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巍禪師竹室集序
必有非常之智識,而后能具非常之眼力;必有非常之根器,而后能任非常之事業;必有非常之造就,而后能立非常之格言。是固,鍾一方山川之間氣,為一代人物之英豪;展一生問學之底蘊,作一教人天之眼目。其氣清、其鑒明、其力勇、其行決、其得真,故其發於言也,得古人不傳之旨、擴古人未發之蘊,而足以為後人之公案、之指歸、之梯航者,吾於大巍禪師所著《竹室集》見之矣。師名淨倫,號大巍,本滇南昆明康氏。父諱泰,母何氏,宣德丁未誕生。師幼即超卓不凡,正統庚申出家,禮太華無極泰和尚受禪學。天順癸未得法於浮山古庭和尚,為臨濟下廿四世孫,蒲團工夫及盡玄旨。成化乙酉卓錫 都城東隅,開創萬福禪剎,宗風大著,緇白來者迨無虛日。師本好寂靜,歲久厭於酬應,至戊[A1]戌遂謝事退居西軒,種竹自怡,號曰竹室,偃息於中。癸卯登五臺訪文殊師利聖跡,丙午歸飯僧米麥之需,遠近輻輳不假勸募。弘治庚[A2]戌復遊五臺,蓋顯通寺旺覺義,敦請撫眾脩淨業也。壬子復歸竹室,閱大藏經典。師不但為宗門山斗,而又旁通儒學,所著上堂示眾、拈古、頌古,與夫賡酬、獨唱之作,士林君子見之莫不起敬、起慕。其徒道宗、道義二上人,恐其久而失遺,相與掇拾成帙,名曰《竹室集》,鋟梓欲傳,然尚亦有失。拾者多謂余與師有方外契持,以過余請序首簡,余授而展玩至再,雖未究其精義,然觀其間亦有吻合於吾儒者,不能無所感焉。其曰:百城煙水不出一毛,十世古今匪移當念,豈非吾儒一貫之體用動靜乎?其曰:如是孜孜不捨生死,坐臥與之,根定行到,用力不得處,忽然大悟,橫豎左右,得大受用。天真明妙,圓湛虛活,拈來用去,不期而然,初無容心於其間。又非吾儒之深造自得,居安資深,左右逢原者乎。至若豎拂子以示色,擊卓子以示聲,與夫絕照篇云:未若打破鏡、撲滅燈來與汝相見,看是甚麼面孔?又豈非吾儒之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之旨乎。其餘吟詠雖皆 時應物而發,然理致之言混然天成、機杼自別,非升堂入室者,未易窺其端際,吾何能贊一辭邪?由是有以見其鑒之明、行之力、得之真,故於繼往開來有不得辭其任者矣。由是有以見其鍾滇雲之秀氣,闡象教之幽微,延禪宗之命脈,故於提撕警覺有不得[A3]已於言者矣。由是有以見其大智識、大根器,得最上一乘造就,故能具大方之眼力,成無為之事業,立方便之格言,雖不待傳而自不容於不傳者矣。閱是集者,苟能因言會意,於一話頭反覆玩味,忽爾築著磕著,偶一覺悟從而入之,脫脫灑灑、圓圓陀陀,得大自在,則所謂世界中心、西來祖意、無縫塔、鹽官鼓悉在個中矣。否則業識茫茫甘受輪轉,雖古佛與居,不能化而入矣,尚何怪其有宗門寂寞之嘆也哉。然則師自謂其言如虛空鳥跡,而吾又復為之序,寧不剩矣哉。要知筌本在魚,得魚斯忘筌矣;蹄本在兔,得兔斯忘蹄矣;言本在意,得意斯忘言矣。噫!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同言哉。因其請書以塞白云。
ᅟᅟ==[A1] 戌【CB】,戍【嘉興】==
ᅟᅟ==[A2] 戌【CB】,戍【嘉興】==
ᅟᅟ==[A3] 已【CB】,巳【嘉興】==
弘治九年歲次丙辰夏六月望賜進士第奉政大夫脩正庶尹光祿寺少卿致仕李紳縉卿拜首序
曹溪一滴卷之六(大巍禪師竹室集)
妙峰山後學周 理輯
滇南學人陶 珙閱
示眾
五臺山大顯通寺淨業堂念佛道場圓滿,示眾指座云:「據師子座,善師子吼,煞有知音,虛空點首。」拈香云:「此香統天地以同根,會萬物而一體。金罏乍爇,法界蒙熏,端為祝延:今上皇帝聖躬萬歲!萬歲!萬萬歲!欽願至聖、至明,如日如月,惟福惟壽,同地同天。」又拈香云:「此香奉答,本師臨濟,二十三葉古庭大和尚,極難忘處。初不曾容易道一字,惹惡心處。末後來老草唱三玄。」又拈香云:「此香敬為大吉祥顯通堂上,署庵宗主大和尚、懺主無方和尚,并合堂及本山、諸山諸方,今日同臻此會,江湖龍象師德,每惟願惟道同尊、惟德同仰,若帝網珠垂光範範,如玻璃鏡寫影團團。在在處處,陰翊皇圖,光揚佛日。」垂語云:「我此臺山,無孔鐵鎚當面擲,黑漆崑崙攔路阻;莫有挨拶得入、拈弄得出底麼,出來道一句看。」
僧出問:「如何是臺山境?」
師云:「不是下雨,便是天晴。」
進云:「如何是境中人?」
師云:「金剛寶窟萬菩薩。」
進云:「尋常所談何事?」
師云:「清風吹幽松,近聽聲愈好。」
又僧問:「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師云:「今年調雨水,農家好春麥。」
僧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云:「飯仙山轉身即向汝道。」師乃云:「拈砒霜作醍醐,亦曾有也;撒珍珠如瓦礫,誰箇不然?開眼上樹,特地喪全身;夢昇兜率,也是揚家醜。未動情思,轉魔女盡成菩提寶器;不勞腕力,指娑婆便是妙喜淨邦。長水濬岳積而來,琅琊覺水消而去。信步踏翻琉璃阱,等閒擊碎珊瑚枝。三聖振威一喝,正法眼裏撒沙。南泉白刃高揮,古佛宗風掃土。何必不必,探竿子豈在人手;湘之潭之,塔樣子脫體持來。不萌枝上放春回,烈焰堆中揚雪片,有斯大略,可謂其人。雖然,誰家井底無天,到處波心有月。體相用三大齊彰,塵塵攝入;因果智五周頓證,法法圓融。百城煙水,不出一毛;十世古今,匪移當念。紅藕開時,水香觸著蟭螟蟲半邊鼻;青山低處,天闊展開瘦蚊子一莖眉。