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藏  經分別(Sutta-Vibhaṅga)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正覺 大分別 波羅夷 一[1] ᅟᅟ==[1] 此章參照 Mahāvagga VI, 31, 5ff 及 Aṅguttara N.IV, p.172(Mahāvagga)。== 一 (1)爾時,佛世尊在毘蘭若,住那鄰羅[2]之濱洲曼陀羅樹下,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毘蘭若婆羅門聞:「從釋迦族出家者——釋子沙門瞿曇在毘蘭若,住那鄰羅之濱洲曼陀羅樹下,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此尊貴之瞿曇,有如是善美高揚之聲名:『此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於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人、天眾中,自得證悟,為〔他〕宣說正法。彼說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教法,顯示圓滿清淨之梵行。善哉!得見如是阿羅漢。」 ᅟᅟ==[2] Naḷeru 於覺音註(Samantapāsādikā)為夜叉名。以下言註乃指覺音註。== (2)爾時,毘蘭若婆羅門詣世尊處。至已,互相問訊,交換慶慰之言語後,於一面坐。一面坐已,毘蘭若婆羅門如是白佛言:「友!瞿曇!我聞『沙門瞿曇,對耆宿長老婆羅門,不起立敬禮問訊或持座請坐。』瞿曇!今正如是。瞿曇!汝實對耆宿長老婆羅門,不起立敬禮問訊或持座請坐。瞿曇!此非正當之事。」「婆羅門!我於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人、天眾中,無有見我起立問訊敬禮或持座請坐。婆羅門!若如來起立敬禮問訊或持座請坐者,實彼頭當破。」 (3)「尊師瞿曇是無味之色[3]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而善言我事,云:『沙門瞿曇是無味之色者。』婆羅門!凡是色味、聲味、香味、味味、觸味,此等皆如來之所棄,如斷本絕根之多羅樹,歸於無有,於未來亦無再生之法。婆羅門!依此理而善言我事,云:『沙門瞿曇是無味之色者。』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ᅟᅟ==[3] arasarūpa 依覺音註,以合掌尊敬之行禮為「有味」,故云瞿曇為無味者。《增支部》譯本中 Nyāṇatiloka 譯為 rūcksichtslos, Hare 譯為 lacks taste;於《善見律》中作「色無味也。何以故?唯有色而實無味。」== 「尊師瞿曇是無享樂[4]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而善言我事,云:『沙門瞿曇是無享樂者。』婆羅門!凡是色樂、聲樂、香樂、味樂、觸樂,此等皆如來之所棄……無再生之法。婆羅門!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ᅟᅟ==[4] 註云:婆羅門敬禮長者,乃為社會之和樂,故如是說。但原語 nibbhoga 於 Hare《增支部》譯為無財者,即無社會地位。今 bhoga 譯為悅樂之意。《善見律》則言為「貢高」,意指不敬禮、高慢。== 「尊師瞿曇是非作業論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門瞿曇是非作業論者。』婆羅門!我實說非作身惡業、語惡業、意惡業,說非作種種惡不善法。婆羅門!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師瞿曇是斷滅論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門瞿曇是斷滅論者。』婆羅門!我實說斷滅貪瞋癡,說斷滅種種惡不善法。婆羅門!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師瞿曇是厭棄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門瞿曇是厭棄者。』婆羅門!我實厭棄身惡業、口惡業、意惡業,〔厭棄〕成就種種惡不善法。婆羅門!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師瞿曇是調伏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門瞿曇是調伏者。』婆羅門!我實為調伏貪瞋癡而說法,為調伏種種惡不善法而說法。婆羅門!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師瞿曇是苦行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門瞿曇是苦行者。』婆羅門,我實說燒滅[5]惡不善法、身惡業、口惡業、意惡業事。婆羅門!捨應燒滅惡不善法,如斷本絕根之多羅樹,歸於無有,於未來亦無再生之法,此乃我所言之苦行也。婆羅門!如來燒滅惡不善法……無再生之法。婆羅門!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ᅟᅟ==[5] 原語 tapanīya 是與苦行者(tapassin)同一語。== 「尊師瞿曇是離胎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門瞿曇是離胎者。』婆羅門!已捨未來受入胎、再生,如斷本絕根之多羅樹,歸於無有,於未來亦無再生之法,此乃我所言離胎者。婆羅門!如來已捨未來受入胎……無再生之法。婆羅門!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4)「婆羅門!譬如有或八、或十、或十二之雞卵,由彼等母雞抱溫而孵化,其雛中,首以足爪尖或以嘴啄破卵殼安全而出者,應云最長者或最幼者?」「瞿曇!當云最長者,彼實此等中最長者。」「婆羅門!正如是也。我為陷於無明、被黑暗所覆蓋之有情,於此世唯一破無明殼,證無上正等正覺者。婆羅門!我於此世界中,實是最長最勝者。」 (5)「婆羅門!我得不退之精進、正念現前、身之輕安、心定於一境。婆羅門!我離欲,棄不善法,成就有尋有伺,由遠離生起喜、樂之初禪而住。滅尋伺,內心安靜,於心專一,成就無尋無伺,由三昧生喜、樂之第二禪而住。離喜而住捨,正念正智,身感快樂,成就唯聖者所說:『此是捨而有正念樂住者。』之第三禪而住。捨樂離苦,滅前之喜憂,成就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之第四禪而住。」 (6)「我如是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適應所作,而達安住不動之狀,心向宿命智。我如住於此世,憶念前生之種種住處。憶念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幾壞劫、幾成劫、幾成壞劫。『生於彼處,為如是名、如是族、屬如是姓、取如是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終。我由彼處滅而生他處,於其處又如是名……受如是苦樂,如是壽終。我於彼處滅,而生來此世。』如是憶念前世住處之種種形相、方處。婆羅門!於此夜之初分,當我安住於不放逸、熱心、精進時[6],我證得第一智慧,無明滅而明起,闇去而光臨,有如第一雛啄破卵殼而出。」 ᅟᅟ==[6] 日譯〔南傳〕依覺音註,譯為甚深思念,精進而住於決定者。== (7)「我如是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適應所作,而達安住不動之狀,心向有情之生死智。我以清淨、超越人界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滅,知彼等有情,隨業而至貴賤、美醜、善趣、惡趣。『諸賢!此等具身惡業、具口惡業、具意惡業、誹謗聖者、持惡見、惡見業之有情,身壞命終後,必墮惡趣、生地獄。反之,諸賢!具身善業、具口善業、具意善業、不誹謗聖者、持正見、成就正見業之有情,彼等身壞命終後,必生善趣天界。』我以如是清淨、超越人界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滅,知彼等有情,隨其業而至貴賤、美醜、善趣、惡趣。婆羅門!於此夜之中分,當我安住於不放逸、熱心、精進時,我證得第二智慧,無明滅而明起,闇去而光臨。婆羅門!有如第二雛啄破卵殼而出。」 (8)「我如是心等持清淨、離欲不淨、柔軟適應所作,而達安住不動之狀,心向漏盡智。我如實證知『此是苦』,如實證知『此是苦集』,如實證知『此是苦滅』,如實證知『此是導至苦滅之道』,如實證知『此等是漏』,如實證知『此是漏集』,如實證知『此是漏滅』,如實證知『此是導至漏滅之道』。我如是知、如是見故,心解脫欲漏、解脫有漏、解脫見漏、解脫無明漏,而生『於解脫知解脫』之智,知『〔此〕生已盡,梵行已修,應作已作,不再有〔此輪迴〕狀態。』婆羅門!於此夜之後分,當我安住於不放逸、熱心、精進時,我證得第三智慧,無明滅而明起,闇去而光臨。婆羅門!有如第三雛啄破卵殼而出。」 (9)如是說法時,毘蘭若婆羅門白世尊言:「尊師!瞿曇是最長者。尊師!瞿曇是最勝者。偉哉!瞿曇!偉哉!瞿曇!尊師瞿曇!譬如令倒者起,令覆者現,為迷者指示道路,亦如於闇中揭舉燈火,〔令〕『諸具眼者見眾物』。如是,尊者瞿曇!尊師瞿曇!以種種方便顯說是法。我今歸依世尊瞿曇、歸依法、歸依比丘僧,願尊師瞿曇攝受我,自今以後乃至命終,為歸依〔三寶〕之優婆塞。又為我,請尊師瞿曇及比丘僧共許於毘蘭若安居。」 世尊默然受請。時,毘蘭若婆羅門知世尊已受請,從座而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二 (1)爾時,毘蘭若乞食難得,穀物因病菌,〔莖葉枯乾〕如箸,依賴落穗(殘食)活命非易。爾時,北路馬商率五百匹馬,於毘蘭若度雨期。彼等於馬屋,豫備分與各比丘拔陀量之麥。比丘等晨著下衣,持外衣與鉢,入毘蘭若乞食而不得,乞食於馬屋,各得拔陀量之麥,持返僧園,以臼搗碎而食。長老阿難,以石搗碎拔陀量之麥,供奉世尊,世尊食之。 世尊聞臼音。如來知而問,亦知而不問;知時而問,亦知時而不問;如來有義利而問,無義利而不問;無義利之事,於如來則如敗壞之橋梁。以此二因緣故,佛世尊問諸比丘,或將說法、或欲為聲聞弟子制戒。 爾時,世尊告長老阿難:「阿難!為何有臼音?」時,長老阿難向世尊白此事。「善哉!阿難!汝等信心者,〔少欲而〕勝〔飢饉〕,未來之人將會輕蔑粳米飯。」 (2)時,長老大目犍連至世尊處。至已,敬禮世尊而坐於一面。於一面坐已,長老大目犍連如是白世尊:「世尊!今毘蘭若飢饉,乞食難得,穀物因病菌莖葉枯乾如箸,依賴殘食活命非易。世尊!此大地之最下層平地具足〔味食〕,譬如純粹蜂蜜之味食。善哉!世尊!我若轉動此地,則諸比丘或可得滋養之食。」「目犍連!住此地之眾生,汝如何安置?」「世尊!我將一手化現如大地,並將住此地之眾生移往其上,而以他手轉動大地。」「止!目犍連!汝勿欲轉動大地,令眾生顛倒[7]。」「善哉!世尊!使一切比丘僧至鬱單越乞食。」「止!目犍連!汝勿欲使一切比丘僧至鬱單越乞食。」 ᅟᅟ==[7] 原語 vipallāsa,註為顛倒妄見(viparītagāha),即住處顛倒,故言「非我住處也,是此也」,又謂「此是我等之村,非我等之村」,如此倒亂,佛哀愍此顛倒,且將來眾生飢饉時,無如目連之大神通力者,故不許目連之願。== 三 (1)時,長老舍利弗於獨坐靜思時,心作如是念:「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不久住耶?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久住耶?」如是,長老舍利弗於晡時從靜坐處起,至世尊處,敬禮世尊,於一面坐。於一面坐已,長老舍利弗向世尊作是言:「世尊!我於獨坐靜思時,心作如是念:『……梵行久住耶?』世尊!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不久住耶?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久住耶?」「舍利弗!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之梵行不久住,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之梵行久住也。」 (2)「世尊!以何因緣,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之梵行不久住耶?」「舍利弗!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疲厭而不廣為聲聞弟子說法,雖彼等有少數契經、祇夜經、授記經、偈經、自說經、因緣經、本生經、未曾有經、方等經,但不為弟子制立學處,不教示波羅提木叉。此等諸佛世尊,及隨佛覺悟之大聲聞等滅後,由種種名、種種族姓、種種血統、種種家系出家之後來諸弟子,令其梵行速滅。舍利弗!譬如置於板上之種種花,不以線串攝,則風將吹散破碎之。其因由為何?乃不以線串攝故也。舍利弗!正是如此,彼諸佛世尊、大聲聞滅後,由種種名、種種族姓、種種血統、種種家系出家之後來諸弟子,令其梵行速滅也。然此等諸佛以其心,知聲聞弟子之心,不疲厭教誡。舍利弗!往昔毘舍浮佛、應供、等正覺,於某怖畏林中,以其心知千比丘眾之心,而教誡之:『應如是思惟,不應如是思惟;應如是作意,不應如是作意;此應捨,此應具足而住。』舍利弗!受毘舍浮佛、應供、等正覺如是教誡之千比丘眾,離執著,由諸漏解脫其心。舍利弗!其時,對於怖畏林之恐懼,凡未離欲者,入此林中,身毛皆豎。舍利弗!此是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之梵行非久住之因緣也。」 (3)「世尊!然而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之梵行能久住者,是何因緣耶?」「舍利弗!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不疲厭為聲聞弟子廣說正法,多為彼等說契經、祇夜經、授記經、偈經、自說經、因緣經、本生經、未曾有經、方等經,為弟子制立學處,教示波羅提木叉。此諸佛世尊、隨佛覺悟之聲聞等滅後,由種種名、種種族姓、種種血統、種種家系出家之後來諸弟子,令其梵行久住也。舍利弗!譬如置於板上之種種花,以線串攝,則風不能吹散破碎之。因何而然?乃是以線串攝故也。舍利弗!正是如此,諸佛世尊、大聲聞等滅後,由種種名、種種族姓、種種血統、種種家系出家之後來諸弟子,令其梵行久住。舍利弗!此是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梵行久住之因緣也。」 (4)爾時,長老舍利弗,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向世尊處合掌而白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世尊!為諸弟子制立學處,教誡波羅提木叉,如此,能使梵行久住也。」「舍利弗!汝應待之!舍利弗!汝應待之!如來自知其時。舍利弗!於僧眾中尚未發生何等有漏法時,如來不為聲聞弟子制立學處,不教誡波羅提木叉。舍利弗!僧眾中若生起某一類有漏法時,是時,如來當為聲聞弟子,為彼等斷諸有漏法、制立學處、教誡波羅提木叉。舍利弗!僧眾尚未歷久[8]而龐大時,僧眾中尚不生起某一類有漏法。舍利弗!若僧眾已歷久而龐大時,僧眾中當生起某一類有漏法。是時,如來為諸弟子,為彼等斷諸有漏法、制立學處、教誡波羅提木叉。舍利弗!僧眾尚未〔於地域上〕擴展而龐大時,僧眾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僧眾已〔於地域上〕擴展而龐大時,僧眾中當生起何等有漏法。是時如來當為諸弟子,為彼等斷諸有漏法、制立學處、教誡波羅提木叉。舍利弗!僧眾尚未得大利養時,僧眾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僧眾得利養而龐大時,僧眾中當生起何等有漏法。是時,如來為諸弟子,為彼等斷諸有漏法、制立學處、教誡波羅提木叉。舍利弗!僧眾尚未得多聞而龐大時,僧眾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僧眾得多聞而龐大時,僧眾中當生起何等有漏法。是時,如來為諸弟子,為彼等斷諸有漏法、制立學處、教誡波羅提木叉。舍利弗!比丘僧實無垢穢、無過患、離黑法、住於純淨之真實地者。舍利弗!實然!此等五百比丘眾中,最劣者亦證入須陀洹,不墮惡趣,已決定趣向正覺者。」 ᅟᅟ==[8] 原語 rattaññumahata 是知夜,即出家以來,知甚多夜之意。即久出家有經驗,即僧眾產生以來,經過漫長時間。== 四 爾時,世尊向尊者阿難道:「阿難!凡是受誰請而入安居者,無不向他告知後,方可外出遊行諸國,此是如來之常法也。阿難!我等去告知毘蘭若婆羅門。」「是!世尊!」阿難應諾世尊。是時,世尊著下衣,持外衣與鉢,與侍從尊者阿難,至毘蘭若婆羅門住處。至已,坐於已設之座席上。 是時,毘蘭若婆羅門至世尊處,頂禮世尊,於一面坐。於一面坐已,世尊向毘蘭若婆羅門曰:「婆羅門!受汝請而於此過雨安居已,我等〔今〕來告暇,欲外出遊行諸國。」「尊師!瞿曇!實受我請,來此安居;然應供養而未供養,此非無物,亦非無意供與。何故如是?乃是在家者應作之事務繁多之故也。尊師!瞿曇!應許我請,明日與比丘眾來此應供。」世尊默然許之。爾時,世尊向毘蘭若婆羅門開示教誡正法,令踊躍歡喜,然後,世尊從座起立而去。 爾時,毘蘭若婆羅門,其夜過已,於家令人備美味硬軟之食後,報知世尊已至食時,「瞿曇!食事已備。」是時,世尊於晨著下衣,持外衣與鉢,至毘蘭若婆羅門家,與比丘眾坐於已設之座席。是時,毘蘭若婆羅門對以佛為上首之比丘眾,親手供奉美味硬軟之食,令至飽滿。食事畢,向已將鉢離手之世尊,覆以三衣,於諸比丘,亦各覆以衣布一組。其時,世尊向毘蘭若婆羅門開示教誡法語,令踊躍歡喜,然後,世尊從座起立而去。 爾時,世尊隨意住毘蘭若後,入須離鎮、僧伽尸國、乾那屈奢國,更至波夜迦渡口,渡過恆河而至波羅奈。如是,世尊於波羅奈隨意住已,又向毘舍離國出發遊行,順次遊歷而至毘舍離國。世尊於其處,住毘舍離國大林之重閣講堂。 ———毘蘭若品終——— 五 (1)爾時,毘舍離附近,有迦蘭陀村,其處有長者子,名為須提那迦蘭陀子。時,須提那迦蘭陀子,因有事務,與眾多同事共往毘舍離。是時,大眾圍繞世尊座處,靜聆說法。須提那迦蘭陀子見大眾圍繞世尊座處,靜聆說法,而作是念:「我亦當聞法。」於是,須提那迦蘭陀子至聽眾處,於一方坐下。於一方坐已,而作是言:「世尊所說之法,我如是知解,住在家者,欲修持梵行圓滿無缺、清淨無垢如磨後之真珠者,實非易也。我宜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 爾時,彼大眾聞世尊開示教誡之正法,歡喜踊躍,從座而起,禮拜世尊,右繞而去。時,須提那迦蘭陀子,於眾人離去後,即詣世尊處,禮拜世尊已,於一面坐。於一面坐已,彼白世尊言:「世尊!世尊之開示說法,我已如是知解,住在家者,能修梵行圓滿無缺、清淨無垢如磨後之真珠者,實非易也。世尊!我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世尊!請受我出家。」「須提那!汝欲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得父母之准許否?」「世尊!我欲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未得父母之准許。」「須提那!如來不受父母不許者出家。」「世尊!我當如是作,若得父母之許,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 (2)時,須提那迦蘭陀子,於毘舍離事務作已,至迦蘭陀村求父母之許。至已,向父母作如是言:「父母親!對世尊之開示說法,我如是知解,住在家者,能修梵行圓滿無缺、清淨無垢如磨後之真珠者,實非易也。我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願聽我出家。」說已,須提那迦蘭陀子之父母,謂彼曰:「吾兒須提那!汝實我等所寵愛之獨生子,如意安樂,為幸福所圍繞。須提那!汝不知苦是何物,我等寧死亦不欲離汝,何況生而聽汝出家乎?」迦蘭陀子須提那再次向父母作如是言:「父母!……聽〔我出家〕。」再次彼父母向其云:「……不聽〔汝出家〕。」 如是,迦蘭陀子須提那曰:「父母若不聽我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者。」即臥倒於無任何鋪物之地,「我於此處若無得出家者,至死不起。」如是,迦蘭陀子須提那一日不取食、二日亦不取食、三日不取食、四日亦不取食、五日不取食、六日亦不取食、七日亦復不取食。時,彼父母向彼作如是言:「須提那!汝實我等所寵愛之獨生子,如意安樂,為幸福所圍繞。須提那!汝不知苦是何物,我等寧死亦不欲離汝,何況生而聽汝出家乎?吾兒須提那!起!享受飲食!汝且一邊享受飲食、愛欲,一邊行福德之樂!我等不聽汝出家。」如是言已,須提那迦蘭陀子默然不動。二次……乃至……三次,須提那迦蘭陀子之父母,向彼作是言:「……我等不聽汝出家。」第三次,須提那迦蘭陀子仍默然不動。 (3)時,須提那迦蘭陀子之友,至彼處而作是言:「友!須提那!汝為父母所寵愛之獨生子,如意安樂,為幸福所圍繞,汝不知苦為何物,汝父母寧死亦不欲離汝,何況生而聽汝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耶?起!須提那!享受飲食!汝且一邊享受飲食、愛欲,一邊行福德之樂!汝父母不聽汝出家。」如是言已,須提那亦默然不動,二次……乃至……三次,須提那之友向彼而言:「須提那!汝……。」三次,須提那亦默然不動。 (4)時,須提那迦蘭陀子之友,至彼父母處。至已,言其父母曰:「父!母!須提那云:『我將死於此處,否則得出家。』而臥倒於無任何鋪物之地。卿等若不聽須提那出家,彼必死於此而已。然,若聽彼出家,彼雖出家亦得見彼。若須提那不樂出家時,彼無他趣,屆時,彼必歸來。請聽彼出家。」「卿!我等聽須提那出家。」如是,須提那之友至須提那處語是言:「友!須提那!起!汝父母已聽汝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 爾時,須提那迦蘭陀子思:「父母已聽我出家。」歡樂欣喜,手拭己身而起。如是,須提那數日間回復體力後,詣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然後於一面坐。於一面坐已,須提那如是白世尊曰:「世尊!我父母已聽我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世尊!請受我出家。」須提那迦蘭陀子,得於世尊之座下出家,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後未久,尊者須提那取頭陀行而修行之。即:成為住阿蘭若者、乞食者、著糞掃衣者、次第乞食者或近住跋耆族村者。 (5)爾時,跋耆乞食難得,穀物因病菌,〔莖葉乾枯〕如箸,依賴落穗(殘食)活命非易。時,尊者須提那作如是思惟:「今跋耆乞食難得,穀物因病菌,〔莖葉乾枯〕如箸,依賴落穗(殘食)活命非易。然,毘舍離有我諸多親戚,實是大富者,食物豐饒,金銀財物盈溢,眾多資具,穀物充裕。我宜依止親戚而住,親戚依我而行布施、作福德,〔如是〕諸比丘可得利養,我亦不因乞食而疲勞。」如是,尊者須提那收攝房舍,持執衣鉢,向毘舍離出發,次第遊行而達毘舍離。於是,彼住於大林之重閣講堂。尊者須提那之親戚聞:「實然!須提那迦蘭陀子已至毘舍離。」如是,彼等捧六十大盤食物,供養尊者須提那,尊者須提那將此六十大盤食物,轉贈諸比丘。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為乞食而入迦蘭陀村,於迦蘭陀村次第乞食而行至父親家。 (6)爾時,尊者須提那親戚家之婢,欲出捨前夜之殘粥。因此尊者向婢作是言:「妹!若欲捨去者,倒我鉢中!」如是,須提那親戚家之婢,將殘粥倒入其鉢中時,由其手足聲相而得識彼。 於是,尊者須提那親戚家之婢,往告須提那之母:「我主啊!請知貴少爺須提那已歸來。」「汝言若是真實,我當捨免汝為婢。」時,尊者須提那依一牆下,食前夜之殘粥。尊者須提那之父事畢歸來,見須提那依一牆下,食前夜之殘粥。見已,至尊者須提那處而作是言:「須提那啊!豈有食前夜殘粥之事?須提那!豈非應去己家耶?」「居士!我已去汝家,於彼處得來殘粥。」 爾時,尊者須提那之父,捉須提那之手臂,而向彼作是言:「須提那!我等歸去!」於是,尊者須提那到己父之家,坐於已設之座位上。時,尊者須提那之父,向彼言:「須提那!食耳!」「止!止!居士!我今日之飲食已取矣!」「須提那!〔若是〕承諾明日之食物耶!」尊者須提那默然承諾。尊者須提那從座起立而去。 爾時,尊者須提那之母,其夜過已,以綠色牛糞塗地後,令作二積堆,一為金幣,一為黃金。積堆之大,即立於此邊之男子,不見立於彼邊之男子;立於彼邊之男子,不見立於此邊之男子。以布類覆蓋所堆積之寶物,四周圍以帷幔,而設座於中央。然後,告尊者須提那之故妻曰:「媳婦!汝粧扮須提那所適意之裝飾。」「諾!母親!」尊者須提那之故妻如是應諾其母親。 (7)如是,尊者須提那,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至其父家。至已,坐於已設之座位上。時,尊者須提那之父至須提那處,令開顯二積堆之寶物,然後,言尊者須提那曰:「我兒須提那!此是汝母陪嫁之財產,其他尚有汝父及祖父之財物。唉!我兒須提那!汝還俗可得享此財物,〔另方面〕可行功德。唉!須提那!汝應還俗享此財物及行功德!」「父親!我非勉強務此,非冒險而行,我實喜修梵行。」 二次……乃至……三次,尊者須提那之父語須提那曰:「我兒須提那!此是汝母陪嫁之財產,其他尚有汝父及祖父之財物。須提那!汝還俗可得享此財物並行功德。唉!須提那!汝應還俗享此財物及行功德!」「居士!汝若不瞋怒,我欲語居士!」「須提那!汝說。」「然,居士!請汝令人作大麻布袋,裝滿此財貨黃金,以車運出,投於恒河水流中。」「何以故?」「居士!汝因此而存有之恐怖、或不自在、或畏懼、或勞心,〔如是作〕汝即將不存此患也。」如是說時,尊者須提那之父不喜而如是言:「兒啊!須提那!為何作如是言耶?」尊者須提那之父告須提那之故妻曰:「然,媳婦!汝〔是須提那〕所喜愛之故,兒須提那殆願與汝交談。」於是,尊者須提那之故妻,捉須提那之兩足,向彼作是言:「我夫!君修梵行之因,彼等天女是何模樣耶?」「妹!我非為諸天女而修梵行也。」是時,尊者須提那之故妻,心念:「我夫須提那,今日呼我謂妹。」即悶絕倒地。 (8)爾時,尊者須提那言其父曰:「居士!若與我食,當與,勿困惑我也。」「我兒須提那!請食。」如是,尊者須提那之父母,親手供養美味硬軟之食,使食充足。時,須提那之母,於須提那食已,兩手離鉢時,語尊者須提那言:「我兒須提那!此家實是財豐食多,有充裕之金銀、財貨、資具、女婢等。須提那!汝還俗可得享此財物及行功德。唉!須提那!汝應還俗享此財物及行功德!」「母!我非勉強務此,非冒險而行,我實喜修梵行也。」 二次……乃至……三次,尊者須提那之母言須提那曰:「須提那!此家實是財豐食多,有充裕之金銀、財貨、資具、女婢等。故,須提那!請給與續種〔後嗣〕,勿使離車王沒收我等無子嗣者之財產。」「母!此我能為也。」「須提那!汝住何處耶?」「母!我住大林中。」如是,尊者須提那從座起立而去。 (9)時,尊者須提那之母呼須提那之故妻曰:「然,媳婦!汝月事過後[9],受胎時期當告我。」「諾!母親!」須提那故妻應諾其母。 ᅟᅟ==[9] 原語 utunī ahosi pupphaṁ te uppannaṁ 其實應是月事後,依覺音註,出血不絕者不成胎,言出盡即受胎。於《十誦律》言淨潔,於《四分律》、《有部律》言月期。== 未幾,須提那之故妻月事過已,正是受胎期。須提那之故妻告其母曰:「母!我月事已過,正是受胎期。」「然,媳婦!汝粧扮須提那所適意之裝飾。」「諾!母親!」須提那之故妻應諾須提那之母。 如是,須提那之母伴須提那之故妻,至大林尊者須提那處。至已,語須提那曰:「我兒須提那!此家實是財豐食多,有充裕之金銀、財貨、資具、女婢等。故,須提那!給與續種,勿使離車王沒收我等無子嗣者之財產。」「母!此我能為也。」即捉故妻腕,入大林中,因未制戒,故不知有罪,與故妻三次行不淨法。〔如是〕彼女有胎。 〔時〕地居天大叫喚:「喂!實無垢穢、無過患之僧眾,由須提那迦蘭陀子生垢穢、起過患。」聞地居天之叫聲,四王天亦叫喚……乃至……忉利天……夜摩天……乃至……兜率天……乃至……化樂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乃至……梵眾天亦大叫喚:「喂!實無垢穢、無過患之僧眾,由須提那迦蘭陀子生垢穢、起過患。」如是,喊聲達梵天界。 時,尊者須提那之故妻,胎成而生男。尊者須提那之友為此兒取名為續種,稱呼須提那之故妻為續種母,稱呼須提那為續種父。彼二人後皆出家,均證得阿羅漢果。 (10)然而,尊者須提那生疑悔,「我實不利、我實不益、我實惡利、我實非善利,我於如是善說之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終生實行圓滿無缺、清淨無垢之梵行。」如是,彼為此疑悔,形體枯瘦,容貌憔悴,四肢筋脈悉現,心沈重,意退縮,苦惱、後悔、悲痛。 時,須提那之友諸比丘語須提那曰:「須提那!汝以前有好姿色,諸根肥滿,容色光澤,皮膚明淨。然而,汝今形體枯瘦,容貌憔悴,四肢筋脈悉現,心沈重,意退縮,苦惱、後悔、悲痛。須提那!汝是否不樂修梵行乎?」「諸友!我非不樂修梵行,乃因我為惡行,與故妻行不淨法。諸友!我於此甚疑悔,『我實……清淨無垢梵行。』」「友!須提那!汝實應當疑念,汝實應當後悔。汝於如是善說之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終生實行圓滿無缺、清淨無垢之梵行。須提那!世尊以種種方便為離欲而說法,非為具欲;為離縛而說法,非為具縛;為無著而說法,非為有著。然而,須提那!汝實將世尊所說離欲法,以為具欲;所說離縛法,以為具縛;所說無著法,以為有著。友!須提那!世尊以種種方便,豈非為離欲而說法;為破憍慢、為調伏渴愛、為除去執著、為斷絕輪迴、為滅盡愛、為離欲、為證滅、為涅槃而說法耶?友!須提那!世尊以種種方便,豈非說諸欲之斷滅、說諸欲想之遍知、說諸欲渴之調伏、說諸欲尋之滅除、說諸欲熱之止靜耶?須提那!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長也。友!須提那!此無寧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轉向他去也。」 (11)時,彼諸比丘以種種方便,呵責尊者須提那已,以此事白世尊。爾時,世尊以是因緣集比丘僧而問尊者須提那曰:「須提那!汝實與故妻行不淨法乎?」「世尊!實然!」 佛世尊呵責:「愚人!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汝愚人!何故於如是善說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終生實行圓滿無缺、清淨無垢之梵行耶?我以種種方便,於此為離欲……愚人!我為說離欲……汝以為〔有執著〕。愚人!我以種種方便,豈非為離欲……豈非說諸欲之斷滅……〔欲熱〕之止靜耶?愚人!寧入男根於恐怖毒牙口中,亦勿入於女根中。愚人!寧入男根於毒蛇口中,亦勿入於女根中。愚人!寧入男根於燃盛之火坑中,亦勿入於女根中。何以故?愚人!由彼因緣,實可能受死或等於死之苦,而身壞命終後,不生於惡處、惡道、苦趣、地獄。然而,愚人!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後,當生惡處、惡道、苦趣、地獄。汝愚人!汝實於此行不正法、在俗法、惡法、穢法、末水法[10]、隱處法、唯有二人成就法。愚人!汝乃眾多不善之最初犯行者、先驅者。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長也。愚人!此實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轉向他去也。」 ᅟᅟ==[10] 末水法(odakantika),不淨法〔終而用水〕故言也。== 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尊者須提那後,說難扶養、難教養、多欲不知足、參與眾中、放逸之非。然後,以種種方便,說易扶養、易教養、清淨少欲知足、好頭陀行、端正而不參與眾中、勇猛精進之美,並且為諸比丘說隨順適切之法後,謂諸比丘曰:「諸比丘!然,以十利故,我為諸比丘制立學處,為攝僧[11]、為僧安樂、為調伏惡人、為善比丘得安樂住、為防護現世漏、為滅後世漏、為令未信者生信、為令已信者增長、為令正法久住、為敬重律。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ᅟᅟ==[11] 攝僧(saṁghasuṭṭhutāya)者,覺音註作「善受如來語」(vacanasampaṭicchanabhāvo)。== 任何比丘,若行不淨法者,是波羅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須提那品終——— 六 爾時,一比丘在毘舍離大林中,以飲食誘惑獼猴,與彼行不淨法。時,其比丘於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為乞食而入毘舍離。此時,眾多比丘巡行房舍,至其比丘之精舍。彼獼猴遙見諸比丘來,見已,走近諸比丘,於諸比丘前振臀舉尾,示現臀部而作淫相。時,諸比丘思:「其比丘必與獼猴行不淨法。」而隱匿於一邊。時,其比丘於毘舍離行乞食,得食持歸。時,獼猴至比丘處,其比丘將所乞得之食自食一份,一份與彼獼猴。獼猴食已,向其示現臀部,比丘與獼猴共行不淨法。 時,諸比丘語彼比丘曰:「友!世尊豈非已制立學處耶?汝何故與獼猴行不淨法?」「友!世尊實已制立學處,乃對女人言,非指畜生。」「友!實然!友!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何故汝於如是善說之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終生實行圓滿清淨之梵行耶?友!世尊以種種方便,為離欲而說法,非為具欲……乃至……豈非為說欲熱之止靜耶?友!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轉向他去也。」 如是,諸比丘以種種方便,呵責其比丘已,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集比丘眾而問彼比丘曰:「比丘!汝實與獼猴行不淨法乎?」「實然!世尊!」世尊呵責:「……行二人成就法。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12]「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ᅟᅟ==[12] 同五(一一),但以「獼猴」代「女人」。== 任何比丘,若行不淨法者,即使與畜生行,亦是波羅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獼猴品終——— 七 爾時,眾多毘舍離出身之跋耆比丘,恣意飲食、恣意睡眠、恣意沐浴。恣意飲食、睡眠、沐浴,不如理作意、不捨戒、戒羸不告示而行不淨之法。彼等於其後,因親族不幸、財富之損失、疾病之折磨而有所感觸,至長老阿難處而作是言:「大德阿難!我等非誹謗佛、非誹謗法、非誹謗僧也。大德阿難!我等乃謗己,非謗他人。我等實是德孤福薄,我等於如是善說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終生實行圓滿無缺清淨無垢之梵行。大德阿難!今,我等若得於世尊座前出家、受具足戒,願我等今觀察善法,於夜之初分、夜之後分力行修習菩提分法,專心修行而安住。大德阿難!願代告此事於世尊。」「然!友!」長老阿難許諾毘舍離出身之跋耆子比丘,至世尊處。至已,以此事白世尊。 「阿難!為跋耆人或跋耆出身者,廢除如來既制之聲聞弟子波羅夷學處,無有是處。」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任何比丘,若不捨戒、戒羸不告示而行不淨法者,彼還來,亦不得受具戒。諸比丘!若捨戒、戒羸告示而行不淨法,彼還來,當可受具戒。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受比丘之學戒,不捨戒、戒羸不告示而行不淨法者,即使與畜生行,亦是波羅夷不共住。」 八 (1)所謂「任何」者,無論何者——由生、由名、由姓、由戒、由精舍、由行域之任何人——或上臘、或下臘、或中臘,此即稱為「任何」。 「比丘」者,是乞求之比丘、從事於乞食之比丘、著割截衣之比丘、沙彌比丘[13]、自稱比丘、善來比丘、由三歸依受具之比丘、賢善比丘、真實比丘、有學比丘、無學比丘、由和合僧依白四羯磨無過、應理(如法)受具戒之比丘。此中由和合僧依白四羯磨無過、應理受具戒之比丘,即此處所謂「比丘」之意。 ᅟᅟ==[13] sāmaññāya bhikkhu,沙門比丘之意,但依註,檀那請比丘時,如未受具之沙彌亦在比丘數,於《善見律》亦作「沙彌亦名比丘」故如此譯之。== 「學」者,是三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此中之增上戒學,即此處所謂「學」之意。 「戒」者,凡是由世尊所制立之學處,此名為「戒」,修學此〔戒〕者,稱為「受學戒」。 (2)「不捨戒、戒羸不告示」者,諸比丘,告戒羸非即捨戒,或告戒羸即捨戒。諸比丘!如何是告戒羸而非捨戒?諸比丘!此有比丘,由不滿而不樂,欲去沙門法,以比丘狀態為苦、嫌惡、羞恥;好樂在家之狀態、好樂優婆塞之狀態、好樂淨人之狀態、好樂沙彌之狀態、好樂外道之狀態、好樂外道聲聞法之狀態、好樂非沙門法之狀態、好樂非釋子之狀態,言:「我今豈非應捨棄佛?」而告知〔人〕。諸比丘!如是告戒羸而非捨戒也。 或憂愁不樂……好樂非釋子,言:「我今豈非應捨法?」而告知〔人〕……乃至……「我今豈非應捨僧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戒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律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學處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說戒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和尚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阿闍梨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和尚弟子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阿闍梨弟子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同和尚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同阿闍梨乎?」……乃至……言:「我今豈非應捨同梵行乎?」而告知〔人〕……乃至……言:「我今是否居士乎?」而告人……乃至……「我今是否優婆塞乎?」……乃至……「我今是否淨人乎?」……乃至……「我今是否沙彌乎?」……乃至……「我今是否外道乎?」……乃至……「我今是否外道聲聞乎?」……乃至……「我今是否非沙門乎?」……乃至……言:「我今是否非釋子乎?」而告知人。諸比丘!如是告示戒羸而非捨戒也。 或煩悶不樂……欲為非釋子,而言:「我欲捨佛如何?」以告人……乃至……言:「我欲為非釋子如何?」以告人……乃至……言:「我可能將捨佛。」以告人……乃至……言:「我可能將為非釋子。」以告人……乃至……言:「唉!我即捨佛矣!」以告人……乃至……言:「唉!我即為非釋子矣!」以告人……乃至……言:「我思將欲捨佛。」以告人……乃至……言:「我思將為非釋子。」以告人。諸比丘!如是告戒羸而非捨戒也。 或煩悶不樂……願樂非釋子,言:「我憶念母也。」以告人……乃至……言:「我憶念父也。」以告人……乃至……言:「我憶念兒也。」……乃至……言:「我憶念姊妹……男兒……女兒……妻……親屬……親友……村……鎮……田……地……金……錢……技能。」以告人……乃至……言:「憶念過去之談笑遊戲。」以告人。諸比丘!如是告戒羸而非捨戒也。 或憂愁不樂……願樂非釋子,言:「我有母,我應養之。」以告人……乃至……言:「我有父,我應養之。」以告人……乃至……〔兄弟……姊妹……男兒……女兒……妻……親屬〕……乃至……言:「我有親友,我應養之。」以告人。諸比丘!如是告戒羸而非捨戒也。 或憂愁不樂……願樂非釋子,言:「我有母,當養我。」以告人……乃至……言:「我有父,當養我。」以告人……乃至……言:「我有親友,當養我。」以告人……乃至……言:「我有村,我將依其〔村〕生活。」以告人……乃至……言:「我有鎮,我將依之而生活。」以告人……乃至……田……地……金……錢……乃至……言:「我有技能,依此我能生活。」以告人。諸比丘!如是告戒羸而非捨戒也。 或憂愁不樂……願樂非釋子,言:「〔修行〕實難。」以告人……乃至……言:「非易也。」以告人……乃至……言:「我不精進。」以告人……乃至……言:「我不能。」以告人……乃至……言:「我不喜歡。」以告人……乃至……言:「我不樂。」以告人。如是亦告戒羸而非捨戒也。 (3)諸比丘!云何告戒羸亦捨戒乎?諸比丘!比丘於此,憂愁不樂……願樂非釋子,言:「我捨佛。」以告人。諸比丘!如是告戒羸亦捨戒也。 或憂愁不樂……願樂非釋子,言:「我捨法。」以告人……乃至……言:「我捨僧。」以告人……乃至……言:「我捨戒……律……學處……說戒……和尚……阿闍梨……共住者……捨阿闍梨弟子……師兄弟……同學。」……乃至……言:「我捨同梵行。」以告人……乃至……言:「令我受持居士。」以告人……乃至……言:「令我受持優婆塞。」以告人……乃至……淨人……外道……沙彌……外道聲聞……非沙門……乃至……言:「我受持非釋子。」以告人。諸比丘!如是告戒羸亦是捨戒也。 又憂愁不樂……願樂非釋子,言:「我不需佛。」以告人……乃至……言:「我不需同梵行。」以告人者,如是亦……乃至……。 又……乃至……言:「我何需佛?」以告人……乃至……言:「我何需同梵行?」以告人者,如是亦……乃至……。 或又……乃至……言:「佛於我無益。」以告人……乃至……言:「同梵行於我無益。」以告人者,如是亦……乃至……。 或又……乃至……言:「我完全脫離佛。」以告人……乃至……言:「我完全脫離同梵行。」以告人者,如是……亦捨戒。 其他凡佛之號[14]或法之號、僧之號或戒之號、……或同梵行之號、或居士之號、……或有非釋子之號,由此等之行相、特相、現相以告人者。諸比丘!如是告戒羸亦捨戒也。 ᅟᅟ==[14] vevacana 是形容詞,今依《善見律》之譯,若依覺音註,佛、法等有名(nāma)、號,依名或號俱成捨戒,例如:言「捨佛」即依名;言「捨三藐三佛陀」、「捨無量意」為依號而捨戒。== (4)諸比丘!云何不成為捨戒?諸比丘!於此,若有以其行相、其特相、其現相捨戒者。〔然而〕痴狂人以其行相、特相、現相捨戒者,不成為捨戒也。在痴狂人之前捨戒者,不成為捨戒也。心亂人捨戒者……於心亂人之前……惱痛人……惱痛人之前……在天神之前……於畜生之前捨戒者,不成為捨戒也。 中國〔語〕人在邊地〔語〕人前捨戒者,彼若不理解者,不成捨戒也。邊地人在中國人之前……中國人在中國人之前……邊地人在邊地人之前捨戒,彼若不理解者,不成捨戒也。 為戲笑之捨戒……為騷擾之捨戒……不欲說而說……欲說而不說……向無智人說……向有智人不說……或不向所有人說者,不成捨戒。諸比丘!如是,不成捨戒也。 (5)a 「行」者,以〔男〕相對〔女〕相,以生支〔入其〕生支,即使入一胡麻子量,即名為「行」。 a'「不淨法」者,乃不正法、在俗法、穢法、粗惡法、末水法、隱處法、唯有二人成就法,此名為「不淨法」。 「即使與畜生行」者,與畜生女行不淨法,非沙門亦非釋子,何況人女乎?是故言「即使與畜生行」。 「波羅夷」者,恰如斷頭之人,依彼軀體亦不得活。故,是比丘而行不淨法者,非沙門亦非釋子。是故言「波羅夷」。 「不共住」者,共住者是同一羯磨、同一說戒而共學者,此名為共住。彼與此不共,是故言「不共住」。 九 (1)有三種女——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也。有三種二根——二根人、二根非人、二根畜生也。有三種黃門[15]——人黃門、非人黃門、畜生黃門。有三種男——人男、非人男、畜生男也。 ᅟᅟ==[15] 黃門(paṇḍaka),去勢者。== 於人女之三道行不淨法者,波羅夷;〔三道即〕大便道、小便道、口是也。非人女之……乃至……畜生女之三道……口是也。於二根人之……乃至……二根非人之……乃至……二根畜生之三道……口是也。 於人黃門二道行不淨法者,波羅夷;〔二道即〕大便道、口是也。非人黃門之……乃至……畜生黃門之……乃至……人男之……乃至……非人男之……乃至……畜生男之二道……口是也。 (2)比丘起淫心,於人女之大便道入生支者,波羅夷。比丘……小便道……乃至……於口入生支者,波羅夷。比丘……非人女之……乃至……畜生女之……乃至……二根人之……乃至……二根非人之……乃至……二根畜生之大便道……乃至……於小便道……乃至……於口入生支者,波羅夷。 比丘起淫心,於人黃門之大便道……乃至……口入生支者,波羅夷。比丘於非人黃門之……畜生黃門之……人男之……非人男之……畜生男之大便道……乃至……口入生支者,波羅夷。 (3)比丘之冤家,伴人女來比丘前,令以大便道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入已覺樂、停住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比丘之冤家……令坐……彼若入時不覺樂,入已覺樂、停住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比丘之冤家……令坐……彼若入時不覺樂,入已不覺樂、停住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比丘之冤家……令坐……彼若入時、入已、停住不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比丘之冤家……令坐……彼若入時、入已、停住、出時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伴人女來比丘前,令以小便道……乃至……令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入已覺樂、停住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人女之不眠者……乃至……已眠者……乃至……醉者……乃至……狂者……乃至……顛倒者……乃至……死而未被〔鳥獸〕喰者……乃至……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將已死而大部分被喰者,取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入已覺樂、停住覺樂、出時覺樂者,偷蘭遮……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非人女……乃至……畜生女……乃至……二根之人……乃至……二根非人……乃至……二根畜生帶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二根畜生之不眠者……乃至……已眠者……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將已死而大部分被喰者,取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乃至……出時覺樂者,偷蘭遮……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人黃門……乃至……非人黃門……乃至……畜生黃門伴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畜生黃門之不眠者……乃至……已眠者……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將已死而大部分被喰者取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出時覺樂者,偷蘭遮……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人男……乃至……非人男……乃至……畜生男伴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不眠之畜生男,乃至……已眠……已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將已死而大部分被喰者,取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偷蘭遮。不覺樂者,不犯也。 (4)比丘之冤家,伴人女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以有隔[16]對無隔……乃至……以無隔對有隔……乃至……以有隔對有隔……乃至……以無隔對無隔。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ᅟᅟ==[16] 有隔(santhata),以物包根。== 比丘之冤家,將不眠之人女……乃至……已眠……乃至……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將已死而大部分被喰者,取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以有隔對無隔……乃至……以無隔對無隔,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偷蘭遮……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非人女……乃至……畜生女……乃至……二根之人……乃至……二根非人……乃至……二根畜生〔……〕以有隔對無隔……乃至……以無隔對有隔……乃至……以有隔對有隔……乃至……以無隔對無隔。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不眠之二根畜生……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死而大部分已被喰者〔……〕覺樂者,偷蘭遮……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人黃門……乃至……非人黃門……乃至……畜生黃門……乃至……人男……乃至……非人男……乃至……畜生男〔……〕覺樂者,波羅夷……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不眠之畜生男……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死而大部份已被喰者〔……〕覺樂者,偷蘭遮……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5)比丘之冤家,伴比丘至人女前,以生支置於大便道……乃至……小便道……乃至……於口,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帶比丘至不眠之人女處……乃至……已眠者……乃至……醉者……乃至……顛倒者……乃至……狂者……乃至……死而未被喰者……乃至……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至死而大部分已被喰者處,以生支置於大便道……乃至……於小便道……乃至……於口,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偷蘭遮。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帶比丘至非人女……乃至……畜生女……二根人……二根非人……二根畜生……人黃門……非人黃門……畜生黃門……人男……非人男……畜生男之前,以生支置於大便道……乃至……於口,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帶比丘至不眠之畜生男……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死而大部分已被喰者之前,以生支置於大便道……乃至……於口,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偷蘭遮。不覺樂者,不犯也。 (6)比丘之冤家,將比丘帶至人女前,以生支置於大便道、小便道、口,以有隔對無隔,以無隔對有隔,以有隔對有隔,以無隔對無隔。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比丘帶至不眠之人女處……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死而大部分已被喰者之前〔……乃至……〕以有隔對無隔……以無隔對無隔〔……乃至……〕覺樂者,偷蘭遮。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比丘帶至非人女前……畜生男前〔……乃至……以有隔對無隔……〕覺樂者,波羅夷。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比丘帶至不眠之畜生男之前……死而大部分未被喰者……乃至……波羅夷。死而大部分已被喰者之前……〔乃至……以有隔對無隔……〕覺樂者,偷蘭遮。不覺樂者,不犯也。 (7)猶如詳說比丘之冤家,亦如是詳說王之冤家、賊冤家、暴惡冤家、乾陀賊[17]冤家……乃至……如此廣泛詳細解說。 ᅟᅟ==[17] 乾陀賊(uppalagandha),依覺音註,「取人之心臟者」之意,此盜賊取人之心臟以祀神,故言之。此賊若掠奪比丘時,因殺比丘者必獲大罪,故捉女人來,令破戒而殺之。== 以道入於道者,波羅夷。 以道入於非道者,波羅夷。 以非道入於道者,波羅夷。 以非道入於非道者,偷蘭遮。 比丘對於已眠之比丘行淫,醒後覺樂者,當俱犯罪;醒後不覺樂者,污行者當犯罪。 比丘對於已眠之沙彌行淫,醒後覺樂者,當俱犯罪;醒後不覺樂者,污行者當犯罪。 沙彌對於已眠之比丘行淫,醒後……當犯罪。 沙彌對於已眠之沙彌行淫,醒後……當犯罪。 (8)無知者、不覺樂者,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廣說品終——— 一〇 獼猴、跋耆子、女居士、裸形、外道、少女、蓮華色、續〔言〕根有二〔事〕。 母、女、姊妹、妻、弱〔脊〕、長根、瘡二〔事〕、泥女像、木女像。 順陀羅五〔事〕、墓地五〔事〕、骨、龍女、夜叉、餓鬼、黃門、敗根者、觸。 於拔提城之阿羅漢、眠者、續於舍衛城四〔事〕、於毘舍離之三摩羅[18]、於夢之婆菟迦車。 ᅟᅟ==[18] 原本 mallā,如校訂者亦言應為 mālā。〔參照一〇(二一)〕== 須拔婆、薩陀、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尼、遊女、黃門、居士婦、互相、老出家、鹿。 (1)爾時,一比丘與獼猴行不淨法。彼生悔心,「世尊已制立學處,我莫非犯波羅夷乎?」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2)爾時,眾多毘舍離出身之跋耆子比丘,不捨戒、戒羸不告而行不淨法。彼生悔心,「世尊已制立學處,我等莫非犯波羅夷乎?」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3)爾時,一比丘謂:「若如是者,我當不犯也。」以居士之生支行不淨法。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謂:「若如是者,我當不犯也。」裸形以行不淨法。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謂:「若如是者,我當不犯也。」著草衣……乃至……著樹皮衣……乃至……著木片衣……乃至……著髮毛織衣……乃至……著馬毛織衣……乃至……著梟羽衣……乃至……著羊皮衣以行不淨法。彼生悔心……「……波羅夷。」 (4)爾時,一行乞比丘見臥林上之少女而起欲心,以拇指入其生支,致彼女死。彼生悔心……乃至……「比丘!不犯波羅夷,而犯僧殘。」 (5)爾時,一青年對蓮華色比丘尼有染著心。時,蓮華色比丘尼為行乞而入村已,彼青年即入其草屋,隱坐一處。蓮華色比丘尼行乞食後,歸而洗足,入草屋坐其牀。其時,彼青年捉蓮華色比丘尼而犯之。蓮華色比丘尼以此事告諸比丘尼,諸比丘尼又以此事告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若不覺樂者,不犯也。」 (6)爾時,一比丘生起女根,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其和尚、其受具戒、其臘數,聽許與諸比丘尼易。凡比丘諸罪與比丘尼諸罪共通者,於比丘尼中亦罪。凡比丘諸罪與比丘尼諸罪不共通者,非罪。」 爾時,一比丘尼生起男根,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其和尚、其受具戒、其臘數,聽許與諸比丘易。凡比丘尼諸罪與比丘諸罪共通者,於比丘中亦罪。凡比丘尼諸罪與比丘諸罪不共通者,非罪。」 (7)爾時,一比丘謂:「若如是者,我當不犯也。」與母……乃至……與女……乃至……與妹行不淨法。彼生悔心……乃至……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犯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與故妻行不淨法。彼生悔心……「……波羅夷。」 (8)爾時,一比丘是弱脊(背脊軟弱),彼因憂苦而〔心〕碎,將己之生支以口含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有長根,彼由於憂苦而〔心〕碎,將己之生支入於大便道。彼生悔心……「……波羅夷。」 (9)爾時,一比丘見死尸,其身之生支周圍皆瘡,彼以為:「若如是者,我當不犯也。」以己生支入彼生支,由瘡出。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見死尸,其身之生支周圍皆瘡,彼以為:「若如是者,我當不犯也。」以己生支入其瘡中,由其生支而出。彼生悔心……「……波羅夷。」 (10)爾時,一比丘欲念熾烈,以生支觸泥女像之根。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突吉羅。」 爾時,一比丘欲念熾烈,以生支觸木女像之根。彼生悔心……「……突吉羅。」 (11)爾時,有一從王舍城出家,名為順陀羅之比丘,順車道而行,有一女人云:「大德!請稍等,我頂禮。」彼女一邊頂禮而一邊舉比丘之下衣,以口含其生支,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覺樂乎?」「世尊!我不覺樂。」「比丘!若不覺樂者,不犯也。」 (12)爾時,一女人見比丘而作是言:「來!大德!來行不淨法。」「止!妹!不許如此。」「來!大德!師不用力,我用力,師即不犯。」其比丘如此作。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爾時,一女人見比丘而作是言:「來!大德!來行不淨法。」「止!妹!不許如此。」「來!大德!師用力,我不用力,汝如是,師即不犯也。」其比丘如此作。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女人見比丘……「……不許如此。」「來!大德!觸內部泄於外……乃至……觸外部泄於內,汝如是,汝即不犯也。」其比丘如此作。彼生悔心……「……波羅夷。」 (13)爾時,一比丘至墓地,見死尸未被〔鳥獸〕喰壞,與之行不淨法。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至墓地,見死尸大部分未被喰壞……「……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至墓地,見死尸大部分已被喰壞……「……非波羅夷,為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至墓地,見一被切斷之頭,入生支於張開之口中而觸〔肉〕。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至墓地,見一被切斷之頭,入生支於張開之口中而不觸〔肉〕〔……乃至……〕「非波羅夷,為突吉羅。」 爾時,一比丘對一女人有染著心,彼女死而被棄於墓地,其骨分散。時,彼比丘至墓地,集其骨〔作〕女根而入其生支。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為突吉羅。」 (14)爾時,一比丘與龍女行不淨法……乃至……夜叉……餓鬼……黃門行不淨法。彼生悔心……「……波羅夷。」 (15)爾時,有一比丘根敗。彼謂:「我不受樂、苦,如是者,我當不犯也。」而行不淨法……乃至……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彼愚人,彼受或不受俱波羅夷。」 (16)爾時,一比丘將與女人行不淨法,觸之剎那,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為僧殘。」 (17)爾時,一比丘於拔提城之奢提耶林,日中食後,休息而橫臥,彼四肢中風。一女人見〔此〕,坐其生支上,隨意作而去。諸比丘見其〔因汗或尿而〕濕〔以為漏精〕,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因五事生支勃起,即:欲念、大便、小便、風、毛蟲喫咬,而生支勃起。諸比丘!依此五事而生支勃起。諸比丘!言彼比丘因欲念而生支勃起者,無有是處。諸比丘!彼比丘是阿羅漢。諸比丘!彼比丘無罪,不犯也。」 (18)爾時,一比丘於舍衛城安陀林中,日中食後,休息而橫臥。一牧牛女見此,坐於其生支上。其比丘入時覺樂、入已覺樂、停住覺樂、出時覺樂,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於舍衛城……一牧羊女見之……乃至……一採薪女見之……乃至……一取牛糞女見之,坐於生支上……「……波羅夷。」 (19)爾時,一比丘於毘舍離大林中,日中休息橫臥。一女人見此,坐於生支上,隨意作已,於旁立而笑。其比丘醒後,如是言其女人:「汝為是乎?」「然!我為也。」彼生悔心……乃至……「比丘!覺樂乎?」「世尊!我不覺樂。」「比丘!不知者,不犯也。」 (20)爾時,一比丘於毘舍離之大林中,日中休息,倚木而臥。一女人見此而坐於生支上,其比丘立即而起,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覺樂乎?」「世尊!我不覺樂。」「比丘!不覺樂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於毘舍離之大林中,日中休息,倚木而臥。一女人見此,坐於生支上,其比丘立即推開而起,彼生悔心……乃至……「……覺樂乎……不犯也。」 (21)爾時,一比丘於毘舍離大林之重閣講堂,日中休息,門開而臥,彼之四肢中風。其時有多女人,持香、華、鬘來精舍巡觀僧園。其時,彼女人等見此比丘,隨意坐於生支上,隨意作已,言:「此真是人牡牛(最上之丈夫)。」以香華供之而去。諸比丘見其〔因汗或尿而〕濕,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因五事生支勃起……〔同(一七)〕……諸比丘!其比丘不犯也。諸比丘!日中獨坐時,聽許閉戶而獨坐。」 (22)爾時,一婆菟迦車之比丘,夢與故妻行不淨法,謂:「我非沙門也,我當還俗焉。」而往婆菟迦車時,途中見尊者優波離,告以此事,長老優波離言:「尊者!由夢者,不犯也。」 (23)爾時,於王舍城有信佛之優婆夷,名須拔婆,彼女如是信解「施不淨法為最上之布施」。彼女見比丘而作是言:「來!尊者!行不淨法。」「止!妹!此不適宜。」「來!尊者!觸胸前,如是者,汝不犯也。」……乃至……「來!尊者!觸臍……乃至……觸腹……腰……頸……身穴……觸毛髮……觸指間!」……乃至……「來!尊者!我以手擊打,令泄之,若如是,師當不犯也。」其比丘如是作,彼生悔心。「比丘!非犯波羅夷,乃犯僧殘。」 (24)爾時,於舍衛城有信佛之優婆夷,名薩陀,彼女如是見解「施不淨法為最上之布施」。彼女見比丘而作是言:「來!尊者!來行不淨法。」「止!妹!此不適宜。」「來!尊著!觸胸前……乃至……來!尊者!我以手行,令泄之,如是者,汝不犯也。」其比丘遂聽之。彼生悔心。「比丘!非犯波羅夷,乃犯僧殘。」 (25)爾時,於毘舍離,離車族之青年等,捉比丘令與比丘尼行不淨,俱覺樂者,俱〔波羅夷〕當檳出。俱不覺樂者,俱不犯也。 爾時,於毘舍離,離車族之青年等,捉比丘令與式叉摩那尼行不淨……乃至……沙彌尼行不淨。俱覺樂者,當俱擯出。俱不覺樂者,俱不犯也。 爾時,於毘舍離,離車族之青年等,捉比丘令與遊女行不淨……乃至……黃門……乃至……居士婦行不淨。比丘覺樂者,當擯出,比丘不覺樂者,不犯也。 爾時,於毘舍離,離車族之青年等,捉諸比丘相互行不淨。俱覺樂者,當俱擯出。俱不覺樂者,不犯也。 (26)爾時,一老出家比丘往見故妻,其妻語尊者曰:「來!尊者!我等行樂。」而捉之,其比丘退而仰面倒,彼妻舉裙而坐於其生支上,彼生悔心……乃至……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覺樂乎?」「世尊!我不覺樂。」「比丘!不覺樂者,不犯也。」 (27)爾時,一比丘住阿蘭若,幼鹿來飲彼小便,以口含其生支,其比丘覺樂,彼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犯波羅夷。」 ———波羅夷一終——— 波羅夷 二 一 (1)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其時,眾多知識親友比丘,於仙人山邊作草屋而結夏安居。長老壇尼迦陶師子亦作草屋結夏安居。如是,諸比丘經結夏安居三月,拆除草屋,收藏草木,出遊諸方。然而,長老壇尼迦陶師子,雨期住其處,冬夏亦住其處。 當長老壇尼迦陶師子為乞食而入村時,採草者、採薪者壞彼草屋,取去草木。長老壇尼迦再集草木作草屋,再次入村乞食時,其間,採薪草者再壞其草屋,取去草木。長老壇尼迦第三次集草木作草屋,當入村乞食時,採薪草者[1]又破壞草屋,取草木而去。 ᅟᅟ==[1] 原本之 kaṭṭhakārīyo 是 kaṭṭhahāriyo 之誤。== 時,長老壇尼迦陶師子如是念:「我入村乞食時,採薪草者壞我草屋,取去草木有三次。我於師業陶師之技術精練熟達,我豈非可以自練泥,以作純泥造之屋耶?」如是,長老壇尼迦自練泥,以作純泥造之屋,然後,集草木牛糞燒其屋。其小屋恰如印達哦巴迦蟲(赤色甲蟲),赤色美麗而舒適,〔風吹之〕屋有如小銀鈴之聲音。 (2)爾時,世尊與眾多比丘俱下耆闍崛山,見其美麗舒適之小屋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此赤色美麗而舒適,恰如赤色甲蟲者乃何物?」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呵責:「諸比丘!彼愚人〔之所為〕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諸比丘!彼愚人為何作純泥造之屋耶?諸比丘!彼愚人對有情實無憐愍、無慈悲、無不殘害。諸比丘!汝等往壞其屋,勿使當來眾生遭受殘害[2]。諸比丘!不應作純泥之屋,作者犯突吉羅。」「諾!世尊!」彼諸比丘承諾已,至其屋處,壞其屋。爾時,長老壇尼迦陶師子言諸比丘曰:「友!汝等何故壞我屋耶?」「友!世尊令壞。」「友!若是法王令壞者,壞之。」 ᅟᅟ==[2] 勿使將來之比丘倣此而殺生之意。== (3)長老壇尼迦陶師子作如是念:「我為乞食入村時,被採薪草者壞我草屋,取去草木有三次;我作純泥之屋,又為世尊令人壞之。〔王之〕木材場主管是我知友,我宜向彼乞木材作木屋。」 於是,長老壇尼迦至木材場主管處而作是言:「賢者!我為乞食入村,被採薪草者壞我草屋有三次……又為世尊令人壞之。友!與我木材,我欲作木屋。」「尊者!我無可與尊者之木材。尊者!王所有之木材,乃為災害時修建城市所保存者。王若許與,尊者即持去。」「賢者!已由王施與。」 時,木材場主管作是念:「彼等沙門釋子是法行者、寂靜行者、梵行者、實語者、持戒者、善法行者,王亦深信彼等,不應於不施與者,而言已施與。」如是,木材場主管言長老壇尼迦陶師子曰:「尊者!持去。」時,長老壇尼迦將其木材切成細片後,以車運出,供作木屋。 (4)爾時,摩揭陀國之大臣雨行婆羅門,於王舍城調查業務,至管木材人處。至已,語主管曰:「我道,王所有之木材,備於災害時修建城市用者,其木材今在何處?」「大臣!其木材已由王施與尊者壇尼迦陶師子。」時,摩揭陀之大臣雨行婆羅門兀自不喜曰:「何以王將備於災害時修建城市之木材,施與壇尼迦陶師子耶?」 於是,大臣雨行婆羅門至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處。至已,對王曰:「大王!據云,備於災害時修建城市之所有木材,已由王施與壇尼迦陶師子。是實否?」「誰如是言乎?」「大王!木材場主管也。」「然則,婆羅門!將木材場主管縛來!」於是,大臣雨行婆羅門來縛木材場主管。長老壇尼迦陶師子見木材場主管已被縛,將帶去,言彼主管曰:「賢者!汝何故被拘縛?」「尊者!為其木材也。」「去!賢者!我亦去。」「尊者!汝應在我被殺以前來耳。」 (5)如是,長老壇尼迦陶師子至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王住處。至已,坐在已設座位。時,頻毘娑羅王走近長老壇尼迦,即向長老行禮,坐於一面。於一面坐之斯尼耶頻毘娑羅王,言長老壇尼迦曰:「大德!為災害時修建城市之備用木材,據說由我施與汝,是實否?」「實然!大王!」「大德!我等國王實事多繁忙,與之亦無記憶也,願大德令我憶起。」「大王!請卿憶起,王最初灌頂〔即位〕時,曾作如是言:『為沙門、婆羅門,給予草、木、水之用。』」「大德!我憶起。大德!沙門、婆羅門有慚恥、有懺悔、有戒行。彼等於小事亦起悔過心,對彼等我有言,此乃關於阿蘭若處之無主物。大德!汝以此類似事推想,運去不可與之木材一事,〔汝犯死罪;雖然如是,〕王當如何殺、或縛或逐住於國中之沙門、婆羅門。往矣!大德!汝由毛而逸脫[3],勿再如是作。」 ᅟᅟ==[3] Lomena tvaṁ mutto'si,依覺音註,見有人將殺多毛之羊以取肉,因想由此羊毛得利益,故以二羊換此多毛之羊而去之寓言。比丘之著袈裟亦如此毛羊,依此羊毛而脫死,汝亦依袈娑而脫死之意。== (6)眾人譏嫌非難:「此等沙門釋子,不知恥、不持戒、打妄語。彼等實自言己是法行者、寂靜行者、梵行者、實語者、持戒者、善法行者,而彼等無沙門行、無梵行,彼等破沙門行、破梵行。彼等何處有沙門行、有梵行耶?彼等離沙門行、離梵行。彼等對王尚且欺瞞,何況他人耶?」 諸比丘聞眾人之譏嫌非難。彼等中,有少欲知足而知恥者,有懺悔心,有好修戒學者譏嫌非難:「長老壇尼迦陶師子,何以取不與之王材乎?」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集諸比丘而問長老壇尼迦陶師子曰:「壇尼迦!汝實取不與之王材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愚人!汝何以取不與之王材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長也。愚人!此無寧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轉向他去也。」 爾時,比丘中有一曾為司法高官而出家者,坐近世尊。時,世尊言此比丘曰:「比丘!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以盜幾許即逮捕,或殺、或縛、或逐乎?」「世尊!一巴陀或值一巴陀之物,或超過一巴陀之物也。」此時王舍城以五摩沙迦為一巴陀。 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長老壇尼迦陶師子,說難教養……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起盜心,不與而取者——對於如是竊盜,諸王逮捕盜人而如是說:『汝為盜人、汝為愚者、汝為癡者、汝為盜賊。』然後,或殺、或縛、或逐——比丘!如是盜取者,亦是波羅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六群比丘至洗衣處[4],盜洗衣者之衣,運至僧園分與〔諸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六群比丘〕曰:「諸師!汝等有大福德,汝等有多衣。」「諸師!我等何以有福德耶?我等今至洗衣處,取洗衣人之物而來。」「諸師!世尊豈非已制立學處耶?汝等何以取洗衣人之物耶?」「諸師!世尊實已制立學處。然,其乃於村落言,而非阿蘭若。」「諸師!實然!〔然而〕諸師!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汝等何以取洗衣人之物耶?諸師!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長也。此無寧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轉向他去也。」如是,諸比丘以種種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以此事白世尊。 ᅟᅟ==[4] rajakattharaṇaṁ,依註是指洗衣人之岸;將所洗之衣展開(attharanti)曝曬,故稱之。== 爾時,世尊以是因緣集比丘眾而問六群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實至洗衣處取洗衣人之物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愚人!汝等何以至洗衣處取洗衣人之物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轉向他去也。」 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後,說難扶養……勇猛精進之美,並且為諸比丘說隨順適切之法後,言諸比丘曰……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由村落或阿蘭若,以盜心不與而取者,對於如是竊盜,諸王逮捕盜人而如是說:『汝為盜人、汝為愚者、汝為癡者、汝為盜賊。』然後,或殺、或縛、或逐——比丘!如是盜取者,亦是波羅夷不共住。」 三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處所謂「比丘」之意。 「村落」者,有一屋之村落、二屋之村落、三屋之村落、四屋之村落、有人之村落、有屋無人之村落、有圍籬之村落、無圍籬之村落、又有隨牛而住之村落、亦有商隊住四個月以上之村落。 「村落近郊」者,於有籬之村,人立於村門中,擲土塊所及之處;於無籬村,人立於家軒中,擲石塊所及之處。 「阿蘭若」者,除村落及村落近郊外,名「阿蘭若」。 a 「以盜心」者,盜心,奪取心也。 a'「不與」者,凡是非施與物、非捨棄物、非永遠放棄物、被守護之物、自己所有物、他人持有物,此皆名為「不與」。 「取」者,奪、取去、盜、亂威儀、離本處、希冀指定物[5]。 ᅟᅟ==[5] 以上之原文 ādiyeyya, hareyya, avahareyya, iriyāpathaṁ vikopeyya, thāṇā cāveyya,saṁketaṁ vītināmeyya,於《善見律》譯為奪、將、舉、斷步、離本處、相要。奪是奪園林,將是取他人之搬運物,舉是不還他人寄託之物,斷步是取他人之物而離去,離本處是盜取地上物移離其處所,相要是準備於某時某處取此物、又謂於稅關脫稅。== 「如是」者,一巴陀或值一巴陀之物,或一巴陀以上之物也。 「王」者,地主、國王、郡主、村主、法官、大臣等,凡斷罪之司,此等名為「王」。 「盜人」者,以盜心取五摩沙迦或值五摩沙迦以上之不與物,此名為「盜人」。 b'「汝是盜人、汝是愚者、汝是癡者、汝是盜賊」者,此乃呵責之語也。 「或殺」者,或以手、或以足、或以鞭、或以棒、或以半杖、或由拷問而殺也。 「或縛」者,或以繩縛、或以鎖縛、或以枷縛、或以家縛、或以城縛、或以村縛、或以街縛、或令人監視也。 「或逐」者,言或從村、或從街、或從城、或從郡、或從國而逐之也。 b 「如是」者,一巴陀或值一巴陀之物,或一巴陀以上之物而言。 「盜取」者,奪、取去、盜、亂威儀、離本處、希冀指定物。 「亦是」者,以包括前面所述而言。 「波羅夷」者,恰如由枝節落下之枯葉不能〔再〕綠,如是,比丘於一巴陀或值一巴陀之物,或一巴陀以上不與之物,以盜心取之,即非沙門、非釋子,是故言「波羅夷」。 「不共住」者,共住是同一羯磨、同一說戒而共同修學者,名為共住。不與彼共同,是故言「不共住」。 四 (1)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處物、水中物、船物、乘物、擔物、園物、寺中物、田中物、宅地物、村落物、阿蘭若物、水、楊枝、樹、持去、受寄、稅處、有情、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偵察、看守、共謀偷、指定、現相。 (2)「地中物」者,覆藏於地中之財物。「我欲取地中物」如是想,而以盜心求第二者(同伴),或求鋤、籠而往者突吉羅。伐取其中之生木或蔓草者突吉羅。掘地〔後〕或運或堆積者突吉羅。觸〔地中之〕壺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處者波羅夷。〔壺重不能持去時〕以己之容器入之,若過五摩沙迦或值五摩沙迦以上之物,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以己器物入之,若適取一握者波羅夷。〔壺中〕有穿線之寶物,或耳噹、首飾、耳飾、腰帶,或外套或頭巾,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捉住邊緣舉上者,犯偷蘭遮,一邊打碎一邊取出者犯偷蘭遮,即使如毛端〔之量〕由壺口而出者波羅夷。酥、油、蜜、石蜜之五摩沙迦或值五摩沙迦以上,以盜心方便飲者波羅夷。或打破之、或棄之、或燒之、或使之不得飲用者突吉羅。 (3)「地上物」者,置於地上之物。「我欲取地上物」如是想,而以盜心或求第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羅,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處者波羅夷。 (4)「空中物」者,乃空中之物,即孔雀、嘉賓奢羅、鷓鴣、鶉,〔或被風吹揚之〕衣、頭巾,或〔裝飾〕金銀之斷墜者。「我欲取空中物」如是想,而以盜心或求第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羅,往而於中途停止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處者波羅夷。 (5)「上處物」者,放置於上處之物。如臥牀上、坐牀上、或衣架上之物,或懸於衣繩、或樁木、壁鉤、或樹上等物,乃至鉢中之物。「我欲取上處物」如是想,而以盜心或求第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羅,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處者波羅夷。 (6)「水中物」者,藏於水中之物。「我欲取水中物」如是想,而以盜心或求第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羅,或潛入、或浮出者突吉羅,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處者波羅夷。生在其處之青蓮華、赤蓮華、白蓮華,或蓮藕、魚、龜等之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處者波羅夷。 (7)「船」者,言由此渡〔水〕之物,「船中物」者,置於船中之物。「我欲取船中物」如是想,而以盜心或求第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我欲取船」如是想,而以盜心……往者突吉羅,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解繩者突吉羅,解繩而觸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往上或下或橫移動毛端程度亦犯波羅夷。 (8)「乘物」者,言轎、車、貨車、戰車。「車乘中物」者,置於車上之物。「我欲取車乘中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我欲取車」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 (9)「擔物」者,置於頭上、或肩擔、或繫於腰及手持等物。置於頭上之物,若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若令下放於肩者波羅夷。擔於肩之物,若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令下至於腰者波羅夷。繫腰之物,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手取之者波羅夷。手持之物,以盜心置地者波羅夷,以盜心從地取者波羅夷。 (10)「園」者,言花園、果樹園。「園中物」者,以四種狀態存在於園中之物,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處物。「我欲取園中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於此生長之根、樹皮、葉、花、或果物,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量,以盜心觸……波羅夷。 對〔他人之〕園,〔以佔有心〕負責任者突吉羅,令所有者起〔應取回乎?不取回乎?〕疑念者偷蘭遮,所有者如是想:「此當非我物。」而捨棄責任者波羅夷。若以訴訟而勝所有者波羅夷,訴訟敗者偷蘭遮。 (11)「寺中物」者,以四種狀態存在於寺中之物,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處物。「我欲取寺中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以佔有心〕負責……敗者偷蘭遮。 (12)「田」者,言生七穀或七菜[6]之處。「田中物」者,以四種狀態存在於田中之物,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處物。「我欲取田中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於此生之七穀或七菜,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之量,以盜心觸之者……波羅夷。〔以佔有心〕負責田者……敗者偷蘭遮。移動〔他人田地之〕標樁、繩、籬、畔者突吉羅,移之未完者[7]偷蘭遮,移之已完者波羅夷。 ᅟᅟ==[6] 七穀(pubbaṇṇa)者,言米等七種穀物;七菜(aparaṇṇa)者,言豆、甘蔗等七種菜。== ᅟᅟ==[7] ekaṁ payoge anāgate…,註謂:若田有二標樁以為界,想移動此而佔取田地,移動一標樁是偷蘭遮,移動二標樁是波羅夷。若有三標樁時,移動一標樁是突吉羅,二標樁是偷蘭遮,三標樁是波羅夷。關於繩亦如是,移一端偷蘭遮,移兩端波羅夷。== (13)「宅地者」,言園地、寺地。「宅地物」者,以四種狀態存在於宅地之物,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處物。「我欲取宅地之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以佔有心〕負責宅地者……敗者偷蘭遮。移動標樁、繩、籬、牆者突吉羅,移之未完者偷蘭遮,移之已完者波羅夷。 (14)「村落物」者,以四種狀態置於村落之物,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處物。「我欲取村落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 (15)「阿蘭若物」者,若眾人所有者為阿蘭若。「阿蘭若物」者,以四種狀態置於阿蘭若中者,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處物。「我欲取阿蘭若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生於此之木、蔓、草,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量,以盜心觸之者……波羅夷。 (16)「水」者,謂入於瓶,或水槽,或池中之水。以盜心觸之……波羅夷。裝入己之瓶,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水,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裝入己之瓶而取去者波羅夷。斷〔池〕畔者突吉羅,斷〔池〕畔而放出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水者波羅夷,放出值一摩沙迦以上五摩沙迦以下之水者偷蘭遮,放出值一摩沙迦或一摩沙迦以下之水者突吉羅。 (17)「楊枝」者,言已切或未切者,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量,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處者波羅夷。 (18)「樹」者,言眾人所有及受用之木。以盜心伐之,每一擊突吉羅,〔最後〕一擊未完者偷蘭遮,伐擊完者波羅夷。 (19)「持去」者,言他人持去之物。以盜心觸之……波羅夷。「我欲與持去者共取物」[8]如是想,而〔共同〕移第一步者偷蘭遮,移第二步者波羅夷。「我欲取掉落之物」如是想,而令掉落者突吉羅,掉落物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者,以盜心觸之……波羅夷。 ᅟᅟ==[8] sahabhaṇḍahārakaṁ,於《善見律》作「盜偷人以及身上之衣,若將去時,初舉一腳即偷蘭遮」是也。== (20)「受寄」者,被寄託之物。〔所有者〕言:「還我物。」時,若言:「我無受寄。」者突吉羅,使所有者起疑念者偷蘭遮,所有者如是想:「不與我。」而放棄〔所有〕物者波羅夷。訴訟而勝所有者波羅夷,敗訴者偷蘭遮。 (21)「稅處」者,言在山之穿洞處、或渡河碼頭、或村之入口,由國王立〔告示〕「入此處者應付稅」之處。入稅處已,應支付與王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欲脫離〕而過稅處第一步者偷蘭遮,過第二步者波羅夷。立於稅處內投〔稅物〕於稅處外者波羅夷,稅之隱匿者突吉羅。 (22)「有情」者,言人有情。以盜心觸之……波羅夷。「我欲以步誘導之」如是想,而移第一腳者偷蘭遮,移第二腳者波羅夷。 (23)「無足」者,蛇、魚也。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以盜心觸之……波羅夷。 (24)「二足」者,人類、鳥類之謂。以盜心觸之……波羅夷。「我欲以步誘導之」如是想,而移第一腳者偷蘭遮,移第二腳者波羅夷。 (25)「四足」者,象、馬、駱駝、牛、驢馬、家畜之謂。以盜心觸之者……波羅夷。「我欲以步誘導之」如是想,而移第一腳者偷蘭遮,移第二腳乃至第三腳者偷蘭遮,移第四腳者波羅夷。 (26)「多足」者,蝎、百足、毛蟲之謂。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者,以盜心觸之……波羅夷。「我欲以步誘導之」如是想,每移步,步步偷蘭遮,移步畢者波羅夷。 (27)「偵察」者,偵察貨物,而告以「去奪取某物!」者突吉羅。彼取其物,兩者俱犯波羅夷。 (28)「看守」者,監視〔欲〕盜物之人,〔其所盜物中〕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者,以盜心觸之……波羅夷。 (29)「共謀偷」者,眾多比丘共謀以取一比丘之物,俱犯波羅夷。 (30)「指定」者,作午前或午後,或晝或夜之指定約束,而言:「依此約束取來彼物。」者突吉羅。依其指定而取彼物,兩者俱波羅夷。其指定之前或後,取其物來者,其指定者不犯也,取來者波羅夷。 (31)「現相」者,謂作相示,言:「我覆眼、舉眉或仰頭,依此相示而取彼物。」者突吉羅。依其相示取去其物,兩者俱波羅夷。於其示相之前或後,取去其物者,示相者不犯也,取物者波羅夷。 五 (1)一比丘令他比丘:「取某物!」者突吉羅。彼想此物而取,兩者俱波羅夷。一比丘令他比丘:「取某物!」彼想此物,而取他物者,令者不犯也,取者波羅夷。一比丘令他比丘……彼想他物而取其物者,兩者俱波羅夷。一比丘令他比丘……彼想他物而取他物者,令者不犯也,取者波羅夷。 (2)甲比丘令乙比丘語丙比丘,令丙比丘語丁比丘言:「丁比丘去取某物!」甲比丘突吉羅。乙比丘若告丙比丘者突吉羅,取者應諾,則甲比丘偷蘭遮。丁比丘取其物者,四比丘俱波羅夷。甲比丘令乙比丘……乃至……「……去取某物!」甲比丘突吉羅。乙比丘若告其他者突吉羅,取者應諾突吉羅;彼取其物者,甲比丘不犯也,令者〔乙比丘〕及取者波羅夷。 (3)一比丘令他比丘:「取某物!」者突吉羅。其比丘往而再歸來,言:「我不能取其物。」彼再令:「能取時,即取之。」者突吉羅,彼比丘取其物者,兩者俱波羅夷。 (4)一比丘於他比丘令:「取某物!」者突吉羅。彼令已,心生後悔,而不言:「勿取!」彼若取其物者俱波羅夷。一比丘於他比丘……彼令已,心生後悔,言:「勿取其物!」彼比丘言:「我已受汝令。」而取其物者,令者不犯也,取者波羅夷。一比丘於他比丘……彼令已,心生後悔,言:「勿取其物!」彼:「諾!」而止者,兩者俱不犯也。 六 (1)以五事而不與取者波羅夷。他之所有物,知為他之所有物,貴重之物即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現起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處者波羅夷。 以五事而不與取者偷蘭遮。他所有物、他物想、輕物即一摩沙迦以上五摩沙迦以下之物,現起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突吉羅,移離本處者偷蘭遮。 以五事而不與取者突吉羅。他所有物……輕物即一摩沙迦或一摩沙迦以下之物,現起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突吉羅,移離本處者突吉羅。 (2)以六事而不與取者波羅夷。非己物想,非近親者之所有,非暫借,重物即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現起盜心,觸之者……波羅夷。 以六事而不與取者偷蘭遮。非己物想……輕物即一摩沙迦以上或五摩沙迦以下之物,現起盜心……偷蘭遮。 以六事而不與取者突吉羅。非己物想……輕物即一摩沙迦或一摩沙迦以下之物,現起盜心……突吉羅。 (3)以五事而不與取者突吉羅。非他物,他物想,重物……五摩沙迦以上之物,現起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突吉羅,移離本處者突吉羅。 以五事而不與取者突吉羅。非他物,他物想,輕物……五摩沙迦以下之物,現起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突吉羅,移離本處者突吉羅。 以五事而不與取者突吉羅。非他物,他物想,輕物……一摩沙迦以下之物,現起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突吉羅,移離本處者突吉羅。 (4)於近親物、暫借、餓鬼物、畜生物作己物想、糞掃物想,癡狂者、心亂者、惱痛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不與取第一章終——— 七 〔言〕洗衣者有五事、〔言〕敷布有四事、〔言〕暗夜有五事、〔言〕搬運有五事、〔言〕對話有五事、〔言〕旋風有二事、未爛壞、投籌、〔言〕溫浴室有一致之見。 〔言〕殘食有五事、欺五〔事〕、飢饉有古魯肉、餅、薩加里、摩陀迦。 續〔言〕共資具、錢袋、敷物、竹、不外出、嚼食、親厚、己物想有二事。 續〔言〕不盜七〔事〕、盜七〔事〕、〔言〕盜物有七事,續花有二事。 傳話三事、寶石之脫稅三〔事〕、野豬、鹿、魚、轉車。 肉片二〔事〕、木材二〔事〕、糞掃、河流二〔事〕、〔其事雖〕續行之〔但其〕所行未足。 於舍衛城一握四〔事〕、殘食二〔事〕、茅草二〔事〕、僧物分配七〔事〕、非所有者七〔事〕。 木材、水、土、草二〔事〕,於盜心取僧物七〔事〕、有主物亦不可取、有主物得暫移。 於瞻波、王舍城、於毘舍離之阿酬、波羅奈、憍賞彌、沙竭之陀如毘伽。 (1)爾時,六群比丘至洗衣處取洗衣者之衣,彼等生悔心而如是思:「世尊已制立學處,我等豈非犯波羅夷乎?」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2)爾時,一比丘至洗衣處見高貴之衣,而起盜心。彼生悔心……乃至……「比丘!心起者不犯也。」 爾時,比丘……見衣,以盜心觸之。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突吉羅。」〔……乃至……〕起盜心而搖之〔……乃至……〕偷蘭遮。〔……乃至……〕以盜心移離本處,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3)爾時,一行乞比丘見高貴之上敷布,生起盜心……乃至……以盜心觸之……乃至……以盜心搖之……乃至……以盜心移離本處,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4)爾時,一比丘晝時見物,作記號[9]而思:「我將於暗夜取之。」彼想其物而取其物……乃至……想其物而取他物……乃至……想他物而取其物……乃至……想他物而取他物。彼生悔心……「……波羅夷。」 ᅟᅟ==[9] nimittaṁ akāsi,作記號,成為目標。== 爾時,一比丘晝間見物,作記號而思:「我將於夜間取之。」彼想他物而取己物。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突吉羅。」 (5)爾時,一比丘搬運他人物時,對頭上之荷物,以盜心觸之……乃至……以盜心搖之……乃至……以盜心放置肩上………乃至……對肩上之荷物,以盜心觸之……乃至……以盜心搖之……乃至……以盜心放下至腰間;乃至……對腰間之物以盜心觸之……乃至……以盜心搖之……乃至……以盜心用手捉之………乃至……對手中之物,以盜心置於地……乃至……以盜心由地捉之。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6)爾時,一比丘展衣於露地而入寺中,另一比丘〔見此如是思:〕「勿失此衣。」而收藏之。其比丘出來,問諸比丘曰:「諸師!誰取我衣耶?」另一比丘作如是言:「我取之。」彼言:「汝取是衣,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以如何心?」「世尊!我唯以對話之道[10]〔言之〕。」「比丘!唯於對話之道者不犯也。」 ᅟᅟ==[10] niruttipatho,註謂:於會話時,言:「誰取乎?誰取去乎?」答:「我取,我取去。」是普通之語法。此時言「取」者,非「以盜心取去」之意,問者以「取」解為「盜取」而說是波羅夷。於《善見律》譯為:「誰盜取?」答:「我盜取。」佛言:「比丘!汝心云何?」比丘答言:「逐口語,實無盜心。」「若爾,無罪。」== 爾時,一比丘置衣於牀上……乃至……置坐具於牀上……乃至……置鉢於牀下而入寺中,另一比丘〔見此如是思:〕「勿失此鉢。」而收藏之。其比丘出,問諸比丘曰:「諸比丘!誰取我鉢耶?」另一比丘作是言:「我取之。」「汝取其鉢……」「……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尼展衣於籬上而入寺中。另一比丘尼〔見此如是思:〕「勿失此衣。」而收藏之。其比丘尼出,問諸比丘尼曰:「諸姊!誰取我衣乎?」另一比丘尼作是言:「我取之。」「汝取是衣,汝非沙門尼!」其尼生悔心,如是,比丘尼告諸比丘尼,諸比丘尼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於對話之道者不犯也。」 (7)爾時,一比丘見被旋風吹起之外衣,〔思:〕「我將與所有主。」而捉之,所有主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起如何之心?」「世尊!我無盜心。」「比丘!無盜心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對被旋風吹起之頭巾,「於所有主未見之前」如是思,而以盜心取之。所有主呵責此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8)爾時,一比丘至墓地,於未爛之死尸取糞掃衣,有死者之靈住其死尸。爾時,彼亡靈如是言比丘:「尊者!勿取我衣。」其比丘不聽〔是言〕而去。時,其死尸起,追隨比丘之後,如是,比丘入於寺中而閉其門。是時,死尸即倒於地上。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然,諸比丘!不可於未爛之死尸取糞掃衣,取者突吉羅。」 (9)爾時,一比丘分配眾僧衣時,以盜心易籌而取衣。彼生悔心……「……波羅夷。」 (10)爾時,長老阿難於溫浴室,對一比丘之下衣以為己物而穿之。是時,其比丘如是言長者阿難:「尊者!汝何故著我下衣乎?」「尊者!我以為是己物。」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己物想者不犯也。」 (11)爾時,眾多比丘下耆闍崛山時,見獅子之殘食,〔以此〕煮而食之。彼等生悔心……乃至……「諸比丘!於殘食者不犯也。」 爾時,眾多比丘下耆闍崛山時,見虎之殘食……乃至……見豹之殘食……乃至……見鬣狗之殘食……乃至……見狼之殘食,〔以此〕煮之……「諸比丘!於畜生物者不犯也。」 (12)爾時,一比丘分配飯於僧眾時,言:「與他〔比丘〕之分。」而欺取〔另一不在比丘之分〕。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故意妄語故,波逸提。」 爾時,一比丘分配瞰食於僧眾時……乃至……分配餅於僧眾時……乃至……分配糖蔗於僧眾時……乃至……分配瓜果於僧眾時,言:「與他〔比丘〕之分。」而欺取〔另一比丘之分〕。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故意妄語故,波逸提。」 (13)爾時,一比丘於飢饉時入食肆,以盜心取飯滿鉢。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飢饉時入肉店,以盜心取肉滿鉢……「……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飢饉時入餅店,以盜心取餅滿鉢……乃至……以盜心取薩加里餅滿鉢……乃至……以盜心取摩陀加餅滿鉢。彼生悔心……「……波羅夷。」 (14)爾時,一比丘晝間見資具,作記號而思:「我將於夜間取之。」其比丘想其物而取其物……乃至……想其物而取他物……乃至……想他物而取其物……乃至……想他物而取他物。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晝見資具……如是思:「我將要取之。」彼想他物而取己物。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突吉羅。」 (15)爾時,一比丘見牀上有錢袋,「從其〔牀〕取者,殆是波羅夷。」故連牀移而取去。彼生悔心……「……波羅夷。」 (16)爾時,一比丘以盜心取僧眾之敷物。彼生悔心……「……波羅夷。」 (17)爾時,一比丘以盜心取竹製衣架上之衣。彼生悔心……「……波羅夷。」 (18)爾時,一比丘於寺中取衣,以為「我如出此寺,殆是波羅夷。」故不出寺外。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此愚人!出與不出俱波羅夷。」 (19)爾時,有二比丘是寮友,一比丘為乞食而入村,另一比丘在分配食物於僧眾時,取寮友之分。然後,彼以親厚想[11]而食之。其比丘知〔此事〕而呵責彼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世尊!我以親厚想取之。」「比丘!於親厚想取者不犯也。」 ᅟᅟ==[11] 親厚想,原語是 vissāseti 意為信賴,親厚之間有信賴之意,故想食之亦不怒或可能歡喜。== (20)爾時,眾多比丘在作衣。分配嚼食於僧眾時,取〔比丘等〕所有之分而置之。有一比丘取他比丘之分,以為己份而食之,其比丘知之而呵責彼:「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世尊!我作己物想。」「比丘!作己物想者不犯也。」 爾時,諸比丘在作衣。分配瞰食於僧眾時,〔有一比丘〕以他比丘之鉢取另一比丘之分而置之。鉢主比丘以為己物而食之。其比丘呵責彼……「比丘!作己物想者不犯也。」 (21)爾時,諸盜菴羅果者,打落菴羅果而持去,所有主追諸盜者,諸盜者見所有主,投果而走。諸比丘以為棄物,拾而食之。所有主呵責諸比丘:「汝等非沙門!」彼等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存何心乎?」「世尊!我等以為棄物。」「諸比丘!以為棄物者不犯也。」 爾時,盜閻浮果者……乃至……盜麪麭樹果者……乃至……盜芭那沙果者……乃至……盜多羅果者……乃至……盜甘蔗者……乃至……盜瓜果者,集取瓜果而去。所有主……「諸比丘!以為棄物者不犯也。」 (22)爾時,盜菴羅果者,打落菴羅果……而逃走。諸比丘〔思:〕「在所有主發現前。」以盜心食之。所有主呵責諸比丘:「汝等非沙門!」彼等比丘生悔心……乃至……「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爾時,盜閻浮果者……盜瓜果者……逃走。諸比丘〔思:〕「在所有主發現前。」以盜心食之。所有主……「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23)爾時,一比丘以盜心取僧眾之菴羅果……乃至……僧眾之閻浮果……乃至……僧眾之麵麭樹果……乃至……僧眾之芭那沙果……乃至……僧眾之多羅果……乃至……僧眾之甘蔗……乃至……僧眾之瓜果,以盜心取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24)爾時,一比丘至花園,見已被摘下之值五摩沙迦之花,以盜心取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至花園,以盜心摘值五摩沙迦之花而取去。彼生悔心……「……波羅夷。」 (25)爾時,一比丘至鄉村,如是言另一比丘曰:「友!我受〔汝〕託而告汝之檀越。」彼比丘至〔其檀越家傳是言〕而其檀越令彼持一衣,却由己受用。另一比丘知之而呵責彼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然,諸比丘!不可說:『我欲轉述傳語。』若說者突吉羅。」 爾時,一比丘至鄉村。另一比丘對彼比丘如是言:「友!請汝將我所言,轉述我檀越。」其比丘至已,〔檀越〕令彼持來兩件衣,一以自用,一與其比丘。其比丘知之,呵責彼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然,諸比丘!不可說:『他人欲我轉述。』若說者突吉羅。」 爾時,一比丘至鄉村,如是言另一比丘曰:「友!我將受託之言轉述汝之檀越。」彼亦作如是言:「汝應轉述受託之言。」彼比丘至已,而〔其檀越〕令彼持來阿羅迦量之酥、多羅量之砂糖、陀那量之米,由彼自食用。其比丘知之而呵責彼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然,諸比丘!不可說:『我欲轉述受託之言。』亦不應說:『汝應轉述受託之言。』若說者突吉羅。」 (26)爾時,有持高貴寶石者與一比丘同於旅途行路。時,其人見至稅處,以寶石入比丘之袋中,其比丘不知而行,過稅處後取之。其比丘生悔心……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不知也。」「比丘!不知者不犯也。」 爾時,有持高貴寶石者……至稅處,假作有病,以己荷物給其比丘,如是,其人行過稅處而言比丘曰:「尊者!還我寶石,我非有病。」「汝何故而作此事耶?」爾時,其人以此事言比丘。彼生悔心……「比丘!不知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與行商者長途同行。有人以飲食慰勞比丘,行至稅處,以高貴之寶石託比丘,「尊者!請將此寶石通過稅處。」如是,比丘將寶石通過稅處。彼生悔心……「……波羅夷。」 (27)爾時,一比丘將桎縛之野豬,以慈悲心而放之。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以慈悲心也。」「比丘!以慈悲心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將桎縛之野豬,〔思:〕「於所有主不見時。」以盜心放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見桎縛之鹿,以慈悲心放之……乃至……被桎縛之鹿,〔思:〕「於所有主發現前。」以盜心放之……乃至……將被網之魚,以慈悲心放之……乃至……被網之魚,〔思:〕「於所有主發現前。」以盜心放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28)爾時,一比丘見車上物,〔思:〕「由此取者波羅夷。」故使〔車〕超過,轉而取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29)爾時,一比丘見被鷹啄起之一肉片,取之,〔思:〕「將還與所有主。」所有主呵責比丘:「汝非沙門!」其比丘生悔心……乃至……「比丘!無盜心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見被鷹啄起之一肉片,〔思:〕「於所有主不見時。」以盜心取之,所有主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波羅夷。」 (30)爾時,諸人結筏並放於阿致羅筏底河,〔筏之〕繩結斷而木材散亂流去。諸比丘以為棄物而取上岸,所有主呵責諸比丘:「汝等非沙門!」彼等生悔心……乃至……「諸比丘!作棄物想者不犯也。」 爾時,諸人結筏並放於阿致羅筏底河,繩結斷而木材散亂流去。諸比丘〔思:〕「於所有主不見時。」以盜心取上岸,所有主呵責諸比丘:「汝等非沙門!」彼等生悔心……乃至……「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31)爾時,一牧牛者將衣掛樹上而去大便,一比丘以為棄物而取之。時,牧牛者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棄物想者不犯也。」 (32)爾時,一比丘正渡河,有衣離洗衣者手而纏〔彼〕足,其比丘取之,〔思:〕「還與所有主。」所有主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盜心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正渡河,有衣離洗衣者手而纏〔彼〕足,其比丘〔思:〕「於所有主不見之前。」以盜心取之。所有主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波羅夷。」 (33)爾時,一比丘見酥瓶而飲一小量。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乃突吉羅。」 (34)爾時,眾多比丘約定「吾等將欲取一物」而去。一比丘取其物,彼等作如是言:「我等非波羅夷,彼取其物之比丘犯波羅夷。」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爾時,眾多比丘謀取一物後,分配之。彼等每人分配〔所得〕不滿五摩沙迦,彼等曰:「我等非波羅夷。」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35)爾時,一比丘於舍衛城飢饉之時,以盜心取商人一把米。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於舍衛城飢饉之時,以盜心取商人一把綠豆……乃至……一把蠶豆……乃至……一把胡麻。彼生悔心……「……波羅夷。」 (36)爾時,於舍衛城安陀林有盜者殺牛,食其肉,藏其殘肉而去。諸比丘以為棄物,取而食之。盜人呵責諸比丘:「汝等非沙門!」彼等生悔心……乃至……「諸比丘!棄物想者不犯也。」 爾時,舍衛城安陀林有盜人殺野豬……「……棄物想者不犯也。」 (37)爾時,一比丘往茅草田,有已被刈之茅草值五摩沙迦,以盜心取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往茅草田,刈值五摩沙迦之茅草,以盜心取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38)爾時,諸客比丘分僧眾之菴羅果而食。舊住比丘呵責彼等諸比丘:「汝等非沙門!」彼等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存何心乎?」「世尊!我等〔思〕為〔客比丘〕食用。」「諸比丘!〔思〕為〔客比丘〕食用者不犯也。」 爾時,客比丘分配僧眾之閻浮果……乃至……僧眾之麪麭樹果……乃至……僧眾之芭那沙果……乃至……僧眾之多羅果……乃至……僧眾之甘蔗……乃至……僧眾之瓜果而食之。舊住比丘……「諸比丘!〔思〕為〔客比丘〕食用者不犯也。」 (39)爾時,菴羅園之守護人給諸比丘菴羅果。諸比丘思:「所有主為令〔彼等〕守護此〔菴羅果〕,非為令〔彼等〕給此〔而雇用彼等〕。」而畏懼不取。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守護人所給者不犯也。」 爾時,閻浮園之守護人……瓜果園之守護人,給諸比丘瓜果。諸比丘思:「所有主……」……「諸比丘!守護人所給者不犯也。」 (40)爾時,一比丘思暫借僧眾之木材而取之,以支持己房之壁。諸比丘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思暫借。」「比丘!以暫借想者不犯也。」 (41)爾時,一比丘以盜心取僧眾之水……乃至……僧眾之土……乃至……僧眾之草堆,以盜心取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42)爾時,一比丘以盜心取僧眾之臥牀。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以盜心取僧眾之椅子……乃至……僧眾之褥……枕……門板……窗扇……樑。彼生悔心……「……波羅夷。」 (43)爾時,諸比丘將一優婆塞於寺中用之坐臥具,而使用於他處。時,彼優婆塞譏嫌非難:「諸大德!何以將他人使用之物用於他處耶?」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不可將他人使用之物用於他處,使用者突吉羅。」 (44)爾時,諸比丘移至布薩堂及集會堂亦疑懼〔坐臥具〕而坐於地,穢污身衣。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暫移者,可!」 (45)爾時,瞻波城偷蘭難陀比丘尼之弟子比丘尼,至偷蘭難陀比丘尼之檀越家,〔言:〕「師冀望飲用三辛粥。」而令作之,持歸而自食用。其師知之,呵責彼弟子比丘尼:「汝非沙門!」彼尼生悔心,如是,彼尼以此事告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非波羅夷,故意妄語故,波逸提。」 爾時,於王舍城,偷蘭難陀比丘尼之弟子比丘尼,至偷蘭難陀比丘尼之檀越家,〔言:〕「師冀望食用蜜丸。」而令作之,自食用。其比丘尼知之……「……故意妄語故,波逸提。」 (46)爾時,於毘舍離長老阿酬之檀越居士有二兒,即子與侄。時,其居士〔病〕如是言長老阿酬曰:「尊者!請向此二兒中信仰深者,示其〔藏財寶〕之處。」時,其居士之侄信仰深厚,如是,長老阿酬教示其處與侄兒,其侄兒依其財產而立家,又行布施。 爾時,居士子如是言長老阿難:「大德阿難!誰是父之繼承者,是子還是侄乎?」「賢者!子為父之繼承者。」「大德!彼尊者阿酬,以我財產指示我堂兄弟。」「賢者!長老阿酬非沙門也。」爾時,長老阿酬言長老阿難曰:「友!阿難!讓我判定之。」 爾時,長老優波離乃長老阿酬之黨,長老優波離如是言長老阿難:「友!阿難!若彼由所有主言:『此寶處示某者。』而彼示之有何罪乎?」「大德!無何罪,乃至突吉羅亦不犯也。」「友!此長老阿酬因所有主言:『此寶處示某者。』而彼示之。友!長老阿酬不犯也。」 (47)爾時,於波羅奈,長老畢陵伽婆蹉之檀越苦惱兩兒被盜賊奪走。其時,長老畢陵伽婆蹉以神通力帶來其兩兒置於閣樓上,諸人見其兩兒,知「大德畢陵伽婆蹉有神通力」而深信長老畢陵伽婆蹉。諸比丘譏嫌非難:「何以長老畢陵伽婆蹉帶回被賊所奪之兩兒?」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神通者於神通力之境地者不犯也。」 (48)爾時,有班陀伽和伽毘羅二比丘是朋友,一住於村落,一住於憍賞彌。其比丘由村落往憍賞彌途中,於渡河時有野豬之脂肉塊離屠豬者之手而纏其足,其比丘取之,思:「還與所有主。」所有主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一牧牛女見彼上岸而作是言:「來!尊者!行不淨法。」其比丘〔思〕:「我已非沙門。」遂與彼女行不淨法。至憍賞彌,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於不與取者不犯也,而行不淨法者波羅夷。」 (49)爾時,於沙竭,長老陀如毘伽之同住比丘,因盜商人之頭巾,而被憂愁所困。然後,如是言長老陀如毘伽:「大德!我非沙門,當出去。」「友!汝曾有何為乎?」彼語其事。持來〔頭巾〕估價之,不值五摩沙迦。「友!汝非波羅夷。」而〔為他〕說法。其比丘甚歡喜。 ———波羅夷二終——— 波羅夷 三 一 (1)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中之重閣講堂。爾時,世尊為諸比丘以種種方便說不淨法,歎不淨,讚不淨觀,反復教示,讚歎入不淨三昧。如是,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我欲靜坐半月,除送食者,誰皆不得來我處!」「諾!世尊!」諸比丘應諾世尊,除送食者,誰皆不得至世尊之住處。 諸比丘因「世尊以種種方便說不淨法,歎不淨,讚不淨觀,反復教示,讚歎入不淨三昧」,彼等專念住於諸身分之無利益觀、不淨觀行,彼等慚羞、困惱、厭惡己身,恰如善好嚴飾之少年男女,頭已洗淨,而以死蛇、死狗或死人纏繫其頸,則慚羞、困惱、厭惡。如是,諸比丘慚羞、困惱、厭惡己身,以自斷其命或互斷其命,又至鹿杖沙門[1]處而作是言:「善哉!好友!汝斷我等之命,此衣鉢當歸於汝。」如是,鹿杖沙門為衣鉢,多斷比丘之命,持染血之刀至婆裘摩河。時,鹿杖沙門邊洗其血刀,邊如是生疑悔:「我真實無利無益,我真實有惡利而無益利,我多作無功德行,我奪去甚多持戒有德之比丘命。」 ᅟᅟ==[1] 鹿杖沙門(Migalaṇḍika samaṇakuttaka),雖言沙門而非沙門,著袈裟入寺中,拾比丘之殘食為生。== 爾時,一魔神履於水面而來,言鹿杖沙門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有利益,有善利。善男子!汝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汝與度之。」其時,鹿杖沙門〔思:〕「據云,我實有利益,我有善利。據云,我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我與度之。」故〔再〕持利刀,由寺至寺,由房至房,作如是言:「誰未度者,我與度之。」因此,諸比丘中之未離欲者,於是時心中驚惶恐怖,身毛皆豎。然而,諸比丘中之離欲者,於是時心無恐怖驚惶,泰然身毛不豎。如是,鹿杖沙門於一日奪一比丘之命,一日奪二比丘之命,一日奪三比丘之命,一日奪四比丘之命,一日奪五比丘之命,奪十比丘之命,奪二十比丘之命,奪三十比丘之命,奪四十比丘之命,奪五十比丘之命,於一日奪六十比丘之命。 (2)爾時,世尊過半月從靜坐而起,告長老阿難曰:「阿難!何以僧眾如是之少?」「世尊!實世尊為諸比丘以種種方便說不淨法,歎不淨,讚不淨觀,反復教示,讚歎入不淨三昧。世尊!彼諸比丘思:『世尊以種種方便說不淨法,歎不淨,讚不淨觀,反復教示,讚歎入不淨三昧。』彼等一心住於諸身分之無利益觀、不淨觀行,彼等慚羞、困惱、厭惡己身,恰如善好嚴飾之少年男女,頭已洗淨,而以死蛇、死狗或死人纏繫其頸,則慚羞、困惱、厭惡。如是,諸比丘慚羞、困惱、厭惡己身,以自斷其命或互斷其命,又至鹿杖沙門處而作是言:『善哉!好友!汝斷我等之命,此衣鉢當歸於汝。』如是,鹿杖沙門為衣鉢,多斷比丘之命,持染血之刀至婆裘摩河。時,鹿杖沙門邊洗其血刀,邊如是生疑悔,『我真實無利無益,我真實有惡利而無益利,我多作無功德行,我奪去甚多持戒有德之比丘命。』 爾時,一魔神履於水面而來,言鹿杖沙門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有利益,有善利。善男子!汝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汝與度之。』其時,鹿杖沙門〔思:〕『據云,我實有利益,我有善利。據云,我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我與度之。』故〔再〕持利刀,由寺至寺,由房至房,作如是言:『誰未度者,我與度之。』因此,諸比丘中之未離欲者,於是時心中驚惶恐怖,身毛皆豎。然而,諸比丘中之離欲者,於是時心無恐怖驚惶,泰然身毛不豎。世尊!如是,鹿杖沙門於一日奪一比丘之命,〔……乃至……〕一日奪六十比丘之命。願世尊演說其他之方便,此比丘僧可得如此修行安住於其餘〔觀法〕。」「然!阿難!將住毘舍離附近之諸比丘皆集於講堂!」「諾!世尊!」長老阿難應諾,將住毘舍離附近之諸比丘皆集於講堂。〔阿難〕至世尊處,白是言:「世尊!比丘僧已集。世尊!若然時宜,即請說法。」時,世尊至講堂,坐於已設之座位。世尊坐已,言諸比丘曰: (3)諸比丘!若屢屢精進修此入出息念定,住於最勝寂靜、純粹安樂者,立即能使已生起之惡不善法滅盡而寂靜。諸比丘!譬如於夏季末月揚起之塵埃,若非時之大雨,立即滅盡之。如是,諸比丘!若屢屢精進修入出息念定,住於最勝寂靜、純粹安樂者,立即能使已生起之惡不善法滅盡而寂靜。 諸比丘!如何精進修入出息念定,如何屢屢修習,住於最勝寂靜、純粹安樂〔之境〕,立即能使已生起之惡不善法滅盡而寂靜乎?諸比丘!於此,比丘或至阿蘭若、或至樹下、或赴空屋,結踟直身而坐,使正念現前,彼正念出息,正念入息;正長出息而知「我長出息」,正長入息而知「我長入息」;或正短出息而知「我短出息」,或短入息而知「我短入息」。修「以全身感受我出息」,修「以全身感受我入息」;修「身行鎮靜而我出息」,修「身行鎮靜而我入息」;修「喜感受我出息……我入息」;修「以樂感受我出息……我入息」;修「心行感受我出息……我入息」;修「以心行鎮靜我出息……我入息」;修「心感受我出息……我入息」;修「喜悅心……乃至……等持心……乃至……解脫心……乃至……無常觀……乃至……離欲觀……乃至……滅觀……乃至……捨遣觀我出息……我入息」。諸比丘!如是精進修入出息念定,如是屢屢修習,住於最勝寂靜、純粹安樂〔之境〕,立即能使已生起之惡不善法滅盡而寂靜。 (4)時,世尊以是因緣集比丘僧而問諸比丘曰:「諸比丘!據云諸比丘自斷其命或又互斷其命,又至鹿杖沙門處而作是言:『善哉!好友!請斷我等之命,此衣鉢當歸於汝。』是實否?」「世尊!實然!」佛世尊呵責:「諸比丘!此諸比丘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諸比丘!何以諸比丘自……斷……言:『……衣鉢當歸於汝。』耶?諸比丘!此乃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故意斷人體之生命,或因此而求持殺具者,此亦波羅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一優婆塞生病,彼夫人端正美麗。六群比丘愛慕其婦。時,六群比丘如是思惟:「若優婆塞活,我等不得其婦。我等往向優婆塞讚歎死之美。」如是,六群比丘至彼優婆塞處。至已,言優婆塞曰:「優婆塞!實如是,汝行善行德、行守護怖畏者;不行惡、不行貪、不犯罪;汝已行善,汝不行惡。此惡苦之生對汝有何〔益〕?汝實死勝於生。汝由此世死,身壞命終後,當生於善趣天界,汝可享受此天上五欲之樂。」 爾時,其優婆塞言:「諸大德真實之言,我實行善行德、行守護怖畏者;我不行惡、不行貪、不犯罪;我行善,我不行惡。此惡苦之生對我何〔益〕?我之死勝於生,我由此世死,身壞命終後,當生善趣天界,我可享受天上五欲之樂。」彼唯食不良之軟食、不適宜之硬食,嘗不良之味,飲不良之物,為是而患重病,彼因患病而死。 彼婦譏嫌非難:「此等沙門釋子,不知恥、不持戒、打妄語。此等釋子,實自言己是:『法行者、寂靜行者、梵行者、實語者、持戒者、善法行者。』〔然〕彼等無沙門行、無梵行,彼等破沙門行、破梵行。如何彼等有沙門行、有梵行耶?彼等離沙門行、離梵行。彼等對我夫讚歎死之美,我夫因彼等而死也。」其他諸人亦譏嫌非難:「……彼等離梵行,彼等對優婆塞讚歎死之美,優婆塞因彼等而死。」 諸比丘聞眾人之譏嫌非難。諸比丘中少欲知足者譏嫌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為優婆塞讚歎死之美乎?」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為優婆塞讚歎死之美乎?」「實然!世尊!」世尊呵責:「愚人!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愚人!汝等何以向優婆塞讚歎死之美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故意奪人體之生命,或因此而求持殺具者、或讚歎死之美、或以死勸導,云:『咄!男子!此惡苦之生,於汝何〔益〕?汝死勝於生。』如是心意,如是決心,以種種方便讚歎死之美,以死勸導者,此亦波羅夷不共住。」 三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於此處所謂「比丘」之意。 「故意」者,是認識、確知而存心違犯。 a'「奪〔……〕生命」者,斷絕命根,破壞生命之繼續。 「人體」[2]者,於母胎由初心生起、初識現起乃至死,此間之物名為「人體」。 ᅟᅟ==[2] 人體(manussaviggaha),例如於《五分律》作「人若似人」,於《有部律》作「人類」,有「人及胎兒」之意。於梵語本,單是(manuṣya),於《四分律》及《僧祇律》亦唯「人」。== a 「因此而求持殺具者」,謂求〔持〕劍、鐵槍、投槍、木槌、石、刀、繩者。 「讚歎死之美」者,指示生命之過患,對死之讚美。 