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學要略 (附菩薩戒受隨綱要表 乙亥十一月講) 弘一律師在承天寺律儀法會講 (學人)萬泉記錄 我出家以來,在江浙一帶,并不敢隨便講經或講律,更不敢赴什麼傳戒的道場,其緣故是因個人感覺着學力不足。非常慚愧地,三年來在閩南雖有講些東西,自心總不滿。這次本寺諸位長者再三地喚我來參加戒期勝會,在人情不得已中,故今天來與諸位談談,但因時間匆促,未能預備,參考書又缺少,間或個人精神衰弱,擬在此共講三天。今天先專為求授比丘戒者講些律宗歷史,他人傍聽,雖不能解,亦是種植善根之事。 為比丘者應先了知戒律傳入此土之因緣,及此土古今律宗盛衰之大概。由東漢至曹魏之初,僧人無歸戒之舉,唯剃髮而已。魏嘉平年,中天竺僧人法時到中土,乃立羯磨受法,是為戒律之始。當是時可算是真實傳授比丘戒的開始,漸漸而達至繁盛時期根源。 大部之廣律,最初傳來的是十誦律,翻譯斯部律係姚秦時鳩摩羅什法師,廬山淨宗初祖遠公法師亦竭力勸請贊揚。六朝時此律最盛於南方。其次翻譯的是四分律,和十誦律相去不遠的時候,但遲至隋朝乃有人弘揚提倡,至唐初乃大盛。第三部是僧祇律,東晉時翻譯的,六朝時北方稍有弘揚者。劉宋時繼僧祇律後,有五分律,翻譯斯律之人,即是譯六十卷華嚴經者,文精而簡,道宣律師甚贊,可惜罕有人弘揚。至其後有有部律,乃唐武則天時義淨法師的譯著,即是西藏一帶最通行的律。當初義淨法師在印度有二十餘年的歷史,博學強記,貫通律學精微,非至印度之其他僧人所能及,實空前絕後的中國大律師。義淨回國,翻譯終畢,他年亦老了,不久即圓寂,以後無有人弘揚,可惜!可惜!此外諸部律論甚多,不遑枚舉。 關於有部律,我個人起初見之甚喜,研究多年;以後因朋友勸告即改研南山律,其原因是南山律依四分律而成,又稍有變化,能適合吾國僧眾之根器故。現在我即專就四分律之歷史大略說些。 唐代是四分律最興時期,前所弘揚的是十誦律,四分律少人弘揚;唐初四分律學者乃盛,共有三大派:一相部律,依法礪律師為主;二南山律,以道宣律師為主;三東塔律,依懷素律師為主。法礪律師在道宣之前,道宣曾就學於他。懷素律師在於道宣之後,亦曾親近法礪道宣二律師。斯律雖有三大派之分,最盛行於世的可算南山律了。南山律師著作浩如淵海,其中行事鈔最負盛名,是時任何宗派之學者皆須研行事鈔;自唐至宋,解者六十餘家,唯靈芝元照律師最勝,元照律師此外尚有許多其他經律的註釋。元照後,律學漸漸趨於消沈,罕有人發心弘揚。 南宋後禪宗益盛,律學更無人過問,所有唐宋諸家的律學撰述數千卷悉皆散失;迨至清初,惟存南山隨機羯磨一卷,如是觀之,大足令人興歎不已!明末清初有藕益見月諸大師等欲重興律宗,但最可憾者,是唐宋古書不得見。當時藕益大師著述有毗尼事義集要,初講時人數已不多,以後更少;結果成績頹然。見月律師弘律頗有成績,撰述甚多,有解隨機羯磨者,毗尼作持,與南山頗有不同之處,因不得見南山著作故!此外尚有最負盛名的傳戒正範一部,從明末至今,傳戒之書獨此一部,傳戒尚存一線曙光之不絕,惟賴此書;雖與南山之作未能盡合,然其功甚大,不可輕視;但近代受戒儀軌,又依此稍有增減,亦不是見月律師傳戒正範之本來面目了。 南宋至清七百餘年,關於唐宋諸家律學撰述,可謂無存;清光緒末年乃自日本請還唐宋諸家律書之一部分,近十餘年間,在天津已刊者數百卷。此外續藏經所收尚未另刊者猶有數百卷。 今後倘有人發心專力研習弘揚,可以恢復唐代之古風,凡藕益見月等所欲求見者今悉俱在;我們生此時候,實比藕益見月諸大師幸福多多。 但學律非是容易的事情,我雖然學律近二十年,僅可謂為學律之預備,及得窺見少許之門徑;再預備數年,乃可著手研究,以後至少亦須研究二十年,乃可稍有成績。