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成唯識論疏序釋題辭
成唯識論者乃菩提薩埵甚㴱境界非是二乘異生之所測李唐三藏曾聚十釋為糅論大乘基師親受密誨為之疏以揚指外月雖然筆力古朴義趣幽𨗉學者尚不能卒曉故淄州樸揚之徒相繼撰述燈祕探索論疏微隱噫燈祕靈辯至不釋疏序古德亦悲矣爰本邦善珠僧正玅通三性之玄理朗曉八門之軌式大都所著章藻迨於一十餘部今序釋其一也惜舊本字蹤不全句讀難通余在南京學黌之日採眾本隨義訂正間亦至魯魚難辨乃存舊文一以不私既施訓於𠊓壽梓及之大方後之君子亦得好本再正焉是為法之一大幸也。
元祿九年冬十月釋通印瑞玄誌于洛東禪林之寓舍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
秋篠釋善珠集
竊以六位精微資象翼而筌理二篇玄玅藉蒙列以探機。
今此序中分為七段第一竊以六位至湛幽章而海濬者明如來所證之理甚㴱難量第二匪屬具體至歸真上遷者明世親菩薩造論三十頌釋佛經唯心之義第三義繁文約至競響而[A1]已者明護法等十菩薩造論釋本頌義第四在昔周皇至其詳可略者明先代三藏等譯為非也第五惟我親教至云爾而[A2]已者解玄弉三藏所飜為是也第六斯本彚聚至依士釋也者總明成唯識論名也第七基學慙融愷至詳幽致爾者敘基師自謙述作也始中有二先舉外書儒道二教微玅不測後况乎下明內典佛教幽㴱難解始中又二先舉儒書周易六爻為六位後舉道教老子五千文為二篇也竊以者斯發端之辭也言六位者釋名曰位立也說文又曰位列也爻所陳列故稱為位位既有六故曰六位則六爻也爻効交切效習也案爻易卦之𦘕也布宣於爻放效萬象也且約人事說者一位為士二位為太夫三位為三公四位為諸候五位為天子六位為宗廟[A3]但三爻始造總於萬象未盡故因而重之乃有六爻也三爻者即三才謂天地人此天地人各有體用也體三者則三才也天用者隂陽也地用者剛柔也人用者仁義也且此周易三聖所造何者易曰(乾下乾上)![[D24p0005_01.gif|300]]
ᅟᅟ==[A1] 已【CB】,巳【國圖】==
ᅟᅟ==[A2] 已【CB】,巳【國圖】==
ᅟᅟ==[A3] 但【CB】,伹【國圖】==
(此上下三𦘕合六爻位也是伏[怡-台+(羲-ㄎ+乃)]所𦘕時未出文書也)謂天地未分時混合純然猶如雞子陽氣上清為天隂氣下凝為地人物感隂陽而生其中書來經云啻至文王時方作卦字卦者掛也周易者如虛空𭇥萬象以八卦而該羅萬物故曰卦也周公作爻字謂六爻別廣釋故文王者緫六爻而說故孔子作十翼即伏[怡-台+(羲-ㄎ+乃)]文王周公孔子合為四聖然名三聖者周公者文王之子故不別舉耳言精微者易道玄㴱難測名為精微言象翼者有人云周公造象者不然孔子所造十翼內有上下二象則此象也然象則別翼則通除翼[A4]已外更無別象也翼者即十翼也翼羽翼也孔子賛明易象為之羽翼也有博士云象者非十翼內象也象者指根本文王之書也翼指技末孔子之傳也言筌理者取魚為筌取兔為蹄由其筌蹄以求魚兔魚兔既獲筌蹄喻能詮之教魚兔喻所詮之理(此出莊子)言二篇玄玅者此出道教也言二篇者謂老子上下二篇八十一章五千餘言也篇者書也編也所以二者取象天地先道而後德經云道之尊德之貴天為上地為下天以四時生地以五行成也言老子者亦老亦子故云老子則說二家一道家二德家[A5]但有二卷故難知也此三玄之一也言道德者道是本德則末也道術也謂經術政教之道也德者得也謂美所歸無有不得故曰有德也體即忠信貞實也夫論道德者孕氣𭇥精至虛至一應群變而常寂生萬物而無心不為也而無不為不化也而無不化若幽谷之應聲也不阻宮商之殊如明鏡之照物也豈隔奸(惡)𠹛(好)之異也言玄玅者老子云玄之又玄眾玅之門故云玄玅也蒙列者蒙則是莊周莊周姓莊名周宋國蒙縣人也列者列子得風仙乘風而行號為風仙列子八卷莊子卅二卷二篇玄玅慿蒙列以通幽故言探機者機居依切微也即幾微之道無形無聲不可尋且慿蒙列影響𡬶得也探勅𭇥切㴱取也故曰六位精微至探機也。
ᅟᅟ==[A4] 已【CB】,巳【國圖】==
ᅟᅟ==[A5] 但【CB】,伹【國圖】==
况乎非有非空息詮辨於言蹄之外不生不滅絕名相於常寂之津。
下第二出其釋教釋教中先出理㴱難見次至覺下出證理之人所謂佛及彌勒也言况乎非有非空及不生不滅者般若經曰真般若者非有非無無起無滅不可說示肇公解云言非有者言其非是有非謂是非有言非無者言其非是無非謂是非無然則非有非非有非無非非無是以須菩提終日說般若而無所說等(云云)今直應云所證真理離有無邊故云非有非空亦無起盡故云不生不滅。
至覺逈照其宗將聖獨甄其宰。
