悅益資持之時也。故以希望為相。識食執持為相。身命散壞自無。直下能為食事。似逈離於前三。不知有漏第八。亦由前三𫝑力增長。而能為食事也。是以識食之事。由於執持。執持由於前三。執持之時。即食事之時。故以執持為相。若夫簡別不同。則叚食由此變壞。色處非叚食攝。以叚食固色。變壞之時。色無用故。反而觀之。由此變壞。叚食非色處攝。色固在叚。色無消變。非食用故。觸通諸識。觸食取第六者。觸境麄顯。殊非七八之隱細。是以不惟攝受喜樂。異彼全無。捨受亦離違損而順益。異彼縱有。但不為損而非益。食義獨勝。故偏取也。思通諸識。思食亦取六者。意識於境。希望勝故。食義獨勝。亦偏取也。第八既通諸識自體。識食取第八者。以食義不離執持。執持第八為勝。更偏取也。問。色聲何非叚食之體。曰。此為眼耳離中所取之境。不能資益諸根大種。故不為體。若夫色食詳簡。請觀大論五畨。其一云。此中叚食。當言香味觸處所攝。由香味觸。若正消變。便能長養。不正消變。乃為損減。此顯叚食非色處也。其二云。色等餘法。既無長養損減消變。是故說彼非叚食性。此顯色處非叚食也。其三云。諸可食物。於吞咽時。令心歡喜。諸根悅豫。但名觸食。此顯觸食非叚食也。其四云。若受用[A1]已。增長喜樂。安隱消變。乃名叚食。此顯叚食非觸食也。其五云。若諸叚物。於吞咽時。無上二義。都不名食。此顯總非叚觸食也。色處叚觸。義析秋毫。不相混濫殆若此。
ᅟᅟ==[A1] 已【CB】,巳【國圖】==
○二結判四食。
由是集論。說此四食。三蘊五處十一界攝。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壞斷。故名為食。叚食唯於欲界有用。觸意思食。𨿽徧三界。而依識轉。隨識有無。
判四食於科界。審定食義之不同也。初以三科判攝否。次以三界判有無。承上四食不同。由是集論判此四食。三蘊五處十一界等云云也。叚食色蘊。觸思是行蘊。識食是識蘊。云三蘊攝也。叚食是香味觸處。觸思是法處。識食是意處。云五處攝也。叚食是香味觸界。觸思是法界。識食是七心界。云十一界攝也。叚食[A2]已不恒矣。唯有用於欲。又不徧矣。觸思二食是徧行攝。𨿽徧三界。然無相應之識。此二亦無。依識而轉。隨六識以有無。是不恒也。然則觸思隨六識有。叚食唯欲界有。識食𨿽畧不言。恒徧三界有也明矣。三科攝否。食義之分齊愈明。三界有無。徧恒之是非可見。集論豈徒為之說耶。
ᅟᅟ==[A2] 已【CB】,巳【國圖】==
○二別顯識食(二) 初簡破轉識非體二審定異熟是體。
○初簡破轉識非體(二) 初正簡轉識二詳破異執。
○初正簡轉識。
眼等轉識。有間有轉。非徧恒時。能持身命。謂無心定。熟眠悶絕。無想天中。有間斷故。設有心位。隨所依緣性界地等。有轉易故。於持身命。非徧非恒。諸有執無第八識者。依何等食。經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簡轉識間轉。以結難外執也。初標簡。次釋簡。三結難。承上前𨿽通明四食。正意唯在識食。此固別顯識食。肯綮全事簡收。簡破既盡。存留自現。故簡云。眼等轉識。有間有轉。非徧恒云云也。有間者。謂無心定。熟眠時。悶絕時。無想天。皆有間斷。間斷豈徧恒持身命而能為食事耶。設有心位。隨所依根。所緣境。三性。三界。九地。一切時。皆有轉易。轉易豈徧恒持身命而能為食事耶。故結難云。諸有執無第八識者。執有轉識也。轉識但是三食。於三食中。依何等食。經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夫曰一切。三食豈盡為依。當必有非間非轉者在也。執之為無。豈其然乎。問。上言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斷壞。此云非徧恒時。能持身命。若為通會。曰。前兼第四為言。故通云能持。此簡轉識。則但攝前三。故云非徧恒持。非全言不能持也。
○二詳破異執。
非無心位。過去未來。識等為食。彼非現常。如空華等。無體用故。設有體用。非現在攝。如虚空等。非食性故。亦不可說入定心等。與無心位有情為食。住無心時。彼[A3]已滅故。過去非食。[A4]已極成故。又不可說無想定等。不相應行。即為彼食。叚等四食。所不攝故。不相應法。非實有故。有執滅定等。猶有第六識。於彼有情能為食事。彼執非理。後當廣破。又彼應說生上二界無漏心時。以何為食。無漏識等。破壞有故。於彼身命。不可為食。亦不可執。無漏識中。有有漏種。能為彼食。無漏識等。猶如𣵀槃。不能執持有漏種故。復不可說上界有情。身命相持。即互為食。四食不攝。彼身命故。又無色無身命。無能持故。眾同分等。無實體故。
ᅟᅟ==[A3] 已【CB】,巳【國圖】==
ᅟᅟ==[A4] 已【CB】,巳【國圖】==
詳破異執。以盡所簡也。初破過未識。二破加心等。三破不相應。四破第六識。初中執云。無心位中。𨿽現無食。由過去未來。有識及有心所。即以過未識等為食。有何不可。奚必第八為識耶。破云。過未識等是有法。非無心位為食是宗。因云彼非現常。無體用故。喻如空華等。則無心位過未之識。不可為食明矣。此以過未必無體用為破。假饒縱設許有體用。亦非食性。以食性必須現在。既非現在猶虚空矣。何可以為食性耶。二中轉計云。無體非現。固如所破。然無定位之前。必有入定加行之心。以入定加行之心。為無心位有情之食。亦奚不可。故破曰。亦不可說等云云也。良以安住無心位時。彼加行心。因無心而[A5]已滅。[A6]已滅既屬過去。非食豈不極成何可以為此位之食也耶。三中復轉計云。定前屬滅。固如所破。然禪悅可以為食。無想滅盡二定。是不相應行。既非過去。即為彼入二定者之食。亦奚不可。故破云。又不可說乃至即為彼食等也。非彼食者。非叚等四食攝故。非食攝者。以不相應。離色心等無實自體。非若叚等各有自體之實有故也。四中𨿽總破第六不得為食。曲分三節。初至不可為食。破無漏識食。二至有漏種故。破有漏種食。三至無實體故。破身命互食。文𨿽三節。義實一貫。故初云不可。次云亦不可。三云復不可也。今乃融而釋之曰。有執滅定等。猶有第六意識。於彼有情。能為食事情計為是。而不知所執之非理也。廣破當俟後文。此先畧為詰辯。詰云。滅盡生二界。起無漏心時。既無有漏第六。爾時有情以何為食。得無即以無漏意識為食耶。不知未證轉依。所有身命。盡屬有漏。若以無漏持彼有漏。障治相違。破壞於有。不可以為食也。得無救云。無漏固不可為有漏之食。無漏識中。有有漏種。漏種不壞。漏識豈不能為彼食。不知無漏識等。猶如𣵀槃。清[A7]淨無染。不能持彼有漏染種。漏種且無。以何為食。故云亦不可執也。得無又救云。無種固不可以為食。上界有情。以身持命。身為命食。以命持身。命為身食。即互為食。亦奚為不可。不知四食。不攝彼身命故。身命何可以為食。又無色界。現無色身。彼有情命。無能持故。以何為食。眾同分等。如彼命根。自無實體。亦不能持於身。故云復不可也。展轉竆之。無一可者。六為食事。理將何在。
ᅟᅟ==[A5] 已【CB】,巳【國圖】==
ᅟᅟ==[A6] 已【CB】,巳【國圖】==
ᅟᅟ==[A7] 淨【CB】,凈【國圖】==
○二審定異熟是體。
由此定知。異諸轉識。有異熟識。一類恒徧。執持身命。令不壞斷。世尊依此。故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唯依取蘊。建立有情。佛無有漏。非有情攝。說為有情。依食住者。當知皆依示現而說。既異熟識。是勝食性。彼識即是此第八識。
審定異熟是體。以竟引證識食體也。初正釋食體。次通諸妨難三結示第八。審定者。由諸食之通明。差別烱然。自識食之簡破。披析盡矣。甄別既精。真知自審。故云由此定知。異諸轉識。有異熟識。何彼之執無第八耶。一類恒徧。執持身命。令不壞斷。何彼之迷有間轉耶。世尊依此。故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不然。依何等食。經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耶。若疑一切有情。皆依食住。佛亦依食。應是有情者。不知唯依有漏取蘊。建立有情。佛無有漏。非有情攝。說為有情。皆依食住者。當知非是直詮佛體。皆依諸佛示現。化諸有情而說耳。不必疑也。是則異熟於四食中。是食殊勝之性。彼識即是此第八識。故前云若無此識。彼識食體不應有故。
○九滅定心(三) 初引經證成二詳釋其義三結歸不離。
○初引經證成。
又契經說。住滅定者。身語心行。無不皆滅。而壽不滅。亦不離煖。根無變壞。識不離身。若無此識。住滅定者。不離身識。不應有故。
引滅定不離身識。證有第八識也。初引經。次理證。身語心行者。出入息是身加行。受想是心加行。𡬶伺是語加行。此三皆與第六相應。壽者。第八種上。連持一報色心不斷功能名壽。煖者。煖觸。即第八相分。無不皆滅者。在滅定中。六識身語心行。悉不行也。然而壽命不滅。亦不離煖。根無變壞。識不離身。此何理耶。葢自其滅者而觀之。宜乎皆盡。自其不滅者而觀之。豈滅中自有不滅者在耶。會文切理。若無第八。住滅定者。不離身識。謂之誰耶。
○二詳釋其義(二) 初明滅定所有二破滅定所有。
○初明滅定所有(三) 初依義明有二斥無為非三正明有識。
○初依義明有。
謂眼等識。行相麄動。於所緣境。起必勞慮。厭患彼故。暫求止息。漸次伏除。至都盡位。依此位立。住滅定者。故此定中。彼識皆滅。若不許有微細一類。恒徧執持。壽等識在。依何而說識不離身。
依識有滅在之義。明有第八識也。初至彼識皆滅。順明住滅定者。轉識皆滅。次至識不離身。反明不離身識。定是第八。義之所在。非強明也。
○二斥無為非。
若謂後時。彼識還起。如隔日瘧。名不離身。是則不應說心行滅。識與想等。起滅同故。壽煖諸根。應亦如識。便成大過。故應許識如壽煖等。實不離身。又此位中。若全無識。應如瓦礫。非有情數。豈得說為住滅定者。又異熟識。此位若無。誰能執持諸根壽煖。無執持故。皆應壞滅猶如𢀸屍。便無壽等。既爾後識必不還生。說不離身。彼何所屬。諸異熟識。捨此身[A8]已。離託餘身。無重生故。又若此位。無持種識。後識無種。如何得生。過去未來。不相應法。非實有體。[A9]已極成故。諸色等法。離識皆無。受熏等種。亦[A10]已遮故。
ᅟᅟ==[A8] 已【CB】,巳【國圖】==
ᅟᅟ==[A9] 已【CB】,巳【國圖】==
ᅟᅟ==[A10] 已【CB】,巳【國圖】==
斥無第八之非。見其必不可無也。初斥執後時還起過。計意葢謂。六識在定。如瘧暫止。出定還起。如瘧復𤼵。復𤼵是瘧不離體。還起名識不離身。而不知其所計之謬也。何則。誠如所計。則契經不應說心行滅。識與心行。起滅同故。行滅則識滅。壽煖諸根。應如識滅。滅則名離。何名不離。後時還起。壽煖諸根。應如識起。起則還活。便成大過矣。故當應許識如壽煖。實不離身。名為不離。不當許識滅離還起。異於壽煖。非實不離。名不離身也。二斥執全無諸識過。又若計此位中。若全無識。應如瓦礫。非有情數。豈得經中。說為住滅定者。既有住定之人。必非無情之數。不落無情。必有住滅定者之識也。三斥執無有異熟過。又異熟識。此位若無。誰能執持。至無壽等者。牒難無持也。既爾。後識必不還生。說不離身。彼何所屬者。詰空前執也。諸異熟識。捨此身[A11]已。離託餘身。無重生故者。不還之由也。彼何所屬者。意以汝說不離者。屬於後識還生耳。必不還生。說不離身。彼何所屬。良以異熟不重生。則轉識無本。六識必不還生故也。四斥執無種不生過初至如何得生。正破也。次至亦[A12]已遮故。轉破也。正破顯持種之識。斷不能無。轉破見此識之外。全無所當。
ᅟᅟ==[A11] 已【CB】,巳【國圖】==
ᅟᅟ==[A12] 已【CB】,巳【國圖】==
○三正明有識。
然滅定等。無心位中。如有心位。定實有識。具根壽煖。有情攝故。由斯理趣。住滅定者。决定有識。實不離身。
比量滅定。結斷有識不離身也。初比量有識。次結斷有識。以經云。識不離身。證云不離身識。釋云依何而說識不離身。斥云乃至說不離身等。故承此以量結云。然滅定等無心位中。决定有識。實不離身。實簡假設。定簡非定。决定有識。真實不離。根於理趣。豈強說耶。故初之約義明有。固顯有識不離。次之斥無為非。亦顯有識不離。今之比量其有。正顯有識不離。科明滅定所有。良有以也。若更量之。則滅定無心是有法。定實有識具根壽煖為宗。因云有情攝故。同喻如有心位。有心位中。諸根不壞。壽煖依識。無位如有。决定有識。實不離身。
○二破滅定所有(三) 初約名位破二約心所破三約三性破。
○初約名位破。
若謂此位。有第六識。名不離身。亦不應理。此定亦名。無心定故。若無五識。名無心者。應一切定。皆名無心。諸定皆無。五識身故。意識攝在六轉識中。如五識身。滅定非有。或此位識。行相所緣。不可知故。如壽煖等。非第六識。若此位有。行相所緣。可知識者。應如餘位。非此位攝。本為止息。行相所緣。可了知識。入此定故。
以名位破滅定有第六識也。初約名破。次約位破。約名破者。先破正計云。若謂此位有第六識。名不離身。亦不應理。所以然者。此滅盡定。亦名無心。有六識心。名理安在。次破轉計云。若無五識。名無心者。應一切定。皆名無心。所以然者。四禪八定。皆無五識。滅定名無。名理何辯。然而意識。滅定非有。所以然者。攝在六轉識中。如五識身。五識既無。意識亦無。可例知矣。約位破者。先順破云。或此滅定位識。行相所緣。幽隱微細。不可知故。如壽煖等。名不離身。非第六識。是此位識。次反破云。若滅定位有行相所緣。可知識者。應如餘位有心。非此無心位攝。所以然者。乖本因地之所為故。是則覈之於名。展轉叵得。推之於位。反覆皆竆。無心之名。滅定之位。是有第六識。於名位中耶。
○二約心所破(二) 初總徴二別破。
○初總徴。
又若此位。有第六識。彼心所法。為有為無。
自此而下。至如何名無心定。皆約心所有無。破此位有第六識也。彼即第六。為有為無。雙設兩關為難。
○二別破(二) 初約有心所破二約無心所破。
○初約有心所破(三) 初破違名教二敘破轉救三結違名教。
○初破違名教。
若有心所。經不應言。住此定者。心行皆滅。又不應名。滅受想定。
經言心行皆滅。此有心所。是違教。彼名滅受想定。此有心所。是違名。既皆相違。所豈當有。
○二敘破轉救(二) 初破救違二破救心。
○初破救違(二) 初敘救詞二破救意。
○初敘救詞。
此定加行。但厭受想。故此定中。唯受想滅。受想二法。資𦔳心強。諸心所中。獨名心行。說心行滅。何所相違。
但厭。其餘不厭也。唯滅。餘不滅也。餘既不滅。自有心所。豈得違經。資𦔳心強獨名心行。名心行滅。餘不必滅。自有心所。何得違名。
○二破救意。
無想定中。應唯想滅。但厭想故。然汝不許。既唯受想。資𦔳心強。此二滅時。心亦應滅。
然汝不許。例破救違名也。意以此既不許。彼亦應然。彼不名唯。餘所安在。何可救也。心亦應滅。例破有六識也。問。何不例破救違教。曰。此有三義。一順文義故。二勝該劣故。三是正意故。順文義者。文曰資𦔳心強。義謂諸所𨿽亦資𦔳。資𦔳心王生起之力。此二為強耳。既以強力而起。必因強滅而滅。故曰此二滅時。心亦應滅也。勝該劣者。心王之勝尚滅。餘所之劣何存。則不必破其救違教。而救自破矣。是正意者。前徴計云。又若此位。有第六識。彼心所法。為有為無。以此知因破而救。𨿽在於所。即救而原。意主於王。故云心亦應滅也。是則不惟箭鋒相拄。亦且力倒其鋒。假手行拳。借劍行殺。破法之妙如此。
○二破救心(二) 初敘救詞二詳破救。
○初敘救詞。
如身行滅。而身猶在。寧要責心。令同行滅。
救意葢謂。受想是心行。如出入息是身行也。受想滅而心猶在。如身行滅而身猶在也。既不可責身令同息滅。寧要責心令同行滅。是則行𨿽滅而心猶在也。
○二詳破救(二) 初正破救心二例破心所。
○初正破救心。
若爾。語行𡬶伺滅時。語應不滅。而非所許。然行於法。有徧非徧。徧行滅時。法定隨滅。非徧行滅。法或猶在。非徧行者。謂入出息。見息滅時。身猶在故。𡬶伺於語。是徧行攝。彼若滅時。語定無故。受想於心。亦徧行攝。許如思等。大地法故。受想滅時。心定隨滅。如何可說。彼滅心在。
初舉例破例。次以理破例。破意葢謂。息是身行。受想是心行。猶𡬶伺是語行也。以身例心既爾。語例身心亦然。語行滅時。而汝不許定中有語。豈當行滅。而汝例許心王猶在耶。以理論之。然行於法。行有周徧不徧之殊。徧行滅時法定隨滅。非徧行滅。法或猶在。息既非徧。息滅身在。𡬶伺是徧。語豈能存。今受想亦徧行攝。俱舎許如大地法故。而云徧一切心。是則受想滅時。心定隨滅。如何可說彼受想滅。六識心在。例之難例。理論無理。滅所當滅。豈要責之令同行耶。
○二例破心所。
又許思等。是大地法。滅受想時。彼亦應滅。既爾。信等此位亦無。非徧行滅。餘可在故。如何可言。有餘心所。既許思等。此位非無。受想應然。大地法故。又此定中。若有思等。亦應有觸。餘心所法。無不皆依。觸力生故。若許有觸。亦應有受。觸緣受故。既許有受。想亦應生。不相離故。如受緣愛。非一切受。皆能起愛。故觸緣受。非一切觸。皆能生受。由斯所難。其理不成。彼救不然。有差別故。謂佛自簡。唯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生愛。曾無有處。簡觸生受。故若有觸。必有受生。受與想俱。其理决定。
初順破心所。次反難心所。三轉救所難。四重破所救。順而復反。救之更破。展轉推竆。一使情盡理顯。心所不容有於此位中耳。總括大意如此。詳之。順破中。思等。等別境五所。信等。等染法二十六所。以彼宗許徧行別境十所。是大地法。信等十一。是大善地法。貪等二十六所。是大染地法。意謂汝宗既許思等是大地法。受想二法滅時。彼餘大地法亦應滅。既滅大地法故。則信等善法。貪等染法。此位亦無。所以然者。非徧行滅。餘可在故。如何可說唯滅受想。有餘心所。無應俱無也。反難中。既許思等此位非無等者。意謂必汝執言。𨿽滅受想。思等心所。猶在不滅者。則受想等。斷不應滅。以受想與思。總是大地法故。以有思等必有觸。觸是心所之根故。有觸必有受。觸能緣受故。有受必有想。受想二法。不相離故。有應俱有。如何可言。有餘心所。不有受想。脫轉救云。如受緣愛。非一切受。皆能起愛。惟見可樂。始能緣愛。有所簡也。例觸緣受。非一切觸。皆能生受。惟觸可意。始能生受。亦有所簡也。由斯所難。觸為大地。一切皆能生受。其理不成。豈當有必俱有耶。重破中。佛自簡者。經謂諸受生起有二種緣。有依無明觸生。有依明觸生。唯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生愛。非明觸也。則前云非一切受。皆能生愛者。誠然矣。曾無有處。簡觸生受。而曰何觸生受。何觸不生故。若有觸必有受。有受必有想。其理决定。是大地法。則前非一切觸。皆能生受者。豈其然乎。
○三結違名教。
或應如餘位。受想亦不滅。執此位中。有思等故。許便違害心行滅言。亦不得成滅受想定。
以比量結違名教。格定此位不容許有心所也。前執此位有思等故。因以受想不滅難之。𨿽救而復破。若不量定。猶虞執有未竆。故云或應等也。或應者。意謂若立量以破之。恐當云。受想此位亦不滅為宗。因云。執此位中有思等故。喻如餘位。許便違害心行滅言。如名何。亦不得成滅受想定。如教何。名教不可違。行等必皆滅。行等既皆滅。此位思等是不滅耶。思之哉。
○二約無心所破(二) 初破正計二破轉計。
○初破正計。
若無心所。識亦應無。不見餘心。離心所故。餘徧行滅法隨滅故。受等應非。大地法故。此識應非相應法故。許則應無所依緣等。如色等法。亦非心故。又契經說。意法為緣。生於意識。三和合觸。與觸俱起。有受想思。若此定中。有意識者。三和合故。必應有觸。觸既定與受想思俱。如何有識而無心所。
初例破無識。次引經責非。承上若此位中有第六識。彼心所法。為有為無。有如上破。必不可有。若無心所。識亦應無。又必不可無也。何者。四因可證故。契經可據故。如何有識。而無心所。總括大意如此。詳之。餘心。謂第六之外餘七心王。不見餘王離所。證此無所。應無王也。餘徧行。謂第六之外餘七心所。餘滅法隨滅故。證此所無王隨無也。受等徧一切心。是大地法。曰應非者。證此所必不無於王也。有王必有所。是相應法。曰此識應非者。證此王必不無於所也。所依謂根。所緣謂境。等者同時同事。謂許非相應。則應此識。不得言與心所同所依根。同所緣境。同時同事。便如色等。非心法矣。又證於經說。則曰意根法境為緣。生於意識。三和合觸。與觸俱起。有受想思。是說有識必有所也。若此定中有意識者。亦必有所。如何有識而無心所。我故曰。若無心所。識亦應無也。
○二破轉計。
若謂餘時。三和有力。成觸生觸。能起受等。由此定前。厭患心所故在定位。三事無能不成生觸。亦無受等。若爾。應名滅心所定。如何但說滅受想耶。若謂厭時唯厭受想此二滅故。心所皆滅。依前所厭。以立定名。既爾。此中心亦應滅。所厭俱故。如餘心所。不爾。如何名無心定。
隨救為破。𤼵六識王所。俱無於此定之中也。初推原無有心所救。二如何名滅受想破。三依前唯厭立名救。四心俱應滅無心破。大約初救有識。次破違名。三救立名。四破無識。總是無所必無心。如何救使有識無所。問。如何滅定。名滅受想。亦名無心。曰。受想滅則無所。滅心則無王。所無而王豈能有。王滅而所自不生。名偏義圓。非苟立也。故前破云。如何但說滅受想定。意含無所必無王也。次破云。如何名無心定。正謂所無王應無也。脈絡連貫。破法關鎻。即此名見。讀者詳之。
○三約三性破(二) 初徴二破。
○初徴。
又此定位。意識是何。
自此至心亦應無。皆約三性破無心所。明意識非有於此位也。意識是何。謂若言此滅定位有意識者。意識為是何法。是染性耶。是善性耶。是無記性耶。先徴定其所是。始能破是之所非也。
○二破(二) 初破染無記二破諸善性。
○初破染無記。
不應是染。或無記性。諸善定中。無此事故。餘染無記心。必有心所故。不應厭善。起染等故。非求寂靜。𮋒起散故。
以四故證滅定意識。非是染無記也。善定曰諸。此滅亦善定也。中無此事。染等不容於內也。染無記心曰餘者。餘時意識染無記心也。必有心所。違無所也。反其所厭。違於所求。種種相乖。破不應是。豈一因二因[A13]已耶。
ᅟᅟ==[A13] 已【CB】,巳【國圖】==
○二破諸善性(二) 初正破二結破。
○初正破。
若謂是善。相應善故。應無貪等。善根相應。此心不應是自性善或勝義善。違自宗故。非善根等。及𣵀槃故。若謂此心是等起善。加行善根。所引𤼵故。理亦不然。違自宗故。如餘善心。非等起故。善心無間。起三性心。如何善心。由前等起。
初破相應善。二破性義善。三破等起善。據集論十三善法。自性善標第一。即信等十一心所有法。勝義善標第六。即真如𣵀槃。加行善。標第八。即依止親近善丈夫故。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修習淨法。及隨法行。等起善。標第十三。即等流善。謂[A14]已得寂靜者。由此增上力故。𤼵起勝品神通等。世出世。共不共功德。破意承上。必執滅定有意識者。又此定位。意識是何。是染無記。[A15]已如所破。若謂是善。相應善故。又不應矣。何者。如攝論云。然此意識。且非是善。應有無貪等善根相應過故。而汝謂無心所相應者。何也。若謂是自性善。勝義善者。亦不應矣。何者。謂此滅定善心。是厭患麄動想等不行。善心相應故善。是汝宗義。今是自性。則違自宗。非善根故。是勝義。則違自宗。非𣵀槃故也。若謂此定心。是等起善。加行善根所引𤼵故。不由善根相應力故。理亦不然。此與彼論。由相應力。心得成善。安立相違。故云違自宗也。若由加行善根引𤼵。則如餘善心。非等起故。何者。善心無間起三性心。如集論第二釋三性無間云。謂從善無間不善性生。不善無間善性復生。從二無間無記性生等。如何滅定善心。由前等起。是加行善根所引生耶。
ᅟᅟ==[A14] 已【CB】,巳【國圖】==
ᅟᅟ==[A15] 已【CB】,巳【國圖】==
○二結破。
故心是善由相應力。既爾。必與善根相應。寧說此心。獨無心所。故無心所。心亦應無。
就所許以結破其執也。故心是善。由相應力。結所許也。既爾必與善根相應。定所許也。寧說此心獨無心所。難所許也。故無心所。心亦應無。破所許也。
○三結歸不離。
如是推徴。眼等轉識。於滅定位。非不離身。故契經言。不離身者。彼識即是此第八識。入滅定時。不為止息。此極寂靜執持識故。無想等位。類此應知。
總結第八不離滅定身也。初結破滅定有轉識。次引證滅定有第八。末類諸定位有第八也。
○十染淨心(三) 初引經證成二釋義總別三結成有識。
○初引經證成。
又契經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若無此識。彼染淨心。不應有故。
自此至下釋義。皆約染淨由心證有第八識也。初順引經文。次反證有識。心因識有。豈不識即是心。
○二釋義總別(二) 初總釋二別釋。
○初總釋。
謂染淨法。以心為本。因心而生。依心住故。心受彼熏。持彼種故。
先總釋使心義易顯。下文差別有所綂也。心為本者。離心法無源故。因心生者。由種始生現故。依心住者。現以心為依故。心受彼熏者。離心無所蔵故。持彼種故者。離心無能蔵故。
○二別釋(二) 初釋雜染二釋清淨。
○初釋雜染(二) 初標數二釋成。
○初標數。
然雜染法。畧有三種。煩𢚰業界。種類別故。
煩𢚰惑。即下無明愛取三支。惑所𤼵業。即下行有二支。業所感果。即下識等生等七支。畧有三者。廣之則三復各有種類故也。亦可種謂種子。類是品類。
○二釋成(三) 初煩𢚰無因失二業果無因失三有支不成失。
○初煩𢚰無因失。
若無此識。持煩𢚰種界地徃還。無染心後。諸煩𢚰起。皆應無因。餘法不能。持彼種故。過去未來。非實有故。若諸煩𢚰。無因而生。則無三乘學無學果。諸[A16]已斷者皆應起故。
ᅟᅟ==[A16] 已【CB】,巳【國圖】==
初凢夫惑起無因失。次斷惑還應仍起失。界地。即三界分九地也。離下染而上昇曰徃。盡上報而下生曰還。無染心後。諸煩𢚰起。皆應無因者。如無想天。轉識[A17]已滅。曰無染心。天報既盡。正下生時。曰無染心後。下地根隨煩𢚰識生。曰諸煩𢚰起。無識持種。曰皆應無因。餘法不能持彼種故。釋無因也。過去未來。非實有故。釋不能也。諸[A18]已斷者。皆應起故。謂[A19]已斷煩𢚰。皆應又起煩𢚰。釋無果也。然而决無此理。則必有因種。既有因種。則有持惑等之識也明矣。
ᅟᅟ==[A17] 已【CB】,巳【國圖】==
ᅟᅟ==[A18] 已【CB】,巳【國圖】==
ᅟᅟ==[A19] 已【CB】,巳【國圖】==
○二業果無因失。
若無此識。持業果種。界地徃還。異類法後。諸業果起。亦應無因。餘種餘因。前[A20]已遮故。若諸業果。無因而生。入無餘依。𣵀槃界[A21]已。三界業果。還復應生。煩𢚰亦應。無因生故。
ᅟᅟ==[A20] 已【CB】,巳【國圖】==
ᅟᅟ==[A21] 已【CB】,巳【國圖】==
初凢夫業果無因失。次聖人復生業果失。異類法後。諸業果起。亦應無因者。染淨業果不同。曰異類法。染淨復各不同亦異類法。前之業果[A22]已盡。曰異類法後。後之業果忽生。曰諸業果起。無識持種。曰亦應無因。此如鬱頭藍弗。久受非想之報。若無此識。持欲界業果種子。後則不應受飛貍之身矣。餘種餘因者。謂或執異性因。生異性果。或執色心互為因緣。或執餘法能持種子。前[A23]已遮故。釋無因也。入無餘依𣵀槃界[A24]已。三界業果還復應生。正業果無因而生也。煩𢚰亦應無因生故。釋業果無因生也。然而决無此理則必有業果之種。既有因種。必有持種之識也又明矣。
ᅟᅟ==[A22] 已【CB】,巳【國圖】==
ᅟᅟ==[A23] 已【CB】,巳【國圖】==
ᅟᅟ==[A24] 已【CB】,巳【國圖】==
○三有支不成失。
又行緣識。應不得成。轉識受熏。前[A25]已遮故。結生染識。非行感故。應說名色。行為緣故。時分懸隔。無緣義故。此不成故。後亦不成。
ᅟᅟ==[A25] 已【CB】,巳【國圖】==
初標不成。次原不成。三結不成。意謂若無此識持業果種。又行緣識應不得成。何以故。轉識染識名色。俱不可以為行緣故也。一法不成。後諸有支。亦不能成。本識何可無也。總括大意如此。詳之。則行是正感後世善惡之業。名為能熏。識謂本識內。親生當來異熟果攝異熟識種。識中業種。俱名識故。是為所熏。既無本識。無法能持業種識種。故行緣識。應不得成。若謂轉識持種。轉識受熏。前[A26]已遮故。豈能持種。若謂結生染識持種。非行業感故。豈能持種。若謂名色。時分懸隔。亦不可以為識緣也。故行緣識。一不成故。諸亦不成。問。何為結生染識。曰。結。繫屬。生。受生。染識。即愛心。結生染識者。謂是繫屬母腹。受生愛染心也。良以生必須潤。無愛則乾。如遠師云。第四受生無明。在識之後。與結生相續同時。故中有末位。第六意識。先起愛潤生。執取結生。則唯第八。起愛潤者。若男中有。緣母起愛。生於欲心。女中有。緣父起愛。生於欲心。由起此二種愛心。便為[A27]己身。與所愛境合。所洩不淨。流至胎蔵。認為[A28]己身。後便生歡喜。此心生[A29]已。中有身沒。受生有身。正結生相續剎那五蘊起。名生有也。生有𨿽在名色。而執取正是第八。由是觀之。喜正生時。染識尚居於末位。此心生[A30]已。生身全處於沒時。正沒正生。不先不後。如稱兩頭。低昂時等。正沒故非常。正生故非斷。緣起之理。又見於此矣。問。分劑不明。行相不徹。敢問綂論四有。分劑如何。曰。𢀸有後。生有前。劑此中間名中有。中有後。本有前。劑此前後名生有。生有後。𢀸有前。劑此前後名本有。本有後。中有前。劑此前後名𢀸有。𢀸則將𢀸正𢀸。五蘊皆滅。而曰有者。謂有𢀸有心。即第八識故也。是則畧而為三。分之而四。廣之十二。若無此識。障無其因。有以何有。緣不成緣矣。思之哉。
ᅟᅟ==[A26] 已【CB】,巳【國圖】==
ᅟᅟ==[A27] 己【CB】,巳【國圖】==
ᅟᅟ==[A28] 己【CB】,巳【國圖】==
ᅟᅟ==[A29] 已【CB】,巳【國圖】==
ᅟᅟ==[A30] 已【CB】,巳【國圖】==
○二釋清淨(二) 初標二釋。
○初標。
諸清淨法。亦有三種。世出世道。斷果別故。
世道是異生所修。通該地前。出世道即聖位所修。通該地後。斷果謂𣵀槃。對前二因言也。亦者。前畧有三。此三亦畧言也。廣之則無量故。
○二釋(二) 初釋淨道二釋斷果。
○初釋淨道(二) 初通釋淨道二重明出世。
○初通釋淨道。
若無此識。持世出世清淨道種。異類心後。起彼淨法。皆應無因。所執餘因。前[A31]已破故。若二淨道。無因而生。入無餘依。𣵀槃界[A32]已。彼二淨道。還復應生。所依亦應。無因生故。
ᅟᅟ==[A31] 已【CB】,巳【國圖】==
ᅟᅟ==[A32] 已【CB】,巳【國圖】==
通明淨道無因過。反顯第八之不能無也。初明二道無因。次出無因之過。無因者。種即是因。起即現行。無識持種。異類淨法心起。以何為因耶。如初果[A33]已見道。復起修道。出觀𨿽起世間心。後入觀時。復起出世心。皆由第八持種為因。若無此識。以何為因。無因過者。若二淨道。無因而生。則有證復生修之過。證亦無因之過。謂證無因而生修。過既所應。證無因生。過亦應也。故云所依亦應無因生故。乃有以所依作種子。作煩𢚰。作身智者。𨿽各不無其㫖。恐非正意。智者詳之。問。異類心後者。為以異生為異類。為以世出世道相望為異類。曰。二說皆通。終以相望為勝。葢世出世道。大約𨿽止二類。詳分厥類實繁。良以用此望彼。彼此心道。固名為異。以此望此。彼彼相望。心道皆得名異也。是則相望可該於異生。異生恐狹於相望。故以相望為勝。
ᅟᅟ==[A33] 已【CB】,巳【國圖】==
○二重明出世。
又出世道。初不應生。無法持彼法爾種故。有漏類別。非彼因故。無因而生。非識種故。初不生故。後亦不生。是則應無三乘道果。
但明無識持種。出世淨道不生。復出過。反顯持種識之必不能無也。初正明不生。次不生之過。初以因修言。後以果證言。出世道生。即無漏現行。初不應生者。無第八識。持彼法爾本有無漏因種故也。恐計從聞熏習。生出世道。聞熏即因。何必法爾種為因耶。故破云。有漏類別。非彼因故。謂法爾屬無漏。聞熏是有漏。類既逈別。因何可同。因不可同。曰非彼因故。非因能生。是無因而生。非識中種子之所生矣。有是理乎。初不生故。後亦不生者。初因不生。後果亦不生也。三乘道果。可斷滅耶。故知定有此識。持彼本有無漏種子而為因故。方能生出世道也。問。無識持種。同為識持。本有熏生。為因似濫。答。顯出世道生。不以有漏別類為因。必以本有法爾無漏種子為因。則無始法爾依附本識之持義愈明。熏習但令增長之義更顯。是以重辯。
○二釋斷果(二) 初正釋義二破轉計。
○初正釋義。
若無此識。持煩𢚰種。轉依斷果。亦不得成。謂道起時。現行煩𢚰。及彼種子。俱非有故。染淨二心。不俱起故。道相應心。不持彼種。自性相違。如𣵀槃故。去來得等。非實有故。餘法持種。理不成故。既無所斷。能斷亦無。依誰由誰。而立斷果。
約斷果不成之故。顯持種識之必不能無也。初標不成。次釋不成。三結不成。道起者。聖道𤼵起。染淨二心不俱起故者。釋現行非有也。道相應心不持彼種者。釋種子非有也。自性相違如𣵀槃者。釋不持之由也。所斷謂煩𢚰。能斷謂斷煩𢚰。無所斷曰依誰。無能斷曰由誰。意謂𣵀槃斷果。因於能斷煩𢚰。能斷因有所斷。所斷煩𢚰。因有第八持煩𢚰種。若無此識持煩𢚰種。則聖道起時。煩𢚰種現俱無。既無所斷。能斷亦無。依誰由誰。而立𣵀槃斷果耶。故知持種之識。必不能無也。
○二破轉計。
若由道力。後惑不生。立斷果者。則初道起。應成無學。後諸煩𢚰。皆[A34]已無因。永不生故。
ᅟᅟ==[A34] 已【CB】,巳【國圖】==
計意葢謂。前云無所斷故。能斷亦無。斷果慿何而立。我謂斷果之立。立於斷惑。但由道力。後惑不生而立斷果。亦豈知所立之不能立乎。何者。若由道力。後惑不生。則初地見道。豈非道力。後惑若果不生。應成無學。則後諸修道位中。所斷俱生思惑。皆[A35]已無因。永不生故。然而後惑宛在。豈曰不生。不能不生。不能名斷果也明矣。何能立也。
ᅟᅟ==[A35] 已【CB】,巳【國圖】==
○三結成有識。
許有此識。一切皆成。唯此能持。染淨種故。
結第十染淨心也。如頌云。持種異熟心。趣生有受識。生𢀸緣依食。滅定心染淨。可證之理固十種。必先異熟而後染淨。中間亦有自然次第否耶。曰。先因後果。異熟次於持種。因果必有體。趣生體次異熟。趣生無雜。由有執受。執受次於趣生。執受則識壽煖三。互不相離。次之以持壽煖識。然而既渉渾融。猶相假借。欲其孤標獨立。顯於去後來先。故次之以生𢀸。既𢀸之後。生不自生。受生之前。必有中有投胎。故次之以緣依。既投胎[A36]已。由生而住。住則不能無食。故次之以識食。如斯盡入流轉。流轉豈無還滅。故次之以滅定。而流轉還滅。不出染淨二心。故次之以染淨終焉。
ᅟᅟ==[A36] 已【CB】,巳【國圖】==
○二總結勸。
證此識有。理趣無邉。恐厭繁文。畧述綱要。別有此識。教理顯然。諸有智人應深信受。
總結從一至十之正理以勸信也。綱要[A37]已當深信。况條目。况細至於十種乎。諸有智人。應深忍信。㝠於此理。應深納受。得於此理。不然。教之更教。理之再理。不厭頻繁。重重披析之謂何。仰思先聖之婆心。一設身以處其地焉。不覺涕泗久之。固當熟讀詳玩。鏤骨銘肌。圖報恩德於無竆可也。
ᅟᅟ==[A37] 已【CB】,巳【國圖】==
○二第七識(二) 初本頌二論釋。
○初本頌。
如是[A38]已說。初能變相。第二能變。其相云何。頌曰。
ᅟᅟ==[A38] 已【CB】,巳【國圖】==
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依彼轉緣彼。思量為性相。四煩𢚰常俱。謂我癡我見。并我慢我愛。及餘觸等俱。有覆無記攝。隨所生所繫。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
○二論釋(二) 初釋頌二引證。
○初釋頌(八) 初釋識名二釋依緣三釋性相四釋煩𢚰五釋餘所六釋性攝七釋界繫八釋位捨。
○初釋識名(三) 初畧辨名二設問答三原立名。
○初畧辨名。
論曰。次初異熟。能變識後。應辨思量能變識相。是識聖教別名末那。恒審思量。勝餘識故。
初句結前。次句起後。三句牒名。四句釋名。以梵語末那。此云染汙意。由恒審思量。勝餘識故。而得意名。如云第八。恒而不審。第六審而不恒。前五非審非恒。總劣於第七之恒審雙具也。
○二設問答。
此名何異第六意識。此持業釋。如蔵識名。識即意故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
問以名同無辨為難。答謂同而不同。解釋之法有異故也。如六種釋法中。體能持用。用能顯體。體用相即。名持業釋。依於所依。依是能依。能依所起。名依主釋。今第七名意識。此持業釋。識體親持恒審思量用故。如蔵識名。第八親持含蔵用故。彼是蔵即識。名為蔵識。此是識即意。名為意識。第六名意識者。此依主釋。意根為主。是識所依。如眼為主。眼識所依。彼是眼之識。名為眼識。此是意之識。名為意識。名同而釋不同。正同非同豈得不異。
○三原立名。
然諸聖教。恐此濫彼。故於第七。但立意名。又標意名。為簡心識。積集了別。劣餘識故。或欲顯此。與彼意識為近所依。故但名意。
承上。然諸聖教不名意識。但名意者。簡濫第六意識。故但名意。簡劣第八積集名心。前五了別名識故但名意。或欲顯此第七。與彼第六意識。為近所依。故但名意。如眼識近所依。既名為眼。乃至身識近所依。既名為身。此與意識為近所依。故但名意一名而含多義。立豈偶然。
○二釋依緣(二) 初釋依二釋緣。
○初釋依(二) 初正明第七所依二通明諸識所依三結歸第七正釋。
○初正明第七所依。
依彼轉者。顯此所依。彼謂即前初能變識。聖說此識。依蔵識故。有義此意以彼識種而為所依。非彼現識。此無間斷。不假現識為俱有依。亦得生故。有義此意以彼識種。及彼現識俱為所依。𨿽無間斷而有轉易。名轉識故。必假現識為俱有依。方得生故。轉謂流轉。顯示此識。恒依彼識。取所緣故。
釋依彼轉。明第七所依也。初正釋所依。次別舉二義。三畧釋轉義顯此所依者。此謂第七。所依。即第八。第八是第七之所依故。此無間斷。不假現識為俱有依。亦得生者。意謂前六轉識是有間斷。必假本識現行方生。此第七識既無間斷。則自[A39]己生生無[A40]已。何假彼現生方得耶。故但以種子為俱有依。𨿽無間斷而有轉易。名轉識故。必假現識為俱有依。方得生者。意謂凢是轉識。必用本識為俱有依。以有間有轉。必依無間無轉而得生故。前六種識。是有間斷。固名轉識。七𨿽無間。而有轉易。亦名轉識故。不但假種。亦假彼現為俱有依。轉謂流轉。流是相續義。生起義謂此恒依第八。或種或現。相續生起。取所依而為緣故。問。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緣內執我。恒無轉易。今何言轉易耶。曰。依八轉故。轉識攝故。六修行時。聖道現前。亦轉染而易淨故。
ᅟᅟ==[A39] 己【CB】,巳【國圖】==
ᅟᅟ==[A40] 已【CB】,巳【國圖】==
○二通明諸識所依(二) 初總標二別釋。
○初總標。
諸心心所。皆有所依。然彼所依。總有三種。
○二別釋(二) 初畧釋二廣釋。
○初畧釋。
一因緣依。謂自種子。諸有為法。皆託此依。離自因緣必不生故。二增上緣依。謂內六處。諸心心所。皆託此依。離俱有根。必不轉故。三等無間緣依。謂前滅意。諸心心所。皆託此依。離開導根。必不起故。唯心心所。具三所依。名有所依。非所餘法。
畧釋以總其要也。初畧釋。次結簡。三緣即𡩖。三依即狹。𡩖者種生現。種生種。現生種。皆是因緣。內處外處。順逆親踈。力與無力。皆增上緣。諸心心所皆等無間緣。狹者唯取種生現行。是因緣依。唯取五色根及意根。是增上緣依。唯取八識心王。是等無間緣依。唯取種生現者。因隱果顯。異現熏種。因反顯而果反隱故因果同時。異種生種。因果不同時故。是以因緣依。對果得名。此因是果之所依故。現行名果。能生種子名因緣依。對果名因。此因有親生現果之用名緣。因即是緣。名因緣。因緣即依。名因緣依。唯取內六處者。相𦔳增長。既是親近。最有力故。如前五王所。無五色根不轉。六無意根不轉。七八亦皆相依而得轉故。唯取八種心王者。以前念心王有力。能引後念一聚心心所法名等。力齊等故。無自類為間隔。名為無間。後念心心所法。以此為依而得起故。名等無間緣依。然是對後名前。非過去[A41]已滅無體之法名前。葢取現在一念有體之法。為等無間緣依也。又名開導者。謂前念心王等無間處。即是開闢引導。如前波開闢。引導後波。始得起故。非餘法者。非色不相應。及無為法。具此三依也。問。生轉起三何辨。曰。生約現果依種而出生故。轉約隨順與力而運轉故。起約前開闢而後升起故。問。心法四緣生。今論三者何也。以論依。則所緣緣不可為依故也。
ᅟᅟ==[A41] 已【CB】,巳【國圖】==
○二廣釋(三) 初釋因緣依二增上緣依三等無間依。
○初釋因緣依。
初種子依。有作是說。要種滅已。現果方生。無種[A42]已生。集論說故。種與芽等。不俱有故。有義彼說。為證不成。彼依引生後種說故。種生芽等。非勝義故。種滅芽生。非極成故。𦦨炷同時。互為因故。然種自類。因果不俱。種現相生。决定俱有。故瑜伽說。無常法與他性為因。亦與後念自性為因。是因緣義。自性言顯種子自類。前為後因。他性言顯種與現行互為因義。攝大乘論。亦作是說。蔵識染法。互為因緣。猶如束蘆。俱時而有。又說種子。與果必俱。故種子依。定非前後。設有處說。種果前後。應知皆是隨轉理門。如是八識。及諸心所。定各別有種子所依。
ᅟᅟ==[A42] 已【CB】,巳【國圖】==
初錯解不俱。次破謬顯正。三引論證成。四結顯所依。錯解不俱者。滅[A43]已方生。錯解種現不俱時也。無種[A44]已生。錯引論義而為證也。種與芽等。錯引外種而為證也。破謬顯正者。彼論說無種[A45]已生。是依種子。引生自類後種說故。非依種子。引生他類現果說也。引論之錯可知。種生芽等。不俱有者。說世俗外種。非勝義內種之真因也。現見外種。亦有種芽俱不俱者。豈極成之論耶。引外之謬又可知。種生現行。現生種子。俱時而有。取而喻之。如𦦨炷同時。互為因故。然則種子自類。因果不俱。種現相生。决定俱有。而以俱為不俱。豈正義耶。故證之於瑜伽。種子自類不俱。種與現行必俱。證之於攝論。因果必俱。定非前後。初無種現不俱之說也。倘有他處說不俱者。但是隨宜方便之權。非一定不易之理也。豈可不逆其意。遂以權說為定論哉。如是八識。及諸心所。結王所現行也。定各別有種子所依。結心王現行。定各別有心王種子為所依。心所現行。定各別有心所種子為所依也。
ᅟᅟ==[A43] 已【CB】,巳【國圖】==
ᅟᅟ==[A44] 已【CB】,巳【國圖】==
ᅟᅟ==[A45] 已【CB】,巳【國圖】==
○二增上緣依(四) 初第一師二第二師三第三師四第四師。
○初第一師。
次俱有依。有作是說。眼等五識。意識為依。此現起時。必有彼故。無別眼等為俱有依。眼等五根。即種子故。二十唯識伽他中言。識從自種生。似境相而轉。為成內外處。佛說彼為十。彼頌意說。世尊為成十二處故說五識種。為眼等根。五識相分為色等境。故眼等根。即五識種。觀所緣論。亦作是說。識上色功能。名五根應理。功能與境色。無始互為因彼頌意言。異熟識上。能生眼等。色識種子。名色功能。說為五根。無別眼等種與色識常互為因。能熏與種。遞為因故。第七八識。無別此依。恒相續轉。自力勝故。第六意識。別有此依。要託末那而得起故。
初先明五識。次重為引證。三復顯後三。大約此師於八種識說俱有依。七八全無。五六有一。全無固非。有一未盡。何則。六識之有。不止末那。前五之有。又豈止一意識耶。而更以眼等五根即種子。重重引證。不知佛意論意。而妄自意釋。尤為迷謬。至下破文當知。
○二第二師(二) 初先破前非二結申正意。
○初先破前非(四) 初破五根即識種二破業種名色根三破通所引頌意四破明六七二識。
○初破五根即識種。
有義彼說理教相違。若五色根。即五識種。十八界種。應成雜亂。然十八界。各別有種。諸聖教中。處處說故。又五識種。各有能生相見分異。為執何等名眼等根。若見分種。應識蘊攝若相分種。應外處攝。便違聖教眼等五根。皆是色蘊。內處所攝。又若五根即五識種五根應是五識因緣。不應說為增上緣攝。又鼻舌根即二識種。則應𮮰舌唯欲界繫。或應二識通色界繫。許便俱與聖教相違。眼耳身根即三識種。二地五地。為難亦然。又五識種。既通善惡。應五色根。非唯無記。又五識種。無執受攝。五根亦應非有執受。又五色根。若五識種。應意識種。即是末那。彼以五根為同法故。又瑜伽論。說眼等識。皆具三依。若五色根即五識種。依但應二。又諸聖教說眼等根。皆通現種。執唯是種。便與一切聖教相違。
此師破法。初總次別。共十段。隨文可觧。破意葢謂汝說五識。無別眼等五根為俱有依。而曰眼等五根即種子故。將謂順理。復引唯識所緣緣論為證。將謂順教。而不知其說。與理教之相違也。何則。十八界各別有種。則各別生現。秩然不亂。此教理也。若五色根。即五識種。十八界種。應成雜亂。此相違於教理之界畔者一也。又眼等五根。皆是色蘊。而非識蘊。內色處攝。非外色處攝。此教理也。而汝說眼等五根。即種子者。五識種子。各有相見分異。為執何等名眼等根耶。若見分種為根者。見分應識蘊攝。便違根是色蘊攝矣。若相分種為根者。相分應外處攝。便違根是內處攝矣。此相違於教理之見相者二也。又五根是五識增上緣依。此教理也。若五根即五識種。五根應是五識因緣。此相違於教理之緣。攝者三也。又鼻舌二根。通色界繫。𮮰舌二識。唯欲界繫。眼耳身根。通於五地。眼耳身識。唯二地居。此教理也。而汝執鼻舌二根。即二識種。則應鼻舌二根。唯欲界繫。或應鼻舌二識。通欲色繫。眼耳身根。即三識種。二地五地。為難亦然。此相違於教理之界地者四也。又五識種通三性。五色根唯無記。此教理也。汝執眼等五根即種子者。識種既通善惡。色根應非無記。此相違於教理之三性者五也。又五識種。第八但緣為境而不執受。是無執受攝。緣諸根時。亦緣亦執受。五根是有執受攝。此教理也。汝執五根即種子故。五根亦應非有執受矣。此相違於教理之執受者六也。又五根為五識所依。末那為意識所依。名為同法。同為有間轉識所依之法故。此教理也。執五色根是五識種。應意識種即是末那。有是理乎。此相違於教理之同法者七也。又眼等識皆具三依。謂識種於現為因緣依。五根於識為增上緣依。前滅意為識等無間緣依。此教理也。若根即種。是用增上而為因緣。依但有二。此相違於教理之三依者八也。又眼等五根皆通種現。以眼根有眼根種子。眼根現行。乃至身根有身根種子。身根現行。此教理也。汝執五根唯種。即無現行。此相違於教理之種現者九也。一違不可。况九種乎。眼等五根。即種之執。斷不可也明矣。
○二破業種名色根(二) 初敘救二破救。
○初敘救。
有避如前。所說過難。朋附彼執。復轉救言。異熟識中。能感五識增上業種。名五色根。非作因緣。生五識種。妙符二頌。善順瑜伽。
能感五識增上業種者。指五識所作善惡業習氣。能感當來異熟果攝無記五識。即有情工巧無記。如眼識乃至身識。有此無記工巧智種。後時眼識乃至身識現行。能作種種器具是也。救意以前說五根即種者。即說此業種。名五色根。作增上依。生五識等。非作因緣生五識種。既以增上業種為根。則合唯識。識從自種生。亦契緣論功能名五根。豈不妙符二頌。既種但為增上。不為因緣。豈不善順瑜伽。具三依義。不知其不惟不妙。且不能符。不惟不善。且不能順。
○二破救。
彼有虚言。都無實義應五色根。非無記故。又彼應非。唯有執受。唯色蘊攝。唯內處故。鼻舌唯應欲界繫故。三根不應五地繫故。感意識業應末那故。眼等不應通現種故。又應眼等非色根故。又若五識皆業所感。則應一向無記性攝。善等五識。既非業感。應無眼等。為俱有依。故彼所言。非為善救。又諸聖教處處皆說阿頼耶識。變似色根。及根依處。器世間等。如何汝等。撥無色根。許眼等識。變似色等。不許眼等。蔵識所變。如斯迷謬。深違教理。
初破同前例。次破皆業感。三總責違教。破同前者。意謂以業種為五根。使果妙符善順。有言有義矣。今彼有虚言。都無實義。不惟不符而且悖。不惟不順而且逆。何則。若業種名色根。業種通善染。應五色根。非無記故。業種無執受。通識蘊。通意處五根。應非唯有執受。應非唯色蘊攝。應非唯內處攝故。鼻舌二根通色界繫。鼻舌二識唯欲界繫。眼耳身根通五地繫。眼耳身識唯二地繫。若業種名色根。鼻舌唯應欲界繫。三根不應通五地故。感五識業。既是五根。感意識業。應末那故。業種既即五根。眼等不應通種現故。業種既即五根。根是業種。非色根故。過豈不同前耶。皆業感者。又眼等識通於三性。業所感者唯無記性。若五識身皆業所感。則應一向無記性攝。不通善染耶。無記是業所感。可有眼等為增上依。善染五識。非業所感。應無眼等為俱有依耶。此又不通之說也。故彼以業種為色根。實為善堕。非為善救。違教者。又眼等五根。蔵識所變。諸教皆說。而汝以業種為五根。許眼等識。變似色根。不許眼等。蔵識所變。迷昧錯謬。深違教理。妙符安在。善順安在。我故曰彼有虚言。都無實義。
○三破通所引頌意。
然伽他說種子功能名五根者。為破離識。實有色根。於識所變似眼根等。以有𤼵生五識用故。假名種子。及色功能。非謂色根。即識業種。
破意謂。汝引識論伽他說種子名五根。引緣論伽他說功能名五根。而證識種是五根等。葢不知彼之所為而假名耳。何者。伽他說種子功能名色根。為破離識實有色根。故於本識所變似眼等。以有𤼵生五識之用。假名此根為種子功能。非謂色根即識種。及與業種。乃汝以假為實。豈伽他本意耶。名言不可以不察也。
○四破明六七二識。
又緣五境明了意識。應以五識為俱有依。以彼必與五識俱故。若彼不依眼等識者。彼應不與五識為依。彼此相依。𫝑力等故。又第七識。𨿽無間斷。而見道等。既有轉易。應如六識。有俱有依。不爾彼應非轉識攝。便違聖教。轉識有七。故應許彼。有俱有依。此即現行第八識攝。如瑜伽說有蔵識故。得有末那。末那為依。意識得轉。彼論意言現行蔵識。為依止故。得有末那。非由彼種。不爾應說有蔵識故。意識得轉。由此彼說。理教相違。
初破通第六。次破通第七。三引論證成。破通者。彼執第六不以五識為依。第七無依。今通第六以五為依。第七以八為依。五依無依者破矣。即通而破。故曰破通。見道等者。等修道位。有轉易者。謂見修二位。漏無漏相間而起故也。引證者。瑜伽說有蔵識故。得有末那。證八為七依也。末那為依。意識得轉。證七為六依也。論意以現行蔵識為俱有依。不依種子。則不當以種為根也又明矣。若言第七無俱有依。彼論應言有蔵識故。意識得轉。不應言有蔵識故。得有末那。末那為依。意識得轉矣。由此論意。則彼說以種為根。及第七無依者。豈不理教相違。
○二結申正意。
是故應言。前五轉識。一一定有二俱有依。謂五色根。同時意識。第六轉識。决定恒有一俱有依。謂第七識若與五識俱時起者。亦以五識為俱有依。第七轉識。决定唯有一俱有依。謂第八識。唯第八識。恒無轉變。自能立故。無俱有依。
此師補色根為五識俱有依。補第八為第七俱有依。則勝於前。然於第八無依。五六多所未盡。
○三第三師(二) 初破前未盡二結申正意。
○初破前未盡。
有義。此說猶未盡理。第八類餘。既同識性。如何不許有俱有依。第七八識。既恒俱轉。更互為依。斯有何失。許現起識。以種為依。識種亦應許依現識。能熏異熟。為生長住依。識種離彼。不生長住故。又異熟識。有色界中。能執持身。依色根轉。如契經說。阿頼耶識。業風所飄。徧依諸根。恒相續轉。瑜伽亦說眼等六識。各別依故。不能執受有色根身。若異熟識不徧依止。有色諸根。應如六識。非能執受。或所立因。有不定失。
初破第八。不以第七為依。次破識種不以現識為依。三破異熟不以色根為依。意謂初說無理。次破有理而未盡。以第八理應有依。識種理應有依。異熟理應色根為依故也。能熏異熟為生長住依者。正明種依現識。能熏。指前七現行識。異熟。指所熏第八現行識。為生長住依者。能熏為種子生長依。異熟為種子安住依也。引契經者順證色根為依。引瑜伽者。反證色根為依。或所立因。有不定失者。所立因。謂不徧依止之因。不定失者。謂此因通執受非執受二宗上轉。犯因明共不定過。如云眼等六識。不能執受有色身為宗。因云。各別依故。設異熟不徧依止有色諸根。則以六識而為同喻。應如六識。若謂異熟。是能執受。而不徧依有色諸根。則所立因有共不定過矣。過若不犯。必徧依止。必能執受有色根身。必依有色根身也。
○二結申正意。
是故蔵識若現起者。定有一依。謂第七識。在有色界。亦依色根。若識種子。定有一依。謂異熟識。初熏習位。亦依能熏。餘如前說。
此師補第八有依。又勝於前。而於種子以及於餘。猶有未盡。
○四第四師(二) 初斥前非二申正義。
○初斥前非(二) 初總斥未了二別釋未了。
○初總斥未了。
有義前說。皆不應理。未了所依。與依別故。
護法正義也。皆不應理。總斥前三。未了所依等。違理之故也。良以依𡩖所狹。前師多入依中。不能盡入所依者。未了故耳。觀於下文之了。未了可知。
○二別釋未了(二) 初明依義二明所依。
○初明依義。
依。謂一切有生滅法。仗因託緣而得生住。諸所仗託。皆說為依。如王與臣。互相依等。
量依以別所依也。生滅曰一切。盡有為法也。仗因託緣而得生住。出有為生住所由得也。諸所仗託皆說為依者。能仗託曰一切。所仗託曰諸也。諸所仗託。皆說為依。則不簡親踈勝劣能所皆說為依矣。若量之。一切生滅法。諸所仗託。皆說為依為宗。因云。互相依故。如王與臣。王臣互仗託。皆可說為依。法之所仗託。豈不皆為依。
○二明所依。
若法决定有境為主。令心心所取自所緣。乃是所依。即內六處。餘非有境。定為主故。此但如王。非如臣等。故諸聖教。唯心心所。名有所依。非色等法。無所緣故。但說心所。心為所依。不說心所。為心所依。彼非主故。然有處說。依為所依。或所依為依。皆隨宜假說。
比量所依。引教簡別。通其說以別於依也。初量定所依。次引教簡別。三釋通違妨。量定所依者。內六處是有法。是所依為宗。因云。决定有境為主。令心心所取自所緣故。但喻如王。决定者。內六處於五識决定有。七八意處於第六决定有。七八意處互决定有。此簡五識與第六無决定義。以有第六時。不决定有前五故。亦簡五色根與第八無决定義。如生無色。第八即無色根為依故。又簡能熏七現。與所熏種子無决定義。以能熏現識。有間斷故。有境者。內六處於五識有境。七八意處於第六有境。七八更互有境。以有照境緣境功能故。此簡四大五塵命根種子。𨿽現行識時。皆决有此等。而闕有境義。不可為所依故。為主者。內六處於五識有為主義。七八意處於第六有為主義。七八更互有為主義。此簡五徧行。𨿽具决定有境。而闕為主義。不可為所依故。令心心所取自所緣者。如眼根能令眼識取自家所緣色等。是故內六處於前五有令取自所緣義。七八意處有令第六取自所緣義。七八更互有令取自所緣義。此簡第八現行識。望識中種子。𨿽具决定有境為主三義。不能為種子俱有依者。不能令種子取自所依家所緣。以第八識中種子。是無緣慮。不能取自所緣故也。故曰餘非有境。定為主故。此但如王。非如臣等。故諸聖教唯心心所。名有所依。非色等法。無所緣故者。簡色等不名有所依。簡非能緣法故也。但說心所。心為所依。不說心所。為心所依。彼非主故者。簡心所不為所依。心王說為所依也。故宗鏡云。是能依非所依。謂諸心所。是所依非能依。謂諸色根。是能依是所依。謂諸心王。非能依非所依。謂諸色等。然有處說依為所依。所依為依。皆是隨宜假說者。見當明依與所依。歷然有辨之實談。不可昧依與所依。渾而莫辨之假說也。然總其大意。如是名依。如是名所依。簡別分明。不滯於假說。名之為了。而前說皆未了於此。故曰未了。依與所依別故。問。內六前五是色根。意處果何所是曰。如宗鏡云。意處攝八種心王。且取現行。問。何不言根而言處耶。曰。言根取能生義。言處取能依義。言根則種現俱在。言處則獨取內六處現行。種則無境。不成所依。現方有境。乃是所依耳。名言非苟然也。
○二申正義(三) 初心王二心所三結顯。
○初心王(四) 初前五二第六三第七四第八。
○初前五。
由此五識。俱有所依。定有四種。謂五色根。六七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同境分別染淨根本。所依別故。聖教唯說依五根者。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順故。
楷定五識所依。會通對法以杜其執也。初正明所依。次會通教說。由此二字貫下王所。謂由依與所依既了。則八識王所所依有定式也。今先五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者。决四種必具也。言同境等所依別者。闕一不轉之故也。五色根為五識同境依。同緣一境故。第六識為五識分別依。依六五有分別故。第七識為五識染淨依。依七染淨。六染淨故。第八識為五識根本依。若離第八。五不立故。是則五識定依四種矣。聖教唯說依五根者。但取不共同境近順三義之故。而唯說也。不共者。眼根但為眼識所依。非餘識依。乃至身根例然。同境者。眼根必與眼識同緣色境。乃至身根例然。近順者。五根五識相近而順。六七與八。比根為遠。遠覺不順。故聖教且於不共等三義。說五根為依。非竟廢後三也。問。五識定四所依。所依四義何如。曰。如眼識以眼根為决定同境依。决定同取一境故。身可例知。五識以第六為决定分別依。以第七為决定染淨依。以第八為决定根本依。餘三可例知矣。
○二第六。
第六意識俱有所依。唯有二種。謂七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𨿽五識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依。聖教唯說依第七者。染淨依故。同轉識攝。近相順故。
楷定六識所依。遮異通說以杜其執也。初正明。次遮異。三會通。隨闕一種。必不轉故。决六有二依也。然恐前難云。五與六俱取境明了。何不以五為六俱有依。遮云。𨿽五識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意識無五。亦能緣故。不以不定有者。為俱有依也。恐又難云。既有七八二依。何聖教唯說依第七耶。通云。以七是第六染淨依。同轉識攝。與六近順。依此三故而說唯。非竟無第八。不可不逆其意。
○三第七。
第七意識。俱有所依。但有一種。謂第八識蔵識若無。定不轉故。如伽他說。阿頼耶為依。故有末那轉。依止心及意。餘轉識得生。
楷定第七所依。引證以及其餘也。初正明所依。次引證所依。蔵識若無定不轉故决有第八為依也。阿頼耶為依。故有末那轉。證第七依第八有也。依止心及意。餘轉識得生。證餘六皆依七八而得生也。
○四第八。
阿頼耶識。俱有所依。亦但一種。謂第七識。彼識若無。定不轉故。論說蔵識。恒與末那。俱時轉故。又說蔵識。恒依染汙。此即末那。而說三位無末那者。依有覆說。如言四位無阿頼耶。非無第八。此亦應爾。𨿽有色界。亦依五根。而不定有。非所依攝。識種不能現取自境。可有依義而無所依。
楷定第八所依。引證通妨遮異。以及其餘也。初正明所依。次引證所依。三通妨所依。四遮謬所依。彼識若無。定不轉故者。决有第七為八依也。恒與末那俱時轉故者。證彼識若無。定不轉也。通妨者。然既說蔵識恒依染汙。此即末那。而說阿羅漢滅定出世道。三位無末那者。此是依有覆煩𢚰不起義說。非無第七本體也。如言三乘無學佛地。四位無阿頼耶。亦依無含蔵雜染之名而說。非無第八識體也。然恐前第三師云。第八執持有色根身。則五色根亦俱有依。故遮云。𨿽有色界亦依五根。入無色界無色根故。不以不决定者為所依也。恐又執云。種子有决定義。何不為八所依。故又遮云。識種不能現取自所依家所緣境。闕第二義故。故與現識但有依義。無所依義也。
○二心所。
心心所依。隨識應說。復各加自相應之心。
隨識應說者。如前五四依。五所亦四。乃至第八一依。八所亦一。復各自加相應之心者。如前五所加前五王。乃至第八五所。加第八心王是也。
○三結顯。
若作是說。妙符理教。
○三等無間依(三) 初第一師二第二師三第三師。
○初第一師。
後開導依。有義五識自他前後。不相續故。必第六識所引生故。唯第六識為開導依。第六意識。自相續故。亦由五識所引生故。以前六識為開導依。第七八識自相續故。不假他識。所引生故。但以自類。為開導依。
自他。如眼識為自。望耳為他。耳識為自。望餘皆他等也。前後者。念[A46]已生曰前。未生曰後。諸識皆有[A47]已未曰自他前後。大約此師之論。以五不相續。必用六引。故唯用六。六獨頭自相續故用自。六明了亦由五引故總用六。至於七八。不惟不用前六。亦復七不用八。八不用七。皆以自類能續。故但用自也。難陀之論如此。若對後文。取義正釋。開。謂開闢處所。導。謂導引令生。即前念心王臨滅時。開闢處所。引後念心心所。令彼生起。後念心心所。託前念開導心王所依而生。曰開導依。則皆取自類心王為開導依。彼難陀者。豈不得在於七八。失在於前六乎。
ᅟᅟ==[A46] 已【CB】,巳【國圖】==
ᅟᅟ==[A47] 已【CB】,巳【國圖】==
○二第二師(二) 初斥前非二申[A48]己釋。
ᅟᅟ==[A48] 己【CB】,巳【國圖】==
○初斥前非(二) 初總斥非二別破非。
○初總斥非。
有義前說。未有究理。
自此而下。皆安慧破難陀之詞。
○二別破非(二) 初破前五二破後三。
○初破前五(二) 初總縱破二別奪破。
○初總縱破。
且前五識。未自在位。遇非勝境。可如所說。
謂未自在。是凢夫位。非勝境。是劣境也。可如所說。不相續也。此約位境為縱。然必先縱者。竆本意故。使無辨故。奪有力故。
○二別奪破(二) 初約位奪二約境奪。
○初約位奪。
若自在位。如諸佛等。於境自在。諸根互用。任運决定不假𡬶求。彼五識身。寧不相續。等流五識。既為决定染淨作意。𫝑力引生。專注所緣。未能捨頃。如何不許多念相續。故瑜伽說。决定心後。方有染淨。此後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而彼不由自分別力。乃至此意不趣餘境。經爾所時。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而轉。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彼意定顯經爾所時。眼意二識。俱相續轉。既眼識時。非無意識。故非二識。互相續生。
約自在位。五識相續。奪破前執五識不相續也。但欲明此義。須知五心。一率爾心。二𡬶求心。三决定心。四染淨心。五等流心。率爾者。遇境便起。率爾倉卒。堕於境中之心也。𡬶求等者。𨿽堕境中。於境未逹。方有𡬶求。既𡬶求[A49]已。審知法體。印解决定。既决定[A50]已。識界差別。取正因等相。於𭜥住惡。於親住善。染淨心生。由此染淨意識為先。引生眼等。同性善染。順前而起。前後相等。名等流心。此五於八識中。前五有率爾决定染淨等流四心。無𡬶求心。以無計度分別故。第七有决定染淨等流三心。無率爾𡬶求二心。以常緣第八現在境故。第八有率爾决定等流三心。無染淨𡬶求二心。以外緣多境故有率爾。以無分別故無𡬶求等。至若第六五心皆具。此五皆能熏種。唯率爾但除生境。以不強勝故。若緣曾聞熟境。亦能熏種。更有九心成輪。恐繁不敘。今初至多念相續。是約位奪破。次至互相續生。是引論證成。約位奪破者。意以未自在位。必假𡬶求。而後决定。五識容有不行。若自在位。六根互用。任運决定。不假𡬶思求索。彼五識身。寧不相續。又率爾遇境。可不相續。等流五識。既為决定染淨作意𫝑力引生則此等流。專注所緣之境。未能捨離之頃。念念無間。如何不許多念相續。而曰五識自他前後不相續耶。引論證成者。初至應知亦爾。引證相續。次至互相續生。顯意斥前。而彼不由自分別力者。證眼識專注所緣。未能捨頃也。乃至此意不趣餘境。證意識專注所緣。未能捨頃也。亦可而彼不由自分別力。是顯等流眼識。為意識引起[A51]已來。乃至意識不趣聲等餘境之時中間為時甚長。故曰經爾所時。眼意二識。相續而轉。通證相續也。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例證相續也。彼論意定顯。經爾所時。眼意二識。俱相續轉。既眼識時。非無意識。則二識非互相續生。而汝前云五用意識為開導依。六用前五作引生者。是互相生矣。互生即先後。先後即非俱。如論之俱相續轉何哉。問。作意𫝑力引生者。為𫝑力通上决定染淨。為單指作意而言。曰。通上三皆𫝑力。獨指作意尤強。謂意正起。具四因故。如瑜伽云。一由欲力。若於是處心。有愛著心。則於彼多作意生。二由念力。若於彼[A52]已善取其相。[A53]己極作意心。則於彼多作意生。三由境界力。或極廣大。或極可意。正現在前心。則於彼多作意生。四串習力。若於彼境界[A54]己極串習。[A55]己極諳悉心。則於彼多作意生。若異此者。應於一所緣境。唯一作意。一切時生。又非五識身。有二剎那。相隨俱生。亦無展轉無間更互而生。又一剎那五識身生[A56]已。從此無間。必意識中。第二决定心生。至分別染淨。令等流五識。為意識之决定染淨。及自作意𫝑力引生也。問。既為第六引生。又斥非互生者何也。曰。初起時不無引生。正相續二識俱轉。俱則二識同時。誰為先後。而言互相續生耶。
ᅟᅟ==[A49] 已【CB】,巳【國圖】==
ᅟᅟ==[A50] 已【CB】,巳【國圖】==
ᅟᅟ==[A51] 已【CB】,巳【國圖】==
ᅟᅟ==[A52] 已【CB】,巳【國圖】==
ᅟᅟ==[A53] 己【CB】,巳【國圖】==
ᅟᅟ==[A54] 己【CB】,巳【國圖】==
ᅟᅟ==[A55] 己【CB】,巳【國圖】==
ᅟᅟ==[A56] 已【CB】,巳【國圖】==
○二約境奪。
若增盛境。相續現前。逼奪身心。不能蹔捨時五識身理必相續。如𤍠地獄。戲忘天等。故瑜伽言。若此六識。為彼六識等無間緣。即施設此名為意根。若五識前後。定唯有意識。彼論應言。若此一識。為彼六識等無間緣。或彼應言。若此六識。為彼一識等無間緣。既不如是。故知五識有相續義。
約境勝。奪前五識不相續也。初約境正奪。次引論證成。奪云。前執五不相續。遇非勝境。或如所說。若苦增盛境。如𤍠地獄等。樂增盛境。如戲忘天等。相續現前。動經劫數。逼奪身心。應接不暇。𨿽欲蹔捨。𫝑自不能。當爾之時。以理揆之。五識相續。理所必然。故瑜伽言。若此六識。為彼六識等無間緣。即施設此名為意根。此彼即前後。施設即假名意根即引生義。葢謂現前為後來等無間緣。即假名為意根耳。非謂互相引生也。若如汝執五識前定有意識。則彼論應言。若此一識。為彼六識等無間緣名為意根矣。若汝執五識後。定有一意識。或彼論應言。若此六識。為彼第六一識等無間緣名意根矣。既不如是。非互開導。故知五識有相續義。汝謂五識自他前後不相續者何歟。辯之於位。相續有徴約之於境。相續可據。必假第六引生者。豈可必哉。
○二破後三(三) 初第六二第七三第八。
○初第六。
五識起時。必有意識。能引後念意識令起。何假五識為開導依。無心睡眠悶絕等位。意識斷[A57]已。後復起時。蔵識末那。既恒相續。亦應與彼。為開導依。若彼用前自類開導。五識自類。何不許然。此既不然。彼云何爾。
ᅟᅟ==[A57] 已【CB】,巳【國圖】==
破第六有無心位。不用前五為開導依也。初正明。次通妨。有不用者。五識起時。必有意識能引後念意識令起。何假五識。無不用者。無心睡眠悶絕等位。意識斷[A58]已。此無心位也。後復起時。蔵識末那。既恒相續。亦應與彼為開導依。何假於五。通妨難者。恐彼難云。無心不用前五開導。亦不當用七八開導。當用自類為是。故通云。若彼第六。用自類開導。五識自類。何不許然。此五既不許然。彼六云何許自類耶。故知當用七八為開導依。
ᅟᅟ==[A58] 已【CB】,巳【國圖】==
○二第七。
平等性智。相應末那。初起必由第六意識。亦應用彼為開導依。
破執第七。唯用自類為開導依也。初起必由第六者。謂初轉依時。必由第六修二空觀成。彼識乃得轉染成淨。故亦應用第六為開導依。而汝不許何也。
○三第八。
圓鏡智俱。第八淨識。初必六七方便引生。又異熟心。依染汙意或依悲願相應善心。既爾。必應許第八識。亦以六七為開導依。由此彼言。都未究理。
破執第八唯用自類為開導依也。初約初轉依破。次約未轉依破。三牒定所依。四總責前言。初必六七方便引生者。謂第八初轉。必由妙平二智引生。是[A59]已轉依位。不離六七。又異熟心。依第七染汙意為根。或依第六悲願相應善心。利生長劫。是未轉依位。不離六七。故牒定其所依云既爾。必應許第八識。亦以六七為開導依。由此論之。彼言豈獨五不究理。六不究理。七不究理。第八亦不究理。都未能盡。故前云未有究理。
ᅟᅟ==[A59] 已【CB】,巳【國圖】==
○二申[A60]己釋。
ᅟᅟ==[A60] 己【CB】,巳【國圖】==
應說五識。前六識內。隨用何識為開導依。第六意識。用前自類。或第七八為開導依。第七末那。用前自類。或第六識為開導依。阿陀那識。用前自類。及第六七為開導依。皆不違理。由前說故。
此應說義。不離前破。葢破中[A61]已具應說故也。前云未有究理。次云都未究理。此云皆不違理。意以理破理立。不可易也。理立前五唯一依。隨用何識故。第六有三依。自類及六七故。第七有二依。或用第六及自類故。第八有三依。用前自類及六七故。前說總指上文。自謂理之不違。不知說之於理。果不相違否耶。至下自知。
ᅟᅟ==[A61] 已【CB】,巳【國圖】==
○三第三師(三) 初破前非二申正義三通妨難。
○初破前非(二) 初總破二別破。
○初總破。
有義此說亦不應理。
此下皆護法正意。此說指上二說。先總破云。難陀之說不應理。安慧之說不應理。云亦不應理也。破不應理。立必應理。是以下文別破中。必先立理以為破案。而申正通妨。不過應理而[A62]已。立含破內。故云總破。
ᅟᅟ==[A62] 已【CB】,巳【國圖】==
○二別破(三) 初樹名理二出過端三通妨難。
○初樹名理。
開導依者。謂有緣法為主。能作等無間緣。此於後生心心所法開闢引導。名開導依。此但屬心。非心所等。
原依所由名。簡別為出過之案也。初正原其名。次簡別所屬。有緣法者。一有能緣慮法。非不相應行。色及無為。無緣慮法也。二為主。有自在義。心所𨿽有緣慮。為王所轉。闕為主義也。三能作等無間緣。謂自類心王。前念後念。力用齊等。前能生後。中無間隔。具此三義。前念心王。於後所生心心所法。開闢引導而為所依。名開導依也。簡別之。則此但屬心。非心所等。以此開導依。但屬八種自類心王。非屬心所等。等者。等不相應行色及無為法也。非不相應者。三義全無故。非心所者。闕為主一義故。是則纔言有緣法但存王所而色等自簡。纔言為主。但存於王而心所又簡。纔言能作等無間緣。但存自類之王而異類之王亦簡。名言含蓄如此。不可忽也。
○二出過端。
若此與彼。無俱起義。說此於彼有開導力。一身八識。既容俱起。如何異類為開導依。若許為依。應不俱起。便同異部。心不並生。又一身中。諸識俱起。多少不定。若容互作等無間緣。色等應爾。便違聖說。等無間緣。唯心心所。
破安慧異類為依之過。以詳其亦不應理也。初過同異部。次過違聖教。承上開導依義既明異類依過自顯。此彼者。諸識相望。互為彼此。使此彼無俱起義。說此與彼。有開導力。庻或可耳。然一身八識。既容俱起。如何異類為開導依耶。若許為依。應不俱起。既不俱起。便同小乘心不並生。一身八識俱起。心能不並生乎。此異類為依之過也。又一身中。諸識俱起。或二三四。乃至七八。多少不定。設謂此依但遮多少名等。非簡異類名等。以此之故。若容互作等無間緣。則色根等。與心異類並生。亦應互作等無間緣。色作此緣。便違聖教。此緣唯心心所。此又異類為依之過也。異類為依之過如此。我故曰亦不應理。問。諸識通是心品。曰異類自類何也。曰。第八前念為第八後念開導依。諸識例然。此名自類。第八第七等為第六第五開導依。諸識例然。此名異類。
○三通妨難。
然攝大乘說。色亦容有等無間緣者。是縱奪言。謂假縱小乘色心前後有等無間緣。奪因緣故。不爾等言。應成無用。若謂等言。非遮多少。但表同類。便違汝執異類識作等無間緣。
設為妨難。竆異類為依之過也。初正通妨難。次復遮轉救。恐難云。攝大乘說色等亦有等無間緣。何言違教。通云。是縱奪言。非實語也。以小乘執從前剎那色。後剎那無間而生。從前剎那心。後剎那心無間而生。此中因果道理成就。何用復計阿頼耶識是諸法因。故大乘破竟而縱之云。是故色心前後相生。但應容有等無間緣。及增上緣。奪云無有因緣。是則此乃假縱而奪。非謂色法真有此等無間緣也。不爾等言應成無用者。若謂非是縱奪。定互為緣。不知等者。葢言齊等。一遮多少。一表同類。若用異類互為開導。則此二義全無。等言應成無用矣。名言豈徒然哉。若轉救云。非遮多少。但表同類。又違自執矣。如之何。難之不能為難。援之無理可援。我故曰亦不應理。
○二申正義。
是故八識。各唯自類為開導依。深契教理。自類必無俱起義故。心所此依。應隨識說。
各唯自類者。如第八。獨用第八前念。為第八後念開導依。乃至眼識獨用眼識前念。為眼識後念開導依也。必無俱起者。决自類各為開導依之故也。心所此依。應隨識說者。心所無主義故。非開導依。隨識開導說為依耳。如後念眼識心所。以前念眼識而為開導。餘可例知。
○三通妨難(三) 初通心所難二通間斷難三通聖教難。
○初通心所難。
𨿽心心所。異類並生。而互相應。和合似一。定俱生滅。事業必同。一開導時。餘亦開導。故展轉作等無間緣。諸識不然。不應為例。然諸心所。非開導依。於所引生。無主義故。若心心所等無間緣。各唯自類。第七八識。初轉依時。相應信等。此緣便闕。則違聖說。諸心心所。皆四緣生。
通心所依難。𤼵明心所此依。隨識應說之㫖也。初釋通所難。次重明正㫖。恐有難云。既曰心所此依。應隨識說。則此心彼所。豈非異類。隨識應說。豈非異類並生為開導依。諸識亦應例此。而汝不許異類為開導依者何也。通云。𨿽心心所。異類並生。而互相應。如眾燈明。和合似一。謂同一所緣。同一依。同一時。同一性。而王所定俱生滅。體事業用必同。王開導時。所必開導。一所開導。餘亦開導。故心與所。所與所。展轉作等無間緣。諸識相望。無前五義。故不應與心所為例。亦欲異類並生而為開導依也。重明正㫖者。𨿽云一開導時。餘亦開導。展轉作緣。皆由心王。及餘心所。異類引起之力。然諸心所。非能自類為開導依也。以於所引生。無主義故。但可隨識而[A63]已。若心心所等無間緣。王唯自類。而所亦唯自類。則第七八識。初轉依時。相應信等。此等無間緣便闕。以七八二識因中。於有漏位。無信等故。當初轉依。無漏信等起時。便無自類為開導依。則四緣中闕一緣矣。豈不違聖教。諸心心所皆四緣生乎。心所之不可自類明矣。故心所此依。應隨識說。前云一開導時。餘亦開導。展轉作緣。正隨識應說之㫖不可。不可說心所自類為開導依也。
ᅟᅟ==[A63] 已【CB】,巳【國圖】==
○二通間斷難。
無心睡眠。悶絕等位。意識𨿽斷。而後起時。彼開導依。即前自類。間斷五識。應知亦然。無異類心。於中為隔。名無間故。彼先滅時。[A64]已於今識。為開導故。何煩異類。為開導依。
ᅟᅟ==[A64] 已【CB】,巳【國圖】==
恐又難云。七八二識。初轉依時。相應信等。依彼引生矣。則無心等位。意識既斷。七八二識。應為開導。而亦有煩於異類耶。通云。意識五識。斷而復起。皆依自類。其故有二。無異類心。於中為隔。名無間故。彼先滅時。[A65]已於今識。為開導故。彼先滅等者。即前念心王。臨欲滅時。有其力用。能引後念令生。作此功能了畢便滅。即現在一念。有行後念功能。以為法體。非取過去[A66]已。滅無體之法為依也。是則唯用自類。其義極成。何煩異類。而汝執第六前五。互相引生。又以七八二識。為開導依耶。
ᅟᅟ==[A65] 已【CB】,巳【國圖】==
ᅟᅟ==[A66] 已【CB】,巳【國圖】==
○三通聖教難。
然聖教中。說前六識互相引起。或第七八。依六七生皆依殊勝增上緣說。非等無間。故不相違。瑜伽論說。若此識無間。諸識决定生。說此為彼等無間緣。又此六識為彼六識等無間緣。即施設此名意根者。言總意別。亦不相違。故自類依。深契教理。
恐更難云。誠如自類之說。則佛地論中說前六互相引生。第七依第六生。第八依六七生。此皆異類。何不相違耶。通云。皆依殊勝增上緣說。非等無間緣。故不相違。至若瑜伽此彼之言。一徃觀之。言似通於自他。再深察之。則彼此者。乃自類前後之意耳。亦不相違。故自類依。不唯契教而且深矣。
○三結歸第七正釋。
傍論[A67]已了。應辯正論。此能變識。𨿽具三所依。而依彼轉言。但顯前二。為顯此識。依緣同故。又前二依。有勝用故。或開導依。易了知故。
ᅟᅟ==[A67] 已【CB】,巳【國圖】==
正釋頌文。依彼轉三字也。前二即因緣依。增上緣依。因緣依。謂種子識。增上緣依。即第八現行。但顯前二者。其故有三。一為顯此識所依所緣。同是第八。故但顯前二。二又前因緣依。有生識勝用。增上依。有引識勝用。故但顯前二。三或開導依。易了知故。故但顯前二也。
○二釋緣(二) 初問答總釋二四師別釋。
○初問答總釋。
如是[A68]已說此識所依。所緣云何謂即緣彼。彼謂即前此所依識。聖說此識。緣蔵識故。
ᅟᅟ==[A68] 已【CB】,巳【國圖】==
初結前問答。次總釋證成。
○二四師別釋(四) 初第一師二第二師三第三師四第四師。
○初第一師。
有義此意緣彼識體。及相應法。論說末那。我我所執。恒相應故。謂緣彼體。及相應法。如次執為我及我所。然諸心所。不離識故。如唯識言。無違教失。
引難陀釋緣彼義也。初正引釋義。次復通妨難。緣彼識體。及相應法。即緣王所。復引瑜伽。及釋為證。緣王為我。緣所為我所矣。恐有難云。頌緣彼而曰相應。豈不違教。通云。然諸心所。不離識故。如唯識言。則𨿽緣相應。亦攝彼中。豈致違教。
○二第二師。
有義彼說理不應然。曾無處言。緣觸等故。應言此意。但緣彼識見及相分。如次執為我及我所。相見俱以識為體故。不違聖說。
火辨釋緣彼義也。初斥緣心所之非。次申緣見相為是。三通見相妨彼之難。以識為體。則見相𨿽分。總屬於彼。故無所違。
○三第三師。
有義此說亦不應理。五色根境。非識蘊故。應同五識。亦緣外故。應如意識。緣共境故。應生無色者。不執我所故。厭色生彼。不變色故。應說此意。但緣蔵識。及彼種子。如次執為我及我所。以種即是彼識功能。非實有物。不違聖教。
安慧釋緣彼義也。初斥緣相分之非。次申緣識種之是。七緣相分不應理者。七緣識蘊。若緣相分。五色根境。非識蘊故。七緣內心。若緣相分。應同五識緣外境故。七唯緣內心。若緣相分。應如第六同五緣共境故。七既執相為所。應生無色者。既無色相。不執我所故。所以無色者。以厭色生彼。不變色故。多種相違。故云亦不應理。應說緣識為我。緣種為所。仍恐難云。第七不緣實物。何又緣種。通云。種非實物。但是識上功能。緣識必緣種。不違聖教。
○四第四師(二) 初破前非二申正義。
○初破前非。
有義前說皆不應理。色等種子。非識蘊故。論說種子。是實有故。假應如無。非因緣故。又此識俱。薩迦耶見。任運一類。恒相續生。何容別執有我我所。無一心中。有斷常等。二境別執。俱轉義故。亦不應說二執前後。此無始來。一味轉故。
自此而下。皆護法釋緣彼義。今先破也。初總破前三。次別破第三。三通破前三。四復破轉救。破第三師云。汝執七緣識種。又言種是假物。不違聖教。不自知其非理。何者。種通色心。心種識蘊攝。色種是色蘊。七緣色蘊可乎。瑜伽說種是實有。為親因緣。假應如無。而非因緣可乎。安慧之非理也明矣。通破三師云。難陀執七緣王所。為我我所。火辨執七緣見相。為我我所。安慧執七緣識種。為我我所。皆非理也。何則。此識俱生身見。非造作而任運。非夾雜而一類。非間斷而相續。何能容其別執有我我所。無一心中。有二執俱轉義故。脫轉救云。而有前後。亦不應說。以此無始[A69]已來。一味恒轉。從何而有前後分位之可得耶。三師之盡非又明矣。我故曰皆不應理。問。云何斷常。曰。此有二義。一執我為常。我所為斷。二借六識心斷常。以例七我與我所。彼一心中。無有二執。此一心中。亦無我及我所之二故。
ᅟᅟ==[A69] 已【CB】,巳【國圖】==
○二申正義(二) 初明所緣二明轉依。
○初明所緣。
應知此意。但緣蔵識見分非餘。彼無始來一類相續。似常一故。恒與諸法為所依故。此唯執彼為自內我。乘語𫝑故。說我所言。或此執彼。是我之我。故於一見。義說二言。若作是說。善順教理。多處唯言有我見故。我我所執。不俱起故。
第七緣彼正義也。初正義。次釋疑。意謂前既皆[A70]已非理。正意畢竟如何。故云應知此七。緣彼之意。但緣蔵識見分。非餘相分種子。及心所等餘法也。以彼第八無始[A71]已來。一類相續。似常一故。恒與諸法為所依故。此第七唯執彼為自內我。似常者。簡根器有間斷故。簡種子或損伏而永斷故。似一者。簡觸等心所法非一故。是以不緣心所種子餘法。唯緣第八為自內我。而無我所。仍恐疑云。唯執為內我。云何大論言有我所。通云。乘語𫝑故。說我所言。或此執彼。是我之我。是我者。能執為是我。之我者。所執為之我。故於一見。約義而說我我所二言耳。豈真有二法。有二言哉。若作是說。可謂不泥於言而得意。善順教理矣。何者。多處唯言有我見故。我我所執。不俱起故。泥於一論而生疑不决。豈善順之謂哉。
ᅟᅟ==[A70] 已【CB】,巳【國圖】==
ᅟᅟ==[A71] 已【CB】,巳【國圖】==
○二明轉依(三) 初正明二簡別三通妨。
○初正明。
未轉依位。唯緣蔵識。既轉依[A72]已。亦緣真如。及餘諸法。平等性智。證得十種平等性故。知諸有情。勝解差別。示現種種佛影像故。
ᅟᅟ==[A72] 已【CB】,巳【國圖】==
明轉依別於未轉之位也。未轉依位。唯緣蔵識。染緣之狹可知。既轉依[A73]已。亦緣真如。及餘諸法。淨緣之廣何限。平等性智。證得十種平等性故。正本智緣真如也。知諸有情勝解差別。示現種種佛影像故。正後智緣餘法也。十種者。佛地經云。一諸相增上喜樂。二一切領受緣起。三遠離異相非相。四弘濟大慈。五無待大悲。六隨諸有情所樂示現。七一切有情我愛所說。八世間寂靜皆同一味。九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十修植功德究竟。證此性[A74]已。即知十地有情。勝解意樂差別。能起他受用身之影像故。
ᅟᅟ==[A73] 已【CB】,巳【國圖】==
ᅟᅟ==[A74] 已【CB】,巳【國圖】==
○二簡別。
此中且說未轉依時。故但說此緣彼蔵識。悟迷通局。理應爾故。無我我境。徧不徧故。
此中且說。至緣蔵識。簡定頌說之不徧。則說[A75]已轉依位。此能徧緣。自在其中矣。故難云。均一末那。緣何異同。通云。悟迷等也。葢言悟則通。通則無我而徧。故緣真及餘法。迷則局。局則我。我則不徧。故唯緣蔵識也。此識無二。迷悟不同。大事未明。如䘮考妣。明悟不可後也。
ᅟᅟ==[A75] 已【CB】,巳【國圖】==
○三通妨。
如何此識。緣自所依。如有後識。即緣前意。彼既極成。此亦何咎。
恐有難云。如何此識。既依彼生。仍復緣彼。舉例通云。如有後念意識。即緣前念滅意。前念滅意。是等無間緣。與後念作所緣緣。彼既極成。此所依識。是增上緣。與能依識。作所緣緣。又復何咎。而不極成。故依彼轉緣彼也。問。七何不緣內二分。曰。自證證自證。沉隱難知故。問。七緣八見。為踈為親。曰。是踈非親。以從自識相分起故。緣八見分不著。但緣中間假我相分。無實種生。從兩頭起。此相分一半從本質上起。一半從自能緣。第七見分上起。半無覆性。半有覆性。從兩頭心法上爍起。成一相分。故曰𭘧質境。
○三釋性相。
頌言思量為性相者。雙顯此識自性行相。意以思量為自性故。即復用彼為行相故。由斯兼釋所立別名。能審思量名末那故。未轉依位。恒審思量所執我相。[A76]已轉依位。亦審思量無我相故。
ᅟᅟ==[A76] 已【CB】,巳【國圖】==
初牒頌總標。次正釋性相。三兼釋別名。此據宗鏡攝論。皆說意是體性。思量其實但是行相。以體即是識蘊攝故。今且約頌文及此論而釋。則頌云。思量為性相。此論釋云。意以思量為自性故。頌云。思量為性相。性者。自[A77]己體性。指第七內二分。相者。流行相貌。指第七見分。見分緣我為相分。固是思量。自證證自見分思量。豈外思量。頌與論文。名言歷歷。恐不可擅易。智者詳之。無間緣立名。八識通名為意。故前云前滅意。思量立名。唯在第七。故稱別名。由斯兼釋所立別名者。意謂頌中思量二字。不惟正釋第七性相。由斯思量。兼釋末那之名。何者。能審思量。名末那故。未轉[A78]已轉。皆思量故。未轉者。初地[A79]已前。二乘有學。及諸異生。[A80]已轉可知矣。特其思量我無我之不同耳。然而皆名末那。豈非兼釋別名。
ᅟᅟ==[A77] 己【CB】,巳【國圖】==
ᅟᅟ==[A78] 已【CB】,巳【國圖】==
ᅟᅟ==[A79] 已【CB】,巳【國圖】==
ᅟᅟ==[A80] 已【CB】,巳【國圖】==
○四釋煩𢚰(二) 初釋第五句二釋六七句。
○初釋第五句。
此意相應。有幾心所。且與四種煩𢚰常俱。此中俱言。顯相應義。謂從無始至未轉依。此意任運恒緣蔵識。與四根本煩𢚰相應。
問意相應曰有幾。總問相應之所也。舉頌為答曰且與。姑列根本之數也。俱謂相應而曰從無始等者。格常俱之時也。
○二釋六七句(二) 初標釋二通妨。
○初標釋。
其四者何。謂我癡我見。并我慢我愛。是名四種。我癡者謂無明。愚於我相。迷無我理。故名我癡。我見者謂我執。於非我法。妄計為我。故名我見。我慢者謂倨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我愛者謂我貪。於所執我。深生躭著。故名我愛。并表慢愛有見慢俱。遮餘部執無相應義。此四常起。擾濁內心。令外轉識。恒成雜染。有情由此。生𢀸輪𢌞。不能出離。故名煩𢚰。
初問答標名。次釋別名義。三釋通名義。無明是癡體。我癡者。愚於自心所變我相。迷於無我真如之理曰我癡。我見即我執。於第八非我之上。虚妄計度。執為實我曰我見。我慢是倨傲。挾持所執內我。令能緣心高舉自大曰我慢。我愛是我貪。於所執我境。深生躭著曰我愛。此三皆以無明為因。曰并者。表我愛與慢我見俱起。遮餘部計三無相應義。不俱起故。四皆煩𢚰者。此四常起擾濁內心。第七不得澄清。令外六轉。恒成雜染。有情由此輪𢌞不能出離。故名煩𢚰。
○二通妨(二) 初通全闕我見難二通俱起相違難。
○初通全闕我見難。
彼有十種。此何唯四。有我見故。餘見不生。無一心中。有二慧故。如何此識。要有我見二取邪見。但分別生。唯見所斷。此俱煩𢚰。唯是俱生。修所斷故。我所邉見。依我見生此相應見。不依彼起。恒內執有我故。要有我見。由見審决。疑無容起。愛著我故。瞋不得生。故此識俱。煩𢚰唯四。
此中𨿽有兩重問答。脈絡元非判然。故總為一叚。初問云。彼根本惑。有貪瞋癡慢疑。并餘五見。此第七何故相應唯四。闕餘六耶。通云。有我見故。其餘二取邊邪四見不生。良以見必用慧為體。無一心中。有二慧故。是以餘見不生也。此通不惟瞋疑未答。而餘見不生。似尚未詳。故躡前又問。如何此識。要有我見。意含如何此識不要有餘見等。故又通云。二取及邪見。但分別生。唯見道斷。此識相應煩𢚰。唯是俱生。修道所斷。是故無有二取邪見也。至於我所邉見。依我見生。有邉見者定有我見。我見不依邉見而起。是故無有斷常邉見。然要有我見者。恒內執有我。由此我見審决。疑無容起。愛著我故。瞋不得生。故此識俱。煩𢚰唯四。餘自不俱。頌豈無故而云然。
○二通俱起相違難。
見慢愛三。如何俱起。行相無違。俱起何失。瑜伽論說。貪令心下。慢令心舉。寧不相違。分別俱生。外境內境。所陵所恃。麄細有殊。故彼此文。義無乖返。
此亦兩重問答。亦非脈絡判然。故亦總為一叚。問云。見慢愛三。行相乖反。如何俱起。執餘部為難也。通云。此三行相無違。俱起何失。然猶未委無違。故又即教而為難云。瑜伽論說。貪令心下。慢令心舉。一沉一升。寧不相違。而云無違者何也。故又通云。分別俱生。外境內境等。謂彼論言貪慢相違。是第六相應分別惑。此言無違。是第七相應俱生惑。分別起者。貪取外境。慢陵外人。行相麄浮。何容並起。俱生惑者。貪染內境。慢恃內[A81]己。行相微細。寧得相違。故彼瑜伽與此論。文𨿽似反。義實無乖。何可以文害義。
ᅟᅟ==[A81] 己【CB】,巳【國圖】==
○五釋餘所(二) 初問答畧標二隨義廣釋。
○初問答畧標。
此意心所唯有四耶。不爾。及餘觸等俱故。
○二隨義廣釋(二) 初第一解二第二解。
○初第一解(二) 初明所有二簡所無。
○初明所有。
有義。此意心所唯九。前四及餘觸等五法。即觸作意受想與思。意與徧行。定相應故。前說觸等異熟識俱。恐謂同前。亦是無覆。顯此異彼。故置餘言。及是集義。前四後五。合與末那恒相應故。
此師釋第七唯九心所固非。釋餘字異前為餘亦非。釋及字但合後五亦不盡是。
○二簡所無。
此意何故無餘心所。謂欲希望未遂合事。此識任運緣遂合境。無所希望。故無有欲。勝解印持曾未定境。此識無始恒緣定事。經所印持。故無勝解。念唯記憶曾所習事。此識恒緣現所受境。無所記憶。故無有念。定唯繫心專注一境。此識任運剎那別緣。既不專一故無有定。慧即我見。故不別說。善是淨故。非此識俱。隨煩𢚰生。必依煩𢚰前後分位差別建立。此識恒與四煩𢚰俱。前後一類。分位無別。故此識俱。無隨煩𢚰。惡作追悔。先所造業。此識任運恒緣現境。非悔先業。故無惡作。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眾緣力。有時蹔起。此識無始。一類內執。不假外緣。故彼非有。𡬶伺俱依外門而轉。淺深推度。麄細𤼵言。此識唯依內門而轉。一類執我。故非彼俱。
初簡別境。次簡善位。三簡諸隨。四簡不定。其所簡者。別境之慧既謬。諸隨煩𢚰更非。其餘易解。問。第八見分。豈非一境。七唯緣此。豈非專注一境。而曰不專一者何也。曰。原彼之意。或以定對散言。專注一境。正神凝於境之謂。今此識以第八為境。剎那生滅。念念攀緣。前後之散。天眼莫窺。曾何神凝於境而言專注。故曰別緣。曰無定也。
○二第二解(二) 初總斥申正二別分四家。
○初總斥申正。
有義。彼釋餘義非理。頌別說此有覆攝故。又闕意俱隨煩𢚰故。煩𢚰必與隨煩𢚰俱。故此餘言。顯隨煩𢚰。
總斥前者。一錯釋餘言故。一闕隨煩𢚰故。總申正者。煩𢚰必與隨煩𢚰俱。决不可闕。故此餘言。顯隨煩𢚰。非簡無覆。
○二別分四家(四) 初十五所二十九所三廿四所四十八所。
○初十五所(二) 初明所有二簡所無。
○初明所有。
此中有義。五隨煩𢚰。徧與一切染心相應。如集論說。惽沉掉舉不信懈怠放逸。於一切染汙品中。恒共相應。若離無堪任性等。染汙性成。無是處故。煩𢚰起時。心既染汙。故染心位。必有彼五。煩𢚰若起。必由無堪任囂動不信懈怠放逸故。掉舉𨿽徧一切染心。而貪位增。但說貪分。如眠與悔。𨿽徧三性心。而癡位增。但說為癡分。𨿽餘處說。有隨煩𢚰。或六或十。徧諸染心。而彼俱依別義說徧。非彼實徧一切染心。謂依二十隨煩𢚰中。解通麄細。無記不善。通障定慧相顯說六。依二十二隨煩𢚰中。解通麄細。二性說十。故此彼說。非互相違。然此意俱心所十五。謂前九法。五隨煩𢚰。并別境慧。我見𨿽是別境慧攝。而五十一心所法中。義有差別。故開為二。
所有者。第七所有之心所也。初釋有五所。次會通掉舉。三會通餘處。四結數重通。初釋五所者。據集論釋。先順明。次反决。後出過。其義頗明。二會通掉舉者。恐有問云。瑜伽說此是貪分故。此云何說此徧諸染心。故通云。𨿽徧而貪增。瑜伽但說貪分。例於眠悔可知。會餘處者。恐又有難云。餘處說有隨煩𢚰。或六或十。徧諸染心。此何唯說五耶。故云𨿽瑜伽說六說十。而彼俱依別義方便說徧。非彼實徧一切染心也。云何名別義說徧。且六依別義說徧者。謂依二十隨煩𢚰之中。解通麄細。解即行相。通麄者。謂徧前六。通細謂徧第七。通有覆無記性不善性。通障定慧相顯而說六隨耳。意以二十隨煩𢚰。有通不通。今簡去不通之十四。依行相通識通性通障而說六。謂不信懈怠放逸。散亂失念不正知也。十依別義說徧者。謂依二十二隨煩𢚰之中。解亦通麄細。通二性而說十也。意以二十加邪欲邪解名二十二。而此二十二中。有通不通。今簡去不通之十二。依行相通識通性而說十。謂大隨八及邪欲邪解是也。依如是別義而說徧耳。非彼實徧一切染心。此徧染心。故不違彼。結數重通者。數是十五。則慧非我見。然則我見非別境慧攝耶。故通云。𨿽是慧攝。而五十一心所中。義有差別。故開為二。以我見唯染慧。慧通染淨故也。
○二簡所無。
何緣此意無餘心所。謂忿等中。行相麄動。此識審細。故非彼俱。無慚無愧。唯是不善。此無記故。非彼相應。散亂令心馳流外境。此恒內執一類境生。不外馳流故彼非有。不正知者。謂起外門身語意行。違越𮜿則。此唯內執。故非彼俱。無餘心所。義如前說。
問。此意以何緣由。唯心所十五。無餘三十六耶。謂小隨十。以麄非細故簡中隨二。以性不相應故。簡大隨散亂外馳。異於內執。不正知亦外違𮜿則。異於內執故。簡無餘心。義如前說者。即別境前四。不定位四。根十中六。前師[A82]已簡故也。又大隨闕簡忘念者。其義甚明。不必簡故。以忘念要緣曾受之境𤼵起。此識唯是現緣。曾何可忘。故畧之耳。
ᅟᅟ==[A82] 已【CB】,巳【國圖】==
○二十九所(三) 初六隨相應二會通前後三結釋相應。
○初六隨相應。
有義。應說六隨煩𢚰。徧與一切染心相應。瑜伽論說。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亂惡慧。一切染心。皆相應故。忘念散亂惡慧若無。心必不能起諸煩𢚰。要緣曾受境界種類。𤼵起忘念。及邪簡擇。方起貪等諸煩𢚰故。煩𢚰起時。心必流蕩。皆由於境。起散亂故。惽沉掉舉。行相互違。非諸染心。皆能徧起。
初標數。二引證。三釋成。四簡別。忘念散亂惡慧若無。心必不起諸煩𢚰者。反决三法不可無也。要緣曾受境界種類。𤼵起忘念及邪簡擇。方起貪等諸煩𢚰故者。順明忘念惡慧貪等煩𢚰所由起也。煩𢚰起時。心必流蕩。皆由於境起散亂故。仍釋散亂亦由於境也。惽沉掉舉。行相互違。非諸染心皆能徧起。簡別不能徧諸染心之故也。
○二會通前後。
論說五法。徧染心者。解通麄細。違唯善法。純隨煩𢚰。通二性故。說十徧言。義如前說。
上云沉掉相違。不徧一切染心。然前二師。一引瑜伽說沉掉不信懈怠放逸五法說徧。一引瑜伽說十徧言。與此六法不同者。果何以故。故通云。論說等也。謂論說五徧者。取行相通於麄細。非若小隨之不通於七識之細。取唯違善法。非若中二之亦違無記。取純隨煩𢚰。通有覆無記不善二性之故而說五耳。然此義前[A83]已說之。說十徧言。義亦如前而說。故知依別義說徧。非實徧一切染心。與此說亦義各有取耳。
ᅟᅟ==[A83] 已【CB】,巳【國圖】==
○三結釋相應。
然此意俱。心所十九。謂前九法。六隨煩𢚰。并念定慧。及加惽沉。此別說念。准前慧釋。并有定者。專注一類所執我境。曾不捨故。加惽沉者。謂此識俱。無明尤重。心惽沉故。無掉舉者。以相違故。無餘心所。如上應知。
初標相應數。次釋明所增。三釋明所減。此別說念。准前慧者。恐謂忘念即念。何重增念。故通云。准前慧釋。意以忘念𨿽是別境念攝。而五十一心所中。義有差別。故開為二也。此相違故者。此謂惽沉。以惽沉時。掉不起故。
○三廿四所(三) 初標數證釋二通妨會指三結申相應。
○初標數證釋。
有義。復說十隨煩𢚰。徧與一切染心相應。瑜伽論說放逸掉舉惽沉不信懈怠邪欲邪勝解邪念散亂不正知。此十一切染汙心起。通一切處三界繫故。若無邪欲邪勝解時。心必不能起諸煩𢚰於所受境。要樂合離印持事相。方起貪等諸煩𢚰故。