百川競注而水體不流,萬竅共吼而風本自寂。金師子不妨踞地吼,水牯牛隨分納些些。動容滿目,家山依舊,青天白日。即日恭喜大吉祥,顯通堂上奉 敕提督臺山,華梵僧徒自在修行,僧錄左街覺義署庵旺公大和尚起居納福,即大聖文殊之影響,繼萬鍾欽命之高蹤,建茲淨業高堂,浩集江湖龍象;助宣佛化,丕贊宗猷,三載熏修,今日云滿。普諷華嚴之大典,津濟水陸之冥陽,攜手法界含靈,高步同遊嘉會。可謂盡善盡美,全始全終。是以俾我山僧,來上此座然一炷香,先為祝延聖壽仰答洪庥,次為序謝一期同緣大眾。因茲記得華嚴經中有箇念佛三昧,拈出供養大眾。經中道:『若有如是如是思惟,則有如是如是顯現;若無如是如是思惟,則無如是如是顯現。』這箇三昧甚有淆訛。後來善財童子,參見解脫長者,廣說念佛法門,道:『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山僧道:「若有如是如是思惟,則有如是如是顯現,在解脫長者得之矣。若無如是如是思惟,則無如是如是顯現,便是解脫長者到此也須茫然。是你諸人三年在此,松月流輝,蓮花滴漏,心湛湛口叨叨,費盡多少殷勤,這箇三昧還透得過麼?其或未然,曲垂一偈:十方龍象總英賢,三載熏修不偶然;如是思惟渾坐斷,五臺峰頂放青蓮。」
示眾云:「真淨文禪師示眾云:『頭陀石被莓苔裹,擲筆峰遭薜荔纏;羅漢院裏一年度三箇行者,歸宗寺裏參退喫茶。』應庵華因僧舉問:『此理如何?』華云:『他是關西子,愛說川僧話。』」師云:「我這裏一年度一箇行者,一日喫一缽白粥,也不管五峰頭晴雪抱頂,那羅洞晚雲橫谷。若有問者,是汝諸人不可,也道『老僧愛說川僧話』好。」
冬至示眾云:「五頂瓊瑤堆,千松珠玉枝,盡臺山泉石煙雲、飛樓湧殿,總是文殊師利一隻智眼真光,是你諸人,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還知初不曾動著伊一莖眉毛麼?若也與麼見得,便爾小大千於毫頭,廣塵沙包法界也不為難事。其或未然,切忌東卜西卜,且更聽山僧為你諸人真實告報道:今朝冬至一陽生。珍重!」
示眾云:「無著誤入金剛窟,曼殊老問:『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云:『末法比丘少奉戒律。』又問:『多少眾?』著云:『或三百或五百。』師云:『實頭人難得。』無著卻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曼殊云:『凡聖同居,龍蛇混雜。』又問:『多少眾?』曼殊云:『前三三,後三三。』師云:『實頭人難得。』山僧與麼稱賞,其間還有頭高頭下者麼?若人撿點得出,許他親見曼殊老。」
示眾云:「嘗聞老豐干要來五臺禮文殊,直至如今不見消息。噫!日間莫說人好,這老漢堂堂來也。且你這一隊飯袋子,畢竟著那一箇代文殊師利與伊秪對得過;老僧幸是傍邊人,無事且休去。」便下座。
示眾云:「山高海闊,月朗風清,松蒼石白,夏暑冬寒,如是歷歷分明,一一成現。且衲僧分上成得箇什麼邊事?莫有道得者麼,不妨出來道看。若無,老僧自道去也。」拈拄杖便下座。
示眾云:「古德道:『參禪參到無參處,參到無參始徹頭。』又云:『參禪參到無參處,參到無參未徹頭。』」師云:「古人固是赤心片片,要且自語相違,只如參到無參處,還容你開口得麼?」良久云:「一夜瀟瀟雨,滿山松籟寒。」
示眾云:「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莫可便是[A4]已過量、無有量大人之境界麼?」喝一喝云:「永嘉大師來也,莫寐語。」
ᅟᅟ==[A4] 已【CB】,巳【嘉興】==
示眾云:「松風淡淡,溪月溶溶,山蒼蒼而不盡,水茫茫而無窮。伶利漢一坐坐斷,便見福城東際底便是普賢毛孔裏底,普賢毛孔裏底便是福城東際底,如師子兒獨行,更誰可為伴侶?」喝一喝云:「你是誰家子弟,得與麼自由?」
萬福元宵。示眾云:「須彌燈王佛與無量光如來,相把手於萬井笙歌叢裡、千門燈火光中遊戲一上,卻來僧堂裏,為汝諸人慶元宵,道:『好個時節因緣。』是汝諸人,還見麼,還聞麼?若不然,則到更深月落、燈滅不見色時,被伊扭住鼻頭,莫道老僧不說來。」
示眾云:「我曾於教中見外道,持一莖草插於地上云:『此是世界中心。』世尊移草插於傍云:『此是世界中心。』因此會得些子用處。當是時不自覺有偈云:『在天天高,在地地厚,一莖草上,應時應候。』自後來無往不得,大眾且道外道與佛相去多少?」遂以拂子柄向空插云:「你等諸人,切忌也道:『是世界中心』好。」
示眾云:「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白雲自占青山,明月誰分流水?」
示眾云:「是汝諸人朝三暮四,如許多時在這裏,會得箇入頭處也未?睦州道:『若未得箇入頭,須得箇入頭;若得箇入頭,不得辜負老僧。』我道:『若未得箇入頭,須得箇入頭;若得箇入頭,不得辜負眉毛。』」
示眾云:「長沙岑大師道:『盡大地草木人畜,總是般若真光。』」師乃召云:「大眾看看,老僧上黃鶴樓上去也,只見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是你諸人也還見麼?」喝一喝下座。
示眾云:「雲門道:『扇子𨁝跳上三十三天,築著帝釋鼻孔,東海鯉魚打一棒,雨似盆傾。』妙喜道:『此是禪悅法喜之樂。』」師云:「同聲相應,在妙喜即不無。我不與麼道『扇子𨁝跳上三十三天,築著帝釋鼻孔,東海鯉魚打一棒,雨似盆傾。』雲門一上神通不同小小;冷地看來,也只是一把破扇子。」