此次出證理之人也至覺者大覺如來也將聖者彌勒尊也有人云將聖者佛大聖也至覺將聖俱佛何勞重言故前解好將大也甄去綿切明也宰哉改切本也將聖出論語(子罕)又宰割也出莊子。
無言之言風驚韜𨗉彩而月玄非有之有波騰湛幽章而海濬。
此出佛所說言教也驚覺也和風驚動卉木即令生牙出花佛教亦爾驚覺有情令生道牙開七覺之花也韜吐勞切藏也𨗉私醉切㴱遠也彩光彩也如高天玄月𭘧光彩而應於萬水之中皆影現也佛教亦爾適應萬機現於眾生心鏡也言非有之有等者此出教玄標理㴱言海濬者濬思𨳝切㴱也所說之理湛然甚㴱也湛直斬切滿也安也水不流也幽㣲也有本作涵下䧟切沒也幽字可也章美也明也又[A6]采也。
ᅟᅟ==[A6] 采【CB】,釆【國圖】==
匪屬具體隣智演𧷤鈎㴱則空性了義幾乎息矣。
下第二明世親[A7]菩薩作三十頌釋佛經唯心之理教也匪萬尾切非也屬屬著也世親菩薩也言具體隣智者普歎世親菩薩具能體解唯識之理釋經所說唯心之教故云具體位居十向終心隣於見道無漏智故言隣智演頥鈎㴱者周易文易曰探𧷤(仕麥切幽深也)索(求也)隱鈎(倭言加氣出之)㴱致遠言物在重局幽隱之處則能索鑰令其出魚在㴱泉之下則將鈎鈎之令出也菩薩造論釋經亦同於此也言幾乎息矣者幾近也言菩薩不作論釋佛經㴱義其佛經義近將休息滅沒也故云匪屬具體隣智等。
ᅟᅟ==[A7] 菩【CB】,萻【國圖】==
唯識三十頌者十支之一支天親菩薩之所製也。
上歎造論之人此下標所造之論言世親菩薩蒙無著誘㴱悔先非研精潭思製大乘論凡百餘部後移憍賔彌國情恢■奥㫖用暢㴱極採撮幽機提控精𨗉遂著唯識三十頌破斥餘乘摧伏外道以申大乘之玅趣略頌雖畢廣釋未就以[A8]昇𫥢率陀天生於彌勒內眾中蓮華中生蓮華𦆵開慈氏讚云善來廣慧生經六日下報無著即時復有火辨親勝二大論師正釋本頌以探論意如西域記(云云)言十支者支支分也是瑜伽之支分也唯識燈曰謂百法五蘊顯揚攝大乘雜集中邊二十唯識莊嚴分別瑜伽又除攝大乘加正理門論則為十也。
ᅟᅟ==[A8] 昇【CB】,[日/舛]【國圖】==
白虹飛祲素毫銷景綫華奥㫖[舛-夕+歹]鳳訛風貝葉靈篇乖魚謬日(日字一本作魯)。
言白虹飛祲者祲(子鴆切)佛滅度時西方有白虹十二道亙於上天祲隂陽氣相侵漸以成災也又妖氣也禮中有觀祲篇大史登高臺觀於上天天上有妖異祲氣知有不祥之事也周書異記曰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風怱起損壞人舍傷折樹木山川天地皆悉震動午後天隂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過達夜不明穆王問大史庖多曰是何徵也庖多對曰西方有聖人滅度表相也當此之時入涅槃至漢明帝時合一千二十年也言素毫銷景者謂白毫消滅不復有放光之期也素白也銷隱也景光也言綫華奥㫖者如線貫華等即訓經五義中是一義也言[舛-夕+歹]鳳至謬日者謂佛滅度後經教傳者多有錯失乖謬也如人寫風字則錯作鳳字以相似故言舛(倭言阿夜末都)鳳訛風也貝葉靈篇乖魚謬日者言貝葉者有人曰夫梵本板似貝其葉似樹皮者非也今按新華嚴經慧苑師音義上卷云貝牒貝北[蓋-去+(大/ㄙ)]切牒徒頰切貝謂貝多樹葉意取梵本經也牒謂簡牒即經書之通稱也([A9]已上)按云貝者貝多則梵語也貝多羅此則樹名既是梵語何云似貝且如魯字元是一字也怱有人不解開為兩字謂魚與日也俗語曰書三寫帝成虎魚作魯佛經亦爾去聖既遠傳者多乖清濁難分也寫蘇於切。
ᅟᅟ==[A9] 已【CB】,巳【國圖】==
顧惟法寶斯文行墜誕茲融識秀迹傳燈。
此文兼歎世親及父母也惟(於毛比美波)行墜(於知[(嘹-口)-(日/小)+示]牟土須流尒)誕(有美工)秀(比伊天多利)迹(阿土乎)行正訓將也大王古帖中言行老只是將老今意亦爾顧此佛經文將墜零落也誕茲融誕者謂明世親菩薩九百年間出興於世造論釋經也融識者謂菩薩自能虛融其心識傳燈於世即傳法二十四人中世親當第二十人也。
晦孤明於俱舍示同塵而說有解惠縛於攝論表縱聖而談空。
此菩薩徤䭾羅國人也本於有部出家因即受持彼部三藏非此不解真空道理且依方便同塵說有故西明壁記曰此菩薩初學小乘洽滯名相執法有性造小乘論凡五百部菩薩有兄名曰無著㴱愍親弟將廻小道乃現臥病用啓迷心聞兄㴱患𠊳來問病為何所作答曰由汝小志專學小乘致令入大道爾無其分是故吾憂世親曰吾隱大乘顯小乘㴱發於舌舌為罪本今宜除斷即執銛刀將自斷舌無著又曰爾以此舌顯小隱大亦以此舌通大明小斯吾病愈無勞遂不斬舌𠊳則從之㪅造大乘五百部論由是大乘日廣布時人號為千部論師因慮愍傳十地經與攝論方得悟解依實說空故言也縱聖者人天所許聖人是也傳法聖者二十四人中是一人也。
鍳洽智周竆神盡叡研精此頌用標玄極釋文未就歸真上遷。
