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義卷第一(本)
釋真興撰
問明唯識之義有幾門。
荅章有十門即一出躰門二辨名門三離合會釋門四何識為觀門五顯類差別門六修證位次門七觀法何性門八諸地依起門九斷諸障染門十歸攝二空門也。
問何故必有此十門。
荅為顯唯識境行果有此十門謂初三門顯唯識境次六門明唯識行後一門明唯識果也。
問出躰之中既有能觀豈非行唯識又有行果唯識何唯云境又第四門中既有所觀識何唯云行。
荅雖說行果皆是觀行者之所觀也為令行者覺知所觀能觀躰性及行果等最初出躰是故偏判為所觀境又第四門是顯能觀識雖有所觀識是因能觀非門正意故說為行。
問第一出躰門意何。
荅出所觀能觀躰此門意也故章第一出躰者此有二種一所觀躰二能觀躰(云云)。
問此門中有其四種謂所觀能觀五種六門何故捴標之中不出後二。
荅五種六門皆所觀類義門別故分為二類然五重唯識是觀門次第也五種六門就義隨機故結五種云㧾攝一切唯識皆盡標六門云於境唯識種種異說(云云)。
章云所觀唯識以一切法而為自躰通觀有無為唯識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二種唯識中先出所觀唯識之躰也言一切法者二論頗殊中邊第一云一切法者謂諸有為及無為法(云云)對法十二云一切法者即三自性謂遍計等(云云)然今依對法可釋一切法以三性法通為所觀觀有無故善戒經云有為無為名為有我及我所說為無(云云)義濵云有即色心等法然此心心所所變故名唯識也無即過去[A1]兔角等非心以外故名唯識(云云)。
ᅟᅟ==[A1] 兔【CB】,免【國圖】==
問何以得知㧾三性法為唯識躰。
荅唯識論第九云謂唯識性略有二種一者虛妄謂遍計所執二者真實謂圓成實復有二種一者世俗謂依他起二者勝義謂圓成實(云云)。
問若依中邊云以有為無為為一切法有何失。
荅有為無為唯限依圎二性今所觀境廣通三性故不依中邊文也。
問三性名一切法者法謂䡄持三性皆具耶。
荅爾也。
問何具耶。
荅䡄者䡄範能緣之心緣有無法生有無解故云䡄範持者任持有無諸法皆持有無自性故云任持所以三性皆具䡄持也。
問言唯者簡持義簡去遍計持取二性遍計所執是所簡去如何云唯識。
荅智周云遍計所執躰性雖無然是虛妄識之所執亦名唯識(云云)信叡云無法即有上無若識相之無即識相攝若識性之無即識性攝雖唯之所簡而所持相性之上無故屬二性攝如四分中相分唯所緣彼言唯者簡去能緣持取所緣見分雖所簡而緣唯所緣相分故述記第三為唯所緣此亦如是(云云)義演云。
問何故遍計所犱名唯識性。
荅遍計所犱躰雖是無然不離唯識性性者躰性非真如性(云云)太抄云。
問遍計所犱其躰既無如何得言唯識性耶。
荅識上之起妄犱性(云云)邑云遍計無躰由妄識變亦稱唯識(云云)。
問此等記意何。
荅智周與邑記其意同也以虛妄識之所變名唯識(為言)義演與大抄其意同也以不離識義名唯識(為言)信叡意云攝假從實名唯識(為言)。
問以何可為正。
荅皆有其理不可取捨然仲筭大德云准下第七門叡記為好故第七門云心所變無依他起攝真如理無圓成實攝(云云)又依簡去遍計得唯識顯現是故遍計名為唯識如聖教中由斷煩惱得菩提故以煩惱為菩提此亦應然是故。
䟽云虛妄唯識性所遣清淨(云云)古德云遍計所執假施設性不離識故名為唯識(云云)既無所據難依慿之。
問所觀唯識有幾次第。
荅章云略有五重(云云)即一遣虛存實識等意云觀門次第從麁至細㧾有五重(為言)。
問五重為教唯識為理唯識。
荅教理皆有五重然今所明理唯識也故惠沼云所詮既有五重能詮之教亦有五重(云云)。
問此五重若是章主所立。
荅燈云或以世親五理成佛五教或以五教成彼五理或以五教成五教或以五理成五理等(云云)如是望以弘道乃至以戒賢望護法以遍覺望戒賢以弘道望遍覺㧾可有四百二十四釋計之可知章云一遣虛存實識觀遍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躰用應正遣空情有理無故觀依他圓成諸法躰實二智境界應正存有理有情無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標遣虛存實觀之意也依唯識論於遍計所犱起有犱於依他圓成起空犱今依此論以空觀遣有犱以有觀遣空犱若細論者空有二犱應正遣空俱是情有理無故故於三性增益損减之犱俱觀應遣空圓成正智之境依他後智之境故云二智境界雖加行智亦緣二性今顯存實故言二智境界以有漏智不證實故不言三智也。
問其遍計遣空二性存有之意何。
荅凢夫犱心之前實我實法之相當妄情顯現今觀行者觀實我法虛妄顯現躰用都無之時妄情斷故我法之相不更顯現是名遣虛依圓二性諸法躰實犱心之前雖不顯現觀行者前如理顯現故觀依他是諸法之相圓成是諸法之性是名存有也。
因論
問遍計所犱此初重攝耶否耶。
荅有云攝之三性之法俱名唯識故。
問遍計所犱既遣虛何攝初重耶。
荅雖遣虛然遣虛與存實合為一重故所以攝之有云不攝之遍計所犱既遣虛了存實法為唯識是此重之意也。
問若爾遍計所犱不可名唯識又不可為所觀唯識之躰。
荅此義不然遍計所犱名唯識者以不離等義名之(如上記)又三性之法是觀行者所緣境故遍計亦是所觀唯識之躰然今此重意者以遍計所犱觀虛遣之依圓二性觀實存之行相為唯識之門也故此門中雖有觀遍計所犱之義不可言取攝此門也。
問若爾有五重不攝唯識盡之失。
荅所觀唯識是廣故三性為躰今五重此所觀中漸次從淺至深二法相對遣去一法持取一法以持取法名唯識之門何必責攝一切哉若爾後後重亦攝前前重可名唯識若爾捨[冰-水+監]遣相等義不成可思之(此義好也)。
章云無著頌言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三彼無故此無是則入三性(云云)。
問引此文之所以如何。
荅引教證遣虛存實義引證有二攝論與唯識是第一引攝論第六文也即初半證遣虛義次半及後一行證存實義也。
問先此頌大意如何。
荅無性釋云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者謂名於事為客事於名亦爾非如一類謂聲與義相攝而生互相繫屬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者謂於自性及差別中亦當推尋唯有分別唯有假立其事云何謂此二種唯有分別唯有假立差別言說都無真實自性差別言實智者謂從尋思所生四種如實遍智觀無義者謂觀其義本來無有唯有分別三者觀見唯有三種分別謂名分別自性假立分別差別假立分別彼無故此無者謂義無故觀此三種分別亦無是即入三性者如上所說即是悟入三種自性謂初頌前半觀名與事更互為客即是悟入遍計所執自性初頌後半觀彼二種自性差別唯有分別唯有假立即是悟入依他起自性第二頌中即是悟入圓成實自性(云云世親之釋文頗殊義甚均之)此文意云二乗凢夫無始以來犱著一切諸法名與事親以屬著如夫與妻互相繫屬何以知者若發語言呼火之時燥物即來濕物不來若呼水時濕物即來燥物不來若互相離何故𠮦火不水來召水不火來是即於名事起屬著犱又於諸法自性差別犱著心外實有躰性是故菩薩住𤏙頂位時發四尋思創觀所取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名義相異故別尋求名之自性差別義之自性差別相同故合思察忍世第一位依前尋思所引如實智觀心外所犱一切境義本來無有唯有能緣三種意言分別謂名分別自性假立分別差別假立分別名分別者名義之家名之能縁分別自性假立分別者即意言上假立名義之自性能緣分別(意言者有三釋如下)差別假立分別者於意言上假立名義之差別能緣分別彼義無故此三分別亦無是即悟入三性也(為言)。
問且四尋思觀四如實智觀者何。
荅四尋思者一名尋思二義尋思三自性假立尋思四差別假立尋思也四如實智者一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乃至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也。
問此二智其躰如何。
答其躰即是別境中惠然隨義異立二名也。
問其義何異。
荅無性云推求行見假有實無方便因相說名尋思了知假有實無所得决定行智方便果相名如實智(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惠於境上未决定時有推求行相今言尋思智者推求名義等四假有實無之智此智即是後决定智之因故云推求行見假有實無方便因相也後惠於境上有决定了知假有實無之行相是前尋思智所引起故云了知假有實無所得决定行智方便果相名如實智也(推求行見之見者推求義也决定行智之智者决断義也故此二殊也)。
問云何云名義自性差別。
荅呼召之名自云名此名自躰云自性此自性上有苦無常等義云差別名言所表所詮之義云義此義自躰云自性此自性上有苦無常等義云差別。
問名與名自性有何別耶義亦爾。
荅能詮之用云名此名持自躰非他故云自性所詮之用云義此義持自性非他故云自性也。
問觀名事互為客遣何犱耶。
荅遣屬著犱問何云屬著犱荅有二說有云犱名定有義義定有名是云屬著犱(云云)有云如手屬壁柱等名近屬義是云屬著犱故泰法師云有一類法犱凢夫二乗犱名聲與事義相攝生互親屬著如夫妻親相屬著為主非客(文是成初說之證)燈第三云汝犱言說得自相者如似身根得火自相即覺燒𤍽火以燒熱為自相故(是成後說之證)。
問䟽第二難外人云言若說著自相者說火之時火應燒口火以燒物為自相故緣亦如是緣火之時火應燒心今不燒心及不燒口眀緣及說俱得共相(云云)意何。
荅此難意云汝若言言說之名親著法自相者𠮦火名之時可燒其口又緣火之時可燒其心而𠮦火緣火之時不燒口心明知名唯得共相不得自相(為言)。
問次外人難云若爾喚火何不得水不得火之自相故如喚於水(云云)此難意何。
荅意云若名不得自相者何召火之時持來火不持來水召水亦爾(云云)。
問此難何通。
荅次通云此理不然無始串習共呼𠮦故(云云)。
問燈第三云外人返難如汝定心及五八識得法自相緣火之時何不燒心(云云)此難意何。
荅汝大乗云定心及五八識得法自相若爾其定心等緣火之時何不燒心(為言)。
問此難如何通。
荅次通云宗計有別汝犱言說得自相者如似身根得火自相即覺燒𤍠火以燒熱為自相故等(云云)意云汝非人云言說得法自相如身根覺燒熱今我不爾現量心任境得之非謂親相屬著得法自相故與汝異也(為言)。
問名事互為客者依他名事歟所犱名事歟。
荅依他名事也觀互為客故若所犱名事者可云屬著名事。
問若爾可云悟入依他何云悟入所犱。
荅觀互為客名事了知非屬著名事故云悟入所犱。
問若爾初半頌可云悟入依他所犱何偏云悟入所犱。
荅理實可云尒然約初修業人始知所犱空道理偏云悟入所犱。
問何以知並悟入耶。
荅廓法師云此釋論中一相判文非盡頌意由初半頌推求名義更互為客遣外所犱橫計名義名悟遍計由次半頌推求性別唯是意言相分假立名悟依他後之一頌是如實智了能所無約此義邊名入實性若釋論師决作此判前頌文中推求名義豈無依他性別中豈無遍計又復推求名義假有實無此實無性豈非無相圓成實耶後頌文言唯有分別三此三分別豈是圓成又實智中豈不悟入遍計依他二種性耶以此義推故此釋論▆相判文非盡論意(此師意云乍二頌俱悟入三性(為言)若依此師意者乍二頌俱成遣[雨/(並-(前-刖))]存實之義尋之可思之)。
問初一頌說𤏙頂位後一頌說忍第一者若別別說為當說如何。
荅初一頌乍一頌說𤏙頂之行相後一頌乍一頌說忍世第一行相也。
問𤏙頂二位俱作尋思觀二位有何殊忍第一俱作如實觀二位有何異。
荅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為𤏙位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為頂位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决定[A2]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㧾立為忍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A3]印二取空立為世第一法是故各異。
ᅟᅟ==[A2]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ᅟᅟ==[A3]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問觀四尋思者如何觀耶。
荅唯識云名義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云云)䟽九未云謂名義二種一自性同二差別同故合名義二種自性及二差別為合觀也前二是名義後二是自性差別(云云)㧾意云凢約諸法名唯名非義義唯義非名故別尋求思察名與義各自性差別其相是同故合尋求思察(為言)。
問燈云問准論云名義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離合為四與瑜伽同何故無性攝論第六云若名若義自性差別假立(此能詮名自性差別)自性[A4]差別義(此所詮義自性差別)如是六種義皆無故(云云)如何荅耶。
ᅟᅟ==[A4] 差【CB】,荖【國圖】==
荅次荅云荅彼論談法有其六種若尋思觀即名義別開二自性二差別合觀故成四種瑜伽(三十六顯揚第六無性第六莊嚴十一)皆說四尋思四如實智無說六尋思處西明云離即為六合觀為四者准此知非(云云)。
問名唯名非義等者何有經云一瞿之聲有九義為能詮定量即俱舎論引其頌云方獸地光言金剛眼天水於此九種義智者立瞿聲(云云)。
荅彼世間以瞿之一言假名九義非謂法性瞿之一言定九義之能詮[A5]但少乗以此文執能詮所詮互有定量耳(具如俱舎光記也)。
ᅟᅟ==[A5] 但【CB】,伹【國圖】==
問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云云)䟽云於二者有二種二(云云)其何。
荅名之自性義之自性是云一種之二名之差別義之差別是云一種之二故云二種二也。
問唯量唯假云意何。
荅[春-日+小]法師云此中有二門一攝塵歸識門一切名義自性差別唯有分別識心也(釋唯量義也)二攝義歸名門一切名義自性差別唯有假立自性差別名字言說(云云)(釋唯假義也)。
問先此二門有其理耶。
荅初攝塵歸識門可尒所謂四種出躰中攝境從心門後攝義歸名門不可名是虛踈之法何以實從假故改可云性用別論門也(燈破如是也)。
問其量者何義。
荅㤗云量者分量心用分限故(云云)廓法師云量者决定義又識量量度性故(云云)。
問其假者何義。
荅假者虛踈之義也。
問約假有一種假二種假等今言假者約何假耶。
荅是約一種𮗚待假待名言故故論云唯有假立差別言說(云云)。
問何故雙觀唯量唯假。
荅為除二種犱謂觀唯量遣心外犱觀唯假遣實有犱也。
問實智觀無義者其義何等義。
荅謂之廓法師有二說一云名義自性𭅒別心之所緣境故以境界義名義云觀無義一云名等四中義名義云觀無義(云云)。
問就後義唯四中義觀無義者不觀餘名等歟。
荅四中義者以所詮義之名餘三皆攝名義㧾云觀無義意云名義自性𭅒別皆名言之所詮故名所詮義㧾觀無義(為言)。
問若爾與初說有何殊。
荅初說意云名等四境心所緣境故以境界義名義(為言)後說意云名等四境名言之所詮故以所詮義名義(為言)故殊也(雖有二說初說正也)。
問唯有分別三者依他三分別歟所犱三分別歟。
荅謂之廓䟽有二說一云觀心之三分別一云犱心之三分別(云云)。
問二說意何。
荅初說意云無心外所犱名義等四義唯有能觀依他三分別(為言)後說意云無所犱名等四境唯有能迷慹之三分別(為言初說為正也)。
問云何云名分別等。
荅緣名能緣之心云名分別緣自性假立能緣之心云自性假立分別緣𭅒別假立能緣之心云差別假立分別(言分別者心心所之異名也)。
問約境有名等四何能緣心立三分別不立義分別。
荅名分別之名是名義之家名故名言攝義立名分別義攝其中(名義之家名者名之名義之名合云名也)。
問何故依名是名義之家名緣此名能緣心名名分別以義分別攝名分別。
荅凢一切法若名若義名言所詮故若名若義之能詮㧾云名言緣此若名若義名言能緣心名云名分別也。
問若爾自性𭅒別亦是名之所詮故緣此能緣之心亦可名名分別何不爾耶。
荅自性𭅒別是所詮故皆可云名然而多名集詮自性多句集詮𭅒別是故別立自性假立分別𭅒別假立分別也意云名之家名詮名與義之自性義之家名詮名與義之差別(為言)。
問彼無故此無者意何。
荅彼者指心外名事自性𭅒別一切境義也此者指能緣三分別也無彼所犱境義故無此能緣三分別(為言)故論云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云云)。
問四尋思四如實智觀有漏觀歟無漏觀歟。
荅四尋思唯有漏𤏙頂二位觀故如實智亦通無漏始從忍位至地上故。
問若爾尋思不通地上耶。
荅亦是通之故伽抄云尋思不在八地以上[A6]已前有有漏心故(云云)。
ᅟᅟ==[A6] 已【CB】,巳【國圖】==
問若爾何論云頂位名尋思位極。
荅其尋思功力此位極故云爾也非謂地上都無故對法抄云地上菩薩有漏後得智作尋思觀(云云)。
傍論
問依眀得定發下尋思者云何名明得定等。
荅論云初獲惠月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𤏙(云云)。
䟽云得無漏惠月前起相故云明如日初出時前相名明相(云云)。
問云何名明增定。
荅論云明相轉盛故名明增尋思位極故復名頂(云云)意云前位所得無漏明相此位轉增故名明增(為言)。
問云何名印順定。
荅論云印前順後立[A7]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云云)。
ᅟᅟ==[A7]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䟽云順通二種一樂順二[A8]印順[A9]印順之名通下上忍樂順之言唯在中忍又𭅒別者下忍名[(留-田)-刀+ㄗ]忍[(留-田)-刀+ㄗ]所取無故中忍名樂順樂無能取順修彼故上忍名[A10]印順[A11]印能取無順觀彼故(云云)。
ᅟᅟ==[A8]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ᅟᅟ==[A9]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ᅟᅟ==[A10]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ᅟᅟ==[A11]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問云何名無間定。
荅論云謂前上忍唯[A12]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A13]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云云)。
ᅟᅟ==[A12]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ᅟᅟ==[A13]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問對法第十一云修瑜伽有五種(云云)其五者何。
荅持任鏡明依也。
問云何名持等。
荅持者聞惠任者思惠鏡者修惠眀者所緣境依者轉依(一說)又前四皆以修惠為躰依如前(二說)又持者於教起六種心(一根本心二隨行心三觀察心四實解心五㧾聚心六希望心也是皆聞惠也)任者次起十一作意(有覺有觀作意無覺有觀作意無覺無觀作意奢摩他作意毗鉢舎那作意相應作意起相作意攝相作意捨相作意恒修作意恭敬作意是皆思惠也)鏡者次起九種住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㝡極[宋-木+(夕*(十/下))]靜專住一趣等持也是皆所依定也)眀者依智起諸神通也(三說)。
問初說云何。
荅䟽第九云聞隨順通達真如契經等法故云持(持者聞持)聞教[A14]已如理作意故云任(任者任持)依三摩地發修惠觀如實觀故云鏡(鏡者明照義)依止定心思惟定中所起影像觀此影像不異定心故云眀由如是乃至捨離二種能所取故證無所得正入見道捨一切麁重得清淨轉依故云依(云云)(後二說具如燈之)。
ᅟᅟ==[A14] 已【CB】,巳【國圖】==
問約此持任等分別因果何。
荅䟽云前四是地因第五是地果(云云)。
問此五法何位修耶。
荅燈有二釋一云准彼論文依𤏙等位即通四善根皆有此四二云又釋持任等唯除真見及佛果位佛果位中更無果故真見道中無影像等故云通所餘位(云云)具如燈第七依不要須且以略耳[A15]已上傍論畢。
ᅟᅟ==[A15] 已【CB】,巳【國圖】==
章云成唯識言識言㧾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𭅒別及彼空理所顕真如(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
荅為證遣虛存實之義引二證文之中是第二引唯識論第七文也即是先引識言釋證存實義次下引唯言釋證遣虛義是即初也。
問此文大意如何。
荅此文意外人難唯識之義有九難中是荅第九異境非唯難之文也論云汝應諦聽若唯一識寧有十方凡聖尊𤰞因果等別誰為誰說何法何求故唯識言有深意趣(云云)釋此有深意趣文也故䟽云此釋深意一切有情各各有八識遍行等六位心所各各自躰分及此所變相見二分及色心分位二十四不相應等及彼二無我空理所顯真如(云云)意云識言所表凢有五類一八識心王自躰分二六位心所自躰分三心王心所所變相見二分四前三分位不相應法五於前四法觀遍計所犱以空為門所顕空理也初四俗事是依他也後一真理是圓成也即顯所存二性有也。
問其一切有情者意如何。
荅一切者悉皆之義唯依取蘊建立有情佛無有漏非有情攝若示現者佛亦有情故云六十二有情也。
問一切有情後三識定有其前五識有無不定初禪無鼻舌兩識二禪[A16]已上無有五識而何㧾云一切有情各有八識。
ᅟᅟ==[A16] 已【CB】,巳【國圖】==
荅章依少分說一切言又依種子各有八識第八𭇥藏轉識能熏種子故也。
章云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三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㧾立識名(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此文釋上五名唯識之文也故䟽云所以許有識自躰者識自相故許心所者識相應法故許見相分者即心及心所二躰所變故許不相應者即前三種分位故許真如者即前四種實性故如是五法皆不離識㧾名為識非無心所等(云云)。
問無漏種子五種之中何攝。
荅演秘有二釋一云識自相攝不離第八識自躰分故二云識所變攝有漏第八雖不能變而無漏變所變之類故所變攝(云云)(有義断云後義解為勝)從方云但有依持義持令不散故不離識故亦名唯識也譬如赤眼人把火亦如人頂上帶物雖不見以頂持之(云云)。
○識自相門
問言識自相者何。
荅八識心王名識自相言自相者謂自躰也。
問約心王具四分何分為自相。
荅唯後二分也相見二分識所變攝故。
問其八識者何。
荅即三能變識也即一異熟能變識(第八識也)二思量能變識(第七識也)三了別境能變識(前六識也)。
問第一異熟識之躰何。
荅論云初阿頼耶識(云云)釋論云初能變識大小乗教名阿頼耶(云云)。
問何故名阿頼耶。
荅阿頼耶者梵語此翻為藏具三義故故論云此識具有能藏所藏犱藏義故(云云)。
問云何名能藏等。
荅論云謂與雜染互為緣故(釋能藏所藏義)有情犱為自內我故(云云)(釋犱藏義)䟽云能持染種種名所藏此識是能藏是雜染法所熏所依染法名能藏此識為所藏攝論第二等云非如大等藏最勝等中即能所藏(最勝者冥性)彼論又言為染第七等所犱藏以為內我名犱藏義(云云)。
問其雜染者何法。
荅䟽云諸有漏法皆名雜染非唯染法(云云)。
問其內我者何法。
荅䟽云唯煩惱障義非所知障義不爾無學應有此名此不別犱為其我所及與他我名自內我(云云)。
問既有三義必具三義名阿頼耶。
荅䟽云義雖具三正取唯以犱藏為名不爾二乗(無學)八地菩薩應有此名三名闕一即不得名(云云)(一者犱藏義也)樞要下云據實頼耶但以犱藏今舉能藏有大自在似常一故別似於我顕為我愛之所犱藏義意正以所犱藏故名阿頼耶若以能藏解阿頼耶佛果應名若以能藏所藏義解二乗無學八地已去應得此名故唯犱藏名阿頼耶闕即非也今舉能藏顕雜染藏佛唯有一能藏二乗無學八地已去有二能藏所藏以外有三藏義故以犱藏名阿頼耶(云云)。
問若以犱藏義名阿頼耶者何䟽第三云此能犱藏亦通無漏所藏不通無漏(云云)。
荅其意殊也佛果位第八識亦能𭇥藏無漏種故云能藏也平等性智所緣犱故云有犱藏義也無妄犱義也(具如燈第四▆)。
問若爾何樞要云佛唯有一能藏。
荅無妄犱之犱藏義故云爾也非無緣犱之犱藏義也。
問約阿頼耶有自相果相因相今言識自相者不開餘二歟。
荅論云攝持因果為自相故(云云)䟽云自躰是㧾因果是別自相攝持因果二相為自躰故(云云)。
問第八既有我愛犱藏等三位名何故㧾標三能變中舉異熟果相之名別釋中𦤺染分藏識之名。
荅論云此識自相分位雖多藏初過重是故偏說(云云)䟽云今由二義說阿頼耶由此自相雖有三位以彼藏名三位之中初位所攝自從無始乃至七地二乗有學最初捨故又以是名我犱所犱過失重故雖染分名亦通異熟異熟之名望此仍輕以此藏名通二種義過失之重故今偏說(云云)。
問若爾何故𤙹標舉異熟名。
荅論云一謂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云云)䟽云多異熟者謂此識躰㧾有三位一我愛犱藏現行位即唯七地以前菩薩二乗有學一切異生從無始以來謂名阿頼耶至無人犱位此名犱藏二善𢙣業果位謂從無始乃至菩薩金剛心或解脫道時乃至二乗無餘依位謂名毗播迦此云異熟識至無所知障位三相續犱持位謂從無始乃至如來盡未來際利樂有情位謂名阿𨹔那此名犱持或名心等長短分限不過三位以異熟名亦通初位故論說言多異熟性故(云云)。
問何故不舉初後之名。
荅䟽云不言初以狹故不言後以寬故寬狹何事遮不說也此中意說熏習位識若說寬時佛無熏習說即無用若說狹時八地以後猶有熏習便為不足又[A17]但說囙有虛妄位不說於佛故說異熟識是多異熟性寬狹皆得又為五位一異生位二二乗有學位三二乗無學位四十地菩薩位五如來位異熟一名通前四位故言多異熟性不說餘名又十三住通十二故又七地如樞要說(云云)(具至顕類𭅒別可論之)。
ᅟᅟ==[A17] 但【CB】,伹【國圖】==
問云何名果相阿頼耶。
荅論云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云云)是解果相之文也䟽云謂此識是能引諸界諸趣諸生㧾善𢙣業之異熟果說名異熟(云云)。
問阿頼耶阿𨹔那之名亦是果相何故獨舉異熟名。
荅論云此識果相雖多位多種異熟寬不共故偏說之(云云)。
問其多位多種之意何。
荅多位者我愛犱藏等三位或資粮等五位也多種者即五果中有義具四果除離繫果有義具三果且除士用意云此識果相雖多位多種今此異熟名三位通初二五位通初四故云寬又等流增上士用三果可通餘法唯異熟果不通餘法故云不共也。
問云何名因相阿頼耶。
荅論云此能犱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云云)是解因相之文也䟽云以現行識犱持諸法自他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釋因相義此第八識所犱諸法諸法之因今說亦是此識因相即種子識(云云)。
問此三相若現行若種子。
荅樞要上有四釋第四正釋云三相俱取現行及一切種與轉識互為因果故(云云)。
問且釋初能變識有幾門。
荅論頌云初阿頼耶識(第一自相門)異熟(第二果相門)一切種(第三因相門)不可知犱受處(第四所緣門)了(第五行相門)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第六相應門)唯捨受(第七受俱門)是無覆無記(第八三性門)觸等亦如是(此俱時心所例同心王也)恒轉如暴流(第九因果譬喻門)阿羅漢位捨(第十伏斷位次門)具如論並䟽云。
問第八識有幾名。
荅燈頌云無沒(無相論云一切法種無所隱沒故)本(一切之法根本故)宅(無相論云種子之宅舎故)藏(執藏故)種(一切法種子故)無垢(梵云阿未羅維)持(執持梵云阿𨹔那)緣(中邊云是餘識生緣故)顯(無相論云五根四大等皆於此顕故)現(楞伽云諸法皆於本識上現故)轉(無相論云與諸法為依而起故)心(集起義故)依(所知依故)異(異熟義故)識(無相論云分別事識也)根(大眾部立為根本識)生(化地部名窮生死薀)有(上座部及分別說部立為有分識)都有十八名又加增一之四阿頼耶可為十九若古人云名十七如燈說之。
問第二思量能變識何。
荅論頌云次第二能變是識名[A18]末那(云云)釋論云是識聖教別名[A19]末那恒審思量勝餘識故(云云)䟽云於聖教中別名[A20]末那㧾名識故[A21]末那是意(云云)。
ᅟᅟ==[A18] 末【CB】,未【國圖】==
ᅟᅟ==[A19] 末【CB】,未【國圖】==
ᅟᅟ==[A20] 末【CB】,未【國圖】==
ᅟᅟ==[A21] 末【CB】,未【國圖】==
問此第七名意者第六名意識有何殊耶。
荅論有此難故論云此名何異第六意識(云云)即荅之有三釋。
問其何。
荅一論云此持業釋如藏識名識即意故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然諸聖教恐此[冰-水+監]彼故於第七[A22]但立意名(云云)䟽云意是自躰識即是意也於六釋中是持業釋如阿頼耶名藏識識躰即藏亦是此釋此與彼同故指為喻其第六識躰雖是識而非是意非恒審故彼依主釋主謂第七等(云云)樞要云何故第六不[A23]但名意第七不識第七持業二義(依止思量)以顯識躰第六依主持他明自若第六標一意不言識者不能顯自第七加識恐監依主故第七[A24]但標意名(云云)([A25]已上第一義了)二論云又標意名為簡心識積集了別劣餘識故(云云)䟽云唯立意名為簡心識雖皆可說名心意識據增勝義[A26]但七名意積集心義了別識義劣餘識故簡後心前識[A27]但立意名恒審思故(云云)(第二義了)三論云或欲顕此與彼意識為近所依故[A28]但名意(云云)䟽云顯此第七與彼第六意識為近所依故[A29]但名意近所依者以相順故同計度故六緣境時七與力故所以七無漏六無漏七有漏時六非無漏非七緣境時第六與力故六有識七[A30]但名意為簡第八亦與第六之力故復言近彼容可為遠所依故等(云云)(䟽又有別釋繁故畧之第三義了)。
ᅟᅟ==[A22] 但【CB】,伹【國圖】==
ᅟᅟ==[A23] 但【CB】,伹【國圖】==
ᅟᅟ==[A24] 但【CB】,伹【國圖】==
ᅟᅟ==[A25] 已【CB】,巳【國圖】==
ᅟᅟ==[A26] 但【CB】,伹【國圖】==
ᅟᅟ==[A27] 但【CB】,伹【國圖】==
ᅟᅟ==[A28] 但【CB】,伹【國圖】==
ᅟᅟ==[A29] 但【CB】,伹【國圖】==
ᅟᅟ==[A30] 但【CB】,伹【國圖】==
問釋第七識有幾門。
荅有十門即論頌云次第二能變是識名[A31]末那(第一弁名門)依彼轉(第二解所依門)緣彼(第三解所緣門)思量為性(第四出躰釋義門)相(第五釋行相門)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并我慢我愛(第六顕染俱門)及餘觸等俱(第七觸等相應門)有覆無記攝(第八三性分別門)隨所生所繫(第九地界分別門)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云云)(第十隱顯分別門)。
ᅟᅟ==[A31] 末【CB】,未【國圖】==
問約意有二義一云依止義二云思量義何故[A32]但云思量能變不言依止耶。
ᅟᅟ==[A32] 但【CB】,伹【國圖】==
荅論云意以思量為自性故即復用彼為行相故(云云)故知思量義勝故偏舉之耳。
問等無間意亦名意與此何殊。
荅第七名意有二義過去名意[A33]但有依止義故殊也。
ᅟᅟ==[A33] 但【CB】,伹【國圖】==
問若爾何論云恒審思量正名為意[A34]已滅依此假立意名(云云)。
ᅟᅟ==[A34] 已【CB】,巳【國圖】==
荅其以相似義假立也故䟽云意有二義一思量義二依止義第七通有二名過去[A35]但唯依止躰雖現無與現依止思量之意相似故[A36]但名意(云云)樞要云意有二義一依止二思量七二義具餘唯依止過去依止似七故思量亦似第七名意不似心識名心識(云云)(對法抄云意有二種一無間覺意二現思量意(云云)初是過去意後是第七也可思之)。
ᅟᅟ==[A35] 但【CB】,伹【國圖】==
ᅟᅟ==[A36] 但【CB】,伹【國圖】==
問第三了別境能變識何。
荅論云次第三能變差別有六種(云云)謂眼耳鼻舌身意也。
問既有六種何故合為一能變。
荅此六識同了境相[色-巴+(鹿-比+(人*人))]故合為一也。
問何故必六種耶。
荅論云隨六根境種類異故(云云)䟽云謂根與境各有六別識隨彼異故非多少(云云)。
問先其隨眼根名眼識等意何。
荅論云隨根立名具五義故五謂依發屬助如根(云云)謂依於根根之所發屬於彼根助於彼根如於根(為言)。
問此五義意何。
荅䟽云此中第一依根之識彼有二義且如眼識眼中之識故名眼識依眼處所識得有故此第七囀(所依聲)及由有眼識得有故此第三轉(具聲)第二根所發者彼云眼所發之識故名眼識由眼變異識亦變異如迦未羅病(此云黃色病)損眼根故所見青色皆以為黃非壞色時而識名壞第三屬於根者彼云屬眼之識故名眼識由識種子隨逐於根而得生故此謂生依非染淨依及根本依引發依也第四助於根者彼云助根之識故名眼識由根合識有所領受令根損益非於境界故第五如於根者彼云如根之識故名眼識根識二法俱有情數非彼色法定是有情(云云)(法華䟽云如根者如根明昧識亦明昧(云云))。
問又隨境立名者其義云何。
荅論云或名色識乃至法識隨境立名順識義故謂於六境了別名識(云云)䟽云了境名識即隨境立名順通別名識之義故謂於六境了別名識(云云)。
問此隨境立名是理盡義歟。
荅是一相義有相[冰-水+監]故故論云此後隨境立六識名依五色根未自在說若得自在諸根互用一根發識緣一切境[A37]但可隨根無相[冰-水+監]失(云云)。
ᅟᅟ==[A37] 但【CB】,伹【國圖】==
問其若得自在者何位耶。
荅䟽云何名自在如佛地論云轉五識時㧾有二解或從初地即名自在無漏五識現在前故(不正義也)或成佛時成所作識彼方起故然有別義入地菩薩無漏五識雖不現前得後得智(第六生法空後得智起)引生五識於淨土等中現神變事何妨五識一一通緣一切異境界不思議力所引生故或有別義七地已前由有煩惱現行不絕未殊勝故不名自在入八地已去煩惱不行純無漏起引生五識可得互緣方名自在(云云)(此後二義依佛地論第二師說中云因位之中有漏五根更有二說也)今謂法華論云謂諸凡夫人以經力故得勝根用未入初地位(乃至)一一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知香味觸等諸根互用故(云云)玄賛有二義一義如唯識論一義云若加行力分亦得者地前亦得(云云)故知諸根互用通地前地上也。
問諸根互用者如何云互用耶。
荅樞要有二師義初師義中更有二義一云一一識躰轉用成多非轉法躰(云云)二云恐壞法相[A38]但取自境皆是實境所取他境皆是假境以識用廣非得餘自相恐眼耳根得三塵時若至能取壞根不壞境若不至取壞境不壞根餘三根取色聲亦爾皆有此過故(云云)後師云一一根處遍有諸根各自起用非以一根得一切境以諸根用各遍一切故名互用(云云)。
ᅟᅟ==[A38] 但【CB】,伹【國圖】==
問此二師之中以何為正。
荅燈云然法師意存第二解(云云)存初師第二之解(為言)。
問初師第一解及後師解有何失。
荅第一解有壞法相之失後師解有非互用之失也。
問釋第三能變有幾門。
荅有九門即以九頌釋之頌云次第三能變𭅒別有六種(第一弁能變𭅒別門)了境為性相(第二自性門第三行相門)善不善俱非(第四三性門)此心所遍行等三句(第五相應門)皆三受相應(第六受俱門)依止根本識(第七所依門)五識隨緣現等四句(第八六識俱轉門)除生無想天等三句(第九起滅門)然初遍行觸等之五頌第五相應門之義也(具如論)。
○識相應門
問六位心所名識相應之意何。
荅具四義故名為相應謂一時同二依同三所緣等四事等也䟽引伽云五十一說由四等故說名相應謂事等處等時等所依等事處相似名之為等時依定一名之為等正與此同今約見分為行相影像相分為所緣自躰名事(乃至)時謂𭃯那定同一世依謂依根俱有無間不取種子以各別故(八識種子各別故不可云依同也)即以四義解頌相應謂除行相或雖不同亦兼取彼(云云)(彼者行相也)。
問其時同等之意何。
荅心王心所必同時起故名時同心王心所必依一根故云依同眼識心王緣青等時遍行心所亦緣青等心王心所所緣青等影像相似名所緣等(耳鼻等准之)心王躰一心所各各亦有一躰彼此相似故名事等也。
唯識義卷第一(本)終
唯識義卷第一(末)
釋真興撰
問以此四義有所簡耶。
荅以時同簡前後謂一聚心王心所必同時起故簡餘前後起之心心所(為言)以依同簡別識謂眼識與俱時意識緣一青色時所緣是一然眼識以眼根為所依第六以第七為所依所依各別不可云相應故云簡別識(為言)以所緣等簡別見謂第六第八同以第七為所依根然第八識唯緣三種境第六識遍緣一切法所緣各別不可云相應故云簡別見(為言)以事等簡躰多謂眼識與俱時第六共緣一青等之時眼識一聚心王心所各各躰一故以相似名為相應若加俱時第六聚之心所名眼識之相應者有心王躰一心所躰多之失不可云相似故云簡躰多(為言)(耳等准之)又可云以第六識聚望眼識聚中若心王若心所之隨一之時第六識聚其躰即多不相似眼識一躰之心王一躰之心所故不可云相應故云簡躰多(餘識准之可存此義)。
問以四義名相應者何䟽加行相同義為五義。
荅其一相之義也非理盡義。
問云尒意何。
荅䟽云行簡依同其境各別(云云)北抄云即是第六第八皆依第七其境各別故不相應(云云)是則前所緣等之義也。
問若尒不可用行相同義耶。
答䟽云或[A39]但四義唯除行相以各別故一一應思非無所以(云云)故知用之無失也。
ᅟᅟ==[A39] 但【CB】,伹【國圖】==
問約心所有六位其何。
荅一遍行二別境三善四根本煩惱五隨煩惱六不定也即頌云初遍行觸等(等取作意受想思)次別境謂欲勝解念定惠所緣事不同(此一句釋別境義也)善謂信慚愧無貪等三根(等取無嗔無癡)勤安不放逸行捨及不𡧱煩惱謂貪嗔癡慢疑𢙣見隨煩惱謂忿恨覆惱嫉慳誑[A40]諂與𡧱憍無慚及無愧掉舉與惽沈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亂不正知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云云)(二各二者釋不定義也)。
ᅟᅟ==[A40] 諂【CB】,謟【國圖】(cf. T31n1585_p0033b02)==
問其名遍行等之意何。
荅觸等五法具四一切無處不有故名遍行欲等五法於所樂等別別境轉故名別境信等十一唯善心俱故名為善貪嗔等六煩惱根本故名本惑忿等二十本惑等流故名隨惑悔眠等四三性不定故名不定也故論云如是六位合五十一一切心中定可得故緣別別境而得生故唯善心中可得生故性是根本煩惱攝故唯是煩惱等流性故於善染等皆不定故(云云)。
問心所有五十一者决定義歟。
荅未必决定對法第一立五十五開五見故瑜伽第三立五十三加邪欲邪勝解故。
問若有六位者何瑜伽立為五位耶。
荅此論會云然瑜伽論合六為五煩惱隨煩惱俱是染故(云云)。
問有何𭅒別故分為五位。
荅論云復以四一切辨五𭅒別謂一切性及地時俱五中遍行具四一切別境唯有初二一切善唯有一謂一切地染四皆無不定唯一謂一切性(云云)。
問云何云性地等。
荅䟽云謂彼言一切處一切地一切時一切耶此[A41]中解云謂一切性及地時俱俱者即一切耶謂定俱生故處者三性三性之處皆得起故言時者謂或一切有心皆有或無始不斷或緣一切境故㧾言時地有二說一云三界九地二云有尋等三地此解為勝輕安不遍故性即三性(云云)。
ᅟᅟ==[A41] 中【CB】,▆【國圖】==
問何故遍行具四等(云云)。
荅䟽云遍行具四無處無故別境有初二不緣一切境亦非相續非心有即有故無時也又此未必並生無俱善中地者如次前說遍三地也此中輕安不遍欲界若如初說從多分或加行等說故染四皆無亦從多故如無明貪等通三界地八大隨惑皆通地及俱以非皆通地等故㧾云非四依種類而作論故後四不定通三性故唯有一也(云云)。
問說染四皆無云依種類而作論之意何。
荅演秘云以煩惱中通者少不通者多以種類言故說染四皆無㨿實亦通(云云)仲筭大德云染有四類謂本惑與大中小三根本惑中瞋唯在欲餘通三界八大隨惑亦通三界中隨二惑唯在欲界小隨惑中七唯在欲[A42]諂誑二種在欲色界是故若以種類分之雖大隨惑通三界地自餘三類有通不通所以煩惱從多分說無地一切(云云)(此義尢好也)。
ᅟᅟ==[A42] 諂【CB】,謟【國圖】==
問且何故隨惑中分大中小耶。
荅論云謂忿等十各別起故名小隨煩惱無慚等二遍不善故名中隨煩惱掉舉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隨煩惱(云云)意云忿等十別頭獨起無並起義故名小也無慚無愧遍諸不善性故名中也掉舉等普遍不善性及有覆性故名大也。
問何故不定無餘三一切。
荅論云非如觸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云云)(非定遍心者顯無時俱二一切也)。
問此六位法名心所之意何。
荅以三義名心所也。
問其何耶。
荅論云恒依心起(一)與心相應(二)繫屬於心(三)故名心所(云云)。
問此三義意何。
荅釋此三義䟽有四釋故䟽云略以三義解心所㧾名一恒依心起心若無心所不生要心為依方得生故(難起第二義也)若尒心望遍行應名心所二與心相應彼五說與心相應故心不與心相應故又時依緣事四義具故說名相應由此色等亦非心所(難起第三義)既爾心具五義與五相應應名心所三繫屬於心以心為主所繫屬之心有自在非所以是義故繫屬於心有此三義故名心所(第一釋畢)又初義顯遍行恒依心故第二顕餘一切心所非恒依心心相應故第三正解心所之義又解心王不名為所不屬心故由此三義簡別心色等不得名心所(第二釋畢)又解第一句顯一切心所得名心所第二句簡一切色等不名心所第三句顯心所得名為所以繫屬他以非主故心不名所(第三釋畢)又初句簡無為不依心起故第二句簡色不相應第三句正解心所得名所以(云云)(第四釋畢)。
問何必望心王名心所。
荅論云如屬我物立我所名(云云)是舉喻顯心王心所之義也。
問緣境之能心王既足何必用心所。
荅不爾論云心於所緣唯取㧾相心所於彼亦取別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𦘕師資作摸填綵(云云)。
問其取㧾相取別相之意何。
荅心王若緣青色時[A43]但㧾取青不更分別何物之青心所於彼青色能分別何物之青色故心王[A44]但取㧾相心所取㧾別相(為言)喻意云譬如有𦘕師與弟子師即以墨𦘕㧾相了弟子以青黃等種種之丹綵餙彼㧾相之上令其媚好以墨𦘕為跡如取㧾相著綵色時令媚好出如亦取別相(為言)。
ᅟᅟ==[A43] 但【CB】,伹【國圖】==
ᅟᅟ==[A44] 但【CB】,伹【國圖】==
問心所俱起之行相如何。
荅樞要下頌云五法五俱起(謂遍行五隨一起時必餘四俱起故)九法必六俱(謂別境五不定四此九法隨一起時必遍行五俱起故)九法定十四(謂無明與八大隨惑俱起時必遍行五俱起故云十四)二十一十五(謂善除輕安餘十法本惑除無明瞋餘八法小隨惑中[A45]諂誑憍三合云二十一此中善十俱起時必遍行五俱起故云十五若本惑八中隨一起時必無明并大隨惑八及遍行五俱起故云十五為[A46]諂誑憍中隨一起時必無明并大隨惑八及遍行五俱起故云十五)三法起十六(謂輕安并中隨惑無慚無愧云三法此中輕安起時必餘十善及遍行五俱起故云十六若無慚無愧俱起時必無明并八大隨惑及遍行五俱起故云十六)八法十七俱(謂瞋及小隨惑之中除[A47]諂誑憍三餘七合云八法此中若嗔等八之隨一起時必無明并大隨八中隨二遍行五俱起故云十七俱)是心所相應惠者應當悉(云云)。
ᅟᅟ==[A45] 諂【CB】,謟【國圖】==
ᅟᅟ==[A46] 諂【CB】,謟【國圖】==
ᅟᅟ==[A47] 諂【CB】,謟【國圖】==
問五十一中幾並頭起幾獨頭起。
荅遍行五並頭起中隨二惑並頭起大隨八惑並頭起又善心所若有輕安地乍十一並起若無輕安地餘十並起自餘心所起時不定也。
問遍行別境二類心所於何境轉。
荅觸於可意相轉受於順違俱非之相轉想於言說因相轉思於正因等相轉作意通於前四境轉([A48]已上遍行)欲於所樂境轉觀察勝解於决定境轉[A49]印持念於曾習境轉明記定於所觀境轉專注惠亦於所觀境轉簡擇也([A50]已上別境)。
ᅟᅟ==[A48] 已【CB】,巳【國圖】==
ᅟᅟ==[A49]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ᅟᅟ==[A50] 已【CB】,巳【國圖】==
問五十一法與八識相應多少如何。
荅且第八有漏位唯遍行五相應第七有漏位十八心所相應謂遍行五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大隨惑八并別境中惠也第六識五十一法皆悉相應前五識各三十四心所相應謂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本惑之中貪嗔癡三隨惑之中大八中二也若無漏[A51]已轉依位八識各各二十一心所相應謂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也(具如論可知之)。
ᅟᅟ==[A51] 已【CB】,巳【國圖】==
問且就第八識何故別境等不相應。
荅論云互相違故謂欲希望所樂事轉此識任業無所希望勝解[A52]印持决定事轉此識瞢昧無所[A53]印持念唯明記曾習事轉此識昧劣不能眀記定能令心專住一境此識任運𭃯那別緣惠唯簡擇得等事轉此識微昧不能簡擇故此不與別境相應此識唯是異熟性故善染污等亦不相應𢙣作等四無記性者有間斷故定非異熟(云云)自餘七識俱不俱之所以習之可察之。
ᅟᅟ==[A52]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ᅟᅟ==[A53]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識所變門
問識所變者何物耶。
荅心王心所各自躰分之所變現相見二分也。
問百法論說二所變者十一種色何故此中說相見分。
荅義演云此眀唯識義即說二所變是見相分百法論約出法躰即說二所變是十一色彼論如言二所變者即第八識心王能變起五根五塵同時五數唯變似根塵然第七識不緣色等此中除之若五識亦能變起實五塵若第六識能緣變十八界似根塵等故彼論云二所變也此中即約唯識道理說五聚法皆不離識㧾名唯識(云云)仲筭大德難云今謂不爾所緣心者皆相分攝不𨵿見分是故所會即為𩵋肉今應會言彼百法論色心相對顯能所變見分心法是能緣故相分色法是所緣故此唯識論躰用相對顯能所變識自躰分變現能緣所緣用故(云云)。
問且依唯識論云何名所變相見二分。
荅論云然有漏識自躰生時皆似所緣能緣相現彼相應法應知亦爾似所緣相說名相分似能緣相說名見分(云云)。
問百法所說所變十一色見相分中何攝。
荅相分中攝相分是色法故。
問其十一色者何。
荅五根五塵及法處色也義忠云第三色法亦有四義一識所依色主屬五根二識所緣色唯屬六境三㧾相而言質礙名色四又色有二一者有對若准有宗極微所成大乗即用能造色成即十有色是二者無對非極微成即法處攝色是(云云)。
問約十一色八識所變分別何。
荅第八識所變境者謂有漏種子十有色處及墮法處所現實色也第七識唯變法處一分(除色也)第六識通變一切前五識唯變五塵也然十處中五塵通內外五根唯內言法處實色者威德定所行流色也第八緣之(為言)。
問約有漏識變有隨因緣勢力故變隨分別勢力故變如何云爾。
荅䟽云因緣生者謂由先業及名言實種即要有力唯任運心非由作意其心乃生即五八識隨其增上異熟因為緣名言種為因故變於境八俱五數即無勝力設任運生境無實用因緣變法必有實躰非橫計故非無用故([A54]已上說因緣變)謂作意生心是籌量心即六七識隨自分別作意生故由此六七緣無等時影像相分無有實躰未必有用(大云第六緣過未空華第七犱為我等也)亦非由說分別故變境躰定無亦緣有故(此說五俱意識也[A55]已上說分別變)或初通五八全及第六少分後第七全通第六少分此解順論有用等文(云云)。
ᅟᅟ==[A54] 已【CB】,巳【國圖】==
ᅟᅟ==[A55] 已【CB】,巳【國圖】==
問此二種變何變有用何變無用。
荅論云初必有用後[A56]但為境(云云)。
ᅟᅟ==[A56] 但【CB】,伹【國圖】==
問云爾意何。
荅謂之䟽有四釋其第四正釋云又解因緣者是諸法真實有用種子若用此種子故生諸法心緣變之變必有用以能生者實因緣故其八俱五數所變之相非實種生[A57]但假種起故[A58]但為境分別變攝分別變者心心所之㧾名隨心心所之勢力故變不從真實有用因緣種子所生彼[A59]但為境無漏亦爾非必有用隨其所應五識相應心心所及第八識躰五俱意識或定心所緣有實種生者皆因緣變餘無實用[A60]但名似色心等名隨分別勢力故變此解為正無諸妨難由能緣心任運有力彼所變相從實種生名因緣變若能緣心不任運起雖任運起而無勝力所變之相非實種生名分別變初必有用無無用者後[A61]但為境當情現故非必有用若論依他假因緣起亦是有用非是如色有礙等用稱其自相名為有用(他假因緣者能緣之種子)若第六報心五識俱者亦隨因緣變其境或有用(云云)(報心者無記心也)樞要上亦有四釋其第四云因緣者法躰實從真種子生真種子生者所變有用餘名分別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性境全及帶質一分是因緣變獨影及帶質一分是分別變然帶質境可通因緣分別二門從種及見二門攝故(云云)(與䟽第四釋同也)。
ᅟᅟ==[A57] 但【CB】,伹【國圖】==
ᅟᅟ==[A58] 但【CB】,伹【國圖】==
ᅟᅟ==[A59] 但【CB】,伹【國圖】==
ᅟᅟ==[A60] 但【CB】,伹【國圖】==
ᅟᅟ==[A61] 但【CB】,伹【國圖】==
問約相分有假實假相分能緣同種生故可云識所變其四顯色等實相分別有種子生何云自躰分之所變。
荅色法雖自種子生若心種子不生現行之時不能色獨生若心種子生現行時心種所引色種生現故云識所變也。
問何故爾。
荅心有緣慮分別故自生亦令引他生色法不爾何有此能乎故䟽云由分別心相境生故非境分別心方得生(云云)。
問若言心引色令生色即不爾者何說所緣有對云心起如𮊵病人依杖立心必依境起(云云)(有對有三一境界有對謂心心所五根也二所緣有對謂心心所也三障礙有對謂五塵境也)。
荅凢次第有二一法相生起次第二唯識轉變次第也依境心起者是法相生起之次第也依心有境者是唯識轉變之次第也故不相違也。
因論
問十八界幾識之所緣耶。
荅樞要下頌云因見各隨應五三六有二六一一不定自在等分別(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因者簡自在位也見者簡自證分等也各者顯別別義也隨應者顯能緣識非决定義也五三者五塵有三能緣謂五識隨一第六第八也第八意根界攝六有二者六根中初五根各有二能緣謂第六第八也第六意根若第八名意根時第六第七二識之所緣也(若第七名意根之時第六之所緣也此頌不說)六一者六識界有一能緣謂第六識也一不定者法塵界中攝五種色(極略色極迴色受所引色定所生遍計所起之色)此中威德定所變色是第八第六五識之所緣若假想定所變色[A62]但第六之所緣也此中菩薩二乗異生所引各別也。
ᅟᅟ==[A62] 但【CB】,伹【國圖】==
問五八識都不緣假色耶。
荅第八無論五識西方有二師一云五識唯緣實現量眀了緣自相故一云五識亦緣假以能明了照其自相是處自相非事自相(云云)(具如䟽第二本之)。
問第八識無論者何楞伽經云阿頼耶識緣名及相猶如毛輪(云云)。
荅䟽第三有二釋一云名者聲聲是名之躰故相者五根等相非心等之相二云相者色薀名者非色四薀等(云云)故不相違(取意非具文之)自在分別者若約佛果等者十八界有八能緣謂無漏八識也若約十地者七轉識通緣十八界五識互用故七成平等智故第八緣十一界除七心界第八不緣心法故等分別者因位法塵界中有五十一心所是亦成能緣亦有後二分亦成能緣[A63]但後二分唯緣內故緣七心界故七心界能緣之處可加自證分等又果位十八界皆為七心界及法塵界中心所法所緣(為言)然從方釋此等言為二釋一云等者取因中菩薩二乗異生等也二云果位八識皆功用齊等即後三分皆能緣相分也(云云)(與樞要意頗異也)。
ᅟᅟ==[A63] 但【CB】,伹【國圖】==
問識所變者若約親所緣緣若約踈所緣緣歟。
荅約親所緣緣境也故䟽云非心所變說之為外非躰實有名外又踈所緣緣亦是外也(云云)。
問若爾踈所緣緣境眼識不緣耶。
荅隔影像踈緣故燈云如隔瑠璃見障外色(云云)。
識分位門
問識分位者何法耶。
荅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也。
問何故云分位。
荅此二十四法不能自起[藉-卄+(前-刖)]前心心所色三位𭅒別假立故云分位前三是實此即是假也。
問名不相應行之意何。
荅䟽云不相應者簡非色心及諸心所不相似故行簡無為(云云)義忠云不相應行亦有兩釋一言行者即行薀行薀有二一相應行即心所法二不相應行即是得等今言不相應行簡相應行二云具足應言非色不相應行即簡四聚如理應思(云云)(後釋與慈恩同也)。
問云何名得等。
荅獲成就者名得意云有漏無漏身中成就法上立得名(為言)依業所引第八識種令色心不斷名命根類相似故名眾同分意云人與人相似法與法相似名同分(為言)由二障種令趣𭅒別名異生性(云云)意云依煩惱所知二障分別種子生異見生異趣受異類故二障分別種子之上立異生性之名(為言)由出離想不恒心滅名無想定意云外道以滅想心所為先滅諸心心所所入之定名無想定(為言)由止息想恒不恒滅名滅盡定意云菩薩二乗滅七轉識所入之定名滅盡定(為言)由欲界修感彼天果名無想報(或云異熟或云事)意云生無想天外道身名無想報(為言)一名二名多名能詮自性云名身一句二句多句能詮𭅒別云句身一字二字多字為二所依云文身先無今有名生法非凝然名異(或云老謂髮白靣𭽪名老也)法有暫用名住有法從無名無常因果不断名流轉善𢙣因果互相𭅒別名定異因果感赴名相應諸行迅疾故名勢速編列有敘故名次第過未等名時色處分齊名方慶量諸法名數不相乖返名和合性返此名不和合性。
問此二十四法約三法分位分別建立如何。
荅命根二定無想事異生性合此五種立心心所分位之上名句文三立色分位之上餘十五通立三法分位之上意云約得者得智惠等心上分位也得容貌等色上分位也餘准知之。
識實性門
問識實性者何法耶。
荅真如也故論云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云云)。
問以真如為識實性者何百法論云以六無為法為四實性。
荅五無為是真如上假立之名也故不相違。
問何以知乎。
荅論云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離諸障礙故名虛空由簡擇力滅諸雜染究竟證會故名擇滅不由擇力本性清淨或緣闕所顕故名非擇滅苦樂受滅故名不動想受不行名想受滅此五皆依真如假立(云云)。
問五無為是假立名者何可云識實性。
荅一切云無為之名皆是假立也非唯五無為故論云真如亦是假施設名(云云)䟽云善等真如約詮而論躰唯是一此五無為依真如上假名空等而真如躰非如非不如故真如名亦是假立如食油䖝等不[禾*尒]彼躰唯言顯故(云云)。
問若爾為顯何義名真如耶。
荅論云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虛妄義(云云)(真如名法界等至第三門可知之)。
問何故真如名實性。
荅論云謂唯識性略有二種一者虛妄謂遍計所犱二者真實謂圓成實性為簡虛妄說實性言復有二性一者世俗謂依他起二者勝義謂圓成實為蕳世俗故說實性(云云)([A64]已上五法事理唯識畢)。
ᅟᅟ==[A64] 已【CB】,巳【國圖】==
章云唯言[A65]但遮愚夫所犱定離諸識實有色等(云云)。
ᅟᅟ==[A65] 但【CB】,伹【國圖】==
問引此文之意何。
荅是引唯言釋證遣虛義也即顯唯言之所遮也一切愚夫二乗等犱定離識實有色等今即遮之妄顛倒故(為言)。
問其所遮色等者等取何物。
荅等取心心所不相應無為也即遮遣遍計所犱五法事理唯虛妄起躰用都無也。
章云如是等文誠證非一(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諸教之中多說悟入三性之文皆應引成(為言)。
章云由無始來犱我法為有撥事理為空故此觀中遣者空觀對破有犱存者有觀對遣空執(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此遣虛存實觀起之所以也故善珠云所以此初重觀起者由諸有情無始以來執遍計我法為有撥真俗事理為空是故最初遣彼迷犱令知法性故初此觀也(云云)。
問其有犱空犱者增益損减二犱之中何。
荅有犱者增益犱空犱者損减犱也。
問遣虛存實之意增益損减之犱俱名遍計所犱觀虛之時遣依圓事理觀實而存也而何云以遣虛觀破增益有犱以存實觀破損减空犱耶。
荅此難可尒[A66]但約遍計所犱設增益設損减躰用都無故觀虛之下皆悉遣畢其遣虛之下遣遍計所犱了者觀依圓二性存實之義自然顯了是即一念之中有遣虛存實義也然今病與藥相對之時一念觀中空遍計所犱是破增益犱也存依圓二性是破損减犱也(為言)。
ᅟᅟ==[A66] 但【CB】,伹【國圖】==
問空遍計之處增損二犱並所破了何更存實之處可云破損减犱耶。
荅此難不然遣與存前後者實可有此難既是一念之觀何𭅒別乎然觀遍計所犱唯虛妄起(乃至)觀依他圓成諸法躰實等者眀觀行之方法也遣者空觀對破有犱等者眀觀行之功能無有相違也。
因論
問增損二犱何以為躰。
荅且約五見四見全邪見一分為增益犱之躰邪見一分為損减犱之躰(如對法第一之)。
問約我法二犱分別如何。
荅增益犱通我法二犱損减犱唯法犱也。
問約識分別如何。
荅第六識起增損二犱第七識唯起增益犱邪見是分別惑故與第七不相應故也。
問增損二犱於三性起如何。
荅凢有四類不同一深蜜經唯識論云遍計之上起增益執依圓之上起損减犱(云云)二中邉對法論云三性之上各起增損二犱(云云)三攝論云遍計之上起增益犱圎成之上起損减犱依他之上不起二犱(云云)四瑜伽云遍計圓成上不起增損二犱唯於依他起二犱也(云云)。
問約十地分別如何。
荅損减犱見道斷畢增益執十地猶行也。
問此二犱同時起前後起。
荅如断常二見不並空有二犱亦不並也(如燈之)。
章云今觀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無亦無空有(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病與藥相對正明觀意也依所治病有有與空約能治藥可有空有若所治病無增損者應能治藥亦無遣存(為言)。
問善珠記中以此等文配廣百論三家之義其何。
荅彼記云此中有三觀謂空有中言遣者空觀者當清辨學徒義偏學般若中百論等立真諦理依他圓成其躰亦空言存者有觀者當瑜伽學徒義偏學深蜜瑜伽等意立真諦理立依他圓成其躰定有言今觀空有而遣有空者當護法正義圓悟諸教立真非有非空心言絕故破有說無破無說有有無二說是皆世俗勝義理中有無俱絕今述其意故云今觀空有而遣有空(云云)。
問此義無難耶。
荅古德破云今謂不爾言遣存者正釋此重遣虛存實義若如所釋遣虛存實可是偏觀既依護法中道之觀立五重觀如何此中更明偏觀非圓觀哉(云云)。
問觀空遣何觀有遣何。
荅義演云今觀空有而遣有空者觀空而遣實我等觀有而遣事理空(云云)。
章云以彼空有相對觀成純有純空誰之空有(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重成前理也以彼空有者舉觀之藥也純有純空者舉犱之病也誰之空有者意云若所治病純有純空無有空相並者能治之觀[A67]但可有偏空偏有之觀為誰相並有空有之觀乎(為言)。
ᅟᅟ==[A67] 但【CB】,伹【國圖】==
問說之善珠信叡二記意殊其何。
荅珠云空者所始病有者能治藥遍計所犱有空雖異而俱虛妄故㧾名空依他圓成空有雖殊而躰非無故㧾名有迷悟相對方成觀行若純迷無悟若純悟無迷誰之迷悟(云云)叡云今此言略具足應言以彼有空與彼空有相待而觀方正觀成然今有空病中且舉後空空有藥中且舉後有若不相待純有是誰之有以無空故何得是有純唯空者是誰之空以無有故何得是空(云云)(常騰同之)。
問此二記勝劣如何。
荅志㫖各殊不可定判然章文顯然不可致[劬-口+、]勞二記俱煩如文可察之。
章云故欲證入離言法性皆須依此方便而入(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即依如上理教示觀行者之詞也意云若欲引起無分別智證得真見離言真如要先資粮及加行位可修如此遣虛存實觀(為言)。
章云非謂有空皆即决定證真觀位非有非空法無分別性離言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遮堅犱也所觀之法非躰决定是有是無諸法躰性言語道斷言詮不及有無分別皆斷滅故[A68]但是世俗虛妄施設何以知者證真實位一切諸法非有非空離諸分別性離言故若諸法躰有無定者無分別智應非證實(為言)。
ᅟᅟ==[A68] 但【CB】,伹【國圖】==
問若爾如何有為無為名為有我及我所說為無(云云)。
荅今約法躰詮言不及且言有無不决定然有為無為二智境界其躰即有不同遍計躰用都無也仁王經云有無本自二等亦如此可會之。
章云說要觀空方證真者謂要觀彼遍計所犱空為門故入於真性真躰非空(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通伏難也難云若言證真觀位非有非空者何般若經等說要觀空入證真理耶會之云般若經等云觀空入真者由能顯空以為門故入於真性非真躰空如廣百論云聖智所證非有非無而有而無即其意也。
章云此唯識言既遮所犱若犱實有諸識可唯既是所犱亦應除遣(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亦遣犱之詞也意云為遣妄犱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犱外境是亦法犱故亦可遮破(為言)善殊云如成唯識云若犱唯識真實有者如犱外境亦是法犱此其意也(云云)信叡云犱心所取真實唯識應非實識犱心所取故猶如心外境(云云)(量心可悉之)。
問犱唯識實有之犱如何觀遣耶。
荅古德云亦觀唯識遣之今謂病藥同故不可為能治所治也。
問若爾如何觀遣之。
荅中上忍位發下如實智觀能取空即唯識云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云云)世第一法位發上如實智雙[A69]印二空即中邊云由唯識智無境智生依無境智生復捨唯識智境既非有識亦是無要託所緣識方生故(云云)世第一法位决定[A70]印可非唯識非不唯識即是能治唯識實有犱此即苻順非空非有中道之理也(中等大德義也)今更助釋云二十唯識論云餘識所犱此唯識性其躰亦無名法無我(云云)䟽云若犱唯識亦計所犱除人法空名法無我若不犱時此唯識躰性離言故非除入空(云云)意云若犱唯識實有者亦是計所犱故觀空除之入真(為言)。
ᅟᅟ==[A69]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ᅟᅟ==[A70]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章云此最初門所觀唯識於一切位思量修證(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修遣虛存實觀之位地分齊也意云此最初觀地前位中思量地上位中修行於究竟位證之地前位中雖加行位亦有修惠以時短故不說有修見道位中雖有所證而未圓滿故不說之又云資粮位唯有思量無修證加行位唯有修見修二道唯有修證佛位唯有證(為言)。
問此門唯識觀於五位可觀者何金剛般若經會釋云十住十行位依因緣門作唯識觀十廻向位依唯識門作無相觀四善根位依無相門作真如觀(云云)。
荅其四種觀門相配位也修唯識觀有通修別修言十住十行位作唯識觀者約別修行相說也言於一切位者約通修說也故不相違也猶如菩提分法觀有通修別修也第二捨[冰-水+監] \[(並-(前-刖))-一+田]純識。
問捨[冰-水+監]留純識之意何。
荅初重明三性相對觀遍計所犱遣虛觀依圓二性存實修唯識觀約其所存五法事理有心有境而境有[冰-水+監]故捨之不云唯境心無[冰-水+監]故留之名唯識此重意也(境之有[冰-水+監]義至證文可知之)。
章云雖觀事理皆不離識然此內識有境有心心起必託內境生故[A71]但識言唯不言唯境(云云)。
ᅟᅟ==[A71] 但【CB】,伹【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先安立初重并標此重意也雖觀事理等者安立初重也然此內識等者正標此重意也。
問其有境有心等之意何。
荅㧾相而言五法事理中心心所法為心緣慮性故餘三為境非緣慮故若細論者相分為境後三分為心凢心起必託此內境生境是為因能生心果故攝境從心攝因從果[A72]但心云唯不言唯境(為言)珠云雖觀事理等者通伏難難云初重觀中既說諸法皆不離識若爾應唯有識無境故今通云其理雖然然此內識有境有心彼復難云境識俱有如何[A73]但言唯識非境故次通云心起必託內境生故[A74]但識言唯不言唯境(云云)。
ᅟᅟ==[A72] 但【CB】,伹【國圖】==
ᅟᅟ==[A73] 但【CB】,伹【國圖】==
ᅟᅟ==[A74] 但【CB】,伹【國圖】==
章云成唯識言識唯內有境亦通外恐監外故[A75]但言唯識又諸愚夫迷犱於境起煩惱業生死沉淪不解觀心勤求出離哀愍彼故說唯識言(云云)。
ᅟᅟ==[A75] 但【CB】,伹【國圖】==
問引此文之意何。
荅證此重引四證文是第一引論第十卷也。
問先此文意何。
荅䟽云論外人難內境與識既並非虛如何可言唯識非境論荅有二初云識唯內有境亦通外即境相分內是依他外是遍計所犱以非心所變法說之為外非躰實有名外恐心內之境濫心外之境故[A76]但言唯識又踈所緣緣亦是外若言唯境恐取心外之法故此不論所犱之心亦是外故設不慮濫言唯境亦得為簡外故[A77]但言唯識論云或諸愚夫迷犱於境等一謂所犱為實二謂親取心外境依此故言迷犱於境此意可解(云云)。
ᅟᅟ==[A76] 但【CB】,伹【國圖】==
ᅟᅟ==[A77] 但【CB】,伹【國圖】==
問就初文中分別內境外境有幾重。