示眾云:「古人道難難難,我道也不難,賊來須打,客來須看,熱則到處熱,寒時天下寒。寒山逢拾得,撞著老豐干,相喚相呼歸去也,珊瑚枝上月團團。」
示眾云:「香積界中喫飯,新羅國裏穿衣,且道是甚麼人?切忌道是胡張三、黑李四。參!」
示眾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我要你會,你作麼生會?直曉你會得七穿八穴,也正是好肉上剜瘡。」
示眾云:「你有拄杖子,我與你拄杖子;你無拄杖子,我奪你拄杖子。古人得任麼不惜眉毛,且即今誰是知恩者?只如雪竇道『拄杖子吞乾坤』,又作麼生?」師乃驀拈拄杖下座。
示眾云:「演祖道:『有一則奇特因緣,舉似諸人,欲說又被說礙,不說又被不說礙。』」師云:「大小演祖,大似靈龜拽尾,一言既落入耳,如何又諱得住?山僧這裏,也有一則奇特因緣,索性舉似大方,使他依門傍戶者,一箇箇壁立千仞,也不為分外。」下座。
示眾云:「機分大小,教殊半滿。我這裏打一鼓,則無邊剎境一聞,按一指則十世古今一念。眾中莫有收拾不盡者麼?出來,老僧為汝雪屈。」喝一喝下座。
示眾云:「我這裏也不說東村李大郎太儉,也不說西社王二姐太奢,也不會安角呼兔,也不會添足畫蛇。早起一碗白粥,午後一碗清茶,更誰管他陳年爛葛藤冷地開花。」展兩手云:「你等諸人來這裏討甚麼乾木查?」
示眾云:「機先一著,搆得著、搆不著,不免打拆你腳;句後承當底且緩緩。」
示眾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是甚麼人分上事?雖然,猶欠掌在。」
示眾云:「德山木上座,臨濟金剛王,溈仰一串圓相,雲門體露金風,洞山吾常於此切,法眼曹源一滴水,趙州青州布衫重七斤。其真參實悟底,猶落在第二頭;況語脈理尋討者,三千里外沒交涉。」
示眾云:「高坐空寂之床,大握無為之化,使盡大地草木人畜情與無情,一時立地成佛,同入涅槃真際,初不曾用少心力。且道是甚麼人得與麼自在?我要與汝諸人將出,恐他道我多事。」下座。
示眾云:「演祖道:『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若是箇人,也須悟去始得。這些子事,不是你說了便當得底。』昔佛果老人,忽然悟於日下之雞,當是時常所謂機智語言還用得著麼?比來叢林寥落之甚,蓋為希見這般本色之人故耳。今既祖禰不了,屈為諸人露箇消息去也。」師乃驀召大眾云:「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
示眾云:「古德謂:『即此見聞非見聞,更無聲色可呈君。』又云:『即此見聞非見聞,勿於聲色乍盲聾。』」師云:「不歸那畔,獨脫今時,在古人即不無;我今不惜老性命,橫身於聲色裏,與汝諸人相見去也。」豎起拂子云:「這箇是色,還見麼?」卻擊香卓一下云:「這個是聲,還聞麼?」乃云:「不因夜來鴈,爭見海門秋。」
示眾云:「趙州道:『三十年前在南方火爐頭有一則無賓主話,直至如今無人舉著。』」師云:「好一則無賓主話,可惜許。」拈拄杖云:「莫動著,動著三十棒,一棒也較不過。雖然,也是賊過後張弓。」
示眾云:「石上栽花活不得,水中捉月拈不得,未為好手。我這裏石上栽花春滿寰區,水中捉月光含萬象。」遂以拂子柄向空畫一畫,下座。
示眾云:「金峰謂:『金峰三十年前有老婆心,三十年後無老婆心。』僧問:『如何是三十年前有老婆心?』峰云:『問凡答凡問聖答聖。』『如何是三十年後無老婆心?』峰云:『問凡不答凡,問聖不答聖。』」師云:「將謂!將謂!元來!元來!噫!這老金峰教壞人家男女不少。眾中莫有為伊救得此過者麼?出來道看。莫道你道不得,道得也依舊可憐生。」
浴佛。示眾云:「遵布衲於藥山會裏浴佛次,山云:『汝只浴得這個,且浴不得那個。』遵云:『把將那個來。』山便休去。」師云:「又是早晚時也,然他家用處固是不同,若是我纔見道『且浴不得那個……』聲未了,舀一杓驀面便潑。識者必謂:『九龍吐水未似今日。』是說且置。即今杓柄子在手,不肖兒孫灌沐半偈作麼宣揚?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
示眾云:「拈過倚天長劍,擲下住山鈯斧,使他大地含靈,個個成佛作祖。可謂大施門開略無險阻,只有一個喚不回頭底,寧死不肯入這裏許。大眾!你道是誰推倒無縫塔、不打鹽官鼓?」
師一日對眾云:「今早忽然憶起,我天順癸未臘末,參見古庭老和尚於浮山,一日老和尚問:『爾從大方不憚遠來,所為何事?』我謂:『特來巾瓶和尚。』老和尚云:『老僧與闍黎甚麼時曾相識來?』我道將謂:『和尚忘卻?』老和尚云:『即今事作麼生?』我乃呈偈云:『叢林處處播春風,此日尋師到別峰,末後聲前句非句,寫在山河大地中。』老和尚喜而容我入室,我後來悔之不及。大眾且道悔個甚麼?悔不當時見道『即今事作麼生』,攔腮便掌、劈面便喝。若與麼,也未可便不容我入室。雖然,也是過後見識。」
