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法相義依釋卷上 沙門 高範 撰次 [A1]◎八識大旨 ᅟᅟ==[A1] ◎八識大旨【CB】,[-]【國圖】== [A2]○識謂了別為義。 ᅟᅟ==[A2] ○【CB】,[-]【國圖】== 瑜伽倫記第一曰毗若南此云識了別為義又曰心意識義自有通別別名心意識者頼耶是心以能集起三界生死色心法故末那名意以與六識為同時根生六識六識名識以對六境分別強故二通名心意識謂八識中一一皆有集起名心能生名意了別名識故今㨿通名云了別為義二十唯識䟽謂諸經論所說心意識及了別此四名其體無異[A3]但名差別心積集義意思量義識了別義論第二曰了謂了別即是行相識以了別為行相故乃至此了別用見分所攝(此釋第八識行相文也)問見分與了別其體為異為同耶答了別即是見分所攝見分未必了別謂見分之言通心心所了別之言局心王應非全同義燈第四了有二義一緣境名了通心及心所二行相了別非所但王而作意等亦言了者說緣境了非行相了或有單複單言了者即通王所言了別者非所唯王。 ᅟᅟ==[A3] 但【CB】,伹【國圖】== ○一眼識者。 䟽曰眼是所依而體是識依眼識識名眼識從所依得名。 ○乃至第六亦然。 㤗云大乘中如眼識於一念間取青黃等多色境界有青黃等多種行解取相各異互不相違廣說乃至意識亦爾備云婆沙第三師義當此論眼識取色有四師解如倫記第十三說。 ○清淨色。 瑜伽論曰諸色自相有三種一清淨色二清淨所取色三意取色謂四大種所造五識所依五清淨色眼等處攝名清淨色。 ○以果知因等。 演秘二云汎明此知畧有四種一以因比果二以果比因三以體比用四以用比體以果知因果發識也是心法因根義是色法也是則異類因果果心法因色法故。 ○由用比體者。 發識取境根用由發識用比知定應有根體也。 ○顯形表。 瑜伽論曰顯有十三謂青黃赤白影光明闇雲烟塵霧空一顯色形色有十種謂長短方圓麤細高下若正若不正表色八謂取捨屈申行住坐臥倫師云今依大乘唯有三句一顯非形青等十三二形非顯者長等十色三俱非句者無表色。 ○影光。 倫記曰影與闇別者真諦釋俱舍云如雲障日成陰餘色於中猶顯現可見說為影須彌障日成陰餘色於中隱不可見名闇灮與明別者如俱舍云日炎名灮星月火藥寚珠電炎稱明長短與高下別者長短據四邊高下據處中謂中凸名高中凹名下也。 ○四顯色實餘色皆假。 畧纂云除青黃赤白外餘顯形表色皆是根本四色差別依四根本色立餘差別故皆是假立論五十四問長短等所說形色當言實有為假有耶答當言假有何以故積集而住故名形唯有眾色可得餘形色相不可得故又必相待相待法有自性者彼有雜亂過失如車等彼覺可壞故倫師解曰雖無細微積聚而有麤青等積集成形言[A4]襍亂過者以有一法亦長亦短過故又如車等彼覺可壞者如取輪軸時失彼車等以相待故同學云積短為長失本短相下長為短亦失本長既長短無定相假境義炳然也。 ᅟᅟ==[A4] 襍【CB】,[社-土+集]【國圖】== ○眼識所緣唯是實境。 同學曰未轉依五識必緣實境䟽曰唯取五識一向緣實問假境何識緣之耶答三重轉五俱意緣之。 ○響聲。 倫記曰今此論及對法所列聲中皆無響聲唯顯揚說彼云或依託崖谷所發響聲此中據法師云因受等三是有體聲餘竝假有是差別故。 ○平等香。 倫曰此有二解一云依四諦論解正量部香有三種香臰平等平等者無臰香也一云長養根大名為好香損害名惡無前二用名平等香。 ○味謂苦酢。 又曰味中苦酢等六是實餘可意味等假。 ○空行風中無俱生香等者。 倫曰辨空行風無根本俱生之香但有假名如風過華香逐風來。 ○身者積聚及依止義。 䟽云身者諸大造等合聚名身或依止名身即一形之總稱。 ○諸根大造等者。 已下通伏難此五根章文諸字上有雖字意云若以積聚依止義名身眼根等亦可名身有積聚依止義故通云雖眼根等有積聚依止義彼為少分法依止積聚故不名身獨身名身。 ○謂滑性等。 瑜伽五十四云若觸處中所說造色滑乃至勇當知即於大種分位假施設有謂於大種清淨性假立滑性於大種堅實性假立重性於大種不清淨不堅實性假立歰性及輕性於大種不清淨慢緩性假立輭性由水與風和合生故假立有泠由闕任持不平等故假立飢渴及弱力由無所闕無不平等故假立強力及飽由由不平等變異錯亂不平等故假立病由時分變異不平等故假立老由命根變異不平等故假立死由血有過患不平等假立癢由惡飲食不平等故假立悶絕由地與水和令生故假立黏由徃來勞倦不平等故假立疲極若遠離彼由平等故假立憩息由除垢等離萎顇故假立勇銳如是一切說諸大種總有六位謂淨不淨位堅不堅位慢緩位和合位不平等位平等位景師云二十種觸竝於四大分位假立基云此中解觸有十九種如對法有二十二種無急緩劣三何以無者畧也不立生為觸所以如四相中病老是一今此何故分二耶今此非四相不例也其𭭾觸者從果為名即身上有末摩死近之時今身即死此觸從果為名老觸亦然此觸能生老等名老觸。 ○心法。 四分義私記曰問其以心法為相分義如何答如後念意識緣前念心又他心智證他人心也故。 䟽云或別人心或前後心。 ○定位意識唯是現量。 因明大䟽曰然有二類一定位二散心定心徵湛境皆明證隨緣何法皆名現量一切散心若親於境𭁷得自體亦皆現量。 ○與五俱意或唯現量。 今謂集量論說五識同時意識是現量故同學抄云且約五同緣邊而[A5]已(云云)。 ᅟᅟ==[A5] 已【CB】,巳【國圖】== ○或通現比等。 此約五俱意同時緣十八界也望與五識同緣五塵通現量或約緣五根邊通比或約緣不相應法邊通非不相應法其體色心二法而不緣色心緣得等是則於境異轉也五俱意通三量為一念耶為前後耶有兩諍也笠置上人以一念通三義為正松室上人以前後通三義為正同學八云於五俱意頓緣十八界質相見各有十八許一念類境許一念三量者蓋此謂也。 ○七末那識。 䟽曰於聖教中別名末那總名識故末那是意故蕳後心前識[A6]但立意名恒審思故。 ᅟᅟ==[A6] 但【CB】,伹【國圖】== ○此翻云意思量為義。 䟽云意有二義一思量義二依止義常恒緣第八見分思慮量度自內我。 ○緣於種子有根身器界。 倫記云唯識說第八識緣執受處即諸種子及有根身器世間等對法論說緣五色根四塵一分除聲五十五說緣五色根五外 分理實亦緣聲然對法論且說恒相續境故不取聲。 ○何為種子。 成唯識論云諸種子者謂諸相名分別習氣䟽云即是一切有漏善等諸法種子下解五位中此三唯有漏論說非無漏無漏種子此識既不緣但為彼依故非執受等相名分別者唯識論曰有漏心心所變似所詮名為相似能詮現施設為名能變心等立為分別其體則是名相分別習氣也由彼彼緣此習氣生現行果譬如草木種生其芽也。 ○謂本識中親生自果㓛能差別。 䟽述曰此出體言本識者顯種所在蕳經部師色心等持種親生自果蕳異𤏅因望所生果非種子故要望自品能親生故㓛能差別蕳現行七轉識等望所生種雖是因緣亦親生果是現法故非名㓛能故以㓛能顯種子相今謂㓛能言蕳現行七轉識何故不蕳第八現行耶答於為因緣者蕳之故不蕳第八現行第八非能熏故於親生自果義中蕳非㓛能故。 ○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 第二一異分別門述曰種望所依及所生果為不一異此即立宗何所以然。 [A7]○體用因果理應爾故。 ᅟᅟ==[A7] ○【CB】,[-]【國圖】== 述曰本識是體種子是用種子是因所生是果此之二法理應如是不一不異。 ○雖非一異。 第三問答辨假實門如生望法非一異即說生為假種望於法非是一異種子應非實泉抄生起問云今大乘意種子與本識不一異者種子如生住等四相望法非一異說其體假種望本識非一異故假應非實今為答此云雖非一異等䟽云生等假法如龜毛等體是無法非因緣故種子望法即是因緣故云體實有。 ○漏無漏種各有二類。 論第二有三義一者唯本有種護月云種子本有由新熏發方生故名為新二者唯新熏種難陀云本識親種無始新熏不能自得異熟果要由淨業新熏招集方乃能生故名為新勝軍亦同三者新古合成護法云名言及業種各具法爾新熏然其名言種子雖復法爾舊成無有支熏不能得果新舊合用其果方生望業招果與其新名各有二類下舉護法正義倫記云測述西國三釋一依護法云以本有法爾無漏種子能生一切無漏現行是故初地[A8]已上無漏現行皆有因緣或有地前新熏種子是有漏故但是增上緣初地[A9]已上新熏無漏種子望彼現行無漏亦得作因緣以是無漏故二護月云唯有法爾種子即用此種子為因緣生現行無漏三勝軍云唯有新熏今此論又就可生義說為種子。 ᅟᅟ==[A8] 已【CB】,巳【國圖】== ᅟᅟ==[A9] 已【CB】,巳【國圖】== ○諸有情無始時來等。 䟽云自下第三申其正義應信本有無漏種子至解脫分善根[A10]已厺名勝進位[A11]但熏增長。 ᅟᅟ==[A10] 已【CB】,己【國圖】== ᅟᅟ==[A11] 但【CB】,伹【國圖】== ○熏今增長。 䟽云種解脫分善根已厺聞正法時由現行有漏及自因緣所熏有漏種為增上緣令其本有無漏種子亦得增長展轉增勝即以所增無漏勝種後時正生出世之心亦說無漏所增長種名聞熏習。 ○復熏成種。 謂入見道且如無漏既有本有及與新熏有漏法種子類此可悉問有漏無漏相違法云何有漏聞熏令增長無漏種子耶答流轉位分別俱生二障覆伏無漏種子不令得自在然初發心住位發深固大菩提心以來修有漏六波羅密善根及如實尋思觀依之無漏種子少得自在是名增長雖有漏聞熏及有漏觀其體善法故令無漏種子與力自在也。 ○有根身。 䟽云總身之中有別根故名有根身等。 ○扶塵根。 倫云扶根是眼之處世俗呼之為眼故即扶五根色香味觸之四境也。 ○器界。 謂如世器領納諸物山河大地能納有情故名器界者差別義欲界等界種種差別故。 ○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 䟽曰能藏所藏執藏義故為[A12]襍染法互為緣故我見緣故此文[A13]襍染能所藏中唯有能藏令[A14]襍染等法不失故我愛緣之為執藏義即識為所藏。 ᅟᅟ==[A12] 襍【CB】,[社-土+集]【國圖】== ᅟᅟ==[A13] 襍【CB】,[社-土+集]【國圖】== ᅟᅟ==[A14] 襍【CB】,[社-土+集]【國圖】== ○為雜染互為緣故。 䟽云解能所藏諸有漏法皆名[A15]襍染非唯染法梵云僧吉[(止/矢)*余]此名[A16]襍染若不云僧即唯染也有云就互為緣秘有三釋一者第八現所持種相望互為緣也謂第[A17]八持種時種為所藏現第八為能藏也此義現第八因種果也亦此種生第八現種為能藏現第八為所藏也此義種因現第八果也如是互為緣也今謂秘三釋中初釋為勝此論文下䟽無互為緣釋能持染種至此識為所藏文釋與[A18]襍染互為緣故論文文依此釋文解互為緣故云[A19]襍染通有漏三性法現行種子第八為雜染種子為緣能持[A20]襍染現行法為第八為緣能熏種子故云互為緣故初能藏義次所藏義也。 ᅟᅟ==[A15] 襍【CB】,[社-土+集]【國圖】== ᅟᅟ==[A16] 襍【CB】,[社-土+集]【國圖】== ᅟᅟ==[A17] 八【CB】,▆【國圖】== ᅟᅟ==[A18] 襍【CB】,[社-土+集]【國圖】== ᅟᅟ==[A19] 襍【CB】,[社-土+集]【國圖】== ᅟᅟ==[A20] 襍【CB】,[社-土+集]【國圖】== ○有情執為自內我故。 䟽曰解執藏義唯煩惱障義非所知障義不爾無學應有此名此不別執為其我所及與他我名自內我。 ○內緣相續。 解云唯內緣局第七第八一分通外緣器界故。 ○第七非量。 解云唯見分非量轉自證分現量也。 ◎現等三量 [A21]○現量謂無分別。 ᅟᅟ==[A21] ○【CB】,[-]【國圖】== 已下三十字入正理論文離名言分別種類分別等故云無分別非全無緣慮用是則明了無分別也。 ○於色等境。 境字論為義。 大䟽曰言色等者等取香等義謂境義乃至於色等境上雖無映障若有名種等諸門分別亦非現量故然離分別畧有四類一五識身二五俱意三諸自證分四修定者前記云且如意識與五識同時起亦緣其境不生分別故名現量自證者自證分緣見分之時亦名現量即此見分為自證分境也諸定心者在定之時亦緣其境雖緣境體[A22]已其定內亦名現量故皆後之三種亦離分別然理門中唯取五識䟽曰言於色等義是五識故(云云)此四類心唯五識現體非一名為現現各各附自境體離貫通緣名為別轉由此現現各各別緣故名現量又曰現量行離動搖明證眾境親𭁷自體故名現量能緣行相不動不搖因循照境不籌不度離分別心照符前境明局自體故名現量。 ᅟᅟ==[A22] 已【CB】,巳【國圖】== ○謂患翳目。 二十唯識䟽曰翳是障疾眼病為緣意見髮等瑜伽論云翳眩者於一月處見多月像景釋眼根識同取多月以是錯亂故非現量是故五根五識有量非量不得皆是現量所攝今解眼識及同緣意識俱取一月而不明了故後尋求意識錯亂取多月眼識等雖不明了而實緣一是故五識[A23]但是現量。 ᅟᅟ==[A23] 但【CB】,伹【國圖】== ○比量謂於所比義有正智生。 真界云比量者謂比擬度量如見烟度火論曰謂藉眾相觀於義相有三種由彼為因於所比義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無常等是名比量。 ○是近及遠等。 問云現量比量及念俱非比量體云何名比量答此三能為比量之智以近遠生因故因從果名。 ○有分別智於境異轉。 此二句正理論文也境字為義大疏云分別智謂有如前帯名種等諸分別起之智不稱實境別𡚶解生名於義異轉名似現量。 ○謂見杌為人等。 [A24]已下大䟽釋文見杌為人至及瓶衣等釋異轉不以本自相至謂為實有釋分別智及瓶衣等大䟽云問如第七識緣第八執我可名非量凡緣瓶衣既非執心何名非量答應知非量不要執心[A25]但不稱境別作餘解即名非量以緣瓶心雖不必執[A26]但惑亂故謂為實瓶故是非量不以本自相等疏云諸有了瓶衣等智不稱實境𡚶分別生名分別智。 ᅟᅟ==[A24] 已【CB】,巳【國圖】== ᅟᅟ==[A25] 但【CB】,伹【國圖】== ᅟᅟ==[A26] 但【CB】,伹【國圖】== ○由彼瓶衣等。 以下釋似現量前記云此似現量有兩解第一云[A27]但意識緣共相至名似現量者此意[A28]但由意識分別作瓶衣解謂自眼見若據實論眼[A29]但見望境不見瓶衣即由意識分別作瓶衣解即是第一解[A30]但約意識解為非盡理第二解云從又[A31]但分別執為實有至名似現量此釋盡理者此意即約執心謂自識現得亦名似現亦者亦上意識。 ᅟᅟ==[A27] 但【CB】,伹【國圖】== ᅟᅟ==[A28] 但【CB】,伹【國圖】== ᅟᅟ==[A29] 但【CB】,伹【國圖】== ᅟᅟ==[A30] 但【CB】,伹【國圖】== ᅟᅟ==[A31] 但【CB】,伹【國圖】== ○諸似現量等。 自下大䟽文也問何名非量耶答迷亂心於現不現前境錯亂分別取不實事心也於此有二類謂執心非量非執心非量也執心非量者緣非我法如執我也乃至非執心非量謂或於非黃生黃解或緣龜毛空華等也。 ○以據決定。 此通伏難若似現量在有分別無分別二心何故論文偏約有分別耶通曰論偏云有分別約決定似現量若無分別通現量故約決定者偏云有分別也。 ○若似因智至似比量。 入正理文大䟽云似因及緣似因之智為先生後了似宗智名似比量。 ○如於霧等𡚶謂為烟邪證有火。 解云釋論於似所比諸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文具文云如於霧等𡚶謂為烟言於似所比邪證有火於中智起言有智生。 ○是真之流而非真故名似比量。 真指正比量也謂似比量具遠因近因智果三真比量類本邪智故非真比量故云非真。 ◎相等四分 四分義私記云問何故名四分耶分量決云心用分限四種差別故名四分。 ○若細分別應有四分。 護法菩薩依厚嚴經集量論建立四分廣說如四分義私記。 ○相謂相狀也。 私記曰問若言相分者云相狀之義者心法無相狀云何為相分體耶答心法雖無麤相狀而有細相狀故為相分。 ○縱緣於心至不能緣故。 私記曰問第六識見分緣心法時之影像可是能緣何云初唯所緣耶(文)舉此問次引此縱緣於心等大疏文答也疏文意云雖緣心法其影像是非能緣相分心不能緣慮故問若爾者所緣心不能緣慮者自證分所緣見分不能緣慮耶答䟽通此難云此義不然自證分緣見分是一體之上義用故不作相分雖所緣心能緣慮今見分所緣心他人之心若我前後心是別體法故作相分緣其相分心非緣慮故不可例也。 ○帯我法之相狀。 演秘云帯有二義一帯者挾帯親附之義能緣親附所緣之境而不相離名為挾帯而猶世言身佩釰二帯者似也能緣有似本質之相相即相分心質相離名為帯似亦若世言靣帯火也。 ○見謂見照也。 私記云問見照者何義耶答了別之義也故論云此了別用見分所攝([A32]已上)。 ᅟᅟ==[A32] 已【CB】,巳【國圖】== 意云八識見分各了別所緣境有明了用故謂了別為見照又云見故名見照故名見耶答照故名見不謂見故名見問若爾見故名見者有何過耶答若見故名見者耳識見分亦可名聞分有此過故不名見故見照故名見。 ○自證分。 四分義私記云見分體用非他故名自此第三分證彼見分故問云見分體非他意如何答見分是第三分緣外之用體即第三分非他物故名之為自此第三分證知自緣外之用故云自證分也。 ○第二分唯緣第一等。 四分義私記文也次下云問何故第四分唯緣第三分不緣第二分耶答論云以無用故(云云)問無用意何答云此疏有二釋一云設許有緣有涉重緣過以無用故(初釋)或無緣彼之用不說緣之如自證分不緣於相能緣各有分限可緣故(後釋)問初釋意何答意云證自證分設緣見分有涉重緣過意云四分必緣前分非超越緣若第四分緣第二分者有涉見分緣過又自證分既緣見分證自證分又緣見分有重緣過涉緣重緣無益故不緣也問後釋意何答四分皆能緣所緣有分限故證自證分不可緣見分意云自證分緣第二第四用必定也第四分緣第三分用必定也分限有定量故更不可緣如見分是緣相分之用必定故不可證自證分緣見分耶。 ○所能量量果等。 又云量者量度義也心等量境名能量為心等被量之境為所量果者成滿因義也審察其所量能量云量果譬如以丈尺量絹之時絹為所量丈尺為能量解𢿘之人智為量果也問果是成滿因義意何答人以尺量絹本意欲知其𢿘多少是即因也既量計畢知其多少者成滿前因也是即果也心等量境亦如是能緣心緣境本意擬知境之青黃是因也既知其青黃了成滿前因也是即量果義也。 ○即以所緣第四為果。 又云何故不以能量為量果以所量為量果耶答𭂫量果必離能量有別體故(已上)。 問何以知以所量法還為量果耶答義演云例云如無色界本識見分緣種子之時即以自證分為所緣為其果何妨第三第四互以相緣後以為果問種子是在自證分處云何緣種子云緣自體分耶答義演云更無別種子相以種子持附自體分即以自證分為相分緣種子不離識故問第四分緣第三之時以所量為量果者且應第三緣第二時以所量見分為量果何故更立第四分耶答論云不應見分是第三果見分或時非量攝故([A33]已上)。 ᅟᅟ==[A33] 已【CB】,巳【國圖】== 問此文意何答不可以比非量之見分為現量之量果故不以見分為第三之量果後二分是體內法而一向現量故遞為量果也倫記曰問何故種子不在自證分等唯在見分耶義曰以相見及第四分於自證分上差別建立今以種子是所緣故故於見分上立自證分為能緣故不於上建立又依集量唯立三分故不在第四設立四分者以不離自證分故但是第三分差別立。 ○前二是外後二是內。 問何故前二名外耶答云此各有二義相分是外本質之影像故云外亦似外故云外見分緣外相分故云外亦似外故云外問見分內心法何故云外耶答疏云[A34]但由見分似外緣外故名為外非體是外問何故後二分名內耶云後二分是內心法亦緣心法故名內也凢後二分名內有二義一體內二緣內也問自證分緣外見分隨所緣名外耶答見分體雖非外依緣外名外自證分雖緣見分外外相遠故不名外也。 ᅟᅟ==[A34] 但【CB】,伹【國圖】== ○初唯所緣等。 解云見分緣相分時相分所緣也見分能緣也自證分緣見分時見分所緣也後二分互以成能緣故後三通二。 ○第二分通現等三量。 問見分通三量者八識見分一向皆爾耶答不然五八識見分一向現量第七識見分一向非量唯第六識見分通三量問後二分現量者其現量義何答西明云具三義者現量所攝問三義何答一非顛倒二非猶預三非重緣自證於境雖是邪見親證自體故不作邪正等解故。 ◎自共二相 解云於心心所所緣境有自共二相此有多類謂名句所詮自共相佛地經所說自共相因明所說自共相也因明所說乃現比量所緣也倫記云畧辨有三一且如色薀中十一種異名為自相同有變壞等三義即是共相二五薀各別名為自相同有聚積總畧義故名為共相三色等五薀性相各異名為自相無常苦空無我理同名為共相演秘云問經中二相其義云何答五薀等體名為自相薀上無常苦無我等名為共相雖一一薀無常等別彼此相似以立共名不說散心分別安立名共相也三惠章云此有多種畧說有三一處自相色聲等法名為自相色薀無常等皆為共相二事自相青黃等法名為自相色聲所等名為共相三自相自相不可言性名為自相餘可言等名為共相。 ○諸法自體唯局法體。 疏曰如色法等礙為自性火以煗為性水以濕為性[A35]但可證知言說不及且如火以煗為自相此煗唯局火法體不通聲等言說不及何者言說若著自相者說火之時火應燒口火以燒物為自相故緣亦如是緣火之時火應燒心今不燒心及不燒口明緣及說俱得共相。 ᅟᅟ==[A35] 但【CB】,伹【國圖】== ○證智。 𭁷證自相法體智云證智故因明疏云若諸現現量所緣自相即不帯名言𭁷證法體疏云此之自相證量所知非言說等境故。 ○通在諸法等。 