奈我現在老了,恐不能久住世間,我很盼望你們有人能發心專學戒律,以繼我所未竟之志,則至善矣。 我們應知道:現在所流通之傳戒正範,非是完美之書,何況更隨便增減,所以必須今後恢復古法乃可;此皆你們的責任,我甚希望大家共同勉勵進行! (第一天所講者已畢。) 第二天、第三天所講的是: 三歸、五戒,乃至菩薩戒之要略。 三歸、五戒、八戒、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等,就普通說,菩薩戒為大乘,餘皆小乘,但亦未必盡然,應依受者發心如何而定。我近來研究南山律,內中有云:「無論受何戒法,皆要先發大乘心。」由此看來,那有一種戒法專名為小乘的呢!再就受戒方法論,如:三歸、五戒、沙彌沙彌尼戒,皆用三歸依受;至於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則須依羯磨文受;又如式叉摩那則是作羯磨與學戒法,不是另外得戒,與上不同。再依在家出家分之:就普通說,在家如三歸、五戒、八戒等,出家如沙彌比丘等,實而言之,三歸、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諸位聽着這話,或當懷疑,今我以例證之,如:明靈峯藕益大師,他初亦受比丘戒,後退作但三歸人。如是言之,只有三歸亦可算出家人。 又若單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因剃髮以後,必先受五戒,後再受沙彌戒,未受沙彌戒前,止是五戒之出家人。故五戒通於在家出家,有在家優婆塞、出家優婆塞之別;例如:明藕益大師之大弟子成時性旦二師,皆自稱為出家優婆塞。成時大師為編輯淨土十要及靈峯宗論者,性旦大師為紀錄彌陀要解者,皆是明末的高僧。 八戒何為亦通在家出家?藥師經中說: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為欲增上功德故。這樣看起來,八戒亦通於僧俗。 以上略判竟,以下一一分別說之。 三歸:——不屬於戒,僅名三歸。三歸者: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未受以前必須要了解三歸道理,并非糊裏糊塗地盲從瞎說,如這樣子皆不得三歸。 所謂三寶有四種之別,一理體三寶,二化相三寶,三住持三寶,四一體三寶。盡講起來很深奧複雜,現在且專就住持三寶來說。三寶意義是什麼?佛,法,僧。所謂佛即形像,如:釋迦佛像、藥師佛像、彌陀佛像等;法即佛所說之經,如:法華經、楞嚴經等,皆佛金口所流露出來之法;僧即出家剃髮受戒有威儀之人。以上所說佛、法、僧道理,可謂最淺近,諸位諒皆能明瞭吧。 歸依即迴轉的意義,因前背捨三寶,而今轉向三寶,故謂之歸依。但無論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歸時,最重要點有二:第一要注意歸依三寶是何意義?第二當受三歸時,師父所說應當十分明白,或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決不能得三歸;或隔離太遠,聽不明白亦不得三歸;或雖能聽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懷疑處,亦不得三歸。