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戒公編其本師鶴峰和尚語錄三造安山覓序。初卻之以不文。次卻之以隱。再卻之以疾。戒公曰先師行履所重敦朴。非老叔之真實語不足以光。先師虛文何益。況現坐道場者。往往以聲勢凌人。且無乞序禮則難以前惟其隱所以易於近。今雖疾必有瘳時。拜跽惟允而後起。予曰憶予初行腳參老人時。汝師[A1]已為叢林標表。凡聞汝師名。睹汝師形者。凜凜罔敢犯。故出老人座下者多端士。顧予心亦常畏之。既而汝師為師為眾垂手四方。風霜雨雪客途旅邸。一出三五年勿憚辛苦。功成而歸。不向袖手人前衒其能。然予心亦深有愧焉。自徑山受囑後即五應四眾之請。次第闡揚開鑿人天眼目。皈依者若干。時予方為人所詒歸自維揚汝師即以所居之寂照相讓。今之凡得一住處。無論小大皆據為世守窟宅。如此脫略為人。真為希有。抑予心實竊有感焉。順世後得諸賢嗣守龕建塔。編錄索序。盡人子孝。俾汝師光明千古。予且蹈汝師志不敢以寂照為[A2]己有。退院居山屈指二十五年覓半個漢不可得。則予心又不啻傷且悲也。嗚呼汝師自行腳領眾以至開法得人。傳錄可謂原始要終荷法之能事畢矣。如予顛毛種種一事無成。負老人負手足疾之深且錮矣。欲望瘳恐無時矣。戒公曰老叔之疾非疾也。志千古也。非目前計也。字字真實語也。深知先師之心者也。再拜請書之為先師語錄序。
ᅟᅟ==[A1] 已【CB】,巳【嘉興】==
ᅟᅟ==[A2] 己【CB】,巳【嘉興】==
康熙壬申皋月之望安山同門弟濟日拜撰
鶴峰悟禪師語錄序
鶴公品詣予於塔誌銘中[A3]已略詳其概矣。茲其門人戒雷勒其師語錄。告成復問敘於予。謂予因和尚生前所托不敢以不文辭也。但予聞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此中授受不著語言。安有文字。且昔古德嘗云。吾無暇拜佛念佛。則修行自有密諦。鶴師用力處又恐不專在語錄一書。今予以門外漢欲序入室語母乃贅乎。雖然我儒入道之人。造詣固自不同。惟佛家亦然。如必普賢行海文殊智慧則語言文字俱可不藉。而若夫聲聞圓覺則皆由語言也文字也。彼藏經五千四十八卷不猶然一語錄乎。今予觀鶴師語錄或大鳴如吼獅。或小鳴如吐舌。或指點如木樨之香。或應機如梅子之熟。語類不一無非一片婆心。欲使人人盡登彼岸然則戒雷之刻此書。以續於五千四十八卷之後。其表揚之功可謂佛門孝子。予故略序數語一以謝鶴公生前之約。一以嘉戒雷於鶴公寂後之思也。
ᅟᅟ==[A3] 已【CB】,巳【嘉興】==
康熙壬申歲次十月法弟仲弘道拜題
敘
憶予分守蘄黃賚捧還里。嘗路過饒陽。有禪師鶴峰者開路焚修為一方感悅。尚未細悉其為人。迨備藩湖北我友仲子開一來過武昌言。濮上招提有主持福善寺及福壽禪寺者。大暢宗旨。訊之乃即予向所聞之鶴峰也。私心竊向往之。開一別予十載。今年春忽於陽羅江上得其手書。起居外附有鶴峰語錄一冊。請予序其端。予讀之不忍釋手。嗟乎昔人聞聲相思。予與鶴峰抑何千里神交。若此顧予老矣。退休高觀山墅。日所寓目惟是內典諸書相為晨夕。今其語錄何若是之深切著明。直透西來大意乎。川禪師曰活計看來恰似無。應用頭頭皆具足。蓋言得無諍三昧也。我取數語為鶴公語錄贈。
康熙歲次壬申清和月賜進士出身光祿大夫原任湖廣湖北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九級石城法弟徐惺書於即山草堂
龍潭鶴峰和尚語錄序
天下有其理。知而不言豈聖賢之為心哉。世人之趣其途不一。聖人之設教也亦不能不多途以張之。儒而禮樂文章。道而恬淡無為。而釋則乃徹本還源。空諸所有而後[A4]已。無一塵勞不是正定。無一聲色不是慧根。以無著為恬淡。以嬉笑為文章。欲其見也為之眼。欲其行也為之足。言人之所必有而明其旨。發人之所未發而活其心。先師以此而訓於世。喝不異乎臨濟。棒不異乎德山。又不異乎拈花則笑也。諦觀鶴兄所說之法而又一無有異。以器傳器其學不虛。毋以其歿而忽其言。言乃心之光也。不觀其光而求其言。則末矣。和尚未嘗無詩。未嘗無文。此皆應世之藝。非救世之所急。故俱略之而不收。凡以禮樂之為禮樂。文章之為文章。皆是尼山之裔之任。非衲輩事。必以塵無可垢之理。事無可礙之心揭之。動用之中而作自由之路。使十虛至此盡失其量。乃是後五百歲中傑出人頭之大法王也。
ᅟᅟ==[A4] 已【CB】,巳【嘉興】==
康熙歲次乙亥季夏靈隱同門弟慧輅頓首謹序
鶴峰禪師語錄目次
上卷陞座
小參
示眾
機緣
拈頌
下卷佛事
贊詠
詩偈
歌詞
附行狀
塔銘
跋
鶴峰悟禪師語錄卷上
嗣法門人上震等編
陞座
住嘉禾濮鎮龍潭福善禪寺進院日佛眉和尚洎紳衿檀護設齋請陞座。師揮拂子云。一生難避者此也。塵中作主者此也。有時丕振其風。人天不得不驚。有時一合其相。凡聖無欠無餘。釋迦之為釋迦。非增也。木石之為木石。非滅也。敢欺含齒戴髮之倫向他說心外法哉。臨濟之先照後用。先用後照。照用同時。照用不同時如璽之抽絲。如珠之走盤。然也此之照用原在諸人日用之中。賣水賣漿一不可少。臨濟慈悲太煞。故有落草之談。衲是他腳下兒孫。不得不合水和泥。應緣接物。非離人人之所長而立拂子之所長也。復揮拂子云是甚麼。良久云。莫妄想。
開鑪日陞座云。龍潭吹滅紙燈。以光奪光。德山應時悟去。頭上安頭。參學高流急須著眼。東來則日自照。西來則月自明。南來則火燒不著。北來則水浸不沒。秪如不恁麼來又作麼生。卓拄杖云。即心即佛。謂侍者云記之。非心非佛亦云記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卓一下。謂侍者云記之不得也。鉤頭無路意在鉤頭。觸之者以光奪光。背之者斬頭求活要悟去麼。復卓拄杖三下。
