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刻蜀版藏經
中國漢譯佛教典籍以一大藏經數千卷的規模來刻版印行,開始於宋初。開寶四年(公元九七一),宋太祖命高品張從信去益州(四川成都)計劃刻藏,經過十二年,到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全部刻成,運到汴京(據說有十三萬板)。就在新創的譯經院西邊建筑了印經院,藏版印刷,初印的本子恰好供給了譯經的參考。這一刻版因為刻在益州,所以通稱為「蜀版」;又因它是朝廷所刻,也稱做「北宋官版」。
蜀版藏經的印本現存的極少,國內僅有公私收藏的幾卷。照現存的印本看,是卷子式,每板(即印紙每幅)二十三行,每行十四字。板首另刻經題、板號、帙號小字一行。這些大概是參酌寫本款式而定的。
蜀版的內容,從金代的復刻本(即《金刻藏經》)上,可見它最初刻成的部分完全用《開元錄》入藏寫經為底本,一共四百八十帙(千字文編號為天字到英字),五千零四十餘卷。它的印本於淳化二年(九九一)傳到高麗;後來麗僧守其等用它校勘新刻藏經(即《高麗再雕版》),稱為「宋本」,舉出其中的缺卷,錯簡,脫文,衍字,誤收,重出等錯誤。
唐代寫經本來還有《貞元錄》繼續入藏的一部分,但在五代時候,大概這類寫經流行的區域祇局限於關右一帶(見恒安集《續貞元釋教錄》序文),所以蜀版沒有將它收入。
蜀版收藏於印經院之後,譯場學僧校勘,有過幾次改訂。同時,宋代新譯入藏的經,《貞元錄》入藏的經,還有一些新入藏的著述,都陸續刻版附帶流通,因之蜀版後來印出的本子,隨時不同。其中比較重要的,凡有三本:
第一、「咸平本」。這是蜀版在咸平初(九九八~)校訂以後的印本,也可謂之「蜀版初校本」。校訂是由譯場證義字學沙門雲勝主持,從端拱二年(九八九)起,到咸平初完成,文句上改正錯誤不少(雲勝還著成《大藏經隨函索隱》六百六十卷),缺經也大部分補上了。宋代新譯從太平興國七年到咸平二年(九八二~九九九)一共二百七十九卷,這時刻成三十帙(繼續《開元錄》入藏經編號為千字文的杜字到轂字),還有太宗所著《蓮華心輪回文偈頌》等四種五十七卷也刻成五帙,一併印行,所以這一「咸平本」包含《開元錄》入藏經、宋代新譯經、新入藏著述三部分。徽宗崇寧初(一一〇二~)惟白禪師在婺州金華山智者禪寺所見的舊藏(依《大藏經綱目指要錄》的記載)以及王古《大藏聖教法寶標目》所據的印經院本,都是這個本子。
第二,「天禧本」。這是蜀版在天禧初(一〇一七~)經過再一次校訂以後的印本,也可謂之「蜀版再校本」。所用以對勘的有天壽、皇建兩院的寫經,刻版上的缺點大都得到訂正,並且依據唐玄逸《開元釋教廣品歷章》改動一些卷帙、品次。例如改《放光般若經》二十卷為三十卷,《大集經》六十卷為三十卷(分出《日藏經》、《月藏經》單行本),又變動《摩訶般若經》、《思益梵天經》、《法華經》等品目,又用《蘇悉地羯羅經》代替了《蘇悉地供養法》等。隨同流通的除了宋代新譯和入藏著述而外,還有咸平以來訪得《貞元錄》未入藏的一些典籍(如《千臂千缽曼殊室利經》、《法苑珠林》、《寶林傳》等,都是散刻,沒有編號)。這一印本於乾興元年(一〇二二)分別傳到當時中國北方的契丹和國外高麗。
第三,「熙寧本」。熙寧四年(一〇七一)印經院停辦,蜀版全部移送京城顯聖寺聖壽禪院,從此再無校改,所以印出的本子可以謂之「蜀版校定本」。這時《貞元錄》入藏經二百四十二卷連同《廣品歷章》三十卷、《貞元續開元釋教錄》三卷,陸續刻成二十七帙(仍未編號,其中各書的次第大體和《天聖釋教總錄》所載相同),另外還有咸平二年(九九九)以後新譯經《法印經》等以及入藏著述《景德傳燈錄》等刻本,這些都隨著藏經印本流通。此本因歸寺院經理,印造較易,所以流布稍廣,元丰六年(一〇八三)此本並傳到高麗。
熙寧以後,蜀版的內容還不斷有增加。因為當時譯經斷斷續續地一直進行到政和初年(一一一一~),新板就隨著陸續添刻。此外,天聖四年(一〇二六),詔許天台、慈恩兩宗章疏一九三卷聯編入藏;景祐二年(一〇三五)新修經錄,又有著述約二百卷編入。這些典籍或者搜集舊板,或者另刻新板,格式種種不同(有卷子、有書冊,行格疏密字跡大小更不一律),數量也相當龐大。蜀版最後的內容究竟如何,這可從它的翻版即金刻藏經上看出一個輪廓,大概有這樣八部分:
1.《開元錄》入藏經,五千零四十餘卷,四百八十帙(千字文編號天字到英字)。
2.宋代新譯一(從太平興國七年到咸平二年即九八二~九九九年所譯一百八十七部),二百七十九卷,三十帙(編號杜字到轂字。天禧後刪去《頻那夜迦經》四卷)。
3.入藏著述一(太宗文集四部),五十七卷,五帙(從此以下都未編號)。
4.《貞元錄》續入藏經(連目錄等一百二十七部),二百七十五卷,二十七帙。
5.宋代新譯二(從咸平三年到熙寧六年即一〇〇〇~一〇七三年所譯九十部),四百二十三卷,四十三帙。
6.入藏著述二(《法苑珠林》、《景德傳燈錄》、《天聖廣燈錄》、《景祐天竺字源》、《祥符法寶錄》、《天聖釋教錄》、《景祐法寶錄》、《寶林傳》、《宋真宗註四十二章經》等約共二十四部),三百一十餘卷,四十二帙。
7.宋代新譯三(從元丰元年到政和二年即一〇七八~一一一二年所譯十部),四十餘卷,四帙。
8.入藏著述三(天台、慈恩兩宗章疏四十二部),一百九十三卷,二十二帙。
由上列的數字,可見蜀版到北宋末年已積累到六千六百二十餘卷,六百五十三帙,規模可謂宏大。但不久隨著汴京為金兵攻陷,大概就被兵火毀滅。一無所存了。
蜀版藏經是宋代閩浙私刻和遼刻、金刻以及高麗所刻各版大藏共同依據的祖本。各版開雕的年代有先後,所據的蜀版印本不同,因而內容略有出入;但它們中間的一些聯[A1]繫還是可以了解的。大體說來,關於《開元錄》入藏經的一部分,金刻和高麗初雕都用蜀版初印本為據,所以它們的錯誤處很相類似。《契丹藏》據「蜀版再校本」,「福州版」和「思溪版」據「蜀版校訂本」,所以「契丹藏」改動舊版的地方,福州、思溪也同樣地改動(如《大集經》的卷帙、品次等)。從這些方面,都可看出它們的間接關係。至於《貞元錄》入藏經部分,蜀版補刻年代較晚,契丹沒有得著印本,另據北方寫經付刻,這就和福州版等所收而源出於蜀版的顯然不同,它們的關係也比較疏遠了。
ᅟᅟ==[A1] 繫【CB】,係【呂澂】==
契丹大藏經略考
山西大同大華嚴寺有契丹「薄伽教藏」遺構,乃契丹重熙年間所建以庋藏新刻藏經者。金天眷初,補葺經本,至大定二年方訖,雲中段子卿撰碑記其事[1],略曰:
ᅟᅟ==[1] 此碑現存,題《大金國西京大華嚴寺重修薄伽藏經記》。段子卿撰記,張公徽篆額,沙門法慧書。見乾隆本《大同府志》卷六,《山西通志》卷九十五。==
「……異哉,佛之教化若此以大興,教之簡牘亦從而浸廣,故纂成門類,印造頒宣,派而別之,則有大小權實頓漸偏圓顯密之類分焉。遂使都城郡郭山方蘭若,凡有僧尼佛像之所往往聚而藏之,以其廣大悉備故謂之教藏。至大唐咸通間,沙門從梵者集成《經源錄》以記敘之。其卷帙品目首末次第,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可使後人易為簽閱爾。及有遼重熙間,復加校正,通製為五百七十九帙,則有《太保大師入藏錄》具載云云。今此大華嚴寺往昔以來亦有此教典矣。至保大末年,伏遇本朝大開正統,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閣樓觀俄爾灰之,唯齊堂廚庫寶塔經藏洎守司徒大師影堂存焉。至天眷三年閏六月間,則有眾中之尊者僧錄通悟大師……洎首座義普上座德祚等因遊歷於遺址之間,……禮於藥師佛壇,乃睹其薄伽教藏,金碧嚴麗,煥乎如新,唯其教本錯雜而不完,考其編目遺失者過半。遂潛運於悲心,庶重興於素教。將棄其遺本,愍家之舊物;擬補以新經,慮字之訛錯。抽繹再三,皆不若擇其一同者補而全之。俄而具以其事言於當寺沙門惠志、省涓、德嚴三人焉。……然後遍歷乎各州城邑鄉村岩谷之間,驗其缺目,從而採之,或成帙者,或成卷者,有聽贖者,有奉施者。朝尋暮閱,曾不憚其勞;日就月將,益漸盈其數。歲歷三周,迄今方就。其卷軸式樣新舊不殊,字號詮題後先如一,此不亦艱哉?……」
此文敘契丹藏經處,著語不多,但於其開雕始末,卷帙類分,乃至文字校訂,莫不有重要之啟示。若據以參稽舊說,致意條疏,則契丹藏經之久佚於人間者,廬山真面,未嘗不可以想像得之。今試為考定數事如次:
其一,契丹大藏經始雕於重熙初年,其後續有增修,迄咸雍時乃完成五百七十九帙。——契丹以聖宗太平元年(公元一〇二一)得宋刻大藏之贈送,繼即仿刻《大般若》等經版[2]。華嚴寺碑謂興宗重熙間(一〇三二~)編纂一切經目,當是進而開雕全藏之始。契丹僧覺苑《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一云,「洎我大遼興宗御字,志宏藏教,欲及遐邇,敕盡雕鎪」。與此吻合,可為佐證。全藏於何時刊成,雖無明文記載,然華嚴寺薄伽教藏遺構之南樑,近時發現墨銘云:「維重熙柒年歲次[A1]戊寅,玖月甲午朔拾五日戊申午時建。」據此確定薄伽教藏興築於重熙七年(一〇三八)[3]。其時全藏刊版當已告一段落。下迨道宗,兼弘五教,於全藏中補入遺編新著甚多。其有年代可考者,如一行撰《大日經義釋》十四卷於清寧五年(一〇五九)入藏[4]《釋摩訶衍論》十卷於清寧八年(一〇六二)入藏[5],非濁撰《往生集》二十卷於清寧九年(一〇六三)入藏等[6],皆是。此外,《大宗地玄文本論》二十卷《蘇悉地羯羅供養法》三卷[7]、行琳集《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三十卷、思孝集《一切佛菩薩名集》二十二卷等[8],亦在其列,都計二十餘帙。至咸雍四年(一〇六八)暘台山清水院募印藏經,已有五百七十九帙[9],自後記載即舉此成數為言,蓋不再有所增補也。華嚴寺碑謂重熙編目通製為五百七十九帙者,殆隨順後來完編之數而言之耳。
ᅟᅟ==[2] 《遼文存》卷四,契丹太平二年蔡忠順撰《大慈恩玄化寺碑陰記》云:「兼以昨令差使將紙墨價資去入中華,奏告事由,欲求大藏經,特蒙許送金文一藏,卻不收納將去價資物色。……聖上特命工人雕造《大般若經》六百三卷,並《大華嚴經》、《金光明經》、《妙法蓮華經》等印版,著於此寺仍別立為般若經寶,令永施印十方。」據是,宋藏之贈契丹,應在太平元年。《佛祖統記》卷四十四謂在宋天禧三年(當契丹開泰八年),疑誤。==
ᅟᅟ==[A1] 戊【CB】,戉【呂澂】==
ᅟᅟ==[3] 《大同府志》卷十五,原有薄伽教藏建於重熙七年之紀載,今人發見樑銘,益證其不誣。參照關野貞《大同大華嚴寺》,文載《常盤還曆紀念佛教論叢》一五一至一六六頁。==
ᅟᅟ==[4] 見覺苑《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一。==
ᅟᅟ==[5] 見法悟《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一。==
ᅟᅟ==[6] 見《遼文存》卷四,真延撰《非濁禪師實行記》。==
ᅟᅟ==[7] 見守其《高麗新雕大藏校正別錄》卷五、卷三十,皆契丹大藏所有之籍。==
ᅟᅟ==[8] 見慶吉祥等《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十,弘法入藏著述內,皆出於契丹大藏。==
ᅟᅟ==[9] 見《遼文存》卷四,志延撰《清水院創造藏經記》。記云,「創內外藏而龕措之」,或即以本藏與補刻之籍分別安置也。==
其二,契丹大藏經兼收貞元釋教錄各經四十三帙,宋代新譯各經三十帙。——大藏經之編次以《開元入藏錄》為一大刊定,唐宋寫刻經卷莫不奉為準繩。但貞元續錄各經之寫本原在燕晉一帶流行[10],契丹刻藏資取甚易。《演密鈔》謂興宗志宏藏教,敕盡雕鎪,須人詳勘,覺苑承旨與聞校事,華嚴寺碑亦謂重熙時編目就《貞元一切經源品次錄》復加校正,詳見《太保大師入藏錄》云云。所謂太保大師者,即覺苑其人也[11]。契丹刻藏之初意在求其詳備,覺苑編目又以《經源錄》為衡,是則大藏經中兼收《貞元錄》各籍殆無疑義。據恒安《保大續貞元釋教錄》所載,《經源錄》乃循從《貞元入藏錄》之作,綜合開貞兩代諸經,糅成一體,此與宋刻大藏專以《開元錄》為主者,次序齟齬,對勘匪易。契丹刻藏模擬宋雕而應用此書,自深感其不便。覺苑編目復加以校正者,當係析出《貞元錄》續收諸籍,彙列於開元各經之後。考其次序,則應依《貞元錄》卷首總序,初列《四十卷華嚴經》,次為唐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新譯,末為《大佛名經》等,更附入《華嚴經論》、《千臂千缽經》、《有部毗奈耶》諸事等籍,凡有四十三帙,略與《保大續貞元錄》所列相同。此徵諸高麗文宗因得契丹大藏印本而補刻麗刻四十餘帙之內容,可信其必然也[12]。復次,契丹大藏全部都計五百七十九帙,今合開元貞元兩錄諸經,不過五百二十餘帙。此外數十帙,究為何書歟?考宋刻大藏咸平時所印即已有隨藏添賜之宋代新譯三十帙[13],其天禧時印本贈於契丹者,自亦有之,則契丹賡續刊版,不應不兼收此三十帙於內。契丹道宗時,僧道𭮨撰《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推崇準提陀羅尼,以為總攝諸部之要,詳開十門,證成所說,引據之密典有《最上大乘莊嚴寶王經》、《普賢陀羅尼》、《聖六字陀羅尼》、《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等,皆宋代新譯刻本在隨藏添賜之三十帙以內者。道𭮨書末並言「天祐皇帝(道宗)率土之內流通二教」云云,是則此三十帙新書必已於道宗時入藏流行,乃易資取以為參證也。契丹大藏於開貞兩錄諸經以外兼收宋譯,所餘卷帙,為數無幾,當即純為拾遺新編之籍[14],由此想像大藏內容,亦易得其全貌矣。
ᅟᅟ==[10] 南唐昇元年間,釋恒安從五台關右始寫得《貞元錄經》;宋咸平初,釋雲勝又雲遊五台始訪得《貞元錄經》,表請刊板。可見五代以來《貞元錄經》祇流行於北地也。參照恒安《保大續貞元釋教錄》,又智炬《寶林傳》卷二金刻本尾跋。==
ᅟᅟ==[11] 覺苑撰《演密鈔》,題稱燕京圓福寺崇祿大夫檢校太保行崇祿卿總秘大師賜紫沙門。又《金石萃編》卷一百五十三載清水院藏經記末題,右街檢校太保大卿沙門覺苑。==
ᅟᅟ==[12] 高麗大藏經舊板於文宗時補刻策字至密字四十三帙,屬於《校正別錄》所謂國後本,皆有契丹經本可以對勘。據禿氏祐祥研究,是等補刻之籍蓋即以契丹大藏為底本也。見《佛教學四諸問題》二四九至二五〇頁。==
ᅟᅟ==[13] 見《圖書月刊》二卷八期所載拙著《宋藏蜀版異本考》。又參照惟白《大藏綱目指要錄》第十三卷。==
ᅟᅟ==[14] 守其《高麗新雕大藏校正別錄》卷五謂契丹大藏感字帙有補遺本《蘇悉地羯羅供養法》。感字編號當於第五百五十八帙,可證丹藏末尾二十餘帙皆續增之籍也。==
其三,契丹大藏經卷帙品次乃至文字校訂大體遵從宋藏之天禧時印本。——契丹因宋刻大藏天禧本之輸入而後開雕藏經,其校訂以天禧本為主要資料可不俟言。此宋藏天禧本乃曾經再校者,改刻之處極多,大非宋藏初印本可比。舉其一例,如宋藏初印本《放光般若經》原為二十卷兩帙,而天禧本改刻成三十卷三帙,以致全藏編號自「芥」字以次全體差違。華嚴寺碑謂薄伽教藏經本散佚,必蒐求舊物補之,而後字號詮題始終如一。蓋當時已有崔氏募刻之新版藏經,大體覆宋藏初印之本,帙號參差,不能彌補,故云爾也[15]。其次,據高麗大藏校註所出各本之異點觀之,契丹藏經改正卷帙品次之處,猶有勝於宋藏天禧本者。例如《月燈三昧經》之分品,《賢愚經》之改正品次,《五佛頂三昧陀羅尼經》四卷之改為五卷,《修行道地經》七卷之改為六卷等,皆契丹大藏所獨異,或者其據乃在《經源錄》耶?審若是,今存《至元法寶勘同錄》中猶多依據《經源錄》之處,殆亦由當時所見契丹大藏展轉得之也。至於契丹大藏文字校訂,堪稱精當。蓋燕晉間舊有一切經寫本,契丹僧人希麟、行均等,先後為之音釋。行均之作名《龍龕手鑑》於寫本俗訛之字,改正尤多[16]。後來開雕全藏,取材諸籍,宜其校訂易於為力矣。華嚴寺碑謂補以新經慮字訛錯,金大定初崔氏刻藏一以覆版出之,亥豕魯魚,在所不免,相形見絀,亦當然之事也。
ᅟᅟ==[15] 金代刻藏卷帙編次見蔣唯心《金藏雕印始末考》附錄。又金藏覆刻宋蜀板每行十四字,丹藏依守其《校正別錄》卷四、卷二十七所記,則已改為每行十七字,兩藏行格全殊,亦不能互補也。==
ᅟᅟ==[16] 《龍龕手鑑》於宋熙寧中流入內地,據《夢溪筆談》應有重熙二年序文,南宋覆版之序乃為統和十五年,故其撰述時期頗難確考。但所據新舊藏經皆屬契丹大藏刊版以前之寫本,則無可疑也。==
趙宋一代大藏經刻本,遍海內外計之,不下十餘種,近二十年來,發見殆盡。其無殘篇可得以致內容難詳者,僅一契丹大藏而已。今因華嚴寺碑文所記,略加考定,見其一斑。若求詳備,固有俟於異日新資料之出現矣。
(原載一九五〇.一二《現代佛學》)
金刻藏經
《金刻藏經》(簡稱《金藏》)是金代河東南路(今山西省南部)民間集資刻成的一種版本。河東一帶地方在北宋末淪陷於金,人民由於身受兵災的痛苦,很自然地加深了他們的宗教信仰。大概就在金熙宗皇統年間,人民生計稍為寬裕的時候,潞州崔進的女兒法珍(這或者是她出家以後的名字)便發起刻大藏經版來做宗教上的功德。相傳她還砍斷手臂表示堅決的願心,因而感動了一般信徒,熱烈響應,甚至破戶、鬻兒來幫助她(現在所刻的經卷裏還可以見到一些人捐出他們所有的牲口、木材、布匹等實物的記載)。刻版事業的中心在解州,組織有「開雕大藏經版會」,設於天寧寺(大概就是解州靜林的天寧寺)。解州距離當時刻版手工業中心的平陽地區不太遠,刻藏會設立在那裏,顯然是為了事業上的便利。刻版年代記在版片上的,最早是皇統九年(一一四九),最遲的是大定十三年(一一七三)。實際刻版的起訖和此相去不遠,即是先後經歷了三十年(約一一四八~一一七七)。到了大定十八年(一一七八),崔法珍就已印刷了一部金藏,親自送到燕京(現在的北京),金世宗予以獎勵,特為在聖安寺設壇,給她傳授比丘尼大戒。其後不久,崔法珍適應需要,將全副刻版輸送到京,收藏於弘法寺。因此,她又在大定二十三年(一一八三)獲得賜紫,並加了「弘教大師」的稱號(關於這些事實,金章宗明昌四年即一一九三年曾由趙渢撰文記載,立碑於弘法寺。可惜到了明代正統年間便被毀壞而難得其詳了,現在只能見到趙渢的《濟州普照寺照公塔銘》說及大定二十九年即一一八九年京師弘法寺早已有了大藏經版這一事實而已)。
金藏刻版在元初就因兵火損壞了一半。太宗八年(一二三六)頃,大臣耶律楚材注意到它,以半官半私的性質發動了當時中書所轄地區(山東、山西、河北)長官幫助勸募,並召集了各地寺院里會刻字的僧人到弘法寺補雕缺版。由於刻工拙劣,補版未免草率。此版補刻完成後的一部印本(元中統初約一二六一年所印),連同少數的原刻印本,收藏在山西趙城縣霍山廣勝寺,一向未被人注意,以致逐漸散失。直到一九三三年,它才重被發現,經過詳細考訂而明白了雕版的原委。現在這部印本很好地收藏在北京圖書館。
從現存的印本看,金藏原來編號由千字文的天字到幾字,共有六百八十二帙,約六千九百餘卷(現存補刻後的印本四千九百五十七卷,原刻原印本十卷),可算是那一時代各種藏經刻版裏內容最豐富的一種。所收典籍,依照性質區分,有以下的七部分:
一、《開元錄》入藏經,五千四百餘卷,四百八十帙(編號從天字到英字)。
二、宋代新譯經一(從太平興國七年到咸平二年即九八二~九九九年所譯一百八十七部),二百七十九卷,三十帙(編號從杜字到轂字)。
三、《貞元錄》續入藏經(連同目錄等一百二十七部),二百七十五卷,二十七帙(編號從振字到奄字)。
四、宋代新譯經二(從咸平三年到熙寧六年即~一〇〇〇年~一〇七三年所譯九十部),四百二十三卷,四十三帙(編號從宅字到虢字)。
五、入藏著述一(《華嚴合論》、《法苑珠林》、《傳燈玉英集》、《景祐天竺字源》、《天聖釋教錄》、《圓覺道場修證儀》、《天聖廣燈錄》、《祥符法寶錄》、《景祐法寶錄》、《寶林傳》、《秘藏詮》等約共二十部,四百五十餘卷,四十四帙(編號從踐字到亭字)。
六、宋代新譯經三(從元豐元年到政和二年即一〇七八~一一一二年所譯一〇部),四十餘卷,四帙(編號從雁字到塞字)。
七、入藏著述二(《華嚴清涼疏》等三種賢首宗著述,《金剛經疏宣演》等,《法華玄義》等二十九種天台宗著述,《成唯識論述記》等十種慈恩宗著述,《萬善同歸集》,約共五十餘部),四百三十餘卷,五十四帙(編號從雞字到幾字)。
在這七部分裏,前四和第六部分都是宋刻蜀版的翻刻;但比較其餘版本看來,所收宋代新譯經最為完全,可說是一無遺漏。至於第五、第七兩部入藏著述,因為金藏是私刻性質,不受任何限制,所以在蜀版已有各種而外,還收入一些當時北方流行的書。這像賢首宗的《合論》、《清涼疏》等,慈恩宗的《百法義忠疏》、《瑜伽義演》、《瑜伽論記》等,都是珍本。其中《瑜伽論記》依據的底本,還是高麗義天▆宋搜羅章疏時發現的草稿到宣和四年即一一二一年才校定付刊的初刻。此外又保存了幾種向來僅見著錄的宋代經錄,如《祥符法寶錄》和《景祐法寶錄》以當時傳法院的實錄為依據而編纂,不但記載翻譯,並還涉及求法、貢經、譯場職事更迭以及著述入藏等等,當然都是很好的佛教史料。
金藏的版式,在《開元》、《貞元》兩錄入藏經和宋代新譯部分都是蜀版原式,每版二十三行,每行十四字,版首另有一行刻經名、卷第、版號、帙號等(印本通作卷子式,但仍可摺成梵冊式以便翻閱)。版心尺寸也同於蜀版,高二十二公分,寬四十七公分。著述部分,形式比較複雜,版心大小不一,行格也從二十二行到三十行,每行十五字到二十七字,種種疏密不同。偶然還夾入冊頁式(如《天聖釋教錄》、《傳燈玉英集》等),具有行線、中縫。這些大都是從單行本收入,即照原式翻刻,所以形式上很參差。版心尺寸不一,但一般都較其餘各部分的尺寸為大。
金藏基本上可說是整個宋刻蜀版的翻刻(連同絕大部分的著述在內),所以它和蜀版的關係最深。它保存著蜀版原來很多的缺點,又有天禧以前未被禁止流行的《頻那夜迦經》,可見它依據的蜀版是接近於初印本的。現在蜀版和從它翻刻的高麗初雕版印本都已散佚殆盡,那麼,有這部金藏印本保存它數千卷原來的面目,在版本上、校勘上,實在有其寶貴無比的價值。至於它對其後版本的關係,最密切的莫過於元代的弘法寺版藏經(簡稱《弘法藏》)。因為金藏刻版原藏於弘法寺,元初經過徹底補雕,比較完整,元世祖至元初遷都燕京之後,便將它重加整理,收入一些契丹藏經中特有的本子像慧琳《一切經音義》等(契丹統治著中國北方時,它的勢力沒有擴及河東南路,所以在金藏的刻版上絲毫未受契丹藏的影響;元代注意到此,才加以補充)。同時又刪去宋代皇帝一些著述,像太宗的《法音前集》等。這樣構成了元代的官版藏經《弘法藏》,實際只是金藏的蛻化而已(《弘法藏》的內容,從現存《至元法寶勘同總錄》裏所引的《弘法入藏錄》可以完全了解)。
福州版藏經
宋刻大藏經版接著蜀版開雕的是福州版(一稱閩本)。此版有兩副:一副是東禪等覺院本(略稱東禪院本),另一副是開元禪寺本(略稱開元寺本)。蜀版的性質為官刻;福州版則屬於私刻,通過寺院的募緣來雕造。本來蜀版藏經的全部版片在宋神宗熙寧四年(一〇七一)就已移藏於汴京顯聖寺聖壽禪院。打開了寺院裏印造經版的方便;但當時各地對於藏經印本的需要較多,而刻版祇有那一副,供應不及,特別是遠道地方感覺流通困難。於是在當時雕版業比較發達的福州地區,東禪院僧人便發起另行募刻藏經。現存印本上刻版年代的題記,最早是元豐三年(一〇八〇),那時由禪院住持慧空大師沖真以祝皇帝聖壽和國泰民安的名義募刻了《光讚般若經》、《法苑珠林》、《景德傳燈錄》等書(在《光讚般若經》以前的《大般若經》現存印本無年代題記,或者是更早幾年內由住持惠榮募刻)。起初,刻版計劃似乎還未明確,祇準備刻成大藏經版一副,範圍是沒有確定的。從元豐八年(一〇八五)以後,刻事大規模進行,這才計劃刻五百餘函,函各十卷,即在《開元錄》入藏的一切經而外,附加一些著述;至於宋代新譯等經仍未決定計入。這一計劃,經過了三十餘年,禪院裏更換了六代住持即惠榮,沖真、智華、智賢、道芳、普明;到宋徽宗崇寧二年(一一〇三)冬間才基本完成(實際刻齊是崇寧三年九月),並建筑了藏版的經院。那一年,就由勸緣的首唱陳暘(禮部員外郎)向政府請求給予這一刻版以《崇寧萬壽大藏》的名號。這很適合那時準備賜經於各地新建祝聖壽用的「崇寧寺」的需要,因而馬上就被批準了。從此,東禪院僧更利用印經版頭錢的收入,續刻宋代新譯《貞元錄》續入藏經和入藏著述,但未及刻全,便於政和二年(一一一二)宣告結束。綜計所刻,共得六千一百七十一卷,五百六十四函。
就在東禪院本刻成的一年,同地的人士蔡俊臣、陳詢、陳靖、劉漸又發起就開元寺另刻《毗盧大藏經》印版一副。蔡等為會首,開元寺住持本明為證會,寺僧本悟為勸緣。這對東禪院本說來,多少含有競爭的意味,不過像是出於當地一般人士的要求。所刻內容完全依照東禪院本,從徽宗政和二年到高宗紹興初(一一一二~三一)刻成四百函。大約是由於勸緣困難,其後更遠募到開封,並用了「上祝今上皇帝早迎二聖,齊享萬年」的願語來號召(這原來刻在版本前面,時代稍晚的印本便祇留空白,避而不印了)。這樣艱難地歷經四十年,證會的住持也更迭了五代即本明、法超、惟沖、必強、了一,到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才照東禪院本的成規刻齊五百六十四函而結束。
這兩副藏經刻版,完工之後都有一些補刻。東禪院本在宋孝宗乾道七年到淳熙二年(一一七一~七六)補刻了當時陸續入藏的《大慧語錄》、《首楞嚴義海》和早已入藏的天台三大部著述一共十六函,開元寺本則在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補刻宋仁宗時入藏而版片散失的《傳法正宗記》、《輔教篇》(這兩種在開元寺本印本裏即編入時、阿兩函,代替了原刻的《註入楞伽經》和《楞伽經纂》,但在東禪、開元兩版混合本裏編於天台三大部之後)。東禪院本在紹興廿六年(一一五六)即因印刷過多而字畫漫滅,經過徹底修補(見印本阿育王經卷八末題記);一直保存到元代至治年間(一三二一~二三),又經寺僧祖意募緣雕換了一萬版(見元印本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九刊記);以後於何時散失,便不詳細了。福州版的印本,現在我國祇有少數零本藏在北京、南京等地圖書館和一些私人手裏。其整部現存於日本的尚有七部(據日人小野氏調查),但都是東禪和開元的混合本。這都是東禪和開元的混合本。這大概是因兩版同式,為了適應急需就方便配塔的(東禪版印本卷尾常有印造者陰刻印記,又卷背有《東禪大藏》長方墨印)。
福州版兩本的內容,除了補刻各種外,幾乎是完全相同,這可區別為五部分:
1.《開元錄》入藏經(約一〇八七部)基本上照《開元釋教錄略出》編次,祇在養字函加了《阿彌陀不思議神力傳》,豈字函增加《觀彌勒下生經》,羔字函增加《咒時氣病經》、《檀特羅麻油述經》、《辟除賊害咒經》、《咒小兒經》、《咒齒經》、《咒目經》、辭字函增加《奈女耆婆經》、英子函(東禪院本)或昇字函(開元寺本)增加《貞元新定目錄》一共九種,約五千零六十二卷,四百八十函(千字文編號從天字到英字)。
2.入藏著述一(《法苑珠林》),一百卷,十函(編號從杜字到羅字)。
3.宋代新譯一(從太平興國七年到咸平二年即九八二~九九九年所刻一百八十一部),二百七十一卷,二十函(編號從將字到轂字;這一部分相當於蜀版從杜字到轂字三十帙的內容,但部數有遺漏,卷數也作了適當的合併)。
4.入藏著述二(《景德傳燈錄》、《宗鏡錄》、《黃檗傳心法要》、《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大藏綱目指要係》和宋太宗著述五種,另外東禪院本有《註入楞伽經》、《楞伽經纂》、《圓覺經略疏》三種,開元寺本有《傳法正宗記》、《輔教篇》、《菩薩名經》三種,兩本都是十四部,這裏面有些並非正式入藏的書)、二百六十一卷(東禪院本)或二百六十卷(開元寺本),二十六函(編號從振字到衡字)。
5.宋代新譯二(咸平二年以後所譯)和《貞元錄》續入藏經(一共一百四十三部)、三百三十六卷,二十八函(編號從奄字到勿字)。
以上是東禪、開元兩本共同的部分,五百六十四函,約六千零三十卷。後來東禪院本補刻部分是十一部,一百四十一卷,十六函(編號從多字到虢字)。在它和開元寺版的混合本裏,更加入散刻本《華嚴合論》、《華嚴修行次第決疑論》、《法界觀門》、《十明論》、《金師子章》、《華嚴感應傳》、《普賢行愿品》、《李長者事蹟》八種,一百三十卷,十三函。這些原是東禪院於紹聖二、三年間(一〇九五~六)所刻,大概在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賢首華嚴著述敕許入藏並鏤版流通之後,來不及新雕,便將這些用來充數。
福州版的版式,兩本相同,大體上仿照蜀版,而行格加密,每版(即印紙每幅)三十行,每行十七字,天台三大部著述一共十函每行更增加到十九字)。版心上下有界線,中縫(在摺疊處行間)刻經名、函號、卷數、紙數和刻工姓名,有時還略記施主姓名(僅刻一兩版的)。在每卷頭一版還於經題前空出三行,刻愿語和年月;這是福州版特點之一,從而可以了解刻版的全盤經過。版心尺寸一般都是高二十四公分餘,寬五十八公分。另外,在裝幀上也改卷子為摺本,即每版折成五頁,每頁六行;以後南方各種藏經刻版便以為定式。
福州版以蜀版校定後的印本為據,因而蜀版初刻的一些錯誤,大都得到訂正,文字也校改了不少;它在大藏經的校勘上有其相當的價值。祇是關於宋代新譯經和《貞元錄》續入藏經兩部分,在蜀版的補刻裏本已齊備且隨藏流通,而東禪院本急於結束,竟未及全收,以致影響到以後各種刻版都成殘缺,這是很可惜的。此外,福州版在全藏的編輯上曾作了一些改進,像宋代新譯的緊縮卷帙,入藏著述的打破限制等,也給續刻的版本很好的啟發,特別是在開元寺本未曾完工時即已開刻的「思溪版」上面可以看出來「思溪版」的主要部分,像開、貞兩錄各經和宋代新譯都依照「福州版」,而於入藏著述也大加精簡,另成一格。
參考資料:
《佛教經典總論》,第三部,第五章,日本小野玄妙撰,《佛書解說大辭典本》,東京,一九三六年。
《宋代思溪圓覺禪院及同法寶資福寺新雕二大藏經雜考》,日本小野玄妙撰。
《日華佛教研究會年報》第三年所載,東都,一九三九年《大藏經章疏》,日本常盤大定撰,《支那佛教研究》第三卷所收,東京,一九四三年。
《福州東禪大藏經目錄》,《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三卷所收,《大正大藏經本》。《宮內省圖書寮一切經目錄》,《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卷所收,《大正大藏經本》。《東寺經藏一切經目錄》,同上。
思溪版藏經
《思溪版藏經》是中國宋代刻藏事業中緊接著福州東禪院本而在南方開雕的私刻大藏之一。因為刻版的地點在浙西湖州的思溪,所以叫做「思溪版」,也稱湖州本或者浙本。此種版本藏經現存有《湖州思溪圓覺禪院新雕大藏經律論等目錄》和《安吉州思溪法寶資福禪寺大藏經目錄》(安吉州是宋寶慶元年即公元一二二五年以後湖州的改稱)兩種目錄,印本上也蓋有「圓覺藏司」或者「法寶大藏」兩種印記,但一般收藏的整部大藏卻都是兩寺印刷的混合本;因而此版究竟是一副還是兩副,成為向來難解的問題。現在依據已有的資料看,仍以只有一副刻版而先後改變名稱為合於事實。
思溪版印本上題記極少,所以曾經被人誤認為官刻本。但已經發現的題記有背字函《解脫道論》卷一尾記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二月王沖元寫經開版,又有槐字函《菩提行經》卷一尾記靖康元年七月王永從寫刻。這兩部都是論典,依千字文的編號已到了三百四十五函和四百九十五函,全藏開版當然不會從這些刻起。由此上推,最初開刻至少要在更早十年即當宋政和的末年(一一一七)。那時候東禪院本刻成(一一一二)不久,開元寺本又接著重雕,「思溪版」大概即是受著這些事實的影響而開版的。到了南宋紹興二年(一一三二),全藏大體完成將近五百五十函,故有印造流通的總題記,刻為單版,附黏在一些刻本的前後(像現存本《長阿含經》卷二十二、《觀所緣緣論》等)。從這一題記上可見「思溪版」是湖州歸安縣鄉居致仕前密州觀察使王永從一家捐款所刻(上面提到王沖元即系王永從的長子),勸緣為平江府大悲院住持淨梵(據《釋門正統》卷六,淨梵早於建炎二年去世,題記是後來追記的),都勸緣是圓覺禪院住持懷深。刻版就存在圓覺禪院,經過十餘年,版片一部分為蟲蟻所侵蝕,所以淳祐八年(一二四八)、十年(一二五〇)迭有補修(見盤字函《賢愚經》卷三,又可字函《圓覺經》題記)。
就在淳祐以後,圓覺禪院所刻的藏經版片移藏於法寶資福禪寺;這中間的原委現在不明了,也許法寶寺即是圓覺禪院的改名。當時檢點舊目,和刻版有些出入,所以另編了法寶寺藏經目錄。其中羊字函較圓覺藏目多出《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一卷,思字函多出《佛說舍利弗目犍連游衢經》一卷。藏經的末後又補目五十一函。這將原有阜字函的兩種改編在補目裏的用字函,而於阜函另收《藥師本願經》三種,重出《理門論》等五種。又將原有微字函的《中觀釋論》九卷分成十八卷,改編在補目裏的弊、煩兩函。此外,伏字函《佛華嚴入如來智德不思議境界經》,原刻以第一紙至第七紙作上卷,第八紙以下作下卷,舊目即記載為兩卷。但勘《開元錄》卷七,此經本來只有一卷,因此新目加以改正(實際刻版還是原有的一種),並在經版上加刻了題記。思溪版移藏法寶寺為時也不太長,到了宋末,便為兵火所毀滅。
思溪版的印本,從景定以後(一二六〇~)陸續流入日本,現存的還有八九部,都是圓覺、法寶兩處印刷的混合本。其中還有王永從題記本加蓋了「法寶大藏」印記的,可見原版只有王氏一刻,不過前後編目改變了名稱而已。同時,這些印本裏都未見有補目五十一函的經,又可見補目基本上只是一種存目。日本天安寺舊藏思溪版經一部(原缺六百餘卷),清末由楊守敬購回中國,今藏北京圖書館。
《思溪版藏經》圓覺院本原為五百四十八函,約五千八百七十三卷(從前日僧據圓覺本目錄粗計為五千八百二十四卷)。內容依照福州版改編,並略去一般入藏著述。其全體可分六個部分:
一、《開元錄》入藏經(一千零八十五部),約五千六十卷,四百八十函(這一部分圓覺舊目遺漏兩種,已如上述,另英字函福州版有《貞元新定目錄》一卷,今從刪;千字文編號從天字到英字,和福州版全同)。
二、入藏著述一《法苑珠林》,一百卷,十函(編號從杜到羅,和福州版相同)。
三、宋代新譯一(從太平興國七年到咸平二年即九八二~九九九年所刻一百八十一部),二百七十一卷,二十函(編號從將到轂,和福州版相同)。
四、入藏著述二(宋太宗著述五種),三十八卷,三函(編號振、纓、世,和福州版伊、尹、佐三函相同)。
五、宋代新譯二及《貞元錄》續入藏經(宋代新譯系咸平三年以後所譯,連《貞元錄》續入依圓覺本計算兩共一百四十二部),約三百三十八卷,二十八函(編號從祿到微,這和福州版從奄到勿各函相同;但詳細比較,其中不無出入,像伊字函缺少《千手千眼觀音大悲心陀羅尼咒本》、《普遍智藏般若心經》、《千手千眼觀自在真言釋》三種三卷,佐字函增《仁王護國經》一種二卷,衡字函增《密嚴經》一種三卷)。
六、入藏著述三和補遺(《宋高僧傳》、《南本大般涅槃經》共兩部),六十六卷,七函(編號從旦到合,都是福州版所無)。
法寶寺本目錄在以上各函而外,還補充了五十一函,編號從濟到最。這裏面有二十函仍出於福州版,即《宗鏡錄》和天台三大部六種;又有三函以原有之籍改編,即阜字函所收的《海意所問經》、《觀自在陀羅尼經》及上述微字函所收的《中觀釋論》。此外有《大藏一覽集》二函,《大乘藏正法經》四函,《大乘集菩薩學論》二函,《福蓋正行所集經》一函,《父子合集經》二函,《蓮華心輪迴文偈頌》二函,《施設論》、《開覺自性般若經》合函,《金色童子因緣經》、《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大宗地玄文本論》各一函,《四十華嚴》四函,《國清百錄》、《大藏目錄》各一函。這些書大都也收在《高麗新雕大藏經》裏,可能是當時見到了《高麗藏》目錄或者印本而計劃補充,但實際除《宗鏡錄》一百卷之外,並未刻出(法寶寺本有《宗鏡錄》合成五百五十八函,見元大普寧寺藏經目錄序文)。
《思溪版藏經》也係摺本,版式仿照福州本,每版三十行,每行十七字,上下有界線。版心高二十四公分餘,寬五十四公分,五摺,每摺寬約十一公分(一版三十行即以每六行為一組,組間略留空白,以便摺疊)。每卷題前有時也空白數行,大概原有題記未經印出。題縫(即是刻函號、經題、卷數、版號和刻工姓名的一行)的刻法很不一律,有些刻在每版六、七行之間,即當第一摺口處(或者在第十二、三行間當第二摺口處),文字較略,這是摺本式的原樣;但也有很多的刻在版末,文字較詳,彷彿卷子式。這兩式的不同,表面似乎由於刻版的各異,實際在同一卷版片裏也每每雜著兩式,可見只是刻版時的隨便採用而已。
思溪版以福州版為底本,而校勘時仍用未經校定的蜀版作參照,所以在大藏經各種版本上有它獨立的價值。又因為它刻在湖州,靠近當時的首都臨安,流通便利,後來且直接發展為磧砂版、元普寧寺版等;它的一些特徵,如對於著述的精簡,宋代新譯的拾遺等,也給各版以相當的影響。
磧砂版藏經
《磧砂版藏經》是南宋時代私刻大藏最後的一種。刻版地點在平江府陳湖中磧砂洲延聖院(現在江蘇省吳縣境內),後來改名磧砂禪寺(見清代康熙《蘇州府志》卷三十九),因而通稱這部藏經為磧砂版。它開雕的緣起現還不甚明了。但端平元年(一二三四)所刻的全藏目錄完全依照思溪版藏經;而全藏開頭《大般若經》六百卷由都勸緣官僚趙安國獨立刻成,這又和思溪版之為官僚王永從一家所刻的事實相類。就從這兩點看,磧砂藏的刊刻顯然是受了思溪藏的刺激而發起的。
磧砂藏始刻的年代,也沒有記載。現在《大般若經》印本中殘存一些原刻本,間有保義郎趙安國獨立刻經的刊記。在紹定六年(一二三三)所刻的《法苑珠林》卷一的刊記上,趙安國已由保義郎升級為成忠郎。依著宋代官制這類官職至少五年一轉來推算,磧砂版開頭的《大般若經》大概在《法苑珠林》刻版以前的五年間(紹定元年至五年,即一二二九~一二三二)就已開刻了(參照《影印宋磧砂藏經》歐序)。不過從《大般若經》的刊記還看不出籌刻全藏的企圖,紹定五年(一二三二)刻《無量壽經》(卷上)才有延聖院雕造的題識,跟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刻出《平江府磧砂延聖院新雕大藏經律論等目錄》,備載藏主法忠、都勸緣大檀越趙安國等名字,全藏的計劃刻版似乎是在這個時候。
從端平元年起,刻藏事業逐漸發展,寶祐元年(一二五三)延聖院大藏經坊更擴建了西廊一帶房會(見書字函《法苑珠林》卷五十二題記),可說是達到極盛時期。但沒有好久,寶祐六年(一二五八)延聖院大火(見元憎圓至《延聖院觀音殿記》),刻事受到了影響,其後所刻的即不甚多。咸淳八年(一二七二)以後,宋代垂亡,兵禍日烈,全藏未及刻成便中斷了。
