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信論疏科長水沙門子璿脩定
文分(二)初論疏題目(二)初標疏題目(大)
二述注人名(西)
二敘釋本文(二)初總敘宗旨(二)初敘論大意(四)初敘一心法(夫真)
二顯真如門(非生)
三明生滅門(恒以)
四二門不二(三)初法(二)初正明不二(雖復)
二釋成無礙(故使)
二喻(其猶)
三結(是以)
二造論因由(二)初返顯(但以)
二正明(二)初敘謬述迷(二)初總敘(大師)
二別顯(二)初迷理(是使)
二迷教(加界)
二興悲造論(三)初悲歎人法(爰有)
二述造論意(將欲)
三正造諸論(二)初廣論(造廣)
二略論(三)初出所以(既文)
二正造論(悉末)
三彰功益(二)初略能含廣(可謂)
二巧備根緣(中下)
二別釋章門(二)初開章(將則)
二隨釋(二)初懸敘義門(六)初教起因緣(二)初總標(一辨)
二別列(一依)
二諸藏所攝(二約)
三教義分齊(二)初總標別列(三顯)
二隨列別釋(二)初約教詮法通局顯分齊(二)初總敘諸教(五)初小乘(一小)
二始教(二大)
三終教(三終)
四頓教(四頓)
五圓教(五圓)
二與論相攝(二)初定分齊(若於)
二明相攝(若終)
二約法生起本末顯分齊(二)初標科總示(二約)
二隨文別辨(二)初正明(五)初唯一心為本源(五重)
二依一心開二門
三依後門明二義
四依後義生三細
五依最後生六麤
二別示(若取)
四教所被機(三)初總明所被(同明)
二重辨兼正(二)初約三聚辨(然一)
二約五性辨(準此)
三別指下文(又四)
五能詮教體(二)初總標(五能)
二別釋(四)初隨相門(四)初名句文(一廣)
二唯音聲(或唯)
三通四法(或假)
四遍一切(又遍)
二唯識門(二唯)
三歸性門(三歸)
四無礙門(四無)
六所詮宗趣(二)初標章釋名(六所)
二開章正辨(二)初開章(初絕)
二正辨(二)初總辨諸宗(三)初列五宗(一隨)
二指此論(今比)
三會五教(然北)
二唯明此論(二)初總(受唯)
二別(二)初列釋(別音)
二結示(此五)
二隨文注解○
○二隨文注解(二)初解名題(三)初論題目(疏二)初解四字(四)初總釋四字(大者)
二別釋大乘(又大)
三別釋大字(又依)
四別釋起信(二)初正明(起謂)
二通妨(何故)
二解論字(論者)
二造論主(疏三)初釋馬鳴(名馬)
二釋菩薩(言菩)
三釋造字(造者)
三譯論人(疏三)初敘真諦(絕有)
二明喜學(二千)
三示今解(今解)
二解文義(二)初歸敬述意(二)初歸依三寶(疏二)初敘意(歸三)
二釋文(三)(通為一唱)初能歸至誠(二)初釋文(二)初事相釋(顯能)
二觀行釋(又歸)
二出體(二)初通約三業(然能)
二結屬意業(今云)
二所歸分齊(二)初處所分齊(所歸)
二三寶分齊(然三)
三所歸三寶(三)初佛(二)初略配(佛寶)
二別釋(四)初釋佛意業(遍知)
二釋佛身業(色無)
三釋佛口業(三)初所救(世者)
二能救(大悉)
三通妨(然慧)
四結德屬人(者者)
二法(二)初出體(法寶)
二釋文(二)初解標文(二)初單解及字(智起)
二通釋此文(二)初正釋文(此中)
二通伏難(二)初正通(以用)
二轉釋(以彼)
二解釋文(三)初正釋體相(二)初體大(三)初釋法性(次二)
二釋真如(言真)
三釋海字(海者)
二相大(下句)
二卻收教行(或此)
三重釋海喻(又海)
三僧(三)初總相揀辨(僧寶)
二正釋當句(二)初依本論(謂證)
二依寶性(又依)
三兼取上文(三)初正釋(又解)
二通妨(然菩)
三引例(亦如)
二述造論意(疏二)初顯意(述造)
二釋文(二)初總釋此偈(三)初釋初一句明所為機(初句)
二釋中二句明所成益(二)初解前句明離過(二)初正解此句(次二)
二通對下文(故廣)
二解後句明成行(二)初釋大乘(既於)
二釋正信(未知)