斷障章云彼說一切法上實義皆名自相以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A36]己體不共他若分別心立一種類能詮所詮通在諸法如縷貫華名為共相。 ᅟᅟ==[A36] 己【CB】,巳【國圖】== ○如是展轉。 疏全文云至不可說為自相可說極微等為共相故以理推無自相體且說不可言法體名自相可說為共相以理而論共既非共自亦非自為互遮故[A37]但各別說。 ᅟᅟ==[A37] 但【CB】,伹【國圖】== ◎三種分別 了義燈云此三種分別有遍不遍行相約遍行相自性分別通八識有計度分別通六七識尋伺為體第七識無恒審思量虗𡚶計度第七識有不爾執我是何分別體非尋伺而依思慧立此分別約不遍行相唯在第六(云云)有云於分別有麤細若以心心所緣慮自性名分別者此分別或名自性分別或可名任運分別則通八識及三量皆可具此分別若執心俱堅猛分別名計度分別此分別唯限六七二識非量心也若尋伺相應諸分別尋求伺察行相尤麤顯唯限第六識不有餘識尋伺唯第六相應心所故也。 ○自性。 此有持業依主二釋初持業者有漏心心所因循取境異無漏故名為分別是心心所本自性故名為自性自性即分別依主自性言亦通境說雜集論云如所緣相無異分別於自境界任運轉故即自性之分別名自性分別自性謂於現在所受諸行自相行分別此依主釋意也。 ○唯識第五攝論第一許五識有者是也。 燈曰問既約自性八識皆有任運分別七八何無答約二乘通不說七八(文)唯識論第五文也難卒解也云意識應辨隨念計度二分別故(文)問論不說(言)五識中有自性分別[A38]但言破於他意識應無隨念計度二種答論雖不明言五識有破[A39]但言應如五識第六亦無隨念計度不敢(言)無自性分別知有自性也。 ᅟᅟ==[A38] 但【CB】,伹【國圖】== ᅟᅟ==[A39] 但【CB】,伹【國圖】== ○隨念。 隨逐明記不𡚶念心所起分別故云隨念雜集第二曰初依現境自相而緣次緣過去後通三世於所緣境異相分別。 ◎諸識所依 問何名所依乎答八識各以依苻依住所名所依。 ○俱有所依。 俱有言蕳等無間緣等無間依前滅法為所依後生法為能依是能依所依異時有俱有依能依所依同時有也。 ○定有四種(道)論曰五識俱有所依定有四種謂(五)色根六七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同境分別染淨根本所依別故。 疏云望彼五識並有力故具前四義於此四中若隨闕一種五識必不轉故此四何別五根與五識為同境依共取現境故餘則不定獨得此名第六意識與前五識為分別依與依同緣分別境故五雖無分別意是分別為分別依。 ○染淨依。 䟽曰第七與五識為染淨依五識由此根本染故成有漏根本淨故成無漏全成淨[A40]已不漏五識名根本淨其第八識與前五識為根本依。 ᅟᅟ==[A40] 已【CB】,己【國圖】== ○由此識染汙。 謂雖第七初地分得今約佛果極解脫道前五識唯至佛果轉故。 ○根本依。 論第七云根本識者阿陀那識染淨諸識生根本故。 ○多引六。 此文䟽依釋因果相順義文也七與力故下有所以二字依之[利-禾+(光-兀+天)]文謂多引六起染執等由第七故者明因相順六緣境時七與力故者明果相順相順者多引意識起染汙執等由第七識故云相順。 ○非七緣境第六與力。 此二句明雖七於因果俱與六力非六與七力。 ◎諸識生緣 [A41]○即是第七俱有所依。 ᅟᅟ==[A41] ○【CB】,[-]【國圖】== 解云此二句明第七無根本依所由謂以根本依第八為俱有所依不可別立根本依。 ○而第八識自體而[A42]已。 ᅟᅟ==[A42] 已【CB】,己【國圖】== 此二句明第八不立根本依所由謂根本依第八即第八自體也。 ○雖種子恒等。 全文云但由五識內詫本識即種子也外藉眾緣方得現行以雖種子恒外緣合有頓漸起五或四三二一識生故或五至一生不定故乃至若於爾時有一眼識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一眼識轉乃至五緣頓現在前即於爾時五識身轉等故五識由緣具不具故生有多少或俱不俱。 ○或俱不俱。 解云緣各合則五識俱起各緣不合則五識不俱起也故論云或俱或不俱起外緣合者有頓漸故。 ○第六意識至有時不起。 疏曰雖亦麤動者顯不定義謂亦五識又顯自識行兼有細以麤亦細也又顯與第七八識行相異彼微細沉審故又所藉緣少易辨故無時不具若爾何故不一切時如第七八相續生耶答由違緣故有時不起何者是違緣即下五位或猒於心或異緣礙遮識生起故名違緣。 ○極睡眠極悶絕。 論云無心睡眠與悶絕者謂有極重睡眠悶絕令前六識皆不現行疲極等緣所引身位違前六識故名極重睡眠乃至風𤍠等緣所引身位亦違六識故名極重悶絕極睡眠䟽曰問此既無心所眠何名為眠而此中及大論無心地等說為眠也此有二解一由二似雖此眠時無彼心所眠體而由彼加行眠引或沉重不自在似有彼眠心所時以二義故假說無心身之分位名眠實非眠也。 ○第七八識。 疏云第七八識行相恒內緣一類沉審起藉緣少一切時有以行相細故無緣礙令總不行總不行之言謂第七識無漏滅定違染一分不行非體總無又[A43]但可令轉變非總不行故與前別以第六識麤動故亦為緣礙。 ᅟᅟ==[A43] 但【CB】,伹【國圖】== ○無漏滅定。 疏云瑜伽十二說或依非想非非想而入此定或依滅盡相而入此定何以唯依非想者次第定中最居後故以此定猒心至微微心方入餘下地心麤不能作此行相故依非想(文)此約初修人故次上云初修依何地起初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為加行入初修即二乘及七地以前等又云前言初修唯依非想後修如何若得此定已自在者餘下七地心後亦得現前(文)論七云雖屬有頂而無漏攝疏云以無漏引體即無漏種故第六十二說滅盡等至當言無漏由與煩惱不相應故非相應故無所緣故非煩惱生故是出世間異生不能行故。 ◎有䨱無記 論云法有四種謂善不善有䨱無記無䨱無記論云䨱謂染法障聖道故述曰何名無䨱䨱謂䨱障體即染法䨱義如何障聖道故論又能發心令不淨故述曰合以二義解其䨱字即䨱者䨱蔽也蔽心令不淨故名為䨱。 ○蔽心令不淨。 解云令𭇥能令所令義謂染汙法能令同時現行法所令也其義易知。 ○不善性。 疏曰不善三者一感非愛果不善謂極惡法二性非巧便不善謂染汙法三性不安隱不善謂有漏法。 ○問諸不善性等。 解云已下義燈第四取意燈云問染法障聖道說名為有䨱不善亦障聖同名為有䨱答據能障聖道不善應名䨱招果㔟用強故不名有䨱問不善招報強從勝不名䨱無想不感果障聖名有䨱答自性染法䨱蔽勝障聖名有䨱無想報等翳理微故不名有䨱。 ◎無覆無記 ○異熟習氣。 解云善惡業種子名異熟習氣也倫記曰習氣通二種所謂現行及種子此中約種子名習氣有云第六相應思心所造作善惡業熏自思種此種子業𫝑力強勝故能有𦔳他無記劣種之力而彼𮊵劣無記法親因緣種子其力𮊵劣故無自生現行之力故[((並-(前-刖))-一)/(冗-几+豕)]彼業種㔟力生自無記現行故此無記現行正親因緣種雖無記種子力劣故隱不論談勝𦔳緣業種名無記果能生因此思心所依身語意三為作善惡事熏自思種此思種有二㓛能一生自思心所現行㓛能二𦔳他𮊵劣無記種子令生現行㓛能也生自現行㓛能是名言種子不名業種子與現行思心所親因緣習氣性故𦔳他㓛能名業種不名名言種望他果非親因緣故也(文)能引異熟無記果習氣故名異熟習氣。 ○酬引業力。 解云異熟習氣感總報無記第八其異熟習氣有強弱不同酬其強弱𫝑力第八相續有長短不同也引業者䟽云唯第八識是總果故是果之主餘果方生主引生故由強勝業引總果故餘別弱業方能生果據其勝業名引引餘業生故有云言引業引果者此有業業相對果果相對二義總報業引別報業總報果引別報果故非總報業果相對名也有義引起總報果體故名引業若爾滿業亦名引業引起別報果故此義違䟽文。 ○恒相續故立異熟名。 䟽云果無間故說恒相續由恒相續及是引果立異熟名。 ○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𤏅有間斷故。 倫記云三性種子同所依識說為異𤏅從此種子生現行時名異𤏅生疏述曰顯異𤏅因所生未盡即明亦感前之六識俱增上緣此是別果故業名滿引如作摸滿如填綵以此六識從第八識真異𤏅起名異𤏅生以非是主有間斷故不名真異𤏅成圓果事具足果事名之為滿亦通因果皆有滿義業勝名滿。 ○即前異𤏅等。 倫云釋其名因是善惡果是無記異因而𤏅故名異𤏅從義得名䟽云別從總稱二種俱名為異𤏅果即由如前所說理故其第七識非異𤏅種之所引生因位唯染果無漏故樞要云真異𤏅具三義一業果二不斷三遍三界。 ○從自前念及種起故。 此二句明第八名異𤏅生所由對前念現行後念現行名異𤏅生是現現相望也從自異𤏅無記種生現行第八名異𤏅生是種現相望也。 ○有間不遍。 䟽云六識不遍無色無心定等五識及意無故。 ○雖異𤏅起等。 解云三性法不名真異𤏅其義可爾而可名異𤏅生并從真異𤏅起故答不然對法第五說若法是異𤏅從異𤏅起者名異熟生善等唯從彼起不是異熟故不名異熟生。 ○問何故名果以為異[A44]熟耶。 ᅟᅟ==[A44] 熟【CB】,[熟-享+京]【國圖】== 倫記云謂阿頼耶一起酬因始終恒起遍通三界得名異𤏅廣如倫記。 ○威儀路心。 倫記云威儀謂表色路體即四塵四塵是彼所依故說威儀路又解威儀四塵為性路即發彼心與彼為依說心為路工巧處亦爾[A45]但是五塵四塵別故此中威儀多於道路施設工巧多於處所施設故一名處一名路。 ᅟᅟ==[A45] 但【CB】,伹【國圖】== ○為引導他或為利益。 倫記云為嬉戲加行所攝變化是無記其為利他起變化是善也令引一切有情至善道云引導一切有情得順益事云利益。 ◎四無記種 此一叚義燈第三取意文此有二解等。 同學鈔云初釋意除變化心餘三無記有同別種若異熟心緣威儀工巧名二無記是因種生也若自能熏與異[A46]熟心別種也以同種生名世俗有依別種邊自在成就攝也後釋意三無記定別種也異𤏅生心他善惡心熏此種子緣威儀心熏名威儀種子緣工巧心熏名工巧種子不爾之時異[A47]熟心種熏名異[A48]熟種子故雖緣威儀等亦是別種也發威儀等別種之義同先釋也緣威儀等非實威儀等故名世俗有。 ᅟᅟ==[A46] 熟【CB】,[熟-享+京]【國圖】== ᅟᅟ==[A47] 熟【CB】,[熟-享+京]【國圖】== ᅟᅟ==[A48] 熟【CB】,[熟-(口/子)+(日/日)]【國圖】== ○瑜伽中說名世俗。 五十五云於異𤏅薀及加行別皆世俗有(文)無實體用名世俗有離異𤏅無記心種別無威儀工巧種實體用故說為世俗有倫記云於異𤏅四薀中假立異𤏅生義名世俗有除異𤏅外於餘加行所生薀中假立威儀工巧變化名世俗有又云四無記心皆於遍行境上假施設故當知一切皆世俗有㤗云頼耶四薀及相應薀是異𤏅故云於異𤏅所攝諸薀威儀工巧變化三法是方便心故加行三心於異𤏅生上而假施設故是假有。 ○以變化心不通異熟便非世俗。 解云變化心現在修四禪定依定得通依通起變化心故非業所感異[A49]熟無記種生故云不通異𤏅以故此有實體用非世俗不同威儀工巧異[A50]熟無記種生世俗有也。 ᅟᅟ==[A49] 熟【CB】,[熟-享+京]【國圖】== ᅟᅟ==[A50] 熟【CB】,[熟-享+京]【國圖】== ○若以自力熏成者。 解云以自力熏應串習無記心餘義應思。 ○[A51]但言世俗無唯言故。 ᅟᅟ==[A51] 但【CB】,伹【國圖】== 疑云若自熏成威儀無記等各別有種子者瑜伽何云世俗耶通云瑜伽[A52]但言世俗不言四無記唯世俗故知自熏成威儀無記等一分非世俗各別有種。 ᅟᅟ==[A52] 但【CB】,伹【國圖】== ○雖是異𤏅。 燈云以是異[A53]熟由緣此等名威儀等故([A54]已上)。 ᅟᅟ==[A53] 熟【CB】,[熟-享+京]【國圖】== ᅟᅟ==[A54] 已【CB】,巳【國圖】== ◎善等三性 此一叚䟽五末取意文也。 ○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 疏云謂一一法要令此他二世順益方名為善謂有漏善前世益今世益今世益後世益俱得樂果人天所仰無漏有為無為亦爾此世他世違越生死有得有證及由𣵀槃獲二世益非生惡趣等故并名為善人天樂果唯順益一世非二世故不名為善是無記果法故體非是善於後世中作衰損故不作此解。 ○違越生死。 此世他世違越生死自有順益義也。 ○故并名善。 有漏善二世俱得樂果人天所仰無漏有為二世俱違生死無為非二世俱生惡趣皆有兩世順益相故有漏善無漏善并名善。 ○人天樂果。 䟽曰有問言若順益名善人天樂果亦現益故應名為善為答此問故說彼非。 ○問具修六度至二世亦成矣。 演秘四末文應撿。 ◎善等界繫 [A55]○生得善。 ᅟᅟ==[A55] ○【CB】,[-]【國圖】== 演秘四引雜集論云由先串習生便即起不假思惟。 [A56]○方便善。 ᅟᅟ==[A56] ○【CB】,[-]【國圖】== 又云親近善友思惟方起。 ○色繫除工巧。 色界無刻鏤等義故無身工巧二禪以上無尋伺故無語工巧也言語由尋伺起。 ○無色繫除變化。 變化依定通變化五塵境故無之也。 ○欲界有變化心。 倫記景云此中欲界變化唯是生得通三性心皆能變化不同毘曇欲界有修果心。 ○似欲界故。 欲界有情修上界定得通變化五塵境以欲依身變化故似欲界有之。 ◎諸識三性 [A57]○答異熟性故。 ᅟᅟ==[A57] ○【CB】,[-]【國圖】== 䟽云答有三初總答次別答後釋無記名此總答也若善惡性必非異𤏅(文)第八善惡業所感者若唯善性非惡業所感若唯惡性非善業所感既為善惡所感無記明。 ○異𤏅若是善染汙。 䟽云別有三釋此為一因證唯無記攝論第三末自解善趣既是善應不生不善恒生善故即無流轉由集故生死流由苦故生死轉惡趣翻亦然既恒生惡應無還滅由道故還由滅故滅又此識是染依述曰此識既是果報之主為善染法之所依止既恒善應不為惡依是惡亦應不為善依互相違故何得與二俱作所依。 ○又此識是所熏性故等。 䟽云如前已說唯無記性可受熏習。 ○此意相應等。 䟽云今以相應顯心是染性非染故。 ○任運轉故。 同學云眼等五識任運也相應惑可唯無記今任運者一類任運也五識雖任運易脫起故通三性也五識雖具任運一義不具餘三義故非唯無記。 ○不障善故。 同學云不障善者不障有漏六位中善位十一云也第七若不善性者豈不障六識中善位耶不云不障無漏聖道。 ○遍三性故。 又云第七諸識染淨依也其性若不善者能依六識豈善性耶相違異性不可成能所依故也。 ◎六位心所 解云唯識論及百法論建立六位五十一心所瑜伽論建立五位五十一心所心所舊云心𢿘瑜伽論名有所緣或云有所依䟽曰畧以三義解心所總名一恒依心起心若無心所不生要心為依方得生故二與心相應彼五說與心相應故不與心相應又時依緣事四義具故說名相應由此色等亦非心所既爾心具五義與五相應應名心所三繫屬於心以心為主所繫屬之心有自在非所以是義故繫屬於心有此三義故名心所。 ○徧行五者。 對法䟽云遍謂周徧行者起義周遍心起立遍行名亦遍亦行名為遍行。 ○一作意謂警心為性。 倫記云然唯識說作意能取事之總相及餘心所所取別相既總取境名心取別名心所問作意警覺用現行耶種子位耶答以種子警覺為正義義燈云為種位警為現行位答淮諸師說通二位警本疏種位非在現行西明要集俱非本釋云論二說通於種現同學云問種子是微細沉隱法也如何起警覺用哉答設雖沉隱何不施用哉煩惱種子發業潤生猒心種子起遮防用修無想定時熏成極猒種子此種子有五百大刧不生心心所㓛能也思種子防三業非等是其類也問觸等心所在現在位而施作用作意何異之哉答既異餘心所獨取眾多別相又何妨異餘心所在種子位起警覺用焉。 ○為性為業。 義燈云問同舉作用以顯性業二用何別答有云親用顯性踈用顯業又有云譬如火以煗為性用親火體用故名性用燒物用名業用望火自性煗性上所帯用與火性踈遠故。 ○觸謂三和。 唯識裏書云此中大乘觸別有體非即三和經部師三和成觸觸即三和是假(文)既大乘唯識立三和生觸三和外別體觸若云觸謂三和與經部三和成觸何異耶答大乘許別體觸故非三和即觸[A58]但云觸謂三和觸與三和同時互為因果故云觸謂三和非三和即觸倫記云基云此中觸為何業謂受想思所依為業如餘處對法等唯是受依何不云想思等此彼別者此據通論皆依於觸觸次作意後生故若據相隨轉而唯受。 ᅟᅟ==[A58] 但【CB】,伹【國圖】== ○分別變異。 解云於三和合位㓛能乃生既與前殊說名變異分別者即是領似異名如子似父名分別父䟽云此意總顯根等三法有能順起心所㓛能名為變異此觸亦有順生心所㓛能作用領似彼三是故名為分別變易(文)論云和合一切心及心所令同觸境是觸自性既似順起心所㓛能故以受等所依為業。 ○謂根境識更相隨順故名三和。 疏云正三和體謂根境識體異名三不相乖返更相交涉名為隨順如識不生根境或起名為乖返又如耳根眼識香境三法乖返不名三和若相順者三必俱生既不相違故名隨順根可為依境可為取識二所生可依於根而取於境如此交涉名三和體。 ○觸依彼生等。 疏云即由二義觸名三和一依彼生彼即根等是觸之因依三和故亦名三和故聖教云三和生觸對法亦云依三和合二令彼合彼亦根等即觸之果謂觸能令根等三法合為依取所生了別此三和合由觸故然故說觸能和合三法由此二義觸名三和非一觸體可名三故從觸之因所和果說觸為彼三和合也。 ○三和合位至說名變異。 疏云謂根境識三和合位除未合時故言和位此三之上皆有順生一切心所㓛能作用名為變異謂此三法居種子時及未合前皆無順生心所作用於三合位㓛能乃生既與前殊說名變異變異即是三體上用正解變異體即三法。 ○受謂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為性。 瑜伽云受為何業謂愛生所待為業倫解云謂境界等愛皆由受後方生。 ○能起合離非二欲故。 疏云解起愛為業謂於樂受未得希合[A59]已得復有不乖離欲於苦未得有不合欲[A60]已得之中有乖離欲欲者欣求即通三性此業可通有漏無漏今唯依無明觸所生受說此唯是愛依染分說如緣起中受緣愛故有漏受能為愛之緣故。 ᅟᅟ==[A59] 已【CB】,巳【國圖】== ᅟᅟ==[A60] 已【CB】,巳【國圖】== ○想謂於境取像為性。 瑜伽云想為何業謂於所緣令心彩畫言說為業疏云體性可知言𭤸設者安立之異名建立發起者亦名𭤸設明詮道収發起義也。 ○名言為業。 次下論云謂要安立境分齋相方能隨起種種名言(文)此中安立以下釋此論文䟽文也謂此中安立取像異名今文䟽全文也次下云此業[A61]但是意俱之想餘識俱想不起名故設踈起名無失者第八識想如何起名由此故知此業不遍義燈云問想既施設名言為業何非語因答淮雜集論說為隨說因非語加行由想境像方立名言此𫝑用踈尋伺用親正起語故說為語行。 ᅟᅟ==[A61] 但【CB】,伹【國圖】== ○思謂令心造作為性。 疏無釋演秘云問性業何別答性[A62]但令作業伇令作單重廣畧行相有異同學云單廣立性重略為業謂不具駈役曰單今解云性不具駈役造作故云單業加伇心故云重也性總不顯三性廣談造作故云廣業別別分取分位善性時駈入善性造作即其時令心善作一分為業故云略也。 ᅟᅟ==[A62] 但【CB】,伹【國圖】== ○善等之因等。 疏三未文也全文云瑜伽論第三卷說即此邪正俱相違行因相由思了別謂邪正行即身諸業此行之因即善惡境由了此境相故思作諸業起善惡等事。 ○有尋等三地。 演秘曰按彼論云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靜慮除靜慮中間若定若生名有尋有伺地即靜慮中間若定若生名無尋唯伺地隨一有情由修此故得為大梵從第二靜慮餘有色界及無色界全名無尋無伺地(文)無尋無伺等諸師異釋如倫記第二上說有說大梵名中間禪尋伺中間故也。 ○別境五者。 對法疏云所緣事境多不同故能有別境立別境名。 ○欲謂於所樂境希望為性。 䟽云所樂者謂欲觀境不[A63]但求彼若合若離[A64]但欲行意隨何識欲觀等者皆有欲生唯前六識或唯第六七八因中無作意欲觀任運起故七八二識全及六識異𤏅心等一分[A65]但隨因境𫝑力任運緣者全無欲起餘皆欲生。 ᅟᅟ==[A63] 但【CB】,伹【國圖】== ᅟᅟ==[A64] 但【CB】,伹【國圖】== ᅟᅟ==[A65] 但【CB】,伹【國圖】== ○勤依為業。 對法疏述曰此說善業生正勤故問勤即精進善十一一𢿘也故唯善性然欲通三性何云唯善性所依對法第十等皆云信為欲依欲為精進依即入佛法次第依然既通三性即唯善欲為依。 ○若不欲觀。 有云以下顯七八全分六識少分無欲次上䟽文思淮可知。 ○二勝解。 對法疏云決定事者顯此所緣不定境等不生故。 ○印持為性。 又云印謂印可是事必爾持謂決了不猶預故。 ○謂邪正等。 疏云此勝解由邪教邪理邪證等力或正教等力或非邪正教理證力於所取境審決印持此事如是非如是以生勝解或教者教示或是言說[A66]但由轉習。 ᅟᅟ==[A66] 但【CB】,伹【國圖】== ○理者。 有此道理非謂四諦真實理也即攝一切事及真理謂此木是木之理等。 ○證者。 即修禪定或諸識現量等心能審決者皆有勝解由此道理生印可故更有異緣不能引轉令此心中更生疑惑。 ○三念。 瑜伽云念謂於久所思所作所說記憶為業疏云四法迹念是定因倫云四法迹者如對法說無貪無瞋念之與定彼為三學所依法迹無貪無瞋為戒所依念與定為依定與慧為依。 ○𢿘憶持曾所受境。 對法疏云此顯法迹三學之依故能生定於曾未受體類境中設曾所受不能明記亦無念起疏云重釋業用令心明記此生定者由多增故定專注故即唯善念生正定故若散心念非必生定。 [A67]疏云能生智有此多分言或淨分說非謂一切即如定後起癡心故。 ᅟᅟ==[A67] [-]【CB】,○【國圖】== ○謂觀德失至決擇智生。 䟽云心專一境依教而緣證解所緣心便明淨由斯遂有無漏智生能知所緣德失等相約四法迹定能生智非定須然。 ○不爾見道至應無等持。 疏云其相見道為十六心觀境應無等持以要前後唯緣一境故彼一一念皆注其心於一境轉深取所緣故有定。 ○惠謂於至斷疑為業。 疏云此說勝惠故言斷疑疑心俱時亦有惠故。 ○謂觀德失。 以下釋業義。 對法疏述曰謂觀德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決定故於非觀境愚昧心中無蕳擇故惠便不起。 ○多分不同。 唯識義章私記云欲勝解念各轉別別境定轉惠境是少分也。 ○善十一。 解云此十一有隨一起皆同時起[A68]但如欲界非定地故無輕安。 ᅟᅟ==[A68] 但【CB】,伹【國圖】== ○信謂於實至為性。 䟽云實德能三是信依所是境第七深忍樂欲是信因果心淨為性正顯自體有云問忍樂欲者一向信因果信處都為無此相耶為信心所行相有此義耶答有此義[A69]但信行相處都無忍樂相唯信心所行相難顯故約因果談信依處者裏書云實德能是信依處是境第七又云此三為境方生。 ᅟᅟ==[A69] 但【CB】,伹【國圖】== ○對治不信樂善為業。 疏云此明業用顯揚說有五業然治不信初與此同此言樂善即彼四種能得菩提資糧滿故利益自他故趣善道增長信。 ○一信實有等。 疏云謂於一切法若事若理信忍皆是對法云於實有體起忍可信對法疏云成唯識說信別有三一信實有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即此論說有體忍可若諦非諦諸法之中皆信忍可名信有體此言意顯設信空無亦生信故非唯緣有始方有信舉信忍因顯信自體故名忍可二信有德謂於三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即此論說有德清淨若德若非德令心清淨皆有信生不唯有德始方有信不爾若信外道無德信應不起唯識說此深信樂故亦舉欲界顯信自性今以信體於德境生故言清淨亦不相違三信有能謂於諸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即此論說有能希望有能無能希望修斷皆有信生非要有能方有信起不爾信諸惡是可斷法應信不生舉信欲果顯信自性故言希望。 ○由斯對治至世出世善。 疏云正治不信彼實事等能起愛樂於無為證有為善修故是信業等。 ○此性澄清至立心淨名。 䟽云此信體澄清能淨心等餘心心所法[A70]但相應善此等十一是自性善彼相應故體非善非不善由此信等俱故心等方善故此淨信能淨心等依依士釋又慙等十法體性雖善體非淨相此淨為相故名為信唯信能淨餘皆所淨故。 ᅟᅟ==[A70] 但【CB】,伹【國圖】== ○勇悍為性。 對法疏云彼善惡品勤所對境此言心勇即勤之果各據一義理不相違疏云勇而無惰自䇿發也悍而無懼耐勞倦。 ○滿善。 疏云通三乘究竟果位或作善事圓了名滿能滿善故非要聖果。 ○勇表勝進至蕳淨無記。 䟽云若唯言勤三性之法俱可勤苦然此中言何性所攝(文)通此問疏云勇表念念高勝非如染法設雖增長望諸善品皆名為退亦不名進無益進故進謂進成聖者身故悍表精純蕳四無記無覆淨也彼雖加行作意修習而非精純不應正理故不名精。 ○依自法力。 疏云於自身生自尊愛增上於法生賞重增上二種力故崇賢重善羞耻過惡謂作是意言義如是身乃作諸惡彼法甚好須依用之。 ○崇重賢善。 疏云於有賢德者若凡若聖而生崇敬於一切有漏無漏善法而生崇重。 ○依世間力。 疏云為世人所訶自猒於惡染[A71]已二增上力。 ᅟᅟ==[A71] 已【CB】,巳【國圖】== ○三有。 對法疏云有謂三有即三界果具謂資具即三有因緣生三有皆名有具染緣無漏亦有具攝。 ○作善為業。 有義問善者不過三善根今具修三善根耶答非具修於五欲境生猒離心為無貪正善今修此一善云作善耳。 ○於苦苦具。 述曰有情苦者三界行苦或苦懷苦唯舉有情顯勝瞋諸增疾滅道亦生瞋故不爾無瞋翻成境便言苦具者謂三苦因緣無為等有無瞋故或無貪瞋言有等者待有等立非要緣彼如前慙愧觀善惡立不爾此二應不遍善疏云貪通三界發業潤生總說有有具瞋唯欲界發業力勝故云於苦苦具。 ○七無癡。 倫記云若依對法第一卷云無癡者所謂生得聞思修慧決擇為體惡心不許為業。 ○對治惽沉。 疏云此正對治惽沉一法然對法說除一切障乃至彼約通障此約別障以惽沉是無堪任性安是堪任故唯除彼。 ○離重。 重謂麤重即種子令身麤重故須除也。 ○不放逸。 對法疏述曰正勤等四不放逸所依善根䇿發修斷勝故修善防惡顯此㓛能此說通業。 ○非別有體用等。 䟽云此非別有體離彼四法無異相故體性無別無別用故作用不殊雙成無別體用也。 疏云問信等十法皆有防惡修善之能何故唯於四法立也其餘六法而方彼四𫝑用微而且劣故何謂為劣此四法中三法為根精進遍䇿一切能斷能修善心彼餘六法非根及遍䇿故非不放逸之依即非勝也。 ○行捨謂精進等。 論云謂即四法令心遠離掉舉等障靜住名捨。 ○對治掉舉。 疏云此間據別障掉舉等取餘法不同乃至對法第一明通能治一切法也。 ○離沉沒等。 述曰此即別釋沉沒等者釋前所治[A72]襍染相違由捨平等離沉掉故㝡初證得心平等性唯識說業對除掉舉由捨寂靜行正別治此說通障故言離沉然所等中亦兼掉舉惽沉掉舉通障捨故。 ᅟᅟ==[A72] 襍【CB】,[社-土+集]【國圖】== ○遠離加行次心正直。 又云心其障[A73]已除不由勉勵[A74]但順前轉無高無下故心正直。 ᅟᅟ==[A73] 已【CB】,巳【國圖】== ᅟᅟ==[A74] 但【CB】,伹【國圖】== ○無㓛用。 又云善心相續不盧染生任運恒時住無㓛用疏云加行者作意加行乃名分別離作意分別故其心正直。 ○若夫無瞋等。 疏云理實無瞋體是實有不害依無瞋一分㧞苦之義勝故假立不害。 ○為顯慈悲二相別故。 此通難文也文云問何不於無貪等上建立答為顯㓛德中慈悲二相別故依無瞋假立不依無貪等。 ○利樂有情彼二勝故。 此文亦通難全文云問諸㓛德等如勝處等亦以無貪為性何以善中不依無貪之上為顯㓛德別故別立一假法也答一切㓛德依聖人勝於聖人身佛為最勝佛身中利樂有情勝利樂之中慈悲二種最勝為顯極勝㓛德別故依無瞋立不害非無貪等。 ○貪謂於有有具。 疏云於有者謂後有即唯異𤏅三有果也有具者即中有並煩惱業及器世等也有具故。 ○取薀生故。 對法論一云何故名取薀以取合故答為取薀何等為取謂諸薀中所有欲貪何故說名為取謂於未來現在諸薀能引不捨故希望未來染著現在欲貪名取。 ○瞋謂於苦苦具。 對法疏曰於有情苦及苦具者此顯瞋境有情自體三苦故苦生彼事理瞋名苦具令心憎恚是瞋體性五十五說於十境轉五十八說瞋有四損[A75]己他見他有情所所愛不饒非愛饒益初二緣害自身次一憎親友後一愛𭜨家緣此三境而起三瞋三世各三名九惱害不安惡行此說通障別障無瞋倫記解五十八文云瞋恚四種者謂損[A76]己他見為第一損[A77]己他有情為第二憎我善友為第三愛我𭜨家為第四此舉四境取四恚也。 ᅟᅟ==[A75] 己【CB】,巳【國圖】== ᅟᅟ==[A76] 己【CB】,巳【國圖】== ᅟᅟ==[A77] 己【CB】,巳【國圖】== ○不安。 論云不安者不安靜也。 ○令身心𤍠惱。 令五根身𤍠令同時現行心心所惱此乃不安也。 ○慢。 倫記云謂下中上於下謂下於等謂等直名為慢於等謂勝於勝謂等名為過慢婆沙等論[A78]但言於等謂勝不言於勝謂等諸師以此為妨理必須有於上謂勝名過過慢於多勝謂小劣於彼名不如慢。 ᅟᅟ==[A78] 但【CB】,伹【國圖】== ○若有慢等。 疏云於勝德法及有德者心不謙下故受眾苦。 ○疑謂於諸諦理猶預為性。 倫記云疑中猶預二分等者謂於有無二分心不決了畧有五相等者此有兩[利-禾+(光-兀+天)]一釋初疑過未世二疑因用三疑因所生果四疑四諦五疑三寶㤗基同云一疑無他世體二疑無業三疑無因果四疑無諦五疑三寶。 ○猶預者善不生故。 對法疏云由疑不決不能造業修諸善品故善不生此說通業別障不疑。 ○惡見多生苦故。 疏云此釋前業謂於欲界唯除俱生發招善處業是分別惑故。 ○我我所。 倫記云執我我所等者景云末那[A79]但計於我無別行解計於我所[A80]但計我時謂此之我是我家我義名為我我所。 ᅟᅟ==[A79] 但【CB】,伹【國圖】== ᅟᅟ==[A80] 但【CB】,伹【國圖】== ○一切見趣等。 疏云以此我見為所依本諸見得生故名一切見趣所依趣者況也或所歸處也對法疏述云一切見者六十二等趣謂所趣諸見糺紛皆趣我故此屬我見趣或況見趣況由執我故此屬諸見與彼為依是此作業五見作用通障正惠今舉別用不說通業。 ○二邊執見。 又述曰邊有二義一者邊側障中道故二邊鄙障勝行故。 ○即於彼隨等。 疏云謂由於前我見執我[A81]已隨此我見後執為斷常謂緣前所緣為境障非斷常說有因果處中行道諦及出離滅諦。 ᅟᅟ==[A81] 已【CB】,巳【國圖】== ○三邪見。 五十八說此有二種一增益謂餘四見二損減此謗因等名為損減倫云汎就僻執違理名邪見通五。 ○謂謗因果作用實事。 倫記云問準本地分文謗父母等名𧩂作用無玅行等名為𧩂因何故此中無玅行惡行名為𧩂用謗父母等名壞實事解云父母有二義一有持殖用二有可尊之義即真實事又云撥父母中母是所託緣父是種子緣。 ○謂無𭤸與無愛樂無祠祀。 倫云由三種意樂撥𭤸等者一由著財意樂言無施二由見取取彼斷見邪見邪見為淨意樂故起邪見𧩂無愛養布施三執祠火天以為究竟意樂𧩂無自餘祠祀布𭤸。 ○所依薀。 解云見及見所依五取薀等見取之境諸見緣薀起故名所依薀。 ○最勝能得清淨。 䟽云此於諸見即餘一切惡見及此所依五薀執為最勝能得𣵀槃清淨法。 ○闘諍所依。 疏云由此各各互執為勝諸見等故一切外道闘諍因斯而起有云以自所執為真實非他所執故此見為闘諍所依。 ○五戒禁。 景云即彼取戒禁之見彼見所緣名為隨行此見亦取諸見然多緣戒禁名戒禁取戒禁何別或佛法所受名戒外道所受名禁或根本名戒方便名禁。 ○隨順諸見等。 疏云謂依諸見所受戒說此戒為勝順諸見戒及戒所依五薀眷屬執為勝及能得𣵀槃淨名戒取戒即禁也乃至一切外道受持㧞髮等無利勤苦故。 ○忿。 五十八何緣忿說名母駝答似彼性故。 倫記基云忿如母駝母駝惡意鬱卓忿亦爾為示惡意於他也。 ○不饒益境。 疏云謂依現在可聞事或是有情或是他見即緣事生。 ○執杖。 疏云執杖者即是身惡表業杖謂器杖從麁猛多分說唯言執杖亦有惡言故。 ○𤍠惱為業。 疏云𤍠惱為業由恨故生惱非俱時也然忿亦生惱親對輕故[A82]但說恨生。 ᅟᅟ==[A82] 但【CB】,伹【國圖】== ○三惱至為業。 疏云追先忿恨之境觸現違緣心多佷戾者慠佷𢤱戾尤[A83]䖧惱螫於他人等。 ᅟᅟ==[A83] 䖧【CB】,蛆【國圖】== ○多發囂暴等。 疏云對法顯揚第一五薀皆言發兇險鄙惡弊之言者以多發故由惱起時亦發身業故如忿亦發語[A84]但說執杖囂謂諠囂暴謂卒暴[凵@人]踈鄙謂鄙惡。 ᅟᅟ==[A84] 但【CB】,伹【國圖】== ○悔惱為業。 疏云對法云法爾覆罪者心心憂悔由此不得安穩而住。 ○誑謂至相用。 䟽云矯謂不實之義詭詐虗偽之稱謂自無德詐偽有德貪利養故邪命為依。 ○障不[A85]諂教化。 ᅟᅟ==[A85] 諂【CB】,謟【國圖】== 論云矯設方便為取他意或藏[A86]己失不任師友正教誨。 ᅟᅟ==[A86] 己【CB】,巳【國圖】== [A87]○謂於自盛事。 ᅟᅟ==[A87] ○【CB】,[-]【國圖】== 疏云於自盛事者顯揚云謂暫獲世間興盛等事心恃高舉乃至此中通言諸所知法亦名盛事。 ○染依為業。 論云憍醉者生長一切[A88]襍染法故。 ᅟᅟ==[A88] 襍【CB】,[社-土+集]【國圖】== ○殉自名利。 應為徇字讀為求也訪也唯識裏書殉辭峻切以人送死也非今意謬也。 ○不耐他榮。 疏云他榮者謂世間榮即富貴安樂出世之榮即是證說勝品㓛德通有無為。 ○無慚。 疏云此反慚相應準前說對法無慚自不耻為無慚。 ○無愧。 疏云準返善中愧為其相等。 ○心穢為性。 論云如極穢物自穢穢他是故說此心穢為性。 ○惰依為業。 論云不信者多懈怠故。 ○增染為業。 疏云增者是滋長義。 ○於諸善事等。 疏云非[A89]但於善不勤名怠於惡䇿勵亦是怠也。 ᅟᅟ==[A89] 但【CB】,伹【國圖】== ○於無記事而䇿勤。 有云於善品不進故不精進於善品不退故非懈怠但欲勝解也。 ○縱蕩為性。 疏云縱謂縱恣蕩謂蕩逸。 ○障輕安毘鉢舍那。 疏云此乃別障善中輕安通障觀品顯過失增說有二障。 ○惽沉別相等。 疏云謂瞢重是此別相瞢謂𧄼瞢即是惽義重謂沉重即是沉義此體別相非無堪任令俱生法無堪任故。 ○障行捨奢摩他。 疏云能障行捨善法相違障奢摩佗止品對治若別善法相對行相違捨相若總善法相對行相違於止品以過失重說有障二對法顯揚皆言違於止品唯此論中[A90]違捨善。 ᅟᅟ==[A90] 違【CB】,▆【國圖】== ○掉舉別相等。 疏云此申正也謂囂掉舉動是此自性令其俱生心心所法不寂靜故。 ○散亂所依。 論云謂失念者心散亂故疏云由失念故生起散亂遂難解業不能明記善等事故名為失念。 ○毀犯為業。 䟽云不正知多發業多發惡身語業而多犯戒等顯揚對法五薀皆同。 ○令心流蕩。 疏云流者馳流即是散㓛能義蕩者蕩逸即是亂㓛能義。 ○惡惠所依。 論云散亂者發惡惠故。 ○𮜒擾。 疏云𮜒者謂散擾者謂亂。 ○彼令易解等。 疏云掉舉舉於心境雖是一令俱生之心心所解𢿘轉易即一境多解也也散亂之㓛令心易緣別境即一心易他境也。 ○雖一剎那等。 䟽云雖一念中解緣二法無俱易義而多念相續有易解緣義故一剎那中雖有此二行相難知故以相續顯其行相若唯一念隱故不說。 ○是煩惱等流性故。 疏云二十隨惑根本等流等流者同類所引義非前後等流也又云言等流者謂同類義𫝑非強勝然非因故不名根本今謂疏有二解一者隨惱於心二者隨煩惱生煩惱者本惑也隨本惑生疏後義為正。 ○忿等十各別起等。 疏云行相局故名之為小有云忿乃至慳十名小隨惑行相互相違必各別起不並起故也。 ○無慚等二等。 疏云自得俱生行通忿等唯遍不善位局後八。 ○掉舉等八等。 疏云自得俱生[A91]但染皆遍得俱生故不可名小染皆遍故不可名中二義既殊故八名大。 ᅟᅟ==[A91] 但【CB】,伹【國圖】== ○悔謂惡作。 疏云悔謂惡作者以體即因即諸論說惡作者是惡作非悔悔之體性追悔者是如人可知惡作之體以何為性惡者嫌也即嫌惡所作業諸所作業起心嫌惡[A92]已而追悔之方是悔性有云本名悔而果上立因名名惡作必先惡所作業後方追悔故也惡為因生悔也。 ᅟᅟ==[A92] 已【CB】,巳【國圖】== ○令不自在昧畧為性。 䟽云此令身不自在坐亦睡故乃至能他搖動亦不覺等故此令心極闇昧輕畧為性有云睡眠心所行相𭝂故云輕略也。 ○一門轉故。 疏云唯一意識都無五識同學云問何故以識為門耶答意識既為睡眠心所之所依名門無失。 ○畧別窹時。 疏云窹時廣故別謂蕳別也。 ○有無心位假立此名。 疏云世間聖教有於無心位亦名睡眠此假立如論說言無心睡眠此則是也由眠所引似起眠時故亦名眠有云問無心位睡眠心所亦滅無何名睡眠耶答無心位雖無心心所疲極緣未至極位眠心所相應令心昧畧無心位所引起彼似彼故亦名睡眠也。 ○尋謂尋求。 倫記云尋謂尋求伺謂伺察或思或慧推求麤位名尋即此二種於境察審細位名伺非一剎那二法相應一類麤細前後異故。 ○忩遽。 疏云忩迫遽意。 ○以安不安等。 䟽云身心若安徐緩為業身心不安忩遽為業[A93]但通思惠或思名安徐而細故思量性故惠名不安急而麤故蕳擇性故身心前後有安不安皆依尋伺故名所依。 ᅟᅟ==[A93] 但【CB】,伹【國圖】== ○今此境者通一切境。 意言境通一切有漏無漏色心三世等法。 ○意言。 倫記㤗云名言能詮法意能分別法尋俱麤意亦能分別法分別法義似名言故名意言又解言是思惟言非是語言意興思性名言俱行故名意言基云名自言法名體是麤意尋能思諸法似於名言故言意言性也又言說名是言名思惟名意名尋是思惟名故故名意言也。 ○三從果等。 有云第三釋果者由意起言云果也。 ○並用思惠一分為體。 有解以遍行中思別境中慧推度發言用別立尋伺也。 ○此四心所於善染等。 以下解不定得名䟽云於善染等皆不定者一解顯不定義此界性識等皆不定故。 ◎王所相應 ○唯緣境之總相等。 唯識義章私記云心王若緣青色時[A94]但總取青不更分別何物青心所於彼青色分別何物之青色故心王[A95]但取總相心所取總別相演秘云心王所取總別義總而為四釋一心唯取總心所唯別二心王唯取總相所取總別三王所俱取總別二相四心王取總別心所取別相然以第二義為正故今舉第二義也。 ᅟᅟ==[A94] 但【CB】,伹【國圖】== ᅟᅟ==[A95] 但【CB】,伹【國圖】== ○心王所屬故名心所。 對法疏云成唯識說恒依心起共與心相應繫屬於心故名心所如屬我物立我所名心於所緣唯取總相心所於彼亦取別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𦘕師資作模填彩。 ○時謂剎那。 䟽云時謂剎那定同一世。 ○依謂依根即俱有無間是也。 王所同所依成相應義也就其所依有俱有無間二依俱有依能依所依同時無間依能依所依前後雖有同時前後異心王心所同所依也。 ○蕳別識。 樞要云依蕳別識唯識義章私記云以依同蕳別識謂眼識與俱時意識緣一青色時所緣是一然眼識以眼根為所依第六以第七為所依所依各別不可云相應故云蕳別識。 ○緣謂所緣等。 疏云以所緣等蕳別見謂第六第八同以第七為所依根然第八識唯緣三種境第六識遍緣一切法所緣各別不可云相應故云蕳別見。 ○事謂體事。 又云以事蕳體多謂眼識與俱時第六共緣一青等之時眼識一聚心王心所各各體一故以相似名為相應若加俱時第六聚之心所名眼識之相應者有心王體一心所體多之失不可云相似故云簡體多。 ○印持決定。 疏云勝解印持曾為猶豫境今得決定事。 ○定能令心專注一境。 疏云定雖影像相分剎那新起其加行時所觀本質前後相續恒專注緣此識任運不作加行專注本質恒緣現在影像所緣[A96]但新新起。 ᅟᅟ==[A96] 但【CB】,伹【國圖】== ○善染汙等。 疏云等者等取餘善等法即不定四既通三性亦在其中。 ○惡作等四等。 此通伏難疏難云善染非異𤏅可說不相應不定中無記何非此識並(文)論以此惡作等文釋此難也。 ○有間斷故等。 疏云非一切時常相續故非此相應又云非異[A97]熟者非真異[A98]熟不遮異𤏅生亦有惡作等。 ᅟᅟ==[A97] 熟【CB】,[熟-享+京]【國圖】== ᅟᅟ==[A98] 熟【CB】,[熟-享+京]【國圖】== ○欲希望未遂合事等。 疏云欲緣從來未合事故此恒緣合境常是我故。 ○勝解印持等。 疏云勝解[A99]但能印前疑事不了事生此恒決定計我非餘非先有疑及曾未了今方印可故無勝解。 ᅟᅟ==[A99] 但【CB】,伹【國圖】== ○念唯記憶等。 又云念能憶昔曾所習事於現在習者已滅今起追憶非我[A100]已滅今生追憶境恒有故。 ᅟᅟ==[A100] 已【CB】,巳【國圖】== ○定唯繫心等。 疏云定唯別作意繫心專一境由加行心趣求一境唯緣本質一法不作別緣前後念解亦非常解此識任運不深趣求專緣一法剎那別緣故無定也。 ○善是淨故。 疏云其善十一體非染故非與此俱此俱唯染故。 ○見所斷修所斷。 疏云前見道者唯在初地初入地心今此修道除初地心出相見道[A101]已住出地心乃至第十地終金剛無間道來並名修道。 ᅟᅟ==[A101] 已【CB】,巳【國圖】== ○我所偏見依我見生等。 䟽云我所及邊見依我見後生此識相應不依彼起任運緣內相續而生不假他後起故不起我所及遍見也。 ○睡眠必依身重昧等。 疏云睡眠若起必依身心沉重惽昧此是內緣外眾緣力即是病等或涼風等有時暫時如對法論第一說即是間斷非相續義乃至一類無始蕳別不假內緣而起。 ○慢於稱量門。 解云淩他慢也自他相待方勝劣故名為稱量自恃慢非稱量故。 ◎苦等五受 ○苦樂尤重。 疏云謂在五識即楚利逼切明利適悅名苦樂在意稍降逼切如可適悅名憂喜受。 ○無分別故。 具可云在五識逼迫適悅俱無分別名為苦樂。 ◎諸識受俱 ○若是餘受必有間斷。 苦樂間斷法非常恒相續苦非常恒相續樂故。 ○七有情恒執等。 論全文云由此識常無轉變有情恒執為內我故(云云)疏云常者相續義無轉者一類義我是一常故此似我顯第七識恒緣執我。 ○寧執為我。 若苦樂二受相應或時苦或時樂轉變無常故第七何執常住我。 ○雜受純受。 䟽云鬼畜處通若唯苦處地獄相似五十七說與地獄同純受重故若雜受處容有喜樂況復無憂雜受輕故。 ○捺落迦中至為苦。 疏云捺落迦者此云苦器受罪處也那落迦者受彼苦者故二別也有云捺落迦此云受苦器那落迦此云受苦者。 ○無分別故。 疏云其諸地獄一向苦故唯苦無憂以迫尤重為苦所逼亦無分別以憂分別方得生。 ○若在欲界至悅心故。 疏云大乘初二近分有喜乃至何以無樂以彼適悅不遍五根故[A102]但遍意識及身處少分。 ᅟᅟ==[A102] 但【CB】,伹【國圖】== ○初二靜慮近分。 俱舎疏云四本靜慮四本無色各有近分與八根本為入門故。 ○悅身心故。 疏云根本初二名喜樂者適悅五根故。 ○安靜尤重無分別故。 疏云以安靜適悅故無分別適悅故名樂尤重故名樂即是在意名樂所以。 ◎五果體相 ○異熟果。 倫記云異熟果以一切業所招無記五蘊為體別報從總總名異熟。 ○若[A103]但言異[A104]熟等。 ᅟᅟ==[A103] 但【CB】,伹【國圖】== ᅟᅟ==[A104] 熟【CB】,[熟-享+京]【國圖】== 論釋異熟果云一者異熟謂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續異熟生無記(文)今文釋此論文曰若[A105]但言異熟即六識中報非真異熟攝今為總攝彼故言異[A106]熟生倫云次釋其名因是善惡果是無記異因而熟故名異熟從義得名。 ᅟᅟ==[A105] 但【CB】,伹【國圖】== ᅟᅟ==[A106] 熟【CB】,[熟-享+京]【國圖】== ○等流果。 又云等流果以一切有為漏無漏三性自類同品劣法前聚生後同品勝法後果為性。 ○相似之義假名等流。 倫云瑜伽唯識皆又說言或似先業後果隨轉如由殺生得短命此實增上假名等流命短同故又云一切有為前後相似名等流因等流為果名等流果即當體為名亦可共等流為果名等流果即從因為名。 ○離繫果。 倫云離繫果以斷煩惱障及得果所證擇滅真如為性斷所知障所得擇滅等[A107]但是增上果所斷障體非繫法故六行所得亦增上攝不斷種故又云擇滅無為體絕羈絆故名離繫離繫即果當體為名。 ᅟᅟ==[A107] 但【CB】,伹【國圖】== ○士用果。 又云士用果有二義一云五蘊假者作用所得四塵為性三十八云占卜稼穡為自性故二云通以一切有為無為為性別別諸法名士夫故此能招得俱生無間隔越不生四種果故又云五蘊和合假立士夫士夫作用所得之果名士用果此即從義作用為名士夫是義用是作用。 ○如夫農作等。 謂由農作因得稼穡果由商賈因得財利果由事王因得褒錄果由書𦘕因得文字及形像由筭因得記數果由占卜因得吉凶果。 ○增上果。 倫云增上果以一切有為無為為性性寬通故又云万法不障一一法有增上增上即果當體為名亦可用有得果之㓛名為增上增上為果名增上果從因受稱。 ○謂除前四。 有云除前四果外餘與力不障果皆名增上果也增上果有二廢立一別體增上果二雜亂體增上果也別體者以前四果外與力不障諸果為增上果四果外有別體故名別體雜亂體者前四果亦與果有與力不障義皆增上果也與餘果雜故名雜亂。 ◎頼耶三相 ○此𮋒曰藏。 疏云藏具三義如論[A108]已說義雖具三正取唯以執藏為名所藏義通第二位第二位從無始乃至佛果極解脫道第八也此間第八受熏故所藏義通第二位也。 ᅟᅟ==[A108] 已【CB】,巳【國圖】== ○問此識果相應通三位。 疏云問阿頼耶阿陀那名亦是果相獨言異熟有何意耶答異熟名等此識果相雖多位異熟名寬三位通二位五位通四位故偏以異熟為果相。 ○此識具四果。 疏云謂前望後為等流果同時心所望此心王名士用果種子生時亦名士用故論下言如俱有因得士用故亦名增上果異熟果可知。 ○答等流增上等。 此明以不共義異熟為果相不共者真異熟義不通餘法故。 ○如是三相等。 樞要云第八三相攝論第二卷以種為因相諸法因緣故現行為果相二種所生故現種俱為自相現種俱為自體故乃至第四說三相俱取現行及一切種與轉識互為因果故。 ◎我法二執 ○我法二執。 於五薀假和合法執為常住云我執於三科法體執為實有常住為法執執者誤實非常住謂常住云執不稱境故名為執也。 ○諸我執。 [A109]但言我見獨取薩迦耶見故體局心所言我執非我見總取我見相應心心所故其體通心心所故䟽云言我執者顯非唯見心心所法皆名執故演秘云若言我見不通心王及餘心所執言寬故該見同時心心所等皆名為執。 ᅟᅟ==[A109] 但【CB】,伹【國圖】== ○恒與身俱。 疏云[A110]但身俱者解其俱義(言)而轉者解其生義。 ᅟᅟ==[A110] 但【CB】,伹【國圖】== ○不待邪教。 疏云邪教分別及邪思分別一分別言通二處也。 ○一常相續。 疏云常相續者顯恒起義在第七者顯執所依緣第八者顯所緣境起自心相者顯緣第八不親著執為實我者不稱境知故執生也。 ○二有間斷等。 疏云在第六識顯執所在五取蘊者彰此俱生我見之境不緣無漏乃至緣蘊總別顯執行相總緣五蘊為我名總別緣五蘊為我名別乃至此中所言五取蘊相或別者是第六本質起自心相者是影像相。 ○緣識所變。 有云識所變言可通諸識歟第六廣緣識體故諸識所變境為本質無不緣故識言可通諸識歟。 ○細故。 疏云無始串習體相微隱。 ○難斷。 䟽十云非世道伏二非初道斷(見道)初道斷者即見道斷三非地未滿修道能斷要第九勝道方斷故言難斷。 ○勝生空觀。 疏云勝生空者蕳異有漏及遊觀生空心斷彼不能故又云言生空斷者一通三乘二以行相而說其實菩薩亦法空斷。 ○亦由現在外緣力故。 䟽云內緣必藉兼藉外緣故外緣說於亦字非與身俱以來顯異俱生要待顯分別義。 ○一緣邪教所說蘊相。 疏云第一是即蘊計我。 ○二緣邪教所說我相。 疏云離蘊計我乃至或以名教而為本質起自心相。 ○麤故易斷。 疏云行相猛名為麁初聖道除名為易斷。 ○初見道時。 䟽云違見道故道生便滅相見道中不斷之故論云初又真見中有無間解脫無間道斷異解脫名初。 ○生空真如。 有人問云上文明俱生伏斷時云勝生空觀今斷分別時亦云觀一切生空真空不云俱生分別俱以法觀斷有何意耶答實可通之故本疏唯言生空斷者一通三乘故二以行相𮋒而說其實菩薩亦以法空斷也今謂通三乘者生空三乘通觀故以行相𮋒者我執正違生空智故也。 ○緣識所變蘊處界相等。 疏云識既不能取心外法唯緣所變蘊界相等或總緣蘊或別緣蘊界處亦然。 ○此二法執至方能除滅。 又云第六識中俱生法執於其十地道𢿘𢿘修地地別斷以障地故第七識者於十地中道𢿘𢿘修要至金剛方能除斷此中合說若道若斷故言𢿘𢿘方能除斷此唯菩薩非二乘者若𢿘𢿘斷習種俱然又除滅有二一伏二斷六識伏亦斷第七伏不斷故皆言𢿘𢿘乃至言勝法空顯法空觀蕳遊觀心唯取無間斷法執道。 ○此亦二種至執實法。 又云此文可知即小乘等並名邪故不稱正理故。 ○二緣邪教至執為實法。 又云自性即是𢿘論勝性等取勝論實句義等如是非一乃至初小乘等所執後外道等所執。 ◎煩惱所知 ○薩迦耶見。 疏云此中不言我見言薩迦耶見者若言我見不攝我所乃至為顯此中攝我所故言薩迦耶見。 ○薩迦耶見而為上首。 疏云亦以法我我所執為首生餘障故(文)煩惱障下薩迦耶見人我見也故䟽曰由我見為本生諸煩惱。 ○所知境無顛倒性。 疏云所知境者謂有為無為無顛倒性謂真如理由覆此境令智不生能障菩提故名所知障。 ○若論正障至依勝用說。 同學抄取意文也此中云聖教指唯識論第一彼云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得大菩提。 ○執我執法等。 以下明二障體一義示兼障所由疏云體不相違可唯一體用義分故可說有別同一種生用分成二如一識體取境用多故是一同一種生無違於理如一眼識緣青黃兩境二行相生。 ○我執必依法執而起。 解云法執體迷我執用迷故用迷必依體迷。 ○如要迷杌等。 疏云人我位必有法我人我必依法我起故人我是主宰作者等用故法我有自性勝用等故即法我通人我狹也如人要迷杌不知見杌等方執為人迷杌為先後方人起此中喻況理有淺深淺喻謂人是人執迷杌是法執等。 ○能持自體等。 以下通難疏云問云何故人執必帯法執法執亦有不帯人答能持自體等。 ○非一㓛法等。 以下明法執有不帯人執。 ○如計外境等。 唯識義章私記云如計外境唯起法執不起我執無常一用故知計外境唯有法無我即顯內法上唯起法執不起我執。 ○是故人執。 以下補特迦羅我見以下總結也。 ◎能遍計識 ○虗𡚶分別為自性故。 若有漏心有如無漏不起執者即楞伽中邊等不應言虗𡚶分別既言有漏心虗𡚶分別為自性明知有漏心皆能遍計疏(九本)應撿。 ○若計度惠等。 以下通正義難難云依計度分別故有二執然五八無計度分別何云有二執耶。 ○由七識熏習分別力故。 七識者除第七約起法執說故疏云依第八所變想無之上第六七識起執於我除第七識餘之七識起執法不計末那有法執故。 ○八識生時變似我法。 如是從無始來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其諸識自體分轉變相見二分似起其二分似我法八識中皆有執計故有人云安惠云無似有安惠一分師不立相見二分故相見二分無似我法有也八識有執故有我法二執也。 ○第六第七等。 疏云若護法難陀等解由無始來第六七識橫計我法種種分別熏習力故若安惠解七識相應諸心心所名皆分別能熏習故即由分別熏習種生熏者擊發義習者𢿘𢿘義由𢿘熏發有此種故後諸識起變似我法。 ○八識生時變似我法。 疏云護法釋云識自證分所變相見依他二分非我非法無主宰故無作用故性難言故聖教名我法者是強目彼如世說火口不被燒所說火言明非目火世間凡夫依識所變相見二分依他性上執為我法此所變者似彼𡚶情名似我法彼𡚶所執我法實無非可說牛毛似彼龜毛故不說似彼[A111]但說似情有云護法云有似無(文)護法四分師故相見二分依他有法其有法似都無我法也疏云問前護法解後安惠解何故我法[A112]但依二分不許自體以為我法答(云云)依此難意二師並同許相見二分似我法也疏一本應撿。 ᅟᅟ==[A111] 但【CB】,伹【國圖】== ᅟᅟ==[A112] 但【CB】,伹【國圖】== ○而由六七等。 同學云五八識雖自無我法分別第六識屢執我法或在俱時互相增益或前後起緣發八識緣彼熏習或令自熏如此熏習染濁氣分展轉增長遍在一切何念有漏為𡚶不穢依之後時生起之相不清淨也故五八識見相分似六七識我法相見何必由自分別也有見相分似六七識我法相見非起二執名似我法撲揚解同此詳之。 畧述法相義依釋卷上終 略述法相義依釋卷二 沙門 高範 撰次 ◎十一色法 倫記云前言色色五識緣色體意識緣色法謂緣彼色上生住異滅是色家假四相法名為色法。 ○法處所攝色。 百法論疏曰法謂䡄持處謂處所十二處中處也。 ○法處實色。 法處色章云分別假實者下第六云極微無體由慧分拆顯揚第五云慧拆麤色至最細邊建立極微非由有體(乃至)唯識亦云至色邊際假立極微五十四等皆說因此故初二色皆是假有也唯識曰謂依思願善惡分限假立無表乃至受所引色亦是假有顯揚第十八說七事無實三影像四響音故遍計色亦是假有五十四說墮法處色有實有假若有威德定所行境如變化彼果彼境及彼相應識等境色是實物有乃至故定果色體是實有也倫記云墮法處色有二種若有威德定所行境猶變等者備景同云三乘聖人定心境界謂作八一切處觀當心而現此是實有為緣令他自見心變八相分如變化心起變化色與他為緣亦令他見自所變色定現色是定心果復是定所緣名境故言彼果彼境問變實境者為局菩薩為通二乘耶答本疏演秘畧纂云通義燈及同學云局更應究尋。 ○極微為性。 唯識論云為執麤色有實體者佛說極微令其除拆非謂諸色實有極微諸瑜伽師以假想慧於麤色相漸次除拆至不可拆假說極微倫記云問大乘何故不計有㝡細極微集成根境設許集成有何過耶解云一切有情從業生眼擬有見用從業生耳擬有聞用餘根亦爾故彼眼等從業全生成其根用五塵亦爾必從先業全體而生成境界用㝡細極微不成根境又云若大乘中無實極微何故復教觀細極微答為破有情執實心故故教假拆從頭至足眾微集聚由作此觀於內外色起虗空假想順三脫門。 ○極畧色。 演秘云拆根器等為極微者名為極畧。 ○總略眾色。 景云此乃意識假想分拆諸色作極微解非大乘實有細極微體倫云於色聚中曾無極微生等者此顯頓變非漸積不同薩婆多聚中有極微又非極微集成色聚者極微無體不同經部積成大義合前二種不同勝論麁細俱實。 ○極微。 對法疏云梵云波羅摩阿拏此云極微微者少義色中至小立極微名從七波羅摩阿拏成一阿拏即從七極微方成一微義舊語音訛故名阿稱成極微者是邊際義成唯識亦言雖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拆若更拆之便似空現不名為色故極微是色邊際瑜伽論第三又云色聚有方分極微亦爾色聚有分非極微極微即是分故更無餘極微故顯揚第五第十六第十八文義並同故不煩引。 ○極逈色。 又云極逈色中言即此離餘礙觸色者即是此前所說極微即此極微離餘礙觸者名極逈色即此極微不離餘礙觸者名極略故或即此者一即此極逈色是離餘礙觸逈色之極微色故名極逈色由彼逈色離礙觸故彼礙觸物即名為餘。 ○謂明闇光影空一顯色等。 如上卷解不更勞引。 ○一切處中。 對法第八云非律儀非不律儀業者謂彼所有善不善業若布施若歐繫等律儀不律儀所不攝業皆此所攝。 ○定道二戒。 婆娑云定共戒者發得初二三四禪時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與定共發此戒斷惑未盡未出生死是有漏戒道共戒者於見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與道共發此初二三果所得即無漏戒。 ○轉不隨心。 俱舎業品頌疏曰唯定道二名心隨轉入定則有出定則無與定心俱名心隨轉別解脫戒非心隨轉異心無心亦恒轉故異心者惡無記也。 ○勝定力故。 疏曰若勝者唯第八地[A1]已去任運實變大地等得為金寶令有情用故境隨智轉所欲皆成又約得十自在十地皆得準此義得定自在即初地亦轉或第三地得定自在。 ᅟᅟ==[A1] 已【CB】,巳【國圖】== ○於一切色皆得自在。 同學云諸法體性本自雖定法體如幻地上大士證法性真理達依他如幻轉[打-丁+奠]本質理無所疑[A2]但以能生種子其體殊別止土石現行生金等現行。 ᅟᅟ==[A2] 但【CB】,伹【國圖】== ○果從彼起。 果謂五塵境由定通因變起彼謂自在定。 ◎能造大種 ○地謂堅勁等。 解云地者非謂土地土地堅法故為顯彼堅義以堅性名地大種餘三亦爾以世間所見水火風即非為實能造之大種為顯濕等性名水火風等也。 ○能造大種與所造色俱時而有。 問若一大造者云何瑜伽羯剌藍時能造及身根眼等大俱時而有次第造耶若別大造何故說七物與眼同處乎同學云色蘊中眼幾物所攝答相離攝故唯有一物故今隨三藏解說一地大造也各別不立四大也根依者扶根內四大種所造色為依故地大堅法故為顯彼堅義以堅性名地大種餘三亦爾以世間所見水火風即非為實能造之大種為顯濕等性名水火風等也問世間所見水火風等何物答彼所造大種也非能造大種謂世間所見地等非唯堅性亦餘濕等性及色香味觸和合而成故彼四塵中三塵四大種所造也既四塵所成也故非能造微細大種。 ○名想聚中。 名謂作想解云想者取像或契約義若取像名想想是心所如說色名能生色想因名生想名為作意若契約義想即是名謂諸賢聖共為契約立色等名名即是想由此名想能有詮表故名作意。 ◎五種因力 倫記云如對法第一卷云即依五因說名為造生因者即起因謂離大種色不起故。 ○依因者。 即是轉因謂捨大種諸所造色無有㓛能㨿別處故又云依因中由造色生[A3]已不離大種處而轉者此說即質造同聚造實造非假造由諸月灮孤行香等離大種故生無色界定道戒色無四大故勢依彼皆有依因。 ᅟᅟ==[A3] 已【CB】,巳【國圖】== ○立因者。 即隨轉因由大變異能造色隨變異故。 ○持因者。 即是住因謂由大種諸所造色相似相續生持令不絕故。 ○養因者。 即是長因謂由大種養彼造色令增長故義燈曰四大能資色即說四大長養因。 ◎變異因緣 ○士夫用者。 倫記景云非人㓛用名士夫用四大出生名士夫用。 ○謂由地夫所拆觸故者。 如木石打著人身青赤色生。 ○由勝定者。 如修天眼耳根入初禪勝定勝定力故於先引起能造大種如是後時方乃修得天眼耳根所造之色。 ◎二種造色 ○自類差別。 自謂能造類謂同類差別謂有澁滑等別也。 ○法處一分。 五種中自在所生色。 ◎瓶等假有 下易解故不記。 ◎不相離色 大種造色章云此有三一同處二和[A4]襍三相雜又瑜伽第三說諸色處有二不相離一同處不相離二和雜不相離同處不相離者如一眼根阿拏色四大阿拏與造色阿拏隨應所有並相涉入合成一處無別處所即一阿拏色中有八阿拏加聲為九加身為十隨餘根十一或眼身地色香味觸七阿拏一因一果同在一處互相涉入非如薩婆多宗極微各別合成阿拏亦不同經部合成阿拏今者大乘本無極微如色等微至阿拏時隨其所應多少同在一處諸根於彼能遍受用以心知境故爾由境生心故然為同處不相離也。 ᅟᅟ==[A4] 襍【CB】,𣛜【國圖】== ○和雜不相離者。 即前同處不相離阿拏色能造所造相涉入者雖在一處同處而住而不相入合為一體諸根得時各各別故然不可說如胡麻豆等聚可分拆得故名和雜不相離又解大造同類相望同一處住名同處不相離異類大造相望亦同在此一處住名和雜不相離非如他宗同類異類極微各別非同一處。 ○七各極微。 畧纂云如一眼根所有七極微同處同時不相障礙如一眼根極微如蒲桃果大此中微細皆可容受餘之極微如是展轉乃至廣說於一聚中有彼七物若㨿實言之既無別極微體何故得有七物耶義曰以即如蒲桃菓色是清淨色為眼用故名眼乃至為觸用故名觸皆可拆色極微故言一聚中有七極微非實極微而有七物此乃同處不相離也。 ◎大種得名 ○或種是類義也。 大種造色章曰謂種者因義或是類義也此四能為生等五因起眾色故(因義)種種別故(類義)。 ○體性寬廣於造色。 論云體寬廣故謂四大種遍所造色其體寬廣。 ○成壞世界。 謂如地能持世界火能壞初禪水能壞二禪風壞三禪雜集論云器世成壞相者謂水火風三種成壞由水火風災令大地等𢿘成壞故。 ○四大即種等。 大種造色章云由此地等亦大亦種故名大種持業釋也若言四大種四是𢿘名即帯𢿘釋。 ◎共不共相 [A5]解云共者共同義多人共同變亦共同受用故名共相不共相翻之應知。 ᅟᅟ==[A5] [-]【CB】,○【國圖】== ○且諸種子總有二種。 論種子有色心有漏無漏等別今[A6]但舉色法種故云且。 ᅟᅟ==[A6] 但【CB】,伹【國圖】== ○實非下。 論作實非自變他能用之若能用者此即名緣心外法故。 ○共不共中總分為四。 唯識義章私記曰問此四句意何答如山河等名共中共者上共言明共變義下共言者明共用義其山河等四趣有情同變山河等故云共四趣有情同共受用故亦云共合云共中共也如[A7]己田宅房衣等及鬼等所見猛火名共中不共若人類多少有情業同類輩共變田宅房衣等若鬼等多少之類其業同輩共變猛火等故望同業有情共變云共也然人類雖同變田宅等自[A8]己田宅他不能用他人田宅自不能用故云不共又猛火等同業鬼等雖同所變然人天等不能受用故云不共所以合言共中不共也如眼根等名不共中不共者唯自識變他人不變故云不共唯自識依用他人不依用故亦云不共所以合言不共中不共也如扶根塵名不共中共者眼等扶根自識所變非他所變故云不共然他亦有少分受用故云共也所以合言不共中共也乃至問就不共中共句扶根塵他亦變之故論云變似色根及根依處其依處者扶根也而何云不共答自扶根自變執受安危同故他人變非執受非安危同故故雖同變然名不共[A9]但有少分他受用義如手摩等故亦名共是不共中共也倫記云然共中有二謂共中共共中不共如一外器世界他共緣受用故名共中共如衣物等唯自所用他雖有用義名共然自受用業勝名共中不共不共中亦二謂不共中不共不共中共謂如自眼根他識不依唯自識依名不共中不共其扶根塵等自不共業招然亦他第八變即不共中共問如自身中眼識所變亦非意等所見者何況他人如何名共中共不共中共敘曰然以理唯無共者皆自第八所變他即不受用今據相似如眼唯自受用義他無用名不共中不共其外器世間雖自變者非他用然受用中有相似義謂言共用故名共業餘二句準此應釋。 ᅟᅟ==[A7] 己【CB】,巳【國圖】== ᅟᅟ==[A8] 己【CB】,已【國圖】== ᅟᅟ==[A9] 但【CB】,伹【國圖】== ◎共變不障 ○譬如眾多燈明。 唯識義章私記云明共相境同在一處不相障礙引小乘義為喻也譬如一室中有百千燈別別放光遍一室內其光相相狀相似無異不互相障共照一室諸有情類各各第八所變器界雖無量種相狀相似所所無異不互相障總名一界。 ○一一自別。 眾多燈其光各別也。 ○燈明既多等。 解云以下明一一自別之義有二義(其一)問何知眾多燈其光各別答置多燈時人影亦多故知隨燈光亦各別也(其二)。 [A10]問如上答若有百燈共照一室若滅一燈餘光猶遍光若不別滅一燈時無有餘光怱可可成闇既不如是故知光別唯識義章三本可見。 ᅟᅟ==[A10] [-]【CB】,○【國圖】== ◎不相應行 瑜伽論記曰釋名具足應言非色不相應行言非色者即蕳於色不相應者復蕳於心心是相應以非心故名不相應行蕳無為無為之法亦非相應乃是有為故為行則從𢿘蕳別為名別名可知。 ○依諸有情等。 有解云諸有情身中由有可成法爾力或可成業力成就彼此色心法時以此法成就分位名得然薩婆多宗意所成色心外別有能成得法非色非心其體不相應實法也依此法力云令得色心法也。 ○眾同分。 䟽云眾者種類義如婆羅門等同是一義同是一婆羅門故分者相似義同雖通能所今屬能同眾之同分依士釋也。 ○異生性。 䟽云異生性者或五四蘊成有情法性唯染汙異生之性名異生性異有二義一別異名異謂聖唯生人天趣此通五趣故又變異名異此轉變為邪見等故生謂生類異聖人之生類名為異生。 ○謂有異生等。 䟽曰異生性者一顯得大聖猒之故遍淨者謂第三禪天第四禪以上貪猶未伏二顯離欲也出離想者三顯行相即作涅槃想也(外道凢夫誤以無想天無心報執為𣵀槃也)不恒行等滅者四顯所滅識多少也又云前之六識名不恒行𢿘間斷故違不恒行心及心所者顯六轉識滅全不行非如七八無不行(猒麤動前六心心所起期願或一日或一刧住無心住其無心分位假立無想定)又云想滅為首等者五釋定名也謂有心定令身心俱平等名安怡悅名和今無心定由定前心力令身心平等和悅如有心定亦名為定又云若六識皆滅何獨名無想想滅為首於加行位唯偏猒之故言為首首是頭首先首義故名無想天諸外道以想為生死因今偏猒之唯前六識想非第七八問第七八何不滅答又云七八微細彼不能知故不滅也雖總言六遠三近一有云遠者眼耳身三也近者意識一也鼻舌二識一界一地前斷訖眼耳身二界二地未滅也故滅遠三近一也。 ○有無學或有學聖。 第一明得人䟽云有無學者六十六云即蕳二乘非俱解脫者不得入故此中獨覺亦有不得滅定者不以義今準此文故有獨覺不得滅定即部行中乃至亦有不得通者獨一者必得故或有學聖者除初二果唯身證不還以有學中有異生故以聖言蕳賢聖章云定慧二障全俱能盡名俱解脫能斷慧障未斷定障名慧解脫(文)上蕳慧解脫之意可見。 ○已伏或離等。 第二明得所以及伏斷差別也上貪不定者有云常論議也義云於貪定障俱行伏之不俱行不伏故云不定以滅定唯依非想定起故此依初修二乘者離菩薩不伏離貪。 ○由止息想。 第三明與前出離想別疏云止息想者謂二乘者猒患六識有漏勞慮或觀無漏心麤動若菩薩等亦欲發生無心寂靜似於𣵀槃㓛德故起俱舍論根品云若諸聖者乃至為求靜住暫欲息心故。 ○令不恒行等。 第四明滅識多少疏云恒行染者謂若二乘即除人空之染菩薩亦除法空之染各望自乘說為染故有云不恒行六識恒行染汙第七染汙一分也於此大小異也如本疏心心所滅言可通不恒行恒行。 ○無想異熟。 倫記景云對法二無心定及無想天皆言謂不恒行心心所滅之處建立故知[A11]但就彼天果報意識種子立無想天以彼種子前後相續體是果報無記於彼建立無想天故無想天亦名異熟。 ᅟᅟ==[A11] 但【CB】,伹【國圖】== ○文體是字。 俱舍根品頌疏云文者謂字如說惡阿壹伊等字是不相應行中字不同此方墨書之字等。 ○依語聲分位差別。 瑜伽五十六云依假言說分位建立名身如名身句身文身當知亦爾。 ○相續不斷立流轉。 雜集二云於一剎那或於間斷無此言故因果種種差別者謂可愛果玅行為因不可愛果惡行為因諸如是等種種因果展轉差別又云因果相稱者雖復異類因果相順亦名相稱由如布𭤸感富財等。 又云因果一一流轉者謂不俱轉又云時者謂於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為時何以故有因果相續轉故若此因果已生已滅立過去時若未生立未來時已生未滅立現在時又云一一差別者於一無別二三等𢿘不應理故又云因果眾緣集會者且如識法因果相續必假眾緣和會謂根不壞境界現前能生次識作意正起如是於餘一切如理應知。 ○流轉。 倫云流轉中念念生滅斷還謝名剎那流轉三界徃還名生展轉流轉三性等法起流轉名染淨展轉。 ○定異。 瑜伽論五十二云云何定異謂無始時來種種因果決定差別無雜亂性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爾倫記定異中景云言相定異者如青黃等因定異者善惡別故果定異者苦樂別基云相定異謂因果中體相等。 ○相應。 景云善滅招樂惡招於苦因緣具時名和合相應如謂得住後時廢𡚶還依昔時誦經方便遂須歷得名方便相應隨作善惡稱加舊法所為成辦名所作相應基云方便相應謂加行智與一切根本事名方便也。 ○勢速。 倫云諸行勢速如一彈指頃經六百生滅士用勢速者如世間中斷根士夫三業速疾神通勢速者如屈申臂頃到色究竟等。 ○次第。 次第中剎那流轉次第者前念流轉次第內身流轉次第者如一身中十時次第成立所作流轉次第者如外器成立前後安布。 ○時者。 謂現在法當滅名過去未滅名未來正生名現在即於現在法上法相立三世三神通說三即諸佛等通力法爾有若對相現故謂現在法既曾有㓛能名過去當有㓛能名未來即現法上亦有爾所㓛能義說三世也。 ○方中。 對法亦云依色法因果建立諸方若㨿在方名方四蘊亦名為方故。 ○𢿘。 𢿘中云依法齋量表了分位立𢿘者或就意思或就語業表了分位假立為𢿘。 ○和合。 景云集會者如大眾聚假立名為集會一義和合者如立義支具足亦可諸心心所同起一境境名為義名一義和合圓滿和合者如彼世間眷屬圓滿基云一義和合謂同依一所作事圓滿和合謂得究竟時。 ○不和合。 又云不和合中若分位差別者景云若前後分位不和合若同若差別並立不和合。 ○命根二定等。 謂命根於第八種子假立心法分位二定心心所都滅分位假立心心所分位無想報亦爾異生性有分別起二障分位假立此心所分位也。 ○生滅無常。 此一句釋行字兼釋蕳無為故䟽云行蕳無為(文)二十四法俱生滅無常法故蕳非無為。 ◎三種成就 ○所有染汙法等。 疏云即是一切見修煩惱三無記法任運起者及生得善所有種子皆是成就從無始來此等種子𢿘修習故。 ○生得善者。 義燈云生得善者生便得因循而生無勝㓛能所有種子[A12]但名生得。 ᅟᅟ==[A12] 但【CB】,伹【國圖】== ○染法未為等。 三性種子為奢摩佗等不損伏於引發緣勢力自在名為種子成就。 ○此等未損等。 為奢摩他未損則緣合現行者或緣不合未現行者俱名成就不損伏則於引發緣勢力自在故倫記基云未為定伏等乃至名為成就等者此據㓛能不成就非體故對法云若得無漏對治道方名種子成就得不成就若生色界等欲界亦名成就其不成就性是何性如何今有別非得非得攝一切非得盡然今不立有何意也一為遮繁論亦應立同分及不流轉等故略不論。 ◎命根細辨 ○命根。 景師注云命根即依頼耶意根建立而言無所屬者此門通就果報色心分位假立為此無所屬今尋唯識論[A13]但依種子假立命根不依現行又解命根非色心故無所屬。 ᅟᅟ==[A13] 但【CB】,伹【國圖】== ○非取生識之義。 第八名言種子有二㓛能謂住識謂生果也明今不取生果。 ○以非根本。 次下文云由種生故此種不由現行有故種為諸法之根本故。 ◎二無心定 倫記云謂無想定唯厭於想作出離想修漸斷次能入若滅盡定從悲想心求上進心上進時求上所緣竟無所得無所得故便作暫時止息受想作意思惟從麤至細九品漸滅滅而不轉此二定中滅盡定者欲界身中初起以欲界有教依教修行故得初起後住四定及生四空皆得後起六十三云先於此起後於色界重起現前俱舍云二界初起滅定通於生後定不定業大乘業門明三時業及不定業皆通定與不定依下決擇文一切羅漢欲入無餘時要入滅盡定滅六識心唯住頼耶而命終也餘處文云唯欲界初起滅定者此約緣教若初學時必依欲界後初起時色界亦得如第三果人先欲界時未得此定生色界已方得此定即得初起然由先於欲界初聞此教後於色界方生又云謂二無心定無想異熟心無之處種子上而𭤸設故若其二定入定前心熏成種子於種子上有違心不起義邊而假建立無想異熟亦就彼無異熟種建立故又云猒心思種能滅無想故云能引發無想定思感彼異熟即說無想定能滅無想測云道理即無想定得滅無想論主據所依處故云思能滅彼天果基云定俱思能滅別報。 ◎六種無為 [A14]○六種無為。 ᅟᅟ==[A14] ○【CB】,[-]【國圖】== 有解云為者為作造作之義也四緣所為作也有為作法必生滅無常也無為者離為作之義也若離為作法必不生不滅。 ○說名不動。 有云苦樂麁動法也生第四靜慮離苦樂二受之時立不動無為也。 ○理非𡚶倒故名真如。 疏云真以蕳𡚶如以別倒初蕳所執後蕳依他。 ○此五依至假𭤸設名。 又云善等真如約詮而論體唯是一此五為依真如上假名空等而真如體非如非不如故真如名亦是假立如食油虫等不稱彼體唯言顯故(文)且如虗空無為真如體離諸障礙離其障礙分位假立虗空無為等。 ◎蘊等三科 ○無常[A15]已滅。 ᅟᅟ==[A15] 已【CB】,己【國圖】== 倫記明世中凡論有三一道理三世則依種子曾當義說有去來世當有名未來曾有名過去現有名現在於現在法上義說三故又云三世是時時無別法則就色心前後分位假建立時若[A16]已與果功能滅者立過去世若[A17]已與果及未與果㓛能現續立現在世若未與果功能當起立未來世俱舍界品頌疏云義有五門第一三世門無常已滅名過去若未[A18]已生名未來[A19]已生未謝名現在第二內外門自身名內所餘他身非情名外或約十二處辨眼等五根名內色等五境名外第三麁細門色有三種一有見相對謂色境也二無見有對謂眼等五根聲香味觸也三無見無對謂無表色也此三色中有體名麁無對名細或相待立如無見有對色望有見有對色名細望無對色名麁第四劣勝門染汙名劣不染名勝(色十一中眼等五根香味觸八是無記性色聲兩種通三性無表唯善惡於三性中善無記名不染惡名染汙也)第五遠近門去來名遠現在名近。 ᅟᅟ==[A16] 已【CB】,巳【國圖】== ᅟᅟ==[A17] 已【CB】,巳【國圖】== ᅟᅟ==[A18] 已【CB】,己【國圖】== ᅟᅟ==[A19] 已【CB】,己【國圖】== ○識生長門之義。 瑜伽論云處是何義諸心心所生長門義也頌疏云謂六根六境是心心所生長門處由六識生必詫根境方能起故。 ○界謂能持為義等。 雜集論第一取意文也全文云問何因界唯十八答由身具等能持過現六行受用生故身者謂眼等六根具者謂色等六境過現六行受用者謂六識能持者謂六根六境能持六識所依所緣故過現六識能持能受者不捨自相故當知十八以能持義故說名界。 ○曾現見色及此種子等。 對法論文述記二本引用之演秘二本亦釋疏文曰謂曾現見色等者釋論解云曾見色者謂能持過去識受用義以顯界性現見色者謂能持現在識受用義以顯界性釋曰受者取也即釋前現見義者是境即明前色由能持識根方取境故舉所持以明界也疏及此種子者釋論云謂眼種子或唯積聚為引當來眼故或[A20]已成就為生現在眼根釋曰由此種子能生二世現行[A21]眼根眼根因故亦名眼界乃至總以持因二義名界(文)曾現見色一句以持義釋界及此種子一句以因義釋界。 ᅟᅟ==[A20] 已【CB】,巳【國圖】== ᅟᅟ==[A21] 眼【CB】,▆【國圖】== ○依眼緣色似色了別。 此二句釋眼識界能持義謂眼識能持所依眼根緣色境及變似本質相分了別義也及此種子下釋因義。 ○如色界相。 [A22]已下全雜集論文也就中處亦如界[A23]已下十八字非今所要當削去之。 ᅟᅟ==[A22] 已【CB】,己【國圖】== ᅟᅟ==[A23] 已【CB】,己【國圖】== ◎三科因由 ○於愚根樂等。 俱舎界品云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世尊為說蘊等三門愚有三者或愚心所總執為我為說五蘊以五蘊中一蘊是色一蘊是心分心所法為受想行三蘊故說五蘊能破彼執或唯愚色總執為我為說十二處以十二處中十處是色唯意法非色故說處門能破彼執或愚色心總執為我為說十八界以十八界廣說色心十界是色餘是心故說界門能破彼執根亦有三者謂上中下根上根[聽-(德-彳)+((囟-乂+夕)/心)]利說略便解為開五蘊中根稍遅說處方解下根最鈍要須廣說故為談界亦三者為樂畧中及廣文故如其次第說蘊等三。 ◎六種有漏 唯識云以有漏言表漏俱故疏云以有漏言正表此法與漏俱故燈云今者此間表漏俱者取能有體名為有漏不取煩惱故。 ○漏自性。 測云若依薩婆多三義解漏從漏生能生漏故漏處所故名有漏今大乘六義解漏漏謂漏自性故乃至種類故廣說如對法論即此有漏能有四取名為有取燈云餘之五種由此自性名為有漏。 ○謂餘地法。 法者謂上界法也有解云求上定人修六行事觀𢿘猒下地欣上地時依彼欣厭力先初得初未至定以定相應修慧重修欣上厭下觀時定慧力殊勝故所伏彼蕳擇力欲界第六相應俱生煩惱不起故自身第八所持上定種子現行生也則上地第六意識現行與彼定相應也戌伏能障礙欲界煩惱得彼定[A24]已故亦擊發彼地色等諸法種子令現前自在也。 ᅟᅟ==[A24] 已【CB】,巳【國圖】== ○順決擇分。 依身在欲界依地第四禪定修四善根名順決擇分然則四善根上界所繫法也隨身界繫第七煩惱不增益上界同地煩惱得增益故云異地不增同地得增異地具漏俱一義同地具漏俱及增益二義於中以漏俱為有漏正因故論云以有漏言表漏俱故(文)順決擇分欲界異地第七煩惱不增益異地同地煩惱俱生俱滅故成有漏也。 ○或雖漏俱等。 順決擇分設異地設同地唯有漏俱義無互相增益義也論所謂現行煩惱俱生俱滅者通一切有漏互相增益文唯說決擇分外餘有漏也又云於第十廻向滿心依地四禪定修煗等四善根名順決擇分故唯識第九云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 ○異地不增等。 下地煩惱不能增益第四禪煩惱得增益也。 ○稱損力益能轉。 唯識云轉依位別畧有六種一損力益能轉謂初二位由習勝解及慚愧故損本識中染種勢力益本識內淨種功能雖未斷障種實證轉依而漸伏現行亦名為轉。 ○然成有漏等。 唯識成立有漏義云現行煩惱俱生俱滅互相增益方成有漏(文)如是成立六種有漏中除漏隨順㨿餘五種漏說。 ○謂無學身。 燈云漏種類者無學諸蘊前生煩惱之所起故唯識云無學有漏雖非漏俱而從先時有漏種起故成有漏。 ◎有漏正因 ○正表漏俱。 疏云以有漏言正表此法與漏俱故。 ○謂諸有漏等。 疏云自身者蕳他身不[A25]縛[A26]己現行蕳種子唯種不轉故俱生俱滅蕳前後發相增益者互為緣相生義也由此等有漏現行起故熏成有漏種後時善等起有漏義成。 ᅟᅟ==[A25] 縛【CB】,縛【國圖】(cf. T43n1830_p0415a22)== ᅟᅟ==[A26] 己【CB】,已【國圖】== ○自相續中等。 疏云第六識中漏與𭤸等不俱起故非有漏正因雖亦由之發而傍因故滅有漏非是正因正因之言必俱起故。 ○雖由煩惱引施等。 有解此有兩釋謂依無明起不知三界皆苦為求人天果發於行思造作𭤸等善業故云由煩惱引𭤸等業或由發業潤生煩惱感此身依於此身所造作施故云由煩惱引施等施等成位有第六善心與煩惱不俱故第六相應煩惱非有漏正因也。 ◎分極無漏 ○諸漏永盡等。 疏云初是染法自性斷後是離縛斷初性唯染後通一切有漏言性淨者蕳二乘無學善有漏等蘊雖亦離二[A27]縛而性非淨前有漏類故有第七所知障漏俱非性淨故言圓者蕳一切有學無漏因未圓故明者蕳二乘無學無漏顯彼雖圓果之極故而非是明非勝玅故。 ᅟᅟ==[A27] 縛【CB】,縛【國圖】(cf. T43n1830_p0601a16)== ◎性等三境 同學抄云於三類境廢立曾有異論南寺云偏於見分之境而論之北寺云亦通後二分之境。 ○性境。 樞要云一者性境諸真法體名為性境色是真色心是實心此真實法不定隨心三性不定如實五塵唯無記性不隨能緣五識通三性故。 ○從實種生等。 有云自有能生種子生起非如水月鏡像等是云從實種生也色等體用實有非如空華等是云有實體用也能緣心對彼之時心現量任運得境自相非如第七識之見分緣第八見分之時本質第八見分雖緣慮實見影像見分非緣慮法故能緣第七見分不得境自相是云得彼自相。 ○因緣變。 唯識云一隨因緣勢力故變二隨分別勢力故變初必有用後[A28]但為境疏云因緣者是諸法真實有用種子若用此種子故生諸法心緣變之變必有用以能生者實因緣故。 ᅟᅟ==[A28] 但【CB】,伹【國圖】== ○此相分等。 燈本文亦是性境下有相從質故四字。 ○餘法準知。 解云餘法指第八所變三種境乎有人論性境體云眼等五識及五俱意五同緣色等五境並第八所緣三種境故更可審思同學抄云問獨散意識緣自界五塵相分亦是性境攝耶答善珠為帯質境智周記為性境善珠為正。 ○獨影境。 樞要云獨影之境唯從見分性繫種子皆定同故如第六識緣龜毛空華石女無為他界緣等所有諸境如是等類皆是隨心無別體用假境攝故名為獨影有云偏依能緣分別力始反起非移本質▆不依本質獨反相故名獨影境也謂第六識搆畫分別緣空華等之時所變相分等也。 ○或有杖質等。 有解云問帯本質獨影境者何物哉答第六識緣無為所變相分也謂實無為不生不滅法無引起相分之力故此相分偏依能緣心分別力安立相分故獨影境問若全無引起相分力者何名本質耶答分別第六識聞說無為相心上分別安立變無為相此相分依聞教所說無為相起故似無為為本質故雖名本質真無為非分別心境界又不生不滅法無引起相分力故此時相分隨能緣心起獨影境也。 ○同一種生。 有云獨影境相分不熏種子不可然其故者獨影境無本質故雖假境非無法心前實現彼相分其體是有也龜毛空華都無者於本質名都無心內相分非都無法而一切有為法必自因緣種生獨影境相分若不熏自種從何生耶答雖無自熏種之力被帯見分熏自種之力生也謂見分緣空華帯空華之相熏自見分種子而此種子既帯空華相見分種子故後生見分現行之時亦帯空華相分生故雖無別自種被帯見分種子生也。 ○帯質境。 樞要云三者帯質之境謂此影像有實本質如因中第七所變相分得從本質是無覆無記等亦從見分是有覆所攝亦得說言從本質種生亦得說言從見分種生義不定故性種等隨應者隨應是不定義有二隨應一者義顯三境諸心聚生有唯有一有二二合有三同聚有一者如前已說有二合者如第八識緣自地散境心王所緣是初性境心所所緣是獨影境五識所緣自地五塵是初性境亦得說是帯質之境如第六識緣過未五蘊得是獨影亦得說是帯質之境熏成種子生本質故有三合者如四第八緣定果色心所所緣唯是獨影心王所緣是實性境亦得說為帯質之境第六所變定果色為本質故二者又性種等隨應者顯上三境隨其所應或性雖同而繫種不同如在下地緣上界天眼耳或繫雖同性種不同如緣五識自界五塵或種雖同而繫不同約聚論之即有一法論之即無如第八識聚心所所緣與見同種心王所緣而繫不同二合三合思準可知。 ○不得自相。 有解云問既正帯本質能緣心何不稱境哉答分別故不稱境自相也謂心對境之時唯有緣慮分別不起餘計度等分別時心一向逼苻此境自體無餘念故所變相分一向住本質變故得境自相若分別之時雖向本質不住本質作異相之分別依自力變故不稱境自相也。 ○答彼境不依等。 又云汎爾非云依帯本質名帯質境是不得自相而帯本質名帯質境也(文)然如性境雖帯本質不依能緣分別力故而得境自相心境俱真實故名性境也。 ○對獨影等。 又云言帯質境者對獨影一向無本質約有本質邊唯名帯質耳。 ◎三種不隨 樞要上未可撿。 ◎三通情本 解云情者能緣心本者本質也此下樞要上未可考。 ◎性等同異 ○如在下地等。 疏云如除如來得有漏通者身在下界地起上天眼耳及大扶根塵持第八識緣彼為境即自通力緣異地身(文)是即上界天眼耳與下界第八無記性故同也繫種不同易知。 ○如五識緣等。 前五識通三性五塵唯無記性故性不同也種不同易知下界五識緣下界五塵繫同也。 ○如第八識聚等。 第八識聚緣上界天眼耳等時心所邊得同種義心王邊得繫不同義也。 ◎二三合等 樞要上未可尋。 ○緣過未五蘊。 過未無體無本質故云獨影境也。 ◎三藏伽陀 下易解樞要上末應考。 ◎四分種子 ○且依一義以別種為正。 解云義燈雖有同種別種二義可存相質別種傳意云本質影像親踈所緣能生種子定可各別凡諸有體法其種各別也如有實體相見定別種也燈云相質種別理亦應好(文)且相質同種義有何過耶答燈有三過一種生慮非慮過二身根俱過一種生假實過也。 ◎因等四緣 ○謂有為法親辨自果。 疏云非一切法有為皆是今取親者此即總出體訖。 ○及起同時自類果。 此種現相望種現相望時因果非異時故云同時也。 ○此唯望彼。 約種種相望此指前滅種子彼指後生種子也約種現相望此指種子彼指現行也前滅種及種子俱為生自類果之因故云是因緣生也有云謂種子者現行習氣也此種子生現行法故為現行親辨自果辨生因緣也種為因現為果故也。 ○自類。 倫云自類者謂自種子類種子生種子自類相生故非即此剎那若種望現行名異類是即剎那。 ○此唯望彼是因緣生。 有云此現行熏生自習氣種故為所熏種子親辨自果自體辨生因緣也種為果現行為因故。 ○謂八現識等。 疏云八現識及心所者出緣體開者避義與後處義也導者招引義即前法避其處招引後令生自類者顯非他識為緣無間者顯雖前無間為後緣非中有間隔要無間者雖經百年等斷亦是此緣故等而開導者顯前滅一心為後心心所緣前一切心所為後一心緣意即齊等而開導故名等開導。 ○心所與心雖恒俱轉。 解云通難疏云問心與心所既非自類如八種識恒俱時轉體用各殊如何俱起望後並得互為緣義也。 ○謂若有法等。 疏云謂若有法者謂非遍計所執乃至所執無體不能發生能緣之識故非是緣緣者必是依他無為可有力用發能緣識名為緣是帯己相者。 疏云帯者是狹帯義相者體相非相狀義(文)明詮云[A29]己相者境相通體相與相狀二也體相為正所慮所詫者唯識義章私記云所慮者緣慮義又顯所緣義也所詫者依詫義又顯緣義。 ᅟᅟ==[A29] 己【CB】,巳【國圖】== ○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 疏云蕳他識所變及自八識各別內所慮詫也。 ○謂若有法等。 疏云若有法亦是有體此蕳所執乃至能於餘法者蕳其自體顯不同前所緣緣故或順或違顯與違順能為緣與後生異法為緣非前滅法。 ○雖前三緣等。 有云前三緣亦雖有此義而彼等依別義立別緣故除彼緣外餘諸法踈助緣皆為增上緣也。 ○住成得。 疏云風輪上令住水輪等住增上緣也成者成立義得者明詮道云證得𣵀槃等通有為無為疏云今此所說是順所生此緣之果若違之果一切皆通令不生不住不成不得故。 ◎種子二緣 ○現行望自親所熏種。 此約現行為因種子為果邊。 ○非親種。 且以現行眼識望餘色心等種子則皆名非親種非眼親熏故此一章疏八本文全文云與非親種不辨體故除自種外[A30]但一增上。 ᅟᅟ==[A30] 但【CB】,伹【國圖】== ○種望親種等。 疏全文云於異性非親種亦一增上。 ◎因果同時 ○三法展轉。 解云三法者能生種子所生現行所熏種也。 ○如炷生熖。 疏云舉增上緣喻因緣義如燈炷與燈熖展轉生燒由炷生熖如種生現由熖燒炷如現熏種故名展轉此影三法解云初舉三法喻喻三法體後舉二法喻喻因果義。 ○因果俱時理不傾動。 疏云不同經部因果異時故說俱時理不傾動。 ◎名言種子 ○名言種子。 