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崇福寺位於浙江臨安鄉艮山門外。石晉開運三年(九四六),明義智厚禪師始開此山,名「護國禪院」(一作原名「寶壽院」),宋雍熙間(九八四~九八七)大興之,大中祥符元年(一〇〇八),改稱「崇福寺」,大觀間(一一〇七~一一一〇)燬,紹興間(一一三一~一一六二)重建,元末又燬。明洪武十六年(一三八三)復建,二十四年(一三九一)立為叢林。清初殿宇坍塌,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〇)四航和尚復興,乾隆九年(一七四四)靜山和尚修葺大殿,乾隆、嘉慶兩朝一再增修,頗具規模。本寺住持僧自明義智厚禪師而下千餘年間,茫無可考,自清康熙間四航超海和尚,為本寺中興第一代,守臨濟一宗,以下住持,寺萬年簿皆有記錄,其有功於本寺且有行誼可考者,有靜山相和尚、廣瑞和尚、道宏和尚、心一通和尚、自求和尚、久賢達聖和尚,玉山真源和尚等,為禪宗臨濟祖庭之一。寺舊無記錄,嘉慶六年(一八〇一),邑人朱文藻與住持釋真源創修寺志,釐為四卷,分門有五:總敍、寺宇、寺產、住持、檀護。總敍一門,載本寺之簡史。寺宇上列有關帝殿、關帝笤經,體例不純。寺宇下載本寺殿閣堂房之建置。寺產則錄本寺之田產與檀樾之佈施。住持一門,則載四航超海和尚迄玉山真源和尚。檀護一門,載宋思山等三十四人。光緒重刻本後附「重建崇福寺碑記」。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章庭棫應住持釋懋成之請,據寺萬年簿編「續志」一卷,首錄住持、檀護,次載事實,懋成彙集有關題詩以附之,以補嘉慶道光間四十年之文獻。按寺志之史源,除輯諸縣志外,大抵據寺之萬年簿,所記簡略,要存古寺之零篇也。茲據清光緒七年(一八八一)錢塘丁氏刋本景印。
ᅟᅟ==[A1] 此「版本說明」一文原為書本開頭無頁碼之插頁,今為標記架構上之需要移到此處,且以 pb001a 為虛擬頁欄碼。==
崇福寺志叙
武林艮山門外庵院櫛比半為吳越兩宋所剙而崇福寺獨壯麗閎深為羣刹之冠然自吳越剙建以來千餘年閒紀載缺遺碑碣無攷蓋由寺無恆產主席更易不常高僧不能聚集至 國朝康熙閒始有捐田捨地之檀護寺中稍有稻粱可資而主僧率不暇為文飾之務地處郊坰騷人詞客足跡又不恆至以致舊述無稽水月居額跋雖云有舊志蒐之無所得東鄉諸古刹之有專志者惟辯利院而此寺較古不可無志以垂久遠文藻移家臨江鄉二十餘年村廬距寺數百武不辭弇陋與玉山上人諮訪耆宿參稽故籍剏成寺志釐為四卷新模憑諸目見舊事得之傳聞譌誤遺漏知所不免詳贍增採俟諸後來剞劂既竣爰書簡端
嘉慶六年歲次辛酉九月朔日朱文藻識
崇福寺圖
![[GA030pb006_01.gif|300]]
[1]
ᅟᅟ==[1] 圖:北通下菩薩、蕩、田、菜園、門後、東、彌六樓、方丈、水月居、庫房、東房址入寺內、骨池、關帝廟、地、南、寺內地、寺前橋、中房、天王殿、大殿、祖堂、伽藍殿、祖師殿、禪堂、大悲閣、北、報本堂、齋堂、柴房、沐浴房、清房、東出范家衖通走馬塘、此處舊有雲水堂延壽堂今廢為隙庙。==
![[GA030pb007_01.gif|300]]
[1]
ᅟᅟ==[1] 圖:放生池、各房公產、西、西北房、東北房、南房、聞王廟、後殿、戲臺、花園衖村居、西房、井亭社、西達艮山門。==
御製崇福寺碑記(乾隆元年)
昔如來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傳付摩訶迦葉自達磨來茲震旦提倡宗乘一花五葉遞相祖述厥後曹溪分派臨濟號為正宗棒喝之用實與靈山拈花面目後先同揆祖印相承提持接引信覺海之津梁靈山之通軌也近日叢林刹宇遍天下皈依釋氏者雖眾而宗風頺替象教日衰我 皇考世宗憲皇帝聖明天縱萬幾餘暇了達性源旁及內典憫正法之不傳整飭宗門諄懇告誡冀其真參實悟以續曹溪臨濟之一燈凡昔時尊宿開堂駐錫之地具荷 皇慈次第修葺杭州艮山門外崇福寺者臨濟祖庭之一也剏於宋燬於元復建於明厯年七百餘載琳宮傾[A2]圮鐘鼓寂寥 皇考命以內幣之嬴重加修整經始於雍正十二年九月落成於十三年七月梵宇莊嚴禪林載煥用記始末勒諸貞珉維爾緇流居是寺者當念 世宗憲皇帝護持正梵之深恩各守戒律努力參究實具正知正見上接諸宗之傳無令塗汙慧命垢濁法輪朕實有望焉(右見 皇朝文典卷九十九 乾隆元年編修臣王峻恭擬)
ᅟᅟ==[A2] 圮【CB】,𡉏【志彙】==
崇福寺志卷一
臨江里人朱文藻纂輯
本寺住持釋真源參訂
總叙
崇福寺在杭州府仁和縣臨安鄉八啚二十四都
太平寰宇記仁和縣十二鄉
咸湻臨安志仁和今管十一鄉第十一曰臨安鄉管里三曲江海門望潮
杭州府舊志臨江鄉二十四都一十一里
仁和縣趙志仁和縣在野十二鄉第十二曰臨江鄉管十一啚
出艮山門
咸湻臨安志杭州城東七門第七曰艮山門
杭州府舊志艮山門東北第一門也東北隅有艮山故名門內有順應橋一名壩子橋俗因呼門為壩子門
杭州府新志按今之艮山相傳元末築新城累土為之而艮山門之稱宋時已有舊志以為因山得名非是仁和志謂門位于艮易艮為山或近之
過弔橋沿沙河迤東市店稠密俗呼沙河𪣟
按字書無𪣟字詳玩音義乃壖字之轉音壖同堧而緣切韋昭曰堧河邊地張晏曰堧城旁地一曰城下田史記河渠書故盡河壖謂岸邊地也今路旁有碑額曰重築沙河壖石塘記蓋不從俗作𪣟也
市盡處有橋俗呼俞家橋(舊傳為東倉新橋)
杭州府新志艮山門東一里餘俞家壩側泄沙河水入清涼閘
按清涼閘在沙河壖北側市中有衖通清涼橋俗呼閘衖
又按閘衖者向為天仙廟山門額曰忠孝里今燬北至天仙廟又西通楊墅廟天仙廟祀孝子董永廟前有月河環至俞家橋向有老者曰舊傳劉誠意過此指此為藕形四下水溝通流為藕根廟為蓮花廟門蕩為荷葉蕩傍一井上有六柱石亭其形尖圓為蓮花蘂年久亭圮移六柱為俞家橋上石闌十餘年前重建天僊廟取回作捲棚柱