三釋後一句明成益意(後一)
二別解除疑(又解)
二正述論文○
三總結迴向○
○二正述論文(二)初標益起說(論因)
二正陳所說(二)初標列(說有)
二牒釋(五)初因緣分(二)初正釋(二)初牒問舉數(初說)
二徵釋總結(三)初徵起(云何)
二列釋(八)初因緣總相(一者)
二釋義令解(疏二)初釋如來根本(二)初總配下文(與立)
二別釋今義(二)初約教法釋(以彼)
二約證法釋(二)初釋如來(二)初正釋(又生)
二反顯(諸泉)
二結根本(今以)
二釋正解不謬(具攝)
三令入不退(三者)
四修習信心(四者)
五離障出邪(次二)初都科四段(三)初總判(自此)
二通疑(以約)
三別判(四中)
二別釋此文(今初)
六對治凡小(六者)
七勸生佛前(七者)
八示益勸修(八者)
三總結(有如)
二通難(二)初難(問曰)
二通(二)初縱問略標(答曰)
二以義具釋(二)初餘機不假此論(三)初勝機遇佛悟(疏二)初略配三業(色心)
二別釋圓音(二)初釋義(二)初約教義正明(二)初說法差別顯圓義(一者)
二隨類言音顯圓義(二如)
二結得名所以(以一)
二顯相(四)初正顯(一一)
二反明(若者)
三結成(令不)
四指歎(此是)
二自力聞經悟(名如)
三劣機因尋廣論悟(或有)
二當機須造此論(二)初機(自有)
二結(如是)
二立義分(二)初結前生後([A1]已說)
二正立義宗(三)初標總開別(摩訶)
二寄問列名(疏二)初釋法(法若)
二釋義(三)初釋文(義者)
二結意(是故)
三彰位(依宗)
ᅟᅟ==[A1] 已【CB】,巳【嘉興】==
三依名辨相(二)初法(二)初示意(起下)
二釋文(二)初舉法總立(疏三)初出其法體(三)初正釋(出其)
二反顯(若在)
三順結(今就)
二辨法功能(二)初總敘意(辨法)
二別釋相(二)初約生滅門(是欲)
二約真如門(若約)
三釋其法名(遍為)
二開門別立(二)初責總立難(貪有)
二開別釋成(疏二)(通為一唱)初總敘釋意(二聞)
二別解論文(二)初真如門(總舉)
二生滅門(二)初釋前二句(二)初別釋當文(隨熏)
二通前料揀(何故)
二釋後一句(二)初本文(二)初別解當文(體智)
二通前料揀(何故)
二妨難(問真)
二義(二)初示意(反下)
二釋文(二)初大(二)初牒章標數(所言)
二徵起列釋(三)初體大(一者)
二相大(二者)
三用大(疏二)初釋文(謂隨)
二通妨(何故)
二乘(怛明義如)
三解釋分○
四修行信心分○
五勸修利益分○
○三解釋分(二)初結前生後([A2]已說)
二分門解釋(二)初標數徵列(解釋)
二牒名辨相(三)初顯示正義(二)初總(二)初示義(釋上)
二釋文(二)初依法開門(疏二)初釋一心具二門(二)初標(謂一)
二釋(二)初真如門(二)初正釋(一約)
二引證(泉上)
ᅟᅟ==[A2] 已【CB】,巳【嘉興】==
二生滅門(三)初正釋(二隨)
二結指(長故)
三引證(勝量)
二攝二門歸一心(然此)
二二門該攝(二)初立(疏二)初正釋(二)初對前牒文(主立)
二釋今文意(三)初總標意(以一)
二別釋相(二)初約二門各攝解(二)初正釋(以真)
二結成(通則)
二約二門互攝解(又以)
三結歸一心(以此)
二通難(二)初二門示義通局難(二)初問(問二)
二答(答真)
二性相存泯不齊難(二)初問(問前)
二答(答生)
二釋(此義)
二別(二)初示義分科(釋上釋上)
二隨義釋文(二)初別辨二門顯動靜不一(二)初真如門(二)初顯體離言以明觀智境(二)初正舉法體(二)初正顯如體(三)初就實略摽(三)初牒章(心真)
二示法(疏二)初釋上句(二)初釋一字(二)初約當體釋(身異)
二約對二釋(又對)
二釋法界(依愛)
二釋下句(三)初釋大總相(二門)
二釋體字(此一)
三釋法門(能生)
三釋成(所謂)
二會妄顯真(二)初會妄(一切)
二顯真(若離)
三結真離妄(三)初標舉能離(是欲)