初標數。次引證。三釋成邪念即忘念。不正知即惡慧。若無邪欲乃至不能起諸煩𢚰者。反决二所之不可無也。於所受境乃至方起諸煩𢚰者。順明邪欲邪解之當有也。所受境。即所愛與不愛境。於所愛樂合。於不愛樂離。更以邪解。决定印持可愛而起貪。决定印持非可愛而起瞋。故諸染心。决有此二。
○二通妨會指。
諸疑理者。於色等事。必無猶豫。故疑相應。亦有勝解。於所緣事。亦猶豫者。非煩𢚰疑。如疑人杌。餘處不說此二徧者。緣非愛事。疑相應心。邪欲勝解。非麄煩故。餘互有無。義如前說。
初通妨。二會指。通妨者。恐有難云。勝解以印持為性。疑以猶豫為性。二元相違。若邪解徧諸染心。則疑染有印持矣。如之何其能徧耶。故通云。諸疑理者。於色等事。必無猶豫。故疑相應。亦有勝解。豈非能徧。恐又難云。於所緣事亦猶豫者。勝解安在。故又通云。事上必無猶豫。中間亦有猶豫。非俱生迷理煩𢚰疑。如以無枝之樹杌。而亦有疑為人者。此不妨亦有邪解。豈非能徧。恐又難云。既是能徧。餘處不說此二徧者何也。故更通云。緣非愛事。疑相應心。邪欲勝解微細非麄煩故畧而不說非全無也。恐又難云。餘處有隨煩𢚰或六或十等互為有無者何也。故指云。義如前說。意謂皆依別義說徧。非實徧一切染心也。
○三結申相應。
此意心所。有二十四。謂前九法。十隨煩𢚰。加別境五。准前理釋。無餘心所。如上應知。
准前理釋者。所加邪欲邪解。𨿽別境欲解。所攝而五十一心所中。義有差別。故別開耳。
○四十八所(三) 初破前諸師二舉數釋成三結申相應。
○初破前諸師。
有義。前說皆未盡理。且疑他世為有為無。於彼有何欲勝解相。煩𢚰起位。若無惽沉。應不定有無堪任性。掉舉若無。應無囂動。便如善等。非染汙位。若染心中。無散亂者。應非流蕩。非染汙心。若無失念不正知者。如何能起煩𢚰現前。
自此而下。護法正義也。初總破三師。次別破三師。三別破第二。四別破第一。破第三云。前引瑜伽。謂邪欲勝解。徧一切染心。不知解義。尚未圓也。何則。既徧染心。疑中須有欲解。且如有人疑於過未二他世中。或謂為有。或謂為無。此時心尚未定。於彼疑煩𢚰相應心中。有何欲勝解相耶。是故此二非徧染心。所當除也。破第二師云。前謂惽沉掉舉。行相互違。非諸染心。皆能徧起。不知煩𢚰起位。若無惽沉。應不定有無堪任性。掉舉若無。應無囂動。定有此二。是染汙位。此二既無。便如善等。非善染位是故此二能徧染心。所當加也。破第一師云。前引集論。證五隨煩𢚰。徧諸染心。而除散亂失念不正知。其解亦未圓也。何則。若染心中無散亂者。應非流蕩。非染汙心。若無失念不正知者。如何能煩𢚰現前。是故此三。徧一切染心。何可除也。增減俱未𠃔當。我故曰皆未盡理。
○二舉數釋成。
故染汙心。决定皆與八隨煩𢚰相應而生。謂惽沉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亂不正知。忘念不正知。念慧為性者。不徧染心。非諸染心。皆緣曾受有簡擇故。若以無明為自性者。徧染心起。由前說故。
初標定。次釋成。承上諸師增減。既皆未盡故染汙心。决定皆與八大隨煩𢚰相應。不可易也。然此八中。忘念及不正知。性須簡擇而後可。何則。忘念固以念為性。亦以癡為性。不正知固以慧為性。亦以癡為性。念慧為性。不徧染心。所以然者。非諸染心。皆緣曾受。有簡擇故。必用念慧為體之二。必以無明為自性者。徧諸染心。由前說無明。徧與一切染心相應故也。
○三結申相應。
然此意俱。心所十八。謂前九法。八隨煩𢚰。并別境慧。無餘心所。及論三文。准前應釋。若作是說。不違教理。
然此至別境慧。結相應也。無餘心所者。簡所無也。准前應釋者。解通麄細云云也。論。謂瑜伽集論。三文。謂集論一文五隨。瑜伽二文六種十種之不同也。若作是說。不違理教。則不作是說者。違順可知。
(雲棲法眷廣振周天軸捨刻第四卷祈亡父潜鱗居士周從龍母岳氏俞氏早昇 蓮界室人廣魯沈氏男大壽周濎永註長生之籍丕紹書香多結來世之緣諧登善果者)
贒預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四(終)
姑蘇信女張門李氏大緣𦔳板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五
古杭雲棲寺弟子廣伸述
○三旁論餘受(二) 初總徴二別釋。
○初總徴。
此染汙意。何受相應。
前頌𨿽無受文。亦可餘等二字含之。以識必有受。况與八互俱。自可以意得。故不言耳。今正釋頌完。理應補出。對頌有文。此無名旁。非不𢚩之說。及邉旁之旁也。
○二別釋(二) 初歷舉偏執二詳明正義。
○初歷舉偏執。
有義。此俱唯有喜受。恒內執我。生喜受故。有義不然。應許喜受。乃至有頂。違聖言故。應說此意。四受相應。謂生惡趣。憂受相應。緣不善業。所引果故。生人欲天。初二靜慮。喜受相應。緣有喜地善業果故。第三靜慮。樂受相應。緣有樂地善業果故。第四靜慮。乃至有頂。捨受相應。緣唯捨地善業果故。
此二初義固僻。次義亦偏。以初據執我生受。唯有喜受。不知七徧三界。喜亦應徧。然而聖說喜受。但通二禪。其何能徧。違于聖言耶。次以隨七所緣界地界報不同之故。四受皆具。比前執唯喜受。似覺𡩖通。不知因識有受。受當隨識。既通諸受。與六何殊。是故先以偏義陳于前。次以正義列于後。使偏因正以愈明。正以偏而更顯也。
○二詳明正義。
有義。彼說亦不應理。此無始來。任運一類。緣內執我。恒無轉易。與變異受。不相應故。又此末那。與前蔵識。義有異者。皆別說之。若四受俱。亦應別說。既不別說。定與彼同。故此相應。唯有捨受。未轉依位。與前所說心所相應。[A1]已轉依位。唯二十一心所俱起。謂徧行別境各五。善十一。如第八識[A2]已轉依位。唯捨受俱。任運轉故。恒于所緣。平等轉故。
ᅟᅟ==[A1] 已【CB】,巳【國圖】==
ᅟᅟ==[A2] 已【CB】,巳【國圖】==
初斥非顯正。次約轉顯同。以憂喜樂三。名變異受七無轉易。變異何從。七八受別。義應別開。別說既無。受自無別。况未轉之心所𨿽別。[A3]已轉之心所是同。平等轉故。[A4]已轉之受固同。任運轉故。未轉之受又同。通變異受。豈得為是。故曰亦不應理。以同第八捨受為應理也。又任運簡隨緣。一類顯無記。內執簡非外。平等轉。于所緣十種真如之境。平等轉也。
ᅟᅟ==[A3] 已【CB】,巳【國圖】==
ᅟᅟ==[A4] 已【CB】,巳【國圖】==
○六釋性攝(二) 初未轉依二[A5]已轉依。
ᅟᅟ==[A5] 已【CB】,巳【國圖】==
○初未轉依(二) 初問答二釋成。
○初問答。
末那心所。何性所攝。有覆無記所攝非餘。
問謂八種王所。通有四性。頼耶無覆無記攝矣。末那王所。何性攝耶。舉頌答云。有覆無記一性所攝。非餘三性。
○二釋成。
此意相應四煩𢚰等。是染法故。障礙聖道。隱蔽自心。說名有覆。非善不善。故名無記。如上二界。諸煩𢚰等。定力攝蔵是無記攝。此俱染法。所依細故。任運轉故。亦無記攝。
初正釋所攝。次通妨所攝。釋云。何故說名有覆無記耶。以此相應十八心所。是染法故。[障-日+田]礙聖道。隱蔽自心。說名有覆。非善不善。故名無記耳。難云。根隨煩𢚰。通于二性。何唯有覆無記攝耶。引例通云。如色無色界。諸煩𢚰等。豈不通于二性。定力攝伏蔵覆而不顯現。是無記攝。此俱染法。𨿽通二性。以所依識。極微細故。無強計度。任運轉故。能依染法。攝蔵于所。故亦無記。
○二[A6]已轉依。
ᅟᅟ==[A6] 已【CB】,巳【國圖】==
若[A7]已轉依。唯是善性。
ᅟᅟ==[A7] 已【CB】,巳【國圖】==
○七釋界繫(二) 初未轉依二[A8]已轉依。
ᅟᅟ==[A8] 已【CB】,巳【國圖】==
○初未轉依(二) 初問答二釋成。
○初問答。
末那心所。何地繫耶。隨彼所生。彼地所繫。
繫。繫屬。繫。繫縛。問謂三界計九地。末那王所。于九地中何地繫耶。舉頌答云。隨彼所生。彼地所繫。繫隨于所生。地能定為之繫耶。彼含三義。不必定指。如下所釋。然若欲以上彼指八。下彼指界亦可也。
○二釋成。
謂生欲界現行末那。相應心所。即欲界繫。乃至有頂。應知亦然。任運恒緣自地蔵識。執為內我。非他地故。若起彼地。異熟蔵識。現在前者。名生彼地。染汙末那。緣彼執我。即繫屬彼。名彼所繫。或為彼地諸煩𢚰等之所繫縛。名彼所繫。
初明彼地繫。次明異熟繫。三明煩𢚰繫。上謂隨彼所生。彼地所繫者。其義有三。一謂生欲界現行末那即欲界繫。由此乃至有頂四空。應知亦色界繫。亦四空繫也。所以然者。任運恒緣所生自地蔵識。執為內我。非他地故。此以彼地所繫。為所生所繫也。二者若于此地。乃起彼地。酬先引業。異熟蔵識。現在前者。名生彼地。染汙末那。緣彼執我即繫屬彼異熟蔵識。名彼所繫。此以繫于異熟為所生所繫也。三者或為彼地煩𢚰所繫。謂生欲界。現行末那。相應心所。即為欲界煩𢚰等之所繫縛。乃至有頂亦然。名彼所繫。此以煩𢚰所繫。名所生所繫也。
○二[A9]已轉依。
ᅟᅟ==[A9] 已【CB】,巳【國圖】==
若[A10]已轉依。即非所繫。
ᅟᅟ==[A10] 已【CB】,巳【國圖】==
非上界識惑三所繫也。
○八釋位捨(二) 初問答二別釋。
○初問答。
此染汙意。無始相續。何位永斷。或暫斷耶。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
○二別釋(二) 初明無染二明有淨。
○初明無染(二) 初畧明伏斷二詳明伏斷。
○初畧明伏斷。
阿羅漢者。總顯三乘無學果位。此位染意。種及現行。俱永斷滅。故說無有。學位滅定。出世道中。俱暫伏滅。故說無有。
無學果位。曰三乘者。聲聞利鈍及大乘八地也。染意種現俱斷。名阿羅漢無有也。三乘學位。及滅盡定。出世道中。染意種現暫伏。名無有也。畧明無有。不同如此。
○二詳明伏斷(二) 初明有學暫伏二明無學永斷。
○初明有學暫伏。
謂染汙意。無始時來。微細一類。任運而轉。諸有漏道。不能伏滅。二乘聖道。有伏滅義。真無我解。違我執故後得無漏。現在前時。是彼等流。亦違此意。真無我解。及後所得。俱無漏故。名出世道。滅定既是聖道等流。極寂靜故。此亦非有。由未永斷此種子故。從滅盡定聖道起[A11]已。此復現行。乃至未滅。
ᅟᅟ==[A11] 已【CB】,巳【國圖】==
詳有學染意之所以暫伏也。初至名出世道。明出世道無有也。次至此亦非有。明滅盡定無有也。三至乃至未滅。明有學現行。正顯二位暫伏而未斷也。不能伏滅者。四禪八定。但能伏六識中染。七之染汙微細。麄不違細故也。真無我解。根本智也。後得無漏。後得智也。是彼等流者。後得是本智源處所流。流與源同也。聖道等流者。定慧係道品所攝故也。極寂靜者。此定逺于煩𢚰故也。此亦非有者。染意亦伏而不起也。此復現行者。在定但伏現行。出定則煩𢚰現行。復從種起也。
○二明無學永斷(二) 初正釋二通妨。
○初正釋。
然此染意相應煩𢚰。是俱生故非見所斷。是染汙故。非非所斷。極微細故所有種子。與有頂地下下煩𢚰。一時頓斷。𫝑力等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頓斷此種。成阿羅漢。故無學位。永不復起。
詳無學染意之所以永斷也。地曰有頂。無色四空天也。煩𢚰曰下下。第六識內思惑第八十一品也。𫝑力等故者。出染意種子與下下同斷之故也。定喻金剛。堅利智慧。能壞一切義也。現在前時有三。謂二乘那含後心。大乘菩薩七地後心。及十地後心也。
○二通妨。
二乘無學。𢌞趣大乘。從初𤼵心。至未成佛。𨿽實是菩薩。亦名阿羅漢。應義等故。不別說之。
詳不言二乘趣大。永害染意之故也。謂有問言。二乘無學。永害染意。[A12]已如上明。更有二乘。[A13]已證無學。𢌞趣大乘。從初𤼵心。至未成佛。中間實是菩薩。何不言之。將非缺畧。或更別有㫖耶。故云𨿽是菩薩。亦名羅漢。以應供殺賊無生之義相等。故不別說。非有他也。
ᅟᅟ==[A12] 已【CB】,巳【國圖】==
ᅟᅟ==[A13] 已【CB】,巳【國圖】==
○二明有淨(二) 初敘執無淨二辨明有淨。
○初敘執無淨。
此中有義末那唯有煩𢚰障俱。聖教皆言三位無故。又說四惑恒相應故。又說為識雜染依故。
安慧師無淨第七之執也。唯有煩𢚰障俱。正是偏執。聖教等。引偏解以證其執也。然據對法中說三位皆無。皆無染意。不說無淨。顯揚說四惑相應。說染相應。不說無淨。攝論亦但說為識雜染依。不說無淨依。是則教非偏說。彼皆偏解。故執但有染意。無淨意耳。
○二辨明有淨(三) 初畧明二詳明三結定。
○初畧明。
有義彼說教理相違。出世末那。經說有故。無染意識。如有染時。定有俱生。不共依故。
此下皆護法正意。今先畧明有淨七也。經說有故。釋違教。定有俱生不共依故。釋違理。無染意識者。淨第六識也。不共依者。第七意根也。第六有染。定有第七染意為根。第六無染。如有染時。定有無染第七淨意為根。彼執無淨。豈不理教相違。
○二詳明(二) 初詳違教二詳違理。
○初詳違教。
論說蔵識。决定恒與一識俱轉。所謂末那。意識起時。則二俱轉。所謂意識及與末那。若五識中。隨起一識。則三俱轉。乃至或時頓起五識。則七俱轉。若住滅定。無第七識。爾時蔵識應無識俱。便非恒定一識俱轉。住聖道時。若無第七。爾時蔵識應一識俱。如何可言若起意識。爾時蔵識。定二俱轉。顯揚論說。末那恒與四煩𢚰相應。或𮋒彼相應恃舉為行。或平等行。故知此意通染不染。若由論說阿羅漢位。無染意故。便無第七。應由論說阿羅漢位。捨蔵識故。便無第八。彼既不爾。此云何然。又諸論言轉第七識。得平等智。彼如餘智。定有所依相應淨識。此識無者。彼智應無。非離所依。有能依故。不可說彼依六轉識。許佛恒行。如鏡智故。
歷引聖教。詳辨執無淨意之相違也。初辨違瑜伽。次辨違顯揚。三辨違本論。四辨違諸論。違瑜伽中。初至則七俱轉。引論文也。次至定二俱轉。顯違論也。應一識俱者。以住聖道時。必以意識。作無漏觀故。違顯揚中。初至或平等行。引論文也。故知此意通染不染。顯違論也。恒與四煩𢚰相應。是有覆染末那。然或𮋒彼相應中我慢恃舉為行是染末那。或平等行。豈非淨末那耶。故知此意。通染不染。非止染也。違本論中。初至便無第七。躡彼執頌言也。次至此云何然。即論頌以反質其執也。違諸論中。轉第七識。得平等智。此諸論之言也。順而明之。則彼能依平等性智。如餘成所作等三智。定有所依。相應五六第八淨識。反而難之。則此淨識無者。彼平智應無。非離所依。有能依故。必不可也。若汝轉計彼平等智。依六轉識。則又不可。何者。以許佛恒行平等性智。如鏡智故。無有間斷。若依六轉間斷之識。能依平等性智。亦間斷矣。豈所許恒行。如鏡智無間之謂乎。是則悖瑜伽俱轉之說。逆顯揚相通之𮋒。滯本頌言中之意。乖諸論依許之談。我故曰違教。
○二詳違理。
又無學位。若無第七識。彼第八識。應無俱有依。然必有此依。如餘識性故。又如未證補特伽羅無我者。彼我執恒行。亦應未證法無我者。法我執恒行。此識若無。彼依何識。非依第八。彼無慧故。由此應信二乘聖道滅定無學。此識恒行。彼未證得法無我故。又諸論中。以五同法。證有第七為第六依。聖道起時。及無學位。若無第七為第六依。所立宗因。便俱有失。或應五識。亦有無依。五恒有依。六亦應爾。
歷顯正理。詳辨執無淨意之相違也。初顯無學第八。必有淨七為俱有依理。次顯三位法執。必有淨七為所知依理。三顯三位第六必有淨七為俱生依理。初俱有依中。先反明。次正明。合而量之。無學第八有俱有依。是識性故。如餘眼識等。眼根眼識性。眼有眼根依。意根第八性。八有意根依。二所知依中。先舉人我恒行。既有煩𢚰第七為所依。次例法我恒行。必有所知第七為所依。且我見屬慧。八既無慧。捨七其誰。應信三位尚居法執。必是此識為彼所依。三俱生依中。五同法者。如眼識依眼根。根識名同法。耳等皆然。抑以前五為第六同法喻也。證有依者。眼等既以五根為依。證第六必以第七為依。所立宗因便俱有失者。第六是有法。定有俱生不共所依為宗。因云。極成六識。隨一攝故。同喻如眼識等。若無第七。則所立宗上。有能別不極成之失。所立因上。犯共不定之失。或應五識亦無有依。今五同法既恒有依。六亦應爾。豈無依耶。是則執無淨七不惟乖無學第八之依。三位法執之依。亦乖三位第六之依。而有宗因俱失之咎。我故曰違理。
○三結定(二) 初决有淨七二通釋差別。
○初决有淨七。
是故定有無染汙意。于上三位。恒起現前。言彼無有者。依染意說。如說四位無阿頼耶。非無第八。此亦應爾。
定有恒起。决三位有淨七也。依說如說。原所說以例明其說也。
○二通釋差別(二) 初總標二別釋。
○初總標。
此意差別。畧有三種。一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二法我見相應。三平等性智相應。
上[A14]已結有淨七。此復明差別者。以識有染淨我法之分。位有大小淺深之別。識不離位。淺深自辨。位不離識。染淨攸分。况有我必全有法。有法未必全我。性攝生攝不同。何能不辨。故又通釋之也。
ᅟᅟ==[A14] 已【CB】,巳【國圖】==
○二別釋(二) 初釋相應二釋我法。
○初釋相應。
初通一切異生相續。二乘有學。七地以前一類菩薩。有漏心位。彼緣阿頼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次通一切異生聲聞獨覺相續。一切菩薩法空智果不現前位。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後通一切如來相續。菩薩見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現在前位。彼緣無垢異熟識等。起平等性智。
釋相應之分劑也。初釋我見相應。次釋法我見相應。後釋平等性智相應。補特伽羅。云數取趣。數數起惑造業。取諸趣輪𢌞也。此我見末那。𨿽通異生等。然于一切異生相續恒起。以純有漏心故。于二乘有學七地[A15]已前。有間而起。以于無漏心位不起。有漏心位起故。法我見末那。𨿽亦通一切。于異生聲聞獨覺相續恒起。以未證法無我故。於一切法空智果菩薩。有間而起。以法空智果。現在前位。則不現起。不現前位。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故。平等性智相應末那。𨿽通一切。于如來相續恒起。以永斷二障。究竟二空故。于菩薩見修二位。有間而起以于此位法空智果。不現前位。則不現起。若現前位。彼緣無垢異熟。起平等性智故。然曰無垢者。平智起時。暫能恒審思量無我相故。曰異熟者。尚在因位故。三種均名相應。分劑不同有如此者。
ᅟᅟ==[A15] 已【CB】,巳【國圖】==
○二釋我法(二) 初明我法二唯明法。
○初明我法。
補特伽羅我見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前。我執必依法執而起。如夜迷杌等。方謂人等故。我法二見用𨿽有別。而不相違。同依一慧。如眼識等。體𨿽是一。而有了別青等多用。不相違故。此亦應然。
明我法體同。我起法必起也。初我必依法。次用別體同。承上初通一切等起我見矣。為復止起我見。為復法亦起耶。故云補特伽羅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前。以我必依法。如迷杌方謂人故。倘謂我法既然用別。俱起恐致相違。不知用𨿽有別而不相違。以同依一慧為體。由慧而後起見生執故也。如眼識體一。有了別青黃等用之別。乃至身識體同。有了別冷煖等用之別。彼既用不違體。此亦應然。何違之有。故知初通云云者。獨就我見為通耳。
○二唯明法(二) 初唯明法二判所攝。
○初唯明法。
二乘有學。聖道滅定。現在前時。頓悟菩薩。于修道位。有學漸悟。生空智果。現在前時。皆唯起法執。我執[A16]已伏故。二乘無學。及此漸悟。法空智果。不現前時。亦唯起法執。我執[A17]已斷故。八地以上。一切菩薩。所有我執。皆永不行。或[A18]已永斷。或永伏故。法空智果。不現前時。猶起法執。不相違故。如有經說。八地以上。一切煩𢚰。不復現行。唯有所依所知障在。此所知障。是現非種。不爾煩𢚰亦應在故。
ᅟᅟ==[A16] 已【CB】,巳【國圖】==
ᅟᅟ==[A17] 已【CB】,巳【國圖】==
ᅟᅟ==[A18] 已【CB】,巳【國圖】==
明我既伏斷起唯法執起也。初約我執伏位。以明法執。次約我執斷位。以明法執。三約菩薩我執永伏斷位。以明法執。四引經證成。簡定法執。承上次通一切等。起法我見矣。為復唯起法我。為復我亦起耶。故云二乘有學等。唯起法執。二乘無學等。亦唯起法執。八地[A19]已上等。猶起法執云云也。初約我執伏位以明法執中。通有三類。一二乘于有學位。聖道滅定現在前時。唯起法執。二頓悟菩薩。從初地至十地修道位中。唯起法執。三漸悟菩薩。于初地至七地有學位中。生空智果。現在前時。唯起法執。故云皆唯起法執。我執[A20]已伏故。次約我執斷位以明法執中。意謂不但二乘有學等為然。二乘無學亦然。及此𢌞心向大漸悟菩薩。法空智果不現前時亦然。故云亦唯起法執。我執[A21]已斷故。三約菩薩伏斷位以明法執中。八地以上。一切菩薩者。謂第八地[A22]已上。所有頓漸𢌞心等一切也。皆永不行者。我執永不現行也。或[A23]已永斷。或永伏故。出不行之由也。永斷即𢌞心向大菩薩。永伏即頓漸二類菩薩。伏斷攸分。皆曰永者。生空智果。純無漏故。法空智果。不現前時。猶起法執。則現前之時可知。此間起也。不相違故。原猶起也。謂生空智果。與彼法執。不相違礙。故得起也。取而證之。如經說八地以上。一切煩𢚰不復現行。唯有所依所知障在。此經文也。即而辨之。此所知障。是現非種。若謂是種。煩𢚰種在亦應言在。何得言唯。故知唯所知障者。唯有現行所知障也。又煩𢚰種在者。以八地𨿽不執頼耶為我。猶有異熟微細我執故也。
ᅟᅟ==[A19] 已【CB】,巳【國圖】==
ᅟᅟ==[A20] 已【CB】,巳【國圖】==
ᅟᅟ==[A21] 已【CB】,巳【國圖】==
ᅟᅟ==[A22] 已【CB】,巳【國圖】==
ᅟᅟ==[A23] 已【CB】,巳【國圖】==
○二判所攝。
法執俱意。于二乘等。𨿽名不染。于諸菩薩。亦名為染。障彼智故。由此亦名有覆無記。于二乘等說名無覆。不障彼智故。是異熟生攝。從異熟識。恒時生故。名異熟生。非異熟果。此名通故。如增上緣。餘不攝者。皆入此攝。
于法執俱意。判定生性所攝。使無所濫也。然于二乘名無覆。以二乘志在生空。此意不障生空智故。于大乘名有覆。以大乘志在二空。此意障彼法空智故。是則第七名有覆無記者。我執俱意。于二乘名有覆。法執俱意。于大乘名有覆耳。寧知大乘有覆。乃小乘之無覆。小乘無覆。正大乘之有覆耶。性攝誠不可以不辨也。法執俱意。是異熟生。以從異熟識。恒時生故。非異熟果。以真異熟果。所不攝故。取而例之。異熟生名。可通攝故。如增上緣。餘不攝者。皆入此攝。良以增上緣。𨿽唯六根。其餘三緣所不攝者。皆增上攝。此名𨿽唯前六識中無記名生。然真異熟果。所不攝者。皆異熟生攝。是則所生所繫。一隨第八。有似于果。而竟非果。又誠不可不辨也。上釋頌文[A24]已竟。
ᅟᅟ==[A24] 已【CB】,巳【國圖】==
○二引證(二) 初問二答。
○初問。
云何應知。此第七識。離眼等識有別自體。
大乘論第七離眼等別有自體。小乘執現在名識。過去名意。未來名心。則意但是第六過去。非別有體。故以云何應知為問。俾答知本于教理。證離眼等別有。以破小乘之執也。
○二答(二) 初總標二別釋。
○初總標。
聖教正理。為定量故。
○二別釋(二) 初引教證二顯理證。
○初引教證。
謂薄伽梵。處處經中。說心意識。三種別義。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是三別義。如是三義。𨿽通八識。而隨勝顯。第八名心。集諸法種。起諸法故。第七名意。緣蔵識等。恒審思量。為我等故。餘六名識。于六別境麄動間斷。了別轉故。如入楞伽伽他中說。蔵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為識。又大乘經。處處別說有第七識。故此別有。諸大乘經。是至教量。前[A25]已廣說。故不重成。解脫經中。亦別說有此第七識。如彼頌言。染汙意恒時。諸惑俱生滅。若解脫諸惑非曾非當有。彼經自釋。此頌義言。有染汙意。從無始來。與四煩𢚰。恒俱生滅。謂我見我愛。及我慢我癡。對治道生。斷煩𢚰[A26]已。此意從彼。便得解脫。爾時此意。相應煩𢚰。非唯現無。亦無現在過去未來。無自性故。如是等教。諸部皆有。恐厭廣文。故不繁述。
ᅟᅟ==[A25] 已【CB】,巳【國圖】==
ᅟᅟ==[A26] 已【CB】,巳【國圖】==
歷引諸教。證第七離眼等識。別有自體也。初引大別義。二釋大別義。三證大別義。四總證大義。五引小乘義。六統結證意。承上教為定量。果何所謂。謂薄伽梵。處處經中。說三別義。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等云云也。如是三義。統用通義釋之。積集解心。八皆名心積熏至于輳集諸種子故。等無間緣解意。八皆名意。八識皆有前滅意故。了別名識。八皆名識。八識皆有了別自分義故。如是[A27]已非三世名心意識矣。若各隨勝義顯之。第八名心。集諸法種。起諸現行故。是汝未來名心乎。第七名意。緣蔵識無垢識恒審思量為我為無我故。是汝過去名意乎。餘六名識。于六別境。麄動間斷。了別轉故。是汝現在名識乎。如楞伽云。蔵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為識。不既有明證乎。又大乘經。處處別說。有第七識。故此第七。離眼等外。別有自體諸大乘經。是至教量。前初能變中。廣引聖說。廣立比量。證成是有。故不重成。[A28]已當仰信况汝小乘解脫經中。別有第七。若頌若釋。歷歷可知乎。諸部皆有。繁述恐厭。故可據者。不止于所引。因引以及所未引。神而明之耳。豈能以盡引耶。
ᅟᅟ==[A27] 已【CB】,巳【國圖】==
ᅟᅟ==[A28] 已【CB】,巳【國圖】==
○二顯理證(三) 初結前起後二顯示正理三總結勸信。
○初結前起後。
已引聖教。當顯正理。
○二顯示正理(六) 初恒行無明二為緣生識三得思量名四無心定別五無想天染六三性時染。
○初恒行無明(二) 初引經證成二詳釋其義。
○初引經證成。
謂契經說。不共無明。微細恒行。覆蔽真實。若無此識。彼應非有。
初引文。次證成。彼應非有。反證有此識故。不共無明。始應有也。以惑依于心。既所依非相續之心。豈能依是恒行之惑耶。又無明曰不共。尅標體也。恒行曰微細。尅示相也。覆蔽真實。正顯用也。
○二詳釋其義(二) 初通釋不共二問答別明。
○初通釋不共。
謂諸異生。于一切分。恒起迷理不共無明。覆真實義。障聖慧眼。如伽他說。真義心當生。常能為障礙。俱行一切分。謂不共無明。是故契經。說異生類。恒處長夜。無明所盲。惛醉纏心。曾無醒覺。若異生位。有暫不起。此無明時。便違經義。俱異生位。迷理無明。有行不行。不應理故。此依六識。皆不得成。應此間斷。彼恒染故。許有末那。便無此失。
初釋上引文。次釋上證成。釋引文中。初釋。二證。三結。四反顯。迷理。釋微細。一切分。即善惡無記三位。二空之理。離諸虚妄曰真實義。真無漏道。自然能照曰聖慧眼。謂上引經文。不共無明。微細恒行者。果何所謂。謂諸異生。于一切分。恒起迷理不共無明也。覆蔽真實者。果何所謂。謂覆真實理。障聖智眼也。證之于伽他。則俱行一切分。謂不共無明。非一切分恒起迷理無明乎。真義心當生。常能為障礙。非覆蔽理智乎。是故契經。于恒行則曰恒處長夜。曾無醒覺。于障慧眼。則曰無明所盲。于覆真理。則曰惛醉纏心也。反而言之。若異生位。有暫不起此無明時。便違恒行經義。以俱異生位。有行時不行時。不應恒行之理故也。前證成謂若無此識。彼應非有者。以此不共無明。若依六識。能依所依。皆不得成。何者。應此恒行。𮋒成間斷。應彼六識。𮋒成恒染。許有末那。便無彼此反常之失。故曰若無此識。應非有故。
○二問答別明(二) 初問二答。
○初問。
染意恒與四惑相應。此俱無明。何名不共。
此下欲詳恒行不共之故。𤼵問以起其端也。問謂染意既恒與四惑俱。一名不共。四惑應同。何俱無明。獨得其名。欲究其所以獨得之由也。
○二答(三) 初第一師二第二師三第三師。
○初第一師。
有義。此俱我見慢愛。非根本煩𢚰。名不共何失。
此俱我等非根本者。意顯俱無明是根本也。既是根本。不共彼非根本矣。名為不共。何有偏名之失。然而竟不審既非根本。隨煩𢚰中曾有是否。根煩𢚰中。曾無是否。
○二第二師。
有義。彼說理教相違。純隨煩𢚰中。不說此三故。此三中。十煩𢚰攝故。處處皆說染汙末那。與四煩𢚰恒相應故。應說四中無明是主。𨿽三俱起。亦名不共。從無始際。恒內惛迷。曾不省察癡增上故。此俱見等。應名相應。若為主時。應名不共。如無明故。許亦無失。
初證斥前非。次申明正意。處處皆說染汙末那。與四煩𢚰恒相應故者。顯見慢愛三。純隨不攝。根本所攝也。亦名不共者。前難染意恒與四惑相應。此俱無明。何名不共。初酬既非。故申正意答云。應說四中。無明是主。𨿽三俱起。亦名不共。癡增上者。是主之由也。不共因于是主。主。自在義。因依義。故云從無始際。恒內惛迷。認八為我。曾不省察。我本是空。癡極增盛之故。有自在義。三皆因依于此。故是主也。是則不共之名。因癡增上。餘非增上。應名相應耶。答云。若為主時。應名不共。如無明故。許亦無失。良以生𢀸流轉。貪愛為主。障初聖道。見慢為主。若愛為主時。應名不共愛。見慢主時。應名不共見。不共慢也。障道者。見則偏執一理。不即受教。慢則恃[A29]己高舉。寧復從人。故障之也。是則四皆可名不共。各隨其時何如耳。此師之論如此。于不共𨿽覺差勝于前。所以不共。猶多未盡。至下當知。
ᅟᅟ==[A29] 己【CB】,巳【國圖】==
○三第三師(二) 初例明二通妨。
○初例明。
有義。此癡名不共者。如不共佛法。唯此識有故。
前難染意。恒與四惑相應。此俱無明。何名不共而初師酬既云非。次師答亦未盡。故今舉第三正答。有義云云也。如不共佛法。唯此識有故者。謂法唯佛有。餘聖所無。名不共法。例癡唯意有。餘識所無名不共癡。然語意是餘識無此意殊勝之癡名無。曰唯有。非直以無為無。恐人不逆其志。故下復設問以明。
○二通妨(二) 初通餘惑妨二通此惑妨。
○初通餘惑妨。
若爾。餘識相應煩𢚰。此識中無。應名不共。依殊勝義立不共名。非互所無。皆名不共。謂第七識相應無明。無始恒行障真義智。如是勝用。餘識所無。唯此識有。故名不共。
初直以互無之無為難。次仍依勝用之無為通。障真義者。即上覆真實義。真如理也。障真義智者。即上障聖慧眼。無漏智也。意謂立不共者。依障理智殊勝之用。諸識所無而立。非依彼此互所無立。安得應名。
○二通此惑妨(二) 初畧通二廣釋。
○初畧通。
既爾。此俱三亦應名不共。無明是主獨得此名。或許餘三。亦名不共。對餘癡故。且說無明。
畧通用勝名同之難也。初難。次通。難云七俱四惑。用必相同。無明既以用名不共。俱三同勝。應名不共。何故無明許獨得耶。通云。三依無明而生。無明于四法中是主。獨得此名。或餘三各為主時。亦許得此名。而今不及餘三。獨說無明者。以對餘識俱癡。顯此識俱勝。且說無明耳。由是觀之。為主故。餘三𨿽勝。安可同年。對癡故。癡名固同。殊非長夜。故宗鏡云。夜而不長。如餘六俱癡。長而不夜。如第七俱惑。及妙平二智相應心品。非長非夜。如餘識俱貪等。亦長亦夜。即第七無明。是則此無明者。不獨勝于餘識之癡。兼亦勝于此識俱三。則不獨對餘癡可名不共。對俱三亦應名不共矣。何以難為。
○二廣釋。
不共無明。總有二種。一恒行不共。餘識所無。二獨行不共。此識非有。故瑜伽說。無明有二。若貪等俱者。名相應無明。非貪等俱者。名獨行無明。是主獨行。唯見所斷。如契經說。諸聖有學。不共無明。[A30]已永斷故。不造新業。非主獨行。亦修所斷。忿等皆通見所斷故。恒行不共。餘部所無。獨行不共。此彼俱有。
ᅟᅟ==[A30] 已【CB】,巳【國圖】==
廣釋以詳不共之差別也。初標不共。二釋不共。三證獨行。四釋獨行。五判有無。然撮其大要。是分不共之有恒獨。恒是此識有。而獨非此識有矣。證相應以異獨行。獨非此識有。而相應自非此識有也而復辨獨行于主非。則是主非主。皆非此識之所有也。以獨與不共等。名言𨿽同。義不同也。且恒則唯見于大乘。獨則俱通于小大。差別如此。誠不可以不辨。故廣釋之。統括大意如此。詳之。有漏心位。常起無間。曰恒行。不與餘識間斷者俱。曰不共。唯此識有。曰餘識所無也。不與忿等相應而起。不與餘九同時而起。獨迷諦理。曰獨行不共。唯餘識有。曰此識非有也。相應無明者。彼自釋云。非無愚癡。而起諸惑。是故貪等餘惑相應所有無明。名相應無明。獨行者。彼云。若無貪等諸煩𢚰纏。但于苦等諸諦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鈍慧士夫。補特伽羅。諸不如實揀擇。覆障纏褁。暗昧等心所性。名獨行無明。是主者。彼云不與忿等小十俱者。名為是主。何以故。忿等十法。自類不俱。各自為主。此之無明。既不與各自為主者俱。獨自行時。自便為主。故曰是主。此屬分別。故在見道。一時頓斷。契經證之可知非主獨行者。與忿等俱。名為非主。由忿等各自為主。自無主故。此屬俱生。通見修二斷。以隨忿等。通見所斷故。故結云。恒行不共。餘部所無。獨行不共。彼此皆有。餘部所無。唯大乘宗中有也。此彼俱有者。大小乘宗俱有也。亦可依俱舎。則見四諦。及修所斷。名五部恒行不共。唯修所斷曰餘部所無。獨行不共。五部皆通。曰彼此俱有也。顯示正理六科。初恒行無明竟。
○二為緣生識(四) 初引經證成二引例正釋三遮破轉救四申量結明。
○初引經證成。
又契經說眼色為緣。生于眼識。廣說乃至意法為緣。生于意識。若無此識。彼意非有。
引經顯六識。皆依根塵二緣而生。若無第七根緣。第六意識唯一法緣。必不生也。
○二引例正釋。
謂如五識。必有眼等增上不共俱有所依。意識既是六識中攝。理應許有如是所依。此識若無。彼依寧有。
以理例第六。必有第七為俱有依也。謂如五識是六識中攝。必有眼等五根為增上不共所依。意識既是六識中攝理應許有第七為增上不共所依。此七若無。彼六之依寧有。
○三遮破轉救。
不可說色。為彼所依。意非色故。意識應無隨念計度二分別故。亦不可說五識無有俱有所依。彼與五根俱時而轉。如芽影故。又識與根。既必同境。如心心所。决定俱時。
遮救以竆其說。俾情盡而理顯也。色為彼所依者。小乘救云。我宗取肉團心為第六所依。何要別執第七。論主破云肉團心是色。不可說彼依。葢第六必依意。意非是色故。第六若依色。無二分別故。色不可以為依也明矣。五識無有俱有所依者。小乘復救云。我宗五識。根先識後故。即前滅意識𤼵後念意識。無別第七為俱有依也。論主破云。先後則不俱。彼根識俱轉。如芽依種起。影藉形生。又如心與心所。取境既同。理必同時。五識之有俱有依也又明矣。即此以證第六。豈無俱有依耶。俱有依不無是無第七識耶。
○四申量結明。
由此理趣。極成意識。如眼等識。必有不共。顯自名處。等無間不攝。增上生所依。極成六識。隨一攝故。
顯自名處者。眼根是眼識自名處。乃至意根是意識自名處。依眼之識。名為眼識。乃至依意之識。名為意識。是顯自名處也。等無間不攝者。小乘以第六前滅意為根。生後念意識。是等無間所攝。不攝。是簡內六處。非前滅意之所收攝也。增上生所依者。謂內六根。是識之增上生緣。識所依也。隨一攝者。各隨一根攝也。意謂由前正釋。及遮破等種種理趣。則極成意識。如眼等識。必有不共。顯自名處之第七意根。汝之等無間不攝。是增上生所依。極成六種識。各隨增上生所依一根攝也。量之。則意識是有法。必有不共。顯自名處。乃至增上生所依為宗。因云。極成六識。隨一攝故。同喻如眼等識。
○三得思量名(四) 初引經證成二以理正釋三遮破轉救四結有原名。
○初引經證成。
又契經說。思量名意。若無此識。彼應非有。
經說思量名意。是第七識。小乘執第六等無間意。是思量意故。反證以成有第七云。若無此第七識。彼思量名。應當非有。
○二以理正釋。
謂若意識。現在前時。等無間意。[A31]已滅非有。過去未來。理非有故。彼思量用。定不得成。既爾。如何說名為意。
ᅟᅟ==[A31] 已【CB】,巳【國圖】==
以名理釋有第七識也。前云若無第七。彼思量名。應非有者。果何所謂。謂若第六意識。現在前時。汝所執第六前念能引後念等無間意[A32]已滅。滅屬過去。理應非有。思體尚無。用從何得。既無思量。經說思量名意。將如何耶。故知執等無間為意根。必無思量之名而違教。用第七識為意根。始有思量之名而順經。第七豈能無耶。
ᅟᅟ==[A32] 已【CB】,巳【國圖】==
○三遮破轉救。
若謂假說。理亦不然。無正思量。假依何立。若謂現在曾有思量。爾時名識。寧說為意。
初破假無依。次破名無意。恐轉救云。[A33]已滅非有。思用不成。難違經名。此以實說為難耳。不知思量名意者。但是假說。非實有體。破云。若謂假說。理亦不然。以假依實立。無正思量為所依。假依何法而立。假亦不可得矣。恐又救云。意識現在。曾有思量。今𨿽[A34]已滅。得名為意。何須別執第七為思量意耶。故即彼宗破云。爾宗于一意識過去名意。現在名識。爾現在時。意識𨿽有思量。應名為識。不名為意。現在安得過去之名耶。故云寧說為意。
ᅟᅟ==[A33] 已【CB】,巳【國圖】==
ᅟᅟ==[A34] 已【CB】,巳【國圖】==
○四結有原名。
故知別有第七末那。恒審思量。正名為意。[A35]已滅依此。假立意名。
ᅟᅟ==[A35] 已【CB】,巳【國圖】==
由正釋之理甚明。遮救之義愈顯。故知第六外。別有末那。恒審思量。初無間斷者。名意。非以第六滅意為意也。諸識前[A36]已滅念等無間意。皆依恒審第七。假立意名耳。又意。取第七心王自體思量名意。𨿽心所之思亦在。恐犯八識皆有徧行思所故。又思量為性相者。見分是思量相。內分是思量性。以內二證見分緣境故。亦名思量。但見分思量我。是非量。自證是現量。非二量攝。以見分妄執。故非量。自證。證見分妄執故。體是現量攝也。又擴充之。則二乘無學。思量法我名意。佛思無我。亦名為意。特染淨之不同耳。
ᅟᅟ==[A36] 已【CB】,巳【國圖】==
○四無心定別(四) 初引經證成二正釋無別三遮破轉救四結有末那。
○初引經證成。
又契經說。無想滅定。染意若無。彼應無別。
○二正釋無別。
謂彼二定。俱滅六識。及彼心所。體數無異。若無染意。于二定中。一有一無。彼二何別。
體謂六識心王。數謂相應心所。無異者。二定之所滅。第六同也。其不同者。無想有染意。滅定無染意。一分之不同耳。若無染意。于二定中。一有一無。彼二果何所差別耶。
○三遮破轉救。
若謂加行。界地依等。有差別者。理亦不然。彼差別因。由此有故。此若無者。彼因亦無。
推差別因之所由有。破定不關意之救也。初救。二破。加行。加功用行。所謂作意。界地。三界九地。謂所居地。依。即所依。謂定起處。等。等自體。及假立。自體。定各自體。假立。各立假名。此五是二定差別之因。詳如攝論。彼差別因。由此有者。由有此第七而有也。謂若以出離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滅。想滅為首。立無想名。此定唯屬第四靜慮。若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及恒行染汙心心所滅。立滅盡名。此名𨿽屬有頂。而無漏攝。此加行地界差別也。所依別者。滅定是佛弟子說力起故。無想是外道說力起故。自體假名可知矣。此五差別。皆因意有。意若無者。彼差別因亦無矣。然則總括大意。則無想與滅定是果差別。加行及依等是因差別。救謂果別由于因別。何關第七。破謂因別更由于因。正謂第七。故反决破云。此第七若無。彼別因亦無。別果從何而有耶。遡流竆源。更有其源。思之哉。
○四結有末那。
是故定應別有此意。
○五無想天染(四) 初引經證成二正釋其義三展轉遮救四結有染七。
○初引經證成。
又契經說。無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滅。若無此識。彼應無染。
生之始終曰一期。心心所滅。第六王所。伏而不行。非斷滅也。此指第七。彼謂無想。染謂我執。若無等者。汝執但有第六。無有第七。若無第七。彼無想有情。既[A37]已第六心心所滅。應當無染。而無想但名善定。不是無染。依然我執者何耶。
ᅟᅟ==[A37] 已【CB】,巳【國圖】==
○二正釋其義。
謂彼長時。無六轉識。若無此意。我執便無。非于餘處有具縛者。一期生中。都無我執。彼無我執。應如𣵀槃。便非聖賢。同所訶厭。
初决我明染。釋有第七。次引訶證染。釋有第七。染即我執。我即具縛。非于餘處有具縛者。决我染必有于無想此意處也。故云若無此識。彼應無染。斷我生滅。名曰𣵀槃。是則清淨。為諸聖所讃。今無想有情。六識伏而不行。似乎無我。殊非無我。彼果無我。應如𣵀槃。便非聖賢。同所訶厭矣。同訶正以我執。我執故名染汙。染汙正是此識。故云若無此識。彼應無染。
○三展轉遮救。
初後有故。無如是失。中間長時。無故有過。去來有故。無如是失。彼非現常。無故有過。所得無故。能得亦無。不相應法。前[A38]已遮破。蔵識無故。熏習亦無。餘法受熏。[A39]已辯非理。
ᅟᅟ==[A38] 已【CB】,巳【國圖】==
ᅟᅟ==[A39] 已【CB】,巳【國圖】==
此中救遮。首尾六叚。解中自悉。故不科題。小乘救云。汝難若無此識。我執便無有如是失。不知無想天中。六識王所。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初後皆有六識。故有我執。無如是失。何要別執有第七耶。論主破云。若謂初後皆有六識。而起我執。無如是過者。不知中間四百九十九劫。六識王所皆滅。是誰執我。豈非有過。復轉救云。過去未來。皆有六識。故有我執。無如是失。不必第七。論主復破云。過去非常。未來非現。又既非現在。定非常法。[A40]已屬無體。焉能執我。豈非有過。𨿽然。此皆隨救隨破耳。以理論之。若無第七。過不止此。將見所得無想。異熟果報亦無。所得無故。能得無想有情亦無。無想屬不相應行。非是實有。前[A41]已遮破。若無第七。又不止此。將見蔵識亦無。蔵識無故。誰為受熏。染淨熏習亦無。蔵識之外。餘法受熏。[A42]已辯非理。則一切因果。皆悉無矣。第七豈能無耶。問。無第七識。所得能得。何為便無。曰。由有情于無想定前。求無想果。所熏成種。招彼異熟。染汙末那。緣彼執我。依之麄動想等不行。于此分位中。假立無想報。若無此識。彼不應有。既無所得異熟。亦無能得有情也。蔵識無故等者。謂由第七我見愛等。執蔵以為自內我故。攝蔵一切雜染品法。因斯以立阿頼耶名。無此執蔵。彼識非有。既無蔵識染淨諸法。熏習亦無。餘法不能受熏故也。
ᅟᅟ==[A40] 已【CB】,巳【國圖】==
ᅟᅟ==[A41] 已【CB】,巳【國圖】==
ᅟᅟ==[A42] 已【CB】,巳【國圖】==
○四結有染七。
故應別有染汙末那。于無想天。恒起我執。由斯賢聖。同訶厭彼。
染七曰別有。不可止坐于第六中也。我執曰恒起。不可是前後去來起也。由斯異生凢定。後報盡[A43]已復沉生𢀸。更起煩𢚰。是故聖賢。同訶斥之。使知非所當讃。同厭惡之。使知非所當欣也。
ᅟᅟ==[A43] 已【CB】,巳【國圖】==
○六三性時染(三) 初引經證成二詳釋其義三結有染識。
○初引經證成。
又契經說。異生善染。無記心時。恒𭘧我執。若無此識。彼不應有。
○二詳釋其義(二) 初約取相釋二約有漏釋。
○初約取相釋。
謂異生類。三性心時。𨿽外起諸業。而內恒執我。由執我故。令六識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故瑜伽說。染汙末那。為識依止。彼未滅時。相了別縛。不得解脫。末那滅[A44]已。相縛解脫。言相縛者。謂于境相。不能了逹如幻事等。由斯見分相分所拘。不得自在。故名相縛。依如是義。有伽他言。如是染汙意。是識之所依。此意未滅時。識縛終不脫。
ᅟᅟ==[A44] 已【CB】,巳【國圖】==
約取相徴釋有第七也。初正明取相。二引論證成。三釋明所引。四重引證成。不能亡相。是謂相縛。然見分為境相之所纏縛者。由七恒執我為依止。能令六識見分。于所緣境。不能了逹。如夢如幻事等。執之為實為真。相見所拘。不得自在。故名相縛。初徴于瑜伽。再證于伽他。相縛由于末那。豈非若無此識。彼不應有也耶。問。恒我是第七。不能亡相是第六。𭘧我而亦言恒者何。曰。六比第七俱生我執。𨿽有間斷。而更多分別。除無心悶絕等。則三性互為起伏。彼所謂我。或𭘧于善。或𭘧于惡。二心纔伏。更𭘧于無記。以其所起施等。𨿽名為善。不精純。不清淨。有所夾雜曰𭘧。而𭘧隨于心。常不相離。自相續中。謂六之恒𭘧。所以恒𭘧者。則由七之俱生恒我為源頭。為依止。為使令耳。
○二約有漏釋(二) 初破執情二釋正義。
○初破執情(四) 初正破斥二破隨眠三破漏種四破染引。
○初正破斥。
又善無覆無記心時。若無我執。應非有漏。自相續中。六識煩𢚰。與彼善等。不俱起故。去來緣縛。理非有故。非由他惑。成有漏故。勿由他解。成無漏故。
從此至染引。歷破有漏執情。顯有第七識也。初標有第七。次釋其所以承前。不但三性心時。若無第七。應非取相。又善無覆無記心時。若無第七我執。應非有漏。何者。六識俱生現行煩𢚰。自相續中。與彼善無記心。此現彼伏。不俱起故。不熏有漏。不俱即屬去來。去則[A45]已滅。來猶未生。體不可得。而為緣縛。理非有故。非由去來他惑。而令善等成有漏故。勿由去來他解。而令善等成無漏故。成善成染。皆由第七執我不執我而成也。問。何謂自相續。曰。如眼識後念。續于前念。名自眼識相續。乃至第六等。名自意等相續。自相續中煩𢚰者。惑不離心也。但此自。且屬第六。下自身之自。即屬第七。
ᅟᅟ==[A45] 已【CB】,巳【國圖】==
○二破隨眠。
又不可說。別有隨眠。是不相應。現相續起。由斯善等。成有漏法。彼非實有。[A46]已極成故。
ᅟᅟ==[A46] 已【CB】,巳【國圖】==
別有隨眠者。計別有一法。名曰隨眠。異心心所。是不相應行蘊所攝。由斯善等。成有漏法者。執隨眠于善等時。現相續起。能熏善等成有漏。不知隨眠既非實有。不是能熏。有漏豈由此成。故破云。又不可說。非實。如上二卷中破。
○三破漏種。
亦不可說。從有漏種生彼善等。故成有漏。彼種先無因可成有漏故。非由漏種彼成有漏。勿學無漏心。亦成有漏故。
初推破轉救。次例破轉計。從有漏種生彼善等故成有漏。轉救也。亦不可說。破轉救也。彼種先無因可成有漏故。推破亦不可說之由。非由漏種。彼成有漏。牒轉計也。勿學無漏心。亦成有漏故。例破轉計也。先無因可成有漏者。漏種必由第七執我與善等俱而後成。既無第七執我與第六善等俱。彼漏種先無因矣。漏種不成。善等漏現。曷從乎來。而曰從有漏種生。成有漏耶。非由漏種。彼現行成有漏者。是現不由種成矣。不由種成。難道有學位中學無漏心。自有漏種起。亦成有漏故。然彼不成有漏法種。自相續中。不與漏俱故也。彼既不爾。此云何然。可例知矣。
○四破染引。
𨿽由煩𢚰引施等業。而不俱起。故非有漏正因。以有漏言。表漏俱故。又無記業。非煩𢚰引。彼復如何得成有漏。
恐又計云。善等心時。𨿽非惑俱。然由此前煩𢚰所引故。施等成有漏法。此不逹有漏名言。而以增上為正因也。破云。𨿽由煩𢚰引施等業。善業起時煩𢚰[A47]已滅。不俱起故。非有漏正因。以有漏言。表與有漏種子俱生故。又無記業。是隨先業所引。不待現緣。非煩𢚰引。彼復如何得成有漏。是則引之為義。于善心為非因。于無記為更非。無記非染引得成有漏。善等有漏。豈煩𢚰引。可例知矣。
ᅟᅟ==[A47] 已【CB】,巳【國圖】==
○二釋正義(二) 初正釋二通妨。
○初正釋。
然諸有漏。由與自身現行煩𢚰俱生俱滅。互相增益。方成有漏。由此熏成有漏法種。後時現起。有漏義成。異生既然。有學亦爾。
上破有漏非他惑。非隨眠。非業引成矣。然諸施等有漏。由何成耶。故云第六識中所起施等。由與自身第七相應現行四種煩𢚰。俱生俱滅。遞相增益。更互而資。為正因緣。方成有漏耳。由此現行煩𢚰。熏成有漏種子。後時種子。復生現行。有漏義成。異生有學。楷定俱生有漏分位。以起下文無學之疑也。至若自身簡他惑。現行簡隨種。俱生簡不俱。在文可見。
○二通妨。
無學有漏。𨿽非漏俱。而從先時有漏種起。故成有漏。于理無違。
恐有難云。無學[A48]已斷我執。既非漏俱。云何亦有貪瞋等。如身子難陀。習氣諸漏起耶。通云。𨿽非自身。現行煩𢚰。互相增益而成。然從先時熏成有漏種起。于理無違。𨿽然。自相續中。非漏俱故。終不復熏成有漏法種。
ᅟᅟ==[A48] 已【CB】,巳【國圖】==
○三結有染識。
由有末那。恒起我執。令善等法。有漏義成。此意若無。彼定非有。故知別有此第七識。
此結三性時染也。上示正理第二科竟。
○三總結勸信。
證有此識。理趣甚多。隨攝大乘。畧述六種。諸有智者。應隨信學。然有經中說六識者。應知彼是隨轉理門。或隨所依。六根說六。而識類別。實有八種。
初總結勸信。次决疑令信。六種。即上所引攝大乘之六種也。隨轉理門等者。或隨宜轉變權巧之理門而說六。或隨所依之六根而說六耳。非經常一定之理門而說六也。據實而論。乃有八種。非止六也。第八詳在前卷。第七如今所明實是起凢聖之因。立解惑之本。將施妙藥。預候病源。欲出塵勞。先安腳地。斯為要矣。豈可忽耶。斯為𢚩矣。豈可緩耶。故密嚴經云。末那緣蔵識。如磁石吸鐵。如蛇有兩頭。各別為其業。染業亦如是。執取阿頼耶。能為我事業。增長于我所。復與意識俱。為因而轉謝。于身生煖觸。運動作諸業。飲食與衣裳。隨物而受用。騰躍或歌舞。種種自嬉遊。持諸有情身。皆由意功力。如火輪垂髮。乾闥婆之城不了唯自心。妄起諸分別。身相器世間。如動鞦韆𫝑。無力不堅固。分別亦復然。分別無所依。但行于自境。譬如鏡中像。識種動而見。愚夫此迷惑。非諸明智者。仁主應當知。此三皆識現。于斯逺離處。即是圓真實。此偈不明。第八亦不全明。故錄之以備觀覽。
○三前六識(二) 初性相二現起。
○初性相(三) 初心王二心所三即離。
○初心王(二) 初本論二論釋。
○初本論。
如是[A49]已說。第二能變。第三能變。其相云何。頌曰。
ᅟᅟ==[A49] 已【CB】,巳【國圖】==
次第三能變。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善不善俱非。
○二論釋(三) 初釋初二句二釋第三句三釋第四句。
○初釋初二句(二) 初總標二別釋。
○初總標。
論曰。次中。思量能變識後。應辯了境能變識相。此識差別。總有六種。隨六根境。種類異故。
○二別釋(三) 初隨根立名二隨境立名三釋所依緣。
○初隨根立名。
謂名眼識。乃至意識。隨根立名。具五義故。五謂依𤼵屬𦔳如根。𨿽六識身。皆依意轉。然隨不共。立意識名。如五識身。無相濫過。或唯依意。故名意識。辯識得名。心意非例。
釋名隨根立以別隨境。復通妨以簡濫也。初正釋。次通妨。前云隨根境種類異故。何謂隨根。謂名眼識等云云也。五義者。謂依眼之識。依眼等處俱有根而得住故。根所𤼵識。眼根等所引𤼵故。眼若變異。識亦變異。如迦末羅病損眼根。于青色等。見為黃故。屬根之識。識之種子。隨逐于根而得生故。𦔳根之識。由根合識。有所領受。根有損益故。如根之識。俱有情數之所攝故。故曰隨根立名。然恐難云。六識皆依意轉。悉應名意。何唯第六。獨名意識耶。通云。𨿽六轉識。皆依意轉。然前五以意為共依。第六以意為不共依。今隨不共立意識名。如五識依五色根。各隨不共立名。而無相濫之過。或唯依意。故名意識。不同前五兼依色故。不名意識耳。辯識得名。心意非例者。恐有難云。隨根立名。依意名意識者。謂心依意。意依心七八二識。亦應隨根互立名耶。通云。辯識得名。故隨根立。非辯心意。不應為例。問。根具何義。體用如何。復有差別否耶。曰。根者。主義。生義。殊勝。及增上義。異熟長養之辨。浮塵勝義之殊。過去惑業招感曰異熟。現在飲食滋培曰長養。四塵為體。浮顯于外。𨿽無照用。可為勝義之依。如所謂眼如葡萄朶。耳如卷樺皮等浮塵是也。淨色為體。勝妙于內。既有照用。可為生識之依。亦如所謂卷樺皮。雙垂爪等者。勝義是也。如俱舎云。眼根極微。在眼星上。傍布而住。清徹膜覆。如頗迦胝。不相障礙。耳根極微。在耳穴內。旋環而住。如卷樺皮。鼻根極微。居鼻額內。背上面下。如雙爪甲。舌根極微。布在舌上。形如半月。身根極微。徧住身分。如身形量。據此。則皆如卷樺皮。雙垂爪等之象。特浮塵麄顯不但可對。亦且可見。勝義則寓于浮塵。不囿于浮塵。清淨微妙。如彼醍醐。但可對而不可見耳。
○二隨境立名。
或名色識。乃至法識。隨境立名。順識義故。謂于六境了別名識。色等五識。唯了色等。法識通能了一切法。或能了別法。獨得法識名。故六識名。無相濫失。此後隨境立六識名。依五色根未自在說。若得自在。諸根互用。一根𤼵識。緣一切境。但可隨根。無相濫失。莊嚴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轉者。且依麄顯同類境說。佛地經說。成所作智。决擇有情心行差別。起三業化。作四記等。若不徧緣。無此能故。
釋名隨境立。復簡濫通妨。俾盡其致也。初正釋。次簡濫。三簡異。四通妨。正釋者。正釋隨境立名也。謂于六境。了別名識。今了別色。故名色識。乃至了別法。故名法識也。簡濫者。簡去立名相濫之失也。五識唯了色等。故名色識。乃至觸識。意識通了一切法。能了差別法。故名法識何濫之有。簡異者。根自在位。與未自在不同。簡別其立名。亦應不同。然而但可隨能𤼵之根以立。則眼根𤼵者。仍名眼識。乃至意根𤼵者。仍名意識。所以無相濫之失也。通妨者。妨難云。根自在位。若緣一切境。何莊嚴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轉耶。通云。且依麄顯同類境說。非究竟說也。何不觀于佛地經乎。成所作智。决擇有情。心行差別。起身口意。三業之化。作未𤼵適𤼵㝠為無生等四種之記。豈非五識徧緣一切。若不徧緣。無此能故。問。三業更有差別否。曰。身現神通受生業果三化。口則慶慰方便辨物三語。意則决擇造作𤼵起領受四意。更有一向分別反詰捨置四記。詳如雜心。
○三釋所依緣。
然六轉識。所依所緣。麄顯極成。故此不說。前隨義便[A50]已說所依。此所緣境。義便當說。
ᅟᅟ==[A50] 已【CB】,巳【國圖】==
釋依緣顯本頌。微顯闡幽意也。恐有難云。前第八頌云。不可知執受處了。第七頌云。依彼轉緣彼。皆說依緣。此六轉頌中。何不說依緣耶。故云然六轉識。所依者六根。所緣者六境。麄顯易知。不必頌也。而前論中。隨根義便。[A51]已通說心三所依。下文境便。亦當解說。有所緣義。頌不說而論釋。非相違也。隨便故耳。
ᅟᅟ==[A51] 已【CB】,巳【國圖】==
○二釋第三句。
次言了境為性相者。雙顯六識自性行相。識以了境為自性故。即復用彼為行相故。由斯兼釋所立別名。能了別境。名為識故。如契經說。眼識云何。謂依眼根。了別諸色。廣說乃至意識云何。謂依意根。了別諸法。彼經且說。不共所依。未轉依位。見分所了。餘所依了。如前[A52]已說。
ᅟᅟ==[A52] 已【CB】,巳【國圖】==
釋三能變自性行相。復引證而簡別之也。初正釋。次引證。正釋有三。一以了境釋自性。謂六種識。各有自證分體性。能了境故。說了境為識自性。二以了境釋行相。謂六種識。各有見分為自性行。行能了境。復說了境為行相。三以了境兼釋別名。以心意識之名各別。集起名心。思量名意。別說了境名為識故。如契經至了別諸法。證了別也。彼經且說等。依眼根了別色。乃至依意根了別法。彼經且約未自在位。依根𤼵識。見分所了之境有差別耳。若[A53]已轉依位。一根作諸根。一識了諸境。如前[A54]已說。不可局于此文。
ᅟᅟ==[A53] 已【CB】,巳【國圖】==
ᅟᅟ==[A54] 已【CB】,巳【國圖】==
○三釋第四句(二) 初問答二釋成。
○初問答。
此六轉識。何性攝耶。謂善不善俱非性攝。
○二釋成(二) 初明三性相應攝二明三性俱不俱。
○初明三性相應攝。
俱非者。謂無記。非善不善。故名俱非。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人天樂果。𨿽于此世能為順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為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惡趣苦果。𨿽于此世能為違損。非于他世。故非不善。于善不善。益損義中。不可記別。故名無記。此六轉識。若與信等十一相應。是善性攝。與無慚等十法相應。不善性攝。俱不相應。無記性攝。
釋頌中三性攝也。初釋俱非。次釋三性。三釋性攝。順益違損非于他世者。苦樂之果。隨于善惡之業。果轉于業。業有盡故。果亦有盡。能為他世者。善惡之性。不同于業。𨿽惡終有盡。不易盡故。善性竟無盡故。與無慚等十法相應者。中隨無慚無愧。小除[A55]諂誑憍三。加根本之瞋。是名十法。以根本餘五。小隨餘三。大隨之八。皆通二性。故不言也。又此善性于十三善中。今當第一自性善。其第二相應善。謂彼相應法。三隨逐善。謂即彼諸法習氣。至十三等流善。反此十三不善。及十三無記。詳載瑜伽。
ᅟᅟ==[A55] 諂【CB】,謟【國圖】==
○二明三性俱不俱(二) 初明不俱二明容俱。
○初明不俱。
有義。六識三性不俱。同外門轉。互相違故。五識必由意識導引。俱生同境。成善染故。若許五識三性俱行。意識爾時應通三性。便違正理。故定不俱。瑜伽等說。蔵識一時與轉識相應三性俱起者。彼依多念。如說一心非一生滅。無相違過。
先明不俱。形後文俱義之為正也。初正釋不俱。次釋論通妨。不俱者。一念之時。三性不俱起也。同外門轉。正俱起也。互相違故。出不俱之故也。惡與善悖。善時不是惡時。無記雙非善惡。無記之時。又豈善惡之時。更互相違。三性故不俱時而起也。必由意識引導者。見五識三性。不能自起也。俱生同境成善染故者。出必由導引之故也。謂五與意俱生。五與意同境。五由意成善染。故五必由意導引而後起也。既五必由五俱意識導引。若許五識三性俱行。則俱行之時。正五俱意識之時。意識爾時應通三性。便與一念不容三性之正理違矣。故定不俱。恐有難云。瑜伽等說蔵識一時與轉識相應三性俱起。而今言不俱。豈不相違。故通云。彼瑜伽依多念相續起說。如說一心非一生滅。今依一念。豈容俱起。故不相違。此師之論如此。一徃觀之似是。及對下文。方知非正。問。同外門轉者。同是俱義。轉是起義。𮋒上不俱。[A56]已如前釋。著外門二字。果何謂耶。曰。此有三意。一五識同向外門。二意對前五似內。同時意識。同五外門。三顯俱意。必約外門。
ᅟᅟ==[A56] 已【CB】,巳【國圖】==
○二明容俱(四) 初正釋二引正三通妨四結判。
○初正釋。
有義。六識三性容俱。率爾等流。眼等五識或多或少。容俱起故。五識與意𨿽定俱生。而善性等。不必同故。前所設難。于此唐捐。
此至末節。釋引通妨。判定其容俱也。今正釋中分三叚。初標容俱。次釋容俱。三撥前難。率爾等流。眼等五識。容俱起故。釋五識三性容俱。五識與意。𨿽定俱生。而善性等不必同故。釋六識與五。生必定俱。性不必俱。而容俱自在矣。率爾心者。聞法創初遇境即起。此屬無記。等流心者。念念緣境。先後齊等。此通善染多少云或者。不定義。多或四五俱起。少則二三識起也。容俱起者。率爾等流容俱起故。謂五識緣境。或遇五境齊現。眼起率爾。耳起等流。餘起不善。耳起善等。斯即五識三性容俱義。若夫意識𨿽與五定俱生。而善等性。則不必定同。是以六識三性容俱起。然則前難五識三性俱行。意識爾時應通三性。便違正理。于此豈非徒設。
○二引證。
故瑜伽說。若遇聲緣。從定起者。與定相應。意識俱轉。餘耳識生。非唯彼定相應意識能取此聲。若不爾者。于此音聲不領受故。不應出定。非取聲時即便出定。領受聲[A57]已。若有希望後時方出。在定耳識。率爾聞聲。理應非善。未轉依者。率爾堕心。定無記故。由此誠證。五俱意識非定與五善等性同。諸處但言五俱意識亦緣五境。不說同性。
ᅟᅟ==[A57] 已【CB】,巳【國圖】==
引論以證不必同也。初引論文。次釋論義。三結不同。論文至餘耳識生。謂從定起者。是與定相應善意識俱轉之餘耳識生。順證二識必俱而後定能起也。非謂彼定相應意識。能取此聲。若不爾者。于此音聲。不領受故。不應出定。反證意耳必俱而後定應出也。非取聲時。即便出定。領受聲[A58]已。若有希望。後時方出。復證出定耳識。不能無意識也。從而釋之。在定耳識率爾聞聲。理應非善。未轉依者。率爾堕心。定無記故。從而斷之。無記耳識。既與定相應善意識俱轉。由此誠證五俱意識。非定與五善等性同。况諸處但言五俱意識。亦緣同境。不說同性。尤足為徴。何必同。
ᅟᅟ==[A58] 已【CB】,巳【國圖】==
○三通妨。
雜集論說。等引位中。五識無者。依多分說。
梵語三摩呬多。此云等引。定之出入也。梵語三摩地。此云等持。定之正住也。葢定有初入中住後出三時。故以等持名住。以等引名出入也。今難謂雜集說等引位中無五識。此云何言與定相應意識俱轉。餘耳識生能聞聲耶。通云。彼依在定多分而說無五識。此約出定少時而言餘耳生等也。故彼此文。不相違反。
○四結判。
若五識中。三性俱轉。意隨偏注。與彼性同。無偏注者。便無記性。故六轉識。三性容俱。得自在位。唯善性攝。佛色心等。道諦攝故。[A59]已永滅除。戲論種故。
ᅟᅟ==[A59] 已【CB】,巳【國圖】==
上證五識與意定俱生。而性不必同。然則亦有同時否耶。故云若五識中三性俱轉。意隨偏注等云云也。隨偏注者。如眼專注于善。則意隨其專注而亦成善。餘識偏注于不善。則意識亦成不善等。是知五識三性𨿽俱。意隨偏注而自成一。故六轉識。三性容俱。𨿽然。此皆約未自在位而說。得自在位。唯善性攝。何者。佛色心等。道諦攝故。無有不善。永絕戲論種故。無有無記。上釋心王竟。
○二心所(二) 初畧釋六位二廣顯差別。
○初畧釋六位(二) 初本論二論釋。
○初本論。
六識與幾心所相應。頌曰。
此心所徧行。別境善煩𢚰。隨煩𢚰不定。三受共相應。
○二論釋(二) 初釋前三句二釋第四句。
○初釋前三句(二) 初總標二別釋。
○初總標。
論曰。此六轉識。總與六位心所相應。謂徧行等。
此約第三能變而言總與。分之如八識頌所明。
○二別釋(二) 初釋心所得名二明六位類別。
○初釋心所得名。
恒依心起。與心相應。繫屬于心。故名心所。如屬我物。立我所名。心于所緣。唯取總相。心所於彼。亦取別相。𦔳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畵師資。作模填彩。故瑜伽說。識能了別事之總相。作意了此所未了相。即諸心所。取所別相。觸能了此可意等相。受能了此攝受等相。想能了此言說因相。思能了此正因等相。故作意等。名心所法。此表心所。亦緣總相。餘處復說。欲亦能了可樂事相。勝解亦了决定事相。念亦能了串習事相。定慧亦了得失等相。由此于境。起善染等。諸心所法。皆于所緣。兼取別相。
初釋心所通名。次釋心所行相。三證徧行行相。四證別境行相。五例四位行相。五十一位。通名心所者。謂恒依心王而起。恒與心王相應。恒繫屬于心王。故名心所。如屬我物。立我所名。非王依所起。王與所應。王繫于所也。別其行相。則心王與所緣。唯取總相。不取別相。如畵師但作于模。心所與彼。不但取總。亦取別相。如資更填于彩。𦔳成心王未了之事。得心所名也。證之于瑜伽。而王所之總別可知。徧行行相可知。證之于餘處而別境行相可知。善等四位皆可例知也。問。何論取總別相。曰。如緣青色。心王唯取大畧名總。心所分別青之微細曰別。問。作意了此所未了相者。謂了此心王所未了相。下文即接心所取所別相者何。曰。此有二意。一心王未了者。即是諸心所取所別相。二作意明利。能了此眾多未了之相。舉一雙該。行文最妙。問。可意云等。攝受云等。正因云等。言說云因者何。曰。可意即順境。不可意即違境。等即俱相違境。攝受謂順益。不攝受即非順益。等亦俱相違。言說因者。由想安立種種分齊。而後能起言說故。正因等者即境上正邪等相。是思之因故。此表心所亦緣總相者。釋諸句此字。謂此𨿽指王。而王但緣總。故表之也。問。瑜伽以作意為先。此論以觸為先。云何不同。曰。瑜伽以作意。令心心所取境功能最勝故先。此論以觸能令根境識三和合一處。引生心所功能最勝故先。義各有取也。實則左右先鋒。難兄難弟。
○二明六位類別。
𨿽諸心所。名義無異。而有六位。種類差別。謂徧行有五。別境亦五。善有十一。煩𢚰有六。隨煩𢚰有二十。不定有四。如是六位。合五十一。一切心中。定可得故。緣別別境。而得生故。唯善心中。可得生故。性是根本煩𢚰攝故。唯是煩𢚰等流性故。于善染等。皆不定故。然瑜伽論。合六為五。煩𢚰隨煩𢚰。俱是染故。復以四一切。辯五差別。謂一切性。及地時俱。五中徧行具四一切。別境唯有初二一切。善唯有一。謂一切地。染四皆無。不定唯一。謂一切性。由此五位。種類差別。
標列類數。釋義以證差別也。初標位列數。次釋位別義。三引證差別。四一切者。一切性。至一切俱也。一切性者。善惡無記三性。一切地者。初雜居地至第九非非想地。一切時者。過現未三時。一切俱者。與八種識相應共俱。徧行具四者。以三性九地諸時八識。皆共有故。別境唯二者。唯通三性。徧九地故。善唯一者。謂一切地。以一切地。俱通善故。染四皆無者。三性中。唯不善故。不通一切性。于上八地。伏不起故。不通一切地。有間斷故。不通一切時。于八識中。不俱有故。不通一切識。不定唯一者。謂一切性。謂于善染等性。皆不定故。問。前五與意。名為六轉。前五亦與六位皆相應耶。曰。五識相應止三十四。謂徧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其餘互違。頌約三能變故。言𨿽是總。其意則別。
○二釋第四句(二) 初釋三受義二明俱不俱。
○初釋三受義(二) 初總明三受二別明差別。
○初總明三受。
此六轉識。易脫不定。故皆容與三受相應。皆領順違非二相故。領順境相。適悅身心。說名樂受。領違境相。逼迫身心。說名苦受。領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悅。名不苦樂受。
初標三受相應之故。次釋三受不同之義。易脫者。間斷轉變義。不定者。欣慼捨行互起義。領三境。由于皆容三受。容三受。由于易脫不定。
○二別明差別(四) 初明分二二明分三三明分四四明分五。
○初明分二。
如是三受。或各分二。五識相應。說名身受。別依身故。意識相應。說名心受。唯依心故。又三皆通有漏無漏。苦受亦由無漏起故。
于總三受。分二種三受也。身心名二。漏無漏二。皆有苦樂捨三。是各分二也。別依身故者。五識別依五根。五根依于一身。出五識相應。說名身受之故也。唯依心故者。意識唯依意根。意根亦是心分。出意識相應。說名心受之故也。亦由無漏起者。恐有難云。漏應具三受。無漏應無苦。不知證無漏時。自無于苦。始修無漏。歷艱辛。嘗苦况。是苦由無漏而起。故無漏亦攝苦受。不觀雪山穿膝。少室齊腰。于未悟未證之先乎。
○二明分三。
或各分三。謂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又學無學。非二為三。
于總三受。分三種三受也。如見所斷苦。修所斷苦。非所斷苦。樂捨亦然。有學樂。無學樂。非二樂。苦捨亦然。名各分三也。非所斷者。非見道所斷。非修道所斷。約法以明。則一切有學。出世間法。一切無學。相續法中。所有諸法。若出世法。於一切時。自性淨故。名非所斷。餘世間法。由[A60]已斷故。名非所斷。見修所斷可知矣。非二者。亦約法明。非學非無學法。謂除先所說學無學法。所餘預流。乃至阿羅漢。若堕一切異生相續。若彼增長所有諸法。即資糧加行位也。當知是名非學非無學法而學無學可知矣。
ᅟᅟ==[A60] 已【CB】,巳【國圖】==
○三明分四。
或總分四。謂善不善。有覆無覆二無記受。有義三受。容各分四。五識俱起。任運貪癡。純苦趣中。任運煩𢚰。不𤼵業者。是無記故。彼皆容與苦根相應。瑜伽論說。若任運生一切煩𢚰。皆于三受現行可得。若通一切識身者。徧與一切根相應。不通一切識身者。意地一切根相應。雜集論說。若欲界繫任運煩𢚰𤼵惡行者。亦是不善。所餘皆是有覆無記。故知三受。各容有四。
于總三受。總各分四。歷證而結明之也。初總分四受。次各分四受。三引論證成。四結各分四。總分四者。謂樂受即善。苦受即不善。不苦不樂即二無記。謂無覆不苦不樂受。有覆不苦不樂受也。各分四者。謂善心相應三受。不善心相應三受。有覆無記三受。無覆無記三受也。何名無記三受。如五識俱起。任運貪癡。純苦趣中任運煩𢚰不𤼵業者。是有覆無記故。彼皆容與苦根相應。則樂捨可知矣。證于瑜伽。任運一切煩𢚰。豈非有覆無記乎。皆于三受現行可得。非無記之三受乎。但此煩𢚰通前七一切識者。徧于諸識三受根相應。不通一切識身者。唯于意地三受根相應耳。證于集論。若欲界繫任運煩𢚰𤼵惡行者。亦是不善。所餘欲界繫不𤼵惡者。及上二界任運煩𢚰皆有覆無記所攝。則不獨無記通三受之可徴。而不善通于三受亦可徴也。既通染二。善淨可知。是以結云。故知三受。各容有四。
○四明分五(二) 初明五受二釋相應。
○初明五受。
或總分五。謂苦樂憂喜捨。三中苦樂各分二者。逼悅身心相各異故。由無分別。有分別故。尤重輕微。有差別故。不苦不樂不分二者。非逼非悅。相無異故。無分別故。平等轉故。
初列五受名。次分苦樂義。三捨不分義。逼悅身心相各異故者。逼身是苦相。逼心是憂相。悅身是樂相。悅心是喜相。苦樂無分別。是尤重故。憂喜有分別。是輕微故。由此相別。故各分二。非逼非悅。相無異故者。非逼故于身心無苦憂之異。非悅故于身心無喜樂之異。純無分別。無有輕重。平等一味轉故。是以不分。
○二釋相應(二) 初適悅相應二逼迫相應。
○初適悅相應。
諸適悅受。五識相應。恒名為樂。意識相應。若在欲界初二靜慮近分名喜。但悅心故。若在初二靜慮根本名樂名喜。悅身心故。若在第三靜慮近分根本名樂。安靜尤重。無分別故。
此六轉識適悅相應之不同也。謂五識相應。恒名為樂。意識相應。喜與喜樂。及樂三種差別故也。初二第三靜慮者。初禪二禪三禪天也。近分根本者。居此欣彼。身𨿽未至。不相懸隔曰近分。[A61]已至彼地。對此近分曰根本也。安靜尤重無分別者。謂修第三禪時。厭離二禪之喜是浮動是輕微。是有分別故。是以不但根本之[A62]已至名樂。𨿽近分之未至亦名為樂。以皆安靜尤重。無分別故也。又靜慮未滿名近分。靜慮具足名根本。備載顯揚。
ᅟᅟ==[A61] 已【CB】,巳【國圖】==
ᅟᅟ==[A62] 已【CB】,巳【國圖】==
○二逼迫相應(二) 初五識相應二意識相應。
○初五識相應。
諸逼迫受。五識相應。恒名為苦。
○二意識相應(二) 初第一師解二第二師解。
○初第一師解。
意識俱者。有義唯憂。逼迫心故。諸聖教說意地慼受。名憂根故。瑜伽論說生地獄中諸有情類。異熟無間。有異熟生。苦憂相續。又說地獄𡬶伺。憂俱一分。鬼趣傍生亦爾。故知意地尤重慼受。尚名為憂。况餘輕者。
陳初師意俱逼迫。唯名為憂。形次師意俱逼迫。通于苦根之為正也。初正釋名憂。次引證名憂。三結况名憂。異熟謂第八。異熟生謂前六。無間者。第八前六不相離故。相續者。五識名苦。意識名憂。逼迫無間曰相續。𡬶伺屬意。一分者。鬼畜有純苦及分苦故。此師意謂意俱逼迫。唯名憂根。證之于瑜伽。于地獄則曰相續曰憂俱。例彼鬼畜有憂可知。故知三途莫重于地獄。彼意地慼受。尚名為憂。况餘趣輕者。不名為憂乎。
○二第二師解(五) 初正釋二引證三簡非四通教五總結。
○初正釋。
有義通二。人天中者。恒名為憂。非尤重故。傍生鬼界。名憂名苦。雜受純受。有輕重故。𭡠落迦中。唯名為苦。純受尤重。無分別故。
正釋意俱逼迫通于憂苦二受也。謂人天逼迫輕故名憂。鬼畜逼迫輕重純雜不同。名憂名苦。地獄純受尤重。無分別故。唯名為苦。唯是憂受。豈能盡耶。
○二引證。
瑜伽論說。若任運生一切煩𢚰。皆于三受現行可得。廣說如前。又說俱生薩迦耶見。唯無記性。彼邉執見。應知亦爾。此俱苦受。非憂根攝。論說憂根。非無記故。又瑜伽說地獄諸根。餘三現行。定不成就。純苦鬼界。傍生亦爾。餘三定是樂喜憂根。以彼必成現行捨故。
歷證意俱逼迫之通于苦根也。初引通三受證通苦根。次引唯苦俱證通苦根。三引趣無憂證通苦根。四釋不成就以明所證。此師意謂。意俱逼迫。通苦受者。非無可徴。考之瑜伽。任運煩𢚰。有覆無記性攝。通于三受。如前意地。諸根相應。豈非意俱逼迫。容通苦受耶。又俱生身邉二見。既唯無記性攝。則此見相應苦受。定屬苦根。非憂根攝。論說憂根。非無記故。豈非意地亦通于苦受耶。又說地獄諸根。餘三現行。定不成就。純苦鬼界。傍生亦爾。所謂餘三者。五色根。六命根。七苦根。八捨根之外名之為餘。而云三者。定是樂喜憂三根。以彼地獄必成現行捨故。捨則必無憂等。是以餘三定不成也。又豈非意俱逼迫。通于苦受。而非唯憂受乎。
○三簡非。
豈不容捨彼定不成。寧知彼文唯說容受。應不說彼定成意根。彼容六識有時無故。不應彼論唯說容受。通說諸根。無異因故。又若彼論依容受說。如何說彼定成八根。若謂五識不相續故。定說憂根為第八者。𢀸生悶絕寧有憂根。有執喜根為第八者。亦同此破。設執一形為第八者。理亦不然。形不定故。彼惡業招。容無形故。彼由惡業。令五根門。恒受苦故。定成眼等。必有一形于彼何用。非于無間大地獄中。可有希求[婬-壬+(工/山)]欲事故。由斯第八。定是捨根。第七八識。捨相應故。如極樂地意悅名樂。無有喜根故極苦處。意迫名苦。無有憂根。故餘三言。定憂喜樂。餘處說彼有等流樂。應知彼依隨轉理說。或彼通說餘雜受處。無異熟樂。名純苦故。
此于地獄。簡非結捨通妨以杜難也。初簡非意根。次簡非憂根。三結定捨根。四通妨杜難。初簡非意根。先難。次簡。難云。豈不容捨。彼定不成。寧知彼文。唯說容受。容受。即捨受。容苦樂等故。亦名中容受。難謂。論既云餘三不成。豈不容捨於彼餘三中。定不成就。而獨言樂喜憂三。定不成耶。且彼餘三之文頗𡩖。寧知唯說捨受成就。不說憂等成就耶。簡云。應不說彼定成意根。彼容六識。有時無故。意根即等無間意。依八種現識立名。簡謂憂等有于意根。意根有于意識。彼地獄中。容許六識。有時無故。應不說彼定成意根。不成意根。不成憂等。不成憂等。必成現行捨矣。是則簡意根。乃所以簡憂等也。次簡非憂根。先難。次簡。先奪難云。不應彼論唯說容受。通說諸根。無異因故。意謂論文。通說諸根中三不成就。漫無的指。且無別因。顯憂不成。汝何判定憂不成耶。次縱難云。又若彼論依容受說。直宜說捨。如何說彼定成八根耶。奪之唯說之不應。縱之唯說之難唯。如之何。簡云。難意將非謂地獄分形碎質。五根不成。五識不續。無有苦受。定說憂根為第八耶。不知𢀸生悶絕。寧有憂根。執有喜者。例此而破。設隨執男女一形為第八根者。理亦不然。何則。無定形故。彼惡業招。容無形故。既無有形。云何受苦。彼由惡業所使。如六交報。自然變化。令五根門。恒受苦故。定成眼等。則諸根必有一確定之形。于彼地獄。變化何用。非于無間大地獄中。有希求[婬-壬+(工/山)]欲事故。如瑜伽云。長時無間。多受種種極猛利苦。由此因緣。彼諸有情。男女之欲不起。何况展轉交合是也。結而斷之。由斯第八定是捨根。何者。第七八識。捨相應故。彼獄七八。恒相續故。例之。如三禪曰極樂地。意悅名樂。無有喜根故。極苦處意迫名苦。無有憂根故。餘三言。定憂喜樂。何以難為。倘又執餘處如世毘曇等云。六畜有溫冷等流之樂。及等活還活。喜樂有間。不名無間等言。皆是依隨轉理門而說。或依餘雜受處而說。可有彼樂。此言純苦。何有彼樂。所以然者。無異熟樂。名純苦故。不必疑也。簡而更簡。結[A63]已復通。明亦甚矣。地獄是憂等根耶。
ᅟᅟ==[A63] 已【CB】,巳【國圖】==
○四通教(三) 初引教通二引類通三舉例通。
○初引教通。
然諸聖教。意地慼受名憂根者。依多分說。或隨轉門。無相違過。瑜伽論說生地獄中。諸有情類。異熟無間。有異熟生。苦憂相續。又說地獄𡬶伺憂俱。一分鬼趣。傍生亦爾者。亦依隨轉門。
初師前所引教。是意俱逼迫。唯名為憂。今通其所以名憂。而名苦者之不違于憂也。初通諸教。次通瑜伽。多分謂五趣名憂。則名苦是地獄。是地獄之一分。况諸教瑜伽。皆依隨宜轉變之理乎。
○二引類通。
又彼苦根。意識俱者。是餘憂類。假說為憂。
仍恐以依類假說之憂為實。故通云。不但多分隨轉等而[A64]已。又彼苦根意俱者。是餘趣意俱憂根同類流類。依類假說為憂而[A65]已。豈實說之憂耶。不實其不違。又可知矣。
ᅟᅟ==[A64] 已【CB】,巳【國圖】==
ᅟᅟ==[A65] 已【CB】,巳【國圖】==
○三舉例通。
或彼苦根。損身心故。𨿽苦根攝。而亦名憂。如近分喜。益身心故。𨿽是喜根。而亦名樂。顯揚論等。具顯此義。然未至地。定無樂根。說彼唯有十一根故。
恐以隨宜之名。而乖所攝之實。故再通云。不獨可引類而知。亦復可比例而通。何則。或彼苦根損身心故。𨿽是苦攝而亦隨義名憂。例之如近分喜益身心故。𨿽是喜根所攝。而隨義亦名為樂。顯揚可徴也。仍恐難云。喜既亦名為樂。豈非樂根耶。憂苦可例知矣。釋云。然二近分。定無樂根。以論說彼唯有眼等五根。并命意苦憂。及與喜捨十一根故。既無樂根。亦名為樂。𨿽非憂根。亦名為憂可知。愈見其不相違也。
○五總結。
由此應知。意地慼受。純受苦處。亦苦根攝。此等聖教。差別多門。恐文增廣。故不繁述。
第二師總結意俱慼受。純受苦處于苦攝也。然則意俱迫受。唯名為憂者。豈盡差別之教義哉。
○二明俱不俱(二) 初第一師二第二師。
○初第一師。
有義。六識三受不俱。皆外門轉。互相違故。五俱意識。同五所緣。五三受俱。意亦應爾。便違正理。故必不俱。瑜伽等說。蔵識一時與轉識相應。三受俱起者。彼依多念。如說一心。非一生滅。無相違過。
明初師不俱。形次師俱義之為正也。初正釋不俱。次以理難俱。三通妨于俱。餘如前釋。
○二第二師。
有義。六識三受容俱。順違中境。容俱受故。意不定與五受同故。于偏注境。起一受故。無偏注者。便起捨故。由斯六識。三受容俱。得自在位。唯樂喜捨。諸佛[A66]已斷憂苦事故。
ᅟᅟ==[A66] 已【CB】,巳【國圖】==
初正釋俱義。次通前立難。三結成俱義。四明[A67]已轉依。餘如前釋。上畧釋六位竟。
ᅟᅟ==[A67] 已【CB】,巳【國圖】==
○二廣顯差別(五) 初徧別位二信等位三根惑位四隨惑位五不定位。
○初徧別位(二) 初本論二論釋。
○初本論。
前所畧標。六位心所。今應廣顯彼差別相。且初二位。其相云何。頌曰。
初徧行觸等。次別境謂欲。勝解念定慧。所緣事不同。
○二論釋(二) 初徧行二別境。
○初徧行(二) 初正釋二證成。
○初正釋。
論曰。六位中初徧行心所。即觸等五。如前廣說。
廣說。即初能變中。指前為釋。故云正釋。
○二證成(三) 初問答總標二教理別證三結成徧行。
○初問答總標。
此徧行相。云何應知。由教及理。為定量故。
○二教理別證(二) 初教證二理證。
○初教證。
此中教者。如契經言。眼色為緣。生于眼識。三和合觸。與觸俱生。有受想思。乃至廣說。由斯觸等。四是徧行。又契經說。若根不壞。境界現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識。餘經復言。若復于此作意。即于此了別。若于此了別。即于此作意。是故此二恒共和合。乃至廣說。由此作意。亦是徧行。此等聖教。誠證非一。
引教證徧行也。初證四法徧行。次證作意徧行。由斯四是徧行者。由觸等四。心起定有故也。根不壞。境現前者。根境和合也。作意正起。方能生識者。正心起位。必有作意也。分別是心王。此是境時。若復于此作意。即于此分別者。分別不離作意之境。若于此分別。即于此作意者。作意不離分別之境。是故作意于心俱生。恒共和合。作意亦是徧行。此等聖教。誠證良多。何容議耶。
○二理證。
理。謂識起必有三和。彼定生觸。必由觸有。若無觸者。心心所法。應不和合。觸一境故。作意引心。令趣自境。此若無者。心應無故。受能領納。順違中境。令心等起。歡慼捨相。無心起時。無隨一故。想能安立自境分齊。若心起時。無此想者。應不能取境分齊相。思令心取正因等相。造作善等。無心起位。無此隨一。故必有思。
以理證徧行也。順證之。識起必有三和。三和决定生觸。三和必由觸有。反證之。若無觸者。應不和合。心心所法。令觸一境。觸是徧行。自可知矣。𨿽有觸所。若無作意。引心趣自所緣。心應不觸自境。亂觸不知所趣。故觸與作意互生。觸在作意。作意在觸諸識緣境。此二為先。作意是徧行。亦可知矣。以此二所令心趣境。有受想思。受能領納順違不順違境。順令心起歡相。違令心起慼相。中令心起捨相此是無心位中。隨一攝故。無心位起。無此受所。不見有心。無隨一故。受名徧行。又可知矣。想于受所。安立自境疆界分齊。此是無心位中。隨一攝故。無心位起。無此隨一。不見有心。無此想故想是徧行。更可知矣。思于所想。方取正因邪因等相。而作善作惡等。此是無心位中。隨一攝故。無心位起。無此隨一。不見有心。無此思故。思是徧行。愈可知矣。隨一者。一謂無二。隨謂不離。心一而受想思三。隨心一無。三皆順之而無。曰隨一攝。餘如別簡。大約三受中。隨一受思中善惡無記。隨作一業也。
○三結成徧行。
由此證知。觸等五法。心起必有故是徧行。餘非徧行。義至當說。
此指理教。心起必有。故是徧行。正徧一切心也。餘非徧行。指別境等。
○二別境(三) 初總釋二別釋三總結。
○初總釋。
次別境者。謂欲至慧。所緣境事。多分不同。于六位中。次初說故。
所緣境不同者。所樂及所觀。四境各各不同。非如徧行同緣一境。故云別境。次初說者。次初徧行。故非初攝。顯六位中。先後帙然故。又由徧行。始別境故。
○二別釋(三) 初正釋體用二現起分位三餘門分別。
○初正釋體用(五) 初欲二解三念四定五慧。
○初欲(二) 初畧釋二廣釋。
○初畧釋。
云何為欲。于所樂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
五十一位。詳解如八識規矩本意中。凢值體用。或不重釋。大約全體是所。體明而所之面目自明。依體起用。用彰而體之相貌愈彰。况五十一種。區別于此體用間。𮈔抽毫析。安可忽諸。
○二廣釋(二) 初正釋二斥異。
○初正釋(三) 初第一師二第二師三第三師。
○初第一師。
有義。所樂謂可欣境。于可欣事。欲見聞等。有希望故。于可厭事希彼不合。望彼別離。豈非有欲。此但求彼不合離時可欣自體。非可厭事。故于可厭。及中容境。一向無欲。緣可欣事。若不希望。亦無欲起。
初正釋。次難問。三釋難。四結成。此師以可欣釋所樂。謂唯于可欣順境則有欲。非餘二境。故難復釋難。而結唯可欣希望之有欲也。此但求彼不合離時可欣自體非可厭事者。釋可厭事非有欲也。謂希彼不合者。是求彼可厭之事。不合時之可欣自體可合。非求可厭事也。望彼別離者。是求彼可厭之事。別離時之可欣自體不離。非求可厭事也。自體。對他合等厭相。
○二第二師。
有義。所樂謂所求境。于可欣厭求合離等。有希望故。于中容境。一向無欲。緣欣厭事。若不希求。亦無欲起。
此師以所求釋所樂。無所希求。則別無有欲。是故于中容一向無欲。于欣厭無求亦無。
○三第三師。
有義。所樂謂欲觀境。于一切事。欲觀察者。有希望故。若不欲觀。隨因境𫝑。任運緣者。即全無欲。由斯理趣。欲非徧行。
此師以欲觀釋所樂。于一切事。欲觀察者。不簡欣厭中容。但欲觀者則有欲。不欲觀者則無欲。以此校前二師。𨿽各有㫖。此師為正。
○二斥異。
有說要由希望境力。諸心心所方取所緣。故經說欲為諸法本。彼說不然心等取境。由作意故。諸聖教說作意現前。能生識故。曾無處說。由欲能生心心所故。如說諸法愛為根本。豈心心所。皆由愛生。故說欲為諸法本者。說欲所起一切事業。或說善欲能𤼵正勤。由彼𦔳成一切善事。故論說此。勤依為業。
初敘異。次奪破。三例破四通經。此師誤用欲為作意。錯解經文。而以別境為徧行也。既奪之。復例之。更為通經。理自昭然矣。噫。一切事業由欲而起。世間無論矣。出世之業。果能起乎否。耶。捨金輪而入雪山。六年苦行。萬德嘉猷。王娑婆。中天下而獨立。莫不由欲起也。吾儕如之何。易惡欲為善欲。即善欲而無善。念念𢌞光。時時加察。一彈指頃。不可忽也。不然。三途事業橫陳。萬劫輪𢌞無[A68]已。亦欲也。其寒心哉。其寒心哉。
ᅟᅟ==[A68] 已【CB】,巳【國圖】==
○二解(二) 初正釋二破異。
○初正釋。
云何勝解。于决定境。印持為性。不可引轉為業。謂邪正等教理。證力于所取境。審决印持。由此異緣。不能引轉。故猶豫境。勝解全無。非審决心。亦無勝解。由斯勝解。非徧行攝。
初正釋。次轉釋。三簡非。勝解以印持為性。印持由于教理之境。證據之力而後成也。故猶豫境。勝解全無。豈不由于决定之境乎。非審决心。亦無勝解。豈不由于决定之心乎。由斯非徧行攝者。由此心境不徧故也。噫。邪教不必遇。不幸而遇。幸而能擇。設不能擇。審决印持。九十六種外道等。自茲始矣。正教必期遇。幸而得遇。必期于會。設而證會。審决印持。百千萬種似法等。不能轉矣。不可不解。不可不勝。不可不正于勝。
○二破異。
有說心等。取自境時。無拘礙故。皆有勝解。彼說非理。所以者何。能不礙者。即諸法故。所不礙者。即心等故。勝𤼵起者。根作意故。若由此故。彼勝𤼵起。此應復待餘。便有無竆失。
究失以竆其執也。初敘執。二破執。異執心等。取自境時。無拘礙故。皆有勝解。原勝解由有于無拘礙也。而取無拘礙。以有勝解。則無拘礙處。乃所以為勝解。抑所以為徧行。執意如此。故破云。彼說非理。何者。能不礙者。即諸法故。諸法非勝解。所不礙者。即心等故。心等非勝解。勝增上緣。𤼵起心等。是根及作意故根意非勝解。如是推求。勝解安在。若謂由此勝解。彼根作意方作勝增上緣𤼵起心等者。是彼根與作意不能自𤼵。待此勝解而𤼵則此勝解。亦不能自生。復應待餘而生。展轉相待。失不可勝。故曰無竆。
○三念(二) 初正釋二破異。
○初正釋。
云何為念。于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定依為業。謂數憶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于曾未受。體類境中。全不起念。設曾所受。不能明記。念亦不生。故念必非。徧行所攝。
初正釋。次轉釋。三簡非。體類境者。體境。謂所受自體之境。類境。謂所受同類之境。又所受自體之類。餘文易知。問。業禪者明記話頭不忘。為是念否。曰。一念萬年。能引定矣。定生而慧悟近矣。所患者甲生乙滅。俄至忽遷。久常人難得耳。故佛誡弟子曰。勿忘念。
○二破異。
有說。心起必與念俱。能為後時憶念因故。彼說非理。勿于後時有癡信等。前亦有故。前心心所。或想𫝑力。足為後時憶念因故。
初敘執。次破執。誤解後時憶念之因。定執心起必與念俱。不知其所執之非理也。何者。例而觀之可知矣。若謂後時憶念。以前必有念而為因。勿後有癡信等。亦必以前有癡信等而為因耶。此既不爾。彼云何然。寧知後時憶念因者。或前心心所想取境界分齊𫝑力足為。何以念為。
○四定(二) 初正釋二破異。
○初正釋。
云何為定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謂觀得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專注不散。依斯便有决擇智生。心專注言。顯所欲住即便能住。非唯一境。不爾。見道歷觀諸諦。前後境別。應無等持。若不繫心。專注境位。便無定起。故非徧行。
初正釋體用。次轉釋體用。三簡非徧行。得失俱非者。如理曰得。不如理曰失。非如非不如曰俱非。境𨿽無量。不出此三。觀此三中。專注不散是定體。依定𤼵慧曰定用。恐謂專注者。專注一境而不遷移。更不許諸境矣。不知專注之言。是顯此心所欲住境。此定令心即便能住。非唯一境也。不然。見道位中。歷觀上下苦等四諦。前後境別而不定一。既非專注一境。此位應無等持乎。故專注言。非唯一境。若不繫心等者。反顯非徧行之故也。問。邪定等無論矣。歷觀諸境。云何專注。曰。前不云乎。隨所欲住。即便能住。正歷觀中而隨注也。不然。雲興百問。瓶瀉千酬。問答之境。葢不知幾許矣。將非定耶。
○二破異(二) 初破非徧行二破非即心。
○初破非徧行。
有說。爾時亦有定起。但相微隱。應說誠言。若定能令。心等和合。同趣一境。故是徧行。理亦不然。是觸用故若謂此定。令剎那頃。心不易緣。故徧行攝。亦不應理。一剎那心。自于所緣。無易義故。若言由定。心取所緣。故徧行攝。彼亦非理。作意令心。取所緣故。
初敘執徧行。次破非徧行。執云。爾時亦有定起。但相微隱者。謂不繫心專注之時。亦有定起。但定相微而不著。隱而不顯。非若繫心專注者之顯著。豈全無耶。不必繫心而有定。是徧行矣。破云。此虚妄無義之語也。應說誠諦有理之言。何則。逆汝所計之意。將無謂亦有定起者。定能令心和合同趣一境。故是徧行耶。不知若然者。理亦不然。以此是觸業用。非定心故。又將無謂此定。令剎那頃。心不易緣。故是徧行耶。不知若云云者。亦不應理。以一剎那心。為時極促。自于所緣。無有變易。何必待定。然後無變易乎。又將無謂由于定心取所緣境。故是徧行耶。不知若云云者。彼亦非理。取所緣者。是作意故。非是定心。既皆非定。而謂此是徧行。豈誠言耶。不應說也明矣。
○二破非即心。
有說。此定體即是心。經說為心學。心一境性故。彼非誠證。依定攝心。令心一境。說彼言故。根力覺支道支等攝。如念慧等。非即心故。
初敘執即心。次破執即心。執者意謂。定體即是心。非別有體。以經說三學。定為心學故。又說此定為心一境性故。破云。依定攝心。故說心學之言。全心一境故說心一境性之言。非謂定體即心。作此言也。若比量之。則定非即心。根力覺道。諸品攝故。如念慧等。念慧各有體。念慧不即心。定是別有體。定豈即是心耶。
○五慧(二) 初正釋二破異。
○初正釋。
云何為慧。于所觀境。簡擇為性。斷疑為業。謂觀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于非觀境。愚昧心中。無簡擇故。非徧行攝。
初正釋體用。次轉釋體用。三簡非慧性。推求。釋簡擇。謂于三境中。推竆𡬶求。何者為正。何者非正。正與非正。必求其所以然也。决定。釋斷疑。始之猶豫者。今[A69]已决定。而無疑矣。非觀境。謂非所觀之境。愚昧心。謂非能觀之心。無簡擇故。釋非徧行之由也。
ᅟᅟ==[A69] 已【CB】,巳【國圖】==
○二破異。
有說。爾時亦有慧起。但相微隱。大受寧知。對法說為大地法故。諸部對法。展轉相違。汝等如何執為定量。唯觸等五。經說徧行。說十非經。不應固執。
初敘異執。次破異執。爾時亦有等者。謂非觀境愚昧心時。亦有慧起。但慧相隱微而不顯著。如纖毫之物。為大器所受。大器寧知是有耶。然非竟無。特隱微而似無耳。所以然者。對法論中。說為大地法故。大地即徧地。證慧是徧行攝也。然對法通于小大。此意取小乘為說。破云。汝引對法為證。而對法且自展轉相違。何可為證。况觸等徧行是經說。欲等徧行非經說。何可固執。展轉相違者。論徧行。自簡去欲等。論別境。自簡去徧行。又觸等欲等。以地論之。俱徧一切地。以徧行論之別境止徧于二。餘二不徧。何得攝于徧行中耶。
○三總結。
然欲等五。非觸等故。定非徧行。如信貪等。
量云。欲等是有法。定非徧行為宗。因云。非觸等故。同喻如信貪等。信貪非徧行。因非觸等故。信貪非觸等。既非徧行攝。別境非觸等。別境豈徧行。
○二現起分位(二) 初明定俱二明不俱。
○初明定俱。
有義。此五定互相資。隨起一時。必有餘四。
欲顯不定為正。先明定俱以形之也。隨一起時。必有餘四。正互相資。所以互相資者。以此五行相。無相違故。然一徃觀之似是。細玩下文。此說未盡。
○二明不定(二) 初總明不定二別申正義。
○初總明不定。
有義不定。瑜伽說此。四一切中。無後二故。又說此五。緣四境生。所緣能緣。非定俱故。
此正義也。不定者。不俱起也無後二故。非定俱故。證不定也。以既無後二。非一切時。非八識俱。豈得定俱起耶。既定不俱。則所緣四緣不定俱起。能緣五位不恒相應。豈得定俱起耶。又起一至四名不俱。起五名俱。
○二別申正義(二) 初明起位二明不起。
○初明起位(五) 初起一二起二三起三四起四五起五。
○初起一。
應說此五。或時起一。謂于所樂。唯起希望。或于决定。唯起印解。或于曾習。唯起憶念。或于所觀。唯起專注。謂愚昧類。為止散心。𨿽專注所緣。而不能簡擇。世共知彼。有定無慧。彼加行位。少有聞思。故說等持緣所觀境。或依多分。故說是言。如戲忘天。專注一境。起貪瞋等。有定無慧。諸如是等。其類實繁。或于所觀。唯起簡擇。謂不專注。馳散推求。
專注所緣而不能簡擇。釋有定無慧之故也。彼加行位。少有聞思等者。通妨難也。恐有難云。既愚昧不能揀擇。云何乃說緣所觀耶。故通云。彼愚昧者。𨿽有定無慧。然于加行位中。少有聞思之慧。故說等持。緣所觀境耳。又恐難云。既言少有聞思。亦可兼慧。何云所觀唯定。故通云。又或依多分。不依少分。故說有定無慧。如戲忘天。有定無慧。等類既繁。豈不足證耶。謂不專注馳散推求者。正釋唯簡擇也。
○二起二。
或時起二。謂于所樂决定境中。起欲勝解。或于所樂曾習境中。起欲及念。如是乃至于所觀境。起定及慧。合有十二。
或時起二者。起十個二也。謂于所樂决定。起欲勝解。所樂曾習。起欲及念。所樂所觀。起欲及定。所樂所觀。起欲及慧。决定曾習。起勝解念。决定所觀。起勝解定。决定所觀。起勝解慧。曾習所觀。起念及定。曾習所觀。起念及慧。所觀境中。雙起定慧。境唯有四。相躡而成。以所樂决定曾習三境俱重。合所觀一境為十重。起此十個二也。
○三起三。
或時起三謂于所樂决定曾習起欲解念。如是乃至于曾所觀。起念定慧。合有十三。
或時起三者。起十個三也。謂于所樂决定曾習。起欲解念。所樂决定所觀。起欲解定。所樂决定所觀。起欲解慧。所樂曾習所觀起欲念定。所樂曾習所觀。起欲念慧。或于所樂所觀。起欲定慧。或于决定曾習所觀。起解念定。或于决定曾習所觀。起解念慧。或于决定所觀。起解定慧。或于曾習所觀。起念定慧。境亦唯四。相躡而疊。合之為十。起十個三也。
○四起四。
或時起四。謂于所樂决定曾習所觀境中。起前四種。如是乃至于定曾習所觀境中。起後四種。合有五四。
起四者。起五個四也。謂于所樂决定曾習所觀四境。起欲解念定。于所樂决定曾習所觀四境。起欲解念慧。于所樂决定所觀三境。起欲解定慧。于所樂曾習所觀三境。起欲念定慧。于决定曾習所觀三境。起解念定慧。境亦唯四。躡疊共成五重。每重起四。曰五個四也。
○五起五。
或時起五。謂于所樂决定曾習所觀境中。俱起五種。如是于四。起欲等五。總別合有三十一句。
起五者。于四境中。一時具起五心所也。如是于四起欲等五。總別合有三十一句者。總結句數也。謂具起五種。總為一句。別者。起一有五句。起二有十句。起三亦十句。起四有五句。故合之為三十有一句。然五種皆曰或時。是不徧一切時也。
○二明不起。
或有心位。五皆不起。如非四境。率爾堕心。及蔵識俱。此類非一。
有心位皆當起。曰不起者。有三義故。一無四境時不起。無境則心不生故。二率爾堕心不起。無分別故。三與蔵識俱不起。不徧心故。釋現起分位竟。
○三餘門分別(三) 初諸識相應門二諸受俱起門三結例餘諸門。
○初諸識相應門(二) 初前三識二後五識。
○初前三識。
第七八識。此別境五。隨位有無。如前[A70]已說。第六意識。諸位容俱。[A71]已轉未轉。皆不遮故。