有云一切三性色心諸法親因緣種子名名言種子疏云[A31]但此名言分為二種攝一切法習氣盡也第六識依名等為先熏五蘊三性等一切法種子名表義名言七轉識心心所不待能詮名言自了境界熏種名顯境名言此一章同學抄取意也。 ᅟᅟ==[A31] 但【CB】,伹【國圖】== ○名最勝故。 疏云從勝為因[A32]但說名言熏習。 ᅟᅟ==[A32] 但【CB】,伹【國圖】== ○一切七識等。 第八非能熏故除之本文非相分心下有不能顯境故五字顯所詮法下有此心心所能顯所了境如彼故名之為名體非名名體是彼不相應行故等字疏云一切熏種皆由心心所心心所熏種有因外緣有不依外不依外者名顯境名若依外者名表義名。 ◎執非執受 倫記云七明執受及非執受景云五執受者五根五執受非執受者五塵也不離根者為識執離根則非執受對法云眼等五全四一分謂不離根色香味觸此中云五通受非受者以聲起時不離根故說為執受基云大乘真理唯第八名能執受若隨順理門通六識測云以離於彼五根五外境餘心法為能執受執受於彼根境可得故彼根境是所執受然離於彼心心所法外餘非心法為能執受執受於彼心心所法不可得故八界非執受。 ○有根身。 唯識云有根身謂諸色根及根依處。 ◎十二因緣 ○發業潤生煩惱。 對法四云一切欲界分別煩惱皆發業潤生煩惱指愛取。 ○感後有諸業。 疏云即通一切總報別報現後等業除無記業及無漏業皆名為業能感異𤏅故。 ○眾苦名苦。 又云苦中攝三苦八苦。 ○惑業苦種至親生苦故四十字。 疏以三種望果談其親踈文也。 ○與行得為因緣。 依癡無明於三業造作諸業故。 ○行支。 疏云行者當體彰名造作是行義。 ○心心所為體。 指與思同時俱行心心所也。 ○行體是思。 解云此思第六相應思問思心所是遍行故與八識相應何故唯第六相應思成業答發業非任運必依意樂力以故思成也無意樂識不可發業故唯限第六相應思也問依意樂力義如何答發業必依尋伺推度分別力或發語言讀誦經典或發身業行殺生等事業也而餘識不與尋伺相應故無此義也。 ○唯取阿頼耶識親因緣為體。 疏引瑜伽九十三云在母胎中因識為緣續生果識隨轉不絕任持所有羯剌藍等非餘七識隨轉不絕任持故彼下文云又即此識當來後有名色等種之所隨遂非餘七識諸種所隨故。 ○愛取合潤等。 疏云取前行及五果種為愛取潤[A33]已轉名為有又云此二和合潤能引之中業及所引因五種轉名為有何以名有此六俱能近有生等後有果故。 ᅟᅟ==[A33] 已【CB】,巳【國圖】== ○謂從中有至皆生支攝。 明生支分位也。 ○老死。 疏云老死即前五蘊變滅。 ○因果定不同世。 疏云前十支因與後二支果定不同世以總異𤏅因非造之身即受果故亦非現業得果是十二支故約身死生為世十因二果決定不同。 ○或異或同。 疏云若順生受業受初生時其世必同(命終位愛取潤業故同世)第二生已去乃至後報業等世不同也今身造業至後後世將愛果時方起愛取故。 ○若二三七等。 又云由癡發業熏發報種必定同世故前七支不得別世起煩惱水潤前六種轉名為有亦非異時非起能潤隔世異時方成所潤生及老死同世可知。 ◎無明細辨 ○取發業者。 疏云謂能發起善不善業故五無明唯取前四前四中有能發業謂見道全修道一分(文)疏取分別俱生為體然有人局取分別癡無明𢙢不是。 ○𦔳發惡趣至多唯見斷。 會瑜伽五十九言發惡趣之行唯分別惑文曰瑜伽言唯分別惑助發惡趣總報業多唯見斷故約多分言唯分別惑耳。 ○名為相應。 唯識云若貪等俱者名相應無明。 ○不與本俱名為不共。 不共無明有二種謂恒行不共獨行不共今文明獨行不共也一恒行不共無明第七相應無明也謂雖與貪等餘惑俱一切凢夫心恒行無間斷不共餘六識相應無明故名不共無明也非不餘惑俱義二獨行不共無明謂非貪等餘本惑俱唯獨起與心相應故名不共無明對相應無明名不共也疏云[A34]但言非貪等俱即令知第六識俱無明非謂第七不障與忿等二十俱起故知唯在第六識也。 ᅟᅟ==[A34] 但【CB】,伹【國圖】== ○主獨行。 有云主獨行非與忿等小隨惑俱獨行無明也謂獨行無明者非與貪等餘本惑俱義也非遮隨惑其中主獨行無明亦非隨惑之中忿等俱也問何故依此義名主耶答忿等十惑行相麤猛各為主法也若與彼俱時此無明成伴非主若非與彼俱時此無明獨為主故也。 ○非主獨行。 又云即與忿等俱獨行無明也亦主獨行於獨行不共無明建立故獨行無明有二類一主獨行無明二非主獨行無明也。 ○然多說主獨行。 諸經論中多取主獨行為十二支中無明。 ○迷因果理等。 以下釋經論偏取主獨行所由依無明起迷三界皆苦理希求人中天上善趣生由此發行思造善業又迷皆苦理不𢙢當果故造不善業也。 ◎十一殊勝 ○發業位無明力增。 解云正發業無明為局一念起為通多念起若多念起何念為正發業耶答無明多念相續中正發業用取初念無明力增勝故。 ○惑業生本故。 依無明不了起一切業起一切煩惱是則無明起惑業根本因緣。 ○勝法。 一切有漏無漏善法廣法謂真如理體無邊際故。 ○有頂。 悲想天二十五有頂名有頂。 ◎行支細辨 ○順現受業。 疏云一切現業皆唯能感別報果(文)順現受業者若於現法中異[A35]熟成就謂從慈定起已於彼造作若損若益必得現異[A36]熟。 ᅟᅟ==[A35] 熟【CB】,[熟-享+京]【國圖】== ᅟᅟ==[A36] 熟【CB】,[熟-享+京]【國圖】== ◎五種熏發 ○名言熏習。 名言謂一切七識見分等心見分心等實非名言如言說名顯所詮法此心等顯所了境如彼故名名言見分等心熏色心等種名熏習。 ○於生死位。 此一段疏八末文死疏作老能生自果下有於生老位觸種子生觸現行等字。 ◎識等次敘 ○當來生起分位。 有解云光云實當來其體性如此非前後生起是分位門前後也雖識支最初生起餘不生起與體同時有六處支體第八所變五根故應有觸受第八相應心所故詫生一剎那位名色等餘支相貌隱而識支相貌顯也餘分位可準之如此當來生起分位有於前後今於現在種子上說識等五支也實五支前後相貌不可有因種子上寄當談之也。 ○謂續生時。 以下唯識論第八文也䟽云於當來初生之時果識初起即是因識相顯以果初生令識種用顯故名因識相顯也即初剎那或說一七日次識位後五根未滿[A37]已來果名色起令因名色相貌增長以果顯時令因增故即四七日以前此中五支皆應有因[A38]但識中說文影通下次前名色四七日後五根滿時至鉢羅奢佉因六處明盛根相利故依此六處發觸相顯依觸起受因受相增爾時乃名受果究竟依此當起果位次第立因支為五。 ᅟᅟ==[A37] 已【CB】,巳【國圖】== ᅟᅟ==[A38] 但【CB】,伹【國圖】== ◎愛取潤業 ○且依初後等。 疏云今者且依愛之初後分愛取二其實有多現行愛惑十地第八經云愛增名取故初名愛後名取也倫記云五十九云當言全界一切煩惱皆能結生相續愛既唯貪故取通攝諸煩惱盡然此中說緣四取貪為取支者與十地經同彼云愛增上名取成唯識說於潤業位愛力偏增說愛如水能滋潤故要𢿘溉灌方生有牙且依初後分愛取二雖取支中攝諸煩惱而愛潤勝說是愛增故彼此文不相乖返愛取二支通現及種俱能潤故愛望於取成因緣故。 ◎潤生相貌 易解不記。 ◎中有愛潤 ○若有於此至結生相續。 無著論文也無性釋云非等引地所謂欲界沒即是死依中有位者謂依生死二有中間起染汙者與愛恚俱有顛倒故釋云男女互於父母之處起貪恚也言意識餘識爾時久[A39]已沒故釋云餘眼等識中有末位而久[A40]已滅唯意識在中有初中六識皆有連持生故名為相續攝受生故名為結生。 ᅟᅟ==[A39] 已【CB】,巳【國圖】== ᅟᅟ==[A40] 已【CB】,巳【國圖】== ○與赤白渧等。 無性釋曰識與赤白損益并俱和雜成身。 ○羯羅藍。 倫記云羯羅藍者此名雜穢亦名和合此為最初眾苦因起損惱既廣喻立[A41]箭名俱舎名㓨稀未稠也。 ᅟᅟ==[A41] 箭【CB】,▆【國圖】== ◎能所引生 文相可知。 ◎緣起得名 [A42]瑜伽論第十倫記云第七釋詞中有五復次依字釋名者由煩惱繫縛為緣往諸趣中𢿘𢿘生起故名緣起依緣字起字釋緣起字故名依字景師云由諸煩惱繫縛徃諸趣中釋緣字也𢿘𢿘生起者釋起字也依剎那義釋者蕳大眾部化地部等緣起是無為亦遮正量部一期四相義眾緣過去而不離等者若依分位前十支為緣後二支為起前支具因緣等四雖後剎那滅入過去種在身中而不捨離故依自身後果生起或十二支前一一為緣一一為起𢿘𢿘謝滅復相續起者𢿘𢿘逢緣而續起故名緣起於過去世覺緣性[A43]已等相續起者初證菩提時覺悟緣性[A44]已後為有情發起語言說之故名緣起自利稱緣利他名起即是法輪展轉說義。 ᅟᅟ==[A42] [-]【CB】,○【國圖】== ᅟᅟ==[A43] 已【CB】,巳【國圖】== ᅟᅟ==[A44] 已【CB】,巳【國圖】== ◎五性各別 ○十卷入楞伽。 樞要云依十卷楞伽經中第二卷末四卷者第一卷說大分亦同佛告大惠有五種性證法一聲聞乘性二辟支佛乘性三如來乘性四不定乘性五無性謂一闡提此有二種一者焚燒一切善根則𧩂菩薩藏一者憐愍一切眾生作盡一切眾生界願是菩薩也若眾生不入𣵀槃我亦不入大惠白佛此二何者常不入𣵀槃佛言菩薩常不入𣵀槃非焚燒一切善根者以知諸法本來𣵀槃不捨一切諸眾生故。 ○大莊嚴論。 又云大莊嚴論第一卷種性品說五種種性三乘定及不定四同瑜伽第五性中說有二種一時邊二畢竟時邊有四頌曰一向行惡行普斷諸白法無有解脫分善少亦無因畢竟無者以無因故此中時邊應云暫時則暫時無圓寂法餘義如樞要上本及倫記九下等說。 ◎三時教相 ○遂分三時。 梵網經述記云謂如來一代所說宗不過三種一者隱空顯有宗謂四諦法輪等諸小乘經二者隱有說空宗者諸部般若等無相之教此即名無相法輪三者遠離二邊宗者謂解𣸧密等了義大乘此即名為顯了法輪義燈云問何故如來初說有教中談空教後演不空不有教耶荅據不定性未發趣時且令漸悟所執我無唯有蘊處界等諸法名為有教為[A45]已發趣得小果者令趣於大次悟法空觀彼所執界處等無名為空教後為發趣一切乘者顯所執無非執是有非一向空亦非皆有為不空不有教。 ᅟᅟ==[A45] 已【CB】,巳【國圖】== ◎定有七名 ○一名三摩[A46]呬多。 ᅟᅟ==[A46] 呬【CB】,𠰘【國圖】(cf. T06n0220_p0888b08)== 倫記云此云等引舊云三摩提訛略也基師解云此有七名一云三摩[A47]呬多釋論解云謂勝定地離沈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發故名等引地此卷下云非於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故即以三義解等引一等能引二引平等三平等方便所引發故能引所引俱平等也。 ᅟᅟ==[A47] 呬【CB】,𠰘【國圖】(cf. T06n0220_p0888b08)== ○唯定非散。 燈云等引通有無心唯定非散瑜伽五十一云非於欲界心一境性等持有心通定及散。 ○二名三摩地。 又云二云三摩地此云等持舊云三昧訛也。 ○三名三摩鉢底。 又云此云等至舊云三摩䟦提訛也。 ○四名駄衍那。 又云此云靜慮舊云禪義不正也或云持阿那訛也。 ○五名質多翳迦阿羯羅多。 倫云此云心一境性質多名心翳迦云一阿羯羅云境多云性舊云一心略也六十三云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心一境性荅畧有二種所緣境界一不定地所緣境界二者定地所緣境界此中一境所謂定所緣境界非第二境繫心於此一所緣境是故說名心一境性餘如倫記委辨。 ○從果得名。 現法樂住謂由四禪定力離見慢等得清淨故定之果也。 ◎聞等三慧 ○局在八地[A48]已上。 ᅟᅟ==[A48] 已【CB】,己【國圖】== 義燈三慧章中邊疏等意也同學抄傳云義說三慧者一念中能起聞思修三用更無勝劣故十地經說第十地云能堪能思能持(矣)堪思持皆加能字顯三用俱勝也七地[A49]已前地位淺有㓛用位故一時唯有一用餘用劣也聞思二用相違文義不同故一體修慧難備兩用者也八地[A50]已上聖智迅速位一時能起三用。 ᅟᅟ==[A49] 已【CB】,己【國圖】== ᅟᅟ==[A50] 已【CB】,己【國圖】== ○謂能取外境等。 三慧章文也本文外境境字作教有云義說三慧者修慧上以義說聞思二慧也謂修慧文義並照慧故照文用名聞慧照義用名思慧文義俱明了用名修慧也。 ○七地以前等。 以下通伏難同學云凡三慧有多重一有漏三慧唯是別體也二無漏三慧此有二類一別體謂在七地[A51]已前二義說即八地[A52]已上(文)既初地以上無漏三慧於中[A53]但八地以上義說七地以前別體何乎。 ᅟᅟ==[A51] 已【CB】,巳【國圖】== ᅟᅟ==[A52] 已【CB】,巳【國圖】== ᅟᅟ==[A53] 但【CB】,伹【國圖】== ◎四重出體 ○一攝相歸性體。 對法疏云凡論出體總有四重一攝相歸性體即一切法皆性真如無垢稱云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有無為䓁有別體法是如之相。 ○攝境從識體。 又云即一切法皆是唯識故心所䓁不離心䓁華嚴等說三界唯一心。 ○攝假隨實體。 又云攝假隨實體即諸假法隨何所依實法為體如不相應色心分位即以所依分位為體此論下說不相應中假立門是也。 ○性用別論體。 又云性用別論體色心假實各別處收有解云諸法體用等各各別論非相從門也。 ◎故不故思 ○此與意俱故作動意故。 疏云前二審慮決定思與意俱故作動意故名意業(文)次上云意相應業名意業隣近釋。 ○彼或錯亂等解。 云前二思具足則正發業時或錯亂或不錯亂俱名故思業。 ◎增不增長業 倫記增長不增長業中自性無記業者基師解云善不善非業道攝中下品性非三性中無記性也自體不增名無記故或三性中無記之業。 ◎定不定業 [A54]○定受業。 ᅟᅟ==[A54] ○【CB】,[-]【國圖】== 倫記云定受業者故思所造重業作亦增長不定受業者故思所造輕業作不增長者是也非故思造業是其不定易了不論。 ○由田故者。 倫云謂於有恩者父母及若住正行者即四向及正行果者即四果及佛等也此於有恩及敬田作善惡業。 ◎三業四業 ○順現法受業。 倫云順現法受業等此及對法皆說有三從初為名現唯別報餘通總別。 ○謂從慈定起等。 俱舎業品疏云一從滅定出謂此定中得心寂靜以無心故極似𣵀槃故初出此定是勝上依身二從無諍定出謂此定中止他煩惱謂緣無量有情為境故初出此定無量勝㓛德熏身相續轉三從慈定出謂此定中緣無量有情為境增上安樂意樂隨遂故初出此定無量勝㓛德熏身相縛轉四從見道出謂此見道永斷見惑故初出定時淨身續起五從修道出謂此道中永斷修惑得阿羅漢故出此道時淨身相續起此上五種取初出定名㓛德田。 ○又於佛為上首等。 倫云對法說佛為上𩠐僧謂對佛前諸所有僧或是佛弟子凡聖無學僧名佛為上𩠐僧此言僧故非是別人。 ◎定不四業 ○時定而報不定。 問若時不定異𤏅可不定若異𤏅不定時亦可不定受報時既決定何有報不定義荅雖受報不定若遇緣受者順次生等定也譬如干地植種具雨露增上力生果其時決定春分也解云此喻分明此果雖春分可生時決定因雨露緣有無結果不定也如是造業時此果或雖順生等定隨緣有無取所定果不定故。 ◎決定三業 倫記云對法論說決定受業者決定有三一作業定由宿業力感決定身於此生生中必造此業期限決定終不違越佛等神力亦不能制二受異熟定即此所說順定受業果定當受時未定故三分位定謂順現受生受後受分位定業此中義顯若業道攝業名順定受加行後起通定不定若未悔未解脫說名決定業[A55]已悔[A56]已解脫名不定業此云作及增長者作作現業增增種子故也。 ᅟᅟ==[A55] 已【CB】,己【國圖】== ᅟᅟ==[A56] 已【CB】,己【國圖】== ◎五種故思 倫記對法論說有五種故思造業一他所教勅二他所勸請三無所了知四根本執著謂三毒蔽心猛利執著所起諸業五顛倒分別謂勝無罪所行惡業於此五中根本執著顛倒分別若作若增長非不受異熟重故餘三雖作而不增長不必受異[A57]熟輕故彼論釋作者起造諸業令其現行增長者謂令習氣增益。 ᅟᅟ==[A57] 熟【CB】,[熟-享+京]【國圖】== ○故思業者。 謂故思[A58]已若作業若增長業者此中故作或增長名故思業非故作或增長名不故思業對法論說故思業與此相違通增長不增長故此依殊勝強思當定招異熟名故思業彼依[A59]但是故思所作非任運業通當得果皆名故思所望別故亦不相違。 ᅟᅟ==[A58] 已【CB】,己【國圖】== ᅟᅟ==[A59] 但【CB】,伹【國圖】== ◎福等三業 ○一福業謂感欲界善趣異[A60]熟。 ᅟᅟ==[A60] 熟【CB】,[熟-享+京]【國圖】== 倫記云謂感善趣異熟等者福業於人天受總異熟。 ○及順五趣受者。 四趣受別異熟其地獄中受等流果相似別報總言順五有義不然成唯識說餘處說彼有等流應知彼依隨轉理說故大乘中彼無善果由善業故受苦輕微名為得果㪅無別報不同小乘地獄四塵復善業感又釋離非天為一合成六趣故說善業順五趣有地獄實無備云有義善業亦得能感地獄別果故如小地獄得涼風等。 ○後是五趣別業也。 疏云且福之名通三界滿業然說地獄亦有別善業者受等流果如涼風觸身等與別相似業名為善也又令地獄諸苦輕微名為善業。 ○此業以定所攝等。 解云此約異熟不可改轉義釋不動。 ○或定地攝名為不動。 此約定地所攝釋不動也。 ○不動業。 解云不動者不可改轉義如欲界餘趣業遇緣轉得餘趣處受此業不爾定於自處受故何故爾也定所攝故不同散業若爾如何熏禪人資下故業生五淨居故此解非也又定地攝名為不動以定能住於一境此釋為勝又不還果等聖者凡夫時[A61]已造生第四禪中福生等下三天業[A62]已今雜修第四禪由無漏資此故業轉生五淨居也。 ᅟᅟ==[A61] 已【CB】,巳【國圖】== ᅟᅟ==[A62] 已【CB】,巳【國圖】== 畧述法相義依釋卷第二終 畧述法相義依釋卷三 沙門 高範 撰次 ◎四十一位 解云此明菩薩行位瑜伽等論所說五十二位四十一位開合異也成唯識疏云地前四十心有處云三十心云何有相違荅相宗所談攝十信於初發心住中謂之住內十信疏開有處合各據一義也。 ○創𩠐發於大菩提心。 雖在住前亦起菩提心非深固菩提心故云創首等。 ○修勝理觀等。 對住前事理觀行故曰勝上何謂勝上事理雙修而不同[A1]但前修理則癈事行事則失理也。 ᅟᅟ==[A1] 但【CB】,伹【國圖】== ○從諸聖法正教中生。 聖法正教謂如來所說法界等流教菩薩學法界等流教生勝智解故名焉。 ○所聞讚毀心定不動。 華嚴云何為菩薩正心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心定不動何者為十所謂聞讚佛毀佛於佛法中心定不動等。 ○表無垢。 無垢謂三業清潔也。 ○一切能捨等。 一切謂財𭤸法施無畏𭤸三時謂加行根本後起愍生謂下化有情[A2]慕法謂上求菩提也。 ᅟᅟ==[A2] 慕【CB】,[莫/水]【國圖】== ○第十灌頂住。 倫記云九地行滿堪入十地為灌頂王地論第十名方便作滿足地分基云謂以法水灌灑其頭名一切相此乃一切智智也。 ◎十行位次 ○立無上戒。 無上戒謂菩薩三聚戒蕳輪王戒及外道戒故云無上立謂住立令一切有情住無上戒也華嚴明此位云一切眾生住無上戒住淨戒[A3]已於一切智心無退轉。 ᅟᅟ==[A3] 已【CB】,巳【國圖】== ○常住正念。 正念華嚴疏云正念即定以彼定心離𡚶念之亂故名為正一切法華嚴云以是正念善解世間一切語言能持出世諸法言說生死同云於世間中死此生彼心無癡亂入胎出胎華嚴疏云瑜伽第二說四種入胎一正知入而不知住出所謂輪王二正知入住不正知出所謂獨覺三俱能正知所謂菩薩四俱不正知謂餘有性前之二人尚有癡亂也。 ○陀羅尼門。 此𮋒總持以念慧為體。 ○作清涼地等。 菩薩守護攝持四無礙等正法猶清凉地𭇥於德水菩薩饒益有情相續無盡究竟入於一切智海名不斷佛種菩薩以種種方便饒益有情入佛海猶清涼地流入大海。 ○成就第一義諦之悟。 華嚴經義字作誠字悟作語同疏云言行相符故名誠諦誠實審諦即真實義。 ○無二之語。 言行不二之語也。 ○色心皆順。 色謂身口二業心謂意業。 ◎十向位次 ○得不壞信等。 華嚴疏云深信堅固得不壞名。 ○迴向眾生。 囬向下本文有一切智及四字一切智謂菩提也。 ○不著生死。 由智故不著生死由悲故不離上求下化菩提。 ○莊嚴一切諸佛淨利。 以隨喜善根迴為我國土莊嚴因華嚴明此位云菩薩摩訶薩以[A4]己善根發心囬向願以如是去來現在一切諸佛所有國土清淨莊嚴悉以莊嚴於一世界如一切諸佛國土所有莊嚴皆悉成就。 ᅟᅟ==[A4] 己【CB】,已【國圖】== ○以內外財。 內財捨其身以代彼命等外財飲食車乘妻子國城等也華嚴列八十種內外財。 ○安住自性㓛德。 謂安住無為自性善根㓛德也。 ○成就念智等。 念者正念乃謂定智謂定相應慧安住不動謂安住寂靜不動理心無所依謂念慧清淨平等無所得皆順如相謂如無為等遍諸法不見𭜥親差別相等迴向也。 ○不執為[A5]己及以他人。 ᅟᅟ==[A5] 己【CB】,已【國圖】== 華嚴疏云不為自[A6]己等者照理大智無私自他同體大悲利益囬向。 ᅟᅟ==[A6] 己【CB】,巳【國圖】== ○離垢繒繫頂。 華嚴疏云內得此定灌心𩠐故外示表彰白繒繫頂法從喻稱名離垢繒[A7]但有此相知得彼定。 ᅟᅟ==[A7] 但【CB】,伹【國圖】== ○受大法師記。 華嚴云住法師位(文)同疏云方能雲雨說法以益眾生名法師位。 ◎十地位次 ○第一極喜地。 