鍳察也洽霑也謂此菩薩鍳察暜洽智周萬物誕生世間利生既訖攝俗浮生歸真𣵀槃捨𨶒浮報遷上都史故西域記曰無著世親師子覺二三賢哲每相謂云凡修行業願覲慈氏若先捨壽得遂宿心當相報語以知所生其後師子覺先捨壽命三年不報世親尋亦捨壽時經六月且無報命時諸異學咸譏誚以為世親及師子覺流轉惡趣遂無靈鑑其後無著於夜初分方為門人教授定法燈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虛下降即進階庭敬禮無著無著曰爾來何暮今名何謂對曰從此捨命徃都吏天慈氏內眾蓮華中生蓮華纔開慈氏讚曰善來廣慧善來廣慧旋繞纔周即來報命無著菩薩曰師子覺者今何處在曰我旋繞時見師子覺在外眾中躭著欲樂無暇相顧誰能來報無著菩薩曰斯事[A10]已矣慈氏何相演說何法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說玅法義不異此然菩薩玅音清暢和雅聞者㤀惓受者無厭等故曰歸真上遷也就徐袖切爾雅就成也。
ᅟᅟ==[A10] 已【CB】,巳【國圖】==
義繁文約泉源重秘。
下第三明護法等菩薩造論釋本頌義也義繁等此之二句發起下文所以造釋者義繁文約泉源重秘故也有人言可屬上世親本頌■者非也文不𠊳故據前取之。
爰有護法等十大菩薩澂情七囀激河辯而贊微言遊神八藏振金聲而流玅釋(藏一本作識)。
十大菩薩者謂護法德慧乃至勝子智月等十菩薩廣如述記澂情七囀者澂者與澄義同也湛也清也激盛也動也七囀者謂體業具為因屬依等如第二述記言河辯者語林曰王大尉問孫興公郭象何如人對曰吐章陳文如懸河瀉水而不竭言八藏者謂戒定慧三藏更加雜藏以之為四大小合八也又八蘊即是八藏謂世根業隨眠賢聖智定也此八蘊義如毘婆娑論廣說其相。
淨彼真識成斯雅論名曰成唯識論或名淨唯識論。
此略釋所造釋論之名也問次下文具說成唯識論名何煩預釋答將標釋論義理勝玅故先預略釋耳。
義苞權實陵鷲巚而飛高理洞希夷揜龍宮而騰彩(巚一本作嶽又作嶺)。
義苞權實者外小宗義名之為權大乘正義名之為實理洞希夷者老子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王弼曰無狀無象無聲無響無所不通無所不徃洞通貢切㴱𨗉貌揜衣儼切今竝作掩字覆也匿也巚魚偃切爾雅重甗隒郭璞曰山形如累兩甑貌也又山形狀似之因以名云。
總諸經之綱領索隱涵宗括眾論之菁華掇奇提異。
言索隱涵宗者索盡也涵胡蠶切大也泛也洽也(倭云宇加邊多利)菁春盛華又華也掇猪劣切拾也取也異(倭云米豆良之)括結也諸經之綱領者正約六經名為綱領兼通諸經言六經者所謂華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阿毘達磨楞伽厚嚴也言眾論之菁華者亦通兼正正依十一部論名為菁華所謂瑜伽顯揚莊嚴集量攝論十地分別瑜伽觀所緣緣二十唯識辨中邊雜集論等如此皆是為此論證明唯識等因果行位了相大乘。
風飛三量而外道靡旗泉涌二因則小乘亂轍。
轍直列切車轍跡也三量者現比聖量言二因者生了二因言靡旗亂轍者謂齊與魯二國交戰齊將相共謀為令魯賊退時有材人姓曹名珪謂相公曰食肉是公之能謀軍旅之事非公所知時將相即令曹珪從軍齊與魯戰魯果退時軍中將卒不知魯退失問珪珪曰侍登車望之則知見魯陳亂轍而行邪旗曳地而去走者為實退而[A11]已今借此事以喻菩薩作論立量破外道退𢿱則同於此也。
ᅟᅟ==[A11] 已【CB】,巳【國圖】==
故以儀天地而齊載孕日月而融明。
儀語奇切爾雅曰知儀匹也匹者比也融明也故以(合云麻公止尒)孕懷也。
豈只與潢河爭流雷霆竸響而[A12]已。
ᅟᅟ==[A12] 已【CB】,巳【國圖】==
潢後荒切說文積水池也又音胡廣切雷力回切震為雷也霆達丁切疾雷為霆也。
在㫺周星閟色至道鬱而未揚漢日通暉像教宣而遐被。
下第四明先代三藏等譯為非也周星閟色者㔫𫞕傳云周魯二莊者周莊王十年當莊公七年也复四月五日辛夘夜明此時佛生西國也然則周莊王與魯莊公為同時也據此文則佛生之日其夜明也夜中星隕如雨與雨偕[雲/日] \(落也)而[A13]已偕俱也又周書異記曰周昭王即位廾四年甲寅年四月八日江河泉池怱然泛漲井水悉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天地咸悉震動其夜五色光氣入貫大微遍於西方𦘕作青紅色周昭王問大史蘓由曰是何祥也蘓由對曰有大聖人生西方故見此瑞昭王於天下何如對曰即時無化一千年外聲教被及此土當之時佛初生也閟鄙異切閉也鬱塞也盛也漢日通暉者謂漢明帝時佛法到洛也漢法內傳曰明帝永平十年夜夢丈六金人光明奇恃色相無比明帝悟不自安其旦大集群臣以占所夢通事舍人[A14]傅[豸*殳]奉答曰臣聞西方有神號之為佛陛下所夢必是云即遣使十八人尋訪佛法至於天竺國遇見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人至於洛陽也明帝大悅甚尊重之即於洛陽城西立精舍即今白馬寺是也本白馬負經來因以為名也摩騰既至飜譯眾經也言漢日者漢明帝夢所見金人其頂之上有似日相則佛頂上相好光明也指彼相名曰漢日被及也。