荅太抄云有兩重外一者依他是內遍計所犱實我實法名外二者親所緣緣名內踈所緣緣名外(云云)。
問後文中云此意可解者意何。
荅諸愚夫類由迷犱故躭著外境起無明等造善𢙣行受諸苦果若解自心之所變現時斷二重障得二勝果(為言)。
問若爾唯識之理佛位應無無此犱故。
荅䟽云此第二師解唯識佛地所無為破犱故雖為愚夫非心之理豈佛非有(云云)此意云唯識有二一破犱唯識二證理唯識凢位有初佛位有後然佛位中非唯非境之唯識理亦有非心之內境理(為言)邑法師云非心謂境也𭂫聖理同然佛非犱為對治愚夫有迷犱者說唯識言(云云)又云非心謂境文相甚難讀者可勘之。
因論
問就踈所緣緣名外云何名踈所緣緣。
荅先所緣緣者謂若有法是帶[A78]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託是名所緣緣即有法者簡遍計之詞也顯緣義也是帶[A79]己相者帶者狹帶也[A80]己相者境相也顯所緣義也心者心王也相應者心所也所慮者緣慮義又顯所緣義也所託者依託義又顯緣義也此所縁縁中有其二種一親所緣緣謂若與能緣躰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託也二踈所緣緣謂若與能緣躰雖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託也。
ᅟᅟ==[A78] 己【CB】,巳【國圖】==
ᅟᅟ==[A79] 己【CB】,巳【國圖】==
ᅟᅟ==[A80] 己【CB】,巳【國圖】==
問其名親名踈之意何。
荅相分是心中現故名親本質心外故名踈也意云第八所變之境是第八之親所縁縁也望七轉識名踈所緣緣餘准知之。
問約八識分別如何。
荅親所緣者乍八識定有約踈所緣緣者第八識有三師義第一師云一向無第二師云亦定有第三四義師云因果位中有無不定也第七識定有第六識有無不定前五識定有也(具如論第七卷之)。
章云令自觀心解脫生死非謂內境如外都無由境有濫捨不稱唯心躰既純留說唯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上引證了依之重成重意也意云成立唯識之意為令有情觀唯心理解脫生死證得𣵀槃也(為言)非謂內境等者如上引䟽文易知又論第十云或識相見等從緣生俱依他起虛實如識唯言遣外不遮內境不爾真如亦應非實(云云)正與此文同也由境有濫等者釋重名也。
章云厚嚴經云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餘(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
荅是亦第二為證捨[冰-水+監]留純所引也此經西方有梵本未翻譯唯識論第七引此經文章主依此引為證(泰法師佛地䟽云法師持梵本來若翻可得五六卷許然未翻也(云云)義濵云[A81]密嚴經是同本也(云云))。
ᅟᅟ==[A81] 密【麗】,蜜【國圖】(cf. T71n2319_p0313c28)==
問先此經頌之意何。
荅䟽云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即緣識之躰或事性即自心法或理躰即義之所依本事謂第八心第七意餘六識所縁皆自心為境佛言由如是理故我說一切有為無為皆唯有識無餘實心外境也(云云)。
問此䟽文意何。
荅義演云䟽中解上二句有二解一云心意識所緣此所緣者即是第八識上見相分皆非離自性者即是八識自躰分意說所緣見相分皆不離識自躰分之自性也故䟽文云即緣識之躰者意云緣識即是見分之躰者即自躰分故見分是識躰上用即是自躰分緣見分此見分不離自躰分也言或義事性者事之言境事即是相分此分不離識自躰性故言性也二云其真如理躰即是義之所依本事本事即是躰事也義者即是餘有為法也真如名真實心也(云云)(此記文雖不違㫖然甚煩冝悉之)今謂即緣識之躰者是㧾句也次二或言是別句也謂或事性等者有為境事是相分也或理躰等者無為理躰是有為法事義之本躰也有為相分是識上用也無為理躰是識之實性也俱是心意識之所緣也心意識緣此二種即是還緣自躰也(為言)。
因論
問八識心心所起緣境時俱有所依根有幾耶。
荅樞要下頌云五四六有二七八一俱依及開導因緣一一皆增二(云云)即五四者眼等五識各有四所依謂一順取依謂即眼等各根亦名同境根二明了依謂第六識亦名分別根三分位依謂第七識亦名染淨根四依起依謂第八識亦名根本根也眼等五識必具此四根起緣境也六有二者第六識有二依即一分位依謂第七識二依起依謂第八識也七八一俱依者第七識有一即依起依謂第八識也第八識有一俱有依謂第七識也及開導因緣等者如上所說俱有所依又加開導依因緣依(為言)即若約眼識㧾有六依謂俱有依有四并加開導因緣也餘准知之。
問且約俱有依具幾義為俱有依。
荅論云若法决定有境為王令心心所取自所緣乃是所依即內六處餘非有境定為主故(云云)意云眼等六根一是决定二是有境三是為主四令心心所取自所緣之境具此四義故成俱有根。
問若言具四義名俱有根者第七以第八為所依根而第七不能緣第八所緣三種境何云第八與第七有取自所緣之義。
荅從方云亦有令心心所取自所緣義即第八見分是第八自證分親所緣緣第七還緣第八見分為踈所緣緣為親緣八見不著故起中間相分故名為踈所緣緣也(云云)。
問第八以第七為所依根而第七緣第八見分為我法第八緣三種境何可云第七與第八有取自所緣之義。
荅從方云第七緣八見分為踈所緣緣還令八自證分緣見分為親所緣緣還是八緣第七家境也八雖無犱我法猶所緣境同也(云云)。
問菩薩入法空滅定之時有漏第七滅[A82]但有無漏未那而第八猶是有漏何無漏第七以有漏第八為所依根明昧殊故。
ᅟᅟ==[A82] 但【CB】,伹【國圖】==
荅非[A83]但約第七有此難亦約第六可有此難然約親近不共根不可以有漏根為無漏識之所依第八是諸識共根共根是踈故雖有漏為無漏依故從方云第八共根故亦為依又演秘云六七二犱違非犱故七轉位六亦轉第八無犱不專違所以不隨所依轉(云云)以之明知第八識一是共根二是踈遠三是無犱故雖有漏為無漏依也明暗一雙之失據不共有犱之識也([A84]已上三箇問之荅先德未决也可秘可秘)。
ᅟᅟ==[A83] 但【CB】,伹【國圖】==
ᅟᅟ==[A84] 已【CB】,巳【國圖】==
問凢心心所名有所依有幾所依。
荅㧾有三種一因緣依(亦名種子依)謂自種子諸有為法皆託此依離自因緣必不生故此有二師義一難𨹔勝子義二護法正義云然種自類因果不俱種現相生决定俱有(云云)二俱有依(亦名增上緣依)有四師義一難𨹔等義二安惠等義三淨月等義四護法正義即次上所論俱有依四義是護法正義也三開導(亦名等無間緣依)有三師義一難𨹔等義安惠等義三護法正義云開導依者謂有緣法為主能作等無間緣此於後生心心所法開避引導名開導依此[A85]但屬心非心所等(云云)(具如論第四及䟽可見之)。
ᅟᅟ==[A85] 但【CB】,伹【國圖】==
唯識義卷第一終
唯識義卷第二本
釋真興撰
章云華嚴經說三界唯心(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
荅是亦為證捨濫留純義所引也唯識論第七云如契經說三界唯心(云云)䟽云三界唯心即十地經第八卷第六地文華嚴所說(云云)演秘云案彼經第十九頌云𨐫如工𦘕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𦘕諸法性如是若人知心行普造諸𠀍間是人即見佛了了佛真實性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起(云云)(今謂此文[A1]但說唯心之文不加三界之言)明詮云古華嚴經第二十六明第六地中云了達扵三界[A2]但從貪心有知十二因緣在於一心中如是則生死[A3]但從心而起心若得滅者生死即亦盡(云云)新經第三十七明第六地中云了達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緣亦復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滅者生死盡(云云)又第五十四云菩薩知三界唯心二世唯心而了知其心無量無邊(云云)此等文正與章所引同也。
ᅟᅟ==[A1] 但【CB】,伹【國圖】==
ᅟᅟ==[A2] 但【CB】,伹【國圖】==
ᅟᅟ==[A3] 但【CB】,伹【國圖】==
問此三界唯心之文意何。
荅䟽云世親攝論第四無解無性第四廣解十地經名体言唯心者心識是一唯言為遣所取境義由彼無故能取亦無不遮心所不相離故如說若無心所未曾得轉三界唯心之言即顯三界唯識即與欲等愛結相應隨在三界即属三界貪等結此能唯識言無有撗計所緣不遣真如所緣依他所緣謂道諦攝根本後得二智所緣等(云云)。
問以此文如何為顯三界唯心之義。
荅文中云即與𣣔等愛𦀽相應之文正顯三界唯心之義。
問如何顯耶。
荅邑云謂此三界皆有欲等愛𦀽謂心心所隨在三界與此愛𦀽相應繫属三界貪等故言三界唯心或此言欲等者即以欲界等餘二界謂心心所属此三界愛𦀽也(云云)(文中有二釈第二釈與義演同也)惣意云有情起三界煩𢚰煩𢚰力故輪廽三界若不起三界惑業不可受三界苦故知三界唯自心之所為也(為言)故義演云有情起欲界愛𦀽即隨在欲界中餘二界准知謂身所起三界煩𢚰即攝属在於三界中意說有情起欲界愛𦀽即属欲界貪等被他貪等所接属故此即諸有情属能繫煩𢚰如牛属繩(云云)。
問䟽云若尒欲色二界可說唯心是則言二界唯心何故復言無色唯心以小乗等多計彼唯識故有立[A4]已成(云云)此難意何。
ᅟᅟ==[A4] 已【CB】,巳【國圖】==
荅是即無性菩薩之難也義演云觀此䟽文有二難意一云汝大乗唯心者謂欲色界中而有色法即心能變色故色不離心可言二界唯心無色界中既無色法何故復言無色唯心耶二云又小乗等多計無色唯心今大乗亦立者有立[A5]已成過也(云云)。
ᅟᅟ==[A5] 已【CB】,巳【國圖】==
問就義演之文何以知有▆難意耶。
荅以荅文知之。
問其荅文如何。
荅。
䟽云此不然也非[A6]但色無亦無貪等能取之心故亦無餘虛空等識所取義又經部執無色心等是無色無体無實所取境義顕現所依恐彼執為非心等故說三界唯心此即唯心義意如是(云云)。
ᅟᅟ==[A6] 但【CB】,伹【國圖】==
問此荅文意何。
荅義演云無色界中雖無色法有貪信等恐外人執離心外別有貪信等今為遮彼故說[A7]三界唯心無色界中離心王外無別貪信等以為能取心又無色界雖有虛空無為等然此等無為亦不離心外別有是識之所取恐計離心別有故說三界唯心又經部師許無色界諸心心所法是無色相無体又無實所取境義顕現所依可得故恐彼執無色心等為非心等今設遮彼故言三界唯心此與前別者前言唯心者遮無心外之法今言唯心遮彼執心為非心故說三界唯心(云云)(雖有演秘及[邕-口]記不如此記之)。
ᅟᅟ==[A7] 三【CB】,▆【國圖】==
問此等文大意如何。
荅薩婆多計空無邊處心緣離心外實有非想處境又執離識外有實貪信等為遮此等執說唯心也又經部師計空無邊處等虛空是無色無体[A8]但由心心所破色觀空虛空方顕故心心所法是虛空顕所依是故恐彼執心心法是無体虗空之所依故非心心法故為遮彼妄計兼說唯心也(為言)。
ᅟᅟ==[A8] 但【CB】,伹【國圖】==
問𨐫喻論師何故可計心心法是虛空顕現之所依故非是心心法耶。
荅𨐫喻論師計虗空是無体無實立虗空無為故名無空論師今可執心心法是無体無實虗空顕現所依故亦無体無實非心心法故為遮此執說唯心(為言)。
章云遺教經言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制之一處無事不辨等皆此門攝(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
荅是亦為證捨濫留純之義所引也此經亦名佛臨般𣵀槃略說教誡經一卷六紙後𥘿時鳩摩羅什譯也智[A9]昇釈教錄為大乘經其經論云為菩薩說(云云)終南山釈道宣內典錄及慈恩惣[耳*夕*ㄗ]蕳章為小乘經也有釈論一卷西[A10]天竺三蔵真諦譯也。
ᅟᅟ==[A9] 昇【CB】,[日/舛]【國圖】==
ᅟᅟ==[A10] 天【CB】,▆【國圖】==
問此經之文如何成此重證。
荅云既云制心不立制境故能成證也。
問此經大意如何。
荅經文頗廣章主取要出之故經文云汝等比丘以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乃至)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虵𢙣獸𭜨𮚆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動轉輕[跳-兆+(畚-田+水)] \[A11]但觀於密不見深坈𨐫如狅冩無釣猿猴得樹騰躍踔擲難可禁制當𢚩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辨是故比丘當懃精進折伏汝心(云云)。
ᅟᅟ==[A11] 但【CB】,伹【國圖】==
問此經意何。
荅其釈論云示現此心三昧障法故等(云云)三昧有三種一無二念三昧二調[弟/木]不動三昧三起多功德三昧也障法有三種一心性差別障二輕動不調障三失諸功德障也。
問其障與治相對如何。
荅心性𭅒別障者如經云心之可畏甚於毒虵等即以無二念三昧治之如經云制之一處也此意云貪嗔癡邪見種類非一故云𭅒別障觀一心之理令不起故云以無二念三昧治之(為言)輕動不調障者如經言動轉輕[躁-木+(尒-小+(恭-共))]猶如猿猴即以調柔不動三昧治之如經云當勤精進折伏汝心也此意云掉舉散乱其性輕動易縁易解依止定数分位輕安令不傾動故云以調柔不動三昧治之(為言)失諸功德障者如經云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即以起多功德三昧治之如經云無事不辨也此意云依心起𢙣依心生善轉滅依心雜染之種轉得依心清淨之德故云以起多功德三昧治之(為言)然今章家只引能治三種三昧之也(向章可知又具如論(云云))。
問此三三昧之体如何。
荅古德云一一各通三三摩地為体意云[糸*ㄉ]無二念三昧者一心觀貪等空理是空三摩地畏貪等不願求是無願三昧地觀貪等無相圎成之理是無相三摩地也餘二准知之。
第三攝末歸本識
問攝末歸本識之意何。
荅先第二重心與境相對境有濫故捨之不名唯境心是純故留之名唯識了今此重意其心中有本末謂自体分能反故名本相見分所變故名末攝其相見之末歸自体之本名唯識此重意也。
章云心內所取境界顕然內能取心作用亦尒此見相分俱依識有離識自体本末法必無故(文)。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重旨也相分以為所取境界見分以為能取心然識自体分微隱難知是故古今大小乘師多不許有自体分然而心心所自体生時皆似所綠能緣相現似能緣相說名見分似所緣相說名相分自体為本作用為末其末作用識之所反離本識者無有是處即是攝末歸本之義也一說云心內所取乃至作用亦尒者審定前第二重也此見相分乃至末法必無故者正標此重意也。
章云三十頌云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
荅證此重引二證文謂唯識論與解深密經也今是初引唯識論云彼依識所變等證攝末歸本之義也。
問先此文云何。
荅䟽云上之二句荅難破執下之一句意標論宗𦀽歸唯識(云云)(難者論云若唯有識云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云云)外人之難也)。
問其由假說我法云意何。
荅論云愚夫所計實我實法都無所有[A12]但随妄情而施設故說之為假內識所變似我似法雖有而非實我法性然似彼現故說為假(云云)。
ᅟᅟ==[A12] 但【CB】,伹【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凢約假義。
有二相對初相對中亦有二一無体隨情假二有体施設假後相對中亦有二一以無依有假二以義依体假也今此論中愚夫所計(乃至)說之為假者無体隨情假與以無依有假故名假(為言)內識所反(乃至)故說為假者有躰施設假與以義依体假故名假(為言)(二相對者即䟽中二釈也)。
問云何名無体随情假等。
荅䟽云假有二種一者無体随情假多分𠀍間外道所執(少分內道亦起如犢子部等)雖無如彼所執我法随執心緣亦名我法故說為假二者有体施設假聖教所說雖有法体而非我法本体無名強名我法不稱法体随緣施設故說為假(云云)。
問此二義意如何。
荅䟽云第一解云說為我法而体是無随情說假([A13]已上說𠀍間我法假也)設体雖有不稱為假([A14]已上說聖教我法假也)我法二假乃属於說唯假言說以為我法彼体却非(云云)燈云第一解云(乃至)彼体都非者此意釈云世間我法說所執相以為我法我法本無唯只言說聖教雖說所緣見相薀等諸法以為我法薀等實非若我若法[A15]但唯有言故云乃属於說(云云)此等文意云世間我法名無体随情假之迷情迷依他法似我法妄執實我法於此所執上起言說說實我法此所說實我法其体無故只有能說名言依其名言假名我法故云無体随情故假說我法(為言)聖教我法名有体施設假者諸法体性悉離名言非我非法而諸佛菩薩随緣說我法之時其能說名言專不[禾*尒]法体然有說我法之能說名言其名言上施設假名我法故云有体施設故假說我法(為言)重意云設世間我法設聖教我法非有實体只依有說我法之能說名言假說我法(為言)。
ᅟᅟ==[A13] 已【CB】,巳【國圖】==
ᅟᅟ==[A14] 已【CB】,巳【國圖】==
ᅟᅟ==[A15] 但【CB】,伹【國圖】==
問云何名以無依有假等。
荅䟽云又第二解世間所執我法体無依識所反妄情為緣而起於執妄情所執是世間我法然体無故以無依有依內妄情說為我法聖教所說我法二種依識体上有我法義義依於体別依於惣依有体法說為我法即說所執能計之情及所詮之法皆識所反以為我法即說所執能計之情及所詮之法皆識所反以為我法(云云)。
問此二義意如何。
荅䟽次第二解云以無依有世間說情以為我法以義依体聖教說体以為我法假我及法不在於實以所說為若我法故(云云)燈云第二解云以所執為若我若法者此意解云所執外我法無世說我法者随自情執我法之解為我法無彼所執我法可說以我法無依內情故以無依有假故[A16]但說情聖教所說依識等上有我法義義依於体即義是別識体是惣以別依惣故說別義以為我法名義依体此既說義以為我法故不在言有彼体義為所說故(云云)(有又釈煩故不記之)此等文意云世間我法名以無依有假者妄情迷依他法似我法妄執實我法其所執實我法其体無故随執我法之解假說我法我法是無妄解是有以無依有假說我法故云以無依有故假說我法(為言)聖教我法名以義依体假者識等法体雖不可言然其体上有我法義故佛菩薩說法体上義假名我法以法体上有我法義以義依体假說我法故云以義依体故假說我法(為言)重意云世間我法随妄情之解假說我法聖教我法随体上義假說我法(為言)。
ᅟᅟ==[A16] 但【CB】,伹【國圖】==
問何故世間必說我法耶。
荅䟽云由無始來撗計我法分別心故熏習本識後後遂有相見分生愚夫不了此唯內識依之妄計有實我法我法實無随彼妄情所執之相名為我法故知世間所執我法是假非實故經頌云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習氣擾濁心故似彼而轉(云云)。
問文中云後後遂有相見分生之意何。
荅演秘云。
問相見二分發于無始云何後後方遂有耶。
荅約更增說如法華言來入此宅(云云)邑法師荅云雖實未熏前前[A17]已有猶如說薀從取而生約義說故(云云)。
ᅟᅟ==[A17] 已【CB】,巳【國圖】==
問何故聖教必說我法耶。
荅䟽云聖者依此內識所反若相若見為起言論断染取淨引生真見假為立名說為我法法体實非若我若法故知聖教所說我法亦假說也是故經言為對遣愚夫所執實我法故於識所反假說我法名(云云)義濵云為欲断染取淨所以湏說我法故聖教云彼既文夫我亦尒不應自輕而退屈又下論云不執菩提有情實有無由發起猛利悲願(云云)。
問就聖教我法如何法体上有我法義耶。
荅大抄云且如初果有初果義二十七賢聖皆有聖義(云云)。
問說假言義別抄文如何。
荅第一云由假說者此有二義一[糸*ㄉ]說二[糸*ㄉ]義[糸*ㄉ]說者遍計所執我法二種[A18]但由倒情撗計為實依彼倒情随起言說謂為實有所說我法畢竟無實如空華等二[糸*ㄉ]義者唯有倒心撗計為有此所執我從本來無如實空華等(乃至)聖教我法亦有二種一由言說安立施設相見二分似我法二種相現名為約說二由依他体上自有似我法相不由言說安立方為有即是[糸*ㄉ]義猶如庻愛安立似水自体非水如其次第約說就義分其二也(為言)([A19]已上護法菩薩義了)。
ᅟᅟ==[A18] 但【CB】,伹【國圖】==
ᅟᅟ==[A19] 已【CB】,巳【國圖】==
問安惠難陀義如何。
荅䟽云若安惠解二種我法皆是無依於惣無見相二分施設假說性非有故自證離言非我法故唯佛所證(云云)樞要云難陀師云依相分上起所執我法随能計妄情說為世間我法即依所反依他上立為聖教我法(云云)意云安惠云相見分是遍計所執故難陀只立相見二分故各致此說也(煩故不妄記之)。
問頌第二句云有種種相轉之意何。
荅論云我種種相謂有情命者等(世間)預流一來等(聖教)法種種相謂實德業等(世間)薀處界等(聖教)轉謂随縁施設有異(云云)䟽云相謂相狀轉是起義相起非一故名種種(云云)。
問頌第三句云彼依識所變之意何。
荅論云彼相皆依識所轉變而假施設(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荅外人問之詞也故䟽云外復問云有實我法可依假說我法實無假依何立第三句云彼我法相依內識等所反現相見分而起假說我法相非依離識實有我法而起假說[A20]但依內識所反相見而假說故此[A21]但說識義兼心所(云云)。
ᅟᅟ==[A20] 但【CB】,伹【國圖】==
ᅟᅟ==[A21] 但【CB】,伹【國圖】==
問若尒真如非識所反故應非唯識。
荅䟽云不離識故真如名唯識非識所反故不說為我法若說為真如亦心所反故(云云)。
問第四句云此能反唯三者何。
荅論云謂異就思量及了別境識(云云)䟽云一謂異就識即第八識名有多義一反異而𤏅要因反異之時果方𤏅故此義通餘種生果時皆變異故(經部師義)二異時而𤏅與因異時果方𤏅故(薩婆多義)今者大乗約造之時非約種体許同世故三異類而𤏅與因異性果𮠪因故(大乘義)二謂思量識即第七識思謂思量量謂量度思量第八度為我故又恒審思量餘識無故餘之二識不名思量三了別境識即餘六識二十論說心意識了名之差別了是諸識之通名也了別別境及麤顕境唯前六故對此六塵說六識故(云云)。
問了別境名了別境識者第七識[A22]別緣第八見亦可名了別境識。
ᅟᅟ==[A22] 別【CB】,▆【國圖】==
荅䟽云然濫第七應言此六了別於麤境名了別境識以了別相麤簡於七八故(云云)。
章云成唯識說變謂識体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体起故(云云)。
問引此文之意何。
荅是護法菩薩釈前頌中識所反之變言之文也䟽云此釈變義此論一宗有二釈此即初釈護法等云謂諸識体即自證分似相見二分而生此說識体是依他性轉似相見二分非無亦依他起依此二分執實二取聖說為無非依他中無此二分論說唯二依他性故此除真智緣於真如無相分故不尒如何名他心智後得智等不外取故(太抄云若不反相分何名他心智如後得智緣他心時他心為質自反起相分緣名不[A23]取外(云云))乃至許有相見二体性者說相見種或同或異若同種者即一識体轉似二分相用而生如一蝸牛反生二角此說影像相見離体更無別性是識用故若言相見各別種者見是自体義用分故離識体更無別種即一識体轉似見分別用而生識為所依轉相分種似相而起以作用別性各不同故相別種於理為勝故言識体轉似二分此依他起非有似有實非二分似計所執二分見相故立似名(云云)([A24]已上說反謂識体轉似二分之句了)若無自證二定不生如無頭時角定非有及無鏡時面影不起皆於識上現相貌故故說二分依識体生(云云)([A25]已上說相見俱依自證起故之句了)。
ᅟᅟ==[A23] 取【CB】,▆【國圖】==
ᅟᅟ==[A24] 已【CB】,巳【國圖】==
ᅟᅟ==[A25] 已【CB】,巳【國圖】==
問依他二分似所執二分現者八識中何識二分耶。
荅惣八識二分也。
問第六第七二識執我法故似所執二分現耳五八識無執何亦似所執二分現耶。
荅第六第七二識分別熏習我法力故諸識二分生時皆似實我實法所執二分現也故論云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反似我法(云云)。
問此反謂識体等文中亦含安惠義其如何。
荅雖有安惠義專非此證所以者何彼菩薩云相見二分是遍計所執不立依他相見二分何以彼釈𨵿攝末歸本之證乎故不可論之(如三性之義)。
章云解深密經說諸諸識所緣唯識所現(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
荅是亦為證攝末歸本義所引也。
問先其經具文如何。
荅彼經第三分別瑜伽品云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毘鉢舎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云云)(瑜伽七十六有此又無性世親及唯識論引之為證也)。
問此經文意何。
荅唯識䟽七云此意汝謂識外所緣我說即是內識上所現無實外法世親說云謂識所緣唯識所現無別境義復舉識者顕我所說定識所行唯識所現無別有体(云云)。
問彼經次慈氏菩薩難云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云云)佛如何荅耶。
荅佛云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顕現善男子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為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行影像顕現如是此心生時相似有異三摩地所行影像顕現(云云)無性云佛告慈氏無有少法能取少法無作用故[A26]但法生時緣起力大即一体上有二影生更牙相望不即不離諸心心所由緣起力其性法尒如是而生如質為緣還見本質𨐫如依止自面等質於鏡等中還見本質由迷乱故謂我見影由鏡等緣威力大故雖無異影而似別有影像顕現(云云)太抄云更牙相望不即不離者即一識体上有見相二分生即見相分與自證分別故不即無離自体分別見相分故名不離(云云)(燈有問荅繁故不記之)。
ᅟᅟ==[A26] 但【CB】,伹【國圖】==
章云攝相見末歸識本故所說理事真俗觀等皆此門攝(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章家成深密經意也無性云我說在外識所緣境唯是內識之所顕現即是所緣境識為自性義(云云)深密經中廣說理事真俗唯識之觀依於一切有無諸法辨唯識故也悉取攝此門(為言)。
問其以事理真俗攝此門如何。
荅信叡云若攝事末歸於理本名為唯識若於事中攝相見末歸於識本名為唯識皆是攝末歸本門攝(云云)。
問與四種出体中第四攝相歸性門有何差別。
荅以有為相歸無為性為諸法体是攝相歸性門非攝事相歸於事性今此重者通約二義以為唯識故有𭅒別(信叡文也)。
問攝相歸性門之中攝有漏種歸於本識名無記性亦攝其門故亦通二義何有𭅒別耶。
荅上荅有此難今可謂彼門是性相相對辨諸法之体門也此重是本末相對辨唯識之門也彼門是狹此重是廣故有𭅒別也(廣狹者彼門有漏攝相歸性之中有漏種子是第八相分攝其相分歸於本識名無記故云[A27]狹也此重有漏攝末歸本之中攝相見二分歸識躰名唯識故云廣也)。
ᅟᅟ==[A27] 狹【CB】,狡【國圖】==
問以事末歸理本名唯識者與第五重有何𭅒別。
荅有𭅒別彼遣事相證理性名唯識此攝事相歸理性名唯識彼遣此攝故有𭅒別也。
第四隱劣顕勝識
問隱劣顕勝之意何。
荅前第三重辨攝相見末歸自体分名唯識了約其自体分更有心王心所而心王是勝心所是劣隱劣心所顕勝心王名唯識此重意也。
章云心及心所俱能變現[A28]但說唯心非唯心所心王体殊勝心所劣依勝生隱劣不彰唯顕勝法(云云)。
ᅟᅟ==[A28] 但【CB】,伹【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重意也雖心心所各自休分變似相見二分顕現然諸教中[A29]但說唯心不言心所者心是所依為主勝故心所是能依如臣劣故隱劣心所顕勝心王[A30]但言唯心不言心所也(為言)又料云心及心所俱能反現者安立前第三重也[A31]但說心等者正標此重意也。
ᅟᅟ==[A29] 但【CB】,伹【國圖】==
ᅟᅟ==[A30] 但【CB】,伹【國圖】==
ᅟᅟ==[A31] 但【CB】,伹【國圖】==
章云故慈尊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
荅是𢏏勒菩薩說莊嚴論之頌也為證隱劣顕勝義所引也。
問先此頌意何。
荅釈此頌意大有二類師一楞伽中百論師及經部妙音等二論主護法菩薩也且中百論師等踈得此頌意難護法菩薩計心所可不離心王也(唯識論第七卷有此諍)。
問先中百論師等難如何。
荅䟽七云此意難云許心似二現謂[A32]已成立心現似見相二或現能取及所取訖此即牒[A33]已成義如是似貪等謂牒指義故云如是似貪等者謂心復反似貪瞋等一切染法或似信等一切善法此中似言似心外所計實二分等法故名為似無別染善法者謂心反似見相二分二分離心無別有法復言心反似貪信等故貪信等離心之外無別染善法体即心也如二分故言心反似故故知從心反似貪信等非別有心所(云云)。
ᅟᅟ==[A32] 已【CB】,巳【國圖】==
ᅟᅟ==[A33] 已【CB】,巳【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此文大意云中百論師等得此文意云許心似二現者𢏏勒菩薩既成立心似見相二分現了小乘外道等許此義了(為言)如是似貪等等者復重弥勒菩薩成立如心似相見二現亦心似貪等信等現也(為言)無別染善法者𦀽成離心無別心所也(為言)中百論師等如是得此頌意以之為證難可離心無別心所也(古德未得此意(云云))。
問中百論師等如是得此頌意致此難者好耶𢙣耶。
荅甚𢙣得頌意致此難也。
問既如文得意何云𢙣耶。
荅文意不尒故云𢙣也依之論主更述正義通此難也。
問其論主正義何。
荅論有二釈即第一釈云心所依心㔟力生故說似彼現非彼即心(云云)䟽云以諸心所依心方起依心㔟力生故說心似彼貪信等現非說彼心所体即謂是心遂言無有別染善法等除此心所似貪等法無別心外實染善法非謂所似貪等亦無(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論及䟽意云心所法與心王別体然言心主似心所現者心所如臣依心王㔟力生故云心王似心所現非謂心王即心所(為言)。
問其頌中云似二現云似貪等上下似言有何𭅒別。
荅䟽云似有二義一無別体(第一句似言)由心生故說之為似反似二分現者是也二雖有別体(第二第三句似言)由心方生為依勝故說之為似即貪等是今頌惣言似者通此二故非一為例(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似有二種一無別体似謂自体分似相見二分現也故太抄云見相二分離自体分外無別体由自證分生故即能反似見相二分現也(云云)二有別体似謂心王似貪信等心所現也故太抄云心所離心王外別有体由心王生故以心王為所依(云云)云非一為例者呵責中百論師等之詞也義演云惣取二義名似非取一義為例名為似也(云云)。
問論第二釈如何。
荅論云又識心言亦攝心所恒相應故(云云)(此釈非唯通莊嚴論惣通前經論文也)䟽云莊嚴論言許心等者亦攝心所以恒相應故(云云)。
問䟽次云若尒貪信等既入能似心聚之中所言似貪信等者是何(云云)此難意何。
荅邑云此意說許心之言若攝心所即貪信等亦入初句能似聚中復言似貪信等更以誰為能似(云云)。
問此難如何通。
荅䟽次云惣心聚中貪信等法亦別反似貪信等現以義說之惣別聚異謂惣心自能似二現即心自證分似自見相二俱時貪等自躰分亦現似貪等各二現義故其惣許心之中心所亦在其中然[A34]但說心反似二現說心所法似貪等現以心勝故(云云)。
ᅟᅟ==[A34] 但【CB】,伹【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此頌中有惣聚別聚謂許心似二現者是惣聚也如是似貪等等者是別聚也惣聚之中言心之處亦攝心所次言似二現者別顕心王自体分似心王見相二分現也次云如是似貪等等者別顕心所自体分似心所見相二分現也邑云此意說其惣許心似二現中亦說貪信等各自似貪信等二分現故第二三句別舉云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為言)明詮云邑法師荅意者心王之能似所似是唯初惣句攝也心所之能似所似是通初後惣別之句也心王能似自證分也所似相見二分也心所之能似所似亦如是也然初惣句中以義說心所自体分似自見相分而不顕說貪等自證分似自見相分信等自證分似自見相分今第二三句中方顕說此也故惣別句異也(云云)。
問其所似二分及貪等若是依他若是所執。
荅俱是依他也。
問若尒何䟽云此中似言似心外所計實二分等法故名為似(云云)。
荅是述中百論師等釈此頌之意也非述論主之正釈故述論主釈中云除此心所似貪等法無別心外實染善法非謂所似貪等亦無(為言)文既明白不可疑惑也(先德未知此[上/月]謬案多端也)。
問若心[A35]但似染善二性現者無記性法不閞此頌中欤。
ᅟᅟ==[A35] 但【CB】,伹【國圖】==
荅䟽次通此伏難云不過染淨二位中故其無記法有順染者有順善者故此惣言亦攝無記如諸部中執無無記其山河等既有所順即唯善染此亦如是(云云)意云無記法不違染善故随冝此中攝無記若順染者此似貪等中攝無記若順善者此似信等中攝猶如大眾部等依執無無記山河等無記法善𢙣二性中攝也(為言)。
問䟽中亦出又解其何。
荅䟽次云又解心所不離心故許心自体既似二現如是心所自体分染者似貪等二現自体淨者似信等二現離自体及所似貪等外無別染善法(云云)。
問此解意何。
荅邑云前解約惣別聚異惣中別出染淨心所為二別句此解初句獨明心王自体分似二現第二三句染淨心所自体似二分現以心所不離心故故說如是似貪等言(云云)。
北抄云此解許心之中不[A36]收心所心王能似所似是第一句𠬧心所能似所似是第二三句𭷁(云云)今撿此第三解之意可謂論釈之外䟽主之別解也意云許心之言[A37]但顕心王自体分次句如是之言顕心所自体分心所不離心王故以如是言顕之(為言)既不同論二釈故云別解也。
ᅟᅟ==[A36] 收【CB】,𤕭【國圖】==
ᅟᅟ==[A37] 但【CB】,伹【國圖】==
問論二釈中以何可為此重證。
荅二釈俱成證意云初釈云心所依心㔟力生故既標心王勝心所劣隱劣顕勝義尤明後釈云又識心言亦攝心所又標心王勝心所劣隱劣顕勝義亦明也故二釈俱為證(為言)然䟽第三別解俱標心王心所頗非重意故不可為證也若言心所劣故以如是言[阿-可+急]之者亦可為證而不如先二釈也其二釈中以第二釈可為正證也。
章云雖心自体能反似彼見相二現而貪信等体亦各能反似自見相現以心勝故說心似二心所劣故[阿-可+急]而不說非不能似(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章主釈成彼[病-丙+(尤-尢+土)]嚴論頌之意也。
問此章家文論二釈中與何釈同耶。
荅正與第二釈同也故䟽述第二釈中云故其惣許心聚之中心所亦在其中然[A38]但說心反似二現說心所法似貪等現以心勝故(云云)意云許心之言亦可云心所自体分似心所相見二分現劣故[阿-可+急]之[A39]但舉勝心然其下別說心所似貪等現(為言)故明詮云以心勝故者初句應云許心心所似二現然[A40]但言許心者以心勝故(云云)正與章同也故知論二釈釈中以第二釈正可為此重證也。
ᅟᅟ==[A38] 但【CB】,伹【國圖】==
ᅟᅟ==[A39] 但【CB】,伹【國圖】==
ᅟᅟ==[A40] 但【CB】,伹【國圖】==
問隋時古訳論頌如何。
荅彼第五云能取及所所取此二唯心光貪光及信光二光無二法(云云)。
問以此頌亦可為證此重耶。
荅亦可為證然義甚踈也不可煩[米*尺]之(演秘引之)。
章云無垢称言心垢故有情垢心淨故有情淨等皆此門攝(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
荅是維摩經文也為證隱劣顕勝義所引也。
問先此經意何。
荅是優波離尊者為犯律人說法之時維摩誥呵優波離辞也新𮋒無垢[社-土+(乞-乙+小)]經云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云云)。
唯識論第四證第八識有十證中第十證引此新經文也。
問其心垢等云意何。
荅彼經䟽第三云心謂第八識有情謂五隂假者此依彼心而假建立第八之心若是有漏雜染所攝能依假者亦是雜染所依第八若是無漏清淨所攝能依假者亦是清淨(云云)唯識論第四釈云謂染淨法以心為本因心而生依心住故心受彼熏持彼種故(云云)。
問此論意何。
荅釈此論意䟽出四釈初二釈䟽主釈後二釋出有人釈也。
問先其䟽主自釈如何。
荅䟽云此惣中言染淨諸法以心為本𠰥有漏無漏常無常有為無為染淨之法皆以本識為本故云心染情染心淨情淨此言有為等法惣句無為法等別句有漏現行依心生種子依心住心受無漏現行熏持彼無漏種故(云云)(第一釈也)。
問此釈意何。
荅義演云以心為本者若望有為是惣標句因心而生等者是別句也若望無為唯別非惣更無別義故唯應言無為之法以心為本更不可言因心而生等(云云)次有漏現行依心生等者有漏法現行依種子心生有漏法種子依現行心住(為言)次心受無漏現行熏等者有漏種子心受無漏現行心之熏有漏現行心持無漏種子之心故(為言)重意云有漏現行依心生者釈因心而生之句也種子依心住者釈依心住故之句也心受無漏現行熏者釈心受彼熏之句也持彼無漏種故者[米*尺]持彼種故之句也(其意如上(云云))䟽云又解初句如前因心而生者謂有為現行法皆因種子心而生依心住者謂有為現行法皆依現行識法而住心受彼熏者謂本識現行受染淨有為現行之熏[米*尺]上依住持彼有為之種子故釈上因心而生随心染淨有情染淨即以所生能依之法和合假者為情故或心体是有情心染故情染心淨故情淨(云云)(第二釈)。
問此釈意何。
荅此釈意云初云以心為本者如前釈望有為法為惣句望無為法為別句(為言)次云因心而生者有為諸法現行依本識種子生(為言)次依心住故者有為諸法現行依本識現行住(為言)次心受彼熏者還釈上依心住故之句也謂本識現行還受有為法現行之熏(為言)次持彼種者還釈上因心而生之句也謂本識現行還持彼有為法之種子故(為言)次言随心染淨有情染淨等者以論釈歸經文也即以所生能依之法等者意云種子能生即是所依假者五薀所生即是能依即取五薀假者為有情体惣假者有別別薀等法故名有情(為言)次言或心体是有情等者亦以論釈歸經文第二釈也太抄云此解即取第八識為有情(為言)意云假者有此第八情識故以者名有情(為言)䟽云此文有釈以心為本惣句如初因心而生謂雜染法即是有漏三性皆是以相順故遂別各生依心住故謂清淨法有為無漏不順本識故[A41]但說依心住心受彼熏持種故釋上所由並通染淨又心受彼熏是有漏法持彼種故是無漏法(云云)(第三釈也)又有別解以心為本惣句因心而生依心住故並有漏法現行依種子心生依現行識住心受彼熏持彼種故者即無漏有為法雖心相違心受現行之熏能持彼現行種故後心淨時有情随淨(第四釈也此後二釈不可必案之)摳要下云第十證中以心為本諸部惣句有為无為染淨法皆心為本薩婆多等無為由心顕有為由心故起由心起染淨法㔟用㝡強勝故說為本也由此經說若心染淨有情染淨經部師意雖亦如是然心受熏勝於根等以遍界故說心為本雖有為之惣句並無為之別句因心而生謂色不相應由心為同類俱有異𤏅因等方始生故諸心所法理雖亦然隣近於心依心方住此上二句別對薩婆多下二句對經部如文可悉䟽中[A42]但敘大乘四釈此中惣釈然觀下文之意双破彼部故說此釈(云云)(可案大底之)燈四云論心清淨故有情清淨等諸部不同薩婆多云六界為有情謂四大(地水火風)識(六識)空(身中虛空即空界色)然心勝故說心染淨經部由種色心俱持色持不遍心持種遍故說由心有情染淨上座部等心能分別色色不能分別心故作是說以心為本有漏法因心而生無漏法依心住故結無漏心受彼熏下結有漏又初惣句因心而生是有漏後兩句釈成又以心為本謂無為法因心顕故因心而生有漏法依心而住無漏法以心為本即無為之別句亦有為之惣句(云云)(與䟽釈有同異可案大底也)秘四云疏有四釈餘有五釈等(云云)彼中有取捨繁故不記之。
ᅟᅟ==[A41] 但【CB】,伹【國圖】==
ᅟᅟ==[A42] 但【CB】,伹【國圖】==
問且其雜染清淨法体如何。
荅論云然雜染法略有三種煩𢚰業果種類別故諸清淨法亦有三種世出世道断果別故(云云)意云雜染有三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也清淨有三謂伏道断道断果煩惱者見惑修惑也業者善𢙣二業也生者異𤏅果也伏道者有漏六行智也断道者見修道智也断果者無為理也。
問只言染與雜染者同欤異欤。
荅頗異也染者煩惱自性也亦云雜染然云雜染者通有漏三性法意云第七相應惑與有漏善性法雜令染彼体故云善性法名為雜染也(無記准之)。
問章中云淨等其等言等取何文耶。
荅義准可云多界經云心遠行獨行等之文也珠云理而言之心所垢故有情垢等以心勝故偏舉心耳(云云)故成重證也第五遣相證性識。
問遣相證性識云意何。
荅前第四重隱劣心所顕勝心王名唯識了今此重意其心王中事理相對遣事證理名唯識此重意也又可云五法事理遣前四事證第五理其所證理名唯識也(初義依從麤至細五重次第所案也後義依通途相性相對之義所案也俱存無失(云云))。
章云識言所表具有事理事為相用遣而不取理為性体應求作證(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先標重意也此重有二意初明正体智證圎成理是即正重意也後明有後得智所緣之依他起性即非於依他等以下文也雖非正重意為通伏難有此文來(至下可知之)是初標重也善珠云識言所表具有五法謂識自相等五中前四事後一理今遣事相用證理性体即顕遣二性證圎城也(云云)又科云識言所表具有事理者安立前四重也事為相用等者正標此重意也。
章云勝鬘經說自性清淨心(云云)。
問引此文意如何。
荅為證遣相證性義所引也是則勝[肆-聿+((彰-章)/(曼-又+(一/力)))]師子孔一乗方便經中第十三自性清淨隱覆章文也經具文云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難可了知(云云)佛荅勝鬘夫人之詞也。
問先此經意何。
荅胡吉藏寳窟云自性清淨心言亡慮絕故難可了知(云云)言而有染污者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為言)。
問其心者其体如何。
荅清素云真如為心心体堅實不可壞也(云云)今謂不尒違下第三門云明体不染真實法性名自性清淨心之義故又同勝鬘經云唯立滅諦究竟真實不可壞故云文故自性清淨心與滅諦應無別故可謂真如之貞實心也心之性故名心即質多心也信叡云此文通證不取染淨依他起性此文唯說真如性離諸染污諸法中實心之本体(云云)故知唯真如自体珠勝應求作證染淨依他義不尒故也。
章云攝論頌云於繩起虵覺見繩了義無證見彼分時知如虵智乱(云云)。
問引此頌意如何。
荅亦為證遣相證性義所引也。
問此頌意何。
荅此頌本陳那菩薩所造解拳論文也彼論正文云於藤起虵智見藤則無境若見藤分[A43]已藤智如虵智(云云)今章所引攝論第六卷文無性菩薩改文也即是悟入三性之文也悟入初二性是相似觀悟入後一性是實證觀也。
ᅟᅟ==[A43] 已【CB】,巳【國圖】==
問文中義如何。
荅無性云如依繩覺捨於虵覺如是依止唯識顕現依他起覺捨於六義遍計執覺(六者名名自性名差別義義自性義𭅒別)如依色等細分之覺除遣繩覺如是依止圎成智覺遣依他起迷乱之覺(云云)。
廓法師云於繩謂虵智者迷於繩境謂是實虵此𨐫迷內意言所現法義謂外實有言見繩了義無者見繩之時了虵義無此𨐫證意言時了彼心外情有義無也證見彼分時者證見彼繩覺猶迷如虵智乱故湏除遣此𨐫證意言智如向外執猶是迷乱故湏除遣也(云云)[券-刀+水]法師云於繩上起是虵之覺喻依他上起有遍計所執覺也見繩了義無喻見依他性了遍計所執無也證見彼繩色香味觸分時喻證見彼圎成實分時也知取繩之智乱如取虵智乱喻知取依他性智乱如取遍計所執性智乱(云云)[宋-木+(((嘹-口)-小)-日+目)]云此文唯證不取染分依他起性(等文)。
章云此中所說起繩覺時遣於虵覺喻觀依他遣所執覺見繩眾分遣於繩覺喻見圎成遣依他覺(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章家引無性解之意釈先頌意也與所上出古師義其心同也(易知之)。
問此義配位釈如何。
荅燸頂二位依能取識觀所取空少分悟入遍計所執中忍之位觀能取空全分悟入遍計所執是為依依他覺遣所執覺然此能觀尋思實智名迷乱覺法執所引故相縛未脫故此迷乱依他覺入見道時不現在前即是說為依圎成覺遣依他覺也故中邊云發生正性聖惠之時除遣如實觀(等文)。
問上忍第一位何▆不說。
荅一云相似悟入圎成時少分(第七門)一云亦即此中依他起攝帶相觀心有所得故見道實證圎成覺所遣也。
章云此意即顕所遣二覺皆依他起断此染故所執實虵實繩我法不復[A44]當情(云云)。
ᅟᅟ==[A44] 當【CB】,▆【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章家成前此中所說等文之義也意云依依他覺所遣所執覺與依圎成覺所遣依他覺論其實体即是所取能取為實我法二執第六第七能遍計心故名依他所以者何繩虵二種能緣之心染分依他可断法故也實虵者所執之覺通我法二執實繩者依他之覺唯法執也(此解依燈也)周云實虵為我實繩為法(云云)義濵云虵繩二覺心者此能等遍計心即是依他心故名為二皆依他也此能遍計所遣故(云云)清素云繩虵二種能緣之心名為二覺此染依他体是妄情可断之法名為所遣遣謂除遣即断除也(云云)(周記同之)。
問對法抄第二釈此所遣二覺有二釈如何。
荅彼文云此中有義依依他覺遣所執覺依圎成實覺遣依他覺所遣二覺如名所詮即二性覺要見真如方了行故有義二覺俱所執覺遣所執覺如說唯識遣依他覺如遣執識所取能取先後遣故不尒依他便同所執体亦非有遣断同故後得智品亦應不成(云云)。
問此二釈意如何。
荅初釈意云燸頂二位起尋思智除遣所取實有之執中忍之位起如實智除遣能取實有之執能治二智俱是依他所遣二取俱是所執故云依依他覺遣所執覺入見道位起正後智除遣加行迷乱觀心故云依圎成覺遣依他覺即所取能取之覺名所執覺加行觀心名依他覺故云所遣二覺如名所詮即二性覺也要見真如等者釈成依圎成覺遣依他覺之義也後釈意云以喻顕義也謂以加行智遣所取能取所執之覺如說唯識遣所取實有之執以見道智遣加行智迷乱之覺如無境智遣能取實有之執其加行智有相縛故有所得故如所執覺名所執覺故云二覺俱所執覺也不尒依他等者釈成不遣依他之義也意云若不云不遣依他者即有二失一云二性無別失若如遍計亦遣依他遣義同故便同所執二云後智無用失若遣依他所緣無故後得智品有何緣用俗緣義邊名後智故(為言)此二失兼破清辨也計依他起其体空故也。
問此抄二釈與章義異如何可會。
荅章云所遣二覺皆依他起者出二覺体也虵覺繩覺其体即是染分依他可断之法故談其体云皆依他起也抄初釈表二覺之名也實虵之覺雖其体依他妄執實虵其体無故隨所執無名所執覺實繩之覺雖不了眾分所迷實繩其体有故隨所迷境名依他覺故云如名所詮即二性覺也抄後釈顕二覺之義也實虵之覺不了繩故有妄執義故名所執覺實繩之覺不了麻故亦有妄執義故亦名所執覺也。
問既有三義正否如何。
荅以章義可為正出二覺体故抄中二釈是傍義也。
問章云喻觀依他遣所執覺喻見圎成遣依他覺(云云)抄初釈云依依他覺遣所執覺依圎成覺遣依他覺(云云)攝論云依止唯識顕現依他覺捨於六義遍計執覺依止圎成實覺遣依他起迷乱之覺(云云)此三文其義甚均而何云抄初釈是傍義耶。
荅此三文其義是同不可取捨[A45]但抄初釈中云所遣二覺如名所詮即二性覺是傍義也依文得名妄其体故章次云此意即顕所遣二覺皆依他起者依攝論文細成其義云此意即顕等出二覺体故是慈恩本意正釈也(為言)抄二釈皆有有義言是表傍義之詞也真實正義在唯識章之中也(為言)。
ᅟᅟ==[A45] 但【CB】,伹【國圖】==
問若尒抄二釈捨不可取耶。
荅不尒若顕二覺体如唯識章可云皆依他起若依文得名如抄初釈可云即二性覺若依義得名如抄後釈可云俱所執覺隨冝可名俱無其失(為此三義和會古人未 習今所案者可秘(云云))。
問章云断此染故等云何名断。
荅珠云燸等位中伏名為断(云云)叡云入見道位断名為断(云云)今謂兩師各說一義並用兩義能契文相也意云珠記云伏名断偏說依他覺所遣之義叡記云断名断偏說圎成覺所遣之義故知並用其理勝也(為言)言不復當情者易知之。
章云非於依他以稱遣故皆互除遣(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此重中更有二初眀正体智證圎成理是正重意也次因明後得智所緣之依他非可断法不除遣之也即此非於依他等之文也即通伏難也難云若言染分依他可断法者後得智品亦應不成無所緣故能緣何有耶今通云染分之中煩惱執心是所断性非謂染分非障有漏及以淨分無漏依他皆互除断故有後得智所緣依他(為言)。
問若尒遣相證性之義不成不遣依他故。
荅無分別智證真如時一切相用皆不現前不作相分是名遣相非如煩𢙉断除其体故不相遠故義演云於真觀位雖無依他不遣其体(云云)。
章云虵由妄起体用俱無繩籍麻生非無假用麻𨐫真理繩喻依他(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釈不遣依他之所以也即明二性差別虵依虗妄當情顕現蟠体螫用却不可得繩依麻生糺体𦀽用非無其事以麻𨐫真理以繩喻依他故知依他非無乱体依真如理所生用故即顕後智所緣依他其体非無也珠云虵由妄起体用俱無者以名為用繩籍麻生非無假用者以能為用(云云)。
章云知繩麻之体用虵情自滅虵情滅故虵不當情名遣所執非如依他湏聖道断(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二性相對明遣断義重成上義也知麻体者是正体智喻證真理知繩用者是後得智喻觀依他正後二智證二性時不見二取云虵情自滅乃至名遣所執非同染分依他煩惱別起聖道而断除之(為言)。
問實繩之覺亦是所執何[A46]但云虵情自滅故不云繩情滅耶。
ᅟᅟ==[A46] 但【CB】,伹【國圖】==
荅信叡云理實應云實虵實繩之情自滅然約顕故偏舉虵也(云云)。
仲筭大德難云今謂不尒既云非如依他湏聖道断如何可言實繩自滅(云云)故知不可云繩情自滅也。
問上文云非於依他以稱遣故皆互除遣何今云非如依他湏聖道断耶。
荅上下甚異上云不遣依他者[糸*ㄉ]非障有漏依他及無漏依他云不遣也此云湏聖道断者約煩𢙉執心染分依他云断也故不相遠。
問其煩惱執心等者其体如何。
荅三藏解云即是不善及有䨱無記迷乱法執非謂𤌢等觀為迷乱法執(云云)。
問若非謂𤌢等觀為迷乱法執者何廓法師云言依他迷乱覺者此有二種一能觀智緣似法義意言依他由未悟入知其虛假故名迷乱二能計心迷依他起執有遍計所執能取從所迷境名依他起迷乱之覺(云云)。
荅彼師問荅云問前說善心無有執云何此說唯識觀智如虵智乱荅由同時未那增上力故令觀中智不得明了故說迷乱非謂善心自起法執(云云)以此荅文可通前難也。
章云故漸入真達虵空而悟繩分證真觀位照真理而俗事彰理事既彰我法便息(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有漏智無漏智相對明其行相也明加行智以喻彰明無漏智以法顕之以加行智漸入真時悟入遍計喻達虵空悟入依他喻悟繩分起無漏智頓入見時正体智先證真如理後得智次了依他法故云照真理俗事彰正後二智所緣理事[A47]已彰我法二執自然息滅即同唯識云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也。
ᅟᅟ==[A47] 已【CB】,巳【國圖】==
問言故漸入真達虵空等者釈𦀽攝論云於繩起虵覺等之文而彼頌文是明悟入三性初二性㨿相似後一性㨿實證何釈𦀽其義之處云非不見真如等之文同耶。
荅云故漸入真乃至而悟繩分之文正釈𦀽於繩起虵覺等之文也其次云證真觀位等者還顕實證觀故同非不見真如等之文也(頌文意至第七門可知之)。
章云此即一重所觀𠇲也(云云)。
問此文之意何。
荅是惣𦀽五重也周云能觀所觀兩種不同即[A48]已明所言即一重(云云)。
ᅟᅟ==[A48] 已【CB】,巳【國圖】==
問此五重唯識攝一切法盡耶否耶。
荅心經幽賛云如是所說空有境心用体所生事理五種從麤至細展轉相推唯識妙理惣攝一切(云云)(彼文亦有此五重門也)。
[A49]已上所觀了。
ᅟᅟ==[A49] 已【CB】,巳【國圖】==
唯識義章卷第二(本)終
唯識義卷第二(末)
釋真興撰
章云能觀唯識以別境惠而為自体(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此初門中第二叚明能觀唯識此中有三一出能觀体二以位配釈三諸門分別此文先是出觀体也。
問何故以別境惠為能觀体。
荅惠心所於所觀境簡択為性故為能觀体也故唯識五云云何為惠於所觀境簡択為性断疑為業謂觀得失俱非境中由惠推求得决定故(云云)。
問約唯識觀有相有性俱以惠為能觀体。
荅若觀相者以俗智為能觀体若觀性者真智為体俱是別境中惠心所也故知若相若性俱以惠為体(為言)[A50]但至果位無推求義耳。
ᅟᅟ==[A50] 但【CB】,伹【國圖】==
章云攝大乘第六卷說為何義故入唯識性由緣惣法出世止觀智故無性解云由三摩呬多無顛倒智故(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
荅為成能觀唯識以惠為体引證文也為何義故等者本論文也無性解云等者引釈論也本論中有問荅今取荅文及釈論文正為證耳。
問先此本論之問意何。
荅無性釈云為何義故等者問入唯識所湏廓法師云此問意云此唯識性既是難入為何義利乃於地前長時修此難行加行入於初地唯識性耶(云云)。
問本論之荅意何。
荅無性釈云由緣惣法者緣一切法惣相所顕真如為境謂大乘教中所說一切法皆真如為性故緣真如即是解了一切法性若不尒者雖經多時無分別智亦應不生言出世是無漏故無分別故止觀智故者由三摩呬多無顛倒智故(云云)。
問次釈論云由三摩呬多等之意何。
荅廓法師云言三摩呬多此云等引即是其定顕前止也無顛倒智即內證惠顕前觀也由此正智與定相應內證真理名無顛倒(云云)。
問其等引定若唯定若通散耶又有無心定中何又何故名等引耶。
荅珠云此云等引唯定非散通有無心且有心定名等引者二義一由前加行平等引故至此定中離於沉掉故名等引二根本定中平等引心令離沉掉名為等引若無心定亦有二義一由前加行平等引生此定此定為前加行平等心引故名等引二即無心定寂靜平等前後無別故名為等能引四大等身令相續安和起由定能引故名等引(云云)護命云問本論云止梵云奢摩他此云止云何釈論釈止言云三摩呬多可勘(云云)今案梵云奢摩他此云止者諸定通名定有三種謂等持等至等引通云止即專注義也本論相對觀言故惣云止釈論正為出其定体云三摩呬多即表二種中等引定也。
章云或有解云能觀唯識通以止觀而為自性(云云)。
問其或有者何人。
荅古德云廓法師也今謂檢彼師義無有此說更是可餘古師也尋可察之。
章云此亦不然若取相應四薀為体若兼眷属即通五薀今且依名觀体唯惠(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章主破古師義破中有二立理破引教破也是先立理破也(此亦不然者寂法師改云此不應然(云云)若猶用亦字者可言上惣料簡章中多破他師故至此章云亦也)。
問其立理破事如何。
荅古師云通以止觀為能觀体有四失一大减失二太增失三名体不順失四聖教相違失初三為違理失後一為違教失是則初三立理破也言太减失者辨諸法体有三種謂自性体相應体眷属体也今言能觀以惠為体是自性体也通取止者是何体乎若取相應体者除初色薀以四薀為体(色薀非相應故除之)若兼取眷属体者惣以五薀為体而只取止其体甚减(為言)言太增失者觀謂惠名非是定名而汝古師並亦取定為能觀者望自性体其体甚增(為言)言名体不順失者既言能觀体是惠數止体是定何言能觀乎(為言)雖章文中不舉失数委探義趣有此三失也第四聖教相違失者次下可察之也。
問其相應体眷属体具以幾法為体耶。
荅相應体以二十三法為体謂第六識心王遍行五別境四(除惠為自性体故)善十一不定中尋詞也以此二十三法攝四薀者遍行中受為受薀想為想薀第六心王為識薀自餘二十法為行薀如是等法與惠相應故取四薀為相應体若眷属体即通五薀定道共戒無表之色雖不與惠相應亦為眷属是則色薀也餘四薀如前也。
問就相應体必以二十三法為体。
荅身在欲界及初禪並菩薩因位之能觀以二十三法為相應体若在二禪以上及果位之能觀除尋伺二法以二十一法為相應体若並自性惠或二十四惑二十二也。
章云無性又云唯識現觀智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引無性文破古師也即第四聖教相違失也破意云無性菩薩釈能入智云唯識現觀智何云通止觀乎(為言)。
問此文何處文耶。
荅珠云唯識現觀智故者引文證之即惣標綱要分文也彼云入謂現觀入所知相謂唯識性今指彼文故云唯識現觀智(云云)廓法師云入謂現觀者別釈入義謂現觀真如故名為入言入所知相即唯識性者辨入体也謂無分別智入真𮗚時離其相見能[一/(月*(乞-乙+、))]分別[A51]但有自体故名唯識(云云)然信叡引第六卷云自現觀相是所作事等文不如珠所引之文也。
ᅟᅟ==[A51] 但【CB】,伹【國圖】==
章云又云由三摩呬多無顛倒智[A52]但舉定中所起之智以為觀体作尋思等勝唯識觀必居定故不言即以止為觀体(云云)。
ᅟᅟ==[A52] 但【CB】,伹【國圖】==
問此文之意何。
荅是且引證之中兼通難也古師難云若只以惠為觀体者何故無性云由三摩呬多乎今通云無性菩薩加由三摩呬多之言為簡資粮位散惠唯取加行位定惠定為所依觀惠起故所以者何修尋思如實智勝唯識觀必居定中所修故也非謂止觀二法為能觀体若不尒者由言無用也。
問若非以定為能觀者何故定境名所觀境定心所既轉所觀境何不得能觀之名乎。
荅所觀境者惠所緣境非定自境定心所依惠之所觀境而得轉故云定轉所觀之境也非謂相待所觀境定是能觀也。
問定若非能觀何必轉惠所觀境耶。
荅惠轉所觀境專注一緣蕳擇法義定為所依必依定力故定亦轉惠所觀境若無定力心散乱故若心散乱惠不蕳擇故也。
問何故定無自境。
荅定是令餘心心所專注境上以為自性故無自境。
問若尒可轉所樂决定曾習等境上何必轉所觀境上。
荅欲勝解念等心所非依定起故定不轉所樂等境惠必依定起故定轉惠境也。
問定惠轉一境何云別境心所。
荅其約多分云別境也欲勝解念各轉別別境定轉惠境是少分也故論云所緣境事多分不同(云云)。
問定惠必轉一境者一切時必尒欤。
荅不定或唯惠轉非定謂散乱位不專注馳散推求也或唯定轉非惠謂愚昧類為止散心雖專注所緣而不能蕳擇也又如戲妄天專注一境起貪瞋等有定無惠也(欲界上四天名[(皮-(〡/又)+(王/丘))*戊]妄天忿恚天也)。
問無惠唯定時何轉所觀境。
荅論云彼加行位少有聞思故說等持緣所觀境或依多分故說是言(云云)彼加行位等者說愚昧類也或依多分者說[(皮-(〡/又)+(王/丘))*戊]妄天等也。
問若唯散位惠獨起時不修唯識觀耶。
荅亦修之[A53]但有推求之用甚以微劣也謂凢夫位之行相也資粮之位定散間𮦀少勝凢位然不如加行位居定而修也。
ᅟᅟ==[A53] 但【CB】,伹【國圖】==
章云攝論又云由四尋思四如實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諸菩薩如是如實為入唯識勤修加行即於似文似義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云云)。
問引此文意如何。
荅是又引證也為明定中之智為唯識觀引彼論第六入所知相分之文也然具文云由四尋思謂由名義自性差別假立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謂由名事自性差別假立如實遍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諸菩薩如是如實為入唯識勤修加行即於似文似義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推求依此文名之義亦唯意言推求名義自性差別唯是假立若時證得唯有意言尒時證知若名若義自性差別皆是假立自性差別義相無故同不可得由四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於此似文似義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識性(云云)。
問且就章所引之文其意何。
荅四尋思者推求云尋籌度云思於名等四推求籌度名四尋思四如實智者從前尋思所引果相此智如見道實智故名如實智又無倒名如無謬名實於所緣境稱實知故名如實智(後解為本通無滿故)用此二智了達名等四種境義實不可得故云如是皆同不可得故言似文者能詮之教言似義者所詮之義影像文義似於本質依他文義似於心外故名為似言意言者能緣意識也即言似文似義意言者通是二智所緣境体也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者觀似文名唯意言性了實文名畢竟非有也(文者教也名者義也)然章中雖出二智如是皆同以下之文只引說尋思智行相之文望文可知之。
問何故意識名意言。
荅唯識䟽七云此有三解一從喻即意識及相應法能取境故與言說言相似二從境言說言是聲性此言為意之所取性從言為名[A54]但名意言二從果由意能起言等意所取境名意言境(云云)。
ᅟᅟ==[A54] 但【CB】,伹【國圖】==
問此三解意如何。
荅初義意云如名言能詮諸法其意能取一切境故意識與言說相似故從喻名意言也次義意云言是聲性第六緣之故從境名意言也後義意云意識是因言說是果意識起言故從所起果名意言也。
章云乃至廣說瑜伽對法等尋思如實智皆惠為体(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亦引證也如文可知之。
問其論文如何。
荅文繁廣畧云名尋思者謂諸菩薩於名唯見名是名名尋思(事自性差別准文知)乃至云何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名尋思唯有名[A55]已即於此名如實了知謂如是名為如是義於事假立為令世間起想起見起言說故等(事自性差別所引智准知之)對法云名尋思者謂推求諸法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不成實(乃至)事尋思者謂推求諸法薀處界相皆不成實乃至自体假立尋思者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自体唯是假立言說因性(乃至)差別假立尋思者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差別唯是假立名言因性(乃至)名尋思所引如實者謂如實知名不可得智(餘三智准可知之)文甚廣故略記之。
ᅟᅟ==[A55] 已【CB】,巳【國圖】==
問何以知尋思實智皆惠為体。
荅既云尋思智如實智决断義故名智蕳擇義故名惠其体是一故知尒耳。
章云尋思唯有漏如實智通無漏(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唯識觀通有漏無漏也尋思觀唯有漏在地前故如實智觀亦是無漏通地上故。
問瑜伽論云如實智正智所攝何是有漏觀耶。
荅彼論約無漏如實觀說也非謂不通有漏也。
章云攝大乗云入所知相者謂多聞熏習所依非阿頼耶識所攝者此文唯舉無漏種子在彼位增名為聞熏稱非藏識非諸能觀皆唯無漏(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
荅是會違文也若言唯識觀通有漏者其有漏多聞熏習種子何不攝阿頼耶識乎而既云多聞熏習種子非阿頼耶識所攝明知唯識觀不通有漏(矣)今即會之會意云彼攝論文唯舉法尒無漏種子在地前位被聞等熏功能增長假名聞熏稱非藏識非謂能觀皆唯無漏(為言)。
問且云入所知相等之文意何。
荅此文十殊勝中第三入所知相殊勝也具文云入所知相云何應見多聞熏習所依非阿頼耶識所攝如阿頼耶識成種子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而生似所取事有見意言(云云)。
廓法師云三性境法所應可知故名所知唯識觀智通達名入所知是境入即是智先境後智義之次第(乃至)多聞熏習所依者正辨因体多聞是熏習因也熏習顕体也所依明用也非阿頼耶識等者性異蕳非也由染淨種同依異𤏅以𮦀染種是頼耶𠬧故顕淨因非阿頼耶攝如阿頼耶下相同為喻為因義同故淨如染也(云云)世親釈云如能悟入如是種類所應知相今當顕說入所知相者謂能悟入所知境義多聞熏習所依者謂大乗法所熏自体非阿頼耶識所攝者謂能對治阿頼耶識故如阿頼耶識成種子者謂如阿頼耶識為一切𮦀染法因此為一切清淨法因亦尒等(云云)(無性釈甚廣故畧之)。
問此等文大意何。
荅且入所知相者釈相字有二義一此觀能入所應知境之相也此釈相字属能入也二此觀是所知相之能入也此釈相字属所入也(初釈依無性也後釈依世親也)云入者現觀此有二謂能入正入初是地前後是初地言多聞者能熏因也謂諸菩薩聞法義[A56]已熏心心所相續所依(相續所依者身心自体也)言熏習者所成熏習也聞法熏身如以香熏物故云熏習也言所依者有二義一云如是聞熏與現作意為所依因故聞熏名所依也二云依聞所熏心体及身名為所依也(廓師出此二釈後釈依世親也)言非阿頼耶識所攝者謂此多聞熏習無漏種子從㝡清淨法界流出故對治頼耶故非如彼無記性故故云非阿頼耶等也如阿頼耶等以下文非此要故畧之。
ᅟᅟ==[A56] 已【CB】,巳【國圖】==
問云何云多聞熏習。
荅菩薩資粮加行位中遇佛等緣聞淨法界等流正法熏習有漏種子令生現行以其現行有漏智及所熏有漏種子為增上緣令法尒無漏本有種子亦得增長展轉增勝即以所增無漏種子後時正生出世之心故有漏無漏種子俱名聞熏習也。
問何以知無漏種子亦由聞熏習。
荅論云其聞熏習非唯有漏聞正法時亦熏本有種子令漸增盛展轉乃至生出世心故亦說此名聞熏習(云云)䟽云種解脫分善根已去聞正法時由現行有漏及自因緣所熏有漏種為增上緣令其本有無漏種子亦得增長展轉增勝即以所增無漏勝種後時正生出世之心亦說無漏所增長種名聞熏習對法第四云决擇分善根亦是有漏亦名無漏㨿各別故。
問云何云淨法界等流正法。
荅謂佛以真如為所緣緣即從真如流出大定智悲即是如來報身從此報身流出化身從化身流出十二分教是名淨法界等流正法也(等者[A57]平等也)。