經過二十餘年,到了元代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延聖院刻經重新繼續(見國字函《大集經》卷二十一題記),次年,恢復了大藏經局(見讓字函《大集經》卷十五題記),組織比宋代還要完備,有功德主、對經、點樣、管局、提調等職(見大德二年刻虞字函《日藏經》卷四題記)。不久,大德五年(一三〇一)朱文清施刻經版一千卷(見使字函《華手經》卷七題記),大德十年(一三〇六)管主八又施資並募刻經版千餘卷(見是字函《般若燈論》卷十五題記),同時還有勸緣都功德主張閭等施刻的一些經卷,這時是元代續刻的最盛時期。後來延祐二年(一三一五),比丘明了施刻宋代新譯經和《宗鏡錄》等,也補充了經版不少。現存磧砂版刻本上的年代題記,到至治二年(一三二二)為止,全藏刻成大概即在此時。要是從最初刻《大般若經》的假定年代一二二九算來,前後經過已是九十多年了。
現存的《磧砂版藏經》裏,夾雜著一些別種版本。首先是《大般若經》部分。這部分的原刻當是由於宋末兵火被毀了,而後來大體上改用元代吳興妙嚴寺刻本。妙嚴寺本始刻於泰定三年(一三二六,見天字函《大般若經》卷十題記),刻成於至正九年(一三九四,見奈字函《大般若經》卷六百題記)。它是用磧砂、福州、思溪等多種版本校刻的。其次,在全藏最後部分,從武字到遵字一共二十八函,乃是管主八於大德十、十一年間(一三〇六~七)在杭州路募刻(見遵字函《法寶標目》卷九題記),所收的都是南方各版藏經中缺版的秘密經等(這些原來收載在元代大都弘法寺藏經版內)。這一副版片於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由管主八的兒子管輦真吃[A1]剌捐贈給延聖院,作為全藏的補充部分印刷流通(見多字函《六波羅密經》卷七題記)。其後更翻刻了普寧寺版《傳法正宗記》等和《中峰廣錄》(原版為元統三年即一三三五年刻),一共五函,附在全藏末尾。這樣組成的全藏版本,保存到明初,現在陝西西安圖書館裏還收藏有洪武二十三、四年(一三九〇~九一)間印刷的這部全藏。
ᅟᅟ==[A1] 剌【CB】,刺【呂澂】==
《磧砂版藏經》的內容,大體同於思溪版。因為刻版曾中斷了一次,後來續刻對於各經的次第略有改動,並歷經補充,因而刻成之後和原定的目錄(端平元年所刻)不盡相符。現存全藏印本五百九十一函,比原目增加四十三函。全體可以區分為九個部分:
1.《開元錄》入藏經,約一千〇八十七部,五千〇六十四卷,四百八十函(千字文編號從天到英)。最後一函(英字函)收《開元釋教錄略出》和《紹興重雕大藏音》。
2.入藏著述一(《法苑珠林》),一百卷,十函(編號從杜到羅)。
3.宋代新譯經一(從太平興國七年到咸平二年即九八二~九九九所刻一百八十一部),二百七十卷,二十函(編號從將到轂;以上三部分編次和思溪版相同)。
4.入藏著述二(《景德傳燈錄》),三十卷,三函(編號振、纓、世)。
5.宋代新譯經二(從咸平三年到熙寧年間所譯)及《貞元錄》續入藏經,一百四十二部,約三百三十八卷,二十八函(編號從祿到微,在這中間刻字函雜入唐般若譯《本生心地觀經》一部,從伊到衡六函收貞元錄經,曲字函收唐宋譯密典,這些都和思溪版相同)。
6.入藏著述三(《宋高僧傳》)和補遺一(《南本大涅槃經》),六十六卷,七函(編號從旦至合,和思溪版全同)。
7.入藏著述四(《宗鏡錄》),一百卷,十函(編號從濟至感)。磧砂版全藏原刻即至此為止,一共五百五十八函。
8.補遺二(管主八補刻版),約九十七部,三百一十五卷,二十八函(編號從武至遵)。這一部分本來另有目錄,現已遺失,印本也不完全,但是後來翻刻磧砂版的明代《南藏》(初刻本)保存了他的面目,上列的部數和卷數即是參酌《南藏》(初刻本)來約計的。
9.補遺三(《傳法正宗記》、《傳法正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論》、《輔教篇》、《天目中峰和尚廣錄》)五部,四十五卷,五函(編號徒約至煩)。這些書都是重翻元代普寧寺刻本補入的。
以上九部分總計,約一千五百一十七部,六千三百二十八卷(現行影印本總計為一千五百三十二部,六千三百六十二卷,其中有重復計算以及將合卷本分開計算等情形)。
《磧砂版藏經》的版式和思溪版大致相同,也是每版五頁,每頁六行,每行十七字。在各版第一或第二頁折縫處刻有函號和版號,有時還刻有刻工姓名,(全藏刻工題名者孫仁等四百二十三人);卷末有時刻寫經人姓名(全藏寫經人比丘清滿等五十三人)。
《磧砂版藏經》開始是準備依照思溪圓覺禪院本寫刻的,中間一度停頓後,又參照元代普寧寺版大藏經續刻,因此,它和這兩種刻版有密切關係,可想而知。在全藏裏又配用妙嚴寺版《大般若經》和《寶積經》另本,補充了管主八募刻的秘密經版,所以又和這些刻本的母版有其淵源(妙嚴寺刻《般若》等四大部是參照福州、思溪、普寧、磧砂和弘法五版的,管版從弘法寺藏經選出則又淵源於遼金刻藏)。在宋、元各種大藏經刻版中再沒有像磧砂版這樣關係复雜的了。元末,經過了兵亂,南方各種大藏經版都損失了,祇剩磧砂版比較完全,明初洪武年間(一三九七年前後)刻成的《南藏》(初刻本)就純粹用它為底本增訂而重刻。這樣,磧砂版有些特點就又通過《南藏》而影響於以後各版藏經了。
參考資料:
《影印宋磧砂版大藏經序》,歐陽漸撰《影印宋磧砂藏經》首冊之一,上海,一九三六。
《磧砂延聖院小誌》,葉恭綽撰,《影印宋磧砂藏經》首冊之二,上海,一九三六。
《影印宋磧砂版大藏經目錄》,新編,《影印宋磧砂版藏經》首冊之一,上海,一九三六。
《平江府磧砂延聖院新雕大藏經律論等目錄》,《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二卷所收,東京,一九三二。
《南山大普寧寺大藏經目錄》,《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二卷所收,東京,一九三二。
《明南藏初刻考》,呂澂撰,《內院雜刊入蜀之作二》,江津,一九三八。
元刻普寧寺版藏經
《普寧寺版藏經》是中國元代私刻的大藏經。刻版地點在杭州路餘杭縣南山大普寧寺(現浙江省餘杭縣境內)。普寧寺的前身普安寺,原為白雲宗創立者北宋清覺逝世後所建白雲塔院的遺址(清嘉慶《餘杭縣誌》卷十五,引明萬歷《杭州府誌》說,紹興間改為傳燈院,又改稱普安寺,淳熙七年即一一八〇改稱普寧寺)。白雲宗在宋元之間頗為盛行,普寧寺之設局刻藏,當和白雲宗的興起有關。
普寧寺大藏開雕時曾設立有大藏經局(見《大般若經》、《大寶積經》刊記),同時並刻有《般若》、《華嚴》、《寶積》、《大集》四大部(見至元十九年即一二八二《大般若經》卷一百八十六刊記)。現存《大般若經》刊記最早的年代是戊寅年(南宋祥興元年,元至元十五年即一二七八年,見卷四百二十九刊記),實際開雕年代還要早幾年,大約在南宋景炎年間(一二七六~七八),當時緇素們有鑒於磧砂延聖院刻藏事業於咸淳八年(一二七二)以後中斷,因而就繼續來發起重刻。
元至元十六年(一二八九)普寧寺大藏刻到微字函(見《中觀釋論》卷四刊記),大約不久,照思溪圓覺禪院版格式終於合字函《南本大般涅槃經》,就已全部完成,這距開雕之時,已經十幾年了。
大德三年(一二九九)普寧寺比丘如瑩從編排庋藏的便利上,曾將各經次第和分卷、分函等作了一番整理,另編了《杭州路餘杭縣白雲宗南山大普寧寺大藏經目錄》。在合字函以下,從濟到感十函,還有《宗鏡錄》一百卷,當是仿照思溪法寶寺本補刻的(日本現存普寧寺版藏經都止於《宗鏡錄》)。另有從武到遵二十八函,是元代松江僧錄管主八就大都弘法寺版藏經內,選取江南各版藏經所缺少的秘密經等數百卷,在杭州路募刻,作為江南各版藏經的補充部分。到大德十年(一三〇六)才刻成(見磧砂藏遵字函《法寶標目》卷九題記。這部分經版後於至正二十三年即一三六三年,由管的兒子管輦真吃[A1]剌轉施給磧砂延聖院),即隨同普寧寺大藏流通,所以如瑩《目錄》後來也就補列進去。最後還補入約字函,收元沙囉巴譯秘密經軌五種及《白雲和尚初學記》、《正行集》等,但刻版年代無可考。
ᅟᅟ==[A1] 剌【CB】,刺【呂澂】==
還有,在延祐四年到泰定元年之間(一三一七~二四)補刻有《景德傳燈錄》,這部分改編入振、纓、世三函。元統三年(一三三五)又補刻有新入藏的《天目中峰廣錄》,編為韓、弊、煩三函(見明永樂版翻刻本卷首題記)。這些都是普寧寺大藏刻成以後的變動。
此版印本,以前康有為曾藏有多卷,後歸浙江王氏。日本東京增上寺、淺草寺等處有較為完整的全藏。
《普寧寺版藏經》的基本內容,同於思溪版。後來補充和改刻的部分,則和磧砂版互有影響。全藏依千字文編號計算,共五百九十一函,可區分為如次的十個部分:
一、《開元錄》入藏經,約一千一百二部,四千七百三十二卷,四百八十函(千字文編號從天到英)。最後一函(英字函)收有《開元釋教錄略出》和《紹興新雕大藏音》。
二、入藏著述一(《法苑珠林》),一百卷,十函(編號從杜到羅)。
三、宋代新譯經一(從太平興國七年到咸平二年即九八二~九九九年所譯),一百八十一部,二百七十卷,二十函(編號從將到轂)。
四、入藏著述二(《景德傳燈錄》)三十卷,三函(編號振、纓、世)。
五、宋代新譯經二(從咸平三年至熙寧間即一〇〇〇~一〇七七年間所譯及《貞元錄》續入藏經),一百四十二部,約三百三十八卷,二十八函(編號從祿到微;在這中間,刻字函雜入唐般若譯《本生心地觀經》一部,從伊到衡六函收《貞元錄》入藏經,曲字函收唐、宋譯密典)。
六、入藏著述三(《宋高僧傳》)和補遺一(《南本大般涅槃經》),六十六卷,七函(編號從旦到合。以上六部分都和思溪圓覺禪院本相同)。
七、入藏著述四(《宗鏡錄》)一百卷,十函(編號從濟到感,這和思溪法寶寺本及磧砂版相同)。
八、補遺二(秘密經等),約九十七部,三百十五卷,二十八函(編號從武到遵)。這一部分是江南閩浙各版藏經以前未曾收刻的密典等,本來沒有詳細目錄,磧砂藏現存這一部分的印本也不完全,茲據後來依磧砂藏翻版的明代南藏初刻本約計。
九、補遺三(《傳法正宗記》、《傳法正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論》、《輔教篇》),四部,十五卷,二函(編號約、法)。
十、補遺四(《天目中峰廣錄》),三十卷,三函(編號韓、弊、煩)。
以上十部分總計約一千五百三十二部、五千九百九十六卷。
普寧寺藏經的版式和思溪版大致相同,每版五頁,每頁六行,行十七字。在各版的第一頁折縫處刻有函號和版號。
《普寧寺版藏經》原是仿照思溪版寫刻的,但經如瑩整理過的刻版,就和思溪原式有好多不同,後來磧砂藏依據它來完刻,因而也對原訂的《端平目錄》時有出入。從這些上,可見出普寧寺版藏經和思溪、磧砂兩版的關係。
明初刻南藏
中國明初在京城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刻成的官版大藏經,通稱為《南藏》。《南藏》實際刻過兩次,初刻於洪武年間,再刻於永樂年間。初刻完成不久就遭火災毀滅,印本流傳既少,文獻記載又不分明,因而後人都只將永樂刻本認為《南藏》,而不知道有刻本兩次的事。真正的洪武初刻,直到一九三四年才在四川崇慶的上古寺重新發現。
《初刻南藏》開雕的年代很早,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四方名僧集合於蔣山點校藏經,就已做刻版準備(參照《釋氏稽古略傳續集》卷二)。刻事進行到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全藏大體完成,又續將各宗乘的要籍編入(見居頂《續傳燈錄序》)。最後有禪籍數種,都是洪武二十七年(一三九四)以後由淨戒重校,所以刻事的結束大概即在洪武末年(一三九八)。經版收藏於京城南關天禧寺。永樂元年(一四〇三),開放流通(見《釋氏稽古略續集》卷三)。次年,寺僧對禪宗語錄等缺版進行了修補(見《古尊宿語錄》卷十七尾跋)。但到永樂六年(一四〇八)僧人本性縱火燒了全寺,經版就隨著毀滅無存(參照《金陵梵剎誌》卷三十一)。上古寺的印本,是永樂十四年(一四一六)蜀獻王贈送的,(全部略有殘缺,並有少數復本),現在收藏於四川人民圖書館。
《初刻南藏》全部六七八函,約七〇〇〇餘卷。其基本部分五九一函(千字文編號從天到煩),純係磧砂版藏經的翻刻,大體區分為《開元錄》入藏經、入藏著述、宋代新譯、補遺等。所收典籍約一五〇〇餘種,六三〇〇餘卷(參照本書《磧砂版藏經》條)。但從五〇〇函以下,也稍有補充。如兵字函九補《救度母二十一種禮讚經》一卷,輕字函八補藏文《藥師功德經》一卷,曲字函補《番大悲神咒》一卷,法字函八、九補義忠《百法論疏》二卷等。這些書都是在北方流行,而為《磧砂藏》所未及收入的。
此外,《初刻南藏》的補充部分共八十七函(編號從刑到魚),所收著述八十餘種,七百三十餘卷,大致如下:
刑、起、翦三函,《四十華嚴》,四十卷。
頗、牧二函,《淨土十疑論》等十七種,二十三卷(這些和再刻南藏起、翦二函所收者相同)。
用、軍二函,《六祖壇經》、《萬善同歸集》、《明覺語錄》等,約二十卷。
最、精二函,《圜悟語錄》,二十卷。
宣、威二函,《宗門統要續集》,二十卷。
沙、漠、馳三函,《大慧語錄》,三十卷。
譽到九四函,《古尊宿語錄》四十八卷。
州到碣二十六函,天台三大部等三十六種,二六六卷(這些和《再刻南藏》從實到刑各函所收者相同)。
石到熟三十函,《華嚴清涼疏》等十六種,一一二卷(這些和《再刻南藏》從煩到禹各函所收者相同)。
貢、新、勸三函,《頌古聯珠集》,四十卷。
賞到孟四函,《佛祖統紀》,五十四卷。
軻、敦二函,《翻譯名義集》,二十卷。
素、史、魚三函,《嘉泰普燈錄》,三十三卷。
在這些書裏,絕大部分都是當時南方流行的本子。
《初刻南藏》翻刻《磧砂藏》的部分即用《磧砂藏》的版式,每版五頁,每頁六行,每行十七字,其補充部分也大都沿用此式。《磧砂藏》各經常刻有寫經人名字,翻刻本刊落未盡,即時存原樣。惟有《般若》等大部經的品題,《磧砂藏》比較簡單,《南藏》翻刻則多數加上經名作某經某品,這便成為辨別兩版印本的一種標準。
但是,從大體上說,《初刻南藏》還是保存著《磧砂藏》的原來面目的。現存的《磧砂藏》印本不算完全,有了明初刻南藏的參校,很多缺略或差錯的地方都可得到增訂。像《磧砂藏》從武到遵的二十八函《秘密》等經,原來目錄散失了,現存印本函號不齊,究竟缺些什麼書,這本是個難以猜測的問題,但一對勘《初刻南藏》,也就基本解決了。至於從校勘方面看,《初刻南藏》是對《磧砂藏》原本點勘過的,並還在《般若》等大部經里更多用一些精校的妙嚴寺刻本,所以它的優點要比《磧砂藏》為多。另外,《初刻南藏》收入禪宗語錄一類的書較多,啟發了後來的刻藏向這一方面大大的發展,這也是值得注意的。
明再刻南藏
《明再刻南藏》是永樂時所刻官版藏經。明代《南藏》初刻版燬於永樂六年(公元一四〇八),次年(一四〇九)明成祖就準備重刻,召集名僧善啟等校勘底本(參照《大明高僧傳》卷三)。此版開雕的確實年代,未見記載。但雕版地點所在的南京大報恩寺是永樂十年(一四一二)就天禧寺舊址上動工重建的,而永樂十五年(一四一七)文琇作《增集續傳燈錄凡例》已有報恩寺重刊大藏的說法,大概刻藏就在其前數年之間。刻到永樂十七年(一四一九)即已全部完成(參照《金陵梵剎誌》卷二)。
《再刻南藏》全部函數有過幾次變動。最初計劃刻版似乎只有六二八函(到塞字號為止,未收大藏目錄),但刻完時即追加七函,成為六三五函(到碣字號為止,其末尾四函《佛祖統記》還是管藏經僧募緣刊入的)。萬歷年間補刻三函(石、鉅、野三字號),最後又經調整定為六三六函(到石字號為止),六三三一卷。它受了元代《至元法寶錄》的啟發,在全部編次方面作了一大改革。其前各版藏經都以《開元錄》為據,先分大小乘,再各別細分經律論,並將宋代陸續入藏各書、譯典和著述交互夾雜地附在後面,顯得凌亂無序。再刻南藏改變了這一編法,先分經律論,再各分大小乘,而將宋元續入各書分別附在三藏之末,這就清楚得多了,不過它緊接著大小乘經就是西土撰集,其中又附帶有唐譯秘密經軌,還不能說完全合理。
《再刻南藏》的全部內容,可分析如次:
一、大乘五大部經,一三四函(千字文編號天至駒)。
二、五大部外重單譯經,七十函(食至賢)。
三、小乘經,四十六函(克至當)。
四、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三十七函(竭至安)。
五、西土聖賢撰集,十九函(定至伏)。
六、大小乘律及續入諸律,五十五函(登至交)。
七、大小乘論,一二四函(友至漆)。
八、續入藏諸論,五函,(書至羅)。
九、此方撰述,一四六函(將至石)。
此藏全體編次對《初刻南藏》說來是有很大的出入的,只有一些內容相當的各函,所收各書次第還大體相同。《此方撰述》部門則據初刻本一再增減。[A1]像初刻中的藏文《藥師經》、《百法論疏》、《嘉泰普燈錄》都刪去了,另外增加《密咒圓因往生集》、《護法論》、《大明三藏聖教目錄》,後來續增《圓覺經略疏之鈔》、《維摩經註》、《翻譯名義集》,(見寂曉《大明釋教彙門標目錄》),最後又將此三種歸入續藏,而另增《圓覺略疏註》、《心經集註》。因此這一部門的函數也屢經變動,末後才定為一四六函。
ᅟᅟ==[A1] 像【CB】,象【呂澂】==
《再刻南藏》的版式依照其前各版作梵筴本,每版三十行,摺成五頁,每頁六行,每行十七字。字體仍用歐書,但沒有初刻本那樣工整。初刻殘留的磧砂藏題記,大都給鏟除了,只留少數有關校勘的說明([A2]像《傳法正宗記》首卷題記說明用開元寺本重刊等)。
ᅟᅟ==[A2] 像【CB】,象【呂澂】==
再刻版完工後即藏於報恩寺,供應各地的請印。這比後來藏版宮中的北藏印刷便利得多了,因而現在各處保存它的印本也較多。明萬曆十二年(一五八四)北藏續刻著述四十一函(千字文編號從鉅至史),南方無版,後經南京禮部郎中葛寅亮代為計劃,利用印藏的板頭錢,陸續補刻(改用宋體字),在萬曆三十四年時已刻成十四函,全部何時刻齊,還不明瞭。
這部藏經刻版是在《初刻南藏》的基礎上加以改編的,成為後來各種刻藏的依據,而和它關係最密切的,要算《明刻北藏》。
明刻徑山方冊本藏經
《徑山方冊本大藏經》是中國晚明開雕的私版。這部藏經先在各處分刻,最後集中版片儲藏於徑山(現浙江省餘杭縣境內)化城寺,還有它的版式改變了向來沿用的煩重的梵筴式而採取輕便的方冊即一般書本式,因此得名為《徑山方冊藏》。又此藏後來全部由嘉興楞嚴寺經坊印造流通,所以也稱《嘉興藏》。
此藏刻版發起於明代萬曆七年(一五七九)。袁了凡(黃)向幻餘(法本)談到明代官刻南藏歲久腐朽,《北藏》請印不易,不如改刻方冊本,易印也易保存。幻餘贊同其議而未實行。這時紫柏(真可)聽說其事,就力促幻餘發起刻藏。其後,紫柏的侍者密藏(道開)一同參加,專任其事。先修建嘉興楞嚴寺,並歷訪江、浙諸山,選擇刻場。又得陸光祖、陳瓚、馮夢禎等贊助,萬曆十二年(一五八四)陸撰《募刻大藏經序》,進行募款。同時組織定期點勘經本的「檢經會約」,訂出校經凡例,為藏經的開雕做好準備。
從此,居士中同盟發愿擔任募款的有曾乾亨、傅光宅、瞿汝稷、唐文獻、曾鳳儀、徐琰、于玉立、吳惟明、王宇泰、袁了凡拾人。紫柏和密藏到北方勸募,又和憨山(德清)訂盟。這一刻藏運動便擴大影響到南北僧俗中,而終於實現其事。萬曆十七年(一五八九)決定以五台山紫霞谷妙德菴為刻場,開始刻《華嚴合論》、《梵網經》、《起信論》等。連續四年,刻成正續藏共五百二十餘卷。因為五台山氣候過冷,刊刻不便,乃於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冬南遷徑山寂照菴,續刻《梵女首意經》等經。萬曆二十一年密藏病卒,刻事由幻餘、如奇等繼續主持。萬曆二十九年(一六〇一),編刻募刻大藏經各序為《刻藏緣起》,並訂立「刻場經費劃一」辦法。
萬曆三十一年(一六〇三),紫柏死在燕都。當時有力贊助的居士們也多沒落,藏經刊刻事進行困難,不能再集中於徑山。便在嘉興、吳江、金壇等處隨著施款就地散刻,而大部分把刻成的經版送到嘉興楞嚴寺經坊印刷流通。這些散刻的地方,後來有嘉興漏澤寺、吳江接待寺、吳郡寒山化城菴、姑蘇兜率閣、虞山華嚴閣、金壇僱龍山等處。萬曆三十七年(一六〇九),楞嚴寺經坊再訂《藏版經直劃一目錄》,刻事至此告一段落。此後即採取吳用先、包世傑的建議,用印經流通餘資來續刻經版。像楞嚴寺般若堂用印經流通餘資刻成五部律等,即其一例。萬曆三十八年(一六一〇)復修建徑山東麓的舊化城接待寺為徑山下院,專門儲藏方冊大藏經版。
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利根看到方冊藏刻了五十多年,已經刻了十之八、九,而且各處散刻經版並沒有全部送藏徑山,因而發愿要完成這一樁刻經事業。他奔走各地,募款續刻,又疏請政府協助,催各處所刻經版都送往徑山。直到清代康熙六年(一六六七),正、續藏才基本完成。以後復補刻缺本,於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完工。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編刻《方冊正續劃一目錄》。方冊本大藏經從五台開雕以來,到此已歷八十八年,才算全部完刻。
康熙十六年以後,方冊藏還續刻了又續藏,大部分在楞嚴寺經坊編刻,但其中也包含有各處捐贈的經版(如第三十七函《古林智禪師語錄》是康熙三十六年即一六九七年在別處所刻而捐入楞嚴大藏流通的)。這些版片後來是否統統藏於徑山,無可考。雍正元年(一七二三),浙江巡撫李馥曾對全部經版中漫漶亡失部分加以補刻,又續藏的編刻到此也就結束了。
方冊本藏經因為印刷便利,所以流通較廣,現在江、浙地方還保存有它的印本好幾部。它全體分為正藏、續藏、又續藏三個部分,共三百五十二函(此依清雍正元年刻本目錄統計,其先所編目錄續藏少五函,又續藏少四函,原來各函的內容也略有變動),約一萬二千六百十卷,其中正藏部分純粹依照《北藏》編次(末尾兼收《南藏》獨有的幾種),大體即分為大乘五大部經等九個門類,一千六百五十四種,二百十函,約六千九百三十卷;續藏部分收藏外典籍二百四十八種,九十五函,約三千八百卷;又續藏部分收藏外典籍三百十八種,四十七函,約一千八百八十卷。《方冊藏》倡刻者紫柏、密藏,都很注意搜集藏外著述,開版以來即陸續刻出,所以後來匯成龐大的續藏、又續藏,此實為本版藏經內容之一特點。致於這部分內容,有義疏、各宗著述、懺儀、語錄以及融通,護教等籍。義疏以解釋《楞嚴經》的為多,其次是《金剛》、《圓覺》、《華嚴》、《法華》等經疏及《起信論疏》等。各宗著述則有天台、賢首、慈恩、律、淨等籍,大都是明清人所著。語錄部分種類特多,幾乎佔過半數,這也反映那一時期佛教界思想的情況。
方冊藏的版式,廢除了過去藏經的裱摺的梵筴式而採用線裝的書本式,這完全是受了它以前的武林版的啟發(這一版也是用方冊式來刻經,其詳細情形現已無考)。它每版二十行,行二十字,版心近於正方,分成兩頁,有邊框行線,用宋體字。書口刻部類、書名、頁數及千字文編號。每卷末都有刊記,載明施主、校對、寫、刻等人的姓名,刻版年月、刻場等,極便稽考。每冊容納經文二至五卷,在印造上比之梵筴要經濟輕便得多。如《大般若經》原有六十函、六百筴的,方冊本只十五函、一百二十冊而已。因此,方冊本正藏部分各經雖仿照北藏用千字文編號,而訂冊裝函則依函數次序,稱第幾函,詳見《藏版經直畫一》。
方冊本藏經以《北藏》為底本,而以《南藏》及少數宋、元本藏經對校,照比較合理的文字改訂,遇有疑難,在檢經會上討論決定。這樣校勘方式比較訂得完善,萬曆三十一年(一六〇三)以前所刻,較為認真遵守,後來刻場分散各處,就不能貫徹了。
《方冊藏》對於以後刻藏的影響,主要是方冊本的格式和藏外典籍的網羅。清代官刻大藏經內新的入藏典籍,大部分採自本版藏經的續藏及又續藏部分。清末金陵刻經處提倡刻經,並引起各地仿刻,版式完全仿照方冊本而較縮小;內容也不受舊版入藏範圍的限制,不依舊藏的編次,但以流通佚籍和適應需要而選刻;這些可說都是繼承了方冊藏的優良傳統的。
清刻藏經
中國清刻藏經一稱龍藏,是清代的官版。雍正十一年(公元一七三三),清世宗命王公大臣漢僧及喇嘛一百三十餘人,廣集經本,校勘編稿。一三年(一七三五)開刻,至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完成,僅僅費了四年工夫。版片現還完全存在,國內各寺院所藏印本也極多。
清藏全部分正藏和續藏兩類。正藏共四百八十五函,以千字文編號,從天至漆,內容編次和《明刻北藏》完全相同,也分(1)大乘五大部經(2)五大部外重單譯經(3)小乘《阿含經》及重單譯經(4)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5)大小乘律和續入藏諸律(6)大小乘論(7)宋元續入藏諸論(8)西土聖賢撰集八個部門。續藏共二百三十九函,是《此土著述》一部門,編號從書至機,內容依照《北藏》加以增減。據雍正《重刊藏經序》說:「歷代名僧所制義疏,及機緣語錄,各就其時所崇信者陸續入藏,未經明眼,辨別溜澠,今亦不無刪汰,俾歸嚴淨。」在這樣的企圖下就刪去史傳類的《釋迦譜》等,目錄類的《出三藏記集》等,音義類的《一切經音義》等,義疏類的《觀音經疏闡文鈔》等,著述類的《止觀輔行傳弘決》等,語錄類的《宗門統要續集》等,一共三十六種,另外加入雍正十三年入藏的有關《華嚴》的著述《會本懸談》、《會本疏鈔》(這些即是所刪《華嚴疏鈔》重新整理過的本子)等四種,乾隆二年以清人著述為主而續入的《楞嚴正脈》、《成唯識論音響補遺》、《梵網經直解》、《毗尼止持會集》、《作持續輯》、《毗尼關要》、《紫柏全集》、《憨山全集》各家語錄以及雍正自選的各書等五十四種,並重新編次。
以上正續藏總計七百二十四函,七千二百四十卷,收書一千六百七十種(外有全藏目錄五卷)。隨後又抽去《開元錄略出》、《辨偽錄》、《夢感功德經》、《明太宗制序讚文》、《楞嚴蒙鈔》五部、七十三卷的版片,不予流通。從所收各書的數量上看,這一版藏經總算是內容豐富的,但其續藏的《此土著述》部分,隨意取[A1]捨,以致經錄割裂不全(《出三藏記集》是重要之籍,不應刪去,其餘《歷代三寶記》、《譯經圖記》、《武周刊定目錄》等也是有關文史參考需用的書,而一律淘汰,未免失當),音義成為空白(《北藏》僅有的《紹興重雕大藏音》、《一切經音義》、《華嚴經音義》三種,全數刪除),而台宗典要也多數殘缺(如台宗三大部加了《法華玄義釋[A2]籤》,卻刪去《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又《國清百錄》為台宗歷史文獻匯編,亦從刪),這樣漫無標準的編纂,比起以前各版藏經來,未免減色多多了。
ᅟᅟ==[A1] 捨【CB】,舍【呂澂】==
ᅟᅟ==[A2] 籤【CB】,韱【呂澂】==
《清藏》版式即仿照《明刻北藏》,每版二十五行,折成五頁,每頁五行,每行十七字。在校勘方面,它原來不滿意北藏的疏漏,很想做到較勝一籌,但當時舊版藏經所存無幾,版本的辨別已十分模糊(如誤認《明刻徑山方冊本藏經》為《南藏》等),又極端輕視音義的價值,因而校勘的成績,實際很差。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談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譯本部分的編次
現在就漢文大藏經中譯本部分重作一番整理,另編新目,這對佛學的研究說來,是十分需要的。漢文大藏原以譯本為主,從它們的編次上面可以反映出印度佛學體[A1]系是怎樣組成,各種學說是怎樣發展,乃至中國有翻譯以來是怎樣傳播的。不用說這些都可作為佛學史、譯經史等研究的重要參考。但是舊有的漢文大藏(這指我國歷代刻印的乃至以後日本編印的而言),總存在著一些缺點。或者是區分部類之不很恰當,或者是弄錯了經本之失譯與有譯,或者是譯撰不分而誤收了疑偽之書,這就會模糊了讀者的認識,使佛學的研究走入歧途。隨便舉個例子來說吧,如在漢文大藏中有原來失譯並未詳作者的《發菩提心論》一書,誤題為世親所作,又誤認為姚秦鳩摩羅什所譯,這使世親的年代較實際提早了將近百年。今人對世親的時代還在紛爭不絕,自然會引用到這一錯誤的史料[1]。因此,對漢文大藏再作整理,實在是必不可少的。
ᅟᅟ==[A1] 系【CB】,係【呂澂】==
ᅟᅟ==[1] 關於今人研究中對世親年代的不同看法,見干瀉龍祥《世親年代再考》(《印度學佛教學論集》第二部分)。==
漢文大藏最初編成的定型,是《開元釋教錄》的入藏錄。它對譯本部分區別為大乘的經、律、論與小乘的經、律、論。大乘經中,以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五大部及五大部外的譯本分類。大乘論又以釋經、集義分類。餘部編次各書雖以性質相近的彙列一處,但不分門類。這一編目,一直作為後世寫本、刻本的準繩。在這之後繼續譯出的佛典,見於《貞元錄》、《祥符錄》、《天聖錄》、《景祐錄》等裏面的,大都彙編為宋代新經,或宋元續入經等附在《開元錄》經之後。這樣自然見得機械堆疊,很不調和。元初慶吉祥等編纂《至元法寶勘同目錄》對大藏各經的編次作了調整。它以經律論三藏為綱,再各區分為大乘小乘兩類。至於大乘經論的再分部門,以及經典的序列,仍照《開元錄》一無改動,不過在每類每部之後,分別附加貞元、祥符、景佑各錄所載的新譯,一變其前彙編續入藏經的籠統作法,總算是比較合理的了。這一改編影響到明代再刻本南藏[2]和北藏,都照它編刻。到了明末,智旭撰《閱藏知律》又打破了《開元錄》以來的舊格式,而對大藏作了全盤的整理。他在大乘經內依著天臺家五時判教的說法,改分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五部,在方等之內統收了顯教寶積等部之書以及密教所有的經軌。又在論藏內于釋經、宗經(即以前的集義論)而外更增加諸論釋一類。他還將中國撰述的章疏論著,擇要分別列在各門譯本之後。另外,對有重譯本之書,不以翻譯之先後為次,而為讀者有所去取著想,選取各譯中文字最好的一本為主,再列餘本,並低一格書寫以便識別——這些都是智旭的創見。這一編次後來影響於日本。一八八〇~八五年,日本弘教書院校印《大藏經》的大部區分及經籍次第等都是依著《知津》的(見《大日本校訂大藏經凡例》)。
ᅟᅟ==[2] 南藏初刻在洪武初完成,因版片不久遇火災被毀,印本流傳極少,詳見拙作《明南藏初刻考》(先師歐陽竟無先生全集內「內學雜著」卷上附載)。==
其後,日本從一九二三~二八年,編印《大正新修大藏經》(基本部分前五十五卷)對漢文大藏的編次再度作了改訂。它以清新圓到的編纂為目標,要在學術基礎上,一新從來經本以混雜排列而使其系統組織明確整齊(見大正藏「刊行旨趣」),這樣就在分類上有顯明的特點。它將經律論三藏譯本總分為十六個部門:一、阿含,二、本緣,三、般若,四、法華,五、華嚴,六、寶積,七、涅槃,八、大集,九、經集,十、密教,十一、律部,十二、釋經論,十三、毘曇,十四、中觀,十五、瑜伽,十六、論集。各部的經籍也都比較整齊地重行排列過。從《開元錄》的長期支配下漢文大藏上的一套格式,大部分都排除了。不能不算是一大革新。
漢文大藏儘管經過了一再改編,現在看來仍覺得是不夠的。像在分門別類,特別是在大乘經的門類方面,是帶著以大部經作為標準的意味,所謂華嚴、大集等等都是以容量龐大而予以獨立地位(當然由判教的理論說,這些也代表了佛陀說法的某一個階段,可以用為部門名目),而合攏了這些部門,仍難看出大乘學說的全盤的體[A2]系如何。至於各部門內經典有譯失譯的覈訂,好像從來就沒有為改編大藏者所注意,更不用說于中會簡別出什麼疑偽書籍來另作安排了。
ᅟᅟ==[A2] 系【CB】,係【呂澂】==
我想,現在還是要在已有的整理基礎之上,再進一步對漢文大藏來個徹底重編的。最先要解決的是大乘經更加合理的區分部類問題,其次則為各別經籍有譯失譯的覈實,然後再及其他。我最近遇有機會,編成了一部漢文大藏經的新目草稿,對上面提到的兩個問題,試作了初步的解決,下面扼要寫來向讀者們請教。
第一,關於大乘經的重分部類。這從大乘學說最後形成的體[A3]系來說,區分為寶積、般若、華嚴、涅槃四部也就比較合式了。這些名目雖與以前分類所用的相同,但不是單純指的大部經典,而是借來分別表示大乘佛學各個方面的特質。寶積部可以概括通論大乘一切法門的各經,故列為第一部,般若、華嚴、涅槃各部則分別包括詳細闡明大乘「道」、「果」的各經,故依次列之。有此四大部門一切大乘經即可收攝無餘,不必再用方等、經集等籠統的門類。
ᅟᅟ==[A3] 系【CB】,係【呂澂】==
怎樣說寶積部可以包括通論大乘法門的各經呢?原來寶積的名稱就是指賅攝大乘法寶各種異門的經典而言[3]。西藏經錄家相傳寶積經類有百千品,十萬頌,與華嚴大本相同,而現存大部四九品,只是據所存者儘量譯之而已[4]。還有,這大部的四十九品的彙編,似乎即以漢地所傳譯的一本為據,而分從印土、于闐及中國內地的舊本湊合譯成[5]。可見以寶積門類言,不必限於一種大部。像《大集經》,實際即係另一類的《寶積》叢編。它可說是搜集寶積性質的一些經,在與《大寶積經》編纂的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編成的,其中既有與《大寶積經》相交叉的經典,《大集》的《寶髻菩薩品》、《無盡意菩薩品》即同於《寶積》的《無盡意菩薩會》、《寶髻菩薩會》,又帶了一些特別的地方色彩[6]。所以可視為《寶積》的別裁而並為一部。還有零星說菩薩乘一切法門以及此類以人為主的「問經」(如《思益梵天問經》等)「說經」(如《維摩詰所說經》等),這些都是具備與大部四十九品中已有的體裁的,還有些從《大寶積》末分《勝鬘經》思想發展而來的一類如來藏經典(如《入楞伽經》等),當然也要收在此部之內的。這樣,寶積部所收的經典就應當比較的寬泛,而數量也比較多了[7]。
ᅟᅟ==[3] 見元魏譯《大寶積經論》卷一,論云:「彼大乘法寶中所有法相盡攝取故,此妙法門名為寶積。」此不僅為一部經之名,也可用作通名。==
ᅟᅟ==[4] 德格版丹珠爾目錄,刻本第一二〇頁上。==
ᅟᅟ==[5] 見前錄,第一二三頁上。==
ᅟᅟ==[6] 一般說《大集經》的編纂與西域的疏勒地方有特別關係。見羽溪了諦《西域文化概論序說》(《龍谷大學論集》三四三)又山田龍城《梵語佛典的諸文獻》第一〇〇頁。==
ᅟᅟ==[7] 我最近編成的大藏經目草稿,這一部共收經典二四九部。==
其次,以般若、華嚴、涅槃三部來包括了詳說大乘「道」、「果」的各經,這是從《攝大乘論》所說得到啟發而來建立的。《攝大乘論》是種扼要闡明大乘學說特點的書,它說大乘道(即大乘的踐行),大分彼入因果(有關證悟法相的各類因果)彼修差別(有關因果修行的次第)兩個方面。因果以六度為綱,差別則以十地為綱。由此,說六度,特別以般若為首導的諸經,自《大般若經》以次,都可屬於般若部。而從般若發生功德,所謂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8]與這兩大類有關的經典也都可以收入般若部門,為其眷屬。又以十地為中心而說的各種大乘經,自《華嚴經》以次,都可屬之華嚴部。而華嚴原以大方廣佛華嚴為題,意思是說「諸佛眾會」,因此一切說佛土、佛名的經典,自然也可附於華嚴部門。最後《攝大乘論》說到大乘果時,以彼果斷及彼斷智兩個方面,包括了涅槃與三身,因而自《大涅槃經》以次的各經以及說三身的《金光明經》等都可歸入涅槃部。又《法華經》通常視為表示大乘最後究竟之說,也可併入此部。上面的四個部門統攝了一切大乘經典,雖不能說每種都能安排恰當,但大體上也勉強說得過去了。這就不用再立什麼部門。
ᅟᅟ==[8] 《大品般若》以三昧與陀羅尼二門概括大乘,見《摩訶衍品》、《四念處品》。又《大智度論》卷四七、四八。==
第二,關於一些有譯無譯經本的覈實。漢文大藏中很多原來失譯或缺本新得之書由于考訂未當而致誤題了譯者的,這樣的錯誤大半因仍《長房錄》而來。《長房錄》博而不精,它常常單憑舊錄的記載,即臆斷一些失譯的書出自某家,以致早期的經師都驟然增加了好多譯本,而模糊了各翻譯者的真相。以安世高為例,最初《僧祐錄》依《道安錄》所舉譯籍不過三十五部四十一卷,其中還有缺本六部,疑是出撰述的四部。但到了《長房錄》就隨便增加到一七六部,一九七卷(見《長房錄》卷四)。這樣大的數目,連長房本人也不敢輕信,所以在他編輯入藏目錄時,即將其中一部分歸還於失譯之內(見《長房錄》卷十三、十四)。如《長房代錄》中原以失譯的《長者子懊惱三處經》、《十八泥犁經》等為安世高譯本,但入藏錄仍歸諸失譯。後來《開元錄》編定入藏錄時對於《長房錄》中所有這樣情況的都忽略了,它也不是不想改正,但常常將長房未定之說,反而肯定下來(如前舉的《長者子》等兩經,《開元錄》仍以為安世高譯本,這種錯誤當然應由《開元錄》作者來負責了)。像這樣的誤題譯者的經籍,通過《開元錄》而留在現行本的漢文大藏中的,其數很多。這算是一類。其次,在《大周刊定眾經目錄》裏常引用《達摩郁多羅錄》(即《法上錄》),隨便刊定一些失譯經的譯者(如《大寶積經》第四會《淨居天子會》原係失譯本,《大周錄》[A4]卻從《法上錄》斷為竺法護譯),該錄顯係偽書,它與《長房錄》中所引到的《法上錄》並無共同之處,所以根本不能相信,但這樣誤題的經也有若干部,通過《開元錄》而留存在現行本大藏之中。這又算是一類。最後,還有些在編輯《開元錄》時才被發現而作為拾遺編入的書,或因信題記而誤斷譯人(如《大明咒經》新獲寫本,疑羅什譯,即信為真,實則《大周錄》中所見此本即未題譯者名字),又或由猜測即為舊錄所載的缺本(如《長房錄》中有很多對於缺本經的刊定,就未見其書,自然不免臆斷。《開元錄》作者後獲新本,何能貿然即認為長房所據,而輕易置信?如今大藏中有《須摩提菩薩經》實係竺法護譯本羼雜餘文湊成,而《開元錄》信為房錄所說原缺的羅什譯本,乃保留至今)。像這樣錯誤的書,也有若干種。這又算一類。以上三類情況雖不全同,而誤題譯者則一。統計其數,近二百種。都要加以考訂,或竟予刪除。經過這樣刊定,使人對於翻譯史的研究,會有不少的便利。試以我國早期四大譯家現存的譯本為例,將舊藏所載與新編訂正的數字作一比較表於下,即可見其間有怎樣出入,而訂正再不容緩了。
ᅟᅟ==[A4] 卻【CB】,郤【呂澂】==
四譯家
舊藏所載譯本部卷[9]
訂正譯本部卷
安世高
五四部五九卷
二二部二六卷
支類迦懺
一二部二七卷
八部一九卷
支謙
四九部六七卷
二七部四三卷
竺法護
九〇部二〇七卷
八五部一九一卷
ᅟᅟ==[9] 依《南條錄》附錄的統計,見該錄三八一~三九四頁。==
隨著譯本的覈訂,自然有些以撰述托名翻譯的書也就清查出來,這些即一般所謂疑偽之書,不管它們有些所說的道理怎樣圓到玄妙,但從大藏編纂的原則上說,應為學術研究務得真實著想,仍要對它們徹底料簡(或即作為譯本的附屬部分)。本來這樣區分,並不一定意味著那些撰述本身的價值就不如譯本。道理的是非與翻譯或撰述並不是有平行關係的。那麼,又有何忌諱而不使編訂得徹底呢?我想,以上兩大問題如能得到圓滿解決,其餘編次上的事項也就可以較易處理(其中比較有問題的只是密教經軌的分類以及各種密典譯撰的辨別),這樣,我們理想上的大藏經新目錄或者可以早日實現了吧!