二正顯所離(二)初離妄相以顯真(離言)
二離異相以顯如(畢竟)
三結體立名(唯生)
二會執釋名(二)初釋(三)初正會謂執(名一)
二結名釋疑(謂言)
三約相釋遣(此真)
二結(當知)
二問答斷疑(二)初疑真絕修問(問曰)
二舉真勸修答(答曰)
二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二)初示義(釋上)
二釋文(三)初舉數總摽(復次)
二開章略辨(云何)
三依章廣釋(二)初空(三)初略明(所言)
二廣釋(疏二)初有無四句(明真)
二一異四句(半前)
三總結(乃至)
二不空(二)初正釋(所言)
二釋疑(亦無)
二生滅門○
二會相入實顯動靜不二○
二對治邪執○
三分別發趣道相○
○二生滅門(二)初釋生滅心法(二)初染淨生滅(二)初就體總摽(三)初摽體(疏二)初正釋(標體)
二揀濫(此顯)
二辨相(疏二)初釋和合義(三)初略指(不生)
二廣釋(二)初正釋(心之)
二引證(三)初引文(故下)
二釋意(此中)
三法合(心亦)
三揀濫(此是)
二釋非一異義(三)初約法略明(真如)
二按經出體(依楞)
三據義廣釋(三)初離釋二義(二)初釋非異(三)初以本從末釋(非異)
二攝末歸本釋(二)初正釋今義(二攝)
二對前重辨(又前)
三本末平等釋(三本)
二釋非一(四)初躡前正釋(四)初正釋(不一)
二引文(依是)
三釋意(解云)
四通妨(此約)
二反藉非異(二)初標(此中)
二釋(何以)
三舉體相攝(二)初正辨(又此)
二釋疑(此中)
四問答通妨(二)初第一重(問觀)
二第二重(問宗)
二合釋二義(二)初遮一異(又若)
二顯和合(二)初正釋(又若)
二引證(三)初雙摽二喻(如顯)
二單釋塵泥(若滋)
三總以法合(如是)
三釋意(解云)
三總結成(今此)
三立名(疏二)初正釋論意(此生)
二廣辨名相(二)初對二師以辨名(並云)
二約三藏以釋義(所攝)
二依義別解(三)初釋上生滅心(三)初開數辨德(疏二)初釋開數(二)初標舉釋意(此義)
二依義具釋(三)初約真妄開合以釋義(七)初開真妄成四義(何者)
二東四義成兩門(此真)
三開生滅成四義(此隨)
四開四義成八義(三)初正示八義(無明)
二合對四覺(此上)
三結指廣略(此生)
五東八義成四門(若約)
六東四門成二義(若本)
七合二義成一門(若蝕)
二約諸識分齊以結成(又若)
三約問答通妨以辨異(二)初辨異二義(問此)
二辨異二真(問此)
二釋辨德(三)初對前門以通各義(上二)
二簡前文以釋生義(又上)
三躡下句以辨攝義(非直)
二寄問列名(云何)
三依名辨釋(三)初覺義(二)初示義分科(約淨)
二依義釋文(二)初略辨二覺(二)初本覺(二)初顯本覺體(二)初正顯覺體(所言)
二會體立名(即是)
二釋本覺名(疏二)初隨文別釋(三)初貴立名(有其)
二答初意(以計)
三答後意(以五)
二問答違妨(問若)
二始覺(疏三)初別解文(明起)
二通辨意(此文)
三總結示(此故)
二廣明二覺(二)初始覺(五)初總摽因果二覺(又以)
二廣寄四相釋成(二)初正寄四相顯其四位(疏三)初示二覺(前三)
二總敘意(七)初略摽大意(一正)
二料揀四相(然此)
三正釋本義(二)初摽列(今以)
二釋文(二)初總(三)初總敘起妄(二)初正敘(絕若)
二引證(經云)
二總配四相(今統)
三引論釋成(故佛)
二別(二)初略配(二別)
二廣釋(四)初生相(生相)
二住相(住相)
三異相(言異)
四滅相(言滅)
四總結前說(是故)
五據理融攝(雖復)
六決通伏難(然未)
七結成始覺(二)初順流釋所覺(設因)
二反流釋能覺(二)初明覺起因緣(今因)
二顯覺起功用(以體)
三別釋文(疏二)初示文(次正)
二正釋(論四)初滅相(四)(通為一唱)初能觀人
二所觀相
三辨利益
四結分齊
二異相(四)(通為一唱)初能觀人
二所觀相