倫記云世親取此中意釋初地云成就無上自利利他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從義得名。 ○初獲聖性。 疏云初斷凡性得聖性即依無漏無分別智等俱行五蘊種子為聖性體乃至若此聖性取三乘初智種正能生現㓛能名為聖性。 ○具證二空等。 又云具證二空蕳二乘等唯證一空今從詮說說如為空如非空也能益自他蕳彼二乘唯自利也由獲大士聖性具證二空益自他三因故生大喜此地名極喜地。 ○第二離垢地具淨尸羅。 疏云別解脫戒道定共也即通三種。 ○遠離微細毀犯。 倫記云遠離一切微細犯戒名離垢地者故犯名麤誤犯名細初地離故犯二地離誤故云遠離微細犯戒地論亦取此意彼處釋云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垢清淨戒具足故名離垢疏云其初地時[A8]已離麤犯戒垢然此二地能全離故所以說之望前細故(文)第一布施波羅密圓滿位此位戒波羅密圓滿位。 ᅟᅟ==[A8] 已【CB】,巳【國圖】== ○第三發光地。 倫云發光地者三地得定及聞持聞持還是定中差別依此諸定能發智光名發光地發是因義光是果義因果為名地論云隨聞思修等照法顯現名明地者三慧照明故名明地此直從彼所發慧果為名。 ○勝定。 疏云定謂三摩地三摩鉢底無性云謂靜慮名等持諸無色名等至。 ○大法總持。 又云此地所治遲鈍性於三慧有㤀失障今此地無㤀彼法名大法之總持法謂教法殊勝之教名為大法此定及總持為因能發無邊玅慧光故總持以念慧為性(文)此位忍辱波羅密圓滿位。 ○第四熖慧地。 倫記云煩惱如薪智如火熖四地道火燒煩惱薪法喻雙標名為熖慧地論亦取此意直名熖地。 ○菩提分法。 謂三十七道品也。 ○燒煩惱薪。 疏云即除第六識等中俱生身見等攝非謂一切。 ○第五極難勝地。 倫云第五地中真俗勝智相違不遂由多艱難方得並起名難勝地從義得名地論釋云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巧能度難度名難勝地。 ○真俗兩智等。 疏云世親云知真諦智是無分別知諸世間書論等智是有分別此二相違應修令合能合難合令相應故乃至問然相應者謂於真觀為俗令境相入名相應為一念中二智並起名相應荅今令一念二智並生名合亦得前四地中猶未能故(文)此位靜慮波羅密滿。 ○第六現前地。 倫云後智現前觀於緣起無分別智多修㓛用方現在前二智現前是故第六名現前地從義得名地論釋云般若波羅密行有問大智現前名現前地無分別智不恒相續名般若有間作意方起故名大智現前。 ○住緣起智等。 疏云謂觀十二諸緣起文有最勝智觀無染淨令現行故名無分別(文)此位慧波羅密滿。 ○第七遠行地。 倫記云始從初地訖至第七經一僧祗修無相行方得無間證入無相與彼第八清淨地隣名遠行地八地離㓛用過名清淨地地論釋云善修無相行㓛用究竟能過世間二乘出世間道故名遠行前之六地亦修無相行不能相續不得名善七地無間故名善修前之七地所起眾行並有㓛用今第七地於㓛用最在後邊是故名為㓛用究竟前之三地修𭤸戒定相同世間四地道品五地諦觀六地緣起相同二乘出世間道今得七地能過前二故云能過世間二乘出世間道故名遠行地此亦從義為名。 ○出過世間等。 疏云前六地中雖有緣起染淨無二猶有所治細相現行障執有生滅流轉還滅相故未能空中起有勝行今此地中遠離彼障亦能空中起勝行能治彼障二乘世間即不能如是。 ○第八不動地。 倫云真智得無㓛用所動俗智雖有㓛用而不為現行煩惱所動名為不動亦從義用為名地論釋云地行能純熟無相無間故名不動者直就真智以釋不動。 ○相用煩惱等。 疏云相者有相用者㓛用無性云一切有相一切加行皆不能動此地心故(文)此位願波羅密滿。 ○第九善惠地。 倫云於一切種機說法自在解善獲得無罪廣大智惠解慧慧是體善是義體義得名地論釋名無礙力說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惠地者直釋善義不解惠義。 ○微玅四無礙解。 疏云無性云由法無礙解自在了知一切法句由義無礙解自在通達一切義理由辭無礙自在分別一切言辭由辨無礙遍於十方隨其所冝自在辨說(文)此位力波羅密滿。 ○第十法雲地。 倫云無邊煩惱所知障體所有隨眠不調柔性名麤重身譬彼虗空十地所證法身圓滿譬如大雲皆能遍覆如空麁重故名法雲法目法身法身譬雲法喻雙舉故名法雲舊世親釋法目於智以雲譬智亦是法喻雙舉故名法雲地論釋云謂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雲地。 ○大法智雲等。 疏云由得總緣一切法智總緣一切契經等法不離真如此一切法共相境智譬如大雲陀羅門三摩地門猶如淨水智能藏彼如雲𭇥水有能生彼總持定勝㓛能故又如大雲覆隱虗空如是法智覆隱如空廣大無邊惑智二障惑第二障此名麁重彼論又云又如大雲澍清淨水充滿虗空如是法智出生無量殊勝㓛德充滿所證所依身故世親云言充滿者是周遍義。 ○如是十地至故名為地。 唯識論文能證[A9]已下疏文也。 ᅟᅟ==[A9] 已【CB】,巳【國圖】== ◎玅覺果滿 ○究竟無漏界攝。 疏云言究竟者畧有二義一蕳前四位名究竟二蕳二乘名究竟二乘雖得菩提𣵀槃非究竟義非高勝故。 ○𭇥容無邊等。 疏云無為㓛德𣵀槃所藏有為㓛德菩提所𭇥。 ○並順益相。 疏云無為有為二皆順益。 ○所依常故等。 疏云四智心品所依真如常故常其四智品體無斷及無盡故說常無斷常者是不斷常義執身也無盡常者是化身相續常義。 ○皆無逼惱等。 同云無逼無惱諸有情故非如有漏善逼逐處生死惱亂有情類不令趣𣵀槃。 ○二乘所得二轉依果等。 以下蕳二乘轉依顯佛轉依名解脫身亦法身二乘轉捨煩惱生死二法轉菩提𣵀槃故云二轉依。 ○無殊勝法。 又云殊勝法者斷所知障得無量㓛德依故。 ○[A10]但名解脫身。 ᅟᅟ==[A10] 但【CB】,伹【國圖】== 又云解脫生死及縛法故。 ○大覺世尊等。 又云解在牟𡰱名法身。 ○成就無上寂默法者。 梵云牟𡰱此言寂默寂默法者離言法也乃至唯我世尊大牟𡰱尊二轉依果亦名法身亦解脫身也言法身非三身中之法身也佛得二名離煩惱故名解脫身離所知障具無邊德名為法身此中意說有為無為各於自身㓛德法依名法身故。 ○體依聚義。 疏云何故名身體性義(五法為萬法體性故也)依止義(為萬德依止故)眾德聚義具三義故名為身。 ○離相寂然等。 疏云離相者無十相也寂然者尋思路絕也絕諸戲論者離語言諸佛自性名自性身有為無為㓛德依名曰法身。 ○極圓淨等。 又云眾相咸備名極圓體離眾患名極淨無間無斷名極常無所不在名極遍積聚有礙之體名色身乃至相續湛然者言相續者蕳自性身有生滅故言湛然者蕳他受用及蕳他身彼時斷故。 ○由平等智等。 疏云他身用中現身土由平等智現通說法等由觀察智。 ○合此二種等。 又云自他受用法樂等者名受用身。 ◎入等三心 (如文可解)。 ◎四加行位 ○滿心之位修四加行。 唯識論云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 ○假有實無。 疏云此位唯觀所取無故觀計所執無非依他也假有實無有二訓一假有實無此護法意也護法解意假依他實所執故二假有實無此清辨意也清辨假有配於世俗𡚶有實無配於勝義真無故。 ○如實遍智。 疏云前四尋伺觀計所執四境離識非有唯觀所執無未觀能取此如實智忍可前境離識非有所取空[A11]已復能遍知能取彼識離識內境決定非有能取亦空有云觀唯有內心外境都無之時還起唯識實有法執觀此自內心為無唯識云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 ᅟᅟ==[A11] 已【CB】,巳【國圖】== ○四尋伺四如實。 唯識義章私記云推求云尋籌度云思於名等四推求籌度名四尋伺四如實智者從前尋伺所引果相也此智如見道實智故名如實智又無倒名如無謬名實於所緣境稱實知故名如實智(後解為本通無漏故)。 ○名者謂色受等。 疏九未(五十五帋)應撿。 ○字身多字身等。 前卷不相應行下如解。 ○名義相異等。 有能詮所詮差別故。 ○二二相同。 疏云名義二種一自性同二差別同故合名義二種自性及二差別為合觀。 ○惠日前行相。 疏云行之言起從喻為名如日初出有前起相謂明相等。 ○明得。 疏云明得是定尋思是惠故名為發乃至明者無漏慧初得無漏惠之明相故名明得明得之定名明得定。 ○印順定。 疏云印前所取無順後能取無名印順定順通二種一名樂順二名印順乃至下品忍名印忍印所取無故中品忍名樂順樂無能取故順修彼故上忍起時[A12]但名印順印能取無順觀彼故故合三忍名印順定忍者智也印順俱定名印順定。 ᅟᅟ==[A12] 但【CB】,伹【國圖】== ○決定印持等。 又云決定印持者是下忍位無能取中亦順樂忍者是中上忍位也順通中上樂唯在中有解云論依印順定乃至決定印持下忍也無能取中以下上忍也同學抄圖云下忍(印可)中忍(樂順)上忍(印順)。 ○既無實境等。 疏云遍行所執所取既無彼計所執所執能取寧有。 ○印順忍時等。 疏云下中上品印忍順忍之時合此三位四善根中總立為忍。 ○印前順後等。 疏云名印順者印前所取無順後能取無及印能取無故立印順名此釋三位別名。 ○順樂忍可。 又云順樂忍可者順樂後位上品之忍修無能取。 ○立無間名。 又云無間即定也。 ◎真相見道 ○真見道。 有云真見道者則前所說無間解脫二空無分別智也親證真故名真見道也是根本智觀也相見道者出前根本無分別深觀起後得有分別法智還於前無分別智所證真理分別安立變如相憶念彼也所反如相非真唯識性其體似真如依他相分也唯識相故名相見道也。 ○若時菩薩至戲論相故。 疏云不取者無能取執不取戲論相者無所取相觀真勝義名無所得。 ○爾時乃名等。 疏云心境相稱如智𭁷合俱離三取絕諸戲論故名平等平等真勝義性者體即真如。 ○此緣真智等。 同學抄云論第七云相者境之體相能緣心逼附境體狹帯境之體相故名是帯[A13]己相也是以正智緣如之位即與能緣自體非一異故即自證[A14]己體性別不變其相與能緣心起之時狹帯境之體相也凡緣離自之法方變相分此乃自故何別變相不變相故雖無變帯義有狹帯義故尚成所緣緣也唯識論見道無分別智相見二分有三師異義第一師云此智二分俱無攝論說無所取能取相故第二師云相見二分俱有所緣論說識依彼生帯彼相故名緣於彼故立義云若無真如相應非是所緣若無見分應不能緣寧可說為緣真如智第三師云此智見有相無瑜伽七十三說無相取不取相故立義云既言無相取寧無見分不取相故可無相分也第三師義為正也此緣真智至不離如故會第二師引論若無真如相應非是所緣義於中雖無相分至不離如故論文此緣真智至而起名緣䟽文也論舉喻顯成云如自證分等緣見分時不變而緣此亦應爾(文)疏云自證分等緣見分等非帯彼相分起得名所緣故此無分別智與後得殊故必無相如前第七卷四緣中解。 ᅟᅟ==[A13] 己【CB】,巳【國圖】== ᅟᅟ==[A14] 己【CB】,巳【國圖】== ○雖有見分等。 疏云解第一師所引教文攝論無所取能取相故文也。 ○雖多剎那事方究竟。 疏云即是會五十八等一心見道之文若一心見道以無間解脫一勝進名多剎那總名一心非無間中復有多念(文)事謂斷證。 ○此有二因䓁。 明詮道云第一義不正義第二義正義也論第九應考。 ○除耎品分別隨眠等。 明詮道云耎者下也上品麁惑隨能斷下品智故名下品也疏云隨智說為耎等初起名耎次智名中勝前劣故後起名上於斷見惑此智最上故以惑隨智說三品也。 ○中品分別隨眠。 明詮道云此亦上品法也。 ○一切分別。 又云下品人法二執細難斷故以上品智斷。 ○以假相法則彼真。 疏云法者法則效學為義。 ○有四見分。 人空(無間道見分解脫道見分)法空(無間道見分解脫道見分)。 ○有差別故。 煩惱所知二障差別也。 ○無間道中人法見分等。 有解云三心初心法無間道生空見分第二心法無間道法空見分第三心總法解脫道二空見分也。 ○依觀所取能取等。 疏云所取謂諦理能取謂緣理之智法忍法智緣諦理為境觀所取也類忍類智緣前智品觀能取也此唯別立無間解脫不總合說故名別立有十六心。 ○一苦法智忍等。 有云於效法所緣法忍法智所緣苦諦如也所效學真見見分也所緣所效各別也。 ○二十八種。 疏云欲界苦下十上二界除真各九。 ○忍前苦法智。 見道無漏安立智前加行智緣理之姿證忍云忍也。 ○謂智無間等。 苦法智無間也緣苦法忍緣苦法忍也有云凢類忍類智所緣法忍法智也所效學真見道自證分也緣與法二別可知苦類智忍緣前忍智後聖法明詮道云法忍法智之後一切學無學聖法(文)苦智之類後學無學一切聖法皆苦法智忍流類何謂流類曰俱無漏故有云此流類之義釋類名。 ○決斷為智惠即不爾。 唯識義章私記云智其體如何荅其體即是別境中慧然隨義異立二名也。 ○八觀真如等。 疏云法品緣如類品緣智。 ○現觀忍。 疏云現謂現前明了現前觀此現境故名現觀。 ◎資等五位 ○加㓛而行。 一切菩薩於初無𢿘刧具修福惠資糧順解脫分既滿[A15]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更復加修行㓛也。 ᅟᅟ==[A15] 已【CB】,巳【國圖】== ○近見道故等。 疏云對法八說所有資糧皆加行道有加行而非資糧此四善根非資糧道加㓛而行初位亦名加行近見道說獨此得加行名乃至以近見道名加行初位不得此名加㓛萬行方行初位亦名加行。 ○出相見道[A16]已等。 ᅟᅟ==[A16] 已【CB】,巳【國圖】== 疏云前見道者唯在初地入地心今此修道除初入地心出相見道[A17]已等同學抄云問以歡喜地入心全為見道乎否荅任宗家處處解釋可取入心全而為見道。 ᅟᅟ==[A17] 已【CB】,巳【國圖】== ○為斷餘障證得轉依。 疏云初地住出心後漸至究竟金剛道來皆斷俱生法執種故至無學位便證轉依。 ◎三大僧祗 ○三大僧祗。 倫記云九三大阿僧祗刧依華嚴經第二十四卷阿僧祗品有百二十數第一百二十名一阿僧祗依舊攝論說三十三阿僧祗第二刧為小一刧為二十一刧第三刧為中一刧為九故初為大一刧為三故雖有此文不知積何以成無數若俱舍論引解脫經說六十𢿘唯有五十二餘八㤀失第五十二名阿僧祗仍以十積數不同華嚴從萬以上皆倍倍積謂萬萬名億等以大小各別故取𢿘不同又若瓔珞經樓炭經等中佛隨機說刧𢿘多少非一[A18]但大智度論引經說有萬百由旬城溢滿芥子有長壽人過百歲[A19]已持一芥子去芥子都盡刧猶不盡乃至廣說真諦云如經說芥子聚盡刧猶未盡者百年取一乃至唯一芥子不名為聚故名聚盡以有芥子在故名刧猶未盡。 ᅟᅟ==[A18] 但【CB】,伹【國圖】== ᅟᅟ==[A19] 已【CB】,巳【國圖】== ○三祗時量等。 同學抄云問三阿僧祗刧量為齊等將如何荅或云齊等或不齊也此兩義中今依不齊義也同學抄云[A20]但依修行不同建立之所謂地前所修施䓁煩惱被雜名波羅密[A21]多位七地[A22]已前施等漸增煩惱力劣八地以上一切煩惱永不現起如次名近波羅密大波羅密或唯有漏漏無漏間雜純無漏相續為三刧不同又凡聖異故地前為一於聖者有㓛用無㓛用異故七地三地為二大刧。 ᅟᅟ==[A20] 但【CB】,伹【國圖】== ᅟᅟ==[A21] 多【CB】,▆【國圖】== ᅟᅟ==[A22] 已【CB】,巳【國圖】== ◎十波羅密 ○安受苦忍。 疏云對法云安受苦忍是捨下劣心任持心若下劣不能受苦故下劣心謂起趣寂心。 ◎三波羅密 ○一名波羅密多。 倫云耎中勝解轉時是名波羅密多者地前所修未成上品[A23]但是耎品中品[A24]但名波羅密多。 ᅟᅟ==[A23] 但【CB】,伹【國圖】== ᅟᅟ==[A24] 但【CB】,伹【國圖】== ○二名近波羅密多。 又云是名近波羅密多者去菩提近故名也。 ○三大波羅密多。 又云八地[A25]已上出其位地是名大波羅密多者八地[A26]已上無㓛用修一一行中起無量行故得大名。 ᅟᅟ==[A25] 已【CB】,巳【國圖】== ᅟᅟ==[A26] 已【CB】,巳【國圖】== ○近無加行。 無加行者無㓛用異稱也。 ◎㓛無㓛用 (如文可知)。 ◎遍等三性 ○由彼彼至所遍計物。 疏云𡚶分別故遍計種種所遍計物物者體也即能遍計心起所執也彼彼者以此計心品類眾多或二三等至下當知說為彼彼唯識論云識品雖二而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遍計不同故言彼彼疏又云所遍計自性云何攝大乘說是依他起遍計心䓁所緣緣故又云遍計依斯𡚶執定實有無一異俱不俱等。 ○謂所𡚶執䓁。 有云此說所執之體也謂虗𡚶分別所執三科法實我實法自體性及差別義為所執體問法中自性差別可知我二云何荅[A27]但總為我名為自性遍常䓁差別名為差別。 ᅟᅟ==[A27] 但【CB】,伹【國圖】== ○此所𡚶執䓁。 疏云所𡚶執心外法我自性差別體性非有如龜毛兔角等體定無故總名遍計所執自性。 ○如是自性。 又云遍計所執自性都無所有非少可有故名都無依他法少可有故何以知無理教二法子細推徵不可得故。 ○周遍計度。 疏云周義釋遍度義釋計唯第六識能周遍計度第七識䓁是此類故亦名遍計[A28]但可名計而非遍故。 ᅟᅟ==[A28] 但【CB】,伹【國圖】== ○二空所顯至名圓成實。 疏云依二空門所顯真如一圓滿二成就三法實性具此三義名圓成實。 ○顯此遍常非體虗謬。 又云如何真如具此三義由此真如一者體遍無所無故即是圓滿義二者體常非生滅故即是成就義三者體非虗謬諸法真理法實性故即此體言貫通三處論影畧故通上常遍。 ○蕳自共相虗空我䓁。 又云且言體遍欲顯何義常顯何義非虛謬言意顯何䓁義體遍即圓滿以下文如次荅此問。 ○等𡚶執故。 此一句釋論蕳自共相虛空我等䓁字謂䓁者䓁𡚶執故又言䓁者䓁衛世即大有和合僧佉自性雖彼計遍又體是常今言彼體是虗謬性非定有體故復言䓁。 ◎三性觀行 所觀境通三性故曰唯識三性觀唯識義章云所觀唯識以一切法而為自體通觀有無為唯識故[A29]襍集論十二云一切法者即三自性謂遍計䓁問唯識者遣外境取內識言也何忽云遣遍計顯依圓耶荅外境者即實我實法遍計所執相內識者則如幻依他及彼識實性真理也故唯識者遣遍計顯依圓三性觀也。 ᅟᅟ==[A29] 襍【CB】,𣛜【國圖】== ◎伏斷次敘 ◎故意方行 (如文可解)。 ◎永滅不行 ○變易時長。 解云變易時短則因行不圓故變易時長修無量行也。 ○不假𢿘資。 蕳囬心二乘彼既斷煩惱種故變易最短故以願力𢿘資令變易長。 ◎頓漸二悟 (如文可知)。 ◎智增悲增 ○從不還阿羅漢。 不還欲界思惑盡進斷上八地思無學斷三界見思俱盡預流頓斷三界見惑一來斷欲界六品思惑餘三品在。 ◎二種生死 ○麤異熟果。 疏云易可見故有定限故易了知故二乘世間共知有故名之為麁五蘊為性。 ○隨因緣力有定際限。 疏云此異熟身命短長或一歲一日乃至八萬刧䓁隨徃業因惑緣之力有爾所時若身命定有際限故名為分叚可為一分一叚䓁故名分叚也。 ○細異熟果。 疏云此望分叚轉淨妙故轉微細故轉光潔故無定限故非彼世間及非𢌞心二乘境故名為殊勝唯玅唯細唯是菩薩及其自身並佛境界故名為細。 ○由悲願力至故名變易。 疏云出大悲救生大願得菩提力故改轉舊鄙惡身成今殊勝身命轉先[A30]麁劣身命成今玅細身命前有定限齋謂此業此洲此界此地定爾所時今此業此洲此界此地齊限不定乃至變是改義易是轉義改轉舊身命生死成今身命生死故名變易。 ᅟᅟ==[A30] 麁【CB】,[刀/鹿]【國圖】== ○玅用難測䓁。 疏云非二乘境故名不思議乃至非謂菩薩佛不知名不思議也。 ○有分別業至而起悲願。 燈云釋論諸無漏有分別業䓁文。 ○由所知障䓁。 有云菩薩起菩提有情實有法執欲菩提有可求有情可度之時起猛利悲願受變易故以所知障遠為𦔳緣也。 ○除無想天䓁。 除無想五淨居不動業餘一切不動業欲界福業為近勝緣。 ○雖實變易至依勝緣說。 義燈六末文資身故業下有故此論云無漏定願資有漏業十二字勝劣兩緣下有故[A31]勝鬘䓁云無漏業因所知障緣有意生身既以識䓁名言種子為親因生二十九字。 ᅟᅟ==[A31] 勝【CB】,▆【國圖】== ◎二生𭭾位 (如文可知)。 ◎鏡智心品 ○鏡智心品。 論云此轉有漏八七六五識相應品如次得。 守千云外問云智非識何云爾耶荅意論智雖非識以下也識智言各攝一聚有漏智依識轉故識為主故一聚名識今說有漏一聚轉轉識無漏位一聚以智名呼之故得云智互一聚識云一聚智各各雖別實轉識得識轉智得智故無相違此初說意也又云第二雖有漏智劣識強無漏智強識劣實轉識得識轉智得智轉強義為示勸有情捨有漏強識得無漏強智如此有漏一聚云識不云智無漏云智不云識明捨得之義也(是論第二說意)。 ○離諸分別䓁。 疏云佛地云離我我所執一切所取能取分別境及行相二俱叵測名為微細乃至自性明善名為清淨有漏永亡離諸雜染守千云性相清淨者性自體分相見分也或性無為相有為離諸雜染者義演引佛地論永離一切煩惱障(云云)此雜染狹取煩惱歟。 ○能現能生䓁。 疏云能現能生身土智影者自心心所不緣著本質如現餘三智影䓁名為能現餘色根䓁身土䓁德名能生親照本質護有云疏三釋義演釋之初釋三智能緣心心所自種生彼為本質境智變三智影像故云能現本質第八始非變出物疏不緣著本質者此意也色身根土䓁第八始變出更他本質不[A32]假自變出故云能生。 ᅟᅟ==[A32] 假【CB】,睱【國圖】(cf. D35n8894_p0067b03)== ○無間無斷。 疏云無間就時無斷就方一切時能現一切處影故。 ○諸處境識。 