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15 09:39</span>
# 18
一八 闍尼沙經
ᅟᅟ==[1] 闍尼沙 Janavasabha 是人牛王之意,今音譯為闍尼沙。==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那提迦市鎮之磚瓦堂[2]。爾時,於迦尸、拘薩羅、跋耆、末羅、支提、拔沙、拘樓、般遮羅、婆蹉、戍囉西那等諸國,有關信仰者等之逝往死去之再生,說:「彼是生彼處,彼是生彼處。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十餘人皆斷五下分結而生天,於彼處入涅槃,不由其世界還來;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九十餘人皆斷三結,滅除貪、瞋、癡,成為一來者,唯一度還來此世,以盡苦際;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百餘人皆斷三結,成為預流者,不墮惡趣[3],確定趣向正覺。」
ᅟᅟ==[2] Giñjakāvasatha(磚瓦堂)當時磚瓦造之屋,還很新穎,幾乎以固有名詞呼之。北傳漢譯為公瓦寔迦精舍。==
ᅟᅟ==[3] 原語 avinipāta-dhamma 被咒即無生存者,即為不墮惡趣之意。==
(2)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聞:「世尊於迦尸、拘薩羅、跋耆、末羅、支提、拔沙、拘樓、般遮羅、婆蹉、戍囉西那等諸國,有關信仰者等之逝往死去之再生,說:『彼是生彼處,彼是生彼處。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十餘人皆斷五下分結而生天,於彼處入涅槃,不由其世界還來;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九十餘人皆斷三結,滅除貪、瞋、癡,成為一來者,唯一度還來此世,以盡苦際;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百餘人皆斷三結,成為預流者,不墮惡趣,確定趣向正覺。』」那提迦人之信仰者,依此而滿足,聞世尊之解說疑問,甚歡喜、欣悅。
(3)尊者阿難聞:
「世尊確實於迦尸、拘薩羅、跋耆、末羅、支提、拔沙、拘樓、般遮羅、婆蹉、戍囉西那等諸國,有關信仰者等,逝往死去之再生,說:『彼是生彼處,彼是生彼處。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十餘人皆斷五下分結而生天,於彼處入涅槃,不由其世界還來;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九十餘人皆斷三結,滅除貪、瞋、癡,成為一來者,唯一度還來此世,以盡苦際;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百餘人皆斷三結,成為預流者,不墮惡趣,確定趣向正覺。』然,那提迦人之信仰者,依此而滿足,聞世尊之解說疑問,甚歡喜、欣悅。」
(4)如是,尊者阿難曰:「又確實彼等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甚多長久修行而逝往死去。對於鴦伽、摩揭陀國人,想鴦伽、摩揭陀國人,不認為信仰者無逝往之。然,彼等,亦是信佛、信法、信僧伽,善奉行於教,而彼等逝去者,無世尊之記說[4],若對彼等有記說者,誠是幸福。甚多人信此,緣此而趣善趣。又,摩揭陀國王斯尼耶頻婆娑羅是如法者,依法而為王,不論對婆羅門、居士,對城市之住民,而且對一般人民亦哀愍情深。又,確實人人稱讚王,言:『如是彼如法者,依法為我等之王,與我等之幸福而死逝,如是我等,在彼如法者依法而為王之國土生存,斯甚幸福。』彼實信佛、信法、信僧伽,善奉行其教者。人人又實如是言:『摩揭陀王斯尼耶頻婆娑羅,至死皆稱讚世尊,而且既死矣。』彼之逝去,不由世尊為之記說,若對彼記說,則甚幸福,因甚多人信此,緣此而趣善趣。又,世尊實於摩揭陀國達成正覺。世尊之成正覺,對其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之再生處,如何世尊不為之記說?若世尊對摩揭陀人之信仰者逝去之再生,無為之記說,則摩揭陀之信仰者是甚不幸。緣此,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甚為不幸。如何世尊不為之記說耶?」
ᅟᅟ==[4] 「記說」者,原語為 vyākaroti,此語原為解說、說明之意,名詞為 veyyākaraṇa,普通譯為授記,於此之意義,有關死後之運命(禍福)而言。==
(5)尊者阿難,對摩揭陀人之信仰者,於此獨自思惟,清晨起來,則詣世尊之處,敬禮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尊者阿難,白世尊言:「世尊!我如次聞:『世尊於迦尸、拘薩羅、跋耆、末羅、支提、拔沙、拘樓、般遮羅、婆蹉、戍囉西那等諸國,有關信仰者等之逝去及再生處,說:「彼是生彼處,彼是生彼處。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十餘人皆斷五下分結而生天,於彼處入涅槃,不由其世界還來;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九十餘人皆斷三結,滅除貪、瞋、癡,成為一來者,唯一度還來此世,以盡苦際;那提迦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五百餘人皆斷三結,成為預流者,不墮惡道,確定趣向正覺。」那提迦人之信仰者,因此而滿足,聞世尊之解說問題,甚為歡喜、欣悅。』
(6)又世尊!此等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甚多長久修行,逝往死去,對鴦伽、摩揭陀國人,不能想鴦伽、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無逝去之;然,世尊!彼等亦信佛、信法、信僧伽,奉行於教。而且彼等逝去,無由世尊為其記說,若對彼等,無為之記說則甚誠不幸,因甚多人信此,緣此而趣善趣。又,世尊!彼摩揭陀王斯尼耶頻婆娑羅是如法者,依法而為王,不論對婆羅門、居士,對城市之住民,而且對一般人民亦哀愍深情。又確實人人稱讚王,言:『如是彼如法者,我等生存於彼如法者,依法為王之國土甚是幸福。』世尊!彼亦實是信佛、信法、信僧伽,奉行於教者,人人又實如是言:『摩揭陀王斯尼耶頻婆娑羅,至死皆稱讚世尊,而且既死矣。』彼之逝去,不由世尊為之記說,若對彼記說則甚幸,因人人信此,緣此而趣善趣。又,世尊實於摩揭陀國達成正覺。世尊之成正覺,對其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逝去之再生處,如何世尊不為之記說?若世尊對摩揭陀人之信仰者逝去之再生,無為之記說,因此,摩揭陀之信仰者是甚不幸。世尊!因此,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甚為不幸。如何世尊不為之記說耶?」
尊者阿難!於世尊面前,長談有關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從座立起,敬禮、右繞世尊而去。
(7)世尊於阿難去後不久,清晨整下衣,著上衣持鉢,往那提迦村乞食。往那提迦村乞食,食已由乞食歸來,洗足而入磚瓦堂,思慮、考慮有關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一心集中,坐於所設之座而思惟:「我知彼等之所趣、彼等之禍福,〔知〕彼等尊者如何所趣,有如何之禍福耶?」如是,世尊知見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所趣如何,有如何之禍福耶?如是,世尊於晡時,從獨坐立起而出磚瓦堂,坐於僧院蔭涼處所設之坐。
(8)時,尊者阿難,詣世尊之處,敬禮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尊者阿難白世尊言:「世尊!見世尊誠是寂靜,世尊之顏色,諸根之清淨、恬熙,世尊今日過寂靜之日乎?」
(9)「阿難!汝於我面前長談有關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從座起立而去,我往那提迦村乞食,食後由乞食歸回,洗足而入磚瓦堂,考慮、思慮有關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專心集中,坐於所設之座而思惟:『我知彼等之所趣、彼等之禍福,〔知〕彼等尊者如何所趣,有如何之禍福耶?』阿難!我知見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趣如何之趣,彼等尊者等有如何之禍福?」時,阿難發現有覆藏之夜叉聲:「世尊!我是闍尼沙,善逝!我是闍尼沙。」「阿難!汝尚未聞知有如是名,即:闍尼沙耶?」
「世尊!我未曾聞有闍尼沙之名,又我聞此闍尼沙之名,身毛豎立[5]。對此我如是思念:『彼,有如是名,即:如闍尼沙,當非尋常之夜叉。』」
ᅟᅟ==[5] 「身毛豎立」原文 lomāni naṭṭhāni 是 lomāni haṭṭhāni 之誤寫。==
(10)「阿難!發此聲不久,恬熙顏色之彼**夜叉**,現於我面前。而且再發聲曰:『世尊!我是頻婆娑羅,善逝!我是頻婆娑羅。世尊!我生為毘沙門天王之眷屬,以此七次。我為人間之王歿,於此成為非人間之王而生天。
由此七次,由彼七次,計為十四次之輪迴。經歷前世,預知此等之住處。
世尊!我成為**長久不墮惡處**[MA](中含1-64#^iqvtnu).[62](agamdm#^ma062),知不墮惡趣,我希望為一來者而住。』 ^7qo7b0
此尊者闍尼夜叉之言:『長久我不墮惡趣,知不墮惡趣。』又言:『我希望為一來者而住。』誠是不可思議、稀有之事。依如何之因緣,尊者闍尼沙夜叉如是偉大,得此殊勝智耶?
(11)『世尊!非是世尊所教之外,非善逝所教之外者。我由最初則一向歸依信仰世尊以來。長久我不墮惡趣,知不墮惡趣,又希望為一來者而住。今我承毘沙門天王之命,為要務遣使我至增長天王處之途中,見世尊入磚瓦堂,思慮、考慮有關摩揭陀人之信仰者等,專心集中而住,思惟我知彼等之趣、彼等禍福,彼等尊者有如何所趣,如何之禍福耶?而偶然[6]毘沙門王於其眾會,說:彼等〔摩揭陀之〕尊者等,如何所趣、有如何之禍福耶?我於其面前聞、面前受。對此我來拜見世尊,想以此奉告。世尊!我由此二緣而來見世尊。
ᅟᅟ==[6] 「偶然」原文為 anacchariyaṁ 註釋解為 anu-acchariyaṁ 從此而譯。==
(12)世尊!往昔、甚往昔,始安居月之十五日滿月夜,於布薩時,全三十三天之諸天,集坐於善法堂,大天眾普坐一切方,四天王四方坐:持國天王在東方面西坐於諸天之前,增長天王在南方面北坐於諸天之前,廣目天王在西方面東坐於諸天之前,毘沙門天王在北方面南坐於諸天之前。世尊!全三十三天之諸天,集坐於善法堂,大天眾普坐一切方,四天王亦坐四方時,此乃彼等〔四天王〕之坐法,而後有我等之座。世尊!若諸天於世尊之處修梵行,新生於三十三天者,彼等於其色光,凌駕於其他諸天。依此,實是三十三天之諸天滿悅、生歡喜:「誠然,天眾增大而阿修羅眾減少。」
(13)世尊!如是,帝釋天知三十三天〔等〕諸天之歡喜,以隨喜次偈曰:
三十三諸天 與主共歡喜
歸命禮如來 法及善法性
佛處修梵行 而得來此處
見色光殊勝 新生之諸天
彼色光壽命 凌駕他諸天
大智之弟子 以及殊勝者
皆來於此處 三十三諸天
普見於此事 與主共歡喜
歸命禮如來 法及善法性
依此,實是三十三天之諸天,更恬悅、歡喜:「實是天眾增大而阿修羅眾減少。」
(14)世尊!如是三十三天之諸天,彼等會集善法堂,思慮其目的。而且彼四天王,對其目的,語而又教,自立而不離座。
受彼等天王 所語及所教
心清淨寂靜 各各立其座
(15)時,世尊!於北方現大光明,發起光耀,凌駕諸天之神威。帝釋天即告三十三天言:「諸卿!見微相,現光明,發起光耀時,該是梵天將出現。現光明,發光耀者,乃梵天出現之前相。
以現微相者 應是梵天現
此廣大光耀 為梵天微相」
(16)世尊!三十三天之諸天,各坐自座而言:「欲知此光耀有如何之結果,欲實見彼而往其處。」
四天王亦各坐自座而言:「欲知此光耀有如何之結果,欲實見彼而往其處。」聞此,三十三天之諸天,相附和而言:「欲知此光耀有如何之結果,欲實見彼而往其處。」
(17)世尊!常童子梵天,對於三十三天之諸天出現時,即化作鄙麤形相而出現,若以梵天之自然容相而出現者,為三十三天之諸天眼所難感觸也。常童子梵天現於三十三天之前時,彼之色光,凌駕其他諸天。世尊!恰如黃金體光,凌駕人體,如是,常童子形梵天,現於三十三天之前時,彼以其色光,凌駕其他之諸天。常童子梵天,現於三十三天之前時,在其集會,無與任何天交談,亦不起立,又無以座接待。一切寂默,於座上結跏趺坐合掌思惟:「常童子梵天,有彼用務而坐於其天之座。」然而,坐常童子梵天之其座之天,得大法悅,得大歡喜。恰如剎帝利之灌頂而新即位,得大法悅,得大歡喜,如是坐常童子梵天之其座之天,得大法悅,得大歡喜。
(18)世尊!如是,常童子梵天,化作鄙麤之形相而為兒童形,五髻而現於三十三天之前。彼行於虛空,結跏趺坐於空中。恰如強力之人,善擴其座,又均整於地上如結跏趺坐,如是,實是常童子梵天,行於虛空,結跏趺坐於空中,知三十三天之諸天歡喜,以隨喜次偈:
三十三諸天 與主共喜歡
歸命禮如來 法及善法性
佛處修梵行 而得來此處
見色光殊勝 新生之諸天
彼色光壽命 凌駕他諸天
大智之弟子 以及殊勝者
皆來於此處 三十三諸天
普見於此事 與主共喜歡
歸命禮如來 法及善法性
(19)世尊!常童子梵天說此事。常童子梵天說此事時,俱備八種聲,即:玲瓏、清徹、美妙、和雅、充滿[7]、不亂[8]、甚深、廣博[9]。世尊!以聲告常童子梵天之集會時,其音聲不出集會之外。而俱備如是八種聲者,稱為有梵聲。
ᅟᅟ==[7] 充滿。bindu 譯為(滴),如水滴全部之質。==
ᅟᅟ==[8] 不亂。由 avisārī 譯之,謂明瞭不分散。==
ᅟᅟ==[9] 廣博。由 ninnādi 譯之,謂聲響至廣遠。==
(20)世尊!如是,常童子梵天,自己化為三十三天之形,於三十三天之各座結跏趺坐告三十三天言:
「三十三天!諸卿如何思惟?彼世尊為眾生之幸福,為眾生之安樂哀愍世間,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樂而行動者,任何人該歸依佛陀、歸依法、歸依僧伽、於教善奉行,彼身壞死後,或者生於他化自在天、化樂天、覩史多天、夜摩天、三十三天、或者生於四天王天。又雖赴最下界亦可赴乾闥婆界。」
(21)世尊!常童子梵天說此事。常童子梵天說此事時,各各天思惟:「在予座者,唯有一天說。」
一天言說時 一切化天說
一天默座時 諸化天寂默
然三十三天 與主共思惟
在我之座者 唯有一天說
(22)世尊!常童子梵天,於一身[10]攝己身。一身攝身而結跏趺坐[11]於帝釋天之座,告三十三天言:
ᅟᅟ==[10] 一身。原文 ekante(一方),有 ekattena(以身)今取後者之意。==
ᅟᅟ==[11] 「結跏趺坐」原文 pallaṅkena nisiditvā 有 pallaṅke pallaṅkena nisīditvā,今取後者。==
「三十三天!卿等如何思惟耶?為此等四神足充滿神通、為熟達神通、為神通之變幻,豈非由彼世尊、知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實所善說焉!其四者,比丘是欲[12]等持、勤勇等條件成就而修神通。精進之等持……乃至……心之等持……乃至……思惟之等持及勤勇條件成就而修神通。此等四神足是由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為充滿神通、為熟達神通、為神通之變幻而教述。諸卿!於過去之沙門、婆羅門,於種種實現種種神通者,皆是此等四神足之修行者、實習者。又諸卿!於未來之沙門、婆羅門,於種種實現種種神通者,皆是此等四神足之修行者、實習者。又諸卿!現在之沙門、婆羅門,於種種實現種種神通者,皆是此等四神足之修行者、實習者。三十三天!卿等於我亦見如是此神通之威德耶?」
ᅟᅟ==[12] 原語 chanda-samādhi-padhāna-saṁkhāra-samannāgata,此在北傳之漢譯,譯為欲定滅行成就,意義缺明瞭,其滅 padhāna(勤勇)梵語化時,誤見為 prahāna(捨離)而譯,因此即更不明其意義。==
「然,梵天!」
「諸卿!我亦實此等四神足之修行者、實習者。是故有如是偉大、有如是威德。」
(23)世尊!常童子梵天說此事。常童子梵天說此事而告三十三天言:
「三十三天!卿等如何思惟耶?彼三路徑,為安樂之到達,豈非由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實善開示耶?
其三者,諸卿!或者親近愛欲、親近不善法。彼而後聽聞聖法,熱誠學習,了得一切法。彼成為聖法之聲聞,熱誠學習,了得一切法,成為不親近愛欲、不親近不善法者。彼不親近愛欲、不親近不善法而樂生,更樂之喜樂生。諸卿!恰如由愉快而喜悅生,如是實不親近愛欲、不親近不善法者,即樂生,更樂之喜樂生。諸卿!實由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為此第一路徑之到達樂而開示。
(24)復次,諸卿!或者麤身行不寂滅,又麤口行……乃至……意行不寂滅,彼然後聽聞聖法,熱誠學習,了得一切法。彼熱誠學習而成為聖法之聲聞,了得一切法,麤身行寂滅……乃至……意行寂滅。彼寂滅麤身行,寂滅麤口行……乃至……意行者,即樂生、更樂之喜樂生。諸卿!恰如由愉快而喜悅生,如是實寂滅麤身行,寂滅麤口行……乃至……意行而樂生,更樂之喜樂生。諸卿!實由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為此第二路徑到達樂而開示。
(25)復次,諸卿!或者不如實知『此是善。』不如實知『此是不善。』不如實知『此應被誹難、此不應被誹難者、此可用、此不可用、此是卑劣、此是高尚、此是黑白等分。』彼然後聽聞聖法,熱誠學習,了得一切法。彼熱誠學習而成為聖法之聲聞而了得一切法,如實知『此是善。』如實知『此是不善。』如實知『此應被誹難、此不應被誹難者、此可用、此不可用、此是卑劣、此是高尚、此是黑白等分。』如是知、如是見者,即無明滅而明生。彼,無明滅而明生者,即樂生,更樂之喜樂生。諸卿!恰如由愉快而喜悅生,如是樂生,更樂之喜樂生。諸卿!實由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為此第三路徑到達樂而開示。
諸卿!實由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為此等三路徑到達樂而開示。」
(26)世尊!常童子梵天說此事。常童子梵天說此事而告三十三天言:
「三十三天!卿等如何思惟耶?豈非由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為善之到達,而實善說此等四念處焉!其四者,諸卿!比丘對自己而觀察身,精勤而思慮、思念,於世間除滅貪著、憂悲。對自己觀察身,於此,成正靜慮、正心和平。彼於此,成正靜慮、正心和平[13],對於外部之他身知、見生。對自己之受……乃至……於心……乃至……於法觀察,精勤而思慮、思念,於世間當除滅貪著、憂悲。對自己於法觀察,於此,成正靜慮、正心和平。彼於此,成正靜慮、正心和平,而對於外部之他法知、見生。
ᅟᅟ==[13] 心和平者,由原文 vippasidati 而譯之。==
諸卿!由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為善之達到而教示此等四念處。」
(27)世尊!常童子梵天說此事。常童子梵天說此事,而告三十三天言:
「三十三天!卿等如何思惟耶?豈非由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為正定之修行、正定之完成而善說七定具焉!其七者,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諸卿!以心一向專念此等七支者,成就其方法及資具,即稱謂正定。諸卿!緣正見而正思惟生,緣正思惟而正語生,緣正語而正業生,緣正業而正命生,緣正命而正精進生,緣正精進而正念生,緣正念而正定生,緣正定而正智生,緣正智而正解脫生。
諸卿!若有正語者:『由世尊善說如是法,而非一時顯效果現前,歡迎、誘導任何者,依智者而得自知。』又語:『開不死之門。』此實是正語者。諸卿!而非一時顯效果現前,歡迎、誘導任何者,依智者而得自知之法,實由世尊之善說,以開不死之門。
諸卿!對佛陀有誠確之信心,對於法及僧伽,有誠確之信心,體得聖樂誡之任何人,又任何之生天者,法導者,如八百四十萬餘之摩揭陀人信仰者等之逝去,彼等皆斷三結,成為預流者,不再墮惡趣,確定向正覺,又於此有一來者也。
然此次生類[14]
想有具備者
我不能計量
恐虛言罪故」
ᅟᅟ==[14] 次之生類,想是指一來者之次的不還者。==
(28)世尊!常童子梵天說此事。常童子梵天說此事時,毘沙門天王,心中如次思惟:「有如是偉大之師、如是偉大之法語,當為如是偉大之勝智所說,實是不可思議,誠是稀有哉。」
如是,世尊!常童子梵天,知毘沙門天王心中之所念,而告毘沙門天王言:
「毘沙門天王!卿如何思惟:『於過去世有如是偉大之師、如是偉大之法語,當為如是偉大之勝智所說。於未來亦有如是偉大之師、如是偉大之法語,當為如是偉大之勝智所說。』」』」
(29)常[15]童子梵天向三十三天說此事。常童子梵天向三十三天說此事時,毘沙門天王,於其面前聞、面前受而語彼會眾。
ᅟᅟ==[15] 以上雖是闍尼沙夜叉,聞自毘沙門天王,照其原樣告世尊,又於此世尊告阿難而結束。以下是經編者之言。==
毘沙門天王向彼會眾說此事時,闍尼沙夜叉,於其面前聞、面前受而奉告於世尊。
世尊對此事,是從闍尼沙夜叉面前聞、面前受,自認知而語尊者阿難。
此事,尊者阿難於世尊之面前聞、面前受而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故梵行興隆、徧布,對甚多人附囑廣佈,善說於人間。
# 19
一九 大典尊經
第一 誦品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靈鷲山;爾時,容貌殊勝之乾闥婆子五髻,於夜將明,放光徧照靈鷲山而往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卻立一面。立於一面之乾闥婆子五髻,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我由三十三天之諸天,親聞、親受,欲奉告世尊。」世尊曰:
「五髻,汝宜語我。」
(2)「於久遠之前,於十五日布薩之滿月夜,三十三天之諸天,皆集會於善法堂,天人之大會眾,徧坐於週遭,四天王就坐於四方:東方持國天王於諸天之前,向西而坐;南方增長天王於諸天之前,向北而坐;西方廣目天王於諸天之前,向東而坐;北方多聞天王於諸天之前,向南而坐。世尊!三十三天之諸天,皆集會於善法堂,天人之大會眾,徧坐於週遭,四大天王坐於四方,此是彼等〔四天王〕之坐法;然後乃我等之座。世尊!曾於世尊之處修梵行而新生於三十三天之天眾,容貌與光輝,比其他天眾殊勝光耀,世尊!是故三十三天之諸天,歡喜、悅樂、喜悅、滿足言:『實然!諸天眾在增盛,阿修羅眾在衰減。』
(3)爾時,世尊!天主帝釋知三十三天之諸天眾歡喜,以偈如是讚嘆:
三十三諸天 與主共歡喜
歸命禮如來 法及善法性
佛處修梵行 而得來此處
見色光殊勝 新生之諸天
彼色光壽命 凌駕他諸天
大智之弟子 以及殊勝者
皆來於此處 三十三諸天
普見於此事 與主共歡喜
歸命禮如來 法及善法性
世尊!依此三十三天之諸天,更歡喜、悅樂、喜悅、滿足言:『實然!諸天眾在增盛,阿修羅眾在衰減。』
(4)爾時,世尊!天主帝釋知三十三天之諸天歡喜,對三十三天之諸天言:
『諸賢!汝等實欲聞世尊之八無等法耶?』
『尊主!我等實欲聞世尊之八無等法。』
爾時,世尊!天主帝釋,對三十三天之諸天,說示世尊之八無等法:
(5)『汝等三十三天之諸天,如何思惟耶?世尊為眾生之幸福、眾生之安樂、對世間之憐愍,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樂之實踐;如是為眾生之幸福、眾生之安樂、對世間之憐愍,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樂之實踐;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6)彼世尊所善說之法是現見、即時、來見、誘導,有智者應自知。如是誘導之說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7)實依彼世尊善說:「此是善也。」善說:「此是不善也。」善說:「此是邪、此是正,此應親近、此不應親近,此是劣、此是勝,此是黑、白調和。」如是善惡邪正、應親近、不應親近、勝、劣、黑、白調和法之教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8)彼世尊對弟子等實善說:「到涅槃之道,道與涅槃之結合。」實恰如殑伽河水與閻牟那河水之合流。彼世尊對弟子等實善說:「到涅槃之道,道與涅槃之結合。」如是到涅槃道之教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9)世尊實與有學、聖道者及到漏盡之〔阿羅漢〕為友伴;世尊離開彼等[1],喜樂傾注一心而住。如是喜樂傾注一心,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ᅟᅟ==[1] 「離開」apanujja 認為是 apanudati 的不變分詞。==
(10)彼世尊已得利養、已得名聞,其他[2]王族等在喜歡享用物質之期間,世尊離愛樂,唯攝取食物以滋〔身〕。如是離愛樂,唯攝取食物以滋〔身〕,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ᅟᅟ==[2] 「他之」原本有 maññe 取 aññe 之義,見註[03]。==
(11)世尊實如是語如是實行、實如是實行如是語;如是,實如是語如是實行、實如是實行如是語,如此而得法隨法行,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12)世尊確實超越疑惑,脫離猶豫,正志已立,梵行圓滿。如是超越疑惑,脫離猶豫,正志已立,梵行圓滿,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世尊!天主帝釋,對彼三十三天之諸天,說示世尊之八無等法已。世尊!於是,三十三天之諸天,聞世尊之八無等法,更為歡喜、悅樂、喜悅、滿足也。
(13)世尊!於此,某諸天如是言:
『諸賢!若〔同時〕四位正覺者,出現此世間,如世尊之說法,此乃為眾生之幸福、眾生之安樂、對世間之憐愍,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樂也。』
又有某諸天如是言:
『諸賢!且不言四位等正覺者,諸賢!若〔同時〕三位等正覺者,出現此世間,如世尊之說法,此乃為眾生之幸福、眾生之安樂、對世間之憐愍,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樂也。』
有某諸天如是言:
『諸賢!且不言三位等正覺者,諸賢!若〔同時〕二位等正覺者,出現此世間,如世尊之說法,此乃為眾生之幸福、眾生之安樂、對世間之憐愍,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樂。』
(14)如是言已,天主帝釋三十三天如是言諸天曰:
『諸賢!實無理由於一世界,同時出現二位阿羅漢、等正覺者。諸賢!若彼世尊無病、無惱,得長久存在世間,則為眾生之幸福、眾生之安樂、對世間之憐愍,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樂也。』
爾時,世尊!三十三天之諸天,集會善法堂,對所議論之問題,熟慮、思惟已;關於其問題,四大天王有被受訓戒之言,〔四天王〕各不離座而站立。
受彼等天王 所語及所教
心清淨靜寂 各各立其座
(15)世尊!爾時,於北方出現勝妙光明,凌駕諸天威神力之光輝顯出,世尊!此時,天主帝釋告三十三天之諸天言:
『諸賢!若見光明出現、光輝顯現之兆相時,梵天必出現;光明出現、光輝顯現者,即梵天出現之兆相。
以現微相者 應是梵天現
此廣大光耀 為梵天微相』
世尊!爾時,三十三天之諸天,各自就座而思惟:『欲知其光輝,將成如何之結果,想證認此而往其處。』四天王亦各就自座而思惟:『欲知其光輝,將成如何之結果,想證認此而往其處。』聞如是已,三十三天之諸天亦同意:『欲知其光輝,將成如何之結果,想證認此而往其處。』
(16)世尊!常童子梵天現於三十三天之諸天前時,化作麤形相而出現。世尊!梵天本來之容貌,不入三十三天之諸天之眼界故。世尊!常童子梵天現於三十三天之諸天前時,於容貌、於光輝,皆優勝其他之諸天,恰如金像勝於人像。世尊!如是,常童子梵天現於三十三天之諸天前時,於容貌、於光輝,皆優勝其他之諸天。世尊!常童子梵天現於三十三天之諸天前時,會眾中任何天眾,皆對梵天不敬禮、不站立、又不請座、一切默然合掌趺坐而思惟:『今常童子梵天若欲任何天眾之處者,將坐其天眾之座。』世尊!常童子梵天因坐其座,彼天神得到殊勝、歡喜、滿足。世尊!恰如剎帝利王登座繼承王位時,得殊勝、歡喜、滿足。世尊!如是,常童子梵天因坐其座,彼天神得到殊勝、歡喜、滿足。
(17)世尊!爾時,常童子梵天知諸天之歡喜,隱形以偈如是讚嘆:
三十三諸天 與主共歡喜
歸命禮如來 法及善法性
佛處修梵行 而得生此處
見色光殊勝 新生之諸天
彼色光壽命 凌駕他諸天
大智之弟子 以及殊勝者
皆來於此處 三十三諸天
善見於此事 與主共歡喜
歸命禮如來 法及善法性
(18)世尊!常童子梵天實說此事。世尊!說此事之常童子梵天,具有八支聲,即:玲瓏、清徹、美妙、和雅、充滿、不亂甚深、廣博等音。世尊!常童子梵天向彼會眾,授此聲時,此外之會眾不聞此聲音。世尊!具足如是八支聲音者,被稱為梵音。
(19)世尊!爾時,三十三天之諸天,向常童子梵天如是言:『善哉!梵天!我等明白歡喜此,又依天主帝釋說彼世尊之八無等法,我等明白歡喜此。』
世尊!爾時,常童子梵天如是言天主帝釋:
『善哉!天主帝釋!我等欲聞彼世尊之八無等法。』
『然,大梵天!』
天主帝釋便向常童子梵天說示世尊之八無等法。