(一九六三.四.二〇)
有關大乘經分類部分的補充說明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關於大乘經的分類,是和從前的各種藏經很有出入的。為什麼要那樣區分,我在《初稿》的卷頭和《談漢文大藏經譯本部分的編次》的前半段已經作了說明。但最近看到周叔迦先生提出的種種意見,覺得我的說明還嫌太簡略了,因此再來補充幾點:
一、《初稿》將大乘經分成四部,分別用了「寶積」「般若」「華嚴」「涅槃」等名目,似乎都以一經的別名作為一部的通稱,有些不合,但這完全依照經錄家的慣例,並不足為奇。因為即使以一種經名來作部目,部內仍可收入根本的、支分的以及眷屬的各經,不必僅僅限於那一種經和它的異譯本的范圍,所以無妨其為通稱。(此例在《開元錄》已發其端,見該錄的卷十一和卷十九。)就以比較晚出的《大正大藏經》來說吧,在其「寶積部」內除去《大寶積經》和它的異譯本而外,即收有別的經典一十四種,又「般若部」收有《大般若經》和它的異譯本以外的經一十七種,「華嚴部」收有《華嚴經》和它的異譯本以外的經一十二種,「涅槃部」收有《大涅槃經》和它的異譯本以外的經一十九種,其它「法華部」「大集部」都有同樣的情形,足見以別名為通目,從來就不成什麼問題。
二、《初稿》以「寶積」作為通論或泛說大乘法門經典的部名,這也是從佛教經典發展的史實來考慮的。「寶積」這一名目,最初用於現存《大寶積經》的第四十三會「普明菩薩會」,所指的是敘述「菩薩藏十六門教授」,也就是泛說大乘的主要法門(這些還著重在以法教「異門」的形式來列舉)。後人根據這一種意義,匯集類似的各種經典,成為一大叢書,就稱之為「大寶積」。由此可見「寶積」並非泛泛的贊美之詞,還是確有所指的。印度原來編纂的《大寶積經》內容如何,已不清楚。但據《慈恩傳》卷十所說,《大寶積經》原本的分量和《大般若經》相等,譯出來也有六百卷之多,而後來菩提流志輯譯成書的《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只得《大般若經》的五分之一,當然原本遺失是很多的了。現在從大乘群經中取其性質和《寶積》相類的,以支分經,眷屬經的意義,統收於「寶積部」內,這應該是可以允許的。至於其中有些「問經」「說經」,還具備《大寶積經》裏已有的體裁,更無妨其為同部(經典的體裁在大部頭的編纂中有一定的意義,譬如《雜阿含經》的編纂就是以收入以偈頌為主的「八眾誦」為其特徵之一)。但是那些經典之隸屬於「寶積部」,主要還是因其性質之相似,並非單純由體裁來作決定,《談漢文大藏經譯本部分的編次》談到此點,其語意是很明白的。
三、《大集經》和《大寶積經》的內容性質很多相通,這在兩經的本文裏,早就有了說明。例如《大集經.海慧菩薩品》在用從一法到四法的異門來抉擇大乘義理時,就說明這是「寶聚」(即「寶積」,見涼譯本卷十),又在經末明白地說此經名「大寶聚」(即「大寶積」,見涼譯本卷十一),這可算是大集通於寶積之一證。又《無盡意菩薩經》原來即是《大寶積經》的一品(見龍樹《十住毘婆沙論》秦譯本卷六),而經末又明說「此經名無盡意所說不可盡義章句之門(即「異門」),又名大集」(見《大集經》涼譯本卷三十)。這又可算寶積通於大集之一證。《大集》與《寶積》兩經的內容性質既然相通,所以《初稿》編為一部,並無大礙。至于因為《大集經》晚出的部分(如「月藏分」等)說及佛教末法的問題,當其譯出以後即遇到周武破壞佛教之事,佛徒對於此經不期然地印象很深而大加推崇,這自然不能視為《大集經》定要獨立成部的充分理由。
四、《初稿》之區分大乘經的部類,原來是按照晚期大乘佛學的體[A5]系而作安排,那麼,由大乘要典《攝大乘論》所說的啟發去體會《般若》、《華嚴》等經的特質,應該更能切合。盡管那些經典內容也涉及大乘的全盤義理,但其各有所偏重,或以修道的因果行(即六度)為綱,又或以修道的差別行(即十地)為綱而貫穿一切,則在文脈上表現得極其顯然。《初稿》即著眼於此等重點而將「般若」「華嚴」分成顯示大乘道的兩個方面的兩部。至於涅槃經類著重詳說大乘的極果,可不待言,但依據原始要終之義,談佛果就不能不辨明佛性,辨佛性即不能不涉及一乘,這看《攝大乘論》在《彼果智分》的一品中兼用「為引攝一類」云云的兩個頌文解釋說有一乘之所以,即可了然。《初稿》將會三(三乘)歸一(一乘)作究竟之談的《法華經》編入涅槃一部,即從學理言,似亦未見其不當。
ᅟᅟ==[A5] 系【CB】,係【呂澂】==
五、向來視為諸大部以外的大乘群經,由于它們的內容復雜,分類較難,各種大藏即以「部外」或「方等」或「經集」等名目匯為一部,籠統蕪雜,本不足為法。《初稿》於此,仍從學說的體[A6]系著想,試為比較合式的處理。除去其中大部分收入「寶積部」以外,所余則從「般若」「華嚴」等部可能聯[A7]繫的方面,分別歸隊。這由于實際的限制,自不會吻合無間,但就學理上說,仍都有其相當的根據。例如,三昧和陀羅尼在般若諸功德中可算是最主要的種類,所以般若經典特加重視,在經文的卷首列舉大乘會眾贊其功德,總是以「具足諸陀羅尼及諸三昧」一句領先(參照《大品》、《放光》、《光贊》的首卷)由此,一切三昧和陀羅尼經典無妨視為般若眷屬(陀羅尼本有四類,兼通顯密,「般若部」所收自與顯教有關者為限)。又如,三身、二土,在華嚴學者看來,主要是「真應相融、淨穢無礙」的(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一,又卷十一),這也就是從應身而證真身,即穢土而見淨土,並不能機械地割裂來理會。《初稿》以佛名、佛土諸經係屬於「華嚴部」內,也有取於此意。
ᅟᅟ==[A6] 系【CB】,係【呂澂】==
ᅟᅟ==[A7] 繫【CB】,係【呂澂】==
最後要附帶說到的是,《初稿》草創,缺點很多,這還等待同人多多指教,使它逐漸改訂完善。以上幾點補充說明不過將我編纂《初稿》(關於大乘經分類部分)的原意解釋清楚,以供同人提意見時的參考而已。
(一九六三.十二.二十)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說明
一、本目錄內容區分為五大類:一、經藏,二、律藏,三、論藏,四、密藏,五、撰述。前四類收譯本,後一類收中國撰述。
二、四類譯本均依佛學之體[A8]系而編次。經藏先列大乘通論之經為寶積部,次列大乘別詳道果之經為般若、華嚴、涅槃三部,後列小乘共依之經為阿含部。此五部又各以根本經典居先,支分經典次後。其問法、記別功德經之於寶積部,三昧、陀羅尼經之於般若部,佛名、佛土經之於華嚴部,佛身經之於涅槃部,雜藏經之於阿含部,均以義類相從,編為各部之眷屬,列於部末。
ᅟᅟ==[A8] 系【CB】,係【呂澂】==
三、律藏合大小乘為一部,先列大乘律,後列小乘律,又各先戒經而後經釋。至於本生、本事、譬喻、因緣各籍,原為律藏之支分,今即編次于經釋之後。
四、論藏分釋經、宗經兩部。釋經論依所釋經典之次序排列,宗經論則依大乘中觀、瑜伽、小乘有部,余部之次第列之。並以印度撰述附載其末。
五、密藏綜合經軌,別為金剛頂、胎藏、蘇悉地、雜咒四部。金剛頂部經軌依十八會次第排列,晚出及通論之書則彙編於部末。雜咒種類較繁,今依諸佛、佛頂、諸經、菩薩、觀音、文殊、明王、諸天、陀羅尼等順序編次。又日本流傳之經軌,不見載於經錄者甚多,大都屬於撰述而偽托為翻譯,今只選錄數種,餘悉從刪。
六、經論晚出譯本,有經錄未及記載而僅見於刻印本大藏者,今亦擇要編錄。注明出處概用略號,其例如次:
〔宋〕南宋前思溪藏本。
〔元〕元普寧寺藏本。
〔明〕明北藏本。
〔清〕清龍藏本。
〔麗〕高麗再雕大藏本。
〔日〕日本大正大藏本。
七、四類譯本中有疑係撰述或判明屬偽妄者,作為疑偽之書,附錄於論藏及密藏之後。又舊編大藏經中收有外論兩種,今隨論藏疑偽編次。
八、本錄記載各書名目、卷數、譯者、譯時、異譯本勘同等項,主要以最初著錄之經錄為據,註明出處亦用略號,其例如次:
〔祐〕梁僧祐《出三藏記集》。
〔經〕隋法經等《眾經目錄》。
〔房〕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
〔仁〕隋仁壽年彥悰等《眾經目錄》。
〔泰〕唐靜泰《大敬愛寺眾經目錄》。
〔內〕唐道宣《大唐內典錄》。
〔圖〕唐靜邁《古今譯經圖記》。
〔周〕周明佺等《大周刊定眾經目錄》。
〔開〕唐智升《開元釋教錄》。
〔章〕唐玄逸《開元釋教廣品歷章》。
〔續開〕唐圓照《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
〔貞〕唐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續貞〕南唐恆安《續貞元釋教錄》。
〔祥〕宋趙安仁等《大中祥符法寶錄》。
〔景〕宋呂夷簡等《景祐新修法寶錄》。
〔至〕元慶吉祥等《至元法寶勘同總錄》。
上項最初著錄如顯然錯誤者,則改用餘錄或今人考證之說,並加註「餘錄云云」或「今勘云云」。
九、現存宋元明各本大藏經,對於隋唐以前譯籍,常有依照「開元錄」之錯誤考訂而誤記書名、譯者等項者,今悉加以訂正,並註明《開元錄》「後誤云云」。其有異說可以備考者,亦一併註出。
十、凡有異譯本之書,均以翻譯在先或譯文較備之一本居首,而彙列餘本於後。餘本書名皆縮進一格排列(編號前加短橫線),以便識別。
十一、第五撰述類以中國撰述為主,高麗、新羅學人之作在中國流行者亦酌量收入。
十二、依撰述體裁區分為章疏、論著、語錄(拈古、頌古、評唱等附)、纂集、史傳(地志等附)、音義(悉曇、法數等附)、目錄(提要等附)、雜撰(護教、懺儀等附)等八部。章疏部又分為經疏、律疏、論疏、密教經軌疏、義章五目;論章部又分為三論宗、天台宗、慈恩宗、賢首宗、律宗、禪宗、淨土教、三階教八目。
十三、各部撰述中現存唐代以前諸作除殘缺過甚及不大重要者外,盡量編入。其出唐代以後者,則擇要著錄。至於日本所傳唐人有關密教雜撰,來歷多有問題,今暫從刪除,俟後補訂。
十四、各種註疏皆依所釋之書載於本目錄之次序編錄。同一撰述之有關諸作,則彙列一處以便閱者。
十五、撰述年代可考者皆註出(兼註公元),無考者擇要附註作者生卒年代備考(但于作者名字初見處加註,次後從略)。其書作者如有疑問,則加(?)號以為區別。
十六、本錄所載各書,均編號以便檢索。
(一九六三年一月)
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經藏 總六八八部二七九〇卷
寶積部 二四九部 八〇六卷
ᅟ〇〇〇一 大寶積經 一二〇卷。 唐菩提流志編譯。神龍二年至先天二年(七〇六~七一三)出〔開〕。分四十九會如次:
(一)三律儀會 三卷。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二)無邊莊嚴會 四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三)密蹟金剛力士會 七卷。原名密蹟金剛力士經。晉竺法護譯,太康九年(二八八)出〔祐〕。勘同編入。
(四)淨居天子會 二卷。 原名菩薩〔說〕夢經。失譯〔經〕。後誤竺法護譯〔周〕。勘同編入。
(五)無量壽如來會 二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六)不動如來會 二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七)被甲莊嚴會 五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八)法界體性無分別會 二卷。 原名法界體性無分別經。失譯〔經〕。後作梁曼陀羅仙譯〔房〕。勘同編入。
(九)大乘十法會 一卷。 原名十法經,元魏佛陀扇多譯。元象二年(五三九)出〔房〕。勘同編入。
(一〇)文殊師利普門會 一卷。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一一)出現光明會 五卷。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一二)菩薩藏會 二〇卷。 原名大菩薩藏經。唐玄奘譯〔泰〕。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出〔開〕。勘同編入。
(一三)佛為阿難說處胎會 一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一四)入胎藏會 二卷。 原名佛為難陀說出家入胎經。唐義淨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開〕。勘同編入。
(一五)文殊師利授記會 三卷。原名文殊師利授記經。唐實叉難陀譯〔開〕。勘同編入。
(一六)菩薩見實會 一六卷。 原名菩薩見實三昧經。高齊那連提黎耶舍譯。原一四卷〔經〕。天統四年(五六八)出〔房〕。勘同編入。
(一七)富樓那會 三卷。原名富樓那問經。姚秦鳩摩羅什譯〔祐〕。弘始七年(四〇五)出〔房〕。勘同編入。
(一八)護國菩薩會 二卷。 原名護國菩薩經。隋闍那崛多譯〔內〕。勘同編入。
(一九)郁伽長者會 一卷。原名郁伽長者所問經。曹魏康僧鎧譯〔經〕。嘉平四年(二五二)出〔開〕。勘同編入。
(二〇)無盡伏藏會 二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二一)授幻師跋陀羅記會 二卷。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二二)大神變會 二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二三)摩訶迦葉會 二卷。 原名摩訶迦葉經。元魏月婆首那譯〔開〕。勘同編入。
(二四)優波離會 一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二五)發勝誌樂會 二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二六)善臂菩薩會 二卷。 原名善臂菩薩所問經。失譯〔經〕。後誤鳩摩羅什譯〔周〕。勘同編入。
(二七)善順菩薩會 一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二八)勤授長者會 一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二九)優陀延王會 一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三〇)妙慧童女會 兼後一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三一)恒河上優婆夷會 與前同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三二)無畏德菩薩會 一卷。 原名無畏德女經。元魏佛陀扇多譯〔經〕。元象二年(五三九)出〔房〕。勘同編入。
(三三)無垢施菩薩應辯會 一卷。 原名無垢施菩薩分別應辯經〔祐〕。西晉聶道真譯〔房〕。先失譯〔祐〕。勘同編入。
(三四)功德寶華敷菩薩會 兼後一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三五)善德天子會 與前同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三六)善住意天子會 四卷。 原名大方等善住意天子所問經。隋達摩笈多譯〔內〕。勘同編入。
(三七)阿闍世王子會 兼後三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三八)大乘方便會 兼前三卷。 原名大乘方便經。東晉竺難提譯〔經〕。元熙二年(四二〇)出〔房〕。勘同編入。
(三九)善護長者會 二卷。 原名移識經。隋闍那崛多譯。開皇十一年(五九一)出〔房〕。勘同編入。
(四〇)淨信童女會 兼後三會同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四一)彌勒菩薩問八法會 原名彌勒菩薩所問經。元魏〔菩提〕留支譯〔經〕。勘同編入。
(四二)彌勒菩薩所問會 兼前三會同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四三)普明菩薩會 一卷。 原名大寶積經。失譯,附秦錄〔開〕。勘同編入。
(四四)寶梁聚會 二卷。 原名寶梁經。北涼道龔譯〔祐〕。勘同編入。
(四五)無盡慧菩薩會 兼後二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四六)文殊說般若會 兼前二卷。 原名文殊師利說般若波羅密經。梁曼陀羅仙譯〔經〕。勘同編入。
(四七)寶髻菩薩會 二卷。 原名寶髻經。西晉竺法護譯。永熙元年(二九〇)出〔祐〕。勘同編入。
(四八)勝鬘夫人會 一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四九)廣博仙人會 一卷。 唐菩提流志新譯〔開〕。
-〇〇〇二 大方廣三戒經 三卷。 失譯〔經〕。後誤曇無讖譯。勘同寶積(一)三律儀會〔開〕。
-〇〇〇三 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 二〇卷。 宋惟淨法護共譯。景祐元年至四年(一〇三四~三七)出〔景〕。勘同寶積(三)密蹟金剛力士會〔至〕。
-〇〇〇四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A1]檀過度人道經 二卷。 吳支謙譯〔祐〕。後題樓下有佛字,[A2]檀下無過字〔開〕。今勘同寶積(五)無量壽會。
ᅟᅟ==[A1] 檀【CB】,橒【呂澂】==
ᅟᅟ==[A2] 檀【CB】,橒【呂澂】==
-〇〇〇五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永嘉二年(三〇八)出〔房〕。後誤支婁迦讖譯。勘同無量壽會〔開〕。
-〇〇〇六 〔新〕無量壽經 二卷。劉宋寶雲譯。永初二年(四二一)出〔祐〕。後誤康僧鎧譯。勘同無量壽會〔開〕。
-〇〇〇七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三卷。 宋法賢譯。淳化二年(九九一)出〔祥〕。勘同無量壽會〔至〕。
-〇〇〇八 阿閦佛國經 一卷。後漢支婁迦讖譯〔祐〕。建和元年(一四七)出〔房〕。勘同寶積(六)不動會〔開〕。
-〇〇〇九 十法經 一卷。 梁僧伽婆羅譯。普通元年(五二〇)出〔房〕。勘同寶積(九)十法會。後題首加大乘二字〔開〕。
-〇〇一〇 普門品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太康八年(二八七)出〔祐〕。勘同寶積(一〇)文殊普門會〔開〕。
-〇〇一一 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四〇卷。 宋惟淨等譯。勘同寶積(一二)菩薩藏會〔至〕。
-〇〇一二 胞胎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太安二年(三〇三)出〔房〕。勘同寶積(一三)處胎會〔開〕。
-〇〇一三 文殊佛土嚴淨經 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太熙元年(二九〇)出〔房〕。勘同寶積(一五)文殊授記會〔開〕。後題文殊下加師利二字〔仁〕。
-〇〇一四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 三卷。 唐不空譯〔貞〕。勘同文殊授記會〔至〕。
-〇〇一五 父子合集經 二〇卷。宋日稱等譯。勘同寶積(一六)見實會〔至〕。
-〇〇一六 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 四卷。 宋施護譯。淳化五年(九九四)出〔祥〕。今勘同寶積(一八)護國會。
-〇〇一七 法鏡經 一卷。後漢安玄嚴佛調共譯〔祐〕。勘同寶積(一九)郁伽長者會〔開〕。
-〇〇一八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勘同郁伽長者會〔開〕。
-〇〇一九 幻士仁賢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勘同寶積(二一)授幻師記會〔開〕。
-〇〇二〇 決定毘尼經 一卷。失譯。涼州敦煌出〔祐〕。附東晉錄。勘同寶積(二四)優波離會〔開〕。
-〇〇二一 三十五佛名經 一卷。經內題三十五佛禮懺文。出烏波離所問經。唐不空譯〔貞〕。勘同寶積優波離會〔至〕。
-〇〇二二 發覺淨心經 二卷。隋闍那崛多譯。開皇十五年(五九五)出〔房〕。勘同寶積(二五)發勝誌樂會〔開〕。
-〇〇二三 須賴經 一卷。吳支謙譯〔祐〕。後誤曹魏白延譯〔宋〕。今勘同寶積(二七)善順會。
-〇〇二四 須賴經 一卷。前涼支施侖譯。寧康元年(三七三)出。今勘同善順會。
-〇〇二五 菩薩修行經 一卷。 失譯〔經〕。後作白法祖譯〔開〕。今勘同寶積(二八)勤授長者會。
-〇〇二六 無畏授所問大乘經 三卷。 宋施護法護惟淨共譯。大中祥符九年(一〇一六)出〔景〕。今勘同勤授長者會。
-〇〇二七 優填王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勘同寶積(二九)優陀延王會。
-〇〇二八 大乘日子王所問經 一卷。 宋法天譯。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勘同優陀延王會〔至〕。
-〇〇二九 須摩提菩薩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勘同寶積(三〇)妙慧童女會〔開〕。
-〇〇三〇 阿闍貰王女阿述達菩薩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建武元年(三〇四)出〔房〕。勘同寶積(三二)無畏德會。後題述作術〔開〕。
-〇〇三一 離垢施女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太康十年(二八九)出〔祐〕。勘同寶積(三三)無垢施會〔開〕。
-〇〇三二 得無垢女經 一卷。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興和三年(五四一)出〔經〕。勘同無垢施會〔開〕。
-〇〇三三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二卷。 唐菩提流志譯。長壽二年(六九三)出〔周〕。勘同寶積(三五)善德天子會〔開〕。
-〇〇三四 如幻三[A3]昧經 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勘同寶積(三六)善住意天子會〔開〕。
ᅟᅟ==[A3] 昧【CB】,味【呂澂】==
-〇〇三五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 三卷。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興和三年(五四一)出〔房〕。先作留支譯〔經〕。勘同善住意會〔開〕。
-〇〇三六 太子刷護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竺法護譯。勘同寶積(三七)阿闍世王子會〔開〕。
-〇〇三七 太子和休經 一卷。 失譯〔祐〕。附西晉錄。勘同阿闍世王子會〔開〕。
-〇〇三八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 二卷。西晉竺法護譯。太康六年(二八五)出〔祐〕。勘同寶積(三八)大乘方便會〔開〕。
-〇〇三九 大方廣善巧方便經 四卷。宋施護譯。景德二年(一〇〇五)出〔祥〕。今勘同大乘方便會。
-〇〇四〇 大乘顯識經 二卷。 唐地婆訶羅譯。永隆元年(六八〇)出〔周〕。勘同寶積(三九)賢護長者會〔開〕。
-〇〇四一 大乘方等要慧經 一卷。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勘同寶積(四一)彌勒問八法會〔開〕。
-〇〇四二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太安二年(三〇三)出。勘同寶積(四二)彌勒所問會〔開〕。
-〇〇四三 摩尼寶經 一卷。後漢支婁迦讖譯。光和二年(一七九)出〔祐〕。勘同寶積(四三)普明會〔開〕。或題首加佛遺日三字〔仁〕。
-〇〇四四 摩訶乘寶嚴經 一卷。 失譯〔祐〕。附晉錄〔房〕。後題乘作衍〔泰〕。勘同普明會〔開〕。
-〇〇四五 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 五卷。 宋施護譯。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今勘同普明會。
-〇〇四六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一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祐〕。元嘉十三年(四三六)出。勘同寶積(四八)勝鬘夫人會〔開〕。
-〇〇四七 毗耶娑問經 二卷。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興和四年(五四二)出〔開〕。先作勒那摩提譯〔房〕。勘同寶積(四九)廣博仙人會〔開〕。
ᅟ〇〇四八 方等大集經 三〇卷。 北涼曇無讖譯〔祐〕。
-〇〇四九 大哀經 七卷。 西晉竺法護譯。元康元年(二九一)出〔祐〕。勘同大集陀羅尼自在王品〔經〕。
-〇〇五〇 寶女問慧經 四卷。 西晉竺法護譯。太康八年(二八七)出〔祐〕。勘同大集寶女品〔經〕。後題所問經〔開〕。
-〇〇五一 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十八卷。 宋法護惟淨共譯。天聖二年至五年(一〇二四~二七)出〔景〕。勘同大集海慧品〔至〕。
-〇〇五二 無言童子經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祐〕。勘同大集無言品〔經〕。
-〇〇五三 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 八卷。唐不空譯〔貞〕。勘同大集虛空藏品〔續貞〕。
-〇〇五四 寶星陀羅尼經 一〇卷。 唐波頗蜜多羅譯〔泰〕。貞觀三年至四年(六二九~六三〇)出。勘同大集寶幢分〔開〕。
-〇〇五五 大方等日藏經 一五卷。 隋那連提黎耶舍譯。開皇四年至五年(五八四~五八五)出。勘出大集經〔房〕。
ᅟ〇〇五六 月藏經 一〇卷。高齊那連提黎耶舍共法智譯〔經〕。天統二年(五六六)出〔房〕。勘是大集月藏分〔經〕。或題首加大方等三字〔仁〕。
ᅟ〇〇五七 方廣十輪經 七卷。 失譯〔經〕。附北涼錄。勘是大集十三分〔開〕。或題首加大字〔仁〕。
-〇〇五八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一〇卷。唐玄奘譯〔泰〕。永徽二年(六五一)出〔開〕。勘同方廣十輪經〔泰〕。
ᅟ〇〇五九 須彌藏經 二卷。 高齊那連提黎耶舍共法智譯〔經〕。天保九年(五五八)出〔房〕。勘是大集別分〔經〕。
ᅟ〇〇六〇 虛空藏經 一卷。姚秦佛陀耶舍譯〔祐〕。勘是大集別分〔開〕。
-〇〇六一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一卷。 劉宋曇摩多譯〔房〕。勘同虛空藏經〔開〕。
-〇〇六二 虛空孕菩薩經 二卷。隋闍那崛多譯。開皇七年(五八七)出〔房〕。勘同虛空藏經〔開〕。
ᅟ〇〇六三 觀虛空藏菩薩經 一卷。 劉宋曇摩密多譯〔祐〕。
ᅟ〇〇六四 菩薩念佛三昧經 六卷。 劉宋功德直譯。大明六年(四〇二)出〔祐〕。勘是大集別分〔開〕。
-〇〇六五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 一〇卷。 隋達摩笈多譯。勘同宋譯念佛三昧經〔泰〕。
ᅟ〇〇六六 般舟三昧經 二卷。西晉竺法護譯〔祐〕。後誤支婁迦讖譯〔開〕。
-〇〇六七 颰披陀菩薩經 一卷。失譯〔祐〕。附後漢錄〔開〕。勘同般舟三昧經初四品〔仁〕。或題拔陂菩薩經〔泰〕。
-〇〇六八 賢護菩薩經 六卷。 隋闍那崛多譯。開皇十四年至十五年(五九四~五)出〔房〕。後題大方等大集賢護經〔開〕。今勘同般舟三昧經。
ᅟ〇〇六九 阿差末經 四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永嘉元年(三〇七)出。勘是大集別分〔房〕。
-〇〇七〇 無盡意菩薩經。 六卷。 劉宋智嚴寶雲共譯〔房〕。或作竺法護譯〔經〕。勘同阿差末經〔開〕。
ᅟ〇〇七一 譬喻王經 二卷。隋闍那崛多譯。開皇十五年(五九五)出〔房〕。後題首加大集二字。勘是大集別分〔開〕。
ᅟ〇〇七二 地藏菩薩問法身贊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〇〇七三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四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祐〕。元嘉二十年(四四三)出〔房〕。
-〇〇七四 入楞伽經 一〇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經〕。延昌二年(五一三)出〔房〕。勘同楞伽阿跋多羅經〔經〕。
-〇〇七五 大乘入楞伽經 七卷。唐實叉難陀譯。久視元年至長安四年(七〇〇~七〇四)出。勘同入楞伽經〔開〕。
ᅟ〇〇七六 深密解脫經 五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延昌三年(五一四)出〔房〕。
-〇〇七七 解深密經 五卷。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一年(六四七)出〔開〕。勘同深密解脫經〔泰〕。
-〇〇七八 相續解脫經 二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祐〕。勘是深密解脫經少分〔經〕。後分為地波羅密及如來所作隨順處兩部〔宋〕。
-〇〇七九 解節經 一卷。 陳真諦譯。勘是深密解脫經少分〔經〕。
ᅟ〇〇八〇 大方等如來藏經 一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祐〕。元熙二年(四二〇)出〔房〕。
-〇〇八一 大方廣如來藏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今勘同大方等如來藏經。
ᅟ〇〇八二 無上依經 二卷。 陳真諦譯〔經〕。永定二年(五五八)出〔房〕。
ᅟ〇〇八三 不增不減經 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譯〔房〕。
ᅟ〇〇八四 央掘魔羅經 四卷。劉宋求那跋陀羅〔祐〕。
ᅟ〇〇八五 大乘密嚴經 三卷。唐地婆 訶羅譯〔周〕。
-〇〇八六 大乘密嚴經 三卷。唐不空譯〔貞〕。勘同地婆訶羅譯密嚴經〔至〕。
ᅟ〇〇八七 佛地經 一卷。 唐玄奘譯〔泰〕。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出〔開〕。
ᅟ〇〇八八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房〕。
-〇〇八九 轉有經 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譯。元象二年(五三九)出〔房〕。先失譯。勘同大方等修多羅王經〔經〕。
-〇〇九〇 大乘流轉諸有經 一卷。 唐義淨譯。大足元年(七〇一)出〔開〕。今勘同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ᅟ〇〇九一 大乘同性經 二卷。 北周闍那耶舍等譯。天和五年(五七〇)出〔房〕。先作闍那崛多譯〔經〕。
-〇〇九二 證契大乘經 二卷。唐地婆訶羅譯。永隆元年(六八〇)出。勘同大乘同性經〔周〕。
ᅟ〇〇九三 本生心地觀經 八卷。 唐般若譯〔貞〕。原作貞元六年(七九〇)出。今勘系元和六年(八一一)出。
ᅟ〇〇九四 緣生經 二卷。 隋達磨笈多譯〔泰〕。大業十二年(六一六)出。後題生字下有初勝分法本五字〔開〕。
-〇〇九五 分別緣起經 二卷。唐玄奘譯〔泰〕。永徽元年(六五〇)出〔開〕。勘同緣生經〔泰〕。
ᅟ〇〇九六 了本生死經 一卷。 吳支謙譯〔祐〕。
-〇〇九七 稻芉經 一卷。 失譯〔經〕。附東晉錄〔開〕。勘同了本生死經〔經〕。
-〇〇九八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芉喻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勘同稻芉經〔至〕。
-〇〇九九 大乘舍黎娑擔摩經 一卷。 宋施護譯。淳化二年(九九一)出〔祥〕。勘同稻芉經〔至〕。
-〇一〇〇 大乘稻芉經 一卷。敦煌本〔日〕。今勘同稻芉經。
ᅟ〇一〇一 稱贊大乘功德經 一卷。 唐玄奘譯〔內〕。永徽五年(六五四)出〔開〕。
-〇一〇二 說妙法決定業障經 一卷。 唐智嚴譯。開元九年(七二一)出。勘同稱贊大乘功德經〔開〕。
ᅟ〇一〇三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 一卷。 失譯〔經〕。附秦錄〔開〕。
ᅟ〇一〇四 諸法勇王經 一卷。劉宋曇摩密多譯〔房〕。或失譯〔經〕。
-〇一〇五 一切法高王經 一卷。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興和四年(五四二)出〔開〕。先作留支譯。勘同諸法勇王經〔經〕。
-〇一〇六 諸法最上王經 一卷。隋闍那崛多譯。開皇十五年(五九五)出〔房〕。今勘同諸法勇王經。
ᅟ〇一〇七 出生菩提經 一卷。 隋闍那崛多譯。開皇十五年(五九五)出〔房〕。後題下有心字。
-〇一〇八 發菩提心破諸魔經 二卷。 宋施護譯。 景德二年(一〇〇五)出〔祥〕。今勘同出生菩提經。
ᅟ〇一〇九 大乘四法經 一卷。 唐地婆訶羅譯。永隆元年(六八〇)出〔周〕。
-〇一一〇 菩薩修行四法經 一卷。 唐地婆訶羅譯。永隆二年(六八一)出。與前大乘四法經同本〔開〕。
ᅟ〇一一一 大乘四法經 一卷。 唐實叉難陀譯。與地婆訶羅譯者名字雖同,經體全異〔開〕。
ᅟ〇一一二 四品學法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求那跋陀羅譯〔開〕。
ᅟ〇一一三 演道俗業經 一卷。 乞伏秦法堅譯〔經〕。先失譯〔祐〕。
ᅟ〇一一四 華首經 一〇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祐〕。弘始八年(四〇六)出〔房〕。後題華手經〔開〕。
ᅟ〇一一五 菩薩瓔珞經 一二卷。苻秦竺佛念譯〔祐〕。建元十二年(三七六)出〔房〕。
ᅟ〇一一六 寶雲經 七卷。 梁曼陀羅仙僧伽婆羅共譯〔房〕。或失譯〔經〕。
-〇一一七 寶雨經 一〇卷。 唐菩提流志譯〔開〕。或作梵摩譯。長壽二年(六九三)出。勘同寶雲經〔周〕。
-〇一一八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二〇卷。 宋法護惟淨共譯。天禧三年至天聖元年(一〇一九~二三)出〔景〕。勘是寶雲經廣本〔至〕。
ᅟ〇一一九 諸法要集經 二卷。西晉竺法護譯〔祐〕。
ᅟ〇一二〇 法集經 六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經〕。延昌四年(五一五)出〔房〕。
ᅟ〇一二一 僧伽吒經 四卷。 元魏月婆首那譯〔經〕。元象元年(五三八)出〔房〕。
-〇一二二 大集會正法經 五卷。 宋施護譯。咸平四年(一〇〇一)出〔祥〕。今勘同僧伽吒經。
-〇一二三 大乘僧伽吒法義經 三卷。 宋金總持等譯。勘同僧伽吒經〔至〕。原七卷,今殘。
ᅟ〇一二四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泰始六年(二七〇)出〔祐〕。
-〇一二五 大方廣寶篋經 二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房〕。先失譯。勘同文殊現寶藏經〔經〕。
ᅟ〇一二六 諸法無行經 一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弘始三年(四〇一)出〔祐〕。
-〇一二七 諸法本無經 三卷。 隋闍那崛多等譯。開皇十五年(五九五)出〔房〕。勘同諸法無行經〔泰〕。
-〇一二八 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 三卷。 宋紹德等譯。今勘同諸法無行經。
ᅟ〇一二九 法常住經 一卷。 失譯〔祐〕。附西晉錄〔開〕。
ᅟ〇一三〇 入無分別法門經 一卷。 宋施護譯。景德四年(一〇〇七)出〔祥〕。
ᅟ〇一三一 無字寶篋經 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房〕。
-〇一三二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一卷。 唐地婆訶羅譯。永淳二年(六八三)出。勘同無字寶篋經〔周〕。
-〇一三三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一卷。 唐地婆訶羅譯。勘是離文字經再譯〔開〕。
ᅟ〇一三四 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 三卷。 宋施護譯。咸平六年至景德元年(一〇〇三~四)出〔祥〕。
ᅟ〇一三五 大淨法門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建興(原誤作始)元年(三一三)出〔祐〕。
-〇一三六 大莊嚴法門經 二卷。 隋那連提黎耶舍譯。開皇三年(五八三)出〔房〕。今勘同大淨法門經。
ᅟ〇一三七 四不可得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
ᅟ〇一三八 如來師子吼經 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佛陀扇多共譯〔經〕。正光六年(五二五)出〔房〕。
-〇一三九 大方廣師子吼經 一卷。 唐地婆訶羅譯。永隆元年(六八〇)出〔周〕。勘同如來師子吼經〔開〕。
ᅟ〇一四〇 佛語經 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房〕。
ᅟ〇一四一 阿惟越致遮經 四卷。 西晉竺法護譯。太康五年(二八四)出〔祐〕。
-〇一四二 不退轉法輪經 四卷。 失譯。附北涼錄〔祐〕。勘同阿惟越致經〔經〕。
-〇一四三 廣博嚴淨不退輪轉經 四卷。 劉宋智嚴寶雲共譯。元嘉四年(四二七)出〔祐〕。勘同阿惟越致遮經〔經〕。
ᅟ〇一四四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 一卷。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興和四年(五四二)出〔開〕。先作留支譯〔經〕。
-〇一四五 入定不定印經 一卷。 唐義淨譯。久視元年(七〇〇)出。勘同不必定入定入印經〔開〕。
ᅟ〇一四六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
ᅟ〇一四七 內藏百寶經 一卷。 後漢支婁迦讖譯〔祐〕。
ᅟ〇一四八 大乘百福相經 一卷。 唐地婆訶羅譯。永淳二年(六八三)出〔周〕。
-〇一四九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一卷。 唐地婆訶羅譯。勘是百福相經重出〔開〕。
ᅟ〇一五〇 法身經 一卷。宋法賢譯。咸平元年(九九八)出〔祥〕。
ᅟ〇一五一 十號經 一卷。 宋天息災譯。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
ᅟ〇一五二 文殊問菩薩署經 一卷。 後漢支婁迦讖譯〔祐〕。或題首作文殊師利〔泰〕。
ᅟ〇一五三 文殊師問菩提經 一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祐〕。
-〇一五四 伽耶山頂經 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勘同文殊問菩提經〔經〕。
-〇一五五 象頭精舍經 一卷。 隋毘尼多流支譯。開皇二年(五八二)出。勘同文殊問菩提經〔房〕。
-〇一五六 大乘伽耶山頂經 一卷。 唐菩提流志譯。長壽二年(六九三)出。勘同文殊問菩提經〔周〕。
ᅟ〇一五七 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一卷。宋天息災譯。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
ᅟ〇一五八 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一卷。 宋法賢譯。淳化五年(九九四)出〔祥〕。
ᅟ〇一五九 文殊師利巡行經 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譯〔房〕。
-〇一六〇 文殊屍利行經 一卷。 隋闍那崛多譯。開皇六年(五八六)出〔房〕。勘同文殊巡行經〔仁〕。
ᅟ〇一六一 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一卷。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
-〇一六二 入法界經 一卷。 隋闍那崛多譯。開皇十五年(五九五)出〔房〕。勘同文殊問法身經〔開〕。或題界下有體性二字〔泰〕。
ᅟ〇一六三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聶道真譯〔開〕。
ᅟ〇一六四 維摩詰經 二卷。 吳支謙譯〔祐〕。
-〇一六五 維摩詰所說經 三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 弘始八年(四〇六)出。勘同維摩詰經〔祐〕。原題新維摩詰經,今依經錄改正。
-〇一六六 說無垢稱經 六卷。 唐玄奘譯〔泰〕。永徽元年(六五〇)出〔開〕。勘同維摩詰經〔泰〕。
ᅟ〇一六七 無所有菩薩經 四卷。 隋闍那崛多等譯〔泰〕。
ᅟ〇一六八 持人菩薩經 三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
-〇一六九 持世經 四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祐〕。勘同持人菩薩經〔經〕。
ᅟ〇一七〇 順權方便經 二卷。西晉竺法護譯〔祐〕。
-〇一七一 樂瓔珞莊嚴方便經 一卷。 姚秦曇摩耶舍譯〔開〕。先作法海譯。勘同順權方便經〔經〕。
ᅟ〇一七二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一卷。 唐那提譯。龍朔三年(六六三)出〔周〕。
ᅟ〇一七三 不思議光菩薩所問經 一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房〕。
ᅟ〇一七四 自在王經 二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弘始九年(四〇七)出〔祐〕。後題自在王菩薩經〔開〕。
-〇一七五 奮迅王問經 二卷。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興和四年(五四二)出〔開〕。先作留支譯。勘同自在王經〔經〕。
ᅟ〇一七六 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 三卷。 宋智吉祥等譯〔至〕。
ᅟ〇一七七 大華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 一卷。 唐般若譯〔貞〕。
ᅟ〇一七八 樹提伽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求那跋陀羅譯〔開〕。
ᅟ〇一七九 辯意長者子所問經 一卷。 失譯。原題長者辯意經〔祐〕。後誤元魏法場譯〔房〕或題略所問二字〔開〕。
ᅟ〇一八〇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
ᅟ〇一八一 長者子製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
-〇一八二 菩薩逝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白法祖譯〔開〕。勘同長者子製經〔經〕。今附西晉錄。
-〇一八三 逝童子經 一卷。 西晉支法度譯〔經〕。先失譯〔祐〕。勘同長者子製經〔經〕。
ᅟ〇一八四 私呵昧經 一卷。吳支謙譯〔祐〕。
ᅟ〇一八五 差摩竭經 一卷。吳支謙譯〔祐〕。後題菩薩生地經〔仁〕。
ᅟ〇一八六 月明童子經 一卷。吳支謙譯〔祐〕。後題月明菩薩經〔仁〕。
ᅟ〇一八七 月光童子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
-〇一八八 申日經 一卷。 失譯。題作失利越經〔祐〕。附西晉錄〔開〕。後誤竺法護譯〔宋〕。勘同月光童子經〔經〕。
-〇一八九 申日兒本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求那跋陀羅譯〔開〕。勘同月光童子經〔經〕。原題兒作兜,今依開錄改。
-〇一九〇 德護長者經 二卷。 隋那連提黎耶舍譯。開皇三年(五八三)出。勘同月光童子經〔房〕。
ᅟ〇一九一 大方等頂王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
-〇一九二 大乘頂王經 一卷。 梁月婆首那譯〔房〕。先失譯。勘同大方等頂王經〔經〕。
-〇一九三 善思童子經 二卷。 隋闍那崛多譯。開皇十一年(五九一)出〔房〕。勘同大方等頂王經〔仁〕。
ᅟ〇一九四 梵女首意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或題梵下有志字〔宋〕。
-〇一九五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一卷。 唐菩提流志譯。長壽二年(六九三)出〔周〕。今勘同梵女首意經。
ᅟ〇一九六 [A4]無垢賢女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法護譯〔開〕。今附西晉錄。
ᅟᅟ==[A4] 無【CB】,元【呂澂】(cf. T55n2154_p0596c11; LC06n0006_p0143a07)==
-〇一九七 腹中女聽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曇無讖譯〔開〕。勘同無垢賢女經〔經〕。
-〇一九八 轉女身經 一卷。 劉宋曇摩蜜多譯〔房〕。先失譯。勘同無垢賢女經〔經〕。
ᅟ〇一九九 月上女經 三卷。隋闍那崛多譯。開皇十一年(五九一)出〔房〕。
ᅟ〇二〇〇 賢首經 一卷。 乞伏秦聖堅譯〔房〕。先失譯〔祐〕。
ᅟ〇二〇一 牢固女經 一卷。 隋那連提黎耶舍譯。開皇二年(五八二)出〔房〕。後題牢作堅〔開〕。
ᅟ〇二〇二 龍施女經 一卷。吳支謙譯〔祐〕。
-〇二〇三 龍施本起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勘同龍施女經。題施下有菩薩二字〔經〕。
ᅟ〇二〇四 七女經 一卷。 吳支謙譯〔祐〕。
ᅟ〇二〇五 長者法志妻經 一卷。 失譯。附涼錄〔祐〕。
ᅟ〇二〇六 優婆夷淨行經 二卷。 失譯。附涼錄〔祐〕。題初三字依經錄加。後題末有法門二字〔開〕。
ᅟ〇二〇七 心明經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祐〕。
ᅟ〇二〇八 持心梵天所問經 六卷。 西晉竺法護譯。太唐七年(二八六)出〔祐〕。
-〇二〇九 思益梵天問經 四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祐〕。弘始四年(四〇二)出。題問上有所字〔房〕。勘同持心梵天所問經〔經〕。
-〇二一〇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六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神龜元年(五一八)出〔房〕。先失譯。勘同持心梵天所問經〔經〕。
ᅟ〇二一一 商主天子問經 一卷。 隋闍那崛多等譯。開皇十五年(五九五)出〔房〕。後題問上有所字〔開〕。