ᅟᅟ==[A70] 已【CB】,巳【國圖】==
ᅟᅟ==[A71] 已【CB】,巳【國圖】==
如前[A72]已說者。七未轉位。唯有一慧。第八全無。若[A73]已轉皆具五種。第六意識。[A74]已轉未轉。皆容俱起故。
ᅟᅟ==[A72] 已【CB】,巳【國圖】==
ᅟᅟ==[A73] 已【CB】,巳【國圖】==
ᅟᅟ==[A74] 已【CB】,巳【國圖】==
○二後五識。
有義。五識此五皆無。緣[A75]已得境。無希望故。不能審决。無印持故恒取新境。無追憶故。自性散動。無專注故。不能推度。無簡擇故。有義五識容有此五𨿽無于境增上希望。而有微劣樂境義故。於境𨿽無增上審决。而有微劣印境義故。𨿽無明記曾習境體。而有微劣念境類故。𨿽不作意繫念一境。而有微劣專注義故。遮等引故。說性散動。非遮等持。故容有定。𨿽于所緣不能推度。而有微劣簡擇義故。由此聖教。說眼耳通。是眼耳識相應智性。餘三准此。有慧無失。未自在位。此五或無。得自在時。此五定有。樂觀諸境。欲無減故。印持勝解。常無減故。憶習曾受。念無減故。又佛五識。緣三世故。如來無有不定心故。五識皆有作事智故。
ᅟᅟ==[A75] 已【CB】,巳【國圖】==
初明五無五所。次明五有五所。三明未轉或無[A76]已轉定有。遮等引不遮等持者。通難問也。恐問云。論說五識自性散動。何得有定。通云。遮等引故說性散動。非遮等持。故容有定。以三摩鉢提。此云等持。唯局有心。而通散心。三摩呬多。此云等引。通于有心。及與無心。謂離沉掉名等。生功德名引。論明遮有心無心引生功德之定。故說自性散動。非遮有心散心之定。作如是言。故知五識容有定俱。又等引是出定入定。等持是住定。入出則散動不容。在定則現量容有。眼耳二通。是眼耳相應智性。正顯前五亦有慧故。未自在位。此五或無。非定無也。[A77]已自在位。此五定有。非容有也。以樂觀四諦諸境。欲不減故。印持勝解。一多相融。常無減故。憶習曾受。久歷法門。念無減故行住坐卧。皆是那伽。無不定故。成諸一切所作之事。智無減故。佛之五識。緣三世故。未轉𨿽具。微劣而不顯勝。今則最為顯著。增勝無加矣。
ᅟᅟ==[A76] 已【CB】,巳【國圖】==
ᅟᅟ==[A77] 已【CB】,巳【國圖】==
○二諸受俱起門。
此別境五。何受相應。有義欲三。除憂苦受。以彼二境非所樂故。餘四通四。唯除苦受。以審决等。五識無故。有義。一切五受相應。論說憂根。于無上法。思慕愁慼。求欲證故。純受苦處。希求解脫。意有苦根。前[A78]已說故。論說貪愛。憂苦相應。此貪愛俱。必有欲故。苦根既有。意識相應。審决等四。苦俱何咎。又五識俱。亦有微細。印境等四。義如前說。由斯欲等。五受相應。
ᅟᅟ==[A78] 已【CB】,巳【國圖】==
初初師之解。二次師之解。欲三。除憂苦受者。謂欲一心所。與三受俱。除憂苦二受。以憂苦境。非所樂故。餘解念定慧四所。通餘四受。唯除苦受。以審决等。五識無故。前五識是苦受識。識既不與四心所相應。苦受亦不與四心所相應也。此師之解未盡。次師云。欲等五所。五受相應。前師云欲不與憂苦相應。今通云。論說憂根。于無上法。思慕愁慼。求欲證故。純受苦處。希求解脫。豈非欲與憂苦相應耶。前師云。四法不與苦受相應。今通云。意有苦根。前[A79]已說故。豈非四法與苦受相應耶。且證之于論。則說貪愛憂苦相應。此貪愛俱。必有欲故。豈非欲與苦憂相應耶。前執苦根無審决等。今通云。苦根既與同時意識相應。意又相應審决等四。故苦與四相應。何過咎耶。况前五𨿽無增上四法。亦有微細印境等四。何得言無。由斯五所。五受相應。此師義正于前。
ᅟᅟ==[A79] 已【CB】,巳【國圖】==
○三結例餘諸門。
此五復依性界學等。諸門分別。如理應思。
性謂善等三性。界謂欲等三界。學謂學無學等。此五既通初二一切。則三性三界皆通。又第六意識。轉與未轉。皆具五所。則知學無學等。所應有也。明矣。諸門分別。如理應思者。見如是等類。其例頗繁。言未必盡。當以理思。
(信官劉錫玄 許𮗚吉 信士許士翀 顧紹芬 顧同德 捐貲共刻)
贒預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五(終)
(姑蘇信女張門李氏大緣𦔳板)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六
古杭雲棲寺弟子廣伸述
○二信等位(二) 初本論二論釋。
○初本論。
[A1]已說徧行別境二位。善位心所。其相云何。頌曰。
ᅟᅟ==[A1] 已【CB】,巳【國圖】==
善謂信慚愧。無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捨及不害。
○二論釋(三) 初正釋頌文二料簡有無三餘門分別。
○初正釋頌文(二) 初總標二別釋。
○初總標。
論曰。唯善心俱。名善心所。謂信慚等。定有十一。
善心。心王也。唯善心俱。名善心所。簡染等也。于十三種中。此名第一自性善。能為諸善之體。詳如雜集中。
○二別釋(九) 初釋信所(至)九釋不害。
○初釋信所(四) 初總釋體用二轉釋差別三問答料簡四斥破異執。
○初總釋體用。
云何為信。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
信以心淨為體。體在深忍樂欲。深忍樂欲。全依真實德能。如香體全在香氣。香氣全依香處也。不信是所治。善法是所樂。即以所治所求而為信用。又深忍了知于我。𨿽名信因。樂欲欣慕于彼。𨿽名信果。實則忍之不深。樂欲不至。淨之不極。治求不盡。由所依以觀忍等而信體可明。即治求以遡信體。而心淨愈現。忍與樂欲。然非信體。下文又自明也。
○二轉釋差別。
然信差別。畧有三種。一信實有。謂于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謂于三寳真淨德中。深信樂故。三信有能。謂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對治。不信彼心。愛樂證修。世出世善。
信實德能是差別。今轉釋差別也。實有。謂諸法實事理。信實有。謂于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也。實事即俗諦。實理即真諦。皆言諸法者。離諸法無事理故。良以佛法無量。不出此二。此二真實。莫可變易。如云日可冷。月可𤍠。眾魔無能壞此真說曰實有。于此實有。了然忍可于心。不為邪謬事理之所引轉。曰深信忍也。有德。謂三寳真淨德。信有德。謂于三寳真淨德中。深信樂也。常樂我淨智力無畏等。曰佛寳德。無為寂滅法性真如等。曰法寳德。三學嚴身六和具體。曰僧寳德。皆言真淨者。以各離妄名真。離染名淨。為諸一切有情所皈依處。于此真淨。欣慕好樂。崇尚無厭。曰深信樂也。有能。謂于一切世出世善。信有能。謂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也。世善即五戒十善四禪八定等。出世善即四諦諸緣六度四攝等。世善之力。能得人天善果。出世善力。能成聖賢善果。于此有能。希求仰望。期于必得。曰深信欲也。由斯對治不信彼心者。謂于實等。不深忍等穢惡之心。此能對治使滅。世出世善。此能愛樂證修。其釋之不同如此。故曰差別。問。釋三種差別。不釋信體。先釋用者何耶。曰。以體須料簡。釋在下文。用不離信。隨便顯故。
○三問答料簡。
忍謂勝解。此即信因。樂欲謂欲。即是信果。確陳此信。自相是何。豈不適言心淨為性。此猶未了。彼心淨言。若淨即心。應非心所。若令心淨。慚等何別。心俱淨法。為難亦然。此性澄清。能淨心等。以心勝故。立心淨名。如水清珠。能清濁水。慚等𨿽善。非淨為相。此淨為相。無濫彼失。又諸染法。各有別相。唯有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濁餘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信正𮋒彼。故淨為相。
簡定信體。使無所濫也。初簡因果。次簡相濫。恐謂所依真實德能清淨。能依深忍樂欲清淨。此便是體。豈更別有體耶。故問云。勝解即信因。非信自相。樂欲即信果。非信自相。確陳此信。自相是何。答云。豈不適言心淨為性。又恐不了心淨之言。為復淨即是心名心淨。為復能令心淨名心淨。為復心俱淨法名心淨耶。故難云。若淨即心曰心淨。此約持業而釋。應非心所。若令心淨曰心淨。此約依主而釋。慚等何別。若心俱淨法曰心淨。此約鄰近而釋。亦與慚等何別。既皆不可。何名心淨。故答云。此性澄清。能淨心與心所。獨言心淨者。以心勝故立心淨名。如水清珠。自體清淨。能清濁水。故言心淨為性。慚等𨿽善。各別有體。非淨為相。此淨為相。無濫彼失。何必以此差別為難耶。又觀不信心濁為相。信正𮋒彼。則唯淨為相之㫖益明。
○四斥破異執。
有說信者。愛樂為相。應通三性。體應即欲。又應苦集。非信所緣。有執信者。隨順為相。應通三性。即勝解欲。若印順者。即勝解故。若樂順者。即是欲故。離彼二體。無順相故。由此應知。心淨是信。
斥破異執。結定信體也。初破小乘執。次破大乘執。末結定信體。愛樂為相者。小乘執信果為性也。破云。應通三性。體即是欲。以愛樂非唯善性。體是別境欲心所故。何關于信而執以為相耶。又苦集是信所緣實事。既非可愛樂法。應不緣此而起信耶。尤不可也。隨順為相者。大乘執信因為性也。破云若是隨順。即別境中勝解與欲。應通三性。不名善性。若印持而隨順者。體即勝解。若好樂而隨順者。體即是欲。以離彼二體。無順相故。是則愛樂為相。既犯別境。而非唯善性。隨順為相。亦犯別境。而非唯善性。由此應知。心淨是信益明矣。
○二釋慚愧(二) 初別釋二通簡。
○初別釋(二) 初釋慚二釋愧。
○初釋慚。
云何為慚。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為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為業。謂依自法尊貴增上。崇重賢善。羞耻過惡。對治無慚。息諸惡行。
初正釋體用。二轉釋體用。自。自身。法。教法。崇賢尚人。重善尊法。言我如是人。解如是法。敢作諸惡耶。故以崇賢重善為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為業。自法尊貴增上等者。轉釋體用也。謂自身尊貴。教法增上。于賢欽崇。于善敬重。羞耻等耳。若夫𤰞污其身。下賤其業。造至于相忘。既無自法可依。慚從何起。是故當念身為道[咒-几+(右*叵)]。行為道業。慚耻之服。于諸莊嚴。最為第一。不可不慎。
○二釋愧。
云何為愧。依世間力。輕拒𭧂惡為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為業。謂依世間訶厭增上。輕拒𭧂惡。羞耻過罪。對治無愧。息諸惡業。
初正釋。二轉釋。世人譏訶。名世間力。依此于𭧂人輕之不親。于惡業拒之不作。此愧體也。對治無愧。止息惡行。此愧用也。轉釋易知。
○二通簡(三) 初設難簡二破救簡三通妨簡。
○初設難簡。
羞耻過惡。是二通相。故諸聖教。假說為體。若執羞耻。為二別相。應慚與愧。體無差別。則此二法。定不相應。非受想等。有此義故。若待自他。立二別者。應非實有。便違聖教。若許慚愧實而別起。復違論說。十徧善心。
設為問難。簡去其非也。初通正意。二簡非別。三簡非實。四簡非徧。正意者。慚愧二法。以崇重輕拒為別體。羞耻過惡為通體。簡非者。恐謬解執通為別。則不相應。有待而別。則非實有。實而別起。則不徧善。故皆簡之。以顯慚愧具通別二體。是相應實有而徧善心者也。總括大意如此。詳之。崇重賢善。尅是慚體。而云羞耻過惡。輕拒𭧂惡。尅是愧體。亦云羞耻過惡。葢崇拒自別于慚愧。不得以羞耻而言通。羞耻自通于崇拒。不得因慚愧而云別。通別二相。慚愧各具。至聖玄剖。妙𮜿天分。一毫不可得而變易者也。故顯揚諸教。皆云從通假說為體。若執羞耻為二別相。應慚與愧。體無差別。則此二法。定不相應。决非自類俱起。非受想等。徧一切心而有前後不相應義慚愧徧諸善心。而有不相應義乎。良以受想相應。體各別故。此二相應。體既無別。以例受想相應。體應無別。彼既不爾。此云何然。如是例之。不可執羞等為二別相也明矣。若謂羞耻過惡。𨿽是通相。然慚待自法。愧待他法。因待故異。立二別者。又應非實。便違聖教。慚愧是實有體。倘若更許慚愧。體𨿽實有。但各別起。復違論說十徧善心。以論說十一唯除輕安。餘十徧一切善心中故。則不可執因待而別。實而別起也益又明矣。
○二破救簡。
崇重輕拒。若二別相。所緣有異。應不俱生。二失既同。何乃偏責。誰言二法。所緣有異。不爾如何。善心起時。隨緣何境。皆有崇重善。及輕拒惡義。故慚與愧。俱徧善心。所緣無別。豈不我說。亦有此義。汝執慚愧自相既同。何理能遮前所設難。
即破救以簡去其非也。初救別起。二簡非別。三救設難。四簡非理。救別起云。崇重輕拒。若是慚愧別相。崇重緣善境。輕拒緣惡境。所緣有異。二法應不俱生矣。不俱。則二失既同。應責[A2]已失。而乃偏責我前別起之為失耶。簡非別云。誰言崇重止緣善境。輕拒止緣惡境。所緣之有異耶。徴云。不爾。如何。釋云。善心起時緣善境有崇重輕拒。緣惡境亦有崇重輕拒。是則善心隨緣何境。皆有此二。此二既非異緣。慚愧俱徧善心也明矣。故慚與愧。俱徧善心。所緣豈有別耶。救設難云。豈不我說。亦有此羞耻過惡為二別相。亦有崇重輕拒等義。既有此義。不當以體無差別。違徧善心為難矣。簡非理云。汝執慚愧皆以羞耻為體。則自相是同。自相既同。則前難體無差別。違徧善心為有理矣。汝將何理能遮此難耶。必不可救。何救為哉。
ᅟᅟ==[A2] 已【CB】,巳【國圖】==
○三通妨簡。
然聖教說。顧自他者。自法名自。世間名他。或即此中。崇拒善惡。于[A3]己損益。名自他故。
ᅟᅟ==[A3] 己【CB】,巳【國圖】==
通妨難以簡去其非也。恐妨難云。若言待自他立名非實者。云何聖教。亦說此顧自他耶。釋云。聖教自法名自。世間名他或崇重賢善與[A4]己有益名自。輕拒𭧂惡于[A5]己無損名他。非汝唯一羞耻。觀待自他而立二別之假有也。
ᅟᅟ==[A4] 己【CB】,巳【國圖】==
ᅟᅟ==[A5] 己【CB】,巳【國圖】==
○三釋三根(二) 初總明二別釋。
○初總明。
無貪等者。等無瞋癡。此三名根。生善勝故。三不善根。近對治故。
生善曰勝。能生功用殊勝故。對治曰近。無貪等對治貪等。敵體反故。
○二別釋(二) 初釋前二二釋無癡。
○初釋前二。
云何無貪。于有有具。無著為性。對治貪著。作善為業。云何無瞋。于苦苦具。無恚為性。對治瞋恚。作善為業。善心起時。隨緣何境。皆于有等。無著無恚。觀有等立。非要緣彼。如前慚愧。觀善惡立。故此二種。俱徧善心。
初別釋體用。次通簡善俱也。有。後有。即三有異熟果。有具即有因。謂彼惑業中有。及器世界。無著為性者。于此因果不生膠粘躭著。是無貪之體性也。對治貪著是別用。作善為業是通用。以通作眾善故。苦。三苦之果。即苦諦。苦具。三苦之因。即集諦。于此因果。不生瞋恚。是無瞋體性。對治瞋恚是別用。作善為業是通用。恐有疑云。此二善根。一緣有等。一緣苦等。所緣有異。應不俱起。非徧善心。故通簡云。善心起時。隨緣何境皆于有等。無著無恚。觀有等立無貪瞋。非要緣彼而為境故。何以緣境為難。例前慚愧之立可知矣。故此二種。俱徧善心。不必疑也。問。於苦具惑業起憎。方能逺離。于此不憎。任彼起耶。答於此不憎。正顯無瞋之善。故曰善心。
○二釋無癡(二) 初正釋二料簡。
○初正釋。
云何無癡。于諸理事。明解為性。對治愚癡。作善為業。
諸理。謂諸諦理。諸事諸法實事明解者。癡即無明。迷暗理事。無癡。是無無明。故于諸理事。分明解了為性。別治愚癡。通作善事為用。
○二料簡(二) 初第一解二第二解。
○初第一解。
有義。無癡即慧為性。集論說此報教證智决擇為體。生得聞思修所生慧。如次皆是决擇性故。此𨿽即慧。為顯善品有勝功能。如煩𢚰見。故復別說。
此師料簡無癡。初正釋。二引證。三通妨。即慧為性者見慧外無別體也。如集論說。此無癡報教證智决擇為體。决擇豈非慧耶。慧為决擇者。前因所感曰報智。是生得慧。現生熏習曰教智。是聞思所生慧。忘言契理曰證智。是修所生慧。如次皆是决擇性故。故曰决擇為體。仍恐疑云。此即別境中慧。何復別說耶。通云。此𨿽即慧。慧通善染。此既善品。為顯有勝功能。如煩𢚰見。𨿽是慧攝。以惟染故。別開為二。彼見既爾。此亦應然。不必疑也。噫。此解由正釋而證明。再通妨以例見。可謂詳矣。乃思稍淺者觀之。必以為確然。不知別對之理未的。通治之通不明。下文自顯。
○二第二解(四) 初正申有體二破訶非正三通前引論四釋成有體。
○初正申有體。
有義無癡。非即是慧。別有自性。正對無明。如無貪瞋善根攝故。論說大悲。無瞋癡攝。非根攝故。
此下皆無癡正義。正對無明。明解為性可知。如無貪瞋所攝別有自性。非慧所攝可知。大悲無瞋癡攝。非慧根攝。無癡非慧更可知。又非即是慧是遮。別有自性。正對無明是表。如無貪瞋善根攝故。即同類以原自性。論說大悲。無瞋癡攝。非根攝故。引他論以原自性。論即瑜伽。大悲謂佛悲。非根攝者。非信進等五中之慧根攝也。
○二破前非正。
若彼無癡。以慧為性。大悲如力等。應慧等根攝。又若無癡。無別自性。如不害等。應非實物。便違論說。十一善中。三世俗有。餘皆是實。
初破以慧為性。二破無別自性。破慧性者。承前瑜伽說大悲無瞋癡攝非慧根攝。正以無癡非慧為性也。若彼以慧為性。則大悲應如十力四無所畏等。亦是慧等根攝。非無瞋癡之所攝矣。豈論意耶。又若無癡無別自性。則如不害依無瞋。不放逸及行捨依精進。應非實物。便違論說。十一善中。不害等三。是俗有而非實。餘皆是實而非假矣。種種違教。豈得為是。
○三通前引論。
然集論說慧為體者。舉彼因果。顯此自性。如以忍樂。表信自體。理必應爾。
恐執集論為定量。故通云。然集論說慧為體者。非即以慧為無癡自體也。乃是舉彼三慧因果。以顯此無癡自性。謂聞思所生慧。即無癡因。修所生慧。即無癡果。以顯此明解之自性耳。例之。如以忍為信因。樂為信果。表信自體是心淨耳。理决應然。非強為說。由是而知論意有在。不可滯言。
○四釋成有體。
以貪瞋癡。六識相應。正煩𢚰攝。起惡勝故。立不善根。斷彼必由通別對治。通唯善慧。別即三根。由此無癡。必應別有。
原無癡別有自體之故也。以貪瞋癡。六識相應。正煩𢚰攝。起惡勝故。立不善根。斷彼不善。非一法所能。必由通對治與別對治而後可也。通唯別境善慧。別即三種善根。假令無癡即慧。不應別對愚癡。必應別有明解能對之性。豈可以通為別使通別相渾。致通別皆失耶。
○四釋精進(二) 初總明體用二別顯差別。
○初總明體用。
勤謂精進。于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為性。對治懈怠滿善為業。勇表勝進簡諸染法。悍表精純簡淨無記即顯精進。唯善性攝。
初正釋體用。二轉釋體用。善惡修斷者。于善品修。于惡品斷。又惡品[A6]已生。應修律儀令斷。名律儀斷。惡品未生。欲令不現行斷。不現前斷。為斷故斷。名斷斷。善法未生。數數修習。能令現前能有所斷。名修習斷。善法[A7]已生。修不放逸。令住無失。修習圓滿。防護[A8]已生所有善法。能有所斷。名防護斷。是則分屬。善當云修。惡當云斷。通言善惡皆云修斷。故云于善惡品修斷事中云云也。勇悍為性者。于此二事勇悍不怯為體。能治懈怠成滿善事為用。勇悍各有表簡。勇。勇猛。以表勝進。簡不善有覆無記諸染法。無勝堪能。設勤易退故。悍。強悍。以表精純。簡無覆無記。易合間雜。𨿽純不精故。既簡二性。顯唯善性所攝。是則勤通三性。勤謂精進。豈不唯善。
ᅟᅟ==[A6] 已【CB】,巳【國圖】==
ᅟᅟ==[A7] 已【CB】,巳【國圖】==
ᅟᅟ==[A8] 已【CB】,巳【國圖】==
○二別顯差別。
此相差別。畧有五種。所謂被甲。加行。無下。無退。無足。即經所說有𫝑。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善軛。如次應知。此五別者。謂初𤼵心。自分勝進。自分行中。三品別故。或初𤼵心。長時無間。殷重無餘。修差別故。或資糧等。五道別故。二乘究竟道。欣大菩提故。諸佛究竟道。樂利樂他故。或二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別故。
彰差別以顯要也。初會通經論。次原釋差別。會通者。論之被甲精進。即經之有𫝑。加行即有勤。無下即有勇。無退即堅猛。無足即不捨善軛。詞不同。義無殊也。總以喻明如人入陣。既被甲[A9]已。奮力爭先。了無屈下。唯進為心。直至攻城得地。而猶以為未足也。學道亦然。既誓願[A10]已。加添功行。了無屈下。大難不退。直至真竆惑盡。而猶不能以自[A11]己也。淺深具備。思之可知。原釋五之所以別者。以諸聖賢。從始至終。行修位道。各有差別。然皆不離于精進。行差別者。謂初𤼵心行。攝被甲精進。自分下品行攝加行。自分中品行攝無下。自分上品行攝無退。勝進行攝無足故。修差別者。或𤼵心修。攝被甲精進長時修攝加行。無間修攝無下。殷重修攝無退。無餘修攝無足故。位差別者。一資糧位。攝被甲精進。二加行位攝加行。三通逹位攝無下。四修習位攝無退。五究竟位攝無足故。問。第五究竟位。何故亦攝無足精進。曰。𨿽云究竟。淺深不同。若二乘究竟。欣大菩提。故有無足精進。若諸佛究竟利樂有情。故有無足精進。虚空若足。萬象有餘。滄溟若足。百川不納。故聖人名沃焦。誠以其無盡蔵也。道差別者。一資糧道。攝被甲精進。二加行道攝加行。三無間道攝無下。四解脫道攝無退。五勝進道攝無足故。是則行修位道。以精進差別而有成。精進差別。因行修位道而有辨。始終不離于精進。故諸度中。精進最要。三根名作善。精進名滿善。良有以也。
ᅟᅟ==[A9] 已【CB】,巳【國圖】==
ᅟᅟ==[A10] 已【CB】,巳【國圖】==
ᅟᅟ==[A11] 己【CB】,巳【國圖】==
○五釋輕安。
安謂輕安。逺離麄重調暢身心。堪任為性。對治惽沉。轉依為業。謂此伏除能障定法。令所依止。轉安適故。
初正釋。二轉釋。麄重。謂雜染品法。輕則逺離麄重。安即調暢身心。于善品法。堪任修持而為體性。對治惽沉。轉捨染依。轉得淨依。而為業用。能障定法。即是惽沉。亦即麄重。除伏即逺離。正輕安之體也。所依止。即身心。令所依止等。正輕安之用也。轉安適故。正是轉依。文簡而義盡。
○六不放逸(三) 初釋體用二通妨難三重料簡。
○初釋體用。
不放逸者。精進三根。于所斷修。防修為性。對治放逸。成滿一切世出世間善事為業。謂即四法。于斷修事。皆能防修。名不放逸。非別有體。無異相故。于防惡事。修善事中。離四功能。無別用故。
初正釋體用。二轉釋體用。防修者。于所斷惡防令不生于所修善引令增長。正釋體用易明。轉釋者。轉釋不放逸體用。謂即四法。于修斷事。皆能防修。名不放逸。非離四法之外。別有不放逸體。所以然者。以與四法無異相故。體相無異。故云即也。于防惡事修善事中。非離四法之外。更有功能。所以然者。離四功能。無別用故業用無別。故不離也。功能。即對治放逸。成滿世出世善義。
○二通妨難。
𨿽信慚等。亦有此能。而方彼四。𫝑用微劣。非根徧策。故非此依。
恐有難云。信慚等。皆能防修。不放逸亦當依彼而立。獨依四法立者何耶。通云。𨿽信慚等。亦有此能然以此方彼。彼𫝑著而此微。彼用勝而此劣。以信等非三善根。非徧策故。防修之能微劣。不可為依。故不放逸不依彼立。
○三重料簡。
豈不防修。是此相用。防修何異精進三根。彼要待此方有作用。此應復待餘。便有無竆失。勤唯徧策。根但為依。如何說彼有防修用。汝防修用。其相云何。若普依持。即無貪等。若徧策錄不異精進。止惡進善。即總四法。令不散亂。應是等持。令同取境。與觸何別。令不忘失。即應是念。如是推𡬶。不放逸用。離無貪等。竟不可得。故不放逸。定無別體。
重為問答。料簡防修。不離于四法也。初防修是此相用問。二防修異彼多失答。三彼四無有防修問。四離四無有防修。答。初問云。豈不防修。是不放逸之相用。何云離彼四法無體用耶。答云。汝謂防修。是此相用。則防修異彼四法。防修異彼。彼不即防修。反待不放逸之防修。為作用矣。然而防修何異精進三根耶。若彼四要待此不放逸。方有作用。則不放逸。自既無體。此應復待餘信慚等而有作用矣。展轉不[A12]已。便有無竆過失。豈得防修。是此相用。次問云。勤唯徧策。徧策之外無有。根但為依。為依之外無有。如何于此唯但而說彼有防修。防修是不放逸之體用也明矣。答云。誠若所論。是外依策以論防修矣。吾試推之。汝防修用。其相云何。相明。彼此之屬自知。為復普為諸善依持。為防修之相乎。抑復周徧策錄為防修之相乎。若普依持。即無貪等。固非離此而有防修。若徧策錄。不異精進。亦非離此而有防修。若以止惡進善為防修者。即總四法。愈非離四之外而有防修。得無以令不散亂為防修之相乎。應是等持而非防修。又得無以令同取境為防修之相乎。與觸何別而非防修。更得無以令不忘失為防修之相乎。即應是念而非防修。如是推𡬶。可謂盡矣。不放逸用。離無貪等。竟不可得。故不放逸。離四法外。定無別體。體即四法。何以難為哉。
ᅟᅟ==[A12] 已【CB】,巳【國圖】==
○七釋行捨(二) 初正釋體用二轉釋差別。
○初正釋體用。
云何行捨。精進三根。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為性。對治掉舉靜住為業。
行捨者。此善法即行蘊捨。簡非受蘊所攝之無記捨。平等者。離高下故。正直者。離邪曲故。無功用住。離有功用故。精進三根者。不離四法也。令心等者。正見行捨自體也。掉舉對治。寂靜安住。用生于令心等初中後之體也。
○二轉釋差別。
謂即四法。令心逺離。掉舉等障。靜住名捨。平等正直無功用住。初中後位。辯捨差別。由不放逸。先除雜染。捨復令心寂靜而住。此無別體。如不放逸。離彼四法。無相用故。能令寂靜。即四法故所令寂靜。即心等故。
即體用辯差別。析易渾于秋毫也。易渾者。初中後位易渾。不放逸捨易渾。能令所令易渾。今皆析之而使明也。初總釋捨名。次辯位差別。三明二不同。四明無別體。五原無別體。總釋捨名者。總渾體用而釋捨名也。辯位差別者。初心平等。捨掉舉行。次心正直。捨邪曲行。後無功用捨有功用行也。明二不同者。恐疑不放逸與行捨。皆以四法為體。差別云何。故云由不放逸先除雜染。捨復令心寂靜而住。則除雜染之用。屬不放逸。令心寂靜之用。屬于行捨。用不同也。明無別體者。此無別體。如不放逸離彼四法。無相用故。可比知也。原無別體者。能令寂靜。即四法故。所令寂靜。即心等故。心等不離于能令。行捨離四。故無別體。然則名由差別而愈顯。用固是別而體同。轉釋之不可無也明矣。
○八釋不害(三) 初正釋體用二轉釋差別三斥破異解。
○初正釋體用。
云何不害。于諸有情。不為損𢚰。無瞋為性。能對治害。悲愍為業。
諸有情。所該甚廣。微至蚤𧒢昆蟲。凢加侵損。使之失益。逼𢚰使之不安。皆害也。况其餘乎。不損𢚰而悲愍。益莫大矣。苐以不為損𢚰為體。悲愍為用。竊有難焉。何則。由悲愍而不損𢚰。非不損𢚰而悲愍。悲愍宜體。不損𢚰宜用。今乃倒置。厥㫖安在。豈不以直詮自體。是不損𢚰。不損𢚰。而損𢚰之害自違。不損𢚰。而損𢚰之苦自㧞。用不離體。不為倒置。
○二轉釋差別。
謂即無瞋。于有情所。不為損𢚰。假名不害。無瞋𮋒對斷物命瞋。不害正違損𢚰物害。無瞋與樂。不害㧞苦。是謂此二麄相差別。理實無瞋實有自體。不害依彼一分假立為顯慈悲二相別故。利樂有情。彼二勝故。
初空實名。二顯差別。三原假立。空實名者。恐謂離彼無瞋有體。實名不害。故云謂即無瞋。于有情所。不為損𢚰。假名不害耳。豈自有實體之實名耶。然則無瞋不害。果何所別。故云無瞋𮋒根本中瞋。不害違小隨中害。無瞋與不𢀸之樂。不害㧞損𢚰之苦。麄相𨿽別。細以理推。無瞋有體。不害假立。必假立者。為顯慈悲二相別故。不可渾也。必顯彼者。利樂有情。彼二勝故。不可忽也。標立豈偶然哉。
○三斥破異解。
有說不害。非即無瞋。別有自體。謂賢善性。此相云何。謂不損𢚰。無瞋亦爾。寧別有性。謂于有情不為損𢚰。慈悲賢善。是無瞋故。
初敘異解。次破異解。不害非即無瞋。遮用無瞋為自體也。別有自體。表體離無瞋而自有也。自體固謂賢善。不得其相。其體不明。故復重徴異解。其相云何。異解釋之曰。謂不損𢚰。乃斥破云。無瞋亦爾。寧別有性。謂于有情。不為損𢚰。慈悲賢善。是無瞋故。然則知無瞋是處。不害之面目愈明。寧得離此而有不害之性乎。全合于離。破法之妙固如此。
○九釋及字(二) 初總釋二別釋。
○初總釋。
及顯十一義別心所。謂欣厭等善心所法。𨿽義有別。說種種名。而體無異。故不別立。
顯此外不立餘善之故也。此外者。頌中及言。顯十一善外。根隨二十六種。信等止𮋒十一。餘不𮋒者。以及言該之恐難云。欣等善所。名義各別。云何頌中。亦不別立。故云𨿽義有別。說種種名。然彼欣等之體。不異此善等體。故畧不言耳。𠑽之𨿽無量善法。亦體不出此。豈獨欣厭等[A13]已耶。
ᅟᅟ==[A13] 已【CB】,巳【國圖】==
○二別釋(二) 初明應𮋒二明不𮋒。
○初明應𮋒(六) 初欣等五善二厭等三善三不覆等三四不慢一善五不疑一善六不亂等四。
○初欣等五善。
欣。謂欲俱。無瞋一分。于所欣境不憎恚故。不忿恨𢚰嫉等亦然。隨應正𮋒瞋一分故。
此欣等五所應𮋒也。欣者欣悅。于所欣境不憎恚故。與善欲俱起。以無瞋一分為體。不忿不恨不𢚰不嫉。亦以無瞋一分為體。隨應正𮋒忿恨𢚰嫉。瞋一分為體之四小隨故。是則此五。體皆無瞋所攝故云體無異故。不別立也。
○二厭等三善。
厭謂慧俱。無貪一分。于所厭境。不染著故。不慳憍等。當知亦然。隨應正𮋒。貪一分故。
此厭等三所應𮋒也。厭謂厭離。于所厭境。不染著故。與善慧俱起。以無貪一分為體。不慳不憍。亦以無貪一分為體。隨應正𮋒慳憍。唯貪一分為體之二小隨故。是則此三皆無貪所攝。故云體無異故。不別立也。
○三不覆等三。
不覆[A14]諂誑。無貪癡一分。隨應正𮋒貪癡一分故。有義不覆唯無癡一分。無處說覆。亦貪一分故。
ᅟᅟ==[A14] 諂【CB】,謟【國圖】(cf. T31n1585_p0030c15)==
此不覆等三所應𮋒也。不覆不誑不[A15]諂。無貪無癡一分為體。隨應正𮋒覆誑與[A16]諂。貪癡一分所攝三小隨故。有義止許不覆。無癡一分。不許貪一分者。其義未盡。以不懼當苦而覆。是癡一分。恐失利養而覆。是貪一分故。此不辨者。以下自有文。又初說二分皆具。自形一分為不盡故。是則此三。體皆無貪癡一分所攝。故云體無異故。不別立也。
ᅟᅟ==[A15] 諂【CB】,謟【國圖】==
ᅟᅟ==[A16] 諂【CB】,謟【國圖】==
○四不慢一善。
有義。不慢信一分攝。謂若信彼。不慢彼故。有義。不慢捨一分攝。心平等者。不高慢故。有義。不慢慚一分攝。若崇重彼。不慢彼故。
此不慢之應𮋒也。不慢信捨慚各一分所攝。正𮋒根本之慢體。皆攝于十一中三善。故云體無異故不別立也。
○五不疑一善。
有義。不疑即信所攝。謂若信彼。無猶豫故。有義。不疑即正勝解。以决定者。無猶豫故。有義。不疑即正慧攝以正見者。無猶豫故。
此不疑之應𮋒也。不疑是信。正解慧所攝。正𮋒根本之疑體攝于別境十一中三善。故云體無異故不別立也。
○六不亂等四。
不散亂體即正定攝。正見正知。俱善慧攝。不忘念者。即是正念。
此不散亂等四應𮋒也。不散亂。即正定為體。𮋒大隨中散亂。正見正知。俱善慧為體。𮋒根本中我見。大隨不正知。不忘念者。正念為體。𮋒大隨中失念。是則四皆別境三善所攝。故云體無異故。不別立也。從欣等至此。善法計共十有七種。唯欣厭無別𮋒對耳。此皆頌中及字所攝之義問。欣厭無別𮋒對。何列此中。答。取體無異故。問。周孔仁義禮智等。體無異于此耶。曰。仁攝無瞋中。禮攝無貪中。義攝無貪善慧中。信攝信中。智攝善慧中。餘可例知。實則十一善等。無善不攝。
○二明不𮋒。
悔眠𡬶伺。通染不染。如觸欲等。無別𮋒對。
無別𮋒對者。染與善對。可以𮋒染為善。有別敵對。悔等既通三性。如觸欲等。皆通善染。無別𮋒對。何可𮋒也。故云無別𮋒對。上初正釋頌文竟。
○二料簡有無(二) 初料簡建立二料簡染淨。
○初料簡建立。
何緣諸染所𮋒善中。有別建立。有不爾者。相用別者。便別立之。餘善不然。故不應責。又諸染法。徧六識者。勝故𮋒之。別立善法慢等忿等。唯意識俱。害𨿽亦然。而數現起。損𢚰他故。障無上乘。勝因悲故。為了知彼增上過失。𮋒立不害。失念散亂。及不正知。𮋒入別境善中不說。
料簡建立者。料簡有建無建之故。以明所𮋒也。初問建有無。二相用為答。三顯勝為答。四通不害疑五通不說疑。亦可後三。皆約顯勝而答。問意云。諸染所𮋒善法。數應二十六種。今頌中別立信等十一。餘不立者。意殆云何。相用為答云。信等十一。體相業用各別。便別立之。俾無所濫。餘之相用不別。故不別立。次顯勝為答云。根本貪瞋癡。及中隨二。大隨中不信懈怠放逸掉舉惽沉。小隨中害。此諸染法徧前六識。作用勝故。𮋒立善法。根本慢疑見三。及忿等九小隨。唯在第六意識。故不別立。恐有疑云。害唯意俱。何別立耶。故通云。害𨿽亦然。而數起損他。障大悲故。為使了知彼過增上。故別𮋒立。恐又疑云。若言徧前六識。勝故𮋒之。失念散亂不正知三。既徧六識。何不𮋒之。別立善法。故通云。此三𮋒入別境正定善念善慧。是以善中不說。別建立不建立。差別如此。烏容不料簡耶。
○二料簡染淨。
染淨相𮋒。淨寧少染。淨勝染劣。少敵多故。又解理通。說多同體。迷情事局。隨相分多。故于染淨。不應齊責。
料簡染淨者。料簡淨少染多之故。以明所𮋒也。初問。次答。問意云。染淨相𮋒。多少宜等。淨寧當少于染。止有十一。染寧當多于淨。有二十六耶。答云。淨勝染劣。少敵多故。又淨法悟解理通。說多同體。故不多立。染法迷情事局。隨相差別。是以多分。故知不應齊責。定欲均等。差別如此。故須料簡。
○三餘門分別(二) 初正明二結示。
○初正明(六) 初體用假實門二徧與不徧門三諸識相應門四諸受相應門五境性界學門六見斷等攝門。
○初體用假實門。
此十一法。三是假有。謂不放逸捨及不害。義如前說。餘八實有。相用別故。
○二徧與不徧門(二) 初第一師二第二師。
○初第一師。
有義。十一四徧善心。精進三根。徧善品故。餘七不定。推𡬶事理。未决定時。不生信故。慚愧同類。依處各別。隨起一時。第二無故。要世間道。斷煩𢚰時。有輕安故。不放逸捨。無漏道時。方得起故。悲愍有情時。乃有不害故。論說十一。六位中起。謂决定位。有信相應。止息染時。有慚愧起。顧自他故。于善品位。有精進三根。世間道時。有輕安起。于出世道。有捨不放逸。攝眾生時。有不害故。
此師謂精進三根。徧諸善心。餘七不定。初總標。次單釋。三引證。依處各別者。意以慚依自力。愧依世間。依處既別。隨起第一。不起第二。即不定義也。餘六引證。文顯可知。
○二第二師(三) 初斥前非二通論意三申正㫖。
○初斥前非。
有義。彼說未為應理。推𡬶事理。未决定心。信若不生。應非是善。如染心等。無淨信故。慚愧類異。依別境同。俱徧善心。前[A17]已說故。若出世道。輕安不生。應此覺支。非無漏故。若世間道。無捨不放逸。應非寂靜。防惡修善故。又應不伏掉放逸故。有漏善心。既具四法。如出世道。應有二故。善心起時。皆不損物。違能損法。有不害故。
ᅟᅟ==[A17] 已【CB】,巳【國圖】==
𮋒破餘七不定之解也。初總破非理。次別推其故。破云。前言推𡬶事理。未决定時。不生信故。所以不定。不知信若不生。應非是善。所以然者。無淨信故。如染心等。然而既許是善。寧得無信。故彼說之不應理也。前言慚愧類同。依處各別。起一無一。所以不定。不知慚愧崇拒類異。自他依別。隨緣何境。皆有崇拒。而境是同。俱徧善心。前[A18]已說故。故彼說之不應理也。前言要世間道。斷煩𢚰時。有輕安故。所以不定。不知世間斷惑得有。出世斷惑若無。則輕安覺支。非無漏攝。然是無漏攝。故彼說之不應理也。前言不放逸捨。無漏道時。方得起故。所以不定。不知既名世間道。須具寂靜防修等法。若世間道。無此二者。應非寂靜防修。又應不伏掉舉放逸。何名世間道耶。量之。有漏善心。應有不放逸捨。所以然者。具四法故。如出世道。出世具四法。出世有此二。世間既具四。安得無有二。故彼說之不應理也。前云攝眾生時。有不害故。所以不定。不知善心起時。皆有不害。違能損法。故彼說之亦不應理也。
ᅟᅟ==[A18] 已【CB】,巳【國圖】==
○二通論意。
論說六位。起十一者。依彼彼增。作此此說。故彼所說。定非應理。
前師引論以證說。意說之必不可破。今破其說。不通于證。猶弗破也。故云。論說六位。起十一等者。益有所依而說耳。不由依以察其說。竟執于說而為之說。豈得有理。依彼彼增。作此此說者。謂决定位則信增。乃至攝眾生位不害增。依决定乃至攝眾生彼彼增盛之位。作有信慚愧乃至有不害之此此說耳。非謂獨于此位方有。他位全無也。何為不得于說而竟為之說。故彼所說。定非應理。豈苟為之破耶。
○三申正㫖。
應說信等。十一法中。十徧善心。輕安不徧。要在定位。方有輕安。調暢身心。餘位無故。决擇分說。十善心所。定不定地。皆徧善心。定地心中。增輕安故。有義。定加行亦得定地名。彼亦微有調暢義故。由斯欲界亦有輕安。不爾。便違本地分說。信等十一。通一切地。有義。輕安唯在定有。由定滋養。有調暢故。論說欲界。諸心心所。由闕輕安。名不定地。說一切地。有十一者。通有𡬶伺等。三地皆有故。
正明徧不徧也。初總明徧與不徧。次別明輕安亦徧。三別明輕安不徧。總明徧與不徧者。十徧善心。輕安不徧。釋云。要在定位。方有輕安。調暢身心。餘位無故。證之。則决擇分說。十善心所。色無色定地。欲界不定地。皆徧善心。十徧可證也。定地心中增輕安故。不徧可證也。輕安亦徧者。有義。定加行亦得定名。顯决擇定地增輕安者。不必根本也。何者。彼亦微有調暢義故。由斯欲界亦有輕安。證之。則若不爾者。便違本地分說。信等十一。通一切地矣。輕安不徧者。有義。輕安唯在定有。由定滋養。有調暢故。論說欲界諸心心所。由闕輕安。名不定地。前本地分說一切地有十一者。通有𡬶有伺地。無𡬶有伺地。無𡬶無伺地之上一切地而言。非連欲界不定地。名一切地也。良以初靜慮中。未入定時。有𡬶有伺。[A19]已入定時。即無𡬶有伺。自二靜慮至色究竟。皆無𡬶無伺。是以輕安唯通上地。不徧欲界。故說欲界無禪。若夫身居欲界。定越輕安。則又不可以欲界拘之。如法師問鵝湖大義禪師云。欲界無禪。汝何言禪。答曰。子知欲界無禪。不知禪無欲界。妙哉言乎。此破格之論也。由是而知。論從多分。囿于欲界者為言耳。智者詳之。
ᅟᅟ==[A19] 已【CB】,巳【國圖】==
○三諸識相應門。
此十一種。前[A20]已具說。第七八識隨位有無。第六識中。定位皆具。若非定位。唯闕輕安。有義。五識唯有十種。自性散動。無輕安故。有義。五識亦有輕安。定所引言者。亦有調暢故。成所作智俱。必有輕安故。
ᅟᅟ==[A20] 已【CB】,巳【國圖】==
隨位有無者。七八二識。因位俱無。果位俱有。六識在定皆具。不定唯闕輕安。五識則一師謂無輕安。自性散動故。一師云有。定所引善五識者亦有輕安。轉依位中。亦有輕安。故有義為正。
○四諸受相應門。
此善十一。何受相應。十五相應。一除憂苦。有逼迫受。無調暢故。
十五相應者。十法與五受皆相應也。一除憂苦者。輕安一法。除憂苦二受也。有逼迫受者。逼迫于心名憂受。逼迫于身名苦受。無調暢者。二受無輕安也。
○五境性界學門。
此與別境。皆得相應。信等欲等。不相違故。十一唯善。輕安非欲。餘通三界。皆學等三。
此中四門。總為一科。以文少于前。均廣畧故。不相違故者。別境與十一善法皆俱。是別境相應門也。十一唯善者。于三性中。十一唯善性攝。是三性相攝門也。輕安非欲。餘通三界者。輕安一法。不徧欲界。餘十徧于三界。是三界繫屬門也。皆學等三者。此十一法。于學。無學。非二。三位中。皆具有故。是學等三攝門也。
○六見斷等攝門。
非見所斷。瑜伽論說。信等六根。唯修所斷。非見所斷。
信等六根者。信進念定慧。及未知當知根。信即如名。進即精進。此二既爾。餘九皆通于修斷。故引瑜伽。證唯修斷。然瑜伽云。六修所斷。餘二非所斷。此論取不通于見。故曰唯修所斷。餘二非所斷。餘二者。[A21]已知根具知根也。然總其大意。是有漏十一。屬修所斷。無漏十一。屬非所斷。故論云。非見唯修。意含及非所斷也。
ᅟᅟ==[A21] 已【CB】,巳【國圖】==
○二結示。
餘門分別如理應思。
○三根惑位(二) 初本論二論釋。
○初本論。
如是[A22]已說。善位心所。煩𢚰心所。其相云何。頌曰。
ᅟᅟ==[A22] 已【CB】,巳【國圖】==
煩𢚰謂貪瞋。癡慢疑惡見。
○二論釋(二) 初總釋二別釋。
○初總釋。
論曰。此貪等六。性是根本煩𢚰攝故。得煩𢚰名。
○二別釋(二) 初正釋六種二餘門分別。
○初正釋六種(六) 初釋貪二釋瞋三釋癡四釋慢五釋疑六釋見。
○初釋貪。
云何為貪。于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謂由愛力。取蘊生故。
正釋體用。義見善位。謂由愛力取蘊生故者。轉釋生苦之由也。以由貪愛之力為因。後五取蘊苦果復得生也。苦有八種謂生老至五蘊。八苦各具五相。如生有眾苦所隨等五。至蘊有生苦器等五是也。相明而逼迫之態始明。態明而畏苦之心自𤼵。可懼也[A23]已。又貪依十事生。具如別載。文繁不錄。
ᅟᅟ==[A23] 已【CB】,巳【國圖】==
○二釋瞋。
云何為瞋。于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瞋。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為業。謂瞋必令身心𤍠𢚰。起諸惡業。不善性故。
體用亦見上文謂瞋必令身心𤍠𢚰者。轉釋不安隱性也。起諸惡業不善性者。轉釋惡行所依也。瞋依十事生。亦如別載。
○三釋癡。
云何為癡。于諸理事。迷闇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謂由無明。起疑邪見貪等煩𢚰。隨煩𢚰業能招後生雜染法故。
于諸理事迷闇者。不共無明迷理。相應無明迷事也。謂由無明等者。轉釋一切雜染所依為業也。謂由無明。起疑見貪等煩𢚰隨煩𢚰惑雜染。由惑造作有漏善不善等諸業雜染。由業習氣。能招後生五趣善不善果生雜染。故云一切雜染所依。此三雜染皆依癡而起故也。至若癡依七事生。亦如別載。文繁不錄。
○四釋慢(二) 初總釋體用二別顯差別。
○初總釋體用。
云何為慢。恃[A24]己于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謂若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謙下。由此生𢀸輪轉無竆。受諸苦故。
ᅟᅟ==[A24] 己【CB】,巳【國圖】==
初正釋體用。二轉釋體用。恃[A25]己于他。所該者廣。畧之即學問技藝族姓色力等。恃[A26]己于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用。謂若有慢等者。轉釋生苦為業之由。謂此慢者。不以道德為尚。若于三寳真淨之德。及有德一切師友等人。心不謙下。競生人我。由此慢惑。造諸惡業。輪轉生𢀸。受諸苦報于無竆也。
ᅟᅟ==[A25] 己【CB】,巳【國圖】==
ᅟᅟ==[A26] 己【CB】,巳【國圖】==
○二別顯差別。
此慢差別。有七九種。謂于三品我德處生。一切皆通見修所斷。聖位我慢。既得現行。慢類由斯。起亦無失。
顯差別俾詳察以知斷也。初顯差別。二顯斷位。三釋修斷。七種者。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𤰞劣慢。五我慢。六邪慢。七增上慢。九類者。一我勝慢類。二我等慢類。三我劣慢類。四有勝我慢類。五有等我慢類。六有劣我慢類。七無勝我慢類。八無等我慢類。九無劣我慢類。慢者。于他下劣。謂[A27]己為勝。或復于等。謂[A28]己為等。令心高舉。此猶未過。故但名慢。過慢者。于等謂勝。于勝謂等。令心高舉。此則[A29]己過。故名過慢。慢過慢者。于勝謂勝。令心高舉。此復更過。故名慢過慢。𤰞劣慢者。于多勝中。謂[A30]己少劣。令心高舉。此以劣恃。故名𤰞劣慢。我慢者。妄謂諸行為我我所。令心高舉。此以我恃。故名我慢。邪慢者。實無其德謂[A31]己有德。令心高舉。謬恃以德。故名邪慢。增上慢者。于其殊勝所證法中。未得謂得。令心高舉。妄恃增勝。故名增上慢。九類廣如雜集。大約九類從七慢中。慢。過慢。𤰞慢。三種出也。三品我德處生者。謂一劣有情品。二等有情品。三勝有情品。四我處。即內取蘊。五德處。即[A32]已得未得顛倒。六妄謂功德顛倒。慢依此生者。慢。依劣等二品有情事生。過慢。依等勝二品有情事生。慢過慢。𤰞劣慢。此二依一勝品有情事生邪慢及增上慢。依二顛倒德處生。我慢妄計取蘊為我我所。即依我處生。故總云謂于三品我德處生也。一切皆通見修所斷者。明斷所攝。依見起者。名見所斷。緣事生者。名修所斷。我慢既得現行等者。釋成修斷也。聖位我慢現行者。俱生我慢現行也。慢類由斯起亦無失者。運大悲故。隨宜利物。起亦無失也。
ᅟᅟ==[A27] 己【CB】,巳【國圖】==
ᅟᅟ==[A28] 己【CB】,巳【國圖】==
ᅟᅟ==[A29] 己【CB】,巳【國圖】==
ᅟᅟ==[A30] 己【CB】,巳【國圖】==
ᅟᅟ==[A31] 己【CB】,巳【國圖】==
ᅟᅟ==[A32] 已【CB】,巳【國圖】==
○五釋疑(二) 初正釋二簡異。
○初正釋。
云何為疑。于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謂猶豫者。善不生故。
謂猶豫者。善不生故。轉釋障善之由也。以不生因于猶豫。猶豫豈不障善。鞠疑根源。由聞不正法。見師邪行。見所受信意見差別。或性自愚[春-三+?]。或甚深法性。及廣大教法之六事而生也。
○二簡異。
有義。此疑以慧為體。猶豫簡擇。說為疑故。毘𦔳末底。是疑義故。末底般若。義無異故。有義。此疑別有自體。令慧不决。非即慧故。瑜伽論說六煩𢚰中。見世俗有。即慧分故。餘是實有。別有性故。毘𦔳末底。執慧為疑毘𦔳若南。智應為識。非由𦔳力。義便轉變。是故此疑。非慧為體。
二義並陳。以後簡前。見慧為疑體之非正也。初義以慧為體。三出其故。始云猶豫簡擇。說為疑故。即疑名以原體也。二云毘𦔳末底。是疑義故。即疑義以原體也。三云末底般若。義無異故。即義同以原體也。次義先正釋破。二引證破。三比例破。正釋破者。別有自體。令慧不决。非即慧故。引證破者。瑜伽論說六煩𢚰中。唯見是假有。即慧分故。餘是實有。別有性故。疑豈是假有耶。比例破者。梵語若南。此云智。梵語毘若底。此云識。梵語末底。此云慧。末般二字。是慧義。若字是智義故。梵語般若。此𮋒智慧。前師以毘者。比義。𦔳者輔𦔳。意明比益輔𦔳于慧者即是疑義。𦔳慧之法。應是慧故。故知此疑。以慧為體耳。次師破云。若以毘𦔳末底之毘字。為𦔳慧之力故。執慧為疑。則應毘若南之毘字。亦有𦔳智之力。智亦應為識乎。此既不然。彼云何然。可例知矣。設疑能𦔳慧。亦非由𦔳力。便能轉變其體。是故此疑。非慧為體。
○六釋見(二) 初總釋體用二別釋差別。
○初總釋體用。
云何惡見于諸諦理。顛倒推求。染慧為性。能障善見。招苦為業。謂惡見者。多受苦故。
顛倒推求。即是染慧。善見即非顛倒多受苦者。苦由業。業由見。見難卒善。惡業頗長。隨業受報。苦誠不少。
○二別釋差別(二) 初標二釋。
○初標。
此見行相。差別有五。
體唯染慧。曰有五者。約用不同故。
○二釋(四) 初身見二邉見三邪見四二取。
○初身見。
一薩迦耶見。謂于五取蘊。執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為業。此見差別。有二十句。六十五等。分別起攝。
初釋行相。二顯別攝。梵語薩。此云敗壞。梵語迦耶。此云和合積聚。于敗壞和合積聚之身而起我身之見。曰薩迦耶見。約義而言。即身見也。謂于五取蘊。執我我所者。是釋身見。執者。顛倒推求。妄計堅持之謂。一切見趣所依為業者。一切是能依。身見是所依。言身見為生一切見趣之所依也。二十句者。謂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我大色小。色在我中。即色是我。離色是我。四蘊例此。成二十句。六十五者。一蘊為我。四皆我所。各具瓔珞僮僕窟宅三法。我與我所合十三句。五蘊互具。成六十五。分別攝者。謂此見差別。皆外道等計度而起。曰分別起攝。詳載婆沙。
○二邉見。
二邉執見謂即于彼隨執斷常。障處中行。出離為業。此見差別。諸見趣中。有執前際四徧常論。一分常論。及計後際有想十六。無想俱非。各有八論。七斷滅論等。分別起攝。
初釋相用。二顯別攝。相用。謂即于身見增益之力。隨執我斷我常。是邉見行相。障處中道解脫之行。令堕偏僻繫縛。是邉見業用也。別攝者。四徧常等。及七斷滅。共四十七種。是邉見差別。此皆外道計度。分別而起所攝。綂括大意如此。詳之。四徧常者。一觀心境。二觀四大。三觀八識。四觀隂理。皆計為常。一分常者。亦有四種。一觀心對眾生。二觀境見壞否。三觀心對色身。四觀隂有常否。各計一分是常。有想十六者。四隂各計四相。皆計𢀸後有相。無想八論者。通觀四隂。現在因亡。未來果䘮。因果合論成八。故計𢀸後八皆無相。俱非八論者。通觀四隂。見有非有。觀無不無。隨舉一隂。皆具二非。故計𢀸後八皆非相。七斷滅者。欲界人天二處。色界四禪。無色。皆計現前斷滅。𢀸後不生。以上畧取義釋。詳如楞嚴瑜伽。是則七種是斷。前四十是常。差別𨿽多。總管斷常。故前云隨執斷常。
○三邪見。
三邪見。謂謗因果。作用實事。及非四見。諸餘邪執。如增上緣。名義徧故。此見差別。諸見趣中。有執前際二無因論。四有邉等不𢀸矯亂。及計後際五現𣵀槃。或計自在世主釋梵。及餘物類。常恒不易。或計自在等是一切物因。或有橫計諸邪解脫。或有妄執非道為道。諸如是等。皆邪見攝。
初顯邪見該博。次顯邪見差別。如瑜伽第七空見中。畧云。謗因者無施無受。及無祠祀等。謗果者。無妙行業果。惡行業果。及無異熟果等。謗作用者。無妙行作用。無惡行作用等。謗實事者。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無真阿羅漢等。及非四見諸邪執者。謂非前後四見所攝。及謗方等經等諸餘邪執。皆此見攝。如增上緣。名義徧故。餘緣所不攝者。皆此緣攝。二無因者。觀八萬劫前。無因自有。名本無因。劫中性非遷改。名末無因。四有邉者。一觀三世。取現在為有邉。二觀見聞。以見聞處為有邉。三觀徧知。取境有極為有邉。四觀一身生滅。取一身為有邉。不𢀸矯亂者。亦有四種。一觀變化。分于變恒生滅。及增滅有無故。答問則云亦生亦滅等。二觀心無故。答問唯止一字。但言其無。三觀心有故。答亦惟止一字。但言其是。四觀有無。答問則云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竆詰。顯不錯答者。得生于不𢀸天中。曰不𢀸矯亂。五現𣵀槃者。計欲界四禪。五處安隱。為勝淨依故。自在。即欲界頂。釋。即帝釋。梵。即大梵。世主者。釋是欲界主梵即大千主。彼計此天。及餘物類。其體實常而不變易。或計自在是一切物因者。即計彼常。能生諸法。諸邪解脫者。橫計邪果。非道為道者。妄執邪因也。諸如是等。皆邪見攝。結別歸總也。撥無因果等即相。能障正見等即用。今不言者。行文不便故。可以意得故。例上可知故。
○四二取(二) 初二取二通妨。
○初二取。
四見取。謂于諸見。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淨。一切鬬諍所依為業。五戒禁取謂于隨順諸見戒禁。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淨。無利勤苦。所依為業。
執為最勝等者。于諸見中。隨執一見。及所依蘊。為最勝之因。能得清淨之果。正見取也。鬬諍等者。諍起于互非。非由于執著。執此為是。餘必皆非。故諸諍依此而起。曰所依為業也。隨順諸見戒禁及所依蘊等者。謂即于隨順諸見所持戒禁。及戒禁所依之蘊。亦執為最勝之因。能得清淨之果也。無利勤苦等者。謂不能得出苦義也。問。諸見戒禁云何。曰。如狗牛象鹿。眠針卧棘等是。如十住婆沙論。及𣵀槃所明。
○二通妨。
然有處說執為最勝。名為見取。執能得淨。名戒取者。是影畧說。或隨轉門。不爾。如何非滅計滅。非道計道。說為邪見。非二取攝。
恐有難云。既言執最勝因。能得勝果。二取皆然。云何有處。說執最勝名見取。執能得淨名戒取耶。故為通云。是影畧說。或隨轉門。非見取單計于因。戒取單計于果也。不爾。如何非滅計滅。非道計道。說為邪見。其意葢謂非因計因。非果計果。因果𨿽具而單計者曰邪見。非因執因。非果執果。執于此因。能得淨果。而雙計因果者。曰二取耳。
○二餘門分別(二) 初正明二結示。
○初正明(十) 初俱生分別門(至)十隨境立名門。
○初俱生分別門。
如是總別。十煩𢚰中。六通俱生。及分別起。任運思察。俱得生故。疑後三見。唯分別起。要由惡友。及邪教力。自審思察。方得生故。邉執見中。通俱生者。有義。唯斷常見相麄。惡友等力。方引生故。瑜伽等說。何邉執見。是俱生耶。謂斷見攝。學現觀者。起如是怖。今者我我。何所在耶。故禽獸等。若遇違緣。皆恐我斷。而起驚怖。有義。彼論依麄相說。理實俱生。亦通常見。謂禽獸等。執我常存。熾然造集。長時資具。故顯揚等。諸論皆說。于五取蘊。執斷計常。或是俱生。或分別起。
初通判十惑。次別判邉見。承上貪及慢疑五總煩𢚰。身及見戒五別煩𢚰。如是煩𢚰。于俱生分別。果何所通耶。故云六通俱生等云云也。六謂貪瞋癡慢以及身邉。皆通俱生分別。以任運得生。故通俱生。思察得生。故通分別。疑後三見者。疑及邪見二取也。此四唯分別起。以要由惡友邪教。自審思察三力方生。任運不能生也。別判邉見者。以邉見之解不同。初執俱生邉見唯斷非常。引瑜伽為證。次解邉見俱生雙通斷常。引諸論為證。問。瑜伽何為但依麄相。缺理實耶。曰。彼云謂斷見攝。不云唯斷見攝。則言陳似局。意或兼通。或且據斷以明邉。故說何邉執見是俱生耶。謂斷見攝。則知亦可據常以明邉。可說何邉執見。是俱生耶。謂常見攝矣。影畧且舉一隅。使其自會。不然瑜伽果局麄相矣。豈其然乎。又現觀對比觀說。指地上言也。分別[A33]已伏除故。
ᅟᅟ==[A33] 已【CB】,巳【國圖】==
○二自類相應門(六) 初以貪對餘八二以瞋對餘七三以慢對餘六四以疑對五見五以五見互對六以癡對餘九。
○初以貪對餘八。
此十煩𢚰。誰幾相應。貪與瞋疑。定不俱起。愛憎二境。必不同故。于境不决。無染著故。貪與慢見。或得相應。所愛所陵。境非一故。說不俱起。所染所恃。境可同故。說得相應。于五見境。皆可愛故。貪與五見。相應無失。
文分三叚。皆先標。次釋。初貪與瞋疑起定不俱。二貪與慢見或俱不俱。三貪與五見皆應得俱。其義易見。
○二以瞋對餘七。
瞋與慢疑。或得俱起。所瞋所恃。境非一故。說不相應。所蔑所憎。境可同故。說得俱起。初猶豫時。未憎彼故。說不俱起。久思不决。便憤𤼵故。說得相應。疑順違事。隨應亦爾。瞋與二取。必不相應。執為勝道。不憎彼故。此與三見。或得相應。于有樂蘊。起身常見。不生憎故。說不相應。于有苦蘊。起身常見。生憎恚故。說得俱起。斷見𮋒此。說瞋有無。邪見誹撥。惡事好事。如次說瞋。或無或有。
初瞋與慢疑或俱不俱。二瞋與二取定是不俱。三瞋與三見或俱不俱。四顯與斷邪差別不同。亦皆先標次釋。斷見𮋒此。說瞋有無者。𮋒苦樂蘊也。謂苦蘊起斷則瞋無。樂蘊起斷則瞋有。誹撥惡事。瞋不俱起。誹撥好事。瞋得相應。順事猶豫。瞋得相應。違未審决。瞋不俱起。故云隨應亦爾。
○三以慢對餘六。
慢于境定。疑則不然。故慢與疑。無相應義。慢與五見。皆容俱起。行相展轉。不相違故。然與斷見。必不俱生。執我斷時。無陵恃故。與身邪見。一分亦爾。
初慢與疑不俱。二慢與五見皆俱。三顯斷與身邪。有無全分不同。一分亦爾者。身見執苦劣蘊。邪見誹撥好事。無陵恃故。慢不相應。
○四以疑對五見。
疑不審决。與相見違。故疑與見。定不俱起。
○五以五見互對。
五見展轉必不相應。非一心中。有多慧故。
○六以癡對餘九。
癡與九種。皆定相應。諸煩𢚰生。必由癡故。
以上𨿽分六節。亦可為三。一。一與多對。二。諸見互對。三。一與九對。俱否之義既明。單複之理自現。
○三諸識相應門。
此十煩𢚰。何識相應。蔵識全無。末那有四。意識具十。五識唯三。謂貪瞋癡。無分別故。由稱量等。起慢等故。
無分別者。無計度等分別。故惟三也。稱量等者。等惡友邪教思察也。由稱量彼此勝劣而起慢。由惡友邪教思察而起。疑及惡見。五無稱量等。故無慢等也。
○四諸受相應門(二) 初委細釋二麄相釋。
○初委細釋(四) 初貪瞋癡二慢差別三疑三見四身邉見。
○初貪瞋癡。
此十煩𢚰。何受相應。貪瞋癡三。俱生分別。一切容與五受相應。貪會違緣。憂苦俱故。瞋遇順境。喜樂俱故。
貪會違緣等者。恐疑貪境順情。應無憂苦。瞋境逆情。應無喜樂。今云五受俱何耶。故云貪會于違。則憂苦必俱。瞋遇于順。則喜樂必俱。不必疑也。
○二慢差別。
有義。俱生分別起慢。容與非苦四受相應。恃苦劣蘊。憂相應故。有義。俱生亦苦俱起。意有苦受。前[A34]已說故。分別慢等。純苦趣無。彼無邪師邪教等故。然彼不造引惡趣業。要分別起。能𤼵彼故。
ᅟᅟ==[A34] 已【CB】,巳【國圖】==
此分二解。後義為正。初解俱生分別二慢。皆與四受相應。唯除于苦。而與憂相應者。以恃苦劣蘊。憂必定俱故也。次解俱生慢。亦有苦受相應。引前為證。分別慢無苦受。然曰純苦趣無。則非純苦者有苦可知。無邪師等者。不能引生分別故。不造引惡趣業者。以能造之思。唯意識分別所起。純苦唯屬俱生。無有分別生起。能𤼵彼故。
○三疑三見。
疑後三見。容四受俱。欲疑無苦等。亦喜受俱故。二取若緣憂俱見等。爾時得與憂相應故。
疑後三見者。二取及邪見。此皆分別。四受俱者。除苦受也。恐疑疑是猶豫。何得有喜。取執殊勝。何得有憂。故通云。欲界繫疑未來無苦等。亦喜相應故。二取若緣憂俱見戒。及所依蘊。得與憂俱。如㧞髮熏鼻。無利勤苦等事亦有憂故。邪見喜憂皆具。自可知矣。
○四身邉見。
有義。俱生身邉二見。但與喜樂捨受相應。非五識俱。唯無記故。分別二見。容四受俱。執苦俱蘊為我我所常斷見𮋒此。與憂相應故。有義。二見若俱生者。亦苦受俱。純受苦處。緣極苦蘊。苦相應故。論說俱生一切煩𢚰。皆于三受現行可得。廣說如前。餘如前說。
此分二解。後義為正。初義非五識俱。唯無記故。出俱生身邉無苦憂二受之故也。以此二見。非五識俱故。無有苦受。唯有覆無記性故。無有憂受四受俱者。除苦受也。恐有難云。分別二見。何有憂受。故通云。執苦俱蘊為我我所常。執樂俱蘊為我我所斷。爾時得與憂相應故。次義俱生身邉二見。非唯喜樂捨三。亦通苦受者。以純受苦處。緣極苦蘊。苦相應故。證于論說。俱生一切煩𢚰。皆于三受現行可得。廣說如前第五卷中。餘如前說者。分別二見相應受名。餘如前說者。准前初解也。
○二麄相釋。
此依實義。隨麄相者。貪慢四見。樂喜捨俱。瞋唯苦憂。捨受俱起。癡與五受。皆得相應。邪見及疑四俱除苦。貪癡俱樂通下四地。餘七俱樂除欲通三。疑獨行癡欲唯憂捨。餘受俱起如理應知。
約麄相以綂微細差別。使易見也。初明相應諸受。次明所通界地。意謂上依實義。微細研竆如此。若一徃但依麄相而言。貪慢與身邉二取六煩𢚰。皆樂喜捨俱。瞋唯苦憂捨俱。癡與五受皆俱。邪見與疑。唯除苦俱。所通界地者。貪癡相應樂。于九地中。通下四地。謂欲及第三禪也。不通上地。以上五地唯捨相應故。餘七相應樂。除欲界通初禪及三禪。除欲界者。以此五見疑慢之餘七。唯在意地。意地之樂。非欲界故。不言瞋者。以約麄相而言。瞋非樂故。疑與獨行無明。欲界唯憂捨而[A35]已。餘受俱起。如理應知者。色無色界。及餘惑餘受俱起。所通界地。如理思之可知。
ᅟᅟ==[A35] 已【CB】,巳【國圖】==
○五別境相應門。
此與別境。幾互相應。貪瞋癡慢。容五俱起。專注一境。得有定故。疑及五見。各容四俱。疑除勝解。不决定故。見非慧俱。不異慧故。
專注一境。得有定故。通伏難也。恐有難云。貪等麄動。何容有定。故為通云。如戲忘天。專注一境。起貪瞋癡。得有定故。疑除勝解。見非慧俱等者。釋各容四俱之故也。
○六三性相攝門。
此十煩𢚰。何性所攝。瞋唯不善。損自他故。餘九通二。上二界者。唯無記攝。定所伏故。若欲界繫。分別起者。唯不善攝。𤼵惡行故。若是俱生𤼵惡行者。亦不善攝。損自他故。餘無記攝。細不障善。非極損𢚰。自他處故。當知俱生身邉二見。唯無記攝。不𤼵惡業。𨿽數現起。不障善故。
上二界等者。釋餘九通二之差別也。謂上二界所繫。餘九若俱生若分別。唯有覆無記性攝。以恒為定力之所伏故。若欲界繫。餘九分別起者。唯不善性攝。以能𤼵起惡趣行故。若俱生通二性攝。以𤼵惡行者。亦不善攝不𤼵惡者。唯無記攝。無記攝者。是何俱生。乃指出云。當知俱生身邉二見。唯無記攝。不𤼵惡業。𨿽數現起。微細不障善故。
○七界繫現緣門(三) 初明界攝二明現起三明相緣。
○初明界攝。
此十煩𢚰。何界繫耶。瞋唯在欲。餘通三界。
○二明現起。
生在下地。未離下染。上地煩𢚰。不現在前。要得彼地根本定者。彼地煩𢚰容現前故。諸有漏道。𨿽不能伏。分別起惑。及細俱生。而能伏除俱生麄惑。漸次證得。上根本定。彼但迷事。依外門轉。散亂麄動。正障定故。得彼定[A36]已。彼地分別俱生諸惑。皆容現前。生在上地。下地諸惑。分別俱生。皆容現起。生第四定中有中者。由謗解脫。生地獄故。身在上地。將生下時。起下潤生俱生愛故。而言生上不起下者。依多分說。或隨轉門。
ᅟᅟ==[A36] 已【CB】,巳【國圖】==
明界攝中現起不同也。初明下不起上。次明上能起下。生在下地。未離下染。上地煩𢚰。不現在前者。如生欲界。未離欲界煩𢚰。初禪煩𢚰。必不現前。乃至無所有。非非想皆然也。要得彼地根本定。彼地煩𢚰。容現在前。謂離欲界下染。得彼初禪根本定。乃至離無所有下染。得非非想根本定。彼上諸地煩𢚰。容現前耳。諸有漏道等者。謂凢夫所修世間味禪曰有漏道。以無二空觀智。𨿽不能伏分別惑。及第七識中俱生細惑。然由有厭下苦麄障等心故。而能伏除六識中俱生麄惑。漸次證得。如伏欲麄惑。即證得初禪上根本定。乃至伏初禪至無所有處麄惑。即證得非非想上根本定也。彼但迷事麄惑。任運而起。不障理也。依外門轉。緣外五塵生也。散亂麄動。正障定故。顯不伏不能以得定也。伏此俱生。得彼定[A37]已。彼地分別。及細俱生。皆容現前。正彼地煩𢚰容現前也。生在上地。下地諸惑。分別俱生。皆容現起。標上能起下也。生第四定中有中者。由謗解脫。生地獄故。舉實事以釋上能起下分別也。身在上地。將下生時。起下潤生。俱生愛故者。釋上能起下俱生也。第四定。即四禪。無想天中有中者。謂有外道。于欲界中。修得無想定。自謂得阿羅漢果。後生彼天。果報既滿將下生時。見中有身起。便誹謗言世間無有真阿羅漢。遂堕地獄。如經謂無聞比丘等是也。生上不起下等者。恐難。既上能起下。有處言生上不起下。果何所謂。故通云。乃至是依多分說。非無少分不起下故。是則一九通局。界攝之大分。固不可以不明。上下起否。大分之差殊。尤不可以不辨。
ᅟᅟ==[A37] 已【CB】,巳【國圖】==
○三明相緣。
下地煩𢚰。亦緣上地。瑜伽等說。欲界繫貪。求上地生。味上定故。既說瞋恚憎嫉滅道。亦應憎嫉離欲地故總緣諸行執我我所斷常慢者。得緣上故。餘五緣上。其理極成。而有處言貪瞋慢等不緣上者。依麄相說。或依別緣。不見世間執他地法為我等故。邉見必依身見起故。上地煩𢚰亦緣下地。說生上者于下有情。恃[A38]己勝德而陵彼故。總緣諸行執我我所斷常愛者。得緣下故。疑後三見。如理應思而說上惑不緣下者。彼依多分。或別緣說。
ᅟᅟ==[A38] 己【CB】,巳【國圖】==
明界攝中相緣不同也。初明下惑緣上。次通下不緣上。三明上惑緣下。四通上不緣下。初下惑緣上者。下地煩𢚰。亦緣上地。證于瑜伽。貪緣上地可知。推之憎嫉。瞋緣上地可知。論于總緣。身邉慢三。緣上可知。貪等五惑既然。癡等五惑緣上。可例知矣。二通下不緣上者。而有處言。貪瞋慢等不緣上者。是依麄相而說。或依別緣。局于自地而不通。則曰不見世間。執他地法為我等故。是身見不緣上地矣。邉見必依身見起。不見緣他地法執我斷常故。是邉見不緣上地矣。作此釋者。皆依麄相一徃而說。理實貪等。得緣上地。三明上惑緣下者。上地煩𢚰亦緣下地。證于上地。慢固緣下。論于總緣。身邉貪三。亦得緣下。疑後三見。可例知矣。不言瞋者。上無瞋故。不及癡者。是徧染故。四通上不緣下者。彼依多分。非無少分緣下。或別緣說。非通緣說也。問。前言下不現上。此言下能緣上者何。曰。前言現。此云緣。現則下染可蔽故不能。緣則貪等可上故可能也。豈得同論。問。前言總緣諸行。後亦總緣諸行。義是同否。曰。謂有外道等。總緣三界色心諸行。執我我所是同。但前言欲界。此言上界之不同耳。
○八學等三攝門。
此十煩𢚰。學等何攝。非學無學。彼唯善故。
初徴。二遮。三原。反顯非二所攝。謂遮此煩𢚰。非是學位所攝。非是無學所攝。以彼二位唯善。此十是染法故。葢反顯此十。是非學非無學位所攝也。
○九見等所斷門(二) 初明所斷二明迷諦。
○初明所斷。
此十煩𢚰。何所斷耶。非非所斷。彼非染故。分別起者。唯見所斷。麄易斷故。若俱生者。唯修所斷。細難斷故。
初徴。二遮。三顯。徴云。何所斷耶。遮者。以非所斷。是無漏淨法。此十是染。故非非所斷也。分別起等。正顯十是見修所斷。唯者。意顯不通于修。地前[A39]已伏。入初地[A40]已。種現俱斷。故云易也。唯修所斷者。意顯不通于見。七地猶間現起。八地等覺方盡。故云難也。
ᅟᅟ==[A39] 已【CB】,巳【國圖】==
ᅟᅟ==[A40] 已【CB】,巳【國圖】==
○二明迷諦(二) 初明麄相唯見所斷二明細相通修所斷。
○初明麄相唯見所斷(二) 初總標總別二別釋總別。
○初總標總別。
見所斷十。實俱頓斷。以真見道。總緣諦故。然迷諦相。有總有別。
以真見道。總緣諦故者。總迷四諦。十惑是生。豈不總見四諦。十惑頓斷。然迷諦相。有總別者。總標總別迷相也。
○二別釋總別(二) 初別釋總迷相二別釋別迷相。
○初別釋總迷相。
總。謂十種皆迷四諦。苦集是彼因依處故。滅道是彼怖畏處故。
因依處者。集謂煩𢚰種現。即彼因處。苦謂果報身心即彼依處。怖畏處者。滅謂斷果。道謂道品。此二障治苦集。敵體相違。即彼怖畏處也。由此十惑迷四諦理。故令有情。不能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二別釋別迷相(二) 初標釋二正釋。
○初標釋。
別。謂別迷四諦相起。二唯迷苦。八通迷四。
即標有釋。不止于標。曰標釋也。二八迷有通局。正別迷相。二唯迷苦者。餘三諦不起身邉故。八通迷四者。八種煩𢚰皆迷四諦理故。
○二正釋(二) 初釋二唯迷苦二釋八通迷四。
○初釋二唯迷苦。
身邉二見。唯果處起。別空非我。屬苦諦故。
果處。世間果報處。指五蘊也。唯果處起。獨生于迷苦也。別空非我。屬苦諦故。以觀門原唯迷也。謂真見道位中。別修空觀。及無我觀。對治身邉二見。此觀唯觀苦諦。故知唯迷此也。
○二釋八通迷四(三) 初釋十迷苦諦二釋八通迷三三結迷諦之相。
○初釋十迷苦諦。
謂疑三見。親迷苦理。二取執彼三見戒禁及所依蘊。為勝能淨。于自他見。及彼眷屬。如次隨應起貪恚慢。相應無明與九同迷。不共無明親迷苦理。
釋八通迷四而曰十者。以苦諦合兼身邉故也。十者。疑及身邉邪見。此四于苦親迷。二取及貪恚慢。此五于苦踈迷。相應無明。獨行無明。此二于苦為親踈迷。葢不共唯親。相應者踈親也。親者。直于五取蘊苦諦中起。踈者。轉于迷苦所有諸見等起也大意如此。詳之。疑三見親迷苦理者。如瑜伽云。愚夫于此五取蘊中。起二十句薩迦耶見。即用如是薩迦耶見以為依止。于五取蘊。見我斷常。故邉執見。亦迷于苦。又諸邪見。謂無施等。乃至妙行惡行業果。及與異熟等。如是名為迷苦邪見。若有外道于此諸見。不定信受。亦不一向誹謗如來所立苦諦。但于苦諦心懷猶豫。此及所餘。于苦猶豫是迷苦疑。此親迷苦諦之四也。二取及貪恚慢者。論云。若有見取。妄取迷苦所有諸見以為第一。謂能清淨解脫出離。如是名為迷苦見取。若有妄取隨順此見。隨法所受禁戒以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此戒禁取。是迷苦諦。若于如是自所起見。寳愛堅著。如此見貪。是迷苦貪。若于異分他所起見。心懷違損。是迷苦恚。若恃此見。心生高舉。是迷苦慢。此踈迷苦諦之五也。相應無明與九同迷者。同踈迷。不共無明親迷苦理。故云親踈迷也。如論云。若有無智。于此諸見。及疑貪等相應。若唯于苦獨行無智。此二並名迷苦無明。此十煩𢚰。皆迷苦諦。見苦所斷。獨即不共義。無智即無明。無明即癡。前四後五與癡曰十也。
○二釋八通迷三。
疑及邪見。親迷集等。二取貪等准苦應知。然瞋亦能親迷滅道。由怖畏彼。生憎嫉故。
初正釋。二重釋。疑邪二取。貪瞋癡慢名八。集與滅道名三。謂八種煩𢚰。皆迷集等三種諦理。曰八通迷三也。疑及邪見親迷集等。二取貪等准苦應知者。瑜伽云。云何迷集。有八隨眠。謂諸沙門。若婆羅門。謗因邪見或計自在等。是一物生者化者。及與作者。此惡因論。所有邪見等。是迷集諦。所有邪見。若有見取。取彼諸見以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是迷集諦所起見取。若于隨順此見諸法所受禁戒。以為第一。能得清淨。廣說如前。是迷集諦戒禁取。餘疑貪等。如前應知。如是八種隨眠。迷于集諦。見集所斷。云何迷滅有八隨眠。謂諸沙門若婆羅門。計邉無邉。不𢀸矯亂。諸見一分。乃至撥無世間真阿羅漢所有斷德。誹謗滅諦等如是諸見。是迷滅諦所起邪見。若有見取。取彼諸見。以為第一。廣說如前。是迷滅諦所起見取。若于隨順彼見諸法所受戒禁。取為第一。廣說如前。是迷滅諦戒禁取。所餘貪等。如前應知。如是八種煩𢚰隨眠。迷于滅諦。見諦所斷。云何迷道有八隨眠。謂撥無世間真阿羅漢。乃至廣說。此中所有一切誹謗。一切智為首。有為無漏。當知此見。是迷道諦所起邪見。又諸外道謗道邪見。彼謂沙門喬答摩種。為諸弟子說出離道。實非出離。由此不能盡出離苦。佛所施設無我之見。及所受持戒禁。隨法是惡邪道。非正妙道。如是亦名迷道邪見。又彼外道作如是計。我等所行。若行若道。是真行道。能盡出離一切諸苦。如是亦名迷道邪見。若有見取。取彼邪見以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如是名為迷道見取。若于隨順彼見諸法所受戒禁。取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是名迷道戒禁取。所餘貪等迷道煩𢚰。如迷滅諦道理應知。如是八種煩𢚰隨眠。迷于道諦。見道所斷。然瞋亦能親迷等者。重釋瞋亦親迷滅道也。如論云。謂于迷諦。起怖畏心。起損害心。起恚𢚰心。如是瞋恚。迷于滅諦。迷道可知矣。是則若據十種總迷四諦。則欲界有四十品隨眠。上二界每諦除瞋。二界共有七十二品隨眠。合之三界共一百一十二品。若據十種別迷四諦。十迷苦諦為十。八通迷三為二十四。則欲界四諦。有三十四品隨眠。上二除瞋共有六十品隨眠。三界合之共有九十四品。經云八十八使見所斷者。于此無異。
○三結迷諦之相。
迷諦親踈。麄相如是。
○二明細相通修所斷。
委細說者。貪瞋慢三見疑俱生。隨應如彼。俱生二見及彼相應愛慢無明。𨿽迷苦諦。細難斷故。修道方斷。瞋餘愛等。迷別事生。不違諦觀。故修所斷。
貪瞋慢三見疑俱生隨應如彼者。俱生即相應義。謂分別之貪瞋慢三邪見二取相應起者。隨應如彼見道所斷也。俱生二見。及彼相應等者。謂俱生身邉二見。及此二見相應愛慢無明。此五𨿽迷苦諦。細故難斷。修道方斷也。瞋餘愛等者。謂復有迷別事生。瞋及餘愛。此與諦觀不相違故。亦修所斷。是則如上所說。欲界所斷俱生有六。謂身邉愛慢癡與瞋也。上二除瞋有十。三界合之乃有十六。即教所謂八十一品思惑是也。
○十隨境立名門(三) 初有事無事境二有漏無漏境三自地他地境。
○初有事無事境。
𨿽諸煩𢚰。皆有相分。而所仗質。或有或無。名緣有事無事煩𢚰。
相分。即識上變起之相。如能貪為見分。所貪為相分。曰皆有相分者。如自心內蘊。一切皆有也。而所仗質或有或無者。謂本質不定如自心外蘊。或有或無也。以諸煩𢚰。若緣現境。則所仗質或有。名緣有事煩𢚰。若緣過未及空華等。則所仗質或無。名緣無事煩𢚰。有無曰或。不定于一之謂。後言或者倣此。
○二有漏無漏境。
彼親所緣。𨿽皆有漏。而所仗質。亦通無漏。名緣有漏無漏煩𢚰。
彼親所緣。皆有漏者。能變之心。唯是有漏故也。而所仗質。亦通無漏者。如緣道滅二諦。屬無漏故。
○三自地他地境。
緣自地者。相分似質。名緣分別所起事境。緣滅道諦及他地者。相分與質不相似故。名緣分別所起名境。
自地。謂自所居地。相質相似者。皆有體故。名為事境。他地。兼上下。如上地緣下地。下地緣上。不相似故者。相是獨頭起。無質可似故。以其未曾修證。及與見聞名為名境。但有名字而無質故。然境有二十。文具顯揚。此但有六。上釋正明中十門竟。
○二結示。
餘門分別如理應思。
餘門等者。例顯未盡。以此但有六種。如顯揚則境有二十云云也。[A41]已上釋第三根惑位竟。
ᅟᅟ==[A41] 已【CB】,巳【國圖】==
○四隨惑位(二) 初本論二論釋。
○初本論。
[A42]已說根本六煩𢚰相。諸隨煩𢚰。其相云何。頌曰。
ᅟᅟ==[A42] 已【CB】,巳【國圖】==
隨煩𢚰謂忿。恨覆𢚰嫉慳。誑[A43]諂與害憍。無慚及無愧。掉舉與惽沉。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亂不正知。
ᅟᅟ==[A43] 諂【CB】,謟【國圖】(cf. T31n1585_p0033b02)==
○二論釋(二) 初正釋頌文二餘門分別。
○初正釋頌文(三) 初釋名二釋類三釋相。
○初釋名。
論曰。唯是煩𢚰分位差別等流性故。名隨煩𢚰。
分位差別。如二十中忿等十。及失念不正知放逸等。自無有體。乃于根本煩𢚰分位別立。等流性者。如二十中無慚無愧。及掉舉五法。𨿽別有體。即前煩𢚰品類等流。謂平等流類也。皆由煩𢚰為因而得生。故名隨煩𢚰。
○二釋類。
此二十種。類別有三。謂忿等十。各別起故。名小隨煩𢚰。無慚等二。徧不善故。名中隨煩𢚰。掉舉等八徧染心故。名大隨煩𢚰。
類別有三。謂小中大。各別起故。徧不善故。徧染心故。出小中大之故也。大約自類俱起。徧染二性。徧諸染心。此三皆具名大。具一名中。俱無名小。二性者。不善性有覆性也。各別起故。闕自類俱起。唯是不善。闕徧染二性。既闕有覆。不徧一切染心。三義俱無名小。中二自類俱起。具一名中。掉舉等。自類俱起。於染皆徧。既徧染心。即具徧染二性。三義皆具名大。又各別起者。唯于不善中。自性猛利。各自為主。若一起時。必無第二。是謂自類不俱。徧不善者。通于一切不善心起也。自類必俱可知。不通有覆可知。徧染心者。通于一切染汙心起。自類必俱。徧染二性自具。又二十種同為煩𢚰品類。而忿等非不共他中大惑俱行。位劣故名為小。無慚無愧。亦通忿等。唯徧不善。位局于後八。故名為中。後八三義皆具。勝故名大耳。
○三釋相(二) 初釋二十種二釋與并及。
○初釋二十種(三) 初小隨二中隨三大隨。
○初小隨(十) 初釋忿(至)十釋憍。
○初釋忿。
云何為忿。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𤼵為性。能障不忿。執仗為業。謂懷忿者。多𤼵𭧂惡。身表業故此即瞋恚一分為體。離瞋無別忿相用故。
初正釋體用。二轉釋體用。三假釋體用。依現違境者。見忿所自起。身表業者。即執仗諍鬬不善表業。離瞋無別相用。反顯必以瞋為體用也。如瑜伽云。若瞋恚繮。能令面貌𢡖烈奮𤼵。若煩𢚰繮。能令執持[咒-几+(右*叵)]仗。鬬訟違諍等是也。
○二釋恨。
云何為恨。由忿為先。懷惡不捨。結𭜥為性。能障不恨。𤍠𢚰為業。謂結恨者。不能含忍。恒𤍠𢚰故。此亦瞋恚一分為體。離瞋無別恨相用故。
初正釋。二轉釋。三顯假。由忿為先。恨所自始也。纏縛于心而不放釋曰結𭜥燥悶于懷而不清涼曰𤍠𢚰。不能含忍而恒𤍠𢚰用全依體也。
○三釋覆。
云何為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譽。隱蔵為性。能障不覆。悔𢚰為業。謂覆罪者。後必悔𢚰。不安隱故。有義。此覆癡一分攝。論唯說此癡一分故。不懼當苦。覆自罪故。有義。此覆貪癡一分攝。亦恐失利譽。覆自罪故。論據麄顯。唯說癡分。如說掉舉是貪分故。然說掉舉徧諸染心不可執為唯是貪分。
初釋體用有正轉。二釋分位唯癡分。三釋分位具貪癡。四通論意例貪癡。以恐失利譽而覆者。屬貪一分。不懼當苦而覆者。屬癡一分故。然通論意之唯據麄相。例掉舉以徧諸染心。至理皎然。後釋貪癡俱分為是。
○四釋𢚰。
云何為𢚰。忿恨為先。追觸𭧂𤍠。狠戾為性。能障不𢚰。[A44]䖧螫為業。謂追徃惡。觸現違緣。心便狠戾。多𤼵囂𭧂凶鄙麄言。[A45]䖧螫他故。此亦瞋恚一分為體。離瞋無別恼相用故。
ᅟᅟ==[A44] 䖧【CB】,蛆【國圖】==
ᅟᅟ==[A45] 䖧【CB】,蛆【國圖】==
初正釋。二轉釋。三顯假。為先。忿恨為𢚰之先導也。狠戾者。兇狠乖戾。囂。喧囂。𭧂。卒𭧂。凶鄙麄言曰蛆螫他者。象之也。蛆。蝍蛆。即蜈蚣。螫。奮毒以傷人也。
○五釋嫉。
云何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妬忌為性。能障不嫉憂慼為業。謂嫉妬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慼不安隱故。此亦瞋恚一分為體。離瞋無別嫉相用故。
三段如前。殉。以身從物不離之謂以直欲[A46]己榮。故不耐他榮。以不耐他榮。故常懷憂慼耳。獨不念見他勝進。其心歡喜。善用其心。最勝最妙之報乎。噫。嫉可空矣。
ᅟᅟ==[A46] 己【CB】,巳【國圖】==
○六釋慳。
云何為慳。躭著財法。不能惠捨。秘悋為性。能障不慳。鄙畜為業。謂慳悋者。心多鄙澀。畜積財法。不能捨故。此即貪愛一分為體。離貪無別慳相用故。
三叚仍前。躭謂沉湎。著。謂黏著。慳財者。固不足論。慳法者。果謂之真有法也耶。
○七釋誑。
云何為誑。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能障不誑。邪命為業。謂矯誑者。心懷異謀。多現不實邪命事故。此即貪癡一分為體。離二無別誑相用故。
三叚如前。誑。誑妄。本無德而現有德曰矯。矯現有五。邪命有四。四。謂下。仰。方維。如常所說。五者。一矯異。二自親。三激動。四抑揚。五因求。無德而矯現。異儀如頭陀。非戚而矯現。親密如骨肉。不是施物。激動其施心。時抑時揚。因利覓利。此皆以邪法活命。而非淨命自育者也。貪癡一分者。為于利養而矯現。故屬貪。昧于諦理而矯現。故屬癡。離二無別相用。誑必相用于貪癡也。
○八釋[A47]諂。
ᅟᅟ==[A47] 諂【CB】,謟【國圖】(cf. T31n1585_p0033c08)==
云何為[A48]諂。為罔他故。矯設異儀。險曲為性。能障不[A49]諂。教誨為業。謂[A50]諂曲者。為罔冒他。曲順時宜。矯設方便。為取他意。或蔵[A51]己失。不任師友正教誨故。此亦貪癡一分為體。離二無別[A52]諂相用故。
ᅟᅟ==[A48] 諂【CB】,謟【國圖】(cf. T31n1585_p0033c08)==
ᅟᅟ==[A49] 諂【CB】,謟【國圖】(cf. T31n1585_p0033c09)==
ᅟᅟ==[A50] 諂【CB】,謟【國圖】(cf. T31n1585_p0033c10)==
ᅟᅟ==[A51] 己【CB】,巳【國圖】==
ᅟᅟ==[A52] 諂【CB】,謟【國圖】(cf. T31n1585_p0033c12)==
三段如前。[A53]諂。䛕[A54]諂。罔。欺罔。險。隂惡。曲。邪曲。為罔冒他者。欺其不知。隂惡陽善。曲順時宜。矯設方便。務以悅人而逢迎之也。不任正教誨者。違聖經直心道塲。逆善友正法開示故。貪一分攝者。為名利故。癡一分攝者。昧諦理故。
ᅟᅟ==[A53] 諂【CB】,謟【國圖】==
ᅟᅟ==[A54] 諂【CB】,謟【國圖】==
○九釋害。
云何為害。于諸有情。心無悲愍。損𢚰為性。能障不害。逼𢚰為業。謂有害者。逼𢚰他故。此亦瞋恚一分為體。離瞋無別害相用故。瞋害別相。准善應說。
正釋。轉釋。顯假。如文可知。瞋害別相。准善應說者。彼謂無瞋。𮋒對斷物命瞋。不害。正違損𢚰物害。瞋障大慈。無瞋與樂。害障大悲。不害㧞苦故也。
○十釋憍。
云何為憍。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能障不憍。染依為業。謂憍醉者。生長一切雜染法故。此亦貪愛一分為體。離貪無別憍相用故。
三段如文。于自盛事者。依瑜伽七種。謂無病。少年。族姓。色力。富貴。以及于多聞也。沉溺此等盛事。以之陵人傲物。如醉人為酒所役。曰醉傲為性。生長一切雜染。則憍為起染之依。滿招損。謙受益。人固何讐于謙。日與之逺。何親于憍。而日與之近耶。
○二中隨(二) 初正釋二通簡。
○初正釋(二) 初釋無慚二釋無愧。
○初釋無慚。
云何無慚。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為業。謂于自法。無所顧者。輕拒賢善。不耻過惡。障慚生長諸惡行故。
自。自[A55]己。法。自所治業。不顧者。無所顧忌也。賢謂有功德人。善謂戒定等諸功德。輕即不重。拒即不崇。于賢人不敬重。于善法不崇尚。不耻過惡。障慚而過惡愈生。用固其宜矣。
ᅟᅟ==[A55] 己【CB】,巳【國圖】==
○二釋無愧。
云何無愧。不顧世間。崇重𭧂惡為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為業。謂于世間。無所顧者。崇重𭧂惡。不耻過罪。障愧生長諸惡行故。
對上無慚。𮋒釋愧所可知。
○二通簡。
不耻過惡。是二通相。故諸聖教。假說為體。若執不耻為二別相。則應此二。體無差別。由斯二法。應不俱生。非受想等。有此義故。若待自他。立二別者。應非實有。便違聖教。若許此二。實而別起。復違論說。俱徧惡心。不善心時。隨緣何境。皆有輕拒善。及崇重惡義。故此二法。俱徧惡心。所緣不異。無別起失。然諸聖教。說不顧自他者。自法名自。世間名他。或即此中。拒善崇惡。于[A56]己損益。名自他故。而論說為貪等分者。是彼等流。非即彼性。
ᅟᅟ==[A56] 己【CB】,巳【國圖】==
此簡明不耻過惡。為慚愧之通相而非別也。初設難。二顯體。三通妨。其義如前慚愧中[A57]已釋。對之可知。
ᅟᅟ==[A57] 已【CB】,巳【國圖】==
○三大隨(八) 初釋掉舉(至)八不正知。
○初釋掉舉(二) 初釋體用二明分位。
○初釋體用。
云何掉舉。令心于境。不寂靜為性。能障行捨。奢摩他為業。
行捨令心靜住。此令于境不寂靜。故障之也。奢摩他。此云止。亦云冺相澄神。今令心于境動。故亦障之也。
○二明分位(三) 初第一師二第二師三第三師。
○初第一師。
有義。掉舉貪一分攝。論唯說此是貪分故。此由憶昔樂事生故。
初釋唯貪分攝。二證唯貪分位。三原唯貪分位。
○二第二師。
有義。掉舉非唯貪攝。論說掉舉。徧染心故。又掉舉相。謂不寂靜。說是煩𢚰共相攝故。掉舉離此。無別相故。𨿽依一切煩𢚰假立。而貪位增。說為貪分。
此師不說分位非貪。但非初師唯貪攝耳。證于論之徧染。則瞋癡等之皆具。豈是唯貪分耶。更申[A58]己解是共相攝。謂掉舉以不寂靜為體。不寂靜是煩𢚰共相。以諸煩𢚰皆有不寂靜義。掉舉離此不寂靜。無別相故。故知掉舉是煩𢚰共相。然恐難云。既是共相。何說為貪。通云。而貪位增。說為貪分。此師之解𨿽是。而執離此不寂靜無別相故。則有未盡其義于不寂靜者。下自可知。
ᅟᅟ==[A58] 己【CB】,巳【國圖】==
○三第三師。
有義。掉舉別有自性。徧諸染心。如不信等。非說他分體便非實。勿不信等亦假有故。而論說為世俗有者。如睡眠等。隨他相說。掉舉別相。謂即囂動。令俱生法。不寂靜故。若離煩𢚰。無別此相。不應別說障奢摩他。故不寂靜。非此別相。
初量明別體。二破初師非。三正中體相。四破次師非。量明別體者。謂掉舉是有法。別有自性為宗。因云。徧諸染心故。喻如不信等。不信徧染心。不信別有體。掉舉徧染心。豈不別有性。破初師非者。以初師引論唯貪分。則掉舉自無實體矣。故破云。非說他分。體便非實。勿不信等。亦假有故。恐難論說掉舉是世俗假有。今有自性。即實矣。豈不違彼論說假有耶。故通云。論說世俗有者。是隨他貪相說。例如睡眠。𨿽實有體。隨他無明相說。論亦言世俗有耳。何違之有耶。三正申體相者。掉舉別相。即囂動。令俱生心心所等不寂靜故。四破次師非曰。若離煩𢚰。無別此相者。不應別說障奢摩他。故不寂靜。非此別相。牒執正破而結其非也。意顯不應以共而為此別。別是囂動。
○二釋惽沉(二) 初釋體用二明分位。
○初釋體用。
云何惽沉。令心于境。無堪任為性。能障輕安。毘鉢舎那為業。
無堪任者。惽沉現前。令心無所堪能。無所負任。不能明了色等境故。障輕安者。輕安逺離麄重。有勝堪能。此正麄重故障之。障毘鉢舎那者。毘鉢舎那。此云觀。亦云起幻消塵。能于諸境。明了緣生。此則令心無所堪任。故亦障之。總之惽沉者。不惟不得輕安。亦且不能入觀。
○二明分位(三) 初一解二二解三三解。
○初一解。
有義。惽沉癡一分攝。論唯說此是癡分故。惽昧沉重是癡相故。
○二二解。
有義。惽沉非但癡攝。謂無堪任。是惽沉相。一切煩𢚰。皆無堪任。離此無別惽沉相故。𨿽依一切煩𢚰假立。而癡相增。但說癡分。
煩𢚰非但癡攝。破初解也。謂無堪任是惽沉相。申[A59]己釋也。一切煩𢚰皆無堪任。離此無別惽沉相故原[A60]已釋也。𨿽依一切煩𢚰假立。而癡相增。但說癡分。通妨難也。此師之解𨿽是。曰離此無別惽沉相故。則有未盡其義于無堪任者。下自顯之。
ᅟᅟ==[A59] 己【CB】,巳【國圖】==
ᅟᅟ==[A60] 已【CB】,巳【國圖】==
○三三解。
有義。惽沉別有自性。𨿽名癡分。而是等流。如不信等。非即癡攝隨他相說。名世俗有。如睡眠等。是實有性。惽沉別相。謂即懵重。令俱生法。無堪任故。若離煩𢚰。無別惽沉相。不應別說障毘鉢舎那。故無堪任。非此別相。此與癡相有差別者。謂癡于境迷闇為相。正障無癡而非懵重。惽沉于境懵重為相。正障輕安而非迷闇。
初量明別性。量云。惽沉非即癡。別有自性故。喻如不信等。次釋通妨難。恐難云。既別有性。何論說為世俗有耶。故通云。彼論隨他相說。名世俗有。例如睡眠實有性。以隨他相說。亦名假有。比之可知。三正申別相。別相謂即懵重。以惽懵沉重。令俱生心心所法。無所堪任。故名惽沉耳。四破次解非者。以次解云。一切煩𢚰皆無堪任。離此無別惽沉相。故破云。若離煩𢚰無別惽沉相者。不應別說障毘鉢舎那。既別障觀。必有別體。不應以共為別。故無堪任。非此別相。五顯二相別者。由前義說惽沉即癡。此顯差別。正破前執也。癡以迷闇為相。正障無癡而非懵重。惽沉以懵重為相。正障輕安而非迷闇。此懵重之別于癡相者也。惽沉既有別相。何謂離此而無別耶。量之別有自性。通之妨無所妨。惽沉既以懵重為相。次師之解自非。癡與懵重既別。別有自相無疑矣。問。既以懵重為相。前正釋以無堪任者非耶。曰。謂即懵重。令俱生法無堪任故。是于全懵重之處明無堪任耳。思之。
○三釋不信。
云何不信。于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性。能障淨信。堕依為業。謂不信者。多懈怠故。不信三相。𮋒信應知。然諸染法。各有別相唯此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濁餘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是故說此。心穢為性。由不信故。于實德能。不忍樂欲。非別有性。若于餘事邪忍樂欲。是此因果非此自性。
初正釋體用。次轉釋體用。三簡非體用。正轉二釋可知。簡非者。由不信故。于實德能。不忍樂欲。非別有性者。簡不忍樂欲。非不信體也。若于餘事。邪忍樂欲。是此因果。非此自性者。簡邪欲勝解。非不信體也。一一𮋒上。信所可知。
○四釋懈怠(二) 初正釋二簡異。
○初正釋。
云何懈怠。于善惡品。修斷事中。懶堕為性。能障精進增染為業。謂懈怠者。滋長染故。
懶堕于善不勤修。于惡不勤斷也。滋長懈怠。滋潤染法。使增勝故。
○二簡異。
于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于無記事而策勤者。于諸善品無進退故。是欲勝解。非別有性。如于無記。忍可樂欲。非淨非染。無信不信。
恐疑于諸名利等策勤不息者。將非不懈怠耶。故曰于諸染事而策勤亦名懈怠。以退善法故。則于諸善法策勤。不名懈怠可知。無記有四。曰威儀工巧變化異熟。于此等事。策勵勤行。善固不進。亦無所退。是欲勝解所攝。非別有性。例之如于無記。忍可樂欲。是欲勝解。非淨故無信。非染故無不信。
○五釋放逸(二) 初正釋體用二分位通妨。
○初正釋體用。
云何放逸。于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
不能防修等者。放逸之力。于染不能防。于淨不能修。恣縱流蕩而為體也。染依此增。善依此損。增損是能依。放逸為所依也。
○二分位通妨。
謂由懈怠。及貪瞋癡。不能防修染淨品法。總名放逸非別有體。𨿽慢疑等。亦有此能。而方彼四。𫝑用微劣。障三善根。徧策法故。推究此相。如不放逸。
初分位。二通妨。三比例。分位者。離貪等四法。無有別體也。通妨者。恐難慢疑等。亦有不防修之能。何不依之而立。故通云。𨿽慢疑等亦有此能。而方彼四。𫝑用微劣于貪等之障三善根。精進之徧策法故也。若更詳之。推究此相。如不放逸。反顯之而相愈明也。
○六釋失念(二) 初正釋二分位。
○初正釋。
云何失念。于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謂失念者。心散亂故。
○二分位。
有義。失念念一分攝。說是煩𢚰相應念故。有義。失念癡一分攝。瑜伽說此是癡分故。癡令念失。故名失念。有義。失念俱一分攝。由前二文。影畧說故。論復說此徧染心故。
初念。二癡。三俱。俱者為正。由前二文影畧者。謂說念影畧于癡。其癡自在。說癡影畧于念。而念自存。且論說失念徧諸染心。則唯癡唯念。其何能徧。以唯念。則獨于曾習。非諸染心。皆有曾習。唯癡。可例知矣。故必二俱為正。問。癡徧染心。何謂不徧。曰。癡不徧癡。又與癡俱煩𢚰。亦不徧故。
○七釋散亂(二) 初體用二分位。
○初體用。
云何散亂。于諸所緣。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謂散亂者。𤼵惡慧故。
流蕩。放曠不收[A61]斂義。謂流而忘返。蕩而不息。能障正定。邪惡簡擇。依此而𤼵生也。散亂多種。約之有六。謂作意心散亂。外心散亂。內心散亂。相心散亂。麄重心散亂。自性心散亂。作意心散亂者。謂諸菩薩棄捨大乘相應作意。退習聲聞獨覺相應下劣作意。外心散亂者。謂正修善時。于外妙五欲。及憒閙相。𡬶思隨煩𢚰等。內心散亂者。謂正修善時。或由惽沉睡眠下劣。或由味著諸定。或由定中種種隨煩𢚰故。𢚰亂其心。相心散亂者。謂依止外相。作意思惟內境相貌。麄重心散亂者。謂內作意為緣。生起諸受。由麄重身故。計我我所。自性心散亂者。謂五識身。由彼自性。于內靜定。無功德故。詳如集論。
ᅟᅟ==[A61] 斂【CB】,歛【國圖】==
○二分位(三) 初初解二次解三後解。
○初初解。
有義。散亂癡一分攝。瑜伽說此是癡分故。
○二次解。
有義。散亂貪瞋癡攝。集論等說是三分故。說癡分者。徧染心故。謂貪瞋癡。令心流蕩。勝餘法故。說為散亂。
初標立。次引證。三通妨。四解釋。標立者。先立義以標定云散亂貪瞋癡攝。證于集論之說可知。然說散亂獨是癡分者果何所謂。以癡徧染心故。此說必三分攝者果何所謂。謂貪瞋癡。令心流蕩。勝餘法故。初師之解固錯。此師之解亦非。至下自顯。
○三後解。
有義。散亂別有自體。說三分者。是彼等流。如無慚等。非即彼攝。隨他相說。名世俗有。散亂別相。謂即躁擾。令俱生法。皆流蕩故。若離彼三。無別自體。不應別說障三摩地。掉舉散亂二用何別。彼令易解。此令易緣。𨿽一剎那。解緣無易。而于相續。有易義故。染汙心時。由掉亂力。常應念念易解易緣。或由念等力所制伏。如繫猿猴。有暫時住。故掉與亂。俱徧染心。
初量顯有體。次正申自體。三斥破前非。四問答別義。五問答徧染。量顯有體者。量云。散亂是有法。別有自體。非貪等攝為宗。因云。說三分者。是彼等流。非分位故。喻如無慚等。然恐難云。說三分者果何說耶。故通云。隨他相說。名世俗有。非是實有。正申自體者。散亂別相。謂即躁擾。令俱生法。皆流蕩故。斥破前非者。前執散亂是三分攝。離三無別自體。破云。若離彼三。無別自體。不應別說障三摩地。以既別障定。非三共相也明矣。問答別義者。問云。意謂掉相囂動。散亂躁擾。相既有別。作用何所別耶。答云。彼掉舉。令心念念轉其能知之心而易解。此散亂。令心時時更其所緣之境而易緣。是用別也。然恐難云。一剎那心。當生即滅。無容從此轉至餘方。豈有易解易緣之義。而曰有別用耶。故為通云。𨿽一剎那。解緣無易。而于纔合即解。纔解即緣。解緣相續。有易義故。用有別也。問答徧染者。問云。染汙心時。由掉亂力。常應念念易解易緣方顯此二徧諸染心。或有染心不易之時。此應不徧耶。故釋云。或由念等力所制伏。如繫猿猴有暫時住義。理實常應念念易解易緣。俱徧染心也。[A62]已上欲其逐節分明。故致解釋似𤨏碎耳。若夫脈絡大意。使章㫖瞭然。則散亂別有自體。自體即是躁擾。躁擾別能障定。豈得離三無別自體耶。是則散亂以躁擾為體。既別掉舉囂動之相則散亂易緣之用。自別掉舉易解之用矣。而染汙心時。由此掉舉之力。常應念念易解易緣。或由念等制伏。如繫猿猴。暫住而[A63]已。豈能久耶。故掉與亂。俱徧染心也。亦可念等。即念定。若第七相應掉亂制伏者。是第六俱正念正定。若前六掉亂而能制者。即前六邪念邪定。此中意指後義。是以結云。俱徧染心故。又易解乃以境從心。易緣是以心從境耳。解緣無易。正剎那無二。相續有易。正剎那用別。相續者。解緣脈脈。易自綿綿于脈脈耳。微乎淵哉澄神靜慮。研之可見。問。躁擾為別相流蕩者非耶。曰。全躁擾于流蕩。流蕩之躁擾耳。
ᅟᅟ==[A62] 已【CB】,巳【國圖】==
ᅟᅟ==[A63] 已【CB】,巳【國圖】==
○八不正知(二) 初釋體用二明分位。
○初釋體用。
云何不正知。于所觀境。謬解為性。能障正知。毀犯為業。謂不正知者。多所毀犯故。
非無知。知不正耳。故于所觀無常苦空等義。非無解。解邪謬耳。邪謬能障善品真正知解。毀犯身口意三而為業用。多所毀犯。謂亦有僥倖不毀犯者對少曰多。又業管于解。解謬而所作之業益謬曰多。如言[婬-壬+(工/山)]欲非殺非偷之類是也。
○二明分位。
有義。不正知。慧一分攝。說是煩𢚰相應慧故。有義。不正知。癡一分攝。瑜伽說此是癡分故。令知不正。名不正知。有義。不正知俱一分攝。由前二文。影畧說故。論復說此徧染心故。