有云處者內六處境六境識六識。 ○了俗由證真。 疏云緣俗名後得者了俗由證真證真為先緣俗智生故名後得。 ○餘一分二䓁。 餘唯指平等妙觀二成所作智唯後得智攝故。 ◎平䓁心品 ○大慈悲䓁。 明詮道云䓁拾平等中餘八。 ○無住𣵀槃䓁。 疏云由緣無住𣵀槃故此識恒共悲智相應𣵀槃名能立悲智是所立名為建立乃至更無轉易名為一味無間斷故名為相續。 ○平䓁性智至窮未來際。 論第十文隨諸有情以下疏文。 [A33]論云四無住處𣵀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𣵀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𣵀槃。 ᅟᅟ==[A33] [-]【CB】,○【國圖】== ◎玅觀察智 ○玅觀察智至皆獲利樂。 論文攝觀無量[A34]已下䟽文。 ᅟᅟ==[A34] 已【CB】,巳【國圖】== ◎成智心品 ○變化三業。 疏云瑜伽第九十八說不能化根心言三業似意業轉如後當知名似心。 ○成本願力所應作事。 有云智能作所作事業則神通䓁可八相成道化儀。 ○成所作智至所應作事。 論第十所作之成至成所作智疏文此品亦能至後得智攝論第十文也。 ◎玅平初起 若能觀智識至趣入真故唯識義章文也私記云問此文意何荅是明能觀識通真諦俗諦並加行根本後得智兼明餘七識非能觀之所以也珠云除第六識所餘七識不能起空䓁三行及苦䓁十六行總緣遍法觀三性理及四諦理趣入真見道此說不能起加行位入真行相故云不能趣入真。 ○通中後智。 私記云問第七成能觀三智中何荅通中後智(云云)意云通正後二智非趣求智故不通加行智若能觀智識因唯第六章云佛果通八識能為唯識觀私記云佛果自在故通八識為能觀體。 ○第七由他至中後智。 唯識義章文也私記云問此文意何荅是明第七識亦為能觀義也義演云第七識唯引第六識故為唯識觀問云何引第六識荅地前中第六中作唯識觀故入見道時一時雖成無漏而約地前時加行故第六識引也若地前時第六識不作唯識觀者第七不作唯識觀故。 ○有漏第七䓁。 以下私記文也彼云第七識非斷惑問何故第七識不▆能對治道荅此問文也。 ◎鏡事初起 ○異熟識種至不相違故。 䟽云無間道與異熟識䓁俱滅故既非障法故不相違乃至是種現同時義。 ○無所熏識䓁。 疏云無間生[A35]已四智圓明無所熏識諸無漏法更不增長應成佛故悲智無窮故盡未來際。 ᅟᅟ==[A35] 已【CB】,己【國圖】== ○三無記法。 威儀工巧反化。 ○此不共依。 疏云不共者蕳有漏第八識是共故可為無漏識依。 ○此俱有依。 疏云顯非䓁無間緣無間緣根前後生故得依有漏。 ○此同境根。 又云蕳第七為六依彼雖有前義非同境故。 ◎初地所斷 ○異生性。 倫記景云具[A36]縛見斷煩惱種子假立異生性以障初入聖故道理見斷煩惱業及異熟並應建立異生性體[A37]但以種子怚相續故偏建立㤗云異受趣生各取異境㓛由見惑故於見惑故於見惑種子㓛能假立異生性聖人不受五趣異生及證真不異故見道初心[A38]已去名捨異生性。 ᅟᅟ==[A36] 縛【CB】,縳【國圖】(cf. T42n1828_p0612c27)== ᅟᅟ==[A37] 但【CB】,伹【國圖】== ᅟᅟ==[A38] 已【CB】,巳【國圖】== ○斷惡趣諸業果䓁。 彼分別二障所發惡趣諸業及惡趣果報疏云䓁者䓁取惡趣非業及非異熟及䓁餘增上果䓁法及人天趣中分別所起業及果。 ○說能起煩惱。 又云能起之中[A39]但說煩惱以所知障與之俱故總名煩惱。 ᅟᅟ==[A39] 但【CB】,伹【國圖】== ○或彼唯說利鈍障品俱起二愚。 是第二說也疏云第一言執著者明是利障品俱起愚第二言惡趣雜染非心業果[A40]但是鈍障品俱起愚乃至此中不別言煩惱言煩惱但是利鈍障品俱起愚即唯無明此師意說唯取無明與見非見俱名為利鈍說十地中斷十無明故不取餘煩惱䓁也。 ᅟᅟ==[A40] 但【CB】,伹【國圖】== ◎二地所斷 ○彼麤重等。 倫記云二地有二一微細犯是失念誤犯二種種業趣謂見三業三行差別又云此有二說顯彼二種是第一說也前二愚是現行麁重是種子或二所起無堪性是第二說也此說意前二愚種是麁重是二品所起無堪任性。 ○即邪行障至誤犯三業。 疏云十地云邪行眾生身䓁障所知障者蕳煩惱障俱生之言蕳分別起一分之說蕳餘修斷諸所知障下準此解。 ○或唯起業不了業愚也。 此第二說也疏云初是起業愚後是不了業之愚。 ○若發業招生𭭾。 疏文次上有問曰前二種生死中言所知障不能發業何故此中言俱生一分所發三業是業趣愚荅若發業招生死所知障不能非[A41]縛法故前三種生死由此說不發若障智三業不招惡果此亦能發。 ᅟᅟ==[A41] 縛【CB】,縳【國圖】(cf. T43n1830_p0586b24)== ◎三地所斷 ○勝定總持䓁。 疏云勝定者等持䓁至總持者四十七說有四陀羅𡰱法義咒能得菩薩忍今即初二攝即是聞持陀羅𡰱(文)及彼所發彼指定總持疏云定親發修慧總持親發聞思故燈云聞思在散思慧唯欲云何得定已後發勝三慧荅由得此定令欲界中所有聞思得增明故此定不起三慧非勝。 ○修慧與定相近䓁。 由定親發修慧故云相近。 ○彼昔多等。 疏問欲貪者煩惱名何故所知障中名欲貪。 ○欲貪隨伏。 下本文有所知障為本斷故煩惱是末便伏十三字。 ○此無始來䓁。 全文云此煩惱無始來所知障轉故。 ○聞思聞持相近。 由總持親發聞慧故。 ○然從勝障䓁。 謂欲貪愚障勝定修慧最勝圓滿總持陀羅𡰱愚障總持聞思慧最勝故從勝障分二愚也。 [A42]倫師云三地二愚者一者欲貪障則障䓁持二圓滿聞持陀羅𡰱愚者三地得聞持䓁德二地未得從所障為名。 ᅟᅟ==[A42] [-]【CB】,○【國圖】== ◎四地所斷 ○最下品故䓁。 此上有問謂如何此名微細最下品故次下以三義荅微細義。 ○隨逐於身不捨於身。 疏云非如分別起逢善友便捨於彼故此名下品。 ○彼昔多䓁。 疏云問既是所知障何故立煩惱名述曰亦顯以上所知障立煩惱名雖有別頭生者皆多分與煩惱同一體而俱起故立煩惱之名。 ○彼便永滅䓁。 疏云由所知障斷故煩惱末亦永不行。 ○菩提分法特違彼故。 疏云定法二愛特違菩提分法者以菩提分法得無漏定及勝無漏教法及別別法故前地照了大乘法教仍生愛著此地教法及念惠䓁方名為得今既於定於教法及念慧䓁起愛於彼不得自在故障菩提分法故名特違。 ○瑜伽說斷二愚。 倫記云四地有二一䓁持愛則三地中起愛禪定心障於四地二者法愛三地菩薩以愛法故求法行忍。 ○所知障攝。 定愛法愛俱者所知障攝。 ◎五地所斷 ○障五地無差別道。 疏云前地依覺分觀觀身受䓁及無漏道由所知障令善心䓁故有欣猒此地真如名無差別故緣彼道名無差別生死𣵀槃既無差別何得有猒復有欣耶。 ○瑜伽說二愚䓁。 倫云五地二者一者一向作意棄背生死二者一向作意趣於𣵀槃並四地中起障於五。 ◎六地所斷 ○彼障六地無染淨道。 疏云由前地觀四諦故有二染二淨故障六地無染淨道此地真如名無染淨故緣彼道名無染淨。 ○瑜伽說斷二愚。 倫記六地二者一現前觀察諸行流轉者六地現前觀十二緣諸行流轉五地未得障於六地從所障為名二相多現行者五地菩薩雖俱猒樂而猒生死相多現前行障於六地。 ○執有染者。 疏云緣苦集行流轉相為障執有染者。 ○執有淨者。 又云緣滅道淨相為障。 ○取淨相故䓁。 䟽云由取無漏淨相故相觀多行未能多時住無相觀即後得智作有相淨觀也雖作無相少時能故。 ◎七地所斷 ○執有生滅細相等。 疏云由前六地作緣起觀流轉還滅尚有生滅微細相故故名為障此地真如名種種無別真如故此道名玅無相道此細相為障。 ○純於無相。 空理謂無相。 ○未能空中䓁。 疏云所言空者無相空理也於空中作有行即真觀中起於有觀𡨋真俗二境合本後二智少用㓛用即能得故。 ○瑜伽說斷二愚及麁重。 倫記云七地有二一者微細相現行愚者七地長入無相真觀六地雖觀無相未能無間時時猶見細相現行此生能障名愚二一向無相作意方便愚七地作意方便一向無相真觀相續六地猶見細相現前障於七地作意方便一向無相此就所障㓛德復立一愚。 ◎八地所斷 ○前之五地䓁已下辨障相。 疏云前五地觀心猶劣無相觀少第六地中猶觀染淨平䓁如故住無相第七地中斷微細生滅相故無相恒續而有加行與八地䓁別。 ○由無相中䓁。 疏云未能任運入無相觀者不自在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明此地以前亦現相土未名自在未能任運現故言現相者即是隨欲現何相者即能現之如現金銀䓁相珠寶䓁相皆能現故此即寬遍便於相中別建立土自在土自在者隨欲現大小土䓁現金銀等色。 ○瑜伽說斷二愚及彼[A43]麁重。 ᅟᅟ==[A43] 麁【CB】,[刀/鹿]【國圖】== 倫記云八地有二一於無相作意㓛用愚者當體為名七地真觀雖復相續而有㓛用障於八地無相無㓛用二於相行自在愚者八地菩薩於俗相行中利他有㓛用未得自在自利無㓛用[A44]已得自在七地未能從所障為名名於相行自在。 ᅟᅟ==[A44] 已【CB】,巳【國圖】== ○生空智果。 [A45]明詮道云第六生空正體智及後得智果。 ᅟᅟ==[A45] [-]【CB】,○【國圖】== ○不違彼故。 疏云法執末那不違彼故。 ◎九地所斷 疏云前八地中得無相樂耽著寂滅不肯進修諸佛七勸方能進趣故唯自利九地之障四無礙解利他法。 ○瑜伽說斷二愚及彼麤重。 倫師云九地有二一於無量說法者是義無礙無量法句文字䓁者是法無礙二辨才自在愚者詞無礙及樂說無礙九地[A46]已得八地未得並從所障為名。 ᅟᅟ==[A46] 已【CB】,己【國圖】== ◎十地所斷 ○大法智雲䓁。 疏云大法者是真如緣如之智譬於大雲故名大法智雲及諸𭇥藏者即佗羅𡰱門三摩地門諸㓛德䓁大法智雲𭇥眾德水充滿法身故所𭇥藏即諸㓛德所起事業謂智所起諸大神通。 ○瑜伽說斷二愚及彼麤重。 倫記云十地有二一大神通愚二悟微細秘密愚者大神通則是五分法身微細秘密則是真如法身九地不得圓滿此二法身。 ◎金剛所斷 ○於法雖得自在。 疏云總持及定並業皆名為法。 ○瑜伽說斷二愚䓁。 倫記云如來地有二[A47]一於一切所智境極微細著者則是悲想㝡下下品煩惱隨眠二者最極微細礙者則是悲想㝡下下品所知障體。 ᅟᅟ==[A47] 一【CB】,▆【國圖】== ◎極脫所棄 (如文可解)。 ◎十種真如 ○一遍行真如。 有云初地初既入見道證二空真理而二空真理遍諸行故名遍行真如也謂諸法無有一法非無我既二無我所顯理也故此理可遍一切各遍行真如也。 ○二㝡勝真如。 疏云由離犯戒證此真如德莊嚴故有云此地具極淨尸羅極淨尸羅具無邊㓛德一切法以尸羅為最勝故。 ○三勝流真如。 疏云由得三慧照大乘法觀此法教根本真如名勝流如無性云由所流教勝故捨身命來此善說有云第三地所證真如名勝流真如謂此地照了殊勝三惠所流生教法所流教法極㝡勝故所證理名勝流真如也。 ○四無攝受真如。 疏云此如無所繫屬非我執我慢愛無明邊見我所見䓁所依取故。 ○五類無別真如。 疏云由生死𣵀槃二皆平䓁故無差別謂唯一物非如眼䓁有別類故。 ○六無染淨真如。 疏云教安正為勝義法界不善䓁此無別也。 ○七法無別真如。 疏云由離生滅細相現行故雖多教安立真如無別。 ○不增減真如。 疏云染法減時而無有減淨法增時而無有增即斷染不減得淨不增今此復別離增減執故。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 疏云中邊云由智自在圓滿證得無礙解故餘論解同問此地[A48]已得智自在者何故十度十地修智荅無性云謂此地中得無礙辨所依止故分證智波羅密多於一切法不隨其言善能了知諸意趣義如實成就一切有情受勝法樂非謂全得智波羅密。 ᅟᅟ==[A48] 已【CB】,己【國圖】== ○十業自在䓁所依真如。 疏云業即神通及陀羅𡰱三摩地三種自在業即身䓁三業中邊云隨欲化作種種利樂有情事故總持中有文義二持持一切法文義。 ○雖真如性䓁。 疏云此即第三釋其妨難真如一味何答分十真如實無別隨其所證所生能證勝德假立十種。 ○雖初地中䓁。 又云初地中於十真如非不皆達未圓滿故後後建立故立十種行位有十故今謂十真如外可立佛果所證真如耶否古德論議也別不立義可正乎。 ◎依詮癈詮 (如文可解)。 ◎變化身土 ○此土亦以有情五蘊䓁。 佛土章云雖有種種眾寶莊嚴依法出體外土唯色內土通五所化有情五蘊成故。 ○佛變唯無漏。 佛所變身土俱成事智所變故上品無漏相分雖然今令似有情所變有漏身土變故有情所變佛所變和合似一身土也喻如共業所變器界也。 ○淨穢同處。 倫記云有說無別處所如淨名經說足按變土又如大乘同性經云穢土成道名為化身䓁有說反化淨土有別處所如極樂國九品徃生如是兩解任情取捨。 ◎長時暫變 ○長時淨土其相可知。 同學抄云於變化土有長時淨土哉荅古來評之今淮秘釋有長時淨土演秘解釋雖有二說以有為正四善根能化是[葉-世+廿]上大釋迦也彼所居上豈非長時淨土哉。 ◎自受用土 ○還依自土。 疏云還隨自受用土下二身隨自土亦爾非離身別有土。 ○如淨土量身量亦爾。 同學抄云問自受用身諸根相好一一可遍法界荅樞要有二釋一云實遍法界二依用說遍實不遍雖作二釋人師多取初釋。 ○相續四塵等。 解云聲無常法依所作力始顯非法上自本具故。 ◎他受用土 (如文可知)。 ◎有邊無邊 (如文可解)。 ◎自性身土 [A49]○雖此身土體無差別。 ᅟᅟ==[A49] ○【CB】,[-]【國圖】== 通難難云凡法身理體一味不可分身土相。 ○而屬佛法相性異故。 同學抄云佛者義相也法者體性也以義體為身土差別也。 [A50]疏云䓁[A51]已下釋次上而屬佛法相性異故論文也問屬佛法相性方何耶荅佛是相也法是性也謂身者積集義也土者體性依持義而真理有為萬德集依故此義門既同相用佛身之万德積集身故屬佛門相用為身也次真理者有為法自性依持万法其義同土義故云屬法門性體為土也仍應言於一理談万德積集之義為身談真理自性為土談積集之義門寄相用佛身註故屬佛為相談万法依持義門寄真理自體性故屬法為性也佛土章云以義相為土以覺相為身以法性為土體具恒沙真理㓛德此佛身土俱非色攝非心心所[A52]但依一如差別義說。 ᅟᅟ==[A50] [-]【CB】,○【國圖】== ᅟᅟ==[A51] 已【CB】,巳【國圖】== ᅟᅟ==[A52] 但【CB】,伹【國圖】== ◎摩醯首羅 倫記云景云具應言摩訶摩訶是大醯首羅此云自在基云謂初住作一天王二住四天下乃至第八為小千界王第九為二千世界王第十菩薩生摩醯首羅天即淨土其實在下二界間以無漏業生故名究竟上。 ○將成正覺䓁。 第十地菩薩將成正覺時先徃大自在宮正受佛位時其淨土不定不必大自在宮何故先徃自在宮耶荅佛位是万善極果法王勝位故為顯勝位必生勝處現自在宮也。 ○十地經論言䓁。 演秘云論淨居天上大自在宮䓁者十地論云現報利益受佛位故後報利益魔醯首羅智處生故釋云行滿今生即證佛果名為現報以前十地諸行[A53]但為遠因所以佛位不名後報菩薩最後身地前業感故名後報聖者不造招後業故後身菩薩名之為智因智最勝以智標名即此菩薩處彼天中名智處生處謂安處。 ᅟᅟ==[A53] 但【CB】,伹【國圖】== ○據初徃說。 自在宮十地究竟菩薩證佛位之時所居他受用淨土也此自在宮有二種若菩薩初徃自在宮在色究竟上若菩薩正受佛位時所居自在宮處處不定故十方薩埵欲受佛位未必去此徃彼只不動座即此處變自在宮同學抄應撿。 ○瑜伽第四云色界之中䓁。 梵眾梵輔大梵少光無量光光音少淨無量淨徧淨無雲福生廣生廣果無想無煩無𤍠善見善現色究竟。 ○非別處所。 倫云無別宮宅上下參差故基師云即凡夫位所造廣果天處業將入第八地生廣果天無漏極熏資彼先時後報之業至苐十地滿心方生於彼華嚴經云現報利益受佛位故後報利益魔醯𩠐羅智處生故此言生者以練[A54]麁果轉勝得玅故名為生非無漏心有命終受生之理。 ᅟᅟ==[A54] 麁【CB】,[刀/鹿]【國圖】== ◎三身成道 ○應有佛果增減過。 同學抄云若實身化身成道非同時者前後佛果可有勝劣。 ○以後為正。 同學東山云三身成道同時異時古來云云非一且可存異時義也凡十地究竟薩[坑-几+(北/土)]二利義根既圓滿欲成正覺之實身徃自在宮化身在知足天實身唱智處城成道知足化身即下𨶒浮故知入胎[A55]已去相皆是成事智所現也第六道相在後時唱實身化身成佛前後云事無疑。 ᅟᅟ==[A55] 已【CB】,巳【國圖】== ○佛身餘身䓁。 以下會釋他宗人師[利-禾+(光-兀+天)]三佛具足無有闕減佛身指八相第六成道相餘身指八相中入胎䓁前五相共變化身也然八相中入胎相實身唱智處城覺即時下𨶒浮入胎是則實身化身既同時更無三身闕減之失故同學云自受用成道時必現入胎䓁化身二利義根同時圓滿故。 ◎三種常住 (文易可知)。 ◎淨八識聚 此一章依唯識論第入及䟽八本。 ○於自他身䓁。 疏云淨入識聚若自佗身自佗八識為緣皆增所緣緣。 ○故名遍緣。 唯識云淨八識聚自佗展轉皆有所緣能遍緣故。 ◎五重唯識 出唯識義章。 ○遣虗存實至理有情無。 私記云此文意何荅標遣去存實觀之意也依唯識論於遍計所執起有執於依佗圓成起空執今依此論以空觀遣有執以有觀遣空執若細論者空有二執應正遣空俱是情有理無故故於三性增益損減之執俱觀應遣空圓成正智之境依佗後智之境故云二智境界乃至問其遍計遣空二性存有之意何荅凡夫執心之前實我實法之相當𡚶情顯現今觀行者觀實我法虗𡚶顯現體用都無之時𡚶情斷故我法之相不更顯現是名遣虗依圓二性諸法體實也執心之前雖不顯現觀行者前如理顯現故觀依佗是諸法之相圓成是諸法性是名存有也。 ○唯言[A56]但遮至實有色䓁。 ᅟᅟ==[A56] 但【CB】,伹【國圖】== 又云問引此文意何荅是引唯言釋證遣虗義也即顯唯言之所遮也一切愚夫二乘䓁執定離識實有色䓁今既遮之𡚶顛倒故問其所遮色䓁者䓁取何物荅䓁取心心所不相應無為也即遮遣遍計所執五法事理唯虗𡚶起體用都無也。 ○唯言總顯至所顯真如。 私記云引唯識第七文也即是先引識言釋證存實義乃至疏云一切有情各各有八識遍行䓁六位心所各各自體分及此所變相見二分及色心分位二十四不相應䓁及彼二無我空理所顯真如(文)識言所表凡有此五類。 ○識自相故。 私記云八識心王名識自相言自相者謂自體也。 ○二捨濫𤲢純識。 私記云初重明三性相對觀遍計所執遣虗觀依圓二性存實修唯識觀約其所存五法事理有心有境而境有[冰-水+監]故捨之不云唯境心無[冰-水+監]故𤲢之名唯此重意也。 ○雖觀事理䓁。 私記云雖觀事理䓁者安立初重也然此內識䓁者正標此重意也。 ○有境有心。 又云總相而言五法事理中心心所法為心緣慮性故餘三為境非緣慮故若細論者相分為境後三分為心凡心起必詫此內境生境是為因能生心果故攝境從心攝因從果[A57]但心云唯不言唯境。 ᅟᅟ==[A57] 但【CB】,伹【國圖】== ○識唯內有䓁。 此唯識苐十全文也私記問先此文意何荅疏云論外人難內境與識既並非虗如何可言唯識非境論荅有二初云識唯內有境亦通外即境相分內是依他外是遍計所執以非心所變法說之為外非體實有名外𢙢心內之境濫心外之境故[A58]但言唯識又䟽所緣緣亦是外若言唯境恐取心外之法故此不論。 ᅟᅟ==[A58] 但【CB】,伹【國圖】== ○攝末歸本識。 先第二重心與境相對境有[冰-水+監]故捨之不名唯境心是純故𤲢之名唯識了今此重意其心中有本未謂自體分能變故名本相見分所變故名末攝其相見之末歸自體之本名唯識此重意也。 ○四隱劣顯勝識。 又云前第三重辨攝相見未歸自體名名唯識了約其自體分更有心王心所而心王是勝心所劣隱劣心所顯勝心王名唯識此重意也。 ○心及心所俱能變現䓁。 又云雖心心所各自體分變似相見二分顯現然諸教中但說唯心不言心所者心是所依為主勝故心所是能依如臣劣故顯勝心王但言唯心不言心所也又科云心及心所俱能變現者安立前第三重也[A59]但說心䓁者正標此重意也。 ᅟᅟ==[A59] 但【CB】,伹【國圖】== ○五遣相證性識。 又云前苐四重隱劣心所顯勝心王名唯識了今此重意其心王中事理相對遣事證理名唯識此重意也。 ○識言所表䓁。 又云明正體智證圓成理是則正重意也乃至善珠云識言所表具有五法謂識自相䓁也五中前四事後一理也今遣事相用識理性體即顯遣二性證圓成也又科云識言所表具有事理者安立前四重也事為相用䓁者正標此重意也問五重為教唯識荅教理皆有五重然今所明理唯識也故惠沼云所詮既有五重能詮教亦有五重問此五重若是章主所立荅燈云或以世親五理成佛五教或以五教成彼五理或以五教成五教或以五理成五理䓁如是望以弘道乃至以戒賢望護法以遍覺望戒賢以弘道望遍覺總可有四百二十四釋計之可知。 畧述法相義依釋卷下(終) 享保癸丑年四月吉日性威照對 京兆書舘 井上忠兵衛 錢屋庄兵衛 共梓 #---------------------------------------------------------------------- #【經文資訊】國家圖書館善本佛典 第 33 冊 No. 8892 略述法相義依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1-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國家圖書館善本佛典」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