「以死勸導」者,或〔言:〕「持刀!」或〔言:〕「飲毒!」或〔言:〕「以繩絞死。」 「咄!男子!」者,此是呼叫之語。 「此惡苦之生,於汝何〔益〕」者,生實是惡。執取富者之生,貧者之生即惡;執取榮者之生,窮者之生即惡;執取天人之生,人間之生即惡。對於手被斬者、足被斬者、手足被斬者、耳被割、鼻被割、耳鼻被割者而言,生活是困苦。由此惡苦之生而勸說:「於汝,死勝於生。」 「如是心意」者,於心之思〔死〕,亦即意之思也,意之思亦即心之思也。 「如是決心」者,想死、思念死、冀望死也。 「以種種方便」者,依種種之行相。 「讚歎死之美」者,示生之過患,讚死之美,言:「汝於此世死,身壞命終後,當生善趣天界,享受天上五欲之樂。」 「以死勸導」者,言:「汝持刀!或汝服毒!或汝以繩絞死!」或言:「汝〔投〕池、淵、深坑!」 「此亦」者,據前之謂。 「波羅夷」者,恰如大石破為二分,無有再合之可能。如是,比丘故意奪人體之生命者,非沙門、非釋子,是故言「波羅夷」。 「不共住」者,共住是同一羯磨、同一說戒而共同修學者,名為共住。不與彼共同,是故言「不共住」。 四 (1)自殺、教殺、使殺、重使殺、展轉使殺、來往使殺。 不獨獨想、獨不獨想、不獨不獨想、獨獨想。 身讚歎、語讚歎、身語讚歎、使讚歎、書讚歎。 坑陷、倚發、安殺具、藥、色持現、聲持現、香持現、味持現、觸持現、法持現、說示、教示、指示、現相。 (2)「自殺」者,是依自身[3]或自身所持物,或自身投擲而殺。 ᅟᅟ==[3] 是以下之原語 kāyena, kāyapaṭibadhena, nissaggiyena。依覺音註,身者,以手或足等打殺。身所持者,是不離身之物,如劍等。投擲者,是從身或從身所持物放離之物,如矢、擲槍等。== 「教殺」者,執取〔殺具〕而命令:「如此射!如此打!如此殺!」 「使殺」者,一比丘令他比丘:「殺某甲!」者突吉羅,其比丘想是彼而殺者,兩者波羅夷。一比丘令他比丘:「殺某甲!」者突吉羅,其比丘想彼而殺其他者,令者不犯,殺者波羅夷。一比丘令他比丘……其比丘想其他而殺彼者,兩者波羅夷。一比丘令他比丘……其比丘想其他而殺其他者,令者不犯,殺者波羅夷。 「重使殺」者,〔甲〕比丘令某〔乙〕比丘:「語某〔丙〕比丘,令某〔丙〕比丘語某〔丁〕比丘:『令某某殺某某者。』」〔甲比丘〕突吉羅。某〔乙〕比丘告某〔丙〕比丘者突吉羅。殺者應諾,命令者〔甲比丘〕偷蘭遮,彼〔某某殺者〕殺彼〔某某〕者,諸比丘皆波羅夷。 「展轉使殺」者,〔甲〕比丘命〔乙〕比丘:「語丙比丘,令丙比丘命某某〔丁比丘〕言:『令某某殺某某。』」〔甲比丘〕突吉羅。乙比丘命〔殺〕他者突吉羅。殺者應諾突吉羅。彼若殺其〔他〕人,原命令者〔甲比丘〕不犯,〔第二〕命令者〔乙比丘〕及殺者波羅夷。 「往來使殺」者,一比丘令他比丘:「殺某甲!」者突吉羅。彼往而復歸,言:「我不能殺彼。」彼再令:「在可能時殺彼!」突吉羅。彼殺其人者,兩者波羅夷。 一比丘令他比丘:「殺某甲!」者突吉羅。彼令已,生悔心,而不言:「勿殺!」彼殺其人者,兩者波羅夷。 一比丘令他比丘:「殺某甲!」者突吉羅。彼令已,生悔心,並言:「不可殺!」彼想:「汝已令我。」而殺其人者,令者不犯,殺者波羅夷。 一比丘令他比丘……彼令已而生悔心,並言:「不可殺!」彼〔答:〕「諾!」而止者,兩者不犯也。 (3)不單獨[4]而有單獨想者,言:「咄!某甲應被殺!」者突吉羅。 ᅟᅟ==[4] 依註,獨者,於眼前無他人。以下之意,如供養時,暗中不知當前有怨敵比丘,言:「我歡喜彼比丘被賊殺死,或被毒蛇咬死。」== 單獨而無單獨想者,言:「咄!某甲應被殺!」者突吉羅。 不單獨而無單獨想者,言:「咄!某甲應被殺!」者突吉羅。 單獨而有單獨想者,言:「咄!某甲應被殺!」者突吉羅。 (4)「身讚歎」者,以身示相〔而言:〕「如是死者,得財、得名譽、至善趣。」者突吉羅。依彼之讚歎〔而言:〕「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語讚歎」者,以語言:「如是死者……」若死則波羅夷。 「身語讚歎」者,以身示相又以語言:「如是死者……」若死則波羅夷。 「使讚歎」者,令使者將言教傳述:「如是死者,得財、得名譽、至善趣。」者突吉羅。聞使者〔所述〕言教〔而思:〕「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書讚歎」者,作書敘述:「如是死者,得財、得名譽、至善趣。」每書之者突吉羅。見書〔而思:〕「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5)「陷坑」者,指定某人而言:「彼陷落當死。」而掘坑者突吉羅,人陷於其中則突吉羅。陷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不指定某人而言:「何人陷落當死。」而掘坑者突吉羅,人陷於其中則突吉羅。陷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若夜叉、鬼、畜生之人形陷其中則突吉羅,陷而生苦受則突吉羅,死則偷蘭遮。畜生陷入則突吉羅,陷而生苦受則突吉羅,死則波逸提。 (6)「倚發」者,置刀於倚處[5],或塗毒,或作薄弱處,或設坑、淵、懸崖而言:「陷於此,當死!」則突吉羅。若由刀、毒或陷落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ᅟᅟ==[5] apassena,依註,謂常用之椅、臥床、靠板;或日中休息處所,坐者靠背之柱,或生於其處之木等。== (7)「安殺具」者,設置劍或鐵槍、擲槍、木棍、石、刀、毒、繩〔而言:〕「彼當因此而死。」則突吉羅。因是思:「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8)「藥」者,給與熟酥、生酥、油、蜜、砂糖〔而思:〕「食此當死。」則突吉羅。食之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9)「色持現」者,持來使人恐怖不快之色,思:「見此,將驚怖而死。」則突吉羅。見之而驚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持來快適之色,思:「見此,得不到,渴望而死。」則突吉羅,見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聲持現」者,作出使人恐怖不快之聲,思:「聞此當驚怖而死。」則突吉羅。聞之而驚怖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作出快適可愛而奪人心之聲,思:「聞之,因得不到,當渴望而死。」則突吉羅。聞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香持現」者,持來不快、厭惡之香,思:「嗅此,將厭惡至極而死。」則突吉羅。嗅之因厭惡至極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持來快適之味,思:「嗅此,因得不到,將渴望而死。」則突者羅。嗅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味持現」者,持來不快、厭惡之味,思:「嘗此味,將厭惡至極而死。」則突吉羅。嘗之因厭惡至極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持來快適之味,思:「嘗此,因得不到,當渴望而死。」則突吉羅。嘗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觸持現」者,持來不快之觸、苦觸、粗硬之觸,思:「觸此當死。」則突吉羅。觸此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持來柔軟快適之觸,思:「觸此,因得不到,渴望而死。」則突吉羅。觸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法持現」者,對當墮地獄者說地獄事,思:「聞此當死。」則突吉羅。聞之而生恐怖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對行善法者說天事,思:「聞此,當期望而死。」則突吉羅。聞之而渴望:「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10)「說示」者,被問而言:「汝應如是死。」「如是死者,彼當得財、得名譽、或至天處。」則突吉羅,依其示說,思:「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教示」者,無問而言:「汝應如是死。」「如是死者,彼當得財、得名譽、至天處。」則突吉羅。依其教示,思:「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指示」者,指定於午前或午後,或夜或晝,而命令:「依此指定,汝當奪彼命!」則突吉羅。依此指定而奪彼命,兩者俱波羅夷。於此指定之前或後奪彼命,則指示者不犯也,殺者波羅夷。 「現相」者,作相示,言:「我以手覆眼、舉眉或仰頭,依其相示,汝奪彼命。」則突吉羅。依其相示而奪彼命,兩者俱波羅夷。於其示相之前或後,奪彼命者,示相者不犯也,殺者波羅夷。 (11)無知者、無識者、無殺意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人體波羅夷第一品終——— 五 讚歎、坐牀、杵與臼、年老出家、充塞[6]、第一味、試、毒。 ᅟᅟ==[6] 原本 bhisanno,其意難解,另一本作 sinno,Hermann Oldenberg 亦言此二者不知如何校訂,暹羅本為 santo,今依 abhisanno 譯之。== 〔言〕營造有三〔事〕、〔言〕磚瓦有三〔事〕、斧、樑、瞭望台、下、墜、投。 由熱、鼻、摩、浴、塗油、起、倒、飲食而死。 情夫之胎兒、並婦、殺母子、兩者不死、壓擠、熱、無兒女、有兒女。 胳肢、制裁、鬼、送惡夜叉、想彼、擊、天及說地獄。 〔言〕阿羅毘之木有三〔事〕、續〔言〕叢林有三〔事〕、勿苦、非汝言、達伽(酪漿)、斯維羅(酸粥)。 (1)爾時,一比丘患病,諸比丘愍之而讚歎死之美,其比丘死。彼等心生悔恨,思:「我等豈非犯波羅夷乎?」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2)爾時,一乞食比丘坐於牀上以布覆蓋幼兒之上而壓死之。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非犯波羅夷。然,諸比丘!不檢視牀座不可坐,坐者突吉羅。」 (3)爾時,一比丘於室內之食堂,被指示取立於一邊之杵為座,乃取其一杵,其次之杵倒下墜於幼兒頭上,幼兒死矣。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非故意也。」「比丘!非故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於室內之食堂,被指示以臼為座,走近而轉之,壓死一幼兒。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故意者不犯也。」 (4)爾時,有父子出家之比丘。告食時,子言其父:「往!大德!僧在等[7]汝。」而捉其背後推之,彼倒地而死。其〔子〕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無欲求其死。」「比丘!無欲求其死者不犯也。」 ᅟᅟ==[7] 原本 paṭimaneti 是 paṭimāneti 之誤。== 爾時,有父子出家之比丘,告食時,子言其父:「往!大德!僧在等汝。」欲求其死而捉其背後推之,彼倒地而死。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爾時,有父子出家之比丘,告食時,子言其父:「往!大德!僧在等汝。」欲求其死而捉其背後推之,彼倒而不死……乃至……「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5)爾時,一比丘正食時,肉塞咽喉,他比丘打其頸,血與肉共落,其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無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正食時,肉塞咽喉,他比丘以殺意打其頸〔……乃至……〕「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正食時,肉塞咽喉,他比丘以殺意〔……乃至……〕其比丘不死〔……乃至……〕「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6)爾時,一乞食比丘,得有放毒之團食而持歸,當作第一味[8]施與諸比丘,其諸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不知也。」「比丘!不知者不犯也。」 ᅟᅟ==[8] aggakārika 因重此比丘法,得最上之食先與同學,而後自己食。== 爾時,一比丘以試驗之意,與他比丘毒,其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以試意。」「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7)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造寺之基。一比丘在下舉石,在上之比丘不善取,致使石墜於在下比丘頭上,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故意者不犯也。」 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造作寺宅。一比丘在下舉石,在上之比丘以殺意,落石於在下比丘頭上,比丘死……乃至……其比丘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8)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正起造精舍之牆。一比丘在下舉磚瓦,在上之比丘不善接,磚瓦落於在下比丘頭上,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故意者不犯也。」 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乃至……〕在上比丘以殺意,落磚瓦於在下比丘頭上,比丘死……乃至……其比丘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9)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作修治。一比丘在下舉斧,在上比丘不善接,斧墜於在下比丘頭上,比丘死。彼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故意者不犯也。」 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在上之比丘以殺意,將斧擲於在下比丘頭上,比丘死……其比丘不死……「偷蘭遮。」 (10)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正修屋。一比丘在下舉樑,在上比丘不善接樑……〔三事如上〕……「偷蘭遮。」 (11)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正修屋,〔於建物之高處〕築瞭望台。一比丘言他比丘曰:「友!汝立於此結縛。」其比丘立此結縛時,墜落而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非殺意。」「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正修屋,築瞭望台。一比丘以殺意言他比丘曰:「汝立於此結縛。」其比丘立此結縛時,墜落而死……乃至……墜落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12)爾時,一比丘覆蓋精舍〔屋頂〕已,將欲下。一比丘言其比丘曰:「友!由此下!」其比丘由此下,墜落而死。彼心生悔恨……「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蓋精舍已,將下。一比丘以殺意言其比丘曰:「友!由此下!」其比丘由此下,墜落而死……乃至……墜而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13)爾時,一比丘憂愁心碎,登耆闍崛山,於懸崖投身時,壓死一造籠師。其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然,諸比丘!不可自投身,若投者突吉羅。」 爾時,六群比丘登耆闍崛山嬉戲而投石,壓死一牧牛者。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非波羅夷。然,諸比丘!不可嬉戲而投石,若投者突吉羅。」 (14)爾時,一比丘患病,諸比丘令熱之,而比丘死。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以殺意令熱之,而比丘死……乃至……其比丘不死。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15)爾時,一比丘中暑,諸比丘施以鼻腔治療法,而比丘死。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中暑,諸比丘以殺意施以鼻腔治療法,而比丘死……乃至……其比丘不死。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16)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為其按摩,而比丘死……〔如上三事〕……「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令其沐浴,而比丘死……「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以油塗之,而比丘死……「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扶起之,而比丘死……「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令倒之,而比丘死……「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給與食物……給與飲物,而比丘死……「偷蘭遮。」 (17)爾時,有一婦,其夫遠行,與情夫通而有孕。其婦如是對其世交之比丘言:「大德!請為我墮胎。」「善!妹!」即為其婦墮胎,而胎兒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波羅夷。」 (18)爾時,一男子有二婦,一者無兒女,另者有兒女。無兒女者如是對其世交之比丘言:「大德!若彼婦生產,一切家產主權為彼婦所有。大德!請為其婦墮胎。」「善!妹!」為其墮胎,胎兒死而母不死。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爾時,一男子有二婦……為之墮胎,母死而胎兒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偷蘭遮。」 爾時,一男子有二婦……為之墮胎,〔母兒〕均死……乃至……均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19)爾時,一姙婦如是言其世交之比丘:「大德!請為我墮胎。」「然!大姊!壓擠之!」彼婦壓擠而墮胎兒。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爾時,一姙婦……「然!大姊!熱之。」其婦熱之而墮胎兒。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20)爾時,一無兒之婦,如是對其世交之比丘言:「大德!請與我姙娠藥。」「善!大姊!」以姙娠藥與其婦,其婦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突吉羅。」 (21)爾時,一有兒之婦,如是對世交之比丘言:「大德!請與我避孕藥。」「善!」……「突吉羅。」 (22)爾時,六群比丘對十七群比丘之一人,以指胳肢而令笑,其比丘不安,氣絕而死。其比丘等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非波羅夷。」 (23)爾時,十七群比丘〔思:〕「我等當制裁[9]六群比丘。」推倒〔坐其上〕而殺之。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非波羅夷。」 ᅟᅟ==[9] 原語 kammaṁ karissāma 註言 ākaḍḍhiyamāna patito 因於序頌為 niggaha,故如此譯之。== (24)爾時,〔專門〕咒除鬼害之一比丘,斷夜叉鬼之命。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25)爾時,一比丘送他比丘於惡夜叉之舍,夜叉奪其比丘命。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以殺意送他比丘至惡夜叉之舍,夜叉奪其命……乃至……夜叉不奪其比丘命。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偷蘭遮。」 (26)爾時,一比丘送他比丘至猛獸險處……惡賊險處……。猛獸……〔惡賊〕……奪比丘命。彼心生悔恨……〔三事與前同〕……「偷蘭遮。」 (27)爾時,一比丘想彼而奪彼命……乃至……想彼而奪他命……乃至……想他而奪彼命……乃至……想他而奪他命。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28)爾時,一比丘被非人附身。他比丘擊其比丘,其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被非人附身。他比丘以殺意擊其比丘,其比丘死……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偷蘭遮。」 (29)爾時,一比丘對善法行者說天事,彼信樂而死。彼比丘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以殺意對善法行者說天事,彼信樂而死……乃至……彼信樂而不死。其比丘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對應墮地獄者說地獄事,彼驚怖而死……〔與上三事同〕……「偷蘭遮。」 (30)爾時,阿羅毘邑之諸比丘,為修葺而伐木。一比丘如是言他比丘曰:「友!立此伐之。」彼立其處伐木,而被木壓死……〔三事〕……「偷蘭遮。」 (31)爾時,六群比丘於叢林放火,燒死數人……〔三事〕……「偷蘭遮。」 (32)爾時,一比丘行至刑場,對執刑者如是言:「賢者!勿使彼苦,一擊殺之。」「善!大德!」而一擊奪命。彼心生悔恨……「比丘!汝犯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行至刑場,對執刑者如是言:「賢者!勿使彼苦,一擊殺之。」執刑者曰:「我不依汝言而作。」而奪〔罪人之〕命。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突吉羅。」 (33)爾時,一男子〔因罪〕被斷手足,於親戚家為親戚所圍繞。一比丘如是語諸人曰:「賢者!汝等欲彼死乎?」「然!大德!我等願之。」「若是,令彼飲酪漿。」遂令彼飲酪漿而致死。其比丘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爾時,一男子手足被斷,於親戚家為親戚所圍繞。一比丘尼如是語諸人曰:「賢者!汝等欲彼死乎?」「然!大德!我等欲之。」「然,即令彼飲加鹽之酸粥。」遂令彼飲加鹽之酸粥而致死。其比丘尼心生悔恨。時,比丘尼以此事告諸比丘尼,諸比丘尼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其比丘尼犯波羅夷。」 ———波羅夷三終——— 波羅夷 四 一 (1)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其時,眾多相識、親友比丘等於婆裘河畔結夏安居。時,跋耆地方飢饉難以生活,〔以致白骨狼籍,〕穀物因病菌,〔葉莖乾枯〕如箸,依賴殘食,生存非易。 其時,諸比丘曰:「今跋耆飢饉難以生活,〔以致白骨狼籍,〕穀物因病菌,〔葉莖乾枯〕如箸,依賴殘食,生存非易。我等由何方便,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亦無飲食之苦耶?」有部分比丘作如是言:「友!我等為諸居士作事,如是,彼等當想施與我等,如是,我等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或有部分比丘作如是言:「止!友!何用為諸居士作事?為諸居士運送音信(委託書),於是,彼等當想施與。如是,我等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或有部分比丘作如是言:「止!友!何用為諸居士作事、為諸居士作使者?然,友!我等對諸居士互相讚歎上人法:『其比丘是得初禪者,其比丘是得第二禪者,其比丘是得第三禪者,其比丘是得第四禪者,其比丘是得預流果,其比丘是得一來果,其比丘是得不還果,其比丘是得阿羅漢果,其比丘是得三明,其比丘是得六神通。』於是,彼等當想施與我等。如是,我等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友!於諸居士,互相讚歎上人法,乃最勝之〔策〕。」於是,諸比丘於諸居士前互相讚歎上人法:「其比丘是得初禪者……乃至……其比丘是得六神通。」 時,其諸人〔以為:〕「我等實有善利,我等實有功德,如是諸比丘為我等入安居。如是之諸比丘是持戒者、善法行者,未曾有如是之比丘,為我等入安居。」於是,彼等不自食其瞰食,不供父母、不與子女、不與家婢、不與友人、不與同族親戚,而將其〔食物〕施與諸比丘。彼等不自食嚼食、味食、飲物,不供父母、不與子女、不與家婢、不與友人、不與同族親戚,而將具〔食物〕施與諸比丘。如是,諸比丘有美貌,諸根肥大,容貌光澤,充滿喜悅。 (2)安居竟,往見世尊,乃諸比丘之常法。時,諸比丘安居三月竟,收攝坐臥處,持衣鉢往毘舍離。漸行至毘舍離重閣講堂,至世尊處。至已,敬禮世尊而坐一面。其時,在毘舍離安居竟之比丘等,因飢渴所迫,形體枯瘦,容貌憔悴,筋脈悉現。然,婆裘河邊之諸比丘有美貌,諸根肥大,容貌光澤,充滿喜悅。與客比丘相互親切致意,乃諸佛之常法。其時,世尊問婆裘河邊之諸比丘曰:「諸比丘!諸事堪忍否?足食否?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耶?」「世尊!我等諸事堪忍,足食,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 如來知而問,亦知而不問……乃至……以此二因緣故,佛世尊問諸比丘,為說法,或為聲聞弟子制立學處。其時,世尊如是問婆裘河邊之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如何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耶?」於是,諸比丘以是因緣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有〔上人法〕否?」「無有,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愚人!汝等何以為口腹故,於諸居士前,互相讚歎上人法耶?愚人!汝等寧以銳利牛刀割腹,亦勿為口腹而對諸居士互相讚歎上人法。所以者何?愚人!確實因彼而至〔餓〕死或受如死之苦,然於身壞命終後,不生於惡處、惡趣、惡生、地獄。〔然,〕愚人!以是故,身壞命終後,當生惡處、惡趣、惡生、地獄。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語諸比丘曰: (3)「諸比丘!世間有此五種大賊存在。何等為五?諸比丘!此世上有一類大賊,如是思惟:『我實被或百、或千徒眾所圍繞,當徘徊於村落、街市、王都,要殺、令殺,要切、令切,要燒、令燒。』彼於其後,被或百、或千徒眾所圍繞,徘徊於村落、街市、王都,要殺、令殺,要切、令切,要燒、令燒。如是,諸比丘!此有一類惡比丘作如是思惟:『我實被或百、或千徒眾所圍繞,當遊行於村落、街市、王都,受尊敬歸依信仰,成為諸居士及出家者之衣服、飲食、房舍、病資具藥物等之受者。』彼於其後,被或百、或千徒眾所圍繞,遊行於村落、街市、王都,受尊敬歸依信仰,成為諸居士及出家者之衣服、飲食、房舍、病資具藥物等之受者。諸比丘!此乃存在於世間之第一大賊。 諸比丘!此又有一類惡比丘於學得如來所教之法與律後,以為己有[1]。諸比丘!此乃存在於世間之第二大賊。 ᅟᅟ==[1] 原語 attano harati,依覺音註,善比丘說佛法使人歡喜,惡比丘由善比丘所聞受之法,為他人說法,眾喜而問:「大德善說妙法,由誰受來乎?」「我自知,非由他受。」偷如來之法為己有,以求利養。於巴利《善見律》harati 作 dahati。於暹羅版 hadati 是 dahati 之誤。== 諸比丘!此又有一類惡比丘,以無根非梵行,誹謗清淨梵行者之修圓滿清淨梵行。諸比丘!此乃存在於世間之第三大賊。 諸比丘!此又有一類惡比丘,以僧眾之重物、重資具,如園林、園林地、精舍、精舍地、臥牀、座牀、褥、枕、銅瓶、銅甕、銅壺、銅花瓶、剃刀、斧、鋤、鍬、鋸、蔓草、竹、文若草、婆婆草、草、土、木製具、陶磁器等,以此等〔物〕攝取諸居士(即當作恩惠送給諸居士)。諸比丘!此乃存在於世間之第四大賊。 諸比丘!於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此最大之賊,即是說空無之上人法者。所以者何?諸比丘!以盜心食國家施與之食故。」 未有言有者     一如詐欺師 以詐而得食     彼亦以盜得 外著袈裟衣     而不制惡法 惡者依惡業     隨業生地獄 於其惡不制     而食國施食 如火熱鐵丸     食之猶勝彼 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婆裘河邊諸比丘難扶養、難教養……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未證知,而認為己有上人法,宣說〔己已得〕具足正智正見,而如是言:『我如是知,如是見。』彼於其後,或被追問、或不被追問,冀望清淨其罪,而如是言:『友!我不知而言如是知,不見而言見,言虛誑妄語。』此亦波羅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眾多比丘,未見以為見、未到以為到、未達以為達、未證以為證,因增上慢而對他人說。其後,彼等之心轉向貪、轉向瞋、又轉向癡。彼等心生後悔〔而思:〕「世尊已制立學處,〔然,〕我等未見以為見……因增上慢而向他人說,我等豈非犯波羅夷乎?」以此事告長老阿難。長老阿難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阿難!此等比丘實未見以為見……由增上慢而對他人說,然,此非罪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未證知,而認為己有上人法,主張〔己已得〕具足正智正見,〔而作如是宣說:〕『我如是知,如是見。』彼於其後,或被追問、或不被追問,冀望清淨其罪,而如是言:『友!我不知而言如是知,不見而言見,言虛誑妄語。』者,除增上慢外,此亦波羅夷不共住。」 三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此所謂「比丘」之意。 「未證知」者,空無不實在,於己不知、不見善法,而言我有善法。 a'「己有」者,將善法導入於己,或將己導入於善法。 「上人法」者,即禪那、解脫、三昧、正受、智見、修道、證果、斷煩惱、心離蓋、樂靜處。 a 「正智」者,三智也。 「正見」者,此智即見,此見即智也。 「宣說」者,向或女、或男、或居士、或出家者言。 「如是知,如是見」者,言我知此等法、我見此等法、我有如是法、我入如是法。 「於其後」者,謂於其時宣言,而經過剎那、頃刻、須臾之時。 「被追問」者,凡是有自宣言之事,則對此事追問,云:「汝何故得耶?汝如何得耶?汝何時得耶?汝何處得耶?汝斷何煩惱耶?汝得何法耶?」 「不被追問」者,不被〔詢問〕云:「如何等等。」 b'「冀望清淨」者,期望成為居士、或期望成為優婆塞、或期望成為淨人、或期望成為沙彌。 「其〔犯〕罪」者,陷於不善之欲望,而宣說空無不實之上人法,犯波羅夷罪。 b 「友!我不知而言如是知,不見而言見」者,我不知此等諸法、我不見此等諸法、我無此等諸法、我不入此等諸法之謂。 「言虛誑妄語」者,是由我說空言、由我說虛言、由我說無實、由我無知而說之意也。 「除增上慢外」者,增上慢除外。 「此亦」者,據前之謂。 「波羅夷」者,如斷頭之多羅樹,無再生長之可能。如是,比丘惡心貪求,宣說空無之上人法者,非沙門、非釋子,是故言「波羅夷」。 「不共住」者,共住是同一羯磨、同一說戒而共同修學者,名為共住。不與彼共同,是故言「不共住」。 四 (1)「上人法」者,謂禪那、解脫、三昧、正受、智見、修道、證果、離惡、心離蓋、樂靜處。 「禪那」者,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解脫」者,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 「三昧」者,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 「正受」者,空正受、無相正受、無願正受。 「智」者,三明也。 「修道」者,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也。 「證果」者,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也。 「離惡」者,離貪、瞋、癡也。 「心離蓋」者,心由貪離蓋、心由瞋離蓋、心由癡離蓋也。 「樂靜處」者,是由初禪樂靜、由第二禪樂靜、由第三禪樂靜、由第四禪樂靜之謂也。 (2)依三事言:「我得初禪。」如此故意妄語者,波羅夷。〔一〕彼於事前思:「我將語虛妄。」〔二〕語時思:「我語虛妄。」〔三〕語已思:「我語虛妄已。」 依四事言:「我得初禪。」如此故意妄語者,波羅夷。彼於事前思:「我將語虛妄。」語時思:「我語虛妄。」語已思:「我語虛妄已。」所說異於所見[2]。 ᅟᅟ==[2] 原語 vinidhāya diṭṭhiṁ,於自己不同見解之處,偽作如己之見解而主張。以下之忍(khanti)、樂(ruci)、想(bhāva),皆言執思於心中,依其強弱之程度而區別。此語於 V. P. IV. P. 2, V. P. II. P. 205 亦有,於小品之英譯,雖異今譯,從意義上考察,又見北傳漢譯律藏「所見異」(《四分》)、「異見說過人法」(《五分》)等,皆說異見之意,故如此譯之。尚且 bhāva 是想,非修之意。於巴利《善見律》bhāva 乃以 saññā 替代。== 依五事言:「我得初禪。」……思:「……語虛妄已。」所說異於所見,所說異於所忍。 依六事……思:「……語虛妄已。」所說異於所見,所說異於所忍,所說異於所樂。 依七事……思:「……語虛妄已。」所說異於所見,所說異於所忍,所說異於所樂,所說異於所想。 (3)依三事言:「我得初禪[3]。」……所說異於所想。 ᅟᅟ==[3] 於此是用 samāpajjāmi 之現在式,前面二處用 samāpajjiṁ 乃不定過去式,此點為二和三〔時態〕之不同也。== 依三事言:「初禪被我所得。」……所說異於所想。 依三事言:「我是初禪得者。」……所說異於所想。 依三事言:「我是初禪之主。」……所說異於所想。 依三事言:「我已證初禪。」……所說異於所想。 (4)依三事言:「我得第二禪……乃至……第三禪……乃至……得第四禪……乃至……我得……乃至……被我得……乃至……我是四禪得者……乃至……我是……主……乃至……我已證第四禪。」如此故意妄語者,波羅夷……乃至……。如細說初禪,所有〔之禪〕亦應如是細說。 (5)依三事言:「我得空解脫……乃至……無相解脫……乃至……我得無願解脫,我得……無願解脫由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空三昧……乃至……無相三昧……乃至……我得無願三昧……乃至……我得……被我得……我是得無願三昧者……乃至……我是……主……乃至……無願三昧由我所證。」如此故意妄語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空正受……乃至……無相正受……乃至……我得無願正受……乃至……我得……乃至……被我得……乃至……我是得無願正受者……我是……主……乃至……無願正受由我所證。」如此故意妄語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三明……我是得三明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四念住……乃至……四正斷……乃至……我得四神足……我是得四神足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五根……乃至……得五力……我是得五根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七覺支……我是得七覺支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八正道……我是得八正道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預流果……乃至……一來果……乃至……不還果……乃至……得阿羅漢果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已捨、除、脫、斷、離、出、棄貪。」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瞋被我……癡被我……。」……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心由貪離蓋。」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心由瞋離蓋……我心由癡離蓋。」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彼於事前思……所說異於所想。 ———無雜章終——— (6)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第二禪……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第三禪……。」……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第四禪……。」……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空解脫……乃至……初禪與無相解脫……乃至……初禪與無願解脫……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空三昧……乃至……初禪與無相三昧……乃至……初禪與無願三昧……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空正受……乃至……初禪與無相正受……乃至……初禪與無願正受……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三明……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四念住……乃至……初禪與四正斷……乃至……得初禪與四神足……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五根……乃至……得初禪與五力……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七覺支……初禪與八正道……初禪與預流果……乃至……初禪與一來果……乃至……初禪與不還果……乃至……得初禪與阿羅漢果……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我已捨、除、脫、斷、離、出、棄貪。」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乃至……由我所得……乃至……我是得初禪者……我是得主……乃至……初禪已被我證得,我已捨……貪……。」……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乃至……我得……被我所證,我已捨……瞋……乃至……我已捨……癡……。」……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乃至……我得……被我所證,我心離貪……我心離瞋……我心離癡蓋。」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斷片章終——— (7)依三事言:「我得第二禪與第三禪……得第二禪與第四禪……我心離癡蓋。」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第二禪與初禪……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結合章——— (8)如上,以各根展轉結合章。 依三事言:「我心離癡蓋,得初禪……乃至……第二禪……乃至……第三禪……乃至……第四禪……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心離癡蓋,空解脫。」……依三事言:「我心離癡蓋,離瞋蓋。」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一根章——— (9)二根、三根、四根、五根、六根、七根、八根、九根、十根亦應如一根之詳說。此為全根章——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空正受、無相正受、無願正受、三明、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已被我證得,我已捨……貪……乃至……我已捨……瞋……乃至……我已捨、除、脫、斷、離、出、棄癡。由貪……由瞋……由癡,我心已離蓋。」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彼事前思:「我將語虛妄。」語時思:「我語虛妄。」語已思:「我語虛妄已。」如此所說異於所見、所說異於所忍、所說異於所樂、所說異於所想。 ———全根章終——— 五 (1)依三事,欲言:「得初禪。」而故意妄語:「得二禪。」對方承認則波羅夷,不承認則偷蘭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得初禪。」而故意妄語:「得三禪……四禪。」……偷蘭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得初禪。」而故意妄語:「我心已離癡蓋。」……偷蘭遮……乃至……。——事前思……所說異於所想。 ———擴言一根斷片章——— (2)依三事,欲言:「得第二禪。」而……「得第三禪……初禪。」……偷蘭遮……乃至……。 ———擴言一根結合章要略——— (3)依三事,欲言:「我心離癡蓋。」而故意妄語:「得初禪。」……偷蘭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我心離癡蓋。」……乃至……故意妄語:「我心離瞋蓋。」對方承認則波羅夷,不承認則偷蘭遮……乃至……。 ———擴言一根章終——— (4)二根、三根……十根亦應如是作。是為全根章。 依三事,欲言:「初禪……乃至……我心離瞋蓋。」而故意妄語:「我心離痴蓋。」對方承認則波羅夷,不承認則偷蘭遮。 依三事,欲言:「我得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空解脫……阿羅漢果,我已捨、除、脫、斷、離、出、棄貪。我已捨……瞋……我已捨……癡……由貪……由瞋……由癡,我心已離蓋。」而故意妄語:「我得初禪。」對方承認則波羅夷,不承認則偷蘭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我得第三禪、第四禪……乃至……我心由癡離蓋,我得初禪。」而故意妄語:「得第二禪。」……偷蘭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我心由癡離蓋,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乃至……我心由貪離蓋。」而故意妄語:「我心由瞋離蓋。」對方承認則波羅夷,不承認則偷蘭遮……乃至……。 ———擴言全根章、擴言章終——— 六 (1)依三事言:「住汝精舍之比丘得初禪……乃至……得……乃至……被得……乃至……其比丘是得初禪者……乃至……主……乃至……初禪由彼比丘所作證。」如此故意妄語,對方承認則偷蘭遮,不承認則突吉羅——事前思……所說異於所想。 依三事言:「住汝精舍之比丘得第二禪……乃至……第三禪……乃至……第四禪……乃至……空解脫……阿羅漢果……乃至……得……所證。」如此故意妄語……突吉羅……乃至……。 「其比丘已捨貪……乃至……已捨瞋……乃至……已捨癡,已除、棄癡,其比丘之心由貪……由瞋……由癡離蓋。」如此故意妄語……突吉羅……乃至……。 依三事言:「住汝精舍之比丘,於靜處得初禪……乃至……第二禪……乃至……第三禪……乃至……第四禪……乃至……得……乃至……被得……乃至……其比丘,於靜處是得四禪者……乃至……第四禪由其比丘於靜處所作證。」如此故意妄語……突吉羅——事前思……所說異於所想。 十五句之進行如是詳說。 (2)依三事言:「使用汝精舍……乃至……穿用汝衣……乃至……受汝施食……乃至……用汝房舍……乃至……受汝病資具藥物……乃至……汝精舍被使用之……乃至……汝衣服被受用之……乃至……汝施食被受用之……乃至……汝臥具被受用之……乃至……汝病資具藥物被受用之……乃至……汝施與精舍之……乃至……施與衣……乃至……施與食物……乃至……施與房舍、施與病資具藥物之比丘,彼於靜處得第四禪……乃至……第四禪由其比丘於靜處所作證。」如此故意妄語,對方承認則偷蘭遮,不承認則突吉羅——彼於事前思:「我將語虛妄。」語時思:「我語虛妄。」語已思:「我語虛妄已。」所說異於所見、所說異於所忍、所說異於所樂、所說異於所想。 ———十五省略章終——— 七 依增上慢者、無意妄語者,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依增上慢、住阿蘭若、乞食、和尚、威儀、縛、獨、法、精舍、供養。 非困難、精進、亦懼死、友疑悔者、依正修、依精進、依專念、為成就、為痛苦、言堪忍有二〔事〕。 於婆羅門有五事、他說三〔事〕、家、離欲樂、依樂、出發。 骨〔者〕肉〔者〕俱是殺牛人、〔肉〕團〔者〕是捕鳥人、無皮〔者〕是殺羊人、劍〔毛者〕是屠豬人、槍〔毛者〕是捕鹿人、箭〔毛者〕是治罪人、錐〔毛者〕是御人。 彼被針縫者是兩舌惡口者、搬陰囊者是村里詐欺師、沈糞坑者是姦夫、食糞者是惡婆羅門。 無皮女是姦婦、臉蒼白之女是占卜者、被捨棄之女是〔因〕向敵人投燒炭、斷頭者是殺賊者。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彼等出家於迦葉佛之律而常為惡法。於王舍城有多浮陀河、鬪、象之潛水徒涉、憶念輸毘陀阿羅漢五百劫。 八 (1)爾時,一比丘依增上慢而向他人說。彼心生悔恨而如是思:「依世尊所制立之學處,我豈非波羅夷乎?」時,其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依增上慢者不犯也。」 (2)爾時,一比丘〔思:〕「如斯者,世人當敬重我。」如此,以欲求心住阿蘭若,世人尊敬彼。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然而,諸比丘!勿以欲求心住[4]阿蘭若,住者突吉羅。」 ᅟᅟ==[4] 原本 vatthabba,應為 vattabba 或 vasitabba。覺音註缺,暹羅本和原本同。== 爾時,一比丘〔思:〕「如斯者,世人當敬重我。」如此,持欲心行乞食,世人敬重彼。彼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不犯也。然而,諸比丘!勿持欲心行乞食,行者突吉羅。」 (3)爾時,一比丘如是言他比丘曰:「友!我等和尚之弟子,悉是阿羅漢。」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是有意妄語。」「比丘!非波羅夷,是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如是言他比丘曰:「友!我等和尚之弟子,悉是大神力者、大威神力者。」彼心悔恨……「偷蘭遮。」 (4)爾時,一比丘〔思:〕「如斯者,世人當敬重我。」如此,持欲心遊行……持欲心而立……持欲心而坐……持欲心而眠。世人敬重彼。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然而,諸比丘!勿持欲心而眠,眠者突吉羅。」 (5)爾時,一比丘言他比丘之上人法,彼亦如是言:「友!我亦捨縛。」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汝波羅夷。」 (6)爾時,一比丘獨居而言上人法。他心智之比丘非難其比丘曰:「友!勿如是說,汝無此法。」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汝非波羅夷,是突吉羅。」 爾時,一比丘獨居言上人法。天人非難是比丘:「尊者!勿如是說,汝無此法。」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非波羅夷,是突吉羅。」 (7)爾時,一比丘如是言一優婆塞曰:「賢者!住汝精舍之比丘是阿羅漢。」然後,彼住此精舍。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有意說妄語。」「比丘!汝非波羅夷,是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如是言一優婆塞曰:「汝以衣、食、房舍、病資具藥物供養之比丘是阿羅漢。」如此,其比丘即令優婆塞以衣、食、房舍、病資具藥物供養彼〔比丘〕。彼心生悔恨……「偷蘭遮。」 (8)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長老有上人法。」〔病比丘曰:〕「友!得〔法〕不難。」彼心生悔恨,〔思:〕「凡世尊之諸聲聞始可如是言。然,我非世尊之聲聞,我豈非波羅夷乎?」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言之無意。」「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長老有上人法。」「友!〔以法〕語他不難。」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言之無意。」「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9)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長老有上人法。」「友!法依精進而得。」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友!勿懼。」「友!我對死不懼。」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友!勿懼。」「友!若有疑悔者,彼可能懼。」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長老有上人法。」「友!法依正修而得。」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友!法依精進而得。」彼心生悔恨……「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友!法依專念修持而成就。」彼心生悔恨……「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10)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友!堪忍否?得過否?」「友!誰亦難忍〔,唯我能忍〕。」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友!非凡人所能忍。」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有意言之。」「比丘!非波羅夷,是偷蘭遮。」 (11)爾時,一婆羅門邀諸比丘而作是言:「大德阿羅漢!請來!」彼等心生悔恨,〔思:〕「我等非阿羅漢,而彼婆羅門呼我等為阿羅漢,我等應如何應對耶?」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於尊敬之語不犯也。」 爾時,一婆羅門請諸比丘而作是言:「大德阿羅漢!請坐!」……乃至……「大德阿羅漢!請食!」……乃至……「大德阿羅漢!請滿足!」……乃至……「大德阿羅漢!請行矣!」彼等心生悔恨……「於尊敬之語不犯也。」 (12)爾時,一比丘言他比丘之上人法。彼亦如是言:「友!我已捨漏。」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友!對我現起此諸法。」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友!我亦見此諸法。」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13)爾時,一比丘之親戚作是言:「大德!來住家〔還俗〕。」「賢者!如我不適住家。」彼心生悔恨……「比丘!無意而言〔上人法〕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之親戚作是言:「大德!來享受欲樂。」「賢者!我離愛欲。」彼心生悔恨……「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之親戚作是言:「大德!汝歡樂乎?」「賢者!我歡樂最上之樂。」彼心生悔恨,〔思:〕「凡世尊之諸聲聞始可如是言。然,我非世尊之聲聞,我豈非波羅夷耶?」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無意而言之。」「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14)爾時,眾多比丘同意於一精舍入安居,「我等當知,由此安居最初出發者是阿羅漢。」一比丘:「應知我是阿羅漢。」而由此安居最初出發。彼心生悔恨,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汝波羅夷。」 九 (1)爾時,佛世尊住王舍城迦蘭陀尼婆波竹林園。時,長老勒佉㝹及長老大目犍連住耆闍崛山。時,長老大目犍連於清晨,著內衣,持外衣與鉢,至長老勒佉㝹處而言:「友!尊者勒佉㝹,我等往王舍城乞食。」「然!」長老勒佉㝹應諾長老大目犍連。時,長老大目犍連下耆闍崛山,於一處微笑。其時,長老勒佉㝹如是言大目犍連曰:「尊者目犍連!以何因緣而微笑耶?」「尊者勒佉㝹!其問非時也,應於世尊前問我此問題。」 (2)如是,長老勒佉㝹與長老大目犍連,於王舍城乞食,受食後,從乞食歸,至世尊處。至已,向世尊頂禮而坐一面。一面坐已,長老勒佉㝹對長老大目犍連曰:「長老大目犍連下耆闍崛山,於一處現出微笑。尊者目犍連!以何因緣而微笑耶?」「尊者!我下耆闍崛山時,見骨骨相連者行於空中,鷲、烏、鷹追逐彼,並啄其肋骨之間,彼〔骨鎖者〕苦惱叫喚。尊者!於此,我作如是思惟:『真希有!真不可思議!有如是之有情,有如是之夜叉,亦有如是獲得自體者!』」諸比丘譏嫌非難:「長老大目犍連亂言上人法。」 爾時,世尊對諸比丘言:「諸比丘!實有住天眼之聲聞。諸比丘!實有住妙慧之聲聞。是故,言聲聞如是知、或見、或親眼見。諸比丘!我亦曾見其有情,然而,我不言。我若言之,他人亦可能不信我,不信我者,當有長夜之不利、痛苦。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殺牛者,彼依業報,經許多歲月、或百年、或千年、或十萬年之久,於地獄受苦,尚承業報之殘餘,感受如是自體之苦。諸比丘!目犍連言真實,目犍連不犯也。」 (3)……乃至……「我下耆闍崛山時,見肉片行於空中,鷲、烏、鷹追逐彼,而撕碎斷分之,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殺牛者。」……乃至……。 「尊者!我下耆闍崛山時,見肉團行於空中,鷲、烏、鷹追逐彼,而撕碎斷分之,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捕鳥者。」……乃至……。 「尊者!我下耆闍崛山時,見無皮者行於空中,鷲、烏、鷹追逐彼,而撕碎斷分之,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殺羊者。」……乃至……。 「尊者!我下耆闍崛山時,見劍毛者行於空中,彼之劍〔毛〕繼續飛起,然後刺入其身,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屠豬者。」……乃至……。 「尊者!我……見槍毛者行於空中,彼〔身上〕之槍繼續飛起,然後刺入其身,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捕鹿者。」……乃至……。 「尊者!我……見箭毛者行於空中,彼〔身上〕之箭……」「……是王舍城之治罪者。」……乃至……。 「尊者!我……見錐毛者行於空中,彼〔身上〕之錐……」「……是王舍城之御者。」……乃至……。 「尊者!我……見針毛者行於空中,彼〔身上〕之針向彼頭入,然後從口出;於口入,然後從胸出;於胸入,然後從腹出;於腹入,從腿出;於腿入,從脛出;於脛入,從足出;彼叫喚其苦……」……「……是王舍城之兩舌惡口者。」……乃至……。 「尊者!我……見睪丸如瓦者行於空中,彼行時,其陰囊載於肩;坐時,坐其陰囊;鷲、烏、鷹追逐彼,而撕碎斷分之,彼叫喚其苦。」……「……是王舍城之村落詐欺師。」……乃至……。 「尊者!我……見〔身〕與頭沈於糞坑者。」……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是王舍城之姦夫。」……乃至……。 「尊者!我……見〔身〕與頭沈糞坑中,以兩手食糞者。」……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是王舍城之惡婆羅門,彼於迦葉等正佛說法時,以食事邀請比丘僧,以桶裝滿糞,報告〔食〕時如是言:『大德!請盡量食並持去。』」……乃至……。 「尊者!我……見無皮女行於空中,鷲……碎分其女,彼女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女是王舍城之姦婦。」……乃至……。 「尊者!我……見顏色蒼白之惡臭女人行於空中,鷲……碎分其女。」……「……是王舍城之占卜者。」……乃至……。 「尊者!我……見被燒而捨棄之女人行於空中,彼女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彼女乃迦陵迦王之第一皇后,其女善妒,以炭火投向夫之情敵。」……乃至……。 「尊者!我……見無頭之軀體行於空中,其胸有口、目,鷲……碎分彼,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是王舍城名為哈利迦之刑吏。」……乃至……。 「尊者!我……見比丘行於空中,彼僧伽梨有火燃燒光輝,其鉢亦有火燃燒光輝,其帶亦有火燃燒光輝,其身亦如是,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此比丘乃迦葉等正佛說法時之惡比丘。」……乃至……。 「尊者!我……見比丘尼……乃至……式叉摩那……乃至……沙彌……乃至……沙彌尼行於空中,其女之僧伽梨有火燃燒……彼女叫喚其苦。尊者!於此,我作如是思惟:『真希有!真不可思議!有如是之有情,有如是之夜叉,亦有如是獲得自體者!』」諸比丘譏嫌非難:「長老大目犍連亂言上人法。」 爾時,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實有住天眼之聲聞。諸比丘!實有住妙慧之聲聞。是故,言聲聞如是知、或見、或親眼見。諸比丘!我亦曾見其沙彌尼,然,我不言。我若言之,他人亦可能不信我,不信我者,當有長夜之不利、痛苦。諸比丘!其沙彌尼乃於迦葉等正佛說法時之惡沙彌尼,彼女因其業報,經許多歲月、或百年、或千年、或十萬年之久,於地獄受苦。尚承業報之殘餘,感受如是自體之苦。諸比丘!目犍連言真實。諸比丘!目犍連不犯也。」 (4)爾時,長老大目犍連言諸比丘曰:「友!從多浮陀河流入之湖水,澄淨而清冷,潔白而愉悅;堤防美觀,魚鼈多而美麗;綻開如車輪大之赤蓮華。然,今之多浮陀河是沸熱之流。」諸比丘譏嫌非難……乃至……「何以長老大目犍連如是言:『友!從多浮陀河流入……是沸熱之流。』耶?長老大目犍連亂言上人法。」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諸比丘!從多浮陀河流入之湖水,澄淨……綻開……赤蓮華。然,諸比丘!此多浮陀河流於二大地獄之間,是故,多浮陀河是沸熱之流。諸比丘!目犍連言真實。諸比丘!目犍連不犯也。」 (5)爾時,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為離車族所敗。而後,王集大軍破離車族。軍陣中歡喜「王破離車族」。時,大目犍連語諸比丘曰:「友!離車族破王,然而,於軍陣中歡喜王破離車族。」諸比丘譏嫌非難:「何以長老大目犍連如是言:『友!離車族破王,而軍陣中歡喜王破離車族。』耶?長老大目犍連亂言上人法。」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諸比丘!最初王被離車族所破,而後王集大軍破離車族。諸比丘!目犍連言真實,目犍連不犯也。」 (6)爾時,長老大目犍連言諸比丘曰:「友!我於此葉毘尼河邊入安闍三昧(第四禪),聞群象入流渡河之叫聲。」諸比丘譏嫌非難:「何以長老大目犍連對我等如是言:『入〔無取色聲〕安闍三昧,聞群象入流渡河之叫聲。』耶?長老大目犍連言上人法。」……白世尊。「諸比丘!〔彼〕有此三昧,然彼還未純淨,目犍連言真實……不犯也。」 (7)爾時,長老輸毘陀語諸比丘曰:「友!我〔於一念〕憶念過去五百劫。」諸比丘譏嫌非難:「何以長老輸毘陀如是言:『我憶念……。』耶?長老輸毘陀言上人法。」……白佛。「諸比丘!輸毘陀有是事,然其五百劫[5],實〔彼之〕一生,輸毘陀言真實……不犯也。」 ᅟᅟ==[5] 依註之譯,聲聞弟子一念中最多知一世而已,言憶念五百劫,故非難為妄語上人法。然,輸毘陀之前生於無想天住五百劫,故彼五百劫為一生。此故事亦出於《十誦律》。== ———波羅夷四終——— 諸大德!此四波羅夷法已誦竟。〔若〕比丘犯其中任何一項者,不得與諸比丘共住。如於〔出家[6]〕前〔不得共住,出家〕後犯波羅夷者亦不共住。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ᅟᅟ==[6] yathā pure tathā pacchā pārājiko hoti asaṁvāso 於在家時不能與比丘共住,如不得共比丘布薩、自恣等,犯波羅夷後不共住,即成在俗者之意。== 不淨.不與取     人體.上人法 是四波羅夷     斷頭事無疑 ———波羅夷品終——— 諸大德!今誦出此十三僧殘法。 僧殘 一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施越不喜修梵行,是故,彼形體枯瘦,容貌憔悴,筋脈悉現。長老優陀夷見長老施越形體枯瘦,容貌憔悴,筋脈悉現而作是言:「友!施越!何故汝形體枯瘦……筋脈悉現耶?友!施越!汝不喜修梵行乎?」「友!然!」「友!施越!然而汝如意食、如意眠、如意浴。如意食、眠、浴已,汝尚不安樂,生起欲念惱害心時,以手行泄不淨。」「友!如此作適當乎?」「然!友!我亦如是作。」於是,長老施越,如意食、如意眠、如意浴。如意食、眠、浴已,尚不安樂,生起欲念惱害心時,以手行泄不淨。如是,長老施越其後諸根肥美,容貌光澤,充滿喜悅。時,長老施越之同修比丘,對長老施越曰:「友!施越!汝先形體枯瘦,容貌憔悴,筋脈悉現。然而今日,諸根肥美,容貌光澤,充滿喜悅。汝服何藥耶?」「友!我非服藥物也,但我如意食、如意眠、如意浴。如意食、眠、浴已,我尚不安樂,生起欲念惱害心時,以手行泄不淨。」 (2)「友!施越!汝為何以此手食信施,又以此手行泄不淨耶?」「然!友!」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故長老施越以手行泄不淨耶?」如是,諸比丘以種種方便,呵責長老施越,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集比丘眾而問長老施越曰:「施越!汝實以手行泄不淨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愚人!何故以手行泄不淨耶?愚人!我以種種方便,為離欲而說法,非為具欲;為離縛而說法,非為具縛;為無著而說法,非為有著也。愚人!於此,汝於我為離欲而說之法以為具欲、為離縛而說之法以為具縛、為無著而說之法以為有著。愚人!我以種種方便,豈非為離欲而說法,為破憍慢、為調伏渴愛、為除去執著、為斷絕輪迴、為滅盡愛、為離欲、為證滅、為涅槃而說法耶?愚人!我以種種方便,豈非為說諸欲之斷滅、說諸欲想之遍知、說諸欲渴之調伏、說諸欲尋之滅除、說諸欲熱之止靜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長也。愚人!此無寧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轉向他去也。」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長老施越難扶養……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故意行泄不淨者,僧殘。」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1)爾時,諸比丘以食美味,失正念、不正知而入眠。彼等失正念、不正知入眠,在夢中漏不淨。彼等心生後悔:「由世尊所制立之學處:『故意行泄不淨者,僧殘。』我等夢中漏泄不淨,其時心得〔受樂〕,我等非犯僧殘罪耶?」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雖有心〔而無意識之目的者〕非犯罪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除夢中外,若故意行泄不淨者,僧殘。」 a'b「除夢中外」者,夢中除外。 「故意」者,是認識、確知而存心違犯。 b'「泄」者,離本處也。 「不淨」者,有十種不淨,黑、黃、赤、白、酪色、水色、油色、乳色、生酥色、酥色。 a 「僧殘」者,僧眾對於其罪而給與別住,令其返歸原來〔之狀態〕,給與摩那埵(贖罪之儀式),〔而後〕回復清淨,非數人或一人〔之所業〕,是故云「僧殘」。〔又初殘[1]者〕,對其罪聚之羯磨之同義語,是故亦云「僧殘」。 ᅟᅟ==[1] 初殘,原語 ādisesa,係對此罪之羯磨,由最初(ādi)之別住,至最後(sesa)之回復權益,乃依僧團而執行,非多人或一人所能執行,故云僧殘(僧初殘)之意;但僧殘為梵文 saṁghāvaśeṣa(saṁgha-avaśeṣa)之譯,非巴利語之嚴格翻譯,今用北傳漢譯律藏慣用語。北傳漢譯律藏僧殘釋為尚有由僧團矯正之餘地,即尚殘比丘生命之意(相對於波羅夷)。== 三 (1)於內色而泄、於外色而泄、於內外色而泄、動腰於空中而泄、驅使欲念而泄、為大便而泄、為小便而泄、為風而泄、為慰周伽蟲所嚙而泄、為健康而泄、為受樂而泄、為藥而泄、為布施而泄、為福德而泄、為祭祀而泄、為生天而泄、為種子而泄、為自試而泄、為戲樂而泄。泄黑精、泄黃精、泄赤精、泄白精、泄酪色精、泄水色精、泄油色精、泄乳色精、泄生酥色精、泄酥色精。 (2)「於內色」者,於己身中之受觸[2]身支。 ᅟᅟ==[2] 自己身中之受觸(ajjhattaṁ upādinnarūpe),於覺音註作「如自己之手等之身支」,以自身中之某部分觸而泄。== 「於外色」者,於己身中以外之受觸[3]或不受觸物。 ᅟᅟ==[3] 覺音以為「受觸」者,如他人之手等,「不受觸」者,如多羅樹之孔穴。== 「於內外色」者,於以上兩者。 「空中動腰」者,言於空中努力而使生支起作用。 「驅使欲念」者,言以欲念而驅使生支起作用。 「為大便」者,言由大便之迫壓而生支起作用。 「為小便」者,言由小便之迫壓而生支起作用。 「為風」者,言因風迫壓而生支起作用。 「慰周伽蟲所嚙」者,因慰周伽蟲所嚙而生支起作用。 「為健康」者,我當有健康〔而泄〕。 「為受樂」者,我得樂受。 「為藥」者,他當得藥。 「為布施」者,我要行布施。 「為福德」者,他當有福德。 「為祭祀」者,我當供犧牲。 「為生天」者,我當生天。 「為種子」者,我當得〔胎兒之〕種子。 「為自試」者,當有黑精、當有黃精……當有酥色精。 「為戲樂」者,戲樂之意。 (3)思於內色〔泄〕,而行泄者僧殘。思於外色……僧殘。思於內外色……僧殘。思於空中動腰……僧殘。思驅使欲念……僧殘。思迫壓大便……思為戲樂而行泄者僧殘。 思黑精而行泄者僧殘。思黃精……酥色精……僧殘。 ———無雜章終——— (4)思為健康、為受樂……僧殘。思為健康、為藥……乃至……為健康、為施與……乃至……為健康、為福德……乃至……為健康、為祭祀……乃至……為健康、為生天……乃至……為健康、為種子……乃至……為健康、為自試……乃至……為健康、為戲樂而行泄者僧殘。 ———一根分斷章終——— (5)思為受樂、為藥……僧殘。思為受樂、為施與……思為受樂、為戲樂……僧殘。[A1]思為受樂、為健康……僧殘。為藥、為施與……思為戲樂、為自試……僧殘。 ᅟᅟ==[A1] 思【CB】,恩【南傳】== ———一根結合章終——— 二根等亦如是進行。 思為健康、為樂、為藥……為戲樂而行泄者僧殘。 ———全根章終─── (6)思黑精、黃精而行泄者僧殘……思黑精、酥色精而行泄者僧殘。 ———一根分斷章終——— 思黑精與赤精……酥色精與酪色精而行泄者僧殘。 ———一根結合章終——— 二根等亦如是進行。 思黑精、黃精、赤精……酥色精而行泄者僧殘。 ———全根章終——— (7)思為健康與黑精而行泄者僧殘。思為健康、為受樂與黑精、黃精而行泄者僧殘。思為健康、為受樂、為藥與黑精、黃精、赤精而行泄者僧殘。 如上應增大兩者。 思為健康、為受樂、為藥……為戲樂與黑精、黃精、赤精……酥色精而行泄者僧殘。 ———複合章終——— (8)思:「我當泄黑精。」而行泄黃精者僧殘。思:「我當泄黑精。」而行泄赤精……行泄酥色精者僧殘。 ———分斷章——— 思:「我當泄黃精。」而行泄赤精者僧殘。思:「我當泄黃精。」而行泄白精……酥色精……乃至……行泄黑精者僧殘。 ———根之簡約結合章——— 思泄酥色精,而行泄黑精者僧殘。思泄酥色精,而泄酪色精者僧殘。 ———中腔章——— (9)思泄黃精,而行泄黑精者僧殘。思泄赤精,而行泄黑精者……乃至……思泄白精,而行泄黑精……思泄酥色精,而行泄黑精者僧殘。 ———背面章第一進行——— 思泄赤精,而行泄黃精者僧殘。白精……酥色精……乃至……思泄黑精,而行泄黃精者僧殘。 ———背面章第二進行——— 思泄白精,而行泄赤精……思泄黃精,而行泄赤精者僧殘。 ———背面章第三進行——— 思泄黑精,而行泄酥色精……思泄酪色精,而行泄酥色精者僧殘。 ———背面章第十進行——— ———背面章句終——— 四 思,行而泄者僧殘。思,行而不泄者偷蘭遮。思,不行而泄者不犯也;思,不行而不泄者不犯也;不思,行而泄者不犯也;不思,行而不泄者不犯也;不思,不行而泄者不犯也;不思,不行而不泄者不犯也。 夢中、無洩泄之意,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五 夢、大小便、尋、溫水、藥、癢、道、膀胱、浴室、觸。 沙彌、眠、腿、拳握、空中、站立、憶念、孔穴、以木片觸、於流水、玩水、走、玩花、蓮、砂、泥、水、牀、拇指。 (1)爾時,一比丘因夢泄不淨。彼心生悔恨,〔思:〕「我非犯僧殘罪乎?」如是,彼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比丘!因夢者不犯也。」 (2)爾時,一比丘行大便而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無泄意。」「無泄意者不犯也。」爾時,一比丘行小便……「諸比丘!無泄意者不犯也。」 (3)爾時,一比丘以尋欲念而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尋而泄者不犯也。」 (4)爾時,一比丘浴溫水而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汝存何心乎?」「世尊!我無泄意。」「無泄意者不犯也。」爾時,一比丘持泄意,以溫水行浴而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僧殘。」爾時,一比丘持泄意,以溫水浴而不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殘,是偷蘭遮。」 (5)爾時,一比丘之生支受傷,以藥塗之而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無泄意者不犯也。」爾時,一比丘生支受傷,持泄意塗藥而泄不淨……乃至……不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殘,是偷蘭遮。」 (6)爾時,一比丘搔陰囊,而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無泄意者不犯也。」爾時,一比丘持泄意搔陰囊而泄不淨……乃至……不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殘,偷蘭遮。」 (7)爾時,一比丘於行路時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無泄意者不犯也。」爾時,一比丘以泄意於行路時泄不淨……乃至……不泄不淨。「……偷蘭遮。」 (8)爾時,一比丘壓膀胱而行小便……一比丘於浴室溫下腹……一比丘於浴室洗師背……一比丘使〔人〕打腿……〔三事同前〕……「偷蘭遮。」 (9)爾時,一比丘持泄意,如是言一沙彌曰:「來!沙彌!汝握我生支。」其〔沙彌〕握其生支,其比丘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僧殘。」爾時,一比丘握已眠沙彌之生支,彼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非僧殘,乃突吉羅。」 (10)爾時,一比丘持泄意,以腿壓生支而泄不淨……乃至……不泄。彼心生悔恨……「偷蘭遮。」爾時,一比丘以泄意,以拳握生支……持泄意,於空中動腰而泄不淨……乃至……不泄不淨。彼心生悔恨……「偷蘭遮。」 (11)爾時,一比丘於〔他〕身上立……持泄意於〔他〕身上立而泄不淨……乃至……不泄不淨……「偷蘭遮。」 (12)爾時,一比丘以染著心,憶念女人之生支而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殘。然,諸比丘!勿以染著心憶念女人之生支,憶念者突吉羅。」 (13)爾時,一比丘持泄意以生支入鎖孔而泄不淨……乃至……不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殘,乃偷蘭遮。」 (14)爾時,一比丘持泄意,以木片觸生支而泄不淨……乃至……不泄不淨。彼心生悔恨……「偷蘭遮。」 (15)爾時,一比丘逆流洗浴,而泄不淨……〔三事同前〕……「偷蘭遮。」 (16)爾時,一比丘玩水戲……一比丘走水中……一比丘玩花……一比丘走於蓮叢中,而泄不淨……〔三事同前〕……「偷蘭遮。」 (17)爾時,一比丘持泄意入生支於沙中而泄不淨……乃至……不泄不淨。彼心生悔恨……「偷蘭遮。」爾時,一比丘持泄意入生支於泥中而泄不淨……乃至……不泄不淨。彼心生悔……「偷蘭遮。」爾時,一比丘以水澆生支而泄不淨……〔三事同前〕……「偷蘭遮。」爾時,一比丘持泄意,以生支觸臥牀而泄不淨……乃至……不泄不淨。彼心生悔……「偷蘭遮。」爾時,一比丘持泄意以拇指觸生支而泄不淨……乃至……不泄不淨。彼心生悔……「偷蘭遮。」 ———僧殘一終——— 僧殘 二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優陀夷住阿蘭若。此長老之精舍優美華麗清淨,中央有內室,四面有房舍圍繞,甚善設臥牀、座牀、褥、枕,善置飲物[1]、洗淨水,房屋掃灑清淨。〔如是〕眾多之人,來見長老優陀夷之精舍。一婆羅門亦伴其婦,至長老優陀夷處,如是言長老曰:「我等欲觀大德之精舍。」「然!婆羅門!請看!」取鑰啟鎖,開門入精舍中。彼婆羅門亦隨長老優陀夷後而入,其婦亦從婆羅門後而入。時,優陀夷開一窗,閉一窗,走遍房舍,然後,往彼婦之後,觸摩其身。時,彼婆羅門與長老優陀夷交談而行,然,婆羅門大放歡喜讚歎之語:「如是住阿蘭若之沙門釋子甚是高貴,優陀夷尊師,亦住如是阿蘭若之高貴者。」如是說時,其婦言婆羅門曰:「彼有何高貴?如汝摩觸我身,此沙門優陀夷亦摩觸我身。」 ᅟᅟ==[1] 原本之 supaṭṭhitaṁ 應為 suṭṭhapitaṁ。== 於是,其婆羅門瞋怒譏嫌非難:「此等沙門釋子,不知恥、不持戒、打妄語。彼等實自言己是法行者、寂靜行者、梵行者、實語者、持戒者、善法行者,而彼等無沙門行、無梵行,彼等破沙門行、破梵行。彼等何處有沙門行、有梵行耶?彼等離沙門行、離梵行。所謂沙門優陀夷為何摩觸我妻之身乎?貴族之婦人、少女、童女、媳婦、侍女,實不能至此僧園,彼等若到此,當被此沙門釋子所污辱。」 (2)諸比丘聞婆羅門之譏嫌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長老優陀夷與女人身相觸乎?」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眾而問長老優陀夷曰:「優陀夷!汝實與女人身相觸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癡人!汝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愚人!汝為何與女人身相觸乎?愚人!我以種種方便,為離欲而說法,非為具欲……乃至……說諸欲熱之止靜。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起欲情變心與女人身相觸,或捉手、或捉髮、或觸其某身支者,僧殘。」 二 (1)「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起欲情」者,言驅使欲念,戀著欲樂。 「變心」者,欲情亦是變心、瞋怒亦是變心、迷亂亦是變心。此處所謂變心,是指欲情變心也。 a'「與」者,共也。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餓鬼女、畜生女。初生之女〔嬰〕亦云〔人女〕,何況長大者。 a 「身相觸」者,猥褻之行為也。 「手」者,由肘至指甲尖之謂。 「髮」者,純髮、或混合絲之髮、或混合華鬘之髮、或混合金銀之髮、或混合真珠之髮、或混合寶珠之髮也。 「身支」者,除手及髮外,其餘皆云「身支」。 (2)捉摩、重摩、順摩、逆摩、下、舉、牽、推、抱、抱捉、捉、捺摩。 「捉摩[2]」者,惟捉觸之程度。 ᅟᅟ==[2] 捉摩(āmasanā),依覺音註如打觸,而相觸時手不動即言非撫摩。== 「重摩」者,從此至彼摩觸也。 「順摩」者,由上而下。 「逆摩」者,由下而上。 「下」者,向下變曲。 「舉」者,持舉於上。 「牽」者,牽拉之。 「推」者,推進也。 「抱」者,捉抱身支。 「抱捉」者,捉其任何一處。 「捉」者,惟有捉之。 「捺摩」者,惟觸之程度。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三 (1)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於女人身與〔己〕身捉摩、重摩、順摩、逆摩、下、舉、牽、推、抱、抱捉、捉、捺摩者僧殘。有女人,若比丘疑是〔女人〕以起欲念,於女人身與〔己〕身捉摩、重摩……乃至……捉、捺摩者偷蘭遮。有女人,若比丘作黃門想而起欲念,……偷蘭遮。有女人,〔若比丘〕作男想……作畜生想而起欲念,……偷蘭遮。 有黃門,若比丘作黃門想而起欲念,於黃門身與……捺摩者偷蘭遮。〔若比丘〕作黃門、疑想……男想……畜生想……女想,於黃門之身與……捺摩者突吉羅。 有男,〔若比丘〕作男想……疑想……畜生想……女想……黃門想〔……乃至……〕突吉羅。 有畜生,〔若比丘〕作畜生想……疑想……女想……黃門想……男想〔……乃至……〕突吉羅。 ———一根〔章〕——— (2)有二女人,若比丘於二女人作女想以起欲念,對二女人之身與……捺摩者二僧殘。有二女人,〔若比丘〕於二女人作疑想……黃門想……男想……畜生想……而起欲念,於二女人之身……捺摩者二偷蘭遮。 有二黃門,〔若比丘〕於二黃門作黃門想〔……二偷蘭遮。有二黃門,於二黃門作疑想……男想……畜生想……女想……〕二突吉羅。 有二男,〔若比丘〕於二男作男想〔……二突吉羅。有二男,於二男作疑想……畜生想……女想……黃門想……〕二突吉羅。 有二畜生,〔若比丘〕於二畜生作畜生想〔……疑想……女想……黃門想……男想……〕二突吉羅。 (3)有女人與黃門,若比丘於兩者作女想而起欲念,於兩者之身……捺摩者一僧殘、一突吉羅。有女人及黃門,〔若比丘〕於兩者作疑想而起欲念……一偷蘭遮、一突吉羅。有女人與黃門,〔若比丘〕於兩者作黃門想而起欲念……二偷蘭遮〔……男想……一偷蘭遮、一突吉羅……畜生想……〕一偷蘭遮、一突吉羅。 有女人與男人,〔若比丘〕於兩者作女想而起欲念……一僧殘、一突吉羅。〔……疑想……黃門想……男想……畜生想……〕一偷蘭遮、一突吉羅。 有女人與畜生,〔若比丘〕於兩者作女想而起欲念……一僧殘、一突吉羅。〔……疑想……黃門想……男想……畜生想……〕一偷蘭遮、一突吉羅。 有黃門與男子,〔若比丘〕於兩者作黃門想而起欲念……一偷蘭遮、一突吉羅。〔……疑想……男想……畜生想……女想……〕二突吉羅。 有黃門與畜生,〔若比丘〕於兩者作黃門想而起欲念……一偷蘭遮、一突吉羅。〔……疑想……男想……畜生想……女想……〕二突吉羅。 有男子與畜生,〔若比丘〕於兩者作男想而起欲念……二突吉羅。〔……疑想……畜生想……女想……黃門想……〕二突吉羅。 ———二根〔章〕——— (4)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於女人身與〔比丘〕衣[3]捉摩……捺摩者偷蘭遮。有二女人,若比丘於二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於二女人之身與〔己之〕衣捉摩……捺摩者二偷蘭遮。有女人與黃門,若比丘於兩者作女想而起欲念,於兩者之身與〔己之〕衣捉摩……捺摩者,一偷蘭遮、一突吉羅。 ᅟᅟ==[3] 衣(kāyapaṭibaddha),謂著於身之衣或持物等。==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於女人之衣與〔比丘之〕身摩觸……捺觸者偷蘭遮。二女人……二偷蘭遮。女人與黃門……一偷蘭遮、一突吉羅。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於女人之衣與〔比丘之〕衣摩觸……捺觸者突吉羅。二女人……二突吉羅。女人與黃門……二突吉羅。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以女人之捨物[4]觸〔比丘之〕身者突吉羅。有二女人,若比丘作二女人想而起欲念,以二女人之捨物觸摩己身者二突吉羅。有女人與黃門,若比丘於兩者作女人想而起欲念,以兩者之捨物觸摩己身者,二突吉羅。 ᅟᅟ==[4] 捨物(nissaggiya),謂由手或手所持物投棄、放棄之物,如女人所投之球。==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以女人之捨物觸摩其衣者,突吉羅。有二女人,〔若比丘〕作二女人想〔……乃至……〕捨物捉摩衣者二突吉羅。女人與黃門……二突吉羅。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以女人之捨物觸〔比丘之〕捨物者,突吉羅。二女人……二突吉羅。女人與黃門,……二突吉羅。 ———比丘句終——— (5)有女人,〔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若女人以身捉摩比丘之身〔……乃至……〕捺摩時,〔比丘〕有依順之意向,動身以受觸樂者僧殘。 有二女人,於二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若二女人……捉摩……受觸樂者二僧殘。有女人與黃門,於兩者作女想而起欲念,兩者若……捉摩……受觸樂者,一僧殘、一突吉羅。 有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若女人以比丘之身捉〔自己之〕衣……偷蘭遮。有二女人……二偷蘭遮,有女人與黃門……一偷蘭遮、一突吉羅。 有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若女人以比丘之衣捉摩己身者……偷蘭遮。二女人……二偷蘭遮也。女人與黃門……一偷蘭遮、一突吉羅。有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若女人以比丘衣捉摩己衣者,突吉羅。二女人……二突吉羅。女人與黃門……二突吉羅。 有女人,有女想而起欲念。女人以比丘之捨物捉摩其身,有摩觸之意而動身受觸樂者突吉羅。二女人……二突吉羅。女人與黃門……二突吉羅。〔……以比丘之捨物與衣……二女人……女人與黃門……〕二突吉羅。 有女人,有女想而起欲念。女人若以比丘之捨物捉摩〔女人之〕捨物,比丘有摩觸之意而動身受觸樂者,突吉羅。二女人……二突吉羅。女人與黃門……二突吉羅。 (6)有摩觸之意,動身而受觸樂者僧殘。有摩觸之意,動身而不受觸樂者突吉羅。有摩觸之意,不動身而受觸樂者不犯也。有摩觸之意,不動身而不受觸樂者不犯也。〔被捉〕有求脫之意而動身,受觸樂者不犯也。有求脫之意而動身,不受觸樂者不犯也。有求脫之意而不動身,受觸樂者不犯也。有求脫之意而不動身,不受觸樂者不犯也。 (7)無意者、無念者、不知者、不受樂者,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四 母、女、妹、妻、夜叉女、黃門、眠女、死女、畜生女、木像女。 強捉、橋、道、樹、船、繩、棒、推鉢、禮拜,努力而不觸時。 (1)爾時,一比丘對母以愛慕其母之情,……對女兒以愛護女兒之情……,乃至……對妹以愛護妹之情而觸摩之。彼心生悔恨:「我,非僧殘乎?」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非僧殘,突吉羅。」 (2)爾時,一比丘與故妻身相觸。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僧殘。」 (3)爾時,一比丘與夜叉女……與黃門身相觸。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殘,偷蘭遮。」 (4)爾時,一比丘與眠女身相觸,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僧殘。」……與死女……偷蘭遮……與畜生女……突吉羅……與木像女……「突吉羅。」 (5)爾時,眾多女人強捉一比丘,腕相鉤而行,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受樂乎?」「世尊!我不受樂。」「不受樂者不犯也。」 (6)爾時,一比丘與女人渡橋,而動欲心,彼心生悔……「突吉羅。」 (7)爾時,一比丘見女人前來,起欲心而以肩碰之,彼心生悔……「僧殘。」 (8)爾時,一比丘與女人上樹……乘船而動欲心。彼心生悔……「突吉羅。」 (9)爾時,一比丘因女人所持之繩,而起欲心。彼心生悔……「偷蘭遮。」爾時,一比丘因女人所持之棒而起欲心。彼心生悔……「偷蘭遮。」 (10)爾時,一比丘動欲心,以鉢推女人。彼心生悔……「偷蘭遮。」 (11)爾時,一比丘於女人禮拜時,起欲心而舉足。彼心生悔……「僧殘。」 爾時,一比丘〔思:〕「我當捉女人。」努力而不接觸。彼心生悔……「突吉羅。」 ———僧殘二終——— 僧殘 三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優陀夷住阿蘭若。其長老之房舍優雅美麗清淨。其時,眾多女人來園觀遊精舍。時,其諸女人至長老優陀夷處,而作是言:「大德!我等欲觀大德之精舍。」於是,長老優陀夷使諸女人等入見精舍。然後,言有關彼等之大小便道,說好又說惡、或請或求、或問或反問、又解說、又教誡、又惡罵。其女人中,墮落無恥者,與優陀夷共談笑戲樂。然,諸女人中,有慚恥者離去,而非難諸比丘。「大德!此非隨順行、非威儀。我等亦不欲我夫如是云耳,何況大德優陀夷耶?」 (2)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為何長老優陀夷對女人言粗惡語乎?」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爾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眾而問長老優陀夷曰:「優陀夷!汝實對女人言粗惡語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汝,愚人!何故於女人言粗惡語耶?我以種種方便,為離欲而說法,非為具欲……乃至……非為說諸欲熱之止靜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起欲情變心,對女人言粗惡語者,即如年輕男子向年輕女人言含淫欲法之語者,僧殘。」 二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起欲情」者,為欲念所驅而戀著欲樂之謂。 「變心」者,欲情亦是變心、瞋怒亦是變心、迷亂亦是變心,在此處所謂變心是指欲情變心。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餓鬼女、畜生女,有智而能知善語、惡語、粗語、非粗語者。 a 「言」者,如年輕男子對年輕女子、少年對少女,欲行之男子對欲行之女子之謂。 a'「粗惡語」者,有關大小便道淫欲法之語。 「含淫欲法」者,有關於淫欲之法。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三 (1)語二道,說好、說惡、乞、求、問、反問、解說、教誡、或惡罵。 「說好」者,稱說讚歎二道。 「說惡」者,詆毀非難二道。 「乞」者,說:「與我,應與我。」 「求」者,說:「汝母何時與〔汝〕耶?汝父何時與耶?汝之天神何時與耶?何時有好事?何時汝得淫欲法?」 「問」者,說:「汝如何與汝夫耶?如何與愛人耶?」 「反問」者,說:「汝實如是與汝夫,如是與汝愛人。」 「解說」者,被問而言:「當如是與,若如是與者,當得汝夫之寵愛也。」 「教誡」者,不被問而言:「如是與,如是與者,汝夫當寵愛汝也。」 「罵」者,說:「汝無形[1]、汝不全形、無血者、恆出血者、恆布者[2]、漏出者、汝長崛[3]、汝黃門、汝出兩邊者[4]、汝破根者、汝二根者。」 ᅟᅟ==[1] 無形(animittā),無女根者,不全形(nimittamattā)是根不完全者。== ᅟᅟ==[2] 恆布者,是 dhuvacolā 之譯。依註云,恆常以布塞小便道防其血出者。== ᅟᅟ==[3] 長崛(sikharaṇi),是依《善見律》之譯語。依註云,根長硬直外露。== ᅟᅟ==[4] 出兩邊者(vepurisikā),是依《善見律》之譯語。若依《善見律》,女根中肉長出,有毛而兩道合者。== (2)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於女人之大便道、小便道,言其好惡……罵者,僧殘。有二女人,若比丘於二女人作女人想而起欲念,於二女人之大便道……二僧殘。有女人與黃門,若比丘於兩者有女想而起欲念,於兩人之大便道……一僧殘、一突吉羅。 (3)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除女人之大小便道外,就其頸以下,由膝蓋以上,言其好惡……乃至……罵者,偷蘭遮。二女人……二偷蘭遮。女人與黃門……一偷蘭遮、一突吉羅。 (4)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就其女人之頸以上、膝蓋以下,說好惡……突吉羅。二女人……二突吉羅。女人與黃門……二突吉羅。 (5)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於女人之衣服,言其好惡……突吉羅。二女人……二突吉羅。女人與黃門……二突吉羅。 (6)為義[5]而說、為法[6]而說、為教[7]而說,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ᅟᅟ==[5] 為義而說(atthapurekkhārassa),依註,說含有粗語句之意義,並作其註釋或讀誦。== ᅟᅟ==[6] 為法而說(dhammapurekkhārassa),說含有粗語之經律或讀誦者。== ᅟᅟ==[7] 為教而說(anusāsanipurekkhārassa),為無根者或兩根者,說來世不如是生,應精進行善事等。如以上以義、法、教為先而敬重解說者,不犯也。== 四 赤染、粗、多、硬、長、播種、道終、篤信、布施、作業。 (1)爾時,有一女人著新染之毛織衣。一比丘生起欲念,言其女人曰:「妹!實汝之赤染(血)。」其女不解,云:「然!大德!新染之毛織衣也。」彼心生悔恨,「我非僧殘乎?」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比丘!非僧殘,突吉羅。」 (2)爾時,有一女人著粗毛織衣……如是言:「妹!實汝之粗毛。」其女不解,云:「大德!然!是粗毛織衣也。」彼心生悔……「突吉羅。」 (3)爾時,一女人著新縫之衣……如是言:「妹!汝實毛多。」其女不解,云:「大德!然!新縫之毛衣也。」彼心生悔……「突吉羅。」 (4)爾時,一女人著硬毛衣……如是言:「妹!實汝之硬毛。」……「然!大德!硬毛之毛衣。」……「突吉羅。」 (5)爾時,一女人著外衣……如是言:「妹!汝之毛長。」……「大德!然!外衣也。」……「突吉羅。」 (6)爾時,一女人於田園播種已而歸,一比丘起欲心,言其女人曰:「妹!汝已播下種。」其女人不解,曰:「然!大德!我等已播下。」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殘,突吉羅。」 (7)爾時,一比丘見前來一出家女,起欲心而言其女曰:「妹!道終焉?」其女不解,曰:「然!比丘!汝應當前進。」彼心生悔……「偷蘭遮。」 (8)爾時,一比丘起欲心而對一女人曰:「妹!汝是篤信者,然而,與汝夫之物却不與我等。」「大德!何者?」「淫欲法也。」彼心生悔……「僧殘。」 (9)爾時,一比丘起欲心而對一女人曰:「妹!汝是篤信者,然而,却不與我等最上布施。」「大德!何物是最上布施。」「淫欲法也。」彼心生悔恨……「僧殘。」 (10)爾時,一女人正在作務。一比丘起欲心,而對彼女人曰:「妹!起,我作。」……乃至……「妹!坐,我作。」乃至……「妹!臥,我作。」……乃至……彼女人不解。彼心生悔恨……「突吉羅。」 ———僧殘三終——— 僧殘 四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優陀夷於舍衛城有檀越,往返於許多居士家。時,一寡婦端正美貌。其時,長老優陀夷於晨著內衣,持外衣與鉢至其婦人家,坐於已設座位上。時,婦人至長老優陀夷處頂禮,而坐一面。婦人於一面坐已,長老優陀夷為說法,教示教誡,令踊躍歡喜。時,婦人聽優陀夷說法……歡喜而對長老優陀夷曰:「大德!請云所需。我等當得供奉,諸如衣服、飲食、房舍、病資具藥物等。」「妹!如衣服、飲食、房舍、病資具藥物等,我等非所難得。然,與我等難獲者。」「大德!何物耶?」「淫欲法也。」「大德!所欲乎?」「妹!所欲也。」「大德!請來。」而入幽室,解衣而仰臥牀上。時,優陀夷近彼女人,〔言:〕「誰願觸其不淨臭處耶?」之後,吐唾而去。時,其婦人譏嫌非難:「此等沙門釋子無恥,虛言妄語而行惡行。彼等實自言己是法行者、寂靜行者、梵行者、實語者、持戒者、善法行者,而彼等無沙門行、無梵行,彼等破沙門行、破梵行,彼等離沙門行、離梵行。何故沙門優陀夷自求淫欲法〔而言:〕『誰願觸其不淨臭處耶?』之後,吐唾而去耶?我有何惡耶?我有何惡臭耶?以何故遺棄我耶?」其他婦女亦譏嫌非難:「此等沙門無恥……何故沙門優陀夷實自求其女之淫欲法〔而言:〕『誰願觸其不淨臭處耶?』之後,吐唾而去耶?其女人有何惡耶?其女人有何惡臭耶?何故遺棄其女人耶?」 (2)諸比丘聞其諸女人等之譏嫌非難。彼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為何長老優陀夷於女人前為己讚歎淫欲供養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眾而問長老優陀夷曰:「優陀夷!汝實於女人前,為己讚歎淫欲供養耶?」「世尊!實然!」佛世尊呵責:「愚人!汝行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愚人!汝為何於女人前,為己讚歎淫欲供養耶?愚人!我以種種方便,為離欲而說法,非為具欲……乃至……非為說欲熱之靜止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起欲情變心,於女人前,為己[1]讚歎淫欲供養而言:『妹!於如我之持戒者、梵行者、具善法行者,依此法供養,則此為供養中之第一。』若有關淫欲法者,僧殘。」 ᅟᅟ==[1] 為自己之淫欲供養(attakāmapāricariyā),於覺音註為 attano atthāya kāmapāricariyā,此語當視為 atta+kāmapāricariyā,今依此。T. W. Rhys Davids 於戒本之譯文亦作“ministration to himself”。但覺音註又云可視為 attakāma+pāricariyā。在梵文戒本有 ātmana(ātmanā)kāyaparicaryāṁ「以自己之身供養」,於北傳漢譯律藏《十誦律》亦為「以身供養」。以此義推之,寧可看為「以自己之淫欲供養」。又 kāma 當是 kāya。== 二 「任何」者,……〔見僧殘三.二〕……謂知粗惡語、非粗惡語〔之智者〕。 「女人前」者,於女人之鄰或女人之近處。 「為己〔……〕淫欲」者,是為己之淫欲、為己之因、為己之意志、為己之供養。 a 「妹」者,是剎帝利女、或婆羅門女、或吠舍女、或首陀羅女。 「如我」者,或剎帝利、或婆羅門、或吠舍、或首陀羅。 「持戒者」者,已離殺生、已離偷盜、已離虛言。 「梵行者」者,已離不淨法。 「具善法行者」者,由其戒、其梵行而具足善法行者。 「依此法」者,依淫欲法。 「供養」者,能令人喜歡。 a'「此為〔……〕第一」者,言此是第一、此為最上、此為最勝、此為最善、此為最頂。 「若有關淫欲法」者,若有連結於淫欲法。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三 (1)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於女人前,為己讚歎淫欲供養者,僧殘。有二女人,〔若比丘〕於二女人作女想……二僧殘。女人與黃門,〔若比丘〕於兩者作女想……一僧殘、一突吉羅。 (2)言:「請以衣服、飲食、房舍、病資具藥物供養。」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四 為何不姙、得子、愛樂、幸福、應以何物供養、如何趣善趣。 (1)爾時,一不姙女如是對所供養比丘曰:「大德!我如何能有姙乎?」「然,妹!當行第一布施。」「大德!何為第一布施?」「淫欲法也。」彼心生悔……「僧殘。」 (2)爾時,可姙女[2]如是對所供養比丘曰:「我如何能得子乎?」「然,妹!當行第一布施。」「大德!何為第一布施?」「淫欲法也。」彼心生悔……「僧殘。」 ᅟᅟ==[2] 可姙女,是 vijāyinī itthi 之譯。日譯為不姙女。== (3)爾時,一女人對所供養比丘曰:「大德!我如何得我夫之愛樂乎?」……「大德!我如何得幸福乎?」「然,妹!當行第一布施。」……「僧殘。」 (4)爾時,一女人對所供養比丘曰:「大德!我當以何物供養大德乎?」「妹!當以第一布施。」「大德!何為第一布施?」「淫欲法也。」彼心生悔……「僧殘。」 (5)爾時,一女人對所供養比丘曰:「大德!我當以何物供養大德乎?」「當以第一布施。」「大德!何為第一布施?」……「僧殘。」 (6)爾時,一女人對所供養比丘曰:「大德!我如何趣善趣?」「然,妹!當行第一布施。」「大德!何為第一布施?」……「僧殘。」 ———僧殘四終——— 僧殘 五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優陀夷於舍衛城有施主,往返於許多家。於此,見未婚男子或童女,於男子之父母前讚歎童女:「某家童女端正美麗,賢慧而伶俐勤勉,其童女實適合此家之男子。」父母如是言:「大德!我等不知彼等為何人或屬何家?若大德令與之,我等當為兒娶其童女。」又於童女之父母前讚歎男子:「某家男子端正美貌,有智而伶俐勤勉,彼男子實適合此童女。」彼等如是言:「大德!我等不知彼等為何人或屬何家?我等如何能為童女之婚事?大德若有求者,我等之童女當與其男子。」彼以如是方便為婚姻嫁娶。 (2)爾時,一村主之寡婦有一女,端正美麗。村外之邪命外道之俗弟子等,至其婦處作如是言:「大姊!此女請與我子。」彼女如是言:「諸賢!我不知汝等為何人或屬何家?我唯一之女兒如何能往村外耶?我不與也。」諸人如是對邪命弟子曰:「諸賢!汝等何故而來耶?」「諸賢!我等為吾兒〔至〕某村婦家求其女。彼婦曰:『諸賢!我不知汝等為何人或屬何家?我唯一之女兒如何能往村外耶?我不與也。』」「諸賢!汝等由誰求彼村婦之女耶?諸賢!宜告優陀夷,優陀夷應與之。」 於是,彼邪命弟子等至長老優陀夷處而如是言:「大德!我等〔往〕某某村婦……『我不與之。』願大德!令彼婦之女,與我等之子。」如是,優陀夷至彼婦家而如是言:「何故女不與彼等耶?」「大德!我不知彼等為何人或屬何家?我唯一之女兒如何能往村外耶?我不與之。」「與彼等,我知彼等。」「大德!若大德知之,我當與。」如是,其婦以女與邪命弟子。 (3)如是,其邪命外道之俗弟子等,娶其女,一月令作婦事[1],其後即令作婢事[2]。如是,彼女遣使至母處言:「我實困苦而無樂。唯有一月作婦事,而後令作婢事。母!請來帶我歸。」如是,其婦至邪命弟子處而言:「諸賢!汝等勿令此女作婢事,應以作婦事。」彼等言:「我等之嫁娶非關於汝,我等之嫁娶乃與沙門所為,我等不知,汝走。」如是,彼婦被邪命弟子所侮辱,再歸舍衛城。 ᅟᅟ==[1] 令作婦事(suṇisābhogena bhuñjiṁsu),若依註,乃令作煮飯等家事,即以婦事待之。== ᅟᅟ==[2] 令作婢事(dāsibhogena bhuñjanti),令作種田或清掃提水等勞役,即以婢事待之。== 彼女再遣使至母處:「我實困苦而無樂,唯有一月作婦事,而後令作婢事。母!請來帶我歸。」彼村婦至長老優陀夷處而言:「大德!我女實困苦而無樂。唯有一月令其作婦事,其後令作婢事。大德!請往告:『汝等勿令此女作婢事,應令此女作婦事。』」於是,長老優陀夷至邪命弟子處而如是言:「諸賢!勿使此女作婢事,令作婦事。」彼等答曰:「我等之嫁娶非關於汝,乃與村婦所為,汝應是沙門,沙門不營務當是好沙門[3],我等不知,汝走。」如是,優陀夷被邪命弟子所侮辱,再歸舍衛城。 ᅟᅟ==[3] 好沙門,原本為 sumano,暹羅版本是 sussamaṇo,巴利《善見律》亦然,故從之。即沙門應如是不關愛欲事之意。== 彼女再三遣使至母處:「我實困苦……帶我歸。」彼婦再至優陀夷處……「大德!請往告……令作婦事。」「先前,我亦被邪命弟子侮辱。姊!請去!我不去。」 (4)爾時,其婦譏嫌非難:「猶如我女因惡翁姑及主夫而困苦無樂,大德優陀夷亦應如是困苦無樂。」彼女亦譏嫌非難:「猶如我因惡翁姑及主夫而困苦無樂,大德優陀夷亦應如是困苦無樂。」其他女人亦不滿其翁姑及主夫而咒詛:「猶如我等因惡翁姑及主夫而困苦無樂,大德亦應如是困苦無樂。」然,諸女人中,滿足翁姑及主夫者如是期願:「猶如我等有好翁姑及主夫而幸福快樂,大德優陀夷亦應如是幸福快樂。」 (5)諸比丘聞女人之咒詛或女人之期願。彼等中少欲者亦譏嫌非難:「長老優陀夷何以為媒人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僧而問長老優陀夷曰:「優陀夷!汝實為媒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為媒人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為媒者,〔即〕為女子〔傳達〕男子之情意,或為男子〔傳達〕女人之情意,或令成夫婦,或令成情人者,僧殘。」 二 (1)爾時,眾多賭徒遊樂於園中,遣使招遊女:「請來!我等在園中遊樂。」彼女曰:「諸賢!我不知汝等是何人或屬何家?我有甚多用物資具,豈可往市外乎?我當不去。」如是,使者以此語諸賭徒。如斯告時,有一人對諸賭徒言:「諸賢!汝等以何求遊女乎?諸賢!宜語優陀夷,優陀夷者當使〔她〕來也。」如是言時,一優婆塞對其人言:「賢者!勿作是言,如此作非沙門釋子所宜,大德優陀夷當不為也。」如此說時,以「當為」、「當不為」賭之。 於是,賭徒等至長老優陀夷處而如是言:「大德!我等遊樂於園中,遣使者往某遊女處〔言:〕『請來!我等在園中遊樂。』彼女言:『我不知汝等是何人或屬何家?我有甚多用物資具,豈可往市外乎?我當不去。』願大德使其遊女來。」如是,長老優陀夷至遊女處而言:「汝等何故不至彼處乎?」「大德!我不知彼等何人……我當不去。」「我知彼等,即至彼處!」「大德若知之,我當去。」如是,彼等賭徒,攜遊女行往園中。 (2)爾時,彼優婆塞譏嫌非難:「何以大德優陀夷為一時之媒乎?」諸比丘聞優婆塞之譏嫌非難。比丘中少欲者亦譏嫌非難:「何以長老優陀夷為一時之媒乎?」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優陀夷!汝實為一時之媒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乃至……「愚人!汝何以為一時之媒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為媒者,〔即〕為女人〔傳達〕男子之情意、或為男子〔傳達〕女人之情意、或令成夫婦、或令成情人,雖一時〔之關係〕,亦僧殘。」 三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為媒」者,被女人所遣而至男子處,或被男子所遣而至女人處。 「為女人〔傳達〕男〔……〕意」者,將男子之情意報告女子。 「為男子〔傳達〕女〔……〕意」者,將女人之情意報告男子。 「或令成夫婦」者,乃令成夫妻。 「或令成情人」者,令成愛情。 「雖一時」者,令成為一時之妻。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四 (1)有十種女人,即母護、父護、父母護、兄護、姊護、宗親護、姓護、法護、自護、罰護。 有十種婦,即買得、樂住、雇住、衣物、水得、鐶得、婢取、執作、俘虜婦、暫住婦。 (2)「母護女」者,母為保護監督支配者。 「父護女」者,父為……者。 「父母護女」者,父母為……者。 「兄護女」者,兄為……者。 「姊護女」者,姊為……者。 「宗親護女」者,宗親為……者。 「姓護女」者,宗族為……者。 「法護女」者,同法人為……者。 「自護女」者,被帶入內室,而說:「此女是我所有,乃至被花束圍繞者。」 「罰護女」者,由誰立杖,而宣言:「凡是至某某女人處者,〔當與〕此人罰杖。」 (3)「買得婦」者,以財物買之令住。 「樂住婦」者,愛人令愛人住。 「雇住婦」者,與物而令住之。 「衣物住婦」者,與衣物而令住之。 「水得婦[4]」者,觸水鉢而令住之。 ᅟᅟ==[4] 水得婦(odapattakinī),若依註,共取鉢水灌手,共誓言:「願此水和合不離」,而為夫婦,為最正當之結婚式。== 「鐶得婦[5]」者,取去鐶而令住之。 ᅟᅟ==[5] 鐶得婦(obhatacumbaṭā),若依註,如取薪等以鐶(cumbaṭa墊子)置頭上而載物。取女鐶擲去而言:「汝來住我家為我婦」。即成為婦也。== 「婢取婦」者,既是婢又為婦。 「執作婦」者,既是作務者又為婦。 「俘虜婦」者,俘虜中取來者。 「暫住婦」者,一時之婦。 (4)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母護女:『汝當為某人之買得婦。』」〔若比丘〕領受〔彼語〕,往語之,受彼語還報者,僧殘。男子……語某父護女。……語某罰護女。……僧殘。 ———摘要句———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母護女及某父護女:『汝等當為某人之買得婦。』」領受〔彼語〕……僧殘。男子……某母護女及某父母護女……某母護女及某罰護女……僧殘。 ———分斷章——— 男子……某父護女及某父母護女……某父護女及某母護女……僧殘。 ———省略結合根章——— 男子……某罰護女及某母護女……某罰護女及某自護女……僧殘。 ———一根章終——— 如是二根、三根乃至九根亦如是為之。此為十根法——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母護女及父護女……某罰護女……者。」……僧殘。 ———買得女章終——— (5)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母護女:『汝為某人之樂住婦……乃至……雇住婦……乃至……暫住婦。』」領受彼語……僧殘。 男子遣使比丘:「〔……〕語某母護女及某父護女……某罰護女……『為暫住婦。』」領受彼語者……僧殘。 ———暫住婦章終——— (6)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母護女:『汝為某人之買得婦。』」若比丘領受彼語,往語之,若還報者,僧殘。男子……「……為樂住婦……乃至……為雇住婦……『暫住婦。』」……僧殘。 ———摘要句——— 此為十根法——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罰護女:『汝為某人之買得婦與樂住婦……暫住婦。』」……僧殘。 (7)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母護女:『汝為某人之買得婦。』」……僧殘。 「〔……〕語某母護女及某父護女:『汝等為某人之買得婦與樂住婦。』」……僧殘。「〔……〕語某母護女、某父護女及某父母護女:『汝等為某人之買得婦及樂住婦、雇住婦。』」……僧殘。兩者當如是增進。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母護女、某父護女……某罰護女:『汝等為某買得婦、樂住婦……暫住婦。』」……僧殘。 ———兩邊關說章終——— (8)男子之母遣使比丘……乃至……男子之父遣使比丘……乃至……男子之父母遣使比丘〔……乃至……兄……姊……宗親……同姓〕,男子之同法人遣使比丘……乃至……。 (9)母護女之母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女:『為某人之買得婦。』」……僧殘。母護女之母遣使比丘:「大德!往……『為樂住婦……乃至……暫住婦。』」……僧殘。 ———摘要句——— 此為十根法—— 母護女之母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女:『為某人之買得婦、樂住婦……暫住婦。』」……僧殘。 (10)父護女之父遣使比丘……乃至……父母護女之父母遣使比丘……乃至……兄護女之兄遣使比丘……乃至……〔姊護女之姊……宗親護女之宗親……同姓護女之同姓……法護女之同法人……〕以自護女為所有者,遣使比丘……乃至……罰護女之立杖者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女:『汝為某人之買得婦。』」「……『為某人之買得婦、樂住婦……暫住婦。』」……僧殘。 (11)母護女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某:『我應為某人之買得婦。』」……僧殘。「母護女……『當為樂住婦。』……乃至……『當為暫住婦。』」……僧殘。 ———摘要句——— 罰護女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某:『我應為某人之買得婦、樂住婦……暫住婦。』」比丘領受彼語,往語之,還報者,僧殘。 ———全根章句終——— (12)受語、傳言、還報者僧殘。受語、傳言、不還報者偷蘭遮。受語、不傳言、還報者偷蘭遮。受語、不傳言、不還報者突吉羅。不受語、傳言、還報者偷蘭遮。不受語、傳言、不還報者突吉羅。不受語、不傳言、還報者突吉羅。不受語、不傳言、不還報者不犯也。 (13)男子命眾多比丘:「大德!往傳言某女。」全比丘受語、傳言、還報者,全比丘僧殘。男子……「往傳言。」全比丘受語、傳言,一比丘還報者,全比丘僧殘。男子……「往傳言。」全比丘受語,一比丘傳言,全比丘還報者,全比丘僧殘。男子……「往傳言。」全比丘受語,一比丘傳言,一比丘還報者,全比丘僧殘。 (14)男子命比丘:「大德!往傳言某女。」受語、傳言、還報者,僧殘。男子命比丘:「大德!往傳言某女。」受語、傳言,令弟子還報者,僧殘。男子命比丘……「往傳言。」受語,令弟子往傳言,而自還報者,僧殘。男子命比丘……「往傳言。」受語,令弟子傳言,弟子傳之,令他人還報者,兩者偷蘭遮。 (15)往時[6],受語傳告;歸時,不報者,偷蘭遮。往時,不受語;歸時,受語傳報者,偷蘭遮。往時,受語語之;歸時,受語傳報者,僧殘。 ᅟᅟ==[6] 往時云云,依覺音註而譯之。== (16)為僧、為塔、為病人而往理事務,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五 眠女、死女、外出、非女、黃門、爭執和解,為黃門作媒。 (1)爾時,一男子命一比丘:「大德!往語某女。」彼往問諸人:「某女住何處乎?」「大德!在眠。」彼心生悔,「我非僧殘乎?」以此事白世尊。「比丘!非僧殘,突吉羅。」 (2)爾時,一男子命一比丘:「大德!往語某女。」比丘往而問諸人:「某女於何處乎?」「大德!死矣。」……乃至……「大德!外出。」……乃至……「大德!非女也。」……乃至……「大德!女黃門也。」彼心生悔……「突吉羅。」 (3)爾時,或女人與夫爭執而往母家。所供養比丘和解之。彼心生悔……乃至……「比丘!〔其女〕被離婚乎?」「世尊!無。」「比丘!〔其女〕非被離婚者,不犯也。」 (4)爾時,一比丘為黃門作媒。彼心生悔,「我非僧殘乎?」以此事白世尊。「比丘!非僧殘,偷蘭遮。」 ———僧殘五終——— 僧殘 六 一 (1)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中。時,阿羅毘之諸比丘共乞造房舍,無主而自理,需建材無限量而此事無所終止。彼等乞求極多,言:「汝等與人、汝等與工人、與牛、與車、與刀、與斧、與鋤、與鍬、與鋸、與蔓草、與竹、與文若草、與婆婆草、與草、與土。」諸居士為此乞求而煩惱。見諸比丘則恐怖戰慄,或改道而走、或翻臉、或閉戶,見牛誤以為比丘而奔逃。 時,長老大迦葉於王舍城安居已,向阿羅毘出發,漸漸〔遊行〕至阿羅毘。於是,長老大迦葉住於阿羅毘之阿伽羅婆寺中。時,長老大迦葉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因乞食而入阿羅毘邑,諸居士見長老大迦葉,驚恐戰慄,或改道而走、或翻臉、或閉戶。如是,長老大迦葉於阿羅毘邑行乞已,食後,由行乞歸,語諸比丘:「友!原此阿羅毘豐饒而易得食,依施與之食生活容易。然,今日阿羅毘,飢饉難得食,依施與之食生活非易。友!以何因緣,此阿羅毘飢饉難得食,依施與之食生活非易耶?」時,諸比丘以此事告長老大迦葉。 (2)爾時,世尊隨意住於王舍城後,向阿羅毘遊行,漸漸遊行至阿羅毘。於是,世尊住阿羅毘之阿伽羅婆寺中。時,長老大迦葉來至世尊處,頂禮世尊已,於一面坐。坐已,長老大迦葉以此事白世尊。爾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僧而問阿羅毘之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實共乞造房舍,無主而自理,需建材無限量而此事無所終止耶?汝等向彼等乞求極多,言:『汝等與人……』……見牛誤以為比丘而奔逃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汝等愚人!何以共乞造房舍……此等〔事〕無所終止,汝等於彼等……極多,言:『汝等與人……與土』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語諸比丘曰: (3)「諸比丘[1]!過去世有二兄弟仙人,住恆河邊。時,名為摩尼犍大龍王,渡恆河至弟仙人處,盤繞七圈[2],圈圈環繞彼,成大鎌刀形立於彼頭上。諸比丘!爾時,弟仙人恐怖其龍,形體枯瘦,容貌憔悴,筋脈悉現。兄仙人見弟仙人之形體枯瘦,容貌憔悴,筋脈悉現,而對彼曰:『汝何故形體……悉現耶?』『尊者!此摩尼犍大龍王,渡恆河來至我處,盤繞七圈,圍繞我身成大鐮刀形立我頭上。恐怖其龍,〔故〕我形體……〔悉現〕。』『汝不欲龍王來乎?』『尊者!我不欲龍王來也。』『汝見其龍之何物耶?』『尊者!我見龍之頸飾有寶珠。』『然而,汝向龍王乞其摩尼:「與我摩尼!我欲摩尼!」』 ᅟᅟ==[1] 此故事參照 Jātaka No. 253(南傳藏.第三十一卷)。== ᅟᅟ==[2] 七圈,日譯為七里,原語 sattakkhattuṃ 意為七次,此即捲七圈之意,故如此譯之。== 時,摩尼犍大龍王,渡恆河至弟仙人處,立於一面。龍王於一面立已,弟仙人如是言:『與我摩尼!我欲摩尼!』諸比丘!此時摩尼犍大龍王〔言:〕『比丘乞摩尼,比丘欲摩尼。』即去。摩尼犍大龍王再渡恆河……至〔弟仙人處〕。弟仙人遙見龍王,則對彼曰:『與我摩尼!我欲摩尼!』此時龍王言:『比丘乞摩尼,欲摩尼。』即由其處折回。諸比丘!龍王三次渡恆河,弟仙人見龍王渡恆河,即對龍王曰:『與我摩尼!我欲摩尼!』諸比丘!此時摩尼犍大龍王,以偈頌謂弟仙人: 我豐饒飲食     皆由摩尼出 不與汝貪人     不復來汝庵 壯者劍在手     脅我乞摩尼 不與汝貪人     不復來汝庵 諸比丘!其時摩尼犍大龍王言:『比丘乞摩尼,欲摩尼。』即歸而不復來。 時,弟仙人,不見美麗之龍王,形體更枯瘦,顏貌憔悴,筋脈悉現。兄仙人見弟仙人形體更……悉現,如是對弟仙人曰:『汝何故形體更……筋脈悉現乎?』『尊者!我因不見美龍王,形體更……悉現也。』時,兄仙人為弟仙人說偈頌曰: 勿求人之愛     貪求生憎怨 梵士乞摩尼     龍去不復現 諸比丘!彼畜生亦實不喜乞求,何況人乎?」 (4)「諸比丘!昔一比丘住於雪山腹之一深林。近其深林處,有大深池。時,大鳥群日中尋食於此池,夜往宿深林。諸比丘!時,彼比丘受鳥群亂鳴所擾,來我處頂禮已,於一面坐。其比丘坐已,我對彼如是言:『比丘!諸事安適耶?易得食耶?長途涉旅不疲怠耶?汝由何處來耶?』『世尊!諸事安好。世尊!易得食,長途之旅不疲怠。世尊!雪山腹有大深林,近其深林有大深池,有大鳥群日中尋食彼池,日沒回宿其深林。世尊!我為鳥群亂鳴所擾,故由彼處而來。』『比丘!汝不欲其鳥群來耶?』『世尊!我不願其鳥羣來。』『然,比丘!汝往深林之處,於夜之初分,三次唱言:「住此深林中之所有眾鳥聽我言,我要汝翼,汝等各與我翼!」夜之中分亦……乃至……夜之後分亦……「……與我翼!」』 如是,諸比丘!其比丘入深林中,夜之初分三次唱言:『住此深林中……與我翼!』夜之中分亦……夜之後分亦……『……與我翼!』時,彼眾鳥因『比丘乞羽翼,比丘欲羽翼。』而捨去此深林,從此,去不復還。比丘!彼畜生且不喜乞求,何況人乎?」 (5)「諸比丘!昔良家子賴吒婆羅之父,以偈對賴吒婆羅曰: 彼眾我不知     彼等且乞我 汝是我之子     何故不來乞 乞者人不愛[3]     不得則憎怨 故我不求汝     勿怨憎於我 ᅟᅟ==[3] 以下是賴吒波羅之回答,《五分律》於此間則加「賴吒波羅偈答」之語。== 諸比丘!彼賴吒婆羅實是良家子,對己父且如是言,何況〔他〕人之對〔他〕人乎? (6)諸比丘!諸居士之聚財,難集又難護。於此,愚人!汝等實如是於難集難護之聚財,多乞求而住,言:『汝等與人、與工人、與牛〔……乃至……〕與土。』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自乞造房舍,無主自理時,應如量而造。於此所謂如量者:長十二佛搩手[4]、內廣七搩手也。應率同諸比丘指示作處,應由此諸比丘於無難處、有行處指示作處;若比丘於有難處、無行處之作處,自乞造房舍,或不率同諸比丘指示作處,或過量者,僧殘。」 ᅟᅟ==[4] 佛搩手(sugatavidatthi),搩手亦作磔手。謂以手量物,以拇指及中指張開之長度,一般人是一尺二寸(姬周尺),而佛之搩手為常人之二倍,故十二佛搩手是二十八尺八寸,但覺音以佛搩手為常人之三倍。關於佛搩手之長度,北傳漢譯律藏及註釋,異說甚多,尚有一說以 sugatavidatthi,解為標準之張手,Rhys Davids 英譯戒本用此。== 二 (1)「自乞」[5]者,自乞求人、工人、斧、車、鉈、手斧、鋤、鑿……乃至……草、土。 ᅟᅟ==[5] 「自乞」原本是 saṁyācikāya,而前之戒文是 saññācikāya,暹羅版亦是 saññācikāya。== a 「造」者,自造或令他人造。 a'「房舍」者,內部有塗抹、外部亦有塗抹或內外均有塗抹者。 「無主」者,無其他任何人為施主,即或男、或女、或在家、或出家者。 「自理」者,為自己而作。 「應如量而造。於此所謂如量者:長十二佛搩手」者,指外側之量而言。 「內廣七搩手」者,指內側之量而言。 (2)「應率同諸比丘指示作處」者,造房舍之比丘,乞求房舍之作處時,應至僧中,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諸大德!我自乞造房舍,無主而自理。諸大德!我今乞求僧伽檢視作處。」 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若全僧伽能檢視作處,得由全僧伽檢視之;若全僧伽不能檢視作處時,得乞求其中有聰明賢能之比丘,知有難處、無難處、有行處、無行處者之聽許。「諸比丘!當如是認可。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自乞造房舍,無主而為己。彼求僧檢視作處,若僧時機可者,請僧聽許某甲、某甲比丘,檢視某甲比丘之作處。』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求僧檢查作處,請僧聽許某甲、某甲比丘,檢視某甲比丘之作處。諸大德中,對於某甲、某甲比丘,檢視某甲比丘之作處,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 僧已對於某甲、某甲比丘,檢視某甲比丘之作處聽許已。僧已忍,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彼被認准之比丘,往其作處檢視,應知有難處、無難處、有行處、無行處。若是有難處、無行處者,應言勿作於此;若無難處、有行處者,應對僧伽報告無難處、有行處。「其造房舍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諸大德!我自乞造房舍,無主而自理。 諸大德!我求僧指示作處。』 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自乞造房舍,無主而自理。彼求僧指示作處,若僧時機可者,僧當指示某甲比丘之作處。』