過橋向東北行為吳家更樓
按此為一村落南北居人三四十家村中南向大宅為吳氏之居吳氏先世居徽州休寧之黃源明時天綬公始遷杭官錦衣指揮傳二世尊周公廕襲指揮三世仲文公襲替始業儒為郡庠生四世景春公為鄉飲賓五世繼泉公生三子長瑞芝次環芝三珍芝珍芝公生子諱君榮號容庵候選州司馬善治生家饒裕周給閭里所居門外建樓跨途以備守望里人呼公名曰吳君遂稱此樓為吳君更樓後人避諱改曰吳家樓上舊奉城隍神今樓圮神像供於吳宅
過更樓轉東直北經聖帝殿為九里松塘通下菩薩三里亭枸桔衖繭橋大路
按聖帝殿故老相傳舊奉關帝為崇福寺伽藍神昔年迎天開河聖帝祈雨經此遇大雨少憩雨止再舁重不可移眾謂神意欲駐此也卜之得吉遂奉聖帝於殿中而奉關帝於殿右里中吳岐生家遇盜官為緝獲枷斃於此岐生夜過鬼輒為崇暗中見刀光而解乃建而新之
又按九里松塘宋時舊名咸湻臨安志云蔡官人塘河在艮山門外九里松塘是也下菩薩亦宋時舊名今為土穀祠祀諸葛瑾廟門外左壁有石佛一龕佛像三尊合為一石舊湮井底今嵌廟壁佛像下節刻題名十一行文云臨安府城東新九里松下菩薩廟焚修香火善友係嘉興府行孝人口募緣刊鑿圓通聖像一龕并重建施水一所祈求豐稔國泰民安上答四恩三宥嘉熙元年四月初八日嘉興府行孝善友義庵周貴圓謹題據此可知九里松塘及下菩薩廟自南宋始矣石刻謂為新九里松則是始於嘉熙初元以前未有此名也
未至聖帝殿東嚮數百步村居十餘家名花園衖
園為屠氏先世之別墅奇花異果四時繁茂今為桑塍蔬圃矣
過花園衖為聞王廟
廟在路北南嚮大殿三楹後殿三楹奉土穀神前殿神像前栗主題曰溥澤侯左壁神榜題曰商勅臨安九里松九朝都土地勅封溥澤侯
按聞王事蹟不可攷土人據稗說家商紂時聞太師當之故榜題商勅固屬不經然下文十五字則由來已久必有所本杭州之稱臨安府始於南宋高宗此地之稱九里松始於南宋理宗其曰九朝都土地者宋代南北各有九朝此云九朝必非南宋之九朝葢宋亡之後元人立廟何必復稱前代之九朝乎則所謂九朝者指北宋而言以臆度之當由高宗定都臨安以後扈蹕之人僑居此土追祀中原土穀之神立廟於此稱之曰九朝都土地者示不忘中原也神為聞姓封溥澤侯亦仍宋勅之舊攷聞姓僅見於正字通載宋咸平進士聞見自明以後乃有尚書聞淵明史有傳明末則有聞子將為杭郡名人可見吾杭聞氏大率為宋進士聞見之後則此聞王廟或亦北宋聞進士之後嗣有功於朝封號溥澤其子孫僑居此鄉立祠奉祀而年久遂奉為土穀神也杭郡土穀神有姓名者大半類是今未能詳攷姑備一說以俟博雅者論定焉廟中香火即崇福寺南房僧主祝史廟門外路南北嚮戲臺一座額題昭昔警今四字集朱子書臺左右有樟楓銀杏等大樹十餘株(廟後同)臺西一水環流曰清宮港東通寺前橋南通小顧家橋
聞王廟東即崇福寺
寺南嚮門外直南甬道一帶臨大路左右角大樟樹二株可二人合抱路東為興隆橋俗名寺前橋東通范家衖走馬塘大路南通永濟橋路南面寺有小蕩名曰骨池本寺各房共之
崇福寺
咸湻臨安志崇福院在艮山門外元係寶壽院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又傳開運三年郡人以地易仁王院菜園建護國仁王院後改寶壽)
杭州府馬志崇福寺艮山門外宋雍熙閒建大中祥符初改今額後累燬明洪武中重建
仁和縣趙志崇福寺在艮山門外臨江鄉宋雍熙閒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大觀閒燬紹興閒重建元末燬明洪武十六年復建二十四年立為叢林
又云崇福院在慶春門外難消埠晉時為護國仁王院後改寶壽宋大中祥符閒賜今額元末燬明萬曆閒僧養虛重建觀察陳禹謨復題枕流院額
杭州府新志崇福寺在艮山門外宋雍熙閒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大觀閒燬紹興閒重建元末燬洪武十六年復建立為叢林
又云崇福院在慶春門外晉為護國仁王院宋大中祥符改額元末燬明萬曆閒重建
按艮山門在城東北慶春門宋時為東青門在城東其地上下相距數里不能混也崇福院與崇福寺本是二名惟咸湻志謂之崇福院元係寶壽院祥符元年改額在艮山門外則非慶春門外難消埠之崇福院明矣嗣後府縣志皆稱為崇福寺而刪去寶壽舊額但云改賜今額夫不載舊額則何從改賜府縣志之誤顯然至仁和趙志乃以寶壽院額屬之難消埠之崇福院而於艮山門外之崇福寺不載寶壽則崇福寺之舊額究屬何名似係趙志有誤咸湻志為郡志之祖所載自屬可據當從之惟不詳寶壽之額始於何年據馬府志謂寺建於宋雍熙閒則寶壽之額當即始於是時趙縣志謂晉時為護國仁王院者自是難消埠崇福院額似非即此崇福寺也然本寺記略又但有護國而無寶壽則護國之額又非難消埠之崇福院矣今住持玉山親至難消埠徧詢耆老謂難消埠祗江沙一片久失其址而左近小庵數處亦並無崇福院之名葢院之頹廢已久矣府縣志但仍舊文編錄未嘗細攷其存亾則其誤無從辨析姑從其說以備攷而寺之開創從記略以為自晉開運三年為不失其舊也仁和趙志又云因果寺在艮山門外後晉開運二年建名崇壽宋大中祥符元年改是額元末兵燬明洪武初草葺二十四年併崇福寺萬曆壬子僧月居璽重建按此今謂之月居庵洪武閒併入崇福寺者今雖析出仍附載之
崇福寺記略武林艮山之左古有九里松漫為平原石晉開運三年有明義智厚禪師始開此山名護國禪院大宋雍熙年閒大興之大中祥符閒改額崇福禪寺大觀閒兵燬紹興重建元末復燬洪武二十四年再創萬曆甲午歲有思山宋公復整崇禎戊寅里中玉存屠公捨地七分零本寺房僧存如師就地募建禪堂三閒
本朝康熙丙子年殿堂坍頹西北房懋華師捐金二十兩里人容庵吳公主興修造戊寅歲懋師病卒中止丁亥歲懋師之徒霽遠師約同七房各捐金二十兩歸容庵公公即破土發木興造未遂而病篤命仲子岐生公繼志完工岐生公於辛卯歲興大殿天王殿兼創山門伽藍祖師兩廊清逸堂廚房等屋七房師亦皆殫力勝瑢師更倍力於工作至乙未年冬岐生公即同長兄道深公糾諸同志詣石門福嚴敦請超海和尚於丙申春來主席參者多至千餘指安禪棲眾淨律為常始成名刹而寮舍尚少是歲之暮岐生公卒戊戌秋復整大殿海公與道深公議完其缺略公曰弟功宜續父志當遵即與季弟兩姪謀完其事仍糾諸同志天生沈公等議勸眾房調換地基屋宇眾房允協海公復命諸職盡力募化檀護樂助是冬天生公道深公竭力共完勝事乃創建大悲閣改造三房於山門之左右庚子歲禪堂方丈庫房乃成辛丑夏華家衖有慈雲庵者因患海水拆施常住因建齋堂宿雲堂柴房圊房壬寅六月海公退院蔭寰培公主席乙巳春培公退院演教海公復主席是年七月十七日大悲閣始上樑此雍正已前本寺興建之始末也