解制陞座云。就路還家一語。諸方無不錯會。喝一喝云。此是家作麼生。說僧還的道理。又喝一喝云。此是路作麼生。說個就的趣向。山僧今日將南北東西一時塞卻。四維上下一併合卻。不愁汝不向黑漆話頭裏東撞西撞。沒法沒法連喝兩喝云且在者裏過活好。
因事陞座云。諸佛之機隨類而彰。眾生之念因緣而起。念不停也無寂不動。機相副也靡感不通。以此而立。風之妄發無由。雨之不節自戒。眾生之念即是諸佛之機。諸佛之機即是眾生之念。本分生涯無日不全彰大用。驀拈拄杖卓兩卓云。試問方來煙水客。別峰何似妙高峰。
元旦陞座云。不新而新是天使然。人能承之。伊誰之力。識得此力無日不新。無時不新。無剎那許不新也。除卻恭喜恭賀。新在什麼處。且此恭喜恭賀。去年也恁麼道。今年也恁麼道。當知後年又後年亦不能不如此道也。人人何得以新。歸之分付知客。遇著日日新又日新的居士衲僧。先須問其著落方來相見。
眾信設普齋請陞座。師云眾眼難瞞之事。各盡其力為。高此而有餘。彼無不足。在聖而聖忘尊。在凡而凡不昧。以一方而至萬方一無障礙。以粒米而充塞十虛亦非是妄。天下衲子之跳不出原非分外用心。一鎮長者之樂為之。知有此事可功。要知此事落處麼。良久云心不負人面無慚色。
釋迦大悲陞座。檀護設齋請法師舉拂子云。一主一賓一行一坐。總為閻浮顯茲自性宗通之三昧。成褫純一無雜之風規。戮力同心。正無了日。是以有口未嘗掛壁。嚼飯餵人有聲。未嘗坐斷消息。要通且道通個甚麼消息。方契得雪山落伽二者千生百劫自度度人之一念耶。驀喚侍者云。香不可不燒水不可不換。
辭院檀護不允請陞座。問發其發揚其揚事可商乎。師云直無避處。進云方成過量。師云河南也恁麼道。河北也恁麼道。進云眾口一詞和尚招得。師云直無避處。問身不自有真大慈悲師云直無避處。進云不是苦心人不知。師云如何是佛。僧罔測。師打云不是苦心人不知。迺云放閒不得也。有甚長處直須吐露。每煩長者之憤悱而後直行直用建立黃蘗宗旨也。乃卓拄杖一下云。天高群象正。又卓一下云。海闊百川潮。不意雲門之執乎與山僧無異。被他𨁝跳上天。起動帝釋護持迦謹。必欲人人鼻孔與佛無殊。但不知何日是好日。何時是好時耳。復卓一下云現鐘不打卻去煉銅。
嘉善張月珂同弟鏡儒令陶為母徐太君慶誕。并飯僧以酬尊嚴。願請陞座。問天地同根萬物一體。一同之義乞師一舉。師云子啐母啄母啐子覺。進云痛癢相關無過此也。師云無痛癢時道取一句來。進云我常於此切。師云親到龍潭便打。居士問世尊實無眾生可度。和尚說法又將何為。師云天無白使人。士云信乎地不生無根之艸。師云事事盡從叮囑而起。士便喝。師云若作喝會入地獄如箭。乃云以無量而言之天何能蓋。以此生而言之佛不能忘。用之則行。行乎此思之則切。切乎此於此而相傳。於此而蕃衍。佛能忘乎。天能蓋乎。惟其痛痒相關之倫能盡其量。生生不謬天地之根可同。萬物之體可一。子啐母啄也得母啄子覺也得。何難日日是好日。力廣其風不以音聲而求。不以色相而見。一一合轍各各無私。般若根苗自茲而茂。豎拄杖云。此是金剛不壞身。此是相傳之大事。承當得下。受用其間。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便下座。
佛誕日彌陀開光監院為徒祝髮董衡山居士設齋請陞座。問世尊一生正眼。彌陀承當得下麼。師云誰不丈夫。進云小出大遇者多。師云豈是偶然。乃云王宮裏添得一人。眼睛裏添得一點慧命。自此而長看樣學樣者。豈不一生遐想。然非步步登高。此事如何扳仰。召眾云誰家屋裏無此一人。誰人眼裏無此一點。切莫錯過取笑諸方。
地藏誕日陞座師云。慈威並濟。亦看孔著楔之一法也。救饑非飯不可。止亂非口舌可爭。乃從其心而為之境。則此掌上明珠。阿誰衣裏無一顆兩顆照破肝膽助顯第一義哉。且道如何是第一義。師云不消山僧一唾。
說戒日竺隱至楞領程式儒屈開務兩居士設齋請陞座。師拈香云對夫子而難言其道。可知絕百非而下腳。於心無愧不從人得。非青非黃非赤白色。有路可走。戒香定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吾無隱乎爾切莫實諸所無。護生須是殺。不知何處下手。以前為前者其錯在前。以後為後者其錯在後。故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知解宗徒難與共語。作家禪客自解唱酬。問喚作如意則觸。不喚作如意則背。畢竟喚作甚麼。師云無你下口處便歸方丈。
元旦執事請陞座。一僧出云歷劫彌新之事。不說不得也。師云大家可慶。進云所以張公吃酒李公盡醉。師云你原來則作舊日底商量。乃云機無可停之理。事有可新之機。一香拈出圓證百萬億門。諸佛光垂震動大千國土。然究其源總不出現前折旋俯仰轉位就功之大用也。堯天在望舜日重光。庭前柏樹勃然生色。若使趙州見之可能別有商量否。良久云究妙失宗者多。
退院師陞座。云即心即佛無處插嘴。非心非佛其誰敢諱。一擊百雜碎。通身是三昧。驀卓拄杖云。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向甚處去也。即起身云。行住坐臥執一不可。
住京江賓覺荊山主設齋請陞座。師卓拄杖云。諸佛覺性與諸人靈源不二。如水之在池而池。在沼而沼然也。故祖師曰。在眼曰見。在耳曰聞。世尊以之而拈花。達磨以之而面壁。分身布影。合轍仝途。有心者令之使安。有口者令之使笑。徹其所當徹。證其所當證。天山師翁澈於前。風行草偃。冷泉老人證於後。日照天臨。山僧拄杖不得不見義勇為一上也。又卓三下云荐取荐取。
住餘山竺隱院屠護法請陞座。問曹溪水可以止渴。竺隱用之何如。師云正好泛舟。進云切莫驚他白浪。師云無端無端。進云滹沱一派孰為無人。師云放汝三十棒。乃云泉石中論心。不冷自冷。煙水間行腳。不深自深。不曾見一人不向口中進飯。不曾見一人不從沙裏尋金。寒而衣渴而飲無地不然。安有寸步不離。一個影子而卒踏他不著。是誰之過歟事不獲[A5]已聊通一線。拍几一下。云原來只在者裏。下座。