ᅟ〇二一二 天請問經 一卷。 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出〔開〕。
ᅟ〇二一三 須真天子經 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泰始二年(二〇六)出〔祐〕。
ᅟ〇二一四 魔逆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太康十年(二八九)出〔祐〕。
ᅟ〇二一五 屯真陀羅所問寶如來經 二卷。 漢支婁迦讖譯〔經〕。先失譯。題末如來下有三昧二字〔祐〕。
-〇二一六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 四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勘同屯真陀羅所問經〔經〕。
ᅟ〇二一七 第一義法勝經 一卷。 元魏般若流支譯。興和四年(五四二)出〔開〕。先作留支譯〔經〕。
-〇二一八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一卷。 隋闍那崛多譯。開皇六年(五八六)出〔房〕。勘同第一義法勝經〔仁〕。
ᅟ〇二一九 海龍王經 四卷。 西晉竺法護譯。太康六年(二八五)出〔祐〕。
ᅟ〇二二〇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一卷。 宋法天譯。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
ᅟ〇二二一 大薩遮尼乾子經 八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經〕。正光元年(五二〇)出〔房〕。後題末有所說二字〔開〕。
-〇二二二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三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房〕。先失譯。勘同大薩遮尼乾子經〔經〕。
ᅟ〇二二三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祥〕。
ᅟ〇二二四 寶授菩薩提行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〇二二五 金耀童子經 一卷。 宋天息災譯。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
ᅟ〇二二六 三品弟子經 一卷。 失譯〔經〕。後誤支謙譯〔開〕。
ᅟ〇二二七 四輩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竺法護譯〔開〕。
ᅟ〇二二八 希有校量功德經 一卷。 隋闍那崛多譯。開皇六年(五八六)出〔房〕。
-〇二二九 最無比經 一卷。 唐玄奘譯〔內〕。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出。勘同希有校量功德經〔開〕。
ᅟ〇二三〇 未曾有經 一卷。 失譯〔祐〕。附後漢錄〔房〕。
-〇二三一 甚希有經 一卷。 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出。勘同未曾有經〔開〕。
ᅟ〇二三二 樓閣正法甘露鼓經 一卷。 宋天息災譯。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
ᅟ〇二三三 作佛形像經 一卷。 失譯〔祐〕。附後漢錄〔開〕。
-〇二三四 造立形像福報經 一卷。 失譯〔經〕。附東晉錄。勘同作佛形像經〔開〕。
ᅟ〇二三五 大乘造像功德經 二卷。 唐提雲般若譯。天授二年(六九一)出〔周〕。
ᅟ〇二三六 造像量度經 一卷。 清工布查布譯〔清〕。
ᅟ〇二三七 灌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法炬譯。題灌洗佛形像經〔開〕。
-〇二三八 摩訶剎頭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聖堅譯〔開〕。勘同灌經,後事小異〔祐〕。
ᅟ〇二三九 浴像功德經 一卷。 唐寶思惟譯。神龍元年(七〇五)出〔開〕。
-〇二四〇 浴像功德經 一卷。 唐義淨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勘同寶思惟譯浴像功德經〔開〕。
ᅟ〇二四一 造塔功德經 一卷。唐地婆訶羅譯。永隆元年(六八〇)出〔周〕。
ᅟ〇二四二 右遶佛塔功德經 一卷。 唐實叉難陀譯〔開〕。
ᅟ〇二四三 八大靈塔名號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祥〕。
ᅟ〇二四四 施燈功德經 一卷。 高齊那連提黎耶舍譯〔經〕。天保九年(五五八)出〔房〕。
ᅟ〇二四五 諸德福田經 一卷。 西晉法立法炬共譯〔祐〕。
ᅟ〇二四六 薩羅王經 一卷。 失譯〔祐〕。附東晉錄〔開〕。
ᅟ〇二四七 阿闍世王受決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開〕。
-〇二四八 采華違王上佛授記妙華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開〕。勘同阿闍世王受決經〔經〕。後題授記作授決號〔開〕。
ᅟ〇二四九 差摩婆帝授記經 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房〕。
般若部 七七部 八七七卷
ᅟ〇二五〇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 六〇〇卷。 唐玄奘譯〔泰〕。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六六〇~三)出〔開〕。
-〇二五一 光贊般若經 一〇卷。 西晉竺法護譯。太康七年(二八六)出〔祐〕。勘同大般若第二會〔開〕。
-〇二五二 放光般若經 二〇卷。西晉無羅叉等譯〔房〕。元康元年(二九一)出〔祐〕。勘同大般若第二會〔開〕。
-〇二五三 摩訶般若波羅密經 二四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弘始五年至六年(四〇三~四)出〔祐〕。勘同大般若第二會〔開〕。原題新大品經,今依經錄改正。
-〇二五四 般若道行品經 一〇卷。 後漢支婁迦讖譯。光和二年(一七九)出〔祐〕。勘同大般若第四會〔開〕。後題道行般若經〔宋〕。
-〇二五五 大明度無極經 四卷。 吳支謙譯〔祐〕。勘同大般若第四會〔開〕。原題明度經〔祐〕。
-〇二五六 摩訶缽羅若波羅密經鈔 五卷。 苻秦曇摩蜱共竺佛念譯。建元十八年(三八二)出〔祐〕。勘同大般若第四會〔開〕。後題摩訶般若鈔經〔宋〕。
-〇二五七 小品般若波羅密經 七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弘始十年(四〇八)出〔祐〕。勘同大般若第四會〔開〕。原題新小品經,今依房錄改正。後題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宋〕。
-〇二五八 佛母出生法藏般若波羅密多經 二五卷。 宋施護譯。咸平六年至景德元年(一〇〇三~四)出〔祥〕。勘同大般若第四會〔至〕。
-〇二五九 勝天王般若波羅密經。 七卷。 陳月婆首那譯。天嘉六年(五六五)出〔房〕。勘同大般若第六會〔開〕。
-〇二六〇 文殊師利說般若波羅密經 一卷。 梁曼陀羅仙譯〔經〕。勘同大般若第七會。題說作所說摩訶〔開〕。
-〇二六一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密經 一卷。 梁僧伽婆羅譯〔房〕。天監五年(五〇六)出。勘同大般若第七會〔開〕。
-〇二六二 輭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二卷。 劉宋翔公譯〔經〕。先失譯〔祐〕。勘同大般若第八會〔開〕。
-〇二六三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一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祐〕。勘同大般若第九會〔開〕。下五種并同。
-〇二六四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經〕。永平二年(五〇九)出〔房〕。
-〇二六五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一卷。 陳真諦譯〔房〕。
-〇二六六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密經 一卷。 隋達摩笈多譯〔開〕。
-〇二六七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一卷。 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出〔開〕。後題有多字〔宋〕。
-〇二六八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 一卷。 唐義淨譯。長安三年(七〇三)出〔開〕。
-〇二六九 實相般若波羅密經 一卷。 唐菩提流志譯。長壽二年(六九三)出〔周〕。勘同大般若第十會〔開〕。
ᅟ〇二七〇 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密多經 三卷。 宋法賢譯。淳化二年(九九一)出〔祥〕。
ᅟ〇二七一 了義般若波羅密多經 一卷。 宋施護譯。咸平四年(一〇〇一)出〔祥〕。
ᅟ〇二七二 五十頌聖般若波羅密多經 一卷。 宋施護譯。淳化二年(九九一)出〔祥〕。
ᅟ〇二七三 帝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一卷。 宋施護譯。淳化二年(九九一)出〔祥〕。
ᅟ〇二七四 摩訶般若波羅密神咒 一卷。 失譯〔祐〕。後誤鳩摩羅什譯。題摩訶般若波羅密大明咒經〔開〕。
-〇二七五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一卷。 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出。勘同般若神咒〔開〕。原題略稱般若多心經,今依開錄改正。
-〇二七六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一卷。 唐達摩戰濕多譯〔貞〕。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出。勘同般若神咒〔續貞〕。
-〇二七七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一卷。 唐般若譯。勘同般若神咒〔貞〕。
-〇二七八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一卷。 唐智慧輪譯〔日〕。今勘同般若神咒。下二種同。
-〇二七九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一卷。 唐法成譯。敦煌本〔日〕。
-〇二八〇 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一卷。 失譯。敦煌本〔日〕。
-〇二八一 聖佛母般若波羅密多經 一卷。 宋施護譯。景德二年(一〇〇五)出〔祥〕。勘同般若神咒〔至〕。
ᅟ〇二八二 開覺自性般若波羅密多經 四卷。宋惟淨法護同譯。明道元年至二年(一〇三二~三)出〔景〕。
ᅟ〇二八三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一〇卷。 唐般若譯〔貞〕。
ᅟ〇二八四 佛印三昧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
ᅟ〇二八五 首楞嚴三昧經 二卷。姚秦鳩摩羅什譯〔祐〕。原題新首楞嚴經,今依經錄改正。
ᅟ〇二八六 等集眾德三昧經 三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
-〇二八七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 三卷。 失譯。勘同等集眾德三昧經〔經〕。後誤鳩摩羅什譯〔周〕。今附秦錄。
ᅟ〇二八八 阿闍世王經 二卷。 後漢支婁迦讖譯〔祐〕。
-〇二八九 文殊普超三昧經 四卷。 西晉竺法護譯。太康七年(二八六)出〔祐〕。原題普超經。或題殊下有師利二字〔開〕。勘同阿闍世王經〔經〕。
-〇二九〇 放缽經 一卷。 失譯〔祐〕。附西晉錄〔開〕。勘是普超三昧經奉缽品別譯〔經〕。
-〇二九一 未曾有正法經 六卷。 宋法天譯。咸平三年(一〇〇〇)出〔祥〕。今勘同阿闍世王經。
ᅟ〇二九二 成具光明定意經 一卷。 後漢支曜譯〔祐〕。
ᅟ〇二九三 法律三昧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謙譯〔開〕。今附西晉錄。
ᅟ〇二九四 慧印三昧經 一卷。 吳支謙譯〔祐〕。
-〇二九五 如來智印經 一卷。 失譯〔祐〕。附劉宋錄〔開〕。勘同慧印三昧經〔經〕。
-〇二九六 大乘智印經 五卷。 宋金總持等譯。勘同慧印三昧經〔至〕。或作與智吉祥天吉祥同譯〔宋〕。
ᅟ〇二九七 弘道廣顯三昧經 四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永嘉二年(三〇八)出〔房〕。原題阿耨達經,作二卷,今依經錄改正。
ᅟ〇二九八 無極寶三昧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永嘉元年(三〇七)出〔房〕。
-〇二九九 寶如來三昧經 二卷。 失譯〔經〕。後作祇多蜜譯〔開〕。勘同無極寶三昧經〔經〕。
ᅟ〇三〇〇 超日月三昧經 二卷。 西晉聶承遠譯〔祐〕。
ᅟ〇三〇一 月燈三昧經 一卷。 劉宋先公譯〔經〕。先失譯〔祐〕。
ᅟ〇三〇二 月燈三昧經 一一卷。 高齊那連提黎耶舍共法智譯〔經〕。天保八年(五五七)出〔房〕。勘同宋譯月燈三昧經〔周〕。
ᅟ〇三〇三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一卷。 失譯〔祐〕。附三秦錄〔開〕。
ᅟ〇三〇四 力莊嚴三昧經 三卷。 隋那連提黎耶舍譯。開皇五年(五八五)出〔房〕。
ᅟ〇三〇五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一卷。唐玄奘譯。龍朔三年(六六三)出〔開〕。
ᅟ〇三〇六 觀佛三昧經 八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祐〕。後題末有海字〔開〕。
ᅟ〇三〇七 觀察諸法行經 四卷。隋闍那崛多譯。開皇十五年(五九五)出〔房〕。
ᅟ〇三〇八 無所希望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後題略所字〔宋〕。
-〇三〇九 象腋經 一卷。 劉宋曇摩蜜多譯〔房〕。先失譯。勘同無所希望經〔經〕。
ᅟ〇三一〇 決定總持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
-〇三一一 謗佛經 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勘同決定總持經〔經〕。
ᅟ〇三一二 法炬陀羅尼經 二〇卷。 隋闍那崛多譯。開皇十三年至十六年(五九三~六)出〔房〕。後題首加大字〔開〕。
ᅟ〇三一三 威德陀羅尼經 二〇卷。 隋闍那崛多譯。開皇十五年至十六年(五九五~六)出〔房〕。後題首加大字〔泰〕。
ᅟ〇三一四 無崖際持法門經 一卷。 乞伏秦聖堅譯〔經〕。先失譯〔祐〕。後題際下有總字〔宋〕。
-〇三一五 尊勝菩薩入無量門陀羅尼經 一卷。 高齊萬天懿譯〔經〕。勘同無崖際持法門經〔仁〕。後題菩薩下有所問一切諸法六字〔開〕。
ᅟ〇三一六 金剛上味陀羅尼經 一卷。 元魏佛陀扇多譯〔經〕。
-〇三一七 金剛場陀羅尼經 一卷。隋闍那崛多譯。開皇七年(五八七)出〔房〕。勘同金剛上味陀羅尼經〔仁〕。
ᅟ〇三一八 無量門微密持經 一卷。 吳支謙譯〔祐〕。
-〇三一九 出生無量門持經 一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勘同無量門微密持經〔祐〕。
-〇三二〇 阿難陀自佉尼呵離陀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求那跋陀羅譯〔開〕。勘同無量門微密持經〔周〕。今附晉錄。
-〇三二一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 一卷。 劉宋功德直譯。大明六年(四六二)出〔祐〕。勘同無量門微密持經〔經〕。
-〇三二二 阿難目佉尼訶離陀羅尼經 一卷。 元魏佛陀扇多譯。勘同無量門微密持經〔經〕。
-〇三二三 舍利弗陀羅尼經 一卷。 梁僧伽婆羅譯〔房〕。先失譯。勘同無量門微密持經〔經〕。
-〇三二四 一向出生菩薩經 一卷。 隋闍那崛多譯。開皇十五年(五九五)出〔房〕。勘同無量門微密持經〔泰〕。
-〇三二五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 一卷。 唐智嚴譯。開元元年(七二一)出。勘同無量門微密持經〔開〕。
-〇三二六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勘同無量門微密持經〔至〕。
華嚴部 六八部 三三五卷
ᅟ〇三二七 大方廣佛華嚴經 六〇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晉義熙十四年至劉宋永初二年(四一八~四二一)出〔祐〕。原五十卷,今依經錄改正。
-〇三二八 大方廣佛華嚴經 八〇卷。唐實叉難陀譯。證聖元年至聖歷二年(六九五~八)出。勘同晉譯華嚴經〔開〕。
-〇三二九 兜沙經 一卷。 後漢支婁迦讖譯〔祐〕。勘同華嚴各號品〔經〕。
-〇三三〇 菩薩本業經 一卷。 吳支謙譯〔祐〕。勘同華嚴淨行品并十住品〔經〕。
-〇三三一 菩薩求佛本業經 一卷。失譯〔祐〕。後誤聶道真譯〔開〕。勘同華嚴淨行品〔經〕。
-〇三三二 菩薩十住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勘同華嚴十住品。後經題作十住行道品〔開〕。
-〇三三三 菩薩十住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祇多蜜譯〔開〕。勘同華嚴十住品〔經〕。
-〇三三四 漸備一切智經 五卷。 西晉竺法護譯。元康七年(二九七)出〔祐〕。勘同華嚴十地品。題智下有德字〔經〕。
-〇三三五 十住經 四卷。 姚秦鳩摩羅什共佛馱耶舍譯〔祐〕。勘同華嚴十地品〔經〕。
-〇三三六 十地經 九卷。 唐尸羅達摩譯〔貞〕。今勘同十住經。
-〇三三七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 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勘同華嚴十定品〔開〕。題中所問三昧四字依經錄加。
-〇三三八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一卷。 唐玄奘譯〔圖〕。永徽五年(六五四)出。勘同華嚴壽量品〔開〕。
-〇三三九 較量一切佛剎功德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元年(九九五)出〔祥〕。今勘同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〇三四〇 如來興顯經 四卷。 西晉竺法護譯。元康元年(二九一)出〔祐〕。勘同華嚴如來性起品〔經〕。并同十忍品〔開〕。
-〇三四一 度十品經 六卷。 西晉竺法護譯。元康元年(二九一)出〔祐〕。勘同華嚴離世間品〔經〕。
-〇三四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 四〇卷。 唐般若譯〔貞〕。今勘同華嚴入法界品。
-〇三四三 羅摩伽經 三卷。 乞伏秦聖堅譯〔經〕。先失譯〔祐〕。勘同華嚴入法界品〔經〕。
-〇三四四 大方廣佛華嚴經續入法界品 一卷。 唐地婆訶羅譯〔周〕。垂拱元年(六八五)出。勘是續舊華嚴經缺文〔開〕。後題刪續字〔宋〕。
-〇三四五 文殊師利發願經 一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元熙二年(四二〇)出〔祐〕。今勘同般若譯華嚴經末卷。
-〇三四六 普賢行願贊 一卷。 唐不空譯〔貞〕。今勘同般若譯華嚴經末卷。
ᅟ〇三四七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 一卷。 唐提雲般若譯。永昌元年(六八九)出〔周〕。
-〇三四八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一卷。 唐實叉難陀譯。勘同華嚴不思議佛境界分〔開〕。
ᅟ〇三四九 度諸佛境界光嚴經 一卷。 失譯〔經〕。附三秦錄。題界下有智字〔開〕。
-〇三五〇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 三卷。 隋闍那崛多等譯〔房〕。勘同度諸佛境界光嚴經〔開〕。
-〇三五一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一卷。 唐實叉難陀譯。勘同度諸佛境界光嚴經〔開〕。
ᅟ〇三五二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諸佛境界經 二卷。 元魏曇摩流支譯。景明二年(五〇一)出〔房〕。先作菩提留支譯〔經〕。
-〇三五三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一卷。 梁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經〕。勘同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佛境界經〔仁〕。
-〇三五四 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五卷。 宋法護等譯〔至〕。今勘同入佛境界經。
ᅟ〇三五五 大聖文殊師利贊法身禮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〇三五六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 一卷。 唐提雲般若譯。天授二年(六九一)出〔周〕。
ᅟ〇三五七 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 一卷。 宋施護譯。咸平五年(一〇〇二)出〔祥〕。
ᅟ〇三五八 甚深大回[A5]向經 一卷。 失譯〔經〕。附劉宋錄〔開〕。
ᅟᅟ==[A5] 向【CB】,嚮【呂澂】==
ᅟ〇三五九 信力入印法門經 五卷。 元魏曇摩流支譯。正始元年(五〇四)出〔房〕。先作菩提留支譯。勘是華嚴經別品〔經〕。
ᅟ〇三六〇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 一卷。 唐實叉難陀譯〔開〕。
ᅟ〇三六一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 五卷。 宋法天譯。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出〔祥〕。
ᅟ〇三六二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一卷。 元魏吉迦夜譯〔開〕。先作竺法護譯〔開〕。
ᅟ〇三六三 十住斷結經 一一卷。 姚秦竺佛念譯〔祐〕。或題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宋〕。
ᅟ〇三六四 大悲分陀利經 八卷。 失譯〔經〕。附三秦錄。題首作大乘〔開〕。
-〇三六五 悲華經 一〇卷。 北涼曇無讖譯〔祐〕。勘同大悲分陀利經〔經〕。
ᅟ〇三六六 賢劫經 七卷。 西晉竺法護譯。元康元年(二九一)出〔祐〕。
ᅟ〇三六七 千佛因緣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鳩摩羅什譯〔周〕。
ᅟ〇三六八 諸佛經 一卷。 宋施護譯。淳化二年(九九一)出〔祥〕。
ᅟ〇三六九 佛名經 一二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房〕。
ᅟ〇三七〇 不思議功德經 二卷。 失譯〔祐〕。附吳錄。題德下有諸佛所護念五字〔開〕。
ᅟ〇三七一 十方千五百佛名經 一卷。 失譯〔祐〕。敦煌本〔日〕。
ᅟ〇三七二 三世三千佛名經 一卷。 失譯〔祐〕。附梁錄。題首有三劫二字〔開〕。又分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等三部〔宋〕。
ᅟ〇三七三 稱揚諸佛功德經 三卷。 失譯〔祐〕。後誤吉迦夜譯〔開〕。麗刻跋作慧海譯。龜茲語本。今附晉錄。
ᅟ〇三七四 百佛名經 一卷。 隋那連提黎耶舍譯。開皇二年(五八二)出〔房〕。
ᅟ〇三七五 滅十方冥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光(原誤元)熙元年(三〇六)出〔祐〕。
ᅟ〇三七六 大乘大方廣佛冠經 二卷。 宋法護譯。天聖二年(一〇二四)出〔景〕。
ᅟ〇三七七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一卷。 唐玄奘譯〔泰〕。永徽二年(六五一)出〔開〕。
ᅟ〇三七八 寶網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
ᅟ〇三七九 八大菩薩經 一卷。 宋法賢譯。淳化五年(九九四)出〔祥〕。
ᅟ〇三八〇 六菩薩名經 一卷。 失譯〔祐〕。附後漢錄〔房〕。或題六菩薩名亦當誦持經〔經〕。
ᅟ〇三八一 觀彌勒菩薩生兜率天經 一卷。 劉宋沮渠京聲譯〔祐〕。或題生作上生〔仁〕。
ᅟ〇三八二 彌勒來時經 一卷。 失譯〔泰〕。附東晉錄。
-〇三八三 彌勒下生經 一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祐〕。勘同彌勒來時經〔開〕。後題末有成佛二字〔宋〕。
-〇三八四 彌勒下生成佛經 一卷。 唐義淨譯。大足元年(七〇一)出。勘同彌勒來時經〔開〕。
ᅟ〇三八五 彌勒成佛經 一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祐〕。弘始四年(四〇二)出〔房〕。後題成上有大字〔宋〕。
ᅟ〇三八六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一卷。 劉宋曇摩蜜多譯〔祐〕。
ᅟ〇三八七 觀世音授記經 一卷。 劉宋曇無竭譯〔祐〕。後題音下有菩薩二字〔開〕。
ᅟ〇三八八 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 三卷。 宋施護譯。大中祥符二年(一〇〇九)出〔祥〕。
ᅟ〇三八九 觀無量壽經 一卷。 劉宋畺良耶舍譯〔經〕。先失譯〔祐〕。原題無量壽觀經。後題壽下有佛字〔開〕。今依祐錄改。
ᅟ〇三九〇 阿彌陀經 一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祐〕。弘始四年(四〇二)出〔房〕。
-〇三九一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 一卷。 唐玄奘譯〔圖〕。永徽元年(六五〇)出。勘同阿彌陀經〔開〕。
ᅟ〇三九二 後出阿彌陀佛偈 一卷。 失譯〔祐〕。附後漢錄〔開〕。
ᅟ〇三九三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 一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宋〕。
ᅟ〇三九四 阿彌陀佛說咒 一卷。 失譯〔日〕。
涅槃部 三〇部 一六五卷
ᅟ〇三九五 大般涅槃經 三六卷。 北涼曇無讖譯。玄始十年(四二一)出〔祐〕。
-〇三九六 大般涅槃經 三六卷。 劉宋慧嚴慧觀謝靈運等改訂〔開〕。
-〇三九七 大般泥洹經 六卷。 東晉法顯共佛陀跋陀羅譯。義熙十三年(四七一)出〔祐〕。勘同大涅槃經前分十卷盡大眾問品〔經〕。
ᅟ〇三九八 方等泥洹經 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太始五年(二六九)出〔祐〕。後題方等般泥洹經〔開〕。
-〇三九九 四童子經 三卷。 隋闍那崛多譯。開皇十三年(五九三)出〔房〕。勘同方等泥洹經〔泰〕。或題童子下有三昧二字〔開〕。
ᅟ〇四〇〇 大悲經 五卷。 高齊那連提黎耶舍共法智譯〔經〕。天保九年(五五八)出〔房〕。
ᅟ〇四〇一 摩訶摩耶經 二卷。蕭齊曇景譯〔經〕。先失譯〔祐〕。
ᅟ〇四〇二 中陰經 二卷。 苻秦竺佛念譯〔祐〕。
ᅟ〇四〇三 菩薩處胎經 五卷。 苻秦竺佛念譯〔祐〕。或題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宋〕。
ᅟ〇四〇四 蓮華面經 二卷。 隋那連提黎耶舍譯。開皇四年(五八四)出〔房〕。
ᅟ〇四〇五 佛入涅槃金剛力士哀戀經 一卷。 失譯〔經〕。附三秦錄。後題金剛上有密蹟二字〔開〕。
ᅟ〇四〇六 般泥洹後四輩灌腊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竺法護譯。題缺四輩二字〔開〕。
ᅟ〇四〇七 佛滅度後棺[A6]斂葬送經 一卷。 失譯〔祐〕。附西晉錄〔開〕。
ᅟᅟ==[A6] 斂【CB】,歛【呂澂】==
ᅟ〇四〇八 佛般泥洹時迦葉赴佛經 一卷。 失譯〔祐〕 後作竺曇無蘭譯〔開〕。或題迦葉赴佛經〔仁〕。
ᅟ〇四〇九 佛垂般泥洹略說教誡經 一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祐〕。
ᅟ〇四一〇 方等大雲經 六卷。北涼曇無讖譯〔祐〕。後題方等無相大雲經〔章〕。
ᅟ〇四一一 大雲無想經第九卷 一卷。 今勘是苻秦竺佛念譯。
ᅟ〇四一二 大法鼓經 二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祐〕。
ᅟ〇四一三 金光明經 四卷。 北涼曇無讖譯〔祐〕。
ᅟ〇四一四 合金光明經 八卷。 北涼曇無讖、北周闍那崛多、陳真諦譯。隋寶貴閤。開皇十七年(五九七)出〔房〕。原題新合,今依開錄刪正。
-〇四一五 金光明最勝王經 一〇卷。 唐義淨譯。長安三年(七〇三)出。勘同涼譯金光經〔開〕。
-〇四一六 莊嚴菩提心經 一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經〕。今勘同金光明經淨地陀羅尼品。
ᅟ〇四一七 正法華經 一〇卷。 西晉竺法護譯。太康七年(二八六)出〔祐〕。
-〇四一八 妙法蓮華經 七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弘始八年(四〇六)出〔祐〕。勘同正法華經。原題新法華經,今依經錄改正。
-〇四一九 添品妙法蓮華經 七卷。 隋闍那崛多譯。仁壽元年(六〇一)出。勘同正法華經〔泰〕。題中添品二字依開錄加。
-〇四二〇 薩曇分陀利經 一卷。 失譯〔祐〕。附西晉錄〔開〕。勘同法華經寶塔品少分及提婆達多品〔經〕。原題作薩蕓,今依經錄改正。
ᅟ〇四二一 法華三昧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劉宋智嚴譯〔開〕。
ᅟ〇四二二 無量義經 一卷。 蕭齊曇摩伽陀耶舍譯〔祐〕。建元三年(四八一)出〔開〕。
ᅟ〇四二三 濟諸方等學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
-〇四二四 大乘方廣總持經 一卷。 隋毘尼多流支譯。開皇二年(五八二)出〔房〕。勘同濟諸方等學經〔開〕。
阿含部 二六四部 六〇七卷
ᅟ〇四二五 雜阿含經 四八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祐〕。原五十卷,缺二卷,後誤以阿育王傳補入〔宋〕。今刪。
-〇四二六 別譯雜阿含經 二〇卷。 失譯〔經〕。附三秦錄〔開〕。勘出雜阿含第四,第二十二,第三十二至三十六,第三十八至四十六,第四十八至五十各卷。
-〇四二七 雜阿含經 一卷。 失譯〔祐〕。附魏吳錄。勘是雜阿含別品〔經〕。散見雜阿含各卷,其中原有二十七經,今刪去積骨、七處三觀兩經。
-〇四二八 五陰譬喻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勘出雜阿含第十卷〔開〕。
-〇四二九 水沫所漂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勘同五陰譬喻經〔開〕。今附魏吳錄。
-〇四三〇 聖法印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元康四年(二九四)出。勘出雜阿含第三卷〔開〕。
-〇四三一 法印經 一卷。 宋施護譯。咸平四年(一〇〇一)出〔祥〕。今勘同聖法印經。
-〇四三二 五蘊皆空經 一卷。 唐義淨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勘出雜阿含第二卷〔開〕。
-〇四三三 七處三觀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元嘉元年(一五一)出。勘出雜阿含第二卷〔開〕。原與雜經四十四篇及積骨經等合本,今別行。
-〇四三四 隨勇尊者經 一卷。 宋施護法護惟淨同譯。大中祥符九年(一〇一六)出〔景〕。今勘出雜阿含第九卷。
-〇四三五 不自守意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謙譯。勘出雜阿含第十一卷〔開〕。今附魏吳錄。
-〇四三六 勝義空經 一卷。 宋施護法護惟淨同譯。大中祥符九年(一〇一六)出〔景〕。今勘出雜阿含第十二卷。
-〇四三七 滿願子經 一卷。 失譯〔祐〕。附東晉錄。勘出雜阿含第十三卷〔開〕。
-〇四三八 轉法輪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勘出雜阿含第十五卷〔開〕。
-〇四三九 三轉法輪經 一卷。 唐義淨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勘同轉法輪經〔開〕。
-〇四四〇 醫喻經 一卷。 宋施護譯 大中祥符元年(一〇〇八)出〔祥〕。今勘出雜阿含第十五卷。
-〇四四一 相應相可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開〕。今勘出雜阿含第十六卷。
-〇四四二 月喻經 一卷。 宋施護譯。大中祥符元年(一〇〇八)出〔祥〕。今勘出雜阿含第四十一卷。
-〇四四三 善馬有三相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曜譯。勘出雜阿含第三十二卷〔開〕。今附魏吳錄。
-〇四四四 馬有八態〔譬人〕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曜譯。勘出雜阿含第三十二卷〔開〕。今附魏吳錄。
-〇四四五 解憂經 一卷。 宋法天譯。淳化元年(九九〇)出〔祥〕。今勘出雜阿含第三十四卷。
-〇四四六 積骨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原在大本七處三觀經中,今別行。勘出雜阿含第三十四卷。
-〇四四七 牧牛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鳩摩羅什譯。勘出雜阿含第四十六卷〔開〕。
-〇四四八 緣起經 一卷。 唐玄奘譯〔圖〕。龍朔元年(六六一)出。勘同牧牛經〔開〕。
-〇四四九 信解智力經 一卷。 宋法賢譯。咸平元年(九九八)出〔祥〕。今勘出雜阿含第二十六卷。
-〇四五〇 清淨心經 一卷。 宋施護法護惟淨同譯。大中祥符九年(一〇一六)出〔景〕。今勘出雜阿含第二十六卷。
-〇四五一 輪王七寶經 一卷。 宋施護譯。咸平五年(一〇〇二)出〔祥〕。今勘出雜阿含第二十七卷。
-〇四五二 無常經 一卷。 唐義淨譯。大足元年(七〇一)出〔開〕。今勘出雜阿含第二十七卷。
-〇四五三 八正道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今勘出雜阿含第二十八卷〔開〕。
-〇四五四 難提釋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勘出雜阿含第三十卷〔開〕。
-〇四五五 戒德香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曇無蘭譯〔開〕。今附西晉錄。
-〇四五六 戒香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祥〕。今勘同戒德香經。
-〇四五七 鴦掘魔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今勘出雜阿含第三十八卷。
-〇四五八 鴦崛髻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勘同鴦掘魔經,文稍廣〔開〕。
-〇四五九 蟻喻經 一卷。 宋施護譯。大中祥符二年(一〇〇九)出〔祥〕。今勘出雜阿含第三十八卷。
-〇四六〇 波斯匿王大後崩塵土坌身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開〕。今勘出雜阿含第四十六卷。
-〇四六一 大三摩惹經 一卷。 宋法天譯。淳化元年(九九〇)出〔祥〕。今勘出雜阿含第四十四卷。
-〇四六二 新歲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開〕。今附西晉錄。勘出雜阿含第四十五卷。
-〇四六三 受新歲經 一卷。 失譯。後誤題竺法護譯〔宋〕。今勘同新歲經。
-〇四六四 解夏經 一卷。 宋法賢譯。咸平元年(九九八)出〔祥〕。今勘同新歲經。
ᅟ〇四六五 中阿含經 六〇卷。 東晉僧伽提婆譯。隆安元年至二年(三九七~八)出〔祐〕。
-〇四六六 七知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謙譯〔開〕。勘出中阿含第一卷〔經〕。今勘同善法經。
-〇四六七 園生樹經 一卷。 宋施護譯。咸平四年(一〇〇一)出〔祥〕。今勘出中阿含第一卷晝度樹經。
-〇四六八 咸水喻經 一卷。 失譯〔祐〕。附西晉錄。勘出中阿含第一卷〔開〕。今勘同水喻經。
-〇四六九 薩缽多酥哩逾㮈野經 一卷。 宋法賢譯。淳化二年(九九一)出〔祥〕。今勘出中阿含第二卷七日經。
-〇四七〇 一切流攝守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後題守下有因字。勘出中阿含第二卷〔開〕。今勘同漏盡經。
-〇四七一 四諦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勘出中阿含第七卷〔開〕。今勘同分別聖諦經。
-〇四七二 恒水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勘出中阿含第九卷〔開〕。今勘同瞻波經。
-〇四七三 法海經 一卷。 西晉法炬譯〔開〕。勘同恒水經〔經〕。
-〇四七四 海八德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鳩摩羅什譯〔開〕。勘同恒水經〔經〕。今附晉錄。
-〇四七五 本相猗致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勘出中阿含第十卷〔開〕。今勘同本際經。
-〇四七六 緣本致經 一卷。 失譯〔經〕。附東晉錄〔開〕。勘同本相猗致經〔經〕。
-〇四七七 頂生王故事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開〕。勘出中阿含第十一卷〔經〕。今勘同四洲經。
-〇四七八 文陀竭王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曇無讖譯。勘同頂生王故事經〔開〕。今附西晉錄。
-〇四七九 頻婆娑羅王經 一卷。 宋法賢譯。咸平元年(九九八)出〔祥〕。今勘出中阿含第十一卷頻鞞娑邏王迎佛經。
-〇四八〇 鐵城泥犁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勘出中阿含第十二卷〔開〕。今勘與五天使經同本。
-〇四八一 閻羅王五天使者經 一卷。 失譯〔經〕。後作慧蕳譯。勘同鐵城泥犁經〔開〕。
-〇四八二 古來世時經 一卷。 失譯〔祐〕。附東晉錄〔開〕。勘出中阿含第十三卷〔經〕。今勘同說本經。題中世時二字依經錄加。
-〇四八三 大正句王經 二卷。 宋法賢譯。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祥〕。今勘出中阿含第十六卷鞞肆經。
-〇四八四 阿那律八念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曜譯〔開〕勘出中阿含第十八卷〔經〕。今附西晉錄。勘同八念經。
-〇四八五 離睡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竺法護譯〔開〕。勘出中阿含第二十卷〔經〕。今勘同長老上尊睡眠經。
-〇四八六 是法非法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勘出中阿含第二十一卷〔開〕。今勘同真人經。
-〇四八七 求欲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勘出中阿含第二十二卷〔開〕。今勘同穢品經。
-〇四八八 受歲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竺法護譯〔開〕。勘出中阿含第二十三卷〔經〕。今勘同比丘請經。
-〇四八九 梵志計水淨經 一卷。 失譯〔祐〕。附東晉錄〔開〕。勘出中阿含第二十三卷〔經〕。今勘同水淨梵志經。
-〇四九〇 人本欲生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今勘出中阿含第二十四卷大因經。
-〇四九一 大生義經 一卷。 宋施護譯。咸平四年(一〇〇一)出〔祥〕。今勘同人本欲生經。
-〇四九二 苦陰經 一卷。 失譯〔祐〕。附後漢錄〔房〕。勘出中阿含第二十五卷〔經〕。今勘同苦陰經。
-〇四九三 釋摩男經 一卷。 吳支謙譯〔祐〕。勘出中阿含第二十五卷〔經〕。今勘同第二苦陰經。後題男下有本四子三字〔宋〕。
-〇四九四 苦陰因事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開〕。勘同釋摩男本經〔經〕。原題業經,今依經錄改正。
-〇四九五 尼拘陀梵志經 二卷。 宋施護法護惟淨同譯。中大祥符四年(一〇一一)出〔祥〕。今勘出中阿含第二十六卷優曇婆邏經。
-〇四九六 樂想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竺法護譯〔開〕。勘出中阿含第二十六卷〔經〕。今勘同想經。
-〇四九七 漏分布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勘出中阿含第二十七卷〔開〕。今勘同達梵行經。
-〇四九八 阿耨颰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開〕。勘出中阿含第二十七卷〔經〕。今勘同阿波經。原題阿耨風經,今依經錄改正。
-〇四九九 諸法本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謙譯〔開〕。勘出中阿含第二十八卷〔經〕。今附西晉錄,勘同諸法本經。
-〇五〇〇 瞿曇彌記果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慧蕳譯〔開〕。勘出中阿含第二十八卷〔經〕。今勘同瞿曇彌經。
-〇五〇一 瞻婆比丘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勘出中阿含第二十九卷〔開〕。今勘同瞻波經。
-〇五〇二 八無暇有暇經 一卷。 唐義淨譯。大足元年(七〇一)出〔開〕。今勘出中阿含第二十九卷八難經。
-〇五〇三 伏婬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開〕。勘出中阿含第三十卷〔經〕。今勘同行欲經。
-〇五〇四 魔嬈亂經 一卷。 失譯。附後漢錄〔房〕。勘出中阿含第三十卷〔經〕。今勘同降魔經。
-〇五〇五 弊魔試目連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謙譯。勘同魔嬈亂經〔開〕。今附魏吳錄。
-〇五〇六 賴[A7]吒和羅經 一卷。 吳支謙譯〔祐〕。勘出中阿含第三十一卷〔經〕。今勘同賴吒惒羅經。
ᅟᅟ==[A7] 吒【CB】,𣅒【呂澂】==
-〇五〇七 護國經 一卷。 宋法賢譯。咸平二年(九九九)出〔祥〕。今勘同賴吒和羅經。
-〇五〇八 帝釋所問經 一卷。 宋法賢譯。咸平元年(九九八)出〔祥〕。今勘出中阿含第三十三卷釋問經。
-〇五〇九 大六向拜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太安元年(三〇二)出〔房〕。後誤題尸迦羅越六方禮經。安世高譯〔開〕。今勘出中阿含第三十三卷善生經。
-〇五一〇 善生子經 一卷。 西晉支法度譯〔開〕。先失譯〔祐〕。勘同大六嚮拜經〔房〕。
-〇五一一 數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勘出中阿含第三十五卷〔開〕。今勘同算數目犍連經。
-〇五一二 梵志波羅延問種尊經 一卷。 失譯〔經〕。後作竺曇無蘭譯。勘出中阿含第三十七卷〔開〕。今勘同阿攝惒經。今附魏吳錄。
-〇五一三 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 三卷。宋施護法護惟淨同譯。大中祥符五年(一〇一二)出〔景〕。今勘出中阿含第三十九卷婆羅婆堂經。
-〇五一四 須達長者經 一卷。 蕭齊求那毗地譯〔經〕。建武二年(四九五)出〔祐〕。今勘出阿含第三十九卷須達哆經。
-〇五一五 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一卷。 失譯〔周〕。今勘同須達長者經。
-〇五一六 長者施報經 一卷。 宋法天譯。淳化元年(九九〇)出〔祥〕。今勘同須達長者經。
-〇五一七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一卷。 失譯〔祐〕。附劉宋錄。勘出中阿含第四十卷〔開〕。今勘同黃蘆園經。
-〇五一八 梵摩渝經 一卷。 吳支謙譯〔祐〕。勘出中阿含第四十一卷〔開〕。今勘同梵摩經。
-〇五一九 尊上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竺法護譯〔開〕。勘出中阿含第四十三卷〔經〕。今勘同釋中禪室尊經。
-〇五二〇 兜調經 一卷。 失譯〔祐〕。附西晉錄。勘出中阿含第四十四卷〔開〕。今勘同鸚鵡經。
-〇五二一 鸚鵡經 一卷。失譯〔祐〕。後作求那跋陀羅譯。勘同兜調經〔開〕。
-〇五二二 業報差別經 一卷。 隋瞿曇法智譯。開皇二年(五八二)出〔房〕。今勘同兜調經。
-〇五二三 分別善惡報應經 二卷。 宋天息災譯。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勘同兜調經〔至〕。
-〇五二四 淨意優婆塞所問經 一卷 宋施護譯。景德二年(一〇〇五)出〔祥〕。今勘同兜調經。
-〇五二五 意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竺護譯〔開〕。勘出中阿含第四十五卷〔經〕。今勘同心經。
-〇五二六 應法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竺法護譯〔開〕。勘出中阿含第四十五卷〔經〕。今勘同受法經。