按此記略書於本寺萬年簿之首萬年簿者本寺住持授受之故籍也首云在晉開運三年有明義智厚禪師始開此山名護國禪院大宋雍熙年閒大興之大中祥符閒改額崇福禪寺石晉為五代時國開運乃出帝紀年時吳越建國錢王元瓘奉晉正朔故開運三年實吳越錢王時事明義智厚禪師開山名護國禪院似即仁和趙志所載難消埠崇福院晉時為護國仁王院者據志則屬之彼處據記略則屬本寺厯世久遠究不知孰是也又記略但稱大宋雍熙年閒大興之而不載寶壽院額似乎寶壽之額原非本寺所有然則咸湻志之稱崇福院在艮山門外元係寶壽者將何屬耶同一大中祥符元年既改護國院為崇福寺又改寶壽院為崇福院而咸湻志無明文後之府縣志又不加辨析此疑終不能明矣府縣志但云大觀閒燬而記略云兵燬大觀閒杭州無兵戈之事則云兵燬記略誤也
本寺修建原委本寺自明洪武二十四年立為叢林至 大清順治閒坍塌康熙五十九年閒各檀護迎四航和尚主席復興乾隆甲子秋靜山和尚修葺大殿四十年九月本寺兩序鄰房尊宿至皋亭龍居寺迎道宏和尚主席四十一年行梆勸募蒙施煥章吳西林同募善信於十一月興工先修彌六閣四十二年春修禪堂冬修天王殿關帝殿併莊嚴佛像五十六年二月文賢和尚主席周圍築牆一百三十堵造伽藍殿五閒五十八年造報本堂五閒關帝殿五閒重修齋堂五閒五十九年造廚房五閒小房八閒祖師殿五閒重裝大佛三尊韋馱一尊嘉慶三年六月稑潤和尚主席五年冬鳴梆立關募緣重建大殿六年正月稑公退院法嗣玉山和尚主席竭力振興事事務期整頓
按此條亦載本寺萬年簿而加以增潤者也
崇福寺志卷一
崇福寺志卷二
臨江里人朱文藻纂輯
本寺住持釋真原參訂
寺宇上
關帝殿
本寺山門第一進凡五閒門外左右八字牆各一帶左偏園地為東房舊址今歸寺內右牆小門通東北房出入殿為乾隆癸丑年里人吳隆昌等因舊重建(按記略載康熙辛卯年創山門至乾隆丁酉之冬始修關帝殿至是年因舊規模而更新)殿中供奉關帝祈禱極靈凡有事不決及蠶收葉價致誠卜笤無不響應
關帝笤經
按笤字本音條笤帚也未有作卜笤用者卜者所用古謂之杯珓以玉為之音教類篇云巫以占吉凶者演繁露云杯珓用兩蚌殻或用竹根字又或作筊石林燕語高辛廟有竹桮筊以一俯一仰為聖筊演繁露及石林燕語皆宋人之書則筊用竹根與俯仰為聖之制由來久矣今若從古當作筊字然時俗皆通用笤字遽易之恐啓後人之惑姑從俗作笤
凡占者神前默禱以手舉笤二枚相合而擲于地三擲而畢以一仰一覆者為聖兩仰者為陽兩覆者為陰檢讀笤經以占吉凶經語舊書於粉板今里人金懷捐貲刻本印以籤條占者免謄寫之勞矣經語甚樸遫無文韻多不諧經厯年久不無流傳之誤今悉仍原本鐫之不復改易取其徵驗已久也惟尋求命意頗與易理相通葢易以陽為君子陰為小人君子道長則吉小人道長則凶故經語中以聖陽多者吉陰多者凶陽固合於君子之道而聖則陰陽相合也三擲分列為六猶易卦之有六爻一陽一陰謂之聖以配爻辭則先陽後陰即如三聖畫為六爻是為陽陰陽陰陽陰自下而上成既濟卦餘悉倣此推之今取易爻與經語參詳無不相合可知當時製經二十八字具有深意非漫爾為之也愚既悟此理因詳加疏解備載於此願與占者共曉然於神靈之不爽也
三聖 上上 ![[GA030pb036_01.gif|300]]
ᅟ離下坎上既濟卦
風雲際會正當時 萬事亨通大可為
三日幸逢歡喜到 花開結子月光輝
水火相交坎離既濟六爻之位各得其正故風雲際會萬事亨通也離光照水如花開之麗月光之輝六二爻辭云勿逐七日得此云三日者極言其速也
聖陰陰 下下 ![[GA030pb037_01.gif|300]]
ᅟ震下坤上復卦
初時有吉後頭凶 莫把奸人作弟兄
日後反成冤業債 總然得利也空空
一陽初復而羣陰尚蔽於上故初吉後凶易云朋來無咎然君子少小人多慮奸人為害也
聖聖陽 上上 ![[GA030pb037_02.gif|300]]
ᅟ離下巽上家人卦
貴人相濟合陽陰 何慮前途不太平
千里威風惟君有 他年金谷自豐盈
卦辭云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是為陽陰相合之象上九一爻有孚威如經故云千里威風惟君有也
聖聖陰 中平 ![[GA030pb038_01.gif|300]]
ᅟ離下坤上明夷卦
男子行藏事合成 買賣何須用一人
防他久遠遭他計 利不成時反受虧
離為明象而逼於三陰小人[A1]間阻故買賣不宜專任一人也小人用事遭計受虧害所必至矣
ᅟᅟ==[A1] 間【CB】,閒【志彙】==
聖陽陽 上上 ![[GA030pb039_01.gif|300]]
ᅟ離下乾上同人卦
無憂無慮太平年 坐賈行商利萬千
病者起身官事散 求謀作事有良緣
此卦為利涉大川之象故云商賈皆利文明以健故云病者起身君子能通天下之志故官事散卦名同人故謀事有良緣也
聖陰陽 下下 ![[GA030pb039_02.gif|300]]
ᅟ震下巽上益卦
倚勢須防有盡時 莫持豪富莫欺貧
神明不佑終非久 禍患臨時悔也遲
卦有損上益下之象益中有損戒人勿自恃也經云禍患臨時悔也遲葢因易上九爻辭有立心勿恆凶之語而重警之
聖陽陰 中平 ![[GA030pb040_01.gif|300]]
ᅟ離下震上豐卦
好好行來又若何 幾乎失卻在中途
若非用力施為計 反被旁人笑是非
豐卦王假之勿憂宜日中日中與中途同一中也云勿憂則先已有憂故云幾乎失卻也離為明象震為動象明以動而後豐則當用力施為矣
聖陽聖 上上 ![[GA030pb040_02.gif|300]]
ᅟ離下兌上革卦
讀書及早登金榜 吉人懷孕必生男
丹詔貴人相接引 憑他謀望總如斯
革卦辭云文明以說(悅)大亨以正故云讀書早登金榜也離為火兌為澤水火相息又為生息之義故懷孕生男也湯武革命順天應人故云丹詔接引也