ᅟᅟ==[A13] 已【CB】,巳【國圖】==
ᅟᅟ==[A14] 傅【CB】,傳【國圖】==
譯經律義繼武聯蹤多覿葱右之英罕聞天竺之秀。
譯經律義者此有二說一云律述也釋經義也一云經者素怚䌫藏律者毘奈耶藏論者阿毘達摩藏譯三藏也繼武者武腳跡也書曰文王臨武武即前天子跡也聯力然切連蹤(阿由美)覿徒答達寂二切見也葱者葱嶺右者從彼山以西也通曰胡地謂從葱嶺以西從五天竺以東彼此中間名胡地也意者見胡地勝人等而聞天竺勝者少也。
音韻壤隔混宮宇於華戎文字天懸昧形聲於胡𣈆。
壤隔者壤如掌切大塊言壤言西方異域音韻為隔如地為隔也混合也(訓比多多氣)宮宇者五聲之中第一宮第五羽也漢書律歷志曰宮中也居中央陽四方唱始施生為四聲綱也羽宇也物聚藏宇覆之也其五行者則角為木東春商為金西秋徵為火南夏羽為水北冬宮為土中央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則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今意者取二聲也何故不取餘聲者且舉聲中初後也又宮宇者同屋舍藏也其羽訓宇者羽義屬冬冬節藏物如宇覆物也所以五聲屈曲差別者從十蠒出糸名為一忽(比止餘利乃糸)八十一忽為宮聲置中央也宮聲分為三分更加餘一分為商聲即七十二忽七十二忽分為三分除一分餘二分為徵聲即四十八忽分為三分而更加一分為羽聲即六十四忽言增糸减糸而聲成大中小即聲之音韻屈曲顯也華戎者華京也則指印度也戎如終切夷也則指胡地也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九夷在東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蠻在南指四荒也)天懸者如天為懸也言形聲者說文序曰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解云指事者上下字等謂事好故彼上字點上置也事惡故彼下字點下置等也象形者日月字等謂月闕故字體長作也日圓故字體短作也形聲者江河字等謂江字者形置㔫而聲置右也水邊置㔫即是形工邊置右則聲也河等字准之可知言胡𣈆者𣈆即大唐胡即西國也。
雖則髣髴糟粕未能曲盡幽玄大義或乖微辭致𠁊鴻疑碩滯霧擁雲凝幽絢屢彰其詳可略。
髣髴糟粕者糟(酒糟可牛喫也)粕(糓皮不牛喫也)博士傳云昔王居高樓高聲讀書[A15]于時樓邊有作車人自事[A16]已止望高樓邊聞王讀聲𠊳問王言為何事王𠊳答曰讀先聖書作車人言今王所讀唯有糟粕其真實㴱事唯在先聖心中讀而無益何為虛事王即大怒將處其罪作車人曰我迄八十作車子習而子唯得糟粕不得㴱術其㴱術者唯在我心今王所讀與此無異唯得糟粕不得真實王忍其語𠊳生一解還敬彼人等(云云)今借此事故云糟粕可勘誠文言前譯經論[A17]但得外皮不得美味也𠁊差也碩滯者碩大也言鴻疑者不能令氷消解[(林/日)*ㄆ]也言幽絢屢彰者絢許懸切文貌也聚五色彩為絢也譯言綴文亦爾前後三藏等所譯經論等種種文義如絢文彩然其詳審且可略矣又言幽絢者高僧傳等記書之名言前後三藏所譯經論種種文義文彩之相於幽絢中數彰示故言詳可略。
ᅟᅟ==[A15] 于【大】,干【國圖】(cf. T65n2260_p0321c27)==
ᅟᅟ==[A16] 已【CB】,巳【國圖】==
ᅟᅟ==[A17] 但【CB】,伹【國圖】==
惟我親教三藏法師玄弉𭇥章𭠮萃燭槫景於靈臺蓄德居宗涌談漪於智沼。
下第五段顯弉三藏所翻為是也言𭇥章𭠮萃者周易云𭇥章告章謂尊𤰞書繪之上彰明也萃音醉聚也章美也明也[A18]采也言燭摶景於靈臺者文字集略曰摶音枎海外大桑防虞切山海經曰有谷曰溫源谷(注二即湯谷也)湯谷上有枎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注云言交會相代)皆載于烏(注云日中有三足烏)言靈臺者莊子曰萬惡不可內於靈臺注云心為神靈之臺也涌談漪於智沼者論語曰智者樂水也漪於宜切重波也。
ᅟᅟ==[A18] 采【CB】,釆【國圖】==