初慧攝。二癡攝。三俱攝。俱攝為正。俱一分攝者。由前二文。影畧說故。慧影畧于癡。癡影畧于慧。則二必俱可知。又由論說此徧染心故。既徧染心。此二必俱。以二俱能徧染故。上初釋二十種竟。
○二釋并與及。
與并及言。顯隨煩𢚰。非唯二十。雜事等說。貪等多種隨煩𢚰故。隨煩𢚰名。亦攝煩𢚰。是前煩𢚰等流性故。煩𢚰同類。餘染汙法。但名隨煩𢚰。非煩𢚰攝故。唯說。二十隨煩𢚰者。謂非煩𢚰。唯染麄故。此餘染法。或此分位。或此等流。皆此所攝。隨其類別。如理應知。
顯攝義原與并及言之所該也。初牒證所該。次原釋該義。然綂括正㫖。與并及言。一徃觀之。不過二十隨煩𢚰中貫華偈之𦔳語辭耳。似無該及之義。而論云顯隨煩𢚰。非唯二十者。固有雜集論事之可證。豈無㫖趣之可原乎。故云亦攝煩𢚰。非煩𢚰攝。皆此所攝等也。意以隨煩𢚰名。亦攝煩𢚰。二十隨惑。不離于六種之根本。此餘染法皆此所攝。諸餘染法。不離二十之隨惑。分位等流。既攝屬而不離。并與及言自該收而不失。葢曠觀源流。精研差別。自當得意于言外。非強為增益也。大意如此。詳之。則多種隨煩𢚰者。瑜伽論云。若雜事中。世尊所說。諸隨煩𢚰。廣說乃至愁嘆憂苦隨擾𢚰等。又云尋伺惡作睡眠。此四隨煩𢚰。通善不善無記心起。若有極久𡬶求伺察。便令身疲念失。心亦勞損。是故𡬶伺名隨煩𢚰等。此即多種隨煩𢚰也。隨煩𢚰名。隨根本之二十隨煩𢚰名也。但名隨煩𢚰隨二十外之餘染汙法。但名隨煩𢚰也。亦煩𢚰攝。煩𢚰指根本。是前煩𢚰等流性故。原亦攝之故也。不言分位者。義自具故。非煩𢚰攝煩𢚰。亦指根本。非攝故者。原但名隨煩𢚰之故也。謂非煩𢚰唯染麄者。謂𡬶伺等。亦通善淨。非如二十之唯染。亦通審細。非如二十之唯麄。此餘染法者。二十之外。餘愁嘆等也。或此二十之差別分位。無自體故。或此二十之等流同類。有自體故。𨿽不定于一。而皆此二十隨煩𢚰之所攝也。類別不易知。隨其類別而如理知之。則似置差別于權度耳。何難乎其輕重長短也耶。上論釋隨惑。初正釋頌文竟。
○二餘門分別(十二) 初假實差別門(至)十二隨境立名門。
○初假實差別門。
如是二十隨煩𢚰中。小十大三。定是假有。無慚無愧不信懈怠。定是實有。教理成故。掉舉惽沉散亂三種。有義是假。有義是實。所引理教。如前應知。
自此而下。皆異門分攝。使精研差別無所濫也。今先假實。一定是假有。謂小十。放逸失念不正知之大三也。以依根本分位立故。二定是實有。謂中二。大二。三雙通假實。謂獨是大三。大約假者。自無其體。是前貪瞋等分位立故。實者自有實體。是前等流性故。既有教理。如前應知。故不更釋。然通假實者。如前或貪分癡分徧染者是假。囂動懵重躁擾為體者是實也。
○二俱生分別門。
二十皆通俱生分別。隨二煩𢚰。𫝑力起故。
隨二𫝑力起者。謂隨俱生分別二煩𢚰𫝑力起也。隨俱生起。謂之俱生。隨分別起。即名分別。既通二起。故皆通二。
○三自類相應門。
此二十中。小十展轉。定不俱起。互相違故。行相麄猛。各為主故。中二一切不善心俱。隨應皆得小大俱起。論說大八徧諸染心。展轉小中。皆容俱起。有處說六徧染心者。惽掉增時。不俱起故。有處但說五徧染者。以惽掉等。違唯善故。
初釋自類相應。次通諸論殊說。小十展轉定不俱起者。一起二决不起。所以然者。互相違故。行相麄而且猛。各為主故。故不俱起也。中二一切不善心俱。小大隨中。皆得俱起。曰隨應者。以不徧有覆故。大八于小隨中隨。展轉皆容俱起。以論說大八徧諸染心故也。然恐難云。瑜伽說六徧染心者何耶。通云。以惽沉增時。不容掉起。掉舉增時。不容惽起。既除此二。故止言六。又恐難云。集論但說五徧染者何耶。通云。以惽掉不信懈怠放逸解通二性。違唯善法。除散亂失念不正知三。故止言五耳。是則時多時寡。義各有取。不必疑也。
○四諸識俱起門。
此唯染故。非第八俱。第七識中。唯有大八。取捨差別。如上應知。第六識俱。容有一切。小十麄猛。五識中無。中大相通。五識容有。
第八無覆無記。此唯染故。非第八俱。第七有覆無記。故唯八俱。曰取捨差別。如上應知者。近之即六徧五徧。如上所言。逺之則四卷之末。諸師所辯也。六識于小中大三。一切容俱。五識則唯有大中而無小十。曰相通者。中大自類俱起不同小隨自類不俱。前五是自類俱起。故亦容有。
○五諸受相應門。
由斯中大。五受相應。有義。小十除三。忿等唯喜憂捨三受相應。[A64]諂誑憍三。四俱除苦。有義忿等四俱除樂。[A65]諂誑憍三。五受俱起。意有苦受。前[A66]已說故。此受俱相。如煩𢚰說。實義如是。若隨麄相。忿恨𢚰嫉害憂捨俱。覆慳喜捨。餘三增樂。中大隨麄。亦如實義。
ᅟᅟ==[A64] 諂【CB】,謟【國圖】(cf. T31n1585_p0035a12)==
ᅟᅟ==[A65] 諂【CB】,謟【國圖】(cf. T31n1585_p0035a14)==
ᅟᅟ==[A66] 已【CB】,巳【國圖】==
于小中大三。據實論諸受之相應也。初明實義。次約麄顯。承上而斷其相應之受曰由斯中大二隨。是五受相應也。然則小十果何受耶。此有二解。初解云。小十除[A67]諂誑憍三忿等七種。唯憂喜捨三受相應。[A68]諂誑憍三。四受相應。而除苦受。次解云。忿等小七。四受相應而除樂視初解增苦受矣。[A69]諂誑憍三五受俱起。視初解亦增苦受矣。其意以為第六意識有苦受。前[A70]已說故。𨿽其次愈于前。而總之皆未盡也。若盡此受俱相。必合于真實之義而後可。何則。由前云貪瞋癡三。俱生分別。一切容與五受相應。此中忿等小七。即前瞋等分位。彼既五俱。此亦應爾。故云此小受相。例前煩𢚰所說。實義如是。故知二十皆通五受。義方盡耳。然但取麄顯之相而說。則小相者。忿恨𢚰嫉害。是根本瞋一分攝。與憂捨相應。覆慳是根本貪癡一分所攝。與喜捨相應。[A71]諂誑憍三。亦貪癡一分所攝。喜樂捨三相應。若夫中大二隨。隨麄相而說俱受者。則亦如前實義。必具五受問。既云此受俱相。如煩𢚰說。實義如是。則小隨必俱五受又約麄相說者何也。曰。因前二師。或三或七。受多受少。其解不同。故即約麄相以顯。亦可如是說耳。非取必于此也。實則小隨必俱五受。如前所說。
ᅟᅟ==[A67] 諂【CB】,謟【國圖】==
ᅟᅟ==[A68] 諂【CB】,謟【國圖】==
ᅟᅟ==[A69] 諂【CB】,謟【國圖】==
ᅟᅟ==[A70] 已【CB】,巳【國圖】==
ᅟᅟ==[A71] 諂【CB】,謟【國圖】==
○六別境俱起門。
如是二十。與別境五。皆容俱起。不相違故。染念染慧。𨿽非念慧俱。而癡分者亦得相應故。念亦緣。現曾習類境。忿亦得緣剎那過去。故忿與念亦得相應。染定起時。心亦躁擾。故亂與定。相應無失。
明二十與別境相應也。初正明俱起次難問𤼵明。不相違故。正皆容俱起也。然恐難云。既忿等二十。與別境五所皆容俱起。敢問二十中失念是染念。不正知是染慧。此二念慧一分所攝。豈有念慧復與念慧俱耶。故釋云。此二癡分攝者。得與念慧俱故。又恐難云。念緣曾習境。忿緣現前境。所緣不同。寧得俱耶。故釋云。念亦緣現曾習類境。退念于後矣。忿亦得緣剎那過去境。進忿于前矣。類者。謂有現境。類似曾習境故。更恐難云。定亂相違。何容俱起。故釋云。染定起時。心亦躁擾。故亂與定。相應無失。
○七根本相應門。
中二大八十煩𢚰俱。小十定非見疑俱起。此相麄動。彼審細故。忿等五法。容慢癡俱。非貪恚並。是瞋分故。慳癡慢俱。非貪瞋並。是貪分故。憍唯癡俱。與慢解別。是貪分故。覆誑與[A72]諂。貪癡慢俱。行相無違。貪癡分故。
ᅟᅟ==[A72] 諂【CB】,謟【國圖】(cf. T31n1585_p0035a26)==
明根隨相應門也。中二大八十煩𢚰俱者。中隨二。大隨八。與十根本相應也。小十定非見疑俱起者。以小隨麄動。見疑審細故也。忿恨𢚰與嫉害五法。容與癡慢俱者。以所蔑所憎。境可同故。癡徧染故。非貪瞋並。是瞋分者。愛憎二境。必不同故。瞋更不與瞋同起故。慳與癡慢。容俱起者。是貪分故。癡徧染故。所染所恃。境可同故。非貪瞋並者。貪非貪俱故。愛憎境別故。憍唯癡俱者。不與瞋貪慢俱也。不與慢俱者。貪下慢高故也。是貪分故。不與貪瞋並故也。誑覆與[A73]諂。貪癡慢俱者。良以行相無違。是貪癡分故。此三癡分攝者。不與貪慢違。貪分攝者。不與癡違。不類憍唯貪分。與彼慢解別也。
ᅟᅟ==[A73] 諂【CB】,謟【國圖】==
○八三性相攝門。
小七中二。唯不善攝。小三大八。亦通無記。
忿等七小及中隨二。唯不善性所攝。[A74]諂誑憍三。與大隨八。不惟不善。亦通無記所攝。
ᅟᅟ==[A74] 諂【CB】,謟【國圖】==
○九界攝現緣門。
小七中二。唯欲界攝。誑[A75]諂欲色。餘通三界。生在下地。容起上十一。躭定與他。起憍誑[A76]諂故。若生上地。起下後十。邪見愛俱。容起彼故。小十生上。無由起下。非正潤生及謗滅故。中二大八。下亦緣上。上緣貪等。相應起故。有義。小十下不緣上。行相麄近。不逺取故。有義。嫉等亦得緣上。于勝地法。生嫉等故。大八[A77]諂誑。上亦緣下。下緣慢等。相應起故。梵于釋子。起[A78]諂誑故。憍不緣下。非所恃故。
ᅟᅟ==[A75] 諂【CB】,謟【國圖】(cf. T31n1585_p0035a28)==
ᅟᅟ==[A76] 諂【CB】,謟【國圖】(cf. T31n1585_p0035b01)==
ᅟᅟ==[A77] 諂【CB】,謟【國圖】(cf. T31n1585_p0035b07)==
ᅟᅟ==[A78] 諂【CB】,謟【國圖】(cf. T31n1585_p0035b08)==
初判界攝二明現起。三明相緣。先判界攝者。小隨七種。中隨二種。唯欲界有。以上二界無瞋。則無忿恨與𢚰嫉害。行四無量則無慳。行十善法故無覆也。誑[A79]諂二種。唯欲色二界。不通無色。餘小隨憍。及大隨八。皆通三界現起者。生在下地。容起上惑十一種。謂憍誑[A80]諂及大八也。躭定于他。起憍誑[A81]諂者。謂如離生喜樂地等異生。得初靜慮等。自謂淨妙。深生躭著。故于上地有情而起憍等。此即下地起上小三。而大八徧染之義可知。若生上地。起下後十者。謂中二大八是也。以邪見愛俱。容起彼故。邪見俱者。謂生于第四定。中有中謗解脫。容與後十而俱起故。愛俱者。身在上地。將生下時。起下潤生俱生愛者。容與後十相應起故。小十生上。無由起下者。此非正潤生。及正謗滅故。正潤謂俱生愛。謗滅謂邪見也相緣者。中二大八。下惑亦緣于上。以上緣貪等相應起故。上緣貪者。如前云。求上地生。味上定者。即上緣貪。大八徧染。容與此貪相應起故。等者。等于瞋等。前云既說瞋恚憎嫉滅道。亦應憎嫉離欲地者。即上緣瞋。中大二隨。容與此瞋相應起故。小十相緣。其解不同。一解云下不緣上。一解云亦得緣上。或緣不緣。二說兼備為是。若夫上地緣下。則大八[A82]諂誑。上亦緣下。以下緣慢等相應起故。謂如前云。說生上者。于下有情。恃[A83]己勝德而陵彼者。得與大八相應起故。上之梵天。于下釋子。起[A84]諂誑故。至于憍之一法。即不緣下。以下地法。非上地有情所恃自盛事故。問。慢得緣下。憍何不緣。曰。慢兼所陵。故得緣下。憍但所恃。故不緣也。問。梵王[A85]諂誑云何。曰。如成實論。謂梵王謂比丘言。我亦不知四大何處無餘滅盡等。又梵王于自眾中匿[A86]己情事。現相誑惑。馬勝比丘等是也。
ᅟᅟ==[A79] 諂【CB】,謟【國圖】==
ᅟᅟ==[A80] 諂【CB】,謟【國圖】==
ᅟᅟ==[A81] 諂【CB】,謟【國圖】==
ᅟᅟ==[A82] 諂【CB】,謟【國圖】==
ᅟᅟ==[A83] 己【CB】,巳【國圖】==
ᅟᅟ==[A84] 諂【CB】,謟【國圖】==
ᅟᅟ==[A85] 諂【CB】,謟【國圖】==
ᅟᅟ==[A86] 己【CB】,巳【國圖】==
○十學等三攝門。
二十皆非學無學攝。此但是染。彼唯淨故。
非學無學。意顯唯是非二位攝。此但是染。彼唯淨故。敵體相違。故皆非攝。
○十一見斷等攝門。
後十唯通見修所斷。與二煩𢚰相應起故。見所斷者。隨迷諦相。或總或別。煩𢚰俱生。故隨所應。皆通四部。迷諦親踈等。皆如煩𢚰說。前十有義唯修所斷。緣麄事境。任運生故。有義亦通見修所斷。依二煩𢚰𫝑力起故。緣他見等。生忿等故。見所斷者。隨所應緣總別惑力皆通四部。此中有義忿等但緣迷諦惑生非親迷諦。行相麄淺。不深取故。有義嫉等亦親迷諦。于滅道等。生嫉等故。
初釋後十惑。次釋前十惑。後十者。中二大八。唯通見修所斷。不通非非所斷。所以然者。以此十種。與根本俱生分別二煩𢚰。相應起故。意以與俱生相應起者。是修所斷。與分別相應起者。是見所斷也。修所斷者且置。見所斷者。其說如何。此後十惑。若與總迷四諦煩𢚰相應起者。則總迷四諦。若與別迷四諦煩𢚰。或親或踈相應起者。則別親踈迷于四諦。故曰隨應如煩𢚰說。四部即四諦。謂部分也。見所斷者之說如此。修所斷者。其說可例推矣。前十。謂十小隨。此有二解。一云唯修所斷。以緣麄事境。任運生故。故唯修也。二云亦通見所斷。以依俱生分別二煩𢚰𫝑力起故。故通二斷。又緣他身見邉見等生忿等故。故不止于修斷也。見所斷惑。隨所應緣總別惑力。皆通四部者。如上後十隨煩𢚰說。此中有義忿等。但緣等者。釋迷諦親踈。其解有二。一云唯踈。一云嫉等亦親。踈親𨿽各有致。亦親亦踈。俱[備-用+冉]為正。
○十二隨境立名門。
然忿等十。但緣有事。要託本質。方得生故。緣有漏等。准上應知。
但緣有事者。但名緣有事煩𢚰也。所以然者。以要仗託本質。方得生起故。然彼親所緣緣。𨿽皆有漏。而所仗質。或通無漏。故曰緣有漏等。准上應知者。准前根本煩𢚰中。隨事立名。而有諸有漏無漏之不同。分別事境。名境之不一。多門多義。此亦應爾。故曰准上。
贒預
(信官廣霦翁汝進捐資刻成唯識論訂正第六前半卷祈保先考妣誥封中憲大夫知府鑑塘公張恭人及祖高曾祖考妣轉識成智證正覺者)
(信官廣霦翁汝進以元配誥封王恭人遺飾刻成唯識論訂正第六後半卷祈保轉識成智證正覺者崇禎歲次壬申孟夏八日佛誕日謹識)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六(終)
(姑蘇信女張門李氏大緣𦔳板)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七
古杭雲棲寺弟子廣伸述
○五不定位(二) 初本論二論釋。
○初本論。
[A1]已說二十隨煩𢚰相。不定有四。其相云何。頌曰。
ᅟᅟ==[A1] 已【CB】,巳【國圖】==
不定謂悔眠。𡬶伺二各二。
○二論釋(二) 初正釋頌文二餘門分攝。
○初正釋頌文(三) 初通釋𡬶等四名二別釋𡬶等四相三詳釋二各二言。
○初通釋𡬶等四名。
論曰。悔眠𡬶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觸等。定徧心故。非如欲等。定徧地故。立不定名。
釋四名不定之由也。初約善染釋。二例徧別釋。謂信等定善不染。忿等定染非善。此四于善。不唯于善。于染不唯于染。既皆不定。故名不定。觸等定徧一切心。欲等定徧一切地。此異彼徧心地。故名不定。問。四通三性。豈非定徧一切性耶。曰。此所謂善染。皆不定也。正名不定。
○二別釋𡬶等四相(二) 初釋悔眠二釋𡬶伺。
○初釋悔眠(二) 初正釋相二辨分位。
○初正釋相。
悔。謂惡作。惡所作業。追悔為性。障止為業。此即于果假立因名。先惡所作業。後方追悔故。悔先不作。亦惡作攝。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業。是我惡作。
悔謂惡作。立悔名也。惡所作業。釋悔義也。追悔為性。釋惡作體也。障止為業。悔必具掉舉也。此指悔為惡作。于果假立因名者。悔是果。惡作是因。悔謂惡作。此即于果。假立因名也。先惡所作業。後方追悔故。出假立之故也。此悔[A2]已作。通于三性。悔先不作。亦惡作攝者。明悔未作。亦通三性。如追悔等。指明未作也。問。悔[A3]己作惡是善悔。[A4]己作善是惡悔。未作善是善悔。未作惡是惡悔。何謂無記悔。曰。悔時歷歷者曰善惡。昏住者曰無記。對境起心。一加察焉。自可驗知。又悔作無記業。亦無記攝。
ᅟᅟ==[A2] 已【CB】,巳【國圖】==
ᅟᅟ==[A3] 己【CB】,巳【國圖】==
ᅟᅟ==[A4] 己【CB】,巳【國圖】==
眠。謂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畧為性。障觀為業。謂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極闇劣。一門轉故。昧簡在定。畧別窹時。合顯睡眠。非無體用。有無心位。假立此名。如餘葢纏。心相應故。
初正釋體用。次轉釋體用。三簡顯體用。四釋通妨難。五例明有體。極闇釋昧。極劣釋畧。一門轉。總其闇劣。謂止運轉于睡眠位。獨頭夢意識之一門中也。亦可極闇劣釋昧。一門轉釋畧。簡在定者。非如定時之惺惺。別窹時者。殊異覺時之廣緣。合顯睡眠非無體用有無心位假立此名者。恐難彼極重睡眠曰無心。則無心名睡眠。今名睡眠。豈不同彼而曰有體者何耶。故通云。有無心位。假立此名。此名𨿽同于彼。所以立者。不同于彼也。非醒覺明了之有心位。非極重睡眠之無心位。齊此有無之間以假立。是有昧畧為體之睡眠名睡眠。非同無心之睡眠也。若對後文。亦可云以此齊此。故假立此名耳。餘葢纏者。謂貪欲瞋恚惽沉掉舉惡作五葢如瑜伽。無慚無愧睡眠惽掉惡作嫉妬慳悋忿覆十纏如俱舎。如𨿽是例。亦可作量。喻有體用。謂睡眠非無體用。心相應故如餘葢纏。
○二辨分位(四) 初第一師二第二師三第三師四第四師。
○初第一師。
有義。此二唯癡為體。說隨煩𢚰。及癡分故。
初釋唯癡為體。次引瑜伽為證。然而其失有二。何者。唯癡為體。是自無有體矣。說隨煩𢚰。是唯染不通善等矣。
○二第二師。
有義。不然。亦通善故。應說此二。染癡為體。淨即無癡論依染分。說隨煩𢚰。及癡分攝。
染癡為體。淨即無癡者。染二癡為體。淨二無癡為體也。論依染分說隨煩𢚰及癡分攝者。則知若依淨分說之不同可知。不察說由于依。但引其說。是論本不局于染。引者自局于染耳。然通善差勝于前。為體殊未中的。下文自顯。
○三第三師。
有義。此說亦不應理。無記非癡無癡性故。應說惡作思慧為體。明了思擇所作業故。睡眠合用思想為體。思想種種夢境相故。論俱說為世俗有故。彼染汙者。是癡等流。如不信等。說為癡分。
無記非癡無癡性故者。不惟原不應理之所由。亦且顯唯通于善之為局矣。意以此通無記。不惟善染。以無記悔眠。非癡無癡二所攝故。但以思慧思想為此二體。引論俱說為假有者。證為他分攝也。是癡等流等者。量通引論染汙悔眠。說為癡分。是癡等流。如不信等。
○四第四師。
有義。彼說理亦不然。非思慧想。纏彼性故。應說此二。各別有體。與餘心所。行相別故。隨癡相說。名世俗有。
此正意也。非思慧想。纏彼性故。原理亦不然也。纏彼性。纏即彼性。以五葢十纏。皆有眠悔。眠悔之性。是纏縛纏繞。豈思慧想之謂纏耶。應說惡作追悔為體。睡眠昧畧為體。此二各別有體。與餘五位心所。行相別故。然既有自體。論說為假有者。以隨癡相。說名世俗有耳。不原其說。但局于說。則此二竟無自體。豈理也哉。
○二釋𡬶伺。
𡬶謂𡬶求。令心怱遽于意言境。麄轉為性。伺謂伺察。令心怱遽。于意言境。細轉為性。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並用思慧一分為體。于意言境。不深推度。及深推度。義類別故。若離思慧。𡬶伺二種。體類差別。不可得故。
初正釋體用。次推竆分位。怱。忙義。遽。𢚩義。意言境。意識取境。多依名言。于意言境者。𡬶伺唯意識俱也。麄細者。麄。麄踈。細。細密。凢意言境。皆有麄細。𡬶求于境之麄相曰麄轉。分別于境之細相曰細轉。如五蘊論釋云。𡬶云麄者。謂𡬶求瓶衣車乘等麄相。伺云細者。謂于瓶衣等。分別細相成不成等差別義故是也。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者。意謂身心安住。依于𡬶之麄轉而安。身心不安。亦依𡬶之麄轉不安。身心安住。依于伺之細轉而安。身心不安。亦依于伺之細轉不安也。並用思慧一分為體者。言𡬶之所以為麄轉者。固用思慧一分為體。伺之所以為細轉者。亦用思慧一分為體也。不深推度。及深推度。義類別故者。瑜伽云。謂不深推度所緣。思為體性。若深推度所緣。慧為體性。若離思慧等。反顯不可離也。是則用思徐緩而安。思量性故。用慧𢚩疾不安。簡擇性故。思慧並用于𡬶伺。一隨其主𦔳先後之分。而身心安否適係之耳。問。不深推曰思。宜于𡬶之麄轉。深推度曰慧。宜于伺之細轉。而𡬶以思慧為體。伺亦思慧為體者何耶。曰。瑜伽云。尋謂𡬶求。伺謂伺察。或思或慧。于境推求麄位名𡬶。即此二種。于境審察細位名伺。則知麄位思慧為體。細位思慧為體。麄位推度有淺深細位推度亦淺深耳。若依通照。釋有兼正。若正用思。則𢚩慧隨思。能令心安。若正用慧。則徐思隨慧。亦令不安。是其並用也。
○三詳釋二各二言(三) 初第一師二第二師三第三師。
○初第一師。
二各二者。有義。𡬶伺各有染淨二類差別。
意以𡬶伺名二。此二各有染淨二類。名二各二。既失于二。復失于各二。下文自顯。
○二第二師。
有義。此釋不應正理。悔眠亦有染淨二故。應說如前。諸染心所。有是煩𢚰隨煩𢚰性。此二各有不善無記。或復各有纏及隨眠。
此師亦以𡬶伺為二也。初斥前非理。二舉例正釋。非理者。若以𡬶伺名二。各有染淨名各二。則悔眠亦有染淨。遺彼而取此。故非理也。意謂不當取淨應說例如前者。諸染心所。有煩𢚰隨煩𢚰二性。此𡬶伺二。各有不善有覆無記二類。或復各有現行纏。隨眠種之二類。名二各二也。此解𨿽斥初師之非。然竟例根隨為二。是一個二。非頌文二各二之兩個二也。是以無論其各二之非。即二字之致。亦遺一重矣。然亦可此二。即根隨之二。有善及無記等。名二各二。以例𡬶伺。亦具善及無記也。
○三第三師。
有義。彼釋亦不應理。不定四後。有此言故。應言二者。顯二種二。一謂悔眠。二謂𡬶伺。此二二種。種類各別。故一二言。顯二二種。此各有二。謂染不染。非如善染。各唯一故。或唯簡染。故說此言。有亦說為隨煩𢚰故。為顯不定義。說二各二言。故置此言。深為有用。
此正意也。初斥前非理。次申[A5]己正義。非理者。釋言當問來源。二各二言。既有于四不定後。必有兩二。何惟又局𡬶伺為二。故不應理。正義者。先開釋二二字各二之義。後合釋其說。不定屬隨煩𢚰也。開釋者。二者顯二種二。謂悔眠是一種二。𡬶伺是二種二。此二二種。悔之與眠。種類不同。𡬶之與伺。種類不同。故一二言。顯二二種。豈一二種。如汝所謂𡬶伺耶。各二者。此𡬶伺悔眠各有二。謂染不染。反而例之。非如信等唯善。非如貪等唯染。各唯定一也或唯簡染。唯是煩𢚰。此通不染。亦是善攝。故言二各二也。合釋者。瑜伽亦說此四為隨煩𢚰故。今此頌中。為顯不定屬于隨煩𢚰。通染不染故說二二。各有二種。是則用以具善染。即復用以簡唯染。深為有用。豈汝根隨二等之用而[A6]已哉。問。然則瑜伽有未盡歟。曰。且據于染。適時隨法之說耳。
ᅟᅟ==[A5] 己【CB】,巳【國圖】==
ᅟᅟ==[A6] 已【CB】,巳【國圖】==
○二餘門分攝(二) 初正明二結示。
○初正明(十二) 初假實定否門(至)十二見斷等攝門。
○初假實定否門。
四中𡬶伺。定是假有。思慧合成。聖所說故。悔眠。有義亦是假有。瑜伽說為世俗有故。有義此二是實物有。唯後二種。說假有故。世俗有言。隨他相說。非顯前二。定是假有。又如內種。體𨿽是實。而論亦說世俗有故。
自此至第十二。詳所攝以精研其分齊也。頼他為體曰假。自有本體曰實。以此二門。攝彼四法。則𡬶伺定假。悔眠不定。然論說悔眠為假者。隨他相說。非顯前二。定是假有。如內種體𨿽是實。而論亦說為假。則悔眠有實體也。可例知矣。
○二自類相應門。
四中𡬶伺定不相應。體類是同。麄細異故。依于𡬶伺有染離染立三地別。不依彼種現起有無。故無雜亂。俱與前二容互相應。前二亦有互相應義。
初約𡬶伺相對明不相應。次原所立地通其妨難。三約𡬶伺悔眠容互相應。四約悔眠相對亦容並起。剎那並起曰相應。𡬶伺不離思慧曰體同。思慧不離推求曰類同。𡬶伺定不相應者。體類是同。宛若相應。𡬶麄伺細。行相異故。一剎那中。决無並起之義。瑜伽云。非一剎那。二法相應。一類麄細前後異故是也。通妨難者。恐有難云。若在欲界及與初禪。唯有伺起。𡬶不現時。豈不濫同二禪無𡬶唯伺地耶。通云。欲明濫否。當觀所立。觀立當究立依。汝謂雜亂。是依𡬶伺種起現行。有現行曰有𡬶伺。無現行曰無𡬶伺等耳。不知是依于𡬶伺有染離染立三地別。謂若𡬶伺俱未離染。名有𡬶有伺地。若𡬶離伺未離。名無𡬶唯伺地。若𡬶伺俱離。名無𡬶無伺地。不依彼種現起有無。故無雜亂。如瑜伽云。此中由離𡬶伺欲道理故。名無𡬶無伺。不由不現行故。所以者何。未離欲界欲者。由教導作意差別故。于一時間。亦有無𡬶無伺意現行。[A7]已離𡬶伺欲者。亦有尋伺現行。如出彼定及生彼地是也。由此觀之。若依彼種現起有無者。則亦有無𡬶無伺者。豈欲界之𡬶伺地耶。亦有𡬶伺現行者。豈二地[A8]已上之無𡬶伺地耶。灼知以現行為有無則濫。依于有染離染而立。故無濫耳。俱指𡬶伺。互相應者。𡬶伺不違于悔眠。悔眠並起于𡬶伺也。前二指悔眠。亦有互相應者。悔不違眠。眠並于悔也。
ᅟᅟ==[A7] 已【CB】,巳【國圖】==
ᅟᅟ==[A8] 已【CB】,巳【國圖】==
○三諸識相應門(二) 初第一解二第二解。
○初第一解。
四皆不與第七八俱。義如前說。悔眠唯與第六識俱。非五法故。有義。𡬶伺亦五識俱。論說五識有𡬶伺故又說𡬶伺。即七分別。謂有相等。雜集復言。任運分別。謂五識故。
義如前說。謂惡作追悔先業。第七任運恒緣現境。故無惡作。睡眠必依重昧外眾緣力。第七一類內執。故無睡眠。𡬶伺俱依外門而轉。第七一類執我。故無𡬶伺。惡作等四。無記性者。有間斷故。定非異熟。非五法者。悔眠非前五相應之法。故唯與第六識俱。謂有相等者。一有相分別謂自性隨念二種分別。取過現境種種相故。二無相分別。謂希求未來境行分別。三任運分別。謂五識身。如所緣相。無異分別。于自境界。任運轉故。四𡬶求分別。謂于諸法觀察𡬶求。所起分別。五伺察分別。謂于[A9]己所𡬶求。[A10]己所觀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別。六染汙分別。謂于過去顧戀俱行于未來希望俱行。于現在執著俱行。所有分別。若欲分別。若恚分別。若害分別。或隨與一煩𢚰隨煩𢚰所起分別。七不染汙分別。若善無記。謂出離分別。無恚分別。不害分別。或隨與一信等善法相應。或威儀路工巧處諸變化所有分別。大意總論則四皆不與七八相應。別論則悔眠唯與第六相應。𡬶伺亦與五識相應。所以然者。證之于論。五識有𡬶伺故。𡬶伺即七分別。第三任運。即五識故也。此師之釋如此。而𡬶伺必非五識。正以錯會論文耳。下文自詳。
ᅟᅟ==[A9] 己【CB】,巳【國圖】==
ᅟᅟ==[A10] 己【CB】,巳【國圖】==
○二第二解。
有義𡬶伺唯意識俱。論說𡬶求伺察等法。皆是意識不共法故。又說𡬶伺憂喜相應。曾不說與苦樂俱故。捨受徧故。可不待說何緣不說與苦樂俱。𨿽初靜慮有意地樂。而不離喜。總說喜名。𨿽純苦處有意地苦。而似憂故總說為憂。又說𡬶伺以名身等義為所緣。非五識身以名身等義為境故。然說五識有𡬶伺者。顯多由彼起。非說彼相應。雜集所言任運分別謂五識者。彼與瑜伽所說分別義各有異。彼說任運即是五識瑜伽說此是五識俱分別意識相應𡬶伺。故彼所引。為證不成。由此五識。定無𡬶伺。
初正釋意俱。二釋通妨難。三約所緣破。四通所引文。不共法者。𡬶伺皆是意識。不共餘識法也。又說憂喜相應。意俱可知。不說與苦樂俱。五不相應可知矣。然恐難云。𡬶伺亦有苦樂受俱。但彼畧而不言。如捨受定有。亦不言耳。故通云。捨受徧故。可不待說。苦樂不徧。何緣不說。復恐難云。五識有苦樂。𡬶伺唯憂喜。由此𡬶伺非五俱者。然前云于初靜慮有意地樂。純受苦處有意地苦。此二處中既有苦樂。亦豈無有𡬶伺俱耶。故又通云。𨿽初靜慮有意地樂。不離喜故。總名為喜。不名為樂。純苦處中。有意地苦。似餘憂故。總名為憂。不名為苦。是則𡬶伺唯與憂喜相應。豈不唯意俱耶。不但此也。瑜伽又說𡬶伺以名身等義為所緣。是比量境。非五識現量以名身等為所緣。則𡬶伺非五識俱也明矣然瑜伽說五識有𡬶伺。非顯𡬶伺與五識俱也。意顯𡬶伺起時。多分由彼率爾五識而起。故說五識有𡬶伺。知瑜伽所說之意。𡬶伺非五識也又明矣。又雜集所言任運分別謂五識者。彼與瑜伽所說分別義各有異。彼雜說任運即是五識。以五識身亦有自性分別義故。瑜伽說此七種分別。是五俱意識相應𡬶伺。以𡬶伺具有七分別故。然則五俱意之任運豈雜集所云即五識之任運耶。故彼所引。為證不成。由此五識定無𡬶伺。結斷𡬶伺唯意俱也。謂由正釋既明。通妨又悉。所緣之更審。論文之意異而五識之𡬶伺决無。第六之𡬶伺斷唯俱矣。何以難為。
○四諸受相應門。
有義。惡作憂捨相應。唯慼行轉。通無記故。睡眠。喜憂捨受俱起。行通歡慼中庸轉故。𡬶伺。憂喜捨樂相應。初靜慮中。意樂俱故。有義。此四亦苦受俱。純苦趣中。意苦俱故。
初四皆無苦。次四皆有苦。是非何居。曰。若論前文意樂總名為喜。意苦總名為憂。則不獨苦者為非。有樂受者亦非矣。若據意樂俱故名樂。意苦俱故名苦。則亦隨義立名。而殊不同于五識之苦樂也。
○五別境相應門。
四皆容與五別境俱。行相所緣。不相違故。
行相。謂能緣心所。所緣。謂决定等境。不相違。正釋俱義。問。𡬶伺與別境俱義可知。悔眠何不相違。曰。眠則日之所為。夜之所夢。容俱易見。悔是慼捨。而于欲樂宜乎不順。曰不相違者。以追悔所惡。不逆所好故也。然總之四境是四所行處。故不相違。
○六信等相應門。
悔眠但與十善容俱。此唯在欲。無輕安故。𡬶伺容與十一善俱初靜慮中。輕安俱故。
悔眠既通三性。善性攝者。宜有十一。但與十善容俱者。以悔眠唯在欲界。欲無輕安。故俱但十耳。𡬶伺容與十一善俱者。以初禪𡬶伺有輕安故。能全俱也。
○七根惑相應門。
悔但容與無明相應。此行相麄。貪等細故。睡眠𡬶伺。十煩𢚰俱。此彼展轉。不相違故。
麄細既逆。但與無明相應之故也。此彼展轉不相違者。三心所中亦有俱生分別義故。十惑中具昧畧細麄。展轉通順。正三與十之所以應俱也。問。悔善是癡。悔惡豈得為癡。悔不行取是貪。悔不行殺曰瞋。豈止于癡。而曰但容與癡俱者。厥㫖安在。曰。此但論根惑。如五葢中曰悔。葢止論悔體不論所悔。以障定故也。又若論所悔。則悔所作善。無智屬癡。悔所作惡即不屬癡。若夫斷未來過惡曰悔。此又因義立名。名同義不同也。
○八隨惑相應門。
悔與中大隨惑容俱。非忿等十。各為主故。睡眠𡬶伺二十容俱。眠等位中皆起彼故。
此四于二十隨惑中。悔于不善攝者。容與中大二隨俱。非小隨俱。以忿等十。各別為主。不與餘相應故。眠及𡬶伺。與彼二十容俱。以此三染位攝者。容起彼二十故。彼二十中。俱有昧畧淺深推度義故。
○九三性相攝門。
此四皆通善等三性。于無記業。亦追悔故。有義。初二唯生得善。行相麄鄙。及昧畧故。後二亦通加行善攝。聞所成等。有𡬶伺故。有義。初二亦加行善。聞思位中。有悔眠故。後三皆通染淨無記。惡作非染。解麄猛故。四無記中。悔唯中二。行相麄猛。非定果故。眠除第四。非定引生。異熟生心。亦得眠故。𡬶伺除初。彼解微劣。不能𡬶察。名等義故。
初總判通三。次別判通善。三判通無記。初中于無記業。亦追悔故。約所悔之業。釋通無記之由也。次中生得善行者。如瑜伽謂。即彼諸善法。由先串習故。感得如是報。由此自性。即于是處。不由思惟。任運樂住是也。加行善者。亦如瑜伽云。依止親近善丈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修習淨善法隨法行是也。葢生得即俱生善。加行即分別善。一師以悔眠唯通生得。以加行審細明了。而悔眠麄鄙昧畧。兩相違故。尋伺兼通生加。以聞思修所成善法。有𡬶伺俱故。一師謂悔眠亦通加行。以聞思位中。容有善悔及眠息故。此二師之釋。義各有取。終以後說為正。三中染淨無記者。有覆無記曰染。無覆無記曰淨。眠與𡬶伺皆通染淨。惡作一種。唯通無覆。非染無記。所以然者。悔之行相麄猛。彼有覆無記審細。彼此相違故也四無記者。一異熟無記。即業所引蘊處界等。此唯是染。二威儀無記。即行住坐卧等。此通善染。三工巧無記。即養生業等。此兼通善染四變化無記。即三摩地。此唯是善。悔唯威儀工巧者。行相麄猛。非定故不通變化。非果故不通異熟也。眠通三種。唯除變化者。非定引生故。能通異熟者。以異熟生心。亦得睡眠故。尋伺唯除異熟者。以異熟心。行相微劣。不能𡬶察名等義故。
○十地繫現緣門。
惡作睡眠。唯欲界有。𡬶伺在欲。及初靜慮。餘界地法。皆妙靜故。悔眠生上。必不現起。𡬶伺上下。亦起下上。下上𡬶伺。能緣上下。有義。悔眠不能緣上。行相麄近。極昧畧故。有義。此二亦緣上境。有邪見者悔修定故。夢能普緣。所更事故。
明四法分屬界地現起相緣之不同也。初明界繫。二明現起。三明相緣。初中餘界地法。謂[A11]已上七地所有身心也。皆妙靜故。唯有在欲之故也。悔眠生上。必不現起者。謂生上地。悔眠二法。必不現起也。𡬶伺上下。亦起下上者。在上地起下地𡬶伺。在下地起上地𡬶伺也。下上𡬶伺。能緣上下者。謂下能緣上。上亦緣下也。悔眠二法。一謂悔麄近。眠昧畧。不能緣上。一謂此二亦緣上境。如欲界修上定者。遇邪見人。撥無因果。悔修上定。故悔緣上。如異生從上界沒。生人中者。夢中普緣所更上界。故亦緣上也。問。第二靜慮[A12]已上。既無𡬶伺。何言上下皆相緣耶。曰。此齊初靜慮以言上下耳。曰。悔眠唯欲界有。又云亦緣上者何耶。曰。此言緣上。不言上有。
ᅟᅟ==[A11] 已【CB】,巳【國圖】==
ᅟᅟ==[A12] 已【CB】,巳【國圖】==
○十一學等三攝門。
悔非無學。離欲捨故。睡眠𡬶伺。皆通三種。求解脫者。有為善法。皆名學故。學究竟者。有為善法。皆無學故。
釋四法于位攝之不同也。悔非無學。非無學位攝也。以悔唯在欲。陀洹于不還位。離欲界惑。捨此悔故。睡眠𡬶伺。皆通三種者。以此三原名不定。故通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也。此三不離生滅名有為。通學無學名善法。若有學人。求解脫者。有為善法。皆名學故。若無學人。學究竟者。有為善法。皆無學故。至若異生無記法。學者無記法。無學者無記法。并無為法。是非學非無學法。睡眠𡬶伺三法。一一俱通可知。
○十二見斷等攝門。
悔眠唯通見修所斷。亦邪見等勢力起故。非無漏道親所引生故。亦非如憂深求解脫故。若[A13]已斷故名非所斷。則無學眠非所斷攝。𡬶伺𨿽非真無漏道。而能引彼從彼引生。故通見修非所斷攝。有義。𡬶伺非所斷者。于五法中唯分別攝。瑜伽說彼是分別故。有義此二亦正智攝說正思惟是無漏故。彼能令心𡬶求等故。又說彼是言說因故。未究竟位于藥病等未能徧知。後得智中為他說法必假𡬶伺。非如佛地無功用說。故此二種亦通無漏。𨿽說𡬶伺必是分別。而不定說唯屬第三。後得正智中亦有分別故。
ᅟᅟ==[A13] 已【CB】,巳【國圖】==
初以四法與三斷論攝否。次以五法與非斷辨所攝。初中悔眠唯通二斷。𡬶伺三斷俱通。通二斷者。以邪見身見𫝑力引起者。唯屬見斷。有漏善攝者。即修所斷。故云邪見等𫝑力引起也。然唯通二斷不通非斷者。以眠非無漏道所引生故。悔非如憂深求解脫故。若見修[A14]已斷後如身子法華敘昔疑悔。薩遮尼乾經說羅漢佛亦有眠。皆非所斷攝。三俱通者。以𡬶伺𨿽非真無漏。而能引彼無漏。則能引彼者即修所斷。從彼無漏引生之𡬶伺即非所斷。見斷可知矣。五法與非斷辨所攝者。有義𡬶伺非所斷者。于名等五法之中。唯第三妄想分別所攝。而證之于瑜伽。有義亦正智攝。以𡬶伺由于正思。正語由于𡬶伺。而正思正語。皆八正道無漏法故。况菩薩未究竟位。所得後得。亦是無漏。為他說法。必假𡬶伺。則𡬶伺豈不通于無漏。而瑜伽𨿽說𡬶伺必是分別。而不定說唯屬第三妄想。所以然者。後得正智亦有分別故。𡬶伺二法非所斷者。亦通正智為是。
ᅟᅟ==[A14] 已【CB】,巳【國圖】==
○二結示。
餘門准上。如理應思。
此十二門外之餘門也。如質門相門相應之類。准上諸門。應如理思。自可例知。上釋六識相應心所竟。
○三即離(三) 初畧申問答二廣難即離三詳申正義。
○初畧申問答。
如是六位諸心所法。為離心體有別自性。為即是心分位差別。設爾何失。
設爾何失。答也。意謂設爾即離亦無有失。若謂有失。失謂之何。
○二廣難即離。
二俱有過。若離心體有別自性。如何聖教說唯有識。又如何說心逺獨行。染淨由心。士夫六界。莊嚴論說復云何通。如彼頌言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于信等。無別染善法。若即是心。分位差別。如何聖教說心相應。他性相應。非自性故。又如何說心與心所俱時而起。如日與光。瑜伽論說復云何通。彼說心所非即心故。如彼頌言。五種性不成。分位差過失。因緣無別故。與聖教相違。
難心所離心即心之過也。離心云何有過。百法釋攝論之意。謂遊歷六塵曰心逺。無別心所曰獨行。固不言心所離心。瑜伽云。四大空識。能成有情。色動心三。最勝所依。士夫云作者。亦可言有情。四大空識。即六界。色依四大。動轉依空。心依于識曰最勝所依。亦不言心所離心。莊嚴論說。心似二現非實有情見也。似貪似信等。無別染善。又不言心所離心。且諸聖教。明明說唯有識。染淨由心。誠證非一。今言心所離心。有別自性。豈不犯聖教相違過耶。即心云何有過。瑜伽問云。諸法誰相應。為何義故建立相應。答云。他性相應非自性故。謂徧了知依自性清淨心。有染淨法。若增若減。是故建立相應。此固非言心所即心。又說心與所。俱時而起。如日與光。光若即日。云何空中更見圓日。亦非言心所即心。五種性。謂五蘊。體性不成者。既心所即心。受想行等俱無自體。五何能成。分位差過失者。又若彼計分位差別故有五性者。分位別計。亦有過失。何以故。是諸分位。展轉相望。作用差別。若有若無。乃至轉變。詳如彼論所破。又云。又心因緣。無差別故。行別分位。不應道理。于一剎那。必不可得差別因緣。令彼分位而有差別。是故汝計分位差別。不應道理。又聖教言貪瞋癡等。𢚰擾其心令不解脫。若唯有心。二不俱有。是即貪等。應不依識。愈非心所即心。種種悖戾。豈不大犯聖教相違過耶。我故曰二俱有過。
○三詳申正義。
應說離心有別自性。以心勝故說唯識等。心所依心𫝑力生故。說似彼現。非彼即心。又識心言亦攝心所。恒相應故。唯識等言。及現似彼。皆無有失。此依世俗。若依勝義。心所與心。非離非即。諸識相望。應知亦然是謂大乘。真俗妙理。
初正明有體。二通前教意。三結示諦理。承上離即之說。皆違聖教。應云何說而後可耶。故云應說心所離八心王。有別自體。依俗諦理。當如是也。恐難前說唯有識心。乃至及現似彼。豈不犯即心之失。故通云。以心勝故。依心生故。恒相應故等云云也。心勝者。心能為主。心能為依。心行相總。心恒决定。所無四義。心勝所劣。諸聖教中。依心勝故。說唯有識。心逺獨行。染淨由心。士夫六界等也。又復心所。依心𫝑力生故。所以莊嚴論說。似貪信現。非顯貪信即是其心。又識心言。亦攝心所。恒相應故。是以唯識等。及現似彼。皆無即心之失。若結而示之。然此離心有別自性。是依世俗諦理。若依勝義諦理心所與心。非即非離。即諸心王相望。亦非即離。是謂大乘真俗妙理也。王所之相差別曰俗理。無別曰真理。如後文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是也。今云非即非離。則心言路絕。故名曰妙。上初釋前六性相竟。
○二現起(二) 初本論二論釋。
○初本論。
[A15]已說六識心所相應。云何應知現起分位。頌曰。
ᅟᅟ==[A15] 已【CB】,巳【國圖】==
依止根本識。五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
○二論釋(三) 初正解頌義二問答料簡三釋非一異。
○初正解頌義(三) 初解前四句二解後四句三總為結明。
○初解前四句。
論曰。根本識者。阿陀那識。染淨諸識。生根本故。依止者。謂前六轉識。以根本識為共親依。五識者。謂前五轉識。種類相似。故總說之。隨緣現言。顯非常起。緣謂作意根境等緣。謂五識身。內依本識。外隨作意五根境等眾緣和合。方得現前。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外緣合者。有頓漸故。如水濤波。隨緣多少。此等法喻。廣說如經。
初釋初句。二釋二句。三釋三四句。根本。指陀那。頼耶局染。陀那通至佛位。故不言頼耶。生根本者。染淨識生。皆以陀那為根本。共親依者。本現行識。六識共增上緣依。本種子識六識親因緣依。以各別種故。不言七者。以七緣恒具。此正明六識故。種類相似者。一俱依色根。二同緣色境。三俱緣現在。四俱有間斷。五識同具四義。故言相似。緣謂作意等者。即空明根作意四增上緣。所緣緣。根本緣。染淨緣。分別緣。親因緣。共九緣而眼則皆具。耳唯除明。鼻舌身三。通除空明。第六于空明外。又除分別染淨。以分別即[A16]已。染淨即根緣故也。七于空明分別染淨外。更除根本。兼根境合而為一。止三緣矣。第八具種子作意根境四緣。若加等無間。則諸識皆從頭各增一緣。而為十為九。乃至為四為五緣矣。眾緣和合方得現前者。以識本自無。隨緣而有。由此隨緣現義。緣頓合。則五識俱起。緣漸合。或一至四起。如深密經謂。如大𭧂流水。若一浪生緣現前。唯一浪轉。乃至若多浪生緣現前。有多浪轉等是也。
ᅟᅟ==[A16] 已【CB】,巳【國圖】==
○二解後四句(二) 初釋第一句二明次三句。
○初釋第一句。
由五轉識行相麄動。所藉眾緣時多不具。故起時少。不起時多。第六意識𨿽亦麄動。而所藉緣無時不具。由違緣故有時不起。第七八識行相微細。所藉眾緣一切時有。故無緣礙令總不行。又五識身不能思慮。唯外門轉。起藉多緣。故斷時多。現行時少。第六意識自能思慮。內外門轉。不藉多緣。唯除五位。常能現起。故斷時少。現起時多。由斯不說。此隨緣現。
總明諸識。釋第六之常現起也。初總明諸識現起恒漸不同。次別明前六現起多少不同。以現起時多者為常耳。不能思慮者。無計度分別故。唯外轉者。不能內緣故。內外轉者。具任運計度二分別故。餘文易見。
○二明次三句(五) 初明無想天報二明二無心定三明睡眠悶絕四明及與二言五判聖凢有無。
○初明無想天報。
五位者何。生無想等。無想天者。謂修彼定。厭麄想力。生彼天中。違不恒行心及心所。想滅為首。名無想天。故六轉識。于彼皆斷。有義。彼天常無六識。聖教說彼無轉識故。說彼唯有有色支故。又說彼為無心地故。有義。彼天將命終位。要起轉識。然後命終。彼必起下潤生愛故。瑜伽論說。後想生[A17]已。是諸有情從彼沒故。然說彼無轉識等者依長時說。非謂全無。有義。生時亦有轉識。彼中有必起潤生煩𢚰故。如餘本有初。必有轉識故。瑜伽論說。若生于彼。唯入不起。其想若生。從彼沒故。彼本有初若無轉識。如何名入。先有後無。乃名入故。决擇分言。所有生得心心所滅。名無想故。此言意顯彼本有初。有異熟生轉識暫起。宿因緣力。後不復生。由斯引起異熟無記分位差別。說名無想。如善引生二定名善。不爾。轉識一切不行。如何可言唯生得滅。故彼初位轉識暫起。彼天唯在第四靜慮下想麄動。難可斷故。上無無想異熟處故。即能引𤼵無想定思。能感彼天異熟果故。
ᅟᅟ==[A17] 已【CB】,巳【國圖】==
徴標五位。別釋無想天也。別釋有三。初正釋無想天義。次料簡六識有無。三料簡所起界地。于彼皆斷者。于彼無想天中。六識王所斷而不起。非斷滅也。無想天曰彼天。無想定曰彼定。修彼定生彼天。果符于因也。六識王所起有間斷曰不恒行。而曰違者。于彼皆斷之所以也。想滅為首。無想所由名也。料簡六識有無者。初師謂從初至終。常無六識曰無想天。如聖教云。彼無轉識。但有色支而無名。名無心地。豈不足證乎。次師謂命終要起轉識。原之于理。彼命終者。必起下地潤生之愛。潤生愛與意識俱故。證之于論。後想生[A18]已。是諸有情。從彼沒故。然則前引無轉識者。依四百九十劫中間長時論耳。非謂全無。三師謂豈獨命終。初生亦有轉識。原之以理。彼修無想定人。欲生彼天時。彼中有身必起潤生之愛潤生愛俱。有轉識故。例之餘禪天。本有初生時。必有轉識故。證于瑜伽之唯入不起。知本有之初。先有轉識。後可言入。證于决擇所有生得心心所滅。而知本有之初。有異熟生轉識暫起。是則三師之說義各有取。尅就無想。則但從中間長時無轉識以立名耳。料簡界地者。無想天所在之地。唯在四禪九天之第四靜慮也。不在下者。下三地想心麄動難可斷故。不在上者。無想滅心存色。上四滅色存心。無有滅心存色之異熟處故。即能引𤼵等者。出無想因果。能引能感。不離一意思業。見思之為要也。問。如善引生二定名善者何。曰。由宿串習。此定𫝑力。後不復生。此無想也。由此引起真異熟識分位差別。說名無想。則無想引生無想。如善引生二定名善。例之使易曉耳。問。本有初者何。曰。本生中𢀸四有。前[A19]已詳釋。今言本有初者。即今身初生時也。以中有末位。于投胎正歡喜時。中有即滅。中有正滅。剎那五蘊正生。指此正生。名本有初。如俱舎云。本有謂𢀸前。俱生剎那後。俱生剎那。正本有初耳。
ᅟᅟ==[A18] 已【CB】,巳【國圖】==
ᅟᅟ==[A19] 已【CB】,巳【國圖】==
○二明二無心定(二) 初牒頌總標二別釋二定。
○初牒頌總標。
及無心二定者。謂無想滅盡定。俱無六識。故名無心。
○二別釋二定(二) 初無想定二滅盡定。
○初無想定(四) 初釋定體二明類別三明攝屬四辨起處。
○初釋定體。
無想定者。謂有異生。伏徧淨貪。未伏上染。由出離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滅。想滅為首。立無想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承上二定俱無者[A20]已知。別名無想何謂。故云謂有異生等云云也。徧淨之貪[A21]已伏。徧淨之上貪染未伏。此異生觀想基也。由出離麄想作意而為先導。觀想如病如癰如箭。入第四靜慮。修背想作意。于所起種種想中。厭背而住。唯謂無想寂靜微妙。于無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漸次離諸所緣。心便寂滅。故云令六轉識不恒行心心所滅。名無想者。以想滅為首故。令身調暢安和。故亦名定。問。此與無想天何別。曰。此因彼果。此善彼無記。此有行彼無行等。故不同也。
ᅟᅟ==[A20] 已【CB】,巳【國圖】==
ᅟᅟ==[A21] 已【CB】,巳【國圖】==
○二明類別。
修習此定。品別有三。下品修者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後生彼天。不甚光淨形色廣大。定當中夭。中品修者。現不必退。設退。速疾還引現前。後生彼天。𨿽甚光淨形色廣大而不最極。𨿽有中夭而不决定。上品修者。現必不退。後生彼天。最極光淨形色廣大。必無中夭。竆滿壽量後方殞沒。
承上無想定義[A22]已知。此定如何修耶。故云。修習此定云云也。三品修者。如集論謂于諸定入住出相未善了逹名下。𨿽[A23]已了逹未善串習名中。既[A24]已了逹。復善串習名上。必退。不必。必不退者。退有决不决。不退則可决也現前曰還引。以曾退故。不能速疾現前者。知之不徹。行之不疾至也。設退速疾還引現前者。行𨿽未善。知之則[A25]已能也。上品不言還引者。以必無退故。光淨形色以及壽命。三品各以因從。異生之根分利鈍。功有怠勤。因果低昂如此焉可誣也。
ᅟᅟ==[A22] 已【CB】,巳【國圖】==
ᅟᅟ==[A23] 已【CB】,巳【國圖】==
ᅟᅟ==[A24] 已【CB】,巳【國圖】==
ᅟᅟ==[A25] 已【CB】,巳【國圖】==
○三明攝屬。
此定唯屬第四靜慮。又唯是善。彼所引故。下上地無。由前說故。四業通三。除順現受。
承上修習[A26]已知。此定于界性業受。果何屬耶。故云。此定以界地言。唯屬第四靜慮。上下無處。前[A27]已說故。以三性言。唯屬善性。以彼加行善所引𤼵故。以業因言。流轉所攝業。謂善惡無記三種。還滅所攝業。謂無漏一種。無想定通前三業。非無漏故。以受報言。現受生受後受不定受。而無想除順現受。以今修無想定。當來方得無想果故。不定者。前三皆不定故。又通不定者。或有外道。由謗解脫。生地獄故。或改邪修正。出三界等。如瑜伽以時報作定否四句。今不定。即第四時報俱不定也。
ᅟᅟ==[A26] 已【CB】,巳【國圖】==
ᅟᅟ==[A27] 已【CB】,巳【國圖】==
○四辨起處。
有義。此定唯欲界起。由諸外道說力起故。人中慧解極猛利故。有義。欲界先修習[A28]已。後生色界能引現前。除無想天至究竟故。此由厭想欣彼果入。故唯有漏。非聖所起。
ᅟᅟ==[A28] 已【CB】,巳【國圖】==
承上界等攝屬[A29]已知。此定起處云何。故云有義等也。一謂起于欲界外道講說人中猛利之慧。一謂始起于欲界。後引于色界。𨿽起于欲色。與越想至究竟天之無想不同。故除之。以彼是不還果聖人所起。此由厭想欣彼無想之果而入此唯有漏。非彼聖人無漏所起故也。如瑜伽謂此無想。非學所入。亦非無學。何以故。此中無有慧現行故。乃至不能證得諸勝善法。由是稽留誑幻處故。問。前云慧極猛利。此云無慧何耶。曰。彼論外人。此論聖學。是故以外論外則為猛利。以內論外則為無慧。
ᅟᅟ==[A29] 已【CB】,巳【國圖】==
○二滅盡定(四) 初釋定體二明類別三明分攝四明起處。
○初釋定體。
滅盡定者。謂有無學。或有學聖。[A30]已伏或離無所有貪。上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汙心心所滅。立滅盡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由偏厭受想。亦名滅彼定。
ᅟᅟ==[A30] 已【CB】,巳【國圖】==
前頌二無心定。謂無想滅盡。無想[A31]已如上明。滅盡云何。故云滅盡定者。謂有無學等云云也。學無學。該三乘得滅盡定之人也。于無所有貪。有學[A32]已伏。無學[A33]已離。非非想貪。于學無學。不定伏離。此得滅盡定人之德也。恒行謂七識王所。不恒行謂六識王所。而云止息想。作意為先。令此染汙總滅者。此正所以為滅盡定也。令身安和調暢。故亦名定。然又云滅受想定者。由彼偏厭受想故。又從偏厭以立名耳。問。無想名凢滅盡名聖而無想云出離想作意為先。此云止息想作意為先。止息出離何所分別。曰。此正因地不同。聖凢逈別。彼以出離為先故。如石壓草。非真無想。而名為無想。此以止息為先故。六七思惑。或伏或離。如侵除草根。是真滅盡。名滅盡也。
ᅟᅟ==[A31] 已【CB】,巳【國圖】==
ᅟᅟ==[A32] 已【CB】,巳【國圖】==
ᅟᅟ==[A33] 已【CB】,巳【國圖】==
○二明類別。
修習此定。品別有三。下品修者。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中品修者。現不必退。設退速疾還引現前。上品修者。畢竟不退。
承上滅盡定體[A34]已知。修習此定如何。故云修習此定品別有三云云也。下中上法。𨿽聖凢逈別。而儀式是同。畧如上釋。
ᅟᅟ==[A34] 已【CB】,巳【國圖】==
○三明分攝。
此定初修。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為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後故。𨿽屬有頂而無漏攝。若修此定[A35]已得自在。餘地心後亦得現前。𨿽屬道諦。而是非學非無學攝似𣵀槃故。
ᅟᅟ==[A35] 已【CB】,巳【國圖】==
承上修習[A36]已知。果何所攝屬耶。故云此定初修乃至有頂攝。無漏攝。道諦攝。非二攝也。必依非想地歷行觀察四諦。真無漏理。以慧資定為滅盡加行而趣入者。以始從初禪。乃至有頂隣接而入九次第定。居于最後。既居有頂之後。故依有頂而為加行入也。然而有頂之後。無別有地。是故此定亦屬有頂。𨿽屬有頂。通于凢聖。以凢夫根本味禪。隱沒有垢無記。故是有漏。此依根本淨禪。不隱沒無垢有記。觀練熏修。九十八使山動。故是無漏。恐有問云。此定既屬有頂。餘地亦得起此定否。故為通云。定力轉深。奮迅超越。出入自在。從初禪不假方便次第入滅盡。復從滅盡定。從上向下。逆次而出。還至初禪。故云餘地亦得現前。仍恐問云。此定屬于道諦。學等果何攝耶。故又通云。𨿽屬道諦。是非二攝。以寂靜微妙。似𣵀槃故。故非學攝。非真𣵀槃。故非無學攝也。
ᅟᅟ==[A36] 已【CB】,巳【國圖】==
○四明起處(三) 初但明定起處所二通明三乘定起三別明菩薩定起。
○初但明定起處所。
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說力起故。人中慧解極猛利故。後上二界亦得現前。鄔陀夷經是此誠證。無色亦名意成天故。于蔵識教未信受者。若生無色不起此定。恐無色心成斷滅故。[A37]已信生彼。亦得現前。知有蔵識不斷滅故。
ᅟᅟ==[A37] 已【CB】,巳【國圖】==
承上[A38]已知此定分攝。始起之處云何。故曰此定初起云云也。唯欲界人中。佛及弟子說法之力。慧極猛利之力。而為初起處所。若既起後。[A39]已習純熟。後生上二界中。亦得現前設有難云。色界或現。無色無身。云何能現耶。故引經證云。無色名意成天。𨿽無業果色。豈無名攝非色四蘊耶。故亦能起。但此有二類。曾聞蔵識未信受者不起此定。恐斷滅故[A40]已信生彼亦得現前。知有蔵識。不斷滅故。
ᅟᅟ==[A38] 已【CB】,巳【國圖】==
ᅟᅟ==[A39] 已【CB】,巳【國圖】==
ᅟᅟ==[A40] 已【CB】,巳【國圖】==
○二通明三乘定起。
要斷三界見所斷惑方起此定。異生不能伏滅有頂心心所故。此定微妙。要證二空隨應後得所引𤼵故。有義。下八地修所斷惑中。要全斷欲。餘伏惑斷。然後方能初起此定。欲界惑種二性繁雜障定強故。唯說不還三乘無學及諸菩薩得此定故。彼隨所應生上八地皆得後起。有義。要斷下之四地修所斷惑。餘伏惑斷。然後方能初起此定。變異受俱煩𢚰種子障定強故。彼隨所應生上五地皆得後起。若伏下惑能起此定。後不斷退生上地者。豈生上[A41]已。𨚫斷下惑。斷亦無失。如生上者斷下末那俱生惑故。然不還者對治力強。正潤生位不起煩𢚰。但由惑種潤上地生。𨿽所伏惑。有退不退。而無伏下生上地義。故無生上𨚫斷下失。
ᅟᅟ==[A41] 已【CB】,巳【國圖】==
承上但由說力即能起者。諸異生等聞說便能起此定耶。故云要斷三界見所斷惑等云云也。初顯斷三界見惑得證二空方起。二顯斷欲界修惑七地惑伏方起。三顯斷下四地修上地惑伏方起。四難伏惑得起。失在上𨚫斷下。五通斷亦無失。實無斷下之失。初中見惑從解得名。以見理時能斷故。六十二至百八見皆此所攝。斷見小則陀洹。大則初地初心方起此定。異生是凢。于有頂心心所惑不能伏滅。定豈能起。二空。我法二空。隨應後得所引𤼵者。以根本智。先證二空。後得智中。復修加行。然後乃能入此定故。然菩薩或雙證。二乘或單證。單雙不定。故云隨應等也。次謂單斷三界見惑。未必能起此定。必除非非想于下八地修所斷惑。欲則全斷。餘伏惑斷。然後方起。以欲界有覆不善二性繁雜。障定強故。所以九品思惑全斷。又以聖教。唯說不還天第三果人。三乘無學。及諸菩薩得此定故。則全斷欲修。及伏餘地之惑。方得此定。豈不足證耶。彼隨所應生上八地皆得後起者。通則不還三乘及諸菩薩隨所應。別則不還果人隨所應。以或從梵眾天沒。生究竟而全超。或從梵眾天沒[A42]已。中間漸受十四天處。或超一二。乃至十三。後乃生色究竟。皆名半超。或全不能超。徧沒色界一十六天。而但除大梵無想。如是等生上地者。皆得起此。故曰隨應。三中。謂若全斷欲修。餘伏惑斷。未必能起此定。要斷下欲及三禪四地修所斷惑。餘伏惑斷。然後方能初起此定。以下四地苦樂憂喜變異受俱。煩𢚰種子。麄動轉易障定強故。所以當斷。如是則彼隨所應。生上五地。皆得彼起。四中。難謂若但伏下惑。能起此定。後于所伏不斷之惑。退轉現起之時。豈無生上𨚫來斷下惑之失耶。意謂必斷而後生之無失也。五中。通謂斷亦無失。先順通。謂例之。則如生上地三乘將得無學者。一剎那中。頓斷下末那俱生惑故。恐伏難云。若伏餘惑。能起此定。後于所伏。設不退轉不現起。則生上者豈竟無潤生惑耶。亦順通云。不還居四禪。對治力強。若生上四地。正潤生時。不假起現行煩𢚰。但由惑種潤生耳。然斯答也。據三乘人縱其難而順答之耳。若據三果人之實而逆答之。則𨿽所伏惑。有退起如前難。有不退起如伏難之別。而六識俱修所斷種。三界九地。一一漸次九品別斷。或為一聚九品別斷。故無伏下生上地義。豈有生上𨚫斷下惑之失耶。
ᅟᅟ==[A42] 已【CB】,巳【國圖】==
○三別明菩薩定起。
若諸菩薩。先二乘位已得滅定。後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若不爾者。或有乃至七地滿心方能永伏一切煩𢚰。𨿽未永斷欲界修惑。而如[A43]已斷能起此定。論說[A44]已入逺地菩薩。方能現起滅盡定故。有從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煩𢚰。如阿羅漢。彼十地中皆起此定。經說菩薩前六地中。亦能現起滅盡定故。
ᅟᅟ==[A43] 已【CB】,巳【國圖】==
ᅟᅟ==[A44] 已【CB】,巳【國圖】==
承上前通據三乘說耳。若直據菩薩根[咒-几+(右*叵)]。當復云何。故云若諸菩薩等云云也。初約小乘𢌞心。次約大乘漸悟。三約大乘頓悟。先二乘位[A45]已得滅定者。本是菩薩根器。以先在二乘位中。色究竟天。斷三界俱生我執。得滅定[A46]已。即于捨心。𤼵明智慧。慧光圓明。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名為𢌞心大阿羅漢。則無論位之高下。或賢或聖。皆能起此定也。若非二乘𢌞心。一向𤼵大乘心者。必先斷三界見惑。登初地[A47]已。乃至七地滿心。方能永伏三界一切俱生煩𢚰。𨿽未永斷欲界修惑。而如不還[A48]已斷。能起此定。如經謂逺行地菩薩。方能現起滅盡定是也。此約漸悟者言耳。若頓悟菩薩。復有從初地中。即能永伏三界修所斷惑。如阿羅漢永斷無異。彼從初地乃至十地。皆起此定。證之于經。六地既然。後四可例知矣。
ᅟᅟ==[A45] 已【CB】,巳【國圖】==
ᅟᅟ==[A46] 已【CB】,巳【國圖】==
ᅟᅟ==[A47] 已【CB】,巳【國圖】==
ᅟᅟ==[A48] 已【CB】,巳【國圖】==
○三明睡眠悶絕。
無心睡眠與悶絕者。謂有極重睡眠悶絕。令前六識皆不現行。疲極等緣所引身位。違前六識。故名極重睡眠。此睡眠時𨿽無彼體。而由彼似彼。故假說彼名。風𤍠等緣所引身位亦違六識。故名極重悶絕。或此俱是觸處少分。除斯五位。意識恒起。
初牒頌總標。次別釋睡眠。三別釋悶絕。四判屬分攝。末則結除顯恒。令前六識。皆不現行。𫝑不異前二種。故此二亦名無心。此睡眠位。𨿽無彼體。而由彼似彼。假說彼名者。恐難眠是不定心所。與心相應。此既無心。寧有心所。釋云。此極重睡眠。𨿽無彼睡眠昧畧之體。由彼睡眠引起。與彼相似。是故假立彼名耳。不必實有彼體以心難無心也。或此俱是等者。此指睡悶疲極風𤍠等緣。皆是觸塵少分。觸有二十六種。謂地水火風四種是實。餘冷煖饑渴澀滑飽悶等。皆依四大而起。差別建立。今此二位。借身根為緣引起。一分是身根攝。故云少分。除此五位。則意恒現起。不除不恒。則常現起者。亦就無常以言常耳。
○四明及與二言。
正𢀸生時亦無意識。何故但說五位不行。有義。𢀸生及與言顯。彼說非理。所以者何。但說六時名無心故。謂前五位及無餘依。應說𢀸生即悶絕攝。彼是最極悶絕位故。說及與言。顯五無雜。此顯六識斷[A49]已後時。依本識中自種還起。由此不說入無餘依。
ᅟᅟ==[A49] 已【CB】,巳【國圖】==
初難。次答。三斥。四申正義五通妨難。顯五無雜者。無想因果似同。二定俱滅心所。睡悶外相無異。以及與二言。顯五無雜。此顯六識斷[A50]已等者。恐有難云。既云六時無心。此何不云無餘依耶。釋云。此中顯六轉識後時從自種起。無餘不爾。一入永入。故此不言。
ᅟᅟ==[A50] 已【CB】,巳【國圖】==
○五判聖凢有無。
此五位中。異生有四。除在滅定。聖唯後三。于中如來自在菩薩。唯得存一。無睡悶故。
承上五位之義[A51]已明。五位有無于聖凢。當云何耶。故云異生有四。除在滅定。聖唯後三。除無想因果。如來與八地[A52]已上菩薩。唯得存一滅定。并無極重睡眠悶絕故也。
ᅟᅟ==[A51] 已【CB】,巳【國圖】==
ᅟᅟ==[A52] 已【CB】,巳【國圖】==
○三總為結明。
是故八識。一切有情心與末那。二恒俱轉。若起第六。則三俱轉。餘隨緣合。起一至五。則四俱轉。乃至八俱。是謂畧說。識俱轉義。
總結頌文。即前六以通明俱現之義也。上云依止本識。五隨緣現。六常現起。但除五位。即顯八種識。于一切有情。第八心及末那二恒俱轉。第六不遇違緣而起。即三俱轉。五識起一。即四俱轉。五識起二。即五俱轉。乃至五識俱起。即八俱轉也。上正解頌義一科竟。
○二問答料簡(六) 初簡情識一多難二簡緣識一多難三簡識境一多難四簡識類不俱難五簡不用俱意難六簡諸識相應難。
○初簡情識一多難。
若一有情多識俱轉。如何說彼是一有情。若立有情依識多少。汝無心位應非有情。又他分心現在前位。如何可說自分有情。然立有情依命根數。或異熟識。俱不違理。彼俱恒時唯有一故。
此至第六設問答以闡其微也。承上一切有情心與末那二恒俱轉。乃至八俱。則是凢一有情。多識俱轉矣。故難云。若一有情。多識俱轉。當知是多有情。如何是一有情耶。意謂一有情身。應唯一識。不知辨有情。當知所立。明所立。須會立依。立有情。依識多少。汝起一識名一有情者。若無心位一識不生。應非有情耶。又若依識立有情者。識與戒善相應起位。爾時可言人趣自分有情。若人中起四禪八定天分心。或六度萬行菩薩分心。是他分心。如何可說自分有情。所以然者。汝執一識一有情故也。須知依命根異熟識立有情數。以命根異熟。一有情身。恒唯一故。是則明于依立。而一多之難自可釋矣。
○二簡緣識一多難。
一身唯一等無間緣。如何俱時有多識轉。既許此一引多心所。寧不許此能引多心。又誰定言此緣唯一。說多識俱者。許此緣多故。又欲一時取多境者。多境現前。寧不頓取。諸根境等和合力齊。識前後生。不應理故。又心所性𨿽無差別。而類別者許多俱生。寧不許心異類俱起。又如浪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識俱轉。又若不許意與五俱。取彼所緣應不明了。如散意識。緣久滅故。
難意云。識從緣生。一身多識。須具多緣。前三種緣或可容多。等無間緣。一身唯一。若一有情。唯一等無間緣。如何能令多識一時俱轉耶。答中。初約許能引多順意答。二約緣因識多奪破答。三約生緣力齊識俱答。四約所例心王並起答。五約喻顯多識俱轉答。六約五俱意識反難答。初約許能引多順意者。如前念眼識引生後念眼識。緣色等境時。必有相應善染心所。即是許一等無間緣。引多心所矣。既許此一引多心所。寧不許此一。能引多心耶。是故諸識俱起。亦無有失。二約緣因識多奪破者。依自類識。說一識止一等無間緣。如眼識。則有眼識一等無間緣。乃至蔵識。則有蔵識一等無間緣。誰定言此等無間緣唯是一耶。說多識俱者。許此緣多故也。三約生緣力齊識俱者。前難如何俱時有多識轉。故今答云。又若一人作意欲一時取多境者。諸根不壞。多境現前。寧不諸識俱轉。一時頓取耶。以根等和合力齊。識前後生而不齊者。理不應也。四約所例心王並起者。又心所體性𨿽無差別。而善等類別。于一身中。一時俱轉。許多心所不以類別而互違。寧不許異類心王。一時俱起耶。五約喻顯多識俱轉者。又如浪像依一𭧂流。隨多風緣起多波像。互不相違。依一頼耶。遇多境緣。有多識轉。亦互不違也。六約五俱意識反難者。如謂一身唯一識轉。是不許第六意與五識俱轉矣。若不許意與五俱轉。則取彼所緣。應不明了。而明了者。應如散意識。取過去境。似有似無矣。有是理乎。此又不通之甚者也。然則從一至六。展轉之酬處既精。而于一千多。識緣之疑難當氷釋矣。
○三簡識境一多難。
如何五俱唯一意識。于色等境取一或多。如眼等識各于自境取一或多。此亦何失。相見俱有種種相故。
難意云。一識取一境。人所同解如何五識同俱。唯一明了意識。于色等境取一而或多耶。答云。欲明一意能取多境。但觀五識各能取多。可例知矣。如一眼識。一時唯取青色。或于一時頓取青等多色乃至身識皆然。此意或于一時唯與眼俱。但取色塵。或于一時同與五俱。頓取色等諸塵。亦何所失。所以然者。意識通緣一切而有種種相見分故。豈一見一相之可拘耶。
○四簡識類不俱難。
何故諸識同類不俱。于自所緣若可了者。一[A53]已能了。餘無用故。
ᅟᅟ==[A53] 已【CB】,巳【國圖】==
此躡前難。謂眼等諸識見分。各于自境相分。既能取多。則眼等識見分有多同類。故云諸識同類。類同則起亦應同。同類見分。而不一時同起者故將安在。其詞𨿽難五識之類同不俱。其意自含同時意識。答云。諸識同類。各有所緣。于自所緣。若可了者。一[A54]已能了。或起一等。如不可了。餘亦無用。或多不起。是以同類不俱起耳。
ᅟᅟ==[A54] 已【CB】,巳【國圖】==
○五簡不用俱意難。
若爾。五識[A55]已了自境。何用俱起意識了為。五俱意識𦔳五令起。非專為了五識所緣。又于彼所緣能明了取。異于眼等識。故非無用。由此聖教說彼意識名有分別。五識不爾。
ᅟᅟ==[A55] 已【CB】,巳【國圖】==
此亦躡前難云。既言一[A56]已能了餘無用者。五[A57]已能了自境。用意何為。曰五俱意耶。答云。汝難將謂五俱意識專為了五所緣[A58]已耶。不知意為五分別依。𦔳五令起。又五取境不能明了。但如鏡照物無別分析。意又于彼所緣能明了取。異于眼等。有此多故。非專為了五所緣[A59]已也由此聖教說彼名有分別。五識不爾。不應為例。
ᅟᅟ==[A56] 已【CB】,巳【國圖】==
ᅟᅟ==[A57] 已【CB】,巳【國圖】==
ᅟᅟ==[A58] 已【CB】,巳【國圖】==
ᅟᅟ==[A59] 已【CB】,巳【國圖】==
○六簡諸識相應難。
多識俱轉。何不相應。非同境故。設同境者。彼此所依體數異故。如五根識互不相應。
難謂王所俱轉名相應。諸識俱轉亦相應。俱轉是同。不同相應者何。答謂王所俱轉名相應者。同一剎那。和合似一。定俱生滅同所依根。共所緣境。具五義故。今諸識𨿽剎那俱轉所緣各別。非同境故。設如五俱意識與五同境。而彼此依異自證之體心所之數亦異。故互不相應也。如五識與五根𨿽俱時轉。互不相應。可例知矣。曰非如王所體數不異。和合似一。得相應也。上問答料簡一科竟。
○三釋非一異。
八識自性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緣相應異故。又一滅時餘不滅故。能所熏等相各異故。亦非定異。經說八識如水波等。無差別故。定異應非因果性故。如幻事等。無定性故。如前所說識差別相。依理世俗。非真勝義。真勝義中心言絕故。如伽他說。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
恐難諸識俱轉似定一。不相應故似定異。敢問八識自體。是定一耶。定異耶。故通云不可定一異也。不可定一者。一能見行相所依之根。所緣之境。相應心所異故。不可言定一。二一識滅時。餘七不同時滅。故不可言定一。三能熏是前七。所熏是第八。能所四相各異故。不可言定一也。不可言定異者。一經說八識前七如波。第八如水。無異相故。不可言定異。二更互為因。更互為果。因契果性。果合因性。麻不生荳。因果性故。不可言定異。三如幻等。無定一定異性故。不可言定異也。又恐疑云。然則前說三能變相。六位心所。差別性相。豈非定異耶。故重通云。此于四重俗諦中依第二道理世俗諦。說有差別耳。非四種真諦中第四真勝義諦。心言路絕。一異兩忘。忘亦叵得。可言有差別相耶。如伽他說。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以真淨中。能所皆絕故也。如水以波為能相。即復以水為所相。日以光為能相。即復以日為所相。火以𦦨為能相。即復以火為所相。諸識亦爾。以執持思量了別為能相。即復以識為所相。真勝義中。俱不可得。由是而知此叚未結之前。曰六曰三。能變之差別紛然。此叚正結之際。為一為多。所執之異同盡矣。孰謂性外有相。而執性以難相耶。上初明能變三相竟。
○二明所變唯識(四) 初正明我法唯識二料簡分別唯識三料簡生𢀸唯識四料簡三性唯識。
○初正明我法唯識(二) 初本論二論釋。
○初本論。
[A60]已廣分別三能變相。為自所變二分所依。云何應知依識所變假說我法非別實有。由斯一切唯有識耶。頌曰。
ᅟᅟ==[A60] 已【CB】,巳【國圖】==
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
○二論釋(三) 初正解頌義二教理證成三問答料簡。
○初正解頌義(二) 初約依他相見釋二約徧計我法釋。
○初約依他相見釋。
論曰。是諸識者。謂前所說三能變識。及彼心所。皆能變似見相二分。立轉變名。所變見分。說名分別。能取相故。所變相分。名所分別。見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實我法。離識所變。皆定非有。離能所取。無別物故。非有實物。離二相故。是故一切有為無為。若實若假。皆不離識。唯言為遮離識實物。非不離識心所法等。
依他等者。約依他因緣所變相見二分。以釋頌文也。初釋初句。次釋二句。三釋三句。四釋四句。似者。似外執實能所現。非實外也。心及心所。色不相應。四位名有為。虚空滅定。以及真如。六位名無為。有為前三從緣生故曰實。不相應行依分位故曰假。非不離識心所法等者。非為遮止不離識法。言亦有心所法等也。總其大意。是離三能變。無似所變之相見。離似所變。無執實有之我法然則我法不在能所取外。豈離見相能所取外。更有一毫實我法哉。故曰由此彼皆無。决定盡非有。故一切唯識。
○二約徧計我法釋。
或轉變者。謂諸內識轉似我法外境相現。此能轉變即名分別。虚妄分別為自性故。謂即三界心及心所此所執境名所分別。即所妄執實我法性。由此分別變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別實我法性。决定皆無。前引教理[A61]已廣破故。是故一切皆唯有識。虚妄分別有極成故。唯既不遮不離識法。故真空等亦是有性。由斯逺離增減二邉。唯識義成。契會中道。
ᅟᅟ==[A61] 已【CB】,巳【國圖】==
約周徧計度我法為實以釋頌文也。前[A62]已正釋。此又一釋。故云或。謂或可又作一釋也。初釋初句。二釋次句。三釋三句。四釋四句。轉變者。內心心所諸識。我法分別熏習力故。生時變似我法外境相現。立轉變名。分別所分別者。能變三界心及心所。即名分別。虚妄分別為自性故。妄執實我法性。名所分別。虚妄分別所執境故。由此彼皆無者。由此能變分別力故。變似外境我法相現。故實我法。决定皆無。初卷所引教理[A63]已廣破故。如宗鏡意謂。自證變相見。如結巾成兔頭。執相見為我法。如頭上更結二耳。不證實有之巾而起似頭。[A64]已自名假。更於似頭而起二耳。益名為假。法可知矣。但相見𨿽假。似有從種而生。執相見為我法。决定是無。徧計妄有之故也。是故三界內外一切諸法。悉無有體。唯有內識。虚妄分別。理極成故。唯遮離識外境。不遮不離識法。故真空及依他起。亦是有性。由唯義故。遮實有外境之增。由識義故。簡實無內心之減。有無離而增減遮。唯識義成。中道理會矣。
ᅟᅟ==[A62] 已【CB】,巳【國圖】==
ᅟᅟ==[A63] 已【CB】,巳【國圖】==
ᅟᅟ==[A64] 已【CB】,巳【國圖】==
○二教理證成(三) 初深問教理二詳答教理三結證簡示。
○初深問教理。
由何教理。唯識義成。豈不[A65]已說。𨿽說未了。非破他義。[A66]己義便成。應更確陳。成此教理。
ᅟᅟ==[A65] 已【CB】,巳【國圖】==
ᅟᅟ==[A66] 己【CB】,巳【國圖】==
初問次答而更問。歸重于問曰深問。豈不[A67]已說。指三卷四卷所引。未了者。以前𨿽廣引教理。論意但在破他心外有法。于唯識義。猶未顯了。然非為破斥他義。自[A68]己唯識之義便成。應于此外。更確敷陳教理。成此唯識也。亦可小乘九難。此即第一唯識所因難。謂離心之外。現見色法。則色心異。色等實境而為所緣。則能所異。以此所因。唯識不成。而論主總名唯識者。所因果安在哉。
ᅟᅟ==[A67] 已【CB】,巳【國圖】==
ᅟᅟ==[A68] 己【CB】,巳【國圖】==
○二詳答教理(二) 初詳引教二詳顯理。
○初詳引教(三) 初總引諸經二別釋四智三重引結成。
○初總引諸經。
如契經說。三界唯心又說所緣。唯識所現。又說諸法。皆不離心。又說有情隨心垢淨。又說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
三界唯心。華嚴及十地經也。三界則萬有俱該。更何有而不唯識。又說所緣唯識所現。解深密經也。親踈所緣。既皆識現。更何緣而不唯識。又說諸法皆不離心。楞伽經也。諸法既不離心。更何法而不唯識。又說有情隨心垢淨。垢淨有情皆隨于心。更何情而不唯識。又說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阿毘逹磨經也。既說地前菩薩𨿽未證阿頼耶識。而能信解求彼轉依。是以或聞佛說。或見地上菩薩所有妙變魚米肉山等事。故能成就四智。隨順悟入唯識真理。無境可得。則更有何境而不唯識耶。教之成證唯識。層見疊出。不可枚舉。有何不顯。有何不了。有何可疑。而不信耶。
○二別釋四智。
一相違識相智。謂于一處鬼人天等。隨業差別。所見各異。境若實有。此云何成。
前標成就四智。能隨悟入唯識無境。故從此至後。决定悟入。一一列名解釋而結明之也。一謂相違識相智。鬼人天畜。能變之識。彼此不順。曰識相違。所變之相。同處各別。曰相相違。菩薩之心。于此了知。異相皆虚。一唯識變。曰成就相違識相智也。隨業差別者。境由識變。識循業轉故也。如恒河一處。鬼見猛火。人見清流。天見寳嚴。魚見窟宅。此一恒河。果有此四境差別否耶。則人見糞穢。犬見淨食。人見淨食。天見臭穢。一隨業識所變。而彼此之相决不可同。彼此之决不可同者。决非心外實有之境也。以猛火若實。清流窟宅云何得成。餘皆然也。問。此相為徧計相。相分相。曰相分相。問。所變之相。為是本質有異。相分異耶。曰。相質皆別。前六以第八相分為本質。彼本識相分既別。故六識所變相分亦別耳。
二無所緣識智。謂緣過未夢境像等。非實有境。識現可得。彼境既無。餘亦應爾。
緣過未夢境。及鏡像水月等。𨿽容貌宛然。皆從獨頭散意。搆畫徧計。當情變起。非實有體。曰無所緣。識所變現曰識現可得。菩薩于此了知境無識現。曰成就無所緣識智。彼過未既其非實。餘現在境亦非實矣。問。心憶前人。或憐或恨。心想醋梅。口中水出。是過未耶。是現在耶。曰。三世俱有。而要之憐恨由心。水出非味。一皆識現可得。前人醋味。固可得哉。
三自應無倒智。謂愚夫智若得實境。彼應自然成無顛倒不由功用應得解脫。
自應無倒者。菩薩照了凢夫于自身所執常樂我淨。反决其自然是倒。曰自應無倒智。如攝論云。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謂愚夫智。于無常無我等身。橫計常樂我淨。自以為真實之境。不知其必非真實。何者。若得實境。彼應自然成無顛倒。不由功用修持。應得解脫。然而决無此理。故必非真實之境。唯是妄識。
四隨三智轉智。一隨自在者智轉智。謂[A69]已證得心自在者。隨欲轉變地等皆成境若實有。如何可變。二隨觀察者智轉智。謂得勝定修法觀者。隨觀一境眾相現前。境若是真。寧隨心轉。三隨無分別智轉智。謂起證實無分別智。一切境相皆不現前。境若是實。何容不現。菩薩成就四智者。于唯識理。决定悟入。
ᅟᅟ==[A69] 已【CB】,巳【國圖】==
眾境變更。皆隨智轉。智能了知。故曰隨三智轉智。謂成就三種智令境隨轉。前三智觀凢夫境。此三觀聖人境。而三合為一者。三皆聖所行故。隨自在智轉智者。謂八地[A70]已上證得心自在。隨欲轉變。地成水等。水成地等。河為酥酪。地作黃金。任運皆成。令應見者。如實而見。境若離心實有。如何隨心轉作一切境耶。隨觀察智轉智者。謂諸聲聞獨覺菩薩。得勝妙定。修無常苦空法觀者。隨觀一法之上。無常等相現前。境若離心是真有者。寧隨行人心所轉變。現眾相于一法耶。隨無分別智轉智者。謂從初地[A71]已去。起根本智證真如時真如妙境與智㝠合。能所一如。更無分別。內外凝寂。一切境相皆不現前。境若是實。何容一切皆不現耶。故結云。菩薩成就四智者。于唯識理决定悟入。問。變大地作黃金等。為滅𨚫地令金種別生。為轉其地便成金耶。唯識鏡云。為佛菩薩以妙觀察智。繫大圓鏡智。及異熟識。令地種不起。金種生現。以此為增上緣。能令眾生地滅金住。名之為變。非便轉地成金之謂變也。故攝論云。由觀行為增上緣。令餘識人變。以色無定體。元是如來蔵中不思議法。隨心轉變故耳。問。定力變化諸事為實為虚。實則云何石作金地作水等。虚則聖人云何而行不定事耶。曰。是實非虚。以聖人三毒[A72]已㧞故。一切法無定相故。如膠為地類。得火則消之水而為濕。水非地類。遇寒則結之氷而為堅石。汁作金。金變為銅惡可為善。善可為惡。類皆然也。故一切法皆無定相。
ᅟᅟ==[A70] 已【CB】,巳【國圖】==
ᅟᅟ==[A71] 已【CB】,巳【國圖】==
ᅟᅟ==[A72] 已【CB】,巳【國圖】==
○三重引結成。
又伽他說。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餘。此等聖教。誠證非一。
問。前[A73]已詳引諸經。此又引者何。曰。以此是貫華可誦。義意完足故也。心即第八。意即第七。識即前六。自性。諸識本體也。此等聖教等。𨿽是結上所引之教。亦是等攝未引之文。如楞伽佛告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是蔵識影像。所取能取二種相現。彼諸愚夫墮生住滅二見中。故于中妄起有無分別。又入楞伽亦云。種種隨心轉。唯心非餘法。心生種種生。心滅種種滅。眾生妄分別。無物而見物。無義唯是心。無分別得脫。此皆金口。昭然可證者也。上初詳引教竟。
ᅟᅟ==[A73] 已【CB】,巳【國圖】==
○二詳顯理(四) 初明前五二明後三三親所緣四踈所緣。
○初明前五。
極成眼等識。五隨一故。如餘。不親緣離自色等。
宗鏡云。此第一比量。成立五塵相分色。皆是五識親所緣。成唯識義也。作量云。極成眼識是有法。定不親緣離自識色是宗。因云。極成五識中。隨一攝故。如餘極成四識。釋云。宗前陳云極成。即揀兩宗不極成眼識。且如大乘宗中。許有他方佛眼識。及佛無漏眼識。為小乘不許亦揀之不取。若小乘宗中。執佛是有漏眼識。及最後菩薩染汙眼識。即大乘不許。亦須簡之。即兩宗互不許者。是不極成法。今但許兩宗共許極成眼識。方立為宗。故前陳言極成眼識也。若不置極成二字。以簡兩宗。前陳便有自他一分所別不極成過。因中亦犯自他一分所依不成過。為前陳無極成眼識為所依故。如因明云。虚空實有。德所依故。對無空論。所依不成。後陳言定不親緣離自識色宗者。但是離眼識相分外。所有本質色。及餘四塵。但離眼識者皆不親緣。若立敵共諍。只諍本質。若大乘自宗。成立眼識親相分色。然不言定親緣不離自識色者。恐犯能別不極成過。謂小乘不許色不離于眼識。故因云極成五識。隨一攝故者。因言極成。亦簡不極成五識。若不言極成。但言五識中隨一攝者。即犯自他一分隨一不成過。如因明云。所作性故。對聲顯論。隨一不成。喻云如餘極成四識者。喻言極成。亦揀不極成法。若不安極成。犯一分能立所立不極成過。如因明云。能立法不成者。如說聲常。無質礙故。諸法質礙。見彼是常。猶如極微。然彼極微。所成立法。常住是有。能成立法。無質礙無。以諸極微。質礙性故。所立法不成者。謂說如覺。然一切覺。能成立法。無質礙有。所成立法。常住性無以一切覺。皆無常故。問。宗依須兩家共許。今後陳立者言不親緣離自識色。敵者許親緣離自識本質色。何言極成。答。小乘亦許眼識不親緣餘四塵。以離眼識故。但使他宗許有不親緣離自識色。即是宗依極成也。問。他宗既許餘四塵眼識不親緣。後合為宗。便自相扶。豈成宗諍。答。今所諍者。但取色塵本質。眼不親緣。互相差別。順[A74]己違他。正成宗體。以小乘𨿽許色本質離于眼識。且是親緣。今言不親緣。豈非宗諍。問。宗中所諍。是眼識不親緣本質色。同喻如餘四識。餘四識但不親緣餘四塵。豈得相似。答。餘四識是喻依。各有不親緣離自識法。是喻體。今取喻體不取喻依。亦如聲無常宗。同喻如瓶。不應分別聲瓶有異。但取聲瓶各有無常義相似為因等也。問。何謂五隨一故。曰。是五識中。隨攝一識。即名因義故也。
ᅟᅟ==[A74] 己【CB】,巳【國圖】==
○二明後三。
餘識識故。如眼識等。亦不親緣離自諸法。
宗鏡云。此第二以理成立第六。兼暗成立七八二識。皆緣自之親相分不離于識。是唯識義也。量云。極成餘識是有法。亦不親緣離自識法宗。因云。是識性故。同喻如極成五識。釋云。宗前陳言極成。亦簡不極成。若不言極成。犯自他一分所別不極成過。若言六七八識為有法。他不許七八二識。即犯他一分所別不極成過。若但立意識為有法。因中便犯不定過。被他將七八二識為異喻量。犯共中自不定過。而外人出過云。為如意識是識性故。證汝餘識不親緣離自諸法耶。為如七八二識亦是識性故。證汝餘識定親緣離自諸法耶。今但總言餘。別取第六。意兼七八。即暗成立。攝取七八于餘識之中後陳亦不親緣離自識法者。亦同五識不親緣離自識諸法。因云。是識性故者。即同五識是識性故。喻如極成五識者。即同五識亦不親緣離自識故。明知即親所緣。不離自識法。既成立[A75]已。故知一切親所緣緣境。皆不離心。是唯識義。
ᅟᅟ==[A75] 已【CB】,巳【國圖】==
○三親所緣。
此識所緣。定非離此。二隨一故。如彼能緣。
宗鏡云。此第三以理成立前六識親所緣緣相分。皆歸心體。所言心體者。即自證分也。然𨿽見分。亦依自證而轉。今但立相分者。以見分共許故。量云。此識所緣相分是有法。定非離此自證分宗。因云。相見二分中隨(一)相分攝故。同喻如能緣見分。見分不離自證分。證相分不離自證分。以小乘許見分是不離心體。故取為同喻。
○四踈所緣。
所緣法故。如相應法。决定不離心及心所。此等正理。誠證非一。
宗鏡云。此第四道理。成立一切踈所緣緣境皆不離心。是其唯識。即第八識相分。望前六名踈所緣緣。以小乘不許第八故。但云踈所緣緣也。量云。一切隨自識所緣是有法。决定不離我之能緣心及心所宗。因云。以是所緣法故。同喻如相應法。釋云此量後陳言定不離我之能緣者。謂一切有為無為。但所緣之法。定不離我之能緣識。若後陳不言我之能緣者。便犯一分相符之失。謂小乘亦許他心智所緣之境。不離能緣心故。為簡此相符過。遂言我之能緣。即簡他之能緣也。同喻如相應法者。即是前來[A76]已成立親相分是也。皆所緣法故。此等正理誠證非一。結可信也。[A77]已上引教顯理二科竟。下總結教理。勸信引證而復示其意也。
ᅟᅟ==[A76] 已【CB】,巳【國圖】==
ᅟᅟ==[A77] 已【CB】,巳【國圖】==
○三結證簡示。
故于唯識應深信受。我法非有。空識非無。離有離無故契中道。慈尊依此說二頌言。虚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此頌且依染依他說理實亦有淨分依他。
初勸信。次引證。三示意。承上教如此詳。理如是顯。故于唯識。應深信受。徧計之我法非有。依圓之空識非無。非有故離有。非無故離無。既離二邉。故契中道。如慈尊依此說二頌云云也。宗鏡云。虚妄分別有者。虚妄分別心。有能取所取也。于此二都無者。于此妄心之上。能取所取二執之相都無也。此中唯有空者。此妄心中。唯有真如。即俗諦中。有真諦空性也。于彼亦有此者。于彼空性中。有此妄分別識耳。一切法。即有為無為。非空。謂虚妄分別心與空性。即依圓是有也。非不空。謂能所取我法二執之相是空。即徧計性也。言有無及有故者。有。謂虚妄分別。無。謂二取我法。及有故。謂于妄分別中。有真空。于真空中有妄分別也。是則契中道者。謂非一向空如清辨等。非一向有如小乘等。又二諦有不同清辨。二取我法無不同小乘。故名中道。辨中邉論。與此大同。且依染依他說者。謂頌言二都無。但無染分依他。淨唯識變。又非所執。是妙俗諦。故理實有耳上第二教理證成一科竟。亦是答小乘第一唯識所因難竟。
○三問答料簡(八) 初答世事乖宗難二答聖教相違難三答唯識成空難四答色相非心難五答現量違宗難六答夢覺相違難七答外取他心難八答異境非識難。
○初答世事乖宗難。
若唯內識似外境起。寧見世間情非情物。處時身用定不定轉。如夢境等應釋此疑。
初是經部師。以世事乖唯識之宗為難。次是大乘師以世事合唯識之宗為答也。難云。若唯內識似外境起。非心外實有境。寧見世間情非情物。處定時定。身與作用。皆不定耶。處定者。且如世人將現量識。正緣南山處。其識與山俱在其南。山不離識。可言唯識。忽若將現量識。緣北之時。其山定在南處。且不隨緣者之心。轉向北處。既若緣北之時。緣南山心不生者。明知離識之外。有實南山之境。此何成唯識。時定者。若緣南山時。識正現起。山亦隨心而起。即可成唯識。且如不緣南山時。其緣山心即不生。然山且在。不隨心滅。即是離心有境。何成唯識。有情身不定者。且如有多有情。同在一處。其中一半有患眩瞖者。或見空華。或見頭髮或見蒼蠅。或全不見。此等皆是病眼人自識變起。所變髮蠅等相分。盡不離患眩瞖者之心。可是唯識。且如一半不患眩瞖者。或十或五。共在一處。所見一般物皆同境。既是一者。明知離心有境。何成唯識。作用不定者。于中分出三難。第一難云。復有何因。患[耳*玄]瞖者所見髮蠅等。即無髮蠅等實用。餘不患[耳*玄]瞖者。所見髮蠅等實用非無。汝大乘既許皆是唯識。即須一時有實作用。不然一時無實作用。今既不同。未審何者是其唯識。第二難云。復云何因。有情于夢中。所得飲食刀杖毒藥衣服等。即無實作用。及至覺時。若得此等。便有實用。第三難云。復有何因。𡬶香城等即無實用餘甎土城便有實用。答。如夢境等。應釋此疑者。是引唯識三十頌也。頌云。處時定如夢。身不定如鬼。同見膿河等。如夢損有用。若依此頌答前四難即足。且第一答前處定難者。大乘云。汝還許有情于夢中。有時見有村園。或男女等物。在于一處即定。其有情夢心。有時便緣餘處。餘處便不見前村園等物。即夢心不定。汝且總許是唯識否。經部答云。我宗夢中。𨿽夢境處定。夢心不定。然不離有情夢心。皆是唯識。大乘云。我覺時境色。亦復如然。𨿽山處長定。其有情能緣心不定。然皆不離現心。總是唯識。立量云。我宗覺時所見境色是有法。决定是唯識為宗。因云。境處定。心不定故。喻如汝宗夢中之境皆是唯識。第二答前時定難者。大乘云。且如有情于夢中所見村園等物。其夢心若緣時。可是唯識。若不緣時。應非唯識。經部答云。我夢中之境。若夢心緣時亦是唯識。若夢心有不緣時。然不離夢心。亦是唯識。大乘云。我覺時境色亦復如是。我今長時緣南山。山不離心是唯識。有時緣山心𨿽不生然不離現心。亦是唯識。頌云。處時定如夢一句。答前二難竟。第三答身不定難者。大乘云。汝經部還許眾多餓鬼同于一處。于中有三有五。業同之者。即同見膿河。定有三五。隨自業力。所見不定。即同于一處。或有見猛火。或有見糞穢。或有見人把棒攔住。如是餓鬼。同于一處。一半見境定。一半所見各異。汝總許是餓鬼唯識否。答云。𨿽見有同異。然不離餓鬼自業所變。皆是唯識。大乘云。我宗唯識。亦復如然。𨿽一類患[耳*玄]瞖者。所見各別。有一類不患[耳*玄]瞖者。所見即同。然不離此二類有情識之所變。皆是唯識。頌云。身不定如鬼。同見膿河等。此兩句頌答此一難竟。第四總答作用不定中三難者。大乘云。汝經部還許有情夢中。所得刀杖飲食等。無實作用。是唯識否。又只如有情于夢中有時遺失不淨。及失尿等事。即有實用。汝亦許是唯識否。皆答云是。大乘云。汝既許夢中有實作用。及無實作用。俱是唯識者。即知我宗患[耳*玄]瞖。及不患者。并夢中現覺。兼假城實城。亦如汝夢中。有實作用。無實作用。皆是唯識。量云。我宗覺時境色是有法。定是唯識宗。因云。有實作用故。如汝夢中境色。頌云。如夢損有用。此一句答上第四難中三種難竟。亦可如三十頌云。一切如地獄。同見獄卒等。能為逼迫事。故四義皆成。則處時身用定不定四。亦如獄中有情各見不同。皆是唯識。一頌可以答四難矣。詳如宗鏡。
○二答聖教相違難。
何緣世尊說十二處。依識所變。非別實有。為入我空。說六二法。如遮斷見。說續有情。為入法空。復說唯識。令知外法。亦非有故。
違教為難。合教為答也。初難。次答。小乘難謂。若一切皆唯是識。無心外實境者。寧不違聖教乎。何則。若皆唯識。世尊只合說意法二處。不合說有十色處。今既於阿含經中。說有十二處。明知離𨚫意法處外。別有十色處。是心外有法。何一切皆唯識耶。此如宗鏡承第一假答為難。意謂五塵相分色。是五識所變。可如汝宗是唯識。其本質五境色。未審是何識之唯識。以五識第六。皆不親緣本質五境。即此本質五境。豈非離心外有。何成唯識。故大乘第二正答云。依識所變。非別實有等也。謂依自宗五塵本質色。是第八識所變。為第八親相分。相分不離第八。則十有色處。依八所變。非別離識有實自性。然佛所以說十二處者。果何所為。為愚夫妄執有我。輪轉生𢀸無竆。欲令眾生觀十二處。都無主宰。悟入我空。說六二法。猶如遮彼𢀸後不生斷滅之見。說續有情。捨生趨生。無有竆盡耳。復有未逹諸法空寂。不能趣向無上菩提者。令入法無我理。故復說三界一切唯識。令知心外之法。亦非有故。得證法空無上覺也。是則本于聖教。豈得違于聖教。問。假答云何。答。論主引三十頌答云。識從自種生。似境相而轉。為成內外處。佛說彼為十。謂五識自證現行。各從五識自證種子而生。將五自種。便為五根。似境相而轉者。即五自證現行。從自種生[A78]已。而能變似二分。現所變見分。說名五識。所變相分。說名五境。其實根境十處。皆不離識。此是假將五識種子為五根。以經部許有種子在第六識中持。亦不離唯識有故也。
ᅟᅟ==[A78] 已【CB】,巳【國圖】==
○三答唯識成空難。
此唯識性。豈不亦空。不爾。如何。非所執故。謂依識變妄執實法。理不可得。說為法空。非無離言正智所證。唯識性故說為法空。此識若無。便無俗諦。俗諦無故。真諦亦無。真俗相依而建立故。撥無二諦是惡取空。諸佛說為不可治者。應知諸法有空不空。由此慈尊說前二頌。
承上難云。既言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唯識體。豈不亦空。不爾亦空。殆如何耶。欲竆其所以不空之㫖也。故答云。非所執故等云云也。初正釋說非所執。二反顯識不可無。三重引二頌為證。非所執故者。意謂識性是淨依他體即不空。說法空者。依識所變。似外境上徧計妄執實法。理不可得。說為法空。非無離執正智所證唯識之體。說法空也。又識性是妙俗諦。此識若無。二諦俱無。以真俗相依而立。此缺則彼不成。撥無二諦。是惡取空。佛所不治。如中論云。諸佛說空法。為度于有見。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有空有不空。明彰于佛頌。不可忽也。
○四答色相非心離。
若諸色處亦識為體。何緣乃似色相顯現。一類堅住相續而轉。名言熏習𫝑力起故。與染淨法為依處故。謂此若無應無顛倒。便無雜染亦無淨法。是故諸識亦似色現。如有頌言。亂相及亂體。應許為色識。及與非色識。若無餘亦無。
以色不同心難唯識。以色不離心答唯識也。初小乘難問。次大乘答難。宗鏡出難意謂。諸外色處。由心自證分變似能取說名見分。變似所取說為相分。亦識為體者。則外色當同內識不顯現。同內識之改變同內識之住時間斷不相續矣。何緣乃似色相。如山河大地等。不同內識之不顯現而顯現耶。不同內識之多改變而一類堅住耶。不同內識之不相續而歷多年劫相續不間斷耶。既外色不同于內心。明知離心有外實色。何言一切皆是唯識。故宗鏡出答意云。名言熏習𫝑力起故等也。謂此但由一切有情。無始時來。前後遞互。以名言虚妄熏習。作心外堅住相續等解。由此𫝑力有此相現。非是真實有心外堅住色等也。外又問云。既言唯識。有情何要變似外色而現。釋云。與染淨法為依處故。謂于色處迷執為實曰顛倒。從此雜染二障是生。此若無者。應無顛倒。便無雜染。亦無淨法。是故諸識。亦似色現。如攝論云。所變色相之亂相。能變心體之亂體。應許為色識亂相。及非色識心體。若體相俱無。染淨亦無。亦可所變之色既無。能變之識亦無。曰若無餘亦無。
○五答現量違宗難。
色等外境。分明見證。現量所得。寧撥為無。現量證時。不執為外。後意分別。妄生外想。故現量境是自相分。識所變故。亦說為有。意識所執外實色等。妄計有故說彼為無。又色等境非色似色。非外似外。如夢所緣。不可執為是實外色。
以現量難非唯識。即以現量答是唯識也。初小乘難。次大乘答。宗鏡出小乘難云。且如外五塵色境。分明五識現證。是現量所得。大小乘皆共極成。何故撥無言一切唯識。意謂比量非量。徧計所起。徧計所執。強思計度搆畫而生。相分不離于心。可成唯識。今五識既現量得外實五塵者。何故亦言皆是唯識。答中有二。初正答所難。二㧞彼實情。謂五現量識。緣五塵時。得法自性。不𭘧名言。無籌度心。不生分別。不執為外。後念分別意識。妄生分別。便執為外。言有實境。故現量境是五識親自相分。由五識自證分所變故。亦說為有。後念分別意起時。妄執心外有其實境。此即是無。而現量所得。豈撥為無耶。𨿽然。不可因說是有。遂執是實是外。以色等境。非色似色。非外似外。如夢所緣。所緣不出夢中。不可執實夢外之色也。問。小乘許現量心中不執為外。與大乘何別。答。大乘即五識同時意識。皆現量不執為外。小乘唯是五識不執為外。問。五現量境。既言是有。則境[A79]已非無。豈得成唯。而遮境有耶。答。此對意識妄計之無為有耳。究竟則相分不離見分。見分不離自證。豈非唯識。問。五識中瞋等起時。不稱本質。何言唯是現量。答。𨿽不稱本質。然稱相分。亦是現量。由心無執故。第六意識相應瞋。若與執俱時。相本二皆不稱。若不與執俱時起。即同五識。故五現量緣境。不執為外。皆是唯識。
ᅟᅟ==[A79] 已【CB】,巳【國圖】==
○六答夢覺相違難。
若覺時色皆如夢境不離識者。如從夢覺。知彼唯心。何故覺時于自色境。不知唯識。如夢未覺。不能自知。要至覺時。方能追覺。覺時境色。應知亦爾。未真覺位。不能自知。至真覺時。亦能追覺。未得真覺。恒處夢中。故佛說為生𢀸長夜。由斯未了色境唯識。
承上以夢覺相違難唯識。即以覺夢不違答唯識也。初小乘難問。次大乘答難。牒前難云。汝謂覺時境色。皆如夢境不離唯識。法喻似齊。我謂法喻不齊。何則。若覺時色皆如夢。境不離識者。如從夢覺。知彼唯心。則正當覺時。應知唯識。何故覺時。于自色境。不知唯識耶。此葢不喻白日之覺。即黑夜之夢。竟以覺為覺矣。故答云。我謂覺夢正齊。何則。如夢未覺。不能自知夢境唯心。要至覺時。方能追覺夢境唯識。真覺之時。境色亦爾。未得真如智覺。不能自知三界唯心。至真覺時。亦能追覺所緣唯識。未得真覺。恒處夢中。則夢時固夢。醒覺亦孰非夢耶。故佛說為生𢀸長夜。由斯未了色境唯識。則其法喻。亦何不齊之有。