聖陰聖 中平 ![[GA030pb041_01.gif|300]]
ᅟ震下坎上屯卦
你問前程事若何 小人阻閒在中途
勸君且過月半後 任汝施為笑呵呵
此卦乾坤始交而遇陰險故云中途阻隔也過月半者坎陷過中則震動奮發可任汝施為矣
三陽 上上 ![[GA030pb042_01.gif|300]]
ᅟ乾下乾上乾卦
三陽交泰似新年 到處風光萬物鮮
花滿路時香滿袖 家家齊插嫩楊枝
此卦六畫皆奇上下皆乾陽之純而健之至也三陽開泰正月之象萬物資始於卦為上吉
三陰 下下 ![[GA030pb042_02.gif|300]]
ᅟ坤下坤上坤卦
說起愁來愁更多 禍從天降兩相磨
寬心待過甲子日 可保平安免難波
羣陰相連愁多之象坤卦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甲為東北子亦正北經故云過甲子日保平安也
陰陽陽 下下 ![[GA030pb043_01.gif|300]]
ᅟ艮下乾上遯卦
閒是閒非不可聽 聽了卻是惱人心
從今一筆鈎消罷 各自尋門自主張
遯卦為君子遠小人之象故云是非不可聽也凡事退避則小有利貞故云可各自主張也
陽陰陰 下下 ![[GA030pb043_02.gif|300]]
ᅟ兌下坤上臨卦
欲知機處未知機 小輩陰人惹是非
作急隄防須仔細 免教骨肉兩分離
臨卦為君子教思無窮乃尊長教戒小輩之意也卦象二陽上逼四陰剛不勝柔故云隄防須仔細也
陽聖陰 中平 ![[GA030pb044_01.gif|300]]
ᅟ乾下坤上泰卦
貴人相濟合陰陽 何慮前途不吉昌
勸君諸事須守舊 免教後悔喜洋洋
此卦為天地交泰之象經故云貴人相濟合陰陽也君子之道雖長而小人之道尚未盡消故須守舊
陰聖陽 中平 ![[GA030pb044_02.gif|300]]
ᅟ艮下巽上漸卦
說起愁來且莫愁 先凶後吉不須憂
當時卻被花徒哄 更有收成在後頭
卦有漸進之義故云先凶後吉彖辭云女歸吉故云被花徒哄也進得位往有功故云有收成在後
陽陰聖 中平 ![[GA030pb045_01.gif|300]]
ᅟ兌下坎上節卦
行人性急反成遲 諸事還須許愿心
官事求謀因半阻 始中還有好收成
節有限止之義故急而反遲求謀半阻也兌說(悅)坎險說(悅)以行險故許愿心以求說(悅)神明而後可行乎險也天地節而四時成故云有好收成也
陰陽聖 中平 ![[GA030pb046_01.gif|300]]
ᅟ艮下兌上咸卦
小人破戒禍相隨 我若無私也不妨
但把一心行正道 自然天理不相虧
此卦艮下兌上艮為山兌為澤山剛澤柔柔上剛下當以正心相感則無私矣無私則天理不虧小人不能為禍也
陰陽陰 上上 ![[GA030pb046_02.gif|300]]
ᅟ艮下震上小過卦
風霜磨盡好音來 眼見青天紅日開
否極泰來生造化 訟事和同病好來
卦辭有飛鳥道之音故云好音來也六五爻辭有密雲不雨故云眼見青天紅日也下艮為否極上震為泰來山上有雷為動盪之象故訟和而病好也
陽陰陽 中平 ![[GA030pb047_01.gif|300]]
ᅟ兌下巽上中孚卦
好好行來自逞强 慌忙作事欠端詳
愚夫弄巧反成拙 忍耐胷中免禍殃
此卦上下四陽中容二陰乃中虛之象外實內虛象如舟楫逞强慌忙皆行舟之不穩者勿貪
利涉而說(悅)遜以前則忍耐之受益多矣
陽聖陽 上上 ![[GA030pb048_01.gif|300]]
ᅟ乾下巽上小畜卦
君欲求謀事必諧 吉人天相喜重來
春風動處花香繞 異日回頭著錦衣
此卦為風行天上之象經故云春風動處花香繞也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故謀事必諧
陰聖陰 中平 ![[GA030pb048_02.gif|300]]
ᅟ艮下坤上謙卦
千般用力事難成 纔到完成又未成
到底半凶有半吉 小心守舊保安寧
謙卦本六爻皆吉然地中有山則裒多益寡用力不易成也經云半凶半吉小心守舊者戒人勿自滿之意
陽陽陰 下下 ![[GA030pb049_01.gif|300]]
ᅟ乾下震上大壯卦
二人作事欠完成 弄得頭齊腳不齊
各自心來不一路 方知臨了見分明
四陽在下而有二陰阻之故云二人欠完成且為頭齊腳不齊之象也易云大壯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故云臨了見分明也
陰陰陽 中平 ![[GA030pb049_02.gif|300]]
ᅟ坤下巽上觀卦
弄成禍事不停留 多少慌忙多少愁
幸得後來好人解 和同作事且安寧
此卦四陰上逼二陽陽為陰掩故惹禍多愁然卦象為風行地上解散陰翳則後來安寧矣
陽聖聖 上上 ![[GA030pb050_01.gif|300]]
ᅟ乾下坎上需卦
勸君立志往前行 名已成來利已成
好似春花初發作 猶如秋月正團圓
需有利涉大川之象故云名成利成也
陰聖聖 上上 ![[GA030pb050_02.gif|300]]
ᅟ艮下坎上蹇卦
莫自欺瞞莫自乖 初時小阻後平開
問名求利終須有 完成事業且開懷
此卦二陰相阻於下上乃陰陽交濟故云初時小阻後平開也彖辭有利見大人貞吉之語故云問名求利終須有也
陽陽聖 上上 ![[GA030pb051_01.gif|300]]
ᅟ乾下兌上夬卦
及早施為正遇春 一朝平步上青雲
風平浪靜無他阻 管取前程萬事亨
夬卦以五陽決一陰三月之卦故云正遇春也彖辭謂揚于王庭孚號有厲故云平步青雲也
陰陰聖 下下 ![[GA030pb051_02.gif|300]]
ᅟ坤下坎上比卦
輕災薄悔已多年 遲遲阻阻不周全
從今略得些兒日 別作生涯始得安
此卦以一陽而阻於上下五陰之中故為多年遲阻之象然剛在中而上下應可以人來比我亦可我往比人則不妨別作生涯矣
立笤 下下
立笤皆因不致誠 未來問我我知因
要知禍福因情事 早向神前許愿心
立笤不分陰陽神明示戒惟有許愿祈佑而已