ᅟᅟ==[A5] 已【CB】,巳【嘉興】==
住桐鄉寂照寺陞座。師云境是圓通境。門是般若門。證。龜[A6]已成鱉。無路可藏身。卓拄杖。云是什麼。又卓一下。云莫妄想。於此而思。思無不妙。於此而用。用無不周。一人如此萬人亦如此。萬萬人亦如此。貴者如此。賤者亦如此。臚馬畜生亦如此。佛如此祖如此。臨濟德山亦如此。開兄慧侄亦如此。男如此女如此。士農工商亦如此。如此之法無不平等。豈用安排。伏望眾慈各各體悉。復卓拄杖。云薰風自南來。殿角生微涼。天王開光陞座。師舉龍潭問天王悟曰。如何是從上相承底事。王曰不是明汝來處不得。潭曰者個眼目幾人具得。王曰淺艸易為長蘆。師云一目便見淺草長蘆。若作從上相承事商量。終是泥中洗土磈。莫怪天王怒目嗔也。若人明得山僧來處。許汝具一隻眼。驀顧左右。云咦。便下座。
ᅟᅟ==[A6] 已【CB】,巳【嘉興】==
成學仝步貞甫供祖衣請陞座。問達磨西來意旨如何。師云念念如生鐵。進云逢人出也無。師云急急如火。進云謝師答話。師云可惜許。乃云西來大意我國豈無不得。㘞地一聲十有八九夢夢不了。迦文老子刻刻在心。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有泥拖泥。有水帶水。徹底掀翻而后[A7]已。然不得飲光之一笑。者頂袈裟終無著落。卓拄杖云。且與諸人作個證據。使他一僧一俗永同一質紹繼先宗。便下座。
ᅟᅟ==[A7] 已【CB】,巳【嘉興】==
師退院陞座云。要明向上一竅。吞饑忍餓。不辭披荊履棘無怨。露柱有長即與之論長。簸箕可用即與之為用。誰知磨盡碌磚。並無一個半個。不如與孤雲野鶴同一去就。雖不敢當識時務者而為俊傑。亦自適一道也放過可乎。便行。
住福壽寺紳衿文學𣐙護為師慶誕設齋請陞座。問擊大法鼓。演大法義。鼓[A8]已聞矣。其義何在。師云㘞。僧謂傍僧曰。是男是女。師云㘞。問如何生生之義。師云長江水上波。進云何人知此意。師云拄杖是同條。乃云前一㘞龍吟霧起。後一㘞虎嘯風生。他人住處我亦住。他人行處我亦行。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是最道者。欲暢本懷驀卓拄杖云問取者個。
ᅟᅟ==[A8] 已【CB】,巳【嘉興】==
諸山耆英設齋請陞座。問趙州道蘇州有常州有意旨如何。師云通身是遍身是。進云請師拈出。師云明年更有新條在。進云恩大難酬。師云惱亂春風卒未休。居士問未出母胎度人已畢。今朝登座更為何人。師云擔雪填井。士云得不太勞。師云辜負此生不得。士云百世可師。師云增人慚愧作麼。問迦文忍俊不禁所為何事。師云伸縮由我。進云入門即得出門未在。師云當初只道茆長短。今日方知地不平。乃舉拄杖云。者是金剛王寶劍。括垢磨光少他不得。然非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之老師。不但用之不得。亦不易知其來處也。復舉拄杖云。者裏見得澈百草頭上立辨根源。日用之中終無可諱。山僧雖不敢觸。然亦未嘗背之也。卓一下云是誰欠少。
懺圓日眾職事設齋請陞座。問青青翠竹鬱鬱黃花是法身非法身。師云疑則別參。進云如何是接物利生句。師云口渴喫茶肚饑喫飯。乃云一生受屈。日日可憐。更有一物挨賣不值一錢。擲拄杖下座。
小參
程爾房居士請小參。師云成則一切成。一莖草上瓊樓興。住則一切住蟭螟眼裏恒沙聚。壞則一切壞打破虛空無罣礙。空則一切空兩手捉住毘嵐風。驀豎拂子云。秪如者個還落成住壞空麼。於此見得功歸有據。其或不然。徐行踏斷流水聲。縱觀寫出飛禽跡。
解制小參。師云衲僧本分。事事尋常。足冷與他襪著。過水必藉浮梁。知其牛也只為見角。知其火也只為見煙。會得個中意一鏃破三關。朝參不足暮參繼之。晝三不足夜三繼之。顧拄杖云。不愁者條拄杖不光騰萬丈也。卓一下云何如。又卓一下云可惜。良久云。途路得力者。豈不痛癢相關。
示眾
結夏云眾赤肉團上覿體孤危。威音那邊常光壁立。即今綠柳鶯啼聲聲活句。紅塵馬躍處處生機。直得句裏藏鋒佛祖乞命。機前奪彩衲子承恩。驀拄杖云萬象與汝同參。乾坤與汝立命。一道坦然萬機歷落。其或未然不妨與汝別通消息。遂擲下拄杖云棒頭有眼明如日。要識真金火裏看。
示眾佛祖妙道覿體無違。向上提持絲髮不露。然則事無一向宗有通途。按下雲頭與物自在。於鬧浩浩處施大法藥。靜悄悄處接大根器。不見達磨九年面壁二祖立雪斷臂。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磨曰將心來與汝安。曰覓心了不可得。磨曰與汝安心竟。驀豎拂子召眾云。還知二老落處麼。若向者裏薦得。便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自然識情轉換不得風塵搖撼。不得方契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截單提究本明宗。恁麼薦去。機回句裏無私句轉機前無路。踏著本地風光。不動纖毫聲色。須是個中人。方知個中事。敢問諸仁只如達磨未面壁。二祖未斷臂。二老向甚處相見。復召大眾喝一喝云。面目現在。
機緣
問世尊初生便道唯我獨尊。和尚生時道個甚麼。師云再哭哭不住。僧喝。師云亂叫喚作麼。
問如何是福善境。師云河小船多。曰如何是境中人。師云身短面黑。僧喝。師打云不曾虧著你。
問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本來面目。師曰思思相繼是什麼面目。僧曰學人不會。師曰用會作麼。
師入堂以竹篦擲地云是甚麼。眾無語。師云喚著則觸不喚著則背眾又無語師云誰知山僧被者夥漢勘破。