騖三輪之寶躅逈𣈆金砂澄八解之真波遼清玉井。
𣈆進也金砂者李善曰[跳-兆+(乂/友)]提河一名金河也騖亡具切獸奔也又亂馳也三輪者謂三轉法輪也又云戒定慧又三業輪也清玉井者蜀中有玉井西方聖人以箭射地遂成其井言水白如玉故為玉井又云佛在太子時與提婆達多弓射天處地即為玉井三藏至此間求佛法故(云云)遼力𭛹切遠也。
㤀軀殉法委運祈通。
殉辭峻切求也從也其身從物曰殉言三藏在此土發願而徃西方求法祈禱通達也。
𭁷契天真微假資習。
言天真者天然之異名也三藏天真宿解今徃西方求法得法微假資習亦更心明也微隱也。
匪摛靈而顯異固蘊福而延祥。
摛耻離切希也舒也匪摛靈而顯異者三藏所解所學非是顯異或眾事但在其法也蘊積也延陳也延祥者謂延陳吉祥也。
俻踐神蹤竆探秘府先賢未覿咸貫情樞曩哲所遺竝包心極。
神蹤者佛化眾生所遊履處等也三藏亦遊踐此處如西域記廣說也秘府者即聖教也探秘(可奈倍流)覿達寂切見也樞齒榆切門戶扉樞也曩奴朗切昔也。
誓志弘撫言旋舊邦。
言弘撫者上求佛道名之為弘下化眾生名之為撫言旋者箋曰言云也廣雅曰言從也旋還也(加倍禮利)邦國也。
德簡帝心道延天藻。
德簡帝心者論語曰帝臣不蔽簡則在帝心苞𫞕曰桀居帝臣之位也有罪過不可隱蔽也簡在帝心道延天藻者三藏道德天子玉筆之所陳讚也如聖教序曰有玄弉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㓜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誰能方其朗潤(云云)。
遂此寶偈南贊金牒東流暢翳理於玄津蕩疑氛於縟思。
寶偈南贊者贊子且切出也見也言此寶偈從中天竺南出見也言金牒者如徤䭾羅國瑜伽等恐水火所損於金牒之上刻勒成文藏於寶室言東流者今佛法東流也暢通也言疑氛者氛者祥也吉㐫之先見也有本作氣去既切謂吐吸出入也可為氛字言縟思者縟如屬切[A19]采飾也謂三藏心中所解大小經論文章義理等如縟也。
ᅟᅟ==[A19] 采【CB】,釆【國圖】==
穎摽三藏殫駕一人擢秀五天陵揜千古。
穎摽三藏殫駕一人者傳有二說一云穎役餅切禾穗禾末也殫終也盡也駕乘也一人者天子也謂終所乘一人也謂文武聖皇帝(太宗名世民)貞觀廾三年則於大內臥痾苦疾避京𤍠就山涼宮消息養病漸漸𮕱損臨終之日仰臥三藏法師膝上奄然遷化故曰殫駕一人一曰穎居領切明也摽顯也一人者自三藏身也於明顯三藏盡唯乘駕三藏一人擢達卓切出也抽也。
誰與夫家依驤譽空擅美於聲明童壽流芳徒見稱於中觀云爾而[A20]已矣。
ᅟᅟ==[A20] 已【CB】,巳【國圖】==
家依者謂真諦三藏也驤思良切揚也駕也超也童壽者即羅什法師也見稱者所稱讚也見所也非見聞見也而[A21]已合訓耳也不必對句故曰所稱也。
ᅟᅟ==[A21] 已【CB】,巳【國圖】==
斯本彚聚十釋群分今總詳譯糅為一部。
下第六略釋三藏所翻成唯識論名也彚胡貴切類也糅女救切雜飯也群(多牟呂又牟羅加流)十菩薩釋糅為一部乃三藏之功也。
商攉華梵徵詮輕重陶㼼諸義之差有叶一師之製。
言商攉者商則人行求財是也攉去學切水上橫木所以度也言華梵者華大唐也梵印度也徵明也詮顯也言輕重者有無義也又輕重者聲輕重也依聲輕重詮義有別也有于九切專也有叶一師之製又輕重者則有無義者謂三藏法師翻譯之時商量審定梵與漢語亦明顯十大菩薩釋本頌互有有無也叶合也𭜴也。
成唯識者舉宏綱旌一部之都目復言論者提藻鏡簡二藏之殊號。
旌子盛切表也藻鏡者鏡背文[A22]采也如藻文故曰藻鏡二藏經律二藏也阿毗達磨種種文義如鏡背藻慧學照明如鏡靣照故舉藻鏡喻慧藏也。
ᅟᅟ==[A22] 采【CB】,釆【國圖】==
成乃能成之稱以成立為功唯識所成之名以簡了為義唯有識大覺之㫖隆本頌成中道之義著。
成乃能成之稱以成立為功者偏約釋論釋成字本論亦成唯識故今則非彼本論成字言唯識所成之名以簡了為義者唯就本論釋唯識字也著炳著也明也。
唯謂簡別遮無外境識謂能了詮有內心識體則唯持業釋也識性識相皆不離心心所心王以識為主歸心泯相總言唯識。
此文則釋上唯有識大覺之肯隆也以三十頌顯唯識中境行及果存識性相遣心外境由此經中唯心義彌㪅明隆也言心所心王以識為主者心所以識為主其義可爾云何心王以識為主解云傳有二說一曰心意識中心合為主第八心故今且對境論以識為主也一曰心唯自體通因果位識則因用唯因強勝今約𭤽勝心明主義故名唯識不名唯心若爾唯識不通果位如唯識章。
唯遮境有執有者[嗇-回+(衣-〦)]其真識簡心空滯空者乖其實所以晦斯空有長溺二邊悟彼有空高履中道。
此文則釋上本頌成中道義著也由釋論師釋成本頌遮外境有遣內識空空有之執既除中道之義彌明也。