崇福寺志卷二
崇福寺志卷三
臨江里人朱文藻纂輯
本寺住持釋真源參訂
寺宇下
天王殿
本寺第二進由關帝殿後中行甬道左右列大松數株殿左大樟樹一株樹外左右土牆各一帶左牆二門一通園地(即東房址)一通中房出入右牆一門通西房出入牆外路南北蔬圃一方為常住產殿內中奉彌勒佛題楣額曰生歡喜心乾隆丁酉信士沈容鼎劉憲華沈虔立甲寅小雪前五月住持達權重修淨土學人蔣仁書佛龕上額曰無如一笑石帆顧升書龕後北嚮奉韋馱立像極靈兩次行梆募緣奉以護法有侮慢者輒示靈異左右塑四天王像按記略載天王殿興於康熙辛卯年至乾隆丁酉冬重修
大殿
本寺第三進康熙辛卯年興修戊戌年復整乾隆甲子年修葺嘉慶庚申年重建殿三檻中四柱新易以石題聯云崇舊宇以煥新模佛日慈雲幢擁香林雄北郭福桑田而祐松里晨鐘暮鼓燈傳梵唄震東皋(楷書勒柱上)中奉佛像三尊殿左鐵鐘一口萬曆丁酉年九月本山比邱真俊真傑如懃如懋如憲如慧如德明心明京明朗覺逸明曉海嵩惠諶智楠海瑞薦考姚公妣陳氏智桂薦妣張氏募化沙門覺遠勸緣弟子蔡廷檀等(餘不備錄)佛前鐵磬一口萬曆廿五年本山比邱如德立殿左右柱題聯云具大人相乃分身百億願作中天調御三身四智內不覺重開斯面目證無上士已徧覆大千欲度博地凡夫十刹五山中何妨復駕此招提後學超海題(印曰七十一世孫四航海印)九沙萬經書(八分書)乾隆五十九年甲寅秋八月住持達聖重修殿門外甬道上鐵鼎爐一座(右耳已失)乾隆庚午年鑄庭左右有大銀杏二株左一株舊有寄生木樟槐穀及月季花等七種穴藏松鼠乾隆甲辰年捕鼠者熏穴遺火焚樹今惟右一株存西牆腳有雍正乙巳辦糧碑嵌砌模糊僅辨數字
吳頴芳西林崇福寺詩
古寺松塘近 鳴鐘午梵聞 江山門獨向 花竹徑平分 客到茶烹雪 僧高衲貯雲 日斜村路靜 林鳥自為羣
翟灝晴江崇福寺鐘聲詩
百八洪音起 村齋夢正闌 一時增壯悔 五夜逼秋寒 菘圃清霜粲 桑塍白月殘 老僧頭似雪 坐破幾蒲團
任經抑齋崇福寺前晚步詩
東皋望不極 野色淡斜睴 木落半山出 風高一隼飛 疏鐘鳴古寺 流水咽荒磯 信步渾忘遠 人家半掩扉
翁永錫玠山晚過崇福寺詩
逶迤來古寺 夕照尚餘紅 麋鹿遙相伴 藤蘿近自叢 雲翻水漾月 玉響竹敲風 清磬一聲下 悠然萬籟空
沈鵬桐谿崇福寺銀杏詩
盈極則含虛 何物不可隸 俗見別分支 歸原惟一柢 留此鎮三門 迦陵時說偈
伽藍殿
在大殿左廡凡五閒康熙辛卯年建乾隆辛亥年重建中奉伽藍神五尊額曰吉祥擁護湯志高立王栻書聯曰白拂重揮新氣象烏藤再振舊家聲
祖師殿
在大殿右廡凡五閒康熙辛卯年建乾隆甲寅年重建中奉達摩祖師像
大悲閣
本寺第四進重樓五閒康熙戊戌冬剏建雍正乙巳秋工竣乾隆壬子正月七日坍毀後重建樓中奉大悲像額題前後佛身四字奚岡書左側舊有額書陀羅尼三字孫行書今佚樓下為禪堂又為戒堂門有額曰無礙隨心雍正五年屠憲臣題庭有鐵鼎爐一座乾隆四十九年周辯助南房勸緣僧雨耕住持際元
九閒樓
本寺第五進乾隆庚子建樓下中三閒為方丈有額曰高提祖印乾隆甲子秋為靜山和尚陳世倌書左有額曰祖林秀出孫效曾為導鴻和尚題左一聯曰天香直欲熏人醉仙骨何曾帶俗塵康熙辛丑仲春龍溪胡衡為四航和尚右一聯云竹籟松濤供棒喝花香鳥語逗禪機秋塍魯曾煜為靜山和尚題方丈後一聯云拓開兜率月吼破涅槃心閬庭楊士棟為四航和尚題後軒中[A1]間向年供奉心經碑搨一幅碑刻佛塔一座準提菩薩像居中周刻心經一卷準提左右刻二十諸天十八羅漢像旁題曰雍正十三年元旦刻和親王沐手敬書相傳乾隆十六年聖駕南巡住僧巨根迎駕蒙賜佛像二軸一是觀音像一即此幅其後住僧融通攜至揚州為永濟庵僧道昌所見請歸藏之今尚恭貯庵中方丈東三閒為庫房西三閒為西方丈為住持退院靜修之所額曰水月居跋云曷名乎水月仍其舊也曷取乎水月喻其道也古崇福寺自祥符之年改額以來星霜既移興廢屢矣惟舊志(按此志不知河年所葺今已失傳)載軒堂齋室一一可稱而原址不可一一尋矣甲寅春久公理古屋三楹以志中水月二字囑書於余且曰其屋與方丈鄰有樓可登四顧方塘園沼遠近相映帶有曲逕紆迴可達水上月夜時或步或登悉領是中趣味噫公之意吾能窺之矣嘗聞禪之妙境猶羚羊挂角香象渡河不著一毫痕迹今久公以水中之月悟之又與舊額相符所謂古今一貫心心相印矣他時秋月揚輝寒潭澄澈當與久公質諸居亦正宜也時乾隆五十九年上已前一日芃潭王棫并書其西直南抵天王殿西南隅舊有雲水堂延壽堂今皆廢燬成隙地樓上中三閒額曰彌六樓跋云崇福為艮山門外第一古刹年久頹廢龍居導鴻上人來主講席□□偽習宣空實華不瞬歲與斧斤雲集樓閣巍然予自廣陵為補書彌六樓舊額並媵數語以其勝願竟遂歡喜讚歎語以詳茲寺中興緣起乾隆丁酉沖寂觀三□□右三閒為西方丈樓
ᅟᅟ==[A1] 間【CB】,閒【志彙】==
祖堂
在大殿之左南連伽藍殿面大殿東牆西嚮(從大殿庭左側廊而入)凡五閒中奉列世住持位
報本堂
在大殿之左南連祖堂面大殿東牆西嚮凡三閒中列護法長生位
廚房
在報本堂之右面大悲閣東牆凡三閒右一閒有井綆汲以通內廚內廚之東有屋八閒為柴房浴房圊房
齋堂
在大悲閣之左南連廚房北抵庫房樓五閒西嚮額題齋堂二字八分書跋曰崇福禪院古刹也歲久傾圮幸久公上人卓錫於斯苦志焚修善緣廣結致有居士端書周君矢願一力重修功甫半而周君遽逝善果未竟人共惜之然久公大願宏深當必有繼起而成有善因者行看斯刹重新有日余所深望焉乾隆五十九年歲次甲寅七月既望平江安陶吳豐書并識又懸額於門書重修齋堂記云齋所以供僧也堂所以受齋也啓十方之宏願收十方之供養存十方之僧眾是以叢林道場靡不有齋之堂焉乾隆壬子聖適住持崇福古寺見其前後寶殿左右廊廡藏經之樓參禪之堂凡修佛事之所雖垂霤重簷棼橑交接而不治者久矣殿之東偏有齋堂五閒其陊剝頹廢為尤甚癸丑春里中周居士端書重而新之噫工未竣而居士已作古人矣今居士鳩工於未逝之前能蕆事於既逝之後殆亦了此龍華會上一段因果若居士者可謂再知識矣聖作是記也一以感居士之樂施一以留此規模俾後之來者肯堂肯構踵而行之庶幾粥魚茶板有所安而道可永永矣乾隆甲寅年住持達聖識芃潭王棫書
