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藏  附隨(Parivāra)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正覺 第一 大分別[1] ᅟᅟ==[1] 大分別(mahāvibhanga),舉關於經分別中比丘戒之綱要,故名大分別。參照南傳律藏一、二。== 一 〔四波羅夷〕 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於何處制立第一波羅夷耶?因何人耶?為何事耶?其處有制[2]、隨制、不隨犯制耶?〔於一切處〕遍通制耶?〔一處〕限定制耶?〔比丘、比丘尼〕共通制[3]耶?不共通制耶?〔比丘、比丘尼中〕一部眾制耶?兩部眾制耶?於五種波羅提木叉讀誦[4]法中,入於何處、攝入於何處耶?依何讀誦法而誦出耶?四種失壞[5]中,為何種失壞耶?七種罪聚中,為何種罪聚耶?六種犯罪等起[6]中,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四種諍事中,為何種諍事耶?七種滅法中,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其中何者為毘尼而何者為阿毘毘尼、何者為波羅提木叉而何者為增上波羅提木叉、何者為失壞而何者為成就、何者為道?世尊依幾種義利而制立第一波羅夷,何人學習、何人學習已、〔戒〕住何處、何人護持、為何人之語而由何人傳承之? ᅟᅟ==[2] 制(paññatti),依某因緣,為最初制立之根本規定。隨制(anupaññatti),依其他因緣,更補正此者。不隨犯制(anupannapaññatti),尚無犯罪之人而制戒者。若依註言,除比丘尼之八敬重法外,凡戒者,謂隨犯隨制也。== ᅟᅟ==[3] 共通制(sādhāraṇa-paññatti),於比丘為罪者,於比丘尼亦為罪也。(參照南傳律一之五五頁,Vp. vol. II, p. 258)次之兩部眾制,於意義亦無不同。== ᅟᅟ==[4] 五種波羅提木叉讀誦(pañca pātimokkhuddesā),參照大品第二犍度十五.一。== ᅟᅟ==[5] 四種失壞(catasso vipattiyo),以下參照第四無間省略.一(一一)。== ᅟᅟ==[6] 六種犯罪等起(cha āpattisamutthānā),犯罪生起之種類,依行為器官之三業而分六種,即:身犯、口犯、身口犯、身意犯、口意犯、身口意犯也(參照四.一二)《十誦律》第五十七卷,犯起因緣有:身犯、口犯、身意犯、口意犯、身口意犯五種。但「意犯無」是律之特色。== (1)「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於何處制立第一波羅夷耶?」言:「於毘舍離制之也。」「因何人耶?」言:「因須提那迦蘭陀子也。」「為何事耶?」言:「須提那迦蘭陀子與故妻共行不淨法之事也。」「其處有制、隨制、不隨犯制耶?」言:「有一制、二隨制,其處無不隨犯制。」「為遍通制、限定制耶?」言:「遍通制也。」「為共通制、不共通制耶?」言:「共通制也。」「一部眾制、兩部眾制耶?」言:「兩部眾制也。」「五種波羅提木叉讀誦法中,入於何處、攝入於何處耶?」言:「沒入於因緣,攝入於因緣。」「依何種讀誦法而誦出耶?」言:「依第二讀誦法而誦出。」「於四種失壞中,為何種失壞耶?」言:「壞戒也。」「於七種罪聚中,為何種罪聚耶?」言:「波羅夷罪聚也。」「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言:「依一種等起而生起,即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於四種諍事中,為何種諍事耶?」言:「犯罪諍事也。」「於七種滅諍法中,依幾種滅諍法而滅之耶?」言:「依兩種滅諍法而滅之,依現前毘尼及自言治也。」 「其中何者為毘尼而何者為阿毘毘尼耶?」「制為毘尼而細說為阿毘毘尼也。」「何者為波羅提木叉、何者為增上波羅提木叉耶?」言:「制為波羅提木叉而細說為增上波羅提木叉也。」「何者為失壞耶?」言:「不律儀失壞也。」「何者為成就耶?」言:「律儀成就也。」「何者為道行耶?」言:「言:『我應不如是作。』終生至死護持,於學處學行也。」「依幾種義利故,世尊制立第一波羅夷耶?」言:「依十利故,世尊制立第一波羅夷:為攝僧,為僧安樂,為調伏惡人,為善比丘安樂住,為斷現世漏,為滅後世漏,為令未信者生信,為令已信者增長,為正法久住,為敬重律。」「何人學習耶?」「有學及善凡夫也。」「何人已學戒耶?」言:「阿羅漢已學戒也。」「住立於何處耶?」言:「住立於好學之處。」「何人護持耶?」言:「彼具〔律藏及釋疏知解〕者護持也。」「何人之語耶?」言:「世尊、應供、等正覺者之語也。」「由何人傳承之耶?」言:「次第傳承也,即: 優波離、提沙迦以及蘇那迦、悉伽婆,第五目犍連子帝須,此等於閻浮提(印度本土)稱為吉祥〔人〕。 其後,摩哂陀、伊提耶、鬱帝迦、參婆樓及博學之拔陀,此等龍象有大智慧,由閻浮提前來此地(錫蘭),彼等於銅鍱洲(錫蘭)誦出律藏,教授五部尼柯耶及七論[7]。 ᅟᅟ==[7] 底本 pakāraṇa,於暹羅本等為 pakaraṇa。七拔伽羅那,即所謂南方七論。== 其後賢明之大阿栗吒及博學之帝沙達多,有信念之伽羅須末那,長老名帝加及博學之地伽須末那。 又有伽羅須末那及龍象之佛護,賢明長老帝須及博學長老提婆。 又有賢明通達律藏之須摩那,多聞而難屈伏如象王之專那伽于樓醯那,善被尊崇之曇無波離,其弟子名差摩,有大智慧,通達三藏,於島中,如諸星之王(月),以智慧而輝耀。 博學之鄔波底沙及大說法者觸天。 更有賢明之須摩那,多聞之佛波那摩,通達三藏大說法者摩訶修奧。 更有通達律而賢明之優波離,大智慧者,為大龍而通曉傳統之正法。 更有賢明者阿波耶,遍通三藏,賢明之長老帝沙,通達律。 彼弟子有大智慧,多聞之佛波,彼護持聖教,樹立於閻浮提。 又賢明通達律之周羅婆耶,賢明而通曉傳統正法之帝沙長老,賢明而通達律藏之周羅帝瓦,賢明遍通律之私波長老。 此等龍象,有大智慧,解律通道,於銅鍱洲,宣說律藏。」 (2)「依彼……世尊,於何處制立第二波羅夷耶?」言:「於王舍城制之也。」「因何人耶?」言:「因檀尼迦陶師子也。」「為何事耶?」言:「為檀尼迦陶師子取不與王木材之事也。」「有一制、一隨制。」「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言:「依三種等起而生起,即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與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 (3)「……乃至……於何處制立第三波羅夷耶?」言:「於毘舍離制之也。」「因何人耶?」言:「因眾多比丘也。」「為何事耶?」言:「為眾多比丘互斷其命之事也。」「有一制、一隨制。」「六種犯罪等起中……〔參照(二)〕……有由身、語、意生起。」 (4)「……乃至……於何處制立第四波羅夷耶?」言:「於毘舍離制之也。」「因何人耶?」言:「因婆裘河畔之諸比丘也。」「為何事耶?」言:「因婆裘河畔之諸比丘,向諸居士互相讚歎上人法之事也。」「有一制、一隨制。」「六種犯罪等起中……〔參照(二)〕……有由身、語、意生起。」 ———四波羅夷終——— 攝頌 不淨.不與取     人體.上人法 為四波羅夷     斷頭事無疑 〔十三僧殘〕[8] ᅟᅟ==[8] 以下十三僧殘,參照南傳律一,一五三頁以下。== (1)「依彼智者、見者、應供、等正覺者之世尊,於何處制立行泄不淨之僧殘法耶?因何人耶?為何事耶?……〔參照一波羅夷〕……世尊依幾種義利而制立行泄不淨之僧殘,何人學習、何人學戒已、住立於何處、何人護持、為何人之語、由何人傳承之?」 「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於何處制立行泄不淨之僧殘耶?」言:「於舍衛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具壽施越也。」「為何事耶?」「具壽施越以手行泄不淨之事也。」「其處有制、隨制、不隨犯制耶?」「有一制、一隨制,無不隨犯制。」「遍通制耶?限制定耶?」「遍通制也。」「共通制耶?不共通制耶?」「不共通制也。」「一部眾之制耶?兩部眾制耶?」「一部眾之制也。」「五種……沒入於因緣、攝入於因緣。……依第三讀誦法而誦出……戒壞……僧殘罪聚……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罪諍事……依兩種滅諍法而滅之,依現前毘尼與自言治也……〔參照波羅夷(一)〕……依幾種義利故,世尊制立故出精之僧殘耶?」「依十利故,世尊制立故出精之僧殘:為攝僧……為敬重律。」「何人學習耶?」「有學及……於銅鍱洲,宣說律藏。」 (2)「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於何處制立與女人身相觸之僧殘耶?」「於舍衛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具壽優陀夷也。」「為何事耶?」「因具壽優陀夷與女人身相觸之事也。」「一制也。」「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3)「……乃至……於何處制立對女人言粗惡語之僧殘耶?」「於舍衛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具壽優陀夷。」「為何事耶?」「具壽優陀夷對女人言粗惡語之事也。」「一制也。」「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三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與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 (4)「……乃至……於何處制立於女人前為己讚歎淫欲供養之僧殘耶?」「於舍衛城制之也。」……「……因具壽優陀夷……具壽優陀夷於女人前為己讚歎淫欲供養……〔參照(三)〕」 (5)「……乃至……於何處制立為媒者之僧殘耶?」「於舍衛城制之也。」……「……因具壽優陀夷……具壽優陀夷為媒者……有一制、一隨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亦不由意,有由語生起而不由身亦不由意,有由身與語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與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 (6)「……乃至……於何處制立自乞造房舍之僧殘耶?」「於阿羅毘制之也。」……「……因阿羅毘之諸比丘……阿羅毘之諸比丘自乞而令造房舍……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7)「……乃至……於何處制立造大精舍之僧殘耶?」「於憍賞彌制之也。」……「……因具壽闡陀……具壽闡陀求精舍之地而伐一神廟樹……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8)「……乃至……於何處制立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比丘之僧殘耶?」「於王舍城制之也。」……「……因慈比丘、地比丘……慈比丘、地比丘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具壽沓婆摩羅子……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9)「……乃至……於何處制立唯取異事中之某種類似點,以波羅夷法誹謗比丘之僧殘耶?」「於王舍城制之也。」……「……因慈比丘、地比丘……慈比丘、地比丘以異事中……誹謗具壽沓婆摩羅子……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10)「……乃至……於何處制立破僧比丘被諫告至二次不捨之僧殘耶?」「於王舍城制之也。」……「……因提婆達多……提婆達多企圖破和合僧……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 (11)「……乃至……於何處制立隨破僧者之諸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耶?」「於王舍城制之也。」……「……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為提婆達多企圖破僧之徒黨……有一制……依一種等起……」 (12)「……乃至……於何處制立惡口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耶?」「於憍賞彌制之也。」……「……因具壽闡陀……由諸比丘如法語具壽闡陀,而〔具壽闡陀〕以自身為不可共語……有一制……依一種等起……」 (13)「……乃至……於何處制立比丘穢污俗家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耶?」「於舍衛城制之也。」……「……因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僧眾與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驅出羯磨,而誹謗諸比丘是隨愛、隨瞋、隨癡、隨怖者……有一制……依一種等起……。」 ———十三僧殘終——— 攝頌 不淨.身觸.粗語     為己讚淫欲法 媒介造房精舍     無根.似是.破僧 助破.惡口.污俗     此為十三僧殘 〔二不定〕[9] ᅟᅟ==[9] 以下二不定,參照南傳律一,二六三頁以下。== (1)「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於何處制立第一不定耶?因何人耶?為何事耶……依幾種義利故,世尊制立第一不定,……由何人傳承之?」 「依彼……世尊,於何處制立第一不定耶?」「於舍衛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具壽優陀夷也。」「為何事耶?」「具壽優陀夷與女人相對共坐於秘密可淫屏處之事也。」「其處有制……〔參照僧殘(一)〕」……「依第四讀誦法而誦出。」「四種失壞中,為何種失壞耶?」「有戒失壞、行失壞。」「七種罪聚中,為何種罪聚耶?」「有波羅夷罪聚、僧殘罪聚、波逸提罪聚。」「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罪諍事也……依三種滅諍法而滅之,有依現前毘尼與自言治,有依現前毘尼與如草覆地……。」「依幾種義利故,世尊制立第一不定耶?」「依十種義利故,世尊制立第一不定:為攝僧……為敬重律。」「何人學習耶?」「有學及……於銅鍱洲,宣說律藏。」 (2)「依彼……世尊,於何處制立第二不定耶?」「於舍衛城制之也。……因具壽優陀夷……具壽優陀夷與一女人相對共坐於秘密〔處〕之事也。」「其處有制……〔參照不定(一)〕」……「為何種罪聚耶?」「有僧殘罪聚、波逸提罪聚。」「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與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有依……如草覆地。」 ———二不定終——— 攝頌 可淫處不然 不定乃世尊 最勝尊善制 〔三十捨墮〕[10] ᅟᅟ==[10] 以下三十捨墮法,參照南傳律一,二七五頁以下。== 第一 迦絺那衣品 (1)「依彼……世尊,於何處制立長衣〔蓄〕過十日之捨墮耶?」「於毘舍離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六群比丘也。」「為何事耶?」「六群比丘蓄長衣之事也。」「有一制、一隨制。」「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與語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語、意生起。」 (2)「……乃至……於何處制立一夜離三衣之捨墮耶?」「於舍衛城制之也。」……「……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託衣於諸比丘處,唯著安陀會及鬱多羅僧出遊諸國……有一制、一隨制。六種……〔參照捨墮(一)〕……。」 (3)「……乃至……於何處制立納受非時衣〔蓄〕過一月之捨墮耶?」「於舍衛城制之也。」……「……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納受非時衣而〔蓄〕過一月……有一制、一隨制……六種……。」 (4)「……乃至……令非親里比丘尼洗故衣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也……因具壽優陀夷……具壽優陀夷令非親里比丘尼洗故衣……有一制……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5)「……乃至……由非親里比丘尼手受衣之捨墮……於王舍城制之也……因具壽優陀夷……具壽優陀夷由非親里比丘尼手受衣……有一制、一隨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6)「……乃至……向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乞衣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也……因具壽優波難陀釋子……具壽優波難陀釋子向非親里之長者子乞衣……有一制、一隨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7)「……乃至……向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乞過量衣之捨墮……於王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不知量而多乞求衣……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8)「……乃至……未受請而先至非親里居士處,就衣作指示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具壽優波難陀釋子……具壽優波難陀釋子未受請而先至非親里居士處,就衣作指示……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9)「……乃至……未受請而先至非親里居士等處,就衣作指示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具壽優波難陀釋子……具壽優波難陀釋子未受請而先至非親里諸居士處,就衣作指……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10)「……乃至……催促三次以上,〔默〕立六次以上而得衣之捨墮……於王舍城制之……因具壽優波難陀釋子……優婆塞言具壽優波難陀釋子:『大德!請待今日一日。』而不待……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第二 蠶綿品 (11)「……乃至……以雜絹絲作臥具之捨墮……於阿羅毘制之也……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至養蠶家,如是言:『賢者!多煮蠶繭與我等!我等欲作雜絹絲之臥具。』……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12)「……乃至……令作純黑色羊毛臥具之捨墮……於毘舍離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令作純黑色羊毛臥具……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13)「……乃至……不取用一多羅量之白色羊毛、一多羅量之褐色羊毛而作新臥具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唯取用白色羊毛為邊緣,而令作純黑色羊毛之臥具……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14)「……乃至……年年作臥具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年年令作臥具……有一制、一隨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15)「……乃至……不從舊臥具邊緣取用一佛搩手而作新臥具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捨臥具,取阿蘭若者分、乞食者分、糞掃衣者分……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16)「……乃至……持羊毛行過三由旬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持羊毛行過三由旬……有一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亦不由意,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17)「……乃至……令非親里比丘尼洗羊毛之捨墮……於釋迦國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令非親里比丘尼洗羊毛……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18)「……乃至……受持金錢之捨墮……於王舍城制之……因具壽優波難陀釋子……具壽優波難陀釋子受持金錢……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19)「……乃至……買賣種種金銀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買賣種種金銀……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20)「……乃至……行種種交易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具壽優波難陀釋子與遊行者行交易……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第三 鉢品 (21)「……乃至……長鉢蓄過十日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蓄長鉢……有一制、一隨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與語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語、意生起。」 (22)「……乃至……鉢不至五綴而求其他新鉢之捨墮……於釋迦國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依微損、微破、微壞而多乞鉢……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23)「……乃至……得藥而蓄過七日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得藥蓄過七日……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24)「……乃至……熱季之最後一月以前求雨季衣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於熱季最後一月以前求雨季衣……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25)「……乃至……比丘自以衣施與後,忿怒不喜奪回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具壽優波難陀釋子……具壽優波難陀釋子自以衣施與他比丘後,忿怒不喜而奪回……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26)「……乃至……自乞絲令織師織衣之捨墮……於王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自乞絲令織師織衣……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27)「……乃至……未受請而先至非親里居士之織師處,就衣作指示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具壽優波難陀釋子……具壽優波難陀釋子未受請先至非親里居士之織師處,就衣作指示……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28)「……乃至……領受特施衣而蓄過衣時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領受特施衣而蓄過衣時……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29)「……乃至……三衣中之一衣寄置於民家,離其衣過六夜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三衣中之一衣寄置於民家,離其衣過六夜……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30)「……乃至……明知為供養僧之物,而迴入為己有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知是供養僧之物,而迴入為己有……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三十捨墮終——— 攝頌 十日與一夜     一月及浣.取 非親里.指示     兩人及使送 蠶.綿.純二分     六年.臥坐具 羊毛之捉取     二種種交易 二鉢.藥.雨衣     第五之布施 自.織.特施衣     有難.僧伽物 〔九十二波逸提〕[11] ᅟᅟ==[11] 以下九十二單墮法,參照南傳律二,一頁以下。== 第一 妄語品 (1)「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於何處制立故意妄語之波逸提耶?」「於舍衛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喝陀伽釋子也。」「為何事耶?」「喝陀伽釋子與外道論議,以非為是、以是為非之事也。」「有一制。」「依六種犯罪等起中三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與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 (2)「於罵詈語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與比丘諍論,罵善比丘……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3)「以語離間比丘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起鬥諍、諍論,與諸比丘離間語……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4)「令未受具戒者一同逐句誦法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令優婆塞逐句一同誦法……有一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語生起而不由身亦不由意,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 (5)「與未受具戒者同宿過二夜三夜之波逸提……於阿羅毘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與未受具戒者同宿……有一制、一隨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亦不由意,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6)「與女人同宿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具壽阿那律……具壽阿那律與女人同宿……有一制……於羊毛戒[12]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ᅟᅟ==[12] 捨墮十六也。== (7)「對女人說法過五、六語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具壽優陀夷……具壽優陀夷對女人說法……有一制、二隨制……於隨句法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8)「對未受具戒者說實有上人法之波逸提……於毘舍離制之……因婆裘河邊之諸比丘……婆裘河邊之諸比丘向諸居士相互讚歎上人法……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亦不由意,有由語生起而不由身亦不由意,有由身與語生起而不由意。」 (9)「對未受具戒人語比丘粗罪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將他比丘之粗罪語未受具戒人……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乃至……。」 (10)「掘地之波逸提……於阿羅毘制之……因阿羅毘之諸比丘……阿羅毘之諸比丘掘地……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乃至……。」 第二 草木品 (11)「伐草木之波逸提……於阿羅毘制之……因阿羅毘之諸比丘……阿羅毘之諸比丘伐樹……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12)「作異語並惱他〔人〕之波逸提……於憍賞彌制之……因具壽闡陀……具壽闡陀於僧中被糾問罪,作異語而遁辭……有一制、一隨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13)「譏嫌或罵詈之波逸提……於王舍城制之……因慈比丘、地比丘……慈比丘、地比丘譏嫌具壽沓婆摩羅子比丘……有一制、一隨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14)「僧伽之臥牀、椅子、臥褥或坐褥,敷於露地而不收,又未託他人而離去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將僧伽之臥坐具敷於露地而不收,又未託他人而離去……有一制、一隨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15)「敷於僧伽精舍中之臥具不收、不託人而離去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十七群比丘……十七群比丘敷於僧伽精舍之臥具不收、不託人而離去……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16)「於僧伽精舍中,知而擠進先來比丘之〔牀〕間,展設牀座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群擠進長老比丘臥間而展設牀座……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17)「瞋怒不喜,由僧伽精舍將比丘拖出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瞋怒不喜,由僧伽精舍將比丘拖出……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18)「於僧伽精舍樓上,坐於脫腳牀或脫腳椅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於僧伽精舍樓上,用力坐於脫腳椅……有一制……依兩種等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亦不由意,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19)「指示〔覆〕二、三重,過所指示之波逸提……於憍賞彌制之……因具壽闡陀……具壽闡陀造精舍已,再三塗飾,因重壓而令精舍倒塌……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20)「知而將有蟲之水澆草、土之波逸提……於阿羅毘制之……因阿羅毘之諸比丘……阿羅毘之諸比丘知而將有蟲之水澆草、土……有一制……依三種等而生起。」 第三 教誡品 (21)「未被選任而教誡比丘尼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未被選任而教誡比丘尼之事也。」「其處有一制、一隨制、不隨犯制耶?」「有一制、一隨制,其處無不隨犯制也。」……「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語生起而不由身亦不由意,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 (22)「教誡比丘尼至日沒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具壽周利槃特……具壽周利槃特教誡比丘尼至日沒……有一制……於逐句法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23)「至比丘尼住處教誡比丘尼之波逸提……於釋迦國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至比丘尼住處教誡比丘尼……有一制、一隨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24)「言:『諸比丘為利養〔故〕,教誡比丘尼』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言:『諸比丘為利養〔故〕,教誡比丘尼』……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25)「將衣與非親里比丘尼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將衣與非親里比丘尼……有一制、一隨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26)「為非親里比丘尼縫衣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具壽優陀夷……具壽優陀夷為非親里比丘尼縫衣……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27)「與比丘尼豫約同道而行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豫約比丘尼同道而行……有一制、一隨制……依四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亦不由意,有由身與語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身、語、意生起。」 (28)「與比丘尼豫約同乘一船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有一制、一隨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29)「知而令比丘尼周旋取食之波逸提……於王舍城制之……因提婆達多……提婆達多知而令比丘尼周旋取食……有一制、一隨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30)「獨與比丘尼於一秘密處共坐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具壽優陀夷……具壽優陀夷獨與一比丘尼於一秘密處共坐……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 第四 食品 (31)「過而取施食處供食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日日往施食處取食……有一制、一隨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32)「別眾食之波逸提……於王舍城制之……因提婆達多……提婆達多令徒眾於諸家勸化而取食……有一制、七隨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33)「數數食之波逸提……於毘舍離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於一處受請食又於他處取食……有一制、三隨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34)「取二、三鉢之餅,取其以上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不知量而取……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35)「足食已,復取非殘食之嚼食或噉食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足食已,〔更〕於餘處取食……有一制、一隨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36)「任與已足食之比丘非殘食之嚼食或噉食,而取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任與已足食之比丘非殘食之噉食,而取之……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37)「於非時食嚼食或噉食之波逸提……於王舍城制之……因十七群比丘……十七群比丘於非時取食……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38)「食蓄藏之嚼食或噉食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具壽毘拉陀施沙……具壽毘拉陀施沙食蓄藏之食……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39)「為己乞美味食物而食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為己乞美味食物而食……有一制、一隨制……依四種等起而生起。」 (40)「將未與之食物持至口邊之波逸提……於毘舍離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將未與之食物持至口邊……有一制、一隨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第五 裸行品 (41)「親手將嚼食或噉食施與裸行外道或遍行外道男或遍行外道女之波逸提……於毘舍離制之……因具壽阿難……具壽阿難與一遍行外道女兩個餅而以為一個餅……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42)「語他比丘:『來!友!入村或鎮乞食。』〔而帶出〕,〔施食〕與彼或不與彼,令離去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具壽跋難陀釋子……具壽跋難陀釋子語他比丘:『來!友!入村乞食。』〔帶出〕,未與彼食而令離去……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43)「進入食事中之俗家佔座位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具壽跋難陀釋子……具壽跋難陀釋子進入食事中之俗家佔座位……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44)「與女人共坐於秘密屏處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具壽跋難陀釋子……具壽跋難陀釋子與女人共坐於秘密屏處……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45)「獨與一女人秘密共坐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具壽跋難陀釋子……具壽跋難陀釋子獨與一女人秘密共坐……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 (46)「受請食,有他比丘時,不告彼而於食前或食後訪他家之波逸提……於王舍城制之……因具壽跋難陀釋子……具壽跋難陀釋子受請食,於食前、食後訪他家……有一制、四隨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47)「過分乞藥之波逸提……於釋迦國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因釋摩訶男,被言:『大德!請待至此月夜。』而不能等待……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48)「往觀出征軍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為觀出征軍隊而往……有一制、一隨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49)「宿於軍中過三夜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宿於軍中過三夜……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50)「往觀模擬戰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往觀模擬戰……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第六 飲酒品 (51)「飲須羅、面羅耶〔酒〕之波逸提……於憍賞彌制之……因具壽娑伽陀……具壽娑伽陀飲酒……有一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與意,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52)「以指胳肢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以指胳肢他比丘而令笑……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53)「於水中嬉戲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十七群比丘……十七群比丘於阿致羅筏底河戲水……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54)「輕侮之波逸提……於憍賞彌制之……因具壽闡陀……具壽闡陀輕侮……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55)「令比丘恐怖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令他比丘恐怖……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56)「燃火暖身之波逸提……於婆祇國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燃火暖身……有一制、二隨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57)「半月以內沐浴之波逸提……於王舍城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見王,沐浴而不知適時……有一制、六隨制[13]……。」「遍通制耶?限定制耶?」「限定制也。」「六種犯罪等起中,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ᅟᅟ==[13] 六隨制,於經分別為五隨制而無六隨制。== (58)「不取三種壞色中之一壞色而著用新衣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不得辨認各自之衣……有一制……六種犯罪等起中,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59)「親自以衣淨施於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或沙彌尼,不還與〔彼〕而著用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具壽跋難陀釋子……具壽跋難陀釋子親自以衣淨施於比丘,不還與〔彼〕而著用……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60)「隱藏比丘之鉢、衣、坐具、針筒、腰帶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隱藏其他比丘之鉢、衣……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第七 有蟲水品 (61)「故意奪生物生命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具壽優陀夷……具壽優陀夷故意奪生物之生命……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62)「知水中有蟲而飲用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知水有蟲而飲用……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63)「知諍事已如法裁決,欲令再羯磨而騷亂之波逸提……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知諍事已如法裁決,欲令再羯磨而騷亂……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64)「知他比丘之粗罪而覆藏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知他比丘之粗罪而覆藏……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 (65)「知未滿二十歲者而授予具足戒之波逸提……於王舍城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知未滿二十歲者而授予具足戒……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66)「知為賊隊而共同豫約同路而行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知為賊隊而共同豫約同路而行……有一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身、語、意生起。」 (67)「與女人豫約同道而行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與女人豫約同道而行……有一制……依四種等起而生起。」 (68)「於惡見諫告至三次而仍不捨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原為馴鷹師之阿利吒比丘……原為馴鷹師之阿利吒比丘具有惡見,雖被諫告至三次而仍不捨……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 (69)「知其如是說〔惡見〕,不受從法處分,未捨惡見而與之共事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知其如是說〔惡見〕,未捨惡見,仍與原為馴鷹師之阿利吒比丘共事……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70)「知如是被擯滅之沙彌而予以撫慰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知如是被擯滅之騫荼沙彌而予以撫慰……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第八 如法品 (71)「雖由他比丘如法言之,猶曰:『友!我未詢問其他堪能持律之比丘,我當不持此學處。』之波逸提……於憍賞彌制之……因具壽闡陀……具壽闡陀雖由諸比丘如法言,猶曰:『友!我……不持此學處。』……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72)「誹謗律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誹謗律……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73)「無知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於〔律〕無知……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74)「瞋怒不喜而毆打比丘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瞋怒不喜而毆打他比丘……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75)「瞋怒不喜而對比丘舉手作劍勢之波逸提……〔參照(七四),『毆打』改為『舉手作劍勢』。〕」 (76)「以無根僧殘誹謗比丘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以無根僧殘誹謗他比丘……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77)「故意令他比丘疑惱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故意令諸比丘疑惱……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78)「立於〔與己〕發生諍論不和之諸比丘附近屏處而聽聞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立於〔與己〕發生諍論不和之諸比丘附近屏處而聽聞……有一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身、語、意生起。」 (79)「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後言不平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後言不平……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80)「於僧伽提議決斷時不同意,起座而離去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於僧伽提議決斷時不同意,起座而離去……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 (81)「由和合僧施與衣後言不平之波逸提……於王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由和合僧施與衣後言不平……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82)「知已決定供養僧伽之所得物,而轉施與個人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知已決定供養僧伽之所得物,而轉施與個人……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第九 寶品 (83)「未豫告而入王後宮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具壽阿難……具壽阿難未豫告而入王後宮……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84)「捉寶物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捉寶物……有一制、二隨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85)「不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時入村落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非時入村落……有一制、三隨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86)「作骨製、牙製或角製針筒之波逸提……於釋迦國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不知量而多乞針筒……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87)「令作過量之臥牀或椅子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具壽跋難陀釋子……具壽跋難陀釋子臥於高牀……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88)「令作入綿臥牀或椅子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令作入綿臥牀或椅子……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89)「作過量坐具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未計量而用〔大〕坐具……有一制、一隨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90)「作過量覆瘡衣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未計量而用覆瘡衣……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91)「作過量雨浴衣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未計量而用雨浴衣……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92)「作佛衣量衣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具壽難陀……具壽難陀用佛衣量之衣……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九十二波逸提終——— 攝頌 妄語.罵.離間     逐句.宿.女人 以除有智者     實.有粗罪.掘 草木與異語     譏嫌.牀.臥牀 先至與牽出     拖出.脫腳牀 門窗.有蟲水     未選任.日沒 尼處利與衣     縫衣及公路 船及取食.獨     施食.別眾.數 餅.食足食者     非時.蓄藏乳 楊枝.此十事 裸行並侵害     屏處與秘密 受請.由資具     宿.軍.模擬戰 酒.指及嬉戲     輕侮並恐怖 火以及沐浴     壞色.自.不覆 故意.水.羯磨     粗罪.未二十 約賊.女.未教     共住.被擯滅 如法及混亂     無知.打及舉 無根.故意.聽     不平.起離去 僧伽之與衣     轉與其個人 王.寶及同住     針筒.臥牀.綿 坐具及覆瘡     雨衣及佛衣 諸品之攝頌 妄語及草木     教誡.食.裸行 如法.酒.有蟲     王品.此為九 〔四提舍尼〕[14] ᅟᅟ==[14] 以下四提舍尼法,參照南傳律二,二四三頁以下。== (1)「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由入市井〔乞食〕之非親里比丘尼之手,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之提舍尼……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由入市井之非親里比丘尼之手,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有一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與意,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2)「不拒比丘尼之指示而取食之提舍尼……於王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不拒比丘尼等之指示……有一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與語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語、意生起。」 (3)「於學地認定諸家,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之提舍尼……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不知量而受……有一制、二隨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與意,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4)「於阿蘭若住處、於僧園中親手接受非豫告之硬食或軟食而食之提舍尼……於釋迦國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知劫賊住僧園中而不告知……有一制、一隨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與語生起而不由意,有身、語、意生起。」 ———四提舍尼終——— 攝頌 非親里.指示     學地.阿蘭若 正覺所宣說     為四提舍尼 〔眾學法〕 第一 全圓品[15] ᅟᅟ==[15] 以下眾學法,參照南傳律二之二五六頁以下。== (1)「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不恭敬故,令前後垂下而著內衣之突吉羅……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著內衣而令前後垂下……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2)「不恭敬故,令前後垂下而著上衣之突吉羅……〔參照(一),『內衣』改為『上衣』。〕」 (3)「不恭敬故,將身露現而行於俗家間之突吉羅……〔如前〕……。」 (4)「不恭敬故,將身露現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 (5)「不恭敬故,搖擺手足而行於俗家間之突吉羅……。」 (6)「不恭敬……搖擺手足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 (七.八) 「不恭敬……左右顧視而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 (九.一〇) 「不恭敬……將衣拉上而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 第二 哄笑品 (一一.一二) 「不恭敬……哄笑而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哄笑而行(坐)於俗家間……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 (一三.一四) 「不恭敬……高、大聲而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六群比丘高、大聲而行(坐)於俗家間〔參照(一一)〕……。」 (一五.一六) 「不恭敬……搖身、吊身而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一七.一八) 「不恭敬……搖臂、掉臂……〔參照(一五)〕……。」 (一九.二〇) 「不恭敬……搖頭、吊頭……。」 第三 叉腰品 (二一.二二) 「不恭敬……以手叉腰張肘而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 (二三.二四) 「不恭敬……纏頭而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纏頭而行(坐)於俗家間……。」 (25)「不恭敬……以膝行往俗家間之突吉羅……。」 (26)「不恭敬……以散亂姿態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 (27)「不恭敬……不注意而受施食〔過多〕之突吉羅……。」 (28)「不恭敬……左右顧視而受施食之突吉羅……。」 (29)「不恭敬……受多量汁之突吉羅……。」 (30)「不恭敬……受溢鉢施食之突吉羅……。」 第四 施食品 (三一~三三) 「不恭敬……不注意〔……左右顧視……處處揉捏〕而食施食之突吉羅……。」 (34)「不恭敬……食過量汁之突吉羅……。」 (35)「不恭敬……從中央揉捏而食施食之突吉羅……。」 (36)「不恭敬……以飯覆湯汁或加味物之突吉羅……。」 (37)「不恭敬……無病而為己乞汁、飯而食之突吉羅……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為己乞汁、飯而食……有一制、一隨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 (38)「不恭敬……心存不滿而眺視他人之鉢之突吉羅……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39)「不恭敬……作大飯球之突吉羅……。」 (40)「不恭敬……作長形飯球之突吉羅……。」 第五 飯球品 (41)「不恭敬……飯球未送近口邊即張口之突吉羅……。」 (42)「不恭敬……食時將手全部塞入口中之突吉羅……。」 (43)「不恭敬……口含飯球而言談之突吉羅……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口含飯球而言談……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 (四四~五〇) 「不恭敬……以食物投入口中(……囓飯球而食……脹滿口而食……搖手……撒落飯粒……吐舌……喳喳作聲而食)之突吉羅……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第六 吸食品 (51)「不恭敬……簌簌作聲而食之突吉羅……於憍賞彌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等簌簌作聲而飲牛乳……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五二~五四) 「不恭敬……䑛手(……䑛鉢……䑛唇……)而食之突吉羅……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55)「不恭敬……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之突吉羅……於婆祇國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56)「不恭敬……將混有飯粒之洗鉢水捨棄於俗家間之突吉羅……於婆祇國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將混有飯粒之洗鉢水捨棄於俗家間……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57)「不恭敬……對〔無病而〕手持日傘者說法之突吉羅……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對手持日傘者說法……有一制、一隨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語與意生起而不由身。」 (五八~六〇) 「不恭敬……對手持杖者(……手持刀者……手持武器者……)說法之突吉羅……有一制、一隨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語與意生起而不由身。」 第七 草履品 (六一~六七) 「不恭敬……對〔無病而〕穿草履者(……穿鞋者……坐於乘坐物者……臥牀者……散亂姿態而坐者……纏頭者……覆面者……)說法之突吉羅……有一制、一隨制……(如前)。」 (六八~七二) 「不恭敬……坐於地上為〔無病而〕坐於座牀者(……坐於低座為〔無病而〕坐於高座者……立而為〔無病而〕坐者……行於後為〔無病而〕行於前者……行於道外為〔無病而〕行於道中者……)說法之突吉羅……有一制、一隨制,依六種犯罪等起之一種等起而生起。」 (73)「不恭敬……〔無病而〕站立大、小便之突吉羅……有一制、一隨制,依六種犯罪等起之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74)「不恭敬……〔無病時〕於青草上大、小便及唾痰之突吉羅……。」 (75)「不恭敬……〔無病〕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之突吉羅於何處制立耶?」「於舍衛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六群比丘也。」「為何事耶?」「六群比丘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之事也。」「有一制、一隨制。」「依六種犯罪等起之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七十五學法終——— ———大分別中制處章終——— 攝頌 全圓與覆身     威儀視下方 衣拉上.哄笑     大聲.搖為三 叉腰並纏頭     膝行與亂姿 留意.顧視鉢     適量.汁.滿鉢 留意顧視鉢     順次汁適量 積上而覆蓋     乞故示不滿 不作大.圓形     口.手.不言談 投.囓.脹.振搖     及飯粒撒落 吐舌出口而     喳喳與簌簌 手.鉢.唇.食物     以及混飯粒 對於持傘者     世尊不說法 持杖及持刀     持武器亦然 草履以及鞋     乘物.臥牀者 亂姿及纏頭     以及覆面者 地上與低座     立.後及惡道 立者不與為     青草及水上 諸品總攝頌 全圓與哄笑     叉腰及施食 飯球並吸食     第七草履品 二 〔四波羅夷〕 (1)行不淨法者,犯幾種罪耶?行不淨法者,犯三種罪:於〔鳥獸〕未食之身行不淨法者,波羅夷;於已食多分之身行不淨法者,偷蘭遮;不觸〔肉〕而以生支入於口中者,突吉羅。行不淨法者,犯此三種罪。 (2)不與取者,犯幾種罪耶?不與取者,犯三種罪: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不與物而以盜心取者,波羅夷;值一摩沙迦以上或五摩沙迦以下,不與物而以盜心取者,偷蘭遮;值一摩沙迦或一摩沙迦以下,不與物而以盜心取者,突吉羅。不與物取者,犯此三種罪。 (3)故意奪人生命……犯三種罪:故為〔某〕人掘穽,言:「彼陷而死」者,突吉羅;陷而生苦受者,偷蘭遮;死者,波羅夷。故意……犯此三種罪。 (4)主張空無之上人法……犯三種罪:持不善欲望,貪欲之性而主張空無之上人法者,波羅夷;言:「住汝精舍之比丘是阿羅漢。」對方知解者,偷蘭遮;不知解者,突吉羅。空無……犯此三種罪。 ———四波羅夷終——— 〔十三僧殘〕 (1)行泄不淨者,犯三種罪:思〔泄〕而行泄者,僧殘;思而行未泄者,偷蘭遮;先行,突吉羅。 (2)與女人身相觸者,犯三種罪:身與身相觸者,僧殘;身與身所著之物相觸者,偷蘭遮;身所著之物觸身所著之物者,突吉羅。 (3)對女人語粗惡語者,犯三種……。語大便道及小便道之好惡者,僧殘;除大便道及小便道外,語膝蓋以上、頸以下之好惡者,偷蘭遮;語身所著之物……突吉羅。 (4)為己讚歎淫欲供養者,犯三種……。於女人之前為己讚歎淫欲供養者,僧殘;於黃門之前〔……〕偷蘭遮;於畜生之前〔……〕突吉羅。 (5)為人作媒者,犯三種……。受語而轉告他,還報者,僧殘;受語而轉告他,不還報者,偷蘭遮;受語而不轉告他,不還報者,突吉羅。 (6)自乞造房舍者,犯三種……。令作之前行者,突吉羅;〔最後之〕泥團未塗者,偷蘭遮;其泥團已塗者,僧殘。 (7)令造大精舍者……〔參照(六)〕。 (8)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他比丘者,犯三種……不被容許而以擯斥意言之者,一僧殘、一突吉羅;被容許而以叱責意言之者,非難語〔波逸提〕罪。 (9)唯取異事中之某種類似點,以波羅夷法誹謗他比丘者,犯三種……〔參照(八)〕……。 (10)對破僧比丘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犯三種……依白而突吉羅,依二羯磨語而偷蘭遮,羯磨語竟而僧殘。 (11)對助破僧比丘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有三種罪:依白而……。 (12)對惡口比丘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三種……。 (13)對污俗家比丘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三種……。 ———十三僧殘終——— 〔三十捨墮〕 第一 迦絺那衣品 (1)長衣蓄過十日者,犯一種罪,捨墮。 (2)一夜離三衣者,……一種……。 (3)納受非時衣蓄過一月者,……一種……。 (4)令非親里比丘尼浣故衣者,犯兩種罪:令浣之前行[16]者,突吉羅;浣已者,捨墮。 ᅟᅟ==[16] 前行(payoga),亦譯為加行,持衣去、命洗等之準備行為,洗一次即捨墮。== (5)由非親里比丘尼之手受衣者,犯兩種罪:受之前行者,突吉羅;已受者,捨墮。 (6)向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乞衣者,……兩種……乞之前行者,突吉羅;已乞〔得者〕,捨墮。 (7)向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乞過量衣者……〔參照(六)〕。 (8)未受請而先至非親里居士處,就衣而指示者,有兩種罪:指示之前行者,突吉羅;已指示者,捨墮。 (9)未受請而先至非親里居士處,就衣而指示者……〔參照(六)〕。 (10)催促三次以上,站立六次以上而得衣者,……兩種……得之前行者,突吉羅;已得者,捨墮。 第二 蠶綿品 (11)令作雜絹絲之臥具者,……兩種……。令作之前行者,突吉羅;已作者,捨墮。 (12)令作純黑色羊毛之臥具者……〔參照(一一)〕。 (13)不用一多羅量之白色羊毛、一多羅量之褐色羊毛而令作新臥具者……。 (14)年年令作臥具者……。 (15)不從舊臥具邊緣取一佛搩手而令作新臥具者……。 (16)持羊毛而行過三由旬者,犯兩種罪:第一腳超過三由旬者,突吉羅;第二腳超過者,捨墮。 (17)令非親里比丘尼浣羊毛者……〔參照(四)〕。 (18)受持金錢者,犯兩種罪:受持之前行者,突吉羅;已受持者,捨墮。 (19)買賣種種金、銀者,犯兩種罪:買賣前行者,突吉羅;已作買賣者,捨墮。 (20)行種種交易……〔參照(一九)〕。 第三 鉢品 (21)長鉢蓄過十日者,犯一種罪:捨墮。 (22)鉢不至五綴而求其他新鉢者,犯兩種罪:求之前行者,突吉羅;求而〔得〕時,捨墮。 (23)得藥而蓄過七日者,……一種……。 (24)於熱季之最後一月以前求雨季衣者,犯兩種罪:求之前行者,突吉羅;求而〔得〕時,捨墮。 (25)比丘自以衣施與後,忿怒不喜奪回者,犯兩種罪:奪之前行者,突吉羅;已奪者,捨墮。 (26)自乞絲令織師織衣者,犯兩種罪:乞之前行者,突吉羅;乞而〔得〕者,捨墮。 (27)未受請而先至非親里居士織師處,就衣作指示者,犯兩種罪:指示之前行者,突吉羅;已指示者,捨墮。 (28)領受特施衣而蓄過衣時者,……一種……。 (29)三衣中之一衣寄置於民家,離其衣過六夜者,……一種……。 (30)明知為供養僧之物,而迴入為己有者,……兩種……迴入之前行者,突吉羅;已迴入者,捨墮。 ———三十捨墮終——— 〔九十二波逸提〕 第一 妄語品 (1)故意妄語者,墮幾種罪耶?故意妄語者,墮五種罪:持不善望,主張貪欲之性而為空無之上人法者,波羅夷;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他比丘者,僧殘;言:「住汝精舍之比丘是阿羅漢。」而對方知解者,偷蘭遮,不知解者,突吉羅;故意妄語者,波逸提。故意妄語者乃墮此五種罪。 (2)罵詈語者,墮兩種罪:罵詈受具戒者,波逸提;罵詈未受具戒者,突吉羅。 (3)提供離間語者,墮兩種罪:以離間語提供受具戒者,波逸提;以離間語提供未受具戒者,突吉羅。 (4)令未受具戒者逐句同誦法者,墮兩種罪:令誦之前行者,突吉羅;〔逐句誦之〕者,句句波逸提。 (5)與未受具戒者同宿,過二夜、三夜者,墮兩種罪:臥之前行者,突吉羅;已臥者,波逸提。 (6)與女人同宿……〔參照(五)〕。 (7)對女人說法過五、六語者,墮兩種罪:說法之前行者,突吉羅;〔依句說者〕,句句波逸提。 (8)對未受具戒者,說實有上人法者,墮兩種罪:說之前行者,突吉羅;已說者,波逸提。 (9)將比丘之粗罪語未受具戒者,有兩種罪:語……〔參照(八)〕。 (10)掘地者,有兩種罪:掘之前行者,突吉羅;屢屢掘者,波逸提。 第二 草木品 (11)伐草木者,有兩種罪:伐之前行者,突吉羅;每伐者,波逸提。 (12)作異語遁辭者,有兩種罪:未與異語罪時,而遁辭者,突吉羅;與異語罪〔猶〕作異語遁辭者,波逸提。 (13)譏嫌他比丘者,有兩種罪:譏嫌之前行者,突吉羅;譏嫌已者,波逸提。 (14)僧伽之臥牀、椅子、臥褥或坐褥,敷於露地而不收,又不託人而離去者,有兩種罪:第一腳過擲石所及處者,突吉羅;第二腳過者,波逸提。 (15)於僧伽精舍中,敷臥具而不收,又不託人而離去者,有兩種罪:第一腳過籬者,突吉羅;第二腳過籬者,波逸提。 (16)於僧伽精舍中,知而於先來比丘之〔牀〕間展設牀座者,有兩種罪:臥之前行者,突吉羅;已臥者,波逸提。 (17)瞋怒不喜,由僧伽精舍將比丘拖出者,有兩種罪:拖出之前行者,突吉羅;已拖出者,波逸提。 (18)在僧伽精舍中,於樓上之脫腳牀或脫腳椅坐者,有兩種罪:坐之前行者,突吉羅;坐已者,波逸提。 (19)指示〔覆〕二、三重,過此指示者,……兩種罪:指示之前行者,突吉羅;已指示者,波逸提。 (20)知而將有蟲水澆於草或木者,……兩種罪:澆之前行者,突吉羅;已澆者,波逸提。 第三 教誡品 (21)未被選任而教誡比丘尼者,……兩種罪:教誡之前行者,突吉羅;教誡時,波逸提。 (22)至日沒時,仍教誡比丘尼者……〔參照(二一)〕。 (23)至比丘尼住處而教誡比丘尼者……。 (24)言:「諸比丘為利養而教誡比丘尼者……」……兩種……言之前行者,突吉羅;言時,波逸提。 (25)以衣與非親里比丘尼者,……兩種……與之前行者,突吉羅;與時,波逸提。 (26)為非親里比丘尼縫衣者,……兩種……縫之前行者,突吉羅;縫時,針針波逸提。 (27)豫約比丘尼同道而行者,……兩種……往之前行,突吉羅;行時,波逸提。 (28)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者,……兩種……乘之前行者,突吉羅;已乘時,波逸提。 (29)知而令比丘尼周旋……取食者,……兩種……言:「我食。」而取者,突吉羅;每咽食者,波逸提。 (30)獨與比丘尼於秘密處共坐者,……兩種……坐之前行者,突吉羅;已坐時,波逸提。 第四 食品 (31)過其,食用施食處之食者,……兩種……言:「我食。」〔參照(二九)〕。 (32)別眾食者,……兩種……言:「我食。」 (33)數數食者,……兩種……言:「我食。」 (34)取滿二、三鉢以上之餅者,……兩種……取之前行者,突吉羅;已取者,波逸提。 (35)足食已,復取非殘食之嚼食或噉食者,……兩種……言:「我食。」……〔參照(二九)〕。 (36)將非殘食之嚼食或噉食,與已足食之比丘而任取者,……兩種……依其語,言:「我食。」而取者,突吉羅;已食時,波逸提。 (37)於非時食嚼食或噉食者,……兩種……言:「我食。」……〔參照(二九)〕。 (38)食蓄藏之嚼食或噉食者,……兩種……言:「我食。」……。 (39)為己乞美味之食而食者,……兩種……言:「我食。」……。 (40)不與之食物持來口邊者,……兩種……言:「我食。」……。 第五 裸行品 (41)於裸行外道或遍行外道男、遍行外道女,親手與嚼食或噉食者,……兩種……與之前行者,突吉羅;已與時,波逸提。 (42)語他比丘曰:「來!友!入村或鎮乞食。」〔而帶出〕,將施食與彼或不與而令離去者,……兩種……令離去之前行者,突吉羅;令離去時,波逸提。 (43)進入食事中之俗家強坐者,……兩種……坐之前行者,突吉羅;已坐者,波逸提。 (44)與女人共坐於秘密屏處者,……兩種……坐……〔參照(四三)〕。 (45)獨與一女人秘密共坐者,……兩種……坐……。 (46)受請食,有其他比丘時,不告彼而於食前或食後訪他家者,……兩種罪:第一腳過門者,突吉羅;第二腳過門者,波逸提。 (47)乞藥過此者,……兩種……乞之前行者,突吉羅;得乞者,波逸提。 (48)為觀出征軍而往者,……兩種……往者,突吉羅;立其處而觀者,波逸提。 (49)宿於軍中過三夜者,……兩種……宿之前行者,突吉羅;宿時,波逸提。 (50)往觀模擬戰者,……兩種……往者,突吉羅;立其處而觀者,波逸提。 第六 飲酒品 (51)飲酒者,……兩種……言:「我飲。」者,突吉羅;每咽飲,波逸提。 (52)以指胳肢比丘令笑者,……兩種……令笑之前行者,突吉羅;令笑時,波逸提。 (53)於水中嬉戲者,……兩種……戲於踝以下之水中者,突吉羅;戲於踝以上之水中者,波逸提。 (54)輕侮者,……兩種……輕侮之前行者,突吉羅;輕侮者,波逸提。 (55)令他比丘恐怖者,……兩種……令恐怖之前行者,突吉羅;令恐怖時,波逸提。 (56)燃火暖身者,……兩種……燃之前行者,突吉羅;燃時,波逸提。 (57)半月以內沐浴者,……兩種……沐浴之前行者,突吉羅;沐浴已,波逸提。 (58)不取三種壞色中之一壞色而著用新衣者,……兩種……著用之前行者,突吉羅;著用時,波逸提。 (59)於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或沙彌尼,親自以衣淨施,不還與彼而著用者,……兩種……著用之前行者,突吉羅;著用時,波逸提。 (60)隱藏比丘之鉢、衣、坐具、針筒或腰帶者,……兩種……隱藏之前行者,突吉羅;隱藏時,波逸提。 第七 有蟲水品 (61)故意奪生物之命者,有幾種罪耶?故意奪……者,有四種罪:不指定〔人〕,言:「何人陷而當死」而掘穽者,突吉羅;人陷於其中而死者,波羅夷;夜叉、鬼或畜生之形者陷於其中而死者,偷蘭遮;畜生陷於其中而死者,波逸提。故意奪生物之命,有此四種罪。 (62)知水中有蟲而飲用者,……兩種……飲用之前行者,突吉羅;飲用時,波逸提。 (63)知諍事已如法裁決,欲令再羯磨而騷亂者,……兩種……騷亂之前行者,突吉羅;起騷亂時,波逸提。 (64)知他比丘之粗罪而覆藏者,有一種罪:波逸提。 (65)知未滿二十歲而授具足戒者,……兩種……授具之前行者,突吉羅;已授具時,波逸提。 (66)知為賊隊而豫約同道而行者,……兩種……同行之前行者,突吉羅;行時,波逸提。 (67)與女人豫約……〔參照(六六)〕。 (68)對惡見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兩種……依白而突吉羅;羯磨竟時,波逸提。 (69)知為如是說〔惡見〕、不受法之處分、不捨成見之比丘共事者,……兩種……共事之前行者,突吉羅;已共事時,波逸提。 (70)知如是被擯滅之沙彌而與撫慰者,……兩種……撫慰之前行者,突吉羅;撫慰已者,波逸提。 第八 如法品 (71)雖由諸比丘如法言,言:「友!我未詢問其他堪能持律之比丘時,當不學持此學處。」者,……兩種……言之前行者,突吉羅;已言者,波逸提。 (72)誹謗律者,……兩種……誹謗之前行者,突吉羅;誹謗時,波逸提。 (73)無知者,……兩種……未被舉無知之罪而為不知者,突吉羅;已被舉無知之罪,〔猶〕言不知者,波逸提。 (74)瞋怒不喜而毆打比丘者,……兩種……毆打之前行者,突吉羅;毆打時,波逸提。 (75)對比丘瞋怒不喜而舉手作劍勢者,……兩種……舉手之前行者,突吉羅;舉手時,波逸提。 (76)以無根僧殘罪誹謗比丘者,……兩種……誹謗之前行者,突吉羅;誹謗時,波逸提。 (77)故意與比丘疑惱者,……兩種……與之前行者,突吉羅;已與者,波逸提。 (78)立於發生諍論、爭鬥而不和之諸比丘附近屏處而聽者,……兩種……往「屏處聽」者,突吉羅;立於其處而聽者,波逸提。 (79)同意如法羯磨,事後言不平者,……兩種……言不平之前行者,突吉羅;已言者,波逸提。 (80)於僧伽提議決斷時,不同意,起座而離去者,……兩種……由眾中離去,在伸手以內〔之距離〕者,突吉羅;離去伸手以外者,波逸提。 (81)由和合僧施與衣後而言不平者,……兩種……言不平……〔參照(七九)〕。 (82)知已決定供養僧伽之所得物,而轉施與個人者,……兩種……轉施與之前行者,突吉羅;已轉施與者,波逸提。 第九 寶品 (83)不豫告而入王之後宮者,……兩種……第一腳過門者,突吉羅;第二腳過門者,波逸提。 (84)捉寶物者,……兩種……捉之前行者,突吉羅;已捉者,波逸提。 (85)不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時入村落者,……兩種……第一腳過籬者,突吉羅;第二腳過籬者,波逸提。 (86)令作骨製、牙製、角製之針筒者,……兩種……令作之前行者,突吉羅;已令作者,波逸提。 (87)令作過量之臥牀或椅子者,……兩種……令作之前行者,突吉羅;已作者,波逸提。 (88)令作入綿之臥牀或椅子者,……兩種……令作……〔參照(八七)〕。 (89)令作過量之坐具者,……兩種……令作……。 (90)令作過量之覆瘡衣者,……兩種……令作……。 (91)令作過量之雨浴衣者,……兩種……令作……。 (92)令作佛衣量之衣者,有幾種罪耶?令作佛衣量之衣者,……兩種……令作之前行者,突吉羅;已作時,波逸提。令作佛衣量之衣者,有此兩種罪。 ———小事終——— 〔四提舍尼〕 (1)入於市井,親手由非親里比丘尼之手中,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有幾種罪耶?於市井……食者,有兩種罪:言:「食之。」而捉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於市井……食者,有此兩種罪。 (2)不拒比丘尼之指示而食者,……兩種……言:「食之。」……〔參照(一)〕。 (3)於學地認定之諸家,親手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兩種……〔參照(一)〕……。 (4)於阿蘭若住處,若於僧伽中親手受未豫告之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有幾種罪耶?於阿蘭若……食者,有兩種罪:言:「食之。」……阿蘭若……食者,有此兩種罪。 ———四提舍尼終——— 〔眾學法〕 第一 全圓品 (1)不恭敬故,令前後垂下而著內衣者,有幾種罪耶?不恭敬……著……,有一種罪:突吉羅。不恭敬……著……,有一種罪。 (2)不恭敬故,令前後垂下而著上衣,有一種罪:突吉羅。 (三.四) 不恭敬故,將身體露現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五.六) 不恭敬故,搖擺手足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七.八) 不恭敬……左右顧視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九.一〇) 不恭敬……將衣拉上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第二 哄笑品 (一一.一二) 不恭敬……哄笑而行至俗家間者……一種……。 (一三.一四) 不恭敬……高、大聲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一五.一六) 不恭敬……搖身、吊身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一七.一八) 不恭敬……搖臂、掉臂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一九.二〇) 不恭敬……搖頭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第三 叉腰品 (二一.二二) 不恭敬……手叉腰張肘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二三.二四) 不恭敬……纏頭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25)不恭敬……用膝行往俗家間者……一種……。 (26)不恭敬……以散亂姿態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27)不恭敬……不注意而受施食者……一種……。 (28)不恭敬……左右顧視而受施食者……一種……。 (29)不恭敬……受多量汁者……一種……。 (30)不恭敬……受溢鉢之施食者……一種……。 第四 施食品 (三一~三三) 不恭敬……不注意(……左右顧視……處處揉捏而)食施食者……一種……。 (34)不恭敬……食過量汁者……一種……。 (35)不恭敬……從中央揉捏而食施食者……一種……。 (36)不恭敬……以飯覆湯汁或加味物者……一種……。 (37)不恭敬……無病而為己乞汁或飯而食用者……一種……。 (38)不恭敬……心存不滿而眺視他人之鉢者……一種……。 (39)不恭敬……作大飯球者……一種……。 (40)不恭敬……作長形飯球者……一種……。 第五 飯球品 (41)不恭敬……飯球未送近口邊即開口者……一種……。 (42)不恭敬……食時將手全部塞入口中者……一種……。 (43)不恭敬……口含飯球而言談者……一種……。 (44)不恭敬……將食物投入〔口中〕而食者……一種……。 (四五~五〇) 不恭敬……囓飯球(……脹滿口……搖手……撒落飯粒……吐舌……喳喳作聲而)食者……一種……。 第六 吸食品 (五一~五四) 不恭敬……簌簌作聲(……䑛手……䑛鉢……䑛唇而)食者……一種……。 (55)不恭敬……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者……一種……。 (56)不恭敬……將混有飯粒之洗鉢水捨棄於俗家間者……一種……。 (五七~六〇) 不恭敬……對手持日傘者(……手持杖者……手持刀者……手持武器者)說法……一種……。 第七 草履品 (六一~七二) 不恭敬……對〔無病而〕穿草履者(……穿鞋者……坐於乘坐物者……臥牀者……散亂姿態而坐者……纏頭者……覆面者……〔我〕坐地上而對坐於座牀者……〔我〕坐低座而對坐於高座者……〔我〕立而對坐者……〔我〕行於後而對行於前者……〔我〕行於道旁而對行於道中者)說法者……一種……。 (73)不恭敬……站立大、小便者……一種……。 (74)不恭敬……於青草上大、小便或唾痰者……一種……。 (75)不恭敬……於水上大、小便或唾痰者,有幾種罪耶?不恭敬……於水上……者,有一種罪:突吉羅。不恭敬故,於水上……者,有此一種罪。 ———學法終——— ———二 罪數章終——— 三 行不淨法之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行不淨……之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戒壞,有行壞……乃至……。 不恭敬故,於水上大、小便或唾痰之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不恭敬故……之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一種失壞:行壞。 ———三 失壞章終——— 四 行不淨法之罪,於七種罪聚中,攝幾種罪聚耶?……不淨法……罪聚中,攝三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偷蘭遮罪聚、突吉羅罪聚。……乃至……。 不恭敬故,於水上……之罪,於七種罪聚中……攝一種罪聚:突吉羅罪聚。 ———四 攝在章終——— 五 行不淨法之罪,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不淨法……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乃至……。 不恭敬故,於水上……之罪,於六種犯罪等起中……幾種……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五 等起章終——— 六 行不淨法之罪,於四種諍事中,為何種諍事耶?……不淨法……諍事中犯罪諍事也。……乃至……。 不恭敬故,於水上……之罪,於四種諍事中,為何種諍事耶?不恭敬……諍事中犯罪諍事也。 ———六 諍事章終——— 七 行不淨法之罪,於七種滅〔諍〕法中,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不淨……依三種滅法而滅之,有依現前毘尼與自言治、現前毘尼與如草覆地。……乃至……。 不恭敬故,於水上……之罪,於七種滅法中,……幾種……依三種滅法而滅之,有依現前毘尼與自言治、現前毘尼與如草覆地。 ———七 滅諍章終——— 八 行不淨法者,有幾種罪耶?行不淨法者,有三種罪:於未被食之身行不淨法者,波羅夷;於已被食多分之身行不淨法者,偷蘭遮;不觸而以生支入於口中者,突吉羅。行不淨法者,有此三種罪。其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於七種罪聚中,攝幾種罪聚耶?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於四種諍事中,為何種諍事耶?於七種滅〔諍〕法中,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其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戒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攝三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偷蘭遮罪聚、突吉羅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於四種諍事中,為犯罪諍事。於七種滅法中,依三種滅法而滅之,有依現前毘尼與自言治、依現前毘尼與如草覆地……乃至……。 不恭敬故,於水上……者,有幾種罪耶?不恭敬……者,有一種罪:突吉羅。不恭敬……者,有一種罪。其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同前〕……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其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一種失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攝一種罪聚:突吉羅罪聚。於六種……〔同前〕……依……與如草覆地。 ———八 集合章終——— 此八種章乃依讀誦道而書之也。 攝頌 制處及幾種     失壞與攝在 等起並諍事     滅法及集合 九 (1)「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之世尊,緣行不淨法之波羅夷,於何處、因何人、為何事而制立耶?……乃至……由何人傳承之耶?」「依彼智者……緣行……之波羅夷,於何處制立耶?」「於毘舍離制之。」……〔參照一波羅夷(一)〕……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乃至……「由何人傳承之耶?」「次第傳承,即: 優波離、提沙迦、蘇那迦、悉伽婆、第五是目犍連子帝須,此等於閻浮提稱為吉祥之〔人〕……乃至……此等龍象有大智慧,解律通道,於銅鍱洲,宣說律藏。」 (2)「依彼……等正覺者之世尊,緣不與取之波羅夷,於何處制立耶?」「於王舍城制之……〔參照一〕……由……與意生起。」 (3)「緣故意奪人命之波羅夷,於何處制立耶?」「於毘舍離制之……由……與意生起。」 (4)「緣說空無上人法之波羅夷,於何處制立耶?」「於毘舍離制之……由……與意生起。」 (1)「依彼……等正覺者之世尊,緣泄不淨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因何人、何因緣耶?……乃至……由何人傳持耶?」 「依彼……世尊,緣泄〔不淨〕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舍衛城制之……不由語……乃至……由何人傳持耶?」「次第傳承,即: 優波離、提沙迦……宣說……。」 (2)「緣與女人身相觸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舍衛城制之……生起而不由語。」 (3)「緣對女人言粗惡語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舍衛城制之……由……與意生起。」 (4)「緣於女人之前為己讚歎淫欲供養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舍衛城制之。」 (5)「緣為媒介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舍衛城制之……由……與意生起。」 (6)「緣自乞而令造房舍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阿羅毘制之……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7)「緣令造大精舍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憍賞彌制之……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8)「緣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比丘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王舍城制之……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9)「緣唯取異事中之某種類似點,以波羅夷法誹謗比丘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王舍城制之……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10)「緣對破僧比丘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王舍城制之……由……與意生起。」 (11)「緣對助破僧比丘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王舍城制之……由……與意生起。」 (12)「緣對惡口比丘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憍賞彌制之……由……與意生起。」 (13)「緣對污俗家比丘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舍衛城制之……由……與意生起。」 ……乃至…… 「緣不恭敬故,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之突吉羅,於何處制立耶?」「於舍衛城制之。」「因誰耶?」「因六群比丘。」「為何事耶?」「六群比丘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為彼事也。」「有一制、一隨制。」「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一 制處章終——— 一〇 (1)「緣行不淨法,墮幾種罪耶?」「緣行不淨法,墮四種罪:未被食之……〔參照二波羅夷(一)〕……突吉羅;於樹膠生支[17],波逸提。緣行不淨法,墮此四種罪。」 ᅟᅟ==[17] 樹膠生支(jatumaṭṭhaka),參照南傳律二,三六〇頁。== (2)「緣不與取……墮三種罪……〔參照二波羅夷(二)〕……突吉羅。緣不與取,墮此三種罪。」 (3)「緣故意奪人生命……墮三種罪……波羅夷。……故意奪人之……墮此三種罪。」 (4)「緣主張空無上人法……墮三種罪……突吉羅。緣主張空無……墮此三種罪。」 (1)「緣行泄不淨……墮三種罪……。」 (2)「緣身相觸……墮五種罪:比丘尼以染心捉摸有染心男子之頸骨以下、膝以上部位而受樂者,波羅夷;比丘以身觸〔女人之〕身,僧殘;以身觸著於身之物者,偷蘭遮;以著於身之物觸著於身之物者,突吉羅;以指胳肢,波逸提。緣身相觸,墮此五種罪。」 (3)「緣以粗惡語而言女人,墮三種罪……〔參照二〕。」 (四~一二) 「緣為己讚歎淫欲供養,墮三種罪…… 緣行媒介,墮三種罪……〔以下參照二,『令造』、『誹謗』、『不捨』改為『緣令造』、『緣誹謗』、『緣不捨』。〕……墮三種罪……。」 (13)「緣污俗家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墮三種罪:依白,突吉羅;依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竟,僧殘。」 ……乃至…… 「緣不恭敬故,於水上大、小便或唾痰者,墮幾種罪耶?」「緣不恭敬……者,墮一種罪:突吉羅。緣不恭敬……者,墮此一種罪。」 ———二 罪數章終——— 一一 「緣行不淨法之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不淨法……失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戒壞、行壞。」……乃至……。 「緣不恭敬故,於水上……之罪,隨伴幾種失壞耶?」「……不恭敬……失壞中,隨伴一種失壞:行壞。」 ———三 失壞章終——— 一二 「緣行不淨法之罪,於七種罪聚中,攝幾種罪聚耶?」「……不淨法……罪聚中,攝四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突吉羅罪聚。」……乃至……。 「緣不恭敬故,於……之罪……〔參照四〕……突吉羅罪聚。」 ———四 攝在章終——— 一三 「緣行不淨法之罪,……六種犯罪等起中……〔參照五〕。」 ———五 等起章終——— 一四 「緣行不淨法之罪,於四種諍事中……〔參照六〕。」 ———六 諍事章終——— 一五 「緣行不淨法之罪,於七種滅法中……〔參照七〕。」 ———七 滅諍章終——— 一六 「緣行不淨法,墮幾種罪耶?」「緣行不淨法,墮四種罪……未食……〔參照一〇〕……波逸提。緣行不淨法,墮此四種罪。」「其罪於四種……〔參照八〕……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其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戒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攝四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突吉羅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八至其章末,『行』改為『緣行』。〕有依……與如草覆地。」 ———八 集合章終——— ———八緣章終——— ———大分別之大分解中十六大章終——— 第二 比丘尼分別 一 (1)「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之世尊,於何處為比丘尼制立第五波羅夷[1]耶?……〔參照大分別波羅夷一.(一),『五種波羅提木叉讀誦法中』改為『四種波羅提木叉讀誦法中』。〕……依幾種義利而世尊為比丘尼制立第五波羅夷耶?何人學習、何人已學戒、住立於何處、何人護持、何人之語、由何人傳承之耶?」 ᅟᅟ==[1] 第五波羅夷,前四和比丘波羅夷戒相同,故從第五起。以下應知與比丘戒共通者皆省略。== 「依彼……世尊,於何處為比丘尼制立第五波羅夷耶?」「於舍衛城制之。」「因何人耶?」「因孫多利難陀比丘尼也。」「為何事耶?」「孫多利難陀比丘尼以染心,觸有染心男子之身而受樂,為彼事也。」「其處有制、隨制、不隨犯制耶?」「有一制,其處無隨制、不隨犯制。」「遍通制、限定制耶?」「遍通制也。」「共通制、不共通制耶?」「不共通制也。」「為一部眾制耶?為兩部眾制耶?」「為一部眾制也。」「四種波羅提木叉讀誦法中[2]……〔參照大分別(一)〕……依幾種義利而世尊為比丘尼制立第五波羅夷耶?」「依十利故,世尊為比丘尼制立第五波羅夷:為攝僧……〔參照大分別一『〔惡〕人』及『比丘』改為『比丘尼』。〕……為敬重律。」「何人學習耶?」「有學及善凡夫女也。」「何人已學戒耶?」「阿羅漢尼已學習戒也。」「住立於何處耶?」「住立於好學戒處。」「何人護持耶?」「對彼戒轉起之人護持也。」「何人之語耶?」「世尊、應供、等正覺者之語也。」「由何人傳承之耶?」「次第傳承也,即: ᅟᅟ==[2] 四種波羅提木叉讀誦法,由比丘五種讀誦法中,除第四讀誦法者也;此比丘尼戒無二不定故(參照大品第二布薩犍度之一五)。== 優波離、提沙迦……於銅鍱洲,宣說律藏。」 (2)「依彼……世尊,於何處為比丘尼制立第六波羅夷耶?」「於舍衛城制之。」「因何人耶?」「因偷蘭難陀比丘尼也。」「為何事耶?」「偷蘭難陀比丘尼知其他比丘尼犯波羅夷法,而不自舉罪、不告眾,為彼事也。」「有一制。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 (3)「於何處為比丘尼制立第七波羅夷耶?」「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隨順被和合僧所擯之原馴鷹師阿利吒比丘……有一制……於怠務戒[3]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ᅟᅟ==[3] 怠務戒(dhuranikkhepa),應言前第二波羅夷,捨犯戒者,怠責務者故也。於此等起法為諫告等起。== (4)為比丘尼……第八波羅夷……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成第八事……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八波羅夷終——— 攝頌 不淨.不與取     人體.上人法 身觸及覆罪     被擯.具八事 請大雄制立     斷頭事無疑 (1)「依彼……世尊,於何處制立行訴訟比丘尼之僧殘耶?因何人、為何事耶?……乃至……由何人傳承之耶?」 「依彼……世尊,於何處制立行訴訟比丘尼之僧殘耶?」「於舍衛城制之。」「因何人耶?」「因偷蘭難陀比丘尼也。」「為何事耶?」「偷蘭難陀比丘尼行訴訟,為彼事也。」「其處……制……〔參照第二.一波羅夷(一),『依第二讀誦法』、『波羅夷罪聚』改為『依第三讀誦法』、『僧殘罪聚』。〕……生起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與語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語、意生起。」……乃至……。「由何人傳承之耶?」「次第傳承,即: 優波離、提沙迦……於銅鍱洲,宣說律藏。 (2)令賊女受具足戒之僧殘……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令賊女受具足……有一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語與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 (3)獨行於村中之僧殘……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獨行於村中……有一制、三隨制……於第一波羅夷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4)依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師教而被舉罪之比丘尼,未得〔羯磨〕僧伽之容許,不認僧眾之承諾而解罪之僧殘……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為依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師教而舉罪之比丘尼,未得〔羯磨〕僧伽之容許,不認僧眾之承諾而解罪……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5)比丘尼持染心從有染心男子之手,以己之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之僧殘……於舍衛城制之……因孫多利難陀比丘尼持染心,從有染心男子之手取食……有一制……於第一波羅夷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6)以言勸曰:『尊姊!汝無染心故,彼男子染心之有無對汝能如何?然,尊姊!彼男子與汝之硬食或軟食可以己之手受食。』之僧殘……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尼……勸一比丘尼:『尊姊!汝……食。』……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7)瞋怒不喜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舍衛城制之……因旃達加利比丘尼……旃達加利比丘尼瞋怒不喜,作如是言:『我捨佛,我捨法,我捨僧,我捨戒。』……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8)於何等諍事而被斥責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舍衛城制之……因旃達加利比丘尼……旃達加利比丘尼因某諍事而被斥責,瞋怒不喜,作如是言:『諸比丘尼是隨欲、隨瞋、隨癡、隨怖。』……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9)相親近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相親近而住……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10)以言勸曰:『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汝等勿各別住。』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勸偷蘭難陀比丘尼言:『諸尊姊!汝等應相親近……』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十僧殘終——— 攝頌 訴訟與賊女     村中及被舉 噉食.汝何瞋     因某等諍事 親近依其他     此等共十事 (1)依彼……世尊,蓄鉢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蓄鉢……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2)以非時衣為時衣而執持分配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以非時衣為時衣而受持分配……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3)與比丘尼交換衣後而奪〔之〕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與其他比丘尼交換衣後而奪之……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4)乞此〔後又〕乞彼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乞此而〔後〕乞彼……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5)購此而後換購彼……〔參照(四),將「乞」改為「購」。〕。 (6)已為僧伽指定此〔某物〕而施與之資財,而購他物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指定此……購他物……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7)已為僧伽指定此〔某物〕而施與之資財,又自乞而購他物……。 (8)為大眾指定此〔某物〕而施與之資財,而購他物……。 (9)已為大眾指定此〔某物〕而施與之資財,又自乞而購他物……。 (10)使用指定此〔某物〕而施與個人之資財,又自乞而購他物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自乞……購他物……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11)求重衣,過最高四康沙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乞王之毛衣……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12)求輕衣,過最高二康沙半之捨墮……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乞王之麻衣……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十二捨墮終——— 攝頌 鉢.非時.時衣     交換及乞求 購.施與僧伽     眾人與自乞 個人.四康沙     及二康沙半 第一 蒜品 (1)依彼……世尊……食蒜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不知量,多取蒜……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2)剃除密處毛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剃密處毛……有一制……依四種等起而生起。 (3)以掌相拍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二比丘尼……二比丘尼以掌相拍……有一制……於第一波羅夷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4)〔受用〕樹膠生支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受用樹膠生支……有一制……於第一波羅夷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5)以水洗淨〔密處〕,超過最長二指節之波逸提……於釋迦國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行過深洗……有一制……於第一波羅夷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6)以飲物或扇伺候食事中比丘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以飲物及扇伺候食事中比丘……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7)乞生穀而食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乞生穀而食……有一制……依四種等起而生起。 (8)小便、或大便、或埃屑、或剩飯棄於牆外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將小便、大便、埃屑、剩飯棄於牆外……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9)小便、或大便、或埃屑、或剩飯棄於青草上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將小便……剩飯棄於青草上……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10)往觀聽舞踊、歌謠、音樂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往觀聽舞踊、歌謠、音樂……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第二 闇夜品 (11)於闇夜中無燈火處,與男子單獨並立而語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於闇夜中無燈火處與男子單獨並立……有一制……於賊隊戒[4]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ᅟᅟ==[4] 賊隊戒,見比丘戒波逸提六十六。== (12)於屏覆處與男子單獨並……〔參照(一一),「闇夜中無燈火處」改為「屏覆處」〕……。 (13)於露處與男子單獨並……。 (14)於車道、或於小路、或於街衢與男子單獨並立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於車道、於小路、於街衢,與男子單獨並立……有一制……於賊隊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15)於食前至俗家,坐於座牀,不告主人而離去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於食前……不告主人而離去……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16)於食後至俗家,不告主人而坐或臥座牀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於食後……而坐……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17)於非時至俗家,不告主人而敷或令敷臥牀而坐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於非時至俗家,不告主人而敷臥牀而坐……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18)因不善領受語,誤解而嫌恨他人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不善領受語,誤解而嫌恨他人……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19)對自己或他人,以〔生〕地獄、〔去〕梵行而咒詛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旃達加利比丘尼……旃達加利比丘尼對自己及他人,以〔生〕地獄及〔去〕梵行而咒詛之……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20)自打而哭泣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旃達加利比丘尼……旃達加利比丘尼自打而哭泣……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第三 沐浴品 (21)裸體沐浴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裸體沐浴……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22)作過量沐浴衣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作過量沐浴衣……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23)解或令解比丘尼之衣,不為縫製或不為縫製而努力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解比丘尼……不縫,亦不為縫製而努力……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24)不著僧伽梨超過五日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將衣託於諸比丘尼之手,僅著內外衣而出遊諸國……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25)著他人所有之衣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不問而著他比丘尼之衣……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26)妨礙眾僧得衣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妨礙眾僧得衣……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27)遮止如法分配衣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遮止如法分配衣……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28)以沙門之衣與在家者或遍行外道男、遍行外道女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以沙門之衣與在家者……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29)寄望於未確定之衣而過衣時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寄望於未確定之衣而過衣時……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30)遮止如法捨迦絺那衣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遮止如法捨迦絺那衣……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第四 共臥品 (31)二比丘尼共臥一牀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二人共臥一牀……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32)二比丘尼共一被褥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二人共一被褥……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33)故意令比丘尼惱亂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故意令他比丘尼惱亂……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34)不看護患病之同住比丘尼,又不為看病而奔走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不看護患病之同住比丘尼,又不為看病而奔走……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35)以住房與比丘尼,事後瞋怒不喜即驅出或令驅出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以住房與他比丘尼後,瞋怒不喜而驅出……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36)諫告親近比丘尼至三次而不捨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旃達加利比丘尼……旃達加利比丘尼親近而住……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37)於國內見有危險、具恐怖,不與商隊結伴而遊行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於國內見有危險、具恐怖,不與商隊結伴而遊行……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38)於國外見有危險……〔參照(三七)〕。 (39)於雨期中遊行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於雨期中遊行……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40)安居竟,比丘尼不出遊行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安居竟,不出遊行……有一制……於第一波羅夷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第五 畫堂品 (41)為往觀王宮、或繪畫堂、或公園、或園林、或蓮池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為往觀王宮、或繪畫堂……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42)用高牀或尾毛牀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用高牀或尾毛牀……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43)紡絲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紡絲……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44)為在家者作事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為在家者作事……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 (45)依比丘尼,言:「尊姊!來!滅此諍事。」答曰:「可!」應諾而不滅,又不為滅而努力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依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依他比丘尼,言:「尊姊!來……」答曰:「可!」應諾而不滅,又不為滅而努力……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 (46)親手以硬食或軟食與在家者、遍行外道男、遍行外道女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親手以硬食或軟食與在家者……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 (47)不捨月華衣而〔繼續〕使用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不捨月華衣而〔繼續〕使用……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48)不捨住處而出遊行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不捨住處而出遊行……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 (49)學畜生咒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學畜生咒……有一制……於句法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50)教畜生咒之波逸提……〔參照(四九),「學」改為「教」。〕。 第六 僧園品 (51)知有比丘之僧園,不問而入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不問而入僧園……有一制、二隨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 (52)以惡口辱罵比丘之波逸提……於毘舍離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辱罵具壽優波離……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53)瞋而罵眾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瞋而罵眾……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54)〔先〕受請且足食已,而又食嚼食或噉食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充分食已,復往餘處而食……有一制……依四種等起而生起。 (55)慳嫉俗家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慳嫉俗家……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56)於無比丘之住處入安居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於無比丘之住處入安居……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57)安居竟,比丘尼於二部僧中不依三事而行自恣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安居竟,於比丘僧伽不自恣……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 (58)不為教誡或共住事而往之波逸提……於釋迦國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不往受教誡……有一制……於第一波羅夷依一種等起……。 (59)不問布薩,又不乞求教誡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不問布薩、不乞求教誡……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 (60)下部生癰或瘡,未得僧伽或眾之允可,單獨一人共男子一人破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下部生癰,單獨一人共男子一人破之……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 第七 姙婦品 (61)令姙婦受具戒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令姙婦受具戒……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62)令有幼兒之婦女受具戒之波逸提……。 (63)令於二年未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受具戒之波逸提……。 (64)令於二年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未得僧伽之許可而受具戒之波逸提……。 (65)令未滿十二歲之曾嫁女受具戒之波逸提……。 (66)令滿十二歲之曾嫁女,於二年未學六法戒而令受具戒之波逸提……。 (67)令滿十二歲之曾嫁女,已於二年學六法戒,未得僧伽之許可而受具戒之波逸提……。 (68)令弟子受具戒後,二年不教護又不令教護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令弟子受具戒而二年不教護又不令教護……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69)受具戒後,二年不隨師學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受具戒後,二年不隨師學……有一制……於第一波羅夷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70)令弟子受具戒後,不遠離或不令遠離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令弟子受具戒,不遠離或不令遠離……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第八 童女品 (71)令未滿二十歲童女受具戒之波逸提……〔參照(六一)〕。 (72)令滿二十歲童女,於二年未學六法戒而受具戒之波逸提……。 (73)令滿二十歲童女,於二年學六法戒,未得僧伽之許可而受具戒之波逸提……。 (74)〔受具戒後〕未滿十二夏,而令人受具戒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未滿十二夏而令人受具戒……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75)滿十二夏,未得僧伽之許可,而令人受具戒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滿十二夏,未得僧伽之許可而令人受具戒……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76)言:「友!實依師授具戒而已充足矣!」時,「是!」應諾而後瞋嫌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旃達加利比丘尼……旃達加利比丘尼聞言:「友!實依師授具戒而已充足矣!」時,「是!」應諾而後瞋嫌……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77)言式叉摩那:「友!汝若與我衣,我令汝受具戒。」而不令受具戒,又不為令受具戒而努力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對式叉摩那言:「友!汝若……。」不令受具戒,又不為令受具戒而努力……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78)言式叉摩那:「友!汝若二年隨我學,我令汝受具戒。」……〔參照(七七)〕。 (79)因與男子、童子交往而起瞋恚,陷於憂愁之式叉摩那令受具戒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令因與男子交往……令式叉摩那受具戒……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80)令父母及夫主未聽許之式叉摩那受具戒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令父母及夫主未聽許之式叉摩那受具戒……有一制……依四種等起而生起,由語生起而不由身、意,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由身、語、意生起。 (81)欲由別住者給予承諾而令式叉摩那受具戒之波逸提……於王舍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欲由別住者給予承諾而令式叉摩那受具戒……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82)年年令人受具戒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年年令人受具戒……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83)一年令二人受具戒之波逸提……〔參照(八二)〕。 第九 蓋品 (84)持蓋著履者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持蓋著履……有一制、一隨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85)乘於乘坐物而往之波逸提……〔參照八四,改為「乘於乘坐物而行」〕。 (86)著腰布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著腰布……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 (87)著婦女裝飾物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著婦女裝飾物……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 (88)塗香與脂粉之波逸提……〔參照(八七),改為「塗香與脂粉」〕。 (89)以香料、胡麻滓塗身之波逸提……。 (90)令比丘尼揉身或按摩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令他比丘尼揉身又按摩……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 (91)令式叉摩那揉身又按摩之波逸提……。 (92)令沙彌尼揉身又按摩之波逸提……。 (93)令白衣女揉身又按摩之波逸提……。 (94)於比丘前,不問而坐於座牀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於比丘前,不問而坐於座牀……有一制……於迦絺那衣依兩種等起……。 (95)未得許可而質問比丘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未得許可而質問比丘……有一制……於句法戒依兩種等起……。 (96)不著僧祇支衣而入村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不著僧祇支衣而入村……有一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 ———九品小戒終——— 攝頌 蒜並隱處毛     拍掌及恥部 樹膠裝.洗淨     令食與生穀 二埃屑.觀聽     闇中與屏處 露地及車道     非時食.前後 誤受.地獄.打     裸形.水.令解 五日與他屬     眾僧與分配 沙彌衣.薄弱     捨迦絺那衣 一臥牀與褥     乃至行故意 同住比丘尼     親近與國內 外.雨期不出     王宮.高牀.絲 在家者.滅諍     與因月華衣 住處.學咒.教     僧園及惡口 瞋恨並取食     俗家及慳嫉 入於夏安居     自恣與教誡 二法及下部     姙婦.持兒女 六法.不得許     於十二未滿 以及滿十二     僧伽之弟子 受具.五六句     童女.二童女 僧伽十二夏     不得於許可 充足.若.二年     交友及夫主 別住者.年年     令二人受具 蓋.乘物.腰布     婦女裝身具 以及於脂粉     麻滓.比丘尼 及式叉摩那     乃至沙彌尼 在家白衣女     於比丘之前 不得於許可     及僧祇支衣 諸品頌 蒜.闇.夜.沐浴     共臥及畫堂 僧園及姙婦     童女並蓋.履 (1)乞酥而食之提舍尼……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乞酥而食……有一制、一隨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2)乞油而……。 (3)乞蜜而……。 (4)乞砂糖而……。 (5)乞魚而……。 (6)乞肉而……。 (7)乞乳而……。 (8)乞酪而……依四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有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身、語、意生起。 ———八提舍尼終——— 攝頌 酥.油以及蜜     砂糖乃至魚 肉.乳以及酪     乞食比丘尼 等正覺者說     為提舍尼也 省略比丘分別廣說之學處 ———比丘尼分別制處章終——— 二 (1)持染心之比丘尼觸有染心男子之身而受樂,有幾種罪耶?持染心……受樂,有三種罪:捉摸頸骨以下、膝以上而受樂者,波羅夷;捉摸頸骨以上、膝以下而樂受者,偷蘭遮;捉摸身所著物而受樂者,突吉羅。持染心……樂受,有此三種罪。 (2)覆藏比丘尼之罪……有三種罪:知犯波羅夷法而覆藏者,波羅夷;有疑念而覆藏者,偷蘭遮;覆藏行儀之失壞者,突吉羅。覆藏比丘尼之罪者,有此三種罪。 (3)隨順被擯比丘尼,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有三種罪:由白,突吉羅;由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終,波羅夷。隨順被擯比丘尼……而不捨者,有此三種罪。 (4)成第八事……有三種罪:由男子言往某處而行,突吉羅;至男子伸手內者,偷蘭遮;成第八事者,波羅夷。成第八事者,有此三種罪。 ———波羅夷終——— (1)比丘尼行訴訟,有三種罪:告訴一人者,突吉羅;告訴第二人者,偷蘭遮;訴訟已,僧殘。 (2)令賊女受具戒,有三種罪:由白,突吉羅;由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竟,僧殘。 (3)獨行於村中,有三種罪:行之,突吉羅;第一腳過籬者,偷蘭遮;第二腳過籬者,僧殘。 (4)依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師教而被舉罪之比丘尼,未得〔羯磨〕僧伽之容許,不認僧眾之承諾而解,有三種罪:由白……〔參照(二)〕。 (5)比丘尼持染心從有染心男子之手,以己手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有三種罪:「噉食」而捉,偷蘭遮;每咽食,僧殘;捉水、楊枝,突吉羅。 (6)以言勸曰:「尊姊!汝無染心故,彼男子染心之有無對汝能如何?然,尊姊!彼男子與汝之硬食或軟食可以己之手受食。」有三種罪:依彼尼之語,「噉食」而捉者,突吉羅;每咽食,偷蘭遮;食事竟,僧殘。 (7)瞋怒不喜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有三種罪:由白,突吉羅……〔參照(二)〕。 (8)於何等之諍事被斥責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有三種罪:由白……。 (9)相親近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有三種罪:由白……。 (10)以言勸曰:「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汝等勿各別住。」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有三種罪:由白……。 ———僧殘終——— (1)蓄鉢有一種罪:捨墮。 (2)以非時衣為時衣而執持分配,有兩種罪:令分配之前行者,突吉羅;分配時,捨墮。 (3)與比丘尼交換衣而後奪取,有兩種罪:奪取之前行者,突吉羅;奪時,捨墮。 (4)乞此後又乞彼,有兩種罪:乞之前行者,突吉羅;乞時,捨墮。 (5)購此後換購彼……〔參照(四)〕。 (6)已為僧伽指定此〔某物〕而施與之資財,而購彼者,有兩種罪:購之前行者,突吉羅;購已,捨墮。 (七~一〇) 已為僧伽指定此〔某物〕而施與之資財,又自乞(……於眾人……自乞……於眾人……自乞……個人……)而購他物……〔參照(六)〕。 (11)求重衣,過最高四康沙,有兩種罪:求之前行者,突吉羅;求時,捨墮。 (12)求輕衣,過最高二康沙半,……。 ———捨墮終——— 第一 蒜品 (1)食蒜者,有兩種罪:欲「食」而捉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 (2)剃除密處毛,有兩種罪……剃除之前行者,突吉羅;剃除已,波逸提。 (3)以掌相拍,有兩種罪:相拍之前行者,突吉羅;拍已,波逸提。 (4)受用樹膠生支,有兩種罪:受用之前行者,突吉羅;受用已,波逸提。 (5)以水洗淨密處,過最長二指節,有兩種……〔參照(四)〕。 (6)以飲物或扇伺候食事中比丘,有兩種罪:立於伸手內者,波逸提;立於離伸手內者,突吉羅。 (7)乞生穀而食,有兩種罪:欲「食」而捉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 (8)小便、或大便、或埃屑、或剩飯棄於牆外,有兩種罪……棄之前行者,突吉羅;棄時,波逸提。 (9)小便或……剩飯棄於青草上……。 (10)往觀聽舞踊、歌謠、音樂,有兩種罪:前往者,突吉羅;立彼處觀聽者,波逸提。 第二 闇夜品 (11)於闇夜中無燈火處,與男子單獨並立,有兩種罪:立於伸手內者,波逸提;立於離伸手內者,突吉羅。 (12)於屏覆處與男子單獨並立……。 (13)於露處與男子單獨並立……。 (14)於車道、或於小路、或於街衢與男子單獨並立……。 (15)於食前至俗家,坐於座牀,不告主人而離去,有兩種罪:第一腳過軒者,突吉羅;第二腳過者,波逸提。 (16)於食後至俗家,不告主人而坐或臥座牀,有兩種罪:坐之前行者,突吉羅;坐已,波逸提。 (17)於非時至俗家,不告主人而敷或令敷臥牀而坐,有兩種罪:坐之前行,突吉羅;坐已,波逸提。 (18)因不善領受〔語〕,誤解而嫌恨他人,有兩種罪:嫌恨之前行者,突吉羅;嫌恨時,波逸提。 (19)對自己或他人,以〔生〕地獄或〔去〕梵行而咒詛,有兩種罪:咒詛之前行者,突吉羅;咒詛已,波逸提。 (20)自打而哭泣,有兩種罪:打而哭泣,波逸提;打而不泣,突吉羅。 第三 沐浴品 (21)裸體沐浴,有兩種罪:沐浴之前行者,突吉羅;沐浴已,波逸提。 (22)作過量之沐浴衣,有兩種罪:作之前行者,突吉羅;作時,波逸提。 (23)解或令解比丘尼之衣不為縫製,或不為縫製而努力,有一種罪:波逸提。 (24)不著僧伽梨超過五日,有一種……。 (25)著他人所有之衣,有兩種……,著之前行者,突吉羅;著時,波逸提。 (26)妨礙眾僧得衣,有兩種罪:妨礙之前行者,突吉羅;已妨礙,波逸提。 (27)遮止如法分配衣,有兩種罪:遮止之前行者,突吉羅;遮止時,波逸提。 (28)以沙門之衣與在家者或遍行外道男、遍行外道女,有兩種罪:與之前行者,突吉羅;與時,波逸提。 (29)寄望於未確定之衣而過衣時,有兩種罪:過之前行者,突吉羅;過已,波逸提。 (30)遮止如法捨迦絺那衣,有兩種罪……〔參照(二七)〕。 第四 共臥品 (31)二比丘尼共臥一牀,有兩種罪:臥之前行者,突吉羅;已臥,波逸提。 (32)二比丘尼共一被褥……。 (33)故意令比丘尼惱亂,有兩種……惱亂之前行者,突吉羅;惱亂已,波逸提。 (34)不看護患病之同住比丘尼,又不為看病而奔走,有一種罪:波逸提。 (35)以住房與比丘尼,事後瞋怒不喜即驅出,有兩種罪:驅出之前行者,突吉羅;驅出已,波逸提。 (36)諫告親近比丘尼至三次而不捨,有兩種罪:由白,突吉羅;羯磨語竟,波逸提。 (37)於國內見有危險、具恐怖,不與商隊結伴而遊行,有兩種罪:行之前行者,突吉羅;行時,波逸提。 (38)於國外見有危險……〔參照(三七)〕。 (39)於雨期中遊行,有兩種罪:行之……。 (40)安居竟,比丘尼不出遊行,有一種罪:波逸提。 第五 畫堂品 (41)為往觀王宮、或繪畫堂、或公園、或園林、或蓮池,有兩種罪:往之,突吉羅;立彼處觀者,波逸提。 (42)用高牀或尾毛牀,有兩種罪:用之前行者,突吉羅;用時,波逸提。 (43)紡絲,有兩種罪;紡之前行者,突吉羅;撚捲時,波逸提。 (44)為在家者作事,有兩種罪:作之前行者,突吉羅;作時,波逸提。 (45)依比丘尼,言:「尊姊!來!滅此諍事。」答曰:「可!」應諾而不滅,又不為滅而努力,有一種罪:波逸提。 (46)親手以硬食或軟食與在家者、遍行外道男、遍行外道女,有兩種罪:與之前行者,突吉羅;與時,波逸提。 (47)不捨月華衣而〔繼續〕使用者,有兩種罪:使用之前行者,突吉羅;使用時,波逸提。 (48)不捨住處而出遊行,有兩種罪:第一腳過籬者,突吉羅;第二腳過籬者,波逸提。 (49)學畜生咒,有兩種罪:學之前行者,突吉羅;〔學之〕句句,波逸提。 (50)教畜生咒,有兩種罪:教之前行……。 第六 僧園品 (51)知有比丘之僧園,不問而入,有兩種罪:第一腳過籬……〔參照(四八)〕。 (52)以惡口辱罵比丘,有兩種罪:辱罵之前行者,突吉羅;辱罵時,波逸提。 (53)瞋而罵眾,有兩種……罵之前行者,突吉羅;罵時,波逸提。 (54)〔先〕受請且足食已,而又食嚼食或噉食,有兩種罪:「噉食」而捉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 (55)慳嫉俗家,有兩種……慳嫉之前行者,突吉羅;慳嫉時,波逸提。 (56)於無比丘之住處入安居,有兩種罪:「入安居」而備坐臥處、飲水、用水、清掃房舍,突吉羅;至日出,波逸提。 (57)安居竟,比丘尼於二部僧中不依三事而行自恣,有一種罪:波逸提。 (58)不為教誡或共住事而往,有一種……。 (59)不問布薩,又不乞求教誡,有一種……。 (60)下部生癰或瘡,未得僧伽或眾之允可,單獨一人共男子一人破之,有兩種罪;令破之前行者,突吉羅;破時,波逸提。 第七 姙婦品 (61)令姙婦受具戒,有兩種……令受具戒之前行者,突吉羅;受具戒已,波逸提。 (六二~六七) 令有幼兒之婦女……令於二年未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令於二年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未得僧伽之許可……令未滿十二歲之曾嫁女……令滿十二歲之曾嫁女,於二年未學六法戒……令滿十二歲之曾嫁女,已於二年學六法戒,未得僧伽之許可而受具戒者,有兩種罪:令受具之前行者,突吉羅;令受具戒已,波逸提。 (68)令弟子受具戒後,二年不教護又不令教護,有一種罪:波逸提。 (69)受具戒後,二年不隨師學,有一種……。 (70)令弟子受具戒後,不遠離或不令遠離,有一種……。 第八 童女品 (71)令未滿二十歲童女受具戒……〔參照(六一)〕。 (72)令滿二十歲童女,於二年未學六法戒而受具戒……。 (73)令滿二十歲童女,於二年學六法戒,未得僧伽之許可而受具戒……。 (74)〔受具戒後〕未滿十二夏,而令人受具足戒……。 (75)滿十二夏,未得僧伽之許可,而令人受具足戒……。 (76)言:「友!實依師授具戒而已充足矣!」時,「是!」應諾而後瞋嫌,有兩種罪:瞋嫌之前行,突吉羅;瞋嫌時,波逸提。 (77)言式叉摩那:「友!汝若與我衣,我令汝受具戒。」而不令受具戒,又不為令受具戒而努力,有一種罪:波逸提。 (78)言式叉摩那:「友!汝若於二年隨我學,我令汝受具戒。」有一種……。 (79)因與男子交往、童子交往而起瞋恚,陷於憂愁之式叉摩那令受具戒……〔參照(七一)〕。 (80)令父母及夫主未聽許之式叉摩那受具戒……。 (81)欲由別住者給予承諾而令式叉摩那受具戒……。 (82)年年令人受具戒……。 (83)一年令二人受具戒……。 第九 蓋品 (84)持蓋著履有兩種罪:持、著之前行者,突吉羅,持、著時,波逸提。 (85)乘於乘坐物而往,有兩種罪:往之前行者,突吉羅;行已,波逸提。 (86)著腰布……〔參照(八四)〕。 (87)著婦女裝飾物……。 (88)塗香與脂粉,有兩種罪:塗之前行者,突吉羅;塗時,波逸提。 (89)以香料、胡麻滓塗於身……。 (九〇~九三) 令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尼……白衣女……)揉身又按摩,有兩種罪:揉身、按摩之前行者,突吉羅;令按摩時,波逸提。 (94)於比丘前,不問而坐於座牀,有兩種罪:坐之前行者,突吉羅;坐時,波逸提。 (95)未得許可而質問比丘,有兩種罪:問之前行者,突吉羅;問時,波逸提。 (96)不著僧祇支衣而入村,有兩種罪:第一腳過籬者,突吉羅;第二腳過籬者,波逸提。 ———小事戒終——— (一~八) 乞酥(……油……蜜……砂糖……魚……肉……乳……酪……)而食,有兩種罪:「噉食」而捉者,突吉羅;每咽食,提舍尼。 ———八提舍尼終——— ———二 罪數章終——— 三 持染心之比丘尼觸有染心男子之身而受樂之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持染心……失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戒壞、行壞。……乃至……。 乞酪而食之罪,於四種失壞中,幾種……隨伴一種失壞:行壞。 ———三 失壞章終——— 四 持染心……罪,於七種罪聚中,攝幾種罪聚耶?持染心……罪聚中,攝三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偷蘭遮罪聚、突吉羅罪聚。……乃至……。 乞酪而食之罪……攝兩種罪聚:有提舍尼罪聚、突吉羅罪聚。 ———四 攝在章終——— 五 持染心……罪,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持染心……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乃至……。 乞酪而食之罪……依四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身、語、意生起。 ———五 等起章終——— 六 持染心……罪,於四種諍事中,為何諍事耶?持染心……諍事中,為犯罪諍事……乃至……。 乞酪而食之罪……為犯罪諍事。 ———六 諍事章終——— 七 持染心……罪,於七種滅〔諍〕法中,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持染心……滅法中,依三種滅法而滅之:有現前毘尼與自言治、現前毘尼與如草覆地。……乃至……。 乞酪而食之罪……依三種滅法而滅……有……如草覆地。 ———七 滅諍章終——— 八 持染心之比丘尼觸有染心男子之身而受樂,有幾種罪耶?持染心……有三種罪:由頸骨以下……〔參照二〕……有此三種罪。其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於七種罪聚中,攝幾種罪聚耶?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於四種諍事中,為何種之諍事耶?於七種滅法中,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彼罪於四種失壞中……〔參照大分別.八〕……如草覆地……乃至……。乞酪而食,有幾種罪耶?乞酪而食,有兩種罪:欲「食」而捉者,突吉羅;每咽食,提舍尼。……酪……有此兩種罪。彼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而滅耶?彼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一種失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攝兩種罪聚:有提舍尼罪聚、突吉羅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由四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有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身、語、意生起。於四種諍事中,為犯罪諍事。於七種滅法中,有依三種……如草覆地。 ———八 集合章終——— 九 (1)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緣身觸受樂之波羅夷,於何處制立耶?因何人耶?為何事耶?……乃至……由何人傳承耶?依彼……世尊,緣受樂之波羅夷,於何處制立耶?於舍衛城制之……〔參照一〕……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由何人傳承耶?為次第傳承,即: 優波離、提沙迦……宣說律藏。 (2)緣覆藏罪之波羅夷,於何處制立耶?……〔參照一〕……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3)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波羅夷,於何處制立耶?……於怠務戒……。 (4)緣成第八事之波羅夷……於怠務戒……。 ———波羅夷終——— (1)依彼……世尊,比丘尼行訴訟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因何人耶?……〔參照一〕……有由意生起……乃至……由何人傳承耶?為次第傳承,即: 優波離、提沙迦……宣說律藏。 (2)令賊女受具戒之僧殘……有……由意生起。 (3)獨行於村中之僧殘……於第一波羅夷……。 (4)依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師教而被擯之比丘尼,未得〔羯磨〕僧伽之容許,不認僧眾之承諾而解罪之僧殘……於怠務戒……。 (5)比丘尼持染心從有染心男子之手,以己手受硬食或軟食而食之僧殘……於第一波羅夷……。 (6)以言勸曰:「尊姊!汝無染心故,彼男子染心之有無對汝能如何?然,尊姊!彼男子與汝之硬食或軟食可以己之手受食。」之僧殘……生起。 (7)瞋怒不喜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怠務戒……。 (8)於何等之諍事被斥責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怠務戒……。 (9)相親近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怠務戒……。 (10)以言勸曰:「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汝等勿各別住。」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怠務戒……。 ……乃至…… 緣乞酪而食之提舍尼……由四種等起而生起。 ———一 制處章終——— 一〇 (1)緣身觸而受樂,有幾種罪耶?緣身觸而受樂,有五種罪:持染心之比丘尼捉有染心男子之頸骨以下、膝以上而受樂者,波羅夷;比丘以身觸〔女人之〕身,僧殘;以身觸身之所著物,偷蘭遮;以身所著物觸身之所著物,突吉羅;以指胳肢,波逸提。緣身觸之受樂,有此五種罪。 (2)緣覆藏罪,有幾種……墮四種罪:比丘尼知犯波羅夷法而覆藏者,波羅夷;有疑念而覆藏者,偷蘭遮;覆藏比丘僧殘者,波逸提;覆藏行儀之失壞者,突吉羅。緣覆藏罪,墮此四種罪。 (3)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有幾種罪耶?墮五種罪:隨被擯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依白,突吉羅;依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竟,波羅夷;助破僧比丘尼……至三次而不捨者,僧殘;惡見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波逸提。緣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墮此五種罪。 (4)緣成第八事,有幾種……墮三種罪……〔參照二〕……墮此三種罪。 ———波羅夷終——— (1)緣比丘尼行訴訟,有三種……〔參照二〕……僧殘。 (2)緣令賊女受具戒,有三種……。 (3)緣獨行於村中,有三種……。 (4)緣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師教而被舉罪之比丘尼,未得〔羯磨〕僧伽之容許,不認僧眾之承諾而解,有三種……。 (5)緣比丘尼持染心從有染心男子之手,以己之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墮三種罪:「噉食」而捉者,偷蘭遮;每咽食,僧殘;捉水、楊枝者,突吉羅。 (6)緣以言勸曰:「尊姊!汝無染心故……噉食……」墮三種……。 (7)緣瞋怒不喜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墮三種……。 (8)緣於何等諍事而被斥責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墮三種……。 (9)緣相親近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墮三種……。 (10)勸以言曰:「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汝等勿各別住。」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墮三種……。 ———十僧殘終——— ……乃至…… (8)緣乞酪而食,有幾種……墮兩種罪:「噉食」而捉者,突吉羅;每咽食,提舍尼。緣乞酪而食,墮此兩種罪。 ———二 罪數章終——— 一一 緣以身觸受樂之罪,於四種失壞中,何……〔參照三〕……隨伴兩種失壞:有戒壞、行壞。……乃至……。緣乞酪而食之罪……行壞。 ———三 失壞章終——— 一二 緣以身觸受樂之罪,於七種罪聚中,攝幾種……攝五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僧殘罪聚、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突吉羅罪聚……乃至……。緣乞酪而食之罪……攝兩種罪聚:有提舍尼罪聚、突吉羅罪聚。 ———四 攝在章終——— 一三 緣以身觸受樂之罪,於六種犯罪等起中,由幾種……〔參照五〕。緣乞酪而食之罪,於六種犯罪等起中……由意生起。 ———五 等起章終——— 一四 緣以身觸受樂之罪,於四種諍事中……〔參照六〕。 ———六 諍事章終——— 一五 緣以身觸受樂之罪,於七種滅〔法〕中……〔參照七〕。 ———七 滅諍章終——— 一六 緣以身觸受樂,墮幾種罪耶?以身觸受樂,墮五種罪:有染心……〔參照一〇〕……以指胳肢,波逸提。以身觸受樂,墮此五種罪。彼罪於四種失壞中,為何種……〔參照大分別.八〕……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彼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戒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攝五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僧殘罪聚、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突吉羅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參照大分別.八〕……如草覆地。緣乞酪而食,墮幾種……墮兩種罪……如草覆地。 ———八 集合章終——— 比丘尼分別之十六大分解終 第三 等起攝頌 諸行無常、苦、無我、有為也,亦決定涅槃、施設、無我。佛月未現、佛日未來時,尚且不知[1]具分彼〔無常等〕〔有為〕法之名目。行種種困苦,圓滿波羅蜜,大雄者、眼者含梵天界,顯現於〔此世界〕。彼〔諸佛〕拔苦、與樂,宣說正法。 ᅟᅟ==[1] 底本 nāyati 於暹羅本為 ñâyati。== 一切眾生之慈愍者,一切有情之最尊者,獅子之鴦耆羅娑釋迦牟尼,宣說三藏,有經、論及大功德之律。 律若存,正法亦應同運轉。 兩部毘崩伽犍度及彼戒本依有系德之附隨,結之〔如〕華鬘也。 彼附隨〔說三種[2]學處〕之等起法,決定〔不與他混合〕,與他混合〔等起〕及〔制戒之〕因緣,於上經中所示——故好法之善比丘應學附隨。 ᅟᅟ==[2] 若依佛音註釋(Samantapāsādikā),如下所見之實說戒、賊女戒、不聽戒之三戒等起。三戒獨特而不與其他戒混合,今「等起法決定矣」,「決定等起之」意,謂此三戒之等起,次之「混合等起」者,謂於其他戒之等起。此等共通於甚多戒之等起法。以下註云,是佛音之註。== 於兩部毘崩伽制戒,於布薩誦出。 如法說等起法,應聽我說。 第一波羅夷和第二其以下:依媒介、諫告及長衣、〔羊〕毛、逐句法、實有、豫約、賊〔隊〕、說〔法〕、賊女、不聽之十三,此依智者而思惟之十三等起法也。於〔兩部分別〕一一等起,在此所示相同。 不淨〔波羅夷一〕、出精〔僧殘一〕、身觸〔同二〕、不定之第一〔不定一〕、先著〔波羅夷一六〕、斡旋〔同二九〕、秘密與比丘尼共〔同三〇〕。 食事中〔同四三〕、秘密之二〔同四四、四五〕、指〔同五二〕、水中戲〔同五三〕、打〔同七四〕、舉手〔同七五〕、五十三之學法。 頸骨下〔尼.波羅夷一〕、村中〔尼.僧殘二〕、染心〔同五〕、拍〔尼.波逸提三〕、樹膠〔同四〕、洗淨〔同五〕、安居竟〔同四〇〕、教誡〔同五八〕、隨學和尚〔同六九〕。 此七十六學處身意之行也,皆如第一波羅夷,為一種等起。 ———第一波羅夷等起終——— 不與〔波羅夷二〕、〔人〕體〔同三〕、上人〔同四〕、粗語〔僧殘三〕、為自己[3]之淫欲〔同四〕、無根〔同八〕、異事中〔同九〕、不定之第二〔不定二〕。奪〔衣〕〔捨墮二五〕、迴入〔同三〇〕、妄語〔波逸提一〕、罵〔同二〕、離間〔同三〕、粗罪〔同九〕、掘地〔同一〇〕、草木〔同一一〕、異語〔同一二〕、譏嫌〔同一三〕。 ᅟᅟ==[3] 底本 atthakāminaṁ,應如暹羅本 attakāminaṁ,此誤植也。== 牽出〔同一七〕、故意〔同二〇〕、利養〔同二四〕、足食〔同三六〕、來〔同四二〕、輕侮〔同五四〕、恐怖〔同五五〕、隱匿〔同六〇〕、殺命〔同六一〕。故意蟲水〔同六二〕、羯磨〔同六三〕、未滿〔同六五〕、共住〔同六九〕、被擯〔同七〇〕、如法〔同七一〕、疑惑〔同七二〕、無知〔同七三〕、無根〔同七六〕。疑惱〔同七七〕、如法〔同七九〕、與衣〔同八一〕、迴施個人〔同八二〕、於汝能如何〔尼.僧殘六〕、非時〔尼.捨墮二〕、奪取〔同三〕、誤受〔尼.波逸一八〕、地獄〔咒〕〔同一九〕。 眾僧〔同二六〕、分配〔同二七〕、寄望〔同二九〕、功德衣〔同三〇〕、惱惑〔同三三〕、住房〔同三五〕、罵〔同五二〕、瞋〔同五三〕、慳嫉〔同五五〕、姙婦〔同六一〕、幼兒婦〔同六二〕、二年〔同六三〕、學法僧不許〔同六四〕、曾嫁女之三〔同六五~六七〕、童女之三〔同七一~七三〕、未滿十二夏〔同七四〕、不乞僧〔同七五〕、充分〔同七六〕、憂愁〔同七九〕、欲承諾〔同八一〕、年年〔同八二〕、二人〔同八三〕,此七十學處[4]為三種等起。 ᅟᅟ==[4] 七十學處,上舉者有七十一,除最初第二波羅夷,此以下為教。== 如第二波羅夷,即(一)由身、意而不由語。(二)由語、意而非身作。(三)由三門生起。 ———第二波羅夷等起終——— 媒嫁〔僧殘五〕、房舍〔同六〕、精舍〔同七〕、洗濯〔捨墮四〕、取衣〔同五〕、乞衣〔同六〕、過量〔同七〕、豫備〔同八〕、兩居士〔同九〕、使〔同一〇〕。絹〔同一一〕、純黑〔同一二〕、二分〔同一三〕、六年〔同一四〕、坐具〔同一五〕、懈怠〔同一七〕、金銀〔同一八〕、二之種種〔同一九~二〇〕。 減五綴〔同二二〕、雨季衣〔同二四〕、糸〔同二六〕、指圖〔同二七〕、戶〔波逸一九〕、與〔同二五〕、縫衣〔同二六〕、餅〔同三四〕、資具〔同四七〕、火〔同五六〕。 寶〔同八四〕、針〔同八六〕、臥牀〔同八七〕、綿〔同八八〕、尼師壇〔同八九〕、覆瘡〔同九〇〕、雨衣〔同九一〕、佛衣〔同九二〕、乞〔尼.捨墮四〕、購此〔同五〕。 二之僧伽財〔同六~七〕、別眾之二〔同八~九〕、個人〔同一〇〕、重衣〔同一一〕、輕衣〔同一二〕、二之剩飯〔尼.波逸提八~九〕、沐浴衣〔同二二〕、沙門衣〔同二八〕。 此五十法,凡依六種等起而生起:(一)由身而不由語、意。(二)由語而不由身、意。(三)由身、語而不由意。(四)由身、意而不由語。(五)由語、意而不由身。(六)由三門生起。此等如媒嫁戒,為六種等起法。 ———媒嫁等起終——— 破僧〔僧殘一〇〕、隨順〔同一一〕、惡口〔同一二〕、污〔同一三〕、粗罪〔波逸提六四〕、惡見〔同六八〕、不同意〔同八〇〕、哄笑之二〔眾學一一~一二〕、聲之二〔同一三~一四〕、含飯語〔同四三〕、座牀〔同六八〕、低座〔同六九〕、立〔同七〇〕、後〔同七一〕、惡道〔同七二〕、覆〔罪〕〔尼.波羅夷二〕、隨順〔同三〕、捉〔同四〕、解罪〔尼.僧殘四〕、捨〔同七〕。 何等〔同八〕、親近之二〔同九~一〇〕、打〔尼.波逸提二〇〕、縫〔同二三〕、病患〔同三四〕、相親近〔同三六〕、不滅〔同四五〕、僧園〔同五一〕、自恣〔同五七〕。 半月〔同五九〕、弟子之二〔同六八及七〇〕、衣〔同七七〕、隨學〔同七八〕。此三十七法皆由身、語、意〔生起〕,皆如諫告戒,為一種等起。 ———諫告等起終——— 捨迦絺那衣之三〔捨墮一~三〕、第一鉢、藥〔同二一及二三〕、特施〔同二八〕、有難〔同二九〕、退出之二〔波逸提一四~一五〕。 住處〔同二三〕、數數〔同三三〕、不殘食〔同三八〕、請待〔同四六〕、淨施〔同五九〕、王之〔同八三〕、非時〔同八五〕、指圖〔提舍尼二〕、阿蘭若〔同四〕。訴訟〔尼.僧殘一〕、蓄積〔尼.捨墮一〕、食前〔尼.波逸提一五〕、食後〔同一六〕、非時〔同一七〕、五日〔同二四〕、他衣〔同二五〕、住處之二〔同四七~四八〕。 下部〔同六〇〕、座〔同九四〕。此二十九〔法〕乃(一)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二)〔又〕由三門生起,皆等於迦絺那衣戒,為兩種等起法。 ———迦絺那衣等起終——— 羊毛〔捨墮一六〕、二臥宿〔波逸提五~六〕、脫腳牀〔同一八〕、施食〔同三一〕、別眾〔同三二〕、非時食〔同三七〕、貯藏〔同三八〕、楊枝〔同四〇〕、裸體者〔同四一〕。 出征軍〔同四八〕、軍陣〔同四九〕、模擬戰〔同五〇〕、酒〔同五一〕、沐浴〔同五七〕、壞色〔同五八〕、二之提舍尼〔提舍尼一及三〕、蒜〔尼.波逸提一〕、供給〔同六〕、舞踊〔同一〇〕。 沐浴〔同二一〕、敷物〔同三一〕、臥〔同三二〕、國內〔同三七〕、國外〔同三八〕、雨期中〔同三九〕、畫堂〔同四一〕、高牀〔同四二〕、紡絲〔同四三〕。作事〔同四四〕、自手〔同四六〕、無比丘住處〔同五六〕、蓋〔同八四〕、車〔同八五〕、腰布〔同八六〕、飾身具〔同八七〕、香〔同八八〕、香油〔同八九〕。比丘尼〔同九〇〕、式叉摩那〔同九一〕、沙彌尼〔同九二〕、白衣女〔同九三〕、不著僧祇支衣〔同九四〕。 此四十四罪:(一)由身而不由語、意。(二)由身、意而不由語。皆同羊毛戒,為兩種等起法。 ———羊毛等起終——— 句〔波逸提四〕、除外〔同七〕、不選任〔同二一〕、日沒〔同二二〕、畜生咒之二〔尼.波逸提四九~五〇〕、不得許可而問〔同九五〕。 此七學處:(一)由語〔生起〕而不由身、意。(二)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生起。皆如句法戒,為兩種等起法。 ———句法等起終——— 道〔波逸提二七〕、船〔同二八〕、美味〔同三九〕、與女人〔同六七〕、剃〔尼.波逸提二〕、穀〔同七〕、請〔同五四〕、八提舍尼。 此十五學處:(一)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二)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生起。(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生起。(四)由身、語、意〔生起〕。〔此等〕等於道戒,依佛智所制之四種等起也。 ———道戒等起終——— 賊隊〔波逸提六六〕、屏聽〔同七八〕、乞羹〔眾學三七〕、夜〔尼.波提一一〕、屏〔同一二〕、露〔同一三〕、第七小路〔同一四〕。 此等:(一)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生起。(二)由三門生起。此等同日種佛說之賊隊等起,兩種等起法也。 ———賊隊等起終——— 世尊對持蓋者〔眾學法五七〕、持杖者如是〔同五八〕、持刀者〔同五九〕、持武器者〔同六〇〕皆不說正法。 草履〔同六一〕、革履〔同六二〕、車乘〔同六三〕、臥牀〔同六四〕、亂姿〔同六五〕、裹頭〔同六六〕、及覆面〔同六七〕、十一法無缺。 此等:(一)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生起。如於說法戒,皆為一種等起。 ———說法等起終——— 實有〔波逸提八〕:(一)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二)由語生起而不由身。(三)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生起。說實有〔上人法〕,實依三處而生起。 ———實說等起終——— 賊女〔尼.僧殘二〕:(一)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二)由三門生起。此處賊女戒,依法王所說自爾之兩種等起法也。 ———度賊女等起終——— 不聽〔尼.波逸提八〇〕:(一)由語生起而不由身、意。(二)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生起。(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四)由三門生起。〔此〕自爾之四種等起法也。 ———不聽等起終——— 實善說十三等起之要略。〔此〕無癡之因,依處、導法(律藏)之隨順也,智者憶持此而於等起法無惑。 ———等起主頭要略終——— 第四 〔一〕無間省略 一 (1)有幾種罪?有幾種罪聚、幾種修習事、幾種不恭敬、幾種恭敬、幾種修習事、幾種失壞、幾種犯罪等起、幾種口論根、幾種非難根、幾種和敬法、幾種破僧事、幾種論諍、幾種滅〔法〕耶? 有五種罪,有五種罪聚、五種修習事、七種罪、七種罪聚、七種修習事、六種不恭敬、六種恭敬、六種修習事、四種失壞、六種犯罪等起、六種口論根、六種非難根、六種和敬法、十八種破僧事、四種諍事、七種滅〔法〕。 (2)此中何等為五種罪?波羅夷罪,僧殘罪,波逸提罪,提舍尼罪,惡作罪。此五種罪也。 (3)此中何等為五種罪聚?波羅夷罪聚……突吉羅罪聚。此五種罪聚也。 (4)此中何等為五種修習事?離五種罪聚,遠離,捨離,迴避,不行,不為,不墮,制,不犯,拆〔趣罪〕橋樑。此為五種修習。 (5)此中何等為七種罪?波羅夷罪,僧殘罪,偷蘭遮罪,波逸提罪,提舍尼罪,惡作罪,惡說罪。此七種罪也。 (6)此中何等為七種罪聚?波羅夷罪聚……惡說罪聚。此七種罪聚也。 (7)此中何等為七種修習事?離七種罪聚……拆〔趣罪〕橋樑。此七種修習事也。 (8)此中何等為六種不敬?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不放逸,不敬和順。此六種不敬也。 (9)此中何等為六種敬?敬佛……敬和順。此六種敬也。 (10)此中何等為六種修習事?離六不恭……拆〔趣罪〕橋樑。此六種修習事也。 (11)此中何等為四種失壞?戒壞,行壞,見壞,命壞。此四種失壞也。 (12)此中何等為六種犯罪等起?(一)有罪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二)有罪由語生起而不由身、意。(三)有罪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四)有罪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五)有罪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六)有罪由身、語、意生起。此六種犯罪等起也。 (13)此中何等為六種口論〔諍事〕之根?於此,有比丘,有瞋恨心,有瞋恨心之彼比丘對〔大〕師不恭敬隨順意而住……〔同小品四.一四(三)直至終,於此「諸比丘!」之語常被省略〕……如是,此不善口論之根,未來更不生起。此六種口論根也。 (14)此中何等為六種非難〔諍事〕之根?於此,有比丘,有瞋恨……〔同前節,將「口論」改為「非難」。〕……。此六種非難根也。 (15)此中何等為六種可念法[1]?(一)於此,有比丘,於同修梵行者中,或顯或隱,起慈身業。是亦可念法,能齎愛,齎尊重,能攝受,無諍,和合,導於一趣者也。(二)復次,有比丘,於同修梵行者中……慈語行。(三)復次……慈意行導……也。(四)復次,有比丘,凡如法所得,法利得,乃至下鉢中所受之所得,無不與具戒同修梵行者共相受用。是亦可念法,……導……也。(五)復次,有比丘,彼一切無缺、無隙、無雜、無穢、自在、智者所讚、無執、能發三摩地之戒,於如是諸戒,與同修梵行者或顯或隱等戒性而住。是亦可念法……導……也。(六)復次,有比丘,彼聖而令出離、起彼者而正見到苦之盡,於如是見,與同修梵行者或顯或隱等見性而住。是亦可念法,……導……也。此六種可念法也。 ᅟᅟ==[1] 可念法 Sāranīya-dhamma 於集異門足論(玄奘)譯為可喜。在增支部、長部、中部等諸典,此法屢屢說。== (16)此中何等為十八種破僧事?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法……〔同大品十.五(四)〕……非粗罪說為粗罪。此十八破僧事也。 (17)此中何等為四種諍事?口論諍事,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此四種諍事也。 (18)此中何等為七種滅諍?現前毘尼,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多人語,覓罪相,如草覆地。此七種滅也。 ———一 問數章終——— 攝頌 罪過與罪聚     修習.再七重 修習並不敬     恭敬以及根 再修習.失壞     等起及口論 非難與和敬     乃至破諍事 說七種滅,此十七句也。 二 (1)依第一犯罪等起〔法〕,犯波羅夷實非僅言。犯僧殘「有」言。犯偷蘭遮「有」言。犯提舍尼……惡作「有」言。犯惡說非僅言。 (2)依第二犯罪等起……〔同(一)〕……犯波逸提「有」言。犯提舍尼實非僅言。犯惡作「有」言。犯惡說實非僅言。 (3)依第三犯罪等起……〔同(一)〕。 (4)依第四犯罪等起,犯波羅夷「有」言。犯僧殘……〔同(一)〕。 (5)依第五犯罪等起……〔同(四)〕……犯提舍尼實非僅言。犯惡作「有」言。犯惡說「有」言。 (6)依第六犯罪等起……〔同(四)〕。 ———二 六種犯罪等起章終——— 三 (1)依第一犯罪等起,犯幾種罪耶?依第一犯罪等起,犯五種罪過。比丘諍想而自乞造房舍,不指示作處,過量,有難處,無行處,前行者,突吉羅;〔最後〕一泥團未塗者,偷蘭遮;其泥團塗時,僧殘;比丘淨想而取非時食者,波逸提;比丘淨想而入市井,從非親里比丘尼之手,以自手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提舍尼。依第一犯罪等起,犯此五種罪。 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於七種罪聚中,攝幾種罪聚耶?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於四種諍事中,為何諍事耶?於七種滅法中,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有戒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攝五種罪聚:有僧殘罪聚、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提舍尼罪聚、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於四種諍事中,為罪過諍事。於七種滅法中,依三種滅法而滅之:有依現前毘尼與自言治、依前毘尼與如草覆地。 (2)依第二犯罪等起,犯幾種罪耶?依第二犯罪等起,犯四種罪。比丘淨想而命:「汝等造我房舍。」造彼房舍,而不指示作處,過量,有難處,無行處,前行者,惡作;一泥團未塗者,偷蘭遮;其泥團塗時,僧殘;比丘淨想,令未受具戒者逐句誦法,波逸提。依第二犯罪等起,犯此四種罪。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幾種……〔參照(一)〕……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戒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攝四種罪聚:有僧殘罪聚、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語生起而不由身、意。於四種諍事中,為罪過諍事。於七種滅法中,依三種滅法而滅之……〔參照(一)〕……有依……如草覆地。 (3)依第三犯罪等起,……幾種……犯五種罪。比丘淨想,而指定造房舍,不指定作處,過量,有難處,無行處,前行者,突吉羅;一泥團未塗者,偷蘭遮;其泥團塗時,僧殘;比丘淨想,而為己乞美味之食而食者,波逸提。比丘淨想,而不拒比丘尼之指圖而食者,提舍尼。依第三犯罪等起,犯此五種罪。彼罪於四種失壞中……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彼罪於四種失壞中,……兩種失壞……於七種罪聚中,攝五種罪聚:有僧殘罪聚、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提舍尼罪聚、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於四種諍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4)依第四犯罪等起,……幾種……犯六種罪。比丘行不淨法者,波羅夷;比丘不淨想,而自乞造房舍,不指示作處,過量,有難處,無行處,前行者,惡作;一泥團未塗時,偷蘭遮;其泥團塗時,僧殘;比丘不淨想,而取非時食者,波逸提;比丘不淨想,而入市井,從非親里比丘尼之手,以己之手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提舍尼。依第四犯罪等起,犯此六種罪。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幾種……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兩種失壞……於七種罪聚中,攝六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僧殘罪聚、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提舍尼罪聚、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於四種諍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5)依第五犯罪等起,……幾種……犯六種罪過。比丘持不善望,貪欲性,主張空無之上人法者,波羅夷;比丘不淨想而命:「汝等造我房舍。」彼造房舍,不指示作處,過量,有難處,無行處,前行者,突吉羅;一泥團未塗時,偷蘭遮;其泥團塗時,僧殘;比丘不淨想,令未受具戒者逐句誦法者,波逸提;無惡口、輕蔑之意,無令困惑之意,為戲而以卑語言卑賤者,惡說。依第五犯罪等起,犯此六種罪。彼諸罪……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兩種失壞……於七種罪聚中,攝六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僧殘罪聚、波逸提罪聚、偷蘭遮罪聚、惡作罪聚、惡說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於四種諍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6)依第六犯罪等起,……幾種……犯六種罪過。比丘指定而盜去物者,波羅夷;比丘不淨想,而指定造房舍,不指示作處,過量,有難處,無行處,前行者,惡作;一泥團未塗時,偷蘭遮;其泥團塗時,僧殘;比丘不淨想,而為己乞美味之食而食者,波逸提;比丘不淨想,而不拒比丘尼之指圖而食者,提舍尼。依第六犯罪等起,犯此六種罪。彼諸罪……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兩種失壞……於七種罪聚中,……六種罪聚……〔參照(四)〕……有……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於四種諍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三 六種犯罪等起罪數章終——— 四 身業等起法,依見無限者、救世者、見遠離者之所說,由此生起之罪,有幾種?我問此,請說示,毘崩伽師! 身業等起法,依見無限者、救世者、見遠離者之所說,由此生起之罪過五種也,我為汝說斯,毘崩伽師! 語業等起法,……見無限者……請說示,毘崩伽師! 語業等起法,……見無限者……生起之罪過三種也,我為汝說斯,毘崩伽師! 身語業等起法,……見無限者……生起之罪過五種也……。 身意業等起法……六種也……。 語意業等起法……六種也……。 身語意業等起法,依見無限者、救世者、見遠離者之所說,由此生起幾種罪?我問此,請說示,毘崩伽師! 身語意業等起法,依見無限者、救世者、見遠離者之所說,由此生起之罪過六種也,我為汝說斯,毘崩伽師! ———四 犯罪等起論終——— 五 (1)緣戒壞,犯幾種罪耶?依戒壞,犯四種罪。比丘尼知〔他比丘尼犯〕波羅夷法而覆藏者,波羅夷;有疑念而覆藏者,偷蘭遮;比丘犯僧殘而覆藏者,波逸提;覆藏自己之粗罪者,惡作。依戒壞,犯此四種罪。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幾種……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戒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攝四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法中,依一種等起法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也。於四種諍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2)緣行壞,……幾種……犯一種罪。覆藏行壞者,惡作。緣行壞,犯此一種罪。彼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乃至……於七種滅法中,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彼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一種失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攝一種罪聚: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法中,依一種等起法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於四種諍事中,為罪過諍事。於七種滅法中,依三種滅法而滅之……有依……如草覆地。 (3)緣見壞,……幾種……犯兩種罪。為惡見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依白,惡作;羯磨語竟,波逸提。緣見壞,犯此兩種罪。彼罪於四種失壞中,……幾種……滅之耶?彼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一種失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攝兩種罪聚:有波逸提罪聚、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法中,依一種等起法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於四種諍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4)緣命壞,……幾種……犯六種罪。依活命因、活命計,持不善望,貪欲性,主張空無之上人法者,波羅夷;依活命因、活命計,而行媒介者,僧殘;依活命因、活命計,言:「住汝精舍之比丘,是阿羅漢。」對方知解者,偷蘭遮;依活命因、活命計,比丘為己乞美味之食而食者,波逸提;依活命因、活命計,比丘尼為己乞美味之食而食者,提舍尼;依活命因、活命計,無病,為己乞羹或飯而食者,惡作。緣命壞,犯此六種罪。 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戒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六種……〔參照(三)、(四)〕……有……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法中,依六種等起法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有由語生起而不由身、意,有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於四種諍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五 失壞緣章終——— 六 (1)緣口論諍事,犯幾種罪過耶?依口論諍事,犯兩種罪。罵詈受具戒者,波逸提;罵詈未受具戒者,突吉羅。依口論諍事,犯此兩種罪過。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幾種……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一種失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攝兩種罪聚:有波逸提罪聚、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法中,依三種等起法而生起: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於四種諍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2)緣非難諍事,犯幾種……犯三種罪過。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比丘者,僧殘;以無根僧殘誹謗〔比丘〕者,波逸提;以無根行壞誹謗〔比丘〕者,突吉羅。緣非難諍事,犯此三種罪過。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幾種……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戒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攝三種罪聚:有僧殘罪聚、波逸提罪聚、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法中,依三種等起法生起: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於四種諍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3)緣罪過諍事,……幾種……犯四種罪過。比丘尼知〔他比丘尼犯〕波羅夷法而覆藏者,波羅夷;有疑念而覆藏者,偷蘭遮;比丘僧殘而覆藏者,波逸提;行壞而覆藏者,突吉羅。依罪過諍事,犯此四種罪。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幾種……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戒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攝四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法中,依一種等起法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也。