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乞求……。僧指示某甲比丘之作處。諸大德中,指示某甲比丘之作處,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由僧指示某甲比丘之作處已。僧忍……知解。』」 (3)「有難處」者,謂或有螞蟻之住處、或有白蟻[6]之住處、或鼠之住處、蛇之住處、蝎之住處、百足之住處、象之住處、馬之住處、獅子之住處、虎之住處、豹之住處、熊之住處、鬣狗之住處,此中某一畜生之住處;或七穀之生處、七菜之生處;或屠殺處、刑場處、或塚墓處、園地處;或王地、象屋、馬屋、監獄、酒坊、獄所、車道、四叉路、集會處、有幕處,此言「有難處」。 ᅟᅟ==[6] 白蟻原語是 upacikā,日譯為白蛾。== 「無行處」者,如牛車不得迴轉,四周階梯不得迴轉之處,此言「無行處」。 「無難處」者,非螞蟻之住處、非白蟻之住處……非有幕處,此言「無難處」。 「有行處」者,於牛車……階梯得迴轉者,此言「有行處」。 (4)「自乞」者,謂自乞求人……土。 a 「造」者,自造或令他人造。 a'「房舍」者,內部有塗抹、外部亦有塗抹或內外均有塗抹。 「或不率同諸比丘指示作處,或過量」者,不由白二羯磨指示作處,或長或廣,其量超過毛髮程度(甚微)。自造或令他造者,每所造[7],突吉羅。至〔最後之〕一泥團未塗者,偷蘭遮。其泥團塗已者,僧殘。 ᅟᅟ==[7] 造有關場所及量之不法房舍時,持斧往林而運木來,乃至造屋塗泥等動作,一一為突吉羅。以塗泥而言,以手每塗一回之泥團為突吉羅;在最後二回,塗其一者為偷蘭遮;塗餘一回,而屋成時則僧殘。==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三 (1)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一僧殘、二突吉羅。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有行處者,一僧殘、一突吉羅。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無難處、無行處者,一僧殘、一突吉羅。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僧殘。 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二突吉羅。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有行處者,一突吉羅。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處,而於無難處、無行處者,一突吉羅。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處,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2)比丘造房舍,過量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一僧殘、二突吉羅。比丘造房舍,過量而於有難處、有行處者,一僧殘、二突吉羅。比丘造房舍,過量而於無難處、無行處者,一僧殘、一突吉羅。比丘造房舍,過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一僧殘。 比丘造房舍,適量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二突吉羅。比丘造房舍,適量而於有難處、有行處者,一突吉羅。比丘造房舍,適量而於無難處、無行處者,一突吉羅。比丘造房舍,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3)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處,過量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二僧殘、二突吉羅。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處,過量而於有難處、有行處者,二僧殘、一突吉羅。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處,過量而於無難處、無行處者,二僧殘、一突吉羅。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處,過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二僧殘。 (4)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處,適量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二突吉羅。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處,適量而於有難處、有行處者,一突吉羅。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處,適量而於無難處、無行處者,一突吉羅。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處,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5)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一僧殘、二突吉羅……造彼房舍,被指示作處,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6)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而不命:「應被指示作處,而於無難處、有行處。」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一僧殘、二突吉羅……指示作處,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7)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而不命:「應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造彼房舍,過量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一僧殘、二突吉羅……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8)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而不命:「應被指示作處,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處,過量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二僧殘、二突吉羅……被指示作處,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9)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亦命:「應被指示作處,而於無難處、有行處。」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無行處。彼聞:「造我之房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無行處。」彼比丘應自往,或遣使云:「應被指示作處,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若不自往或不遣使者,突吉羅。比丘命……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有行處。彼聞……遣使云:「應被指示作處,而於無難處。」若……不遣使者,突吉羅。比丘命……「應被指示作處,而於有行處。」……乃至……「應被指示作處。」……乃至……「應於無難處、有行處。」……乃至……「應於無難處。」……乃至……「應於有行處。」……突吉羅……造〔彼房舍〕,被指示作處,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10)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應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造彼房舍,過量而於有難處、無行處。彼聞:「為我造房舍,過量而於有難處、無行處。」彼比丘自往,或遣使云:「應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乃至……〕「應於有行處。」……乃至……不犯也。 (11)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應被指示作處,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處,過量而於有難處、無行處,彼聞……不犯也。 (12)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應被指示作處,而於無難處、有行處。」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無行處造房舍者,三突吉羅。……乃至……有難處、有行處造房舍者,二突吉羅。……乃至……無難處、無行處造房舍者,二突吉羅。……乃至……無難處、有行處造房舍者,一突吉羅。……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無行處造房舍者,二突吉羅。……乃至……有難處、有行處造房舍者,一突吉羅。……乃至……無難處、無行處造房舍者,一突吉羅。……乃至……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13)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應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應被指示作處,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不犯也。 (14)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無行處。彼若於房舍未成時來,由彼比丘云其房舍應與他人,或拆壞再造;若不與他人或不再造者,一僧殘、二突吉羅。……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造彼房舍,被指示作處,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15)自造而未成,由己成之則僧殘。自造而未成,由他人成之亦僧殘。他人造而未成,由己成之則僧殘。他人造而未成,由他人成之亦僧殘。 (16)造山窟、洞穴、草屋,為他人造,不犯也。除〔己之〕住屋,〔為公眾者〕皆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造房舍僧殘六終——— 僧殘 七 一 爾時,世尊在憍賞彌國[1]瞿師羅園中。爾時,長老闡陀之施主居士,如是對闡陀曰:「大德!請示精舍地,我為大德令〔人〕造精舍。」如是,長老闡陀求精舍地,伐村人、鎮人、市人、洲人、國人所奉祀之一神廟樹[2],諸人譏嫌非難:「為何沙門釋子伐村人……國人所奉祀之神廟樹耶?沙門釋子傷一根[3]之生命。」 ᅟᅟ==[1] 憍賞彌國,《四分律》作拘睒毘國。== ᅟᅟ==[2] 一神廟樹,《四分律》為尼拘律神樹(《四分律》卷第三,大正二二.五八六中)。== ᅟᅟ==[3] 一根(ekindriya),草木也,草木唯有身根,故言一根。== 諸比丘聞諸人之譏嫌非難。彼等中有少欲之比丘亦譏嫌非難:「為何長老闡陀砍伐村人……國人所奉祀之神廟樹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闡陀!汝實砍伐村人……國人所奉祀之神廟樹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乃至……「愚人!汝何以砍伐村人……國人所奉祀之神廟樹耶?愚人!人人於此樹作有生命想[4]。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ᅟᅟ==[4] 有生命想,原文 jīvasaññino,日譯為「謂為有情」。== 若比丘造大精舍,有主而自理,應率同諸比丘指示作處,由諸比丘指示無難處、有行處之作處。若比丘於有難處、無行處之作處,造大精舍;若不率同諸比丘指示作處者,僧殘。」 二 a'「造」者,是自造或令他造。 「大」者,謂有主精舍。 「精舍」者,內部有塗抹、外部亦有塗抹或內外部均有塗抹者。 a 「有主」者,有其他任何人為施主,即或男、或女、或在家、或出家者。 「自理」者,為自己而作。 「應率同諸比丘指示作處」者,應由造精舍之比丘,查察[5]精舍之作處……〔見第六僧殘二(二)〕……云:「諸大德!我造大精舍,有主而自理。諸大德!我今乞請僧檢視作處……」此言「有行處」。 ᅟᅟ==[5] 查察,原文 sodheti,日譯為「乞」。== b'「造」者,是自造或令他造。 「大」者,謂有主精舍。 「精舍」者,內部有塗抹、外部亦有塗抹或內外部均有塗抹者。 b 「不率同諸比丘指示作處」者,不由白二羯磨指示精舍之作處,自造或令他造者,每所造,突吉羅。至〔最後之〕一泥團未塗者,偷蘭遮。其泥團塗已者,僧殘。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三 (1)比丘造精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見第六僧殘三(一),過量適量章於此不提〕……被指示作處,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2)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處……有難處、無行處……被指示作處,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3)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而去,且不命:「應被指示作處,於無難處、有行處。」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處,於有難處、無行處。……被指示作處,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4)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而去,又命:「應被指示作處,於無難處、有行處。」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處,於有難處、無行處。彼聞:「造我精舍,不被指示作處,於有難處、無行處。」由彼比丘自往或……不犯也。 (5)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而去,又命:「應被指示作處,於無難處、有行處。」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處,於有難處、無行處造精舍者,三突吉羅……被指示作處,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6)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而去,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處,於有難處、無行處。彼若於未成時至……被指示作處,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7)自造而未成……〔同第六僧殘三(一五)、(一六)〕……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造精舍僧殘七終——— 僧殘 八 一 (1)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時,長老沓婆摩羅子,生年七歲即證阿羅漢果,凡是諸聲聞所應通達者,彼皆通達;於其上,彼已無更上之任何事可作為,於所作亦無可復加者。時,長老沓婆摩羅子獨於靜處坐時,心起如是思惟:「我生七歲而證得阿羅漢果,凡諸聲聞所應通達者,我皆通達;無更上之任何事可作為,於所作亦無可復加者。我如何為僧眾服務?」於是,長老沓婆摩羅子,作是思惟:「我當為僧眾分房舍,分配請食。」 (2)時,長老沓婆摩羅子,晡時,從靜坐而起,至世尊處。至已,頂禮而坐一面,摩羅子如是白世尊曰:「世尊!我在靜坐時……為僧眾服務。世尊!我如是思惟:『我當為僧眾分房舍,分配請食。』世尊!我欲為僧眾分房舍,分配請食。」「善哉!沓婆!然則,汝沓婆當為僧眾分房舍,分配請食。」「是!世尊!」長老沓婆摩羅子對世尊應諾。 (3)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然而,諸比丘!僧伽當同意沓婆摩羅子為分房舍人及分配請食人。諸比丘!應如是認可。最初,當乞請沓婆;請後,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若僧時機可者,請僧伽同意長老沓婆摩羅子為分房舍人及分配請食人。』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請僧伽同意長老沓婆摩羅子為分房舍人及分配請食人。諸長老中,對於同意長老沓婆摩羅子為分房舍人及分配請食人,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 僧已認可沓婆摩羅子為分房舍人及分配請食人。僧已忍……知解。』」 (4)已被認可之長老沓婆摩羅子,即分配同類比丘於同一處之房舍。比丘中之誦經者,使彼等能相互合誦經,而為彼等分配於同一處之房舍;於比丘中持律者,使彼等相互裁決律,而為彼等分配於同一處之房舍;比丘中之說法者,使彼等能相互論法,則為彼等分配於同一處之房舍;凡坐禪比丘,使彼等互不妨礙,而為彼等分配於同一處之房舍;說粗語而身體強壯者,即為彼等分配於同一處之房舍。因此,彼等長老舒適而住。又,比丘中遲來者,為彼等入火光三昧,以其光分房舍。然而,諸比丘亦有故意遲來者,〔思:〕「我等將能見長老沓婆摩羅子之神通力。」至沓婆摩羅子處而如是言:「大德沓婆!為我等分房舍。」長老沓婆摩羅子對彼等曰:「長老!願樂何處,我即分配於何處。」彼等即故意指示遠方。「大德沓婆!為我等分房舍於耆闍崛山。大德!為我等分房舍於盜人嶽;分房舍於仙人山黑石崛。〔……乃至……〕於毘婆羅山七葉崛〔……乃至……〕於尸陀林蛇鬚洞〔……乃至……〕於五摩陀崛〔……乃至……〕顛陀伽崛〔……乃至……〕多浮陀崛〔……乃至……〕多浮陀園〔……乃至……〕耆婆伽梨園〔……乃至……〕分房舍於曼直林中之鹿園。」長老沓婆摩羅子為彼等入火光三昧,由指頭出火行於前面,彼等亦從此光隨長老沓婆摩羅子後而行。長老沓婆摩羅子如是分房舍於彼等:「此是臥牀、此是座牀、此是褥、此是枕、此是大便處、此是小便處、此是飲用水、此是洗淨水、此是杖、此乃僧伽之會議處、此時可入、此時可出也。」長老沓婆摩羅子如是分配房舍於彼等,再歸竹林也。 (5)爾時,有慈比丘[1]與地比丘,為新出家小德者故,彼等於僧眾中得惡房惡食。其時,王舍城中之眾人喜歡供養諸長老比丘[2]熟酥、胡麻油、添味等備蓄食物。然而,對慈比丘、地比丘則隨便給與屑米飯、酸粥等普通之食物。彼等食後,從乞食歸來,問長老比丘曰:「尊者!於食堂,師等有何物耶?師等有何物耶?」部分長老言:「友!我等有熟酥、有胡麻油、有添味。」慈比丘、地比丘對諸比丘曰: ᅟᅟ==[1] 慈比丘、地比丘(Mettiya-bhummajakā bhikkhū),覺音註,此二比丘常作惡事,為六羣比丘最初之二人。漢譯多為慈地比丘,似乎是指一人,《五分律》云慈地兄弟。== ᅟᅟ==[2] 「眾人喜歡供養諸長老比丘」,原文 manussā icchati therānaṁ bhikkhūnaṁ……dātuṁ,日譯為「諸居士長老供養諸比丘」。== 「尊者!我等無有何物,唯有屑米飯、酸粥之常食,以應所需。」 (6)爾時,有一善飯居士,供養眾僧四種常施食。彼於食堂與妻子站立而侍候,或捧飯、或捧湯、或捧胡麻油、或捧添味等。某日,善飯居士翌日請食,〔依順次〕慈比丘、地比丘被指定應供。此日,善飯居士以事來僧園,至長老沓婆摩羅子處,向彼頂禮後一面坐。坐已,長老沓婆摩羅子為善飯居士說法、開示……令歡喜。善飯居士對長老沓婆摩羅子曰:「大德!於明日我家供食,指定何人耶?」「指定慈比丘、地比丘。」時,善飯居士不悅而思:「為何有惡比丘將於我家食耶?」歸家後令婢:「明日,受食者來,為彼等設座於穀倉,給與屑米飯添加酸粥。」「諾!主人!」彼婢如是對善飯居士應諾。 (7)時,慈比丘、地比丘言:「友!昨日善飯居士請食,指定我等。明日,我等可受善飯長者及妻子共立侍候,或捧飯、或捧湯、或捧胡麻油、或捧添味等。」彼等歡喜,通夜不能如常入眠。 時,慈比丘、地比丘,於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至善飯居士家。其婢見慈比丘、地比丘由遠方來,設牀座於穀倉,對慈、地比丘曰:「大德!請坐!」 時,慈比丘、地比丘如是思:「必是食事未成,此時使我等暫坐穀倉也。」然而,彼婢持來屑米飯添加酸粥,言:「大德!請食!」「妹!我等來受常施食也。」「大德!我知也。然而,昨日受我家主人之命:『明日,受食者來,為彼等設座於穀倉,給與屑米飯添加酸粥。』大德!請食。」如是,慈比丘、地比丘言:「友!昨日善飯居士來僧園,至沓婆摩羅子處,必是沓婆摩羅子於善飯居士前中傷我等。」彼等憂惱,不能如常進食。 時,慈比丘、地比丘食已,歸至僧園,收攝衣鉢,於門外之倉庫蹲坐於僧伽梨衣,赤面屈肩,垂首悲憤而困惑。 (8)時,慈比丘尼至慈比丘、地比丘處,如是對彼等曰:「我頂禮大德。」如是言時,慈比丘、地比丘亦不言。再次……三次,慈比丘尼對慈比丘、地比丘曰:「我頂禮大德。」三次,慈比丘、地比丘皆不答。「我於大德有何過耶?何故大德不答我耶?」「妹!我等如是被沓婆摩羅子所害,汝勿關心!」「大德!我能何為?」「妹!汝若願意,今日,使世尊擯滅沓婆摩羅子。」「大德!我如何作?我能作何事乎?」「妹!汝至世尊處,應如是言:『世尊!此有非善、非適法。世尊!應無恐懼、無惱害、無危難之此處,而於此處有恐懼、有惱害、有危難。於無風處而起風,其水若火,我實為沓婆摩羅子所犯也。』」「然!大德!」慈比丘尼應諾慈比丘、地比丘,至世尊處,頂禮而立一面。於一面立已,慈比丘尼如是對世尊曰:「世尊!此有非善……所犯也。」 (9)爾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僧而問沓婆摩羅子曰:「沓婆!汝記憶如其比丘尼所云之行為乎?」「世尊!如世尊之知我。」世尊再次……乃至……世尊三次問長老沓婆摩羅子……「如……知我。」「沓婆!汝不能如此答。汝若為者言為,若未為者當言未為。」「世尊!憶我生以來,夢中亦未曾行不淨法,況於覺醒時乎?」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然,諸比丘!擯滅慈比丘尼,應查問〔教唆此尼之〕諸比丘。」言已,世尊起座而入精舍。於是諸比丘擯滅慈比丘尼。時,慈比丘、地比丘對彼諸比丘曰:「諸師!勿擯滅慈比丘尼,彼尼無有何過,因我等瞋怒不喜〔沓婆〕,欲擯斥之而教唆彼尼也。」「諸師!汝等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長老沓婆摩羅子耶?」「然!諸師!」 諸比丘中少欲者亦譏嫌非難:「為何慈比丘、地比丘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長老沓婆摩羅子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沓婆摩羅子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沓婆摩羅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對他比丘惡瞋不滿,而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之,〔思:〕『可能令彼由此梵行退墮。』彼於後時,或被詰問或不被詰問,其事情[3]無根者,因比丘住於瞋恚故者,僧殘。」 ᅟᅟ==[3] 其事情云云……原文 amūlakañ c'eva taṁ adhikaraṇaṁ hoti bhikkhu ca dosaṁ patīṭṭhati saṁghādisesa 依下文註釋,且在梵文戒本有 sa……adhikaraṇaṁ bhaved bhikṣuścānudhvaṁsayitā doṣe pratiṣṭhed doṣeṇ'avocam iti saṁghāvaśeṣaḥ 故依此譯之。== 二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他比丘」者,是其他之比丘也。 「惡瞋」者,是怒而不快、不喜、憤懣不平。 「不滿」者,由瞋怒而不快、不喜、不滿意。 「無根」者,不見、不聞、無疑念。 「〔以……〕波羅夷法」者,以四波羅夷之一。 「誹謗」者,自非難或令人非難之。 「可能令彼由此梵行退墮」者,令從比丘法退墮、令從沙門法退墮、令從戒法退墮、令從修德法退墮也。 「後時」者,於彼誹謗時,經過剎那、頃刻、須臾者。 「被詰問」者,究明其被誹謗之事柄。 「不被詰問」者,不被追究所云何事。 「事情」者,有四事,論事、非難事、罪事、行事。 「因比丘住瞋恚」者,由我云虛事、由我云妄事、由我云無實,我以不知而言之。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三 (1)不見彼犯波羅夷法而誹謗彼:「我見汝犯波羅夷法。汝非沙門、非釋子,不與汝共布薩、自恣、僧羯磨。」者,語語僧殘。云彼犯波羅夷法,不聞而誹謗彼:「由我聞……」語語僧殘。云彼犯波羅夷法,不疑而誹謗彼:「由我疑……」語語僧殘。 (2)不見彼犯波羅夷法而誹謗彼:「汝犯波羅夷法,我見之、聞之……」語語僧殘。不見彼……誹謗彼:「我見之、疑之……我見之、聞之、疑之……」語語僧殘。 不聞彼犯波羅夷法而誹謗彼:「我聞之、疑之……乃至……我聞之又見之……乃至……我聞之、疑之、見之……」語語僧殘。 不疑彼犯波羅夷法而誹謗彼:「我疑之、見之……我疑之、聞之……我疑之、見之、聞之……」語語僧殘。 (3)見彼犯波羅夷法而誹謗彼:「汝犯波羅夷法,我聞之……我疑之……我聞之、我疑之……」語語僧殘。聞彼犯波羅夷法而誹謗彼:「汝犯波羅夷法,我疑之……乃至……我見之……乃至……我疑之、見之……」語語僧殘。疑彼犯波羅夷法而誹謗彼:「我見之……乃至……聞之……乃至……見之、聞之……」語語僧殘。 (4)見彼犯波羅夷法,於見有疑,不確信所見、不憶所見、忘失所見;於聞有疑……忘失所聞;於疑有疑……忘失所疑而誹謗彼:「汝犯波羅夷法,我疑之、見之……乃至……我疑之、聞之……乃至……我疑之、見之、聞之……」語語僧殘。 (5)不見彼犯波羅夷法而令〔他人〕誹謗彼:「汝犯波羅夷法被見之……」語語僧殘。不聞彼……不疑彼……。 (6)不見彼犯波羅夷法而令〔他人〕誹謗彼:「汝被見之、被聞之……乃至……被見之、被疑之……被見之、被聞之、被疑之。」……語語僧殘。不聞彼……不疑彼……。 (7)見彼犯波羅夷法而令〔他人〕誹謗彼:「汝被聞之……乃至……被疑之……乃至……被聞之、被疑之。」……聞彼……疑彼……。 (8)見彼犯波羅夷法,於見有疑……忘失所疑而誹謗彼:「汝被疑之、被見之。」……乃至……忘失所疑而誹謗彼:「汝被疑之、被聞之。」……乃至……忘失所疑而誹謗彼:「汝犯波羅夷法……被疑之、被見之、被聞之……」語語僧殘。 四 (1)於不清淨有清淨之見、於清淨有不清淨之見、於不清淨有不清淨之見、於清淨有清淨之見。 (2)有不清淨人犯一波羅夷法,若於彼有清淨之見,不被容許而以擯斥意言之者,則一僧殘、一突吉羅。有不清淨人……被容許而以擯斥意言之者,僧殘。 有不清淨人……不被容許而以叱責意言之者,一非難語罪與一突吉羅。有不清淨人……被容許而以叱責意言之者,非難語罪。 (3)有清淨人不犯一波羅夷法,若於彼有不清淨之見,不被容許而以擯斥意言之者,突吉羅。有清淨人……被容許而以擯斥意言之者,不犯也。 有清淨人……不被容許而以叱責意言之者,一非難語罪與一突吉羅。有清淨人……被容許而以叱責意言之者,非難語罪。 (4)有不清淨人犯一波羅夷法,若於彼有不清淨之見,不被容許而以擯斥意言之者,突吉羅……不犯也……一非難語罪與一突吉羅……非難語罪。 (5)有清淨人不犯一波羅夷法,若於彼有清淨之見……犯一僧殘、一突吉羅……僧殘……一非難語罪與一突吉羅……非難語罪。 (6)於清淨人持不清淨之見、於不清淨持不清淨之見,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無根僧殘八終——— 僧殘 九 一 (1)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慈比丘、地比丘下耆闍窟山時,見牡羝羊與牝羝羊行淫。見已而作如是言:「友!然!我等以此牡羊名沓婆摩羅子,此牝羊名慈地比丘尼。我等當如是言:『諸師!前我等聞而謗沓婆摩羅子。然而,今我等自見〔彼〕與慈地比丘尼行淫。』」彼等以牡羊名沓婆摩羅子,其牝羊名慈地比丘尼,彼等語諸比丘曰:「諸師!前我等聞而謗沓婆摩羅子。然,今我等自見〔其〕與慈地比丘尼行淫。」諸比丘如是言:「諸師!勿作如是言,長老沓婆摩羅子不為如是也。」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僧而問長老沓婆摩羅子曰:「沓婆!汝憶如諸比丘之言乎?」「世尊!如世尊了知我。」再次,世尊……乃至……三次,世尊言長老沓婆摩羅子……「……了知我。」「沓婆!……」「……況於覺醒時乎?」時,世尊告諸比丘曰:「然,諸比丘!應檢問此諸比丘。」如是言已,世尊起坐而入精舍。 (2)爾時,彼諸比丘檢問慈比丘、地比丘之徒。被諸比丘檢問,彼等以此事告諸比丘。「諸師!汝等取異事中之某類似點,以波羅夷法誹謗沓婆摩羅子耶?」「然!諸師!」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慈比丘、地比丘以異事中之……誹謗沓婆摩羅子耶?」時,彼等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以異事中之……誹謗沓婆摩羅子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等以異事中之……誹謗沓婆摩羅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對他比丘惡瞋不滿,唯取異事中之某種類似點[1],以波羅夷法誹謗之,〔思:〕『〔由此〕可能令彼由此梵行退墮。』彼於後時,或被詰問或不被詰問,而言唯取其異事之某種類似點。因比丘住於瞋恚故者,僧殘。」 ᅟᅟ==[1] 唯取某種類似點(kiñci desaṁ lesamattaṁ upādāya),於覺音註有 deso ti vā lesamatto tivā。在《善見律》和《五分律》有「若片若似片」,《十誦律》有「片若似片事」。以 desa 和lesamatta 別譯,但由文意上譯之。Rhys Davids 在戒本之譯為 some point or other of no importance,S. Gogerly 譯為 any little thing,《四分律》亦為「片取」。在梵本是 kacid(sic)eva leśamātraṁ dharmaṁ,與巴利文稍有不同。又暹羅版在此,誤以 lesamattaṁ 為 sesamattaṁ。== 二 (1)「任何」者,……〔同第八僧殘二〕……不滿。 (2)「異事中之」者,或罪異事、或事異事。 如何事為事之異事?言事是教誡事、犯罪事、行事之異事也。教誡事是……犯罪事……行事是言事、教誡事、犯罪事之異事也。如是事乃事之異事。 如何事為事之同事?言事是言事之同事、教誡事是教誡事之同事、犯罪事可能是犯罪事之同事或異事。 如何犯罪事是犯罪事之異事?不淨法波羅夷罪是不與取波羅夷罪、斷人命波羅夷罪、上人法波羅夷罪之異事也。不與取波羅夷罪是……斷人命波羅夷罪……上人法波羅夷罪是不淨法波羅夷罪、不與取波羅夷罪、斷人命波羅夷罪之異事。如是犯罪事乃犯罪事之異事。 如何犯罪事是犯罪事之同事?不淨法波羅夷罪是不淨法波羅夷罪之同事……上人法波羅夷罪是上人法波羅夷罪之同事。如是犯罪事乃犯罪事之同事。行事乃行事之同事,如是事乃事之同事。 (3)「〔唯取〕類似點」者,類似有十種類似:種似、名似、種姓似、根似、罪似、鉢似、衣似、和尚似、阿闍梨似、房舍似。 「種似」者,見剎帝利種犯波羅夷法後,見其他之剎帝利種而誹謗:「由我見剎帝利種犯波羅夷法,汝非沙門、非釋子,與汝不共布薩、自恣、僧羯磨。」語語僧殘。見婆羅門種……乃至……見吠舍種……乃至……見首陀種……語語僧殘。 「名似」者,見佛護……乃至……見法護……乃至……見僧護犯波羅夷法,見其他之僧護……語語僧殘。 「種姓似」者,見瞿曇姓……見目犍連姓……乃至……見迦旃延姓……乃至……見婆斯達姓犯波羅夷法,見其他之婆斯達姓……語語僧殘。 「相似」者,見〔身〕高者……乃至……見矮者……乃至……見黑者……乃至……見白者犯波羅夷法……語語僧殘。 「罪似」者,見犯輕罪而向彼以波羅夷法誹謗:「汝非沙門也……」語語僧殘。 「鉢似」者,見持鐵鉢者……乃至……見持布鉢者……乃至……持孫婆迦鉢者犯波羅夷法……語語僧殘。 「衣似」者,見糞掃衣者……乃至……著居士衣者犯波羅夷法……語語僧殘。 「和尚似」者,見某和尚弟子犯波羅夷法……語語僧殘。 「阿闍梨似」者,見某阿闍梨弟子犯波羅夷法……語語僧殘。 「房舍似」者,見住某房舍者犯波羅夷法……語語僧殘。 (4)「以波羅夷法」者,以四波羅夷之一……〔同第八僧殘二〕……行事也。 「唯取某種類似點」者,是對彼類似〔之部分〕,而取他人之類似〔部分〕。 「比丘住瞋恚故」者,……〔同第八僧殘二〕……是故亦云「僧殘」。 三 (1)有比丘見犯僧殘,於僧殘有僧殘之見,若對彼以犯波羅夷誹謗:「汝非沙門……不與僧羯磨。」如是,於犯罪異事取類似,語語僧殘。 有比丘見犯僧殘,於僧殘有偷蘭遮之見……乃至……有波逸提之見……乃至……有提舍尼之見……乃至……有惡作之見……乃至……有惡說之見,若對彼……語語僧殘。 有比丘見犯偷蘭遮……乃至……波逸提……乃至……提舍尼……乃至……惡作……乃至……見犯惡說,於惡說有惡說之見,若對彼……語語僧殘。有比丘見犯惡說,於惡說有僧殘之見,於惡說有偷蘭遮、波逸提、悔過、惡作之見,若對彼……語語僧殘。 作一一之根,結成環輪以〔記〕之。 (2)有比丘見犯僧殘,於僧殘有僧殘之見,若對彼以犯波羅夷令〔他人〕誹謗:「汝非沙門……」……語語僧殘。有比丘見犯僧殘,於僧殘有偷蘭遮之見……乃至……有惡說之見……有比丘見犯惡說,於惡說有惡說之見,若對彼……語語僧殘。 (3)謂有其罪而自謗之或令謗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九終——— 僧殘 十 一 (1)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時,提婆達多至拘迦利迦、迦吒無迦利、騫陀毗耶子、娑勿陀達之處作如是言:「友!來!我等對沙門瞿曇作破僧、破〔法〕輪。」拘迦利迦答提婆達多曰:「友!沙門瞿曇是大神通者、大威力者,我等如何對沙門瞿曇作破僧、破法輪耶?」「友!來!我等至世尊處要求五事:『尊師!世尊以種種方便讚歎少欲知足、制欲、頭陀行、樂住、滅漏、精進。世尊!此五法以種種方便成為少欲知足、制欲、頭陀行、樂住、滅漏、精進之勝法也。願世尊: 諸比丘盡形壽應為住蘭若者,至村落者罪。 〔比丘〕盡形壽應為乞食者,受請食者罪。 〔比丘〕盡形壽應為著糞掃衣者,受居士衣者罪。 盡形壽應為樹下住者,住屋者罪。 盡形壽應不食魚肉,食魚肉者罪。』 沙門瞿曇當不許此五事,我等以此五事告知眾人。友!我等由此五事,可以對沙門瞿曇作破僧、破法輪。眾人實喜信貧苦行故。」 (2)如是,提婆達多與友徒同至世尊處,頂禮退坐一面。坐已,對世尊曰:「尊師!世尊以種種方便讚歎少欲知足……食魚肉者罪。」「止!提婆達多!欲住蘭若者應住蘭若,欲住村落者應住村落,欲乞食者應乞食,欲受請食者應受請食,欲以著糞掃衣者應著糞掃衣,欲受居士衣者應受之。提婆達多!我許八個月住樹下,亦〔許〕不見、不聞、不疑之三清淨魚肉。」 其時,提婆達多知「世尊不聽許五事」,甚喜而與友徒起坐,右繞世尊而去。如是,提婆達多入王舍城,以五事告知眾人:「諸賢!我等至沙門瞿曇處,乞請五事:『師尊!世尊以種種方便讚歎少欲知足……食魚肉者罪。』沙門瞿曇不聽許我等修持此五事。」 (3)爾時,眾人中無信心、無淨心、難覺者言:「此沙門釋子等是頭陀行者、是制欲行者。然而,沙門瞿曇是奢侈者,是著念奢侈。」然而,眾人中有信心、有淨心、有賢智、有覺者譏嫌非難:「為何提婆達多企圖對世尊破僧、破法輪乎?」諸比丘聞眾人之譏嫌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提婆達多企圖破僧、破法輪乎?」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提婆達多!汝實企圖破僧、破法輪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為何企圖破僧、破法輪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企圖破和合僧或取導致破僧之事件揭示〔於公眾〕而住立,諸比丘應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企圖破和合僧或取導致破僧之事件揭示〔於公眾〕而住立。尊者!應與僧伽和合。僧伽實為歡喜、和合、無諍,同一說戒,安穩而住。』諸比丘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為令彼比丘捨其執,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僧殘。」 二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a'「企圖破」者,如何使其分裂、有異、不和合,而求黨結眾。 「和合」者,僧伽是同住者,立於同一界者。 b'「取」者,提起也。 a 「導致破僧之事件」者,十八破〔僧〕事[1]也。 ᅟᅟ==[1] 十八破事,參照 M. V.(大品)X. 5, 4。== b 「揭示〔於公眾〕」者,示說〔於公眾〕。 c 「諸比丘」者,由有所見聞之其他比丘,彼等應如是言:「尊者!勿企圖破和合僧或取導致破僧之事件揭示〔於公眾〕而住立。尊者!應與僧伽和合,僧伽實為歡喜、和合、無諍,同一說戒,安穩而住。」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聞〔企圖破僧〕而不言者突吉羅。 彼比丘當被引至僧中諫告:「尊者!勿企圖破和合僧或取導致破僧之事件揭示於公眾而住立。尊者!應與僧伽和合,僧伽實為……安穩而住。」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 彼比丘當於〔僧中〕被諫告之。「諸比丘!當如是諫告。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企圖破和合僧,彼不捨其事。若僧時機可者,僧伽為使某甲比丘捨其事而諫告之。』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不捨〔其事〕。僧為使某甲比丘捨其事而諫告之。諸大德中,為某甲比丘捨其事而諫告之,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我二次言此事……乃至……我三次言此事……不忍者請說。 某甲比丘為捨其事,由僧伽諫告已。僧已忍……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竟者僧殘。僧殘罪者,除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外。 c'「彼比丘」者,彼破僧比丘。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三 (1)於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而不捨者,僧殘;於法羯磨有疑念而不捨者,僧殘;於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不捨者,僧殘。於非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念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羅。 (2)不被諫告者、捨者,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破僧僧殘十終——— 僧殘 十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提婆達多企圖破僧、破法輪。諸比丘如是言:「提婆達多非法語者、非律語者,為何提婆達多企圖破僧、破法輪乎?」 如是言時,拘迦利迦、迦吒無迦利、騫陀毘耶子、娑勿陀達對彼等諸比丘曰:「諸長老!勿言如是。提婆達多是法語者、律語者。提婆達多是取我等所欲求、所喜樂而語,了知我等〔所欲〕而語。是故對彼,我等應忍可。」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有諸比丘對提婆達多之企圖破僧,隨順與結黨乎?」 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諸比丘!實有比丘等對提婆達多之企圖破僧,隨順與結黨乎?」「世尊!實然!」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對愚人提婆達多之企圖破僧,隨順與結黨乎?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有比丘等,為彼比丘之隨順者、結黨者,若一人、若二人、若三人,而彼等如是言:『尊者!對彼比丘勿說何事,彼比丘是法語者,彼比丘是律語者。彼比丘是取我等所欲求、所喜樂而語,知我等之〔所欲〕而語。是〔故〕對彼,我等應忍可。』諸比丘應對彼比丘等作如是言:『尊者!勿作如是言,彼比丘非法語者,彼比丘非律語者。至於尊者等,亦勿歡喜破僧。尊者等應與僧伽和合。僧伽實為歡喜、和合、無諍,同一說戒,安穩而住。』 諸比丘對彼比丘等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為令彼比丘捨其執,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僧殘。」 二 a 「有比丘等」者,其他〔結黨〕比丘等。 a'「彼」者,其破僧比丘。 「隨順」者,彼有此見、忍、樂,彼等亦有此見、忍、樂。 「結黨」者,是立於彼之類、彼之側者。 「若一人、若二人、若三人」者,或有一人、或有二人、三人。 彼等如是言:「尊者!對彼比丘勿說何事,彼比丘是法語者、是律語者。彼比丘是取我等所欲求、所喜樂而語,知我等之〔所欲〕而語。是故,對彼,我等應忍可。」 b 「諸比丘」者,由有所見聞之其他比丘,彼等應如是言:「尊者!勿如是言,彼比丘非法語者、非律語者。至於尊者等,亦勿歡喜破僧。尊者等應與僧伽和合。僧伽實為歡喜、和合、無諍,同一說戒,安穩而住。」再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聞而不言者突吉羅。 彼諸比丘當被引至僧中說:「尊者等!勿如是言,彼比丘……安穩而住。」再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 彼諸比丘當〔於僧中〕諫告之。「諸比丘!當如是諫告。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某甲、某甲比丘等,是某甲比丘企圖破僧之隨順、結黨者,彼等不捨其事。若僧時機可者,僧為令某甲、某甲比丘捨其事而諫告之。』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某甲……不捨其事,僧為令某甲、某甲比丘捨其事而諫告之。諸大德中,為某甲、某甲比丘捨其事而諫告之,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我二次言此事,我三次言此事……不忍者請說。 某甲、某甲比丘為捨其事,由僧伽諫告已。僧已忍……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竟者僧殘。僧殘罪者,除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外。 二人、三人者,應於一處諫告之,以上者勿〔於一處〕諫告。 b'「彼比丘等」者,為隨順、結黨之諸比丘。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三 (1)於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而不捨者,僧殘;於法羯磨有疑念而不捨者,僧殘;於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不捨者,僧殘。於非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念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而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羅。 (2)不被諫告者、捨者,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助破僧僧殘十一終——— 僧殘 十二[1] ᅟᅟ==[1] 此戒及下一條戒之順次,唯與《五分律》同,其他北傳漢譯律藏諸律皆相反。== 一 爾時,佛世尊在憍賞彌〔國〕瞿師羅園。爾時,長老闡陀為不善行。諸比丘如是言:「友!闡陀!勿為如是,此非淨法。」彼作是言:「友!汝等以為有何可言我乎?我可教汝等也。佛是我等所有,法是我等所有,我等之聖主已得此法。譬如,大風吹草、葉、樹片之穢物,集於一處;又,猶如諸川流山間之水草、青苔,集於一處;如是,汝等由種種名、種種姓、種種生、種種家而出家,集於一處也。汝等以為有何可言我乎?我應教汝等。佛是我等所有,法亦是我等所有,我等之聖主已證法。」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長老闡陀由諸比丘如法言之,而以己為不可言乎?」爾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闡陀!汝實由諸比丘如法言之,而以己為不可言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為何由諸比丘如法言之,而以己為不可言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惡口性,於繫屬教誡中之學處,由諸比丘如法語之,而作自身不可共語,〔言:〕『尊者!對我勿說任何事若善若惡,我對尊者亦不說任何事若善若惡。尊者等,應禁止語我。』諸比丘應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以己為不可共語。尊者!應以己為可共語。請尊者對諸比丘亦如法語之,諸比丘亦對尊者如法語之。如是,佛弟子眾由相互語、相互勉勵而增長。』 諸比丘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為令彼比丘捨其執,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僧殘。」 二 「若比丘惡口性」者,惡語而具有惡語之行法,不認許、不受〔他人之〕教誡。 「於繫屬教誡中之學處」者,於波羅提木叉中所含之學處。 「由諸比丘」者,由其他之諸比丘。 「如法」者,依世尊所說之學處名為如法。 由彼等言之,而以己為不可共語,〔言:〕「諸尊者!勿以若善若惡任何事語我,我亦勿以若善若惡任何事語諸尊者等。諸尊者!應禁止語我。」之謂。 a 「諸比丘」者,由有所見聞之其他比丘,彼等應如是言:「尊者!勿以己為不可共語。尊者!己應可共語。尊者亦可如法語諸比丘,諸比丘亦如法語尊者。如是,佛弟子眾實應如此相互語、相互勉勵而增長。」 應二次言……乃至……三次言……乃至……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聞而不言者突吉羅。彼比丘當被引至僧中勸告:「大德!勿以己為不可共語……乃至……大增。」應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 彼比丘當於〔僧中〕被諫告之。「諸比丘!當如是諫告。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由諸比丘如法語之,而以己為不可共語。彼不捨其事,若僧時機可者,僧為令某甲比丘捨其事而諫告之。』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竟者僧殘。僧殘罪者,除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外。 a'「彼比丘」者,彼惡口性之比丘。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三 (1)於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而不捨者,僧殘;於法羯磨有疑念……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羅。 (2)不被諫告者、捨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惡口僧殘十二終——— 僧殘 十三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名為阿濕婆富那婆娑之無恥惡比丘,住雞咤山邑。彼等行如是非法行——自植花樹又教人植、自灑水或教人灑、自摘花或教人摘、自結花或教人結、作一華莖之華鬘或教人作、作二華莖之華鬘或教人作、作如枝華莖之〔華鬘〕或教人作、作花環或教人作、作耳環或教人作、作頭飾或教人作、作胸飾或教人作;彼等為良家之婦、為良家之女、為良家之童女、為良家之媳婦、為良家之婢,運一華莖之華鬘或教人運、運二華莖之華鬘或教人運、運如枝華莖之華鬘或教人運、運花環或教人運、運耳環或教人運、運胸飾或教人運、運頭飾或教人運也;彼等與貴家之婦、女、童女、媳婦、婢,同食一器、同飲一器、同坐一座、同臥一床、同臥一地毯、同臥一被蓋、同臥一地毯被蓋;於非時食、飲酒、掛華鬘、塗香油、或舞、或歌、或語、或戲樂、或彼等亦伴女人舞、女人以舞伴彼等歌、女人以舞伴彼等語、女人以舞伴彼等戲樂、女人以歌伴彼等舞……女人以語伴彼等舞……女人以戲樂伴彼等舞……女人以戲樂伴彼等戲樂。 (2)耽於八目碁、或耽於十目碁、或玩無盤碁、跳間遊戲、拔取、擲骰、棒打、看手相、拋球、葉笛、玩鋤、倒立、玩風車、玩竹、玩車、玩弓、猜文字、猜他心、占籤;或學象[1]、學馬、學車、學弓、學劍,又跑於象前、跑於馬前、跑於車前,或跑去跑回、勇猛、拍手、摔角、拳鬥;又於舞台上攤開僧伽梨,對舞女言:「妹!在此上舞。」又喝采[2],又行種種惡行。 ᅟᅟ==[1] 學象(hatthismim pi sikkhanti),依覺音註,是學占象術。次之學馬、車亦同樣。== ᅟᅟ==[2] 喝采(nalāṭikam pi denti),Rhys Davids 之《巴英辭典》為「作不悅臉色」。若依註:「言『善哉!善哉!姊!』而以指立於己之額,更以指立於女人之額。」今依此譯為喝采。== (3)爾時,一比丘於迦尸安居已,為見世尊,往舍衛城之途中,至雞咤山邑。時,其比丘晨著下衣,持外衣與鉢,為乞食而入雞咤山邑,於進退瞻前顧後,手之屈伸皆整齊端莊,細目低視,威儀具足。眾人見彼比丘而如是言:「此是何者?似懦弱而愚直,常無笑容。彼至時,誰肯與食?我等之尊者阿濕婆富那婆娑之徒,溫和可親、有悅人之語、滿面笑容而行,云:『來!善來!』面非無表情,明朗而自啟話頭,言易解有趣之語,正應與彼等食物也。」一優婆塞見其比丘乞食於雞咤山,至其比丘處,頂禮而言曰:「大德!得食乎?」「賢者!不得食。」「大德!來!請至我家。」 (4)於是,優婆塞陪比丘至其家,供食已,作如是言:「大德!將往何處?」「賢者!我為拜世尊往舍衛城也。」「然,大德!代我禮世尊足,而請言如是:『尊師!雞咤山邑之住處被污染。雞咤山居住者,名阿濕婆富那婆娑是無恥之惡比丘也,彼等行如是之惡行……又為種種之非法行。尊師!眾人先前有清淨信心者,今已不淨而無信心;又,前有布施僧伽之道,今已斷矣!善比丘離去,只住惡比丘。尊師!願世尊遣諸比丘於雞咤山,重整雞咤山之住處。』」 (5)「諾!賢者!」比丘許諾其優婆塞,從座而起,往舍衛城去。漸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至世尊處。至已,禮世尊而退坐一面。與諸客比丘相互親切致意,乃諸佛世尊之常法。爾時,世尊問其比丘曰:「比丘!諸事安適耶?易得食耶?長途而來不疲倦耶?汝由何處而來耶?」「世尊!諸事安適,易得食,我長途而來不疲倦。世尊!我於迦尸住安居已,欲來舍衛城見世尊,途中至雞咤山邑。世尊!時,我於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為乞食而入雞咤山邑。一優婆塞見我行乞食,乃至我處,行禮而曰:『尊者!得食乎?』『賢者!不得食』『尊者!來!請至我家!』如是,世尊!其優婆塞陪我至其家,供食已,而如此言:『尊者!欲往何處耶?』『賢者!我為見世尊至舍衛城去。』『然……重整雞咤山之住處。』世尊!我因此而來也。」 (6)爾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眾而問諸比丘曰:「諸比丘!實有雞咤山邑之住者,名阿濕婆富那婆娑是無恥惡比丘,彼等如是行惡行——自植華樹……乃至……行種種非法行耶?諸比丘!先前清淨而……住惡比丘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為何彼等愚人行如是惡行——自植華樹或教人植……乃至……行種種惡行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呵責已、說法已,告舍利弗及目連曰: 「舍利弗等!汝等至雞咤山邑,往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處,舉行驅出雞咤山之羯磨。蓋彼等是汝等弟子故。」「世尊!我等如何與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舉行驅出雞咤山之羯磨?彼等比丘〔甚是〕兇惡粗暴也。」「然,舍利弗等!汝等與眾多比丘去。」「然!」舍利弗及目連對世尊應諾。 (7)「諸比丘!應如是為。先警告阿濕婆富那婆娑之徒;警告已,使之憶念;使憶念已,而令其自白其罪;自白其罪已,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穢污俗家而行惡行,彼等之惡行被見且被聞,被彼等所穢污之俗家亦被見且被聞。若僧時機可者,舉行羯磨,從雞咤山驅出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不得住雞咤山。』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此……見且被聞。僧伽舉行羯磨,從雞咤山驅出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不得住雞咤山。諸大德中,對於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不得住雞咤山,並作驅出雞咤山之羯磨,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我再言此事……乃至……三次言此事,大德僧!請聽……請說。 對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由僧伽舉行驅出雞咤山之羯磨。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不得住雞咤山。僧已忍,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8)爾時,以舍利弗與目連為首之比丘眾至雞咤山邑舉行羯磨,將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驅出雞咤山。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不得住雞咤山也。彼等由僧伽作驅出羯磨而不如法離去,不落髮、不贖罪、不乞求諸比丘恕罪。〔卻〕反而責罵誹謗〔諸比丘〕是隨愛、隨瞋、隨癡、隨怖之行惡行。〔然後〕或離去〔住處〕,或還俗也。 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由僧伽作驅出羯磨,而不如法離去,不行免罪之道,不乞求諸比丘恕罪;反責罵誹謗諸比丘是隨愛、隨瞋、隨癡、隨怖之行惡行,或離去或還俗耶?」 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阿濕婆富那婆娑由僧伽舉行驅出羯磨,而不如法離去……乃至……還俗耶?」「實然!世尊!」世尊呵責:「……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依村或城鎮而住,以惡行穢污俗家。彼之惡行被見且被聞,由彼所穢污之俗家亦被見且被聞。諸比丘應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是惡行穢污俗家者,尊者之惡行被見且被聞,又由尊者所穢污之俗家亦被見且被聞。尊者!請離去此住處!尊者!不得再住此處!』諸比丘如是言彼比丘已,比丘對諸比丘作如是言:『諸比丘是隨愛、隨瞋、隨癡、隨怖。對如是罪,或者驅出,或者不驅出。』諸比丘應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作如是言,諸比丘非隨愛、非隨瞋、非隨癡、非隨怖。尊者以惡行穢污俗家,尊者之惡行正被見且被聞,由尊者所穢污之俗家亦被見且被聞。尊者!離去此住處!尊者!不得再住此處。』 諸比丘對彼比丘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為令彼比丘捨其執,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僧殘。」 二 「若比丘依村或城鎮」者,村和鎮以及城市,即村和城鎮。 「依〔……〕住」者,依此而有衣服、飲食、房舍、病資具藥物。 a 「穢污俗家[3]」者,以花、果、粉藥[4]、粘土、楊枝、竹、藥、作使者,以穢污俗家之〔淨信〕。 ᅟᅟ==[3] 穢污俗家(kuladūsako),由己之惡行穢污俗家之淨信,以僧眾之華果持〔取〕與一居士時,如俗情之交往,即是穢污。如第四波羅夷一(三)所說之第四賊是也。== ᅟᅟ==[4] 粉藥(cuṇṇa)、粘土(mattikā),皆用於沐身、顏面之化妝品。若依大品六.九,前者是用於病者,後者是用於無病者。== a'「俗家」者,有四家,即剎帝利家、婆羅門家、吠舍家、首陀羅家。 「惡行」者,植華樹、又令植,灑水、又令灑,摘花、又令摘,結花、又令結。 「被見且被聞」者,被當前者所見,非當前者所聞。 「由彼所穢污之俗家」者,以前清淨,因彼而不清淨,故由信而成不信。 「被見且被聞」者,被當前者所見,非當前者所聞。 b 「諸比丘」者,應由有所見聞之其他比丘言:「尊者是污俗家之惡行者,尊者之……勿再住此處。」彼比丘由諸比丘如是言之,而對彼諸比丘作如是言:「……不驅出。」 b'「彼比丘」者,云污穢俗家之比丘。 c 「諸比丘」者,應由有所見聞之其他比丘言:「尊者!勿如是言……尊者勿再住此處。」應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聞而不言者突吉羅。彼比丘當被引至僧中而言:「尊者!勿如是言……尊者勿再住此處。」應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彼比丘當〔於僧中〕被諫告之。「諸比丘!當如是諫告。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由僧舉行驅出羯磨,〔而言:〕「諸比丘隨愛、隨瞋、隨痴、隨怖之行惡行而不捨其事。」若僧時機可者,僧為令某甲比丘捨其執而諫告之。』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知解。』」 由白突吉羅……除〔白突吉羅……〕偷蘭遮外。 c'「彼比丘」者,被作羯磨之比丘。 「僧殘」者,僧眾對於其罪而給與別住,令其返歸原來〔之狀態〕,給與摩那埵〔而後〕回復清淨,非數人、或一人〔之所業〕,是故云「僧殘」。對其罪聚之羯磨之同義語,是故亦云「僧殘」。 三 (1)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不捨者,僧殘;於如法羯磨有疑念……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羅。 (2)不被諫告者、捨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污家僧殘十三終——— 諸大德!十三僧殘法已誦竟。〔前之〕九是從最初即成罪,〔後之〕四是至三次方成罪。比丘犯以上任何一項,知而覆藏幾日,則依其日數,彼比丘雖非願意亦當別住。別住竟,比丘更於六夜,應入比丘之摩那埵。比丘摩那埵竟,此處若有二十人之比丘僧伽時,可許彼復權。若二十人,雖缺少一人(即十九人)之比丘僧伽,欲使其比丘復權,彼比丘亦不得回復。又其諸比丘應受呵責,此乃於此時之如法行也。 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僧殘十三終——— 攝頌 出精.身觸.粗語     為己讚淫欲法 媒嫁.造房.精舍     無根.類似.破僧 助破.惡口.污家     此為十三僧殘 ———十三〔僧殘〕章終——— 諸大德!今誦出二不定法。 不定 一 一 爾時,佛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優陀夷往來於舍衛城甚多施主家。時,長老優陀夷之施主家女,已與一家之子。時,優陀夷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至彼家問曰:「某女在何處耶?」彼等答言:「大德!已與某家之子。」其家亦優陀夷之施主。如是,優陀夷遂至其家而問曰:「某女在何處耶?」彼等答言:「大德!彼女在室內坐。」時,長老優陀夷即至女人處。至已,與彼女人共同於秘密可淫屏處一對一而坐,見時閒談,見時說法[1]。 ᅟᅟ==[1] 見時云云,若依覺音註,他人不接近時說世俗話,他人接近時即說法也。== 時,毘舍佉鹿子母有多子多孫,子孫康泰,幸運多福。〔故〕諸人逢祭祀、饗宴、休日〔希望如其幸運多福〕而請毘舍佉最先進食。時,毘舍佉受請而至其家。毘舍佉見長老優陀夷與女人於秘密屏處一對一而坐,言優陀夷曰:「大德!師與女人共同於秘密可淫屏處一對一而坐,非如法、非隨順行也。大德!師雖非欲者,由此法而使人惡信,故諸人不信也。」 長老優陀夷不接受毘舍佉鹿子母之所言。如是,毘舍佉鹿子母離去,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為何長老優陀夷與女人一對一共坐於秘密可淫屏處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優陀夷!汝實與女人一對一共坐於秘密可淫屏處耶?」「世尊!實然!」佛世尊呵責:「愚人!為何與女人〔……乃至……〕一對一而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與女人一對一共於秘密可淫屏處坐,被可信之優婆夷發現,以三法中之任何一法說之,或波羅夷、或僧殘、或波逸提。若比丘承認同坐,〔隨其所說〕依三法中之任何一法處罰之,或以波羅夷、或以僧殘、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之優婆夷所說,以處罰其比丘。名為不定法。」 二 (1)「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鬼女、畜生女。人女是指初生之女而言,何況長大者乎? a'「一對一」者,唯有一比丘、一女人也。 「共」者,於同一處。 a 「秘密」者,見秘密、聞秘密也。見秘密者,目被遮掩,舉眉抬頭皆不得見。聞秘密者,常語之不得聞。 b'「可淫」者,謂可行不淨之處。 「屏處」者,以壁、或以戶、或以鋪物、或以圍幕、或以木、或以柱、或以袋[2]等任何物遮覆之處也。 ᅟᅟ==[2] 袋(Kotthaḷiyā),Rhys Davids 之《巴英辭典》為 sack?故如此譯之。在暹羅版為 koṭṭhaḷiyā。== b 「坐」者,女人坐處,比丘近坐或臥之。比丘坐處,女人近坐或臥之,或共坐、共臥之謂也。 「可信」者,已達證果、得正見、解教法也。 「優婆夷」者,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之信女者。 「發現」者,見到之意。 (2)以三法中之任何一法說之,或以波羅夷、或以僧殘、或以波逸提。比丘承認同坐者,依三法中之任何一法處罰之,或以波羅夷、或以僧殘、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之優婆夷所說而處罰其比丘。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坐而行不淨。」彼比丘若承認者,應依其罪處罰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坐而行不淨。」彼比丘若如是言:「我實與坐,但無行不淨。」應依坐處罰之。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坐而行不淨。」彼比丘若如是言:「我非坐,唯臥。」應依臥處罰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坐而行不淨。」彼比丘若如是言:「我不坐,唯立。」不應處罰。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臥而行不淨。」彼比丘若承認者,應依其罪處罰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行不淨。」彼比丘若如是言:「我實臥,但未行不淨行。」應依臥處罰之。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行不淨。」彼比丘若如是言:「我非臥,唯坐。」當依坐處罰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行不淨。」彼比丘若如是言:「我非臥,唯立。」不應處罰。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坐而身相觸。」彼比丘若承認者,應依其罪處罰之……乃至……「我實坐,但非身相觸。」應依坐處罰之……乃至……「我非坐,唯臥。」應依臥處罰之……乃至……「我非坐,唯立。」不應處罰。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臥而身相觸。」彼比丘若承認者,應依其罪處罰之〔……乃至……〕依臥處罰〔……乃至……〕依坐處罰〔……乃至……〕不應處罰。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一對一於秘密可淫屏處而坐。」彼比丘若承認者,應依坐處罰之〔……乃至……〕依臥處罰之〔……乃至……〕不應處罰。 彼女人若〔……乃至……〕見臥〔……乃至……〕依臥處罰〔……乃至……〕依坐處罰〔……乃至……〕不應處罰。 「不定」者,或波羅夷、或僧殘、或波逸提,非確定也。 三 認到、認坐、認罪者,當依其罪處罰之。 認到、不認坐、認罪者,當依其罪處罰之。 認到、認坐、不認罪者,當依坐處罰之。 認到、不認坐、不認罪者,不應處罰。 不認到、認坐、認罪者,應依其罪處罰之。 不認到、不認坐、認罪者,應依其罪處罰之。 不認到、認坐、不認罪,應依坐處罰之。 不認到、不認坐、不認罪,不應處罰。 ———不定一終——— 不定 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優陀夷因世尊禁止於秘密可淫屏處與女人一對一而坐,而與彼女人〔於露處〕秘密一對一而坐,見時閒談,見時說法。毘舍佉鹿子母又受請至其家。毘舍佉見長老優陀夷與彼女人秘密一對一而坐,即如是語長老優陀夷曰:「大德!師共女人秘密一對一坐,非如法、非隨順行也。大德!師雖非欲者,由此法而使人惡信,故眾人不信也。」毘舍佉鹿子母雖如是言之,長老優陀夷亦不接受。於是,毘舍佉即離去,以此事告諸比丘。諸比丘中……〔同第一不定一,然於此省略「可淫屏處」等語〕……「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於非屏處坐,不是可淫處,而為適與女人語粗惡語處。若任何比丘於如是之處,與女人一對一秘密而共坐,被可信之優婆夷發現,以二法中之任何一法說之,或僧殘、或波逸提。若比丘承認同坐,依二法中之任何一法處罰之,或以僧殘、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之優婆夷所說,以處罰其比丘。此亦不定法。」 二 (1)「若於非屏處坐」者,無壁、戶、鋪物、圍幕、木、柱、袋等任何物所遮覆之處。 「不是可淫處」者,不得為不淨行處之謂。 「適與女人語粗惡語」者,言可與女人語粗惡語處。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此所謂「比丘」之意。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鬼女、畜生女,有智而能知善語、惡語、粗語、非粗語者。 「共」者,於同一處……〔同第一不定二(一)〕……常語之不得聞。 「坐」者,女人坐……。 「發現」者,見到之意。 (2)以二法中之任何一法說之,或以僧殘、或以波逸提。比丘承認同坐者,依二法中之任何一法處罰之,或以僧殘、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之優婆夷所說而處罰其比丘。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坐而身相觸。」彼比丘若承認者,應依其罪處罰之。彼女人若如是言:「……大德……觸。」彼比丘若如是言:「我實坐,但非身相觸。」依坐處罰之……乃至……「我非坐,唯臥。」應依臥處罰之……乃至……「我非坐,唯立。」不應處罰。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臥而身相觸。」彼比丘若承認者,應依其罪處罰之……乃至……「我實臥,但非身相觸。」應依臥處罰之……乃至……「我非臥,唯坐。」應依坐處罰之……乃至……「我非臥,唯立。」不應處罰。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聞大德與女人坐而語粗惡語。」彼比丘若承認者,應依其罪處罰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聞大德……語。」彼比丘若如是言:「我實坐,但不語粗惡語。」應依坐處罰之……乃至……「我非坐,唯臥。」應依臥處罰之……乃至……「我非坐,唯立。」不應處罰。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聞大德臥而與女人語粗惡語。」……「……唯立。」不應處罰。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一對一秘密而坐。」彼比丘若承認者,應依坐處罰之……乃至……「我非坐,唯臥。」應依臥處罰之……乃至……「我非坐,唯立。」不應處罰。 彼女人若如是言:「大德〔……乃至……〕臥〔……乃至……〕依臥處罰之〔……乃至……〕依坐處罰之〔……乃至……〕不應處罰。」 「此亦」者,繼前而謂之。 「不定」者,或僧殘、或波逸提,是故云「不定」。 三 認到、認坐、認罪,依其罪處罰之。 認到、不認坐、認罪,依其罪處罰之。 認到、認坐、不認罪,依坐處罰之。 認到、不認坐、不認罪,不應處罰。 不認到、認坐、認罪,依其罪處罰之。 不認到、不認坐、認罪,依其罪處罰之。 不認到、認坐、不認罪,依坐處罰之。 不認到、不認坐、不認罪,不應處罰。 ———不定二終——— 諸大德!二不定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攝頌 可淫處.非然是不定 是由佛世尊善制之 ———不定終——— 諸大德!今誦出三十尼薩耆波逸提。 捨墮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瞿曇廟中。 爾時,世尊聽許諸比丘〔受持〕三衣。六群比丘因世尊聽許受持三衣,以一三衣入村,以其他三衣住僧園,以另外三衣沐浴。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六群比丘蓄持長衣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諸比丘!汝等實蓄持長衣耶?」「世尊!實然!」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等蓄持長衣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蓄持長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長老阿難得長衣。長老阿難欲以此長衣奉贈長老舍利弗,適遇長老舍利弗住沙祇。時,長老阿難念:「世尊制『禁蓄長衣』學處。我得此長衣,欲贈長老舍利弗,長老舍利弗住沙祇,我當如何作耶?」於是,長老阿難以此事白世尊。 「阿難!舍利弗幾日還耶?」「世尊!應在九日或十日還來。」爾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限於十日內聽蓄長衣。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捨已,限於十日內可蓄長衣。若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三 (1)「衣已竟」者,〔安居後之衣時而〕令比丘作衣,或失、或壞、或燒、或無得衣之望時〔令作衣〕也。 「迦絺那衣捨已」[1]者,從八事中之一事而捨,或由僧於中間捨。 ᅟᅟ==[1] 迦絺那(kaṭhina),施與安居三月間精進比丘之衣,得受持至十二月十五日之五個月間,至同日應捨之。持此迦絺那衣者,有得蓄長衣等五項優惠。「迦絺那衣捨已」是十二月十五日以後,又於「八事之因緣捨已」以後(參照大品七)。kaṭhina 是堅固之意,故北傳漢譯律藏作堅固衣或功德衣。== 「限於十日內」者,最長可蓄十日。 「長衣」者,非受持衣,未經說淨也。 「衣」者,六種衣[2]中之任何一衣,謂應說淨[3]之最下量。 ᅟᅟ==[2] 六種衣,依覺音註:khoma(驅磨衣,即麻布)、kappāsika(劫貝衣,即綿布)、koseyya(高世耶衣,即絹布)、kambala(欽婆羅衣,即毛布)、saṇa(娑那衣,即粗麻布)、bhaṅga(婆伽衣,即大麻布、紵布)。== ᅟᅟ==[3] vikappanupagapacchimaṁ 之 vikappana,北傳漢譯律藏為說淨、淨施、作淨、分別等語譯之。比丘得過分之衣時,行儀式轉施一知友比丘,成為其比丘之物,而自己保管之,於必要時可使用。所以是形式的授與儀式。但,真實施與時,有時亦有說淨。說淨有二種(參照單墮五十九戒)。今所謂長衣,係指應說淨之最下量以上之衣(財),其以下之衣雖有剩餘者,不成為長衣。其量如何?覺音註云:長二搩手、寬一搩手,即佛之八指和四指之量。此語亦出於大品八.二十一.一,Rhys Davids 以此譯為 The limit for the size of a robe upto which it ought to be handed over to another Bhikkhu.(校勘者註:日譯所引覺音註係指衣大小之量,應說多少件數之量為適合文義。)== (2)「若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者,於十一日明相出時,為尼薩耆。應捨於僧、別眾或人。「比丘!應如是捨: 其比丘至僧伽處已,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諸大德!此衣由我蓄過十日,應捨之(捨墮衣)。我今以此捨於僧。』捨已,自白懺悔其罪。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攝受其罪〔之懺悔〕,還與所捨之衣。 『大德僧!請聽!此衣乃某甲比丘之捨墮衣,已捨於僧。若僧時機可者,僧當以此衣〔還〕與某甲比丘。』 〔或〕其比丘,至眾多比丘處,偏袒右肩……合掌白如是:『諸大德!此衣由我蓄過十日,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諸大德。』捨已,自白懺悔其罪。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攝受其罪,還與所捨之衣。 『諸大德!請聽!此衣乃某甲比丘之捨墮衣,捨於諸大德已。諸大德!若時機可者,此衣當還與某甲比丘。』 〔或〕其比丘至一比丘處,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如是:『大德!此衣由我蓄過十日,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大德。』捨已,自白懺悔其罪。應由彼比丘攝受其罪,還與所捨之衣。〔言:〕『我以此衣與大德。』」 四 於過十日有過想者,捨墮;於過十日有疑想者,捨墮;於過十日有不過想者,捨墮。 於非受持有受持想者,捨墮。 於不說淨有說淨想者,捨墮。 於不捨有捨想者,捨墮。 於不失有失想者,捨墮。 於不壞有壞想者,捨墮。 於不燒有燒想者,捨墮。 於不被奪有被奪想者,捨墮。 捨墮衣,不捨而受用者,突吉羅。 不過十日而有過想者,突吉羅;不過十日而有疑想者,突吉羅;不過十日而有不過想者,不犯也。 受持十日以內、說淨、捨、失、壞、燒、被奪而取〔衣〕[4]、以親厚想[5]取,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ᅟᅟ==[4] 原本 gaṇhanti 暹羅本為 gaṇhāti,以下同。== ᅟᅟ==[5] 以親厚想捉(取)之(vissāsaṁ gaṇhanti),謂當使用親友等之衣時,心裡想:「彼不但不怒,反而歡喜。」有如此信賴心。因非是己有,故非長衣。== 五 其時,六群比丘捨衣不還與。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大德!不得不還與捨衣,不還與者,突吉羅。」 捨墮 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以衣托於比丘等之手,唯著安陀會及鬱多羅僧出遊諸國。其衣久置有污損,諸比丘曬其衣。長老阿難巡行諸房時,見諸比丘正在曬衣。見已,至諸比丘處作如是言:「友!此污損之衣,何人之物耶?」爾時,彼諸比丘以此事告阿難。長老阿難譏嫌非難:「何以諸比丘以衣托於比丘等之手,唯著安陀會及鬱多羅僧出遊諸國耶?」如是,阿難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其諸比丘實以衣托於比丘等之手,唯著安陀會及鬱多羅僧出遊諸國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其愚人等以衣托於比丘等之手〔……乃至……〕出遊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捨已,雖一夜離三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一比丘病於憍賞彌。親戚遣使至其比丘處,「大德!請來!我等看護〔汝病〕。」諸比丘亦如是言:「友!請去!親戚看護汝〔病〕。」其比丘言:「友!世尊制立學處,不得離三衣。我病不能帶三衣去,我不去。」以此事白世尊。爾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為病比丘,聽許給與不失〔三〕衣之認可。 諸比丘!應如是與:其病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諸大德!我病不能持三衣去。諸大德!我乞僧認許不失三衣。』 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因病不能持三衣去。彼乞請僧認許不失衣。若僧時機可者,僧認許與某甲比丘不失衣。』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乞〔……不失衣〕,僧認許與某甲比丘不失衣。諸大德中,認許與某甲比丘不失衣,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依僧認許,與某甲比丘不失衣竟。眾僧已忍……知解。』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捨已,雖一夜離三衣者,除僧之認許外,尼薩耆波逸提。」 三 (1)「衣已竟」者,比丘之作衣,衣或失、或壞、或燒,或無得衣之望而〔作衣〕也。 「迦絺那衣捨已」者,八事中依一事捨之,或依僧於其中間捨之。 「雖一夜離三衣」者,離僧伽梨、鬱多羅僧或安陀會。 「除僧之認許外」者,除比丘之許可者外。 「尼薩耆」者,明相出現時即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 「諸比丘!應如是捨……乃至……『諸大德!此三衣,僧無認許我離一夜,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乃至……『…〔僧[6]〕當還與。』……乃至……『……〔別眾〕當還與。』『……我還與大德。』」 ᅟᅟ==[6] 以下,為捨於僧之衣當還與之、捨於別眾之衣當還與之、捨於個人亦當還與之等三事之略說。各戒之下亦同此。== (2)聚落同界[7]、異界,住處同界、異界,小屋同界、異界,塔同界、異界,帳幕同界、異界,重閣同界、異界,別屋同界、異界,船同界、異界,隊商同界、異界,田同界、異界,穀場同界、異界,園同界、異界,精舍同界、異界,樹下同界、異界,露地同界、異界。 ᅟᅟ==[7] 同界(ekupacāra),在此中,雖身與衣相離,但此區域內不算離衣。異界(nānupacāra)即為離衣區域。== (3)「聚落同界」者,一族之聚落有籬,若衣置於聚落內,〔身〕應住聚落內〔此為不失衣〕;若無籬,衣置一家,應住其家或〔身衣之距離〕擲石[8]所及者,為不失〔衣〕。 ᅟᅟ==[8] 擲石所及處(hattapāsā),普通人投石之落石範圍,但人力不同,《善見律》為十五肘以內。== 「聚落異界」者,多族之聚落有籬,衣置一家,應住於其家、或集會所、或村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至集會所,衣置於擲石所及處,應住集會所、住於村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衣置集會所,應住於集會所、村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聚落〕無籬,衣置一家,應住其家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4)一族之住處,有籬而有種種幽室、種種內室,衣置住處之內,應住住處內;無籬,衣置一室,應住其室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有多族之住處,有籬而有種種幽室、種種內室,衣置一室,應住其室、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無籬,衣置一室,應住其室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5)一族之小屋,有籬而有種種幽室、種種內室,衣置小屋內,應住小屋中;若無籬……〔參照(四)〕…多族之小屋……無籬……為不失衣。 (6)一族之塔(遠望之瞭望台),衣置塔中,應住塔中。多族之塔,有種種幽室、種種內室,衣置一室,應住其室、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7)一族之帳幕,於帳幕內……〔參照(六)〕多族之帳幕……為不失衣。 (8)一族之重閣,於重閣內……多族之重閣……為不失衣。 (9)有一族之別屋,於別屋內……有多族之別屋……為不失衣。 (10)有一族之船,於船中……有多族之船,有種種幽室、種種內室,衣置於一內室,應住其內室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11)有一族之隊商,置衣於隊中,前後有七尺[9]者,為不失衣;側面有一尺者,為不失衣。有多族之隊商,以衣置隊中,若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ᅟᅟ==[9] abbhantara 註為十四肘;北傳漢譯律藏為七間、或七尺;依《四分律》為八樹之中間即七間,各間七弓,故成四十九弓。== (12)有一族之田,若有籬,衣置田中,應住於田中;若無籬,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有多族之田,若有籬,衣置田中,應住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若無籬者,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13)有一族之打穀場,若有籬,衣置於打穀場內,應住於打穀場內;若無籬,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有多族之打穀場,若有籬,衣置打穀場內,應住於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若無籬,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14)有一族之園,若有籬〔……參照(一三)〕……若無籬……有多族之園……若無籬,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15)有一族之精舍,若有籬,衣置於精舍內,應住於精舍內;若無籬,衣置於精舍,應住於精舍中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有多族之精舍而有籬,衣置於一精舍,應住於精舍內、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若無籬,衣置於一精舍,應住其精舍內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16)有一族之樹下,日中〔樹〕蔭遍滿之時,衣置於蔭中者,應住於蔭中。有多族之樹下,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17)「露地同界」者,於無村之空處,周圍以七尺為同界,其外者為異界。 (18)於離衣有離衣想,除僧之認許者外,捨墮。於離衣有疑想,除僧之認許者外,捨墮。於離衣有不離衣想,除僧之認許者外,捨墮。 於不捉有捉想者……乃至…… 於不捨有捨想者……乃至…… 於不失有失想者……乃至…… 於不壞有壞想者……乃至…… 於不燒有燒想者……乃至…… 於不被奪有被奪想者,除僧之認許者外,捨墮。 捨墮衣,不捨而受用者,突吉羅。 不離衣而有離衣想者,突吉羅;不離衣而有疑想者,突吉羅;不離衣而有不離衣想者,不犯也。 (19)夜明以前取衣、捨、失、壞、燒、被奪而取、以親厚想取、比丘僧認許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三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一比丘得非時衣,於彼不足以作衣(不夠長)。於是,其比丘〔欲令其延長而〕舉其衣反覆擦磨之。世尊巡行房舍,見其比丘舉衣擦磨。見已,至比丘處言:「比丘!汝何故舉此衣反覆擦磨耶?」「世尊!我得此非時衣而不足為衣,故我舉此衣反覆擦磨也。」「比丘!汝尚有得衣之望乎?」「世尊!有也。」爾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得非時衣時,尚望能得衣者[10]聽蓄之。」 ᅟᅟ==[10] 原本之 cīvarapaccāsā,應如暹羅本作 cīvarapaccāsāya。== (2)爾時,諸比丘〔思:〕「由世尊聽許得非時衣時,尚望能得衣者可蓄之。」而彼等得非時衣,蓄過一月,其衣聚束存於衣竿。長老阿難巡行房舍,見衣聚束存於衣竿,言諸比丘曰:「友!聚束存於衣竿者是誰之衣耶?」「友!我等之非時衣,望得衣故而蓄之。」「友!此衣蓄幾日耶?」「友!已過一月。」長老阿難譏嫌非難:「何以諸比丘得非時衣而蓄過一月耶?」爾時,長老阿難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諸比丘!比丘等得非時衣,實蓄過一月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汝愚人等得非時衣,蓄過一月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捨已,比丘若可得非時衣,當由冀望〔衣〕之比丘納受。納受之後應速作〔衣〕。若非滿足時,唯限一月,其〔期限〕以內有望可滿足者,其比丘得蓄其衣。若蓄過此,雖有望〔滿足〕,亦尼薩耆波逸提。」 二 (1)「衣已竟」者,……〔同捨墮二.三(一)〕……於其中間捨之。 a'「可得」者,或由僧、或由別眾、或由親戚、或由友得,或得糞掃衣、或由己之財而得。 「非時衣[11]」者,非行迦絺那衣式時,於十一個月中得[12]者,於行迦絺那衣式時,在七個月中得者。又於〔衣〕時中指名為〔非時衣〕而與者,此言非時衣也。 ᅟᅟ==[11] 非時衣(akālacīvara),指衣時(是正式作衣之時期)以外所得之衣。衣時(cīvarakāla)者,在安居後一個月(七月十六日─八月十五日,即迦提月)得迦絺那衣時,即此一個月,再加四個月。今指以外之時,言十二個月及七個月。== ᅟᅟ==[12] 原本 upannaṁ 是 uppannaṁ 之誤寫。== a 「冀望」者,期望納受者可納受之。 「納受之後應速作」者,當於十日〔內〕作。 「若非滿足時」者,作而不足。 「限一月〔……〕其比丘得蓄其衣」者,最長可蓄一個月。 「其以內〔……〕滿足」者,望於其期限以內滿足。 「有望」者,可望由僧、或由別眾、或由親戚、或由友得,或得糞掃衣、或由己之財而得之。 (2)「若蓄過此,雖有望」者,於得本衣之日得望衣,應在十日內作衣也。得本衣以後,二日得望衣,應於十日內作。得本衣以後三日……乃至……四日……乃至……五日……乃至……六日……乃至……七日……乃至……八日……乃至……九日……乃至……得本衣以後十日得望衣,應於十日內作之。 得本衣以後,十一日……乃至……十二日……乃至……十三日……乃至……十四日……乃至……十五日……乃至……十六日……乃至……十七日……乃至……十八日……乃至……十九日……乃至……得本衣以後二十日得望衣,應於十日以內作之。 得本衣以後,二十一日得望衣,應於九日內作。二十二日……乃至……二十三日……乃至……二十四日……乃至……二十五日……乃至……得衣後,二十六日者,應於四日內作之。二十七日……乃至……二十八日……乃至……得本衣以後,二十九日得望衣者,應於一日內作之。 得本衣以後,三十日得望衣,應於即日受持、說淨或捨;若不受持、不說淨或不捨者,於三十一日之明相出時,為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乃至……『諸大德!此非時衣由我蓄過一月,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3)得異於本衣之望衣,日限尚有餘時,不冀望〔衣〕者不應作。 於過月有過想者,捨墮;於過月有疑想者……乃至……於過月有不過想者……乃至……不受持而有受持想者……乃至……不說淨而有說淨想……乃至……不捨而有捨想……乃至……不失而有失想……乃至……不壞而有壞想……乃至……不燒而有燒想……乃至……不被奪而有被奪想者,捨墮。 捨墮衣,不捨而受用者,突吉羅;不過一月而有過想者,突吉羅;不過一月而有疑想者,突吉羅;不過一月而有不過一月想者,不犯也。 (4)受持一月以內、說淨、捨、失、壞、燒、被奪而取、以親厚想取,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優陀夷之故妻出家為比丘尼。其女常至優陀夷處,長老優陀夷亦常至其尼之處。時,長老優陀夷至其尼處給食。時,長老優陀夷於晨著內衣,持上衣與鉢,至其比丘尼處,於比丘尼前露出生支而坐。其尼亦於長老優陀夷前露出生支而坐。時,長老優陀夷心起欲念,思念其尼之生支而泄不淨。時,優陀夷言其尼曰:「妹!取水來,我欲洗安陀會。」「大德!取來!我洗。」即以一分不淨以口取,一分投入於生支內,彼尼因此姙娠。 諸比丘尼言:「此比丘尼行非梵行而有娠也。」「大姊!我非是行非梵行也。」以此事白諸比丘尼。諸比丘尼譏嫌非難:「何以大德優陀夷令比丘尼洗故衣耶?」如是,諸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大德優陀夷令比丘尼洗故衣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優陀夷!汝實令比丘尼洗故衣耶?」「實然!世尊!」「優陀夷!〔比丘尼〕是汝之親里耶?非親里耶?」「世尊!非親里。」「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女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是故,愚人!令非親里之比丘尼洗故衣。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令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打故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1)「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比丘尼」者,於二眾之受具戒者。 「故衣」者,已著過之衣。 令浣者突吉羅,被浣者捨墮。令染者突吉羅,被染者捨墮。令打者突吉羅,雖一次被槌打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故衣由我令非親里比丘尼浣之,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2)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浣故衣者,捨墮。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浣、染故衣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浣、打故衣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浣、染、打故衣者,一捨墮、二突吉羅。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染故衣者,捨墮。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染、打故衣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染、浣故衣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染、打、浣故衣者,一捨墮、二突吉羅。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打故衣者,捨墮。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打、浣故衣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打、染故衣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打、浣、染故衣者,一捨墮、二突吉羅。 於非親里有疑念……乃至……於非親里有親里想……乃至……。 浣他人之故衣者,突吉羅。令浣尼師壇者,突吉羅。令唯依比丘尼僧受具戒者浣之,突吉羅。 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不犯也。 (3)由親里之比丘尼浣之、以非親里比丘尼為助力時、不語而浣、令浣新衣、令浣衣以外之資具、令式叉摩那、令沙彌尼〔浣之〕,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五 一 (1)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爾時,蓮華色比丘尼住舍衛城。時,蓮華色比丘尼晨著內衣,持上衣與鉢,為乞食而入舍衛城。於舍衛城乞食已,受食後歸,為日中入定休息而至安陀林。入於林中,坐於一樹下休息。時,巧於賊業之諸賊,殺牝牛,持其肉入安陀林。賊主見蓮華色比丘尼於日中休息,坐於一樹下。見已,作如是思惟:「若我子弟見之,可能害此比丘尼。」〔是故〕即由他路而行。時,其賊主取已煮熟肉中最佳之肉,而入於棕櫚葉之籠,懸掛於蓮華色比丘尼附近之樹上,云:「施與沙門婆羅門中見者,請持去!」而離去。蓮華色比丘尼由三昧起,聞賊主言此語。於是,蓮華色比丘尼取其肉而歸住房。時,蓮華色比丘尼,過夜取其肉,以鬱多羅僧包之,飛於空中再現於竹林中。 (2)時,世尊為乞食而入村落,留長老優陀夷以護精舍。時,蓮華色比丘尼至優陀夷處,作如是言:「大德!世尊往何處耶?」「妹!世尊為乞食而入村落也。」「大德!請以此肉供奉世尊。」「妹!汝以此肉使世尊喜悅。汝若與我安陀會,我亦如是因安陀會而將得喜悅。」「大德!我等女人衣實甚難得,此乃我最後之第五衣,我不能與。」「妹!譬如人與象亦應與之草。如是,汝供奉肉於世尊,亦應與我安陀會也。」如是,蓮華色比丘尼被長老優陀夷強索,即與安陀會而歸住房。諸比丘尼受取蓮華色比丘尼之衣鉢,而對蓮華色比丘尼曰:「大姊!汝之安陀會在何處耶?」蓮華色比丘尼以此事告諸比丘尼。諸比丘尼……非難:「何以長老優陀夷受取比丘尼之衣耶?女人得衣甚難。」時,諸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長老優陀夷受取比丘尼之衣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優陀夷!汝實受比丘尼之衣耶?」「實然!世尊!」「優陀夷!汝親里耶?非親里耶?」「非親里也,世尊!」「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女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是故,愚人!汝受非親里比丘尼之衣。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從非親里比丘尼之手受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諸比丘畏慎不受比丘尼之交易衣。諸比丘尼……非難:「大德!何以不受我等之交易衣耶?」諸比丘聞比丘尼等之譏嫌非難。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受五眾之交易衣,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之交易衣〕也。諸比丘!聽許接受此等五眾之交易衣。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受非親里比丘尼之衣,除交易外,尼薩耆波逸提。」 三 (1)「任何」者,……〔見捨墮四.二(一)〕……出家者也。 「衣」者,六衣中之一衣,應說淨之最下量〔以上〕之謂也。 「除交易外[13]」者,交換除外也。 ᅟᅟ==[13] 交易(pārivattaka),讓度衣之交換時,交換後還所有主。== 〔決定接〕受而將要受[14]時,突吉羅;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衣由我以非交易受於非親里比丘尼,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ᅟᅟ==[14] payoge,依註:欲接受而伸手等動作,及至入手之動作。== (2)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受衣者,除交易外是捨墮。於非親里有疑想而受衣者,除交易外是捨墮。於非親里有親里想而受衣者,除交易外是捨墮。 唯依比丘尼僧受具戒之〔比丘尼〕受衣,除交易外是突吉羅。 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不犯也。 (3)親里者、交易物、與輕物得重物時、與重物得輕物時、比丘以親厚想而取之、以暫取想而取之、除衣外而受其他資具、由式叉摩那受之、由沙彌尼受之,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六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優波難陀釋子善能說法。爾時,一長者子至長老優波難陀處,敬禮而一面坐。其長者子坐已,由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說法……而令歡喜。時,其長者子由於優波難陀釋子之說法……歡喜而對長老曰:「大德!有所需要者請說,凡是衣服、飲食、房舍、病資具藥物,其中任何一種,我等得與大德。」「賢者!汝若有意與我者,請以汝此著用之一外衣與我。」「大德!待我回家。歸家,從我著用之外衣或比此更好之衣送來。」長老優波難陀釋子再次對長者子如此曰……三次〔……乃至……〕「請……與我。」「大德!我等良家之子,唯〔著〕一外衣如何回去。大德!請待我歸家,我歸家即以此著用之一外衣或比此更好之衣送來。」「賢者!汝無施與之意而言乎?汝言出而不與。」如是,長者子由於長老優波難陀釋子強索而與一外衣而去。 (2)諸人見長者子而如是言:「賢者!汝何故〔唯〕著一外衣而還耶?」時,長者子以此事語眾人。眾人……非難:「此等沙門釋子多求不足,因彼等說法而請求施與,實非容易。為何說法被長者子請求施與時,而取長者子之衣耶?」諸比丘聞眾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長老優波難陀釋子乞長者子之衣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優波難陀!汝實乞長者子之衣耶?」「實然!世尊!」「優波難陀!是汝親里或非親里耶?」「非親里也。」「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是故,愚人!汝乞非親里長者子之衣。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非親里居士或居士婦乞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眾多比丘從沙祇長途往舍衛城。於途中,盜賊出現而奪比丘〔之衣〕。時,彼諸比丘〔思:〕「世尊禁止向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乞衣。」故畏慎而不乞衣,恰如裸形外道而來舍衛城,向諸比丘致敬。諸比丘如是言:「友!邪命士好!彼禮諸比丘。」彼等言:「友!我等非邪命士,我等是比丘。」諸比丘如是言長老優波離曰:「優波離大德!請檢問彼等。」如是,長老優波離檢問諸比丘已,告諸比丘等曰:「友!彼等是比丘,以衣給與彼等。」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諸比丘裸形而行乎?宜以〔軟〕草或〔樹〕葉覆之而行也。」 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被奪衣或失衣者,聽許向非親里之居士、居士婦乞衣。最先往〔僧〕之住處,若僧有精舍衣、臥布、敷布、褥覆(墊具之表層布)者,可受取以覆身。若僧無精舍衣、臥布、敷布、褥覆者,可以草或葉覆之而行,不得裸形而行。裸形而行者,突吉羅。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非親里之居士、居士婦乞衣者,除具其條件外,尼薩耆波逸提。於此所謂之條件者,比丘衣被奪時,或失衣之時,是其條件也。」 三 (1)「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居士」者,謂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婦」者,謂住俗家之婦人。 「衣」者,六衣中之一衣,當說淨之最下量之物。 「除具其條件外」者,具其條件除外。 「衣被奪」者,比丘之衣被王、賊、賭者或任何人所奪。 「失衣」者,比丘之衣或被火燒、水流或為鼠、蟻所嚙或著破之。 (2)除具其條件外而乞者,將要乞時,突吉羅;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乃至……『諸大德!此衣為我未具條件向非親里之居士乞來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3)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除具其條件外,乞衣者,捨墮。於非親里有疑想,除具其條件外,乞衣者,捨墮。於非親里有親里想,除具其條件外,乞衣者,捨墮。 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不犯也。 (4)具其條件時、親里者、被招待者、為他而乞者、依己之財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六群比丘至衣被奪之比丘處,作如是言:「友!被奪衣、失衣者,世尊聽許向非親里居士、居士婦乞衣。友!〔去〕乞衣!」「友!我等所得衣已足矣。」「我等為諸長老乞衣。」「友!去乞焉!」時,六群比丘至諸居士處,作如是言:「賢者!有衣被奪之比丘來,請與彼等衣。」如此乞甚多衣。時,一居士坐於集會處,言他居士曰:「賢者!有衣被奪之比丘來,我等已以衣與彼等。」彼亦如是言:「我等亦與之矣!」其他〔居士〕亦如是云:「我等與之矣!」彼等……非難:「何以沙門釋子不知量而多乞衣耶?沙門釋子可作布商或開商店矣!」諸比丘聞居士等……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不知量而多乞衣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不知量而多乞衣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不知量而多乞衣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彼比丘,非親里之居士、居士婦有多衣供奉而令恣意擇取,彼比丘最多亦當由其衣中取用內衣、外衣。若取用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1)「若彼比丘」者,意指衣被奪之比丘。 「非親里」者,……〔見捨墮六.三(一)〕……謂住於俗家之婦人。 「有多衣」者,有多量之衣。 「供奉而令恣意擇取」者,謂令師隨所欲擇取之。 「彼比丘最多亦當由其衣中取用內衣、外衣」者,若失三衣者,當受二衣;失二衣者,當受一衣;失一衣者,任何物皆不可受也。 「取用過此」者,乞此〔二衣〕以上,將要受用時,突吉羅;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衣為我從非親里居士處過量求來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2)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乞衣過此者,捨墮。於非親里有疑想……〔見捨墮六.三(三)〕……不犯也。 (3)云:「我取餘額。」即取而去、云:「餘額是汝物。」而與之、非被奪衣故與時、非失衣故與時、親里者、受請者、依己之財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一居士對其婦作如是言:「以衣施與優波難陀大德。」一乞食比丘聞此居士語,即至優波難陀釋子處,對彼如是言:「友!優波難陀!汝大福德之人也。某處一居士對其婦言:『施衣與優波難陀。』」「友!彼乃我檀越也。」如是,長者優波難陀釋子至居士家而言彼曰:「賢者!汝實欲以衣與我乎?」「大德!我實如是思惟:『我以衣與優波難陀大德。』」「賢者!汝若欲以衣與我者,應與如是之衣,如與我無著用之衣,與我何用?」 時,其居士……非難:「此等沙門釋子多求而不知足,以衣與彼等實非容易。為何大德優波難陀未被我請,先來我處,於衣作指示耶?」諸比丘聞此居士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長老優波難陀釋子,未受請先至居士家,於衣作指示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優波難陀!汝實未受請先至居士家,於衣作指示耶?」「實然!世尊!」「優波難陀!汝之親里或非親里乎?」「世尊!非親里也。」「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是故,愚人!汝未受請,先至非親里之居士家於衣作指示。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若為比丘豫備衣資,以此衣資購衣,使某甲比丘披覆,此時若其比丘未受請先往,就其衣作指示:『善哉!賢者!以此衣資購如斯之衣與我披覆!』望求好衣故,尼薩耆波逸提。」 二 (1)a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居士」者,謂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婦」者,謂住俗家之婦人。 a'「若為比丘」者,為比丘,以比丘為對象,欲與比丘披覆。 「衣資」者,或黃金、或錢、或真珠、或寶珠、或珊瑚、或鐵板、或綿布、或絲、或綿。 「此衣資」者,意指豫備〔交換之〕物。 「購」者,交換也。 「使披覆」者,施與之意。 「此時若其比丘」者,指定比丘而豫備衣資時有關之比丘。 「未受請先往」者,於未言:「大德!汝需如何之衣耶?要我購如何之衣耶?」之前。 「往」者,往其家或至某處。 「就其衣作指示」者,言希望或長、或寬、或厚、或軟柔者。 「此衣資」者,豫備物之意。 b'「購」者,交易也 「如斯」者,或長、或寬、或厚、或軟。 b 「與我披覆」者,施與我之意。 「望求好〔衣〕故」者,冀望佳或冀望高價。 由彼言購或長衣、或寬衣、或厚衣、或軟衣,在令購之時,突吉羅;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當如是捨……乃至……『諸大德!此衣由我未受請先至非親里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而得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2)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未受請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者,捨墮。於非親里有疑想,未受請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者,捨墮。於非親里有親里想,未受請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者,捨墮。 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不犯也。 (3)親里者、受請者、為他人者、依己之財者、令欲購高貴衣者購便宜衣,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九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一居士對他居士如是言:「我將以衣令大德優波難陀釋子披。」彼居士亦云:「我亦將以衣令大德優波難陀釋子披。」一乞食比丘聞彼居士等之談話。於是,其比丘至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處,而言彼曰:「友!優波難陀!汝大福德人也。在某處,一居士對他居士如是言:『我將以衣令大德優波難陀釋子披。』彼亦如是言:『我將以衣令優波難陀大德披。』友!彼等乃我檀越也。」如是,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至彼等居士家,對彼等如斯言:「賢者!汝等實欲以衣與我乎?」「大德!我等實如是思惟,我等將以衣與優波難陀大德披。」「賢者!汝等若欲以衣與我披者,應與如是之衣;若以我不欲披用之衣與我,何用?」爾時,彼等居士……非難:「彼等沙門釋子多欲而不知足,以衣與彼等實非容易。為何優波難陀大德,我等未請先來,就其衣作指示耶?」諸比丘聞彼等之……非難。彼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長老優波難陀釋子,未受請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耶?」如是,其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優波難陀!汝實未受請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耶?」「實然!世尊!」「優波難陀!汝之親里或非親里耶?」「非親里也。」「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是故,愚人!汝未受請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兩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各自為比丘豫備衣資,思:『我等將各自以此衣資,各自購衣,與某甲比丘披覆。』此時若其比丘未受請先往,就其衣作指示:『善哉!賢者!以各自衣資,兩人共同購如斯一衣與我披覆!』望求好衣故,尼薩耆波逸提。」 二 「若〔……〕為比丘」者,……〔見捨墮八.二(一)〕……欲與比丘也。 「兩」者,二人也。 「非親里」者,非繫屬……。 「居士」者,謂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婦」者,謂住俗家之婦人。 「衣資」者,謂黃金、或錢、或真珠、或寶珠、或珊瑚、或鐵板、或綿布、或絲、或綿。 「此衣資」者,指豫備物之意。 「購」者,交易。 「與〔……〕披」者,施與之意。 「此時若其比丘」者,指定比丘而豫備衣資時〔被指定〕之比丘。 「未受請先〔往〕」者,未受請而前來。 「往」者,……。 「就其衣作指示」者,或長……。 「此衣資」者,為豫備之物。 a'「兩人共同」者,二人一齊。 「如斯」者,……。 「與我披覆」者,施與我之意。 a 「望求好〔衣〕故」者,冀望佳、冀望高價。 由彼言購若長衣、若寬衣、若厚衣、若軟衣,在令購時,突吉羅……〔同捨墮八.二(一)─(三)。然「非親里居士、居士婦」換為「親里居士、居士婦」等〕……令欲購高貴之衣者購便宜衣,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〇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之檀越大臣,遣使者送衣資於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言:「以此衣資購衣。然後,以此衣與優波難陀大德披!」如是,其使者至優波難陀釋子處而作是言:「大德!此衣資乃為大德送來。大德!請取衣資。」如是說已,長老優波難陀對其使者曰:「賢者!我等不取衣資。然而,我等時機到時,當取淨衣。」於是,使者對長老優波難陀釋子曰:「大德!誰是執事人耶?」 爾時,一居士為某事務來僧園。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謂使者曰:「賢者!其優婆塞為諸比丘之執事人也。」時,使者令優婆塞同意,至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處而對長老曰:「大德!長老所示之執事人居士,我已得其同意。大德!屆時請往〔彼處〕,彼以衣施與師。」爾時,其大臣遣使者至長老優波難陀處,〔言:〕「大德!請受用此衣!我等冀望大德受用此衣!」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對其優婆塞亦不言何事。其大臣再遣使者至優波難陀釋子處,〔言:〕「大德……冀望……。」優波難陀釋子對其優婆塞亦勿語何事。大臣三次遣使者至優波難陀釋子處。「大德!……冀望受用此衣。」 (2)爾時,市民有集會,由市民訂規約:「後至者課五百錢。」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至優婆塞處而對他曰:「賢者!我要衣。」「大德!請待今日一夜。今日,市民有集會,由市民訂規約,後至者課五百錢。」〔長老言:〕「賢者!今日,與我衣。」而執其衣帶。如是,優婆塞因長老優波難陀之強索,為優波難陀釋子購衣而後至。諸人對其優婆塞曰:「大德!汝何故後至乎?取汝五百錢。」 爾時,其優婆塞以此事言彼等。眾人……非難:「彼等沙門釋子,多欲而不知足,為彼等之執事人實非容易。何以優婆塞言:『大德!請待今日一夜。』而不能待耶?」諸比丘聞眾之……非難。彼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長老優波難陀釋子於優婆塞言:『請待今日一夜。』而不能待耶?」如是,彼等以此事白世尊。「優波難陀!汝實於優婆塞言:『大德!請待今日一夜。』而不能待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為何於優婆塞言:『大德!請待今日一夜。』而不能待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3)若王、若大臣、若婆羅門、若居士以使者為比丘送衣資,言:『以此衣資購衣,與某甲比丘披。』其使者至比丘處而如是言:『大德!為長老送來衣資,長老當領受此衣資。』其比丘對其使者而作是言:『賢者!我等勿領受衣資,我等適當之時,當受淨衣。』其使者如是言其比丘曰:『長老有執事人乎?』諸比丘!冀望衣之比丘當指示執事人、淨人或優婆塞而言:『賢者!其人乃諸比丘之執事人。』其使者得執事人之同意,至其比丘處而如是言:『大德!長老所指示之執事人,我已得其同意矣。長老!屆時,請往〔彼處〕,彼當以衣與尊師。』諸比丘!若有冀望得衣之比丘,可至執事人處,二三次催促:『賢者!我要衣。』二三次催促,而得其衣者可;若不得者,四次、五次至六次,為〔其衣〕而寂默立之;四次、五次至最多六次,寂默立之,得其衣者可;過此盡力求得者,尼薩耆波逸提。若不得時,至送衣資之施主處,自去或遣使者。『諸賢!汝等為比丘送來衣資,對其比丘無任何之利益。卿等當取還自己之物,以免汝等失自己之物。』此乃於此時之如法行也。」 二 (1)「若〔……〕為比丘」者,為比丘,以比丘為對象,要與比丘也。 「王」者,為統治之人。 「大臣」者,食王之俸祿者。 「婆羅門」者,婆羅門種姓之人也。 「居士」者,謂除王、大臣、婆羅門外,其他之居士。 「衣資」者,為黃金、或錢、或真珠、或寶珠。 「以此衣資」者,為豫備之物。 「購」者,為交易之意。 「與〔……〕披」者,施與之意。 若其使者至比丘處而言:「大德!為長老而持來此衣資,請長老受領衣資!」其比丘如是對其使者曰:「……賢者!其人乃諸比丘之執事人也。」不應如是說:「與彼!」或「彼蓄之!」或「當交易!」或「彼當購之!」 若彼使者得執事人之同意,至比丘處而作如是言:「大德!長老所指示之執事人,我已得其同意。請長老時機到來,往矣!彼當以衣與汝。」諸比丘!冀望得衣之比丘至執事人處,當二、三次催促。「賢者!我要衣。」當勿云:「與我衣!持我衣來!交易我衣!去購我衣!」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 若得者善;若不得者,至彼處寂默〔為其衣〕而立,不得坐、不得取食、不得說法。若問:「汝為何而來?」之時,即云:「賢者!知之。」若坐、若取食、或說法者,即立破[15]。應二次立、三次立。 ᅟᅟ==[15] 立破(ṭhānaṁ bhañjati),依覺音等註,催促衣有語促(codanā)和默立(ṭhāna)二種。可三次語促、六次默立;即一語相當於二默,故得六語十二默;若四語可得四默,若五語可得二默之理也。下文示此。今云立破,即失去默立之效果,只許默立一次之意。== 四次〔說〕催促者,可得四次〔默〕立;五次促之者,得立二次;六次促之者,不得立。 (2)若越過此限求得此衣,得之,突吉羅;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乃至……『諸大德!此衣由我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而得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若不得時,至送衣之施主處,當自往或遣使者:「諸賢!汝等為比丘送衣,對於比丘無領受何等之利益,卿等當取還自己之物,勿失自己之物。」 此乃於此時之如法行,此乃於此時之隨法行。 (3)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有過想而得者,捨墮。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有疑想而得者,捨墮。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有減想而得者,捨墮。 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有過想者,突吉羅。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有疑想者,突吉羅。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有減想者,不犯也。 (4)三次催促、六次默立、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不催促而與、施主催促而與,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一迦絺那品——— 攝頌 十日與一夜     一月及浣.