-〇五二七 分別布施經 一卷。 宋施護譯。咸平四年(一〇〇一)出〔祥〕。今勘出中阿含第四十七卷瞿曇彌經。
-〇五二八 四品法門經 一卷。 宋法賢譯。咸平元年(九九八)出〔祥〕。今勘出中阿含第四十七卷多界經。
-〇五二九 息淨因緣經 一卷。 宋施護譯。大中祥符元年(一〇〇八)出〔祥〕。今勘出中阿含第五十二卷周那經。
-〇五三〇 泥犁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勘出中阿含第五十三卷〔開〕。今勘同痴慧地經。
-〇五三一 齋經 一卷。 吳支謙譯〔祐〕。勘出中阿含第五十五卷〔經〕。今勘同持齋經。
-〇五三二 優婆夷墮舍經 一卷。 失譯〔祐〕。附劉宋錄。勘同齋經。題舍下有迦字〔開〕。
-〇五三三 八關齋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沮渠京聲譯〔開〕。今附西晉錄。勘同齋經。
-〇五三四 鞞摩肅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求那跋陀羅譯〔開〕。勘出中阿含第五十七卷〔經〕。今勘同鞞摩那修經。
-〇五三五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安世高譯。勘出中阿含第六十卷〔開〕。今勘同愛生經。
-〇五三六 十支居士八城人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勘出中阿含第六十卷〔經〕。今勘同八城經。
-〇五三七 邪見經 一卷。 失譯〔祐〕。附劉宋錄〔開〕。勘出中阿含第六十卷〔經〕。今勘同見經。
-〇五三八 箭喻經 一卷。 失譯〔祐〕。附東晉錄〔開〕。勘出中阿含第六十卷〔經〕。今勘同箭喻經。
ᅟ〇五三九 長阿含經 二二卷。姚秦佛馱耶舍譯。弘始十五年(四一三)出〔祐〕。
-〇五四〇 七佛父母姓字經 一卷。 失譯〔祐〕。附魏吳錄〔房〕。勘出長阿含〔經〕。今勘同第一卷初分大本經。
-〇五四一 七佛經 一卷。 宋法天譯。淳化元年(九九〇)出〔祥〕。今勘同七佛父母姓字經。
-〇五四二 毘婆尸佛經 二卷。 宋法天譯。淳化元年(九九〇)出〔祥〕。今勘出七佛父母姓字經。
-〇五四三 佛般泥洹經 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太始五年(二六九)出〔祐〕。後作帛法祖譯。勘出長阿含第二至四卷初分游行經〔開〕。
-〇五四四 大般涅槃經 三卷。 東晉法顯譯。勘同佛般泥洹經〔開〕。
-〇五四五 般泥洹經 二卷。 失譯。附東晉錄〔開〕。先作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經〕。勘同佛般泥洹經〔開〕。原殘一卷。開錄補全。
-〇五四六 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 二卷。 宋施護法護惟淨同譯。大中祥符三年(一〇一〇)出〔祥〕。今勘出長阿含第五卷初分典尊經。
-〇五四七 人仙經 一卷。 宋法賢譯。咸平元年(九九八)出〔祥〕。今勘出長阿含第五卷初分闍尼沙經。
-〇五四八 大集法門經 二卷。 宋施護譯。景德二年(一〇〇五)出〔祥〕。今勘出長阿含第八卷第二分眾集經。
-〇五四九 長阿含十報法經 二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勘出長阿含第九卷〔開〕。今勘同二分十上經。
-〇五五〇 信佛功德經 一卷。 宋法護譯。咸平元年(九九八)出〔祥〕。今勘出長阿含第二十卷二分自歡喜經。
-〇五五一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謙譯。勘出長阿含〔開〕。今勘同三分阿摩晝經。
-〇五五二 梵網六十二見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後誤支謙譯。勘出長阿含第十四卷〔開〕。今勘同三分梵動經。
-〇五五三 寂志果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勘出長阿含第十七卷〔開〕。今勘同三分沙門果經。
-〇五五四 樓炭經 六卷。 西晉法炬譯〔祐〕。後作法炬法立共譯。勘出長阿含四分世記經。
-〇五五五 起世經 一〇卷。 隋闍那崛多等譯。勘同樓炭經〔開〕。
-〇五五六 起世因本經 一〇卷。 隋達摩笈多譯〔泰〕。勘同樓炭經〔開〕。題中因本二字依周錄加。
ᅟ〇五五七 增一阿含經 五一卷。 苻秦曇摩難提譯。建元二十一年(三八五)出〔祐〕。後誤東晉僧伽提婆譯〔開〕。今勘係經僧伽提婆修正。
-〇五五八 雜經四十四篇 二卷。 後漢安世高譯。安公雲出增一阿含,今缺〔祐〕。舊本雜在七處三觀經內,今別出。
-〇五五九 阿羅漢具德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勘出增一阿含第三卷〔至〕。今勘同弟子等品。
-〇五六〇 無上處經 一卷。 失譯〔經〕。附東晉錄〔開〕。今勘出增一阿含第十二卷三寶品。
-〇五六一 四人出現世間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求那跋陀羅譯。勘出增一阿含第十八卷〔開〕。今勘同四意斷品。
-〇五六二 四無所畏經 一卷。 宋施護譯。淳化二年(九九一)出〔祥〕。今勘出增一阿含第十九卷四諦品。
-〇五六三 五大施經 一卷。 宋施護法護惟淨同譯。天禧元年(一〇一七)出〔景〕。今勘出增一阿含第二十卷聲聞品。
-〇五六四 三摩竭經 一卷。 吳竺律炎譯〔經〕。黃龍二年(二三〇)出〔開〕。今勘出增一阿含第二十二卷須陀品。
-〇五六五 須摩提女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吳支謙譯〔開〕。今附西晉錄。勘同三摩竭經。
-〇五六六 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 三卷。 宋施護譯。景德三年(一〇〇六)出〔祥〕。今勘同三摩竭經。
-〇五六七 婆羅門避死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勘出增一阿含第二十三卷〔開〕。今勘同增上品。
-〇五六八 施色力經 一卷。 失譯〔祐〕。附東晉錄。題食施穫五福報經。勘出增一阿含第二十四卷〔開〕。今勘同善聚品。
-〇五六九 琉璃王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今勘出增一阿含第二十六卷等見品。
-〇五七〇 頻毗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勘出增一阿含第二十六卷〔開〕。今勘同等見品。
-〇五七一 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慧蕳譯。勘出增一阿含第二十七卷〔開〕。今勘同邪聚品。
-〇五七二 尊那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今勘出增一阿含第三十五卷七日品。
-〇五七三 力士移山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勘出增一阿含第三十六卷〔開〕。今勘同難品。
-〇五七四 四未曾有法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竺法護譯。勘同力士移山經〔開〕。
-〇五七五 舍利弗目蓮游諸國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後誤康孟祥譯。題舍利弗摩訶目蓮游四衢經。勘出增一阿含第四十一卷〔開〕。今勘同馬王品。
-〇五七六 十力經 一卷。 唐勿提提犀魚譯〔貞〕。今勘同增一阿含第四十二卷結禁品。
-〇五七七 佛十力經 一卷。 宋施護法護惟淨同譯。天禧元年(一〇一七)出〔景〕。今勘同十力經。
-〇五七八 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求那跋陀羅譯。勘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八卷〔開〕。今勘同禮三寶品。
-〇五七九 四泥犁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勘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八卷〔開〕。今勘同禮三寶品。
-〇五八〇 阿那邠祁化七子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勘出增一阿含第四十九卷〔開〕。今勘同非常品。
-〇五八一 玉耶女經 一卷。 失譯〔祐〕。附西晉錄〔開〕。今勘出增一阿含第四十九卷非常品。
-〇五八二 玉耶經 一卷。 失譯〔經〕。後作竺曇無蘭譯。勘同玉耶女經〔開〕。
-〇五八三 阿遫達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求那跋陀羅譯〔開〕。勘同玉耶女經〔經〕。
-〇五八四 大愛道般泥洹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白法祖譯。勘出增一阿含第五十卷〔開〕。今勘同大愛道般涅槃品。
-〇五八五 佛母般泥洹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慧蕳譯。勘同大愛道般泥洹經〔開〕。
-〇五八六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一卷。 失譯〔祐〕。附東晉錄。勘出增一阿含第五十一卷〔開〕。今勘同大愛道般涅槃品。
-〇五八七 舍衛國王十夢經 一卷。 失譯。前經異本〔麗〕。
-〇五八八 國王不犁先尼十夢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勘同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開〕。
ᅟ〇五八九 義足經 二卷。 吳支謙譯〔祐〕。題中足字疑是品字誤。
ᅟ〇五九〇 本事經 七卷。 唐玄奘譯〔泰〕。永徽元年(六五〇)出〔開〕。
ᅟ〇五九一 法句經 二卷。 〔法救集〕。吳竺將炎共支謙譯。黃武三年(二二四)出〔祐〕。
-〇五九二 法集要頌經 四卷。 宋天息災譯。雍熙二年(九八五)出〔祥〕。今勘同法句經。
ᅟ〇五九三 法句喻經 四卷。 西晉法炬共法立譯〔祐〕。後題法句譬喻經〔開〕。
ᅟ〇五九四 四十二章經 一卷。 失譯。附漢錄〔祐〕。或作竺摩騰譯。今勘為上經略鈔。
ᅟ〇五九五 正法念處經 七〇卷。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興和元年(五三九)出〔房〕。先作留支譯〔經〕。
ᅟ〇五九六 諸法集要經 一〇卷。 觀無畏集。宋日稱等譯〔至〕。
ᅟ〇五九七 妙法聖念處經 八卷。 宋法天譯。雍熙二年(九八五)出〔祥〕。
ᅟ〇五九八 決定義經 一卷。 宋法賢譯。咸平元年(九九八)出〔祥〕。
-〇五九九 法大乘義決定經 三卷。 宋金總持等譯〔至〕。今勘同決定義經。原與相吉祥律密法稱同譯。
ᅟ〇六〇〇 普法義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
-〇六〇一 廣義法門經 一卷。 陳真諦譯〔房〕。天嘉四年(五六三)出。勘同普法義經〔開〕。
ᅟ〇六〇二 略教誡經 一卷。 唐義淨譯。景雲二年(七一一)出〔開〕。
ᅟ〇六〇三 諸行有為經 一卷。 宋法天譯。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
ᅟ〇六〇四 忠心政行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開〕。
-〇六〇五 阿含正行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今勘同忠心政行經。
ᅟ〇六〇六 法受塵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
ᅟ〇六〇七 所欲致患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太安三年(三〇四)出〔房〕。
ᅟ〇六〇八 阿難同學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
ᅟ〇六〇九 譬喻經 一卷。 唐義淨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開〕。
ᅟ〇六一〇 大魚事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開〕。
ᅟ〇六一一 佛醫經 一卷。 吳竺律炎共支謙譯〔泰〕。先失譯〔祐〕。
ᅟ〇六一二 比丘聽施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開〕。今附魏吳錄。
ᅟ〇六一三 治身經 一卷。 失譯〔祐〕。附西晉錄〔開〕。
ᅟ〇六一四 身觀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竺法護譯〔開〕。
ᅟ〇六一五 法觀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竺法護譯〔開〕。
ᅟ〇六一六 治意經 一卷。 失譯〔祐〕。附西晉錄〔開〕。
ᅟ〇六一七 堅意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
ᅟ〇六一八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開〕。
ᅟ〇六一九 安般守意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
ᅟ〇六二〇 禪秘要法經 三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經〕。題末經字依房錄加。
ᅟ〇六二一 禪要秘密治病經 二卷。 劉宋沮渠京聲譯。孝建二年(四五五)出〔祐〕。後題治禪病秘要經〔開〕。
ᅟ〇六二二 禪行三十七品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今附西晉錄。
ᅟ〇六二三 禪行法想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
ᅟ〇六二四 五十校計經 二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
ᅟ〇六二五 內外六波羅密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嚴佛調譯〔開〕。今附西晉錄。
ᅟ〇六二六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開〕。
ᅟ〇六二七 處處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
ᅟ〇六二八 大迦葉本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
ᅟ〇六二九 群牛譬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開〕。
ᅟ〇六三〇 羅雲忍辱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開〕。今附西晉錄。
ᅟ〇六三一 十二因緣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後誤支謙譯。題改為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開〕。
-〇六三二 緣起聖道經 一卷。 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出。勘同十二因緣經〔開〕。
-〇六三三 舊城喻經 一卷。 宋法賢譯。咸平元年(九九八)出〔祥〕。今勘同十二因緣經。
ᅟ〇六三四 分別緣生經 一卷。 宋法天譯。咸平三年(一〇〇〇)出〔祥〕。
ᅟ〇六三五 十二緣生祥瑞經 二卷。 宋施護譯。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
ᅟ〇六三六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
ᅟ〇六三七 慢法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開〕。
ᅟ〇六三八 阿難分別經 一卷。 乞伏秦法堅譯〔經〕。後誤題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開〕。
ᅟ〇六三九 分別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竺法護譯〔開〕。
ᅟ〇六四〇 身毛喜豎經 三卷。 宋惟淨法護共譯。天聖元年(一〇二三)出〔景〕。
ᅟ〇六四一 分別善惡所起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
ᅟ〇六四二 五道輪轉罪福報應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求那跋陀羅譯〔開〕。
ᅟ〇六四三 較量壽命經 一卷。 宋天息災譯。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
ᅟ〇六四四 見正經 一卷。 失譯。原題生死變化經〔祐〕。後作竺曇無蘭譯〔開〕。今附西晉錄。
ᅟ〇六四五 罵意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
ᅟ〇六四六 淛狗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謙譯〔開〕。
ᅟ〇六四七 十八泥犁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
ᅟ〇六四八 父母恩難報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
ᅟ〇六四九 孝子報恩經 一卷。 失譯〔祐〕。附西晉錄〔開〕。
ᅟ〇六五〇 進學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沮渠京聲譯〔開〕。今附西晉錄。
ᅟ〇六五一 自愛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開〕。
ᅟ〇六五二 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穫免惡道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後誤法天譯〔宋〕。
ᅟ〇六五三 無垢優婆夷經 一卷。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興和四年(五四二)出〔房〕。
ᅟ〇六五四 出家功德經 一卷。 失譯。附三秦錄〔開〕。先作支謙譯〔經〕。
ᅟ〇六五五 灌頂王喻經 一卷。 宋施護譯。大中祥符三年(一〇一〇)出〔祥〕。
ᅟ〇六五六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一卷。 唐義淨譯。景雲二年(七一一)出〔開〕。
ᅟ〇六五七 四願經 一卷。 吳支謙譯〔祐〕。
ᅟ〇六五八 四自侵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
ᅟ〇六五九 阿難四事經 一卷。 吳支謙譯〔祐〕。
ᅟ〇六六〇 萍沙王五願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謙譯〔開〕。原題弗迦沙王經〔祐〕。今附西晉錄。
ᅟ〇六六一 五王經 一卷。 失譯〔經〕。附東晉錄〔開〕。
ᅟ〇六六二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開〕。
ᅟ〇六六三 五無反復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沮渠京聲譯〔開〕。今附西晉錄。
ᅟ〇六六四 賢者五福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白法祖譯〔開〕。後題福下有德字〔宋〕。
ᅟ〇六六五 五苦章句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開〕今附西晉錄。
ᅟ〇六六六 五恐怖世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沮渠京聲譯〔開〕。今附西晉錄。
ᅟ〇六六七 阿難七夢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開〕。今附西晉錄。
ᅟ〇六六八 八師經 一卷。 吳支謙譯〔祐〕。
ᅟ〇六六九 八大人覺章經 一卷。 失譯〔經〕。後誤安世高譯〔周〕。
ᅟ〇六七〇 九橫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
ᅟ〇六七一 十二品生死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求那跋陀羅譯〔開〕。
ᅟ〇六七二 十二頭陀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求那跋陀羅譯〔開〕。
ᅟ〇六七三 布施經 一卷。 宋法賢譯。端拱二年(九八九)出〔祥〕。
ᅟ〇六七四 頗多和多耆經 一卷。 失譯〔祐〕。附西晉錄〔開〕。
ᅟ〇六七五 溫室洗浴眾僧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
ᅟ〇六七六 諫王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沮渠京聲譯〔開〕。今附西晉錄。
-〇六七七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 一卷。 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出〔開〕。勘同諫王經〔泰〕。
-〇六七八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一卷。 唐義淨譯。神龍元年(七〇五)出。勘同諫王經〔開〕。
-〇六七九 勝軍王所問經 一卷。 宋施護譯。咸平五年(一〇〇二)出〔祥〕。今勘同諫王經。
ᅟ〇六八〇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〇六八一 梵摩難王經 一卷。 失譯〔祐〕。附西晉錄〔開〕。
ᅟ〇六八二 未生怨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謙譯〔開〕。今附西晉錄。
ᅟ〇六八三 黑氏梵志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謙譯〔開〕。今附西晉錄。
ᅟ〇六八四 長爪梵志請問經 一卷。 唐義淨譯。久視元年(七〇〇)出〔開〕。
ᅟ〇六八五 婦人遇[A8]辜經 一卷。 乞伏秦法堅譯〔經〕。先失譯〔祐〕。
ᅟᅟ==[A8] 辜【CB】,[辛-〦+吉]【呂澂】==
ᅟ〇六八六 龍王兄弟經 一卷。 失譯〔經〕。後誤支謙譯〔開〕。
ᅟ〇六八七 [A9]盂蘭盆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竺法護譯〔開〕。
ᅟᅟ==[A9] 盂【CB】,孟【呂澂】==
ᅟ〇六八八 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求那跋陀羅譯〔開〕。
律藏 總二一〇部 八七九卷
律部 部卷同上
ᅟ〇六八九 菩薩戒本 一卷。 北涼曇無讖譯〔祐〕。
-〇六九〇 菩薩戒本 一卷。 唐玄奘譯。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出。勘同涼譯戒本〔開〕。
ᅟ〇六九一 菩薩戒羯磨文 一卷。 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出〔開〕。
ᅟ〇六九二 受十善戒經 一卷。 失譯〔祐〕。附後漢錄〔房〕。
ᅟ〇六九三 十善業道經 一經。 唐實叉難陀譯〔開〕。
ᅟ〇六九四 佛為裟迦羅龍王所說大乘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祥〕。
ᅟ〇六九五 優婆塞戒經 七卷。 北涼曇無讖譯〔祐〕。玄始十五年(四二六)出〔開〕。題末經字依經錄加。
ᅟ〇六九六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二卷。 失譯〔祐〕。今合為一部。原分五戒經威儀經兩種。後誤求那跋摩譯〔開〕。
ᅟ〇六九七 優婆塞五戒相 一卷。 劉宋求那跋摩譯〔祐〕。元嘉八年(四三一)出〔房〕。後題末有經字〔開〕。
ᅟ〇六九八 菩薩受齋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聶道真譯〔開〕。
ᅟ〇六九九 正恭敬經 一卷。 元魏佛陀扇多譯〔經〕。元象二年(五三九)出〔房〕。
-〇七〇〇 善恭敬師經 一卷。 隋闍那崛多等譯。開皇六年(五八六)出〔房〕。勘同正恭敬經〔仁〕。
ᅟ〇七〇一 文殊悔過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
ᅟ〇七〇二 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聶道真譯〔開〕。
ᅟ〇七〇三 淨業障經 一卷。 失譯〔祐〕。附秦錄〔開〕。
ᅟ〇七〇四 菩薩藏經 一卷。 梁僧伽婆羅譯〔經〕。
ᅟ〇七〇五 舍利弗悔過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
ᅟ〇七〇六 大乘三聚懺悔經 一卷。 隋闍那崛多及笈多等譯〔泰〕。
ᅟ〇七〇七 菩薩懺悔法 一卷。 失譯〔祐〕。附梁錄〔開〕。或題菩薩五法懺悔文〔泰〕。
ᅟ〇七〇八 大乘戒經 一卷。 宋施護譯。淳化二年(九九一)出〔祥〕。
ᅟ〇七〇九 八種長養功德經 一卷。 宋惟淨法護共譯。天禧三年至天聖元年(一〇一九~二三)出〔景〕。
ᅟ〇七一〇 迦葉禁戒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沮渠京聲譯〔開〕。今附西晉錄。
ᅟ〇七一一 菩薩善戒經 一卷。 劉宋求那跋摩譯〔祐〕。原與宗經論部菩薩善戒經合為一部。今依開錄別行。
ᅟ〇七一二 菩薩內戒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求那跋摩譯〔周〕。
ᅟ〇七一三 佛藏經 三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祐〕。弘始七年(四〇五)出〔房〕。
ᅟ〇七一四 文殊師利問經 二卷。 梁僧伽婆羅譯。天監十七年(五一八)出〔房〕。先失譯〔經〕。
-〇七一五 文殊問字母品 一卷。 唐不空譯〔貞〕。今勘出文殊問經。
ᅟ〇七一六 文殊師利淨律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太康十年(二八九)出〔祐〕。
-〇七一七 清淨毘尼方廣經 一卷。 失譯。先作竺法護譯〔經〕。後誤鳩摩羅什譯〔周〕。勘同文殊淨律經〔經〕。
-〇七一八 寂調音所問經 一卷。 劉宋法海譯〔房〕。先失譯〔祐〕。勘同文殊淨律經〔經〕。
-〇七一九 清淨毘奈耶最上大乘經 二卷。 宋智吉祥等譯。勘同文殊淨律經〔至〕。原三卷,今缺下卷。
ᅟ〇七二〇 十誦比丘戒本 一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祐〕。
ᅟ〇七二一 十誦律 六一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祐〕。弘始六年至十五年(四〇四~四一三)出〔房〕。與弗若多羅曇摩流支共譯。原五八卷,後卑摩羅叉校訂為六一卷〔祐〕。或誤後三卷為卑摩羅叉補譯〔開〕。
ᅟ〇七二二 大沙門羯磨 一卷。 失譯〔祐〕。附劉宋錄。題名大沙門百一羯磨法〔開〕。
ᅟ〇七二三 鼻奈耶 一〇卷。 苻秦竺佛念譯〔經〕。建元十四年(三七八)出〔開〕。
ᅟ〇七二四 摩得勒伽經 一〇卷。 劉宋僧伽跋摩譯。元嘉十二年(四三五)出〔祐〕。或題首有薩婆多部毘尼六字〔宋〕。
ᅟ〇七二五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 八卷。 失譯〔經〕。附秦錄〔開〕。
ᅟ〇七二六 曇無德戒本 一卷。 姚秦佛陀耶舍譯〔祐〕。後題四分僧戒本〔開〕。
ᅟ〇七二七 曇無德律 六〇卷。 姚秦佛陀耶舍譯。弘始十二年至十四年(四一〇~二)出〔祐〕。後題四分律〔開〕。原四五卷,後開為六〇卷。
ᅟ〇七二八 曇無德羯磨 一卷。 從曇無德律抄出。舊誤曹魏曇諦譯〔經〕。
ᅟ〇七二九 曇無德雜羯磨 二卷。 從曇無德律抄出。舊誤康僧鎧譯〔開〕。次卷尼羯磨舊別行,今合為一部。或題德下有律部二字〔宋〕。
ᅟ〇七三〇 毘尼母 八卷。 失譯〔經〕。附秦錄。題末加經字〔開〕。
ᅟ〇七三一 彌沙塞比丘戒本 一卷。 劉宋佛馱什譯。景平元年(四三三)出〔祐〕。後題比丘作五分〔宋〕。
ᅟ〇七三二 彌沙塞律 三四卷。 劉宋佛馱什譯。景平元年(四二三)出〔祐〕。後作五分律〔開〕。
ᅟ〇七三三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 一卷。 唐義淨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開〕。
ᅟ〇七三四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 一卷。 唐義淨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開〕。
ᅟ〇七三五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五〇卷。 唐義淨譯。長安三年(七〇三)出〔開〕。
ᅟ〇七三六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 二〇卷。 唐義淨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開〕。
ᅟ〇七三七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 四卷。 原五卷,缺一卷。唐義淨譯。大周證聖元年至唐景雲二年(六九五~七一一)出〔貞〕。下六種并同。
ᅟ〇七三八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隨意事 一卷。
ᅟ〇七三九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安居事 一卷。
ᅟ〇七四〇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皮革事 二卷。
ᅟ〇七四一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一八卷。 原二〇卷,缺二卷。
ᅟ〇七四二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羯恥那事 一卷。
ᅟ〇七四三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二〇卷。
ᅟ〇七四四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四〇卷。 唐義淨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開〕。
ᅟ〇七四五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攝頌 一卷。 唐義淨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開〕。
ᅟ〇七四六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一〇卷。 唐義淨譯。長安三年(七〇三)出〔開〕。
ᅟ〇七四七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攝頌 一卷。 唐義淨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開〕。
ᅟ〇七四八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一〇卷。 唐義淨譯。長安三年(七〇三)出〔開〕。
ᅟ〇七四九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 五卷。 毘舍佉造。唐義淨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開〕。
ᅟ〇七五〇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一四卷。 勝友集。唐義淨譯。久視元年(七〇〇)出〔開〕。
ᅟ〇七五一 僧祇比丘戒本 一卷。 東晉法顯共佛馱跋陀譯〔祐〕。後題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宋〕。
ᅟ〇七五二 僧祇尼戒本 一卷。 東晉法顯共佛馱跋陀譯〔房〕。後題摩訶僧祇比丘尼戒本〔宋〕。
ᅟ〇七五三 摩訶僧祇律 四〇卷。 東晉法顯共佛馱跋陀譯〔祐〕。義熙十二年(四一六)出〔房〕。
ᅟ〇七五四 解脫戒本 一卷。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經〕。武定元年(五四三)出〔開〕。後題解脫戒經。又註出迦葉維部五字〔宋〕。
ᅟ〇七五五 善見律毘婆沙 一八卷。 蕭齊僧伽跋陀羅譯。永明七年(四八九)出〔祐〕。原題律字置後,今依經錄改正。
ᅟ〇七五六 律二十二明了論 一卷。 〔覺護造〕。陳真諦譯〔經〕。光大二年(五六八)出〔開〕。題初四字依房錄加。
ᅟ〇七五七 佛阿毘曇經 二卷。 陳真諦譯〔房〕。
ᅟ〇七五八 苾芻五法經 一卷。 宋法天譯。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
ᅟ〇七五九 苾芻迦尸迦十法經 一卷。 宋法天譯。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
ᅟ〇七六〇 大比丘威儀經 二卷。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題名大比丘三千威儀經〔開〕。今附秦錄。
ᅟ〇七六一 大愛道比丘尼經 二卷。 失譯。附涼錄〔祐〕。
ᅟ〇七六二 沙彌威儀 一卷。 失譯〔祐〕。後作求那跋摩譯〔經〕。
ᅟ〇七六三 沙彌離威儀 一卷。 失譯〔祐〕。附東晉錄〔開〕。後題沙彌十戒并威儀〔泰〕。
ᅟ〇七六四 沙彌十戒儀則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
ᅟ〇七六五 沙彌離戒 一卷。 失譯〔祐〕。附東晉錄〔開〕。後題沙彌尼離戒文〔開〕。
ᅟ〇七六六 沙彌尼戒經 一卷。 失譯〔祐〕。附後漢錄〔房〕。題中經字依經錄加。
ᅟ〇七六七 戒消災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支謙譯〔開〕。
ᅟ〇七六八 出家緣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
ᅟ〇七六九 犯戒罪報輕重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
ᅟ〇七七〇 舍利弗問經 一卷。 失譯〔經〕。附東晉錄〔開〕。
ᅟ〇七七一 優波離問佛經 一卷。 失譯〔祐〕。附東晉錄〔內〕。後誤求那跋摩譯〔宋〕。
ᅟ〇七七二 目連所問經 一卷。 宋法天譯。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
ᅟ〇七七三 五百問事經 一卷。 失譯。附東晉錄〔開〕。
ᅟ〇七七四 時非時經 一卷。 失譯。後作若羅嚴譯。附西晉錄〔開〕。
ᅟ〇七七五 錫杖經 一卷。 失譯〔經〕。附東晉錄。題上有得道梯橙四字〔開〕。
ᅟ〇七七六 迦葉結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
ᅟ〇七七七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 一卷。 失譯〔經〕。附東晉錄〔開〕。
ᅟ〇七七八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一卷。 唐玄奘譯〔泰〕。永徽三年(六五二)出〔開〕。
ᅟ〇七七九 當來變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
ᅟ〇七八〇 法滅盡經 一卷。 失譯〔祐〕。
ᅟ〇七八一 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百二十章。 一卷。 失譯〔祐〕。附西晉錄〔開〕。原題迦旃偈〔祐〕。後題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宋〕。
ᅟ〇七八二 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 一卷。 失譯〔祐〕。附劉宋錄〔開〕。原題迦丁比丘經,今依經錄改正。
ᅟ〇七八三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 一卷。 唐玄奘譯〔泰〕。永徽五年(六五四)出〔開〕。原題無所說二字,今依圖紀改正。
ᅟ〇七八四 請賓頭盧法 一卷。 失譯〔祐〕。後作慧蕳譯〔開〕。
ᅟ〇七八五 六度集經 九卷。 吳康僧會譯〔祐〕。太元二年(二五二)出〔圖〕。
-〇七八六 大意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求那跋陀羅譯〔開〕。今勘出六度集經第一卷。
-〇七八七 長壽王經 一卷。 失譯〔祐〕。附西晉錄〔開〕。今勘出六度集經第一卷。
-〇七八八 太子須大拏經 一卷。 乞伏秦法堅譯〔房〕。先失譯〔祐〕。勘同六度集經第二卷。
-〇七八九 頂生王因緣經 六卷。 宋施護法護惟淨同譯。大中祥符九年至天禧元年(一〇一六~七)出〔景〕。今勘出六度集經第二卷。
-〇七九〇 菩薩睒經 一卷。 失譯〔祐〕。附西晉錄。勘同六度集經第二卷〔開〕。原題孝子睒經〔祐〕。
-〇七九一 睒子經 一卷。 乞伏秦法堅譯〔經〕。勘同六度集經第二卷〔開〕。
-〇七九二 太子慕魄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勘出六度集經第四卷〔開〕。後題墓魄〔宋〕。
-〇七九三 太子墓魄經 一卷。 失譯〔經〕。後作安世高譯〔房〕。勘出六度集經第四卷。題名作慕魄〔開〕。
-〇七九四 九色鹿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謙譯〔周〕。勘出六度集經第六卷〔開〕。今附西晉錄。勘同集經。
ᅟ〇七九五 未曾有因緣經 二卷。 蕭齊曇景譯〔經〕。先失譯〔祐〕。
ᅟ〇七九六 月光菩薩經 一卷。 宋法賢譯。端拱二年(九八九)出〔祥〕。
ᅟ〇七九七 除恐災患經 一卷。 乞伏秦法堅譯〔開〕。
ᅟ〇七九八 金色王經 一卷。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興和四年(五四二)出〔房〕。先作留支譯〔經〕。
ᅟ〇七九九 妙色王因緣經 一卷。 唐義淨譯。大足元年(七〇一)出〔開〕。
ᅟ〇八〇〇 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經 一卷。 北涼法盛譯〔開〕。先失譯。題以身施餓虎經〔祐〕。
ᅟ〇八〇一 德光太子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太始六年(二七〇)出〔祐〕。
ᅟ〇八〇二 金光玉童子經 一卷。 宋法賢譯。端拱二年(九八九)出〔祥〕。
ᅟ〇八〇三 孛經抄 一卷。 吳支謙譯〔祐〕。
ᅟ〇八〇四 過去佛分衛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
ᅟ〇八〇五 一切智光明僊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一卷。 失譯〔經〕。附秦錄〔開〕。
ᅟ〇八〇六 前三世轉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開〕。
-〇八〇七 銀色女經 一卷。 失譯〔經〕。後誤佛陀扇多譯〔開〕。勘同前世三轉經〔經〕。
ᅟ〇八〇八 鹿母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
ᅟ〇八〇九 生經 五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太康六年(二八五)出〔房〕。
ᅟ〇八一〇 大方便報恩經 七卷。 失譯〔祐〕。附後漢錄。便下有佛字〔開〕。
ᅟ〇八一一 菩薩本行經 三卷。 失譯〔經〕。附東晉錄〔開〕。
ᅟ〇八一二 興起行經 二卷。 失譯〔祐〕。後誤康孟祥譯〔開〕。
ᅟ〇八一三 異出菩薩本起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聶道真譯〔開〕。
ᅟ〇八一四 中本起經 二卷。 後漢康孟祥譯〔祐〕。曇果同譯。建安十二年(二〇七)出〔房〕。
ᅟ〇八一五 惟日雜難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支謙譯〔開〕。
ᅟ〇八一六 修行本起經 二卷。 後漢曇果竺大力共譯〔經〕。先失譯〔祐〕。建安二年(一九七)出〔房〕。
-〇八一七 瑞應本起經 二卷。 吳支謙譯〔祐〕。勘同修行本起經〔經〕。後題首有太子二字〔開〕。
-〇八一八 過去現在因果經 四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祐〕。勘同修行本起經〔經〕。
ᅟ〇八一九 十二游經 一卷。 東晉迦留陀伽譯。太元十七年(三九二)出〔房〕。先失譯〔祐〕。
ᅟ〇八二〇 初分說經 二卷。 宋施護譯。大中祥符二年(一〇〇九)出〔祥〕。
ᅟ〇八二一 普曜經 八卷。 西晉竺法護譯。永嘉二年(三〇八)出〔祐〕。
-〇八二二 方廣大莊嚴經 一二卷。 唐地婆訶羅譯。垂拱元年(六八五)出〔周〕。勘同普曜經〔開〕。
ᅟ〇八二三 眾許摩訶帝經 一三卷。 宋法賢譯。端拱二年(九八九)出〔祥〕。
ᅟ〇八二四 佛本行集經 六〇卷。 隋闍那崛多等譯。開皇七年至十二年(五八七~五九二)出〔房〕。
ᅟ〇八二五 自誓三昧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
-〇八二六 獨證自誓三昧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勘同自誓三昧經〔開〕。
ᅟ〇八二七 淨飯王般涅槃經 一卷。 劉宋沮渠京聲譯〔經〕。
ᅟ〇八二八 佛昇忉利天品經 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或題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經〕。
-〇八二九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 四卷。 西晉安法欽譯〔經〕,先失譯〔祐〕。勘同佛昇忉利天品經〔經〕。
ᅟ〇八三〇 菩薩本源集 四卷。 僧伽斯那撰。吳支謙譯〔經〕。後題集作經〔開〕。
ᅟ〇八三一 佛本行經 五卷。 〔馬鳴撰〕。北涼曇無讖譯〔房〕。先失譯〔祐〕。後題佛所行贊〔開〕。
-〇八三二 佛所行贊 五卷。 馬鳴撰。劉宋寶曇譯〔祐〕。後題贊下有傳字。勘同佛本行經〔開〕。
ᅟ〇八三三 僧伽羅剎集經 三卷。 苻秦僧伽跋澄譯。建元二十年(三八四)出〔祐〕。後題末作所集經〔開〕。
ᅟ〇八三四 菩薩本生鬘論 一六卷。 聖勇寂變聖天等造。宋沙門紹德等譯〔至〕。原與慧詢同譯。
ᅟ〇八三五 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太安二年(三〇三)出〔房〕。
ᅟ〇八三六 辟支佛因緣論 二卷。 失譯〔經〕。附秦錄〔開〕。
ᅟ〇八三七 僧護因緣經 一卷。 失譯〔經〕。附東晉錄〔開〕。或題因緣僧護經〔宋〕。
ᅟ〇八三八 沙曷比丘功德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法炬譯〔開〕。
ᅟ〇八三九 大自在天子因地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祥〕。
ᅟ〇八四〇 太子辟羅經 一卷。 失譯。附秦錄〔祐〕。
ᅟ〇八四一 普達王經 一卷。 失譯〔祐〕。附西晉錄〔開〕。
ᅟ〇八四二 末羅王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沮渠京聲譯〔開〕。今附西晉錄。
ᅟ〇八四三 摩達王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沮渠京聲譯〔開〕。或題王前有國字〔仁〕。今附西晉錄。
ᅟ〇八四四 旃陀越國王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沮渠京聲譯〔開〕。今附西晉錄。
ᅟ〇八四五 犍陀越國王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
ᅟ〇八四六 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 一卷。 唐智嚴譯。開元九年(七二一)出〔開〕。
ᅟ〇八四七 福力太子因緣經 四卷。 宋施護法護惟淨同譯。大中祥符八年(一九一五)出〔景〕。
ᅟ〇八四八 須摩提長者經 一卷。 失譯〔經〕。後誤支謙譯〔開〕。
ᅟ〇八四九 盧志長者經 一卷。 失譯〔經〕。附東晉錄。題末經前有因緣二字〔開〕。
ᅟ〇八五〇 耶祇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沮渠京聲譯〔開〕。今附西晉錄。
ᅟ〇八五一 長者音悅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謙譯〔開〕。今附西晉錄。
ᅟ〇八五二 貧窮老公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慧蕳譯〔開〕。
ᅟ〇八五三 越難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聶承遠譯〔開〕。
ᅟ〇八五四 阿鳩留經 一卷。 失譯〔祐〕。附後漢錄〔開〕。
ᅟ〇八五五 梵志孫多耶致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謙譯。題略梵志二字〔開〕。今附西晉錄。
ᅟ〇八五六 呵鵰阿那含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開〕。
ᅟ〇八五七 燈指因緣經 一卷。 失譯〔經〕。後作鳩摩羅什譯〔開〕。
ᅟ〇八五八 光明童子因緣經 四卷。 宋施護譯。景德四年(一〇〇七)出〔祥〕。
ᅟ〇八五九 金色童子因緣經 一二卷。 宋惟淨法護同譯。天聖八年至明道元年(一〇三〇~二)出〔景〕。
ᅟ〇八六〇 五母子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謙譯〔開〕。今附西晉錄。
-〇八六一 沙彌羅經 一卷。 失譯。附秦錄〔祐〕。勘同五母子經〔經〕。
-〇八六二 佛大僧大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沮渠京聲譯〔開〕。今附西晉錄。