方丈後牆外從齋堂東北啟門而出有小逕沿牆而南可達柴房其北有埂向東而北而西達於西北房環埂密栽松樟麻栗雜樹百餘株埂內近牆東北角有小蕩蕩北桑園一方其右水田一方俱寺產埂外西北有井上覆以亭額曰井亭社井南近西北房西側有蕩曰放生池其埂之東北通九里松塘下菩薩大路
本寺六房(舊有七房內東房久廢地半歸寺內半歸西房)
南房
在東北房之西聞王廟之東由廟中出入有屋二進額曰綠筠堂
東北房
在關帝殿之西南房之東由關帝殿西八字牆出入有屋二進額曰玉芝堂堂中又額曰沐塵堂王煒書
西房
在大殿之西東北房之後由天王殿前西牆出入有屋二進舊額白雲堂又曰羅吉堂庭有枸桔一本蟠為六層如塔門有額曰曲沼野航書門外大樟樹一株
西北房
在西方丈西側西房之後與西房同由天王殿前西牆出入有屋二進額曰永仁堂後有竹園
中房
在天王殿之東由殿前東牆出入有屋二進額曰大覺堂
西南房
今分居下菩薩上諸葛廟主廟中香火寺內無屋舊額曰水月堂
寺產
徵田共三十畝六分六釐三毫坐落亭子村
岐生吳公捨 入臨江八啚五甲內(壬寅年入冊)
立戶崇福禪堂 改戶彌六樓(野航戶下)
計開號段畝分
男字八百三十八號 田二畝一分四釐三毫
男字九百二十號 田四畝六分零六毫
男字九百二十一號 田八畝九分五釐九毫
男字九百四十號 田一畝八分三釐三毫
男字九百四十三號 田一畝一分一釐五毫
男字九百十九號 田五分
六共男字號內田十九畝一分五釐六毫(吳逢源付)
潔字三百八十號 田三畝二分九釐七毫坐落白馬塢
潔字四百四十號 田三畝四分五釐
二共潔字號內田六畝七分四釐七毫(吳逢源付)
效字九百四十四號 田一畝五分五釐
效字九百六十九號 田二畝零二釐五毫
二共效字號內田三畝五分七釐五毫(吳逢源付)
男字五百零七號內田三畝五分七釐五毫(吳起源付)
以上共田三十畝六分六釐三毫
折地共三畝一分五釐
又地二畝七分零九毫 扇子地(今有普同塔靜山和尚設) 存澧吳公捨 吳守智付
計開號段畝分
而字一千四百零六號 地六分三釐三毫(沈雲付)
而字一千四百零八號 地一畝零五釐四毫(沈朴付)
而字一千四百零九號 地二分七釐六毫(沈朴付)
而字一千四百零十號 地七分四釐六毫(沈文御轉付)
四共而字號地二畝七分九毫
換地號段畝分
換中房地 而字四百八十八號 地三分二釐
換南房地 而字四百八十號 地一分五釐八毫
換西房常住地 而字四百八十一號 地四分七釐六毫
換明甫師地 而字四百七十九號 地三分七釐五毫
換明甫師地 而字四百七十七號 地一分九釐七毫
五共地一畝五分二釐六毫歸東北房作新基
兌東北房舊基地 而字五百零二號 地一畝二分二釐四毫
而字五百號 地一分
二共地一畝三分三釐四毫 此是東北房與常住所換之地作禪堂基址
換西房明甫師地 而字四百七十七號 地三分四釐六毫
換西北房地 而字四百七十六號 地五分九釐九毫
換西北房地 而字四百七十五號 地四分七釐五毫
三共地一畝四分二釐歸南房作新基
兌南房地 而字四百八十五號 地七分五釐六毫
而字五百零二號 地一分
而字四百八十號 地三分一釐
內一分五釐八毫歸東北房
一分五釐二毫常住收
三共地一畝一分六釐六毫 此是南房與常住所換之地
方丈九閒樓基地(節錄捨書)
捨書屠文英仝男仲源泓源有祖遺桑地一則計三畝零坐落崇福寺禪堂屋後今因啟建佛閣需用其地因父玉存公向係本寺檀越文英繼父志憑眾議將地內撥二畝三分屠澎浚戶下付出折地歸崇福常住得半價銀十九兩
計開四至
蕩東南一方塊直落
蕩西兩方塊(今挑空)
靠蕩北首一橫埨(今挑空)
橫埨北靠東三長埨(今常住收花)
東至行路
南至東南禪堂地
中屠宅蕩
西南禪堂地
西至屠宅地
北至屠宅地
長埨後北至小路(北首地上挑去泥土聽屠處畜養魚鱗水涸之日仍聽寺中挑泥應用)
康熙五十九年九月 眾檀護(沈天生 顧捷三 陳元章 吳道深 許殿書 朱玉明 許爾調 裴際尤 張彥博)
中房公議(節錄)
鄰里馮昌期沈天生等先年因崇福寺坍損蒙吳君翁居士捐助修造而岐翁等延請四航和尚住持重整山門大殿起造寶閣兩序但寺基貼東一帶向與中房地界接壤其閒犬牙交錯彼此凹凸今中房明滄師將己地內貼近客堂之左基地計闊一弓一直上南長十弓又伽藍殿坐身基地南北計長六弓七分東西計闊三弓一分又上南小天井併基地南北長一弓七分東西闊五弓七分丈過合數共一分七釐俱照起造取足其用
今君翁岐翁相繼去世而明滄師又已西歸其所用基地條糧理應本寺常住輸納今中房法嗣勝瑢等憑里鄰三面證明所用基地永歸崇福常住條糧仍歸中房自戶輸納既不失羽翼禪堂之功德又不沒先師歡喜之本懷子孫兩無異說議單各執一紙
康熙六十一年六月 鄰里(朱玉明 陳元章 馮昌期 沈天生 屠文英 高奕千 劉吉臣 道生師 大徹師 許殿臣 元章師 吳道深 蔣鼎彝 張際龍 吳存澧 爾昌師 松隱師 吳西林 恆先師 四航和尚 惟高師 勝瑢師 蔭寰和尚 悅山師 玉成師)
董得春等捨書(節錄)
捨書董得春象春向年先父存日續置荒地一則計七埨坐落仁邑臨江八啚而字號內折地八分零東至湯高二姓地界南至孫處墳地并崇福常住地界西至姜桓聰地界北至沈處義塜地界情愿施捨與崇福寺常住為業推收過割
乾隆五十年九月 族親鄰友(孫茂昌 董治田 董天成 董楚山吳出雲 董尚周 屠聖高 住持雨畊)
沈海雲捨書(節錄)
捨書沈海雲今將祖遺桑地三埨半計折地七分零坐落仁邑臨江八啚而字號方家井頭東至沈家地蕩為界南至沈家地界西至沈家地界北至沈處地界情愿施捨與崇福寺常住管業過戶辦糧
乾隆五十四年正月 見捨(周青遠 鄔瑞卿 李錦章)
由單開載寶產(乾隆四十年由單)
徵田三十畝七分九釐九毫
徵地三畝六釐七毫
折田三畝六分四釐六毫
折地十四畝八分二釐七毫
蕩三分二釐
共五十二畝六分五釐九毫
每年實完漕糧三石二斗一升一合
每年實完條銀七兩三錢六分三釐
崇福寺志卷三
崇福寺志卷四
臨江里人朱文藻纂輯
本寺住持釋真源參訂
住持