ᅟᅟ==[A57] 平【CB】,乎【國圖】==
問聞此淨法界等流正法所熏之聞熏為出世心成正因緣為當如何。
荅約聞熏有二種若有漏性者為出世法成增上緣若無漏性者為出世法為正因緣故論云聞熏習中有漏性者是修所断感勝異𤏅為出世法勝增上緣無漏性者非所断攝與出世法正為因緣(云云)(感勝異𤏅者十王果也)。
問若尒何攝論云有漏聞熏為出世心種子耶。
荅會之論云此正因緣徵隱難了有寄麤顕勝增上緣方便說為出世心種(云云)。
䟽云又第二解此無漏種望出世心是正因緣微隱難了未起現行故相狀難知故攝大乗諸論等處[A58]但寄麤顕有漏聞薰是無漏勝增上緣者方便說此為出世心種此增上緣非正因緣若無有漏聞薰習者無漏之種不生現行故寄有漏勝者說也(云云)。
ᅟᅟ==[A58] 但【CB】,伹【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凢釈聞熏習為出世心之種論有二解一依有漏聞薰所修增法尒無漏種子正為出世心之因緣名聞薰習即論云無漏性者非所断攝與出世法正為因緣(云云)二依無漏種子微隱難了舉有漏聞熏為出世心之增上緣假名出世心種也即此云此正因緣徵隱難了等之論並䟽文也故䟽結云第一就實正因緣解第二就勝增上緣解故攝論文無相違失由是善得對法等意(云云)。
問依資粮加行位有漏聞熏有漏無漏種子所修增者若体增欤若用增欤。
荅有漏種子体用俱增無漏種子用增非体入見以去亦有体增義(至第六門可知之)。
章云不尒四尋思應非加行智(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成上義也若不言能觀通有漏者四尋思智應非在四善根位既許尋思智在𤏙頂位故知能觀通有漏位(為言)義濵云若唯無漏種子能觀為体者四尋思有漏故非唯識觀何以故唯識觀加行智所攝非生得攝(云云)此記之意可察之。
章云此雖惣說若別顕者畧有二位一因二果(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明能觀唯識有三一出能觀体二以位配釈三諸門分別也上出能觀体了是第二以位配釈也此中有二初略標位後正配位也此畧標位也清素云有漏名因無漏名果因中無漏亦名為果因所生故(云云)善珠云地上名果地前名因非唯佛果即名為果(云云)。
章云因通三惠唯有漏故以聞思修所成之惠而為觀体此唯明利蕳擇之性非生得善(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正以能觀配位也先此明因位也因位能觀通聞思修唯是有漏及加行善是明利故非生得善其微劣故珠云此即能入非是正入故唯有漏(云云)。
問云何名聞惠等。
荅三惠章云聞謂能聽即是耳識能聞於聲成是生長圎滿之義以聞為因因聞所成之惠名聞所成惠思謂思数由思籌度勝惠方生因相應思所成惠名思所成惠或因於思所成之惠修者證義明證境故体即定數因定相應所成惠或因於定所成之惠(云云)是即別体三惠也有義說三惠至次下可知之。
章云故攝論云似法似義意言大乗法相等所生起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等(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
荅為證能觀配位之義所引也引證有二攝論與唯識論也是先引攝論也。
問先此攝論文意何。
荅此文略引也具文云何處能入謂即於彼有見似法似義意言大乗法相等所生起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竟道中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故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云云)此文中只釈章所引文者似法似義者明所入境界之相也意言者顕境界之体也大乗法相等者明境界之因也所生起者明境從因生也意云即此所緣似法似義意言是華嚴等大乗法相聞熏所生起(為言)勝解行地等者明入之所依位也資粮加行二位名勝解行地即此位中於唯識性[A59]但隨聽聞生勝解故云勝解者印持義也行者行解也資加二位起勝解行故名勝解行地也(具至修證位次門可釈之)。
ᅟᅟ==[A59] 但【CB】,伹【國圖】==
問章文云只先明因有漏位之唯識觀而何所引證文加云見道修道等耶。
荅謂之有兩師義即智周云乍觀此文雖似證因而細尋者通說因果(云云)。
信叡云攝論文中正取勝解行地為證彼云在此地中於唯識性[A60]但隨𦗟聞生勝解故見道修道乗文㔟來(云云)。
ᅟᅟ==[A60] 但【CB】,伹【國圖】==
問二義中何勝耶。
荅智周之記理勝也信叡之文義眀也取捨任意耳。
章云成唯識云此中唯識資粮位中𦗟聞思惟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起尋思等引發真見(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
荅是亦為證能觀配位之義所引也。
問先此文意何。
荅具文云謂諸菩薩於識性相資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云云)然章家取捨文意說資粮中加𦗟聞思惟之言說加行中以起尋思等之言替能漸伏除所取能取之文也。
問何故章家如是取捨耶。
荅意為成聞等三惠在資粮位名𦗟聞思惟在加行位名尋思實智致此劬勞也即資粮位中有聞思二惠為能觀体加行位中有修惠為能觀体(為言)言能深信解者資粮位中雖有伏除之義少分故不說[A61]但依聞思信解初增故云深信解也言引發真見者加行位中起尋思觀初伏所取起如實智次伏能取引發見道初無漏智(云云)。
ᅟᅟ==[A61] 但【CB】,伹【國圖】==
章云果唯無漏修所成惠而為觀体通以正智後得智為自体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果位能觀也果位能觀漏無漏中唯是無漏三惠之中唯是修惠然此別体非義說也加行等三智中是正後二智為自体(為言)如文易知。
章云攝大乗等云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見修無學道如其次第(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
荅為證果位能觀配位之義所引也。
問先此文意何。
荅此文上為證因位所引文殘也無性釈云或有能入在見道中如理通達此意言故此中如理而通達者謂通達彼非法非義非所取非能取故或有能入在修道中由此修習對治煩惱所知障故或有能入在究竟道中㝡極清淨離諸障故(云云)言見修無學道等者章家取義略文也(具如第六門至彼可知之)。
章云證真理識唯正体智證俗事識唯後得智文多義顕不引教成(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就果位能觀明二智差別也真理識者即真如也識實性故俗事識者依他諸法識為主故也文多義顕者珠云佛地論第三云緣真義邊名無分別智緣俗義邊名後得智此等諸文處處非一故云文多(云云)。
章云上來雖復辨能所觀惣義說者若惣言唯識通能所觀言唯識觀唯能非所通有無漏通散及定以聞思修加行根本後得三智而為自体(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明能觀唯識有三一出能觀体二以位配釈三諸門分別也初二上了此文即是第三諸門分別也此中有竪有橫竪中有四一唯識二唯識觀三唯識三摩地四正證唯識橫中有五一能觀所觀門二有漏無漏門三定散分別門四三惠分別門五三智分別門也今此文就竪四中明初二也竪中一一各有撗五對文可察之。
問何故惣言唯識通能所觀餘文亦尒。
荅[A62]但言唯識境智合故通能所觀若加觀言[A63]但是能觀諸法唯識是智之所觀智觀唯識從境為名言唯識觀如青瘀觀也言唯識觀之時橫論漏無漏定散等義皆具足也如文易知之。
ᅟᅟ==[A62] 但【CB】,伹【國圖】==
ᅟᅟ==[A63] 但【CB】,伹【國圖】==
問且云唯識之時所觀之中有漏無漏等分別義耶否耶。
荅珠云且所觀中真如識性唯是無漏唯定非散何故不分別之解云雖有餘義今[糸*ㄉ]能所故且不論(云云)意云於所觀中理可分別漏無漏定散等然今只舉能所分別餘畧不論(為言)。
章云若言唯識三摩地通有無漏唯定非散唯修惠非聞思通三智(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竪論第三也三摩地此云等持中邊䟽云平等持心專緣一境故名等持(云云)古人云三昧訛也橫論漏無漏等分別如文易知。
問㝡勝子菩薩瑜伽釈論云三摩地名通定不定(云云)䟽第六燈第五俱有此文明知等持通定及散而何云唯定非散耶。
荅[A64]但言三摩地必通定散若加唯識言云唯識三摩地之時唯定非散作尋思等勝唯識觀必居定故也。
ᅟᅟ==[A64] 但【CB】,伹【國圖】==
問言唯識三摩地能所觀中何。
荅唯能觀也。
問能觀之体非定何云唯識三摩地是能觀耶。
荅是為出定中唯識觀之体云唯識三摩地非謂三摩地為能觀体也(燈云心一境性即等持也以心一境性釈等持故也(云云)等持是通 定散今加唯識言者取唯定等持也)。
章云若言正證唯識唯無漏非有漏唯定非散唯修惠非聞思唯正智後得非加行(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此竪論第四也無分別智体會真如後所得智實悟依他名之為證橫論分別如文易知之。
問後得智緣真如云正證唯識耶。
荅不尒正体智親證真如故云正證後得智緣真如反相分踈緣故不云正證[A65]但[糸*ㄉ]證依他如幻之理云正證也。
ᅟᅟ==[A65] 但【CB】,伹【國圖】==
章云此非義說不尒三摩地等亦通聞思十地論說故至下當知(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會伏難也即難云若唯識三摩地及正證唯識之時無聞思者何故十地經云八地[A66]已上於一切法能堪能思能持即彼論云如次即是聞思修惠(云云)八地以上既有聞思何[工*兄]地前及七地以前乎而何云唯修惠耶今會云三惠有二一別体三惠謂隨各別能名聞思修也即在七位以前二義說三惠謂於一修惠以義分三也即在八地[A67]已上也今云唯識三摩地及正證唯識中非聞思者㨿別体三惠蕳聞思也不遮義說三惠並有若不云蕳別体聞思者於三摩地中所起之惠亦可通聞思於一体惠義分三故今[糸*ㄉ]別体非義說故無有妨難也。
ᅟᅟ==[A66] 已【CB】,巳【國圖】==
ᅟᅟ==[A67] 已【CB】,巳【國圖】==
問其至下當知者指何處。
荅[掯-止+上]下三惠章也故其章云七地[A68]已前定散心間皆容得起八地[A69]已上無漏相續都無散心十地經說八地[A70]已上於一切法能堪能思能持彼論解云如次即是聞思修惠雖一惠体一𭃯那中能取外教而尋於義名為聞惠能籌度先理後文能取名為思惠於此二中能證明顕即名修惠聖智通達於一念惠義分三故實無別体有說[A71]但是修惠所攝非是聞思聞思假說實是修惠大小乗不許色界亦有思体無色界中有聞惠体若八地後起實聞思應許色地亦有思惠無色有聞雖說無色天佛邊側立𦗟法等事[A72]但依修惠緣教義故如目揵連弥獲池側入無所有處定聞狂象聲[A73]但修惠聞非聞惠故(云云)。
ᅟᅟ==[A68] 已【CB】,巳【國圖】==
ᅟᅟ==[A69] 已【CB】,巳【國圖】==
ᅟᅟ==[A70] 已【CB】,巳【國圖】==
ᅟᅟ==[A71] 但【CB】,伹【國圖】==
ᅟᅟ==[A72] 但【CB】,伹【國圖】==
ᅟᅟ==[A73] 但【CB】,伹【國圖】==
問七地以前無義說三惠者何目連入定聞象聲出定云修惠聞耶。
荅瑜伽六十三云若遇聲緣從定起者與定相應意識俱轉餘耳識生非唯彼定相應意識能取此聲若不尒者於此音聲不領受故(云云)(唯識論第五引之)故知目連定中聞聲是定中修惠第六及定中耳識所聞非義說聞惠也。
問定中無五識何云有耳識。
荅論會云𮦀集論說等引位中五識無者依多分說(云云)多分者一[糸*ㄉ]多識有耳識少分也二[糸*ㄉ]多人不動羅漢起耳識(為言)論五及䟽廣說之。
唯識義卷第二(末)終
唯識義卷第三之本
釋真興撰
章云然摠遍詳諸教所說一切唯識不過五種(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此第一門中有四種謂所[A1]觀能[A2]觀五種六門也今此文為明第三五種唯識先摠標也摠攝經論散說唯識束為五類有情不知真妄境界起煩惱業因受眾苦今正𮋒彼立此五種為令知境說境唯識為令捨惑立教與理外道小乗由不了知大乗教理立邪教理起諸煩惱由此大乗唯識教理捨邪教理不起諸惑為對業行立行唯識為對苦果立果唯識也章云一境唯識阿毗達磨經言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如是等文[A3]但說唯識所[A4]觀境者皆境唯識(云云)。
ᅟᅟ==[A1] 觀【CB】,覙【國圖】==
ᅟᅟ==[A2] 觀【CB】,覙【國圖】==
ᅟᅟ==[A3] 但【CB】,伹【國圖】==
ᅟᅟ==[A4] 觀【CB】,覙【國圖】==
問引此文意何。
荅為明五種中第一境唯識引此經頌為證也。
問先此文意何。
荅是文明悟入唯識成就四智之中說第一相違識相智之文也故釋阿毗達磨經之攝大乗論第四云如世尊言若諸菩薩成就四法能隨悟入一切唯識都无有義一者成就相違識相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同於一事見彼所識有差別故(云云)(余三此所明望九智非難義可知)對法論第五亦有此經文唯識論第七卷荅唯識所因難中云又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无境一相違識相智謂於一處鬼人天等隨業差別所見各別境若實有此云何成(云云)。
問此等文意何。
荅且釋攝論无性云相違識相智者更相違返故名相違相違者識名相違識生此識因說名為相了知此相唯內心變外義不成故无有義說名為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等者謂於餓鬼自業變異增上力故所見江河悉皆充滿膿血等處界等傍生即見舍宅遊從道路天見種種宝莊嚴地人見是處有情冷水波浪湍洄若入虛空无邊處定即於是處唯見虛空一物實有為互相違非一品類智生因性不應道理(云云)唯識䟽成无性意云相違即境各有別故相違之者名相違者或相違即者人境俱別故相違者識名相違識生此識囙說名為相菩薩之智了知此相唯是內心故一切法亦唯心變鬼等膿河[美-(王/大)+(田/火)]等宅路天宝嚴地人清冷水空定唯空非一實物互相違返此雖非有遍計所犱然業類如是各變不同舊云一境應四心今言境非定一故應言一處解成差證知唯有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此文大意釋相違識相智也釋相違識无性云相違者識名相違識慈恩釋其相違者有二釋一相違謂是境五境異故者謂能反假者相違之者依主釋也二相違即能變假者五類異故相違即者持業釋也此相違者之識名相違識(為言)相者境之躰相相狀也依境生識故云生識因悟入[A5]唯識菩薩了知此四類有情及空定人各各所變膿河等及唯空境相唯是各各內心所變故一切法亦[A6]但心所變何以故一水之處鬼變膿河魚等變宅路天變寳嚴地人變清冷水入空定人變唯空境若實有非心所反何故一水成膿血等非一實物博變違返然此有情各變不同非是遍計所執之心唯是業類各變不同故如一切境[A7]但是唯識(為言)。
ᅟᅟ==[A5] 唯【CB】,▆【國圖】==
ᅟᅟ==[A6] 但【CB】,伹【國圖】==
ᅟᅟ==[A7] 但【CB】,伹【國圖】==
問其舊云一境應四心等文意何。
荅心與境相對有新古二說古人云所緣境是一能緣心有四類故於一水境見膿河等新人云不尒若云一境有四能緣心有取心外境之失今可云一處水中有四相違境一水之處各成解異故故知一切唯有識(為言)故義演云心外既无實境何得一境應四心耶但可云一處中有四相違境應四心也處義寬故心外无境故不可言一境[A8]但可言一處(云云)。
ᅟᅟ==[A8] 但【CB】,伹【國圖】==
問且就頌文其等事者意何。
荅範云等事者事是處義以四境相違同在一處故知識外本來无境(云云)。
問其許義非真實云意何。
荅隽云既相違事同一處有故許義非真實(云云)意云義者境也。
問[A9]但此四趣有情相違境名境唯識。
ᅟᅟ==[A9] 但【CB】,伹【國圖】==
荅非唯尒一切世界亦名境唯識。
問何故尒。
荅阿頼耶識名言種子及業種子因緣力故自躰生時內變為種子及有根身外變為器界即以所變為自所緣行相依之得起故器世間亦名境唯識也。
問且約此種云五根器界分別共相境不共相境如何。
荅器界相分為共相境故論云所言處者謂異𤎼識由共相種成就力故變似色等器世間相即外大種及所造色(云云)五根相分為不共相境故論云有根身者謂異𤎼識不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相及根依處即內大種及所造色(云云)然約種子境論不分別共不共准論第七釋所緣緣義第三正義者可𭷁不共相境也故論云自種於他无受用理他變為此不應理故非諸有情種皆等故(云云)。
問且云何名共相境不共相境。
荅䟽云且諸種子總有二種一是共相二不共相何人為共相多人所感故唯知人人所反各別名為唯識然有相似共受用義說名共相實非自變他能用之若能用者此即名緣心外法故然我此總為增上緣令多人可共受用名共相如山河等不共相者若唯識理唯自心變名不共物一切皆是他變是他物自不能用亦名不共然今[A10]但約自身能用他不得用名為不共如奴婢等(云云)。
ᅟᅟ==[A10] 但【CB】,伹【國圖】==
問若尒所變境只有此共不共二種。
荅若細分別有四種故䟽云然依諸教共不共中總分為四且如瑜伽六十六卷共中有二一共中共如山河等非唯一趣用他趣不能用▆共中不共如[A11]己田宅及鬼等所見猛火等物人見為水餘趣余人不能用故餘房衣等准此可知不共相中亦有二種一不共相中不共如眼等根唯自識依用非他依用故二不共中共如自扶根塵他亦受用故根即不尒(云云)。
ᅟᅟ==[A11] 己【CB】,巳【國圖】==
問此四句意何。
荅如山河等名共中共者上共言者明共變義下共言者明共用義其山河等四趣有情同變山河等故云共四趣有情同共受用故亦云共合云共中共也如[A12]己田宅房衣等及鬼等所見猛火等名共中不共者若人類多少有情業類同輩共變田宅房衣等若鬼等多少之類其業同輩共變猛火等故望同業有情共變云共也然人類雖同變田宅等自[A13]己田宅他不能用他人田宅自不能用故云不共又猛火等同業鬼等雖同所變然人天等不能受用故云不共所以合言共中不共也如眼根等名不共中不共者唯自識變他人不變故云不共唯自識依用他人不依用故亦云不共所以合言不共中不共也如扶根塵名不共中共者眼等扶根自識所變非他所反故云不共然他亦有少分受用故云共也所以合言不共中共也。
ᅟᅟ==[A12] 己【CB】,巳【國圖】==
ᅟᅟ==[A13] 己【CB】,巳【國圖】==
問就共中不共勺准共中共勺上云共者四趣有情同變器界故云共也第二勺上共言亦可同之而何云約四趣各各同業共變名共。
荅此勺共言其意稍異故䟽云若尒如人見水鬼見於火其火外器人何故不見而名共變耶(云云)此文問起論文也故論荅云此說一切共受用者若別受用准此應知鬼人天等所見異故(云云)䟽成此荅意云即當自界一切有情可共受用說名為共共中共也若別受用隨與多少有情同變說名為共共中不共以人鬼等所見異故如大梵變及孤地獄隨諸有情多少變之非謂一切(云云)明詮云鬼人天等所見同業有情共同相似變故云共也五趣有情所反各別互不受用故云不共(云云)故知與第一句共言其意稍異也。
[A14]問就不共中共句扶根塵他亦變之故論云變似色根及根依處(云云)其依處者扶根也而何云不共。
ᅟᅟ==[A14] 問【CB】,間【國圖】==
荅自扶根自反執受安危同故他人反非執受非安危同故故雖同變然名不共但有少分他受用義如手摩等故亦名共是不共中共也。
問奴婢等何句攝耶。
荅明詮云不共中共攝然言自身能用他不得用名為不共如奴婢等者此約扶根說也謂彼扶根但是奴婢自第八變為執受身主人但是變非執受故云不共然有互受用故亦云共也(云云)大抄云如奴婢身扶根塵雖是共反自家奴自得使他不得使名為不共若賣與他使時亦名共用(云云)依此記可云共中不共也。
問䟽中以奴婢等不共相種攝而何云共相。
荅約不共相有二義一唯自心反名不共物二亦約唯自身用名不共物今大抄意如奴婢等自他共反奴婢等故雖可名共反然以自用他不用義名不共也與䟽云然今[A15]但約自身能用他不得用名為不共如婢等同也。
ᅟᅟ==[A15] 但【CB】,伹【國圖】==
問奴婢等賣與他人之時他人亦用何云不共。
荅賣與他人與力不障之時云共无失然今以屬[A16]己之時名不共也田宅房衣等亦復如是然明詮難大抄云若許共中不共者何不共相種攝共中共與共中不共是共相種收不共中不共與不共中共是不共相種收故(云云)今謂此難不尒撿論䟽意以共等四攝共不共二種者以共中共與不共中共是共相種攝以共中不共與不共中不共是不共相種攝故論說有根身云不共相種成𤎼力故反似色根及根依處有共相種成就力故於他身處亦反似彼不尒應无受用他義(云云)䟽云不共中不共如即自根不共中共如在身色等(云云)說有共相云不共中共名共相種由受用他故反他身即別不共今名為共(云云)既許不共相中共攝共相種𮋒知共中不共攝不共相種是故可言奴婢等可攝共中不共句可依大抄也。
ᅟᅟ==[A16] 己【CB】,巳【國圖】==
問論云雖諸有情所反各別而相相似處所无異如眾燈明各遍似一(云云)此文意何。
荅䟽云此釋共果同在一處不相障㝵謂外器相如小宗中眾多燈明共在一室各各遍室一一自別而相相似處所无異此如何知各各別也一燈去時其光尚遍若共為一是則應將一燈去[A17]已餘明不遍又相涉入不相障㝵故見似一置多燈[A18]已人影亦多故(云云)。
ᅟᅟ==[A17] 已【CB】,巳【國圖】==
ᅟᅟ==[A18] 已【CB】,巳【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明共相境同在一處不相障㝵引小乗義為喻也譬如一室中有百千燈別別放光遍一室內其光相狀相似无異不互相障共照一室諸有情類各各第八所反器界雖无量種相狀相似處所无異不互相障摠名一界(為言)。
問何知眾多燈其光各別。
荅設有百燈共照一室若滅一燈餘光猶遍光若不別滅一燈時无有餘光忽可成闇既不如是故知光別也又置多燈時人影亦多故知隨燈光亦各別也。
問摳要云對法第二眼識於二根如二燈共發一光如此如何通(云云)此難意何。
荅難意云若言隨燈影別而不互相障共果亦尒者何對法論云二根發一識如二燈發一光既雖燈多光是一何云隨燈光別(為言)。
問此難如何通。
荅要云此以小乗法為喻彼㨿大乗躰義為喻亦不相違如囙俱聲共別造故(云云)意云此論以小乗義為例彼論以大乗義為例所望各別亦不相違(為言)如因俱聲者重引二根發一識之喻也皷等聲內外大種合所發也所發之聲是一種能發之緣是多種故亦為喻也。
問要亦難云若尒如多燈共處其影便殊云何共造(云云)此難意何。
荅若云二燈發一光者如置多燈其影即別何以因俱聲重顯此義(為言)。
問此難何通。
荅文云令正釋者如一盞中有多燈炷及因俱聲大種隣近共造一色兩盞別炷不共造色故影有別(云云)意云若一盞中有多燈炷合放一光囙俱聲亦多緣合發一聲大種隣近故以之喻二根發一識對法論明之若別盞別炷非合放一光各各光別故有影別以之喻共果器界唯識論明之故彼此文不相違也(為言)。
問要集師難云若由炷盞發影可言隨彼有多影[A19]但由一光發如何有多影(云云)其師自義如何。
ᅟᅟ==[A19] 但【CB】,伹【國圖】==
荅彼自解云謂多燈合發一別光多光相資假立一明光一光不明多光方明故(云云)。
問此義燈師如何破。
荅燈師破云今謂不然取意有別若二炷相近同生一熖光即是一[A20]但發一影若炷相離或多盞相離即別生熖熖別光殊便發多影然光雖別各遍似一如共業果炷盞相近共生一熖如二眼根共發一識不尒假光實非是一何得喻識而是一(云云)(二眼根者左右為二)。
ᅟᅟ==[A20] 但【CB】,伹【國圖】==
問何故引燈明喻云如小乗。
荅大乗中無有此喻對法論燈明之喻與此殊也故云如小乗也。
問若尒大乗不計此喻。
荅雖大乗中无說此喻義道无違故引為喻摳要及燈師之意正如是也(古德未案此旨所謂訛謬也)。
問㐬中引此燈喻畢問云若尒且如一人心上木石更互相隔以是障㝵有對法故何故眾多各反山河及大地等不相障㝵同在一處(云云)此難意如何。
荅一人第八所反有木石等而木是非石石是非木障㝵有對色故不相融通何故眾多人類各各所反山河大地等不相障㝵同在一処(為言)。
問此難何通。
荅䟽荅云由業相似不相似故亦由自心㝵不㝵故五十四說諸有對法同處一處而非无對者由隨順轉相順生故又由如是種類之業增上所感一切色者一切色根共受用故乃至廣說彼雖說四塵等與此相似如山河等業眾人並相似及心於上共用无㝵故不相障一心上木等所感業各別及心受用自有㝵故遂令相隔(云云)意云眾多所作受用山河等之業是相似故所反山河等不相障隔一人所作用木石等之業用木之業非可用石用石之業非可用木業不相似故所反木石等互相障隔又一人用木之心與用石之心自有障㝵故不融通多人用山河等之心相似不異故不障隔(為言)(五十四說等者引同處不相離色顯共相境也同處不相離色者一聚團上色香味觸及能造四大涉入不㝵共在一處也具如彼文)。
問䟽次問云若尒多人共感木石何故亦互相㝵(云云)此難意何。
荅一人心反木石相㝵多人所反山等不相㝵者多人亦反木石等何故彼人此人互相障(為言)。
問此難如何荅耶。
荅次文云彼不㝵他心上者[A21]但㝵自者如心上燈明百千不㝵與明相違无始於中有㝵不㝵故此義應思(云云)意云多人共反木石然彼此相㝵者不㝵他心所反木石[A22]但㝵自所反木石譬如百千燈明互不相㝵但與日光而得相違由無始來自他串習有㝵不㝵故(為言)重意云自他共反一木等然自家主木等他來取之自㝵不令取他不能取之其自㝵者不㝵他心所反之木等但㝵自心所反之木等木等實雖共所反然從无始來有情有我我所他他所之分別心由此串習因緣力故各各第八所反相分似我物現似他物現㣪㣪用時作我物他物之解故有㝵不㝵(為言)。
ᅟᅟ==[A21] 但【CB】,伹【國圖】==
ᅟᅟ==[A22] 但【CB】,伹【國圖】==
問演秘問云且如一樹有情共反而一有情伐用之時為用自反為兼用他若唯自反者餘人反者應存不亡樹何不見若亦用他何名唯識(云云)如何荅耶。
荅文云樹等既是共相種生皆相隨順互有增益彼一有情自所反者所緣親用他所反者與自所反為增上緣亦踈緣用一切相望自為所順他為能順由所順无能順亦滅由斯樹喪唯識亦成(云云)意云木等是共相種生故為自他心互成增上緣然自所反親用他所反踈用自反為所順他反為能順一有情伐用自所反木之時與他增上緣闕故樹亡不見非親用他反故唯識成(為言)。
次文云問何以得知互相增益。
荅對法第七說有共業為增上緣如次下引若尒燈明喻義不成一燈光滅餘光猶在法不相似。
何得喻。
荅喻取少分故不相違(云云)。
邑云問如山有木石一人取以為舍餘人不能用何得名為共受用耶。
荅彼人未攝屬[A23]己隨何人取即須能用名共中共若[A24]已攝屬[A25]己為房舍等即共中不共也。
ᅟᅟ==[A23] 己【CB】,巳【國圖】==
ᅟᅟ==[A24] 已【CB】,巳【國圖】==
ᅟᅟ==[A25] 己【CB】,巳【國圖】==
問一人受用木石等時為用自所反者為用他所反者若用自所反共義不成若用他反何名唯識。
荅唯用自所反者若尒何名為共荅彼人所用木石設將離山等處未磨滅來諸趣第八共所反故何非名共又所作房舍餘趣餘方緣合之時即能受用故名為共(云云)。
問論云誰異𤎼識反為此相(云云)意何。
荅雖知處所本識所緣然誰異𤎼識反為此界能反誰人(為言)。
問尒此問如何荅耶。
荅護法菩薩假敘三計也即論云有義一切所以者何如契經說一切有情業增上力共所起故(云云)(此第一劒月藏之許也)有義若尒諸佛菩薩應實反為此雜穢土諸異生等應實反為他方此界諸淨妙土又諸聖者猒離有色生無色界必不下生反為此土復何所用是故現居及當生者彼異𤎼識反為此界經依少分說一切言諸業同者皆共反故(云云)(此第二破月藏并述別正義无別師義也)有義若尒器將壞時既無現居及當生者誰異𤎼識反為此界又諸異生猒離有色生无色界現無色身預反為土此復何用設有色身與異地器[A26]麤細懸隔不相依持此反為彼亦何所益然所反土本為色身依持受用故若於身可有持用便反為彼由是設生他方自地彼識亦得反為此土故器世間將壞初成雖無有情而亦現有(云云)(此第三破前師述正義也)。
ᅟᅟ==[A26] 麤【CB】,[(簾-(前-刖))-一]【國圖】==
問此三有義意何。
荅第一師依立世經說一切有情業增上力共所起計一切有情所反也第二師難前師有三破一聖應反穢難二凡應反淨難三无用變下難也(摳要文也)初難意云諸佛菩薩若[仁-二+巳]反為我所不諱若實反為即違理教雜穢種子久[A27]已亡故螺𩬩梵王等亦是此類(為言)次難意云若佛菩薩神力所加反化所作我亦无遮且論實故(為言)後難意云以本反土本為身用定不能用反之何為(為言)是故現居等者述正義也當生者一云次生者反遠者不變二云可應生者反隨其凡聖可生者反由此即無成刧之時先器成過以上界有情當生者反故(為言)經依少分等者會違也如言一切人共見此物非他方界亦能見之約少分故業不同者即不反故(為言)第三師難第二師有三破一器壞无因難二[A28]已猒无用難三有身無益難也(摳要文也)初難意云即有壞器不反之過等(為言)次難意云謂諸異生生無色界預反無用現无身故生有頂天壽八万刧不妨欲界數度成壞反之何用(為言)後難意云設縱汝宗如大眾部無色有色身及生身有色上地既反無益[色-巴+(鹿-比+(人*人))]細懸隔不相依持如梵王下別反為地此異地身不能受用故反無用(為言)然所反土等者述反土之所以也(易知之)由是設生等者申正義也同現居身他三千界所依之處說名當地彼當地一切有情皆能反之非唯是一三千界反亦非異地當生者反欲界欲界同乃至上亦尒(為言)故器世間等者釈妨難也由自地反無過失故器世壞成而亦現有(為言)。
ᅟᅟ==[A27] 已【CB】,巳【國圖】==
ᅟᅟ==[A28] 已【CB】,巳【國圖】==
問䟽難云若尒聖者於梵宮自地及地獄自地若諸異生他三千界欲界等中自地無用不能持身反之何益(云云)此難意何。
荅諸聖者或在色界不生无想天或在欲界不生地獄反此等處可有何益又諸異生於他三千界不為自所居之地設雖同欲界地既不持身反之有何益耶(為言)。
問此難如何通。
荅次云今此義言現雖无用身若徃彼可得持身故須反作非謂現身即令得持用言可持用故且如聖者設徃地獄中豈亦不得依彼而住異生設徃他方欲界亦得持身以業同故以麁細等不是懸隔(云云)文意易悉之。
問燈云問將成可用餘界生反壞時何用而餘生反既餘生反生反囙在何有盡時(云云)此問意何。
荅器界將成時有依持故餘界有情可反器界壞時无依持用何故餘界有情反之若餘界有情反者能反之因常有何有壞盡時耶(為言)。
問其荅如何。
荅文云由彼餘生感壞界業成𤎼故反不尒住時既同此反此界生无何故即壞由此故知他懷業反如在此生他反扶塵沒生他地或般𣵀槃他反扶塵而有膖脹漸爛壞者懷業力盡三災亦滅亦由此生本所反界而為引因下三靜慮𣵀槃經說由內過患㨿引因說由詖俱業感彼界成故生餘時災由彼引不尒餘由引此言何用故㨿實義非隨轉門引因勢盡此等都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他三千界傍欲界地有情有感壞界業故反此界壞若不尒者此界住刧時他界有情同反此界若他界有情无感壞業者此界有情無時何故即壞此界无有情有誰壞業感此界壞耶故知他界有情有壞業故此界有壞譬如在此界有情死生他地或入𣵀槃所殘屍[骨*(宛-(夗-夕)+匕)]是他人所反雖能反自身滅无然有遺殘扶根漸次膖脹爛壞遂歸消盡此界壞刧亦復如此雖无此界能反有情有他界有情壞業反此界故三災即起彼壞業盡三災亦滅又復由此界有情本所反界而為引囙有此界壞若引例者𣵀槃經說下三靜慮災云初禪由內有尋伺外感火災第二禪由內有喜受外感水災第三禪由內有入出息外感風災此皆㨿引因說所以云何彼下三禪有情由尋伺等俱業感彼下三禪成刧故彼有情等見下災時生第四禪等雖下三禪无有情由先有情所起尋伺等引因勢分有火水等起引囙勢盡三災都滅欲界器界壞盡亦尒由先有情感壞界業引因勢分三災起壞引因勢盡三災都滅(為言)重意云此界有情无時器界猶有者依他界有情反為也三災起壞者由所去有情懷業之引因也引因勢盡懷了成空(可存此義意也)不尒餘由引等者破範法師也彼師以維摩經云或現刧盡燒天地皆洞然眾生有常想欲令知速滅之文為證𤍠三火是佛菩薩反他說有情業感者是隨轉小乗義故燈師破云是㨿實義非隨轉問也。
問燈又問云設生他方自地許反如在此界大海火等欲界有情為同反否若許同反欲界諸天應見下水寧作璢璃既見璢璃明不同反設不同反天有水否(云云)文意顯也如何荅耶。
荅文云論說共用即可同反海不共用彼不反水天上可有(云云)。
問次難云若尒八熱大地獄等聖者不用應不反彼(云云)其荅如何。
荅次云現同地故(云云)。
問次難若尒水等應然天現同地(云云)其荅如何。
荅文云大海同反見璢璃者說別水故(云云)(別水者池等水一垸水等也)。
問上荅中云海不共用彼不反水而何此荅云大海同反耶。
荅上文踈荅也此文正義也。
問次難云若尒魚等居水既見屋宅大海之中眾生亦應見屋宅若許不見海即非同地反若許見海水等應不作舍宅(云云)此難意何。
荅若大海同反等者魚等居河池等別水中即見宅路如是大海之中龍鼈等亦可見屋宅不可云大海同反若許不見大海同地反之言无用若許同反不可見屋宅(為言)。
問此難如何通。
荅文云許別舍宅居於海水如地宂居由業力別若餘別水一處四境理即不遮由別業故如孤獨獄等(云云)。
明詮云如地中別所有穴此亦如是大海中亦別反舍宅除舍宅而彼海中餘水同餘人等皆反水也(云云)若餘別水等者除大海餘河池等一水之處四境各別。
(言)珠云問諸天知人等所用水等否若言知者如何[A29]但言天則為地解云由業限故諸天共反地而趣勝故知他所用膿水異如鶖子見穢不見淨螺王通見二若不尒者應不能化不見穢故(云云)今助釋云亦如人趣覺知魚等居在海中為所住處一切准知之。
ᅟᅟ==[A29] 但【CB】,伹【國圖】==
素云問乾坤山海當情有㝵致使不通何得定无獨云識有。
荅識反有二因反果反從因識種反現果生復從見相二分山河大地相分所收皆從五趣本識反起未有而有名為因反有而不滅名為果反皆從內心之所反現乾坤山河不離本識凡情自㝵山石莫通聖智无擁山石何㝵山石雖一通塞兩珠明離自識躰非實有四趣有情相違之境安靜有殊准之應知(云云)(文頗廣存略記之)故摳要云捨離外取境一切境不離心故名境唯識(云云)。
問章云如是等文者意何。
荅近取相違識相智之所觀境遠取一切唯識[A30]觀之所[A31]觀境皆名境唯識(為言)(等者取對法論有五行頌也繁故不記之)。
ᅟᅟ==[A30] 觀【CB】,覙【國圖】==
ᅟᅟ==[A31] 觀【CB】,覙【國圖】==
章云二教唯識由自心執著等頌華嚴深蜜等說唯識教者皆教唯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第二教唯識并引證成也。
問云何名教唯識。
荅摳要云成論本教釋彼說故名教唯識(云云)珠云前後諸佛說唯識教互傳彼說故名教唯識(云云)叡云如來說唯識略教未廣研𩅢成立道理故名教唯識理實而說通教理二有能詮所詮故(云云)。
問且由自心執著等頌意何。
荅是楞伽經第十卷文也唯識論第二為證攝四分為一之義引此文即具文云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䟽云此頌意云外境无故唯有一心由執著故似外境轉定无外境許有自心不離心故摠名一識心所與心相應色法心之所反真如識之實性四分識義用分此上四類各一別義又皆不離識故並名唯无漏種子[A32]但具一義謂不離識故說為唯(云云)明詮云立唯識有二門一別門即識自相等五二摠門即不離識故一切摠名唯識也(云云)。
ᅟᅟ==[A32] 但【CB】,伹【國圖】==
問次云華嚴深蜜等說者如何文耶。
荅華嚴經云三界唯心深蜜經云諸識所緣唯識所現等之文其文義具如第二重第三重成畢可悉之此等所說皆教唯識(云云)唯識教起本為遣外境故教唯識雖通法門隨其所明且名教唯識也。
章云三理唯識卅頌言是諸識轉反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識如是成立唯識道理皆理唯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第三理唯識并引證成也。
問云何名理唯識。
荅摳要云成立本教所說之理分別唯識性相義故名理唯識(云云)叡云此文雖有能詮所詮而能詮為教所詮為理(云云)。
問此云是諸識轉反等文意何。
荅論第一外人難云若唯有識云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云云)論主荅云由假說我法乃至此能反唯三(云云)即成立三能反道理顯識所反義畢次外人難云云何應知依識所反假說我法非別實有由斯一切唯有識耶(云云)為荅此問說此一頌也釋此頌有二類菩薩即安惠護法為一類難𨹔等為一類。
問其等如何。
荅論第七云是諸識者謂前所說三能反識反彼心所皆能反似見相二分立轉反名所反見分說名分別能取相故所反相分名所分別見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實我法離識所反皆定非有離能所取无別物故非有實物離二相故是故一切有為无為若實若假皆不離識唯言為遮離識實物非不離識心所法等(云云)是合安惠護法之釋也。
問安惠護法若其義同故合釋也。
荅摠相同故合釋然其義殊也。
問何別。
荅安惠之轉反有二義一反現義即識自躰現似二相實非二相其實二相即所執故即遍計所執似依他有理實无也二反異義謂一識躰反異為見相二分用起也所反見分相分皆計所執見似能取相相似見所取實无二分彼實我法離識所反二分皆无離計所執二取无故即依摠无立別无也識所反者俱計所執非有實物離二相有故皆唯識(云云)護法云轉反有二義一改轉義謂一識躰改轉為二相起異於自躰即見有能取之用相有𭶰㝵用等由識自躰轉起能取及有㝵故二顯現義謂識躰上現相見分用如明鏡中顯現面影今取自躰能轉反也前所反中以所反見分名為分別也是依他性也能取於所反依他相分故起種種遍計所執分別此是識躰所反用能分別故名分別其識躰所反依他性相分似所執相分者名所分別是前能分別見分之所取相故故彼所計心外實我法離識所反依他二分皆定非有非謂識反是實我法似我法故其外我法離識皆无以離識躰所反能取見分所取相分外无別物故一切有情所反皆尒依斯二分施設我法彼二離此無所依故(云云)是故一切有為无為等下二師无殊謂有為无為若實依他有別種生或常住實法不相應假法瓶等假法一切皆是不離識有為識所反无為識之躰皆非識外有名不離識非一切躰即是一識名為唯識遮離能反等識外實我法名為唯識非不離識心所及見相分色真如等故不離識名唯識也(云云)以上之文安惠說餘非佛護法皆通或並有漏說分別故(云云)。
問難𨹔等解如何。
荅論云或轉反者謂諸識轉似我法外境相現此能轉反即名分別虛妄別為自性故謂即三界心及心所此所執境名所分別即所妄執實我法性由此分別反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別實我法性決定皆无前引教理[A33]已廣破故是故一切皆唯有識虛妄分別有極成故唯既不遮不離識法故真空等亦是有性(云云)。
ᅟᅟ==[A33] 已【CB】,巳【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此師意云言轉反者即前三能反內見分識能轉依他相分似外境相現唯有見相之內識都无所反之外境外境通有能取所取此依攝論等說唯二義不說自證分師義前師別也此能轉反等者如文可知前引教理等者指論第一二卷也有極成故者以能轉反虛妄分別𢌬部等說躰非无有極成故(為言)自餘文易知之。
章云四行唯識菩薩於定位等頌四種尋思如實智等皆行唯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第四行唯識并引證成也。
問云何名行唯識。
荅樞要云明五位修唯識行故名行唯識(云云)。
問其菩薩於定位等頌意何。
荅此頌唯識論第九說加行位之處引之慈恩云此中頌者攝大乗說教授二頌教授菩薩故此分別瑜伽論頌𣃥勒所作無著故引古云分別觀論也(云云)。
問且具文如何。
荅文云菩薩於定位[A34]觀影唯是心義想既滅除審[A35]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後觸无所得(云云)。
ᅟᅟ==[A34] 觀【CB】,覙【國圖】==
ᅟᅟ==[A35] 觀【CB】,覙【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䟽云菩薩於定位者顯非散資粮位中多住外門此多在定內門修行[A36]觀影唯是心者[A37]觀心內境影離心非有唯是內心此初位[A38]觀即在𤏙位遍計所執心外之境義想既滅除審[A39]觀唯自想唯有內心也即在頂位以上摠是𤏙頂二位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此二句下忍位能取亦无中上忍位合此俱印二空即世第一法以時少故從忍位說後觸无所得入真見道(云云)意云二行之中初行上三句說𤏙位[A40]觀所取空第四句說頂位重觀所取空後行上二句說下忍位印所取空第三句說中上忍位[A41]觀印能取空即還合第二第三句說世第一法位印二取空第四句說見道位(為言)(攝論有无性世親之尺意同故不記之)言四種尋思如實智等者如上記畢可知之。
ᅟᅟ==[A36] 觀【CB】,覙【國圖】==
ᅟᅟ==[A37] 觀【CB】,覙【國圖】==
ᅟᅟ==[A38] 觀【CB】,覙【國圖】==
ᅟᅟ==[A39] 觀【CB】,覙【國圖】==
ᅟᅟ==[A40] 觀【CB】,覙【國圖】==
ᅟᅟ==[A41] 觀【CB】,覙【國圖】==
問約菩薩行有二種謂自利行利他行今所引證明自利行之文若利他行非行唯識欤。
荅所引證文只指示許也菩薩所修地前地上有漏无漏六度万行皆是行唯識也。
章云五果唯識佛地經言大圓鏡智諸處境識皆於中現(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第五果唯識并引證成也引證有三是初證也。
問云何名果唯識問荅修唯識行所得轉依二種大果名果唯識也且佛地經之意何。
荅是明說四智中大圓鏡智之行相也即具文云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影現(云云)釈此論有三義即文云大圓鏡智是能生能現諸法影像平等因緣謂諸如來第八淨識能現能生智等影像如大圓鏡能現世間一切影像智相應故假說名智言諸處者謂內六處即是眼等言諸境者謂外六境即是色等此內六處外六境界即十二處緣此十二生三智品心及心所法識為主故摠名諸識即此諸識名眾像影種種行相差別現故(第一義)此義意云如來以妙[A42]觀平等成所作智緣十二處其能緣三智影像顯現大圓鏡智則所緣十二處影像隨亦顯現大圓鏡智上故云諸處境識皆於中現也識者三智及相應心所也(為言)文云又處境識三㕝各別處謂六根境謂六塵識謂六識即十八界眾像影現此眾像影隨其所應三智品現[A43]觀察智等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皆能現故如來鏡智相應淨識為緣生此三智影像故名為現亦唯如來智等所現(第二義)此義意云以妙[A44]觀等三智緣十八界其能緣三智影像鏡智為緣生故顯現大圓鏡智即所緣十八界影像隨亦影現鏡智上故云皆於中現也(為言)文云又十八界皆在如來大圓鏡智相應心品影像顯現以諸如來鏡智生時皆能照于一切境故諸處境識猶如影像在此智中分明顯現由此鏡智攝受彼相而生起故(云云)(第三義)此義意云六處六境六識此十八界影像皆顯現大圓鏡智中以圓鏡智生起之時皆能照了一切境故故云諸處境識皆於中現也。
ᅟᅟ==[A42] 觀【CB】,覙【國圖】==
ᅟᅟ==[A43] 觀【CB】,覙【國圖】==
ᅟᅟ==[A44] 觀【CB】,覙【國圖】==
問既有三義正否如何。
荅輒以難判然此第三義能順經文章家亦存第三義意也。
問何以知第三義為正。
荅佛地論之意以正義必後陳若一師中有多義正義㝡後陳之若一義之中有多師亦以正義為後名如實義者也况見此義第三義理盡也。
章云又如來功德㽵嚴經云如來无垢識是淨无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
荅是明果唯識第二證也唯識論第三引此文即䟽云證无垢識圓鏡智俱此頌易知故不須釋界者性義(云云)。
章云唯識亦云此即无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如是諸說唯識得果皆果唯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果唯識第三證也如是等者結成義也。
問且此頌文意何云。
荅釈此頌有八問初一出躰後七尺義也即論云此謂此前二轉依果即是究竟无漏界攝(云云)是釈第一句文也䟽云下出躰无漏界攝即菩提𣵀槃二轉依果是究竟位(云云)(此者出躰門无漏者義也即无漏門也)論云諸漏永[春-日+皿]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云云)此別釋无漏義諸漏永盡者離相應縛義非漏隨增者離所緣縛義性淨者蕳二乗无學善有漏等薀也圓者蕳一切有學无漏也明者蕳二乗无學無漏也論云界是藏義此中含容无邊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義能生五乗世出世間利樂事故(云云)此別釋界字也(易知之)論云清淨法界可唯无漏攝四智心品如何唯無漏(云云)此小乗難也除大眾部等餘小乗難也(可知之)論云道諦攝故唯无漏攝謂佛功德及身土等皆是无漏種姓所生有漏法種[A45]已永捨故(云云)此論主荅也(可知之)論云雖有示現作生死身業煩惱等似苦集諦而實無漏道諦所攝(云云)此重遮難也如來示現叱訶身語現起入滅現有背痛似苦集諦而實无漏也論云集論等說十五界等唯是有漏如來豈无五根五識五外界等(云云)此亦小乗難也荅此有三師義至第五門可知之論云此轉依果又不思議超過尋思言議道故微妙甚深自內證故非諸世間喻所喻故(云云)此釋頌中不思議二字也(第三義也)論云此又是善自法性故清淨法界遠離生滅極安穩故四智心品妙用无方極巧便故二種皆有順益相故違不善故俱說為善(云云)此釋頌中善字也(第四義門論文次有問荅繁故略之)論云此又是常无盡期故清淨法界无生无滅性无戀易故說為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无斷盡故亦說為常非自性常從因生故生者歸滅一向記故不見色心非無常故然四智品由本願力所化有情无盡期故窮未來際无斷无盡(云云)此釋頌中常字也无斷者不斷常義是報身也無盡者相續常義是化身也論云此又安樂无逼惱故清淨法界眾相寂靜故名安樂四智心品永離惱害故名安樂此二自性皆无逼惱及能安樂一切有情故二轉依俱名安樂此釋頌中安樂字也(第六義門)論云二乗所得二轉依果唯永遠離煩惱障[A46]縛无殊勝法故[A47]但名解脫身(云云)此釋頌中解脫身字也唯解脫生死及[A48]縛法故以彼轉依无十力等殊勝法所莊嚴故不名法身(第七義門)論云大覺世尊成就无上[宋-木+升]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邊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云云)此釋頌下一句也梵云牟尼此云寂默法者離言法也唯我世尊二轉依果亦名解脫亦名法身言法身者非三身中之法身也佛得三名離煩惱故名解脫身離所知障具无邊德名為法身也(第八義門)。
ᅟᅟ==[A45] 已【CB】,巳【國圖】==
ᅟᅟ==[A46] 縛【CB】,縛【國圖】(cf. T31n1585_p0057c14)==
ᅟᅟ==[A47] 但【CB】,伹【國圖】==
ᅟᅟ==[A48] 縛【CB】,縛【國圖】(cf. T43n1830_p0603a27)==
章云此中所說五種唯識摠攝一切唯識皆盡(云云)。
問意何。
荅是結五種唯識也(易知之)。
章云然諸教中就義隨機於境唯識種種異說(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此第一門中有四種所[A49]觀能[A50]觀五種六門也今此文說㝡後六門唯識也文意云依義道万差機冝千品於一境唯識種種異說(為言)。
ᅟᅟ==[A49] 觀【CB】,覙【國圖】==
ᅟᅟ==[A50] 觀【CB】,覙【國圖】==
問五種唯識中亦有教理等何故[A51]但於境唯識致異說耶。
ᅟᅟ==[A51] 但【CB】,伹【國圖】==
荅有情不了真妄境故起惑業苦流轉生死故佛為令悟其境界就義隨機致種種說(為言)又境唯識其義寬廣通一切唯識故也。
章云或依所執以辨唯識楞伽經說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現以彼境非有是故說唯心[A52]但依執心虛妄現故(云云)。
ᅟᅟ==[A52] 但【CB】,伹【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此第一依所執辨唯識之門也外境本无唯有一心由心執著似外境現是名依所執辨唯識也經文意如上教唯識成畢然章家文與經文一兩有改其義是同也(古經頌云虛妄取自心是故心現在外法无可見是故說唯心(云云))。
章云或依有漏以明唯識花嚴經說三界唯心就於世間說唯識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第二依有漏明唯識之門也新經云了達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緣亦復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滅者生死盡(云云)故知依世間有漏辨唯識也文義如上第二重成畢可知之。
章云或依所執及隨有為以辨唯識卅頌云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反依識自躰起見相分二執生故世間聖教說我法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第三依所執及有為辨唯識之門也依識自躰起相見分是依有為辨唯識也依見相分生我法執是依所執辨唯識也世間依无躰隨情假說我法是依所執辨唯識也聖教依有躰施設假說我法是隨有為辨唯識也故義演云賦法師云依所執者外道所辨有情命者等隨有為者佛法所辨我法等也(云云)頌意如上第三重成畢可知之。
章云或依有情以辨唯識无垢稱經云心清淨故有情清淨心𮦀染故有情雜染(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第四依有情辨唯識之門也有情染淨唯依內心故云依有情辨唯識也文義如上第四重成畢可知之。
章云或依一切有无諸法以辨唯識解深蜜經說諸識所緣唯識所現(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第五依一切法辨唯識之門也有无諸法者若依中邊者有為无為云一切法也若依對法者三自性法云一切法也經義如上第三重成畢(可知之)。
章云或隨指事以辨唯識阿毗達磨契經頌言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隨指一事辨唯識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第六隨指一事辨唯識之門也共反水處鬼反一猛火傍生反一宅路人反一水天反一璢璃是即各各識反唯識也故云隨指一事也[冰-水+(實-毌+(眉-目))]云謂雖一切法皆唯識而唯指鬼等四道果故名為一事也。
問既四道各別何故為一事耶 若於一處涉入反故且為一事也(云云)今謂此。
荅不尒指四趣有情所反一一境云一事也事者境事也若言一處涉入故為一事者隨指之言甚以无用也(具如上境唯識成可知之)。
章云如是等𨋅无量教門舉此六門類攝諸教理義盡者唯第五教摠攝一切為唯識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結也文中有二初結六門中攝有无量教後結以无量教六門中攝第五門勝之所由也演云次上所明六門中第五所引解深蜜教也摠說一切有无諸法為唯識故攝諸教中理義盡(云云)。
問六門中第五云諸識所緣等(云云)文摠攝一切者何故論第七荅唯識所因難引六教中以楞伽經云諸法皆不離心之文摳要判云此依不離以顯唯識唯此一門具攝諸法(云云)。
荅義旨各別㨿依心生境以明唯識此深蜜經文理盡也㨿依不離義以明唯識彼楞伽經文理盡也故不相違也。
問若尒無漏種子以不離義名唯識而六門中非依不離義辨唯識之門故不攝無漏種子耶。
荅以不離義名唯識者唯識之通門故第五教中亦攝無漏種子即以不離義攝也(演秘有二釈第二釈无漏種子識所反攝(云云)若依此義全攝唯識所現之處也)。
章云或束為三謂境行果如心經贊具廣分別(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六門唯識從前五種中境唯識所分出也今前五種唯識或束為境行果(云云)。
問理教二種三中何攝。
荅義演云境即教理行唯識行即資粮等果菩提等(云云)為𮋒惑業苦三 為境行果三也。
問如心經贊者其文如何。
荅其文云次應修行(上說發心故云次也)此有二種一略二廣略復有三一境二行三所得果猶昔不知真妄境界起煩惱等名業也囙受眾苦今正𮋒彼故亦有三由此㝡初應審[A53]觀境既知善惡修斷行成因行既圓果德便證諸佛聖教雖復无邊說修行門不過三種故修行者應依此學(云云)(廣義非此所明也)珠云三性為所[A54]觀境三惠為所修行所修有二一[A55]觀行二種子於五位中隨其所應有漏无漏通現種修所言修者令[A56]觀種現展轉增勝生長圓滿有漏修者能感世間一切妙果无漏修者永滅諸障得大菩提先[A57]觀可知方起勝行因行既[供-八+冉]果德乃圓故摠為三大意如是(云云)。
ᅟᅟ==[A53] 觀【CB】,覙【國圖】==
ᅟᅟ==[A54] 觀【CB】,覙【國圖】==
ᅟᅟ==[A55] 觀【CB】,覙【國圖】==
ᅟᅟ==[A56] 觀【CB】,覙【國圖】==
ᅟᅟ==[A57] 觀【CB】,覙【國圖】==
問心經贊云束為三者何其文說到彼岸義云境盡有无(境)解窮六藏(教)義詷真俗(理)業[供-八+冉]二因(行)覺滿[A58]寂圓(果)斯[A59]昇彼岸(云云)。
ᅟᅟ==[A58] 寂【CB】,𥥤【國圖】==
ᅟᅟ==[A59] 昇【CB】,[日/舛]【國圖】==
荅不障亦說五種今只取說三種也([A60]已上第一門畢)。
ᅟᅟ==[A60] 已【CB】,巳【國圖】==
唯識義章卷之三本終
唯識義卷第三之末
釋真興撰
第二辨名門
章云第二辨名者梵云毗若底此𮋒為識識者了別義(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釋識名言也。
問既云唯識何故先舉識言。
荅理可云識唯然順唐言云唯識天竺先舉躰後舉用故可云識唯唐朝先舉用後舉躰故云唯識今章家隨天竺語先舉識言釋也。
問識者了別義者八識皆有了別義歟。
荅尒也。
問若尒何前六識名了別境識。
荅約了別有二謂麤與細前六識有麤了別義名了別境識七八有細了別義細義隱故不名了別也。
章云識自相識相應識所反識分位識實性五法事理皆不離識故名唯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為釈表義說此言也意云識言表有五此五法皆不離識故摠名唯識凡釈唯識有二門言識自相故名唯識乃至識實性故名唯識者別門唯識也此五法皆不離識故名唯識者通門唯識也今偏明通門唯識也(五法事理如初重成畢可知之)。
章云不尒真如應非唯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殊云若以不離義不說唯尒者真如非識反由何名唯識故云不尒(云云)䟽云不離識故真如名唯識非識所反不說為我法若說真如心所反故(云云)正與此問也。
問真如是識實性故名唯識足矣何必用不離義。
荅識實性之義即是不離義意云識實性故不離識(為言)故以不離義名唯識是决定義也自餘四類准之可知也。
章云亦非唯一心更無餘物攝餘歸識摠立識名(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通伏難也難云依他內境其躰非虛何言一心豈无餘物耶故今通云非謂[A61]但有一識无餘內境攝境歸識摠名唯識(為言)珠云真如及無漏種子名為餘物今謂不尒真如及無漏種子以不離義名識畢何名餘物云歸識耶。
ᅟᅟ==[A61] 但【CB】,伹【國圖】==
章云非攝歸真不名如也(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亦通難也難云若云一切法皆歸識名唯識者何維摩經等云一切諸法皆如也耶故今通云依攝境從心與唯識門名皆唯識非謂若依攝相歸性與真如門不名皆如(為言)意云攝一切法名唯識之唯識相歸真如性名皆真如(為言)故義濵云且此門摠立識攝若約歸真如門識亦說名一切法皆如也(云云)古德之義不如此說之。
章云梵云摩怚[A62]剌多此𮋒為唯唯有三義(云云)。
ᅟᅟ==[A62] 剌【CB】,刺【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釈唯言名也唯有三義如次下之。
章云一蕳持義蕳去遍計所執生法二我持取依他圓成識相識性成唯識云唯言為遮離識我法非不離識心心所等(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舉唯言三義中第一義并引證成也䟽云遮離能反等識外實我法名為唯識非不離識心所及見相分色真如等(云云)摳要云唯蕳二空唯謂蕳持有心空境是唯義也蕳去境持取心故說蕳持是唯義也(云云)。
問唯言有蕳持義者何論云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云云)故可云[A63]但有蕳義何云有持義。
ᅟᅟ==[A63] 但【CB】,伹【國圖】==
荅其蕳義下有持義遮表必相待而有故也。
章云二决定義故舊中邊頌云此中定有空於彼亦有此謂俗事中定有真理真理中定有俗事識表之中此二决定顯无二取(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舉唯言第二義并引證成也唯識䟽云唯與空有別者梵音言都都者不唯是唯亦是定義於此都字之上加阿縛䭾剌那即是楷空義故今應言唯是空義以依他中决定唯有空故(云云)。
問何故不引新論文耶。
荅新論云此中唯有空(云云)唯言既有三義故是摠言也舊論云定有空者唯言三義中取决定義故為明决定義引舊論是勝也。
問其識表之中等文意何。
荅識言表有五法事理此識表言上置唯言時云俗事中定有真理真理中有定俗事之義决定也是義决定故顯无二取之義(為言)。
章云三顯勝義瞿波論師𢌬唯識釈云此說唯識[A64]但舉主勝理兼心所如言王來非无臣佐(云云)。
ᅟᅟ==[A64] 但【CB】,伹【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舉唯言第三義并引證成也(𢌬唯識釈論者未𮋒之論也)。
問若雖舉識勝理兼心所者可云識言有顯勝義而何云唯言義。
荅若不加唯言不可顯識勝義今以唯言顯識勝義故云顯勝義也凡唯言三義是成識上義一一可悉之。
章云今此多取蕳持解唯(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取捨詞也唯言雖有三義今言唯識之時多取蕳持義(為言)。
問若尒後二義有何用。
荅既言多取兼可取餘義。
問何故多取蕳持義。
荅成立唯識本意為顯遮表之義故必取蕳持義可解唯義(為言)。
章云識者心也由心集起綵𦘕為主之根本故經曰唯心分別了達之根本故論稱唯識或經義通因果摠言唯心論說唯在因[A65]但稱唯識(云云)。
ᅟᅟ==[A65] 但【CB】,伹【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會違也違難有三一難云何故經云唯心論云唯識二難云何故經名般若論云唯識三難云何故經云真如論云唯識耶今此文會第一難也會中有三釈一云經云唯心論云唯識心與識是一故无相違二云經由集起綵𦘕義名唯心也論由分別了達義名唯識也三云經通因果摠名唯心論唯在因[A66]但名唯識也。
ᅟᅟ==[A66] 但【CB】,伹【國圖】==
問就第一義心者集起義識者了別義而何云識者心也。
荅一識躰從義得名集起義故名心了別義故名識然其躰一故云識者心也。
問就第二義其集起綵𦘕等之意何。
荅集起者第八識集諸法種起諸法故以集起義名心(為言)綵𦘕者華嚴經云心如工𦘕師𦘕種種五蘊(云云)故以綵𦘕義名心(為言)以分別了達義名識如常可知之。
問就以集起義名心若尒只可第八名心可不通餘識。
荅集起義有二即一行相集起二種子集起初通諸識後唯第八故集起義名心通諸識也。
問就第三義經通因果名心等之意何。
荅論第三出第八識異名之中云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云云)次下云此等諸名通一切位(云云)䟽云此通有無漏及若凡若聖名一切位(云云)(此等者謂阿𨹔那所知依種子識及如小乗名根本識)心名既通有漏无漏故經通因果名心也識了別義唯在因位故論唯於因位[A67]但名識也(為言)。
ᅟᅟ==[A67] 但【CB】,伹【國圖】==
章云識了別義在因位中識用強故說識為唯其義无二𢌬論云心意識了名之差別(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重成論說唯在因[A68]但稱唯識之云義也意云識者是了別義因位中智蕳擇義劣識了別用勝故論㨿因位了別用勝[A69]但名唯識云識云心其義无二故𢌬唯識論云心意識了名之差別(為言)。
ᅟᅟ==[A68] 但【CB】,伹【國圖】==
ᅟᅟ==[A69] 但【CB】,伹【國圖】==
問心識躰一其義各別而何云其義无二。
荅義者躰義非義之義故不相違。
問其𢌬論意何。
荅䟽云此釈伏難(難云何故論中即言唯識諸經所說乃名唯心舉心證識義如何成耶)謂諸經論所說心意識及了別此之四名其躰无異[A70]但名差別心積集義意思量義識了別義了識達義應言了別此中言略[A71]但說了言舊論言等等此了故積集有二一集行相二集種子初遍諸識後唯第八思量有二一無間意二現思量初通諸識後唯第七了別有二一細二麁初通諸識後唯前六此即八識皆有四名(云云)。
ᅟᅟ==[A70] 但【CB】,伹【國圖】==
ᅟᅟ==[A71] 但【CB】,伹【國圖】==
問若尒何楞伽經云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為識(云云)。
荅論會云謂薄伽梵處處經中說心意識三種別義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是三別義如是三義雖通八識而隨勝顯第八名心集諸法種起諸法故第七名意緣藏識等恒審思量為我等故余六名識於六別境麁動間断了別轉故(藏識等者等取果位所緣无垢識及真如也我等者等取无我也)。
問會此經論相違燈第一有四釈其何。
荅其文云。
問何故經說唯心論言唯識。
荅一云心意識了躰一名殊各舉一名亦无妨也二云心積集法勝識即了別境強如瑜伽論五十云㨿勝道理建立心意識差別即心謂第八識雜染還滅之根本故經㨿初名論依後義三云心意通果識[A72]但存因經依通稱論約局名四云論從所猒為名經依躰義為目(云云)即初三釋如次與章三釈同也第四釈與章下文同也(下文者從猒為号等之文也至彼可知之)。
ᅟᅟ==[A72] 但【CB】,伹【國圖】==
章云識即是唯持業釈也或順世外道及清弁等成立境唯為蕳於彼言識之唯依主无失(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就唯識之釈名明六種釈攝也即有二義一持業釈攝義二依主釈攝義也。
問其二釈攝如何。
荅持業釈攝者識躰持蕳持决定顯勝之唯業用故云識即是唯持業釈攝也依主釈攝者唯是能依識是主也唯依主識識之唯故名唯識如臣依王王之臣故云王臣也。
問其順世外道及清弁等成立境唯義如何。
荅且䟽述順世外道計云順世計云唯執有實常四大生一切有情一切有情稟此而有更无餘物後死滅時還歸四大(云云)燈云精妙四大造心无㝵麁大造色有㝵(云云)義濵云順世外道宗云一切法皆以四大為性然四大中清明為心濁穢為境然皆以四大為性故立境唯也(云云)西明𢌬唯識䟽下云彼順世云一切諸法不離四大如大乗中一切諸法皆不離心我宗亦尒諸法生時皆是四大於中淨者反成心等中者成根麁者成塵刧懷之時皆歸四大(云云)䟽述清弁計云清弁計云若論世諦心境俱有若依勝義心境俱空經中所言唯心等者識㝡勝故由心集生一切法故非无心外實有境也德光論師先小乗學造十地䟽釈一心言如言▆來非无臣從舉勝者故非謂唯心便无境等(云云)又下文云然清弁計摠撥法空為違中道強立唯境諸心所現即是唯境有何心也(云云)貶量云且如眼識緣青等時心即是青離青等外无別能緣乃至真智證真理時唯是真空空外无別能證真智雖於世俗心境俱有境實心虛虛者從實名為唯境(云云)。
問三論宗難云清弁宗中无說唯境之文何法相陳妄語耶此難何通耶。
荅法相通云三論諸師不善自宗不得清弁之意云尒也彼宗立五佛性中云囙緣一法轉而為五故知有境也(是明詮僧都之義也)又有云立真性有為空其空即境故(云云)。
章云為令捨識而依於智說唯識言(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通伏難文也故摳要云問何故四依勸依智不依識此論名唯識不名唯智耶問餘三依亦如是如唯識章釈名中釈(云云)故知此章文通樞要之難文也文中有四釈是第一因果相對釈也珠云所以論唯在因名唯識者為令捨識而依於智(云云)意云識名在因智名通果因是所可捨果是所可取所以論中唯在因名唯識者為令捨在因識依在果智也(為言)。
問何故捨識依智耶。
荅識是生死之本以著事為性智是𣵀槃之因以達理為用故云尒也。
章云若能觀中智強識劣若以為境皆不離心今為所[A73]觀故名唯識(云云)。
ᅟᅟ==[A73] 觀【CB】,覙【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通前難第二能所相對釈也意云若能[A74]觀中智决断用強識了別用劣故四依中云依智也其能觀智還為所[A75]觀境之時以不離心亦是唯識今論之中㨿所觀義故名唯識(為言)。
ᅟᅟ==[A74] 觀【CB】,覙【國圖】==