又正授之時,即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此最要緊,應十分注意;以後之「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是名三結,無關緊要;所以諸位發心受戒,應先了知三歸意義,又當正授時,要在先「歸依佛」三遍注意,乃可得三歸。 以上三歸說已。下說五戒。 五戒:——就五戒而言,亦要請師先為說明。五戒者:殺,盜,婬,妄,酒。當師父說明五戒意義時,切要用白話,淺近明瞭,使人易懂。受戒者聽畢,應先自思量如是諸戒能持否,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隨意;寧可不受,萬不可受而不持!且就殺生而論,未受戒者,犯之本應有罪,若已受不殺戒者犯之,則罪更加重一倍,可怕不可怕呢!你們試想一想,如果不能受持,勉強敷衍,實是自尋煩惱!據我思之: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婬,不飲酒;諸位可先受這兩條最為穩當;至於殺與妄語,有大小之分,大者雖不易犯,小者實為難持;又五戒中最為難持的莫如盜戒,非於盜戒戒相研究十分明了之後,萬不可率爾而受。所以我盼望諸位對於盜戒一條緩緩再說,至要!至要!但以現在傳戒情形看起來,在這許多人眾集合場中,實際上是不能如上一一別受;我想現在受五戒時,不妨合眾總受五戒,俟受戒後,再自己斟酌取捨,亦未為不可;於自己所不能奉持的數條,可以在引禮師前或俗人前捨去,這樣辦法,實在十分妥當,在授者減麻煩,諸位亦可免除煩惱。另外還有一句要緊的話,倘有人懷疑於此大眾混雜擾亂之時,心中不能專一注想,或恐猶未得戒者,不妨請性願老法師或其他善知識,再為重受一次,他們當即慈悲允許。諸位!你們萬不可輕視三歸五戒!我有一句老實話對諸位說:菩薩戒不是容易得的,沙彌戒及比丘戒是不能得的,無論出家或在家人所希望者,唯有三歸五戒,我們倘能得三歸五戒,那就是很好的了。因受持五戒,來生定可為人;既能持五戒,再說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臨終時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豈不甚好。就我自己而論,對於菩薩戒是有名無實,沙彌戒及比丘戒決定未得;即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說完全,止可謂為出家多分優婆塞而已這是實話。所以我盼望諸位要注意三歸五戒;當受五戒,應知於前說三歸正得戒體,最宜注意;後說五戒戒相為附屬之文,不是在此時得戒。又須請師先為說明五戒之廣狹;例如:飲酒一戒不唯不飲泉州酒店之酒,凡盡法界虛空界之戒緣境酒,皆不可飲。殺,盜,婬,妄,亦復如是。所以受戒功德普遍法界,實非人力所能思議。 寶華山見月律師所編三歸五戒正範,所有開示多用駢體文,聞者萬不能了解,等於虛文而已;最好請師譯成白話。 此外我更附帶言之:近有為人授五戒者於不飲酒後加不吸烟一句,但這不吸烟可不必加入;應另外勸告,不應加入五戒文中。 以上說五戒畢,以下講八戒。 八戒:——具云八關齋戒。「關」者禁閉非逸,關閉所有一切非善事。「齋」是清的意思,絕諸一切雜想事。八關齋戒本有九條,因其中第七條包含兩條,故合計為八條。前五與五戒同,後三條是另加的。後加三者,即:第六,華香瓔珞香油塗身,這是印度美麗裝飾之風俗,我國只有花香,并無瓔珞等;但所謂香如吾國香粉、香水、香牙粉、香牙膏及香皂等,皆不可用。 第七:——高勝牀上坐,作倡伎樂故往觀聽。這就是兩條合為一條的;現略為分析:「高」是依佛制度,坐臥之牀脚,最高不能超過一尺六寸;「勝」是指金銀牙角等之裝飾,此皆不可。