○七答外取他心難。
外色實無。可非內識境。他心實有。寧非自所緣。誰說他心非自識境。但不說彼是親所緣。謂識生時無實作用。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日等舒光親照外境。但如鏡等似外境現。名了他心。非親能了。親所了者。謂自所變。故契經言。無有少法。能取餘法。但識生時。似彼相現。名取彼物。如緣他心。色等亦爾。
以外取他心難唯識。即以能了他心答唯識也。初小乘難問。次大乘答難。難中先縱後奪。承上縱云。汝言心外之色實無。唯內識境。可非內識境耶。奪云。且如他心實有。寧非自識所緣。意謂若此人心緣他人心著。即離此人心別有他心為境。若此人心緣他人心不著者。即有境而不緣。緣著即乖唯識。不著則何成他心智耶。答中初標二釋三證。標答云。誰說他心非自識境。但不說彼是親所緣耳。是自識境。非親所緣者。謂此人心緣他人心。識生之時。託他人心為本質。變起相分當情。無實作用。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日等舒光親照外境。緣他人心時。但如鏡中影。似外質現。鏡像無實作用。然非無他人心體。故名了他心。即知他心相分。不離自心。亦是唯識。但非親能了耳。親所了者。謂自識變。如解深密經意云。能取是心。所取亦心。無有少法能取餘法。而有所緣相現者。但自識生時。似彼相現耳。如緣他人心。但託他人心為本質。自變相分緣。而非親緣。則緣他人浮塵根相分色。亦但託為本質。自變相分緣。亦不親得。如自身眼識緣第八識所變器世間色時。亦但托為質。亦不得親耳等四識緣本識所變聲等亦然也。豈了取他心。違唯識耶。
○八答異境非識難。
既有異境。何名唯識。竒哉固執。觸處生疑。豈唯識教。但說一識。不爾。如何。汝應諦聽。若唯一識。寧有十方凢聖尊𤰞因果等別。誰為誰說。何法何求。故唯識言。有深意趣。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三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若如是知。唯識教意。便能無倒。善[備-用+冉]資糧。速入法空。證無上覺。救㧞含識。生𢀸輪𢌞。非全撥無惡取空者。違背教理。能成是事。故定應信。一切唯識。
此以異境難非唯識。即以境非一人答是唯識也。初正難。二責難。三重問。四斥過。五正釋。六勸信。小乘承上難云。既言此人緣他人心時。託他人心為本質。自變相分緣者。即相分不離此人心。是唯識義。若他人心本質緣不著者。即離此人心外有他人心。既有異境。何成唯識。葢以離此人心外有他人心。即為異境。是謂唯識者。唯說一人之識矣。故責云竒哉固執。觸處生疑。𨿽本質離自識有。然不離他人能變之心。不違唯識。若離自心即非唯識者。豈唯識教唯說一人之識耶。問云。不說一人之識。說將如何。誡聽而斥過云。汝應諦聽。若聖教唯說一人之識者。寧有六凢四聖。尊𤰞因果等別。若無佛者。眾生何求。若無凢夫。佛為誰說。如是等事皆不成就。其過可勝道哉。乃正釋云。故唯識之言。有深意趣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識自性故。六位心所。識相應故。所變相見。二所變故。分位差別。即不相應行。是前三分位故。及彼空理所顯真如。即前四之實性故。如是百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外實色等。不遮內識所變。不離諸識色等諸法。復勸信云。若如是了知。唯識教意。便能無倒。善備資糧。速入法空。證無上覺而自利。救㧞含識。生𢀸輪𢌞而利他。非全撥無惡取空者。違背教理。能成是二利之事也。故定應信一切唯識。安得謂有異境而難唯識耶。以上第三問答料簡竟。連前所變唯識中四科內。第一正明我法唯識竟。
○二料簡分別唯識(二) 初本論二論釋。
○初本論。
若唯有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別。頌曰。
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
亦可此是小乘于九難之後。總申一難。大乘舉頌為答也。
○二論釋(二) 初畧釋二廣釋。
○初畧釋(五) 初釋首句二釋次句三釋三句四釋四句五總釋意。
○初釋首句。
論曰。一切種識。謂本識中能生自果功能差別。此生等流異熟士用增上果故。名一切種。除離繫者。非種生故。彼𨿽可證。而非種果。要現起道斷結得故。有展轉義。非此所說。此說能生分別種故。此識為體。故立識名。種離本識無別性故。種識二言。簡非種識。有識非種。種非識故。又種識言。顯識中種。非持種識。後當說故。
初總釋下四字。次別釋下三字。三釋除離繫果。四單釋一識字。五簡顯釋識種。釋四字者。本識。謂第八。是釋識字。能生自果功能。是釋種字。差別是釋一切。謂第八識中一切種。曰一切種識也。別釋三字者。此功能生等流同因之果。生異熟異因之果。生士用因果俱有之果。生增上𦔳因共感之果。所生之果既多。能生之因非一。曰一切種也。釋除離繫果者。一正釋除意。二釋通難果。三釋通難種。除意者。約所生現果。顯能生種因。離繫既非分別種生。將何所顯。故除之也。通難果者。難云。離繫可證。豈非是果。曰非種生之果者何。通云。彼𨿽可證。非分別種家之果。要現起真無漏道。斷盡結惑而後得此果故也。復難云。此現起道豈非種生。曰不從種生者又何也。答。此𨿽從種生。望于彼果有展轉義。然非此中正意所說。此說能生分別種。彼是無漏清淨種故也。單釋識字者。識為種體性。種為識相分。以種離本識。無有別性。故立識名也。簡顯釋種識者。種識二字合說。簡非種識。以現識名識而非種。種子名種而非識。今簡非彼。故名種識。亦可識非種。簡前七。種非識。簡外種。又種識二言。顯本識中所持之種。非顯能持種子之識。後當說故。指下因緣中廣說種子五果之義。亦見後文。
○二釋次句。
此識中種。餘緣𦔳故。即便如是如是轉變。謂從生位轉至熟時。顯變種多。重言如是。謂一切種。攝三熏習共不共等識種盡故。
餘緣𦔳故。原如是如是轉變之由也。謂識中種。得現識等餘緣輔𦔳之力。即從生位轉至熟時。明如是如是轉變之相也。又顯變種多故。重言如是。謂一切種三字。攝名言我執有支三熏習。及共種不共種等識種皆盡故也。
○三釋三句。
展轉力者。謂八現識。及彼相應相見分等。彼皆互有相𦔳力故。
互有相𦔳。正展轉力也。彼皆互有者。現識相應相見。望于種子。皆有𦔳力。曰展轉。亦可此現𦔳彼種。彼現𦔳此種。亦曰展轉。
○四釋四句。
即現識等。總名分別。虚妄分別為自性故。分別類多。故言彼彼。
即現識等總名分別者。即從種所生八種現行識及心所等。總名分別也。虚妄分別為自性者。出總名之由也。分別類多者。性界受地現比量等。其類實繁。故言彼彼。
○五總釋意。
此頌意說𨿽無外緣。由本識中有一切種轉變差別。及以現行八種識等。展轉力故。彼彼分別而亦得生。何假外緣方起分別。諸淨法起。應知亦然。淨種現行為緣生故。
此總顯頌意以答也。意謂汝難無外緣。識如何生。不知𨿽無外緣。而以本識多種。現識多𦔳。變多分別。何假外緣而方生耶。染既如此。諸淨法起。淨種現行。緣生亦然。
○二廣釋(二) 初問答標數二詳釋緣生。
○初問答標數。
所說種現緣生分別。云何應知此緣生相。緣且有四。
問意謂前答種現俱可為緣。能生種種分別。然云何應知此緣生起。何法為何緣之相。下答中種現𨿽皆因緣。而餘之三緣。不離現行。即種現為緣生相也。
○二詳釋緣生(三) 初且明四緣二旁論十因三正論緣生。
○初且明四緣(四) 初明親因緣二明無間緣三明所緣緣四明增上緣。
○初明親因緣。
一因緣。謂有為法親辦自果。此體有二。一種子。二現行。種子者。謂本識中善染無記諸界地等功能差別。能引次後自類功能。及起同時自類現果。此唯望彼是因緣性。現行者。謂七轉識。及彼相應所變相見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極劣無記。餘熏本識生自類種。此唯望彼是因緣性。第八心品無所熏故。非簡所依獨能熏故。極微圓故不熏成種。現行同類展轉相望皆非因緣。自種生故。一切異類展轉相望亦非因緣。不親生故。有說異類同類現行展轉相望為因緣者。應知假說。或隨轉門。有唯說種是因緣性。彼依顯勝。非盡理說。聖說轉識與阿頼耶。展轉相望為因緣故。
初標列名體。二解釋因緣。三簡非因緣。因緣者。感果曰因。𦔳生曰緣。親辦自果。有𦔳生義。因即是緣。曰因緣。有為者。有簡無體法。為表有作用。大約除法界外。餘色心等。並屬有為。種子。謂本識中。三性三界九地等差別功能名種子。即一切種也。能引次後功能。即種生種。及起同時自類現果。即種生現。此唯望彼是因緣性者。此指差別功能。彼指次後自類功能。及同時自類現果。種引種是異時。種生現是同時故。現行者。謂七轉識與彼相應心所。及所變相見性界地等差別諸法。皆名現行。即此差別現行。唯除佛果善轉識等。及三性中極劣無記。餘一切法。熏根本識生自類種。此轉識等。望彼自類種是因緣性。恐問。何為前七及彼相應。只熏本識。不言本識心所。釋云。以第八心品。非所熏故。恐又問云。性界地等。唯是所依。何亦能熏。釋云。能所依法。皆是能熏。非是簡去所依界地非能熏。獨取能依七轉識等為能熏故。恐更問云。能熏法中何除佛果。及極劣無記。釋云。劣無記。極微劣故。佛果善。極圓滿故。因此二法不熏成種。是以除之耳。簡非因緣者。心現望心現。色現望色現。曰同類。現行同類展轉相望皆非因緣。但可為等無間緣。謂現行從自種子生。非現行生現行故也。如宗鏡云。種引種。名親因緣。前念[A80]已滅。後念[A81]已生。即前念體。親引後念故也。現引現。亦是前念。親引後念。名等流者。為[A82]已有種故。前念種子。生前念現行。其前念種子。流至後來。還生第二念現行。則知後念現行。不是前念親生。故非因緣也。色現望心現。心現望色現。曰異類。一切異類展轉相望亦非因緣。不親生故。但可為增上。以有𦔳生義故耳。然有說同類異類現行。展轉相望為因緣者。應知是假說。非真說。隨宜說。非究竟說也。有唯說種望現行為因緣。不許種望種。現望種為因緣者。當知種生現。因隱果現。比餘二顯勝。從顯勝說。非為盡理。何則。聖說轉識與阿頼耶。展轉相望為因緣故。如炷與𦦨。展轉生燒。故因緣性。定應有二。謂種與現。
ᅟᅟ==[A80] 已【CB】,巳【國圖】==
ᅟᅟ==[A81] 已【CB】,巳【國圖】==
ᅟᅟ==[A82] 已【CB】,巳【國圖】==
○二明無間緣(三) 初正釋二料簡三歷明。
○初正釋。
二等無間緣。謂八現識及彼心所。前聚于後自類無間等而開導。令彼定生。
八現識者。謂前聚八種現行識及彼八種現識心所。于後自類。平等開導。令彼後聚自類。决定得生。然八現王所。是明此緣體。顯色無為不相應等。非緣體也。前聚于後為緣。顯同時非緣。及後聚不可以為前緣也。自類者。如眼識王所為自類。對耳識王所便為他類。八現皆然。見他類不可以為緣也。無間者。𨿽前為後緣。中間無有自類間隔。等者。能引所引力用齊等。謂一引一聚。一聚酬一。一聚引一。一酬一聚。一聚引一聚。一聚酬一聚。一引一法。一法酬一。又此論緣。故兼王所。若論依。則單取八識心王。如前[A83]已辨。
ᅟᅟ==[A83] 已【CB】,巳【國圖】==
○二料簡。
多同類種俱時轉故。如不相應。非此緣攝。由斯八識非互為緣。心所與心𨿽恒俱轉。而相應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設離別殊異。故得互作等無間緣。入無餘心最極微劣。無開導用。又無當起等無間法。故非此緣。云何知然。論有誠說。若此識等無間。彼識等决定生即說此是彼等無間緣故。
料簡于緣使知所去取也。初遮俱轉非緣。次開相應是緣。三簡無餘非緣。四證無餘非緣。同類者。以心對色。心與色為異。心與心為同類也。多同類者。如多個眼識種子。曰多同類。乃至多個意識種子等。皆多同類也。俱時轉者。謂多同類種子。俱時生多同類現行也。如不相應者。謂彼此別異。非等無間所攝。由斯義故。八識俱轉非互為緣。夫上曰自類。此曰同類。上曰前後。此曰俱時。上曰八現王所。此曰種生現行。名言簡別[A84]已精矣。更總言之。是遮去種生現行。由俱時轉。無前後之義。故非此緣。恐有難云。心與心所。亦恒俱轉。何故偏能互作等無間緣耶。故為開云。𨿽恒俱轉而相應故。心與心所。同所依根。同所緣境。同一性攝。同一剎那。定俱生滅。如眾燈明。和合似一。不可施設離別殊異。一開導時。餘亦開導。故得互作等無間緣。恐又難云。既八識皆有此緣。入無餘心。亦應有此。何故定無。故為簡云。以其身智俱冺。一入永入。最極微劣。前無開導之用。後無當起之法。是以非此緣所攝耳。證之于論。則云若此識等無間。彼識决定生。葢言即說前識是後識等無間緣。今無餘心。既無此義。故非所緣也。
ᅟᅟ==[A84] 已【CB】,巳【國圖】==
○三歷明(四) 初明第八等無間緣二明第七等無間緣三明第六等無間緣四明五識等無間緣。
○初明第八等無間緣。
即依此義。應作是說。阿陀那識。三界九地。皆容互作等無間緣。下上𢀸生。相開等故。有漏無間有無漏生。無漏定無生有漏者。鏡智起[A85]已。必無斷故。善與無記。相望亦然。此何界後引生無漏。或從色界。或欲界後謂諸異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後引生無漏。後必生在淨居天上大自在宮。得菩提故。二乘𢌞趣大菩提者。定欲界後引生無漏。𢌞趣留身。唯欲界故。彼𨿽必徃大自在宮。方得成佛。而本願力所留生身。是欲界故。有義。色界亦有聲聞𢌞趣大乘願留身者。既與教理俱不相違。是故聲聞第八無漏。色界心後亦得現前。然五淨居無𢌞趣者。經不說彼𤼵大心故。
ᅟᅟ==[A85] 已【CB】,巳【國圖】==
初明界地下上更互引生。次明無漏起依界地有別。即依此義應作是說者。從此第八貫下五識明昧異故之文。云是說也。以皆此識等無間。彼識等决定生義故也。陀那于諸界地。皆容互作此緣者。以下地𢀸時心。即作上地生時心等無間緣。上界𢀸[A86]已生下亦然。互相開導。其義均故。有漏無間有無漏生者。菩薩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斷異熟識。成無垢識故。無漏定無生有漏者。以大圓鏡智起[A87]已。盡未來際。必無斷故。豈有當生有漏心理。此唯約佛。餘無有分。若以性言。則異熟無記無間。有無垢善識生。無垢淨識定不生無記異熟。故云相望亦然。無漏始起界地者。或從色界。或從欲界。從色界者。謂直徃根器諸異生輩。求佛果者。定于色界後心。此第八識引生無漏。以因行既滿。將成佛時。後必生在淨居色究竟天。得菩提故。從欲界者。其說不同。一謂二乘𢌞心趣大菩提者。第八定于欲界後引生無漏。以所留不受後有之身。唯欲界故。恐難云。然彼必徃大自在天宮。方後成佛。何故唯欲界耶。故通云。彼𨿽必徃。而本願力所留生身。是欲界故。一謂色界。亦有聲聞𢌞趣大乘願留身者。既與教理俱合。是故聲聞第八無漏。色界心後亦得現前。恐又難云。既聲聞于色界後引生無漏。則五淨居宜有𢌞趣。而乃無者何耶。故通云。經說五淨居無𢌞趣者。唯說不𤼵大心之定性聲聞耳。較量二說。欲色皆有為是。
ᅟᅟ==[A86] 已【CB】,巳【國圖】==
ᅟᅟ==[A87] 已【CB】,巳【國圖】==
○二明第七等無間緣。
第七轉識。三界九地。亦容互作等無間緣。隨第八識生處繫故。有漏無漏。容互相生。十地位中得相引故。善與無記。相望亦然。于無記中染與不染。亦相間導。生空智果前後位中。得相引故。此欲色界有漏得與無漏相生。非無色界。地上菩薩不生彼故。
初明界地得互為緣。次簡無色界非互相生。隨生處繫者。第八生于何處。第七即繫屬于何處。執第八為我故。出界地亦容互作之由也。十地位中。得相引者。漏與無漏。相間而起。正互相生之由也。以末那是因中轉智。不同第八唯在果上。是以七與第八轉有三品。初地下品轉。八地中品轉。等覺上品轉。下品初轉。未純無漏。故與有漏得互相引。故云。十地位中。出觀入觀。漏無漏相間而起也。前五第八。唯上品轉。故得無漏時。不生有漏。善與無記相望亦然者。無漏唯善。與有覆無記之有漏。亦互相生也。于無記中。生空智起。名為不染。智不起時。亦名為染。前位亦為後位引故。曰染與不染。亦互相開導也。地上菩薩不生無色。正漏與無漏相生。唯欲色二界之由也。問。云何有漏無漏相間而起。答。如五卷云。滅定既是聖道等流。極寂靜故。此亦非有。由未永斷此種子故。從聖道起[A88]已。此復現行。乃至未滅。此即無漏引生有漏也。
ᅟᅟ==[A88] 已【CB】,巳【國圖】==
○三明第六等無間緣。
第六轉識。三界九地。有漏無漏善不善等。各容互作等無間緣。潤生位等更相引故。初起無漏唯色界後。决擇分善唯色界故。
各容互作者。漏固引漏。亦引無漏。無漏引無漏。亦引有漏。善不善皆然。曰互作也。更相引而曰潤生等者。潤生位中。善不善更相引。生空智果前後位中。漏與無漏得相引故。决擇分善。謂煖頂等四加行所修善根。唯色界者。此四善根。必依第四靜慮方得成滿。故第六初起無漏。唯色界後。而欲等不與焉。
○四明五識等無間緣。
眼耳身識。二界二地。鼻舌兩識。一界一地。自類互作等無間緣。善等相望。應知亦爾。有義。五識有漏無漏。自類互作等無間緣。未成佛時。容互起故。有義。無漏有漏後起。非無漏後容起有漏。無漏五識。非佛無故。彼五色根。定有漏故。是異熟識相分攝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𤼵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此二于境明昧異故。
初明界地善等等無間。二顯有漏無漏等無間。二界二地者。欲界五趣雜居地。色界離生喜樂地。一界一地者。唯欲界雜居地也。自類互作。善等相望。釋義同前。漏與無漏自類互作。其說不同。一謂未成佛時。容互起見。[A89]已成佛時。始得不互起也。一謂有漏容起無漏。無漏定無起有漏義。所以然者。其故有五。一五識同乎第八。唯于極果方得圓滿。無漏五識非佛無故。二又彼非佛五色根者。定有漏故。三者根是異熟相分攝故。所依有漏。能依之識豈無漏耶。四者五根是五識不共俱生同境所依。此若有漏。𤼵無漏識。不應理故。五者此二于境明昧異故。謂有漏之根。于境昧而不明。無漏之識。于境明而不昧。豈令昧根𤼵于明識。故非無漏。較量二說。此說為正。問。等無間緣善染漏無漏等。𨿽[A90]已多明。若同分無間猶易知。異分無間殆難明也。且近可言無間。久逺如何等無間耶。答。集論云。等無間緣者。謂中無間隔。等無間故。同分異分心心所生等無間故。是等無間緣義。中無間隔等無間者。不必剎那中無間隔。𨿽隔剎那。但于中間無異心隔。亦名中無間隔。若不爾者。入無心定心。望出定心。應非等無間緣。然是彼緣。是故于一相續中。前心望後心。中間無餘心隔故。是等無間緣。如心望心。當知心所亦爾。同分異分心心所生等無間者。謂善心心所。望同分善異分不善無記無間心心所。為等無間緣。如是不善無記心心所。望同分異分無間心心所亦爾。又欲界心心所。望欲色無色界及無漏無間生心心所。為等無間緣。如是色界等心心所。各各別望色界等及欲界等無間生心心所。如其所應。盡當知。問為一切心無間。一切心生耶。為有各別决定耶。乃至答中畧總建立心生起相。由十種力。一由串習力。至十由相續力等云云也。
ᅟᅟ==[A89] 已【CB】,巳【國圖】==
ᅟᅟ==[A90] 已【CB】,巳【國圖】==
○三明所緣緣(二) 初正釋二歷明。
○初正釋(三) 初總標二解釋三簡非。
○初總標。
三所緣緣。謂若有法。是𭘧[A91]已相。心或相應。所慮所託。此體有二。一親二踈。
ᅟᅟ==[A91] 已【CB】,巳【國圖】==
龍興云。謂若有法。即依圓二性。以有體故。能牽于心。名之為緣。不通無體。若是徧計。以無體故。但有所緣。而非緣體。若是所緣體通有無。是𭘧[A92]已相者。古䟽云。須是能緣之心。緣所緣時。𭘧起所緣[A93]已相。此有體法。即是所緣緣。餘不𭘧起[A94]已相者。𨿽是有法。不為所緣緣。如眼識緣境時。所𭘧起色[A95]已相。此有體法。即是眼識家所緣緣。餘不𭘧起[A96]已相者。𨿽是有法。不是眼識所緣緣。眼識既爾。餘識亦然。謂若有法是緣。是𭘧[A97]已相是所緣。具此二義。名所緣緣。心或相應者。簡法辨果也。如慈恩徴云。緣生于誰。誰𭘧[A98]已相。䟽答云。心或相應。此辨所緣緣果也。以所緣為緣是因。生得心心所是果。言心者。即八識心王。或相應者。即五十一心所。有起不起不定故而言或也。即簡不立色。及不相應。無為等為所緣緣。彼非心法。無緣慮故。所慮所託者。別行鈔云。所緣緣者。謂是心之所慮處故名所緣。只此所緣境。又有牽心令生。是心之所託。故復說名緣。即所緣為緣。名所緣緣。緣是體。所緣是用。所緣即緣。六釋之中。持業釋也。若更四句分之。一有所慮非所託。即徧計妄執我法等是。以無體故。但為所慮。不為所託。二有所託非所慮。即鏡水所照人等是。此但有所託而無所慮。以鏡水等非能慮故。三俱句。即一切所緣實相分是。四俱非即除鏡水等所照者。外餘不緣者是。
ᅟᅟ==[A92] 已【CB】,巳【國圖】==
ᅟᅟ==[A93] 已【CB】,巳【國圖】==
ᅟᅟ==[A94] 已【CB】,巳【國圖】==
ᅟᅟ==[A95] 已【CB】,巳【國圖】==
ᅟᅟ==[A96] 已【CB】,巳【國圖】==
ᅟᅟ==[A97] 已【CB】,巳【國圖】==
ᅟᅟ==[A98] 已【CB】,巳【國圖】==
○二解釋。
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託。應知彼是親所緣緣。若與能緣體𨿽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託。應知彼是踈所緣緣。
能緣。謂見分。體。謂自證分。親所緣緣。即相分。謂若與能緣同一所依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託。等者。等自證證自證。後三皆有能緣義故。內所慮託。顯此相分。非外有故。應知彼是親所緣緣。如永明訂云。親則挾𭘧。逼附而起。如鉗取物。似日舒光。親照親持。體不相離是也。踈所緣緣者。謂若與能緣不共所依。體𨿽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託。應知彼是踈義。即第八識相分。諸識託為本質者也。亦如永明訂云。踈則變𭘧仗託。附影而起。緣似質之狀。離相分之親。體不相收。內生慮託。如是了逹。親踈不濫。
○三簡非。
親所緣緣。能緣皆有。離內所慮託。必不生故。踈所緣緣能緣或有。離外所慮託。亦得生故。
能緣皆有者。能緣心分。皆有親所緣緣也。離內所慮託。必不生故。决親所緣緣。能緣皆有之由也。而有四類。一有親所緣緣從質及心而變起。即五識緣五塵境所緣相分是。二有親所緣緣但從心變不仗質起。即第八識緣三境相分是。三有親所緣緣不由心變亦不由質起。即根本智所證真如是。四有親所緣緣而非相分。即內二分互相緣是也。又如前云。自心內蘊。一切皆有。踈所緣緣。能緣或有者。能緣不必定有踈所緣緣也。離外所慮託亦得生故。出不必定有之由也。但與能緣心相離曰踈。或他識所變。及自身中別識所變等是也。又如初卷云。自心外蘊。或有或無。良以心緣過去等境。離𨚫外質亦得生故。
○二歷明(四) 初第八所緣緣二第七所緣緣三第六所緣緣四前五所緣緣。
○初第八所緣緣。
第八心品。有義。唯有親所緣緣。隨業因力任運變故。有義。亦定有踈所緣緣。要仗他變質自方變故。有義二說俱不應理。自他身土可互受用。他所變者為自質故。自種于他無受用理。他變為此不應理故。非諸有情種皆等故。應說此品踈所緣緣。一切位中有無不定。
初唯有親緣而無踈。二不唯有親亦定有踈。三破前俱不應理。破唯親緣不應理者。自他身土可互受用。他所變者為自質故。而今言唯親。身土無互用為質義矣。豈理也哉。定有踈緣不應理者。踈緣中。應須簡別。身土可互。種子不然。自種于他。無受用理。他變為此。不應理故。非五性差別諸有情。種皆等故。而可共受用也。今言定有。則身土與種。渾而不分。豈理也哉。正義云何。應說此品。踈所緣緣[A99]已轉未轉。一切位中。有無不定。而非可言定有定無也。問。因中緣自三境。唯是親緣無論矣。踈緣何謂不定耶。答。因位之時。若在色界。緣他浮塵根。及異器界。託之為質。容有踈緣。若在無色。根器既無。以何為質而有踈緣。果位之時緣他身異界即託之為質。得有踈緣若緣自境及緣真如。併緣過去無體法時。即無本質。踈緣將安在哉。故云有無不定。然總其正意。是第八于所緣緣中。具親踈二種。踈中身土互用。種子定無。互用之中。有無仍不定也。
ᅟᅟ==[A99] 已【CB】,巳【國圖】==
○二第七所緣緣。
第七心品。未轉依位。是俱生故必仗外質。故亦定有踈所緣緣。[A100]已轉依位。此非定有。緣真如等。無外質故。
ᅟᅟ==[A100] 已【CB】,巳【國圖】==
未轉是俱生故。必仗外質者。一以俱生我執。恒相應故。必仗第八見分為質起自我相。一以俱生無力。必仗外質而起自相故。定有踈所緣緣。[A101]已轉非定有者。緣無垢識為無我境。亦仗外質。根本智緣真如。踈將安在。後得智緣真如。亦仗外質。無漏第七緣過去及無體法。踈將安在。故云不定有也。
ᅟᅟ==[A101] 已【CB】,巳【國圖】==
○三第六所緣緣。
第六心品。行相猛利。于一切位能自在轉。所仗外質或有或無。踈所緣緣有無不定。
一切位即[A102]已轉未轉。能自在轉者。以勇猛快利不為他法之所拘故。有無不定者。非定有無。以同時意識。緣現在境。所仗質有。獨頭散意識。緣過未境。所仗質無故等也。
ᅟᅟ==[A102] 已【CB】,巳【國圖】==
○四前五所緣緣。
前五心品。未轉依位。麄鈍劣故。必仗外質。故亦定有踈所緣緣。[A103]已轉依位。此非定有。緣過未等。無外質故。
ᅟᅟ==[A103] 已【CB】,巳【國圖】==
麄比前三不細。鈍劣復不利勝也。以所緣現在之法。必仗外質方起內所慮託。故定有踈所緣緣。[A104]已轉能緣三世。而緣過未時。質將安在。故踈非定有。是則五于踈所緣緣。未轉定有。[A105]已轉不定有也。若分別本質相分有無。應作四句。一有本質相分。是實性境。即前五識。及明了意識初念少分獨頭意識。二有本質相分是假。即有質獨影及𭘧質境是。三無質相分是假。即無質獨影是。四無質相分是實性境。即第八心王緣三境并本智緣真如是也。以上具宗鏡七十七十一卷詳辨。
ᅟᅟ==[A104] 已【CB】,巳【國圖】==
ᅟᅟ==[A105] 已【CB】,巳【國圖】==
○四明增上緣(二) 初總明二別顯。
○初總明。
四增上緣。謂若有法。有勝𫝑用。能于餘法。或順或違。𨿽前三緣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餘。為顯諸緣差別相故。此順違用于四處轉。生住成得。四事別故。
如宗鏡云。謂若有法。亦是有體。即依圓二性。此簡所執。意謂無體法。即我法等也。有勝𫝑用。謂為勝義。即有為無為。有勝𫝑用。此用非是與果等用。但不障意。顯是增上用。簡非因緣也。能于餘法者。簡其自體。顯不同前所緣緣故。或順或違者。顯與順逆俱能為緣。與後生異法為緣。非前滅法。意簡非等無間緣也。恐有問云。前三亦是增上。而今獨此名者何耶。故答云。四緣之名。有通有別。通名增上。別名因緣等。前三從別立名。第四名從通立。故云𨿽前三亦是。而今第四除彼取餘。為顯諸緣差別相故。恐又問云。前云能于餘法或順或違。未審餘法為[A106]何。[A107]答云。此順違用。于四處轉。謂生住成得四事別故四處。即四事處。無而忽有。生[A108]已暫止。完足無欠。自在不失。皆不離順違不障增上之緣力。故曰於四處轉。即與後生異法為緣也。又若總論此緣。所含頗多。有順有違。有力無力。有親有踈。順如諸波羅蜜行門等。以順性等故。違如智起惑斷。以能違諸惑障故。有力如五根等。能出自心心所故。無力如他人浮塵等。𨿽能益我。而為力稍踈劣故。自根即親。他根即名踈增上故。違用可名為順。違惑即順二空理故。又本文單云有勝𫝑用。即順違皆勝。而言踈言無力。似與相違。不知分別。則勝劣親踈。不妨宛然。總之皆歸增上緣故。踈𦔳親。而親愈勝。無力𦔳力。而𫝑力益增上故。為無為別。情非情殊。生住成得。莫不皆增上于此緣故。增上緣海。廣大無不攝故。
ᅟᅟ==[A106] 何【CB】,▆【國圖】==
ᅟᅟ==[A107] 答云【CB】,▆▆【國圖】==
ᅟᅟ==[A108] 已【CB】,巳【國圖】==
○二別顯(二) 初釋二結。
○初釋(五) 初約勝總標根數二釋出十九根體三未知當知根體四釋出[A109]已知根體五釋出具知根體。
ᅟᅟ==[A109] 已【CB】,巳【國圖】==
○初約勝總標根數。
然增上用。隨事𨿽多。而勝顯者。唯二十二。應知即是二十二根。
但約勝顯。其餘隱劣自該。故唯言二十二根也。皆勝顯者。如中邉論釋云。眼等六根。取境有增上義。命根。一期相續有增上義。男女二根。續于家族有增上義。樂等五根。受用善惡業果有增上義。信等五根。于世間淨有增上義。未知當知等三根。于出世淨有增上義。則總約六事而釋勝顯之增上也。
○二釋出十九根體。
前五色根。以本識等所變眼等淨色為性。男女二根。身根所攝故。即以彼少分為性。命根。但依本識親種。分位假立。非別有性。意根。總以八識為性。五受根。如應各自受為性。信等五根。即以信等及善念等而為自性。
體者。二十二根。皆有增上緣用。用生于體。體不明。用不明矣。故當出體。本識等。等。即種子。淨色如淨醍醐。謂清淨四大是也。所變者。以本識種子是能變故。身根攝故。即以彼身根少分為二根性者。此少分體。比一身分。其要有四。能出生故。利知覺故。速轉變故。總脈絡故。非餘少分之可比也。命根但依本識親種分位假立為性者。顯命根自無有體。以第八自種分位假立為體。所謂種子上一分連持色心不斷功能是也。意根以八識為體。謂等無間意根。以八現識。皆隨意轉。如瑜伽謂。依止隨自在轉增上義故。建立一根。五受各以自受為體者。如苦受以苦為體。樂受以樂為體等也。信等五根。即以信等及善念為體者。信進二根。即以善位信勤為體。念定慧三根。即以別境善念等為體也。
○三未知當知根體。
未知當知根體。位有三種。一根本位。謂在見道。除後剎那。無所未知可當知故。二加行位。謂煖頂忍世第一法。近能引𤼵根本位故。三資糧位。謂從為得諦現觀故。𤼵起决定勝善法欲乃至未得順决擇分。所有善根。名資糧位。能逺資生根本位故。于此三位。信等五根。意喜樂捨為此根性。加行等位。于後勝法求證愁慼。亦有憂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說。前三無色有此根者。有勝見道。傍修得故。或二乘位𢌞趣大者。為證法空。地前亦起。九地所攝生空無漏。彼皆菩薩此根攝故。菩薩見道。亦有此根。但說地前。以時促故。
初明位。二出體。三簡別。謂此根所具之位。位根所為之體。前三無色菩薩起此。𢌞趣聲聞地前亦起。多種不同。是以既明其位。復出其體。而更為簡別之也。大意如此。詳之。則未知當知者。未知之道而當知之也。曰未知當知根者。謂從能逺資生根本位之資糧。造至近能引𤼵根本位之加行。至正在見道第十五心之根本位。自前至此。譬如當得之城池。于未得之時。攻之攻之。攻至此際。當得未得之心。何其能持。何其能生。而一叚不可搖㧞者。故曰未知當知根也。根本位者。此根以見道為根本故。除後一剎那。無所未知可當知者。謂八忍八智。名十六心。亦曰十六剎那。前十五心。得名見道。由見所未曾見諦故。後一剎那。由熏習所曾見故。屬修道攝。[A110]已知法性無所未知可當知故。故除之也。順决擇分所有善根者。謂加行位。釋見後文。于此三位。信等九根為此根性者。出三位未知當知根體也。然雜集論說。加行道時。順决擇分後。于上解脫。希求欲證。愁慼所攝。故加行等位。亦有憂根。為此根性。今不言者。以非正善根。故多不說也。若夫無色四天。前三亦有此根者。以有勝見道。傍修得故。謂决擇分善。在四靜慮。有勝見道菩薩。兼修上定。故三無色。亦有此根。或二乘位。為證法空。地前亦起者。未知當知根。二乘極果。生空無漏。對菩薩言。位齊八地。若𢌞趣大乘求證法空。其位僅在資糧。故言地前亦起。所以然者。彼于生空。𨿽[A111]已具知。今既𢌞心。于法空理。乃所當了。所證九地生空無漏。應是菩薩未知當知根所攝。以未證入法空理故。恐有問云。𢌞趣菩薩于見道位。亦有此根。何故但說地前。而不言見道耶。答云。以時促故。謂見道位。唯有十五心。其時甚促。故不說見道。而唯說地前起此根也。
ᅟᅟ==[A110] 已【CB】,巳【國圖】==
ᅟᅟ==[A111] 已【CB】,巳【國圖】==
○四釋出[A112]已知根體。
ᅟᅟ==[A112] 已【CB】,巳【國圖】==
始從見道最後剎那。乃至金剛喻定。所有信等無漏九根。皆是[A113]已知根性。未離欲者。于上解脫。求證愁慼。亦有憂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說。
ᅟᅟ==[A113] 已【CB】,巳【國圖】==
初釋體。二通妨。既見道[A114]已無未知當知。故云[A115]已知。屬修位也。始從見道最後剎那。即[A116]已知根初心。乃至者。自最後剎那。望金剛喻定。中間有多位故。而此定通三。一二乘那含後心。為斷最後有頂九品俱生煩𢚰。得起此定。二菩薩遠行地滿心。為永斷三界俱生一切煩𢚰。亦起此定。三菩薩法雲地後心。為永斷一切煩𢚰種子。及最後一分所知障故。亦起此定所有無漏九根。皆是[A117]已知根性者。正出體也。
ᅟᅟ==[A114] 已【CB】,巳【國圖】==
ᅟᅟ==[A115] 已【CB】,巳【國圖】==
ᅟᅟ==[A116] 已【CB】,巳【國圖】==
ᅟᅟ==[A117] 已【CB】,巳【國圖】==
○五釋出具知根體。
諸無學位。無漏九根。一切皆是具知根性。有頂𨿽有遊觀無漏。而不明利。非後三根。
初正釋。二通妨。具知。具足之知。而具有不同。各約當分言也。諸無學者。一二乘無學。于生空理。究盡無餘。固名具知。二大乘無學。若八地[A118]已上諸菩薩等。具證人空。分證法空。亦名具知。若如來二障永盡。一真全顯。是圓滿具知。無漏九根皆是性者。出具知根體也。恐有難云。入滅盡定。依有頂遊觀無漏。前三無色。既云有無漏根。何獨有頂。非無漏攝。釋云。不明利故。非後三根。以第八非非想定。𨿽止觀並行。將入滅盡必依此定遊觀無漏。而意偏于定。慧不明利。是以非後三根攝。如瑜伽謂。非非想處。止有八根。謂命意捨根。及信等五根而無後三根故。
ᅟᅟ==[A118] 已【CB】,巳【國圖】==
○二結。
二十二根。自性如是諸餘門義。如論應知。
諸餘門者。謂二十二根業用假實。及界繫等分別也。如論者。詳如瑜伽論中五十七卷。茲不繁引。上初且明四緣竟。若更總之。因緣于有為之門。親辦自果。無間為開導之義。萬有咸生。所緣具慮託二義。親踈俱立。增上有勝𫝑力。不障他緣。則四緣囊括。殆無遺矣。
(大明國直隷蘇州府吳縣至德鄉十一都何山土地顧明大王界天平山居住信官范𠃔臨喜捨刻此唯識訂正第七卷保佑新生子佛扈福德長壽智慧聰明無關無煞吉祥如意崇禎四年歲次辛未孟冬佛誕日謹識)
贒預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七(終)
(姑蘇信女張門李氏大緣𦔳板)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八
古杭雲棲寺弟子廣伸述
○二旁論十因(三) 初正明十因二因緣相攝三因緣得果。
○初正明十因(二) 初總標徴二別釋義。
○初總標徴。
如是四緣。依十五處義差別故。立為十因。云何此依十五處立。
此下復以十因廣明四緣也。緣止四。因有十。因立於依處。則所謂十五云云者。果有異於因緣乎。展之卷之。緣生義始徹耳。豈徒為旁論也哉。又十因名出地持經。詳釋如瑜伽論。
○二別釋義(十) 初隨說因依處二觀待因依處三牽引因依處四生起因依處五攝受因依處六引𤼵因依處七定異因依處八同事因依處九相違因依處十不違因依處。
○初隨說因依處。
一語依處。謂法名想所起語性。即依此處立隨說因。謂依此語。隨見聞等說諸義故。此即能說為所說因。有論說此是名想見。由如名字取相執著。隨起說故。若依彼說。便顯此因是語依處。
初指語依處。二釋依立因。三會通論說。語依處者。語性起必有處。如鈔云。即法名想三為語因。法。即一切法。為有所詮諸法。便能令諸有情內心起想想像此等所詮諸法[A1]已。次方安立其名。內心安立名後。方能𤼵語。即法名想三為先是能起。方起得所起之語。即語依處。故謂依法名想所起語性。曰語依處也。依立因者。即依此語依處。立隨說因。謂依此語。隨見隨聞隨知覺說諸義趣。此即能說之語。為所說義趣之因。以有語言文字。而後詮顯義理故也。集論說此隨說因是名想見。謂由如名字之名取相之想。執著之見。隨起說故。若依此說。便顯此隨說因。是語依處。義極相同。瑜伽亦云。三界繫不繫法。施設名為先。故想轉。想為先。故語轉。由此語故。隨見隨聞隨知隨覺。起諸言說。是故依語依處。立隨說因。脈絡愈為明顯。
ᅟᅟ==[A1] 已【CB】,巳【國圖】==
○二觀待因依處。
二領受依處。謂所觀待能所受性。即依此處立觀待因。謂觀待此。令彼諸事或生或住或成或得。此是彼觀待因。
觀。對義。待。藉義。領。納義。受。五受。領受依處。謂所對藉能所受性也。即依此觀待能所受性處。立觀待因。謂觀待此。令彼諸事或生住成得者。此如手足彼如執持。徃來等故。瑜伽云。如觀待手。以手為因故。起執取業。觀待足。以足為因故。起徃來業等。觀待節。以節為因故。起屈伸業。諸有欲求欲界繫樂。及不繫樂。彼觀待此。此為因故。於諸欲具。或為求得。或求積聚。或求受用。乃至色無色等皆然。是故依領受處。立觀待因。然大約是即能所相對。藉以立其因耳。
○三牽引因依處。
三習氣依處。謂內外種未成熟位。即依此處立牽引因。謂能牽引逺自果故。
習。熏習。氣。氣分。瑜伽云。由淨不淨業。熏習三界諸行是也。依處。謂內外種未經被潤[A2]已前。此名習氣依處。即依此未潤種上。立牽引因。且內種者。如第八識中有無量種。若有漏種子。未被愛取水潤[A3]已前。𨿽未便生現行。然此種上。且有能牽引生當起現行果之功能。即以此種名牽引因。如宗鏡云。一切種子。望後自果名牽引因。
ᅟᅟ==[A2] 已【CB】,巳【國圖】==
ᅟᅟ==[A3] 已【CB】,巳【國圖】==
○四生起因依處。
四有潤種子依處。謂內外種[A4]已成熟位。即依此處立生起因。謂能生起近自果故。
ᅟᅟ==[A4] 已【CB】,巳【國圖】==
成熟位。釋有潤。以未被愛潤[A5]已前。名生位故。即依此成熟處。立生起因。謂能生起近自果故。以未被愛潤[A6]已前。但有牽引現行之逺能。今成熟則有生起現行之近能矣。所謂欲色無色諸法。各從自種而得生起也。故經謂業為感生因。愛為生起因。瑜伽亦云。即諸種子望初自果。名生引因。
ᅟᅟ==[A5] 已【CB】,巳【國圖】==
ᅟᅟ==[A6] 已【CB】,巳【國圖】==
○五攝受因依處。
五無間滅依處。謂心心所等無間緣。六境界依處。謂心心所所緣緣。七根依處。謂心心所所依六根。八作用依處。謂於所作業作具作用。即除種子。餘𦔳現緣。九士用依處。謂於所作業作者作用。即除種子。餘作現緣。十真實見依處。謂無漏見。除引自種。於無漏法能𦔳引證。總依此六。立攝受因。謂攝受五。辦有漏法。具攝受六。辦無漏故。
五無間滅依處者。即心心所等無間緣。謂前滅心心所為緣。能與後念一聚心心所為依處。後念心心所。依他前念為緣處生。故名無間滅依處。六境界依處者。即是一切所緣緣境。能與一切能緣心心所為依處故。七根依處者。即內六處。此六是八識心心所所依之處。但前無間滅依處。取八識前念功能為依處。引後念令生。今此根依處。即取現在五色根。及第七意。名根依處也。八作用依處者。即通作業作具之作用。作業。有情工巧智。能造殿堂。及種種器具等物。作具。世間種種作具。如斤斧車船等。但除𨚫識中種子。外法種子。以種生現。現熏種。種引種。及親𦔳現緣。非作用處。餘踈𦔳現緣。能成辦種種事業者。皆是此作用依處也。九士用依處者。即於前作用依處。唯取作者士夫之用。故云。於所作業作者作用。謂於所作事業之農工等士夫之作用也。即除種子。餘作現緣者。亦除內外等種。餘一切作現緣者。皆是士用依處。十真實見依處。謂無漏見者。見不虚妄曰真實。能與一切無漏有為。無漏無為。而為所依。故名依處。除引自種非此依處。於無漏法能𦔳引證。是此依處。總依此六立攝受因。而攝受者。是因果相關渉義。但除𨚫親因緣外。取餘一切踈𦔳成因緣者。皆名攝受。對法論云。如日水糞。望穀麥芽等。𨿽有自種所生。然增彼力。名攝受因。何者。攝受前五。能辦世間有漏色心等法故。具攝受六能辦出世無漏智理等法故顯揚瑜伽。皆同此說。恐繁不引。
○六引𤼵因依處。
十一隨順依處。謂無記染善現種諸行。能隨順同類勝品諸法。即依此處立引𤼵因。謂能引起同類勝行。及能引得無為法故。
初釋依處。二依立因。謂無記染善現種諸行。能隨順同類勝品諸法者。釋隨順依處也。宗鏡云。隨順依處者。即一切色心等種現。皆有隨順自性。及勝同類品諸法。故名隨順依處。隨順自性。即簡他法不得為此依因。如第八中三性種子。各各自望三性現行為依為因。及勝同類品諸法者。如無漏法。即唯與自無漏有為。及無為勝品法為因處。不與下品劣無漏為因。就有漏位中。亦自有勝劣也。釋依立因者。即依此隨順依處。立引𤼵因。謂能引起同類勝行。及能引得無為法故。如顯揚釋云。由欲繫善法。能引欲繫諸勝善法。亦能引起色無色繫諸勝善法。隨順彼故。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亦爾。如色無色繫如是。不繫善法。能引不繫諸勝善法。及能引無為作證之法。又不善法。能引勝不善法。謂如欲貪。能引瞋癡慢見疑。及身惡行等。如欲貪如是。瞋等亦爾。如不善法如是。無記之法。能引善不善無記。又無記法。能引同類勝無記法。瑜伽之釋。與此大同。而云引𤼵因者。即初種子所生起果。望後種子所牽引果。名引𤼵因。又引𤼵𦂳跟隨順。餘倣此。
○七定異因依處。
十二差別功能依處。謂有為法。各於自果。有能起證差別𫝑力。即依此處。立定異因。謂各能生自界等果。及各能得自界果故。
初釋依處。二依立因。色心等各別種子曰有為法。諸色種各色現行果。諸心種各心現行果等曰自果。各於自果。有能起證差別力者。諸種各於自現行果。有能生起能證得不同之功能也。即於此差別功能依處。立定異因。言不亂也。謂各能生自界果。及各能得自界果故者。釋定異因也。謂欲界色心功能。各能生欲界色心等現行果。各能得欲界自現行果也。顯揚釋云。由欲界繫法。自體功能有差別故。能生種種現差別法。如欲界繫如是。色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是故依差別功能依處。立定別因。瑜伽亦云。種種異類各別因緣。名定別因。總之自界法。即與自界為因。各各自有因果相稱。不相雜亂。名差別功能。名定異因。如欲界一地。而有六趣之殊。五戒等善業。定起證人天第八。十不善業。定起證三塗第八。乃至自三乘種子。望自三乘有為無為果為因。定者。因果相稱義。異者。不共他義。一切諸法。各各相望。皆有定異因。
○八同事因依處。
十三和合依處。謂從領受乃至差別功能依處。於所生住成得果中。有和合力。即依此處立同事因。謂從觀待乃至定異。皆同生等一事業故。
謂從領受至和合力。指依處也。即攝前六因十一依。為此和合處體謂十一依。各各於自所獲生住成得果中。皆有和合力。故名和合依處。即依此處至一事業。釋同事因也。言即依此和合處。立同事因。謂從觀待牽引生起攝受引𤼵定異六因。皆各共成生住成得一事業故。瑜伽云。要由獲得自生和合故。欲繫法生。如欲繫法。色無色繫法。及不繫法亦爾。如生和合如是。得和合。成立和合。成辦和合。作用和合亦爾。是故依和合處。建立同事因。且如眼識生時。待空明等緣。立觀待因。由有新本二二類種。如其次第。得有牽引及生起因。次取等無間及根境等。立攝受因。望前於後。是引𤼵因。由名言種故有定異因。眼識既爾。餘法亦然。
○九相違因依處。
十四障礙依處。謂於生住成得事中能障礙法。即依此處立相違因。謂彼能違生等事故。
謂於生住成得事中能障礙法。指障礙依處也。謂彼能違生等事故。釋相違因也。能障礙法曰相違因。即違增上緣。顯揚釋云。若欲法將生時。若有障礙現前。便不得起。如是色無色法。及不繫法亦爾。如是為欲生。如是為欲得。為欲成立。為欲成辦。為欲作用亦爾。是故依障礙依處立相違因。瑜伽云。於所生法能障礙。名相違因。當知相違。畧有六種。一語言相違。謂有一類。或諸沙門。或婆羅門。所造諸論。前後相違。二道理相違。謂為成立。諸所成立諸所知義。建立比量。而與證成道理相違。三生起相違。謂所生法。能生緣闕。障生緣會。四同處相違。謂明闇貪瞋苦樂等法。五𭜥敵相違。謂毒蛇鼠狼猫狸鼷鼠。互為𭜥敵。惡知識等。六障治相違。謂修不淨與諸貪欲。修慈與瞋。修悲與害。修七覺支八聖道支與三界繫一切煩𢚰。於六義中。正意唯取生起相違。
○十不違因依處。
十五不障礙依處。謂於生住成得事中。不障礙法。即依此處立不相違因。謂彼不違生等事故。
謂於生住成得不障礙法。指依處也。謂彼不違生等事故。釋立因也。此即順增上緣。顯揚論云。若欲繫法將生時。若無障礙現前。便得生起。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法。及不繫法亦爾。如生如是。得成立成辦作用亦爾。是故依無障礙依處。建立不相違因。瑜伽云。此障礙因。若闕若離。名不相違因。若總論十因。則隨說為諸法先導之門。觀待了現前作用之事。牽引能成自果。攝受能攝萬緣。生起令萬類能生。引𤼵使諸果成辦。定異則種類各別。同事則體用一如。相違起障礙之門。不違順緣生之理。以上正明十因竟。
○二因緣相攝(二) 初以二因攝於十因二以四緣攝十二因。
○初以二因攝於十因(二) 初標二釋。
○初標。
如是十因。二因所攝。一能生。二方便。
○二釋(二) 初明通攝二明局攝。
○初明通攝(二) 初菩薩地二𡬶伺地。
○初菩薩地。
菩薩地說。牽引種子。生起種子。名能生因。所餘諸因。方便因攝。此說牽引。生起。引𤼵。定異。同事。不相違中諸因緣種。未成熟位。名牽引種。[A7]已成熟位。名生起種。彼六因中諸因緣種。皆攝在此二位中故。𨿽有現起是能生因。如四因中生自種者。而多間斷。此畧不說。或親辦果。亦立種名。如說現行穀麥等種。所餘因。謂初二五九。及六因中非因緣法。皆是生熟因緣種餘故總說為方便因攝。非此二種。唯屬彼二因。餘四因中。有因緣種故。非唯彼八。名所餘因。彼二因亦有非因緣種故。
ᅟᅟ==[A7] 已【CB】,巳【國圖】==
引瑜伽菩薩地文。釋二因所攝。𤼵隱意之所通也。初引論文。二𤼵文意。於𤼵意中。初至榖麥等種。𤼵牽引生起。名能生因意。次至方便因攝。𤼵所餘諸因。攝方便因意。三至因緣種故。𤼵能生方便。不止二八因意。𤼵初意中。據文只說牽引種子。生起種子。名能生因意。此說牽引。生起。引𤼵。定異。同事。不相違中諸因緣種。未成熟位。名牽引種。已成熟位名生起種。彼六因中諸因緣種。皆攝在此二位中。非止以二位名能生也。又恐難云。現行生種。亦能生因。如初二五九四因中生自種者。何不言耶。故通云。彼四因中現起生種多間斷故。畧不說耳。如言說等有時而無。即間斷也。𨿽然。亦或四因中現起親辦種果。𨿽是現行。亦立種名。如穀麥等。𨿽是現行。亦得種子名故據此則六因中因緣。固能生之名。四因中現行。亦得能生之名也。𤼵次意中。又彼論說所餘諸因方便因攝者。所餘謂初二五九及牽引等六因中非因緣法。是生熟二種之餘。故總名方便。亦非止以餘八為所餘。名方便也。𤼵三意中。恐難云。菩薩地說能生攝二因。方便攝餘八。云何此中二。通攝十耶。故通云。非此二種。唯屬牽引及生起因。餘引𤼵等四因中。亦有因緣種故。不必局於二因而不通也。非但彼八名所餘因。牽引生起二因之中。亦有非因緣種故。不必局於餘八而不通也。又能生即因緣。方便即增上。其所緣緣等無間𨿽俱攝受因。亦屬方便因攝。又菩薩地是瑜伽一地之名。在三十八卷。
○二𡬶伺地。
有𡬶等地說生起因是能生因。餘方便攝。此文意說六因中現種是因緣者。皆名生起因。能親生起自類果故。此所餘因。皆方便攝。非此生起。唯屬彼因。餘五因中有因緣故。非唯彼九名所餘因。彼生起因中。有非因緣故。
引瑜伽伺等地文。釋二因所攝。𤼵隱意之所通也。初引文。二𤼵意。於𤼵意中。初至自類果故。𤼵生起是能生餘因。方便攝。次至非因緣故。𤼵生起餘因名屬。不止一九意。𤼵初意中。據文只說生起一因是能生因。餘九方便因攝據文意說六因中現行種子是因緣者。皆名生起因。以能親生種現自類果故。即此生起。是能生因。此所餘因。皆方便攝者。意謂此六因外。及六因中非因緣法。皆方便攝也。𤼵次意中。恐難云。彼說生起一因是能生。餘九名方便。今何一通於五。九不止於九耶。故通云。非此生起唯屬彼因。餘五因中有因緣故。不局於一因而不通也。非唯彼九。名所餘因。彼生起因中。有非因緣故。不局於九而不通也。上文[A8]已說。此多影畧觀者凖前自可知矣。又𡬶等地。等於無𡬶等二地亦瑜伽三地之名。
ᅟᅟ==[A8] 已【CB】,巳【國圖】==
○二明局攝。
或菩薩地所說牽引生起種子。即彼二因。所餘諸因。即彼餘八。𨿽二因內。有非能生因。而因緣種勝。顯故偏說。𨿽餘因內。有非方便因。而增上者多。顯故偏說。有𡬶等地說。生起因是能生因。餘方便者。生起即是彼生起因。餘因應知即彼餘九。𨿽生起中有非因緣種。而去果近親。顯故偏說。𨿽牽引中亦有因緣種。而去果逺踈。隱故不說餘方便攝。准上應知。
順瑜伽諸地之文。釋局攝而不通也。初菩薩地以二為二。以八為餘。約勝顯說。其義可知。次尋伺等地。偏說生起。不說牽引者。𨿽生起亦有非因緣種。去果親近。以能生起近自果故。能親生現行之義顯故偏說生起是能生因。𨿽牽引中亦有因緣種。去果踈逺。謂能牽引逺自果故。親能生現行之義隱故不說牽引是能生因也。方便亦然。是則十因。二因所攝。通局之致如此。文隨於義。以意逆文。不可以辭害意。
○二以四緣攝十二因(二) 初問二答。
○初問。
所說四緣。依何處立。復如何攝十因二因。
問謂四緣於十五處。各依何處建立。十因二因。復如何相攝也。
○二答(二) 初答四緣依處立義二答四緣攝於諸因。
○初答四緣依處立義。
論說因緣。依種子立。依無間滅。立等無間。依境界立所緣。依所餘立增上。此中種子。即是三。四。十一。十二。十三。十五。六依處中因緣種攝。𨿽現四處亦有因緣。而多間斷。此畧不說。或彼亦能親辦自果。如外麥等。亦立種名。或種子言。唯屬第四。親踈隱顯。取捨如前。言無間滅境界處者。應知總顯二緣依處。非唯五六。餘依處中。亦有中間二緣義故。或唯五六。餘處𨿽有。而少隱故。畧不說之。
初引瑜伽文釋。次𤼵論文意。引釋中。論說因緣依種子立者。依第三習氣種子。第四有潤種子。二依處立也。依無間滅立等無間者。依第五無間滅依處。立等無間緣也。依境界立所緣者。依第六境界依處。立所緣緣也。依所餘立增上者。共依十一種依處。立增上緣也。𤼵論意中六段。初於因緣先約通義釋。次約通妨釋。三約比例釋。四約局義釋。五於無間所緣二種。先約通義釋。次約局義釋。論中種子。即是第三習氣。第四[A9]已潤種子。十一隨順。十二差別功能。十三和合。十五無障礙依處。皆因緣種攝。恐難云。初二五九四處現行生種。亦有因緣。不言者何耶。故通云。而多間斷。故畧不說。𨿽然。或彼四處。亦能親辦種果。𨿽是現行。亦立種名。如外麥等。𨿽是現行。亦得種子之名。可比知也。或種子言。唯屬第四生起。約局義釋也。親踈隱顯。取捨如前者。例前以通難。難曰。有潤種子依處。亦有非因緣法。今何通取。通曰。非通取也。以去果親而不踈。顯而不隱。故取之耳。又難曰。餘五處如三。如十一。十二。十三。十五亦皆有因緣種。今何簡捨。通曰。餘五處中因緣。非不收取。以去果踈而不親。隱而不顯。故捨之耳。親踈隱顯。取捨如前𡬶伺等地中所釋。言無間滅境界處者。先通後局。義自明顯。又不釋增上者。三緣既明故。可𮜿知故。四緣之立依處如此。餘依處中。指十三依處中也。
ᅟᅟ==[A9] 已【CB】,巳【國圖】==
○二答四緣攝於諸因。
論說因緣。能生因攝。增上緣性。即方便因。中間二緣。攝受因攝。𨿽方便內具後三緣。而增上多。故此偏說。餘因亦有中間二緣。然攝受中顯故偏說。初能生攝。進退如前。
初引論文釋。次𤼵論文意。前問四緣復如何攝十因二因。故引論答云。因緣攝於能生。增上攝於方便。中間二緣攝於攝受。論文無十因者。二因攝故。文中增攝受因者。攝緣盡故。恐難云。方便因中。具後三緣。獨言增上者何。𤼵論意釋云。𨿽方便內具後三緣。而增上多。故此偏說。恐又問云。餘九因中。亦有中間二緣。豈但攝受。能攝此二緣耶。亦可餘因指能生方便。二因中亦有無間所緣故。釋意云。餘因亦有二緣。然以攝受中顯。故偏說耳。恐更問云。前菩薩地。以牽引生起為能生因。𡬶伺地以生起為能生因。今論說因緣能生因攝。為如菩薩地中。為如𡬶伺地耶。故云。初能生攝。進退如前。答意謂。汝問意以為能生因中。亦有非因緣。何故通取。不知以因緣顯勝。故進而取之。汝問意以為方便攝受中。亦有因緣。何故簡取。不知二因𨿽有因緣。以隱少故。退而捨之耳。亦皆如𡬶伺地中。故曰如前。四緣攝於二因十因如此。通上第二因緣相攝竟。
○三因緣得果(二) 初問二答。
○初問。
所說因緣。必應有果。此果有幾。依何處得。
初問因緣得果。二問果有幾種。三問得果依處。
○二答(三) 初答數目二答依處三答得果。
○初答數目。
果有五種。一者異熟謂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續異熟生無記。二者等流。謂習善等所引同類。或似先業。後果隨轉。三者離繫。謂無漏道斷障所證善無為法。四者士用。謂諸作者。假諸作具所辦事業。五者增上。謂除前四餘所得果。
前問此果有幾。今答果有五種云云也。有漏善。簡無漏善。自相續簡他身及非情。異熟生者。但言異熟。不攝別報。云異熟生。攝總別報主。以自相續異熟。如𭧂流無間。即第八真異熟識。前六名異熟生。謂六識中所作有漏善惡無記。引滿二業。招感三界所攝真異熟。及異熟生。總名異熟果也。二等流果。等。平等。流。對源說。流與源同。曰等流也。習善等所引同類者。如第八中所習善種。引生善現同類果。所習惡種。引生惡現同類果。所習無記種。引現無記同類果。真等流也。或似先業。後果隨轉者。今日所受報果。與先業相似。果隨業運如今夭果。似先殺業。夭隨殺轉。今日貧果。似先慳業。貧隨慳轉等。似等流也。三離繫果。煩𢚰名繫縛煩𢚰滅曰離繫。無漏道斷障所證善無為法者。聖八支道。曰無漏。以此道斷煩𢚰障。曰無漏道斷障。寂滅無為為體。曰善無為法。是無漏能斷道之所證得。曰所證善無為法也。然此果究竟。非異生世智滅諸煩𢚰不究竟者。得攝於此果也。四士用果。士。士夫。用。作用。因法為作者。緣法為作具。果由於人之作用而得。曰士用果。顯揚云。若諸世間。於現法中。隨依一種工巧業處起士夫用。謂營農商賈事正書筭計數造印等。由依此故。[A10]苗稼成滿。獲商利等。果法成就。名士用果。五增上果。增對減說。上對下說。此果本於𦔳揚殊勝而得。曰增上果。顯揚云。眼識是眼根增上果。乃至意識是意根增上果。如是二十二根。一切各由別增上力故。彼果得生。應知彼果皆名增上。即前四果所不攝者。皆此果攝。故宗鏡云。增上果最廣。如四緣增上緣。五見中邪見。不簡漏無漏為無為。四果不攝。皆此所攝。若總明之。則五果者。異熟則因生果熟。異時而成。等流則因果性同。流類無濫。增上則力用殊勝。能𦔳他緣。士用則功業所成。能獲諸利。離繫則斷障證真。超諸繫縛。如上因緣。報成五果。故知因果相酬。唯識變定。噫。嘻。四緣十因以及成果。收盡凢聖之道。能成教法之門。闕之則一法不圓。昧之則終成外道。學者特宜熟讀而詳玩之可也。
ᅟᅟ==[A10] 苗【CB】,苖【國圖】==
○二答依處。
瑜伽等說。習氣依處得異熟果。隨順依處得等流果。真見依處得離繫果。士用依處得士用果。所餘依處得增上果。習氣處言。顯諸依處感異熟果一切功能。隨順處言。顯諸依處引等流果一切功能。真見處言。顯諸依處證離繫果一切功能。士用處言。顯諸依處招士用果一切功能。所餘處言。顯諸依處得增上果一切功能。不爾。便應太𡩖太狹。或習氣者。唯屬弟三。𨿽異熟因餘處亦有。此處亦有非異熟因。而異熟因去果相逺。習氣亦爾。故此偏說。隨順唯屬第十一處。𨿽等流果餘處亦得。此處亦得非等流果。而此因招勝行相顯。隨順亦爾。故偏說之。真見處言。唯詮第十。𨿽證離繫餘處亦能。此處亦能得非離繫。而此證離繫相顯故偏說。士用處言。唯詮第九。𨿽士用果餘處亦招。此處亦能招增上等。而名相顯是故偏說。所餘唯屬餘十一處。𨿽十一處亦得餘果。招增上果餘處亦能。而此十一多招增上。餘[A11]已顯餘。故此偏說。
ᅟᅟ==[A11] 已【CB】,巳【國圖】==
引論答果依處。闡幽微也。初引瑜伽文。次𤼵文通義。三𤼵文局義。上問依何處得。今引瑜伽等文。說習氣依處得異熟果乃至士用依處得士用果。所餘十一依處得增上果也。次𤼵通義者。謂論中習氣處言。乃至所餘依處言。非止言習氣處及所餘處。而各各通有所顯。於習氣。則顯諸依處感異熟功能。不專指第三依處。乃至所餘依處。則顯諸依處。得增上果功能。不專指所餘十一種依處也。不爾。便應四果四處得則太狹十一全分得增上則太𡩖矣。均之故無此過。𤼵局義者。或習氣言。唯屬第三。乃至所餘處言。屬餘十一。非不互具。從顯勝處故。然則通不離局。局處亦通恐以局為局。通𤼵於本文之後以通為通。局又𤼵於通義之後耳。又餘[A12]已顯餘。謂餘四處[A13]已顯餘四果故此偏說增上。
ᅟᅟ==[A12] 已【CB】,巳【國圖】==
ᅟᅟ==[A13] 已【CB】,巳【國圖】==
○三答得果。
如是即說此五果中若異熟果。牽引生起。定異同事。不相違因。增上緣得。若等流果。牽引生起。攝受引𤼵。定異同事。不相違因。初後緣得。若離繫果。攝受引𤼵。定異同事。不相違因。增上緣得。若士用果。有義觀待。攝受同事。不相違因。增上緣得。有義觀待。牽引生起。攝受引𤼵。定異同事。不相違因。除所緣緣。餘三緣得。若增上果。十因四緣。一切容得。
上問所說因緣。必應有果。今承前二答之文答云。如是即說此五果中。牽引及增上五因一緣。得異熟果。牽引及初因緣。後增上緣。七因二緣。得等流果。攝受及增上。五因一緣。得離繫果。四因及增上一緣。得士用者非也。八因三緣。除所緣緣。得士用果者為是。何則。古釋諸心心所通具四果。佛無異熟。凢除離繫。則眼識等士用果。豈不由種生耶。故亦有牽引生起。引𤼵定異等四因方得。因既如是。緣亦應爾。故二解中後義為正。十因四緣。一切容得增上果。以增上最𡩖。前四果中所不攝者。皆此所攝故也。問。八識云何具四果耶。曰。眼等五識從種生現是等流果。五根為所依。是增上果。眼識等作意警心。及眼識等能緣色等是士用果。五根是第八親相是異熟果。六種生現是等流果。前念意根為能引。或能引五識是增上果。能緣三世內外境等是士用果。能造當來總別報。及與異熟為因。皆異熟果。七種生現是等流果。前念第七。與後念為所依。即增上果。能緣第八見分為自內我。是士用果。能與真異熟為所依。即異熟果。八種生現名等流果。與七為所依是增上果。能緣三境及持種受熏是士用果。當體是真異熟名異熟果。五果得於十因。因緣必應有果如此。以上連前第二旁論十因一大科竟。
○三正論生緣(二) 初結前起後二釋緣生相。
○初結前起後。
旁論[A14]已了。應辨正論。
ᅟᅟ==[A14] 已【CB】,巳【國圖】==
依處不明。十因不顯。十因不明。四緣不透。今論十因曰旁者。以前問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別。今論從種識內緣而生。名為正答。正答以外。名之為旁。殊非邉旁不𢚩。可置之旁也。
○二釋緣生相(三) 初正釋二結斥三廣指。
○初正釋(九) 初識種生現論緣生二現起分別論緣生三自他相望論緣生四自八識聚論緣生五自類前後論緣生六同聚異體論緣生七同體四分論緣生八淨八識聚論緣生九現種於種論緣生。
○初識種生現論緣生。
本識中種。容作三緣生現分別除等無間。謂各親種是彼因緣。為所緣緣於能緣者。若種於彼有能𦔳力。或不障礙。是增上緣。生淨現行。應知亦爾。
此至餘論中具廣分別。皆重釋由一切種識乃至展轉力彼彼分別生也。今唯約識種生現論緣生初標。次釋。三例。本識。第八識。中種。本識中八種現識各親種也。容作三緣生現分別曰除等無間者。以等無間。唯前後現識相望。是現生現。立為緣故。此種生現。是故除之。八種現識。各有親生種子。是彼八種現識因緣。此因緣種。為能緣第八。及觸等五所相分。是所緣緣。若此識種。望彼現識有能𦔳力。縱不𦔳力。或不障礙。是增上緣也。生淨現行應知亦爾。謂染種生染現既如此。淨種生淨現。亦具三緣。可例知也。
○二現起分別論緣生。
現起分別。展轉相望。容作三緣。無因緣故。
唯約現識論緣生也。展轉相望等者。如現起眼識。望餘現耳識等。不相障礙。有能𦔳力。耳等現識。望眼現識皆然。是增上緣。現意識得緣餘現識。第七現識。得緣第八現識。是所緣緣。前八現識。望後八現識。各於自類有開導力。是等無間緣。無因緣者。非約種生現故。
○三自他相望論緣生。
謂有情類自他展轉。容作二緣。除等無間。
唯約自他現識論緣生也。展轉容作二緣者。以自望他。以他望自。或至得他心通。皆有為所緣二義。相𦔳無障皆有為增上緣義。除等無間者。以自他無開導義不言除因緣者。不言自可知也。
○四自八識聚論緣生。
自八識聚展轉相望。定有增上緣。必無等無間所緣緣義。或無或有。八於七有。七於八無。餘七非八所仗質故。第七於六。五無一有。餘六於彼一切皆無。第六於五無。餘五於彼有五識唯託第八相故。
唯約自[A15]己八種現識聚。彼此相望論緣生也。定有增上者。於自一聚中。此彼相望。皆有相𦔳無障義故。必無等無間者。不約諸識自類前後相望故。所緣緣義或有或無者。七八相望論有無。七六相望論有無。五六相望論有無也。七八相望有無者。八於七有踈所緣緣。以六七二識緣第八故。第八相分。是前五所仗質故。七於八無所緣緣。以前七識非第八所仗質故。第八正緣三類性境故。第七於六有無者。第七於六。五無所緣緣。一有所緣緣。五不緣七。唯外門轉。第六能緣第七識故。餘六於彼。一切皆無。以第七不緣前六。唯緣第八見分為內我故。第六於五有無者。第六於五無所緣緣。五唯託。第八相分為本質故。餘五於六有所緣緣。以六能通緣一切心故。又前現起分別。云展轉相望。自八識聚。亦云展轉相望。然前有等無間。此無等無間。便可知矣。
ᅟᅟ==[A15] 己【CB】,巳【國圖】==
○五自類前後論緣生。
自類前後。第六容三。餘除所緣。取現境故。許五後見緣前相者。五七前後亦有三緣。前七於八所緣容有。能熏成彼相見種故。
約八種現識自類前後論緣生也。初正明自類。次開出所緣。三義顯所緣。自類。如前五前念後念。是前五自[A16]己之類。乃至第八前念後念。是第八自[A17]己之類。諸識皆然也第六容三者。六現能緣三世。即以前念意識得緣後念。後念得緣前念。是所緣緣。前後相望。𦔳而不障是增上緣。前後自相開導。是等無間緣。以唯約現識除於因緣。餘除所緣取現境者。謂餘七識自類前後。具增上無間二緣。并除所緣。以五取現在五塵。七取現在第八八取現在三境。不緣過未。則自類前不緣後後不緣前。故無所緣緣也。許五七後念見分。得緣前念五七相分者。則前五第七。亦具三緣。唯除因緣。然五七因中緣現是常所許。緣過未非常所許。今𨿽開之而曰許。然亦恐以餘除所緣為正。前七於八所緣容有者。謂第八因中𨿽不緣前七種識。而前七於八容得有所緣緣。何者。能熏成彼相見種故。前五能熏成彼相分種。第七能熏成彼見分種。第六能熏成。彼相見種。種既第八所緣緣相。則緣種之時。前七之氣味宛在。約此義故。謂前七於八有所緣緣耳。問。此以自類前後論緣。今八與七論。豈不犯自他相望耶。曰。此因所緣緣便。取義而說。然終以餘除所緣為正。
ᅟᅟ==[A16] 己【CB】,巳【國圖】==
ᅟᅟ==[A17] 己【CB】,巳【國圖】==
○六同聚異體論緣生。
同聚異體。展轉相望唯有增上。諸相應法所仗質同。不相緣故。或依見分。說不相緣。依相分說。有相緣義。謂諸相分互為質起。如識中種。為觸等相質。不爾。無色彼應無境故。設許變色。亦定緣種。勿相分境不同質故。
約王所相望論緣生也。初明無所緣。次釋有所緣。一王多所和合似一曰同聚。相用各別曰異體。展轉相望唯有增上者。謂同聚心心法。彼此相望。不相障礙有能𦔳力。曰有增上緣。曰唯者。無所緣緣故。以諸相應法。與諸心王。所仗質同。不相緣故。是以無所緣緣義也。𨿽然。或依見分說不相緣。若依相分有相緣義。謂諸相分互為質起。心王相分為所本質。心所相分為王本質。例如本識中所持種子。為觸等五所似種相分之質。此即心之相分。為心之本質。他可知矣。反而言之。若識種不為觸等相質。則生無色界時。既無身器。彼觸等五。應無所緣境耶。以無色界不變色緣。唯緣種子。設許變色而為所緣。然觸等五。亦定緣種。變似種相矣。勿有相分境。不同本質故也。質既定同。故諸相分。容互為質。而有相緣之義。
○七同體四分論緣生。
同體相分為見二緣。見分於彼但有增上。見與自證相望亦爾。餘二展轉俱作二緣。此中不依種相分說。但說現起互為緣故。
約現起四分論緣生也。初正釋緣生。次簡別為緣。諸心心所。𨿽皆四分。唯一識變曰同體。則同體相分貫下。乃至同體證自證也。為見二緣者。相能引見。是增上緣。相為見緣。是所緣緣。見分於彼。但有增上者。以相分非能緣。故無所緣緣。見唯引生相分。但有增上緣。見與自證相望亦爾者見於自證容作二緣。自證於見。但有增上。以見通非量。不能證故。餘二展轉作二緣者。自證證自。互相引故為增上緣互相緣故為所緣緣。此中不依種相分說。但說現起互為緣者。恐人錯認相分而簡別之。謂此中相分互為緣起。不說種子相分。但說現起相分互為緣起。又上從廣至狹。此乃從踈至親。
○八淨八識聚論緣生。
淨八識聚。自他展轉皆有所緣。能徧緣故。唯除見分非相所緣。相分理無能緣用故。
約轉依位中清淨八種現識[A18]論緣生也。自他展轉皆有所緣者。不同前說未轉依位有無不定。如見分以自證證自為所緣緣。自證以見分證自證為所緣緣。證自證以見分自證為所緣緣。若自若他。自類前後。異體同體。展轉相望。皆有所緣緣。以佛果位中。諸心心所。能徧緣一切法故。唯除相分者。以相分理無能緣之用。故無所緣緣義。
ᅟᅟ==[A18] 論【CB】,▆【國圖】==
○九現種於種論緣生。
既現分別緣種現生。種亦理應緣現種起。現種於種能作幾緣。種必不由中二緣起。得心心所立彼二故。現於親種具作二緣。與非親種但為增上。種望親種亦具二緣。於非親種亦但增上。
約現種於種。躡前以論緣生也。初舉例為問。次簡釋為答。舉能例云。既現分別。緣種而現行乃生。合所例云。種亦理應。緣現行種子方起。乃正問云。現種於種。能作幾緣。答中先簡別云。若種子位。必不由中間等無間所緣緣起。以此二緣得現行心心所之所立故。種既非現。何由有此二緣。故明種唯初後二緣。先以現望種。現於親種具二緣。以親生現行為因緣。相𦔳引生為增上。於非親種亦但增上。不親故無有因緣。次以種望親種望非親種。准前可知。
○二結斥。
依斯內識互為緣起。分別因果理教皆成。所執外緣設有無用。况違理教何固執為。
分別者。以前問云。若唯內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別。故此結云。依斯內識為緣。起分別等。即頌所謂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也。所執外緣設有無用。况違理教何固執為者。斥也。
○三廣指。
𨿽分別言總顯三界心及心所。而隨勝者。諸聖教中多門顯示。或說為二三四五等。如餘論中具廣分別。
隨勝者。隨勝以立名也。二謂真識現識。三謂業轉現。四加智識。五加相續識。一說二謂堕意不堕意三謂心意識。四謂善等四性。五謂因果苦樂捨。如餘論者。如瑜伽論。攝大乘論。顯識論。大論等。宗鏡五十六卷廣明。以上料簡分別唯識竟。
○三料簡生𢀸唯識(二) 初本論二論釋。
○初本論。
𨿽有內識而無外緣。由何有情生𢀸相續。頌曰。
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
○二論釋(四) 初第一解二第二解三第三解四第四解。
○初第一解(四) 初釋第一句二釋第二句三釋三四句四總申頌意。
○初釋第一句。
論曰。諸業。謂福。非福。不動。即有漏善不善思業。業之眷屬。亦立業名。同招引滿異熟果故。此𨿽纔起無間即滅。無義能招當異熟果。而熏本識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說為習氣。是業氣分熏習所成。簡曾現業。故名習氣。如是習氣。展轉相續至成熟時招異熟果。此顯當果勝增上緣。
初釋諸業。二釋習氣。三簡因緣。釋諸業中。諸業。謂福業。非福業。離界散動之不動業。福及不動。即有漏善思業。非福。即有漏不善思業。以思為體。思外餘心所眷屬。亦立業名。業者。因義。對果而言。善惡主伴同招引滿異熟果名為業也。如人天等真異熟。酬福善引業。色無色真善異熟。酬不動引業。人天異熟生。唯酬福善滿業。色無色異熟生。唯酬不動滿業。不善引滿反此釋習氣中。初難。次釋。後簡。難云。此業纔起無間即滅。流入過去。無義能招當果。而曰招當果者何耶。曰。此𨿽生即滅。無招果義。而熏本識引起自業之功能。即此功能。說為習氣。習氣是業氣熏習所成。由習所成。故非過去曾業。是業氣分。故非現在實業。為簡過現二業。立習氣名。簡因緣者。如是習氣。展轉相續。從生至熟。招異熟果。此顯當果勝增上緣。而非因緣。
○二釋第二句。
相見名色心及心所本末彼取皆二取攝。彼所熏𤼵親能生彼本識上功能。名二取習氣。此顯來世異熟果心及彼相應諸因緣種。俱。謂業種二取種俱。是踈親緣。互相𦔳義。業招生顯。故頌先說。
初釋二取。二顯緣法。三釋俱義。四通妨難。皆二取攝者。相分見分固二取攝。名色五蘊亦二取攝。心王心所本第八識。末前七識。皆二取攝也。彼指二取現行。彼二取現行之所熏𤼵。親能生彼本識上所持差別功能。名二取習氣。即此習氣。顯當來異熟果心。及彼相應諸因緣種。俱者。業種是踈。緣名增上。二取種是親緣名因緣。此二不相乖而互𦔳。曰業種二取種俱也。恐問親先踈後式所宜然。先言踈者何也。曰。業招生顯。故頌先說。問。異熟何必三種習氣而後招。曰。無業種作增上。誰為牽引生勝劣諸根。無二取作因緣。誰為親生種子生起諸識。葢業有盡而心無竆。設無因緣。生亦間斷。安能相續。𢀸𢀸生生之無盡耶。
○三釋三四句。
前異熟者。謂前前生業異熟果。餘異熟者。謂後後生業異熟果。𨿽二取種受果無竆。而業習氣受果有盡。由異熟果性別難招。等流增上性同易感。由感餘生業等種熟。前異熟果受用盡時。復別能生餘異熟果。由斯生𢀸輪轉無竆。何假外物方得相續。
初釋前餘異熟。二釋既盡所以。三釋既盡復生。四原相續對破。前異熟果曰前前生業者。過去一生業感之果曰前生。若二生三生至無量生業感之果。曰前前生業異熟果也。餘異熟果曰後後生者。未來一生業感之果曰後生。若二生三生及無量生業感之果。曰後後生業異熟果也。恐問云二取種子於熏處即生。生處即熏。生生不[A19]已受果無竆。頌言異熟既盡者何也。釋云。𨿽二取種受果無竆。而業習氣受果有盡。如戒善感人天異熟。於人天中不修戒善則不更生人天。惡感亦然。故言有盡。所以然者。由異熟果。性是無記。業唯善惡而性別。果𨿽由業。隔世方熟而難招。故有盡也。等流增上。因果無殊。體性相順。因果同時。互生易感。故無竆也。既盡復生者。由感當來餘生業等種熟。於今身中前異熟果受用盡時。復別能生餘異熟果。故言前盡復生餘也。由斯之故。生𢀸輪轉無有竆盡。何假外緣方得相續。而汝謂𨿽有內識而無外緣。由何有情生𢀸相續也耶。問。等流增上兼說者何。曰。增上果𡩖。等流亦具增上。如眼一識。望於親種名等流果。望眼根等是增上果。耳等皆然也。是故增上果無有別體。即等流性。是等流果。故言性同。又屬增上。言易感耳。
ᅟᅟ==[A19] 已【CB】,巳【國圖】==
○四總申頌意。
此頌意說。由業二取生𢀸輪𢌞皆不離識。心心所法為彼性故。
業以思所為體。思於諸行為勝。二取即心心所為彼三習氣之性也。總顯生𢀸輪𢌞由二習氣。二種習氣皆不離識。所以然者。心心所法為彼性故。是故生𢀸全體唯識。
○二第二解(二) 初別釋習氣二分屬頌文。
○初別釋習氣。
復次生𢀸相續由諸習氣。然諸習氣總有三種。一名言習氣。謂有為法各別親種。名言有二。一表義名言。即能詮義音聲差別。二顯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隨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法各別因緣。二我執習氣。謂虚妄執我我所種。我執有二。一俱生我執。即修所斷我我所執。二分別我執。即見所斷我我所執。隨二我執所熏成種。令有情等自他差別。三有支習氣。謂招三界異熟業種。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愛果業。二諸不善。即是能招非愛果業。隨二有支所熏成種。令異熟果善惡趣別。應知我執有支習氣。於差別果是增上緣。
初總標數目。二別釋名言。三別釋我執。四別釋有支有為法。即色心蘊處界等生住異滅。各別因緣。謂善等三性種不同故。此出體也。名言曰表義。能詮表義理也。音聲曰差別。遮無詮表音聲也。曰顯境即能了境。七識見分心心所法。此𨿽實非名言。如言說名。顯所詮義。能顯所了境。如似彼名能詮義。此釋相也。故隨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各別因緣者。𨿽能詮音聲是相分色法。唯無記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種。然因名起種。名名言種。以心隨其名。變似五蘊三性法等而熏成色心等種。况了境王所是見分心法。由依境故而起名言。由依言說而能了境。皆是色心妄織成種。故云隨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法。各別親種。此結緣名也。虚妄執我我所種者。顯此種妄執而有。此出體也俱生細執修所斷者。通六七二識。分別麄執見所斷者。唯六識有。此釋相也。隨此二執所熏成種。令有情等自他差別。乖平等道。此結別立義也。有支。即十二因緣中行有二支。不言行者。唯取現在。行屬過去故。謂招三界異熟業種者。出體也。三界異熟是所招。業是能招。熏成習氣名種。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愛果業。二諸不善即是能招非愛果業。可愛謂人天果。非可愛謂三塗果。此釋相也。隨善惡業。熏善惡種。隨善惡種。令異熟善惡果趣別故。此結成趣別也。應知我執有支習氣。望當來差別果報。是增上緣。顯非因緣也。問。有支增上無論矣。我執親生異熟。應是因緣。何云增上。答。令別自他。故成增上。
○二分屬頌文。
此頌所言業習氣者。應知即是有支習氣。二取習氣。應知即是我執名言二種習氣。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說名取俱等餘文。義如前釋。
問。釋名言習氣曰作有為法各別因緣。釋有支習氣曰我執有支於差別果是增上緣。今云我執名言屬前二取。然前二取文。云二取是因緣。若我執是增上。不應屬於二取因緣矣。前後義云何通。曰我執習氣名取。以我執是惑。惑名能取。名言是苦。苦名所取。取。著義。故以我執屬於取中。我執曰增上緣者以苦習氣。望生𢀸苦果能作因緣。親生苦故。我執名惑。惑與業種。於生𢀸苦為增上緣。𦔳生苦故。是則我執習氣有取義故。得與於二取。不能親生苦果故。不與於因緣。惑業種子有𦔳生苦果義故。得與於增上緣也。詳見後文。問。泛說名言及業種子何所似耶。荅。名言如散土。業種若泥團。水和散土而作泥團。業招名言而為業種。泥團不散之際。水力能之。異熟未萎[A20]已來。業力如是。
ᅟᅟ==[A20] 已【CB】,巳【國圖】==
○三第三解(二) 初正解頌文二詳攝有支。
○初正解頌文。
復次生𢀸相續由惑業苦。𤼵業潤生煩𢚰名惑。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所引生眾苦名苦。惑業苦種皆名習氣。前二習氣與生𢀸苦為增上緣。𦔳生苦故。第三習氣望生𢀸苦能作因緣。親生苦故。頌三習氣。如應當知。惑苦名取。能所取故。取是著義。業不得名。俱等餘文。義如前釋。
初明三道相。次。指屬頌文。𤼵業是無明。潤生是貪愛。前二習氣指業惑。第三習氣指苦種。能所取者。惑名能取。苦名所取。業不得名。業無著義故。問。𤼵業獨無明矣。潤生獨貪愛乎。曰。此舉其尤耳。餘非不兼。故總以三名收之。如頌云。愛取無明惑。行有二名業。除五餘七支。一二皆名苦。
○二詳攝有支(二) 初總標二別釋。
○初總標。
此惑業苦應知總攝十二有支。謂從無明乃至老𢀸。如論廣釋。然十二支。畧攝為四。
惑業苦三總攝十二支者。如頌云。無明愛取三煩𢚰。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識至受并生𢀸。七事同名一苦道。廣釋指瑜伽。釋云。無明體。謂行蘊中癡。行支體。謂身語意思。識支體。謂第八識種。名色支體。四蘊名名。色蘊名色。六入體。謂內六處。即六根。觸支體。謂第八觸全。前六異熟。除第七觸。唯有覆故。受支體。謂徧行受。愛支體。謂三界貪。取支體。通取煩𢚰。有支體。取識等五。及行支種。愛取潤[A21]已。轉名有故。生支體。謂識等五現。老𢀸支體。生支變滅即老𢀸支。又稱十二牽連。十二重城。十二棘圍等是也。
ᅟᅟ==[A21] 已【CB】,巳【國圖】==
○二別釋(四) 初正釋二料簡三義門四相攝。
○初正釋(四) 初明能引支二明所引支三明能生支四明所生支。
○初明能引支。
一能引支。謂無明行能引識等五果種故。此中無明。唯取能𤼵正感後世善惡業者。即彼所𤼵乃名為行。由此一切順現受業別𦔳當業。皆非行支。
此下正釋十二畧攝為四。謂引二生二。今先能引。初標釋引義。次簡釋引相。三簡別行支。無明及行攝為能引一支。此標能引支也。能引釋等五果種故。此釋能引義也。此中無明唯取能𤼵等者。識及名色六入觸受曰五果。果從種生。種由引起。無明與行。能引此五果種。曰能引支也。唯取能𤼵正感後世善惡業者。謂後世善惡之果。必以善惡之業為正感。正感後世善惡之業。必以無明為能𤼵。今唯取能𤼵正感後世善惡業者為無明。捨能𤼵外無所取。即彼能𤼵之所𤼵乃名為行。捨所𤼵外無所名。此簡釋二支相也。由此之故。行感後世。非順現受業。行是正感。非別𦔳當果之滿業。故云皆非行支。此簡別行支名也。以無明支。於𤼵業中。有能通𤼵總別報業者。有但𤼵總報業者。有但𤼵別報業者。今取初二為行支故也。又此二支亦可名牽引因。能引逺果故。亦可名增上緣。是惑業故。
○二明所引支。
二所引支。謂本識內親生當來異熟果攝識等五種。是前二支所引𤼵故。此中識種謂本識因。除後三因。餘因皆是名色種攝。後之三因。如名次第即後三種。或名色種總攝五因。於中隨勝立餘四種。六處與識。總別亦然。集論說識亦是能引。識中業種名識支故異熟識種名色攝故。經說識支通能所引。業種識種俱名識故。識是名色依。非名色攝故。識等五種由業熏𤼵𨿽實同時。而依主伴總別勝劣因果相異。故諸聖教假說前後。或依當來現起分位有次第故說有前後。由斯識等亦說現行。因時定無現行義故。復由此說生引同時。潤未潤時必不俱故。
此於所引總別異同次第而詳釋之也。初總釋所引。次別釋所引。三會通經論。四釋五次第。總釋所引者。謂第八本識內所有識等五種。親能生起當來世中異熟果攝識等五法。如清涼云。既𤼵行[A22]已。由行熏心。令此本識能招當來生老𢀸故。名之為種。若無行熏。終不得成。故云於諸行中植心種子。即是所引識等五種。於一剎那。為行所積集。無有前後。此是無明與行二支之所引𤼵。故名所引支。別釋所引者。此五支中識種。謂第八本識親因。除後六入觸受三因。餘因皆是名色種攝者。以異熟有三。曰識曰生曰色。識種是本識因。異熟生異熟色曰餘因。此皆是名色種攝。後之六入觸受三因。如名次第。曰入種曰受種曰觸種也。或名色種總攝五因。於五因中隨勝立餘四種。如名中所攝勝者。則立識受觸三種。色中所攝勝者。立為六入種是也。六處與識總別亦然。一說。識種一支。總攝六處。但隨緣說立五處耳。一說。以六入種總攝五因。於五因中隨勝立餘四種。識種總別。義與入同。會通經論者。恐有問云。此以五支名所引。集論說識亦是能引者何。舉四故答云。識中所持業種名識支故。識豈非行。行故屬於能引。異熟識種攝於名色。識緣名色。識又豈非能引。緣起經說。識種通能所引。業種識種。俱名識故。業是能。識是所引。又豈非通于能引。識是名色依非名色攝故者。恐有難云。論言識屬名色。此云何通。故答云。識為名色依。非名色攝。論約能依名色言。故說識是名色攝。又豈非亦可言能引耶。釋五次第者。亦恐問云。識等五種。由行業一剎那中熏𤼵而有。實是同時而分前後者何。故云𨿽實同時。約義約位而分前後。約義者。依識是主。餘四是伴。故識前四後。依名色是總。餘三是別。故名色前。餘三是後。依六入是勝。餘二是劣。故六入前。餘二是後。依觸是因。受是果。故觸前受後。依此四義。聖教假說前後。非實前後也。約位者。或可依當來五果生起分位有次第故。亦說前後。由此於識等五。亦說現行有前後義。然因種對現行時說。初因種時。定無現行次第義故。復由當來現起果位所生所引。得說同時。以種因生現果。必同時故。若依識初熏𤼵位。則不可說生引同時。以[A23]已潤未潤必不俱故。又此約種子未成熟位。說依當果別立五因。所引差別之義如此。不可以不辨。
ᅟᅟ==[A22] 已【CB】,巳【國圖】==
ᅟᅟ==[A23] 已【CB】,巳【國圖】==
○三明能生支。
三能生支。謂愛取有。近生當來生老𢀸故謂緣迷內異熟果愚。𤼵正能招後有諸業為緣。引𤼵親生當來生老𢀸位五果種[A24]已。復依迷外增上果愚。緣境界受𤼵起貪愛。緣愛復生欲等四取。愛取合潤能引業種及所引因。轉名為有。俱能近有後有果故。有處唯說業種名有。此能正感異熟果故。復有唯說五種名有。親生當來識等種故。
ᅟᅟ==[A24] 已【CB】,巳【國圖】==
承前二支詳釋能生支也。初總標。二正釋。三會通。總標能生者。謂愛取有三支。近生當來生老𢀸。果故。即[A25]已潤六支合為有故。是生老𢀸親種。故近生也。二正釋三支相。謂諸有情受二種果。一內異熟果。此即正報。二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此即依報。初謂緣迷內異熟果愚者。愚於我相。昧無我理。於後生苦不如實知。𤼵正能招後有諸業之行支為緣。引𤼵親生當來生老𢀸位識等五果種[A26]已。此指前七支也。二復依迷外增上果之覆業迷事無明。以境界為緣。𤼵起貪愛之愛支。愛為緣故。復生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等四取之取支。愛取和合滋潤。能引業種。及所引因。轉名為有。此[A27]已潤業種。及所引五因。俱能近有後有果故。後文[A28]已潤六支合為有故是也。恐有問云。然有處唯說業種名有。唯說五種名有。與此異者何也。故會通云。以業因是善惡。果是無記。此能正感異熟果故。即增上緣。唯言業種。以親生當來識等五種。即親因緣。顯非業種之增上緣。故唯言五種。義各有取爾也。又說唯業與五種。詳見瑜伽第十及三十八卷中。
ᅟᅟ==[A25] 已【CB】,巳【國圖】==
ᅟᅟ==[A26] 已【CB】,巳【國圖】==
ᅟᅟ==[A27] 已【CB】,巳【國圖】==
ᅟᅟ==[A28] 已【CB】,巳【國圖】==
○四明所生支。
四所生支。謂生老𢀸。是愛取有近所生故。謂從中有至本有中。未衰變來皆生支攝。諸衰變位總名為老。身壞命終乃名為𢀸。老非定有附𢀸立支。
初標釋所生義。次別釋二支相。三通釋疑難義。標釋所生易見。生老𢀸位分齊如何。謂從中有身自求父母投胎而為生有。自生有至本有中未衰變來。四十之前皆生支攝。諸衰變位四十[A29]已後總名為老。命終乃名為𢀸耳。恐有問云。生既別立一支老𢀸何為共立。故云老非定有附𢀸立支。正釋竟。
ᅟᅟ==[A29] 已【CB】,巳【國圖】==
○二料簡(七) 初料簡病老二料簡名色三料簡愛支四料簡生引五料簡三惑六料簡自他七料簡異同。
○初料簡病老。
病何非支。不徧定故。老𨿽不定徧故立支。諸界趣生除中夭者。將終皆有衰朽行故。
問意以生老病𢀸總是遷流。餘三可支。病不立支者何也。答云。病相不徧界趣。又不定有。故不立支。難云。現見中夭者非老。則老亦不定。何為立支。答。老𨿽不定。徧故立支。試觀諸界趣生除中夭者皆有衰朽行故。豈非是徧。
○二料簡名色。
名色不徧何故立支。定故立支。胎卵濕生者。六處未滿定有名色故。又名色支亦是徧有。有色化生初受生位。𨿽具五根而未有用。爾時未名六處支故。初生無色𨿽定有意根。而不明了。未名意處故。由斯論說十二有支。一切一分上二界有。
初問。二答。三證。問意以界中無色。生中化生。必無名色。是謂不徧。不徧而立故將安在。答云。定故立支。徧故立支。定者。胎卵濕生六處未滿。定有名色故。徧者。有色化生。初受生位。𨿽具五根而未有用。爾時未明六處。非名色所攝而何。初生無色。𨿽定有意根而不明了。未名意處。非名支而何。由斯定徧之故。論說十二有支。一切一分上二界有。一切者。一切支也。一分者。謂色界無想。有色一分而無名。無色初生。有名一分而無色。曰一切支中一分上二界有也。論之可證如此。支豈無故而立。
○三料簡愛支。
愛非徧有寧別立支。生惡趣者不愛彼故。定故別立。不求無有。生善趣者定有愛故。不還受生。愛𨿽不起。然如彼取定有種故。又愛亦徧。生惡趣者於現我境亦有愛故。依無希求惡趣身愛。經說非有。非彼全無。
初標問。次答釋。三通妨。問云。愛非徧有。寧別立支。生惡趣者。不愛彼故豈非不徧。答云。定徧故立。定者。生惡趣者不求無愛。設若有求。寧得無愛。如人喜為虎等。𤍠獄求凉風等。豈全無愛而生善趣者有求。求定有愛故也。若謂不還果人。於潤生位對治力強不起愛者。不知𨿽不起愛。而於取支。决定有種。愛如彼取。定有種故。有種故愛定有也。愛亦徧者。生惡趣中。於第八見分現行我境。第七隨所生所繫四惑常俱。則四中我貪。豈非愛支攝耶。然有經說非有愛者。依無希求惡趣身愛。說非有耳。非謂全無有也。豈得以辭害意。
○四料簡生𢀸。
何緣所生立生老𢀸。所引別立識等五支。因位難知差別相故。依當果位別立五支。謂續生時因識相顯。次根未滿名色相增。次根滿時六處明盛。依斯𤼵觸。因觸起受。爾時乃名受果究竟。依此果位立因為五。果位易了差別相故。總立二支以顯三苦。然所生果。若在未來為生厭故說生老𢀸。若至現在。為令了知分位相生。說識等五。
初問生引殊立之緣。次明所引立五支義。三明所生立二支義問意葢謂。所生果所引因。因種果現宜同。何緣於所生立生老𢀸二支。於所引立識等五支耶。答云。於所引立五支者。以因位微隱難知差別相故。依當果位別立五支。使隱微者昭著耳。當果之相云何昭著。謂中有身自求父母結生相續時。因識相顯。故依此位立識支。次根未滿。名色相增。即依此果位立名色支。次根滿時。六處明盛即依此果位立六入支。依入𤼵觸。因觸起受。爾時乃名受果究竟。即依此果位立觸支受支。故云依此果位立因為五。至於所生止立二支者。以果位顯著。易了差別相故。總立二支。以顯生老𢀸苦之三種逼迫義耳。不獨此也。然所生果。若在未來。為生厭故。說生老𢀸。若至現在。為令了知分位相生說識等五。隨所在至之時不同。各有所為。故立名之有多寡耳。非因果之相乖也。
○五料簡三惑。
何緣𤼵業總立無明。潤業位中別立愛取。𨿽諸煩惱皆能𤼵潤。而𤼵業位無明力增。以具十一殊勝事故。謂所緣等。廣如經說。於潤業位愛力偏增。說愛如水能沃潤故。要數溉灌方生有芽。且依初後分愛取二。無重𤼵義立一無明。𨿽取支中攝諸煩𢚰而愛潤勝說是愛增。
初究立名異總別之緣。次答立名異約勝劣說。三答立總別約依義說。四約愛潤勝釋通妨難。問意葢謂。𤼵業潤生皆是煩𢚰。一名無明。一名愛取。建立何緣不一。𤼵潤皆惑。廣畧宜均。總立無明。別立愛取。廣畧何緣有殊。答云。立名異者。𨿽諸煩𢚰皆能𤼵潤。而𤼵業位無明力增。以具十一殊勝事故。謂所緣等。廣如經說。於潤業位愛力偏增。說愛如水能沃潤故。要數溉灌方生有芽。是以各據殊勝立名有不同耳。廣畧異者。且以愛為初。取為後。分愛取二法。實則非無多種現行為潤。故潤業位廣。若夫𤼵業。一𤼵則[A30]已。無重𤼵義。故𤼵業位畧。廣故別立不一。畧故總立無有二也。恐有難云。取支四種。一欲取。謂於諸欲所有欲貪。二見取。謂除薩迦耶見。於所餘見所有欲貪。三戒取。謂于邪願所起戒禁所有欲貪。四我語取。謂于薩迦耶見所有欲貪。此四通攝諸惑。何故於潤業位。說是愛力。故通云。𨿽取支中攝諸煩𢚰。而愛潤勝。說是愛增耳。豈有他耶。問。十一勝事者何。曰。緣起經云。一所緣殊勝。徧緣染淨故。二行相殊勝。隱真顯妄故。三因緣殊勝。惑業生本故。四等起殊勝。等能𤼵起能引能生所生緣起法故。五轉異殊勝。隨眠纏縛相應不共四轉異故。六邪行殊勝。依諦而起增益損減行故。七相狀殊勝。微細自相徧愛非愛共相轉故。八作業殊勝。作流轉所依事作寂止能障事故。九障礙殊勝。障礙勝法故。十隨轉殊勝。乃至有頂猶有轉故。十一對治殊勝。二種妙智所對治故。問。且依初後分愛取者何謂初後。曰。於一無明所𤼵之境。數數汲灌必有初後。初立愛名。後於愛境深生染著乃名為取。問。諸煩𢚰中何為愛潤偏增。曰。六俱生。十分別。二十隨煩𢚰。惟貪一法是正中正潤。餘五俱生正中𦔳潤。其餘皆是𦔳潤。故愛於潤唯最殊勝。
ᅟᅟ==[A30] 已【CB】,巳【國圖】==
○六料簡自他。
諸緣起支。皆依自地。有所𤼵行依他無明。如下無明𤼵上地行。不爾。初伏下地染者。所起上定應非行支。彼地無明猶未起故。從上下地生下上者。彼緣何受而起愛支。彼愛亦緣當生地受。若現若種於理無違。
自地自他地。所居為自地。非現所居為他地。初釋諸支緣起難。二釋緣受起愛難。初難在文外。恐難諸支相緣而起。皆依自地依他地耶。釋云。皆依自地。若有所𤼵行。亦依他地無明而𤼵。如下地無明。能𤼵上地行業。若謂下地不能𤼵者。則初伏欲界下地煩𢚰時。所起上界禪定。應非下地無明所𤼵行支。以彼上地無明猶未起故。得彼定[A31]已。方現前故。反復推之。則知有所𤼵行。依他無明也明矣。又難云。從上地生下地。從下地生上地。彼緣何地境界受而起愛支耶。釋云。彼愛亦緣當生地受。謂若從上地生下。即緣當生下地受而起愛。從下地生上。即緣當生上地受而起愛。令彼貪愛現前。彼所緣者。或緣種子。或緣現行。於理無違。問。下地無明𤼵上地行。無明既是下地。何以云他。曰。行是上地。而無明非上地。以上對下。則上為自而下為他也。
ᅟᅟ==[A31] 已【CB】,巳【國圖】==
○七料簡異同。
此十二支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與愛取有或異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如是十二一重因果足顯輪轉及離斷常。施設兩重實為無用。或應過此便致無竆。
初釋異同問。二釋因果問。此問亦在文外。恐有問云。諸緣起支同世異世耶。釋云。此十二支。十因二果定不同世。謂前十現在。後二未來。因中前七與愛取有。或異或同者。潤未潤時俱不俱故。[A32]已潤則受生報。生報定同。未潤則受後報。後報定異故。若二三七各定同世。謂二同未來。愛取有三。因中前七。同屬現在。諸緣起支。世之異同如此。恐又問云。過去二支因。現在五支果。此一重也。現在三支因。未來二支果。此二重也。兩重因果。常所習聞。如上云異同等。則是一重因果。與常不同者何也。故為釋云。如是十二。一重因果。足顯輪轉云云也。謂立因果法。為顯輪轉離斷常耳。今之一重。由現在十因感未來二果。迷果行因。因滅果生。足顯輪轉不息之義矣。因滅故非常。果生故非斷。及離斷常二種之過矣。足顯及離。是為有用。施設兩重。實為無用也。或應過此一重而立。便致無竆。良以為愚前際者說過去二因。則更有愚於前二者。二因猶少。應更多說矣為愚於後際者說未來二果。則更有愚於後二者。二果猶少。應更多說矣。便致無竆。故止一重也。
ᅟᅟ==[A32] 已【CB】,巳【國圖】==
○三義門(十四) 初假實分別門(至)十四四緣分別門。
○初假實分別門。
此十二支義門別者。九實三假。[A33]已潤六支合為有故。即識等五三相位別。名生等故。
ᅟᅟ==[A33] 已【CB】,巳【國圖】==
此至四緣皆詳辨義門。使知十二於門門通逹而無礙也。今初九實三假。實者。自有體義。假者。自無體義。三假者。謂[A34]已潤行等六支和合為有。則有以眾法合為。豈非是假。生等二支。即識等五果上有生老𢀸相名位不同。離五非別有生等。豈非是假。三假既明。九實可知。
ᅟᅟ==[A34] 已【CB】,巳【國圖】==
○二一事非事門。
五是一事。謂無明識觸受愛五。餘非一事。
一事。猶言一種事。非一事。猶言非一種事也。無明識觸受愛。此五各唯一事。不兼多事。五外之餘七。如行通善惡。名色是二。六處有六。取有四取。有該六法。生老𢀸支即識等五。皆非一事而兼多事。是非明而事體始得不渾。
○三染與不染門。
三唯是染。煩𢚰性故。七唯不染。異熟果故。七分位中容起染故。假說通二。餘通二種。
煩𢚰性故。無明愛取唯染之故也。異熟果故。識及生𢀸唯不染之故也。果是無記。故曰不染。若七於現起分位中。容有起染之時。此假說通二也。故瑜伽第十云。假說通二。謂染不染。既云假說。以不染之說為實。餘通二種者。行有二支。通染不染。以屬善惡無記故也。
○四純雜分別門。
無明愛取說名獨相。不與餘支相交雜故。餘是雜相。
獨對雜言。獨。一義。純義。無明止是無明之相。愛取止是愛取之相。此外不與餘支相交雜故。若夫如[A35]已潤六支合而為有。即識等五名之為二。則五種交雜於二果一有互夾於六支。九皆雜相。豈得稱純。
ᅟᅟ==[A35] 已【CB】,巳【國圖】==
○五色非色攝門。
六唯非色。謂無明識觸受愛取。餘通二種。
六皆心法。曰唯非色。六兼心色。曰餘通二種也。名色一支兼無俟論。行支通於諸根。豈得唯心。六入既是色法。豈得唯心。有支具行。豈得唯心。生𢀸二果。通於色心。故總云通二。
○六有漏等攝門。
皆是有漏。唯有為攝。無漏無為。非有支故。
初正明攝。二反出故。皆是有漏。皆是有為矣。唯有為攝。唯有漏攝矣。無漏無為。非有支故。有漏有為。是有支故。頓挫𮋒覆。簡括關鎻葢如此。
○七三性相攝門。
無明愛取。唯通不善有覆無記。行唯善惡。有通善惡無覆無記。餘七唯是無覆無記。七分位中亦起善染。
唯通。簡彼善與無覆無記。唯善惡不云通者。善惡止行支也。有通三性。以不離行故善惡。具識等五支故無覆無記。識及生等七支唯是無覆無記者。以是異熟果故七分位中亦通善染。即瑜伽假說。
○八三界分別門。
𨿽皆通三界而有分有全。上地行支能伏下地。即麄苦等六種行相。有求上生而起彼故。