僧呈頌師便問如何是九九還歸八十一。僧云若不入水爭見長人。師曰失卻七置之不問。拈得一意又若何。僧便喝。師曰拈得一失卻七也。
師赴齋次。見一居士家供三教聖人圖。乃問三大老終日商量甚事。院主云誠難啟口。師曰承虛接響作麼。院曰明破即不堪。師打一摑云莫累別人。
師在園中刈艸。一居士在籬外畫一圓相。師曰是則是猶隔籬在。士便冒雨而去。師曰是則是猶涉程途在。
問去年鷺鷥吞卻鴨。今年銀碗裏盛雪。迦文老子睹明星更見個甚麼奇特。聲未絕。師便打。
拈頌
龐居士到藥山。山命十禪客相送。至門首士乃指空中雪曰。好雪片片不落在別處。有全禪客曰落在甚處。士遂與一掌。全曰也不得草艸。士曰恁麼稱禪客閻老子未放你在。全曰居士作麼生。士又掌曰。眼見如[A9]盲口說如啞。雪竇別云初問處但握雪團便打。師云雪竇雖有定亂之謀。且無出身之路。所以用盡腕力亦救全禪不得。若悟上座當時見龐公道好雪片片不落別處。便云眼見如盲口說如啞。看他作麼生合煞。
ᅟᅟ==[A9] 盲【CB】,肓【嘉興】==
頌云。
龐公驀地轉全機。劈面還他早已遲。眼裏明明難辨的。謾云春色在梅枝。
洞山與泰首座冬節喫果子次。乃問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常在動用中。動用中收不得。且道過在甚麼處。泰曰過在動用中。山喚侍者掇退果桌。師云此話也甚奇怪。若不是洞山老人拋出者果子。爭見得泰首座吞得吐不得。諸人還會麼。若也會得泰首座與汝同參。若也不會洞山在汝腳下。
有一物。靡背向。晝夜機輪未足酬。乾坤歷落誰為量。洞山收。首座放。誰云白髮三千丈。
大愚一日辭歸宗。宗問甚處去。愚曰諸方學五味禪去。宗曰諸方有五味禪。我者裏只有一味禪。愚便問如何是一味禪。宗便打。愚忽然大悟。曰嗄我會也。宗曰道道。愚擬開口宗又打趁出。愚後到黃蘗舉前話。蘗上堂曰馬大師出八十四人善知識。問著個個屙漉漉地。秪有歸宗較些子。師曰吹毛劍下翻身全明殺活塗毒聲中吐氣險出驚群雖見父子機酬爭免不慈不孝。喝一喝。
放五拈一虎口奪餐。破二作三衲僧罔測。還拳肋下辨端倪。白棒風前還壁立。誰壁立。只道明明者個賊。
大慧以產難緣請益湛堂。堂曰正爬著我癢處。者話是金矢法。不會如金。會得如矢。慧曰豈無方便。堂曰我有個方便。只是你鏟地不會。慧曰望和尚慈悲。堂曰殃崛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問世尊未到佛座下。他家生下兒子時如何。佛言我從聖賢劫來。未曾殺生。殃屈持此語。未到他家已生下兒子時如何。慧當時理會不得。後因閱華嚴經至第八地打失布袋。
白晝雷轟行人失計。一簾梅霖滿目蒼翠。洽香海之騰波。失布袋之風厲。屈屈金矢何如者關捩。
風穴在郢州衙內上堂云。祖師心印狀如鐵牛之機。去即印住。住即印破。只如不去不住。印即是。不印即是。時有盧陂長老出問。某甲有鐵牛之機。請師不搭印。穴云慣釣鯨鯢澄巨浸。卻嗟蛙步輾泥沙。陂佇思。穴喝云長老何不進語。陂擬議。穴打一拂子云。還記得話頭麼。試舉看。陂擬開口。穴又打一拂子。牧主云信知佛法與王法一般。穴云見個甚麼道理。牧主云當斷不斷返招其亂。穴便下座。
釣鯨鯢跨鐵牛。尋蹄角入泥洩。紅旗影動。白鏃橫抽。不把大功歸牧主。爭能頭尾一時收。
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州曰我在青州作領布衫重七觔。
脫下青衫六不收。風高月冷兩悠悠。破沙盆底為宗眼。盡見森羅笑點頭。
臨濟上堂曰。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時有僧出問。如何是無位真人。濟下禪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擬議。濟托開云。無位真人是甚麼乾矢橛。便歸方丈。
有位無位成群作隊。擇乳鵝王素非鴨類。如矢如金莫輕莫忽。攔胸把住云。三十烏藤少伊不得。
巖頭云。吾教意。猶如塗毒鼓。擊一聲遠近聞者皆喪。
莫言塗毒聞皆喪。活處難將死處誇。堪笑亞身行正令。小嚴無計轉生涯。
高峰參無夢無想主人公。被同參推下枕子大悟曰。大似四州見大聖。遠客還故鄉。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
陽春一度兩重花。淡白深紅色更奢。無限騷人徒自詠。誰知眼裏有泥沙。
鶴峰悟禪師語錄卷下
嗣法門人上震等編
佛事
為寮元古樸火
舉火炬云小雪[A1]已去。大雪將來。寮元去住不假安排。擲火炬云。咄。臘月蓮花火裏開。
ᅟᅟ==[A1] 已【CB】,巳【嘉興】==
為慧帆上座封龕
以如意指靈龕云。松月堂前落翠陰。虯枝盤屈凍雲侵。化壇人去空山冷獨掩重關花雨深。遂封。
又舉火
叢林尊宿法社規模。要去撒手徑去。更不者也之乎。賣弄家私人前不諱。知他此去作馬作驢。擲火炬喝一喝云。送君千里終須別。何必相逢在半途。
為寂照開之和尚入塔
舉骨櫬云。見之不取。思之千里。匿影韜光。即此離此。南陽塔樣古今傳寂照宗風扇無已遂入。
為戒矛禪師火
末後句最條直。凡情聖見都難測。溪邊春景有消磨。火裏精金無變色。以火炬作一圓相。復喝一喝。便擲下火炬云赤。
為歸寧所居士起棺
拈拄杖劃地云。門裏出身易。身裏出門難。十日灘頭坐。一日過九灘。一條楖栗從茲去。何日重來看藥欄。曳拄杖便行。
又舉火
海湧峰前㘞聲恁麼來。絕不通知。幽湖渚畔瞥爾恁麼去。復不相待。如此與我作相知。山僧只合熱不采。且道今日事又作麼生。擲火炬云。老凍儂猶有鄉情在。
為一乘禪師封龕
拈封條云。三春花事雨連綿。今日方知不夜天。赤眼衲僧心已歇。白雲深處坐忘年。遂封。
又起龕
拈拄杖卓一卓云。一著高一著。一步闊一步。記取舊生涯。莫問來時路。復卓拄杖云。明月光風綠水邊。前頭正是蓮華渡。