(20)『汝,大梵天如何思惟耶?世尊為眾生之幸福、眾生之安樂、對世間之憐愍,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樂之實踐;如是為眾生之幸福、眾生之安樂、對世間之憐愍,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樂之實踐,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21)彼世尊所善說之法是現見、即時、來見、誘導,有智者應自知。如是誘導之說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22)實依彼世尊善說:「此是善也。」善說:「此是不善也。」善說:「此是邪、此是正,此應親近、此不應親近,此是勝、劣,此是黑白調和。」如是善惡邪正、應親近、不應親近、勝、劣、黑、白調和法之教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23)彼世尊對弟子等實善說:「到涅槃之道,道與涅槃之結合。」實恰如殑伽河水與閻牟那河水之合流。彼世尊對弟子等實善說:「到涅槃之道,道與涅槃之結合。」如是到涅槃道之教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24)世尊實與有學、聖道者及漏盡之〔阿羅漢〕為友伴;世尊離開彼等,喜樂傾注一心而住,如是喜樂傾注一心,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25)彼世尊已得利養、已得名聞,其他[3]王族等在喜歡享用物質之期間,世尊離愛樂,唯攝取食物以滋〔身〕,如是離愛樂,唯攝取食物以滋〔身〕,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ᅟᅟ==[3] 「他之」原本有 maññe 另一本為 aññe,今依此。==
(26)世尊實如是語如是實行、實如是實如是語;如是,實如是語如是實行、實如是實行如是語,如此而得法隨法行,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27)世尊確實超越疑惑,脫離猶豫,正志已立,梵行圓滿;如是,超越疑惑,脫離猶豫,正志已立,梵行圓滿,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世尊!天主帝釋向彼常童子梵天,說示世尊之八無等法已。世尊!常童子梵天聞世尊之八無等法,歡喜、悅樂、喜悅、滿足。
(28)世尊!爾時,常童子梵天化作麤形相,成為有五髻之童子容貌,顯現於三十三天之諸天之前,彼昇虛空中,於虛空中結跏趺坐。世尊!恰如偉力之人於廣大平地敷座而坐,世尊!常童子梵天,昇虛空中,於虛空中結跏趺坐,如是告三十三天之諸天曰:
(29)『三十三天之諸天!汝等如何思惟耶?「世尊於何等長時間,為大智者耶?」
往昔,有稱為域主之王,此域主之王名為典尊,有婆羅門之帝師。又域主王有王子名為黎努;典尊婆羅門有童子名為護明。如是黎努王子與護明童子及六人剎帝利等八人為友。經過一些日夜,典尊婆羅門歿,典尊婆羅門歿時,域主王悲泣而如是言:
「嗚呼!我等備具五欲分,自耽於娛樂,一切之國事皆委託於典尊婆羅門,於此時,典尊婆羅門歿矣!」
如是言時,黎努王子告域主王言:
「父王!對典尊婆羅門之歿,勿如是過度悲泣;父王!典尊婆羅門有童子名護明,比其父更賢明,比其父更為聰明。凡彼父輔佐之國政,應由護明童子輔佐。」
「然也!王子!」
「實然,父王!」
(30)爾時,域主王告其他一臣曰:「然,汝往護明童子之處,至已,傳達護明童子;護明童子!汝有幸福[4],域主王召護明童子;域主王欲見護明童子。」
ᅟᅟ==[4] 「幸福」原文為 bhava 以中性譯之。==
彼臣應諾域主王言:「然,大王!」即往護明童子之處,至已,如是言護明童子曰:「護明童子!汝有幸福,域主王召護明童子;域主王欲見汝,護明童子。」
護明童子應諾彼臣言:「然,友!」即往域主王之處,至已,敬禮域主王,交換禮儀感銘之語後,卻坐一面。域主王對坐於一面之護明童子如是言:
「護明童子!汝輔佐我等,護明童子!汝勿拒絕其輔佐;我以汝父之地位立汝,我將令汝即典尊位也。」
護明童子答:「然,王!」而同意域主王。
(31)爾時,域主王令護明童子即典尊位,使立父之地位。即典尊位,繼立父地位之護明童子,父所輔佐之事情,皆輔佐之;父所不輔佐之事情,皆不輔佐;父所實行之業務,皆實行之;父所不實行之業務,皆不實行。於是,眾人向彼曰:「彼婆羅門實典尊也,彼婆羅門實大典尊也。」如是之故,生起對護明童子呼稱大典尊,大典尊。
(32)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往彼六人剎帝利之處,至已,如是言彼六人剎帝利曰:
「友,域主王年老、耆宿、耆耄,到達人生之高齡,誰能知其壽量耶?若域主王崩後,眾人必立黎努王子即位為王。汝等來,往黎努王子之處,至已,如是白黎努王子言:『我等是黎努王子之親愛、可意、情深之友伴,凡汝之幸福,亦我等之幸福,汝之不幸時,亦我等之不幸也。域主王年老、耆宿、耆耄,到達人生之高齡,誰能知其壽量?若域主王崩後,眾人必立黎努即位為王,汝若得王國,亦請以王國分與我等。』」
(33)剎帝利言:「然,友!」彼六人剎帝利亦同意於大典尊婆羅門,而往黎努王子之處,至已,如是言黎努王子言:
「我等是黎努王子之親愛、可意、情深之友伴,凡汝幸福時,亦我等之幸福,汝之不幸時,亦我等之不幸也。域主王年老、耆宿、耆耄,到達人生之高齡,誰能知其壽量?若域主王崩後,眾人必立黎努即位為王,汝若得王位,亦請將王國分與我等。」
「除汝等之外,何人於我王國,能增進其幸福安樂?若我得王國者,將王國分與汝等。」
(34)爾時,經過一些時日,域主王崩逝;於域主王崩逝時,則令黎努王子即位而立為王。繼承王位之黎努王,備具五欲分,耽於娛樂。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往彼六人剎帝利之處,至已,向六人剎帝利如斯言:
「汝等!域主王崩逝後,黎努王即位,則備具五欲分,耽於娛樂。汝等來!往黎努王之處,至已,對黎努王如是言:域主王崩逝,黎努王即位為王;汝記憶其約束〔之言〕耶?」
彼六人剎帝利同意大典尊婆羅門:「然,友!」而往黎努王之處,至已,如是言黎努王曰:
「域主王崩逝,黎努王即位為王,汝記憶其約束〔之言〕耶?」
「諸賢!我記憶其約束;然,誰能將此北方廣大、南方如車前部形之大地,正分為七分耶?」
「大王!除大典尊婆羅門以外,誰能為之!」
(35)爾時,黎努王召一臣而告曰:
「汝!往大典尊婆羅門之處,向大典尊婆羅門,言黎努王喚汝。」
彼臣應諾黎努王:「然,大王!」而往大典尊婆羅門之處,至已,如是言大典尊婆羅門曰:「卿!黎努王喚汝!」
大典尊婆羅門言:「然!友!」而往黎努王之處,至已,敬禮黎努王,交換親密禮儀之語後,卻坐一面。黎努王對坐於一面之大典尊曰:
「然,典尊請將北方廣大、南方如車前部形之大地,正分為七分。」
〔典尊婆羅門〕應諾黎努王:「然,大王!」即從北方廣大、南方如車前部形之大地,正分為七分;全部分為如車前部之形。
(36)其中央為黎努王之國。區分為:
迦陵伽國之旦多布囉城,阿濕沙迦國之褒[怡-台+(日/工)]那城,
阿槃提國之摩呬沙摩城,蘇尾羅國之勞嚕迦城,
毘提訶國之彌體羅城,鴦伽國之瞻波城,
迦尸國之波羅奈城,此等依典尊之區分。
爾時,彼等六人剎帝利各得自己之所得,成就所願而喜悅曰:「我等所欲之願望、希望,我等皆獲得矣。」
破冤梵授王 勝尊明愛王
黎努二持國 為七婆羅多
第二 誦品
(37)爾時,彼六人剎帝利往大典尊婆羅門之處,至已,如是言大典尊婆羅門曰:「典尊是黎努王之親愛、可意、情深之友,典尊對我等亦為親愛、可意、情深之友。典尊,汝亦應輔佐我等,典尊!汝勿拒絕輔佐我等。」
大典尊婆羅門同意彼等六人剎帝利言:「然,諸賢。」爾時,大典尊婆羅門輔佐登王位之七人剎帝王,又對七人富貴婆羅門及七百梵行終了者,教授咒文。
(38)而後,大典尊婆羅門如是名聲振揚。
「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見梵天,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與梵天對談、議論。」
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如是思惟:「我之名聲如是振揚:『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見梵天,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與梵天對談、議論。』然,我未曾見梵天,我未曾與梵天對談、議論。我聞耆宿婆羅門師中之師等,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言曾見梵天,與梵天對談、議論。然,我欲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
(39)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往黎努王之處,至已,如是言黎努王曰:「我名聲如是振揚:『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見梵天,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與梵天對談、議論。』然,我實未曾見梵天,實未曾與梵天對談、議論。我聞耆宿婆羅門師中之師等,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言曾見梵天,曾與梵天對談、議論。是故,我欲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除送飲食者外,任何人皆勿來近我。」
「典尊,汝行汝所思之行!」
(40)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到彼六人剎帝利處,至已,如是言六人剎帝利曰:「我之名聲如是振揚:『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見梵天,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與梵天對談、議論。』然,我未曾見梵天,未曾與梵天對談、議論。我聞耆宿婆羅門師中之師等,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言曾見梵天,曾與梵天對談、議論。是故,我欲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除送飲食者外,任何人勿來近我。」
「典尊!行汝所思之行!」
(41)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往七人富貴婆羅門及七百梵行終了者之處,至已,如是言七人富貴婆羅門及七百梵行終了者曰:「我之名聲如是振揚:『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見梵天,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與梵天對談、議論。』然,我未曾見梵天,未曾與梵天對談、議論。我聞耆宿婆羅門師中之師等,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言曾見梵天,曾與梵天對談、議論。是故,諸賢!應如所聞、如所記憶、詳細學習咒文、互相教咒文。我欲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除送飲食者之外,任何人勿來近我。」
「典尊!行汝所思之行!」
(42)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往同身分之彼四十夫人等處,至已,如是言同身分之彼四十夫人曰:
「我之名聲如是振揚:『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見梵天,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與梵天對談、議論。』然,我未曾見梵天,未曾與梵天對談、議論。我聞耆宿婆羅門師中之師等,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言曾見梵天,曾與梵天對談、議論。是故,我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除送飲食者外,任何人勿來近我。」
「典尊!行汝所思之行!」
(43)爾時,大典尊婆羅門,於域之東方令作新講堂,於雨期四箇月之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除送飲食者以外,任何人[5]勿來近彼。爾時,經過四箇月之後,大典尊婆羅門唯是失望興起苦惱之念。「雖然曾聞彼耆宿婆羅門師中之師等,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言曾見梵天,曾與梵天對談、議論。但我今實不見梵天,實無與梵天對談,無與梵天議論也。」
ᅟᅟ==[5] 於原本有 nāssuda 另一本作 nāssa 今從此。==
(44)爾時,常童子梵天,心知大典尊婆羅門心之所念,恰如力士之屈伸臂,迅速由梵界消失而現於大典尊婆羅門之面前。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因見彼未曾見之容貌,恐怖而身痺、戰慄。爾時戰慄、身痺、身毛豎立之大典尊婆羅門以偈如次問常童子梵天言:
「有美貌光輝 吉祥主何人
不知故問汝 我等何知汝」
「於梵界彼等 知我曰常童
一切天知我 典尊汝知我」
「牀座洗足水 熟蜜為梵天
奉供我問汝 汝亦與我物」
「典尊言供物 汝為我等受
為現法利益 為來世幸福
許允汝問故 凡欲者當問」
(45)爾時,大典尊婆羅門作如是思惟:常童子梵天准許我質問,向常童子梵天,應問現法之善利,或應問來世之善利耶?
爾時,大典尊婆羅門作如是思惟:我熟知現法之善利,他人亦向我問現法之善利;是故我當問常童子梵天來世之善利。
爾時,大典尊婆羅門,以偈問常童子梵天曰:
「我有疑之質問 無疑常童梵天
他人等亦欲知 故對此而詢問
應住於如何處 而修學何等行
是人是否可達 於不死之梵界」
「婆羅門於人間 捨離此等我執
成就心一境相 專心於悲禪定
脫去臭穢之行 遠離不淨之法
若住於此處者 而於此處修學
達不死之梵界」
(46)「梵天!我知捨離我執之法。有一類人捨棄任何大小財物,捨棄任何多寡親屬,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梵天!我知捨棄我執之法;梵天!我知心一境相;此時,是人得遠離住處,即:阿蘭若、樹林、山岳、洞窟、山洞、塚間、林藪、野外之藁堆。梵天!我知得此心一境相之法也。
我亦知專注悲解脫之法;此世,是人,令悲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亦然。即徧上下橫一切處,於一切有情之世界,悲心俱行,廣大無邊;令無冤無害心,徧滿而住。梵天!我知如是專注悲解脫之法。
梵天!然,我實不知汝所說之『臭穢。』」
「梵天於人間 何者為臭穢
不知此等故 賢者今汝語
依何之覆蔽 生類起臭穢
何塞障梵界 而墮於惡趣」
「忿怒與妄語 偽瞞及失信
貪婪與高慢 嫉妒及欲求
疑惑惱害他 貪欲及瞋恚
憍慢與愚癡 被此所縛繫
不得離臭穢 梵界被障塞
而墮於惡趣」
「我知汝說之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故,梵天!我願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典尊!行汝所思之行!」
(47)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往黎努王之處,至已,如是言黎努王曰:「大王!當尋求其他之帝師,以輔佐王之統治!我願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故;大王!我願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懇求國土主 我告黎努王
最早我不樂 帝師之官位
有關統治事 大王宜熟知」
「若不夠諸欲 我使汝滿足
有傷害汝者 即當使排除
國主汝軍師 於汝我是父
於我汝是子 典尊不捨我」
「於我之諸欲 無有所不足
又無任何人 來行加害我
以聞超人言 我不樂俗家」
「如何之超人 對汝語何事
汝聞彼言後 離棄我一切」
「我前行布薩 欲行犧牲時[6]
壇上燃炎火 而敷吉祥草
其時由梵界 常童梵天現
聞彼答我問 我不樂俗家」
「典尊汝所言 於我難致信
聞彼超人言 豈無他法行
我等必隨汝 汝是我等師
如清淨無垢 光輝琉璃珠
我等心清淨 遵守汝教誡」
ᅟᅟ==[6] 「欲行犧牲」原本為 yatthu-kāmassa 別本作 yiṭṭha-kāmassa 今依此。==
「典尊!汝若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者,我亦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處,即成為我等所趣之處也。」
(48)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往彼六人剎帝利處,至已,如是言〔彼等曰:〕「汝等當尋求其他之帝師,以輔佐汝等之統治;諸賢!我願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故。諸賢!我決定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爾時,六人剎帝利會集一面而思念:彼婆羅門是貪欲者,是故我等,今以財物誘大典尊婆羅門。
彼等往大典尊婆羅門之處,至已,如是言〔大典尊婆羅門曰:〕「於此等七王國,有甚多財產,故可隨汝所欲之量取之。」
「諸賢!因汝等我得甚多財產,其無用也;我願捨棄如是名譽,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諸賢!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49)爾時,彼六人剎帝利會集一面而思念:「彼婆羅門實愛好女人,是故我等,今依於女人以誘大典尊婆羅門。」
彼等往大典尊婆羅門之處,至已,如是言〔大典尊婆羅門曰:〕「於此等七王國,有甚多女人,故可隨汝所欲之女人伴去。」
「諸賢!我有同身分之四十夫人,其無用也。我皆捨離彼等女,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諸賢!是故,我願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50)「典尊!汝若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處,即成為我等所趣之處也。」
「汝捨離諸欲 執著他有情[7]
當具足堅固 發勤忍辱力
此道是正道 此是無上道
依善人正法 以生於梵界」
ᅟᅟ==[7] 「執著」原本有 ārabhavho 別本作 ārambho 依此。==
(51)「然者,典尊!汝待七年間,經過七年後,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處,即我等所趣之處也。」
「諸賢!七年間實是過長,我不能等待汝等七年間。誰知其壽量?未來無不行,智慧必當證,善根必須作,梵行應當修,生者無不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諸賢!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52)「然者,典尊!汝請待六年間……乃至……請待五年間……乃至……請待四年間……乃至……請待三年間……乃至……請待二年間……乃至……請待一年間。經過一年間,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處,即成為我等所趣之處也。」
(53)「諸賢!一年間實是過長,我不能等待汝等一年間。誰知其壽量?未來無不行,智慧必當證,善根必須作,梵行應當修,生者無不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諸賢!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然者,典尊!請汝待七箇月,經過七箇月,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處,即成為我等所趣之處也。」
(54)「諸賢!七箇月實是過長,我不能等待汝等七箇月。誰知其壽量?未來無不行,智慧必當證,善根必須作,梵行應當修,生者無不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諸賢!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然者,典尊!請汝待六箇月……乃至……請待五箇月……乃至……請待四箇月……乃至……請待三箇月……乃至……請待二箇月……乃至……請待一箇月……乃至……請待半箇月。經過半箇月,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處,即成為我等所趣之處也。」
(55)「諸賢!半箇月實是過長,我不能等待汝等半箇月。誰知其壽量?未來無不行,智慧必當證,善根必須作,梵行應當修,生者無不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諸賢!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然者,典尊!我等將統治王國之事,委屬王子或兄弟之間,可待七日。經過七日,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處,即成為我等所趣之處也。」
「諸賢!七日間不甚長,我可等待汝等七日間。」
(56)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往彼七人富貴婆羅門及七百梵行終了者之處,至已,如是言七人富貴婆羅門及七百梵行終了者曰:
「汝等宜尋求教授汝等咒文之其他軌範師。諸賢!我願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諸賢!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典尊!汝勿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出家者微力而所得少,婆羅門者有權力而所得多。」
「勿言出家者微力,所得少,婆羅門者有權力,所得多。諸賢!除了我以外有誰更有權力,更有所得耶?我今實是王中之王,是婆羅門之梵天,長者之天神也;我捨離此等一切,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諸賢!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典尊!汝若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處,即成為我等所趣之處也。」
(57)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到同身分之四十位夫人之處,至已,如是言同身分之四十位夫人曰:「汝等若願意者,可歸自家或親屬之家,或選他夫;我欲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汝是我等親族中之親族,又是我等夫中之夫也。典尊!汝若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處,即成為我等所趣之處也。」
(58)爾時,大典尊婆羅門經過七日,即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有七人剎帝利王、七人富貴婆羅門、七百梵行終了者、同身分之四十夫人、數千剎帝利、數千婆羅門、數千長者、婦人群集而來之甚多婦人等,皆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追隨出家者大典尊婆羅門之後。大典尊婆羅門被會眾圍繞而遊行村落,鄉鎮及都市之間,大典尊婆羅門,凡到村落、鄉鎮,皆成為王中之王,婆羅門之梵天,長者之天神也。同時,凡彼等人人打噴嚏或困躓,皆稱:「歸命大典尊婆羅門,歸命彼人師。」
(59)大典尊婆羅門以慈俱行,徧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亦然。即徧滿上下橫一切處,於一切有情界,以慈俱行廣大無邊,令無冤無害之心,徧滿而住。以悲俱行之心……乃至……以喜俱行之心……乃至……以捨俱行之心令徧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亦然。即徧滿上下橫一切處,於一切有情界,以捨俱行廣大無邊,令無冤無害之心,徧滿而住。於弟子等,示與梵天為友伴之道。
(60)爾時,凡十分了解大典尊婆羅門一切教之弟子,死後生於幸福之梵界。不十分了解一切教者,死後得〔生〕與他化自在天為友伴、或得與化樂天為友伴、或得與兜率天為友伴、或得與夜摩天為友伴、或得與三十三天為友伴、或得與四天王天為友伴也。雖得最低之身者,亦可得乾闥婆身。
此等一切善男子之出家,有效而不空費,具效果[8]及實果。』」
ᅟᅟ==[8] 「效果」原本有 sa-uddisā 別本作 sa-udrayā 依此。==
(61)〔五髻言:〕「世尊記憶〔此本生〕耶?」
〔世尊曰:〕「五髻!我記憶。其時我是大典尊婆羅門也。我為弟子示與梵天為友伴之道;然,五髻!此梵行非導厭離、離欲、滅、寂靜、神智力、正覺、涅槃之法,唯是生於梵界之法也。然,五髻!我之梵行,是導究竟厭離、離欲、滅、寂靜、神智力、正覺、涅槃之法也。此是八支聖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五髻!此梵行始正是導究竟之厭離、離欲、滅、寂靜、神智力、正覺、涅槃之法也。
(62)五髻!凡十分了解我一切法之弟子,得漏滅[9]而無漏於現世自己現證心解脫、慧解脫而住。非十分了解一切法者,或斷五下分結,不再還來此世界,成為化生者,於彼界得不還法於其處般涅槃。又非十分了解一切法者,或斷三結,更於次第滅貪、瞋、癡,成為斯陀含,一次還來此世,滅盡苦蘊。又非十分了解一切法者,或斷三結,成為須陀洹,離墮惡趣之法,必定到達正覺之位。五髻!此等一切善男子之出家,有效而不空費,具效果及實果也。」
ᅟᅟ==[9] 「漏」原本有 āsāvānaṁ 是 āsavānaṁ 之誤。==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乾闥婆子五髻,滿足、感謝世尊之所說,敬禮世尊,行圍繞之禮而去。
# 20
二〇 大會經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與五百大比丘眾皆是阿羅漢俱住釋迦族迦毘羅衛城之大林園。而十方世界之眾多諸天,為見世尊及比丘眾而集來。
(2)時,四淨居天曰:
「今彼世尊與五百大比丘眾皆是阿羅漢俱住釋迦族迦毘羅衛城之大林園。而十方世界之眾多諸天,為見世尊及比丘眾而集來。我等亦詣世尊之處,詣已,於世尊前,各各唱偈者如何?」
(3)如是,彼等諸天,猶如大力士之伸屈臂、屈伸臂之迅速,由淨居天沒形而現於世尊前。其時,彼等諸天,禮拜世尊,卻立一面。立於一面之一天神,實於世尊前如次唱偈:
大會此林園ᅟᅟ來集諸天族 吾等來法會ᅟᅟ見無能勝僧
其時,其他天神亦於世尊前,如次唱偈:
於此諸比丘ᅟᅟ心靜正精神 如御執手綱ᅟᅟ諸賢護諸根
其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亦唱偈:
斷除諸羈絆ᅟᅟ切斷各門閂 破城門柱石ᅟᅟ離欲而步遊
離垢成清淨ᅟᅟ具眼之彼等
如善馴壯象
復次,其他天神,於世尊前亦唱偈:
歸依於佛者ᅟᅟ皆無赴惡趣 若捨此人身ᅟᅟ當得生天身
(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曰:
「諸比丘!由十方世界,眾多諸天來會見世尊及諸比丘。誰亦有於遠昔之應供、等正覺者,為彼等世尊,有此等最高諸天之來集,猶如今日之為我。諸比丘!誰亦有於遙遠未來之應供、等正覺者,為彼等世尊,有此等最高之諸天當集來,猶如今日之為我。
諸比丘!我為汝等告諸天族之名,諸比丘!我為汝等宣說諸天族之名。諸比丘!我為汝等教示諸天族之名。諦聽,善憶念,我當告汝等。」
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唯然,世尊。」
世尊如次曰:
(5)我以偈推測ᅟᅟ有地之處所 彼等寄其處ᅟᅟ住於山窟者
確固心決定ᅟᅟ恰有豎毛髮 屈縮如獅子ᅟᅟ持守潔白心
清淨清明白ᅟᅟ迦毘羅林園 知有五百餘ᅟᅟ喜教諸弟子
教主告此言ᅟᅟ天族接近來 諸比丘彼等ᅟᅟ善為識認知
聽聞佛陀教ᅟᅟ彼等實誠心
(6)比丘當明白ᅟᅟ非人相識生 或者見為百ᅟᅟ然或見七萬
或者有人見ᅟᅟ非人之百千 或見無邊數ᅟᅟ有甚多方處
彼等知諸天ᅟᅟ具眼師說明 喜教弟子等ᅟᅟ立即告此曰
天族接近來ᅟᅟ諸比丘彼等 善為識認知ᅟᅟ我讚彼等詩
正次宣汝等
(7)迦毘羅夜叉ᅟᅟ其數正七千 具神通光明ᅟᅟ儼容有名聲
彼等喜進來ᅟᅟ比丘眾林園 雪山之夜叉ᅟᅟ六千有容色
各各皆不一ᅟᅟ具神通光明 儼容有名聲ᅟᅟ彼等喜進來
比丘眾林園ᅟᅟ娑多山夜叉 三千有容色ᅟᅟ各各皆不一
具神通光明ᅟᅟ儼容有名聲 彼等喜進來ᅟᅟ比丘眾林園
都合之夜叉ᅟᅟ有一萬六千 容色各各異ᅟᅟ具神通光明
儼容有名聲ᅟᅟ彼等喜進來
比丘眾林園
(8)毘波密夜叉ᅟᅟ五百有容色 各各皆不一ᅟᅟ具神通光明
儼容有名聲ᅟᅟ彼等喜進來 比丘眾林園ᅟᅟ百千多夜叉
完全奉事彼ᅟᅟ在於王舍城 彼金毘羅神ᅟᅟ亦集來林園
(9)而提頭賴吒ᅟᅟ持國天王者 乃支配東方ᅟᅟ諸乾闥婆長
有名聞大王ᅟᅟ彼有甚多子 皆因陀羅與ᅟᅟ別名有大力
具神通光明ᅟᅟ儼容有名聲 彼等喜進來ᅟᅟ比丘眾林園
復次毘樓勒ᅟᅟ增長天王即 支配彼南方ᅟᅟ諸鳩槃荼長
有名聞大王ᅟᅟ彼有甚多子 皆因陀羅及ᅟᅟ別名有大力
儼容有名聲ᅟᅟ彼等喜進來 比丘眾林園ᅟᅟ復次毘樓博
又廣目天王ᅟᅟ支配彼西方 實彼諸龍長ᅟᅟ有名聞大王
彼有甚多子ᅟᅟ皆因陀羅及 別名有大力ᅟᅟ具神通光明
儼容有名聲ᅟᅟ彼等喜進來 比丘眾林園ᅟᅟ復次俱毘羅
多聞天王者ᅟᅟ支配彼北方 彼實夜叉長ᅟᅟ有名聞大王
彼有甚多子ᅟᅟ皆因陀羅及 別名有大力ᅟᅟ具神通光明
儼然有名聲ᅟᅟ彼等喜進來 比丘眾林園ᅟᅟ於東方是提
頭賴吒天王ᅟᅟ於南方即是 毘樓勒天王ᅟᅟ於西方是毘
樓博叉天王ᅟᅟ於北方即是 俱毘羅天王ᅟᅟ此等四天王
徧照於四方ᅟᅟ立迦毘羅林
(10)彼等有幻偽ᅟᅟ有虛妄惡心 之部下跟來ᅟᅟ摩野屈典都
以及耶典都ᅟᅟ伊都質以及 伊都闍共俱ᅟᅟ旃陀那乃至
加摩世致者ᅟᅟ彼迦尼延豆 以及尼乾陀ᅟᅟ與彼波那墟
及嗚呼曼奴ᅟᅟ天御摩頭羅 以及乾闥婆ᅟᅟ支多羅斯那
那羅王以及ᅟᅟ闍尼沙乃至 珍浮樓以及ᅟᅟ修利婆折斯
般闍尸呵來ᅟᅟ此等他諸王 乾闍婆諸王ᅟᅟ亦歡喜進來
比丘眾林園
(11)時那陀瑟龍ᅟᅟ俱來毘舍離 以及怛叉迦ᅟᅟ及加毘羅攝
乃至波耶伽ᅟᅟ與親族共來 耶無那以及ᅟᅟ提頭賴吒之
名聲諸龍來ᅟᅟ乃至彼大龍 伊羅婆陀亦ᅟᅟ來集於林園
龍王速運去ᅟᅟ有淨眼有翼 天再生者鳥ᅟᅟ彼等從天空
飛來林園中ᅟᅟ美名金翅鳥 其時諸龍王ᅟᅟ無有何怖異
避難金翅鳥ᅟᅟ之安隱處者 是佛之所造ᅟᅟ互相呼愛語
諸龍金翅鳥ᅟᅟ歸依於佛陀
(12)因為金剛手ᅟᅟ而被打失敗 阿修羅住海ᅟᅟ婆三婆同胞
具神通名聲ᅟᅟ大怖畏迦羅 康奢阿修羅ᅟᅟ達那耶伽沙
與毘摩質多ᅟᅟ及蘇唧怛囉 乃至波羅陀ᅟᅟ以共那無夷
又稱毘慮遮ᅟᅟ跋黎子等百 合有力軍勢ᅟᅟ羅耶跋兜樓
諸賢者今集[1]
比丘眾林園
ᅟᅟ==[1] 原本有 bhaddan,西藏譯並高楠博士編巴利語講本的大會經,依據 bhadante 而譯為「諸賢!」==