三辨利益
四結分齊
三住相(四)(通為一唱)初能觀人
二所觀相
三辨利益
四結分齊
四生相(四)(通為一唱)初能觀人
二所觀相
三辨利益
四結分齊
二引經釋成心源無念(四)初引經證成(是故)
二重釋前文(又心)
三舉不覺之失(是故)
四顯覺者之得(若得)
三明始不異本(二)初標立(而實)
二釋成(疏三)初正釋本文(釋成)
二問答通妨(二)初正問答(問四)
二引文證(二)初引攝論(故攝)
二引楞伽(三)初正引(楞伽)
二解文(解云)
三重證(又弗)
三總結大意(此等)
二本覺○
二不覺義○
三雙辨同異○
二釋上生滅因緣○
三釋上生滅之相○
二染淨相資○
二辨所示之義○
○二本覺(二)初明隨染本覺(三)初總標(生次)
二徵列(云何)
三辨相(二)初智淨相(二)初直明淨相(二)初因(智淨)
二果(破和)
二問答釋成(二)初執真同妄問(此義)
二簡法異真答(三)初法(三)初釋正難(以一)
二釋轉難(無明)
三雙結成(非可)
二喻(如大)
三合(如是)
二不思議業相(二)初依體總摽(不思)
二約用別辨(疏二)初通釋上文(一橫)
二問答釋妨(二)初問(問始)
二答(三)初約一佛釋(答以)
二等諸佛釋(以一)
三同眾生釋(此本)
二明性淨本覺(二)初總摽(疏二)初雙摽空鏡二喻(以空)
二單釋鏡中四義(二)初略配(一空)
二料揀(四中)
二別釋(四)初如實空鏡(三)(通為一唱)初摽名
二辨相
三結所以(疏二)初正釋(二)初約妄無真照(有二)
二約真無妄覺(二以)
二通妨(此約)
二因熏習鏡(二)初摽名出體(二者)
二別釋二因(二)初現法因(二)初正辨(一切)
二釋成(以一)
二熏習因(二)初顯體離染(又一)
二釋成因義(智體)
三法出離鏡(二)初摽名出體(三者)
二正辨其相(出煩)
四緣熏習鏡(二)初摽名顯體(四者)
二正釋其相(疏二)初通釋上文(即使)
二料揀前後(二)初辨異二義(問前)
二結同一體(然法)
○二不覺義(三)初明根本不覺(二)初依覺成迷(三)初法(所言)
二喻(猶如)
三合(眾生)
二依迷顯覺(以有)
二明枝末不覺(疏二)初列(明)
二釋(二)初約喻說意(初者)
二就識釋文(論二)初無明為因生三細(二)初總摽(復次)
二別解(二)初徵(云何)
二釋(三)初業相(三)(通為一唱)初摽名(一者)
二所依(以依)
三正釋(疏二)初別解論文(二)初動作義(一動)
二為因義(二為)
二通釋行相(此雖)
二轉相(二者)
三現相(三者)
二境界為緣生六麤(疏二)初引經料揀(二)初指配論文(二境)
二問答釋妨(三)初問(問三)
二答(三)初六八相從答(二)初約能執從所執故不說(答有)
二約所依從能依故不說(又由)
二以義不便答(二)初無和合義故不說(二以)
二無緣外義故不說(又由)
三約計內外答(亦可)
三證(二)初引經(楞伽)
二釋義(經中)
二正釋論文(論二)初躡前總摽(以有)
二立名別釋(二)初徵(云何)
二釋(六)初起計(一者)
二生受(二者)
三取著(三者)
四立名(四者)
五造業(五者)
六受報(六者)
三結末歸本(二)初正釋(當細)
二轉釋(以一)
○三雙辨同異(二)初標列(復次)
二解釋(二)初同(三)初喻(同相)
二合(如是)
三證(二)初正引(是故)
二釋疑(疏二)初敘疑(疑云)
二隨釋(論二)初正釋疑(亦無)
二釋轉難(而有)
二異(二)初喻(異相)
二合(如是)
○二釋上生滅因緣(二)初明生滅因緣義(三)初總摽(疏二)初解牒文(牒文)
二解摽文(諸義)
二總問(此義)
三別釋(三)初釋所依心(疏二)初釋文(次耶)
二問答(二)初問(斷上)
二答(二)初正答(三)初約迷真執似釋(答此)
二約總別義異釋(二云)
三約未起[A3]已起釋(三云)
ᅟᅟ==[A3] 已【CB】,巳【嘉興】==
二結答(然此)
二釋意轉(三)初略明(不覺)
二廣辨(二)初摽徵(此業)