管維誠洪濟請為庶母某氏起龕
以如意擊靈几云。不著無不著有。眼光落地雲山吼。驀然撞著末山尼。是神是鬼都驚走。不露首。回身北面看南斗。
為若倫老宿火
舉火炬云舊年裏非心非佛白雪紛飛千巖凜冽新年頭即心即佛韶光滿目萬象昭回恁麼薦去何得有今日事不恁麼薦何得有今日事何也攛火炬云秪圖燎卻面皮。
為白谷和尚起龕
去即印住。住即印破。此是我白谷法兄和尚。法戰先鋒利物赤幟。今日濟悟法弟到來。不過借師兄鼻孔一為出氣。遂召眾云。大家齊奮鐵牛機。圖南捷似金鵬翅。
為慧持法姪入塔
捧骨櫬云。高蹈於上方山麓。繼席於鴈塔室中一則心同父子。一則蔭藉祖翁。遂送入云。嬴得自家田地穩。更憐松竹引清風。
為爾暹禪師封龕
拈起封條云。今冬雖半不為冷。昨夜嚴加雪上霜此際禪翁能作主驀然撒手絕商量。生也有出塵之志。死也有不滅之光。日午三更打不了。元辰覿露不囊藏。掩龕便封。
為法涵上座起龕
以如意擊龕三下云。行一步轉全身。承足寶華朵朵新。檐前雨過天方霽。身裏誰云難出門。復擊三下云起。
又舉火
秉火炬云。生則入清涼之境。滅則遊勝熱之門。生滅性真。去來無礙。秪如離卻生滅去來一句又作麼生道。放下火炬云要識真金火裏看。
為智齡禪德起龕
拈拄杖云。昨朝風雨飛。灑作楓林血。行步且龍鍾。看取石頭滑滑。隨卓拄杖云。足底蓮花香玉屧。
為慧如禪人起龕
春寒多雨多雪。兼之路塗偏僻。不是福善婆心念公招提協力莫打之繞貴乎條直。喝一喝云。特地一番開闢。
為儀成衣師兄起龕
以拄杖擊龕云。霜寒楓葉滿溪紅。絕似桃花三月中。十錦連雲收宿雨。袈裟風捲豁鴻濛。顧左右云且道鴻濛作麼生。豁卓拄杖云不涉程途信步行。
又舉火
拈火炬云。昔有老宿念法華。今有老宿衣法華。諸仁且道是同是別。仝則象王回顧落花紅。別則齒頰香生蓮漏徹。徹徹初三初四蛾眉月。孝徒德慶子承父業。山僧手足情深。不惜唇皮。代為提掇。連喝兩喝擲火炬云。皮膚脫落盡。惟有一真實。
為雲芝禪師封龕
舉封條云。立冬三日後。卻過九秋終。飛錫別峰見。白雲千萬重。忽西去。復回東。龕中獨坐三更月。衣帶梅涇兩岸風。便封。
為體如禪人封龕
梅涇未及小春候。一片白雲來掩扉。庭際秋深香雨落。飄楓也解指南歸。以封條封上云。等閒不費纖毫力。坐斷威音第一機。
又起龕
生七十一。死七月七。不是優游亦非逐物。雖然連得便行程也是東壁打西壁。復高聲叫云出。
又舉火
山僧二十年前曾見汝為優婆塞身。於靈山會裏參詢乞戒。嗣後雙徑巾瓶已至辭歸指南。不惜一片閒田地種種栽培。即今福善修建梵宇。且道體如上座還來著力也無。良久擲火炬云。衣帶火雲去。自然秋氣生。
為自在禪人火
舉起火炬云。閉卻咽喉唇吻。道將一句來。良久云撥開勝熱門。捩轉涅槃路。便拋火炬云。也是大蟲看水磨。
為福衡上座火
拈火炬云。小火頭大解脫。三日已前知時節。一生穿衣寸絲不掛。終日噇飯粒米無啜。道是行業殊勝。腦後直須抽釘。道非行業殊勝。更要頂上拔楔。驀擲火炬云。試看火裏開蓮。不管梅梢吐月。
為虛舟渡和尚封龕
以封條上畫⊙相云。曹溪一脈法流長。習習風生殿角涼。明月堂前賓主句。今朝不假更商量。真寂定豁行藏。巍巍獨坐法中王。遂封。
又舉火
月明簾外轉身。荊棘林中下腳。消受六十一年一。向以楔出楔。且道今日事又作麼生。舉火炬云。炎雲披拂雨天花。看取紅爐飛白雪。便燒。
為如潤殿主火
一物不將來。兩手空索索。曠劫鶻臭衫。今朝須脫卻。任逍遙真灑落。以火炬作揮劍勢云。倚天長劍逼人寒。復擲下云。腦後神光飛出鶚。
為照岑禪師火
日升月恒。風倦雲騰。世相浮脆。幻妄非真。特向鄧尉山中薙染卻來白雲影裏藏身。喝一喝云。無影樹根都斫盡。沒藏身處任縱橫。秪如十五日[A2]已前生也不道。十五日[A3]已後死也不道。正當十五日又作麼生。拈火炬便擲下云。金風玉露空清徹。秋月寒潭照碧岑。
ᅟᅟ==[A2] 已【CB】,巳【嘉興】==
ᅟᅟ==[A3] 已【CB】,巳【嘉興】==
超方禪師請為聆靜本師起棺
拈拄杖云。世尊金槨示雙趺。寶樹潛輝意不孤。寒雪夜深峰頂白。曉霜侵影寂然無。諸仁還知聆靜老師叔生平作用麼。良久曰。輔佐法門贊成藂席。為法為人全終全始。到今日坦坦然花開果滿去也。秪如濟悟到來又作何相為。便曳拄杖先導云。逴得便行真成好手。
又入塔
以拄杖指金井。復扣骨函三下。震威一喝云。頂禮華嚴南詢。不別五十三員。孰云饒舌。青山重重白雲疊疊。葉落歸根天然一穴。金剛三昧沒囊藏。蔭覆兒孫無終極。復喝一喝送靈骨入。
為調宇上人封龕
連朝多雨雪。今日半晴陰。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一缽香羹渾不顧。雙趺猶覺凍痕深。拈封條作[十○]相便封。
又起龕
雨凄凄雲闇闇。古木掛袈裟。寒風吹佛面。就路便抽身。前途莫打算。莫打算。恰恰期於臘月半。
又舉火
把火炬。云定香院裏執巾瓶。動靜無非清淨心。今日全身參勝熟。要從火裏試精金。便燒。
為巨冶老師火
舉火炬云。知交深厚。手腳毒辣。不近人情。何堪湊泊。面皮翻轉在今朝。火裏麒麟三隻角。便擲火炬。
為開之和尚懸真
三吳景物正當秋。黃葉飄空桐水流。直得金風全體露。天真神妙兩悠悠。驀以拂子指真喚大眾云。者是阿誰。良久復高聲云。禮拜著。
為卻塵禪師封龕兼起龕
不離不即意雍雍。話到關山九日重。素月涼風歸去也。夜闌誰聽五更鍾。欲相見過別峰。秋林一片白雲封。拈封條便封上。復云起。
又舉火
龍潭首領鹿苑規箴。發言無忌諱處事卻同心生緣不出大清國裏。寂滅秪在濮川古林。九秋九日三嘆三吟。要把止啼黃葉擲地。戛玉鏗金。攛火炬云。昨夜泥牛拗角折。今朝花雨襲禪襟。
贊詠
天童老和尚像贊
一棒一條痕。施恩當報恩。頹綱從此振。撥轉舊乾坤。
華山見老和尚像贊
心行如父威嚴似虎。寶華戒壇恢復之主。半肩風卷伽黎兩手。圓珠輪數即波離。乘願而來是南山現身之祖。白雲腳下兒孫亦證千華之譜。
羅漢無飾嚴法師像贊