(13)水地火風之ᅟᅟ諸天來到此 水天水天族ᅟᅟ蘇摩耶舍之
諸天具共為ᅟᅟ慈悲天一族 有名聲諸天ᅟᅟ於此等十之
十種天族者ᅟᅟ各各異容色 具神通光明ᅟᅟ儼然有名聲
彼等喜進來ᅟᅟ比丘眾林園
(14)鞞弩毘紐與ᅟᅟ舍伽利諸天 阿沙摩及其ᅟᅟ雙子之夜摩
月天諸侍者ᅟᅟ供奉月天來 日天諸侍者ᅟᅟ恭敬日天來
遲遲諸雲神ᅟᅟ來侍於諸星 婆籔天之主ᅟᅟ婆娑婆帝釋
名普仁達達ᅟᅟ亦群集到來 於此等十之ᅟᅟ十種天族者
各各異容色ᅟᅟ具神通光明 儼容有名聲ᅟᅟ彼等喜進來
比丘眾林園
(15)時諸沙哈夫ᅟᅟ天如是之來 如頂燃火焰[2]ᅟᅟ以乃阿栗吒
乃至櫨耶天ᅟᅟ麻華之風情 縛嚕拏天及ᅟᅟ遮婆陀暮天
以及阿周陀ᅟᅟ至阿尼輸天 輝斯禮耶來ᅟᅟ毘沙門伊灑
等亦雲集來ᅟᅟ於此等十之 十種天族者ᅟᅟ各各異容色
具神通光明ᅟᅟ儼容有名聲
彼等喜進來
比丘眾林園
ᅟᅟ==[2] 「火焰頂」jalam aggisikhā 西藏譯讀為 jala「水」從此 jalam aggi sikhā 成「水火之頂」。==
(16)沙摩那以及ᅟᅟ摩呵沙摩那 麼㝹沙乃至ᅟᅟ摩㝹疏多摩
乞陀波頭灑ᅟᅟ摩㝹波頭灑 時呵羅諸天ᅟᅟ穿著紅衣之
彼等魯毘達ᅟᅟ諸天具集來 有名聲諸神ᅟᅟ波羅迦摩呵
波羅迦亦來ᅟᅟ於此等十之 十種天族者ᅟᅟ各各異容色
具神通光明ᅟᅟ儼容有名聲 彼等喜進來ᅟᅟ比丘眾林園
(17)叔伽阿羅那ᅟᅟ伽羅摩以及 鞞摩尼沙來ᅟᅟ烏達提奇呵
鞞波羅微那ᅟᅟ之諸天始來 薩陀摩多及ᅟᅟ哈羅加奢與
有名彌沙來ᅟᅟ降雨於四方 波純提轟轟ᅟᅟ鳴火雷而來
於此等十之ᅟᅟ十種天族者 各各異容色ᅟᅟ具神通光明
儼容有名聲ᅟᅟ彼等喜進來
比丘眾林園
(18)差摩與兜率ᅟᅟ夜摩及伽沙 之有名聲者ᅟᅟ藍鞞以及主
藍婆天乃至ᅟᅟ火天之樹提 及阿灑瓦天ᅟᅟ化樂諸天來
又他化自在ᅟᅟ之諸天亦來 於此等十之ᅟᅟ十種天族者
各各異容色ᅟᅟ具神通光明 儼容有名聲ᅟᅟ彼等喜進來
比丘眾林園
(19)此等六十之ᅟᅟ天族群等者 各各異容色ᅟᅟ從名及種族
他等諸天共ᅟᅟ如斯言而來 令我等而見ᅟᅟ捨離生拔取
三毒之杭者ᅟᅟ已渡彼暴流 達於無漏者ᅟᅟ渡暴流如龍[3]
如月出黑闇
ᅟᅟ==[3] 龍(naga)西藏譯為「象」。==
(20)神通具足者ᅟᅟ之子善梵天 共婆羅末陀ᅟᅟ常童子底沙
會集來林園ᅟᅟ大梵千梵界 為王而君臨ᅟᅟ彼光輝具足
有怖畏體軀ᅟᅟ有名聲於此 各各有自在ᅟᅟ十自在者來
此等之正中ᅟᅟ哈利吒是受
圍繞而來臨
(21)因陀羅梵天ᅟᅟ以及相具來 彼等對諸天ᅟᅟ魔軍之進行
見康哈緩漫ᅟᅟ然縛之捕之 彼實愛欲縛[4]ᅟᅟ由四方被圍
誰無解放彼ᅟᅟ斯摩哈勢那 遣使康哈軍ᅟᅟ手打於地面
為令恐怖響ᅟᅟ猶如雨期雲 如電光雷鳴ᅟᅟ由此彼忿怒
退散不自制
ᅟᅟ==[4] 「彼」西藏譯為(Gotama 瞿曇)。==
(22)而知其一切ᅟᅟ具眼師說明 喜教弟子等ᅟᅟ立即告之曰
魔軍之進來ᅟᅟ汝等諸比丘 必知識彼等ᅟᅟ彼等聞佛教
自然而緊張ᅟᅟ由離愛欲人 彼魔自退卻ᅟᅟ令動一毛髮
即歸戰勝利ᅟᅟ越恐怖譽高 聞此彼眾生ᅟᅟ諸天共歡喜
# 21
二一 帝釋所問經
第一 誦品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摩揭陀王舍城東安巴產達婆羅門聚落之北毘陀山因陀娑羅窟。其時,天主帝釋生起渴仰,欲見世尊。
彼如是思惟:「今,世尊、應供、等正覺在何處耶?」而天主帝釋見世尊住摩揭陀王舍城東安巴產達婆羅門聚落之北毘陀山因陀娑羅窟。見已,彼言忉利諸天曰:
「諸天!彼世尊住摩揭陀王舍城東安巴產達婆羅門聚落之北毘陀山因陀娑羅窟。今我等為見世尊、應供、等正覺者,詣往如何?」
忉利諸天應諾天主帝釋:「唯然,卿。」
(2)復次,天主帝釋,言乾闥婆子般遮翼(五髻):「般遮翼!彼世尊住摩揭陀王舍城東安巴產達婆羅門聚落之北毘陀山因陀娑羅窟。般[A1]遮翼!今我等為見彼世尊、應供、等正覺者,詣往如何?」
ᅟᅟ==[A1] 遮【CB】,闍【南傳】==
〔般遮翼〕應諾帝釋:「唯然,卿」。乾闥婆子般遮翼即持麥魯瓦木之黃琴,加入天主帝釋之隨行。
如是,天主帝釋,受忉利天之圍繞,而乾闥婆子般遮翼隨其後,猶如力士之伸屈臂、屈伸臂之間,由忉利天沒其形,顯現於摩揭陀王舍城東安巴產達婆羅門聚落之北毘陀山。
(3)其時,由此諸天之神威,毘陀山甚是徧耀,安巴產達婆羅門聚落亦然。而四邊聚落之諸人如是言:
「毘陀山,今正在燃火、光焰上輝。何故毘陀山甚是徧耀,安巴產達婆羅門聚落亦然耶?」彼等恐懼而毛髮豎立。
(4)然,天主帝釋言乾闥婆子般遮翼曰:
「噢!般遮翼!想如來在行禪定、恬悅禪定之靜居,如我等者,似難接近。然汝先去怡悅世尊,而後我等為見世尊、應供、等正覺者而往詣如何?」
乾[A2]闥婆子般遮翼應諾天主帝釋:「唯然,卿。」即持麥魯瓦木之黃琴,詣因陀娑羅窟,詣已:「世尊在離我不過遠、不過近處,可聞我聲。」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乾闥婆子般遮翼彈麥魯瓦木之黃琴,綺於佛、法、聖者、愛樂而唱歌曰:
ᅟᅟ==[A2] 闥【CB】,[-]【南傳】==
(5)「跋陀如日耀ᅟᅟ禮拜耽浮樓 美女我歡喜ᅟᅟ因此汝得生
流汗遇清風ᅟᅟ苛渴得甘泉 如聖樂得法ᅟᅟ我愛汝天女
病患得良藥ᅟᅟ饑餓得美食 跋陀我之心ᅟᅟ思慮而恍惚
汝水使止息ᅟᅟ陽炎之苛熱 如象受煎迫ᅟᅟ我投汝懷抱
猶如華粉末ᅟᅟ浮遊冷蓮池 似象被深鉤ᅟᅟ槍刺難制伏
見汝之美奶ᅟᅟ令我心昏迷 不知止行術ᅟᅟ為汝泥沉思
我心昏醉變ᅟᅟ如魚吞鉤餌 永無救還回ᅟᅟ兩股美跋陀
美眸糾纏我ᅟᅟ玉手擁抱我 一心我願此ᅟᅟ波髮之美女
我迷戀不止ᅟᅟ似聖者供物 越來越盛行ᅟᅟ悉身嬌美女
我為如聖者ᅟᅟ善德悉汝共 其身結纏我ᅟᅟ奶身美麗捨
汝兄於此世ᅟᅟ為汝諸功德 我當結其果ᅟᅟ美女如日耀
釋迦牟尼佛ᅟᅟ由禪定一心 智慧及正念ᅟᅟ如求於常住
而我欲求汝ᅟᅟ然而牟尼佛 無上正覺者ᅟᅟ似甚恬悅樂
如是我亦然ᅟᅟ與汝契喜悅 忉利天帝釋ᅟᅟ垂賜御恩惠
跋陀爾我願ᅟᅟ如是嗚呼求 我戀強堅固ᅟᅟ賢慧汝天女
不久似花開ᅟᅟ如沙羅輝耀 我伏拜汝父ᅟᅟ彼女如斯美」
(6)歌已,世尊言乾闥婆子般遮翼曰:
「般遮翼!今汝之歌聲和於絃音,絃音和於歌聲,而歌聲不劣於絃音,絃音亦不劣於歌聲。原來綺於佛、法、聖者,愛樂而歌此,汝總有枯萎之時。」
「世尊!世尊初成正覺時,住鬱鞞羅尼連禪河岸之阿闍惒羅榕樹下。世尊!其時對於乾闥婆王浮耽樓。有如日輝耀之跋陀美女,我甚思戀。然彼女另有意中之男人,是御者摩兜麗子尸漢為之所思戀。我如何覓求,始能得彼女,即持此麥魯瓦木之黃琴,到乾闥婆王耽浮樓之宮居,到已,我彈麥魯瓦木之黃琴,綺於佛、法、聖者,愛樂而唱此歌:
(7)『跋陀如日耀ᅟᅟ禮拜耽浮樓 美女我歡喜ᅟᅟ因此汝得生
……乃至……
賢慧汝天女ᅟᅟ不久似花開 如沙羅輝耀ᅟᅟ我伏拜汝父
彼女如斯美』
如是歌已,如日耀之跋陀,對我曰:
『我未曾見彼世尊,唯在忉利天之善法堂歌舞時,曾聞世尊之功德。然,卿因讚歎世尊,今我等得相逢。』
然而其時雖未〔會見〕世尊,而後我等曾逢遇。」
(8)爾時,天主帝釋如是思惟:
「然,乾闥婆子般遮翼與世尊,又世尊與般遮翼互相致誼問候。」
如是,天主帝釋言乾闥婆子般遮翼曰:
「噢!般遮翼!汝為我向世尊言:『天主帝釋及宰相扈從俱,頂禮世尊之足。』」
乾闥婆子般遮翼應諾天主帝釋:「唯然,卿。」而白世尊言:
「天主帝釋及宰相扈從俱,頂禮世尊之足。」
「般遮翼!天主帝釋及宰相扈從俱安樂,神、人、阿修羅、龍、乾闥婆及有其他諸眾亦欲安樂幸福。」
如來對此上眾致意,天主帝釋問訊世尊而入因陀娑羅窟,頂禮世尊,卻立一面,忉利諸天及乾闥婆子般遮翼亦入因陀娑羅窟,禮拜世尊,卻立一面。
(9)其時,由此諸天之威神力,使坦坦不平、恢恢狹小蔭暗之因陀娑羅窟之窟內,大現光明。然,世尊告天主帝釋曰:
「帝釋汝之任務繁忙,來臨此處,甚是奇特,甚是稀有。」
「世尊!我長久以來,願詣見世尊,但我於忉利天,任務忙碌,無暇詣見世尊。唯世尊一時,住舍衛國松林精舍,其時,我欲見世尊而往詣舍衛國。
(10)時,巧逢世尊坐住三昧,而毘沙門天后芬奢提合掌恭敬,侍奉世尊。然我言芬奢提:『夫人!為我稟上世尊,天主帝釋及宰相扈從俱,頂禮世尊之足。』
如是言時,芬奢提言我曰:『世尊在靜居中,今卿欲見世尊,乃非時也。』
『然者,夫人,世尊從彼三昧起時,代為稟告我言:天主帝釋及宰相扈從俱,頂禮世尊之足。』」
「世尊!想彼夫人,曾為我稟告世尊,世尊尚憶念其辭。」「天主!彼夫人曾言我,我憶念其辭。然我由卿之車輪音聲,而從彼三昧起。」
(11)「世尊!有比我等先生於忉利天之諸天,向彼等我聞知:『如來、應供、等正覺者之出現於世,天眾增加而阿修羅減少。』然我親自見此:如來、應供、等正覺者之出現於世,天眾增加而阿修羅減少。世尊!於此迦毘羅城,有信仰佛、法、僧之戒具足者,瞿毘釋女。皆捨棄女心而起丈夫心,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界,為忉利天伴,成為我等之公子。而於此處可知此天子瞿波。然,更有三比丘,於世尊之處修梵行,而生於低位之乾闥婆。彼等唯有享受五欲之快樂,來我等之處,供御奉事。
我等之處,供御奉事之彼等,被天子瞿婆咎責言:『卿等未曾聽聞世尊之法乎!汝等之面向於何處耶?我雖為女身,尚信佛、法、僧而戒具足,捨棄女心而起丈夫心,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界,為忉利天伴,成為天主帝釋之公子,而於此處,知我是天子瞿婆。然而卿等,於世尊之處修梵行,卻生於低位之乾闥婆,見同修梵行,卻生於低位之乾闥婆,此愚癡是我等所見者乎?』世尊!天子瞿婆所咎責彼等二人之中,既〔一人〕得念,生於梵輔天之位,有一人還住於其他之欲樂。」
(12)「我乃具眼者 之優婆夷也 名稱為瞿毘 淨信佛與法
喜歡事僧伽 我於彼佛法 善巧隨行故 得生忉利天
今為帝釋子 有大威力光 知我是瞿波 前世為比丘
今成乾闥婆 我見住者等 同於前世時 皆瞿曇弟子
在家甚忙碌 真誠奉事彼 不受世尊法 彼等之顏面
向於何處耶 具眼之正覺 當知法是身 我等唯種種
奉事彼卿等 善聽聖妙說 得生忉利天 今為帝釋子
有大威力光 奉事彼聖尊 修無上梵行 而生低位者
卿等世錯誤 同是聞正法 而生低位者 我等見癡事
彼生乾闥婆 而來事諸天 我此在家者 汝見斯高位
我之女人身 今為丈夫天 為神得快樂 受瞿曇弟子
瞿波所責結 彼等忍醜惱 『我等為離欲 勞力發精進
以為自己身』 二祗之精進 憶念瞿曇道 於此心清淨
見欲之罪過 彼破縛象繩 安全而逃出 難勝魔繫縛
得斷欲絆索 超忉利諸天 帝釋與梵天 居於善法堂
捨愛染塵欲 捨彼之丈夫 行超其會眾 見天主帝釋
於諸天眾中 因此起焦慮 『如是此低位 彼等之生身
超忉利諸天』 聞此之瞿波 受之倍焦慮 白帝釋天言
『知釋迦牟尼 佛於人間世 善於克服欲 因其弟子等
捨念而轉世 彼等佛弟子 由我得斯念 其中之一人
尚為乾闥婆 其生之止盡 然隨正覺者 自性難決定
二祗盡五欲 於神起焦慮 開光明正法 有此之因何
弟子誰不疑 斷惑超暴流 佛聖者人王 我等奉歸命』
世尊之正法 於此登覺悟 二祗梵輔天 彼等得高位
世尊我等亦 應至得斯法 若許願請問」
(13)爾時,世尊如是思惟:「此帝釋實是長時清淨無垢,彼不論問我如何事,皆有重要意義而非徒然。又問而對所答之旨趣,彼立即領解。」
如是,世尊為天主帝釋宣說此偈:
「心中欲何事
帝釋可問我
為卿之所問
我當一一斷」
第二 誦品
(1)時允許之天主帝釋,又問世尊曰:
「然,世尊!因如何之結縛,天、人、阿修羅、乾闥婆及其他諸眾,彼等雖如是念:『我等無恚心、無刑罰、無對敵、無瞋心而過日。』然而是恚心、刑罰、對敵而過日。」
天主帝釋先向世尊如是問。世尊答彼曰:
「然,帝釋!天、人、阿修羅、龍、乾闥婆及其他諸眾,皆有嫉、慳、結。彼等雖以為:『我等無恚心、無刑罰、無對敵、無瞋心而過日。』然而是恚心、刑罰、對敵、瞋心而過日。」
世尊如是答覆天主帝釋。心恬適之天主帝釋,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而曰:「善哉!世尊,善哉!善逝。聞世尊之解答,斷疑惑而滅猶豫矣。」
(2)如是,天主帝釋,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更問曰:
「然,世尊!嫉與慳是以何為緣,由何而起,由何而生,以何為源耶?」
「帝釋!嫉與慳是以愛憎為緣,由愛憎而起,由愛憎而生,以愛憎為源。有愛憎時,即有嫉與慳,愛憎滅時,即嫉與慳滅。」
「然,世尊!愛憎是以何為緣,由何而起,由何而生,以何為源耶?何有時,愛憎有,何滅時,愛憎滅耶?」
「帝釋!愛憎以欲為緣,由欲而起,由欲而生,以欲為源,欲有時,愛憎有,欲滅時,愛憎滅。」
「然,世尊!欲以何緣,由何而起,由何而生,以何為源耶?何有時,欲有,何滅時,欲滅耶?」
「帝釋!欲以尋為緣,由尋而起,由尋而生,以尋為源,尋有時,欲有,尋滅時,即欲滅。」
「然,世尊!尋以何為緣,由何而起,由何而生,以何為源耶?何有時,尋有,何滅時,尋滅耶?」
「帝釋!尋以妄想諸支為緣,由妄想諸支而起,由妄想諸支而生,以妄想諸支為源。妄想諸支有時,尋有,妄想諸支滅時,尋滅。」
(3)「然,世尊!善滅妄想諸支而得至道之比丘,依何而行耶?」
「帝釋!我說喜有可親近及不可親近之二者:我說憂有可親近及不可親近之二者;我說捨有可親近及不可親近之二者。帝釋!言:『我說喜有可親近及不可親近之二者。』乃由何而如是言耶?於此,覺得『我親近此喜,惡法增長而善法減少者。』如是之喜即不可親近。又於此,覺得『我親近此喜,惡法減少,善法增長者。』如是之喜即可親近。於此中有有尋、伺及無尋、伺者,無尋、伺者為殊勝。
帝釋!是故言:『我說喜有可親近及不可親近之二者。』
帝釋!今言:『我說憂有可親近及不可親近之二者。』乃由何而如是言耶?於此,覺得『我親近此憂,惡法增長而善法減少者。』如是之憂即不可親近。又於此,覺得『我親近此憂,惡法減少而善法增長者。』如是之憂即可親近。於此中有有尋、伺及無尋、伺者,無尋、伺者為殊勝。
帝釋!是故言:『我說憂有可親近及不可親近之二者。』
帝釋!今言:『我說捨有可親近及不可親近之二者。』乃由何而如是言耶?於此,覺得『我親近此捨,惡法增長而善法減少者。』如是之捨即不可親近。又於此,覺得『我所親近之捨,惡法減少而善法增長者。』如是之捨即可親近。於此中有有尋、伺及無尋、伺者,無尋、伺者為殊勝。
帝釋!是故言:『我說捨有可親近及不可親近之二者。』
帝釋!善滅妄想諸支而得至道之比丘,依此而行也。」
世尊如是答覆天主帝釋,心恬適之天主帝釋,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而曰:「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聞世尊之解答,於此,斷疑惑而滅猶豫矣。」
(4)天主帝釋,如是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而更問曰:
「然,世尊!得波羅提木叉律儀之比丘,依何而行耶?」
「帝釋!我說身業有可親近及不可親近之二者;我說口業有可親近及不可親近之二者;我說意業有親近及不可親近之二者。
帝釋!今言:『我說身業有可親近及不可親近之二者。』乃由何而如是言耶?於此,覺得『我親近此身業,惡法增長而善法減少者。』如是之身業即不可親近。又於此,覺得『我親近此身業,惡法減少而善法增長者。』如是之身業即可親近。
帝釋!是故言:『我說身業有可親近及不可親近之二者。』
帝釋!今言:『我說口業有可親近及不可親近之二者。』乃由何而如是言耶?於此,覺得『我親近此口業,惡法增長而善法減少者。』如是之口業即不可親近。又於此,覺得『我親近此口業,惡法減少而善法增長者。』如是之口業即可親近。
帝釋!是故言:『我說口業有可親近及不可親近之二者。』
帝釋!今言:『我說徧尋有可親近及不可親近二者。』乃由何而如是言耶?於此,覺得『我親近此徧尋(徧求),惡法增長而善法減少者。』如是之徧尋即不可親近。又於此,覺得『我親近此徧尋,惡法減少而善法增長者。』如是之徧尋即可親近。
帝釋!是故言:『我說徧尋有可親近及不可親近之二者。』
帝釋!得波羅提木叉律儀之比丘。乃依此而行也。」
世尊如是答覆天主帝釋,心恬適之天主帝釋,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而曰:「善哉!世尊,善哉!善逝。我聞世尊之解答,於此,斷疑惑滅猶豫矣。」
(5)天主帝釋如是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而更問曰:
「然,世尊!得諸根律儀之比丘,乃依何而行耶?」
「帝釋!我說以眼知色有可親近及不可親近之二者。帝釋!以耳知聲……乃至……帝釋!以鼻知香……乃至……帝釋!以舌知味……乃至……帝釋!以身知觸……乃至……帝釋!以意知法有可親近及不可親之二者。」
聞如是之天主帝釋白世尊言:
「今由世尊對此之略說,我如是知其廣義。世尊!以眼知色,如親近之,惡法增長而善法減少者,以眼所知之斯色乃不可親近。又世尊!以眼知色,如親近之,惡法減少而善法增長者,以眼所知斯色乃可親近。又世尊!以耳知聲……乃至……以鼻知香……乃至……以舌知味……乃至……以身知知觸……乃至……以意知法,如親近之,惡法增長而善法減少者,以意所知斯法乃不可親近。又世尊!以意知法,如親近之,惡法減少而善法增長者,以意所知斯法乃可親近。
今由世尊之略說,我廣知其義。於此,聞世尊之解答,我已斷疑惑滅猶豫。」
(6)如是,天主帝釋,歡喜世尊之所說而更問曰:
「然,世尊!凡沙門、婆羅門,對其信念、戒行、欲求、意趣為同一耶?」
「帝釋!非然。凡沙門、婆羅門,對其信念、戒行、欲求、意趣為非同一。」
「世尊!如何沙門、婆羅門,對其信念、戒行、欲求、意趣為非同一耶?」
「然,帝釋!世間之體,實是種種而非一,由此種種非一之體〔而成〕世間,有情依據任何之體,皆固執決定『此始真實,其他是虛偽。』是故,沙門、婆羅門,對其信念、戒行、欲求、意趣為非同一。」
「然,世尊!凡沙門、婆羅門,對其依憑、安穩、梵行、滅度是為究竟耶?」
「然,帝釋!凡沙門、婆羅門,對其依憑、安穩、梵行、滅度為非究竟。」
「世尊!如何凡沙門、婆羅門,對其依憑、安穩、梵行、滅度為非究竟耶?」
「然,帝釋!唯斷欲解脫之沙門,對其依憑、安穩、梵行、滅度為究竟。是故,非一切沙門、婆羅門、對其依憑、安穩、梵行、滅度皆究竟。」
世尊如是答覆天主帝釋,心恬適之天主帝釋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而曰:「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聞世尊解答,於此已斷疑惑滅猶豫。」
(7)天主帝釋,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更問曰:
「世尊!愛欲是病、是腫瘤、是箭。愛欲牽引人以致有彼此之生,是故人有高低種種不同之果報。世尊!我聞外道及其他沙門、婆羅門,皆不得要領,長久以來此等之問,由世尊我始得明瞭。今,我疑惑之箭,世尊為我拔除矣。」
「帝釋!汝曾以此等問其他之沙門、婆羅門耶?」
「世尊!我曾以此等問其他之沙門、婆羅門。」
「然者,帝釋!卿如無障礙,可說彼等如何答卿耶?」
「世尊!我在世尊、或如〔世尊〕之前,應無任何障礙。」
「帝釋!然者,宜說之。」
「世尊!我往詣遠離〔民間〕坐臥阿蘭若之沙門、婆羅門處,至已,以此詢問彼等,但彼等不明白,反問:『尊者是誰耶?』我答彼等:『我是天主帝釋。』彼等更問:『帝釋為何事來此處耶?』我為請教所聞所習之法,彼等雀躍歡喜曰:『我等見天主帝釋,來請問我等而為之解答。』然,彼等則以我為弟子,但我實非彼等之弟子。今,我是世尊之弟子,已成為預流不墮惡趣,決定向正覺也。」
「帝釋!卿以前曾證得如是歡喜耶?」
「世尊!以前我曾證得如是之歡喜。」
「然,帝釋!卿如何證得如是之歡喜耶?」
「世尊!以前諸天與阿修羅之戰鬥,然其戰鬥,諸天勝利而阿修羅敗破。戰勝已我如是思惟:『今諸天不唯天界之精華,亦享受阿修羅所俱之精華。』然,世尊!我得歡喜是依據刀杖,而非依於厭離、離欲、滅盡、寂靜、神通、正覺、涅槃也。然,聞世尊之法,我得此歡喜,非依據刀杖,而依一向遠離、離欲、滅盡、寂靜、神通、正覺、涅槃也。」
(8)「帝釋!卿思惟如何果報,而言證得如是之歡喜耶?」
「世尊!我思惟六種果報,而證得如是之歡喜。曰:
於此天之我 自己更得生 如是世尊知
世尊!我思惟此第一之果報而證得如是歡喜。曰:
捨非人之生 我由天轉歿 自己心欣求 入胎而不迷
世尊!我思惟此第二之果報而證得如是歡喜。曰:
所問住不迷 得喜過日我 唯於慧念住
世尊!我思惟此第三之果報而證得如是歡喜。曰:
正行住之我 正覺智慧具 我住此歸寂
世尊!我思惟此第四之果報而證得如是歡喜。曰:
然捨人之生 我由人轉歿 成生天上界 再成為天神
世尊!我思惟此第五之果報而證得如是歡喜。曰:
天神甚殊勝 有名色究竟 此身最後住
世尊!我思惟此第六之果報而證得如是歡喜。
世尊!我思惟此六種之果報,證得如是之歡喜。 ^p0ooju
曰:
(9)我唯疑猶豫 不得隨所欲 長久迷彷徨 尋求訪如來
彼等蘭若住 我訪彼沙門 彼當是覺人 思而往親近
『何者是有得 何者為有失』 如是問彼等 彼為不知道
來者是帝釋 我知彼等問 『如何卿帝釋 而來於此處』
我聞法所習 傾耳諦聽教 彼皆喜此言 『我見彼帝釋』
時我尋訪佛 以斷疑猶豫 而奉正等覺 此身無怖畏
佛陀無比親 折除愛欲箭 無等大雄佛 我此頂禮彼
我等彼諸天 俱應禮梵天 今皆向世尊 我等誠頂禮
彼佛正覺者 尊師無上士 天看此世中 無有能比者」
(10)爾時,天主帝釋言乾闥婆般遮翼曰:
「噢,般遮翼,汝令世尊怡悅,對我裨益甚多。汝令世尊怡悅已,我等詣見世尊、應供、等正覺者。我是父親,使汝為乾闥婆王,而汝憧憬者,耀如日之跋陀與汝。」
爾時,天主帝釋,以手三次觸地而白曰:
「歸命彼世尊、應供等正覺
歸命彼世尊、應供等正覺
歸命彼世尊、應供等正覺」
然,宣說此已,天主帝釋得清淨無垢之法眼,證知:「凡是集法者,皆是滅法也。」而其餘之八萬諸天亦然。 ^6xqnnu
如是天主帝釋之請問,世尊解答此,是故此宣說,名為「帝釋所問經。」
# 22
二二 大念處經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拘樓國,名劍磨瑟曇之拘樓人市鎮。於其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諾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
「諸比丘!為眾生之清淨,為度憂悲,為滅苦惱,為得真理,為證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處。
如何為四念處,諸比丘!比丘於此,於身觀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捨離世間之欲貪、苦惱,——於受觀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捨離世間之欲貪、苦惱,——於心觀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捨離世間之欲貪、苦惱,——於法觀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捨離世間之欲貪、苦惱。
(2)然,諸比丘!比丘如何於身觀身而住耶?
諸比丘!於此,比丘往森林,往樹下,往空閒處而結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現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長入息,而知:『我在長入息。』又長出息者,知:『我在長出息。』又短入息,知:『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知:『我在短出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入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出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入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出息。』
諸比丘!恰如熟練之轆轤匠或轆驢之弟子,或長轉(轆轤)者,知:『我在長轉。』或短者,知:『我在短轉。』諸比丘!比丘如是在長入息者,知:『我在長入息。』或長出息者,知:『我在長出息。』短入息者,知:『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知:『我在短出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入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出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入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出息。』
如是,或於內身之觀身而住;又於外身之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觀身而住。或於身,觀生法而住;又於身,觀滅法而住;又於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對於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世間之任何物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是,於身觀身而住。
(3)復次,諸比丘!比丘於行者,知:『我在行。』又於住者,知:『我在住。』於坐者,知:『我在坐。』於臥者,知:『我在臥。』又此身置於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知之。
如是,或於內身,觀身而住;於外身,觀身而住;又於內外身,觀身而住。或於身,觀生法而住;於身,觀滅法而住;又於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而住。諸比丘!比丘如是,於身觀身而住。
(4)復次,諸比丘!比丘不論行往歸來,亦由於正智而作;彼觀前、顧後,亦由於正智而作;彼於屈、於伸,亦由正智而作;彼於著僧伽梨(袈裟)衣、鉢,亦由於正智而作;彼於食、飲、咀嚼、嘗味亦由於正智而作;彼於大、小便,亦由於正智而作;彼於行、住、坐、臥、醒、語、默,亦由於正智而作。
如是,或於內身,觀身而住;於外身,觀身而住;又於內外身,觀身而住。或於身,觀生法而住;於身,觀滅法而住;又於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而住。諸比丘!比丘如是,於身觀身而住。
(5)復次,諸比丘!比丘於皮覆包充滿種種不淨物之此身,觀察此身,上至頭髮,下至蹠底,知:『於此身有髮、髦、爪、齒、皮、肉、筋、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腸、腸間膜、胃、排泄物、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淋巴液、唾液、粘液、關節液、尿。』諸比丘!猶如兩口之袋,填進種種穀物,即:稻、粳、綠豆、豆顆、胡麻、糙米,具眼者開解之,得觀察:『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綠豆、此是豆顆、此是胡麻、此是糙米。』諸比丘!如是比丘於皮覆包充滿種種不淨物之此身,觀察上至頭髮,下至蹠底,〔知〕:『於此身有髮、髦、爪、齒、皮、肉、筋、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腸、腸間膜、胃、排泄物、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淋巴液、唾液、粘液、關節液、尿。』
如是,或於內身,觀身而住;於外身,觀身而住;又於內外身,觀身而住。或於身,觀生法而住;於身,觀滅法而住;又於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於身觀身而住。
(6)復次,諸比丘!比丘從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觀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諸比丘!猶如熟練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之殺牛,於四衢道,片片分解已猶如坐,諸比丘!如是比丘!從界、如存在、如志向而觀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如是,或於內身,觀身而住;於外身,觀身而住;又於內外身,觀身而住。或於身,觀生法而住;於身,觀滅法而住;又於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於身觀身而住。
(7)復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棄於塚間之死屍,死後經一日二日乃至三日,膨脹成為青黑、腐爛,彼注視此身,〔知〕:『此身不脫如是法(性質),而成為如是者。』
如是,或於內身,觀身而住;於外身,觀身而住;又於內外身,觀身而住。或於身,觀生法而住;於身,觀滅法而住;又於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於身觀身而住。
(8)復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棄於塚間之死屍,被鳥所啄、或鷹所啄、或鷲所啄、或犬所喰、或豺所喰,乃至各種生類之所喰。彼注視此身,〔知〕:『此身不脫如是法,而成為如是者。』
如是,或於內身,觀身而住;於外身,觀身而住;又於內外身,觀身而住。或於身,觀生法而住;於身,觀滅法而住;又於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於身觀身而住。
(9)復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棄塚間之死屍,由於具有血肉而筋連結於骸骨……乃至……無肉之附著血而筋連結骸骨……乃至……無血、肉,唯筋連結骸骨……乃至……〔關節〕解散,手骨於此處,足骨於彼處,髁骨於此處,腿骨於彼處,盤骨於此處,背骨於彼處,頭蓋骨在彼處,骸骨散在四方八面。彼注視此身,〔知〕:『此身不脫如是法,而成為如此者。』
如是,或於內身,觀身而住;於外身,觀身而住;又於內外身,觀身而住。或於身,觀生法而住,於身,觀滅法而住;又於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於身觀身而住。
(10)復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棄塚間之死屍,初如螺色之白骨……乃至……經過一年,骸骨堆高……乃至……骸骨粉碎敗壞,彼注視此身,〔知〕:『此身不脫如是法,而成為如此者。』
如是,或於內身,觀身而住;於外身,觀身而住;又於內外身,觀身而住。或於身,觀生法而住;於身,觀滅法而住;又於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於身觀身而住。
(11)然,諸比丘!如何比丘於受觀受而住耶?