ᅟᅟ==[A75] 觀【CB】,覙【國圖】==
問智是能[A76]觀何亦為所觀耶。
ᅟᅟ==[A76] 觀【CB】,覙【國圖】==
荅且十六心中類忍類智緣前正智即是正智為所[A77]觀境又大圓鏡智現三智影即是三智為所緣境此類非一也(珠云今為所[A78]觀者識為所[A79]觀智為能觀今論意者從於所[A80]觀故名唯識(云云)頗不叶章文相可察之)。
ᅟᅟ==[A77] 觀【CB】,覙【國圖】==
ᅟᅟ==[A78] 觀【CB】,覙【國圖】==
ᅟᅟ==[A79] 觀【CB】,覙【國圖】==
ᅟᅟ==[A80] 觀【CB】,覙【國圖】==
章云又不離依主稱為唯識决断從能故可依智(云云)。
問此意何。
荅是亦通前難第三主能相對釈也意云智者惠心所即不離心王以不離義攝從依主論名唯識智是决断義是故四依從能云依智也義濵云不離者心所也(云云)清素云此有二義名為唯識一諸法不離識二識是主故名為唯識(云云)(說不離義雖有諸記不如此二記之)。
章云又從欣為目經唯名皆般若從猒為号論標並唯毗若底(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亦通前難第四欣猒相對釈也珠云智是𣵀槃因以為所欣識是生死本以為所猒故從偏憎得名不同(云云)意云智是所欣故四依中云依智識是所猒故論中名唯識(為言)此文兼通上所陳三違難中第二何故經名般若論名唯識之難也。
章云攝法歸无為之主故言一切法皆如也攝法歸有為之主故言諸法皆唯識攝法歸蕳択之主故言一切皆般若(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文別通上三違難中第三何故經名真如論名唯識之難摠通會上難也意云真如是万差諸法所歸之主也故經中云一切諸法皆如也攝有漏无漏一切法歸无為主皆云真如是即攝相歸性門之義有為諸法中以識為主餘法是伴故論中攝一切法歸識主名皆唯識有為法中惠心所為蕳択主故經中攝一切法歸蕳択主名皆般若也即以真如為實相般若以真俗智為觀照般若以能詮教為文字般若以心心所色不相應為眷屬般若以真俗二諦為境界般若故云一切皆般若也(古德又云布施等五攝第六般若名皆般若(云云)今謂此義甚狡何云一切法耶)。
章云是名第二弁名号也(云云)是結也可知之。
第三離合會釋門
章云離合會釈者離者別也合者同也謂諸經論各各別說諸觀等名今合解之[A81]但是唯識之差別義非躰異也(云云)。
ᅟᅟ==[A81] 但【CB】,伹【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門意也珠云別者屬諸經論同者屬此唯識今此門中和會解釈故名會釈(云云)義濵云謂諸經論種種說名差別唯識差別若合解者唯唯識(云云)。
章云一名有三十一類(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諸經論中隨義說種種差別名摠有五類謂一名類二名類三名類四名類五名類也此中先標一名類有卅一也。
章云華嚴等中遮境離識名為唯心(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一名中第一舉說唯心之名也意云華嚴經中說三界唯心者遮小乗等執離心外有實境為令知唯心道理說三界唯心也(唯心之義如第二重具釈耳)。
章云辨中邊論遮邊執路名為中道(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名中道之名也中邊䟽云中者正善離過之目邊者邪惡有失之号(云云)。
問其說中道文何。
荅彼論上卷頌云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云云)([A82]弥勒并造頌也)世親釈云虛妄分別有▆謂有所取能取分別於此二都无者謂即於此虛妄分別永无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謂虛妄分別中[A83]但有離所取及能取空性於彼亦有此者謂即於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虛妄分別(乃至)一切法者諸有為及无為法虛妄分別名有為二取空性名无為依前理故說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由有空性虛妄分別故說非空由无所取能取性故說非不空[A84]有故者謂有空性虛妄分別故无故者謂无所取能取二性故及有故者謂虛妄分別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虛妄分別故是則契中道者謂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善符順般若等經說一切法非空非有(云云)(論文二頌為二叚釈論亦尒)唯識䟽七末云虛妄分別是俗諦妄分別有空者即俗諦中有真諦空即真諦空中亦有妄分別即真中亦有俗諦二諦必相有無一无時亦無二故相形有也(乃至)謂二諦有不同清弁二取无不同少部故處中道(云云)中邊䟽云中謂非邊道者遊履之義即是真如智所遊處(云云)。
ᅟᅟ==[A82] 弥【CB】,[(〦/力)*(乞-乙+小)]【國圖】==
ᅟᅟ==[A83] 但【CB】,伹【國圖】==
ᅟᅟ==[A84] 有【CB】,▆【國圖】==
問遮邊執路者其邊執者如何。
荅小乗諸法實有之執清弁諸法皆空之執云邊執路為遮此偏有偏空之執[A85]弥勒菩薩說非空非有中道之義(為言)。
ᅟᅟ==[A85] 弥【CB】,[(〦/力)*(乞-乙+小)]【國圖】==
問古德不取此頌取中邊下卷无上乗品引大宝積經說八種邊執及八種中道行亦說七種邊執七種中道行為此章中義而何以此頌為此義。
荅彼文為明離二邊正行引寳積經文故論云離二邊正行云何應知如宝積經所說中道行(云云)若依此文指本直可云宝積經中遮邊執路名為中道何勞舉未云弁中邊論耶故此文中雖明中道行非所▆正取以取前頌為勝也故心經幽贊云无著菩薩後請慈氏說中道教雙除二執而說頌曰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无(等)(云云)。
摠聊蕳章云成唯識說勝義諦中心言絕故非空非有寄言詮者引慈氏所說頌言虛妄分別有等(乃至)此即建立三性唯識我法境空真俗識有非空非有中道義立(云云)此等文正與此章意同也。
問且就古德意其八種中道義如何。
荅頌云異性與一性(若於色等執我有異或執是二各為一邊為離此執觀无我等名中道行)外道及聲聞(若於色等外道執常聲聞執无常各為一邊為離此執觀非常无常名中道行)增益損减邊有情法各二(此有二種一執有實有情是增益邊執无假有情是損减邊為離此執觀我无我中智名中道行二執有實法是增益邊執无假法是損减邊為離此執觀无心思意識名中道行)所治及能治(執有染法是所治邊執有淨法是能治邊為離此執於二邊不隨勸讚名中道行)常住與断滅(於有情法定執有是常住邊定執无是断滅邊為離此執說此二邊中智名中道行)所取能取邊(執有无明所取能取各為一邊執有明所取能取各為一邊為離此執說明與无明无二无二分名中道行)染淨二三種(雜染有三謂煩惱業生煩惱染有三一諸見二貪嗔癡相三後有續業染有一謂善惡業生染有三一後有生二生[A86]已心心所念念起三後有相續即此三種雜染是所治也清淨有三一空智无相智无願智即治煩惱雜染三如次之二不作智即治業雜染三无生智无起智无自性智即治生雜染三如次之若於法界或執雜染或執清淨各為一邊即執先時有染後時有淨也為離此執說非由空能空於法法性自空名中道行无相等餘六智准可知之)。
ᅟᅟ==[A86] 已【CB】,巳【國圖】==
問又有七種二邊中道者何。
[A87]荅頌云分別二邊性應知復有七謂有非有邊(或於實我分別為有以為滅我立空性故或於无我分別為无為離此執說不為滅我立空性空性本性自性空名中道行)所能寂(所断為所寂能断為能寂執有此二各為一邊恐所断有断得能寂空以怖空故執二寂為離此執說虛空喻名中道行譬如有人怖畏此事捨之走去復有空成彼甚愚癡此亦如是所寂能寂本來目空何所畏去得能寂空耶)怖畏(分別所怖分別從彼所怖所生可畏之事各為一邊謂怖有所執色等為惡趣因怖色等所生惡趣苦為離此執說𦘕師喻名中道行譬如无智𦘕師𦘕藥刃形返恐害我此亦如是自反為色返怖彼能招生惡趣而受逼迫也)所能取(分別所取分別能取各為一邊為離此執說幻師喻名中道行譬如幻師自幻化可畏獸猛獸生[A88]已還喫[A89]己身由唯識智无境智生由无境智生復捨唯識智)正邪(分別正性分別邪性各為一邊為離此執說兩木生火喻名中道行謂如兩木雖无火相由相鑽截而能生火火既生[A90]已還燒雨水加行位如實觀亦如是雖无聖道正性之相而能發生見道聖惠聖惠生[A91]已復能除遣此如實觀也)有用并無用(小乗外道等執智断惑要先分別方能断惑若无分別断惑應无作用有分別能断惑名有用无分別不能断惑名无用各為一邊為離此執說初燈喻名中道行謂如一燈能破於闇豈要分別方能破耶既无分別可无有用用既非无故知▆▆分別方有作用)不起及時等(謂彼執言能治之智无始未起由此後時應竟不起此執為一邊或若此智由修習故後時得起者應等煩惱修習時長此執為一邊為離此執說後燈喻名中道行謂如有室從无始來積闇未曾得明有鑽截火燈明忽起不與闇同長明得生智亦如此也)是分別二邊(是結也可知)。
ᅟᅟ==[A87] 荅【CB】,▆【國圖】==
ᅟᅟ==[A88] 已【CB】,巳【國圖】==
ᅟᅟ==[A89] 己【CB】,巳【國圖】==
ᅟᅟ==[A90] 已【CB】,巳【國圖】==
ᅟᅟ==[A91] 已【CB】,巳【國圖】==
章云般若經中明蕳擇性名為般若波羅蜜多(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名般若之名也梵云般若此云智梵云波羅蜜多此云彼岸到言蕳擇者智惠之用也。
問約般若有五種皆有蕳擇義耶。
荅尒也故幽賛上卷云福智俱修(是眷屬般若)有空齊照(是境界般若)尋詮會旨(是文字般若)究理解生(究理實相也解生觀照也)惠性惠資皆為般若能除障智證法真理眾德之首万行之導雖獨名惠攝一切法(云云)(如第一第二門未少少成畢)。
章云法華經中明究竟運名曰一乗(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名一乗之名也。
問先其究竟運云意何。
荅玄賛云由過此外無別勝乗依理究竟㝡為殊勝故說為一(云云)意云究竟者一義運者乗義(為言)。
問何故究竟義名一。
荅玄賛云一有三義一蕳別故名一二破別故名一三會別故名一蕳別故名一者昔日說二今時說一故知所詮理極一而為實能詮之教二即稱權無別二理以為極也(乃至)破別故名一者二乗不知二為方便執[A92]二乗果以為真極今說二𣵀槃但為化城說二菩提但是羊[(廉-(前-刖))-一]𫞐教所設非是二果所得所證菩提𣵀槃真勝極也破彼情執有二果極故說為一(乃至)會別故名一者教理行果皆有根本及以方便會漸悟者先二乗中所修成得教理行果為大方便依此本論初地[A93]已上離分假死見道[A94]已前教理行果為不退地之根本因等(云云)。
ᅟᅟ==[A92] 二【CB】,▆【國圖】==
ᅟᅟ==[A93] 已【CB】,巳【國圖】==
ᅟᅟ==[A94] 已【CB】,巳【國圖】==
問何故乗義名運耶。
荅玄賛云乗是運載義運載行者自運運他至於彼岸皆名為乗(云云)。
問因行能自運至果可名乗佛果自運息應非是乗躰。
荅有五義一者運載以名乗因中通二運廣至果廣他運由此亦名乗(云云)(次四義具如玄賛之)。
問攝論云以十義說一乗而何只云明究竟運耶。
荅是十義中第十義也雖有十義第十義是决定也故舉之也。
問先其十義如何。
荅彼論頌云為引接一類(不定姓二乗)及任持所餘(不定姓小菩薩)由不定種姓諸佛說一乗([A95]已上二義)法(真如法性皆同)無我(人无我皆同)解脫(於煩惱障解脫皆同)等故(等者同義也)姓不同(聲聞身中具聲聞姓及佛種姓)得二意樂(一者攝取平等意樂由此攝取一切有情謂彼即是我我即是彼此既成佛彼亦成佛二者法性平等意樂謂諸聲聞法華會上蒙佛授記得佛法性平等意樂)化(如世尊言我憶徃昔无量百返依聲聞乗而般若𣵀槃為調伏彼種姓人故)究竟(唯此一乗㝡為究竟過此更无餘勝乗故)說一乗(云云)。
ᅟᅟ==[A95] 已【CB】,巳【國圖】==
章云此之四名通能所[A96]觀真俗境觀正智唯真加行後得並通真俗若言證者後得唯俗(云云)。
ᅟᅟ==[A96] 觀【CB】,覙【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此約唯識之異名有通不通能觀所觀真諦俗諦之義今此文就一名之中唯心中道般若一乗四類之名釈此四名通不通境智真俗之義也。
問其意何。
荅此四名通能[A97]觀智所[A98]觀境并成真諦俗諦之境智然能[A99]觀中有三智正躰智唯真非俗加行智後得智並通真俗二諦約後得智若言證依他如幻理者唯俗非真也。
ᅟᅟ==[A97] 觀【CB】,覙【國圖】==
ᅟᅟ==[A98] 觀【CB】,覙【國圖】==
ᅟᅟ==[A99] 觀【CB】,覙【國圖】==
問且唯心之名如何通能觀所觀真俗境[A100]觀。
ᅟᅟ==[A100] 觀【CB】,覙【國圖】==
荅八識心王心所摠名心故心是能緣性故名能觀八識後三分互相緣故亦成所緣境亦為他心智被緣故云通所觀此中无漏心成真諦境[A101]觀有漏心成俗諦境[A102]觀也。
ᅟᅟ==[A101] 觀【CB】,覙【國圖】==
ᅟᅟ==[A102] 觀【CB】,覙【國圖】==
問中道之名如何通能[A103]觀所[A104]觀等。
ᅟᅟ==[A103] 觀【CB】,覙【國圖】==
ᅟᅟ==[A104] 觀【CB】,覙【國圖】==
荅聖者能觀之智所觀之境皆離邊執故俱名中道故通能所觀通真俗諦准前可知之。
問般若之名如何通能所觀等。
荅般若者智也故是能[A105]觀亦為他智所緣故通所[A106]觀通真俗諦准上可知之清素云。
ᅟᅟ==[A105] 觀【CB】,覙【國圖】==
ᅟᅟ==[A106] 觀【CB】,覙【國圖】==
問前云般若蕳択之性何有能所[A107]觀別。
ᅟᅟ==[A107] 觀【CB】,覙【國圖】==
荅般若五種觀照等能文字等所故皆得有(云云)今謂[A108]觀照般若正是智躰此亦通所[A109]觀所謂如妙[A110]觀察智之大圓鏡智所緣也。
ᅟᅟ==[A108] 觀【CB】,覙【國圖】==
ᅟᅟ==[A109] 觀【CB】,覙【國圖】==
ᅟᅟ==[A110] 觀【CB】,覙【國圖】==
問一乗之名如何通能所[A111]觀等。
ᅟᅟ==[A111] 觀【CB】,覙【國圖】==
荅約一乗有因果理智智是能觀理即所[A112]觀通真俗諦准前可知之(具如次下論之)。
ᅟᅟ==[A112] 觀【CB】,覙【國圖】==
問其云若言證者後得唯俗之意何。
荅義濵云入[A113]觀時名為證者尒時㣪得唯證俗故(云云)清素云若依[A114]觀行後得亦能反影觀真若依證說本知真非俗後證俗非真用各別故(云云)。
ᅟᅟ==[A113] 觀【CB】,覙【國圖】==
ᅟᅟ==[A114] 觀【CB】,覙【國圖】==
後記意勝也。
章云法華有說唯依果智[A115]但說三車在門外故宅中出者名衣裓机案及門不與乗名(云云)。
ᅟᅟ==[A115] 但【CB】,伹【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此釈一乗名通能所[A116]觀之中為破古師[A117]但依果智先引彼古人釈也。
ᅟᅟ==[A116] 觀【CB】,覙【國圖】==
ᅟᅟ==[A117] 但【CB】,伹【國圖】==
問先其古人者誰耶。
荅珠云胡吉藏師法華遊意中彼述三說第一師以万善因為一乗第二師以佛果智為一乗第三師通因果為一乗今云有說者當彼第二師義此師意者譬喻品中三車門外即三界外果德為車故知因中不與乗名(云云)今撿法華玄第一出此三說故其文云昔在會[稽-禾+耒]撰擇法華宗旨凡有十三家今略明世盛行有其三說等(云云)是則出諸師異說非彼自義也護命云法華有說等者傳說是靈範師義也又傳說云吉藏師也引彼䟽五是並不然今云光宅義也所以知者吉藏師法華玄六卷舊有二光宅云三車[A118]但是果非因即果地究竟盡无生二智為大車躰(乃至)莊嚴寺運法師云二車[A119]但果大車是囙万行為躰(乃至)藏法師破云大車互執因果文義俱傷今當具說若言大車[A120]但是果者下何得云乗是宝車直至道塲耶故一不可也(具有十一不可)又莊嚴義是亦不然若言大車[A121]但是因者下合中何因緣故舉果德合耶(有多復次)乃至故不得言藏法師義也万行為因車万德為果車是此師義也(云云)故知有說者光宅寺雲法師也。
ᅟᅟ==[A118] 但【CB】,伹【國圖】==
ᅟᅟ==[A119] 但【CB】,伹【國圖】==
ᅟᅟ==[A120] 但【CB】,伹【國圖】==
ᅟᅟ==[A121] 但【CB】,伹【國圖】==
問尒此師義意何。
荅智周云古人意說宅外之者名之為果衣裓及門並為因衣裓机案二乗因行(云云)即意云聲聞因行喻衣裓獨覺因行喻机案菩薩因行喻門明知三乗因行不為一乗躰門外在三車者果出因外故云在門外是以明知果智為一乗躰也言果者即三乗之果也然取菩薩乗之果智為一乗躰(為言)。
問玄賛第一釈行妙法之中大乗因行名之為門正所行處故二乗之因悲智所誘名衣裓机案隨冝出處故(云云)此文正與古師同也何成所破耶。
荅此文非䟽主本意故成所破。
問何故非本意。
荅䟽主正義云經云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机案從舍出之(云云)䟽第五云第二示大不怖喻有四(乃至)此思大乗果化也諸佛智惠名大乗果教所詮故佛果德故(乃至)身有力者謂二真智佛以智為躰故手有力謂六神通外作用故佛作是思惟我悉具足此二勝德二乗種姓眾生雖無修行大乗求出宅意當以智惠之用机案頓授中根眾生圓覺以神通之用衣裓頓授㧞下品眾生眾苦押逼眾生從三界舍出而救度之耶(云云)故知䟽主正意以衣裓机案為大乗果化之喻不喻二乗之因行故成所破也。
問若尒䟽主意衣裓等用耶不用耶。
荅雖作思惟而不用之也。
問何以知尒。
荅經下合喻中云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云云)賛云不用智惠身力亦不用神通手力(云云)故知不用之(為言)。
問若尒䟽第一卷文非䟽主正意者何釈行妙法用此義耶。
荅會釈此玄賛上下相違有多家釈故鏡水寺栖復抄云言二乗之因悲智等者章敬則云釈少行也此䟽主本文之中解作如來果化此間解經品得名中䟽主云何科云二乗之因悲智所誘衣裓机案隨冝出處兩文相違諸抄云多解淄洲云此不䟽主解[A122]敘古人義攝釈亦云若是䟽主解即合前後相羕今既前後相違故知不是也又淄洲親羕䟽主後相傳不謬潞府云衣裓机案佛果功德躰即悲智悲智即是能誘二乗之因是所誘即是果化所誘即是二乗之因二乗之因是悲智之家所誘(次下有四家釈煩故不記之)乃至栖復自義云今正解者直取二乗因行名為衣裓机案准下衣裓凡案有用有躰即神通智惠用即衣裓机案果即約躰用者即名二乗因前即云通惠之用衣裓机案。
ᅟᅟ==[A122] 敘【CB】,[余*刃*、]【國圖】==
問何故下云果化。
荅所與是佛果故故云果此有三重第一佛思二乗不能頓修大而取果我與說二乗行令行取大果不相應故而不設即名頓授大果頓㧞彼苦第二思大乗囙化門狡少故又不設之第三故說三乗而漸化故衣裓机案雖是二乗因行即此因行是佛神通智惠之用所設故說通惠名二乗因也亦同於一佛乗分別說三也意說就根名衣裓机案就躰名果化也下云果化直取通惠躰也又此惠用若就大乗因行即名為門(云云)行賀略賛云然今本䟽不定二乗法華會上迴心向大創修大行名二乗之因悲智所誘名衣裓机案此釈行妙約[A123]己迴心譬喻品中㨿未迴心故經䟽文不相違也(云云)。
ᅟᅟ==[A123] 己【CB】,巳【國圖】==
問諸師會釈可依何。
荅且有二意一云偏可依惠沼智周之義惠沼是慈恩冩瓶之弟子親羕不謬智周是惠沼入室之親資相傳无失故攝釈云䟽悲智所誘名衣裓等者。
問譬喻品云當以衣裓若以几案從舍出之復更思惟(乃至)當設方便等准彼經文不以衣裓衣裓若是二乗因行何不用耶。
荅此劒古釈非䟽主意此亦不然豈有過者便指古人荅䟽主解彼衣裓等文云果化喻故知此處非䟽主意又復本師親羕䟽主相傳不謬(云云)况經合喻文云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慇懃方便勉[A124]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𭹀寳大車(云云)玄賛云不用智惠身力亦不用神通手力[A125]但以言說方便𭄿勉[A126]濟度諸子出宅[A127]已後方與大車(云云)明知上文非䟽主自義暫劒古人義(為言)。
ᅟᅟ==[A124] 濟【CB】,𭳯【國圖】==
ᅟᅟ==[A125] 但【CB】,伹【國圖】==
ᅟᅟ==[A126] 濟【CB】,𭳯【國圖】==
ᅟᅟ==[A127] 已【CB】,巳【國圖】==
問若尒諸乗章云法華經中果為三乗一乗因稱門唯有一門復狡小故二乗之因稱衣裓机案從舍出之隨冝亦出非依門故(云云)又無垢稱䟽云法華經中衣裓机案唯有一門出處雖殊離諸災難及取牛車之因是等(云云)此等諸文豈只一向劍古師之義耶。
荅若依淄洲等義者此等諸文皆順古師暫述其義。
問劍古人義有何利益。
荅非无其益意云衣裓机案是智惠神通二力之作用佛自思惟二乗既不能修行大行我用此二力頓授彼二乗令得出苦成佛果說此功能名為二乗之因悲智所誘名衣裓等即是陳前生事亦陳今生成道以後三七日間思惟之事也若用之者以之隨冝亦可出宅然不用者為後時說門外有三車也(為言)故玄賛云中根獨覺不能行一乗因不假佛神力[A128]但應藉佛智惠之用如彼中子不能從門不假人手[A129]但授机案令其自[A130]昇從舍與出下根聲聞不能行大乗之因亦不能因佛智惠力應與之神通如彼小子不能從門不能[A131]昇案[A132]但以衣裓[衣-〦+(田/一)]之而出(乃至)下言方便即衣裓机案二力作用彼既不能修行大行我用此二力頓授二乗令得出苦成大覺耶彼既不能修行大行[A133]但欲此二方便頓㧞[A134]濟於彼耶此前生事亦即今生道成[A135]已後觀樹經行於三七日思惟是事(云云)。
ᅟᅟ==[A128] 但【CB】,伹【國圖】==
ᅟᅟ==[A129] 但【CB】,伹【國圖】==
ᅟᅟ==[A130] 昇【CB】,[日/舛]【國圖】==
ᅟᅟ==[A131] 昇【CB】,[日/舛]【國圖】==
ᅟᅟ==[A132] 但【CB】,伹【國圖】==
ᅟᅟ==[A133] 但【CB】,伹【國圖】==
ᅟᅟ==[A134] 濟【CB】,𭳯【國圖】==
ᅟᅟ==[A135] 已【CB】,巳【國圖】==
問若尒此等正是慈恩之義何云劍古師義。
荅慈恩正意以衣裓等為思大乗果化之喻古師不存此義此喻義下亦有可為二乗因行之義古師只存此義非慈恩正意故偏云劍古人義也意云望可用之功能可云二乗之因行然而思惟不用故為思大乗果化之喻正契經意故云為二乗因行為古人義為果化喻為慈恩義(為言)。
問若為二乗因行為慈恩正意者有何失耶。
荅尤有難也故新羅[A136]寂法師乗章破云門喻一乗因一復狡少故衣裓机案喻二乗因隨冝而出非依門故雖有此釈理恐不然三子皆出一門如何偏喻大乗案等思而不用何得譬於二因故合文云雖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即合喻中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机案從舍出之設用之而出不蕳三子何得偏屬二乗故不應然(云云)([A137]已上依惠沼等義論也之)二云亦可依潞府等義此師和會玄賛上下文也即栖復意云衣裓等是佛果神通智惠之用雖不用之然㨿思惟若以衣裓神通力誘聲聞子從舍出之若以凡案智惠力誘獨覺子從舍出之望所誘之機根說為二乗之因行望能誘之躰性說為大乗果化喻謂思惟以佛智惠大乗果教化此等故上下文亦不相違(為言)。
ᅟᅟ==[A136] 寂【CB】,𥥤【國圖】==
ᅟᅟ==[A137] 已【CB】,巳【國圖】==
問[共-八+口]尒可此章中破之。
荅依此師義章中所破是破之唯以果智為一乗躰慈恩正義以因果理智為一乗躰故也然非破衣裓等之義故无難也(此後師義隨冝可用之)。
章云理亦不然聲聞緣覺不退菩薩乗此寳車直至道塲故通因位(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章主破也意云經中云三乗俱乗寳車直至道塲其寳車躰是因位智故知一乗躰亦通因智(為言)。
問其經正文如何。
荅第二卷偈云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乗此寳乗直至道塲(云云)玄賛云三乗俱登初地[A138]已上乗此一乗[釆*重]智經兩阿僧祗方至佛位若二乗者乗无漏教及有漏乗一大阿僧祗方入初地如是摠名日夜刧數三種意生身乗此无漏寳一乗故直至道塲佛之位矣菩薩𣵀槃薀生道處名為道塲或乗種智之因乗故至佛位中大般𣵀槃之道塲也或至佛果真如道塲此乃因乗方至果乗(云云)正與章意同也。
ᅟᅟ==[A138] 已【CB】,巳【國圖】==
唯識義卷第三之末終
唯識義卷第四之本
釋真興撰
章曰勝鬘經中六法既為大乗故說故通加行至乗章中當具顕示(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就上所論乗名亦通因位更引勝鬘經顯亦通加行位也。
問且其六法者何。
荅彼經曰如世尊說六處何等為六謂正法住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為大乗故說此六處何以故正法住者為大乗故說大乗住者即正法住正法滅者為大乗故說大乗滅者即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毗尼此二法者義一名異毗尼者即大乗學何以故以依佛出家而受具足故說大乗威儀戒是毗尼是出家是受具足(云云)無垢稱經䟽曰經論二藏善益名住除障名滅戒中略本名波羅提木叉廣律本名毗尼此乃所學三藏之法能學之人名出家受具足(智周云沙𢏏云出家大眾云受具足)二乗人法合成六處既言皆為大乗故說故知小學為成大因(云云)胡吉藏勝鬘經寳窟云。
問云何為正法云何為住滅。
荅依雜心經律阿毗曇是名僧正法三十七覺品是名第一義二種正法中無漏正法一得不失不論住滅今正論教法住滅於教法中通論三藏住滅若別論正辨戒律住滅以戒律正是出家人所行故如云戒律是佛法壽命戒律住故佛法住戒律滅故佛法滅(乃至)言住滅者有二種住滅一者時節興癈有定期限故有住滅如釋迦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所以有定數者此是諸佛本願故爾(乃至)二者人行法故法則久住不行法法則便滅雖有二意正用此義以勸人行佛法故也(乃至)波羅提木叉此云報解脫持戒之因得解脫報解脫故(乃至)毗尼者此云滅謂滅現在身口七非離過為稱(乃至)小乗法中受十戒為出家受大戒為具足大乗發菩提心為出家受菩薩戒為具足又淨名云發菩提心是則出家是則具足(乃至)為大乗故說者此明說意佛昔於小乗中說正法住者說大住為小住當知小住則是大住是大住外無別小住如說大因為小果大因之外無別小果(云云)(此師說住滅與慈㤙殊也可察也)。
問且就章家義依六法為大乗故說如何可知乗名亦通加行(云云)。
荅六法之中初四是二乗所學之法後二明二乗能學之人此二乗法人合為六法既言為大乗故說明知小乗之所學法能學人皆成大乗之因此六法有運載小乗人入大乗也切能故得乗名故知乗名亦通加行言加行者方便之異名也。
問其至乗章中當具顕說者其乗章文如何。
荅諸乗章曰㧾而言之教理行果㧾名為乗教一乗者謂詮順大乗三藏教法故攝論曰阿毗達磨大乗經等此正本教大乗又法華經曰我此九部法入大乗為本又勝鬘經曰正法住正法滅波羅提[A1]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為大乗故說此六處此方便教大乗故知詮順大乗所有言教若方便若根本皆教大乗(乃至)行大乗者謂六度等故無姓云亦乗亦大故名大乗又勝鬘經曰正法住等既是行法名曰大乗(乃至)若根本行若方便行皆行大乗(云云)(理與果乗非此所明故更不取之)。
ᅟᅟ==[A1] 木【CB】,本【國圖】==
章曰勝鬘經中遮餘塵妄名一實諦(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次出一名十三類之中勝鬘經中有六類名此即第一標名一實諦之名也(第十一諦章文也)清索曰遮餘遍計依他虛妄且說真如名一實諦理實依他亦得名諦(云云)寳窟曰言一諦者四諦之中其唯簡取一苦滅諦故名一此一非虛妄變異故名為諦(云云)。
問苦集二諦可是虛妄豈彼道諦亦是虛妄耶。
荅基曰合二為文㧾名虛妄據實道諦虛而非妄(護命記文也)彼經文廣故不記之。
章曰顯法根本亦名一依(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名一依之名也(第十一一依章文也)經曰世尊一依者一切依上出世間上上第一義依所謂滅諦(云云)護命曰慈㤙曰謂彼滅諦處無𭅒別名一諸法之止住處名依(云云)。
章曰因空為證又是空性亦名為空(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表名空之名也(第九空義隱覆真實章文也)經曰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云云)因空為證者由空遍計證圓成理(為言)即梵曰瞬若也又是空性者真如是所執定之性故(為言)即梵云瞬若多也意曰依二義故㧾名空也(為言)。
章曰彰異出纏顯攝佛德佛從中出名如來藏(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名如來藏之名也(第八如來藏章文也)索曰出纏名法身今異出纏故名為藏(云云)濵曰真如在因位中為異出纏也攝佛德者真如佛實性故為攝佛德故也佛從中出者佛在因位從真如出故為佛從中也(云云)。
問彼經說二種如來藏謂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今此章所說如來藏二中何。
荅不空如來藏何故爾者空如來藏者煩惱也不空如來藏者在纏真如今此章說在纏真如名如來藏故云爾也。
問何以知煩惱名空如來藏在纏真如名不空如來藏耶。
荅玄賛第三曰勝鬘經曰有二種如來藏空智謂若離若[A2]脫若斷若異一切煩惱藏(空如來藏也)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不思議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也)煩惱有漏虛妄不實能覆真如名空如來藏𣵀槃無漏躰是無為非虛妄法由延善緣斷諸煩惱漸次智起方便顕證名為𣵀槃躰性非空因空所顯空之性故煩惱覆位名不空如來藏藏覆隱因性義故故在煩惱纏婁之位名如來藏出煩惱時名為法身即此法身因空所顯空本性故亦名空如來藏(云云)。
ᅟᅟ==[A2] 脫【CB】,䐗【國圖】(cf. T34n1723_p0710b25)==
問此文意何。
荅攝釋云二如來藏即所緣境謂空不空二種之藏言空智者即是如來緣二藏智(乃至)妄法別起其躰不一是故名離可以對治因緣易脫始終變改目之為異經本無有若斷之言或本不同更勘餘書(乃至)諸佛同躰義分非全別躰故曰不離躰真常住不可因緣易脫令失故曰不脫始終不變名為不異妙出情分名不思議經本亦無不斷之言(云云)([A3]已上釋經文也)煩惱有漏等下䟽主釋也煩惱虛妄能覆真如故名空如來藏(空者虛無義如來者真如也藏者覆隱義也)𣵀槃不虛妄然煩惱所覆未顕現位名不空如來藏(不空者實有義也藏者如前之)文中云躰性非空者因空所顕空之性故者即明此𣵀槃真如理出纏之位名法身此法身亦名空如來藏也意曰在纏真如只名不空如來藏出纏真如名法身亦名空如來藏(為言)(依空所顕空本性故名空如來者如┴藏者因性義非覆義也)。
ᅟᅟ==[A3] 已【CB】,巳【國圖】==
問楞伽經亦說二種如來藏與勝鬘經同歟異歟。
荅名同義異故彼經曰阿梨耶識名空如來藏具足熏習無漏法故名不空如來藏(云云)意曰有漏第八識名空如來藏法爾無漏種子名不空如來藏(為言)義准上可察之。
章曰明躰不染真實法性名自性清淨心(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名自性清淨心之名也(第十三自性清淨隱覆章文也)。
意曰真如諸法自性煩惱不所染故名自性清淨以真實義名心也(具如第五重成了)。
章曰功德自躰亦名法身(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表名法身之名也(第七如來法身章文也)寳窟曰以一切佛法成就故名為法身(云云)。
問此名法身者三身中法身歟。
荅爾也即出纏真如名法身也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依止故名為法身非大牟尼名法之法身也(具如論第十卷之第一門中成了)。
章曰無垢稱經遮理有𭅒別名不二法門(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名不二法門之名也。
問其不二法門之躰何物耶。
荅真如理也。
問何故真如云不二法門。
荅慈㤙䟽曰今顯無相真如理唯是一恐聞一定一不說於一[A4]但遮妄異故言不二不二之理可䡄可推故名為法此通生無漏智解立以門名據實真如非二非不二非法非非法非門非非門遮二故強名不二遮非法故名法遮非門故名門(云云)。
ᅟᅟ==[A4] 但【CB】,伹【國圖】==
問其云遮理有𭅒別之意何。
荅𭅒別者二義意曰遮理有二(為言)故䟽云二者𭅒別之義二與非二共俱名二一三四等名非二故(云云)。
問且云何名二不二。
荅言之有三階菩薩各各說之即初階有三十一類菩薩文殊為第二階淨名為第三階故䟽引經云華嚴等以一為二法自在等以二為二甚深覺等以三為二光童等以五為二喜見等以六為二准執一等故皆是二此除分別及事𭅒別名不二故借其二名表二[A5]及非二非由言二躰唯詮二故初有十六菩薩以二為二後有十五以非二為二文殊師利以言心為二無垢稱以有說為二(云云)又云或三十一菩薩以分別執為二無分別理名不二智會此理名入不二文殊以言說為二離言法性名不二智達此理名入不二無垢以假智言說俱名為二諸法真如為不二正智真證名入不二故成各別(云云)。
ᅟᅟ==[A5] 及【CB】,▆【國圖】==
問此三階不二法門之起所以如何。
荅彼經云時無垢稱普問眾中諸菩薩曰云何菩薩善能悟入不二法門仁者皆應住[A6]已辨戈各隨樂說(乃至)時有菩薩名法自在作如是言生滅為二若諸菩薩了知諸法本來無生亦無有滅(乃至)是為悟入不二法門(乃至自餘三十人各說自義也)如是會中有諸菩薩隨所了知各別說[A7]已同時發問妙吉祥言云何菩薩名為悟入不二法門時妙吉祥告諸菩薩汝等所言雖皆是善如我意者汝等此說猶名為二若諸菩薩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表無示離諸戲論絕於分別是為悟入不二法門時妙吉祥復問無垢稱言我等隨意各別說[A8]已仁者當說云何菩薩名為悟入不二法門時無垢稱默然無說妙吉祥言善哉善哉如是菩薩是真悟入不二法門於中都無一切文字言說分別(云云)。
ᅟᅟ==[A6] 已【CB】,巳【國圖】==
ᅟᅟ==[A7] 已【CB】,巳【國圖】==
ᅟᅟ==[A8] 已【CB】,巳【國圖】==
章曰大惠經中表無起盡亦名不生不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表名不生不滅意名也護命曰楞伽經名大惠經告大惠菩薩故或可曰華嚴經(云云)。
問其經正文如何。
荅四卷楞伽經第四曰爾時大惠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又世尊說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云何世尊為無性故說不生不滅為如來異名佛告大惠我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有無品不現(云云)意曰真如無生滅起盡故名不生不滅故云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言有無品不現者有者起也無者盡也無起盡故云有無品不現也即如中論所說八不之義也。
章曰𣵀槃經中彰法身因多名佛性(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名佛性之名也。
問其經正文何。
荅彼經中說佛性處處非一也今此章明真如名佛性也故當彼經說理佛性之文即第二十五云善男子佛性者非隂界入非本無今有非有[A9]已還無(云云)第三十三曰如佛所說眾生佛性猶如虛空廣說非三世故(云云)。
ᅟᅟ==[A9] 已【CB】,巳【國圖】==
問有垢無垢真如中何名佛性。
荅在纏真如也故二諦章曰在因名佛性(云云)意曰性者因義也。
問約因有二種謂生因了因也又有三種謂應得因加行因圓滿因也此等中何因耶。
荅在纏真如是三因中應得因非餘因故惠日論曰真如為應得因(云云)。
問且此二因三因之躰如何。
荅惠日論曰真如為應得因菩提心為加行因菩提心及所起行為圓滿因圓滿因謂福惠行果圓滿謂智斷恩德([A10]已上說三因)然應得囙望應化身可通生了為依彼起踈名生因若准𣵀槃經只名為了如地望互為了因故由有如故得有應化可為了因若望法身非生了攝([A11]已上說二因)。
ᅟᅟ==[A10] 已【CB】,巳【國圖】==
ᅟᅟ==[A11] 已【CB】,巳【國圖】==
問如種生牙為生因如燈照物為了因何真如望應化身通生因耶。
荅此云生因非如種生牙名生因佛應化身依真如生起故說真如假名生因若准𣵀槃經可名了因也。
問以三因得三身如何。
荅最勝䟽曰自性法身即應得因得應得因躰即真如是應化二身即加行因圓滿因得發心名加行修足名圓滿即六度是(云云)。
問𣵀槃經曰真如名佛性者若只有性有情之真如若通無性耶。
荅佛地論會𣵀槃經有二釋即文云雖餘經中宣說一切有情之類皆有佛性皆當作佛而就真如法身佛性或就少分一切有情方便而說(云云)初釋不簡有性無性約真如理性名皆有佛性(為言)後釋只約有性名有佛性(為言)然惠日論曰無性真如不名佛性者依後釋云爾也。
問約佛性有幾。
荅有三種一理佛性(真如也)二行佛性(有漏無漏万行通種子現行)三隱蜜佛性(煩惱隂界入等也具如惠日論也)。
意曰在纏真如是佛果𣵀槃四德之因故名理佛性六度等万行成佛果菩提四智之因故名行佛性貪嗔等是所斷法生能斷智如糞為火因故名隱蜜佛性如莊嚴論[婬-壬+(工/山)]欲即是道等也。
章曰楞伽經中表離言說名不思議(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表名不思議之名也。
問其經正文如何。
荅十卷經第二云大惠我說常不可思議第一義常不可思議與第一義相因果相應以離有無故以[冉-工+又]身證相故(四卷經第一文似此故不記之)成唯識論第十釋不思議云超過尋思言議道故(云云)正與章同也。
章曰瑜伽等中顕不可施設名非安立(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名非安立之名也。
問何故真如名非安立。
荅六十四曰云何非安立真實謂諸法真如圓成實自性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緣(云云)意曰真如以非凢智所行故名非安立也唯識䟽第一曰施設者安立異名即假設義(云云)然此六十四文不相對安立故取一名也(具如二名之中也)。
章曰攝大乗等顕此遍常等名圓成實(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名圓成實之名也。
問何故真如名圓成實。
荅攝論第四云由無變異性故名圓成實又由清淨所緣性故一切善法最勝性故由最勝義名圓成實(云云)無性釋曰由無變異性故名圓成實等者應知此性常無變故又由清淨所緣性故一切善法最勝性故圓滿成就真實為性(云云)唯識論曰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顕此遍常躰非虛謬(云云)。
䟽曰由此真如一者躰遍無處無故即是圓滿義二者躰常非生滅故即是成就義三者躰非虛謬諸法真理法實性故(云云)。
章曰對法論等明非妄倒名曰真如(云云)。
此文意何。
荅是標名真如之名也。
問何故真如名真如。
荅彼論第二曰何故真如說名真如由彼自性無變異故謂一切時無我實性無改轉故說無變異當知此則是無我性離二我故(云云)唯識第二曰理非妄倒故曰真如(云云)此文正與章同也(具如上識實性之中論了)。
章曰此十三類名唯所觀理唯真智境恐文繁廣略舉爾所非更無也(云云)。
此文意何。
荅是結也如文易知之。
章曰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法位真際虛空界無我勝義不思議界等十四名如大般若廣釋合前三十一單名(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真如亦名法界等之異名也。
問何故真如亦名法界等。
荅法界者中邊論曰由聖法因義說為法界以一切聖法緣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義(云云)。
法性者唯識䟽第九曰性者躰義一切法躰故名法性(云云)。
不虛妄性者唯識䟽九曰湛然離倒名不虛妄(云云)。
不變異性者對法論曰謂一切時無我實性無改轉故說無變異(云云)。
平等性者理趣分䟽曰遍諸法故名平等性(云云)。
離生性者理趣分䟽曰離生滅故名離生性(云云)。
法定者珠曰諸法之中其性定有故名法定(云云)法住者玄賛云真如住在諸法之中躰性常有名為法住(云云)法位者玄賛云法有染淨離染得淨分位顕之名為法位(云云)真際者中邊論曰由無倒義說為實際非諸顛倒依緣事故(云云)(真與實同也)虛空界者對法論曰虛空者謂無色性容受一切所作業故(云云)無我者唯識䟽云性離二我名無我(云云)勝義者中邊云由聖智境義說為勝義是最勝智所行義故(云云)不思議界者珠曰名言路絕尋思道息故名不思議(云云)(如上記了)[A12]已上十四名之中法界等十一名大般若經第二百九十六別說之法位無我勝義之三名無彼經中也(法位名有法華經無我勝義之名有中邊論也)。
ᅟᅟ==[A12] 已【CB】,巳【國圖】==
又此等名釋處處不同今只述一一釋也。
章曰二名有四瑜伽論中施設非施設淺深異故名為安立非安立諦即勝[肆-聿+((彰-章)/(曼-又+力))]經有作四聖諦無作四聖諦(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出二名之類也此中先標名安立非安立之名也。
問先云何名安立非安立。
荅瑜伽六十四曰真義略有六種謂世間成真實(乃至)安立真實非安立真實(乃至)云何安立真實謂四聖諦苦由苦故(乃至)道由道故(乃至)云何非安立真實謂諸法真如(云云)。
問何故四聖諦名安立真如名非安立。
荅以四諦中安立四世俗故名安立一真法界非四諦中所安立故名非安立(四世俗者至下可知)。
問章曰即勝鬘經有作四聖諦等(云云)如何安立非安立亦可云有作無作。
荅安立非安立者新人之言也有作無作者古人之詞也故云爾也。
問爾其有作無作四聖諦之躰如何。
荅玄賛七曰有作四聖諦者分叚生死十二因緣名苦煩惱及業名集擇滅名滅生空智品名道無作四聖諦者變易生死五薀名苦所知障名集無住𣵀槃名滅法空智品名道(云云)。
問瑜伽安立非安立四諦及一真法界勝鬘有作無作俱是四諦無作與非安立躰義既殊而何云同耶。
荅古德云章主意云舊人云有作無作之詞新人云安立非安立之詞義意是同(為言)非謂瑜伽所說安立非安立勝鬘所說有作無作即是同躰也今謂不爾勝鬘經所說無作四諦名非安立有二義即一㣲隱難知非[色-巴+(鹿-比+(人*人))]淺境名非安立此義與瑜伽論云非安立頗殊也二或隨觀察二空真如不作別觀名非安立此義與瑜伽非安立是同也今章家依後義相攝也幽賛釋無作四諦出此二義唯識䟽中唯出後義故彼文說加行位云此位菩薩於安立諦非安立諦皆亦學緣或㧾作一實真如或別作二空別(初二心)㧾(第三心)三心非安立不唯作四諦𭅒別觀勝鬘經說有作無作四諦無作四諦即非安立有𭅒別名言者名安立無𭅒別離名言者非安立也(云云)既以勝[肆-聿+((彰-章)/曼)]經無作四諦同一實二空非安立故知瑜伽非安立勝鬘無作諦躰義是同(為言)然攝釋會云非安立名通於二義一唯癈詮與無作別即瑜伽論非安立諦唯是一也二言非者即是無義安立者是作名字有別義躰無𭅒經云非安立故即無作也(云云)(今案初義與䟽意違後義無難也)。
問何故勝鬘說有作無作四諦。
荅玄賛云若依法躰有[色-巴+(鹿-比+(人*人))]有妙能知之智有上有下勝鬘依此說有八諦謂有作四聖諦無作四聖諦如是八聖諦非二乗所知即新經曰安立諦非安立諦(云云)。
問若言如是八聖諦非二乗所知者何㧾聊蕳章云聲聞知有作佛知無作耶。
荅彼經云如是八聖諦如來說四聖諦如是四無作聖諦義唯如來應正等覺事究竟非阿羅漢辟支佛事究竟(云云)以之可會之(彼經亦名有量無量四聖諦可知之)。
章曰𣵀槃經中亦名勝義世俗二諦(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名勝義世俗之名也。
問約二諦各有四重其何。
荅勝義四重者一世間勝義謂薀處界等二道理勝義謂四聖諦等三證得勝義謂二空真如四勝義(云云)謂一真法界世俗四者一世間世俗謂瓶軍林我有情等二道理世俗謂薀處界等三證得世俗謂四諦因果等四勝義世俗謂二空真如也。
問云何名世俗勝義。
荅二諦章曰一世俗諦亦名隱顯諦二勝義諦舊名第一義諦亦名真諦(乃至)有無躰異事理義殊淺深不同詮㫖各別故於二諦各有四重(乃至)世謂隱義可毀壞義俗謂顕現隨世流義諦謂實義(乃至)勝謂殊勝義有二種一境界名義二道理名義(云云)殊曰𣵀槃經說七番二諦初一番依人明二諦後六番依法明二諦今隨其所應名勝義世俗(云云)(具如二諦章之)。
章曰顕揚論中能詮所詮名名事二法(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名名尋思事尋思之名也。
問其名事二法躰何。
荅名者能詮相事者所詮相也是即彼論說五相之中初二相也。
問其五相何。
荅論十二曰復有五相一所詮相二能詮相三此二相屬相四執著相五不執著相所詮相者謂相等五法如五法藏說(五法藏者犢子部所立之法也即三世無為不可說也可見燈第二及大般若等)能詮相者謂即於彼法依止名等為詮諸法自躰𭅒別所有言說此亦能顕遍計所執自躰(云云)(餘三義非此所明故不記之)即意曰相名分別正智真如此五法為所詮相於此五法為詮自性𭅒別所發言說為能詮相名為名事二法(為言)。
問且相名等之躰何。
荅心心所法變似所詮為相似能詮為名能變心等為分別無漏心等為正智空理為真如也(有多說具如唯識第八卷云)。
問以此所詮能詮相相攝三性如何。
荅唯識論曰又聖教中說有五相此與三性相攝云何所詮能詮各具三性謂妄所計屬初性攝相名分別隨其所應所詮能詮屬依他起真如正智隨其所應所詮能詮屬圓成實後得變似能詮相故(云云)(後三相無用故不記之)。
䟽曰前五事中相名分別三事之中取分別全相名少分是所詮相由名亦所詮故相名少分是能詮相由名亦相故今此三法隨其所應所詮能詮屬依他起唯說染分依他起故真如全正智少分是所詮相正智少分是能詮相此依無倒釋成實性故攝正智隨此所應所詮能詮屬圓成實後得正智亦能變似能詮相故(云云)。
問既有五相何故不取五名耶。
荅第三第四遍計依他非唯識之別名第五雖圓成不相對故也殊曰四尋思中說此二法名名尋思事尋思故曰能詮所詮名名事二法(云云)故知不取後三(為言)。
章曰此之三名通能所觀亦真亦俗初中後智(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此上所標三類二名通能觀智所觀境亦通真諦俗諦其能觀智通加行智根本智後得智(為言)。
章曰攝大乗等顕所執無名生法二無我亦通能所觀唯真非俗通初中後智(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名二無我之名也。
問云何名生無我等。
荅補特伽羅者數取趣義也古人云人新人云生真如及加行等智無此生我執故名生無我也諸法別別躰名法我真如及三智無此法我故名法無我也。
問攝論文如何。
荅第八頌曰諸菩薩所緣不可言法性是無分別智無我性真如(云云)世親釋曰不可言法性者謂由遍計所犱自性一切諸法皆不可言何等名為不可言性謂無我性所顕真如遍計所執補特伽羅及一切法皆無自性名無我性即此無性所顕有性說名真如(云云)(無性釋意同也)。
問攝論文云無我性真如何云通能觀。
荅以所緣真如無我之義顯能緣三智無我之義也清素曰若言無我理唯是所觀非能觀若言無我智唯是能觀非所觀今[A13]但㧾云生法二無我故通能所觀諸皆教此(云云)智周曰能觀智亦名二無我法故或云以能觀智作彼無我解行轉名無我如十六行所觀俱名為苦故無漏智觀於苦諦亦名為苦(云云)。
ᅟᅟ==[A13] 但【CB】,伹【國圖】==
問能觀無我智通加行後得何云唯真非俗。
荅加行智緣似真如故隨所緣云唯真非後得智踈緣前真如故隨所緣亦云唯真也又可云加行智非唯地前加行智是地上加行智也故義濵曰。
問加行後得二能作影緣云何𭅒別。
荅踈親不同謂加行踈故若八地以上無別躰加行智唯有義說加行智謂後得智進趣行故。
問佛果中亦有義說加行智等。
荅不然一切加行皆無有故若別躰加行智者唯有七地以下(云云)(此義好也)言初中後智者加行根本後得也加行智如瘂者求受義根本智如瘂者正受義後得智如非瘂者正受義也(具如攝論第八也)。
章曰三名有四解深密等顕一切法有無事理種類𭅒別名為三性(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三名有四類之中先標名三性之名也清索曰依圓為有遍計為無依他名事圓成名理種類各別分為三性(云云)。
問彼經文如何。
荅彼經第二云謂諸法相略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圓成實相云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𭅒別(乃至)云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乃至)云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云云)(具如唯識論第八之)。
章曰顕三俱無遍計所執亦名三無性(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名三無性之名也。
問彼經文何。
荅同卷曰勝義生當知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善男子云何諸法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云何諸法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云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顕示彼以為勝義無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後有諸法圎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亦得名為無自性性是一切法勝義諦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緣名為勝義無自性性(云云)然唯識論中唯說圎成勝義無自性性不說依他也(具如彼論九也)。
章曰此二唯所觀亦通三智真俗二境(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此明三性三無性之名唯成所觀境通為加行根本後智所緣故通真俗之境也。
問何故此二名唯成所觀境。
荅攝論說十殊勝中名所知相殊勝故唯成境也意云三性三無性是三智之所應知境故云所知相也。
章曰若言三性等觀者唯能觀非所觀通三智及真俗(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三性等之名若加觀言云三性觀等之時唯是能觀即通三智及真俗諦(為言)。
問遍計所執非能觀何名三性觀。
荅觀三性故名三性觀如青瘀觀也。
章曰瑜伽等中明離繫之方便亦名三解脫門(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名三解脫門之名也清索曰能觀之智離繫縛故名解脫門謂此三智是入淨土之所由處故名為門(云云)。
問其三解脫門者何。
荅二十八曰一空解脫門二無願解脫門三無相解脫門(云云)。
問何故名空解脫門等。
荅空者所觀之境也解脫門者能觀智之名也隨境立名故云空解脫門也餘二准之。
問其空境等躰何物。
荅謂之有二義一云若約偏增所執為空境依他為無願境圎成為無相境(此依瑜伽一相義也)二云空無願無相境一一各通二性(此依無垢稱經不二法門品義也)。
問且就初義何故所執名空境餘二准之。
荅所執躰性都無故名空境依他不可願求故名無願境圓成離十相故名無相境(十相者五塵及生異滅男女也)。
問就後義一一境各通三性之意何。
荅所執無我我所故名空境不可願求故名無願境無十相故名無相境依他無我我所故名空境不可願求故名無願境無遍計執種種相故名無相境圓成無我我所故名空境離諸戲論無願求故名無願境無十相故名無相境也(具如唯識論第八之)。
問其云離繫之方便意何。
荅離繫者解脫義即究竟果也方便者門義即因位本後二智也(三解脫之𭅒別不同如唯識䟽九并別抄燈等之)。
章曰表[A14]印深理名三無生忍(云云)。
ᅟᅟ==[A14]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名三無生忍之名也[A15]印者忍可决定義深理者真如理也無生忍者無漏智也。
ᅟᅟ==[A15]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問其三者何。
荅一本性無生忍二自然無生忍三或苦無生忍也。
問何故名無生忍。
荅唯識䟽九曰忍者智也證印名忍第七十四顯[A16]揚第六文皆同文意可解緣此三性生三忍也遍計所執本躰無生依他緣起無自然生證圓成時惑苦不起是名三種無生忍別(云云)。
ᅟᅟ==[A16] 揚【CB】,掦【國圖】==
問此無生忍何位得耶。
荅䟽九曰顕[A17]揚曰此三忍在不退地即初地[A18]已去證三性時得此三也(云云)。
ᅟᅟ==[A17] 揚【CB】,掦【國圖】==
ᅟᅟ==[A18] 已【CB】,巳【國圖】==
伽抄曰八地得無生忍初地亦得此二何別耶義曰顕[A19]揚六曰初地斷二分別執故得本來無生忍八地以去真俗雙行得自然惑苦二無生忍又以前得分假無生忍八地以去證變易無生忍又初地不入𢙣趣無生忍八地不有漏心間生無生忍等(云云)。
ᅟᅟ==[A19] 揚【CB】,掦【國圖】==
章曰唯能觀非所觀唯本後二智通真及俗(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眀三解脫門三無生忍之二名唯是能觀智亦唯根本後得智通真諦俗諦也。
問三解脫門是離繫之方便何非加行智。
荅濵曰離繫縛之方便而唯取無漏故除加行(云云)。
章曰四名有四菩薩地中眀義㧾集名四鄔𨹔南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𣵀槃家靜(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四名有四之中先標名四鄔𨹔南之名也。
問何故說四鄔𨹔南。
荅四十六云後有四種法嗢𨹔南諸佛菩薩欲令有情清淨故說(云云)。
問且嗢𨹔南者梵語唐言如何。
荅㧾有四譯一伽抄云鄔𨹔南者此云說也即世尊常誦說之二同抄云若言嗢𨹔南之時名攝散即以略偈而攝長行(云云)三無垢稱䟽曰梵云嗢陀南此云略集教略集也四若云鄔𨹔南此云集施即諸經中集義之偈謂以偈頌集諸義理施諸學者名為集施(云云)又伽抄第一云此云集施[木*色]南者施也嗢者集義也以少略言集合多法施諸學者令易受持故名集施(云云)與第四義同也。
問既有四不同章家可依何。
荅存第四譯也。
問其諸行無常等𭅒別如何。
荅諸行無常者有為法共相也諸法無我者一切有為無為法共相也𣵀槃家靜者無為法共相也。
問此四句何經所說耶。
荅海龍王法[A20]印經之所說也(義淨三藏譯也)。
ᅟᅟ==[A20]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章曰大智度論顕宗𭅒別名四悉檀一世界悉檀二第一義悉檀三對治悉檀四各各為人悉檀(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名四悉檀之名也。
問云何名世界悉檀等。
荅彼論第一云世界悉檀者有情從因緣和合故有無別性譬如車[車*表]輻軸輞等和合故有無別車人亦如是五眾和合故有無別人(乃至)各各為人悉檀者觀人心行而為說法於一事中或聽或不聽(乃至)對治悉檀者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譬如重𤍠[月*(武-止+貝)]酢醎藥草飲食等於風病中名為藥於餘病非藥(乃至)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淨觀思惟於貪欲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嗔恚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乃至)第一義悉檀者一切法性一切論議語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散諸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真實法不可破不可散上三悉檀中所不通此中皆通(乃至)通者離一切過失不可變易不可勝(云云)偘法師䟽云浮涉非真名之為世躰分不同故名為界性欲不同名為各各聖說被生名之為人藥病相當名之為對以藥遣病目之為治法中最精名為第一有深所以目之為義若論其躰躰則有二一是教法二是所詮言教法者十二分教八万四千法藏若詮世界邊則是世界悉檀(乃至)第一亦復如是所詮法躰者世界以因緣假有等法為躰各各以機說為躰對治以藥為躰第一義以如法性為躰(云云)。
問悉檀之唐言如何。
荅有三家譯異一遠法師曰此中國言此言宗成(云云)二南岳思禪師曰如大𣵀槃胡漢雙稱悉者此隋聲檀是胡語悉言翻遍檀翻名施(云云)三慈㤙曰悉檀者宗也(云云)新云悉彈多(如瑜伽等之)。
章曰此上二門通能所觀真俗三智(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鄔𨹔南悉檀二名通能觀所觀真諦俗諦也能觀即通加行根本後得智也。
問此二類四名皆通能所耶。
荅周曰談二四中有通能所非彼一一皆通能所如𣵀槃𡧘靜第一義諦並唯所觀餘准此知(云云)。
章曰諸論以初觀[色-巴+(鹿-比+(人*人))]亦名四尋思唯能觀非所觀唯加行智非中後智通真俗二(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名四尋思之名也四尋思如第一門成了餘文易知之。
章曰諸論以後觀細亦名四如實智亦唯能觀非所觀通三智真俗所攝(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名四如實智之名也四如實智如第一門成了餘文易知之。
問何故尋思智名[色-巴+(鹿-比+(人*人))]如實智名細耶。
荅尋思智是推求行相故言[色-巴+(鹿-比+(人*人))]如實智是忍可智故云細也。
章曰五名有一仁王經中位別印可亦名五忍一伏忍在地前伏[A21]印故二信忍在初二三地創得不壞信相同世間類故三順忍有四五六地順為出世行故四無生忍在七八九地長時任運觀無相理故五𡧘滅忍在十地佛地因果位中圓滿寂故(云云)。
ᅟᅟ==[A21]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名五忍之名也。
問其位別[A22]印可者何位耶。
ᅟᅟ==[A22]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荅資糧等五位也意云伏忍在地前資糧加行二位作勝解行相觀真俗二諦境漸漸伏除印可二取故名伏忍信忍在初二三地始得信佛法僧戒四不壞信同於世間有情如次修施性戒性修性三福業事故名信忍順忍在四五六地順二乗出世行如次修菩提分法觀四諦觀緣起觀故名順忍無生忍在七八九地長時任運觀無相真如理故名無生忍寂滅忍有十地佛地因行圓滿果德寂靜故名寂滅忍也又開此五忍為十四忍即初四忍分上中下第五忍分上下故成十四忍也(素云五忍中各有上中下第五忍中十地為下等學為中妙覺為上(云云)多違諸文也)。
問地前四十心有相分伏忍上中下如何。
荅古經曰伏忍聖胎三十人十信十止十堅心(云云)釋此文旨多師不同今案新翻經云十住十行十廻向(云云)以此為正十信攝十住初發心住不為別位故以云三十心為正義然古經云十信隨初為名也義濵曰泰曰十信亦在於伏忍十信即攝於十住(亦名十解)馬鳴論云成就菩薩根性一品故知十信位不退舎利弗退位因解論自通云約權而說故基師唯識䟽同於泰說又法華䟽說十解云第六心有位退此說不用馬鳴論(云云)。
問本業瓔珞經說六忍謂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種智忍與此五忍同歟異歟。
荅隨位開合不同其實不異。
問其六忍𭅒別何。
荅六種姓名六忍也即習種姓性種姓道種姓聖種姓等覺種姓妙覺種姓也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等覺妙覺六位如次配之(更有多名如彼經之)。
問等覺位是第十地滿心非別位而何別立耶。
荅彼經意曰十地滿心經百千刀劫修千三昧故更為別位也要集等師踈得此經意出第十地外立等覺位云寂滅忍有上中下違𡧱諸文也(具如燈第七之)又彼經說六種瓔珞菩薩字配六種姓又說十五種瓔珞配十住十行十廽向之三賢并十地等覺妙覺以三賢配三輪王(除䥫輪王)以十地配六欲天初二三禪五淨居以等覺配摩[醠-央+芸]首羅王也(與仁王經少朱也)。
章曰唯能觀非所觀初唯加行智後可通餘智皆通真俗(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五忍觀名唯能觀又通不通三智之所以也意曰忍者是智故是能觀然初伏忍唯是加行智後四忍通加行根本後得智乍五忍皆通真諦俗諦其義易知之。
章曰或名六現觀(云云)一思現觀謂最上品喜受相應思所成惠二信現觀謂縁三寳世出世間决定淨信三戒現觀謂無漏戒(道共戒)四現觀智諦現觀謂一切種緣非安立根本後得無分別智五現觀邊智諦現觀謂現觀智諦現觀後諸緣安立世出世智六究竟現觀謂盡智等究竟位智(為言)。
問何故喜受相應思惠名現觀。
荅喜受明利別有分別故與此俱思惠能觀察諸法共相引生𤏙等此用最勝故立現觀也即有漏思惠也。
問何故淨信名現觀。
荅上品信助現觀令不退轉也即有漏無漏淨信也。
問何故無漏戒名現觀。
荅除破戒垢令現觀增明故立現觀也。
問何故第四現觀名現觀智諦。
荅現者現前觀者觀察也智者本後二智諦者四諦理也本後二智現前觀察四諦理之智故名現觀智諦現觀即見道修道正後二智也。
問何故第五現觀加邊言耶。
荅邊者簡正之詞即後義也正躰智後緣安立諦之智故名現觀邊也即見修二道有漏無漏後得智也。
問何第六現觀名究竟。
荅無學位中十智故名究竟也。
問六現觀所依地如何。
荅七十一云一依非依可得餘依一切依可得三依五依生一種一分亦爾(云云)意曰依者上界等引定也即一依非依者一即思現觀非依者欲界散地思現觀唯在欲界故云一依非依也餘依一切依者究竟現觀全信現觀一分(取有漏也)依十依(初未至中間定四根本四無色也)故云餘依一切依也三依五依生者現觀智諦現觀邊智諦戒現觀依初未至四根本故云三依五依也一種一分亦爾者信現觀一分(取無漏也)亦依五依故云亦爾也六現觀義如唯識第九等之對法十三說十現觀顕[A23]揚十七說十八現觀非此所明故不可論之。
ᅟᅟ==[A23] 揚【CB】,掦【國圖】==
章曰七覺支(云云)謂念等覺支擇法等覺支精進等覺支喜等覺支輪安等覺支定等覺支捨等覺支(云云)(如大般若四百十三也)覺者智也等者平等也支者分義也即見道所修也。
章曰八聖道(云云)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云云)即修道所修也(如大般若四百十三也)。
章曰九奢摩他(云云)瑜伽三十曰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乃至)云何名為九種心住謂有苾𬜮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云云)意曰此九種心住中各有心一境性故心一境性成九種云九奢摩他也是奢摩他品之心一境性也亦有毗鉢舎那品之心一境性也(可知之)。
章曰十無學法(云云)謂前正見等八聖道法加無學正解脫正智云十也(具如顕[A24]揚第三之)。
ᅟᅟ==[A24] 揚【CB】,掦【國圖】==
章曰四念住(云云)謂身受心法也珠曰由念明記惠於境住憐近為名即觀身不淨受不樂心無常法無我(云云)。
章曰四正斷(云云)一律儀斷謂於[A25]已生𢙣不善為令斷故生欲䇿勵發勤精進䇿心持心正斷二斷斷謂於未生𢙣不善法為不生故生欲榮勵(乃至)正斷三修習斷於未生善法為令生故生欲榮勵(乃至)正斷四防護斷謂於[A26]已生善法為欲令住令不[A27]忘失生欲[A28]策勵(乃至)正斷也(具如伽二十八之)珠曰於此四中精進起用能正斷故名為正斷即精進為性(云云)。
ᅟᅟ==[A25] 已【CB】,巳【國圖】==
ᅟᅟ==[A26] 已【CB】,巳【國圖】==
ᅟᅟ==[A27] 忘【CB】,忌【國圖】(cf. T71n2319_p0359a01)==
ᅟᅟ==[A28] 策【CB】,榮【國圖】(cf. T71n2319_p0359a01)==
章曰四如意足(云云)二十八云一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四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珠曰如意者自在義亦名神足妙用無方曰神即變化心神之所依名足躰即定也(云云)。