取 非親里.指示     兩人及使送 捨墮 一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阿羅毘邑阿伽羅婆精舍。其時,六群比丘至養蠶家如是言:「賢者!多煮蠶繭與我等,我等欲作雜絹絲之臥具。」彼等譏嫌非難:「為何沙門釋子來我等之處而作是言:『賢者!多……欲作〔……〕臥具。』耶?此於我等亦是福薄不善之業,我等為生活、為妻子之故,而多造此小生物之殺生。」諸比丘聞眾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亦非難:「何以六群比丘至養蠶家而作是言:『賢者!多……欲作臥具。』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至養蠶家而作是言:『賢者!多……欲作臥具。』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至養蠶家而作是言:『多……欲作臥具。』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以雜絹絲作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1)「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a 「若以……作」者,雖雜一絹絲,自作或教人作者,突吉羅;作成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乃至……『諸大德!此雜絹絲之臥具,由我自作,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a'「臥具[1]」者,攤開而製作,非織物也。 ᅟᅟ==[1] 北傳漢譯律藏皆為臥具(santhata),又作敷具。次句之「攤開而製作,非織物」,覺音註言,「於平地,以絹絲重重展開,灑以酢漿作之。」又《善見律》(大正二四.七七六下)「憍賒耶敷具者,平地佈置,以酢漿灑雜者……此敷具是氈作,非織物也。」關於臥具,古來中國日本異說極多,南山謂:「三衣即臥具,但應視為臥褥。」== (2)自作未成而自令作成者,捨墮;自作未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捨墮。 他人未作成而自令作成者,捨墮;他人未作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捨墮。 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羅;由他人作而獲得受用者,突吉羅。 作傘蓋、地毯、幕、長枕、枕,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其時,六群比丘以純黑色羊毛令作臥具。諸人巡行精舍,見而……非難:「何以沙門釋子以純黑色羊毛令作臥具乎?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聞彼等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以純黑色羊毛令作臥具乎?」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作純黑色羊毛之臥具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等令作純黑……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令作純黑色羊毛之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之意。 「黑」者,有二黑,生黑或染黑也。 「臥具」者,攤開而製作,非織物也。 「令作」者,自作或教他人作也。欲令作之……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純黑色羊毛之臥具,由我所作。』……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思:〕世尊禁止作純黑色羊毛之臥具。於是,彼等僅於邊緣加白色羊毛,仍以純黑色羊毛令作臥具。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唯邊緣加白色羊毛,仍以純黑色羊毛令作臥具乎?」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僅於邊緣加白色羊毛而〔……乃至……〕令作臥具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為何僅於邊緣加白色羊毛……令作臥具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作新臥具時,當取二分純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毛。若比丘不取二分純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毛,而令作新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新」者,取「作」而言。 「臥具」者,攤開而製作,非織物。 「作〔……〕時」者,正在自作或教他人作時。 「取二分純黑色羊毛」者,即加入二多羅量。 「第三分白色羊毛」者,即一多羅量之白色羊毛。 「第四分褐色羊毛」者,即一多羅量之褐色羊毛。 「若比丘不取二分純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毛」者,謂不入白色羊毛一多羅、褐色羊毛一多羅,而作新臥具,或令人作,欲作之時,突吉羅;作成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臥具由我不加白色羊毛一多羅,褐色羊毛一多羅而作,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自作未成而令作成之者……〔見捨墮一一.二(二)〕……受用者,突吉羅。 入白色羊毛一多羅和褐色羊毛一多羅而作、入其以上之白色羊毛和其以上之褐色羊毛而作、以純白色羊毛和純褐色羊毛而作,作傘蓋、地毯、幕、長枕、枕,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比丘年年令作臥具。彼等言:「與羊毛!欲羊毛!」而多求多乞。眾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年年令作臥具,言:『與羊毛!欲羊毛!』而住於多求多乞乎?我等臥具,作一次存用五年或六年,我等有諸嬰兒排大小便、或被鼠所嚙。然而彼等沙門釋子年年〔……乃至……〕住於多求多乞乎!」諸比丘聞眾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諸比丘年年令作臥具,……與羊毛……住於多求多乞乎?」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比丘等實年年令作臥具,……與羊毛……住於多求多乞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等年年令作臥具,……與羊毛……住於多求多乞乎?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令作新臥具者,應持用六年。其臥具若於六年以內,或捨或不捨,而令作新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一比丘病於憍賞彌。諸親戚遣使至比丘處,〔言:〕「大德!歸來!我等看護〔汝〕病。」諸比丘亦如是言:「友!去!親戚要看護汝病。」彼比丘言曰:「友!世尊已制立學處,『若比丘作新臥具者,應持用六年。』我有病,不能持臥具去。我無臥具,不易安身,我不去。」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當聽許與臥具認可。諸比丘!應如是與:其病比丘至僧眾處已,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諸大德!我病不能持臥具而往。諸大德!我乞請僧認許臥具。』 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因病不能持臥具而往,彼求僧認許臥具,若僧時機可者,僧與某甲比丘認許臥具。』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此……求認許臥具,僧與某甲比丘認許臥具。諸大德中,與某甲比丘認許臥具,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僧與某甲比丘認許臥具竟。僧已忍……知解。』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新作臥具者,應持用六年。其臥具若於六年以內,或捨或不捨,而作新臥具者,除僧之認許外,尼薩耆波逸提。」 三 「新」者,……非織物。 「作」者,自作或令他作也。 「應持用六年」者,最少持用六年。 「若於六年以內」者,六年以下也。 「捨其臥具」者,施與他人也。 「不捨」者,不與任何人也。 「除僧之認許外」者,僧不認許,而自作或令他作新臥具,將要作者,突吉羅;作已者,捨墮。應捨於僧、別〔……乃至……〕「『諸大德!此臥具由我於六年以內,僧不認許而作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自作未成而自令作成者,捨墮……他未作成而他令作成者,捨墮。 六年作、六年以上作、為他人作或令作、由他人作而獲得受用,作傘蓋、地毯、幕、長枕、枕、得僧認許,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五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世尊對諸比丘曰:「諸比丘!我欲入靜處三月,除一送食比丘外,任何人皆不應至我處。」「諾!世尊!」諸比丘應諾世尊,除一送食比丘,誰皆不至世尊處。 爾時,舍衛城僧制規約:「友!世尊欲入靜處三月[2]。『除一送食比丘外,誰皆不許至世尊處。』若至世尊處者,應處以波逸提。」時,優波斯那朋健陀子率眾至世尊處,頂禮世尊,退坐一面。與客比丘互相問訊,乃是諸佛之常法。世尊對退坐於一面之長老優波斯那朋健陀子如是言:「優波斯那!諸事安穩否?乞食易得乎?長旅而來不疲倦乎?」「世尊!我等輕安,乞食易得,遠路來而不倦也。」時,長老優波斯那之弟子比丘坐近世尊。時,世尊對其比丘曰:「比丘!汝喜糞掃衣乎?」「世尊!我不喜糞掃衣。」「比丘!汝何故是糞掃衣者?」「世尊!我和尚是糞掃衣者,故我亦是糞掃衣者。」爾時,世尊對長老優波斯那朋健陀子如是曰:「優波斯那!汝此徒眾實甚可愛。優波斯那!汝如何教導此眾乎?」「世尊!若來向我求出家者,我即如是言:『賢者!我是住阿蘭若者、乞食者、糞掃衣者,若汝亦住阿蘭若者、乞食者、糞掃衣者,我當許汝出家。』彼若應諾者,許出家;不應諾者,不得出家。來求依止我者,我即如是言:『賢者!我是住阿蘭若者、乞食者、糞掃衣者,若汝亦住阿蘭若者、乞食者、糞掃衣者,我與汝依止。』彼若應諾者,我與依止;不應諾者,不與依止。世尊!我如是教導此眾。」 ᅟᅟ==[2] 世尊欲靜處三月,《善見律》和《五分律》皆作「欲入靜三月,唯《十誦律》作入靜處四月。」== (2)「善哉!善哉!優波斯那!善哉!優波斯那之率眾。優波斯那!汝於舍衛城知僧之規約乎?」「世尊!我於舍衛城不知僧之規約。」「優波斯那!舍衛城由僧自作規約:『友!世尊欲入靜處三月,除一送食比丘外,任何人不得至世尊處。』若至世尊處者,當處以波逸提。」「世尊!舍衛城之僧自制規約乎?我等於〔世尊[3]〕所未制不得制;又,已制者不得廢,取〔世尊〕所制立學處而實行[4]。」 ᅟᅟ==[3] 〔世尊〕未制不得制,又,已制者不得廢,由世尊所制,住為學處。《五分律》言,佛若不制,僧不得制;若佛制已,僧不得違。(大正二二.二六〇下)。== ᅟᅟ==[4] 實行,原語為 vattissāmā,有行使、遂行等意,日譯為住。== 「善哉!優波斯那!未制者不應制,已制者不應廢,取所制立學處而實行。優波斯那!諸比丘中住阿蘭若者、乞食者、糞掃衣者,聽許隨意來見我。」 爾時,眾多比丘立於門外。「我等處分長老優波斯那朋健陀子以波逸提。」時,長老優波斯那率眾從坐而起,頂禮世尊,右繞而去。其時,諸比丘對長老優波斯那如是言:「友!優波斯那!汝於舍衛城知僧之規約乎?」「友!世尊亦如是言我曰:『汝〔於舍衛城〕知……而實行。』友!世尊言:『諸比丘中住阿蘭若者、乞食者、糞掃衣者,聽許隨意來見我。』」其時,彼等諸比丘〔言:〕「長老優波斯那所言是實,『未制者不得制,已制者不得廢,取所制立學處而實行。』」 (3)諸比丘聞世尊言:「阿蘭若比丘、乞食比丘、糞掃衣比丘,聽許隨意來見我。」諸比丘因欲見世尊,捨其臥具,受持[5]阿蘭若者分、乞食者分、糞掃衣者分。時,世尊與眾多比丘巡行房舍,見處處捨去臥具而言諸比丘曰:「諸比丘!何故此等臥具於處處捨之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然,諸比丘!以十利故,我為諸比丘制立學處,為攝僧、為僧安樂……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ᅟᅟ==[5] 受持,原語為 samādiyiṁsu,有取、受、受持等意。今譯為受持,日譯則為「取」。== 若比丘,作座臥具,以壞色故,應從舊臥具之邊緣取入一佛搩手。若比丘不從舊臥具取入一佛搩手,而令作新座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a'「作」者,自作或令他作之時。 「座具」者,謂座墊。 「臥具」者,攤開而製作者,非織物也。 b'「以壞色故,從〔……〕邊緣取入一佛搩手」者,為堅固而應切取周圍或四隅,鋪敷在〔新臥具〕之一處,或擘鬆而鋪敷[6]。 ᅟᅟ==[6] vijaṭetvā vā santharitabbaṁ,註若不能敷著(貼)時,細擘可雜其新物而作之謂也。== a 「舊臥具」者,鋪過一次或用過一次。 b 「若比丘,不從舊臥具〔之邊緣〕取入一佛搩手」者,若不從舊臥具之邊緣取入一佛搩手而自作或令作新座臥具,當豫備作時,突吉羅;作已,是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座臥具,由我非從舊臥具之邊緣取入一佛搩手而作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自作未作成而自令作成者,捨墮……〔見捨墮十一〕……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羅。 從舊臥具之邊緣取入一佛搩手而作、不得時取入小量以作之、不得時不取入而作之、由他人作而獲得受用者,作傘蓋、地毯、幕、長枕、枕,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比丘往舍衛城途中,於拘薩羅國得羊毛。時,其比丘將羊毛包於鬱多羅僧而行,眾人見其比丘而取笑曰:「大德!汝買若干,有若干利益乎?」其比丘被眾人所嘲笑而有瞋恚。如是,其比丘至舍衛城〔已疲倦如投木材者〕,立擲羊毛而去。諸比丘對彼比丘曰:「友!汝何故立擲羊毛而去乎?」「友!我實為此羊毛被眾人所取笑。」「友!汝從多遠之地持來此羊毛乎?」「友!超越三由旬。」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比丘持羊毛過三由旬乎?」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實持羊毛過三由旬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為何汝持羊毛過三由旬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行路時得羊毛,有需要當可領受。領受已而無持者時,欲自持得限三由旬。若持過此者,雖無持者,亦為尼薩耆波逸提。」 二 「若比丘行路時」者,正在道路行之意。 「得羊毛」者,從僧、或別眾、或親戚、或友得,或自糞掃物得,或由己之財物而得。 「需要者」者,謂希望之〔比丘〕。 「可領受。領受已〔……〕自持得限三由旬」者,最遠可自己持三由旬之意。 「無持者時」者,無其他任何持者,或女子、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眾者。 「若持過此,雖無持者」者,過三由旬之最初一步,突吉羅;過第二步者,捨墮。立於三由旬內,擲於三由旬外者,捨墮。不令知而放置於他人之乘物或行李上,過三由旬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羊毛由我〔持〕過三由旬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過三由旬,有過想而行過者,捨墮;於過三由旬,有疑想而行過者,捨墮;於過三由旬,有不足想而行過者,捨墮。 於不足三由旬有過想者,突吉羅;於不足三由旬有疑想者,突吉羅;於不足三由旬而有不足想者,不犯也。 持三由旬、持三由旬以下、持三由旬又持回、意欲停留而行三由旬之後由此處持往他處、被奪〔再〕獲得而持、獲得已捨物可再持、作為行李令他人持,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釋迦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園。其時,六群比丘令比丘尼浣、染、梳鬆羊毛。諸比丘尼為浣、染、梳鬆羊毛而怠廢說教、質問、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至世尊處,禮世尊已,退立一面。於一面立已,世尊對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作如是言:「瞿曇彌!諸比丘尼實熱心精進,制約自己而住耶?」「世尊!比丘尼如何得熱心耶?大德六群比丘令比丘尼浣羊毛……怠廢於說教、質問、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也。」其時,世尊對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說法……令歡喜。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聞世尊之說法……歡喜,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爾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僧而問六群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實令比丘尼浣、染、梳羊毛乎?」「實然!世尊!」「比丘!汝等之親里耶?非親里耶?」「世尊!非親里也。」「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是故,愚人!汝等以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梳羊毛。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令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或梳羊毛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令「浣之!」如此命令者,突吉羅;浣之者,捨墮。令「染」者,突吉羅;染之者,捨墮。令「梳」者,突吉羅;梳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羊毛由我令非親里比丘尼浣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浣羊毛者,捨墮。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浣、染羊毛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浣、梳羊毛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浣、染、梳羊毛者,一捨墮、二突吉羅。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染羊毛者,捨墮。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染、梳羊毛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染、浣羊毛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染、梳、浣羊毛者,一捨墮、二突吉羅。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梳者,捨墮。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梳、浣羊毛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梳、浣、染羊毛者,一捨墮、二突吉羅。 於非親里有疑想……乃至……。 於非親里有親里想……乃至……。 令浣他人之羊毛者,突吉羅。令唯依比丘尼僧受具戒者浣之,突吉羅。 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不犯也。 由親里比丘尼浣之、以非親里比丘尼為助力者時、不語而浣時、令浣未使用之羊毛製品時,令式叉摩那、令沙彌尼〔浣之〕,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為王舍城一常施食檀越家之比丘,凡是在此家得嚼食、瞰食,其中必留長老優波難陀釋子之分。一日將晚,其家有肉,留優波難陀釋子之分。其家之兒至夜曉時起而哭曰:「與我肉!」時,居士對其婦曰:「大德之分與兒,我等別購與大德。」 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於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至其家,在已設座位上坐。爾時,其居士至長老優波難陀之前敬禮而退於一面坐。一面坐已,彼居士如是言長老優波難陀釋子曰:「大德!昨晚得肉,從其中為大德留置一分。大德!至夜曉時,此兒起而哭曰:『與我肉!』故以大德之分與兒。大德!可以一錢持來何物耶?」「賢者!此一錢為我留存乎?」「然!為大德留存之。」「賢者!其一錢當與我。」如是,居士與長老優波難陀釋子一錢而譏嫌非難:「恰如我等持金錢,彼等沙門釋子亦如此受持金錢。」諸比丘聞居士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長老優波難陀釋子欲受持金錢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優波難陀!汝實受持金錢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欲受持金錢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自捉金銀及錢,或令捉之,或受其留置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a'「捉」者,自取者捨墮。 「金銀」者,言黃金〔等〕。 「錢」者,迦利沙槃錢、銅錢、木錢、樹膠錢等,言一般所通用者。 a 「令捉」者,令他取之者捨墮。 「受其留置者[7]」者,云:「此乃大德之物。」而〔為他〕留置(保存)者,受之,捨墮。 ᅟᅟ==[7] Rhys Davids 之戒本,英譯雖是“or allow it to be kept in deposit for him”,今依下註及從意義上譯之。== 應捨於僧中。「諸比丘!應如是捨: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諸大德!我捉(取)金錢,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捨已,自白懺悔其罪。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攝受其罪。若此有淨人或優婆塞來時,彼應如是言:『賢者!知此。』若彼雖言以此持來何物,亦不得言:『持來如斯如斯之物。』當示酥、油、蜜、石蜜等淨物。若彼由其〔錢〕交換淨物而持來,則除捉(取)金錢之比丘,所有之人皆可受用。如是得此者可;若不得者,彼當言:『賢者!應捨之。』若彼捨即可;若不捨者,應選具足五法之比丘,任捨金錢〔之比丘〕。即無愛行、無瞋行、無癡行、無怖行、知捨不捨也。 諸比丘!當如是選任。初,乞請其比丘,乞請已,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若僧時機可者,僧選任某甲比丘為捨金錢〔比丘〕。』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僧選任某甲比丘為捨金錢比丘。諸大德中,選任某甲比丘為捨金錢比丘,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僧選任某甲比丘為捨金錢比丘竟。僧已忍……知解。』」 由其所選任之比丘,當不作相[8]而投之,若作相以投者,突吉羅。 ᅟᅟ==[8] 不作相而投之(animittaṁ katvā pātetabbaṁ),若依覺音註,閉目、不想落在河、崖、叢林等處而投捨之。== 於金銀有金銀想而捉金銀者,捨墮;於金銀有疑想而捉金銀者,捨墮;於金銀有非金銀想而捉金銀者,捨墮。 於非金銀有金銀想者,突吉羅;於非金銀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金銀有非金銀想者,不犯也。 於僧園內或於住處自捉或令捉而藏之言:「所有者當持去。」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買賣種種金銀。眾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恰如在家受欲之人,買賣種種金銀耶?」諸比丘聞彼眾人……非難。彼等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欲買賣種種金銀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買賣種種金銀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買賣種種金銀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為買賣種種之金銀[9]者,尼薩耆波逸提。」 ᅟᅟ==[9] rūpiyasaṁvohāra,在覺音註為 jātarūparajataparivattana,即前戒所言金銀及錢,即指貴金屬及貨幣之交換買賣。在《五分律》謂:「以金銀及錢、種種買賣。」《四分律》謂:「種種買賣寶物。」其次之第二十戒不是金錢,是禁止物品之交換。== 二 「任何」者,……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a 「為」者,以已成購已成者,捨墮;以已成購未成者,捨墮;以已成購已成未成者,捨墮。 a1「種種之」者,言已成、未成、已成未成。「已成」者,〔已做成〕頭飾、頸飾、手飾、足飾、腰飾。「未成」者,其整塊物〔尚未製為成品〕之謂。「已成未成」者,言前面兩者。 a2「金銀」者,謂黃金、迦利沙槃、銅錢、木錢、樹膠錢等,一般通用之物。 以未成購已成……以未成購未成……以未成購已成未成……。 以已成未成購已成……以已成未成購未成……以已成未成購已成未成者,捨墮。 應捨於僧中。「諸比丘!應如是捨: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諸大德!我買賣種種寶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 捨已,自白懺悔其罪。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攝受其罪。若此有淨人或優婆塞……〔見捨墮十八.二。『捉金錢之比丘、捉金錢』換以『購金銀之比丘、購金銀』〕……。」 於非金銀有金銀想,而購金銀者,捨墮;於非金銀有疑想,而購金銀者,捨墮;於非金銀有非金銀想,而購金銀者,捨墮。 於非金銀有金銀想者,突吉羅;於非金銀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金銀有非金銀想者,不犯也。 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善巧作衣。彼由外衣布片作僧伽梨,調綴鮮豔赤色而披之。時,一遊行者著高貴外衣至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處而對彼曰:「友!汝之僧伽梨實是好衣,與我!」「友!汝真知。」「然!我知。」「友!諾!」而與之。 如是,遊行者著其僧伽梨歸遊行者園。〔其他〕遊行者如是對彼遊行者曰:「友!此僧伽梨於汝真美好,汝從何處得此耶?」「友!以我外衣交換而來。」「友!此僧伽梨〔已舊〕已無幾日可用,還是汝之外衣好。」 時,其遊行者〔思:〕「彼等言真實,此僧伽梨於我已無幾日可用,還是我之外衣好。」即至優波難陀釋子處作如是言:「友!此是汝僧伽梨,還我外衣。」「友!我已語汝,汝自知耶?我不還。」時,其遊行者……非難:「在家對在家之後悔者尚可還,為何出家對出家而不還耶?」諸比丘聞此遊行者之……非難。彼等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優波難陀釋子與遊行者交換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優波難陀!汝實與遊行者交易耶?」「實然!世尊!」「愚人!汝為何與遊行者交易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交易種種〔物品〕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a 「若交易」者,言以此與彼、以此取彼、以此交換彼、以此購彼、如此行動者,突吉羅。由是有買賣,己之物入他人之手,他人之物入己之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我以種種物作交換,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a'「種種」者,衣服、飲食、臥具、病資具、藥、乃至粉藥丸、楊枝、未織之絲等之謂。 於交易有交易想者,捨墮;於交易有疑想者,捨墮;於非交易有交易想者,捨墮。於非交易有交易想者,突吉羅;於非交易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交易有非交易想者,不犯也。 問價、言於造淨物者、言此為我等之物、言我等要此物,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二蠶綿品——— 攝頌 蠶綿.純.二分     六年座臥具 羊毛二.捉取     並種種交易 捨墮 二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積蓄眾多之鉢。諸人巡拜精舍見〔此〕,譏嫌非難:「為何沙門釋子積蓄眾多鉢耶?沙門釋子為鉢商或開陶器店耶?」諸比丘聞彼等……非難。彼等中少欲者……非難:「為何六群比丘蓄長鉢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蓄長鉢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蓄長鉢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蓄長鉢者,尼薩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長老阿難得長鉢,長老阿難欲以此贈長老舍利弗,適遇舍利弗住沙祇。時,長老阿難如是念:「世尊已制立學處,不得蓄長鉢。我今得此長鉢,欲贈長老舍利弗,而長老舍利弗住沙祇,我當如何處理?」於是,長老阿難以此事白世尊。「阿難!舍利弗幾日回來耶?」「世尊!九日或十日內也。」爾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限十日以蓄長鉢。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限十日得蓄長鉢,若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三 「限十日」者,最長得蓄十日。 「長鉢」者,非受持之物,又未說淨之物。「鉢」者,有二種鉢:鐵鉢、泥鉢也;又有三種鉢:大鉢、中鉢、小鉢也。大鉢者,可容阿羅伽量之飯、四分之一主食物,〔其餘為〕適當之副菜;中鉢者,容那利量之飯……副菜;小鉢者,容拔陀量之飯……副菜也。過大非鉢,過小亦非鉢也。 「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者,於十一日之明相出現時,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諸大德!此鉢由我〔蓄〕過十日,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捨已,自白懺悔其罪。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攝受其罪,還與所捨之鉢。『大德僧!請聽!此鉢是某甲比丘之捨鉢,已捨於僧。若僧時機可者,僧以此鉢還與某甲比丘。』其比丘近於眾比丘……〔見捨墮一.三─四〕……。」 於不壞有壞想者,捨墮。 於不破有破想者,捨墮。 於不被奪有被奪想者,捨墮。 捨墮鉢,不捨而受用者,突吉羅。 不過十日而有過想者,突吉羅;不過十日而有疑想者,突吉羅;不過十日而有不過想者,不犯也。 受持十日以內、說淨、捨、失〔鉢〕、破壞、被奪而取、以親厚想取,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四 時,六群比丘捨鉢不還與,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不得不還與捨鉢,不還與者,突吉羅。」 捨墮 二二 一 (1)爾時,佛世尊在釋迦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園。時,一陶師向諸比丘敬曰:「諸大德中要鉢者,我供奉。」其時,諸比丘不知量而多乞鉢。彼等中,持小鉢者,乞大鉢;持大鉢者,乞小鉢。於是,其陶師多為諸比丘作鉢,不能作其他之賣品,生活不得,妻子亦為他而困擾。眾人……譏嫌非難:「為何沙門釋子不知量而多乞鉢耶?陶師多為彼等作鉢,不能作其他之賣品,生活不得,妻子亦為他而困擾。」諸比丘聞彼等之……非難。彼等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為何諸比丘不知量而多乞鉢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比丘等實不知量而多乞鉢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彼等愚人為何不知量而多乞鉢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語諸比丘曰:「諸比丘!不得乞鉢,乞者,突吉羅。」 (2)爾時,一比丘之鉢破壞。時,其比丘〔思:〕「世尊制乞鉢事。」而畏慎不敢乞,以手行乞食。眾人……譏嫌非難:「為何沙門釋子以手乞食,恰如外道耶?」諸比丘聞彼等眾人之……譏嫌非難。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其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失鉢者或壞鉢者,聽許乞鉢。」 (3)其時,六群比丘知:「世尊聽許失鉢者、壞鉢者乞鉢。」彼等小破、小壞、微損,即多乞鉢。於是,陶師亦如此為六群比丘多作鉢,不能作其他之賣品,生活不得,妻子亦為他困擾。眾人亦如此……譏嫌非難:「為何沙門釋子不知量而多乞鉢耶?陶師多為彼等作鉢,不能作其他之賣品,自己無以生活,妻子亦為他困擾。」諸比丘聞彼等之……譏嫌非難。彼等中少欲者……亦譏嫌非難:「為何六群比丘小破、小壞、微損而多乞鉢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小破……而多乞鉢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為何汝等小破……而多乞鉢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鉢不至五綴而換[1]新鉢者,尼薩耆波逸提。其鉢應由彼比丘捨於比丘眾,比丘眾中,當以最下之鉢與彼比丘。『比丘!此是汝鉢,當持至破壞。』此乃於此時之如法行也。」 ᅟᅟ==[1] 換,原語為 cetāpeyya,意為交換或買,日譯為「求」。==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不至五綴」者,鉢之無補接、或一補接、或二補接、或三補接、或四補接者。 「無綴量鉢」者,言無二指〔長之〕痕跡。「綴量」者,言有二指長之痕跡。 a'「換者」,乞也。欲得者,突吉羅;已得者,捨墮。當捨於僧中,全比丘當持所受持之鉢而集合。下鉢者不得欲持上鉢,若下鉢者欲持上鉢者,突吉羅。 「新鉢」者,言乞取之鉢。 a 「諸比丘!應如是捨: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諸大德!此鉢由我未至五綴而乞得,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捨已,自白懺悔其罪。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攝受其罪。 應選具[2]五法之比丘為分鉢人,即無愛行、無瞋行、無癡行、無怖行、知取不取也。諸比丘!當如是選任。初,應乞請其比丘,乞請已。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ᅟᅟ==[2] 具,原語為 samannāgato,意為具足,日譯為「見」。== 『大德僧!請聽!若僧時機可者,僧選某甲比丘為分鉢人。』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僧選某甲比丘為分鉢人。諸大德中,選某甲比丘為分鉢人,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 僧選某甲比丘為分鉢人已。僧已忍……知解。』 由被選任之比丘分鉢,向上座曰:『大德!請上座取鉢。』若上座取〔其鉢〕者,上座之鉢應與第二上座,對彼之憐愍,不得不取,不取者,突吉羅;於無鉢者,不得令取。以如是方法,令至比丘僧中之下座取之,其比丘眾中,最下鉢當與彼之比丘。『比丘!此是汝鉢,當持至破壞。』」 其比丘不得以此鉢置於非處,不得盛非食物而食。無論如何失此鉢,或壞、或破,不得捨去。若置於非處、或盛非食物而食、或捨者,突吉羅。 「此乃於此時之如法行」者,於此場合,為隨順法之意。 (2)以無綴鉢換無綴鉢者,捨墮;以無綴鉢換一綴……二綴……三綴……四綴鉢者,捨墮。 以一綴鉢換無綴……一綴……二綴……三綴……四綴鉢者,捨墮。 以二綴鉢……以三綴鉢……以四綴鉢換無綴鉢……乃至……一綴鉢……乃至……二綴鉢……乃至……三綴鉢……四綴鉢者,捨墮。 以無綴鉢換無綴量鉢者,捨墮;以無綴鉢換一綴量鉢……以四綴鉢換四綴量鉢,捨墮;以無綴量鉢換無綴鉢者,捨墮……。 以四綴量鉢換四綴鉢者,捨墮;以無綴量鉢換無綴量鉢……以四綴量鉢換四綴量鉢者,捨墮。 失鉢者、壞鉢者、親里者、被招待者、為他人乞者、依己之財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三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長老畢陵伽婆蹉欲在王舍城邊作住處窟,而令清掃山窟。時,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至畢陵伽婆蹉長老處,禮長老而退坐一面。坐已,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對畢陵伽婆蹉長老曰:「大德!上座令〔他人〕作何事耶?」「大王!欲作住處之窟,而令〔人〕清掃山窟也。」「大德!尊者需要淨人耶?」「大王!世尊不聽許用淨人。」「大德!若是,即請問世尊,然後告知我。」「然!大王!」長老畢陵伽婆蹉如此應諾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 爾時,長老畢陵伽婆蹉為頻毘娑羅說法……令歡喜。時,王由長老畢陵伽婆蹉之說法……歡喜,從座而起,禮長老已,右繞而去。由此,長老畢陵伽婆蹉遣使至世尊處而言:「世尊!摩揭陀王頻毘娑羅欲奉施淨人。世尊!此當如何耶?」爾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用〕淨人。」 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再至長老畢陵伽婆蹉處,禮長老而退坐一面。坐已,言長老曰:「大德!世尊聽許用淨人耶?」「然!大王!」「若此,大德!我奉施淨人與尊者。」 時,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忘卻應諾施淨人於長老畢陵伽婆蹉事,久後得憶念,言一事務大臣曰:「我應諾〔施〕淨人於大德,汝已奉施耶?」「大王!尚未與淨人於大德。」「至今已過幾日耶?」時,其大臣算其日而告頻毘娑羅王曰:「大王!已五百日矣!」「然!汝以五百淨人奉施大德。」「是!大王!」其大臣應諾於大王,奉施五百淨人於長老畢陵伽婆蹉,因此而成一村,此名淨人村,亦稱為畢陵伽村。 (2)爾時,長老畢陵伽婆蹉依住此村。時,長老畢陵伽婆蹉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為乞食而入畢陵伽村。爾時,其村行祭典,童女等盛裝著華鬘而戲。時,長老畢陵伽婆蹉順次行乞食至一淨人之家已,坐在所設座位上。其時,淨人婦之女兒,見少女等裝飾華鬘遊戲而泣:「與我華鬘!與我裝飾具!」時,長老畢陵伽婆蹉問其淨人婦曰:「此少女何故而泣耶?」「大德!此少女見其他少女盛裝著華鬘而泣:『與我華鬘!與我裝飾具!』我等貧人,何處能有華鬘裝飾具耶?」 爾時,長老畢陵伽婆蹉取一草輪[3]言其淨人婦曰:「來!以此草環結在少女頭上。」時,其淨人婦取草環結於少女之頭,即成黃金之華鬘,莊嚴美麗,王之後宮亦無如此之金華鬘。眾人告摩揭陀王頻毘娑羅曰:「大王!其淨人家有黃金之華鬘,莊嚴美麗,王之後宮亦無有如此之金華鬘。其貧人何處得來?必是竊盜而來之物也。」於是,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令捕縛淨人之一族。長老畢陵伽婆蹉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再入畢陵伽村乞食,於村順次行乞食而至其淨人家,問鄰居曰:「此淨人一族至何處耶?」「大德!因黃金華鬘故,被王所縛也。」 ᅟᅟ==[3] 草輪(tiṇaṇḍupaka),註為 tiṇacumbaṭaka 如草作的釜鍋墊,置於頭上之墊可運水瓶及其他器物。== (3)於是,長老畢陵伽婆蹉至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宮殿。至已,坐在所設座位上。時,頻毘娑羅王至畢陵伽婆蹉長老前,敬禮而坐一面。一面坐已,於是,長老畢陵伽婆蹉對王曰:「大王!何故縛淨人之一族耶?」「大德!彼淨人有金華鬘,莊嚴美麗,我後宮亦無此金華鬘。彼之貧人何處得來?必是盜取而來也!」時,長老畢陵伽婆蹉作念:「使摩揭陀王頻毘娑羅之宮殿成為黃金。」〔因〕此宮殿皆成黃金。「大王!王此眾多之黃金,從何處來耶?」「大德!知矣!由大德之神通力也。」而放其淨人一族。 眾人知大德畢陵伽婆蹉於大王座前,示現神通不可思議之過人法而歡喜信仰,為長老畢陵伽婆蹉持來五種藥物,即熟酥、生酥、油、蜜、石蜜。雖然,長老畢陵伽婆蹉為應得此〔五種藥〕者,而〔彼〕以所得許多五種藥喜捨於徒眾。其徒因多得而成驕奢者,將所得藏滿瓶甕也,又充於漉水器、囊袋,掛於窗上。令此等〔物品〕互為結纏粘著,亦因鼠食而散布於精舍。眾人巡拜精舍,見〔此〕而譏嫌非難:「此沙門釋子內藏貨物,恰如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諸比丘聞彼等之……非難。彼等中少欲者……非難:「為何諸比丘思如是驕奢耶?」於是,彼等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比丘等實思如是驕奢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為何汝等愚人思如是驕奢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病比丘當有病殘藥,即熟酥、生酥、油、蜜、石蜜也。此等得後,限蓄七日得以食用,若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病比丘當有病殘藥」者,「熟酥」是牛乳酥、山羊乳酥或水牛乳酥等,其淨肉之熟酥也。「生酥」者,是此等之生酥。「油」者,胡麻油、芥子油、蜜樹油、萞麻油、獸油也。「蜜」者,蜂蜜也。「石蜜」者,從甘蔗而得者也。 「此等得後,限蓄七日得以食用」者,最長可食七日。 「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者,於第八日明相出時,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藥由我蓄過七日,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過七日有過想者,捨墮;於過七日有疑想者,捨墮;於過七日有不過想者,捨墮。 於非受持有受持想者,捨墮。 於不捨有捨想者,捨墮。 於不失有失想者,捨墮。 於不壞有壞想者,捨墮。 於不燒有燒想者,捨墮。 於不被奪有被奪想者,捨墮。 已捨而得,不得用於塗身、不得食用,當用於燈火或塗足[4]。由他比丘〔得〕,可用塗身而不得食用。 ᅟᅟ==[4] kāḷavaṇṇa,註、辭典皆無此字。黑色之意,但《四分律》言:「用於塗腳或燃燈。」《五分律》說:「施塗身、塗足、或燃燈之油。」《僧祇律》亦言此三油,可能是塗足之意。== 於不過七日有過想者,突吉羅;於不過七日有疑想者,突吉羅;於不過七日有不過想者,不犯也。 受持七日以內、捨、失、壞、燒失、被奪而取、以親厚想取、由未圓具者之捨去或殘留或放棄之物、受用不求而與之物,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世尊聽許諸比丘用雨季衣。六群比丘知「世尊聽許用雨季衣」,即早求雨季衣,早作雨季衣而著用;因雨季衣破壞,裸形被雨淋也。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六群比丘,早求雨季衣,早作而著用,因雨季衣壞而裸形被雨淋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愚人!汝等實早求雨季衣,早作而著用,因雨季衣壞而裸形被雨淋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早求……著用……雨淋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熱季[5]之最後一月,比丘當求雨季衣,熱季之最後半月,當作而受用;若熱季之最後一月以前求雨季衣,熱季之最後半月以前作而受用者,尼薩耆波逸提。」 ᅟᅟ==[5] māso seso gimhānaṁ,熱季含春季四個月中之最後一個月。熱季者,自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故至三月十六日以後得求雨季衣,至四月一日得縫製著用,不得在此以前求製之意。《善見律》言四月十六日製而五月一日受持者,以 āsāḷha 月(此地之三月十六日─四月十五日)為四月,sāvaṇa 月(此地之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為五月,此見於印度曆。== 二 「熱季之最後一月,比丘當求雨季衣」者,至前曾施雨季衣之諸人處,當作如是言:「雨季衣之時也,雨季衣之時令也,其他眾人亦施與雨季衣。」不可言:「與我雨季衣,雨季衣持來與我,為我交換雨季衣,為我購雨季衣。」 「熱季之最後半月,當作而受用」者,熱季之剩半月,當縫製受用也。 「熱季之最後一月以前」者,於熱季剩一月以上之時,求雨季衣者,捨墮。 「熱季之最後半月以前」者,於熱季剩半月以上之時,縫製著用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雨季衣由我於熱季剩一月以上時求;於熱季剩半月以上時作而著用之,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熱季剩一月以前,有過想而求雨季衣者,捨墮;於熱季剩一月以上,有疑想而求雨季衣者,捨墮;於熱季剩一月以上,有一月以下想而求雨季衣者,捨墮。 於熱季剩半月以上,有過想而製作著用雨季衣者,捨墮;於熱季剩半月以上,有餘想而製作著用雨季衣者,捨墮;於熱季剩半月以上,有半月以下想而製作著用雨季衣者,捨墮。 有雨季衣而裸形被雨淋者,突吉羅。 於熱季剩一月以下,有過想者,突吉羅;熱季剩一月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羅;熱季剩一月以下,有以下想者,不犯也。 熱季剩一月以下,有過想者,突吉羅;熱季剩半月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羅;於熱季前半月以下,有以下想者,不犯也。 於熱季剩一月求雨季衣,於熱季剩半月作而著用;於熱季剩一月以下求雨季衣,熱季剩半月以下作而著用;以所求之雨季衣度過雨期,著用雨季衣度過雨期,可洗浣收藏者,有理由時始可著用;衣被奪者、失衣者、有意外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如是對兄之弟子比丘言:「友!來!我等出去遊行諸方。」「大德!因我是披弊衣者,我不去!」「友!來!我與汝衣。」而將衣施與彼。其比丘聞:「世尊將要出發遊行諸方。」於是,其比丘作如是思惟:「我今不共長老優波難陀遊行諸方,願共世尊出遊諸方。」時,優波難陀長老對其比丘言:「來!友!今出遊諸方。」「大德!我不與大德出遊諸方,我願共世尊出遊諸方。」「友!我與汝衣,乃望汝共我出遊。」忿怒不喜而奪回〔其衣〕。時,其比丘以此事語諸比丘,彼等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自以衣施與比丘後,忿怒不喜而奪回〔其衣〕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優波難陀!汝實自以衣施與其比丘〔……乃至……〕奪回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為何自以衣施與比丘後,忿怒不喜而奪回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自以衣施與比丘後,忿怒不喜,自奪或令奪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之意。 a 「自」者,自施與。 「衣」者,謂六種衣中之一衣,當說淨之任何衣之最下量。 a'「比丘」,其他比丘也。 「忿怒不喜」者,謂不適意、心受打擊、瞋恚。 「奪」者,自奪之即捨墮。 「令奪」者,令他奪者,突吉羅;一次命令而屢奪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衣由我自與比丘後而奪回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與衣後,忿怒不喜,奪或令奪者捨墮;於受具戒者有疑想,與衣……或令奪者,捨墮;於受具戒者有不受具戒者想,與衣……或令奪者,捨墮。 與他資具後,忿怒不喜,奪或令奪者,突吉羅。 於未受具戒者與衣或其他資具之後,忿怒不喜,奪或令奪者,突吉羅。 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或與彼、或對彼有親厚想而取,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時,六群比丘於作衣時,多乞絲。作衣已,絲多殘餘。時,六群比丘言:「然!友!我等再乞絲令織師織衣。」於是,六群比丘更乞絲令織師織衣,織衣已,絲又多剩餘。六群比丘再乞絲令織師織衣,織衣已,絲又多剩餘。第三次……令織〔師織衣〕。眾人……非難:「為何沙門釋子自乞絲令織師織衣耶?」諸比丘聞彼眾人之……非難。彼等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六群比丘自乞絲令織師織衣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自乞絲,令織師織衣耶?」「實然!世尊!」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自乞絲令織師織衣耶?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自乞絲令織師織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比丘」之意。 「自」者,自乞也。 「絲」者,有六種絲,即麻絲、綿絲、絹絲、毛絲、大麻絲、粗麻也。 「令織師」者,使織師織之,欲令織時,突吉羅;已織成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衣由我自乞絲令織師所織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織物有織物想者,捨墮;於織物有疑想者,捨墮;於織物有非織物想者,捨墮。於非織物有織物想者,突吉羅;於非織物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織物有非織物想者,不犯也。 為縫衣之線、帶、肩紐、鉢囊、漉水器,親里者、受請者、為他乞者、依己之財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一居士為往遠地而對其妻言:「持絲與某甲織師,織成衣後保存之,余歸,當以衣供大德優波難陀釋子披。」一乞食比丘聞此居士語。於是,其比丘至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處作如是言:「友!優波難陀!汝是大福德人。於某處,一居士為往遠地,如是語其婦:『持絲……披。』友!彼乃我檀越也。」彼織師亦長老優波難陀釋子之檀越。於是,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至其織師處而作是言:「賢者!此衣乃為我而織,汝應該作更長、寬、厚、善織、密緻、平滑又易理。」「大德!彼等持絲來與我而言:『依絲而織衣。』大德!不可能作長、寬或厚也。然而,大德!巧織、密緻、平滑又易理是可為。」「否!賢者!汝勿拘此絲,當作長、寬、厚矣。」時,其織師將持來之絲掛織機已,至其婦處而作是言:「大姊!還要絲。」「賢者!我非謂汝依此絲織之耶?」「大姊!汝實告我依此絲織之。然而,大德優波難陀如是言我:『否!賢者!汝勿拘……厚矣。』」於是,彼婦又與同量之絲。 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聞:「彼居士由遠地歸來。」於是,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至其居士家,坐所設座位。時,居士至優波難陀釋子處,敬禮而退坐一面。坐已,居士問其婦曰:「其衣已織耶?」「然!夫君!其衣已織矣。」「持〔衣〕來,我供大德優波難陀披。」時,其婦持衣來,以其事語夫君。時,居士與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衣而譏嫌非難:「沙門釋子多欲不知足,以衣與彼等實非容易。為何大德優波難陀釋子未受我請之前,即至居士之織師家,就其衣作指示耶?」諸比丘聞彼居士之……非難。彼等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長老優波難陀釋子,不受請而先至居士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優波難陀!汝實不受請先至居士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耶?」「實然!世尊!」「優波難陀!汝之親里耶?非親里耶?」「世尊!非親里也。」「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是故,愚人!不受請而先至非親里居士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為比丘令織師織衣。其時,若比丘於〔居士〕未受請之前至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賢者!此衣為我而織,作長、寬、厚、善織、密緻、平滑又易理,我等亦會以物贈賢者耳。』彼比丘如是語已,若贈以物,雖僅托鉢食,亦尼薩耆波逸提。」 二 a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居士」者,謂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婦」者,謂住俗家之婦人。 a'「為比丘」者,以比丘為對象,欲與比丘著用。 「令織師」者,使紡織師。 b'「〔令〕織」者,使織之。 「衣者」,六種衣中之任何一衣,應說淨之最下量。 b 「其時,若比丘」者,云為比丘而織衣之比丘。 「未受請之前」者,未言:「大德!冀望何衣耶?我為尊師織如何之衣耶?」之前。 「至織師處」者,至其織師家,於何處即至何處。 「就其衣作指示」者,言:「賢者!此衣乃為我而織也,要作長、寬、厚、善織、密緻、平滑又易理。我等亦可能以物贈賢者。」 「彼比丘如是語已,若贈以物,雖僅托鉢食」者,「托鉢食」乃粥、飯、嚼食、粉藥丸、楊枝、未織之絲乃至說法也。 依彼語作長、寬或厚,欲使作之者,突吉羅;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衣由我於未受請之前,至非親里居士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未受請之前至居士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者,捨墮;於非親里有疑想,未受請之前至居士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者,捨墮;於非親里有親里想,未受請之前至居士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者,捨墮。 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不犯也。 親里者、受請者、為他乞者、依己之財者、欲織高貴衣而令織便宜衣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八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一大臣要往遠地,遣使至比丘處。「諸大德!請來!我當施安居〔之衣食物〕。」諸比丘因住安居者,世尊不聽許受安居施,畏慎不往。爾時,其大臣……非難:「為何諸大德,我遣使請而不來耶?我往軍陣,難知生死。」諸比丘聞彼大臣之……非難。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受蓄特施衣。」 (2)爾時,諸比丘〔知:〕「世尊聽許受蓄特施衣。」彼等受特施衣,蓄過衣時。其衣聚束掛於衣竿,長老阿難巡行房舍,見衣聚束掛於衣竿。見已,如是言諸比丘:「友!誰之衣聚束掛於衣竿耶?」「友!我等之特施衣也。」「友!此特施衣可蓄幾日耶?」其諸比丘如其所蓄語長老阿難。長老阿難……非難:「為何諸比丘受特施衣而蓄過衣時耶?」如是,長老阿難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比丘等實受特施衣而蓄過衣時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為何彼等愚人受特施衣而蓄過衣時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有十日而未至〔前〕迦提月之滿月[6],比丘得特施衣者,比丘知特施衣,當領受之,領受之後,可蓄至衣時。若蓄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ᅟᅟ==[6] 迦提月之滿月(kattikatemāsipuṇṇamaṁ),迦提月通常是雨期最後一個月,即舊曆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之謂。然,此亦有謂前月即 assayuja 月,此謂前迦提月(pubba-k),普通之迦提月稱為後迦提月(pacchima-k)。今之迦提月之滿月是夏三月竟,即前迦提月之滿月,七月十五日也。後迦提月之滿月。如見於次戒之 kattikacātumāsipuṇṇamā 也。因此,本戒之意,普通是在安居竟受施物,安居中雖不受,但七月五日以後得受特施衣。== 二 「有十日而未至」者,未到自恣日,還有十日之意。 「迦提月之滿月」者,謂〔前〕迦提月之自恣日。 「特施衣」者,或往軍陣者、或遠行者、或病中者、或姙娠者、或不信者起信時、或不淨信者而起淨信時,若彼遣使至比丘處,言:「大德!請來!我作安居施。」此名為特施衣也。 「比丘知特施衣,當領受之,領受之後,可蓄至衣時」者,謂認識此是特施衣之後可蓄之。 「衣時」者,無授與迦絺那衣時,是雨期最後之一個月;有授與迦絺那衣時,是五個月之謂也。 「若蓄過此」者,無授與迦絺那衣之時,過雨期最後日〔八月十五日〕者,捨墮。有授與迦絺那衣之時,過迦絺那衣〔特權〕停止之日〔十二月十五日〕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特施衣由我〔蓄〕過衣時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特施衣有特施衣想,而過衣時者,捨墮;於特施衣有疑想,而過衣時者,捨墮;於特施衣有非特施衣想,而過衣時者,捨墮。 於不受持有受持想……乃至…… 於不說淨有說淨想……乃至…… 於不捨衣有捨想……乃至…… 於不失衣有失想……乃至…… 於不壞衣有壞想……乃至…… 於不燒衣有燒想……乃至…… 於不被奪衣有被奪想,而過衣時者,捨墮。 捨墮衣,不捨而受用者,突吉羅。 於非特施衣有特施衣想者,突吉羅;於非特施衣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特施衣有非特施衣想者,不犯也。 於〔衣〕時中受持、說淨、捨、失衣、壞衣、燒衣、被奪而取、以親友想而取,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九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雨季安居竟[7]而住阿蘭若處。迦提賊[8]〔思:〕「比丘得財」而襲之。以此事白世尊。其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住阿蘭若處者,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村落〕之民家。」 ᅟᅟ==[7] 雨安居竟,底本之原語為 vutthavassā,日譯為「入雨安居」,從原語之意義,以及其下文,有迦提賊來襲事件而判斷,應為「雨安居竟」。== ᅟᅟ==[8] 迦提賊(kattikacoraka),迦提月即比丘雨安居竟之後,是雨期後之月所起之賊,因此時比丘多得布施物,故易被襲。《五分律》言八月賊,謂殺人以祠天。== (2)爾時,諸比丘〔知:〕「世尊聽許住阿蘭若者,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彼等以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他行而過六夜。其衣失、壞、燒、鼠嚙,諸比丘粗服惡衣。他比丘如是言:「友!汝等何故粗服惡衣耶?」爾時,諸比丘以此告他比丘等。他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諸比丘以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他行而過六夜耶?」於是,他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彼等比丘實以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他行而過六夜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為何彼等愚人以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他行而過六夜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夏安居竟後至迦提月之滿月,住任何具有危險與恐怖之阿蘭若住處,住如是住處之比丘,願意者,可以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比丘若有任何離衣因緣,彼等比丘得離其衣,以六夜為限。除僧之認許外,若離過此限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夏安居竟」者,已住過雨安居。 「至迦提月之滿月」者,言後迦提月之滿月[9]。 ᅟᅟ==[9] 後迦提月之滿月(kattikacātumāsini),雨期四月之最後之滿月,即後迦提月之滿月(八月十五日)也。參照註[06]。== a 「具有危險」者,於僧園、於僧園境內,可見賊所住、立、坐、臥之處。 「〔具有〕恐怖」者,於僧園及僧園境內,曾見為賊所殺、所奪、所打也。 a'「住任何……阿蘭若住處」者,阿蘭若住處者,言離〔村〕最少五百弓之處。 「住如是住處之比丘」者,意指住如此住處之比丘也。 「願意者」者,有冀望者。 「以三衣中之一衣」者,或僧伽梨、或鬱多羅僧、或安陀會。 「置於民家」者,放置於行乞界周圍之村。 「比丘若有任何離衣因緣」者,有因由、有應作之事。 「比丘得離其衣,以六夜為限」者,最長得離六夜。 「除僧之認許外」者,除比丘之許可者外。 「若離過此」者,於第七日明相出時,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衣由我,僧無認許,離六夜以上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僧無認許,離衣過六夜,而有過想者,捨墮;僧無認許,離衣過六夜,而有疑想者,捨墮;僧無認許,離衣過六夜,而有減六夜想者,捨墮。 於不捉有捉想……乃至…… 於不失有失想……乃至…… 於不壞有壞想……乃至…… 於不燒有燒想……乃至…… 僧無認許,不被奪而被奪想者,捨墮。 捨墮衣,不捨而受用者,突吉羅。 六夜以下有過想者,突吉羅;六夜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羅;六夜以下有減想者,不犯也。 離衣六夜、離衣六夜以下、離衣六夜再入村界內住而不出,六夜內捉衣、捨、失衣、壞失、燒衣、被奪而取、以親厚想取、僧認許,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三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於舍衛城有一集團為僧伽備衣食,云:「我等供奉衣食。」時,六群比丘至其集團處而作是言:「賢者!此衣與我等。」「大德!我等不能與,我等每年備衣與食布施僧。」「賢者!眾僧有多施主,而有多食。我等唯依止於汝等,見汝等而住此處。汝等若不與我等,誰與我等耶?賢者!此衣與我等。」 時,其眾人豫備之衣被六群比丘強索,而全與六群比丘,〔僅〕以食供養眾僧。諸比丘中,知為眾僧豫備衣食,而不知〔衣〕與六群比丘者作是言:「賢者!以衣與眾僧。」「大德!無有,所備有限之衣,為六群大德迴入為己有。」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六群比丘明知為供養僧之所得物,而迴入為己有耶?」 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知供養僧之所得物,而迴入為己有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知其為供養僧之所得物,而迴入為己有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明知為供養僧之所得物,而迴入為己有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之意。 「明知」者,自己知、他人告彼或彼告之也。 a'「供養」者,破「我等見、我等作」等語。 「僧之〔……〕物」者,布施僧之物。「所得」者,衣服、飲食、房舍、病資具藥湯乃至粉藥丸、楊枝、未織絲之謂。 a 「迴入為己有」者,前方便為突吉羅;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係我知是供養僧之所得物,迴入為己有,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供養有供養想而迴入為己有者,捨墮;於供養有疑想而迴入為己有者,捨墮;於供養有非供養想而迴入為己有者,捨墮。 以供養於僧者迴入他僧或塔者,突吉羅;以供養於塔者迴入於他塔或僧或人者,突吉羅;以供養於人者迴入於他人或僧或塔者,突吉羅。 於非供養有供養想者,突吉羅;於非供養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供養有非供養想者,不犯也。 被問:「我施與何處?」而言:「施與汝可得受用布施物之處、可得果德之處、可常住之處、或能令汝心清淨喜悅之處。」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三鉢品——— 攝頌 二鉢.藥.雨衣     第五之布施 自.織與特施     有難及僧物 大德!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尼薩耆波逸提終——— 律藏  經分別(Sutta-Vibhaṅga)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正覺 諸大德!今誦出九十二波逸提法。 波逸提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喝陀伽釋子反覆其言而與外道議論,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故作異答,故為妄語,約時處而不履行。諸外道譏嫌非難:「何以喝陀伽釋子與我等議論,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故作異答,故為妄語,約時處而不履行耶?」諸比丘聞彼諸外道之譏嫌非難。於是,諸比丘至喝陀伽釋子處而作是言:「友!喝陀伽!汝實與外道議論,以非為是……而不履行耶?」「友!如何可說服彼等外道,勿使彼等獲勝。」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喝陀伽釋子與外道議論,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故作異答,故為妄語,約時處而不履行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集比丘眾而問喝陀伽釋子曰:「喝陀伽!汝實與外道議論,以非為是……故為妄語,約時處而不履行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與外道議論,以非為是……故為妄語,約時處而不履行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故意妄語者,波逸提。」 二 (1)「故意妄語」者,是欲欺誑者之言、語、說、話、語告等,非聖之語業也。即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覺言覺,不知言知;見言不見,聞言不聞,覺言不覺,知言不知也。 不見是眼不見,不聞是耳不聞,不覺是鼻不嗅、舌不味、身不觸,不知是心不識也。見者以眼見,聞者以耳聞,覺者以鼻嗅、以舌味、以身觸,知者以心識也。 (2)由三行相不見而言:「我見。」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即〔一〕語前思:「我將語虛妄。」〔二〕語時思:「我語虛妄。」〔三〕語已思:「我語虛妄已」。 由四行相不見而言:「我見。」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即語前思:「我將語虛妄。」語時思:「我語虛妄。」語已思:「我語虛妄已。」言異於所見[1]也。 ᅟᅟ==[1] 關於以下所見、所忍、所樂、所想,參照南傳律藏一.第四波羅夷之註。== 由五行相不見而……思:「我語虛妄已。」言異於所見,言異於所忍也。 由六行相不見而……思:「……語……已。」言異於所見,言異於所忍,言異於所樂也。 由七行相不見而……思:「……語……已。」言異於所見,言異於所忍,言異於所樂,言異於所想也。 由三行相不聞而言:「我聞。」……乃至……不覺而言:「我覺。」乃至不知而言:「我知。」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即語前思:「我將語虛妄。」語時思:「我語虛妄。」語已思:「我語虛妄已。」由四行相,乃至由五行相,乃至由六行相,乃至由七行相……言異於所想也。 (3)由三行相不見而言:「我見、聞。」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由三行相不見而言:「我見、覺。」……不見而言:「我見、知。」……不見而言:「我見、聞、覺。」……不見而言:「我見、聞、知。」不見而言:「我見、聞、覺、知。」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 由三行相不聞而言:「我聞、覺。」不聞而言:「我聞、見。」不聞而言:「我聞、覺、知、見。」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由三行相不覺而言:「我覺、知。」不覺而言:「我覺、知、見、聞。」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由三行相不知而言:「我知、見。」……不知而言:「我知、見、聞、覺。」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 (4)由三行相見而言:「我不見。」……乃至……聞而言:「我不聞。」……乃至……覺而言:「我不覺。」……乃至……知而言:「我不知。」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 (5)由三行相見而言:「我聞。」見而言:「我覺。」見而言:「我知。」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由三行相見而言:「我聞、覺。」見而言:「我聞、知。」見而言:「我聞、覺、知。」……,……知而言:「我見、聞、覺。」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 (6)由三行相,於見有疑,見而不確記,見而不憶,見而忘;於聞有疑,聞而不確記,聞而不憶,聞而忘;於覺有疑……於知有疑……知而忘,却言:「我知、見。」知而忘,却言:「我知、覺。」知而忘,却言:「我知、見、聞。」知而忘,却言:「我知、見、聞、覺。」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 由四行相、五行相、六行相、七行相知而忘,却言:「我知、見、聞、覺。」如此故意妄語者,波逸提。即語前思:「我將語虛妄。」語時思:「我語虛妄。」語已思:「我語虛妄已。」言異於所見,言異於所忍,言異於所樂,言異於所想也。 (7)戲興而說、躁急而說(戲興而說者,即不考慮而說;躁急而說者,即想說此,〔誤〕而說他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與諸善比丘諍論而罵諸善比丘,從種、名、姓、行業、職技、病、相、欲念、罪、卑下而罵詈,惡口侮慢。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六群比丘與諸善比丘諍論而罵諸善比丘,從種……惡口侮慢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汝等實與諸善比丘諍論而罵諸善比丘,從種……惡口侮慢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與善比丘諍論而罵諸善比丘,從種……惡口侮慢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語諸比丘曰: 二 「諸比丘[2]!往昔於得叉尸羅國,一婆羅門有一牛名蘭底伊沙羅(Nandivisāla歡喜滿)。時,蘭底伊沙羅牛言彼婆羅門:『婆羅門!卿往言:「我牛能曳引滿載之百車。」然後,與長者賭千金。』於是,彼婆羅門與長者言:『我牛能曳引滿載之百車。』而賭千金。諸比丘!於是,彼婆羅門繫蘭底伊沙羅牛於滿載之百車曰:『無角[3]!進!無角!拉!』爾時,蘭底伊沙羅牛即止立於其處。諸比丘!於是,婆羅門賭輸千金而深憂。時,蘭底伊沙羅牛言其婆羅門:『婆羅門!卿何故深憂耶?』『我實為汝輸千金。』『婆羅門!卿何故於我非無角而辱呼無角耶?卿〔再〕前往,言:「我牛能曳引滿載之百車。」與長者賭二千金。我非無角,勿以無角辱呼我。』 ᅟᅟ==[2] 此故事同《本生經》第二十八(南傳大藏經小部經典六)。== ᅟᅟ==[3] 原語 kūṭa 有詐欺之意,英譯《本生經》為「欺瞞者」(rascal);P. T. S. 辭典喻為:如無角之牛,將其角切除,始無危險。《有部毘奈耶》言:禿頭無角。《五分律》為曲角、《四分律》為一角。== 諸比丘!於是,彼婆羅門與長者言:『我牛能曳引滿載之百車。』而賭二千金。時,彼婆羅門繫蘭底伊沙羅牛於滿載之百車曰:『進!善牛!拉!善牛!』諸比丘!時,蘭底伊沙羅牛即曳引滿載之百車。 當言善愛語     切勿語不善 為言愛語者     牛即曳重載 彼亦得財寶     由此皆歡喜 諸比丘!其時,惡口侮慢之語,乃我不愛之語,今為何以惡口侮慢之語為愛語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罵詈語者,波逸提。」 [A1]三 ᅟᅟ==[A1] 三【CB】,二【南傳】== (1)「罵詈語」者,以十事罵詈,即從種、名、姓、行業、職技、病、相、欲結、犯過、惡罵。 種者,有二種:卑種與貴種。卑種者,旃陀羅種、竹師種、獵師種、車師種、除糞者種,此等名為卑種。貴種者,剎帝利種、婆羅門種,此等名為貴種。 名者,有二名:卑名與貴名。卑名者,阿蛙康那加、奢蛙康那加、單尼達加、沙義達加、庫拉蛙達加等。於各地方被輕蔑、侮慢而不被尊敬者,此等名為卑名。貴名者,與佛、法、僧有關連者,於各地方不被輕蔑、侮慢而被尊敬者,此等名為貴名。 姓者,有二姓:卑姓與貴姓。卑姓者,庫奢耶姓、婆拉多蛙奢姓,於各地方被輕蔑、侮慢而不被尊敬者,此等名為卑姓。貴姓者,瞿曇姓、莫迦拉那姓、伽奢耶那姓、瓦施達姓等,於各地方不被輕蔑、侮慢……而被尊敬者,此等名為貴姓。 行業者,有二業:卑業與貴業。卑業者,木工業、打掃業等,於各地方被輕蔑……而不被尊敬者,此等名為卑業。貴業者,耕作、商賈、牧牛等,於各地方不被輕蔑……而被尊敬者,此等名為貴業。 職技者,有二技:卑技與貴技。卑技者,籠技、陶技、織技、皮革技、理髮技等,於各地方被輕蔑……而不被尊敬者,此等名為卑技。貴技者,印契[4]、數、書等,於各地方不被輕蔑……而被尊敬者,此等名為貴技。 ᅟᅟ==[4] 印契,原語 muddā 有計、印契、指算、記號等意。日譯為「計」。次項為「數」等於計,又因 muddā 與 sippa 結合,意為「印契之術」,故取「印契」。== 一切之病者,卑也;然「蜜便病」[5]者,貴也。 ᅟᅟ==[5] 原語 madhumeha 覺音註云:無病苦故為貴。P. T. S. 辭典云糖尿病。== 相者有二相:卑相與貴相。卑相者,極長、極短、極黑、極白等,此等名為卑相。貴相者,不極長、不極短、不極黑、不極白,此等名為貴相。 一切之欲結者,卑也。 一切之犯過者,卑也;然而預流犯、定犯者[6],貴也。 ᅟᅟ==[6] 預流犯 sotāpatti 是達預流果。定犯 samāpatti 是入定。「犯」之譯語雖不正當,āpatti 本來是「達」「到」之意,有犯戒律罪之意,故以此語譯為犯也。== 惡罵者,有二罵:卑罵與貴罵。卑罵者,汝是駱駝、汝是羊、汝是牛、汝是驢馬、汝是畜生、汝是墮地獄人、汝無善趣、惡趣在等汝之謂、或以耶音[7]呼之、或以巴音呼之、或以男女根名呼之,此等名為卑罵。貴罵者,汝是賢者、汝是有能者、汝是智者、汝是多聞者、汝是說法者、汝無惡趣、善趣在等汝之謂,此等名為貴罵。 ᅟᅟ==[7] 原語 yakāra,ya 或耶音之意。以 ya 附於人名之後即有輕侮之意。例如 dāsiyā,gumbiya,次如 bhakāra 亦同。== (2)一比丘於他比丘以惡口之意、侮慢之意、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賤之種,即對旃陀羅、竹師、獵師、車師、除糞師等,言:「汝是旃陀羅、汝是竹師、汝是獵師、汝是車師、汝是除糞師。」語語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貴種之剎帝利、婆羅門,言:「汝是旃陀羅……汝是除糞師。」語語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貴語對卑種之旃陀羅……除糞師,言:「汝是剎帝利、汝是婆羅門。」語語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貴語對貴種之剎帝利、婆羅門,言:「汝是剎帝利、汝是婆羅門。」語語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名,即阿蛙康那加、奢蛙康那加、單尼達加、沙義達加、庫拉蛙達加等,言:「汝是阿蛙康那加……汝是庫拉蛙達加。」語語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貴名之佛護、法護、僧護,言:「汝是阿蛙康那加……汝是庫拉蛙達加。」語語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貴語對卑名……以貴語對貴名……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姓之庫奢耶、婆拉多蛙奢……以卑語對貴姓之瞿曇、莫迦拉那、伽奢耶那、瓦施達……以貴語對卑姓……以貴語對貴姓……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業之木工、清掃夫……以卑語對貴業之耕者、商賈者、牧者……以貴語對卑業……以貴語對貴業者……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技之籠師、陶師、織師、皮革師、理髮師,言:……以卑語對貴技之印契師、數師、書師……以貴語對卑技……以貴語對貴技……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病者:患癩者、膨病者、患肺者、癲癇者,言……以卑語對貴病之蜜便病者言……以貴語對卑病者……以貴語對貴病者……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相之極長者、極短者、極黑者、極白者……以卑語對貴相之非極長、非極短、非極黑、非極白者,言……以貴語對卑相……以貴語對貴相……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欲之貪、瞋、癡所纏縛者,言……以卑語對貴欲之離貪者、離瞋者、離癡者,言……以貴語對卑欲……以貴語對貴欲……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犯之波羅夷犯戒者、僧殘犯戒者、偷蘭遮犯戒者、波逸提犯戒者、波羅提提舍尼犯戒者、突吉羅犯戒者、惡說犯戒者,言……以卑語對貴犯預流者,言……以貴語對卑犯者……以貴語對貴犯者……波逸提。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下之駱駝、羊、牛、驢馬、畜生、墮地獄人,言:「汝是駱駝……汝是墮地獄人、汝無善趣、惡趣在等汝。」語語波逸提。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高貴之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言:「汝是駱駝……惡趣在等汝。」語語波逸提。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貴語對卑下之駱駝……墮地獄人,言:「汝是賢者、汝是有能者、汝是智者、汝是多聞者、汝是說法者、汝無惡趣、善趣在等汝。」語語波逸提。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以貴語對高貴之賢者……言:「……等汝。」語語波逸提。 (3)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而如是言:「於此有多數之旃陀羅、竹師、獵師、車師、除糞師。」語語惡作。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而如是言:「此有多數之剎帝利、婆羅門。」語語惡作。 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而如是言:「此有多數之阿蛙康那加、奢蛙康那加、單尼達加、沙義達加、庫拉蛙達加……佛護、法護、僧護……庫奢耶、婆拉多蛙奢……瞿曇、莫迦拉那、伽奢耶那、瓦施達……木工業者、打掃業者……耕作者、商賈者、牧牛業者……籠師、陶師、織師、皮革師、理髮師……印契師、數師、書師……患癩者、膨病者、患肺者、癲癇者……蜜便病者……極長者、極短者、極黑者、極白者……非極長者、非極短者、非極黑者、非極白者……貪縛者、瞋縛者、癡縛者……離貪者、離瞋者、離癡者……波羅夷犯〔戒〕者……乃至……惡說犯戒者……預流者……駱駝、羊、牛、驢馬、畜生、墮地獄者、彼等無善趣、惡趣在等彼……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彼等無惡趣、善趣在等彼者。」語語惡作。 (4)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而如是言:「此等實是旃陀羅、竹師、獵師、車師、打掃師等……乃至……實是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語語惡作。 (5)一比丘於他比丘……使其為難之意,而如是言:「我等非旃陀羅、竹師、獵師、車師、打掃師……乃至……我等非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我等無惡趣、善趣在待我等。」語語惡作。 (6)一比丘於未受具者……使其為難之意,以卑語對卑賤者言、以卑語對高貴者言、以高貴語對卑賤者言、以高貴語對高貴之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言:「汝是賢者、汝是有能者、汝是智者、汝是多聞者、汝是說法者、汝無惡趣、善趣在等汝。」語語惡作。 一比丘於未受具者……使其為難之意,而如是言:「此有多數之旃陀羅……我等非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我等無惡趣、善趣在待我等。」語語惡作。 (7)一比丘於他比丘,無惡口侮慢之意,亦無使其為難之意,為嬉戲,以卑語對卑賤之旃陀羅、竹師、獵師、車師、打掃師,言:「汝是旃陀羅……汝是打掃者。」語語惡說。 一比丘於他比丘,無惡口……之意,為嬉戲,以卑語對高貴之剎帝利、婆羅門,言:「汝是旃陀羅……汝是除糞者。」……以貴語對卑賤……以貴語對高貴之剎帝利、婆羅門言:「汝是剎帝利、汝是婆羅門。」語語惡說。 一比丘於他比丘,無惡口……之意,為嬉戲,以卑語對卑賤者言……乃至……以卑語對高貴者言、以貴語對卑賤者言、以貴語對高貴之賢者……言:「……善趣在等汝。」語語惡說。 一比丘於他比丘,無惡口……之意,為嬉戲,而如是言:「此有多數之旃陀羅……我等非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我等無惡趣、善趣在待我等。」語語惡說。 (8)一比丘於未受具者,無惡口……之意,為嬉戲,以卑語對卑賤者言……乃至……以卑語對高貴者言、以貴語對卑賤者言、以貴語對高貴之賢者……言:「……善趣在等汝。」語語惡說。 一比丘於未受具者,無惡口……之意,為嬉戲,而如是言:「此有多數之旃陀羅……我等非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我等無惡趣、善趣在待我等。」語語惡說。 (9)為義而說[8]、為法而說、為教而說,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ᅟᅟ==[8] 參照南傳律藏一.第三僧殘之註。== 波逸提 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為起諍論之諸比丘提供離間語,聞此語,為破此而語彼;聞彼語,為破彼而語此。於是,未起之諍事生起,已起之諍事增大。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為起諍論……提供離間語……語……生起……增大。」於是,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為起諍論……〔乃至〕……增大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為起諍論……〔乃至〕……增大。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令增長……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以語令比丘離間者,波逸提。」 二 (1)離間語者,依二事有離間語:即為得愛好或為使離叛。 由十事提供離間語,即從種、名、姓、行業、職技、病、相、欲結、犯過、惡罵。 種者,有二種:卑種與貴種。卑種者,旃陀羅種、竹師種、獵師種、車師種、除糞者種,此等名為卑種。貴種者,剎帝利種、婆羅門種,此等名為貴種……乃至……。惡罵者,有二罵:卑罵與貴罵。卑罵者,言:「汝是駱駝……或以男女根名呼之。」此等名為卑罵。貴罵者,言:「汝是賢者……善趣在等汝。」此等名為貴罵。 (2)比丘聞一比丘之語,提供他比丘離間語:「某比丘言汝是旃陀羅、竹師、獵師、車師、除糞師。」如是語者,語語波逸提。比丘聞一比丘之語,提供他比丘離間語:「某比丘言汝是剎帝利、婆羅門。」如是語者……「某比丘言汝是阿蛙康那加、奢蛙康那加、單尼達加、沙義達加、庫拉蛙達加。」如是語者……「某比丘言汝是駱駝、羊、牛、驢馬、畜生、墮地獄人、汝無善趣、惡趣在等汝。」如是語者……「某比丘言汝是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汝無惡趣、善趣在等汝。」如是語者,語語波逸提。 比丘聞一比丘之語,提供他比丘離間語:「某比丘言:『此有多數之旃陀羅、竹師、獵師、車師、除糞師。』彼非言他,乃言汝也。」如是語者,語語惡作。比丘聞一比丘之語,提供……語:「某比丘言:『此有多數之剎帝利、婆羅門。』彼非言他,乃言汝也。」如是語者……「某比丘言:『此有多數之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彼等無惡趣、善趣在待彼等。』彼非言他,乃言汝也。」如是語者,語語惡作。 比丘聞一比丘之語,提供……語:「某比丘言:『實旃陀羅、竹師、獵師、車師、除糞師等人。』彼非言他,乃言汝也。」如是語者……語:「某比丘言:『實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等人。』彼非言他,乃言汝也。」如是語者,語語惡作。 比丘聞一比丘之語,提供……語:「某比丘言:『我等非旃陀羅……』……」……語:「某比丘言:『我等非賢者、有能者、智者、多聞者、說法者、我等無惡趣、善趣在待我等。』彼非言他,乃言汝也。」如是語者,語語惡作。 (3)比丘聞一比丘之語,提供他比丘離間語者,語語波逸提。 比丘聞一比丘之語,提供未受具戒者離間語者,惡作。比丘聞一未受具戒者之語,提供比丘離間語者,惡作。比丘聞一未受具戒者之語,提供他未受具戒者離間語者,惡作。 (4)非為得愛好、非欲離叛,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令優婆塞逐句同誦法〔語〕。因此,優婆塞不尊敬比丘、不隨順、不互相敬禮而住。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令優婆塞逐句同誦法語耶?因此,優婆塞……而住。」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汝等實令優婆塞逐句同誦法語,於是,優婆塞……而住耶?」「實然!世尊!」佛世尊予以呵責:「愚人!汝等何以令優婆塞逐句同誦法語,於是,優婆塞……而住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令增長……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令未受具戒者逐句同誦法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未受具戒者」,除比丘、比丘尼外,其他名為未受具戒者。 句[9] 隨句 隨字 隨味 ᅟᅟ==[9] 依覺音註:句(pada)者,偈中一句之意。隨句(anupada)者,第二句。隨字(anvakkhara)者,一一之字。隨味(anubyañjana)者,謂後之意義同於前之意義者;一一之字、隨字、字之集合成為隨味;字與隨味之集合成為句。第一句言句,第二句云隨句。其次,關於此四者,以誦法而言,第一句者,若誦成偈之法:「諸法由心司。」如此一一之句與沙彌共誦而共始共終。第二之隨句者,長者先誦「諸法由心司」,沙彌才誦此句,其次之句「心最勝」「由心而生起」與沙彌共誦,此言別始而共終。第三之隨字者若言誦 rūpaṁ aniccaṁ(色無常)時,僅在開始之 rū 音共唱即止。第四之隨味者,誦:「色無常,受無常」之經,長老誦「色無常」。沙彌即隨誦「受無常」。無常句是令出聲如兩者之共誦。凡此等應其句、隨句等之數而成為波逸提。又句、隨句等之譯語依《善見律》(參照《善見律》卷十五)。== 句者,共始共終也。隨句者,別始而共終也。隨字者,如言「色是無常也」,即言「色」而止。隨味者,言「色是無常也」,即出其音聲「受是無常也」。句、隨句、隨字、隨味皆是名為逐句之法。 a 「同誦」者,依句而誦者,句句波逸提;依字而誦者,字字波逸提。 a'「法」者,佛所說、聲聞所說、仙人所說、天人所說而具義、具法者。 (2)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而逐句誦法者,波逸提。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而逐句誦法者,波逸提。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逐句誦法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於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者,不犯也。 (3)與〔未受具戒者〕共受學時、共修習時,通達大部分之讀誦經偈[10]者(於彼落誦一偈時)止之而教〔如是〕誦時,〔於大眾中高聲讀誦時,畏怯而〕停頓時,〔催促而〕同誦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ᅟᅟ==[10] 底本之原語 gandha,依暹羅本及《善見律》應為 gantha。== 波逸提 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阿羅毗邑阿伽羅婆塔廟。時,諸優婆塞為聽說法而至僧園。說法終,長老各歸精舍。一少年比丘與優婆塞共臥於講堂,因失正念,無意而裸形,且作寢言及鼻鼾聲。諸優婆塞譏嫌非難:「何以大德失正念,無意而裸形,且作寢言及鼻鼾聲而臥耶?」諸比丘聞彼等優婆塞之譏嫌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亦譏嫌非難:「何以諸比丘與未受具戒者同宿耶?」於是,彼等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比丘等實與未受具戒者同宿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彼等愚人與未受具戒者同宿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與未受具戒者同宿,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世尊在阿羅毗邑隨意住,隨後向憍賞彌出發遊行,漸漸行至憍賞彌,世尊即住憍賞彌之婆耆羅園。諸比丘言尊者羅睺羅:「友!羅睺羅!世尊制不與未受具戒者同宿之學處。友!羅睺羅!汝自備牀。」時,尊者羅睺羅不得牀而宿廁中。時,世尊夜曉起牀如廁,作謦欬之聲,羅睺羅亦作謦欬之聲。「誰耶?」「世尊!我羅睺羅也。」「羅睺羅!汝何故坐此耶?」爾時,尊者羅睺羅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與未受具戒者同宿二夜、三夜,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與未受具戒者同宿〔處〕,過二夜、三夜,若宿者,波逸提。」 三 (1)「任何」者,……比丘之意。 「未受具戒」者,除比丘以外,名「未受具戒者」。 a 「同」者,同一處。 「宿處」者,全覆處[11]、全障處、大部分覆處、大部分障處。 ᅟᅟ==[11] 覆(channa),覆蓋上部,障(paricchanna),覆蓋周圍,大部分(yebhuyyena),一半以上。== a'「過二夜、三夜」者,二夜、三夜以上也。 「若宿者」,於第四日天方曉,在未受具戒者之臥處,比丘臥之者,波逸提。在比丘之臥處,未受具戒者臥之者,比丘亦波逸提。或兩者共臥者,波逸提。起而再三臥之者,〔各〕波逸提。 (2)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而同宿過二夜、三夜者,波逸提。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而同宿過二夜、三夜者,波逸提。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同宿過二夜、三夜者,波逸提。於半覆半障處者,突吉羅。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於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者,不犯也。 (3)宿二三夜、宿二三夜以下、宿二夜而於三夜天方曉前離去而再〔來〕宿者,不犯也。於全有覆全無障處、於全有障全無覆處、於大部分有覆大部分無障處宿者,不犯也。於未受具戒者之臥處而比丘坐之、於比丘之臥處而未受具戒者坐之,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 一 爾時,佛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阿那律正往舍衛城,於傍晚抵達拘薩羅國一村里。其時,該村里有一女人設有福德舍,具壽阿那律往女人處而言曰:「大姊!汝若無何不可,我擬於福德舍中宿一夜。」「大德!請宿。」其他旅人亦來彼女人處而作是言:「大姊!汝若允,我等亦擬於福德舍中宿一夜。」「賢者!彼沙門先來,若彼聽許,可宿。」於是,旅人等往具壽阿那律處而作是言:「大德!師若允,我等擬於福德舍中宿一夜。」「賢者!可宿。」 爾時,彼女人見具壽阿那律,忽生染心。於是,彼女人至阿那律處而作是言:「大德!尊者因此等人來,雜亂不得安樂而宿,我為大德於我舍內另設牀。」具壽阿那律默然許諾。彼女人為阿那律於舍內設牀已,而自粉飾塗香,至具壽阿那律處而作是言:「大德!尊師端正美麗,我亦端正美麗,然,大德!我願作尊師之婦。」如是言時,具壽阿那律默然不語,二次……乃至……三次,彼女人向具壽阿那律作是言:「大德!尊師端正美麗,我亦端正美麗,然,大德!請尊師以我之一切為汝所有。」三次,具壽阿那律皆默然不理。彼女人脫衣行步於具壽阿那律前,或立、或坐、或仰臥。其時,阿那律垂目不視彼女人,亦默然不語。爾時,彼女人自語:「異哉!奇哉!眾人以百千金饋我,而此沙門,由我自求之,却不欲接受我之一切為己所有。」即著衣低頭於具壽阿那律之足下,對具壽言:「大德!我被罪過所制伏,而如是隨心狂愚、隨心癡冥、隨心不善。大德!為防護將來之罪,願納受我罪之〔懺悔〕。」「妹!汝實被罪過所制伏,而如是隨心狂愚、隨心癡冥、隨心不善。妹!汝以罪認罪,故我納受汝如法之懺悔。妹!若有以罪認罪,為防護將來之罪而如法懺悔者,實於聖者之律,為增長之事也。」 彼女人於其夜過後,親手供奉具壽阿那律硬軟美味之食,令飽滿。於具壽阿那律食已,放下鉢時,行敬禮而於一面坐。彼女於一面坐已,具壽阿那律說法、開示教誡令彼女歡喜踊躍。時,受阿那律說法教誡而歡喜踊躍之彼女人,對具壽阿那律曰:「殊勝哉!大德!殊勝哉!大德!譬如令倒者起,令覆者現,為迷者指示道路,亦如於闇中揭舉燈火,『令諸具眼者見眾物』。如是,尊師阿那律以種種方便說法開示。大德!我今歸依彼世尊、歸依法、歸依比丘僧。尊師!請自今以後至命終,攝受我為歸依〔三寶〕之優婆夷。」 於是,具壽阿那律至舍衛城,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具壽阿那律與女人同宿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阿那律!汝實與女人同宿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阿那律!汝何以與女人同宿耶?阿那律!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與女人同宿〔處〕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餓鬼女、畜生女。初生之女亦云〔人女〕,何況長大者。 「同」者,同一處。 「宿〔處〕」者,全覆處、全障處、大部分覆處、大部分障處。 「若〔……〕宿」者,於日沒時在女人之臥處,比丘臥之者,波逸提。在比丘之臥處,女人臥之者,波逸提。或兩者同臥,波逸提。起而再三臥之者,〔各〕波逸提。 (2)於女人有女人想而同宿者,波逸提。於女人有疑想而同宿者,波逸提。於女人有非女人想而同宿者,波逸提。於半覆半障處者,突吉羅。與夜叉女、或餓鬼女、或黃門女、或畜生女同宿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女人想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非女人想者,不犯也。 (3)於全有覆全無障處、於全有障全無覆處、大部分有覆大部分無障處、於女人臥處比丘坐之、於比丘臥處女人坐之、兩者同坐,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具壽優陀夷於舍衛城,往來於眾多檀越家。時,具壽優陀夷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至一施主家。其時,姑坐於屋之入口,媳婦坐於內室入口。具壽優陀夷走近姑處,近姑耳說法。其時,媳婦作如是念:「彼沙門是姑之所愛者乎?或說謗言耶?」具壽優陀夷私與姑說法已,又至媳婦處,近彼耳說法。其時,姑作如是念:「彼沙門是媳之所愛者乎?或說謗言耶?」具壽優陀夷與媳婦說法已,離去。 時,姑言媳婦曰:「彼沙門與汝說何語耶?」「母!彼與我說法。然,為母說何語耶?」「於我亦說法也。」彼女等譏嫌非難:「何以尊者優陀夷秘密說法耶?實應光明公開說法。」諸比丘聞彼女人等之譏嫌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具壽優陀夷為女人說法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優陀夷!汝實為女人說法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為女人說法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為女人說法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優婆夷等見諸比丘而作是言:「請諸比丘說法。」「妹!為女人說法者,非如法也。」「諸尊師!請以五、六言說法,由此則可得知法。」「妹!為女人說法者,非如法。」畏慎而不說。優婆夷等譏嫌非難:「何以諸尊師被我等請而不說法耶?」諸比丘聞彼等優婆夷等之譏嫌非難。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以五、六語為女人說法。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以五、六語以上為女人說法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三 爾時,六群比丘以「世尊聽許以五、六語為女人說法」,即令無智之男人陪席,對女人說法五、六語以上。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令無智之男人陪席,對女人以五、六語以上說法耶?」於是,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實令無智之……說法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令無智之……說法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對女人以過五、六語說法者,除有智之男人〔陪席〕外,波逸提。」 四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餓鬼女、畜生女,有智而能知善語、惡語、粗語、非粗語者。 「過五、六語」者,五、六語以上。 a'「說〔示〕」者,依句說者,句句波逸提;依字說者,字字波逸提。 「法」者,佛所說、聲聞所說、仙人所說、天人所說而具義、具法者。 a 「除有智之男人外」者,有智之男人除外。「有智之男人」者,得知善語、惡語、粗語、非粗語者。 (2)於女人有女人想而以過五、六語說法者,除有智之男人〔陪席〕外者,波逸提。於女人有疑想……除有智之男人外,波逸提。於女人有非女人想……除有智之男人外,波逸提。對夜叉女、或餓鬼女、或黃門、或畜生女之有人體者,除有智之男人外,以過五、六語說法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女人想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非女人想者,不犯也。 (3)與有智之男人,以五、六語說法,以五、六語以下說法,立而再坐說法,於女人立而再坐說法,對其他女人說法;又問,依問而說法,為他人說法而女人聞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 一 (1)爾時[12],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之重閣講堂。其時,眾多相識、親友比丘等於婆裘河畔結夏安居。時,跋耆地方飢饉難以生活,以致白骨狼籍,穀物因病菌,葉莖乾枯如箸,依賴殘食,生存非易。其時,彼諸比丘曰:「今跋耆飢饉難以生活……我等由何方便,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亦無飲食之苦耶?」有部分比丘作如是言:「友!我等為諸居士作事,於是,彼等當想施與我等。如是,我等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或有部分比丘作如是言:「止!友!何用為諸居士作事?友!我等為諸居士作使者,然彼等當想施與我等。於是,我等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或有部份比丘作如是言:「止!友!何用為諸居士作事、為諸居士作使者?友!我等對諸居士互相讚歎上人法:『其比丘是得初禪者,其比丘是得第二禪者,其比丘是得第三禪者,其比丘是得第四禪者,其比丘是得預流果,其比丘是得一來果,其比丘是得不還果,其比丘是得阿羅漢果,其比丘是得三智,其比丘是得六神通。』於是,彼等當想施與我等。如是,我等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友!於諸居士,互相讚歎上人法,乃最勝之〔策〕。」於是,彼諸比丘於諸居士前互相讚歎上人法:「其比丘是得初禪者……乃至……其比丘是得六神通。」 ᅟᅟ==[12] 此戒參照第四波羅夷(律藏一.一一八頁以下)。== 時,其諸人〔以為:〕「我等實有善利,我等實有功德,如是諸比丘為我等入安居。如是之諸比丘,是持戒者、是善法行者,未曾有如是之比丘為我等入安居。」於是,彼等不自食其噉食,不供父母、不與子女、不與家婢、不與友人、不與同族親戚,而將其〔食物〕施與諸比丘。彼等不自食嚼食、味食、飲物,不供父母、不與子女、不與家婢、不與友人、不與同族親戚,而將其〔食物〕施與諸比丘。如是,諸比丘有美貌,諸根肥大,容貌光澤,充滿喜悅。 (2)安居竟,往見世尊,乃諸比丘之常法。時,諸比丘安居三月竟,收攝坐臥處,持衣鉢往毘舍離。漸行至毘舍離重閣講堂,至世尊處。至已,教禮世尊而坐一面。其時,在毘舍離安居竟之比丘等,因飢渴所迫,形體枯瘦,容貌憔悴,筋脈悉現。然,婆裘河邊之諸比丘,有美貌,諸根肥大,容貌光澤,充滿喜悅。與客比丘相互親切致意,乃諸佛之常法。其時,世尊問婆裘河邊之諸比丘曰:「諸比丘!諸事堪忍否?足食否?和合一致,無鬥諍,而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耶?」「世尊!我等諸事堪忍而足食,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如來知而問,亦知而不問;知時而問,亦知時而不問;如來有義利而問,無義利而不問;無義利之事,於如來則如敗壞之橋梁。以此二因緣故,佛世尊問諸比丘,或為說法、或欲為聲聞弟子制戒。其時,世尊如是問婆裘河邊之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如何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耶?」於是,諸比丘以是因緣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汝等實有〔言上人法〕否?」「實有!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汝等何以為口腹故,於諸居士前,互相讚歎上人法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對未受具戒者,若說有上人法,即使真實,亦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未受具戒」者,除比丘、比丘尼以外,名未受具戒者。 「上人法」者,言禪那、解脫、三昧、正受、智見、道修、證果、離惡、心離蓋、樂靜。「禪那」者,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解脫」者,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三昧」者,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正受」者,空正受、無相正受、無願正受。「智見」者,三明。「道修」者,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證果」者,證預流果、證一來果、證不還果、證阿羅漢果。「離惡」者,離貪、離瞋、離癡。「心離蓋」者,心由貪離蓋、由瞋離蓋、由癡離蓋。「樂靜」者,依初禪樂靜、依二禪樂靜、依三禪樂靜、依四禪樂靜。 (2)「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已得初禪」,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初禪已得」……「我是初禪之得者」……「我是初禪之自在者」……語「初禪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已得二禪、三禪、四禪,我得、我已得,我是四禪之得者、自在者,四禪由我證得」,波逸提。 「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我得、我已得,我是無願三昧之得者、自在者,無願三昧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空正受、無相正受、無願正受,我得、我已得,我是無願正受之得者、自在者,無願正受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三明……我是三明之得者……」,波逸提……乃至……。「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我是四神足之得者……」,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五根、五力……我是五力之得者、自在者,五力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七覺支……我是七覺支之得者……」,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八聖道……我是八聖道之得者……」,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我是阿羅漢果之得者……」,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已捨貪、我已捨瞋、我已捨癡,已除、已脫、已斷、已離、已棄」,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心由貪離蓋、我心……我心由癡離蓋」,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於靜處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於靜處我乃四禪之得者……」,波逸提。 (3)「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與二禪……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與三禪……初禪與四禪……」,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與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與空正受、無相正受、無願正受……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與三明……由我證得」者,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與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與五根、五力……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與七覺支、八聖道、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由我證得」,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我得、我已得……乃至……我已捨貪、我已捨瞋、我已捨癡……已棄」,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我得……乃至……由我證得。我心由貪……我心由瞋……我心由癡離蓋」,波逸提。 「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二禪與三禪、二禪與四禪……我心由癡離蓋」,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二禪與初禪……由我證得」,波逸提……。 「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心由癡離蓋,又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由我證得」,波逸提……乃至……。「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心由貪離蓋、我心由瞋離蓋」,波逸提。「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語「我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空正受、無相正受、無願正受、三明、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我得、我已得,我已捨貪、我已捨瞋、我已捨癡,已除、已脫、已斷、已離、已棄、由貪……由瞋……我心由癡離蓋」,波逸提。 (4)「若說」者,對未受具戒者,欲言「我得初禪」而言「我得二禪」,對方理解者,波逸提;不理解者,突吉羅。對未受具戒者,欲言「我得初禪」而言「我得三禪……四禪……空解脫……我心由癡離蓋」,對方理解者,波逸提;不理解者,突吉羅。 對未受具戒者,欲言「我得二禪」而言「……乃至……我心由癡離蓋」……言「我得初禪」,對方理解者……突吉羅。 對未受具戒者,欲言「我心由癡離蓋」而言「我得初禪」……言「我心由瞋離蓋」,對方理解者……突吉羅。 對未受具戒者,欲言「我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我心由瞋離蓋」而言「我心由癡離蓋」對方理解者……突吉羅。……乃至……。對未受具戒者,欲言「我得二禪與三禪……我心由癡離蓋」而言「我得初禪」……突吉羅。 (5)對未受具戒者,言「住汝精舍之比丘得初禪,得、已得,其比丘是初禪之得者、自在者,由彼比丘證初禪」,突吉羅。對未受具戒者,言「住汝精舍之比丘得二禪、三禪、四禪、空解脫……得阿羅漢果,得、已得……乃至……其比丘已捨貪……乃至……已捨瞋……乃至……已捨癡……乃至……已棄,彼比丘之心由貪……由瞋……由癡離蓋」,突吉羅。對未受具戒者,言「住汝精舍之彼比丘於靜處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得、已得,彼比丘於靜處為禪之得者、自在者,其比丘於靜處證得四禪」,突吉羅。 對未受具戒者,言「使用汝之精舍,著用汝之衣,食汝之施食,受用汝之坐臥具,受用汝之病資具藥物……已使用汝之精舍,已著用汝之衣,已食汝之施食,已使用汝之坐臥具,已受用汝之病資具藥物……由汝與精舍、與衣、與食、與房舍、與病資具藥物,彼比丘於靜處得第四禪……第四禪由彼比丘於靜處證得者」,突吉羅。 (6)於受具戒者處實有而語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與六群比丘鬥諍不和。彼犯故出精之罪,對其罪乞求眾僧處以別住,僧給予別住。時,舍衛城中一群人有僧眾食。彼別住比丘坐於食堂之最下座。六群比丘,如是言諸優婆塞曰:「賢者!汝等所敬信、親近之具壽跋難陀釋子,實以受信施之手,行泄精,彼犯故出精之罪,對此乞求眾僧處以別住,僧已處以別住,彼別住而坐於最下座。」 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以比丘之粗罪,語未受具戒者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以比丘之粗罪,語未受具戒者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比丘之……語……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以比丘之粗罪,語未受具戒者,除比丘僧認許外,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比丘之」者,他比丘之……。 「粗罪」者,四波羅夷及十三僧殘。 a 「語」者,語女人、或男子、或居士、或出家者也。 a'「未受具戒」者,除比丘、比丘尼外,其餘名之。 「除比丘僧認許外」者,比丘僧認許者除外。 僧之認許,有罪限定而住不限定;僧之認許,有住限定而罪不限定;僧之認許,有罪限定、住限定;僧之認許有罪不限定、住不限定。罪限定者,即罪被指定,只得語其罪。住限定者,住被指定,只得語於其住。又罪限定、住限定者,罪被指定,住亦被指定,只得語其罪於其住。罪不限定、住不限定者,罪不被指定,住亦不被指定。罪被限定時,除所指定之罪,而語關於其他之罪者,波逸提。住被限定時,除所限定之住外,而語關於其他之住者,波逸提。罪被限定,又住被限定時,除所指定之罪外,除所指定之住外,而語關於其他之罪,其他之住者,波逸提。罪不限定,住不限定時者,不犯也。 (2)於粗罪有粗罪想,對未受具戒者語者,除比丘僧認許外,波逸提。於粗罪有疑想〔……乃至……〕,波逸提。於粗罪有非粗罪想〔……乃至……〕,波逸提。語非粗罪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語粗罪或非粗罪之小罪者,突吉羅。於非粗罪有粗罪想而語者,突吉羅。