ᅟ〇八六三 老女人經 一卷。 吳支謙譯〔祐〕。
-〇八六四 老母經 一卷。 失譯〔祐〕。附劉宋錄。勘同老女人經〔開〕。
-〇八六五 老母女英經 一卷。 失譯。勘同老女人經〔經〕。後誤求那跋陀羅譯。題母下有女字〔開〕。
ᅟ〇八六六 奈女耆域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經〕。後誤安世高譯。題末經前有因緣二字〔開〕。
ᅟ〇八六七 摩登伽經 二卷。 失譯〔經〕。後誤竺律炎等譯〔周〕。
-〇八六八 舍頭諫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勘同摩登伽經〔經〕。後題太子二十八宿經〔宋〕。
-〇八六九 摩登女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安世高譯〔開〕。勘同摩登伽經別品〔經〕。
-〇八七〇 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經 一卷。 失譯〔經〕。附東晉錄〔開〕。勘同摩登伽經〔經〕。
ᅟ〇八七一 鬼子母經 一卷。 失譯〔祐〕。附西晉錄〔開〕。
ᅟ〇八七二 懈怠耕者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慧蕳譯〔開〕。
ᅟ〇八七三 師子月佛本生經 一卷。 失譯〔經〕。附三秦錄〔開〕。
ᅟ〇八七四 犢子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謙譯〔周〕。
-〇八七五 乳光佛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勘同犢子經〔經〕。題中佛字依經錄加。
ᅟ〇八七六 栴[A1]檀樹經 一卷。 失譯〔祐〕。附後漢錄〔開〕。
ᅟᅟ==[A1] 檀【CB】,橒【呂澂】==
ᅟ〇八七七 護淨經 一卷。 失譯〔經〕。附東晉錄〔開〕。
ᅟ〇八七八 鬼問目連經 一卷。 失譯〔經〕。後誤安世高譯〔開〕。
-〇八七九 雜藏經 一卷。 東晉法顯共佛馱跋陀譯〔祐〕。勘同鬼問目連經〔經〕。
-〇八八〇 餓鬼報應經 一卷。 失譯〔經〕。附東晉錄〔開〕。勘同鬼問目連經〔經〕。
ᅟ〇八八一 大莊嚴論經 一五卷。 馬鳴撰。姚秦鳩摩羅什譯〔經〕。原題論,今依開錄改。
ᅟ〇八八二 雜寶藏經 八卷。 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延興二年(四七二)出〔祐〕。原一三卷,殘。
ᅟ〇八八三 撰集百緣經 七卷。 吳支謙譯〔經〕。題末經字依仁錄加。
ᅟ〇八八四 賢愚經 一五卷。 元魏慧覺等譯。太平真君六年(四四五)出〔圖〕。先作曇覺威德合譯〔祐〕。
ᅟ〇八八五 阿育王經 五卷。 西晉安法欽譯。光熙年出。題首有大字〔房〕。後誤僧伽婆羅譯〔開〕。
-〇八八六 阿育王傳 七卷。 梁僧伽婆羅譯。原五卷〔經〕。天監十一年(五一二)出〔房〕。後誤安法欽譯。勘同阿育王經〔開〕。
ᅟ〇八八七 無憂王經 一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祐〕。
ᅟ〇八八八 阿育王譬喻經 一卷。 失譯。附東晉錄〔開〕。或題首加天尊說三字〔宋〕。
ᅟ〇八八九 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 一卷。 苻秦曇摩難提譯。建初二年(三八七)出〔房〕。先作竺佛念譯〔祐〕。
ᅟ〇八九〇 舊雜譬喻經 二卷。 失譯〔祐〕。後作吳康僧會譯〔經〕。
ᅟ〇八九一 雜譬喻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婁迦讖譯〔開〕。
ᅟ〇八九二 雜譬喻經 二卷。 失譯〔祐〕。附後漢錄〔房〕。
ᅟ〇八九三 雜譬喻經 一卷。 道略集。姚秦鳩摩羅什譯〔祐〕。弘始七年(四〇五)出〔房〕。
ᅟ〇八九四 百句譬喻經 五卷。 〔僧伽斯那撰〕。蕭齊求那毘地譯。永明十年(四九二)出〔祐〕。後題百喻經〔開〕。
ᅟ〇八九五 三慧經 一卷。 失譯。附涼錄〔祐〕。
ᅟ〇八九六 無明羅剎喻集 二卷。 失譯〔經〕。附秦錄。題名略喻字〔開〕。
ᅟ〇八九七 勝軍化世百喻伽陀經 一卷。 宋天息災譯。雍熙二年(九八五)出〔祥〕。
ᅟ〇八九八 迦葉仙人說醫女人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元年(九九五)出〔祥〕。
論藏 總一九六部 一三九四卷
釋經論部 二九部 二〇六卷
ᅟ〇八九九 無量壽經論 一卷。 〔婆藪盤豆造〕。元魏菩提留支譯〔經〕。普泰元年(五三一)出〔房〕。或題末論字作優波提含願生偈〔宋〕。
ᅟ〇九〇〇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一〇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房〕。
ᅟ〇九〇一 寶積經論 四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經〕。後題首有大字〔開〕。
ᅟ〇九〇二 寶髻菩薩四法經論 一卷。 天親造。元魏毘目智仙譯。興和三年(五四一)出〔開〕。先作菩提留支譯〔經〕。或題寶髻結四法優波提舍〔宋〕。
ᅟ〇九〇三 大乘四法經解 一卷。 失譯。敦煌本〔日〕。
ᅟ〇九〇四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論 二卷。 〔婆藪盤豆造〕。元魏菩提留支譯〔經〕。天平二年(五三五)出〔房〕。後題利下有菩薩二字〔開〕。
ᅟ〇九〇五 勝思惟經論 三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經〕。普泰元年(五三一)出〔房〕。後題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開〕。
ᅟ〇九〇六 三具足經論 一卷。 天親造。元魏毘目智仙譯。興和三年(五四一)出〔開〕。先作菩提留支譯〔經〕。或題三具足經優波提舍〔宋〕。
ᅟ〇九〇七 緣生論 一卷。 〔郁楞伽造〕。隋達磨笈多譯〔泰〕。大業十年(六一四)出〔周〕。
-〇九〇八 大乘緣生論 一卷。 〔郁楞伽造〕。唐不空譯〔貞〕。今勘同緣生論。
ᅟ〇九〇九 佛地經論 七卷。 〔親光等造〕。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出〔開〕。
ᅟ〇九一〇 十住毘婆沙論 一四卷。 龍樹造。姚秦鳩摩羅什譯〔經〕。原題經論,今依房錄改正。
ᅟ〇九一一 十地經論 一二卷。 〔天親造〕。元魏勒那摩提菩提留支共譯〔經〕。
ᅟ〇九一二 大智度論 一〇〇卷。 龍樹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弘始四年至七年(四〇二~五)出〔祐〕。題中度字依經錄加。
ᅟ〇九一三 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圓集要義經 一卷。 大域龍造。宋施護法護惟淨同譯。大中祥符四年(一〇一一)出〔祥〕。
ᅟ〇九一四 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圓集要義釋論 四卷。 三寶尊造。宋施護法護惟淨同譯。大中祥符四年(一〇一一)出〔祥〕。
ᅟ〇九一五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頌 一卷。 唐義淨譯。景雲二年(七一一)出〔開〕。今勘係彌勒說,舊誤無著造。
ᅟ〇九一六 金剛般若經論 三卷。 〔天親造〕。元魏菩提留支譯〔經〕。永平二年(五〇九)出〔房〕。後題若下有波羅密三字〔開〕。
-〇九一七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釋 三卷。 世親釋。唐義淨譯。景雲二年(七一一)出〔開〕。勘同金剛經論。
ᅟ〇九一八 金剛般若論 二卷。 〔阿〕僧佉造。隋達摩笈多譯〔泰〕。大業九年(六一三)出〔周〕。
ᅟ〇九一九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二卷。〔功德施造〕。唐地婆訶羅譯。永淳二年(六八三)出〔周〕。
ᅟ〇九二〇 聖佛母般若波羅密多九頌精義論 二卷。 〔勝德赤衣造〕。宋法護譯。天聖二年(一〇二四)出〔景〕。
ᅟ〇九二一 大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一卷。 陳真諦譯〔經〕。題中本有今無偈五字依仁錄加。
ᅟ〇九二二 大涅槃經論 一卷。 達磨菩提譯〔仁〕。附元魏錄〔內〕。或誤婆藪盤豆造,題作涅槃論〔開〕。
ᅟ〇九二三 法華經論 一卷。 〔婆藪盤豆造〕。元魏勒那摩提譯。正始五年(五〇八)出〔房〕。或題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宋〕。
-〇九二四 法華經論 二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經〕。勘同勒那摩提譯法華經論〔開〕。或題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宋〕。
ᅟ〇九二五 轉法輪經論 一卷。 天親造。元魏毘目智仙譯。興和三年(五四一)出〔開〕。先作菩提留支譯〔經〕。或題轉法輪經優波提舍〔宋〕。
ᅟ〇九二六 分別功德論 五卷。 失譯。作迦葉阿難造〔祐〕。附後漢錄〔房〕。原題稱經,今依仁錄改正。
ᅟ〇九二七 出曜論 一九卷。 苻秦竺佛念譯〔祐〕。建元十年(三七四)出〔房〕。原題稱經。今依經錄改正。
宗經論部 一六七部 一一八八卷
ᅟ〇九二八 中論 四卷。 龍樹本、青目釋。姚秦鳩摩羅什譯。弘始十一年(四〇九)出〔祐〕。
ᅟ〇九二九 順中論 二卷。 無著造。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武定元年(五四三)出〔開〕。先作菩提留支譯〔經〕。
ᅟ〇九三〇 大乘中觀釋論 一八卷。 安慧造。宋惟淨法護共譯。天聖五年至八年(一〇二七~三〇)出〔景〕。
ᅟ〇九三一 般若燈論 一五卷。 〔分別明造〕。唐波頗密多羅譯〔泰〕。貞觀四年至六年(六三〇~二)出。題末有釋字〔開〕。
ᅟ〇九三二 十二門論 一卷。 龍樹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弘始十一年(六〇九)出〔祐〕。
ᅟ〇九三三 迴諍論 一卷。 龍樹造。元魏毘目智仙譯。興和三年(五四一)出〔開〕。先作瞿曇般若流支譯〔經〕。
ᅟ〇九三四 六十頌如理論 一卷。 龍樹造。宋施護譯。景德四年(一〇〇七)出〔祥〕。
ᅟ〇九三五 大乘二十頌論 一卷。 龍樹造。宋施護譯。大中祥符元年(一〇〇八)出〔祥〕。
ᅟ〇九三六 壹輸盧迦論 一卷。 龍樹造。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經〕。
ᅟ〇九三七 福蓋正行所集經 一二卷。 龍樹造。宋日稱等譯〔至〕。
ᅟ〇九三八 龍樹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 一卷。 劉宋求那跋摩譯〔仁〕。後題樹下有菩薩二字〔開〕。
-〇九三九 勸發諸王要偈 一卷。 龍樹造。劉宋僧伽跋摩譯〔祐〕。勘同為禪陀迦王說偈〔開〕。
-〇九四〇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一卷。 唐義淨譯。勘同為禪陀迦王說偈〔開〕。
ᅟ〇九四一 百字論釋 一卷。 〔提婆本〕。元魏菩提留支譯〔經〕。題中釋字今加。
ᅟ〇九四二 百論 二卷。 〔題婆本,婆藪釋〕。姚秦鳩摩羅什譯。弘始六年(四〇四)出〔祐〕。
ᅟ〇九四三 廣百論本 一卷。 〔聖天造〕。唐玄奘譯〔泰〕。永徽元年(六五〇)出〔開〕。
ᅟ〇九四四 廣百論釋 一〇卷。 〔護法造〕。唐玄奘譯〔泰〕。永徽元年(六五〇)出〔開〕。原題無釋字。
ᅟ〇九四五 菩提資糧論 六卷。龍樹論本〔自在釋〕。隋達摩笈多譯〔泰〕。大業五年(六〇九)出〔周〕。
ᅟ〇九四六 入大乘論 二卷。 堅意造。北涼道泰譯〔經〕。
ᅟ〇九四七 大乘破有論 一卷 龍樹造。宋施護譯。景德二年(一〇〇五)出〔祥〕。
ᅟ〇九四八 因緣心論頌並釋 一卷。 龍樹造。失譯。敦煌本〔日〕。
ᅟ〇九四九 破外道四宗論 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經〕。後誤提婆造〔開〕。或題破楞伽經中外道小乘四宗論〔宋〕。
ᅟ〇九五〇 破外道涅槃論 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經〕。後誤提婆造〔開〕。或題破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宋〕。
ᅟ〇九五一 大丈夫論 二卷。提婆〔羅〕造。北涼道泰譯〔經〕。
ᅟ〇九五二 發菩提心論 二卷。 失譯〔經〕。作者未詳。後誤天親造,羅什譯〔周〕。或題作經論〔宋〕。
ᅟ〇九五三 寶行王正論 一卷。陳真諦譯〔經〕。
ᅟ〇九五四 賓頭盧突羅闍為優陀延王說法 一卷。 失譯〔經〕。後作求那跋陀羅譯。題末並有經字〔開〕。
ᅟ〇九五五 分別業報略 一卷。 大勇造。劉宋僧伽跋摩譯〔祐〕。或題末有經字〔宋〕。
ᅟ〇九五六 掌珍論 二卷。 〔清辨造〕。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出。題首有大乘二字〔開〕。
ᅟ〇九五七 瑜伽師地論 一〇〇卷。 〔彌勒說〕。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年至二十二年(六四六~八)出〔開〕。
-〇九五八 菩薩地持經 八卷。北涼曇無讖譯〔祐〕。勘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開〕。
-〇九五九 菩薩善戒經 九卷。 劉宋求那跋摩譯〔祐〕。勘同地持經〔開〕。原有十卷,今依開錄別出首卷入律部單行。
-〇九六〇 決定藏論 三卷。 梁真諦譯〔開〕。原失譯〔周〕。今勘出瑜伽論抉擇分。
-〇九六一 王法正理論 一卷。 〔彌勒造〕。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出〔開〕。今勘出瑜伽論抉擇分。
ᅟ〇九六二 百法明門論 一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出。題首有大乘二字〔開〕。
ᅟ〇九六三 瑜伽師地論釋 一卷。 〔最勝子造〕。唐玄奘譯〔泰〕。永徽元年(六五〇)出〔開〕。
ᅟ〇九六四 辯中邊論 一卷。 〔彌勒造〕。唐玄奘譯〔泰〕。龍朔元年(六六一)出〔開〕。
ᅟ〇九六五 中邊分別論 三卷。 〔婆藪盤豆造〕。陳真諦譯〔經〕。分別二字依內錄加。
-〇九六六 辯中邊論 三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泰〕。龍朔元年(六六一)出〔開〕。勘同陳譯中邊分別論〔泰〕。
ᅟ〇九六七 十八空論 一卷。 陳真諦譯〔仁〕。
ᅟ〇九六八 大乘莊嚴經論 一三卷。 〔無著造〕。唐波頗密多羅譯〔泰〕。貞觀四年至七年(六三〇~三)出〔開〕。題中經字依開錄加。
ᅟ〇九六九 顯揚聖教論頌 一卷。 〔無著造〕。唐玄奘譯〔泰〕。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出〔開〕。原題顯揚論頌本,今依圖紀改正。
ᅟ〇九七〇 顯揚聖教論 二〇卷。 〔無著造〕。唐玄奘譯〔泰〕。貞觀十九年至二十年(六四五~六)出〔開〕。
ᅟ〇九七一 顯識論 一卷。 失譯〔周〕。後作陳真諦譯〔開〕。
ᅟ〇九七二 三無性論 一卷。 陳真諦譯〔經〕。
ᅟ〇九七三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七卷。 〔無著造〕。唐玄奘譯〔泰〕。永徽三年(六五二)出〔開〕。
ᅟ〇九七四 阿毘達磨雜集論 一六卷。 〔安慧糅〕。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年(六四六)出。題首有大乘二字〔開〕。
ᅟ〇九七五 攝大乘本論 二卷。 〔阿僧佉造〕。元魏佛陀扇多譯〔經〕。普泰元年(五三一)出〔房〕。後題略本字〔開〕。下同。
-〇九七六 攝大乘本論 三卷。 〔無著造〕。陳真諦譯。勘同魏譯攝論〔經〕。
-〇九七七 攝大乘論本 三卷。 〔無著造〕。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六四八~九)出〔開〕。勘同魏譯攝論〔泰〕。題末本字依開錄加。
ᅟ〇九七八 攝大乘釋論 一五卷。 〔婆藪盤豆造〕。陳真諦譯〔經〕。天嘉四年(五六三)出〔房〕。後題作論釋〔開〕。
-〇九七九 攝大乘論釋論 一〇卷。 〔世親造〕。隋達磨笈多譯〔泰〕。大業五年(六〇九)出〔周〕。勘同陳譯攝論〔泰〕。題末釋二字依開錄加。
-〇九八〇 攝大乘論釋 一〇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六四八~九)出〔開〕。勘同陳譯攝論〔泰〕。原題釋論,今依內錄改正。
ᅟ〇九八一 攝大乘論釋 一〇卷。 無性造。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六四七~九)出〔開〕。題末釋字依開錄加。
ᅟ〇九八二 六門教授習定論 一卷。 無著本,世親釋。唐義淨譯。長安三年(七〇三)出〔開〕。
ᅟ〇九八三 止觀門論頌 一卷。 世親造。唐義淨譯。景雲二年(七一一)出〔開〕。
ᅟ〇九八四 業成就論 一卷。 天親造。元魏毘目智仙譯。興和三年(五四一)出〔開〕。先作瞿曇般若流支譯〔經〕。
-〇九八五 大乘成業論 一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泰〕。永徽二年(六五一)出〔開〕。勘同業成就論〔泰〕。
ᅟ〇九八六 大乘五蘊論 一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一年(六四七)出〔開〕。
ᅟ〇九八七 大乘廣五蘊論 一卷。 〔安慧造〕。唐地婆訶羅譯。垂拱元年(六八五)出〔周〕。殘。
ᅟ〇九八八 唯識論 一卷。 〔天親造〕。元魏菩提留支譯。先作瞿曇流支譯〔經〕。
-〇九八九 唯識論 一卷。 〔天親造〕。陳真諦譯。勘同魏譯唯識論〔經〕。後題首加大乘二字〔宋〕。
-〇九九〇 唯識二十論 一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泰〕。龍朔元年(六六一)出〔開〕。勘同魏譯唯識論〔泰〕。
ᅟ〇九九一 成唯識寶生論 五卷。 護法造。唐義淨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開〕。殘。
ᅟ〇九九二 唯識三十論 一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出〔開〕。後題末加頌字〔宋〕。
ᅟ〇九九三 轉識論 一卷。 失譯〔周〕。後作真諦譯〔開〕。
ᅟ〇九九四 成唯識論 一〇卷。 〔護法等造〕。唐玄奘譯〔泰〕。顯慶四年(六五九)出〔開〕。
ᅟ〇九九五 究竟一乘寶性論 四卷。 元魏勒那摩提譯〔房〕。
ᅟ〇九九六 佛性論 四卷。 陳真諦譯〔經〕。作者未詳,後題天親造〔開〕。
ᅟ〇九九七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一卷。 〔堅慧造〕。唐提雲般若譯。天授二年(六九一)出〔周〕。
ᅟ〇九九八 法界無差別論 一卷。 失譯〔至〕。後誤提雲般若譯。又題首加大乘二字〔宋〕。
ᅟ〇九九九 思塵論 一卷。 〔陳那造〕。陳真諦譯〔仁〕。後題首有無相二字〔開〕。
-一〇〇〇 觀所緣論 一卷。 〔陳那造〕。唐玄奘譯〔泰〕。顯慶二年(六五七)出〔開〕。勘同思塵論〔泰〕。後誤題觀所緣緣論〔開〕。
ᅟ一〇〇一 觀所緣論釋 一卷。 護法造。唐義淨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開〕。殘。
ᅟ一〇〇二 解拳論 一卷。 〔陳那造〕。陳真諦譯〔仁〕。後題拳作卷〔開〕。
-一〇〇三 掌中論 一卷。 陳那造。唐義淨譯。長安三年(七〇三)出。勘同解拳論〔開〕。
ᅟ一〇〇四 方便心論 二卷。 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延興二年(四七二)出〔祐〕。
ᅟ一〇〇五 如實論 二卷。 梁真諦〔經〕。太清四年(五五〇)出〔房〕。
ᅟ一〇〇六 觀總相論頌 一卷。 陳那造。唐義淨譯。景雲二年(七一一)出〔開〕。殘。
ᅟ一〇〇七 取因假設論 一卷。 陳那造。唐義淨譯。長安三年(七〇三)出〔開〕。
ᅟ一〇〇八 因明正理門論 一卷。 陳那造。唐玄奘譯。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出。題末有本字〔開〕。
ᅟ一〇〇九 因明正理門論釋 一卷。 唐義淨譯。景雲二年(七一一)出〔開〕。殘。題末釋字今加。
ᅟ一〇一〇 因明入正理論 一卷。 〔商羯羅主造〕。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一年(六四七)出〔開〕。
ᅟ一〇一一 菩提行經 四卷。 宋天息災譯。雍熙二年(九八五)出〔祥〕。勘是寂天造,誤龍樹造。
ᅟ一〇一二 大乘集菩薩學論 二五卷。 宋日稱等譯〔至〕。勘是寂天造,譯誤法稱造。原與法護同譯。
ᅟ一〇一三 尼乾子問無我義經 一卷。 馬鳴造。宋日稱等譯〔至〕。
ᅟ一〇一四 六趣輪迴經 一卷。 馬鳴造。宋日稱等譯〔至〕。
ᅟ一〇一五 十不善業道經 一卷。 馬鳴造。宋日稱等譯〔至〕。
ᅟ一〇一六 十二因緣論 一卷。 〔淨意造〕。元魏菩提留支譯〔經〕。
ᅟ一〇一七 六道伽陀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
ᅟ一〇一八 金剛針論 一卷。 法稱造。宋法天譯。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
ᅟ一〇一九 手杖論 一卷。 釋迦稱造。唐義淨譯。景雲二年(七一一)出〔開〕。
ᅟ一〇二〇 集大乘相論 二卷。 覺吉祥造。宋施護譯。景德三年(一〇〇六)出〔祥〕。
ᅟ一〇二一 集諸法寶最上義論 二卷。 善寂造。宋施護譯。景德二年(一〇〇五)出〔祥〕。
ᅟ一〇二二 大乘寶要義論 一〇卷。 宋惟淨法護共譯。天禧二年至三年(一〇一八~九)出〔景〕。
ᅟ一〇二三 法集名數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
ᅟ一〇二四 菩提心離相論 一卷。 宋施護譯。景德二年(一〇〇五)出〔祥〕。作者未詳,原譯誤龍樹造。
ᅟ一〇二五 菩提心觀釋 一卷。 宋法天譯。淳化五年(九九四)出〔祥〕。
ᅟ一〇二六 廣釋菩提心論 四卷。 蓮華戒造。宋施護譯。大中祥符二年(一〇〇九)出〔祥〕。
ᅟ一〇二七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一二卷。 〔大采菽氏造〕。唐玄奘譯〔泰〕。顯慶四年(六五九)出〔開〕。題初四字依開錄加。下同。
ᅟ一〇二八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二〇卷。〔舍利子說〕。唐玄奘譯〔泰〕。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六六〇~三)出〔開〕。
ᅟ一〇二九 眾事分阿毘曇 一二卷。 失譯〔祐〕。後作求那跋陀羅譯。題末有論字〔開〕。
-一〇三〇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一八卷。 〔筏囌蜜多羅造〕。唐玄奘譯〔泰〕。顯慶五年(六六〇)出。勘同眾事分〔開〕。題初四字依開錄加。
-一〇三一 阿毘曇五法行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今勘同眾事分初品。
ᅟ一〇三二 五事毘婆沙論 二卷。 〔法救造〕。唐玄奘譯〔圖〕。龍朔三年(六六三)出〔開〕。題中毘婆沙三字依開錄加。譯文殘。
-一〇三三 薩婆多宗五事論 一卷。 唐法成譯。敦煌本。勘同五事論〔日〕。
ᅟ一〇三四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 三卷。 〔筏囌蜜多羅造〕唐玄奘譯〔泰〕。龍朔三年(六六三)出〔開〕。題初四字依開錄加。次同。
ᅟ一〇三五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一六卷。 〔提婆設摩造〕。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出〔開〕。
ᅟ一〇三六 施設論 七卷。 宋法護譯〔至〕。
ᅟ一〇三七 立世阿毘曇論 一〇卷。 陳真諦譯〔經〕。永定三年(五五九)出〔房〕。
ᅟ一〇三八 婆須蜜集 一〇卷。 苻秦僧伽跋澄等譯。建元二十年(三八四)出〔祐〕。後題尊婆須蜜所集論〔開〕。
ᅟ一〇三九 甘露味阿毘曇 二卷。 〔瞿沙造〕。失譯〔經〕。附魏吳錄〔房〕。後題阿毘曇甘露味論〔開〕。
ᅟ一〇四〇 阿毘曇八犍度論 二〇卷。 迦旃延〔子〕造。苻秦僧伽提婆譯。建元十九年(三八三)出〔祐〕。題末論字依經錄加。
-一〇四一 阿毘達磨發智論 二〇卷。 〔迦多衍尼子造〕。唐玄奘譯〔泰〕。顯慶二年至五年(六五七~六六〇)出〔開〕。勘同八犍度論〔泰〕。題初四字依開錄加。
ᅟ一〇四二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二〇〇卷。 唐玄奘譯〔泰〕。顯慶元年至四年(五六五~九)出〔開〕。
-一〇四三 阿毘曇毘婆沙 六〇卷。 北涼浮陀跋摩譯〔祐〕。永(原誤承)和五年至七年(四三七~九)出。勘出大毘婆沙論〔開〕。原一〇〇卷。殘。後題末有論字〔開〕。
ᅟ一〇四四 雜阿毘曇毘婆沙 一四卷。 〔尸陀盤尼集〕。苻秦僧伽跋澄譯。建元十九年(三八三)出〔祐〕。後題鞞婆沙論〔開〕。
ᅟ一〇四五 阿毘曇心論 四卷。 法勝造。東晉僧伽提婆譯。太元十六年(三九一)出〔祐〕。題末論字依經錄加。
ᅟ一〇四六 阿毘曇心論經 七卷。 〔優婆扇多造〕。高齊那連提黎耶舍共法智譯〔經〕。河清二年(五六三)出〔房〕。原題法勝阿毘曇論,今依開錄刪正。
ᅟ一〇四七 雜阿毘曇心論 一四卷。 達磨多羅造。劉宋僧伽跋摩譯。元嘉十年(四三三)出〔祐〕。題末論字依經錄加。
ᅟ一〇四八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 一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泰〕。永徽二年(六五一)出〔開〕。原題俱舍論本,今依內錄改。
ᅟ一〇四九 俱舍論 二二卷。 〔婆藪盤豆造〕。陳真諦譯〔經〕。天嘉四年(五六三)出。後題阿毘達磨俱舍釋論〔開〕。
-一〇五〇 阿毘達磨俱舍論 三〇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泰〕。永徽二年至五年(六五一~四)出〔開〕。勘同陳譯俱舍論〔泰〕。題初四字依開錄加。
ᅟ一〇五一 隨相論 一卷。 求那摩底造。陳真諦譯〔經〕。
ᅟ一〇五二 俱舍論實義疏 五卷。 安慧造。失譯。敦煌本〔日〕。殘。
ᅟ一〇五三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八〇卷。 〔眾賢造〕。唐玄奘譯〔泰〕。永徽四年至五年(六五三~四)出〔開〕。題初四字依開錄加。次同。
ᅟ一〇五四 阿毘達磨顯宗論 四〇卷。 〔眾賢造〕。唐玄奘譯〔泰〕。永徽二年至三年(六五一~二)出〔開〕。
ᅟ一〇五五 入阿毘達磨論 二卷。 〔塞建地羅造〕。唐玄奘譯〔泰〕。顯慶三年(六五八)出〔開〕。
ᅟ一〇五六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房〕。
ᅟ一〇五七 陰持入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
ᅟ一〇五八 四諦論 四卷。〔婆藪跋摩造〕。陳真諦譯〔經〕。
ᅟ一〇五九 成實論 一六卷。 〔訶梨跋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弘始十三年至十四年(四一一~二)出〔祐〕。
ᅟ一〇六〇 舍利弗阿毘曇 二二卷。 姚秦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譯。弘始十六年(四一四)出〔祐〕。後題末有論字〔仁〕。
ᅟ一〇六一 三彌底論 四卷。 失譯〔經〕。附三秦錄。底下有部字〔開〕。
ᅟ一〇六二 四阿含暮鈔 二卷。 〔婆素跋陀造〕。苻秦鳩摩羅佛提等譯。建元十八年(三八二)出〔祐〕。後題末有解字〔開〕。原題稱經,今依經錄改正。
-一〇六三 三法度論 三卷。 世賢造。僧伽先釋。東晉僧伽提婆譯。太元十六年(三九一)出〔祐〕。題末論字依經錄加。今勘同四阿含暮鈔。
ᅟ一〇六四 解脫道論 一三卷。 梁僧伽婆羅譯〔經〕。天監十四年(五一五)出〔房〕。今勘出優波底沙造。
ᅟ一〇六五 那先比丘經 二卷。 失譯〔祐〕。附東晉錄〔房〕。題中比丘二字依經錄加。
ᅟ一〇六六 十八部論 一卷。 失譯 附三秦錄〔開〕。原誤真諦譯〔房〕。
-一〇六七 部異執論 一卷。 陳真諦譯〔房〕。勘同十八部論〔開〕。原題執部異論,今依仁錄改正。
-一〇六八 異部宗輪論 一卷。 〔世友造〕。唐玄奘譯〔泰〕。龍朔二年(六六二)出〔開〕。勘同十八部論〔泰〕。
ᅟ一〇六九 小道地經 一卷。 失譯〔經〕。後作支曜譯〔開〕。
ᅟ一〇七〇 大道地經 二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後題刪大字〔開〕。
-一〇七一 修行道地經 七卷 〔眾護造〕。西晉竺法護譯。太康五年(二八四)出〔祐〕。勘同大道地經〔祐〕。
ᅟ一〇七二 禪經 三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祐〕。弘始四年(四〇二)出。題作坐禪三昧經〔開〕。
ᅟ一〇七三 禪法要解 二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弘始九年(四〇七)重校正〔祐〕。
ᅟ一〇七四 五門禪經要用法 一卷。 劉宋曇摩蜜多譯〔祐〕。
ᅟ一〇七五 禪經修行方便 二卷。 東晉佛陀跋陀譯〔祐〕。後稱達磨多羅經〔開〕。
ᅟ一〇七六 思惟要略法 一卷。 失譯。先作安世高譯〔經〕。後誤鳩摩羅什譯〔開〕。原題思惟經〔經〕。
ᅟ一〇七七 內身觀章經 一卷。 失譯〔祐〕。附後漢錄〔房〕。後題末作章句經〔開〕。
ᅟ一〇七八 禪要呵欲經 一卷。 失譯〔祐〕。附後漢錄〔房〕。後題刪呵欲二字〔宋〕。
ᅟ一〇七九 菩薩呵色欲經 一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祐〕。後題欲下有法字〔宋〕。題末經字依房錄加。
ᅟ一〇八〇 馬鳴傳 一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經〕。後題傳上有菩薩二字〔泰〕。下二種并同。
ᅟ一〇八一 龍樹傳 一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經〕。
ᅟ一〇八二 提婆傳 一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經〕。
ᅟ一〇八三 婆藪盤豆傳 一卷 陳真諦譯〔經〕。後題末加法師二字〔開〕。
ᅟ一〇八四 七佛贊唄伽陀 一卷。 宋法天等譯。鄜州先譯經〔祥〕。勘係開寶七年(九七四)出。
ᅟ一〇八五 佛一百八名贊 一卷。 宋法天譯。淳化元年(九九〇)出〔祥〕。
ᅟ一〇八六 佛三身贊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祥〕。
-一〇八七 三身梵贊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祥〕。今勘是前贊音譯。
ᅟ一〇八八 一百五十贊佛頌 一卷。 尊者摩咥里制吒造。唐義淨譯。景龍二年(七〇八)出〔開〕。
ᅟ一〇八九 佛吉祥德贊 三卷。 寂友造。宋施護譯。大中祥符元年(一〇〇八)出〔祥〕。
ᅟ一〇九〇 八大靈塔梵贊 一卷。 戒日王制。宋法賢譯。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祥〕。
ᅟ一〇九一 贊法界頌 一卷。 龍樹造。宋施護譯。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
ᅟ一〇九二 廣大發願頌 一卷。 龍樹造。宋施護譯。大中祥符三年(一〇一〇)出。原題龍樹菩薩廣大發願文〔祥〕。
ᅟ一〇九三 聖賢集伽陀一百頌 一卷。 宋天息災譯。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祥〕。
ᅟ一〇九四 犍椎梵贊 一卷。 宋法賢譯。端拱二年(九八九)出〔祥〕。
附疑偽目 外論附末 總一七部四四卷
ᅟ一〇九五 菩薩瓔珞本業經 二卷。 失譯〔祐〕。後誤姚秦竺佛念譯〔經〕。勘係此方撰述,故入疑偽。以下並同。
ᅟ一〇九六 金剛三昧經 一卷。 失譯。附北涼錄〔祐〕。舊缺本,唐代拾遺編入〔開〕。
ᅟ一〇九七 大方廣園覺修多羅了義經 一卷。 傳唐佛陀多羅譯。不詳年月〔開〕。
ᅟ一〇九八 大般涅槃經荼毘分 二卷。 傳唐若那跋陀共會寧譯〔周〕。或題後分〔宋〕。
ᅟ一〇九九 占察善惡業報經 二卷。 失譯。入疑〔經〕。或題菩提登譯。不詳年月〔周〕。
ᅟ一一〇〇 長者女庵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一卷。 失譯。附梁錄〔開〕。
ᅟ一一〇一 地藏菩薩本願經 二卷。 明初新得。題唐實叉難陀譯〔明〕。不見舊錄。
ᅟ一一〇二 四天王經 一卷。 傳劉宋智嚴共寶譯〔祐〕。
ᅟ一一〇三 弟子死复生經 一卷。 失譯〔祐〕。
ᅟ一一〇四 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 一卷。 失譯〔祐〕。
ᅟ一一〇五 梵網經 二卷。 諸錄入疑〔經〕。偽序稱姚秦鳩摩羅什譯〔房〕。
ᅟ一一〇六 遺教經論 一卷。 陳真諦譯〔房〕。舊缺本,唐代拾遺編入〔開〕。原缺經字,依開錄加。
ᅟ一一〇七 大乘起信論 一卷。 人雲真諦譯。勘真諦錄無此論,故入疑〔經〕。
ᅟ一一〇八 大乘起信論 二卷。 傳唐實叉難陀譯〔開〕。實叉傳記無此譯,勘是前論改訂本。
ᅟ一一〇九 釋摩訶衍論 一〇卷。 題龍樹造,筏提摩多譯。元代新編入錄〔至〕。
ᅟ一一一〇 大宗地玄文本論 八卷。 題馬鳴造、陳真諦譯。元代新編入錄〔至〕。
ᅟ一一一一 付法藏因緣經 六卷。 傳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祐〕。以上疑偽。
ᅟ一一一二 金七十論 二卷。 陳真諦譯〔房〕。
ᅟ一一一三 勝宗十句義論 一卷。 〔慧月造〕。唐玄奘譯〔泰〕。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出〔開〕。以上外論。
密藏 總三八八部 六三九卷
金剛頂部 八〇部 一七九卷
ᅟ一一一四 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 三〇卷。 宋施護等譯。大中祥符五年至八年(一〇一二~五)出〔景〕。
-一一一五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 四卷。 唐金剛智譯。開元十一年(七二三)出。今勘出現證三昧大教王經。
-一一一六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三卷。 唐不空譯〔貞〕。勘出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初分〔至〕。
ᅟ一一一七 金剛峰一切瑜伽瑜祇經 二卷。 唐金剛智譯。元代新編入錄〔至〕。
ᅟ一一一八 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 一卷。唐金剛智譯〔貞〕。
ᅟ一一一九 金剛王菩薩秘密念誦儀軌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二〇 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二一 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一品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二二 金剛頂經曼殊寶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 一卷。 唐金剛智譯。開元十八年(七二〇)出〔開〕。
ᅟ一一二三 金剛頂超勝三界經說文殊五字真言勝相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二四 曼殊室利童子五字瑜伽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後題大聖曼殊室利菩薩五字瑜伽法〔宋〕。
ᅟ一一二五 五字陀羅尼頌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二六 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儀軌供養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二七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二八 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二九 金剛瑜伽降三世成就極深密門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三〇 金剛頂降三世大儀軌法王教中觀自在菩薩心真言一切如來蓮華大曼荼品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三一 金剛壽命陀羅尼念誦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三二 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三三 聖金剛手菩薩一百八名梵贊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一一三四 一切佛攝相應大教王經聖觀自在菩薩念誦儀軌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一一三五 觀自在大悲成就瑜伽蓮華部念誦法門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三六 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後題改法字為儀軌〔宋〕。
ᅟ一一三七 瑜伽蓮華部念誦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三八 金剛頂經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三九 金剛頂瑜伽青頸大悲王觀自在念誦儀軌 一卷。 唐金剛智譯〔日〕。
ᅟ一一四〇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 一卷。 唐不空譯〔貞〕。後題末加經字〔宋〕。
ᅟ一一四一 觀自在菩薩心真言一印念誦法 一卷。 唐不空譯〔日〕。
ᅟ一一四二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 一卷。 唐金剛智譯。開元十八年(七三〇)出〔開〕。
-一一四三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 一卷。 唐不空譯〔貞〕。今勘同如意輪瑜伽法要。
ᅟ一一四四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念誦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後改題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念誦儀軌〔明〕。
ᅟ一一四五 如意輪蓮華心觀門儀 一卷。 宋慈賢譯〔至〕。後題心字下有如來修行四字〔明〕。
ᅟ一一四六 金剛多羅菩薩念誦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或題剛字下有頂經二字〔續開〕。
ᅟ一一四七 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 一卷。 唐善無畏譯。開元五年(七一七)出〔開〕。
ᅟ一一四八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四九 一切如來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五卷。 宋天息災譯。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祥〕。
ᅟ一一五〇 一字奇特佛頂經現威德品 三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五一 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五二 一切如來金剛壽命陀羅尼經 一卷。 唐不空譯〔日〕。
ᅟ一一五三 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 七卷。宋法賢譯。咸平二年(九九九)出〔祥〕。
-一一五四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 一卷。 唐不空譯〔貞〕。後題缺品名〔宋〕。今勘出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
-一一五五 遍照般若波羅蜜多經 一卷。 宋施護譯。淳化二年(九九一)出〔祥〕。今勘同大樂金剛經般若理趣品。
ᅟ一一五六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五七 般若波羅蜜多理趣經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金剛菩薩等一十七尊大曼荼羅義述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五八 金剛頂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會普賢修行念誦儀軌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五九 普賢金剛薩埵瑜伽念誦儀軌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六〇 金剛頂勝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誦儀軌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六一 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六二 金剛頂勝初瑜伽普賢菩薩念誦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六三 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 五卷。 宋法護譯。新編入錄〔至〕。
ᅟ一一六四 秘密三昧大教王經 四卷。 宋施護譯。大中祥符三年(一〇一〇)出〔祥〕。
ᅟ一一六五 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 七卷。 宋施護譯。咸平五年(一〇〇二)出〔祥〕。
ᅟ一一六六 無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經 六卷。 宋施護譯。景德三年(一〇〇六)出〔祥〕。
ᅟ一一六七 金剛手光明灌頂經最勝立印聖無動尊大威怒王念誦儀軌法品 一卷。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六八 底哩三昧耶不動使者念誦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後題不動下有尊威怒王四字〔宋〕。
ᅟ一一六九 底哩三昧耶不動尊聖者念誦秘密法 三卷。唐不空譯〔日〕。
ᅟ一一七〇 不動使者陀羅尼秘密法 一卷。 唐金剛智譯〔貞〕。
ᅟ一一七一 金剛場莊嚴般若波羅蜜多教中一分 一卷。 宋施護譯。景德四年(一〇〇七)出〔祥〕。
ᅟ一一七二 一切秘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 二卷。宋施護譯。 大中祥符二年(一〇〇九)出〔祥〕。
ᅟ一一七三 瑜伽大教王經 五卷。 宋法賢譯。至道元年(九九五)出〔祥〕。
ᅟ一一七四 幻化網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觀想儀軌經 一卷。 宋法賢譯。淳化五年(九九四)出〔祥〕。
ᅟ一一七五 秘密相經 三卷。宋施護譯。大中祥符四年(一〇一一)出〔祥〕。
ᅟ一一七六 最勝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義三摩地分 二卷。 宋施護譯。咸平五年(一〇〇二)出〔祥〕。
ᅟ一一七七 文殊所說最勝名義 二卷。 宋金總持譯〔至〕。
-一一七八 文殊菩薩最勝真實名義經 一卷。 元沙羅巴譯〔元〕。今勘同文殊最勝名義經。
-一一七九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 一卷。 元釋智譯〔明〕。今勘同文殊最勝名義經。
ᅟ一一八〇 大方廣菩薩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 二〇卷。宋天息災譯。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
ᅟ一一八一 妙吉祥平等觀門大教王經 五卷。 宋慈賢譯〔至〕。後題等字下有秘密最上四字〔明〕。
ᅟ一一八二 妙吉祥平等觀身成佛儀軌 一卷。 宋慈賢譯〔至〕。後題等下加瑜伽秘密四字〔明〕。
ᅟ一一八三 大教王經略出護摩儀 一卷。 宋慈賢譯〔至〕。
ᅟ一一八四 陀羅尼門諸部要目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八五 金剛頂瑜伽十八會指歸 一卷。 唐不空譯〔貞〕。後題頂字下有經字〔宋〕。
ᅟ一一八六 金剛頂經金剛界大道場毗盧遮那如來自受用身自內證智眷屬法身異名最上乘三摩地禮懺文 一卷。 唐不空譯〔貞〕。後略稱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宋〕。
ᅟ一一八七 金剛頂經毗盧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一卷。 唐善無畏一行同譯〔日〕。
ᅟ一一八八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八九 受菩提心戒儀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九〇 事師法五十頌 一卷。 馬鳴造。宋日稱等譯〔至〕。
ᅟ一一九一 諸教決定名義論 一卷。 宋施護譯。咸平五年(一〇〇二)出〔祥〕。
胎藏部 [A1]四部 一〇卷
ᅟᅟ==[A1] 四部 一〇【CB】,九部 二六【呂澂】==
ᅟ一一九二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七卷。 唐善無畏譯。開元十二年(七二四)出〔開〕。
ᅟ一一九三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示七支念誦隨行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九四 大日經略攝念誦隨行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一九五 毗盧遮那五字真言修習儀軌 一卷。 唐不空譯〔日〕。