章曰五根(云云)謂信精進念定惠根也(根者出生善義也)。
章曰五力等(云云)謂如根躰之(力者難可屈伏義)。
問等者等取何物。
荅等取教中散在唯識異名也。
章曰非菩薩正觀故不別說(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上所標六現觀(乃至)五力等名三乗通觀之法非唯菩薩正觀故列唯識別名之處更不別說之(為言)。
章曰如是一切雖異名說皆是此中唯識境智𭅒別名也(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結也如文可知之。
唯識義卷第四(本)終
唯識義章卷之四末
釋真興撰
第四何識為觀門
章云何識為觀者大眾部等說六識有染皆能離染(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先此門意明小乗大乗古德新德之所立之能觀躰也此中此文先明大眾部等之計也(小乗中有三類此第一類也)。
問且大眾部等者等取何部。
荅宗輪論䟽云以一說部出世部鷄胤部三部共大眾部合[A29]敘(云云)断障章云大眾部等四部及化地部六識皆能為断障道說五識身有離染故(云云)。
ᅟᅟ==[A29] 敘【CB】,[余*刃*、]【國圖】==
問其云五識離染之意何。
荅宗輪論云眼等五識身有染有離染(云云)䟽云此有二說一說為加行引生聖道如見道時聖道便起故名離染非能断染二說既許五識躰通無漏說能離染其理無疑即見佛識能断煩惱故然修道中起此五識(云云)(化地部亦如是之)。
問此部有何失。
荅計五識離染尤違大乗也故為失也。
章云犢子部等說五識非染亦非離染第六俱有(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犢子部等之計也(第二類也)。
問其等者等取何部。
荅揔聊蕳章云犢子部法上部賢曺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合五部宗說等(云云)。
問其云五識非染之意何。
荅宗輪䟽云五識無染亦無離染[A30]但有無記都無善惡無分別故有分別者有善惡故(云云)(此䟽及断障章犢子部別為一部不與余合也)。
ᅟᅟ==[A30] 但【CB】,伹【國圖】==
問此部有何失。
荅計五識非染故尤違大乗也故為失也章云薩婆多等六識有染離染唯第六(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薩婆多之計也(第三類也)。
問其等者等取何部。
荅難知之檢宗輪䟽及𢝰聊蕳章皆為別部更可尋之若推者除上十部等取余九部謂多間部香轉部經量部說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藏部飲光部也若不尒者不可唯為三類故也。
問此部意何。
荅断障章云薩婆多等所断通六識若能断通唯第六識雜心云離欲及退時當知在意識俱舍等同(云云)殊云薩婆多意五識地中遠近加行不能離染唯第六能離染(云云)。
問此等小乗不作唯識觀何故[A31]敘之。
ᅟᅟ==[A31] 敘【CB】,[余*刃*、]【國圖】==
荅周云此汎[A32]敘之彼無此觀或彼能断惑智是唯識故亦此門攝(云云)。
ᅟᅟ==[A32] 敘【CB】,[余*刃*、]【國圖】==
章云於大乗中古德或說七識修道八識修道皆非正義不可依拠(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大乗有古新兩說中古德計也此有二類七識修道師八識修道師也。
問其二類師者誰。
荅殊等記中引道基師攝論章云至於後魏流支三藏但說七識謂眼識(乃至)阿陀那(第七識也)第八梨耶躰非心識是空理故(乃至)即其魏世勒那伏陀二三藏說有八識謂從眼識至阿梨耶梨耶識者不慮而知不動而照譬如明鏡萬像俱現境來現心非是外境(云云)義濵云古德者十力法師說也謂第八識無記劣故非修道也是故離染唯七識然至果位第八識無漏也言八識修道者真諦三藏說也謂第八識因果二位皆常住清淨故名為進修也雖非第八識修道而七識緣修故漸漸修明淨故七識正修道故名為緣修也是故第八識漸漸清故七識正修故八識皆名離染也(云云)。
問何故此等云皆非正義。
荅三類小乗非正義之由如上可知今此二類古師皆違瑜伽等大乗義故云皆非正義也。
章云若能觀智識因唯第六瑜伽第一云能離欲是第六意識不共業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大乗正義也此中有二一正明能觀躰一因明所觀躰也今此文第一正明能觀躰并引文證也此中亦有二一因位能觀二果位能觀也今此明因位也。
問瑜伽正文如何。
荅文云又諸意識望餘識身有勝作業謂分別所緣審慮所緣若醉若狂若夢若覺若悶若醒若能發起身業語業若能離欲若離欲退若断善根若續善根若死若生等(云云)樞要十作頌云分別審所緣醉狂夢覺悶醒發業離欲退断續生死(云云)此十五不共業中既具離欲不共業故以第六為能觀躰。
問如何云離欲。
荅論云云何離欲謂隨順離欲根成𤏅故從他獲得隨順教悔故遠離彼障故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方能離欲(云云)意云具此四法方離欲(為言)。
章云通真俗三智餘不能起行揔緣觀理趣入真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能觀識通真諦俗諦并加行根本後得智兼明餘七識非能觀之所以也珠云除第六識所餘七識不能起空等三行及苦等十六行揔緣遍法觀三性理及四諦理趣入真見道此說不能起加行位入真行相故云不能趣入真(云云)素記之意忽似此也章云瑜伽又云審慮所緣唯意識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十五不共業中引第二不共業亦證唯以第六識為能觀也所緣者常樂等四顛倒無常等理也章云第七由他引亦為此觀通中後智(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第七識亦為能觀義也義濵云第七識唯引第六識故為唯識觀。
問云何引第六識。
荅地前中第六中作唯識觀故入見道時一時俱雖成無漏而[糸*ㄉ]地前時加行故第六識引也若地前時第六識不作唯識觀者第七不作唯識觀故然第七識非断惑(云云)。
問何故第七識不成能對治道。
荅第七有偏位唯緣第八見分無廣緣諸法無廣行故不能断惑故不成能對治道[A33]但第六識断惑證無漏成妙[A34]觀察智之時第七所引亦證無漏成平等性智故云他引成能觀也猶如世間主人掃家客來俱居也[A35]寂法師断障章云。
ᅟᅟ==[A33] 但【CB】,伹【國圖】==
ᅟᅟ==[A34] 觀【CB】,覙【國圖】==
ᅟᅟ==[A35] 寂【CB】,𥥤【國圖】==
問若第七中亦無能断何故攝論若處有能治此處有所治非五識中有彼能治於此見道不生起故應如五識無彼不共癡許無能治故。
荅七雖無正治而見道得起既能暫時伏名能治無失有能治故因不成(云云)。
問其因不成之意何。
荅准因明纂要文大乗師破小乗計五識有不共無明立量云不共無明於五識中不可得有無能治故如色等(云云)若大乗師不云第七識有能治則此量有不定失謂歒者小乗作不定云為如汝許第七識無能治故於五識中有不共無明而大乗云第七有能治故小乗不能作不定故云小乗中因不成也故纂云由自大乗許見道平等智生為能對治故得令有若准此義第七亦能為對治道唯說第六有離染者㨿三乗通說不尒前量有不定失(云云)。
問若尒何燈第七破西明云今謂不尒若許平等亦正能断應自能生既視察引正唯𮗚察(云云)。
荅其破平等智与妙[A36]觀察智俱断佛地障也第七非正断智故也故纂要清記云若其断惑而名能治平等即非伏故名断平等亦得見道之中相應四惑而不起故(云云)。
ᅟᅟ==[A36] 觀【CB】,覙【國圖】==
問第七成能觀三智中何。
荅通中後智(云云)意云通正後二智非趣求智故不通加行智(為言)章云佛果通八識能為唯識觀三智通真俗理事二門成事非真唯觀俗識此解依論理或有真(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果位能觀也意云佛果自在故通八識為能觀躰此中圓鏡平等妙觀三智通真諦正躰智俗諦後得智正智證真如理門後智緣依他事門成所作智唯有後得智無正躰智(為言)。
問何故成事智無正躰智。
荅章云此解依論(云云)唯識論護法菩薩云隨作意生緣事相境起他業故後得智攝(云云)。
問若尒何云理或有真。
荅此[A37]敘親光菩薩義也。
ᅟᅟ==[A37] 敘【CB】,[余*刃*、]【國圖】==
問其親光菩薩義如何。
荅佛地論七云經曰法智彼所緣自在無盡相(云云)論云法者大圓鏡智智者平等性智彼所緣者即余二智(妙觀成事)由對治力轉去世間分別六識轉得清淨依他起性或出世間(正智)或世出世彼後所得緣上真如及法智等依他起性以為境界(云云)(文廣取意也)。
問二菩薩義各殊以何為正。
荅今檢章主御意乍二用之云理或有真之意如此又下文云或亦通真自在滿故故可用二義也又䟽五末云為緣如不西方二說一云許緣佛智通故二云不緣名成所作緣事智故准下論文此解為勝然甚難知(云云)。
別抄云問此成事智亦緣真如否。
荅此有二解初云此唯後得[A38]但緣事不緣理二云若言親證即無亦有變影緣如亦有緣理後得智也(云云)([A39]已上裏書)。
ᅟᅟ==[A38] 但【CB】,伹【國圖】==
ᅟᅟ==[A39] 已【CB】,巳【國圖】==
問何故云觀俗識。
荅所觀俗諦以識為主故相從云識也下云真如識准之可尺之章云[A40]但真如識定非能觀若論所觀八識皆通因果二位真識亦尒(云云)。
ᅟᅟ==[A40] 但【CB】,伹【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上明能觀了此因明所觀躰也凡[糸*ㄉ]識有九種一者依他識即有八種二者真如識是為第九即圓成理也此中真如理識唯是正躰智正所觀境故定非能觀依他八識因果二位中皆成所觀因位中八識為妙觀平等二智成所觀境果位中八識通為四智成所觀境真如理識亦尒因位中相似觀真故果位中真實證真故故云真識亦尒也。
第五顕類差別門
問此門意何。
荅此門中有二一者明所觀識類二者明能觀識類也所觀之中有二一者明真性識二者明幻性識也能觀之中有二一者明真性識之能觀三智二者明幻性識之能觀二智所觀中真性識無差別故唯一種也幻性識有差別故有四門一以增數門弁識類謂一識(乃至)九識也二依異說門弁識類謂或因八果三(乃至)護法正義也三依分類門弁識類謂一分(乃至)四分也四依同異門弁識類謂如是所說(乃至)相所相無故等文也(至文可知之)章云顕類差別者其圓成真性識若加行後得觀是共相非別相以摠緣遍法故根本智觀是別相非共相諸法別知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先明所觀真性識与能觀三智之行相也觀真性識有三智謂加行根本後得也此中加行智後得智觀圓成理名共相觀以摠緣遍諸法之真如故根本智觀圓成理名自相觀以親證別別自相真如故(為言)珠云摠緣遍法者真如躰性諸法皆有義名共相緣此之智名共相智即是加行後得智也不緣諸法各別之性故云摠緣遍法諸法別知故者論實真如法實性故非是共相緣此之智名別相智即根本智由緣諸法各別實性故云諸法別知也真如之躰不定自共今隨能觀分為自共(云云)素云摠緣等者此有三義名為共相一真如法躰通一切故緣此遍法名為共相二作二空門觀於識性名為共相三能觀之心作行解故名為共相根本智觀等者別相觀智觀自相境智證理時得真自相不作行解名為別觀(云云)(周如此記也)叡云如緣青色若作青解即緣遍通共相青色若不作解即緣各別自相青色緣真亦尒若加行後得智緣真時作真解故摠緣遍諸法之共相真如也若根本智不作真解故親證別別自相真如也為顯緣如親不親別故置摠緣別知言耳非謂加行等都不能別知其根本智親作如各別解(云云)。
章云然躰非共相萬法不離此理一無二故亦可名共相諸經論云共相作意能断惑者依此道理及前加行并能詮說然諸法上各自有理內各別證不可言共(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根本智觀真如亦名共相之義也兼成前自相觀之義也文中有二然字上然字表亦名共相[A41]觀下然字還成上自相觀之義也。
ᅟᅟ==[A41] 觀【CB】,覙【國圖】==
問且就然躰非共相萬法不離此等之文如何真如遍在萬法其理無二。
荅凡真如理遍在萬差諸法無一法非真如性故中邊云以離真法界無別有一法故通達此者於共相無倒(云云)故知真如亦名共相猶如無常等遍諸行故名為共相真如亦尒(為言)。
問其諸經論云等者何經論(云云)。
荅佛地經瑜伽對法等也。
問其經論文如何。
荅佛地經云又如世界大小輪山之所圍繞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不愚一切自相共相之所圍繞(云云)其論云如是如來妙觀察智遍知一切自相共相能断世間一切種惑(云云)對法七云。
問何等作意能断(云云)。
荅揔緣作意觀一切法皆無我性能断煩惱揔緣作意者謂合緣一切法共相行作意(云云)(伽五十九亦有此文廣故不記之)。
問若尒以共相作意断惑者約根本智欤為當如何。
荅尒也正躰智断惑證理名共相觀凡有三義一觀遍在萬法真如故二由前加行智共相觀所引緣彼共相所顕理故三由能詮真如名言故也故。
章云依此道理及前加行并能詮說也義濵云萬法不離此理一無二故名為此道理也依前共相加行故引無分別智故名為及前加行也能詮名等轉共相故名為并能詮也是等多義故名為共相作意能断惑者(云云)。
問其云然諸法上各自有理等之意何。
荅是還成遂名自相觀之義也意云雖真如性萬法不離故故由前加行故由能詮門故亦名共相然正躰智內證諸法上所有各別真理故遂名自相不可名共相(為言)即釋成上云根本智觀是別相非共相諸法別知故之文也。
問尒正躰智觀真如實可名何觀。
荅義可名共相觀正可名自相觀。
問何以知尒。
荅唯識䟽十云問此言断者為㧾緣智能断為別緣智能断此有何失揔緣之智非自相智如何共相比量之智能断惑(云云)若別相智能断即違對法五十九等文對法七等說。
問何等作意能断(云云)。
荅揔緣作意觀一切法皆無我性能断煩惱師子覺云揔緣作意者合緣一切法共相行作意若如佛地第六說云何佛能知共相共相既依比量而立豈佛知共相是比量(云云)彼有三說有義二量是散心位依二相立不說定心為在定心緣一切相皆現量攝由此揔緣智亦現量攝断惑無失即由定照共相自躰故說定心為現量也(此師雖言定心緣一切不說断惑定揔別相然准義知唯共相断定心通緣自共相故)第二說有義定心(妙𮗚智)唯緣自相然由共相方便所引緣諸共相所顕理者就方便說名知共相不如是者名知自相由此道理或說真如名空無我諸法共相或說真如二空所顕非是共相由此義故對法等說緣共相智能断惑者依方便說實自相觀方能断之第三說如實義者彼因明論立自共相與此少異彼說一切法上實義(色等躰及無常等義)皆名自相以諸法上自相共相各付[A42]己躰不共他故若分別心立一種類(一亇青等一亇黃等)能詮所詮通在諸法如縷貫花名為共相此要散心分別假立是比量境一切定心離此分別皆名現量雖緣諸法苦無常等亦一一法各別有故名為自相真如雖是共相所顕以是諸法自實性故自有相故亦非共相不可以其與一切法不一不異即名共相自相亦與一切共相不一異故是故彼論與此不同由此義故對法等說緣共相智能断惑者依分別心於一種類真如之上通在諸法說名共相惑真如躰諸法皆有義名共相緣此之智名共相智論實真如法實性故非是共相㨿實而言即別相智能断惑也共相假立[A43]已如前弁(云云)(指䟽第二卷也)断障章云亦有此文也別抄演秘說之。
ᅟᅟ==[A42] 己【CB】,巳【國圖】==
ᅟᅟ==[A43] 已【CB】,巳【國圖】==
章云其幻性依他識惑說因果躰俱一識作用成多一類菩薩義(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依他所觀識類有四門中第一增數門也此有九類是第一摽立一識之師義也。
問此立一識之師義如何。
荅攝論四云又於此中有一類師說一意識彼彼依轉得彼彼名如意思業名身語業(云云)無性尺云謂有一類菩提薩埵欲令唯有一意識性依於彼彼眼等生時得彼彼名所謂眼識(乃至)意識此中無別餘識種類此如何等如意思業如一意思在身處所發動於身則名身業在語處所發動於語則名語業與意相應名為意業意識亦尒(云云)世親釋云一類菩薩欲令唯有一意識躰彼復次第安立如意思業名身語業者如一意思於身門轉得身業名於語門轉得語業名然是意業意識亦尒雖復是一依眼轉時得眼識名如是(乃至)依身轉時得身識名非離意識別有餘識唯除別有阿羅耶識(云云)。
問約識小乗立六識大乗立八識今言立一意識者何師義(云云)。
荅立八識大乗師中有一類師合八識立一意識也。
問何以言尒。
荅唯識論云或執諸識用別躰同(云云)䟽云即大乗中一類菩薩依相似教說識躰一攝論第四說一意識菩薩計(云云)。
問尒依幾證文立一意識。
荅依五證文即一法足經云若遠行獨行無身𥧌於窟調此難調心我說真梵志(云云)此師釋云遊歷諸境故說遠行無第二故復言獨行(云云)二五根生識經云如是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意為彼依(云云)三十二處經云十二處中說六識身皆名意處(云云)([A44]已上三證在抄論第四卷)四深密第一瑜伽七十六云如淨鏡面若有一影生像現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生緣現前有多影起(云云)五同經論云譬如𭧂水若有一浪生緣現前唯一浪轉若二若多浪緣現前有多浪轉然此𭧂流自類恒流無断無盡(云云)(後二證唯識䟽加引也)。
ᅟᅟ==[A44] 已【CB】,巳【國圖】==
問攝論所引初三證文既見合六識為一意議之證而何云執八識躰一(云云)。
荅踈見雖然細尋不尒言心言意言意處之文中皆攝第七八識也。
問若尒何西明師云合六識為一意識之師(云云)。
荅彼踈得文意云尒也故慈恩破云有云一意識但說前六識為一意識理必不然此說八識躰是一故(云云)。
問且西明要集之解如何。
荅燈第一云或執諸識用別躰同西明云有說八識為一有說但執六識為一不說七八雖有二解取此為正所以者何世親尺云唯除別有第八故彼論云非離意識別有餘識唯除別有阿頼耶識故知第八別有自躰雖無正文准理第七離意別有要集三解第三同此今對為正此師意云世親論云除別有第八第八離六識別有雖無說文以理准之第七亦離六識有別躰故知只合六識為一意識(為言)。
問尒燈師如何破之。
荅破云今謂不尒若無唯言可如所會既說唯除別有第八更許離六別有第七乖論唯言(云云)此破意云世親既云唯除別有第八唯言遣去餘七識持取第八如何違此文云亦除第七(云云)(為言)。
問要集師如何會此難(云云)。
荅文云要集又會如深密經文唯顕說第八与六意中合說第六七故彼意唯信有第八識本未信有第七末那故世親述彼唯除第八不除第七(云云)此會意云深密經云阿𨹔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云云)有一類師不知此經第六意中合說第七信有第八与前六識未知第七故合六識為一意識唯除第八世親述彼一類師義云除第八故不相違論之唯言(為言)。
問尒燈師如何破之。
荅破之有四一難所依經文不齊二難乖無性尺論三難違唯識論四難違無著本論也即第一難云若尒那知世親不依楞伽所說第八与七如水起浪執七為一唯除第八(云云)難意云法相所依諸經數多深密經文誠如所言楞伽經云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等(云云)依此文亦可言除第八識說餘七識為一意識而何知世親唯依以深密經為證說六識為一意識云唯除第八之義不依以楞伽經為證說七識為一意識云唯除第八之義既依二經立一意識各別者何故偏述信深密經之義不述信楞伽經之義乎愛一憎一其意何(為言)第二難云又復無性但言此中無別餘識那知不依一類法師依楞伽經如水起浪八識躰一(云云)此難意云無性尺既云此中無別餘識種類(云云)與楞伽經云如水起浪之喻同也故知一類師依楞伽經執八識躰一也而何知不依一類師以楞伽經為證合八識為一意識也(為言)。
(先第一難云楞伽經云如水与浪水喻第八浪喻七轉識一類師依此文執第八有別躰說七識為一意識被唯除第八世親述之而何被世親不依之言也此第二難云楞伽云如水起浪水浪名異其躰是一故一類師亦依此經執八識躰一故無性尺云無別余識正与此同而汝何知不依由楞伽經八識躰一之義言也重意云依楞伽經立一意識一類之中更有二部一類師執七識為一意識世親所述也一類師執八識為一意識無性及唯識論師所述也無著本論合此二部為一類師故二菩薩各出一種之義也)。
第三難云此論但云諸識躰同諸言無蕳(云云)此難意云論既云或執諸識用別躰同(云云)諸言是揔合八識之詞也而何違之離第七八唯云前六識為一意識乎(為言)第四難云又無著攝論云有一類師說一意識彼彼依轉得彼彼名如意思業名身語業依彼論文既云說一意識明不許多(云云)此難意云既依無著本論釋一意識義彼論中以喻顕法何許亦有餘識乎(為言)次文云又云如意思業只說意思分為三業非別二思若許餘識喻不相似不名一意是故無性但揔說云無別餘識世親攝論唯除第八更別師義如古因明師立能所成多少各別非皆相似故古一意師亦應如是非可違論說六為一持作正[A45]敘(云云)此文重述第四難中喻意明成合八識為一意識之義還取無性義兼會世親義也即如古因明師等者引例會世親是述別師義也意云釋一意識義既用一意業亦名身語業之喻此三業外更無餘業而若言說六識為一意識離此外亦有第七八識者喻不相似不可名一意識故無性只言無別餘識尤可依𠗦(為言)言如古因明等者中筭大德云如因明中成能所立有四師前三為古後一為正一瑜伽顕楊[堂*寸]法等說能立有八一立宗二弁因三引瑜四同類五異類六現量七比量八正教二又有說四能立一宗二因三同喻四異喻三世親菩薩說能立有三一宗二因三喻([A46]已上三師為古師)四陳那以因喻為能立宗為所立也古師之中或八或四或三說能立各別一意識師亦復如是或說七識為一意識如世親論說或說八識為一意識如無性及唯識等說但無以六識為一意識除七八之師故西明義能違諸文之(演秘第一會𣵀槃經文并有問荅廣故不記之)。
ᅟᅟ==[A45] 敘【CB】,[余*刃*、]【國圖】==
ᅟᅟ==[A46] 已【CB】,巳【國圖】==
問若如所引例者何妨亦合六識為一意識(云云)。
荅無教文故不可許之也。
問若尒何廓法師釈此義。
立量云六種轉識同一意識為性由隨依得別名故如意思業乃至彼師所立一意識者除彼頼耶及以未那(云云)以此文見猶可許合六識為一意識之義荅([A47]已上裏書在之)。
ᅟᅟ==[A47] 已【CB】,巳【國圖】==
章云或因果俱說二决擇分中有心地說謂本識及轉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A48]敘因果位俱說二識之類也。
ᅟᅟ==[A48] 敘【CB】,[余*刃*、]【國圖】==
問六十三正文云云何名為勝義道理建立差別謂略有二識一者阿頼耶識二者轉識(云云)阿頼耶者是在因位之名而何章家云因果俱說二(云云)。
荅章家意其論即云阿頼耶識是所依轉識是能依(云云)為顕所依能依之義因果位中俱有引此文立二識也故改除阿頼耶之文[枯-口+(罩-卓+友)]云本識也。
問論云阿頼耶者只明因位所依能依之義而章家云通果位豈不違論意(云云)。
荅不尒論不蕳因果揔明所依能依之義故章家深得論意為顕通因果有所依能依之義改云本識故不相違也。
問何故云本識轉識。
荅第八是諸識所依根本故云本識余七識名轉識有三義一者三受改轉故謂或与苦受俱或与樂受俱或與捨受俱二者三性改轉故謂或與善性俱或不義性或無記性三者緣境易脫故謂歷緣諸境亦間断故故七識名轉識也(第八無此三義故不名轉識也)。
問有漏第七唯有覆無記故不三性改轉唯與捨受俱故不三受改轉唯緣第八見分故不緣境易脫何名轉識。
荅第七識因位中有二位謂有漏無漏也有漏位中誠如所言無漏位中與無漏捨受俱與善性俱通緣真俗二諦故猶名轉識也。
問若尒第八有漏位無覆無記唯與捨受俱恒緣三種境無漏位是善性與無漏捨俱普緣真俗諦有漏無漏改轉故可名轉識何不尒(云云)。
荅第八因位一向有漏果位是無漏因果相對因位無轉義故不名轉識第七識十地因位中有漏無漏改轉三義不定故名轉識。
問若尒無性有情第七識從無始盡未來際一向有漏無改轉義故不可名轉識(云云)。
荅其有性有情轉識之類故名轉識也又釋能熏有增减義之中釋無性有情第七云此有二義一云無始以來我執增長𭃯那𭃯那現種增長非是不增如邪見等雖言一品亦有異故二云亦有增减欲界為麁(乃至)非想為細地繫差別麁細不同生上下時亦有轉動有增减故(云云)既有增减轉動義故名轉識也(如䟽第三之)。
問第八不名轉識者何十八名中名轉識。
荅其轉識起之所依故隨能依假名也非有轉易故名轉識故不相違也。
章云或唯因說三弁中邊云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因位說三識之類也此類有二初出中邊論文後出唯識論文也是先[A49]敘中邊義也意云識者出能反躰即八識也義有情者出第八識所反也我者出第七所反也了者出前六識所反依所緣有三種顕能反識有三種故云說三也。
ᅟᅟ==[A49] 敘【CB】,[余*刃*、]【國圖】==
問其義有情等者躰何。
荅釋論云反似義者謂似色等諸境性現反似有情者謂似自他身五根性現(云云)䟽云若安惠等舊解乃云唯自證分無相見者即第八識心能有執此似根境皆躰是無似情有故名為似也護法等云此相分根境亦是依他所言似此躰非實有虛妄顕現似計所執躰實有法故立似名說於五根名有情者梵云薩埵此云有情五根是別成根有情名有情似自他身五根現者此中二說如唯識論第三卷說(云云)。
(一安惠云亦反似根弁中邊說似自他身五根現故(云云)二護法云唯能反似依處他根於[A50]己非所用故似自他身五根現者說自他識各自反義(云云)具如上境唯識弁之)。
ᅟᅟ==[A50] 己【CB】,巳【國圖】==
釋論云反似我者謂染末那與我癡等恒相應故(云云)䟽云此釈頌中第二識生變似我也(云云)釈論云反似了者謂余六識了相麁故(云云)䟽云明第三識生變似所了(云云)。
問若尒能變所變各別定然無相通變緣義欤。
荅有也故䟽云雖前二識(第八第七)亦變所了以相細故唯此(前六)得名雖第六識亦變為我與我癡等非恒俱故獨七得名雖餘六識亦變根器非是本故不相續故行相麁故唯八得名(云云)。
問第八具緣三種境何故只云緣境根不云緣種子。
荅種子微隱不生覺受故略不覺也。
問何以知識生之識是八識(云云)。
荅唯識䟽第三云識者八識(云云)意云案梵本可有三識字譯家作頌密合巧言頌上唯置一識言令通下二處故八識云識也(為言)故此䟽云然頌中言識生變似義應合有議而譯家略三本梵本勘之皆同(云云)。
問若尒何古論云根塵我及識本識生似彼(云云)故知識者第八識(為言)。
荅其論大謬故䟽云舊云根塵我及識本識生似彼者不然所以者何非是本識能緣變我及與識也若許變者即違彼舊論長行長行自釋云似我者謂意識與我見無明等相應故似識者謂六種識此猶不然應言反為所了所了者謂六境相麁故若許緣我識者又違瑜伽决擇說阿頼耶緣有根身相名分別種子及器世間此則違教若違理者應所緣心不能緣處相分心故如化心等又緣我者第八本識應許亦與見癡相應若與見無明相應者人見道等無漏[A51]觀時此識應轉違無漏故由此理故舊頌說非長行乃是然真諦法師似朋一意識師意所以頌中[A52]但言本識長行乃別開之(云云)。
ᅟᅟ==[A51] 觀【CB】,覙【國圖】==
ᅟᅟ==[A52] 但【CB】,伹【國圖】==
問若言第八不反似我何唯識論云諸識生時反似我法(云云)諸言無蕳故。
荅䟽云第六七識妄熏習故八識生時反似我法(云云)意云由六七二識熏習我法之力故八識生時其所反相見二分似彼六七二識執心所執我法而現也非謂五八自熏習我法反似我法現也又別抄云問釈論中依護法宗六七二識有執及障五障非執何故論云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反似我法唯在二識似我法生解有二釋一云由六七識是能反緣諸識相見二分執為我法熏成種故六七生時緣彼諸識相見二分反似我法非謂五八自執我法彼無惠故二云且依大乗解有漏義與漏俱故名為有漏由彼五八與執俱故名為有執非謂五八自躰有執雖有二解後釋為正或言二識非一名諸(云云)燈云。
問六七有分別後識生時有我法五八無分別後識生時無我法。
荅今約分別解我法五八可得無由他染熏成識生似我法(云云)(有四重問荅廣故略之)。
章云卅唯識云謂異𤏅思量及了別境識多異𤏅性故偏說之阿𨹔那名理通果有(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因位說三識有二之中第二[A53]敘唯識論之義也。
ᅟᅟ==[A53] 敘【CB】,[余*刃*、]【國圖】==
問云何名異𤏅等。
荅異𤏅識者第八識異類而𤏅與因異性果𮠪因故也思量識者第七識思量第八度為我故也了別境識者前六識了別別境及麤顕境故也。
問何故此三名只在因位(云云)。
荅異𤏅名在于菩薩金剛無間道至解脫道時即捨故在因也思量我境不在果位故在因也了別之用因位殊勝果位微劣故此三名唯在因位(為言)。
問若尒三名純不通果也。
荅是一相說後二名亦通果故䟽云此三能反初之一名唯未轉位後之二号亦通淨名(云云)。
問思量名何通果。
荅論云能審思量名末那故未轉依位恒審思量所執我相[A54]已轉依位亦審思量無我相故(云云)故知亦通果位(為言)(伽論十三有文之)。
ᅟᅟ==[A54] 已【CB】,巳【國圖】==
問何故異𤏅名不通果。
荅異𤏅者是有漏業果五果中異𤏅果也故我愛執藏等三位中至第二善惡業果位有此名至于其位猶有生死義故入解脫道時捨非障有漏得無漏大圓鏡智[A55]已即捨此名故不到果位也。
ᅟᅟ==[A55] 已【CB】,巳【國圖】==
問第八有多名何故此云異𤏅不說余名(云云)。
荅為通此難章云多異𤏅性故偏說之阿陀那名理通果有(云云)此文意釋成論長行文意也論出初能變識躰云一謂異𤏅謂即第八識多異𤏅性故(云云)引此文說三識故釋舉其異𤏅名之所以也。
問其多異𤏅性之意何。
荅釋多義䟽及摳要有多釋即一者約三位釋謂我愛執藏位善惡業果位相續執持位異𤏅名通初二位故云多也雖阿陀那名亦通第三位然今[A56]但約有漏位中對阿頼耶唯在初位故云多也二者約五位謂異生位二乗有學位二乗無學位十地菩薩位如來位異𤏅之名通前四位故云多也三者約七地謂一種姓地(凡夫)二勝解行地(地前)三淨勝意樂地(初地)四行正行地(二三四五六七地)五决定地(第八地)六决定行地(第九地)七到究竟地(第十地佛地)毗播迦名通六地反第七半故云多也四者約十三住謂頌云種姓(一凡夫)勝解行(二地前)極喜(三初地)增上戒(四二地)增上心(五三地)三惠(六七八四地覺分五地諸諦六地緣起)無相有功用(九七地)無相無功用(十八地)及以無㝵解(十一九地)㝡上菩薩住(十二十地)㝡極如來地(十三佛地)異𤏅名[言*(宛-(夗-夕)+匕)]十二故云多也五者又蕳他識多者相續義一切時行名之為多多時行故六者又多者廣義即是揔義異𤏅之義雖通六識非揔報主不立多名第七非多非異𤏅故名異𤏅餘識不名(云云)。
ᅟᅟ==[A56] 但【CB】,伹【國圖】==
問若以寛多義舉異𤏅名者阿陀那名寛通果位何故不說其(云云)。
荅今舉因中寛名為能變識故不取通果之名故䟽云此中意說熏習位識若說寛時佛無熏習說即無用(云云)章云阿陀那名理通果有者故不取其名(為言)(此三能變義具如上識自相門及第三重中記耳)。
章云或因果俱說三謂心意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通因果說三識之類也。
問何故不出說處。
荅說心意識經論非一故不出其處也厚嚴經云心意識所緣等(云云)楞伽經云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為識(云云)深密經名心意識品也六十三云此中諸識皆名心意識若就㝡勝阿頼耶識名心何以故由此識能集聚一切法種子故於一切時緣執受境緣不可知一類器境末那名意於一切時執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為性余識名識謂於境界了別為相(云云)。
問以思量我境名意者何通果位。
荅六十三云。
問如世尊言出世末那云何建立。
荅有二義一名不必如義彼無漏第七不名末那名是假故二能審思量無我相故亦名末那(云云)故知通果位(為言)。
問識者是因位名何云通果。
荅識但在因者偏增義實果位亦有識義不尒佛果豈無無漏八識(云云)。
章云或唯果說四佛地經等說四智品(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A57]敘說果位有四識之類也。
ᅟᅟ==[A57] 敘【CB】,[余*刃*、]【國圖】==
問四智既是智何引此為識類。
荅今取與智相應淨識為識類故云相應心品也。
問其佛地經正文何。
荅經云有五種法攝大覺地何等為五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云云)(清淨法界真如也)其論云轉識薀依得四無漏智相應心(云云)。
問若尒轉何識得何智。
荅佛地論云轉第八識得大圓鏡智相應心能持一切功德種子能現能生一切身土智影像故轉第七識得平等性智相應心遠離二執自他差別證得一切平等性故轉第六識得妙觀察智相應心能觀一切皆無礙故轉五現識得成所作智相應心能現成弁外所作故復有義者轉第六識得成所作轉五現識得妙觀察此不應尒非次第故說法除疑周遍觀察非五用故(云云)唯識論云云何四智相應心品一大圓鏡智相應心品(乃至)此轉有漏八七六五識相應品如次而得(云云)。
問若尒何莊嚴論頌云四智鏡不動三智之所依八七五六識次第轉得故(云云)釈論云轉第八識得鏡智轉第七識得平等智轉五識得觀智轉第六識得作事智(云云)又攝論第九無性釋云由轉阿頼耶識等八事識薀得大圓鏡智等四種妙智如數次第或隨所應(乃至)轉五現識故得妙觀察智具足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乃至)轉意識故得成所作智普於十方一切世界能現反他(云云)既莊嚴論之說與無性後說是同也而何唯識論無此說佛地論破此說(云云)。
荅唯識䟽云無性菩薩及莊嚴論說廽𮗚智轉五識等此中即轉第六識得佛地論有二師說彼非次故說法断疑非五用故廣如佛地不能繁引與此無違(云云)意云無性菩薩後解及莊嚴論說非是正義佛地論有二師說初師破後師云此不應尒非次第故說法断疑非五用故(云云)故知此唯識論說與佛地論正義同也無性菩薩二釋初釋可為正義(為言)故演秘云。
問莊嚴論頌云八七五六識如次而得故即轉五識得妙觀智如何相違。
荅佛地論第三有二師釋正義同此第二師云轉第六識得成事智轉五識得妙觀智正義破云此不應尒非次第故說法除疑周遍觀察非五用故釈曰彼第二師意同莊嚴正義顕彼莊嚴論說非次第也故不相違(云云)然燈師作二釋會之初釋同䟽義後釋別解也。
故其文云轉識得智中大莊嚴論轉第六識得成事智轉五識得妙觀察智此論相違如何會釋。
荅本有二解一云莊嚴不依次說非言轉六得成事智故不相違二䟽外別解云莊嚴論中㨿第六識能作神通等諸事業云得事智五識因位麁不觀察果位方能云得觀察故亦不違無性兩釋各隨一義不違二論然佛地論破轉五識得觀察智云說法断疑非五識能者是破別師非破莊嚴如理門論破古因明師言諸師異釋繁不具[A58]敘(云云)。
ᅟᅟ==[A58] 敘【CB】,[余*刃*、]【國圖】==
問此二釋意如何。
荅且文中云本有二解者云轉識得智本自有二解一者轉六得觀智轉五得事智謂唯識論及攝論一師并佛地論正義也二者轉六得事智轉五得觀智謂莊嚴論及攝論一師并佛地論不正義也此二解本在諸論中非今所釋故云本有二解也今釋此義燈師作二釋此中初釋本䟽釋也後釋別助釋也即初釋意者莊嚴論非次第說親光護法等正義師非說轉六得事智故既不可依莊嚴論故此唯識論無相違失(為言)(中筭大德云非言之非字可讀音非者破義親光及本䟽中破故今云非也(云云))。
問莊嚴論是慈尊說何破之。
荅親光菩薩是慈尊之弟子非可乖師意[A59]但破之者天竺得論傳誦之人自然乱文執轉六得事智等故親光菩薩破之非弥勒之謬說也(凡經論之謬有其二途一者天竺誦經論之軰自然錯乱諸部不同多因此有即成梵本之謬隨其𮋒譯展轉之謬也二者𮋒譯家之謬新古不同多因此有之)。
ᅟᅟ==[A59] 但【CB】,伹【國圖】==
問第二釋意如何。
荅是燈師別釋也故云䟽外別解即意云亦可依莊嚴論不可偏破所以者何若至佛果時第六有起神通等之業五識有起觀察之用就此一邊莊嚴論師云轉六得事智等也然親光等就大道理云如次得也無性菩薩能得兩意作二解云如數次第或隨所應不違二論故彼此論不相違也(為言)言然佛地論破轉五識等者重會文也意云然佛地論破云此不應尒等者非破莊嚴是破余師謂有余師執云因位五識有說法断疑之能故轉五識得觀智是故親光破云說法断疑非五識能是難因位五識非難莊嚴師云依果位五識起觀察用轉之得觀察智如理門論師破古因明師義之言不破弥勒世親等更破余古師(為言)([A60]已上義先德為遣唐未决而今所案頗以得旨可悉之也)。
ᅟᅟ==[A60] 已【CB】,巳【國圖】==
問轉識得智者改識成智欤。
荅不然云此論有二釋一云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為主故說轉識得(云云)意云識者心王智者惠心所轉有漏惠得無漏智其有漏惠依心王轉識為主故寄揔心王名轉識也有漏識轉成無漏時即名無漏識非名智也理實應言轉惠得智攝所隨王云轉識得智也二云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為勸有情依智捨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為言)(意云為令勸有情捨有漏識得無漏智云轉識得智也(為言))。
問就初釋七轉識有漏位有惠心所故云轉惠得智耳第八識有漏位無惠俱何云轉惠得智乎。
荅從方云。
問前七因中有惠即轉成智第八因中無惠轉識成智(云云)。
荅第八識因中雖無有漏惠即不妨有本有無漏惠轉成智智即是惠即從無漏鏡智種子中生現行也(先德未决也未見此文也可秘之)。
章云或因果俱說六勝[肆-聿+((彰-章)/(曼-又+万))]經中說六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摽因果說六識之類也。
問其經正文如何。
荅文云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猒苦樂求𣵀槃何以故於此六識及心法智此七法𭃯那不住不種眾苦不得猒苦樂求𣵀槃(云云)遠法師記云依基師意釋此文者六識謂眼等六識也心法智者意識相應無漏智也(云云)。
問勝[肆-聿+(乞-乙+(曼-又+万))]經既是大乗經也如何此經說六識。
荅唯識論云然有經中說六識者應知彼是隨轉理門或隨所依六根說六而識類別實有八種(云云)䟽云一隨轉理門依少根器未建立於第七八者說故第二解依不共根不共境故說有六種非謂盡理而識類別實有八種大乗之中於處門中不開識者以此理通(云云)。
問就論初釋若尒勝[肆-聿+(乞-乙+(曼-又+万))]經為未知七八識少乗者說欤。
荅不然慈恩既云若唯[示*皮]大如勝[肆-聿+(乞-乙+(曼-又+万))]經[A61]但此經說六識隨順前為少乗機未知七八識說六識今此大乗經中亦說六識(為言)故寂法師章云隨順經中等(云云)義濵云隨順經中說六識者解云諸大乗經若隨小乗說皆名為隨順經(云云)(見此記文可有云隨順經之異本撿之)。
ᅟᅟ==[A61] 但【CB】,伹【國圖】==
章云或因果俱說七諸教說七心界(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摽因果位說七識之類也。
問其七心界者何。
荅瑜伽對法等云謂眼等六識界及意界(云云)。
問立七心界時第八識攝何界。
荅意界所攝也。
問何故尒。
荅無別所依根別所緣境故以第八識攝第七意界也。
問何以知尒。
荅樞要上卷薀處界三癈立離合頌云隨增說我事為依此所行生持分略廣無別根所緣(云云)言隨增說我事者為顕五種我事唯立五薀謂身具我事(色)受用我事(受)言說我事(想)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行)彼所依止我自躰事(識)為依者六根也此所行者六境也生者出生義是十二處也持者任持義是十八界也分略廣者略者略識立根境為十二處(為言)廣者加識為十八界(為言)無別根所緣者釋七八識不別說為處界之所以由離六識根境之外更無別根境可立界處故不立之(為言)。
章云或因果俱說八謂八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摽因果俱說八識之類也謂眼識(乃至)阿頼耶識也如楞伽深密密嚴經等瑜伽唯識百法論等說也(上識自相門略論了)。
章云或因果合說九楞伽第九頌云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依無相論同性經中若取真如為第九者真俗合說故今取淨位第八本識以為第九染淨本識各別說故如來功德莊嚴經云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此中既云無垢識與圓鏡智俱第九復名阿末羅識故知第八識染淨別說以為九也(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因果位合說九識之類也。
問說此義引楞伽經無相論同性經莊嚴經之意何。
荅引楞伽經者為證第九識也引無相論等者為明其第九識躰也。
問云尒意何。
荅楞伽云依諸耶念法是故有識生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云云)故引為立九識之證也引無相論等者若依無相論同性經者以真如為第九真俗合說為九識今依莊嚴經為證以淨第八為第九識(為言)。
問先其無相論文如何。
荅無相論轉識品云能緣有三一果報識即阿梨耶二執識即末那三塵識即六識(乃至)境識俱泯即是空性其空性者阿摩羅識(乃至)唯阿摩羅識是真如如大乗同性言眾生神識無邊無色無相不可見無定處所識相清淨唯無明貪愛習氣業等客塵煩惱之所覆障譬如清淨虛空四塵所障(云云)。
問此文既云阿末羅識是真如而何云淨第八(云云)。
荅今章家意莊嚴經云如來無垢識圓鏡智相應其無垢識者即阿末羅識而既云圓鏡智相應故知淨第八非真如(為言)故䟽第三云唯無漏依躰性無垢先名阿末羅識或名阿摩羅識古師立為第九識者非也然楞伽經有九種識彼說真識為第九名無垢識如上下會此無垢識是圓鏡智相應識名轉因第八心躰得之(云云)(上者第一卷下者第七卷)。
問其上下如何會之。
荅䟽第一云楞伽經中兼說識性或以第八染淨別開故言九識非是依他識躰有九亦非躰類別有九識(云云)(下第七文准之)。
問若余第九識躰决定如何可云耶。
荅章家取二義然其志以淨第八為第九為勝也。
問若尒何樞要下云依無相論同性經無垢識是自性識心則真如理故知無垢通二種也(云云)。
荅故知俱取二義然此章意以後義為勝也。
問大莊嚴論云此中應知說心真如名之為心即說此心為自性清淨此心即是阿摩羅識(云云)此文如何可會。
荅如同性經可會此經也。
唯識義卷第四之末(終)
釋真興撰
唯識義卷第五(本)
釋真興撰
章云或因八果三識佛地等云前十五界唯有滿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依他所觀識類有四門之中第二依異說辨識類門也此中有三類是第一敘佛地論一師之說立因八果三識之義也。
問且其佛地論一師云前十五界唯有漏之意何。
荅彼論第一云若爾淨土非三界攝便是無漏若是無漏有為所攝是即道諦便是善性云何得用色聲香等為其躰性以十八界十五有漏八無記等餘處說故(云云)(上說受用身淨土云超過三界故云若爾等餘處者指無著菩薩集論也)次荅此有三師第一有義十八界通有漏無漏皆有善性等(云云)(此當護法正義唯識第一師也)第二有義淨土定心所變雖有色等似十處相非十處攝非諸世間五識所得(乃至)是故淨土雖用色等為其躰性是無漏善亦不相違等(云云)(此即云前十五界唯有漏之師也唯識論之第二師義也)第三如實義者如來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無非是有漏亦非無漏等(云云)(此親光正義也唯識之第一師義也)唯識論第十敘此第二師義云有義如來五根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攝非佛五識雖依此變然[色-巴+(鹿-比+(人*人))]細異非五境攝如來五識非五識界經說佛心恒在定故論說五識性散亂故(云云)。
䟽云如來根境皆以意識妙定為先方變本識隨變設第八變妙定生故法界所攝非佛以外所餘菩薩及異生等雖依此佛所變上變為佛身土然佛變細餘變者[色-巴+(鹿-比+(人*人))]佛變細者非五境攝(云云)凢此一師意云如來雖具五根五境五識然不名十五界[A1]但無漏法界所攝定所生色似五根五境轉故假名根境非實根境又如來緣事法之心似五識現故假名五識非實五識佛心在定五識散故是故如來所具根境識不攝十五界集論說十五界唯有漏故(為言)。
ᅟᅟ==[A1] 但【CB】,伹【國圖】==
問且集論云前十五界唯有漏護法菩薩如何會。
荅論云集論等說十五界等唯有攝者彼依二乗[色-巴+(鹿-比+(人*人))]淺境說非說一切等(云云)五識性散亂之文准之會之。
問何故云十五界唯有漏故可云因八果三識耶。
荅十八界中云前十五界唯有漏故後三界通無漏此中意界攝第七八識意識界者即第六識故因位加前五識云八識果位除五識故云三識也。
問此師若云佛果無實五識者云成所作智何識相應(云云)。
荅有二說一云第六相應起化用故(云云)二云或與第七淨識相應依眼等根緣色等境是平等智作用𭅒別謂淨第七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平等品攝起變化者成事品攝(云云)。
問付初釋若爾與妙觀察智有何𭅒別。
荅彼觀諸法自共相等此唯起化故有𭅒別(云云)。
問一類二識並起(云云)。
荅許不並起於理無違同躰用分俱亦非失(云云)(二釋之可思之)。
問豈不此品轉五識得(云云)。
荅非轉彼得躰即是彼如轉生死言得𣵀槃不可𣵀槃同生死攝是故於此不應為難(云云)。
䟽云今者[A2]但以彼生死滅𣵀槃得顕名轉生死而得𣵀槃非𣵀槃性即是生死今此亦爾由轉去因五識滅[A3]已此緣[色-巴+(鹿-比+(人*人))]事境識品生說成事智轉五識得不以因中五識轉作果中成事智品成事智品即是五識(云云)。
ᅟᅟ==[A2] 但【CB】,伹【國圖】==
ᅟᅟ==[A3] 已【CB】,巳【國圖】==
章云或因八果七識安惠論師云末那唯染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說因八果七識之義也。
問且此師計末那唯染云果位無第七識之意何。
荅唯識論云此中有義末那唯有煩惱障俱聖教皆言三位無故(云云)。
䟽云安惠等云三位躰無此識俱時唯有人犱無有法犱對法等說三位無故若此俱有法犱應言三位有准此師計即成佛時無第七識餘七識成佛(云云)。
又論云又說四惑恒相應故(云云)。
䟽云顕楊第一說四惑俱故無法犱不言淨位有此識故(云云)(四惑者我癡我見我慢我愛也)。
又論云又說為識雜染依故(云云)。
䟽云攝論第一論本不言為淨依故無淨第七法犱第七滅定聖道無學三位無第七躰也(云云)凢此師意云世親等說三乗無學位生法二空滅定位三乗有學無漏聖道起位無第七故又顕楊等說四惑相應不說法犱俱故又攝論等說諸識之雜染依不說淨依故依此三義故有漏位有第七識無漏位無第七識故有漏為因無漏為果因位有八識果位只有七識(為言)。
問若爾此師云平等性智與何識相應(云云)。
荅如下四智不齊失之中釋之。
問破此菩薩云無淨位第七 要下云護法立末那通法犱諍中有十(云云)其十者何。
荅一違經失乃至十者㧾結會(云云)。
問云何名第一違經失。
荅論第五云有義彼說教理相違出世末那經說有故(云云)。
䟽云護法等釋三位無染義非躰亦無六十三云問若彼末那於一切時思量而轉如世尊說出世末那云何建立准此大論及此處文稱經說有准下證有此識即是解脫經六十三中有二解一名假不如義即出世末那實不思量故二遠離顛倒思量能正思量故通於淨(云云)。
問云何名第二違量失。
荅論云無染意識如有染時定有俱生不共依故(云云)量云無染意識定有俱生不共所依(宗)是意識故(因)如有染時意識(喻)言無染者有學出世道現前及無學位有漏無漏第六識也俱生者簡種子依無間緣此二依非識俱故不共者簡第八是諸識共依故(論中無因下广證中具有之)。
意云有無漏第七可成與無漏第六之俱生不共所依根如有漏時(為言)。
問云何名第三違瑜伽失。
荅論云論說藏識决定恒與一識俱轉所謂末那意識起時即二俱轉所謂意識及與末那若五識中隨起一識即三俱轉乃至或時頓起五識則七俱轉若住滅定無第七識爾時藏識應無識俱便非恒定一識俱轉住聖道時若無第七爾時藏識應一識俱如何可云若起意識爾時藏識定二俱轉(云云)。
意云瑜伽說阿頼耶必與一識俱轉等而若入滅定時六識不行若無無漏第七闕恒與一識俱轉之義又說若意識起時二識俱轉而若住聖道時無第七識只可云尒時第八與一第六識俱轉何云意識起時二識俱轉(云云)(為言)五識隨一起時准之可知之。
問云何名第四違顕楊失。
荅論云顕[A4]揚論說末那恒與四煩惱相應或翻彼相應持舉為行或平等行故知此意通染不染(云云)。
ᅟᅟ==[A4] 揚【CB】,掦【國圖】==
䟽云翻彼相應平等行故煩惱相應持舉所行故(云云)。
意云翻彼者無漏第七與二十一心所相應謂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也。
問云何名第五七八相例失。
荅論云若由論說阿羅漢位無染意故便無第七應由論說阿羅漢位捨藏識故便無第八彼既[A5]不爾此云何然(云云)。
ᅟᅟ==[A5] 不【CB】,▆【國圖】==
䟽云若由大論六十三說阿羅漢位無有意故便無第七則無學身應無第八以聖說故何愛第八而便許有憎第七而言無言無染意以俱許故(云云)。
問云何名第六四智不齊失。
荅論云又諸論言轉第七識得平等智彼如餘智定有所依相應淨識此識無者彼智應無非離所依有能依故不可說彼依六轉識許佛恒行如鏡智故(云云)。
䟽云量云平等性智定有別所依識說轉識得故如餘三智第七若無即平等智應非有非離所依心有能依智故(諸論者莊嚴論攝論等也)又彼若言經云平等智非第八俱第八俱者名鏡智故即依第六此中唯取第六識也又六識中隨依一識之能依智者不然佛地經中說此智品佛位恒行即汝共許許佛恒無轉異行如鏡智故非六識智六識智有轉異不恒故(云云)。
問云何名第七第八無依失。
荅論云又無學位若無第七識彼第八識應無俱有依然必有此依如餘識性故(云云)量云汝無學位第八必有現行俱有依是識性故如餘七識彼師許第七以第八為依故(為言)。
問云何名第八二犱不圴失。
荅論云又如未證補[A6]特伽羅無我者彼我犱恒行亦應未證法無我者法我犱恒行此識若無彼依何識非依第八彼無惠故由此應信二乗聖道滅定無學此識恒行彼未證得法無我故(云云)。
ᅟᅟ==[A6] 特【CB】,持【國圖】==
䟽云如凢夫等未證人空人犱恒行二乗人等未證法空法犱亦應恒現前有為例圴故若此識無法犱恒行依於何識二乗定有故不可說犱依第八識第八識俱無惠犱故非八俱也(云云)由此應信等者如文可知之即意顕廻心頓悟人等入初地[A7]已分證法空有此淨智也。
ᅟᅟ==[A7] 已【CB】,巳【國圖】==
問云何名第九五六不同失。
荅論云又諸論中以五同法證有第七為第六依聖道起時及無學位若無第七為第六依所立宗因便俱有失或應五識亦有無依五恒有依六亦應尒(云云)五十一云又由有阿羅耶識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為依止故意識得轉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識自轉(云云)(攝論第一准之故云諸論中也)若聖道起及無學無第七為六依彼二論所立宗因應俱有過即量有二宗一云第六意識應有俱生增上別依六識攝故猶如五識(云云)此量宗不置簡別言故有一分違宗失謂彼自許聖道及無學意識無此依故因有不定失謂為如五識六識攝故意識有依為如汝聖道及無學意識六識攝故意識無依二云除聖道及無學意識餘意識必有俱生增上別依(因喻如前)此量宗置簡別言然有比量相違失謂作比量云聖道及無學意識必應有俱生增上依六識攝故如五識因有法自相相違决定失謂除聖道及無學意識餘意識應無俱生增上依是意識故如汝聖道及無學意識(此相違决定能違量因䟽云六識攝故別抄云意識攝故燈云是意識故(云云)䟽云六識攝故者有不定故燈云前因亦應云除三位六識攝故無不定過(云云))或應五識亦有無依等者量云汝云五識亦應許有無依之時六識攝故如汝意識就他宗故無自違失五識恒有依意識亦應爾(為言)([A8]已上䟽之意如此廣故不記之)。
ᅟᅟ==[A8] 已【CB】,巳【國圖】==
問云何名第十結成前難。
荅論云是故定有無染汙意於上三位恒起現前言彼無者依染意說如說四位無阿頼耶非無第八此亦應尒(云云)。
(三位者滅定位聖道現前位三乗無學位也四位者三乗無學位為三不退菩薩位為第四也)。
問就安惠菩薩義滅定位無第七者何集論云滅盡定者謂不恒行恒行一分心心所滅(云云)不恒行者前六識也恒行者第七識也既云一分滅何云其躰全無。
荅安惠云恒行心有二種謂第七第八滅定中第七滅第八有故云一分滅非謂第七分二也。
問護法義如何。
荅入生空滅定時滅生犱末那有法犱末那故云恒行一分滅入法空滅定時滅生法二犱末那有平等性智相應末那故云滅一分也。
因論
問凢末那有三位者何。
荅一補[A9]特伽羅我見相應位(通一切異生相續二乗有學七地以前從二乗有學廻心一類菩薩有漏心位彼我犱末那緣阿頼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也)二法我見相應位(通一切異生聲聞獨覺相續一切菩薩法空智果不現前位彼法犱末那緣異熟識起法我見也)三平等性智相應位(通一切如來相續菩薩見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現前位彼末那緣無垢異熟識等起平等性智)。
ᅟᅟ==[A9] 特【CB】,持【國圖】==
問就初二位長短如何。
荅初位短第二位長故論云補特伽羅我見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前我犱必依法犱而起如要迷机等方謂人等故(云云)初位必帶後位後位非必帶初位也(具如論第五至第十門可悉之)。
章云或因果俱八識如護法等正義所說(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敘說因果俱八識之正義也(八識之義如上識自相等中記之)。
傍論
[A10]問清辨菩薩說有八識否耶。
ᅟᅟ==[A10] 問【CB】,▆【國圖】==
荅相傳有二一云清弁唯立六識不立七八故無垢稱延䟽云空理義說六識為心應理義說八識為心(云云)又論第三云有犱大乗遣相空理為究竟者依似比量撥無此識及一切法(云云)。
問若爾何掌珎論中說心意識名。
荅小乗立心意識名是立八識一云清辨約世俗諦許有八識故掌𭹀論說心意識之名又既信楞伽經云藏識說名心等之文何不立八識耶(具如西明䟽并燈文無用故略之)。
章云依他識中或說唯一自證分謂安惠師(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依他所觀識類有四門中第三依分類明識類門也此中有四師是第一立一分之師義也此師以華嚴經說唯心為證唯立一分也。
章云或說唯二見相二分難陀師(云云)是第二立二分之師義也此師以攝論說唯二依他性為證立二分也。
章云或說有三自證見相分陳那師(云云)是第三立三分之師義也此師以能断金剛般若經云一切有為法如星(見分)翳(相分)燈(自證分)幻(器)露(身)泡(受用物)夢(過去)電(現在)雲(未來)應作如是觀之文為證立三分也(具如世親論之)。
章云或說四分加證自證分護法師(云云)是第四立四分之師義也此師以四教開立四分立三分二分一分也即以楞伽經說由自心犱著等之文合立一分以厚嚴經說一切唯有覺之文立二分以集量論說似境相所量等之文立三分以厚嚴經說眾生心二性等之文開立四分也(具如四分義也)。
章云如是所說諸識𭅒別一徃而論依成唯識論云八識自性不可云定異因果性故無定性故如水波故亦非定一行相所依緣相應異故起滅異故熏習異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所觀識類有四門中第四依同異明識類門也即意云如上所說增數異說分類等識類𭅒別是一性說理而言之非一非異(為言)。
問其唯識論文意何。
荅論正文云八識自性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緣相應異故又一滅時餘不滅故能所熏等相各異故(云云)。
䟽云此三義釋不可言定一行相謂見分所依謂根緣者謂所緣一所字通二處故相應異故者即多少別也(第八與五心所俱第七與十八心所俱第六與五十一心所俱前五識合與三十四心所俱故云多少別)如眼識見色為行相(乃至)第八變色等為行相等廣說如前第二卷第二又若一識滅餘七等不必滅故第三又七能熏八是所熏如楞伽第七有此言故七是因(能熏)[A11]八是果(所熏)又三性異熟生真異熟等種種相各異故攝論世親第四敘唯有一意識菩薩今不同彼故不可定一即諸聖教亦說有八識故(云云)。
ᅟᅟ==[A11] 八【CB】,▆【國圖】==
論云亦非定異經說八識如水波等無𭅒別故定異應非因果性故如幻事等無定性故(云云)。
䟽云若八識定異者十卷楞伽第十卷頌說八識如大海水波無有𭅒別相及前所引五十一等云依一大海鏡面起多浪像無𭅒別故第二定異應非因果更互為因果故法爾因果亦非定異如麦不生豆等牙故第三又一切法如幻事陽炎夢影等故知無定異性此非一異依四勝義對四世俗皆得如理應思(論及䟽次第如是章文倒反略之可悉之)。
章云楞伽經言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云云)。
問引此文之意何。
荅是為顕約真俗二諦有八識異不異所引也即意云如上所言八等識類異者據俗諦門所言也次言八識等不異者據真諦門所言也即以此經證其義也(為言)。
問其云俗云真四俗四真中何。
荅唯識䟽云心意識等以理俗諦隨事𭅒別相故可說有別約勝義勝義真故相無別也(云云)。
意云約第二道理世俗名有𭅒別約第四勝義勝義名𭅒別也(為言)。
問若爾何䟽上云此非一異依四勝義對四世俗皆得(云云)。
荅且據四重二諦四俗門即有𭅒別四真門即無差別是故為顕八識有異依四俗門可釋為顕八識無異依四真門可釋是細尋釋故䟽上文云尒也言如理應思者即此意也然論云如前所說識𭅒別相依理世俗非真勝義真勝義中心言絕故(云云)是就顕義釋也第二世俗是隨事𭅒別諦故依此門顕八識𭅒別第四勝義是癈詮談㫖理不可論別不別無𭅒別理自然顯也據此顕義第二俗第四真相對釋別不別義也亦不相違也(具如二諦義也)。
問頌云相所相其躰如何。
荅䟽云識上何者為能相所相謂用為能相躰為所相(云云)義演云識上了別用為能相受等[糸*頁]納等用為所相識受等自躰為所相色等法以生住等為能相色等自躰為所相(云云)。
章云如是一切識類𭅒別名為唯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結如上所明四門所觀識類名為唯識也。
章云此幻性識若加行觀唯共非自若後得智觀通自相觀一一依他各各證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此門第四大假明依他能觀自共相義也此中有二初明加行智後明後得智也珠云上明所觀識類𭅒別此即明能觀智類亦別(云云)。
問何故加行智觀名共相觀後得智觀名自共相觀耶。
荅珠云若加行智揔觀諸法皆無我性趣求所證故名共相若後得智一一依他別別知故名為自相(云云)叡云理實而說加行亦通自相觀也雖是有漏而既現量何都不得自相境哉故知一相說(云云)(後得智名共相者觀諸法無常無我等故也易知故略之)。
第六修證位次門
問此門意何。
荅此門有二初明修證唯識觀能入位次第後明能修證行相之次第故名修證位次也(故文中云上來明位下當辨修(云云)至文可悉之)。
章云修證位次者攝大乗說何處能入(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先為明能入位引攝大乗之門也文中有二問一問所入境二問能入所依位也此中正取以問能入位為此所明耳(彼論第六卷中入所知相分中有四問一問云誰能悟入第四問云由何能入今此問文為第二第三可悉也)。
章云謂即於彼有見似法似義意言大乗法相等所生起(云云)是荅所入境也有見者廓法師作二釋一云言有見者若果對因後生意識與耳識俱名為有見何者耳識觀聞法義故名為見後生如理作意遠從耳識聞法而生此後果有先囙見故名為有見此言俱者是遠俱非近俱二云若躰對用意言自躰與見分用俱故名有見(云云)若依初釋者彼者意識也若依後釋者彼者自證分也似法似義者明所入境界之相也似有二義一云影像文義似本質故二云依他文義似心外故也意言者明境界躰也即意識也(有三釋如上能觀唯識之中記之)。
大乗法相等者明境界之因也所生起者明境從因生也㧾意云此所入似義似文意言之境是依華嚴等大乗法相聞熏所生起也於此境即為所入處也(為言)言於者第六轉聲也。
章云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竟道中(云云)是荅能入所依之位也即四位也。
章云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故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云云)是明四位中對境修觀行之行相𭅒別也。
章云無性解云在勝解地於一切法唯有識性中[A12]但隨聽聞生勝解故在見道中如理通達此意言故在修道中由此修習對治煩惱所知障故在究竟道中最極清淨離諸障故(云云)(是引無性釋也)。
ᅟᅟ==[A12] 但【CB】,伹【國圖】==
問且釋本論問荅無性釋正文如何。
荅釋論云何處能入者問所入境及能入位謂即於彼有見等者謂於大乗法相所生决定行相似法似義意言能入於此境界能入是用所入境界是業是持於此意言或有能入在勝解行地於一切法唯識性中[A13]但隨聽聞生勝解故或有能入在見道中如理通達此意言故此中如理而通達者謂通達彼非法非義非所取非能取故或有能入在修道中由此修習對治煩惱所知障故或有能入在究竟道中最極清淨離諸障故(云云)。
ᅟᅟ==[A13] 但【CB】,伹【國圖】==
問本論中以似法似義意言為先以大乗法相等為後而何釋論以大乗法相等為先以似法等為後耶。
荅即廓法師會云今釋論中依因果次第先舉因言於大乗法相所生明此所緣法義意言是大乗法相聞熏所生也。
問意言是能觀識而何為境。
荅觀行者觀自心為所緣了知唯識道理故為境也。
問釋通達位云非法非義等之意何。
荅廓法師云由先地前知其法義唯是意言即無所取所取既無知無能取故入見道達彼意言圓成實理證法義無名非法非義法義既無即非所取見分意言無有自性名非能取(云云)(勝解行名如上能觀唯識中釋之見道等名如下釋之)。
章云成唯識說云何漸次悟入唯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為引唯識論文明能入之位標彼論問發入方便文也。
問且此問發意何。
荅論上問云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誰於幾位如何悟入(云云)此中有三問誰者問能入人也於幾位者問所經位也如何悟入者問入方便也次論荅云謂具大乗二種姓者(荅能入之人也)略於五位(荅所經之位也)漸次悟入(荅入方便也)次論問荅云何謂大乗二種種姓一本性住種姓等者重明能入之人也次論問荅云何謂悟入唯識五位一資糧位等者重廣所經位也次論問荅云云何𭱤次悟入唯識謂諸菩薩等者重廣入方便也即此問是也故䟽云此問廣問前第三入法用(云云)。
章云謂諸菩薩於識性相資糧位中能深信解(云云)。
是荅廣入方便也有五位是最初資糧位也䟽云資糧位中能深信解雖亦伏除未多分故少而不說信解初增[A14]但名信解(云云)。
ᅟᅟ==[A14] 但【CB】,伹【國圖】==
章云在加行位能𭱤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云云)是明第二加行位也䟽云初伏所取次伏能取伏令不起故名為除非離伏時別名除也。
章云在通達位如實通達(云云)是明第三通達位也。
䟽云方起無漏現行二智證實相性故(云云)。
章云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断餘障(云云)是眀第四修習位也。
䟽云十地行多時刼長遠念念進習名數數修伏餘煩惱断餘智障此等位中雖亦修證餘行餘法唯識為本方修餘行故[A15]但言唯識(云云)(此等以下文通伏難也伏難可知之)。
ᅟᅟ==[A15] 但【CB】,伹【國圖】==
章云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復令悟入唯識相性(云云)是明第五佛位也。
䟽云全出二障功德智惠無不周𬾨不同小聖故名為圓無闕少故簡二乗也其福智二清淨極勝無有能過不迷不闇故名為明此簡菩薩第十地菩薩雖皆遍有可名為圎未清淨故如羅[卄/軗]中視月等故不名為明能盡未來化導一切復令悟入唯識相故顕非自濟成[A16]己度人故名法輪輪者轉義(云云)。
ᅟᅟ==[A16] 己【CB】,巳【國圖】==
問且此五位躰如何。
荅䟽云此初二位以道為位即分出躰後三位以分為位即通出躰(云云)。
意云道者惠也即以資糧道加行道為位名若論其躰者資糧道以聞思惠為躰加行道以修惠為躰故云分出躰也分者位也即以通達分修習分究竟分為位名若出其躰通以有為無為無漏功德為躰故云通出躰也古德釋此䟽文各別也不若今案耳(其意在下䟽文可悉之)。
又云以分為位者有十一分為十一地以其十一分為後三位(云云)具如深蜜經第四卷可見之([A17]已上)裏出也。
ᅟᅟ==[A17] 已【CB】,巳【國圖】==
初資糧位其相云何頌曰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云云)。
論曰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决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攝(云云)。
䟽云此解初位始終分齊乃至攝論云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勝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大菩提心以善根為其自躰以大願為緣不退屈為其䇿發方能發起(乃至)此云深者即清淨增上力固即堅固心勝義乃至即地前四十心皆是此位然彼以前或十万八万六万四万二万十千劫等皆不入此位等(云云)。