於非粗罪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粗罪有非粗罪想者,不犯也。 (3)言事而非言罪、言罪而非言事、比丘僧認許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阿羅毘邑阿伽羅婆塔廟。其時,阿羅毘邑之諸比丘為修治講堂而自掘地又令掘,諸人譏嫌非難:「何以沙門釋子自掘地又令掘耶?沙門釋子傷一根之命。」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阿羅毘邑之諸比丘,自掘地又令掘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自掘地又令掘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自掘地又令掘耶?愚人!諸人於地謂有情。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自掘地或令掘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地」者,有二種地:生地與不生地。言生地者純壤純土,少有砂石瓦礫,大部份為土壤。非燒土亦言生地。又土壤之積聚,而瀑雨[13]四月以上,亦言生地。不生地者,言純石、純砂、純瓦、純礫,土壤少而砂石瓦礫多。燒土亦言不生地。又土壤之積聚,瀑雨四月以下,亦言不生地。 ᅟᅟ==[13] 原語 ovaṭṭha,辭典無,若依巴利《善見律》第十四波逸提下註是被雨雪所濡。(參照 Samantapāsādikā Vol. IV. p. 772)。Childers 之辭典有 ovaṭṭa 字。== 「若〔……〕掘」者,自掘者,波逸提。「令掘」者,命他掘者,波逸提。命令一次,而屢屢掘者,〔一〕波逸提。 (2)於地有地想,而掘之或令掘,破壞或使破壞,取或令取者,波逸提。於地有疑想,而掘或……令取者,突吉羅。於地有非地想,而掘或……令取者,不犯也。於非地有地想者,突吉羅。於非地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地有非地想者,不犯也。 (3)言:「知此!與此!運此!欲此!以此作淨!」者,不犯也。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一妄語品——— 攝頌 妄語.罵.離間     句.宿之二種 除有智者外     實有.粗罪.掘 波逸提 一一 一 爾時,佛世尊住阿羅毘邑阿伽羅婆塔廟。其時,阿羅毘邑之諸比丘為修治講堂而伐樹又令伐。阿羅毘邑一比丘伐樹,住其樹之女樹神向比丘言:「大德!勿為欲作己之住處,而伐我住處。」彼比丘不肯而仍伐之,打小女樹神之腕。時,彼女樹神作是念:「我今當奪比丘命。」女樹神又念:「我今若奪比丘命,是我不正,我應以此事告世尊。」於是,女樹神至世尊處。至已,以此事白世尊。「善哉!女樹神!善哉!女樹神!汝不奪比丘命。女樹神!汝今日若奪彼比丘命,汝將多生受惡報。女樹神!汝往!某處有樹,往彼處矣!」 諸人譏嫌非難:「何以沙門釋子伐樹又令伐耶?沙門釋子傷一根之命。」諸比丘聞諸人之譏嫌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阿羅毘邑之諸比丘,伐樹又令伐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伐樹又令伐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伐樹又令伐耶?愚人!諸人於樹謂有情。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伐草木[14]者,波逸提。」 ᅟᅟ==[14] 原語 bhūtagāma 北傳漢譯律藏譯為鬼神村、有情村等,樹有宿鬼(樹神),草木宿有蟲類,故云。== 二 (1)「草木」者,有五類種生:即根種、莖種、節種、枝種、種子種共五種。根種者,鬱根、蘘荷、宇奢、宇奢陀、阿提義沙、黑藜蘆、優西羅、巴達母達伽等,及其他以根栽植者,名為根種。莖種者,菩提樹、榕樹、比拉伽樹、憂曇鉢羅樹、加奢加樹、加美達那樹等,及其他以莖栽植者,名為莖種。節種者,甘蔗、竹、蘆等,及其他以節栽植者,名為節種。枝種者,阿就伽、巴膩奢伽、比利益拉等,及其他切枝栽植者,名為枝種。種子種者,七穀、七菜等,及其他以種子栽植者,名為種子種。 (2)於種有種想,而伐或令伐,壞或令壞,煮或令煮者,波逸提。於種有疑想,而伐或……煮者,突吉羅。於種有非種想,而伐或……煮者,不犯也。於非種有種想者,突吉羅。於非種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種有非種想者,不犯也。 (3)言:「知此!與此!運此!欲此!作淨!」者,不犯也。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憍賞彌國瞿師羅園。其時,具壽闡陀行非法,於僧中被糾問罪而異語遁辭。言:「誰有罪?有何罪?於何而有罪?何故而有罪?汝等對誰言?汝等言何耶?」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闡陀於僧中被糾問罪而異語遁辭,言:『誰……汝等言何耶?』耶?」……乃至……「闡陀!汝實於僧中被糾問罪而異語遁辭,言:『誰……乃至……汝等言何耶?』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於僧中……『……汝等言何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宜與闡陀比丘作異語罪,諸比丘!應如是與。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闡陀比丘於僧中被糾問罪而異語遁辭,若僧時機可者,則僧與闡陀比丘作異語罪。』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此闡陀……遁辭,僧與闡陀比丘作異語罪,諸大德中,與闡陀比丘作異語罪,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 僧與闡陀比丘作異語罪竟。僧已忍……如是知解。』」 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具壽闡陀,說難教養……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作異語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具壽闡陀於僧中被糾問罪,〔思:〕「作異語遁辭者,當得罪。」而默然以惱僧。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闡陀於僧中被糾問罪,而默然以惱僧耶?」乃至……「闡陀!汝實於僧中受糾問罪,而默然以惱僧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於僧中……以惱僧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僧宜與闡陀比丘惱他之罪。諸比丘!如是……〔與上一章同。『作異語』換為『惱他』,『作異語遁辭』換為『默然以惱僧』〕……誦此學處—— 作異語並惱他者,波逸提。」 三 (1)「作異語」者,於僧中就事或就罪受問,不欲述之,不欲除之,作異語遁辭,言:「誰有罪?有何罪?於何而有罪?何故而有罪?汝等對誰言?汝等言何耶?」此名「作異語」。 「惱他」者,於僧中就事或就罪受問,不欲述之,不欲除之,而默然以惱僧,此名「惱他」。 又未能與異語罪[15]時,於僧中就事或就罪受問,不欲述之,不欲除之,作異語遁辭,言:「誰……言耶?」突吉羅。未能與惱他之罪時,於僧中就事或……不欲除之,默然以惱僧者,突吉羅。與異語之罪……言耶?波逸提。與惱他之罪……惱他,波逸提。 ᅟᅟ==[15] 原語 aropite「與異語罪」者,僧眾依羯磨而認定作異語者,行此羯磨尚未述罪時,波逸提,今謂未行此羯磨時。== (2)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作異語以惱他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而作異語以惱他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作異語以惱他者,波逸提。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3)不知而問,患病而不言,可能令僧起口論,或紛爭、或鬥諍,諍論而不言,可能有破僧或令僧不和合而不言,非法或依別眾、或不宜羯磨者作羯磨而不言,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具壽沓婆摩羅子為僧分房舍及食。時,慈比丘、地比丘是新入者,以少德故,彼等得僧中之惡房惡食。彼非難具壽沓婆摩羅子比丘:「具壽沓婆摩羅子隨其所欲分配房舍,又隨其所欲指定請食。」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何以慈比丘、地比丘譏嫌具壽沓婆摩羅子比丘耶?」……乃至……「比丘等!汝等實譏嫌具壽沓婆摩羅子比丘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譏嫌具壽沓婆摩羅子比丘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譏嫌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慈比丘、地比丘因世尊禁止譏嫌,〔心念:當令〕諸比丘皆聞此事。即於諸比丘之附近,罵具壽沓婆摩羅子:「具壽沓婆摩羅子隨其所欲分配房舍,又隨其所欲指定請食。」諸比丘中……〔與上一章同。「譏嫌」換為「罵」〕……「……誦此學處—— 譏嫌或罵〔僧之知事〕者,波逸提。」 三 (1)「譏嫌」者,由僧所選定之受具戒者,即分房舍者、或指定請食者、或分粥者、或分果者、或分噉食者、或分雜細物者,欲令羞恥,或欲令得不名譽,或欲令困惑,〔如此〕譏嫌或罵受具戒者,波逸提。 (2)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嫌罵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而嫌罵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嫌罵者,波逸提。譏嫌或罵未受具戒者,突吉羅。非由僧眾所選定之受具戒者為分房舍者或……欲困惑之,或譏嫌或罵受具戒者或未受具戒者,突吉羅。由僧眾選定或不選定未受具戒者為分房舍者,或……困惑之,或譏嫌或罵受具戒者或未受具戒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3)譏嫌事實上依愛、依瞋、依癡、依怖而為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四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比丘寒時鋪臥具於露地以浴日光,人告以食時,不收臥具、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臥具遂〔為〕雨所浸。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諸比丘鋪臥具於露地,出時不收、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以致臥具為雨所浸耶?」如是,諸比丘……乃至……白……乃至……「諸比丘!比丘等實於露地……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將僧伽之臥牀、椅子、臥褥或坐褥,鋪於露地或使鋪,出時不收、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2)爾時,諸比丘住於露地,因食時收置臥具,世尊見比丘等為食時收置臥具,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八個月不降雨時、於布帳內、或樹下之烏或鷹不排便處,聽許鋪置臥具。」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僧伽之」者,……施與僧團之物。 「臥牀」者,有四種臥牀:即波摩遮羅伽腳、文蹄腳、句利羅腳、阿遏遮腳[16]。 ᅟᅟ==[16] 以下之名依《善見律》之譯語。其構造參照漢、巴《善見律》;在《四分律》為五種繩床,即:旋腳、直腳、曲腳、入陛、無腳。== 「椅子」者,有四種椅子:即波摩遮羅伽腳、文蹄腳、句利羅腳、阿遏遮腳。 「臥褥」者,有五種臥褥:即毛臥褥、布臥褥、樹皮臥褥、草臥褥、樹葉臥褥。 「坐褥」者,有樹皮製、優西羅、或文若草、或燈心草等所製,其內包裝他物。 「鋪」者,由己鋪。 「使鋪」者,使他人鋪之。使未受具戒者鋪〔而不收〕,為己之罪;使受具戒者鋪,鋪者之罪。 「出時不收」,己不收。 「不令收」者,不使他人收。 「不託人而離去」者,不託付比丘或沙彌或淨人,而〔行至〕超過常人擲石所及之處者,波逸提。 (2)於僧伽物有僧伽物想,鋪於露地或使鋪,出時不收、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者,波逸提。於僧伽物有疑想……乃至……於僧伽物有私物想,鋪於露地……離去者,波逸提。治彌利加布、外套、地毯、蓙、獸皮、足拭、板座等,鋪於露地……離去者,突吉羅。於私物有僧伽物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疑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私物想,若為他人之私物者,突吉羅。己之私物者,不犯也。 (3)收而離去、令收而離去、託他而離去、曝曬而離去、有障難時、災禍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十七群比丘結黨,彼等住時共住、往時同往。彼等或於精舍中鋪臥具,出時不收、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以致坐臥具為蟻所嚙。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十七群比丘於精舍中鋪臥具,出時不收、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以致坐臥具為蟻所嚙耶?」如是,諸比丘……白……乃至……「諸比丘!十七群比丘實於精舍中……不收、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所嚙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彼等愚人,於精舍中……所嚙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僧伽之精舍中,鋪敷臥具或令鋪,出時不收、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僧伽之精舍」者,為僧伽而設施者。 「臥具」者,臥褥、治彌利加布、外套、地毯、蓙、獸皮、尼師壇(nisīdana 坐具)、毛氈、莚、葉座。 「鋪」者,自鋪。「令鋪」者,使他人鋪。 「出時不收」者,己不收。「不令收」者,不令他人收。 「不託人而離去」者,不託比丘、或沙彌、或淨人,有籬之僧園,若出籬者,波逸提。無籬之僧園者,〔行至〕超過擲石所及處者,波逸提。 (2)於僧伽物有僧伽物想,鋪臥具或令人鋪,出時不收、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者,波逸提。於僧伽物有疑想,鋪臥具……離去者,波逸提。於僧伽物有私物想,鋪臥具……離去者,波逸提。 於精舍之擲石所及以內、或集會堂、或布帳內、或樹下鋪臥具……離去者,突吉羅。將牀或椅子於精舍或精舍擲石所及以內、或布帳內、或樹下鋪或令鋪之……離去者,突吉羅。於私物有僧伽物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疑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私物想,若為他人之私物者,突吉羅;己之私物者,不犯也。 (3)收而離去、令收而離去、託他而離去、有障難時、想〔速歸〕即止其行、〔令人〕以託之、〔此〕有障難時、災禍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阻撓〔長老比丘〕而〔先取〕好牀,長老比丘〔後取〕而逐出彼等。其時,六群比丘言:「我等以何方便,於此入安居?」如是,六群比丘擠進長老比丘中,展設牀座言:「感不舒暢者出去!」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擠進長老比丘中,展設牀座耶?」如是,彼諸比丘……白……乃至……「諸比丘!汝等實於長老……展設……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於長老……展設……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僧伽之精舍中,知而擠進先來比丘之〔牀〕間展設牀座,言『感不舒暢者出去』,非有他義而作是理由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乃至……。 「僧伽之精舍」者,為僧伽所設施者。 「知」者,知是長老、知是病者、知為僧伽所設施之〔僧物〕。 「擠進〔……〕間」者,擠入其中。 「展設牀座」者,以牀或椅子排設於入口或近出口處者,突吉羅。〔於其上〕坐臥者,波逸提。 「非有他義而作是理由」者,無其他任何理由,闖入其間展設牀座。 (2)於僧伽物有僧伽物想,闖入而展設牀座者,波逸提。於僧伽物有疑想,闖入而展設牀座者,波逸提。於僧伽物有私物想,闖入而展設牀座者,波逸提。於牀、椅子、入口、出口之近處以外,展設牀座者,突吉羅;坐臥其上者,突吉羅。於精舍之近處、或集會堂、或布帳內、或樹下、或露地以展設牀座或令人展設者,突吉羅;坐臥其上者,突吉羅。於私物有僧伽物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疑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私物想,若為他人私物者,突吉羅;為己之私物者,不犯也。 (3)染病而入、畏寒熱之苦而入、災禍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十七群比丘言:「我等欲於此安居。」而於附近修築大精舍。六群比丘見十七群比丘修築精舍而作是言:「友!十七群比丘在修築精舍,往逐彼等。」一人言曰:「友!稍等,〔彼等〕正在修,俟修築已,往逐。」如是,〔修築已,〕六群比丘言十七群比丘:「友!出去!此精舍乃屬我等。」「友!何不先行告知?我等當修其他精舍。」「友!此非僧伽之精舍耶?」「然!友!是僧伽之精舍。」「出去!此精舍乃屬我等。」「友!此大精舍也。汝等可住,我等亦可住也。」「汝等出去!此精舍乃屬我等。」瞋怒不喜,捉〔彼等〕首強行拖出。彼等被拖而哭叫。諸比丘如是曰:「友!汝等何故哭叫耶?」「友!此六群比丘瞋怒不喜,將我等拖出僧伽之精舍。」 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瞋怒不喜,從僧伽之精舍拖出比丘耶?」如是,諸比丘……白……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瞋……拖出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瞋……拖出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瞋怒不喜,從僧伽之精舍將比丘拖出或令拖出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a 「瞋怒不喜」者,激動不滿之態。 「僧伽之精舍」者,為僧伽所設施者。 a'「將比丘」者,將其他之比丘。 「拖出」者,於房內捉而拖出門口者,波逸提。於門口捉而向外拖出者,波逸提。一拖而越過多室者,〔一〕波逸提。言:「拖出!」而命令他者,突吉羅。令拖〔出〕一室,而過多室之門者,〔一〕波逸提。 (2)於僧伽物有僧伽物想,瞋怒不喜而拖出或令拖出者,波逸提。於僧伽物有疑想,瞋……令拖出者,波逸提。於僧伽物有私物想,瞋……令拖出者,波逸提。 拖出彼之資具或令拖出者,突吉羅。拖出或令拖出精舍附近,或集會堂、或布帳內、或樹下、或露地者,突吉羅。〔由彼處〕拖出彼等之資具者,突吉羅。將未受具戒者從精舍或精舍附近……或露地,拖出或令拖出者,突吉羅。將彼等之資具,拖出或令拖出者,突吉羅。 於私物有僧伽物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疑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私物想者,若為他人私物者,突吉羅;為己私物者,不犯也。 三 拖出或令拖出犯戒者、將彼之資具〔……拖〕出、將癡狂者〔……拖〕出、將彼之資具〔……〕,將鬥諍者、諍亂者、諍論者、論議者、使僧伽起紛爭者〔……〕、將彼之資具〔……〕,門弟或弟子之不如法行〔……〕、將彼之資具拖出或令拖出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有二比丘於僧伽精舍,一住樓上,一住樓下。樓上比丘,強坐於脫腳牀,牀腳穿過〔天花板〕,傷及樓下比丘頭,彼比丘呼痛。諸比丘走近彼比丘言:「友!汝何故呼痛耶?」彼比丘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強坐於僧伽精舍之脫腳牀耶?」如是,諸比丘……白……乃至……「比丘!汝實強坐於僧伽……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強坐於僧伽……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在僧伽之精舍中,於樓上之脫脚牀[17]或脫脚椅坐或臥者[18],波逸提。」 ᅟᅟ==[17] 脫腳床(āhaccapādaka-mañca),床或椅子安裝容易脫下之腳。== ᅟᅟ==[18] 於 pātimokkha 在此處有 sahasā,暹羅本沒有。見北傳漢譯律藏《四分律》僅為「若坐若臥」,《五分律》為「用力坐臥」以添 sahasā 字譯之。==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僧伽之精舍」者,為僧伽所設施者。 「樓上」者,常人之頭不至〔天花板〕。 「脫腳牀」者,腳套上而已。 「脫腳椅」者,腳套上而已。 「坐」者,若坐者,波逸提。 「或臥」者,若臥者,波逸提。 (2)於僧伽物有僧伽物想,於樓上或坐或臥於脫腳牀或脫腳椅者,波逸提。於僧伽物有疑想……乃至……於僧伽物有私物想……或臥者,波逸提。於私物有僧伽物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疑想者,突吉羅。於私物有私物想,若為他人私物者,突吉羅;為己之私物者,不犯也。 三 非在樓上時、觸及頭頂處、樓下不使用時、牀板重疊時、〔腳〕有拴緊時、立於其處以手捉之或倚靠時,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憍賞彌國瞿師羅園。其時,具壽闡陀之施主大臣為闡陀作精舍。然而,具壽闡陀將已建成之精舍,使人再三修葺塗飾,〔因〕重壓而使精舍倒塌。具壽闡陀為集草木而踐壞一婆羅門之麥田。於是,婆羅門譏嫌非難:「諸大德何以踐壞我麥田耶?」諸比丘聞婆羅門之譏嫌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闡陀將建成之精舍,再三修葺塗飾,因重壓而使精舍倒塌耶?」如是,彼諸比丘……白……乃至……「闡陀!汝實將建成……倒塌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將建成……倒塌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作大精舍時,限於留門窗處,為定置橫木[19],為裝置窗牖,〔住於無作物處之比丘,〕得指示覆二、三重,若過此指示者,雖住於無作物處之比丘,亦波逸提。」 ᅟᅟ==[19] 此戒之意義是作窗或門四方之木(橫木)周圍,得以堅固門窗故,覆數重而塗之;此處以外覆二、三重或以下。此見《善見律》云:「門之兩邊及上頭二肘半得重泥,若門高而下有壁亦得重泥,窗之四面亦得重泥。」== 二 (1)a'「作」者,自作或令他人作。 「大精舍」者,有施主之精舍。 「精舍」者,有內部塗飾,有外面塗飾,或有內、外皆塗飾。 a 「限於留門窗處」者,〔門窗之〕橫木周圍二肘半。 「為定置橫木」者,為定置門戶。 「為裝置窗牖」者,通風設備,塗白色、黑色或赤色。可飾華鬘、草鬘、摩竭魚牙或柵欄[20]。 ᅟᅟ==[20] 柵欄,原語 pañcapaṭṭhika 意為柵欄,日譯為「布條」。== 「住於無作物處之比丘,得指示覆二、三重」者,作物乃指七穀、七菜也。若住於作物處之比丘指示者,突吉羅。縱覆[21]時可指示二覆,令三覆必離去。橫覆時可指示二覆,令第三覆,必離去。 ᅟᅟ==[21] 原語 maggcna chādentassa, pariyāyena chādentassa,《善見律》譯為縱覆、圓覆,《四分律》為縱覆、橫覆。依覺音註,縱覆者不周而直覆之,覆以石、瓦、粘土等。橫覆者周覆,而覆以草、木葉等。== 「若過此指示者,雖住無作物處之比丘」,覆瓦時,一瓦一波逸提,覆石時,一石一波逸提。覆粘土時,一土塊一波逸提。覆草時,一束草一波逸提。覆樹葉時,一葉一波逸提。 (2)於覆二、三重以上,有過想而指示者,波逸提。於覆二、三重以上,有疑想而指示者,波逸提。於覆二、三重以上,有以下想而指示者,波逸提。於覆二、三重以下,有過想者,突吉羅。於覆二、三重以下,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覆二、三重以下,而有以下想者,不犯也。 (3)覆二、三重,覆二、三重以下,於山窟、於石房、於草房、為他人而作,以己之財而作,除己之住屋外凡公眾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阿羅毘邑阿伽羅婆塔廟。其時,阿羅毘邑之諸比丘修葺房屋,知而將有蟲水澆於草土,或令澆。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阿羅毘邑之諸比丘,知水中有蟲……又令澆耶?」於是,彼諸比丘……白……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知而將有蟲水……又令澆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知而將有蟲水……又令澆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知而將有蟲水,澆於草或土上,或使澆之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而」者,自知或由他人告知。 「澆」者,若自澆者,波逸提。 「使澆」者,令他澆,亦波逸提。被命令一次而屢屢澆者,〔一〕波逸提。 (2)於有蟲水而有有蟲水想,澆於草上或令澆者,波逸提。於有蟲水而有疑想……令澆之,突吉羅。於有蟲水而有無蟲水想者……澆之者,不犯也。於無蟲水而有有蟲水想者,突吉羅。於無蟲水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無蟲水而有無蟲水想者,不犯也。 (3)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二草木品——— 攝頌 草木與異語     譏嫌並出時 彼之二戒者     先來及拖出 脫腳牀坐臥     門窗有蟲水 波逸提 二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長老比丘教誡諸比丘尼,得受衣服、飲食、臥具、病資具藥物。時,六群比丘作此思惟:「友!今諸長老比丘教誡諸比丘尼,得衣服……藥物,然則,友!我等亦以此教誡諸比丘尼。」於是,六群比丘至諸比丘尼前而作是言:「諸姊請!至我等處,我等亦教誡之。」於是,諸比丘尼至六群比丘處,禮彼等而坐一面。時,六群比丘甚少為諸比丘尼說法,說俗語而時過,言:「諸姊往矣!」而令離去。時,諸比丘尼至世尊處,敬禮而立一面。世尊向立於一面之比丘尼曰:「諸比丘尼!教誡滿足耶?」「世尊!教誡何能滿足?六群諸師少說法……令離去。」時,世尊為諸比丘尼說法,令皆歡喜踊躍。諸比丘尼因世尊說法,歡喜踊躍,禮敬世尊,右繞而去。世尊以是因緣集比丘僧而問六群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實為諸比丘尼少說法……而令離去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為諸比丘尼少說法……而令離去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選任教誡比丘尼之人,諸比丘!應如是選任。先請一比丘,請已,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若僧時機可者,當選任某甲比丘為教誡比丘尼之人。』此是提議。 『大德僧!請聽!選任某甲比丘為教誡比丘尼之人。諸大德中,對於選任某甲比丘為教誡比丘尼之人,忍者……請說。 我二次言此事……乃至……我三次言此事,大德僧!請聽……請說。 僧承認某甲比丘為教誡比丘尼之人已。僧已忍……知解。』」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說難扶養……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不被〔僧伽〕選任而教誡比丘尼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長老比丘被選任教誡比丘尼,亦得受衣服、飲食、臥具、病資具藥物。六群比丘則謂:「友!諸長老比丘被選任教誡比丘尼,亦得衣服、飲食、臥具、藥資具。然,友!我等往界外,互選任教誡比丘尼之人,以教誡比丘尼。」於是,六群比丘往界外,互選任教誡比丘尼之人,以近比丘尼而作是言:「諸姊!我等亦被選任,來我等處,受我等之教誡。」於是,彼諸比丘尼……〔與前一章同〕……呵責已、說法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選任具有八法之比丘,為教誡比丘尼之人,即(一)持戒者。(二)依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攝身而住者。(三)具足威儀者。(四)少罪亦見怖畏者。(五)於學處受持學習者。(六)多聞者。(七)聞而憶持積集者。(八)若彼諸法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具足,被稱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者。如是彼多聞諸法,憶持[22],以語積之,意集注一處而觀,以正見善知解之,又彼能詳細通曉二部之波羅提木叉,隨條文,善決斷分別顯說,善音聲語言,為大部分比丘尼所喜愛,有能力教誡比丘尼,未曾犯世尊為出家著袈裟者而制之重法,二十夏或二十夏以上者。諸比丘!具此八法之比丘,聽許選任為教誡比丘尼之人。」 ᅟᅟ==[22] 原本為 dhātā,此依暹羅本及巴利《善見律》讀為 dhatā。== 三 (1)「任何」者,……比丘之意。 「不被選任」者,不從白四羯磨而選任。 a 「若〔……〕教誡」者,以八敬法教誡者,波逸提。以他法教誡者,突吉羅。教誡從一部僧受具戒者,突吉羅。 a'「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彼被選任之比丘,清掃房舍,儲存飲水及用水,備座牀,由同伴比丘陪伴而坐。諸比丘尼至此,禮彼比丘然後應坐於一面,其比丘當問:「諸姊[23]!眾參集和合耶?」若謂:「尊師!我等參集和合。」應問:「諸姊!善誦八敬法耶?」若謂:「尊師!善誦。」應顯說:「此是教誡。」若謂:「尊師!不善誦。」應教誡之: ᅟᅟ==[23] 諸姊,原語 bhaginiyo,日譯為「諸師」。== (一)雖受具戒後經百歲之比丘尼,應敬禮、起迎、合掌,恭敬招待當日受具戒之比丘。對此法恭敬、尊重、奉行,當終生不可犯。(二)比丘尼於無比丘住之院內,不得安居,對此法……不可犯。(三)每半月,比丘尼從比丘僧請二種法,即問布薩及受教誡,對此法……不可犯。(四)安居竟,比丘尼於二部僧中受自恣三事,即或見、或聞、或疑,對此法……不可犯。(五)犯敬法之比丘尼,於二部僧中當行半月摩那埵,對此法……不可犯。(六)經二年學習六法之式叉摩那,於二部僧中請求受具戒,對此法……不可犯。(七)無論任何理由,比丘尼不得罵詈、誹謗比丘,對此法……不可犯。(八)從今以後,比丘尼對比丘應閉其語路,比丘對比丘尼不閉其語路,對此法……不可犯。 若謂:「尊師!我等參集和合。」而說他法者,突吉羅。若謂:「尊師!我等不和合。」而說八敬法者,突吉羅。不與教誡而說他法者,突吉羅。 (2)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於非和合比丘尼眾有非和合想而教誡者,波逸提。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於非和合比丘尼眾有疑想而教誡者,波逸提。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於非和合比丘尼眾有和合想而教誡者,波逸提。 於非法羯磨有疑想、於非和合比丘尼眾有非和合想而教誡者……疑想而教誡者……和合想而教誡者,波逸提。 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於非和合比丘尼眾有非和合想而教誡者……疑想而教誡者……和合想而教誡者,波逸提。 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於和合比丘尼眾有非和合想而教誡者……疑想而教誡者……和合想而教誡者,波逸提。 於非法羯磨有疑想、於和合比丘尼眾有非和合想而教誡者……疑想而教誡者……和合想而教誡者,波逸提。 於非法羯磨而有如法羯磨想、於和合比丘尼眾有非和合想而教誡者……疑想而教誡者……和合想而教誡者,波逸提。 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於非和合比丘尼眾有和合想而教誡者……有疑想而教誡者……有和合想而教誡者,突吉羅。 於如法羯磨有疑想、於非和合……突吉羅。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於非和合……突吉羅。 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於和合……突吉羅。於如法羯磨有疑想、於和合……突吉羅。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於和合比丘尼眾有非和合想而教誡者,突吉羅。……有疑想而教誡者,突吉羅。……有和合想而教誡者,不犯也。 (3)與讀誦、與質問,言:「尊師!請說。」而說示,以問質問、被質問而答、為他人說時而比丘尼聞之,為式叉摩那、為沙彌尼說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長老比丘順次教誡比丘尼。時,依順次輪至具壽周利槃特教誡比丘尼。諸比丘尼如是言:「今日之教誡當不能滿足,尊師周利槃特,當以其一偈反復而說。」於是,諸比丘尼至具壽周利槃特處,禮拜而坐一面。周利槃特向坐一面之諸比丘尼言:「諸姊!〔大眾〕和合耶?」「尊師!我等〔大眾〕和合也。」「諸姊!善誦八敬法耶?」「尊師!我等善誦。」說:「諸姊!此是教誡。」以此偈反復而說: 心高無放逸     智慧學聖人 常念心寂靜     苦惱不復存 諸比丘尼作是言:「我等豈非言『今日之教誡當不能滿足,尊師周利槃特,當以其一偈反復而說』耶?」具壽周利槃特聞諸比丘尼之揄言,於是,具壽周利槃特飛翔於虛空,或行、或立、或坐、或臥於空中,又放煙、燃燒而消失其間,並說此偈及其他佛語甚多。諸比丘尼作是言:「實是希有!實是未曾有!如尊師周利槃特成功之教誡,我等還未曾有!」時,具壽周利槃特教誡比丘尼至日暮,言:「諸姊!歸去!」而令去。如是,諸比丘尼因城門已關閉而於城外住,至翌日入城。諸人〔見此〕譏嫌非難:「此諸比丘尼非梵行者,於僧園中與比丘共宿,而今入城。」諸比丘聞此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周利槃特日沒時,教誡比丘尼耶?」……乃至……「周利槃特!汝實日沒時,教誡比丘尼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周利槃特!汝何以……教誡耶?周利槃特!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雖被選任而若至日沒時,〔仍〕教誡比丘尼者,波逸提。」 二 (1)「選任」者,依白四羯磨所選任。 「日沒時」者,日已落之時也。 a 「若〔……〕教誠」者,以八敬法或以其他之法教誡者,波逸提。 a'「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2)於日沒有日沒想而教誡者,波逸提。於日沒有疑想而教誡者,波逸提。於日沒有非日沒想而教誡者,波逸提。若教誡於一部受具戒者,突吉羅。於非日沒有日沒想者,突吉羅。於非日沒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日沒有非日沒想者,不犯也。 (3)與讀誦、與質問,言:「尊師!請說。」而說示,以問質問、被質問而答,為他人說時而比丘尼聞之,為式叉摩那、為沙彌尼說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釋迦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樹園。其時,六群比丘往比丘尼住處,教誡六群比丘尼。諸比丘尼對六群比丘尼作是言:「諸姊!我等今往教誡。」「諸姊!我等今亦欲為教誡而往,尊師六群比丘於此教誡我等。」諸比丘尼……非難:「何以六群比丘至比丘尼住處,教誡比丘尼耶?」時,其諸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至比丘尼住處……教誡耶?」……乃至……「諸比丘!汝等……教誡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教誡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至比丘尼住處教誡比丘尼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病,諸長老比丘至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處,作是言:「瞿曇彌!汝堪忍否?得過否?」「尊師!我不堪忍,我不得過。尊師!請說法。」「大姊!至比丘尼住處為比丘尼說法者,非如法也。」畏慎而不說。 時,世尊晨著下衣,持外衣與鉢,至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處,坐於所設座位。安坐之世尊,如是言瞿曇彌曰:「瞿曇彌!汝堪忍否?得過否?」「尊師!前諸長老比丘來為我說法,是故我安樂;然今因世尊所制,畏慎不說,是故我不安樂。」時,世尊為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說法……使之欣喜,由座起立而去。於是,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至比丘尼住處為病比丘尼教誡者。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至比丘尼住處教誡比丘尼者,除因緣外,波逸提。此處所謂因緣者,乃比丘尼病時之謂。」 三 (1)「任何」者,……比丘之意。 a'「至」者,往其處也。 「比丘尼住處」者,雖是比丘尼住一夜之處亦是。 a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若〔……〕教誡」者,以八敬法教誡者,波逸提。 「除因緣外」者,因緣除外。 「病」者,言比丘尼不能往教誡或共住。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往比丘尼住處,無因緣而教誡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教誡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教誡者,波逸提。以其他之法教誡者,突吉羅。教誡於一部僧中受具戒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不犯也。 (3)有因緣時,與讀誦、與質問……〔同波逸提二二.二(三)〕……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長老比丘教誡諸比丘尼,而得衣服、飲食、臥具、病資具藥物。六群比丘作如是言:「諸長老比丘非為法恭敬教誡諸比丘尼,諸長老比丘是為利養故,教誡諸比丘尼。」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作如是言:『諸長老比丘……教誠……』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如是言:『諸長老比丘……教誡……』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作如是言:『諸長老比丘……教誡……』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作如是言:『諸長老比丘為利養〔故〕,教誡諸比丘尼。』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a 「若作如是言」者,對由僧眾所選任受具戒之教誡比丘尼之人,欲以惡口、欲以罵、欲以困惑而作是言:「為衣服……為尊敬而教誡。」者,波逸提。 a'「為利養」者,為衣服、飲食、臥具、病資具藥物、敬重、名聞、尊敬。 (2)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作斯言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而作斯言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作斯言者,波逸提。對受具戒者非由僧選任教誡比丘尼之人,欲以惡口、欲以罵、欲以困惑而作斯言:「為衣服……為尊敬而教誡。」者,突吉羅。對由僧眾派遣或未派遣為教誡比丘尼之人,欲以惡口……而作斯言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3)依其事實而言:「為衣服……為尊敬而教誠。」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常〕有一比丘於舍衛城中之街道乞食,一比丘尼亦於其街道乞食,彼比丘告其比丘尼曰:「妹!速往某處,應有與食。」彼尼亦作如是言:「尊者!請去某處,應有與食。」彼等屢屢相見而成友。時,僧眾分配衣服。其時,比丘尼往受教誡而至比丘處,禮拜後而立一面。對一面立之比丘尼,彼比丘作是言:「妹!此我分配之衣,汝受用耶?」「尊師!受用!我有弊衣。」於是,彼比丘以衣與彼比丘尼。彼比丘亦成為弊衣者。諸比丘言彼比丘曰:「友!汝當作衣。」其時,此比丘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將衣與比丘尼耶?」……乃至……「比丘!汝實將衣與比丘尼耶?」「世尊!實然!」「汝之親里耶?非親里耶?」「世尊!非親里也。」「愚人!非親里之男子,對非親里之比丘尼,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愚人!汝何以將衣與非親里比丘尼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將衣與非親里比丘尼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諸比丘畏慎,而不與諸比丘尼易衣。諸比丘尼……非難:「何以諸師不與我等易衣?」諸比丘聞彼諸比丘尼之……非難。其時,諸比丘……白世尊。於是,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與五眾易衣,即對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此等五眾聽許與之易衣。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將衣與非親里比丘尼者,除易〔衣〕外,波逸提。」 三 (1)「任何」者,……比丘之意。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衣」者,云六衣中之一衣,而應說淨之最少量〔以上〕。 「除易〔衣〕外」者,除交換〔衣〕而與者以外,波逸提。 (2)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除易衣者外,波逸提。於非親里有疑想……於非親里有親里想……波逸提。給予於一部僧中受具戒者衣,除易衣者外,突吉羅。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不犯也。 (3)親里者、交易物、與重物得輕物、或與輕物得重物、比丘尼以親厚想而取之、以暫取想而取之、除衣外而與其他資具、與式叉摩那、與沙彌尼,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優陀夷正作衣。一比丘尼至具壽優陀夷處而作是言:「尊師!願為我縫衣。」如是,具壽優陀夷為彼比丘尼縫衣,然後,染華美之色,並於其中央畫有男女交合之像,以疊置之。該比丘尼至優陀夷處而作是言:「大德!其衣在何處耶?」「妹!此衣也,疊置持去而收藏之,往教誡比丘尼僧時著此衣,當行於比丘尼眾之後。」於是,該比丘尼持此衣去,往教誡比丘尼僧時,著此衣行於比丘尼眾之後。諸人……非難:「此諸比丘尼,實欺人、惡人、無恥人也,其衣畫有男女交合之像。」諸比丘尼作是言:「此乃誰所作?」「尊者優陀夷所作也。」「欺人、惡人、無恥人尚不為此,況尊者優陀夷耶?」 於是,諸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優陀夷為比丘尼縫衣耶?」……乃至……「優陀夷!汝實為比丘尼縫衣耶?」「實然!世尊!」「優陀夷!汝之親里耶?非親里耶?」「世尊!非親里也。」「愚人!對非親里人、非親里女,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愚人!汝何以為非親里之比丘尼縫衣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為非親里比丘尼縫衣或令縫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衣」者,六種衣中之一衣。 「若縫」者,自縫、每刺針者[24],波逸提。「令縫者」,令他縫亦波逸提。受命令一次而多〔次〕縫者,波逸提。 ᅟᅟ==[24] 原語 ārāpathe 未見於辭典。依巴利《善見律》註 sūciṁ pavesetvā pavesetvā nīharaṇe 譯之。== (2)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縫衣或令縫者,波逸提。於非親里有疑想……於非親里有親里想……波逸提。為於一部僧中受具戒者縫衣或令縫者,突吉羅。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不犯也。 (3)為親里、除衣外而縫其他資具或令縫,為式叉摩那、為沙彌尼而縫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豫約比丘尼同道而行。諸人……非難:「如我等有婦者之散步,其沙門釋子亦與比丘尼同行。」諸比丘聞彼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豫約比丘尼同道而行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與比丘尼……行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與比丘尼……行耶?愚人!此非令……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豫約比丘尼同道而行者,雖一聚落間,亦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眾多比丘及比丘尼由沙祇向舍衛城之公路行去,其時諸比丘尼言諸比丘:「我等亦與尊師等共行。」「妹!豫約比丘尼同道而行者,非如法也,汝等先行或我等先行。」「大德!尊師等為最上人也,請尊師等先行。」於是,從其後而行之諸比丘尼於道中,遇劫賊出而污剝諸尼。時,諸尼至舍衛城,以此事語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以此語諸比丘……。諸比丘……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覺有恐怖危險而需結隊行於道者,聽許豫約比丘尼同道而行。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豫約比丘尼同道而行者,雖一聚落間,除因緣外,波逸提。此處所謂因緣者,覺有危險恐怖,需結隊而行於道時之謂。」 三 (1)「任何」者,……比丘之意。 a'「豫約」者,「妹!我等往。」「尊師!我等亦往。」「尊師!我等往。」「妹!我等亦往。」「今日或明日或後日我等行往。」如此豫約者,突吉羅。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同」者,一起。 a 「雖一聚落間」者,於附近之村落,每村落間,波逸提。無村落而於曠野者,每半由旬,波逸提。 「除因緣外」者,因緣除外。 b 「危險」者,於此道見賊之住處、食處、立處、坐處、臥處也。 「恐怖」者,於此道見人為賊所殺、見被剝脫者、見被打者也。 b'「需結隊而行於道」者,不結隊者不得行之謂也。 行怖畏處已,見無畏處時,使去之:「諸姊!可〔自〕往。」 (2)於豫約有豫約想而行於同道者,雖一聚落間,除因緣外,波逸提。於豫約有疑想……於豫約有非豫約想……波逸提。比丘約而比丘尼不約者,突吉羅。於不豫約有豫約想者,突吉羅。於不豫約有疑想者,突吉羅。於不豫約有非豫約想者,不犯也。 (3)若有因緣、不豫約而行、比丘尼豫約而比丘不豫約、違約而行、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諸人……非難:「如我等有婦者於船遊樂,其沙門釋子亦豫約比丘尼同船遊樂。」諸比丘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耶?愚人!此……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而往上游或往下游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眾多比丘及比丘尼,由沙祇向舍衛城之公路行進,途中應渡河時,諸比丘尼對比丘作如是言:「我等亦與尊師同渡。」「妹!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者,非如法也。汝等先渡,或我等先渡?」「大德!尊師等為最上人也,請尊師等先渡。」後渡之諸比丘尼被賊所污剝。時,彼諸比丘尼至舍衛城,以此事告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以……語諸比丘。諸比丘……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橫渡時,聽許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而往上游或往下游者,除橫渡外,波逸提。」 三 (1)「任何」者,……比丘之意。 a'「豫約」者,「妹!我等往乘。」「尊師!我等往乘。」「尊師!我等往乘。」「妹!我等往乘。」「今日或明日或後日我等往乘。」如此豫約者,突吉羅。比丘尼所乘而比丘乘之,波逸提。比丘所乘而比丘尼乘之,波逸提。或兩者同乘之,波逸提。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同」者,一起。 a 「上」者,向河之上游;「下」者,向河之下游。 「除橫渡外」者,橫渡除外。 於附近之村落者,每村落間,波逸提。無村落而於曠野者,每半由旬者,波逸提。 (2)於豫約有豫約想,而同乘一船以往上游或往下游者,除橫渡外,波逸提。於豫約有疑想……〔參照波逸提二七.三(二)〕……不犯也。 (3)橫渡時、不約而〔同〕乘、比丘尼豫約而比丘不豫約、違約而〔同〕乘、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於一特信之家,得受常施食。諸長老比丘亦由彼居士請食。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於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至其家,對居士作如是言:「居士何故辦此多量之硬軟美食耶?」「尊姊!我招請諸長老。」「居士!其長老是何人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大迦旃延、尊者摩訶俱稀羅、尊者摩訶劫賓那、尊者摩訶周那、尊者阿那律、尊者離婆多、尊者優波離、尊者阿難、尊者羅睺羅也。」「居士!汝何以放置大龍而請小德耶?」「尊姊!何人是大龍耶?」「尊者提婆達多、尊者拘迦利迦、尊者迦留羅提舍、尊者騫駄達多、尊者娑勿陀達也。」 當偷蘭難陀言此冗語惡口時,值諸長老比丘進來,「居士!汝實請大龍也。」「尊姊!汝今以尊者等為小德,今又為大龍也。」由此家被驅出,並斷常施食。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提婆達多知而使比丘尼周旋取食耶?」……乃至……「提婆達多!汝實知而使比丘尼周旋取食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知而……取食耶?愚人!此……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知而使比丘尼周旋取食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由王舍城出家之一比丘至親里家,諸人以「久〔未見〕大德來」,敬重供食。其家所特信之比丘尼,對諸人作是言:「賢者!供大德食。」彼比丘曰:「世尊禁止〔比丘〕知而使〔比丘尼〕周旋取食。」畏慎而不取。時過,不能行乞而不得食,該比丘至僧園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知在家人事先〔為比丘〕豫備供食,〔然後〕比丘尼順便周旋之,聽許受用。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知而使比丘尼周旋取食者,除在家人事先豫備外,波逸提。」 三 (1)「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或他人告彼,或自告之。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周旋」者,非事先欲與、非事先欲作,有人從中說:「尊者是善說法者、尊者是多聞者、尊者是經師、尊者是律師、尊者是論師,請供尊者,請為尊者作。」此名為「周旋」。 「食」者,五種噉食中之任一種噉食。 「除在家人事先豫備外」者,在家人事先豫備者除外。 「在家人事先豫備」者,或親里,或被招待,或本有豫備。 除在家人事先豫備外而〔往〕取食者,突吉羅。每咽食者,波逸提。 (2)於周旋有周旋想而食之,除在家人事先豫備外,波逸提。於周旋有疑想而食之〔……〕突吉羅。於周旋有非周旋想而食之者〔……〕不犯也。由一部受具戒之比丘尼周旋而食之者〔……〕突吉羅。於非周旋有周旋想者,突吉羅。於非周旋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周旋有非周旋想者,不犯也。 (3)在家人事先豫備、式叉摩那為之周旋、沙彌尼為之周旋、除五種噉食外之其他一切食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優陀夷之前妻出家為比丘尼,常至具壽優陀夷處,優陀夷亦常至彼尼處。時,具壽優陀夷獨與彼於秘密處坐。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優陀夷獨與比丘尼於一秘密處共坐耶?」……乃至……「優陀夷!汝實獨與比丘尼於一秘密處共坐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獨與比丘尼於一秘密處共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獨與比丘尼於一秘密處共坐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a'「獨」者,一比丘與一比丘尼。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a 「秘密」者,有見秘密、聞秘密。見秘密者,目被遮掩,舉眉抬頭皆不得見。聞秘密者,常語之不得聞。 「坐」者,於比丘尼之坐側,比丘或坐或臥者,波逸提。於比丘之坐側,比丘尼或坐或臥者,波逸提。兩人共坐或臥者,波逸提。 (2)於秘密有秘密想而獨坐者,波逸提。於秘密有疑想……於秘密有非秘密想……波逸提。於非秘密有秘密想,突吉羅。於非秘密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秘密有非秘密想者,不犯也。 (3)若干有智之陪席者、立而不坐、非秘密可見處、放心而坐,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三教誡品——— 攝頌 不選任.日沒     尼處.利與衣 縫衣及公路     船.取食.獨十 波逸提 三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近舍衛城有一集團於施食處設食。六群比丘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至舍衛城行乞,不得食而至該施食處。諸人言:「久未見大德來。」即敬重供食。於是,六群比丘第二日亦……乃至……第三日亦晨著下衣……至施食處取食。時,六群比丘作如是思惟:「我等當如何!歸園,明日亦應來此。」乃日日住此,於施食處取食。諸外道〔因而〕離去也。諸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日日住而受施食耶?非為彼等而設之施食,是對諸沙門之施食而設也。」諸比丘聞此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日日住此而受施食處之食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受……耶?」「世尊!實然!」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受……耶?愚人!……當如是誦此學處—— 於施食處食取食一次,若過此而取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具壽舍利弗行於拘薩羅國,至舍衛城一施食處。諸人曰:「久未見長老來。」即敬重供食。取食已,具壽舍利弗因生重病不能離施食處。諸人翌日作如是言:「大德!請食。」具壽舍利弗曰:「世尊禁止日日住,而取施食處之食。」畏慎而不取,因此而斷食。於是,具壽舍利弗至舍衛城,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病比丘於施食處屢次取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無病比丘於施食處食取食一次,若過此而取者,波逸提。」 三 (1)「無病」者,可離施食處也。「病」者,不能離施食處也。 「施食處食」者,五種噉食中之任何一種食,或於舍內、或於帳幕內、或於樹下、或於露地,不限定人數而有充分設備者。 無病比丘可受食一次,若過此而受食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 (2)無病者有無病想,可於施食處受食〔一次〕,過此限者,波逸提。無病者有疑想……無病者有病想……波逸提。病者有無病想,突吉羅。病者有疑想,突吉羅。病者有病想,不犯也。 (3)有病者、無病而一食、於往時或歸時〔於途中與已行處〕食、施主招待之食、為特定人而設之食、無限定而有充分設備之食、除五種正食外之其他一切食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提婆達多已失名聞利養,却擁徒眾,勸化諸家而取食。諸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勸化諸家而取食耶?何人不愛善調理耶?何人不喜美味之食耶?」諸比丘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提婆達多擁徒眾,勸化諸家而取食耶?」……乃至……「提婆達多!汝實擁徒眾,勸化諸家而取食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擁徒眾,勸化諸家而取食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別眾食,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諸人請病比丘食。比丘等因別眾食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受請。……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病比丘受別眾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別眾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三 其時,諸人於施衣時備妥衣食,擬先供食然後施衣而請比丘。比丘等因別眾食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受請,是以〔比丘之〕衣不足。……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於施衣時聽許受別眾食,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別眾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施衣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四 其時,諸人請作衣之比丘飲食。比丘等曰:「別眾食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受請。……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作衣時聽許受別眾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別眾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施衣時、作衣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五 爾時,諸比丘與諸人同行,比丘等對諸人言:「賢者!稍待,我等應去乞食。」彼等曰:「大德!請在此取食。」比丘等曰:「別眾食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受請。……白世尊。「諸比丘!於行路時,聽許取別眾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別眾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施衣時、作衣時、行路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六 爾時,比丘等與諸人共乘船。比丘等對諸人曰:「賢者!稍待至岸,我等應去乞食。」彼等曰:「大德!請取此食。」比丘等曰:「別眾食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受請……「諸比丘!於乘船時,聽許取別眾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別眾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施衣時、作衣時、行路時、乘船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比丘制立學處。 七 爾時,比丘於各地安居竟,比丘等欲見世尊而往王舍城來,諸居士見異域來之比丘,請以飲食。比丘等……畏慎而不受……「諸比丘!於大眾會時,聽許受別眾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別眾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乘船時、大眾會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八 其時,摩竭陀國王斯尼耶頻毘娑羅之親人依邪命外道出家。時,邪命士至斯尼耶頻毘娑羅王處,對王曰:「大王!我欲以食供養一切沙門。」「大德!汝若以佛陀為上首,比丘僧伽為第一,則汝當可作供食。」於是,邪命士遣使至諸比丘處曰:「諸比丘!明日受我請食。」比丘等曰:「別眾食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受請。於是,邪命士至世尊處,與世尊相互敬禮,互相寒暄慰問之後立於一面。邪命士如是對世尊曰:「大德瞿曇為出家者,我亦出家者,出家者受出家者之施食實相應也。請大德瞿曇於明朝與比丘僧共受我供食。」世尊默然允諾,邪命士知世尊允諾而去。爾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沙門供食者聽許別眾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別眾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施衣時、作衣時、行路時、乘船時、大眾會時、沙門施食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九 (1)「別眾食」者,四人〔以上〕之比丘,受請〔共食〕五正食中之任一種時,此名為別眾食。 「除因緣外」者,因緣除外。 「病時」者,足傷亦名〔病〕,〔視作〕「病時」而可食。 「施衣時」者,不舉行迦絺那衣式時,是雨期後一個月;舉行迦絺那衣式時,是五個月也,〔視作〕施衣時而可食。 「作衣時」者,作衣之時為「作衣時」而可食。 「行路時」者,「我當行半由旬」時可食。往行者可食,歸返者亦可食。 「乘船時」者,「我當乘船」時可食,往上游者可食,往下游者亦可食。 「大眾會時」[25]者,二、三比丘行乞食得生存,若第四人來,不得生存,〔視作〕「大眾會時」而可食。 ᅟᅟ==[25] 大眾會時(mahāsamaya),下面說明之意:乃三人以下之比丘行乞得食可過活。四人以上則施食少,不得過活之意。如因比丘集多數人於同一村,在家人不得施食於全部之行乞者,而廢施食時,或饑饉時,甚多比丘行乞不得(《善見律》謂大饑饉時),是時,難得食,故受別眾之請(參照《十誦律》)。== 「沙門施食時」者,任何其他沙門者供食,〔視作〕「沙門施食時」而可食也。 除因緣外,取食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 (2)於別眾食有別眾食想,除因緣外,食者波逸提。於別眾食有疑想……於別眾食有非別眾食想……波逸提。於非別眾食有別眾食想者,突吉羅。於非別眾食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別眾食有非別眾食想者,不犯也。 (3)二、三比丘[26]共食,行乞食時,集於一處而食、「常施食、籌符食、半月食、布薩食、月旦食」,除此五正食外之其他一切食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ᅟᅟ==[26] 一起,原語 ekato,日譯為「一人」。== 波逸提 三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其時,於毘舍離繼續供施美食。時,一貧傭人思惟:「諸人至誠施食,功德不少!我亦施食。」於是,貧傭人至啟羅婆帝迦處而作是言:「主人!我欲施食於以佛陀為上首之比丘僧伽,請付我工資。」啟羅婆帝迦亦有淨信,於是付與超額[27]工資。彼貧傭人即至世尊處,禮世尊而坐一面。一面坐已,白世尊曰:「大德!請世尊明朝與比丘僧共受我請食。」「賢者!大比丘眾多,汝當知。」「世尊!雖大比丘眾,我已備多量之棗,以棗汁充作飲料。」世尊默然而允諾。時,貧傭人知世尊已允諾,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 ᅟᅟ==[27] 原本 abbhatireka,暹羅本僅為 atireka。== 諸比丘聞:「明朝貧傭人,請佛陀為上首之比丘僧伽,將供以棗汁充作飲物。」彼等於食時仍行乞取食。諸人聞貧傭人供請以佛陀為上首之比丘僧伽,即為貧傭人持來多量硬軟之食。貧傭人於過夜後,令辦種種硬軟美味之食。時至,令人報世尊:「世尊!時至,供食已辦。」於是,世尊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往貧傭人住處。至已,與比丘僧坐於已設之座。如是,貧傭人於食堂供奉諸比丘,諸比丘作是言:「賢者!少與。賢者!少與。」「諸大德!尊師等勿以『此是貧傭人』而取少量,我備有多量之硬軟食。諸大德!請取至滿足。」「賢者!我等非為此理由而少取,我等於食時已先行乞取食,是故取少量也。」 其時,貧傭人譏嫌非難:「何以諸大德受我供請,而他處取食耶?以為我不能與至滿足!」諸比丘聞其貧傭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等受一處請而於他處取食耶?」……乃至……「諸比丘!比丘等實受一處請而於他處取食耶?」「實然!世尊!」世尊呵責:「諸比丘!愚人!汝等何以……食耶?諸比丘!……誦此學處—— 數數食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一比丘病,另一比丘持乞得之食至病比丘處而言:「友!請用。」「止!我另有所期之食。」然乞得之食,至午後始持來該比丘處,〔因此〕彼比丘所期之食不得受用,乃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病比丘數數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數數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三 其時,諸人於施衣時,備妥衣食,擬先供食然後施衣而請諸比丘。比丘等因數數食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受……〔參照波逸提三二.三、四〕「……當如是誦此學處—— 數數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施衣時、作衣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四 時,世尊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由具壽阿難隨侍至一家,坐在已設之座。時,諸人捧食供奉世尊及具壽阿難,具壽阿難畏慎而不取。「取之,阿難!」「世尊!我有所期之食。」「阿難,淨施之後可取食。」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淨施後,數數取食。諸比丘!當如是淨施:『我所期食〔施〕與某甲。』」 五 (1)「數數食」者,受請五正食中之任何一食,除此之外,取食其他五正食中之一食,此名數數食。 「除因緣外」者,特別場合除外。 「病時」者,坐於一處不能充分取食,〔視作〕「病時」而可食。 「施衣時」者,……「作衣時」者,……〔參照波逸提三二〕……。 除因緣「食」……〔參照波逸提三二〕……非數數食想者,不犯也。 (2)於因緣、淨施之後食、二處三處受請而食於一處、順次受請食、由全村請而於其村之一處食、由全集團之請而於其集團之一處食、受請而言「我取乞食之食」〔拒請〕、常施食、籌符食、半月食、布薩食、月旦食,除五種正食外之其他一切食者,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四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有伽若之母乃淨信優婆夷,伽若嫁與村落之一男子。時,伽若因事歸母家。其時,伽若之夫,遣使至伽若處曰:「伽若!歸來!我盼汝歸來!」然而,伽若之母優婆夷〔言:〕「如何空手而歸耶?」遂作餅。作畢,一行乞比丘入伽若之母優婆夷家,伽若之母以餅與其比丘。該比丘轉告其他比丘,〔彼亦來乞故,〕伽若之母亦以餅與彼。彼比丘去而復語他比丘,其亦以餅與彼,於是,所作之餅隨之悉盡。伽若之夫再遣使至伽若處言:「伽若!歸來!我盼汝歸來!」再次,伽若之母優婆夷〔言:〕「如何……」……悉盡。三次,伽若之夫遣使至伽若處言:「伽若!歸來,我盼汝歸來!伽若倘不歸來,我即迎娶他婦。」三次,伽若之母優婆夷〔言:〕「如何……」……悉盡。於是,伽若之夫即迎娶他婦,伽若聞悉彼夫迎娶他婦,立而泣。 時,世尊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至伽若之母優婆夷住處,坐於已設之座。時,伽若之母行近世尊前,禮敬世尊而坐於一面。世尊對一面坐之伽若之母曰:「伽若何以泣耶?」時,伽若之母以此事白世尊。世尊為伽若之母優婆夷說法……令歡喜,起座而去。 (2)爾時,一商隊由王舍城欲往跋諦耶羅伽,一乞食比丘向商隊乞食。一優婆塞以麥餅予之。此比丘離去而告他比丘,〔彼比丘來〕其亦贈予麥餅,該比丘復又轉告他比丘,其亦以麥餅相贈之,以致旅途備用之食糧悉盡,其優婆塞向諸人曰:「諸賢者!請稍等,因所備之食糧悉數贈予尊師等,我當另備食糧。」「賢者!我等不能等,因商隊已出發。」言已即行。該優婆塞為備食糧而後出發,不幸遇劫賊出而被剝奪。諸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取而不知量耶?此人後行,不幸為劫賊所剝奪!」諸比丘聞此諸人之……非難。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然,以十利故,我為比丘等制立學處,為攝僧、為眾僧安樂……乃至……為敬重律。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以餅或麨給予來家之比丘隨意取用時,比丘欲取可取滿二、三鉢,若過此而取者,波逸提。取二、三鉢時,由其處持去應分與諸比丘,此為斯時之法也。」 二 (1)a 「餅」者,為贈送而調理之物。 「麨」者,為食糧而備之物。 a'「來家之比丘」者,家是剎帝利家、婆羅門家、吠舍家、首陀羅家等四家也。來者,來此。 「隨意取用」者,需要多少,即取多少之謂。 「欲」者,冀望。 「可取滿二、三鉢」者,即可以取滿二、三鉢。 「若過此而取」者,取二、三鉢以上者,波逸提。持二、三鉢而去者,見比丘必告曰:「彼處我已取二、三鉢,於此勿再取之。」若見而不告者,突吉羅。若告之而取者,突吉羅。 「由其處持去應分與諸比丘」者,應持至分座堂分配之。 「此為斯時之法」者,在此時此是如法。 (2)於二、三鉢以上有以上想而取者,波逸提。於二、三鉢以上有疑想……於二、三鉢以上有以下想而取者,波逸提。於二、三鉢以下有以上想者,突吉羅。於以下有疑想,突吉羅。於以下有以下想者,不犯也。 (3)取二、三鉢,取二、三鉢以下,非為贈送物、非為行路所備食糧而施與、為贈物或行路所備食糧之殘餘、於停止行路時而予、親里者、謂恣意取者、為他人、依己之財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婆羅門請供食諸比丘。諸比丘足食已,復至親里各家,或取食、或取鉢食而歸。其時婆羅門告近鄰諸人曰:「諸賢!比丘等由我而足食,我亦當使汝等足食。」彼等作如是言:「賢者!汝何以使我等足食耶?汝所請之彼等尚且來我等家,或取食、或受鉢食而歸。」其時,此婆羅門譏嫌非難:「何以諸大德於我家取食已,更於餘處食耶?我豈不能充分供應耶?」諸比丘聞婆羅門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諸比丘足食已,更於餘處食耶?」……乃至……「諸比丘!比丘等實……食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何以彼愚人等足食已,更於餘處食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足食已,復取嚼食、噉食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諸比丘為病比丘等持來美味之鉢食,病者不如所期而食,諸比丘以此捨棄。世尊聞喧聲、大聲、烏聲,言具壽阿難曰:「阿難!其喧聲、大聲、烏聲是何耶?」時,具壽阿難以此事白世尊。「阿難!諸比丘食病者之殘食耶?」「世尊!不食。」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食病者及無病者之殘食。諸比丘!應作如是殘食法,當說:『我於此食皆不需〔殘食與汝〕。』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足食已,復取非殘食之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三 (1)「任何」者,……比丘之意。 a 「足食已」[28]者,知座、知食、近立、給配、知〔充分〕而停止。 ᅟᅟ==[28] 以下戒文言足食之條件,所謂足食:(1)比丘坐於取食之座。(2)運來五正食之一。(3)以此近立而侍奉。(4)充分之供食。(5)對侍奉人說:「充分」而拒,為人所認同時,此為五緣之足食。北傳漢譯律藏亦舉出五緣,(1)除去,加第五捨威儀(身離本處)即食已,由座而起。Rhys Davids 教授之英譯戒本(S. B. E. Vol, XIII)bhuttāvī pavārito 譯為 once finished his meal, though still invited(to continue eating),北傳漢譯律藏「足食」之意,由前述之註釋即可明白。== a'「食」者,五正食中之一食,雖食草葉程度亦為食已。 「非殘食」者,〔不作殘食法〕而作不淨食。不以手持食而作,不取少食而作,不在投石範圍內作,未食竟者作,足食竟由坐而立者作,不言「此食皆不需」時,非病者之殘食時,此名「非殘食」。 「殘食」[29]者,〔作殘食法〕而作清淨食。以手持食而作,取〔少〕食而作,於投石範圍內作,由食已者作,由足食不起座者作,言「此食皆不需」時,病者殘食時,此名「殘食」。 ᅟᅟ==[29] 以下為殘食(atiritta)之條件,即成殘食法之條件。足食比丘得受殘食,是病者之殘食,或特行殘食法。殘食法者,已取食之比丘而未起坐以自手持非不淨之食,食少分之後:「此食我皆不須,與汝」,對伸手內(二肘半)之比丘言而成就,伸手內之比丘(請殘食法者)可得此食,故不適此者,即不成就殘食法。== 「嚼食」者,除五種噉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之外,其餘名為硬食。 「噉食」者,五種軟食:飯、粥、麨、魚、肉。取食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 (2)於非殘食有非殘食想而食嚼食、噉食者,波逸提。於非殘食有疑想……於非殘食有殘食想……波逸提。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之取食者,突吉羅。每食咽,突吉羅。於殘食有非殘食想者,突吉羅。於殘食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殘食有殘食想者,不犯也。 (3)令作殘食法而食、言「當使作殘食法之後而食」、為他人而持食去、病者之殘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有因緣而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二比丘於拘薩羅國往舍衛城之街衢而行。甲比丘非法行,乙比丘言彼曰:「友!勿作如是之行,此非淨行。」甲比丘心生怨恨,彼等至舍衛城。其時,於舍衛城有一集團施眾僧食,乙比丘足食已。懷恨之甲比丘至親里家,持來鉢食,至乙比丘處而作是言:「友!食之。」「友!豐盛也,我足食矣!」「友!味甚美,請食。」乙比丘為甲比丘所迫,而食其鉢食。懷怨之甲比丘對乙比丘言:「友!汝實言我〔罪〕,而汝足食復受請而食非殘食之軟食。」「友!豈不應告耶?」「友!豈不應問耶?」於是,乙比丘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以非殘食之軟食請已足食比丘耶?」……乃至……「比丘!汝實以……請……比丘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為何以……請……比丘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將非殘食之嚼食或噉食持來請已足食比丘,云:『比丘!嚼之!食之!』知〔罪〕而欲使犯者,〔若其比丘〕食時,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b'「持來請」者,云隨汝所欲而取之。 a 「已足食」者,……〔參照波逸提三五.三(一)〕……此名非殘食。「嚼食」者,……〔參照波逸提三五.三(一)〕……肉。 a'「比丘」者,其他之比丘也。 b 「知而」者,自知或他人告彼、或彼語。 「欲使犯」者,〔思:〕「由此我當非難之、使憶之、叱責之、舉言之、使其困惑。」而持來者,突吉羅。依彼語取而嚼噉者,突吉羅。每咽食,突吉羅。食已,波逸提。 (2)於足食有足食想,而以非殘食之嚼食或噉食持來請者,波逸提。於足食有疑想……突吉羅。於足食有非足食想……不犯也。欲令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而持來者,突者羅。依彼語取而嚼噉者,突吉羅。每咽食,突吉羅。於非足食有足食想者,突吉羅。於非足食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足食有非足食想者,不犯也。 (3)令作殘食法而與、令行殘食法之後言:「請食!」而與、言:「為他人持去!」而與、與病者之殘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依因緣說:「請食!」而與,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王舍城有山上祭,十七群比丘欲觀山上祭而往之。諸人見十七群比丘來,令沐浴、令塗油、令食之後,給與硬食。十七群比丘持硬食歸僧園,而語六群比丘:「友!取食硬食!」「友!汝等於何處得硬食耶?」十七群比丘以其事語六群比丘。「噫!友!汝等取非時食。」「然!友!」六群比丘譏嫌非難:「何以十七群比丘食非時食耶?」於是,六群比丘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十七群比丘食非時食耶?」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食非時食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取非時食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非時食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非時」者,日中過後至〔翌日〕天明之謂。 「嚼食」者,……。「噉食」者,……肉。 「我欲食」而取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 (2)於非時有非時想而食嚼食、噉食者,波逸提。於非時有疑想而……於非時有時想而……波逸提。欲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而取者,突吉羅。每咽食者,突吉羅。於時有非時想者,突吉羅。於時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時有時想者,不犯也。 (3)由因緣而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阿難之師具壽毘拉陀施沙住阿蘭若。彼行乞食,得乾飯持歸住園,曬乾而蓄藏之,欲食時,以水浸之而食,〔不每日行乞,〕經久方入村行乞。諸比丘如是言具壽毘拉陀施沙:「友!汝何以經久方入村行乞耶?」其時,具壽毘拉陀施沙以此事語諸比丘。「友!汝何以食蓄藏之食物耶?」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毘拉陀施沙食蓄藏之食物耶?」……乃至……「毘拉陀施沙!汝實……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毘拉陀施沙!汝何以食蓄藏之食物耶?毘拉陀施沙!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食蓄藏之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蓄藏」者,以今日所得留待明日食。 「嚼食」者,……「噉食」者,……肉。 「我欲食」而取者,突吉羅。每咽食者,波逸提。 (2)於蓄藏有蓄藏想而食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於蓄藏有疑想……於蓄藏有非蓄藏想……波逸提。欲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而取者,突吉羅。每咽食者,突吉羅。於非蓄藏有蓄藏想者,突吉羅。於非蓄藏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蓄藏有非蓄藏想者,不犯也。 (3)貯時藥以於時中食、貯非時藥以於非時中食、貯七日藥以於七日中食、盡形壽藥有因緣而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為己要求[30]美味之食而食。諸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食美味之食耶?何人不喜善調理耶?何人不喜甘味耶?」諸比丘聞此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食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食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等……食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ᅟᅟ==[30] 要求,原語 paññāpetvā 意為指示、通知。日譯為「乞」。== 如是者,美味之食也,即酥、生酥、油、蜜、砂糖、魚、肉、乳、酪也。任何比丘,若為己要求如是美味之食而食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諸比丘有病。探病比丘詢病比丘曰:「友!堪忍否?得過否?」「友!以前我等為己要求美味之食而食,由此而覺安樂。然,今依世尊所制,畏慎不能乞,是故我等不安樂。」……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病比丘為己要求美味之食而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如是者,美味之食也,即酥、生酥、油、蜜、砂糖、魚、肉、乳、酪也。任何比丘,若無病而為己要求如是美味之食而食者,波逸提。」 三 (1)「如是者,美味之食」者,「酥」者,牛酥或山羊酥或水牛酥等,其肉為淨肉之酥。「生酥」者,此等物之生酥也。「油」者,胡麻油、芥子油、蜜油、[A2]蓖麻油、獸油也。「蜜」者,蜂蜜也。「砂糖」者,由甘蔗製作。「魚」者,行於水中者也。「肉」者,謂其為淨肉之肉。「乳」者,牛乳,或山羊乳,或水牛乳等,其為淨肉之乳也。「酪」者,此等之酪也。 ᅟᅟ==[A2] 蓖【CB】,篦【南傳】(cf. T54n2128_p0423b21)== 「任何」者,……比丘之意。 a 「無病」者,於無美味之食亦安樂也。「病者」,於彼無美味之食即不安樂也。 a'「如是美味之食」者,如以上美味之食。 無病者為己而要求者,每要求,突吉羅。想得後自食而取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 (2)於無病有無病想而為己乞討美味之食者,波逸提。於無病有疑想……於無病有病想……波逸提。於病有無病想者,突吉羅。於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病有病想者,不犯也。 (3)病者、有病時乞求無病時食、食病者之殘食、為親里者、受請者、為他人、依己之財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其時,一比丘為一切糞掃衣[31]者,住於墓處。由諸人所予者,彼不欲受。彼於墓處、樹下及於門檻等處,自取祭祖先之供物而食。諸人……非難:「何以此比丘自取我等祭祖先之供物而食耶?此比丘是長老大堅身[32]者而實以人肉為食。」諸比丘聞彼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將不與之食持來口邊耶?」……乃至……「比丘!汝實將不與之食持來口邊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將不與之食持來口邊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ᅟᅟ==[31] sabba-paṁsukūlika 始自衣服、飲食、臥具、藥乃至楊枝之生活資具,一切由糞掃物(他人之廢棄物)得者。== ᅟᅟ==[32] 原語 vadhara 辭典無,覺音註為 vaṭhara,「大而身堅實者」,今依此而譯。== 任何比丘,若將不與之食〔物〕持來口邊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諸比丘畏慎於〔自取用〕水及楊枝。……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聽許自取用水及楊枝。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將不與之食物持來口邊者,除水及楊枝外,波逸提。」 三 (1)「任何」者,……比丘之意。 「不與」者,言非應取受之物。「與」者,由手,或由器物,或以投擲而給予之物,於投石所及之範圍內立者,或以手或以容器而受取者,此謂給與物。 「食物」者,除水及楊枝外,所有可咽食之物名為「食物」。 「除水及楊枝外」者,水及楊枝除外,云「我將要食」而取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 (2)於不受有不受想而持不與之食物於口邊者,除水及楊枝外,波逸提。於不受有疑想……於不受有受想……波逸提。於受有不受想者,突吉羅。於受有疑想者,突吉羅。於受有受想者,不犯也。 (3)水及楊枝、於四種之大污物[33]有因緣時、無因緣而行淨法自取用之,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ᅟᅟ==[33] 四種大污物(cattāri mahāvikaṭāni):糞、尿、灰、粘土,此等被蛇咬傷時使用。有給侍,則令彼授與,無則自用(參照 Mahāvagga Vl. 14. 6)。== ———第四食品——— 攝頌 施食.別眾.數     餅.足食有二 非時.蓄藏.乳     楊枝此十事 波逸提 四一 一 (1)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其時,僧伽甚多嚼食。時,具壽阿難以此事白世尊。「然,阿難!對食殘飯者與餅。」「世尊!如是!」具壽阿難得世尊之許諾,使食殘飯者排列而坐,各與一餅;時,對一遍行外道女,予兩餅而以為一餅。於旁之遍行外道女等,對彼女作是言:「彼沙門,汝之愛人也。」「彼沙門非我愛人,想予一餅而予二餅也。」二次……乃至……三次,具壽阿難予每人一餅。時,以為予遍行外道女一餅,其實予二餅。在旁之遍行外道女對其女作是言:「彼沙門……」「……予二餅也。」於是諍論愛人、非愛人。 (2)一邪命外道士亦來分食。一比丘予邪命士甚多沾酥之大團食。於是,邪命士持團食而歸。另一邪命士對彼邪命士曰:「友!汝從何處得來之團食耶?」「友!從彼沙門瞿曇禿頭居士之分食而得。」 優婆塞等聞該邪命士等之會話,彼等至世尊處,禮拜而於一面坐。坐已,彼等優婆塞白世尊曰:「世尊!外道等誹謗佛、法、僧,願世尊告諸大德,勿予外道。」時,世尊為優婆塞等說法訓誡……使之歡喜。於是,諸優婆塞由世尊之說法……歡喜,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然,以十利故,我為諸比丘制立學處,為攝僧、為僧安樂……乃至……為令正法久住、為敬重律。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無論對裸形外道或遍行外道男或遍行外道女,若親手給予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裸形外道」者,遍行者出家而裸形之謂。「遍行外道男」者,除比丘及沙彌,為遍行而出家者。「遍行外道女」者,除比丘尼及沙彌尼,為遍行而出家者。 a 「若〔……〕給予」者,以身或由器物、或投與者,波逸提。 a1「嚼食」者,除五種噉食、楊枝、水外,其餘名為硬食。 a2「噉食」者,五種軟食:飯、粥、麨、魚、肉。 (2)於外道有外道想,親手予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於外道有疑想……於外道有非外道想……波逸提。予水、楊枝者,突吉羅。於非外道有外道想者,突吉羅。於非外道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外道有非外道想者,不犯也。 (3)使予不予、置而予、予[34]外傷用藥,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ᅟᅟ==[34] 原語 bāhiralepaṁ 意義不詳,故如此暫譯,原本 bāhirālepaṁ 是誤寫。== 波逸提 四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對同學共住比丘曰:「來!友!我等入村乞食。」〔而〕不予彼比丘,云:「去!友!我等共語或坐,不悅樂。我一人語或坐為快。」而驅逐之。時,彼比丘已近食時仍不能行乞食,又歸時亦不得食而絕食。於是,該比丘至比丘園,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跋難陀釋子對該比丘言:『來!友!我等入村乞食。』〔同行〕而不予彼……而驅逐之耶?」……乃至……「跋難陀!汝實對比丘……而驅逐之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對比丘……而驅逐之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對〔他〕比丘〔言:〕『來!友!入村或鎮乞食。』〔而帶出,〕將〔施食〕予彼或不予而令離去之,言:『去!友!與汝語或坐,我不快,我唯一人語或坐為快。』以是理由而作,非他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對比丘」者,對他比丘。 「來!友!入村或鎮」者,村或鎮、市亦只云村或鎮。 「予彼」者,以粥、嚼食或噉食予之。「不予」者,不予任何物。 「令離去」者,欲與婦女遊樂、欲秘密坐、欲行非法行,而如是云:「去!友!……一人……為快。」令離去者,突吉羅。令離去見處或聞處時,突吉羅。令離去已,波逸提。 「以是理由而作,非他」者,無其他何等理由令離去。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令離去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而令離去者,波逸提;出他之罪者,突吉羅。驅逐未受具戒者,突吉羅;出他之罪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 (3)二人一處不能生存而令離去、或見高貴物可能起貪心而令離去、或見婦女彼當起不快而令離去、為病者或不在者或為守精舍人送粥或硬軟食而令離去、非欲行非法行、因有事而令離去,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至俗友家,與其婦同坐於寢室。爾時,其夫至具壽跋難陀釋子前,問訊而坐一面。一面坐已,其夫即言其妻曰:「予尊師食。」於是,其婦予具壽跋難陀釋子食,其夫言跋難陀釋子曰:「大德!請去,因已給食。」時,其婦知其夫心起欲念,而向具壽跋難陀釋子作是言:「大德!請坐,請勿去。」再次,其夫……乃至……三次,言具壽跋難陀釋子……「……已給食。」三次,其婦言具壽跋難陀……「……勿去。」時,其夫外出,向諸比丘瞋譏跋難陀曰:「諸大德!尊者跋難陀與我婦共坐於寢室,我令去而不欲去,我等工作繁忙。」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跋難陀釋子,進入食事中之家強坐耶?」……乃至……「跋難陀!汝實進入食事中之家強坐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為何進入食事中之家強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進入食事中之家強坐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a 「進入」者,侵入。 a'「食事[35]中之家」者,有女人與男子居,女人及男子皆未出去或皆不離欲念也。 ᅟᅟ==[35] 原語 sabhojana 覺音之註(1)saha ubhohi janehi,「二人共」之意,(2)sabhoga「有食」之意,即起欲念之男子以女子為食,女子以男子為食。《四分律》亦譯為「食家」而如此註釋。食家是隱語,指男女起情欲。戒本之英譯註言應譯為“a household still given to pleasure”“fond of good food”。== 「強坐」者,於大屋,離從門投石[36]所及處〔更入內〕強坐者,波逸提。於小屋,過〔中央之〕橫梁[37]而坐者,波逸提。 ᅟᅟ==[36] 原語 hatthapāsaṁ,水野巴利語辭典為「投石所及之處」。日譯為「舒手」。== ᅟᅟ==[37] piṭṭhivaṁsa,P. T. S. 辭典云 a certain beam in a building,覺音之註云:「由此以示行過中央。」(「背竹」,以竹為室內之圍屏,可以靠身,所以稱為「背竹」吧(私見)。)== (2)於寢室有寢室想而進入食事中之家強坐者,波逸提。於寢室有疑想……於寢室有非寢室想……波逸提。於非寢室有寢室想者,突吉羅。於非寢室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寢室有非寢室想者,不犯也。 (3)於大屋從門投石所不及處而坐、於小屋不過〔中央之〕橫梁而坐、有其他比丘時、〔男女〕兩者已出去或者離欲念時、非寢室,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跋難陀釋子至俗友家,與其婦共坐於秘密屏處。其時,彼夫譏嫌非難:「何以跋難陀尊者與我婦共坐於秘密屏處耶?」諸比丘聞彼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跋難陀釋子與女人共坐於秘密屏處耶?」……乃至……「跋難陀!汝實與女人共……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與女人共……耶?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與女人共坐於秘密屏處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餓鬼女、畜生女,人女謂初生之女人,何況長大者。 「共」者,同一處。 a 「坐」者,比丘近坐或臥於女人之坐者,波逸提。女人近坐或臥於比丘之坐者,波逸提。兩人共坐或兩人共臥者,波逸提。 a1「秘密」者,有見秘密、聞秘密。見秘密者,目被遮掩,舉眉抬頭皆不得見。聞秘密者,常語之不得聞。 a2「屏處」者,以壁、或敷鋪物、或圍幕、或木、或柱、或袋等任何物遮覆之處。 (2)於女人有女人想而坐於秘密屏處者,波逸提。於女人有疑想……於女人有非女人想……波逸提。與夜叉女、或鬼女、或黃門、或畜生女之偶像共坐於秘密屏處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女人想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非女人想者,不犯也。 (3)任何有智之男子陪席者、立而不坐、非秘密可見處、無心而坐,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至俗友家,獨與其婦秘密共坐。時,其夫……非難:「何以尊者跋難陀獨與一女人秘密共坐耶?」諸比丘聞彼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跋難陀釋子獨與一女人秘密共坐耶?」……乃至……「跋難陀!汝實與一女人……坐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獨與一女人秘密共坐者,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之意。 a'b「獨與一」者,一比丘與一女人。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餓鬼女、畜生女,有智而能知善語、惡語、粗語、非粗語者。 a 「秘密」者,……不得聞。 b'「共」者,同一處。 「坐」者,……〔參照波逸提四四.二。「於秘密屏處」換為「獨於秘密」〕……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之特信家以食請跋難陀,亦以食請其他比丘等。時,具壽跋難陀釋子於食前訪諸家。時,比丘等語諸人曰:「賢者!與食。」「諸大德!請待尊者跋難陀來。」二次,其比丘等……乃至……三次,其比丘等語諸人曰:「賢者!於過食時以前與食。」三次亦曰:「諸大德!我等為尊者跋難陀之緣故作食。諸大德!請待尊者跋難陀來。」 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出訪於食前,於日中始來,〔因而〕諸比丘食不滿足。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跋難陀釋子受請食而於食前訪他家耶?」……乃至……「跋難陀!汝實受請食……訪他家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訪他家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受請食而於食前訪他家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具壽跋難陀釋子之特信家思:「當令尊者跋難陀見後,乃與僧眾。」而為僧眾送來嚼食。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入村乞食。時,其〔使之〕諸人至僧園中問諸比丘:「大德!尊者跋難陀在何處耶?」「賢者!具壽跋難陀釋子入村乞食。」「大德!此嚼食當示於尊者跋難陀後,而分與僧眾。」以此事白世尊。其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然,諸比丘!受藏之,以待跋難陀歸。」時,具壽跋難陀釋子因「世尊禁止食前訪他家」而於食後訪他家,至日中始歸,〔因此諸比丘〕不得嚼食[38]。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跋難陀釋子於食後訪他家耶?」……乃至……「跋難陀!汝實食後……訪……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食後……訪……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ᅟᅟ==[38] 原語 ussādiyittha 是「餘」之意,覺音註為「可持歸」。《四分律》、《五分律》言「不得食」,餘者為不可食。暹羅本以此為 ussariyittha「令持歸」之意。== 任何比丘,受請食而於食前或食後訪他家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三 其時,諸比丘於施衣時,畏慎而不訪他家,而發生衣之不足。以……白世尊。「諸比丘!聽許施衣時可訪他家。諸比丘……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訪他家,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施衣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制立學處。 四 其時,諸比丘欲作衣,需針、線、剪刀。諸比丘畏慎而不訪諸家。以……白世尊。「諸比丘!作衣時,聽許訪諸家。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訪他家,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施衣時、作衣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如是,世尊為……制立學處。 五 其時,諸比丘有病需用藥,〔而〕諸比丘畏慎……「諸比丘!聽許告同席之比丘而訪他家。諸比丘!……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受請食,有其他比丘時,不告彼而於食前或食後訪他家者,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施衣時、作衣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六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受請」者,受請以五正食中之一食。 「食」者,受請之食。 「有其他比丘時」者,能告而入。「無其他比丘時」不得告而入之。 「食前」者,尚未食受請之食物者。 「食後」者,已食受請之食物,雖食如草葉端亦是。 「他家」者,剎帝利家、婆羅門家、吠舍家、首陀羅家等,四家也。「訪他家」者,入一家之擲石所及處者,突吉羅。一腳過門者,突吉羅。二腳過門者,波逸提。 「除因緣外」者,因緣除外。 「施衣時」者,不行迦絺那衣式時,雨期後一個月;行迦絺那衣式時,五個月也。 「作衣時」者,即作衣之時也。 (2)於請食有請食想,不告同席之比丘而於食前或食後訪他家,除因緣外,波逸提。於請食有疑想……於請食有非請食想……波逸提。於非請食有請食想者,突吉羅。於非請食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請食有非請食想者,不犯也。 (3)於因緣、有他比丘時告彼而入、無他比丘時不告而入、由他家有道時[39]、其家附近有可通行之道、往村落中、往比丘尼住處、往外道之臥處、往懺悔堂[40]、往請食家、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ᅟᅟ==[39] 《五分律》云「行路經村落」,如同受請往其家,道中經過他家時之謂。次亦同意義。== ᅟᅟ==[40] paṭikkamana 在 P. T. S. 辭典為 a hall with seats of distinction,於第三十四波逸提中,暫譯為「分座堂」。== 波逸提 四七 一 (1)爾時,佛世尊在釋迦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樹園。其時,釋摩訶男有甚多藥,釋摩訶男至世尊處,禮拜世尊已,於一面坐。一面坐已,釋摩訶男白世尊曰:「世尊!我欲於四個月以藥請僧眾自恣[41]。」「善哉!善哉!摩訶男!即於四個月以藥請僧眾自恣矣!」諸比丘畏慎而不受,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聽許受請四個月藥資具自恣。」 ᅟᅟ==[41] pavāreti 云可以恣意乞食而招請,請四個月藥者,〔在家者〕申請四個月間應其必要,任何時間皆可與。此言藥(bhcsajja)者,謂酥、油等之食物。== (2)爾時,諸比丘對釋摩訶男請少量藥,釋摩訶男尚有甚多藥。釋摩訶男二次至世尊處……白世尊:「世尊!我更欲於四個月以藥請僧眾自恣。」「善哉!善哉!摩訶男!然,汝更於四個月以藥請僧眾自恣矣!」諸比丘畏慎而不受,以……白世尊。「諸比丘!聽許受更請。」 (3)其時,諸比丘對釋摩訶男請少量藥,摩訶男尚有甚多藥。摩訶男三次至世尊處……白世尊:「世尊!我欲於終生以藥請僧眾自恣。」「善哉!善哉!摩訶男!然,汝於終生以藥請僧眾自恣矣!」諸比丘畏慎而不受,以……白世尊。「諸比丘!聽許受常施請。」 (4)其時,六群比丘著內衣,披上衣不正,威儀不整。釋摩訶男言:「大德!何故著內衣,披上衣不正,威儀不整耶?出家豈非應著內衣,披正上衣,以具足威儀耶?」六群比丘對摩訶男心生怨恨,六群比丘曰:「我等以何方便可以為難釋摩訶男?」時,六群比丘作如是言:「友!摩訶男以藥請僧眾自恣。然,友!我等向釋摩訶男乞乳酥。」於是,六群比丘至釋摩訶男住處而作是言:「賢者!要一陀那量之酥。」「大德!請待至此月夜,諸人將為運酥而往牛舍,請於明晨持去。」二次……三次,六群比丘向釋摩訶男……「……請待……」「賢者!卿無意給與而請自恣耶?卿請自恣而不與。」其時,釋摩訶男譏嫌非難:「何以大德等,〔我〕謂:『請待至此月夜。』而不能等待耶?」諸比丘聞釋摩訶男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釋摩訶男言:『大德!請待至此月夜。』而不能等待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由釋摩訶男……而不能等待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等由摩訶男……而不能等待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無病比丘可受四月藥資具之請,除更請[42]、常施請外,若過此而受者,波逸提。」 ᅟᅟ==[42] 原本雖有“…aññatra niccapavāraṇāya, tato ce uttari……”,tato 以下應續上去不可切斷。== 二 (1)「無病……可受四月藥資具之請」者,可以受病資具之自恣請也。 「更請〔亦可受〕」者,我病時應乞而受。「常施請〔亦可受〕」者,我病時應乞而受。「若過此而受」者,所請之藥量有限制,而於夜無限制。請之夜[43]有限制而藥量無限制。所請之藥量有限制,又夜時亦有限制。請之藥量無限制,又夜時無限制。「藥量有限制」者,取藥而言:「以如此之藥施與我。」「夜有限制」者,取夜而言:「於某夜施與我。」「藥量有限制,又夜時有限制」者,取夜及藥而言:「以如此之藥於某夜施與我。」「藥量無限制,又夜時無限制」者,藥、夜皆不取也。 ᅟᅟ==[43] rattipariyantā 日數(期間)限制之意。== 於藥量有限制時,除所請之藥,乞他藥者,波逸提。於夜有限制時,除所請之夜外,於他夜乞者,波逸提。於藥有限制,又於夜有限制時,除所請之藥外、除所請之夜外,乞他藥、他夜者,波逸提。藥量無限制、夜無限制者,不犯也。 (2)無須用藥而乞藥者,波逸提。需用某藥而乞他藥者,波逸提。於過有過想而乞藥者,波逸提。於過有疑想……於過有不過想者……波逸提。於不過有過想者,突吉羅。於不過有疑想者,突吉羅。於不過有不過想者,不犯也。 (3)以所請之藥而乞其藥,於所請之夜而乞於其夜,「我等雖由汝請如是等之藥,但我等需用如此如此之藥」如此告而乞之,「我等雖由汝於某夜所請,但我等需超過其夜而用藥」如此告而乞藥,為親里者、請自恣者、為他人、由己之財,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拘薩羅王波斯匿率軍出征。六群比丘往觀出征軍,拘薩羅王波斯匿見六群比丘由遠方來。見已,遣使言之:「諸大德!汝等何故來此耶?」「大王!我等欲來見大王。」「諸大德!為何欲見我,無非喜〔觀〕戰耶?何不往見世尊耶?」諸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等來觀出征軍耶?於我等無所得亦無所益。我等為生活、為子女而來軍隊也。」諸比丘聞彼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往觀出征軍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往觀出征軍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往觀出征軍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往觀出征軍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一比丘之叔父病於軍中,遣使至彼比丘處曰:「我病於軍中,請大德來,我欲大德來。」其時,此比丘作如是念:「世尊制立學處,不得往觀出征軍,而我叔父病於軍中,我應如何為是耶?」以此事白世尊。爾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有如是理由者,聽許往軍中。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往觀出征軍,除有如是理由外,波逸提。」 三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出征軍」者,由村出發之後,或屯營或行進也。「軍」者,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也。十二人為一象軍[44];三人為一馬軍;四人為一車軍;四人以手持武器為一步軍。為觀而往者,突吉羅。於其處立觀者,波逸提。離能觀見之近處〔往他處〕而數數回見者,波逸提。 ᅟᅟ==[44] 依註,象有乘者四人,各足有護衛者二人,計十二人;馬有乘者一人,二人護足,故為三人;車有御者一人,鬥者一人,護楔者二人,計四人。象、馬、車之最後面,有持武器之步兵四人,此一組稱為具四兵之軍(caturaṅgasamannāgatā senā)。== 「除有如是理由外」者,有如是理由者除外。 (2)於出征有出征想,為見前往者,除有如是理由外,波逸提。於出征有疑想……於出征有非出征想……波逸提。為見一人一人而往者,突吉羅。於其處立觀者,突吉羅。離能觀見之近處而數數回見者,突吉羅。於非出征有出征想者,突吉羅。於非出征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出征有非出征想者,不犯也。 (3)於僧園立觀之,〔軍〕來比丘之立處、坐處、臥處時,正在道路行時見之,有適當之理由或為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有應作之事而至軍中,停宿於軍中過三夜。諸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停宿於軍中耶?於我等無所得亦無所益。我等為生活、為子女而住軍中也。」比丘等聞此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停宿於軍中過三夜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停宿於軍中過三夜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停宿於軍中過三夜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又比丘若有何等因緣需至軍中,比丘可於軍中宿〔限〕二夜、三夜,若停宿過此者,波逸提。」 二 (1)「又比丘若有何等因緣需至軍中」者,若有因緣,即若有應作之事也。 「比丘可於軍中宿二夜、三夜」者,可停宿二夜、三夜也。 「若停宿過此」者,於第四日日沒[45]時住在軍中者,波逸提。 ᅟᅟ==[45] 日沒時,原語 atthaṅgate 日譯為「日明時」。== (2)於過三夜有過想而停宿於軍中者,波逸提。於過三夜有疑想者……於過三夜有以下想……波逸提。於三夜以下有過想者,突吉羅。於三夜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羅。於三夜以下有以下想者,不犯也。 (3)停宿二三夜、停宿二三夜以下、停宿二夜而第三夜天明以前離去而又〔來〕停宿、病而停宿、為病者服務而停宿、軍隊為敵軍所圍時、有任何之障難時、於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二夜、三夜停宿於軍中,往〔觀〕模擬戰[46]、列兵、配兵、閱兵。六群比丘中之一比丘往〔觀〕模擬戰而被矢所射。諸人嘲笑該比丘曰:「大德!善戰耶?汝射得多少標的耶?」彼比丘受諸人嘲笑而忿怒。諸人……非難:「何以釋子沙門往觀演習耶?於我等無所得亦無所益。我等為生活、為子女而往演習也。」諸比丘聞彼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往觀模擬戰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往觀模擬戰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往……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ᅟᅟ==[46] 模擬戰,原語 uyyodhikaṁ 日譯為「合戰」。== 若比丘二夜、三夜停宿於軍中期間,或往〔觀〕模擬戰、或列兵、或配兵、或閱兵者,波逸提。」 二 (1)「若比丘二夜、三夜停宿於軍中期間」者,指停宿二夜、三夜期間也。 「模擬戰」者,凡有示現〔演練〕互相擊打之處。 「列兵」者,此等[47]是象軍、此等是馬軍、此等是車軍、此等是步軍也。 ᅟᅟ==[47] 此等,原語 ettakā 日譯為「多」。== 「配兵」者,象軍在此、馬軍在此、車軍在此、步軍在此之謂也。 「閱兵」者,有象兵隊、馬兵隊、車兵隊、步兵隊。三象兵者,最少之象兵隊;三馬兵者,最少之馬兵隊;三車兵者,最少之車兵隊;四人持武器之步兵者,最少之步兵隊。 為觀而往者,突吉羅。立彼處而觀者,波逸提。離見處復數數回見者,波逸提。為見一人一人而往者,突吉羅。於彼處立觀者,突吉羅。離觀處復再三回見者,突吉羅。 (2)立於僧園觀之,兵隊來比丘之立處、坐處、臥處展示戰鬥,比丘正在行道時見之,有應作之事往而見之,於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五裸行品——— 攝頌 餅.語.跋難陀等三     以及個別特信家 摩訶男與波斯匿     軍.射此等以為十 波逸提 五一 一 爾時,佛世尊遊行於支提國而往跋陀越邑。牧牛者、牧畜者、農夫、旅人等見世尊遠遠而來。見已,白世尊:「大德!請世尊勿往安巴提達。大德!安巴提達編髮梵志之庵,住有神通、猛毒之龍,勿使彼害世尊。」如斯言時,世尊默然。二次……乃至……三次,牧牛者、牧畜者、農夫、旅人白世尊:「大德!安巴提達……勿使彼害世尊。」第三次,世尊仍舊默然。於是,世尊漸漸遊行至跋陀越邑。世尊即住於跋陀越邑。其時,具壽娑伽陀至安巴提達編髮梵志之庵。至已,入火舍設草之敷具,結跏趺坐,端正身軀,令起正念於前。其時,彼龍見具壽娑伽陀入,怒而吐煙。具壽娑伽陀亦吐煙;彼龍不勝怒而放出火焰,具壽娑伽陀亦入於火界三昧而放火焰。於是,具壽娑伽陀以火焰降伏毒龍之火焰。後,往跋陀越邑。時,世尊於跋陀越邑隨意住宿,而後向憍賞彌出發遊行。憍賞彌之優婆塞聞悉尊者娑伽陀與安巴提達毒龍決鬥之事。世尊亦漸漸遊行至憍賞彌。時,憍賞彌之優婆塞奉迎世尊後,至具壽娑伽陀處。至已,向具壽娑伽陀問訊而一面立。憍賞彌之優婆塞立於一面,語具壽娑伽陀曰:「大德!尊師等有何種喜好且難得之物?我等當早作豫備。」如是言時,六群比丘對憍賞彌之優婆塞等如此言:「賢者!純淨伽普提伽(kāpotikā酒名),乃比丘等喜好且難得之物,汝等應備此物。」 於是,憍賞彌之優婆塞每家豫備純淨之伽普提伽,見具壽娑伽陀來乞食,而語娑伽陀曰:「大德!尊者娑伽陀!請汝飲伽普提伽。」於是,具壽娑伽陀於每家飲純淨之伽普提伽,出鎮時,倒臥於鎮口。其時,世尊與眾多比丘俱出此鎮,見具壽娑伽陀倒臥於鎮口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扶持娑伽陀。」「如是!世尊!」諸比丘應諾,將具壽娑伽陀帶回僧園,令其頭向世尊而臥。然而具壽娑伽陀轉身,足向世尊而臥。其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先前娑伽陀是否恭敬且順從如來耶?」「然!世尊!」「諸比丘!今娑伽陀恭敬且順從耶?」「世尊!不然!」「諸比丘!娑伽陀與安巴提達之龍共鬥耶?」「然!世尊!」「諸比丘!娑伽陀今仍能與龍鬥耶?」「世尊!不能鬥。」「諸比丘!是否飲應飲之物而成無意識耶?」「不然!世尊!」「諸比丘!娑伽陀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諸比丘!何以娑伽陀飲酒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飲須羅、面羅耶〔酒〕者,波逸提。」 二 (1)a 「飲」者,若飲如草葉端之量,亦波逸提。 a1「須羅〔酒〕」者,為小麥酒、餅酒、米酒、酵母酒、〔此等之〕調合酒。 a2「面羅耶〔酒〕」者,為花酒、果酒、蜜酒、甘蔗酒、〔此等之〕調合酒。 (2)於酒有酒想而飲,波逸提。