三十本論名為唯識藉此成彼名成唯識唯識之成以彰論㫖三摩娑釋依士立名蘓漫多聲屬主為目。
此能所相對依六釋八囀說論名也六釋如總料簡章八囀如。
論則賔主云烈旗皷載揚幽𨵿洞開玅義斯𧷤。
云烈者云爰也於此也烈猛也火猛也𭧂也韻集曰列羅列烈剛士(倭訓多計久之工)載揚者兩陣交戰則旗皷急揚也載者則也幽關洞開玅義斯𭭻者如軍陣交戰破𨵿門打開時城內事物皆顯見也即因問答破邪顯正諸法實相𣸧玅之義皆顯現也。
以教成教資教成理即成是論持業釋也以理成理因理成教是成之論依士釋也。
以教成教者謂以三十頌略教案立佛說三界唯心教故資教成理者謂三十頌教成所說唯識道理故以理成理者謂境行果成立教所說唯識道理故因理成教者謂以境行果案立本教境即八識二諦三性等行謂唯識觀智及五度等果則智斷菩提𣵀槃也。
基學慙融愷沗陪譯以操觚業謝顏游謬厠資於函杖。
此第七敘基法師自謙自述也此則舉道中二勝人及俗中二勝人以謙自身也沗天點切怗簟切辱也陪蒲坏切侍也融者道融法師即羅什弟子也愷者慧愷法師即真諦弟子也操疾刀切持也觚木之方者古人用之以書猶今之簡也[(立/((厂-一)*(泳-永)))*頁]者[(立/((厂-一)*(泳-永)))*頁]回也游者子游也此二人并孔子弟子也廁交也資弟子也函杖者函容也講問宜相對容丈足以指劃也。
囑諸雅吹誠事濫竽顧異良工叨暉薀玉(濫一本作監)。
諸於也誠事濫竽者韓子曰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詣為吹竽王悅之宣王𣦸閔王亦好竽欲一一吹之南郭處士聽之逃(走也)廣雅曰竽象笙三十六簧(舌)𮅬在中央也事業也顧異良工者則楚國指能知玉之人名為良工為玉人下和是也叨暉薀玉者薀積也叨他勞切貪也文賦曰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言顧異良工叨暉薀玉二句意者此序文拙而義絕玅文如韞玉石義似所韞玉知玉良工不捨礦石知義哲人豈譏文哉韞於昆切裹也。
凡斯纂𨥁𬾨受指麾庻玄鍳來英鏡詳幽致云爾(一本無云字)。
纂子緩切績也組也指麾舉手曰麾又指也爾語𦔳然也。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竟)
附
支那日域相宗先德所撰成唯識論末章篇目
通印(玄)輯錄
成唯識論同論䟽 十卷(現本分本末為二十卷) 大乗基撰
同論開發 二卷 同
同論別鈔 三卷(分為五卷) 同
同論應鈔 五卷
同論光鈔 八卷
同論料簡 一卷 順璟
同論開發 一卷 醴泉沙門玄應
同論䟽 十卷 西明寺圓測
同論論導 極太
同論䟽 四卷 惠觀
同論要集(亦云文義記) 十卷(或為十三卷) 神[耳*方]
同論論集 十四卷 道證
同論貶量 廾五卷 璟興
同論貶量鈔 七卷 極太
同論古迹記 五卷 太賢
同論决擇 一卷 同
同論本母(一百行亦云廣釋唯識本母頌)三卷 同
同論未詳决(亦云別鈔) 三卷 義寂
同論同異義 一卷(廾四葉) 東都太平寺利涉
同論演秘(釋本論及基䟽) 七卷(分本末為十四卷) 智周
同論義薀 五卷(或分本末成十卷) 道邑
北京鈔(亦云北鈔) 三卷
東京鈔(亦云東鈔釋基䟽) 二卷
同論顯述難知鈔五卷
同論太鈔 十八卷(調卷有異) 靈泰
同論義演(釋本論及基䟽) 十三卷(善珠本分成廾四卷) 如理
同論談微鈔 五卷 同
同論義翼(釋論及基䟽) 七卷(天竺寺蓮峯崇俊撰惟揚禪智寺法清釋)
同論羽足 四卷 元興平備
同論䟽記 五卷 哲師
同論記 十卷 清素
顯輪集 守千
同論記 五卷 松室忠筭
同論記 信[(止/(脊-月+口))*殳]
同論僉記 卅卷 行賀
同論肝心記 八卷 善珠
同論分量决 一卷 同
注唯識論 廾卷 崇俊
注論記(內題云要鈔) 四卷
顯唯識䟽隱文鈔 十卷 常騰
成唯識論决 三卷 勝莊
同論同異補闕章二卷 東土德一
開題(釋基䟽序) 一卷 嘉遁訪集記
義精(釋基䟽序) 一卷 行賀
序釋(延暦十八年岡寺講) 一卷 護命
序釋(釋基䟽序) 一卷 善珠
義鏡鈔 十二卷(或六卷) 清素
同論義景鈔 廾卷(或十四卷) 澹凝
同論科 五卷 從式集澹凝𠜂補
同論䟽序鈔 一卷 從式
同論詳鏡幽微新鈔 十七卷 詮明
同論應新鈔(科文四卷大科一卷) 同
同論辨玄鈔 二十卷 義幽
同論科 七卷 同
同論纂要 廾卷(或十卷) 圓測
同論綱要 十三卷 道證
同論要集决明章 四卷 神雄
同論要集略述 十卷 同
同論䟽 廾卷 玄範
同論義津鈔 六卷 藏明
同論集解 三卷 慧素
同論義苑鈔 三卷 悟真
同論廣述 六卷 神雄