二列釋(五)初業識(一者)
二轉識(二者)
三現識(三者)
四智識(四者)
五相續識(三)(通為一唱)初直明本相(五者)
二別顯功能(二)初能起潤惑(住持)
二能起念慮(疏二)初正釋此文(顯先)
二通前重示(二)初結屬此識(此上)
二總通前五(又為)
三結歸一心(二)初正結屬心(疏二)初順結三界(順)
二反結六塵(二反)
二釋疑廣辨(三)初問(此義)
二答(二)初答無塵(以一)
二顯唯心(一切)
三結(二)初正結(當知)
二釋成(二)初正釋(唯心)
二轉釋(疏二)初解文(三)初略摽意(反驗)
二別解文(此中)
三總結釋(既心)
二釋妨(問上)
三釋意識轉(五)初約人辨麤(復次)
二出其惑體(計惑)
三執所依緣(隨導)
四製立其名(名為)
五識起所依(此微)
二重顯所依緣體○
○二重顯所依緣體(二)初略明緣起甚深(二)初標歎甚深(疏二)初牒上所說(牒上)
二依位歎釋(三)初凡小非分(凡小)
二菩薩分知(不信)
三唯佛究盡(四有)
二釋深所以(二)初徵(何以)
二釋(三)初即淨而染(是心)
二即染而淨(雖有)
三結成難測(是故)
二廣顯緣起差別(二)初顯前緣起體相(三)初顯上不變之義(所謂)
二顯上無明緣起之由(疏二)初釋心不相應(此顯)
二釋忽然念起(三)初正釋今義(唯此)
二引經證成(亦瓔)
三會彼同此(二)初正會(是則)
二結揀(此約)
三顯上緣起之相(三)初標(染心)
二徵(云何)
三釋(疏二)初敘意(然此)
二釋文(論六)初執取計名字相(二)初障(一者)
二治(疏二)初約三賢以明行位(二)初正顯行位(十解)
二引論證成(故地)
二對二乘以顯斷惑(二)初覈劣以明麤惑(二)初表異凡小(此菩)
二揀定權實(此約)
二超勝以除細執(三)初正明(今此)
二引證(故此)
三結意(今但)
二相續相(二)(通為一唱)初障(二三)
二治(依答)
三智相(二)(通為一唱)初障(二三)
二治(依答)
四境界相(二)(通為一唱)初障(四五)
二治(具色)
五能見相(二)(通為一唱)初障(四五)
二治(具色)
六業相(二)(通為一唱)初障(六業)
二治(心善)
二更重料揀(三)初辨上無明約治料揀(不上)
二釋上相應不相應義(二)(通為一唱)初相應義(二)初標(言相)
二釋(二)初約法辨異(謂心)
二正顯相應(所知)
二不相應義(二)初標(不相)
二釋(疏二)初約王數釋(二)初顯無別異(此顯)
二正遣相應(二)初正釋翻前義(既無)
二重釋前即義(三)初正釋(以此)
二引證(上文)
三揀濫(非是)
二約心境釋(二)
初正釋前義(二亦)
二指陳違妨(此不)
三舉上染心及無明約境成二礙義(二)初標立(二)初惑障(二)初標法定名(又染)
二顯其礙義(疏二)初釋文(顯其)
二通妨(人此)
二智障(二)初標法定名(無明)
二顯其礙義(疏二)初釋文(顯其)
二通妨(此明)
二重釋(三)初釋煩惱礙(此義)
二釋智礙(以一)
○三釋上生滅之相(三)初牒前摽數(復次)
二徵列略顯(云何)
三廣釋其相(二)初約人對顯(又麤)
二辨相所依(二)初順辨生緣(二)初明通緣(此二)
二顯別因(疏三)初略消其文(此別)
二引經廣釋(三)初標指闕具(此中)
二正引經文(如楞)
三廣釋經義(二)初細中二因(三)初正釋(解云)
二引同(勝鬘)
三結屬不相應(然此)
二麤中二因(二)初正釋(取種)
二結屬相應(以妄)
三經論對辨(經中)
二逆論滅義(二)初正辨(此因)
二釋疑(二)初問(問曰)
二答(三)
初法(答曰)
二喻(二)初總立喻本(如風)
二別顯喻相(二)初喻相應心滅(若水)
二喻不相應滅(唯風)
三合(二)初合總喻(無明)
二合別喻(若心)
○二辨染淨相資(疏二)初敘章意(二辨)
二正解釋(論四)初舉數總持(復次)
二徵列別名(云何)
三廣釋染淨熏習義(二)初總(二)初喻(熏習)
二合(疏二)初染熏淨(一染)