論云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修集種種勝資糧故(云云)。
䟽云初釋資糧之名望菩提為號菩提因之初位資益[A18]己身之粮方至彼果故名資糧此即依自利釋名為出生死得大智故求菩提也。
ᅟᅟ==[A18] 己【CB】,巳【國圖】==
問若望佛果名資糧者何論第七說未知當知根中云能遠資生根本位故(云云)其根本位者見道位故。
荅䟽會云然第七未增上緣中解資糧位亦有未知當知根云能遠資生根本位故者從久修者隣近為名此說初行多求果故亦不相違(云云)論云為有情故𤏊求解脫由此亦名順解脫分(云云)。
䟽云次解順解脫分名為有情故𤏊求解脫望𣵀槃為因𣵀槃名解脫如常所談𤏊求於彼此行不相違故名為順分者因也支也(初釋)又解云解脫者即勝解數緣解脫解脫苦名解脫因中[A19]印境為名乃名勝解在果出苦為目故名解脫若依此釋解脫即分名解脫分分義非順與决擇分同然彼望惠為名此望勝解為號今為此解即無前難(云云)(後釋)。
ᅟᅟ==[A19]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問此二釋意何。
荅初釋意解脫者𣵀槃也此位所修福智因順佛果之𣵀槃故名順解脫分也分者因也望𣵀槃為因(云云)後釋意解脫者佛果勝解之功德即別境五中勝解數因位名勝解果位名解脫此位所修之功德順佛果中一分解脫功德故名順解脫分也分者支也解脫為支多功德中一支故也(為言)。
問尒資糧名唯依自利釋解脫名唯依利他釋無相通義乎。
荅䟽云然求菩提利他義顕勒趣解脫自利義增然於菩提有自利之談𣵀槃致利他之儀者蓋欲以彼顕此菩提亦利有情以此顯彼𣵀槃亦自利文影於此義貫於彼故也(云云)。
問就釋解脫分之後釋䟽云今為此解即無前難(云云)意何。
荅付初釋䟽問云問何故順解脫分分即是順順决擇分分躰非順(云云)此為前難也。
問爾此難如何會耶。
荅次云荅决擇躰是有為决擇可躰即分躰有多分故(有七覺支故)𣵀槃躰是無為解脫彼非是分躰非一多故(云云)。
論云此位菩薩依因(本性習性)善友(逢事諸佛)作意(得决定勝解)資糧(福智)四勝力故於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門修菩薩行(云云)。
䟽云問華嚴第九十住品頌云第四生貴真佛子從諸賢聖正法生有無諸法無所著捨離生死出三界彼經第十又解十住初發心菩薩餘住亦爾頌云清淨妙法身應現種種形猶如大幻師所樂無不現或處為眾生究竟菩薩行或復現初生出家行學道或於樹王下自然成正覺或處為眾生示現入泥洹(云云)如何此文言多住外門修菩薩行荅此第四住菩薩作十種觀法第七觀業(不造𢙣業也)第八觀果(不求𢙣果也)折伏現纏不依見道等所有無眀更造𢙣業令後果起名為捨離生死出於三界定當能出非時[A20]已出今依外門修菩薩行亦不違也又此十住菩薩亦有小分依有漏定能現八相度脫有情(乃至)以十住初發心住中分得十力學於十法第十法者為苦眾生作歸依處此住[A21]已去彼諸菩薩展轉增勝能行八相(云云)然多起散行小能入定作真如觀名多住外門不說彼菩薩唯住外門亦不相違(云云)。
ᅟᅟ==[A20] 已【CB】,巳【國圖】==
ᅟᅟ==[A21] 已【CB】,巳【國圖】==
論云故於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云云)。
䟽曰問華嚴經第十卷解十住菩薩中云除滅諸煩惱永盡無有餘無礙家滅觀是則佛正法云何此言未伏二取荅彼依伏因邪教邪師所起不共無眀伴煩惱類說盡非盡一切自分別生煩惱及俱生煩惱又說佛法功力能滅一切煩惱非十住位[A22]已能滅一切煩惱(云云)(有四釋㣪二略之)。
ᅟᅟ==[A22] 已【CB】,巳【國圖】==
問爾此位菩薩都無伏煩惱義。
荅少分有之故論下云菩薩住此資糧位中二[色-巴+(鹿-比+(人*人))]現行雖有伏者(因邪教)而於細者及二隨眠止觀力微未能伏滅(云云)。
䟽曰此中伏言非為六行修習勢力制之不起令彼不自在是此中伏義下准此知菩薩不断下界地惑起定生上故(云云)。
問論云此位二障雖未伏除修勝行時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練磨其心於所證修勇猛不退(云云)其三退屈三練磨心者何。
荅一菩提廣大屈引他[工*兄] \[A23]己練磨心(攝論云人趣諸有情處數皆無量念念證等覺故不應退屈又引頌云無量十方諸有情念念[A24]已證善逝果彼既丈夫吾亦爾不應自恎而退屈(云云))二施等難修屈省[A25]己增修練磨心(諸淨心意樂能修行施等此勝者[A26]已得故能修施等(云云))三轉依難證屈引[色-巴+(鹿-比+(人*人))] \[工*兄]妙練磨心(善者於死時得隨樂自滿勝善由永断圓滿云何無成(云云))唯識論文近故不記之(可見之)。
ᅟᅟ==[A23] 己【CB】,巳【國圖】==
ᅟᅟ==[A24] 已【CB】,巳【國圖】==
ᅟᅟ==[A25] 己【CB】,巳【國圖】==
ᅟᅟ==[A26] 已【CB】,巳【國圖】==
問攝論云以三種練磨心断四處障(云云)何。
荅一離二乗作意(謂断除二乗分別作意)二諸疑離疑(謂於大乗甚深[序-予+真]大不起異惠顛倒及疑)三離所聞思我我所犱(謂我能聞我能思覺我所聽文我所思義如是犱著一切皆無於其殊勝義證現觀故(云云))四断除分別(謂於現前任運而轉色等現住及作功德諸骨[金*((口*口)/果)]等淨定安立一切所緣諸境界相作意分別悉能永断乃至一切諸佛菩薩波羅蜜多如是等相犱著分別悉永離(云云))[A27]已上資糧位行相論䟽極廣不可具記(可見文也)次加行位其相云何頌曰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云云)。
ᅟᅟ==[A27] 已【CB】,巳【國圖】==
論云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𬾨福德智惠資糧順解脫分既圎滿[A28]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𤏙頂忍世第一法(云云)。
ᅟᅟ==[A28] 已【CB】,巳【國圖】==
䟽曰然此是初僧祇滿心修習故言先於初無數劫等(云云)。
論曰此四㧾名順决擇分順趣真實决擇分故(云云)。
䟽曰此即第二釋順决擇分名真實决擇分决擇是智即擇法也决擇即分名决擇分决簡疑品彼猶豫故擇簡見品彼不擇故(乃至)分者是支因義即擇法覺支。
問何故前順解脫分望果位為名此順决擇分望見道為名耶。
荅䟽曰前順解脫分既初發心求究竟果故遠從彼以得自名此順决擇分憐近見道欣遠之心不如始業故從憐近以得自名(云云)。
論曰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文)。
䟽曰此釋異名位名加行道近見道故即是見道之加行故(乃至)對法第八說所有資糧皆加行道有加行道而非資糧此四善根非資糧道加切而行初位亦名加行近見道說獨此得加行名。
問資益後果[A29]己身糧唯初獨名資糧加功而行求果四善獨名加行。
ᅟᅟ==[A29] 己【CB】,巳【國圖】==
荅資糧遠望大果最初獨名資糧加行万行加功故初亦名加行。
問加功而行万行初位亦得此名四善亦望大果資糧亦通此四。
荅初位發心最猛四善不名資糧万行加功力方行初位亦名加行。
問初位心猛獨名資糧四善近見獨名加行。
荅以近見道名加行初位不得此名加功万行方行初位亦名加行故於五道中四善獨名加行者近見道義故彼初位不得此名加功而行初位亦名加行此不齊解若齊解者此四善根果之資糧亦名資糧而彼論文依多依外行福智行約最初說若爾見道等亦應名資糧果之資糧故從增得名[A30]但名見道(乃至)前解為勝(云云)次有四善根釋名行相等如上初重傍論略記之(可見論文)。
ᅟᅟ==[A30] 但【CB】,伹【國圖】==
問修四善根所依地如何。
荅論云菩薩起此𤏙等善根雖方便時通諸靜惠而依第四方得成滿詫最勝依入見道故(云云)。
䟽曰二乗依五地(初未至四根本)菩薩唯依第四諸論通方便為論言菩薩亦依五地此中䉼簡世第一法及增上忍唯第四定餘通餘地(云云)(不依中間禪彼無明利無漏故西明亦依中間䟽主破之)燈曰若大乗者上忍第一唯第四定餘可通依近分中間又解中下品忍及𤏙頂二方便通依成滿唯在第四靜𭾐等(云云)(與䟽頗異也)。
問修四善根所依依身何界身耶。
荅論曰唯依欲界善趣身起餘惠猒心非殊勝故(云云)言餘者上二界與三𢙣趣也上二界猒心劣非殊勝故三𢙣趣惠心劣非殊勝故其身不能入見道唯欲界人天趣身能入見道(為言)[A31]已上加行位畢(論䟽極廣不可具記之可見文也)次通達位其相云何頌曰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云云)。
ᅟᅟ==[A31] 已【CB】,巳【國圖】==
論曰若時菩薩於所緣境[A32]无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尒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別有所得心戲論現故(云云)。
ᅟᅟ==[A32] 无【CB】,旡【國圖】==
䟽曰心境相稱如智冥合俱離二取絕諸戲論故名平等平等真勝義性躰即真如等(云云)。
問此位釋名如何。
荅論曰加行無間此智生時躰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云云)。
䟽曰見即道躰者通會者達也。
問約見道有幾種。
荅㧾有二種一真見道二相見道此有二師義一者三心真見道十六心相見道之師(漸断師也難𨹔勝軍等)二者一心真見道三心相見道之師(頓断師也護法戒賢等)。
問且云何名真見道。
荅論曰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顕真理實断二障分別隨眠雖多𠛴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㧾說一心(云云)。
䟽曰釋其真義𠛴那多少經位雖多𠛴那以相相似等故㧾說一心即三心見道依此為證即是會五十八等一心見道之文若一心見道以無間解脫并一勝進名多𠛴那㧾名一心非無間中復有多念(云云)(相見道至下可論之)。
問先漸断師義如何。
荅論云有義此中二空二障漸證漸断以有淺深[色-巴+(鹿-比+(人*人))]細異故(云云)。
䟽曰二空漸證二障漸断如下三心真見道中解以五十八五十九對法九顯楊十七說三心文證此漸也(云云)。
問爾此師五十九云然此現觀與壞緣諦作意相應是故三心頓断一切迷苦諦等見断煩惱之文如何會耶。
荅䟽曰然五十九文亦說見道三心名頓断者不別起觀心束三界二障合為三品断名頓以此三心人(初心)法(中心)俱(後心)異故名漸断理有淺深障及智行有[色-巴+(鹿-比+(人*人))]細故(云云)。
問頓断師義如何。
荅論曰有義此中二空二障頓證頓断由意樂力有堪能故(云云)。
䟽曰五十八及對法九云又此見道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為其相說一心文今以為證然五十五勝此中互解二文如對法第九抄此真見道也前加行時意樂俱断故入觀位不別為三(云云)。
問五十五文說內遣有情等二心之行相而何證一心見道云彼勝耶。
荅彼文說三心是說相見道之行相返知一心是真見道故云勝也彼文說三心結云前二心法智相應第三心類智相應等(云云)故知說相見道也。
問云此中互解二文如對法抄者其抄文如何。
荅彼抄七云真相𭅒別中有二科若以一心為正初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為其相辨一心又遣以下辨三心十六心假若三心為真初弁三心等㧾是真見道後十六智等為相真中初㧾出躰究竟[A33]但以[A34]平等智為相後顕𭅒別故說三心等(云云)。
ᅟᅟ==[A33] 但【CB】,伹【國圖】==
ᅟᅟ==[A34] 平【CB】,乎【國圖】==
問䟽曰或三心究竟一無間一解脫一勝進從真入相故或一無間一解脫不假勝進從勝入劣且為二說合十一說如別抄解(云云)此文意何。
荅且明頓断師断惑𠛴那心㧾有三釋開為十一釋㧾有三釋者一者二障各為三品共合為三此有四釋一云七心断下品有二心(無間解脫)中品有二心(無間解脫)上品有三心(無間解脫勝近)故云七心断之二云六心断(除上品勝進也)三云五心斷(下品中品各除解脫上品加勝近也)四云四心断(上品除勝進也)[A35]已上第一釋了二者二障各為二品共合為二此有四釋一云五心断下品有二心(無間解脫)上品有三心(無間解脫勝進也)二云四心断(上品除勝進也)三云四心断(下品除解脫上品加勝進也)四云三心断(上品除勝進也)[A36]已上第二釋了。
ᅟᅟ==[A35] 已【CB】,巳【國圖】==
ᅟᅟ==[A36] 已【CB】,巳【國圖】==
三者二障各為一品共合為一此有三釋一云三心断(無間解脫勝進)二云二心断(無間解脫)三云一心断(燈云義說為二無間解脫能断障故名無間解脫道證無為故名解脫道)[A37]已上第三釋了。
ᅟᅟ==[A37] 已【CB】,巳【國圖】==
問既有十一釋以何為正。
荅以三心二心斷為正(具如燈第七之)。
問云何名相見道。
荅論曰二相見道此復有二(云云)謂一者三心相見道二者十六心相見道也。
問其三心者何。
荅論曰一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一內遣有情假緣智能除耎品分別隨眠二內遣諸法假緣智能除中品分別隨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能除一切分別隨眠(云云)。
䟽曰內遣者唯緣內身而遣假故有情假者先解有情皆妄所計[A38]但有內心似有情現談其無躰名之為假緣智者能緣心即緣內身為境遣有情假之緣智也下皆准知然今此中人法二障各分上下[色-巴+(鹿-比+(人*人))]者為上細為下合為四類然二[色-巴+(鹿-比+(人*人))]者各別除之以智猶[(前-刖+勿)*(前-刖+勿)]未雙断故若上品智方能雙断此即隨智說為耎等(云云)言然今此中等者意云分別煩惱障為二品謂下品上品也分別所智障亦為二謂下品上品也初內遣有情假緣智断下品分別煩惱障種子次內遣諸法假緣智断下品分別所知障種子後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合断上品分別煩惱所知二障種子以下品智断下品障以上品智断上品障(為言)。
ᅟᅟ==[A38] 但【CB】,伹【國圖】==
問第二智断下品所知障者何論云能除中品耶。
荅其望煩惱障為中故不違也。
問約此三心法智類智分別如何。
荅論曰前二名法智各別緣故第三名類智㧾合緣故。
問凢云法智類智有幾義耶。
荅䟽曰㧾為三例一緣如名法緣智名類是前類故(前者智也)十六心名法類可知對法約三並緣如故皆名法(三者三心也法者真如法也)二別緣名法㧾緣名類此論等是不就緣如為論故三緣下名法緣上界名類是下類故(云云)初釋所取能取十六心也次釋三心也後釋上下八諦十六心也。
問此三心相見道放學何法耶。
荅論曰法真見道二空見分自所断障無間解脫別㧾建立名相見道(云云)。
䟽曰法者法則放學為義真見道中有二空見分雖亦有自證分而不法彼親緣如者即乃放之就見分中有無間解脫隨自所断障有四見分就無間道中人法二見分各別法故有初二心解脫道中人法二見㧾法有第三心[A39]但法見分者見分行相與真如境別故以自證分與真如境躰義無別故不法之別㧾法者顕無間所断有𭅒別故顕解脫道所證唯一味故(云云)㧾意云內遣有情智放學真無間道断下品煩惱障證生空理之見分內遣諸法智放學真無間道断下品所知障證法空理之見分遍遣一切智放學真解脫道斷上品二障證二空理之見分(為言)。
ᅟᅟ==[A39] 但【CB】,伹【國圖】==
問無間道断惑解脫道證理而何云無間道證理解脫道断惑。
荅各談功能無間道中有證理之功能非謂正證解脫道中有断惑之功能非謂正斷故不相違也(別抄第五卷有此義可見之)。
問此三心名相見道誰師義。
荅是戒賢等義也即頓断師立一心真見道之家也若勝軍論師等立三心真見道據彼義者是真見道也即漸断師義也。
問何故兩家不同耶。
荅頓断家云真見道唯㧾緣真如不別緣故今此三心別緣故(云云)漸断家云三心是緣非安立故是真見道以相見道緣四諦故(云云)(是不正義也)。
問漸断師断惑之中有十四釋(云云)其何。
荅㧾有三釋開為十四釋謂三釋者一者二障各分三品先断煩惱三品後断所知三品此中有五釋二者二障各分二品此亦有五釋三者下品二障為二上品二障合一此有四釋此十四中第十三四兩釋為正即第十三釋曰以五心断(断下品煩惱無間断下品所知無間断上品二障無間解脫勝進也)第十四釋曰以四心断(謂前五中除上品勝近也)自餘十二釋非正釋之上極無用也仍不更記之(可見燈第七也)。
因論
問三心中初心若單生空觀若帶法空耶。
荅曰單生空觀非帶法空。
問何以知尒。
荅䟽五末說平等性智現起位之中云一切菩薩見道全通頓漸悟一切菩薩必法空觀入見道故此非三心真見道義(云云)。
樞要下曰見道全生平等智者䟽中[A40]但有一心見道解設三心見道後二心有此智初一心無多分有故故論㧾說(云云)。
ᅟᅟ==[A40] 但【CB】,伹【國圖】==
意曰平等性智必法空觀時起單生空觀時不起三心中初內遣有情假緣智是單生空觀故平等性智不行(為言)故知單生空觀也。
問菩薩必法空觀入見而若言初心單生空觀者三心真見道之師如何可會。
荅難會且可云彼師不云以法觀入見故是不正義師也。
問約一心真見道師如何可言耶。
荅不異前義。
問一心真見道師云三心是後得智而後得智必正躰智等流何法空正躰智後生空後智可起耶。
荅此難尤重[A41]但樞要下云。
ᅟᅟ==[A41] 但【CB】,伹【國圖】==
問頗有菩薩無分別智入法觀意樂即入後得生觀耶頗有無分別智入生空觀意樂即入後得智法觀耶。
荅曰不得菩薩後得必由無分別智為前通故佛地論云等流之觀與根本觀同故。
問若爾何故云遠等流即得近即不得。
荅近勢難入遠即易入故又解㧾後得無入別觀必各更起無分別智引之生故。
問初起未自在後得由前引久起自在生何妨自力轉。
荅曰即依此義遂有意樂後得不同無分別智二觀別也佛地論及此論中據其多分及未自在故(云云)以此最後荅可通前難也(䟽第五未有此兩解廣故不記之)然先德云帶法空生觀者不然違諸文故也。
問第二心法空觀必可帶生空所帶生觀有何所作。
荅断障章曰問三心真見道法觀既細必兼生觀即断生犱何故生犱即三心断法唯二心應細三心[色-巴+(鹿-比+(人*人))]二心故此問之中何故生犱以下之文意頗難得。
問何故生執即三心断法唯二心者能難之詞頗以相違所以然者誰言生犱亘三心断生犱法犱各二心断故而何可難何故生犱即三心断法唯二心耶。
荅能難之詞專不相違第二心是帶生觀故必可断生犱故難生犱亘三心断法犱唯二心断也何故之言徵難詞也。
問應細三心[色-巴+(鹿-比+(人*人))]二心故者又如何耶 若法犱亘三心断生犱唯初二心断歟若爾初內遣有情智是單生空觀彼何断法犱哉又第三心是帶生觀何不断生犱。
荅是立道理也意細法犱上品第三心獨可断[色-巴+(鹿-比+(人*人))]生犱上品第二心所帶生觀可断不妨第三心所帶生觀無所断(為言)㧾而言之上即三心斷者指乍三心法唯二心者指下三心(除初後二)下應細三心別指第三心[色-巴+(鹿-比+(人*人))]二心故者別指第二心故上三心二心下三心二心其意甚殊能可案之。
荅法觀雖細必帶生觀第二𠛴那不断生執如十地中断惑法觀習氣可断種不可除不障此道故加行之心不欣断故並二品断不爾違論(云云)以之可通也。
問寂法師難云十地可然以故㽞故見惑不爾如何不断(云云)此難可尒耶。
荅此難不爾未得故㽞義意故謂故㽞者非言可断不断名故㽞以不障地故不起断道名故㽞也是故內遣諸法智所帶生觀何不同十地法觀所帶生觀耶。
問彼師自義如何。
荅次云應云第二心雖帶生觀隨他力故起不断生犱彼若断生犱應云遣情若爾三心應無𭅒別故各二品断於理教無違(云云)。
問此師義無難耶。
荅有難謂菩薩必以法觀入見真見道中法觀是帶生空觀所帶生觀隨他力起何能断煩惱種子故不可言隨他起故不断生犱猶可依馮於本師也(是以一心真見道義難也)[A42]已上了。
ᅟᅟ==[A42] 已【CB】,巳【國圖】==
問云何名緣安立諦相見道。
荅此亦有二即一所取能取十六心觀二上下八諦十六心觀也。
問且云何名所取能取十六心。
荅所取謂諦理能取謂緣理之智法忍法智緣諦理為境觀所取也類忍類智緣前智品觀能取也即觀苦諦有四一苦法智忍(苦者苦諦也法者苦諦教智者加行道中緣苦法之智忍者無漏忍忍前苦法智也)二苦法智(苦者苦諦法者真如緣苦真如之智名苦法智也)三苦類智忍(苦者苦諦類者法忍法智之後一切學無學聖法忍者緣此惠謂第三心緣前法忍法智言後一切學無學位所有聖法皆是前法忍法智之類作種類之解故云類智(云云))四苦類智(苦類如前謂[A43]印可緣苦類之智名苦類智也)如苦諦有四心集滅道諦各有四心故成十六(論文極廣故不能具記之)。
ᅟᅟ==[A43]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問論曰此十六心八觀真如八觀正智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自證分𭅒別建立名相見道(云云)意何。
荅上八者法忍四法智四法忍法無間道見分法智法解脫道見分下八者類忍四類智四類忍法無間之自證分類智法解脫之自證分也真如者見分也正智自證分也。
問何名上下八諦十六心。
荅論曰謂觀現前不現前界苦等四諦各有二心一現觀忍二現觀智如其所應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分觀諦断見所断百一十二分別隨眠名相見道(云云)欲界四諦四十上界各三十六諦各除嗔故一百一十二也此上皆為觀心純熟為有情說令見道前亦作得入見道也(具如賢聖義也)又有廣布聖教相見道非要故略之(可見論也)。
問若真見道後有相見道者何五十五及顕楊十七等云順决擇分無間有內遣有情假緣智等。
荅論會云諸相見道依真假說世第一法無間而生及断隨眠非實如是真見道後方得生故非安立後起安立故分別隨眠真[A44]已断故(云云)。
ᅟᅟ==[A44] 已【CB】,巳【國圖】==
問真相二見道有何𭅒別。
荅論曰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二中初勝故頌遍說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云云)[A45]已上見道義了 論䟽極廣可披見之次修習位其相如何頌曰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捨二[色-巴+(鹿-比+(人*人))]重故便證得轉依(云云)。
ᅟᅟ==[A45] 已【CB】,巳【國圖】==
䟽曰即於初地住出心後漸至究竟金剛道來皆断俱生法犱種故至無學位便證轉依(云云)。
論曰菩薩從前見道起[A46]已為断餘障證得轉依復數修習無分別智(云云)若釋頌者無分別智遠離所取能取故云無得及不思議或離戲論說為無得妙用難測名不思議断世間故名出世間二障種子立[色-巴+(鹿-比+(人*人))]重名性無堪任違細輕故依謂所依即依他起與染淨法為所依故轉謂染淨轉捨轉得由轉煩惱得大𣵀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也。
ᅟᅟ==[A46] 已【CB】,巳【國圖】==
問云何證得二種轉依。
荅謂十地中修十勝行断十重障證十真如二種轉依由斯證得(云云)。
問其十地者何。
荅一極喜地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修施波羅蜜断異生性障并犱著我法愚𢙣趣雜染愚證遍行真如也)二離垢地具淨尸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修戒波羅蜜断邪行障并微細悮犯愚種種業趣愚證最勝真如也)三發光地成就勝定大法㧾持能發無邊妙惠光故(修忍波羅蜜断闇鈍障并欲貪愚圎滿聞持𨹔羅尼愚證勝流真如也)四熖惠地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熖煩惱薪惠熖增故(修精進波羅蜜断微細煩惱現行障并等至愛愚法愛愚證無攝受真如也)五極難勝地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修靜[A47]慮波羅蜜断下乗般𣵀槃障并純作意背生死愚純作意向𣵀槃愚證類無別真如也)六現前地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修般若波羅蜜断[色-巴+(鹿-比+(人*人))]相現行障并現觀察流轉愚相多現行愚證無染淨真如也)七遠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乗道故(修方便善巧断細相現行障并細相現行愚純作意求無相愚證法無別真如也)八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修願波羅蜜断無相中作加行障并於無相作功用愚於相自在愚證不增减真如也)九善惠地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修力波羅蜜断利他中不欲行障并於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惠弁𨹔羅尼自在愚弁戈自在愚證智自在所依真如也)十法雲地大法智雲𭇥眾德水[前-刖+敞]如空[色-巴+(鹿-比+(人*人))]重死滿法身故(修智波羅蜜断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并大神通愚悟入微細祕密愚證業自在等所依真如也)。
ᅟᅟ==[A47] 慮【CB】,𭾐【國圖】==
問此十地以何為躰。
荅論曰如是十地㧾攝有為無為功德以為自性(云云)。
問若爾何無性云法無我智分位名地(云云)。
荅䟽會云以真如無分位智有分位所以智名地此論㧾出地躰義所證亦是地地是依持生長義故四十七曰由能攝持菩薩義故名地能為受用居處義故名住即真如等亦名為地能攝持故即是實法為假者所依等故實法名地(云云)[A48]已上修習位了論䟽極廣不可具記可見之。
ᅟᅟ==[A48] 已【CB】,巳【國圖】==
後究竟位其相云何頌曰此即無漏界不思義善常等(云云)如初門記了。
論曰前修習位所得轉依應知即是究竟位相等(云云)。
問此位所断如何。
荅論曰謂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運煩惱障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入如來地由此佛地說断二愚及彼[色-巴+(鹿-比+(人*人))]重一於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二極微細礙愚故集論說得菩提時頓断煩惱及所知障成阿羅漢及成如來證大𣵀槃大菩提故(云云)([A49]已上究竟位了廣學者可習論䟽也)。
ᅟᅟ==[A49] 已【CB】,巳【國圖】==
章曰五十九說何能断煩惱齊何當言[A50]已斷煩惱謂善法資糧[A51]已積集故[A52]已得證入方便地故證得見地故積集修地故能断煩惱得究竟地當言[A53]已斷一切煩惱正同唯識(云云)。
ᅟᅟ==[A50] 已【CB】,巳【國圖】==
ᅟᅟ==[A51] 已【CB】,巳【國圖】==
ᅟᅟ==[A52] 已【CB】,巳【國圖】==
ᅟᅟ==[A53] 已【CB】,巳【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標瑜伽所說五位明同唯識論五位也彼論中具有八問今章取要只出初二問次六問非此所明故不舉也即云謂善法資糧(乃至)能断煩惱者荅云何能断煩惱之問也得究竟地以下荅齊何當言[A54]已断煩惱之問也𭂫荅此二問有六復次今文其一也餘五復次非此所明也以荅文相配五位尋文易知之。
ᅟᅟ==[A54] 已【CB】,巳【國圖】==
章曰攝大乗中以資糧道聞思位長大劫修滿方起加行等持位中作唯識觀從多為論[A55]但說四位以觀時少略隱不說成唯識等中據實為論別修行相見道前位亦有伏除(云云)。
ᅟᅟ==[A55] 但【CB】,伹【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章家會違之詞也殊云此下會二論不同文所以也所以攝論說四位者資糧道中多起聞思經一大劫修唯識觀加行道中從廻向終加功進趣修唯識觀時長短異以短從長[A56]但說四位故合初二位名勝解行地所以唯識說五位者據實而論資糧加行二位各有別修行相即如論曰於識相性資糧位中等見彼文意說四十心位起聞思惠修習唯識四善根後方起修惠如是二位行相各別故開為二見道前位亦有伏除者即顕加行位亦有伏除分別二取引證可知(云云)。
ᅟᅟ==[A56] 但【CB】,伹【國圖】==
章曰攝論唯識論等各言𤏙等中作尋思等觀故亦伏除(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引證成上云見道前位亦有伏除之義也。
意曰唯識論中地前分二位者資糧位偏存勝解之義加行位偏存伏除之義也上文末為顕加行位之𭅒別故云亦有伏除其伏除之義即在攝論等中說作尋思等觀故(為言)。
章曰直徃迂廽地前皆同迂廻之人雖得無漏遊觀心中亦不能伏除未證真識終不能了如幻識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通伏難也難云若云地前有伏除者頓悟可然未得無漏故漸悟之人隨断煩惱既得無漏以其無漏可断二取何有伏故今通云頓悟漸悟地前皆同以有漏尋思如實觀伏除二取(義演云作尋思等觀皆同也所伏或非皆同(云云))此中漸悟人雖得一分生空無漏是遊觀故不能伏除所以者何未證法空無漏真理不能了達依他如幻故是故[A57]但以法空有漏尋思等智伏除二取現行也即與頓悟同也(為言)。
ᅟᅟ==[A57] 但【CB】,伹【國圖】==
周記曰雖起生空本後二智以不断惑[A58]但云遊觀。
ᅟᅟ==[A58] 但【CB】,伹【國圖】==
問何故迂廻之人尋思等觀唯是有漏非無漏耶。
荅未證法空不可實證唯識故有漏心作尋思等以唯識觀(云云)。
問爾漸悟人生空智都無所作耶。
荅謂之有二說一云都無所作名遊觀故(云云)一云有順益法空義此為所作(云云)故論七曰或二乗位廻趣大者為證法空地前亦起九地所攝生空無漏彼皆菩薩此根攝故(云云)。
䟽曰為順益法空智起此智等(云云)(○此根者未智當知根也後義勝也)。
唯識義卷第五(本)終
唯識義卷第五(末)
釋真興撰
章云上來明位下當辨修(云云)是結上所說能入之位起下所說能修之行相也。
章曰辨修有三一證修二相修三地修(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眀能修𭅒別也。
問云何名證修等。
荅證者證知義修者修習義也觀行者修習有漏無漏觀證知依他圎成之理名為證修也相者躰相也修者如前觀行者修習有漏無漏觀令其智種子現行之躰相展轉增勝生長圓滿名為相修也地者九地也修者如前觀行者隨在何地修唯識觀令修習生長增勝自地他地觀心種子現行之躰用名為地修也。
章曰證修者此見道前雖作真俗二唯識觀似而非真入見道中真相見道俱了真識後得俗智方了俗識四地以前真俗別觀第五地中真俗方合然極用功始能少起至第六地無相雖多未能長時於第七地方得長時猶有加行未任運八地以上無勉勵修任運空中起有勝行真俗二識恒俱合緣至佛位[A59]已三智俱能緣真俗識第六不定隨意樂故成事唯俗行緣淺故或亦通真自在滿故(云云)。
ᅟᅟ==[A59] 已【CB】,巳【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第一明證修之行相也即大眀地前地上及佛位證修之行相也此見道前乃至非真者眀地前相似觀之證修也謂地前位雖作有漏真俗二觀證知相似依圓二性之理然是相似證知非真實證(為言)即同現前立少物等之頌意也(有古德云地前無證義(云云)今謂甚違章文難信之)入見道中等者真見道中無分別正躰智起證了真如相見道中無分別後得智起踈變相分緣了真如故云俱了真識有分別後得智亦證了依他如幻故云方了俗識(真如是識之實性故云真識依他是識為主故云俗識也)四地以前等者四地以前正躰智觀真如後得智觀依他不能合觀故云別觀第五地中真俗雙觀然用功用故云方合等也至第六地等者五地以前有相觀多第六地中無相親多至第七地純無相觀然有功用八地以上無功用修故空中起有勝行也(為言)至佛位等者佛果位中一義云大圓平等妙觀三智俱緣真俗二諦謂一智一念中雙緣二諦也然此三中妙觀察智有不定義或時如大圓平等一念中緣二諦或時唯緣真諦(自受用法樂之時也)或時唯緣俗諦說法利生之時也故云第六不定等也(寂法師章并義濵記云二智俱能等(云云)若依彼文其意甚易知不可致切勞也)成事唯俗等者[A60]但緣事相之境故云緣俗也(是[A61]護法義也)一義云四智皆緣真俗二諦故云或亦通真等也(是親光義也)此二義略如第四門未論之。
ᅟᅟ==[A60] 但【CB】,伹【國圖】==
ᅟᅟ==[A61] 護【CB】,▆【國圖】==
問就四地以前真俗別觀等何故必四地以前別觀五地以後雙觀耶。
荅約正後二智種子生現行前後各別及同時有此𭅒別也。
問何以知爾。
荅樞要下釋喜樂二根同種別種義引例云如無分別智及後所得四地以前各別種生五地以上或同或異二種生一現一種生二能亦無過失現行之中無二惠故行不相違一念俱說(云云)。
意曰四地以前各別種生者正躰智自種生後得智自種生是即前後也(為言)五地以上或同或異者或時一種生二智故云或同也或異者如四地以前也二種生一現者正後二智種子合生一智現行若正躰智若後得智也(為言)一種生二能者重釋二種生一現義也謂一種子有生二現行之功能故正後二智種子合有或時生一正躰智或時生一後得智之能(為言)現行之中等者雖有一種生二能然無有失現行之中無有正後二智相並起故(為言)。
問若尒何云一種生二智。
荅其有生二智之功能(為言)非謂一時相並生二智也。
問若一時中二智不並起者何雙緣真俗耶。
荅正躰智真觀中有並緣俗之力(為言)。
問何故現行中二智不雙。
荅一心之中二惠並起是重失故也。
問就云第五地中真俗方合何故仁王經云善學菩薩四天王雙照二諦平等道(云云)。
荅會此文諸師異說且義濵云側師云真諦說曰仁王經曰初地菩薩等有雙照二義一者同時雙照二者前後初地菩薩約前後說八地以上約同時說玄[狀/廾]師曰見道中有雙照大乗憬師曰此說不盡若實三藏辞者何緣基師不同此義是故仁王經約前後雙也(云云)(撿此記意慈恩意存前後雙照與真諦同也)。
西明義曰略有四種一方便雙照謂十廽向中四善根位二證位雙照即如此經三功用雙照謂難勝地也四任運雙照八地以上(燈師破之)惠詔曰據相見道變相雙緣(云云)。
問就燈師義若爾何䟽曰以後得智不親緣真如不名真俗雙行(云云)。
荅難會且可云燈師敘一別釋也非䟽主正義別抄存前後雙照之義故也。
問就至第六地無相雖多等以何證此義。
荅論九曰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於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七地中純無相觀雖恒相續而有加行由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云云)。
問若言至第六地無相觀多者如何顕楊三云第六地中多分有相任運相續耶。
荅興䟽第三曰理實六地無相多有相少然今對後七地前說有相觀多(云云)。
問云何名有相觀無相觀耶。
荅謂之古德曰言極多有難定煩今謂正躰智觀唯名無相觀後得智親通名有相觀無相觀。
問以何知爾。
荅論第九說相多現行愚䟽曰由起無漏淨相故相觀多行未能多時住無相觀即後得智作有相淨觀也雖作無相少時能故(云云)。
又說純作意求無相愚䟽曰今此地中既除此障能於無相不專勤求乃至於空中起有勝行所言空者無相空理於空中作有行即真觀中起於有觀𭁷真俗二境合本後二智少用功力即能得故不同五地(云云)以此文釋無諸妨難也。
章曰相修者云何名為修唯識觀謂令有漏無漏觀心種子現行展轉增勝生長圓滿(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第二眀相修也殊曰隨顕相說資糧加行二位觀心名為有漏後三位觀名為無漏言種子者顯得修義現行者明習修義隨位分齊各有成滿故云生長圓滿(云云)。
問且其有漏無漏種子者本有種歟新熏種歟。
荅凢云種子有三師義今言種子通其三義也。
問先其三師義如何。
荅論曰有義一切種子皆本性有不從熏生由熏習力[A62]但可增長(云云)(是護月論師義也)有義種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無始有故諸種子無始成就(云云)(是難𨹔論師義也)有義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無始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薀處界功能𭅒別(乃至)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云云)(是護法論師義也)即本有種名本性住種姓新熏種名習所成種姓也習所成種姓有二重謂本有無漏種子地前位依有漏聞熏其用所修增名一重習所成種姓見道以上依無漏智現行新始所修增新熏無漏種子名一重習所成種姓也(種子義別可習之)。
ᅟᅟ==[A62] 但【CB】,伹【國圖】==
章曰初修習位隨所聞法詫境思惟令此觀心純熟自在後伏所取能取二犱觀心轉明勝境相像漸微忽心境乃冝觀轉成無漏如是展轉下轉成中中轉成上究竟圓滿名之為修(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廣明五位𮗚心之相狀也。
問如何明之。
荅初修習位(乃至)自在者明資糧位也𦗟聞正法以聞思惠觀唯識境令心純熟(為言)後伏所取(乃至)漸微者明加行位也殊曰雖境識皆遣(境者所取識者能取)而空相未息故云漸微(云云)(微者匿也)忽心境乃𭁷觀轉成無漏者明見道位也濵曰忽心境證乃會真也忽者急也𭁷者會也(云云)如是展轉(乃至)成中者明十地修道位也(義如轉齊轉滅之中論(矣))中轉成上等者明究竟位也。
章曰於初二位有漏三惠皆現種修種修無漏用漸增故通達位中唯有修惠純是無漏通現種修種修有漏在修習位七地以前有漏無漏皆具三惠通現種修八地以上無漏三惠通現種修種修有漏於究竟位有漏皆捨無漏滿故而更不修然具現種真俗二門無漏之觀(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重明五位修習之𭅒別也即三分別一約三惠分別二約現行種子分別三約有漏無漏分別也。
問其義如何。
荅資糧位以有漏聞思二惠修唯識觀加行位以有漏修惠修即此二位修增有漏智現行種子之躰用傍修增無漏智之用(為言)。
䟽曰問曰解脫决擇二善根中其無漏種增長何別。
荅曰約有漏行有上中下其無漏種增長有異解脫分中下品增故决擇煗頂中品增故其增上忍世第一法上品增故(云云)([A63]已上)見道位唯以無漏修惠修增無漏智現行種子之躰用傍修增有漏種子(為言)。
ᅟᅟ==[A63] 已【CB】,巳【國圖】==
素曰在見道中唯修無漏種子現行能傍修有漏種增後修道位亦能現起也(云云)([A64]已上)修道中七地以前以有漏無漏三惠通修增有漏無漏智現行種子八地以上以無漏三惠修增無漏智現行種子傍修有漏智種子(為言)。
ᅟᅟ==[A64] 已【CB】,巳【國圖】==
曰問八地以上長在定中而何得有聞思惠耶。
荅於修惠中分三用故常在定中而𦗟法故(云云)([A65]已上)究竟位有漏皆捨修義止畢[A66]但具足無漏真俗二智之現行種子修万法故也(云云)([A67]已上)。
ᅟᅟ==[A65] 已【CB】,巳【國圖】==
ᅟᅟ==[A66] 但【CB】,伹【國圖】==
ᅟᅟ==[A67] 已【CB】,巳【國圖】==
問且見修無學道之三道種子若一躰種子漸增成三道種子若三道種子本自各別歟。
荅謂之有二類師義一者護月難𨹔等云三道無漏種子唯有一箇(云云)是二師只立轉滅義二者護法等云三道無漏種子即有三品又只有一箇(云云)是二師立轉齊轉滅二義也。
問何以知爾。
荅䟽曰問若本有者為三品種為一品種荅據唯本有及唯新熏皆唯一品此是轉滅轉滅下品作中品故今第三師有三品種即轉齊義有漏亦爾(云云)。
問如此䟽文者護月難𨹔義誠如所言護法義只云三品種子及轉齊義而何護法義中亦有一箇種子及轉滅義耶。
荅今此䟽文略敘挭摡三身章中具出其義。
問其三身章文如何。
荅文曰此多聞種成唯識等略有三釋一唯新熏唯有漏種以為因緣新生無漏(乃至)二唯本有諸無漏種未發心前名性種姓發心已後名習種姓熏習彼用令漸增故見道以前有漏聞熏能生現行無漏未起雙取此二名順解脫决擇分善(乃至)三者種子皆有二種本有新熏見道以前同第二說見道以後諸無漏種本有生現行新諸現行復熏成新種略有二義一者轉滅二者轉齊轉滅義者如大乗位無始以來加行勝善無漏善種未逢緣故皆唯下品見道以前有漏聞熏為勝緣故資下無漏漸令增勝至見道位生下現行現行復熏下品種子見道修習以為緣故至修道位前𠛴那中見道下種滅修道中種生中現行中現行復熏中品種子修道修習以為緣故至究竟位前𠛴那中中品無漏種滅後𠛴那中上品無漏種生無所依故道[A68]已滿故更不熏習本唯一本劣滅勝生故名轉滅後修習故前之同類不能為同類因引後同類果故如是地地下中上品諸無漏種及諸位中加行勝善下中上品諸有漏種皆應准知至佛位中唯有無漏上品圓滿無漏下中一切有漏並皆捨滅故經說捨無常色等二者轉齊法爾種子皆有三品初修下故至見道位下品無漏種生現行現行復熏下品種子若無修習任運下生由修習故至修道位中中品種子生中現行現行復熏中品種子前之下品亦轉成中若不熏習任運中生由修習故至佛位中上品種子生上品現行道[A69]已滿故無所熏故更不熏習中品種子並轉成上前中下品種不復相續與後勝齊故名轉齊故經說言捨無常色等望自同品可名轉滅言轉齊名望他異品(云云)文意易知察之。
ᅟᅟ==[A68] 已【CB】,巳【國圖】==
ᅟᅟ==[A69] 已【CB】,巳【國圖】==
問雖此文中有轉滅義然難分明判護法義若云護月難陀義有何失耶。
荅既出第三師義中云略有二義何致𤜶疑又文中云如大乗位無始以來加行勝善等豈是合唯新熏師義耶。
又云至見道位生下現行現行復熏下品種子豈是合唯本有師義耶又燈文釋轉滅義中云即本有種唯有一箇豈是合難陀義耶。
又云現行熏種即成中品豈是合護月義耶故知三身章及燈中轉滅義是護法義也。
問若尒護月難𨹔之轉滅義如何。
荅從方云若護月唯本有無漏種子生現行現行到資脚下種子[A70]但熏本有種子令成中品滅却下品功能更不熏種也若准難𨹔唯新熏者即從見道初無漏起現行也即脚下無漏種子是地前熏得見道劣無漏下品種子生現行下品種子生現行又更熏得新種子[A71]已便在第八識中與能生一處即到資成中品種子即新熏者成中品也又中品種子生現行現行熏得新種子種子便成上品又現行到資脚下中品種子[A72]已令轉滅中品功能與新熏皆成上品種子也(云云)。
ᅟᅟ==[A70] 但【CB】,伹【國圖】==
ᅟᅟ==[A71] 已【CB】,巳【國圖】==
ᅟᅟ==[A72] 已【CB】,巳【國圖】==
問若言有三品種子轉齊者何䟽十末曰對法第十四說於諸現觀位證得後後勝品道時捨前所得下劣品道如證此果所攝道時即捨此向所攝道以不復現前故如菩薩雖不言向果之得勝捨劣劣不現前如得果故今約此文即轉齊義三品種子各各別有不用下品以為中上品也若約轉滅義一種子轉為中上者即下成中下不復起名捨劣也(云云)。
荅是依對法論敘一別義故不相違也。
問言護法義中有二義是義推也若有誠文耶。
荅義濵三身章記曰古說月藏義得勝捨劣即當轉滅勝軍義轉劣成勝當轉齊義護法宗具有二義真諦三藏約三惠述等(云云)從方記曰言轉齊者即轉却下品劣種子用以齊他中品種又轉中品功能能齊上品種子故名轉齊也言轉滅即滅却自下品劣性成中品又滅却自中品劣用成上品性故名轉滅也即望自品名轉滅望他品名轉齊故名轉齊轉滅也此有二師解初即難𨹔護月唯有轉滅義二護法有轉齊轉滅二義(云云)(信叡記同之)。
問灯師義如何。
荅此師亦云新舊合成師中有二義也。
問其釋如何。
荅且釋轉齊義有二釋轉滅義中亦有二釋。
問其如何。
荅文曰釋所[A73]棄捨於中二釋(意云金剛道中有二捨一所断捨二所[A74]棄捨所[A75]棄捨中有二種謂餘有漏劣無漏於其劣無漏可作二釋也)一約轉齊本有無漏種子三品如加行位下品種增生初見道無分別智即此現行無漏有力資中品種令能生現亦令自種轉成中品名為轉齊(云云)(初釋)此釋意云本有見修無學道三品無漏種子由資糧位𦗟聞正法之聞熏於加行位下品見道無漏種增長生初見道無漏智現行此下品現行能有功力資修道位中品種子令生中品現行亦令自下品種轉成中品齊中品種故名轉齊(為言)(下品現行有二功力一令生中品現行二令自下品種齊於中品不同種子微隱無力也)文曰又解由中品種生現行[A76]已資下品種轉成中品與本有種中品之者及新熏生亦為中品與能生自本有之種三合生一後念現行或各別生俱許無妨中上品生轉齊亦爾(云云)(後釋)此釋意曰由下品現行力中品種生中品現行[A77]已然後資前下品種轉成中品此是初𠛴那也次前下品種轉成中品及初𠛴那中品現行新熏生中品種子并初生中品現行中品本有種子三類種子合生後後𠛴那中品現行或復不合各別生現行(為言)(即新古合生之師云修道第二念以後始有新右合生生義也)。
ᅟᅟ==[A73] 棄【CB】,[云/可]【國圖】==
ᅟᅟ==[A74] 棄【CB】,[云/可]【國圖】==
ᅟᅟ==[A75] 棄【CB】,[云/可]【國圖】==
ᅟᅟ==[A76] 已【CB】,巳【國圖】==
ᅟᅟ==[A77] 已【CB】,巳【國圖】==
問中品現行何故重生耶。
荅修道位長經十地故念念中生同類現行也。
問就此釋中初義若言三種合生一現行者何論第三難外人云理不應言從六種起未見多種生一牙故(云云)。
荅先德難會今謂彼文意殊彼難外人云觸等心所如心王受熏持種之義即破意云若云觸等亦能受熏者生現行時頓可生六眼等識(心王所生一箇心所所生五箇)若云六種生一現行者未見別別之多類種子合生一牙(為言)今此不尒雖三類種子有別一第八識持之故合生一現行無有妨也故䟽云今五數中各有種子共生一果故是所非若一識中同類種子共生無妨(乃至)若能持是一多同類種許共生一果故能持是別雖同類種不許同生一果(云云)(先德忘此文難會之)。
問就燈後釋以中品例上品者上品種生現行[A78]已資中品種齊上品者即有佛果增减之失謂解脫道時上品種子生現行[A79]已後引中品種令齊上品初𠛴那佛猶有中品種未成上品應减後急佛及先佛功德故。
ᅟᅟ==[A78] 已【CB】,巳【國圖】==
ᅟᅟ==[A79] 已【CB】,巳【國圖】==
荅上品生現行引中品種理實同時如智生[A80]已断惑之言如稱兩頂低作時等明來闇去皆是同時以義分二是故佛德無增减失。
ᅟᅟ==[A80] 已【CB】,巳【國圖】==
問三品無漏種子四智中何智種子耶。
荅妙觀平等二智種子各有三品圓鏡成事二智種子唯有上品故燈說佛位云圓鏡成事唯本有生妙觀平等本新合起(云云)。
意曰妙觀平等二智是見道起故有下品種修道十地屢現起故有中品種子即修道中新古合生果位起故有上品種子亦新古合生圓鏡成事二智果位起故唯有上品種即本有種子(為言)。
裏書曰然本有二諍一曰因位妙觀察智熏圓鏡成事二智新種故此二智亦新古合起(云云)遁倫師等義也故伽抄云妙觀察智熏四智種(云云)二曰因位菩薩智不能佛位二智種子新熏發等覺菩薩不知佛心故是故四智妙觀平等新右合生圓鏡成事唯本有生(云云)慈恩惠沼等義也雖有二師義後義勝也(具如燈第七(云云))[A81]已上裏書了。
ᅟᅟ==[A81] 已【CB】,巳【國圖】==
問轉滅義如何。
荅文曰言轉滅者即本有種唯有一箇加行位中名為下品入見[A82]已去能生現行現行熏種即成中品并有力能令本種子生後中品下品即滅名為轉滅不同轉齊令生自種亦成中品故名轉滅(云云)(初釋)此釋意云本有種子只有一箇加行道中修習之時[A83]但名下品新可生下品見道無漏現行故也入見道生下品無漏現行[A84]已現行新熏增中品種子并令自本有種亦成中品至修道位二種子合生中品現行既本有種下品義亡故名轉滅從中成上准之可知(為言)(此義專不開護月難陀之義)文云或雖本有三品種子中品生已下品不生亦不能生後念中品新生中品[A85]但由現能(云云)(後釋)此釋意曰雖有三品種子修道中品種子生現行[A86]已見道下品種子即滅不能轉成中品生後念中品現行故名轉滅新熏生中品種[A87]但由中品現行故(為言)。
ᅟᅟ==[A82] 已【CB】,巳【國圖】==
ᅟᅟ==[A83] 但【CB】,伹【國圖】==
ᅟᅟ==[A84] 已【CB】,巳【國圖】==
ᅟᅟ==[A85] 但【CB】,伹【國圖】==
ᅟᅟ==[A86] 已【CB】,巳【國圖】==
ᅟᅟ==[A87] 但【CB】,伹【國圖】==
文曰若爾即違雜集論說行習修之文彼許初習自下地中種子增故不可唯說[A88]但中上增不通下品無別因故違比量故准此即應三品各一(云云)此文難此第二釋也難中有二初明違教後明違理也違教難者對法十曰復次依止修道分別修義謂依初靜慮地現修道時亦修欲界繫所有善法於彼得自在故如依初靜慮地修欲界善如是依一切上地現修道時皆修習下界地所有善根於彼得自在故(云云)准此文者菩薩見道無漏在第四定見道之後修無色修道無漏之時可修增在第四定見道無漏種子而何說云中品生[A89]已下品不生是故此說違對法論故不可云[A90]但中上種子增下品不增(為言)違理難者比量云下品種子應不滅三品中隨一攝故如中上品准此道理三品應同何故愛中上品令增憎下品令滅耶(各一之一字同一之義也)。
ᅟᅟ==[A88] 但【CB】,伹【國圖】==
ᅟᅟ==[A89] 已【CB】,巳【國圖】==
ᅟᅟ==[A90] 但【CB】,伹【國圖】==
問先德量宗云下品種應增而何改能別云應不滅。
荅若尒有上品種子若攝同喻犯一分所立不成若攝異喻即犯不定佛果上品更不增故。
問古德遮云二乗無學許有增義燈文有其證。
荅猶有佛果成失故難信之文云[A91]但令本種生後中品即下品種生現行者自躰不增(云云)此轉救也救意曰令中品種生後中品現行下品種子生下品現者自躰不增故云轉滅非謂種躰亡故名滅(為言)。
ᅟᅟ==[A91] 但【CB】,伹【國圖】==
文曰若尒既許下品種在何名轉滅若以不生即名為滅豈諸種子皆定生現准此道理轉齊應勝(云云)此破轉救也。
意曰若言下品種子不亡[A92]但不增故名滅者種躰既在何名滅耶若云不生現故名滅者豈一切種子皆定生現行耶依如此理審定二釋轉滅義有失轉齊義為勝(云云)。
ᅟᅟ==[A92] 但【CB】,伹【國圖】==
問如何種子不生現行。
荅修道種子雖有多種未遇緣時不生現行如是等類非一可知也。
浦書曰故䟽二未云。
問此無漏種本有既多後生果時何者能生何者不生。
荅曰其同類種隨遇緣合即便能生不合不生如三世有未來應生法何者前生何者後生故隨緣合即能生果(云云)以上裏書文曰若爾即應轉二乗種成大乗姓以轉齊故若言類別不轉下中二乗種姓為菩薩姓亦應菩薩三品種殊不轉下中成中上品(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返難轉齊義也意曰若言轉下成中轉中成上者可轉聲聞種姓成獨覺轉獨覺種姓成菩薩若言乗姓各別故不可轉者菩薩三品種子亦爾品類各別何猥轉成乎(為言)。
文曰乗姓別故不轉二乗成菩薩姓下中上三同菩薩姓故可轉令成中上品(云云)是荅難也義意易知之。
問燈中釋轉齊有二解以何為勝釋轉滅有二解以何為勝又凢護法轉齊轉滅二義中以何為勝。
荅轉齊二釋中以後釋為勝與解脫道捨非障有漏劣無漏義同故捨劣無漏者即轉中品種成上品故轉滅二釋中初釋為勝與三身章義同故凢轉齊轉滅二義中轉齊義為勝故䟽中唯說轉齊義燈云轉齊應勝(云云)。
問唯望見修無學三道有轉齊轉滅義約地地各各三品如何。
荅約地地各各三品亦有轉齊轉滅義如上三身章說也。
問若言三道九品無漏皆轉齊轉滅者初禪等十地無漏亦轉齊轉滅耶。
荅不爾地繫別故不能轉初禪無漏種成第二禪無漏等三道無漏是一地法故轉下品齊中品等。
意曰且第四禪地有三道無漏種故轉第四禪見道無漏成第四禪修道無漏轉第四禪修道無漏成第四禪無學道無漏(為言)([A93]已上相修了)。
ᅟᅟ==[A93] 已【CB】,巳【國圖】==
章曰地修者有得修習修對法九曰又道生時能安立自習氣是名得修從是種類展轉增盛相續生故又即此道現前修習是名習修由即此道現前行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第三明地修也此中有二一先引證二次成義也是先引證文也。
問先此論意何。
荅彼論中說四種修義謂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釋此有二復次初依四正断釋四修今章家所引者第二復次中釋初二修之文故有又言也(論文如章文也)文中有本論釋論即又見道生時等者本論也從此種類等者釋論也(是即釋得修也)又即此道等者本論也由即此道等者釋論也(是釋習修也)。
抄曰四修中得修若小乗得修在未來今大乗得修謂現在世種子未能生上心修習此種令生現行名為得修現行之法修令增長名為習修如第二復次釋中初地道生現行令增名為習修安立自種展轉增長名為得修未必唯取未生現行時種子(云云)。
祕六曰得者謂所得熏修謂修由現道力令所得法種子增明故所得法名之為修行謂現行修謂習學亦名習修(云云)。
問此等文意何。
荅凢修唯識觀有現行修有種子修謂緣現前境觀心現前行名為現行修又名習修學習現前境唯識之理故由此現行道力令自觀心種子種類展轉增長名為種子修亦名得修觀心種類轉成就故(云云)。
章曰習謂現行得謂種子(云云)是章家之詞也即依對法論結得修習修之義也。
問且何故名地修。
荅依上下地起唯識觀心修時修增上下地觀心現行種子故名地修。
問如何修增耶。
荅隨起何地心修時約自地觀心現行修增其用種子修增其躰用約他地觀心[A94]但修增其種子用。
ᅟᅟ==[A94] 但【CB】,伹【國圖】==
問其地者何地耶。
荅㧾三界中有十一地謂欲界一地色界六地(初未至中間禪四根本也)無色界四地也殊曰無色界㧾報阿頼耶為地躰也(然除欲界非定地故上界十地名為地也)。
裏書曰問就色界六地中間禪是有初禪與第二間定唯是一於未至定上界八地皆亘所有何只取一立十地耶。
荅爾也於中間禪唯有一於未至定㧾有八[A95]但取初未至定下亦無定地故無所屬未至義顕也故取此也上七未至上下俱定地故互屬上下未至義隱故不取也。
ᅟᅟ==[A95] 但【CB】,伹【國圖】==
章曰有依下地起下地心習修唯下得修通上得緣上境令勢增長下躰用俱增上唯用增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約地修修行相更有四類是第一明身在下地起下地心修唯識觀之時現行修唯下地種子修亦通上地下地種子躰用俱增上地種子[A96]但用增之義。
ᅟᅟ==[A96] 但【CB】,伹【國圖】==
問何故爾耶。
荅有心現行之地依現行之心力故修增本有種子用亦修增新熏種子躰故云躰用俱增也無心現行之地不能新熏種子躰故云唯用增也然言依者有二義一者所依定二者所依身雖有二義今取定也若依身者何故云前三無色等入見道依身在欲界故也。
問其下者何地。
荅謂之有師師義即濵師云謂依初定起初定心(云云)素曰依下欲界身起色界心入見觀時現行習修唯四靜慮得修種子通上無色以曾聞無色令其上地本新種子用增長故不同下地更熏新種名為躰增種躰多故故引唯識成前義也(云云)殊曰依下地起下地心者身在欲界起欲界心又身在第二禪還依初定起初定心(云云)。
問何故諸師不同。
荅各敘一義非理盡說今具云凢論下上有三類有唯下非上謂初禪地有唯上非下謂非想地有通上下謂二禪(乃至)無所有處地也。
問且此第一類委曲如何。
荅依下地者指所依定非眀依身謂身有欲界依初定起初定心云依下地起下心乃至在下地依無所有處定起無所有處心亦云依下起下是即第一句之㫖也引前三無色等文為證尤在此意也(具至次下可知之)。
章曰成唯識曰前三無色有此根者有勝見道傍修得故(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
荅是為證上所言依下地起下地心等義所引也。
問以此文如何證耶。
荅身有欲界入菩薩見道之人以第四定為所依定以第四定無漏心入見道[A97]已傍修前三無色地世俗智種子現行修即在下第四定種子修即通上三無色故以此文證第一句也。
ᅟᅟ==[A97] 已【CB】,巳【國圖】==
問且身在欲界入見道者何人。
荅頓悟漸悟菩薩然漸悟菩薩依身亦通色界也(如第八門之)。
因論
問且此前三無色等文起意何。
荅唯識論第七說三無漏根中說未知當知根有三位其初根本位即見道也故未知當知根唯可在第四定而五十七曰。
問空無邊處地幾根可得。
荅十一(信等五根意根命根捨根三無漏根也)如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無所有所應知亦尒(云云)會釋說前三無色有見道未知當知根有二釋中此文是第一釋也(第▆釋曰或二乗位廻趣大者為證法空地前亦起九地所攝生空無漏彼皆菩薩此根攝故(云云))。
問且此第一釋意如何。
荅釋此義䟽有四釋(有云三釋也)即第一釋曰謂有菩薩見道先時曾異生位修習得彼定已後入見道傍修彼以前所起世俗智種子故種子得根本名說彼為有後亦許起既非見道起亦無失對法第十三解真現觀云又於見道中得現觀邊安立諦世俗智由出世智增上緣力長養彼種子故名得此智而不現前以見道十六心𠛴那無有間断不容現起世間心故於修道位此世俗智方現在前(云云)([A98]已上論文)此根非加行及無漏根現行於彼有以彼地無四善根故(云云)此釋意云有菩薩者頓悟人此菩薩資糧加行位修習得四禪八定故修起前三無色地世俗智種子然此定順無漏故後入見道傍修彼前異生位所起世俗智種子蒙無漏傍修力故名無漏未知當知根瑜伽說之云前三無色有此根也然至修道有時現起(為言)言對法第十三等者引證成義也如文易知之次言此根非加行等者依證重成義也此未知根非加行善攝以三無色無四善根故亦非無漏未知根現行在彼三無色地以三無色無見道故四善根及見道唯在第四定故(為言)([A99]已上依義演文成其意也)。
ᅟᅟ==[A98] 已【CB】,巳【國圖】==
ᅟᅟ==[A99] 已【CB】,巳【國圖】==
燈曰本䟽解曰彼無加行又曾未起現行無漏故取異生先修得者名現觀邊雖不現行亦此根攝修道得起今者又准六十九文資糧加行見道亦增修道中起(云云)第二釋曰又解二乗人亦有先修習者後入見道名勝見道亦傍修彼然此修道亦得現起非如小乗三類智邊所修等智畢究不起以功德法故順修(祕曰俱舎二十六曰唯苦集滅三類智時能兼修未來現觀邊之俗智於一一諦現觀後邊方能兼修故立斯号問道類智時何不兼修智荅以世俗智無始時來數曾知苦断集證滅三類亦尒事業同故所以兼修又苦等三遍知断證故得兼修道智不爾道理現觀而唯無漏無始來起又未遍修故除道智故俱舎曰曾於道無事現觀故(云云)邑云薩婆多計見道前六行伏惑作四諦觀至見道中苦集滅類此三智邊亦能修彼有漏三智功能增長畢竟不行今此傍修有漏智種後許現行故不同彼問小乗何不修彼道諦智耶荅彼說六行能断惑故道智力增不須修習故[A100]但三也兩記之意可和會之)此不應爾以助與力令其殊勝彼地此種法尒有故此中說修唯得修修非行修修必不起故唯相見道修以𭅒別諦觀順世俗智故非真見道不相順故又解真見道亦修以時促無𭅒別所以不說此中說下亦得修上先離色界欲及菩薩得故云有勝見道非一切見道皆尒依對法第十上唯修下依决定說漸離欲說非實道理(云云)此文意曰或二乗人在資糧加行位亦修得四禪八定世俗智後入見道時亦傍修彼前三無色世俗智種子令其增長至修道位亦生現行非如小乗云苦集滅三類智邊所修等智(世俗智名等智)雖不生法功德法故亦得修習與無漏力令其殊勝彼三無色此種子法爾有故[A101]但種子修必不起故唯相見道修以安立諦觀順世俗故非真見道不相順故又雖真見道修以時促故不說修之(前解為勝)言此中說下等者㧾說第一第二釋也故義[沱-匕+(尸@貝)]云䟽中云先離色界欲者即是䟽中第二解二乗傍修也及菩薩得故者即是䟽中前第一解有勝見道(乃至)皆尒者若曾得彼下三無色定及得自在者後入見道即能傍修下三無色世俗智種子若二乗人或先不得下三無色定者即見道中不能傍修下三無色世俗智種故云非一切見道皆爾也故此論中下地能修上地者皆是上品[A102]已得自在者說也此自在菩薩依第四禪入見道時亦傍修下三無色修惠世俗智種子令增長亦傍修下欲界聞思惠俗智種子亦傍能修下三禪中聞修惠世俗智種子令增長也若對法中說上唯修下者即約今時漸離下界欲說等(云云)第三釋云又解菩薩三無色地亦有無漏見道[A103]但修種增畢竟不起如下三靜慮見道亦畢竟不起此義應思修用何為寧知彼地有其見道見道何故依唯於定非惠地故(云云)第四釋曰或說既許善法欲[A104]已去名此根者即菩薩解脫分者亦生於彼故作此說二乗人劫數近故不可說有彼解脫分(云云)義演曰此根者未知根即菩薩在資糧位以解脫位時既長遠亦得生下三無色地菩薩在資糧位經一大僧祇故既生無色即新熏成世俗智種子名未知根故下三無色有此根也即如瑜伽六十五毗鉢舎那菩薩以無色心了三界法故下三無色亦有菩薩順解脫分善若欲色界順解脫分名正解脫無色界中名助解脫若前䟽中彼地此種法尒有故者約下三無色世俗智本有種子今此䟽中解約新熏種子故說彼菩薩下三無色有未知根後入見道傍修令增(云云)。
ᅟᅟ==[A100] 但【CB】,伹【國圖】==
ᅟᅟ==[A101] 但【CB】,伹【國圖】==
ᅟᅟ==[A102] 已【CB】,巳【國圖】==
ᅟᅟ==[A103] 但【CB】,伹【國圖】==
ᅟᅟ==[A104] 已【CB】,巳【國圖】==
問既有四釋以何為正。
荅釋章文諸記中只用第一釋又古德判第一釋為正(云云)今謂判第一釋為正無妨然第四釋為好無諸難故故䟽第九未作一釋與此第四釋同也([A105]已上因論了)。
ᅟᅟ==[A105] 已【CB】,巳【國圖】==
章曰有依下地起上地心習修唯上得修通下地(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敘第二句也依下地者明所依定謂若依初禪定起二禪以上心修時現行修唯在二禪[A106]已上種子修通上下地(為言)。
ᅟᅟ==[A106] 已【CB】,巳【國圖】==
問如何身在欲界依初禪定起二禪等心耶若言二禪[A107]已上心王與初禪心所相應者即有異分界俱生失故。
ᅟᅟ==[A107] 已【CB】,巳【國圖】==
荅約凢夫未得定自在可有此失今此約得定自在者說故無此失故三惠章引對法論云對法第五等說樂欲力者謂[A108]已得第二靜慮者入初靜慮[A109]已若欲以第二靜慮地心出等即能現前而出於定餘一切地如理當知(云云)既云入初定[A110]已以第二定心而出即知初定中起第二定心也豈云有異分界俱生失乎。
ᅟᅟ==[A108] 已【CB】,巳【國圖】==
ᅟᅟ==[A109] 已【CB】,巳【國圖】==
ᅟᅟ==[A110] 已【CB】,巳【國圖】==
問若尒何憬興師曰若身在欲界無依初定起上三定(云云)又義濵曰約實身在下地無依下定起上地心(云云)。
荅是等皆約無樂欲力之者一相說也定自在者非此例也華嚴大般若等說師子嚬申三摩地多有此義不可𤜶疑之。
問此句且約初定云歟。
荅非爾乃至依無所有所定起悲想地心亦此句攝具案可知也然依身不定或在欲界或在色界及下三無色俱無妨也然非所論矣素云依下欲界身起上第四禪心入見道時現行習修唯第四定得修種子通下三禪又依下地起上有頂遊觀之心亦是此類(云云)今謂此記意只依身與心相對說也有難可察也。
章曰有依上地起上地心習修唯上得修亦通下(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敘第三句也依上地者明所依定也謂依第二禪(乃至)悲想上定起第二禪(乃至)悲想上地心修時現行修唯在第二禪以上(乃至)悲想地種子修亦通下無所有處(乃至)下初禪(為言)然依身不定隨在何地俱無妨也。
素曰樂惠那𭇥生五淨居習修現行唯第四定得修種子通下三禪令下三禪修道種子用增勝故(云云)此師意且依身與心相對說也頗難信也。
章曰有依上地起下地心習修唯下得修通上(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敘第四句也依上地者明所依定也謂依第二禪定起初禪心(乃至)依悲想定起無處有處以下心修時現行修唯在下初禪(乃至)下無所有所種子修亦通上二禪(乃至)悲想地(為言)然依身不定在何俱無妨也。
素曰如生有頂那𭇥果人起下地無所有處無漏之心断上惑時即現行習修唯在下地得修種子亦得通上有頂天也(云云)此師意依身與心相對說也准餘有難可察也。
問諸記并古德說此四句義言依下地依上地者約依身釋而何今云所依定耶。
荅若約依身者且就初句證依下起下心引前三無色等文入見道依身是欲界所起之心是第四定無漏心故應言依下起上心何為依下起上心之證乎不可言入見道身在第四定故與教違故(雖廻心二乗依身亦在色界非此所明不可為難也)故曰依下定起下定心順理無違餘三句例之可察也又一義云若加依身釋者此四句合為二類一者依下起下依上起上者俱約所依定也二者依下起上依上起下者俱約依身也何以故若依下起下云依身者何引前三無色等文為證耶入見道身必依欲界心是第四定故豈云依下起下耶若依下起上云依定者欲界入定人何依初定起第二定心耶餘二句准之可思之故濵曰然此文非唯說所依定為地兼取所依身為地故約實身在下地無依下定起上地心(云云)(初義為本會記文如上說之)。
問珠記云依下起下者身在欲界起欲界心(云云)此義如何。
荅不妨在欲界以散聞思作唯識觀然不可攝此四句既說初句云得修通上得緣上境令勢增長何以欲界散心修增上界定種子若尒即有定散間雜之失故也。
章曰諸上修下及自地修通一切品下修上者如是曾得自在者修非餘品類(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結上四類分別能修人也即上修下者第四句全第三句得修也自地修者第三句全第一句習修也下修上者第一句得修第二句全也通一切者不簡曾得未曾得自在未自在也曾得者先異生位修上定菩薩也自在者得定自在菩薩也非餘品類者蕳初修業人漸隣近人也。
章曰對法論曰下地不能修於上者以諸初業及漸隣近習修者說未得自在未得上定不能上修近未生果故非勝者可尒(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會違文重成前義也。
問先對法論正文如何。