有分有全者。此十二支。欲界全有。色無色界分有。前云上二界一切一分也。如無想唯有有色半支。無色唯名半支。及六入中唯有意處一分是也。有求上生而起彼者。謂有厭下麄苦障。欣上勝妙離。修彼六種觀想而求上生。此即上地行支。能伏下地惑也。六種行相者。身中所起心數。緣於貪欲。不能出離是因苦。欲界俱身。饑渴寒𤍠病痛刀杖等種種所逼是果苦。以厭欲界因苦。即欣初禪上勝禪定之樂是因勝。厭欲界果苦。即欣初禪禪味之樂是果勝。欲界五塵。能起眾惡是因麄。此身為三十六物尿屎臭穢之所成就是果麄。以厭欲因麄即欣初禪禪定之樂心定不動是因妙。厭欲果麄即欣受得初禪之身。如鏡中像。𨿽有形色。無有質礙是果妙。煩𢚰覆蔽真性。不能顯𤼵是因障。此身質礙。不得自在是果障。以厭欲因障。即欣初禪心得出離是因離。復厭欲果障。即欣初禪獲得五通之身自在無礙是果離。是謂厭下苦麄障。欣上勝妙離。亦曰淨妙離。此畧述求上生者六種行相。詳如法數。及禪門諸經論。
○九學等分別門。
一切皆唯非學無學。聖者所起有漏善業。明為緣故。違有支故。非有支攝。由此應知聖必不造感後有業。於後苦果不迷求故。雜修靜慮資下故業生淨居等於理無違。
初正釋不攝。次通其妨難。此有疑問伏於文外。疑云。學無學聖。未必不起有漏善業。則於十二有支當何所攝。故釋云。一切皆非。緣聖者𨿽有有漏善業。智明為緣故。違有支故。非有支攝。由此可决其不造不求也。仍恐難云。然則聖者雜修靜慮生淨居等。既是有漏。寧不攝於有支。故通云。雜修者。以漏無漏。前後雜修第四靜慮。資𦔳無雲福生廣果三天之故業。而上生淨居感總報果。於理無違。所以然者。葢總報必行業所感。行業必攝於有支。今生淨居。既是總報。於不攝有支之理宜違。曰不違者。以總報之業及名言種子。皆是徃昔[A36]已造名故。後由無漏資生故業生淨居天感總報果耳。非聖者特造新業而求生。安得攝於有支。故曰於理無違。
ᅟᅟ==[A36] 已【CB】,巳【國圖】==
○十見修二斷門(二) 初第一解二第二解。
○初第一解。
有義無明唯見所斷。要迷諦理能𤼵行故。聖必不造後有業故。愛取二支唯修所斷貪求當有而潤生故。九種命終心俱生愛俱故。餘九皆通見修所斷。
此師無明一支唯見斷。愛取唯修斷。餘九皆通見修所斷。唯見其故有二。一以行由迷諦理而𤼵。迷諦理惑是見所斷。二以聖必無能𤼵煩𢚰之惑。見道名聖。必斷能𤼵煩𢚰之惑。以此二故。無明唯見所斷不通於修。唯修其故亦二。一如陀洹七生。一來二生。不還一生。三果聖人貪求當有。皆以愛取而潤生故。二有九種命終心俱生愛俱之可證故。以此二義。愛取唯修所斷不通於見。餘九皆通。如下所釋。問。何謂九種命終心俱生愛俱。曰。雜集論云。相續力者有九種命終心。與自體愛相應。於三界中各令欲色無色界生相續。一者從欲界沒。還生欲界。即以欲界自體愛相應。命終心結生相續。二者從欲界沒。若生色界。即以色界自體愛相應命終心結生相續。三者從欲界沒。若生無色界。即以無色界自體愛相應命終心結生相續。如是欲界沒有三種。色界無色界沒各有三種。共成九種。
○二第二解(二) 初破前非二申正義。
○初破前非。
有義一切皆通二斷。論說預流果。[A37]已斷一切一分有支無全斷者故。若無明支唯見所斷。寧說預流無全斷者。若愛取支唯修所斷。寧說彼[A38]已斷一切支一分。又說全界一切煩𢚰皆能結生。徃惡趣行唯分別起煩𢚰能𤼵。不言潤生唯修所斷。謂感後有行皆見所斷𤼵。由此故知無明愛取三支。亦通見修所斷。
ᅟᅟ==[A37] 已【CB】,巳【國圖】==
ᅟᅟ==[A38] 已【CB】,巳【國圖】==
初標通二斷引論證成。次引論證破前唯二斷。三結出三支皆通二斷。一切皆通者。前云餘九皆通二斷。今云一切。則無明愛取皆在其中。證於瑜伽可知。若汝前說無明唯見所斷。是預流全斷矣。論中寧說預流無全斷。而斷一分乎。唯見所斷之非可知。若汝前說愛取二支唯修所斷。是初果全不斷矣。論中寧說預流[A39]已斷一分。非全不斷乎。唯修所斷之非又可知。不獨此也。論中又說全欲界一切煩𢚰。乃至全無色一切煩𢚰。全界。一界也。各三界煩𢚰皆能結生相續。不言潤生唯修所斷。豈愛取支唯修斷耶。又說徃惡趣行。唯分別起煩𢚰能𤼵。不謂一切感後有行。皆見所斷煩𢚰所𤼵。豈無明支唯見斷耶。故知不獨餘九通於二斷。無明愛取三支亦通二斷。問。又說全界至煩𢚰能𤼵是一叚。不言潤生至見所斷𤼵是一叚。釋中何為以後叚拆合上叚中之二句釋耶。曰。但知不言二字。謂之一字。釋義自昭然矣。何則不言不字。當貫下謂字。而釋中於謂上下一不字。以上言字作下謂字。以下謂字作上言字。其義自明矣。
ᅟᅟ==[A39] 已【CB】,巳【國圖】==
○二申正義。
然無明支正𤼵行者唯見所斷。𦔳者不定。愛取二支正潤生者唯修所斷。𦔳者不定。又染汙法自性應斷。對治起時彼永斷故。一切有漏不染汙法。非性應斷。不違道故。然有二義說之為斷。一離縛故。謂斷緣彼雜彼煩𢚰。二不生故。謂斷彼依。令永不起。依離縛斷。說有漏善無覆無記唯修所斷。依不生斷。說諸惡趣無想定等唯見所斷。說十二支通二斷者。於前諸斷如應當知。
初明無明愛取三支。次明行及老𢀸九支。三結示諸支斷義。正𤼵惡趣行無明。唯見所斷𤼵善趣行無明則通二斷。正潤生愛取唯修所斷𦔳潤生者亦通二斷。總之正𤼵正潤者局𦔳𤼵𦔳潤者通也故云不定。染汙法自性應斷者。無明愛取三支及行有一分。性是煩𢚰曰染汙法自性應斷。對治起時彼永斷者。即出世道障治相違曰永斷。一切有漏不染汙者。謂行有一分。即有漏善識等五。及生等二果。體唯無記曰不染汙法。此皆不違道品曰非性應斷也。然有二義說斷。一離縛故。二不生故。離縛者。斷離緣彼煩𢚰雜彼煩𢚰。緣彼煩𢚰。是第七俱生我貪等。緣彼識等五種生等二支之異熟果。雜彼煩𢚰。是第七我見慢等。由我見故。令六識中所起施等善法不能忘相。故名雜彼。即善中雜彼著相之煩𢚰也。依斷此二煩𢚰義故。說行有二支中一分有漏善。及識等五與生等二果。合有九支。惟修所斷。二不生者。分別煩𢚰為依。彼等生起。斷此煩𢚰。彼永不生。依不生義。說行有二支一分感惡趣行。并招無想果有漏善定。及有中攝識等五種。以因該果。具生老𢀸。是故亦合為九。唯見所斷。是則說十二支通二斷者。三支依正𦔳說通二斷。餘九依二義說通二斷。故云如應當知。
○十一三受相攝門。
十樂捨俱。受不與受共相應故。老𢀸位中多分無樂及容捨故。十一苦俱。非受俱故。
十樂捨俱。謂十支是樂。受捨受俱也。除受支老𢀸支者。以受不與受共相應故。老𢀸位中多分無樂及容捨故。十一支與苦受相應。唯除受支。亦以受非受俱。
○十二三苦分別門。
十一少分壞苦所攝。老𢀸位中多無樂受。依樂立壞故不說之。十二少分苦苦所攝。一切支中有苦受故。十二全分行苦所攝。諸有漏法皆行苦故。依捨受說十一少分除老𢀸支。如壞苦說。實義如是。諸聖教中隨彼相增所說不定。
十二支中除老𢀸支。餘十一支少分壞苦所攝。老𢀸不說者。以壞苦依樂變而立。老𢀸位中多無樂受。壞從何立。十二支少分苦苦所攝。以依苦受立苦苦。一切支中容有苦受俱故。曰苦苦攝也。十二支全分行苦所攝。以諸有漏法。是剎那性。皆行苦故。曰行苦攝也。依捨受說十一少分除老𢀸支如壞苦說者。謂若依行苦對捨受者。十一少分行苦所攝。老𢀸位中無容捨故。無捨故無行苦。如無樂故無壞苦。曰如壞苦說也。實義如是。指上論所攝是真實義。若諸聖教中。隨彼增盛之相而言。則所說不定。不可惑於隨相不定之說。遂疑於真實一定之說也。問。苦苦壞苦。皆言少分。行苦𨚫言全分何也。曰。以十二支具三苦性。若是二苦必是行苦。故言全分。有是行苦而非二苦。又此二苦。各不相攝。故云少分。
○十三四諦相攝門。
皆苦諦攝。取蘊性故。五亦集諦攝。業煩𢚰性故。
此十二支。於四諦中皆苦諦攝。以十二支是五取蘊性。實苦不離取蘊。豈非苦諦。無明愛取行有五支。亦集諦攝。以是惑業性故。實因不離業惑。豈非集諦。
○十四四緣分別門(四) 初通明四緣二別明因緣三別明二緣四結指無方。
○初通明四緣。
諸支相望。增上定有。餘之三緣。有無不定。契經依定。唯說有一。
定有者以增上𡩖故。有無不定者。以餘三局故。依定說唯一增上也。又此亦可是[A40]已明增上。故下但明三緣不定。
ᅟᅟ==[A40] 已【CB】,巳【國圖】==
○二別明因緣。
愛望於取。有望於生。有因緣義。若說識支是業種者。行望於識亦作因緣。餘支相望無因緣義。而集論說無明望行有因緣者。依無明時業習氣說。無明俱故假說無明。實是行種。瑜伽論說諸支相望無因緣者。依現愛取。唯業有說。
別明因緣之有無也。初正明實義。次會通論義。實義者。愛望於取等。皆有因緣也。愛望取有者。取之現行由愛增盛而現。愛是現取之種。故有因緣。有望生有者。有即愛取[A41]已潤識等五種名有。生即識等五種現行名生。現從種生。故有因緣。行望識有者。若說識支是識種。行非識之親因。若說識支是業種者。行望于識有因緣義。故云亦作因緣。餘無因緣者。此外八支曰餘。相望者。謂無明望行。識望名色。名色望六入。六入望觸。觸望於受。受望於愛。取望於有。生望老𢀸。皆非親因自果。故無因緣。恐有難云。若餘支相望無因緣義。何故集論說無明望行有因緣耶。故會通云。有是假說。以依無明俱時。思業之習氣。假說業種以為無明。實是行種作因而生行支耳。恐又難云。若愛望於取有望於生有因緣。何故瑜伽說諸支相望無因緣耶。故會通云。瑜伽說愛望於取無因緣者謂依現行之愛。望現行之取。非從自種安得因緣。豈比夫前之以愛增取種生現行得為因緣耶。瑜伽說有望於生無因緣者。唯業有說。謂以業種為有。業非識體。但可增上。非是因緣。豈比夫前之以識種起生現行得為因緣耶。是則此論之無不乖集論之有。此論之有。不逆瑜伽之無。義各有取爾也。
ᅟᅟ==[A41] 已【CB】,巳【國圖】==
○三別明二緣。
無明望行。愛望於取。生望老𢀸。有餘二緣。有望於生。受望於愛。無等無間。有所緣緣。餘支相望。二俱非有。
別明二緣有無也。有餘二緣者。無明至𢀸。皆以現行相望。有等無間所緣緣。有等無間者。前無明心所滅。引後行思心。前愛心所滅。引後取之心。生及老𢀸。但是識與名色增長衰變。增長心滅。引生衰變。故此三位。有等無間緣。有所緣緣者。行思等心所。唯在意識可得反緣無明。無明即行家所緣緣。取亦反緣前愛。愛即取家所緣緣。老𢀸位中諸心心所。可緣生位色心。生即老𢀸家所緣緣。故此三位有所緣緣。有望於生。受望於愛。無等無間。有所緣緣。無等無間者。以前後現行引生曰等無間。今有是種子。生是現行。受是種子。愛是現行。則等無間從何而引。故無等無間也。有所緣緣者。生自現行。能緣有種。愛是現行能緣受種。則受為愛支所緣緣。有為生支所緣緣。故曰有所緣緣也。餘支相望二俱非有者。謂行望於識。乃至取望於有。其果皆非現行心心所相引生故。如識等至受。皆是種子。有亦種子。而行為識因。取為有因。𨿽是現行。然所生識有。即是種故。是以非等無間緣。既非現行心心所法。緣慮無故。無所緣緣。曰二俱非有也。
○四結指無方。
此中且依隣近順次不相雜亂實緣起說。異此相望。為緣不定。諸聰慧者如理應思。
總結有支於四緣中。唯依四義。立緣起也。一鄰近。如無明鄰行。行近識等。二順次。如無明緣行。乃至老𢀸。順其序等。三不雜。如無明唯無明。不雜行業等。四實說。如唯據各支實種現說無所假借等。異此相望為緣不定者。如異上鄰近則為隔越。於一支法。越一越二越多支故。異上順次則為逆次。如從老𢀸乃至無明。不以無明為行之緣故。異上不雜則為雜亂。如說業種名識支等故。異上實說。則為假說。如說無明俱時思業習氣。實是行種。假說無明等故。故云異此四義相望。為緣則不定也。隔越乃至假說。不能盡述。故曰如理應思。上四科中第三義門一科竟。
○四相攝。
惑業苦三攝十二者。無明愛取是惑所攝。行有一分是業所攝。七有一分是苦所攝。有處說業全攝有者。應知彼依業有說故。有處說識業所攝者。彼說業種為識支故。惑業所招獨名苦者。唯苦諦攝。為生厭故。由惑業苦即十二支。故此能令生𢀸相續。
初牒標明攝。二會通他論。三釋通妨難。四結答前問。前言此惑業苦應知總攝十二有支。今牒前標釋云。惑業苦三攝十二者。謂無明愛取三支是惑道所攝。行支及有支一分。是業道所攝。識等五種至老𢀸七支。及有一分。是苦道所攝也。恐疑他論與此所攝不同。故會通云。有處說業全攝有者。應知彼依業有說。不依有種說故。有處說識業所攝者。彼說業種為識支。不說識種名識支故。又恐問曰。十二有支皆是苦攝獨言惑業所招識等七支唯苦攝者何也。故釋云。唯苦諦攝不通集者。為使有情知苦生厭惡故。厭始離。離則斷。斷則不相續矣前云生𢀸相續由惑業苦。惑業苦即十二支。故此能令生𢀸相續以上論釋中四解第三解竟。
○四第四解(二) 初標生𢀸因緣二釋二種生𢀸。
○初標生𢀸因緣。
復次生𢀸相續由內因緣。不待外緣。故唯有識。因謂有漏無漏二業正感生𢀸。故說為因。緣謂煩𢚰所知二障。𦔳感生𢀸故說為緣。
第四師重釋頌文。立內因緣。顯生𢀸相續不離唯識也。正感曰因。以二業為正。且約招感生𢀸顯現而說。𦔳感曰緣。以二障為𦔳。但約增上緣說。
○二釋二種生𢀸(三) 初釋相二料簡三屬頌。
○初釋相。
所以者何。生𢀸有二。一分叚生𢀸。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𢚰障緣𦔳𫝑力。所感三界麄異熟果。身命短長。隨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叚。二不思議變易生𢀸。謂諸無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緣𦔳𫝑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思議。或名意成身。隨意願成故。如契經說。如取為緣。有漏業因。續後有者而生三有。如是無明習地為緣。無漏業因。有阿羅漢獨覺[A42]已得自在菩薩。生三種意成身。亦名變化身。無漏定力轉令異本如變化故。如有論說聲聞無學永盡後有。云何能證無上菩提。依變化身證無上覺。非業報身。故不違理。
ᅟᅟ==[A42] 已【CB】,巳【國圖】==
初徴標生𢀸。二釋二生𢀸。三會通異名。釋相者。釋生𢀸之相。以因緣不同。生𢀸有別。曰分叚。曰變易。曰意成變化。聖凢天壤。小大不同。要之不離於生滅。故曰生𢀸之相。徴意葢謂所感生𢀸。由於能感正𦔳。正𦔳障業。復各不同。所以者何。意生𢀸之必有不同者在也。故云生𢀸有二。一分叚。二變易。分叚者。善不善業為感生因。𤼵潤煩𢚰為𦔳生緣。三界麄異熟為所感果。隨因緣力。所感身命長短。有定齊限。不能前後改轉故名分叚。二不思議變易生𢀸者。謂無漏有為諸業為能感因。由所知障𦔳力為能感緣勝。細異熟為所感果。又名變易者。以由悲願度生無齊限力。改轉定有齊限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又名不思議者。以由無漏定願不可思議為能資感。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思議。恐疑不思議變易生𢀸。復名意成身者。為因緣有異身亦有異耶。為因緣無異身亦不異。隨義以立名耶。故會通云。即變易身。或名為意成身耳。以其隨大悲意願之所成故。取而例之。經云。如二取煩𢚰為緣。有漏善惡為因。續後有者而生欲有色有無色有。或續𢀸有後而生中有生有本有。如是無明習地所知障為緣。無漏業為因。有阿羅漢獨覺[A43]已得自在菩薩生三種意成身。是則此以所知無漏因緣。有三乘而生三身。彼以煩𢚰有漏因緣。續後有而生三有。此三乘三身。羅漢三昧正受意生身。近於獨覺覺法自性意生身。獨覺覺法自性意生身。近於菩薩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彼續後有者而生欲有。近於色有。色有近於無色有。或中有近於生有。生有近於本有。以能例所。所固自明。以所合能。所獨不愈明乎。仍恐疑云。又亦名變化身者何。故會通云。無漏禪定力。轉變本身之時。似如變化。非新生故。如有論說聲聞無學永盡後有分叚之身。何能出生入𢀸行菩薩行化度有情。乃至究竟能證無上菩提之果耶。彼論答云。依變化身。證無上覺。非業報身。不違於永盡後有能證菩提之理耳。問。前云悲願力。次云無漏定願。此云無漏定力。何以異耶。曰。但各隨增勝為說釋所立名。實則文𨿽不備而義自互兼。問。小乘無漏定力。豈得兼悲。曰。今依變化修證無上之果。則所轉是無上之器。能轉豈下劣之力耶。問。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曰變易矣。竊以為若所依身。隨地有別。可說短長而命如燈𦦨。念念生滅。異於分叚一期等事。慿何說彼無定齊限耶。曰。奘師云。理實命根無別分限。隨所依身假說分限耳。問。變麄為細。易短為長。有細生滅曰變易生𢀸。為復有可指生𢀸耶曰。覺知𫝑盡名𢀸。入定還資曰生也。問。三意生身以何為體。曰。悲願為體。定願為體。無明住地惑。無漏有分別業為體也。
ᅟᅟ==[A43] 已【CB】,巳【國圖】==
○二料簡(三) 初釋所知無漏能感問二釋資感生𢀸何用問三釋何須所知資感問。
○初釋所知無漏能感問。
若所知障𦔳無漏業能感生𢀸。二乘定性應不永入無餘𣵀槃。如諸異生拘煩𢚰故。如何道諦實能感苦。誰言實感。不爾如何。無漏定願資有漏業。令所得果相續長時。展轉增勝。假說名感。如是感時由所知障為緣𦔳力。非獨能感。然所知障不障解脫。無能𤼵業潤生用故。
初問。二答。問中有二。初承前變易生𢀸問云。若所知障𦔳無漏業能感變易生𢀸。二乘既有所知障在。應常感生𢀸不入𣵀槃。如異生為煩𢚰所拘不能解脫故。次問集能招苦。道惟趣滅。無漏有分別業乃道諦攝。而云能感變易。則道諦實能感苦矣。如之何。答中先答次問。答云誰言實感。徴云不爾如何。釋云。第四禪。無漏勝定。資色無色[A44]已感異熟諸有漏業。令所得果相續增長。無漏資勝。依勝𦔳力。假說能感。非無漏業實能感苦。且如是定願資有漏業感果之時。非有漏業獨能感果。由所知障為緣𦔳力。彼業方能感殊勝果。次答前問云。然所知障。𨿽𦔳生𢀸。不障解脫。非感苦者。豈比煩𢚰有𤼵業潤生之用乎。是以二乘𨿽有所知。亦能永入無餘𣵀槃。
ᅟᅟ==[A44] 已【CB】,巳【國圖】==
○二釋資感生𢀸何用問。
何用資感生𢀸苦為。自證菩提利樂他故。謂不定性獨覺聲聞及得自在大願菩薩。[A45]已永斷伏煩𢚰障故。無容復受當分叚身。恐廢長時修菩薩行。遂以無漏勝定願力。如延壽法資現身因。令彼長時與果不絕。[婁*殳] \[婁*殳]如是定願資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ᅟᅟ==[A45] 已【CB】,巳【國圖】==
初問。次答。問意謂生𢀸是苦。宜𢚩逺離。而乃資感為有何用。欲究其資感之故也。標答云。自證菩提利樂他故而資感也。謂不定性獨覺聲聞及八地[A46]已上得自在大願菩薩。[A47]已永斷永伏煩𢚰障故。則無𤼵潤。無容復受當分叚身。分叚既無。恐廢長時修菩薩行。遂以無漏定願。如世間延壽之法。資現有身。轉令異本。以此為因。令彼長時與果不絕。數數資𦔳。乃至具諸相好。證得無上菩提耳。豈為無用之資感耶。
ᅟᅟ==[A46] 已【CB】,巳【國圖】==
ᅟᅟ==[A47] 已【CB】,巳【國圖】==
○三釋何須所知資感問。
彼復何須所知障𦔳。既未圓證無相大悲。不執菩提有情實有。無由𤼵起猛利悲願。又所知障障大菩提。為永斷除留身久住。又所知障為有漏依。此障若無。彼定非有。故於身住有大𦔳力。若所留身有漏定願所資𦔳者。分叚身攝。二乘異生所知境故。無漏定願所資𦔳者。變易身攝。非彼境故。由此應知變易生𢀸性是有漏異熟果攝。於無漏業是增上果。有聖教中說為無漏出三界者。隨𦔳因說。
初難問。次正答。三簡異。問意云。既以無漏定願資現身因足矣。復何須所知障𦔳。令長時與果不絕而久住耶。答云須此𦔳者。其意有三。謂無求而求。無度而度。乃是無相大悲。執有可求執有可度者所知障也。既在因位。未能圓證無相。若不假此所知障執有菩提可求。有情可度。則無由𤼵起猛利悲願。此必須於此者一也。又所知障障大菩提。實難卒斷。為永斷除成無上覺。留身久住。則必須於此者二也。又所知障。為有漏法所依。既變易身是有漏。此障若無。彼定非有。非離所依有能依故。此必須於此者三也。有此三義。故於身住有大𦔳力。非小補也。恐又問云。凢所留身皆變易攝耶。皆三界攝耶。故簡云。若所留身。是諸異生。世間有漏定願所資𦔳者。分叚身攝。二乘異生所知境故。若所留身。是諸聖者出世無漏定願所資𦔳者。變易身攝。微妙勝用。不可思議。非諸凢小所知境故。故結答其後問云。由此應知變易生𢀸。異熟果攝。是有漏業正所感故。亦增上果攝。是無漏業所資𦔳故。亦三界攝。是有漏故。然有聖教說變易生𢀸。名為無漏出三界者。隨無漏因資𦔳說耳。不可不察其說。便為無漏出於三界。
○三屬頌(三) 初正申頌二通疑問三例淨法。
○初正申頌。
頌中所言諸業習氣。即前所說二業種子。二取習氣。即前所說二障種子。俱執著故。俱等餘文。義如前釋。
二業種子。即有漏無漏二業。俱執著者。釋皆名取。以取是執著。故云二取。
○二通疑問。
變易生𢀸。𨿽無分叚前後異熟別盡別生。而數資𦔳前後改轉。亦有前盡餘復生義。𨿽亦由現生𢀸相續。而種定有。頌偏說之。或為顯示真異熟因果皆不離本識。故不說現。現異熟因不即與果。轉識間斷非異熟故。
設為問答以通變易現行之疑也。初通變易疑。次通現行疑。疑云。分叚捨生趣生。可言異熟前盡復生。變易既無捨趣。而言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何也。通云。變易生𢀸。𨿽無分叚前後異熟別盡別生之義。而以無漏業。[婁*殳] \[婁*殳]資𦔳前後改轉。令後身命展轉勝前。亦有前盡餘復生義。故亦言異熟耳。又恐疑云。變易亦名異熟生𢀸相續矣。業取現行。生𢀸豈不由之。獨言業取二習氣者何。通云。異熟𨿽亦由現。生𢀸相續。而種定有。現不定有。故頌偏說。或為顯示真異熟因果。皆不離本識。因即本識所持業取二種。果即本識自[A48]己果位。前盡復生之總報主。故但說種子。不說現行。又六轉識現異熟因。果在未來。必假熏成種子。後方與果。不即與果。酬前滿業。無記轉識。多間斷故。是異熟生。非真異熟。是則三性現識。皆非不離本識。所以頌中但言習氣。不言現耳。
ᅟᅟ==[A48] 己【CB】,巳【國圖】==
○三例淨法。
前中後際生𢀸輪𢌞。不待外緣。既由內識。淨法相續。應知亦然。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有無漏種。由轉識等[婁*殳] \[婁*殳]熏𤼵漸漸增勝。乃至究竟得成佛時。轉捨本來雜染識種。轉得始起清淨種識。任持一切功德種子。由本願力。盡未來際起諸妙用。相續無竆。由此應知唯有內識。
初結前總標。二釋明淨法。前云復次生𢀸相續由內因緣。不待外緣。故唯有識。至此詳解[A49]已完。結云。前中後際生𢀸輪𢌞既由內識。淨法相續。應知亦不待外緣。相續者。謂本無漏種。因熏成佛。由本願力。盡未來際。起諸妙用。無有竆盡。曰淨法相續也。淨法相續亦由本無漏種。依附本識。熏𤼵成佛。轉捨轉識本來雜染識種。轉得始起清淨種識。任持一切功德種子。由本願力起諸妙用。無有竆盡。𤼵現於一切功德種子。而種子住持於淨識。曰亦唯內識也。以上第三生𢀸唯識一大科竟。
ᅟᅟ==[A49] 已【CB】,巳【國圖】==
○四三性唯識(二) 初本論二論釋。
○初本論。
若唯有識。何故世尊處處經中說有三性。應知三性亦不離識。所以者何。頌曰。
由彼彼徧計。徧計種種物。此徧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於彼。常逺離前性。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
○二論釋(二) 初正釋三頌二義類相推。
○初正釋三頌(八) 初別釋四句二別釋第五三別釋第六四別釋七八五別釋九十六別釋十一七別釋十二八總申頌意。
○初別釋四句(二) 初畧釋二廣辨。
○初畧釋。
論曰。周徧計度。故名徧計。品類眾多。說為彼彼。謂能徧計虚妄分別。即由彼彼虚妄分別。徧計種種所徧計物。謂所妄執蘊處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別。此所妄執自性差別總名徧計所執自性。如是自性都無所有。理教推徴。不可得故。
畧釋其義。使易曉也。初釋第一句。次釋第二句。三釋三四句。謂能徧計虚妄分別者。釋上彼彼徧計。是能虚妄分別之心也。即由彼彼虚妄分別。是牒上句。徧計種種所徧計物。是釋下句。牒上釋下。有來脈故。謂所妄執蘊處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別者。指上所執種種物也。此所妄執自性差別總名徧計所執自性者。指定徧計所執自性也。理教推徴不可得故。出無所有之由也。問。何謂我法自性差別。曰。我自性。即橫計主宰。法自性。即橫計𮜿持。我差別。即有情命者等。預流一來等。法差別。即蘊處界等。實德業等。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前[A50]已詳釋。
ᅟᅟ==[A50] 已【CB】,巳【國圖】==
○二廣辨(二) 初總分文二別釋相。
○初總分文。
或初句顯能徧計識。第二句示所徧計境。後半方申徧計所執若我若法自性非有。[A51]已廣顯彼不可得故。
ᅟᅟ==[A51] 已【CB】,巳【國圖】==
此廣釋其義使盡其詳也文分易曉。
○二別釋相(二) 初能徧計二所徧計。
○初能徧計(二) 初安慧師二護法師。
○初安慧師。
初能徧計自性云何有義。八識及諸心所有漏攝者皆能徧計。虚妄分別為自性故。皆似所取能取現故說阿頼耶。以徧計所執自性妄執種為所緣故。
此師以初二故。通原八種識及諸心所為能徧計心。以虚妄分別為自性。似能所取。皆是有漏心故。以第三故別原第八為能徧計心。以所緣既是徧計所執自性妄執種。則能緣第八。豈非徧計妄執之心。以所驗能。心可知矣。不知能所有辨。八無計度。破在下文。
○二護法師(三) 初正釋二斥非三結示。
○初正釋。
有義。第六第七心品。執我法者是能徧計。唯說意識能徧計故。意及意識名意識故。計度分別能徧計故。執我法者必是慧故。二執必與無明俱故。不說無明有善性故。癡無癡等不相應故。不見有執導空智故。執有執無不俱起故。曾無有執非能熏故。
護法師以六七二識心品執我法者是能徧計。復出十故以原其㫖。第一約唯說原。第二約名字原。第三約分別原。此三皆尅證六七是能徧計。第四約執斷是原。第五約執斷俱原。此二不唯原能徧計是六七。且遮第八無慧癡矣。第六約不說原。第七約不俱原。不通善性。非善心所俱。此二不惟原二執是能徧計。亦暗斥前師謂諸心所皆能徧計。以諸心通善染故。第八約不見原。第九約比例原。謂善慧無執。見無執者能導空智。染慧有執不見有執。能導空智。執有者不起無執。執無者不起有執。有無既不俱起。有執則非空智。豈不例知。第十約能熏原。不惟原六七有執能熏。是能徧計。亦遮前五無執八非能熏。是知從一故至十故。原之又原而搜竆理窟。則六識與七識指之更指而燦𤼵心華。將見不俟後之破斥。而慧師必當首肯矣。
○二斥非。
有漏心等不證實故。一切皆名虚妄分別。𨿽似所取能取相現而非一切能徧計攝。勿無漏心亦有執故。如來後得應有執故。經說佛智現身土等種種影像如鏡等故。若無緣用。應非智等。𨿽說蔵識緣徧計種。而不說唯。故非誠證。
初正破。二反破。三證破。四破引。前以虚妄分別為自性。釋有漏心等有能所取皆能徧計。不知有漏中所攝諸心心所。皆不能證圓成實性。故一切皆名虚妄分別。非說徧計。恐難。既非徧計。何故復說能取所取相現。故通云。𨿽似能取所取相現。而有徧計有不徧計者。豈能所取皆能徧計攝耶。此明有漏善心。徧而非計也。若謂似能所取皆能徧計。勿無漏心亦是徧計。若無漏心是徧計者。勿如來後得無漏智心。有似能所取義。亦應有執。亦應能徧計攝耶例之可知。况證之于經云。佛智現身土等種種影像如鏡等故。夫種種影像。喻所現之固明。如鏡等故。譬能現之甚顯。若無緣用。應非佛智。故知無漏心與後得智。及諸善心所皆能廣緣而無計執。而謂能緣等皆是徧計。漫然不一甄別可乎。又前引蔵識所緣種子。證頼耶為能徧計心。然𨿽說蔵識緣徧計種。而不說唯者。以亦緣報身器界諸法故也。故彼所引非是誠證。
○三結示。
由斯理趣。唯於第六第七心品有能徧計。識品𨿽二而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徧計不同。故言彼彼。
初正結。二通妨。由斯通收正釋斥非之理趣。唯於六七二識有能徧計。此外非能徧計心也。恐難云。既唯六七。頌云彼彼者何。故通云。識品𨿽云六七二種。而有二法三法乃至十法徧計不同。故云彼彼耳。問。自二至十等名相云何。答。一名二義曰二。一分別戲論所依緣。二見及慢。三貪瞋癡曰三。一自相。二差別。三所取相。四能取相曰四。一依名徧計義。二依義徧計名。三依名徧計名。四依義徧計義。五依二徧計二曰五。一自性。二差別。三覺悟。四隨眠。五加行。六名曰六。即前名徧計中所攝。一有為。二無為。三常。四無常。五善。六不善。七無記曰七。一自性。二差別。三總持。四我。五我所。六愛。七不愛。八愛不愛俱違曰八。亦即前名徧計中所攝。一此為何物。二云何此物。三此是何物。四此云何物。五或為色蘊六或為受蘊。七或為想蘊。八或為行蘊。九或為識蘊曰九。即前五加行徧計中復有五種。一貪愛。二嗔恚。三合會。四別種。五隨捨曰十。曰等者。總之于百千法上徧計不同是也。又應知徧計有四料簡。一有徧非計。如無漏心及有漏善心。廣緣而非計故。二有計非徧。如有漏第七。唯計第八。非徧起故。三亦徧亦計。如第六識。通緣內外恒起我法故。四非徧非計。如有漏前五及第八。各了自境不起計故。
○二所徧計。
次所徧計自性云何。攝大乘說是依他起。徧計心等所緣緣故。圓成實性寧非彼境。真非妄執所緣境故。依展轉說亦所徧計。徧計所執𨿽是彼境。而非所緣緣。故非所徧計。
初以所徧計自性為問。引論答云。所徧計自性是依他起法。謂即徧計心等所緣緣故。次問圓成實性寧得非彼徧計心境。答云。圓成是真。徧計是妄。真非徧計妄執所緣境故。𨿽然。若依徧計由依他。依他實性即圓成。依此展轉。遡流竆源亦所徧計。恐難。徧計所執。即徧計之境。云何不是所徧計耶。通云。𨿽是彼境。非所緣緣。故非所徧計。以所緣緣必用實緣起法。今徧計所執我法。猶如空華。殊無實性。無實性故非所緣緣。非所緣緣故非所徧計。上初別釋四句一科竟。
○二別釋第五(二) 初徴二釋。
○初徴。
徧計所執。其相云何。與依他起。復有何別。
此以頌文第五句。與徧計所執對問。以竆其相之不同也。
○二釋(二) 初第一解二第二解。
○初第一解。
有義三界心及心所。由無始來虚妄熏習𨿽各體一而似二生。謂見相分。即能所取。如是二分。情有理無。此相說為徧計所執。二所依體。實托緣生。此性非無。名依他起。虚妄分別緣所生故。云何知然。諸聖教說虚妄分別是依他起二取名為徧計所執。
此師止立二分。故以相見能所為徧計。相見所依自證分體為依他。復引教為證。而不知其所解之未盡也。下文自詳。
○二第二解(四) 初申頌義二證依他三斥前非四結正㫖。
○初申頌義。
有義。一切心及心所由熏習力。所變二分從緣生故。亦依他起。徧計依斯妄執定實有無一異俱不俱等。此二方名徧計所執。
初申依他。二申徧計。此師意謂不簡漏無漏。染無染。凢世出世間一切心及心所。若所依體性。若所變相見。由熏習力。從緣生故。亦依他起。非獨以所依體為依他[A52]已也。徧計心等。依斯緣生相見。虚妄執著。一定實有我法有無一異俱不俱等。此有無。此一異。此俱不俱。此二方名徧計所執。豈得以緣起相見便名徧計也耶。一答而兩問雙明。二相煥然矣。
ᅟᅟ==[A52] 已【CB】,巳【國圖】==
○二證依他。
諸聖教說唯量唯二種種皆名依他起故。又相等四法十一識等。論皆說為依他起攝故。
此引教以證依他。使知無濫于徧計之相也。唯。獨也。量。分量。唯量。唯識分量。識外無所有也。唯二者。見相二分。種種。諸識種種相見也。相等四法。等後三分。十一識者。梁攝論云。一身識。謂眼等五界。二身者識。謂染汙意。三受者識。謂意界。四應受識。謂色等六塵。五正受識。謂六識界。六世識。謂生生相續不斷。七數識。謂筭計由一至於無量。八處識。謂器世間。九言說識。謂見聞覺知。十言說自他差別識。謂依身差別。即我見熏習種子生。十一善惡兩道生𢀸識。謂生𢀸趣無量種。即有支習氣種子生。如是諸識。論皆說為虚妄分別依他起故。既皆以此為依他。乃以此為徧計者何耶。
○三斥前非。
不爾。無漏後得智品二分。應名徧計所執。許應聖智不緣彼生。緣彼智品應非道諦。不許應知有漏亦爾。又若二分是徧計所執。應如兔角等非所緣緣。徧計所執體非有故。又應二分不熏成種。後識等生應無二分。又諸習氣是相分攝。豈非有法能作因緣。若緣所生內相見分非依他起。二所依體。例亦應然。無異因故。
以理量展轉斥前非也。初約無漏難破徧計。二約譬喻難破徧計。三約無種難破徧計。四約因緣難破徧計。五約比例難破徧計。不爾者。謂不以相見為依他必執相見徧計攝者。則因中無漏。果上後得智品。皆有相見二分。應名徧計所執矣。汝能許之否耶。許則淨分依他。應非聖智所緣之境。即能緣聖智。乃集諦攝。非道諦所攝。有是理乎。若不許無漏位中二分是徧計所執。則有漏位亦不許相見徧計所攝。理甚明也。又若二分是徧計所執。應如兔角無體。非所緣緣矣。二分豈得非所緣緣乎。又若二分是徧計所執。則是無體之法不熏成種。後識等生應無二分。識生豈得無二分乎。又諸習氣是第八相分所攝。豈非有體之法能作親因緣耶。若眾緣所生內相見分。汝必謂非依他起。是徧計者。則汝所說二分之體。亦非依他。以相見自證無異因故。因既不異。性自無殊。不惟相見徧計。將見汝執依他之體。反成徧計。如之何。自證體既依他。云何二分非依他起。
○四結正㫖。
由斯理趣。眾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有漏無漏皆依他起。依他眾緣而得起故。
由斯理趣者。總收申義斥非二段中理趣也。皆依他起者。以王所體用。相見染淨。𨿽各不同。而緣依亦眾。依他眾緣而得起故。皆名依他起也。問。眾緣曰他者何。曰對自心故。約義分故。望前後故。
○三別釋第六。
頌言分別緣所生者。應知且說染分依他。淨分依他。亦圓成故。或諸染淨心心所法皆名分別。能緣慮故。是則一切染淨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攝。
釋頌文第六句分別緣所生也。初約染分解。二約染淨解。三結定所攝。
○四別釋七八。
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顯此徧常體非虚謬。簡自共相虚空我等。無漏有為離倒究竟勝用周徧亦得此名。然今頌中說初非後。此即於彼依他起上。常逺離前徧計所執。二空所顯真如為性。說於彼言。顯圓成實。與依他起。不即不離。常遠離言。顯妄所執能所取性理恒非有。前言。義顯不空依他。性。顯二空非圓成實。真如離有離無性故。
釋頌中圓成實於彼常逺離前性也。初釋前三字。次釋後七字。前三字即圓成實。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而有簡顯不同。顯者。顯此徧常體非虚謬。簡者。簡自共相虚空我等。徧顯圓滿。即簡自相。以如色等質礙等自相。非周徧故。常顯成就。即簡共相。以諸法無常苦空等共相。非常住故。非虚謬顯實。即簡於空我。以虚空是妄有。我是謬執。但虚謬故。問。此圓成實。有理有果。為復果得此名。理得此名。而頌中為復約理為說。約果為說耶。故云無漏有為四智菩提。離倒名實。究竟名成。勝用周徧名圓。亦得此圓成實名。不但理得此名[A53]已也。但今頌中說初非後。以理圓成通一切位。果不通於因位故也。後七字者。於彼常逺離前性也。釋有總別總。謂此即於彼依他起上。常逺離前徧計所執二空所顯真如為性。別。謂於彼者顯圓成實與依他起不即不離。以相即不應言彼。相離不應言於彼故。常逺離者。顯妄所執能所取性。理非恒有。前之一言。顯但空徧計。不空依他性之一言。顯二空非圓成實性。以真如離有無故。意謂依他似有。二空似無。真如之性。離於有無。則圓成非即二空。要是二空所顯名圓成實耳。
ᅟᅟ==[A53] 已【CB】,巳【國圖】==
○五別釋九十。
由前理故此圓成實。與彼依他起非異非不異。異應真如非彼實性。不異此性應是無常。彼此俱應淨非淨境。則本後智用應無別。
釋故此於依他。非異非不異也。初順釋。二反釋。由前理故。此圓成於依他。異與不異俱非。何則異應真如非彼實性。然而真如是彼實性。何得云異。不異此性應是無常。然而此性乃是真常。何得云不異。又不異者。彼此俱應淨非淨境。則本後智。用應無別。以圓成實。唯根本淨智境。依他是後得智境。亦通非淨。若不異者。彼此應通二境二智。照用亦應無別。有是理乎。故非不異。
○六別釋十一。
云何二性非異非一。如彼無常無我等法。無常等性與行等法。異應彼法非無常等。不異此應非彼共相。由斯喻顯。此圓成實與彼依他非一非異。法與法性理必應然。勝義世俗相待有故。
釋如無常等性也。初徴。次標。三釋。四合。徴云。云何依他圓成二性非一異耶。舉頌標云。如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之法。釋云。何謂如無常等。謂如無常等性。是諸行共相。共有此無常等相也。與蘊界等諸行生滅之法。非異非一。異應彼行非無常等性。不異此無常等應是行等自相。非彼法之共相矣。有是理乎。故合云。由斯喻顯。此圓成實與彼依他非一非異。依他是法。圓成是性。法與法性一異之難。如無常等。其理必應非異非不異。性是勝義。法是俗諦。待依他俗諦。有圓成勝義諦。離此無彼故非異。彼不即此故非不異。法喻昭然。即離安在。
○七別釋十二。
非不證見此圓成實而能見彼依他起性。未逹徧計所執性空。不如實知依他有故。無分別智證真如[A54]已。後得智中。方能了逹依他起性如幻事等。𨿽無始來心心所法[A55]已能緣自相見分等。而我法執恒俱行故。不如實知眾緣所引自心心所虚妄變現。猶如幻事陽𦦨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所成。非有似有。依如是義。故有頌言。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𨿽有而非真。
ᅟᅟ==[A54] 已【CB】,巳【國圖】==
ᅟᅟ==[A55] 已【CB】,巳【國圖】==
釋頌中非不見此彼也。初正釋。次通妨。三引證。正釋中先消釋。次反釋。三順釋。三皆可知。通妨中。恐有疑云。一切異生無始[A56]已來。各能緣自相見等分。何言不見圓成實。不能實知依他有耶。通云。𨿽無始來[A57]已能緣等。而以法我恒行。故不實知眾緣所引自心心所虚妄變現。猶如幻事。猶如陽𦦨。猶如夢境。猶如鏡像。猶如光影。猶如谷響。猶如水月。猶如變化所成。非有似有耳。教中依如是義。故有頌言。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𨿽有而非真。即今非不見此彼也。葢言必見真如。能了諸行如幻。如𦦨。如夢。如像。如影。如響。如水月。如變化。此頌彼頌。義寧有異也耶。如上所釋。意[A58]已明矣。但古釋宛轉。曲盡其妙。能細心熟玩。不厭繁𤨏。則我法可以漸虚。真如因以漸近。不能自[A59]己。謹備錄以俟智者。清涼疏云。若依攝論說喻。皆喻依他起性。茲為遣疑。所疑不同。所喻亦異。一以外人聞依他起相。但是妄分別有。非真實義。遂即生疑云。若無實義。何有所行境界。故說如幻。謂幻者幻作所緣六處。𨿽無實義而成境界。二疑云。若無實義。即無所緣。既無所緣。諸心心所法。云何而轉。故說如陽𦦨。𦦨譬心心法。水喻於義。譬如陽𦦨有搖動故。𨿽無有義而生水覺。諸心心法。亦復如是。由搖動故。𨿽無有義而生義覺。三疑云。若無實義。何有愛非愛受用差別。故說如夢境。夢中之境𨿽無實義。而見種種愛與非愛受用差別現前可得。此亦如是。四疑云。若無實義。云何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故說如鏡像。顯依他起。如鏡影像。實無有義。即於本質。起影像覺。然影像無別可得。此亦如是。應知𨿽無愛與非愛真實果義。而現可得。五疑云。若無實義。云何得有種種識轉。故說如光影。顯依他起。如弄影者。有其種種光影可得。而光影義實無所有。識亦如是。無種種義。而有種種義現可得。六疑云。若無實義。無量品類。戲論言說。云何而轉。故說谷響喻。顯依他起。譬如谷響。𨿽無有義而現可得。戲論言說。亦復如是。𨿽無實義而現可得。七疑云。若無實義。云何世間。定心心法。有義可得。由說定心。能如實知如實見故。故說水月喻。顯依他起。譬如水月。其義實無。由水潤滑澄清性故而現可得。定心亦爾。所緣境義。𨿽實無有而現可得。水喻其定。以是潤滑澄清性故。八疑云。若有情義。實無所有。云何證真諸菩薩等。作彼利樂覺慧為先彼彼趣中攝受自體。故說如變化。顯依他起。譬如變化。實無有義。由化者力。一切事成。非變化義而不可得。應知此中亦復如是。所受自體。其義𨿽無。而有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受自體。義現可得。是知萬法𨿽空。體虚成事。一真非有。無性隨緣。則湛爾堅凝常隨物化。紛然起作。不動真如。
ᅟᅟ==[A56] 已【CB】,巳【國圖】==
ᅟᅟ==[A57] 已【CB】,巳【國圖】==
ᅟᅟ==[A58] 已【CB】,巳【國圖】==
ᅟᅟ==[A59] 己【CB】,巳【國圖】==
○八總申頌意。
此中意說。三種自性。皆不逺離心心所法。謂心心所及所變現。眾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誑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於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華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徧計所執。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真性。名圓成實。是故此三不離心等。
總申頌意。使不迷于言詞也。初標。次釋。三結。釋中先依他。次徧計。三圓成。文義亦顯。若總量之。依他起性。非有似有。眾緣生故。如幻事等。徧計所執。性相都無。妄所執故。如空華等。圓成實性。所顯真理。離有無故。如晴明空。末句結申前三頌意。三性不離唯識耳。以上。論釋三性唯識中。第一大科正釋三頌竟。
○二義類相攝(二) 初正明相攝二結畧指廣。
○初正明相攝(十二) 初六種無為(至)十二異非異門。
○初六種無為。
虚空擇滅。非擇滅等。何性攝耶。三皆容攝。心等變似虚空等相。隨心生故。依他起攝。愚夫於中妄執實有。此即徧計所執性攝。若於真如假施設有虚空等義。圓成實攝。有漏心等。定屬依他。無漏心等。容二性攝。眾緣生故。攝屬依他。無顛倒故。圓成實攝。
自此至異非異門。皆義類相攝。見三性之帡包也。初問。次答。問舉三無為而云等者。不止等於餘三。意該百法為問。答云。三皆容攝者。三性皆容攝彼無為等也。何則心等變似虚空等相。隨心生故。依他起攝。如前云。曾聞說虚空等名。隨分別有虚空等相。數習力故。心等生時。似虚空等無為相現。此所現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假說為常。則虚空等六。唯心所變。故屬依他。愚夫不逹。於依他幻有中妄執實有。此即徧計所執性攝。若於真如法性。假施設有虚空等義圓成實攝。此六無為。三性所攝如此。有漏心等者。轉釋上心變故屬依他。能變心等。通漏無漏。謂有漏諸心心所相見分等。從染緣所生。定屬依他。若無漏心等。容依他圓成二性所攝。以從眾淨緣生故。攝屬依他。無顛倒故。攝屬圓成。如前文云。無漏有為。離倒究竟。亦得此名。
○二七種真如。
如是三性。與七真如。云何相攝。七真如者。一流轉真如。謂有為法。流轉實性。二實相真如。謂二無我所顯實性。三唯識真如。謂染淨法唯識實性。四安立真如謂苦實性。五邪行真如。謂集實性。六清淨真如。謂滅實性。七正行真如。謂道實性。此七實性。圓成實攝。根本後得二智境故。隨相攝者。流轉苦集三。前二性攝。妄執雜染故。餘四皆是圓成實攝。
初徴問相攝。二標列名體。三正明相攝。流轉。依有為立。實相。依二空立。唯識。依染淨立。餘四。依四諦立。七種是相。其性是體。體非有異。隨在立名。安立者。三界安立三有眾生等故。餘文易知。此七實性。圓成實攝。隨相則一與四五前二性攝。妄執雜染故。二三六七皆圓成攝。所顯實性。唯識實性。滅道實性故。詳如深密經中。
○三色等六法。
三性六法。相攝云何彼六法中皆具三性。色受想行識及無為。皆有妄執緣生理故。
初問。次答。五隂及無為名六法。皆有妄執緣生理故名相攝。如妄執色為實。妄執色中有我等名徧計。知色等從緣生名依他。了色等本自性空是圓成。文中理字含二意。一即圓成。二三性俱該。無為同上。亦通三性。
○四名等五事(六) 初問答總標二依他攝四三三性攝五四亦三攝五五二性攝六六總判所攝。
○初問答總標。
三性五事相攝云何。諸聖教說。相攝不定。
五事。謂名相分別正智真如。凢落稱謂。皆目曰名。凢可觀對。皆號曰相。三界所攝諸心心所曰分別。根後二智曰正智。二空所顯。聖智所行。思議莫及曰真如。問謂相攝云何。意欲得其一定之攝。總標答云。諸聖教說。相攝不定。
○二依他攝四。
謂或有處說。依他起攝彼相名分別正智。圓成實性。攝彼真如。徧計所執。不攝五事。彼說有漏心心所法。變似所詮說名為相。似能詮現施設為名。能變心等立為分別。無漏心等離戲論故。但總名正智。不說能所詮。四從緣生皆依他說。
自此至假立義名。皆別釋聖教相攝不定也。初引文。二釋義。引文者。依他攝四。圓成攝一。徧計不攝釋義者。然彼文說依他攝四者。其說云何。出其意云。彼說有漏染分依他攝三事。無漏淨分依他攝一事。四從緣生皆依他攝。瑜伽云。初自性五法中幾所攝。答。都非所攝。第二自性幾所攝。答。四所攝。第三自性幾所攝。答。一所攝。正同此攝。竊嘗疑徧計於五法都非所攝。而探於顯揚曰。徧計所執。自相是無何以故。五事所不攝故。除五事外。更無所有。則徧計所執相。無有自體。云何能起徧計執耶。以由名於義轉故。謂隨彼假名。於義流轉世間愚夫。執有名義决定相稱真實自性。故此執亦名為邪。以二更互為客故。以名與義非稱體故。說之為客。義亦如名。無所有故。說之為客。由是觀之。名相分別三事。皆從緣起。故屬依他。染分所惡於徧計者。執其决定相稱真實自性耳。若但名而[A60]已矣。義而[A61]已矣。分別而[A62]已矣。徧計安在。
ᅟᅟ==[A60] 已【CB】,巳【國圖】==
ᅟᅟ==[A61] 已【CB】,巳【國圖】==
ᅟᅟ==[A62] 已【CB】,巳【國圖】==
○三三性攝五。
或復有處說依他起。攝相分別。徧計所執。唯攝彼名。正智真如。圓成實攝。彼說有漏心及心所。相分名相。餘名分別。徧計所執都無體故。為顯非有。假說為名。二無倒故。圓成實攝。
三攝五者。依他攝相與分別二事。相見分故。徧計攝名一事。安有名故。圓成智如二事。無顛倒故。云三性攝五事也。初至圓成實攝引文。下皆出意。
○四亦三攝五。
或有處說依他起性唯攝分別。徧計所執攝彼相名。正智真如圓成實攝。彼說有漏心及心所相見分等。總名分別。虚妄分別為自性故。徧計所執能詮所詮。隨情立為名相二事。
亦三攝五者。依他攝分別一事。徧計攝相名二事。圓成攝正智如如二事。云亦三攝五非全同前三攝五也。初至圓成實攝引文。下皆出意。彼說有漏心及心所至為自性故。見依他𨿽唯攝分別。而分別所該甚廣。隨情立為二事。亦見徧計情有理無。
○五二性攝二。
復有處說名屬依他起性。義屬徧計所執。彼說有漏心心所法相見分等。由名𫝑力成所徧計。故說為名。徧計所執。隨名橫計。體實非有。假立義名。
二性攝二者。依他攝名。徧計攝相。名二性攝二也。初引文。二出意。義屬徧計所執。義即義相。由名𫝑力等。見義因名有。假立義名耳。
○六總判所攝。
諸聖教中所說五事。文𨿽有異而義無違。然初所說不相離亂。如瑜伽論。廣說應知。
文𨿽有異而義無違。約義判也。然初所說不相離亂。約勝判也。亦約世界悉檀。如瑜伽者。如初節釋中所引。徧計不攝五事。依他攝四。圓成攝如如。[A63]已上。第四名等五事一大科竟。
ᅟᅟ==[A63] 已【CB】,巳【國圖】==
○五所詮等五。
又聖教中說有五相。與此三性相攝云何。所詮能詮各具三性。謂妄所計。屬初性攝。相名分別。隨其所應所詮能詮屬依他起。真如正智。隨其所應所詮能詮。屬圓成實。後得變似能詮相故。二相屬相。唯初性攝。妄執異名定相屬故。被執著相。唯依他起。虚妄分別為自性故。不執著相。唯圓成實。無漏智等為自性故。
初問。次答。答中初二通三性攝。後三唯三性攝。問。云聖教中說有五相。如顯揚云。一所詮相。二能詮相。三此二相屬相。四執著相。五不執著相。彼五與此三性相攝云何。答中先標所詮能詮二相各具三性。釋云。謂妄所計實有能所詮相。屬初徧計性攝。若以所詮應所緣相分。能詮應能緣名與分別。隨其所應屬依他起攝。若以能詮應正智。所詮應如如。隨其所應屬圓成攝。恐問正智如如離心緣名字。何有能詮之名。通云。𨿽正智離於名字等。然後得智為他說法。施設如智之名。則變似能詮故。二答三唯三性者。二相屬相唯初徧計性攝。不通餘說。以妄執名義定相屬故。然當名第三而云二者。以初能所二相。通攝三性為一。故此名二。第四被執著相。即心心所等。被徧計所執。成所徧計。故云被執著相。唯依他起攝。亦不通於餘攝。五不執著相。即心心所離徧計執。成無漏智。故云不執著相。唯圓成實。無漏智等為自性者。唯圓成實性所攝。亦不通餘所攝。
○六四種真如。
又聖教中說四真實。與此三性相攝云何。世間道理所成真實。依他起攝。三事攝故。二障淨智所行真實。圓成實攝。二事攝故。辯中邉論說初真實。唯初性攝。共所執故。第二真實。通屬三性。理通執無執雜染清淨故。後二真實。唯屬第三。
初徴問。二答攝。三引論。四真實者。顯揚意云。一世問真實。謂一切世間於諸事等。由串習所得。悟入知見。共施設世俗性。如於地謂是地。非是火等。自昔傳來。名言决定。自他分別共為真實。非邪思搆觀察所取二道理真實。即正智者。以證比至教三量。極善思擇。决定智所行所知事。以如實因緣證成道理所建立故。三煩𢚰障淨智所行真實。謂一切聲聞獨覺無漏方便智。無漏正智。無漏後所得世間智等所行境界。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謂諸菩薩佛薄伽梵。為入法無我。及[A64]已入極清淨者。依一切法。離言說自性無分別智所行境界。彼四真實。與此三性相攝云何。答云。世間道理二種真實。依他起性所攝。所以然者。以此二種。是前五事之中。相名分別三事攝故。而此三既屬依他。故依他攝。二障淨智所行真實。圓成實性所攝。所以然者。以此二種。是前五事之中。正智如如二事攝故。而此二既屬圓成。故圓成攝。然依辯中邉論所攝與此不同。初說真實唯初性攝。以世間一切共所執故。與前攝於依他者異矣。第二真實。通屬三性。理通執無執雜染清淨故。夫理通清淨屬圓成。理通執有雜染是徧計依他。故與前唯屬依他者異矣。後二真實唯屬第三。與前無異。亦可執謂徧計。無執謂圓成。雜染謂依他。清淨謂圓成。亦可雜染清淨屬依他。以依他中有染淨故。問。論攝與前何所折衷。曰。似違不違。義各有取。前唯取攝於三事。後通取攝於所執。唯取攝於三事。無執則徧計自非。不通則依圓不具。故唯依他耳。通取攝於所執。則世間迷情之妄執。自屬徧計。道理迷情之妄執。亦屬徧計。而道理染淨之通執。一執持之執。二無執之執。自屬依圓矣。故云義各有取也。
ᅟᅟ==[A64] 已【CB】,巳【國圖】==
○七四種真諦(三) 初問答總標二別釋諦相三結配三性。
○初問答總標。
三性四諦相攝云何。四中一一皆具三性。
○二別釋諦相(四) 初苦下有三二集下有三三㓕下有三四道下有三。
○初苦下有三。
且苦諦中。無常等四。各有三性。無常三者。一無性無常。性常無故。二起盡無常。有生滅故。三垢淨無常。位轉變故。苦有三者。一所取苦。我法二執所依取故。二事相苦。三苦相故。三和合苦。苦和合故。空有三者。一無性空。性非有故。二異性空。與妄所執自性異故。三自性空。二空所顯為自性故。無我三者。一無相無我。我相無故。二異相無我。與妄所執我相異故。三自相無我。無我所顯為自相故。
此苦諦之下四觀。每觀各有三性。如無常觀中有無性起盡垢淨之三。乃至無我觀中有無相異相自相之三。曰各有三性。此三即有徧計依圓。亦各有三性也。無常三者。於一無常。觀我法性。無常性故。觀緣起法。有生滅故。觀垢時無淨。淨時無垢。隨位轉變故。無常三性不同。同一無常。曰無常觀。苦有三者。觀所取五蘊。是我法二執所依取故。觀緣起事相。是苦壞行三之事相故。觀真實之法與苦和合故。苦之三性不同。同歸於苦。曰苦觀。空有三者。於一空觀。觀徧計所執性非有故。觀緣起法與徧計所執自性異故。觀二空所顯真如為自性故。空之三亦不同。同歸於空。曰空觀。無我三者。觀徧計所執。此相本來無故。觀緣起與徧計所執我相異故。觀圓成實以無我所顯為自性故。無我三相不同。同歸無我曰無我觀。
○二集下有三。
集諦三者。一習氣集。謂徧計所執自性執習氣。執彼習氣。假立彼名。二等起集。謂業煩𢚰。三未離繫集。謂未離障真如。
集諦三者。謂習氣等起未離繫集。習氣集是假名。謂能徧計心。所熏成種。以是彼執之習氣。故假立彼習氣之名。葢顯能執以所執立名也。等起集者。謂業煩𢚰。由惑𤼵業。以業增惑。起義平等故。未離繫者。真未離障。即在纏真如故。
○三滅下有三。
滅諦三者。一自性滅。自性不生故。二二取滅謂擇滅二取不生故。三本性滅。謂真如故。
自性不生。謂徧計自性滅。擇滅二取不生。謂以擇滅智。令能所二取滅。真如本體元寂滅。曰本性滅。
○四道下有三。
道諦三者。一徧知道能知徧計所執故。二永斷道。能斷依他起故。三作證道。能證圓成實故。然徧知道。亦通後二。
徧知者。能知所執性空故。能斷者。能斷染分依他故。作證者。能證實理故。徧知道亦通後二者。謂徧知不惟徧計。亦通後依他圓成二性。如顯揚云。應知此中。於徧計所執唯有徧知。於依他起有徧知。及永斷是徧知。通依他矣。於圓成實徧知。及證得是徧知。通圓成矣。故云亦通後二。
○三結配三性。
七三三性如次配釋。今於此中所配三性。或假或實。如理應知。
七三者。苦諦有四個三。加集滅道諦各有三個共七個三也。七三三性如次配釋者。如苦諦下初一個三。以無性無常配徧計。起盡無常配依他。垢淨無常配圓成。餘六次配。准此可知。或假或實。集諦三種。實配三性。餘皆約義。故云假也。
○八三解脫門。
三解脫門所行境界。與此三性相攝云何。理實皆通。隨相各一。空無願相。如次應知。緣此復生三無生忍。一本性無生忍。二自然無生忍。三惑苦無生忍。如次此三。是彼境故。
三解脫者。空無相無願解脫門。如華嚴六地云。觀諸緣起。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無受者。即得空解脫門現在前。觀諸有支。皆自性滅。畢竟解脫。無有少法相生。即時得無相解脫門現在前。如是入空無相[A65]已。無有願求。為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即時得無願解脫門現在前。此三解脫。與徧計依圓三性。彼此相攝云何。答云。若以理論。實皆通攝。一一相容。若隨相論。一各攝一。不相混濫謂空攝徧計。無願攝依他。無相攝圓成。緣此空解脫。復生本性無生忍。謂了本性中。無有我人及與壽命畢竟不生。忍可於心故。緣此無相解脫。復生自然無生忍。謂了知緣起皆無有相。非自然生。忍可於心故。緣此無願解脫。復生惑苦無生忍。謂了知三界苦果。皆由煩𢚰願求。故作有漏諸業。若無願求。苦無因得。則惑苦無生。忍可於心。此三忍如次是彼三門境故。問。空當攝徧計矣。無願攝依他。無相攝圓成何耶。曰依他色心等法。是諸欲本。故無願則解脫。圓成真實有體。若執圓成。真實有者。亦是法執。故無相則解脫。是以文云。空無願相。葢謂一空。二無願。三無相也。經論義各有取爾也。
ᅟᅟ==[A65] 已【CB】,巳【國圖】==
○九真俗二諦。
此三云何攝彼二諦。應知世俗具此三種。勝義唯是圓成實性。世俗有三。一假世俗。二行世俗。三顯了世俗。如次應知。即此三性。勝義有三。一義勝義。謂真如勝之義故。二得勝義。謂𣵀槃。勝即義故。三行勝義。謂聖道。勝為義故。無變無倒。隨其所應。故皆攝在圓成實性。
問。三性云何攝彼真俗二諦耶。答中先標云。世俗諦具三性。勝義諦唯圓成性。釋云。世俗具三者。以世俗有三。一假。二行。三顯了。假如蘊處界等。從緣生故。行謂念念遷流。變滅不常故。顯了者。後智了知如鏡像等故。如次應知。即此三性。假即徧計。行即依他。顯了即圓成也。勝義唯是圓成。而勝義有三。謂義勝義。得勝義。行勝義。義勝義者。真如乃聖智所緣境義。此境殊勝。勝之義故。曰義勝義。得勝義者。謂𣵀槃是殊勝果。而勝即是義。故曰得勝義。行勝義者。謂聖位所有根後二智。以勝法而為所緣。勝為義故。曰行勝義。又勝之義是理境。勝即義是理果。勝為義是理智。若以六釋顯之。勝之義乃依主釋。勝即義乃持業釋。勝為義亦持業釋。准思可知。
○十凢聖智境。
如是三性。何智所行。徧計所執。都非智所行。以無自性。非所緣緣故。愚夫執有。聖者逹無。亦得說為凢聖智境。依他起性。二智所行。圓成實性。唯聖智境。
如文可知。
○十一假實攝門。
此三性中。幾假幾實。徧計所執。妄安立故。可說為假。無體相故。非假非實。依他起性。有實有假。聚集相續。分位性故。說為假有。心心所色。從緣生故。說為實有。若無實法。假法亦無。假依實因而施設故。圓成實性。唯是實有。不依他緣而施設故。
徧計所執。可說為假者。約妄安立而說也。若直觀體相。本來元無。假實從何處著耶。故曰非假非實。依他有假實者。假。謂聚集假。相續假。分位假。聚集者。根塵及法處少分。皆集聚四大而成。豈非是假。相續者。謂心心所。前滅後生。念念相續。性自非恒。豈非是假。分位者。謂不相應行。依色心分位。假立相待而有。豈非是假。實者。心心所色。從緣生故。緣生不無。故說為實。恐難緣生體是虚幻。何謂實耶。通云。若無實法。假亦應無。假依實因而施設故。說為實也。圓成實性。唯是實有。以不依他緣而施設故。
○十二異非異門。
此三為異為不異耶。應說俱非。無別體故。妄執。緣起。真義。別故。如是三性。義類無邉。恐厭繁文。畧示綱要。
應說俱非。一異俱非也。無別體故非異。妄執緣起。真義。別故非不異。義類無邉。廣指也。畧示綱要。畧結也。若欲即畧而廣。請詳瑜伽。初卷至此。明唯識相竟。
信官洪瞻祖捐貲刻
贒預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八(終)
(姑蘇信女張門李氏大緣𦔳板)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九
古杭雲棲寺弟子廣伸述
○二明唯識性(二) 初本論二論釋。
○初本論。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頌曰。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逺離前。所執我法性。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二論釋(二) 初正釋二結示。
○初正釋(三) 初釋首一頌二釋次一頌三釋後一頌。
○初釋首一頌。
論曰。即依此前所說三性。立彼後說三種無性。謂即相生勝義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非性全無。說密意言。顯非了義。謂後二性。𨿽體非無而有愚夫。於彼增益妄執實有我法自性。此即名為徧計所執。為除此執。故佛世尊於有及無。總說無性。
自此至不應依之至都無自性。總說諸法都無自性。詳釋三頌。通無性顯實性也。今釋首四句頌。初順釋頌文四句。二轉釋密意所以。頌前難謂。有性不合說無。頌文答謂立無即依於有。今順文論曰。即依此前所說三性。立彼後說三種無性。非離此立彼。捨前而後。外有而無。說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也。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非性全無。密意之言。顯非了義耳。非全無者。徧計是無。後二依圓。體非是無。體既非無。說一切皆無者。以有愚夫。於彼依圓體上。增益妄執實有我法自性。此我法性。名徧計所執。佛為除此執故。於有及無。總說為無。使速去其有執耳。豈可滯於言說。不明說中之意耶。問。何謂了義。曰。了者顯了而不覆密。究竟而無餘剩。如雙明三性三無性即無葢覆。三無則不有。三性則不無。不有不無。中道究竟。是無餘剩故。
○二釋次一頌。
云何依此而立彼三。謂依此初徧計所執。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依次依他。立生無性。此如幻事。託眾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依後圓成實。立勝義無性。謂即勝義。由逺離前徧計所執我法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如太虚空。𨿽徧眾色。而是眾色無性所顯。𨿽依他起非勝義故。亦得說為勝義無性。而濫第二。故此不說。
初徴。次釋。三簡。徴云。云何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耶。釋云。謂依初立相無。性。由徧計體相。畢竟非有。如空中華故。如繩上蛇故。如華嚴云。一切空無性。即相無性。妄心分別有。即徧計所執也。依次立生無性。由依他如幻事。託眾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如華嚴云。如理而觀察。一切皆無性是也。依後立勝義無性。謂即勝義中。無我法性故。亦是假說。非性全無。如太虚空。𨿽徧眾色是眾色無性所顯故。亦曰無性。如華嚴云。若實若非實。若妄若非妄。皆是假說是也。假說。正佛密處無不礙有意耳。然恐難云。無前徧計。名勝義無性。依他𨿽非圓成。非前徧計。亦得說為勝義無性。此不言者何也。簡云。濫第二故不說。意以立圓成為勝義無性。更立依他。則第三勝義無性。濫第二生無性矣。是以畧之。
○三釋後一頌(二) 初釋前二句二釋後二句。
○初釋前二句。
此性。即是諸法勝義。是一切法。勝義諦故。然勝義諦。畧有四種。一世間勝義。謂蘊處界等。二道理勝義。謂苦等四諦三證得勝義謂二空真加。四勝義勝義。謂一真法界。此中勝義。依最後說。是最勝道所行義故。為簡前三。故作是說。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
初釋初一句。次析諦差別。三舉頌簡非。頌文曰。此諸法勝義。謂此非全無之性。即是諸法勝義。以是一切法勝義諦故。曰即是諸法勝義也。但勝義之言。渾含多種。意𨿽案下真如。詞既未分。不知依何勝義而說。故析云。然勝義諦。畧有四種。一世間勝義。二道理勝義。三證得勝義。四勝義勝義。此四勝義。對四世俗言。四世俗者。一世間世俗。二道理世俗。三證得世俗。四安立世俗。世間勝義者。謂蘊處界等正因緣生法。簡非㝠諦自性等。曰世間勝義。宗鏡名體用顯現諦。言蘊等有實體用。過於世俗曰勝義。隨事差別。說名蘊等。曰顯現也。道理勝義者。苦等四諦。悉皆審實。是所迷所證。曰道理勝義。宗鏡名因果差別諦。言智斷修證。因果別故。證得勝義者。二空真如正智所顯。由修而成。曰證得勝義。宗鏡名依空顯實諦。真如實理。依彼二空之門顯故。勝義勝義者。一真法界。是大總相法門體。義無可過。曰勝勝。宗鏡名廢詮談㫖諦。葢不落言詮。勝義之中。真勝義性故。世間世俗者。即假名無實諦。如軍林等。道理世俗者。即隨事差別諦。謂蘊處界等。證得世俗者。即方便安立諦。謂預流等。安立世俗者。即假名非安立諦。謂二空真如。是則勝義第四。絕待之真。世俗第一。我法之妄。前三相對。第一[A1]已勝世間。况具彼第二。第二[A2]已勝道理。况具彼第三第三[A3]已勝證得。况具彼第四。此之第四。殊勝殊勝。無可與對。諦名廢詮談㫖。良有以也。是故得㫖者。一心融萬。萬有何莫非心。翳眼觀空。晴空安得無翳。彼佛未出世。外道立神我㝠諦等。真翳眼也。
ᅟᅟ==[A1] 已【CB】,巳【國圖】==
ᅟᅟ==[A2] 已【CB】,巳【國圖】==
ᅟᅟ==[A3] 已【CB】,巳【國圖】==
○二釋後二句。
真謂真實。顯非虚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義。亦言顯此復有多名。謂名法界及實際等。如餘論中隨義廣釋。此性即是唯識實性。謂唯識性畧有二種。一者虚妄。謂徧計所執。二者真實。謂圓成實性。為簡虚妄說實性言。復有二性。一者世俗謂依他起。二者勝義謂圓成實。為簡世俗。故說實性。
初釋後頌第二句。次釋後頌第四句。釋第三句中三叚。初重釋真如。二正釋三句。三重釋亦字。虚是無體。如空華夢境。毫無有實。妄是有體。如鍮銅燕石。假偽不真。變。遷改。易。轉移。非虚妄釋真。無改易。表如。皆約遮以詮體也。于一切位常如其性者。色心之位有異。此性無異。染淨之位有異。此性無異。如過去空。常如現未空。此方空。常如彼方空。曰于一切位常如其性。唯識實性。不但簡徧計之虚妄非實。亦簡依他之世俗非勝。故曰勝義中真勝義諦。
○二結示。
三頌總顯諸契經中說無性言。非極了義。諸有智者不應依之。總撥諸法都無自性。
觀結于三頌之總顯。當察文言之義趣。如誡于智者之不應。唯依于唯識之實性矣。以上第二明唯識性一大章竟。
○三明唯識位(二) 初串釋長行二分釋偈頌。
○初串釋長行(二) 初總標問答二別釋種悟。
○初總標問答。
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誰于幾位。如何悟入。謂具大乘二種性者。畧于五位。漸次悟入。
自此而下。皆串本論之文而為釋也。即如此叚共三十二字。二十五字是本文。于本文上。加謂大乘種者漸次之七字而便成答詞矣。下文二叚。一一皆對三十論文檢之可知。如是所成唯識相性是躡前。誰于幾位如何悟入。是正問。誰。問人品。幾位。問階級。如何悟入。問方法。意謂何等人品。于何階級。如何用心而能悟入。謂具大乘等。答也。具大乘二種性者。是標答誰字。畧于五位。是標答幾位。漸次悟入。是標答如何悟入也。噫。悟入曰漸次。漸次曰五位。不入位。從何漸悟入耶。聖人之大寳曰位。無位。即天魔外道混亂失真而無可慿據者矣。今叅禪妄言悟道者。敢請以五位自考。若曰我頓悟也。何位何漸之有。殊不知頓中自有淺深。是亦頓中之漸次也。位如空中鳥跡。不既有明徴乎。悟須直登初地。不既有德山之語乎。吾早曾經多劫修。言猶在耳也。幸一平氣而深思之哉。
○二別釋種悟(二) 初釋種性二釋悟入。
○初釋種性。
何謂大乘二種種性。一本性住種性。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習所成種性。謂聞法界等流法[A4]已。聞所成等熏習所成。要具大乘此二種性。方能漸次悟入唯識。
ᅟᅟ==[A4] 已【CB】,巳【國圖】==
釋二種性。竟誰字問也。前問誰能悟入唯識性相。答謂具大乘二種性者悟入。今釋謂本性住種性。習所成種性者。方能漸次悟入也。無漏因種曰法爾所得者。本自具足。非新熏始有也。法爾所得曰依附本識者。第八為所依。種子為能依故也。依附本識曰無始[A5]已來者。逺不可推。莫測其肇端之際也。如有土處。法爾有種。非因種植始有。曰無始法爾也。熏習所成曰聞所成等者。不獨聞熏。兼思修之熏所成也聞所成等。曰聞法界等流法[A6]已者。修始于思。思始于聞。總曰聞所成種性。又𨿽有法爾舊種。若不聞正法。因聞思修。無此外緣新熏資𤼵之力。亦不能悟。故云要具此二。方能漸次悟入。不具則不能也。由是觀之。法爾種子無論矣。今生不悟者。其熏習不成之咎歟。而此時更不加熏。熏或不恒。縱恒不密。縱稍恒密。而不堅強勇猛。和盤𮋒轉無始慣習染惡之習。則淨善熏習何由而成。悟入何時而得反求于心。不覺流泗滿襟。悲痛無[A7]已。既而憤勇忽興。遂自要自誓。兾同志者。相與勉旃此行。殊不可忽。問。何謂法界等流。曰十二分教。皆從法界平等而流。又法界性。善順惡違。具諸功德。此亦如是。故名等流。
ᅟᅟ==[A5] 已【CB】,巳【國圖】==
ᅟᅟ==[A6] 已【CB】,巳【國圖】==
ᅟᅟ==[A7] 已【CB】,巳【國圖】==
○二釋悟入。
何謂悟入唯識五位。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决擇分。三通逹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云何漸次悟入唯識。謂諸菩薩于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𤼵真見。在通逹位。如實通逹。修習位中。如所見理。[婁*殳] \[婁*殳]修習伏斷餘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復令悟入唯識相性。
釋五位。竟上幾位之問。釋漸次。竟上如何之問也。初釋悟入五位。次釋漸次悟入。五位漸次。俱詳下文。上串釋長行竟。
○二分釋偈頌(五) 初資糧位二加行位三通逹位四修習位五究竟位。
○初資糧位(二) 初本論二論釋。
○初本論。
初資糧位。其相云何。頌曰。
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
○二論釋(二) 初釋前二句二釋後二句。
○初釋前二句。
論曰。從𤼵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决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攝。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修習種種勝資糧故。為有情故。勤求解脫。由此亦名順解脫分。
從此至下究竟對前長行是釋頌。皆護法文。今釋資糧首二句。初釋資糧分齊。次釋資糧所為。分齊。謂從具二種性𤼵深固大菩提心[A8]已來。中間許多經歷。乃至未起順决擇識時。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資糧位攝。前此後此非此位攝也。所為。謂于三賢位。修福慧二事種種資糧。為趣無上正覺菩提。修習種種勝資糧故。為諸有情纏縛欲使解脫。而自先纏縛。從井曷能救人。故為自勤求解脫。使他方能解脫。行行不違𣵀槃曰順。由此亦名順解脫分。分。支義。因義。解脫因之支分也。為趣菩提是自利。為有情故是利他。又瑜伽謂資糧畧有二種。一福二智。福即施戒忍。智即般若。進定各通福智。又菩提具四弘誓。以趣無上。即誓佛道。資糧即誓法門。有情即誓眾生。解脫即誓煩𢚰。在文可見。
ᅟᅟ==[A8] 已【CB】,巳【國圖】==
○二釋後二句(二) 初畧釋二廣釋。
○初畧釋。
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資糧。四勝力故。于唯識義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故于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
畧釋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之故也。四勝力者。佛果由于𤼵菩提心。曰依因勝力。疑惑除于真善知識。曰依善友勝力。退屈忘于作意勤求。曰依作意勝力。饑之𠑽于益[A9]己糧用。曰依資糧勝力。依因為內因。善友為外緣。內外𨿽具。不作意勤求無上菩提。猶有退屈。三事畢具。乃能修積種種福慧資糧。曰依四勝力也。洞徹本性曰能了。對信解比量言。著相于施等不少曰多住外門。對理行無住之內門言也。二取現行。起于隨眠。二取隨眠。引于二取。既引于二取。必伏于二空。行住外門。不相對治。故于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隨眠不起二取現行。故曰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若依攝論。則云此位菩薩[A10]已能悟入大乘。多聞熏習相續。故名因依力。[A11]已得奉事無量諸佛。故名善友力。[A12]已得一向决定勝解。非諸惡友所能搖動。故名作意力。[A13]已得積集諸善根故。名資糧力。此位菩薩。得此四種殊勝之力。于唯識義。能深信解。𨿽能伏除二取麄煩現行。而未了能所取空。以彼𨿽能修菩薩行。止觀力微。取著外相。未能忘捨。故于二取所引種子。及彼二取微細現行。未能伏滅。與前所釋。大同小異。
ᅟᅟ==[A9] 己【CB】,巳【國圖】==
ᅟᅟ==[A10] 已【CB】,巳【國圖】==
ᅟᅟ==[A11] 已【CB】,巳【國圖】==
ᅟᅟ==[A12] 已【CB】,巳【國圖】==
ᅟᅟ==[A13] 已【CB】,巳【國圖】==
○二廣釋(二) 初釋第三句二釋第四句。
○初釋第三句(八) 初正釋頌文二轉釋二障三分對諸識四簡對三心五對辨有異六對四無記七問答通妨八結定所斷。
○初正釋頌文。
此二取言顯二取取。執取能取所取性故。二取習氣。名彼隨眠。隨逐有情眠伏蔵識。或隨增過。故名隨眠。即是所知煩𢚰障種。
初釋二取。二釋隨眠。三指隨眠。謂頌中此二取言。非能所取名二取。顯能所取之取名二取。以執取能取所取性故。意以煩𢚰所知二障。能執相見等二之執。執取二取。得二取名也。二取習氣名彼隨眠者。定隨眠之名。不約二取現行而立。隨逐有情眠伏蔵識。或隨增過。故名隨眠者。即名以釋隨眠之義也。隨逐有情曰隨。是相順不離意。眠伏蔵識曰眠。是隱蔵難見義。或隨增過曰隨眠。則眠是過義迷義。隨眠則迷以增迷。過而益過。亦隨眠義。即是所知煩𢚰障種者。指定隨眠之所是也。又隨眠轉相無量。畧有十八。一隨自境。二隨他境。三被損。四不被損。至十六能生多苦。十七能生少苦。十八不能生苦等。細具論中。
○二轉釋二障。
煩𢚰障者。謂執徧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𢚰。及彼等流諸隨煩𢚰。此皆擾𢚰有情身心。能障𣵀槃。名煩𢚰障。所知障者。謂執徧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為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初釋煩𢚰。二釋所知。釋煩𢚰中。先出所執。次辨頭數。後釋其名。所知亦然但于頭數不辨。畧列惑名耳。薩迦耶云身見。謂我身之見。此見非有。徧計為實。今執徧計所執之實也。上首。此為領袖故。百二十八者。辨根惑頭數。有見有修。見則頌曰。根本煩𢚰貪等十。欲界四諦各具十。于上二界各除瞋。七十二合百十二。以此皆見道所斷。於迷諦時。是分別起故。各別取數。若修道斷者。是俱生惑。于迷諦時。任運堅固。唯取三界總數。故頌云修道再除疑三見。欲界總加六數筭。上二除瞋各有五。百二十八頭頭現。除三。謂邪見二取也。欲既除四存六。上二更除于瞋。則三界修惑。共有十六。連見百一十二。合曰百二十八也。及彼等流隨煩𢚰者。以根本各有隨煩𢚰故。根隨皆煩𢚰者。以皆擾𢚰有情身心曰煩𢚰。能障𣵀槃寂滅。常處生𢀸曰煩𢚰障。實法。對實我言。執五蘊中實有主宰曰我執。執五蘊一一皆實曰法執。言慢等者。亦等隨惑。所知境。即有為無為無顛倒性謂真如理。覆所知境無顛倒性。則諸法空相蔽矣。能障菩提令智不生。名所知障。又煩𢚰即障。是持業釋。所知依主釋。智障障所知故。
○三分對諸識。
此所知障决定不與異熟識俱。彼微劣故。不與無明慧相應故。法空智品與俱起故。七轉識內隨其所應。或少或多。如煩𢚰說。眼等五識無分別故。法見疑等定不相應。餘由意力。皆容引起。
以所知與八種識論俱否也。與異熟識。斷不俱起。與六七識。隨應俱起。與前五識。有不俱起。與同時意亦有引起。不與異熟俱者。其故有三。以異熟微劣故。則所知是著是勝可知。所以然者。煩𢚰對所知。則煩𢚰著而勝。以所知對異熟。則所知著而勝矣。著與微乖。勝與劣悖。自不俱矣。此其一也。又異熟以其微劣。但與徧行五所相應。不與別境相應。所知是無明慧。慧是別境。豈得相應。此其二也。又所知是法執之障。法空智是對障之治。轉慧為智。法空智品。障治相違。異熟亦空。則法空智品與俱起故。此其三也。或多或少者。第七所知。唯是俱生。根四隨八。但有十二故名少。第六所知。根隨具二十六故名多。如煩𢚰說者。我法二障。皆由根隨執我執法而分差別。故六七所知。皆如煩𢚰障說。五無𡬶伺二分別故。于法執中。見疑根隨等定不相應。餘煩𢚰障。𨿽有不起。而由同時意識之力。皆容引起。亦可五無稱量。定不與法見慢疑等相應。餘法貪法恚法無明。由意識力。皆容引起。
○四簡對三心。
此障但與不善無記二心相應。論說無明唯通不善無記性故。癡無癡等不相應故。
于三心中簡善心相應也。初正釋。二引證。三出故。癡無癡等不相應故者。善心定與無癡俱。不善等定與癡俱。如明與暗。决定不俱。故所知障但與不善無記相應。
○五對辨有異。
煩𢚰障中。此障必有。彼定用此為所依故。體𨿽無異。而用有別。故二隨眠。隨聖道用。有勝有劣。斷惑前後。
對辨有異者。二障對辨。煩𢚰中有所知。體同用異而斷亦異也。定用此為所依者。如迷杌方謂為人。迷繩方謂為蛇。人蛇定用杌繩為所依故。恐有問云。二障體無有異。聖道斷二隨眠。云何前後不同。故答云。體𨿽無異。而執我執法。用有差別。故二隨眠隨聖道用之勝者。先斷所知。後斷煩𢚰。聖道用之劣者。先斷煩𢚰。後斷所知也。又見道位。生空觀勝。法空觀劣。修道位中。法空觀勝。生空觀劣。隨勝劣為斷之先後耳。
○六對四無記。
此于無覆無記性中是異熟生。非餘三種。彼威儀等。𫝑用薄弱。非覆所知障菩提故。此名無覆。望二乘說若望菩薩。亦是有覆。
以所知對四無記。辨定是非也。謂所知與六七俱。六七又依真異熟起。名異熟生。故于四無記中。唯是異熟生無記。非餘工巧威儀變化三種無記。以彼三𫝑用薄弱。非覆所知。障菩提故也。恐問前云覆所知境。名所知障。今何復名無覆。故答云。此名無覆。望二乘說。以二乘但斷煩𢚰。不障彼智。故名無覆。若對菩薩。是障彼智。亦是有覆。又此無記。分上中下。具如別釋。
○七問答通妨。
若所知障有見疑等。如何此種。契經說為無明住地。無明增故總名無明。非無見等。如煩𢚰種立見一處。欲色有愛。四住地名。豈彼更無慢無明等。
初問。次答。問意云。經說五住煩𢚰。此障種子名無明住地。若所知障有見疑等。此經何不及其餘耶。答謂無明增故。總名無明。非無見等。例之如煩𢚰種。屬惡見者。立見一切住。屬三界攝者。立為欲愛住。色愛住。無色愛住。豈煩𢚰唯見愛。更無慢無明等耶。亦由煩𢚰障中愛見最盛。故偏說耳。
○八結定所斷。
如是二障分別起者見所斷攝。任運起者修所斷攝。二乘但能斷煩𢚰障。菩薩俱斷。永斷二種唯聖道能。伏二現行通有漏道。
初結二障斷通見修。二結二障斷別大小。三結二種斷唯聖道。四結二現伏通有漏。見所斷者是初地。修所斷者二地至金剛心。唯聖道能者。以雙斷二種唯等覺後心。剎那頓斷入究竟位。唯無漏道故。通有漏者。謂伏二障分別現行。當在加行位。若伏第六識二障俱生。當在第四地。若伏第七識二障俱生當在第八地。八地純是無漏。四地尚間有漏。加行正在有漏。故云通有漏也。
○二釋第四句(四) 初正釋頌義二明地所攝三明所修行四明退不退。
○初正釋頌義。
菩薩住此資糧位中。二麄現行𨿽有伏者。而于細者及二隨眠。止觀力微。未能伏滅。
釋頌文猶未能伏滅也。曰𨿽有伏者。麄亦未能盡伏。况細及種子乎。以止觀力微。治不勝障。故伏滅之未能耳。
○二明地所攝。
此位未證唯識真如。後勝解力修諸勝行。應知亦是解行地攝。
解行地者。信解行證分四。此位既未證真。自非證地。未至加行。亦非行地。然以依勝解力。修諸勝行。亦是解行地攝。且解行地該資糧加行二種故。問。曰勝解。曰勝解力。當何指陳。曰。此位菩薩不著果報。不破禁戒。于苦不動。于修不懈。障因不生。心專志一。即能于諸法决定了知唯識。曰勝解。不可移轉曰勝解力。修諸勝行。下文自明。
○三明所修行。
所修勝行。其相云何。畧有二種。謂福及智。諸勝行中慧為性者。皆名為智。餘名為福。且依六種波羅蜜多。通相皆二。別相前五說為福德。第六智慧。或復前三唯福德攝。後一唯智。餘通二種。復有二種。謂利自他。所修勝行隨意樂力。一切皆通自他利行。依別相說。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利行攝。四種攝事。四無量等。一切皆是利他行攝。如是等行差別無邉。皆是此中所修勝行。
於福智自他。約通別明勝行之相也。初徴。二釋。三結。徴意以相辨不精。行門不著。不唯加行無階。有志于資糧者何所矜式耶。故特徴也。釋中。先以福智攝勝行。次以自他攝勝行。福智攝者。諸勝行中慧為性者皆名為智。餘名為福。且依六波羅蜜多。通相皆二。度度福智。別相前五福德。第六智慧。或復前三唯福德攝。後一唯智慧攝。餘進禪二。通于福智。謂為智慧而行精進。是智慧資糧。為福德而行精進。是福德資糧。緣四無量而修靜慮。是福德資糧。為由得智慧而修靜慮。是智慧資糧。以此進禪。歷于諸度。福智皆然也。自他攝者。所修勝行。隨意樂力。一切皆通自他利行。別則六到彼岸三十七品菩提分等是自利行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種攝事。及慈悲喜捨四無量等。皆是利他行攝。結云如是等行。差別無邉。皆是此中所修勝行。其相如此。
○四明退不退。
此位二障𨿽未伏除。修勝行時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練磨其心。于所證修勇猛不退。一聞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深逺。心便退屈。引他[A14]已證大菩提者。練磨自心。勇猛不退。二聞施等波羅蜜多。甚難可修。心便退屈。省[A15]己意樂。能修施等。練磨自心。勇猛不退。三聞諸佛圓滿轉依。極難可證。心便退屈。引他麄善。况[A16]己妙因。練磨自心。勇猛不退。由斯三事練磨其心。堅固熾然。修諸勝行。
ᅟᅟ==[A14] 已【CB】,巳【國圖】==
ᅟᅟ==[A15] 己【CB】,巳【國圖】==
ᅟᅟ==[A16] 己【CB】,巳【國圖】==
約練磨于退屈。以明勝行之相也。初標。次釋。三結。標云三退屈三練磨。釋云一名菩提廣大屈。引他况[A17]己練。謂聞無上正等菩提。廣莫邉涯。大而無上。深不可測。逺無盡時。心便退屈。即引他已證大菩提者。練磨自心。勇猛不退。如攝論云。十方世界諸有情。念念速證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二名萬行難修屈。省[A18]己增修練。謂聞施等波羅蜜多。甚難可修。心便退屈。即便省察我[A19]已獲得如是意樂。離慳貪恚等𡚁惡。少加功用。即得圓滿。由此能修施等。練磨自心。勇猛不退。如攝論云。汝昔惡道經多劫。無益勤苦尚能超。今行少善得菩提。大利不應生退屈。三名轉依難證屈。引麄况妙練。謂聞諸佛圓滿轉依。極難可證。心便退屈。引他人天麄善。尚感富樂。况我所修清淨妙善之因而無果耶。練磨其心。勇猛不退。如攝論云。博地一切諸凢夫。尚擬逺證菩提果。汝[A20]已勤苦經多劫。不應退屈𨚫沉淪。結云。由斯三事。練磨其心。堅固熾然。修諸勝行。是則修諸福智。自他二利。固名勝行。能于種種退屈中。種種練磨。俾之不退。乃所以為勝行也。故行人不患有退屈。特患無練磨耳。今有以惟攻睡眠曰打七。名練磨者。果得謂練磨也乎哉。
ᅟᅟ==[A17] 己【CB】,巳【國圖】==
ᅟᅟ==[A18] 己【CB】,巳【國圖】==
ᅟᅟ==[A19] 已【CB】,巳【國圖】==
ᅟᅟ==[A20] 已【CB】,巳【國圖】==
○二加行位(二) 初本論二論釋。
○初本論。
次加行位。其相云何。頌曰。
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二論釋(八) 初結前原後立名二總顯加行體義三別釋加行名義四總結加行名義五承前屬對頌文六依位辨惑伏義七明位所觀二諦八根滿依起定界。
○初結前原後立名。
論曰。菩薩先于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A21]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决擇分。順趣真實决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
ᅟᅟ==[A21] 已【CB】,巳【國圖】==
從此至世第一法。雙印二空。皆釋加行名義也。然不即解頌文者。位所由來不明。位之名義不現。故先結前原後立名。次總顯名體。更別釋名義。後方屬對頌文。則頌意不求顯而自顯也。結前原後立名者。初至既圓滿[A22]已是結前。次至伏除二取是原後。末至無加行義是立名。煖頂忍世第一立別名也。順解脫分立總名也。加行立通名也順趣真實决擇分故者。滅一切疑曰真實决。能分別四聖諦法曰真實擇。加行於此真實。𨿽未即入。然能行行不離不逆。曰隨順趣入真實决擇也。曰近見道故立加行名。則逺見道故立資糧名也可知。非前資糧無加行義。則非今加行無資糧也又可知。然總意是前第一阿僧祗劫。福智資糧[A23]已圓滿矣。又修加行。果何所為。為入見道。特加添功行曰四加行。由進于道。可至于道也。亦名順决擇分。由順于道。可入于道也。非前資糧全無加行。去道尚逺。但可名資糧非此加行不是資糧。去道既近。正當于加行。資糧有加行。攝于資糧。加行有資糧。但攝于加行耳。
ᅟᅟ==[A22] 已【CB】,巳【國圖】==
ᅟᅟ==[A23] 已【CB】,巳【國圖】==
○二總顯加行體義。
煖等四法。依四𡬶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四𡬶思者。𡬶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如實徧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名義相異。故別𡬶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
初標體。二正釋。三通難。承上四法依何而立。故云依四𡬶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依初四𡬶思位立煖頂。依後四如實位立忍世第一。初即下義。後即上義。依下𡬶思立煖。依上𡬶思立頂。依下如實立忍。依上如實立世第一。如後𤼵下𤼵上等是也。又此𡬶思如實。即煖等體。四𡬶思。謂𡬶思名。𡬶思義。尋思名義自性。𡬶思名義差別。名即能詮。義即所詮。名詮自性。句詮差別。名中有自性差別。義中亦有自性差別。假有實無者。以方便智。了此名等唯意言境。依識假立。非實有故。若能如實徧知。所取名等。離識非有及能取識亦不可得。名四如實智。如攝論云。推求名唯是假立。實不可得。說名𡬶思。若即于此。果智生時。决定了知假有實無名如實智。如是于義自性差別。說亦應爾。恐問名義何故各別。𡬶思名義自性差別何故合觀察耶。故答云。名義相異。故別𡬶求。名義與自性相同。故合思察也。𡬶思如實。觀門詳具顯揚等。問。四加行位。何于名義自性差別𡬶思耶。答。名義即名相。妄想自存。如實即正智。如理自在。迷名相以起妄想。溺徧計而成轉流。了名相。契如理。即依他以入圓成。迷悟樞機。聖凢關要故也。又名。如色受想等。義如蘊處界等。名義自性。如色受想等。名義自性名義差別。如無常苦空等共相。
○三別釋加行名義(四) 初釋煖位二釋頂位三釋忍位四世第一。
○初釋煖位。
依明得定。𤼵下𡬶思。觀無所取。立為煖位。謂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煖。
依明得定。至立為煖位。釋前依初位。立煖位也。謂此位中。創觀所取。至實不可得。轉釋𤼵下𡬶思觀無取也。初獲慧日前行相故。轉釋定名明得也。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煖。轉釋煖位也。慧日前相者。如日𨿽未出。先有精色。指三摩地中初得慧前方便智明也。道火前相者。如火𨿽未出。先有𤍠氣。指此位中先得智火前行相也。問。明得與𡬶思何別。曰。明得是定。𡬶思是慧。由定生慧曰𤼵。以初對後而明尚未勝曰𤼵下也。問。尋思豈不是明。曰。𡬶思固明。是明所𤼵。故屬于慧。明得𨿽照。不離三三摩地。故屬于定耳。
○二釋頂位。
依明增定。𤼵上𡬶思。觀無所取。立為頂位。謂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明相轉盛。故名明增。𡬶思位極。故復名頂。
依明增定至立為頂位。釋前依後位立頂位也。謂此位中重觀所取至實不可得。轉釋𤼵上𡬶思觀無所取也。明相轉盛故名明增。轉釋明增定也。𡬶思位極故復名頂。轉釋頂位也。𡬶思之智。從明增𤼵。對明得所𤼵為勝。曰上𡬶思也。
○三釋忍位。
依印順定。𤼵下如實智。于無所取。决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順忍時。總立為忍。印前順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
依印順定。至亦順樂忍。釋前依初位立忍位也。既無實境至相待立故。轉釋無所取無能取也。印順忍時總立為忍者。轉釋樂名忍。印持亦名為忍。以無能取中。順樂忍可于心名為中忍。于無所取。决定印持名下忍故。印前順後立印順名者。轉釋印順定也。忍境識空故亦名忍。含釋上忍于忍空中也。以上忍不但順樂于能取。亦能忍空于能取之識。故智名如實。對前二𡬶思之方便言也。定𤼵實智曰下。以創得智果。對後之增上言也。又忍即別境中勝解。具印持决定順樂忍可。今曰印順。二皆備矣。
○四世第一。
依無間定。𤼵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謂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
依無間定。𤼵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釋前依後位立世第一位也。謂前下忍印所取空。中忍順能取空。上忍唯印能取空。猶涉次第。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不屬次第。轉釋印二取空也。從此無間必入見道立無間名。轉釋無間定也。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轉釋世第一也。又定𤼵實智曰上。對前創得之下為殊勝故也。
○四總結加行名義。
如是煖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于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空相。
總結四加。俾脈絡貫串。義易見也。謂如是煖頂二位。下上𡬶思觀名等四。所取是空而未能印。下忍于無所取。𨿽决定印持。于能取尚未能忍。中忍于無能取能順樂忍可于心。而猶未能印。上忍于無能取則印空矣。然而似屬次第。唯世第一法。能所二相雙印其空。殊無先後。四加之義。總之若此。
○五承前屬對頌文。
皆𭘧相故。未能證實。故說菩薩此四位中。猶于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𭘧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彼相滅[A24]已。方實安住。依如是義。故有頌言。菩薩于定位。觀影唯是心。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
ᅟᅟ==[A24] 已【CB】,巳【國圖】==
初釋頌。二引證。屬對者。以前釋名義屬于頌文。而相對顯。其義自明。何則。如上所明煖頂二位。未能無相。忍與第一。亦未無相。皆𭘧相故。未能證實真如。故說菩薩此四加行位中。猶于現前安立少物。心上變如而緣。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也。以彼前二位中有相未除。後二位中空相未除。𭘧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然必如何安住耶。彼相滅[A25]已。方實安住。以相滅無物。無物無得。無得真現。真現是實安住。依如是義。故有頌言。菩薩于定位。觀影唯是心。此即煖位。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此即頂位。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即中下二忍。次能取亦無。即上忍位。又合上三句即世第一位。後觸無所得。即見道位。世親攝論釋云。菩薩于定位觀影唯是心者。謂觀似法似義影像。唯是其心。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者。謂此位中。義想既遣。審觀似義似法之相。唯是自心。如是住內心者。能攝自心住于無義。即是令心住于內心。知所取非有者。謂了所取義無所有。次能取亦無者。由所取既是非有。故能取心能取性亦不能成。後觸等者謂從此後。觸證真如。無所得故。名無所得。又末句即上彼相滅[A26]已。方實安住。
ᅟᅟ==[A25] 已【CB】,巳【國圖】==
ᅟᅟ==[A26] 已【CB】,巳【國圖】==
○六依位辨惑伏義。
此加行位。未遣相縛。于麄重縛亦未能斷。唯能伏除分別二取。違見道故。于俱生者及二隨眠。有漏觀心。有所得故。有分別故。未全伏除。全未能滅。
辨此位伏斷之惑也。相縛即少物。謂空有二相。麄重。即分別二障種子。二取。即分別二障現行。俱生二障。俱生現行也。及二隨眠。俱生種子也。未全伏除者。于二障俱生現行。未全伏除也。全未能滅者。二障俱生種子。全未能滅也。有所得。有分別。未全伏滅之故也。脈絡是加行位。未遣相縛于分別二障麄重。亦未能斷。唯能伏除分別二障現行。以麄重違見道故。直至見道。方能斷也。于二俱生現行伏除未全。于二俱生種子全未能滅。以𭘧相觀心既是有漏。有所得故。有分別故。未全伏滅。又惑之伏斷既明。位之分齊愈顯。是以辨也。