二淨熏染(二淨)
二別(二)初染(二)初問(云何)
二答(二)初略(二)初總舉能所熏體(所謂)
二別明熏習之義(三)初無明熏真如(以有)
二妄心熏無明(以有)
三境界熏妄心(以有)
二廣(二)初示義(即明)
二釋文(三)初境界熏妄心(北妄)
二妄心熏無明(妄心)
三無明熏真如(無明)
二淨(二)初問(云何)
二答(二)初略(二)初正明熏習(所謂)
二辨其功能(二)初因(二)初地前行(自信)
二地上行(以如)
二果(二)初滅惑翻染(無明)
二證理成德(以因)
二廣(二)初妄心熏習(二)初標徵(妄心)
二別釋(二)初事識熏習(一音)
二五意熏習(疏二)初正釋(以諸)
二通妨(二)初問(問此)
二答(二)初正答(答前)
二結答(此約)
二真如熏習(三)初標數(真如)
二徵列(云何)
三辨相(二)初別釋(二)初體相(二)初正顯(二)初明熏習(自體)
二顯功能(依此)
二釋疑(二)初問(問曰)
二答(二)初約染惑成緣明起有厚薄(二)初標所疑(答曰)
二釋所執(三)初所依根本差別(而有)
二能依二障差別(二)初所知障(過恒)
二煩惱障(我見)
三雙結難了(如是)
二約淨法賴緣成前後差異(二)初立理(又諸)
二正釋(二)初因緣互闕之失(二)初顯闕緣之失(二)初喻說(如木)
二法合(眾生)
二明闕因不成(若雖)
二性用相應之得(若因)
二用大(二)初指事總標(用熏)
二約緣別顯(三)初標(如是)
二徵(云何)
三釋(二)初差別緣(二)一總(二)初明感用因(差別)
二正明用相(二)初正明差別之用(二)初開總成別(或為)
二攝別成總(次至)
二辨用之益(以起)
二別(二)初就根熟不熟開近遠二緣(此緣)
二就前近遠各開為二(是近)
二平等緣(二)初明能作緣者平等(平等)
二明對機顯平等(所謂)
二合明(三)初標(此體)
二徵列(云何)
三釋(二)初來相應(一者)
二[A4]已相應(二者)
ᅟᅟ==[A4] 已【CB】,巳【嘉興】==
四明染淨盡不盡義(二)初染法違真無始有終(復次)
二淨法順理有始無終(淨法)
○二辨所示之義(疏二)初敘章意(二辨)
二解論文(論二)初體相二大(二)初總釋二大名(復次)
二別釋二大義(二)初體(一切)
二相(二)初正顯性德(二)初明德相(三)初總(從本)
二別(所謂)
三結(具足)
二顯立名(名為)
二問答重辨(二)初執體疑相難(問曰)
二相不違體答(二)初明雖差別而不二(二)初正明(答曰)
二徵釋(以義)
二明雖不二而差別(二)初略(復以)
二廣(二)初問對染表示之相(此云)
二舉彼染法一一對顯(三)(通為一唱)初舉所迷理(以一)
二別翻配(三)初別舉八重(疏八)初無明智慧對(依真)
二局見普照對(妄見)
三妄見真知對(反之)
四無性有體對(明妄)
五顛倒真實對(明妄)
六熱惱清涼對(諸惑)
七變易凝然對(妄染)
八繫縛自在對(業果)
二總舉諸法(乃至)
三別彰滿足(若心)
三結得名(名為)
二別解用大(二)初總明(二)初對果舉因(二)初舉本正行(復次)
二舉本大願(立大)
三舉悲智大方便(以取)
二牒因顯果(疏三)初牒舉前因(一牒)
二明自利果(二自)
三明利他果(二)初明用甚深(一明)
二顯用廣大(二顯)
三用而常寂(二)初正顯(二用)
二徵釋(佛具)
二別釋(三)初標(此用)
二徵(云何)
三釋(二)初正顯用相(二)初直顯其用(二)初應身(二)初約識舉人(一者)
二釋見麤所以(疏三)初略消其文(不違)
二廣陳問答(十四)初佛身凡識不分難(問佛)
二源同派異迷悟答(答眾)
三真起識現相違難(問若)
四隨流反流相資答(答轉)
五心佛外佛差別難(問第)
六心體佛體無差答(答眾)
七師資義一文異難(問義)
八文異遷同一義答(答即)
九心佛不起化用難(問眾)
十未起厭求乖用答(答未)
十一不能熏令發心難(問既)
十二引前因緣互闕答(答無)
十三真佛何假修因難(問若)