荅第十曰復次依止修道分別修義謂依初靜慮地現修道時亦修欲界繫所有善根於彼得自在故如依初靜慮地修欲界善如是依一切上地現修道時皆能修習下界下地所有善根於彼得自在故(云云)此文中不云下地不能修上章家得意引也。
問其諸初業等者何人耶。
荅初業者翻上曾得者未先修得上定之人也漸隣近者翻上自在者未得定自在之人也未得自在者表漸隣近人也未得上定者表初業人也近生果者謂未得自在人雖未得上定而漸隣近故近上界生果(為言)未生果者謂初業人非曾得故亦不得上定故未上界生果(為言)諸記異釋互有得失今依䟽意成義順文好也([A111]已上第六門了)。
ᅟᅟ==[A111] 已【CB】,巳【國圖】==
第七觀法何性門
章曰觀法何性者此有二種一能觀二所觀(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先標門意也謂敘能觀躰及所觀躰為此門㫖故先標此二種也是即㧾標也。
章曰能觀定非遍計所犱彼無躰故此據正義(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別先出能觀躰也言正義者護法義也濵曰安惠論師云見分遍計故非能觀也是故若正義云見分為能觀也(云云)護命曰若依安惠遍計所犱亦是能觀說因無漏有法犱故(云云)。
章曰有漏觀者定屬依他無漏觀者二性所攝常無常門屬依他起有無漏門攝屬圎成實决定無唯屬圓成者非真理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就正義云依他圎成為能觀躰約有漏觀無漏觀分別其躰也謂有漏加行智能觀定以依他起為躰無漏正後二智能觀以依圓二性為躰然約圓成有二門若約常無常門者以依他為能觀非圓成常門圓成是真如故若約漏無漏門者以圓成為能觀非依他無漏門圓成是清淨依他故决定非唯真如圓成為能觀躰能觀智非真如理故故濵曰唯識觀者非真如理故(云云)。
章曰即顕地前唯是有漏依他能觀七地[A112]已前有漏無漏二性能觀也八地以上唯以無漏二性能觀(云云)。
ᅟᅟ==[A112] 已【CB】,巳【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釋上義約地分別也意顕地前尋思如實智觀[A113]但是有漏依他起性地上七地以前若妙觀察智生起時以無漏二性為能觀若妙觀察智間断時以有漏依他為能觀八地以上妙觀察智相續故唯以無漏二性為能觀(為言)。
ᅟᅟ==[A113] 但【CB】,伹【國圖】==
章曰所觀性者攝大乗曰如是菩薩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遍計所犱性悟入唯識故悟入依他起性若[A114]已滅除言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相(乃至)爾時菩薩平等平等無分別智[A115]已得生起悟入圓成實性(云云)。
ᅟᅟ==[A114] 已【CB】,巳【國圖】==
ᅟᅟ==[A115] 已【CB】,巳【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所觀躰也即引文有三是第一也正文曰如是菩薩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遍計所犱性悟入唯識故悟入依他起性云何悟入圓成實性若[A116]已滅除意言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相尒時菩薩[A117]已遣似義相一切似義無容得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由是因緣住一切義無分別名於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A118]已得生起由此菩薩名[A119]已悟入圓成實性(云云)。
ᅟᅟ==[A116] 已【CB】,巳【國圖】==
ᅟᅟ==[A117] 已【CB】,巳【國圖】==
ᅟᅟ==[A118] 已【CB】,巳【國圖】==
ᅟᅟ==[A119] 已【CB】,巳【國圖】==
問何故以悟入三性之文為明所觀躰之證耶。
荅以三性是菩薩所觀法故也。
問二諦三無性亦是菩薩所觀法何故不以為躰。
荅皆三性攝故不用別明也。
章曰又云名事互為容(乃至)初半頌悟入遍計所執次半頌悟入依他起性後一頌悟入圓成實性(云云)義如初重成了。
章曰成唯識曰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如是上下三處不同(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引唯識論文也。
䟽曰此是厚嚴經頌雖依他有而非真有要見真[A120]已後見依他與長行同(云云)。
ᅟᅟ==[A120] 已【CB】,巳【國圖】==
問如何與長行同哉。
荅論云無分別智證真如[A121]已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事等(云云)言等者等取陽炎水月鏡像光影谷響夢境變化即依他八喻也。
ᅟᅟ==[A121] 已【CB】,巳【國圖】==
䟽曰非初見位一時雙見第五地後及佛能爾(云云)。
問樞要下曰何故二空理有淺深悟生不必悟法二性淺深不悟深時必不悟淺要達理方達事也(云云)如何荅耶。
荅次云荅二理別障断生犱不悟法空二性無別障不悟本理不能悟未事未有先悟事而後悟生空故悟真理方了俗事思之可知(云云)如文可察之。
章曰攝論初文𤏙頂二位悟入所犱忍世第一法悟入依他初地初心入圓成實攝論第二文𤏙頂尋思悟入二性四如實智悟入圓成成唯識文要入初地方悟三性(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上所引三文悟入三性位之𭅒別也。
問其𭅒別何。
荅且攝論初文云悟入意言似義相故者謂𤏙頂二位了知諸義唯是遍計分別所作觀所取空是悟入所犱也次言悟入唯識故謂忍世第一法位了知一切唯意言性由此亦觀能取亦空是悟入依他也次云若[A122]已滅除(乃至)唯識之想者明悟入圓成之因謂若[A123]已伏除意言聞法熏習種子作唯識解觀心之相為悟入圓成之因(為言)次云尒時菩薩已遣義想(乃至)亦不得生者又重明悟入圓成之因也謂[A124]已遣義想者[A125]印所取空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者[A126]印能取空也即世第一法作此[A127]印解也次云由是因緣等者眀入見道正悟入圓成之義也無分別名者名有十種中第十究竟名云無分別名即真如也攝論頌云法(色心等名)補特伽羅(提婆達多等名)法(十二分教等名)義(祕密教殺𡧱父母等名)廣(色心𭅒別名)略(諸法無我名)姓(阿噎等字名)不淨(異生等名)淨(如來菩薩等名)究竟(真如名)名所行𭅒別(云云)(是云十名也)次曰所緣謂真如能緣謂真智自餘易知也([A128]已上)次攝論第二文初一頌說𤏙頂位悟入所犱依他也後一頌忍第一法位悟入圓成也(如文易知之)次唯識論文說見道位悟入三性也(如文易知之)。
ᅟᅟ==[A122] 已【CB】,巳【國圖】==
ᅟᅟ==[A123] 已【CB】,巳【國圖】==
ᅟᅟ==[A124] 已【CB】,巳【國圖】==
ᅟᅟ==[A125]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ᅟᅟ==[A126]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ᅟᅟ==[A127]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ᅟᅟ==[A128] 已【CB】,巳【國圖】==
章曰雖有三文義理唯二一者實證二者相似(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眀以上所引三處文相攝實證觀相似觀也。
章曰成唯識中據實親證由無漏二智真俗前後方可證得後二性故證二性時不見二取即名證彼計所犱無(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眀非不見真如等文是實證觀之所以也意曰見真如者正躰智證圓成理也了諸行者後得智悟依他事也即此正後二智證圎成依他之時遍計所犱所取能取不現前故亦名悟入遍計所犱也(為言)斌師曰由正後二智真俗前後親方可證得圓成依他二性故真名前俗為後(云云)。
章曰無法躰無智何所證心所變無依他起攝真如理無圓成實攝故計所犱不說別證[A129]但於二性不見二取可名悟入遍計所犱(云云)。
ᅟᅟ==[A129] 但【CB】,伹【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通伏難也難曰若曰唯識論文悟入三性者何故證二性時不見二取即名悟所犱不說別證所犱耶今通云遍計所犱無躰性智有何所證是故心所變上所起遍計所犱依他起性攝真如理上所起遍計所犱圓成實性攝證二性時不見二性上所起所犱名悟入所犱故不說別證遍計所犱也(變無理無之無是指所犱躰也攝者属義非納義也賔云基師云假說問荅現證計所犱(云云))。
章曰然正躰智達無證理多說此智證計所犱雖見道前亦[A130]已不見未親得二不名證無故於初地方名證得(云云)。
ᅟᅟ==[A130] 已【CB】,巳【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亦通伏難難云若言正後二智俱證所犱無何故諸處云證真如智證所犱無又地前加行位既觀二取空何必云見道證二取無耶故今通之義意易知濵曰正後二智能雖證計所犱而多正躰智證故唯舉正躰智也(云云)素曰見道位前觀真如時亦[A131]已不見遍計二取未親證得故多不說(云云)言未親得二者未得正後二智也(為言)。
ᅟᅟ==[A131] 已【CB】,巳【國圖】==
章曰攝論初文悟圓成者據實證得與唯識同悟前二性據相似悟長時多分意解思惟前二性故短時少分雖亦相似悟入圓成非長時多分亦非親證故據實說(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約上所引攝論初文分別相似觀實證觀也。
周云𤏙頂忍第一法通此四位思惟二性名曰長時忍世第一少時亦有悟圓成所以二性名多分也短時少分者世第一法名為短時忍位名為少分(云云)仲筭大德曰短時属時少分屬觀(云云)甚好也。
章曰攝論次文悟入三性㧾據相似意趣而說創觀名事不相屬故名悟入所執次觀唯有識量及假名等諸法雖未證實名悟依他如實智位雖實有相而未證真二取俱亡與真智觀相似趣入意解亦謂即是真如故實智位名入圓成實未悟入(云云)。
問此文何。
荅是眀攝論次文名字互為客等頌是相似觀之所以也即𤏙頂位以尋思觀觀名事互為客唯量及唯假等悟入所犱及依他忍第一法位以如實觀觀唯有分別三彼無故此無等悟入圓成(為言)(具如初量可知之)言雖實有相者濵曰小物相也(云云)。
意曰似圎成之相也(為言)。
叡云燈七曰問中忍起位觀能取空上忍起時方始能[A132]印應於忍位方悟依他如何攝論說名事互為客等𤏙頂二位悟入依他荅攝論意據少分名悟依他下中二忍從上忍說名悟圓成(云云)此文與燈文頗異也燈又有多問荅可見之。
ᅟᅟ==[A132]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章曰攝論據相似意解三性別眀悟入唯識據真實別證二性通證所犱雖文有異而不相違餘所有文皆准之釋(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會二論相違也意曰攝論兩處文為初修業人約相似觀故說別悟入三性初修業人先悟識後悟深故也唯識論文為久修業人約實證觀故說別悟入二性遍計所犱𭇥悟入二性中說通悟入久修業人先悟深自然悟淺故也故彼此論文雖有異義不相違(為言)餘所有文者於繩起虵覺等文也。
(間攝論初文悟入圓成是實證觀何偏判為相似觀耶荅隨多分說也悟入初二性是相似故)。
觀法我性門畢。
第八諸地依起門
問此門意何。
荅明修唯識觀之身心此門意也地者九地即明心也依者依身即明身也。
章曰諸地依起者此中有二初辨依身後明地起(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先㧾明門意也。
章曰依身者若頓悟者初起依於欲界身得創發勝心唯欲界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且明依身有二種謂有漏觀依身無漏觀依身也此各有二謂初起後起也今此文㧾明有漏無漏觀依身初起也。
問何故頓悟人修唯識觀初起必在欲界。
荅初發勝心是極難故依有勝惠勝猒之處初發大心也謂遇佛菩薩等善友聞教法故聞思惠猛利故有勝惠有三苦八苦等故猒心猛利故有勝猒是勝惠勝猒為緣初發菩提心初發出世心故知初起必依欲界(為言)。
章曰顕[A133]揚論說極戚非𢙣趣極欣非上二唯欲界人天佛出世現觀(云云)。
ᅟᅟ==[A133] 揚【CB】,掦【國圖】==
問引此文意何。
荅是引證成初起唯在欲界之義也(唯字章家之文也論文作處字也)。
釋論曰於𢙣趣中不起現觀苦受恒隨極憂戚故不能證得三摩地故色無色界亦無現觀欣掉重故猒𮊵劣故是故一界三趣不起現觀唯一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起現觀(云云)興䟽曰或有處說𢙣趣雖有勝猒而無勝依上界雖有勝依而無增猒欲界天六人三具有二種故能入現觀(云云)濵云斌師云唯人間中佛出世也然佛出世時人天共入現觀故名為人天皆現觀也若唯佛出世方現觀者獨覺等非入現觀是故佛出世時入現觀亦佛不出世時入現觀(云云)。
問顕[A134]揚論意非極戚非極欣中容之處入現觀者何瑜伽六十九曰非生上地或色界或無色界能入聖諦現觀彼處極難生猒故若猒少者尚不能入現觀[工*兄]彼一切猒心少分亦無即無少猒心色無色界不入現觀(云云)(唯識䟽第九未所引也)故可云依猒殊勝身入現觀又唯識論云唯依欲界善趣身起餘惠猒心非殊勝(云云)故可云依惠猒勝身入現觀而何只舉中容之身耶。
ᅟᅟ==[A134] 揚【CB】,掦【國圖】==
荅三論各舉一邊亦不違也。
問若云上界不入現觀者何在上界人得断惑耶。
荅䟽第九曰問若尒如何彼地聖者亦離欲荅無猒見道三界分別惑及𢙣趣等猒心名無非無有漏欣上猒下及猒自地欣生上心入見道時必㧾猒三界一切法㧾緣諦方入故此一向據入現觀為論非修道及異生為論等(云云)。
問且欲界入現觀者唯佛出世時歟為當如何。
荅同䟽曰末法亦得有佛出世攝故無佛世不得無說法者令生猒故若爾有佛法世發心法滅後方成就久已修訖得入現觀不准此文不得無此類者故又解亦得此中一向作論(云云)又善現論曰末法之中有懷子法師國王聞此法師言證聖果(云云)(可見正文)又律曰未法之中佛第子無時國王遇一比丘發心出家受戒證果比丘亦證聖果(云云)。
問若爾雖非佛在世若有聖教皆名佛在世(云云)。
荅不定若有傳者時名佛在世若無傳者時名無佛世故玄賛三云佛前佛後難者可云法前法後難雖佛不居而依法修行得果故(云云)又燈七云言值佛者有佛教法從他𦗟聞亦名值佛雖有佛教無人傳說名無佛世(云云)。
又曰問何以得知雖有佛教無人傳說亦名無佛。
荅龍宮天藏像末之後佛法豈無以此准知雖有佛教[A135]但天上人間無弘傳已方名無佛(云云)。
ᅟᅟ==[A135] 但【CB】,伹【國圖】==
問就云欲界人天入現觀人有四州皆入耶如何。
荅唯三州身除北州彼是難處不能發心故意云極樂處故𨈣樂心深不信佛法無猒世心故名難處也。
問若爾彼州都無佛法耶。
荅唯識䟽曰北州佛雖行人不發心(云云)故知有佛法也(正法念處經七十云北州有五百伽藍(云云)大集經六十云有一聖住處地行竜王及諸夜叉等護之(云云))。
問若云三𢙣趣身不入現觀者何智度論曰鬼道亦入見道(云云)又提謂經云三百龍王得信忍等(云云)又大集經月藏分云七十那由他鬼神得須𨹔洹果(云云)。
荅有二義一云大地菩薩為利益餘類以權示現非實鬼等也一云地前菩薩以不繫業生三途中受苦故瑜伽二十七云下品成就菩薩徃於𢙣趣故亦非𢙣業鬼等也初義曰以權入見也後義云以實入見也(初義古泰法師等義也後義慈恩等義也)。
裏書曰三十七曰若時安住下品成就尒時便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徃𢙣趣非於現法證沙門果非於現法得般𣵀槃(乃至)若時菩薩住勝解行地名下品成就(乃至)若時菩薩下品成就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徃𢙣趣成就有六諸根成就謂壽命形色(乃至)異熟具足勇猛精修諸善巧心無猒倦善根成就謂性薄塵垢(乃至)柔和正直隨順而[A136]取智惠成就謂具足正念性掛敏(乃至)智惠成就故解脫脫煩惱障下品成就謂二因緣下品成就一者未久修習諸根善根智惠成就因緣未極增長二者串習下劣因緣(可見)中品成就謂即於此二種因緣隨一闕减隨一具足上品成就謂二因緣俱無闕减(云云)[A137]已上裏書了。
ᅟᅟ==[A136] 取【CB】,▆【國圖】==
ᅟᅟ==[A137] 已【CB】,巳【國圖】==
問顕[A138]揚論文通明三乗入見義而何偏為明頓悟菩薩初起之證耶。
ᅟᅟ==[A138] 揚【CB】,掦【國圖】==
荅望各自乗皆為頓悟其中今只為證菩薩乗頓悟初起所引也故不違也。
問凢此文意云有漏無漏觀初起之證意如何。
荅既明入現觀是則無漏觀之初起也以義推之為入現觀初發勝心是則有漏觀之初起之。
問若爾何信叡曰此下明無漏觀後起對有漏觀初起後起無漏觀皆名後起故無漏觀不言初後理實而說無漏觀中亦應云初後(云云)故知章文顕說有漏觀初起後起而何云顕說無漏觀初起耶。
荅此師義大謬也不深搜文意謬判也既引顕[A139]揚入現觀之文證初起義何云顕不說無漏觀初起耶文明義顕不可異推也。
ᅟᅟ==[A139] 揚【CB】,掦【國圖】==
唯識義卷第五(末)終
唯識義卷第六(本)
釋真興撰
章曰初地[A1]已前三界依身一切容得許毗鉢舎那菩薩生無色界以無色心了一切故非此何人得有是事(云云)。
ᅟᅟ==[A1] 已【CB】,巳【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別明有漏觀依身後起也。
問其許故者指何處文。
荅指瑜伽也故六十五曰無色界中若定若生外道異生無色界繫善作意唯緣自地一切法非下地若毗鉢舎那行菩薩未得自在及有廣惠聲聞乗等若諸有學若阿羅漢彼無色界繫善作意亦緣下地一切法(云云)言若定者身有下界修得無色定也若生者生彼界也。
問其毗鉢舎那菩薩者何位菩薩耶。
荅資糧位菩薩也毗鉢舎那者此云觀也觀者惠也資糧位菩薩未能得定由聞教法聞思惠增故隨所行名毗鉢舎那行菩薩也即此菩薩業力多故經一大劫之間亦生無色界修唯識觀是名有漏觀後起也周曰地前菩薩任業受生彼有三界業故得生無色若非菩薩彼界何人能以一心緣一切法故知三界俱可得起此唯識觀並據後起(云云)濵曰了一切故者即作唯識𮗚(云云)。
問無色無身何云三界依身。
荅欲色二界別報色身名依身若無色界㧾報頼耶為依身也。
問初地以前三界依身一切容得者加行位菩薩亦生無色耶。
荅燈有三釋一曰資糧位及以𤏙頂下忍容許生彼唯除上忍第一兩位一曰四善根菩薩生彼一曰四善根位不生彼界資糧位中許有生上(云云)後釋為正故知加行菩薩不生無色也。
問何故加行位菩薩不生無色。
荅隣近見道故謂入見道必依欲界身起第四定無漏入見道者也而加行菩薩若生無色長壽處更經多劫不可有此事故不生也。
章曰七地[A2]已前得依欲色二界身起菩薩不生無色界故八地[A3]已上唯定依於色界身起詫勝所依得菩提故(云云)。
ᅟᅟ==[A2] 已【CB】,巳【國圖】==
ᅟᅟ==[A3] 已【CB】,巳【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別明無漏觀後起也。
問何故七地以前頓悟菩薩不生無色。
荅六十五曰若諸菩薩[A4]已得自在决定不於無色界生由觀於彼不能現起利眾生事因此成就廣大佛法及能成就利益有情行故(云云)對法十三曰。
ᅟᅟ==[A4] 已【CB】,巳【國圖】==
問何緣菩薩不生無色界。
荅若[A5]已證得最勝威德(初地神通)菩薩凢所受生皆欲利益安樂眾生以無色界非成熟眾生處故咸離無色界生(云云)。
ᅟᅟ==[A5] 已【CB】,巳【國圖】==
問若爾何華嚴經云七地菩薩生三界(云云)。
荅其七地[A6]已前悲增菩薩猶分假身故談功能云爾也又言揔云三界意別舉欲色也如云三有嗔等也。
ᅟᅟ==[A6] 已【CB】,巳【國圖】==
問依欲色二界身後起之意何。
荅約頓悟菩薩有二類謂智增悲增也智增菩薩初地生色界廣果天得變易身悲增菩薩七地以前猶分假身欲色界中隨冝利生𭇥此二類云二界身起也。
問若爾智悲平等菩薩如何。
荅此亦有二類謂怖煩惱人不怖煩惱人此二類菩薩從初地至七地隨冝捨分叚得變易也(如第七說之)。
問悲增菩薩悲願勝八地以上猶可分叚身何受變易。
荅八地以上第六識無漏相續無有漏心起故不能故起煩惱受分叚身故受變易身也。
問十地中不断煩惱種子何以其種子不受生。
荅菩薩唯以煩惱現行澗生不用種子故也(樞要有四句可見也)。
問何故不用種子。
荅燈曰[A7]已伏惑種澗生無能(云云)菩薩入初地時伏煩惱現行故雖有種子澗生無力也。
ᅟᅟ==[A7] 已【CB】,巳【國圖】==
問若爾何不還聖者以[A8]已伏惑種澗生。
ᅟᅟ==[A8] 已【CB】,巳【國圖】==
荅不還聖者對治力強正澗生位不起煩惱故以所伏惑種潤生也十地菩薩不用煩惱對治道故故起現行潤生也然云[A9]已伏惑種潤生無能者多分約異生說也若釋十地菩薩唯現潤生亦可用此義也。
ᅟᅟ==[A9] 已【CB】,巳【國圖】==
問何以知八地以上菩薩唯依色界身後起。
荅論七曰謂諸異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後引生無漏(第八識無漏)彼必生在淨居天上大自在宮得菩提故(云云)。
䟽曰其諸異生(頓悟菩薩也)無欲界身受變易生死變易生死不可死[A10]已更生大自在宮故至第八地身要生第四禪得勝身[A11]已方受殊勝變易身故大自在宮者謂淨居上有實淨土即受用身初於彼起證是第十地菩薩宮(乃至)此唯他受用土十地菩薩報身(後報利益異熟果身)徃彼然由異熟同一地故論說為生據實受變易在下三天處(無雲福生廣果)未得生淨土(智處城也)今徃故名生瑜伽第四說超過淨居大自在住處第十地菩薩極熏修故得生其中故既成佛[A12]已身充法界(云云)(意曰自受用身佛於彼成正覺故可自受用土然而成正覺[A13]已身充法界非可指一處云其土[A14]但第十地能化他受用身自常住其中故名他受用淨土也)[A15]已上頓悟菩薩初起後起了。
ᅟᅟ==[A10] 已【CB】,巳【國圖】==
ᅟᅟ==[A11] 已【CB】,巳【國圖】==
ᅟᅟ==[A12] 已【CB】,巳【國圖】==
ᅟᅟ==[A13] 已【CB】,巳【國圖】==
ᅟᅟ==[A14] 但【CB】,伹【國圖】==
ᅟᅟ==[A15] 已【CB】,巳【國圖】==
章曰其漸悟者初二果人初起必依欲界身得不經生者七地[A16]已前亦通欲界依身而起(云云)。
ᅟᅟ==[A16] 已【CB】,巳【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漸悟人修唯識觀依身也此中有三類初二果人合為一類第三果不經生人為一類經生人及第四果合為一類今此文明初二果也此中有二經生不經生也此亦有二初起後起也此文㧾明經生不經生人初起別明不經生人後起也。
問文意何。
荅初二果人有欲界俱生惑未生上界故廻心向大修唯識觀初起必欲界身若非極七返有家家等初二果人廽心向大之後乃至七地以前亦通色界後起此觀(為言)。
問何故初二果不經生人後起七地以前通欲色二界。
荅此人未断俱生惑故成悲增上菩薩七地[A17]已前猶受分叚身故通二界若入八地即無此義唯依色界與頓悟同也。
ᅟᅟ==[A17] 已【CB】,巳【國圖】==
問若爾不經生人必成悲增人。
荅此亦不定有成有不成故佛地論曰若有學位廻向菩提或隨煩惱感生勢力感彼生[A18]已於最後生伏諸煩惱起定願力資後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此中有成悲增菩薩之類也)或廻心[A19]已即伏煩惱起定願力資現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云云)從方曰漸悟菩薩者五果廻心皆得入變易生死若初果廻心智增亦廽心便入變易若悲增者盡七生受分叚身然後方入變易(云云)。
ᅟᅟ==[A18] 已【CB】,巳【國圖】==
ᅟᅟ==[A19] 已【CB】,巳【國圖】==
問不經生中既有成不成悲增而何章家說一向可成之義。
荅其㧾相義勢若細尋有其𭅒別也。
問若經生者如何。
荅欲界惑或多分盡或全盡故無故起受生義故只成智增菩薩也。
問若爾何從方云第三果人若悲增者即色界處受分叚[A20]已然後入變易(云云)。
ᅟᅟ==[A20] 已【CB】,巳【國圖】==
荅且此義難信悲增菩薩唯生色界有幾許益多[木*(乏-之+(犮-乂+又))]𢙣趣悲願故也又云依此師義可云彼說不經生不還也欲界經生初二果後不可生上界欲界無惑故悲增義絕(矣)。
章曰雖未入地亦不生無色悲願自在隨受生故亦不因修許轉生故不同頓悟見道[A21]已前自[A22]已得無漏彼業力多故(云云)。
ᅟᅟ==[A21] 已【CB】,巳【國圖】==
ᅟᅟ==[A22] 已【CB】,巳【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初二果不經生人雖未入十地不生無色之所以也此有二所以一云此人廻心成菩薩故為利有情悲願受生而無色界非利有情處故如地上菩薩不生彼處此人亦不生彼處(為言)(善殊初義及信叡常騰等記意也)義濵曰無色界悲願自在受生之處(勘之(云云))此師意曰地前廻心人未自在故不▆無[A23]己彼界是悲願自在人受生之處故(為言)(今謂此師難依𠗦之)或本改悲字作非字故清素曰悲願自在等者此初二果不同登地菩薩隨願受生(云云)(周▆同之)▆▆▆▆曰或本作非字是太好也若願自在以受生者亦生無色[A24]故華嚴經十地品第三十七曰七地菩薩雖以願力三界受生而不為世法所染既云三界故知亦生無色界也(云云)(今謂此等記大違瑜伽等文難信之然華嚴文言㧾意別如上會之)叡曰或本改悲作非恐是謬也(云云)故初義為本(矣)一曰廻心聖者非因修惑受三界生[A25]但以願力許受生故雖有色界惑許唯以願力生雖有無色惑可許願力闕故不生(為言)然釋章文諸記不同也義濵曰聖者不修新因許以古業轉生彼處故亦曰成佛身唯依色界身是故不生無色亦生下界也轉生者生下界也因者以由處也(云云)(此記意難詳之)索曰因偱者任運也亦不因偱任運而生作意猒患不生彼故(云云)此師意曰菩薩依作意猒不生無色亦不任運許生無色故(云云)(為言)周曰見道[A26]已前菩薩(頓悟菩薩)任業而生得生無色今與彼異不生無色因偱者任運也(此兩師雖義頗殊取文是同也)珠曰因由也修者造修也若諸聖人造修新業以彼業力轉生彼處無有是處故曰亦不因修許轉生故長讀不字義道亦遠(云云)常騰有二釋初義與珠記同後義與智周等同即以後義以為正義即云因修者[A27]但直義也(云云)。
ᅟᅟ==[A23] 己【CB】,▆【國圖】==
ᅟᅟ==[A24] 故【CB】,▆【國圖】==
ᅟᅟ==[A25] 但【CB】,伹【國圖】==
ᅟᅟ==[A26] 已【CB】,巳【國圖】==
ᅟᅟ==[A27] 但【CB】,伹【國圖】==
問既有多師義以何為正。
荅今有二義一云不依諸記如上所釋因者依義修者修惑此義尤好也一云可依智周等牒文偱修相[冰-水+監]冩者自謬也因修者任運義之師頗有隱便即意云不許廽心聖者任運受生必以願力作意生故為對上悲願受生更用亦言返成其義也此義理勝也(珠記頗踈也難信也)因眀䟽曰因循照境不籌不度(云云)與此文同也次云不同頓悟等者重釋上二所以也意曰此初二果廻心人不同頓悟人所以者何見道以前既得生空無漏智無分別惑故不能新作業生無色界雖有彼界修惑及古業以無漏[A28]伏故不為潤生之緣頓悟人未断分別惑業力多故地前位中猶生無色(為言)此不齊釋也。
ᅟᅟ==[A28] 伏【CB】,㐲【國圖】(CBETA 按:「㐲」為地名,在海中;「伏」為制伏。今依文義為調伏,故改為「伏」。)==
章曰或亦許生三界業縛彼猶有故非此生上猒下染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眀廻心不經生初二果人亦生無色也此人猶有三界惑業故亦生彼界(為言)言非此生上等者通難文也故周曰若爾詫勝所依而證菩提既生無色如何受佛大菩提耶為有此難故今說言非此生上猒下染故言說非此無色生上猒下染故断而不生為此還生第四定也(云云)意曰此初二果廻心人生無色者非欣上猒下生故蹔生無色還生下界受變易身不同二乗定姓之人猒断下染永生無色也(為言)重意曰業故生無色願故還生下界(為言)此齊釋也。
問既有二釋以何為正。
荅周曰雖有此理不及前釋(云云)。
章曰若經生者必不上生發心及後起唯欲界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別眀初二果經生人後起也周記曰此經生者怖生死故故於欲界初得後得(云云)意曰欲界經生聖不生上界故雖是廻心成菩薩亦不生上界是故後起亦如初起唯是欲界(為言)此是成智增菩薩無起煩惱之緣故也。
章曰第三果人不經生者欲界發心後通色界依身而起不生無色無利益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第三果不經生人修唯識觀初起後起也意曰初二果位不經生得不還果名第三果不經生此人初起必在欲界由於生數不生猒故後生色界亦起此觀然不生無色非起神通利生之處故(為言)。
問何故初二果不經生人有齊不齊兩解亦許生無色此第三果云不生無色無利益故無齊解耶。
荅濵曰雖無文說准此文並可不還有生無色界然略不說(云云)(珠記同之)故知約第三果不經生亦可有齊解然略不說者偏舉正義也。
章曰若經生者及四果欲界發心初後唯依欲界身起色界發心亦唯依於色界身起(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第三果經生人及第四果修唯識觀初起後起也意曰約不還若欲界經生不還初起後起唯依欲界身修此觀不生色界故欲界不經生人成色界經生不還初起後起唯依色界身修此觀不還欲界故不生無色故若第四果人在欲界發心初起後起唯在欲界不生上界故若在色界發心初後唯在色界起此觀不來欲界不徃無色故然此二人其義同故合說之也。
問欲界經生不還不生色界决定而何云若經生者色界發心等。
荅會此文古德不同今謂經生之言𭇥二界謂欲界經生色界經生也。
問何以知色界有經生不還。
荅俱舎二十四曰若在聖位經欲界生必不經生色界無色界由彼證得不還果已定於現身般𣵀槃故若於色界經生聖者容有上生無色界義如行色界極有頂者(云云)故知有色界經生不還即上流不還也。
章曰初證頓悟必欲界身由断生犱惠猒深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還結明頓悟人無漏觀初起也。
問上曰若頓悟者初起必依欲界身起㧾明有漏無漏初起畢何更重明耶。
荅先約發心說今約断犱說故無失也。
問何故断犱必用欲界身耶。
荅生犱者煩惱障是生死本可猒法故依猒殊勝身必断生犱法犱者所知障是礙所知故依惠殊勝身亦断法犱故頓悟菩薩入見道身必依欲界断生法二犱猒惠殊勝之界故(為言)。
問若云猒故断生執惠故断法犱者何故章文云由断生犱惠猒深故耶。
荅理實應云断生法二犱故云惠猒深[A29]但對漸悟人断法犱偏舉生犱下文說漸悟人於色界中断法犱云唯断法犱其唯言顕初證頓悟二犱並断之義也。
ᅟᅟ==[A29] 但【CB】,伹【國圖】==
章曰漸證初依亦通色界(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結明漸悟人初起亦通色界之義也意曰漸悟人中在色界不還及第四果依色界身初修此觀入見道(為言)断障章曰色界聖者廻心向大断所知障亦通色界不同煩惱須勝猒心(云云)正與此同也。
問在色界不還人未断盡自界煩惱又未断無色惑何故偏断所知障。
荅若成菩薩不起煩惱障断道唯伏現行若得變易若入見道故無妨也。
章曰顯[A30]揚等說唯欲界中入現觀者據各初入非漸悟故唯断法犱非深猒故(云云)。
ᅟᅟ==[A30] 揚【CB】,掦【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會違文重成漸悟初起亦通色界之義也意曰顕[A31]揚論曰唯欲界人天入現觀約頓悟三乗各初入自乗見道說也非說漸悟人故知不妨漸悟人亦於色界初發心入見道何以故漸悟入唯断法犱断其法執不用勝猒故非欲界亦断法執然入見道(為言)([A32]已上裏書之)。
ᅟᅟ==[A31] 揚【CB】,掦【國圖】==
ᅟᅟ==[A32] 已【CB】,巳【國圖】==
周記曰此會意曰若其二乗入自現觀時唯依欲界人中惠解極猛利故能断生犱若其漸悟人色亦得若不爾者不還無學色界廻心更不下生豈可不依唯識觀耶(云云)。
問若爾何論曰二乗廻趣大菩提者定欲界後引生無漏(第八識無漏也)廻趣㽞身唯欲界故(云云)。
荅是不正義也故断障義云不定姓者論雖二說通二界者此說為正(云云)故正義曰有義色界亦有聲聞廻趣大乗願㽞身者既與教理俱不相違是故聲聞第八無漏色界心後亦得現前(云云)䟽曰色界亦有聲聞初發心向大乗者既與教理俱不相違無文遮故許佛亦徃菩薩生彼化故有所依身故亦有二乗聖者色界有漏第八識後無漏現前由有聲聞於彼發心㽞身者故唯除初二果及獨覺者於彼發心上界無故(云云)(邑云如梵網經說從菩提樹金剛座說十世界海復至帝釋宮乃至一禪二禪三禪等皆說法也(云云))。
問若爾何瑜伽八十說漸悟人得變易身云彼既如是增壽行已㽞有根身別作化身聞法者前方便示現於無餘依𣵀槃界中而般𣵀槃由此因緣皆作是念其名尊者於無餘依𣵀槃界中已般𣵀槃以彼所㽞有根實身即於此界聸部洲中隨其所樂遠離而住一切諸天尚不能覩何况其餘眾生能見(云云)。
荅唯識䟽會曰然論雖言㽞身於此洲不言唯欲界遮餘界無故非誠證又[A33]但言此洲不言餘洲餘洲豈無故不違理亦色界後引生無漏此中雖無評家取者任意(云云)。
ᅟᅟ==[A33] 但【CB】,伹【國圖】==
問若言色界亦發心者五淨居天人亦發心耶。
荅論曰然五淨居無廻趣者經不說彼發大心故(云云)(大般若經一百二十九卷)。
問此第二師義若准佛地及此論等既許二乗初二果等受變易生雖初則發心要經多生方受變易亦應許有欲界發心至上界生身方受變易者不耶。
荅是䟽問也故次荅曰今解有二一云無也(是不正義故略不記)二云既無文遮如七生者發心㽞身未必同時不還者亦爾欲界發心上界㽞身欲界之身業力盡故未得邊際定可資故業故欲得依勝身方轉易故由如是理或有上地[A34]但於一處受一生[A35]已即方受變易或有二處三處或一地二地三地乃至四地至廣果天受變易身徃自在宮而受佛位或有乃至[A36]但於第四禪受一生而受變易有决定業故於理無違(云云)。
ᅟᅟ==[A34] 但【CB】,伹【國圖】==
ᅟᅟ==[A35] 已【CB】,巳【國圖】==
ᅟᅟ==[A36] 但【CB】,伹【國圖】==
問若爾有學人廻心必於有學位得變易身。
荅是亦不定故佛地論曰復次廻向菩提聲聞或於學位即能棄捨求聲聞願或無學位方能棄捨由彼根性有𭅒別故所待眾緣有𭅒別故(云云)謂如阿難有學位廻心向大佛滅後得無學果得變易身餘有學中廻心之時伏煩惱即得變易身如是不定也。
問有無學人廻心之後未得變易猶分叚身者耶。
荅有云謂摩訶迦葉入滅定住鷄足山也又羅睺羅尊者時時現西方又賔頭盧聖者從東毗提河洲來為無著說空教等也([A37]已上古德義也)今謂入大乗論曰羅睺羅毗頭㽞等悉住於世間為此身住世為更有餘身住荅以實身而住世者即無其義若變化身住多劫斯有是處(云云)故知無以分叚身住者也。
ᅟᅟ==[A37] 已【CB】,巳【國圖】==
章曰上明依身下明地起(云云)是結上起下也(可知之)。
章曰欲界自地觀通聞思唯散非定亦非無漏此依正義不取傍說(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修唯識觀所依之地也即揔三界別九地也意曰於欲界地修自地觀之時唯以聞思惠修是散地故不起修惠也珠曰欲界地中無起修惠若欲修時隨思中故唯散地故(云云)此依正義等者說善十一中輕安心所論有二師義一曰有義定加行亦得定地名彼亦㣲有調暢義故由此欲界亦有輕安不爾便違本地分說信等十一通一切地(云云)(是傍說也)一曰有義輕安唯在定有由定滋養有調暢故論說欲界諸心心所由闕輕安名不定地說一切地有十一者通有尋伺等三地皆有故(云云)(是正義也)。
䟽曰輕安唯在上界定地中有所以者何由定滋潤所長養故有調暢故欲界𣫍心决非實之定故無滋潤名調暢也何以得知六十三等說欲界諸心心所闕輕安故名不定地不爾應言闕上界輕安故名不定地(云云)。
言通有尋伺等者分別九地為三地一有尋有伺地謂欲界初禪也二無尋唯伺地謂中間定也三無尋無伺地謂第二禪以上諸地也今輕安心所有有尋有伺地一分之初禪及餘定地故云通一切地非謂通欲界故云一切地也。
問若云欲界無定者何智度論云欲界有電光定耶。
荅其約相似說也謂上界定似欲界故名欲界如初禪心名欲界變化心也(叡記文)。
問何故不取欲界有定之師義。
荅於欲界地以自地心修唯識觀時唯有聞思二惠唯散非定亦非無漏何以故以散地心不能修定不能發無漏觀故若取欲界有定之義者此等道理皆可敗故偏取正義也。
問珠記中判正義傍說引三惠章云聞思二惠通散定中彼有二說一云聞思非等引等至俱修惠可尒二云聞思亦等引等至俱許八地後有聞思故此二說中初正後傍今據初說(云云)可依此記耶如何。
荅用之無妨[A38]但此說[A39]末義不如說本義也。
ᅟᅟ==[A38] 但【CB】,伹【國圖】==
ᅟᅟ==[A39] 末【CB】,未【國圖】==
章曰色界觀中通聞修惠無色界觀唯修無餘色界無思惠無色亦無聞諸教同故此唯加行善故非生得攝(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依色無色定修唯識觀分別三惠及分別二得也意曰色界定心是㣲細故無[色-巴+(鹿-比+(人*人))]思惠若欲思時還隨修中然聞教法故有聞修二惠也周曰以稍𣫍心即入定故曰無有思有耳根故故得有聞(云云)無色界中無耳根故亦無聞惠故唯有修惠也周云無色思同於色無根故無聞也(云云)珠曰聞等三惠皆非生得非闇昧故加行得故雖有前世修習此三於後身中必無任運得此三者故非生得要假少切力方乃得之(云云)(八地[A40]已上雖無勉勵加行然有任運加行故皆是加行得也)。
ᅟᅟ==[A40] 已【CB】,巳【國圖】==
章曰然依瑜伽六十五說若定若生毗鉢舎那菩薩未得自在及得廣惠聲聞若諸有學若阿羅漢以無色心了三界法及無漏法故知無色亦有此觀菩薩即是見道[A41]已前三十心位地上不生處處說故廣惠聲聞者隨應說之不愚法故除此二外不說餘人亦得無色心通緣於一切(云云)。
ᅟᅟ==[A41] 已【CB】,巳【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為定依無色界心修唯識觀之人引證文釋其義也(論文取意引也如此門初具記耳)珠云一云身在下界起上界定名為若定身生彼地即起彼心名為若生一云加行善心名為若定生得善心名為若生案瑜伽文唯言緣下地一切法不言緣無漏法然一切法中亦攝無漏法故不相違(云云)(初釋在伽抄中叡云引之後義不正也)周曰。
問以無色心了欲界聲豈非聞惠何故復云無色無聞。
荅彼唯定心得聞法等(等取[冗-几+(舄-臼+中)]聲等)復無根故故不名聞(云云)。
問二禪以上無耳識何色界有聞惠。
荅有耳根故借起下初禪耳識聞聲故有聞惠也意曰五識必依尋伺第六起而第二禪以上無尋伺故無有五識故借起初禪尋伺相應第六識引起五識緣聲等也(然鼻舌兩識無此義色界無香味故唯借起眼耳身三識也)。
問五識無尋伺故依尋伺第六起耶。
荅爾也。
問若爾何瑜伽曰五識有尋伺耶。
荅唯識論第七會曰然說五識有尋伺者顕多由彼起非說彼相應(云云)。
䟽曰顕由彼起多由彼起二種各別合為一言(云云)意曰生在二定以上起下五識除[〦/(ㄠ*言*ㄠ)/十]爾心等必由尋伺俱意識引起故云顕由彼起也若在欲界定中耳識[〦/(ㄠ*言*ㄠ)/十]爾起時意識雖同緣不依尋伺俱意引生上界定與下界耳識俱起故五識餘時多由尋伺第六起故云顕多由彼起也言四十心者一者十信(一信二精進三念四惠五定六施(亦名不退)七戒八護九願十廻向(云云))二者十住(一發心二治地三修行四生貴五方便六正心七不退八童九法王子十濩頂(云云))三者十行(一歡喜二饒益三無恚四無盡五離癡六善現七無著八尊重九善法十真實(云云))四者十廻向(一救護眾生二不壞[A42]三等[A43]一切佛四至一切處五無盡功德藏六隨順平等善根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八如相九無縛無著十法界無量(云云))此等釋名如入道章次第說之言廣惠聲聞等者珠曰從惠立名佛地論云深廣圓滿善通達故名為廣惠即是波羅蜜多聲聞等又定姓聲聞能信大乗藏識教等生無色界得入滅定名為不愚法不定姓聖者不生無色無利益故(云云)言隨應說之者不愚之名通不定姓及定姓此中不定姓人不生無色唯若定非若生作唯識觀其定姓人亦生無色通若定若生不作唯識觀故云隨應說之也意取若定不定姓聲聞也(為言)。
ᅟᅟ==[A42] 三【CB】,▆【國圖】==
ᅟᅟ==[A43] 一【CB】,[-]【國圖】==
章曰菩薩見道及金剛定唯第四定後通諸地色六無色四十地隨應依起此觀断惑九遊觀十隨應別說(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㧾明見道[A44]已上修唯識觀所依之地也即菩薩入見道所依定及金剛無閒道斷惑所依定唯依第四定若見道後修道十地断惑證理所依定及金剛道後佛位所依定通上界十地(為言)。
ᅟᅟ==[A44] 已【CB】,巳【國圖】==
問何故爾耶。
荅見道無漏初難起故必依勝定起金剛道無漏断佛地障入妙覺故亦依勝定起自餘容預故隨冝通十地起也。
問佛果無漏通諸地者四智各別依何地耶。
荅且約四智有種子現行先約種子者說大圓鏡智種子䟽三未有三說即一云或說通四無色色界六地遊觀無漏通此地故起現行者唯第四定多依天住故此智多分起大悲故大悲唯在第四靜[A45]慮此為德本功德多依第四定故(云云)(此說種子在十地現行唯在第四定也)二云有說通下六定無理遮故色界有遍緣心非無色故(云云)(此說種子唯在色界六地現行唯第四定也)三云有說唯是第四定有餘地㧾無(云云)(此說種子現行唯在第四定也)。
ᅟᅟ==[A45] 慮【CB】,𭾐【國圖】==
䟽曰此三說中第一解勝雖色無色皆有此智修彼種增必不現起(云云)說平等性智䟽五本曰又復此智多起平等平等即大悲等佛位多勝功德相應在第四禪故唯捨受(是第一說種子現行唯在第四定也)又設下地有平等智不變異故如在因位唯捨受俱(是第二說種子通初二三禪現行亦如前說也)若在十地(歡喜等七)隨第六識所引何地乃至有頂皆有此智依彼地心法空智引入滅定時有故不可定說下地第七為有頂依雖通諸地皆唯捨受(云云)(是第三說種子在上十地現行亦如前說也此義正也)說妙觀成事二智䟽五末曰。
問八地(色界四根本無色界四根本)皆有無漏八識耶。
荅有(此㧾解也大抄云然第一解甚難也(云云))。
若爾何故第七八無漏唯捨受相應耶。
荅常處第四靜慮故一類無變故非易脫故(乃至)餘地雖有而不現前(是第一說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種子現行俱在上界八地也)或唯第四定有第七八以彼邊際功德勝故(是說第七八識第二義也不閞妙觀成事智也)或唯五識在初定以有有漏三識故尋伺上無故有漏既爾無漏翻之(是說成事智第二說也種子現行俱在初定也)又四靜慮皆有五識[A46]但佛多起第四定者以殊勝故(是說五識第三說也現種俱在四定也)又解唯第四定有如七八識(云云)(是說成事智第四說也現種俱在第四定也)。
ᅟᅟ==[A46] 但【CB】,伹【國圖】==
問說四智在處既有多說以何為正。
荅大圓鏡智以種子通上界十地有現行唯在第四定為正平等性智亦如此也妙觀察智種子現行俱通上界十地有(是無所諍)成事智種子通上界十地有現行通四禪有以此為正不可餘求也。
問断惑九等之意何。
荅約上界十地断惑無漏在九地除非想地遊觀無漏在十地加非想地也素云色界有六無色四地合之為十除於有頂减為九也以有頂地無漏心紬不能断故(云云)(有古德云断惑無漏在下九地遊觀十(云云)遊觀無漏唯在有頂上下合云違聖教早今謂此義大可忌棄也)既說大圓鏡智種子通十地遊觀無漏通十地故(云云)又對法抄曰雖有中間無漏不言入見道以遊觀無漏故大梵居多散亂故(云云)不可異求也。
問若云中間無漏不入見道者何云断惑九。
荅其約修道無漏云九也故䟽曰未得聖果若依中間恐起邪犱是故不依若得初果無漏強故雖依中間不起邪犱故修道無漏亦依中間禪(云云)[A47]已上裏書也。
ᅟᅟ==[A47] 已【CB】,巳【國圖】==
問云何名遊觀。
荅不断惑不觀理名。
遊觀無漏如徒然人名遊戲人也。
章曰無漏聞思隨依無𡘖(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此文意明依上界定修無漏觀時義說聞思二惠隨所依修惠所依定地修唯識觀亦無𡘖(為言)。
濵曰謂諸地中皆有也𡘖(沙史反違也(云云))珠曰此有二說一云依者修惠也謂義說聞思隨所依修惠作唯識觀亦無𡘖也一云依者色六無色四十所依地是名為依色界無思無色無聞而躰修惠依十地故義說聞思隨躰修惠亦依十地此亦無𡘖(云云)(叡記依後義[A48]但章文更加文也)。
ᅟᅟ==[A48] 但【CB】,伹【國圖】==
章曰上七未至唯有欣猒行相猶局故不能作(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第二禪[A49]已上七未至定不修唯識觀也珠曰初未至心㧾猒三界一切諸法㧾緣諸諦故行相最寛上七未至如地階級欣上猒下無㧾緣行相故云唯有欣猒等(云云)對法抄曰以聖弟子初無定故依初未至而断下惑從初靜慮[A50]已上為前有定皆依根本断煩惱不依未至(云云)。
ᅟᅟ==[A49] 已【CB】,巳【國圖】==
ᅟᅟ==[A50] 已【CB】,巳【國圖】==
第九斷諸障染門
問此門意何。
荅顕修唯識觀所斷障染𭅒別此門意也。
問何故断障染耶。
荅顕[A51]揚論曰謂五種因斷諸煩惱一知彼躰故二知彼事故三知彼過故四避彼緣故五修彼對治作意故(云云)。
ᅟᅟ==[A51] 揚【CB】,掦【國圖】==
章曰断諸障染者障有二種一俱生二分別此復有二一煩惱障二所知障(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先標所斷障𭅒別也。
問論中以煩惱所知為二障何故此文先舉俱生分別。
荅此文約躰彼文約用故不相違也。
問爾先云何名俱生分別。
荅先論說煩惱障云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恒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分別我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云云)(所知障准之只改我云法也)。
問云何名煩惱障。
荅論曰煩惱障者謂犱遍計所犱實我薩迦邪見而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𣵀槃名煩惱障(云云)。
䟽曰初出躰後釋名以薩迦邪見為首由我見為本生諸煩惱我見若無煩惱隨断見修二断其義並然或雖所生之惑先除我見未滅究竟盡位由我見断餘方断盡此依九品惑雖別断断八品等時不断我見煩惱先断說以我見無品數全離欲方斷故(有第三義不正故不取之)百二十八根本煩惱者見道所断欲界四十上界各三十六并修道十六有一百二十八種及彼等流諸隨煩惱者即二十種或復更多(云云)(此出自性躰若眷屬及餘心心所等五薀為性佛地七說若此所發業所得果皆攝在中(云云))。
問云何名所知障。
荅論曰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犱實法薩迦邪見而為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云云)。
䟽曰此之頭數亦與煩惱障同(同躰所知障各有百二十八種也)若煩惱障俱必有所知障故然煩惱[色-巴+(鹿-比+(人*人))]有多品類可易了知二乗所断唯是不善有覆性故以數束顕今此所知障細下無多品類極難了知唯菩薩断亦是異熟無記所攝故不顯數其實法犱無離無明故必有數又顕法犱無明五住地中唯一住攝前障四住地攝故不顕數若爾何故不言諸隨煩惱既言慢等等取隨惑(云云)(意云所知障中亦有非隨惑亦更有多種也此出自性躰若眷屬者佛地七曰諸心心所及所發業所得果皆攝在中(云云))所知境者謂有為無為無顛倒性謂真如理由覆此境令智不生能障菩提故名所知(云云)。
問云煩惱障有多品類所知障無多品類之意何。
荅品類者迷四諦品類煩惱障[色-巴+(鹿-比+(人*人))]顕有迷諦品類所知障微細無別迷諦品類(為言)。
問若爾何断障章曰其六識中俱生所知障并習氣亦有九地八十一品若與煩惱俱行者亦可言伏等(云云)。
荅其隨所障有[色-巴+(鹿-比+(人*人))]細分九品也非謂所知障定有別九品也秘云䟽㧾名無明無品數故者有義彈云此義不然躰同煩惱即如煩惱品數別故[A52]但應說云行微細故不染義同合為一住詳曰不同煩惱地地九品分為[色-巴+(鹿-比+(人*人))]細断之前後言無品數者非云無彼愛[A53]恚等類名無品也故䟽無違(云云)䟽下文云煩惱障中自類九地可有[色-巴+(鹿-比+(人*人))]細先断[色-巴+(鹿-比+(人*人))]後断細其所知障不可依地而立品數[A54]但依所障辨能障[色-巴+(鹿-比+(人*人))]細有初地修道断有頂所知障而欲未𥁞第二地等亦復如是不可依地而立品類[A55]但由聖道故復言惑(云云)。
ᅟᅟ==[A52] 但【CB】,伹【國圖】==
ᅟᅟ==[A53] 恚【CB】,[書-曰+心]【國圖】==
ᅟᅟ==[A54] 但【CB】,伹【國圖】==
ᅟᅟ==[A55] 但【CB】,伹【國圖】==
問若爾何䟽下說所知障云六識中者行相有九品故品類[A56]差別有眾多故所以諸地分分別断(云云)。
ᅟᅟ==[A56] 差【CB】,羌【國圖】==
荅煩惱障[色-巴+(鹿-比+(人*人))]顕法尒一地有九品躰所知障㣲細非定依地有九品躰[A57]但隨所障有[色-巴+(鹿-比+(人*人))]細能障行相亦有九品也煩惱障躰相有九品行相亦有九品所知障躰是一類行相有九品故二𭅒別也(古德眾多未作會釋)。
ᅟᅟ==[A57] 但【CB】,伹【國圖】==
問凢七轉識中有皆二障皆有九品如何。
荅前六識惑地地各有九品第七識惑有二義一云無九品(正義)一云有九品(不義)。
故斷障章曰煩惱障中除第七識所餘六識三界九地各為九品成八十一見道十惑九品定然[色-巴+(鹿-比+(人*人))]細異故俱生六惑断即不同身見邊見及此相應唯第九品九地而論[A58]但有九品(九地各有一品故合有九品)瞋唯一地九品餘獨頭(與見不俱名獨頭也)貪慢癡等八十一品地各九故第七識中九地煩惱障亦有二說(正義)有義九地唯同非想第九品類然於其中自類有九如增上邪見能断善者亦有九品彼亦如是唯同非想第九品故唯障無學金剛始断有九品故躰有增减故成能熏(無性有情第七成能熏也)。
ᅟᅟ==[A58] 但【CB】,伹【國圖】==
有義九地各有一品細分便成八十一品勢力所障皆同非想下下品惑故金剛心一時頓断(乃至)六識之中分別所知障并其習氣雖有九品有說定一品断一心見道故有說二品断三心見道故非六行所伏與煩惱同其六識中俱生所知障并習氣亦有九地八十一品若與煩惱俱行者亦可言伏他勢不行不俱生者雖有九品皆非六行所伏障理故其加行智即能伏之為十品断十地断故不分[色-巴+(鹿-比+(人*人))]細前後說断不癈初地断細二地断[色-巴+(鹿-比+(人*人))]初地断有頂二地斷欲界[A59]但隨障此地智即便断之故無前後其第七識中所智障并習氣雖說有九品或說無品仍一品断金剛心中方永断故此說断隨眠故不說彼現行等断(云云)(䟽中處處散說今此文中集說故引之)。
ᅟᅟ==[A59] 但【CB】,伹【國圖】==
問分別俱生煩惱障與識相應多少如何。
荅第八識中全無二障第七識唯與俱生四惑及俱生八大隨惑相應(四惑者我癡我見我慢我愛也八隨諸掉舉惽沇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也無分別惑也)第六識與一切分別俱生惑相應前五識與分別俱生貪瞋癡及中隨惑二(無慚無愧)大隨惑八相應也。
問何故尒。
荅第八識為㧾報主異熟無記故與二障不相應第七識偏緣第八見分為我法不依邪教邪分別故與分別惑不相應第六識緣一切故與諸惑相應前五識一向現量無分別故與慢等不相應故爾也故論曰此十煩惱何識相應藏識全無未耶有四意識具十五識唯三謂貪瞋癡無分別故由稱量等起慢等故(云云)。
問說五識無慢等云由稱量等之意何。
荅䟽曰慢等必由有隨念計度分別生故又由慢於稱量門起方勝[眉-目+貝]故疑猶預簡擇門起故見推求門起故非五識故五識無此等行相(云云)。
問若爾五識可無分別惑何云有分別惑。
荅䟽曰由意分別貪等引故(云云)又論說所知障云餘由意力皆容引起(云云)其䟽曰對法等云分別起者見道断既許五識中惑通見道断則有分別之惑然非自力生為意所引生故(云云)(餘者分別惑也意者第六識也)。
問所知障與識相應義如何。
荅論曰此所知障决定不與異熟識俱彼㣲劣故(異熟識㣲細法犱[色-巴+(鹿-比+(人*人))]強故也)不與無明惠相應故(法犱必與惠無明俱故)法空智品與俱起故七轉識內隨其所應或少或多如煩惱說(無離煩惱別起法犱故數與煩惱同也)眼等五識無分別故法見疑等定不相應餘由意力皆容引起(云云)(無計度分別故法見疑等定不相應非無見道所断諸惑名無分別也)。
問其法空智品與俱起故之意何。
荅䟽曰菩薩法空智品許與此第八識俱起故第七有法犱法空智起即不行第八法犱有法空智起此應滅既八現行與彼俱起定知第八無法犱俱量曰第八識等定非法犱品法空觀品與俱起故如第八識若言因中法空觀起第八許斷即無漏法無所熏故佛何得成不可言熏鏡智俱識非無記故猶未得故(云云)意曰若言第八識有法犱其菩薩第六識入法空觀時彼第八識可不俱現行明與闇相違故而菩薩法空觀時既第八識現行故知第八無法犱(為言)量意可知之又若金剛無間道入法空觀時許第八断既無所熏識何熏鏡智等種子得成佛乎不可云熏淨第八金剛無間道以前未得彼故亦是善性非無記性何為所熏乎(為言)。
問此文破誰耶。
荅燈曰此破安惠(云云)。
問若爾云第七有法犱等文義不相應安惠不云第七有法執故。
荅燈云然䟽云第七有法犱法空智起即不行第八法犱有法空智起此應滅故是破餘師非安惠師或冩者悮若破安惠應云第七有我執生空智起即不行第八法犱有法空智起此應滅(云云)(今私助釋云安惠云第七唯有我犱付九失破之令信有法犱了如論第五說故今云第七有法犱等亦破第八有法犱也故䟽文不悮(矣))。
論五說第七識云八地以上(乃至)法空智果不現前位猶起法犱不相違故(云云)邑云(乃至)。
問若對安惠彼師不許有淨第七何得難云無漏相續。
荅前來已成三位有第七識訖恐彼不許七有法犱故作是說(云云)准此文可釋之[A60]已上裏書也。
ᅟᅟ==[A60] 已【CB】,巳【國圖】==
問煩惱所知二障若一躰歟如何。
荅論曰躰雖無別而用有別(云云)。
䟽曰躰不相違可唯一躰用義分故可說有別同一種生用分成二如一識躰取境用多故(云云)言用別者現行用別也(祕有二釋是第一釋也第二云種子用別者非也)。
問若爾分別俱生亦一躰別用歟。
荅不爾各別躰也。
問障與執同歟異歟亽。
荅執必障障非必執謂第六第七相應二障即是二執五識相應二障非是二執也然第六識二執有間断時故亦有非執二障也。
問約煩惱所知二障分別理事如何。
荅且約煩惱障見所断惑多分迷四諦理故名理惑然少分有事惑故䟽六云若餘獨頭起貪嗔慢名迷四諦事(云云)意曰分別惑緣[色-巴+(鹿-比+(人*人))]淺事法是事惑也(為言)修所断惑通理事惑謂與五見俱起惑迷諦理故名理惑獨行貪等迷[色-巴+(鹿-比+(人*人))]事故名事惑若約一地分別前八品惑一向事惑第九品惑理事間雜惑也所知障准之可知也。
問且約十惑分別見修如何。
荅論云此十煩惱六通俱生及分別起任運思察俱得生故疑後三見(邪見戒取見見取見)唯分別起要由𢙣友或邪教力自審思察方得生敁(云云)所知障准之可知也。
章曰成唯識論第十卷云分別煩惱障現行資糧道中漸伏加行道中能頓伏盡種習俱初地断(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
荅此門中眀所断惑㧾有五類謂二障三[色-巴+(鹿-比+(人*人))]重三隨眠四障五住地也今此文最初引唯識論明断二障也此中有二謂煩惱所知也此初明煩惱障也此亦有二分別俱生也此先明分別也正文云煩惱障中見所断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断彼障現起地前[A61]已伏(云云)章家取意引也。
ᅟᅟ==[A61] 已【CB】,巳【國圖】==
䟽曰分別種子不論二乗說菩薩者於極喜地見道初断以見道位躰性稍寛(乃至)相見道後得智起位久時猶名見道今簡於相唯真見道中真見道中唯取無間惑滅智生敁說初断非相見道亦能断故然此分別煩惱現行瑜伽五十八等說世間道唯伏俱生若愛若[A62]恚隣近憍慢不言能伏分別煩惱此據異生二乗性等說若直徃菩薩彼障現行地前[A63]已伏故前卷云唯能伏除分別二取此在加行位若資糧位此[色-巴+(鹿-比+(人*人))]現行亦能伏滅(因邪師邪教也)二細現行即未能伏至加行位分別細者亦皆能伏(自分別起)由此菩薩正願勝解世間力邪見疑等伏而不行非以六行有所欣猒菩薩不為非此菩薩無此能也。
ᅟᅟ==[A62] 恚【CB】,[書-曰+心]【國圖】==
ᅟᅟ==[A63] 已【CB】,巳【國圖】==
緣起經說內法異生若放逸者無不共無明故邪見等未必皆起即資糧位[A64]已不現行唯分別貪等二位不起故論㧾言地前[A65]已伏(云云)。
ᅟᅟ==[A64] 已【CB】,巳【國圖】==
ᅟᅟ==[A65] 已【CB】,巳【國圖】==
[A66]問何故分別煩惱障如此断耶。
ᅟᅟ==[A66] 問【CB】,間【國圖】==
荅且頓悟菩薩於資糧位以勝解力漸伏因邪師邪教所起分別煩惱[色-巴+(鹿-比+(人*人))]現行於加行位以尋思實智頓伏以自分別所起細現行入見道位既遠離𢙣趣故悉断分別種子并習氣了故云爾也是則第六相應分別障也五識相應亦如此之。
章曰俱生煩惱障現行地前漸伏初地[A67]已上能頓伏盡然故意力有時猶起而不為失八地[A68]已上永不現行習地地除種金剛断其身見等及此俱生四地永伏法執無故此所生起五地不行以𡧱伴故(云云)。
ᅟᅟ==[A67] 已【CB】,巳【國圖】==
ᅟᅟ==[A68] 已【CB】,巳【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亦引論意明俱生煩惱伏断𭅒別也論正文云修所断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断彼障現起地前漸伏初地[A69]已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八地以上畢竟不行(云云)。
ᅟᅟ==[A69] 已【CB】,巳【國圖】==
䟽曰言暫起者謂十地中前三猶起我見等故七地[A70]已前尚起貪瞋等故(乃至)八地以去亦不故起任運不行道力勝故(云云)。
ᅟᅟ==[A70] 已【CB】,巳【國圖】==
問且章文意何。
荅俱生煩惱障現行於資糧加行位漸伏初地以上頓伏盡然悲增菩薩前七地中以故意現起八地[A71]已上永不現行習氣地地断種子金剛無間道断(為言)。
ᅟᅟ==[A71] 已【CB】,巳【國圖】==
問俱生煩惱現行初地伏盡了而何云[社-土+刀]地以上耶。
荅一云初地有入住出三時云初地指入心云以上指住出也一云以惑力現初地頓伏以故意起七地以前隨冝伏盡故云以上也最勝䟽曰准諸處說初地以上一切煩惱能頓伏盡由故意生云何我見等四地能伏𡧱伴隨眠五地能伏荅據能伏初地即能猶故意起今依永伏故意不能令起此由断彼所依所知者故與染別(云云)(此文意與後義同也可悉之)。
問云故意力有時猶起之意何。
荅悲增菩薩七地以前故起所㽞煩惱種子令其現行以其現行為受生緣利益有情(為言)。
問爾㽞煩惱者為受生緣歟。
荅不爾煩惱障種子不障十地故不起對治道故自然所㽞名故㽞也故䟽云謂諸菩薩由大悲力意起一切智故意趣所智障對治道不取煩惱對治道擬於生死助悲願受生故名㽞煩惱也不爾如來大悲最極應㽞煩𢚰隨類化生由此故知意不趣断故名為㽞將成佛時方頓断盡(云云)。
問䟽主義爾若有誠文耶。
荅對法論十四云又諸菩薩[A72]已得諦現觀於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對治道非煩惱障對治道(文)若得菩提時頓断煩惱障及所知障頓成阿羅漢及如來此諸菩薩雖未永断煩惱然此煩惱猶如咒藥所伏諸毒不起一切煩惱過失一切地中如阿羅漢[A73]已断煩惱(云云)(唯識論文引此文也)論云故說菩薩得現觀[A74]已復於十地修道位中唯修永滅所知障道㽞煩惱障助願受生非如二乗速趣圓寂故修道位不断煩惱將成佛時方頓断故(云云)(上所引䟽文說此文也)言十地修道者初地有入住出三心初入心名見道住出以後名修道也。
ᅟᅟ==[A72] 已【CB】,巳【國圖】==
ᅟᅟ==[A73] 已【CB】,巳【國圖】==
ᅟᅟ==[A74] 已【CB】,巳【國圖】==
問就對法文云猶如咒藥等之意何。
荅譬如世間𢙣毒必𡧱人者若以神咒伏之若以良藥伏之毒氣悉失都不致𡧱十地煩惱亦如此以菩薩智伏之令不成過失然非断盡故抄論十云煩惱伏不滅如毒咒所𡧱㽞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云云)。
問十地之間既有煩惱種子何故八地[A75]已上不起。
ᅟᅟ==[A75] 已【CB】,巳【國圖】==
荅八地[A76]已上第六識生空無漏智相續故無由起煩惱故悲增菩薩遂得變易身也。
ᅟᅟ==[A76] 已【CB】,巳【國圖】==
問十地之間未断種子何故習氣地地断耶。
荅煩惱障習氣隨逐所知障種子能障十地故隨断所知障種子煩惱習氣自然被断也(二乗人不知不断者依隨逐所知障種子無別躰也可知之)。
問習氣是躰上氣分譬如納香[筒-(一/口)+(坐-工+一)]雖取其香餘香猶有即名習氣而何猶有種子躰習氣先滅耶。
荅寧不見麝香躰雖有香先失耶。
問云其身見等及此俱生四地永伏之意何。
荅於第四地修菩提分法觀觀身不淨法無我等故伏除所故起第六相應身邊二見及見俱起貪等断第六相應法我見及定愛法愛等故若至第五地前地所伏身見邊見等所引生獨頭貪等皆悉伏盡前所𡧱身見等之伴類故(為言)。
問何以知身見等於第四地伏耶。
荅論云初二三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間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故能永𡧱二身見等(云云)。
䟽曰二身見者謂初見道[A77]已離第六識中分別身見今此後離第六識中俱生身見盡處㧾說名二身見非今離二如第四定言滅苦樂又正断所知障身見等并永不起煩惱障中身見等故說二身見名永𡧱非煩惱身見亦起對治(云云)(演祕太鈔云雖有二解後解為勝(云云))初釋約所知障釋二身見後釋約所知障煩惱障釋名二身見以此後釋可為此證也又䟽次上云由所知障断故煩惱之末亦永不行(云云)義濵釋章文云其身見等及此俱生者第六識俱生身見我見也及俱生者第六識俱身見與俱生貪慢等也法犱無故者身見同躰法犱断故此所生起者身見後位所生起貪慢等五地不行者第四地中断身見等故此身見等所生起貪慢等於五地不行是故名為𡧱伴(云云)素記似之。
ᅟᅟ==[A77] 已【CB】,巳【國圖】==
章曰所知障中分別現行亦資糧道中漸伏加行道中能頓伏盡種習初地断(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引論意明分別所知障伏断𭅒別也正文云所知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断彼障現起地前[A78]已伏(云云)義意准分別煩惱障可知之。
ᅟᅟ==[A78] 已【CB】,巳【國圖】==
䟽曰菩薩加行唯欣於智見道已前唯伏法執其煩惱障隨此而伏然由所知加行伏故說煩惱伏非前加行故伏煩惱十地之中與煩惱俱所知障品多分亦爾非此(煩惱)俱者(所知)地地可起(云云)意曰煩惱必與所知障俱起所知障亦有別起義也(為言)。
章曰俱生現行地前漸伏乃至十地方永伏盡(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亦引論意眀俱生所知障伏断𭅒別也(此先說現行之伏断也)論云修所断種於十地中漸次断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永断盡彼障現起地前漸伏乃至十地方永伏盡(云云)地前漸伏義准俱生煩惱障可知之地上異彼也地地漸伏十地伏盡(矣)。
䟽曰此中断伏時節等解如煩惱說由於地地能為障故故十地中漸次能断(種子)乃至十地方永伏盡(現行)由前道力折伏後地所知障現令其不行名之為伏(云云)。
章曰若別說者前之六識八地伏盡種習地地断七識之現行金剛喻定加行道伏金剛喻定起時種習俱断(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上文㧾相說今細約識分別釋也。
問何故前六識相應現行八地伏了。
荅論云八地以上六識俱者不復現行無漏觀心及果相續能違彼故(云云)。
䟽曰六識俱者八地不行以二空無漏無分別智心及此果滅定後得智等相續不断能違第六識二犱故不行(云云)。
問且云八地以上二空無漏相續之意何。
荅八地以上第六生空無漏相續無間断法空無漏多分現起少分間斷是故約生空無漏依長時相續云相續約法空無漏依多分相續云相續故合云二空無漏相續也。
問何以知少分間断猶名相續耶。
荅別抄云問第七地純無相觀即是無漏相續如何得有於無相中作加行障諸加行心皆有漏故解云相續起多間断時少故云純續理實間断起有漏心故有加行(云云)以此文例可知其義也(古德未知此例)。
問若云八地以上法空無漏無間断有何失。
荅若爾第七法犱不可現起第六入法空觀時第七法犱不行故若八地以上第七法犱不行者多違聖教也(具如次下記之)。
問若尒八地以上第六入單生觀時第六法犱亦可起。