按本寺住僧自開山禪師而下千餘年閒茫無可攷 本朝百數十年閒凡祖堂有位及有功於寺載在萬年簿有名號可攷者略加叙次錄之餘無攷者仍闕之其有散見各條者無論是住持與否悉附載焉但能略載其興建之績而於俗姓里居受具道行各事蹟皆不能詳葢各住持西歸建塔者祇三人又未有塔銘刻語錄者祗一人又別無著述是以邈無攷稽姑存大略以俟博聞者追憶而補所未備焉
明義智厚禪師
晉開運三年開山(見本寺記略)
按各房追薦先師皆以明義宣教厚法師為開山始祖今首列於此各房不復備載
真俊 真傑 如懃 如懋 如憲 如慧 如德 明心 明京 明朗 覺逸 明曉 海嵩 惠諶 智楠 海瑞 智桂 覺遠
右十八人俱見萬曆丁酉鐘銘稱本山比邱不知其孰為住持及是何僧職名不可沒因並列之內如德又見磬銘
存如師
南房山主崇禎戊寅里中屠玉存捨地七分零存如師就地募建禪堂三閒
四航超海和尚
係福嚴長房傳臨濟正宗第三十三世在本寺為中興第一代康熙丙申年里人吳岐生吳道深詣石門敦請來主席參者多至千餘指安禪接眾淨律為常整大殿剙大悲閣及禪堂方丈庫房齋堂宿雲堂柴房圊房以次而成壬寅六月退院雍正乙巳復主席師生於康熙壬寅八月廿二日圓寂於雍正戊申四月一日世壽六十有七塔院在扇子地普同塔西南居中面清宮港有語錄一卷板藏寺中
按塔左右舊多蔭木久賢住寺日判賣與人今無存矣(按語錄為侍者普兢編皆師住石門福巖餘杭龍泉及艮山崇福時法語)
懋華師
西北房僧康熙丙子年殿堂坍頹捐金二十兩興修
霽遠師
懋華之徒康熙戊寅懋師病卒至丁亥歲師約同七房各捐金二十兩興造完功
明滄師
中房僧勝瑢之師康熙壬寅年因造大悲閣將已地內貼近客堂之左基地一分七釐歸寺取用其條粮仍自戶輸納
勝瑢師
中房僧康熙辛卯興建殿宇七房師皆殫力師更倍力於工作
以上四人俱係房僧今以其有功於常住因詳列於此
蔭寰培和尚
康熙壬寅十月主席雍正乙巳春退院
匡源洪和尚
傳臨濟三十四世本寺第三代
靜山相和尚
傳臨濟三十四世本寺第四代乾隆甲子年修葺大殿塔院在四航和尚之左
晚楓翹和尚
傳臨濟三十四世塔院在四航和尚之右
鑒開照和尚
真如奇和尚
俱傳臨濟三十四世
善化孝和尚
傳臨濟三十五世本寺第六代
普懷權和尚
傳臨濟三十五世住龍居寺往來本寺
宏傳芳和尚
傳臨濟三十五世
會文源和尚
傳臨濟三十六世
普見嚴和尚
傳臨濟三十七世
融通和尚
自四航和尚主席厯傳門人世守傳至融通漸見衰落
廣瑞和尚
融通之後有廣瑞和尚住持重加修葺寺後地埂周植松樟麻栗雜樹百餘株至今茂蔭
以上二人並見乾隆四十八年公議單
巨根和尚
耳通菴僧曾住本寺乾隆辛未恭迎 聖駕蒙賜佛像碑搨
大能源和尚
傳臨濟三十五世乾隆丁丑主席
道宏和尚
又號導鴻龍居寺普懷和尚法嗣傳臨濟三十六世乾隆乙未年主席殿宇佛像煥然一新住持三載交法弟道本代攝三年己亥復住
道廣蓮和尚
傳臨濟三十六世
心一通和尚
傳臨濟三十六世元係永濟菴僧與其徒道昌曾同修崇福與有力焉
此語據道昌自述
自求和尚
自道宏住持之後無力撑持於四十八年二月(癸卯歲)開元並不請命自請自求和尚進院以致四祖門下眾師要究開元之罪併請自求手卷查係受怡堂和尚之傳亦從石祖之法根本一脈六可暫攝三年眾皆歡允特請六房檀那開單交代至四十九年三月(甲辰歲)會文交與立權和尚接手(是年六月雨耕收)
此條見公議交單
雨耕潤和尚
南房僧傳臨濟三十七世乾隆甲辰年主席勸緣鑄鐵爐
際元和尚
與雨耕和尚同募鐵爐
以上二人並見鐵爐題名
久賢達聖和尚(彌勒殿額作達權)
傳臨濟三十八世乾隆辛亥正月雨耕容照兩和尚交久賢主席勸募檀那周端書發心重建齋堂等處嘉慶戊午圓寂
稑潤徹和尚
嘉慶戊午六月主席行梆立關勸緣重建大殿辛酉正月殿工未畢退院
玉山真源和尚
烏程縣人出家孝豐廣濟菴稑潤法嗣嘉慶辛酉正月主席立志久住以期振興墜緒百廢具舉
各房山主
叢林之興廢全視各房為盛衰故各房興盛則寺可終不廢而各房之興又全恃有道行者以維持之庶可經久不絕則各房山主之賢者顧可沒而不書乎茲不能詳攷祇就各房住僧歲時頂禮之先師錄而存之以備攷云
南房
古彰玠 竹亭懋 文宇桓 存如週(已見住持)恬然𥡥 勉菴旭 碧溪濂 道生斆 巨華瑛戒賓巖 傑峯 碧峯岡 玉溪琳 美中琇 納菴倫
東北房
寅菴昇 東林珩 養心傑 幼心愈 月泉奇 雲峯㵰 瑞芝蘭 宗如本 靜安悰 德明儒 瑞華明 爾昌順 能通貫 量海崙 啟祥和 文學和 松崖山
西房
大用成 天香芝 一山森 東明旵 楚山瑞 圓中鏡 韋菴儒 無心志 靜巖曉 秀峯遠 敬巖嵩 茂林楠 信齋諶 天然福 觀心定 見如昭 我元慈 數元一 樸先綺 妙元微 省愚覺 一如性 旭先煜 燦章珂 德初虔 明達洪 恒宣雲 天益仁 能高相 皓成週 豁然舟 曉聞信
按靜巖曉秀峯遠敬巖嵩茂林楠信齋諶疑即大殿鐘銘所列之明曉覺遠海嵩智楠惠諶也今未能臆定附識於此
西北房
怡泉㫤 松坡慧 月亭朗 竹菴俊 筠山德 本菴遷 靜雲時 本元戒 嵩隱岳 妙宗英 恒在修 明懷炌 慧高點
按題門有狀元額為沈廷文立乃妙宗之俗家姪也
中房
古彰明 適中逵 天澤恩 玉山潤 玉菴瑢 大堅鎧 壽山仁 小山懃 愛山暹 華峯山 天香桂 明齋諫 自然裕 益心宗 通元茹 繼山文 心菴瑞 心宇樑 賓齋誠 隱然綬 明心富 連如貽 輔元正 體乾修 越凡煃 瑞雲𬰏 憲章屾 悅山宏 明滄浮 勝瑢賓 天如清 大宗真 元中慶
按古彰明 勝瑢俱已見前
西南房
聖益 維成 巨峯 建宗
附錄
實彰
號紫松祝髮於東郊崇福寺
選僧宏法實彰預其數明年
揚州天寧寺後常往來武林與報國楚木善所著詩文語錄名山房敝帚錄梓行
按東郊即艮山門外自臨江鄉以南與慶春清泰兩門接壤皆可謂之東郊也
悟明
東城天妃宮僧乾隆辛亥助功德畫佛像三尊曹王十軸行素堂周羊氏重裝
檀護
按叢林有檀護佛法所賴以興也杭郡東鄉俗勤耕織居人天性慈善男女多精信佛法一村之中鐘鼓之聲不絕他郡所不及也崇福寺檀護助寺興修者屢矣而故籍無稽兹據記憶所及廣詢耆宿并近年善舉約略記之然善信眾多難以備載覽者勿譏其遺漏焉
宋思山
萬曆甲午復整寺宇
蔡廷檀
萬曆丁酉勸緣鑄鐘
按鐘銘不止此一人因倚壁塵積不能拂拭摹錄舉一以槩其餘
玉存
諱爾綬崇禎戊寅捨地七分零建禪堂
吳容菴