諸比丘!比丘於此,若在感樂受,知:『我在感樂受。』在感苦受者,知:『我在感苦受。』在感不苦不樂受者,知:『我在感不苦不樂受。』若在感肉體之樂受者,知:『我在感肉體之樂受。』又在感精神之樂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樂受。』或在感肉體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肉體之苦受。』又在感精神之苦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苦受。』或在感肉體之不苦不樂受者,知:『我在感肉體之不苦不樂受。』又在感精神之不苦不樂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不苦不樂受。』
如是,或於內受,觀受而住;於外受,觀受而住;又於內外受,觀受而住。或於受,觀生法而住;於受,觀滅法而住;又於受,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受』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於受觀受而住。
(12)然,諸比丘!比丘如何於心觀心耶?
於此,諸比丘!
1比丘心貪者,知:『心貪。』
又心,離貪者,知:『心離貪。』
2又心,瞋者,知:『心瞋。』
又心,離瞋者,知:『心離瞋。』
3又心,癡者,知:『心癡。』
又心,離癡者,知:『心離癡。』
4又心,集中者,知:『心集中。』
又心,散亂者,知:『心散亂。』
5又心,廣大者,知:『心廣大。』
又心,狹小者,知:『心狹小。』
6又心,有上者,知:『心有上。』
又心,無上者,知:『心無上。』
7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
又心,無定者,知:『心無定。』
8又心,解脫者,知:『心解脫。』
又心,未解脫者,知:『心未解脫。』 ^vpskc3
如是,或於心,觀心而住;又於外心,觀心而住;又於內外心,觀心而住。或於心,觀生法而住;於心,觀滅法而住;又於心,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心』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於心觀心而住。
(13)然,諸比丘!比丘如何於法觀法而住耶?
於此,諸比丘!比丘於法即五蓋,觀法而住。
又諸比丘!比丘如何於法即五蓋,觀法而住耶?
於此,諸比丘!比丘或於內貪欲存在者,知:『我於內貪欲存在。』於內貪欲不存在者,知:『於我內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貪欲生起,知已生之貪欲滅盡,又知已滅盡之貪欲,於未來不再生起。
或於內瞋恚存在者,知:『於我內瞋恚存在。』於內瞋恚不存在者,知:『於我內瞋恚不存在。』知未生之瞋恚生起,又知已生之瞋恚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瞋恚,於未來不再生起。
或於內睡眠(愚鈍)存在,知:『於我內睡眠存在。』或於內睡眠不存在,知:『於我內睡眠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睡眠生起,又知已生之睡眠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睡眠,於未來不再生起。
或於內[A1]掉悔存在,知:『於我內[A2]掉悔存在。』或於內[A3]掉悔不存在,知:『於我內[A4]掉悔不存在。』而知未生之[A5]掉悔生起,又知已生之[A6]掉悔滅盡,又知已滅盡之[A7]掉悔,於未來不再生起。
ᅟᅟ==[A1] 掉【CB】,悼【南傳】==
ᅟᅟ==[A2] 掉【CB】,悼【南傳】==
ᅟᅟ==[A3] 掉【CB】,悼【南傳】==
ᅟᅟ==[A4] 掉【CB】,悼【南傳】==
ᅟᅟ==[A5] 掉【CB】,悼【南傳】==
ᅟᅟ==[A6] 掉【CB】,悼【南傳】==
ᅟᅟ==[A7] 掉【CB】,悼【南傳】==
或於內疑惑存在者,知:『於我內疑惑存在。』於內疑惑不存在者,知:『於我內疑惑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疑惑生起,知已生之疑惑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疑惑,於未來不再生起。
如是,或於內法,觀法而住;又於外法,觀法而住;又於內外法,觀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法而住;又於法,觀滅法而住;又於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即於五蓋法,觀法而住。
(14)復次,諸比丘!比丘即於五取蘊法,觀法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即於五取蘊法,觀法而住耶?
於此,諸比丘!比丘〔知〕:『如是色,如是色之生起,如是色之滅盡——如是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滅盡——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滅盡——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滅盡——如是識,如是識之生起,如是識之滅盡。』
如是,或於內法,觀法而住;又於外法,觀法而住;又於內外法,觀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法而住;又於法,觀滅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即於五取蘊法,觀法而住。
(15)復次,諸比丘!比丘即於六內外處法,觀法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於六內外處法,觀法而住耶?
於此,諸比丘!比丘知眼,知色,知緣其二者生結。而知未生之結生起,又知已生之結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於未來不再生起。又知耳,知聲…乃至…知鼻,知香…乃至…知舌,知味…乃至…知身,知觸…乃至…知意,知法,知緣其二者生結。而知未生之結生起,又知已生之結滅盡,知已滅盡之結,於未來不再生起。
如是,或於內法,觀法而住;於外法,觀法而住;於內外法,觀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法而住;或於法,觀滅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比丘如是,於法觀法而住。
(16)復次,諸比丘!比丘即於七覺法,觀法而住。然,諸比丘!比丘如何即於七覺法,觀法而住耶?
於此,諸比丘!比丘或於內念覺支存在者,知:『於我內念覺支存在。』或於內念覺支不存在者,知:『於我內念覺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念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念覺支修習成就。
或於內擇法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於內精進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於內喜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於內息(輕安)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於內定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於內捨覺支存在者,知:『於內捨覺支存在。』或於內捨覺支不存在者,知:『於我內捨覺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捨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捨覺支修習成就。
如是,或於內法,觀法而住;又於外法,觀法而住;又於內外法,觀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法而住;又於法,觀滅法而住;又於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即於七覺支法,觀法而住。
(17)復次,諸比丘!比丘即於四聖諦法,觀法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即於四聖諦法,觀法而住耶?
於此,諸比丘!比丘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之集。』如實知:『此是苦之滅。』如實知:『此是到苦滅之道。』
(18)然,諸比丘!苦諦者何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1]死是苦,憂、悲、苦、惱、悶是苦,求不得是苦,約略言之,五取蘊是苦。
ᅟᅟ==[1] 「病是苦,」vyādhi pi dukkhā 於定本有〔〕括弧之記號。中部經典之分別聖諦經(saccavibhan ga sutta)無此句,出在相應部經典之轉法輪品第二(Dhammacakkappavattanavaggo-dutiyo)想此句,應是由轉法輪品取來,加添在此經。==
復次,諸比丘!生者何耶?於到處之生類中,有諸眾生之生、出產、入胎、轉生、諸蘊之顯現,〔內外〕諸處之攝受,諸比丘!此名為『生。』
復次,諸比丘!老者何耶?於到處之生類中,有諸眾生之年老、老耄、齒落、頭髮白、皺紋皮膚、壽命短縮、諸根熟衰,諸比丘!此名為『老。』
復次,諸比丘!死者何耶?於到處之生類中,有諸眾生之消失、散滅、破壞、滅亡、消滅、死歿、命終、諸蘊之破壞、死屍之放棄,諸比丘!此名為『死。』 ^4gbuy8
復次,諸比丘!憂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惱、憂、愁、慼、內憂、內愴,諸比丘!此名為『憂。』
復次,諸比丘!悲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惱、嘆、悲、嘆息、悲哀、悲歎、悲痛,諸比丘!此名為『悲。』
復次,諸比丘!苦者何耶?諸比丘!關於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諸比丘!此名為『苦。』
復次,諸比丘!惱者何耶?諸比丘!關於心之苦痛,於心不快,由意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諸比丘!此名為『惱。』
復次,諸比丘!悶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惱,失望、沮喪、氣餒、愁悶,諸比丘!此名為『悶。』
然,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諸比丘!於生法之眾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實非於生法之下,我等不願意生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苦也。諸比丘!於老法之眾生……乃至……諸比丘!於病法之眾生……乃至……諸比丘!於死法之眾生……乃至……諸比丘!於憂、悲、苦、惱、悶法之眾生,生如是之欲求:『我等實非於憂、悲、惱、悶法之下,我等不願意憂、悲、苦、惱、悶法之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苦。
然,諸比丘!約略而言,五取蘊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諸比丘!約略而言,此等名為五取蘊之苦。諸比丘!此亦名為苦聖諦。
(19)然,諸比丘!苦集聖諦者何耶?
此愛能引導再生,有俱喜、貪,到處為追求滿足,即:欲愛、有愛、無有愛。
復次,諸比丘!彼愛於何處生起、於何處止住耶?凡於世間有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何者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耶?眼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身於世間……乃至……鼻於世間……乃至……舌於世間……乃至……身於世間……乃至……意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色於世間……乃至……聲於世間……乃至……香於世間……乃至……味於世間……乃至……觸於世間……乃至……法於世間為可愛、可喜也。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眼識於世間……乃至……耳識於世間……乃至……鼻識於世間……乃至……舌識於世間……乃至……身識於世間……乃至……意識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眼觸於世間……乃至……耳觸於世間……乃至……鼻觸於世間……乃至……舌觸於世間……乃至……身觸於世間……乃至……意觸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眼觸所生之受於世間……乃至……耳觸所生之受於世間……乃至……鼻觸所生之受於世間……乃至……舌觸所生之受於世間……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於世間……乃至……意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色想於世間……乃至……聲想於世間……乃至……香想於世間……味想於世間……乃至……觸想於世間……乃至……法想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色思於世間……乃至……聲思於世間……乃至……香思於世間……乃至……味思於世間,乃至……觸思於世間……乃至……法思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色愛於世間……乃至……聲愛於世間……乃至……香愛於世間……乃至……味愛於世間,乃至……觸愛於世間……乃至……法愛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色尋於世間……乃至……聲尋於世間……乃至……香尋於世間……乃至……味尋於世間,乃至……觸尋於世間……乃至……法尋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色伺於世間……乃至……聲伺於世間……乃至……香伺於世間……乃至……味伺於世間,乃至……觸伺於世間……乃至……法伺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諸比丘!此名為苦集聖諦。
(20)復次,諸比丘!苦滅聖諦者何耶?
對彼愛之無餘離欲、滅盡、捨離、棄捨、解脫、無染是。
復次,諸比丘!彼愛於何處捨棄、於何處止滅耶?於世間有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何者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耶?眼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耳於世間……乃至……鼻於世間……乃至……舌於世間……乃至……身於世間……乃至……意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色於世間……乃至……聲於世間……乃至……香於世間……乃至……味於世間……乃至……觸於世間……乃至……法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眼識於世間……乃至……耳識於世間……乃至……鼻識於世間……乃至……舌識於世間,乃至……身識於世間……乃至……意識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眼觸於世間……乃至……耳觸於世間……乃至……鼻觸於世間……乃至……舌觸於世間……乃至……身觸於世間……乃至……意觸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眼觸所生之受於世間……乃至……耳觸所生之受於世間……乃至……鼻觸所生之受於世間……乃至……舌觸所生之受於世間……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於世間……乃至……意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色想於世間……乃至……聲想於世間……乃至……香想於世間……乃至……味想於世間……乃至……觸想於世間……乃至……法想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色思於世間……乃至……聲思於世間……乃至……香思於世間……乃至……味思於世間……乃至……觸思於世間……乃至……法思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色愛於世間……乃至……聲愛於世間……乃至……香愛於世間……乃至……味愛於世間……乃至……觸愛於世間……乃至……法愛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色尋於世間……乃至……聲尋於世間……乃至……香尋於世間……乃至……味尋於世間……乃至……觸尋於世間……乃至……法尋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色伺於世間……乃至……聲伺於世間……乃至……香伺於世間……乃至……味伺於世間……乃至……觸伺於世間……乃至……法伺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諸比丘!此名為苦滅聖諦。
(21)復次,諸比丘!苦滅道聖諦者何耶?
八支聖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
然,諸比丘!正見者何耶?
諸比丘!如實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滅、知至苦滅之道,諸比丘!此名為正見。
復次,諸比丘!正思者何耶?
無欲之思,無恚之思,無害之思,諸比丘!此名為正思。
復次,諸比丘!正語者何耶?
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遠離妄語,遠離綺語,諸比丘!此等名為正語。
復次,諸比丘!正業者何耶?
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邪淫,諸比丘!此等名為正業。
復次,諸比丘!正命者何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捨邪命,依正命而營〔活〕命,諸比丘!此等名為正命。
復次,諸比丘!正精進者何耶?
諸比丘!於此,比丘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令不生未生之惡、不善法。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遠離已生之惡、不善法。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亂、使之增長、充滿、修習、成就。諸比丘!此等名為正精進。
復次,諸比丘!正念者何耶?
諸比丘!於此,比丘於身觀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捨離世間之欲、惱;於受……乃至……於心……乃至……於法,觀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捨離世間之欲、惱,諸比丘!此等名為正念。
復次,諸比丘!正定者何耶?
諸比丘!於此,比丘去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達初禪而住;滅尋伺,內心安靜,心成專一,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達第二禪而住;更捨離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樂,唯諸聖者說:『捨此而正念樂住』達第三禪而住。其次捨樂離苦,以前所感受之喜、憂皆滅故,而不苦不樂,成為捨念清淨,達第四禪而住。諸比丘!此名為正定。
諸比丘!此等名為苦滅道聖諦。
如是,於內法,觀法而住;於外法,觀法而住;又於內外法,觀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法而住;又於法,觀滅法而住;又於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著,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於四聖諦觀法而住。
(22)諸比丘!實不管任何人,七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諸比丘!當建立七年間〔之念〕。諸比丘!實不管任何人,於六年間,……乃至……五年間……乃至……四年間……乃至……三年間……乃至……二年間……乃至……一年間,如果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諸比丘!當建立一年間〔之念〕。任何人七個月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諸比丘!當建立七個月間之念。實不管任何人,於六個月……乃至……五個月……乃至……四個月……乃至……三個月……乃至……二個月……乃至……一個月……乃至……半個月,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諸比丘!當建立半月間〔之念〕。諸比丘!實不管任何人,於七日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如敘述:『諸比丘!此為眾生之清淨,為度憂、悲,為滅苦惱,為得真理,為證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處。』為此而說此經。」
世尊如是說已,彼隨喜之諸比丘,歡喜世尊之所說。
# 23
二三 弊宿經
(1)如是我聞。一時,尊者鳩摩羅迦葉行遊拘薩羅國,與五百大比丘眾俱,至斯波醯,名為拘薩羅城市。於此,尊者鳩摩羅迦葉住斯波醯北之尸舍婆林。爾時,王族弊宿居住斯波醯。此城人畜繁盛,牧草、薪、水、穀類豐饒之王領地,由拘薩羅國王波斯匿所淨施之領地。
(2)爾時,王族弊宿懷如是之惡邪見:「如是無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時,斯波醯市鎮之婆羅門、長者等聞:「實沙門瞿曇之弟子,沙門鳩摩羅迦葉行遊拘薩羅國,與五百大比丘眾俱,來住斯波醯北之尸舍婆林。而彼尊者鳩摩羅迦葉,是博學、聰明、叡智、多聞、應機善辯、談論,為有大名聲之耆舊長宿阿羅漢。能見如是阿羅漢為幸也。」時,斯波醯城市之婆羅門、長者等,成群而隊隊相隨,從斯波醯出發,向北方行進至尸舍婆林。
(3)爾時,王族弊宿,於高樓上,作晝中之休息。王族弊宿見斯波醯城市之婆羅門、長者等,成群而隊隊相隨,從斯波醯出發,向北方行往尸舍婆林。即問侍從者言:
「侍從!何故斯波醯城市之婆羅門、長者等,成群而隊隊相隨,從斯波醯出發,向北方行往尸舍婆林耶?」
「尊者!是沙門瞿曇之弟子,沙門鳩摩羅迦葉行遊拘薩羅國,與五百大比丘眾俱,來住斯波醯北方之尸舍波林。而彼尊者鳩摩羅迦葉,博學、聰明、叡智、多聞、應機善辯、談論,為有大名聲之耆舊長宿阿羅漢。為見彼尊者鳩摩羅迦葉,彼等而行往也。」
「然者,侍從!往斯波醯之婆羅門、長者等處,對彼如是言:『我尊者王族弊宿言:「卿等!請暫等待,王族弊宿亦欲往見沙門鳩摩羅迦葉。」』沙門鳩摩羅迦葉,對蒙昧愚鈍之斯波醯婆羅門、長者等,將教示:『如是有他世、有化生之有情、有善惡業之果報。』〔其實〕是無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
時,彼侍從應諾王族弊宿:「然」,而往斯波醯之婆羅門、長者等處,對彼等如是言:
「我尊者王族弊宿如是言:『卿等!請暫等待,王族弊宿亦欲往見沙門鳩摩羅迦葉。』」
(4)時,王族弊宿,被斯波醯之婆羅門、長者等所圍繞而詣訪〔住〕尸舍婆林之尊者鳩摩羅迦葉。至已,親與尊者鳩摩羅迦葉問訊,交換慇懃敬意〔之語〕後,卻坐一面。斯波醯之婆羅門、長者等亦向尊者鳩摩羅迦葉敬禮而退坐一面;或親向尊者鳩摩羅迦葉問訊,交換慇懃敬意〔之語〕後,卻坐一面;或向尊者鳩摩羅迦葉合掌低頭,卻坐一面;或告其姓名而卻坐一面;或默然而坐一面。
(5)坐於一面已,王族弊宿如是言尊者鳩摩羅迦葉:
「尊者迦葉!我是:『無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之如是論者,如是見者也。」
「王族!我還未曾見,未曾聞如是論、如是見。何故如是論:『如斯無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耶?王族!然者,我今問卿,當隨卿之意答之!王族!卿於意云何?此日月是此世耶?或他世耶?是天耶?或是人耶?」
「尊者迦葉!此日月是他世而非此世、是天而非人。」
「然者,王族!依此論據,卿應如是相信:『如斯有他世、有化生之有情、有善惡業之果報。』」
(6)「即使尊者迦葉如是言,但我尚如是思惟:『如斯無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
「王族!然者,卿有:『如斯無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之論據耶?」
「尊者迦葉!我有:『如斯無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之論據。」
「然者,王族!其如何耶?」
「尊者迦葉!今,於此我之親友、知己、親族、血緣者,是行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者,彼等他日罹病而苦惱、激痛。時,我知:『今彼等之此病應不能恢復。』我往彼等之處曰:『卿等!某沙門、婆羅門是如斯論、如斯見者:「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者,身壞命終後,生於惡趣、苦處、地獄。」卿等實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者,若彼尊者沙門、婆羅門所言屬真實者,卿等身壞命終之後,當生於惡趣、苦處、地獄。卿等若身壞命終後,生於惡趣、苦處、地獄者,即來我處,告:如斯有他世、有化生之有情、有善惡業之果報。卿等實足為我所信用、信賴之人人也。由卿等所見之事,猶如我自己之所見。』然,彼等對我應諾:『是。』而不來告,又不遣使者來。尊者迦葉!依此論據,我思惟:『如斯無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
(7)「王族!然者,我今問卿,當隨卿之意答之。王族!卿於意云何?今,於此,卿之臣民,捕捉盜賊惡漢來示:『主君!此是盜賊惡漢,對彼,由主君之所欲而加刑罰之。』卿即如是命令彼等:『然者,汝等!以強索固縛此者之手於後,剃去頭髮,響打小鼓,引行由街至街、由巷至巷,引出南門,於城南之刑場,以刎其首。』彼等應諾,即以強索固縛彼者之手於後,剃去頭髮,打響小鼓,引行由街至街、由巷至巷,引出南門,坐於城南之刑場。時,彼盜賊〔言:〕『刑吏等!某村、某邑有我之親友、知己、親族、血緣者,等待我往言囑彼等,返來〔始處刑〕。』〔彼〕能由刑吏等得到哀願之許可耶?或者刑吏等立即刎去哀願者之首耶?」
「尊者迦葉!彼盜賊〔言:〕『刑吏等!某村、某邑,有我之親友、知己、親族、血緣者,等待我往言囑彼等,返來〔始處刑〕,其哀願,不能得刑吏之許可。刑吏等當立即刎此哀願者之首。』」
「王族!彼盜賊是人,彼〔人〕向人間之刑吏等哀願〔緩刑一時〕尚不許准,何況卿之親友、知己、親族、血緣者,而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者之身壞命終後,生於惡趣、苦處、地獄,〔言:〕『獄卒等!請待我至我等王族弊宿之處,告之有他世、有化生之有情、有善惡業之果報已返來。』能由一獄卒者聽許其哀願耶?王族!依此論據,卿應相信:『如斯有他世、有化生之有情、有善惡業之果報。』」
(8)「即使尊者迦葉如是言,我尚如是思惟:『如斯無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
「王族!於卿!尚有斯思惟:『如斯無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之論據耶?」
「尊者迦葉!我尚有斯思惟:『如斯無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業之果報』之論據。」
「然者,王族!其如何耶?」
「尊者迦葉!今,於此有我之親友、知己、親族、血緣者,而是離殺生、離偷盜、離邪淫、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者。彼等他日罹病而苦惱、激痛。時,我知:『彼等之此病應不能恢復。』我至彼等之處如是言:『卿等!某沙門婆羅門是如是論、如是見者:離殺生、離偷盜、離邪淫、離妄語、離兩舌、離綺語、離惡口、不貪欲、不瞋恚、正見者,於身壞命終後,當生善趣、善處、天界。卿等實是離殺生、離偷盜、離邪淫、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者。若彼尊者沙門、婆羅門之所言屬真實者,卿等身壞命終之後,當生於善趣、天界。卿等!若卿等於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善趣天界者,即來我處,告:如斯有他世、有化生之有情、有善惡業之果報。卿等實足為我所信用、信賴之人人也。由卿等所見之事,猶如我自己之所見。』彼等對我應諾:『是』,而不來告,又不遣使者來。尊者迦葉!依此論據,我思惟:『如斯無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
(9)「然者,王族!我對卿舉一譬喻,諸有智者,依於譬喻得解所說之義。王族!譬喻有人,墜落糞坑,身首皆沒溺。時,卿如是命令臣下:『汝等!由彼糞坑救出其人。』彼等應諾:『是。』由彼糞坑救出其人。復次,卿又命令彼等言:『汝等以竹篦拂拭彼人身體之糞穢。』彼等應諾:『是。』即以竹篦拂拭彼人身體之糞穢。卿更如是令彼等:『汝等以黃土三次塗附彼人之身體。』彼等應諾:『是。』即以黃土三次塗附彼人之身體。卿更令彼等:『汝等以香油、細末三次塗附淨潔彼人。』彼等以香油、細末三次塗附淨潔彼人。復次,卿又對彼等如是言:『汝等調整彼人之鬚髮。』彼等即調整彼人之鬚髮。其次卿又如是令彼等言:『汝等應為彼人持來最上之花環、香水、衣裳。』彼等即為彼人持來最上之花環、香水、衣裳。其次,卿又如是令彼等言:『汝等令彼人登上高樓,使恣享五欲樂。』彼等即令彼人登上高樓,使之恣享五欲樂。王族!卿於意云何?淨浴、塗香、調髮、嚴飾、纏美衣、登上高樓,得獲五欲樂,恣意享樂之彼人,願意再墜落糞坑耶?」
「不然!尊者迦葉!」
「何以故耶?」
「尊者迦葉!對於糞坑是不淨而為不淨、臭穢而為臭穢、應嫌忌而當為嫌忌、應厭避而當為厭避故。」
「王族!人界亦實如是。諸天對於人界,是以不淨而為不淨、臭穢而為臭穢、嫌忌而為嫌忌、厭避而為厭避。王族,人界之臭穢實昇上天界百由旬。如何卿之親友、知己、血緣者,是離殺生、離偷盜、離邪淫、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者之身壞命終後,生於天界,還來告:『斯有他世、有化生之有情、有善惡業之果報』耶?王族!依此論據,卿當如是相信:『如斯有他世、有化生之有情、有善惡業之果報。』」
(10)「即使尊者迦葉如是言,而我尚如是思惟:『如斯無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
「王族!於卿尚思惟有……乃至……之論據耶?」
「尊者迦葉!尚思惟有……乃至……之論據!」