囌悉地部 五部 一六卷
ᅟ一一九六 囌悉地羯羅經 三卷。 唐善無畏譯。開元十二年(七二四)出〔開〕。
ᅟ一一九七 囌悉地羯羅供養法 三卷。 唐善無畏譯〔麗〕。
ᅟ一一九八 囌婆呼童子經 三卷。 唐善無畏譯。開元十二年(七二四)出〔開〕。後題末作請問經〔宋〕。
-一一九九 妙臂菩薩所問經 四卷。 宋法天譯。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祥〕。勘同囌婆童子經〔至〕。
ᅟ一二〇〇 蕤呬耶經 三卷。 唐不空譯〔日〕。
雜咒部 二九九部 四三四卷
ᅟ一二〇一 諸佛心陀羅尼經 一卷。 唐玄奘譯〔泰〕。永徽元年(六五〇)出〔開〕。題末經字依開錄加。
-一二〇二 諸佛心印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天譯。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勘同諸佛心陀羅尼〔至〕。
ᅟ一二〇三 諸佛集會陀羅尼經 一卷。 唐提雲般若譯。天授二年(六九一)出〔周〕。
-一二〇四 息除中[A2]夭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今勘同諸佛集會陀羅尼經。
ᅟᅟ==[A2] 夭【CB】,【呂澂】(cf. T21n1347_p0860a03)==
ᅟ一二〇五 一切如來名號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祥〕。
ᅟ一二〇六 五千五百佛名經 八卷。 隋闍那崛多等譯。開皇十三年至十四年(五九三~四)出〔房〕。後題名下有神咒除災滅罪六字〔宋〕。
ᅟ一二〇七 十二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 一卷。 隋闍那崛多等譯。開皇七年(五八七)出〔房〕。後題咒下有校量功德四字〔宋〕。
-一二〇八 稱贊如來功德神咒經 一卷。 唐義淨譯。景雲二年(七一一)出。勘同十二佛名咒經〔開〕。
ᅟ一二〇九 十吉祥經 一卷。 失譯〔經〕。附三秦錄〔開〕。
ᅟ一二一〇 八部佛名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瞿曇般若流支譯〔開〕。
ᅟ一二一一 八吉祥神咒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謙譯〔開〕。或題末有經字〔仁〕。
-一二一二 八陽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竺法護譯。勘同八吉祥神咒。題末有神咒二字〔開〕。
-一二一三 八吉祥經 一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元嘉二十九年(四五二)出〔祐〕。後誤僧伽婆羅譯。勘同八吉祥神咒〔開〕。
-一二一四 八佛名號經 一卷。 隋闍那崛多譯。開皇六年(五八六)出〔房〕。勘同八吉祥神咒〔開〕。
ᅟ一二一五 七佛神咒 一卷。 失譯〔祐〕。附梁錄。題虛空藏菩薩問佛經〔開〕。
-一二一六 如來方便善巧咒經 一卷。 隋闍那崛多譯。開皇七年(五八七)出〔房〕。勘同七佛神咒〔開〕。
-一二一七 聖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天譯。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勘同七佛神咒〔至〕。
ᅟ一二一八 廣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 三卷。 唐菩提流志譯。神龍二年(七〇六)出〔開〕。
-一二一九 牟梨曼陀羅咒經 一卷。 附梁錄〔開〕。今勘同流志譯樓閣秘密陀羅尼經。
-一二二〇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 三卷。 唐不空譯〔貞〕。今勘同流志譯樓閣秘密陀羅尼經。
ᅟ一二二一 菩提場莊嚴陀羅尼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二二二 百千印陀羅尼經 一卷。 唐實叉難陀譯〔開〕。
ᅟ一二二三 藥師如來本願經 一卷。 隋達磨笈多譯。大業十二年(六一六)出〔開〕。
-一二二四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一卷。 唐玄奘譯〔泰〕。永徽元年(六五〇)出〔開〕。勘同藥師如來本願經〔泰〕。
-一二二五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二卷。 唐義淨譯。神龍三年(七〇七)出。勘同藥師如來本願經〔開〕。
ᅟ一二二六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經念誦儀軌 二卷。 元沙羅巴譯〔元〕。
ᅟ一二二七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供養法 一卷。 元沙羅巴譯〔元〕。
ᅟ一二二八 無量功德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一二二九 莊嚴王陀羅尼咒經 一卷。 唐義淨譯。大足元年(七〇一)出〔開〕。
ᅟ一二三〇 一切功德莊嚴王經 一卷。 唐義淨譯。神龍元年(七〇五)出〔開〕。
ᅟ一二三一 無量壽大智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一二三二 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天譯。鄜州先譯經〔祥〕。勘係開寶七年(九七四)出。
ᅟ一二三三 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二三四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一卷。 失譯〔經〕。題中王字依房錄加。
ᅟ一二三五 無能勝幡王如來莊嚴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太平興國七年(九八二)出〔祥〕。
ᅟ一二三六 持句神咒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謙譯。題末有經字〔開〕。
ᅟ一二三七 安宅陀羅尼咒經 一卷。 失譯〔日〕。
-一二三八 陀鄰缽經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勘同持句神咒。題鄰下有尼字〔開〕。
-一二三九 陀羅尼句經 一卷。 失譯〔祐〕。後題東方最勝燈王陀羅尼經。勘同持句神咒〔宋〕。
-一二四〇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 一卷。 隋闍那崛多等譯〔泰〕。勘同持句神咒〔開〕。
-一二四一 聖最上燈明如來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今勘同持句神咒。
ᅟ一二四二 阿閦如來念誦供養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二四三 大乘觀想曼挐羅淨諸惡趣經 二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一二四四 帝釋巖秘密成就儀軌 一卷。 宋施護譯。咸平四年(一〇〇一)出〔祥〕。
ᅟ一二四五 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密多經 一卷。 宋天息災譯。太平興國七年(九八二)出〔祥〕。
ᅟ一二四六 聖八千頌般若波羅密多一百八名真實園義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法護惟淨同譯。大中祥符三年(一〇一〇)出〔祥〕。
ᅟ一二四七 修習般若波羅密菩薩觀行念誦儀軌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二四八 觀想佛母般若波羅密多菩薩經 一卷。 宋天息災譯。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
ᅟ一二四九 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大明觀想儀軌 一卷。 宋施護譯。景德三年(一〇〇六)出〔祥〕。
ᅟ一二五〇 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 一卷。 唐不空譯〔貞〕。後題末有經字〔宋〕。
ᅟ一二五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四十二字觀門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二五二 一字佛頂輪王經 五卷。 唐菩提流志譯。景龍三年(七〇九)出〔開〕。
-一二五三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 五卷。 唐不空譯〔貞〕。今勘同一字佛頂輪王經。
ᅟ一二五四 一切如來說佛頂輪王一百八名贊 一卷。 宋施護譯。淳化二年(九九一)出〔祥〕。
ᅟ一二五五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經 一卷。 唐寶思惟譯。神龍元年(七〇五)出〔開〕。
ᅟ一二五六 金輪王佛頂要略念誦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二五七 一字頂輪王念誦儀軌 一卷。 唐不空譯〔貞〕。天寶十二年(七五三)出〔內〕。
ᅟ一二五八 瑜伽翳迦訖沙羅烏瑟尼沙斫訖羅真言安怛羅儀則一字頂輪王瑜伽經 一卷。唐不空譯〔貞〕。後題首無瑜伽至儀則二十一字〔宋〕。
ᅟ一二五九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一卷。 唐杜行顗譯。儀鳳四年(六七九)出〔開〕。
-一二六〇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 一卷。 唐地婆訶羅譯。永淳元年(六八二)出。勘同杜譯尊勝陀羅尼經〔開〕。
-一二六一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一卷。 唐佛陀波利譯。永淳二年(六八三)出。勘同杜譯尊勝陀羅尼經〔周〕。
-一二六二 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經 一卷。 唐地婆訶羅再譯。勘同杜譯尊勝陀羅尼經〔開〕。
-一二六三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一卷。 唐義淨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勘同杜譯尊勝陀羅尼經〔開〕。
-一二六四 最勝佛頂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天譯。鄜州先譯經〔祥〕。勘係開寶七年(九七四)出。勘同杜譯尊勝陀羅尼經〔至〕。
ᅟ一二六五 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二六六 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 一卷。 宋法天譯。淳化五年(九九四)出〔祥〕。
-一二六七 于瑟抳沙左野陀羅尼 一卷。 高麗指空譯。勘係上經異譯〔日〕。
ᅟ一二六八 佛頂大白傘蓋陀羅尼經 一卷。 元沙羅巴譯〔元〕。
-一二六九 大白傘蓋總持陀羅尼經 一卷。 元真智等譯〔明〕。今勘同白傘蓋陀羅尼經。
ᅟ一二七〇 最勝無比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消災吉祥陀羅尼經 一卷。 失譯。附唐錄。至元錄誤不空譯。或題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明〕。
-一二七一 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如來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經 一卷。 失譯。附唐錄〔至〕。今勘同熾盛光消災吉祥陀羅經。
ᅟ一二七二 智炬陀羅尼經 一卷。 唐提雲般若譯。天授二年(六九一)出〔周〕。
-一二七三 智光滅一切業障陀羅尼 一卷。 宋施護譯。端拱元年(九八八)出〔祥〕。勘同智炬陀羅尼經〔至〕。
ᅟ一二七四 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 一卷。 唐彌陀山等譯〔開〕。
ᅟ一二七五 佛頂放無垢光明入普明觀察一切如來心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
ᅟ一二七六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陀羅尼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後題篋下有印字〔宋〕。
-一二七七 一切如來正法秘密篋印心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今勘同舍利寶篋陀羅尼經。
ᅟ一二七八 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祥〕。
ᅟ一二七九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一〇卷。 唐般〔[A3]剌〕若譯。貞元六年(七九〇)出〔貞〕
ᅟᅟ==[A3] 剌【CB】,刺【呂澂】==
ᅟ一二八〇 佛說迴向輪經 一卷。 唐尸羅達磨譯〔貞〕。
ᅟ一二八一 守護大千國土經 三卷。 宋施護譯。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出〔祥〕。
ᅟ一二八二 孔雀王神咒經 一卷。 東晉帛尸利密多譯〔經〕。後誤鳩摩羅什譯〔開〕。或題略神字〔泰〕。首尾偽託,今刪。
-一二八三 大金色孔雀王咒經 一卷。 失譯。附秦錄。勘同孔雀王神咒經〔開〕。
-一二八四 佛說大金色孔雀王咒經 一卷。 失譯。附秦錄。勘同孔雀王神咒經〔開〕。
-一二八五 孔雀王陀羅尼經 二卷。 梁僧伽婆羅譯。勘同孔雀王神咒經〔經〕。後題陀羅尼作咒字〔開〕。
-一二八六 大孔雀咒王經 三卷。 唐義淨譯。神龍元年(七〇五)出。勘同孔雀王神咒經〔開〕。
-一二八七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三卷。 唐不空譯〔貞〕。勘同孔雀王神咒經〔至〕。
ᅟ一二八八 佛說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二八九 隨求即得自在陀羅尼經 一卷。 唐寶思惟譯。長壽二年(六九三)出〔周〕。後題得下加大字,尼下加神咒二字〔宋〕。
-一二九〇 普遍光明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隨求陀羅尼經 二卷。 唐不空譯〔貞〕。今勘同隨求即得陀羅尼神咒經。
ᅟ一二九一 大寒林聖難拏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天譯。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
ᅟ一二九二 消除一切閃電障難隨求如意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
ᅟ一二九三 如意摩尼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祥〕。
ᅟ一二九四 如意寶總持王經 一卷。 宋施護譯。端拱二年(九八九)出〔祥〕。
ᅟ一二九五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 一卷。 唐菩提流志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開〕。
-一二九六 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 一卷。 失譯。先作真諦譯〔至〕。今勘同唐譯文殊寶藏陀羅尼經。
ᅟ一二九七 妙吉祥菩薩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一二九八 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金翅鳥王品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二九九 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 一卷。 唐寶思惟譯。長安二年(七〇二)出〔開〕。
-一三〇〇 曼殊寶利菩薩咒藏中一字咒王經 一卷。 唐義淨譯。長安三年(七〇三)出。勘同文殊一字陀羅尼經〔開〕。
ᅟ一三〇一 曼殊室利菩薩閆曼德迦忿怒真言儀軌 二卷。 附阿毗遮嚕迦儀軌品。失譯。先作不空譯〔至〕。
ᅟ一三〇二 聖閆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三〇三 校量數珠功德經 一卷。 唐寶思惟譯。神龍元年(七〇五)出〔開〕。
-一三〇四 數珠功德經 一卷。 唐義淨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勘同校量數珠功德經〔開〕。後題首有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九字〔宋〕。
ᅟ一三〇五 木槵子經 一卷。 失譯〔經〕。附東晉錄〔開〕。後題缺子字〔宋〕。
ᅟ一三〇六 六字神咒經 一卷。 唐菩提流志譯。長壽二年(六九三)出〔開〕。
ᅟ一三〇七 文殊師利一百八名贊 一卷。 宋法天譯。淳化元年(九九〇)出〔祥〕。
ᅟ一三〇八 曼殊室利菩薩吉祥伽陀 一卷。 宋法天譯。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祥〕。
ᅟ一三〇九 聖者文殊師利發菩提心願文 一卷。 元智慧譯〔明〕。
ᅟ一三一〇 最上意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端拱二年(九八九)出〔祥〕。
ᅟ一三一一 聖最勝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淳化二年(九九一)出〔祥〕。
ᅟ一三一二 普賢菩薩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天譯。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祥〕。
ᅟ一三一三 慈氏菩薩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一三一四 慈氏菩薩誓願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一三一五 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一三一六 香王菩薩陀羅尼咒經 一卷。 唐義淨譯。神龍元年(七〇五)出〔開〕。
ᅟ一三一七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一卷。[A4] 劉宋畺良耶舍譯〔經〕。先失譯〔祐〕。
ᅟᅟ==[A4] [-]【CB】,一卷【呂澂】==
ᅟ一三一八 持世陀羅尼經 一卷。 唐玄奘譯〔泰〕。永徽五年(六五四)出〔開〕。
-一三一九 雨寶陀羅尼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勘同持世陀羅尼經〔至〕。
-一三二〇 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天譯。太平興國七年(九八二)出〔祥〕。勘同持世陀羅尼經〔至〕。
-一三二一 聖持世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今勘同持世陀羅尼經。
ᅟ一三二二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
-一三二三 大乘八大曼拏羅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元年(九九五)出〔祥〕。勘同八大菩薩曼荼羅經〔至〕。
ᅟ一三二四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一卷。 唐那提譯。龍朔二年(六六二)出〔周〕。原題師子慧菩薩,今依開錄改。
ᅟ一三二五 大方等陀羅尼 四卷。 北涼法眾譯〔祐〕。後題末有經字〔仁〕。
ᅟ一三二六 千囀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咒經 一卷。 唐智通譯。永徽四年(六五三)出〔開〕。
ᅟ一三二七 清淨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 一卷。 唐智通譯。永徽四年(六五三)出〔周〕。
ᅟ一三二八 觀自在菩薩普賢陀羅尼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三二九 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品第十四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三三〇 請觀世音消伏毒害陀羅尼經 一卷。 宋竺難提譯〔經〕。先失譯〔祐〕。後題普下有菩薩二字,末作咒經〔開〕。
-一三三一 六字咒王經 一卷。 失譯。附東晉錄〔開〕。今勘同請觀世音經。
-一三三二 六字神咒經 一卷。 失譯〔經〕。附梁錄。勘同六字咒王經。題咒下有王字〔開〕。
ᅟ一三三三 大乘莊嚴寶王經 四卷。 宋天息災譯。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出〔祥〕。
ᅟ一三三四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 三〇卷。 唐菩提流志譯。神龍三年至景龍三年(七〇七~九)出〔開〕。
-一三三五 不空羂索觀世音心咒 一卷。 隋闍那崛多譯。開皇七年(五八七)出〔房〕。勘同不空羂索真言經初品。題作不空羂索咒經〔開〕。
-一三三六 不空羂索神咒經 一卷。 唐玄奘譯〔泰〕。顯慶四年(六五九)出〔開〕。勘同不空羂索心咒〔泰〕。後題末作神咒心經〔開〕。
-一三三七 不空羂索咒心經 一卷。 唐菩提流志譯。長壽二年(六九三)出〔周〕。勘同不空羂索心咒〔開〕。
-一三三八 聖觀自在菩薩不空王秘密心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法護惟淨同譯。大中祥符三年(一〇一〇)出〔祥〕。勘同不空羂索神咒〔至〕。
-一三三九 不空羂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 一卷。 唐不空譯。勘出不空羂索經卷二十八〔貞〕。
ᅟ一三四〇 不空羂索陀羅尼自在王咒經 三卷。 唐寶思惟譯。長壽二年(六九三)出〔開〕。
-一三四一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 一卷。 唐李無諂譯。聖歷三年(六九九)出。勘同不空羂索自在王咒經〔開〕。
ᅟ一三四二 金剛恐怖集會方廣儀軌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序品第一 一卷。唐不空譯〔貞〕。後題刪序品第一〔宋〕。
ᅟ一三四三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 二卷。 唐智通譯〔開〕。
-一三四四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 一卷。 唐菩提流志譯。景龍三年(七〇九)出。勘同千眼千臂觀音咒經〔開〕。
ᅟ一三四五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園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一卷。 唐伽梵達磨譯〔開〕。
-一三四六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園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咒本 一卷。 唐金剛智譯〔貞〕。舊誤不空譯〔至〕。今勘同大悲心陀羅尼。
-一三四七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本 一卷。 唐金剛智譯〔貞〕。舊誤不空譯〔至〕。今勘同大悲心陀羅尼。
-一三四八 番大悲神咒 一卷。 失譯〔明〕。今勘同大悲心陀羅尼。
ᅟ一三四九 十一面觀世音咒經 一卷。 北周耶闍崛多等譯〔房〕。
-一三五〇 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 一卷。 唐玄奘譯〔泰〕。顯慶元年(六五六)出〔開〕。勘同十一面觀世音咒經〔泰〕。後題十一面神咒心經〔開〕。
-一三五一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儀軌 三卷。 唐不空譯〔貞〕。今勘同十一面觀世音咒經。後題末作念誦儀軌經〔宋〕。
ᅟ一三五二 觀世音菩薩秘密藏神咒經 一卷。 唐實叉難陀譯〔開〕。後題藏下作如意輪陀羅尼神咒經〔宋〕。
-一三五三 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 一卷。 唐寶思惟譯。勘同觀音秘密神咒經〔開〕。
-一三五四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 一卷。 唐義淨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勘同觀音秘密神咒經〔開〕。
-一三五五 如意輪陀羅尼經 一卷。 唐菩提流志譯。景龍三年(七〇九)出。勘同觀音秘密神咒經〔開〕。
ᅟ一三五六 聖多羅菩薩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祥〕。
ᅟ一三五七 贊揚聖德多羅菩薩一百八名經 一卷。 宋天息災譯。雍熙二年(九八五)出〔祥〕。
ᅟ一三五八 聖多羅菩薩一百八名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天譯。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
ᅟ一三五九 聖多羅菩薩梵贊 一卷。 宋施護譯。淳化二年(九九一)出〔祥〕。
ᅟ一三六〇 葉衣觀自在菩薩陀羅尼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三六一 觀自在菩薩隨心咒經 一卷。 唐智通譯。永徽四年(六五三)出〔開〕。
ᅟ一三六二 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授記品第三十一 一卷。 唐不空譯〔貞〕。後題刪品名〔宋〕。
ᅟ一三六三 觀自在菩薩母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祥〕。
ᅟ一三六四 聖觀自在菩薩心真言瑜伽觀行儀軌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三六五 贊觀世音菩薩頌 一卷。 唐慧智譯。長壽二年(六九三)出〔周〕。
ᅟ一三六六 聖觀自在菩薩功德贊 一卷。 宋施護譯。咸平四年(一〇〇一)出〔祥〕。
ᅟ一三六七 聖觀自在菩薩一百八名經 一卷。 宋天息災譯。雍熙二年(九八五)出〔祥〕。
ᅟ一三六八 聖觀自在菩薩梵贊 一卷。 宋法天譯。淳化元年(九九〇)出〔祥〕。後誤法賢譯〔至〕。
ᅟ一三六九 七俱胝佛大心準提陀羅尼經 一卷。 唐地婆訶羅譯。垂拱元年(六八五)出〔開〕。
-一三七〇 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 一卷。 唐金剛智譯。開元十一年(七二三)出。勘同准提陀羅尼〔開〕。
-一三七一 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今勘同準提陀羅尼。
ᅟ一三七二 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 四卷。 宋法賢譯。淳化五年(九九四)出〔祥〕。
ᅟ一三七三 一髻尊陀羅尼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三七四 毗俱胝菩薩一百八名經 一卷。 宋法天譯。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
ᅟ一三七五 廣大蓮華莊嚴曼拏羅滅一切罪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祥〕。
ᅟ一三七六 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 二卷。 宋法天譯。淳化五年(九九四)出〔祥〕。
ᅟ一三七七 金剛手菩薩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經 三卷。 宋法天譯。淳化五年(九九四)出〔祥〕。
ᅟ一三七八 普賢曼拏羅經 一卷。 宋施護譯。端拱二年(九八九)出〔祥〕。
ᅟ一三七九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一卷。 唐玄奘譯〔泰〕。永徽五年(六五四)出〔開〕。
-一三八〇 秘密八名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祥〕。今勘同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ᅟ一三八一 大金剛妙高山樓閣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祥〕。
ᅟ一三八二 大摧碎陀羅尼經 一卷。 宋慈賢譯〔至〕。
ᅟ一三八三 壞相金剛陀羅尼經 一卷。 元沙羅巴譯〔元〕。
ᅟ一三八四 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 一卷。 唐菩提流志譯。長壽二年(六九三)出〔周〕。原題末有經字,今依開錄刪。
ᅟ一三八五 普法方便陀羅尼經 一卷。 失譯〔周〕。附東晉錄〔開〕。
-一三八六 金剛秘密善門陀羅尼經 一卷。 失譯〔周〕。附東晉錄。勘同善法方便陀羅尼經〔開〕。
-一三八七 護命法門神咒經 一卷。 唐菩提流志譯〔周〕。長壽二年(六九三)出。勘同善法方便陀羅尼經〔開〕。
-一三八八 延壽妙門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祥〕。今勘同善法方便陀羅尼經。
ᅟ一三八九 金剛香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 三卷。 宋施護譯。淳化五年(九九四)出〔祥〕。
ᅟ一三九〇 大金剛香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祥〕。
ᅟ一三九一 甘露軍吒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 一卷。 唐不空譯〔貞〕。後題吒作荼〔宋〕。
ᅟ一三九二 大威怒烏芻澀摩儀軌 一卷。 唐不空譯〔貞〕。後題末有經字〔明〕。
ᅟ一三九三 聖迦抳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 三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三九四 妙吉祥最勝根本大教王經 三卷。 宋法賢譯。淳化五年(九九四)出〔祥〕。
ᅟ一三九五 大威力烏樞瑟摩明王經 三卷。 唐阿質達霰譯〔貞〕。
ᅟ一三九六 穢蹟金剛說神通大滿陀羅尼法術靈要門 一卷。 唐阿質達霰譯〔貞〕。
ᅟ一三九七 穢蹟金剛禁百變法 一卷。 唐阿質達霰譯〔貞〕。後題末有經字〔宋〕。
ᅟ一三九八 無能勝大明王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後誤法天譯〔至〕。
ᅟ一三九九 無能勝大明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天譯。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
ᅟ一四〇〇 無能勝大明心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天譯。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
ᅟ一四〇一 聖無能勝金剛火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天譯。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祥〕。
ᅟ一四〇二 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剛陪囉嚩輪觀成就儀軌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元年(九九五)出〔祥〕。
ᅟ一四〇三 大力明王經 二卷。 宋法護〔中印人〕譯。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出〔祥〕。
ᅟ一四〇四 大吉義咒經 二卷。 失譯〔經〕。後誤元魏曇曜譯〔周〕。或題末作神咒經〔開〕。
ᅟ一四〇五 毗沙門天王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四〇六 毗沙門天王經 一卷。 宋法天譯。淳化元年(九九〇)出〔祥〕。
ᅟ一四〇七 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後題首有大字〔宋〕。
ᅟ一四〇八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號無垢大乘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四〇九 摩利支天經 一卷。 失譯。附梁錄〔開〕。後題末作陀羅尼咒經〔宋〕。
ᅟ一四一〇 摩利支天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後題末作菩薩陀羅尼經〔宋〕。
ᅟ一四一一 末利支提婆華鬘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四一二 大摩里支菩薩經 七卷。 宋天息災譯。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祥〕。
ᅟ一四一三 大藥叉女歡喜母並愛子成就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四一四 大雲輪經請雨品第六十四 一卷。 北周闍那耶舍等譯。天和五年(五七〇)出〔房〕。或題無輪字〔開〕。原題第一百,今依開錄改。
-一四一五 大雲輪請雨經 二卷。 隋那連提黎耶舍譯。開皇五年(五八五)出〔房〕。勘同大雲經請雨品〔仁〕。
-一四一六 大方等大雲請雨經 一卷。 隋闍那崛多等譯。勘同大雲請雨品〔泰〕。
-一四一七 大雲輪雨經 二卷。 唐不空譯〔貞〕。勘同大雲經請雨品〔至〕。
ᅟ一四一八 金剛光燄止風雨陀羅尼經 一卷。 唐菩提流志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開〕。
ᅟ一四一九 咒五首 一卷。 唐玄奘譯〔圖〕。麟德元年(六六四)出。題末加經字〔開〕。
-一四二〇 千轉大明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端拱元年(九八八)出〔祥〕。今勘出咒五首中。
ᅟ一四二一 訶利帝母真言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後題法作經〔宋〕。
ᅟ一四二二 蘘麌利童女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四二三 金剛薩埵說頻那夜迦天成就儀軌經 四卷。 宋法賢譯。淳化五年(九九四)出〔祥〕。
ᅟ一四二四 大聖天歡喜雙身毗那夜迦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四二五 速疾立驗摩醯首羅天說迦婁羅阿尾奢法 一卷。 唐不空譯〔貞〕。後題略迦婁羅三字〔宋〕。
ᅟ一四二六 寶帶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景德四年(一〇〇七)出〔祥〕。
ᅟ一四二七 聖莊嚴陀羅尼經 二卷。 宋施護譯。端拱元年(九八八)出〔祥〕。
ᅟ一四二八 最上秘密那拏天經 三卷。 宋法賢譯。咸平元年(九九八)出〔祥〕。
ᅟ一四二九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 二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四三〇 諸星母陀羅尼經 一卷。 唐法成譯。敦煌本〔日〕。
-一四三一 聖曜母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天譯。淳化元年(九九〇)出〔祥〕。今勘同諸星母陀羅尼經。
ᅟ一四三二 難儞計顯縛羅天說支輪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元年(九九五)出〔祥〕。
ᅟ一四三三 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 一卷。 失譯。附梁錄〔開〕。後題末作神咒經〔宋〕。
ᅟ一四三四 聖寶藏神儀軌經 二卷。 宋法天譯。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祥〕。
ᅟ一四三五 寶藏神大明曼拏羅儀軌經 二卷。 宋法天譯。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祥〕。
ᅟ一四三六 寶賢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祥〕。
ᅟ一四三七 大愛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祥〕。
ᅟ一四三八 大吉祥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祥〕。
ᅟ一四三九 救面燃餓鬼陀羅尼經 一卷。 唐實叉難陀譯〔開〕。
-一四四〇 救拔燄口餓鬼陀羅尼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勘同救面然餓鬼神咒經〔至〕。
-一四四一 甘露經陀羅尼咒 一卷。 失譯。勘同救面然餓鬼神咒經〔章〕。
ᅟ一四四二 宿命智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後題缺經字〔宋〕。
ᅟ一四四三 增慧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淳化二年(九九一)出〔祥〕。
ᅟ一四四四 缽蘭那賒嚩哩大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一四四五 妙色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一四四六 大七寶陀羅尼經 一卷。 失譯。附梁錄〔開〕。
ᅟ一四四七 尊勝大明王經 一卷。 宋施護譯。端拱二年(九八九)出〔祥〕。
ᅟ一四四八 無畏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一四四九 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法護惟淨同譯。大中祥符三年(一〇一〇)出〔祥〕。
ᅟ一四五〇 六門陀羅尼經 一卷。 唐玄奘譯〔泰〕。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出〔開〕。
ᅟ一四五一 六門陀羅尼經論 一卷。 失譯。敦煌本。題世親造〔日〕。
ᅟ一四五二 華積陀羅尼神咒經 一卷。 失譯〔祐〕。後誤支謙譯〔開〕。
-一四五三 師子奮迅菩薩所問經 一卷。 失譯〔經〕。附東晉錄〔開〕。勘同華積陀羅尼〔經〕。
-一四五四 華聚陀羅尼經 一卷。 失譯〔經〕。附東晉錄〔開〕。勘同華積陀羅尼〔經〕。後題咒經〔開〕。
-一四五五 華聚樓閣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端拱元年(九八八)出〔祥〕。勘同華積陀羅尼〔至〕。
ᅟ一四五六 六字大陀羅尼咒經 一卷。 失譯〔經〕。附梁錄〔開〕。
ᅟ一四五七 聖六字大明王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端拱元年(九八八)出〔祥〕。
ᅟ一四五八 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淳化二年(九九一)出〔祥〕。
ᅟ一四五九 大護明大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天譯。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
ᅟ一四六〇 勝幢臂印陀羅尼 一卷。 唐玄奘譯〔泰〕。永徽五年(六五四)出。後題末加經字〔開〕。
-一四六一 妙臂印幢陀羅尼經 一卷。 唐實叉難陀譯。勘同勝幢臂印陀羅尼〔開〕。
ᅟ一四六二 十八臂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一四六三 勝幡瓔珞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端拱元年(九八八)出〔祥〕。
ᅟ一四六四 洛叉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一四六五 救濟苦難陀羅尼 一卷。 唐玄奘譯〔泰〕。永徽五年(六五四)出〔開〕。
ᅟ一四六六 拔除罪障咒王經 一卷。 唐義淨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開〕。
ᅟ一四六七 滅除五逆罪大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一四六八 消除一切災障寶髻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一四六九 息除賊難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祥〕。
ᅟ一四七〇 辟除賊害咒 一卷。 失譯〔祐〕。後題末有經字〔宋〕。
ᅟ一四七一 大普賢陀羅尼經 一卷。 失譯。附梁錄〔開〕。
ᅟ一四七二 辟除諸惡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一四七三 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 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房〕。後題缺咒字〔開〕。
ᅟ一四七四 善夜經 一卷。 唐義淨譯。大足元年(七〇一)出〔開〕。
ᅟ一四七五 [A5]檀特羅麻油述神咒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題作神咒經〔開〕。
ᅟᅟ==[A5] 檀【CB】,橒【呂澂】==
ᅟ一四七六 金身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大中祥符元年(一〇〇八)出〔祥〕。
ᅟ一四七七 栴[A6]檀香身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ᅟ==[A6] 檀【CB】,橒【呂澂】==
ᅟ一四七八 聖大總持王經 一卷。 宋施護譯。端拱元年(九八八)出〔祥〕。
ᅟ一四七九 持明藏八大總持王經 一卷。 宋施護譯。端拱二年(九八九)出〔祥〕。
ᅟ一四八〇 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
ᅟ一四八一 俱枳羅陀羅尼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二年(九九六)出〔祥〕。
ᅟ一四八二 幻師颰陀神咒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題玄師颰陀所說神咒經〔開〕。
ᅟ一四八三 摩尼羅亶神咒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題神咒作經字〔開〕。
ᅟ一四八四 能淨一切眼疾病陀羅尼經 一卷。 唐不空譯〔貞〕。
-一四八五 善樂長者經 一卷。 宋法賢譯。咸平元年(九九八)出〔祥〕。勘同能淨眼病陀羅尼〔至〕。
ᅟ一四八六 蓮華眼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祥〕。
ᅟ一四八七 寶生陀羅尼經 一卷。 宋施護譯。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祥〕。
ᅟ一四八八 療痔病經 一卷。 唐義淨譯。景龍四年(七一〇)出〔開〕。
ᅟ一四八九 咒時氣 一卷。 失譯〔祐〕。後作竺曇無蘭譯〔開〕。下三種併同。題末有病經二字〔開〕。
ᅟ一四九〇 咒齒 一卷。 失譯〔祐〕。後題末有經字〔仁〕。下二種併同。
ᅟ一四九一 咒眼痛 一卷。 失譯〔祐〕。
ᅟ一四九二 咒小兒 一卷。 失譯〔祐〕。
ᅟ一四九三 囉嚩拏說救療小兒疾病經 一卷。 宋法賢譯。至道元年(九九五)出〔祥〕。
ᅟ一四九四 灌頂經 九卷。 失譯〔祐〕。後作東晉帛尸梨密多羅譯〔房〕。現行本一二卷。末三卷為後人所集,不錄。
ᅟ一四九五 種種雜咒 一卷。 北周闍那崛多譯〔房〕。後題末有經字〔開〕。
ᅟ一四九六 大陀羅尼神咒經 四卷。 失譯。附東晉錄。題作七佛所說神咒經〔開〕。
ᅟ一四九七 陀羅尼集經 一二卷。 唐阿地瞿多譯〔周〕。永徽四年至五年(六五三~四)出〔開〕。
附疑偽目 總七部 二六卷
ᅟ一四九八 安宅咒 一卷。 失譯〔祐〕。勘係此方撰述。以下併同。
ᅟ一四九九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一〇卷。 傳唐般[A7]剌密帝譯〔續圖〕。先作懷迪從某梵僧(未得其名)筆受,新編入錄〔開〕。
ᅟᅟ==[A7] 剌【CB】,刺【呂澂】==
ᅟ一五〇〇 千臂千缽曼殊室利經 一〇卷。 傳唐金剛智譯。新編入錄〔續貞〕。
ᅟ一五〇一 仁王護國波羅密經 一卷。 失譯〔祐〕。或入疑〔經〕。
ᅟ一五〇二 仁王護國波羅密經 二卷。 傳唐不空譯〔貞〕。勘是前經改訂本。
ᅟ一五〇三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 一卷。 傳唐不空譯〔貞〕。
ᅟ一五〇四 仁王般若陀羅尼釋 一卷。 傳唐不空譯〔貞〕。
撰述 總五八二部 四一七二卷
章疏部 二〇〇部 一七八七卷
ᅟ一五〇五 無量壽經義疏 二卷。 隋慧遠撰。梁普通四~隋開皇一二(五二三~五九二)。