宗律論之圓該。自是慈航到彼默則竟日無聲趺則終夜不起。語如河流倒懸。行如鶴飛千里。香水海解脫門。一縱橫一徹底。江北江南樹法幢。最後松陵三剎峙。
法輪普和尚像贊(牧菴法姪請)
闢艸誅萊。宏恢法席。百丈流風。趙州標格。行履處頗有操持。胸次中毫無荊棘。天山室內不知雙徑兒孫得力。
沈九錫居士像贊
三十之前世情[A4]已淡。六旬之後道念轉深。仁風歷歷超塵俗。懿德殷殷更肅雍。屏息萬緣還習靜。心持百八自從容。兒孫綿瓞承遺蔭。細看丰儀贊莫窮。
ᅟᅟ==[A4] 已【CB】,巳【嘉興】==
鮑于揆居士像贊
趺錦茵撫瑤琴。沒弦玉響無影松。吟伯牙鳴鳳指。同調不同音。宛若維摩說法。由來物外安心。亭午呼童頻煮茗。更聆詞藻發幽深
觀音大士贊
應跡現形小出大遇。水月空花有句無句。漫持楊柳灑甘霖。一滴恒沙不知數。
題聖一應護法行樂圖
北窗閒坐喜初晴。偶見伊人持畫冊。開卷囑筆題短章。遙瞻山水興何劇。尋幽攬勝兼採薇。華服臨風頗清逸。欲放兒童臂上鷹。更思小子囊中物。撫掌仰天笑不休。喜得松根陳琥珀。
題聖昔聞小像
心曠機靈。光和風厲。酷好林泉。樂于幽憩。坐磐石兮空青。垂虯枝兮滴翠。居大塊以超倫。盡物性而拔萃。昔[A5]已聞今且會喚著不著誰觸背。忘觸背終日跏趺伴石梅。禪襟襲襲藤陰綴。
ᅟᅟ==[A5] 已【CB】,巳【嘉興】==
詠倪雲林畫
春山青春水綠。落石綴閒花。雲根盤古木。此心久欲隱林泉。何人先我臥茆屋。
詠畫卷
隱隱山谷雲根喬木。三家兩家有竹無竹。雙雙溪上行。忘機伴野鹿。
題錫山圖
梁溪勝地九龍川。瀑布懸流到惠泉。山塔溪橋攀陟遠。不知親到是何年。
詩偈
過茅菴偶成
小橋煙水合。門徑綠陰重。千個窗前竹。兩株庭際松。清幽迴俗駕。脫略對高峰。真是安禪處。堪留道者蹤。
水木菴贈儀成老宿
何處鐘聲出。招尋不憚勞。平原分嫩綠。小圃摘含桃。土瘦連雲钁。蔬肥帶雨挑。染衣春艸色。極目是芳皋。
楊遠修居士四十
清德貽聲久。天倪越世倫。堂開槐樹影。簾動鄴書塵。月榭風光舊。雷潭詞藻新。大椿莊子語。上古八千春。
清遠座主五十
幾上華王座。當年早出頭。春晴花影動。晝暖墨光浮。德岸標青嶂。香幢樹碧流。笑談情不倦。壽量正悠悠。
乙丑初夏酬贈素菴和尚
兩番過龍潭。憶昔當湖別。慰我益多情。迢遞雲間轍。依依夢寐侵。忽忽寒暑迭。道化九峰高。法源雙徑徹。誰親過弟兄。胡彼逞氣血。夜短話偏長。抵掌決優劣。玉筍蒸香餚。詩章不倦閱。璜溪真文淵。茶熟忘其飲。
示戒雷小師
雙徑那伽坐。高峰不沾脅。可祖乞安心。斷臂雪中立。豎起精進幢。凜然稱禪俠。標榜至今傳。叢林欽先哲。庭樹好鳥鳴。遠山春水洽。到處百花開。無隨浪遊跡。吾顱白髮生。爾志孤雲匹。寥廓迥無依。清風有何極。
鄱陽湖夕泛
鄱水葉為舟。悠悠逐浪浮。孤帆臨夕照。兩岸[A6]已清秋。鼓枻蘆中子。長歌物外流。此心難寄遠。來往狎群鷗。
ᅟᅟ==[A6] 已【CB】,巳【嘉興】==
立夏後三日偕友遊芝山寺
古路盤迴上。同人曳杖過。芝山當北郭。薦福對南阿。黃鳥啼新竹。青松掛綠蘿。此中幽況遠。臨賞欲狂歌。
舟中閱天逸兄靈隱留別詩慨然有作
別後情何極。涼風滿客舟。此心清若水。旅況淡如秋。未遂衡門志。常為乞士遊。西湖堤上柳。煙雨正綢繆。
宿古雲巖
閒行過小嶺。不覺入深林。月照清泉涌。雲移古木森。眾山秋對面。七碗夜開襟。吟嘯無餘事。難忘一宿心。
宿萬如茶菴
新嶺初開闢。搜奇得慧泉。巖前經滴瀝。雨後活清漣。山樹風調梵。溪流玉振弦。夜來煨紫芋。竹榻伴雲眠。
次天南兄雪中懷友
寒風吹作雪。山徑少人行。雲樹漸凝玉。松窗[A7]已映明。一堂孤客夢。千里故園情。足冷燒爐坐。吟殘恰五更。
ᅟᅟ==[A7] 已【CB】,巳【嘉興】==
月夜上雙徑二首
板橋方落日。山月照寒扉。錫振雲聲度。僧驚鳥夢依。亂陂曾掩映。岐路藉清輝。更[A8]羨蒼龍窟。優游曠朗歸。
ᅟᅟ==[A8] 羨【CB】,羡【嘉興】==
二
依麓尋蹊上。逶迤松磴陰。濤聲分遠近。月色轉幽深。行倦眠雲笑。停餘坐艸吟。素聞雙徑杳。頻躡翠微岑。
朢江亭送友
五峰深處坐。極目似支硎。泉出連雲白。松搖帶雨晴。鶴坡橫藥徑。龍樹聳巖庭。因送他山客。行行過此亭。
惜罌粟花逢雨
花愛晴和艷。偏驚風雨侵。莫嫌時有異。應鑑物無心。碧缶虛新粟。緗囊溢舊吟。慨傷由此事。疏蜨憶還深。
雨阻杏泉房作
閒庭看雨色。著屐東山遊。未上碧雲去。因依浣月留。杏泉茶滴翠。高閣澗聲浮。心內無餘事。還將勝蹟謀。
遊西山訪惠力華嚴講席溯峰座主
孤峰雲影外古寺翠微中。仙島晴空杳。祗園小徑通。危巖懸百步。傑閣聳千叢。興[A9]羨臨香海。繽紛花雨紅。
ᅟᅟ==[A9] 羨【CB】,羡【嘉興】==
次涉圍詩原韻六首
三過圍亭憩。悠然降鶴池。玉淵龍自覺。金谷鳥還知。月窟乘閒際。花茵獨坐時。春深遊未倦。杖笠且相隨。
二
身寄高隅下。閒亭傍水涼。蒼浪深滴翠。紫桂正飄香。情逸忘熇樹。心幽戀月崗。掛瓢歡竟日。墟落照斜陽。
三
道義形骸外。交情不厭稠。古今同白社。來往是高流。偶爾林間過。還疑天上遊。匡廬十八士。當日[A10]已推劉。
ᅟᅟ==[A10] 已【CB】,巳【嘉興】==
四
冉冉綠陰滿。荷錢出水初。憑軒調寶瑟。欹枕讀藏書。情境空猶徹。鳧鷗狎自如。微風生瀲灩。藻影躍潛魚。
五
未涉園林趣。誰知澹蕩中。能超五蘊想。頓悟六情空。曉閣經聲永。晴階花影叢。遠公蓮漏徹。歷歷襲香風。
六
秋風吹去雁。桂子落幽岑。香發騷人句。詩成楚客心。閒敲憑竹韻。靜賦對桐陰。樹影空潭曲。霞光帶露深。
辛酉秋日承陶居士貽詩慰留依韻奉荅
杖笠歸來晚。音書憶舊緣。他鄉悲旅況。故國冷秋煙。樹老西風裏。池清夜月前。相依有高士。詩卷共周旋。
南河舟中
四日舟行五十里。一枕橫波三伏起。姑山樹麾鄱湖口。宗三神力調風嘴。短槳半帆臨淺灘。斜來仄去陷深澗。鞋峰塔影錐平浪。大石濤聲吠急湍。復憶匡廬諸勝概。萬杉金印都猶在。客夢乘槎雙徑前。還思芝圃雲陽態。