「然者,王族!其如何耶?」
「尊者迦葉!今,於此,我之親友、知己、親族、血緣者,是離殺生、離偷盜、離邪淫、離妄語、離飲酒者。彼等他日罹病而苦惱、激痛。我若知:『彼等之此病應不能恢復』,我往彼等之處作如是言:『卿等!某沙門、婆羅門是如是論者、如是見者:離殺生、離偷盜、離邪淫、離妄語、離飲酒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當成為忉利天之眷屬。卿等實是離殺生、離偷盜、離邪淫、離妄語、離飲酒者。卿等!若彼尊者沙門婆羅門是真實者,卿等身壞命終之後,當生善趣、天界,成為忉利天之眷屬。卿等!若卿等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善趣、天界,為忉利天之眷屬者,應回來告知我:「如斯有他世、有化生之有情、有善惡之果報。」卿等是足為我所信用、所信賴之人人也。故卿等之所見,即如我自己之所見。』彼等應諾我:『是。』而不還告,又不遣使者來。尊者迦葉!依此論據,我如是思惟:『如斯無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
(11)「然者,王族!我今於此問汝,隨卿之意答之。王族!人界之百年,實忉利天之一日一夜也。其三十夜為一月,其十二月為一年,以此一千年,為忉利天之壽量。卿之親友、知己、親族、血緣者,是離殺生、離偷盜、離邪淫、離妄語、離飲酒者,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善趣、天界,為忉利天之眷屬。若彼等之起念:『我等二三晝夜之間恣享天之五欲樂,然後始往王族弊宿之處語:如斯有他世、有化生之有情、有善惡業之果報。』然者,彼等還來可對卿語:如斯有他世、有化生之有情、有善惡業之果報耶?」
「不也,尊者迦葉!我等其時,既命終久矣!但誰告尊者:『有忉利天』或『忉利天有如斯長壽。』我等不相信尊者迦葉所言之『有忉利天』或『忉利天之長壽』。」
「王族!猶如生來之盲人。彼不見黑、白之色,不見青、黃、赤、白等之色,不見同異,不見星宿、日月。而彼如是言:『無黑、白色、無有人見黑、白色;無青、黃、青、白色、同異、星宿、日月;無有人見青、黃、赤、白色、同異、星宿、日月。』然,王族!彼如是言為正當耶?」
「不也,尊者迦葉!有黑、白色,有人見黑、白色、有青、黃、赤、白色、同異、星宿、日月,有人見青、黃、赤、白色、同異、星宿、日月。是故,尊者迦葉!彼之言不正當,因我知、見此等,故無是事也。」
「王族!卿亦復如是。如生來盲目者之思惟,卿答言:『尊者迦葉,誰語有忉利天,或忉利天之長壽。我等不相信尊者迦葉所言:有忉利天、或忉利天之長壽。』
王族!如卿所思惟之他世,應非肉眼所能見。王族!坐臥於聲少、音響少之森林遠離處之沙門、婆羅門,於此不放逸,一心不亂而住,以淨天眼。彼等依超人清淨之天眼,見有此世、他世、有化生之有情。王族!應如是見他世非如卿所思惟之此肉眼。王族!依此論據,卿當相信有斯他世、有化生之有情、有善惡業之果報。」
(12)「即使尊者迦葉如是言,我尚思惟:『無斯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事也。」
「王族!卿尚思惟有……乃至……之論據耶?」
「尊者迦葉!尚思惟有……乃至……之論據。」
「然者!王族,其如何耶?」
「尊者迦葉!今,我於此見具戒有德,冀活而不欲死、欲求樂、厭忌苦之沙門、婆羅門。尊者迦葉!我思惟,若具戒、有德此沙門、婆羅門當知:『我等由此死者,更〔有〕好境遇。』今此具戒、有德之沙門、婆羅門等,應仰毒,或以刀劍自殺,或以墮懸崖。實際上,此具戒、有德之沙門、婆羅門等不知:『由此死者,更〔有〕好境遇』故,彼等欣生而厭死。尊者迦葉!依此論據故,我思惟:『無斯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
(13)「然者,王族!我為卿舉譬喻,諸有智者,依譬喻得解其所說義。王族!往昔,於一婆羅門有二夫人。大夫人有十一、二歲之兒子。小夫人[1]有身而將臨盆。時彼婆羅門命終。爾時,彼儒童如是言小夫人:『小母!所有之財產、穀物、金、銀等皆屬於我,汝於此一分亦無有。讓父之遺產與我!』如是言已,彼小夫人言彼儒童曰:『小子!待我臨盆,若生男童者,於汝當亦有一分。若生女童者,彼女當為汝妻[2]。』
ᅟᅟ==[1] 「小夫人」原文為 mātu-sapattiṁ 是「母之對手之夫人」的意義。==
ᅟᅟ==[2] 「妻」原文 apabhoggā「享樂物」之意義。==
復次,儒童如是言小夫人:『小母!所有財產、穀物、金、銀皆屬於我,汝於此一分亦無有。讓父之遺產與我!』其次,彼小夫人如是言彼儒童曰:『小子!待我臨盆,若生男童者,於汝當亦有一分。若生女童者,彼女又當為汝妻。』
三度彼儒童如是言彼小夫人:『小母!所有財產、穀物、金、銀皆屬於我,汝於此一分亦無有。讓父之財產與我!』時,彼小夫人持利刀入室內:『為知是男童耶?或是女童耶』而破腹。彼小夫人即連自己之生命、胎兒、財產亦都喪失。如是蒙昧無智之彼女,為貪求不當之遺產而陷入災禍。王族!卿亦復如是,卿蒙昧無智,貪求不當之他世而將陷於災禍,恰如彼蒙昧無智之婆羅門妻,為貪求不當之遺產而陷於災禍。王族!具戒、有德之沙門、婆羅門等,未熟者不強令其成熟,是善巧地待其〔自然〕成熟。所以者何?王族!具戒、有德之沙門、婆羅門等,依其生而〔益於世。〕王族!具戒、有德之沙門、婆羅門等,隨長久住在世間,彼等越多生功德、越為眾人之利益、為眾人之安樂、為憐愍世間、為人、天之利益安樂而住於世間。王族!依此論據,卿應相信:『有斯他世、有化生之有情、有善惡業之果報。』」
(14)「即使尊者迦葉如是言,我亦尚思惟:『無斯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
「王族!卿尚思惟有……乃至……之論據耶?」
「尊者迦葉!尚思惟有……乃至……之論據!」
「然者,王族!其如何耶?」
「尊者迦葉!今臣民等於此,捕來盜賊、惡漢示於我:『主君!此是盜賊惡漢,任意加以刑罰彼。』我令彼等:『然者,汝等!從此人活活地投入大釜中,蓋覆後,以濕皮密閉之,並以濕泥厚塗後,放置於竈上,以火焚之。』彼等應諾我:『是。』即從彼人投入大釜中,蓋覆後,以濕皮密閉之,並以濕泥厚塗後,放置於竈上,以火焚之。我等知:『彼人已死』時,便取下其釜,解縛、開其覆蓋,『我等或可能見彼生命之行去。』我雖徐徐窺見,但不見彼生命之行去。尊者迦葉!依此論據,我思惟:『無如斯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
(15)「然者,王族!我今問卿,隨卿之意答之。王族!卿於日中之休息,未曾夢見苑囿、林野、國邑、泉池之快味經驗耶?」
「尊者迦葉!於日中之休息,曾夢見苑囿、林野、國邑、泉池之快味經驗。」
「爾時,侏儒、傴僂、少女、處女等之侍女,守護卿乎?」
「然,尊者迦葉!爾時,侏儒、傴僂、少女、處女等之侍女守護我。」
「然,彼女等,見卿之生命〔由卿之身體〕出入耶?」
「不,不然,尊者迦葉!」
「王族!彼女等是活人,而不見卿活著之生命〔由卿身體之〕出入,何況卿何能見死者生命之出入耶?王族!依此論據,卿當相信:『有斯他世、有化生之有情、有善惡業之果報。』」
(16)「即使尊者迦葉如是言,我尚相信:『無斯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
「王族!卿尚思惟有……乃至……之論據耶?」
「尊者迦葉!尚思惟有……乃至……之論據!」
「然者,王族!其如何耶?」
「尊者迦葉!今,於此,臣民捕來盜賊惡漢示我曰:『主君!此是盜賊惡漢,任意加彼之刑罰。』我令彼等曰:『然者,汝等!此人在存命中,以計量器稱之,用弓絃絞殺後,再用計量器稱之。』彼等應諾我:『是。』即用計量器稱此人,以弓絃絞殺後,再用計量器稱之,彼之存命中,柔軟動而輕,彼之命終後,硬固不動而重。尊者迦葉!依此論據,我思惟:『無斯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
(17)「然,王族!我對卿舉一譬喻,諸有智者,依譬喻得解所說之義。王族!譬喻有人,終日炎熱地,以計量器稱炎焰赤熱之鐵丸,他日冷卻時,再用計量器稱之。然者,此鐵丸於何時柔軟、動而輕耶?是炎焰赤熱之時,或冷卻熱消時耶?」
「尊者迦葉!彼鐵丸炎焰赤熱,帶有火熱與空氣時,柔軟動而輕;而鐵丸冷卻消熱,不帶火熱與空氣時,硬固不動而重。」
「王族!身體亦復如是。此人體若俱有壽、煖、識之時,柔軟動而輕;然,此人體不俱有壽、煖、識之時,硬固不動而重。依此論據,王族!卿當相信:『有斯他世、有化生之有情、有善惡業之果報。』」
(18)「即使尊者迦葉如是言,我尚如是相信:『無斯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
「王族!卿尚思惟有……乃至……之論據耶?」
「尊者迦葉!尚思惟有……乃至……之論據。」
「然者,王族!其如何?」
「尊者迦葉!今,於此,臣民等捕來盜賊示我曰:『主君!彼是盜賊惡漢,任意處刑此人。』我如是令彼等言:『然,汝等不傷害此人之、皮、膚、肉、腱、骨、體,以奪去其生命。』彼等應諾我曰:『是。』即不傷害皮、膚、肉、腱、骨、髓而奪彼人之生命。彼人於半死狀態時,我令彼等言:『然,汝等使此人仰臥之,想我等可見彼人生命之離去。』但彼等使此人仰臥之,我等亦不見此人生命之離去。我更令彼等言:『然,汝等使此人俯臥之……乃至……右側臥之……乃至……左側臥之……乃至……令起立……乃至……令倒置……乃至……以手撲之……乃至……以棒撲之……乃至……以杖撲之……乃至……以刀劍撲之……乃至……令上下左右振盪之!我等想能見彼生命之離去。』彼等即上下左右振盪此人,而我等亦不見彼生命之離去。彼有眼而色雖存在,而彼〔眼〕處,不認識〔色〕,彼有耳而聲雖存在,而彼〔耳〕處,不認識〔聲〕,彼有舌而味雖存在,而彼〔舌〕處不認識〔味〕,彼有身而觸雖存在,而彼〔身〕處不認識〔觸〕。尊者迦葉!依此論據,我如是思惟:『無斯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
(19)「然,王族!我對卿舉一譬喻,諸有智者,依譬喻得解所說之義。王族!往昔有一吹貝者,攜帶螺貝至邊國。彼往至一村落,立於村之中央,三度吹奏螺貝,從螺貝放置於地而坐一面。王族!時,彼邊地之諸眾人,如是思惟:『斯音如是迷惑人、如是可愛、如是令人陶醉、如是令人〔心〕恬、如是令人神迷、究竟是何之音聲?』彼等集來,言彼吹貝者曰:『友!斯音聲如是迷惑人、如是可愛、如是令人陶醉、如是令人〔心〕恬、如是令人神迷,究竟是何之音聲耶?』『汝等!斯音如是迷惑人、如是可愛、如是令人陶醉、如是令人〔心〕恬、如是令人神迷,此乃名為螺貝之音聲。』彼等令彼螺貝仰臥:『汝螺貝!出聲!汝螺貝!出聲!』但彼螺貝皆無出聲。彼等又令彼螺貝俯臥,……乃至……令之右側臥之……乃至……令之左側臥……乃至……令之起立……乃至……令之倒置……乃至……用手撲之……乃至……以杖撲之……乃至……以刀劍撲之……乃至……上下左右振盪之:『汝螺貝!出聲!汝螺貝!出聲!』然,彼螺貝皆無出聲。王族!時,彼吹貝者如是思惟:『實愚昧哉,此邊地之諸人。彼等追求螺貝之音聲,是如何不適當耶!』彼取起彼眾人圍觀之螺貝,三度吹奏螺貝,攜帶螺貝而去。王族!時,彼邊地諸人,如是思惟:『此螺貝實是由人之用力吹風,始出音聲也。此螺貝若人不用力吹風,則不出音聲。』王族!此身體亦復如是。若此身體,有俱備壽、煖、識之時,即能為行住坐臥,以眼見色,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感觸,以意識法。此身體不俱備壽、煖識之時,即不能行住坐臥,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身不愛觸,意不識法。王族!依此論據,汝當相信:『有斯他世、有化生之有情、有善惡業之果報。』」
(20)「即使尊者迦葉如是言,我尚思惟:『無斯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
「王族!卿尚思惟有……乃至……之論據耶?」
「尊者迦葉!尚思惟有……乃至……之論據!」
「然者,王族!其如何?」
「尊者迦葉!今,於此,臣民等捕來盜賊惡漢,來示我曰:『主君!此是盜賊惡漢,任意加以刑罰彼人。』我令彼等曰:『然者,汝等!剝此人之皮,我等想能見彼人之生命。』彼等即剝此之皮,我等皆不見彼之生命。我更如是令彼等曰:『然者,剝此人之膚……乃至……截其肉……乃至……斷其腱……乃至……斫其骨……乃至……割其髓。我等想能見彼之生命。』彼等割此人之髓,我等皆不見彼之生命。尊者迦葉!依此論據故,我如是思惟:『無斯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
(21)「然者,王族!我為卿舉一譬喻,諸有智者,依譬喻得解其所說之義。往昔,有結髮之事火外道,住於森林茅屋。王族!時,有一隊商來到其[3]地方。時,彼隊商於彼結髮事火外道之草菴附近一宿而去。王族!爾時,彼結髮之事火外道如是思惟:『我若往彼隊商營宿之處,想於其處能得某些食糧。』時,彼結髮事火外道,晨早起來,即往彼隊商之營宿處。然而於其營宿,彼見被遺棄柔軟仰臥之孩兒。彼如是思惟:『我見而放置是人之死,豈非非道耶?我今不如將此孩兒帶歸草菴養育令之成長。』時,彼結髮事火外道,帶彼孩兒回草菴,養育而令成長。彼童子至十一、二歲時,彼結髮之事火外道,於村落因有要事。時,彼結髮之事火外道,語彼童子言:『小子!我欲往村落,小心善守護火,汝勿使火失滅。汝,若火失滅者,此有斧、此有薪、此有鑽,〔再取火而〕善守護之!』時,彼結髮事火外道,如是誨教彼童子而往村落。童子耽於遊戲而火滅。時,彼童子如是思惟:『父如是言我,小子!善守護火,汝勿令火失滅。汝,若火失滅者,此有斧、此有薪、此有鑽、再取火而善守護之。我當取火善守護之。』時,彼童子以斧斫鑽:『想可得火。』然,彼不得火。即把鑽斫為二分、三分、四分、五分、十分、百分、漸次為細分,細分又細分而於臼中粉碎之,粉碎後更於大風篩之:『想可得火。』然,彼不得火。時,彼結髮事火外道,於村落要務完已,回至草菴,至已而言彼童子曰:『小子!何故汝令火滅耶?』『父親!我耽於遊戲而火滅。時,我如是思惟:「父如是言我,小子善守護火!汝勿令火滅,汝,若火滅者,此有斧、此有薪、此有鑽,再取火而善守護之。」時,父親!我以斧斫鑽:「想可得火。」然而不得火也。我把鑽斫為二分、三分、四分、五分、十分、百分,漸次為細分。細分再細分而於臼中粉碎之,粉碎而於大風篩之:「想可得火。」然,我不得火。』然,彼結髮事火外道,如是思惟:『此童子是如何愚鈍無智耶?如何不當之求火耶?』彼令童子觀察,而取鑽作火而語彼童子曰:『小子!應如是取火也。汝之愚鈍無智,不當之求火應不能得。』王族!卿亦復如是,卿愚鈍無智,不當於追求他世。王族!放棄如是邪見!卿勿長夜無益苦惱。」
ᅟᅟ==[3] 原本雖為 aññataro janapada-padeso vuṭṭhasi 別本有 aññataro janapade sattho vuṭṭhāsi,從此而譯之。==
(22)「即使尊者迦葉如是言,我尚不能放棄此邪見。拘薩羅國王波斯匿及其他諸國之王亦知我:『王族弊宿是無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是如斯論者、如斯見者也。』尊者迦葉!若我放棄此邪見者,眾人會如是嘲笑我:『王族弊宿是如何愚昧無智,為信難信者耶?』〔對其嘲笑〕由於忿、覆、惱,我還是堅持我說。」
(23)「然者,王族!我為卿舉一譬喻,諸有智者,依譬喻得解所說之義。往昔有千車之大車隊商,由東國往西國。隊商到處急於消盡草、薪、水、蔬菜。彼隊商有二領導者,各指揮五百車。時,彼隊商之指導者如思惟:『此乃有千車之大車隊商,我等到處急於消盡草、薪、水、蔬菜,我等分成二隊,各為五百車如何?』
彼等分為二隊,各成五百車。一隊商之指導者,以積載甚多草、薪、水、蔬菜而行進車隊。行二、三日,彼隊商見黑色、赤眼、解髮束而散亂,持蓮華之花環、著濕衣、濕髮、驢馬所牽引之車,塗滿泥漿,由前面路上而來之人,見而如是思惟:『卿!從何處來耶?』
『由如是、如是之地方。』
『汝往何處去耶?』
『如是,如是之地方。』
『卿!前方之荒地,下大雨否?』
『然,卿等!前方之荒地,下大雨,水滿道路,有甚多草、薪、水。卿等!放棄以前之草、薪、水,荷車輕而快速疾行,勿使軛牛疲勞。』
時,彼指導者言隊商等曰:『此人如是言:「前方之荒地下大雨,水滿道路,有甚多草、薪、水。卿等!放棄以前之草、薪、水,荷車輕而快速疾行,勿令軛牛疲勞。」汝等!放棄以前之草、薪、水,荷車輕而行進車隊。』
彼隊商等,應諾指導者:『然。』即將以前之草、薪、水放棄,荷車輕而行進車隊。彼等於第一營宿不見草、薪、水,於第二營宿……乃至……於第三營宿……乃至……於第四營宿……乃至……於第五營宿……乃至……於第六營宿……乃至……於第七營宿亦不見草、薪、水。全隊陷於災禍。彼隊所有之人畜一切,皆為夜叉非人之食餌,唯留下骨頭而已。
第二隊商之指導者,知:『今,彼隊商出發以來已久矣!』積載甚多草、薪、水而行進車隊。此隊行進二三日,見黑色、赤眼、解髮束散亂、持蓮華之花環、著濕衣、濕髮、驢馬所牽引之車,塗滿泥漿,由前面路上而來之人,見而如是言:『卿!從何處來耶?』
『由如是、如是地方來。』
『汝往何處去耶?』
『往如是、如是之地方。』
『卿!前方之荒地下大雨否?』
『然,卿等!前方之荒地下大雨,水滿道路,有甚多草、薪、水。卿等!放棄以前之草、薪、水,荷車輕快速疾行,勿令軛牛疲勞。』
時,彼指導者,如是言隊商等曰:『汝等!此人如是言前方之荒地下大雨,水滿道路,有甚多草、薪、水。卿等!放棄以前之草、薪、水,荷車輕而快速疾行,勿使軛牛疲勞。汝等!此人非我等朋友,亦非親族、血緣者,不論如何,我等不可信彼而行。不可棄以前之草、薪、水,貨物如舊而行進車隊,我等不放棄以前之貨物。』
彼隊商等應諾指導者:『然。』貨物如舊,行進車隊。彼等於第一營宿,不見草、薪、水。於第二營宿……乃至……於第三營宿……乃至……於第四營宿……乃至……於第五營宿……乃至……於第六營宿……乃至……於第七之營宿亦不見草、薪、水。見先行隊商之陷災禍。彼隊所有人畜一切,皆成為夜叉非人之食餌,唯見留下之骨頭而已。
時,彼隊商之指導者如是言隊商等曰:『汝等!此隊商依彼愚笨指導者之支配,而陷於如是之災禍。故,汝等!於汝等之隊,放棄價值少之品物,取彼隊價值高之品物。』彼隊商應諾彼指導者:『然。』於自己之隊,放棄價值少之品物,取彼隊價值高之品物。依如是賢明指導者之支配,無事而通過彼荒地。王族!卿亦復如是。卿亦如彼隊商愚癡無智不當之指導者,貪求他世而陷於災禍。聞事無分別判斷而相信以為可以之人,即如彼隊商等,陷於災禍。王族!應放棄惡邪見。卿勿長夜於無益之苦惱。」
(24)「即使尊者迦葉如是說,我亦不能放棄此邪見。拘薩羅國王波斯匿,又他國之王亦知我:『王族弊宿是無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是如斯論者、如斯見者。』尊者迦葉!我若放棄此邪見者,眾人會如是嘲笑我:『王族弊宿,是如何愚昧無智,為信難信者耶?』〔對其嘲笑〕由於忿、覆、惱,我還是堅持我說。」
(25)「然者,王族!我為卿舉一譬喻,諸有智者,得解所說之義。王族!往昔,有一養豬者,由自村行往他村。彼於其處,見被棄多量之乾糞,見已,彼如是思惟:『此被棄之乾糞,是豬之飼料,持歸此乾糞!』彼擴展上衣,集包多量之乾糞,置於頭上而行。彼於途中,遇大下驟雨,彼至足指端皆塗徧糞汁,擔載之糞,滴滴流下而行,眾人見彼如此而言:『汝實非氣狂乎?非精神錯亂乎?如何至足之指端塗徧糞汁,擔載之糞,滴滴流下而行乎?』
『想汝等始是氣狂、精神錯亂。所以者何,我得斯豬之飼料故。』王族!卿亦復如是。想卿亦復如擔糞者之所答。王族!放棄彼惡邪見!王族!放棄彼惡邪見!卿勿長夜於無益之苦惱。」
(26)「即使尊者迦葉如是說,我亦不能放棄此惡邪見。拘薩羅王波斯匿,又其他諸國之王亦知我:『王族弊宿是無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是如是論者、如是見者也。』我若放棄此惡邪見,眾人會如是嘲笑我:『王族弊宿是如何愚昧無智,為信難信者耶?』〔對其嘲笑〕由於忿、覆、惱,我還是堅持我說。」
(27)「然者,王族!我為卿舉一譬喻,諸有智者,依譬喻得解說之義。王族!往昔,有二賭徒,遊玩骰子,一賭徒,每逢出不利之骰點,即將骰子吞下。對方見彼賭徒,每逢出不利骰點,即將骰子吞下,見已,而如是言彼賭徒曰:『友!汝斷然勝利。友!骰子與我!我以供神。』『然,友!』彼賭徒即將骰子與對方。時,對方之賭徒,將骰子浸入毒液,向彼賭徒如是言:『然,友!我等行賭博。』彼賭徒應諾對方:『然』,賭徒等即再行賭博。彼賭徒,又每逢不利骰點,即將骰吞下。對方見彼賭徒再逢不利骰點,即將骰子吞下,見已,如是言彼賭徒曰:
『吞下之骰子,塗著最惡之猛毒,彼人不知覺。吞!吞!惡欺漢!汝,於後當痛苦。』
王族!卿亦復如是,想卿之答如賭徒,王族!應放棄彼惡邪見,王族!應放棄惡邪見,卿勿於長夜無益之苦惱。」
(28)「即使尊者迦葉如是說,我還是不能放棄此惡邪見。拘薩羅國王波斯匿,又其他諸國之王亦知我:『王族弊宿是無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是如是論者、如是見者。』尊者迦葉!我若放棄此惡邪見,眾人會如是嘲笑我:『王族弊宿,如何愚昧無智,為信難信者耶?』〔對其嘲笑〕由於忿、覆、惱,我還是堅持我說。」
(29)「然者,王族!我為卿舉一譬喻,諸有智者,依譬喻得解所說之義。王族!往昔,有一地方甚興盛。時有一人言其友曰:『友!我等前往其地方,於其處將可得若干財物。』其友應諾彼,即前往彼地方而近至一村道,彼等於此見被放棄多量之麻。見已,一人言其友曰:『友!於此有被放棄多量之麻,是故,友!汝綑結麻,我亦綑結麻,我等二人俱攜麻貨而行。』彼友答其友曰:『唯然,友!』即綑結麻貨。
彼等二人即攜麻貨而行至一村道。於此,見被放棄多量之麻絲。見已,一人言其友曰:『友!我等求麻,是為得麻絲。今,於此有被放棄多量之麻絲。是故,友!汝棄麻貨,我棄麻貨,我等共攜麻絲而行。』〔其友曰:〕『友!此麻貨依我於甚遠方戴來,又善綑縛,此,我已滿足,汝棄之。』時,一人放棄麻貨而取麻絲。彼等更往至一村道,於此,彼等見被棄多量之麻布,見已,一人言其友曰:『友!我等求麻、麻絲,是為得麻布。今,於此,棄有大量之麻布,是故,友!汝棄麻貨!我亦棄麻絲,我等皆攜綑麻布而行。』〔其友曰:〕『友!我此貨由甚遠處戴來,又善綑結,此,我已滿足,汝棄之。』時,一人放棄麻絲而取麻布。
彼等更行至一村道,於其處,彼等見被棄多量之亞麻……乃至……,見被棄多量之亞麻絲……乃至……,見被棄多量之亞麻布……乃至……,見被棄多量之綿……乃至……,見被棄多量之綿絲……乃至……,見被棄多量之綿布……乃至……,見被棄多量之鐵……乃至……,見被棄多量之銅……乃至……,見被棄多量之錫……乃至……,見被棄多量之鉛……乃至……,見被棄多量之銀……乃至……,見被棄多量之金,見已,一人言其友曰:『我等求麻、麻絲、麻布、亞麻、亞麻絲、亞麻布、綿、綿絲、綿布、鐵、銅、錫、鉛、銀,是為得金。今於此,被棄多量之黃金。是故,友!汝棄麻貨,我亦捨棄銀,我等皆攜戴金而行。』〔其友曰:〕『此麻貨依我於甚遠方戴來,又善綑結,此,我已甚滿足,汝棄之!』時,一人棄銀而取金。
彼等行至自己之村,於其處,攜戴麻貨而歸者,彼友之父母不喜、妻子不喜、朋友知己亦不喜。依是因緣,彼亦不得喜樂。攜戴黃金而歸者,彼友之父母歡喜、妻子歡喜、朋友知己亦歡喜。依是因緣,彼亦得歡喜。
王族!卿亦復如是!想卿之答如運戴麻者。王族!應棄彼惡邪見!王族!應棄彼惡邪見!卿勿長夜於無益之苦惱。」
(30)「我已喜悅滿足尊者迦葉最初之譬喻。〔然〕我尚欲聽聞此等之問答。如是我想反問尊者迦葉,尊者迦葉!甚堪感歎!尊者迦葉!甚堪感歎!尊者迦葉!恰如顛倒者令起,蔽覆者令揭露,迷人示之以道,於黑夜持來燈火,令『具眼者得見諸物。』如是依尊者迦葉,以種種方便而說法。尊者迦葉!我今歸依世尊瞿曇,歸依法及僧伽。尊者迦葉攝受我,今日以後,盡形壽歸依為優婆塞。尊者迦葉!我欲與大供養。尊者迦葉!為我之長夜利益、悅樂,請教誨我。」
(31)「王族!殺牛,殺山羊,殺豬、雞,令種種生類之致死;又持執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者,如是行種種之供養,王族!即無大果,無大功德,無大光輝,無大徧滿。王族!譬喻農夫攜種子犁鋤入林。彼於其處,不除棄木株,不善耕作,而於惡地破壞、腐敗、風熱之害,種下古惡種子,天又不須時下好雨。彼種子可能發芽成長繁茂耶?而農夫將得大果耶?」
「否也!尊者迦葉。」
「王族!如是殺牛,殺山羊,殺豬、雞,令種種生類之致死;又持執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者,如是行種種供養,王族!即無大果、無大功德,無大光輝,無大徧滿。王族!不殺牛、不殺山羊、不殺豬、雞,不令種種生類之致死,又持執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者,如是行種種供養有大果,有大功德,有大光輝,有大徧滿。王族!譬喻農夫攜種子犁鋤入林。彼於其處,善根絕木株,善耕作,於良地,不破壞、不腐敗,無風熱之害,種下新良種子,天又適時下降良雨。然者,彼種子應發芽成長繁茂耶?又農夫將得大果耶?」
「唯然,尊者迦葉。」
「王族!如是不殺牛,不殺山羊、不殺豬、雞,不令種種生類致死,又持執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者,如是行種種供養,即有大果、大功德,有大光輝,有大徧滿。」
(32)爾時,王族弊宿,設布施沙門、婆羅門、貧窮者、浮浪者、乞食者等。其施與如粗劣之粥、酸粥食物,粗布、舊衣類也。其布施時,有名為鬱多羅童子,熱心從事分配,彼於施與而如是言:「我依此布施遇見王族弊宿,然,於他世不相遇也。」王族弊宿聞:「鬱多羅童子,施與時如是言:『依此施與遇見王族弊宿,然,於他世不相遇。』」王族弊宿招見鬱多羅童子而如是言:「我鬱多羅童子!汝於施與時,言:『依此布施,我遇見王族弊宿,然,於他世不相遇也。』是真實耶?」
「唯然,卿!」
「我鬱多羅!何故汝施與時,如是言:『依此布施,我遇見王族弊宿,然,於他世不相遇』耶?我鬱多羅!我等欲善福者,非期待布施之果報!」
「卿於布施,如與粗劣之粥、酸粥之食物。卿對此些,皆不欲觸卿之足,何況於食乎?又與此粗布、舊衣類,對此些,皆不欲觸卿之足,何況於著用乎?卿有愛、喜悅我等,如何愛、喜悅我等而以結合不喜悅物耶?」
「然者,我鬱多羅!汝施與如我所食之食物,施與如我所著之衣服!」
鬱多羅童子應諾王族弊宿,而施與如王族弊宿所食之食物;施與如王族弊宿所著之衣服。
於時,王族弊宿因非恭敬施、非親手施、非至心施,行悋惜施故,身壞命終後,生於尸梨娑之空宮殿,為四大王天之眷屬。熱心從事於彼施之分配鬱多羅童子,行恭敬施、親手施、至心施、不悋惜施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為忉利天之眷屬。
(33)爾時,尊者牛主,常為日中之休息而往尸梨娑之空宮殿。時,弊宿天子,詣至尊者牛主處,向尊者牛主問訊而立於一面。尊者牛主向立於一面之弊宿天子作如是言:「友!汝是誰耶?」
「尊者!我是王族弊宿。」
「汝為:『無斯他世、無化生之有情、無善惡業之果報』,無非如是見者耶?」
「尊者!我乃如是見者。我依於尊者鳩摩羅迦葉,捨離如是之惡見。」
「然者,友!於汝施時從事熱心分配之鬱多羅童子生於何處耶?」
「尊者!於我施時從事熱心分配之鬱多羅童子,因行恭敬施、親手施、至心施、不悋惜施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為忉利天之眷屬。我行不恭敬施、不親手施、不至心施而行悋惜施故,身壞命終後,生於尸梨娑之空宮殿,為四大王天之眷屬。是故,尊者牛主!往人間世界,當作如是言:『要行恭敬施、親手施、至心施、不悋惜施。王族弊宿因行不恭敬施、不親手施、不至心施、悋惜施故,身壞命終後,生於尸梨娑之空宮殿,為四大王天之眷屬。然,於弊宿之施,從事熱心分配之鬱多羅童子,因行恭敬施、親手施、至心施、不悋惜施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為忉利天之眷屬。』」
(34)時,尊者牛主,來人間世界,作如是言:「要行恭敬施、親手施、至心施、不悋惜施。王族弊宿,因行不恭敬施、不親手施、不至心施、悋惜施故,身壞命終後,生於尸梨娑之空宮殿,為四大王天之眷屬。然於弊宿之施,從事熱心分配之鬱多羅童子,行恭敬施、親手施、至心施、不悋惜施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為忉利天之眷屬。」
# 24
二四 波梨經
第一 誦品
如是我聞。
(1)一時,世尊住末羅〔國〕,名為末羅族之阿㝹夷土市鎮。爾時,世尊晨早著下衣,持上衣、鉢,為乞食而入阿㝹夷土。其時,世尊如是思惟:「要入阿㝹夷土乞食,時尚過早,然,往跋伽婆種姓之普行者僧園,訪跋伽婆。」其時,世尊至跋伽婆種姓之普行者僧園,訪問跋伽婆普行者。
(2)爾時,跋伽婆普行者,如是白世尊言:「來!尊瞿曇世尊,善來尊瞿曇世尊,實久未〔相見〕,尊瞿曇世尊,今以何之緣[1]而來此耶?尊瞿曇世尊,請坐此所設之座。」
ᅟᅟ==[1] 以何因緣云云,原意為:「來此者即為此緣耶?」==
世尊坐於所設之座已,跋伽婆普行者亦取一低座,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跋伽婆普行者,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前日,〔否〕更前日,離車子善宿來訪我,對我如是言:『跋伽婆!今,我捨去世尊,今,我不住世尊之處。』世尊!如離車子善宿之言耶?」
「跋伽婆!實如離車子善宿之言。
(3)跋伽婆!前日,〔否〕更前日,離車子善宿實來訪我,至已,向我問訊,卻坐一面。跋伽婆!坐於一面之離車子善宿,實如是向我言:『世尊!今,我捨去世尊,今,我不住世尊之處。』
如是言時,跋伽婆!我如是語離車子善宿曰:『然,善宿!我曾作是言:「善宿!來,汝來住我之處耶?」』
『不然,世尊。』
『然,汝曾向我言:「世尊!我要住世尊之處耶?」』
『不然,世尊。』
『如是,善宿,我未曾言:「善宿!來,來住我處。」汝亦未曾向我言:「世尊!我要住世尊之處。」若如是,愚人!汝要捨去誰耶?愚人!對此事情,應該見罪汝自己。』
(4)『然,世尊!世尊不為我示導上人法[2]之神通變化。』
ᅟᅟ==[2] 上人法,以 uttari-manussa-dhamma 譯之。==
『若然,善宿!我如是言汝:「善宿!來,來住我處,我為汝示導上人法之神通變化耶?」』
『不然,世尊。』
『或者汝曾對我如是言:「世尊!我要住世尊之處,世尊為我示導上人法之神通變化耶?」』
『不然,世尊。』
『如是,善宿!我實未曾對汝言:「善宿!來,汝來住我處,我為示導上人法之神通變化。」汝亦未曾向我言:「世尊!我要住世尊之處。世尊要為我示導上人法之神通變化。」若如是者,愚人!於誰,汝要捨去誰耶?善宿!汝如何思惟耶?成就上人法之神通變化,或不成就上人法之神通變化,若修行我所說法之行者,皆能導得完全苦滅之目的耶?』
『世尊!成就上人法之神通變化,或不成就上人法之神通變化,若修行世尊所說法之行者,皆能導得完全苦滅之目的。』
『如是,善宿!成就上人法之神通變化,或不成就上人法之神通變化,若修行我所說法之行者,皆能導得完全苦滅之目的。於此,善宿!上人法之神通變化是何耶?為何要成就此耶?愚人!對此事情,應該見罪汝自己。』
(5)『然,世尊!不為我宣示世界[3]之起源。』
ᅟᅟ==[3] 世界之起源(aggañña)於註有 lokupatticariyavaṁsa 故如是譯之。下之第二七經 Aggañña-suttanta 有 lokuppatti(世起因)。==
『然者,善宿!我曾如是言:「善宿!來,汝來住我處,我為汝宣示世界之起源耶?」』
『不然,世尊。』
『或曾向我言:「世尊!我要住世尊之處,世尊要為我說世界之起源耶?」』
『不然,世尊。』
『然者,善宿!我實未曾言:「善宿!來,汝來住我處,我當為汝宣示世界之起源。」而汝亦未曾向我言:「世尊!我要來住世尊之處,世尊要為我宣示世界之起源。」若如是者,愚人!於誰,汝要捨去誰耶?善宿!汝如何思惟耶?不論宣說世界之起源,或不宣說世界之起源,若修行世尊所說法之行者,皆能導得完全苦滅之目的耶?』
『不論宣說世界之起源,或不宣說世界之起源,若修行世尊所說法之行者,皆能導得完全苦滅之目的也。』
『如是,善宿!不論宣說世界之起源,或不宣說世界之起源,若修行我所說法之行者,皆能導得完全苦滅之目的。於此,善宿!起源之宣說,有何用?愚人!對此事情,應該見罪汝自己。
(6)善宿!汝實於跋耆邑,以種種方便稱讚我:「彼世尊是阿羅漢、正等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如是,善宿!汝實以種種方便於跋耆邑稱讚我。
善宿!汝實於跋耆邑,以種種方便稱讚法:「彼世尊之法是善說,於現世受報,現見、來見,導引諸智者,各自得解。」如是,善宿!汝實以種種方便於跋耆邑稱讚法。
善宿!汝實於跋耆邑,以種種方便稱讚僧伽:「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善悟入,世尊之弟子僧伽是端正悟入,世尊之弟子僧伽是正理悟入,世尊之弟子僧伽是正行悟入,即〔皆是〕四雙八輩。此世尊之弟子僧伽,應供養、應恭敬、應受布施、應合掌,為世間之無上福田。」如是,善宿!汝實以種種方便於跋耆邑稱讚僧伽。
善宿!我實告汝,善宿!我實通知汝。善宿!對於汝,將有如是言者:「離車子善宿,不能於沙門瞿曇之處修梵行。」如是不能而捨修行以入卑俗,善宿!對於汝,將有如是言者。』
跋伽婆!我雖如是言,離車子善宿,猶如已決定赴惡趣地獄之人,還是離此法、律而去!