弘治丙辰二月八日尚膳監太監周 請妙應淨業堂示眾。祝香云:「此香體極中和,薰陶治業,謹爇金爐,端為祝延:今上皇帝聖躬萬歲!萬歲!萬萬歲!欽願壽同天地,道並唐虞,千載雍熙,萬方賓化。」又拈香云:「此香奉為大功德主尚膳監太監周公輔,惟願近須彌而同其寶色,入滄海而潤其波瀾,光贊佛乘,永膺天眷。」(問答不錄)拈拂云:「拈將黃蘗蒿枝,慣打鹽官大鼓,相逢不識,誰敢當機?揮德山棒倒嶽傾湫,肆臨濟喝轟雷掣電,寫出虛空鳥跡,直穿水底月痕。移淨瓶、推枕子,從上爪牙;▆茶去、採藥來,宗門格調。誰問他廬陵米價,且脫去鶻臭布衫,飽齁齁無證無脩,赤骨律有憑有據,枯木巖前立雪,不萌枝上拈花,搜空涅槃心,點出正法眼,雖是當人本具,覓他起處無蹤。」喝一喝云:「獅觔一奏,群響絕聞,即日雪消少室、春滿皇州。恭惟功德主太監公,荷聖情於北闕、明祖意於西齋,內府良才、法門外護,建茲淨業堂於妙應、集大比丘眾於叢林,萬善同歸、一期嘉會,分六時之禮誦、為三載之良規。幸得我僧錄講經,信庵諒公大和尚,宗通說通,名稱德稱,月三八日,降此敷揚。本山方丈昺公長老、本山耆舊成公瑄公,與夫堂中江湖龍象,并內外檀越緇白人等輸誠樂助,決非偶然,是以謁我山僧,肅臨此座,焚一炷香,上答皇猷,助宣佛化。因茲記得世尊與眾行次,以手指地上云:『此處宜建梵剎。』天帝釋持一莖草插於地上云:『建梵剎[A5]已竟。』雖云塵中能作主,化外自來賓,殊不知世尊、帝釋到這裏公案現成,曾誰有作?所以這些用處,如走盤珠,在在而圓,旨絕詮量,自不期然而然。秪如我太監公,換瓦礫作珠珍,轉穢邦為淨土,樹引七行寶殿階前枝布影,蓮開九品金波池上水生香,人人口吐古佛嘉名,個個毛含遮那法界,一塵一念,互遍互融,堪酬莫大之恩,共入無生之智,可謂紅爐點雪、碧海挑燈。一種也是建箇梵剎,且太監公與天帝釋,還有古今相隔也麼?更聽垂偈:信手拈來一莖草,堂堂梵剎眼中新,乾坤一色黃金界,萬象咸彰劫外春。」
ᅟᅟ==[A5] 已【CB】,巳【嘉興】==
拈古
舉南泉、歸宗、麻谷禮拜忠國師,泉於路上畫一圓相云:「道得即去。」宗於圓相中坐,谷作女人拜,泉云:「恁麼則不去也?」宗云:「是何心行?」
拈云:「南泉與歸宗麻谷,半路做個抽身計以為自勝,然千說不如一見。」
舉香嚴垂語云:「如人上樹,口啣樹枝,手不攀枝,腳不踏枝,下有人問西來意。若不對,違他所問;若對,又喪身失命。正當恁麼時作麼生?」即是有虎頭招上座云:「樹上即不問,未上樹請和尚道。」香嚴呵呵大笑。
拈云:「叢林謂之虎頭,可謂虎頭者也。然據虎頭收虎尾,須是香嚴老作。何也?不見道『樹上道即易』。」
舉雲居宏覺禪師。僧問:「如何是沙門所重?」宏覺曰:「心識不到處。」
拈云:「宏覺乃洞下尊宿,恰不聞如馬之馵之說歟。」
舉溈山、五峰、雲巖同侍立百丈大師。云:「併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溈山云:「卻請和尚道。」丈云:「不辭向汝道,恐[A6]已後喪我兒孫。」五峰云:「和尚也須併卻。」丈云:「無入處斫額望汝。」雲巖云:「和尚有也未?」丈云:「喪我兒孫。」
ᅟᅟ==[A6] 已【CB】,巳【嘉興】==
拈云:「老百丈耄矣!為子孫故忘於言而也不知。」
舉城東老母與佛同時而生,一生不願見佛,一日及見佛來,周迴上下皆避不得,乃以手掩面,十指掌中悉皆見佛。
拈云:「城東老母不願見佛,恰不知在[A7]己通身是佛;殆見佛後,又不能於無佛處藏身。將謂這婆子有多少奇特。」
ᅟᅟ==[A7] 己【CB】,巳【嘉興】==
舉陸亙大夫問南泉:「弟子家中有一片石,有時坐、有時臥,欲鐫作佛,得否?」泉云:「得。」陸云:「莫不得否?」泉云:「不得。」
拈云:「陸大夫一片好石,不遇南泉幾喪淳矣。」
舉玄沙示眾云:「諸方盡道接物利生,忽遇三種病人來,如何接得?患盲者,拈槌豎拂他又不見,患聾者,語言三昧他又不聞,患啞者,教伊說又說不得。若接此人不得,佛法無靈驗。」
拈云:「玄沙三種病人,使盧扁再世,也只可拱手,況庸醫者乎。」
舉德山示眾云:「今夜不答話,問話者三十棒。」時,有僧出禮拜,山便打。僧云:「某甲話也未問。」山云:「爾是甚處人?」僧云:「新羅人。」山云:「未踏船舷,好與三十棒。」法眼拈云:「大小德山,話作兩橛。」圓明道:「大小德山,龍頭蛇尾。」雪竇云:「二老宿雖善裁長補短、捨重從輕,要見德山亦未可。何故?德山大似握閫外威權,有當斷不斷不招其亂底劍。諸人要識新羅僧麼?只是撞著露柱底箇瞎漢。」
拈云:「若是德山當時只說到『今夜不答話』處便住,免見後來惹起這許多葛藤。」又云:「我是新羅僧,見德山纔開口,呵呵一笑便出。」
舉雲門示眾云:「老胡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云:『天上天下惟我獨尊。』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喫卻,貴圖天下太平。」
拈云:「雲門雖是報恩有分,苟當時有人,則亦須喫棒,所以往往瞻前多是不知顧後。」
舉臺山路上有一婆子,凡有僧問臺山路向什麼處去?婆云:「驀直去。」僧纔行,婆云:「好箇阿師,又恁麼去也?」僧舉似趙州,州云:「待與勘過。」州亦如前問。至來日,上堂云:「我為汝勘破婆子了也。」
拈云:「趙州勘婆話,千百年下我聞,恰如親見這老漢一般。未知諸方作麼商量?」
舉投子問巨榮禪客:「老僧未曾有一言半句挂諸方耳目,何用要見山僧?」僧云:「到這裏不施三拜,要且不甘。」子云:「出家兒得恁麼沒碑記。」僧繞禪床一匝而去。子云:「有眼無耳朵,六月火邊坐。」
拈云:「這僧沒碑記,何似投子沒碑記。當時若見也,放這老漢不過。」
舉布袋和尚頌云:「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皆不識。」
拈云:「時人且止,布袋還自識麼?」
舉睦州問武陵長老:「了即毛端吞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塵。作麼生?」陵云:「和尚問誰?」州云:「問長老。」陵云:「何不領話?」州云:「我不領話?你不領話?」