於四種諍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4)緣義務諍事,……幾種……犯五種罪。隨被擯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依白,惡作;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竟,波羅夷。助破僧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僧殘;因惡見,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波逸提。緣義務諍事,犯此五種罪過。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幾種……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兩種……於七種罪聚中,攝五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僧殘罪聚、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法中,依一種等起法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也。於四種諍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5)七種罪過,除七種罪聚外,其餘罪過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於七種罪聚中,攝幾種罪聚耶?於四種諍事中,為何等諍事耶?於七種滅法中,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七種罪過,除七種罪聚外,其餘罪過於四種失壞中,不隨伴任何失壞;於七種罪聚中,不攝任何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法中,不依任何等起法而生起;於四種諍事中,非任何諍事;於七種滅法中,不依任何滅法而滅。何以故?七種罪過,除七種罪聚外,無他罪過之故。 ———六 諍事緣章終——— ———無間省略終——— 攝頌 問數.等起.同罪數 等起.失壞.同諍事 〔二〕滅諍分解 七 (1)何等為口論諍事之前行?為幾種處、幾種事、何地、幾種因、幾種根? 依幾種行相而口論耶?口論諍事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 何等為非難諍事之前行……〔「口論」改為「非難」〕? 何等為罪過諍事之前行……〔「罪」改為「犯」〕? 何等為義務諍事之前行……〔「義務」改為「生」〕? (2)何等為口論諍事之前行?貪是前行,瞋是前行,癡是前行,不貪是前行,不瞋……不癡是前行。為幾種處?十八破僧事[2]處也。為幾種事?十八破僧事為事。為何地?十八破僧事地也。為幾種因?有九因:三種[3]善因,三種惡因,三種無記因。為幾種根?十二根[4]也。依幾種行相而口論耶?依兩種行相而口論:如法見或非法見。口論諍事,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口論諍事,依兩種滅法而滅之:依現前毘尼及多人語也。 ᅟᅟ==[2] 十八破僧事 aṭṭhārasa bhedakaravatthūni,參照大品一〇.五(三)。== ᅟᅟ==[3] 三種善因、三種惡因參照小品四.一四(三)。== ᅟᅟ==[4] 十二根,參照同上。== (3)何等為非難諍事之前行?貪……不癡是前行。為幾種處?四種失壞處也。為幾種事?四種失壞事也。為何地?四種失壞地也。為幾種因?有九因:三種善因,三種惡因,三種無記因。為幾種根?十四根[5]也。依幾種行相而非難耶?依兩種行相而非難:由事起或罪……由四起。非難諍事依滅法而滅之:依現前毘尼及憶念毘尼相等之不癡毘尼及覓罪。 ᅟᅟ==[5] 十四根,參照小品四.一四(五)。== (4)何等為罪過諍事……不癡是前行。為幾種處?七種罪聚處也。為幾種事?七種罪聚事也。為何地?七種罪聚地也。為幾種因?有九因……三種無記因。為幾種根?六種犯罪等起法根也。依幾種行相……依六種行相而犯罪:依無恥,依無知,依惡作性,依不淨為淨想,由淨為不淨想,依失念。罪過諍事……幾種之……依三種滅法而滅之:依現前毘尼、自言治、如草覆地。 (5)何等為義務諍事之……不癡是前行。為幾種處?四種羯磨處也。為幾種事?四種羯磨事也。為何地?四種羯磨地也。為幾種因?有九因……三種無記因。為幾種根?有一種根:僧伽也。依幾種行相而生義務耶?依兩種行相而生義務:依白或求聽。義務諍事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義務諍事依一種滅法而滅之:現前毘尼。 (6)有幾種滅法耶?有七種滅法:現前毘尼,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多人語,覓罪相,如草覆地;此七種滅法也。依事而言者,此七種滅法乃為十種滅法,十種滅法有七種滅法之事耶?應言:「有。」如何有?於口論諍事有兩種滅法,於非難諍事有四種滅法,於罪過諍事有三種滅法,於義務諍事有一種滅法。依如是事而言者,此七種滅法為十種滅法,而十種滅法為七種滅法。 ———七 方便章終——— 八 幾種滅法結合於口論諍事、幾種滅法不結合於口論諍事耶?幾種滅法……於非難諍事……於罪過諍事……於義務諍事、幾種滅法不結合於義務諍事耶? 兩種滅法結合於口論諍事:現前毘尼,多人語。五種滅法不結合於非難諍事: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如草覆地。 四種滅法結合於非難諍事:現前毘尼,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覓罪相。三種滅法不結合於非難諍事:多人語,自言治,如草覆地。 三種滅法結合於罪過諍事:現前毘尼,自言治,如草覆地。四種滅法不結合於罪過諍事:多人語,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覓罪相。 一種滅法結合於義務諍事:現前毘尼。六種滅法不結合於義務諍事:多人語,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如草覆地。 ———八 結合章終——— 九 幾種滅法為口論諍事之同分?幾種滅法為口論諍事之異分?幾種滅法為非難諍事之……罪過諍事之……義務諍事之同分?幾種滅法為義務諍事之異分? 兩種滅法為口論諍事之同分……〔同八。「結合」、「不結合」改為「同分」、「異分」〕。 ———九 同分章終——— 一〇 滅法結合於滅法耶?滅法不結合於滅法耶?滅法有結合於滅法者,滅法有不結合於滅法者。滅法如何有結合於滅法者耶?滅法如何有不結合於滅法者耶? 多人語結合於現前毘尼,不結合於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如草覆地。 憶念毘尼結合於現前毘尼,不結合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如草覆地、多人語。 不癡毘尼結合於現前毘尼,不結合於自言治、覓罪相、如草覆地、多人語、憶念毘尼。 自言治結合於現前毘尼,不結合於覓罪相、如草覆地、多人語、憶念毘尼、不癡毘尼。 覓罪相結合於現前毘尼,不結合於如草覆地、多人語、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 如草覆地結合於現前毘尼,不結合於多人語、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 如是有滅法結合於滅法,如是有滅法不結合於滅法。 ———十 滅法結合章終——— 一一 滅法為滅法之同分耶?滅法為滅法之異分耶?滅法……〔同一〇,「結合」、「不結合」改為「同分」、「異分」〕。 ———十一 滅法同分章終——— 一二 滅法是現前毘尼,現前毘尼是滅法。滅法是多人語,多人語是滅法。憶念毘尼是……不癡毘尼是……自言治是……覓罪相是……如草覆地,如草覆地是滅法。 多人語,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如草覆地,此等滅法是滅法而非現前毘尼,現前毘尼是滅法,而又是現前毘尼也。 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如草覆地,現前毘尼,此等滅法是滅法而非多人語,多人語是滅法,而又是多人語也。 …… 現前毘尼,多人語,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此等滅法是滅法而非如草覆地,如草覆地是滅法,而又是如草覆地也。 ———十二 滅法現前毘尼章終——— 一三 毘尼是現前毘尼,現前毘尼是毘尼……毘尼是如草覆地,如草覆地是毘尼也。 毘尼有現前毘尼,有非現前毘尼;現前毘尼是毘尼,而又是現前毘尼也。 毘尼有多人語……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有如草覆地,有非如草覆地;如草覆地是毘尼,而又是如草覆地也。 ———十三 毘尼章終——— 一四 現前毘尼是善耶?是惡耶?是無記耶?多人語是善耶?是惡耶?是無記耶?……如草覆地是善耶?是惡耶?是無記耶? 現前毘尼有善、有無記,現前毘尼無惡。多人語有善、有惡、有無記。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如草覆地有善、有惡、有無記。 口論諍事是善耶?是惡耶?是無記耶?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是善耶?是惡耶?是無記耶? 口論諍事有善、有惡、有無記。非難諍事……有無記。罪過諍事有惡、有無記,罪過諍事無善。義務諍事有善、有惡、有無記。 ———十四 善〔惡〕章終——— 一五 (1)用多人語之處,用現前毘尼;用現前毘尼之處,用多人語。其處不得用憶念毘尼,其處不得用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如草覆地。 用憶念毘尼之處,用現前毘尼;用現前毘尼之處,用憶念毘尼。其處不得用不癡毘尼……〔可參考一〇〕。 …… 用如草覆地之處,用現前毘尼;用現前毘尼之處,用如草覆地。其處不可用多人語,其處不可用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 (2)多人語之處是現前毘尼之處,現前毘尼之處是多人語之處。其處非憶念毘尼之處,其處……〔參照(一),於此省略「用」字〕。 憶念毘尼之處是現前毘尼之處,現前毘尼之處是憶念毘尼之處。其處……以現前毘尼為根……乃至……。 如草覆地之處是現前毘尼之處,現前毘尼之處是如草覆地之處。其處非多人語之處……其處非覓罪相之處。 論法省略 ———十五 處章終——— 一六 依現前毘尼與多人語而滅諍事時,用多人語之處得用現前毘尼,用現前毘尼之處得用多人語。其處不得用憶念毘尼,其處……不癡毘尼……不得用如草覆地。 依現前毘尼與憶念毘尼而滅諍事時,……憶念毘尼……。 …… 依現前毘尼與如草覆地而滅諍事時,用如草覆地之處得用現前毘尼,用現前毘尼之處得用如草覆地。其處不得用多人語,其處不得用憶念毘尼……其處不得用覓罪相。 ———十六 時章終——— 一七 言諍事或言滅法,此等法為親近者耶?不親近者耶?又此等法之相違得分離而示耶?言諍事,言滅法,此等法不親近者,而非得親近。又此等法若言……得……而示……彼應言:「實非如是。」言諍事,言滅法,此等法是親近者而非不親近者,此等法之相違不得分離而示。何以故?世尊豈非說:「諸比丘!此四種諍事,七種之滅法。諍事依滅法而滅,滅法依諍事而滅。如是,此等法是親近者而非不親近。又此等法之相違不得……示」。 ———十七 親近章終——— 一八 口論諍事依幾種滅法而滅耶?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依幾種滅法而滅耶? 口論諍事依兩種滅法而滅,依現前毘尼與多人語也。非難諍事依四種滅法而滅,依現前毘尼、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覓罪相也。罪過諍事依三種滅法而滅,依現前毘尼、自言治、如草覆地也。義務諍事依一種滅法而滅,現前毘尼也。 口論諍事與非難諍事依幾種滅法而滅耶?口論諍事與非難諍事〔……〕五種之〔……〕現前毘尼、多人語、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覓罪相也。 口論諍事與罪過諍事……幾種……四種……依現前毘尼、多人語、自言治、如草覆地也。 口論諍事與義務諍事……幾種……兩種……依現前毘尼、多人語也。 非難諍事與罪過諍事……幾種……六種……依現前、憶念、不癡、自言、覓罪、草覆也。 非難諍事與義務諍事……幾種……四種……依現前、憶念、不癡、覓罪也。 罪過諍事與義務諍事……幾種……三種……依現前、自言、草覆也。 口論諍事、非難諍事、罪過諍事……幾種……七種……依現前、多人、憶念、不癡、自言、覓罪、草覆也。 口論諍事、非難諍事、義務諍事……幾種……五種……依現前、多人、憶念、不癡、覓罪也。 口論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幾種……六種……依現前、憶念、不癡、自言、覓罪、草覆也。 口論諍事、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幾種……七種……依現前毘尼、多人、憶念、不癡、自言、覓罪、如草覆地也。 ———十八 滅法章終——— 一九 口論諍事依幾種滅法而滅耶?依幾種滅法而不滅耶?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依幾種滅法而滅耶?依幾種滅法而不滅耶? 口論諍事依兩種滅法而滅,依現前毘尼、多人語也;依五種滅法而不滅,依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覓罪相、如草覆地也。 非難諍事……四種……而滅,依現前、憶念、不癡、覓罪;……三種……不滅,依多人、自言、草覆也。 罪過諍事……三種……而滅,依現前、自言、草覆也;……四種……不滅,依多人、憶念、不癡、覓罪也。 義務諍事……一種……而滅,依現前毘尼也;……六種……不滅,依多人、憶念、不癡、自言、覓罪、草覆也。 口論諍事與非難諍事依幾種滅法而滅耶?依幾種滅法而不滅耶?口論諍事與非難諍事……五種……滅,依現前毘尼、多人、憶念、不癡、覓罪也……兩種……不滅,依自言、草覆也。 口論諍事與罪過諍事……幾種……四種……滅,依現前、多人、自言、草覆也;……三種……不滅,依憶念、不癡、覓罪也。 口論諍事與義務諍事……幾種……兩種……滅,依現前、多人也;依五種……不滅,依憶念、不癡、自言、覓罪、草覆也。 非難諍事與罪過諍事……幾種……六種……滅,依憶念、不癡、自言、覓罪、草覆也……一種……不滅,依多人語也。 非難諍事與義務諍事……幾種……四種……滅,依現前、憶念、不癡、覓罪也;……三種……不滅,依多人、自言、草覆也。 罪過諍事與義務諍事……幾種……三種……滅,依現前、自言治、草覆也;四種……不滅,依多人、憶念、不癡、覓罪也。 口論諍事、非難諍事、罪過諍事……幾種……七種……滅,依現前、多人、憶念、不癡、自言、覓罪、草覆也。 口論諍事、非難諍事、義務諍事……幾種……五種……滅,依現前、多人、憶念、不癡、覓罪也;……兩種……不滅,依自言、草覆也。 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幾種……六種……滅,依現前、憶念、不癡、自言、覓罪、草覆也;……一種……不滅,依多人語也。 口論諍事、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幾種……七種……滅,依現前、憶念、不癡、自言、覓罪、草覆也。 ———十九 滅不滅章終——— 二〇 滅法依滅法而滅之耶?滅法依諍事而滅之耶?諍事依滅法而滅之耶?諍事依諍事而滅之耶? 滅法有依滅法而滅之,滅法有依滅法而不滅;滅法有依諍事而滅之,滅法有依諍事而不滅。諍事有依滅法而滅之,諍事有依滅法而不滅;諍事有依諍事而滅之,諍事有依諍事而不滅。 云何之滅法有依滅法而滅耶?云何之滅法有依滅法而不滅耶?多人語乃依現前毘尼而滅,依憶念毘尼而不滅,依不癡毘尼而不滅,依自言治……覓罪相……如草覆地而不滅。憶念毘尼乃依現前毘尼而滅之,……不癡毘尼……〔參考第四.一〇〕……如草覆地乃依現前毘尼而滅之,依多人語而不滅,依憶念毘尼……依不癡毘尼……依自言治……依覓罪相而不滅。如是有滅法依滅法而滅,如是有滅法依滅法而不滅。 云何之滅法有依諍事而滅耶?云何之滅法有依諍事而不滅耶?現前毘尼乃依口論諍事而滅之,依非難諍事而不滅,依罪過諍事而不滅,依義務諍事而滅。多人語乃依口論諍事而滅之,依非難而不滅,依罪過而不滅,依義務而不滅。憶念毘尼依口論諍事而不滅,依非難而不滅,依罪過而不滅,依義務而不滅。不癡毘尼依口論諍事而不滅,依非難而不滅,依罪過而不滅,依義務而不滅。自言治依口論諍事而不滅,依非難而不滅,乃依罪過而滅,依義務而不滅。覓罪相依口論諍事而不滅,依非難而不滅,依罪過而不滅,依義務而不滅。如草覆地依口論諍事而不滅,依非難而不滅,依罪過而不滅,依義務而不滅。如是有滅法依諍事而滅之,如是有滅法依諍事而不滅。 云何之諍事依滅法而滅?云何之諍事依滅法而不滅?口論諍事乃依現前毘尼、多人語而滅之,依憶念毘尼、不癡、自言、覓罪、草覆而不滅。非難諍事乃依現前、憶念、不癡、覓罪而滅之,依多人、自言、草覆而不滅。罪過諍事乃依現前、自言、草覆而滅之,依多人、憶念、不癡、覓罪而不滅。義務諍事乃依現前而滅之,依多人、憶念、不癡、自言、覓罪、草覆而不滅。如是有諍事依滅法而滅之,如是有諍事依滅法而不滅。 云何之諍事有依諍事而滅耶?云何之諍事有依諍事而不滅耶?口論諍事依口論諍事而不滅,依非難諍事而不滅,依罪過而不滅,依義務諍事而滅也。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依口論諍事而不滅,依非難而不滅,依罪過而不滅,依義務諍事而滅也。如是有諍事依諍事而滅,如是有諍事依諍事而不滅。 六種滅法與四種諍事乃依現前毘尼而滅之,現前毘尼是依何而滅? ———二十 滅諍章終——— 二一 口論諍事於四種諍事中,令何種諍事生起耶?口論諍事於四種諍事中,不令任何諍事生起;而以口論諍事為緣而生四種諍事。此事如何?於此有諸比丘,此是法、非法、是律、非律而爭……〔小品四.一四(二)〕……以此為口論諍事。於口論諍事,僧眾爭論為口論諍事,口論時,非難為非難諍事;非難時,犯罪為罪過諍事,對此罪行僧伽羯磨為義務諍事。如是,以口論諍事為緣而生四種諍事。 非難諍事於四種諍事中……〔同前〕……以非難諍事為緣而生四種諍事。此事如何?於此,有諸比丘,非難比丘……〔小品四.一四(二)〕……以此為非難諍事,於非難諍事,僧眾口論為口論諍事,口論時……〔同前〕……如是,以非難諍事為緣而生四種諍事。 罪過諍事於四種諍事中……以罪過諍事為緣而生四種諍事。此事如何?五種罪聚……〔小品四.一四(二)〕……以此為罪過諍事,於罪過諍事,僧眾口論為口論諍事,口論時……如是,以罪過諍事為緣而生四種諍事。 義務諍事於四種諍事中……以義務諍事而生四種諍事。此事如何?僧伽應行之義務……〔小品[6]四.一四(二)〕……以此為義務諍事。於義務諍事,僧眾口論為口論諍事,口論時……如是,以義務諍事為因而生四種諍事。 ᅟᅟ==[6] 原底本 Cullav. I,誤。== ———二十一 等起章終——— 二二 口論諍事於四種諍事中隨何種諍事、依何種、屬何種、攝何種諍事耶?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於四種諍事中隨何種諍事……攝何種諍事耶? 口論諍事於四種諍事中,隨口論諍事,依口論諍事,屬口論諍事,攝口論諍事。非難諍事於四種諍事中,隨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攝義務諍事。 口論諍事於七種滅法中隨幾種滅法、依幾種滅法、屬幾種滅法、攝幾種滅法、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於七種滅法中隨幾種滅法……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 口論諍事於七種滅法中,隨兩種滅法,依兩種滅法,屬兩種滅法,攝兩種滅法,依兩種滅法而滅之,乃依現前毘尼、多人語也。非難諍事於七種滅法中,隨四種滅法……依四種滅法而滅之,乃依現前毘尼、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覓罪相也。罪過諍事於七種滅法中,隨三種滅法……依三種滅法而滅之,乃依現前毘尼、自言治、如草覆地也。義務諍事於七種滅法中,隨一種滅法……依一種滅法而滅之,乃依現前毘尼也。 ———〔二十二[7] 隨伴章終〕——— ᅟᅟ==[7] 原底本及暹羅本無,可見是補遺者。== ———滅法分解終——— 攝頌 完收之諍事     結合者.同分 滅法與滅法     結合者.同分 滅法與現前     毘尼及善品 處.時.並親近     有滅有不滅 滅諍.與生起     乃至於隨伴 第五 問犍度章 一 我問受具〔犍度〕:具因緣,具解釋,其尊高之句有幾種罪耶?我答說受具:具因緣,具解釋,尊高之句中,有兩種[1]罪。 ᅟᅟ==[1] 兩種罪,受戒犍度中說,罪有二種。若依註釋,二十歲未滿而授具足戒者,波逸提。其他之文中所說罪,悉云突吉羅罪(參照受戒犍度)。以下所說罪數,亦同於犍度中所說罪類。== 二 我問布薩……因緣……有三種[2]罪。 ᅟᅟ==[2] 僧伽不和,分裂而布薩者,偷蘭遮。與被舉罪者共行布薩者,波逸提。其他,突吉羅。== 三 我問雨安居……因緣……有一種[3]罪。 ᅟᅟ==[3] 安居犍度,唯有突吉羅一罪。== 四 ……自恣……有三種[4]罪。 ᅟᅟ==[4] 同布薩犍度。== 五 與皮革結合……有三種[5]罪。 ᅟᅟ==[5] 得牛而令殺者,波逸提;以染心觸陰部者,偷蘭遮;其他,突吉羅。== 六 ……藥……有三種[6]罪。 ᅟᅟ==[6] 註「凡於二指,偷蘭遮;(受一人請而食餘人)之軟粥者,波逸提;其他,突吉羅。」。== 七 ……迦絺那衣……無任何罪。 八 與衣給合……有三種[7]罪。 ᅟᅟ==[7] 草木衣,偷蘭遮;長衣,捨墮;其餘,突吉羅。== 九 ……瞻波……有一種[8]罪。 ᅟᅟ==[8] 以下一種罪,皆突吉羅。== 一〇 ……憍賞彌……有一種罪。 一一 ……羯磨犍度……有一種罪。 一二 ……別住……有一種罪。 一三 ……集……有一種罪。 一四 ……滅諍……有兩種[9]罪。 ᅟᅟ==[9] 若與欲者憤,憤者波逸提(小品四.一四(一六));其餘,突吉羅。== 一五 ……小事……有三種[10]罪。 ᅟᅟ==[10] 斷己生支,偷蘭遮;反芻,波逸提;餘,突吉羅。== 一六 坐臥處……有三種[11]罪。 ᅟᅟ==[11] 分配重物者,偷蘭遮;從精舍持出僧伽物,波逸提;餘,突吉羅。== 一七 ……破僧……有兩種[12]罪。 ᅟᅟ==[12] 隨破僧者,偷蘭遮;別眾食,波逸提。== 一八 ……儀法……有一種罪。 一九 遮〔說戒〕……有一種罪。 二〇 比丘尼犍度……有兩種[13]罪。 ᅟᅟ==[13] 不行自恣者,波逸提;餘,突吉羅。== 二一 五百〔集法〕……無任何罪。 二二 七百〔集法〕……無任何罪。 攝頌 受具.及布薩     雨安居.自恣 皮革.迦絺那     藥.衣並瞻波 憍賞彌犍度     羯磨.別住.集 滅.小事.坐具     破僧並行儀 遮止.比丘尼     五百及七百 第六 增一法 〔一法〕 一 應知生罪法(六種犯罪等起法),應知生無罪法(七種滅法),應知有罪,應知無罪,應知輕罪,應知重罪,……知有殘罪……知無殘罪(波羅夷)……知粗罪(波羅夷、僧殘)……知非粗罪……有懺除罪[1]……無懺除罪……教誡罪[2]……非教誡罪……障罪(故意犯)……不障罪……有罪制(世間罪)……無罪制(制罪)……作業所起罪[3]……不作業所起罪……作業不作業所起罪……前罪……後罪……前罪之中間罪……後罪之中間罪……達到懺悔之數量罪……未達到懺悔之數量罪……制……隨制……不隨犯制……遍通制……限定制……共通制……不共通制……一部眾制……兩部眾制……粗罪……非粗罪……有關居士之罪……不關居士之罪……決定罪[4]……不決定罪……初作之人……非初作之人……偶然犯罪人……常習犯罪人……呵責人……被呵責人……非法呵責……被非法呵責……如法呵責人……被如法呵責人……決定人……不決定人……不適能罪人(佛、緣覺)……適能罪人(聲聞)……被舉人……順被舉人……擯滅人……不擯滅人……共住人……不共住人……應知禁止。 ᅟᅟ==[1] 有懺除罪(sappaṭikammā āpatti),依懺悔而得滅除罪,四波羅夷以外之罪也。對無懺除罪(appaṭikammāp)。== ᅟᅟ==[2] 教誡罪(desanāgamini āpatti),波羅夷罪、僧殘罪為非教誡罪(adesanā āp.),除此之其他罪也。波羅夷罪與僧殘罪,彼為實際上科與罰之罪也。== ᅟᅟ==[3] 作業所起罪(kiriyato samuṭṭhitā āpatti),乃從行為生起之罪,其次不作業所起罪,即相對無行為所成之罪。== ᅟᅟ==[4] 決定罪(niyatā āpatti),五無間業之罪也,其他為不決定罪。== ———一法終——— 攝頌 造作並罪.輕     有殘以及粗 懺及教誡.障     犯以至作業 作業.不作業     前.中間.到數 制.不隨犯制[5]     全.共通.一部 重.居士.不定     初.偶然.呵責 非法.如法.定     不適.被擯.滅 共住及禁止     此為一法頌 ᅟᅟ==[5] 底本 anānupannā,應如暹羅本,作 anuppannā。== 〔二法〕 二 有罪想解脫(有意犯),有罪不想解脫。有得等至者之罪〔波逸提八〕,有非得等至者之非罪〔波羅夷四〕。有罪關正法者〔波逸提四〕,有罪無關正法者〔僧殘三〕。有罪關自己之資具,有罪關他〔人〕之資具。有罪關自己之身,有罪關他〔人〕之身。有語真實而墮重罪、語虛妄而為輕罪,有語虛妄而墮重罪、語真實為輕罪。有罪於地而犯,非在虛空;有罪於虛空而犯,非於地。有罪出去時犯,而非入來時;有罪入來時犯,而非出去時。有罪引入而犯〔尼波逸提五〕,有罪非引入而犯〔捨墮一五〕。有罪自己行而犯,有罪非自己行而犯。有罪作業而……非作業而犯。有罪與而……不與而犯。有罪受取而……不受取而犯。有罪受用而……不受用而犯。有罪夜犯而非晝,有罪晝犯而非夜。有罪夜明……非夜明而犯。有罪……切斷……不切斷而犯。有罪覆藏而……不覆藏而犯。有罪著用而……不著用而犯。 有兩種布薩:十四日布薩及十五日布薩也。有兩種羯磨:求聽羯磨、單白羯磨也。復有兩種羯磨:白二羯磨及白四羯磨也。有兩種羯磨事:求聽羯磨事、單白羯磨事也。復有兩種羯磨事:白二羯磨事、白四羯磨事也。有兩種羯磨不成:求聽羯磨不成、單白羯磨不成也。復有兩種羯磨不成:白二羯磨不成、白四羯磨不成也。有兩種羯磨成就:求聽羯磨成就、單白羯磨成就也。復有兩種羯磨成就:白二羯磨成就、白四羯磨成就也。有兩種異住處者地:以自身為異住處者;和合僧不認彼罪,不懺悔或依不捨而舉彼也。有兩種同住處者地:以自身為同住處者;和合僧為彼解不見、不懺、不捨之舉罪。有兩種波羅夷:比丘與比丘尼者也。有兩種僧殘,有兩種偷蘭遮,有兩種波逸提,有兩種提舍尼,有兩種惡作,有兩種惡說:比丘與比丘尼者也。有七種罪與七種罪聚。依兩種行相而僧伽分裂:依羯磨,依行籌。兩種人不得受具:年時賤劣、支分賤劣也。復兩種人不得受具:事失壞者,行惡者。復兩種人不得受具:〔鉢衣〕不具足者,具足而不乞求者。兩種人不得依止而住:無慚者與無恥者也。兩種人不得與依止:無慚者與慚愧而不乞求者也。兩種人不得與依止:無恥者與恥而不乞求者。兩種無犯罪:佛與辟支佛也。有兩種人犯罪:比丘與比丘尼也。兩種人不故意犯罪:於聖位之比丘及比丘尼。有兩種人故意犯罪:凡夫之比丘及比丘尼。兩種人不故意行違犯事:於聖位之比丘及比丘尼。有兩種人故意行違犯事:凡夫之比丘及比丘尼。有兩種呵責:依身而呵責,或依語而呵責。有兩種失去:有未得失去之人,僧伽令彼失去時,一類為善失去,一類為惡失去。有兩種解罪:有未得解罪之人,僧伽令彼解罪時,有一類為善解罪,一類為惡解罪。有兩種自言:由身而自言或由語而自言。有兩種領受:依身而領受,依著身之物而領受。有兩種制拒:依身而制拒,依語而制拒。有兩種違害:戒違害與受用物違害。有兩種譏嫌:依身而譏嫌,或依語而譏嫌。有兩種迦絺那衣之執持:住處執持與衣執持。有兩種迦絺那衣之不執持:住處不執持與衣不執持。有兩種衣:受領衣與糞掃衣。有兩種鉢:鐵鉢與泥鉢。有兩種壇:錫製物、鉛製物也。有兩種鉢之受持:由身而受持,或由語而受持。有兩種衣之受持:依身而受持,或依語而受持。有兩種淨施:對面淨施與展轉淨施。有兩種律:比丘律與比丘尼律。有兩種調伏:制與制之隨順。有兩種律之制欲:於不淨,破橋(而不行);於淨,應量而行。依兩種行相而犯罪:依身而犯,或依語而犯。依兩種行相而出罪:依身而出,或依語而出。有兩種別住:覆藏別住,非覆藏別住。復有兩種別住:清淨邊別住[6],合一別住[7]。有兩種摩那埵:覆藏摩那埵,不覆藏摩那埵。復有兩種摩那埵:半月摩那埵與合一摩那埵。有兩種人夜斷:別住者之夜斷與行摩那埵人之夜斷。有兩種不恭敬:人不恭敬與法不恭敬。有兩種鹽:自然鹽,製造鹽。復有兩種鹽:海鹽,黑鹽。復有兩種鹽:岩鹽,廚房鹽。復有兩種鹽:羅馬伽鹽,跋伽羅伽鹽。有兩種受用:內受,外受。有兩種惡罵:卑罵與貴罵。有依兩相之離間語:為得愛好,或為令離間。依兩相為別眾食:依招待,或依乞食。有兩種入安居:前安居、後安居也。 ᅟᅟ==[6] 清淨邊別住(suddhantaparivāsa),參照小品三.二六。== ᅟᅟ==[7] 合一別住(samodhānaparivāsa),參照小品三.一四(一)。== 有兩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兩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有兩種愚癡人:作未來之義務者,不作已來之義務者。有兩種有智人:不作未來之義務,作已來之義務。復有兩種愚癡人:於不淨作淨想,於淨作不淨想。有兩種有智人:於不淨作不淨想,於淨作淨想。復有兩種愚癡人:於無罪作罪想,於罪作無罪想。有兩種有智人:於罪作罪想,於無罪作無罪想。復有兩種愚癡人:於非法作法想,於法作非法想。有兩種有智人:於非法作非法想,於法作法想。復有兩種愚癡人:於非律……於律……。有兩種有智人:於非律……。兩種人之漏增長:畏慎不應畏慎者,不畏慎應畏慎者。兩種人之漏不增長:不畏慎不應畏慎者,畏慎應畏慎者。復兩種人之漏增長:於不淨作淨想者,於淨作不淨想者。兩種人之漏不增長:於不淨作不淨想者,於淨作淨想者。復兩種人之漏增長:無罪作罪想者……。兩種人之漏不增長:於無罪作無罪想者……。復兩種人……增長:於非法作法想者……。兩種人……不增長:於非法作非法想者……。復兩種人……增長:於非律……。兩種人之漏不增長:於非律作非律想者,於律作律想者。 ———二法終——— 攝頌 想.得.並正法     資具.人.真實 地.出.取去.持     作業.與.受取 受用.夜.夜明     切斷及覆藏 著被與布薩     自恣並羯磨 復.事.復.不成     復二種.成就 別異及和合     波羅夷.僧殘 蘭遮.波逸提     提舍尼.惡作 惡說.七罪聚     分裂及受具 復二.不可住     不可與.不能 能.故意.違犯     呵責並失去 解罪與同意     領受及制拒 違害並譏嫌     迦絺那衣二 衣.鉢.乃至壇     二種之受持 淨施.律.調伏     制欲.犯.生起 別住.復二種     二種摩那埵 復.夜斷.不敬     二種鹽.三復 受用並惡罵     離間與別眾 雨安居.遮止     重荷.淨.無罪 非法.法.律.漏 〔三法〕 三 有罪於世尊在世犯、入滅後不犯,有罪於世尊入滅後犯、在世不犯,有罪世尊在世、入滅後皆犯。有罪於時中犯、非時不犯,有罪於非時犯、時中不犯,有罪於時、非時皆犯。有罪於夜中犯、日中不犯,……有……日中犯、夜中不犯,……有夜中、日中皆犯。有罪十夏而犯、十夏未滿未犯,有……十夏未滿犯、十夏未犯,有……十夏滿、十夏未滿皆犯,有罪五夏而犯,五夏未滿未犯……。有罪善心而犯,有罪不善心而犯,有罪無記心而犯。有罪具樂受而犯,有罪具苦受而犯,有罪具不苦不樂受而犯。有三種呵責事:由見、聞、疑。有三種集籌法:秘密,公開,耳語。有三種制拒:多欲,不知足,〔煩惱〕不損減。有三種容許:少欲,知足,損減。復有三種制拒:多欲,不知足,不知量。有三種容許:少欲,知足,知量。復有三種制:制,隨制,不隨犯制。復有三種制:遍通制,限定制,共通制。復有三種制:不共通制,一部眾制,兩部眾制。有罪愚癡者犯、有智者不犯,有罪智者犯、愚癡者不犯,有罪愚癡者、智者皆犯。有罪黑月中犯、白月中不犯……有……白月中犯、黑月中不犯……有……黑月中、白月中皆犯。有於黑月中淨、白月中不淨,有於白月中淨、黑月中不淨,有於黑月中、白月中皆淨。有罪於寒季犯、熱季不犯、雨季不犯,有……熱季犯、寒季不犯、雨季不犯,有……雨季犯、寒季不犯、熱季不犯。有罪僧伽犯、別眾不犯、個人不犯,有……別眾犯、僧伽不犯、個人不犯,有……個人犯、僧伽不犯、別眾不犯。有於僧伽淨、別眾不淨、個人不淨,有於別眾淨、僧伽不淨、個人不淨,有於個人淨、僧伽不淨、別眾不淨。有三種覆藏:覆藏事而不覆藏罪,覆藏罪而不覆藏事,覆藏事亦覆藏罪。有三種被覆物:浴處被覆物,水中被覆物,衣服被覆物。有三種隱蔽,有功用而不顯露:女人有被隱蔽,有功用而不顯露,波羅門之咒語有被隱蔽,有功用而不顯露,邪見有被隱蔽,有功用而不顯露。有三種顯露而輝耀、隱蔽而不輝耀:月輪顯露而輝耀、隱蔽而不輝耀,日輪顯露……世尊所說之法及律顯露而輝耀、隱蔽而不輝耀。 有三種坐臥處之分配:前分配、後分配、中間分配也。有罪病者犯、無病者不犯,有罪無病者犯、病者不犯,有罪病者犯、無病者亦犯。有三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三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有三種別住:覆藏別住,不覆藏別住,清淨邊別住。有三種摩那埵:覆藏摩那埵,不覆藏摩那埵,半月摩那埵。有三種別住比丘之夜斷:共住、獨住、不告示也。有罪於內犯、於外不犯〔波逸提一六〕,有罪於外犯、於內不犯〔波逸提一四〕,有罪內、外皆犯。有罪於界內犯、於界外不犯,有罪於界外犯、界內不犯,有罪於界內、界外皆犯。依三相而犯罪:由身而犯,由語而犯,由身、語而犯。復依三相而犯罪:於僧伽中犯,於別眾中犯,於個人之前犯。依三相而於罪中生起:由身生起,由語生起,由身、語生起。復依三相於罪中生起:於僧中、別眾中、人前也。有三種非法不癡毘尼之授與。有三種如法不癡毘尼之授與。對具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應行呵責羯磨:(一)於僧中起鬥諍、起紛亂、起口論、起辯論、起諍事者。(二)愚癡不聰明,罪多而不受諫告者。(三)與親近在家人、不隨順在家者交往而住。對具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應行依止羯磨:於僧中……在家者交往而住。對具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應行驅出羯磨:(一)於僧中起鬥諍……乃至……起諍事者。(二)愚癡不聰明,罪多而不受諫告者。(三)污俗家,有惡行,而且被見、被聞惡行者。……三分……應行下意羯磨:於僧中起鬥諍……不受諫告者,惡口譏嫌在家者。……三分……不認罪時,應行舉罪羯磨:於僧中……不受諫告者,犯罪而不欲認罪。……三分……不懺悔罪時,應行舉罪羯磨:於僧中……不受諫告者,犯罪而不欲懺悔罪者。……三分……惡見者不捨時,應行舉罪羯磨:於僧中……不受諫告者,不欲捨惡見者。對具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應行堅強思惟:於僧中……不受諫告者,與親近在家人、不隨順之在家者交往而住。對具三分之比丘,應行羯磨:無慚、愚癡而有惡行。復對具三分之比丘,應行羯磨:於增上戒有戒失壞,於增上行有行失壞,於勝見有見失壞。復……三分……耽於身樂,耽於語樂,耽於身語樂。復……有身之非行、語之……身語之非行也。復……身之違害……復……身之邪命……復對具三分之比丘,應行羯磨:犯罪而一面行羯磨、一面授具,與依止,蓄沙彌。復……對其罪,依僧伽而行羯磨:犯其他罪,或犯其他相等者,或犯比其更惡者。復……誹謗佛,誹謗法,誹謗僧伽。對具三分之比丘,於僧中遮布薩時,僧伽抑:「止!比丘!勿鬥諍,勿紛亂,勿喧噪,勿口論。」而應行布薩,無慚、愚癡而有惡行也。對具三分之比丘,於僧中遮自恣時,僧伽……「止!比丘……」……應行自恣,無慚……有惡行也。對具三分之比丘,任何僧伽不得與選定: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於僧伽中,不得行〔罪之〕決斷: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於任何處,不得遮: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依止而住: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與依止: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令行聽許羯磨時,不可行聽許羯磨:無慚……有惡行也。對具三分之比丘,不得與共語:無慚……有惡行也。對具三分之比丘,不得問律: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問律:無慚……有惡行也。對具三分之比丘,不得答律: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答律:無慚……有惡行也。對具三分之比丘,不得與質問: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與共談律: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授具……乃至……不得與依止……乃至……不得蓄沙彌:無慚……有惡行也。 有三種布薩:十四日布薩,十五日布薩,和合布薩。復有三種布薩:僧伽布薩,別眾布薩,人布薩。復有三種布薩:讀誦布薩,清淨布薩,受持布薩。有三種自恣:十四日自恣,十五日自恣,和合自恣。復有三種自恣:僧伽自恣,別眾自恣,人自恣。復有三種自恣:三說自恣,二說自恣,共安居者〔合說〕自恣。有三種墮惡趣地獄人,不得逃此:諸非梵行者偽梵行者;非清淨梵行者,以無根非梵行誹謗行清淨梵行者;持如是說:「於欲情無障壞」,持如是見,彼陷於欲情者也。有三種不善根: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有三種善根:不貪善根,不瞋善根,不癡善根。有三種惡行: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有三種善行: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世尊依三種義利,於俗家制三種食戒:為調伏惡人,令善比丘安樂住;為勿使惡貪者黨破僧伽;為愛愍俗家。受三種非法所制,心所執著之提婆達多,墮惡趣地獄,住一劫不得救:有邪欲,有惡友,因現世小事得利,於〔修行〕中途而止。有三種許可:杖許可,紐許可,杖、紐之許可。有三種履,固定而不得轉用:大便所之履,小便所之履,洗淨所之履。有三種磨足物:礫、卵砂、輕石。 ———三法終——— 攝頌 在世.時中.夜     十.五.及於善 受.呵責事.籌     二種之制拒 制.復二.愚癡     黑月.淨.寒季 僧伽.於僧伽     覆藏.被覆物 隱蔽及顯露     坐.臥處.病者 波羅提木叉     別住.摩那埵 別住.內.界內.     犯.復又.生起 不癡毘尼二     呵責與依止 行驅出下意     不認罪羯磨 以至不捨見     堅強及羯磨 增長戒與樂     非行並違害 邪命並有罪     與其等.誹謗 布薩與自恣     選任.決斷.各 不住.不得與     不得行聽許 不得與共語     不得問有二 同.不得答二     不得與檢問 談.授具.依止     沙彌.布薩三 三種自恣三     墮獄.不善根 善根.行有二     三種食非法 許可乃至履     此三法攝頌 〔四法〕 四 有罪依自語而犯、依他語而出,有罪依他語而犯、依自語而出,有罪依自語而犯、依自語而出,有罪依他語而犯、依他語而出。有罪依身而犯、依語而出……依語而……依身而……依身而……依身而……依語而犯,依語而出。罪有於眠時犯、覺時出……覺時……於眠時……於眠時……於眠時……覺時犯、覺時出。有罪無意而犯、有意而出……有意……無意……無意……無意……有意而犯、有意而出。有罪一再犯一再懺悔、一再懺悔一再犯,有罪一再犯一再出、一再出一再犯。有罪依羯磨而犯、依非羯磨出,有罪依非羯磨而犯、依羯磨而出,有罪依羯磨而犯、依羯磨而出,有罪依非羯磨而犯、依非羯磨而出。有四種非聖語:不見說見,不聞說聞,不思說思,不知說知。有四種聖語:不見說不見……不知說不知。復有四種非聖語:見說不見,聞說不聞,思說不思,知說不知。有四種聖語:見說見……知說知。四種波羅夷,關於比丘者而共通於比丘尼。四種波羅夷,關於比丘尼者而不共通於比丘。有四種資具:有資具應護持、應守持、應愛著、應受用〔自己資具〕,有資具應護持、應守持、不應愛著、應受用〔僧物〕,有資具應護持、應守持、不應愛著、不應受用〔塔物〕,有資具不應護持、不應守持、不應愛著、不應受用〔居士物〕。有罪於〔僧伽〕面前而犯、背後而出,有罪背後而犯、面前而出……面前……面前……有……背後而犯、背後而出。有罪不知而犯、知而出……知而……不知而……不知而……不知而……有罪知而犯、知而出。依四相而犯罪:依身而犯,依語而犯,依身語而犯,依羯磨語而犯。復依四相而犯罪:於僧中,於別眾中,於人前,依〔男女〕相根之現起而〔犯〕。依四相而出罪:依身而出,依語而出,依身語而出,依羯磨語而出。復依四相而出罪:於僧中……依相根之現起[8]而出。〔女相根〕,捨前位〔男根〕而立後位〔女根〕,表示無效,假名破壞也;俱獲得〔男根〕,捨後位〔女根〕而立前位〔男根〕,表示無效,假名破壞也。有四種呵責:戒壞而呵責,行壞而呵責,見壞而呵責,命壞而呵責。有四種別住:覆藏別住,非覆藏別住,清淨邊別住,合一別住。有四種摩那埵:覆藏摩那埵,非覆藏摩那埵,半月摩那埵,合一摩那埵。有四種行摩那埵比丘之夜斷[9]:共住、獨住、無告示、不足眾中而行。有四種高揚[10]〔之法〕。有四種受用物:時藥,時分藥,七日藥,盡形壽藥。有四種污物:屎,尿,灰,粘土。有四種羯磨:求聽羯磨,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復有四種羯磨:非法別眾羯磨,非法和合眾羯磨,如法別眾羯磨,如法和合眾羯磨。四種失壞:戒壞,行壞,見壞,命壞。有四種諍事:口論諍事,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有四種眾之污濁:比丘破戒惡法是眾污濁,比丘尼破戒惡法是眾污濁,優婆塞破戒惡法是眾污濁,優婆夷破戒惡法是眾污濁。有四種眾之莊嚴:比丘具戒善法是眾莊嚴,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具戒善法是眾莊嚴。有罪客比丘犯、舊住比丘不犯,有罪舊住比丘犯、客比丘不犯。有罪客比丘、舊住比丘皆犯,有罪客比丘、舊住比丘皆不犯。有罪遠行比丘犯、舊住比丘不犯……有罪遠行比丘、舊住比丘皆不犯。有事別異而非別異,有罪別異而非事別異,有事、罪皆別異,有事、罪皆非別異。有事同分而非罪同分……有事、罪皆非同分。有罪和尚犯、弟子不犯……有罪和尚不犯、弟子亦不犯。有罪阿闍梨犯、阿闍梨弟子不犯……有罪阿闍梨不犯、弟子亦不犯。依四種因緣,安居中斷無罪:僧伽分裂,或有欲分裂僧伽者,或有生命難,或有梵行難。有四種惡語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有四種善語行:真實語,不兩舌,軟語,敦厚語。 ᅟᅟ==[8] 相根之現起(liṅgapātubhāva),生起異性之根而變性,其次「俱獲得云云」,在說明彼情形。關於轉根者之罪,參照波羅夷第一.一〇(六)(南傳律一之四四頁)。== ᅟᅟ==[9] 夜斷,底本 raticchedā 為 ratticchedā 之誤植。夜間中斷者,日數之中斷(即無效)也。== ᅟᅟ==[10] 高揚(sāmukkamsā),若依註為四大處(參照增支二百八十)法;此世尊乃無犯事時,自(sayam)高揚而說(ukkāmsitvā),故云高揚之法。== 有〔自〕取時犯重罪、令他〔取〕用時犯輕罪,有取時犯輕罪、用時犯重罪,有取時、用時皆犯重罪。有取時、用時皆犯輕罪。有人問訊相應、立禮不相應,有人立禮相應、問訊不相應,有人問訊、立禮皆……有人問訊、立禮皆不相應。有人座席相應、問訊不相應……有人座席不相應、問訊亦不相應。有罪時中犯、非時中不犯……有……時中不犯、非時中亦不犯。有受領〔食〕物時中淨、非時不淨……有受領物時中、非時中皆不淨。有罪於邊國犯、中國不犯〔……〕有罪於邊國、中國皆不犯。有於邊國淨、於中國不淨……有於邊國不淨、於中國亦不淨。有罪於〔僧房〕內犯、於外不犯……有罪於內不犯、於外亦不犯。有罪於界內犯、於界外不犯……有罪於界內不犯、界外亦不犯。有罪於村中犯、於空閑處不犯……有罪於村中、於空閑處皆不犯。有四種呵責:示事,示罪,制拒共住,制拒如法行。有四種應前行之事。有四種時可。有四種非他〔理由之〕波逸提〔波逸提四二等〕。有四種比丘許可〔戒〕〔捨墮二等〕。有四種不應行而行:行貪不應行,行瞋不應行,行癡不應行,行怖不應行。有四種非不應行而行:不行貪不應行……不行怖不應行。具四分無恥比丘破僧伽:行貪不應行……行怖不應行。具四分善比丘令分裂僧伽和合:不行貪不應行……不行怖不應行。具四分之比丘不得問律:行貪不應行……行怖不應行。依具四分之比丘不得問律……於具四分之比丘不得答律……依具四分之比丘不得答律……於具四分之比丘不得與質問……與具四分之比丘不得共談律:行貪不應行……行怖不應行。有罪有病者犯、無病者不犯……有罪有病者不犯、無病者亦不犯。有四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四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 ———四法終——— 攝頌 依於自語.身     乃至眠.無意 於犯罪之時     依羯磨語四 比丘比丘尼     資具與對面 無知.身.於中     二種之現起 獲得與呵責     及別住說示 摩那埵.行者     高揚受用物 污物及羯磨     復羯磨.失壞 諍事及破戒     莊嚴.客比丘 遠行.事種種     集會處.和尚 阿闍梨.因緣     惡行及善行 取時.人.相應     持座與於時 淨.於邊國淨     內.界內.村中 呵責.義務事     時可.非他.可 不應.非不應     無恥.善比丘 問二.答亦二     檢問.談.病.遮 〔五法〕 五 有五種罪過。有五種罪聚。有五種修習事。有五種無間業。有五種決定人。有五種應切斷罪。依五相而犯罪。緣妄語有五種罪。依五種行相而不受羯磨:自不行羯磨,或不乞求他,或不與清淨欲,行羯磨時起非議,又於行羯磨有非法見。依五種行相而受羯磨:自行羯磨,或乞求他,或與清淨欲,行羯磨時不非議,於行羯磨有如法見。常乞食比丘五事相應:〔食前食後〕不囑〔他比丘〕而入聚落,別眾食,數數食,不受持,不淨施。具五分之比丘縱為不動法者亦為惡比丘而被疑、怪:與淫女交往,與寡婦交往,與年長童女交往,與黃門交往,與比丘交往。有五種油:胡麻油,芥子油,蜜樹油,萞蔴油,獸油。有五種脂肪:熊脂,魚脂,鱷脂,豬脂,驢脂。有五種喪失:親戚喪失,財產喪失,疾病喪失,戒喪失,見喪失。有五種成就:親戚成就,財產成就,健康成就,戒成就,見成就。有由五種和尚依止之解〔消〕:和尚離去,或還俗,或死亡,或奔外道,第五依〔和尚之〕命令。有五種人不得授具:年時賤劣,支分賤劣,事失壞,行惡,〔鉢衣〕不具足。有五種糞掃依:塚間衣,市場衣,鼠嚙衣,蟻嚙衣,火燒衣。復有五種糞掃衣:牛嚼衣,山羊嚼衣,塔衣,灌頂衣,〔由墓持歸〕往來衣。有五種取:盜取,鬥取,謀取,隱匿取,抽籤取。有五種大賊存於世間。有五種不可捨離物。有五種不可分配物。 有五種罪過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有五種罪過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有五種罪過應附於教誡。