(7)跋伽婆!一時,我在〔末羅人之〕普美,名為鬱多羅伽之普美市。其時,跋伽婆!我實於晨早,著下衣,持上衣及鉢,離車子善宿沙門隨於〔我後〕,為乞食而入鬱多羅伽。其時,實有[A1]裸形道人,庫羅伽提耶,生活如狗,四足[4]而行,唯以口噉食散亂於地之食物。
ᅟᅟ==[A1] 裸【CB】,祼【南傳】==
ᅟᅟ==[4] 四足而行(catukuṇḍiko)四瓶。然,用兩臂兩膝而行,恰如四足之瓶。M. 1. 79 有 catukuntiko(漢譯南傳中部經典一、一〇三頁,有「四肢匍匐而行」)。==
跋伽婆!離車子善宿,確實見裸形道人庫羅伽提耶之狗作為,四足而行,唯以口噉食散亂於地之食物,見而思念彼曰:『嗟呼!善美哉,啊哈!實是沙門、阿羅漢!四足而行,唯以口噉食散亂於地之食物。』
跋伽婆!其時,依我心而知離車子善宿之心,語離車子善宿言。
『愚人!汝實自稱釋子之徒耶?』
『世尊!世尊何故告我:「愚人!汝實自稱釋子之徒耶?」』
『然者!善宿!汝見[A2]裸形道人庫羅伽提耶,行狗之作為,四足而行,唯以口噉食散亂於地之食物而言:「嗟呼!善美哉,阿哈!實是沙門、阿羅漢,四足而行,唯以口噉食散亂於地之食物。」不如是思惟耶?』
ᅟᅟ==[A2] 裸【CB】,祼【南傳】==
『世尊!如是。然者,世尊!世尊何故對其他得阿羅漢性者,起嫉妒耶?』
『愚人!我對其他得阿羅漢性者,不起嫉妒。起此惡見者,唯汝自己。捨之,勿於汝有長夜之不利及災禍。又。善宿!汝實對祼形道人庫羅伽提耶思惟:「善美哉!沙門、阿羅漢也。」彼七日之後,腹脹[5]而死,死後當得名為伽羅康奢之阿修羅中最下賤之阿修羅身,而彼死時,當被捨棄毘羅那叢中之墓場。善宿!汝若有願意者,可訪裸形道人庫羅伽提耶,當問:「友!庫羅伽提耶!汝知自己之所趣耶?」善宿!彼[A3]裸形道人,得有理由答汝:「友善宿!我知我所趣:有名為伽羅康奢之阿修羅中最下賤者,我於彼處得其阿修羅身。」』
ᅟᅟ==[5] 腹脹(elasakena),漢譯有譯為腹脹,於次節有節用食物故,暫從此譯法而譯。==
ᅟᅟ==[A3] 裸【CB】,祼【南傳】==
(8)跋伽婆!其時,離車子善宿,往訪[A4]裸形道人庫羅伽提耶。至已,語[A5]裸形道人庫羅伽提耶言:『友庫羅伽提耶!沙門瞿曇實記別汝之事情,言:「祼形道人庫羅伽提耶,七日之後,當腹脹而死,此伽羅康奢是之阿修羅中最下賤者,於彼處得其阿修羅身。而且死後,會被捨棄於毘羅那叢中之墓場。」因此,友庫羅伽提耶!汝於可能之範圍,食適量之食物,又於可能之範圍、飲適量之飲料,以免中沙門瞿曇之語。』
ᅟᅟ==[A4] 裸【CB】,祼【南傳】==
ᅟᅟ==[A5] 裸【CB】,祼【南傳】==
其時,跋伽婆!善宿不信如來故,於一〔日〕二〔日〕乃數至七日。跋伽婆!其時,[A6]裸形道人庫羅伽提耶,經七日之時,腹脹而死,死後,得名為伽羅康奢之阿修羅中最下賤之阿修羅身,而且其死後,被棄於毘羅那叢中之墓場。
ᅟᅟ==[A6] 裸【CB】,祼【南傳】==
(9)跋伽婆!善宿聞:『祼形道人庫羅伽提耶,腹脹而死,死後,被棄於毘羅那叢中之墓場。』跋伽婆!其時,離車子善宿,往毘羅那墓場,訪[A7]裸形道人庫羅伽提耶,訪已,三度以手打之曰:『友庫羅伽提耶!知汝之所趣耶?』
ᅟᅟ==[A7] 裸【CB】,祼【南傳】==
跋伽婆!其時,祼形道人庫羅伽提耶,用手拂背而立,曰:『友善宿!我知我所趣:有名為伽羅康奢之最下賤阿修羅,於其處,我得彼阿修羅身。』如是言已,彼即確實迎向[6]臥仆。
ᅟᅟ==[6] 依註釋,不得語起死屍,有此事是謂依佛之威力。北傳之漢譯,以此事實人名人化而譯為起屍餓鬼 kālakañja。==
(10)跋伽婆!其時,離車子善宿來訪我,向我問訊,卻坐一面。跋伽婆!我對坐於一面之離車子善宿如是言:
『善宿!汝如何思惟耶?我對汝記說祼形道人庫羅伽提耶,如其結果?或與此不同耶?』
『世尊!世尊為我記說祼形道人庫羅伽提耶,如其結果而無有異。』
『善宿!汝如何思惟耶?若不如是,能為上人法之神通[7]變化耶?或不能為耶?』
ᅟᅟ==[7] 依註釋,是行一、死時,二、生病,三、再生,四、死法,五、死鬼語之五種神通。(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7],故今於此處加上[07]之註標。)==
『世尊!確實如是,真能為上人法之神通變化而非不能為也。』
『愚人!如是,我為神通變化之上人法,尚是事實,還言:「然,世尊!世尊不為我示導上人法之神通變化耶?」愚人!對此事情,要見罪汝自己。』
跋伽婆!我雖如是言,離車子善宿猶如已決定赴惡趣地獄之人,還是離此法、律而去!
(11)跋伽婆!一時,我住毘舍離大林之重閣講堂。然,其時,有[A8]裸形道人乾達羅摩斯迦,住毘舍離,於跋耆邑,得大揚其名聲。彼企設七種誓戒,實行此等——終生[A9]裸形,不著任何衣裳;終生行梵行,不行不淨法;終生依斯羅酒、肉為生活,不食飯、粥;不往過毘舍離東之憂園廟;不往過毘舍離南之瞿曇廟;不往過毘舍離西之七聚廟;不往過毘舍離北之多子廟。彼實行此七種誓戒故,於跋耆邑,得大揚其名聲。
ᅟᅟ==[A8] 裸【CB】,祼【南傳】==
ᅟᅟ==[A9] 裸【CB】,祼【南傳】==
(12)跋伽婆!其時,離車子善宿,確實往訪[A10]裸形道人乾達羅摩斯迦,訪已,質問[A11]裸形道人乾達羅摩斯迦。彼[A12]裸形道人,對汝為此所質問不能解答,不能解答而表現出瞋恚、嫌忌及不滿。跋伽婆!其時,離車子善宿確實如是思惟:『嗟呼!善美哉,啊哈!阿羅漢也,我等若與此沙門有間隙,噢!於我等有長夜之不利及災禍!』
ᅟᅟ==[A10] 裸【CB】,祼【南傳】==
ᅟᅟ==[A11] 裸【CB】,祼【南傳】==
ᅟᅟ==[A12] 裸【CB】,祼【南傳】==
(13)跋伽婆!其時,離車子善宿實來訪我。至已,向我問訊,卻坐一面。跋伽婆!我實對坐於一面之離車子善宿如是言:
『愚人!汝自稱為釋子之徒耶?』
『世尊!何故世尊白我云:愚人!汝自稱為釋子之徒耶?』
『善宿!汝質問祼形道人乾達羅摩斯迦耶?彼祼形道人乾達羅摩斯迦,對汝所質問不能解答,不能解答,而表現出瞋恚、嫌忌及不滿耶?其時,汝如是思惟耶:「嗟呼!善美哉,啊哈!阿羅漢也,我等若與此沙門有間隙,啊哈!於我等有長夜之不利及災禍!」』
『世尊!如是,世尊!世尊何故對其他得阿羅漢性者,起嫉妒耶?』
『愚人!我對其他得阿羅漢性者,不起嫉妒。起此惡見者,唯汝自己。捨之,勿於汝有長夜之不利及災禍。又善宿!汝對祼形道人乾達羅摩斯迦讚想:「善美哉!阿羅漢、沙門也。」但彼不久會著衣,離梵行、食飯、粥,至行過毘舍離諸一切廟,因名聲墜地而死。』
跋伽婆!其時,[A13]裸形道人乾達羅摩斯迦,確實不久而著衣、離梵行、食飯粥、至行過毘舍離諸一切廟,名聲墜地而死。
ᅟᅟ==[A13] 裸【CB】,祼【南傳】==
(14)離車子善宿實聞:『祼形道人乾達羅摩斯迦著衣、離梵行、食飯粥、行過毘舍離諸一切廟,名聲墜地而死』。跋伽婆!其時,善宿來訪。至已,向我問訊,卻坐一面。跋伽婆!我實對坐於一面之離車子善宿如是言:
『善宿!汝如何思惟耶?我為汝關於祼形道人乾達羅摩斯迦之記說,實如其結果?或與此不同耶?』
『世尊!世尊為我記說乾達羅摩斯迦,實如其結果而無有異也。』
『善宿!汝如何思惟耶?若不如是者,能為上人法之神通變化耶?或不能為耶?』
『世尊!確實如是,真能為上人法之神通變化,而非不能為也。』
『愚人!如是,我依上人法為神通變化,尚是事實汝還言:「世尊不為我示導上人法之神通變化。」愚人!對此事情,要見罪汝自己。』
如是,跋伽婆!我雖如是言,離車子善宿猶如已決定赴惡處地獄之人,還是離此法律而去。
(15)跋伽婆!一時,我住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其時,[A14]裸形道人波梨子住毘舍離,於跋耆邑,得大揚名聲。彼於毘舍離之大眾中,說如是言:
ᅟᅟ==[A14] 裸【CB】,祼【南傳】==
『沙門瞿曇是智者,我亦是智者。智者由其智慧,得依上人法示現神通變化。沙門瞿曇若來至半路,我亦往半路於此我等兩者,欲為上人法之神通變化,若沙門瞿曇依上人法,為一神通變化,我即善為二;若沙門瞿曇依上人法,為二神通變化,我即善為四;若沙門瞿曇依上人法,為四神通變化,我即善為八。如是隨沙門瞿曇依上人法為神通變化,我即善為其倍。』
(16)跋伽婆,其時,離車子善宿,實來訪我。至已,向我問訊,卻坐一面。跋伽婆!坐於一面之離車子善宿,實向我如是言:
『世尊![A15]裸形道人波梨子住毘舍離,於跋耆邑,得大揚名聲。彼於毘舍離之大眾中,說如是言:「沙門瞿曇是智者,我亦是智者。智者由其智慧,得依上人法示現神通變化。沙門瞿曇若來至半路,我亦往半路,於此我等兩者,欲為依上人法之神通變化。若沙門瞿曇,依上人法為一神通變化,我即善為二……乃至……我即善為其倍。」』
ᅟᅟ==[A15] 裸【CB】,祼【南傳】==
跋伽婆!如是言時,我如是言離車子善宿曰:
『善宿!實際上,若[A16]裸形道人波梨子,不捨其語,不捨其心,不捨其見[8],不可能來我面前。若彼思惟:「我不捨此語,不捨此心,不捨此見,來沙門瞿曇之面前者,彼頭當破裂。」』
ᅟᅟ==[A16] 裸【CB】,祼【南傳】==
ᅟᅟ==[8] 見(diṭṭhi)在陷入之見,是指邪見。==
(17)『世尊!世尊遵守此言,善逝遵守此言。』
『善宿!汝何故向我言:「世尊!世尊遵守此言,善逝遵守此言耶?」』
『世尊!世尊此等絕對教誡之語:「祼形道人波梨子,不捨其語,不捨其心,不捨其見,不可能來至我面前。」若彼思惟:「我不捨此語,不捨此心,不捨此見,而來至沙門瞿曇之面前,〔如言之結果〕彼頭破裂。」然,世尊![A17]裸形道人轉變形相,來至世尊之面前者,則敗北是在於世尊也。』
ᅟᅟ==[A17] 裸【CB】,祼【南傳】==
(18)『然者,善宿!如來之語,有如語兩樣意義之語耶?』
『世尊!然者是言:「祼形道人波梨子,不捨其語,不捨其心,不捨其見,而來至世尊之面前,彼頭當破裂。」對此[A18]裸形道人之事,是世尊之心,依心而所了知耶?又:「[A19]裸形道人波梨子不捨其語……乃至……彼頭破裂。」有一天神從此事,所告如來耶?』
ᅟᅟ==[A18] 裸【CB】,祼【南傳】==
ᅟᅟ==[A19] 裸【CB】,祼【南傳】==
『「[A20]裸形道人波梨子,不捨其語……乃至……彼頭破裂。」善宿!對於祼形道人波梨子之事,是我心,依心而所了知。又:「[A21]裸形道人波梨子,不捨其語……〔乃至〕……彼頭破裂。」此事,亦是天神所告我也。不管如何,有離車族之將軍,名為阿質多,前日死而得三十三天身。彼來訪我,作如是言:「世尊!祼形道人波梨子是無恥漢。世尊![A22]裸形道人波梨子是妄語者。世尊!不管如何![A23]裸形道人波梨子於跋耆邑,對我言:『離車族之將軍阿質多,得生於大地獄。』世尊!實然,我不生於大地獄,而得三十三天之身。世尊![A24]裸形道人是無恥漢,世尊![A25]裸形道人波梨子是妄語者。世尊![A26]裸形道人波梨子,不捨其語……〔乃至〕……彼頭當破裂。」
ᅟᅟ==[A20] 裸【CB】,祼【南傳】==
ᅟᅟ==[A21] 裸【CB】,祼【南傳】==
ᅟᅟ==[A22] 裸【CB】,祼【南傳】==
ᅟᅟ==[A23] 裸【CB】,祼【南傳】==
ᅟᅟ==[A24] 裸【CB】,祼【南傳】==
ᅟᅟ==[A25] 裸【CB】,祼【南傳】==
ᅟᅟ==[A26] 裸【CB】,祼【南傳】==
善宿!確實如是,我心依心所了知:「言祼形道人波梨子,不捨其語……〔乃至〕……彼頭破裂。」天神亦來告知我此事:「言[A27]裸形道人波梨子,不捨其語……〔乃至〕……彼頭破裂。」
ᅟᅟ==[A27] 裸【CB】,祼【南傳】==
善宿!我將入毘舍離乞食。食後,由乞食而歸之途中,為晝日之休息,可訪彼祼形道人波梨子林園。善宿!其時,汝若願意者,當可告知彼。』
(19)跋伽婆!其時,我於晨早,著下衣,持上衣及鉢,為乞食而入毘舍離。於毘舍離乞食,食後,由乞食而歸之途中,為晝日之休息,往訪彼祼形道人波梨子林園。跋伽婆!其時,離車子善宿,急入毘舍離,而訪眾多知名之離車族,訪眾多知名離車族而如是言:
『諸賢者!世尊為入毘舍離乞食,食後,由乞食而歸之途中,為晝日之休息,將往[A28]裸形道人波梨子之林園。諸賢者!來,諸賢者!來。善美之沙門,將依上人法,行神通變化。』
ᅟᅟ==[A28] 裸【CB】,祼【南傳】==
跋伽婆!其時,眾多知名之離車族實如是思惟:『善美之沙門,將依上人法,行神通變化。然者,然者!我等往〔觀〕。』
又往訪眾多知名高位之婆羅門,富有之居士及諸外道之沙門、婆羅門而作如是言:
『諸賢者!世尊為入毘舍離乞食,食後,由乞食而歸之途中,為晝日之休息,將往[A29]裸形道人波梨子之林園。諸賢者!來,諸賢者!來。善美之沙門,將依上人法,行神通變化。』
ᅟᅟ==[A29] 裸【CB】,祼【南傳】==
跋伽婆!其時,眾多知名諸外道之沙門、婆羅門實如是思惟:『噢噢!善美之沙門,將依上人法,行神通變化。然者!然者!我等往〔觀〕。』
跋伽婆!其時,眾多知名之離車族,眾多知名高位之婆羅門,富有之居士及諸外道之沙門、婆羅門,皆集來彼[A30]裸形道人波梨子之林園。跋伽婆!彼等之大眾,不知謂有幾百、幾千之數。
ᅟᅟ==[A30] 裸【CB】,祼【南傳】==
(20)跋伽婆!祼形道人波梨子聞:『來眾多知名之離車族,來眾多知名高位之婆羅門,富有之居士及諸外道之沙門、婆羅門。沙門瞿曇亦為晝日之休息,來我林園。』聞之而怖畏震抖,身毛豎立。跋伽婆!其時,[A31]裸形道人波梨子實恐怖戰悚,身毛豎立,而往彼典睹迦孺普行者園。
ᅟᅟ==[A31] 裸【CB】,祼【南傳】==
跋伽婆!彼大眾實聞:『祼形道人波梨子,恐怖戰悚,身毛豎立,而往典睹迦孺普行者園。』跋伽婆!其時,彼大眾中一男子言:
『來!男士!汝往彼典睹迦孺普行者園,訪[A32]裸形道人波梨子。至已,如是言[A33]裸形道人波梨子曰:來!友波梨子!眾多知名之離車族,來眾多知名高位婆羅門,富有之居士及諸外道之沙門、婆羅門亦來,沙門瞿曇亦為晝日之休息來尊者之園。友波梨子!由汝於毘舍離之大眾中,說如次之語:「沙門瞿曇是智者,我亦是智者。智者依其智慧,得依上人法示現神通變化。沙門瞿曇若來至半路,我亦往半路。於此我等兩者,欲為上人法之行神通變化。若沙門瞿依上人法,為一神通變化,我即善為二;若沙門瞿曇依上人法,為二神通變化,我即善為四;若沙門瞿曇依上人法,為四神通變化,我即善為八。如是隨沙門瞿曇依上人法為神通變化,我即善為其倍。是故,友波梨子!實來半路。沙門瞿曇是最初來,為晝日之休息,來坐尊者之園。」』
ᅟᅟ==[A32] 裸【CB】,祼【南傳】==
ᅟᅟ==[A33] 裸【CB】,祼【南傳】==
(21)彼男子答大眾曰:『應如是,諸賢者!』而往典睹迦孺普行者園,訪[A34]裸形道人波梨子。至已,如是言[A35]裸形道人波梨子曰:『友波梨子!來,來眾多知名之離車族……乃至……沙門瞿曇亦為晝日之休息,來坐尊者之林園。友波梨子!實由汝於毘舍離之大眾中,說如次之語:沙門瞿曇是智者,我亦是智者……乃至……善為其倍。是故,友波梨子!汝實來至半路,沙門瞿曇是最初來,為晝日之休息,來坐尊者之林園。』
ᅟᅟ==[A34] 裸【CB】,祼【南傳】==
ᅟᅟ==[A35] 裸【CB】,祼【南傳】==
跋伽婆!如是言時,祼形道人波梨子曰:『友!我現在回去。』匍匐而不能起座。跋伽婆!其時,彼男子實如是言[A36]裸形道人波梨子曰:
ᅟᅟ==[A36] 裸【CB】,祼【南傳】==
『友波梨子!實如何耶?即汝腿膠著於繩牀耶?或實是繩牀膠著於汝腿耶?言:「友!我現在還去,友!我現在還去。」而匍匐不能起座。』
跋伽婆!實如是言,[A37]裸形道人波梨子尚猶言『友!我現在回去,友!我現在回去。』而匍匐不能起座。
ᅟᅟ==[A37] 裸【CB】,祼【南傳】==
(22)跋伽婆!今,彼男子實已了知——彼祼形道人波梨子敗北矣!言:『友!我現在回去,友!我現在回去。』而匍匐不能起座。因此,彼男子回來,向大眾作如次言:
『[A38]裸形道人波梨子,敗北矣!彼言:「友!我現在回去,友!我現在回去。」而匍匐不能起座。』跋伽婆!如是言時,我如是告彼大眾曰:
ᅟᅟ==[A38] 裸【CB】,祼【南傳】==
『諸賢者!祼形道人波梨子實不捨其語,不捨其心,不捨其見,不可能來我面前。若彼思惟:「我不捨其語,不捨其心,不捨其見,往沙門瞿曇之面前,彼頭會破裂。」』」
第二 誦品
(1)「跋伽婆!其時,實有一離車族之大官,從座起立,如次言大眾曰:
『然者,諸賢者!請暫待。在此期間我去,請看我能不能從祼形道人波梨子帶回來大眾之處!』
跋伽婆!其時,離車族之大官,往典睹迦孺普行者園,訪祼形道人波梨子。至已,如次言[A39]裸形道人波梨子曰:
ᅟᅟ==[A39] 裸【CB】,祼【南傳】==
『波梨子!來,汝出來則可。眾多知名之離車族、眾多知名高位之婆羅門及富有之長者,諸外道之沙門、婆羅門亦皆來矣。沙門瞿曇亦為晝日之休息,亦來尊者之園。波梨子!實由汝於毘舍離之大眾中,說如次之語:「沙門瞿曇是智者,我亦是智者……乃至……我為其倍。」是故,友波梨子!實來至半路,沙門瞿曇是最初來,為晝日之休息,來尊者之林園。友波梨子!依沙門瞿曇於大眾中,說如次之語:「祼形道人波梨子,不捨其語……乃至……彼頭破裂。友波梨子!來!來者汝得勝利,令沙門瞿曇成為敗北。」』
(2)跋伽婆!如是言時,[A40]裸形道人波梨子言:『友!我現在回去,友!我現在回去。』而匍匐不能起座。跋伽婆!其時,離車族之大官,如是語[A41]裸形道人波梨子言:
ᅟᅟ==[A40] 裸【CB】,祼【南傳】==
ᅟᅟ==[A41] 裸【CB】,祼【南傳】==
友!波梨子!實為何耶?是汝腿膠著於繩牀耶?或繩牀膠著汝腿耶?言:『友!我現在回去,友!我現在回去。』而匍匐不能起座。
跋伽婆!如是言時,祼形道人波梨子實言:『友!我現在回去,友!我現在回去。』而匍匐不能起座。
(3)跋伽婆!離車族之大官,實言:『友!我現在回去,友!我現在回去。』而匍匐不能起座。確實了知此祼形道人之敗北時,到彼大眾而作如是言:
『彼[A42]裸形道人波梨子敗北矣,彼言:「友!我現在回去,友!我現在回去。」而匍匐不能起座。』
ᅟᅟ==[A42] 裸【CB】,祼【南傳】==
跋伽婆!如是言時,我向彼大眾如是言:
『諸賢者![A43]裸形道人波梨子,實不捨其語……乃至……彼頭破裂。若離車族之諸賢者中,想以革索縛祼形道人波梨子,用牛軛拉來者,彼革索斷,波梨子〔身亦破裂〕。再言之,[A44]裸形道人波梨子,不捨其語……乃至……彼頭破裂。』
ᅟᅟ==[A43] 裸【CB】,祼【南傳】==
ᅟᅟ==[A44] 裸【CB】,祼【南傳】==
(4)跋伽婆!其時,達孺跋提迦之門徒闍利[9],從座而起,向大眾如是言:
ᅟᅟ==[9] 闍利(Jāliya)參照漢譯南傳藏長部經典一、一七五頁。==
『然者,諸賢者!請暫等待。在此期間,看我能不能將[A45]裸形道人波梨子帶來大眾之處。』
ᅟᅟ==[A45] 裸【CB】,祼【南傳】==
跋伽婆!其時,達孺跋提迦之門徒闍利,往典睹迦孺普行者園,訪[A46]裸形道人波梨子。至已,如是言[A47]裸形道人曰:
ᅟᅟ==[A46] 裸【CB】,祼【南傳】==
ᅟᅟ==[A47] 裸【CB】,祼【南傳】==
『友!波梨子!來,汝來則可。眾多知名之離車族來……乃至……沙門瞿曇為晝日之休息,亦來尊者之林園。友!波梨子,汝於毘舍離之大眾中作如是說:「沙門瞿曇是智者……乃至……我善為其倍。」是故,友!波梨子!汝來至半路,沙門瞿曇最初來,為晝日休息,來汝之林園。友!波梨子,沙門瞿曇實於大眾中說:「[A48]裸形道人波梨子,不捨其語,不捨其心,不捨其見,不可能來我面前,來者彼頭破裂。」若離車族之諸賢者,有想以革索縛祼形道人波梨子,用牛軛拉來者,彼革索斷,波梨子〔身亦破裂〕。再言之,[A49]裸形道人波梨子,不捨其語,不捨其心,不捨其見,不可能來我面前,來者彼頭破裂。友!波梨子!來,來者實汝得勝利,令沙門瞿曇成為敗北。』
ᅟᅟ==[A48] 裸【CB】,祼【南傳】==
ᅟᅟ==[A49] 裸【CB】,祼【南傳】==
(5)如是言時,[A50]裸形道人波梨子言:『友!我現在回去,友!我現在回去。』而匍匐不能起座。跋伽婆其時,達孺跋提迦之門徒闍利,如是言祼形道人波梨子曰:
ᅟᅟ==[A50] 裸【CB】,祼【南傳】==
『友!波梨子!實為何耶?是汝腿膠著於繩牀?或繩牀膠著汝腿耶?言:「友!我現在回去,友!我現在回去。」而匍匐非不能起座耶!』
雖如是言,祼形道人波梨子尚言:『友!我現在回去,友!我現在回去。』而匍匐不能起座。
(6)跋伽婆!如是,達孺跋提迦之門徒闍利實言:『友!我現在回去,友!我現在回去。』而匍匐不能起座。因此,確實了知[A51]裸形道人波梨子之敗北。其時,作如是言:
ᅟᅟ==[A51] 裸【CB】,祼【南傳】==
『友!波梨子!往昔,有獅子獸王,如是思惟:「然,我於深林據住一窟,於此據住其窟,至黃昏時,由住窟出,由住窟出已而奮立,奮立已而徧顧四方,徧顧四方已而作三度獅子吼,作三度獅子吼已而至草原,獵取獸群中最上之物,食最軟之肉已而行歸住窟。」
友!其時,獅子獸王,於深林據住一窟,於此據住其窟。至黃昏時,由住窟出,由住窟出已振作而立,振作立已而徧顧四方,徧顧四方已而作三度獅子吼,作三度獅子吼已而至草原,獵取獸群中最上之物,食最軟之肉而行歸住窟。
(7)友!波梨子,實有依獅子獸王而生活之老豺,傲慢而力強。友!其時,其老豺實如是思惟:「我是何耶?獅子獸王是何耶?然,我亦深林據住一窟,於此據住其窟。至黃昏時,由住窟出,由住窟出已振作而立,振作已而徧顧四方,徧顧四方已而作三度獅子吼,作三度獅子吼已而至草原,獵取彼獸群中最上之物,食最軟之肉而行歸住窟。」
友!其時,老豺實於深林作一住窟,於此作住窟已。至黃昏時,由住窟出,由住窟出已而奮立,奮立已而徧顧四方,徧顧四方已而要作三度獅子吼,卻為老豺鳴。實作豺鳴:「豺鳴是何等卑劣,〔卻謂〕其獅子吼有何耶!」
如是,波梨子!汝實於善逝之修行法而生活,食善逝之殘食,而想得自近似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耶?波梨子是何等卑劣,何能近似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耶!』
(8)跋伽婆!因此,達孺跋提迦之門徒闍利,雖以此譬喻〔諷[A52]刺之〕,祼形道人波梨子,尚不能離其座,其時言如是曰:
ᅟᅟ==[A52] 刺【CB】,剌【南傳】==
豺自為獅子
且彼老豺鳴
卻思為獸王
何等豺卑劣
尚輕獅子吼
『如是,波梨子!汝實於善逝之修行法而生活,食善逝之殘食,想得近似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波梨子是何等卑劣,何能近似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
(9)然,跋伽婆!達孺跋提迦之門徒闍利,以此譬喻〔諷[A53]刺之〕,[A54]裸形道人波梨子,尚不能離其座,其時,向彼如是言:
ᅟᅟ==[A53] 刺【CB】,剌【南傳】==
ᅟᅟ==[A54] 裸【CB】,祼【南傳】==
隨他之後行 食彼之殘食 且作自思惟 不見真自己
他作老豺鳴 豺想我是虎 何等豺卑劣 尚輕獅子吼
『如是,波梨子!汝實於善逝之修行法而生活,食善逝之殘食,想得近似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然,波梨子是何等卑劣,何能近似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
(10)跋伽婆!因此,達孺跋提迦之門徒闍利,以此譬喻〔諷[A55]刺之〕,祼形道人波梨子,尚不能離其座。其時,向彼如是曰:
ᅟᅟ==[A55] 刺【CB】,剌【南傳】==
蛙鼠食捨棄 墓場之屍體 生長於大林 空林之老豺
然彼作豺鳴 思我是獸王 何等豺卑劣 尚輕獅子吼
『如是,波梨子!汝實於善逝之修行法而生活,食善逝之殘食,想得近似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然,波梨子是何等卑劣,何能近似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
(11)跋伽婆!因此,達孺跋提迦之門徒闍利,以此譬喻〔諷[A56]刺之〕,裸形道人波梨子,尚不能離其座。其時,至彼大眾處,作如是言:
ᅟᅟ==[A56] 刺【CB】,剌【南傳】==
『諸賢者![A57]裸形道人波梨子敗北矣,彼言:「友!我現在回去,友!我現在回去。」而匍匐不能起其座。』
ᅟᅟ==[A57] 裸【CB】,祼【南傳】==
(12)跋伽婆!如是言時,我如是語彼大眾曰:
『諸賢者![A58]裸形道人波梨子,不捨其語,不捨其心,不捨其見,不可能來我面前,若彼不捨其語,不捨其心,不捨其見,而想來我面前者,彼頭破裂。又若離車族之諸賢者,想以革索縛祼形道人波梨子,用牛軛拉來者,革索斷,波梨子〔身亦破裂〕。再言之,[A59]裸形道人波梨子,不捨其語……乃至……彼頭破裂。』
ᅟᅟ==[A58] 裸【CB】,祼【南傳】==
ᅟᅟ==[A59] 裸【CB】,祼【南傳】==
(13)跋伽婆!其時,我對彼大眾說法、教誡、[A60]刺激而令感興、歡喜,由向彼大眾說法、教誡、[A61]刺激而令感興、歡喜,令解脫大縛,拔除四萬八千〔有情〕之大苦難,入光界三昧,昇於七多羅樹高之空中,更放七多羅樹高之光,令輝耀,令光炎後,再現於大林重閣講堂。跋伽婆!其時,離車子善宿來訪我。至已,向我問訊,退坐一面。跋伽婆!對坐於一面之善宿,我如次曰:
ᅟᅟ==[A60] 刺【CB】,剌【南傳】==
ᅟᅟ==[A61] 刺【CB】,剌【南傳】==
『善宿!汝如何思惟耶?為汝,我對祼形道人波梨子之記說,為如其結果耶?或與之不同耶?』
『世尊!世尊為我,對[A62]裸形道人波梨子之記說,實如其結果而無不同。』
ᅟᅟ==[A62] 裸【CB】,祼【南傳】==
『善宿!汝如何思惟耶?若如是者,依此上人法將作神通變化或不作耶?』
『世尊!如是者實依上人法作神通變化而非不作也。』
『如是,愚人!我依上人法作神通變化,然,汝言:「世尊!世尊不為我依上人法作神通變化。」愚人!對此事情,應見罪汝自己。』
跋伽婆!如是,我雖如是言,離車子善宿,猶如已決定赴惡趣地獄之人,還是離此法、律而去。
(14)跋伽婆!我知〔世界〕之起源。知彼,更知彼以上也。知彼而不墮執著[10],由不墮執著,我自了知涅槃[11]。如來證知此而不陷過誤。跋伽婆!有一類之沙門、婆羅門,彼等宣說是自在天所造、梵天所造之古傳起源說。我問彼等言:『汝等諸賢者,認為宣說是自在天所造、梵天所造之古傳起源說為真實耶?』我如是問,彼等答:『然也。』我如是言彼等曰:『如何汝等諸賢,認定此宣說自在天所造、梵天所造之古傳起源說耶?』彼等不能答我所問,不能答而以反問我。於彼等問,我說示之:
ᅟᅟ==[10] 不墮著(na parāmasāmi)其他之意見或不陷欺瞞。==
ᅟᅟ==[11] 涅槃(nibbuti)覺音解為煩惱滅(kilesa-nibāna)。==
(15)『諸賢者!確實早晚,長期間之後,此世界之滅時當到來。世界將滅時,有情多轉生於光音天。於此,彼等由意所成,以喜為食,自放光而行於空中,長期間保留其美麗。諸賢者!實經過長期之後,早晚,當有生起此世界之時。世界之生時,於虛空[12]中當現梵天宮。其時,或因有情壽命之盡,或依其功德之盡,由光音天身歿,生於虛空之梵天宮。如是於此,由意所成,以喜為食,自放光而行於空中,長期間保留其美麗。於此,孤獨長夜而〔住〕,生起不定、不滿及憂慮。〔謂:〕「其他之有情亦來此!」其時,又有其他之有情,因其壽命之盡,或因其功德之盡,由光音天身歿,生來虛空之梵天宮,為彼之伴侶。彼等於此,亦是由意所成,以喜為食,自放光而行於空中,長期間保留其美麗。
ᅟᅟ==[12] 虛空(suññaṁ)是無人之處。==
(16)因此,諸賢者!最初受生之有情思惟:「我是梵天、大梵天、征服者、不可征服者、徹見者、指令者,自在者、造者、化者、最上者、指定者、自主者、既有未有之父也。此等之有情,由我而造。何故耶?因我先思惟:其他之有情亦來生此!如是乃我之意願,於是,而此等之有情來此也。」