拈云:「若是睦州待武陵云『和尚問誰?』便爾休去,豈不千好萬好。卻云『問長老。』噫!不亦剩矣。」
舉太原孚上座問鼓山:「父母未生時,鼻孔在什麼處?」山云:「即今生也,鼻孔在什麼處?」孚不肯,乃云:「你問,我與你答。」山云:「父母未生時,鼻孔在什麼處?」孚乃搖扇而[A8]已。
ᅟᅟ==[A8] 已【CB】,巳【嘉興】==
拈云:「我是鼓山,但向伊道:『扇子且從你搖,切忌築著磕著。』」
舉雪峰云:「飯羅邊坐地,餓死人無數;海水邊坐地,渴殺人無數。」玄沙云:「飯羅裏坐,餓死人無數,海水沒頭,渴殺人無數。」雲門云:「通身是飯,通身是水。」
拈云:「老雪峰一門父子說飯說水,自有意味。我則不然,不見道『不貪香餌味,須是碧潭龍。』」
舉趙州云:「老僧答話去也,有解問底,致將一問來。」時有僧出禮拜,州云:「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箇墼子。」下座後,法眼舉問覺鐵觜:「此意如何?」覺云:「與和尚舉箇喻,如國家拜將相似,問云:『誰人去得?』有一人云:『某去得。』答云:『汝去不得。』法眼云:『我會也。』」
拈云:「纔見道老僧答話去也,便與喝散大眾,尚且不堪;後來覺鐵觜、法眼強說兵機。嗚呼!蹉過趙州遠矣。」
舉法華經云:「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拈云:「長鯨一吸海水盡,團團露出珊瑚枝。」
舉崇壽指凳子云:「識得凳子,周匝有餘。」雲門云:「識得凳子,天地懸殊。」
拈云:「識得凳子,千株松下好坐歇涼。」
舉梁武帝問達摩大師云:「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大師云:「廓然無聖。」帝云:「對朕者誰?」大師云:「不識。」
拈云:「作家君王幾被大師熱瞞一上,因茲故直得少室冷雪光生。」
舉白雲端禪師因郭功輔到,示眾云:「夜來枕上作得箇山偈,謝功輔大儒,說與大眾,請[A9]已後分明舉似諸方。此偈非惟謝功輔大儒,只要與天下有鼻孔衲僧脫卻著肉汗衫。」乃云:「上大人,丘乙[A10]己,化三千,七十士,尒小生,八九子,[A11]佳作仁,可知禮也。」
ᅟᅟ==[A9] 已【CB】,巳【嘉興】==
ᅟᅟ==[A10] 己【CB】,巳【嘉興】==
ᅟᅟ==[A11] 佳【CB】,隹【嘉興】==
拈云:「此偈謝功輔大儒即得,要脫他衲僧著肉汗衫則未可。何也?猶帶筆墨氣在。」
舉保寧勇禪師示眾云:「大方無外,大圓無內,無外無內,聖凡普會,瓦礫生光須彌粉碎,無量法門百千三昧。」拈拄杖云:「總向這裏會去。蘇嚕蘇嚕,㗭唎㗭唎,娑婆訶。」
拈云:「若是這老漢,只說到『無量法門百千三昧』處,便驀拈拄杖下座。至今天下人,不奈這老漢何。」
舉如來大集會中,一切諸大眾奉如來命,皆發菩提心。惟大力魔王云:「待一切眾生成佛盡、眾生界空時,我乃發菩提心。」
拈云:「噫!名下不虛人,真可謂大力者也。」
舉阿育王飯三十萬比丘眾,賓頭盧尊者居上座,王問:「尊者親見佛耶?」尊者以手舉眉毛視王曰:「我見於如來,於世無譬類。」王又問:「何處見佛?」尊者曰:「如來將五百阿羅漢俱王舍城安居,老僧亦在其中。」
拈云:「惜乎!賓頭盧!將見佛一隻眼失卻了也。若是育王見舉起眉毛,便與踏倒飯床也,且當得一時齋會;卻又問『何處見佛?』可謂相見不如初。」
頌古
舉世尊降生(云云)
頌曰:
指天指地獨稱尊,誰為銘肌共報恩?莫道兒孫渾不肖,也知末上有雲門。
舉梁武帝問達麼大師(云云)
頌曰:
廓然無聖又不識,長安大路如絃直;得來謁君不得君,翻成萬里關山隔。一蘆江上去茫茫,闔國人追追不及;少林冷坐纔九秋,千古清風蕩八極。
舉僧問趙州:「如何是趙州?」州云:「東門西門南門北門。」
頌曰:
直指東西南北門,堂堂大道接天閽;行人好去不歸去,回首雲泥又夕昏。
舉道吾至一家吊慰,漸源撫棺問:「生耶?死耶?」吾云:「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源云:「為甚麼不道?」吾云:「不道不道。」
頌曰:
不道不道還不道,泥牛夜吼海天寒;若使其人聽得見,方知雪曲和應難。
舉乾峰示眾云:「舉一不得舉二,放過一著,落在第二。」雲門出眾云:「昨日有人從天台來,卻往徑山去。」峰▆:「明日不得普請。」便下座。
頌曰:
眼眼相看不見眼,更於何處覓知音;如今要識韶陽老,南岳天台沒路尋。
舉世尊與眾行次,以手指地,云:「此處宜建梵剎。」帝釋將一莖草插於地上,云:「建梵剎[A12]已竟。」世尊微笑。
ᅟᅟ==[A12] 已【CB】,巳【嘉興】==
頌曰:
信手拈將一莖草,青山滿目舊家邦;怡然一笑不知處,月在西林水半江。
舉茶陵郁和尚悟道偈云:「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見山河萬朵。」
頌曰:
斗笠騎驢過水西,莓苔朝雨滑如泥;不防一踏溪橋斷,回首青山天際低。
舉雲門因齋次拈胡餅示眾云:「我這箇只供養江西兩淛人,不供養向北人。」時,有僧問:「為甚麼不供養向北人?」門云:「天寒日短,兩人共一碗。」
頌曰:
箇胡餅,討甚汁?雲門一眾皆充足;向北人、向北人,為君別甑炊香粒。咄!天寒日短,兩人一碗。
舉船子誠禪師囑夾山云:「直須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吾三十年在藥山只明斯事。」