○七明位所觀二諦。
此位菩薩。于安立諦非安立諦俱學觀察。為引當來二種見故。及伏分別二種障故。非安立諦是正所觀。非如二乘唯觀安立。
辨此位菩薩所觀。與二乘別也。安立者。于苦等諸法中。安立苦等四諦理。即四諦真如也。非安立者。三無性所顯二空真如。通一切法無有差別。名非安立。離諸顛倒無有變異。故名為諦。即清淨真如也。為引二見。伏二障故者。俱學觀察之由也。以學觀安立諦。為引相見道。伏分別障。學觀非安立諦。為引真見道。伏俱生障也。非安立諦是正所觀。非如二乘唯觀安立。見大小觀之不同也。俱觀[A27]己勝唯觀。况更正觀耶。大論問云。若安立諦建立為諦。何因緣故更復顯示非安立諦。答。若離非安立諦。二種解脫不應道理。謂于相縛及麄重縛。所以者何。若有行于諸安立諦。彼一切行。皆行有相。行有相故。于諸相縛不得解脫。于諸相縛不解脫故。于麄重縛亦不解脫。若有行于非安立諦。不行于相不行于相故。于諸相縛便得解脫。于諸相縛得解脫故。于麄重縛亦得解脫。問。若唯由彼非安立諦。于一切縛解脫清淨。何緣顯示安立諦耶。答。為令資糧。及方便道。得清淨故。
ᅟᅟ==[A27] 己【CB】,巳【國圖】==
○八根滿依起定界。
菩薩起此煖等善根。𨿽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託最勝依入見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餘趣厭心非殊勝故。此位亦是解行地攝。未證唯識真勝義故。
根滿。善根圓滿。依起定界者。根依第四靜慮滿。根依欲界人中善趣起也。煖等名善根。資生究竟位故。方便時者。謂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及四加行。共七方便。對後見道之真實言也。通諸靜慮。謂從初至第三靜慮。依第四方得成滿者。以捨念清淨。喜樂覺觀之動皆捨。諸佛一切功德。亦依此生。名最勝依。煖等四法。託此勝依。方得成滿。入見道故。唯依欲界人中善趣起者。以餘趣厭離之心非殊勝故。未證唯識真勝義者。解行所攝之由也。問。餘趣不殊勝。何止厭心。答厭不殊勝。慧及諸心不勝可知。問。獨舉厭心者何。答。厭勝欣勝。欣勝故行成。互為低昂。厭最有力。故獨舉也。若夫欣厭雙忘。法愛俱寂。此又非所語于初心方便者也。
○三通逹位(二) 初本論二論釋。
○初本論。
次通逹位。其相云何。頌曰。
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二論釋(二) 初申頌義二解位名。
○初申頌義(二) 初通申頌義二別釋智分。
○初通申頌義。
論曰。若時菩薩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別。有所得心。戲論現故。
論曰。頌云若時于所緣。若時菩薩于所緣境也。智都無所得。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也。以能取所取。對真實名戲論相。不取種種戲論相。則能所皆寂。曰都無所得也。爾時住唯識。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也。離二取相故者即證真如。證真如者。智與真如平等平等。無二無別。俱離能取所取相故。必俱離者。能所取相。俱是分別。有所得心。戲論現故。是則本智㝠如。無有分別可知。如勝鬘謂。無有智外如。為智所證。無有如外智。能證于如是也。
○二別釋智分。
有義。此智二分俱無。說無所取能取相故。有義。此智。相見俱有。𭘧彼相起名緣彼故。若無彼相名緣彼者。應色等智。名聲等智。若無見分。應不能緣。寧可說為緣真如智。勿真如性亦名能緣。故應許此定有見分有義。此智見有相無。說無相取。不取相故。𨿽有見分。而無分別。說非能取。非取全無。𨿽無相分。而可說此𭘧如相起。不離如故。如自證分緣見分時。不變而緣。此亦應爾。變而緣者。便非親證。如後得智。應有分別。故應許此有見無相。
頌云。智都無所得。論文𨿽釋智分有無。解殊不一。故備陳其說。詳辨于是非也。初二分俱無。次二分俱有。三見有相無。俱無者。說無所取能取相故。意以緣真如智。無能所取。是以相見二分俱無也。俱有者。𭘧彼相起是有相。名緣彼故是有見。若無彼相。名緣彼者。應色等智。名緣聲等智矣。有是理乎。故應許此定有相分。若無見分。應不能緣。寧可說為緣真如智。勿真如性。亦名能緣。有是理乎。故應許此定有見分。二解相違如此。三師出正義云。見有相無。釋云。說無相取。不取相故。謂真如無相可取。曰說無相取。正智不取于相。曰不取相故。是則無相取。不取相。是無相分。非無見分也。恐難。既有見分。即有分別。頌文何言離二取耶。釋云。𨿽有見分。而無分別。說非能取。非取全無。故有見分也。恐難。既無相分。何名緣彼。釋云。𨿽無相分。而可說此緣真如智。挾𭘧真如之體相而起。不離真如說名緣彼。非𭘧相分影像而起。名緣彼也。例如自證緣見分時。不變而緣。此亦應爾。若變而緣。便非親證。如後得智。應有分別。豈本智無分別之謂哉。故應許此有見無相。然大意是智無分別。非無能照曰有見。挾𭘧如體。如不離智曰無相也。甄別之精如此。連前初申頌意竟。
○二解位名(二) 初總釋位名二別釋位名。
○初總釋位名。
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逹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
前問通逹位相。舉頌[A28]已答。論釋頌義。𨿽括于通別。然微細未陳。恐纖塵不透。重圍之隔也。故復釋位名以盡其相耳。加行無間。智所由生也。此無分別智生時。智與如通曰體。智與如逹曰會。故曰體會真如。名通逹位。見即是道。言初者。二地[A29]已上。皆能照理。餘通別義。故此言初。又加行無間。此智生時。即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也。體會真如。即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良以頌答位相。若未釋名。名且宛然于相。此以相釋名。殊非酬相。相則宛然于名釋名又所以顯相也。讀者詳之。
ᅟᅟ==[A28] 已【CB】,巳【國圖】==
ᅟᅟ==[A29] 已【CB】,巳【國圖】==
○二別釋位名(五) 初釋真見道名二釋相見道名三簡二道證攝四明現觀相攝五總結示勝益。
○初釋真見道名。
然此見道。畧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𨿽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有義。此中二空二障。漸證漸斷。以有淺深麄細異故。有義。此中二空二障。頓證頓斷。由意樂力。有堪能故。
雙釋二名曰總。單釋一名曰別。𨿽釋二名。多義攝于少文。總即是畧。𨿽釋一名。博義衍于豐文。別即是廣。故亦名廣釋也。初列數。二釋真。三通妨。四解異。真見道者。實智實證實斷也。謂根本無分別實智。于二空所顯真理實證。于二障分別種子實斷。故曰真見道。又曰如實位也。恐難。加行道一剎那修。無間道一剎那斷。解脫道一剎那證。勝進道一剎那入。既多剎那。事方究竟。但說一心。名真見道者何也。故釋云。𨿽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真如始終。平等無有二相。故總說一心。漸頓斷證者。解有不同。漸者。以斷我執。證我空曰麄淺。斷法執證法空曰深細。淺深麄細既異。斷證不無先後。故曰漸也。頓者。以由意樂力。有堪能故。謂加行時。意樂有力。樂斷即斷。樂證即證。不須漸次。故曰頓也。二說不同。不可偏廢。以學歸唯識。習有多根故也。
○二釋相見道名(四) 初明緣非安立諦三心二明緣安立諦十六心三明合安立諦為九心四結相見道惟是假說。
○初明緣非安立諦三心。
二相見道。此復有二。一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一內遣有情假緣智。能除輭品分別隨眠。二內遣諸法假緣智。能除中品分別隨眠。三徧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能除一切分別隨眠。前二名法智。各別緣故。第三名類智。總合緣故。法真見道二空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脫別總建立。名相見道。有義。此三是真見道。以相見道。緣四諦故。有義。此三是相見道。以真見道。不別緣故。
明三心相見道也。初列數。二正釋。三效法。四陳解。非安立諦。即是真如。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者。即三種智。一內遣有情假緣智。二內遣諸法假緣智。三徧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假對實言。無體之稱也。三皆曰假。則有情非有情。我執安在。諸法非諸法。法執何存。情境齊虚。我法無𭔃。今以能緣之智。返照內身不實。遣去有情之假。將見我執分別種子。對中品名下品者。敵體相違。堪能除之矣。以能緣之智。返照內蘊不實。遣去諸法之假。將見法執分別種子。對輭品名中品者。敵體相違。堪能除之矣。以能緣之智。徧照情法不實。遣去一切內外有情諸法之假。將見于我法一切分別種子。對前二名上品者。敵體俱違。能雙除之矣。分之三品心曰三緣智。合之前二名法智。我法各別緣故。第三名類智。我法總合緣故。此相見道中觀諦心智矣。相見道名。從何立耶。故云法真見道云云也。真見道中。有二空自證分。見分親證真如。而見分中。有無間解脫人法四種。見分無間道中。人空見分智。斷煩𢚰障。法空見分智。斷所知障。見分解脫道中。人空見智。證人空理。法空見智。證法空理。此名為別。總二空智。總斷二障。總證二理。名之為總。是則各法人法二見之別。立初二心。總法人法二見之總。立後一心。故云法真見道。二空見分無間解脫。總別建立。名相見道。問。前名輭。次名中。後不出上品者何也。曰。文欲整故。義自見故。欲整者。輭品中品一切三種對定。更加上品二字。文不齊故。况前二既曰輭中。此自可知。故不言也。問。輭中上三。為約惑立。為約智立耶。曰。若論人法二障。人有上下。法亦上下。麄者為上。細者為下。二麄各別除之。以智猶弱。別緣內外。別斷內外。未能雙斷。上品智能雙緣內外。方能雙斷內外故也。此則隨智說輭中上。初智斷者名輭。次智斷者名中。後智斷者名上。若約煩𢚰惑立。則最後所斷名輭。中間所斷名中。最初所斷名上。今隨智說輭中上也。𨿽然惑智既爾雙明。品第自然交徹。以智望惑。下何非上。以惑望智。上豈非輭。彼隨時以立名。我即義以通法。何用不臧。緣四諦故。錯以必四緣而後別也。不別緣故。反其不別者。乃所以為別也。然則此以相名。為別緣也。復何辨哉。
○二明緣安立諦十六心。
二緣安立諦有十六心。此復有二。一者依觀所取能取。別立法類十六種心。謂于苦諦有四種心。一苦法智忍。謂觀三界苦諦真如。正斷三界見苦所斷二十八種分別隨眠。二苦法智。謂忍無間觀前真如。證前所斷煩𢚰解脫。三苦類智忍。謂智無間無漏慧生。于法忍智各別內證。言後聖法皆是此類。四苦類智。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如于苦諦有四種心。集滅道諦。應知亦爾。此十六心。八觀真如。八觀正智。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自證分差別建立。名相見道。二者依觀下上諦境。別立法類十六種心。謂觀現前不現前界苦等四諦。各有二心。一現觀忍。二現觀智。如其所應。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分觀諦。斷見所斷百一十二分別隨眠名相見道。
以十六心。名相見道也。初總標心數。二別釋能所。三別釋上下。能所者。依觀所取真如。別立法忍法智。依觀能取正智。別立類忍類智。于苦等四諦共有十六種心。苦四種者。一苦法智忍。二苦法智。三苦類智忍。四苦類智。苦法智忍者。苦謂觀三界苦諦。法謂觀三界苦諦真如。智謂加行道中緣苦法智。忍謂無漏忍。忍可樂欲前之苦法智也。此苦法智忍。正斷三界見苦所斷二十八種分別隨眠謂欲界苦下有十。上二苦下各除于嗔故也。二苦法智者。謂能緣苦如之智。即前忍果。由前忍無間故。此智現前。智現前時。觀察真如。證前所斷煩𢚰解脫。三苦類智忍者。謂苦法智無間。即有無漏慧生。此第三心。于一剎那。各別內證。謂以類忍證法忍。以類智證智也。言後聖法皆是此類者。謂二心後。乃至無學。一切聖法。依此二心。彼得生故。四苦類智者。謂此第三類忍無間。有無漏智生。此智但緣第三苦類智忍。故云審定印可苦類智忍也。苦既如此。餘三皆然。八如八智者。謂法忍法智。觀如覺悟所取故。類忍類智。觀智覺悟能取故。四諦亦爾。法真見道等者。謂此相見道中。苦法智忍。倣真見道無間道中。見分斷苦諦下惑。相見道中苦法智。倣真見道解脫道中。見分證苦諦下理。相見道中苦類智忍。倣真見道第一心無間道中。自證緣見分。相見道中苦類智。倣真見道第二心解脫道中。自證緣見分。故謂法真見道。乃至差別建立。名相見道也。下上者。依觀下上諦境。別立十六種心。下謂觀現前欲界。上謂觀不現前上二界。十六者。欲界苦等四諦。各有法忍法智二心。上二苦等四諦。各有類忍類智二心。下八上八。共十六也。今論但舉欲界苦諦以為法耳。曰現觀忍。是前無間道。現觀智。是前解脫道。如其所應。法真見道等者即法忍。法真無間見分斷欲界惑。法智。法真解脫見分證欲界理。上界類忍緣上界如。法無間道斷上界惑。類智緣上界如。法解脫道證上界理。百一十二者。以上四諦各除于嗔故也。論中不言法自證者。以觀智即法自證。今既不觀于智。故不法也。問。前文類忍類智每諦皆具。而今獨以上二名類者何也。曰。前是總觀三界一苦。則三界皆苦等故。法二觀如。類二觀智。法類復有因果淺深。其觀則該而細。今觀作于前觀之後。力盡于前。此漸麄故。是以欲界但云法忍法智。上二合以類忍類智而[A30]已。類者比類。上二可比欲界而觀也。類者類聚。上二聚合而為一也。上之類忍猶下之法忍。上之類智猶下之法智也。若前云類忍。總證法之忍智。前云類智。總證類之智忍。則前類殊非今類。今類豈得為前類耶。問。然則前觀完備。今有缺耶。曰。無間解脫之見分不離自證。則下上𨿽單云法類。自證自在。類忍類智亦自在矣。以上文[A31]已詳故。觀不欲繁故。𫝑自然故。意自會故。
ᅟᅟ==[A30] 已【CB】,巳【國圖】==
ᅟᅟ==[A31] 已【CB】,巳【國圖】==
○三明合安立諦為九心。
若依廣布聖教道理。說相見道有九種心。此即依前緣安立諦二十六種止觀別立。謂法類品忍智合說。各有四觀。即為八心。八相應止。總說為一。𨿽見道中止觀雙運。而于見義觀順非止。故此觀止開合不同。由此九心名相見道。
以九心名相見道也。初正明。二通妨。依廣布等者。初十六心依能所有。次十六心依上下有。此九心依廣布聖教道理有也。依前兩種十六止觀別立。合說各四。即為八心。前能所取。苦諦下法類忍智合為一心。餘三亦爾。次上取現前不現前苦諦現觀忍智合為一心。餘三亦爾。前後共有八心。連八觀相應之止。總為一心。止觀合說故有九種。恐難云。菩薩于見道位。止觀雙運。何得觀多止少耶。故通云。𨿽止觀雙運。見義為要。觀順見義。止非見故。開觀為八。止合為一曰九種心。名相見道也。
○四結相見道惟是假說。
諸相見道。依真假說世第一法。無間而生及斷隨眠。非實如是。真見道後方得生故。非安立後起安立故。分別隨眠真[A32]已斷故。
ᅟᅟ==[A32] 已【CB】,巳【國圖】==
初正結假說。次出其所以。意謂真見道後方得生故。非實如是。非安立後起安立故。非實如是。分別隨眠真[A33]已斷故。非實如是。然而必假說者。真愈顯故。相愈明故。法門備故。逗機盡故。上釋第二相見道名竟。
ᅟᅟ==[A33] 已【CB】,巳【國圖】==
○三簡二道證攝。
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二中初勝。故頌偏說。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諸後得智有二分耶。有義。俱無離二取故。有義此智見有相無。說此智品有分別故。聖智皆能親照境故。不執著故。說離二取。有義。此智二分俱有。說此思惟似真如相不見真實真如性故。又說此智分別諸法自共相等。觀諸有情根性差別而為說故。又說此智現身土等。為諸有情說正法故。若不變現似色聲等。寧有現身說法等事。轉色蘊依不現色者。轉四蘊依應無受等。又若此智不變似境。離自體法應非所緣。緣色等時應緣聲等。又緣無法等。應無所緣緣。彼體非實。無緣用故。由斯後智二分俱有。
此簡真見相見證攝不同。詳辨通逹之相也。初明二見所證性相。二明二見所攝根後。三徴後得二分有無。四釋後得二分有無。于釋後得中。初師見相俱無。次師見有相無。三師出正義云。相見俱有。所以然者。順釋其故有三。反顯義亦有三。順釋者。說此思惟似真如相。不見真實真如性故。夫能思惟心。豈非見分。所變似相。豈非相分。此其故之可順釋者一也。又說此智分別諸法自共相等。觀諸有情根性差別而為說故。夫能分別等豈非見分。自共相等豈非相分。此其故之可順釋者二也。又說此智現身土等。為諸有情說正法故。夫現他受用。即變似色。所說正法。即變似聲。所變聲色。豈非相分。能緣聲色。豈非見分。此其故之可順釋者三也。反顯者。若不變現似色聲等。寧有現身說法等事。若謂[A34]已轉依位。轉色蘊依不現色者。則轉四蘊依。應無受等。若無受等。應如土木。何名為佛。佛者覺也。既無受等。豈名覺乎。經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識等。亦復如是。豈得無相見耶。此有相見之可反顯者一也。又若此智不變似境。離自體法。應非所緣。緣色等時。應緣聲等。夫似境是親緣相分。離自體法。是踈緣本質。欲有所緣。應托本質變似相分。不變似境則無親所緣。既無親緣。踈緣亦無。不見有法離親所緣。有踈緣故。若不變似色而能緣色。則不變似聲亦能緣聲矣。豈得無相見耶。此有相見之可反顯者二也。又緣無法等。應非所緣緣。彼體非實。無緣用故。夫無法是過未等無體之法。緣無法等。若不變影。應無所緣。彼體非實。無緣用故。如宗鏡謂第六緣𪚴毛兔角時。此所緣境。為有為無。若緣有者。則聖教不應喻徧計執。若言無者。無法無體。非所緣緣。若言此心無所緣緣。云何論說親所緣緣。能緣皆有。答謂若約所緣𪚴本無毛。兔本無角。則此本無。喻徧計執。若約能緣心。將緣此等無法之時。由無始來熏習力故。從識自證變起𪚴毛兔角相分。及緣此𪚴毛等見分。此二分與識自證。同一種生。是依他起。非體全無。不同本來無體𪚴毛等。故得親所緣緣。此有相見之可反顯者三也。既順復反。顯之更顯。種種理趣。相見昭然。此後得二分俱無固非。但有一分者豈得為是。故應二分。俱有為是也。
ᅟᅟ==[A34] 已【CB】,巳【國圖】==
○四明現觀相攝。
此二見道。與六現觀相攝云何。六現觀者。一思現觀謂最上品喜受相應。思所成慧。此能觀察諸法共相。引生煖等。加行道中觀察諸法。此用最猛。偏立現觀。煖等不能廣分別法。又未證理。故非現觀。二信現觀。謂緣三寳世出世間决定淨信。此𦔳現觀令不退轉。立現觀名。三戒現觀。謂無漏戒。除破戒垢。令觀增明。亦名現觀。四現觀智諦現觀。謂一切種。緣非安立。根本後得無分別智。五現觀邉智諦現觀。謂現觀智諦現觀後。諸緣安立世出世智。六究竟現觀。謂盡智等究竟位智。此真見道。攝彼第四現觀少分。此相見道。攝彼第四第五少分。彼第二三𨿽此俱起。而非自性。故不相攝。
顯見于觀攝。更詳通逹之相也。初徴相攝。二明現觀。三正明攝。總之觀。觀照。依于靜慮。現。現前。離諸隱蔽。謂無分別智。照真如理。境智相應。炳然顯現曰現觀。如現觀頌云。出世間勝智。葢言用智而現觀也。能除見所斷。葢言非修斷也。無分別證得。葢言非未現證也。惟依止靜慮。葢言不依止無色也。別明現觀有六。一思現觀。二信現觀。三戒現觀。四現觀智諦現觀。五現觀邉智諦現觀。六究竟現觀。思現觀者。是歡喜地。三品中最上品喜受相應而非捨受。思所成慧為體。此慧能觀察諸法無常等共相。思能起修。引生煖等。𨿽未證理。于加行中觀察諸法之用最猛。偏立現觀名。煖等近見境界微畧。不能廣緣。故非現觀。信現觀者。以上品緣三寳决定淨信為體。𨿽通漏無漏。現觀是慧。此𦔳現觀令不退轉。名信現觀。戒現觀者。以聖所愛身語等業為體。謂無漏道共戒。能除破戒之垢。令觀增明。故名戒現觀。現觀智諦現觀者。謂一切種。此在向位。但緣非安立諦。以通根後及見修二智。故言一切種。大論七十五卷中。說三心見道等。是此現觀。現觀邉智諦現觀者。謂現觀智諦現觀後。即緣非安立諦等後所得智。通漏無漏一切見修道。緣安立諦智。大論七十一卷中說緣安立諦境慧。是此自性。瑜伽謂此現觀後所後之智。名現觀邉智。又云從前現觀起[A35]已。于上下諸諦中二二智生是名現觀邉智諦現觀。究竟現觀者。謂盡智等究竟位智。盡智者。由因盡所得智等。等無生智。無生智者。謂由果斷所得智。即無學道後無生智等也。究竟位智者。佛果位中智故。又盡智等者。二障永盡。總云究竟位智。瑜伽云。謂由永斷修所斷故。所有盡智無生智生。或一向出世。或通世出世。于現法中。一切煩𢚰。永斷决定于當來世。一切依事。永斷决定名究竟。現觀相攝者。此真見道攝彼第四現觀少分。以第四現觀有根後二智。此真見道。唯通非安立諦根本少分故也。此相見道攝彼第四第五少分。以第五現觀。通見修斷。此相見道。唯見所斷。曰少分。亦通第四後得少分故。亦曰少分也。彼第二三。𨿽此俱起。但能𦔳令不退。𦔳令增明。而非自性。故此不攝。又前不攝者。以曾習故。後不攝者。尚未起故。又六現觀體用。詳顯揚十七卷。恐繁不引。
ᅟᅟ==[A35] 已【CB】,巳【國圖】==
○五總結示勝益。
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善逹法界得諸平等。常生諸佛大集會中。于多百門[A36]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證大菩提。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ᅟᅟ==[A36] 已【CB】,巳【國圖】==
諸平等者。謂一切眾生平等。一切諸佛平等。一切菩薩平等。多百門者。經云。入此地[A37]已。得百三昧。見百諸佛。震動百世界。化百土眾生。入于百法門。知百劫事。及見百菩薩以為眷屬。詳如攝論。問。此六現觀起于何處。曰。惡趣憂慼重故不起。色無色界欣掉重而厭羸劣故不起。唯欲界人天二處能起。而人天中。又唯五種補持伽羅能入。或無入者。以無我故。何等為五。一未離欲者。二倍離欲者。三[A38]已離欲者。四獨覺。五菩薩。而此等正入現觀分齊。從前修如理作意。故于見道位出世間正見得生。由正見故。身見戒取及疑三結永斷。齊如是位。當知[A39]已入。其餘現觀。相與利樂等。廣在顯揚十七卷。及大論七十五卷中。
ᅟᅟ==[A37] 已【CB】,巳【國圖】==
ᅟᅟ==[A38] 已【CB】,巳【國圖】==
ᅟᅟ==[A39] 已【CB】,巳【國圖】==
○四修習位(二) 初本論二論釋。
○初本論。
次修習位。其相云何。頌曰。
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捨二麄重故。便證得轉依。
○二論釋(四) 初釋第一句二釋第二句三釋第三句四釋第四句。
○初釋第一句。
論曰。菩薩從前見道起[A40]已。為斷餘障證得轉依。復數修習無分別智。此智逺離所取能取故說無得。及不思議。或離戲論。說為無得。妙用難測。名不思議。
ᅟᅟ==[A40] 已【CB】,巳【國圖】==
釋答修習位初句頌相也。從初地勝進至金剛後心。總名修習位。答此位相之問。以四句該之。今釋首句有二。初原修所為。次正釋首句。見道起[A41]已等者。見道位中三心。初無間斷惑。中解脫證理。後勝進起修。今曰起[A42]已。正當後心。餘障。指俱生我法。為斷餘障證果。而復數習無分別智。不惟原修所為。且出所修法體也。此智逺離所取曰無得。逺離能取曰不思議。又能所逺離。總名無得不思議。或離戲論說為無得。體一真實故妙用難測名不思議用寂無方故。曰無得曰不思議。極讃此智之德也。
ᅟᅟ==[A41] 已【CB】,巳【國圖】==
ᅟᅟ==[A42] 已【CB】,巳【國圖】==
○二釋第二句。
是出世間無分別智。斷世間故。名出世間。二取隨眠。是世間本。唯此能斷。獨得出名。或出世名。依二義立。謂體無漏及證真如。此智具斯二種義故。獨名出世餘智不然。即十地中無分別智。
頌云。是出世間智。釋云。是出世間無分別智。出世間者。斷世間故。斷世間者。斷二取隨眠世間故。又體無漏證真如。不落世間。智具此二。亦名出世。無漏故能斷。能斷故能證。釋似分隔。脈乃貫融。餘智謂後得。不然。無斷證等義也。即十地中無分別智者。無分別所屬之地也。
○三釋第三句。
數修此故。捨二麄重。二障種子立麄重名。性無堪任違細輕故。令彼永滅。故說為捨。
數修此故。捨二麄重。無分別智不可不修。修之不可不數也明矣。二障種子立麄重名。指麄重之法也。性無堪任違細輕故。出麄重所由名也。輕細。或指無漏種。或指無分別智。令彼永滅。故說為捨。非暫伏名捨也。又捨者。統十地永斷一障二愚曰捨又種子。或名麄重名隨眠者有三種。一唯名麄重非隨眠。謂異熟品所攝及餘無記品所攝。二名麄重亦名隨眠。是煩𢚰品所攝。三信等善法。固非隨眠。亦非麄重。麄重復有現重相。剛強相。障礙相。怯劣相。不自在轉無堪能相。由有此相。順雜染品。違清淨品。相續而住。是故說為無所堪能不調柔相。詳具瑜伽。
○四釋第四句(二) 初畧釋二廣釋。
○初畧釋。
此能捨彼二麄重故。便能證得廣大轉依。依謂所依。即依他起。與染淨法為所依故。染謂虚妄徧計所執。淨謂真實圓成實性。轉謂二分轉捨轉得。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麄重。故能轉捨依他起上徧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轉煩𢚰得大𣵀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為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或依即是唯識真如。生𢀸𣵀槃之所依故。愚夫顛倒。迷此真如。故無始來受生𢀸苦。聖者離倒。悟此真如。便得𣵀槃畢竟安樂。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麄重。故能轉滅依如生𢀸。及能轉證依如𣵀槃。此即真如離雜染性。如𨿽性淨。而相雜染。故離染時。假說新淨。即此新淨。說為轉依。修習位中斷障證得。𨿽于此位亦得菩提。而非此中頌意所顯。頌意但顯轉唯識性。二乘滿位名解脫身。在大牟尼名法身故。
畧釋第四句頌相也。初且牒頌標證轉依。二以二果通釋轉依。三以𣵀槃別釋轉依。文皆易見。依他指第八識。與染淨法為所依故。由數修習無分別等。出轉依之因也。成立唯識等者。出論之意也。如𨿽性淨而相雜染等者。恐疑如體本淨雜染安在。故云如𨿽等云云也。𨿽于此位亦得等者。恐疑此位二果雙得。何獨言𣵀槃。故云𨿽于此位亦得菩提而非此中頌意所顯。所顯者唯識性耳。此性在二乘滿位名解脫身。在大牟尼中名法身故。牟尼者。此云寂默。善寂空有二邉。默契中道故。獨言𣵀槃。以𣵀槃寂滅義也。
○二廣釋(二) 初總徴標二別解釋。
○初總徴標。
云何證得二種轉依。謂十地中修十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二種轉依由斯證得。
○二別解釋(五) 初釋十地二釋十行三釋十障四釋十如五釋轉依。
○初釋十地(二) 初別釋二通釋。
○初別釋(十) 初歡喜(至)十法雲。
○初歡喜。
言十地者。一極喜地。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
極喜地。標地名。初獲等。釋喜故。下諸地標釋倣此凢人期願未遂之前。心恒不喜。[A43]己遂之後。相忘于喜。唯方遂之時。自不禁其中心悅豫而手舞足蹈之也。况始獲聖性之位。始證二空之理。始能利益自他乎。得未曾有。故不獨喜而喜之至。曰大喜。曰極喜也。瑜伽云。[A44]已入初地菩薩。正性離生。由[A45]己入故。不名異生。超過一切所有怖畏。得未曾得無上法故。常能安住極喜。廣之則此地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等也。豈不極喜。
ᅟᅟ==[A43] 己【CB】,巳【國圖】==
ᅟᅟ==[A44] 已【CB】,巳【國圖】==
ᅟᅟ==[A45] 己【CB】,巳【國圖】==
○二離垢。
二離垢地。具淨尸羅。逺離能起微細毀犯。煩𢚰垢故。
承前初地。如華嚴論云。如是[A46]已證正位。依出世間道因清淨。說第二離垢地。具淨尸羅等。釋離垢所由名也。夫犯戒之業。始于能起之惑。曰逺離微細煩𢚰。麄惑可知惑且逺離。業又可知。詳之。逺離有三。一對治逺離。具別解脫及定道二共戒故。二即因遠離。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𢚰故。三果行逺離。逺離犯戒不善業故。又細對麄言。能起之惑有麄細。犯戒之業亦麄細。麄必故犯。細必悞犯。細尚逺離。故犯自絕。問。此名具淨尸羅。初地豈無戒耶。曰。清涼云。性戒成就。非如初地思擇護戒也。又離初地歡喜。亦名離垢。瑜伽云。[A47]已入二地菩薩。于毘柰耶中。法爾獲得止息一切聲聞所學自性。能于身語意業。清淨現行。故能逺離諸犯戒垢。
ᅟᅟ==[A46] 已【CB】,巳【國圖】==
ᅟᅟ==[A47] 已【CB】,巳【國圖】==
○三𤼵光。
三𤼵光地。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𤼵無邉妙慧光故。
承前二地。如深密云。前位能持微細戒品。未得圓滿世間等持等至。及圓滿聞法總持。為令得此。因說此地令勤修學。照了當地諸法曰慧光。聞思修三。廣無涯際。莫可測識。曰無邉妙慧光。總持即陀羅尼。曰大法者。即廣大教法聞持陀羅尼也。勝定謂三摩地。亦曰奢摩他。即等持等至。等持者。平等持心。趨一境故。等至者。逺離沉掉。至一境故。然則名𤼵光地者。以𤼵無邉妙慧光故。能𤼵妙慧光者。以成就大法總持故。勝定總持。能持能𤼵。妙慧𤼵光。所持所𤼵也。問。未見道前。未嘗不修三學。然既登初地名為正位。是出世依。復修三學。𨿽地地皆妙。然各就增盛而言。則二地當戒。三地當定。今曰𤼵光。豈非是慧。曰。𨿽名為慧。不離勝定。故瑜伽云。獲得強盛奢摩他。由此證得爾𦦨光明。則即定之慧。慧不離定。
○四𦦨慧。
四𦦨慧地。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𢚰薪。慧𦦨增故。
承前三地。如解深密。明四種清淨能攝諸地。前三即意樂戒定增上三清淨。此第四地。訖于佛地。名慧增上。而慧有多種。此地正明覺分相應增上慧住故。又前地𨿽得盛定總持。而未得菩提分法。捨于定愛及與法愛。令備修證彼行。故次此而云𦦨慧地。前勝定未忘名定愛。聞持未忘名法愛。定法既在。慢惑自成。亦所謂煩𢚰薪也。今以安住最勝覺分法故。根本智火。燒根隨惑薪為灰燼。𨿽前亦有慧。此慧𦦨增。故名𦦨慧。𨿽由安住而能燒薪。亦由燒薪而善安住。如瑜伽云。[A48]已入四地菩薩。于內獲得強盛毘婆舎那道故。建立能燒煩𢚰智𦦨。由此能于如其所證一切所有菩提分法。安立善巧。
ᅟᅟ==[A48] 已【CB】,巳【國圖】==
○五難勝。
五極難勝地。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
承前四地。如攝論云。初二三地。相同世間。四五六地。𭔃同聲聞。則四地𭔃初果。乃至五地𭔃羅漢。後六既觀緣起。𭔃同緣覺。以七地未離分段。故四五六七。𭔃同聲聞。此約位言也。又約三學而言。則前覺分相應慧。此明諸諦相應慧。更約出世而言。則前得出世。未能順世。今能五明順世。再約所得而言。前得三十七菩提分法。今攝方便所攝菩薩。故次前而言極難勝地。行相互違。有分別無分別也世親云。真諦智是無分別智。世間工巧等智是有分別智。此二相違。應修令合。能合難合。令相應故。名極難勝。緣三地同世。未能得出。四地𨿽出。不能隨俗。多滯二邉。莫能度越。今出而能隨。巧逹五明。真俗不礙。偏滯逺離。難度能度。故名極難勝。瑜伽云。[A49]已入五地菩薩。超過一切世間智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智故。能昇悟入不思議諦。極難勝道是也。問。後後必勝前前。此難勝名極。後殆何如。曰。以此初得。偏受其名。自是望前以立。不應對後為難。又由此真俗始得相應。後當展轉增上。以滿其量耳。
ᅟᅟ==[A49] 已【CB】,巳【國圖】==
○六現前。
六現前地。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
承前五地。如瑜伽云。前地𨿽能于生𢀸𣵀槃棄捨。一向背趣。而未能于生𢀸流轉。如實觀察。又由于彼多生厭故。未能久住無相作意。為令于此得圓滿故。精勤修習。故次云現前地。緣起。從因緣起。有分別智也。住緣起。于生𢀸流轉。甚深緣起道理。如實觀察。安住于其中也。有染有淨。非無分別。無染無淨。是名甚深般若。生𢀸𣵀槃。非無分別。無生𢀸𣵀槃。是名甚深般若。今以住緣起智。如實觀察。妙逹緣生。引無分別大智最勝般若顯現在前。親如目覩。曰現前地。如深密云。現前觀察諸行流轉。又于無相多修作意。方得現前。正攝論所謂由緣起智。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在前故也。極而言之。生𢀸是凢夫行。𣵀槃是二乘行。生𢀸𣵀槃是菩薩魔事。智論云。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今引無分別最勝般若現前。則能契實相而逺魔事矣。
○七逺行。
七逺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邉。出過世間二乘道故。
承前六地。如瑜伽云。前地𨿽能多住無相作意。而未能令無相作意。無間無缺。多修習住。為令滿故次云逺行地。善修證故。入至無相住功用後邉。後邉者。世間二乘名前名近。今則出過世間二乘道。故曰後曰逺也。又從前逺來。起無相行。至功用邉名後。此功用行邉。能逺至後位亦名後也。故瑜伽云。已入七地菩薩。于有加行無間缺無相界。作意能極逺入于加行道。[A50]已到究竟。正深密所謂能逺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與清淨地共相鄰接名逺行地也。
ᅟᅟ==[A50] 已【CB】,巳【國圖】==
○八不動。
八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𢚰。不能動故。
承前七地。如瑜伽云。𨿽于無相作意無間無缺。多修習位。而未能于無相中捨離功用。又未能于相自在修習得滿。且前三地𭔃同世間。次四地𭔃同三乘。今地𭔃同一乘。故次言不動地。不動者。煩𢚰名相用。不起分別名無相。分別纔起。名相煩𢚰。捨離功用名無功用行。一有功用名用煩𢚰。前六地為相用所動。第七𨿽得無相。猶住無相功用。今此地中。報行純熟。無分別智。于無相觀。任運無間。任運故。用不能動。相續故。相不能動。故云相用煩𢚰不能動曰不動地也。深密亦云。由于無相。得無功用。于諸法中。不為現前煩𢚰所動是也。
○九善慧。
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徧十方善說法故。
承上八地。如瑜伽意云。前𨿽無相住中。捨離功用。亦能于相自在。而未能于異名眾相。訓詁差別。一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為令此分得圓滿故。次云九地。四無礙者。一法無礙解。了知一切法句故。二義無礙解。通逹一切義理故。三辭無礙解。分別一切言辭故。四樂說無礙解。喜樂而說。隨所宜故。能徧十方善說法故者。如莊嚴論云。九地中四無礙解。最為殊勝。云何勝耶。謂此菩薩于一剎那。普答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天異類異音異義問。此菩薩。能以一音普答眾問。徧斷眾疑。由此觀之。如是善說。乃名最勝。如是最勝。即微妙義。如是微妙。故名善慧。
○十法雲。
十法雲地。大法智雲。含眾德水。䕃蔽一切。如空麄重𠑽滿法身故。
承上九地。如瑜伽云。𨿽于一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而未能得圓滿法身。現前證受。令精勤修習。[A51]已得圓滿。故次言法雲地。法雲者。總緣一切諸法之智曰大法智。滿證法身之智。亦大法智也。陀羅尼門。諸三昧門。曰眾德。曰大法智雲。含眾德水。者。智能蔵彼眾德。如雲含水。有生彼勝功能故也麄重。即所知少分。及煩𢚰惑種。麄重如空者。喻廣大義。䕃蔽。隔斷義。䕃蔽一切。如空麄重充滿法身者。謂此智能䕃蔽廣大之惑。不令障礙。如攝論云。又如大雲覆隱。如空廣大無邉惑智二障故。又此智充滿所證所依法身。猶如大雲充滿虚空故。問。瑜伽云。麄重之身廣如虚空。法身圓滿。譬如大雲。與法身如空。智如雲異者何也。曰。約寂曰法身。約照曰智身。全寂全照。法滿智滿故。言別而義相融也。然總其要畧。前地𨿽得說法自在。法身未滿。此則以智含德。徧斷諸障。徧證法身也。
ᅟᅟ==[A51] 已【CB】,巳【國圖】==
○二通釋。
如是十地。總攝有為無為功德以為自性。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
通釋自性及地名也。四智之中。妙平二智既在因位。必渉有為。地地所證真如。即是無為。總攝此二功德以為十地自性。然名為地者。有依持生長義。故今諸地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如本業經云。地名為持。能持百萬阿僧祇功德故。亦名生成。生成一切因果故是也。
○二釋十行(二) 初正釋十行二義類分別。
○初正釋十行(七) 初指行總標二別列數目三別明體性。四別明依止五別不增減六別明次第七別明修滿。
○初指行總標。
十勝行者。即是十種波羅蜜多。
○二別列數目。
施有三種。謂財施。無畏施。法施。戒有三種。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忍有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精進有三種。謂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靜慮有三種。安住靜慮。引𤼵靜慮。辦事靜慮般若有三種。謂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方便善巧有二種。謂𢌞向方便善巧。㧞濟方便善巧。願有二種。謂求菩提願。利樂他願。力有二種。謂思擇力。修習力。智有二種。謂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
列十種名數。使知各各有差別也。前六各三。後四各二。施三者。無染心捨資生具曰財施。止損害濟㧞驚怖曰無畏施。無染心如實說法曰法施也。戒三者。諸惡莫作曰律儀戒。眾善奉行曰攝善法戒。無生不度曰攝眾生戒也。忍三者。如仙人忍惡王之割。羅𬑟泣外道之打等。乃是成熟有情之因。曰耐𭜥害忍。寒𤍠饑渴。皆能忍受。種種逼迫。無有退轉。乃是當來成佛之因。曰安受忍。如實觀察。堪忍甚深廣大之法。是前二忍所依止故。曰諦察法忍也。進三者。立大誓願𫝑不可撓。曰被甲精進。方便進修。綂諸善法。曰攝善精進。化利眾生。無有止息。曰利樂精進也。禪三者。得現法樂住。離慢見愛。得清淨故。曰安住靜慮。引𤼵六種神通殊勝功德。曰引𤼵靜慮。欲饒益諸有情類。以能止息饑儉疾疫諸怖畏等苦𢚰故。曰辦事靜慮也。慧三者。斷我執所證曰生空無分別慧。斷法執所證曰法空無分別慧。雙斷二執所執曰俱空無分別慧也。方便二者。所作施等。不為自求。𢌞向有情。不住生𢀸。曰𢌞向方便善巧。為㧞濟有情。不專利[A52]己。不住𣵀槃。曰㧞濟方便善巧也。願二者。佛道無上誓願成。曰求菩提願。眾生無邉誓願度曰利樂他願也。力二者。正思决擇應作不應作。能伏一切正行等所對治障。曰思擇力。所修靜慮等。有勝堪能。無有怯弱。善行决定。曰修習力也。智二者。由施等六種。成立此智。復以此智。成立六種。而𦔳般若。令所修滿足。曰受用法樂智。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此施戒等。如所聞法。饒益一切有情。亦令受用大乘法樂。曰成熟有情智也。
ᅟᅟ==[A52] 己【CB】,巳【國圖】==
○三別明體性。
此十性者。施以無貪及彼所起三業為性。戒以受學菩薩戒時三業為性。忍以無瞋精進審慧及彼所起三業為性。精進以勤及彼所起三業為性。靜慮但以等持為性。後五皆以擇法為性。說是根本後得智故。有義。第八以欲勝解及信為性。願以此三為自性故。此說自性。若并眷屬。一一皆以一切俱行功德為性。
明十行之性。使不濫于差別之法也。無貪。謂無貪善根。及彼所起者。彼即無貪。對所起三業曰能起。又彼即行施時。含此二義。故云及彼所起三業為施性也。受學菩薩戒時三業為性者。言行善止惡之體。不離三業清淨于受學之時也。其實三戒俱備。無瞋精進。十一善中之二。審慧別境中慧及彼三業者。通此三種。如論謂耐𭜥害忍。即以無瞋三業為性。安受苦忍。即以精進三業為性。諦察法忍。即以審慧三業為性是也。進禪可知。五俱擇法為性者。此五俱用七覺支中擇法一覺支為體。良以論說第六是根本智。後四皆後得智。二智不離擇法故也。願以欲等為自性者。以無善欲。善决定。及與深信。此願無由𤼵起故也。眷屬者。如施以無貪為體。無貪俱行餘信慚等為眷屬。乃至智以擇法為性。擇法俱行心及心所為眷屬等也。
○四別明依止。
此十相者。要七最勝之所攝受。方可建立波羅蜜多。一安住最勝。為要安住菩薩種性。二依止最勝。謂要依止大菩提心。三意樂最勝。謂要悲愍一切有情。四事業最勝。謂要具行一切事勝。五巧便最勝。謂要無相智所攝受。六𢌞向最勝。謂要𢌞向無上菩提。七清淨最勝。謂要不為二障間雜。若非此七所攝受者。所行施等非到彼岸。由斯施等十。對波羅蜜多。一一皆應四句分別。
明行到彼岸之相。使知簡別于行岸此彼之到否也。初順標。二正釋。三反結。四料簡。要七最勝之所攝受。方可建立波羅蜜多者。意謂施等十行。攝于七種最勝之內者。方是到彼岸之行。則世間及聲聞等所有施等可知矣。七最勝者。一安住。二依止。三意樂。四事業。五巧便。六𢌞向。七清淨。安住最勝者。謂要安住菩薩種性而行施等。方是到彼岸之正因地。若此外餘四種性。但感人天有漏及二乘果。非無上極果之正因矣。依止最勝者。謂要依止大菩提心而行施等。方是到彼岸之正依止。如經云。不𤼵菩提心而行施等。是為魔業是也。意樂最勝者。謂要悲愍一切有情而行施等。方是到彼岸之正意樂。否則秪自利而非兼利意樂矣。事業最勝者。謂要具一切事業萬行莊嚴。方是到彼岸之事業。不然。則施等行寡。不能滿足無上菩提矣。巧便最勝者。謂要無相智所攝受之施等。方是到彼岸之巧便。若無善巧方便。不逹三輪體空。住相之施等矣。𢌞向最勝者。謂要𢌞向無上菩提。則行有所歸。方是到彼岸之施等。不然。則諸行流入異途不至極果矣。清淨最勝者。謂要不為二障間雜而行施等。方是到彼岸之淨行。若三時悔心。即名煩𢚰。由不了故而悔。即名所知。此二間雜。烏得清淨。故結云若非此七所攝受者。所行施等。非到彼岸也。四句者。一是施非波羅蜜多。謂離七最勝而行施等。二是波羅蜜多非施。謂依七最勝所集戒等。三亦施亦波羅蜜多。謂依七最勝所行施等。四非施非波羅蜜多。謂離七最勝而修戒等。餘九一一皆有四句。問。𢌞向與依止既皆菩提。何分二種。曰。依止是有道心。然未必一一皆能𢌞向菩提。又依止是行前之心。𢌞向乃行後之心。又𢌞向亦即是願。故別開也。問。安住與依止。似舉一可以該二。以菩提種性。即大菩提心故。是以攝論亦止有六。闕初安住。今必用安住者何也。曰。一是無始種性。一是𤼵菩提心。故于種性曰安住。于大心曰依止。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行業。必落魔道。夫𤼵後始得云忘。豈非菩薩根性。亦須時檢依止為要。故別開也。問。上求下化曰大菩提心。則依止足該意樂。何必第三。曰。實如所問。亦可不用第三。但論意欲以即悲之智曰大菩提心。而且目上求。故以即智之悲曰意樂。而特彰下化。不分而分。見意樂利生之為重耳。豈徒繁名相[A53]已哉。
ᅟᅟ==[A53] 已【CB】,巳【國圖】==
○五別不增減(二) 初通明增減二別明增減。
○初通明增減。
此但有十不增減者。謂十地中對治十障。證十真如。無增減故。
行但有十。增不至多。減不至少者。謂此行于十地中。所治之障唯十。所證之如唯十。能治能證。依所治所證之數。故無增減耳。
○二別明增減(二) 初明前六二明後四。
○初明前六。
復次前六不增減者。為除六種相違障故。漸次修行諸佛法故。漸次成熟諸有情故。此如餘論廣說應知。又施等三。增上生道。感大財體及眷屬故。精進等二。决定勝道。能伏煩𢚰成熟有情及佛法故。諸菩薩道。唯有此二。又前三種。饒益有情。施彼資財。不損𢚰彼。堪忍彼𢚰而饒益故。精進等三。對治煩𢚰。𨿽未伏滅。而能精勤修對治彼諸善加行。永伏永滅諸煩𢚰故。又由施等。不住𣵀槃。及由後三不住生𢀸。為無住處𣵀槃資糧。由此前六不增不減。
別約四義以明前六不增減也。初約六障明不增減。次約二道明不增減。三約二利明不增減。四約無住明不增減。五總結前示不增減意以此波羅蜜多。前六後四合之為十。前六不增減者。其義有四。一約對治慳等六障。自修益人而行六度。故不增減。二約施戒忍三。于財體眷屬。有增上生道。進定慧三。于伏惑二利。有决定勝道而行六度。故不增減。三約施戒忍以益人。進定慧以自益而行六度。故不增減。四約施戒忍是大悲。不住𣵀槃。進定慧是大智。不住生𢀸而行六度。故不增減也。問。進定慧等誰為伏惑。誰成熟有情。及佛法耶。曰。進伏煩𢚰。修善方便故。定熟有情。依定𤼵通故。慧成佛法。佛法由慧故。問。前三饒益有情是利他。後三能伏煩𢚰是利自。而曰精進等三。對治煩𢚰𨿽未伏滅等者。何也。曰。恐有問言。定能伏惑。慧能破惑。精進何能治煩𢚰耶。故云精進于煩𢚰。𨿽無伏惑之義。然以勤修諸對治煩𢚰諸善加行故。能令煩𢚰永滅。是故亦得對治之名也。
○二明後四。
後唯四者。為𦔳前六。令修滿足。不增減故。方便善巧𦔳施等三。願𦔳精進。力𦔳靜慮。智𦔳般若。令修滿故。如解深密廣說應知。
明後法唯四之故。益明不增減也。初出故。二正釋。三引證。謂前六[A54]已明。後唯四者。為𦔳前六令修滿足不增減故。意顯四攝于六。義隨六異耳。𦔳令修滿者。以施戒與忍。為攝有情。而方便善巧。用施以攝之。乃至方便善巧用忍以攝之。則𦔳成此三。令滿足之也。如深密云。謂諸菩薩于前三種波羅蜜多。所攝有情。以諸攝事。方便善巧而攝受之。安置善品。是故我說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與前三種而為𦔳伴。願𦔳精進者。意謂由正願故。能破[亡/(罩-卓+(月*羊*几))]劣意願起精進修而滿足之也。力𦔳靜慮者。意謂諸菩薩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為因緣故。轉劣意樂。成勝意樂。亦得上界勝解名力波羅蜜多。由此力故。于內心住。有所堪能。故說力度𦔳定而令滿足之也。智𦔳般若者。意謂若諸菩薩。[A55]已能聞法為緣。善修習故。能𤼵靜慮。如是名智。由此智故。復能引𤼵出世間慧。故說智𦔳般若。而令滿足之也。是則前六是正。後四為𦔳。𦔳正不增不減意葢如此。上五別不增減一科竟。
ᅟᅟ==[A54] 已【CB】,巳【國圖】==
ᅟᅟ==[A55] 已【CB】,巳【國圖】==
○六別明次第。
十次第者。謂由前前引𤼵後後。及由後後持淨前前又前前麄。後後細故。易難修習次第如是。釋總別名如餘處說。
明十度次第。使知有序也。初正釋次第。二別指釋名。前前引𤼵後後者。如深密謂能為後後引𤼵依故。謂諸菩薩若于身財無所顧悋便能受持清淨禁戒。為護戒故。便修忍辱。修忍辱[A56]已。能𤼵精進。修精進[A57]已。能辦靜慮。具靜慮[A58]已。便能獲得出世間慧得出世慧故。能行方便。有慧方便[A59]已。能𤼵大誓。𤼵大願[A60]已。于諸善品有所堪能。有堪能[A61]已。便能獲得受用法樂。成熟有情之智。此前後次第之當如是者一也。後後持淨前前者。由任持智波羅蜜多故。能令力波羅蜜多清淨。乃至由任持戒波羅蜜多故。能令施波羅蜜多清淨。此前後次第之當如是者二也。又前前麄後後細者。如施麄而戒細。戒麄而忍細。乃至力麄而智細。前九並為前前。從戒至智。並名後後。此前後次第之當如是者三也。前前易修。後後難修。此前後次第之當如是者四也。豈徒為次第[A62]已哉。總名波羅蜜多。別名施等。如攝論等處說也。
ᅟᅟ==[A56] 已【CB】,巳【國圖】==
ᅟᅟ==[A57] 已【CB】,巳【國圖】==
ᅟᅟ==[A58] 已【CB】,巳【國圖】==
ᅟᅟ==[A59] 已【CB】,巳【國圖】==
ᅟᅟ==[A60] 已【CB】,巳【國圖】==
ᅟᅟ==[A61] 已【CB】,巳【國圖】==
ᅟᅟ==[A62] 已【CB】,巳【國圖】==
○七別明修滿。
此十修者。有五種修。一依止任持修。二依止作意修。三依止意樂修。四依止方便修。五依止自在修。依此五修。修習十種波羅蜜多皆得圓滿。如集論等廣說其相。
明十波羅蜜。修依五法得圓滿也。一依止任持修。任持義含四種。謂種性因力。自體報力。本誓願力。簡擇慧力。此等皆能堪任執持。依此種性等而修施等。名依止任持修。亦可即前第一最勝安住菩薩種性也。二依止作意修。作意亦含四種。謂于波羅經教。勝解作意。于[A63]己得波羅蜜多勝功德。起味愛作意。于一切有情所行施等。深生隨喜作意。于自[A64]己當來勝品波羅蜜多。深生願樂作意。依此作意而修。誓求菩提。名依止作意修。亦可即前第二最勝依止大菩提心也。三依止意樂修。意樂則含六種。謂無厭廣大歡喜恩德無染好善之意樂也以此無厭足等。起大慈悲。憐愍一切有情。志期度脫而修。名依止意樂修。亦可即前第三意樂最勝悲愍一切有情也。四依止方便修。方便秪含三種。謂三輪觀察。無分別智觀察施等。施物施者受者三輪清淨。依此方便而修。名依止方便修。亦可即前第五最勝巧便無相智也。五依止自在修。自在亦含三種。謂身自在行自在說自在也。地上菩薩。分證法身。得身自在。隨類變現。攝化眾生。法行自在。而以四無礙辯。宣說無滯。則說自在。依此而修。名依止自在修。即前第七清淨最勝。不為二障間雜等是也。依此五修十種波羅蜜多。皆得圓滿。則不依此五修。圓滿未必可知。集論廣說。引論證也。[A65]已上第一正釋十行竟。
ᅟᅟ==[A63] 己【CB】,巳【國圖】==
ᅟᅟ==[A64] 己【CB】,巳【國圖】==
ᅟᅟ==[A65] 已【CB】,巳【國圖】==
○二義類分別(二) 初正明二結示。
○初正明(六) 初自類相攝門二六十互攝門三所感五果門四三學相攝門五五位具修門六因位名異門。
○初自類相攝門。
此十攝者。謂十一一皆攝一切波羅蜜多。互相順故依修前行而引後者。前攝于後。必待前故。後不攝前。不待後故。依修後行持淨前者。後攝于前。持淨前故。前不攝後。非持淨故。若依純雜而修習者。展轉相望。應作四句。
明自類通別之相攝也。初總約通相明相攝。二別約引𤼵明相攝。三別約持淨明相攝。四別約純雜明相攝。通攝者。凢舉一種。皆攝十種。以互相順故。如捨內外身財是施方便。此方便中。若捨一切是施波羅蜜。即于此中。若慈悲心。防遮一切損害逼迫𢚰亂他性。是戒波羅蜜。即于此中。忍受遮礙損害疲倦。是忍波羅蜜。即于此中。數數𤼵起勇勵施心。是精進波羅蜜。即于此中。其心純善繫心一境不外流散。是靜慮波羅蜜。即于此中。善取施行如實因果不取異見。是慧波羅蜜。如是乃至方便波羅蜜多。皆隨其所應。當善建立。施既如此。餘可例知矣。故云檀度攝于六。資生無畏法是也。二別約依修前行而引後者。前攝于後。以後必待前故。後不攝前。以前不待後故也。三別約依修後行持淨前者。後攝于前以後持淨前故。前不攝後。以前非持淨故也。四若依純雜修習。展轉相望應作四句者。單修一行名純。兼修餘行名雜。四句者。一純修非雜。二雜修非純。三亦純亦雜。四非純非雜。如初地修施。望餘戒等即是初句。餘九專修戒等。望于初地修施。即是二句。初地修施。餘非不兼。隨力隨分。即第三句。不一不兼是第四句也。
○二六十互攝門。
此實有十而說六者。應知後四第六所攝。開為十者。第六唯攝無分別智。後四皆是後得智攝。緣世俗故。
即攝以明六十開合之故也。以後四是第六所攝。本後二智。合而為一。故但言六。開六為十者。以第六攝根本無分別智。後得攝後四種。以皆緣世俗而生起故。問。第六唯攝無分別。則智有所遺。何可言六。曰。此以開論。不應執合為難也。是故合則根本含乎後得。開則後得依于根本。必合之者。取簡盡故。必開之者。取義備故。有卷舒。有進退。有縱橫故也。
○三所感五果門。
此十果者。有漏有四。除離繫果。無漏有四。除異熟果。而有處說具五果者。或互相資。或二合說。
明十行所感之果也。初正釋。二通妨。有漏有四者。謂異熟等流增上士用果也。除離繫者。有漏法中。無無漏故。無漏有四者。謂離繫等流增上士用果也。除異熟者。無漏法中。無有漏故。何謂離繫等耶。謂能永斷自所對治。是諸波羅蜜離繫果。于現法中。由此施等。攝受自他。是士用果。于當來世。後後增上。展轉生起。是等流果。大菩薩是增上果。感大財富。徃生善趣。無𭜥無壞。多諸喜樂。有情中尊。身無損害。廣大宗族。是施等波羅蜜多異熟果也。問。漏與無漏各除一者何也。答。以此二果。各屬一位。故。餘三通漏無漏故。而有處說皆通于五者。當知或約漏無漏互相資說。或漏無漏合說。義各有取爾也。
○四三學相攝門(五) 初戒學門二定學門三慧學門四判慧位五明相攝。
○初戒學門。
十與三學互相攝者。戒學有三。一律儀戒。謂正逺離所應離法。二攝善法戒。謂正修證應修證法。三饒益有情戒。謂正利樂一切有情。此與二乘有共不共。甚深廣大。如餘處說。
此至相攝明十與三學之無礙也。今明戒學。初總徴相攝。二正明戒門。三對小引證前二可知。此與二乘有共不共者。律儀與共。餘二不共。以聲聞不能攝諸善法普利有情故。即律儀一戒。聲聞以止為持作為犯。菩薩開遮隨宜。共中尚有不共。况不共乎。如餘處說者。如攝大乘論云。復次畧有四種殊勝。故此殊勝。一由差別殊勝。謂即此戒有三品別。二由共不共殊勝。戒與聲聞共不共故。三由廣大殊勝。學處福德修行證果。俱廣大故。四由甚深殊勝。所學尸羅逆順甚深難可測故。餘處更多。故云如餘處說。又須知律儀即斷德攝。善即智德攝。生即恩德。四無畏不共法等。亦不出此三德。好心學道者。特宜謹此。
○二定學門。
定學有四。一大乘光明定。謂此能𤼵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二集福王定。謂此自在集無邉福如王𫝑力無等雙故。三賢守定。謂此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四徤行定。謂佛菩薩大徤有情之所行故。此四所緣對治堪能。引𤼵作業如餘處說。
明定學差別。俾知所辨也。一徃觀之。初一定所𤼵慧。中二定所集福。末一定所具悲。詳之如清涼云。以即事而真。智治于地。前成初地。令得賢守定。以此三昧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前三地為世。第四地為出世。以既了即事而真。能即散而定故。二以即體之用智。對治四地。未能起用。令得五地入俗。成集福王定。三以平等無相智。對治五地。𨿽能隨俗。未得平等。令得六七二地般若大光功用。成大乘光明定。四以平等無功用智。對治七地功用。令入八地。乃至佛果。得首楞嚴定。所作究竟。由此觀之。第三當第一。為初地至四地定。第二當第二為五地定。第一當第三為六七二地定。第四當第四。為第八地至佛地定。故彼又云。果既具四因亦通用也。此四乃至如餘處說者。即攝大乘論。彼有六種差別。一由所緣差別。謂大乘法為所緣故。二由種種差別。謂大乘光明。集福王定。賢守徤行等。三摩地種種無量故。三由對治差別。謂一切法總相緣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頼耶識中一切障麄重故。四由堪能差別。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而受生故。五由引𤼵差別。謂由引𤼵一切世間無礙神通故。六由作業差別。謂能振動熾然。徧滿示現。轉變徃來。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徃同類。或隱或顯。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辨念樂。放大光明。引𤼵如是大神通故。又能引𤼵諸難行事。從一自誓難行。誓受無上大菩提願故。二不退難行。生𢀸眾苦不能退故。三不背難行。一切有情𨿽行邪行而不棄故。四現前難行。𭜥有情所現作一切饒益行故。五不染難行。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染汙故。六勝解難行。于大乘中。𨿽未能了。然于一切廣大甚深生信解故。七通逹難行。具能通逹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八隨覺難行。于諸如來所說甚深秘密言詞能隨覺故。九不離不染難行。不捨生𢀸而不染故。十加行難行。能修諸佛安住。解脫一切障礙。竆生𢀸際。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故。由是觀之。則今所謂四者。即論第二差別也。
○三慧學門。
慧學有三。一加行無分別慧。二根本無分別慧。三後得無分別慧。此三自性所依因緣所緣行等。如餘處說。
明慧學多種。亦俾知所辨也。加行慧無分別者。凖世親攝論釋。是𡬶思慧。又云希求慧。由此能生無分別智是故亦得無分別智名。根本無分別慧者。擇論釋是正證慧。又云內證慧。又云加行是此智因。後得是此智果。後得無分別慧者。攝論釋是起用慧。又云攝持慧。是無分別智之後得。是故亦得無分別智名也。此三自性乃至如餘處說者。謂此三種慧。一自性。二所依。三因緣。四所緣。五行相。等者。等六任持。七𦔳伴。八異熟。九等流。十出離。十一究竟。十二勝利。十三差別。十四作事。十五甚深也。此三性者。無性釋云。謂于真義。不異計度以為自性。此三所依者。謂無分別智所依心。非思義故。亦非非心為所依止。心種類故。以心為因。數習𫝑力。引得此位。名心種類。此即顯示智所依心。出過一切思量分別。此三因緣者。無性釋云。謂于大乘言音熏習聽聞。由此所引功能差別。及如理作意等。此三所緣者。即是一切補特伽羅。諸法無性所顯真如解脫增益損減二邉。斯是無分別智所緣境界。此三行相者。無性釋云。于所緣境相似而行。故名行相。無分別智。真如境相。相似而行。離一切相作意行相。以為行相。三智差別者。攝論云。譬如啞人。求受境界而未能受。亦不能說。如是加行無分別智。求證真如而未能證寂無言說。當知亦爾。又如啞人正受境界。無所言說。如是根本無分別智。正證真如。離諸戲論。當知亦爾。如不啞人。受諸境界。亦起言說。如是後得無分別智。返照真如現證境界。能起言教。當知亦爾。此即十三差別中釋。今取于第五行相中。使知行相有別耳。其餘十種。皆各有頌釋。詳如第八卷中。
○四判慧位。
如是三慧。初二位中。種具有三。現唯加行。于通逹位。現二種三。見道位中。無加行故。于修習位七地[A66]已前。若種若現俱通三種。八地以去現二種三。無功用道違加行故。所有進趣。皆用後得。無漏觀中任運趣故。究竟位中現種俱二。加行現種俱[A67]已捨故。
ᅟᅟ==[A66] 已【CB】,巳【國圖】==
ᅟᅟ==[A67] 已【CB】,巳【國圖】==
判三慧種現于諸位。俾知所辨也。資加二位具三慧種者。以具法爾無漏種故。現慧唯加行者。以未證真如。無本後二智之現行故。通逹位中。現行唯二慧者。以初見道十五心中。乍證真如。其時促故。無有加慧現行也。修習位中。從見道第十六心。至七地[A68]已前。漏無漏雜。斷惑證果有加行故。種現俱通三種慧也。八地[A69]已去。無功用道。不假加行。以修進違加行故。所有進趣。皆用後得。作無漏觀。任運趣進。入餘位矣。故無加行現慧。唯二現也。究竟位中。金剛道後。解脫道中。加行現種俱[A70]已捨故。種現唯根本後得也。若總其要。是資加二位三種具。現行唯有加行慧。通逹八地[A71]已上同。二具三種加現空。七地[A72]已前修習異。三種三現俱不去。究竟根後種現全。加慧種現俱無與。以上𨿽分四科。總之皆三學之相也。
ᅟᅟ==[A68] 已【CB】,巳【國圖】==
ᅟᅟ==[A69] 已【CB】,巳【國圖】==
ᅟᅟ==[A70] 已【CB】,巳【國圖】==
ᅟᅟ==[A71] 已【CB】,巳【國圖】==
ᅟᅟ==[A72] 已【CB】,巳【國圖】==
○五明相攝。
若自性攝戒唯攝戒。定攝靜慮。慧攝後五。若并𦔳伴。皆具相攝。若隨用攝。戒攝前三。資糧自體。眷屬性故。定攝靜慮。慧攝後五。精進三攝。徧策三故。若隨顯攝。戒攝前四。前三如前及守護故。定攝靜慮。慧攝後五。
正以四法明相攝也。一自性。二𦔳伴。三隨用。四隨顯。自性者。如戒以防非等為自性。定以離散等為自性。慧以照察等為自性。各約當體言也。𦔳伴者。對正主言。如戒為正主。餘皆𦔳伴。乃至慧為正主。餘亦𦔳伴。凢舉一法。收一切也。隨用者。用謂業用。隨體起故。隨顯者。顯即顯現。義現前故。若自性攝。戒唯攝戒。定唯攝定。慧攝後五。不出自體之外也。若并𦔳伴。此三學與十行。一一皆相攝曰具攝。若隨用攝。戒攝前三。以戒即自體。施即戒之資糧。忍即戒之眷屬性故。定攝靜慮。慧攝後五。精進三攝。徧策三故。若隨顯攝。戒攝前四。前三如前。及攝精進。以守護戒。能防非令清淨故。定攝靜慮。慧攝後五。
○五五位具修門。
此十位者。五位皆具。修習位中其相最顯。然初二位頓悟菩薩。種通二種。現唯有漏。漸悟菩薩。若種若現。俱通二種。[A73]已得生空無漏觀故。通逹位中種通二種。現唯無漏。于修習位七地[A74]已前。種現俱通有漏無漏。八地以去種通二種。現唯無漏。究竟位中若現若種。俱唯無漏。
ᅟᅟ==[A73] 已【CB】,巳【國圖】==
ᅟᅟ==[A74] 已【CB】,巳【國圖】==
明十行種現于五位中。漏與無漏各不同也。五位皆具十行。修位相最顯者。如初地施最增上。乃至十地智最增上是也資加二位頓悟菩薩種通二種現唯有漏者。以一類菩薩。于前二位。二障種現。俱未伏滅。直至初地。頓斷分別二障種現。名為頓悟。故于初二位中。所修勝行。若種若現。俱唯有漏。然種亦通無漏者。此指法爾無漏種言也。漸悟菩薩。種現俱通二種。[A75]已得生空無漏觀故者。謂地前[A76]已伏分別煩𢚰現行。與生空所俱十行。通無漏故。然于俱生現行煩𢚰。猶未永伏。是故亦通有漏攝也。通逹位中。種通二種。現唯無漏者。[A77]已斷分別二障種故。修習位中。七地[A78]已前種現俱通。有漏無漏者。以生法二空。有出有沒。所修勝行。應通二故。八地以去。種通二種。現唯無漏者。以生空智果。純無漏故。究竟俱唯無漏者。有漏種現。[A79]已永盡故。
ᅟᅟ==[A75] 已【CB】,巳【國圖】==
ᅟᅟ==[A76] 已【CB】,巳【國圖】==
ᅟᅟ==[A77] 已【CB】,巳【國圖】==
ᅟᅟ==[A78] 已【CB】,巳【國圖】==
ᅟᅟ==[A79] 已【CB】,巳【國圖】==
○六因位名異門。
此十因位。有三種名。一名波羅蜜多。謂初無數劫。爾時施等𫝑力尚微。被煩𢚰伏。未能伏彼。由斯煩𢚰不覺現行。二名近波羅蜜多。謂第二無數劫。爾時施等𫝑力漸增。非煩𢚰伏。而能伏彼。由斯煩𢚰故意方行。三名大波羅蜜多。謂第三無數劫。爾時施等𫝑力轉增。能畢竟伏一切煩𢚰。由斯煩𢚰永不現行。猶有所知微細現種。及煩𢚰種。故未究竟。
明十行因位異名。俾識所行也。十行三名。在文易曉。分之名波羅蜜多。正當資加二位。以尚未見道。依解修行。但有到彼岸之名字而[A80]已。近波羅蜜。正當通逹修習七地[A81]已前。𨿽漏無漏雜。與大彼岸不逺。故名近也。大波羅蜜。正當八地至十地中。純是無漏名大。猶未究竟者。以有所知微細現種。及煩𢚰種。故未究竟。
ᅟᅟ==[A80] 已【CB】,巳【國圖】==
ᅟᅟ==[A81] 已【CB】,巳【國圖】==
○二結示。
此十義類。差別無邉。恐厭繁文。畧示綱要。十于十地𨿽十皆修。而隨相增。地地修一。𨿽十地行有無量門。而皆攝在十到彼岸。
正結之。則十義類差別無邉。恐厭繁文。畧示綱要。勿便以此為詳盡也。簡結之則十于十地𨿽實皆修。而隨相增。地地修一。勿謂地地定局于十也。廣結之。則𨿽十行有無量。而皆攝在十到彼岸。勿謂此十攝法有不盡也。[A82]已上二釋十行竟。
ᅟᅟ==[A82] 已【CB】,巳【國圖】==
○三釋十障(二) 初正明十障二攝屬二障。
○初正明十障(十) 初異生障(至)十未得障。
○初異生障(五) 初通大小明斷二簡二道起別三明初地所斷四簡異小所斷五明亦斷俱生。
○初通大小明斷。
十重障者。一異生性障。謂二障中分別起者。依彼種立異生性故。二乘見道現在前時。唯斷一種。名得聖性。菩薩見道現在前時。具斷二種名得聖性。二真見道現在前時。彼二障種必不成就。猶明與暗定不俱生。如秤兩頭低昂時等。諸相違法理必應然。是故二性無俱成失。
初釋異生性障所由立。二顯大小乘斷之不同。三以法喻貼合明必斷。分別。簡俱生。種。簡現行。謂異生性障。不依二障俱生現立。俱生種立。分別現立。而依二障分別種子立也。斷一種者。二乘見道。唯斷分別我執種現之一種。斷二種者。菩薩見道具斷我法分別種現之二種也。無俱成失者。以智起惑亡。時理自然。法喻顯著。若見道而障種成就。如明暗俱生秤之兩頭。低昂時不等矣。有是理乎。是故惑智二性。無俱成之失。
○二簡二道起別。
無間道時[A83]已無惑種。何用復起解脫道為。斷惑證滅期心別故。為捨彼品麄重性故。無間道時𨿽無惑種。而未捨彼無堪任性。為捨此故。起解脫道。及證此品擇滅無為。
ᅟᅟ==[A83] 已【CB】,巳【國圖】==
簡道起別。見解脫之不容[A84]己也。問謂道起正為斷惑。設惑尚在。當起解脫。無間起時。[A85]已無惑種。復起何用。不知斷惑證滅。期心別故。期心別者。無間期于斷惑。解脫期于證理。所期之心既別。解脫何容不起。無間道時。𨿽無惑種之重而未捨彼。惑種無堪任之輕為捨此故。及證此品擇滅無為之理。何容不起。是則解脫豈獨為證理起。亦為捨惑而起也。汝問何用。是無用耶。問。一名惑種。一名麄重。一名隨眠。義何所別。答。詳如集論。繁不能引。大約煩𢚰品所攝名麄重。名隨眠。異熟及餘無記所攝。唯名麄重。不名隨眠。若信等善品所攝種子。不名麄重。亦非隨眠。以此法生時。所依自體。唯有堪能。非不堪能。今解脫斷麄重者。約分別麄重中。有覆無記。是染汙品氣類攝故。對無間所斷種。此輕彼重。此即無堪任性也。
ᅟᅟ==[A84] 己【CB】,巳【國圖】==
ᅟᅟ==[A85] 已【CB】,巳【國圖】==
○三明初地所斷。
𨿽見道生亦斷惡趣諸業果等。而今且說能起煩𢚰。是根本故。由斯初地說斷二愚。及彼麄重。一執著我法愚。即是此中異生性障。二惡趣雜染愚。即是惡趣諸業果等。應知愚品總說為愚。後准此釋。或彼唯說利鈍障品俱起二愚。彼麄重言。顯彼二種。或二所起無堪任性。如入二定說斷苦根所斷苦根。𨿽非現種。而名麄重。此亦應然。後麄重言。例此應釋。
正明初地所斷。別大小之通斷也。初釋前妨難。二正詳所斷。三別作一解。難云。經說菩薩見道。亦斷惡趣諸果。及感惡趣諸業。今但斷異生性障何耶。釋云。𨿽見道生亦斷惡趣諸業果等。而今且說能起煩𢚰。不說所起業果者。以煩𢚰是業果二種根本。本可攝末。畧不言耳。由斯深蜜初地說斷二愚。一執著我法愚。即是此中異生性障。二惡趣雜染愚。即是此中惡趣諸業果等。然惡趣業果亦名愚者。應知是愚之品類。總說名愚。後九地如犯三業等。皆即愚品。故云後准此釋。或彼經初地說斷二愚。謂利鈍障相應二無明。利即五見。鈍即貪等。及彼麄重者。即彼二愚種子。或即彼二愚無堪任性。例之如入第二靜慮。說斷苦根。苦根𨿽非種現而名麄重。此中麄重。名無堪任。其義亦爾。後地地麄重。皆例種子無堪任二義而釋。是則彼二愚麄重又可別作一解。𨿽別一解。義可相融。
○四簡異小所斷。
𨿽初地所斷實通二障。而異生性障。意取所知。說十無明非染汙故。無明即是十障品愚。二乘亦能斷煩𢚰障。彼是共故。非此所說。又十無明不染汙者。唯依十地修所斷說。𨿽此位中亦伏煩𢚰斷彼麄重而非正意。不斷隨眠。故此不說。
簡異二乘所斷。正顯大乘所斷也。初約意取簡斷。二約唯依簡斷。意取者。謂初地見所斷惑。𨿽實通煩𢚰所知二障。意則唯取所知為正。何則。證之于經說十地斷十障品。即是無明。非言煩𢚰染汙性故。所以不言者。以二乘亦能斷煩𢚰障。是與共故。非此菩薩斷障中說。故畧不取也。唯依者。又十無明不染汙者。唯依十地修所斷說。非謂見道所斷亦名不染汙故。然此修位。亦伏煩𢚰及彼麄重。云不說者。以此位𨿽亦伏煩𢚰。斷彼麄重而非正意。正意地上。唯在直趣菩提。斷所知故。而俱生煩𢚰隨眠。留之𦔳生至金剛喻定方斷。以此二義。故畧而不言耳。又麄重即無堪任性。是則意取[A86]已異于二乘。唯依又異于見道。簡別何可以不明也。
ᅟᅟ==[A86] 已【CB】,巳【國圖】==
○五明亦斷俱生。
理實初地修道位中亦斷俱生所知一分。然今且說最初斷者。後九地斷准此應知。住滿地中時既淹久理應進斷所應斷障。不爾。三時道應無別。故說菩薩得現觀[A87]已復于十地修道位中。唯修永滅所知障道留煩𢚰障𦔳願受生。非如二乘速趣圓寂。故修道位不斷煩𢚰。將成佛時方頓斷故。
ᅟᅟ==[A87] 已【CB】,巳【國圖】==
明初地亦斷俱生。顯地地皆有進斷也。初正明進斷。二引證進斷。問。上言十無明。依十地修所斷說。是初地有斷俱生一分義矣。何前但云斷分別起異生性耶。故云理實初地修道位中。亦斷俱生所知一分。地地皆然。良以諸地皆有三心。初名無間斷本地惑。中名解脫。證本地理。後名勝進。斷次地惑。能斷次地者。以初中之後滿心。時既淹久。理應進斷。所應斷障。不爾。三時道應無別。既後道別于初中。應知必斷俱生一分也。故說菩薩初地得現觀[A88]已。復于十地修道位中。唯修永滅所知障道。留煩𢚰障。𦔳願受生。非如二乘速趣圓寂。故修道位不斷煩𢚰。將成佛時。方頓斷故。是則俱生所知一分。斷于初地。而地地之進斷可准。既有證成。實理愈顯矣。
ᅟᅟ==[A88] 已【CB】,巳【國圖】==
○二邪行障。
二邪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悞犯三業。彼障二地極淨尸羅。入二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二地說斷二愚。及彼麄重。一微細悞犯愚。即是此中俱生一分。二種種業趣愚。即彼所起悞犯三業。或唯起業不了業愚。
所知。簡煩𢚰。俱生。簡分別。一分簡全體。下倣此。及彼所起悞犯三業者。彼即能起。指所知。以續生煩𢚰。與所知相通。故能起也。此業及一分。是釋邪行障。二地極淨尸羅。是釋邪行障二地。入二地。能永斷。出斷時。二愚。謂現行。麄重。謂種子。及無堪任。或唯起業不了愚者。重釋悞犯三業之所以為愚也。若瑜伽即邪行更多。如云。當知畧說。後後引𤼵有八種相。一者能退智邪行。退故妄念邪行。妄故壞百法邪行。壞故惡意現邪行。惡故難調伏邪行。難調故行非道邪行。行非故不善良邪行。不賢故不如意邪行。
○三闇鈍障。
三闇鈍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聞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勝定總持。及彼所𤼵殊勝三慧。入三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三地說斷二愚。及彼麄重。一欲貪愚。即是此中能障勝定及修慧者。彼昔多與欲貪俱故名欲貪愚。今得勝定及修所成。彼既永斷。欲貪隨伏。此無始來依彼轉故。二圓滿聞持陀羅尼愚。即是此中能障總持聞思慧者。
總釋之。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指障法也。能令三慧忘失。釋闇鈍也。彼障三地勝定總持。指所障地法也。及彼所𤼵殊勝三慧者。謂及障彼勝定所𤼵修慧。總持所𤼵聞思慧也。入三地便能永斷者。出斷障時也。別釋之。一欲貪愚。即是此中能障勝定及修慧者。然上標所知。此云欲貪。以彼所知者。多與欲貪俱。此貪多住散亂。障定與修慧。故名欲貪愚耳。今得勝定及修所成慧。彼障既永斷。欲貪隨伏。此貪無始依彼障轉。故障盡彼亦忘也。二圓滿聞持陀羅尼愚。即此中能障總持聞思慧者。大鈔云。此持通四。謂法義咒持。及能得忍持。今云聞思者。以聞思與彼聞持極相近故。是以偏言。問。欲貪者。為貪煩𢚰。為欲界貪。曰。謂欲界貪。亦即貪煩𢚰。菩薩住𤼵光地時。自初禪至上定說斷二愚。入初禪時。離五欲。斷十惡。除五葢。即斷欲界貪矣。問。聞思修慧分別云何。曰。不獨願聞于法。且心生喜好。且常時愛味樂法。是名聞慧。故曰聞法喜法樂法也。不獨依大乘教。自見正取不忘。且隨自讀誦。且為他解說。且順所聞法。靜處深思其義。是通聞思。故曰依法隨法解法順法也。從此而依定修行。到于究竟。住出世間智。順佛解脫之行是名修慧。故曰到法住法行法也。詳具大經。畧取義釋。令易曉耳。
○四煩𢚰障(二) 初正釋二簡釋。
○初正釋。
四微細煩𢚰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識俱身見等攝。最下品故。不作意緣故。逺隨現行故。說名微細。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時。便能永斷。彼昔多與第六識中任運而生。執我見等同體起故。說煩𢚰名。今四地中。既得無漏菩提分法。彼便永滅。此我見等。亦永不行。初二三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間。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故能永害此身見等。
初正釋障名。次詳釋斷障。正釋障名者。括之具三義名微細。蔽四地菩提分法名障。彼昔多與第六識中任運而生。執我見等同體起故名煩𢚰。故曰微細煩𢚰現行障。詳之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指障法也。第六識俱身見等攝。簡所攝也。以第七俱者愈微細。非四地所斷之惑也。最下品故。簡非中上二品。以第六識中分別身見名上品。唯是不善。獨頭貪等名中品通善不善。此唯有覆無記。故名下品。一也。不作意緣。任運而起。二也。逺隨現行。無始隨逐于身。三也。具此三義。望前地立微細之名耳。障四地等者。以有身見不能觀身為不淨等故。然上言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今云煩𢚰者。以所知昔多與煩𢚰障同一體起。名煩𢚰耳。詳釋斷障者。四地中既得菩提分法。彼所知障。即便永滅。此我見等。亦永不行。然初二三地不能害此見者。以彼行施戒修相同世間故。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故能永害此身見等也。
○二簡釋。
寧知此與第六識俱。第七識俱執我見等。與無漏道性相違故。八地以去方永不行。七地[A89]已來猶得現起與餘煩𢚰為依持故。此麄彼細。伏有前後。故此但與第六相應身見等言。亦攝無始所知障攝定愛法愛。彼定法愛三地尚增。入四地時方能永斷。菩提分法特違彼故。由斯四地說斷二愚。及彼麄重。一等至愛愚。即是此中定愛俱者。二法愛愚。即是此中法愛俱者。所知障攝二愚斷故。煩𢚰二愛亦永不行。
ᅟᅟ==[A89] 已【CB】,巳【國圖】==
簡釋者。簡非七識所俱身見。釋四地所斷之二愚也。初徴問。次簡異。三釋愚。問。寧知此與第六識俱意謂六七皆有俱生身見。則此身見與第七俱亦未可知。答。則簡非第七之故。簡是第六之故也。非第七者。第七識俱執我見等。與無漏道。性相違故。八地[A90]已去。方永不行。豈似此身見。四地即得永不行耶。七地[A91]已來。猶得現起。與餘愛見慢煩𢚰為依持故。豈似此身見。四地即得不現起耶。此六識俱身見麄故。伏在于前。彼七識俱身見細故。伏在于後。故知此身見不與七識相應。但與六識相應耳。躭玩于諸禪三昧曰定愛。躭玩于聞思修法曰法愛。此愛本是煩𢚰。以與二愚俱起故。身見而曰等者。則亦攝無始所知障攝定愛法愛。彼定愛法愛。三地尚增。入四地時。方能永斷。以菩提分法。特違彼故。由此四地說斷二愚。及彼麄重。謂種子無堪任性。二愚者。一等至愛愚。即此中定愛俱者。二法愛愚。即此中法愛俱者。所知障攝二愚斷故。煩𢚰二愛亦永不行。故總名微細煩𢚰現行障。
ᅟᅟ==[A90] 已【CB】,巳【國圖】==
ᅟᅟ==[A91] 已【CB】,巳【國圖】==
○五𣵀槃障。
五于下乘般𣵀槃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厭生𢀸樂趣𣵀槃。同下二乘厭苦欣滅。彼障五地無差別道。入五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五地說斷二愚及彼麄重。一純作意背生𢀸愚。即是此中厭生𢀸者。二純作意向𣵀槃愚。即是此中樂𣵀槃者。
下對上言。即二乘也。般𣵀槃是寂滅。而云障者。以五地真俗相應。此地真如名類無別。今以四地住出世心。厭生𢀸苦。樂趣𣵀槃。義同小乘欣厭未忘。取捨角立。能礙真俗並觀。是故成障。由斯五地等。釋斷二愚。
○六麄相障。
六麄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染淨麄相現行。彼障六地無染淨道。入六地時。便能永斷。由斯六地說斷二愚。及彼麄重。一現觀察行流轉愚。即是此中執有染者。諸行流轉染分攝故。二相多現行愚。即是此中執有淨者。取淨相故。相觀多行。未能多時住無相觀。
現行簡非種子。曰麄相者。對六地無染淨言。染淨礙無染淨曰障。故入六地便能永斷。良以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𢀸是染。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滅故老𢀸滅是淨。六地最勝般若現前。都無所得。則證無染淨真如。彼染淨將安在哉。故曰永斷。流轉還滅不無。執之者住染淨耳。
○七細相障。
七細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行。彼障七地妙無相道。入七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七地說斷二愚及彼麄重。一細相現行愚。即是此中執有生者。猶取流轉細生相故。二純作意求無相愚。即是此中執有滅者。尚取還滅細滅相故。純于無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勝行。
現簡種子。細對前言。前執染淨故麄。今無染淨。尚取生滅故細。曰障者。以礙七地妙無相道。生滅雙忘故。是以入七地時。此障能斷。總之是執有生滅細相現行障。分之。細相現行愚。是執有生。猶取流轉細生相故。純作意求無相愚。是執有滅。取還滅細滅相故。問。六地斷染無流轉之生。斷淨無還滅之滅。云有此障者何也。曰。無染淨處。正落此障。以彼麄此細。深進始得現耳。純于無相作意勤求者。但念空無相無作也。未能空中起有勝行者。于諸菩薩淨佛國土。遊戲神通。尚未具行。不能于無相空中。巧施方便有為之事也。如大經云。菩薩具足六地[A92]已。欲入第七逺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何等為十。所謂𨿽善修空無相無願三昧。而慈悲不捨眾生。𨿽得諸佛平等。而樂常供養佛。𨿽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𨿽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𨿽畢竟滅煩𢚰𦦨。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瞋癡煩𢚰𦦨。𨿽知諸法如幻夢影響等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𨿽知一切國土猶如虚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𨿽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𨿽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隨一切眾生出種種差別音聲。𨿽隨諸佛了三世唯是一念。而隨眾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修諸行。菩薩以如是十種方便慧。起殊勝行。從第六地入第七地。此菩薩于十波羅蜜。于念念中皆得具足。皆悉圓滿。由是觀之。則妙無相道。即空中勝行也。故具錄經文以便觀覽耳。
ᅟᅟ==[A92] 已【CB】,巳【國圖】==
○八加行障。
八無相中作加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于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七地中純無相觀。𨿽恒相續。而有加行。由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無功用道故。若得入第八地時。便能永斷。彼永斷故得二自在。由斯八地說斷二愚。及彼麄重。一于無相作功用愚。二于相中不自在愚。令于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攝土相一分故。八地以上純無漏道。任運起故。三界煩𢚰永不現行。第七識中細所知障。猶可現起。生空智果不違彼故。
初正明加行為障。二約位所斷二愚。三道障止滅有辨。無相中作加行障。加行障無功用道之無相也。何謂障體。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以護法謂七地無相中有加行智。體非是障。以善住故。只由所斷障。令作加行。乃說為加行障故也。云何障耶。令無相觀不任運起。是名障耳。詳釋之前五地有相觀少。第六無相觀多。第七純無相觀。𨿽恒相續而有加行。由無相中有加行故。後得智中未能任運現身及土。如是加行。皆七地中能障八地無功用道任運而現。故名無相加行障也。以故若得入第八地時。便能永斷。得二自在。由斯八地說斷二愚。及彼麄重。一于無相作功用愚。令能現不自在。二于相中不自在愚。令于所現身及器界之相不自在。今既永斷。二俱自在。然以道論。八地[A93]已上。純無漏道。任運起故。三界煩𢚰永不現行。以障論則第七識中細所知障。猶可現起。以所得生空智果。不違彼故。是以起也。
ᅟᅟ==[A93] 已【CB】,巳【國圖】==
○九利他障。
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樂修[A94]己利。彼障九地四無礙解。入九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九地說斷二愚。及彼麄重。一于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于無量所說法陀羅尼自在者。謂義無礙解。即于所詮總持自在。于一義中現一切義故。于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者。謂法無礙解。即于能詮總持自在。于一名句字中現一切名句字故。于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者。謂詞無礙解。即于言音展轉訓釋總持自在。于一音聲中。現一切音聲故。二辯才自在愚。辯才自在者。謂辯無礙解。善逹機宜巧為說故。愚能障此四種自在。皆是此中第九障攝。
ᅟᅟ==[A94] 己【CB】,巳【國圖】==
初正釋障。次明斷時。三釋二愚。利他不欲行障。以何為體。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也。何以為障。以令于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樂修[A95]己利。彼障九地四無礙解。故名為障耳。如經云。第八不動地菩薩入無生忍。三際平等。寂滅現前若諸佛不與菩薩無量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𣵀槃。棄捨一切利眾生事是也。入九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九地說斷二愚。及彼麄重。二愚者。一于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二辯才自在愚。于無量所說法陀羅尼自在者。謂義無礙解。義即所詮。義理無礙。即于所詮總持自在。于一義中現一切義。故曰義無礙解。于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者。謂法無礙解。法即能詮。名句無礙。即于能詮總持自在。于一名句字中。現一切名句字。故曰法無礙解。于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者。謂詞無礙解。詞即言音展轉訓釋。無礙即于言音展轉訓釋總持自在。于一音聲中。現一切音聲。故曰詞無礙解也。二辯才自在愚者。謂辯無礙解。以善逹機宜。巧為說故。亦名樂說無礙。上三皆以能持立名。此以能說立名。即說上三耳。愚能障此四種自在者。正顯愚用也。皆是此中第九障攝者。見第九所攝之𡩖。嚴分際也。
ᅟᅟ==[A95] 己【CB】,巳【國圖】==
○十未得障(二) 初正明二所餘。
○初正明。
十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蔵所起事業。入十地時。便能永斷。由斯十地說斷二愚及彼麄重。一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障所起事業者。二悟入微細秘密愚。即是此中障大法智雲及所含蔵者。
初正釋此障。次釋斷二愚。諸法未得自在障。其體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蔵所起事業。故名障也。入十地時便能永斷。由斯十地說斷二愚。及彼麄重。二愚者。一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障所起事業。事業者。如華嚴云。佛子。此菩薩智慧明逹神通自在。隨其心念。能以狹世界作廣世界。廣世界作狹世界。乃至隨其心念。于一毛孔示現一切佛境莊嚴之事是也。二悟入微細秘密愚。即是此中障大法智及所含蔵者。大法智雲。謂能含之智。所含蔵者。謂力無畏等諸功德。悟入者。如華嚴云。此菩薩即如實知諸佛如來入微細智。所謂修行微細智。命終微細智。受生微細智。出家現神通成正覺轉法輪住壽命般𣵀槃教法住微細智。如是等皆如實知。又入如來秘密處。所謂身秘密。語秘密。心秘密。時秘密。思量秘密。乃至得菩提行秘密是也。
○二所餘。
此地于法𨿽得自在。而有餘障未名最極。謂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運煩𢚰障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入如來地。由斯佛地說斷二愚。及彼麄重。一于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即是此中微所知障。二極微細礙愚。即是此中一切任運煩𢚰障種。故集論說得菩提時。頓斷煩𢚰及所知障。成阿羅漢。及成如來。證大𣵀槃。大菩提故。
初結前明障。次釋斷二愚。三引論證成。此地于法𨿽得自在。結前也。而有餘障未名最極。餘障者。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運煩𢚰障種。由此觀之。此中不立十一地位。應知即是十地滿心後。名等覺也。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入如來地。由斯佛地說斷二愚等者。即佛地初心無間道也。引集論證成。而以成羅漢。及成如來。頓斷煩𢚰及所知障者。此有二義。一斷煩𢚰成羅漢。斷二障成如來。二佛亦名羅漢故。大𣵀槃。無住𣵀槃也。大菩提。圓滿覺也。問。等妙二覺何辨。曰。等覺𨿽能修行功德海滿。由未能捨三法。不名妙覺。一未捨劣無漏法。二未捨白淨無記法。三未捨有漏善法。至妙覺[A96]已。方捨此三。
ᅟᅟ==[A96] 已【CB】,巳【國圖】==
(紹興府山隂縣常禧車水坊居住奉佛信官張汝𢡟 男景華 男婦董大慈喜捨淨貲一十二兩敬刻此唯識訂正第九卷 專祈智壽 智長聰明[虎-儿+((火-人+又)/目)]智福壽綿長簮纓繼武吉祥如意者崇禎四年歲次辛未佛誕日謹識)
贒預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九(終)
(姑蘇信女張門李氏大緣𦔳板)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十
古杭雲棲寺弟子廣伸述
○二攝屬二障(二) 初明所攝二顯斷位。
○初明所攝。
此十一障。二障所攝。
前標十障。今舉十一。以十地斷障後。復有著礙二愚。名有餘障。故云十一。如深密謂。善男子。此諸地中有二十二種愚癡。十一種麄重是也。瑜伽亦云。永斷最極微細煩𢚰及所知障。無著無礙等二障所攝。今云二障所攝者。煩𢚰所知二障。攝前十一障也。又含異生在分別攝。餘俱生攝。必攝屬者。博反約故。有綱領故。
○二顯斷位(三) 初通釋諸位斷義二別彰三位斷義三詳種頓漸斷義。
○初通釋諸位斷義。
煩𢚰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A1]已伏。修所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彼障現起。地前漸伏。初地[A2]已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由故意力前七地中𨿽暫現起。而不為失。八地[A3]已上。畢竟不行。所知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A4]已伏。修所斷種。於十地中漸次斷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永斷盡。彼障現起地前漸伏。乃至十地方永斷盡。八地以上六識俱者。不復現行。無漏觀心及果相續能違彼故。第七俱者。猶可現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前五轉識設未轉依。無漏伏故。障不現起。
ᅟᅟ==[A1] 已【CB】,巳【國圖】==
ᅟᅟ==[A2] 已【CB】,巳【國圖】==
ᅟᅟ==[A3] 已【CB】,巳【國圖】==
ᅟᅟ==[A4] 已【CB】,巳【國圖】==
初釋煩𢚰斷位。次釋所知斷位。煩𢚰中自又兩節。謂始至地前漸伏。釋煩𢚰見修所斷種現之位。次至畢竟不行。是通妨難。應有問云。既如羅漢令永不行。如何前四地猶起我見。七地[A5]已前。猶起貪瞋等耶。故通云。為化眾生。故意力起。故前七地中。𨿽暫現起而不為失。直至八地[A6]已上。道力殊勝。始得畢竟不行耳。釋所知斷位中。亦又兩段。初至方永斷盡。明所知見修所斷種現之位。次八地[A7]已上之下。明諸識相應有現否不同。無漏觀心。第六識心也。及果相續。生空智果也。能違彼者。八地[A8]已去。生空智果。及所依心王。皆以轉成無漏。與同聚所知障相違。所以不復現行。第七識俱猶可現行者。第七相應法我見等四種。以微細故。八地[A9]已上。猶現行也。法空智果起位方伏者。至第十地法空智果起時。方乃伏盡也。前五轉識設未轉依。無漏伏故障不現起者。前五識俱法貪瞋癡三種所知。八地[A10]已上𨿽未轉依。為第六識無漏觀心之所伏故。亦不現起也。
ᅟᅟ==[A5] 已【CB】,巳【國圖】==
ᅟᅟ==[A6] 已【CB】,巳【國圖】==
ᅟᅟ==[A7] 已【CB】,巳【國圖】==
ᅟᅟ==[A8] 已【CB】,巳【國圖】==
ᅟᅟ==[A9] 已【CB】,巳【國圖】==
ᅟᅟ==[A10] 已【CB】,巳【國圖】==
○二別彰三位斷義。
𨿽於修道十地位中皆不斷滅煩𢚰障種。而彼麄重。亦漸斷滅。由斯故說二障麄重。一一皆有三位斷義。𨿽諸位中皆斷麄重而三位顯。是故偏說。