而後得生之有情亦思惟:「彼尊實是梵天、大梵天、征服者、不可征服者、徹見者、指令者、自在者、造者、化者、最上者、指定者、自主者、既有未有之父也。諸賢者!我等由此梵天所造也。何故耶?不管如何,如我等之見,因彼是最初生,我等於後而生也。」
(17)諸賢者!於此,最初出生之有情,壽命較長、較美、勢力較大。然其後生之有情等,壽命較短、不美、勢劣。諸賢者!又有其他之有情,其身歿後,生來此〔地上〕。於此,彼由在家,出家而為無家,由在家出家而為無家已,熱心、賣力、專念、精勤、完全心集中,如是到達心三昧。於其三昧,憶念其前生住處,但不能憶念更以前者。彼思惟:「彼尊是梵天、大梵天……〔乃至〕……既有未有之父也。諸賢者!由彼梵天創造我等,彼是常住、堅固、永遠、不壞滅、永久之存在者。然,依彼梵天所造之我等,是無常、不堅固、短壽、壞滅者也。」諸賢者!如是,諸賢者乃宣說自在天所造、梵天所造之古傳起源說。』
彼等說:『尊者瞿曇!我等所聽,實如尊者瞿曇之所說。』跋伽婆!我知世界之起源,我〔了知涅槃〕,證知此而如來不陷過誤。
(18)跋伽婆!有一類之沙門婆羅門,彼等宣說耽戲之古傳起源說。往訪彼等,我如是言:『汝等諸賢者宣說耽戲之古傳起源說是真實耶?』彼等對我如是問,答:『然也。』我對彼等如是言:『汝等諸賢者何以認定耽戲之古傳起源說耶?』對我所問,彼等答不知,不能解答,卻反問我,對彼等所問,我〔如次〕說:
『諸賢者!有名為耽戲天,彼等多年,入於耽戲樂法而住,長久入於笑戲樂法而住故,專心散亂〔而失憶念〕,專心混亂〔失憶念〕,彼等諸天其身歿。諸賢者!某有情實由其身(梵)歿而生來此處。生來此處後,由在家出家而為無家,由在家出家而為無家已,熱心……乃至……如是三昧生。其心於三昧,雖能憶前生之住處,但不能憶念更以前者。彼思惟:「彼等諸天不耽戲,彼等永不入耽戲樂法而住,彼等永不入耽戲樂法而住故,專心不失念,專心不失念故,彼等諸天不捨其身,常住而堅固,永遠於不壞滅法,永久存在而住。然,我等耽於戲笑,長期入於耽戲樂法而住,我等長期入於耽戲樂法而住故,專心而失念,由於專心之失念,我等之身應歿,無常不堅固,非永遠、壽短、壞滅法而生來此處。」如是,諸賢者!汝等認定古傳之起源說應是耽戲也。』
彼等說:『瞿曇!如是我等所聽,確實正如瞿曇所言。』跋伽婆!我知世界之起源……乃至……我〔了知涅槃〕,證知此而如來不陷於過誤。
(19)跋伽婆!有一類之沙門、婆羅門,宣說意亂之古傳起源說是真實。我往訪彼等,我如是言:『諸賢者!汝等何以認定意亂之古傳起源說耶?』彼對我所問,答:『然也。』我對彼等如是言:『汝等諸賢者何以認定意亂之古傳起源說耶?』彼等對我所問,不能解答,不能解答,卻反問我,對彼等之問,我〔如次〕說:
『諸賢者!有名為意亂天,彼等互相起嫉妒,彼等互相起嫉妒故,其心亂也。彼等互相心亂故,其身衰耗,其心困乏矣,如是彼等諸天之身歿。然,諸賢者!當知如次之事,有某有情〔梵〕身歿生來此處。生來此處後,由在家,出家而為無家,由在家出家為無家而熱心……乃至……如是三昧生。於心三昧,雖憶彼以前之住處,但不能憶念更以前者。彼等思惟:「彼等諸天實不意亂,彼等永遠互相不起嫉妒;彼等永遠互相不起嫉妒故,互相心不亂;彼等互相心不亂故,其身體不衰耗,心不困乏。彼等諸天其身體不歿,常住堅固,永遠於不壞之法,永久存在而住。然,我等意亂,我等長期互相起嫉妒;我等長期互相起嫉妒故,互相心穢也;互相心穢故,身體衰耗、心困乏。我等之身歿,無常而不堅固,壽短、依壞滅法而來生此。」如是,諸賢者宣說意亂之古傳起源說。』
彼等言:『友瞿曇!如是我等所聞,實正如瞿曇所說。』跋伽婆!我知世界之起源……乃至……〔我了知涅槃〕,證知此而如來不陷於過誤。
(20)跋伽婆!有一類之沙門、婆羅門,宣說無因生之古傳起源說。我訪彼等而言:『汝等諸賢者宣說無因生之古傳起源說,是真實耶?』對我如是所問,彼等答:『然也』。我言彼等曰:『汝等諸賢者,何以認定無因生之古傳起源說耶?』對我所問,彼等不能解答,不能解答,卻反問我。對彼等所問,我說示:
『諸賢者!有名為無想有情天,在於起不起一想,彼等諸天身歿。諸賢者!應知其事,有某有情(梵),其身歿生來此處。生來後,由在家出家而為無家,由在家出家為無家已,熱心……乃至……如是三昧生。於心三昧,雖憶念想生,但不能憶念其以前者,彼思惟:「我及世界皆是無因生。何以故?我非始有,如是實是沒有我而轉變為有性。」如是彼諸賢者,宣說無因生之古傳起源說。』
彼等曰:『友瞿曇!如是我等所聞,實正如瞿曇所言。』跋伽婆!我知起源,我不僅知之,更知此以上,知而不墮著,不墮著故,我自了知涅槃,證知此而不陷過誤。
(21)跋伽婆!有一類之沙門、婆羅門,實為如是言、如是說,我以不真、空虛、虛偽、虛誕批議:『沙門瞿曇是顛倒,諸比丘亦然;不管如何,沙門瞿曇言:「於逮得淨解脫而住時,於其時知一切為不淨。」』然,跋伽婆!我不言:『於逮得淨解脫而住時,於其時知一切為不淨。』跋伽婆!我實如是言:『於逮得淨解脫而住時,於其時始知淨。』」
「『世尊!彼等想世尊是顛倒、諸比丘更為顛倒。「世尊為我要得淨解脫而住,於如法教示,如是我信受世尊。」』」
「跋伽婆!實如是,依於不同見解、不同信忍、不同目的、不同研究、不同行持,要逮得淨解脫而住,在汝甚為困難。來!跋伽婆!汝對我之淨信,汝實應善守護之。」
「世尊!若依異見、異忍、異趣、異行、異教逮得淨解脫而住,於我是困難。我對世尊之信奉,我實應善守護也。」
世尊如是宣說,跋伽婆庫達普行者,歡喜、滿悅世尊之所說。
# 25
二五 優曇婆邏師子吼經
如是我聞。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耆闍窟山。時,有一普行者,名為尼俱陀,常與三千之普行者俱,住於優曇婆邏普行者女林。時,又有居士名為散陀那,日日往觀王舍城,詣訪佛處〔供養、恭敬世尊〕。某時,散陀那居士思惟:「今非詣訪佛處之時,世尊於靜室三昧思惟而住。亦非詣訪諸比丘之時,諸比丘皆在靜室三昧思惟而住。我今寧可到優曇婆邏普行者女林,訪尼俱陀普行者。」如是,散陀那居士到優曇婆邏普行者女林,訪尼俱陀普行者。
(2)爾時,尼俱陀普行者與眾多之普行者俱,為諸種之遮道濁亂論說,而大聲疾呼:或為王者論、盜賊論、大臣論、軍隊論;或為怖畏論、戰鬥論;或為飲食論、衣服論、几牀論、花鬘論、塗香論;或親近論、馬車論、聚落論、鄉村論、都市論、國土論;或男女論、英傑論、道路論、渠溝論;或為靈魂論、異相論、途說論、海洋論……如是為有非有之所說。
(3)尼俱陀普行者遙見散陀那居士來,誡彼諸弟子言:「汝等寂靜,勿發隻語,彼處沙門瞿曇弟子散陀那居士來,於沙門瞿曇諸弟子中,為白衣居士,住王舍城者,於其中之隨一是此散陀那居士。此等之尊者,喜靜寂、嚴守沈默、讚美靜肅。彼若知有靜肅之人,必來訪也。」如是告已,彼等普行者,皆各守沈默。
(4)爾時,散陀那居士,至尼俱陀普行者之處,向尼俱陀普行者問訊,退坐一面。就座已,散陀那居士告尼俱陀普行者言:
「賢者!此等異學外道之普行者等,參集一處,為諸種之遮道濁亂之言說,而大聲疾呼:或為王者論……乃至……如是為有非有之所論。然,相反地,彼世尊喜好林間樹林、孤獨遠離之所住,選靜謐寂寞之地、有閑而如清風之處而住。」
(5)如是告已,尼俱陀普行者答散陀那居士言:
「然者,居士!沙門瞿曇是與誰共語?與誰對論?令誰得明智理解耶?沙門瞿曇之智偏於空處,沙門瞿曇喜好獨處不得共語,彼常抱偏見,譬喻瞎牛之偏步,常在邊處。瞿曇之智偏於空處,喜好獨處不得共語,彼常抱偏見。居士!若沙門瞿曇來此集會處,依一問窮追彼,恐怕如空瓶,當逐令彼默閉。」
(6)世尊以超人清淨之天耳,聞散陀那居士與尼俱陀普行者,如是之對應,即下耆闍窟山,到斯摩伽達河畔養孔雀園,於其空處經行。尼俱陀普行者,見世尊於斯摩伽達河畔養孔雀園空處經行,而誡彼諸弟子言:
「汝等靜寂!勿發隻語。彼沙門瞿曇在斯摩伽達河畔養孔雀園之空處經行。彼師亦實喜好靜寂、嚴守沈默、讚美靜寂。彼若知靜肅之人,當必來訪。若沙門瞿曇,來訪此集會者,我等向彼作此之問:世尊!彼世尊依何法教訓其弟子?又依何教法,令其弟子得止息安穩、得知願樂根本梵行耶?」
如是告已,彼等諸普行者,皆各守沈默。
(7)爾時,世尊到尼俱陀普行者之處,時尼俱陀普行者告世尊言:
「世尊!善來哉。闊別已久!世尊之來!請坐此所設之座。」
世尊坐於所設之座已,尼俱陀普行者,自取一卑座,坐於一面。世尊對坐於一面之尼俱陀普行曰:「尼俱陀!為如何之談論,今汝等坐於此耶?又為何而停止汝等之閑談耶?」
如是言已,尼俱陀應世尊曰:
「世尊!我等遙見世尊於斯摩伽達河畔養孔雀園之空地經行,互如是言:『若沙門瞿曇,來此集會處,對彼作此所問:世尊!彼世尊是依何法教訓其弟子?又由何教法,令其弟子得止息安穩、得知願樂根本梵行耶?』其時,世尊之來,我等停止此等之閑話也。」
「尼俱陀!對依如何教法,教我諸弟子,又依如何教法,指導我諸弟子得止息安穩,得知願樂根本梵行;是彼異見解、異信忍、異目的、異研究、異行持者所不能知也。然,尼俱陀!汝應問我:世尊!實如何是成就苦行之修行?如何是不成就苦行之修行耶?」
如是語已,彼等諸普行者,各自發大聲,讚美曰:「偉哉!奇哉!沙門瞿曇有大威力、大神力,實立自說,依他說來充實〔自說〕。」
(8)爾時,尼俱陀普行者,令彼等普行者止靜。如是告世尊曰:
「世尊!我等實為苦行之修行說、持苦行修行義、住執苦行之修行。世尊!如何是成就苦行之修行?如何是不成就苦行之修行耶?」
「尼俱陀!今於此,有苦行者,無衣而不作法,〔食後〕舐手,請『來!』不受,請『住!』不受,持來者不受,特為準備者不受,招待不受,或不由瓶口取食,不由皿取食,置於閾間者不取,於臼不取,於杖間不取,於杵間不取,二人共食時〔唯其中一人與〕不受,由懷孕女不受,由授乳中之女不受,由與男子交會之女不受,畜狗家[1]之食不取,若近狗者不受,魚肉不食,清酒飲,濁酒不飲,粥汁不飲。或於一家受食者,一口〔食為足〕,或二家受食者,二口〔食為足〕,或七家受食者,七口〔食為足〕,或由一施物而過活、由二施物而過活、由七施物而過活;或一日為一食、二日為一食、七日為一食,如是至限半月一食,從事定期食之修行;或又食菜、茄,食稗子,食硬米,食頭頭羅米,食哈達草;或食雜䵃,食飯汁,食糜米,食稴稻,食牛糞,食樹、根、果,食自落果;或著麻衣,著麻莎衣,著塚間衣,著糞掃衣,著提利多樹皮,或著黑羚羊皮,著黑羚皮之細條所編者;或著草皮,著樹皮,著木片皮;或著髮毛之布;或著馬毛之布;或著梟羽之衣;或拔鬚髮行者,而常行拔除鬚髮;或住立行者而拒座;或蹲踞行者而修蹲踞;或臥[A1]刺行者以[A2]刺為牀;或臥於草蓏上;或臥於露地;或唯臥一側浴塵埃;或住空地,到處常停立;或為異食者常行取奇異食;或不飲水行者,常行不飲冷水;或行一日三浴。尼俱陀!對此如何思惟耶?如是可成就苦行之修行?或為不成就耶?」
ᅟᅟ==[1] 畜狗家,原本雖為 saṁkittisu,別本作 saṅgitisuna 應為畜狗家之意義。==
ᅟᅟ==[A1] 刺【CB】,剌【南傳】==
ᅟᅟ==[A2] 刺【CB】,剌【南傳】==
「世尊!實如是可成就苦行之修行,而非不成就。」
「尼俱陀!我對如是苦行之修行,說有諸種之垢穢。」
(9)「世尊!然者!如何世尊對苦行之成就,說有諸種之垢穢耶?」
「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自足滿悅。尼俱陀!若彼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自足滿悅者,此乃苦行者之垢穢也。
復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讚美自己,誹謗他人。尼俱陀!若彼苦行者,勤修苦行,讚美自己,誹謗他人者,此又實苦行者之垢穢也。
復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而或溺、染者、沈醉。尼俱陀!若彼苦行者,勤修苦行,由其苦行而或溺、染著、沈醉者,此又實苦行者之垢穢。
(10)復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受供養、禮敬,彼依其供養、禮敬而自足滿悅。尼俱陀!若彼苦行者,勤修苦行而受供養、禮敬,彼由其供養、禮敬而自足滿悅者,此實苦行者之垢穢。
復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乃至〕……彼由其苦行而受供養、禮敬,彼由其供養、禮敬而讚美自己,誹謗他人……〔乃至〕……此實苦行者之垢穢。
復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乃至〕……彼由其苦行而受供養、禮敬,彼由其供養、禮敬而惑溺、染著、沈醉……〔乃至〕……此實苦行者之垢穢。
復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為諸食分別而言:『我喜好此,不喜好此。』彼為不喜好而避其所得,愛著其喜好之物,此被所惑所囚,不見其諸患,不得知出離……乃至……此實苦行者之垢穢。
復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受供養、禮敬之故,彼謂:『國王、大臣、剎帝利、婆羅門、居士、異學等皆尊敬我。』
(11)復次,尼俱陀!有苦行者,難責其他之沙門、婆羅門言:『彼沙門、婆羅門既生活豐富,而何故尚欲享受一切根種子、樹種子、節種子、枝種子及第五種種子耶?恰如雷鳴[2]〔風雨〕害發芽』以呵責沙門……乃至……此實苦行者之垢穢。
ᅟᅟ==[2] 雷鳴(asani-vicakkaṁ)雷鳴雨害之意。==
復次,尼俱陀!有苦行者,見其他沙門、婆羅門,於同族中,被恭敬尊重,以生是念:『彼沙門既豐富,尚受有族者之恭敬尊重。然我苦行者,為苦難之生活,未受有族者之恭敬尊重。』如是,彼於有族中,生怨恨慳貪之念……乃至……此是苦行者之垢穢。
復次,尼俱陀!有苦行者,常坐於四衢街頭,修諸種苦行……乃至……此實是苦行者之垢穢。
復次,尼俱陀!有苦行者,故意隱瞞自己〔之形相〕,行乞於同族中,自謂:『此亦屬我苦行中之物,此亦屬我苦行中之物也。』……乃至……此又實苦行者之垢穢。
復次,尼俱陀!有苦行者,常行任何覆藏,問彼:『汝以此為是耶?』於非是答為是,於是答為非是,如是彼自覺為故意妄語……乃至……此實苦行者之垢穢。
(12)復次,尼俱陀!有苦行者,不認知如來及如來聖弟子之教法所說善訓教誡,此又實苦行者之垢穢。
復次,尼俱陀!有苦行者而有瞋恨;若苦行者有瞋恨,此又實苦行者之垢穢。
復次,尼俱陀!有苦行者,虛偽欺瞞而貪欲嫉妒,狡猾而偽詐,傲慢而高慢,邪淫而抱惡望,邪見而抱邊取見,所見染著,兩手堅固執持而不得出離。若苦行者,所見染著,兩手堅固執持不得出離者,此又實苦行者之垢穢。
尼俱陀!其如何思惟耶?勤修此苦行,是為穢耶?是為無穢耶?」
「世尊!今實此等之勤修苦行,為穢而非無穢。世尊!今,於此有苦行者,確實知此等一切之垢穢,又復有何所說耶?」
(13)「尼俱陀!此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而不自足滿悅。尼俱陀!若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而無自足滿悅者,彼於其事是清淨。
復次,尼俱陀!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不自讚美,不誹謗他人者……乃至……彼於其事是清淨。
復次,尼俱陀!……〔乃至〕……彼由其苦行而不惑溺、不染著,不沈醉……乃至……彼於其事是清淨。
復次,尼俱陀!……〔乃至〕……彼由其供養、禮敬而不自足滿悅……〔乃至〕……彼於其事是清淨。
復次,尼俱陀!……〔乃至〕……彼由其供養禮敬而不自己讚美,不誹謗他人……〔乃至〕……彼於其事是清淨。
復次,尼俱陀!……〔乃至〕……彼由其供養、禮敬而不惑溺,不染著,不沈醉……〔乃至〕……彼於其事是清淨。
復次,尼俱陀!……〔乃至〕……彼不避得其所不喜好物,不愛著其所喜好物,不被惑,不被囚,見其諸患,得知出離……〔乃至〕……彼於其事是清淨。
復次,尼俱陀!……〔乃至〕……彼受供養禮敬之故,不思惟:『國王、大臣、剎帝利、婆羅門、居士、異學等當尊敬我。』……〔乃至〕……彼於其事是清淨。
(14)復次,尼俱陀!有苦行者,不難責其他沙門、婆羅門。即不呵責沙門:『彼沙門、婆羅門既生活豐富,何故尚欲享受一切之根種子、樹種子、節種子、枝種子及第五種種子耶?恰如雷鳴〔風雨〕害發芽。』彼於其事是清淨。
復次,尼俱陀!有苦行者見其他沙門、婆羅門,於同族中,受恭敬、尊重,不起念……〔乃至〕……如是,於彼同族中不生起怨恨慳貪之念,彼於其事是清淨。
復次,尼俱陀!有苦行者,不常坐於四衢街頭行諸種苦行,如是,彼於其事是清淨。
復次,尼俱陀!有苦行者,不隱瞞自己之〔苦行〕相於同族中行乞……〔乃至〕……思惟:『此亦屬我苦行中之物。』彼於其事是清淨也。
復次,尼俱陀!有苦行者,不隱藏任何物……〔乃至〕……彼自覺不妄語,彼於其事是清淨。
(15)復次,尼俱陀!有苦行者,認知如來及如來聖弟子之教法所說善訓教誡,彼於其事是清淨。
復次,尼俱陀!有苦行者無瞋無恨……〔乃至〕……彼於其事是清淨。
復次,尼俱陀!有苦行者,不虛偽不欺瞞而不嫉妒……〔乃至〕……兩手不堅固持執,得善出離……〔乃至〕……彼於其事是清淨。
尼俱陀!其如何思惟耶?如是勤修苦行,真實為清淨耶?為不清淨耶?」
「世尊!今,勤修如是苦行,實為清淨,非不清淨,是最上樹節之行[3]。」
ᅟᅟ==[3] 樹節,是和真實同義。==
「尼俱陀!勤修如是之苦行,非最上樹節之行。此唯達外皮而已。」
(16)「世尊!然,勤修如何之苦行為最上樹節之行耶?世尊!善哉!願世尊宣示令我勤修苦行而達最上樹節之行。」
「尼俱陀!此苦行者有四種禁戒律儀。如何為苦行者之四種禁戒律儀?尼俱陀!於此有苦行者,自己不殺生、不令〔他〕殺生、不教〔人〕殺生;自己不偷盜、不令〔他〕偷盜、不教〔人〕偷盜;自己不妄語、不令〔他〕妄語、不教〔人〕妄語;自己不願修習、不令〔他〕願修習、不教〔人〕願修習。尼俱陀!如是為〔此〕苦行者之四種禁戒律儀。尼俱陀!若苦行者,有如是四種禁律儀,彼之苦行,於此中有成就者,彼得增益而無退轉。彼好遠離、獨坐,願樂園林、樹下、山腹、巖窟、洞穴、祠堂、林間、空處、穰積之處;彼食後,持鉢而歸,結跏趺坐,持身正直,專注住於正念;彼於世間斷貪欲、住離貪心、淨化貪心;斷瞋恚、不住瞋恚心、利益及哀愍一切之生類有情、淨化瞋恚心;斷睡眠、離睡眠而住、自覺明慧之心、淨化睡眠之心;斷[A3]掉悔、住不[A4]掉悔、內心平靜、淨化[A5]掉悔之心;斷疑念、住無疑心,於善法去疑念、拂除疑念、淨化心。
ᅟᅟ==[A3] 掉【CB】,悼【南傳】==
ᅟᅟ==[A4] 掉【CB】,悼【南傳】==
ᅟᅟ==[A5] 掉【CB】,悼【南傳】==
(17)彼斷此等之五蓋,心依明慧滅除諸穢力,與慈俱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如是〔徧滿〕二方、三方、四方、上下、橫、一切處、廣大於一切世界、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以慈心徧而住。與悲俱之心……乃至……與喜俱之心……以捨俱之心……〔乃至〕……徧滿而住。尼俱陀!其如何思惟耶?實為勤修苦行是清淨耶?不清淨耶?」
「世尊!實為勤修苦行是清淨而非不清淨,乃最上樹節之行也。」
「尼俱陀!如是勤修苦行者,非最上樹節之行,不過其樹皮而已。」
(18)「世尊!然者,如何是勤修苦行,最上樹節之行?世尊!善哉!願世尊宣示令我勤修苦行而達最上樹節之行。」
「尼俱陀!於此有苦行者之四種禁戒律儀。如何為四種禁戒律儀……乃至……尼俱陀!如是為苦行者之四種禁戒律儀也。尼俱陀!若於苦行者,有四種禁戒律儀,彼之苦行,於其中成就者,彼增長而無退轉。彼喜好遠離、獨坐、……乃至……彼斷此等之五蓋,心依明慧,滅除諸穢力,與慈俱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彼憶念無量之前生。即或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百千生、於無量之成劫、無量之壞劫:『我於其處,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有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壽量。彼於此處歿,生於彼處。於此,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食、如是受苦樂、有如是壽量之憶念。彼又於彼處歿而生此處。』如是,憶念種種前生及如是事情與境遇。
尼俱陀!汝其如何思惟耶?如是勤修苦行,實清淨耶?不清淨耶?」
「世尊!如是勤修苦行,實為清淨而非不清淨,又最上樹節之行也。」
「尼俱陀!如是勤修苦行,非最上樹節之行,唯不過達其纖皮而已。」
(19)「世尊!然者,如何是勤修苦行,最上樹節之行?世尊!善哉!願世尊宣示令我勤修苦行而達最上樹節之行。」
「尼俱陀!於此有苦行者,成就四種禁戒律儀……〔乃至〕……憶念……〔乃至〕……如是彼種種前生及其事情與境遇。彼依超人清淨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知隨其業〔報、受〕貴賤、醜好、善趣、惡趣〔之果。〕即:『諸賢者!實此等之有情,為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誹謗諸行者,抱持邪見,得邪見所生之業果。彼等身壞命終之後,生於惡生、惡趣、險難處、地獄。復次,諸賢者!此等之有情,為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不誹謗諸行者,抱持正見,得正見所生之業果。彼等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善趣、天界。』如是依超人清淨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知隨其業〔報、受〕貴賤、醜好、善趣、惡趣〔之果。〕
尼俱陀!汝如何思惟耶?如是勤修苦行為清淨耶?為不清淨耶?」
「世尊!如是勤修苦行,實為清淨而非不清淨、應是最上樹節[A6]之行。」
ᅟᅟ==[A6] [-]【CB】,[03]【南傳】==
「尼俱陀!如是勤修苦行。非最上樹節之行。如是,尼俱陀!若汝向我問:『世尊!教世尊之諸弟子是依如何教法,又依何教法,導諸弟子得止息安穩,得知願樂根本梵行?』尼俱陀!我以最勝殊妙之〔法〕導我諸弟子,我依此導諸弟子〔至〕安穩處,知願樂根本梵行。」
如是說已,彼等普行者大聲讚歎說:「於此,我等失彼師矣。我等不知以上殊勝〔之法〕。」
(20)散陀那居士,知抱持此等異見之普行者等,今聞世尊之所說,諦聽而真實生知解之心,而告彼尼俱陀普行者曰:
「如是,賢者尼俱陀!如汝向我放言:『居士!沙門瞿曇是與誰共語、與誰對論、令誰得明智理解耶?沙門瞿曇之智,偏於空處,沙門瞿曇喜好獨處不得共語,彼常抱偏見;譬喻瞎牛之偏步,常在邊處,沙門瞿曇之智,偏於空處,喜好獨處不得共語,彼常抱偏見。居士!若沙門瞿曇來此集會處,依一問窮追彼,恐怕如空瓶,當遂令彼閉塞』耶?諸賢者!今,彼世尊、阿羅漢、正等覺者來此,彼是喜好獨坐,不得共語者,如偏步之瞎牛,常在邊處,依一問窮追彼,恐怕如空瓶,遂令彼閉塞!」
如是言已,尼俱陀普行者,默然懺悔,悄然垂肩,面赤伏眼,啞然而坐。
(21)爾時,世尊見尼俱陀普行者,默然懺悔,悄然垂肩,面赤伏眼,啞然而坐,告尼俱陀普行者曰:
「尼俱陀!汝等作如是言,為真實耶?」
「世尊!我等真如是愚鈍,如是不善而作此等之言說。」
「尼俱陀!汝如何思惟耶?汝傾聽而聞普行者長老耆宿先師之所說:『彼等於過去世,阿羅漢、正等覺時,此等諸佛,曾集會一處,大聲疾呼,耽於諸種遮道濁亂之言耶?猶如王論、……乃至……作如是有非有之所論,今汝如與汝等之師論諍,或又彼等諸佛在於林間樹林,喜好孤獨、遠離之所住,靜謐之寂寞處,有閑而清風之吹處,離人里之潰鬧,選適於禪思三昧之處而住,有如我今所為,或不然耶?』」
「世尊!我聞彼普行者長老耆宿先師之所說:『彼等於過去世,阿羅漢、正等覺時,彼等諸佛,未曾集會一處大聲疾呼,耽於諸種遮道濁亂之言。猶未作王論……乃至……有非有之所論,今我及我等之師,未作諍論,唯如是聞:彼等諸佛,喜好林間樹林……乃至……選適於禪思三昧之處而住,如今世尊之所為也。』」
「尼俱陀!汝為有慧之耆宿,不思惟此事耶?『彼世尊是覺者,依自覺而說法;彼世尊自能調伏,依調伏而說法;彼世尊自止息,依止息而說法;彼世尊自能度脫,依度脫而說法;彼世尊自得解脫,依解脫而說法。』」
(22)如是言已,尼俱陀普行者告世尊言:
「世尊!我被罪過所制伏,而如是愚鈍、如是癡暗、如是不善、如是誹謗世尊。世尊!我確認罪過為罪過,將來必自制伏,願世尊受納!」
「尼俱陀!汝為罪過所制伏,而如是愚鈍、如是癡暗、如是不善,使如是謗誹我。尼俱陀!然,汝認罪過為罪過,其如實懺悔故,我對此,受納汝之懺悔。尼俱陀!若有人認罪過為罪過,如實懺悔,以自制將來者,此乃聖者律繁榮之所以也。尼俱陀!我亦如是說:『來!為有慧、正直、高潔、正行之人,我當教之,我當為之說法。如所說而行,以此為目的,有族姓子,由在家而入出家,成彼無上梵行,於現世獨自證悟而止住者須要七年。尼俱陀!任持七年間!來!為有慧、正直、高潔、正行之人,我當教之,我當為之說法。如所說而行,以此為目的,有族姓子,真由在家而入出家,成彼無上梵行,於現世獨自證悟而止住者須要六年……〔乃至〕……須要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乃至……須要七個月……乃至……須要六月、五月、四月、三月、二月、一月、半月。尼俱陀!唯任持半月!來!為有慧、正直、高潔、正行之人,我當教之……〔乃至〕……於現法中,自知作證、成就而住,不過唯須七日而已。』
(23)尼俱陀!汝或有如是思惟:『沙門瞿曇為奪弟子,向我等作如是云也。』尼俱陀!勿作如是見。凡為汝等之師,亦為汝等師之。汝或有如是思惟:『沙門瞿曇為停止我等之諷誦,而對我等如是言。』尼俱陀!勿作如是見,凡為汝等誦頌亦如常諷誦之!尼俱陀!汝或有如是思惟:『沙門瞿曇為奪我等之生活而作如是言!』尼俱陀!勿作如是見,凡為汝等之生活,亦為汝等之生活!尼俱陀!汝或有如是思惟:『我等之法為不善,諸師又指責其不善,欲令其確認而沙門瞿曇作如是言!』尼俱陀!勿作如是見。汝之不善法,雖被諸師指責為不善,亦如常存在之!尼俱陀!汝或有如是思惟:『我等之法是善,諸師又指示為善者,欲令除去而沙門瞿曇作如是言!』尼俱陀!汝勿作如是見。汝等之善法,諸師亦指示為善者,令如常存在!尼俱陀!如是我:『非為奪汝諸弟子而說;非為停止汝等之諷誦而說;汝等有不善,諸師雖指責其不善,非欲令確認而說;又汝等有善,雖有諸師指摘其善法,亦非欲除去而說!尼俱陀!不斷不善法,有穢轉生,是有苦痛惡報,未來有生死〔之〕苦。我為斷此等而說法。汝等如實行者,穢垢之法斷盡,清白之法增益,智慧成滿,於現世獨自證悟而住。』」
(24)如是說已,彼等諸普行者,默然悔悟,悄然垂肩,面赤眼伏,啞然而坐。其時,彼等之心,完全由惡魔所擾亂。
爾時,世尊如是思惟:「此等諸愚癡人,被惡魔波旬所撓亂,於此沒有一人如是思惟,即:『我等當行沙門瞿曇所示之梵行。如何於七日得成就耶!』」
如是,世尊於優曇婆邏普行者女林中,作獅子吼已,乘呈虛空,還於耆闍窟山中。散陀那居士亦直回王舍城。
# 26
二六 轉輪聖王師子吼經
如是我聞。
(1)爾時,世尊住摩揭陀國之摩偷羅。其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世尊如次說:
「自作洲!自作歸依處!勿作其他歸依處;以法為洲,法為歸依處,勿為其他歸依處。
諸比丘!然者,如何是比丘自作洲,自作歸依處,勿作其他歸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歸依處,勿為其他歸處而住耶?