頌曰:
三十年來明底事,踏番水底一片天;無蹤跡處,無蹤跡,誰說華亭有受傳。
舉定上座問臨濟:「如何是佛法大意?」濟下禪床擒住,與一掌便托開,定佇立傍。僧云:「定上座!何不禮拜?」定方禮拜,忽然大悟。
頌曰:
下床一掌托開去,大用全機如掣電;當下不容佇思間,直教萬疊雲山斷。
舉僧問夾山:「如何是夾山境?」山云:「猿抱子歸青嶂後,鳥啣花落碧巖前。」法眼拈云:「老僧二十年只作境會。」
頌曰:
秋林風掃凋霜葉,曉嶂雲穿落澗泉;二十年來花下路,不知遊遍洞中天。
舉僧問瑯琊覺和尚云:「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覺云:「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頌曰:
清淨本然是何物?山河大地是何物?江漢一霜天地秋,籬邊開遍黃金菊;須恁麼勿輕忽,六六元來三十六。
舉石頭示眾云:「言語動用沒交涉。」藥山云:「非言語動用亦沒交涉。」頭云:「我這裏針劄不入。」山云:「我這裏石上栽花。」
頌曰:
石女解吹無孔笛,木人能鼓沒絃琴;石頭路滑非君到,千古誰傳此段音?
舉世尊臘月八日明星出時,忽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頌曰:
須彌橫海露全身,沒奈眾生眼有塵;忽見明星當五夜,雪深寒谷變陽春。
舉僧問寶壽:「萬境來侵時如何?」壽云:「莫管他。」僧禮拜,壽云:「莫動著,動著打折你驢腰。」
頌曰:
萬境來侵總不干,呼蛇容易遣蛇難;當時不得驅耕手,爭現全身百尺竿?
舉雲門問僧云:「光明寂照遍河沙,豈不是張拙秀才語?」僧云:「是門云話墮也。」
頌曰:
光明寂照遍河沙,何事無端舉似他?[A13]眨眼不知何處去,遠山無限落晴霞。
ᅟᅟ==[A13] 眨【CB】,貶【嘉興】==
舉張拙秀才問長沙岑大師曰:「三千諸佛但聞其名,未審居何國土、還化物也未?」沙云:「黃鶴樓崔顥題詩後,秀才曾題麼?」拙云:「不曾。」沙云:「得閑題取一編也好。」
頌曰:
詩家千載[A14]羨崔君,黃鶴樓高飛白雲;為恨長沙好知識,如何還似不聞聞?
ᅟᅟ==[A14] 羨【CB】,羡【嘉興】==
舉兜率悅禪師三關,云:「撥草瞻風直圖見性,且道性在甚麼處?」
頌曰:
東西南北,人間天上,滿目青山,一條拄杖。
云:「既得見性便脫生死,四大分離作麼生脫?」
頌曰:
四大分離,與君訣別,兔角杖頭,挑潭底月。
云:「既脫生死,便知去處,眼光落地,向甚麼處去?」
頌曰:
元來鼻孔,沒有半邊,覓伊去處,徒費鞋錢。
囑大宗宣禪人
一陣兩陣秋風生,千里萬里秋空碧;體露堂堂無位人,從來共住不相識。
囑月潭清禪人,問答時有此語,成偈付之。
佛祖位中留不住,卻行異類且輪迴;放伊三十婆心切,芳草溪邊任去來。
囑曉堂明禪人
傳他佛祖不傳燈,須是叢林一箇僧;倘有未知歸路客,要伊指出火中冰。
囑普門智禪人
百草頭邊真祖意,持來默默相分付;法門重任自當知,未可於人輕吐露。
囑海藏深禪人
臨濟當年第一機,只傳活棒不傳衣;果然做得他家子,喝下承當也是遲。
行腳
師一日謂眾曰:「淨倫,滇南昆明康氏。父泰、母何氏,生子四,倫居[A15]末。生宣德丁未,正統丁巳年甫十一入學,庚申是年十四出家,受業本府太華無極泰和尚。戊辰春年二十一,因請給遂謁大方,究明大事。天順癸未臘末,參見古庭老和尚於浮山,是年[A16]已三十七矣。自戊辰及癸未十六七年間,江南江北經寒經暑,話頭上冊子裏掠得些子古人汗臭氣,迨見老和尚總不當得。成化乙酉秋九月別浮山,丁亥三月京開山萬福,遂自領眾,戊戌夏謝院事閑居。癸卯春之五臺,掛錫顯通約有年餘,常與數輩禪流者朝夕論其本有。丙午京中飯僧,弘治庚戌秋赴顯通,請淨業堂撫眾。壬子夏,是年六十有六,即京之舊隱,俟其終身,然幻跡去在又未必其何如。於戲!人之有生為難,棲身方服之下更是為難。古云:『衣線下未明大事,誠為苦也!』可不勉哉!可不勉哉!因姑述此,以冀吾徒參學者,慎勿我效焉!」
ᅟᅟ==[A15] 末【CB】,未【嘉興】==
ᅟᅟ==[A16] 已【CB】,巳【嘉興】==
七言律
次喬武庫縉金山勝覽韻
妙高臺上昔年遊,想遍山中景物幽;出洞白雲含海曙,映窗晴雪湛江流。好音常聽樹頭鳥,相對不飛沙際鷗;西望金陵千古意,蔥蔥[A17]佳氣 帝王州。
ᅟᅟ==[A17] 佳【CB】,隹【嘉興】==
洞口閒雲淡不飛,亭高真與世途違;青山綠樹環千里,霽月晴嵐滿四圍。定裏閣愁簾影靜,講餘窗午磬聲微;一回獨倚闌干外,天水分陰半落暉。
次韻送太常卿任先生坦然歸田留別
參差泉石舊巖廬,千里攜歸一篋書;松露滴苔三徑滑,茶煙凝竹六窗虛。非心行處同誰到,即色空時可自居;溢目青山雖熟路,半途爭肯息肩輿。
明月清風信有緣,衣冠歸去洞中仙;黃茅恰好三間屋,白粥尋常數畝田。道在目前全是理,心先物外亦循天;未知此事同誰得?高枕青山日打眠。
新春日閱華嚴經有作次韻
帝網重重演妙嚴,我生何幸且粗諳;耳聲眼色皆同入,塵佛毛區等會談。不異不同還不一,非前非後亦非三;百城煙水春風裏,物物頭頭盡指南。
擬濟川航僧錄早春望湖亭林
煙隔孤村叫午雞,登臨人立小亭西;雪崖日暖飛空翠,泉谷風寒吐白蜺。原上燒痕初得雨,隄邊新柳未拖泥;茫茫湖水渺天際,無限青山眼外低。
送清泉洪首座南歸
來往京華究上乘,挑雲聊荷一枝藤;草鞋踏遍千巖雪,古路曾逢幾個僧?秋水拖藍寒瀲灩,晚山削碧瘦稜層;叢林有則舊公案,誰肯拈將繼祖燈?