有五種僧伽。有五種波羅提木叉之讀誦法。於一切邊國以持律者為第五人於僧眾可授具。受迦絺那衣有五種功德。有五種羯磨。有犯至三次之五種罪過,依五相而不與取,波羅夷。依五相而不與取,偷蘭遮。依五相而不與取,突吉羅。有五種不淨物不可受用:〔依他而〕不與之物,〔依我心受〕而不知之物,不淨物,不受物,為不作殘食法物。有五種淨物可受用:受與……已為殘食法。五種施與為非福行而被思惟為世間之福行:酒之施與,宴樂之施與,女人之施與,〔由牧牛者〕牡牛之施與,〔造住所〕粉飾之施與。有五種生起而難除去:已生之貪難除去,已生之瞋……已生之癡……已生之辯知難除去,已生之去心難除去。清掃有五種功德:令自心歡喜,令他心歡喜,諸天歡喜,積導善樂業,身壞命終而生善趣天界。復清掃有五種功德:令自心歡喜……歡喜,〔佛讚歎清掃故〕行師之教,後來之眾生懷同〔正〕見。具五分之持律者實可言為愚痴:不知自語之制限,不知他語之制限,令不知自語之制限、不知他語之制限,依非法而不行自白者。具五分持律者實可言為有智者:知自語之制限,知他語之制限,令知自語之制限、知他語制限,依法而行自白者。復具五分持律者實可名愚癡者:不知罪,不知罪根,不知罪之集起,不知罪滅,不知罪滅至道。具五分持律者實可名有智者:知罪……知罪滅至道。復具五分持律者實名為愚癡者:不知諍事,不知諍事之根……不知滅諍事至道。具五分……知滅諍事至道。復具足五分……愚癡者:不知事,不知因緣,不知制,不知隨制,不知適用語法。……五分……知適用語法。復具五分……愚癡者:不知白,不知行白,不善辨前〔應言之〕事,不善辨後〔應言之〕事,不知時可。……五分……善辯後事,知時可。復……五分……不知有罪無罪,不知罪之輕重,不知罪有殘無殘,不知罪粗非粗,不善受取師之相承,不善思惟,不善知。……五分……善受取師之相承,善思惟,善知。復……不知有罪無罪,不知罪之輕重,不知罪有殘無殘,不知罪粗非粗,不廣暗誦兩部波羅提木叉,逐條逐文而不善分別,不善說示,不善決擇。……五分……廣暗誦兩部波羅提木叉,逐條逐文而善分別,善說示,善決擇。復……不知有罪無罪……不知罪粗非粗,於諍事決斷不善正。……五分……於諍事決斷善正。有五種阿蘭若住者:愚故、痴故為阿蘭若住者,惡求、貪欲性故為阿蘭若住者,癡狂故、喪心故為阿蘭若住者,被諸佛、諸佛弟子所讚歎為阿蘭若住者,唯依少欲、知足、損減、遠離、求德而為阿蘭若住者。有五種乞食行者……乃至……有五種糞掃衣者、五種樹下住者、五種塚間住者、五種露地住者、五種三衣者、五種次第乞食者、五種常坐不臥者、五種隨得座者、五種一座食者、五種時後不食者、五種一鉢食者:愚故、癡故為一鉢食者……唯依求德而為一鉢食者。 具五分之比丘,無依止而不得住: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不知波羅提木叉,不知波羅提木叉之讀誦,〔受具後〕五歲未滿。具五分之比丘,無依止而得住:知布薩……五歲或五歲以上也。復……五分……無依止而不得住:不知自恣,不知自恣羯磨,不知波羅提木叉,不知波羅提木叉之讀誦,未滿五歲也。具足五分……無依止而得住……或五歲以上。復……五分……無依止而不得住:不知有罪無罪,不知罪之輕重,不知罪有殘無殘,不知罪粗非粗,未滿五歲。具五分……無依止而得住:……知罪粗非粗,滿五歲或五歲以上。具五分之比丘尼,無依止而不得住: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不知波羅提木叉,不知波羅提木叉之讀誦,未滿五歲。具五分之比丘尼,無依止而得住……或為五歲以上。復具五分之比丘尼……〔同前節,「比丘」改為「比丘尼」〕……知罪粗非粗,五歲或五歲以上。於不善業[11]有五種過患:自責自己,知智人而呵責,惡名流布,為迷惑死,身壞命終之後墮惡趣地獄。於善業有五種功德:自不責自己,知智人而稱讚,善名流布,不迷惑死,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善趣天界。復於不善業有五種過患:未信者不歡喜,令一類已信者轉向〔其〕他,不行師教,後來眾生不懷同見,彼心不歡喜。於善業有五種功德:未信者歡喜,已信者有增長,行師教,後來眾生懷同見,彼心歡喜。依檀越家而住,有五種患難:未受請待墮〔行罪〕,墮於秘密坐〔罪〕,墮於屏覆座〔坐罪〕,為女人說法五、六語以上而墮罪,多慾念而住。依檀越家而住之比丘,有五種患難:於俗家過度交往而住,故常與女人相見,有見者有交往,有交往者有親厚,有親厚者有接近〔欲情〕,比丘之所欲而陷此欲情或不悅修梵行,或犯何等染情之罪,或捨戒而還俗。有五種之種生:根種,莖種,節種,枝種,第五種子種。依五種沙門淨而可食果物:火所傷,刀所傷,爪所傷,無種子者,第五是去種子。有五種清淨(說戒):序誦已,其餘應唱常所聞,此為第一清淨;誦序、誦四波羅夷已,其餘應唱常所聞,此為第二清淨;誦序、誦四波羅夷、誦十三僧殘已,其餘應唱常所聞,此為第三清淨;誦序、誦四波羅夷、誦十三僧殘、誦二不定已,其餘應唱常所聞,此為第四清淨;廣說為第五。復有五種清淨:戒經誦出,清淨布薩,受持布薩,自恣,第五為和合布薩。持律者有五種功德:自身戒蘊善守、善護持,惡行性者之守護處,於僧中無畏而決斷,對敵應於法而善折伏,入正法住。有五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五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 ᅟᅟ==[11] 原語為 apāsādika,因註謂「言身惡行等不善業」,故依此譯之。== ———五法終——— 攝頌 罪過與罪聚     修習.無間罪 人.斷.犯罪.因     不受.受.淨.怪 油.脂肪.喪失     圓足並解.人 塚間.牛嚼衣     取.賊.不捨離 及不可分配     依身.依身語 教誡與僧伽     讀誦及邊國 並迦絺那衣     羯磨.至三次 波羅夷.偷蘭     乃至突吉羅 不淨物.淨物     非福.除去難 清掃及復語     罪過.諍事.事 白.罪及兩部     此等輕第八[12] 黑白應該知     阿蘭若.乞食 糞掃及樹下     塚間住.露地 衣.次第乞食     常坐不臥者 座一座食後[13]     並一鉢食者 布薩並自恣     有罪及無罪 此等黑白句     比丘尼亦同 不端正.端正     相同樣更二 依於檀越家     過度及種子 沙門淨.清淨     持.持律.非法 如法亦同言     善美五法終 ᅟᅟ==[12] 輕第八,原文 lahukathamakā,依暹羅本讀為 lahukaṭṭhamakā,但此語之意難明瞭而暫譯之。== ᅟᅟ==[13] 於此一座食(ehāsanika)略去,暹羅本亦同,應視為增補者。== 〔六法〕 六 有六種不恭敬。有六種恭敬。有六種習修事。有六種如法行。有六種犯罪等起法。有六種應切斷罪。有依六種行相而犯罪。持律者有六種功德。有六種最上〔規定戒〕。六夜離三衣而宿。有六種衣。有六種染料。有六種罪過,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生起。有六種罪過,由身、語、意生起。有六種羯磨。有六種口論之根。有六種非難之根。長度依佛手尺之六手尺,廣六手尺。有六種由阿闍梨依止之解〔除〕。沐浴戒有六種隨制[14]。持未成之衣而去[15],受持未成之衣而去。具六分之比丘可授具,可與依止,可蓄沙彌……〔同大品一.三七.二〕……或過十歲。復具六分比丘可授具……〔同大品一.三七.四〕……或過十歲。復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六〕……或過十歲。復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八〕……或過十歲。復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一〇〕……或過十歲。復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一二〕……或過十歲。復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一四〕……或過十歲。有六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六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 ᅟᅟ==[14] 見經分別時有沐浴戒(第五十七波逸提中唯有五隨制)。== ᅟᅟ==[15] 參照大品七.四、五。== ———六法終——— 攝頌 恭敬.不恭敬     習修.如法行 等起法.切斷     以至法.功德 最上與六夜     以及衣.染料 由身意之六     由語意之六 由於身語意     羯磨與口論 非難與長度     廣度及依止 隨制.持.同樣     受持及無學 不得令有成     有信.增上戒 病.增上行儀     罪過.法.非法 〔七法〕 七 有七種罪過。有七種罪聚。有七種習修事。有七種如法行。有七種非法自白。有七種如法自白。依七種人於七日間之所須而行者無罪。持律者有七種功德。有七種最上。於第七日之夜明時捨墮。有七種滅諍法。有七種羯磨。有七種生穀。內廣七〔搩手〕。於別眾食戒有七隨制。藥入手而最久蓄藏七日間而得食。持已成之衣而去[16],受持已成之衣而去。比丘無應認罪者[17],比丘有應認罪者。比丘有罪應懺悔。有七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七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具七分之比丘是持律者:知罪,知無罪,知輕罪,知重罪,持戒者依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攝身而住,具足正行,雖見少罪亦怖畏,受學處而修學,欲得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得無艱難,得不梗澀,由諸漏盡,已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知、作證、具足而住。復……七分……知重罪,多聞而憶持所聞,積集所聞,諸法初善、中善、後善,具義,具文,宣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彼於如是諸法多聞、憶持、讀誦,於意思惟,於見善通達……四靜慮之增上心……具足而住。復……七分……知重罪,廣暗誦兩部波羅提木叉,逐條逐文而善分別,善說示,善決擇……四靜慮增上心……具足而住。復……七分……知重罪;如於此世憶持前生種種之住處,一生二生……〔經分別,波羅夷一.一(六)〕……具形相、方處,憶念種種前生之住處,清淨而超越人界,以天眼見有情生滅……〔經分別,波羅夷一.一(七)「我知」改為「彼知」〕……見有情之生滅,隨彼等之業,知至貴、賤,美、醜、善趣、惡趣之有情,由諸漏盡……具足而住。復……七分……〔於此節及次節「持律者」改為「持律者輝耀」〕……知重罪,持戒者而……乃至……受學處而修學……四靜慮之增上心……具足而住。復……七分……知重罪,多聞而……乃至……以正見而善通達……四靜慮增上心……具足而住。復……七分……知重罪……兩部波羅提木叉……善決擇……四靜慮增上心……具足而住。復……七分……知重罪,如於此世憶念前生種種之住處……具形相、方處,憶念種種前生之住處,清淨而超越人界……知至……善趣、惡趣之有情,由諸漏盡,無漏之……具足而住。有七種不正法:不信,無慚,無愧,少聞,懈怠,多忘,無慧。有七種正法:有信,有慚,有愧,多聞,精勤,念現前,具慧。 ᅟᅟ==[16] 參照大品七.二、三。== ᅟᅟ==[17] 參照大品九.五。== ———七法終——— 攝頌 罪過及罪聚     習修.如法行 非法及如法     無罪之七日 功德與最上     夜明並滅法 羯磨並生穀     內廣別眾食 最高為七日     持及同受持 無.有及至有     非法及如法 四種持律者     在於光耀輝 四種之比丘     七種不正法 說七種正法 〔八法〕 八 因思惟八種功德[18]而依比丘不認罪,不得舉。因思惟八種功德[19],而相信他人,彼之罪,應懺悔。有八種至三次之戒。〔曾殘一〇等〕依八種行相[20]而污俗家。衣之事故有八事,捨迦絺那衣有八事。有八種飲料。八種非法所制,著於心之提婆達多墮惡趣地獄,當留一劫間,不得救。有八種世間法。有〔比丘尼〕之八種敬重法。有八種提舍尼。有八支分之妄語。有八種布薩之支分。有八種使之支分。有八種外道之行。於大海有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於此法律有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有八種不殘食。有八種殘食。於第八日夜明時為捨墮。有八種波羅夷。成第八事時應擯滅。成第八事時行懺悔亦不成懺悔。有依八種聲受具。對八種人應從坐而立。對八種人應與座。優婆夷乞求八種恩許。應選定具八分比丘為比丘尼之教誡人。持律者有八種功德。有八種最上。受覓罪相羯磨之比丘,應於八種法以正身行。有八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八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 ᅟᅟ==[18] 參照大品一〇.一(七)。== ᅟᅟ==[19] 參照大品一〇.一(八)。== ᅟᅟ==[20] 參照僧殘十三.二。== ———八法終——— 攝頌 不舉彼比丘     他者.至三次 污家.事.制.飲     捨迦絺那衣 世法.敬重法     提舍尼.妄語 布薩.使支分     以及外道.海 希有.不殘食     殘食並捨墮 根本波羅夷     以及第八事 懺不成.受具     起禮.座.恩許 教誡與功德     最正.行八法 非法與如法     善說於八法 〔九法〕 九 有九種嫌恨事。有九種嫌恨之制禦。有九種習修事。有九種最初罪之戒。依九種僧伽破。有九種美味之食。有依九種肉之惡作。有九種波羅提木叉讀誦法。有九種最上。有九種欲根法。有九種慢。九種衣應受持。九種衣不應淨施。長依佛手尺為九手尺。有九種非法施與。有九種如法取受。有九種非法受用。有三種如法施與。有三種如法取受。有三種如法受用。有九種非法解[21]。有九種如法解[22]。非法羯磨有兩種九法。如法羯磨有兩種九法。有九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九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 ᅟᅟ==[21] 參照小品四.二。== ᅟᅟ==[22] 參照小品四.三。== ———九法終——— 攝頌 嫌恨事.制.修習     於最初.破.美味 肉.誦出.及最上     欲.慢.受持.淨施 佛手尺.與.取.用     復三重如法行 有非法.如法解     二之二種九法 有非法與如法     遮波羅提木叉 〔十法〕 一〇 有十種嫌恨事。有十種嫌恨制禦。有十種修習事。有十種事之邪見。有十種事之正見。有十種邊執見。有十種邪惡。有十種正善。有十種不善羯磨之道。有十種正羯磨之道。有十種非法集籌法。有十種如法集籌法。沙彌有十種學處。具十分之沙彌應被擯滅。具十分之持律者實被稱為愚智:不知自身語之制限,不知他人語之制限,令不知自身語之制限、不知他人語制限,依非法,不令行自白者,不知罪,不知罪根,不知罪之集起,不知罪之斷滅,不知罪至滅之道。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賢者:知自身語之制限,知他人語之制限,令自……知他……知……依如法,令行自白者,知罪……知罪至滅之道。復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愚癡者:不知諍事,不知諍事之根,不知諍事之集起,不知諍事之滅,不知諍事至滅之道,不知事,不知因緣,不知制,不知隨制,不知不隨犯制,不知適用之語法。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有智者:知諍事……知適用之語法。復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愚智者:不知白,不知行白之事,先〔應言之〕事不正善,後〔應言〕之事不正善,不知時可,不知罪與無罪,不知罪之輕重,不知罪之有殘無殘,不知罪粗非粗,不善受取師之傳承,不善思惟,不善知。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智者:知白……知時可……善受取師之傳持,善思惟,善知。復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愚癡者:不知有罪無罪,不知罪之輕重,不知罪之有殘無殘,不知罪粗非粗,廣暗誦兩部波羅提木叉……不決擇,不知有罪無罪[23],不知罪之輕重,不知罪之有殘無殘,不知罪粗非粗,於諍事決斷不善正。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有智者:知有罪無罪……於諍事決斷善正。具十分之比丘應選定為斷事人。依十利,世尊為諸聲聞制學處。入王後宮者有十種過失。有十種施與事。有十種寶物。有十人眾之比丘僧伽。十人僧眾可授具足戒。有十種糞掃衣。有十種持衣。可蓄餘衣最久十日間。有十種白法。有十種女人。有十種妻。於毘舍離說十事。十種人不可禮拜。有十種之呵罵事。依十種行相為媒介。有十種坐臥處。乞求十種恩許。有十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十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粥有十利。十種肉是不淨物。有十種最上。聰明堪能之十夏比丘,應使〔他〕出家、令受具、與依止、可蓄沙彌。聰明堪能之十夏比丘尼,應使之出家……可蓄沙彌。聰明堪能之十夏比丘尼可受授具之許可。十歲曾嫁女可與學戒。 ᅟᅟ==[23] 於此出現重複者,是說前之五,五分合二為十分故。== ———十法終——— 攝頌 嫌恨.制.事.邪     邪惡與正善 不善.善.正邊     籌.非法如法 擯滅之沙彌     語.諍事.白輕 此等之輕重     應該知黑白 以及斷事人     學及後宮.事 寶物.十人眾     同可與授具 又持.糞掃衣     十日.白法.女 妻.十事.不禮     呵罵及媒介 座.恩許.非法     法.粥.肉.最上 比丘比丘尼     授具.曾嫁女 善說示十法 〔十一法〕 一一 十一種人未受具者,不得令受具;既受具者應擯滅之。十一種履不淨。十一種鉢不淨。十一種衣不淨。有十一種至三次之戒。比丘尼應問十一種障礙法。十一種衣應受持。十一種衣不應淨施。於十一日夜明時為捨墮。十一種結紐是淨物。十一種扣子是淨物。十一種地是不淨。十一種地是淨。有十一種依止之解。十一種人不可禮拜。有十一種最上。乞求十一種恩許。有十一種界不成。於罵詈惡口之人應知有十一種過失。於慈愛者、心解脫者、習行者、修習者、多作者、習練者、習熟者、確習者、積習者、善精勤者,應知有十一種功德:睡眠安樂,醒覺安樂,不見惡夢,諸人愛敬,諸非人愛敬,諸天守護,火或毒或刀不能害,心速等持,顏色美麗,無昏迷之死,不通達上位[24],亦至梵天界。於慈愛者、心解脫者、習行者、修習者……善精勤者,應知有此十一種功德。 ᅟᅟ==[24] 底本此一句與前句連續,次「至梵天界」,以「.」號斷之,但若依清淨道論等,知此句應與後句連續。(參照 Visuddhi-magga p. 314)。底本之「.」號是錯誤。== ———十一法終——— 攝頌 應擯滅.履.鉢     衣三次.應問 以受持淨施     夜明.及結紐 扣子.淨.不淨     依止及不禮 最上與恩許     界不成.罵詈 慈愍十一說     一法與二法 ———增一法終——— 攝頌 三法.四.五法     六法.七.八法 九法.十.十一     為一切眾生 之利益依彼     知法者大雄 以慈悲說示     淨潔增一法 第七 〔一〕布薩初〔中後〕解答章 一 何為布薩羯磨之初?何為中?何為終?何為自恣羯磨之初?何為中?何為終?何為呵責羯磨之……依止羯磨之……何為驅出羯磨、下意羯磨、舉羯磨、與別住、今日治、與摩那埵、解罪、授具羯磨之初?何為中?何為終?何為呵責羯磨解之初……何為依止羯磨解之……驅出羯磨解之……下意羯磨解之……舉羯磨解之……憶念毘尼之……不癡毘尼之……覓罪相之……如草覆地之……教誡比丘尼人選定之……不離衣宿認可之……臥具認可之……捨金銀人選定之……沐浴衣受納者選定之……鉢受納者選定之……持杖許可之……紐許可之……杖、紐許可之初、中、終?何為布薩羯磨之初?何為中?何為終?和合集為布薩羯磨之初,執行為中,完了為終。何為自恣羯磨之初……和合集為自恣羯磨之初,執行為中,完了為終。何為呵責羯磨之初……事與人為呵責羯磨之初,白為中,羯磨語為終。依止羯磨之……乃至……何為驅出羯磨、下意羯磨、舉羯磨、舉別住、本日治、與摩那埵解罪之初……事與人為解罪之初,白為中,〔最後〕羯磨語為終。何為受具羯磨之初……人為受具羯磨之初,白為中,羯磨語為終。何為呵責羯磨解之初……正所行為呵責解之初,白為中,羯磨語為終。何為依止羯磨……乃至……驅出羯磨、下意羯磨、舉羯磨解之初……正所行為舉羯磨之初,白為中,羯磨語為終。何為憶念毘尼……事與人為憶念毘尼之初,白為中,羯磨語為終。何為不癡毘尼、覓罪相、如草覆地、教誡比丘尼人選定……何為杖、紐許可之初?何為中?何為終?事與人為杖與紐許可之初,白為中,羯磨語為終。 〔二〕〔制戒〕義利論 二 十種義利故,世尊為諸聲聞制立學處:為僧攝,為眾僧安樂,為調伏惡人,為善比丘安樂住,為斷現世之漏,為滅來世之漏,為令未信者生信,為已信者令增長,為正法久住,為愛重律。 攝僧即眾僧安樂。僧眾安樂即為惡人之調伏也。為惡人之調伏即為善比丘安樂住……為正法久住即為愛重律。 攝僧即眾僧安樂。眾僧安樂即為惡人之調伏……攝僧即為愛重律。 僧眾安樂即惡人之調伏……僧眾安樂即為愛重律。僧眾安樂即攝僧。 …… 為愛重律即攝僧也……為愛重律即為正法久住也。 百義[1]百法有二百詞 ᅟᅟ==[1] 此頌之意,各十義為根,如前十重而為百義(atthsataṁ),依其百義說明之句而有百法(dhammasataṁ),此說百義百法,各有百詞而為二百詞(dveniruttisatāni),百義百法二百詞各有智而為四百智(cattāri ñāṇasatāni)。== 於義利論中有四百智 ———義利論終——— ———大品終——— 攝頌 最初問於八     因緣亦復八 此等於比丘     以計為十六 至於比丘尼     為數亦十六 省略.中分解     以及增一法 自恣.義利章     大品之合集 第八 伽陀集 一 以衣覆於一肩而合掌,如願求,汝〔優波離〕為何來此?兩種律制,於布薩誦出,有多少學處?彼於多少城市制之耶?汝之質問是賢善,汝如理遍問,我(佛)盡善巧實為汝說示。 兩種律制,於布薩讀誦,有三百五十[1],彼等制立於七城市。 ᅟᅟ==[1] 三百五十,比丘戒二百二十加不共通比丘尼戒之百三十。從比丘戒中除七滅諍法。== 制立於何處之七城市耶?今我此解說注意令入此言路,於我等有利益。 於毘舍離、王舍城、舍衛城、阿羅毘、憍賞彌、釋迦國及婆祇國制之。 於毘舍離制立多少?於王舍城作多少?於舍衛城有多少?於阿羅毘為多少?於憍賞彌制立多少?於釋迦國說多少?於婆祇國制立多少?請問此,為我說示。十制立於毘舍離,二十一制立於王舍城,二百九十四皆作於舍衛城,六制立於阿羅毘,八制立於憍賞彌,八制立於釋迦國,三制立於婆祇國。 制立於毘舍離,汝應如實聞:不淨法[2],人體,上人,長衣,黑〔羊毛〕,實有,數數食,楊枝,裸形,於比丘尼戒之責罵,此等之十項,於毘舍離制之。 ᅟᅟ==[2] 以下為戒名,關於各項,參照本書第三章等起法。== 制立於王舍城,汝應如實聞:不與取及二誹謗於王舍城,二種破僧,安陀會,金銀,線,譏嫌,斡旋食,別眾食,非時食,往詣,沐浴,未滿二十,與衣後不平,此等制立於王舍城。山上行[3],同與欲之二十一。 ᅟᅟ==[3] 山上行,波逸提三十七。== 制立於舍衛城,汝應如實聞:波羅夷有四,僧殘有十六,不定有二,捨墮有三十四[4],小戒計說百五十六,十非難法,七十二學法,二百九十四皆制立於舍衛城。 ᅟᅟ==[4] 此處底本二十四(catuvisati),暹羅本亦同此,依經分別應三十四(catuttiṁsati),是底本之誤。== 制立於阿羅毘,汝應如實聞:房,絹絲,〔共〕宿,掘〔地〕,至樹神,澆有蟲水,此六制立於阿羅毘。 制立於憍賞彌,汝應如實聞:大精舍,惡口,異〔語〕,窗,酒,輕侮,如法,第八為乳飲物。 制立於釋迦國,汝應如實聞:羊毛,鉢〔五綴〕,教誡〔比丘尼住處〕,藥〔請〕,針〔筒〕,阿蘭若者,此等之六於迦毘羅衛城,於比丘尼戒,於水洗淨,於說教誡。 制立於婆祇國,汝應如實聞:燃火溫身,於食物混飯粒〔之三〕。 四波羅夷,七僧殘,八捨墮,三十二小戒,二非難法,三學法之五十六,於六城依日種佛陀而制。 凡二百九十六於舍衛城,依有光輝之瞿曇而作。 二 問我等之尊師,為我等說示,彼一一說無誤。我問他,願說此:重與輕,有殘無殘,粗與非粗,至三次罪,共通不共通,失壞,依此而滅之滅法。答復此一切,我等聽聞師語。 有三十一重罪,此中八為無殘罪。重罪即粗罪,粗罪即戒壞。波羅夷與僧殘稱為戒壞。偷蘭遮,波逸提,提舍尼,惡作,為戲樂惡口之惡說,此罪為行壞。抱顛倒之見,以非正法為尊,誹謗正覺者,無智而覆愚癡,此罪為見壞。 活命之因,依活命故,持惡求,性貪欲而主張空無之上人法。活命之因,依活命故,行媒介。活命之因,依活命故,說:「住汝精舍彼比丘是阿羅漢。」活命之因,依活命故,比丘為自己乞求美味之食而食。活命之因,依活命故,比丘尼為自己乞求美味之食而食。活命之因,依活命故,無病而為自己乞求羹與飯而食,此罪為命壞。 有十一至三次為罪,彼等汝應正聞:有隨擯八至三次為罪,阿利吒戒,旃達加利戒,此等至三次為罪。 有幾何應切斷之罪耶?有幾何應破之罪耶?有幾何應拔除之罪耶?有幾何非他〔理由〕之波逸提?有幾何比丘許可耶?有幾何如法行耶?有幾何決定最高之戒耶?有幾何「知」而依日種佛陀而制耶? 有六種應切斷之戒。有一種應破之戒。有一種應拔除之戒。有四種非他波逸提。有四種比丘許可。有七種如法行。有十四種決定最高之戒。有十六種〔知〕而依日種佛陀而制。 二百二十比丘之學處,於布薩讀誦;三百四比丘尼之學處,於布薩讀誦。 比丘四十六與比丘尼不共通,比丘尼百三十與比丘不共通。 百七十六兩者不共通。百七十四為兩者共通之學。 二百二十比丘之學處,於說戒誦出,於斯汝應正聞: 波羅夷有四,僧殘有十三,不定有二,捨墮有三十,小戒有九十二,四提舍尼,七十五學法。比丘之學處有二百二十,於說戒誦出。 三百四比丘尼之學處,於說戒誦出,此汝應如實聞: 波羅夷有八,僧殘有十七,捨墮有三十,小戒有百六十六,八提舍尼,七十五學法。 比丘尼之學處有此三百四,於說戒誦出。 比丘四十六戒與比丘尼不共通,此汝應如實聞: 六僧殘與二不定為八,捨墮十二,依此等為二十,二十二小戒,四提舍尼,比丘戒中此四十六與比丘尼不共通。 比丘尼戒之百三十與比丘不共通,此汝應如實聞: 波羅夷之四,從僧〔殘〕出十戒,捨墮之十二,九十六小戒,八提舍尼,比丘尼戒中此百三十與比丘不共通。 百七十六兩者不共通,此汝應如實聞: 波羅夷有四,僧殘有十六,不定有二,捨墮二十四,舉百十八之小戒,十二提舍尼,此百七十六兩者不共通。 百七十四為兩者之共學,此汝應如實聞: 波羅夷有四,僧殘有七,捨墮有十八,小戒七十,學法七十五。 此百七十四為兩者之共學。 八波羅夷難近,如陀羅樹,〔犯此〕彼人如枯葉、如破大石、如切斷陀羅樹之頭,彼等不成長。 二十三僧殘、二不定、四十二捨墮、百八十八波逸提、十二提舍尼、七十五學法依三種滅法而滅罪。 現前、自言與如草覆地、二種說戒、二種自恣、四種羯磨依勝者而說示。 〔比丘〕有五種讀誦,〔比丘尼〕有四種,其他無有。有七種罪聚。四種諍事依七種滅法而滅之。〔口論諍事乃依其中〕二種,〔非難諍事〕依四種,〔罪過諍事〕依三種,事〔諍事〕依一種而滅之。 所謂波羅夷(被他所勝),汝應如實聞: 依正法而令消失、見失、墜落、放棄者也,於彼不共住,故如是言。 所謂僧殘,汝應如實聞: 僧伽與別住,行本日治,與摩那埵,解罪,故如是言。 所謂不定,汝應如實聞: 不定而不決定,為不確定之言,不決定三者(波羅夷,僧殘,波逸提)中任何之一處,故言不定。 所謂偷蘭遮,汝應如實聞: 自受悔於一根〔罪〕,〔重〕罪依彼不滅,故如是言。 所謂捨墮,汝應如實聞: 於僧中,於別眾中,或對一人,依一人捨而自白懺悔,故如是言。 所謂波逸提(墮),汝應如實聞: 令善法墮沒,傷聖道,為心愚惡處,故如是言。 所謂提舍尼(悔過),汝應如實聞: 比丘由非親里〔比丘尼〕困難而得之食,自取而食者,應受非難,故如是言。 受招待食之比丘,其處之比丘尼依愛而指圖,不拒〔彼〕而食,應受非難,〔故〕如是言。 至貧窮之信士家,無病,於其處而食,應受非難,〔故〕如是言。 住於具危險恐怖之阿蘭若者,不〔豫〕告而於其處食,應受非難,〔故〕如是言。 比丘尼於非親里之其他愛好者,自乞酥、油、蜜、砂糖、魚、肉、牛乳、酪者,比丘尼於善逝之教,應墮非難之罪。 所謂惡作,汝應如實聞: 過失,失敗,惡行即惡作。人若於陰、或於陽而為惡者,為惡作,故如是言。 所謂惡說,汝應如實聞: 惡說惡語等言,智者呵責彼,故如是言。 所謂學,汝應如實聞: 此最初之行,又為初之禁制律儀,順於直道而行修有學之學法者,無有如是學,故如是言。 強雨降於有覆者,不降於露者,是故覆者露,如此,強雨不降。 森林獸之趣,虛無羽翼之趣,滅是法之趣,涅槃阿羅漢之趣也。 ———伽陀集終——— 攝頌 於七城制之     四種之失壞 比丘比丘尼     共通不共通 此乃為慈悲     教法伽陀集 第九 諍事分解 一 (1)有四種諍事:諍論諍事,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事諍事。此四種諍事也。此四種諍事有幾種發起[1]耶?此四種諍事有十種發起:諍論諍事有二種發起,教誡諍事有四種發起,犯罪諍事有三種發起,事諍事有一種發起,彼四種諍事有此十種發起。諍論諍事發起時,發起幾種滅諍耶?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事諍事發起時,發起幾種滅諍耶?諍論諍事發起時,發起〔現前、多人語〕二種滅諍〔拒否、呵罵〕,教誡諍事……四種……犯罪諍事……三種……事諍事發起時,發起一種滅諍。 ᅟᅟ==[1] 發起(ukkoṭā),諍事已滅,唱異議不平又發起。四分律戒本云「還發起」,十誦律言「還更發起」,參照比丘波逸提六十三。== (2)有幾種諍事,依幾種行相而發起耶?具幾種支分發起人諍事耶?發起幾種人諍事而犯罪耶?有十二種發起,依十種行相而發起,具四分而發起人諍事,發起四種之人諍事而犯罪。 (3)何為十二種發起:羯磨不成,羯磨不善,應更作羯磨,判定不成,判定不善,應再判定,裁決不成,裁決不善,應再裁決,滅諍不成,滅諍不善,應再滅諍。此為十二種之發起。 何為依十種行相而發起耶?於彼處發起生諍事,於彼發起生〔諍事〕停止[2],於道中發起諍事,於道中發起諍事停止,至彼處發起諍事,至彼處發起之諍事停止,發起憶念毘尼,發起不癡毘尼,發起覓罪相,發起如草覆地,依此十種行相而發起。 ᅟᅟ==[2] 以下參照小品四.一四(一七)、(一八)。== 何為具四分發起人諍事?行愛不應行而發起諍事,……瞋不應行……癡不應行……行怖不應行而發起諍事。具此四分發起人諍事。 何為發起四種人諍事為犯罪?若其日受具人(翌日)發起,發起者波逸提,客比丘……行羯磨人……與欲而發起,發起者波逸提。此四種人諍事發起時為犯罪。 (4)諍論諍事以何為因緣、以何為起因,為何種類、以何為生出、以何為集起、以何為等起耶?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事諍事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 諍論諍事以諍論為因緣、以諍論為起因……以諍論為等起;教誡諍事以教誡為因緣……犯罪諍事以犯罪為因緣……事諍事以行事為因緣……以行事為等起。 (5)諍論諍事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事諍事……以何為等起耶? 諍論諍事以因為因緣……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事諍事以因為因緣,以因為等起。 (6)諍論諍事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事諍事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 諍論諍事以緣為因緣……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事諍事以緣為因緣……以緣為等起。 (7)四種諍事有幾種根、有幾種等起耶?四種諍事有三十三種根、三十三種等起。何為四種諍事之三十三根?諍論諍事[3]有十二根,教誡諍事有十四根,犯罪諍事有六根,事諍事有一根,即僧伽。四種諍事有此三十三種根。 ᅟᅟ==[3] 以下參照小品四.一四(二)以下。== 何為四種諍事之三十三種等起?諍論諍事有十八破僧事之等起,教誡諍事有四種失壞之等起,犯罪諍事有七罪聚之等起,事諍事有四種羯磨之等起。四種諍事有此三十三種等起。 (8)諍論諍事是罪過、非罪過耶?諍論諍事乃非罪過。然而以諍論諍事為緣,而犯罪過耶?然!以諍論諍事為緣而犯罪過也。以諍論諍事為緣,犯幾種罪過耶?以諍論諍事為緣犯二種罪過,謂:罵受具者,波逸提;罵未受具者,突吉羅。以諍論諍事為緣,犯此二種罪過。彼罪過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於四種諍事中,為何種諍事耶?於七種罪聚中,攝幾種罪聚耶?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依幾種諍事、於何處、依幾種滅法而滅耶? 其罪過於四種失壞中,隨伴一種失壞:行壞。於四種諍事中,為犯罪諍事。於七種罪聚中,攝於二種罪聚:有依波逸提罪聚,有依突吉羅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三種等起而生起。一種諍事:依行事諍事。於三種處:僧眾中,別眾中,於別人之前。依三種滅法而滅,謂:有依現前毘尼與自言治,有依現前毘尼與如草覆地。 (9)教誡諍事是罪過、非罪過耶?……〔參照(八)〕……以教誡諍事為緣,犯三種罪過: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比丘者,僧殘罪;以無根僧殘誹謗者,波逸提;以無根行壞而誹謗者,突吉羅。以教誡諍事為緣,犯此三種罪過。彼罪聚於四種失壞中,依幾種……幾種滅法而滅耶? 彼罪過於四種失壞中,隨伴二種失壞:有戒壞,有行壞。於四種諍事中,為犯罪諍事。於七種罪聚中,依三種罪聚而攝:有僧殘罪聚,有波逸提罪聚,有突吉羅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三種等起而生起。彼罪重者,是一種諍事,即依事諍事。一種處,即於僧眾中,依二種滅法而滅,即:依現前毘尼與自言治。彼罪輕者,是一種諍事,即依事諍事。三種處,即於僧眾中……〔(八)〕……有依……如草覆地。 (10)犯罪諍事是罪過、非罪過耶?犯罪諍事是罪過也。然而……以犯罪諍事為緣,而犯四種罪過,謂:比丘尼知而覆藏波羅夷法者,為波羅夷罪;持疑念而覆藏者,偷蘭遮罪;覆藏比丘僧殘罪者,波逸提罪;覆藏行壞者,突吉羅。以犯罪諍事為緣而犯此四種罪過。彼罪過於四種失壞中……依幾種滅法而滅耶? 彼罪過於四種……〔(九)〕……依四種罪聚而攝:有波羅夷罪聚,有偷蘭遮罪聚,有波逸提罪聚,有突吉羅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謂:依身、語、意而生起。彼罪之無殘者,依任何諍事、於任何處、依任何滅法亦不能滅。彼罪過之輕者,有一種……〔(九)〕……有依……如草覆地。 (11)事諍事是罪過、非罪過耶?……〔(八)〕……以事諍事為緣而犯五種罪過:隨順被舉比丘尼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依白,突吉羅;依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終,波羅夷罪。助破僧者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僧殘罪;對惡見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波逸提。以事諍事為緣,犯此五種罪過。彼罪過於四種失壞中……幾種……依幾種滅法而滅耶? 彼罪過於四種……〔(九)〕……依五種罪聚而攝:有波羅夷罪聚,有僧殘罪聚,有偷蘭遮罪聚,有波逸提罪聚,有突吉羅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謂:依身、語、意而生起。彼罪之無殘者……〔(一〇)〕……彼罪之重者,一種諍事,即依事諍事。一種處,即於僧眾中。依二種滅法而滅,即依現前毘尼與自言治。彼罪之輕者,一種……〔(九)〕……有依……如草覆地。 (12)口論諍事有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事諍事耶?諍論諍事是教誡諍事、犯罪諍事而無事諍事。以諍論諍事為緣而有教誡諍事,有犯罪諍事,有事諍事。此事如何?此處有比丘……為事諍事。如是以口論諍事為緣,有教誡諍事,有犯罪諍事,有事諍事。 教誡諍事是犯罪諍事、事諍事、口論諍事耶?教誡諍事……犯罪諍事……此事如何?於此有比丘,以比丘……為事諍事。如是以教誡諍事為緣,而有犯罪諍事、事諍事、口論諍事。 犯罪諍事是事諍事、口論諍事、教誡諍事耶?犯罪諍事……事諍事……此事如何?以五種之罪聚……為事諍事。如是以犯罪諍事為緣而有事諍事、口論諍事、教誡諍事。 事諍事是口論諍事、教誡諍事、犯罪諍事耶?事諍事……口論諍事……此事如何?僧伽之所作……為事諍事。如是以事諍事為緣,有口論諍事、教誡諍事、犯罪諍事。 (13)有憶念毘尼之處有現前毘尼,有現前毘尼之處有憶念毘尼;有不癡毘尼之處有現前毘尼,有現前毘尼之處有不癡毘尼;有自言治之處……有多人語之處……有覓罪相之處……有如草覆地之處有現前毘尼,有現前毘尼之處有如草覆地。 (14)依現前毘尼與憶念毘尼而滅諍事時,有憶念毘尼之處有現前毘尼,有現前毘尼之處有憶念毘尼,其處無不癡毘尼、無自言治、無多人語、無覓罪相、無如草覆地。依現前毘尼與不癡毘尼而……諍事……依現前毘尼與如草覆地而滅諍事時,有如草覆地之處有現前毘尼,有現前毘尼之處有如草覆地。其處無憶念毘尼……無覓罪相。 (15)言現前毘尼或言憶念毘尼時,此等法為親近者耶?抑為不親近者耶?此等法之差異,得區別而示耶?言現前毘尼或言不癡毘尼時……言現前毘尼或言如草覆地時,此等法為親近者耶?……得……耶? 言現前毘尼或言憶念毘尼時,此等法為親近者,而非不親近者。此等法之差異是不可能分離而示。言現前毘尼或言不癡毘尼時……言現前毘尼或言如草覆地時,此等法親近者而非分離者,此等法之差異不可能分離而示。 (16)現前毘尼以何為因緣、以何為起因、以何為種、以何為出生、以何為集起、以何為等起耶?憶念毘尼……如草覆地以何為因緣、以何為起因、以何為種、以何為出生、以何為集起、以何為等起耶? 現前毘尼以因緣為因緣、以因緣為起因、以因緣為種、以因緣為出生、以因緣為集起、以因緣為等起。憶念毘尼……如草覆地以因緣為因緣、以因緣為起因……以因緣為等起。 (17)現前毘尼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憶念毘尼……如草覆地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 現前毘尼以因為因緣……如草覆地以因為因緣……以因為等起。 (18)現前毘尼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憶念毘尼……如草覆地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現前毘尼以緣為因緣……如草覆地以緣為因緣……以緣為等起。 (19)七滅諍法有幾種根、有幾種等起?七滅諍法有二十六根、有三十六等起。 何為七滅諍法之二十六根?現前毘尼有四根:僧現前,法現前,律現前,人現前。憶念毘尼有四根。不癡毘尼有四根。自言治有二根:自白人與受自白人。多覓〔毘尼〕有四根。覓罪相有四根。如草覆地有四根:僧現前……人現前。七滅諍法有此二十六根。 何為七滅諍法之三十六等起?憶念毘尼之羯磨:有執行、遂行、著手、進行、承認、容許。不癡毘尼之羯磨、自言治之羯磨、多覓之羯磨、覓罪相之羯磨、如草覆地之羯磨:有執行、遂行……容許。七滅諍法有此三十六種等起法。 (20)言現前毘尼或言憶念毘尼時,此等法為別義、別語,或同義而唯有語別異。言現前毘尼或言不癡毘尼時,言現前毘尼或言自言治時……言現前毘尼或言如草覆地時,此等法……有……別異。 言現前毘尼或言憶念毘尼時,此等法有別義而又有別語。言現前毘尼或言不癡毘尼時……言現前毘尼或言如草覆地時,此等法有別義,而又有別語。 (21)有口論而為口論諍事、口論而非口論諍事、諍事而非口論、諍事而又為口論、口論而……為……〔小品四.一四(一二)~(一五)〕……事諍事為諍事而又為行事。 ———諍事分解終——— 攝頌 諍事及發起     方便以及人 因緣.因.緣根     以及等起法 罪過.有.其.處     親近與因緣 因緣.根.等起     語.口論諍事 此諍事分解 第十 別伽陀集 呵責法為何?憶念法為何?眾僧法為何?心念法為何? 呵責法為憶念〔罪〕。憶念法為折伏。眾僧法為獲得〔決斷〕。心念法為各人之〔決斷〕。 汝若為檢問者,草率勿言,怒而勿言,怒而勿行。 於經[1],於律,於隨法,於所制,於隨順法,草率無利益之諍論語勿言。 ᅟᅟ==[1] 若依下註,經(sutta)者是言兩部之經分別;律(vinaya)是言犍度;隨法(anuloma)是言附隨(parivāra);所制(paññatta)者言一切律藏;隨順法(anulomika)是言四大處(cattāro mahāpadesā)。== 依善巧有覺者而作,檢問儀法,善說學處隨順用意,無破來世趣。 欲利他[2]者應時而檢問有利,被呵者及呵責者勿取草率之語。 ᅟᅟ==[2] 底本 hitesi,應如暹羅本之 hitesī。== 呵責者言有罪,被呵者言無罪,應捨兩說用,依〔有恥者〕自白語而處分。 自白行於有恥者,無恥者不然,無恥者多語,〔故〕應依其行[3]〔自白〕而處分。 ᅟᅟ==[3] 於底本雖為 vuttānusandhitena,於註解釋為 vattānusandhitena,故依此。(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3],故今於此處加上[03]之註標。)== 無恥者不生自白,為如何人耶?我如是問:如何之人稱為無恥人耶? 故意犯罪而隱罪,行不應行,如是之人稱無恥人。 實我亦知,如是之人稱為無恥人。 我更問汝:如何之人稱為有恥人? 不故意犯罪,不隱罪,不行不應行,如是之人稱為有恥人。 實我亦知,如是之人稱為有恥人。更問汝:如何之人稱為非法呵責者? 以非時而呵責,以不實,以粗暴,以無利益,有瞋心而呵責,無慈心,如是者稱為非法呵責者。實我亦知,如是之人稱為非法呵責者。更問汝:如何稱為如法呵責者? 以時而呵責,以實,以柔軟,以有利益,有慈心而呵責,無瞋心,如是者稱為如法呵責者。 實我亦知,如是之人稱為如法呵責者。更問汝:如何之人稱為無知呵責者? 不知前〔所言〕之事、後〔所言〕之事,於前事後事無知,不知適用之語法,於適用語法無知,如是稱為無知呵責者。 實我亦知,如是之人稱為無知呵責者。更問汝:如何之人稱為有知呵責者? 知前事後事,於事前事後有知,知適用之語法,於適用語法有知,如是之人稱為有知呵責者。 實我亦知,如是之人稱為有知呵責者。更問汝:何故稱為呵責耶?依戒壞而呵責,同依行、見、命〔壞〕而呵責,呵責乃依此而言也。 ———別伽陀集終——— 第十一 呵責品 一 檢問者應問呵責者:「友!汝呵責此比丘,依何而呵責彼耶?依戒壞而呵責耶?依行壞而呵責耶?依見壞而呵責耶?」若彼言:「我依戒壞而呵責、或依行壞而呵責、或依見壞而呵責」者,應對彼如是言:「具壽!汝知戒壞否?……〔大品四.一六(一一)~(一五)。『禁止此比丘自恣』改為『呵責此比丘』。『我禁』、『彼禁』、或『禁自恣』改為『我呵責』、『彼呵責』〕……由外道之弟子聞而疑耶?」 二 見[1]與見一致,見與見合致。 ᅟᅟ==[1] 此頌之意若依註釋,他比丘見一比丘與婦人由一場所同時出入,言彼比丘為波羅夷時,其比丘承認彼比丘之所見而不承服波羅夷。斯時見與女人出雖是一致,但唯彼等不成波羅夷,言不清淨,謂成無根之疑。故彼比丘之清淨,依自白,得共行布薩。== 〔若然〕因見而不清淨之疑不來。 彼人依〔清淨之〕自白,應與彼共為布薩。 聞與聞一致,聞與聞合致;因聞而……應為……。 覺與覺一致,覺與覺合致;因覺而……應為……。 三 何為呵責之初、何為中、何為後?求聽羯磨為呵責之初,羯磨之執行為中,滅諍為後。 呵責有幾種根、有幾種事、有幾種地、有幾種行相耶? 呵責有二根、有三事、有五地,依二種行相而呵責。 何為呵責之二根?有根或無根,呵責有此二根。 何為呵責之三事?由見,由聞,由疑,呵責有此三種事。 何為呵責之五地?我以時而言,不以非時;以實有而言,不以非實;以柔軟而言,不以粗暴;以有利而言,不以無利;以慈心而言,不以瞋心。呵責有此五種地。 依何等之二種行相而呵責耶?以身而呵責,或以語而呵責,依此二種之行相而呵責。 四 呵責者應如何行?被呵責者……僧眾……檢問者應如何行? 呵責者應如何行耶?呵責者應立於五法而呵責他:以時而言,不以非時……以慈心而言,不以瞋心,呵責者應如是行。 被呵責者應如何行耶?被呵責者應立於二法而行:真實與不瞋也。被呵責者應如是行。 僧眾應如何行?僧眾應知有欲無欲,僧眾應如是行。 檢問者應如何行?檢問者依法、依律、依師教,如滅彼諍事,應如是滅諍事,檢問者應如是行。 五 布薩為何?自恣為何?別住為何?本日治為何?摩那埵為何?出罪為何? 布薩是為和合,自恣是為清淨,別住是為摩那埵,本日治是為懲誡,摩那埵是為出罪,出罪是為清淨。 由貪、瞋、怖、癡而非難長老者,是無智而傷〔害〕並破壞〔身等之五根〕,愚癡而且不恭敬學者,身壞而至地獄。 不依利養又不依人,此等俱捨,而應如法行。 有忿、有怨、又粗暴而惡口者,對無罪者告發有罪,如是呵責者,是燒亡自己。 行耳語,求惡失,〔無視決斷〕而交往,說邪道(罪),對無罪者告發有罪,如是呵責者,是燒亡自己。 以非時而呵責,以非實,以粗暴,以不利,有瞋心而呵責,無慈心,對無罪者……是燒亡自己。不知法、非法,對法、非法無智,對無罪者……是燒亡自己。 不知律、非律,對律、非律無智,對無罪者……是燒亡自己。 ……所言、非所言……。 ……常法、非常法……。 ……所制、非所制……。 不知有罪、無罪,對有罪、無罪無智……。 ……輕罪、重罪……。 ……有殘罪、無殘罪……。 ……粗罪、非粗罪……。 ……前說、後說……。 不知適用之語法,對適用之語法無智,對無罪者告發有罪,如是呵責者,是燒亡自己。 ———呵責品終——— 攝頌 呵責與檢問     初.根與布薩 於呵責品趣     令確立教說 第十二 小諍 一 習鬥諍之裁斷,至比丘僧伽時,謙讓而應以如拭塵埃之心至僧中。應善辨座席而著,不擠進長老比丘之間,不推開年少比丘之座,應著於適當之座,不言前後相違之語,不應言無益徒勞之語,應自說法,或應問其他,或不得輕視聖者之默靜。於僧眾所許可檢問者之人,欲檢問時,不可問和尚,不可問阿闍梨,不可問〔和尚〕弟子,不可問〔阿闍梨〕門弟,不可問同行和尚者,不可問同行阿闍梨者,不可問種,不可問名,不可問姓,不可問〔汝是長部誦者、中部誦者等〕阿含,不可問家之階級,不可問生地。此為何故耶?於此彼有愛憎故也。有愛或憎之時,行貪不應行,又行瞋不應行,行癡不應行,又行怖不應行。僧眾所許可檢問者之人,欲檢問者,應以僧為重而行,不應以人為重;應以正法為重而行,不應重利養;應從義利而行,不應依眾之淨善處;應以時檢問,不應以非時;應以實檢問,不應以非實;應以柔軟檢問,不應以粗暴;應以利益檢問,不應以無利益;應以慈心檢問,不應以瞋心。不應為耳語者,不應求惡失,不應以手覆眼,不應舉眉,不應舉頭,不應振手,不應示手印。於座席著坐應善心得,唯視目前一尋,應〔答〕〔決斷〕之事當著己之座。不可從座而立,不可〔勿視決斷〕而交,不可主張罪,不可說曖昧之言[1],不可急忙,不可粗暴,應不瞋,應以軟語而有慈心,應有友情、同情,應為同情之行,不綺語,以制限語,依親切心,無不善語,應自行檢點〔得否決斷、滅諍?〕應檢〔令彼有恥者得解耶?〕應檢呵責者,應檢被呵責者,應檢非法呵責者,應檢非法被呵責者……如法呵責者……應檢如法被呵責者。 ᅟᅟ==[1] 曖昧之言,底本是 bāhāvikkhepaka,應如暹羅本 vācāvikkhepa。