但在他處不得已的時候,暫坐可開:佛制是專為自製的須結正罪,如別人已作成功的不是自製的,罪稍輕。作倡伎樂故往觀聽,音樂影戲等皆屬此條;所謂故往觀聽之「故」字要注意,於無意中偶然聽到或看見的不犯。以上高勝牀上坐,作倡伎樂故往觀聽,共合為一條。受八關齋戒的人,皆不可為。 第八,非時食。佛制受八關齋戒後,自黎明至正午可食,倘越時而食,即叫做非時食。——即平常所說的「過午不食。」但正午後,不單是飯等不可食,如牛乳水果等均不可用;此外如病重者,於不得已中,可在大家看不到地方開食粥等。 受八關齋戒,普通於六齋日受;六齋日者,即: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及月底最後二日;倘更能發心日日受,那是最好不過了。受時要在每天晨起時,期限以一日一夜——天亮時至夜,夜至明早。——受八關齋戒後,過午不食一條,應從今天正午後至明日黎明時皆不可食。又八戒與菩薩戒比較別的戒有區別;因為八戒與菩薩戒,是頓立之戒。(但上說的菩薩戒,是局就梵網瓔珞等而說的;若依瑜伽戒本,則屬於漸次之戒。)這是什麼緣故呢?未受五戒、沙彌戒、比丘戒,皆可即受菩薩戒或八戒,故曰頓立;若漸次之戒,必依次第,如先五戒,次沙彌戒,次比丘戒,層層上去的。以上所說八關齋戒,外江居士受的非常之多;我想閩南一帶,將來亦應當提倡提倡!若嫌每月六日太多,可減至一日或兩日亦無不可;因僅受一日,即有極大功德,何況六日全受呢! 沙彌戒:——沙彌戒諸位已聽了吧?此乃正戒,共十條。其中九條同八戒,另加手不捉錢寶一條,合而為十。但手不捉錢寶一條,平常人不明白,聽了皆怕;不知此不捉錢寶是易持之戒,律中有方便辦法,叫做「說淨」,經過說淨的儀式後,亦可照常自己捉持:最所繁難者,是正戒十條外於比丘戒亦應學習,犯者結罪。我初出家時不曉得,後來學律才知道。這樣看起來,持沙彌戒亦是不容易的一回事。 沙彌尼戒:——即女眾,法戒與沙彌同。 式叉摩那戒:——梵語式叉摩那,此云學法女;外江各叢林,皆謂在家貞女為式叉摩那,這是錯誤的。閩南這邊,那年開元寺傳戒時,對於貞女不稱式叉摩那,只用貞女之名,這是很通;平常人多不解何者為式叉摩那,我現在略為解釋一下: 那一種人可受式叉摩那戒呢?要已受沙彌尼戒的人於十八歲時,受式叉摩那法,學習二年,然後再受比丘尼戒;因為佛制二十歲乃可受戒,於十八歲時,再學二年正當二十歲。於二年學習時,僧作羯磨,與學戒法;二年學畢乃可受比丘尼戒;但式叉摩那要具學三法:一學根本法,——即四重戒。二學六法,——染心相觸,盜減五錢,斷畜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三學行法,——大尼諸戒,及威儀。 此僅是受學戒法,非另外得戒,故與他戒不同。以下講比丘戒。 比丘戒:——因時間很短,現在不能詳細說明,唯有幾句要緊話先略說之: 我們生此末法時代,沙彌戒與比丘戒皆是不能得的,原因甚多甚多!今且舉出一種來說,就是沒有能授沙彌戒比丘戒的人;若受沙彌比丘戒,必定以比丘來授才可。如受時,沙彌戒須二比丘授,比丘戒至少要五比丘授;倘若找不到比丘的話,不單比丘戒受不成,沙彌戒亦受不成。我有一句很傷心的話要對諸位講:從南宋迄今六七百年來,或可謂僧種斷絕了!以平常人眼光看起來,以為中國僧眾很多,大有達至幾百萬之概;據實而論,這幾百萬中間,要找出一個真比丘,恐怕也是不容易的事情!如此怎樣能授沙彌比丘戒呢?既沒有能授戒的人,如何會得戒呢?我想諸位聽到這話,心中一定十分掃興;或有人以為既不得戒,我們白吃辛苦,不如早些回去好,何必在此辛辛苦苦做這種極無意味的事情呢?