秋早過盧溝
雞鳴茅店過盧溝,灘急桑乾淺水流;霜冷斗牛低北漢,風清山月下西樓。金鞭策馬人行早,竹杖挑雲我自由;一望柳堤三十里,蒼涼紅日上瀛州。
憶受業太華次韻
故國太華峰頂寺,我年十五始初登;月邊幽唳青松鶴,雲外高眠白晝僧。到岸舟橫流水曲,尋溪路入落花藤;昨宵因憶石窗下,曾也尋經分夜燈。
城市山林擬天目和尚作
長安車馬日縱橫,中有幽棲何許清;種竹護煙林下趣,開池來月水邊情。門閑自與紅塵遠,路滑誰嫌綠蘚生;住處樂然貧道者,從他人世不知名。
銀山僧院松棚
小院寥寥半畝寬,老松傍石壓簷盤;一窗風度夜聲碎,滿地月窺秋影寒。鐵榦低扶青雨蓋,虯枝細織碧雲團;山僧白日森陰下,無限塵緣了不干。
龍泉山行▆癸卯入臺山有作
路入龍泉逸興悠,春風千里片雲浮;遠青近碧山無數,東曲西彎水自流。幾個人家花發處,一聲啼鳥樹高頭;誰知未過松關外,[A18]已在清涼地上遊。
ᅟᅟ==[A18] 已【CB】,巳【嘉興】==
投宿迷解寺次壁間韻
杖錫飄飄五頂遊,去心不管鬢毛秋;半竿落日孤城遠,千里分沙一水流。清夜做回天上夢,白雲攔斷世間憂;草鞋明早溪橋外,疊疊青山任自由。
次顯通署菴僧錄淨業堂詩韻
白業精修預者稀,一堂風淡景凄凄;燈懸宴坐一肩並,粥罷經行千指齊。天樂響時知去路,藕花香處定歸西;這回得見黃金父,誓遍塵區指導迷。
遠繼前賢高躅稀,蓮花漏刻畫凄凄;幸同持遠千年事,當與劉雷一輩齊。晴疊青山金沼上,冷懸紅日畫樓西;即時踏著還鄉路,越死超生更不迷。
幾年禪悅費多吟,雞叫前村月半林;清磬一聲千嶂曉,白雲數點萬山深。盡將南閣題詩夢,都作西樓念佛心;白髮願求歸去日,滿天飄下雨花陰。
十方佛讚古彌陀,舌覆三千見也麼;片雪爐中觀淨土,漚花影裏度娑婆。比於兔角長些子,卻較龜毛短不多;星月夜深垂斗柄,眉間毫相照山河。
五峰廓爾一精藍,古鷲巖前著小菴;撈月有時空自笑,觀心無處共誰諳?雨中山色長年露,天外松風盡日談;睡起倚窗閒看雪,尋梅未必到江南。
過暘白谷靈峰寺次韻
青鞋布襪過南溪,小嶺崎嶇似躡梯;石咽泉聲能斷續,雲連山色自高低。樹頭落子偷松鼠,崖畔飛霜叫竹雞;一飯靈峰秋日短,杖黎回首野橋西。
送友人求進未遂之南回
雞叫霜林夢未醒,如何滿得世間情;雲橫天際暮山遠,潮落江頭秋水平。千里去程勞跋涉,幾人回首笑功名;為憐空劫[A19]已前事,又著聰明背一生。
ᅟᅟ==[A19] 已【CB】,巳【嘉興】==
五言律(成都喻監生存性西莊)
西山夕照
好山千萬疊,高倚碧樓西;橫谷生雲淡,隔林歸鳥啼。窗開秋景霽,簾捲夕陽低;遠接岷峨色,嘉名入品題。
葛仙聳翠
山中有仙跡,千載亦悠悠;黃鶴一飛去,落花間自流。琴空雲洞古,劍化石潭秋;路入青蒼裏,煙霞不盡頭。
古柏參天
庭堂清畫永,古柏上參天;挺挺一千尺,遲遲五百年。霜皮堆綠蘚,鐵榦繡寒煙;曾說丘墟變,高摽只迥然。
銀山
白銀峰
景仰白銀峰,層臺隔幾重;半天晴削出,千丈碧芙蓉。猿叫洞門月,鶴盤雲外松;倚窗僧笑指,高處有靈蹤。
古佛巖
蒼松盤古巖,下有白雲屋;仙梵隔煙霞,洞門鎖幽谷。忽逢掃業僧,不見啣花鹿;來此禮空王,苔碑再三讀。
說法臺
偶來松下坐,苔護石臺平;谷口山泉響,林梢花雨晴。此時誰說聽,千古意分明;回首日將夕,雲堂鐘磬鳴。
東林別意寄太初元上人
向作東林別,年華白我頭;此情無共語,斯道不堪憂。簾卷禪房晝,月高經閣秋;五臺山色裏,還似夢曾遊。
竹室自適
披衣終日坐,惟道可為憑;蒼雪千竿竹,白頭一個僧。雨苔迷石徑,山氣冷龕燈;門外幾多事,生來都不能。
南山訪友
訪友過南山,悠悠翠靄間;松皮山舍小,石子野溪彎。丘止鳥飛倦,洞藏雲自閑;紛紛身外事,誰不厭躋攀。
與聰元二上人過南山,睹其人境俱秀、雲鶴同閒,遂次前韻聯句筆之于壁,以紀一時之興云。
策杖上南山,(倫)千峰指顧間;(聰)池開天鏡小,(元)簾挂月鉤彎。僧與山同瘦,(倫)鶴隨雲共閒;(聰)優游清絕處,(倫)乘興一躋攀。
七言絕
清涼山詠
雪高五髻爛堆銀,迥比人間境界新;山外好山千萬疊,不來空老夢中身。
清涼頂
白雲藏盡千峰碧,微露摩空五頂圓;高步清風生足下,不知身在幾重天。
清涼洞
松風流入洞門深,策杖優游我一尋;回首祕魔巖上雨,暮雲歸去碧潭陰。