諱君榮先世詳見前康熙丙子殿堂坍頹興造未遂而病篤命嗣子繼志完工
吳岐生
恒甫次子嗣容菴為後康熙辛卯興各殿宇工未畢而卒
吳道深
恒甫子岐生兄康熙戊戌秋議復整大殿曰弟功宜續父志當遵與季弟兩姪完其事
按季弟字階三兩姪字西林仲皋
沈天生
康熙壬寅勸眾房換地
按中房公議勸換地者不止沈天生一人名已詳前茲舉一以槩其餘
劉元明
事蹟無攷
吳西林
諱穎芳號臨江鄉人其用於佛事則稱名樹虛岐生長子讀書善詩多著述有臨江鄉人詩四卷刊行尤研究內典著唯識論文釋二卷又即其論中條例指授學者謂之五要須知論釋之外更有勸所緣緣論釋因明入正理論後記因明正理門論各一卷東城餘菴僧蓮印西城慧安寺僧超塵各受其書傳之常與超塵來寺中講論超塵閒止宿焉乾隆丙申與施煥章同募修彌六閣卒後長孫出雲次孫琅圃弟仲皋之子有孚並善繼先志常住多資其力陳嵇元山嘗過崇福寺追憶西林先生有詩云
居士布金地 一聲秋磬踈 禪心風動後 空腹樹焚餘(寺中銀杏樹自焚) 片石文難得 東林社已虛 臨江遺澤近 指點意何如
施煥章
乾隆丙申募修彌六閣
翟美懷
歲助齋糧供眾
楊爾迪
歲助齋糧燈油
唐仲周 宋憲章 徐良臣 祝君發 屠搢坤 趙武公
俱時有樂施
俞民瞻
乾隆庚申助大殿石柱二根遇有修建復樂為捐助
俞漢文
諱起鳳捐助天王殿鋪磚
吳隆昌
諱文林乾隆癸丑與周端書湯明賢同建關帝等殿其子正華亦善體父志踴躍助捐姪士鼇字六擎姪孫啟存字心田樂善相繼無倦色
周端書
諱鳳超與繼室羊氏同修善果修建自關帝殿外若齋堂重建之功尤偉詳見達聖齋堂記中凡寺中題行素堂者皆其功德也
祝廣倫
同室沈氏法名永達皈依佛法廣倫歿後捐資助寺追薦冥福
按自屠玉存以下二十一人報本堂有長生位
屠文英
諱憲臣玉存子康熙庚子同男仲源泓源立捨書撥地得半價入寺建九閒樓雍正丁未文英題額禪堂猶存文英生五子第四子諱潮字日昇生二子長右昌字巨川次右珍字大用巨川子舜風大用子履端凡遇寺內有修建之事謀慮經畫無不盡心盡力葢自玉存公捨地以來施功德於寺者五世於兹矣
周辯
乾隆甲辰助鑄香爐
董得春 董象春
乾隆乙巳捨地八分歸寺為業(近扇子地)
沈海雲
乾隆己酉捨地七分零歸寺為業
湯明賢
乾隆癸丑助建關帝等殿
章謙六
乾隆庚申助大殿石柱
陳邵
同室俞氏乾隆庚申下菩薩立關勸緣時首捐重貲為眾緣倡
沈懷宗
陳俞氏樂輸之時勸緣之力為多
楊建侯同室呂氏
趙峻昭同室趙氏
當道宏住寺募緣振興之時楊趙二宅各捐重貲內外工作及一切什器儲備無吝色
鄭漢章
李錦章 孫茂昌 章大有 張聖和
凡遇寺內有勸募營辦之事諸人皆不辭勞悴歡喜成就績不勝書
王泰甫
糶糴以營什一樂善好施有子名棫號芃潭能纘承父業暇則力學善書寺中聯額遺蹟極多年未三十而卒里人至今深惜之
崇福寺志卷四
重建崇福寺碑記
杭州素號佛地伽藍院寺庵刹之盛甲於他郡鐘鼓之聲相聞金碧相望名僧碩師代有其人然皆出江湖山墅之閒其東則無聞焉城東之古寺有三曰月塘曰殊勝崇福其一也年月浸久皆敗壞不可收拾基址穢蔓僧徒奔散名不揚於人為尋勝者之所不到康熙癸亥崇福重建至雍正乙巳厥功大成主寺四航和尚道風噓咻僧俗一時趨赴恐後近附遠徠罔不響應士大夫往往從而翱游周覽贊歎忽若創得學徒行僧橫擔望東而行如家有歸於是崇福遂為名精藍與湖山諸勝刹埒峙東西按縣志崇福始於後晉天福年中興廢歲月弗可考最後為明永樂時所治迄今三百年矣棟宇不庇佛坐草中里人吳翁過之惻然心動謀與同志成之會得疾不起疾革誡其仲子曰吾志欲重建崇福今病如是已矣爾能就吾願乎仲子曰惟力所能敢不嚴命是承乃以後三年之冬首捐銀若干視材督功巨細以躬不懈不苟厯二寒暑成大殿前殿山門若干楹廊房重屋耳房內宇若干椽瓴甓堦戺悉治牆壁悉飭法像悉光朱碧煤堊飛走之采悉新廚竈廁凊悉潔牀几凭坐𥁠㼜金當箕匕備用之物悉具既成而迎四公於福嚴奉為寺主至之日城野男女坌集香花塞道梵吹之聲隱振十餘里登堂說法人人挹光飲聲扶服樹領皆大歡喜具出意望外眾固以知崇福之大有興也居未幾傳述讚歎四方傾動時大雄山亦有崇福寺名甚著人稱小崇福以別之小崇福之名奮起於吳越而學徒之來者袂接踵及地陿不能容至假宇居習四公嘅然曰兹崇福雖古寺開堂自予始不為萬世之業無以報佛祖恩今學徒多借居而遠來之行僧過者無所專宿法堂禪堂齋堂方丈盡狹隘不足以發觀瞻迪道德心吾為始任可辭責乎乃大會僧俗語之故謀募建造時寺基無餘地附寺悉諸房僧居有建造必先移諸房功重費大眾咸驚然素伏師德不敢迕及募書四出眾施流委其徒某某宣其勞里人吳長公沈居士佐其勤房僧既徙九宇重建齋堂帶側前起法堂悉為重屋以貯徒眾爽亢整淨惟其固不惟其華始雍正某甲子至某甲子落成於乎非如來之廣大何以興廢基振法門非四公之道風動人何以誓宏願啟信心非耆善之至誠亦何以成茲偉功哉三者合而崇福興豈偶然乎四公諱超源某縣人吳翁諱鈞其子長諱道深仲諱岐生沈居士諱遇春恐後人無考綴緝其事而書之者仲之子穎芳也復系以頌曰
維佛慈悲牖眾生 普周四海玄教行
龍象莊嚴崇浙杭 新標百尺城東鄉 瓦礫蔓草今道場 旛幢金朱昭輝光
渤海善成施果成 大知識來橫海鯨
捧拂宣闡微妙聲 法雷一震羣夢驚 邪櫱菀枯智性萌 百川注壑波瀾清
繼功次第搆恢宏 更千萬年無[A1]圮傾
踵我道躅堅化城
ᅟᅟ==[A1] 圮【CB】,𡉏【志彙】==
右文見翟氏灝艮山雜志朱氏文藻所輯寺志未載當時似未上石也按咸湻臨安志城東有兩崇福院一在艮山門外一不系某所縣志謂慶春門外難消埠有崇福院殆即不系某所之院也惟兩院一建自雍熙一建自開運吳氏記引縣志崇福寺始於後晉天福年中又四公諱超源某縣人按寺志作超海疑均誤耳
光緒乙酉新秋附刊此文因記丁丙
#----------------------------------------------------------------------
#【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 第 30 冊 No. 30 崇福寺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