步洪衍疇見贈原韻
黃嶽仙巖奇樹老。喬松挺秀青雲繞。踏遍千山過別峰。昌江道上天將曉。春郊飛綠襯蒼苔。攜杖東林山色開。垂手入塵輕點出。談禪直指倩誰來。
贈靈峰和尚
西泠山水多添秀。知自玲瓏接武來。白岸泉聲流萬派。青芝松幹育群材。鳥啣花雨供清賞。龍奮巖阿聽法雷。卻喜春秋剛四十。無塵古剎又重恢。
訪洪社長
廿年霜雪在靈山。楚國音書幾往還。菴有湧香徵古意。瓢懸僻秀樂餘閒。雲中塔影來明月。檻外溪光浴白▆。高蹈且隨村落隱。乘時一透祖師關。
輓沈海鷗先生
筆墨知交剛五稔。道情夢寐約同遊。[A11]已離塵世三禪樂。惟見桑麻一度秋。收拾文章埋故土。潛留英銳壯煙疇。梅涇雪月堪吟詠。更憶詩才淚轉流。
ᅟᅟ==[A11] 已【CB】,巳【嘉興】==
和赤雯涉園讀書原韻
芳郊書屋傍芭蕉。碧水青畸護稻苗。著就文章雲半榻。悟明心地雪齊腰。絳幃得解師兼友。鄴架翻書暮與朝。別墅幽深舒麗藻。炎熇塵俗坐中消。
贈劉慶雲居士
毘陵城裏貴公子。窯嶺叢中隱半仙。[A12]卻近市廛塵隔遠。悠揚廓極自天然。
ᅟᅟ==[A12] 卻【CB】,郤【嘉興】==
示旭餘居士
清旭涵空午夢餘。閒田一片亦須鋤。殷勤莫漫荒蕪去。曠劫深痾倏爾除。
贈伯陞居士持金剛經
曠劫栽培般若緣。波羅密行得真傳。大根正信恒無間。始悟當年六祖禪。
更慧密字示贈
迴然心志越常流。峭拔根塵絕唱酬。昔有慧能今慧遠。慈雲鷲嶺意綢繆。
茂如禪師七十
東風香散滿庭陰。南隱堂開見茂林。更喜窗前多古柏。青青一見趙州心。
和仲改菴先生原韻
見猶離見始全真。刈艸籬邊示半身。一日園亭幾來往。不教三徑長荊榛。
贈周晉生居士
南嶺寒梅放一枝。香風拂拂仲春時。龐眉皓首真仙子。不獨臨風唱紫芝。
種松
披煙野老親澆灌。帶雨泉公亦自栽。荒徑復開松引道。百年垂蔭好滋培。
二
傾頹野寺雨濛濛。坐聽濤聲帶晚鍾。不獨歲寒原有約。相看殿閣影重重。
贈陳勝初居士
創時不易守成難。綿遠兒孫仔細看。幾歷滄桑恢舊業。玉堂華彩影珊珊。
二水匯流
泉聲浩浩出松門。谷口迴瀾吐復吞。不讓錦江千尺浪。苕溪天目有同源。
湍月交光
清秋素影卻相連。漾動澄波碎碧天。指點風光心印徹。紋生玩月是談禪。
古樹重陰
古樹依依待個人。天然枝葉又重新。靈根毓得吳山秀。蔭覆空王劫外春。
石漾垂襟
波光搖曳日長臨。帶水迢迢助遠吟。笑指魚龍翻錦浪。一聲清磬海潮音。
毘陵聞雷
雷動中吳蟄戶開。雨翻花港潑香來。半窗清影留雲榻。一葉春帆帶月回。
送所中先生之吳門
香山一別幾經秋。鷲嶺重逢話舊遊。湖上載歸春色去。禪房誰共月當頭。
古黟訪友
昔年湖上擔簦過。今日峰頭訪友來。行盡松林與竹徑。茅菴更在白雲隈。
賦得白豆花開天又涼
白豆花開天又涼。蟬聲方歇夜初長。眼前景物隨遷變。謾道髭髯不點霜
師子峰
鳥道紆迴十數重。蘭皋香襲紫煙濃。還如師子威獰甚。驚得獼猴過別峰。
慶雲菴
野渡舟中見古松。白雲深處隱高蹤。市廛咫尺山林隔。猶[A13]羨吳門海湧峰。
ᅟᅟ==[A13] 羨【CB】,羡【嘉興】==
次陽府寺壁間韻
溪流一曲小橋通。古寺蕭條映紫峰。遊到法堂清淨裏。廓然身在白雲中。
舟中寄懷
江上尋知己。林間多鳥音。片帆行亂石。何處是山陰。
昌江道中
山脊半輪月。波心一個僧。笑他當路子。輪我入雲層。
贈朗徹禪師
舊友春相訪。新茅雪護深。[A14]羨君明古意。歷歷趙州心。
ᅟᅟ==[A14] 羨【CB】,羡【嘉興】==
庚戌秋復過芝城見越三故友筆墨有感
秋景落霞低。文峰透影西。芝城分袂去。飛錫武夷溪
偶成
聞道山深處。寒巖臥老龍。一輪溪月靜。枕石聽淙淙。
白雲山
採茶最喜白雲窩。古塔殘碑挂薜蘿。藉艸就餐吞翠遠。歸途花雨嶺南過。
寓佛華菴賦得霞字
登樓高瞰落晴霞。翠幕空餘映佛華。咫尺雲巖來塔影。野橋西去兩三家。
贈退先梅芳二禪師赴青蓮社法席
梅隱何緣杖錫飛。門開甘露絕玄微。九秋雲外桂香發。一苑林中蓮社輝。惠我瑤章聯麗句。[A15]羨君法化展珠衣。武原舊席新酬唱。猶勝當年悟祖機。
ᅟᅟ==[A15] 羨【CB】,羡【嘉興】==
披雲臺
芒鞋竹杖陟披雲。石屋煙霞有主人。滿目湖光山影秀。欲來此處寄孤身。
登鳳凰山作
客路終年汗漫遊。鳳凰山冷石城秋。長江何處堪留錫。一片飛帆帶月流。
歌詞
茶歌四首
我來山中絕頂栽茶。钁頭钁尾聊且作家。磊落高風施大用。刀耕火種老生涯。
我來山中時復採茶。塵世如何及得我家。乘興提筐過別嶺。滿身煙霧意無涯
我來山中學炒新茶。斗鍋烈火還我作家。翠微香靄流青嶂。又聽鳴蛙鼓水涯。
我來山中汲水煎茶。松風竹雨煞是仙家。會得其中三沸意。滿傾幾盞樂天涯。
和中峰國師樂隱詞十六首
江海雲籠。南渡傳宗。泛一葦可祖相逢。忍看紅雪廓徹心空。應且埋頭且匿跡且藏鋒
直入千峰。謾訝高風。隱考槃深覆雲中。何誇洞府匪比仙蹤。觀林有獅穴有虎潭有龍
出塵不羇。入谷方棲。託幽清心自圓機。雲留竹榻月掩柴扉。纔避喧譁避奢侈避爭非。
糲食黃虀。僅得便宜。甘貧志事理何疑。禪餘挹翠性狎尋嬉。驚惕春腳逝。水澌落花飛。
省世浮奢。習靜禁譁。覓片地聊展袈裟。承霜承月載輪載車。但倩誰論倩誰諾倩誰誇。
一雨均加。萬卉萌芽。適時候滿眼煙花。披雲作幔剪棘為家。方可以坐可以臥可以茶。
春筍可餐。淇竹非刪。養綠筠密護禪關。潛心畜意山麓林間。得歇復歇靜復靜閒復閒。
初步雖艱。醒後尤難。真法王德化人寰。英靈俊快一鏃三關。會是白雲是綠水是青山。
登此南樓。新月如鉤。遍遊覽躡屐尋幽。碧陰穿寶玉露承甌。瞻岸白蘋汀。紅蓼楚江秋。
緊縛重笆。園有奇花。醒午夢蝴蝶翩斜。香光襲翠藻影芬華。稱閒焚香閒敲韻閒品茶。
難休能休。滯癖皆勾。明此事何用馳求。蜎飛共命異類同儔。任泥犁苦天宮樂佛國遊。
拔距龍蛇。光芒可加。照乘珠繫衣何奢。卓錐山谷飛錫水涯。貪弄春花攫夏雲書秋霞。