遊祕魔巖
道得不得杈下死,絕無參客到蘿門;至今巖畔松風冷,吹著行人也斷魂。
遊廬山尋竹林跡
山色晴開一逕深,落花流水入春陰;不知坐石看雲處,遊遍無門聖竹林。
進庵
竿頭一步要親登,不枉江湖做個僧;更會轉身一步子,歸家合掌見南能。
德雲
閒閒一片太空中,忽爾興騰事不同;普使大千霑一雨,歸來不住妙高峰。
別峰
聞言不與眾山同,知在煙霞第幾重;一到德雲高步處,至今終不更迷宗。
曙庵
月落潭空夜色濃,穿雲誰伴下危峰;歸來趺坐不知曉,窗外日高松影重。
無敵
一片當年鐵石心,龍蛇陣上慣能臨;于今勳業渾忘卻,高臥白雲深處深。
臥雲
我愛青山全是道,青山與我亦忘年;日長無事青山裏,高枕煙霞只打眠。
雲菴
一片兩片晴不飛,三日五日茅簷宿;悠悠常伴道人閒,謾作甘霖出巖谷。
山居雜吟
道人活計任天成,山自高弓水自平;一榻樹陰眠白日,不知身似一毛輕。
我與青山信有緣,青山與我更相便;源頭活水松頭月,此道無時不見前。
自入青山世路遙,煙霞養得性情高;幾回日轉松陰去,安枕柴床睡正牢。
野性生來愛住山,住來住去自空閑;秋霜冬雪不知老,瘦鶴枯松碧嶂閒。
喜禽飛到立庭柯,枝動身輕語更多;無限風情冬日暖,底須說似老頭陀。
示鬱上人
少年清質出家兒,大事須明及早時;不做一番窮的的,何能容易樂無為。
示滇南洪上人
忙忙走得草鞋穿,只為無端要學禪;踏破滇池波底月,元來佛祖不曾傳。
寄廣道者
為僧未得個心明,自是參禪正念輕;寄語上人當自勉,莫交此度又虛生。
示徒英侍者
我苦旃檀樹色秋,吾兒何不也添愁;出家若不修僧行,誰料番為佛祖讎。
示增上人
唯有死生真大事,其餘都是可商量;此生若不分明了,何劫方歸本分鄉。
送傑峰昂長老下山
一句彌陀記得牢,自然傑出五峰高;丁寧再四不依說,辜負眉間白玉毫。
送僧淨僧髮
一枝佛祖未傳燈,枯木巖前夜發明;不向個中知瞥地,累他無事半千僧。
五言絕句
浮山別意
天光寫秋碧,林葉脫秋黃;片帆雲外去,歸興與秋長。
九月逸興
清清秋風吹,泠泠秋露垂;伊誰同晚節,黃菊發東籬。
白水池阻雪寄中巖
昨朝春雨多,今日山堆雪;拄杖欲尋師,雲深去不得。
采藥雲深
洞口流來水,溪邊帶出花;偶因尋藥物,不覺入煙霞。
晝寐
野禽聲隔樹,幽草碧侵簾;身外無他事,藤床午睡甜。
松陰小憩
風來石上松,僧坐松下石;洗缽將煮茶,溪流漾晴碧。
盆石菖蒲為蘄州姚揮使題
雲根漱碧泉,劍氣涵秋冷;移近讀書窗,燈夜分清影。
沈周墨芭蕉
晴空開雪景,寒綠到欄干;寫透幾千葉,淋漓墨未乾。
七言古
碧雞山雙月塔為義明二上人題
塔目何緣題作雙月名,道人高行堪將評,虛懷彼彼冰霜清,小朗大朗為弟兄。三十青黃節不更,只觀百歲如長庚,日常一缽和羅羹,庵前誰把春風耕?有時對月陶幽情,有時坐石談無生,此身不啻一點晴雲輕,身外何事能營營?虛空無縫藏枯形,卻把雲根苦鑿成,巖壑含虛兩鏡明,海天寫影雙珠擎,碧雞午夜空山鳴,溪頭眠雪泥牛驚,肯似南陽一默,話頭行千古,萬古遺嘉聲。
萬玉飄香墨梅為聰慧菴題
溪上同雲壓地黑,遙空亂亂飄瓊屑,玉龍何處蟠祗園,煙逕水濱尋不得。綠衣仙子羅浮來,芳心細把輕冰裁,天風吹徹素屏曉,不知滿樹梅花開。吟魂自覺有如許,千朵萬朵凝寒蕊,翠羽不啼林影橫,黃昏似向低低語。竹爐靜煮茶,索笑山僧家,臞肌淡煙掃,忘[A20]卻歸蓬島。上人坐倚蒲團青,硯池凍冾空冥冥,暗香冷襲清夢去,寂寂柴門晝不扃。昨夜西湖峰頂月,來我窗前吐虛白,試問江南多少春,都在僧房散在枝頭雪。
ᅟᅟ==[A20] 卻【CB】,郤【嘉興】==
#----------------------------------------------------------------------
#【經文資訊】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 第 25 冊 No. B165 大巍禪師竹室集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LINDEN 大德提供,常修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