== 不可省略〔呵責者、被呵責者〕所言,不說非所言,所說之句文善之,他者反問應以自白而處分之,不應微笑,不應抱怖畏,不應制以粗暴,質直溫和而應滅除不淨。不應行貪不應行,不應行瞋不應行,不應行癡不應行,不應行怖不應行,於法與人應公平。檢問者如是而檢問之時,取〔大〕師與智者而隨教者,對同梵行者乃愛敬、尊重。 二 〔檢問者之說〕經為結合〔罪與無罪〕,喻是為〔示義〕之比說,義是為了解,反問是為遮止,求聽羯磨是為呵責,呵責是為〔罪非罪之〕憶念,憶念是為共語[2],共語是為〔勿從此住處而去之〕障礙,障礙是為決斷,決斷是為判別〔惡非惡〕,判別是為〔知〕處非處〔犯不犯、輕重犯〕之行,處非處之行是為調伏惡人、守護善比丘,僧伽是為領承,依僧伽所聽許之人,是不偽立而立。律是為律儀,律儀是為無悔恨,無悔恨是為愉悅,愉悅是為喜,喜是為輕安,輕安是為樂,樂是為等持,等持是為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是為厭離,厭離是為離欲,離欲是為解脫,解脫是為解脫知見,解脫知見是為無取著般涅槃。為此有〔律之〕論,為此有〔律之〕考量,為此有近習,為此有傾聽,即:此無執取,心解脫。 ᅟᅟ==[2] 共語,底本 savacaniya 是 savacanīya 之誤植,次語亦同。== 三 依善巧有智者所行檢問之儀法,用善說學處之隨順意,而不破來世之趣。 於事、失壞、罪過、因緣、行相無智,而不正知前事後事、成不成。 於羯磨、諍事、滅諍亦無智,染、污、愚癡,依怖、疑而行。 不善辨所制,於處置無智,得黨友而無慚,為黑業,無恭敬,如是比丘實謂不可敬仰者。 於事、失壞、罪過、因緣、行相有智,正知前事後事、成不成。 於羯磨、諍事、滅諍亦有智而無染、無污、無癡,不依怖與疑而行。 善辨所制,於處置有智,得黨友而有慚,為白業,有恭敬,如是比丘實謂可敬仰者。 ———小諍終——— 攝頌 卑賤心.問.重.     僧伽.非個人 經為結合也     律為調伏也 於小諍攝頌     於此成一誦 第十三 大諍 一 於僧伽,習決斷鬥諍裁判之比丘,應知事,應知失壞,應知犯罪,應知因緣,應知行相,應知前事後事,應知作不作,應知羯磨,應知諍事,應知滅諍。不可行愛不應行,不可行瞋不應行,不可行癡不應行,不可行怖不應行。應令悟之事應令悟,應令解之事應令解,應令觀之事應令觀,應令靜之事應令靜。言「我得黨友」而不可輕侮他黨,言「我多聞」而不可輕侮少聞者,我是上座長老而不可輕侮下座。不應說不來,不應依法、律除已來者,滅諍事應依法、律、師教,而滅其諍事。 二 「應知事」者,是應知八波羅夷之事、二十三僧殘之事、二不定……四十二尼薩耆……百八十八波逸提……十二提舍尼……惡作……惡說之事。 「應知失壞」者,是應知戒壞、行壞……見壞……應知命壞。 「應知犯罪」者,是應知波羅夷犯、僧殘犯……偷蘭遮犯……波逸提犯……提舍尼犯……惡作犯……應知惡說犯。 「應知因緣」者,是應知八波羅夷之因緣,應知二十三僧殘之因緣……應知惡說之因緣。 「應知行相」者,應依行相而知僧伽,依行相而知眾人,依行相而……人……呵責人……應依行相而知被呵責人。「應依行相知僧伽」者,此僧伽能否依法、律、師教而得滅此諍事?如是依行相可知僧伽。眾人……「依行相而可知」者,此人能否……得……如是依行相可知人。「應依行相知呵責人」者,此具壽能否立五種法而呵責他?如是依行相可知呵責人。「應依行相知被呵責人」者,此具壽能否立二種法能即實與不瞋,如是依行相可知被呵責人。 「應知前事後事」者,此具壽能否從事至事[1],或從失壞至失壞,或從犯罪至犯罪,或於〔前〕否定而〔後〕肯定,或肯定、否定異語而遁逃之,應如是知前事後事。 ᅟᅟ==[1] 此句之意若依註,言我見或聞第一波羅夷事。後受詢問,則言我不見不聞,乃前後所說有相違也。其次失壞、犯罪意亦同。== 「應知作不作」者,是應知不淨法,應知不淨法之隨順,應知不淨法之前分。應知不淨法者,應知唯有二人成就法。應知不淨法之隨順者,將他比丘之生支入比丘己之口。應知不淨法之前分者,好惡色[2]、身觸、粗語、為自己供養淫欲、財物[3]之贈答也。 ᅟᅟ==[2] 原語 vaṇṇāvaṇṇa,言精有種種色,第一僧殘也,言以下順次至第五僧殘。== ᅟᅟ==[3] dhanamanuppadānaṁ,言第五僧殘,媒嫁戒。== 三 「應知羯磨」者,應知十六種羯磨,……四種求聽羯磨……四種白羯磨……四種白二羯磨……應知四種白四羯磨。 「應知諍事」者,應知四種諍事,應知口論諍事……應知義務諍事。 「應知滅」者,應知七種滅,應知現前毘尼……應知如草覆地。 四 「不應行愛不應行」者,行愛不應行之時,如何行愛不應行耶?於此有一人,此是我和尚、或是阿闍梨、弟子、門弟、同和尚者、同阿闍梨者、面識者、親友、親戚,同情彼,守護彼。非法說為如法,如法說為非法……〔參照大品一〇.五(四)〕……非粗罪說為粗罪。依此十八事行愛不應行之時,為多人之無益、多人之無樂、多人之不利,為天及人之苦無益。依此十八事而行愛不應行之時,為保持損害己身,又有罪,為智者所呵責,又多生非福。行愛不應行之時,如是為行愛不應行。 「不應行瞋不應行」者,行瞋不應行之時,如何是行瞋不應行耶?於此有一人,彼於我不利益而抱瞋怒,彼於我不利益而抱瞋怒,彼於我為不利益而抱瞋怒,我對愛樂者不利益,為不利益,應為不利益而抱瞋怒。於我不愛樂者為利益,為利益、應為利益而抱瞋怒。依此九種之瞋怒事而瞋怒、嫌恨,為忿、怒所制,非法說為如法……非粗罪說為粗罪,以此十八事而行瞋不應行之時……如是為行瞋不應行。 「不應行癡不應行」者,行癡不應行之時,如何行癡不應行耶?染者隨愛欲而行,污者隨瞋而行,癡者隨愚癡而行,執者依執見而行,癡者、疑者為愚癡所制,非法說為法……非粗罪說為粗罪,以此十八事行癡不應行之時……如是為行癡不應行。 「不應行怖不應行」者,行怖不應行之時,如何行怖不應行耶?於此有一人,彼依危險,或依〔邪見之〕叢林,或依強力、暴惡、命難、或為梵行難,對彼恐怖戰慄,非法說為如法……非粗罪說為粗罪,以此十八事行怖不應行之時……如是為行怖不應行。 依愛、瞋、怖、癡而破法。 彼名稱減如黑分月。 「不行愛不應行」者,如何非法說為非法而不行愛不應行?法說為法而不行愛不應行……非粗罪說為非粗罪而不行愛不應行,如是為不行愛不應行。 「不行瞋不應行」者,如何……癡不應行……「不行怖不應行」者,如何非法說為非法而不行怖不應行……非粗罪說為非粗罪而不行怖不應行,如是為不行怖不應行。 依愛、瞋、怖、癡而不破法, 彼名稱增長如白分月。 五 「應令悟之事令悟」者,如何非法說為非法,應令悟之事令悟也……非粗罪說為非粗罪,應令悟之事令悟,如是應令悟之事令悟也。 「應令解之事令解」者,如何非法說為非法,應令解之事令解……如是令解之事令解也。 「應令觀之事令觀」者,如何……非法說為非法,應令靜之事令靜……如是應令靜之事令靜也。 六 如何我得黨友而輕侮他黨者?於此有一人,得黨友,得隨徒,為有黨者、有親里者。彼不得黨友、不得隨徒,非有黨者、有親里者,對彼因輕侮,非法說為法……非粗罪說為粗罪,如是為我得黨友而輕侮他黨。 如何我是多聞而輕侮少聞者?於此有一人,多聞而憶持所聞,積集所聞者也。彼為少聞而少智、少憶念,對彼因輕侮,非法說為法……非粗罪說為粗罪,如是為我是多聞而輕侮少聞者也。 如何我是上座長老而輕侮下座?於此有一人,出家而歲久,經驗豐富之長老也。此是新參者而乏經驗,少知恩者也,彼語無效而輕侮彼〔語〕,非法說為法……非粗罪說為粗罪,如是我是上座長老而輕侮下座也。 七 「不應說不來」者,不應令入來於還未入來之事務。「不應依法、律而除已來」者,不應依法、律而除僧眾之集會目的。 「依法」者,是依實有之事也。「依律」者,是呵責而令憶念。「依師教」者,依白之成就,依唱說之成就也。「滅其諍事,應依法、律、師教而滅其諍事」者,檢問者應問呵責者:「友!汝禁此比丘自恣……〔大品四.一六(一〇)~(一五)〕……依外道之弟子聞而疑之耶?」 見[4]與見一致,見與見合致, 因見而不疑,其人不清淨。 其人依自白,應與彼共自恣。 ᅟᅟ==[4] 此頌意義,參照十一呵責品註[01]。== 聞與聞一致……〔參照第十一.二〕 覺與覺……行自恣。 八 何為汝所見者?為何者之問?汝如何見?為何者之問?汝何時見?何……汝於何處見?為何者之問? 「何為汝所見」者,問事,問失壞,問犯罪,問不淨行也。「問事」者,問八波羅夷事,問十三僧殘事,問二不定事,問四十二尼薩耆波逸提事,問百八十八波逸提事,問十二波羅提提舍尼事,問惡作事,問惡說事。「問失壞」者,問戒壞,問行壞,問見壞,問命壞。「問犯罪」者,問波羅夷犯,問僧殘犯,問偷蘭遮犯……問惡說犯。「問不淨行」者,問唯有二人成就法。 「汝如何見」者,問標相,問威儀,問形相,問變異也。「問標相」者,〔問〕或長短、或黑白也。「問威儀」者,〔問〕行、或住、或坐、或臥。「問形相」者,〔問〕居士之標相、或外道之標相、或出家標相。「問變異」者,〔問〕或行、或住、或坐、或臥也。 「汝何時見」者,問時,問日時,問時分,問季節。「問時」者,〔問〕晨早時、日中時、日暮時也。「問日時」者,〔問〕於晨早之日時、於日中之日時、於夕刻之日時。「問時分」者,〔問〕食前、或食後、或夜中、或日中、或於黑月、或於白月也。「問季節」者,〔問〕於寒季、於熱季、於雨季也。 「汝於何處見」者,問處、問地、問場、問界也。「問處」者,是問於土地、於地、於地所、於大地。「問地」者,〔問〕於地、於山、於岩上、於樓上也。「問場」者,〔問〕東方之場、西方之場、北方之場、南方之場也。「問界」者,〔問〕東方之界……南方之界也。 ———大諍終——— 攝頌 事.因緣與行相     前後事.作不作 羯磨乃至諍事     滅諍.愛不應行 瞋.癡及怖.悟.解     觀.靜.有黨及友 以及聞上座老     未至及已至者 依法.律.依師教     此大諍之說示 第十四 迦絺那衣分解 一 何人[1]不成受持迦絺那衣?何人成受持迦絺那衣耶?如何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如何成受持迦絺那衣耶? ᅟᅟ==[1] 此章全部意義可參照大品七。== 何人不成受持迦絺那衣耶?二種人不成受持迦絺那衣:不行作迦絺那衣之儀式者,〔從界外歸來於行迦絺那衣式〕不隨喜者,此二種人不成受持迦絺那衣。 如何不成受持迦絺那衣耶?依二十四事而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唯作輾治則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大品七.一(五)〕……若如是,則不成迦絺那衣受持。 「相業[2]」者,於此布受持迦絺那衣,行〔邪命〕卜相也。豫言者,依此豫言而得迦絺那衣布,對〔人之生處〕作豫言也。「暫時」者,言不取施與。「延期」者,有二種延期:作衣之延期與積置之延期。「捨墮」者,作衣之時為夜明。依此二十四事不成受持迦絺那衣。 ᅟᅟ==[2] 以下參照大品七.一(五)。== 如何成受持迦絺那衣耶?謂:依十七事而成受迦絺那衣,以新衣者,成受迦絺那衣……〔大品七.一(六)〕……如是者,成受持迦絺那衣。依此十七事而成受迦絺那衣。 二 (1)受迦絺那衣共有幾種法生起耶?受迦絺那衣十五種法共之生起,謂:〔捨〕八事、二種執持、五種功德也。受迦絺那衣共此十五種法之生起。 (2)何等法依前方便之無間緣[3]為緣,依近接緣為緣、依依止緣為緣、依近依緣為緣、依前生起緣為緣、依後生起緣為緣、依俱生起緣為緣耶? ᅟᅟ==[3] 無間緣,以下於受持迦絺那衣所作功德等,依種種因緣關係,所見者,次關種種緣,可參照 Visuddhimagga p. 523ff。== 何等法依前行之無間緣為緣耶?……乃至…… 何等法依授與之、何等法依決意之、何等法依受持之、何等法依捨事與執持之、何等法依事之無間緣為緣……依俱生起緣為緣耶? (3)前行是依前方便之無間緣為緣、依近接緣為緣、依依止緣為緣、依近依緣為緣也;前方便是依前行之前生起緣為緣;前行是依前方便之後生起為緣;十五種法是依俱生起為緣。 (4)授與是依前行之無間緣為緣、依近接緣為緣、依依止緣為緣、依近依緣為緣也;前行是依授與之前生起緣為緣;授與是依前行之後生起緣為緣;十五種法是依俱生起緣為緣。 (5)決意是依授與之無間緣為緣、依近接緣……依依止緣……依近依緣為緣;授與是依決意之前生起緣為緣;決意是依授與之後生起緣為緣;十五種法是依俱生起緣為緣。 (6)受持是依決意之無間緣為緣、依近接緣……依止緣……近依緣為緣;決意是依受持之前生起緣為緣;受持是依決意之後生起緣為緣;十五種法是依俱生起緣為緣。 (7)捨事與執持是依受持之無間緣……近接緣……依止緣……近依緣為緣;受持是依捨事與執持之前生起緣為緣;捨事與執持是依十五種法之前生起緣為緣;十五種法是依俱生起緣為緣。 (8)望與非望是依事之無間緣為緣、近接緣……依止緣……近依緣為緣;事是依望與非望之前生起緣為緣;望與非望是依事之後生起緣為緣;十五種法是依俱生起緣為緣。 三 (1)前行是以何為因緣、以何為起因、以何為種、以何為出生、以何為集起、以何為等起耶?授與是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決意……受持……捨事與執持……望與非望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 前行以前方便為因緣、以前方便為起因……以前方便為等起。授與以前行為因緣……決意以授與為因緣……受持以決意為因緣……捨事與執持以受持為因緣……望與非望以事為因緣……以事為等起。 (2)前方便以何為因緣、以何為起因……以何為等起耶?前行……乃至……授與、決意、受持、捨事與執持、事、望與非望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 前方便以因為因緣、以因為起因……望與非望以因為因緣……以因為等起。 (3)前方便以何為因緣……望與非望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 前方便以緣為因緣、以緣為起因……望與非望以緣為因緣……以緣為等起。 (4)前行依幾種法而攝耶?前行依七種法而攝,謂:依浣洗、計量、裁斷、安緣、刺縫、染色、作淨也。前行依此七種法而攝。 授與依幾種法而攝耶?授與依三種法而攝,謂:依僧伽梨衣、鬱多羅僧衣、安陀衣也。 決意依幾種……依三法而攝,謂:依僧伽梨衣、鬱多羅僧衣、安陀衣也。 受持依幾種……依一法而攝,謂:依發語。 (5)迦絺那衣有幾種根、幾種事、幾種地耶?迦絺那衣有一種根:僧伽也。有三種事:僧伽梨衣、鬱多羅僧衣、安陀衣也。有六種地:麻布、綿布、絹布、毛布、粗麻布、大麻布也。 (6)何為迦絺那衣之初、中、後耶?前行為迦絺那衣之初,作衣為中,受持為後。 (7)具幾分之人,是不得受持迦絺那衣耶?具幾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耶?具八分之人,不得受持迦絺那衣。具八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何為具八分之人不得受迦絺那衣?謂:以不知前行……授與……決意……受持……捨事……執持……捨……不知功德,具此八分之人,不得受持迦絺那衣。何為具八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謂:知前行……知功德,具此八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 (8)幾種人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幾種人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三種人……不成就……;三種人……成就……。何為三種人……不成就……,於界外者隨喜、〔還歸界內〕隨喜而不言出,雖言亦不令他知,此三種人不成就迦絺那衣。何為三種……成就……,於界內隨喜,隨喜而言出,言出而令他知,此三種人成就受持迦絺那衣。 (9)有幾種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有幾種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有三種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有三種……成就……。何為三種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事不法(衣不淨)、時不法、作法不法也,此三種……不成就……。何為三種……成就……,為:事如法、時如法、作法如法也,此三種為成就受持迦絺那衣也。 四 應知迦絺那衣,應知受持迦絺那衣,應知受持迦絺那衣之月,應知不成受持迦絺那衣,應知成就受持迦絺那衣,應知相業,應知豫言,應知暫時物,應知延期,應知捨墮。 「應知迦絺那衣」者,是其等法之集合、結合、名、命名、授名、詞、文、呼稱,此即應知迦絺那衣也。「應知受持迦絺那衣之月」者,是應知雨期最後一月也。「應知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者,是依二十四種行相,應知不成受持迦絺那衣。「應知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者,依十七種行相,應知成就迦絺那衣。 「應知相業」者,卜相而受持此布為迦絺那衣。 「豫言」者,是於此豫言,豫言得迦絺那衣布也。 「應知暫時物」者,應知不取施與也。 「應知延期」者,應知二種延期:作衣之延期與積置之延期也。 「應知捨墮」者,作衣時明相出也。 「應知作迦絺那衣」者,若僧伽得迦絺那衣物時,僧伽應如何行耶?作衣者應如何行耶?隨喜者應如何行耶?僧伽依白二羯磨而與比丘作迦絺那衣,作其迦絺那衣之比丘,於即日浣洗、舒張、計量、裁斷、縫刺、染色、作淨而可作迦絺那衣。若欲依僧伽梨衣而作迦絺那衣者,應授與舊僧伽梨衣,應決意新僧伽梨衣,且應發言,我依此僧伽梨而作迦絺那衣。若欲依鬱多羅僧衣而作迦絺那衣者,應授與舊鬱多羅僧衣,應決意新鬱多羅僧衣,應發言,依此鬱多羅僧衣而作迦絺那衣。若欲依安陀衣而作迦絺那衣者,應授與舊安陀衣,應決意新安陀衣,應發言,依此安陀衣而作迦絺那衣。作其迦絺那衣之比丘,至僧伽,偏袒右肩,合掌而應如是言:「諸大德!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也,應令隨喜。」彼隨喜比丘應偏袒右肩,合掌而應如是言:「友!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我等隨喜。」彼作迦絺那衣之比丘,至眾多之比丘處,偏袒右肩,合掌應如是言:「諸大德!……應令隨喜。」彼隨喜比丘……「……我等隨喜。」彼作彼迦絺那衣之比丘,應至一比丘處,偏袒右肩,合掌而應如是言:「友!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也,應令隨喜。」彼隨喜比丘應偏袒右肩,合掌而應如是言:「友!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我隨喜。」 五 僧伽作迦絺那衣,別眾作迦絺那衣,一人作迦絺那衣。僧伽不作迦絺那衣,別眾不作迦絺那衣,一人作迦絺那衣。若僧伽不作迦絺那衣,別眾不作,而一人作迦絺那衣者,迦絺那衣為僧伽不成受,為別眾不成受,為一人而成受迦絺那衣。 僧伽誦波羅提木叉,別眾誦波羅提木叉,一人誦波羅提木叉。僧伽不誦波羅提木叉,別眾不誦,一人誦。若僧伽不誦波羅提木叉,別眾不誦,而一人誦者,為僧伽而不成誦波羅提木叉,為別眾不成誦,為一人而成誦波羅提木叉。 依僧伽之和合一致,依別眾之和合一致而為一人之誦,為僧伽成誦波羅提木叉,為別眾成誦,為一人成誦波羅提木叉。如是僧伽不作迦絺那衣,別眾不作,而一人作,依僧伽隨喜,依別眾隨喜,而一人作者,為僧伽成受迦絺那衣,為別眾成受迦絺那衣,為一人成受迦絺那衣。 六 去時捨迦絺那衣,依日種〔佛〕所說,以此我問汝,何之執持於初斷耶?去時捨迦絺那衣,依日種所說,以此我答汝,衣之執持初斷,出於界外即共彼住處執持斷也。〔衣〕成時,捨迦絺那衣,依日種說,以此我問汝……答……住處執持初斷,於衣成,為衣執持斷。 發心〔作〕時,捨迦絺那衣……問……答……二種執持俱時斷。 失〔衣〕時,捨迦絺那衣……問……答……住處執持初斷,於失衣為衣執持斷。聞〔僧伽已捨〕時,捨迦絺那衣……問……答……衣執持初斷,聞,共於彼住處執持斷。 斷望之時捨迦絺那衣……問……答……住處執持初斷,於望衣斷時,為衣執持斷。 出界內時捨迦絺那衣……問……答……衣執持初斷,行彼界外時,為住處執持斷。 與〔僧伽〕共捨時捨迦絺那衣……問……答……二種執持俱時斷。 七 (1)捨多少迦絺那衣,依託於僧伽,捨多少迦絺那衣依託於一人耶?捨多少迦絺那衣不衣託僧伽,捨多少迦絺那衣不依託一人耶?捨一迦絺那衣依託於僧伽,中間之捨也;捨四迦絺那衣依託一人:為去、成、發心與出界。捨四迦絺那衣不依託僧伽,不依託一人:為失、聞、斷望與共捨。 (2)捨多少迦絺那衣,是於界內而捨,捨多少迦絺那衣,是於界外而捨耶?捨多少迦絺那衣,是有於界內而捨,〔或〕於界外而捨耶?捨二種迦絺那衣,於界內而捨,與中間之捨與共捨也。捨三種迦絺那衣於界外而捨:為去、聞與出界。捨四種迦絺那衣,有於界內捨,有於界外捨,成、發心、失與望斷也。 (3)捨多少迦絺那衣共生、共滅,捨多少迦絺那衣是共生別別而滅耶?捨二種迦絺那衣是共生、共滅,與中間之捨為共捨也,捨餘迦絺那衣,是生於別別而滅也。 ———迦絺那衣分解終——— 攝頌 何人.何.十五     法與因緣因 緣.攝.根及初     此為八種人 三破三成不     應知受持誦 執持及依託     界內及生滅 ———附隨終———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一 (1)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具壽優波離詣世尊之住處,詣已,禮拜世尊而坐於一面,一面坐已,具壽優波離如是白世尊:「尊師!具幾何支分之比丘,終生無依止而不可住耶?」「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終生無依止而不可住。何等為五?謂: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不知波羅提木叉,不知波羅提木叉之誦出,五夏未滿。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終生無依止而不可住。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終生依止而可住。何等為五?謂:知布薩,知布薩羯磨……五夏或五夏以上。優波離!此……。」 (2)「優波離!復具五分之比丘,終生無依止而不可住。何等為五?謂:不知自恣,不知自恣羯磨,……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羯磨……五夏未滿……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終生無依止而可住。何等為五?……知自恣……此……」 (3)「優波離!復……無依止而不可住。何等為五?謂:不知有罪與無罪,不知輕罪與重罪,不知有殘罪與無殘罪,不知粗罪與非粗罪,五夏未滿,此……。」 「優波離!具五分……無依止而可住。何等為五?謂:知有罪與無罪……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終生無依止而可住。」 (4)「世尊!具幾何支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與他依止、不可蓄沙彌耶?」「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與他依止,不可蓄沙彌。何等為五?謂:弟子或門弟之病不能看護,又不能令看病;生憂愁要除又不能令除,疑悔生起要依法滅除而又不能滅除;不能教導阿毘達磨,不能教導阿毘毘奈耶[1]。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與他依止,不可蓄沙彌。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可令他受具,與他依止,可蓄沙彌。何等為五?謂:弟子又……能教導阿毘毘奈耶……。」 ᅟᅟ==[1] 阿毘毘奈耶(abhivinaya)法〔經〕,為明白其義,對於論義之說明,(abhidhamma)稱解說律論義之意。於南傳律三,增上律、增支一譯為勝律。== (5)「優波離!復具五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與他依止,不可蓄沙彌。何等為五?謂:弟子又門弟於增上行儀之學,不能令學,不能教導初梵行之學,不能教導增上戒,不能教導增上心,不能教導增上慧……。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可令他受具,可與他依止,可蓄沙彌。何等為五?謂:弟子又……得教導增上慧,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得令他受具,得與他依止,得蓄沙彌。」 (6)「世尊!具幾何支分之比丘,可行羯磨耶?」「優波離!對具五分之比丘,可行羯磨。何等為五?謂:無恥,愚癡,不清淨,有惡見,污壞活命。優波離!對具此五分比丘,應行羯磨。」 (7)「優波離!復對具五分之比丘,應行羯磨。何等為五?謂:於增上戒失壞戒,於增上行失壞行,於增上見污壞見,有惡見,污壞活命。此……。」 (8)「優波離!復……具身戲樂,具語戲樂,具身語戲樂,有惡見,污壞活命。此……。」 (9)「優波離!復……具身不正行,具語不正行,具身語不正行,有惡見,污壞活命。此……。」 (10)「優波離!復……具身違害,具語違害,具身語違害,有惡見,污壞活命。此……。」 (11)「優波離!復……具身邪命,具語邪命,具身語邪命,有惡見,污壞活命。此……。」 (12)「優波離!復……犯罪而羯磨,令受具,與依止,蓄沙彌,受選定為教誡比丘尼者,選定而教誡比丘尼。此……。」 (13)「優波離!復……為罪依僧伽而受羯磨,犯其罪,〔犯〕同類之他〔罪〕,〔犯〕較其更惡〔罪〕,罵羯磨,罵行羯磨人。此……。」 (14)「優波離!復……誹謗佛,誹謗法,誹謗僧,有惡見,污壞活命。優波!對具此五分之比丘,應行羯磨。」 ———一 依止品——— 攝頌 布薩與自恣     犯罪及病者 增上之行儀     無恥.增上戒 戲樂.不正行     違害及邪害 為彼罪.佛將     此第一品聚 二 (一~三) 「尊師!對具幾何支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耶?」「優波離!對具五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何等為五?謂:犯罪而被羯磨……〔參照一.(一二~一四)『應行』改為『不得解』〕……污壞活命。優波離!對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 (4)「優波離!復對具五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何等為五?謂:無恥,愚癡,不清淨,於諸行事而行粗暴,於學不滿修者。優波離!對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 (5)「尊師!習鬥諍裁斷之比丘,至僧伽時,於內應持幾何之法而至僧伽?優波離!習鬥諍裁斷之比丘至僧伽時,於內應持五法而至僧伽。何等為五?優波離!習鬥諍裁斷之比丘至僧伽時,應謙讓如拂拭塵埃之心而至僧中,於著座席應善心得,不得擠進長老比丘之間,或推擠年少比丘之座,而應著於適當之座。不言前後相違之語,不言徒勞無益之語。應自說法或應問他,不得輕視聖者之默靜。優波離!若僧伽和合而當行〔布薩等之〕羯磨時,對一比丘亦不得忍許,亦須提示異見而達和合一致。何以故?為令我與僧伽無別異也。優波離!習鬥諍裁斷之比丘至僧伽時,於內應持此五法而至僧中。」 (6)「尊師!具幾何支分之比丘,乃於僧伽行決斷時,為眾人所不悅者、眾人所不愛者、又眾人所不樂者耶?」「優波離!具五分者……為眾人所不樂者也。何等為五?依煩惱惡心而說者,依他而說者,語之使用不善,依法、依律應罪而不呵責之人,依法、依律應罪而非作法人。優波離!具此五分……乃為眾人所不樂者。」 「優波離!具足五分之比丘,於僧伽行決斷時,為眾人所喜悅者,眾人所愛者,眾人所樂者。何等為五?不依煩惱而說者,不依他而說者,善使用語言,依法、律應罪而呵責人,依法、律應罪而為作法人。優波離!此……。」 (7)「優波離!復具五分之比丘,於僧伽行決斷時,乃為眾人所不悅者……稱揚〔人〕者,貶斥〔人〕之人,執非法,拒法,多語雜穢語。優波離!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於僧伽行決斷時,乃為眾人所悅者……非稱揚者,非貶斥者,執法,拒非法,不多語雜穢語。優波離!此……。」 (8)「優波離!復具五分之比丘,於僧伽行決斷時,乃為眾人所不悅者……依強力而行,不令許諾而行,依法、律應罪而不呵責,依法、律應罪而不處分,依〔己〕見而不宣說。優波離!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於僧伽行決斷時,為眾人所悅者……不強力而行,令許諾而行,依法、律應罪而呵責,依法依律應罪而處分,依見而宣說。優波離!此……為眾人所樂者。」 (9)「尊師!通達律,有幾何之功德耶?」「優波離!通達律,有此五種功德。何等為五?善守、善護自身之戒蘊,為惡行性者之守護處,於僧伽中無畏而行決斷,於敵應法而善折伏,入住妙法。優波離!此為通達律之五種功德。」 ———二 不解〔羯磨〕品——— 攝頌 犯.對於彼者     不稱讚.無恥 諍.惡.稱揚者     強力與通達 ———一 雙制——— 三 (1)「尊師!具幾何支分之比丘,不可於僧中行〔罪之〕決斷耶?」「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不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不知罪,不知罪之等起,不知罪之前行,不知罪之鎮靜,不善正罪之決斷。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可於僧中行決斷。」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知罪……善正罪之決斷。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可於僧中行決斷。」 (2)「復……不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不知諍事,不知諍事之等起,不知諍事之前行,不知諍事之滅,不善正諍事決斷……。 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知諍事……善正諍事決斷……。 (3)復……不可行決斷。何等為五?依強力而行,不令許諾而行,依法、律應罪而不呵責,依法、律應罪而不作〔羯磨〕,依見而不宣說。此……。 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不依強力而行,令許諾而行……依見而宣說。此……。 (4)復……不可行決斷。何等為五?不知犯不犯,不知輕犯重犯,不知有殘犯無殘犯,不知粗犯非粗犯,不知有懺悔犯無懺悔犯。此……。 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知犯不犯……此……。 (5)復……不可行決斷。何等為五?不知羯磨,不知羯磨之因,不知羯磨之事,不知羯磨之行法,不知羯磨之終息。此……。 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知羯磨……此……。 (6)復……不可行決斷。何等為五?不知事,不知因緣,不知所制,不知句之誦出法,不知適用之語法。此……。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知事……此……。 (7)復……不可行決斷。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行瞋不應行,行癡不應行,行怖不應行,無恥者。此……。 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有恥者。此……。 (8)復……不可行決斷。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行瞋不應行,行癡不應行,行怖不應行,於律不善巧。此……。 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於律善巧。此……。 (9)復……不可行決斷。何等為五?不知白,不知白之因,不知白之唱說,不知白之滅法[2],不知白之鎮滅。此……。 ᅟᅟ==[2] 若依註,七滅法中之憶念、不癡、覓罪相、如草覆地四法,不白即不存在,故此云白之滅法。== 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知白……此……。 (10)復……不可行決斷。何等為五?不知經[3],不知隨經,不知律,不知隨律,不善辨處非處。此……。 ᅟᅟ==[3] 依註,經者兩部經分別,隨經者四大處,律者犍度及附隨,隨律者四大處也。== 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知經……善辨處非處。此……。 (11)復……不可行決斷。何等為五?不知法[4],不知隨法,不知律,不知隨律,不善辨前事後事。此……。 ᅟᅟ==[4] 若依註,法者除律藏之二藏,隨法者於經中之四大處也。== 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知法……善辨前事後事。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可於僧中行決斷。」 ———三 決斷品——— 攝頌 犯.諍事.強力     以知犯罪事 羯磨.事.無恥     不善辨.白之 不知經及法     第三品聚也 四 (1)「尊師!有幾何〔對羯磨〕非法異見之提示耶?」「優波離!此等為五種非法異見之提示也。何等為五?對於不犯〔有犯〕而提示異見,對非教誡犯提示異見,對被發露之犯提示異見,依四、五人而提示異見,以意圖而提示異見。優波離!此乃五種非法異見之提示。 優波離!此等乃五種如法異見之提示。何等為五?對犯提示異見,對教誡犯……對未發露之犯……對依四、五人而不提示異見,依意圖……此……。 (2)優波離!復有五種非法異見之提示。何等為五?於異住者前提示異見,於異界住者前……於不清淨者前……依四、五人……依意圖而……。此……。 優波離!此等乃五種如法異見之提示。何等為五?於共住者前提示異見,於同界住者前……於清淨者前……依四、五人而不提示異見,依意圖而不行。優波離!此乃五種如法異見之提示也。」 (3)「尊師!有幾何非法之取受耶?」「優波離!此等乃五種非法之取受也。何等為五?依身而與,依身而不受,依身而與,依身著物而不受;依身上所帶之物而與,不依身而受;依身上所帶之物而與,不依身上所帶之物而受;依放捨而與,不依身或不依身上所帶之物而受。優波離!此為五種非法取受。 優波離!此等乃五種如法取受。何等為五?依身而與,以身而受……依放捨而與,以身或以身上所帶之物而受。優波離!此為五種如法取受。」 (4)「尊師!有幾何殘食[5]不成就之法耶?」「優波離!此等乃五種殘食不成就之法也。何等為五?行不淨食,以手受食,非手上食,非伸手內者,未言『此食皆不須。』優波離!此為五種殘食不成之法。 ᅟᅟ==[5] 不成殘食法 anatirittā,參照南傳律二之一一〇頁。== 優波離!此等乃五種殘食成就之法也:淨食,以手受食,以手上食,伸手內者,已言『此食皆不須。』優波離!此乃五種殘食成就之法。」 (5)「尊師!依幾何行相而知足食[6]耶?」「優波離!依五種行相而知足食。何等為五?知食事,知食物,立於伸手內,持食來奉侍,知〔充足之〕謝絕。優波離!依此五種行相而知足食矣。」 ᅟᅟ==[6] 足食 pavaraṇa,參照同上。== (6)「尊師!有幾何非法自言治耶?」「優波離!有此等五種非法自言治。何等為五?比丘犯波羅夷罪,以波羅夷而受詰難,自言犯僧殘罪,僧伽以僧殘處分彼,此非法自言治也。比丘犯波羅夷罪而以波羅夷受詰難時,自言犯波逸提、悔過、惡作,僧伽以惡作處分彼,此非法自言治也。比丘犯僧殘、波逸提、悔過、惡作,以惡作受詰難時,自言犯波羅夷,僧伽以波羅夷處分彼,此非法自言治也。比丘犯惡作,以惡作受詰難時,自言犯僧殘、波逸提、悔過,僧伽以悔過處分彼,此非法自言治也。優波離!此為五種非法自言治。 優波離!此等為五種如法自言治。何等為五?比丘犯波羅夷,以波羅夷受詰難時,自言犯波羅夷,僧伽以波羅夷處分彼,此如法自言治也。比丘犯僧殘、波逸提、悔過、惡作,以惡作受詰難時,自言犯惡作,僧伽以惡作處分彼,此如法自言治也。優波離!此為五種如法自言治。」 (7)「尊師!具幾何支分之比丘,令行聽許羯磨時,行聽許不可耶?」「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令行聽許羯磨時,不可行聽許。何等為五?無恥,愚癡,不清淨,〔依教法〕存擯斥之意,無〔由罪〕而出之意。此……。優波離!……五分……可……。何等為五?有恥,賢能,清淨,存出之意,無擯斥。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令行聽許羯磨時,可行聽許也。」 (8)「尊師!具幾何支分之比丘,不可與共談律耶?」「優波離!具五分……不可與談律。何等為五?不知事,不知因緣,不知所制,不知句之誦出法,不知適用之語法。此……。 優波離!具五分……可與談律。何等為五?知事……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可與共談律。」 (9)「尊師!有幾何之質問耶?」「優波離!此等乃五種質問。何等為五?因愚鈍而質問,有惡欲,因貪求之性而質問,因輕侮而質問,欲智而質問。若依我之質問,彼正確解答者,可;若依我之質問,不正確解說者,我欲彼正解說而質問。優波離!此五種質問也。」 (10)「尊師!有幾何之異答耶?」「優波離!此等乃五種異答。何等為五?因愚鈍而異答,有惡欲,因貪求之性而異答,因癡狂喪心而……因增上慢而……答真實之異事。優波離!此乃五種異答也。」 (11)「尊師!有幾何之清淨耶?」「優波離!此等乃五種清淨。何等為五?誦序已,餘應唱常所聽聞,此第一清淨……〔參照第六.五〕……廣說為第五。優波離!此五種清淨也。」 (12)「尊師!有幾何之噉食耶?」「優波離!此等乃五種噉食。何等為五?飯、乾飯、麨、魚、肉也。優波離!此五種噉食也。」 ———四 異見提示品——— 攝頌 異見提示.復     取受與不成 殘食法.足食     自言.聽許.談 問之及異答     清淨與噉食 五 (1)「尊師!呵責比丘欲呵責他人者,於內觀察幾何之法而後可呵責他耶?」「優波離!呵責比丘欲呵責他人者,於內觀察五法而後可呵責他。何等為五?優波離!呵責比丘欲呵責他人者,應如是觀察:我身行清淨耶?……〔同小品九.五(一)〕……優波離!呵責比丘欲呵責他人者,於內觀察此五法而後可呵責他。」 (2)「尊師!呵責比丘欲呵責他人者,於內修幾何之法而後可呵責他耶?」「優波離!呵責比丘欲呵責他人者,於內修五法而後可呵責他。何等為五?我以時而說……〔同小品九.五(二)〕……優波離!呵責比丘欲呵責者,於內修此五法而後可呵責他。」 (3)「尊師!呵責比丘欲呵責他人者,於內作意幾何之法而後可呵責他耶?」「優波離!呵責比丘欲呵責他者,於內作意五法而後可呵責他。何等為五?有慈悲,尋求利益,有哀愍,超罪,尊重律。優波離!呵責比丘欲呵責他人者,於內作意此五法而後可呵責他。」 (4)「尊師!具幾何支分之比丘,令行聽許羯磨時,不可行聽許耶?」「優波離!……五分……不可行聽許。何等為五?身業不清淨,語業不清淨,活命不清淨,愚癡不聰明,被檢問時不能專心。優波離!……此五分……不可行聽許羯磨。 優波離!……五分……可行聽許羯磨。何等為五?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活命清淨,有智聰明,被檢問時能專心。優波離!……此五分……可行聽許羯磨。」 (5)「尊師!欲自取事之比丘,具足幾何支分者,可自取事耶?」「優波離!欲自取事之比丘,具足五分者,可自取事。何等為五?優波離!欲自取事之比丘應如是觀察……〔小品九.四〕……優波離!如是具足五分,自取事者而後不生追悔。」 (6)「尊師!具足幾何支分之比丘,依生諍事之諸比丘而為大利益者耶?」「優波離!……五分……為大利益者也。何等為五?持戒者而依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攝身而住,具足正行,於微少之罪過亦見怖畏,受學處而修學;多聞而憶持所聞,積集所聞,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具義,具文,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如是多聞而憶持、讀誦諸法,於意思惟,於見善通達;廣解兩部波羅提木叉,明解本文而善分別,善說示,善決斷;於律確立不動;於自他兩派能令和解、令講和、令和睦、令觀、令靜。優波離!……此五分……為大利益者也。 (7)優波離!復……五分……為大利益者。何等為五?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活命清淨,有智聰明,被檢問時能專心也。此……。 (8)優波離!復……五分……為大利益者。何等為五?知事,知因緣,知所制,知句之誦出法,知適用之語法。此……為大利益者。」 (九.一〇) 「尊師!具幾何支分之比丘,不得檢問耶?」「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不得檢問也。何等為五?不知經,不知隨經,不知律,不知隨律,不善辨處非處。此……〔參照三.(一〇~一一),『可於僧中決斷』、『不可於僧中決斷』改為『得檢問』、『不得檢問』〕……善辨前事後事。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可檢問也。 (11)優波離!復具五分之比丘,不得檢問。何等為五?不知事,不知因緣,不知所制,不知句之誦出法,不知適用之語法。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可檢問。何等為五?知事……此……。 (12)復……不可檢問。何等為五?不知罪,不知罪之等起,不知罪之前行,不知罪之止息,不善辨罪之決斷。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可檢問。何等為五?知罪……善辨罪之決斷。此……。 (13)復……不可檢問。何等為五?不知諍事,不知諍事之等起,不知諍事之前行,不知諍事之止息,不善辨諍事之決斷。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可檢問。何等為五?知諍事……善辨諍事之決斷。此……可檢問。」 ———五 自取品——— 攝頌 清淨與依時     慈悲與聽許 自取與諍事     復.事及經.法 事.罪.依諍事 六 (1)「尊師!有幾種林住者耶?」「優波離!此等五種林住者也。何等為五?有愚故、癡故為林住者,有惡求、貪欲之性故為林住者,有癡狂故、喪心故……諸佛、諸佛弟子所讚歎……唯依少欲,唯依知足,唯依損減,唯依遠離,唯依求德[7]而為林住者。優波離!此等為五種林住者也。」 ᅟᅟ==[7] 求德,底本 idamaṭṭhitaṁ,如暹羅本作 idamatthitaṁ。(底本一三一頁亦同)在 Visuddhimagga p. 82 說此即智(ñānam),因有此智,故頭陀之諸德可得,故譯為求德。== (二~一三) 「尊師!有幾種常乞食行者耶?……乃至……有幾種糞掃衣者耶?……樹下住者耶?……塚間住者耶?……露地住者耶?……三衣者耶?……次第乞食者耶?……常坐不臥者耶?……隨得座者耶?……一座食者耶?……時後不食者耶?……一鉢食者耶?……。優波離!有五種一鉢食者。何等為五?愚鈍故……有依求德而為一鉢食者。優波離!此為五種一鉢食者也。」 ———六 頭陀支品——— 攝頌 林住.者乞食     糞掃與樹下 第五之塚間     露地及三衣 次第與常坐     隨座一坐食 時後.一鉢食 七 (1)「尊師!有幾種妄語耶?」「優波離!此等五種妄語也。何等為五?有為妄語波羅夷,有為妄語僧殘,有為妄語偷蘭遮,有為妄語波逸提,有為妄語惡作。優波離!此為五種妄語。」 (2)「尊師!具幾種支分之比丘,於僧中遮止布薩或自恣時,僧伽制抑之:『止!比丘!勿鬥諍,勿紛亂,勿喧噪。』而行布薩或自恣耶?」「優波離!具五分……應作……何等為五分?無恥,愚癡,不清淨,存擯斥之意,無出〔罪〕之意。優波離!具此五分……應作……。 (3)優波離!復具五分……應作……。何等為五?身業不清淨,語業不清淨,活命不清淨,愚癡不聰明,鬥諍紛亂。優波離!具此五分……應作……。」 (4)「尊師!具幾種支分之比丘,不得與檢問耶?」「優波離!……五分……不得與……。何等為五?不知犯不犯,不知輕犯重犯,有殘犯無殘犯……不知粗犯非粗犯,不知有懺悔犯無懺悔犯。優波離!此……不得與……。 優波離!具足五分之比丘,可與檢問。何等為五?知犯不犯……優波離!此……可與……。」 (5)「尊師!比丘依幾種行相而犯罪耶?」「優波離!依五種行相而比丘犯罪。何等為五?無慚故,無知故,惡行性故,於不清淨作清淨想故,於清淨作不清淨想故。優波離!此……犯罪。 (6)優波離!復依五相而犯罪。何等為五?依不見〔持律者〕,依不聞〔由他淨不〕,依睡眠[8],違想〔不淨為淨〕,放心。優波離!此……犯……。」 ᅟᅟ==[8] 睡眠,底本為 pasuttakatā,暹羅本為 pasuttatā,言如同牀睡眠而有罪。== (7)「尊師!有幾種魔怨耶?」「優波離!此等五種魔怨也。何等為五?殺生,不與取,行邪淫,妄語,飲酒。優波離!此五種魔怨也。」 (8)「尊師!有幾種離耶?」「優波離!此等五種離也。何等為五?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淫,離妄語,離飲酒。優波離!此為五種離。」 (9)「尊師!有幾種喪失耶?」「優波離!此等為五種喪失。何等為五?親戚喪失,財喪失,病喪失,戒喪失,見喪失。優波離!此為五種喪失。」 (10)「尊師!有幾種成就耶?」「優波離!此等五種成就也。何等為五?親戚成就,財成就,健康成就,戒成就,見成就。優波離!此為五種成就也。」 ———七 妄語品——— 攝頌 妄語.抑.復.檢問     犯罪.復.魔怨.離 喪失以及成就     此第七品聚也 八 (1)「尊師!對具幾種支分之比丘,比丘尼僧伽可行羯磨耶?」「優波離!……五分……比丘尼僧伽行羯磨,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眾之禮。何等為五?露身而示諸比丘尼,示腿,示生支,示兩肩,與在家者以粗語而交談。優波離!此……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眾之禮者。 (2)優波離!復……五分……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眾之禮者。何等為五?企望諸比丘尼無所得,企望諸比丘尼不利,企望諸比丘尼無住處,罵詈、讒謗諸比丘尼,離間比丘與比丘尼。此……。 (3)優波離!復……五分……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眾之禮者。何等為五?企望諸比丘尼無所得,企望諸比丘尼不利,企望諸比丘尼無住處,罵詈、讒謗諸比丘尼,令比丘與比丘尼交往。此……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眾之禮者。」 (4)「尊師!對具幾種支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耶?」「優波離!對具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何等為五?露身而示比丘,示腿,示生支,示兩肩,與在家者交談粗語。此……。 (5)優波離!復對具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何等為五?企望比丘無利得,企望比丘不利,企望比丘無住處,罵詈、讒謗比丘,離間比丘尼與比丘。優波離!