不墮思量。物我俱忘。若個人象座獅床。應機施設禪窟詩腸。恰稱性語逍遙樂自在香。
踐履尋常。乘興顛狂。雖散逸光陰匪長。樂于圭寶隱於蝸房。惜蟬欲歇日初短天又涼。
道莫能窮。行解相仝。習修證從上流風。松根杖碧花底趺紅。指石榴花金蓮蕊玉芙蓉。
質合樵翁。性若仙童。在人間世事疏慵。浮華綺麗隱逸其中。傚鳳棲竹豹藏谷鶴巢松。
行狀
臨濟三十三世鶴峰和尚諱濟悟。吳門費氏子。父思梅母顧氏。年十二有出塵想。父母可之。送至松陵羅漢寺禮瑞芝光律師而雉度焉。年滿二十即造萬峰剖石師伯許進具足戒。自此慧發乃以心地不明為憂。謂人曰今之說禪故。多皆未若具和尚之響應如雷也。遂往依之。始於佛日堂中體究本來面目。每嘆曰面目不識安得為人。夫子之道費而隱非我欺也。飲食睡眠刻不放下。一夕為燈花一爆。話頭不覺粉碎。乃云燈光眼光大地光鋩。月不敢白金不敢黃。回途得妙楓落吳江。首座聞之曰。堂頭室中添一籌矣。師以淆訛未盡觸處用心。時[A16]蘗菴亦以淆訛有礙。自靈巖來參靈隱。隱即別立一堂令師與之共相砥礪。隱之勘辨愈毒愈辣。一日隱乃痛搥一僧。師從傍頓明下載清風。又作偈云掌掌天難覆髑髏識盡乾日不知火爇冰高水自寒難難可惜空花燈上殘。隱以為此語不但壓倒[A17]蘗菴。即有鼻孔衲僧亦無有不。壓倒也。尋命之職為眾激揚而咸服其調攝。漸以事煩而生隱心。故遊西江之景德。又棲京江之寶覺。靈隱遣書責之。歸而授法焉。康熙六年之夏也。佛眉繼席雙徑乃以濮水之福善。而為師最初開法之地。彼中士大夫聆其旨要。甚生慶幸。嘉禾保社於斯為盛。四方之慕日起。故姑蘇之寶樹。當湖之竺隱。桐溪之寂照。靡不虛席以相迎也。及主福壽大有疲於津梁之狀。雲水至者俱惋辭卻之。惟以戒雷輩日夕研窮以明宗趣。到老而志不衰唯此一事耳。丁卯秋仲知身不久。一切謝絕。病作而藥石亦謝。非有定力而前知者其能之乎。九月十一日起浴。說偈而永訣矣。入室之子四人。師之生也。天啟丙寅九月二十日示寂也。康熙丁卯九月十一日住世六十有二。戒臘四十有四。塔建本寺開山和尚之左也。語錄若于卷板存楞嚴藏中。詩文佳處自成機杼。總由性出不事雕琢。性又澹宕頗多古人之雅。人言師之囊橐一無長物而高之。予曰小之矣。夫為知識取其道眼則可如無長物為高不猶同夫丐者耶。此可愈乎貪多務得之輩耳。若知其生平之所重而重之。是真能重鶴兄矣。
ᅟᅟ==[A16] 蘗【CB】,蘖【嘉興】==
ᅟᅟ==[A17] 蘗【CB】,蘖【嘉興】==
同門弟慧輅頓首謹狀
鶴峰悟禪師塔誌銘
敕授文林郎知山東嶧縣事桐谿仲弘道譔
和尚諱濟悟號鶴峰。臨濟座上為三十三代。本籍吳門費氏裔。父思梅母顧氏。幼見師敦禮釋迦知有夙慧。遂送松陵羅漢寺光律師瑞芝剃染。時蓋十二歲云。稍長受具于萬峰剖石和尚。夙夜修持不怠。時靈隱具老人住佛日見師而異之。命參本來面目。師見燈花爆遂有省。後同蘗菴和尚打七于大悲堂。逢具老人警策鄰單侍者。師聞之遂大澈法源。偈載行狀中不具述。自是華嚴廣孝顯寧徑山天寧諸剎歷充首規。具老人深相器重。迨分衛江西景德鎮。則結茅施茶開闢古路。種作利濟不倦一方。皈依者甚眾。師歸靈隱具老人益加印合。遂授衣缽焉。於是受京江之請。開堂於雲陽寶覺寺。五年之間宗風丕振。吾里福善寺慕師高風。遂敦請移錫。使命再三得師遘止。時即有五鶴來巢殿庭。都人士觀者咸以為與師號相符。殆天意也。蒞眾十年凡正殿後樓莫不巍然金碧。葺而新之。中逢饑歲雲廚罄如。師則封灶絕煙與眾同餒。於是遠近聞者莫不負米擔薪求師舉火。福善復興。亦叢林中一段佳話也。自是退休於。姑蘇之寶樹。當湖之竺隱。而桐谿之寂照。又相迎請。不得已再行駐錫三年。即舉同門句公和尚主席。而退老於吾里之福壽禪林。蓋閉門卻掃遂初志也。歲丁卯八月距辭寂照之日已復四年。偶染微痾遂有終焉之意。至九月初旬索曆擇日沐浴更衣。作偈別眾。有生日前重陽後。趁此時光。踔然便走。之句。果於十一日遂趺逝焉。嗚呼師在濮水二十餘年知交甚廣。惟與予及我友高子玉涵尤相友善。臨終我兩人合掌恭送。師遂以後事托高而以詩序及墓銘托予。今玉涵竭力營其喪葬。可謂不負托矣。而塔銘尚遲遲未就。予果何心敢負師委乎。師生于天啟六年九月二十日。寂滅于康熙念六年九月十一日。世壽六十二。僧臘四十有四。示寂後門人戒雷若水等卜葬於本寺開山和尚塔院之左。置桑地二畝三分于山門之內。取租以為春秋掃塔之費。為經久計也。遂系之以銘。銘曰。
三峰分派。雙徑彙源。京江顯化。濮水指南。衍靈隱之法乳。在福壽而歸全。道似川流而益永。塔如嶽峙而彌堅。
跋
和尚賦性真純。稟資高簡。故所著法語詩偈字字皆從妙淨明心流出。不落名句文身識相。如摩尼寶珠顆顆皆圓隨機取給。便與傾出一栲栳也。雨窗岑寂焚香展誦。則于行墨間別有無量異光轉注。又如日輪湧現。一時昏翳廓然開霽。偉矣哉根本智光若是。其幹還造化者乎。自念鈍根以蠡測海。雖復潛心體會。不覺望洋而歎。蓋和尚泛教海餘波。衍滹沱正脈。沾沾乎灌溉福田。汲引方來。若廬岳江浙近而至於今桐川寂照皆其所建法幢立宗旨處也。至若耽枯喜寂樂于恬退那有工夫與俗人拭涕。一副冰雪心胸則又性使然矣。法華言獨王頂上有此一珠不以與人今和尚則不然。和盤托出遍周貧窶。無不從此法界流究竟還歸此法界。讀斯錄者報恩有分。
壬戌夏五下浣四日 華亭學者能印頓首謹識
#----------------------------------------------------------------------
#【經文資訊】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 第 38 冊 No. B421 鶴峰禪師語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LINDEN 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