同論宗要 一卷 元曉
同論要决 二卷 遁倫
唯識比量遣偽興真章 一卷 行賀
同論解節 三卷 宗廓
同論唯量鈔 藏俊
同論同學鈔 六十八卷(南都古本調卷不同又問答有具略)(興玄等徒艸創大德編集置今)
同論知足鈔 英弘
同論玄塵鈔 十卷 凝然
同論科 子嶋真興
同論訓論聞書 廾八卷 清淨院光胤
同論略同學鈔 十卷
同論泉鈔 三十一卷 發心院善圓
(於明朝雖有智旭等義章稍違基疏故不載此)。
掌中樞要 二卷(開為四卷) 基樞要方誌 二卷(或一卷) 智周
同記 二卷 憬興義濵
同義暉 一卷 行賀
同記 二卷 憬興
同記 二卷 憲
同記 二卷(或分四卷) 常騰
同記 二卷 信叡
同記 二卷(分為三卷) 印師
同記 二卷 哲師
同注樞要 二卷 西大寺勝均
同解節記 護命
同記 達
同唯識樞要義 一卷 行賀
同要節 二卷
同記 二卷 義斌
同鈔記 四卷(或一卷) 圓證
同要决 八卷 常騰
同私記 一卷(廾二葉) 玄壹
了義燈 七卷(分本末為十三卷) 淄州慧沼同了義燈記(訖燈第六)一卷 智周
同增明記(盡燈第一) 四卷 善珠
同鈔 七卷 常騰
同解節記 三卷 命
同鈔 四卷 信叡
演秘釋 五卷 如理
今據興福寺藏俊注進錄同永超東域傳燈錄東大寺圓超目錄同平祚注進錄義天海東現行錄列章目。
唯識論引證六經十一部論
疏云又今此論爰引六經所謂華嚴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毘達磨楞伽厚嚴十一部論瑜伽顯揚莊嚴集量攝論十地分別瑜伽觀所緣緣二十唯識辨中邊集論等為證。
一大方廣佛華嚴經
一𣈆義熙十四年北天竺三藏佛度䟦陀羅(此云覺賢)於揚刕謝司空寺(即道塲寺也從檀越呼之)翻梵本三萬六十頌成𣈆經五十卷或六十卷沙門法業筆受慧嚴慧觀潤色。
二大唐永隆元年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此云日照)於西京太原寺譯出入法界品內兩處脫文。
三證聖元年于闐三藏實叉難陀(此云喜學)於東都佛授記寺再譯舊文兼補諸闕計益九千頌通舊總四萬五千頌合成唐經八十卷義淨三藏弘景律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賢首法師等同譯復禮法師綴文。
四於前第三本中雖益數處[A23]卻脫日照三藏所補文殊按善財頂之文即賢首師以新舊兩經勘以梵本將日照補文安喜學脫處遂得文續義連。
ᅟᅟ==[A23] 卻【CB】,郤【國圖】==
五唐罽賔國般若金剛三藏(譯暜賢行願品成四十卷)。
二解㴱密經五卷(解節經一卷陳三藏真諦譯是解㴱密經初五品異譯也又相續解脫經一卷求那䟦陀羅譯是後二品異譯也)
唐三藏玄奘貞觀十一年五月十八日於弘福寺譯至七月十三日畢沙門大乘光筆受。
三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 未翻譯經本
四大乘阿毘達磨經 未翻譯經本
五入楞伽經(此經凡有四譯今存者三本)
一劉宋元嘉二十年天竺求那䟦陀羅於道塲寺譯成四卷慧觀等筆受曰楞伽阿䟦多羅寶經。
二元魏延昌二年天竺菩提流攴譯成十卷僧朗道湛筆受曰入楞伽經。
三唐于闐實叉難陀與復禮等久視元年五月五日於東都三陽宮譯至長安四年正月五日訖成七卷曰大乘入楞伽經。
六厚嚴經 未翻譯經本
六經終
一瑜伽師地論百卷 (彌勒菩薩說無著菩薩造)
唐貞觀二十年五月十五日於弘福寺翻經院玄弉三藏奉詔譯至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畢沙門靈會明濬等筆受。
二顯揚聖教論(本頌一卷釋論二十卷) 無著菩薩造
唐貞觀十九年十月一日於弘福寺翻經院玄弉三藏譯至二十年正月十五日畢沙門智證等筆受。
三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或十五卷) (本頌彌勒菩薩說無著菩薩造釋論世親菩薩造)
唐貞觀四年夏於勝元寺沙門波羅頗迦羅密多羅(唐言作明知識)與般若燈論同時譯出至七年春訖。
四集量論(四卷開元錄為闕本有二譯) 陳那菩薩造
一梁大清二年真諦三藏譯。
二唐景雲二年沙門義淨譯。
五攝大乘論(有三譯) 無著菩薩造
一陳天竺三藏真諦譯成三卷。
二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成二卷。