荅不爾一聚中眀闇相違故第七是他聚故不可例難也[工*兄]復第六法犱現起之㓛能八地既盡不可作此難也。
問何故六識俱所知障種子習氣地地断耶。
荅障地地故俱断之也。
問云七識現行金剛喻定加行道伏等云意何。
荅論云第七俱者猶可現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云云)。
䟽曰第七識者八地猶行以法空智及果(第六法空智及果也)方違法犱第七生空智及果行相並[色-巴+(鹿-比+(人*人))]不相違故(云云)意云第六入法空觀時第七法犱伏不行第六入單生空觀時第七法犱猶現行生空觀[色-巴+(鹿-比+(人*人))]法犱是細不障生空智故猶以現起(為言)言加行道等者濵云對法云金剛喻定有二一方便二根本此云加行者當於方便此云定起時者當於根本云第十地滿心金剛喻定加行道(云云)。
問云金剛無間道種習俱断之意何。
荅第七識俱所知障現行種子習氣唯障無學非障十地故約現行十地中有伏時有行時至金剛加行道伏之種子習氣金剛無間道断之成佛也。
問正義云習氣解脫道初断而何云金剛俱断耶。
荅是且舉一義也又與無間道俱滅故約正滅云断也。
問断分別煩惱所知障無監易知断俱生二障有[冰-水+監]難知如何怱可知之耶。
荅作圖可知也。
![[D37p0360_01.gif|300]]
![[D37p0361_01.gif|300]]
![[D37p0361_02.gif|300]]
![[D37p0362_01.gif|300]]
問断二障種漸頓云何。
荅論曰荅曰第七識俱煩惱障種三乗將得無學果時一𠛴那中三界頓断所知障種將成佛時一𠛴那中一切頓断任運內起無[色-巴+(鹿-比+(人*人))]細故餘六識俱煩惱障種見所断者三乗見位真見道中一切頓断修所断者隨其所應一類二乗三界九地一一漸次九品別断(次第得果)一類二乗三界九地合為一聚九品別断(超中二果)菩薩要起金剛喻定一𠛴那中三界頓断所知障種初地初心頓断一切見所断者修所断者後於十地修道位中漸次而断乃至正起金剛喻定一𠛴那中方皆断盡通緣內外[色-巴+(鹿-比+(人*人))]細境生品類𭅒別有眾多故(云云)(可見䟽文廣故略之)。
問二乗断惑加行等四道或㧾或別菩薩断惑如何。
荅論云菩薩利根漸断障位非要別起無間解脫𠛴那𠛴那能断證故加行等四𠛴那𠛴那前後相望皆容具有(云云)(可得意䟽文委曲可見之)。
問論少乗難云無間道時[A79]已無惑種何用復起解脫道為(云云)如何通之。
ᅟᅟ==[A79] 已【CB】,巳【國圖】==
荅有二義一云断惑證滅期心別故(云云)意曰無間道断惑解脫道證滅加行期心別故(為言)(不正義)二曰為捨彼品[色-巴+(鹿-比+(人*人))]重性故無間道時雖無惑種而未捨彼無堪任性為捨此故起解脫道及證此品擇滅無為(云云)。
䟽曰即無堪任與無間道俱滅證無為得與解脫道俱生故解脫道雖不違惑得而亦有用(云云)(是正義)。
問䟽云問彼十地中断煩惱障[色-巴+(鹿-比+(人*人))]重既不断種子起無間道時復不断[色-巴+(鹿-比+(人*人))]重無間道起何所断耶若無間道中有断煩惱種用於解脫道位可說除[色-巴+(鹿-比+(人*人))]重無間道中既無所断如何說[色-巴+(鹿-比+(人*人))]重解脫道治(云云)如何。
荅次云荅修道十地中断煩惱[色-巴+(鹿-比+(人*人))]重者非離所知障外別起無間等冶然煩惱[色-巴+(鹿-比+(人*人))]重障無始以來與所知障俱所知障為本由無間道本障断故其末煩惱障[色-巴+(鹿-比+(人*人))]重與所知障[色-巴+(鹿-比+(人*人))]重解脫道中捨故無此過由此煩惱[色-巴+(鹿-比+(人*人))]重非能受生[A80]但障於地所以與所知障俱断而不㽞之故無斯咎(云云)([A81]已上二障了)。
ᅟᅟ==[A80] 但【CB】,伹【國圖】==
ᅟᅟ==[A81] 已【CB】,巳【國圖】==
章曰菩薩地說煩惱所知障皆有三住所断(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引瑜伽四十八文明断三[色-巴+(鹿-比+(人*人))]重也正文云又由如是所說十二諸菩薩住經三無數大㓛時量能断一切煩惱障品所有[色-巴+(鹿-比+(人*人))]重及断一切所知障品所有[色-巴+(鹿-比+(人*人))]重於三住中當知能断煩惱障品所有[色-巴+(鹿-比+(人*人))]重(云云)十三住中除最後如來住故云十二也餘文易知之。
章曰一極喜住一切𢙣趣諸煩惱品及所知障在彼[色-巴+(鹿-比+(人*人))]重皆悉永断能令一切中上煩惱皆不現行最初證得二空真智(云云)是明第一能断住及所断彼[色-巴+(鹿-比+(人*人))]重躰也一切𢙣趣諸煩惱者三界分別煩惱現行種子習氣也中上煩惱者即第七識相應俱生煩惱上中品現行也下品現行極㣲細故不違道故不所伏七地以前以故意力起者是也所知障者亦分別現行種子習氣也二空者生空法空也。
問論文唯約所知障說在彼[色-巴+(鹿-比+(人*人))]重等不閞煩惱障而何章家奄𭇥說耶。
荅四十八文然[A82]但七十三文約煩惱障說在皮[色-巴+(鹿-比+(人*人))]重等故章家得兩處文意一處合說也(兩處文次下可引記之)。
ᅟᅟ==[A82] 但【CB】,伹【國圖】==
問二障分別現行既資糧位漸伏加行位頓伏而何云初地亦伏之耶。
荅其約[A83]已伏為表智切能云尒也。
ᅟᅟ==[A83] 已【CB】,巳【國圖】==
唯識義卷第六(本)終
唯識義卷第六(末)
釋真興撰
章曰二無功用無相住一切能障無生法忍諸煩惱品及所知障在膚[色-巴+(鹿-比+(人*人))]重皆悉永断一切煩惱皆不現行最初任運得無生忍(云云)是明第二能断位及所斷膚[色-巴+(鹿-比+(人*人))]重躰也無功用等者即第八地也諸煩惱品者前六識俱生煩惱習氣也一切煩惱皆不現行者七識俱生煩惱下品現行也所知障者前六識俱生現行種子習氣也無生忍者智名也(膚[色-巴+(鹿-比+(人*人))]重之言通二障准前可知之)。
章曰三最上成滿菩薩住一切煩惱習氣隨眠及所知障在骨[色-巴+(鹿-比+(人*人))]重皆悉永断入如來住(云云)是明第三能断位及骨[色-巴+(鹿-比+(人*人))]重躰也最上成滿者第十地也煩惱習氣隨眠者七識俱生煩惱習氣種子也所知障者前六識種子習氣第七識現行種子習氣也如來住者佛果位也(骨[色-巴+(鹿-比+(人*人))]重之言通二障准前知之)。
問[A84]已上文章家取意引也正文如何。
ᅟᅟ==[A84] 已【CB】,巳【國圖】==
荅文云於三住中當知能斷煩惱障品所有[色-巴+(鹿-比+(人*人))]重謂於極歡喜住中一切𢙣趣諸煩惱品所有[色-巴+(鹿-比+(人*人))]重皆悉永断一切上中諸煩惱品皆不現行於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一切能障一向清淨無生法忍諸煩惱品所有[色-巴+(鹿-比+(人*人))]重皆悉永断一切煩惱皆不現前於最上成滿菩薩住中當知一切煩惱習氣隨眠障礙皆悉永斷入如來住當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色-巴+(鹿-比+(人*人))]重亦有三種一者在皮[色-巴+(鹿-比+(人*人))]重二者在膚[色-巴+(鹿-比+(人*人))]重三者在骨[色-巴+(鹿-比+(人*人))]重當知此中在皮[色-巴+(鹿-比+(人*人))]重極歡喜住皆悉[A85]已断在膚[色-巴+(鹿-比+(人*人))]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皆悉[A86]已断在骨[色-巴+(鹿-比+(人*人))]重如來住中皆悉[A87]已断得一切障極清淨智於三住中煩惱所知二障永断所餘諸住如其次第修断資糧(云云)七十三曰何等名為三種[色-巴+(鹿-比+(人*人))]重一𢙣趣不樂品在皮[色-巴+(鹿-比+(人*人))]重由断彼故不徃𢙣趣修方便時不為不樂之所間雜二煩惱障品在肉[色-巴+(鹿-比+(人*人))]重由断彼故一切種極㣲細煩惱亦不現行然未永𡧱一切隨眠三所知障品在心[色-巴+(鹿-比+(人*人))]重由断彼故永𡧱一切所有隨眠遍於一切所知境界無障礙智自在而轉(云云)。
ᅟᅟ==[A85] 已【CB】,巳【國圖】==
ᅟᅟ==[A86] 已【CB】,巳【國圖】==
ᅟᅟ==[A87] 已【CB】,巳【國圖】==
問[A88]兩處文異如何會之。
ᅟᅟ==[A88] 兩【CB】,雨【國圖】==
荅燈會云又四十八於所知障立皮膚骨三[色-巴+(鹿-比+(人*人))]重名於煩惱障[A89]但標㧾名理實皮骨心等三名俱通二障故瑜伽七十三㧾別互顕第一[色-巴+(鹿-比+(人*人))]重㧾𭇥二障不別說是煩惱所知第二屬煩惱第三屬所知故彼論云一𢙣趣不樂品在皮[色-巴+(鹿-比+(人*人))]重二煩惱障品在肉[色-巴+(鹿-比+(人*人))]重三所知障品在心[色-巴+(鹿-比+(人*人))]重解深密經三俱㧾說故彼經云此諸隨眠幾種[色-巴+(鹿-比+(人*人))]重断所顕示[A90]但由二種謂由在皮[色-巴+(鹿-比+(人*人))]重断故顕彼初二復由在膚[色-巴+(鹿-比+(人*人))]重断故顕彼第三若在於骨[色-巴+(鹿-比+(人*人))]重断故我說永断一切隨眠(云云)。
ᅟᅟ==[A89] 但【CB】,伹【國圖】==
ᅟᅟ==[A90] 但【CB】,伹【國圖】==
問何故三[色-巴+(鹿-比+(人*人))]重名皮膚骨。
荅以喻顕也謂見道所斷障易断如在皮病易療第八地所断障稍難断如在膚病頗難療第十地障極難断如在骨病極難療(為言)(玄基記引遠法師說釋之不可依[馮-(烈-列)+大]之)然標[色-巴+(鹿-比+(人*人))]重名三處頗異四十八云皮膚實七十三云皮肉心深蜜經云皮膚骨文雖有異義理無別也。
問且就四十八文第三云實之意何。
荅遁倫師曰在實者多就樹木木心貞固名實舊云皮膚骨亦皮肉心佛地此三種名通情非情法為喻(云云)。
問十地中皆断障何故偏舉三住耶。
荅論曰雖於修道十地位中皆不断滅煩惱障種而彼[色-巴+(鹿-比+(人*人))]重亦漸断滅由此故說二障[色-巴+(鹿-比+(人*人))]重一一皆有三住断義雖諸住中皆断[色-巴+(鹿-比+(人*人))]重而三位顕是故偏說(云云)。
問其而三位顕等意何。
荅有七故故說三位為顕也故䟽曰三劫分齊成滿位故無漏觀心初起無間圓滿別故現起二障多分少分全分無故一切煩惱分別俱生永𡧱不行畢竟離故無生法忍少淨多淨極淨別故初捨異生分叚變易有𭅒別故於無漏心未得有相無相滿故(云云)。
問此文意如何。
荅言三却分齊等者第一極喜住依初僧祇滿所顕之位故第二無功用住依第二僧祇滿所顕之位故第三成滿菩薩住依第三僧祇滿位故(為言)(初二住約[A91]已滿云滿第三住約正滿云滿也)無漏觀心等者初地是無漏心最初現起位故第八地是無漏心無間断位故第十地是無漏心圎滿位故(為言)現起二障等初地無分別二障現行故云多分第八地無俱生煩惱障現行故云少分(二障中一分故云少分)第十地滿心無俱生所知障現行故云全分無也(或本云全無漏無分字太抄正文云全分無故又邑記云無字通上二處此䟽本中賸一漏字(云云)賸者餘也然釋此文諸記不同皆有得失不如今釋問所知障現行亦可云少分而何云全分荅理實少分然二障都盡處故云全分談[A92]已断正断合云全分)一切煩惱等者初地入心分別煩惱絕故云永𡧱第八地俱生煩惱不現故云不行第十地滿心俱生煩惱種子習氣畢竟断了故云畢竟離(為言)無生法忍等者凢無生忍有三種一本性無生忍(緣所犱得)二自然無生忍(緣依他得)三惑苦無生忍(緣圎成得)初地始得本性無性忍故云少淨第八地始得自然惑苦二無生忍故云多淨第十地圓滿故云極淨也(為言)初捨異生等者初地捨異生性第八地捨分叚死第十地滿心捨變易死故(為言)於無漏心等者初地是未得無漏心加行滿位之後所顕第八地是有相觀[A93]已滿位之後所顕第十地滿心是無相觀圓滿位故(為言)(滿字[A94]已滿通上二處上二約云滿云滿第三約正滿也)。
ᅟᅟ==[A91] 已【CB】,巳【國圖】==
ᅟᅟ==[A92] 已【CB】,巳【國圖】==
ᅟᅟ==[A93] 已【CB】,巳【國圖】==
ᅟᅟ==[A94] 已【CB】,巳【國圖】==
問第七地無相觀相續而何云第八地有相[A95]已滿所顕耶。
ᅟᅟ==[A95] 已【CB】,巳【國圖】==
荅第七地無相觀相續者約多分說(如上說之)。
問若云皮[色-巴+(鹿-比+(人*人))]重極喜住断者何要集云三[色-巴+(鹿-比+(人*人))]重者一云從初至七地断皮[色-巴+(鹿-比+(人*人))]重(云云)。
荅燈破云諸論無文三種[色-巴+(鹿-比+(人*人))]重瑜伽四十八七十三解深密經第四皆說三住断故然四十八別說二障各三住断断煩惱障初後[色-巴+(鹿-比+(人*人))]重通其現種并及[色-巴+(鹿-比+(人*人))]重中間[色-巴+(鹿-比+(人*人))]重[A96]但断現行及其習氣若断所知障俱通現種并及習氣(云云)(以此文可知三[色-巴+(鹿-比+(人*人))]重躰也)。
ᅟᅟ==[A96] 但【CB】,伹【國圖】==
問且約煩惱障分別現行於地前位伏盡俱生現行七地伏盡而何云初後[色-巴+(鹿-比+(人*人))]重通現行断耶。
荅是皆約[A97]已伏說也非謂正断不爾甚難也。
ᅟᅟ==[A97] 已【CB】,巳【國圖】==
問就四十八文何故云煩惱障於成滿菩薩住断所知障於如來住断。
荅燈會云然四十八断煩惱中據正断說断所知中據[A98]已断說二障互顕理實相似又所知障為異二乗故約顕說(云云)。
ᅟᅟ==[A98] 已【CB】,巳【國圖】==
祕曰問若約[A99]已断煩惱亦應言如來住若依正断所知亦合在金剛心何故不同。
ᅟᅟ==[A99] 已【CB】,巳【國圖】==
荅大論二障據影略說說彼二障一在金剛一如來地亦不相違(云云)(伽抄亦如此也邑記文劣故不取之)。
問皮[色-巴+(鹿-比+(人*人))]重分別[A100]二障者何無相論云第二犱識通皮肉煩惱見修所断(云云)第二犱識者第七識何分別障相應耶。
ᅟᅟ==[A100] 二【CB】,▆【國圖】==
荅断障章會云然彼文錯不可依用(云云)。
問三[色-巴+(鹿-比+(人*人))]重攝一切二障盡耶如何。
荅不攝十地所断皆雖名[色-巴+(鹿-比+(人*人))]重然舉三住所断名三[色-巴+(鹿-比+(人*人))]重非謂攝一切障㧾名三[色-巴+(鹿-比+(人*人))]重也。
問若爾三[色-巴+(鹿-比+(人*人))]重有不攝一切障盡失。
荅曰不攝何必有失耶断第一[色-巴+(鹿-比+(人*人))]重後顕𡧱伴𮊵劣二隨眠之位断第二[色-巴+(鹿-比+(人*人))]重後顕㣲細隨眠之位何名膚骨[色-巴+(鹿-比+(人*人))]重耶。
問若言三住断三[色-巴+(鹿-比+(人*人))]重者何仁王經曰前三地断三界色煩惱四五六地断三界心煩惱七八九地断三界色習氣煩惱十地佛地断三界心習煩惱(云云)。
荅斷障章會云色[色-巴+(鹿-比+(人*人))]心細生惑亦然為別五忍階降𭅒別說断煩惱非別有類亦不相違(云云)。
問言[色-巴+(鹿-比+(人*人))]重何義耶。
荅[色-巴+(鹿-比+(人*人))]重不同略有五種一者二障種子名[色-巴+(鹿-比+(人*人))]重二者二障所引所餘習氣無堪忍性名[色-巴+(鹿-比+(人*人))]重三者二障現行名[色-巴+(鹿-比+(人*人))]重四者諸有漏種名[色-巴+(鹿-比+(人*人))]重五者一切有漏種及現行名[色-巴+(鹿-比+(人*人))]重謂以漏執性性[海-母+儿]隱故(第一)以微隱故性難断故(第二)違細輕故(第三)漏所隨故(第四)漏相應故(第五)如其次第可配五種今二障現行名[色-巴+(鹿-比+(人*人))]重者違細輕故種子名[色-巴+(鹿-比+(人*人))]重者以漏自性是[海-母+儿]隱故習氣名[色-巴+(鹿-比+(人*人))]重者以微隱難断故(具如別抄并燈說之)[A101]已上三[色-巴+(鹿-比+(人*人))]重了。
ᅟᅟ==[A101] 已【CB】,巳【國圖】==
章曰解深蜜經說有三隨眠(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先㧾標有三隨眠也。
問先其經正文如何。
荅第四卷曰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諸地中煩惱隨眠可有幾種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略有三種一者𡧱伴隨眠謂於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諸不俱生現行煩惱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彼於爾時永無復有是故說名𡧱伴隨眠二者𮊵劣隨眠謂於第六第七地中微細現行若修所伏不現行故三微細隨眠謂於第八地[A102]已上從此[A103]已去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唯有所知障為依止故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諸隨眠幾種[色-巴+(鹿-比+(人*人))]重断所顕示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A104]但由二種謂由在皮[色-巴+(鹿-比+(人*人))]重断故顕彼初二復由在膚[色-巴+(鹿-比+(人*人))]重断故顕彼第三若在於骨[色-巴+(鹿-比+(人*人))]重断者我說永離一切隨眠住在佛地(云云)(章文頗略故先記之)。
ᅟᅟ==[A102] 已【CB】,巳【國圖】==
ᅟᅟ==[A103] 已【CB】,巳【國圖】==
ᅟᅟ==[A104] 但【CB】,伹【國圖】==
章曰一𡧱伴隨眠謂前五地諸不俱生煩惱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彼於爾時永無復有此意說言第六識俱身見等攝說名俱生所餘煩惱名非俱生然躰稍[色-巴+(鹿-比+(人*人))]因彼而起由彼断故此亦隨無故名𡧱伴(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第一明𡧱伴隨眠躰并断位也此中有二初引經文次此意等下章家釋也。
問先𡧱伴隨眠躰如何。
荅第六識相應俱生煩惱所知二障現行也。
問何以知爾。
荅燈曰𡧱伴𮊵劣雖前第九正斷所知名二隨眠煩惱隨伏亦得此名(云云)(西明有三釋一云此三種皆所知障一云初二煩惱障第三所知障一云此三皆煩惱障(云云)又有餘師釋悉不可依用也)。
問且云謂前五地意何。
荅是明𡧱伴隨眠所在并斷位也。
問𡧱伴之名是第四地所𡧱身見等類故所得而何第四以前有𡧱伴隨眠乎又第五地是斷𡧱伴之處何云所在地乎。
荅正得𡧱伴名是第五地所斷貪等然四地以前有我見不俱生貪等皆名我見伴類唯第五地所斷助伴一類別得名𡧱伴又加第五地非是明所在表斷位也𭇥所在與斷位㧾說前五地也。
問若爾四地以前所斷不俱生貪等亦名𡧱伴若爾何早有斷𡧱伴隨眠耶若云非𡧱伴者既是不俱生如何可名耶又第五地是加断位者何智周云地內有入住出三心今言五地𡧱伴除者據住出心說所以五地得有𡧱伴(云云)。
荅四地以前我見伴類不俱生貪嗔等其類非一皆名我見助伴此多類中四地以前所斷不名𡧱伴只名我見伴類[A105]但四地以前不所斷㽞至第五地所斷獨名𡧱伴故有𭅒別又智周記文頗以難信𡧱伴隨眠若障第五地何入心時不斷之乎若不障入心至住出心斷之更有何用乎[工*兄]斷惑是入心之時事也何至住出乎故知加第五地是表能斷處也不爾甚難也。
ᅟᅟ==[A105] 但【CB】,伹【國圖】==
又可云准𮊵劣者𡧱伴隨眠於第五地亦可現行入見之時即能伏除故云無有不同障地之惑此義順經也(以上裏書)。
問章釋云此意說言等之意何。
荅是釋經文也經云諸不俱生煩惱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等者其俱生者非分別俱生之俱生是第六識相應身見俱起故名俱生不身見俱起名不俱生(為言)故燈云此言俱生者非對分別任運起名為俱生意云第六識中與身見俱起貪瞋癡名為俱生獨起貪等不與我見俱故名不俱生此不俱生由我見俱等(貪瞋癡等)勢力所引是彼前伴彼亦是伴由四地中作菩提分說障勝者於此中斷所依所知能依不起(云云)(能依者煩惱也)濵曰側師云不俱生者分別起俱生者任運起至初地時斷見惑故俱生見等不復現行故名𡧱伴([A106]已上西明義不正也)基意說者俱生者身見俱生貪等不俱生者俱生勢力所引煩惱於第四地身見不起故俱生起亦無此故至於第五地不俱生不生(云云)。
ᅟᅟ==[A106] 已【CB】,巳【國圖】==
問云然躰稍[色-巴+(鹿-比+(人*人))]等之意何。
荅我見并與彼俱生貪等迷理惑故是細也我見不俱生貪等是迷事惑故[色-巴+(鹿-比+(人*人))]也因彼而起等者此不俱生貪等因彼我見等所引生(為言)由彼斷故等者釋彼於爾時永無復有也於前第四地斷彼我見等故於第五地斷此不俱生貪等故名斷𡧱伴也(為言)。
問燈曰問何故不於初二三地斷𡧱伴乃至微細等(云云)如何荅耶。
荅次云荅若不斷身見𡧱伴不断及不斷𮊵劣微細不斷故於五七八等断別(云云)。
問若云於初地等不断𡧱伴者何泰法師云初地中立𡧱伴謂修所斷惑與見所斷惑為伴故故初地断見所斷伴故修所斷惑名為𡧱伴(云云)既有修惑名𡧱伴於初地住心以後修道位可所斷而何云不斷耶。
荅是師義專無所據不可為難也。
問若爾何最勝䟽云據能伏初地則顕猶故意起今依永伏故意不能令起(云云)。
荅其約俱生煩惱作問荅詞非謂𡧱伴隨眠於初地斷故不相違也(此問荅文具如上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云處記了)。
問經文云是俱生煩惱現行者唯識論所說第四地所断障若同若別耶。
荅亦同亦別謂經文偏舉煩惱名論中偏舉所知障故是別也以義論之經中略所知障理必可有論中所知障舉與煩惱同躰之障也故是同也。
問何以知爾。
荅論曰四云細煩惱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識俱身見等攝(等取我所邊見我慢我愛及定愛法愛也)最下品故(分別身見為上獨頭貪等為中)不作意緣故(任運生也)遠隨現行故(無始來隨逐於身故)說名微細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時便能永斷(由有身見等俱愛迷犱身故不得觀身為不淨觀法為無我等故障菩提分即通障也)彼昔多與第六識中任運而生犱我見等同躰起故說煩惱名今四地中既得無漏菩提分法彼便永滅此我見等亦永不行(云云)言彼昔以下文䟽釋云亦顕以上所知障立煩惱名雖有別頭生者皆多分與煩惱同一躰而俱起故立煩惱之名由所知障斷故煩惱之末亦永不行從煩惱名故說為斷(云云)以此等文可會釋經論也。
問論云若證二空彼障隨斷就之若由犱滅障隨斷者一切皆犱五地云何方除𡧱伴可我犱俱四地斷故又一切障皆從犱生何故六七地等所斷不名𡧱伴名𮊵劣等耶。
荅是樞要依安惠意難由我法犱二障具生之論文有三難中第二第三難也荅之亦有三解第三解云第六識犱有三位斷一俱生二隣近引生三勢力踈遠俱起者四地犱俱斷隣近引生者名𡧱伴踈遠勢生者名𮊵劣等故障與犱斷有前後(云云)(初二解無用故略之)言等者等取微細隨眠也。
章曰二𮊵劣隨眠謂第六七地微細現行若修所伏不現行故非俱生身見斷此亦隨滅稍難斷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第二明𮊵劣隨眠躰及斷位也文中有二初引經文次非俱生等下章家釋也。
問先𮊵劣隨眠躰如何。
荅是亦第六相應俱生煩惱所知障現行也(准上所引證文可知)。
問何故是名𮊵劣。
荅對前第五地所斷𡧱伴隨眠此第六七地現行障稍微細故名𮊵劣也。
問若爾此障第六七地一向現行為當如何。
荅章既云若修所伏不現行故故知若不起伏道時微細現行若起伏道時即不現行然義濵有二釋一云六七地中微細現行若至八地修所伏故不復現行二云六七地中亦不現行修所伏故(云云)善殊引此二釋也今案後釋為勝順章文故也。
問云非俱生身見斷等之文意何。
荅是章家釋也即明異前𡧱伴隨眠也。
問不俱生貪等皆名𡧱伴於第五地可斷盡何故不爾。
荅約第六俱生我見所引貪等凢有三類謂我見同時俱起名俱時生於第四地與我見俱斷之約不我見俱起貪等更有二類謂一隣近引生名𡧱伴於第五地斷之二勢踈遠生此亦有二類稍微細名𮊵劣隨眠第六七地有時現行有時伏之微微細細名微細隨眠第八地伏之(然不同第七相應微細隨眠不伏彼故至下可知之)。
問何故𡧱伴隨眠第五地能斷𮊵劣隨眠六七二地有現有伏。
荅𡧱伴[色-巴+(鹿-比+(人*人))]故易断故地能斷之𮊵劣是細稍難斷故第五地中不能斷六七二地中任運現行起伏道時伏之也。
章曰不違棱伽俱生身見斷故貪即不生彼約二乗断煩惱說不依菩薩所知障無故煩惱不生說或依二隨眠究竟斷位彼經此論亦不相違(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章家會相違也違難云若云雖身見第四地斷不俱生𮊵劣隨眠六七地中猶行者何楞伽經云俱生身見斷故貪即不生耶今會此相違作二釋也。
問先楞伽經正文如何。
荅四卷楞伽第二云大惠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A107]妄想(乃至)大惠俱生者須𨹔洹身見自他身等四隂無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轉相因相故大種及色不集故須陀洹觀有無品不現身見則斷如是身見斷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大惠疑相者謂得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云云)(章家正引此文十卷經第二亦有此文頗廣故不記之)。
ᅟᅟ==[A107] 妄【CB】,忘【國圖】==
問先此經所說二種身見躰如何。
荅二犱章曰楞伽第二卷曰大惠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妄想俱生身見斷貪則不生二種身見中妄想身見斷疑則不生俱生者即第七識俱及第六識中任運起者妄想者即第六識中分別起者(云云)。
問且章初釋意何。
荅楞伽經意約二乗斷惑謂二乗人斷一地九品惑若斷第九品我見時餘貪等即不生約此義說貪等即不生非說菩薩斷我見故貪等煩惱不生故不相違(為言)。
問且其二乗者何人耶。
荅經文云須陀洹可得此文意會釋也謂須陀洹身見者舉具身見之身也身見斷故貪即不生者須𨹔洹人次後次第得不還時斷欲界第九品身見即餘貪等不生(為言)初果位人未斷俱生惑一來分断不還全斷今約初果以後不還所斷云身見斷故等也非謂初果位既斷我見也。
問何以知爾。
荅十卷經第四云大惠何者須陀洹俱生身見所謂自身他身俱見彼二四隂無色色隂生時依於四大及四塵等彼此因緣和合生色而須陀洹知[A108]已能離有無邪見(明分別惑断也)不斷身見是故有貪心(明未断俱生惑也)大惠是名須陀洹身見之相(云云)既云不斷身見明知初果位未斷身見也然古譯經曰須陀洹觀有無品不現身見則斷(云云)此文極隱義㫖難得故先德各作捈[乞-乙+(舄-(臼/(白-日))+中)]之釋也(可祕可祕也)。
ᅟᅟ==[A108] 已【CB】,巳【國圖】==
問若爾何相對云妄想身見斷故疑法不生(云云)若爾初果人亦未斷疑歟。
荅此義不爾妄想身見約[A109]已斷說故初果身無有疑法俱生身見若依十卷經無有斷義若依四卷經兼談未來義也濵曰基說者經文約二義故作此說謂初果者斷分別起不斷俱生妄想身見約[A110]已斷說俱生身見約當斷說如瑜伽論說初二果者得無所有處雖不[A111]已得約當得故(云云)(此記好也)。
ᅟᅟ==[A109] 已【CB】,巳【國圖】==
ᅟᅟ==[A110] 已【CB】,巳【國圖】==
ᅟᅟ==[A111] 已【CB】,巳【國圖】==
問若爾何大乗憬曰俱生身見者猶是分別起瑜伽論說六十二見除邊犱見雖並分別先世以來串習隨逐故名俱生(云云)又演秘云有義俱生據伏分別約斷斷之與伏俱名断故或翻譯者不悟大乗隨自所解小乗相說薩婆多等皆見斷故(云云)。
荅皆是未見新經任自[月*(匋-山+止)]臆致別推也不可信用之珠云約初二果當斷義(云云)叡云約不還果正断義(云云)(此兩師各得一邊義)[A112]寂法師云不違楞伽等者二乗修位斷隨眠故若斷身見貪即不生對治同故根本断故菩薩修位不斷隨眠雖第四地身見[A113]已伏不妨上地貪等猶行對治異故猶未断故若至究竟隨眠斷時亦得說言身見斷故貪則不生(云云)(此師約不還所断釋之可察之)。
ᅟᅟ==[A112] 寂【CB】,𥥤【國圖】==
ᅟᅟ==[A113] 已【CB】,巳【國圖】==
問章第二釋意何。
荅第二釋意云楞伽經云身見斷故貪即不生者非謂斷身見即貪等不生[A114]但若斷身見則餘貪等或少時不生如𡧱伴隨眠或經時後不生如𮊵劣隨眠指此二隨眠究竟斷位云貪即不生也故彼楞伽經文與此瑜伽等論文亦不相違(為言)若以彼經文寄釋此論文言身見斷故可當於第四地斷身見言貪即不生可當第五地斷𡧱伴第六七地斷𮊵劣究竟斷位故不相違(為言)然釋二隨眠有多師義濵記有三釋一云𡧱伴𮊵劣為二(云云)二云煩惱所知為二三云𮊵劣微細為二(云云)叡曰俱生修所断隨眠妄想見所斷隨眠為二隨眠(云云)(此記就彼經釋也)珠記如濵第一釋也今案雖多釋以𡧱伴𮊵劣為二正順章文也(可依濵記第一釋及珠記文之)。
ᅟᅟ==[A114] 但【CB】,伹【國圖】==
問此章家二釋中以何為正。
荅第一釋順經文故可為正也。
章曰三微細隨眠謂於第八地[A115]已上從此[A116]已去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唯有所知障為依止故(云云)。
ᅟᅟ==[A115] 已【CB】,巳【國圖】==
ᅟᅟ==[A116] 已【CB】,巳【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第三明微細隨眠躰并所在位也。
問先微細隨眠躰如何。
荅第七相應所知障現行也。
問以何知爾。
荅論釋此經云如契經說八地以上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唯有所依所知障在此所知障是現非種不爾煩惱亦應在故(云云)。
䟽云八地[A117]已去所有法犱(第七法犱)是現行非種子此非第六識中法犱現種說彼地地皆能斷故若謂彼說第七惑餘識中法犱種子非有現行現行所知障此位無故者即煩惱種子亦應言在十地之中未斷第七及餘修道煩惱種故應言此位煩惱所知二障俱在何故唯言所知障在等(云云)。
ᅟᅟ==[A117] 已【CB】,巳【國圖】==
問其云所依之意何。
荅䟽曰第七是所依(云云)。
太抄曰所依者一云所知障是所依煩惱障是能依二云第七識是所依第六識是能依也哲法師曾以此義問䟽主䟽主即[A118]印可此解(云云)。
ᅟᅟ==[A118] 印【CB】,[(留-田)-刀+ㄗ]【國圖】==
問若爾微細隨眠八地[A119]已上唯現行無伏時耶。
ᅟᅟ==[A119] 已【CB】,巳【國圖】==
荅第六入法空觀時伏不現行今言現行約第六入單生空觀說也。
問八地[A120]已上二空無漏相續何云入單生空觀。
ᅟᅟ==[A120] 已【CB】,巳【國圖】==
荅生觀長時相續法觀多分現起少分間斷如上會釋之。
問微細隨眠唯第七相應惑歟不與第六相應歟。
荅燈曰此三隨眠初二第六俱七地以前斷故微細隨眠即通第七八地以上猶現行故不說斷故(云云)故知第六相應惑亦通第七識名微細隨眠也。
問先德云微細隨眠唯在第七識非第六識。
惑通第七第七惑名不共不共餘識故今言通是在義也。
問何云第六識惑通第七識耶。
荅此義不爾第六識中諸惑相應此中既有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唯此四惑亦通第七第七唯與四惑相應煩惱所知並皆如是何云微細隨眠唯在第七有第六識惑不通第七無第七識惑不通第六何云微細隨眠唯在第七也。
問若爾何第七識惑云如不共佛法唯此識有故(云云)。
荅其非謂惑躰唯在此識無餘識故名不共[A121]但依此識惑所有勝用無餘識故約其勝用名不共也故論五曰依殊勝義立不共名非互所無皆名不共謂第七識相應無眀無始恒行障真義智如是勝用餘識所無唯此識有故名不共(云云)。
ᅟᅟ==[A121] 但【CB】,伹【國圖】==
問若云微細隨眠唯在第七有何失。
荅有二失一多惑相應失二違樞要失也初失者第七識俱我癡等四惑是第六相應惑亦通第七微細隨眠躰即此四惑何不通二識若言微細隨眠躰非此四惑即第七識有多惑相應失不可言唯四也後失者樞要說第六識我見所引貪等三位斷言踈遠勢生者名𮊵劣等(云云)等言等取微細隨眠其微細隨眠不可言第七惑是第六所引故第七惑非第六所引故若不言有第六識俱微細隨眠即有違樞要失也故燈會樞要云然說第六我見所引近遠分二者說第六俱非第七俱七俱不由第六引故(云云)即會釋勢踈遠生中微細隨眠是第六俱非第七俱微細隨眠第七俱非第六我見所引八地[A122]已上現行故也。
ᅟᅟ==[A122] 已【CB】,巳【國圖】==
問若爾者第六識俱第七識俱各別何云即通哉。
荅其雖識俱別㧾名微細故云即通也。
問若爾第六俱微細隨眠何處斷耶若言六七地斷何不說斷又與𮊵劣何別若言不斷第六識惑豈八地[A123]已上猶現行耶。
ᅟᅟ==[A123] 已【CB】,巳【國圖】==
荅第七地可斷盡然不說斷為監八地以上微細隨眠故顕說𮊵劣隨眠断其中𭇥微細斷也。
西明深蜜䟽曰問三隨眠為同躰。
荅自有三說一云三種躰各不同[色-巴+(鹿-比+(人*人))]細異故一云後後攝前前故寛狡有異一云此三約位辨異躰無𭅒別若在五地名為𡧱伴至六七地轉名𮊵劣八地[A124]已上轉名微細於三說中第三為勝(云云)此文亦為證耳。
ᅟᅟ==[A124] 已【CB】,巳【國圖】==
問西明正義三隨眠皆云煩惱與慈恩等釋殊而何以此文可為證耶。
荅障躰雖異三種隨眠隨處轉得名之義及與識俱義兩師無殊故尤成證了[A125]已上裏書(此等義甚殊先德極以委曲志學之人幸留其情(而[A126]已))。
ᅟᅟ==[A125] 已【CB】,巳【國圖】==
ᅟᅟ==[A126] 已【CB】,巳【國圖】==
問八地以上現行第七相應微細隨眠是法犱所知障今所疑八地[A127]已上第七我犱不行故第七見分能緣第八見分無不了義而何云八地以上猶法犱行。
ᅟᅟ==[A127] 已【CB】,巳【國圖】==
荅第七無漏間斷之位緣第八見分犱實見分法迷見分法空理故八地[A128]已上猶有不了法見用也譬如犱實繩是法犱也(至第十門具可知之)。
ᅟᅟ==[A128] 已【CB】,巳【國圖】==
章曰然由初地[A129]已斷皮[色-巴+(鹿-比+(人*人))]重故方可顕得初二隨眠位復由第八地在膚[色-巴+(鹿-比+(人*人))]重断故顕微細隨眠位若在骨[色-巴+(鹿-比+(人*人))]重断者我說永離一切隨眠住在佛地(云云)。
ᅟᅟ==[A129] 已【CB】,巳【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重引經文相對三[色-巴+(鹿-比+(人*人))]重顕三隨眠所在之位也。
問第三隨眠至第八地顕准之初二隨眠至五六地可顯而何云斷皮[色-巴+(鹿-比+(人*人))]重顯之耶。
荅第二僧祇中立初二隨眠故初地断皮[色-巴+(鹿-比+(人*人))]重即顕初二隨眠位也第三僧祇立微細隨眠准之可知也(殊記意也)。
章曰寳性論中或說四障一闡提不信障二外道著我障三聲聞畏苦障四緣覺捨心障(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引寳性論明說四障也(正名究竟一乗[寶-缶+尒]性論六卷堅意菩薩造菩提流支譯也)。
問且彼論說四障意何。
荅彼論說躰因果業等十種佛性𭅒別之中依躰因說一偈▆▆性常不染如寳空淨水信法及般若三昧大悲等(云云)上半頌說躰下半頌說因也此下半頌說四障能對治也故論曰一者謗大乗法一闡提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信大乗故偈言信法故(是明闡提不信障之能治所治也)二者橫計身中有我諸外道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故偈言及般若故(是明外道著我障之能治所治也)三者怖畏世間諸苦聲聞人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修行虛空藏首楞嚴等諸三昧故偈云三昧故(是明聲聞畏苦障之能治所治也)四者背捨利益一切眾生捨大悲心辟支佛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修行大悲為利益眾生故偈言大悲故(是明緣覺捨心障之能治所治也)乃至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信及般若三昧大悲四種修行如是次第得如來身淨我樂常四種功德波羅蜜果(云云)意曰四障如次障𣵀槃淨我樂常四德(為言)。
問且何名闡提不信障等。
荅闡提有三種一者一闡底迦(是樂欲義樂生死故)二者阿闡底迦(是不樂欲義不樂𣵀槃故)三阿㒹底迦(名畢竟無𣵀槃性故)此三中前二通在斷善根人不信愚癡所覆蔽故亦通大悲菩薩大智大悲所熏習故第三無性亦得前二名(具如樞要)此等皆誹謗三寳四諦不信善𢙣因果故名不信障([A130]但除大悲闡提菩薩)外道著我障者諸外道傳受邪師邪教犱實我我所名著我障也聲聞畏苦障者諸聲聞畏生死苦偏樂𣵀槃故名畏苦障也緣覺捨心障者諸緣覺捨利他心獨入無餘故名捨心障也緣起經曰少分有量法界妙智中(生空正後二智)緣覺有寄捨利有情事行相聲聞不樂利有情事無棄捨行相(云云)。
ᅟᅟ==[A130] 但【CB】,伹【國圖】==
問何故此四障能治四法成𣵀槃四德因。
荅由信離一切染法故成淨德因由般若故約法得自在故成我德因由定得寂靜故成樂德因由大悲不入滅故成常德因也(成菩提四德因准之可知之)。
章曰十信第六心伏初障信不退故十住第四住伏第二障分別我見[色-巴+(鹿-比+(人*人))]不共故此二種子入初地斷第三所知障五地斷樂於下乗湼槃之障五地斷故緣覺捨心所知障七地方斷六地猶觀十二緣故或初二煩惱種見道斷後二煩惱種金剛斷(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四障躰並斷位也且明躰有二釋一云初二煩惱障後二所知障(最勝䟽同此釋也)二云四障皆唯煩惱障也(章後釋也)。
問云十信第六心伏闡提不信障意何。
荅其位初得信三寳四諦四不壞信故伏不信障也。
問云第四生貴住伏外道著我障意何。
荅其位菩薩生諸佛聖教中有無諸法皆悉了達安住諸諦理故能伏著我障也。
問其所伏障云分別我見[色-巴+(鹿-比+(人*人))]不共意何。
荅有二師義周云不共者不共無明我見不共俱名為[色-巴+(鹿-比+(人*人))]由伏此二名出三界如頌應知(云云)(指華嚴經頌也)義濵同之素云獨頭我見名為不共不共我見行相既[色-巴+(鹿-比+(人*人))]猶如無明獨頭而起不與餘惑共相應故名為不共(云云)此師意云我見名[色-巴+(鹿-比+(人*人))]不共也(兩師義任情可取俱無妨也)叡曰或本云不生(云云)義頗踈也可依前文也。
問且就第一師義其不共無明者恒行不共(第七惑)獨行不共(第六惑)中何。
荅是獨行不共無明也。
問約獨行不共有二種謂主獨行非主獨行此中何。
荅是主獨行無明分別惑故也(與忿等十俱名非主獨行不與忿等俱名主獨行與貪等俱名相應無明不與貪等俱名獨行無明如論第五卷之)。
問聲聞畏苦障第五地斷之意何。
荅其地菩薩斷下乗𣵀槃之障故也論曰五於下乗般𣵀槃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猒生死樂趣𣵀槃同下二乗猒苦欣滅彼障五地無𭅒別道入五地時便能永斷(云云)(無𭅒別者觀生死𣵀槃無𭅒別也)。
問此地中既作四諦觀是同二乗而何斷下乗𣵀槃障耶。
荅燈曰問五地之中作四諦觀云何證得無𭅒別如荅雖作四諦觀而不言唯通八諦觀而㣪壞緣不以真如別屬諦故知理通故不如少乗定犱觀故證無別如(云云)以之可通也(二乗唯觀是苦等菩薩亦觀非苦等故云壞緣也餘文可悉之)。
問若爾第六地雖作緣起即於其地可斷緣覺捨心障而何於第七地捨之。
荅由第六地作緣起觀猶有流轉還滅生滅相同緣覺行相故未能斷緣覺捨心障至第七無相道斷之今第五地雖作四諦觀不同二乗觀二乗唯作有作諦菩薩作無作八諦二乗唯觀是苦等菩薩亦觀苦非苦等故能斷下乗𣵀槃障不可例難也。
問緣覺捨心障與細障現行障同歟異歟。
荅同也故論云七細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犱有生滅細相現行彼障七地妙無相道入七地時便能永斷(云云)。
䟽曰由前六地作緣起觀流轉還滅尚有生滅微細相故故名為障此地真如名種種無別真如故此道名妙無相道此細相為障(云云)(此者無相道也)[A131]已上章初釋也。
ᅟᅟ==[A131] 已【CB】,巳【國圖】==
問章第二釋意何。
荅乍四云皆煩惱障也。
問初二障種子前釋云入初地斷了而何第二釋云初二煩惱種見道斷豈非繁重耶。
荅為敘後二煩惱金剛斷之或義初後相對云也故無失也(雖有二釋義濵判初釋為正也)。
因論
問最勝王經如來壽量品一切眾生喜見童子頌中沼法師抽取四行頌配釋四障其如何。
荅經曰假使將兔角用成於[A132]梯蹬可[A133]昇上天宮方求佛舎利(云云)。
ᅟᅟ==[A132] 梯【CB】,挮【國圖】(cf. T16n0665_p0406b12)==
ᅟᅟ==[A133] 昇【CB】,[日/舛]【國圖】==
䟽曰今此中以免喻法身常作無常想如依[A134]兔求角為[A135]梯天宮者喻𣵀槃常德無常想[A136]梯怖得入𣵀槃宮無有是處由此故知無有舎利准此即明欲求法身舎利畢竟不得此初即除緣覺捨心(云云)經曰[A137]鼠緣此[A138]梯上除去阿蘓羅能障空中月方求佛舎利(云云)。
ᅟᅟ==[A134] 兔【CB】,免【國圖】==
ᅟᅟ==[A135] 梯【CB】,挮【國圖】(cf. T39n1788_p0200b29)==
ᅟᅟ==[A136] 梯【CB】,挮【國圖】(cf. T39n1788_p0200c01)==
ᅟᅟ==[A137] 鼠【CB】,巤【國圖】==
ᅟᅟ==[A138] 梯【CB】,挮【國圖】(cf. T16n0665_p0406b14)==
䟽曰除聲聞畏苦障聲聞人觀佛法身有漏苦想如似於[A139]鼠依法身樂德上無如[A140]兔角為[A141]梯計此苦想能除諸障能降諸魔得大𣵀槃如[A142]鼠緣[A143]兔角上天除𭜨必定不得(云云)(月喻𣵀槃也)經云若蠅飲酒酔周行村邑中廣造於舎宅方求佛舎利(云云)。
ᅟᅟ==[A139] 鼠【CB】,巤【國圖】==
ᅟᅟ==[A140] 兔【CB】,免【國圖】==
ᅟᅟ==[A141] 梯【CB】,挮【國圖】(cf. T39n1788_p0200c18)==
ᅟᅟ==[A142] 鼠【CB】,巤【國圖】==
ᅟᅟ==[A143] 兔【CB】,免【國圖】==
䟽曰除外道著我障由捨世尊於餘有漏觀有我樂以顛倒故如蠅飲酔當處便卧不能飛歷村邑造於[宋-木+屈]宅因中十地法如城擇滅如村邑𣵀槃樂德如舎宅故智度論引有一外道為舎利子說頌云我飲粳米酒𥨱持一𤭅來山地諸草本視之如金色此喻外道於有漏法作不空有相有願今據無為不得言造作舎宅[A144]但云造詣(云云)經曰若使驢脣色赤如頻婆果善作於歌舞方求佛舎利(云云)。
ᅟᅟ==[A144] 但【CB】,伹【國圖】==
䟽曰除闡提不信障由𪪧不信法身四德以愚闇故喻驢脣黑由不信故不得如來𣵀槃大淨如驢黑脣不可令赤如頻伽果闡提不信不可約於法身之上謂有舎利故令修信能為淨德因證得大淨此之四德各據增因而說准修行位此逆次第據四德次故先說捨心等善作於歌舞者歌喻說法即利他行舞喻自利等(云云)[A145]已上非至要也。
ᅟᅟ==[A145] 已【CB】,巳【國圖】==
章曰勝万經說五住地煩惱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無明住地(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引勝万經明五住地惑也正文云煩惱有二種何等為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𠛴那心𠛴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云云)寳窟云對所生顕能生者為地亦是能生起煩惱為地起煩惱依之得立名住乃至此無明住地則指妄想心躰以為無明不別心外有數法共心相應是故說為心不相應(云云)唯識䟽曰地者依止種子與現行為依名之為地此約數(有五住不同故)種(即約種子)斷(即約見修二断)名之為地(云云)斷障章曰謂五住地(乃至)此各有二一起即五現行二住地即五隨眠(云云)。
問此五住地惑躰如何。
荅䟽九末云此五住中初唯見道所斷煩惱障次三修道所断煩惱障後一見修所断所知障初迷諦理勝一處為言一處斷故(見道一所)次三有品(各有九品)迷事理惑約界論之後一障智㧾名無明無品數故無有別迷諦行相故(云云)。
問其約界論之意何。
荅欲界惑名欲愛住地色界惑名色愛住地無色界惑名有愛住地(為言)。
問何故無色界惑名有愛住地。
荅珠曰外道多犱無色𣵀槃為對治彼故偏名有雖有慢等愛為首故並皆名愛(云云)又有者三有通名初二標別名後一標通名也(如言有流也)。
章曰見一處住地初地斷次三金剛斷無明住地見修二道如其次第頓漸而斷若初四習隨同所知障見修道中頓漸而斷(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五住地斷位也(如文易知也)若初四習等者濵曰謂一處住地習者無明住地見断習同見道中頓斷也次三習無明住地修斷中同修道中漸斷(云云)。
問所知障中既有多惑何故唯以一為名云無明住地。
荅唯識論難云若所知障有見疑等如何此種[契-丰+生]經說為無明住地(云云)即此難之意也即彼論通云無明增故㧾名無明非無見等如煩惱種立見一處欲色有愛四住地名豈彼更無慢無明等(云云)。
䟽曰何以名增一者躰增雖餘煩惱有俱不俱無明皆有為此障故如二乗無學等非必有餘煩惱俱故二者用增迷一切境障一切智不令得佛果非如煩惱故三難断增要上上道(法空智也)方能斷故故名為增(云云)如煩惱種等者䟽云此以例解如煩惱種見修皆有然分別起者立見一處名豈分別中更無貪等修道之中唯說於愛豈無嗔等然初唯見後唯說愛既見所斷見力偏增分別之首故修所断愛力偏增潤生惑故法犱住地無明力增故唯說無明非無餘也(云云)如文可察之以此文可通前難也。
問若分別惑名見一處初地斷者何仁王經云四地断見(云云)。
荅斷障章云問若分別諸惑名見一處入見時斷何故大般若第五十四仁王經云初地斷貪二地斷瞋三地斷癡四地断見五地斷疑荅舊人解云借舉凢聖以喻十地三地以來相同世間故斷三毒四五地中相同四沙門果初果斷見疑故說四五地除見疑而實初地[A146]已断今解見者身見四地能断俱生身見故疑者事疑非煩惱疑由身見生身見之伴故五地斷(云云)以之可荅之。
ᅟᅟ==[A146] 已【CB】,巳【國圖】==
章曰或說六煩惱(云云)謂貪嗔癡慢疑見也(如對法第一等)章曰或說七隨眠對法六云隨眠有七種謂欲愛隨眠嗔恚隨眠有愛隨眠慢隨眠無明隨眠見隨眠疑隨眠(云云)(隨眠者[色-巴+(鹿-比+(人*人))]重也)。
章曰八纏(云云)斷障章曰謂惽眠掉悔嫉慳無[慚-斤+亍]無愧數纏嬈故唯修所断理亦通見(云云)。
章曰九結(云云)對法云結有九種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云云)數數現起損惱自他[(招-刀+(美-(王/大)))]當苦增偏立為結(云云)見結取結疑結唯見斷餘六通二斷也。
章曰十煩惱(云云)謂前六煩惱中見分五故成十謂薩迦耶見邊犱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也(如對法六卷也)。
章曰十分別(云云)攝論四曰復次揔攝一切分別略有十種一根本分別謂阿頼那識(世親云是諸分別[A147]根本自躰亦是分別)二緣相分別謂色等識(諸色等境為所緣相所起分別也)三顕相分別謂眼識等并所依識(識者根也)四緣相變異分別謂老等變異樂受等變異貪等變異逼𡧱時節代謝等變異捺落迦等諸趣變異及欲界等諸界變異(等者世親云等取色無色界(云云)無性云等取色界(云云))五顯相變異分別謂即如前所說變異所有變異(此亦如前所說老等種種變異由此亦於老等位中變異起故)六他引分別謂聞非正法類及聞正法類分別(謂由他教所起分別)七不如理分別謂諸外道聞非正法類分別(謂聞非正法為因分別)八如理分別謂正法中聞正法類分別(謂佛弟子聞正法類為因分別)九執著分別謂不如作意類薩迦耶見為本六十二見趣相應分別(謂不如理作意為因依止我見起六十二諸𢙣見趣相應分別)十散動分別謂諸菩薩十種分別(散乱擾乱故名散動此即分別是故說名散動分別此即擾乱無分智由此擾乱般若波羅蜜多故十分別者謂諸菩薩能發語言他引而轉不稱真理也)章曰十散動等(云云)(十散動是十分別中第十分別有十故次第如是章文倒列之)。
ᅟᅟ==[A147] 根【CB】,▆【國圖】==
攝論曰一無相散動(世親云謂此散動即以其無為所緣相為治此故般若經言實有菩薩(并)有空躰故)二有相散動(即以其有為所緣相為治此故彼經▆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以遍計及依他為躰)三增益散動(為治此故經言色自性空)四損减散動(為治此故經言不由空故謂法性色性不空故)五一性散動(為治此故經言色定非色謂若依圎二性者依他應是淨境故)六異性散動(為治此故經言色不離空故)七自性散動(為治此故經言此[A148]但有名謂之為色何以故色之自性無所有故)八著別散動(為治此經云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淨等)九如名取義散動(謂如其名於義散動為治此故經云假立客名別別於法而起分別等)十如義取名散動(如義於名起散動為治此故經言假立客名隨起言說非義自性有如是名)為對治此十種散動一切般若波羅蜜多中說無分別智如是所治能治應知具攝般若波羅蜜多義具如攝論第四對法第十四等之。
ᅟᅟ==[A148] 但【CB】,伹【國圖】==
問章有等言等取何物。
荅等取十一障二十二愚等一切所斷染法不可計盡也。
章曰如斷障章廣說此說唯識觀斷不說餘所斷(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舉此文略義讓斷障章㧾明此章本意也意云今此章唯說以唯識觀所斷之惑其餘二乗所斷等廣如斷障章說非此所明故(為言)。
第十歸攝二空門
問此門意何。
荅明以唯識觀攝生法二空觀此門意也。
章曰歸攝二空者諸論說二空一生空二法空(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先依瑜伽唯識攝大乗等標有能攝二空也。
問且云何名生空法空。
荅觀我犱無證生空理之觀名生空觀觀法犱無證法空理之觀名法空觀也。
章曰其唯識觀通二空觀尋思如實智通生法空(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明唯識觀通二空觀之所以也尋思智觀所取空伏除實我實法如實智觀能取空唯伏除實法是故尋思實智通生法二觀故知唯識觀通二空觀(為言)。
問何故觀所取空並除二犱觀能取空唯除法犱。
荅實我實法俱所取境故觀所取空並除二犱也犱有實唯識是法犱故觀能取空唯除法犱也。
章曰為生所依[A149]但說法觀意求種智觀法空故為於二空生正解故然且法觀必帶生空論誠說故(云云)。
ᅟᅟ==[A149] 但【CB】,伹【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殊曰此會違也難云若唯識觀通二空觀者何故論云為入我空說六二法(十二處云六二)為入法空復說唯識故今會云等(云云)通難有四義即一云為生所依等者濵云法空觀者為生空觀所依故[A150]但為所依說法空觀(云云)二云意求種智等者本意為斷法犱得佛種智唯說法觀(為言)珠云言種智者盡所有性一切種智即後得智是也舉寛攝狹故不舉如所有性一切智正躰智也(云云)三云為於二空等者叡曰引唯識論第一初文言今造此論為於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既云造唯識論為悟二空故知唯識觀通二空觀也(云云)意曰既言為令悟二空明唯識何不通生空觀(為言)四云然且法觀等者法空觀必帶生空觀故雖云為入法空復說唯識其法空觀亦帶生空故云通二空觀亦不相違(為言)。
ᅟᅟ==[A150] 但【CB】,伹【國圖】==
問其論誠說故者如何說耶。
荅釋此文二師各別且依叡記者論第十曰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生空觀品二乗見位亦得初起此後展轉至無學位或至菩薩解行地位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無漏心時皆容現起法空觀品菩薩見位方得初起此後展轉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無心時皆容現起(云云)說初生空觀䟽曰此即初解生空觀品漸悟入至解行地終(次必入法空見道故)頓悟者至無學位([邕-口]云頓悟者此小乗也(云云)明詮云即定姓人(云云)意云二乗各有頓悟今是小乗頓悟也)亦至上位謂至菩薩十地位中頓漸悟皆爾(此云頓悟者大乗頓悟也)既不障法空明法空觀必帶生觀加行入心雖獨法空入必細故帶其麤意此非有漏及無心通上諸位(云云)說法空觀。
䟽曰法空觀品要菩薩見道位方初起法空觀品以准前立若至佛位唯生空觀或唯理非事有唯事非理或二俱觀皆自在故(云云)㧾意曰生空觀除有漏心時及無心定時餘一切時皆現起故法空觀時必有生空觀是故法空觀必帶生空觀法空觀除有漏心時單生空觀時及無心定時餘一切時現起既云單生空時法空觀不現起故知生空觀亦有不帶法空觀(為言)西明曰問後法空觀除三謂有漏心生空及無心如何此中不除法空無漏觀智三藏解曰即准此文護法正宗入法空觀必兼生空自有生空觀未必法空如我犱起必帶法犱有法犱時我犱不定(云云)。
問若爾三心見道中第二內遣諸法假緣智豈非單法空觀乎又說第六般若有三種謂生空無分別惠法空無分別惠俱空無分別惠其第一第二是各單觀豈無單法空觀乎。
荅西明解曰三心見道諸法假緣智必帶生空智而對前念且說法空俱空智者言說門中開合為三非實三智別時起也(云云)([A151]已上依叡記成畢)珠曰論誠說者成唯識曰我犱必依法犱而起又佛地論曰必犱有法而計我故等(云云)今案此記意以我犱必帶法犱法執非必帶我犱翻顯法空必帶生空生空非必帶法空也義頗踈遠不如叡所引文也。
ᅟᅟ==[A151] 已【CB】,巳【國圖】==
章曰何故翻悟說迷生犱必兼法犱返迷說悟生空不帶法空若以解有淺深悟生未必悟法亦應迷有淺深迷用不迷於躰(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難上云法空必帶生空也難有二初正難後難轉救即迷與悟相對難也初難云何故約犱我犱必依法犱而起帶法犱約觀生空不帶法空何故約犱法犱不必帶生犱約觀法空必帶生空乎迷悟相對意如此之然章敘唯對我犱難生空也次若以等者難轉救也轉救云觀以有淺深悟生空未必悟法空故生空不帶法空也今難云若爾應云犱以有淺深迷我用可不迷法躰故我犱不可帶法犱(為言)。
章曰今釋未有解躰迷用所以生犱必帶法犱悟淺不達深生空未必帶法(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釋通前難也釋意約法有躰用以机為躰以鬼為用未有了机躰迷鬼用其[A152]迷鬼用依不了机躰故我犱帶法犱約理有淺深若悟淺生空理未必悟深法空理故生空不必帶法空(為言)言法犱不必帶生犱法空必帶生空之義翻之可察之樞要上曰迷淺必深人犱必法解淺非深人空非法悟深必淺法空有人迷深亦淺法人俱起然[A153]人必常一有法不帶人人用必帶躰人犱定有法(云云)。
ᅟᅟ==[A152] 迷【CB】,▆【國圖】==
ᅟᅟ==[A153] 人【CB】,▆【國圖】==
問何故人犱必帶法犱法犱亦有不帶人(䟽問也)。
荅䟽曰能持自躰說名為法即一切法皆持自躰有常一用方名為我故非一切法皆是我如計外境為法非我即顕內法有非常一大抄曰如計外境唯起法犱不起我犱無一常用故知計外境唯有法無我即顕內法上唯起法犱不起我犱(云云)。
問就䟽義何以知我犱帶法犱。
荅論曰補特伽羅我見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前我犱必依法犱而起如要迷杌等方謂人等故(云云)。
䟽曰人我是主宰作者等用故法我有自性勝用等故即法我通人我狡也如人要迷机不知是机等方犱為人迷杌為先後方人起(云云)。
問䟽曰此中喻[工*兄]理有淺深(云云)其淺深喻如何。
荅䟽曰淺喻謂人是人犱迷杌是法犱深喻即迷杌是迷法空謂人是起人犱法中據迷理人中起事犱(云云)。
義濵曰問此深喻中喻人犱與淺喻中喻人犱有何別耶。
荅一種無別[A154]但據迷机分成淺深人犱一種(云云)。
ᅟᅟ==[A154] 但【CB】,伹【國圖】==
問何故如此不同。
荅法中據迷理說人中㨿事起犱所以法中喻有淺深人犱[A155]但是一種而無淺深據實迷人亦是迷理等(云云)(據實以下文彼頗違䟽意也)。
ᅟᅟ==[A155] 但【CB】,伹【國圖】==
祕[A156]曰問謂人設喻迷生空理名深何失。
ᅟᅟ==[A156] 曰【CB】,▆【國圖】==
荅意明我法相依而起寛狡不等事理相詫故不喻之(云云)(事理相詫者寛狡等言也)。
問䟽難曰問人中亦可言迷理法中起事犱(云云)如何通耶。
荅次曰荅不然人狡法寛以法為本故(云云)義濵曰法犱寛故通迷一切人犱是狡依人計我唯依人事上起犱計為我故(云云)。
問䟽難淺喻云若犱是机即犱人可使犱机是法犱既言迷机起於人迷杌應非是法犱(意云迷與犱二別何迷杌為法犱耶)如何通耶。
荅次曰荅不然迷者不了不了机時似於法犱非謂犱是實杌方為不了(云云)(義演曰迷机者謂不了不了似於法犱法犱亦不了於法也以不了義同迷杌喻法犱其實迷杌不是法犱(云云))。
問䟽曰問若不了杌與疑何別(云云)如何荅耶。
荅次曰若彼猶預故此决定故决定迷杌遂犱是人故是法犱(云云)(彼者疑也)。
問我法二犱若同躰若別躰歟。
荅論曰我法二見用雖有別而不相違同依一惠如眼識等躰雖是一而有了[A157]別青等多用不相違故此亦應然(云云)。
ᅟᅟ==[A157] 別【CB】,▆【國圖】==
䟽曰我法用別惠躰是一同一種生無違於理如一眼識縁青黃兩境二行相生(東抄云如一眼識自躰分能生緣青黃等多境見分故(云云))然今此中以兩境兩行共許識喻不共犱心(義演云護法安惠彼此共許識多行相名為共許不共犱心者護法許我犱生時必帶法犱安惠不許以第七識唯有我犱無法犱故名不共許(云云))。
章曰二十唯識曰所犱法無我復依餘教入此唯識教入於法空此說法空必依唯識非唯識觀唯是法空獨作生空亦唯識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引二十唯識論文顕唯識觀雖通生法二觀然生空是不定法空决定是唯識觀以義亦顯有生空觀是唯識觀也。
問且其二十論意何。
荅彼論頌云依此教能入數取趣無我所犱法無我復依餘教入(云云)上半頌明依十二處生空教悟入人無我理下半頌明是依唯識教悟入法無我理故引下半頌證此義也。
䟽曰復依此餘說唯識教入(云云)䟽云復依此餘說唯識教受化者能入所犱法無我謂若了知唯識現似色等法起此中都無色等相應法應受諸法無我教者便能悟入諸法無我(云云)(菩薩根機名為我教由知諸法應受法無唯有識故)言獨作生空者單生空觀如內遣有情假緣智也。
章曰[A158]但是法空觀必定是唯識生空不定二乗生空非唯識觀故(云云)。
ᅟᅟ==[A158] 但【CB】,伹【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自下依上云非唯識觀唯是法空更作四句荅釋也此有五類初一㧾後四別也此文第一依㧾問作分別句荅也(四句者一順前句荅二順上句後句荅三分別句荅四[這-言+塵]荅也)設有問云若爾二空觀必唯識觀歟唯識觀必二空觀歟今分[A159]別荅云法空觀必唯識觀生空觀不定菩薩生空觀是唯識觀二乗生空觀非是唯識觀(為言)(以二空問唯故云㧾問也識)。
ᅟᅟ==[A159] 別【CB】,▆【國圖】==
問何故二乗生空觀非唯識。
荅二乗不觀唯識理故也。
問若爾何䟽說滿分清淨者末曰二乗亦於人無我問觀見真如唯識性故分淨所攝(云云)。
荅其二乗所觀生空理躰是唯識性故云爾也非謂二乗人修唯識觀也。
章曰唯識觀寛通生法觀法觀義局唯是唯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第二別以唯識觀對法空觀作順後句荅也設有問云唯識觀必法空觀歟法空觀必唯識觀歟今荅曰唯識觀非必法空觀通生空故法空觀必是唯識觀也(為言)。
章曰生觀義寛通唯識非唯識觀唯識觀屈有生空非(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第三別以生空觀對唯識觀作順前句荅也設有問曰生空觀必唯識觀唯識觀歟必生空觀歟今荅云生空觀非必唯識觀有非唯識觀生空觀故故生觀寛唯識觀必生空觀故是屈也(為言)。
章曰由此唯識觀望生空觀順前句分別無唯識觀非生空[A160]但法空觀必帶生故有生空觀非唯識謂二乗生觀(云云)。
ᅟᅟ==[A160] 但【CB】,伹【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第四別以唯識觀對生空觀作順前句荅也(由此者由上寛屈義作此次順前句荅也)設有問云唯識觀必生空觀歟生空觀必唯識觀歟今荅云唯識觀必生空觀其法空觀亦帶生空故生空觀非必唯識觀亦有二乗生觀故(為言)。
章曰法空對唯識亦復如此有唯識非法空謂唯生空唯識觀無是法空觀非唯識此二作句其義可知。
問此文意何。
荅是第五別以法空觀對唯識觀亦作順前句荅也設有問云法空觀必唯識觀歟唯識𮗚必法空觀歟今荅云法空觀必唯識觀唯識觀非必法空觀亦有生空唯識觀故(為言)言此二作句等者意云此最後兩句准前第四兩句可作順前句荅也(為言)(濵及 記以作字成俱字云此二俱句為第三句第四句也今謂文義俱踈第三不云俱句何第四亦云俱句違四句故難信用之)。
問且云何名順前句荅等。
荅以狹問寛作順前句荅以寛問狹作順後句荅其義甚易知不可繁記之(然義濵曰以廣問狹為順前句以狹問廣為順後句若廣狹𭅒別無有▆以四句(云云)今謂此義頗難詳若准釋有問云若唯識觀生空觀歟以唯識觀為所問為狹以生空觀為能問為寛故云順前句荅然頗違例)。
章曰㧾相而言唯識通二空觀論[A161]但說法空觀為唯識觀者據决定故(云云)。
ᅟᅟ==[A161] 但【CB】,伹【國圖】==
問此文意何。
荅是結定也意曰㧾相言唯識觀通二空觀然唯識論等[A162]但說法空觀為唯識約决定說其[A163]生空觀不定故(為言)。
ᅟᅟ==[A162] 但【CB】,伹【國圖】==
ᅟᅟ==[A163] 生【CB】,▆【國圖】==
章曰復說諸空互相攝者如空章說(云云)。
問此文意何。
荅是敘以唯識觀相攝諸空此章略之讓諸空章也。
問爾其諸空章如何說耶。
荅慈㤙七卷章無有空章[A164]但寂法師纂第十唯識章之次有空章以五門分別第一門有增救故說一空(乃至)二十二空第四三乗得門云上諸空中生空所顕者三乗皆能入法空所顕者唯菩薩能入(云云)以此文可准釋也。
ᅟᅟ==[A164] 但【CB】,伹【國圖】==
問殊記曰如空章說者此章第四二犱義未略標五頌說諸空義(云云)而何云慈㤙章中無耶。
荅是以有說諸空頌強寄釋也非全空章也。
問其五頌如何。
荅頌云性境不隨心獨頼唯從見帶𭶰通情本性種等隨應(是說三類境文也未知成由也)能食(由六根能受用境故觀之為空即內空也)及所食(由六境所受用故觀之為空即外空也)此依(扶根非內識非外器亦內亦外觀之為空即內外空也)身所住(器世間有大勝用觀之為空即大空也)能見(能觀智也觀之為空即空空也)此如理(真如理觀之為空即勝義空也)所求二諦空(有為無為法觀之為空即有為空無為空也)為常益有情(不見有情自他𭅒別常能益即畢竟空也)為不捨生死(廣化有情有情無際故即無際空也)為善無窮盡(福智資糧𥁞未來際無有断𥁞故即不散空也亦名散空空法有故)故觀此為空(是結也)為種姓清淨(法本無染為惑所㢢故今觀之為空即本性空也)為得諸相好(觀實相好為空即相空也)為淨諸佛法(由觀所犱三寳為空淨諸佛法即一切法空也)故菩薩觀空(是結也)補特伽羅法實性俱非有(觀人法實性非有即無性空也)此無性有性(此無性空非無自性空以無性為自性故名無性自性空也)故別立二空(是結也)合有十六空又說十八(加無所得空自性空也)又說十九(前十六加所緣空增上緣空互無空也)又說二十空(前十六加無所得空自性空散空共相空也具如彼章也)。
問爾以唯識觀相攝諸空如何。
荅彼章曰今唯識觀於十六中十四全一少分法全法分名法生分名生離唯所真意云十四全內空(乃至)一切法空一少分者約無性空及顯無性空自性之無性自[A165]性空人無我中有二菩薩所觀二乗所觀除二乗所觀故云一少分法全者法無我全也此等中攝唯識觀(為言)法分名法等約此諸空法空觀分所顯名法空生空觀分所顕名生空(為言)離唯所真者癈詮談㫖真勝義理離二空所顕(為言)次文云。
ᅟᅟ==[A165] 性【CB】,[仁-二+生]【國圖】==
問[A166]但云生空皆唯識否。
ᅟᅟ==[A166] 但【CB】,伹【國圖】==
荅得[A167]但是唯識必帶生空自有生空不必唯識觀謂二乗生空(云云)如前可知也。
ᅟᅟ==[A167] 但【CB】,伹【國圖】==
唯識義卷第六(末)終 明曆四(戊[A168]戌)年 六月吉祥 板行
ᅟᅟ==[A168] 戌【CB】,戍【國圖】==
#----------------------------------------------------------------------
#【經文資訊】國家圖書館善本佛典 第 37 冊 No. 8896 唯識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6-1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國家圖書館善本佛典」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