對具此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 (6)優波離!復對具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何等為五?企望比丘無所得……不利……無住處……罵詈、讒謗比丘,令比丘尼與比丘交往。優波離!對具此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 (7)「尊師!具幾種支分之比丘,對比丘尼等不得遮〔受〕教誡耶?」「優波離!……五分……不得遮。何等為五?無恥,愚癡,不清淨,有擯斥之意,無出〔罪〕之意。此……。 (8)優波離!復……五分……不得遮。何等為五?身業不清淨,語業不清淨,活命不清淨,愚癡不聰明,被檢問時不得專心。此……。 (9)優波離!復……五分……不得遮。何等為五?具足身非行,具足語非行,具足身語非行,為比丘尼之罵詈、讒謗者,與比丘尼親近以不隨順交往而住者。此……。 (10)優波離!復……五分……不得遮。何等為五?無恥,愚癡,不清淨,起鬥諍,起紛爭者,於學不圓滿者。此……不得遮……。」 (11)「尊師!具幾種支分之比丘,不得教誡比丘尼耶?」「優波離!……五分不得……何等為五?具身非行,具語非行,具身語非行,為比丘尼之罵詈、讒謗者,與比丘尼親近以不隨順交往而住。此……。 (12)優波離!復……五分……不得……。何等為五?無恥,愚癡,不清淨,遠行者,病者。此……不得……。」 (13)「尊師!具幾分之比丘,不得與共語耶?」「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不得與共語。何等為五?不具無學戒蘊,不具無學定蘊……慧蘊……解脫蘊……不具足解脫智見蘊。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得與共語。何等為五?具無學戒蘊……此……。 (14)優波離!復具五分之比丘,不得與共語。何等為五?不得義無礙解,不得法無礙解,不得辭無礙解,不得辯無礙解,不觀察心如解脫。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得與共語。何等為五?得義無礙解……觀察心如解脫。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得與共語。」 ———八 比丘尼教誡品——— 攝頌 依比丘尼等     行同其他二 對於比丘尼     三種之羯磨 不得遮止之     二種之雙說 不得行教誡     二說於會話 二種之雙說 九 (1)「尊師!具幾分之比丘,不得選定為斷事人耶?」「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不得選定為斷事人。何等為五?不善辨義,不善辨法,不善辨言辭,不善辨文,不善辨前事後事[9]。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得選定為斷事人。 ᅟᅟ==[9] 前事後事(pubbāpara),義之前後,法之前後,辭之前後,句之前後,於前所說之事,於後所說之事也。==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得選定為斷事人。何等為五?善辨義……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得選定為斷事人。 (2)優波離!復……不得選定為……。何等為五?有忿為忿所勝,有覆為覆所勝,有惱為惱所勝,有嫉為嫉所勝,妄取現世,執固自見,難棄捨。此……。 優波離!……五分……得選定為……何等為五?無忿不為忿所勝……無嫉不為嫉所勝,不妄取現世,不固執自見,善棄捨。此……。 (3)優波離!復……不得選定為……。何等為五?激烈,乖張,抗拒,起擾動,不堪忍,不謹受教誡[10]。此……。 ᅟᅟ==[10] 底本 ananusāsanī,如暹羅本作 anusāsaniṁ(參照 AN. vol p. 180)。== 優波離!……五分……得選定為……。何等為五?不激烈,不乖張,不抗拒,不起擾動,堪忍,謹受教誡。此……。 (4)優波離!復……不得選定為……。何等為五?勿視而欺〔呵責者被呵責者之語〕,不憶念,不得聽許而說,依法、律從罪而不呵責,依法、律從罪而不處分,從見而不說。此……。 優波離!……五分……得選定為……。何等為五?令憶念而不暴露,得聽許而說,依法……從見而說。此……。 (5)優波離!又……不得選定為……。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行瞋不應行,行癡不應行,行怖不應行,無恥。此……。 優波離!……五分……得選定為……。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有恥。此……。 (6)優波離!復……不得選定為……。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行瞋不應行,行癡不應行,行怖不應行,不善辨律。此……。 優波離!……五分……得選定為……。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善辨律。此……得選定為……。」 (7)「尊師!具幾分之比丘實可言為愚癡者耶?」「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實可言為愚癡者。何等為五?不知經,不知隨經,不知律,不知隨律,不善辨處非處。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實可稱為有智者。何等為五?知經……善辨處非處。此……。 (8)優波離!復……實可稱為愚癡者。何等為五?不知法,不知隨法,……律……,不善辨前事後事。此……。 優波離!……五分……實可稱為有智者。何等為五?知法……知前事後事。此……。 (9)優波離!復……實可稱為愚癡者。不知事,不知因緣,不知所制,不知句之誦出法,不知適用之語法。此……。 優波離!……五分……實可稱為有智者。何等為五?知事……此……。 (10)優波離!復……實可稱為愚癡者。何等為五?不知罪,不知罪之等起,不知罪之前行,不知罪之止息,不善辨罪之決斷。此……。 優波離!……五分……實可稱為有智者。何等為五?知罪……善辨罪之決斷。此……。 (11)優波離!復……實可稱為愚癡者。何等為五?不知諍事,不知諍事之等起,不知諍事之前行,不知諍事之止息,不善辨諍事之決斷。此……。 優波離!……五分……實可稱為有智者。何等為五?知諍事……善辨諍事之決斷。此……實可稱為有智者。」 ———九 斷事人品終——— 攝頌 不善辨義.忿     激者及露者 此愛不應行     皆同與不善 經.法乃至事     罪以及諍事 皆各有對說     汝等分黑白 一〇 (1)「尊師!具幾分之比丘不適滅諍事耶?」「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不適滅諍事。何等為五?不知罪……〔參照九.(一〇)〕……此……。 優波離!……五分……適滅諍事。何等為五?知罪……此……。 (2)優波離!復……不適滅諍事。何等為五?不知諍事……〔參照九.(一一)〕……此……。 優波離!……五分……適滅諍事。何等為五?知諍事……此……。 (3)優波離!復……不適滅諍事。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無恥。此……。 優波離!……五分……適滅諍事。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有恥。此……。 (4)優波離!復……不適滅諍事。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少聞。此……。 優波離!……五分……適滅諍事。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多聞。此……。 (5)優波離!復……不適滅諍事。何等為五?不知事,不知因緣,……所制……句之誦出法……不知適用之語法。此……。 優波離!……五分……適滅諍事。何等為五?知事……此……。 (6)優波離!復……不適滅諍事。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不善辨律。此……。 優波離!……五分……適滅諍事。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善辨律。此……。 (7)優波離!復……不適滅諍事。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不尊重人,不尊重僧。此……。 優波離!……五分……適滅諍事。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尊重僧伽,不尊重人。此……。 (8)優波離!復……不適滅諍事。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尊重利養而不尊重正法。此……。 優波離!……五分……適滅諍事。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尊重正法而不尊重利養。此……適滅諍事。」 (9)「尊師!依幾種行相而僧伽分裂耶?」「優波離!依五相而僧伽分裂。何等為五?依羯磨,依〔波羅提木叉〕誦出,行決斷,依〔非法〕唱說,依取籌。優波離!依此五相而僧伽分裂。」 (10)「尊師!言僧諍、僧諍者,尊師!云何僧諍而非僧破耶?又云何僧諍而又為僧破耶?」「優波離!我為客來比丘制此客來之儀法。優波離!如是我善制,於學處不行客來比丘之儀法,如是,優波離!僧諍而非僧破。優波離!我為舊住比丘制此舊住之儀法。優波離!如是我善制,於學處舊住比丘不行舊住之儀法,如是……。優波離!我為諸比丘制立於食堂應從長幼、從老弱、從適否而取最初之座、最初之水、最初之食之食堂儀法。優波離!我如是善制,於學處新參比丘奪長老比丘之座,如是……。優波離!我為諸比丘制立坐臥處應從長幼、從老弱、從適否而行之坐臥處儀法,優波離!我如是善制,於學處新參比丘奪長老比丘之坐臥處。優波離!如是為僧諍而非僧破。 優波離!我為諸比丘制立界內同一布薩、同一自恣、同一僧伽羯磨、同一羯磨非羯磨。優波離!我如是善制,於學處界內行別異之存在,結別眾而行別異布薩、行別異自恣、行別異僧伽羯磨、行別異羯磨非羯磨,優波離!如是為僧諍而亦為僧破。」 ———十 滅諍品終——— 攝頌 罪.諍事.愛及少聞 事.不善.人及利養 分裂.僧諍.同僧破 一一 (1)「尊師!具幾分之破僧者,墮惡趣地獄而住一劫不得救耶?」「優波離!……五分……不得救。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法,法說為非法,非律說為律,律說為非律,異自己之見[11]而依羯磨。優波離!……此五分……不得救也。 ᅟᅟ==[11] 於異見及以下之「忍」、「樂」、「想」等,參照南傳律一之一五一頁註。若依註,於非法之事有見為非法,但曲異其見而說如法,另行羯磨。== (2)優波離!復……不得救。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法……異……見而依誦出。此……。 (3)優波離!復……不得救。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法……異……見而決斷。此……。 (4)優波離!復……不得救。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法……異……見而依唱說。此……。 (5)優波離!復……不得救。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法……異……見而依取籌。此……。 (6)優波離!復……不得救。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異忍而依羯磨……乃至……異忍而依誦出,異忍而決斷,異忍而唱言,異忍而取籌。此……。 (7)優波離!復……不得救。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法……異樂而依羯磨……乃至……異樂而依誦出,異樂而決斷,異樂而依唱言,異樂而依取籌。此……。 (8)優波離!復……不得救。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法……異想而依羯磨……乃至……異想而依誦出,異想……決斷,異想而依唱言,異想而依取籌。優波離!具五分之破僧者,墮惡趣地獄住一劫之間而不得救。」 ———十一 破僧者品終——— 攝頌 異見而依羯磨     依誦出.依決斷 依唱言及依籌     此五種之見依 忍.樂.想.之此三     亦為五重法也 一二 (1)「尊師!具幾分之破僧者,不墮惡趣地獄,不住一劫之間,而非不得救者耶?」「優波離!……五分……非不得救者。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法,法說為非法,非律說為律,律說為非律,不異見而依羯磨。此……。 (二~八) 優波離!復……非不得救者。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法……不異見而依誦出……不異想而依取籌。優波離!具此五分之破僧者,不墮惡趣地獄,不住一劫之間,非不得救者。」 ———十二 第二破僧者品終——— 攝頌 不異見依羯磨     依誦出.依決斷 依唱言.依取壽     此五種之見依 忍.樂.想.之此三     亦為五重法也 如前之於黑分     同為有二十法 當知如是白分     亦同為有二十 一三 (1)「尊師!具幾分之舊住比丘,持來如置〔確實迅速〕墮地獄耶?」「優波離!具五分之舊住比丘,持來如放置即墮地獄。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行瞋不應行,行癡不應行,行怖不應行,以僧伽物為個人使用之受用物而受用。優波離!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舊住比丘,持來如置即生天上。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以僧伽物為個人受用物而不受用。此……即生天上。」 (2)「尊師!有幾種非法律之解說耶?」「優波離!此等五種非法律之解說也。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法,法說為非法,非律說為律,律說為非律,制非制廢所制。優波離!此五種非法律之解說也。 優波離!此等為五種如法律之解說。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非法……律說為律,不制非制,不廢所制。優波離!此五種如法律之解說。」 (3)「尊師!具幾分之差遣請食人[12],持來如置即墮地獄耶?」「優波離!具五分之差遣請食人,持來如置即墮地獄。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不知差遣非差遣。優波離!此……。 ᅟᅟ==[12] 以下參照小品六.二一。== 優波離!具五分之差遣請食人,持來如置即生天上。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知差遣非差遣。優波離!此……即生天上。」 (四~一五) 「尊師!具幾分之分坐臥處人……乃至……守庫人、納衣人、分衣人、分粥人、分果人、分嚼食人、捨雜細物人、受浴衣人、分鉢人、管淨人、監沙彌人,持來如置即墮地獄耶?」「優波離!具五分……監沙彌人……〔參照(三)『差遣非差遣』改為『使與不使』〕……墮地獄……即生天上。」 ———十三 舊住比丘品終——— 攝頌 舊住與解說     差遣於請食 坐臥處.器物     納衣人及衣 配分者.粥.果     嚼食及雜細 並受浴衣人     鉢與淨人事 沙彌使用人 一四 (1)「尊師!受迦絺那衣有幾種功德耶?」「優波離!此等為受持迦絺那衣之五種功德。何等為五?〔食前食後不囑他比丘〕而入聚落,離衣宿,別眾食,受須限之衣,得衣者所持。優波離!此為受迦絺那衣之五種功德。」 (2)「尊師!失念亂意睡眠有幾種過耶?」「優波離!此等五種……過也。何等為五?不快眠,不快覺,見惡夢,諸天不守護,泄不淨。優波離!此失念……之五過也。 優波離!此等為存念正意睡眠之五種功德。何等為五?安樂眠,安樂覺,不見惡夢,諸天守護,不泄不淨。優波離!此等存念……之五種功德也。」 (3)「尊師!幾種人為不得受禮之人耶?」「優波離!此等為五種不得受禮之人。何等為五?入家中者不得受禮,以車行者不得受禮,於闇中者不得受禮,〔從他事〕不注意者不得受禮,睡眠者不得受禮。優波離!此等五種不得受禮者也。 (4)優波離!復有五種不得受禮之人。何等為五?喝粥者不得受禮,於食堂中不得受禮,趣向〔敵方〕者不得受禮……想餘事者不得受禮……裸形者不得受禮。優波離!此等……。 (5)優波離!復有五種不得受禮者。何等為五?嚼食者不得受禮……噉食者……大便者……小便者……被舉罪者不得受禮。優波離!此等……。 (6)優波離!復有五種不得受禮之人。何等為五?後受具者不得受前受具者之禮,未受具者不得受禮……異住之年長者說非法者不得受禮……女人……黃門不得受禮。優波離!此等……。 (7)優波離!復有五種不得受禮之人。何等為五?別住者不得受禮……相應本日治者……相應摩那埵者……行摩那埵者……相應出罪者不得受禮。優波離!此等為五種不應受禮者。」 (8)「尊師!幾種人可受禮者耶?」「優波離!此等為五種可受禮之人。何等為五?前受具者可受後受具者之禮,異住年長者如法說者……阿闍梨……和尚……以及包括天界、魔界、梵天界、於此世界、於沙門、婆羅門、天、人眾、如來、應供、等正覺者可受禮。優波離!此等為五種可受禮者。」 (9)「尊師!年少比丘禮長老比丘之足時,於內具幾種法而可禮足耶?」「優波離!年少比丘……五法……可禮足。何等為五?優波離!年少比丘……禮……時,覆一肩而著外衣,合掌,以兩手之掌摩足,應具愛與敬而禮足。優波離!年少比丘……禮……時,內具此五種法而可禮足。」 ———十四 迦絺那衣受持品終——— 攝頌 迦絺那衣持.睡     眠.家中.粥.嚼食 之前乃至別住     受禮者.敬禮法 ———優波離〔問〕五法終——— 諸品攝頌 無依止.羯磨     決斷及提示 呵責.頭陀分     妄語.比丘尼 斷事人.諍事     前五之破僧 舊住.迦絺那     十四品善說 第十六 等起 一 有罪無心而犯、有心而出,有罪有心而犯、無心而出,有罪無心而犯、無心而出,有罪有心而犯、有心而出。有罪善心而犯、善心而出,有罪善心而犯、不善心而出,有罪善心而犯、無記心而出,有罪不善心而犯、善心而出,有罪不善心而犯、不善心而出,有罪不善心而犯、無記心而出,有罪無記心而犯、善心而出,有罪無記心而犯、不善心而出,有罪無記心而犯、無記心而出。 二 (1)第一波羅夷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第一波羅夷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不由語生起。第二波羅夷依幾種……依三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第三波羅夷依幾種……三種……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第四波羅夷依幾種……依三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 ———四波羅夷終——— (2)行泄不淨之僧殘依幾種……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與女人身相觸之僧殘……一種……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對女人以粗惡語之僧殘依幾種……三種……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於女人之前讚歎供養自己淫欲之僧殘依幾種……三種……乃至……。為媒人之僧殘依幾種……六種……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有由語生起而不由身、意,有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自乞造房屋之僧殘依幾種……依六種等起而生起……乃至……。令造大精舍之僧殘依幾種……六種……乃至……。以無根波羅夷法而誹謗比丘之僧殘依幾種……三種……乃至……。於異事中唯取任一類似點以波羅夷法而誹謗比丘之僧殘,依幾種……三種之……乃至……。破僧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依幾種……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助破僧比丘等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依幾種……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惡口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污俗家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依幾種……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 ———十三僧殘終——— (3)……乃至…… 不恭敬故,於水上大便、或小便、或唾痰之突吉羅,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不恭敬故……之突吉羅,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 ———眾學終——— (4)四波羅夷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四波羅夷依三種等起而生起,謂: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 (5)十三僧殘依幾種……依六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參照(二)〕……有由身、語、意生起。 (6)二不定依幾種……依三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 (7)三十尼薩耆波逸提依幾種……依六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有由身、語、意生起。 (8)九十二波逸提依幾種……依六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有由身、語、意生起。 (9)四悔過依幾種……依四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有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身、語、意生起。 (10)七十五眾學依幾種……依三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 ———等起法終——— 攝頌 無心以及善     一切等起法 應以如法式     了解等起法 第十七 第二伽陀集 幾種罪是身罪?幾種是語罪?覆藏者有幾種罪?幾種緣相觸耶? 六種罪是身罪,六種為語罪,覆藏者有三種罪,五種是緣相觸。 於日出有幾種罪耶?幾種至三次成罪耶?於此幾種為八事罪耶?依幾種而被一切〔學處〕攝聚[1]耶? ᅟᅟ==[1] sabbasaṁgaho,依一種因緣誦出,言有一切學處、一切波羅提木叉誦出之攝聚。== 於日出有三種罪,二種至三次成罪,於此一種為八事罪,依一種而被一切攝聚。 有幾種律之根依佛陀所說耶?幾種律被尊重說耶?有幾種粗罪之覆藏耶? 有二種律之根依佛陀所說,二種[2]重律被尊重說,有二種粗罪之覆藏。 ᅟᅟ==[2] 於註,為波羅夷與僧殘。== 於村中有幾種罪耶?幾種緣渡河耶?幾種肉為偷蘭遮?幾種肉為突吉羅? 於村中有四種罪,四種緣渡河,一種肉是偷蘭遮,九種肉是突吉羅。 幾種語罪為夜中〔犯〕?幾種語罪為日中〔犯〕?授與者有幾種罪?受取者有幾種罪耶? 二種語罪為夜中,二種語罪為日中,授與者有三種罪,受取者有四種罪。 幾種是教誡罪?幾種是有懺罪?於此處,幾種依日種佛陀所說之無懺罪耶? 五種是教誡罪,六種為有懺罪,於此,一種依日種佛陀所說之無懺罪。 幾種重律說耶?又依身與語之罪有〔幾種〕、有幾種非時之穀味、幾種依白四〔羯磨〕之聽許耶? 二種重律說,〔一切為〕依身、語之罪[3],有一種非時之穀味,有依一種白四之聽許。 ᅟᅟ==[3] 於註,一切學處是身語罪(kāyavācasikāni),無有一學處唯依意門而制之。== 幾種為波羅夷之身罪、有幾種共住地、對幾種人有夜斷、幾種二指是所制耶? 波羅夷之身罪二種也,有二種共住地,於二種人有夜斷,二種二指[4]是所制。 ᅟᅟ==[4] 參照尼.波逸提五、小品五.二之二。== 有幾種打自己耶?依幾種而僧伽分裂耶?於此幾種由最初為罪者耶?白之行作是幾種耶? 有二種打自己,依二種而僧伽分裂,於此二種由最初為罪者,白之行作有二種。 殺生有幾種罪耶?語之波羅夷為幾種耶?幾種是說所語〔之罪〕?依為媒介有幾種罪耶? 殺生有三種罪,語之波羅夷有三種,所語之罪說三種,依媒介有三種罪。 幾種人不得令受具?有幾種羯磨之攝聚耶?被擯者說幾種?有幾種一說法耶? 三種人不得令受具,有三種羯磨之攝聚,說三種被擯者,有三種一說法。 不與取有幾種罪耶?幾種緣不淨行?切斷者有幾種罪?幾種緣放棄? 不與取有三種罪,四種緣不淨行,切斷者有三種罪,五種緣放棄[5]。 ᅟᅟ==[5] 欲毒殺何而放棄時,依此而人死者,波羅夷。若夜叉、鬼死者,偷蘭遮。畜生死者,波逸提。故意出不淨者,僧殘。大、小便棄於青草上者,突吉羅。== 於比丘尼教誡品,與波逸提共為突吉羅?於此說幾種新參者耶?因幾種人因衣為〔罪〕耶? 於〔波逸提中〕比丘尼教誡品之〔十戒〕與波逸提共為突吉羅,於此說四種新參者,二種人因衣而有〔罪〕。 為比丘尼所說之悔過為幾種?食用生穀時,與波逸提共為幾種突吉羅耶? 為比丘尼所說之悔過為八種,食用生穀時與波逸提共為一突吉羅。 行者有幾種罪耶?立者有幾種耶?坐者有幾種罪耶?臥者有幾種耶? 行者有四種罪,立者亦同,坐者有四種罪,臥者亦同。 幾種波逸提為一切別異〔犯罪〕事之罪,無前後,於一時犯耶? 五種[6]波逸提為一切……犯。 ᅟᅟ==[6] 受五種藥(捨墮二三),此不混於別器或一器,若放置過七日者,其比丘犯五種波逸提(捨棄波逸提),即所有別異事(五藥各各蓄過七日)於同時犯,不得言某為前、某為後。== 幾種波逸提為一切別異事之罪,無前後,於一時犯耶? 九種波逸提為一切……犯。 幾種波逸提為一切別異事之罪,依幾種語而懺悔,是日種〔佛〕所說耶? 五種波逸提為一切別異事之罪,依一種語而懺悔,是日種所說。 幾種波逸提為一切別異事之罪,依幾種語而懺悔,是日種所說耶? 九種波逸提……依一種語而懺悔……。 幾種波逸提為一切別異事之罪,說何等而懺悔,是日種所說耶? 五種波逸提為一切……說事而懺悔,是日種……。 幾種波逸提為一切……說何等而示……。 九種波逸提……說事而懺悔……。 〔被諫告〕至三次者有幾種罪耶?幾種緣決斷耶?嚼食有幾何罪耶?幾種緣噉食耶? 至三次者有三種罪,六種緣決斷,嚼食有三種罪,五種緣噉食。 一切至三次者幾種行處[7]耶?幾種人有罪?幾種人依諍事耶? ᅟᅟ==[7] 行處(ṭhānāni gacchanti)者,是在此犯罪。== 一切至三次者五種行處,五種人有罪,五種人有諍事。 幾種人有決斷、幾種人有〔諍事之〕息滅耶?又幾種人不犯、依幾種處〔因〕而輝耀耶? 五種人有決斷,五種人有息滅,五種人不犯,依三種處而輝耀。 幾種身罪夜中〔犯〕?幾種身罪為日中?思惟〔女人之生支〕者有幾種罪耶?幾種〔罪〕緣鉢食耶? 二種身罪夜中也,二種身罪日中也,思惟者有一種罪,一種〔罪〕緣鉢食。 思惟幾種功德以信懺悔他〔罪〕耶?說幾種被擯者耶?有幾種正行事耶? 思惟八種功德以信他人而懺悔〔己罪〕,說三種被擯者,有四十三種正行事。 於幾種處有妄語耶?幾種是最上說?有幾種悔過耶?有幾種人懺悔耶? 於五處有妄語,十四種是最上說,有十二種悔過,有四種人懺悔。 妄語有幾種支分耶?有幾種布薩支分耶?有幾種使者支分耶?有幾種外道行事耶? 由八分有妄語,有八布薩支分,有八使者支分[8],有八外道行事[9]。 ᅟᅟ==[8] 參照小品七.四(六)。== ᅟᅟ==[9] 參照大品一.三八。== 有幾種唱說受具耶?對幾種人而應起耶?於幾種人應與座耶?依幾種〔分〕而為比丘尼之教誡人耶? 有八種唱說受具,對八種人而應起,對八種人應與座,依八〔分〕[10]而為比丘尼之教誡人。 ᅟᅟ==[10] Vin. p. vol. IV p. 51(參照漢譯南傳律二之六八頁)。== 幾種人有斷〔頭〕罪耶?幾種人有偷蘭遮耶?幾種人為不犯耶?〔而此等〕一切人為同一事耶? 一人[11]有斷頭罪,四人有偷蘭遮,四人不犯,〔而此等〕一切人為同一事。 ᅟᅟ==[11] 於同一事之破僧事,九人中破僧者提婆一人犯波羅夷,拘迦利迦等四人隨順破僧者是偷蘭遮,如法說之四人是不犯(參照小品七)。== 有幾種瞋怒事耶?依幾種而僧伽破耶?於此幾種為最初之罪耶?為白[12]之行作幾種耶? ᅟᅟ==[12] ñattiyā kavaṇa,依白而應行羯磨。== 有九種瞋怒事,依九種而僧伽破,於此有九種為最初之罪,白之行作九種也。 幾種人依如法行合掌不應敬禮耶?幾種人有突吉羅耶?有幾種持衣耶? 十種人依如法行合掌不應敬禮,十種人有突吉羅,有十日持衣〔長衣〕。 幾種完雨安居人,於此應與衣?幾種於此[13]可與〔代理〕者、又幾種不可與者耶? ᅟᅟ==[13] 於此者(sante),雨安居終了,比丘未受衣而去,有相應之代理者時,言應與彼。七種者:去者,發狂者,心散亂者,受苦者及三種被舉人。十六種者,黃門等其他之十六也(參照大品八.三〇)。== 五種完雨安居人,於此應與衣,七種應與某人,十六種人不應與。 以幾百罪覆藏百夜?而住幾夜後別住者可免耶? 以千罪覆藏百夜,住十夜後別住者可免。 幾種羯磨不成是依日種佛陀於瞻波律事中所說耶?幾種皆非法耶? 十二種羯磨不成就是……所說,皆非法。 幾種羯磨成就是依日種佛陀於瞻波律事中所說耶?幾種皆如法耶? 四種羯磨成就是……所說,皆如法。 幾種羯磨是依日種佛陀於瞻波律事中所說?幾種如法、非法耶? 六種羯磨……所說,其中一種如法、五種非法是依日種佛陀所說。 幾種羯磨是依日種佛陀於瞻波律事中所說?幾種如法、非法耶? 四種羯磨……所說,其中一種如法、三種非法是依日種佛陀所說。 彼無限之勝者,依見厭離者所說示之罪聚,其中幾種無滅法而止靜耶?我問師,請說,毘崩伽師! 彼無限之……罪聚,其中一種無滅法而止靜,師為我說,毘崩伽師! 幾種惡趣者是依日種佛陀所說耶?了解律之師,我等聞〔其〕境。 一百四十四惡趣者是依日種佛陀所說,破僧者墮惡趣地獄住一劫,了解律之我,汝應聞境。 幾種不惡趣者是依日種佛陀所說?了解律之師,我等聞其境。 十八種不惡趣者是依日種佛陀所說,了解律者之我,汝應聞境。 幾種八部法是依日種佛陀所說耶?解律者之師……聞……。 十八種八部法……解律者之我……應聞……。 幾種羯磨是依日種佛陀所說耶?解律者之師……聞……。 十六種羯磨……解律者之我……應聞……。 幾種羯磨不成就是依日種佛陀所說耶?解律者之師……聞……。 十二種羯磨不成就……解律者之我……應聞……。 幾種羯磨成就是依日種佛陀所說耶?解律者之師……聞……。 四種羯磨成就……解律者之我……應聞……。 幾種羯磨是依日種佛陀所說耶?解律者之師……聞……。 六種羯磨……解律者之我……應聞……。 幾種羯磨是依日種佛陀所說耶?解律者之師……聞……。 四種羯磨……解律者之我……應聞……。 幾種波羅夷是依日種佛陀所說耶?解律者之師……聞……。 八種波羅夷……解律者之我……應聞……。 幾種僧殘……。 二十三種僧殘……。 幾種不定……。 二種不定……。 幾種尼薩耆……。 四十二尼薩耆……。 幾種波逸提……。 一百八十八波逸提……。 幾種提舍尼……。 十二提舍尼……。 幾種學〔法〕是依日種佛陀所說耶?了解律之師,我等欲聞〔其〕境。 七十五種學是依日種佛陀所說,了解律之我,汝應聞。 唯依師而善問,唯依我而善答,於問與答無不契於何等之經者。 ———第二 伽陀集終——— 第十八 發汗偈[1] ᅟᅟ==[1] 發汗偈(Sedamocakagāthā),如反對普通律制,集困難解答之質問者也。在佛音註對一一之質問有答案,但今以怕繁瑣而不悉舉。關於一一之言,請參照同書。== 比丘及比丘不共住者,於此不得共食,〔而彼〕不獨住而不犯,〔為如何之時耶?〕此依善巧者之思惟而質問。 五種不可捨物、不可分物,依大仙所說,無捨,受用者不犯。此……質問。 我不言十種人[2],十一種人被捨,敬禮年長者有罪,此……質問。 ᅟᅟ==[2] 十種人是小品六.六(五)說之不得禮之十種,其次十一種人,「註」云受戒犍度中說十一種應棄捨之人。問此等人以外,禮長老而有罪,此答於「註」為裸形比丘。== 非被擯者,又非別住者,非破僧者,又非歸外道,於同住處地而立者,如何有不共通[3]於學者耶?此……質問。 ᅟᅟ==[3] 對此質問之答,原為剃髮師比丘,此比丘不得藏剃刀,他比丘得藏(參照大品六.三七)。== 遍問而至善巧有義理之法,〔彼〕非生,非死,非涅槃,此人[4]諸佛如何說耶?此……質問。 ᅟᅟ==[4] 言依鬼神等而化作佛。== 由頸骨以上我不語,由臍以下捨,〔於其他處〕緣不淨法,如何有波羅夷耶?此……質問。 比丘自乞造房屋,不指示作處,過量,有難處,無行處〔而〕不犯。此……質問。 比丘自乞造房屋,指示作處,應量,無難處,有行處〔而〕犯。此……質問。 何等身業不前行,又依語而不語他,〔而〕犯重罪之斷頭事[5]。此……質問。 ᅟᅟ==[5] 言覆藏他尼重罪之比丘尼。== 亦非身業,亦非語業,又何等有意而不為惡,〔而〕彼被擯,如何是善擯耶?此……質問。 即對誰亦不以語招呼,又不對他人發一言,〔而〕犯語罪[6]而非身罪。此……質問。 ᅟᅟ==[6] 犯此罪不自白發露時,而故意妄語,此妄語為語門不作業罪。== 依尊佛陀所讚之學處,有四種僧殘。 依一種行而皆犯。此……質問。 兩人共受具,由兩人手受衣,有各別之罪。此……質問。 四人要望取重物,三人波羅夷而一人非波羅夷。此……質問。 女人在內,比丘在外,其家無孔隙,緣不淨法[7],如何而得波羅夷耶?此……質問。 ᅟᅟ==[7] 言布製之房等(參照漢譯南傳一之三八頁有隔之句)。== 自取油、蜜、砂糖及酥而蓄之,不過七日,有因緣而食用亦有罪。此……質問。依捨墮罪[8]與單波逸提共犯者〔如何場合〕?此……質問。 ᅟᅟ==[8] 以僧物轉入個人時而一衣與己,一衣與他,以二衣轉入時,為一次犯捨墮與(單)波逸提。== 有比丘等二十人合同,和合想而行羯磨,有一比丘〔離〕十二由旬,以別眾之理由而對其羯磨唱不平。此……質問。 依語足步量之〔間〕語,皆以同時犯六十四重大有殘罪。此……質問。 著安陀會衣,著二重僧伽梨衣,此皆有捨墮。此……質問。 非白,又非羯磨語,又勝者不言:「來!比丘。」亦不歸依彼,而確定彼受具[9]。此……質問。 ᅟᅟ==[9] 摩訶波闍波提之受具(參照小品一〇.一(五))。== 愚人殺女人[10],不殺母,殺男子,不殺父,殺非聖者,因此,彼觸無間〔業〕。此……質問。 ᅟᅟ==[10] 父母皆轉根時。== 殺女人之母[11],殺男子之父,殺父母,因此,彼不觸無間〔業〕。此……質問。無呵責,不令憶念,對非現前者行羯磨,所作羯磨善成,有行〔羯磨〕者及僧伽不犯。此……質問。 ᅟᅟ==[11] 畜生為父母時。== 呵責,令憶念,於現前者行羯磨,所作羯磨不成,行者及僧伽有犯。此……質問。 切斷者有犯,切斷者無犯;覆藏者有犯,覆藏者無犯。此……質問。 語真實而有重罪,語虛妄而有輕罪;語虛妄而有重罪,語真實而有輕罪。此……質問。 為受持染色,受用染淨者犯。此……質問。 於日沒[12]比丘食肉,非顛狂者,非喪心者,彼又非痛惱者,彼無犯,此法依善逝所說示。此……質問。 ᅟᅟ==[12] 言反芻(參照小品五.二五)。== 非染心[13],又非盜心,彼亦不思他死[14]〔而彼〕與籌而有斷頭罪,受取者偷蘭遮。此……質問。 ᅟᅟ==[13] 破僧者(己偽如得法者)而取籌時,為斷頭波羅夷罪。== ᅟᅟ==[14] 底本 parammaraṇāya,應如暹羅本 paraṃ maranāya。== 非伴住有危險之阿蘭若者,又非由僧伽與認可,又彼不受持迦絺那衣,其時,以衣寄託〔民家〕而行半由旬,及日出,彼不犯。此……質問。 身業而非語業,種種事之罪無前、後,皆一時犯。此……質問。 語業而非身業,種種事之罪無前、後,皆一時犯。此……質問。 近三女人、三男子、或者三人〔兩根之〕非聖者、〔三人之〕黃門而彼不行不淨行,又於隨相不行不淨,〔而〕緣不淨法[15]有斷頭罪。此……質問。 ᅟᅟ==[15] 比丘尼波羅夷四,是言八事成重戒。== 向母乞衣,非轉入僧伽之物,如何而彼有罪,於親戚而不犯耶?此……質問。 有怒適意者,有怒嫌呵者,然而怒之讚法實何耶?此……質問。 有充滿喜悅適意者,有充滿喜悅被嫌呵者,然而充滿喜悅被嫌呵之法,是何耶?此……質問。 同時犯[16]僧殘、偷蘭遮、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羅。此……質問。 ᅟᅟ==[16] 比丘尼持染心,從有染心之男子受食,人肉、蒜、美味食混其他不淨肉而食時。== 兩人滿二十歲,兩人共為同一和尚、同一阿闍梨、同一羯磨語。〔而〕一受具、一受具不成。此……質問。 不點淨,著不染淨衣而至所欲,彼無犯,此法是善逝說。此……質問。 不與[17],不受取,因彼不知受取,而緣受用,犯其重罪,非輕罪。此……質問。 ᅟᅟ==[17] 於比丘尼僧殘六,言勸受食比丘尼。次之質問是勸受水與楊枝時。== 不與,不受取,因彼不知受取,緣受用,犯彼輕罪,非重罪。此……質問。 犯重罪[18]之有殘罪,不恭敬故覆藏,非比丘尼,而觸罪。此由善巧者所思惟而質問。 ᅟᅟ==[18] 比丘尼犯十七僧殘之一時,雖不覆藏,皆得半月摩那埵,得摩那埵期間,非比丘尼,而依因覆藏得新之別罪。== ———發汗偈終——— 攝頌 不共.不捨物     十種.不被擯 法到.頸骨上     以至自乞二 非自業重罪     非身業.語業 於不招呼.學     兩人與四人 女人.油.捨墮     比丘與足步 著衣及非白     非以殺父母 非呵責.呵責     切斷者.真實 持.日沒.無欲     非阿蘭若住 乃至身語業     三人女人.母 怒為適意者     充悅.僧殘.人 不點淨.不與     不與.犯重罪 此依智者說     發汗偈質問 第十九 五品 一 (1)有四種羯磨:求聽羯磨,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此四種羯磨依幾種行相而不成就耶?此四種羯磨依五相而不成就,謂:或依事、或依白、或依唱說、或依界、或依眾也。 (2)云何依事而羯磨不成就?謂:應現前之羯磨不現前,〔此〕事不成而非法羯磨。應對問之羯磨不對問而行,事不成而非法羯磨。應依自言之羯磨不依自言而行……相當於憶念毘尼者與不癡毘尼……相當於不癡毘尼者行覓罪相羯磨……相當於覓罪相羯磨者行呵責羯磨……相當於呵責羯磨者行依止羯磨……相當於依止羯磨者行驅出羯磨……相當於驅出羯磨者行下意羯磨……相當於下意羯磨者行舉罪羯磨……相當於舉罪羯磨者與別住……相當於別住者行本日治……相當於本日治者與摩那埵……相當於摩那埵者令出罪……相當於出罪者令受具……非布薩日行布薩……非自恣時行自恣,〔此〕事不成而非法羯磨,如是依事而羯磨不成就。 (3)云何依白而羯磨不成就?依五相、依白而羯磨不成就:不說事,不說僧伽,不說人,不說白,或以後置白。依此五相,依白,羯磨不成就。 (4)云何依唱說而羯磨不成就?依五相、依唱說而羯磨不成就:不說事,不說僧伽,不說人,略唱說,或於非時唱。依此五相,依唱說,羯磨不成就。 (5)云何依界而羯磨不成就?依十相[1]、依界而羯磨不成就:過少定界,過大定界,定無連絡標相界,定以陰影為標相界,定無標相界,於界外者定界,於河中定界,於海中定界,於湖中定界,以界雜〔先〕界,以界覆界。依此十一相,依界,羯磨不成就。 ᅟᅟ==[1] 以下參照大品二.六【南傳】,~九。== (6)云何依眾而羯磨不成就?依十二相、依眾而羯磨不成就:應四人眾之羯磨,羯磨所須之比丘未來,相應〔與〕欲者未與欲,現前者非議。應四人眾之羯磨,羯磨所須之比丘已來,相應欲者未與欲,現前者非議。應四人眾之羯磨,所須之比丘已來,相應欲者已與欲,現前者非議。應五人眾之羯磨……乃至……應十人眾之羯磨……乃至……應二十人眾之羯磨,羯磨所須之比丘未來,相應〔與〕欲者未與欲,現前者非議。應二十人眾之羯磨,羯磨所須之比丘已來,相應〔與〕欲者未與欲,現前者非議。應二十人眾之羯磨,羯磨所須之比丘已來,相應〔與〕欲者已與欲,現前者非議。依此十二相,依眾,羯磨不成就。 (7)應四人眾之羯磨,四人善比丘羯磨所須也,餘之善比丘相應與欲,僧伽為彼作羯磨,其人非羯磨所須之人,又非相應〔與〕欲者,而為相應羯磨者。 五人眾羯磨……五人比丘……。 十人眾羯磨……十人比丘……。 二十人眾羯磨……二十人比丘……。 (8)有四種羯磨:求聽羯磨,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此四種羯磨依幾種行相而不成就耶?此四種羯磨依五相而不成就:或依事、或依白、或依唱說、或依眾也。 (9)云何依事而羯磨不成就耶?令黃門受具,〔此〕事不成就而非法羯磨。令賊住者受具,事不成就而非法羯磨也。令歸入外道者……畜生……殺母者……殺父者……殺阿羅漢者……污染比丘尼者……破僧者……出〔佛身〕血者……二根者……二十歲未滿人受具。此事不成就而非法羯磨。如是依事而羯磨不成就。 (10)云何依白……〔同(三)~(六)〕……依此十二相,依眾,羯磨不成就。 (11)求聽羯磨行於幾種處耶?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行於幾種處耶?求聽羯磨行於五處,單白羯磨行於九處……白二羯磨行於七處……白四羯磨行於七處。 (12)求聽羯磨行於何等五處耶?謂:〔對沙彌〕解罪[2],〔對沙彌〕擯出,剃髮,梵壇[3],第五為羯磨標相[4]。求聽羯磨行於此五處。 ᅟᅟ==[2] 解罪 osāraṇa,與次之擯出 nissāraṇa,皆於行求聽羯磨是對沙彌者,如擯滅沙彌 kaṇḍaka(大品一.六〇.一,經分別.波逸提七〇),擯出而後由懺悔許其回復,為解罪也。以下內容各有不同,請參照覺音註。== ᅟᅟ==[3] 梵壇 brahmadaṇḍa,參照小品一一(一五)。== ᅟᅟ==[4] kammalakkhaṇa,一於比丘尼犍度〔小品一〇.九(一)〕,說不得受比丘尼禮,以不禮羯磨標相與他之區別。次之所出者各各羯磨之內容不同,請閱覺音註。== 單白羯磨行於何等九處耶?謂:〔為受具〕解罪,〔為滅諍〕擯出,布薩,自恣,〔教授、問障道等之〕認許,〔捨墮衣之〕受與,〔懺罪之〕受容,〔自恣之〕棄捨,第九羯磨標相。單白羯磨行於此九處。 白二羯磨行於何等七處耶?謂:解,擯出,認許,授與,捨〔迦絺那衣〕,教誡,第七羯磨標相。白二羯磨行於此七處。 白四羯磨行於何等七處耶?謂:解,擯出,認許,授與,折伏,諫告,第七羯磨標相也。白四羯磨行於此七處。 (13)應四人眾之羯磨……四比丘……〔同(七)〕……應五人眾之羯磨……應十人眾之羯磨……應二十人眾之羯磨……而相當於羯磨者。 ———一 羯磨品終——— 二 依二種義利[5],如來為聲聞制學處,謂:為攝僧,為僧眾安樂。依此二種義利,如來為聲聞制學處。依二種義利……為調伏惡人,為善比丘安樂住。依此二種義利,如來為聲聞制學處。依二種義利……為制現世漏,為滅來世漏……為制現世怨,為滅來世怨……為制現世罪,為滅來世罪……為制現世怖,為滅來世怖……為制現世不善法,為滅來世不善法……為哀愍在家者,為破惡欲者之黨友……為令未信者生信,為令已信者〔信〕增長……為正法久住,為愛重律。依此二種義利,如來為聲聞制學處。 ᅟᅟ==[5] 以下參照南傳律一之二四頁。== ———二 義利品終——— 三 依二種義利,如來為聲聞制波羅提木叉……乃至……制波羅提木叉之讀誦,制波羅提木叉之禁止,制自恣,制自恣之禁止,制呵責羯磨,制依止羯磨、驅出羯磨……下意羯磨……舉罪羯磨……與別住……本日治……與摩那埵……出罪……解罪……擯出……受具……求聽羯磨……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三 制戒品終——— 四 為攝眾僧,為眾僧安樂,未制者制之,已制者隨制,現前毘尼已制,憶念毘尼已制,不癡毘尼已制,自言治已制,多人語已制,覓罪相已制,如草覆地已制。此依二種義利,如來為聲聞制如草覆地。依二種義利,如來為聲聞制如草覆地……惡人……〔參照二〕……為正法久住,為愛重律。依此二種義利,如來為聲聞制如草覆地。 ———四 所制品終——— 五 (1)有九種聚會:事聚,失壞聚,罪聚,因緣聚,人聚,蘊聚,等起法聚,諍事聚,滅法聚。 (2)生諍事時,若對敵兩者來者,應告兩者之事;令告兩者之事,又應聞兩者之自白,聞兩者之自白而應言兩者:「我等於此諍事鎮靜應俱滿足。」若言:「俱滿足」者,僧伽應舉起其諍事。若眾多無慚者,斷事人應滅之。若眾多愚癡者,則應求持律者。依法、律、師教而滅止其諍事,應滅其諍事。 (3)應知事、知姓、知名、知罪。不淨法者是事同時是姓。波羅夷者是名同時是罪。不與取者是事同時是姓。波羅夷者是名同時是罪。人體者……上人法者是事同時是姓。波羅夷者是名同時是罪。出不淨者是事同時是姓。僧殘者是名同時是罪。身觸者是事同時是姓。僧殘者是名又是罪。粗語者……為自己之淫欲〔供養〕者……媒介者……自乞造房屋者……令造大精舍……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他比丘者……唯取異事中何等類似點以波羅夷法而誹謗他比丘者……破僧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助破僧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惡口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污〔俗〕家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是事又是姓。僧殘者是名又是罪。……乃至……。不恭敬故,於水上大便、或小便、或唾痰者是事又是姓。突吉羅者是名又是罪。 ———五 九聚會品終——— 攝頌 求聽及單白     白二與白四 事.白.唱.界.眾     現前及對問 自言.毘尼.當     事.僧.人.白.後 事.僧眾.人.唱     乃至依非時 過少及過大     無連絡.陰影 以至無標相     外.河.海.湖.雜 覆界.四.五眾     十.二十人眾 不持來.持來     羯磨所須者 與欲相應者     羯磨相應者 人.求聽五處     及單白九處 白二有七處     白四亦七處 攝與安樂.惡     與善比丘眾 漏.怨.罪.不善     為之在家者 乃至惡欲者     為之未信者 信者.法久住     為律之愛重 波羅提木叉     讀誦與禁止 波羅提木叉     自恣與禁止 呵責及依止     驅出與下意 以及舉.別住     根本.摩那埵 出罪.乃至解     擯出.同受具 求聽與單白     白二及白四 未制及隨制     現前毘尼.念 不癡與自言     多人及罪相 以如草覆地     事.壞.罪.緣.人 蘊及等起法     諍事與滅聚 以至同名.罪 ———附隨終——— 有大智慧博聞而聰明之提婆(Drpanāmo)〔大德〕,各處問古師之道而讀誦,依道之中庸,思惟廣略,齎諸弟子之樂而筆寫。 稱巴利瓦拉具一切事相,於正法依義,於施設〔依〕法,〔圍繞〕義、法,〔即〕宛如圍繞海之閻浮提,圍繞聖教故也。 不知巴利瓦拉,如何有法決斷? 失壞、事、制、隨制、人、一部〔眾制〕、兩部〔眾制〕及由世間施設罪之〔制〕,〔於此等〕生疑者,依巴利瓦拉而斷。 於大軍中〔如〕轉輪王,於獸類中如獅子,如散光中之太陽,如群星中之明月,如梵眾中之梵〔天王〕,如群眾中之導師,正法律如是依巴利瓦拉而輝耀。 #----------------------------------------------------------------------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第 5 冊 No. 3 附隨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