別彰斷義以釋難也。初正釋。二重通。修道十地位中皆不斷滅煩𢚰障種。此句即難辭。著一𨿽字。便即難辭為釋辭。難辭謂據上通釋諸位斷義。於修道位中。皆不斷滅煩𢚰障種。何故前云修習位。俱斷二障及麄重耶。釋云。𨿽於修道位皆不斷滅煩𢚰障種。然斷所知時。而彼煩𢚰麄重。如無堪任性者亦漸斷滅。由斯故說煩𢚰所知二障麄重。一一皆有三位斷義。謂通逹位頓斷煩𢚰所知分別種。修道位漸斷煩𢚰所知俱生種現。等覺位斷盡煩𢚰所知俱生種子。由此觀之。但不斷滅。非不漸斷也。恐又問云。若唯三位斷麄重。則資糧加行皆不斷麄重耶。故重通云。𨿽諸位中皆斷麄重。而三位顯。是故偏說。非偏於三位能斷。餘位全不斷也。
○三詳種頓漸斷義(二) 初徴問二答釋。
○初徴問。
斷二障種。漸頓云何。
問意謂二障斷義。約位通別𨿽彰。然種現互陳。頓漸猶未詳盡。單約二種。詳分頓漸。斷當云何耶。
○二答釋(二) 初釋所斷二釋能斷。
○初釋所斷。
第七識俱煩𢚰障種。三乘將得無學果時。一剎那中三界頓斷。所知障種。將成佛時。一剎那中。一切頓斷。任運內起無麄細故。餘六識俱煩𢚰障種。見所斷者。三乘見位真見道中一切頓斷。修所斷者。隨其所應。一類二乘。三界九地。一一漸次九品別斷。一類二乘。三界九地合為一聚。九品別斷。菩薩要起金剛喻定一剎那中。三界頓斷。所知障種。初地初心。頓斷一切見所斷者。修所斷者。後於十地修道位中漸次而斷。乃至正起金剛喻定。一剎那中。方皆斷盡。通緣內外麄細境生。品類差別有眾多故。
初約七識相應二障種斷義。二約六識相應二障種斷義。七識相應俱生煩𢚰障種。以第七不能入生空觀無漸斷義故。三乘將得羅漢獨覺如來無學果時。一剎那中三界頓斷。若第七識相應俱生所知障種。菩薩將成佛時。一剎那中一切頓斷。以此任運內起。執於第八。不緣於外。境唯一類。無有麄細。故唯頓斷。此七識相應俱生二障之頓斷也。餘六識俱煩𢚰障種。見道所斷分別起者。三乘見道位中。一切頓斷。修道所斷俱生起者。三乘隨其所應。斷有頓漸。謂二乘頓漸。大乘頓斷。二乘頓漸者。一類漸根。於三界九地。每地九品。先斷五趣雜居地九品。次斷離生喜樂地九品。乃至最後斷非非想地九品。漸次九品別斷而成阿羅漢。一類頓根二乘。更有上中下別。於三界九地俱惑。合為一聚。共為九品。上根頓斷九品。中根先斷上三。次斷中三。後斷下三。下根九品一一別斷。先斷上上品。次斷上中品。乃至最後斷下下品。故經謂預流果人。有一生得阿羅漢者。有二生五生乃至七生得阿羅漢道者是也。大乘頓斷者。菩薩要起金剛喻定。一剎那中。三界頓斷。若六識相應所知障種。即分別起者。亦非關二乘。唯在菩薩初地初心見道位中一切頓斷。若修斷者不同煩𢚰三界頓斷。要於修道十地位中漸次而斷。乃至正起金剛喻定。一剎那中。方皆斷盡。以此六識俱者。通緣內外麄細境生。品類差別有眾多故。是以漸斷。若總其大意。二障不離六七二識。七識二障不通分別。唯俱生故。三乘以及菩薩皆是頓斷。六識二障通乎分別俱生。分別煩𢚰三乘見位。得以頓斷。俱生煩𢚰。小大之斷。頓漸不同。所知分別起者。菩薩初地初心得以頓斷。俱生起者。十地修位。斷亦漸次。必至金剛喻定而始盡也。
○二釋能斷。
二乘根鈍漸斷障時。必各別起無間。解脫。加行。勝進或別或總。菩薩利根。漸斷障位。非要別起無間解脫。剎那剎那能斷證故。加行等四。剎那剎那前後相望。皆容俱有。
復釋能斷。見大小利鈍不同也。二乘根鈍。漸斷障時。必各別起等者。謂無間斷惑。解脫證理。加行勝進。或總或別。總則俱時。別分前後也。菩薩剎那剎那能斷證者。斷惑與證理同時。非別起也。加行等四。即等勝進無間解脫三位。皆容俱有者。一剎那中。四容俱有。即四道同容於一剎那中也。問。二乘鈍利無論。菩薩根性𨿽利。亦須久經多劫。佛道乃成。何云剎那剎那能斷證耶。曰。此有三義。一時𨿽無量。攝在一剎那。故云處夢謂經年。悟乃須㬰頃。二精進修者。時不覺長。故云佛於無量劫。勤勇謂須㬰。三𨿽說剎那剎那。殊不可量。故從初至後。有多無間解脫勝進道故。以上釋十障竟。
○四釋十如(二) 初正釋二通妨。
○初正釋(十) 初釋徧行(至)十業自在。
○初釋徧行。
十真如者一徧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
初標次釋。下皆倣此。徧謂徧滿。行即行相。謂此真如即所顯也。二空。我法二空。即能顯也。無有一法而不在正徧行也。以初地施行斷異生性障。空二分別隨眠。證法界一分真理。徧一切有為行。無有一法非二空。故曰徧行真如。
○二釋最勝。
二最勝真如。謂此真如具無邉德。於一切法最為勝故。
具無邉德。於一切法最勝之由也。如惡病。如怖畏。如愚暗。如惡道等。乃一切法也。今離垢地修行戒行。逺離邪行犯戒之垢。其所證真如戒德。及具無邉德。於大惡病為良藥。於大怖畏為守護。於𢀸愚暗為明燈。乃至惡道海中為大船筏等。豈非于一切法。為最勝也耶。故云最勝真如詳智論中。
○三釋勝流。
三勝流真如。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極為勝故。
於餘教法極為勝者。梁攝云。從真如流出正體智。正智流出後得智。後得流出大悲心。大悲流出十二部經。名為勝流真如。餘教法非證此真如之所流者。今第三𤼵光地。修行忍行。離闇鈍障。具勝定總持。流出無邉妙慧。照大乘法。故曰勝流真如。
○四無攝受。
四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無所繫屬。非我執等所依取故。
無所繫屬。如世親云。於此如中。無計我所。無攝我所。如北洲人。無繫屬故。非我執等所依取。謂非我執。我慢。我愛。無明邉見等。所依取故也。無繫屬非依取正無攝受。以第四𦦨慧地。修精進行。斷微細煩𢚰現行障。得出世間所證法界。名安住最勝菩提分法。非一切之所管屬。曰無攝受真如。
○五類無別。
五類無別真如。謂此真如類無差別。非如眼等類有異故。
類無別者。生𢀸𣵀槃皆平等故。梁攝謂由此真如。能令三世諸佛相續不異。眾生迷此。萬類差別。諸佛證此。居然不變故。以難勝地。修妙靜慮。斷下般𣵀槃障。真俗雙行所證法界。畢竟無盡。無有變異。非如眼等。隨諸有情。各各差別。類有異故。曰類無別真如。
○六無染淨。
六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
謂此真如本性無染。本性無淨可知。亦不可說後方淨故。不可說先曾染又可知。以現前地。修妙般若。斷麄相現行障。證得真如。觀十二緣起法。無染無淨。名此真如為無染淨故。表此真如本無染淨。遮其不可說後方淨而無染。曰無染淨真如。
○七法無別。
七法無別真如。謂此真如𨿽多教法種種安立。而無異故。
教依如立。教法既多。如若有別。不知教法𨿽種種安立。曰法界。曰法性。曰實相。曰無相等。名有異而如無異也。以逺行地。修方便行。斷細相現行障。入妙無相觀。證法無差別。了種種教法。皆同真如。無有二相。曰法無別真如。
○八不增減。
八不增減真如。謂此真如離增減執。不隨淨染有增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A11]已。現相現土。俱自在故。
ᅟᅟ==[A11] 已【CB】,巳【國圖】==
第八不動地。修行願行。斷無相中作加行障。所證真如。名不增減。謂此真如離增減執。以染法減時。不隨染法有減。淨法增時。不隨淨法有增。真得無生法忍。不見一法有增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謂此所證。是相自在之所依止。隨所欲相。即能現前。十身相作故。謂此所證是土自在之所依止。隨所欲土。成金寳等。即現前故。
○九智自在。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A12]已。於無礙解得自在故。
ᅟᅟ==[A12] 已【CB】,巳【國圖】==
謂第九善慧地。修行力行。斷利他不欲行障。證得智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A13]已。於四無礙解。任運自在。善說法要。四無礙。即智自在。智自在是能依。所證真如是所依言是智自在之所依止。曰智自在所依真如。
ᅟᅟ==[A13] 已【CB】,巳【國圖】==
○十業自在。
十業自在等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A14]已。普於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
ᅟᅟ==[A14] 已【CB】,巳【國圖】==
第十法雲地。修妙智行等滿足。斷諸法中未得自在障。所證真如。為神通之所依止。所依既勝。能依自殊。故神通作業等。皆得自在。故名業自在等所依真如。廣如淨名不思議品。
○二通妨。
𨿽真如性。實無差別。而隨勝德。假立十種。𨿽初地中[A15]已逹一切。而能證行。猶未圓滿。為令圓滿。後後建立。
ᅟᅟ==[A15] 已【CB】,巳【國圖】==
恐問真如之性實無有別。別立十種何也。故云𨿽真如性實無差別。隨真如德。假立差別。不以名別性遂別也。問云。初地見理[A16]已逹一切名為徧行。何必更立後九種耶。故云𨿽逹一切。而能證行。猶未圓滿。為令圓滿。後後建立耳。能證行。即十波羅蜜。又初約所證為妨。二約能證為妨。𨿽分能所。所不離能。德隨證行。顯有淺深。能不離所行。由性德而證高下。即能即所。全所全能。別而無別。無別而別。[A17]已上第四釋十如竟。
ᅟᅟ==[A16] 已【CB】,巳【國圖】==
ᅟᅟ==[A17] 已【CB】,巳【國圖】==
○五釋轉依(二) 初結前起後二正釋轉依。
○初結前起後。
如是菩薩。於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種勝行。斷十種障。證十真如。於二轉依便能證得。
○二正釋轉依(二) 初明位別二明義別。
○初明位別(二) 初總標二別釋。
○初總標。
轉依位別。畧有六種。
○二別釋(六) 初損益轉二通逹轉三修習轉四圓滿轉五下劣轉六廣大轉。
○初損益轉。
一損力益能轉。謂初二位。由習勝解及慚愧故。損本識中染種𫝑力。益本識內淨種功能。𨿽未斷[障-日+田]種實證轉依而漸伏現行。亦名為轉。
初標列轉名。二原釋損益。三縱奪釋轉。二位指資加。謂資糧位。具四力修六行。𤼵三心。以聞熏修。悟唯識性相。具習勝解。加行位。起四𡬶思𤼵四如實。觀二取空。具慚愧羞耻過惡也損益等者。謂由習殊勝解及慚愧過惡之力。故能損減依附異熟識中。煩𢚰熏習染種𤼵現之𫝑力。增益依附異熟識中。所習淨法起現之功能也。恐疑此際尚未能斷障種。何名為轉。故先縱而後奪云。𨿽未斷分別障種。實證轉依。以漸伏分別現行。使之不行。是亦轉其行於不行。故亦名轉耳。
○二通逹轉。
二通逹轉。謂通逹位。由見道力。通逹真如。斷分別生二障麄重。證得一分真實轉依。
由見道力。通逹真如者。體會曰通逹。能見諦理無壅塞也。斷分別生二障麄重者。頓斷分別我法二障種子也。證得一分真實轉依者。得根本智。證徧行真如得一分真實轉依。曰通逹轉。
○三修習轉。
三修習轉。謂修習位。由數修習十地行故。漸斷俱生二障麄重。漸次證得真實轉依。攝大乘中說通逹轉在前六地。有無相觀通逹真俗間雜現前。令真非真現不現故。說修習轉在後四地。純無相觀長時現前。勇猛修習斷餘麄重。多令非真不顯現故。
初正釋修習。二會通攝論。數數修習十地十種勝行無間曰修習。由數修習。漸斷俱生我法種子。漸證十種真實轉依曰轉。是從初地後心。至十地皆名修習轉也。若證於攝論。說通前六地。皆名通逹轉。以有相觀通俗。無相觀逹真。入無相觀。真現而非真不現。出無相觀。真亦不現。入有相觀。則非真現而真不現也。故名通逹轉。說修習轉。在後四地。以無相觀長時現前。勇猛修習。斷餘麄重。多令非真不現前故。夫曰多令不現。則無相觀之常現可知。夫曰多令不現。則非真之猶現可知。而曰純無相觀者何也。曰此對前之間雜曰純。尅體而論。純中猶有未純在也。故八地[A18]已上。方是真純。愚謂前六後四充類至義之盡之言也。亦可初地後心勝進。入二地[A19]已來。亦通修習轉。故云修十地行故等也。
ᅟᅟ==[A18] 已【CB】,巳【國圖】==
ᅟᅟ==[A19] 已【CB】,巳【國圖】==
○四圓滿轉。
四果圓滿轉。謂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祇耶。修習無邉難行勝行。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麄重。頓證佛果圓滿轉依。竆未來際利樂無盡。
從資糧至加行可名相似轉。從初地至十地可名分證轉。唯此得名圓滿轉。謂究竟位。三大無數劫。修習無邉勝行曰行圓滿。自資糧至等覺無間道。普光明等十大三昧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種盡曰斷圓滿。至解脫道。頓證佛果圓滿轉依。曰證圓滿。遡流竆源證由於斷。斷由於修。故曰由三大阿僧祗耶。修習至於證圓滿也。修之時義大矣哉。竆未來際利樂無盡。對上自利圓滿。此名利生圓滿。但利生無圓滿時。竆未來際利樂無盡。是謂圓滿利生耳。圓滿利生。故曰無盡。
○五下劣轉。
五下劣轉。謂二乘位。專求自利。厭苦欣寂。唯能通逹生空真如。斷煩𢚰種證真擇滅。無勝堪能。名下劣轉。
專求自利。志下劣也。厭苦欣寂。行下劣也。唯逹生空。解下劣也。斷煩𢚰種。斷下劣也。證真擇滅。證下劣也。無二利勝能。等觀勝能。大解勝能。雙斷勝能。雙證勝能。故從初至證。𨿽得名轉。轉非殊勝。𦕈目矬陋曰下劣轉。
○六廣大轉。
六廣大轉。謂大乘位。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𢀸𣵀槃俱無欣厭。具能通逹二空真如。雙斷煩𢚰所知障種。頓證無上菩提𣵀槃。有勝堪能。名廣大轉。此中意說廣大轉依。捨二麄重而證得故。
廣大轉。𮋒上可知。此中意說等。簡定頌意也。以頌言捨二麄重故便證得轉依者。意取第六廣大轉依。𨿽對菩薩。唯取大乘因位。而圓滿自在其中。以云頓證無上菩提𣵀槃故也。上正釋轉依中初明位別竟。
○二明義別(二) 初總標二別釋。
○初總標。
轉依義別。畧有四種。
○二別釋(四) 初能轉道二所轉依三所轉捨四所轉得。
○初能轉道(二) 初正釋二料簡。
○初正釋。
一能轉道。此復有二。一能伏道。謂伏二障隨眠𫝑力。令不引起二障現行。此通有漏無漏二道。加行。根本。後得。三智隨其所應。漸頓伏彼。二能斷道。謂能永斷二障隨眠。此道定非有漏加行。有漏曾習相執所引。未冺相故。加行趣求所證所引。未成辦故。
能轉道。對所轉依言。能轉道有二。一能伏道。二能斷道。能伏。謂二障種有能生現行𫝑力。修六行及加行等智伏之。令不現起。此通漏無漏道。謂六行漸伏。唯通有漏。若加行智後得智漸伏。通漏無漏。若根本智頓伏。唯通無漏故。二能斷者。謂起根本無分別智。能永斷二障隨眠。此能斷道。不通有漏道及加行智。二道中除有漏道。三智中除加行智也。除有漏者。以有漏道是曾習相執所引。未冺相故。謂第七念念執我。令第六所行施等不能亡相。𨿽有漏道常起現行而不為損。亦無所益。故能斷道。唯取無漏。除加行者。以加行之智。𨿽勤勇趣求。而於所證真如之理。所引根本之智。未能成辦。故除之也。此能轉道之差別如此。
○二料簡。
有義。根本無分別智。親證二空所顯真理。無境相故。能斷隨眠。後得不然。故非斷道。有義。後得無分別智。𨿽不親證二空真理。無力能斷迷理隨眠。而於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現前無倒證故。亦能永斷迷事隨眠。故瑜伽說修道位中有出世斷道。世出世斷道。無純世間道。能永害隨眠。是曾習故。相執引故。由斯理趣。諸見所斷。及修所斷。迷理隨眠。唯有根本無分別智親證理故。能正斷彼。餘修所斷迷事隨眠。根本後得俱能正斷。
初師唯取根本智能斷隨眠。次師雙取。以根本能斷迷理迷事隨眠。後得亦斷迷事隨眠。證之於瑜伽。則修道位中根本智。名出世斷道。後得名世出世斷道。加行名純世間道。無能永害等者。以唯在地前伏除分別二障現行。不能永害隨眠也。曾習故。相執引故。出所以。如前所釋。由斯理趣。諸見所斷及修所斷迷理隨眠。唯根本無分別智。親證理故。能正斷彼。餘修所斷迷事隨眠。根後俱能正斷。較量二說。此說為正。迷理事者。別迷心曰迷理。任運迷境曰迷事。又迷[A20]己為物曰迷理。認物為[A21]己曰迷事。
ᅟᅟ==[A20] 己【CB】,巳【國圖】==
ᅟᅟ==[A21] 己【CB】,巳【國圖】==
○二所轉依。
二所轉依。此復有二。一持種依。謂根本識。由此能持染淨法種。與染淨法俱為所依。聖道轉令捨染得淨。餘依他起性𨿽亦是依。而不能持種。故此不說。二迷悟依。謂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諸染法淨法依之得生。聖道轉令捨染得淨。餘𨿽亦作迷悟法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說。
所轉依。對能轉道言。依有二種。謂持種依。迷悟依。持種依者。第八本識持染淨種。與染現行淨現行法為所依。曰轉者。修聖道時。轉令捨染得淨。曰轉依也。𨿽前七識等。並依他起。亦所依法。不能持種故此不說。迷悟依者。謂真如法是迷悟根本。與染淨法為所依。曰轉者。修聖道時。令捨染得淨。曰轉依也。𨿽餘依他起。亦迷悟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說。一徃觀之。持種依是約相宗。迷悟依是約性宗。究竟論之。真如即唯識實性。識與真如非一非異。
○三所轉捨(二) 初正釋二料簡。
○初正釋。
三所轉捨。此復有二。一所斷捨。謂二障種。真無間道現在前時。障治相違。彼便斷滅。永不成就。說之為捨。彼種斷故。不復現行妄執我法。所執我法不對妄情亦說為捨。由此名捨徧計所執。二所棄捨。謂餘有漏劣無漏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引極圓明純淨本識。非彼依故。皆永棄捨。彼種捨[A22]已。現有漏法及劣無漏畢竟不生。既永不生。亦說為捨。由此名捨生𢀸劣法。
ᅟᅟ==[A22] 已【CB】,巳【國圖】==
三所轉捨。對所轉得言。捨有二種。一斷捨。二棄捨。斷捨者。真無間道斷二障種。種斷而現伏名捨。妄執我法之心。所執我法之境。對妄情而現行之徧計皆捨也。二棄捨者。金剛喻定。引極圓明無漏本識。二障種外。餘有漏善種。及劣無漏種。無所依故。皆永棄捨名捨。種捨而現永不生。亦名為捨。由此名捨生𢀸劣法。以餘有漏善。能感分段生𢀸。劣無漏善其力但能感變易生𢀸故也。又斷乃彼障此治。敵體相違。猶水與火。不可並立。棄則能依之法無所依而自消。無漏善生。漏善自滅。勝法圓明。劣法自遣矣。
○二料簡。
有義。所餘有漏法種及劣無漏。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皆[A23]已棄捨。與二障種俱時捨故。有義。爾時猶未捨彼。與無間道不相違故。菩薩應無生𢀸法故。此位應無所熏識故。住無間道應名佛故。後解脫道應無用故。由此應知。餘有漏等。解脫道起方棄捨之。第八淨識非彼依故。
ᅟᅟ==[A23] 已【CB】,巳【國圖】==
初師以餘二種。及二障種。俱時捨於金剛喻定。次師以五所以。斷其未捨。一不相違故不捨。謂斷須障治相違。無間道。與劣無漏種。及有漏善種不違。豈能捨耶。二菩薩應無生𢀸法故不捨。謂無間道時。菩薩尚有一分變易生𢀸。此時云捨。應無生𢀸法耶。三無間位應無所熏識故不捨。所熏識。即異熟識。有漏善種。及劣無漏種。皆此識執持。若此時所持既捨。能持異熟亦捨。則無間位。應無所熏識耶。四若無間道時[A24]已捨異熟。則因位菩薩名為佛耶。五既[A25]已名佛。起解脫道。應無有用。然而解脫起時。有能棄有漏善根及劣無漏種之用。有能證極果顯理之用。豈無用耶。展轉竆之。應知無間道時。不捨此種。解脫道起。方棄捨之。以第八淨識。非彼所依故也。較量二說。後說為正。
ᅟᅟ==[A24] 已【CB】,巳【國圖】==
ᅟᅟ==[A25] 已【CB】,巳【國圖】==
○四所轉得(二) 初所顯得二所生得。
○初所顯得(二) 初明通體二彰義別。
○初明通體。
四所轉得。此復有二。一所顯得。謂大𣵀槃。此𨿽本來自性清淨。而由客障覆令不顯。真聖道生斷彼障故。令其相續名得𣵀槃。此依真如離障施設。故體即是清淨法界。
𣵀槃云圓寂。大者通俱後三。謂無上大𣵀槃也。以體全法界德滿塵沙曰圓。妙絕相累究竟離念曰寂所轉得對所轉捨。以有轉捨。必有轉得故也。初至名得𣵀槃。縱難奪釋顯得。次至清淨法界。括意結釋本淨。此𨿽本來之此。指大𣵀槃。謂有難言。此大𣵀槃本來自性清淨。曰得者何。故縱難而奪釋云。此𨿽本來等云云也。此依真如之此。指所顯得。謂更難云。既云顯得。即屬新淨。曰本來者何。故括釋意而結釋之云。此依真如等云云也。
○二彰義別(三) 初正釋二料簡三結名。
○初正釋。
𣵀槃義別。畧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𣵀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𨿽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𡬶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𣵀槃。二有餘依𣵀槃。謂即真如出煩𢚰障。𨿽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𣵀槃。三無餘依𣵀槃。謂即真如出生𢀸苦。煩𢚰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𣵀槃。四無住處𣵀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𢀸𣵀槃。利樂有情竆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𣵀槃。
上文通體既顯。大旨自彰。別義未明。細微不盡。故復畧開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𣵀槃。二有餘依𣵀槃。三無餘依𣵀槃。四無住處𣵀槃。本來自性清淨者。謂蘊處界等一切法相所依真理。𨿽有客塵煩𢚰所染。本性清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虚空。不簡有情聖凢。平等共有曰本淨。與一切法不一不異等。乃至本寂曰𣵀槃。不一異者。一則真如應是無常。異則真如非法實性故。離一切相一切分別者。謂不可以有無等四句分別之也。𡬶思路絕者。離顯境名言。不可以識識也。名言道斷者。離表義名言。不可以言言也。二有餘依者。真如出煩𢚰障。子縛[A26]已盡。無有喧動曰𣵀槃。身智未冺。果縛猶存。餘微苦依。曰有餘依𣵀槃也。三無餘依者。真如出生𢀸苦。煩𢚰既盡。眾苦[A27]已寂曰𣵀槃。身智復滅。果縛亦忘。苦依殆盡。曰無餘依𣵀槃也。四無住處者。謂即真如出所知障。非有餘無餘。但出於煩𢚰障。大悲般若。常為輔翼。非有餘無餘。猶住於𣵀槃也。利樂有情。竆未來際。非有餘無餘。不能利生之無盡也。問。竆未來際利樂有情。利他妙用得矣。何名𣵀槃。答。用而常寂。故名𣵀槃。則此對前二。可名有住𣵀槃。前二形此。得名無住𣵀槃。良以用而常寂。不住生𢀸。豈不寂而常用。不住𣵀槃。二邉不住。故名無住。
ᅟᅟ==[A26] 已【CB】,巳【國圖】==
ᅟᅟ==[A27] 已【CB】,巳【國圖】==
○二料簡(二) 初通約凢聖總簡二復申問答別釋。
○初通約凢聖總簡。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上文正釋𣵀槃。別義似明。然所以別者。猶未能詳明也。何則。法元無異。異由於人。若不通為料簡。別致問酬。則微細何由而現。委曲何自而彰乎。故又先通簡而後別釋也。有情曰一切皆有。則凢聖外微細昆蟲曷常欠一毫毛。雜華云竒哉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是也。但以無明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故無後三耳。餘文可知。然則有情但性具而[A28]已。有情如二乘無學。𨿽具性修於修尚缺。有情如世尊。始得性修圓滿。通論差別如此。
ᅟᅟ==[A28] 已【CB】,巳【國圖】==
○二復申問答別釋(六) 初躡世尊釋有餘二躡聲聞釋無依三躡所知釋感得四躡感得釋障得五躡障得釋斷得六躡斷得釋障說。
○初躡世尊釋有餘。
如何善逝。有有餘依。𨿽無實依而現似有。或苦依盡。說無餘依。非苦依在。說有餘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
如何善逝有有餘依。躡前世尊可言具四問也。意謂二𢀸[A29]已離。諸苦永寂名佛。何復有苦依。曰有餘依耶。答中。初約實無似有示現答。二約表無遮有顯說答。實無者。無實有餘依也。似有者。示現似有餘依也。如病時須乳。及金鎗背痛等。𨿽無實有餘依。以為眾生故。示現有身必苦。因果之不忘也。表無者。或苦依盡。說無餘依。表有無餘依也。遮有者。非苦依在。說有餘依。遮有漏蘊為有餘依也。故云非苦依在。說有餘依。隱然於苦依無處。說有餘依耳。無處說有。豈非以無漏蘊為依乎。
ᅟᅟ==[A29] 已【CB】,巳【國圖】==
○二躡聲聞釋無餘。
若聲聞等有無餘依。如何有處說彼非有。有處說彼都無𣵀槃。豈有餘依。彼亦非有。然聲聞等身智在時。有所知障苦依未盡圓寂義隱。說無𣵀槃。非彼實無煩𢚰障盡所顯真理有餘𣵀槃。爾時未證無餘圓寂故亦說彼無無餘依。非彼後時滅身智[A30]已。無苦依盡無餘𣵀槃。或說二乘無𣵀槃者。依無住處。不依前三。又說彼無無餘依者。依不定性二乘而說。彼纔證得有餘𣵀槃。决定𢌞心求無上覺。由定願力留身久住。非如一類入無餘依。謂有二乘深樂圓寂。得生空觀。親證真如。永滅感生煩𢚰障盡顯依真理有餘𣵀槃。彼能感生煩𢚰盡故後有異熟無由更生。現苦所依任運滅位。餘有為法既無所依。與彼苦依同時頓捨。顯依真理無餘𣵀槃。爾時𨿽無二乘身智。而由彼證可說彼有。此位唯有清淨真如。離相湛然。寂滅安樂。依此說彼與佛無差。但無菩提利樂他業。故復說彼與佛有異。
ᅟᅟ==[A30] 已【CB】,巳【國圖】==
初躡前問難。次約義隱答。三約實無答。四轉釋一類。若聲聞等有無餘依。躡前容有前三也。如何有處說彼非有無餘。有處說彼無餘有餘都無。約他處違前容有為問也。豈有餘依。彼亦非有。據法合人難有餘非有之未合也。義隱答者。都無之義隱於身智在時有所知障。苦依未盡說有餘無餘都無。非彼實無煩𢚰障盡。所顯真理有餘𣵀槃。無無餘義。隱於此時未證無餘圓寂。說彼無無餘依。非彼後時滅身智[A31]已。無苦依盡無餘𣵀槃也。實無者。約實無無住𣵀槃。曰無𣵀槃。非無前三名無𣵀槃也。又實無無餘𣵀槃名無𣵀槃者。非無有餘名無𣵀槃。以不定性聲聞。纔證有餘。𢌞小向大。不入無餘依之故耳。非如一類入無餘依者之可同也。一類入無餘依。釋有三段。一釋入無餘。二通妨身智。三對佛辨異。釋入無餘者。謂有一類二乘。根則深樂圓寂。觀則得生空觀。證則親證真如。滅則永滅感生煩𢚰障盡。顯依真理有餘𣵀槃。彼能感生煩𢚰盡故。後有異熟。無由更生。彼現在眾苦之身。亦隨業盡。任運滅位。則二乘觀智及相應心品之餘有為法。名能依者。既無所依。與彼苦依。同時頓捨。顯依真理無餘𣵀槃。曰入無餘依也。通妨身智者。恐有難云。既無身智。誰為能證。通云。爾入無餘依時。𨿽無身智。然先曾由彼身智證得。故可假說彼有身智耳。對佛辨異者。此位與佛亦異亦同。以此位唯有清淨真如。湛寂安樂。說與佛同。但無上求菩提。下利他業。因乖萬行。果缺圓常。與佛異耳。
ᅟᅟ==[A31] 已【CB】,巳【國圖】==
○三躡所知釋感得。
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斷彼得無住處。彼能隱覆法空真如。令不𤼵生大悲般若。竆未來際利樂有情。故斷彼時顯法空理。此理即是無住𣵀槃。令於二邉俱不住故。
感得者。問意云。感而後生。由煩𢚰障。以是不善性故。斷彼得二𣵀槃。所知是無記性。既非感生。如何斷之亦得無住𣵀槃耶。釋感得者。意謂所知𨿽不感生。𨿽障法空真理。即障利他大悲。故斷彼時顯法空理。此所顯理。即是不住二邉之妙𣵀槃理。是以斷彼得無住處。
○四躡感得釋障得。
若所知障。亦障𣵀槃。如何斷彼不得擇滅擇滅離縛。彼非縛故。
障得者。問意云。所知既障無住𣵀槃。斷障應得擇滅無為以擇滅智斷一分障。顯一分理故。意以擇滅可盡攝諸𣵀槃也。不知擇滅無為。是離煩𢚰障縛所顯。彼所知障。既不感生。非同煩𢚰能縛有情住於生𢀸。故斷彼時。不得擇滅無為。但證真如無為耳。
○五躡障得釋斷得。
既爾。斷彼寧得𣵀槃。非諸𣵀槃皆擇滅攝。不爾。性淨。應非𣵀槃。能縛有情住生𢀸者。斷此說得擇滅無為。諸所知障不感生𢀸。非如煩𢚰能縛有情。故斷彼時不得擇滅。然斷彼時。法空理顯。此理相寂。說為𣵀槃。非此𣵀槃擇滅為性。故四圓寂。諸無為中。初後即真如。中二擇滅攝。若唯斷縛得擇滅者。不動等二四中誰攝。非擇滅攝。說暫離故。擇滅無為。唯究竟滅。有非擇滅。非永滅故。或無住處亦擇滅攝。由真擇力滅障得故。擇滅有二。一滅縛得。謂斷感生煩𢚰得者。二滅障得。謂斷餘障而證得者。故四圓寂諸無為中。初一即真如。後三皆擇滅不動等二暫伏滅者。非擇滅攝。究竟滅者。擇滅所攝。
初明無住非擇滅攝。次明無住亦擇滅攝。於無住非擇滅攝中。曲分為二。初至中二擇滅攝。是問答明二無為攝四𣵀槃。次至非永滅故。是問答明非擇滅攝二無為。二無為攝四𣵀槃。躡前彼非縛故。問云。既所知非縛。斷彼寧得𣵀槃。意以諸𣵀槃皆擇滅攝也。不知前四𣵀槃有是擇滅攝。非擇滅攝者。故云非諸𣵀槃皆擇滅攝。若謂不爾。皆屬擇滅攝者。則初一性淨。既非斷障所得。屬於擇滅。乃應非𣵀槃矣。然而不可不謂之淨性𣵀槃也。是以非皆攝者。以能縛有情住生𢀸者。斷此說得擇滅無為。諸所知障不感生𢀸。不[A32]縛有情。故斷彼時。不得擇滅。𨿽是不得。以斷彼故。法空理顯。此理相寂。說為𣵀槃。非此𣵀槃。以擇滅為性也。故四圓寂。於諸無為中。初性淨。後無住。此二𣵀槃。真如無為攝。中間有餘無餘二𣵀槃。即擇滅無為攝。是謂二種無為能攝四種𣵀槃也。非擇滅攝二無為者。牒前問云。若唯斷縛得擇滅者。即如第四禪名不動滅無為。等滅受想無為。此二無為。在虚空與擇滅并非擇滅及真如之四無為中。是誰所攝耶。答云。此二無為在四無為中是非擇滅無為攝。以此二種緣闕不生。說暫離故。非是擇滅。以擇滅無為。唯究竟滅。有非擇滅。是暫離故。非究竟滅。是以非擇滅二無為也。展轉竆之。無住𣵀槃。非擇滅攝也明矣。次明無住亦擇滅攝者。或無住處。亦擇滅攝。以由法空觀智。真擇滅力。斷所知障。而證得故。恐有難云。前云無住非擇滅攝。今何又云亦擇滅攝耶。故云擇滅有二云云也。意謂前約離縛所得擇滅。說擇滅不攝無住。此約滅障所得擇滅。說擇滅亦攝無住耳。故四圓寂諸無為中。初一即真如無為攝。後三皆擇滅無為攝。不動等二。暫伏滅者。非擇滅無為攝。究竟滅者。擇滅所攝。問。暫伏究竟。其義云何。曰。二乘那含。及菩薩七地前。所入捨念清三昧。及滅盡定。由俱生煩𢚰未永斷伏。故名暫伏滅。三乘無學果人。所入二定。由永斷伏俱生煩𢚰。故名究竟滅。具如成實論中。
ᅟᅟ==[A32] 縛【CB】,縳【國圖】(cf. T43n1830_p0597c08)==
○六躡斷得釋障說。
既所知障亦障𣵀槃。如何但說是菩提障。說煩𢚰障但障𣵀槃。豈彼不能為菩提障。應知聖教依勝用說。理實俱能通二障果。
問意謂。既所知障亦障𣵀槃。何聖教但說是智障。不言障𣵀槃耶。答云。欲知所說。當觀說依。如煩𢚰固障𣵀槃。亦障菩提。乃教說煩𢚰但障𣵀槃。豈彼不能障菩提耶。由此觀之。應知聖教各依殊勝之用而說。以理論之。實則煩𢚰所知。俱能通障二果。不察其依。徒觀其說。說豈能知。
○三結名。
如是所說四𣵀槃中。唯後三種名所顯得。
初非顯得者。以自性淨寂名為𣵀槃。不由斷障所顯得故。即性宗真如門也。則後三反妄歸真屬生滅可知。
○二所生得(二) 初正釋二總結。
○初正釋(二) 初總標釋二別徴釋。
○初總標釋。
二所生得。謂大菩提。此𨿽本來有能生種。而所知障礙故不生。由聖道力斷彼障故。令從種起。名得菩提。起[A33]已相續。竆未來際。此即四智相應心品。
ᅟᅟ==[A33] 已【CB】,巳【國圖】==
謂大菩提。指所生得之果。此即四智相應心品。指所生得果體。起[A34]已相續。竆未來際。顯無終竆果用。此𨿽本來等。通妨難也。恐問此大菩提本有能生之種。何名為得。故云此𨿽本來有能生種等云云也。聖道力即法空觀智力也。
ᅟᅟ==[A34] 已【CB】,巳【國圖】==
○二別徵釋(三) 初明四智相用二明四智起位三明四智緣用。
○初明四智相用(六) 初大圓鏡二平等性三妙觀察四成所作五結立名六明轉依。
○初大圓鏡。
云何四智相應心品。一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竆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
明大圓鏡智相用也。徴意謂既生得菩提即四智相應心品。智品不詳。菩提不顯。故問云何等者。欲竆其相用。及與起位。𤼵明乎緣用。使知何以名四智。何以名心品而得昭然于所生得之菩提也。故釋云。大圓鏡智及成所作智。乃至此四心品云云也。大圓鏡智相應心品。其義有七。一此心品離諸分別。智體能所雙絕。永出煩𢚰所知障故。二所緣行相微細難知。非愚昧等智所可測故。三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普於一切所知障境不愚迷故。四性相清淨。智光明鑑。性相俱無垢故。五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行功德。此為所依。種子功德。此為能持。無漏德所依持故。六能現能生身土智影。自受用身土。此智能現。餘三智影此智能生故。七無間無斷。竆未來際。常恒寂用。無終盡故。如大圓鏡現眾色像者。以喻合法。具前義故。又此智七義。對第八識未轉依時。一一相𮋒。符合可知。具釋如佛地經。莊嚴論中。又相應心品者。即淨八識。與自相應二十一法。和合共成一聚。曰品。品者品類。下三心品例此。
○二平等性。
二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妙觀察智不共所依。無住𣵀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續。竆未來際。
明平等性智相用也。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平等者。因中執我與一切法自他差別。今轉識成智。我法既除。故皆平等。如佛地謂證得諸相增上喜受平等。一切領受緣起平等。逺離異相非相平等。弘濟大悲平等。無待大悲平等。隨諸眾生所樂示現平等。一切眾生敬愛所說平等。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平等。修植無量功德平等。證此十相。名平等性智也。大慈悲等恒共相應者。恒與慈悲喜捨相應。異未轉依時。癡愛慢見之相應也。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差別者。為十地菩薩現他受用身土差別利益之不同也。妙觀察智不共所依者。因中為第六所依之根。果時亦為妙觀察智所依之根。云不共者。以智各有所依故也。無住𣵀槃之所建立者。悲與智合。不住邉故。一味一無漏味。相續者。無漏無間。竆未來際。無盡時也。問。大圓平等。此之平等。若是均乎。曰。大圓平等。如明鏡現像。鏡無現像之念。性智平等。似秋月流空。空無異月之輝。思之可知。
○三妙觀察。
三妙觀察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之門。及所𤼵生功德珍寳。于大眾會能現無邉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
明妙觀察智相用也。自謂色心。共謂無常苦空等。又圓成實性為共。依他起性為自。功德謂六度道品。如佛地謂種種可現。波羅蜜多菩提分法是也。作用差別。謂諸神通現相放光等。妙觀察者。妙即無邉作用差別觀察即善觀察自共相等。轉曰無礙。以融通故。觀而曰攝。以總持故。如佛地謂住持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是也。
○四成所作。
四成所作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
明成所作智之相用也。所作。謂所應作度生解脫之事。成所作。謂普于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因地願力所應作事。曰成所作智也。變化三業者。佛地經云。由是如來勤身化業。示現種種工巧等處。摧伏諸𣏽傲慢眾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由是如來慶語化業。宣揚種種隨所樂法。文義巧妙。小智眾生。初聞尚信。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由是如來决意化業。决擇眾生八萬四千心行差別。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詳如彼中。噫。成所作智。果也。果起于因。佛未果時。因何如哉。反而求之。五內俱𤍠。
○五結立名。
如是四智相應心品。𨿽各定有二十二法。能變所變種現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顯。故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
結名所由立而通妨也。二十二者。五徧行。五別境。十一善法。并所依淨識也。有云𡬶伺中隨用一法。共二十二。有云二十三者。連所依淨識言也。能變。謂內二分。所變。謂見相分。俱生。能所種現同時而生。非後先也。佛地一切有為功德者對無為言。謂本具性德。不假為作。天然成現者曰無為。從迷得悟。返妄歸真。轉識成智者曰有為。𨿽全性起修。即真于妄。然其無為而為。待彼天然者亦曰有為。所謂修證不無。始覺之功德是也。恐問四智相應心品。每一所依淨識。及二十一善。則各各定有二十二法。能所之變。種現俱生。獨以四智顯名何耶。答如是四智相應心品。𨿽各定有等。而智用增。故獨以智顯名耳。是則以四智心品其名。一切之名皆顯。一切佛地有為功德皆顯。攝無不盡。故但以智名。
○六明轉依。
此轉有漏八七六五識相應品。如次而得智𨿽非識而依識轉。識為主故。說轉識得。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為勸有情依智捨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
明轉識成智而通妨也。此指四智。轉有漏八七等而得者。謂轉有漏第八相應品而得大圓鏡智。十方塵剎普皆圓照。轉有漏第七相應品而得平等性智。現他受用。被十地機。轉有漏第六相應品而得妙觀察智。普照大千。觀根說法。轉有漏五識相應品而得成所作智。現千丈大化。被大乘加行。丈六小化。被大乘資糧。與二乘凢夫。現隨類化。普被一切六道等也。恐問智是別境心所。識是心王。[A35]已轉未轉體用不同。何言轉識而得四智耶。答云。此有三義。一智𨿽非識而依識轉。識為主故。說轉識得。二有漏位智劣識強。智為識轉。無漏位中。智強識劣。有轉識義。三為勸有情依智捨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亦可又有漏位智劣識等。更是一解。問。謂有漏位。名識不名智。豈有漏位。遂無智耶。無漏位。名智不名識。豈無漏位。遂無識耶。故答云。有漏位中。識強智劣。非全無智也。無漏位中。智強識劣。非全無識等也。上初明四智相用竟。
ᅟᅟ==[A35] 已【CB】,巳【國圖】==
○二明四智起位(四) 初大圓起位二平等起位三妙觀起位四成所起位。
○初大圓起位。
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即初現起。異熟識種。與極微細所知障種俱時捨故若圓鏡智爾時未起。便無能持淨種識故。有義。此品解脫道時初成佛故。乃得初起。異熟識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猶未頓捨與無間道不相違故。非障有漏劣無漏法。但與佛果定相違故。金剛喻定無所熏識。無漏不增應成佛故。由斯此品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不斷。持無漏種令不失故。
明大圓鏡智現起分位也。釋義有二。初師謂無間道方起。以異熟識中有漏善種。劣無漏種。與極微細所知障種。俱時捨故。若捨異熟鏡智不起。爾時無有持淨種者。故無間道。决定現起。次師謂解脫道中成正覺時。乃得初起。以金剛喻定無間道中。不能違異熟種。非障有漏善種劣無漏種。以此二種但與解脫道。成正覺時。定相違故。若金剛喻定能空異熟。無所熏識。則本有無漏淨法不增不減。不增應成佛故。何必更俟第二剎那解脫[A36]道耶。由此義故。定知此品從解脫道初成佛時。方得現前。盡未來際。相續不斷。持無漏種。令不失故。豈無間道得有此義。較量二義。後說為正。此果上轉也。
ᅟᅟ==[A36] 道【CB】,▆【國圖】==
○二平等起位。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菩薩見道初現前位。違二執故。方得初起。後十地中執未斷故。有漏等位或有間斷。法雲地後。與淨第八。相依相續。盡未來際。
明平等性智現起分位也。初方起。二有間。三究竟。方起者。菩薩見道初現前位。第六雙空觀智違我法分別二執種子故。第七一分無分別智方起。有間者。後十地中俱生二執未斷。若第六識入生法二觀。觀我法空。伏二執故。此智現前。若出觀時與漏心俱。則不現起。故言或有間斷。究竟者。謂第十法雲地後。斷二障種。究竟無漏。以淨第八而為所依。相續無間。盡未來際。此因中轉也。
○三妙觀起位。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生空觀品。二乘見位亦得初起。此後展轉至無學位。或至菩薩解行地終。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無心時。皆容現起。法空觀品。菩薩見位方得初起。此後展轉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無心時皆容現起。
明妙觀察智現起分位也。初明生空觀智。兼大小乘。二明法空觀智。唯是大乘。兼大小中。生空觀品亦得初起者。二乘見道位中。斷分別我執故也。此後展轉至無學位者。我執俱生。位至于此而斷始竟也。或至菩薩解行地終者。謂大乘漸悟之機之加行位也。或至上位者。謂大乘頓悟之機之見道及八地也。若非有漏或無心時。皆容現起者。言此。智必起于此位之無漏有心時也。唯大乘中。法空觀品菩薩見位方得初起者。大乘見道位中。斷法執分別故也。此後展轉乃至上位者。十地後心斷法執俱生之竟位也。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無心時。皆容現起者。以有漏與彼相違。生空不違法執。無心則無六識。故此三時。皆不現起。明此智必起于此位之無漏心。法空智果。及有心位。此亦因中轉也。
○四成所起位。
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修道位中後得引故亦得初起。有義。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異熟識所變眼等非無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𤼵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此二于境明昧異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無漏根方容現起。而數間斷作意起故。此四種性𨿽皆本有而要熏𤼵方得現行。因位漸增。佛果圓滿不增不減盡未來際。但從種生不熏成種。勿前佛德勝後佛故。
明成所作智起位。通釋諸疑也。初唯釋作智。次通釋諸疑。唯釋中。初師之意亦同六七二識因中得轉。謂修道中。為第六識後得所引。亦得初起。次師之意。成佛方起。展轉竆之。其故有四。一依異熟識所變眼等非無漏故。所依根既有漏。是以因中無轉義也。二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𤼵無漏識理不相應故。謂眼根唯眼識依。耳根唯耳識依等曰不共。必俱者。是俱有依。根識定同時故。同境者。同境依。根識同緣一境故。此三名異。俱屬五根三依中俱有依攝。所依眼等既有漏。𤼵無漏識。理豈不違是以因中無轉義也。三此二于境明昧異故。漏根必昧。無漏斯明。既是不明。何得為智。是以因中無轉義也。四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無漏根方容現起。而數間斷。以必作意而後起故。則佛果[A37]已成。尚數間斷。非如餘三長時無間。是以因中無轉義也。亦可初故是總。次二展轉𤼵明。第四故則結申正意也。恐問此四智品。皆從本有無漏種生。若起現行。應一切時頓成無漏。何有前後因果轉變之不同耶。故云𨿽皆本有而要熏𤼵方得現行。熏有勝劣。因位漸增。至果方圓滿耳。既圓滿[A38]已。不增不減。盡未來際無有竆時。恐問何以佛位不增減耶。故云但從種生。不熏成種。若更熏種。是佛德有勝劣矣。勿前佛德。勝後佛故。諸佛心同道同而德同。何容毫髮低昂于其間哉。若曰十方世界。彌陀第一者。是論報非論德也。何可同年。
ᅟᅟ==[A37] 已【CB】,巳【國圖】==
ᅟᅟ==[A38] 已【CB】,巳【國圖】==
○三明四智緣用(二) 初別釋所緣二總申用異。
○初別釋所緣(四) 初鏡智所緣二性智所緣三察智所緣四作智所緣。
○初鏡智所緣。
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真如為境。是無分別非後得智。行相所緣不可知故。有義。此品緣一切法。莊嚴論說大圓鏡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經說如來鏡智。諸處境識眾像現故。又此决定緣無漏種。及身土等諸影像故。行緣微細說不可知。如阿頼耶亦緣俗故。緣真如故。是無分別。緣餘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說為後得。餘一分二。准此應知。
鏡智所緣之境也。初師釋是本智緣如。非後得智緣。以行相所緣不可知故。次師釋有七段。一此品緣一切法是標鏡智通緣一切。二莊嚴云。鏡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諸處境識像現。是引教以證通緣。三又此决定緣無漏種及身土等諸影像故。是據理以證通緣。四行緣微細說不可知。如阿頼耶亦緣俗故。是通前例釋所因。五緣真如故是無分別。緣餘境故後得智攝。是釋通本後二攝。六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說為後得。是原說以通伏難。七餘一分二准此應知。是例後妙平二智。以上節節主意如此。若血脈貫穿則次師正義。曉前師云。此品所緣。豈止無分別本智。但緣真如。實通緣一切法也。何則。莊嚴論云。大圓鏡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經說如來鏡智諸處境識眾像現故。則通緣一切不有明證乎。不獨此也。以理揆之。又此鏡智。决定緣無漏種。及身土等諸影像故。如有漏時。定緣三境。豈止但緣真如耶。且云不可知者。謂鏡智所緣行相微細。說不可知。如阿頼耶緣俗諦時。亦云不可知也。豈不可知。便是本智獨緣真如耶。不知緣真如故是無分別智攝。緣餘境故是後得智攝。智體元非二也。特以用此緣真即名根本。用此緣俗即名後得。隨用而分二耳。若云體一用二。後先莫定。何名後得者。則由證真故有根本。由了俗故有後得。了俗必由證真。故說後得也。其餘妙平二智。亦一分二。准此應知。非竟以二為二也。較量二義。此說為正。
○二性智所緣。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第八淨識。如染第七。緣蔵識故。有義。但緣真如為境。緣一切法平等性故。有義。徧緣真俗為境。佛地經說平等性智證得十種平等性故。莊嚴論說。緣諸有情。自他平等。隨他勝解示現無邉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緣真俗。二智所攝。于理無違。
性智所緣之境。釋有三師。初例染七。但緣淨八。次原平等。但緣真如。三緣真俗。徧證諸教。末結通緣。是二智攝。餘如前釋。
○三察智所緣。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緣一切法自相共相皆無障礙。二智所攝。
察智所緣之境也。自即色心等。共即無常等。又自即依他。共即圓成。曰一切法自共。正普緣也。皆無障礙者。一自共無障礙。二一切無障礙。二智所攝。獨顯于此者。形後非二智攝也。
○四作智所緣。
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五種現境。莊嚴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轉故。有義。此品亦能徧緣三世諸法。不違正理。佛地經說。成所作智起作三業諸變化事。决擇有情心行差別。領受去來現在等義。若不徧緣無此能故。然此心品隨意樂力。或緣一法。或二或多。且說五根于五境轉。不言唯爾。故不相違。隨作意生。緣事相境。起化業故。後得智攝。
作智所緣之境也。此有二釋。初謂緣五現境。引論為證。次謂通緣三世。引經為證。而論若與經違者。然此心品。隨意樂力。或二或多。且說五根于五境轉。不言唯緣五境。故不相違也。問。前三皆二智攝。此攝云何。故云隨妙觀察智作意引生。緣事相度生之境起三業變化。故唯後得智攝。又前依心根故。二智俱通。此智但依色根。故唯後得。故曰變相觀空唯後得。
○二總申用異。
此四心品。𨿽皆徧能緣一切法。而用有異。謂鏡智品。現自受用身淨土相。持無漏種。平等智品。現他受用身淨土相。成事智品。能現變化身及土相。觀察智品。觀察自他功能過失。雨大法雨破諸疑網。利樂有情。如是等門。差別多種。
明四智于所緣。申用之各異也。初牒前縱標。二奪釋用異。三結多異用。亦可牒前縱標。即是牒難。謂有難云。既皆徧緣何分為四。故釋謂云云也。餘文易見。
○二總結。
此四心品名所生得。此所生得總名菩提。及前𣵀槃名所轉得。𨿽轉依義總有四種。而今但取二所轉得。頌說證得轉依言故。此修習位。說能證得。非[A39]已證得。因位攝故。
ᅟᅟ==[A39] 已【CB】,巳【國圖】==
約名頌因位而總結之也。初約名歸所轉得結。二約頌簡取轉得結。三約位說因證得結。謂能證得。非果上[A40]已證得。乃約因位能證得也。餘文易見。上釋修習位竟。
ᅟᅟ==[A40] 已【CB】,巳【國圖】==
○五究竟位(二) 初本論二論釋。
○初本論。
後究竟位。其相云何。頌曰。
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二論釋(四) 初釋第一句二釋第二句三釋第三句四釋第四句。
○初釋第一句(二) 初正釋二通妨。
○初正釋。
論曰。前修習位所得轉依。應知即是究竟位相。此謂此前二轉依果。即是究竟無漏界攝。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界是蔵義。此中含容無邉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義。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故。
修習位。指十地滿心。究竟位。指金剛後心解脫道中盡未來際也。修位所得轉依。即究竟位相。言彼攝于此。總大意而標釋之也。此。謂此前二轉依果。即是無漏界攝。無漏者。五住二𢀸。諸漏永盡離彼相應[A41]縛也。非漏隨增。離彼所緣縛也。蕩無纖塵而性淨。非二乘猶有所知障。照無不極而圓明。非十地猶有未滿。曰無漏也。界是蔵義。此中含容無邉希有大功德故者。神通光明智慧總持等曰功德。逈出權小䜿極橫周曰大功德。最為難得曰希有大功德。無邉者。十大數之三。無量無量為一無邉。不堕此三。更無邉涯之無邉也。或是因義。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故。謂人乘天乘是世間利樂事。二乘大乘最上乘是出世間利樂事也。
ᅟᅟ==[A41] 縛【CB】,縳【國圖】(cf. T43n1830_p0601a11)==
○二通妨(二) 初通本論二通集論。
○初通本論。
清淨法界可唯無漏攝。四智心品。如何唯無漏。道諦攝故。唯無漏攝。謂佛功德及身土等。皆是無漏種性所生。有漏法種已永捨故。𨿽有示現作生𢀸身業煩𢚰等。似苦集諦。而實無漏道諦所攝。
自此至而純無漏。詳設問答。竆無漏幽微也。今問意云。清淨法界。有佛無佛性相常住。可唯無漏。四智心品。從種生故。有為無漏。何得亦唯無漏攝耶。答意云。聖說四諦。前二有漏。後二無漏。今四智心品。道諦攝故。唯無漏攝。以佛功德身土皆無漏種生。有漏既[A42]已永捨。豈得猶有有漏。恐問佛變化身。示同生老𢀸等。何為道諦攝耶。故云𨿽有示現生𢀸身似苦諦。業煩𢚰似集諦。而有漏種[A43]已斷盡故。實無漏道諦所攝。
ᅟᅟ==[A42] 已【CB】,巳【國圖】==
ᅟᅟ==[A43] 已【CB】,巳【國圖】==
○二通集論(二) 初問二答。
○初問。
集論等說十五界等唯是有漏。如來豈無五根五識五外界等。
躡前問云。本論之疑𨿽通。集論之義有礙。何則。集論除後三界。說十五界等。唯是有漏。若如來功德身土皆唯無漏。豈佛無五根五識五外界等耶。若云有者。何成無漏。
○二答(三) 初第一師二第二師三第三師。
○初第一師。
有義。如來功德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無。離諸分別絕諸戲論。非界處等法門所攝。故與彼說理不相違。
甚深微妙。絕諸戲論則可。非界處等攝則不可。自謂理不相違。理殊未盡。
○二第二師。
有義。如來五根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攝。非佛五識。𨿽依此變。然麄細異。非五境攝。如來五識非五識界。經說佛心恒在定故。論說五識。性散亂故。成所作智何識相應。第六相應起化用故。與觀察智。性有何別。彼觀諸法自共相等。此唯起化。故有差別。此二智品應不並生。一類二識不俱起故。許不並起與理無違。同體用分。俱亦非失。或與第七淨識相應。依眼等根緣色等境是平等智作用差別。謂淨第七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平等品攝。起變化者。成事品攝。豈不此品攝五識得。非轉彼得。體即是彼。如轉生𢀸言得𣵀槃不可𣵀槃同生𢀸攝。是故于此不應為難。
此師初正答。次料簡。必先正答後料簡者。正答中違妨。假展轉料簡而𤼵明之也。正答取其易明。撮本文補足而順釋之。則云汝難如來豈無五根五識五外界等。意謂有則堕于根識塵界是有漏攝非純無漏攝。不知如來五根五境。首楞百八三昧妙定生故。法界色攝。非有漏根塵界攝。如來五識。恒在定故。法界識攝。非有漏五識界攝。若謂降佛[A44]已還。非佛有情五識。必藉如來法界五塵為質。變相而緣。此所託質。是五外界攝者。不知非佛五識。𨿽依此變。然所變者麄。可界等攝。為質者細。非五境攝。恐難如來五識。既非識界。則成所作智亦不應與五識相應。然則何識相應耶。故答云。與第六淨識相應。仗彼引起變化三業故。又恐難。相應則與妙觀察智有何差別。故答云。彼則觀察色心自共相等。此成所作智。緣事相境起三業。故不同也。再恐難云。此二既有差別。應不並生。以一類二識不俱起故。故答云許不並起。于理無違。同體用分。俱亦非失。此其一也。或此成所作。與第七淨識相應。以成所作依眼等根緣色等境。是平等智作用差別故也。謂淨第七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平等品攝。起變化身土者。成事品攝。故差別也。更恐難云。既此與六七相應。豈不此品亦得攝五識取故答云。非轉彼五識。得成所作。成所作體。即是五識。同五識攝。例破云。如轉生𢀸。言得𣵀槃。不可𣵀槃。同生𢀸攝。以智由慧轉。五識無慧。此約因中無慧言也。結責云。是故于此五識所攝。不應為難。此師之答若此。細玩亦未盡理。
ᅟᅟ==[A44] 已【CB】,巳【國圖】==
○三第三師。
有義。如來功德身土。如應攝在蘊處界中。彼三皆通有漏無漏。集論等說十五界等唯有漏者。彼依二乘麄淺境說。非說一切。謂餘成就十八界中。唯有後三通無漏攝。佛成就者𨿽皆無漏。而非二乘所知境攝。然餘處說佛功德等非界等者。不同二乘劣智所知界等相故理必應爾。所以者何。說有為法皆蘊攝故。說一切法界處攝故。十九界等聖所遮故。若絕戲論便非界等。亦不應說即無漏界。善常安樂解脫身等。又處處說轉無常蘊獲得常蘊。界處亦然。寧說如來非蘊處界。故言非者是密意說。又說五識性散亂者。說餘成者。非佛所成。故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純無漏。
此正義也。初正答前問。二會通集論。三會通餘處。四斥前所答。五通論說義。六結示正義。初中如應攝在等。謂如來功德身土。應屬于蘊。應屬于處。應屬于界者。如其所應攝在三科。彼三皆通有漏無漏。意謂佛外餘所成者。通漏無漏。佛所成者。純無漏也。前引集論難佛非無漏者。不知彼論之說依耳。何則。集論說十五界唯有漏攝。不通無漏者。彼依二乘麄淺境說。非說一切。謂除佛之外。其餘成就十八界者。于中唯有後三。通于無漏。非唯有漏。佛成就者。𨿽十八界皆是無漏。非二乘所知境攝。豈佛具三五便是有漏。與集論之說不相同耶。謬解者自不同耳。然餘處說佛功德等非界等攝者。亦是不同二乘劣智所知。皆無漏耳。非言竟不攝于界等也。故前云如應攝在蘊處界中。理必應爾。所以者何。教說有為法皆蘊攝故。說一切法界處攝故。如來功德既屬有為。屬一切法故。當攝于三科中也。若謂非是十八界者。應是十三處十九界矣。十九界等聖所遮故。豈其理耶。又若初師謂絕諸戲論便非界等。亦不應說此即無漏界等。不應處處說轉無常蘊獲得常蘊等。寧得說佛非界等攝耶。故言非者。非二乘劣智所知之境。密意顯有大乘妙智所知境耳。不察其密。竟為顯了可乎。至若論說五識性散亂者。是說佛外餘乘所成。非佛所成。何得相違。是則由正答之既明。再會通之又顯。即本頌以斥前非。引他處而證謬解。散亂是說餘成。佛成法爾恒定。故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純無漏。何事紜紜。故曰此即無漏界。
○二釋第二句(三) 初釋不思議二釋一善字三釋一常字。
○初釋不思議。
此轉依果。又不思議。超過𡬶思言議道故。微妙甚深自內證故。非諸世間喻所喻故。
初遮名相釋。二敦原本釋。三絕形容釋。又微妙甚深自內證即超思。非喻所喻即超議。
○二釋一善字。
此又是善。白法性故。清淨法界。逺離生滅。極安隱故。四智心品妙用無方。極巧便故。二種皆有順益相故。違不善故。俱說為善。論說處等不唯無記。如來豈無五根三境。此中三釋。廣說如前。一切如來身土等法皆滅道攝。故唯是善。聖說滅道唯善性故。說佛土等非苦集故。佛識所變有漏不善無記相等。皆從無漏善種所生。無漏善攝。
初正釋善義。二引論難問。三答釋妨難。正釋中初故通原二果性。二故別原𣵀槃相。三故別原菩提相。四故雙原二果相。五故反原釋善名。引論難云。論說處等。等。界也。謂說十二處十八界皆通三性而香味觸。唯無記性。色聲許通三性。唯無記。如來豈無五根香味觸三境。是則亦通無記矣。若如所示現作生𢀸身。即有漏無記。如所示現業煩𢚰等即有漏不善。今言又唯是善攝何耶。通云。此中三釋。廣說如前。三科所釋也。今畧取而釋之。則初至皆滅道攝。約諦攝釋唯是善。二至非苦集故。約諦性釋唯是善。三至無漏善攝。約變從釋唯是善。是則論說五根三境唯無記者。約餘成就者說。非佛所成就。
○三釋一常字。
此又是常。無盡期故。清淨法界無生無滅。性無變易。故說為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無斷盡故。亦說為常。非自性常。從因生故。生者歸滅。一向說故。不見色心非無常故。然四智品。由大願力。所化有情。無盡期故。竆未來際。無斷無盡。
又所依即理。願力稱性。故能常。初通原二果時期釋常。二別約𣵀槃自性釋常。三別約菩提所依釋常。四別釋菩提因生非常。五別釋菩提願力是常。問。𣵀槃既名轉得。亦由于因何非無常。答。是從因顯。非從因生。故有異也。
○三釋第三句。
此又安樂。無逼𢚰故。清淨法界。眾相寂靜故名安樂。四智心品永離體害。故名安樂。此二自性皆無逼𢚰。及能安樂一切有情。故二轉依俱名安樂。二乘所得二轉依果。唯永逺離煩𢚰障縛。無殊勝法故。恒名解脫身。
初標釋二果安樂。二別釋𣵀槃安樂。三別釋菩提安樂。四總釋二果安樂。五簡釋名解脫身。眾相寂靜者。離二𢀸五住喧動故。永離體害者。絕智體所知障害故。無殊勝法者。無自利殊勝安樂。無利他殊勝安樂故。問。此名究竟位。以二乘之身為言何也。曰。以二乘轉依之果佛皆具故今但約彼當分所得名解脫身。若在如來則名法身。故下云大牟尼名法也。
○四釋第四句(二) 初畧明頌義二廣明法身。
○初畧明頌義。
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邉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此法身五法為性。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二轉依果皆此攝故。
初釋大牟尼。次釋名法身。三簡身所攝。牟尼此云寂默。大則稱體之寂默。謂永寂二邉默契中道。曰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謂無量無邉十力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是依義聚義總名為身。故佛地經云。清淨真如及四智品五法為性。而獨以淨法界名法身者。非此所謂二轉依果皆此法身所攝之法。然則豈獨清淨法界名之為法身乎哉。如云一切智為頭。第一義諦為髻。八萬四千陀羅尼為髮。權實二智為眼。無漏為鼻。四十不共為齒。四無礙辯為舌。十力為手。如來蔵為腹。大慈大悲為心。三三昧為腰。清淨法界為體。四智菩提所依萬善功德集聚。故名法身。正此意也。錄之以觀覽。
○二廣明法身(三) 初明能依身二明所依土三合明身土。
○初明能依身(四) 初正釋三身二五法相攝三三身德別四自他利殊。
○初正釋三身。
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邉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邉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徧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决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種。名受用身。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
初自性。二受用。三變化。自性中。受用變化平等所依。以能依顯所依之勝也。離相寂然。絕諸戲論。正真淨法界也。具無邉際真常功德。謂真淨法界杳杳㝠㝠中。具足無邉性德。即是聚義。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是體義皆所謂自性也。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即以依義釋法身也。然前章通以二果名法身。此中唯以自性名法身者。以後二身即菩提果故。應知前後開合立名。故標中言如是法身有三相別。即是開意。但此自性于三身中。又得法身通稱。是以亦名法身。二受用中。一自受用。謂極圓淨常徧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曰自受用。而遡其所從。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此熏習之行也。由熏𤼵動本有無漏種子。從無漏種所起無邉真實十地現行功德。及證極圓淨自受用身。二他受用。謂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名他受用。曰由平等。顯自受用之由鏡智也。曰示現。顯自受用之非示現也。為住十地菩薩。乃至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即被十地機為他得受用。起他受用身。若雜華之舎那身是也。合此二種名受用者。見自他𨿽分常合。不分而分。分不分也。三變化者。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曰變化。然索變化之本。由成事智。竆變現所為之機。為地前賢位二乘聲聞六道異生之機也。變必無量。化必隨類者。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彼各得利樂事也。
○二五法相攝(二) 初一師明攝二二師明攝。
○初一師明攝。
以五法性。攝三身者。有義。初二攝自性身。經說真如是法身故。論說轉去阿頼耶識。得自性身。圓鏡智品轉去蔵識而證得故。中二智品攝受用身。說平等智于純淨土。為諸菩薩現佛身故。說觀察智。大集會中說法斷疑現自在故。說轉諸轉識得受用身故。後一智品攝變化身。說成事智。于十方土現無量種難思化故。又智殊勝具攝三身。故知三身皆有實智。
五法謂真如及四智。三身謂自性受用變化身也。相攝者。今初師謂五法攝三身。四智攝三身也。五法攝三身者。真如鏡智二法攝自性身。平等察智二法攝受用身。成所作智一法攝變化身。四智攝三身者。以智殊勝。故知三身皆有實智。此師唯成所作智。攝變化身不錯。其餘諸釋。多未協理。下文自顯。
○二二師明攝(二) 初明攝自性二明攝用化。
○初明攝自性。
有義。初一攝自性身。說自性身本性常故。說佛法身無生滅故說證因得非生因故。又說法身諸佛共有。徧一切法。猶若虚空。無相無為。非色心故。然說轉去。蔵識得者。謂由轉滅第八識中。二障麄重顯法身故。智殊勝中說法身者。是彼依止彼實性故。自性法身。𨿽有真實無邉功德。而無為故。不可說為色心等物。
此師明攝。皆正義也。今攝自性。先明攝。次通論。初真如一法攝自性身。異前真如鏡智二法攝自性身也。以說自性身本性常故。說佛法身無生滅故。異鏡智有生滅也。說證因得非生因故。異鏡智生因之所生也。又說法身諸佛共有。徧一切法。猶若虚空。無相無為。非色心故。異鏡智有相有為。是色心法也。然前師謂鏡智攝自性身。至引論轉去蔵識為證。不知論說轉去蔵識得者。謂由轉滅第八識中二障麄重。顯法身故。非鏡智即自性身也。又前云智殊勝故。具攝三身。不知智殊勝中。說法身者。謂法身是彼四智之依止。是彼四智之實性。約此義故。言具攝三身。理實不攝法身。唯攝用化二身耳。以自性法身𨿽有真實無邉功德而無為故。不可說為四智色心等物。是以鏡智不攝自性法身。
○二明攝用化(二) 初且明相攝二斥有實智。
○初且明相攝。
四智品中真實功德。鏡智所起常徧色身。攝自受用。平等智品所現佛身。攝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現隨類種種身相。攝變化身。說圓鏡智。是受用佛。轉諸轉識得受用故。𨿽轉蔵識亦得受用。然說轉彼顯法身故。于得受用。畧不說之。又說法身無生無滅。唯證因得非色心等。圓鏡智品。與此相違。若非受用。屬何身攝。又受用身。攝佛不共有為實德。故四智品實有色心。皆受用攝。
且明相攝者。正釋既明。後斥其非也。相攝中。初通明智攝身。二轉釋自受用身。謂四智品中除方便似現。取真實功德。及能起鏡智之所起常徧色身。攝自受用。能現平等智品。所現佛身。攝他受用。能現成事智品。所現隨類種種身相。攝變化身也。轉釋自受用中。文有三叚。初至畧不說之。原意釋四智實德攝自受用。次至屬何身攝。推理决大圓鏡智攝自受用。三至皆受用攝。約攝結四智實有。皆自受用攝。謂有問曰。以何所以。四智功德及鏡智所現。皆自受用攝耶。故曰。說圓鏡智是受用佛。轉諸轉識得受用故。轉蔵識亦得受用故也。既轉蔵識亦得受用。不說受用者何。故云𨿽轉蔵識亦得受用。然轉有二義。一轉蔵識中二障種子顯現法身。二轉染識體成大圓鏡得自受用。今此但說顯法身義而于轉識成淨畧之不說。非無而不說也。又說法身無生無滅。唯因清淨聖智證得。非色心等。圓鏡智品。既有色心。與此相違。若非受用屬何身攝。是以理推之。則鏡智攝自受用明矣。不但此也。以攝論之。又受用身。攝佛不共有為實德。故四智品實有色心。皆自受用攝。問。色心曰實者何。曰。上文云四智真實功德是也。問。既以平等所現屬他受用。作智所現屬變化身。云何色心又攝自受用中。曰。他受用及變化身。色心不可言實。而此云實者。真實有體。甚深微妙。色則十地所不能見。心則等覺所未能知。故云自受用。受用獨佛自[A45]己。他何與焉。
ᅟᅟ==[A45] 己【CB】,巳【國圖】==
○二斥有實智。
又他受用及變化身。皆為化他方便示現。故不可說實智為體。𨿽說化身智殊勝攝。而似智現。或智所起假說智名。體實非智但說平等成所作智。能現受用三業化身。不說二身即是二智。故此二智自受用攝。然變化身及他受用。𨿽無真實心及心所。而有化現心心所法。無上覺者神力難思。故能化現無形質法。若不爾者。云何如來現貪瞋等。久[A46]已斷故。云何聲聞。及傍生等知如來心。如來實心。等覺菩薩尚不知故由此經說化無量類皆令有心。又說如來成所作智。化作三業。又說變化有依他心。依他實心相分現故。𨿽說變化無根心等。而依餘說。不依如來。又化色根心心所法。無根等用。故不說有。
ᅟᅟ==[A46] 已【CB】,巳【國圖】==
初斥前皆有實智。次釋通化有似法。斥有者。謂汝前云智殊勝。具攝三身。三身皆有實智。是謂化用二身。亦可說實智為體矣。又寧知他受用及變化身。皆為化他方便示現假相。故不可說。實智為體若謂化身智殊勝攝。是亦不知其說者也。何則。𨿽說化身智殊勝攝而似智現。非真智起。或智所起非能起智。假說智名。體實非智。豈說智殊勝攝。便說化身攝實智體耶。其所說者。但說平等性智。能現他受用身。成所作智。能現三業化身。不說所現二身。即是能現二智。故大圓鏡自受用攝。不必言矣。而此二智。亦自受用攝。前云他受用變化身亦有實智者。豈其說耶。恐有疑云。既四智品實有色心。皆自受用攝。他用變化。皆無真實者。如機關木偶。何能說法等。益有情耶。故通云。然變化身及他受用。𨿽無真實心及心所。而有化現心心所法。恐又疑云。有形之色可化。無形質心如何能化。故再通云。無上覺者。神力難思。故能化現無形質法。若不能者。如來三毒等。久[A47]已斷故。云何能現貪瞋癡法。如來實心。等覺不知。云何聲聞及傍生等。知如來心。故知决能化現似心心所。由此之故。經說化無量類。皆令有心。說成所作智。化作三業。說變化有依他心。依他有情實心為本質。變化似質之相分心現也。恐更疑云。既變化身有根心者。云何他處說變化無根心等耶。故復通云。𨿽說變化無根心等。是依佛外餘二乘劣定等變化而說。不依如來說也。又云化色同實色用。化根及心。但有相現而無實根心用。故不說變化有根心。曰變化無根心者。此皆說餘二乘等。非說如來。何必疑。
ᅟᅟ==[A47] 已【CB】,巳【國圖】==
○三三身德別。
如是三身𨿽皆具足無邉功德。而各有異。謂自性身。唯有真實常樂我淨。離諸雜染。眾善所依。無為功德無色心等差別相用。自受用身。具無量種妙色心等真實功德。若他受用及變化身。唯具無邉似色心等利樂他用。化相功德。
皆具無邉曰各有異者。自性身具足功德。異自受用及餘二無邉。餘三身具足功德。異自性身無邉。自受用身。非餘二身無邉。餘二復異自受用無邉也。是故自性身具足乃無為功德。而曰無色心等相用差別。自受用具足乃真實功德。而曰具無量種妙色心等。餘二身具足乃化相功德而曰唯具無邉似色心等。同名功德。有無為真實化相之分。真實化相二皆有為。有為𨿽具色心。仍分妙似。甄別之精固如此。三身之德何可以少濫。
○四自他利殊。
又自性身正自利攝。寂靜安樂無動作故。亦兼利他。為增上緣。令諸有情得利樂故。又與受用及變化身為所依止。故俱利攝。自受用身。唯屬自利。若他受用及變化身。唯屬利他。為他現故。
他受用及變化身唯屬利他。自受用唯屬自利。自性身。正自利攝。亦兼利他。兼有二義。一為增上緣。以諸佛自性身。正法界理。徧一切法。與有情心故。有情𤼵心修行。皆藉此而為內熏。令其所作。咸得成就。故兼利他。二為依止。則他用變化之利他。根於自性。他用變化之利。皆亦自性身之利矣。故兼利他。
○二明所依土(四) 初法性土二自用土三他用土四變化土。
○初法性土。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𨿽此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相性異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攝。𨿽不可說形量小大。然隨事相。其量無邉譬如虚空。徧一切處。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約能依。明所依。不離性也。以能依必合所依。所依必不違能依。能依是自性身。所依必法性土。土外無身。外身無有土故也。𨿽此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性相異故。是約體屬。原能所。正明依也。以身是此體。土是此體。約體屬原能所也。不可言異何可言依。身屬佛相。土屬法性。不可言同。何不云依。葢自其體而觀之。了無能所。葢自其即體於屬而觀之。絕能所中。不妨亦能所也。此佛身土。俱非色攝。𨿽不可說形量小大。然隨事相。其量無邉。譬如虚空。徧一切處。是即遮隨喻量。徧元無量也。此佛身土形色既非。大小逈絕。安得以量喻。然此佛身土。隨受用事相。隨變化事相。何無其量。但其量無邉。譬如虚空。徧一切處。宗鏡云。此即於自心性相。分身土之名。以自心相義名身。自心性義名土。故佛地論云。清淨法界而為法身。即以法性而為其土。智論云。在有情數中名為佛性。在無情數中名為法性。清涼云。身土異則不名法性。同則不名能所依是也。又身自是佛。佛云相者。以佛義是相。名功德法所依止故。眾德集聚故。為二身自體故。土自是法。法名性者。以法是性義功德自性故。能持自性故。諸法自性故。詳如古釋。
○二自用土。
自受用身還依自土。謂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利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為純淨佛土。周圓無際。眾寳莊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淨土量身量亦爾。諸根相好。一一無邉。無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𨿽不可說形量大小。而依所證及所依身。亦可說言徧一切處。
自受用身。還依自土。約能依標所依。不離于自也。謂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利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釋自土。出本因。不離于修也。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為純淨佛土。周圓無際。眾寳莊嚴。釋土相。極橫豎不離于變也。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淨土量。身量亦爾。釋身依量如土。自用自也。諸根相好。一一無邉。無限善根所引生故。釋自身相好。徧從因生也。功德智慧既非色法。𨿽不可說形量大小。而依所證。及所依身。亦可說言徧一切處。例功德與智慧。悉周徧也。依所證者。謂二空真如。依所依身者。謂自法性身也。以上逐叚出意如此。若夫總其脈絡。是周圓無際。眾寳莊嚴。盡未來際。相續純淨。自受用土。由於大圓鏡智所變。智變又由徃昔所修自利純淨佛土因緣成熟而起。自受用身。常依此土而住。身如土量。相好無邉。亦從善根引生而起。其非色法之功德智慧者。依所證二空真理。所依自法性身。徧一切處。功德智慧起於證。證起於修。修之時義大矣哉。
○三他用土。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謂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隨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為淨土。或小或大。或劣或勝。前後改轉。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無定限。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約能依明所依。不離於他也謂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即他土明土因。起於修也。隨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為淨土。或小或大。或劣或勝。前後改轉。即他土明土相。變於宜也。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無定限。釋依土。身如土。量無定也。上隨叚出意如此。若總其脈絡。則隨住十地菩薩。所宜大小勝劣前後改轉他受用之淨土。起於平等智。大慈悲力之隨變。智力隨變。又由徃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而起也。修可後乎。利他無漏因緣者。如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A48]諂眾生來生其國等是也。或大小勝劣者。如初地所見淨土。望於二地為小為劣。二望於初。即為大為勝矣。展轉而上。直至法雲。層層大小。勝劣可知。
ᅟᅟ==[A48] 諂【CB】,謟【國圖】(cf. T14n0475_p0538b01)==
○四變化土。
若變化身。依變化土。謂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淨穢佛土因緣成熟。隨未登地有情所宜。化為佛土。或淨或穢。或小或大。前後改轉。佛變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無定限。
若變化身。依變化土。約能依。明所依。不離於化也。謂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淨穢佛土因緣成熟。即化土。明土因。因於修也。隨未登地有情所宜化為佛土。或淨或穢。或小或大。前後改轉。於化土明土相。化於宜也。佛變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無定限。明依土。身如土。量無定也。逐叚出意如此。若總其脈絡。則隨未登地有情所宜。或淨穢大小前後改轉之變化土。化於成事智之大慈悲力。智力與化。又由於徃昔所修利他無漏淨穢佛土因緣成熟而起也。修可後乎。問。佛所修因無非淨行。寧有穢土成熟之理。而云然者何也。曰。以眾生根性不等。宜順導者現淨以攝之。宜逆化者示穢以折之。彌陀現居極樂。迦文示生堪忍。諸菩薩等。隨所化生而取佛土是也。淨穢大小前後改轉者。淨改為穢。穢轉為淨。大轉為小。小改為大也。如梵王見此佛土。無非七寳。身子見此佛土無非瓦礫。是改轉淨穢大小可知矣。能依身量。亦無定限者。丈六八尺至三尺等。亦各隨機所見。佛身何有定量。
○三合明身土(二) 初分簡二通簡。
○初分簡。
自性身土。一切如來同所證故。體無差別。自受用身及所依土。𨿽一切佛。各變不同。而皆無邉不相障礙。餘二身土。隨諸如來所化有情。有共不共。所化共者。同處同時。諸佛各變為身為土。形狀相似。不相障礙。展轉相雜為增上緣。令所化生自識變現。謂於一土有一佛身。為現神通說法饒益。於不共者。唯一佛變。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種性法爾更相繫屬。或多屬一。或一屬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爾。多佛久住世間各事劬勞。實為無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分簡者。於身土合明中。分簡自性身土。自用身土。他用變化之身土也。自性身土竟同。一切如來體無差別同所證故。自用身土不同而同。不同者。一切諸佛各別因緣。各變身土。各變不同。而同者。𨿽各變不同。而皆無邉。不相障礙故。他用變化。隨諸如來所化有情。有共不共。共者。隨諸如來所化有情同處同時。諸佛各變為身為土。而身土形狀相似。不相障礙。展轉相雜為增上緣。如阿閦彌陀藥師寳集。同化為迦文一身。令所化生。自識變現。謂於一土。有一佛身。為現神通說法饒益。名曰共也。不共者。唯一佛變。非多佛共變。設見十方百千化佛。亦是一佛化現諸身。曰不共也。然所以共不共者。諸有情類。無始時來。同具佛種。共有佛性。種性法爾與諸如來更相繫屬。或多類眾生。因緣唯屬一佛所化。隨所化生。變一身土。不同多佛共變而化。故不共也。或一類眾生。因緣屬多佛共化。故須諸佛同時同處。各變身土。形狀相似。令所化生。自識變現。謂於一土。有一佛身。故得共也。若不爾者。多佛久住世間。各事劬勞。實為無益。何以故。一佛能益一切眾生。何以多佛為耶。
○二通簡(二) 初明所變漏無漏別二明所變四分虚實。
○初明所變漏無漏別。
此諸身土。若淨若穢。無漏識上所變現者。同能變識俱善無漏。純善無漏因緣所生。是道諦攝。非苦集故。蘊等識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緣雜引生故。有漏識上所變現者。同能變識皆是有漏。純從有漏因緣所生。是苦集攝。非滅道故。善等識相不必皆同。三性因緣雜引生故。蘊等同異。類此應知。不爾。應無五十二等。
於身土合明中。通簡所變四種身土。有漏無漏之不同也。謂此四種身土。若淨若穢。約佛無漏識上所變現者。則所變身土。同能變識。俱善無漏。所以然者。從純善無漏共不共等種子因緣所生。是道諦攝。非苦集所攝故也。恐有疑云。能變之識無漏。所變身土亦無漏。則能變是識。所變亦應唯是識相。無蘊等差別耶。故通云。蘊等識相。不必皆同等。謂能變𨿽是識。所變蘊相。不必皆識相。以從無漏戒定慧解脫知見蘊處界三種引生故也。此四種身土。若約九界有情。有漏第八識上。託佛身土為質。所變親相分者。則所變身土。同能變識。皆是有漏。所以然者。純從有漏種子因緣之所生。是苦集攝。非滅道所攝故也。恐又疑云。若能變是有漏。所變亦有漏。則能變識性是無記。所變亦應唯是無記性耶。故通云。善等識相。不必皆同等。謂能變之識是無記。所變不必皆同無記識相。以從識中三性種子雜引生故。蘊等同異。類此應知者。亦應云。蘊等識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緣雜引生故。若謂不爾。應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耶。無是理也。問。諸佛身土淨穢。約佛識變。則純無漏。約九界。則純有漏。竊有疑焉。何則。法性純淨無漏。無俟論矣。他用變化。𨿽是隨機。而佛識變。則穢亦是淨。漏亦無漏。亦無俟論矣。他用變化有淨有穢。約有情識變。則六道異生。地前三賢穢與有漏。又無俟論矣。乃初歡喜以至法雲。既非是穢。安得皆有漏耶。曰。十地之位𨿽高而第八未轉。尚在有漏。則能變第八。託佛身土為質。所變親相。安得不同於能變之有漏乎。若夫對下稱高。待凢名聖則身土千差。又當別論。殊非通簡身土之大較意也。以上皆約此論本文。順體口氣而解。若約佛地論。如是淨土。主既圓滿。應有輔翼。主必攝受輔翼者。故諸大菩薩。眾所雲集。諸聲聞等。無如是事。謂初地上諸菩薩眾。𨿽不能集諸佛自利受用淨土。而能集會諸佛利他受用淨土。諸佛慈悲。於自識上。隨菩薩宜現麄妙土。菩薩隨自善根願力。於自識上。似佛所生淨土相現。𨿽是自心各別變現。而同一處。形相相似。謂為一土。共集其中。如是地上菩薩淨土。為是有漏。為是無漏。有義。無漏。謂自心中。後得無漏淨土種子願力資故。變生淨土。於中受用大乘法樂。以初地上諸菩薩眾證真如理。得真無漏。處真法流。住真淨土。常見諸佛。故所變土。是真無漏。道諦所攝。有義。有漏。謂自心中。加行有漏淨土種子願力資故。變生淨土。於中受用大乘法樂。以彼菩薩𨿽證真如。得真無漏。而七地來。煩𢚰現起。乃至十地。尚有修斷煩𢚰種子及所知障。第八識體。能持彼故。現受熏故。猶是有漏無記性攝。有為無漏。道諦所攝。决定是善。若十地中第八識體。是無漏善。應知佛地不離執持有漏種子。不應受熏。第八識體。既是有漏無記性攝。所變淨土。云何無漏善性所攝。又一有情。無二實身。其身爾時既是有漏。所依淨土云何無漏。是十地菩薩淨土。是妙有漏。苦諦所攝。如實義者。十地菩薩。自心所變淨土有二。若第八識所變淨土。是漏識相分攝故。是有漏身所依處故。𨿽無漏善力所資熏。其相淨妙。而是有漏苦諦所攝。隨加行等。所現亦爾。若隨後得無漏心。變淨土影像。是無漏識相分攝故。從無漏善種子生故。體是無漏。道諦所攝。言蘊等者。即無漏五蘊。一無漏淨戒。名為戒蘊。二無漏定。名為定蘊。三無漏慧。名為慧蘊。四無學勝解。名解脫蘊。五無學正見。名解脫知見蘊。前三是因。後二是果。五蘊法界。一切三乘功德所依。通學無學。無學圓滿戒定慧三法因緣雜引生故。學位分得戒定慧三。隨用一性所引生故。蘊等同異滿分淨染。類此應知。第八有漏。所變身土亦是有漏。後得無漏所變身土亦是無漏。故言同也。第八所變。不同後得。後得所變。不同第八。故言異也。不爾者。牒前一徃所談。身土皆是隨他變現。若不變現。則又何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建立也哉。以上具錄以便叅考。
○二明所變四分虚實(二) 初初解二二解。
○初初解。
然相分等依識變現。非如識性依他中實。不爾。唯識理應不成。許識內境。俱實有故。
此至心與心所定相應故。於身土合明中。通簡所變四種身土虚實之不同也。初正釋。二反釋。正釋者。然相分等依識變現。非如識性依他中實者。相見二分曰相分等。又等。等自證。識性曰依他。形上相見是徧計。依他曰中實。形上相見是虚妄。意謂相見二分為徧計所執。自證識性。為依他而起。依他起法。自因緣生。是妙俗諦。可言唯識。徧計所執。由分別起。是虚妄執。故云非如識性。依他中實。復反釋以决之云。不爾。唯識理應不成。所以然者。許識內境。俱實有故。謂識所變心內之境。而識與內境皆是實有。安可不爾。此師之義未盡。下文自顯。
○二二解。
或識相見等從緣生。俱依他起。虚實如識。唯言遣外不遮內境。不爾。真如亦應非實。內境與識。既並非虚。如何但言唯識非境。識唯內有。境亦通外。恐濫外故。但言唯識。或諸愚夫。迷執於境。起煩𢚰業生𢀸沉淪。不解觀心勤求出離。哀愍彼故。說唯識言。令觀自心解脫生𢀸。非謂內境如外都無。或相分等皆識為性。由熏習力。似多分生。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故除識性。無別有法。此中識言。亦說心所。心與心所。定相應故。
此護法正義也。初正釋虚實。次難問虚實。三答明唯識。承上初師四分虚實。[A49]已如上陳。或有異於前釋者曰。識相見分自證證自證皆從緣生。俱依他起。自非初師相見屬於徧計之虚。識性屬於依他之實矣。然而四分俱是實耶。故云虚實如識。良以約真勝義言。識如幻夢。相見何得云真。其虚固如識也。依世俗諦言。有依他識。相見何得是虚。其實亦如識也。虚實如識而言唯者。為遣心外之境。不遮心內之境。故不違於唯耳。若謂不然。本智所緣真如內境。亦應非是實耶。然恐難云。內境與識既並非虚。當唯境識。但云唯識何耶。故三釋以通之。一恐濫外境言唯識二愍存內境言唯識。三綂攝識性言唯識。恐濫者。識唯內有。境則不但內有。亦通外有者也。若言唯境。即濫外計。故但言唯識耳。愍存者。或諸愚夫迷執外境。起惑業因。受生𢀸果。不解觀我內心。勤求出離。大聖愍彼。說唯識言。令自觀心識。不迷外境。起惑造業。解脫生𢀸。非謂心內之境。如徧計之外境都無。而單言唯識比也。綂攝者。或內境相分等。亦識為體。由熏習力。似四分生。此四分不離識性也。真如內境。亦是識之實性。真如又曷嘗離識性耶。故除識性外。無別有法。識之一言。攝無不盡。且心所與心相應。𨿽言唯識。心所自綂於中。故但言唯識。若千山之止於嶽邉。萬𣲖之消於海上耳。寧有纖毫攝之不盡者哉。不必疑也。
ᅟᅟ==[A49] 已【CB】,巳【國圖】==
○四釋題囘向。
此論三分。成立唯識。是故說為成唯識論。亦說此論名淨唯識。顯唯識理極明淨故。此本論名唯識三十。由三十頌顯唯識理。乃得圓滿非增減故。[A50]已依聖教及正理。分別唯識性相義。所獲功德施羣生。願共速登無上覺。
ᅟᅟ==[A50] 已【CB】,巳【國圖】==
初釋題。二囘向。釋題三義。初謂此論三分成立唯識。名成唯識論。三分者。宗因喻為三分。亦可初稽首一頌。名宗前敬敘分。次三十頌。名依教廣成分。後[A51]已依一頌。名成就施願分。亦名三分。二說雙具。前三為正。葢十卷之多。必以三支成立唯識故也。二此論名淨唯識。顯唯識理極明淨故。極明淨者。顯理究竟。殊無一毫不盡。曰極明淨也。又顯識究竟。圓成實性無垢識故。曰極明淨。二說圓具。前說為正。葢十卷之多。展轉顯理究竟。無垢之識自在故也。三此本論名唯識三十。由三十頌顯唯識理。乃得圓滿非增減故。圓滿無增減者。一三十頌。從因至果。顯唯識理。離於增減損益之義。恰中其妙。乃得圓滿。二釋三十頌。從頌至頌。顯唯識理。字字句句。逺離增減之過。巧適其中。乃得圓滿。而要之雙含二義為完。葢十卷之文不離三十頌。三十頌全處十卷之論文故也。二囘向者。[A52]已依聖教及正理。分別唯識性相義。是依教理造論。所獲功德施羣生願共速登無上覺。是修囘向𤼵願。性相者。前八卷是顯唯識相。後二卷是顯唯識性。𨿽性不離相。相全顯性。而隨義隨文。倫次不得不秩然耳。功德有三。一即性之具曰德。全德之能曰功。所謂常樂我淨等本覺性功德也。二由修而得曰德。即德之能曰功。所謂不共無畏等始覺修功德也。三𨿽即本而始。全修全性。名究竟覺。亦不分而分焉。若按慈氏之論修德。則有讀誦。總持。漏。與無漏。通別之辨。讀誦但熟於文。總持兼了於義。讀誦唯屬聞慧。總持兼屬思慧。讀誦總持。名通修行。唯屬有漏。修慧屬別修行。唯攝無漏。所獲功德者。或通有漏。或唯無漏。奘師譯信金剛福德。曰生如是福德。取如是福德。生也者。指修時所植種子言也。取也者。指從種所𤼵現行言也。乃什師綂生取而譯之曰。得如是福德。今獲者得也。以此施生。名為法施。登無上覺。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共登無上覺。是眾生無邉誓願度。煩𢚰無盡法門無量誓願斷學。自在其中矣。或曰欲速不逹。儒者有是言也。况無上覺乎。曰。敏則有功。儒者亦有是言也。况無上覺乎。不知速者精進義。聖王曰無逸。覺皇曰慎勿放逸。精進貫於諸度。諸度之中。精進最為有力。惟願痛無常危脆之身。念常住圓成之識。既汩沒於三有愛河之水。須撈摝於十卷心海之文。抒之又抒。抒之不[A53]已。極力而海波元減。索之更索。索之不休。罔象而神珠自呈。精進煥然。千生只在一生。懈怠瞥爾。一誤而成百誤。相與勉旃。共勤砥礪[A54]已遵教理及師命。訂正唯識性相義。所獲功德施含識。願證識心三昧海。
ᅟᅟ==[A51] 已【CB】,巳【國圖】==
ᅟᅟ==[A52] 已【CB】,巳【國圖】==
ᅟᅟ==[A53] 已【CB】,巳【國圖】==
ᅟᅟ==[A54] 已【CB】,巳【國圖】==
贒預
成唯識論訂正卷第十
(姑蘇信女張門李氏大緣𦔳板)
(𦔳刻姓氏 管宗顏 徐昌時 嚴 栴 戴文光 方昌毓 施大脫 施時化 鄔大材 沈大用 劉大恒 廣 淨 大 𮗚 德 純 定 心 道 廬)
#----------------------------------------------------------------------
#【經文資訊】國家圖書館善本佛典 第 23 冊 No. 8879 成唯識論訂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2-0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國家圖書館善本佛典」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