三唐玄弉三藏貞觀二十二年𨳝十二月二十六日於北闕紫微殿西弘法院譯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慈恩寺畢大乘巍筆受。
攝大乘論釋 (世親菩薩造無性菩薩造)
一世親菩薩釋陳天竺三藏真諦譯成十卷或十五卷真諦法師歷陳梁二朝故諸文摽梁論。
二世親菩薩釋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成十卷。
三世親菩薩釋唐玄弉三藏貞觀二十二年二月八日於北闕弘法院譯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慈恩寺畢大乘巍筆受成十卷。
四無性菩薩釋唐玄弉三藏貞觀二十一年三月一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於慈恩寺翻經院畢沙門大乘巍大乘林等筆受成十卷。
日東檗山所刻藏本梁論中誤雜入隋唐二論覧者察焉。
六十地經論(十二卷或十五卷釋華嚴經中十地品) 世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永平元年四月於大極紫亭譯帝親筆受後付沙門僧辨等訖盡論文至四年夏首畢。
七分別瑜伽論 未翻譯本 彌勒菩薩造
八觀所緣緣論一卷(與真諦所譯無相思塵論同本) 陳那菩薩造
唐玄弉三藏顯慶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於東都大內麗日殿譯沙門大乘光筆受。
觀所緣緣論釋一卷 護法菩薩造
唐義淨三藏景龍四年四月十五日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知積等筆受。
九二十唯識論(與元魏般若流支所譯破色心論又真諦所譯修道不共他論同本) 世親菩薩造
唐玄弉三藏龍朔元年六月一日於玉華寺慶福殿譯沙門大乘基筆受成一卷。
二十唯識順釋論五卷 護法菩薩造
唐義淨三藏景龍四年四月十五日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
十辯中邊論頌一卷 彌勒菩薩造
唐玄弉三藏龍朔元年五月一日於玉華寺嘉壽殿譯至三十日畢大乘基筆受。
邊中邊論(有二譯) 世親菩薩造
一陳天竺三藏真諦譯成論本二卷或三卷曰中邊分別論。
二唐玄弉三藏龍朔元年五月十日於玉華寺嘉壽殿譯至三十日畢沙門大乘基筆受成三卷。
十一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七卷 無著菩薩造
唐玄弉三藏永徽三年正月十六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三月二十八日畢沙門大乘光大乘雲筆受。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本論無著菩薩造釋論覺師子造) 安惠菩薩糅
唐玄弉三藏貞觀二十年正月十七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至𨳝二月二十九日畢沙門玄𧷤等筆受成十六卷又曰對法論。
十一部論(終)
瑜伽十攴論
義燈云謂諸菩薩所造論意非[A24]但為弘佛經亦為廣顯瑜伽中義詮教不同略有十攴攴謂攴分竝是瑜伽所有攴分。
ᅟᅟ==[A24] 但【CB】,伹【國圖】==
一略陳名數攴論 百法明門論
二粗釋體義攴論(又名依名釋義論) 五蘊論
三總包眾義攴論 顯揚論
四廣包大義攴論(又云總攝大乘義攴論) 攝大乘論
五分別名數攴論(又云廣陳大義攴論) 雜集論
六離僻處中攴論 辯中邊論
七摧破邪山攴論 二十唯識論
八高建法幢攴論 三十唯識論
九莊嚴體義攴論 大乘莊嚴論
十攝散歸觀攴論 分別瑜伽論
或十攴中除攝大乘彼論別釋阿毘達磨經非瑜伽論攴分之義應加正理門論。
十攴論(終)
#----------------------------------------------------------------------
#【經文資訊】國家圖書館善本佛典 第 24 冊 No. 8880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6-2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國家圖書館善本佛典」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