但如此懷疑是大不對的:我勸諸位應好好地、鎮靜地在此受沙彌戒比丘戒才是!雖不得戒,亦能種植善根,兼學種種威儀,豈不是好;又若想將來學律,必先挂名受沙彌比丘戒,否則以白衣學律,必受他人譏評:所以你們在這兒發心受沙彌比丘戒是很好的! 這次本寺諸位長老喚我來講律學大意,我感着有種種困難之點;這是什麼緣故?比方我在這兒,不依據佛所說的道理講,一味地隨順他人顧惜情面敷衍了事,豈不是我害了你們嗎!若依實在的話與你們講,又恐怕因此引起你們的懷疑;所以我覺着十分困難。因此不得已,對於諸位分作兩種說法:(一)老實不客氣地,必須要說明受戒真相,恐怕諸位出戒堂後,妄自稱為沙彌或比丘,致招重罪,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我有種比方,譬如:泉州這地方有司令官等,不識相的老百姓亦自稱我是司令官,如司令官等聽到,定遭不良結果,說不定有鎗斃之危險!未得沙彌比丘戒者,妄自稱為沙彌或比丘,必定遭惡報,亦就是這個道理。我為着良心的驅使,所以要對諸位說老實話。(二)以現在人情習慣看起來,我總勸諸位受戒,挂個虛名,受後俾可學律;不然,定招他人誹謗之虞;這樣的說,諸位定必明了吧? 更進一層說,諸位中若有人真欲紹隆僧種,必須求得沙彌比丘戒者,亦有一種特別的方法;即是如藕益大師禮占察懺儀,求得清淨輪相,即可得沙彌比丘戒;除此之外,無有辦法。故藕益大師云:「末世欲得淨戒,捨此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因為得清淨輪相之後,即可自誓總受菩薩戒而沙彌比丘戒皆包括在內,以後即可稱為菩薩比丘。禮占察懺得清淨輪相,雖是極不容易的事,倘諸位中有真發大心者,亦可奮力進行,這是我最希望你們的。以下說比丘尼戒: 比丘尼戒:——現在不能詳說。依據佛制,比丘尼戒要重複受兩次;先依尼僧授本法,後請大僧正授,但正得戒時,是在大僧授時;此法南宋以後已不能實行了。最後說菩薩戒: 菩薩戒:——為着時間關係,亦不能詳說。現在略舉三事:(一)要有菩薩種姓,又能發菩提心,然後可受菩薩戒。什麼是種姓呢?就簡單來說,就是多生以來所成就的資格。所以當受戒時,戒師問:「汝是菩薩否?」應答曰:「我是菩薩!」這就是菩薩種姓。戒師又問:「既是菩薩,已發菩提心否?」應答曰:「已發菩提心。」這就是發菩提心。如這樣子才能受菩薩戒。(二)平常人受菩薩戒者皆是全受;但依瓔珞本業經,可以隨身分受,或一或多;與前所說的受五戒法相同。(三)犯相重輕,依舊疏新疏有種種差別,應隨個人力量而行;現以例說,如:妄語戒,舊疏說大妄語乃犯波羅夷罪,新疏說,小妄語即犯波羅夷罪;如余所編輯之圖表廣明。至於起殺盜婬妄之心,即犯波羅夷,乃是為地上菩薩所制。我等凡夫是做不到的。 所謂菩薩戒雖不易得,但如有真誠之心,亦非難事;且可自誓受,不比沙彌比丘戒必須要請他人授;因為菩薩戒、五戒、八戒皆可自誓受,所以我們頗有得菩薩戒之希望! 今天律學要略講完,我想在其中有不妥當處或錯誤處,還請諸位原諒。最後我尚有幾句話:諸位在此受戒很好。在近代說,如外江最有名望的地方,雖有傳戒,實不及此地完備,這是這裏辦事很有熱心,很有精神,很有秩序,誠使我佩服,使我贊美。就以講律來說,此地戒期中有講沙彌律、比丘戒本、梵網經,他方是難有的。幾年前泉州大開元寺於戒期中提倡講律,大家皆說是破天荒的舉動。本寺此次傳戒之美備,實與數年前大開元寺相同;並有露天演講,使外人亦有種植善根之機緣,誠辦事週到之處。本年天災頻仍,泉州亦跑不出例外,在人心慘痛、境遇蕭條的狀況中,本寺居然以極大規模,很圓滿地開戒,這無非是諸位長老及大護法的道德感化所及;我這次到此地,心實無限歡喜,此是實話,并非捧場;此次能碰着這大機緣與諸位相聚,甚慰衷懷,最後還要與諸位恭喜。 ——二十四年冬十一月,於泉州承天寺戒期勝會中。—— 有智勤護戒  戒淨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如過去諸佛 及以未來者  現在諸世尊 能勝一切憂  皆共尊敬戒 (大藏經會謹案,泉州承天寺印行律學要略本,有此偈及菩薩戒受隨綱要表,茲均照錄。) (又承傳貫法師寄示弘一大師,辛巳結夏安居福林寺時貼在壁上敬告大眾文,併錄如下。) 每半月說戒之前。各人應自憶念,於此半月內,所有犯戒之罪,悉應發露,如法懺悔。不可忘記。 受八戒者,若正犯戒雖屬身口,而起心亦結小罪。如故起□□心,亦應懺之。 八戒中,妄語兼攝四種口過。若有犯者,應懺。 敬 白 菩薩戒受隨綱要表  (龍集乙亥十月一日於惠安淨峯寺集錄  沙門一音) 菩薩戒┬受┬得受┬資器┬有感戒之善┬菩薩種姓 ᅟᅟ │ │  │  │     └發菩提心 ᅟᅟ │ │  │  └無障戒之惡┬煩惱障 受法中不問者、不決定故。 ᅟᅟ │ │  │        ├業障┬七逆 ᅟᅟ │ │  │        └報障└十重 如下懺法中廣說。 ᅟᅟ │ │  ├師德 如瑜伽師地論等廣明。 ᅟᅟ │ │  └受法┬對緣┬諸佛菩薩現在前受 ᅟᅟ │ │     │  ├依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 ᅟᅟ │ │     │  └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 瑜伽論云、自受從他、 ᅟᅟ │ │     │              若等心受、亦如是持、 ᅟᅟ │ │     │              福德無別。是約心也。 ᅟᅟ │ │     ├隨分┬全分受 ᅟᅟ │ │     │  └一分受 菩薩瓔珞本業經云、若受一戒、名一分菩薩。 ᅟᅟ │ │     │       乃至具受、名具分菩薩。梵網古迹記中、廣明此義。 ᅟᅟ │ │     │       彼云、隨其受者意樂所堪、或受一戒、或多、 ᅟᅟ │ │     │       皆得成戒、名為菩薩。不同聲聞必總受持、若其一分、 ᅟᅟ │ │     │       不名比丘。菩薩不爾。隨分戒故。 ᅟᅟ │ │     └正受┬依法師受 諸師所立儀軌不同。宋靈芝律師所撰、最為美備。 ᅟᅟ │ │        │     載芝苑遺編中。 ᅟᅟ │ │        └自誓受 自誓受戒文、見瑜伽師地論。梵網須見好相。 ᅟᅟ │ │             若依占察經本業經及瑜伽論、則可直受。 ᅟᅟ │ └失受┬故捨大菩提心 於人前故意發起棄捨語言亦爾。 ᅟᅟ │    └犯重戒┬破 若以上品纏犯、隨所犯支失之。 ᅟᅟ │        │  ┌───────────────────────────┐ ᅟᅟ │        │  │問、上依瑜伽論云、二緣失受。若依本業經云、菩薩戒有受法│ ᅟᅟ │        │  │而無捨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二說互異、豈不相違。  │ ᅟᅟ │        │  │答、不相違也。若論種體、一熏永在。若言功能、或違緣失。│ ᅟᅟ │        │  │以體從功、故論云捨戒。以能從體、故經云不失。     │ ᅟᅟ │        │  └───────────────────────────┘ ᅟᅟ │        └汙 若中下纏、唯汙不失。 