於酒有疑想……於酒有非酒想而飲者,波逸提。於非酒有酒想者,突吉羅。於非酒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酒有非酒想者,不犯也。 (3)於非酒而有酒色、酒香、酒味而飲之,飲以〔酒〕調羹[48]、調肉、調麻油者,菴摩羅果汁,非酒而含有酒精之物,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ᅟᅟ==[48] 依覺音註,為增體力,以少量之酒調湯而飲者,不犯。== 波逸提 五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以指胳肢十七群比丘而令笑,彼比丘窒息氣絕而死。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以指胳肢比丘而令笑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令笑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令笑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以指胳肢者,波逸提。」 二 (1)「以指胳肢」者,受具戒者欲使受具戒者笑而以身觸其身者,波逸提。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以指胳肢令笑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以身觸著於身上之〔衣服等〕者,突吉羅。以著於身上之物觸身者,突吉羅。以著於身上之物觸著於身上之物者,突吉羅。以投物觸身者,突吉羅。以投物觸著於身上之物者,突吉羅。以投物觸所投物者,突吉羅。 於未受具戒者,以身觸身者,突吉羅。以身觸著於身上之物……以著於身上之物觸身……以著於身上之物觸其著於身上之物……以投物觸身……以投物觸著於身上之物……以投物觸所投物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3)無令笑之意、因事而觸,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十七群比丘嬉戲於阿致羅筏底河水中。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與摩利皇后於高樓上,見十七群比丘嬉戲於阿致羅筏底河水中,言摩利皇后曰:「摩利!受汝供養者戲於水中。」「大王!必是世尊未制立學處,或彼諸比丘不知已制立。」其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曰:「以何種方式,我不告而世尊能知諸比丘嬉戲於水中耶?」於是,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令人迎請十七群比丘而賜與大砂糖塊,即曰:「尊者!將此糖塊供奉世尊。」十七群比丘持此糖塊至世尊處而言:「世尊!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以此糖塊供奉世尊。」「諸比丘!汝等於何處見王耶?」「世尊!於阿致羅筏底河之水中嬉戲時。」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嬉戲於水中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嬉戲於水中者,波逸提。」 二 (1)「嬉戲於水中」者,為嬉戲於過踝之〔深〕水中,或沈、或浮、或泳者,波逸提。 (2)嬉戲於水中而有嬉戲想者,波逸提。嬉戲於水中而有疑想……嬉戲於水中而無嬉戲想者,波逸提。於足踝以下之水中嬉戲者,突吉羅。嬉戲於船中,突吉羅。以手、或足、或杖、或小石打於水者,突吉羅。玩弄盛於器中之水、或酸粥[49]、或牛乳、或酪、或染汁、或小便、或泥等者,突吉羅。非於水中嬉戲而有嬉戲想者,突吉羅。非於水中嬉戲而有疑想者,突吉羅。非於水中嬉戲而無嬉戲想者,不犯也。 ᅟᅟ==[49] 原本為 kañcikaṁ 應如暹羅本 kañjikaṁ。== (3)無嬉戲之意,因事務入於水中而或沈、或浮、或泳,欲至彼岸而或沈、或浮、或泳,於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憍賞彌國瞿師羅園。其時,具壽闡陀為非法行。諸比丘作如是言:「友!闡陀!勿如是作,此非淨行。」彼以輕侮之態相向。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闡陀為輕侮耶?」……乃至……「闡陀!汝實為輕侮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為輕侮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輕侮〔之態度〕者,波逸提。」 二 (1)「輕侮」者,有二種輕侮:人輕侮與法輕侮。「人輕侮」者,受具戒者依制戒而言時,謂:「彼為被除却者、附有罪者、被叱責者,彼之語當無效。」而輕侮之者,波逸提。「法輕侮」者,受具戒者依制戒而言時,謂:「如何滅、或除、或驅出此人[50]。」或言不欲學其法而輕侮之者,波逸提。 ᅟᅟ==[50] 原本…antaradhāyeyya vā taṁ vā na sikkhitukāmo…應如暹羅本…vā taṁ…為…vāti taṁ…。==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輕侮,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受具戒者以非制戒而言時,謂:「此不利於制邪、除惡、端正、敬重、精進」而輕侮,突吉羅。未受具戒者依制戒或非制戒而言時,謂:「此不利於制邪……」而輕侮,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3)言:「如是疑問從我等之師學習。」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使十七群比丘恐怖,彼等因受恐怖而哭泣。諸比丘作如是言:「友!汝等何故哭泣耶?」「友!六群比丘使我等恐怖。」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令彼等恐怖耶?」……〔參照波逸提五二.一〕……「……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令比丘恐怖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比丘」者,他比丘也。 「令〔……〕恐怖」者,受具戒者欲令受具戒者恐怖,以色或以聲、香、味、觸促成,彼或恐怖或不恐怖者,波逸提。告示有賊、或蛇、或鬼之險道,彼或恐怖或不恐怖者,波逸提。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令恐怖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而令恐怖者,波逸提。欲令未受具戒者恐怖,以色或……促成,彼或恐怖或不恐怖者,突吉羅。告示有賊或……或不恐怖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3)無令恐怖之意而以色或以聲、香、味、觸促成,或告示有賊、或蛇、或鬼之險道,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六 一 (1)爾時,佛世尊在婆祇國膠魚山邑恐怖林鹿野苑。其時,諸比丘於冬季,燃有孔之大木以暖身,孔中之黑蛇受火炙而出襲諸比丘,諸比丘紛紛逃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諸比丘燃火暖身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燃火暖身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愚人!何以燃火暖身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為暖身而燃火或令燃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2)其時,比丘等病。探病之諸比丘言諸病比丘:「友!堪忍否?得過否?」「友!昔者我等燃火暖身,故我等安樂,然今為世尊所禁,畏慎而無以暖身,因此我等不安樂。」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聽許病者燃火或令燃之以暖身,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無病而燃火或令燃之以暖身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制立學處。 二 爾時,諸比丘於薰鉢[51]及火舍,畏慎而不燃火。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有適當理由者,聽許其燃火或令燃之。諸比丘!汝等……誦此學處—— ᅟᅟ==[51] 原語 jotike 在覺音註為“pattapacanasedakammādīsu jotikaraṇe”,或許相當於《四分律》《五分律》所云薰鉢。== 任何比丘,雖無病而燃火或令燃之以暖身,除有適當理由外,波逸提。」 三 (1)「任何」者,……比丘之意。 「無病」者,無火,彼亦安樂也。 「病」者,無火,彼不得安樂也。 b'「燃」者,若自燃之者,波逸提。 a 「火」者,火焰也。 b 「令燃」者,命他者,波逸提。命一次而屢屢燃者,波逸提。 a'「以暖身」者,為使溫熱也。 「除有適當理由外」者,有適當理由者除外。 (2)於無病有無病想,為暖身而燃火又令燃者,除有適當理由外,波逸提。於無病有疑想……於無病有無病想……波逸提。舉落下之燃木者,突吉羅。〔於〕病者有無病想者,突吉羅。病者有疑想,突吉羅。病者有病想者,不犯也。 (3)病者,由他燃〔火〕以暖身,炭之碎片以暖身,於燃燈、薰鉢及火舍,有適當理由,事故[52]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ᅟᅟ==[52] 註云:遇虎或其他惡獸時而燃火之謂。== 波逸提 五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諸比丘於多浮陀溫泉沐浴。時,摩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云:「我沐浴。」到多浮陀。乃於一面等待尊者等沐浴。比丘等沐浴至日暮,於是,頻毘娑羅王因沐浴較遲,城門關閉,故停宿於城外。明朝擦單粗油而至世尊處,向世尊問訊而坐一面。世尊言坐於一面之摩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曰:「大王!何故晨塗單粗油而來耶?」時,頻毘娑羅王告以其事。於是,世尊為頻毘娑羅王說法……而令歡喜。王因世尊說法……歡喜,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其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僧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實見王而不知適量沐浴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愚人!見王而不知適量沐浴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半月以內若沐浴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諸比丘於暑時、熱時,畏慎不敢沐浴,以流汗之身而臥,衣服及臥具因而垢污。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聽許暑時、熱時,於半月以內沐浴。諸比丘……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半月以內若沐浴者,除適當之時期外,波逸提。適當之時期者,熱季終一個月半,雨季初之一個月,即兩個月半之暑時、熱時,此為適當之時期。」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三 其時,諸比丘病。探病之諸比丘對病比丘曰:「友!堪忍否?得過否?」「友!往昔,我等半月以內沐浴,是故我等安樂。然,今由世尊禁制之,畏慎不敢沐浴,是故我等不安樂。」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聽許病比丘半月以內沐浴,諸比丘……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半月以內……熱時、病時,此為適當之時期。」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四 爾時,諸比丘於營修事之後,畏慎不敢沐浴,以流汗之身而臥,衣服及臥具因而垢污。以……白世尊。「諸比丘!聽許營造時,半月以內沐浴。諸比丘……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半月以內若沐浴者,除適當之時期外,波逸提……乃至……。」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五 爾時,比丘等行路,畏慎不敢沐浴,以流汗……白世尊。「諸比丘!行路時,聽許半月以內沐浴,諸比丘……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半月以內若沐浴者,除適當之時期外,波逸提。適當之時期者……乃至……。」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六 爾時,眾多比丘於露地作衣,為風塵所污,又天降小雨,諸比丘畏慎不敢沐浴,以濕身而臥,衣服及臥具因而垢污。以……白世尊。「諸比丘!風雨之時,聽許半月以內沐浴。諸比丘……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半月以內若沐浴者,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熱季終之一個月半,雨季初之一個月,即二個月半之暑時、熱時,又病時、造作時、行路時、風雨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七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半月以內」者,不足半月也。 「沐浴」者,用粉藥[53]或粘土沐浴者,每洗突吉羅。沐浴終了者,波逸提。 ᅟᅟ==[53] 粉藥(cuṇṇa)、粘土(mattikā),皆塗身化妝品或洗潔品。Mahāvagga Vl, 9 粉藥是病者用,粘土是無病者用。== 「除因緣外」者,因緣者除外。 「暑時」者,熱季終一個月半。「熱時」者,雨季初一個月,即應念「此二個月半為暑時、熱時」可沐浴也。「病時」者,不沐浴,彼不安樂,當念「病時」可沐浴。「造作時」者,云乃至清掃房舍,當念「造作時」可沐浴。「行路時」者,當念「行半由旬」可沐浴,疾行者可沐浴,行已者可沐浴。「風雨時」者,受風塵或二三滴雨落於身上者,當念「風雨時」可沐浴。 (2)於不足半月有不足想,除適當之時期沐浴者外,波逸提。於半月以內有疑想……於半月以內有以上想……波逸提。半月以上有以下想者,突吉羅。半月以上有疑想者,突吉羅。於半月以上有以上想者,不犯也。 (3)於適當之時期、半月沐浴、半月以上沐浴、至彼岸時沐浴、於偏僻地、於事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眾多比丘與遍行外道從沙祇往舍衛城道路中,途中出現劫賊掠奪彼等。舍衛城之王兵出而捕捉劫賊及所盜物,遣使至諸比丘處曰:「諸大德!請認領各自之衣物。」諸比丘無法分別認領。彼等譏嫌非難:「何以諸大德無法分別認領各自之衣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僧,為諸比丘說相應適正之法後,告諸比丘曰:「然,諸比丘!以十利故,我為諸比丘制立學處,為攝僧、為僧安樂……乃至……為令正法久住、為敬重律。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得新衣之比丘,應取[54]三種壞色[55]中之一壞色,即青色、泥色或黑褐色[56]也。若比丘不取三種壞色中之一壞色而著用新衣者,波逸提。」 ᅟᅟ==[54] 於此言「應取」(ādātabba)。依覺音註,所謂點淨者,衣不全部染,僅染四角或一角。北傳漢譯律藏《善見律》亦云「以此三種色點下如麻子大」。於此,云衣全部染壞色為染淨。北傳漢譯律藏《五分律》與巴利同云「點淨」,《四分律》、《十誦》云「染淨」為主,《僧祇律》有「染淨」與「點淨」二種。== ᅟᅟ==[55] 壞色(dubbaṇṇa-karaṇa)破壞世人所好之純色,而成為世人所不好之間色。故以下之青、泥、黑褐等皆非純色。== ᅟᅟ==[56] 對於青、泥、黑褐,見北傳漢譯律藏。《四分律》、《五分律》、《僧祇律》為青、黑、木蘭色;《十誦律》為青、泥、茜;《有部律》攝為青、泥、赤;《僧祇律》云:黑者泥也。如此,依北傳漢譯律藏所云,泥者似黑色也。然 kālasāmaṁ 非黑色,寧可視為赤褐色即木蘭色,今從此。然 Rhys Davids 譯為 dark blue, mud, black, Gogerly 亦為 green, mud, black 都譯為黑色。依此,泥為褐色即木蘭色也。== 二 (1)「新」者,云未行淨法。 「衣」者,六種衣中之一衣也。 「應取三種壞色中之一壞色」者,雖如草葉端之衣亦當取之。 「青色」者,銅青或藍青之二種青色。「泥色」者,〔泥〕水色。「黑褐色」者,云任何之黑褐色。 「若比丘不取三種壞色中之一壞色」者,如不取三種壞色中之一壞色,如草葉端而著用新衣者,波逸提。 (2)於不取有不取想而著用者,波逸提。於不取有疑想……於不取有取想而著用者,波逸提。於取有不取想者,突吉羅。於取有疑想者,突吉羅。於取有取想者,不犯也。 (3)取而著用、點淨消失時、點淨處破時、以點淨縫於不點淨物時、於補綴布、於堅緣布,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親自以衣淨施同學之共住比丘,却不還與彼而著用之。於是,彼比丘以此事語諸比丘:「友!彼具壽跋難陀釋子親自以衣淨施於我,却不還與我而著用之。」……乃至……「跋難陀!汝實以衣與比丘……著用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著用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對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或沙彌尼,親自以衣淨施[57],不還與彼而著用者,波逸提。」 ᅟᅟ==[57] 淨施(vikappeti, vikappana)者,將准許所有財產以外之多餘財物施與他人而免其罪。此時有兩種:實際施與或形式施與。(參照《四分律》真實淨施、展轉淨施下之本文)。實際施與時,對方若不還與者,即不可著用,即此戒之意。==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對比丘」者,即對其他比丘。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式叉摩那」者,於二年學習六法者。「沙彌」者,受十戒者。「沙彌尼」者,女子受十戒者。 「親自」者,由自己淨施。 「衣」者,言六種衣中之一衣,已達應淨施之最下量〔以上〕者。 「淨施」者,有二種淨施:對面淨施與展轉淨施。「對面淨施」者,言:「我以此衣施與汝或某甲。」〔而與之〕。「展轉淨施」者,言:「我為淨施此衣而給與汝。」彼應言:「誰是汝之親友、知人耶?」答:「某甲、某甲也。」彼應言:「我當施與彼等,彼等之所有物,請汝代彼等著用或施捨[58]或請汝隨緣處理。」 ᅟᅟ==[58] 施捨,原語 vissajjeti 日譯為「保管」。== 「不還與」者,不〔還〕與彼,不施捨而著用,波逸提。 (2)於不還與有不還與想而取用者,波逸提。於不還與有疑想……於不還與有還與想而取用者,波逸提。受持之或贈他者,突吉羅。於還與有不還與想者,突吉羅。於還與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還與有還與想者,不犯也。 (3)彼給與或施捨而取用,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十七群比丘不收藏諸資具,六群比丘隱藏十七群比丘之鉢、衣。十七群比丘對六群比丘言:「友!還與我等之鉢、衣。」六群比丘笑,而十七群比丘哭。諸比丘如是言:「友!汝等何故哭泣耶?」「友!此六群比丘等隱藏我等之鉢、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隱藏比丘等之鉢、衣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隱藏比丘等之……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隱藏比丘等之……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隱藏或令隱藏其他比丘之鉢、衣或坐具、針筒、腰帶,雖為戲笑,亦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a'「隱藏」者,自隱藏者,波逸提。「或令隱藏」者,令他隱藏者,波逸提。命令一次而屢屢隱藏者,波逸提。 「比丘之」者,其他比丘之〔物〕。 「鉢」者,有二種鉢:鐵鉢及泥鉢。 「衣」者,於六種衣中之一衣,應淨施之最下量〔以上〕者。 「坐具」者,云有邊緣之坐具。 「針筒」者,有針或無針之物。 「腰帶」者,有二種腰帶:布條或有編織之帶。 a 「雖為戲笑」者,以嬉戲為目的。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隱藏或令隱藏鉢……腰帶,雖為戲笑,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雖為戲笑或令隱藏其他之資具者,突吉羅。雖為戲笑,而藏或令藏未受具戒者之鉢、衣或其他之資具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3)非為戲笑、〔因〕雜亂而收藏之[59]、〔想〕說法之後給與而收藏之,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ᅟᅟ==[59] 依註,因見雜亂以為沙門之不正,想教他後交出還他而藏置之。== ———第六飲酒品——— 攝頌 飲酒與指.水     輕侮.恐怖.火 沐浴及壞色     不還與.藏之 波逸提 六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優陀夷〔曾〕為弓士,不喜烏鴉。彼射烏鴉而斷其頭,順次穿置於串刺物上。諸比丘作如是言:「友!此等烏鴉為誰所殺耶?」「友!是我。我不喜烏鴉。」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優陀夷故意奪生物之命耶?」……乃至……「優陀夷!汝實故意奪……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故意奪……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故意奪生物之命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故意」者,明知犯罪而存心〔進行〕也。 a 「奪〔……〕命」者,斷、止其命根以破壞其生命之相續也。 a'「生物」者,指畜生而言。 (2)於生物有生物想而奪其命者,波逸提。於生物有疑想而奪其命者,突吉羅。於生物有非生物想者,突吉羅。於非生物有生物想者,突吉羅。於非生物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生物有非生物想者,不犯也。 (3)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無殺意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知水中有蟲而飲用。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知水中有蟲而飲用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飲用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飲用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知水中有蟲而飲用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或由他人告彼。 「有蟲」者,知飲之當令其死,知而飲用者,波逸提。 (2)於有蟲有有蟲想而飲者,波逸提。於有蟲有疑想而飲者,突吉羅。於有蟲有無蟲想而飲者,不犯也。於無蟲有有蟲想者,突吉羅。於無蟲有疑想者,突吉羅。於無蟲有無蟲想者,不犯也。 (3)不知有蟲、知無蟲、知飲之不死而飲,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知諍事已如法裁決,欲令再羯磨而騷亂:「不成羯磨、不善羯磨,應再羯磨;不成裁決、不善裁決,應再裁決。」 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知……而騷亂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知……而騷亂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知……而騷亂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知諍事已如法裁決,欲令再羯磨而騷亂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或他人告之。 a 「諍事」者,有四種諍事:爭論諍事、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 a'「如法」者,依法、依律、依師教而行,此名如法。 「欲令再羯磨而騷亂」者,云:「不成羯磨、不善羯磨,應再羯磨;不成裁決、不善裁決,應再裁決。」而騷亂者,波逸提。 (2)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騷亂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而騷亂者,突吉羅。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騷亂者,不犯也。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3)知所作羯磨依於非法、或依別眾、或對不相應羯磨而騷亂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故意犯出精罪,而向同學之共住比丘言:「友!我故意犯出精罪,勿告其他任何人。」其時,另一比丘故意犯出精罪,對其罪,乞求僧伽〔令其〕別住,僧伽對其罪給予別住。彼行別住時,見彼比丘而作是言:「友!我故意犯出精罪,而向僧伽乞求別住,僧伽對是罪與我別住,〔於是〕我別住。友!我受〔別住〕,具壽請以『彼受』而憶持我!」「友!其他任何犯此罪者亦如是行耶?」「然!友!」「友!彼具壽跋難陀釋子故意犯出精罪而語我:『勿告任何人。』」「然!友!汝豈非覆藏耶?」「然!友!」 其時,彼比丘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知而覆藏他比丘之粗罪耶?」……乃至……「比丘!汝實覆藏他比丘之……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知他比丘之粗罪而覆藏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知〔他〕比丘之粗罪,若覆藏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a 「知」者,自知或他人告彼。 a'「比丘之」者,他比丘之……。 「粗罪」者,四波羅夷及十三僧殘。 「若覆藏」者,知此而諸比丘雖非難、令憶持、叱責、輕蔑、羞辱亦不語而放棄其責任者,波逸提。 (2)於粗罪有粗罪想而覆藏者,波逸提。於粗罪有疑想而覆藏者,突吉羅。於粗罪有非粗罪想而覆藏者,突吉羅。於非粗罪而覆藏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之粗罪或非粗罪或不淨行而覆藏者,突吉羅。於非粗罪有粗罪想者,突吉羅。於非粗罪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粗罪有非粗罪想者,突吉羅。 (3)〔恐〕僧伽將有鬥諍、紛亂、異執、口論等而不告,〔恐〕將有破僧、僧不和合而不告,〔知〕此是粗惡殘酷〔恐〕生命危難、梵行危難而不告,不見其他之如法比丘而不告,無覆藏之意而不告,依自己之行令知而不告,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王舍城有十七群比丘之親友童子,優波離童子為彼等之首領。時,優波離之父母作是思惟:「於我等死後,以何方便令優波離生活安樂,無有勞苦。」優波離之父母又作如是思惟:「若使優波離學書,我等死後,生活安樂,無有勞苦。」其時,優波離之父母〔再〕作如是思惟:「若優波離學書則有指痛。若優波離學計數,彼於我等死後,生活安樂,無有勞苦。」時,優波離之父母又思惟:「若優波離學計數,則有胸苦。若優波離學畫,彼於我等死後,生活安樂,無有勞苦。」其時,優波離之父母復思惟:「若優波離學畫,則有眼痛。彼若為沙門釋子,容易持戒,容易修行,取用美食,睡臥不通風之牀,若優波離於沙門釋子中出家者,彼於我等死後,生活安樂,無有勞苦。」 優波離童子聞父母之對談。於是,優波離童子往彼童子等處而作是言:「來!我等於沙門釋子中出家。」「汝若出家,我等亦出家。」於是,彼童子等各往其父母處而作是言:「請准許我從家出離而入無家。」其時,彼童子之父母:「此童子等所願皆同而所志亦善。」因此,聽許其〔出家〕。彼等往諸比丘處,請求出家,諸比丘受彼等出家而令受具戒。 彼等天未明即起而哭叫:「給我粥!給我食物!給我硬食!」諸比丘作是言:「友!待至天明,有粥即喝,有食即食,有硬食即食。若無粥、無食或硬食即往乞食。」諸比丘如是言時,彼等比丘仍哭叫:「給我粥!給我食物!給我硬食!」〔一面喊叫一面〕使臥牀散亂不堪。 世尊於天未明,起而聞童子等〔哭叫〕聲,向具壽阿難曰:「阿難!何以有童子哭叫聲?」其時,阿難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眾而問諸比丘曰:「諸比丘!據悉諸比丘實明知而令未滿二十歲之童子受具足戒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彼等愚人明知未滿二十歲而授以具足戒耶?諸比丘!未滿二十歲者,不能忍耐寒、暑、飢、渴、蚊、虻、風、熱、蟲、蛇之觸,又不能忍受惡言、誹謗與肉身感受之苦、極苦,激烈之辛勞、不愉快、不適意,甚至能奪命般之苦痛。諸比丘!滿二十歲者,能忍耐寒、暑、飢、渴……苦痛。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知未滿二十歲而授予具足戒者,此人不得戒,〔尊證〕之諸比丘當受呵責,於彼比丘,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或他人告彼也。 「未滿二十歲」者,不足二十歲。 欲授具足戒而求僧眾、或阿闍梨、或鉢、或衣並選戒場,突吉羅。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突吉羅。羯磨語竟者和尚波逸提,僧眾及阿闍梨突吉羅。 (2)於未滿二十歲有未滿二十歲想而授具戒者,波逸提。於未滿二十歲有疑想而授具戒者,突吉羅。於未滿二十歲有滿二十歲想而授具戒者,不犯也。於滿二十歲有未滿二十歲想者,突吉羅。於滿二十歲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滿二十歲有滿二十歲想者,不犯也。 (3)於未滿二十歲有滿二十歲想而授具戒、於滿二十歲有滿二十歲想而授具戒,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有一商隊由王舍城欲往跋諦耶羅伽。一比丘向商隊諸人曰:「我亦與諸公同行。」「大德!我等為藏匿稅物。」「諸公當知。」官人等聞悉:「據傳商隊將藏匿稅物。」而於途中尋求。彼等官人捕捉商隊而言比丘曰:「大德!尊者何故明知賊商隊而與之同行耶?」留難之後,予以釋放。於是,該比丘至舍衛城,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明知賊商隊而相約同行耶?」……乃至……「比丘!汝實知……行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明知……行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明知賊隊而共同豫約同路而行者,乃至一聚落間,亦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或由他人告彼。 「賊隊」者,盜賊或將行賊事者,或有尚未行〔賊事〕者、或於王處行盜、或藏匿稅物。 「共同」者,一起。 「豫約」者,謂:「賢者!我等同往。」「尊者!我等同往。」「尊者!我等同往。」「賢者!我等同往。」「於今日、明日或後日我等同往。」如此豫約者,突吉羅。 「乃至一聚落之間」者,於附近之村落,每村落間,波逸提。於無村落之曠野,每半由旬,波逸提。 (2)於賊隊有賊隊想而豫約同路行者,雖一聚落間亦波逸提。於賊隊有疑想……突吉羅。於賊隊有非賊隊想……不犯也。諸比丘豫約而諸人不豫約,突吉羅。於非賊隊有賊隊想者,突吉羅。於非賊隊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賊隊有非賊隊想者,不犯也。 (3)不豫約而往、諸人豫約而諸比丘不豫約、違約而行、於諸事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比丘往舍衛城之途中,於拘薩羅國經過一村落之入口。一女人與夫爭吵而從村落出,見彼比丘而言:「大德!尊師往何處耶?」「姊!我往舍衛城。」「我與尊者同往。」「來,姊!」其時,女之夫由村落出而問諸人:「諸位曾見如是婦耶?」「彼女人與出家者同往矣!」於是,彼人追及並捉比丘而予以毆打後放之。於是,該比丘於樹下放火焰而坐。其時,婦人告其夫曰:「非彼比丘要我同行,乃我〔請〕與彼比丘共往也,彼比丘非惡徒,應去向彼謝罪。」其夫乃向比丘謝罪。 其時,比丘至舍衛城,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與女人共約同路而行耶?」……乃至……「比丘!汝實與女人共約同路而行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與女人……行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與女人共同豫約同道而行,雖一聚落之間,亦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餓鬼女、畜生女,有智而能知善語、惡語、粗語、非粗語者。 「共」者,一起。 「豫約」者,「姊!我等同往。」「尊師!我等同往。」「尊師!我等同往。」「姊!我等同往。」「於今日或……」〔參照波逸提六六.二(一)〕。 (2)於女人有女人想而共約同路者,雖一聚落間,亦波逸提。於女人有疑想……於女人有非女人想……波逸提。比丘豫約而女人不豫約者,突吉羅。夜叉女、或餓鬼女、或黃門、或畜生女之變成人身而共約同路者,雖一聚落間,亦突吉羅。於非女人有女人想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女人有非女人想者,不犯也。 (3)不豫約而往、女人豫約而比丘不豫約、違約而往、於諸事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八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有一名阿利吒比丘原為馴鷹師,心生如是惡見:「如我知解世尊所說之法,凡是世尊所說:『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眾比丘聞之:「原為馴鷹師之阿利吒比丘生起如是惡見:『如我……不足以障道。』」於是,諸比丘至原為馴鷹師之阿利吒比丘處作如是言:「友!阿利吒!汝實生如是惡見:『如我……不足以障道。』耶?」「真正如是。友!如我知解世尊所說之法,凡是世尊所說:『此等是障道法。』行之亦不足以障道。」「友!阿利吒!勿作是說,勿誹謗世尊。對世尊誹謗是不善,世尊實未曾作如是說。友!阿利吒!世尊依種種方便,所說障道之法確是障道,而行此等〔障道法〕者足以障道也。世尊說諸欲者,樂味少、苦痛多、失望多、於此處患難更多。世尊說諸欲,喻如骸骨也,苦痛多、失望多、於此處患難更多。世尊說諸欲,喻如肉片……乃至……世尊說諸欲,喻如草炬……乃至……世尊說諸欲,喻如火坑……乃至……世尊說諸欲,喻如夢……乃至……世尊說諸欲,喻如借用物……乃至……世尊說諸欲,喻如樹果……乃至……世尊說諸欲,喻如屠殺場……乃至……世尊說諸欲,喻如刀、戟……乃至……世尊說諸欲,喻如蛇頭,苦痛多、失望多、於此處患難更多也。」 原為馴鷹師之阿利吒聞諸比丘如是說,仍剛強頑固執取其惡見:「友!我實知解世尊所說之法,凡是世尊所說:『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諸比丘因不能使原為馴鷹師之阿利吒比丘離此惡見,乃至世尊處,以此事白世尊。其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眾問原為馴鷹師之阿利吒比丘曰:「據說汝實起如是惡見:『如我知解世尊……不足以障道。』耶?」「世尊!實然!」「愚人!汝究竟由誰了知我教示如是之法耶?愚人!我豈非以種種方便說障道之法是障道法也,行此足以障道耶?我說諸欲,樂味少、苦痛多、失望多、於此處患難更多,我說諸欲,喻如骸骨……我說諸欲,喻如蛇頭,苦痛多、失望多、於此處患難更多。然,愚人!汝由己之誤解而誹謗我等,並且自破壞,多積不善業。愚人!此實導致汝長夜不利之苦痛。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作如是語:『我如是知解世尊所說之法,凡是世尊所說:「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諸比丘應對此比丘作如是言:『具壽!勿作如是言,勿誹謗世尊,對世尊誹謗者實不善,世尊實不作如是說。友!世尊以種種方便說示之障道法,確是障道也,而行此等〔障道法〕者足以障道。』此比丘〔聞〕諸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為令其捨棄〔惡見〕,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如是語」者,言:「我〔實知解〕世尊所說之法……不足以障道。」 a 「諸比丘」者,聞〔惡見〕之其他比丘應向彼等曰:「具壽!勿作如是言……足以障道。」應二次言之、三次言之,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聞而不言者,突吉羅。當引彼比丘於僧中言之:「具壽!勿作如是言……足以障道。」應二次言之、三次言之,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 a'「此比丘」者,語如是之比丘也。 應勸告其比丘。「諸比丘!應如是諫告。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某甲比丘起如是之惡見:「我知解世尊之……不足以障道。」彼不捨此惡見,若僧時機可者,則僧為使某甲比丘捨其惡見而勸告之。』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某甲比丘……不捨〔其惡見〕,僧為使某甲比丘捨其惡見而勸告之。諸大德中,為勸告某甲比丘令捨其惡見,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我二次言此事……乃至……我三次言此事。大德僧……不忍者請說。 僧勸告某甲比丘令捨其惡見已。僧已忍,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突吉羅、羯磨語竟者波逸提。 (2)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不捨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不捨者,波逸提。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3)未被勸告者、捨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知之而與如是說〔惡見〕、不受法之處分、不捨成見之阿利吒比丘共事、共住或共宿。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知之而……共事、共住或共宿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知之……共事、共住或共宿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知之……共事、共住或共宿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知之而與如是說〔惡見〕、不受法之處分、不捨成見者共事、共住或共宿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或他人語彼或彼自語。 「如是說〔惡見〕」者,「我如是知解世尊所說之法,凡是世尊所說:『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作如是之說者。 「不受法之處分」者,被舉罪而未回復清淨(解罪)者。 「不捨成見」者,未捨此見者。 「與〔……〕共事」者,共事有兩種:食共事與法共事。「食共事」者,將食物給與或受取者,波逸提。「法共事」者,〔為彼〕誦〔法〕或令〔彼〕誦〔法〕,依句而誦或令誦者,句句波逸提。依字而誦或令誦者,字字波逸提。 「共住」者,與被舉罪者共布薩、自恣或作僧羯磨者,波逸提。 「或共宿」者,於同一覆蓋處,於被舉罪者所臥處,比丘臥之,波逸提。比丘之臥處,被舉罪者臥之,波逸提。兩者共臥者,波逸提。起立之後,再三臥者,〔各〕波逸提。 (2)於被舉者有被舉者想而共事、共住或共宿者,波逸提。於被舉者有疑想……突吉羅。於被舉者有非被舉者想……不犯也。於非被舉者有被舉者想者,突吉羅。於非被舉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被舉者有非被舉者想,不犯也。 (3)知非被舉者、知被舉而解罪者、知已捨其見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騫荼沙彌起如是惡見:「我如是知解世尊所說之法,凡是世尊所說:『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諸比丘聞騫荼沙彌起如是惡見……〔參照波逸提六八.一。「原為馴鷹師之阿利吒比丘」換為「騫荼沙彌」,「阿利吒」換為「騫荼」;答彼比丘之中,「友!」換為「大德!」〕……「……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令已信者轉向他去也。」〔世尊〕呵責已、說法已,告諸比丘曰:「然,諸比丘!僧伽應擯滅騫荼沙彌。諸比丘!如是擯滅之—— 友!騫荼!從今以後,汝不得稱世尊是汝師。其他沙彌得與諸比丘共宿二夜、三夜,汝即不得。〔請汝〕遠去之,消失之。」於是,僧伽擯滅騫荼沙彌。 其時,六群比丘知如是被擯滅之騫荼沙彌而予以撫慰、或伺候、共事復又共宿。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知被擯滅之騫荼沙彌而予以撫慰、或伺候、共事復又共宿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知被擯滅之騫荼沙彌,而予以撫慰、或伺候、共事復又共宿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等知……共宿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沙彌如是言:『我如是知解世尊所說之法,凡是世尊所說:「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諸比丘應對此沙彌作如是言:『友!沙彌!勿作如是言,勿誹謗世尊,對世尊誹謗者實不善,世尊實不作如是說。友!沙彌!世尊以種種方便〔說示之〕障道法,確是障道也,而行此等〔障道法〕者足以障道。』諸比丘對該沙彌作如是言已,〔該沙彌〕尚固執者,諸比丘當告以:『友!沙彌!從今以後,汝不得稱世尊是汝師,其他沙彌得與諸比丘共宿二夜、三夜,而汝不得。〔請汝〕遠去之、消失之。』任何比丘知如是被擯滅之沙彌而予以撫慰、或伺候、或共事、或共宿者,波逸提。」 二 (1)「〔被指定為〕沙彌」者,稱為沙彌也。 「如是言」者,言:「如我知解世尊……不足以障道。」者。 a 「由諸比丘」者,所見聞之其他比丘也。彼等應言:「友!沙彌!勿作如是言……行之足以障道。」應二次言之、三次言之,若捨則善,若不捨,則諸比丘應對其沙彌言:「友!沙彌!從今以後……消失之。」 a'「此沙彌」者,〔作〕如是〔惡〕說之沙彌。 「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他人語彼或彼自語。 「如是被擯滅」者,斯被擯滅。 「〔被指定〕沙彌」者,〔指執惡見〕之沙彌。 「撫慰」者,向彼言:「我當施與鉢、衣,或讀誦或詢問。」如是撫慰者,波逸提。 「或伺候」者,為彼令取粉藥、或粘土、或楊枝、或含嗽水者,波逸提。 「或共事」者,二種共事之食共事……字字波逸提。 「或共宿」者,擯滅沙彌所臥之覆蓋處,比丘臥者,波逸提。比丘所臥之處而被擯滅沙彌臥之者,波逸提。兩者臥之,波逸提。起立之後,再三臥者,波逸提。 (2)於擯滅者有擯滅想而撫慰、或伺候、或共事、或共宿者,波逸提。於擯滅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擯滅者有非擯滅想……不犯也。於非擯滅者有擯滅想,突吉羅。於非擯滅者有疑想,突吉羅。於非擯滅者有非擯滅想,不犯也。 三 知非擯滅者、知捨其見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七有蟲水品——— 攝頌 故意殺.蟲及發諍     覆藏粗罪.未二十 賊隊.豫約.阿利吒     被舉.騫荼十學處 波逸提 七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憍賞彌國瞿師羅園。其時,具壽闡陀行非法。諸比丘作如是言:「友!闡陀!勿如是為,此非淨法。」彼答言:「友!我未詢問其他堪能持律之比丘,我當不持此學處。」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闡陀被諸比丘如法言之,而作如是言:『友!我未……不持此學處。』耶?」……乃至……「闡陀!汝實由諸比丘如法言之,而作如是言:『友!我未……不持此學處。』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被諸比丘如法言之,而作如是言:『友!我未……不持此學處。』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雖由諸比丘如法言之,若作如是言:『友!我未詢問其他堪能持律之比丘,我當不持此學處。』者,波逸提。諸比丘!學戒之比丘應了知、詢問、熟慮之,此為斯時之法也。」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由諸比丘」者,是由其他之諸比丘。 「如法」者,由世尊所制立之學處,此名為「如法」,依此而言,却作如是言:「友!我未詢問其他之堪能者、持律者[60]、智慧者、賢者、多聞者、如法說法者……」……波逸提。 ᅟᅟ==[60] 原本“…vinayadharan ti paṇḍitaṁ byattaṁ medhāviṁ…”應如暹羅本“…vinayadharaṁpaṇḍitaṁ medhāviṁ…”。==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作如是言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而作如是言者,波逸提。於未制戒時言:「此非於制邪、除惡、端正、敬重、精進有作用。」若言:「友!我未詢問其他堪能者、持律者、智慧者[61]、賢者、多聞者、如法說法者之比丘,我當不持此學處。」者,突吉羅。未受具戒者於制戒或未制戒言:「此非於制邪……有作用。」若言:「友!我未詢問其他堪能者、持律者、智慧者、賢者、多聞者、如法說法者之比丘,我當不持此學處。」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ᅟᅟ==[61] 與前面相同,應從暹羅本。次文亦同。== 「學戒」者,欲持學戒者。 「應了知」者,應當知解。 「應詢問」者,〔應當詢問:〕大德此是如何?此為何意耶? 「應熟慮」者,應思慮、應比較衡量之意。 「此為斯時之法」者,在此時此是如法。 (3)說:「我當知,我當持學戒。」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世尊為諸比丘以種種方便說律、讚歎律、讚歎通達律者,再三讚歎具壽優婆離。諸比丘曰:「世尊以種種方便……讚歎優波離。友!我等當至具壽優波離處學律。」彼等眾多之上座、中座、下座比丘至具壽優波離處學律。 其時,六群比丘作如是思惟:「友!今眾多之上座比丘……學律。若彼等精通戒律,不論何處、何事、如何小事將要對我〔說:『有罪。』〕而引出。然,友!我等當誹謗律。」於是,六群比丘至諸比丘處,而作如是言:「說示此小小戒有何用?唯導致疑惑、苦惱、混亂而已!」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誹謗戒律耶?」乃至……「諸比丘!據云,汝等實誹謗戒律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誹謗律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若作如是言:『說示此小小戒有何用?唯導致疑惑、苦惱、混亂而已!』而誹謗戒〔律〕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者,誦或令誦或學習時。 「若作如是言」者,言:「說示此小小戒……唯導致……。」〔又言:〕「凡是學此者,有疑惑、有苦惱、有混亂。不學此者,無疑惑、無苦惱、無混亂。不誦此者勝、不取此者勝、不學此者勝、不持此者勝,律〔宜〕消滅之!此諸比丘應不通曉律。」如此對受具戒者誹謗律者,波逸提。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誹謗律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非受具戒者想……波逸提。誹謗其他之法者,突吉羅。對未受具戒者誹謗律或其他之法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3)非欲誹謗而言:「來!汝學經、伽陀或論,〔而〕後學律。」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行非法,念:「應令知由不知而犯。」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而作如是言:「我等今始知此法含於戒經中,收於戒經中,於每半月說示。」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而作如是言:『……始知……』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而作如是言:『……始知……』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而作如是言:『……始知……』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每半月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若作如是言:『我今始知此法含於戒經中,收於戒經中,於每半月說示。』若其他諸比丘知此比丘曾二、三次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列席,勿再論,此比丘不能以不知之理由而脫〔罪〕。此時彼所犯之罪,應依法處分,更應呵責其無知:『友!汝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不一心專念,故汝失利得。』因此無知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每半月」者,每布薩時。 「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者,〔和尚〕誦說時也。 「若作如是言」者,行非法之後,念:「令知由不知而犯。」而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作如是言:「我今始知……」者,突吉羅。 「此〔比丘〕」者,欲欺偽之比丘,諸比丘!對此以前曾列席之比丘……當以無知呵責之。「諸比丘!應如是呵責之。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某甲比丘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不一心專念6[62]。若僧伽時機可者,則僧伽應舉某甲比丘無知之罪。』如是表白。 ᅟᅟ==[62] 原本“……uddissamāne ne sādhukaṁ aṭṭhikatvā…”之 ne 是 na 的誤寫。==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不專念,僧伽應舉某甲比丘無知之罪。諸大德中,對於舉某甲比丘無知之罪,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 僧舉某甲比丘無知之罪已。僧已忍……我如是知解。』」 不舉無知之罪而言不知者,突吉羅。已舉無知之罪〔尚〕言不知者,波逸提。 (2)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言無知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言無知者,波逸提。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言無知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而言無知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羅。 (3)未聞〔律〕之廣說,二、三次以內聞律之廣說,無欺偽之意,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因瞋怒不喜而毆打十七群比丘,使彼等哭泣。諸比丘言:「友!汝等何故哭泣耶?」「友!六群比丘等因瞋怒不喜而毆打我等。」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瞋怒不喜而毆打諸比丘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瞋怒……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瞋怒……毆打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對比丘瞋怒不喜而毆打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對比丘」者,對其他之比丘。 「瞋怒不喜」者,謂不滿足、憤懣、不快活。 「毆打」者,以身或所持物,或以投擲,乃至以〔小如〕蓮葉程度〔之物〕毆打者,亦波逸提。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以瞋怒不喜而打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於未受具戒者以瞋怒不喜而毆打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3)被任何事物所迫害、欲求逃脫而毆打,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瞋怒不喜,對十七群比丘舉手作劍勢,彼等怕被打而哭泣。諸比丘言:「友!汝等何故哭泣耶?」「友!彼六群比丘等瞋怒不喜,對我等舉手作劍勢。」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瞋怒不喜,對十七群比丘舉手作劍勢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瞋怒不喜,對十七群比丘舉手作劍勢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瞋……舉手作劍勢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對比丘瞋怒不喜而舉手作劍勢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對比丘」者,對其他比丘。 「瞋怒不喜」者,……不快活之謂。 「舉手作劍勢」者,以身或以所持物,即使舉〔小如〕蓮葉程度者,亦波逸提。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瞋怒不喜而舉手……〔參照波逸提七四.二〕……為欲逃避而舉手作勢,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以無根之僧殘罪誹謗其他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以……誹謗其他比丘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誹謗……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誹謗……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以無根之僧殘罪誹謗其他比丘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a 「以無根」者,不見、不聞亦無嫌疑。 「僧殘」者,十三僧殘中之一也。 「誹謗」者,非難或令非難者,波逸提。 a'「其他比丘」者,其他之比丘。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以無根僧殘而誹謗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以〔餘之〕污行、惡見而誹謗者,突吉羅。誹謗未受具戒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3)如此〔有犯〕想而非難或令非難,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故意使十七群比丘疑惱〔而言〕:「友!世尊制戒,凡未滿二十歲者,不得受具戒,然汝等未滿二十歲而受具戒,汝等在我等看來,豈非未受具戒者耶?」彼等哭泣。諸比丘作是言:「友!何故哭泣耶?」「友!六群比丘等故意使我等疑惱。」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故意使諸比丘疑惱耶?」……乃至……「諸比丘!據云,汝等實故意使……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故意使……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對比丘故意使疑惱者,即使令彼等有少時不安,僅此動機而無其他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對比丘」者,對其他之比丘。 「故意」者,知、確認、持有目的、有意而行。 「使疑惱」者,言:「汝實未滿二十歲而受具戒,汝實非時食、汝實飲酒、汝實秘密與女人坐。」令起疑惱者,波逸提。 「僅此動機而無其他」者,無其他任何動機而使疑惱也。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故意令起疑惱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於未受具戒者故意令起疑惱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3)無令起疑惱之意而言:「汝實未滿二十歲而受具戒、汝非時……坐。汝應知,爾後勿起疑惱。」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與諸善比丘諍論。善比丘等作是言:「友!六群比丘是無慚愧者,不能與彼等諍論。」六群比丘作是言:「友!汝等何故以無慚愧之語侮辱我等耶?」「友!汝等於何處聞耶?」「我等近立於具壽之屏處聽之。」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立於〔與〕己發生諍論而不知之諸比丘附近屏處而聽耶?」……乃至……「諸比丘!據云,汝等實立於……諍論……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立於……諍論……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立於〔與己〕發生諍論而不和之諸比丘附近屏處而聽者,『我聽彼等之所言』僅此動機而無其他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a'「立於〔……〕屏處而聽」者,從彼等聞而欲非難、攻擊、令困惑而往者,突吉羅。立於彼處聞者,波逸提。後往者欲聞而急行者,突吉羅。立於彼處而聞者,波逸提。先往者欲聞而停留者,突吉羅。立於彼處聞者,波逸提。往他比丘之立處或坐處或臥處,當他正在密語時,應謦欬或出聲令知,若無謦欬或出聲令知者,波逸提。 b'「諸比丘」者,其他之諸比丘。 b 「發生諍論而不和」者,令起紛諍者。 a 「僅此動機而無其他」者,無其他任何理由,近立屏處而聽。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近立屏處而聽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近立於未受具戒者屏處而聽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3)聞彼等之〔語〕而想停止、遠離、消滅、自脫〔諍論〕而離去,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行非法,於對各自行羯磨時遮〔此〕,在〔異〕時,有事集僧伽,六群比丘因正在作衣,同意[63]一比丘〔出席羯磨〕。時,僧眾曰:「友!六群比丘唯來一人,然,我等對彼作羯磨。」而對彼行羯磨。於是,此比丘回到六群比丘處,六群比丘對此比丘作是言:「友!僧眾作何事耶?」「友!僧眾與我作羯磨。」「友!我等非為此而同意:『與汝行羯磨。』若我等知為汝行羯磨者,我等即不同意。」 ᅟᅟ==[63] 原語 chandaṁ dadāti 於僧伽開會時,若欲缺席即委託他比丘,於執行議事時,傳其同意之旨。北傳漢譯律藏作「與欲」。== 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後言不平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後言不平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同意……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後言不平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如法羯磨」者,依求聽羯磨、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之法,依律、依師而行,此謂如法羯磨。同意而言不平者,波逸提。 (2)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同意而言不平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突吉羅。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不犯也。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3)知依非法、依別眾或對不值得羯磨者行羯磨而言不平,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僧眾有事而集會,六群比丘正在作衣,同意一比丘〔出席羯磨〕。時,僧伽告示為行此羯磨而集會之理由,該比丘曰:「彼〔六群比丘〕等同對各自行羯磨,諸師對誰行羯磨耶?」不同意,由座起立而去。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於僧伽提議決斷時,不同意,起座而去耶?」……乃至……「比丘!汝實於僧伽提議決斷時……而去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於僧伽提議決斷時……而去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僧伽提議決斷時,不同意,起座而去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於僧伽提議決斷時」者,或事件之報告,或表白而未決,或羯磨未竟。 「不同意,起座而去」者,〔云:〕「何為?此羯磨不確定而不和合,不應作。」而去者,突吉羅。由眾中離去,在伸手以內〔之距離〕者,突吉羅。離去伸手以外者,波逸提。 (2)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不同意,起座而去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突吉羅。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不犯也。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3)認為僧伽可能有鬥諍、不和、喧鬧、諍論而離去,認為有破僧或僧不和合而離去,因依非法或依別眾或不值得羯磨事而行羯磨故而離去,因病離去,為病者所用而離去,為大小便所催而離去,無遮羯磨之意想再歸來而離去,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具壽沓婆摩羅子為僧伽設坐臥具,而分配所請之飲食。當時,具壽所著之衣服單薄。其時,僧伽得一衣,於是,僧伽將此衣贈與具壽沓婆摩羅子。六群比丘譏嫌非難:「諸比丘隨親厚[64],而將僧伽所得施他。」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由和合僧施與衣之後而言不平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由和合僧……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由和合僧……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ᅟᅟ==[64] 原本 yathāsantataṁ 應作為 yathāsanthutaṁ,以下戒文中之語亦同。== 任何比丘,由和合僧施與衣後,言:『諸比丘隨親厚,將僧之所得物轉贈他人。』而言不平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和合」者,僧眾於同一界,共住者。 a'「與」者,自與也。 「衣」者,六種衣中之一衣,言應淨施之最下量〔以上〕者。 a 「隨親厚」者,隨友、隨〔所〕知人、隨親友、隨同一和尚、隨同一阿闍梨。 「僧之〔……〕物」者,布施僧之物。 「所得」者,衣服、飲食、臥具、病資具藥物,乃至粉藥丸、楊枝、未織之絲。 「後〔……〕而言不平」者,由僧伽選定受具戒者之坐臥具分配者、或請食差遣者、或粥分配者、或果物分配者、或硬食分配者、或雜細物分配者、施與衣而言不平者,波逸提。 (2)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施與衣而言不平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波逸提。施與其他之資具時而言不平者,突吉羅。非由僧伽選定受具戒者之坐臥具分配者……雜細物分配者,施與衣或其他之資具而言不平者,突吉羅。由僧伽或選定或未選定之未受具戒者,以分配坐臥具、或……雜細物分配者,施與衣或其他之資具而言不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3)對於事實上依愛、瞋、癡、怖之心而作〔分配〕,言:「與彼有何利益?唯失利得而已,不正之行。」如此抱不平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舍衛城有一群人云:「供食而後施衣。」而為僧眾豫備具有施衣之供食。時,六群比丘至彼人群處作如是言:「賢者!此等之衣施與此等比丘。」「大德!我等不能與,每年由僧伽對我等行乞具有施衣之供食。」「賢者!僧伽有〔來自多處之〕施與物及食,此等〔六群比丘〕之衣止於汝等,見汝等〔施衣〕而住於此處,汝等若不與者,誰人與之?賢者!此等之衣施與此等比丘!」於是,一群人受六群比丘之強請,所豫備施予僧伽之衣,便施與六群比丘,於僧伽〔唯〕施食。 諸比丘中知有為僧伽豫備具有施衣之供食,而不知衣已轉施與六群比丘者言:「賢者!請施衣與僧眾!」「大德!〔已〕無〔衣〕,所豫備之衣已由六群諸師〔強索〕而轉施與之。」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知已決定供養僧之所得物,却轉施與其個人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知僧之……却轉施與……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知僧之所得……却轉施與……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明知已決定供養僧之所得物,卻轉施與其個人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或自知、或由他人語彼、或彼語也。 a 「已決定供養」者,發言:「我等將施與。」「我等將作。」此若轉施與個人者,波逸提。 a1「僧之〔……〕物」者,布施僧之物。 a2「所得」者,衣服、飲食、臥具、病資具藥物乃至粉藥丸、楊枝、未織之絲。 (2)於已決定供養之物有已決定供養之物想而轉施與個人者,波逸提。於已決定供養之物有疑想而轉施與個人者,突吉羅。於已決定供養之物有非已決定供養之物想而轉施與個人者,不犯也。於已決定供養於僧伽却轉施與其他僧伽或塔廟者,突吉羅。已決定供養於塔廟,卻轉施與其他之塔廟或僧伽或個人者,突吉羅。於已決定供養於個人却轉施與其他之個人或僧伽或塔廟者,突吉羅。於非決定供養之物而有已決定供養之物想者,突吉羅。於非已決定供養之物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決定供養之物,而有非已決定供養之物想者,不犯也。 (3)被問:「我等施與何處?」時,言:「汝等施與可得受用汝等之施物或可得果報或有久住之處,或又汝等之心所信樂之處。」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八如法品——— 攝頌 如法.誹謗與無知     打.舉手以及無根 故意.屏聽與不平     同意.沓婆並轉施 波逸提 八三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命令守園人:「我欲往園林遊行,汝當至園林清掃。」「遵命,大王!」彼守園人應諾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於園林清掃時,見世尊於一樹下坐。見已,即至波斯匿王處作是言:「大王!園林已清掃,但世尊於彼處坐。」「善哉!我等〔去〕近侍世尊。」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至園林近世尊處。其時,有一優婆塞近侍世尊而坐。波斯匿王見優婆塞近侍世尊而坐,即驚異而立。時,波斯匿王作是思惟:「此惡人如是近侍世尊,甚不相應!」即至世尊處,問訊而一面坐。其時,優婆塞為尊重世尊,對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不示致敬,亦不起立行禮。時,波斯匿王內心不悅:「何以彼人於我來時,不問訊亦不起立行禮耶?」時,世尊知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內心不悅而謂王曰:「此優婆塞多聞而通達阿含,於欲愛已捨離。」其時,波斯匿王作是思惟:「此優婆塞無鄙劣者之理,連世尊亦稱讚彼。」即對優婆塞言:「優婆塞!請說汝之所欲!」「大王!善。」時,世尊為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說法……令歡喜。波斯匿王由世尊之說法……歡喜,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 其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在高樓上,見優婆塞於車道中,手持傘蓋而行。見已,呼之近前而言:「優婆塞!據云,汝多聞而通達阿含,願為我之宮女等說法。」「大王!我由諸大德而知之,諸大德始可為王之宮女等說法。」 (2)其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知「優婆塞所言是實」即至世尊處,禮世尊已而一面坐。一面坐已,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世尊!願請一比丘為我等之宮女說法。」時,世尊以法語教示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乃至……右繞而去。時,世尊告具壽阿難曰:「然,阿難!汝〔可〕為王之宮女說法。」「如是!世尊!」具壽阿難應諾,故時常為王之宮女說法。 時,具壽阿難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至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住處。其時,波斯匿王與摩利皇后同在臥牀,摩利皇后遙見具壽阿難來,見已,因急起而掉落黃色之美衣。於是,具壽阿難返歸僧園,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具壽阿難不先豫告而入王後宮耶?」……乃至……「阿難!汝實……入……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阿難!汝何以……入……耶?阿難!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告諸比丘曰: (3)「諸比丘!若入王後宮,有十種過失。何等為十?諸比丘!王與王妃共坐於此,而比丘突入此處,倘王妃見比丘而微笑,或比丘見王妃而微笑,於是,王即如是思惟:『彼等行不淨行,或將行之?』諸比丘!此是入王後宮之第一過失也。再者,諸比丘!王乃多事忙碌者,曾至某一宮女處宿而不復記憶,宮女若由彼而姙娠,其時,王即如是思惟:『此處除出家者外,他人皆不可出入,此乃出家者所為。』諸比丘!此是入王後宮之第二過失也。再者,諸比丘!王後宮有一寶物遺失時,其時,王即如是思惟:『此處除出家者外,他人皆不可出入,此乃出家者所為。』諸比丘!此是第三……又,諸比丘!於王後宮內部之密事若洩漏於外界,時,王即如是思惟:『此處除出家者外,他人皆不可出入,此乃出家者所為。』諸比丘!此是第四……又,諸比丘!於王後宮或王子欲求〔殺〕[65]父王,或父王欲求〔殺〕王子,於是,世人將作是思惟:『此處除出家者外,他人皆不可出入,此乃出家者所為。』諸比丘!此為第五……又,諸比丘!王將低地位者置(升)於高地位時,彼等不喜斯事者即作如是思惟:『王與出家者交往,此乃出家者所為。』諸比丘!此是第六……又,諸比丘!王將高地位者置於低地位時……諸比丘!此是第七……又,諸比丘!王於非時興軍時,彼等……諸比丘!此是第八……又,諸比丘!王於時興軍,却由中途而退時,彼等……諸比丘!此是第九……又,諸比丘!王後宮驅馳象、馬、車,充滿欲念之色、聲、香、味、觸等境,此等非相應於出家者。諸比丘!此是入王後宮之第十過失也。」 ᅟᅟ==[65] 此處之原文“putto vā pitaraṁ pattheti…”覺音之註為「內部發見以求殺」,在《十誦律》為「或王子欲殺王,此中有不喜之人,想比丘所作,而作是念云云」,依此譯之。== 於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阿難,說難教養……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受即位灌頂之剎帝利種王未退出寢室,后〔夫人〕亦未退出,比丘未豫告而越閾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a'「即位灌頂」者,澆以剎帝利種之灌水。 「剎帝利種」者,母系父系俱係善家世,血統純粹,追溯至七世祖先皆不混亂,從其血統而言,無可非難[66]也。 ᅟᅟ==[66] 原本 anupakuṭṭho 是 anupakkuṭṭho 之誤寫。== a 「王未退出」者,王未出寢室也。 「后〔夫人〕亦未退出」者,王后未退出寢室,或王與后兩者皆未退出。 「未豫告」者,不豫先通知。 「閾」者,言寢室之門檻。「寢室」者,不論何處,凡鋪有王牀之處,乃至圍有縱幕者亦然。 「越閾」者,若第一腳越過閾者,突吉羅。第二腳越過者,波逸提。 (2)於不豫告有不豫告想而越閾者,波逸提。於不豫告有疑想……於不豫告有豫告想……波逸提。於豫告有不豫告想者,突吉羅。於豫告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豫告有豫告想者,不犯也。 (3)豫告時、非剎帝利種、不受剎帝利種之灌頂、王已退出寢室、王后已退出寢室、兩者均退出、非寢室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比丘於阿致羅筏底河沐浴。一婆羅門將五百金之錢袋置於陸上,入阿致羅筏底河沐浴,忘〔此〕而去。該比丘恐婆羅門之錢袋遺失而拾之。時,婆羅門憶起,急走回而言於比丘:「友!見我錢袋耶?」「然!婆羅門!」並將〔錢袋〕交還。時,彼婆羅門作是思惟:「我以何方便,可免酬謝高額〔之謝禮〕?」「友!非五百金是千金。」為難之而逃脫。於是,其比丘歸返僧園,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捉錢寶耶?」……乃至……「比丘!據云,汝實捉錢寶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捉錢寶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見寶物或視同如寶物者若捉或令捉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於舍衛城有祭會。諸人修飾衣裝而往園林。毘舍佉鹿子母亦修飾衣裝,為往園林而出村。「我至園林為何?我當禮拜世尊。」於是脫下飾物,以上衣[67]繫包之,交與婢女曰:「汝握持此物。」於是,毘舍佉鹿子母至世尊處,禮拜世尊而坐一面。世尊為一面坐之毘舍佉鹿子母說法……令生歡喜。於是,由世尊說法……而歡喜之毘舍佉鹿子母,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其時,婢女忘記所持之物而去,諸比丘見之,以此事白世尊。「然,諸比丘!拾捉起而代為收藏之。」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於伽藍內,見寶物或視同如寶物者,以為『所有者將必取回』,聽許捉或令捉而收藏之。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ᅟᅟ==[67] 上衣,原語 uttarāsaṅga 譯為鬱多羅僧,可能令人誤以為出家上衣,故譯為「上衣」。== 任何比丘,除於伽藍內外,見寶物或視同如寶物者若捉或令捉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三 其時,迦尸國有一給孤獨居士之農村。彼居士令其侍者:「若大德來,當作施食。」其時,眾多比丘於迦尸國遊行,至給孤獨居士之農村。侍者遙見諸比丘前來,見已,走近彼諸比丘,禮諸比丘言:「諸大德!請於明日來受居士之供食。」諸比丘默然應諾。於是,其人夜間調煮美味硬軟之食,告以食時已至,並脫下指環以供食比丘,並言:「尊師等食已,〔請〕自去,我當往農作。」而忘帶指環即離去。諸比丘見之,暗忖:「我等若去,指環當失。」因而停留於此未去。其人農作歸來,見彼諸比丘言:「諸大德!何故尚留於此耶?」其時,諸比丘以此事語其人,至舍衛城亦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於伽藍內或止宿處內,見寶物或視同如寶物者,以為『此物之所有者將必持回』,聽許捉或令捉而藏置之。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除於伽藍或止宿處內外,見寶物或視同如寶物者若捉或令捉者,波逸提。於伽藍內或止宿處內,比丘見寶物或視同如寶物者,以為『此物之所有者將必持回』,可捉或令捉而藏置之,此為斯時之如法行也。」 四 (1)「任何」者,……比丘之意。 a'「除於伽藍或止宿處內外」者,於伽藍或止宿處內除外。「伽藍內」者,言有籬園之園內、無籬園之境內。「止宿處內」者,言有籬宿舍之宿舍內部、無籬宿舍之境內也。 「寶物」者,真珠、寶珠、琉璃、貝玉、玻璃、珊瑚、銀、金、赤珠、琥珀也。 「視同如寶物」者,世人所喜受用之物,此名「視同如寶物」。 a 「捉」者,若自捉者,波逸提。「令捉」者,令他捉者,波逸提。 「於伽藍內或止宿處內〔……〕藏置之」者,應記識其色或相,藏置而告示:「若失物者來。」若〔失主〕來此,應言:「賢者!卿之失物為何色相耶?」若所言色或相俱相應者,當與之。若不相應者,應言:「賢者!請〔往他處〕查索。」若從其住處離去時,應〔將失物〕囑付於住此之善良比丘,然後離去。無善良比丘時,應囑付住此之善良居士。 「此為斯時之如法行」者,此為適合此時情況之法也。 (2)於伽藍內或止宿處內云:「應為所有者持回。」而將此寶物或視同如寶物者捉或令捉而藏置、視同如寶物而以親厚想捉之、暫時捉、有糞掃物想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非時入村落,坐於會堂,論議種種之遮道論,即王論、賊論、大臣論、軍兵論、怖畏論、戰陣論、食事論、飲事論、衣服論、臥處論、華鬘論、香論、親族論、車乘論、村落論、鎮論、都城論、國土論、婦女論、勇士論[68]、街道論、井戶論、亡靈論、雜多論[69]、世界起源論、海洋起源論,如斯之有無論等。 ᅟᅟ==[68] 原本 surākathaṁ 是 sūrakathaṁ 之誤寫。暹羅本、大品及其他長部等皆為 sūrak。== ᅟᅟ==[69] 原本為 nānatthakathaṁ 是 nānattakathaṁ 的誤寫。== 諸人等……非難:「何以沙門釋子非時入村落,坐於會堂,作種種遮道之論議耶?即『王論』……〔有無論〕等,此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非時入村落……論議耶?……等。」……乃至……「諸比丘!汝等實非時入村落……論議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非時入村落……論議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非時入村落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眾多比丘等於拘薩羅國前往舍衛城,於薄暮時,至一村落。諸人見該比丘等而言:「諸大德!請入。」該比丘等因世尊禁非時入村落而畏慎不入,〔因此〕劫賊剝脫諸比丘。於是,比丘等至舍衛城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其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告〔其他比丘〕,聽許非時入村落。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不告而非時入村落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三 其時,一比丘於拘薩羅國前往舍衛城,於日暮時,至一村落,諸人見彼比丘而言曰:「大德!請入。」其時,彼比丘以不告而非時入村落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入。劫賊剝脫此比丘。彼比丘至舍衛城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時入村落。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不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時入村落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四 其時,一比丘被毒蛇所咬,一比丘云:「我持火來。」而往村落。時,其比丘因不告同住之比丘非時入村落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入。〔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於緊急時,未告同住比丘,聽許非時入村落。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不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時入村落,除有相當緊急事務者外,波逸提。」 五 (1)「任何」者,……比丘之意。 「同住」者,可得而告入〔村〕之比丘。「非同住」者,不能告而入〔村〕之比丘也。 「非時」者,日中過後至天明也。 「入村落」者,有籬之村落,若越籬而入者,波逸提。無籬村落而入近郊者,波逸提。 「除有相當緊急事務者外」者,緊急之要事除外。 (2)於非時有非時想,不告同住比丘而入村落,除有相當緊急事務者外,波逸提。於非時有疑想……於非時有時想……波逸提。於時有非時想者,突吉羅。於時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時有時想者,不犯也。 (3)有相當緊急事務時不告同住比丘而入、同住比丘不在時不告而入、入〔另一〕村落之中途時、往比丘尼住處時、至外道之臥處、至懺悔堂時、經由有道聚落時、於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釋迦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樹園。其時,一象牙匠告諸比丘曰:「諸大德中欲〔求〕針筒者,我施予針筒。」其時,眾多比丘乞針筒。有小針筒者乞大針筒,有大針筒者乞小針筒。於是,象牙匠為比丘等多作針筒而不能作其他商品,難以生存,子女亦困窮。諸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不知量而多乞針筒耶?此人為彼等多作針筒而不能作其他商品……子女亦困窮。」諸比丘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等不知量而多乞針筒耶?」……乃至……「諸比丘!比丘等實不知量……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彼愚人等不知量……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令〔製〕作骨製、牙製、角製之針筒者,波逸提,應打碎之。」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a 「令作」者,〔自〕作或令他作,於作時,突吉羅。〔作已〕而得者,打碎,為波逸提,應懺悔之。 a'「骨」者,所有之骨也。「牙」者,象牙之謂。「角」者,所有之角也。 自作未成而自令作成者,波逸提。自作未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波逸提。他人未作成而自令作成者,波逸提。他人未作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波逸提。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羅。由他人作而獲得受用者,突吉羅。 (2)乾帝伽木製品、阿拉尼木製壺、義吒小盒、膏藥壺、膏藥篦、手斧柄、拭具等,癡狂著、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跋難陀釋子臥於高牀,世尊與眾多比丘巡行房舍,至具壽跋難陀釋子之住房。跋難陀釋子遙見世尊前來,見已,以斯言白世尊:「大德!請世尊來臥我牀。」時,世尊由此還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由其住處可知其人是愚人。」於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具壽跋難陀釋子,說難扶養……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作新臥牀或椅子時,其脚除下部入於臺基之部分,依佛指之八指尺長而造之,若過此者,波逸提,應切斷之。」 二 (1)a'「作〔……〕時」者,若自作、若令他作也。 「新」者,取「作」而言。 「臥牀」者,有四種之臥牀:即波摩遮羅伽腳[70]、文蹄腳、句利羅腳、阿遏遮腳。 ᅟᅟ==[70] 參照註[16]。== 「椅子」者,有四種椅子:波摩遮羅伽腳、文蹄腳、句利羅腳、阿遏遮腳也。 a 「其腳除下部入於臺基之部分,依佛指之八指尺長而造之」者,下部入臺基之部分除外。過此而作或令作,作時,突吉羅。作成而得者,應切斷而懺悔,波逸提。 自作未成而自令作成者……〔參照波逸提八六.二(一)〕……他人未作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波逸提。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羅。由他人作而獲得受用者,突吉羅。 (2)依量而作、〔量〕以下而作、得他人所作過量者切斷而用,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臥牀椅子皆入綿而作。諸人來精舍參拜,見此而譏嫌非難:「何以沙門釋子之臥牀……而作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之臥牀……而作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臥牀……而作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等臥牀……而作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作臥牀及椅子而入綿者,波逸提,〔綿〕應取出。」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a 「若作」者,〔自〕作或令作,作時,突吉羅。得之而取〔綿〕,波逸提,應自白懺悔。 a1「臥牀」者,有四種之臥牀……。「椅子」者,有四種之椅子……阿遏遮腳。 a2「綿」者,有三種綿:木綿、蔓綿、草綿。 自作未成而自令……他人作未作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波逸提。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羅。由他人作而獲得受用者,突吉羅。 (2)製作紐、帶、肩紐、鉢袋、漉水囊、枕等,得他人之所作取出綿而用,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世尊聽許諸比丘用坐具。六群比丘知世尊聽許用坐具,不計量而用坐具,掛於臥牀、椅子前及其後。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不計量而用坐具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不計量而用坐具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不計量而多用坐具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作坐具時,應依尺量而作,即長為佛搩手之二搩手,寬為一搩手半,過此規定之尺量者,波逸提,應切斷之。」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具壽優陀夷因體大,於世尊前鋪其坐具,四面拉開而坐。世尊言具壽優陀夷曰:「優陀夷!汝何故如皮匠,四面拉開坐具耶?」「大德!此因世尊為諸比丘制坐具過小之故也。」其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坐具聽許緣一搩手。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作坐具時,應依尺量而作,即長為佛搩手之二搩手,寬為一搩手半,緣一搩手,此為規定之尺量,若過此者,波逸提,應切斷之。」 三 (1)a 「作〔……〕時」者,自作或令作。應依尺量而作,即長……緣一搩手,此規定之尺量,過此而作或令作而作成者,突吉羅。得者即切斷,波逸提,應自白懺悔。 a'「坐具」者,指坐墊。 自作未成而自令……他人未作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波逸提。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羅。由他人所作而獲得受用者,突吉羅。 (2)依量而作、量以下而作、得到由他人過量而作成之物切斷而用,作傘蓋、地毯、幕、長枕、枕,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九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世尊為諸比丘聽許用覆瘡衣。六群比丘知世尊聽許用覆瘡衣而不計量用之,前後拉而經行。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不計量使用覆瘡衣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不計量使用覆瘡衣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用……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作覆瘡衣時,應依尺量而作,即長為佛搩手之四搩手,寬為二搩手,若過此者,波逸提,應切斷之。」 二 「覆瘡衣」者,臍以下、膝以上之罹患痒疥、疹子、濕瘡、大疥病者,以此〔衣〕遮覆。 「作〔……〕時」者,……〔參照波逸提八九.三〕……應依量而作……寬二搩手,過此者……〔參照波逸提八九.三〕……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九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世尊聽許諸比丘用雨衣。六群比丘知世尊聽許用雨衣而不計量用之,前後拉而經行。比丘中少欲者……〔參照波逸提九〇.一〕「……誦此學處—— 比丘作雨衣時,應依尺量而作,即長為佛搩手之六搩手,寬為二搩手,若過此者,波逸提,應切斷之。」 二 「雨衣」者,為雨期四個月之用。 「作〔……〕時」者,……應依量而作……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九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難陀乃世尊之從第,貌美而端正,唯矮世尊四指。彼著用與佛等量之衣,長老比丘等遙見具壽難陀來,以為是世尊,即由座而起。彼等知來者是〔難陀〕後,譏嫌而非難:「何以具壽難陀著用與佛等量之衣耶?」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問具壽難陀曰:「難陀!汝實著用與佛等量之衣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難陀!汝何以著用與佛等量之衣耶?難陀!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作佛衣量或以上者,波逸提,應切斷之。佛衣量者,即長為佛搩手之九搩手,寬為六搩手,此為佛之佛衣量也。」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佛衣」者,長為佛搩手之九搩手,寬為六搩手也。 「作」者,自作或令作……〔參照波逸提八九.三〕……受用者,突吉羅。 (2)以下作、得他人之所作由切斷而用、傘蓋……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十難陀戒——— ———第九寶品 小事終[71]——— ᅟᅟ==[71] 暹羅本無此句。== 攝頌 王.寶物.同住     針筒與臥牀 綿.坐具.疥瘡     雨衣及佛衣 諸大德!九十二波逸提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波逸提品終[72]——— ᅟᅟ==[72] 原本無此句,依暹羅本補之。波羅夷品、僧殘品等之原本皆有。== 諸大德!今誦出四提舍尼法。 提舍尼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比丘尼於舍衛城乞食歸來,見一比丘而作是言:「來!尊者!請取施食。」「善!大姊!」而皆取之。彼尼已近食時不能往乞食而斷食。如是,其比丘尼翌日亦……乃至……後日亦於舍衛城乞食,歸時又見其比丘而作是言:「來!尊者!……」……而斷食。彼比丘尼第四日因畏怖而行於車道。長者居士對向車行來之比丘尼曰:「大姊!請離開。」彼比丘尼為閃避而跌倒於其處,長者居士對比丘尼謝罪:「大姊!請諒宥!師因我而跌倒。」「居士!我非因汝而跌倒,乃我衰弱故也。」「大姊!何故衰弱耶?」其時,彼比丘尼以此事語長者居士。長者居士請比丘尼至其家並供食而譏嫌非難:「何以諸大德比丘由比丘尼手中受食耶?女人難得食者也。」諸比丘聞長者居士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由比丘尼手中受食耶?」……乃至……「比丘!汝實由比丘尼手中受食耶?」「實然!世尊!」「比丘!是汝之親里耶?非親里耶?」「世尊!非親里也。」「愚人!非親里之男子對非親里之女人而不知淨、不淨,正、不正。愚人!汝何以由非親里比丘尼手中受食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由入市井〔乞食〕之非親里比丘尼之手,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此比丘應懺悔曰:『友!我犯應受非難、不相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為此懺悔。』」 二 (1)「任何」者,……比丘之意。 a'「市井」者,車道、小巷、十字路、家。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a 「硬食」者,除五種噉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之外,其餘云硬食。「軟食」者,有五種軟食:飯、粥、麨、魚、肉。 欲食而取者,突吉羅。每咽食為提舍尼。 (2)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由入市井〔乞食〕之比丘尼之手,親手接受硬、軟食而食者,提舍尼。於非親里有疑想……於非親里有親里想……提舍尼。以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為食物而受者,突吉羅。每咽食,突吉羅。欲食而從一部僧中受具戒者之手接受硬、軟食者,突吉羅。每咽食,突吉羅。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不犯也。 (3)從親里、令〔他人〕與不〔自〕與、置於地而與、於僧園中、於比丘尼住處、於外道之住處、歸住處而與、取出村外而與,有因緣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而與,由式叉摩那、由沙彌尼,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提舍尼 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諸比丘受諸家[1]招請而食。六群比丘尼為六群比丘而起立指示:「於此與羹!於此與飯!」〔於是〕六群比丘飽食,其他比丘等不得飽食。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不拒比丘尼之指示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不拒比丘尼之指示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不拒……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ᅟᅟ==[1] 諸家,原語 kulesu 為複數,日譯為一家。== 諸比丘受在家招請而食,於此若一比丘尼以指示者姿態站立而言:『於此與羹!於此與飯!』彼等諸比丘當拒此比丘尼:『姊!比丘等受食之間請離去!』若諸比丘中無一人拒其比丘尼而言:『姊!……請離去!』時,彼等諸比丘當懺悔:『友!我等犯應受非難、不相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等為此懺悔。』」 二 (1)「諸比丘受在家招請而食」者,在家者有四種在家:剎帝利家、婆羅門家、吠舍家、首陀羅家。受招請而食者,受以五正食中之一招請而食。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指示者」,由友、由親友、由同僚、由同和尚、由同阿闍梨而云:「於此與羹!於此與飯!」者,此謂指示者。 「彼等諸比丘」者,受食之比丘也。 「此比丘尼」者,凡指示之比丘尼也。 諸比丘應拒此比丘尼:「姊!……請離去!」若諸比丘中無一人拒之而云:「我取食。」者,突吉羅。每咽食者,提舍尼。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受指示而不拒者,提舍尼。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提舍尼。不拒一部僧中受具戒者之指示,突吉羅。於未受具戒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不犯也。 (3)以己之食令與〔檀越〕而不與、他人之食以與〔己〕而不令與、不可與物而令與,不可與時而令與、皆平等而令與、式叉摩那指示時、沙彌尼指示時、除五正食外之一切物,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提舍尼 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於舍衛城有一在家夫妻俱信樂佛法,淨信增大而財物窮盡。在彼之家於午前作硬食或軟食,以此〔食〕皆與諸比丘,屢屢不食而住。諸人譏嫌非難:「何以沙門釋子不知量而取〔食〕耶?彼等因施與彼等〔比丘〕而屢屢不食而住。」諸比丘聞彼諸人之非難,彼諸比丘……白世尊。其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在家如有淨信增大因而財物窮盡,聽許對如是在家白二羯磨給與學地認定。諸比丘!應如是與。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某家淨信增大而財物窮盡,若僧時機可者,則僧與某家認定學地。』如是表曰。 『大德僧!請聽!某家……窮盡,僧與……學地認定。諸大德中,與某家學地認定,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 僧與某家學地認定已。諸大德……我如是知解。』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有學地認定之諸家,任何比丘於如是學地認定之家,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此比丘應懺悔:『友!我犯應受非難、不相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為此懺悔。』」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爾時,舍衛城有祭會,諸人招請諸比丘而供食,彼家亦招請比丘,比丘等因世尊〔制〕學地認定之家,禁止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故畏慎不應諾。彼等譏嫌非難:「尊者等不受我等之食,我等生存有何用!」諸比丘聞諸人之……非難。於是比丘等……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受招待時,於學地認定之家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有學地認定之諸家,任何比丘非事先受招待,而於如是學地認定之諸家,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此比丘應懺悔……『……懺悔。』」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三 其時,一比丘為彼家所供養之比丘。時,其比丘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至彼家。至已,坐於已設之座。時,其比丘患病,諸人言彼比丘曰:「大德!請食。」時,其比丘因世尊禁止非受請而於學地認定之家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故畏慎而不受,不能行乞而斷食。於是,彼比丘至僧園,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病比丘於學地認定之家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凡是學地認定之諸家,任何比丘若於如是學地認定之家非受招請,又以無病之身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此比丘當懺悔:『友!我犯應受非難、不相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為此懺悔。』」 四 (1)「學地認定之諸家」者,因淨信增大而財物窮盡之家,對如是之家依白二羯磨給與學地認定。 「任何」者,……比丘之意。 「於如是學地認定之家」者,於學地認定之家。 「非受招請」者,非受請於本日或明日〔來〕,而正在進入〔其〕家之境內時請之,即此所謂非受招請。 「受招請」者,受請於本日或明日〔來〕,非正在進入〔其〕家之境內時請之,即此名為被招請。 「無病」者,能行乞食也。「病」者,不能行乞食也。 「硬食」者,除五種正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之外,其餘名為硬食。 「軟食」者,五種正食:飯、粥、麨、魚、肉。 非招請,無病而云:「我欲食。」而受者,突吉羅。每咽食者,提舍尼。 (2)於學地認定有學地認定想,非受請、無病而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提舍尼。於學地認定有疑想……於學地認定有非學地認定想……提舍尼。以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為食物而受者,突吉羅。每咽食者,突吉羅。於非學地認定有學地認定想者,突吉羅。於非學地認定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學地認定有非學地認定想者,不犯也。 (3)受請者、病者、受請者或病者之殘餘食、於其處為他人設食時、由家持出而與、於常施食者、籌符食、半月食、布薩食、月旦食,有因緣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而與,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提舍尼 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釋迦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樹園。其時,沙迦之賤奴等叛離。沙迦之女人等欲於阿蘭若住處供食。沙迦之賤奴等聞沙迦之女人等欲於阿蘭若住處供食,彼等潛入於道中,待沙迦之女人等持美味之硬食、軟食往阿蘭若住處,沙迦之賤奴等〔忽然〕出現,剝脫污辱沙迦之女人等。沙迦諸人追出,捉彼諸賊及財貨歸而譏嫌非難:「何以諸大德,知劫賊住僧園中却不告知耶?」諸比丘聞沙迦諸人之非難……乃至……彼比丘等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然,諸比丘!以十利故,我為諸比丘制立學處,為僧安樂……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具有危險恐怖之阿蘭若住處,任何比丘住於如是住處[2],若於僧園中親手接受非豫告之食或軟食而食者,此比丘應懺悔:『友!我犯應受非難、不相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為此懺悔。』」 ᅟᅟ==[2] 原本無 viharanto 之語,以暹羅本補之。次之二亦同此。==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 其時,一比丘於阿蘭若住處患病,諸人持硬食或軟食往阿蘭若住處。對其比丘作是言:「大德!請食!」時,其比丘云:「世尊禁止於阿蘭若住處,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故畏慎而不受,〔因病〕不能入村乞食,因而斷食。於是,其比丘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白世尊。其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阿蘭若住處之病比丘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具有危險恐怖之阿蘭若住處,任何比丘住於如是住處而無病,若於僧園中親手接受非豫告之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此比丘應懺悔:『友!我犯應受非難、不相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為此懺悔。』」 三 (1)a 「具有危險」者,於僧園、僧園境內可見賊所住、立、坐、臥處。 「具有恐怖」者,於僧園、僧園之境內曾見有人被賊所殺、所奪、所打者。 a'「阿蘭若住處」者,離〔村〕最少五百弓之處是謂「阿蘭若住處」。 「任何」者,……比丘之意。 「於如是住處」者,在如是之住處。 c 「無病」者,能往乞食也。「病」者,不能往乞食也。 bc'「僧園中」者,有籬之僧園謂僧園內,無籬者謂境內。 b'「非豫告」者,送五眾之〔一人〕告知者,此名為「非豫告」。告於僧園內、僧園境內以外者,此名為「非豫告」。「豫告」者,若有男子或女人來僧園、僧園之境內言:「大德!為某比丘持來硬食、軟食。」若具有危險,應告以「具有危險」;若具有恐怖者,應告以「具有恐怖」。若言:「大德!雖有危險亦當持〔食〕來。」應言有賊:「〔有〕諸〔賊〕人在此徘徊,汝等應〔速〕離去。」 豫告以持粥而持來粥之附隨物時,此名為所告;告以食物而持來其附隨物時,此名為所告;告以硬食持來其附隨物時,此亦名為所告;由一家告之而彼家中之任何人運來硬食或軟食,此名為所告;由村落告之而其村落中之任何人運來硬食或軟食,此名為所告;由一集團告之,其集團中之任何人運來硬食或軟食,此名為所告。 b2「硬食」者,……軟食者,……肉。 無病者云:「我欲食。」而受不告之〔食物〕者,突吉羅。每咽食,提舍尼。 於不告有不告想,無病於僧園中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提舍尼。於不告有疑想……於不告有告想……提舍尼。以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為食物而受者,突吉羅。每咽食者,突吉羅。於告有不告想者,突吉羅。於告有疑想者,突吉羅。於告有告想者,不犯也。 (2)所告時,病比丘,所告時或食病比丘之殘餘,受於僧園外而食於僧園內,於此生食根、皮、葉、花、果,有因緣而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諸大德!四提舍尼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提舍尼終——— 諸大德!今誦出此等眾學法。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著內衣令前後垂下。諸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著內衣令前後……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聞彼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著內衣令前後……耶?」以……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集比丘僧而問六群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實著內衣令前後……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著內衣……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我著內衣當覆全圓』,應當學。」 應以內衣覆全圓,〔即〕覆臍圓、膝圓。不恭敬故,令前後垂下而著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二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披上衣令前後垂下……乃至……「…… 『我披上衣當覆全圓』,應當學。」 披上衣應覆全圓,使兩方之邊緣整齊。不恭敬故,令前後垂下而披上衣者,突吉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三.四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將身露現而行於俗家間,〔於四,將〔行〕改為「坐」〕……乃至……「…… 『我當披覆整齊而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應披覆整齊而行(坐)於俗家間。不恭敬故,將身露現而行(坐)於俗家間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於四,此加「入臥牀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五.六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手足搖動而行(坐)於俗家間……乃至……「…… 『我當端正威儀而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應端正威儀行(坐)於俗家間。不恭敬故,搖擺手足行(坐)於俗家間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七.八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左右顧視而行(坐)於俗家間……乃至……「…… 『我當以目注視下方而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應以目注視下方近前而行(坐)於俗家間。不恭敬故,左右顧視而行(坐)於俗家間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九.一〇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將衣拉上而行(坐)於俗家間……乃至……「…… 『我當不將衣拉上而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不應將衣拉上而行(坐)於俗家間。不恭敬故,一面或兩面將衣拉上而行(坐)於俗家間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於一〇,此加「入臥牀時」〕、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一全圓品——— 一一.一二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哄笑而行(坐)於俗家間……乃至……「…… 『我當不哄笑而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不應哄笑而行(坐)於俗家間。不恭敬故,哄笑而行(坐)於俗家間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於可笑事而微笑、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三.一四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作高、大聲而行(坐)於俗家間……乃至……「…… 『我當低聲而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應低聲而行(坐)於俗家間。不恭敬故,高、大聲而行(坐)於俗家間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五.一六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搖身、吊身而行(坐)於俗家間……乃至……「…… 『我當不搖身而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不應搖身而行(坐)於俗家間,應攝身行(坐)。不恭敬故,搖身、吊身而行(坐)於俗家間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於一六,此加「入臥牀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七.一八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搖臂、吊臂而行(坐)於俗家間……乃至……「…… 『我當不搖臂而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不應搖臂而行(坐)於俗家間,應攝臂行(坐)。不恭敬故,搖臂、吊臂而行(坐)於俗家間者,突吉羅……〔同一五.一六〕……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九.二〇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搖頭、吊頭而行(坐)於俗家間……乃至……「…… 『我當不搖頭而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參照一七.一八〕……。……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二哄笑品——— 二一.二二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以手叉腰張肘而行(坐)於俗家間……乃至……「…… 『我當不以手叉腰張肘而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不應以手叉腰張肘而行(坐)於俗家間。不恭敬故,以一手或二手叉腰張肘而行(坐)於俗家間者,突吉羅……〔同一五.一六〕……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二三.