十四因果無性同源答(答此)
三權實對辨(上來)
二報身(三)初約識舉人(二者)
二所見報相(三)初顯正報(身有)
二辨依報(所住)
三通明無盡之相(二)初橫顯無邊(隨所)
二豎顯無盡(隨其)
三結果由因以釋名(如是)
二重牒分別(二)初應身(又為)
二報身(三)(通為一唱)初明住上分見劣(四)初能見淺深(復次)
二所見分齊(如彼)
三釋無分齊所以(疏二)初牒難釋通(釋無)
二結會通辨(既非)
四簡異地上(然此)
二明地上分見勝(若得)
三明究竟位無見(二)初明無見(終離)
二釋所以(以諸)
二問答除疑(二)初問(問曰)
二答(二)初釋法身能現(二)初摽(答曰)
二釋(二)初總明不二(所謂)
二別明相即(二)初色即心(以色)
二心即色(以智)
二釋所現之色(所現)
○二會相入實顯動靜不二(三)初標(復次)
二釋(二)初觀色(六塵)
二觀心(二)初喻(如人)
二法(眾生)
三結(若能)
○二對治邪執(二)初就本總摽(對治)
二別名治障(二)初對治離(三)初摽數(是故)
二徵列(云何)
三辨相(二)初人(三)初摽(人我)
二徵(疏二)初約義通辨(此五)
二問答釋名(問比)
三釋(二)初二於空謬執(二)初妄執事空以為法體(三)初舉起執緣(一者)
二正明執相(以不)
三辨對治相(二)初虛空妄非真(三)初立(云何)
二釋(以對)
三結(所謂)
二法身真非妄(此謂)
二妄執法體唯是空無(三)初執緣(二者)
二執相(以不)
三對治(云何)
二三於有倒智(三)初執性德同色心(三)初執緣(三者)
二執相(以不)
三對治(云何)
二執法性本有染(三)初執緣(四者)
二執相(以不)
三對治(二)初奪破(云何)
二縱破(若如)
三執染淨有始終(三)初執緣(五者)
二執相(以不)
三對治(二)初法體離始顯生死無初(云何)
二法體離終顯涅槃無盡(又如)
二法(三)初執緣(法義)
二執相(以說)
三對治(云何)
二究竟離(二)初約法明治(二)初約法總顯(復次)
二舉廣類求(是故)
二會釋伏難(三)初正會伏疑(而有)
二辨定聖意(其自)
三返以釋成(以念)
○三分別發趣道相(二)初標意釋名(分別)
二開章釋相(三)初摽數(略說)
二徵列(云何)
三辨相(三)初信成就發心(三)初明信心成就之行(二)初問(信成)
二答(二)初正答前問(二)初答三問(三)初答能修人(所謂)
二答所修行(有息)
三答行成堪發(經一)
二結成位(如是)
二舉劣顯勝(二)初明劣相(二)初內因力徵(若有)
二外緣力劣(或有)
二結成退失(如是)
二顯發心之相(三)初牒章以問(復次)
二摽徵列釋(略說)
三問答除疑(二)初問(問曰)
二答(二)初正答所問(二)初喻(答曰)
二合(三)初正合(如是)
二委釋(以垢)
三順真(若人)
二重顯方便(三)初摽數(略說)
二徵起(云何)
三別釋(三)初一不住道(一者)
二二自利行(二)初斷德(二者)
二智德(三者)
三一利他行(四者)
三顯發心利益(四)初顯勝德(菩薩)
二明微過(然是)
三通權教(如修)
四歎實行(又是)
二解行發心(二)初總摽歎勝(解行)
二顯其勝相(二)初時勝(以是)
二行勝(二)初總(於真)
二別(以知)
三證發心(三)初通明發心體(三)初摽地依(證發)
二明行體(以依)
三明勝用(四)初攝法上首德(是菩)
二隨根延促德(或示)
三實行不殊德(而實)
四應機殊行德(但隨)
二明發心相(又是)
三明成滿德(二)初正顯勝德(二)初總(又是)
二別(謂以)
二問答除疑(二)初除一切種智疑(二)初問(疏二)初陳疑(一且)
二設難(二正)
二答(三)初立正理(答曰)
二舉非顯失(以眾)
三舉是彰得(二)初反前彰得(二)初總顯(諸佛)
二別結(心真)
二約義結名(自體)
二除自然業用疑(二)初問(又問)
二答(三)初法(答曰)
二喻(眾生)
三合(疏三)初約本論通能現(法身)