ᅟᅟ └隨 受興於前、持心後起、順本所受、令戒光潔、故名為隨。 ᅟᅟ  └┬依位制別┬凡位 諸師所判罪相亦有緩急、種種不同、如別表例。宜各隨力奉持。 ᅟᅟ   │    └聖位┬制 文殊問經云、若受出世間菩薩戒而不起慈悲心、是菩薩犯波羅夷。 ᅟᅟ   │       │  若以心起盜想、犯波羅夷。若以心分別男女非男非女等、犯波羅夷。 ᅟᅟ   │       │  若起妄語心、犯波羅夷。又涅槃經云、雖不交女、壁外遙聞女瓔珞聲、 ᅟᅟ   │       │  心生愛著、成欲破戒。優婆塞戒經云、菩薩想女人身上瓔珞等、 ᅟᅟ   │       │  皆波羅夷。當知此皆依地上制也。 ᅟᅟ   │       └開 瑜伽戒本開殺生等七支。攝大乘論通開殺生等十惡。無性釋論云、 ᅟᅟ   │          悲願相應後得妙智行殺生等十種作業。南山云、淨心地菩薩得無分別智、 ᅟᅟ   │          行殺生等。地前不合。準此等說、但局地上、不通地前、況外凡乎。 ᅟᅟ   └懺悔方法┬懺重┬根本┬以上品纏犯十重 即已失戒。對十方佛方等懺、若見好相、舊戒還全、 ᅟᅟ        │  │  │        更不須受。若不得好相、懺滿一年應再受戒。 ᅟᅟ        │  │  │        此依賢首義寂諸家所判。 ᅟᅟ        │  │  └以中品下品纏犯十重戒 仍未失戒。應對四菩薩懺。懺法如後所列。 ᅟᅟ        │  └方便┬犯十重下重方便───┐ ᅟᅟ        │     └犯十重下輕方便─┐ │ ᅟᅟ        └懺輕┬根本─────────┼─┴──對首懺 ᅟᅟ           │           │        懺法皆如後所列 ᅟᅟ           └方便 重輕同─────┴────責心懺 ○以中品下品纏犯十重戒懺法 應對四菩薩懺。(若依瑜伽論、中品對三人以上、下品對一人。) ᅟᅟ            懺時應具儀長跪合掌云、諸大德一心念、(若對一人、無諸字。) ᅟᅟ            我某甲故□□□犯波羅夷罪。今向大德發露懺悔、更不敢作。 ᅟᅟ            願大德憶我。(三說)受懺者呵責云、自責汝心、生厭離。答言、爾。 ○犯十重下重方便 ┐     應對一人云云、文同上。 ᅟᅟ       ├對首懺法 若懺前者、於犯波羅夷罪五字之下、 ○犯輕垢中根本罪 ┘     加重方便三字。若懺後者、改為犯輕垢罪。 ○犯十重下輕方便 ┐     應自具修威儀、心生慚愧云、我某甲故□□□、 ᅟᅟ       ├責心懺法 犯波羅夷罪輕方便。我今自責心悔過。(一說) ○犯輕垢中重輕方便┘     若懺後者、應改云、犯輕垢罪重或輕方便。 ᅟᅟ  以上皆依賢首疏判定。依瑜伽師地論云、若無隨順之人可對發露、悔除所犯。 ᅟᅟ  爾時菩薩以淨意樂起自誓心、我當決定防護當來、終不重犯。如是於犯還出還淨。 ᅟᅟ  若有所犯、隨時懺之。雖以緣務遲延、應於半月布薩之前、必須懺淨。 ᅟᅟ  因有犯者、不得聞說戒也。 #---------------------------------------------------------------------- #【經文資訊】佛教大藏經 第 104 冊 No. 2270 律學要略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11-0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