二四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纏頭而行(坐)於俗家……乃至……「…… 『我當不纏頭而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不應纏頭而行(坐)於俗家間。不恭敬故,纏頭而行(坐)於俗家間者,突吉羅。……〔同一五.一六〕……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二五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以膝行往俗家間……乃至……「…… 『我當不以膝行往俗家間』,應當學。」 不應以膝行往俗家間。不恭敬故,以膝行往俗家間者,突吉羅。非故意者……乃至……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二六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以散亂姿態而坐於俗家間……乃至……「…… 『我當不以散亂姿態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不應以散亂姿態坐於俗家間。不恭敬故,以亂姿、亂衣而坐於俗家間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臥牀時、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二七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不注意而受施食〔過多〕,如欲捨掉般……乃至……「…… 『我當注意受施食』,應當學。」 應注意受施食。不恭敬故,不注意而受施食〔過多〕,如欲捨掉般者,突吉羅。非故意者……乃至……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二八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左右顧視而受施食,將撒落或盛過多亦不知……乃至……「…… 『我當注意鉢而受施食』,應當學。」 應注意鉢而受施食。不恭敬故,左右顧視而受施食者,突吉羅。非故意者……乃至……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二九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受施食時,受多量之汁……乃至……「…… 『我當受適量之汁』,應當學。」 汁有二種:綠豆汁、蠶豆汁,可以手掬之物。應受與汁同量之鉢食,不恭敬故,受汁多量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二種汁以外之〕諸汁、由親里、受請者、為他人、以己之財、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三〇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受溢鉢之施食……乃至……「…… 『我當受滿鉢之施食』,應當學。」 應受滿鉢之施食。不恭敬故,受溢鉢之施食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三叉腰品——— 三一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如不欲食,不注意而食施食……乃至……「…… 『我當注意食施食』,應當學。」 應注意食施食。不恭敬故,不注意而食施食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三二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左右顧視而食施食,撒落不知,滿溢亦不知……乃至……「…… 『我當注意鉢而食施食』,應當學。」 應注意鉢而食施食。不恭敬故,左右顧視而食施食者,突吉羅。非故意者……乃至……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三三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處處揉捏[1]而食施食……乃至……「…… ᅟᅟ==[1] 原語 omadditvā 意為揉捏,印度人不用筷,以手揉捏然後送入口。== 『我當順次食施食』,應當學。」 應順次[2]食施食。不恭敬故,處處揉捏而食施食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與他時觸,盛他人之鉢時觸、於特別之副食物、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ᅟᅟ==[2] 原語 sapadānaṁ 戒本之英譯為「順序行乞……」之意,有時作為鉢中之食,不得只由某一面挑選其味美者而食之意。== 三四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食施食時,食多量之湯汁……乃至……「…… 『我當食與汁同量之施食』,應當學。」 汁有二種:綠豆汁及蠶豆汁,可以手掬之物。應食與汁同量之施食。不恭敬故,食汁過量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二種汁以外之〕諸汁、由親里、受請者、由己之財、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三五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從中央揉捏而食施食……乃至……「…… 『我當不從中央揉捏而食施食』,應當學。」 不應從中央揉捏而食施食。不恭敬故,從中央揉捏而食施食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將少量殘食集中揉捏而食、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三六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為得更多湯汁或加味物而以飯覆之……乃至……「…… 『我當不為得更多湯汁或加味物而以飯覆之』,應當學。」 不應為得更多湯汁或加味物而以飯覆之。若不恭敬故,為得更多湯汁或加味物而以飯覆之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由施主覆與者、非欲得更多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三七 (1)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為己乞〔指定之〕汁、飯而食。諸人譏嫌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為己乞汁、飯而食耶?誰不愛善調理?誰不喜美味?」諸比丘聞彼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為己乞汁、飯而食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為己乞汁、飯而食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食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我當不為己乞汁、飯而食』,應當學。」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2)其時,諸比丘患病,探病比丘如是言病比丘:「友!堪忍否?得過否?」「友!以前我等為己乞汁、飯而食,故我等安樂,今因世尊禁止,畏慎不敢乞,故我等不安樂。」……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病比丘聽許為己乞汁、飯而食。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我無病,當不為己乞汁、飯而食』,應當學。」 無病不得為己乞汁、飯而食。不恭敬故,無病而為己乞汁、飯而食用者,突吉羅。 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由親里、受請者、為他人、由己之財、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三八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心存不滿而眺視他人之鉢……乃至……「…… 『我當不心存不滿而眺視他人之鉢』,應當學。」 不應心存不滿而眺視他人之鉢。不恭敬故,心存不滿而眺視他人之鉢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我欲與」或「我欲令與」而眺視、無不滿之思、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三九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作大飯球……乃至……「…… 『我當不作過大之飯球[3]』,應當學。」 ᅟᅟ==[3] kabaḷa 為一口之飯球,北傳漢譯律藏譯為大張口食。== 不應作過大之飯球。不恭敬故,作大飯球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硬食、諸果物、副食物、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四〇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作長飯球……乃至……「…… 『我當作圓形飯球』,應當學。」 應作圓形飯球。不恭敬故,作長形飯球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硬食、諸果物、副食物、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四注意品——— 四一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未將飯球送近口邊而張口……乃至……「…… 『我當不於飯球未近口邊時即張口』,應當學。」 不應於飯球未送近口邊時即張口。不恭敬故,飯球未送近口邊即張口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乃至……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四二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食時,將手全部塞入口中……乃至……「…… 『我於食時當不將手全部塞入口中』,應當學。」 食時不得將手全部塞入口中。不恭敬故,食時將手全部塞入口中者,突吉羅。非故意者……乃至……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四三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口含飯球而言談……乃至……「…… 『我當不以口含飯球而言談』,應當學。」 口含飯球時,不得言談。不恭敬故,口含飯球而言談者,突吉羅。非故意者……乃至……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四四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將食物投入口中而食……乃至……「…… 『我當不將食物投入口中而食』,應當學。」 不應以食物投入口中而食。不恭敬故,以食物投入口中而食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硬食、諸果物、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四五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囓飯球而食……乃至……「…… 『我當不囓飯球而食』,應當學。」 不得囓飯球而食。不恭敬故,囓飯球而食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硬食、諸果物、副食物、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四六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脹滿口而食……乃至……「…… 『我當不脹滿口而食』,應當學。」 食時不得脹滿口而食。不恭敬故,脹滿口而食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諸果物、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四七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食時搖手……乃至……「…… 『我當於食時不搖手』,應當學。」 食時不得搖手。不恭敬故,食時搖手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因除塵而搖手、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四八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食時撒落飯粒……乃至……「…… 『我當不於食時撒落飯粒』,應當學。」 不得於食時撒落飯粒。不恭敬故,食時撒落飯粒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因拂塵而撒落飯粒、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四九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食時吐舌……乃至……「…… 『我當不於食時吐舌』,應當學。」 不得於食時吐舌……突吉羅。非故意者……乃至……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五〇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食時喳喳作聲……乃至……「…… 『我當不於食時喳喳作聲』,應當學。」 喳喳作聲……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五飯球品——— 五一 爾時,佛世尊在憍賞彌國瞿師羅園。其時,一婆羅門為僧眾豫備乳汁飲料。諸比丘飲牛乳時,簌簌出聲,有〔原〕為樂師之比丘作如是言:「全僧眾皆冷而發抖!」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逗弄僧眾耶?」……乃至……「比丘!汝實逗弄僧眾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何以逗弄僧眾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告比丘曰:「諸比丘!不可逗弄佛法僧,逗弄佛法僧者,突吉羅。」於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其比丘,說難教養……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我當不作簌簌聲而食』,應當學。」 不應簌簌出聲……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五二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䑛手而食……乃至……「…… 『我當不䑛手而食』,應當學。」 不應䑛手……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五三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䑛鉢而食……乃至……「…… 『我當不䑛鉢而食』,應當學。」 不應䑛鉢……非故意者……乃至……有病者、將少量殘留從一方䑛集而食、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五四 爾時……〔參照五二。「䑛手」換為「䑛唇」〕。 五五 爾時,佛世尊在婆祇國膠魚山邑之恐怖林鹿野苑。其時,諸比丘於拘迦那達宮殿,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諸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耶?宛如在家受欲者。」比丘等聞彼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諸比丘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耶?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我當不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應當學。」 不應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不恭敬故,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欲洗或使〔他人〕洗而持、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五六 爾時,佛世尊在婆祇國膠魚山邑恐怖林鹿野苑。其時,諸比丘於拘迦那達宮殿,將混有飯粒之洗鉢水捨棄於俗家間。諸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以混有飯粒之洗鉢水捨棄於俗家間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彼等之……「……〔參照五五〕……誦此學處—— 『我當不以混有飯粒之洗鉢水捨棄於俗家間』,應當學。」 不得將混有飯粒之洗鉢水捨棄於俗家間。不恭敬故,將混有飯粒之洗鉢水捨棄於俗家間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取出或壞或手取或除去而棄之、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五七 (1)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對手持日傘者說法。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對手持日傘者說法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對手持日傘者說法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說法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我當不對手持日傘者說法』,應當學。」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2)爾時,諸比丘畏慎對持日傘之病人說法。諸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不對手持日傘之病人說法?」諸比丘聞諸人之……非難。於是,彼諸比丘……白世尊。其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對手持日傘之病人說法。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我當不對無病而手持日傘者說法』,應當學。」 「日傘」者,有三種:白布傘、藺傘、葉傘。〔此等〕有蔓達羅拔陀作及沙羅迦拔陀作〔之傘蓋〕。 a 「〔若〕說」者,由句而說法者,句句突吉羅。由語而說法者,語語突吉羅。 a'「法」者,佛所說、聲聞所說、仙人所說、天人所說而具義、具法者。 無病而持傘者,不得為之說法,不恭敬故,對無病而手持日傘者說法,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五八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對手持杖者說法……乃至……「…… 『我當不對手持杖者說法』,應當學。」 「杖」者,常人之四肘杖。較此高(長)者非杖,較低(短)者亦非杖。不應為手持杖者說法。不恭敬故,對手持杖者說法,突吉羅。非故意者……乃至……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五九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對手持刀者說法……乃至……「…… 『我當不對無病而手持刀者說法』,應當學。」 「刀」者,具有一面刃、兩面刃可傷人者。 手無持刀而無病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六〇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對手持武器者說法……乃至……「…… 『我當不對無病而手持武器者說法』,應當學。」 「武器」者,弓、弩也。非手持武器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六吸食品——— 六一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對穿草履者說法……乃至……「…… 『我當不對無病而穿草履者說法』,應當學。」 不得為無病而穿草履者說法。不恭敬故,對無病而〔行路來,蓋、杖已放置〕,仍穿〔草履〕而立者,或〔草履之紐〕仍結在〔足部〕,或已解〔紐〕而仍站立者說法,突吉羅。非故意者……乃至……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六二 爾時……〔參照六一。「穿草履者」換為「穿鞋者」〕。 六三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對坐於乘坐物者說法……乃至……「…… 『我當不對無病而坐於乘坐物者說法』,應當學。」 「乘坐物」者,瓦伊哈(vayhā 山轎車)、羅達(ratha 車輿)、沙迦達(sakaṭa 貨車)、山達摩尼迦(sandamānikā 戰車)、轎、椅轎也。無病而坐於乘坐物,不得為之說法。不恭敬故,為無病而坐於乘坐物者說法,突吉羅。非故意者……乃至……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六四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對臥牀者說法……乃至……「…… 『我當不對無病而臥牀者說法』,應當學。」 無病而臥牀者,不得為之說法。不恭敬故,對無病而臥牀者乃至臥在地上者說法,突吉羅。非故意者……乃至……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六五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對以散亂姿態而坐者說法……乃至……「…… 『我當不對無病且以散亂姿態而坐者說法』,應當學。」 不得為無病且以散亂姿態而坐者說法。不恭敬故,對無病且以亂姿、亂衣而坐者說法,突吉羅。非故意者……乃至……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六六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對纏頭者說法……乃至……「…… 『我當不對無病而纏頭者說法』,應當學。」 「纏頭」者,纏頭致不見頭髮者。無病而纏頭者,不得為之說法。不恭敬故,對無病而纏頭者說法,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令露出髮端才說、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六七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為覆面者說法……乃至……「…… 『我當不對無病而覆面者說法』,應當學。」 「覆面」者,謂頭面皆以衣覆之。覆面者不得為之說法。不恭敬故,為無病而覆面者說法,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令其頭現出之後才說、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六八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坐於地上,為坐於座牀者說法……乃至……「…… 『我當不坐於地上,為無病而坐於座牀者說法』,應當學。」 不得坐於地上,為無病而坐於座牀者說法。不恭敬故,坐於地上為無病而坐於座牀者說法,突吉羅。非故意者,……乃至……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六九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坐於低座為坐於高座者說法。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坐於低座……說法耶?」……乃至……「諸比丘!汝等實坐於低座……說法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坐於低座為……說法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過去世於波羅奈國,有一旃陀羅之妻懷孕。其時,此旃陀羅女言其夫曰:『主!我有身孕,欲食菴羅果。』『無菴羅果,〔今〕非菴羅果之時〔節〕。』『若不得者,我當死!』其時,王之菴羅樹常有果。諸比丘!時,彼旃陀羅至菴羅樹處,登菴羅樹上隱坐。諸比丘!時,王與帝師婆羅門同至菴羅樹下坐於高座牀而學習咒文。諸比丘!時,彼旃陀羅作是思惟:『王坐於高座牀而學習咒文實是不如法,而婆羅門坐於低座牀為坐於高座牀者教咒文,〔亦〕實是不如法。我為妻偷盜王之菴羅果,實亦不如法,此皆墮於不如法,而下來彼處。』 〔旃陀羅〕 不知聖典義     此教咒文者 不法學習者     俱是不見法 〔婆羅門〕 我為嗜好肉味香     來食王之美味飯 為食不說我之法     〔但知我〕法聖者讚 〔旃陀羅〕 如此可恥婆羅門     為彼之財與名利 〔於是現世〕不法行     此為〔來世〕墮獄因 離去矣大婆羅門     他有情亦以煮食 汝之行此不法行     〔汝〕勿碎如碎石瓶 諸比丘!其時,尚有坐於低座為坐於高座者說咒文,為我所不好,今如何坐於低座却對坐於高座者說法?非為不快!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我當不坐於低座為無病而坐於高座者說法』,應當學。」 不得坐於低座為坐於高座之無病者說法。不恭敬故,坐於低座為坐於高座之無病者說法,突吉羅。非故意者……乃至……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七〇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立為坐者說法……乃至……「…… 『我當不立著為無病而坐者說法』,應當學。」 不得立而為無病……〔參照六九〕……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七一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行於後,對行於前者說法……乃至……「…… 『我當不行於後為無病而行於前者說法』,應當學。」 不行於後而……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七二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行於道外[4]為行於道中者說法……乃至……「…… ᅟᅟ==[4] 原語 uppatha 意為道外、邪道等,此應取道外義,即路邊或路旁之意較適合。== 『我當不行於道外為無病而行於道中者說法』,應當學。」 不得行於路邊而……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七三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站立大、小便……乃至……「…… 『我無病時,當不站立大、小便』,應當學。」 無病者不得站立大、小便。不恭敬故,無病而站立大、小便者,突吉羅。非故意者……乃至……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七四 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於青草上大、小便及唾痰……乃至……「…… 『我無病時,當不於青草上大、小便及唾痰』,應當學。」 無病者不得於青草上大、小便及唾痰。不恭敬故,無病而於青草上大、小便及唾痰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於無草處行〔方便〕而散延至青草處、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七五 (1)爾時……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諸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聞彼等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於水上……耶?」……乃至……「汝等實於水上……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於水上……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我當不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應當學。」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2)爾時,病比丘畏慎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比丘等!聽許病比丘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我無病當不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應當學。」 無病者不得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不恭敬故,無病而於水上大……者,突吉羅。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行於地上而散延於水中、事故時,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七草履品——— 諸大德!眾學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眾學法終——— 諸大德!今誦出此七滅諍法[1]。 ᅟᅟ==[1] 關於七滅諍法之內容見小品第四章滅諍篇。== 每諍論生起為止靜而滅除之—— 應與現前毘尼、 應與憶念毘尼、 應與不癡毘尼、 應作自言治、 多人語、 覓罪相、 如草覆地。 諸大德!七滅諍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諸大德!已誦出因緣、已誦出四波羅夷法、已誦出十三僧殘法、已誦出二不定法、已誦出三十捨墮法、已誦出九十二單墮法、已誦出四悔過法、已誦出眾學法、已誦出七滅諍法。凡是已收入佛之戒經,正確含攝於戒經者,盡於每半月誦出,由此一切和合、歡喜、無諍而修學之。 ———大分別終——— 比丘尼分別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正覺 波羅夷 一[1] ᅟᅟ==[1] 比丘尼戒有八波羅夷,其中最初之四戒與比丘同,故省略之。==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彌迦羅之孫沙羅欲為比丘尼僧伽作精舍。於是,彌迦羅之孫沙羅至比丘尼等處作斯言:「尊師等!我欲為比丘尼僧伽作精舍,請遣派監督營造之比丘尼。」其時,有四姊妹於比丘尼中出家,即難陀、難陀瓦提、孫多利難陀、偷蘭難陀。彼等之中,孫多利比丘尼年輕出家,端正美麗,賢智有能而伶俐勤快,具有種種方便與思慮週到,足堪勝任造作之處理。於是,比丘尼僧伽選任孫多利難陀,遣往為彌迦羅之孫沙羅營建精舍之監督者。於是,孫多利難陀比丘尼為請求給與斧、斤、鋤、鍬及鋸等,屢屢至彌迦羅之孫沙羅住處。沙羅亦為營造之事屢屢往比丘尼住處。彼等因屢屢相會而生染心。於是,彌迦羅之孫沙羅因不得染污孫多利比丘尼之機會,因此,藉故為比丘尼僧伽施食。時,沙羅於食堂設座,數位比丘尼係尊者孫多利難陀之上座,設座於一面,數位下座則設座於另一面,復於屏覆之一隅[2]為孫多利難陀比丘尼設座。如此,上座比丘尼知〔孫多利難陀〕於下座比丘尼近處坐,下座比丘尼亦知〔孫多利難陀〕坐於上座比丘尼之近處。於是,彌迦羅之孫沙羅令人報告比丘尼僧伽之食時:「諸尊師!食已調,食時已至!」孫多利難陀察知沙羅非為恭敬比丘尼眾而施食,彼欲〔藉此〕染污我,我若前往,必生苦惱。於是,命弟子比丘尼曰:「汝往持來我食!若有問我者,即告以病。」「如是!尊師!」彼尼應諾孫多利難陀比丘尼。 ᅟᅟ==[2] 原本 nikuṭe 應如《巴利善見律》的 nikūṭe,暹羅本為 nikuḍḍe。== 其時,彌迦羅之孫沙羅立於門外,問起孫多利難陀〔之事〕:「尊姊!孫多利難陀在何處耶?尊姊!孫多利難陀在何處耶?」作是言時,孫多利難陀比丘尼之弟子告沙羅曰:「賢者!病矣!施食可予我持歸。」沙羅言:「我為比丘尼僧伽施食,是因尊姊孫多利難陀之緣故。」告諸人供比丘尼眾食而自往比丘尼住處。其時,孫多利難陀比丘尼因思慕沙羅而立於僧園門外,孫多利難陀比丘尼遙見彌迦羅之孫沙羅前來,即進入房中,覆頭而臥牀上。時,沙羅至孫多利難陀比丘尼處而作是言:「尊姊!何事不快?何故而臥耶?」「賢者!欲求不欲求人者正如是也。」「尊姊!我何不欲求汝?然我得不到染污汝之機會。」於是,以染心與染心之孫多利難陀比丘尼之身相觸。 時,一比丘尼因老弱足痛,臥於孫多利難陀之近處,該尼見染心之沙羅與染心之孫多利難陀比丘尼之身相觸,因而譏嫌非難:「何以尊姊孫多利難陀以染心觸有染心男子之身而受樂耶?」於是,彼尼以此語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知足、知恥而有懺悔心、好學戒者,譏嫌非難:「何以尊姊孫多利難陀以染心……受樂耶?」於是,該尼等以此事告諸比丘。彼比丘等譏嫌非難:「何以孫多利難陀比丘尼以染心……受樂耶?」於是,彼比丘等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眾而問諸比丘曰:「比丘等!孫多利難陀實有染心……受樂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孫多利難陀比丘尼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諸比丘!何以孫多利難陀比丘尼以染心……受樂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長也。此實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轉向他去也。」於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孫多利難陀比丘尼之後,說難扶養、難教養、多欲不知足、參與眾中、放逸之非。然後,以種種方便,說易扶養、易教養、少欲知足、好頭陀行、端正而不參與眾中、勇猛精進之美,並且為諸比丘說隨順適切之法後,告諸比丘曰:「比丘等!然,以十利故,我為諸比丘尼制立學處,為攝僧、為僧安樂、為調伏惡比丘尼、為善比丘尼得安樂住、為防護現世漏、為斷來世漏、為令未信者生信、為令已信者增長、為令正法久住、為敬重律。諸比丘!比丘尼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A1]何比丘尼,持染心從有染心男子之撫摩、或重摩、或捉、或捺、或抱,由頸骨以下、膝以上而受樂者,此亦是波羅夷不共住。〔此為〕膝以上波羅夷。」 ᅟᅟ==[A1] 何【CB】,可【南傳】== 二 (1)「任何」者,無論何者——由生、由名、由姓、由戒、由精舍、由行域之任何人——或上臘、或下臘、或中臘,此「任何」之謂。 「比丘尼」者,是乞求之比丘尼、從事於乞食之比丘尼、著割截衣之比丘尼、沙門性[3]比丘尼、自稱比丘尼、善來比丘尼、由三歸依受具之比丘尼、賢善比丘尼、真實比丘尼、有學比丘尼、無學比丘尼、由二部和合僧依白四羯磨無過、應理(如法)受具戒之比丘尼。其中由二部和合僧依白四羯磨無過、應理受具戒者,即此處所謂「比丘尼」之意。 ᅟᅟ==[3] 原語 sāmañña 意為沙門性、沙門位等,日譯為沙彌尼。== 「持染心」者,尼有慾念、期待、染著心。 「有染心」者,男子有慾念、期待、染著心。 「男子」者,人男而非夜叉男、餓鬼男、畜生男,人男之有智而能摩觸者。 a 「撫摩」者,僅是觸之程度。「重摩」者,處處觸摩。「捉」者,僅是捉之程度,「捺」者,僅是推之程度。「或抱而受樂」者,捉身而壓迫以受樂。 a'「由頸骨以下」者,頸骨以下。「由膝以上」者,膝以上。 「波羅夷」者,恰如斷頭之人,依彼軀體亦不得活。如是,比丘尼持有染心,因有染心男子之撫摩、或重摩、或捉、或捺、或抱,於由頸骨以下、膝以上而受樂者,非沙門女、非釋女,是故言「波羅夷」。 「不共住」者,共住者是同一羯磨、同一說戒而共學者,此名為共住。彼與彼尼不共,是故言「不共住」。 (2)二人俱有染心,由頸以下、膝以上,身身相摩觸者,波羅夷。以身摩觸身之著持物者,偷蘭遮。以著持於身之物摩觸身者,偷蘭遮。以身之著持物摩觸身之著持物者,突吉羅。以離手之物摩觸身者,突吉羅。以離手之物摩觸身之著持物者,突吉羅。以離手之物摩觸離手之物者,突吉羅。 由頸以上、膝以下,以身摩觸身者,偷蘭遮。以身摩觸身之著持物者,突吉羅。以身之著持物摩觸〔他〕身者,突吉羅。以身之著持物摩觸〔他〕身之著持物者,突吉羅。由身所放下物以摩觸他身者,突吉羅。以身之放下物摩觸他身之著持物者,突吉羅。以身所放下物摩觸身放下物者,突吉羅。 一人有染心,由頸以下、膝以上,以身觸身者,偷蘭遮。以身觸身之著持物……以手放下物觸手放下物者,突吉羅。 由頸以上、膝以下,以身觸身者,突吉羅。以身觸身之著持物者……以手放下物觸手放下物者,突吉羅。 二人俱有染心,夜叉、或餓鬼、或黃門、或畜生之具有人形者之頸以下、膝以上,以身觸身……以手放下物觸手放下物者,突吉羅。 由頸以上、膝以下,以身觸身者,突吉羅。以身觸身之著持物者……以手放下物觸手放下物者,突吉羅。 一人有染心,由頸以下、膝以上,以身觸身者,突吉羅。以身觸身之著持物者……以手放下物觸手放下物者,突吉羅。 由頸以上、膝以下,以身觸身者,突吉羅。以身觸身之著持物者,以手放下物觸手放下物者,突吉羅。 三 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不受樂者,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比丘尼分別波羅夷一終——— 波羅夷 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孫多利難陀比丘尼由彌迦羅之孫沙羅而懷孕。胎兒未滿時〔極力〕隱藏,及至胎滿即還俗分娩。比丘尼等語偷蘭難陀比丘尼曰:「尊姊!孫多利難陀最近為生產而還俗,彼尼豈非於沙門尼中懷孕耶?」「然!尊姊!」「尊姊!汝知比丘尼犯波羅夷法,何不舉罪以告眾耶?」「彼尼之不名譽,亦我等之不名譽;彼尼之惡名,是我等之惡名;彼尼之恥辱,是我等之恥辱;彼尼之不利,是我等之不利。何以我等之不名譽、惡名、恥辱、不利之事而向他人語耶?」諸比丘尼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知他比丘尼犯波羅夷法,不舉其罪、不告於眾耶?」於是,其比丘尼等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集比丘眾說法而問諸比丘曰:「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知他比丘尼之……不舉其罪、不告於眾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實知他比丘尼……不舉其罪、不告於眾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轉向他去……乃至……比丘等!諸比丘尼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知他比丘尼犯波羅夷法而不舉其罪、不告於眾,其後,彼〔犯罪〕尼或住、或滅、或被擯滅、或入外道時,彼尼如是言:『尊姊等!我先已知此比丘尼如是如是,彼〔犯罪〕女乃係姊妹,故不欲舉其罪以告眾。』此亦是波羅夷不共住。此為覆罪波羅夷。」 二 (1)「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尼」者,……乃至……是此處比丘尼之意。 「知」者,自知或他人告知,或彼尼自告。 「犯波羅夷法」者,犯八波羅夷中任何一波羅夷。 「不舉其罪」者,不呵責之。 「不告於眾」者,不告其他之比丘尼。 「彼尼或住、或滅」者,住者言與己相住。滅者謂死也。「被擯滅」者,自離僧伽或其他〔理由〕被驅逐也。「入外道」者,往於外道派。 其後彼尼作是言:「尊姊等!我先已知此比丘尼如是如是,彼尼是姊妹,故不欲舉其罪。」者,不由己舉罪。「不告眾」者,不告其他諸比丘尼[4]。 ᅟᅟ==[4] 原語 aññāsaṁ bhikkhunīnaṁ aroceyyaṁ,日譯為 「所知諸比丘」 乃誤。== 「亦是」者,取前事而言。 「波羅夷」者,猶從樹枝掉落之枯葉不得〔再〕綠。如是,比丘尼知他比丘尼犯波羅夷法而「不舉其罪、不告於眾」放棄責任者,非沙門尼、非釋女,是故言「波羅夷」。 「不共住」者,……是故言「不共住」。 (2)於僧伽可能發生鬥諍、紛亂、異執、諍論等事而不告,可能破僧或僧不和合而不告,此粗惡無慈可能造成性命危難、梵行危難而不告,其他如法諸比丘尼因不見此事而不告,無覆藏之意而不告,由己之行為可能被知而不告,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羅夷二終——— 波羅夷 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隨順被和合僧所擯之原馴鷹師阿利吒比丘。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隨順被和合……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隨順被和合……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隨順被和合……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隨順彼由和合僧依法、依律、依師教而擯之不恭敬、未容許、不共住之比丘者,該比丘尼當由諸比丘尼作斯言:『尊姊!彼比丘為由和合僧依法、依律、依師教而擯之不恭敬、未容許、不共住者也。尊姊!勿隨順彼比丘!』該比丘尼被諸比丘尼作是言而尚固執者,諸比丘尼為令該比丘尼捨此,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亦是波羅夷不共住。此為隨順被舉波羅夷。」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若隨順彼」者,彼比丘見此、忍此、樂此者,彼尼亦見此、忍此、樂此。 「和合」者,僧眾於同一界同等共住者。 b 「依法、依律」者,依其法、依其律也。「依師教」者,依勝者之教、依佛陀之教。 b'「擯」者,由於不認罪、或不懺悔、或不捨惡見而被擯出者。 「不恭敬」者,輕視僧伽、別眾、人、羯磨。 「未容許」者,被擯出而未解罪、未復清淨。 「不共住」者,共同住之比丘等云共住,彼與彼等不共同〔住〕,是故言「不共住」。 a 「該比丘尼」者,隨順被擯比丘之比丘尼也。「由諸比丘尼」者,應被其他有見有聞諸比丘尼言之。「尊姊!彼比丘由和合僧依法……勿隨順彼比丘。」應再次言之……乃至……應三次言之……乃至……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聞而不言者,突吉羅。引該比丘尼於僧中言:「尊姊!彼比丘由和合僧依法……勿隨順彼比丘。」應再次言之……乃至……應三次言之……乃至……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該比丘尼由僧諫告之。「諸比丘!當如是諫告。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尼於僧中唱言: 『大姊僧!請聽!此某甲比丘尼,隨順由和合僧依法、依律、依師教而被擯之不恭敬、未容許、不共住之比丘。此尼不捨其事,若僧時機可者,則僧為令某甲比丘尼捨其事而諫告之。』如是表白。 『大姊僧!請聽!此某甲……不捨其事,僧為令某甲比丘尼捨其事而諫告之。諸尊姊中,為令某甲比丘尼捨其事而諫告,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我二次言此事……乃至……我三次言此事……乃至……。 某甲比丘尼由僧為令捨其事諫告已。僧已忍……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竟者波羅夷。 「亦是」者,取前事而言。 「波羅夷」者,恰如大石破為兩塊,無法復合。如是,比丘尼至三次諫告而不捨者,非沙門女、非釋女,是故言「波羅夷」。 「不共住」者,共住者……是故言「不共住」。 (2)於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而不捨者,波羅夷。於法羯磨有疑想而不捨者,波羅夷。於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不捨者,波羅夷。於非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羅。 (3)未被諫告者、捨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羅夷三終——— 波羅夷 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尼以染心捉有染心男子之手而受樂、捉衣而受樂,共立、共語、指定地點而共行、男子來接近而受樂、為行〔摩觸之〕染法隨入屏處,而將身相靠近。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尼……受樂……共立、共語……行……入……身相靠近耶?」……乃至……「諸比丘!六群比丘尼實……相靠近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六群比丘尼……靠近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以染心捉有染心男子之手而受樂或捉衣而受樂,或共立、或共語、或指定地點而共行、或男子來接近而受樂、或為行染法隨入屏處,而將身相靠近者,亦是波羅夷不共住。此為八事波羅夷。」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以染心」者,尼有欲念、有期待、有染著心。 a'「捉〔……〕手而受樂」者,手者,從肘至指端也。為行其染法,捉頸以下、膝以上而受樂者,偷蘭遮。 「有染心」者,男子有欲念、有期待、有染著心。 「男子」者,人男而非夜叉男、餓鬼男、畜生男,人男之有智而能摩觸身者。 a 「捉衣而受樂」者,為行其染法而捉衣或外套以受樂者,偷蘭遮。 「共立」者,為行其染法,立於男子之伸手〔可及處〕內者,偷蘭遮。 「共語」者,為行其染法,立於男子之伸手內而語者,偷蘭遮。 「指定地點而共行」者,為行其染法,由男子言往某處而行,行之步步突吉羅。至男子伸手內者,偷蘭遮。 「男子來接近而受樂」者,為行其染法,男子來接近而受樂者,突吉羅。至男子伸手內者,偷蘭遮。 「隨入屏處」者,為行其染法,與任何人入屏處者,偷蘭遮。 「而將身相靠近」者,為行其染法,立於男子伸手內之處,以身靠近者,偷蘭遮。 「亦是」者,取前事而言。 「波羅夷」者,恰如切斷之多羅樹頭,不能再生長。如是,比丘尼成就八事者,非沙門女、非釋女,是故言「波羅夷」。 「不共住」者,共住者……是故言「不共住」。 (2)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不受樂者,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羅夷四終——— 諸大姊!此八波羅夷法已誦竟。若比丘尼犯其中任何一項者,不得與諸比丘尼共住。如於〔出家〕前,為波羅夷不共住。於此,我今問諸大姊:「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姊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波羅夷品終——— 諸大姊!今誦出十七僧殘法[1]。 ᅟᅟ==[1] 比丘尼有十七僧殘,其中七條與比丘戒同,故予省略,僅列出十條。== 僧殘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優婆塞以小屋施予比丘尼僧伽後即去世。彼有兩子,一者無信心、無淨心;另一有信心、有淨心,彼等分父之遺產。時,其無信心、無淨心者對有信心、有淨心者曰:「我等之小屋,應予以分配。」斯言已,其有信心、有淨心者告無信心、無淨心者曰:「勿如是言,彼〔僧房〕乃我等之父施予比丘尼僧伽之物也。」其無信心、無淨心者再對有信心、有淨心者曰:「我等之小屋,必須予以分配。」其時,有信心、有淨心者對無信心、無淨心者作是言:「勿如是言,彼乃我等之父施予比丘尼僧伽之物也。」彼無信心者再三……「……須予以分配。」其時,有信心、有淨心者思:「若我物者,我亦施予比丘尼僧伽。」如斯以告無信心、無淨心者曰:「分配!」於是,其小屋由彼等分配。時,彼無信心、無淨心者得到小屋。時,無信心、無淨心者往諸比丘尼處作如是言:「諸姊!請去,此為我等之小屋也。」作是言時,偷蘭難陀比丘尼對其人曰:「賢者!勿如是言,此乃由卿之父施予比丘尼僧伽之物也。」〔「是贈與之物也。」〕「非贈與之物。」〔如是爭執後〕請問司法大官等,大官等作是言:「尊姊!誰知施予比丘尼僧伽耶?」偷蘭難陀比丘尼如是言彼大官:「大官!施與物施與時立有證人,尊官等有所見聞耶?」於是,大官等謂:「尊姊所語是實。」而判其小屋屬比丘尼僧伽之物。其時,彼人敗訴而譏嫌非難:「此剃頭之惡女人非沙門尼,何以奪取我等之小屋耶?」偷蘭難陀比丘尼以此事告大官等,大官等以杖責打其人。時,被杖打之彼人於比丘尼住處附近,令造邪命外道之牀,然後教唆邪命外道曰:「汝等當論破彼比丘尼等。」偷蘭難陀比丘尼以此事告大官,大官等下令〔拘〕縛彼人。諸人譏嫌非難:「何以比丘尼等奪人小屋後又令杖打,後更令〔拘〕縛耶?今〔更〕可令殺!」比丘尼等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行訴訟耶?」於是,彼比丘尼等以此事語諸比丘……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行訴訟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行訴訟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行訴訟者,或與居士、或與居士兒、或與奴婢、或與傭者,乃至與沙門出家者,此比丘尼已犯從最初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訴訟」者,謂需判決者。 「居士」者,任何人之住於家者。 「居士兒」者,任何人住於家之兒弟兄。 「奴婢」者,生於家中、買來或捕虜者。 「傭者」者,被雇用或勞動者。 「沙門出家者」,除比丘、比丘尼及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之外,任何可得出家者。 為訴訟往求第二者〔同伴〕或〔官人〕者,突吉羅。告一人者,突吉羅。告第二人者,偷蘭遮。已訴訟者,僧殘。 「從最初即成罪」者,行事之同時即犯罪,不由〔僧伽之〕諫告。 「應離去」者,應從僧伽出離。 「僧殘」者,僧眾對於其罪給與別住,令其返歸原來〔未出家之狀態〕而後回復清淨,非數人或一比丘尼〔之所業〕,是故云「僧殘」。對其罪聚之羯磨同義語也,是故亦云「僧殘」。 (2)為人所牽去、乞求保護、不指定〔何人〕而訴〔被害〕,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 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毘舍離一離車人之妻通姦。其時,離車人言其妻曰:「請汝止!否則我等將害汝。」如是聞其言而不聽。其時,毘舍離離車人之集團因事集合。其時,其離車人對彼等離車人言:「諸賢!請為我處罰一婦人。」「其婦乃誰耶?」「我妻通姦,我將殺彼女。」「汝當知之。」其婦人聞其夫欲殺之,乃持貴重財寶往舍衛城外道處乞求出家,外道不允其出家;至比丘尼處乞求出家,比丘尼亦不允其出家;至偷蘭難陀比丘尼處,示財寶而乞出家,偷蘭難陀比丘尼取其財寶而使其出家。 時,其離車人追尋其婦而往舍衛城,見彼於比丘尼中出家,即往拘薩羅國王波斯匿處,對王曰:「大王!我婦攜貴重財寶來舍衛城,請大王處罰彼女。」「然,汝尋出之後來告!」「大王!發現已於比丘尼中出家。」「若於比丘尼中出家者,對彼女即不得其奈何,法已由世尊善說之,令彼女為脫離苦而善修梵行!」時,其離車人譏嫌非難:「何以諸比丘尼使賊女出家耶?」比丘尼等聞離車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使賊女出家耶?」彼比丘尼等以此事告諸比丘……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使賊女出家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何故使賊女出家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知被告以死罪之賊女,未得王、或僧伽、或眾社、或講社、或集團之允許而令受具足戒者,除〔被〕免罪者外,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知」者,自知或他人告知,或彼女自告。 a'「被告」者,由他人告知彼女是死罪者。 b 「死罪」者,任何已作應得死罪者。 b'「賊女」者,價值在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不與而以盜心取之者,此名為「賊女」。 a 「未得〔……〕允許」者,不許可。 「王」者,〔彼女〕係由王所支配時,應得王之許可。 「僧伽」者,是比丘尼僧伽,應得比丘尼之許可。 「眾社」者,由眾社所支配時,應得眾社之許可。 「講社」者,由講社所支配時,應得講社之許可。 「集團」者,由集團所支配時,應得集團之許可。 「除免罪」者,免罪者除外。免罪者有二:先於外道中出家或於其他之比丘尼僧中出家者。 除免罪者外,欲授具足戒而求僧眾、或阿闍梨、或衣、或鉢、或結界場者,突吉羅。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竟者和尚僧殘,眾僧及阿闍梨突吉羅。 「此比丘尼亦」者,取前事而言。 「從最初即成罪」者,……是故亦云「僧殘」。 (2)於賊女有賊女想,除免罪者外,若授具者,僧殘。於賊女有疑想……突吉羅。於賊女有非賊女想……不犯也。於非賊女有賊女想者,突吉羅。於非賊女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賊女有非賊女想者,不犯也。 (3)不知而授具、得許而授具、免罪者而授具,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 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拔陀迦比羅之弟子比丘尼與諸比丘尼發生諍論後,往村里之親戚家。拔陀迦比羅因不見其比丘尼而詢問比丘尼等:「某尼在何處耶?不見彼尼矣!」「尊姊!因與比丘尼等諍論之後即不見也。尊姊!某村有彼尼之親戚,可往尋訪。」比丘尼等往彼處,見其比丘尼〔後〕曰:「尊姊!汝何故獨來〔此〕耶?汝不被侵犯耶?」「尊姊!無犯也。」 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獨往村中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實一人往村中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獨往村中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獨往村中者,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尼制立學處。 二 其時,二比丘尼從沙祇往舍衛城途中,中途必須渡河。其時,其比丘尼等至舟師等之處而作是言:「賢者!使我等渡河。」「尊姊!不能一次渡二人。」令單獨個別渡。於是,渡者侵犯渡河之比丘尼,不渡之舟師侵犯未渡河之比丘尼。彼尼等會合之後互問:「尊姊!曾被舟師所侵犯否?」「尊姊!我被侵犯。汝曾被侵犯否?」「我被侵犯。」於是,其比丘尼等至舍衛城以此事告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單獨一人渡河耶?」於是,比丘尼等以此事告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比丘尼實單獨一人渡河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為何比丘尼單獨一人渡河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獨往村中或獨渡河者,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尼制立學處。 三 爾時,有甚多比丘尼欲往舍衛城,日暮時到達拘薩羅國一村落。其中一比丘尼端正美貌,一男子見彼比丘尼而起染心。於是,其人為諸比丘尼敷設臥牀,〔而將〕其尼之牀另置一面。時,其尼察知其人起染心,若於夜來,我當不知所措!於是,不告其他比丘尼而至另一家借宿。時,其人夜來尋求彼尼,而使比丘尼等發怒,諸比丘尼不見彼尼而作是念:「彼尼必與男子共出矣!」時,其比丘尼夜過〔天明〕來諸比丘尼處,比丘尼等對其比丘尼作如是言:「尊姊!汝何故與男子共出耶?」「尊姊!我未與男子共出。」以此事語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夜晚獨出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實於夜晚獨出耶?……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獨往村中、或獨渡河、或夜晚獨出住宿者,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尼制立學處。 四 爾時,眾多比丘尼自拘薩羅國往舍衛城途中。其時,有一比丘尼為大便所迫而獨留於後行,諸人見彼尼而侵犯之。於是,其比丘尼至諸比丘尼處,諸比丘尼對其比丘尼作斯言:「尊姊!汝何故獨為後行耶?汝不被侵犯耶?」「尊姊!我被侵犯也。」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離眾獨行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實離眾獨行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離眾獨行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獨往村中、或獨渡河、或夜晚獨出住宿、或離眾而獨留於後者,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五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獨往村中」者,有籬之村落,第一腳越籬者,偷蘭遮;第二腳越籬者,僧殘。無籬之村落,第一腳越村界者,偷蘭遮;第二腳越村界者,僧殘。 「獨渡河」者,河者,意指淹及〔臍或兩膝等〕三輪,比丘尼不論於何處渡之,必濡濕下衣。第一腳渡者,偷蘭遮;第二腳渡者,僧殘。 「夜晚獨出住宿」者,夜間捨離伴友比丘尼伸手〔可及〕間者,至黎明即偷蘭遮;已離者,僧殘。 「離眾而獨留於後」者,於無村落之空曠處,捨離伴友比丘尼之眼界或耳界者,偷蘭遮;已離者,僧殘。 「此比丘尼亦」者,取前事而言。 「從最初即成罪」者,……是故亦云「僧殘」。 (2)伴友比丘尼離去、或還俗、或死、或歸外道時,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 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旃達加利比丘尼乃僧伽中鬥諍者、紛亂者、口論者、諍論者、起事件者。偷蘭難陀比丘尼於為彼尼作羯磨時遮之。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為某事前往村里。其時,比丘尼僧伽乘偷蘭難陀比丘尼外出,即因旃達加利比丘尼不認罪而舉罪。偷蘭難陀比丘尼於村里辦完事返歸舍衛城,旃達加利比丘尼於偷蘭難陀比丘尼歸來時,不設座席,不持來洗足水、足台及足板,亦不出迎以受取衣鉢,不問飲物。偷蘭難陀比丘尼對旃達加利比丘尼作是言:「尊姊!汝何故於我歸來時,不設座席,不持來洗足水、足台及足板,亦不出迎以受取衣鉢,不問飲物耶?」「尊姊!不庇護者,唯應如是。」「尊姊!汝何故不庇護耶?」「尊姊!彼比丘尼等以我『不庇護、無智,對於彼無何益處』不認罪而舉罪。」 偷蘭難陀比丘尼言:「彼等愚昧無能!彼等不知羯磨、或羯磨之不成、或羯磨之不善、或羯磨之成就,我等知此羯磨、羯磨之不成、羯磨之不善、羯磨之成就,我等當令作未作之羯磨、或當遮已作之羯磨。」於是,迅即集比丘尼僧伽為旃達加利比丘尼解罪。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為依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師教而舉罪之比丘尼,未得〔羯磨〕僧伽之容許,不認僧眾之承諾而解罪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解罪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解罪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依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師教而舉罪之比丘尼,未得〔羯磨〕僧伽之容許,不認僧眾之承諾而解罪者,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和合」者,僧眾於同一界同等共住者。 a 「如法、如律」者,依其法、依其律。「如師教」者,依勝者之教、依佛陀之教也。 a'「舉罪」者,由於不認罪、不懺悔或不捨惡見而擯之也。 「未得〔羯磨〕僧伽之容許」者,未得作羯磨僧伽之容許。「不認僧眾之承諾」者,不知僧眾之承諾。 「解罪」者,而求眾或選定界場者,突吉羅。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竟者僧殘。 「此比丘尼亦」者,取前事而言。 「從最初即成罪」者,……是故亦云「僧殘」。 (2)於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而解罪者,僧殘。於法羯磨有疑想……於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解罪者,僧殘。於非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羅。 (3)請作羯磨僧伽解罪、知眾承諾而解罪、行懺悔儀法以解罪、作羯磨僧伽之不善時解罪,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 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孫多利難陀比丘尼端正美貌。諸人於食堂見孫多利難陀比丘尼而起染心,給予有染心之孫多利難陀比丘尼以最上食。孫多利難陀比丘尼充分享用,其他比丘尼則未得滿足。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者孫多利難陀持染心從有染心男子之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耶?」……乃至……「諸比丘!孫多利難陀比丘尼實持染心……食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孫多利難陀比丘尼持染心……以己之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持染心從有染心男子之手,以己之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持染心」者,比丘尼有欲念、期待、染著心。 「有染心」者,男子有欲念、期待、染著心。 「男子」者,人男而非夜叉男、餓鬼男、畜生男,人男之有智而能受樂者。 「硬食」者,除五正食、水與楊枝外,其餘名為「硬食」。「軟食」者,五正食:飯、粥、麨、魚、肉。 欲食而取者,偷蘭遮。每咽食者,僧殘。 「此比丘尼亦」者,取前事而言。 「從最初即成罪」者,……是故亦云「僧殘」。 (2)受水與楊枝者,突吉羅。一方有染心時,欲食而受,突吉羅。每咽食者,偷蘭遮。受水與楊枝者,突吉羅。兩人俱有染心,由夜叉男、或餓鬼男、或黃門、或畜生之有人形者之手欲食而受,突吉羅。每咽食者,偷蘭遮。受水與楊枝者,突吉羅。一人有染心時,欲食而受者,突吉羅。每咽食者,突吉羅。受水與楊枝者,突吉羅。 (3)兩人俱無染心、知無染心而受,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 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孫多利難陀比丘尼端正美貌。諸人於食堂見孫多利難陀比丘尼,持染心而給予孫多利難陀最上食。孫多利難陀比丘尼畏慎不受,次座之比丘尼對彼尼作是言:「尊姊!汝何故不受耶?」「尊姊!彼有染心也。」「汝亦有染心耶?」「我無染心。」「尊姊!汝無染心故,彼男子染心之有無對汝能如何?然,尊姊!彼男子予汝之硬食或軟食,汝可以己之手受食。」 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如是言:『尊姊!汝無染心故……食。』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實作斯言:『尊姊!汝無染心故……食。』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作如是言:『尊姊!汝無染心故……食。』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作如是言:『尊姊!汝無染心故,彼男子染心之有無對汝能如何?然,尊姊!彼男子與汝之硬食或軟食可以己之手受食。』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如是言」者,「尊姊!汝無染心故……食。」以此相勸者,突吉羅。依彼之語欲食而受者,突吉羅。每咽食者,偷蘭遮。食竟者,僧殘。 「此比丘尼亦」者,取前事而言。 「從最初即成罪」者,……是故亦言「僧殘」。 (2)勸受水和楊枝者,突吉羅。依彼語欲食而受者,突吉羅。一方有染心時,勸:「夜叉男、或餓鬼男、或黃門、或畜生之有人形者之手〔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突吉羅。依彼語欲食而受者,突吉羅。每咽食者,突吉羅。食竟者,偷蘭遮。勸受水與楊枝者,突吉羅。依彼語欲食而受者,突吉羅。 (3)知無染心而勸、言「怒者不受」而勸、言「由親族之憐愍而不受」,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 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旃達加利比丘尼與諸比丘尼爭,瞋怒不喜而作是言:「我捨佛……乃至……捨戒。何以唯此沙門釋女是沙門女耶?其他亦有知慚恥、有慎、欲學戒之沙門女,我當至其處修梵行。」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旃達加利比丘尼瞋怒不喜而作是言:『我捨佛……修梵行。』耶?」……乃至……「諸比丘!旃達加利比丘尼實瞋怒不喜而作是言:『我捨佛……修梵行。』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旃達加利比丘尼瞋怒不喜而作是言:『我捨佛……修梵行。』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瞋怒不喜,且作如是言:『我捨佛……乃至……我捨戒。何以唯此沙門釋女是沙門女,其他亦有知慚恥、有慎、欲學戒之沙門女,我當往彼處修梵行。』諸比丘尼應對此比丘尼作如是言:『尊姊!勿因瞋怒不喜,且作如是言:「我捨佛……修梵行。」尊姊!應歡喜,法已被善說,為了脫苦,當修梵行。』諸比丘尼對此比丘尼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尼為令此比丘尼捨其執,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者,此比丘尼亦犯至三次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瞋怒不喜」者,不滿足、受打擊而心不平。 「如是言」者,言:「我捨佛……修梵行。」 「此比丘尼」者,作如是言之比丘尼。 「由諸比丘尼」者,當由其他見聞此事之比丘尼言:「尊姊!勿因瞋……修梵行。」應二次言之、三次言之,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聞而不言者,突吉羅。應將此比丘尼引至僧伽中而勸言:「尊姊!勿因瞋怒不喜而作是言:『我捨佛、捨法、捨僧、捨戒……修梵行。』」應二次言之、三次言之,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應諫告此比丘尼。「諸比丘!應如是諫告。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尼於僧中唱言: 『大姊僧!請聽!此某甲比丘尼因瞋怒不喜,且作如是言:「我捨佛……修梵行。」彼不捨此事。若僧時機可者,則僧為使某甲比丘尼捨此事而諫告之。』如是表白。 『大姊僧!請聽!此某甲……不捨〔此事〕。僧為使某甲比丘尼捨此事而諫告之。諸大姊中,為令某甲比丘尼捨此事而諫告,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我二次言此事……乃至……我三次言此事……乃至……。 某甲比丘尼為捨此事由僧諫告已。諸大姊……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竟者僧殘。僧殘罪者,除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外。 「此比丘尼亦」者,取前事而言。 「至三次,成罪」者,被諫告至三次才成為罪也,非於行其事之同時即為罪。 「應離去」者,應離開僧伽。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2)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不捨者,僧殘。於如法羯磨有疑想……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不捨者,僧殘。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羅。 (3)不被諫告者、捨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 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旃達加利比丘尼因某諍事被斥責而瞋怒不喜,即作是言:「諸比丘尼是隨欲、隨瞋、隨癡、隨怖。」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旃達加利比丘尼因某諍事……作如是言:『……隨怖。』耶?」乃至……「諸比丘!旃達加利比丘尼實因某諍事……作如是言:『……隨怖。』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旃達加利比丘尼因諍事……作如是言:『……隨怖。』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於何等之諍事被斥責而瞋怒不喜,且作如是言:『諸比丘尼是隨欲……乃至……隨怖。』諸比丘尼應對此比丘尼作如是言:『尊姊!勿於何等諍事被斥責而瞋怒不喜,且作如是言:「諸比丘尼是隨欲……乃至……隨怖。」尊姊才是隨欲、隨瞋、隨癡、隨怖。』諸比丘尼對此比丘尼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尼為令此比丘尼捨其執,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者則善,若不捨者,此比丘尼亦犯至三次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於何等之諍事」者,諍者有四種諍事:爭論諍事、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 「被斥責」者,言敗負。 「瞋怒不喜」者,不滿足、受打擊而心不平。 「如是言」者,言:「諸比丘尼是隨欲……乃至……隨怖。」 「此比丘尼」者,作如是言之比丘尼。 「由諸比丘尼」者,由其他曾見聞此事之比丘尼。由彼等言:「尊姊!勿於何等諍事……隨怖。」應二次言之、三次言之。〔參照僧殘七.二(一)~(三)。「勿因瞋……」換為「勿因何等……」;「此某甲比丘尼因瞋……」換為「某甲比丘尼於何等……」〕……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 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與弟子諸比丘尼相親近而住〔共〕作惡行、得惡聲、溢惡名,為比丘尼僧伽之惱亂者、相互覆藏其罪者。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等相親近而住……覆藏其罪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相親近而住……覆藏其罪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若比丘尼等相親近而住〔共〕作惡行、得惡聲、溢惡名,為比丘尼僧伽之惱亂者、相互覆藏其罪者。諸比丘尼應對此等比丘尼作如是言:『諸姊!相親近而住……覆藏其罪。諸姊!應遠離。諸姊遠離乃僧伽所讚歎。』諸比丘尼對此等〔相親近之〕比丘尼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尼為令此等比丘尼捨其執,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者,此等比丘尼亦犯至三次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二 (1)「若比丘尼等」者,言已受具戒者。 「相親近而住」者,相親近者,依非隨順行身口相親近而住。「惡行」者,具足不善之行為。「惡聲」者,惡評流佈。「溢惡名」者,以惡業為生活也。「比丘尼僧伽之惱亂者」,於被作羯磨時,互相遮〔其罪〕。 「相互覆藏其罪」者,相互隱匿其罪。 「此等比丘尼」者,此相親近之比丘尼等。 「由諸比丘尼」者,由其他見聞此事之比丘尼。彼等應言:「諸姊相親近而住……當讚歎。」應二次言之、三次言之……〔參照僧殘七.二(一)。「尊姊!勿因瞋……」換為「諸姊!勿相親近……」、「此比丘尼」換為「此等比丘尼」;「此某甲比丘尼」換為「此某甲比丘尼等相親近而住……彼等不捨此事……諫告某甲某甲比丘尼等……某甲某甲比丘尼等……」〕得僧殘罪者,除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外。 〔相親近而住之〕二、三人應一起〔被〕諫告,其二、三人以上者不應諫告。 「此等比丘尼亦」,取前事而言。 「至三次即成罪」,被諫告至三次即成為罪,非於行其事之同時即為罪。 「應離去」者,應離開僧伽。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2)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不捨者……〔參照僧殘七.二(二)〕……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羅。 (3)不被諫告者、捨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 一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對被僧伽所諫告之比丘尼等作如是言:「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汝等勿各別住,僧伽中其他比丘尼亦如是行、得如是聲、溢如是名,為比丘尼僧伽之惱亂者、相互覆藏其罪者,對彼等,僧伽亦不言何事,僧伽由於輕侮、蔑視、嫌惡、流言、無力證據而對汝等[2]作如是言:『諸姊相親近住而共作惡行、得惡聲、溢惡名,為比丘尼僧伽之惱亂者、相互覆藏其罪者。諸姊!應遠離。諸姊之遠離乃僧伽之所讚歎。』」 ᅟᅟ==[2] 底本有tumhañ ñeva saṅgho,由暹羅本當讀為 tumhe yeva saṅgho。== 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大姊偷蘭難陀對被僧伽所諫告之諸比丘尼作如是言:『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所讚歎。』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對由僧伽所諫告之比丘尼等作如是言:『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所讚歎。』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對由僧伽所諫告之比丘尼等作如是言:『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所讚歎。』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作如是言:『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汝等勿各別住,僧伽中其他比丘尼亦如是行、得如是聲、溢如是名,為比丘尼僧伽之惱亂者、相互覆藏其罪者。僧伽對彼等不言何事,僧伽由於輕侮、蔑視、嫌惡、流言、無力證據,而對汝等作如是言:「諸姊相親近而住共作惡行、得惡聲、溢惡名,為比丘尼僧伽之惱亂者、相互覆藏其罪者。諸姊!應遠離。諸姊之遠離乃僧伽之所讚歎。」』諸比丘尼應對此比丘尼作如是言:『大姊!勿作如是言:「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所讚歎。」』諸比丘尼對此比丘尼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尼為令此比丘尼捨其執,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者,此比丘尼亦犯至三次即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如是言」者,「〔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僧伽由於輕侮……對汝等」者,是因侮蔑也。「由於蔑視」者,為輕視也。「由於嫌惡」者,為怒也。「流言」者,謠言流語也。「無力證據」者,無讚成者也。「如是言」者,云:「諸姊!應相親近……所讚也。」「此比丘尼」者,作如是言之比丘尼也。 「由諸比丘尼」者,由其他見聞此事之比丘尼等也。當由彼等言:「大姊!勿作如是言:『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所讚歎。』」應二次言之、三次言之……〔參照僧殘七.二(一)~(三)。「大姊!勿因瞋怒……」換為「大姊!汝勿作如是言……」「大姊僧!請聽!此某甲比丘尼對於由僧伽所諫告之比丘尼作如是言:『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諸大姊!十七僧殘法已誦竟。〔前之〕九是從最初即成罪,〔後之〕八是至三次方成罪。比丘尼等犯以上任何一項,彼比丘尼於二部僧中行十四日之摩那埵〔別住〕。比丘尼摩那埵竟,此處若有二十人之比丘尼僧伽時,應許之復權。若二十人,雖少一人之比丘尼僧伽,欲令彼比丘尼復權,彼比丘尼亦不得回復。又其諸比丘尼應受呵責,此乃於此時之如法行也。 於此,我今問諸大姊:「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姊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十七〔僧殘〕終——— 諸大姊!今誦出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 捨墮 一[1] ᅟᅟ==[1] 參照比丘戒捨墮二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尼積蓄多鉢,諸人巡禮精舍見此,譏嫌非難:「何以諸比丘尼積蓄多鉢耶?比丘尼為鉢商或開陶器店耶?」諸比丘尼聞彼等諸人之……非難。彼等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尼積蓄鉢耶?」……乃至……「諸比丘!六群比丘尼實積蓄鉢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耶?諸比丘!比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積蓄鉢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積蓄」者,不執持、不淨施〔之物為蓄〕。 「鉢」者,有二種鉢:鐵鉢和泥鉢。鉢之類有三:大鉢、中鉢、小鉢。大鉢可容半阿羅迦量之飯與四分之一量可食物,或與此相稱之羹菜。中鉢可容那利量之飯與四分之一量可食物,或與此相稱之羹菜。小鉢可容跋陀量之飯與四分之一量可食物,或與此相稱之羹菜。比此更大或更小者,非鉢也。 a 「尼薩耆」者,〔一夜蓄〕至夜明即尼薩耆,應捨於僧、別眾或一比丘尼。「諸比丘!應如是捨: 其比丘尼至僧伽處已,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尼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諸大姊!此鉢由我蓄過一夜,應捨之,我以此捨於僧。』 捨已,自白懺悔其罪。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尼攝受其罪〔之懺悔〕,還與所捨之鉢: 『大姊僧!請聽!此鉢乃某甲比丘尼之捨墮鉢,已捨於僧。若僧時機可者,則僧當以此鉢還與某甲比丘尼。』 〔或〕其比丘尼至眾多之比丘尼處,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尼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諸大姊!此鉢由我蓄過一夜,應捨之,我以此捨於諸大姊。』 捨已,自白懺悔其罪。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尼攝受其罪〔之懺悔〕,還與所捨之鉢: 『諸大姊僧!請聽!此鉢乃某甲比丘尼之捨墮鉢,已捨於諸大姊。若諸大姊時機可者,諸大姊!此鉢還與某甲比丘尼。』 〔或〕其比丘尼至一比丘尼處,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如是: 『大姊!此鉢由我蓄過一夜,應捨之,我以此捨於大姊。』 捨已,自白懺悔其罪。其比丘尼攝受其罪之懺悔,還與所捨之鉢。〔言〕: 『我以此鉢與大姊。』」 (2)於過夜有過夜想者,捨墮。於過夜有疑想者,捨墮。於過夜有非過夜想者,捨墮。於非受持有受持想者,捨墮。於不說淨有說淨想者,捨墮。於不遣與有遣與想者,捨墮。於不失有失想、不壞有壞想、不燒有燒想、不奪有奪想者,捨墮。捨墮鉢,不捨而受用者,突吉羅。 未過一夜有過想者,突吉羅。未過一夜有疑想者,突吉羅。未過一夜有不過想者,不犯也。 (3)於夜明以前受持、說淨、遣與、失、壞、燒、被奪而取〔鉢〕者,以親厚想取,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三 其時,六群比丘尼捨鉢不還與。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不得不還與捨鉢,不還與者,突吉羅。」 捨墮 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眾多比丘尼於村中住處安居竟,具戒、具威儀,〔著〕弊衣、破衣至舍衛城。優婆塞見此諸比丘尼曰:「諸比丘尼具戒……破衣,此諸比丘尼遭賊。」乃以非時衣施予比丘尼僧伽。偷蘭難陀比丘尼曰:「我等行迦絺那衣式,〔是故〕時衣也。」執持而分配之。優婆塞等見諸比丘尼而作是言:「諸大姊得衣耶?」「賢者!我等未得衣,偷蘭難陀比丘尼言:『我等行迦絺那衣式,係時衣。』而執持分配之。」 優婆塞等譏嫌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以非時衣為時衣,執持而分配耶?」諸比丘尼聞彼等……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分配耶?」於是,諸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偷蘭難陀尼實……分配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分配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以非時衣為時衣而執持分配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非時衣」者,不行迦絺那衣式時,於十一個月中得者;行迦絺那衣式時,於七個月中得者;時中被指名而與者,此名非時衣。 謂「時衣」而執持分配者,其作為時,突吉羅;已得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一比丘尼。「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姊!此非時衣由我作時衣執持而分配,為捨墮衣,我以此捨於僧伽……』……乃至……『……還與。』……乃至……『別眾還與。』……乃至……『……還與大姊。』」 (2)於非時衣有非時衣想,謂「時衣」而執持分配者,捨墮。於非時衣有疑想……突吉羅。於非時衣有時衣想……不犯也。於時衣有非時衣想者,突吉羅。於時衣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時衣有時衣想者,不犯也。 (3)於非時衣有非時衣想而分配、於時衣有時衣想而分配,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與一比丘尼交換衣而用。時,其比丘尼將衣折疊而藏置。偷蘭難陀比丘尼詢其比丘尼曰:「妹!汝與我交換之衣在何處耶?」於是,其比丘尼持來示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言其比丘尼曰:「妹!取汝之衣,其衣給我。汝衣屬汝,我衣屬我。其衣給我,汝自取去。」而奪之。 其比丘尼以此事告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與比丘尼交換衣,而後奪之耶?」於是,諸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奪之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奪之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與比丘尼交換衣,而後彼比丘尼作如是言:『妹!取汝之衣,其衣給我。汝衣屬汝,我衣屬我。其衣給我,汝自取去。』而奪之或令奪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與比丘尼」者,與其他之比丘尼。 a 「交換」者,以小換大或以大換小。 a'「衣」者,六種衣中之一衣,應說淨之最下量〔以上〕者。 「奪」者,自奪者,捨墮。 「令奪」者,令他者,突吉羅。一次令而屢次奪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一比丘尼。 「諸比丘!應如是捨:『大姊!此衣為我與比丘尼交換而後奪之,為捨墮衣,我以此捨於僧。』……乃至……『……〔僧〕還與。』……乃至……『……〔別眾〕還與。』……乃至……『我還與……。』」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交換衣後而奪之或令奪者,捨墮。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捨墮。其他資具之交換而奪或令奪者,突吉羅。與未受具戒者以衣或其他之資具交換後而奪或令奪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 (3)或彼尼施與、或彼尼之親友取之,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患病。時,一優婆塞至偷蘭難陀比丘尼處。至已,言偷蘭難陀比丘尼曰:「尊姊!有何不安樂耶?應持來何物耶?」「賢者!我欲熟酥。」於是,彼優婆塞由商家持來一迦哈波拏〔錢〕之熟酥,施與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言:「賢者!我不欲熟酥,我欲胡麻油。」於是,彼優婆塞至該商家而作是言:「賢者!尊姊非欲熟酥而欲胡麻油,汝取熟酥而與胡麻油。」「賢者!若我等賣出物品倘復受取,我等之物品何時可賣耶?付熟酥之錢,則持去熟酥;卿持來胡麻油錢,即持去胡麻油。」 於是,彼優婆塞譏嫌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先乞此而後乞彼耶?」諸比丘尼聞優婆塞……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於是,彼諸尼以此事告比丘等。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先乞此而後乞彼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乞彼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先乞此而後乞彼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乞此」者,先求乞某物。 「乞彼」者,後乞其他某物,乞者,突吉羅。得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一比丘尼。 「諸比丘!應如是捨:『大姊等!由我乞此,而後乞彼,為〔所得之〕捨墮物,我以此捨於僧……乃至……還與……乃至……還與……乃至……我還與大姊。』」 (2)於此有此想而乞彼者,捨墮。於此有疑想……於此有非此想……捨墮。於非此有此想而乞彼者,突吉羅。於非此有疑想而乞彼者,突吉羅。於非此有非此想者,不犯也。 三 乞此物〔不足〕又乞彼、乞〔可成一套之〕其他之物、〔謂他物比較有利得〕以示利益而乞,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患病。時,一優婆塞至偷蘭難陀比丘尼處而作是言:「尊姊!堪忍否?得過否?」「賢者!我不堪忍!不得過!」「尊姊!我當於某商家寄存一迦哈波拏〔錢〕,師倘有所需,即令持來。」偷蘭難陀比丘尼命一式叉摩那曰:「式叉摩那!汝至某商家取一迦哈波拏之胡麻油來。」於是,式叉摩那從彼商家持來一迦哈波拏之胡麻油來與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言:「式叉摩那!我不欲胡麻油,我欲熟酥。」於是,式叉摩那至商家言彼商人曰:「賢者!尊姊不欲胡麻油而欲熟酥,請將胡麻油換成熟酥。」「尊妹!我等賣出物品倘復受取……持胡麻油錢來,則持胡麻油去;持熟酥錢來,則持熟酥去。」於是,式叉摩那站立哭泣,比丘尼等詢式叉摩那曰:「式叉摩那!汝何故泣耶?」該式叉摩那以此事告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購此而後換彼耶?」……乃至……「諸比丘!實……〔參照捨墮四.一。『乞』換為『購』〕……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購此而後換購彼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購此而後」者,購何種之物……〔參照捨墮四.二。「乞」換「購」〕……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優婆塞為比丘尼僧伽之衣而隨意募捐後,將資財寄於某衣商家,至比丘尼等處而作是言:「諸尊姊!已為作衣而存資財於某衣商家,〔由尊姊等〕從彼處持衣分配!」諸比丘尼却以其資財購藥而受用。優婆塞等知而譏嫌……乃至……「何以諸比丘尼,使用已為僧伽指定某物而施與之資財,〔而轉〕購他物耶?」諸比丘尼聞彼優婆塞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諸比丘尼……購他物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購他物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購他物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使用已為僧伽指定某物而施與之資財,而購他物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為僧伽」者,為僧伽而非為別眾,非為一比丘尼也。 a'「指定某物而施與之資財」者,使用為此而施與之資財。 「購他物」者,購所指定施與物以外之他物。購〔之動作〕,突吉羅;已購得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一比丘尼。「諸比丘!應如是捨:『尊姊等!此係使用已為僧伽指定某物而施與之資財,購此物,為捨墮物,我以此捨於僧。』……乃至……『……〔僧〕當還與。』……乃至……『……〔別眾〕還與。』……乃至……『我還與尊姊。』」 (2)於為此施與物有為此施與物想而〔轉〕購他物者,捨墮。於為此施與物有疑想……於為此施與物有非為此施與物想……捨墮。得捨墮物者,應用於所施與之處。於非為此施與有為此施與想者,突吉羅。於非為此施與有非為此施與想者,不犯也。 (3)以〔購此〕所餘用以購〔他〕、問施主而〔轉〕用、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優婆塞為比丘尼僧伽作衣而隨意集資財,將其資財寄於一衣商家,而後至諸比丘尼處作如是言:「諸尊姊!為作衣之資財已存放於某衣商家,〔請尊姊等〕從彼處持衣來分配。」諸比丘尼使用其資財,又自乞〔所得作衣之資財〕購藥受用。優婆塞得知而譏嫌非難:「何以諸比丘尼使用已為僧伽指定某物而施予之資財,又自乞而購他物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購他物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購他物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使用已為僧伽指定某物而施予之資財,又自乞而購他物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為僧伽」者,……。 「指定某物而施與之資財」者,……。 a 「自乞」者,自求也。 「購他物」者,……〔參照捨墮六.二(一)~(三)。添入「自乞」〕……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依屬於眾社房舍而居之比丘尼等,窮於粥。時,其眾社為施與諸比丘尼之粥隨意集資財,資財寄於商家後,至諸比丘尼處作如是言:「尊姊等!為粥所備之資財已寄於某商家,可由彼處持米煮粥以用之!」比丘尼等却以資財購藥受用。時,其眾社知之而譏嫌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使用為大眾所指定某物而施與之資財,而購他物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購他物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購他物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使用已為大眾指定某物而施與之資財,而購他物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指定某物而施與之資財」者,為某物而施與。 「購他物」者,……〔參照捨墮六.二(一)~(三)。「僧伽」換為「大眾」〕……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依屬眾社房舍而住之比丘尼等〔參照捨墮八.一〕……「……受用。」諸比丘尼以此資財,又自乞〔之資財〕購藥受用,其時眾社知之〔參照捨墮八.一。加入「自乞」〕……「……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使用已為大眾指定某物而施與之資財,又自乞而購他物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為大眾」者,……。 a'「指定某物而施與之資財」者,……「自乞」者,自求也。「購他物」者,……〔參照捨墮六.二(一)~(三)。「僧伽」換為「大眾」〕……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是多聞者、誦出者,而善能說法,甚受大眾敬愛。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之房舍破壞,諸人對偷蘭難陀比丘尼作是言:「尊姊!汝等房舍何故破壞耶?」「賢者!無施與者、無造作者。」於是,諸人為偷蘭難陀比丘尼之房舍隨意籌款,並以此所得資財,施與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將施與之資財以及自乞者購藥受用。諸人知此而譏嫌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以指定某物而施與個人之資財購他物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購他物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購他物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使用指定某物而施與個人之資財,又自乞而購他物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指定某物而施與〔……〕之資財」者,……「個人」者,於一比丘尼,非僧伽、非別眾也。 「自乞」者,自求也。 「購他物」者,……〔同前。「僧伽」換為「個人……又自乞」〕……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是多聞者、誦出者,而善能說法。其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於寒時,著高價之毛衣,至偷蘭難陀比丘尼處。至已,對其尼問訊而坐一面。偷蘭難陀比丘尼對於一面坐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說法……令生歡喜。其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聞偷蘭難陀比丘尼說法而生歡喜,對偷蘭難陀比丘尼曰:「尊姊!請言所欲。」「大王!若欲施與,請將此毛衣相贈。」於是,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即以毛衣贈與偷蘭難陀比丘尼,起座問訊,右繞而去。 諸人譏嫌非難:「此比丘尼多欲而不知足,何故乞王之毛衣耶?」諸比丘尼聞此諸人……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比丘尼乞王之毛衣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乞王之毛衣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乞王之毛衣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比丘尼若求重衣者,最高可求〔值〕四康沙量之物,若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1)a 「求」者,乞也。 a'「重衣」者,天寒時之外衣。 「最高可求四康沙」者,價值十六迦哈波拏。 「若過此」者,乞求過此以上之物,求者,突吉羅。得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一比丘尼。 「諸比丘!應如是捨:『尊姊等!此重衣乃由我求過四康沙以上者,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乃至……『……〔別眾〕還與。』……乃至……『……我還與尊姊。』」 (2)於過四康沙有過想而求之者,捨墮。於過四康沙有疑想……於過四康沙有以下想而求之者,捨墮。於四康沙以下有過想者,突吉羅。於四康沙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羅。於四康沙以下有以下想者,不犯也。 (3)求最高四康沙之物、求四康沙以下之物、親戚自言以己物施與、為他人求時、由己之財時、欲乞高貴者而得便宜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多聞而……〔參照捨墮一一.一。「寒時」換為「熱時」,「毛衣」換為「麻衣」〕……「……誦此學處—— 比丘尼若求輕衣者,最高可求〔值〕二康沙半之物,若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1)a 「求」者,乞也。 a'「輕衣」者,天熱時之外衣。 「最高可求〔值〕二康沙半」者,求價值十迦哈波拏之物。「若過此者……〔參照捨墮一一.二。『重衣、最高四康沙以上之物』換為『最高二康沙半、二康沙半以下』〕……」……不犯也。 (2)求最高二康沙半之物、求二康沙半以下之物……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諸大姊!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姊:「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姊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三十尼薩耆終——— 諸大姊!今誦出百六十六波逸提法[1]。 ᅟᅟ==[1] 比丘尼戒波逸提法百六十六條中之七十條與比丘戒同,故省略之,而列出不同比丘戒之九十六條。== 波逸提 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優婆塞自言將施蒜於比丘尼僧伽:「諸尊姊中欲蒜者,我以蒜施之。」復令農園守護人:「若有比丘尼等來此,每人給與二三支為一束之大蒜。」其時,舍衛城有祭祀會,索蒜者甚多,不久即罄盡,比丘尼等至優婆塞處而作是言:「賢者!我等欲蒜。」「尊姊!已被索盡,汝等請往農園。」偷蘭難陀比丘尼至農園不知量而多取蒜,農園守護人譏嫌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不知量而多取蒜耶?」諸比丘尼聞彼農園守護人之譏嫌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不知量而多取蒜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不知量而多取蒜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不知量而多取蒜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說法已,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前世為一婆羅門婦,育有難陀、難陀瓦提、孫多利難陀等三女。諸比丘!彼婆羅門婦死後,轉生為一鵝鳥,羽毛皆是黃金所成,對其子女均一一給與羽毛。諸比丘!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即此鵝鳥,欲以羽毛給予其子女,而捉白鳥王拔盡其羽,彼再生之羽成為白羽。諸比丘!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因過貪故,而使黃金羽消失。於今世,亦當消盡大蒜。」 所得應滿足     過欲實為惡 以捉白鳥王     汝等黃金失 於是,佛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偷蘭難陀比丘尼,說難教養……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食蒜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蒜」者,由摩竭陀而來也。 「我欲食」而捉(取)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 (2)於蒜有蒜想而食者,波逸提。於蒜有疑想……於蒜有非蒜想而食者,波逸提。於非蒜有蒜想而食者,突吉羅。於非蒜有非蒜想而食者,不犯也。 (3)珠葱、粉碎者、呵梨勒果、奢婆蒜、入湯之調合物、〔加〕於肉之調合物、〔加〕於油之調合物,〔加〕於涼拌菜(沙拉)、添味等,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尼將密處之毛剃除,於阿致羅筏提河與娼婦一齊裸形於淺灘沐浴。娼婦等譏嫌……乃至……「何以比丘尼等剃除密處之毛耶?宛如在家受欲之婦。」諸比丘尼聞彼娼婦等之譏嫌。諸比丘尼中少欲者譏嫌……乃至……「何以六群比丘尼剃除密處之毛耶?」……乃至……「諸比丘!六群比丘尼實……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六群比丘尼……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剃除密處之毛者,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剃」者,即剃去一毛,亦波逸提;剃多毛,亦波逸提。 a'「密處」者,大、小便之二處。 因病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二比丘尼〔因欲念〕煩惱難忍,乃入室內以掌相拍〔密處〕。諸比丘尼聞其音,於是,趨前往詢彼比丘尼曰:「尊姊!汝等何故與男子共為污行耶?」「尊姊等!我等未與男子共為污行。」而以此事語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譏嫌……乃至……「何以比丘尼等以掌相拍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以掌相拍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以掌相拍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以掌相拍者,波逸提。」 二 「以掌相拍」者,摩觸受樂,縱以蓮葉〔輕微〕程度拍打密處者,波逸提。 因病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有一人本為王之宮女,於比丘尼處出家。一比丘尼〔因欲念〕煩惱難忍,至彼比丘尼處作是言:「尊姊!王經常來此,汝等如何堪忍耶?」「尊姊!使用樹膠生支。」「尊姊!樹膠生支者是何物耶?」彼比丘尼即以樹膠生支示該比丘尼。於是,該比丘尼亦使用其樹膠生支,〔用畢〕忘洗淨而置一處。比丘尼等見蠅集而作是言:「此為誰所作耶?」彼尼曰:「我所作也。」諸比丘尼中少欲者譏嫌……乃至……「何以比丘尼等受用樹膠生支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使用樹膠生支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使用樹膠生支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使用〕樹膠生支者,波逸提。」 二 a 「使用」者,藉摩觸而受樂,縱以蓮葉程度插入密處者,波逸提。 a'「樹膠生支」者,樹膠製之〔男根〕,另有木製、粉製、粘土製者。 因病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 一 (1)爾時,佛世尊在釋迦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樹園。其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至世尊處。至已,禮拜世尊後,立於下風,曰:「世尊!女人有惡臭。」其時,世尊曰:「諸比丘尼應以水洗淨。」對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說法……瞿曇彌聞世尊說法……歡喜,禮敬世尊,右繞而去。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比丘尼以水洗淨。」 (2)其時,一比丘尼聞世尊聽許以水洗淨,因過分深洗而傷及小便道。該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譏嫌……乃至……「何以比丘尼等過分深洗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諸比丘尼以水洗淨〔密處〕時,唯二指節可入〔根中〕,若過此者,波逸提。」 二 (1)「以水洗淨」者,洗淨小便道也。 「時」者,洗淨之時。「唯二指節可入」者,以二指之二節插入。「過此」者,若感受觸樂,超過草葉[2]程度者,波逸提。 ᅟᅟ==[2] 原語 kesaggamatta 日譯為草葉。== (2)於過二指節有過想而入者,波逸提。於過二指節有疑想而入者,波逸提。於過二指節有以下想而入者,波逸提。於二指節以下有過想者,突吉羅。於二指節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羅。於二指節以下有以下想者,不犯也。 (3)僅入二指節、僅入二指節以下、因病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有一名為阿勞範達之大臣於比丘中出家,彼妻亦於比丘尼中出家。其時,比丘於比丘尼前作食事,該比丘尼以飲水及〔搧〕扇伺候作食事之比丘,該比丘拒曰:「妹!勿如是,此非淨行!」「昔我為汝作如是如是〔種種事〕,而今此些微之事亦不許耶!」〔其妻如此說〕即以水椀投其頭並以扇打之。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打比丘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實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打……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為作食事之比丘以飲物或扇伺候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為〔……〕比丘」者,為受具戒者。 「食事」者,食五正食中之一食。 「飲物」者,任何可飲之物。「扇」者,任何可搧之扇。 「伺候」者,立於伸手可及之範圍內者,波逸提。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伺候飲物或扇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於離伸手〔範圍〕內伺候者,突吉羅。為食硬食者伺候,突吉羅。為未受具戒者伺候,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3)與或令與、命未受具戒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比丘尼等於收穫時,乞生穀運往城市,城門〔守衛〕曰:「尊姊等!請部分給予!」稍作障礙之後始放行。該比丘尼等歸住處後,以此事語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譏嫌……乃至……「何以比丘尼等乞生穀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乞生穀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乞生穀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乞[3]生穀或令乞、炒或令炒、搗或令搗、煮或令煮而食者,波逸提。」 ᅟᅟ==[3] 原語 viññāpeti 意為令知、教示、教授,然而常用以表示「乞」之意。日譯為留意。==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乞」者,自乞之意。 a'「生穀」者,米、稻、麥、小麥、稗、豆、屈都勞沙伽也。 「令乞」者,令他乞之意。 「炒」者,自炒。「令炒」者,令他炒。「搗」者,……「令搗」者,……「煮」者,……「令煮」者,令他煮。〔若想〕「我欲食」而捉(取)之,突吉羅。每咽食者,波逸提。 (2)因病者、乞煮穀,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在王宮任職之婆羅門為領俸祿而洗頭,行經比丘尼住處附近而進入王宮。一比丘尼以滿盛小便之便器投捨於牆外,適落於婆羅門之頭上,該婆羅門……非難:「此剃頭之弊女等非沙門女,何以將便器投〔於我〕頭上耶?我將燒毀彼等之住處。」於是,持火炬入其住處。有一優婆塞由其住處出,見該婆羅門持火炬入比丘尼住處。見已,言婆羅門曰:「友!汝何故持火炬入此住處耶?」「友!此剃頭弊女等以便器擲我頭上,我將燒毀彼等之住處。」「婆羅門!請往矣!此吉瑞也,汝可得千金與俸祿。」於是,該婆羅門洗頭後,往王宮得千金與俸祿。 時,優婆塞入住處,以此事語諸比丘尼而非難之。諸比丘尼中少欲者譏嫌……乃至……「何以比丘尼等將小便棄於牆外耶?」……乃至……「諸比丘!諸比丘尼實……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以小便、或大便、或埃屑、或剩飯棄於牆外或籬外,或令棄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小便」者,尿。「大便」者,糞。「埃屑」者,灰塵。「剩飯」者,飯屑或骨片或污水。 a 「棄」者,自棄者,波逸提。「令棄」者,令他棄者,突吉羅。令棄一次而棄多次者,波逸提。 a'「牆」者,有三種牆:瓦牆、石牆、木牆。「籬」者,有三種籬:瓦籬、石籬、木籬。「牆外」者,牆之外側。「籬外」者,籬之外側。 (2)檢視而棄之、棄於非道路之處,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婆羅門有穀田近於比丘尼住處。比丘尼等以小便、大便、埃屑、剩飯棄於穀田中。該婆羅門譏嫌非難:「諸比丘尼何故污我等之穀田耶?」諸比丘尼聞婆羅門……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亦譏嫌……乃至……「何以比丘尼等以小便……剩飯棄於青草上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以小便、或大便、或埃屑、或剩飯棄於青草上,或令棄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小便」者,……〔參照波逸提八.二(一)〕……或污水。 a 「棄」者,自己棄之,波逸提。 a'「青草」者,種植之七穀、七菜,供人受用之物。 「令棄」者,……〔參照波逸提八.二(一)〕……波逸提。 (2)於青草有青草想而棄之或令棄之者,波逸提。於青草有疑想……於青草有非青草想……波逸提。於非青草有青草想者,突吉羅。於非青草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青草有非青草想者,不犯也。 (3)檢視而棄之、棄於田畔、問所有主得其許可而棄之,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王舍城舉行山上祭,六群比丘尼前往觀賞。諸人譏嫌非難:「何以比丘尼等往觀舞踊、歌謠、音樂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尼聞彼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尼往觀舞踊……耶?」……乃至……「諸比丘!六群比丘尼實往觀舞踊……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六群比丘尼往觀舞踊……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往觀聽舞踊、歌謠或音樂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舞踊」者,無論何種舞踊。「歌謠」者,無論何種歌。「音樂」者,無論何種音樂。 往觀聽者,突吉羅。佇立而觀聽者,波逸提。離觀聽處後,又再三往觀聽者,〔各〕波逸提。往一一見者,〔各〕突吉羅。 (2)立於僧園中觀或聽,至比丘尼處立、坐、臥之場所而舞踊、或唱歌、或奏樂,往路之對面,有事往觀或聽,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一蒜品〔終〕——— 波逸提 一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拔陀迦比羅之弟子比丘尼有一男性親戚,因事由鄉村至舍衛城。其時,比丘尼與該男子於闇夜中無燈火處,單獨並立而語。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於闇夜中無燈火處與男子單獨並立而語耶?」……乃至……「諸比丘!該比丘尼實……立而語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立而語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於闇夜中無燈火處與男子單獨並立而語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闇夜中」者,日沒時。「無燈火」者,無光明處。 a 「與」者,共一處。 a'「男子」者,人男而非夜叉男、餓鬼男、畜生男,人男之有智能立而語者。 「單獨」者,男子及比丘尼均係單獨一人。 「並立」者,立於男子伸手〔範圍〕內者,波逸提。「而語」者,於男子之伸手內立而語者,波逸提。離伸手內立而語者,突吉羅。與夜叉男、或餓鬼男、或黃門、或畜生之有人形者共立或語者,突吉羅。 (2)有任何〔知淨不淨〕有智之第二者在時、思非單獨者、思餘事〔茫然〕而立或語,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跋陀迦比羅之弟子比丘尼之男親戚,因事由鄉村來舍衛城。其時,此比丘尼知世尊禁止於闇夜中無燈火處與男子單獨並立而語,因而與該男子單獨於屏覆處並立而語。諸比丘尼中少欲者……〔同波逸提一一.一。「闇夜中無燈火處」換為「於屏覆處」〕……「……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於屏覆處與男子單獨並立而語者,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屏覆處」者,謂有壁、或戶、或敷物、或圍幕、或木、或柱、或袋物等任何覆蓋物也。 「男子」者,人男而……〔參照波逸提一一.二〕……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跋陀迦比羅之弟子比丘尼之男親戚,因事由鄉村至舍衛城。其時,比丘尼知世尊禁止於屏覆處與男子單獨並立而語,因而與該男子於露處單獨並立而語。