ᅟ一五〇六 無量壽經義疏 一卷。 唐吉藏撰。梁太清三~唐武德六(五四九~六二三)。
ᅟ一五〇七 勝鬘經義記 一卷(原二卷,現存卷上)。 隋慧遠撰。
ᅟ一五〇八 勝鬘經寶窟 六卷。 唐吉藏撰。
ᅟ一五〇九 勝鬘經述記 二卷。 唐窺基貞觀六~永淳元(六三二~六八二)說,義令記。
ᅟ一五一〇 注維摩詰經 一〇卷。 姚秦僧肇等撰。符秦建元二〇~姚秦弘始一六(三八四~四一四)。
ᅟ一五一一 維摩經義記 八卷。 隋慧遠撰。
ᅟ一五一二 維摩經玄疏 六卷。 隋智顗撰。梁中大通三~隋開皇一七(五三一~五九七)。
ᅟ一五一三 維摩經略疏 一〇卷。 隋智顗說,唐湛然略。景雲二~建中三(七一一~七八二)。
ᅟ一五一四 維摩經疏記 三卷。 唐湛然撰。
ᅟ一五一五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一〇卷。 朱智圓撰。大中祥符八(一〇一五)。
ᅟ一五一六 淨名玄論 八卷。 唐吉藏撰。
ᅟ一五一七 維摩經義疏 六卷。 唐吉藏撰。
ᅟ一五一八 說無垢稱經疏 六卷。 唐窺基撰。咸豐三~五(六七二~六七四)。
ᅟ一五一九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二卷。 唐道液撰。上元元(七六〇)。
ᅟ一五二〇 淨名經關中釋鈔 二卷。 唐道液撰。
ᅟ一五二一 造[A1]像量度經解 一卷。 清工布查布撰。乾隆七(一七四二)。
ᅟᅟ==[A1] 像【CB】,象【呂澂】==
ᅟ一五二二 入楞伽經心玄義 一卷。 唐法藏撰。貞觀一七~先天元(六五三~七一二)。
ᅟ一五二三 楞伽經註 二卷。 (原卷不詳,現存二、五卷)唐智嚴撰。
ᅟ一五二四 楞伽經集註 四卷。 宋正受集。慶元中(一一九五~一二〇〇)。
ᅟ一五二五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 八卷。 明宗泐、如[A2]玘同撰。洪武一一(一三七八)。
ᅟᅟ==[A2] 玘【CB】,𤣱【呂澂】==
ᅟ一五二六 解深密經疏 九卷(原一〇卷,缺卷一〇)。唐園測撰。隋大業九~唐萬歲通天元(六一三~六九六)。
ᅟ一五二七 大乘密嚴經疏 三卷(原四卷,缺卷一)。唐法藏撰。
ᅟ一五二八 大乘稻芉經隨聽疏 一卷。 唐法成撰。
ᅟ一五二九 大般若經關法 六卷。 宋大隱編。
ᅟ一五三〇 大品游意 一卷。 唐吉藏撰。
ᅟ一五三一 大品經義疏 一〇卷。 唐吉藏撰。
ᅟ一五三二 大般若經理趣分述贊 三卷。 唐窺基撰。
ᅟ一五三三 金剛經疏 一卷。 隋智顗撰。
ᅟ一五三四 金剛經義疏 四卷。 唐吉藏撰。
ᅟ一五三五 金剛經註疏 三卷。 唐慧淨撰。陳太建一〇~唐貞觀一九(五七八~六四五)。
ᅟ一五三六 金剛經略疏 二卷。 唐智儼撰。隋仁壽二~唐總章元(六〇二~六六八)。
ᅟ一五三七 金剛經贊述 二卷。 唐窺基撰(?)。
ᅟ一五三八 金剛般若經旨贊 二卷。 唐曇曠撰。
ᅟ一五三九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 七卷。 唐宗密述,宋子璿記。天聖二(一〇二四)。
ᅟ一五四〇 金剛經集解 四卷。 宋楊圭編。
ᅟ一五四一 金剛經註解 一卷。 明宗泐、如[A3]玘同撰。洪武一一(一三七八)。
ᅟᅟ==[A3] 玘【CB】,𤣱【呂澂】==
ᅟ一五四二 略明般若末後一頌贊述 一卷。 唐義淨撰。景雲二(七一一)。
ᅟ一五四三 般若心經疏 一卷。 唐慧淨撰。
ᅟ一五四四 般若心經疏 一卷。 唐靖邁撰。
ᅟ一五四五 般若心經幽贊 二卷。 唐窺基撰。
ᅟ一五四六 般若心經贊 一卷。 唐圓測撰。
ᅟ一五四七 般若心經略疏 一卷。 唐法藏撰。
ᅟ一五四八 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 二卷。 宋師會撰。建炎元~淳熙七(一一二七~一一八〇)。
ᅟ一五四九 般若心經註 一卷。 唐慧忠撰。
ᅟ一五五〇 般若心經註 一卷。 唐淨覺撰。開元十五(七二七)。
ᅟ一五五一 般若心經疏 一卷。 宋智圓撰。天禧元(一〇一七)。
ᅟ一五五二 般若心經註解 一卷。 明宗泐、如[A4]玘同撰。洪武一一(一三七八)。
ᅟᅟ==[A4] 玘【CB】,𤣱【呂澂】==
ᅟ一五五三 華嚴游意 一卷。 唐吉藏撰。
ᅟ一五五四 華嚴經搜玄記 九卷(原一〇卷缺卷四)。 唐智儼撰。
ᅟ一五五五 華嚴經探玄記 二〇卷。 唐法藏撰。
ᅟ一五五六 華嚴經文義綱目 一卷。 唐法藏撰。
ᅟ一五五七 華嚴經關脈義記 一卷。 唐法藏撰。
ᅟ一五五八 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 一五卷。 唐慧苑撰。
ᅟ一五五九 華嚴經大意 一卷。 唐李通玄撰。開元七~一八(七一九~七三〇)。
ᅟ一五六〇 新華嚴經論 四〇卷。 唐李通玄撰。
ᅟ一五六一 華嚴經合論簡要 四卷。 明李贄撰。
ᅟ一五六二 華嚴經決疑論 四卷。 唐李通玄撰。
ᅟ一五六三 華嚴經疏科文 一〇卷。 唐澄觀撰。開元二六~開成四(七三八~八三九)。
ᅟ一五六四 華嚴經疏鈔玄談 九卷。 唐澄觀撰。
ᅟ一五六五 華嚴經疏 六〇卷。 唐澄觀撰。貞元三(七八七)。
ᅟ一五六六 華嚴經疏演義鈔 八〇卷。 唐澄觀撰。
ᅟ一五六七 華嚴經略策 一卷。 唐澄觀撰。
ᅟ一五六八 華嚴經骨目 二卷。 唐湛然撰。
ᅟ一五六九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鈔 六卷。 唐澄觀疏、宗密鈔。
ᅟ一五七〇 華嚴經要解 一卷。 宋戒環撰。
ᅟ一五七一 華嚴經吞海集 三卷。 宋道通撰。
ᅟ一五七二 彌勒經游意 一卷。 唐吉藏撰。
ᅟ一五七三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 二卷。 唐窺基撰。
ᅟ一五七四 觀無量壽經疏 一卷。 隋智顗撰(?)。
ᅟ一五七五 觀無量壽經義疏 二卷。 隋慧遠撰。
ᅟ一五七六 觀無量壽經義疏 一卷。 唐吉藏撰。
ᅟ一五七七 觀無量壽佛經疏 四卷。 唐善導撰。?~龍朔二(?~六六二)。
ᅟ一五七八 釋觀無量壽佛經記 一卷。 唐法聰撰。
ᅟ一五七九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六卷。 宋知禮撰。天禧五(一〇二一)。
ᅟ一五八〇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三卷。 宋元照撰。慶歷八~政和六(一〇四八~一一一六)。
ᅟ一五八一 阿彌陀經義記 一卷。 隋智顗撰(?)。
ᅟ一五八二 阿彌陀經義述 一卷。 唐慧淨撰。
ᅟ一五八三 阿彌陀經通贊疏 三卷。 唐窺基撰。
ᅟ一五八四 阿彌陀經義疏 一卷。 宋智圓撰。
ᅟ一五八五 阿彌陀經義疏 一卷。 宋元照撰。
ᅟ一五八六 阿彌陀經疏鈔 四卷。 明袾宏撰。萬歷一四~四三(一五三五~一六一五)。
ᅟ一五八七 阿彌陀經要解 一卷。 明智旭撰。永歷元(一六四七)。
ᅟ一五八八 普賢觀經義疏 二卷。 宋本如述。太平興國六~皇祐二(九八一~一〇五〇)。處咸續解。大中祥符九~元祐元(一〇一六~一〇八六)。
ᅟ一五八九 大般涅槃經集解 七二卷。 梁寶亮等撰。天監八(五〇〇)。
ᅟ一五九〇 涅槃經義記 二〇卷。 隋慧遠撰。
ᅟ一五九一 涅槃經玄義 二卷。 隋灌頂撰。大業一〇(六一四)。
ᅟ一五九二 涅槃經游意 一卷。 唐吉藏撰。
ᅟ一五九三 大涅槃經會疏 三六卷。 隋灌頂疏,唐湛然再治。
ᅟ一五九四 涅槃經疏私記 一二卷。 唐行滿撰。貞元中(七八五~八〇四)。
ᅟ一五九五 涅槃經疏私記 九卷。 唐道暹撰。
ᅟ一五九六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 四卷。 宋智圓撰。
ᅟ一五九七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二〇卷。 宋智圓撰。
ᅟ一五九八 金光明經玄義 三卷。 隋智顗說,灌頂記。
ᅟ一五九九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 六卷。 宋知禮撰。天聖元(一〇二三)。
ᅟ一六〇〇 金光明經文句 六卷。 隋智顗說,灌頂記。
ᅟ一六〇一 金光明經文句記 一二卷。 宋知禮撰。天聖五(一〇二七)。
ᅟ一六〇二 金光明經疏 一卷。 唐吉藏撰。
ᅟ一六〇三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一〇卷。 唐慧沼撰。
ᅟ一六〇四 法華經義記 八卷。 梁法雲撰。宋泰始三~梁大通三(四六七~五二九)。
ᅟ一六〇五 法華經玄義 二〇卷。 隋智顗說,灌頂記。
ᅟ一六〇六 法華玄義釋籤 二〇卷。 唐湛然撰。廣德二(七六四)。
ᅟ一六〇七 法華經文句 二〇卷。 隋智顗說,灌頂記。
ᅟ一六〇八 法華文句記 三〇卷。 唐湛然撰。
ᅟ一六〇九 法華經玄論 一〇卷。 唐吉藏撰。
ᅟ一六一〇 法華經游意 二卷。 唐吉藏撰。
ᅟ一六一一 法華經義疏 一二卷。 唐吉藏撰。
ᅟ一六一二 法華經玄贊 二〇卷。 唐窺基撰。
ᅟ一六一三 法華玄贊義決 一卷。 唐慧沼撰。永徽元~開元二(六五〇~七一四)。
ᅟ一六一四 法華玄贊攝釋 四卷。 唐智周撰。儀鳳三~開元二一(六七八~七三三)。
ᅟ一六一五 法華玄贊決擇記 二卷(原八卷,現存初二卷)。 唐崇俊撰。
ᅟ一六一六 法華玄贊要集 三一卷(原三五卷、缺卷二二、二三、三〇、三二)。唐栖復撰。
ᅟ一六一七 法華經大意 一卷。 唐湛然撰。
ᅟ一六一八 法華五百問論 三卷。 唐湛然撰。
ᅟ一六一九 妙法蓮華經要解 七卷。 宋戒環撰。
ᅟ一六二〇 法華經綸貫 一卷。 明智旭撰。
ᅟ一六二一 觀音玄義 二卷。 隋智顗說,灌頂記。
ᅟ一六二二 觀音玄義記 四卷。 宋知禮撰。
ᅟ一六二三 觀音義疏 二卷。 隋智顗說,灌頂記。
ᅟ一六二四 觀音義疏記 四卷。 宋知禮撰。
ᅟ一六二五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 四卷。 宋智園撰。大中祥符二(一〇〇九)。
ᅟ一六二六 人本欲生經註 一卷。 晉道安撰。建興二~太元一〇(三一四~三八五)。
ᅟ一六二七 溫室經義記 一卷。 隋慧遠撰。
ᅟ一六二八 溫室經疏 一卷。 唐慧沼撰。
ᅟ一六二九 盂蘭盆經疏 二卷。 唐宗密撰。
ᅟ一六三〇 四十二章經註 一卷。 宋守遂註,明了童補。
ᅟ一六三一 圓覺經大疏 一二卷。 唐宗密撰。長慶三(八二三)。
ᅟ一六三二 圓覺經大疏釋義鈔 一三卷。 唐宗密撰。
ᅟ一六三三 圓覺經略疏 四卷。 唐宗密撰。
ᅟ一六三四 圓覺經略疏鈔 一二卷。 唐宗密撰。
ᅟ一六三五 圓覺經鈔辨疑誤 二卷。 宋觀復撰。紹興一六(一一四六)。
以上經疏
ᅟ一六三六 四分律比丘含註戒本 三卷。 唐道宣撰 貞觀四(六三〇)。
ᅟ一六三七 四分律含註戒本疏行宗記 二一卷。 宋元照撰。元祐三(一〇八八)。
ᅟ一六三八 四分比丘戒本疏 二卷。 唐定賓撰。開元元~二九(七一三~七四一)。
ᅟ一六三九 四分比丘尼鈔 六卷。 唐道宣撰。
ᅟ一六四〇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 二卷。 唐道宣撰。貞觀九(六三五)。
ᅟ一六四一 四分律隨機羯磨疏 八卷。 唐道宣撰。貞觀二二(六四八)。
ᅟ一六四二 四分律隨機羯磨疏正源記 八卷。 宋允堪撰。皇祐三(一〇五一)。
ᅟ一六四三 四分律隨機羯磨疏濟緣記 二二卷。 宋元照撰。
ᅟ一六四四 僧羯磨 三卷。 唐懷素撰。武德七~萬歲通天二(六二四~六九七)。
ᅟ一六四五 尼羯磨 三卷。 唐懷素撰。上元三(六七六)。
ᅟ一六四六 四分律疏 二〇卷。 唐法礪撰。武德九(六二六)。
ᅟ一六四七 四分律疏飾宗義記 八卷(原一〇卷,缺卷一、七)。 唐定賓撰。
ᅟ一六四八 四分律開宗記 二〇卷。 唐懷素撰。
ᅟ一六四九 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 一二卷。 唐道宣撰。武德九(六二六)。
ᅟ一六五〇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 一六卷。 宋元照撰。
ᅟ一六五一 四分律拾毘尼義鈔 四卷(原六卷,缺下二卷)。 唐道宣撰。貞觀元(六二七)。
ᅟ一六五二 毘尼關要 一六卷。 清德基撰。康熙二七(一六八八)。
ᅟ一六五三 梵網菩薩戒經義疏 二卷。 隋智顗說,灌頂記。
ᅟ一六五四 天台菩薩戒疏 三卷。 唐明曠刪補。大歷一二(七七七)。
ᅟ一六五五 梵網戒本疏 六卷。 唐法藏撰。
ᅟ一六五六 菩薩戒本箋要 一卷。 明智旭撰。永歷五(一六五一)。
ᅟ一六五七 菩薩戒羯磨義釋 一卷。 明智旭撰。
以上律疏
ᅟ一六五八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 二卷。 後魏曇鸞撰。承明元~興和四(四七六~五四二)。
ᅟ一六五九 四法經論廣釋開決記 一卷。 唐代,作者不詳。
ᅟ一六六〇 佛地經論疏 六卷。 唐靖邁撰。
ᅟ一六六一 十地論義記 二卷(原一〇卷,現存卷一、三)。 北周法上撰。
ᅟ一六六二 大智度論疏 七卷(原卷不詳,現存卷一、六、一四、一五、一七、二一、二四)。 北周慧影撰。
ᅟ一六六三 金剛般若經論會譯 三卷。 唐窺基撰。
ᅟ一六六四 法華經論疏 三卷。 隋吉藏撰。
ᅟ一六六五 三論游意義 一卷。 隋□碩撰。
ᅟ一六六六 三論玄義 二卷。 唐吉藏撰。
ᅟ一六六七 中論疏 一〇卷(卷上末殘)。 唐吉藏譯。隋大業中(六〇五~六一六)。
ᅟ一六六八 十二門論疏 三卷。 唐吉藏撰。隋大業四(六〇八)。
ᅟ一六六九 十二門論宗致義記 二卷。 唐法藏撰。
ᅟ一六七〇 百論疏 九卷。 唐吉藏撰。隋大業四(六〇八)。
ᅟ一六七一 廣百論疏釋論 一卷(原一〇卷,現存卷一)。 唐文軌撰。
ᅟ一六七二 大乘四論玄義 七卷(原一〇卷,缺卷一、三、四)。 唐慧均撰。
ᅟ一六七三 掌珍論疏 一卷(原二卷,現存卷下)。 唐代,作者不詳。
ᅟ一六七四 瑜伽論略纂 一六卷。 唐窺基撰。
ᅟ一六七五 瑜伽論劫章頌 一卷。 唐窺基撰。
ᅟ一六七六 瑜伽論記 四八卷。 新羅道倫撰。
ᅟ一六七七 瑜伽師地論分明記 五卷。 唐法成說,智慧山記。
ᅟ一六七八 瑜伽論手記 四卷。 唐法成說,談迅、福慧記。
ᅟ一六七九 地持論義記 三卷(原一〇卷,現存卷三下、四上、五下)。 隋慧遠撰。
ᅟ一六八〇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一卷。 唐窺基撰(?)。
ᅟ一六八一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 二卷。 唐普光撰。麟德元(六六四)。
ᅟ一六八二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 一卷。 唐義忠撰。
ᅟ一六八三 大乘百法明門論顯幽鈔 三卷(原二〇卷,現存卷一末,二末,七末)。唐從芳撰。
ᅟ一六八四 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 一卷。 唐曇曠撰。
ᅟ一六八五 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 一卷。 唐曇曠撰。
ᅟ一六八六 辨中邊論述記 三卷。 唐窺基撰。
ᅟ一六八七 雜集論述記 一〇卷。 唐窺基撰。
ᅟ一六八八 挕大乘論疏 二卷(原卷不詳,現存卷五、七)。 唐代,作者不詳。
ᅟ一六八九 挕大乘義章 一卷(原一〇卷,現存卷四)。 唐道基撰。
ᅟ一六九〇 唯識二十論述記 二卷。 唐窺基撰。
ᅟ一六九一 唯識三十論要釋 一卷。 唐代,作者不詳。
ᅟ一六九二 成唯識論述記 二〇卷。 唐窺基撰。
ᅟ一六九三 成唯識論別抄 四卷(原一〇卷,現存卷一、五、九、一〇)。 唐窺基撰。
ᅟ一六九四 成唯識論樞要 四卷。 唐窺基撰。
ᅟ一六九五 成唯識論樞要記 一卷(原二卷,現存卷上)。 唐智周撰。
ᅟ一六九六 成唯識論了義燈 一四卷。 唐慧沼撰。
ᅟ一六九七 成唯識論了義燈記 一卷(原二卷,現存卷下)。 唐智周撰。
ᅟ一六九八 成唯識論演秘 一四卷。 唐智周撰。
ᅟ一六九九 成唯識論義演 二六卷。 唐如理撰。
ᅟ一七〇〇 成唯識論學記 八卷。 新羅太賢撰。
ᅟ一七〇一 成唯識論義演 二二卷(原四〇卷,缺卷二、三、五、九、一〇、一三、一四、一六、一八、二一、~二五、二七、三六、三七、三九)。 唐清素撰。
ᅟ一七〇二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一卷。 唐法藏撰。
ᅟ一七〇三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領要鈔(附科) 三卷。 宋普觀撰。
ᅟ一七〇四 因明正理門論述記 一卷 (原二卷,現存卷上)。 唐神泰撰。
ᅟ一七〇五 因明入正理論疏 三卷。 唐文軌撰。
ᅟ一七〇六 因明入正理論疏 六卷。 唐窺基撰。
ᅟ一七〇七 因明入正理論續疏 一卷。 唐慧沼撰。
ᅟ一七〇八 因明入正理論義斷 一卷。 唐慧沼撰。
ᅟ一七〇九 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 一卷。 唐慧沼撰。
ᅟ一七一〇 因明入正理論前記 三卷。 唐智周撰。
ᅟ一七一一 因明入正理論後記 三卷(卷下殘)。 唐智周撰。
ᅟ一七一二 相宗八要直解 八卷。 明智旭撰。
ᅟ一七一三 俱舍論頌釋疏 三〇卷。 唐圓暉撰。
ᅟ一七一四 俱舍論頌疏記 二九卷。 唐遁麟撰。
ᅟ一七一五 俱舍論頌疏義鈔 六卷。 唐慧暉撰。
ᅟ一七一六 俱舍論記 三〇卷。 唐普光撰。
ᅟ一七一七 俱舍論疏 三〇卷。 唐法寶撰。
ᅟ一七一八 俱舍論法宗原 一卷。 唐普光撰。
ᅟ一七一九 順正理論述文記 二卷(原二四卷,現存九、一八)。 唐元瑜撰。
ᅟ一七二〇 陰持入經註 二卷。 吳陳慧撰。
ᅟ一七二一 異部宗輪論述記 一卷。 唐窺基撰。
ᅟ一七二二 遺教經疏節要 一卷。 宋淨源撰。大中祥符四~元祐三(一〇一一~一〇八八)。
ᅟ一七二三 遺教經論補註 一卷。 宋守遂註,明了童補。萬歷一四(一五八六)。
ᅟ一七二四 大乘起信義疏 二卷。 隋慧遠撰(?)。
ᅟ一七二五 起信論疏 二卷。 新羅元曉撰。
ᅟ一七二六 起信論義記 三卷。 唐法藏撰。
ᅟ一七二七 起信論註疏 四卷。 唐宗密撰。
ᅟ一七二八 起信論疏筆削記 二〇卷。 宋子璿撰。天聖八(一〇三〇)。
ᅟ一七二九 起信論裂網疏 六卷。 明智旭撰。永歷七(一六五三)。
ᅟ一七三〇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 五卷。 遼法悟撰。
以上論疏
ᅟ一七三一 藥師本願經疏 一卷。 唐慧觀撰。永淳元(六八二)(?)。
ᅟ一七三二 金剛頂經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門義決 一卷。 唐不空撰。神龍元~大歷九(七〇五~七七四)。
ᅟ一七三三 大日經義釋 一四卷。 唐一行記,智儼、溫古等再治。開元一三~一五(七二五~七二七)。
ᅟ一七三四 大日經義釋演秘鈔 一〇卷。 遼覺苑撰。 大康三(一〇七七)。
ᅟ一七三五 大毘廬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 二卷。 唐不可思議撰。大中元(八四七)。
ᅟ一七三六 十一面神咒心經義疏 一卷。 唐慧沼撰。
ᅟ一七三七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疏 二卷。 唐法崇撰。廣德中(七六三~七六四)。
ᅟ一七三八 仁王經疏 六卷。 唐吉藏撰。
ᅟ一七三九 仁王經疏 六卷。 唐圓測撰。
ᅟ一七四〇 仁王經(新譯)疏 七卷。 唐良賁撰。永泰二(七六六)。
ᅟ一七四一 仁王經疏神寶記 四卷。 宋善月撰。紹定三(一二三〇)。
ᅟ一七四二 楞嚴經義疏註經(附科) 一一卷。 宋子璿撰。天聖八(一〇三〇)。
ᅟ一七四三 楞嚴經義疏釋要鈔 六卷。 宋懷遠撰。嘉祐六(一〇六一)。
ᅟ一七四四 楞嚴經集註 一〇卷。 宋思坦撰。
以上密教經軌疏(疑偽經疏附)
ᅟ一七四五 大乘大義章 三卷。 姚秦鳩摩羅什答慧遠問。
ᅟ一七四六 二諦義 三卷。 唐吉藏撰。
ᅟ一七四七 大乘義章 二五卷。 隋慧遠撰。
ᅟ一七四八 大乘法苑義林章 一四卷。 唐窺基撰。
ᅟ一七四九 大乘法苑義林章補缺 三卷(原卷不詳,現存卷四、七、八)。 唐慧沼撰。
ᅟ一七五〇 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 四卷。 唐智周撰。
ᅟ一七五一 表無表章栖翫記 一卷。 宋守千撰。
ᅟ一七五二 大乘入道次第章 一卷。 唐智周撰。
ᅟ一七五三 大乘入道次第開決 一卷。 唐曇曠撰。
ᅟ一七五四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四卷。 唐智儼撰。
ᅟ一七五五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 二卷。 唐法藏撰。
ᅟ一七五六 華嚴發菩提心章 一卷。 唐法藏撰。
ᅟ一七五七 註華嚴金師子章 一卷。 唐法藏撰。長安元(七〇一)。
ᅟ一七五八 金師子章雲間類解 一卷。 宋淨源撰。元豐三(一〇八〇)。
ᅟ一七五九 註華嚴經師子章 一卷。 宋承遷撰。
ᅟ一七六〇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四卷。 唐法藏撰。
ᅟ一七六一 華嚴一乘教義章義苑疏 一〇卷。 宋道亭撰。元祐五(一〇九〇)。
ᅟ一七六二 華嚴一乘教義章復古記 六卷。 宋師會述,善熹註。乾道中(一一六五~一一七三)。
ᅟ一七六三 華嚴一乘教義章焚薪 二卷。 宋師會撰。紹熙三(一一九二)。
ᅟ一七六四 扶焚薪 一卷。 宋希迪撰。隆興中(一一六三~一一六四)。
以上義章
論著部 一三四部 四六一卷
ᅟ一七六五 肇論 一卷。 姚秦僧肇撰。
ᅟ一七六六 肇論疏 三卷。 唐元康撰。
ᅟ一七六七 註肇論疏 六卷。 宋遵式撰。乾德二~天聖十(九六四~一〇三二)。
ᅟ一七六八 肇論新疏 三卷。 元文才撰。宋淳祐元~元大德六(一二四一~一三〇二)。
ᅟ一七六九 肇論新疏游刃 三卷。 元文才撰。
ᅟ一七七〇 寶藏論 一卷。 姚秦僧肇撰(?)。
ᅟ一七七一 大乘玄論 五卷。 唐吉藏撰。
以上三論宗
ᅟ一七七二 隨自意三昧 一卷。 陳慧思撰。魏延昌四~陳太建九(五一五~五七七)。
ᅟ一七七三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二卷。 陳慧思撰。
ᅟ一七七四 法華經安樂行義 一卷。 陳慧思撰。
ᅟ一七七五 大乘止觀法門 四卷。 陳慧思撰(?)。
ᅟ一七七六 釋摩訶般若波羅密經覺意三昧 一卷。 隋智顗說,灌頂記。
ᅟ一七七七 法界次第初門 三卷。 隋智顗撰。
ᅟ一七七八 四教義 一二卷。 隋智顗撰。
ᅟ一七七九 天台八教大意 一卷。 隋灌頂撰。
ᅟ一七八〇 天台四教儀 一卷。 高麗諦觀撰。
ᅟ一七八一 摩訶止觀 二〇卷。 隋智顗撰。開皇一四(五九四)。
ᅟ一七八二 止觀輔行傳弘決 四〇卷。 唐湛然撰。
ᅟ一七八三 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 一二卷。 隋智顗說,法慎記。
ᅟ一七八四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一卷。 隋智顗撰。
ᅟ一七八五 六妙法門 一卷。 隋智顗撰。
ᅟ一七八六 四念處 四卷。 隋智顗說,灌頂記。
ᅟ一七八七 止觀義例 二卷。 唐湛然撰。
ᅟ一七八八 止觀大意 一卷。 唐湛然撰。
ᅟ一七八九 觀心論 一卷。 隋智顗撰。
ᅟ一七九〇 觀心論疏 五卷。 隋灌頂撰。
ᅟ一七九一 十不二門 一卷。 唐湛然撰。
ᅟ一七九二 十不二門指要鈔 二卷。 宋知禮撰。景德元(一〇〇四)。
ᅟ一七九三 金剛錍 一卷。 唐湛然撰。
ᅟ一七九四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一卷。 宋知禮述,繼忠集。景德四(一〇〇七)。
ᅟ一七九五 四明十義書 二卷。 宋知禮撰。景德三(一〇〇六)。
ᅟ一七九六 三千有門頌 一卷。 宋陳瓘撰。
ᅟ一七九七 台宗十類因革論 四卷。 宋善月撰。紹興一九~淳祐元(一一四九~一二四一)。
ᅟ一七九八 天台傳佛心印記 一卷。 元懷則撰。至大中(一三〇八~一三一一)。
ᅟ一七九九 天台傳佛心印記註 二卷。 明傳燈撰。天啟七(一六二七)。
ᅟ一八〇〇 性善惡論 六卷。 明傳燈撰。天啟元(一六二一)。
ᅟ一八〇一 教觀綱宗 一卷。 明智旭撰。
以上天台宗
ᅟ一八〇二 勸發菩提心集 三卷。 唐慧沼撰。
ᅟ一八〇三 能顯中邊慧日論 四卷。 唐慧沼撰。
ᅟ一八〇四 一乘佛性究竟論 一卷(原六卷,現存卷三)。 唐法寶撰。
以上慈恩宗
ᅟ一八〇五 華嚴五教止觀 一卷。 唐杜順撰(?)。陳永定元~唐貞觀一四(五五七~六四〇)。
ᅟ一八〇六 華嚴一乘十玄門 一卷。 唐智儼撰。
ᅟ一八〇七 華嚴五十要問答 一卷。 唐智儼撰。
ᅟ一八〇八 華嚴策林 一卷。 唐法藏撰。
ᅟ一八〇九 華嚴經問答 一卷。 唐法藏撰。
ᅟ一八一〇 華嚴經義海百門 一卷。 唐法藏撰。
ᅟ一八一一 華嚴游心法界記 一卷。 唐法藏撰。
ᅟ一八一二 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 一卷。 唐法藏撰。
ᅟ一八一三 華嚴妄盡還源觀 一卷。 唐法藏撰。
ᅟ一八一四 華嚴還源觀疏鈔補解(補法燈疏) 一卷。 宋淨源撰。元豐二(一〇七九)。
ᅟ一八一五 三聖圓融觀門 一卷。 唐澄觀撰。
ᅟ一八一六 五蘊觀 一卷。 唐澄觀撰。
ᅟ一八一七 華嚴心要法門 一卷。 唐澄觀撰。
ᅟ一八一八 華嚴心要法門註 一卷。 唐宗密撰。
ᅟ一八一九 原人論 一卷。 唐宗密撰。
ᅟ一八二〇 原人論發微錄 三卷。 宋淨源撰。大中祥符七(一〇一四)。
ᅟ一八二一 華嚴原人論解 三卷。 元圓覺撰。
ᅟ一八二二 華嚴原人論合解 二卷。 明楊嘉祚刪合。
ᅟ一八二三 注華嚴法界觀 一卷。 唐杜順述(?),宗密註。
ᅟ一八二四 華嚴法界玄鏡 二卷。 唐澄觀撰。
ᅟ一八二五 釋華嚴十明論 一卷。 唐李通玄撰。
ᅟ一八二六 評金剛錍 一卷。 宋善熹撰。紹熙五(一一九四)。
ᅟ一八二七 賢首五教儀 六卷。 清續法撰。康熙五(一六六六)。
ᅟ一八二八 一乘決疑論 一卷。 清彭際清撰 乾隆四六~五六(一七八一~一七九一)。
ᅟ一八二九 文殊指南圖贊 一卷。 宋惟白撰。
以上賢首宗
ᅟ一八三〇 受菩薩戒儀 一卷。 陳慧思撰。
ᅟ一八三一 關中創立戒壇圖經 一卷。 唐道宣撰。乾封二(六六七)。
ᅟ一八三二 中天竺舍衝國祇洹寺圖經 一卷。 唐道宣撰。乾封二(六六七)。
ᅟ一八三三 量處輕重儀 二卷。 唐道宣撰。貞觀一一(六三七)輯,乾封二(六六七)重定。
ᅟ一八三四 釋門歸敬儀 二卷。 唐道宣撰。龍朔元(六六一)。
ᅟ一八三五 釋門章服儀 一卷。 唐道宣撰。顯慶四(六五九)。
ᅟ一八三六 淨心誡觀法 二卷。 唐道宣撰。
ᅟ一八三七 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 一卷。 唐道宣撰。
ᅟ一八三八 律相感通傳 一卷。 唐道宣撰。乾封二(六六七)。
ᅟ一八三九 護命放生儀軌法 一卷。 唐義淨撰。
ᅟ一八四〇 受用三水要行法 一卷。 唐義淨撰。
ᅟ一八四一 說罪要行法 一卷。 唐義淨撰。
ᅟ一八四二 授菩薩戒儀 一卷。 唐湛然撰。
ᅟ一八四三 佛制比丘六物圖 二卷。 宋元照撰。元豐三(一〇八〇)。
ᅟ一八四四 衣缽名義章 一卷。 宋允堪撰。景德二~嘉祐六(一〇〇五~一〇六一)。
ᅟ一八四五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園羯磨儀範 一卷。 元拔合思巴撰。至元七(一二七〇)。
ᅟ一八四六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習學略法 一卷。 元拔合思巴撰。至元七(一二七〇)。
以上律宗
ᅟ一八四七 信心銘 一卷。 隋僧燦撰(?)。
ᅟ一八四八 導凡趣聖悟解脫宗修心要論 一卷。 唐弘忍撰(?)。隋仁壽二~占元(六〇二~六七五)。
ᅟ一八四九 禪宗永嘉集 一卷。 唐玄覺撰。麟德二~先天二(六六五~七一三)。
ᅟ一八五〇 永嘉證道歌 一卷。 唐玄覺撰。
ᅟ一八五一 觀心論 一卷。 唐神秀撰(?)。
ᅟ一八五二 北宗五方便門 一卷。 唐代,作者不詳。
ᅟ一八五三 大乘無生方便門 一卷。 唐代,作者不詳。
ᅟ一八五四 菩提達磨南宗定是非論 一卷。 唐神會說,獨孤沛記。開元二一(七三三)。
ᅟ一八五五 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 一卷。 唐神會說,記者不詳。
ᅟ一八五六 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 一卷。 唐慧光集釋。
ᅟ一八五七 頓悟入道要門論 二卷。 唐慧海撰。
ᅟ一八五八 禪源諸詮集都序 四卷。 唐宗密撰。
ᅟ一八五九 禪門師資承襲圖 一卷。 唐宗密撰。
ᅟ一八六〇 宗門十規論 一卷。 後周文益撰。唐光啟元~後周顯德五(八八五~九五八)。
ᅟ一八六一 宗鏡錄 一〇〇卷。 宋延壽撰。建隆二(九六一)。
ᅟ一八六二 萬善同歸集 三卷。 宋延壽撰。
ᅟ一八六三 唯心訣 一卷。 宋延壽撰。
ᅟ一八六四 臨濟宗旨 一卷。 宋慧洪撰。熙寧四~建炎二(一〇七一~一一二八)。
ᅟ一八六五 智證傳 一卷。 宋慧洪述,覺慈編。
ᅟ一八六六 正法眼藏 六卷。 宋宗杲撰。紹興一七(一一四七)。
ᅟ一八六七 曹洞五位顯訣 三卷。 宋慧霞編,廣輝釋。
ᅟ一八六八 寶鏡三昧玄義 一卷。 宋雲軸撰。淳祐二~泰定元(一二四二~一三二四)。
ᅟ一八六九 溈山警策註 一卷。 宋守遂撰。
ᅟ一八七〇 人天眼目 六卷。 宋智昭撰。淳熙一五(一一八八)。
ᅟ一八七一 五宗原 一卷。 明法藏撰。崇禎元(一六二八)。
ᅟ一八七二 辟妄救略說 一〇卷。 明圜悟撰。崇禎一一(一六三七)。
ᅟ一八七三 百丈清規 八卷。 元德輝重編。元統三(一三三五)。
ᅟ一八七四 祖庭事苑 八卷。 宋善卿編。元符中(一〇九八~一一〇〇)。
ᅟ一八七五 禪林寶訓 二卷。 宋淨善重集。淳熙中(一一七四~一一八九)。
ᅟ一八七六 禪關策進 一卷。 明袾宏集。
ᅟ一八七七 緇門崇行錄 一卷。 明袾宏集。萬歷一三(一八五八)。
以上禪宗
ᅟ一八七八 略說安樂淨土義 一卷。 後魏曇鸞撰。
ᅟ一八七九 淨土十疑論 一卷。 隋智顗撰(?)。
ᅟ一八八〇 五方便念佛門 一卷。 隋智顗撰(?)。
ᅟ一八八一 安樂集 二卷。 唐道綽撰。陳天嘉三~唐貞觀一九(五六二~六四五)。
ᅟ一八八二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 一卷。 唐善導撰。隋大業九~唐永隆二(六一三~六八一)。
ᅟ一八八三 釋淨土群疑論 七卷。 唐懷感撰。
ᅟ一八八四 淨土論 一卷。 唐迦才撰。貞觀中(六二七~六四九)。
ᅟ一八八五 念佛鏡 二卷。 唐道鏡、善道共述。
ᅟ一八八六 念佛三昧寶王論 三卷。 唐飛錫撰。天寶元(七四二)。
ᅟ一八八七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一卷。 宋遵式撰。
ᅟ一八八八 龍舒增廣淨土文 一二卷。 宋王日休撰。紹興三〇(一一六〇)。
ᅟ一八八九 樂邦文類 五卷。 宋宗曉編。慶元六(一二〇〇)。
ᅟ一八九〇 樂邦遺稿 二卷。 宋宗曉編。嘉泰四(一二〇四)。
ᅟ一八九一 蓮宗寶鑒 一〇卷。 元普度撰。大德九(一三〇五)。
ᅟ一八九二 淨土境觀要門 一卷。 元懷則撰。至大三(一三一一)。
ᅟ一八九三 淨土生無生論 一卷。 明傳燈撰。
ᅟ一八九四 西方合論 一〇卷。 明袁宏道撰。萬歷二七(一五九九)。
以上淨土教
ᅟ一八九五 三階佛法 四卷。 隋信行撰。梁大同六~隋開皇十四(五四〇~五九四)。
ᅟ一八九六 對報起行法 一卷。 隋信行撰。
ᅟ一八九七 七階佛名 一卷。 隋信行撰。
ᅟ一八九八 無盡藏法略說 一卷。 唐代,作者不詳。
以上三階教
語錄部(拈頌評唱附) 二三部 三〇三卷
ᅟ一八九九 壇經 一卷。 唐慧能說,法海集。
ᅟ一九〇〇 壇經 一卷。 元宗寶編。至元二七(一二九〇)。
ᅟ一九〇一 古尊宿語錄 四八卷。 宋渭賾藏主集,明淨戒重校。
ᅟ一九〇二 續古尊宿語錄 六卷。 宋師明集。
ᅟ一九〇三 五家語錄 五卷。 明園信、郭凝之編。
ᅟ一九〇四 四家語錄 六卷。 明代(?),集者不詳。
ᅟ一九〇五 善慧大士語錄 四卷。 唐樓穎編。
ᅟ一九〇六 龐居士語錄 三卷。 唐于頔編。
ᅟ一九〇七 黃龍慧南禪師語錄 一卷。 宋慧泉集。建炎中(一一二七~一一三〇)。
ᅟ一九〇八 楊歧方會和尚語錄 一卷。 宋仁勇編。元祐三(一〇八八)。
ᅟ一九〇九 園悟佛果禪師語錄 二〇卷。 宋紹隆等編。
ᅟ一九一〇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一二卷。 宋蘊聞編。紹興四(一一三四)。
ᅟ一九一一 宏智禪師廣錄 九卷。 宋宗法等編。乾道二(一一六六)。
ᅟ一九一二 天目中峰和尚廣錄 三〇卷。 元慈寂編。
ᅟ一九一三 紫柏尊者全集、別集 二九卷。 明達觀撰。嘉靖二二~萬歷三一(一五四三~一六〇三)。
ᅟ一九一四 憨山大師夢游全集 五五卷。 明福善、通炯共編。
ᅟ一九一五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 四〇卷。 宋法應集、元普會續集。
ᅟ一九一六 碧岩錄 一〇卷。 宋重顯頌古,克勤評唱。宣和七(一一二五)。
ᅟ一九一七 佛果擊節錄 二卷。 宋重顯拈古,克勤擊節。
ᅟ一九一八 從容庵錄 六卷。 宋正覺頌古,元行秀評唱。
ᅟ一九一九 請益錄 二卷。 宋正覺拈古,元行秀評唱。
ᅟ一九二〇 空谷集 六卷。 宋子青頌古,元從倫評唱。
ᅟ一九二一 虛堂集 六卷。 宋子淳頌古,元從倫評唱。
纂集部 二三部 三〇四卷
ᅟ一九二二 弘明集 一四卷。 梁僧祐撰。劉宋元嘉二二~梁天監一七(四四五~五一三)。
ᅟ一九二三 廣弘明集 三〇卷。 唐道宣撰。麟德元(六六四)。
ᅟ一九二四 集古今佛道論衡 四卷。 唐道宣撰。龍朔元~麟德元(六六一~六六四)。
ᅟ一九二五 續集古今佛道論衡 一卷。 唐智昇撰。開元一八(七三〇)。
ᅟ一九二六 釋迦譜 五卷。 梁僧祐撰。
ᅟ一九二七 釋迦氏譜 一卷。 唐道宣撰。麟德二(六六五)。
ᅟ一九二八 經律異相 五〇卷。 梁寶唱等撰。天監一五(五一六)。
ᅟ一九二九 諸經要集 二〇卷。 唐道世撰。顯慶四(六五九)。
ᅟ一九三〇 法苑珠林 一〇〇卷。 唐道世撰。總章元(六六八)。
ᅟ一九三一 釋氏六帖 二四卷。 宋義楚撰。後晉開運二~後周顯德元(九四五~九五五)。
ᅟ一九三二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 三卷。 唐道宣撰。麟德元(六六四)。
ᅟ一九三三 集沙門不應拜俗儀 六卷。 唐彥悰撰。龍朔二(六六二)。
ᅟ一九三四 □□寺沙門玄奘上表記 一卷。 唐玄奘撰。
ᅟ一九三五 大辨正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 六卷。 唐圓照撰。貞元一六(八〇〇)。
ᅟ一九三六 四明尊者教行錄 七卷。 宋宗曉編。嘉泰二(一二〇二)。
ᅟ一九三七 南海寄歸內法傳 四卷。 唐義淨撰。天授二(六九一)。
ᅟ一九三八 大宋僧史略 三卷。 宋贊寧撰。咸平二(九九九)。
ᅟ一九三九 釋氏要覽 三卷。 宋道誠撰。天禧三(一〇一九)。
ᅟ一九四〇 國清百錄 四卷。 隋灌頂撰。
ᅟ一九四一 台宗精英集 五卷。 宋普容撰。
ᅟ一九四二 陀羅尼雜集 十卷。 梁代,作者不詳。
ᅟ一九四三 顯密園通成佛心要集 二卷。 遼道㲀撰。應歷八(九五八)。
ᅟ一九四四 密咒園音往生集 一卷。 夏智廣、慧真撰。天慶七(一二〇〇)。
史傳部(地誌等附) 六八部 六七六卷
ᅟ一九四五 歷代三寶記 二〇卷。 隋費長房撰。開皇一七(五九七)。
ᅟ一九四六 釋門正統 八卷。 宋宗鑒撰。嘉熙元(一二三七)。
ᅟ一九四七 佛祖統記(附續記) 五五卷。 宋志磐撰。咸淳五(一二六九)。
ᅟ一九四八 隆興編年通論 二九卷。 宋祖琇撰。隆興二(一一六四)。
ᅟ一九四九 釋氏通鑒 一二卷。 宋本覺撰。
ᅟ一九五〇 佛祖歷代通載 二二卷。 元念常撰。至正元(一三四[A5]一)。
ᅟᅟ==[A5] 一【CB】,[-]【呂澂】==
ᅟ一九五一 釋氏稽古略 四卷。 元覺岸撰。至正一四(一三五四)。
ᅟ一九五二 釋氏稽古略續集 三卷。 明幻輪撰。崇禎一一(一六三八)。
ᅟ一九五三 宗統編年 三二卷。 清紀蔭撰。康熙二八(一六八九)。
ᅟ一九五四 高僧傳 一四卷。 梁慧皎撰。天監一八(五一九)。
ᅟ一九五五 續高僧傳 三〇卷。 唐道宣撰。貞觀一九(六四五)。
ᅟ一九五六 宋高僧傳 三〇卷。 宋贊寧等撰。端拱元(九八八)。
ᅟ一九五七 補續高僧傳 二六卷。 明明河撰。
ᅟ一九五八 大明高僧傳 八卷。 明如惺撰。萬歷四五(一六一七)。
ᅟ一九五九 僧寶正續傳 七卷。 宋祖琇撰。
ᅟ一九六〇 禪林僧寶傳 三〇卷。 宋慧洪撰。宣和初(一一一九)。
ᅟ一九六一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 一五卷。 清自融、性磊同撰。
ᅟ一九六二 比丘尼傳 四卷。 梁寶唱撰。 天監一六(五一七)。
ᅟ一九六三 居士傳 五六卷。 清彭際清撰。乾隆三五~四〇(一七七〇~一七七五)。
ᅟ一九六四 大唐西域救法高僧傳 二卷。 唐義淨撰。天授二(六九一)。
ᅟ一九六五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 一卷。 隋灌頂撰。仁壽元(六〇一)。
ᅟ一九六六 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 三卷。 唐彥悰撰。貞觀一四~二三(六四〇~六四九)。
ᅟ一九六七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 一卷。 唐冥祥撰。麟德元(六六四)。
ᅟ一九六八 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 一卷。 唐劉軻撰。開成二(八三七)。
ᅟ一九六九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一〇卷。 唐慧立撰,彥悰箋。垂拱四(六八八)。
ᅟ一九七〇 唐大薦福寺法藏和尚傳 一卷。 新羅崔致遠撰。唐天復四(九〇四)。
ᅟ一九七一 善無畏三藏行狀併碑銘 一卷。 唐李華撰。乾元元(七五八)。
ᅟ一九七二 不空三藏行狀 一卷。 唐趙遷撰。大歷中(七六六~七七九)。
ᅟ一九七三 大唐青龍寺三朝供奉大德(惠果)行狀 一卷。 唐代,作者不詳。寶歷二(八二六)。
ᅟ一九七四 華嚴經傳記 五卷。 唐法藏撰。
ᅟ一九七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一卷。 唐慧英撰,胡幽貞纂。
ᅟ一九七六 弘贊法華傳 一〇卷。 唐慧祥撰。乾封二(六六七)。
ᅟ一九七七 法華傳記 一〇卷。 唐僧祥撰。
ᅟ一九七八 天台九祖傳 一卷。 宋士衡撰。嘉定元(一二〇八)。
ᅟ一九七九 釋門自鏡錄 二卷。 唐懷信撰。
ᅟ一九八〇 三寶感應要略錄 三卷。 宋非濁撰。
ᅟ一九八一 楞伽師資記 一卷。 唐淨覺撰。
ᅟ一九八二 歷代法寶記 一卷。 唐代,作者不詳。
ᅟ一九八三 傳法寶記序 一卷。 唐杜朏撰。
ᅟ一九八四 祖堂集 二〇卷。 南唐靜筠撰。保大一〇(九五二)。
ᅟ一九八五 景德傳燈錄 三〇卷。 宋道原撰。景德元(一〇〇四)。
ᅟ一九八六 五燈會元 二〇卷。 宋普濟撰。
ᅟ一九八七 五燈會元續略 八卷。 明淨拄撰。崇禎一七(一六四四)。
ᅟ一九八八 續傳燈錄 三六卷。 明居頂撰。洪武中(一三六八~一三九八)。
ᅟ一九八九 增集續傳燈錄 六卷。 明文琇撰。
ᅟ一九九〇 傳法正宗記併定祖圖 九卷。 宋契嵩撰。嘉祐六(一〇六一)。
ᅟ一九九一 傳法正宗論 二卷。 宋契嵩撰。嘉祐六(一〇六一)。
ᅟ一九九二 寶林傳 七卷(原九卷,現缺卷七、九)。 唐智炬撰。
ᅟ一九九三 錦江傳燈 二〇卷。 清通醉撰。
ᅟ一九九四 黔南會燈錄(附續補) 八卷。 清如純撰。
ᅟ一九九五 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 一卷。 唐文諗、少康撰。
ᅟ一九九六 淨土往生傳 三卷。 宋戒珠撰。熙寧中(一〇八六~一〇七七)。
ᅟ一九九七 往生傳 三卷。 明袾宏撰。萬歷一二(一五八四)。
ᅟ一九九八 兩部大法相承師資傳法記 二卷。 唐海雲撰。大和八(八三四)。
ᅟ一九九九 宗教律諸宗演派 一卷。 清守一編。
ᅟ二〇〇〇 西藏喇嘛溯源 一卷。 清守一編。
ᅟ二〇〇一 歷游天竺記 一卷。 晉法顯撰。義熙一二(四一六)。
ᅟ二〇〇二 大唐西域記 一二卷。 唐玄奘撰。貞觀二〇(六四六)。
ᅟ二〇〇三 釋迦方誌 二卷。 唐道宣撰。
ᅟ二〇〇四 悟空入竺記 一卷。 唐圓照撰。
ᅟ二〇〇五 敦煌錄 一卷。 唐代,作者不詳。
ᅟ二〇〇六 洛陽伽蘭記 五卷。 後魏楊衒之撰。武定五(五四七)。
ᅟ二〇〇七 寺塔記 一卷。 唐段成式撰。會昌三~大中七(八四三~八五三)。
ᅟ二〇〇八 南朝寺考 六卷。 清劉世珩撰。
ᅟ二〇〇九 古清涼傳 二卷。 唐慧祥撰。永隆元~弘道元(六八〇~六八三)。
ᅟ二〇一〇 廣清涼傳 三卷。 宋延一撰。嘉祐五(一〇六〇)。
ᅟ二〇一一 續清涼傳 二卷。 宋張商英撰。
ᅟ二〇一二 補陀洛迦山傳 一卷。 元盛熙明撰。至正二一(一三六一)。
音義部(悉曇法數等附) 一九部 二九五卷
ᅟ二〇一三 一切經音義 二五卷。 唐玄應撰。
ᅟ二〇一四 一切經音義 一〇〇卷。 唐慧琳撰。元和二(八〇七)。
ᅟ二〇一五 續一切經音義 一〇卷。 遼希麟撰。
ᅟ二〇一六 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 二卷。 唐慧苑撰。
ᅟ二〇一七 法華經為為章 一卷。 唐窺基撰。
ᅟ二〇一八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 三〇卷。 後晉可洪撰。
ᅟ二〇一九 紹興重雕大藏音 三卷。 宋處觀撰。熙寧三~元祐八(一〇七〇~一〇九三)。
ᅟ二〇二〇 龍龕手鏡 四卷。 遼行均撰。統和一五(九九七)。
ᅟ二〇二一 翻梵語 一〇卷。 梁寶唱撰(?)。
ᅟ二〇二二 梵唐千字文 一卷。 唐義淨撰。
ᅟ二〇二三 唐梵文字 一卷。 唐全真撰。開成四(八三九)。
ᅟ二〇二四 梵語雜名 一卷。 唐禮言集。
ᅟ二〇二五 唐梵兩語雙對集 一卷。 唐僧怛多蘖多等集。
ᅟ二〇二六 翻譯名義集 七卷。 宋法雲編。紹興一三(一一四三)。
ᅟ二〇二七 悉曇字記 一卷。 唐智廣撰。元和元(八〇六)。
ᅟ二〇二八 景祐天竺字源 七卷。 宋惟淨等編。
ᅟ二〇二九 法門名義集 一卷。 唐李師政撰。武德元(六一八)。
ᅟ二〇三〇 大明三藏法數 五〇卷。 明一如等編。永樂一七(一四一九)。
ᅟ二〇三一 教乘法數 四〇卷。 明園瀞編。
目錄部(提要附) 二二部 二四七卷
ᅟ二〇三二 出三藏記集 一五卷。 梁僧祐集。天監九~一七(五一〇~五一八)。
ᅟ二〇三三 眾經目錄 七卷。 隋法經等撰。開皇一四(五九四)。
ᅟ二〇三四 眾經目錄 五卷。 隋彥[A6]琮撰。仁壽二(六〇二)。
ᅟᅟ==[A6] 琮【CB】,悰【呂澂】(cf. 「人名規範資料庫」)==
ᅟ二〇三五 眾經目錄 五卷。 唐靜泰撰。龍朔三~麟德二(六六三~六六五)。
ᅟ二〇三六 大唐內典錄 一〇卷。 唐道宣撰。麟德元(六六四)。
ᅟ二〇三七 續大唐內典錄 一卷。 唐智昇撰。開元一八(七三〇)。
ᅟ二〇三八 古今譯經圖紀 四卷。 唐靖邁撰。貞觀中(六二七~六四九)。
ᅟ二〇三九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 一五卷。 唐明佺等撰。天冊萬歲元(六九五)。
ᅟ二〇四〇 續古今譯經圖紀 一卷。 唐智昇撰。開元一八(七三〇)。
ᅟ二〇四一 開元釋教錄 二〇卷。 唐智昇撰。開元一八(七三〇)。
ᅟ二〇四二 開元釋教錄略出 四卷。 唐智昇撰。開元一八(七三〇)。
ᅟ二〇四三 開元釋教廣品歷章 一三卷(原三〇卷,缺卷一、二、一一、一六、一八、三〇)。 唐玄逸撰。
ᅟ二〇四四 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 三卷。 唐圓照撰。貞元一〇(七九四)。
ᅟ二〇四五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三〇卷。 唐圓照撰。貞元一六(八〇〇)。
ᅟ二〇四六 續貞元釋教錄 一卷。 南唐恒安撰。保大三(九四五)。
ᅟ二〇四七 大中祥符法寶錄 一六卷(原二二卷,缺卷一、二、九、一三、二一及總目)。 宋趙安仁等撰。大中祥符八(一〇一五)。
ᅟ二〇四八 天聖釋教總錄 二卷(冊改。原三冊,現存上、中殘冊)。 宋惟淨等撰。天聖五(一〇二七)。
ᅟ二〇四九 景祐新修法寶錄 一四卷(原二一卷,缺卷三、五、七、一一、一五、一九、二〇)。 宋呂夷簡等撰。景祐三(一〇三六)。
ᅟ二〇五〇 至元法寶勘同總錄 一〇卷。 元慶吉祥等撰。至元二二(一二八五)。
ᅟ二〇五一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一三卷。 宋惟白撰。崇寧三(一一〇四)。
ᅟ二〇五二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一〇卷。 宋王古撰。
ᅟ二〇五三 閱藏知律 四八卷。 明智旭撰。永歷八(一六五四)。
雜撰部(護教懺儀附) 三三部 九九卷
ᅟ二〇五四 北山錄 一〇卷。 唐神清撰,慧寶註。元和元(八〇六)。
ᅟ二〇五五 雲臥紀譚 二卷。 宋曉瑩撰。紹興二五(一一五五)。
ᅟ二〇五六 叢林盛事 二卷。 宋道融撰。
ᅟ二〇五七 羅湖野錄 二卷。 宋曉瑩撰。
ᅟ二〇五八 林間錄 二卷。 宋慧洪撰。
ᅟ二〇五九 林間錄後集 一卷。 宋慧洪撰。
ᅟ二〇六〇 人天寶鑒 一卷。 宋曇秀撰。紹定三(一二三〇)。
ᅟ二〇六一 枯崖漫錄 三卷。 宋圓悟撰。景定中(一二六〇~一二六四)。
ᅟ二〇六二 破邪論 二卷。 唐法琳撰。武德五(六二二)。
ᅟ二〇六三 辨正論 八卷。 唐法琳撰。
ᅟ二〇六四 十門辨惑論 三卷。 唐復禮撰。永隆二(六八一)。
ᅟ二〇六五 甄正論 三卷。 唐玄嶷撰。
ᅟ二〇六六 護法論 一卷。 宋張商英撰。大觀四(一一一〇)。
ᅟ二〇六七 鐔津文集 一九卷。 宋契嵩撰。
ᅟ二〇六八 辨偽錄 五卷。 元祥邁撰。至元二八(一二九一)。
ᅟ二〇六九 三教平心論 二卷。 元劉謐撰。
ᅟ二〇七〇 [A7]折疑論 五卷。 元子成撰,師子比丘述註。至正一一(一三五一)。
ᅟᅟ==[A7] 折【CB】,析【呂澂】(cf. T52n2118_p0794c23)==
ᅟ二〇七一 立誓願文 一卷。 陳慧思撰。永定二(五五八)。
ᅟ二〇七二 方等三昧行法 一卷。 隋智顗說,灌頂記。
ᅟ二〇七三 法華三昧懺儀 一卷。 隋智顗撰。
ᅟ二〇七四 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 一卷。 唐湛然撰。
ᅟ二〇七五 慈悲道場懺法 一〇卷。 梁代,作者不詳。武帝代(五〇二~五四九)。
ᅟ二〇七六 慈悲水懺法 三卷。 唐知玄撰。
ᅟ二〇七七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一卷。 宋遵式撰。
ᅟ二〇七八 金光明最勝懺儀 一卷。 宋知禮撰。
ᅟ二〇七九 釋迦如來涅槃禮懺文 一卷。 宋淳岳撰。淳化三~治平元(九九二~一〇六四)。
ᅟ二〇八〇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 一卷。 宋遵式撰。
ᅟ二〇八一 贊阿彌陀佛偈 一卷。 後魏曇鸞撰。
ᅟ二〇八二 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 一卷。 唐善導撰。
ᅟ二〇八三 往生禮贊偈 一卷。 唐善導撰。
ᅟ二〇八四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 一卷。 唐善導撰。
ᅟ二〇八五 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 二卷。 唐法照撰。大歷中(七六六~七七九)。
ᅟ二〇八六 往生爭土懺願儀 一卷。 宋遵式撰。大中祥符八(一〇一五)。
#----------------------------------------------------------------------
#【經文資訊】呂澂佛學著作集 第 6 冊 No. 6 歷朝藏經略考及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9-13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呂澂佛學著作集」所編輯
#【原始資料】大千出版社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