二引他論明不現(三)初引本文(如攝)
二引釋文(釋曰)
三會文意(此中)
三對辨兩文之旨(彼攝)
○四修行信心分(四)初結前生後([A5]已說)
二就人摽意(是中)
三約法廣辨(二)初興二問(何等)
二還兩答(二)初答信心(三)初摽數(略說)
二徵起(云何)
三列釋(一者)
ᅟᅟ==[A5] 已【CB】,巳【嘉興】==
二答修行(三)初舉數摽意(修行)
二徵起列名(云何)
三依門牒釋(五)初施(云合)
二戒(云何)
三忍(云何)
四進(二)初正顯(云何)
二別明除障方便(二)初障(復次)
二治(是故)
五止觀(二)初略明(二)初徵(云何)
二釋(三)初止(所言)
二觀(疏三)初釋義(依往)
二引證(二)初正引彼文(如瑜)
二會釋彼義(是知)
三釋成(然此)
三俱(云何)
二廣說(三)初止(五)初修方便(二)初明勝人能入(二)初託靜息心修止方便(二)初約外緣(若修)
二安內心(二)初約坐修止(二)初離境(不依)
二除心(二)初遣妄想(三)初正遣(一切)
二釋成(以)
三重揀(亦不)
二住正念(二)初正顯(心若)
二離相(即復)
二約餘威儀修止(若從)
二止成得定除障不退(久習)
二顯障者不能(唯除)
二顯勝能(二)初能生一行三昧(復次)
二能生無量三昧(當知)
三辨魔事(二)初略(二)初魔事(或有)
二對治(疏二)初正釋論旨(一切)
二別出對治(二)初略明(三)初治諸魔(別門)
二治諸鬼(治諸)
三治精魅(精神)
二指廣(此等)
二廣(二)初魔事(五)初現形說法(或現)
二得通起辨(或令)
三起惑造業(能令)
四據定得禪(亦令)
五食差顏變(疏二)初寄別總指(五對)
二約通料揀(二)初問(問如)
二答(二)初歎難解(答此)
二正揀辨(四)初摽依古法(今且)
二引經為據(如經)
三依法正揀(今情)
四合顯經喻(三)初喻(如纔)
二合(此中)
三結(以此)
二對治(以是)
四簡真偽(二)初舉內外二定別邪正(二)初邪(應知)
二正(真如)
二對理事二定明真偽(二)初真(若諸)
二偽(以修)
五示益勸(二)初總摽(復次)
二別解(三)初一善友攝護益(云何)
二四離障益(二)初離外惡緣(三者)
二離內惑業(四者)
三五行成堅固益(六者)
二觀(三)初明修觀意(復次)
二辨觀行相(四)初法相觀(四)初無常觀(修習)
二苦觀(一切)
三無我觀(應觀)
四不淨觀(應顯)
二大悲觀(如是)
三大願觀(作是)
四精進觀(以起)
三結觀分齊(若餘)
三俱(三)初總摽(若行)
二別辨(二)初約法明俱(二)初即止之觀(所謂)
二即觀之止(疏二)初正釋文旨(此順)
二通示用心(說時)
二對障明俱(若修)
三總結(以是)
四防退方便(二)初明可退之人(復次)
二明防退之法(二)初通舉聖意(當知)
二別引經證(如修)
○五勸修利益分(三)初結前生後([A6]已說)
二舉信謗損益(二)初信受福勝(二)初約三慧總舉其益(若有)
二別顯三慧益相(三)初聞時益(若人)
二思時益(假使)
三修時益(三)初時少德多(復次)
二校量多相(假今)
三釋多所以(何以)
ᅟᅟ==[A6] 已【CB】,巳【嘉興】==
二謗毀罪重(其有)
三結勸修學(當知)
起信論疏科文(終)
(貴州提學副使嘉興包檉芳施貲刻此
大乘起信論疏科文一卷 恩江沙彌可震對
長洲縣徐普書 建陽縣鄒友刻
萬曆壬辰季夏五臺)
#----------------------------------------------------------------------
#【經文資訊】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 第 7 冊 No. A123 起信論疏(選錄「科文」)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