諸比丘尼中……〔同波逸提一一.一。「闇夜中無燈火處」換為「於露處」〕……「……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於露處與男子單獨並立而語者,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露處」者,非屏覆處,為無壁……袋物等任何覆蓋物處。 「男子」者,人男而……〔參照波逸提一一.二〕……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於車道、於小路、於街巷亦與男子單獨並立而語,又盼望耳語,使伴友比丘尼離去。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於車道……立而語,又盼望耳語,又使伴友比丘尼離去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於車道……離去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於車道……離去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或於車道、或於小路、或於街巷與男子單獨並立、或語、或盼望耳語、或使伴友比丘尼離去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車道」者,車行之道。「小路」者,由彼出入之處。「街巷」者,十字路。 a 「與」者,共一處。 a'「男子」者,人男而非夜叉男、餓鬼男、畜生男,人男之有智能立而語者。 「單獨」者,男子一人,比丘尼亦一人也。「並立」者……波逸提。「或語」者……波逸提。「盼望耳語」者,與男子耳語者,波逸提。「或使伴友比丘尼離去」者,欲非法行而使伴友比丘尼離去者,突吉羅。離見處或聞處時,突吉羅。已去者,波逸提。離伸手內而立或語者,突吉羅。與夜叉男、或餓鬼男、或黃門、或畜生之有人形者共立或語者,突吉羅。 (2)任何有智之第二者在時、思非單獨者、茫然而立或語、有不欲行非法之理由而使伴友比丘尼離去,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比丘尼為一俗家所供養者,受常施食。時,該比丘尼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至其家。至已,坐於座牀,不告主人即行離去。其家婢清掃屋內時,將座牀置入甌中,諸人不見座牀,〔思彼尼盜取〕故而詢彼比丘尼曰:「尊姊!座牀在何處耶?」「賢者!我未見座牀。」「尊姊!還其座牀。」呵責而斷常施食。諸人搜索家中時,於甌中發見座牀,乃向比丘尼謝罪而〔恢復〕常施食。 於是,該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食前至俗家坐於座牀,不告主人即離去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實……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離去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於食前至俗家坐於座牀,不告主人而離去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食前」者,日出[4]至〔翌日〕之日中。 ᅟᅟ==[4] 原語 atthaṁgata 日譯為日沒。== a 「至」者,往其處也。 a'「俗家」者,有四種家:剎帝利家、婆羅門家、吠舍家、首陀羅家。 b 「坐」者,坐於此也。 b'「座牀」者,謂坐之場所。 「不告主人而離去」者,不告其家中任何有智之人而過軒者,波逸提。於露地越過境界者,波逸提。 (2)於不語有不語想而去者,波逸提。於不語有疑想……於不語有語想……波逸提。於非坐處者,突吉羅。於語有不語想者,突吉羅。於語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語有語想者,不犯也。 (3)語而去、〔固定〕不動之座時、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於食後至俗家,不告主人而坐於座牀又臥之。諸人欲偷蘭難陀比丘尼謹慎,勿坐勿臥。諸人譏嫌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於食後至俗家,不告主人而坐座牀又臥耶?」諸比丘尼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又臥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又臥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又臥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於食後至俗家,不告主人而坐或臥座牀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食後」者,日中過後以至日沒。 a 「至」者,往其處。 a'「俗家」者,……。 「不告主人」者,不告其家人即與〔牀〕之主人。 b 「坐」者,坐於此者,波逸提。 「臥」者,臥於此者,波逸提。 b'「座牀」者,謂……場所。 (2)於不語有不語想而坐或臥座牀者,波逸提。於不語有疑想〔參照波逸提一五.二〕……不犯也。 (3)告知而坐或臥於座牀、〔多比丘尼〕常設之座時、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有眾多比丘尼欲往舍衛城,薄暮時,行至拘薩羅國一村落,至一婆羅門家乞請休息〔坐臥〕。該婆羅門婦對比丘尼等曰:「尊姊等!請等待婆羅門歸來。」比丘尼等為等待婆羅門歸來,乃鋪設臥牀,一部分坐,另一部分則臥下。時,其婆羅門於夜間方歸,言其婦曰:「此何人耶?」「夫!比丘尼等也。」「將此剃頭弊女等逐出!」即由其家逐出之。 該比丘尼等抵舍衛城後,以此事語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等非時至俗家,且不告主人即鋪牀而坐、臥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臥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臥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於非時至俗家,不告主人而鋪或令鋪臥牀而坐、臥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非時」者,指日沒後以迄日出。 a 「至」者,……a'「俗家」者,……「不告主人」者,……〔參照波逸提一六.二(二)〕……「臥牀」者,如鋪一葉亦是也。「鋪」者,自鋪。「令鋪」者,令他鋪。「坐」者,……。「臥」者,……。 (2)於不告有不告想而〔自〕鋪臥牀或坐或臥者,波逸提。於不告有疑想……於不告有不告想……波逸提。於告有不告想者,突吉羅。於告有疑想者,突吉羅,於告有告想者,不犯也。 (3)告知而鋪或令鋪臥牀而坐臥、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拔陀迦比羅之弟子比丘尼隨侍拔陀迦比羅。拔陀迦比羅告諸比丘尼曰:「友等!此比丘尼隨侍我,我將以衣與之。」該比丘尼不善受〔此語〕,誤解而嫌恨彼尼:「友等!我不〔願〕隨侍尊姊,尊姊不與我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不善受其語,誤解而嫌恨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實……嫌恨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嫌恨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不善領受〔語〕,誤解而嫌恨〔他〕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不善領受」者,取他意也。「誤解」者,錯誤之知解。 「他」者,嫌恨[5]受具戒者,波逸提。 ᅟᅟ==[5] 底本……upasampannam ujjhāpeti……如暹羅本中間不隔斷。==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嫌恨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嫌恨未受具戒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 (3)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一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比丘尼等因不見己之財物而向旃達加利比丘尼作斯言:「尊姊!汝曾見我等之財物否?」旃達加利嫌恨而非難:「我應是盜賊,我應是無慚者,諸姊因不見財物而謂我曰:『尊姊!……見否?』諸姊!我若取汝等之財物,我即非沙門女、我去梵行、我生地獄。若非事實而作是言者,彼尼亦非沙門女、去梵行、應生地獄。」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旃達加利對自己或他人以〔生〕地獄、〔去〕梵行而咒詛耶?」……乃至……「諸比丘!旃達加利比丘尼實……咒詛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旃達加利比丘尼……咒詛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對自己或他人以〔生〕地獄、〔去〕梵行而咒詛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自己」者,彼自己。 「他人」者,受具戒者。 以〔生〕地獄、〔去〕梵行而咒詛者,波逸提。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以地獄或梵行而咒詛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以畜生界、餓鬼或以人間之不幸而咒詛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 (3)為義者、為法者、為教誡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旃達加利比丘尼與比丘尼諍論,因而自打且哭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旃達加利自打而哭泣耶?」……乃至……「諸比丘!旃達加利比丘尼實……哭泣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旃達加利比丘尼……哭泣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自打而哭泣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自」者,彼自己。 打而哭泣者,波逸提。打而不哭泣者,突吉羅。哭泣而不打者,突吉羅。 (2)遭遇親戚不幸、損及財物、疾病之不幸、哭泣而不自打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二闇夜品——— 波逸提 二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其時,眾多比丘尼於阿致羅筏底河之淺處與娼婦裸體沐浴。娼婦等向比丘尼等嘲弄曰:「尊姊等為何年輕修梵行?應享用愛欲,待年老時再修梵行,豈非兩全其美?」比丘尼等受嘲後,悒鬱不樂。該比丘尼等回住處以此事語諸比丘尼,諸比丘尼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其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然,比丘等!以十利故,我為諸比丘尼制立學處,為攝僧……乃至……為敬重律。比丘等!諸比丘尼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裸體沐浴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裸體沐浴」者,無〔穿〕衣或外衣而沐浴,沐浴者,突吉羅。沐浴竟者,波逸提。 (2)衣被奪或失衣,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二[6] ᅟᅟ==[6] 參照比丘戒波逸提九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世尊為諸比丘尼聽許用沐浴衣。六群比丘尼知世尊聽許用沐浴衣,穿不計量之沐浴衣,前後拉著而徘徊。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尼穿不計量之沐浴衣耶?」……乃至……「諸比丘!六群比丘尼實……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六群比丘尼……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比丘尼作沐浴衣時,應依尺量而作,即依佛搩手,長四手尺、寬二手尺,若過此者,波逸提,應切斷之。」 二 (1)「沐浴衣」者,沐浴時所著之衣。 「作〔……〕時」者,自作或令作時。 應依量而作,此其……寬二手尺,過此而作或令作者,突吉羅。〔作已〕而得者,切斷之,波逸提,應自白懺悔。 由自己〔作〕之未成品而自完成者,波逸提。由自己〔作〕之未成品而他人完成者……由他人〔作〕之未成品而由他人完成者,波逸提。為他人所作或令作者,突吉羅。得到他人所作〔之衣〕而受用者,突吉羅。 (2)依量而作、量以下而作、得他人過量之作切斷而用之、作傘蓋、或鋪地物、或幕、或長枕、或枕,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比丘尼有高價之衣料,然縫製技巧不善。偷蘭難陀比丘尼向該比丘尼曰:「尊姊!汝之衣料甚好,惜衣之縫製技巧欠佳!」「我解開縫線,請尊姊縫之。」「然!尊姊!我當縫之!」於是,該比丘尼解除縫線與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雖曰:「當縫之!當縫之!」但未縫,亦不為縫製而努力。該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比丘尼令解開縫線而不縫,又不為縫製而努力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令彼比丘尼解開縫線而不縫,又不為縫製而努力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不……努力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解一比丘尼之衣或令解後,彼尼無有障難,若不予縫製,亦不為縫製而努力,過四五日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比丘尼之」,指其他比丘尼之……。 「解」者,自己解開縫線。「令解」者,令他人解。 「彼尼無有障難」者,無任何困難。 「不予縫製」者,不自縫。「不為縫製而努力」者,不令他人縫。 「過四五日」者,四五日以內除外。 若彼思:「我不應縫,不努力為縫。」而不履行其責任者,波逸提。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解衣或令解之後彼尼無障難而不縫,又不為縫製而努力者,除四五日以內之外,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解他之資具或……除四五日以內之外,突吉羅。解未受具戒者之衣或其資具或……除四五日以內之外,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3)有困難雖求亦無法覓得作者時、不過四五日、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四[7] ᅟᅟ==[7] 參照比丘戒捨墮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比丘尼等以衣託於比丘尼之手,僅著內外衣而出遊諸國。此衣因久置,致衣角污損,比丘尼等予以曝晒。諸比丘尼詢彼比丘尼等曰:「友!此污損之衣,為何人所有?」彼比丘尼等以此事語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以衣託於比丘尼之手,僅著內外衣而出遊諸國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不著僧伽梨超過五日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若不著僧伽梨超過五日」者,第五日不披著五衣且不曝晒,越第五日者,波逸提。 (2)於過五日有過想者,波逸提。於過五日有疑想者,波逸提。於過五日有未過想者,波逸提。於未過五日有過想者,突吉羅。於未過五日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未過五日有未過想者,不犯也。 (3)第五日披著五衣或曝晒、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比丘尼因乞食而將濕衣展置後,進入精舍。另一比丘尼著其濕衣而入村乞食。彼尼出而詢問諸比丘尼:「友!曾見我衣否?」比丘尼等以此事語其他比丘尼。其時,彼比丘尼譏嫌非難:「何以比丘尼未問〔我〕而著我衣耶?」於是,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不問而著比丘尼之衣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實……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著他人所有之衣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他人所有之衣」者,受具戒者五衣中之一衣,非贈與或未得同意而披著者,波逸提。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披著他屬之衣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未受具戒者披著屬於他人之衣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 (3)為彼尼贈與或問過彼尼而披著、衣被奪者、失衣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之檀越家向偷蘭難陀比丘尼曰:「尊姊!我等將以衣施與比丘尼僧伽。」偷蘭難陀比丘尼遮止:「汝等事務繁忙也。」此時,該檀越家屋被焚,彼等譏嫌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遮止我等布施功德耶?使我等與財物及功德皆無緣!」諸比丘尼聞彼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偷蘭難陀欲妨礙眾僧得衣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妨礙眾僧得衣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妨礙眾僧得衣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妨礙」者,云:「何以與此衣耶?」而妨礙者,波逸提。妨礙〔得〕其他資具者,突吉羅。對眾多之比丘尼、或一比丘尼、或未受具戒者,妨礙衣或其他資具者,突吉羅。 a1「眾僧」者,言比丘尼僧伽也。 a2「衣」者,六種衣中之一衣,應說淨之最下量〔以上〕。 (2)說利益而遮止,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比丘尼僧伽得非時衣,比丘尼僧伽乃欲集合眾尼以分配衣。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之弟子比丘尼外出,偷蘭難陀比丘尼謂諸比丘尼曰:「友!比丘尼等外出,此時不應分配。」而遮止分配衣,諸比丘尼即未予分配而去。偷蘭難陀比丘尼之弟子比丘尼歸來時方令分配。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偷蘭難陀遮止如法分配衣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遮止……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遮止如法分配衣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遮止如法分配衣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遮止」者,〔言:〕「何以分配此衣耶?」而遮止者,波逸提。 a'「如法分配衣」者,集合和合比丘尼僧伽而予以分配衣也。 (2)於如法有如法想而遮止者,波逸提。於如法有疑想……突吉羅。於如法有非法想……不犯也。於非法有如法想者,突吉羅。於非法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有非法想者,不犯也。 (3)說利益而遮止,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以沙門之衣與舞踊者、優伶、技藝師、丑角、打銅鑼者等,而囑彼等於眾中讚歎。舞踊者、優伶、技藝師、丑角、打銅鑼者即於眾中讚歎偷蘭難陀比丘尼曰:「偷蘭難陀比丘尼是多聞、讀誦者,善巧說法,汝等為尊姊當施與尊姊。」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偷蘭難陀以沙門衣與在家者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以沙門之衣與在家者、遍行外道男或遍行外道女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沙門之衣」者,言已使其清淨者。與之者,波逸提。 a1「在家者」者,住俗家之任何人。 a2「遍行外道男」者,除比丘及沙彌外,任何已成遊行者也。「遍行外道女」者,除比丘尼、式叉摩那及沙彌尼外,任何已成遊行者也。 (2)與父母、暫時貸與,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二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之檀越家如是向偷蘭難陀比丘尼曰:「尊姊!我等若可能者,將以衣施與比丘尼僧伽。」其時,結夏安居竟,比丘尼等欲分衣而集合。偷蘭難陀比丘尼謂諸比丘尼曰:「友!請稍待,比丘尼僧伽可望〔得〕衣。」諸比丘尼如是言偷蘭難陀比丘尼曰:「友!請往了解。」偷蘭難陀比丘尼至其檀越家。至已,如是語諸人曰:「賢者!請將衣與比丘尼僧伽。」「尊姊!我等不能以衣施與比丘尼僧伽。」 偷蘭難陀比丘尼以此事告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偷蘭難陀寄望於未確定之衣而過衣時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過衣時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過衣時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寄望於未確定之衣而過衣時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寄望於未確定之衣」者,發出於語:「我等若可能者,當得施衣。」 「衣時」者,不行迦絺那衣式時,是雨期之最後一個月;行迦絺那衣式時,是五個月。「過衣時」者,不行迦絺那衣式時,過雨期最後之日者,波逸提。行迦絺那衣式時,過捨迦絺那衣日者,波逸提。 (2)於未確定衣有未確定衣想而過衣時者,波逸提。於未確定衣有疑想……突吉羅。於未確定衣有非未確定衣想……不犯也。於非未確定衣有未確定衣想者,突吉羅。於非未確定衣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未確定衣有非未確定衣想者,不犯也。 (3)說利益以遮止,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〇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優婆塞指定僧伽而作精舍。彼於精舍落成式欲以非時衣施與兩部僧伽。其時,於兩部僧伽授與迦絺那衣,於是優婆塞至僧伽乞捨迦絺那衣。……白世尊。其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捨迦絺那衣。諸比丘!應如是捨迦絺那衣。 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若僧時機可者,則僧捨迦絺那衣。』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僧捨迦絺那衣,諸大德中,對於捨迦絺那衣者,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 僧捨迦絺那衣已。諸大德……我如是知解。』」 (2)其時,優婆塞至比丘尼僧伽乞捨迦絺那衣。偷蘭難陀比丘尼曰:「我等當不得衣。」而遮止捨迦絺那衣。於是,該優婆塞……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不與我等捨迦絺那衣耶?」諸比丘尼聞優婆塞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偷蘭難陀遮止如法捨迦絺那衣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遮止……耶?」「實然!世尊!」……〔參照波逸提二七.一〕……「……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遮止如法捨迦絺那衣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遮止」者,〔言:〕「何以捨此迦絺那衣?」而遮止者,波逸提。 a'「如法捨迦絺那衣」者,集合和合比丘尼僧伽而捨衣。 (2)於如法有如法想而遮止者……〔參照波逸提二七.二〕……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三裸形品——— 波逸提 三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比丘尼等二人共臥一牀。諸人巡禮精舍,見此而……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二人共臥一牀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尼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二人共臥一牀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二人共臥一牀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比丘尼」者,言受具戒者。 「二人共臥一牀」者,一人已臥處,他人亦臥之者,波逸提。若兩臥者,波逸提。起而再三臥者,〔各〕波逸提。 (2)一人臥、他人坐、或兩人坐,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比丘尼等二人共一被褥,諸人巡禮精舍……〔波逸提三一.一。「一臥牀」換為「一被褥」〕……「……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二人共一被褥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比丘尼」者,受具戒者之謂也。 「二人共一被褥」者,鋪設而蓋者,波逸提。 (2)於一被褥有一被褥想而共〔蓋〕者,波逸提。於一被褥有疑想……於一被褥有多被褥想……波逸提。於一被褥有多被褥想者,突吉羅。於多被褥有一被褥想者,突吉羅。於多被褥有一被褥想者,突吉羅。於多被褥有疑想者,突吉羅。於多被褥有多被褥想者,不犯也。 (3)〔兩人之間放置袈裟等〕以示分界而臥,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是多聞、讀誦者,善巧說法。拔陀迦比羅比丘尼亦是多聞……善巧說法,甚受尊敬。諸人因尊姊拔陀迦比羅是多聞、讀誦者,善巧說法,甚受尊敬,故先拜訪拔陀迦比羅而後拜訪偷蘭難陀。偷蘭難陀比丘尼嫉妒性深而言:「此等比丘尼多所使,多所求,却被讚言住於少欲知足而隱遁,不與眾交往。」而於拔陀迦比羅之前行步或立、或坐、或臥,自誦經又令誦經又問義也。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友偷蘭難陀對拔陀迦比羅故意惱亂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陀比丘尼實對拔陀迦比羅比丘尼故意惱亂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對比丘尼故意惱亂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對比丘尼」者,對他比丘尼。 「故意」者,明知而存心有意違犯。 「惱亂」者,蓄意使對方惱亂而於其前行步、或立、或坐、或臥、或誦經、或令誦經、或問義者,波逸提。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故意惱亂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而故意惱亂者,波逸提。於未受具者故意惱亂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 (3)無惱亂之意不問而於其前行步或……問義,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不為同住之患病比丘尼看病,又不為看病而奔走。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偷蘭難陀不為同住之患病比丘尼看病,又不為看病而奔走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不為同住之患病比丘尼看病,又不為看病而奔走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同住」者,共住者。 「患病」者,病人。 「不看病」者,不自往看病。「不為看病而奔走」者,不令他人看病。 「我不看病,我不為看病而奔走」如此怠慢其責任者,波逸提。對弟子或未受具戒者不看病,又不為看病而奔走者,突吉羅。 (2)有障難時、求不得時、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拔陀迦比羅於沙祇入安居。彼尼因事而遣使者至偷蘭難陀比丘尼處曰:「若尊姊偷蘭難陀與我住房者,我即至舍衛城。」偷蘭難陀比丘尼作如是言:「來!我與之。」於是,拔陀迦比羅由沙祇至舍衛城,偷蘭難陀比丘尼以住房與拔陀迦比羅。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是多聞、讀誦者……〔參照波逸提三三.一〕……「多所令、多所求而住」……瞋怒不喜,而將拔陀迦比羅驅出住房。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偷蘭難陀以住房與友拔陀迦比羅,而後瞋怒不喜即驅出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驅出拔陀迦比羅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驅出拔陀迦比羅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以住房與比丘尼後,而瞋怒不喜即驅出或令驅出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住房」者,設有門戶者。 「與」者,自與也。 a1「比丘尼」者,其他之比丘尼。 「瞋怒不喜」者,不滿足、激動、不高興。 「驅出」者,於房內捉之驅出門外者,波逸提。於門口捉之而驅出者,波逸提。一驅而令越多室之戶者,波逸提。「令驅出」者,令他者,突吉羅。令一次而使越多室之戶者,波逸提。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與住房而因瞋怒不喜即驅出或令驅出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驅出彼之資具或令驅出者,突吉羅。由無戶處驅出或令驅出者,突吉羅。驅出彼之資具或令驅出者,突吉羅。將未受具戒者從有戶處或無戶處驅出或令驅出者,突吉羅。將彼之資具……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 (3)驅出或令驅出無慚者……彼之資具、驅出或令驅出癡狂者……彼之資具、……鬥諍者……乃至……諍亂者……乃至……諍論者……乃至……論議者……乃至……驅出或令驅出於僧伽起紛爭者……彼之資具、驅出或令驅出門弟或弟子之不如法行者……彼之資具,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旃達加利比丘尼與居士及居士兒相親近而住。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旃達加利……相親近而住耶?」……乃至……「諸比丘!旃達加利實……相親近而住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旃達加利比丘尼……相親近而住耶?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與居士或居士兒相親近而住者,諸比丘尼應對該比丘尼作如是言:『友!勿與居士及居士兒相親近而住。友!請離去。離去者,僧伽將對姊讚歎。』諸比丘尼對該比丘尼作如是言已,彼尚固執者,為令彼捨離,諸比丘尼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居士」者,所有住在家者。「居士兒」者,指居士之子或其兄弟輩。 a'「親近」者,非以隨順行之身語而親近。 b 「諸比丘尼」者,所有見聞之其他比丘尼。應由彼諸尼等曰:「尊姊!勿與居士及……讚歎。」應二次言之、三次言之,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聞而不言者,突吉羅。該比丘尼應被引至僧伽中而被言:「尊姊!勿與居士及……讚歎。」應二次言之、三次言之,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應諫告該比丘尼。「諸比丘!當如是諫告。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尼於僧中唱言: 『大姊僧!請聽!此某甲比丘尼與居士及居士兒相親近而住,彼不捨此事。若僧時機可者,則僧諫告某甲比丘尼捨此事。』如是表白。 『大姊僧!請聽!此某甲……我二次言此事……乃至……我三次言此事……乃至……。 僧為諫告某甲比丘尼捨此事已。僧已忍……我如是知解。』」 b'「該比丘尼」者,正在親近之比丘尼。 三 (1)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突吉羅、羯磨語竟者波逸提。 (2)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不捨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波逸提。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羅。 (3)未被諫告者、捨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比丘尼雖於國內見有危險、具恐怖,然不與商隊結伴而遊行,被惡人所污。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等……遊行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遊行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諸比丘尼……遊行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於國內見有危險、具恐怖,不與商隊結伴而遊行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國內」者,其所住地方為其國。 「有危險」者,於途中見盜賊所住、食、立、坐、臥之處。 「具恐怖」者,於其途中見為賊所殺、奪、打。 「不與商隊結伴」者,離開商隊。 「遊行」者,於多家[8]之村,則每往村者,波逸提。於無家之空地,則每〔行〕半由旬,波逸提。 ᅟᅟ==[8] 原語 kukkuṭasampāta 是「雞下來」之意,由一家屋上降於他家之屋上,言家屋之密集也。== (2)與商隊同行、往安全無恐怖之處、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比丘尼等於國外見有危險、具恐怖,然不與商隊結伴而遊行,被惡人……〔參照波逸提三七.一。「國內」換為「國外」〕……「……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於國外見有危險、具恐怖,不與商隊結伴而遊行者,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國外」者,除彼所住地方以外,為他國也。 「有危險」者,……〔參照波逸提三七.二〕……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三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其時,諸比丘尼於雨期中遊行。諸人……非難:「何以比丘尼等……遊行耶?彼等踐踏青草,傷及一根之生命,且殺害多數小有情。」諸比丘尼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等……遊行耶?」……乃至……「諸比丘!諸比丘尼等實……遊行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遊行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於雨期中遊行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雨期中」者,前三個月或後三個月不入安居者。 「遊行」者,於多家之村……〔波逸提三七.二(一)〕……於無家之空地……波逸提。 (2)因事往七日間、被強迫而去、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諸比丘尼於王舍城過雨期,冬、夏亦住於此。諸人……非難:「諸比丘尼矇眛諸方,彼等不明諸方也。」諸比丘尼聞諸人……非難。於是,諸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其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然,諸比丘!以十利故,我為諸比丘尼制立學處……諸比丘!比丘尼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安居竟,若不出遊行五六由旬,亦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安居竟」者,住前三個月或後三個月竟。 若言:「即使五六由旬我亦不出遊行。」而怠慢其責任者,波逸提。 (2)有障難時、求而不得同伴比丘尼、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四共臥品——— 波逸提 四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給孤獨園。其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園林內之繪畫堂,掛有美麗圖畫,多人為觀繪畫堂而往。六群比丘尼亦為觀繪畫堂而往。諸人……非難:「何以比丘尼等為觀繪畫堂而往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尼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尼為觀繪畫堂而往耶?」……乃至……「諸比丘!六群比丘尼實……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六群比丘尼……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為觀王宮、或繪畫堂、或公園、或園林、或蓮池而往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王宮」者,任何為王之遊樂而作之處。「繪畫堂」者,任何為諸人之遊樂而作之處。「公園」者,任何為諸人之遊樂而作之處。「園林」者,任何為諸人之遊樂而作之處。「蓮池」者,任何為諸人之遊樂而作之處。 為見而往者,突吉羅。立此而見者,波逸提。離見處後再三見者,各波逸提。為一一見而往者,各突吉羅。立於此而見者,波逸提。離見處再三見者,波逸提。 (2)住僧園中而見、於往還時見、因事而往見、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比丘尼等使用高牀及尾毛牀。諸人巡禮精舍,見〔此〕而……非難:「何以比丘尼等用高牀及尾毛牀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尼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等……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用……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用……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用高牀或尾毛牀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用」者,以此作為坐、臥用者,波逸提。 a'「高牀」者,過量之謂。「尾毛牀」者,以美麗尾毛製作。 (2)切斷高牀之足而用、切斷尾毛牀之尾毛而用,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尼在紡絲,諸人巡禮精舍,見此而……非難:「何以比丘尼等紡絲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尼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尼紡絲耶?」……乃至……「諸比丘!六群比丘尼實紡絲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六群比丘尼紡絲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紡絲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若紡」者,自紡也,紡者突吉羅。每撚一卷者,波逸提。 a'「絲」者,有六種絲:麻絲、綿絲、絹絲、毛絲、粗麻絲、大麻絲。 (2)撚已紡之絲,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比丘尼為在家者作事。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諸比丘尼為在家者作事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為在家者作事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為在家者作事,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為在家者作事」者,為在家者煮粥、或飯、或硬食、或洗衣、或洗頭巾者,波逸提。 (2)於〔為僧〕之乳粥飲物、於僧食、於塔供養、為己婢煮粥、飯、硬食或洗衣、洗頭巾,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比丘尼至偷蘭難陀比丘尼處,作是言:「尊姊!請來滅此諍事。」偷蘭難陀言:「可!」雖承諾而不予滅,亦不為滅諍事而努力。於是,彼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偷蘭難陀由比丘尼言:『尊姊!請來滅此諍事。』應諾:『可!』却不予滅諍,又不為此而奔走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不予滅……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不予滅……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受比丘尼之請託:『尊姊!請來滅此諍事。』應諾『可!』而後非有障難而不滅,又不為此而努力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受比丘尼」者,受其他之比丘尼。 a 「尊姊!請來滅此諍事」者,「尊姊!請來判決此諍事。」 a'「諍事」者,有四種諍事:諍論諍事、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 「而後非有障難」者,無有障難。 「不滅」者,不自滅。「不為此而努力」者,不令他人。云:「我不滅,我不為滅此〔諍事〕而努力。」而不盡其責任者,波逸提。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不滅諍事,又不為滅諍事而努力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不滅未受具戒者之諍事,又不為滅諍事而努力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 (3)有障難、求不得、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於舞踊者……〔波逸提二八.一。「與沙門之衣」換為「親手與硬軟食」〕……「……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親手與在家者、遍行外道男或遍行外道女硬食或軟食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與」者,由身或由身所持物或由〔身〕投與者,波逸提。與水及楊枝者,突吉羅。 a'「在家」者,……〔參照波逸提二八.二〕……為遊行者。「硬食」者,除五正食、水、楊枝外,其餘為硬食。「軟食」者,乃五正食……肉。 (2)令與而不自與、置於地而與、與外用塗藥,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不捨月華衣而〔繼續〕使用,其他有月華之尼等不得使用。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友偷蘭難陀不捨月華衣而〔繼續〕使用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而使用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而使用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不捨月華衣而〔繼續〕使用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月華衣」者,有月經之尼等使用者。 「不捨〔……〕而使用」者,使用二、三夜而於第四日洗滌後,不捨於其他比丘尼、式叉摩那或沙彌尼者,波逸提。 (2)於不捨有不捨想而用者,波逸提。於不捨有疑想……於不捨有捨想……波逸提。於捨有不捨想者,突吉羅。於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捨有捨想者,不犯也。 (3)捨而後用、再來月華時復用、無其他值月經之尼、衣被奪者、衣遺失、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不捨住處而出遊行。其時,偷蘭難陀之住處被火所燒。諸比丘尼作如是言:「友!將彼財具搬出。」部分作斯言:「友!我等不搬出,所失物皆與我等無關。」偷蘭難陀比丘尼返回其住處時,問比丘尼等:「友!汝等將財具搬出耶?」「友!我等未搬出。」偷蘭難陀比丘尼……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住處被燒時,不將財物搬出耶?」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偷蘭難陀不捨住處而出遊行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不捨住處而出遊行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住處」者,附有門戶者。 「若不捨〔……〕而出遊行」者,不捨於比丘尼、式叉摩那或沙彌尼,於有籬住處越其籬者,波逸提。於無籬住處越其境界者,波逸提。 (2)於不捨有不捨想而出者,波逸提。於不捨有疑想……於不捨有捨想……波逸提。於無門戶不捨而出者,突吉羅。於捨有不捨想者,突吉羅。於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捨有捨想者,不犯也。 (3)捨而出、有障難時、求不得、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四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尼學畜生咒。諸人譏嫌非難:「何以諸比丘尼學畜生咒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尼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尼學畜生咒耶?」……乃至……「諸比丘!六群比丘尼實學畜生咒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六群比丘尼學……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學畜生咒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學」者,由句而學者,句句波逸提。由字而學者,字字波逸提。 a'「畜生咒」者,係外道所用,無益之〔咒術〕。 (2)學文字、學憶持、為守護而學咒文,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尼教畜生咒。諸人譏嫌……〔波逸提四九.一。「學」換為「教」〕……「……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教畜生咒者,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教」者,由句而教者……〔波逸提四九.二。「學」換為「教」〕。 a'「畜生咒」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眾多比丘一衣者於村里住處作衣,諸比丘尼不問而入僧園,至諸比丘處。諸比丘譏嫌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不問而入僧園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入〔僧園〕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入〔僧園〕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不問而入僧園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尼制立學處。 二 其時,諸比丘離其住處,諸比丘尼因諸師離去而不敢往僧園。彼時,諸比丘返回其住處後,諸比丘尼云:「諸師歸。」問而入僧園,至彼諸比丘處。至已,向諸比丘問訊而立於一面。比丘等對立於一面之比丘尼作如是言:「諸姊!汝等何故不清掃僧園,又不備置飲料水及用水耶?」「尊師等!世尊曾制立學處——不問即不得入僧園,是故我等不往僧園也。」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問在住之比丘即可入僧園。諸比丘!諸比丘尼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不問在住比丘而入僧園者,波逸提。」 如是……制立學處。 三 時,諸比丘由住處離去而復歸其住處,比丘尼等以「尊師等出去」不問而入僧園。比丘尼等畏懼世尊所制立之學處——不問在住比丘不得入僧園。「然,我等不問在住比丘而入僧園,我等是否犯波逸提耶?」以……白世尊。「諸比丘!如是諸比丘尼……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知有比丘之僧園,不問而入者,波逸提。」 四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知」者,自知或他人告知,或〔彼尼〕告知。 「有比丘之僧園」者,比丘於樹下,亦為住處。 「不問而入者」,不得比丘、沙彌或淨人之許可,於有籬之僧園越籬者,波逸提。於無籬僧園,越境界者,波逸提。 (2)於有比丘作有比丘想,不問在住比丘而入僧園者,波逸提。於有比丘作疑想……突吉羅。於有比丘作無比丘想者,不犯也。於無比丘作有比丘想者,突吉羅。於無比丘作疑想者,突吉羅。於無比丘作無比丘想者,不犯也。 (3)問在住比丘而入、無比丘不問而入、注視〔前入比丘尼頭〕而行、往比丘尼被召集之處、道經僧園時、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城大林重閣講堂。其時,具壽優波離之和尚具壽迦毘達迦住於墓地。其時,六群比丘尼之長老比丘尼死,六群比丘尼將該比丘尼〔之屍體〕運出,〔置〕於具壽迦毘達迦精舍不遠處[9]荼毘造塔,並往其塔處哭泣。於是,具壽迦毘達迦為彼等之哭聲所惱而壞倒其塔。六群比丘尼商議曰:「迦毘達迦破壞我等友人之塔,我等將殺彼。」一比丘尼以此事告具壽優波離,具壽優波離以此事告具壽迦毘達迦。於是,具壽迦毘達迦離精舍而隱住。其時,六群比丘尼至具壽迦毘達迦之精舍。至已,以石塊及土塊覆蓋具壽迦毘達迦之精舍,云:「迦毘達迦死矣。」時,具壽迦毘達迦於其夜過後,晨著下衣,持上衣與鉢,至毘舍離城行乞食,六群比丘尼見具壽迦毘達迦行乞食。見已,而作是言:「迦毘達迦仍活著,誰聞我等之密語耶?」六群比丘尼獲悉:「優波離聞我等之密語。」彼尼等因而罵詈具壽優波離:「何以卑姓著袈裟之理髮師竊聞我等之密語耶?」 ᅟᅟ==[9] 原語 avidūre 意為不遠處,日譯為門處。== 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尼罵尊師優波離耶?」……乃至……「諸比丘!六群比丘尼實罵優波離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六群比丘尼罵……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辱罵或以惡口垢詈比丘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罵」者,依十種[10]罵事而罵或以此等之一而罵者,波逸提。「以惡口」者,使生恐怖者,波逸提。 ᅟᅟ==[10] 參照比丘戒波逸提二。== a'「比丘」者,受具戒者。 (2)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罵或惡口者,波逸提。於受具戒者有疑想……於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或以惡口垢詈未受具戒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羅。 (3)為義而說、為法而說、為教而說,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三[11] ᅟᅟ==[11] 參照比丘尼戒僧殘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旃達加利比丘尼是鬥諍者、諍亂者、諍論者、論議者,使僧伽起紛爭。偷蘭難陀比丘尼於僧眾為彼尼作羯磨時而遮之。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因事往村里。時,比丘尼僧伽云:「偷蘭難陀比丘尼出外。」乃對旃達加利比丘尼冠以不見罪而擯之。偷蘭難陀比丘尼由村里返回舍衛城,旃達加利比丘尼於偷蘭難陀比丘尼歸來時,不設座席不持來洗足水、足台及足板,亦不出迎以受取衣鉢,不問飲物。 偷蘭難陀比丘尼對旃達加利比丘尼作是言:「友!汝何故於我歸來時,不設座席,不持來洗足水……不問飲物耶?」「友!不庇護者,唯應如是。」「友!汝何故不庇護耶?」「友!比丘尼等以我『不庇護、無智,對於彼無所用事』不認罪而被擯。」偷蘭難陀比丘尼曰:「彼等愚昧無能!彼等不知羯磨、或羯磨之不成、或羯磨之不善、或羯磨之成就。」而怒罵比丘尼眾。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偷蘭難陀怒而罵眾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罵……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罵……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瞋而罵眾者,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瞋」者,怒也。 a 「罵」者,謂:「彼等愚昧無能!彼等不知……羯磨之成就。」而罵者,波逸提。眾多比丘尼罵一比丘尼或未受具戒者,突吉羅。 a'「眾」者,比丘尼僧。 為義而說……〔參照波逸提五二.二(三)〕……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四[12] ᅟᅟ==[12] 參照比丘戒波逸提三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婆羅門請比丘尼〔接受〕供食,比丘尼等充分食已,復往每家親里,或取食、或受鉢食而歸。時,婆羅門對鄰近諸人作如是言:「諸卿!比丘尼等已由我〔供食〕使其滿足,我與卿等亦滿足。」於是,彼等曰:「友!卿如何使我等滿足?受卿請之彼等,來我家或取食、或受鉢食而歸。」其時,婆羅門譏嫌非難:「何以諸比丘尼取我等家之食已〔更〕取餘處食耶?我無充分供養之能力耶?」諸比丘尼聞該婆羅門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諸比丘尼充分食已〔更〕取餘處食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充分食已〔更〕於餘處食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食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先〕受請且足食已,而又取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受請」者,受請五正食之一。「足食已」者,知座[13]、知食、近立、給侍、知〔充足〕而拒絕也。 ᅟᅟ==[13] 底本 asanaṁ 是 āsanaṁ 的誤植,又以下之意義,參照比丘戒波逸提三五之註。== 「嚼食」者,除五種之噉食、粥、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外,其餘謂硬食。 「噉食」者,五種軟食……肉。「我食」而捉(取)者,突吉羅。每咽食者,波逸提。捉(取)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而食者,突吉羅。每咽食者,突吉羅。 (2)受請不足食而飲粥,得供養者允許而食,有因緣時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比丘尼在舍衛城之市街行乞食至一家。至已,坐於所設之座。其時,諸人對該比丘尼供食而如是言:「尊姊!其他之比丘尼亦應來〔受供〕。」時,該比丘尼〔尋思:〕「如何使諸比丘尼不來?」於是,往諸比丘尼處而如是言:「友!其處有猛犬、惡牛、泥地,汝等不可往。」爾時,一比丘尼亦在市街行乞食至其家。至已,坐於所設之座。時,諸人對該比丘尼供食而如是言:「尊姊!何故比丘尼等不來耶?」該比丘尼即以此事語諸人。諸人……非難:「何以比丘尼慳嫉俗家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實慳嫉俗家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慳嫉俗家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慳嫉俗家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慳嫉」者,思:「如何使諸比丘尼不去?」而於比丘尼前惡口言俗家者,波逸提。於俗家之前惡口言比丘尼者,波逸提。 a'「俗家」者,……首陀羅家。 (2)對俗家並非慳嫉而告以危險之事實,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眾多比丘尼於村里之住處安居竟而至舍衛城。諸比丘尼對該比丘尼等作是言:「友等!於何處入安居耶?教誡是否滿足?」「友!於此無比丘,如何教誡能滿足耶?」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等於無比丘之住處入安居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實……入安居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入安居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於無比丘之住處入安居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無比丘之住處」者,〔比丘〕不能為教誡、〔為布薩、自恣等〕為共住而往〔之處〕。 云:「我入安居。」而備坐臥處及飲料水、用水乃至清掃房室者,突吉羅。至日出即波逸提。 (2)入安居之比丘出去,或還俗、或死、或歸外道、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眾多比丘尼於村里之住處安居竟而至舍衛城。諸比丘尼對該比丘尼等作是言:「友等!於何處安居竟?於比丘僧伽自恣耶?」「友!我等不於比丘僧伽自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等安居竟,不於比丘僧伽自恣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不……自恣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不……自恣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安居竟,不於二部僧中依見、聞、疑等三事行自恣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安居竟」者,於前三月或後三月住竟者。 云:「不於二部僧中依見、聞、疑等三事行自恣。」依此而放棄其責任者,波逸提。 (2)有障難、求不得、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釋迦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樹園。其時,六群比丘至比丘尼住處,教誡六群比丘尼。比丘尼等對六群比丘尼作是言:「友!我等往〔受〕教誡。」「友!我等當往受教誡耶?尊者六群比丘來此教誡我等。」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尼不往受教誡耶?」……乃至……「諸比丘!六群比丘尼實不往受教誡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六群比丘尼不往受教誡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不為教誡或共住事而往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教誡」者,八敬法。「共住事」者,同一羯磨、同一說戒、同一學戒。 云:「我不為教誡或共住事而往。」依此而放棄其責任者,波逸提。 (2)有障難、求而不得伴友比丘尼、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五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比丘尼等不問布薩、不求教誡,諸比丘譏嫌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不問布薩、不求教誡耶?」……乃至……「諸比丘!諸比丘尼實……不求教誡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不求教誡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比丘尼於每半月應於比丘僧求二法,即問布薩及求教誡,違此者,波逸提。」 二 「每半月」者,每布薩。 「布薩」者,十四日及十五日之二布薩。 「教誡」者,八敬法。 云:「我不問布薩、不求教誡。」而放棄其責任……〔波逸提五八.二(一)(二)〕……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比丘尼於肢節生癰,獨自一人由男子一人破之。時,該男子將污彼比丘尼,彼尼大聲叫喚,比丘尼等奔來相詢曰:「友!汝何故叫喚耶?」時,其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肢節生癰,獨自一人由男子一人破之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實……破之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破之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於肢節生癰或瘡,未得僧伽或眾之允許,單獨一人共男子一人破之,或切開、或洗、或塗、或縛、或解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肢節」者,臍以下、膝以上。 「生」者,於此生出。 「癰」者,云任何癰。「瘡」者,任何瘡傷。 「未得〔……〕允許」者,不問也。 「僧伽」者,云比丘尼僧伽。「眾」者,言眾多之比丘尼。 「共」者,於一處。 「一人共〔……〕一人」者,為男子一人、比丘尼亦一人。 令破者,突吉羅。破時,波逸提。令切開者,突吉羅。切開時,波逸提。令洗〔塗、縛、解〕者,突吉羅。洗〔塗、縛、解〕時,波逸提。 (2)得允許而破之或切開……解、伴有智者幾人,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六僧園品——— 波逸提 六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比丘尼使姙婦受具戒。彼尼行乞食,諸人曰:「與尊姊食,尊姊負重荷。」諸人……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令姙婦受具戒耶?」諸比丘尼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令姙婦受具戒耶?」……乃至……「諸比丘!實令……受具戒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令……受具戒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令姙婦受具戒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姙婦」者,謂〔身懷〕有有情之女。 「令〔……〕受具戒」者,令受具足戒。云:「我令受具戒。」而求眾、或師、或鉢、或衣、或擇定戒場者,突吉羅。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突吉羅。羯磨語竟和尚波逸提,眾及師突吉羅。 (2)於姙婦有姙婦想而令受具戒者,波逸提。於姙婦有疑想而令受具戒者,突吉羅。於姙婦有非姙婦想而令受具戒者,不犯也。於非姙婦有姙婦想者,突吉羅。於非姙婦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姙婦有非姙婦想者,不犯也。 (3)於姙婦有非姙婦想而令受具戒、於非姙婦有非姙婦想而令受具戒,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比丘尼等使有幼兒之女人受具戒,彼尼行乞食,諸人作是言:「與尊姊食,尊姊有伙伴。」諸人……非難:「何以……〔波逸提六一.一。『姙婦』換為『有幼兒之婦女』〕……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使有幼兒之婦女受具戒者,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有幼兒之婦女」者,親母或乳母。 「使〔……〕受具戒」者,……〔波逸提六一.二。有幼兒女,有幼兒女想,非有幼兒女想〕……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比丘尼令不於二年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受具戒。彼尼愚癡無能,不知淨行、非淨行。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諸比丘尼令不於二年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受具戒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受具戒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何以比丘尼等令……受具戒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與式叉摩那於二年學六法戒羯磨。諸比丘!應如是與:彼式叉摩那至僧伽處,偏袒右肩,禮諸比丘尼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尊姊!我某甲為某甲尊姊之式叉摩那,乞求僧〔同意〕二年學六法戒羯磨。』 應二次乞請……乃至……應三次乞請。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尼於僧中唱言: 『大姊僧!請聽!此某甲為某甲尊姊之式叉摩那,向僧乞求於二年學六法戒羯磨。若僧時機可者,則僧與某甲式叉摩那於二年學六法戒羯磨。』如是表白。 『大姊僧!請聽!此某甲乞求僧,與某甲……諸大姊中,與某甲式叉摩那於二年學六法戒羯磨,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 僧與某甲式叉摩那於二年學六法戒羯磨已。僧已忍……我如是知解。』 應告彼式叉摩那作是言: 『我受持離殺生戒,二年不犯。 我受持離不與取……。 我受持離非梵行……妄語……飲酒……。 我受持離非時食戒,二年不犯。』」 於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其比丘尼已,說難扶養……乃至……「諸比丘!諸比丘尼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令未於二年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受具戒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二年」者,二歲。 「未〔……〕學〔……〕戒」者,不與學戒或與學戒而犯者。 「令〔……〕受具戒」者,……〔波逸提六一.二(一)〕……眾及師突吉羅。 (2)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令受具戒者,波逸提。於如法羯磨有疑想……於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波逸提。於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羅。 (3)令於二年學六法戒已之式叉摩那受具戒,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比丘尼令於二年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未得僧伽之許可而受具戒。諸比丘尼作是言:「來!式叉摩那!當知此!當與此!持此來!需要此!作此清淨事!」彼女等作是言:「我等非式叉摩那,我等乃比丘尼也。」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令於二年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未得僧伽之許可而受具戒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受具戒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受具戒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於二年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規定給予受具戒之許可〔羯磨〕。諸比丘!應如是與:於二年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至僧伽處……〔參照波逸提六三.一〕……應如是言: 『尊姊!我某甲乃依某甲尊姊於二年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乞求僧伽許可受具戒。』二次……〔波逸提六三.一。『式叉摩那』換為『於二年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二年學六法戒羯磨』換為『許可受具戒』〕……『……我如是知解。』」 於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其比丘尼已……「……當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令於二年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未得僧伽之許可而受具戒者,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二年」者,二歲。 「學〔……〕戒」者,於六法學戒。 「未得〔……〕許可」者,不依白二羯磨語給予受具戒之許可。 「令〔……〕受具戒」者,……〔參照波逸提六三.二〕……於二年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者得僧伽之許可令受具戒,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比丘尼等令未滿十二歲之曾嫁女受具戒。彼尼不能忍耐寒、暑、飢、渴、蚊、虻、風、熱、蟲、蛇之觸、又不能忍受惡言誹謗,與肉身感受之苦、極苦及激烈之辛勞、不愉快、不適意,甚至能奪命般之苦痛。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令未滿十二歲之曾嫁女受具戒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令……受具戒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令……受具戒耶?諸比丘!未滿十二歲之曾嫁女不耐寒、暑……肉身……苦痛。然,諸比丘!未滿十二歲之曾嫁女能耐寒、暑……肉身……苦痛。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令未滿十二歲之曾嫁女受具戒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未滿十二歲」者,未達十二歲。 「曾嫁女」者,曾與男子接觸之謂。 「令〔……〕受具戒」者,……〔參照波逸提六一.二(一)〕……師突吉羅。 (2)於未滿十二歲有未滿十二歲想而令受具戒者,波逸提。於未滿十二歲有疑想而令受具戒者,突吉羅。於未滿十二歲有滿想而令受具戒者,不犯也。於滿十二歲有未滿十二歲想者,突吉羅。於滿十二歲有疑想者,突吉羅。於滿十二歲有滿十二歲想者,不犯也。 三 於未滿十二歲有滿想而令受具戒、於滿十二歲有滿想而令受具戒,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比丘尼於滿十二歲之曾嫁女,未於二年學六法戒而令受具戒。彼尼愚癡無能,不知淨與不淨。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令滿十二歲之曾嫁女,未於二年學六法戒而受具戒耶?」……乃至……「諸比丘!……實……」……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令……受具戒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規定滿十二歲之曾嫁女,應與二年學六法戒羯磨。諸比丘!應如是與:彼滿十二歲之曾嫁女至僧伽……〔參照波逸提六三.一〕……應如是言:『尊姊!我某甲是依某甲尊姊滿十二歲之曾嫁女至僧伽處……〔波逸提六三.一。「式叉摩那」換為「滿十二歲之曾嫁女」〕……我如是知解。』」 應告彼滿十二歲之曾嫁女,而作如是言……〔參照波逸提六三.一〕……「……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令滿十二歲之曾嫁女,未於二年學六法戒而受具戒者,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滿十二歲」者,已達十二歲。 「曾嫁女」者,曾與男子接觸之謂。 「二年」者,……〔參照波逸提六三.二〕……滿十二歲之曾嫁女於二年學六法戒而令受具戒,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比丘尼等令滿十二歲之曾嫁女,已於二年學六法戒者,未得僧伽之許可而受具戒。諸比丘尼作如是言:「來!式叉摩那……〔參照波逸提六四.一〕……」……「何以比丘尼等令滿十二歲之曾嫁女,已於二年學六法戒者,未得僧伽之許可而受具戒耶?」……言諸比丘曰:「諸比丘!規定滿十二歲之曾嫁女,已於二年學六法戒者,給予受具戒之許可〔羯磨〕。諸比丘!應如是與:其滿十二歲之曾嫁女,已於二年學六法戒者至僧伽處……〔參照波逸提六三.一〕……應如是言:『尊姊!我某甲乃依某甲尊姊之滿十二歲曾嫁女,已於二年學六法戒者,乞僧與我受具戒之許可。』二次……『……〔波逸提六三.一。「式叉摩那」換為「滿十二歲之曾嫁女,已於二年學六法戒者」;「二年學六法戒羯磨」換為「受具戒之許可」〕……我如是知解。』」 於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其比丘尼已……「……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令滿十二歲之曾嫁女,已於二年學六法戒者,未得僧伽之許可而受具戒者,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滿十二歲」者,已達十二歲。 「曾嫁女」者,曾與男子接觸。 「二年」者,二歲。 「學〔……〕戒」者,於六法學戒。 「未得〔……〕許可」者,不依白二羯磨給予受具戒之許可。 「令〔……〕受具戒」者,……〔參照波逸提六三.二〕……滿十二歲之曾嫁女於二年學六法戒且得僧伽之許可而令受具戒,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使弟子受具戒後,二年不教護又不令教護,彼尼等愚癡無能,不知淨與不淨。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尊姊偷蘭難陀令弟子受具戒而二年不教護又不令教護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不令教護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不令教護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使弟子受具戒後,二年不教護又不令教護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弟子」者,言共住弟子。 「使〔……〕受具戒」者,使受具足戒。 「二年」者,二歲。 「不教護」者,自己不教護誦經、問義、訓誡、教義。「不令教護」者,不令他人教護。 云:「我二年不教護又不令教護。」依此而放棄其責任者,波逸提。 (2)有障難、求不得、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六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比丘尼受具戒後,二年不隨師學,彼等愚癡無能,不知淨事或不淨事。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等受具戒後,二年不隨師學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不隨師學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不隨師學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受具戒後,二年不隨師學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受具戒後」者,受具足戒以後。 「師」者,言和尚也。 「不隨〔……〕學」者,不自隨侍。云:「二年不隨學。」而放棄其責任者,波逸提。 (2)和尚愚癡或無慚者、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令弟子受具戒,不遠離〔至一定之地方〕、不令遠離,而為其主人所捉。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偷蘭難陀令弟子受具戒,不遠離、不令遠離,而為其主人所捉耶?此比丘尼若離去者,當不為主人所捉。」……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令弟子受具戒,不遠離、不令遠離,而為其主人所捉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不遠離、不令遠離,而為其主人所捉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令弟子[14]受具戒後,不遠離或不令遠離五六由旬者,波逸提。」 ᅟᅟ==[14] 此云弟子。北傳漢譯律藏謂「如是人」或「淫女」,言曾為娼婦之弟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弟子」者,共住弟子。 「令〔……〕受具戒」者,令受具足戒。 「不遠離」者,不自遠離。「不令遠離」者,不令他遠離。 云:「我不遠離、不令遠離。」而放棄其責任者,波逸提。 (2)有障難、求而不得伴友比丘尼、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七姙婦品——— 波逸提 七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比丘尼令未滿二十歲之童女受具戒,彼女寒、暑……〔波逸提六五.一。「未滿十二歲之曾嫁女」換為「未滿二十歲之童女」;「十二歲」換為「二十歲」〕……「……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令未滿二十歲之童女受具戒者,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未滿二十歲」者,未達二十歲。 「童女」者,言沙彌尼。 「令〔……〕受具戒」者,……〔波逸提六五.二。「未滿十二歲」[15]換為「滿二十歲」〕……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ᅟᅟ==[15] 參照波逸提六五.二,應為未滿十二歲(ūnadvādasavassā)。底本十二誤寫為二十。== 波逸提 七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比丘尼令滿二十歲之童女未於二年學六法戒者受具戒。彼尼愚癡……〔波逸提六六.一。「滿十二歲之曾嫁女」換為「滿二十歲之童女」〕……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規定與十八歲之童女二年學六法戒羯磨。諸比丘!應如是與:彼十八歲之童女至僧伽處……〔波逸提六六.一。『滿十二歲之曾嫁女』換為『十八歲之童女』〕……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令滿二十歲之童女未於二年學六法戒而受具戒者,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滿二十歲」者,達二十歲。 「童女」者,言沙彌尼。 「二年」者,……〔參照波逸提六三.二〕……令滿二十歲之童女於二年學六法戒者受具戒,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比丘尼令滿二十歲之童女於二年學六法戒者,未得僧伽之許可而受具戒。諸比丘尼作是言:「來!式叉摩那!當知此!當與此!持此來!需要此!為此清淨事!」彼等作是言:「尊姊!我等非式叉摩那,我等乃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等……〔波逸提六七.一。『滿十二歲之曾嫁女』換為『滿二十歲之童女』〕……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令滿二十歲之童女於二年學六法戒,未得僧伽之許可而受具戒者,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童女」者,言沙彌尼。 「二年」者,二歲。 「學〔……〕戒」者,於六法學戒。 「未得〔……〕許可」者,不依白二羯磨給予受具戒之許可。 「令〔……〕受具戒」者,……〔參照波逸提六三.二〕……滿二十歲之童女於二年學六法戒且得僧伽之許可而令受具戒,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比丘尼等未滿十二夏而令人受具戒。彼愚癡無能,不知淨與不淨;弟子亦愚癡無能,不知淨與不淨。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等未滿十二夏而令人受具戒耶?」……乃至……「諸比丘!……實令……受具戒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何以……令……受具戒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受具戒後〕未滿十二夏而令人受具戒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未滿十二夏」者,〔受具戒後〕未達十二年。 「令〔……〕受具戒」者,……〔波逸提六一.二(一)〕……師突吉羅。 (2)滿十二夏而令受具戒,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比丘尼等滿十二夏,未得僧伽之許可而令人受具戒。彼愚癡……〔波逸提七四.一。「未滿十二夏」換為「滿十二夏未得僧伽之許可」〕……「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規定給予滿十二夏之比丘尼許可授具戒。諸比丘!應如是與:其滿十二夏之比丘尼至僧伽處,偏袒右肩,禮長老比丘尼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尊姊等!我某甲乃滿十二夏之比丘尼,乞僧伽之許可授具戒。』 應二次乞請……乃至……應三次乞請。該比丘尼應由僧伽確認〔是否〕聰明而有慚愧心。若愚癡又無慚愧者,不應與之;若愚癡而有慚愧心,不應與之;若聰明而無慚愧心,不應與之;若聰明又有慚愧心,當與之。諸比丘!應如是與。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尼於僧中唱言: 『大姊僧!請聽!此某甲滿十二夏之比丘尼,乞僧伽之許可授具戒。若僧時機可者……〔參照波逸提六三.一等〕……我如是知解。』」 時,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其比丘尼已,說不善持身……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滿十二夏,未得僧伽之許可而令人受具戒者,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滿十二夏」者,〔受具戒〕達十二夏。 「未得〔……〕許可」者,不依白二羯磨給予授具戒之許可。 「令〔……〕受具戒」者,……〔波逸提六三.二〕……滿十二夏者且得僧伽之許可而令受具戒,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旃達加利比丘尼至比丘尼僧伽處乞授具戒之許可。其時,比丘尼僧伽認定旃達加利比丘尼:「尊姊!汝所授具戒實已充足矣!」而不與授具戒之許可。旃達加利比丘尼應諾:「是!」其時,比丘尼僧伽與其他比丘尼等授具戒之許可。旃達加利比丘尼譏嫌非難:「我豈是愚癡耶?我豈是無慚愧耶?僧伽與其他比丘尼等授具戒之許可而不與我。」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旃達加利被說:『尊姊!汝所授具戒實已充足矣!』而應諾:『是!』事後却瞋嫌耶?」……乃至……「諸比丘!實旃達加利比丘尼被說:『尊姊!……』……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旃達加利比丘尼被說:『尊姊!……』……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被說:『尊姊!汝所授具戒實已充足矣!』而應諾:『是!』事後卻瞋嫌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尊姊!汝所授具戒實已充足矣!」者,「尊姊!由汝受具戒實已充足」之意。 應諾:「是!」事後却瞋嫌者,波逸提。 (2)瞋嫌事實上有愛、瞋、癡、怖行為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式叉摩那至偷蘭難陀比丘尼處乞受具戒,偷蘭難陀比丘尼對該式叉摩那言:「友!汝若與我衣,我即令汝受具戒。」但不令受具戒,又不為令受具戒而努力。於是,該式叉摩那以此事語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偷蘭難陀對式叉摩那曰:『友!汝若……』而不令受具戒又不為令受具戒而努力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不為……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不為……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對式叉摩那言:『友!汝若與我衣,我令汝受具戒。』彼尼其後無障難而不令受具戒,又不為令受具戒而努力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式叉摩那」者,於二年學六法戒者。 「友!汝若〔……〕令汝受具戒」者,如是,我使汝受具戒之意。 「彼尼其後無障難」者,即無有障難。 「不令受具戒」者,自不為之受具戒。 「不為令受具戒而努力」者,不令他人為之也。言:「我不令受具戒,不為令受具戒而努力。」而放棄其責任者,波逸提。 (2)有障難、求不得、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式叉摩那至偷蘭難陀比丘尼處乞受具戒,偷蘭難陀比丘尼對該式叉摩那言:「友!汝若二年隨我學者,我令汝受具戒。」……〔波逸提七七.一〕……「……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對式叉摩那言:『友!汝若二年隨我學者,我令汝受具戒。』其後彼尼無障難而不令受具戒,又不為令受具戒而努力者,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式叉摩那」者,於二年學六法戒者。 「友!汝若二年隨我學者」,二歲隨侍我。 「我令汝受具戒」者,如是,我使汝受具戒之意。彼尼無障難……〔波逸提七七.二〕……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七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令因與男子及童子交往而起瞋恚,陷於憂愁之旃達加利式叉摩那受具戒。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友!何以偷蘭難陀令因與男子交往……受具戒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令因與男子交往……受具戒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令因與男子交往……受具戒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令因與男子及童子交往而起瞋恚,陷於憂愁之式叉摩那受具戒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男子」者,達二十歲者。「童子」者,未達二十歲者。 「交往」者,以非隨順行之身語而交往。 「起瞋恚」者,言怒也。 「陷於憂愁」者,對〔男子〕生苦而陷於憂愁。 「式叉摩那」者,於二年學六法戒者。 「令〔……〕受具戒」者,……〔波逸提六一.二〕……師突吉羅。 (2)不知而令受具戒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令父母及夫主未聽許之式叉摩那受具戒。父母及夫主譏謙非難:「何以偷蘭難陀令我等未聽許之式叉摩那受具戒耶?」諸比丘尼聞父母及夫主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偷蘭難陀令父母及夫主未聽許之式叉摩那受具戒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令父母……受具戒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令父母……受具戒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令父母及夫主未聽許之式叉摩那受具戒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父母」者,言能生者。 「夫主」者,所有者也。 「未聽許」者,不許可也。 「式叉摩那」者,於二年學六法戒者。 「令〔……〕受具戒」者,……〔同波逸提六一.二〕……〔見證〕阿闍梨,突吉羅。 (2)不知而受具戒、得許可而受具戒,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一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欲為式叉摩那受具戒而令集諸長老比丘尼[16],見有多嚼食、噉食而云:「尊師等!我尚不令式叉摩那受具戒。」而令諸長老比丘尼離去。然後令集提婆達多、拘迦利迦、迦留羅提舍、騫陀毘耶子、娑勿陀達而使式叉摩那受具戒。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友偷蘭難陀欲由別住者給予承諾而使式叉摩那受具戒耶?」……乃至……「諸比丘!偷蘭難陀比丘尼實欲由別住者給予承諾而使式叉摩那受具戒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偷蘭難陀比丘尼……使式叉摩那受具戒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ᅟᅟ==[16] 原語 there bhikkhū 意為諸長老比丘,日譯為長老比丘尼。== 任何比丘尼,欲由別住者給予承諾而使式叉摩那受具戒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欲由別住者給與承諾」者,由受具戒者之別住眾。 「式叉摩那」者,……〔同波逸提八〇.二(一)〕……阿闍梨突吉羅。 (2)令未受具戒之別住眾受具戒,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二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比丘尼等年年使人受具戒以致住房不足。諸人……非難:「何以比丘尼等年年使人受具戒以致住房不足耶?」諸比丘尼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等年年使人受具戒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年年使人受具戒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受具戒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年年使人受具戒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年年」者,每歲也。 「使人受具戒」者,……阿闍梨突吉羅。 (2)隔一年受具戒,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比丘尼等一年使二人受具戒以致住房不足。諸人譏謙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一年使二人受具戒以致住房不足耶?」諸比丘尼聞諸人之譏嫌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參照波逸提八二.一〕……「……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一年使二人受具戒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一年」者,一歲也。 「使二人受具戒」者,使二人受具足戒。云:「使二人受具戒。」而……眾僧或……〔波逸提六一.二〕……阿闍梨突吉羅。 (2)隔一年受具戒,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八童女品——— 波逸提 八四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尼持〔傘〕蓋著履。諸人……非難:「何以比丘尼等持蓋著履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尼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尼持蓋著履耶?」……乃至……「諸比丘!實……著履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持蓋著履耶?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持蓋著履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尼制立學處。 (2)其時,一比丘尼病,彼尼無蓋、履而不安樂。……白世尊。「諸比丘!病比丘尼聽許持蓋著履。諸比丘!比丘尼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無病而持蓋著履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無病」者,彼無蓋、履而安樂也。「病」者,彼無蓋、履則不安樂也。 「蓋」者,有三種蓋:白布蓋、藺蓋、葉蓋。〔此等〕有用蔓達羅拔陀作及沙羅迦拔陀作。 「持、著」者,即持、著一次,亦波逸提。 (2)於無病有無病想而持蓋著履者,波逸提。於無病有疑想……於無病有病想……波逸提。持蓋不著履者,突吉羅。著履不持蓋者,突吉羅。於病有無病想者,突吉羅。於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病有病想者,不犯也。 (3)病者、持著於僧園及僧園之境界、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五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尼乘於乘坐物而往。諸人……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乘於乘坐物而往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尼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尼乘於乘坐物而往耶?」……乃至……「諸比丘!六群比丘尼實乘……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六群比丘尼乘……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乘於乘坐物而往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尼制立學處。 (2)時,一比丘尼因病不能步行……白世尊。「諸比丘!聽許病者乘於乘坐物。諸比丘!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無病乘於乘坐物而往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無病」者,能步行也。「病」者,不能步行也。 「乘坐物」者,乃瓦伊哈車(vayhā 山轎車)、羅達車(ratha 車輿)、沙迦達車(sakaṭa 貨車)、山達摩尼迦車(sandamānikā 戰車)、轎、椅轎也。 「往」者,一次往,亦波逸提。 (2)於無病有無病想而乘於乘坐物而往者,波逸提。於無病有疑想……於無病有病想……波逸提。於病有無病想者,突吉羅。於病有疑想者,突吉羅。於病有病想者,不犯也。 (3)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比丘尼是一女人所供養之尼。時,其女人對彼尼曰:「然!尊姊!此腰布給與某女人!」其時,比丘尼想:「我若持〔腰布〕與鉢而行,當有艱難。」即著〔此腰布〕而行。彼尼於道中,絲斷而撒散。諸人……非難:「何以比丘尼等著腰布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尼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等著腰布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實著腰布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著腰布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著」者,一次著,亦波逸提。 a'「腰布」者,纏於腰之布。 (2)因病者、著帶,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七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尼著婦女之裝飾物。諸人……非難:「何以比丘尼等著婦女之裝飾物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尼聞彼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尼著婦女之裝飾物耶?」……乃至……「諸比丘!實著……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著……耶?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著婦女之裝飾物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著」者,一次著,亦波逸提。 a'「婦女之裝飾物」者,著於頭、掛於頸、著於手、纏於足、縛於腰等物。 (2)因病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尼身塗香、脂粉。諸人……〔參照波逸提八七.一。「著婦女裝飾物」換為「塗香、脂粉」〕……「……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塗香、脂粉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a 「塗」者,塗之者,突吉羅。塗已者,波逸提。 a'「香」者,任何有香氣之物。「脂粉」者,任何有色澤之物。 (2)病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八九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尼以香料、胡麻滓塗身,諸人……〔參照波逸提八七.一。「塗香、脂粉」換為「香料、胡麻滓」〕……「……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以香料、胡麻滓塗於身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香料」者,任何有香氣之物。「湖麻滓」者,磨碎之胡麻。 「塗於身」者,塗此於身者,突吉羅。塗已者,波逸提。 (2)病者、塗不磨碎之胡麻,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九〇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比丘尼等令比丘尼揉身又按摩之。諸人來巡拜精舍,見〔此〕而譏嫌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令比丘尼揉身又按摩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尼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令……按摩耶?」……乃至……「諸比丘!比丘尼等實令……按摩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等……按摩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若令比丘尼揉身或按摩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比丘尼」者,其他比丘尼。 「令〔……〕揉」者,揉者,波逸提。 「或按摩」者,按摩者,波逸提。 (2)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九一、九二、九三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比丘尼等令式叉摩那揉身又按摩之……乃至……令沙彌尼……乃至……令白衣女……乃至……諸人巡拜精舍,見此而譏嫌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令白衣女揉身又按摩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參照波逸提九〇.一〕……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令式叉摩那〔沙彌尼、白衣女〕揉身又按摩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式叉摩那」者,於二年學六法戒者。「沙彌尼」者,受持十學處者。「白衣女」者,言在家女。 「令揉」者,若揉之者,波逸提。「按摩」者,按摩者,波逸提。 (2)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九四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比丘尼等於比丘前,不問而坐於座牀。諸比丘……非難:「何以比丘尼等於比丘前,不問而坐於座牀耶?」……乃至……「諸比丘!實……座牀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座牀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於比丘前,不問而坐於座牀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比丘前」者,受具戒者之前。 「不問」者,未得許可也。 「坐於座牀」者,即使坐於地上,亦波逸提。 (2)於不問有不問想而就座者,波逸提。於不問有疑想……於不問有問想……波逸提。於問有不問想者,突吉羅。於問有疑想者,突吉羅。於問有問想者,不犯也。 (3)問而就坐、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九五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比丘尼不得許可而質問比丘。比丘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不得許可而質問比丘耶?」……乃至……「諸比丘!……(參照波逸提九四.一)……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不得許可而質問比丘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不得許可」者,不問。 a 「質問」者,得許可於經而問律或論者,波逸提。得許可於律而問經或論者,波逸提。得許可於論而問經或律者,波逸提。 a'「比丘」者,受具戒者。 (2)於不問有不問想而質問者……〔波逸提九四.二(二)〕……不犯也。 (3)得許可而問、無指定而得許可對任何事皆問,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波逸提 九六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比丘尼不著僧祇支衣而入村乞食,途中〔遇〕旋風吹襲而掀起僧伽梨衣,諸人喧叫:「尊姊之腰甚美!」其比丘尼受諸人之嘲笑而憂惱。於是,其比丘尼返歸住處,以此事語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比丘尼不著僧祇支衣而入村耶?」……乃至……「諸比丘!實……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不著僧祇支衣而入村者,波逸提。」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不著僧祇支衣」者,無披僧祇支衣。「僧祇支衣」者,頸以下、臍以上,為覆蓋之物。 「入村」者,有籬之村,越籬者,波逸提。無籬之村,入境界者,波逸提。 (2)失衣者、衣被燒、病者、無念者、無知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九蓋品——— 諸大姊!百六十六波逸提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姊:「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姊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波逸提終[17]——— ᅟᅟ==[17] 底本 khuddakaṁ niṭṭhitaṁ 從暹羅本讀為 pācittiyā niṭṭhitaṁ 也。== 諸大姊!今誦出八提舍尼法。 提舍尼 一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尼乞酥而食。諸人……非難:「何以比丘尼等乞酥而食耶?何人不好善調理者?誰不喜甘味?」諸比丘尼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尼乞酥而食耶?」……乃至……「諸比丘!六群比丘尼實乞酥而食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食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乞酥而食者,此比丘尼應懺悔:『友!我犯應受非難、不相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為此懺悔。』」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尼制立學處。 (2)其時,比丘尼等生病,看病比丘尼對患病比丘尼作是言:「友!堪忍否?得過否?」「友!以前我等乞酥食,是故我等安樂。然,今為世尊所禁,畏慎不乞,是故不樂。」……白世尊。「諸比丘!病比丘尼聽許乞酥。諸比丘!比丘尼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無病乞酥而食者,此比丘尼應懺悔:『友!我犯應受非難、不相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為此懺悔。』」 二 (1)「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無病」者,無酥亦安樂也。「病」者,無酥則不安樂也。 「酥」者,牛乳酥、或山羊乳酥、或水牛乳酥,凡是其肉清淨者之酥。 無病而為己乞,乞者突吉羅。欲食而捉者,突吉羅。每咽食者,提舍尼。 (2)於無病有無病想而乞酥食者,提舍尼。於無病有疑想……於無病有病想……提舍尼。於病有無病想,突吉羅。於病有疑想,突吉羅。於病有病想者,不犯也。 (3)病者、於病時乞無病時食、食病者之殘餘、受親戚之請時、為他人、由己財,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提舍尼 二~八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尼乞食提羅油(tela 胡麻油),乞食蜜、砂糖……魚……肉……乳……酪等。諸人……〔提舍尼一.一(一)(二)「酥」換為「酪」〕……「……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尼,無病乞油〔蜜、砂糖、魚、肉、乳、酪〕而食者,此比丘尼應懺悔:『友!我犯應受非難、不相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為此懺悔。』」 二 「任何」者,……比丘尼之意。 「無病」者,無酪而安樂。「有病」者,無酪而不安樂。 「油」者,胡麻油、芥子油、蜜樹油、萞麻子油、獸油也。「蜜」者,蜂蜜也。 「砂糖」者,榨甘蔗莖而得者也。「魚」者,水中物也。「肉」者,淨肉也。「乳」者,牛乳、或山羊乳或水牛乳等,凡其肉清淨者之乳也。「酪」者,此等乳之酪也。 無病而為己……〔提舍尼一.二,「酥」換為「酪」〕……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諸大姊!八提舍尼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姊:「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姊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提舍尼終——— 諸大姊!今誦出此等眾學法。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尼著內衣令前後垂下。諸人……非難:「何以比丘尼等著內衣令前後垂下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尼等聞彼等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尼著……耶?」……乃至……「諸比丘!六群比丘尼實著……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比丘尼著……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我著內衣當覆全圓』,應當學。」 應以內衣覆全圓,即覆臍圓、膝圓。不恭敬故,令前後垂下而著者,突吉羅。 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事故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七五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尼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諸人……非難:「何以諸比丘尼於水上……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諸比丘尼聞諸人之……非難。諸比丘尼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尼……耶?」於是,諸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其時,世尊問諸比丘:「諸比丘!六群比丘尼實……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六群比丘尼……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誦此學處—— 『我當不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應當學。」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尼制立學處。 (2)其時,病比丘尼畏慎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白世尊。「諸比丘!聽許病比丘尼於水上……。諸比丘!比丘尼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我無病當不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應當學。」 無病者不得於水上大、小便或唾痰。不恭敬故,無病於水上大、小便或唾痰者,突吉羅。 非故意者、無念者、無知者、有病者、行於地上而散延於水中、事故時,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諸大姊!眾學法已誦竟。於此,我今……知解。 ———眾學法終——— 諸大姊!今誦出此七滅諍法。 每諍論生起為止靜而滅除之—— 應與現前毘尼、 應與憶念毘尼、 應與不癡毘尼、 應作自言治、 多人語、 覓罪相、 如草覆地。 諸大姊!七滅諍法已誦竟。於此,我今……知解。 諸大姊!已誦出因緣、已誦出八波羅夷法、已誦出十七僧殘法、已誦出三十捨墮法、已誦出百六十六波逸提法、已誦出八提舍尼法、已誦出眾學法、已誦出七滅諍法。凡是已收入佛之戒經,正確含攝於戒經者,盡於每半月誦出,由此一切和合、歡喜、無諍而修學之。 ———比丘尼分別終——— ———兩分別終——— #----------------------------------------------------------------------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第 2 冊 No. 1 經分別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