於是,諸比丘!於身觀身而住,精勤、自覺、憶念者,於世間應得調伏貪欲、愚癡。於受……乃至……於心……乃至……於法……〔乃至〕……如是,諸比丘!即為比丘自作洲,自作歸依處,勿作其他歸依處;以法為洲,法為歸依處,勿為其他歸依處而作。
諸比丘!為行乞而往自己祖、父之地。諸比丘!為行乞而往自己祖、父之地者,惡魔應無機可乘。又惡魔不得其根據。諸比丘!依攝持善法之因緣,如是,增長其他之福德。
### 堅念王
(2)諸比丘!往昔,有國王名為堅固念。為轉輪聖王征服四天下,成就七寶而善統治其國土。彼有其次之七寶。即:金輪寶、白象寶、紺馬寶、神珠寶、玉女寶、居士寶、第七為主兵寶等。又彼之千子,雄猛勇健而善擊破外敵。彼由此地以至四海之彼,不用刀杖,以正法制御、統治。
(3)時,諸比丘!彼堅固念王,數十百千年之後,告一臣下言:
『噫!臣汝!若見天之輪寶,將離去其本處者,其時,即來告我。』
諸比丘!彼臣答轉輪聖王曰:『唯然,大王!』
諸比丘!彼臣數十百千年之後,見天之輪寶離其本處而去,見已,至彼堅固念王之處,告大王曰:
『大王!大王天之輪寶不見離其本處而去耶!』
其時堅固念王呼其太子,以此告之曰:
『太子!汝說我天之輪寶離其本處而去,聽聞我此事:「若轉輪聖王之天輪寶,離其本處而去者,彼王之壽命,沒多久將盡矣。」我已享受人界之欲樂,今當求天界之欲樂時。來!太子!汝統治此四天下!我將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
其時,諸比丘!堅固念王,令太子善統治其國土,自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
### 重得輪寶
然,國王之出家後七日,天之輪寶,突然消滅。
(4)其時,諸比丘!有一大臣至剎帝利灌頂王之處,告其王曰:『大王!不知彼天之輪寶突然消滅耶?』時,諸比丘!彼剎帝利灌頂王,見天之輪寶突然消滅,心中憫憫不喜悅,即至彼父王之處,告父王曰:
『大王!知天之輪寶突然消滅耶?』
諸比丘!如是告已,父王告剎帝利灌頂王曰:
『噫!我子!汝對天之輪寶突然消滅勿悲傷,勿抱憂愁之念。我子!此天之輪寶,實非汝祖父之遺產,汝正唯轉聖之輪寶。汝若奉行轉輪聖王之職責,十五日滿月之時,沐浴頭髮,行齋戒,昇登莊嚴之殿堂時,天之輪寶會突然出現。輪有千輻,具足車輞、車轂及一切附件。』
(5)『然者!大王!轉輪聖王之職責者何耶?』
『我子!汝當依彼法,恭敬、尊重法,為法幢、法幟、以法為首,善守護正法,又應護視庶民、軍隊、剎帝利、群臣、婆羅門、居士、農商、沙門婆羅門等乃至禽獸,而且,於汝之國土中,勿留有任何惡法。若於汝之國土,有貧窮者,將與彼財寶;若於汝國土之沙門、婆羅門,已離去憍慢懈怠、獨修忍辱仁愛、調御自己、靜止自己、寂靜自己者,汝應時往彼處,作如是問:「賢者!如何是善、如何是不善、如何是罪、如何是無罪、如何是可以行、如何是不可以行?又行何法者,於長夜應受不利益及痛苦;行何法者,於長夜應受利益與安樂?」聞之,不善者離去,善者當受持。我子!此為轉輪聖王之職責。』
『唯然,大王!』諸比丘!剎帝利灌頂王,承父王之意,奉行轉輪聖王之職責。彼奉行轉輪聖王之職責已,於十五日滿月之時,沐浴頭髮,行齋戒,昇登莊嚴之殿堂時,天之輪寶突然出現,於輪有千輻,具足車輞、車轂及一切附件。見此已,剎帝利灌頂王,自謂曰:『我曾聞:若剎帝利灌頂王,於十五日滿月之時,沐浴頭髮,行齋戒,昇登莊嚴之殿堂時,天之輪寶,突然出現,於輪有千輻,具足車輞、車[A1]轂及一切附件者,此即為轉輪聖王也。我今正是轉輪聖王。』
ᅟᅟ==[A1] 轂【CB】,縠【南傳】==
(6)其時,諸比丘!彼剎帝利灌頂,由王座起立,偏露一肩,左手持金瓶,右手捫摩金輪而告曰:
『汝,輪寶轉之,征服〔一切而轉〕!』其時,諸比丘!彼輪寶向東方而轉,時,轉輪聖王,具四兵常隨〔其後。〕又諸比丘!其輪寶停住之處,不論任何國土,轉輪聖王,與俱四兵皆止駕。諸比丘!東方敵國之諸王,皆來轉輪王之處告曰:
『大王!善來!一切皆為王所有。大王!請統治之。』
轉輪王告曰:『勿殺生、勿偷盜、勿邪淫、勿妄語、勿飲酒,應為適當之食。』
如是,諸比丘!東方敵國之諸王,皆服轉輪王之統治。
(7)其時,彼輪寶由東海沒,再現身於南方。……〔乃至〕……於西方……〔乃至〕……於北方……〔乃至〕……皆服轉輪王之統治。
其時,諸比丘!彼輪寶超越海,平定徧四天下,由彼國都還,如懸掛於轉輪王之宮闕樓門上,照耀轉輪王之內宮。
(8)諸比丘!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之轉輪王亦數十百千年之後,告其他大臣曰: ^xmnf56
『噫!臣汝!若見天之輪寶離去其本處者,其時,即來告我!』
諸比丘!彼大臣答轉輪王曰:『唯然,大王!』
諸比丘!彼大臣數十百千年之後,見天之輪寶突然離其本處而去。如是見已,至轉輪王之處,告轉輪王曰:
『大王!知天之輪寶,突然離其本處而去耶?』
其時,諸比丘!轉輪王召太子而告此曰:
『太子汝!說我天之輪寶離其本處而去。我曾聞:「若轉輪王之天輪寶突然離其本處而去者,彼王之壽命,即不久矣!」我已享受人界之欲樂。今乃求天界欲樂之時。來!我太子!汝統治此四天下!我將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
其時,諸比丘!轉輪王令太子善統治其國土,自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
### 自用治國
然而,國王出家後七日,諸比丘!天之輪寶突然消滅。
(9)其時,諸比丘!有一大臣,至剎帝利灌頂王之處,告彼王曰:
『大王!知彼天輪寶突然消滅耶?』時!諸比丘!彼剎帝利灌頂王,見天之輪寶突然消滅,心中憫憫不喜悅。然而,**不往彼父王之處,問關於聖轉輪寶事**。彼治其國,不及往昔諸王公正之治國,又不如往昔諸王轉聖輪寶,不統治其國。
其時,諸比丘!參集大臣、侍臣、主計、近侍、巫祝官等,至剎帝灌頂王之處告曰:『大王!今治國土,不及往昔諸王公正治其國,又不如往昔諸王轉聖輪寶,不統治其國。大王!有聰明而智慧之大臣、侍臣、主計、近侍、巫祝官等,我等及其他者,受持聖轉輪。大王!若向我等詢問聖轉輪者,我等當謹解所問之聖轉輪。』
(10)其時,諸比丘!彼剎帝利灌頂王,招集大臣、侍臣、言計、近侍、巫祝官等,以詢問聖轉輪。彼等對所問聖轉輪,謹答之。聞之而令擁護、守護正法。然,**猶不與財寶給貧困者**。
### 盜殺業道
貧困者不得財寶之惠,因此,貧困者日益增加。因貧困者之增加,人人亙相以盜心而取不與之物,人人捕捉彼,彼被捕捉,以示剎帝利灌頂王,告言:
『大王!此人以盜心而取他所不與之物。』
諸比丘!如是告已,剎帝利灌頂王告彼男子曰:
『汝實以盜心而取他所不與之物,為真實耶?』
『大王!真實!』
『何故而為耶?』
『大王!我不得生活也。』
其時,諸比丘!剎帝利灌頂王,財寶與彼男子,曰:『汝!汝以此財寶可自生活,並且可養父母、蓄妻子。勤勞事業,對沙門、婆羅門行福利之供養,以此,得天上安樂之果報,可生於天界。』
彼男子答剎帝利灌頂王曰:『唯然,大王!』
(11)諸比丘!又有一男子以盜心而取他所不與之物,人人捕捉彼人,彼被捕捉,以示剎帝利灌頂王,告言:
『大王!此人,以盜心而取他所不與之物。』
諸比丘!如是告已,剎帝利灌頂王問彼男子曰:
『汝!汝以盜心而取他所不與之物,為真實耶?』
『實然!大王!』
『何故而為耶?』
『大王!我不得生活也。』
其時,諸比丘!剎帝利灌頂王,財寶與彼男子,曰:『汝!汝依此等之財寶,可自生活,並且可養父母、蓄妻子。勤勞事業,對沙門、婆羅門,行有福利之供養,以此,得天上安樂之果報,可生於天界。』
彼男子答剎帝利灌頂王:『唯然,大王!』
(12)諸比丘!人人如是聞:『猶人人以盜心而取他所不與之物,但大王以財寶與人人。』聞此[A2]已,彼謂:『然,我等亦以盜心取他所不與之物耶?』
ᅟᅟ==[A2] 已【CB】,己【南傳】==
其時,諸比丘!有一男子,以盜心而取他所不與之物,人人捕捉彼,彼被捕捉,以示剎帝利灌頂王,告言:
『大王!此人,以盜心而取他所不與之物。』
諸比丘!如是告已,剎帝利灌頂王,問彼男子曰:
『汝!汝以盜心而取他所不與之物,是真實耶?』
『實然,大王!』
『何故而為耶?』
『大王!我不得生活也。』
其時,諸比丘!剎帝利灌頂王曰:『如果我對於以盜心而取他所不與之物者,給與財寶,如是,不與取(偷盜)增長。然,我將此男子處於重刑,截斷彼頭而根絕此。』
如是,諸比丘!剎帝利灌頂王令諸臣曰:『然者,諸臣,以粗繩將此男子之手堅縛於後,剃除頭髮、唱令擊鼓,牽引行於諸街已,由南門出,至都城之南方,懲彼之重刑,截斷彼頭而根絕此。』
諸比丘!彼等諸臣,聞剎帝利灌頂王之命,曰:『大王!實然。』即以粗繩將彼男子之手堅縛於後,剃除彼頭髮,唱令擊鼓,牽引行於諸街巷已,由南門出,至都城之南方,懲彼之重刑,截斷彼頭而根絕此。
(13)諸比丘!人人如是聞:『若以盜心而取他所不與之物者,大王為膺懲、根絕而截首。』聞已,彼等曰:『然,各自作利刀,各自作利刀已,以盜心而取彼等人人所不與之物,並且膺懲、根絕彼等人人而截其首。』
彼等自作利刀,作利刀已,便劫掠村落、劫掠鄉鎮、劫掠都市及為路上之劫掠。
如是,以盜心而取彼等人人所不與之物,並且膺懲、根絕彼等人人而截斷其首。
(14)如是,諸比丘!因對貧窮者不給與財寶,貧窮者即越增多,由於貧窮者之增多,偷盜便益滋增;由於偷盜之滋增,刀杖便滋增;由於刀杖之滋增,殺害便頻發;由於殺害之增多而屢行妄語,由於妄語橫行,彼等眾生之壽命縮短、顏色衰退。
### 減劫
由彼等壽命之縮短、顏色之衰退,人壽由八萬歲,至其子成為四萬歲。
諸比丘!人壽四萬歲時,有人以盜心而竊取他所不與之物。人人捕捉彼,以示剎帝利灌頂王,曰:『大王!此男子,以盜心而竊取他所不與之物。』
如是告已,諸比丘!剎帝利灌頂王告彼男子曰:
『汝!汝以盜心而竊取他所不與之物,為事實耶?』
於故意妄語,言:『大王!〔我〕沒竊取。』
(15)如是,諸比丘!因對貧窮者不給與財寶,貧窮者便益增多……〔廣說如第十四節〕……壽命縮短,顏色衰退,由人壽四萬歲,至其子成為二萬歲。
諸比丘!人壽二萬歲時,有人以盜心而竊取他所不與之物,他人以此告灌頂王,言:『大王!如斯、如斯之人,以盜心而竊取他所不與之物。』並為惡口。
(16)諸比丘!如是,因對貧窮者不給與財寶,貧窮便益增多,……〔廣說如第十四節〕……顏色衰退,人壽由二萬,至其子成為一萬歲。
諸比丘!人壽一萬歲時,有人美麗、有人醜陋。彼等醜陋者,對美麗者,生起嫉妒,對他人之妻女行邪淫。
(17)諸比丘!如是,因對貧窮者不給與財寶,貧窮者便益增多……〔廣說如第十四節〕……顏色衰退,人壽由一萬歲,至其子成為五千歲。
諸比丘!人壽五千歲時,有二法增長,即:麤語及綺語也。二法增長故,彼眾生之壽命縮短、顏色衰退。彼等之壽命縮短、顏色衰退,人壽由五千歲,至其子有成為二千五百歲,有成為二千歲。
諸比丘!人壽二千五百歲時,貪恚之念增長……〔乃至〕……人壽由二千五百歲,其子成為一千歲。
諸比丘!人壽一千歲時,邪見增長……〔乃至〕……人壽由一千歲其子成為五百歲。
諸比丘!人壽五百歲時,有三法增長,即:非法欲、非理貪、邪見法也。三法增長……〔乃至〕……人壽由五百歲,其子有成為二百五十歲,有成為二百歲。
諸比丘!人壽二百五十歲時,此等之諸法增長,即:不敬母,不敬父,不恭敬沙門、婆羅門,不恭敬同族之耆宿。
(18)諸比丘!如是,因對貧窮者不給與財寶,貧窮者便益增多……〔乃至〕……偷盜……〔乃至〕……刀杖……〔乃至〕……殺生……〔乃至〕……妄語……〔乃至〕……惡口……〔乃至〕……邪淫……〔乃至〕……麤語……〔乃至〕……綺語……〔乃至〕……貪恚……〔乃至〕……邪見……〔乃至〕……非法欲……〔乃至〕……非理貪……〔乃至〕……邪見法……〔乃至〕……不敬母,不敬父,不恭敬沙門、婆羅門,不恭敬同族之耆宿。此等諸法之增長,而彼等眾生之壽命縮短、顏色衰退。壽命縮短、顏色衰退,人壽由二百五十歲,至其子成為百歲。
(19)諸比丘!此等人人之子,壽命有成為十歲之時,諸比丘!人壽十歲之時,童女至五歲而婚嫁。諸比丘!人壽十歲之時,消失此等之諸味,即:酥、酪、油、砂糖、鹽也。諸比丘!今日如以硬米飯為最上之食糧,諸比丘!人壽十歲之時,草莠便成為最上之食糧。諸比丘!人壽十歲之時,十善法則皆消滅,十不善法,明顯出現。諸比丘!人壽十歲之時,為善者完全無有,何況有善之所行乎?諸比丘!人壽十歲之時,彼等不敬母、父,不尊敬沙門、婆羅門,不恭敬同族之耆宿,以為是尊敬讚美,如同今日之恭敬母、父,尊敬沙門、婆羅門,恭敬同族耆宿者,被尊敬讚美也。如是,諸比丘!人壽十歲之時,不恭敬母、父,不尊敬沙門、婆羅門,不恭敬同耆宿者,當被尊敬讚美。
(20)諸比丘!人壽十歲之時,母、伯母、叔母、師長之妻女皆無區別,如同羊、鷄、豕、犬、豺、狠狼,世間成為雜無倫次。諸比丘!人壽十歲之時,彼等眾生成為互相生起激烈之害心、激烈之瞋恚、激烈之惡意、激烈之殺意。母於子、子於母,父於子,子於父,兄弟於兄弟、兄弟於姊妹,姊妹於兄弟,生起激烈之害心、激烈之瞋恚、激烈之惡意、激烈之殺意。諸比丘!猶如獵師之見群鹿,生起激烈之害心、激烈之瞋恚、激烈之惡意、激烈之殺意。如是,諸比丘!人壽十歲之時,彼等眾生,互相生起激烈之害心……〔乃至〕……生起激烈之殺意。
(21)諸比丘!人壽十歲之時,七日間生刀杖之劫。彼等互相領受鹿想(誤認為野獸)。彼等各自手持利刀而現,依其利刀,互相剝奪各個之生命:『此是鹿也,此是鹿也。』然,諸比丘!此等之眾生,有生起如次之念:『我等不傷害任何人,任何人亦不得傷害我等。然,我等依倚於叢林樹木之坑坎,隱避於河洞巖窟,食樹根菓實以保身!』彼等便依倚於叢林樹木之坑坎,隱避於河洞巖窟,食樹根菓以保身。
### 增劫
彼等經過七日後,由叢林樹木之坑坎,河洞巖窟而出,互相擁抱相集慶賀曰:『慶哉!汝亦生存!汝亦生存!』諸比丘!其時,彼等眾生起如是念:『我等因行不善法,長久親滅亡之法。然,我等當行善法。當行如何之善法耶?於是,我等禁止殺生,我等受持此善法。』彼等便遠離殺生,受持此善法。彼等因受持此善法,壽命增長,並增顏色之美。彼等由壽命之增長,顏色之增美,人壽十歲之人,其子之壽成為二十歲。
(22)其時,諸比丘!彼等眾生起如是念:『我等因受持善法,而壽命增長,顏色增美。然,我等應益為善事。於是,我等遠離偷盜,遠離邪淫,遠離妄語,遠離惡口,遠離麤語,遠離綺語,斷滅貪念,斷滅瞋恚,斷滅邪見,滅盡三法,即:非法欲、非理貪、邪見法。於是,我等應恭敬母、父,尊敬沙門、婆羅門,尊敬同族之耆宿等,受持此善法。』
諸比丘!〔如是〕,彼等恭敬母、父,尊敬沙門、婆羅門,尊崇同族耆宿,受持此等之善法。彼等由受持善法,壽命增長,顏色增美。彼等由壽命增長、顏色增美,人壽二十歲之時,其子壽命成為四十歲;人壽四十歲之時,其子之壽命成為八十歲;人壽八十歲之時,其子之壽命成為百六十歲;人壽百六十歲之時,其子之壽命成為三百二十歲;人壽三百二十歲之時,其子之壽命成為六百四十歲;人壽六百四十歲之時,其子之壽命成為二千歲;人壽二千歲之時,其子之壽命成為四千歲;人壽四千歲之時,其子之壽命成為八千歲;人壽八千歲之時,其子之壽命成為二萬歲;人壽二萬歲之時,其子之壽命成為四萬歲;人壽四萬之時,其子之壽命成為八萬歲。
(23)諸比丘!於人壽八萬歲之時,童女五百歲而婚嫁。諸比丘!於人壽八萬歲之時,有三種病,即:欲、斷食、老也。諸比丘!於人壽八萬歲之時,此閻浮提隆盛繁榮,於都邑王城,鷄鳴相聞;諸比丘!於人壽八萬歲之時,從彼阿鼻地獄,思惟為閻浮提,當人人徧滿如蘆草之叢林;諸比丘!於人壽八萬歲之時,彼波羅奈,便成為契睹摩提王都,人民旺盛群集,土地肥沃;諸比丘!於人壽八萬歲之時,此閻浮提雖有八萬四千之都城,但契睹摩提當為最上之王都。
(24)諸比丘!人壽八萬歲之時,於此契睹摩提王城,有名山伽王出現而為轉輪法王,統治四天下,成就七寶,為人民之保護者。於彼具足此等之七寶,即:金輪寶、白象寶、紺馬寶、神珠寶、玉女寶、居士寶、於第七為主兵寶也。尚且彼王有千子,勇猛雄健,善退卻外敵;彼越此地,及至大海之彼岸,不用刀杖,以正法統治而住。
(25)諸比丘!人壽八萬歲之時,名為彌勒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之如來出現於世;猶如我今於此世界、為應供、……〔乃至〕……佛、世尊之出現。彼亦含括此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此世界、沙門、婆羅門,獨自證悟而說示。猶如我含括此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此世界、沙門、婆羅門,獨自證悟而說示。宣示初善、中善、後亦善之法、並說示文義具足,一切圓滿清淨之梵行;猶如我今說示初善、中善、後亦善之法,並說文義具足,一切圓滿清淨之梵行。彼受無量數千之比丘僧伽所圍繞;猶如我今受無量數千之比丘僧伽所圍繞。
(26)諸比丘!其時,有名為山伽王,其王之宮殿是大波那王之所造;其宮殿甚莊嚴,讓與己而住此,對沙門、婆羅門、貧民、流浪者、乞食者行布施,然後,於彌勒如來、應供、等正覺者之處,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彼如是出家已,獨住遠離,修道苦行,專心堅固而住,不久彼善男子為其目的,由在家而出家,成就無上梵行,於現世獨住證悟而止住。 ^zzjukb
(27)諸比丘!自作洲、自作歸依處,勿以他為歸依處。以法為洲、法為歸依處,勿以他為歸依處。諸比丘!如何自作洲、自作歸依處,勿以他為歸依處,以法為洲、法為歸依處,勿以他為歸依處而住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而住,精勤、自覺、憶念者,於世間當得調伏貪欲、愚癡。於受……於心……於法……〔乃至〕……。諸比丘!如是,即是比丘自作洲、自作歸依處,……〔乃至〕……勿於他為歸依處而住。
(28)諸比丘!於汝自己祖、父之地行乞,諸比丘!行乞於祖、父之地而行者,壽命延長,顏色增美,安穩快樂,財寶豐饒,威力具足。
諸比丘!然者,如何比丘之壽命延長?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具備欲定、精勤、圓滿修習神足,具備精進定……乃至……意定……思惟定、精勤、圓滿修習神足。彼修習、多修習此等之四神足,從其所欲,〔住〕一劫或一劫有餘。諸比丘!此謂比丘之壽命延長也。
諸比丘!如何為比丘之顏色增美耶?諸比丘!於此,比丘有戒德,依波羅提木叉而攝護,威儀具足,於小罪見怖畏以學習諸戒。諸比丘!此乃為比丘之顏色增美也。
諸比丘!如何為比丘之安穩快樂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斷諸欲,去不善法,有念思有遠離之心而生喜、樂,達初禪而住。又滅除思、念,內心安靜,心成專一,無念、無思,由定生喜、樂,達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而住。諸比丘!此為比丘之安穩快樂。
諸比丘!如何為比丘之財寶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以慈俱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如是徧滿二方、三方、四方,如是徧滿上、下、橫、徧一切處,於一切世界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之慈心而住。以悲俱之心……以喜俱之心……以捨俱之心徧滿而住。諸比丘!此比丘之財寶也。
諸比丘!如何為比丘之威力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滅盡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世獨自證悟而住。諸比丘!此比丘之威力也。
諸比丘!我不見有其他魔力般難征服之威力。諸比丘!由受持善法,得如是福德之增長。」 ^r8n0hq
世尊如是說已,彼等諸比丘,聞世尊之所說,歡喜信受。
# 27
二七 起世因本經
ᅟᅟ==[1] 對於經題之 aggañña,於巴利聖典出版協會之巴英辭典,分解為 agga+ñña 於志魯達斯之辭典,把 aggañña 分解為 agra+jña,同樣由此而想,雖為 recognised as primitive primeval, jña 非受傷之意。勿論,aggañña 是 aggaṁ+ja=aggañ+ja 依於類化作用,成為 agāñña 為「最初生」之形容詞?或該譯為「原人」。或想更妥當者於大事(Mahāvastu I.P1.340)有類同 agrinya 語。例如 anya añña, bhanya bhañña, agrinya 等於 agañña 該是不會錯吧!==
如是我聞。
(1)爾時,世尊住舍衛國清信林園之鹿母講堂。時,婆悉吒與婆羅墮,欲修比丘行而入比丘之群。時至黃昏,世尊由靜思起而出其講堂,經行於講堂戶外之蔭涼處。
(2)婆悉吒於黃昏,見世尊由靜思起而出其講堂,經行於講堂戶外之蔭涼處。見已,彼告婆羅墮曰:「友,婆羅墮!世尊於黃昏,由靜思起而出其講堂,經行於講堂戶外之蔭涼處,友,婆羅墮!往近彼世尊,於世尊之處,或能得聞法語!」婆羅墮答婆悉吒:「唯然,友!」
如是,婆悉吒與婆羅墮,詣近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隨世尊之後經行。
(3)其時,世尊言婆悉吒曰:
「汝等甚為優異,生於婆羅門及在婆羅門之系統,欲出婆羅門種族之家庭生活而入無家之生活。婆悉吒!婆羅門對汝等無不非難罵詈耶?」
「實然,尊者,婆羅門實以特有之罵詈,充分非難我等,而不停地罵詈。」「然者,婆悉吒!以如何之言語,婆羅門實以特有之罵詈,充分非難汝等,而不停地罵詈耶?」
「尊者!婆羅門如是言:『婆羅門種是至上之種族,其他是卑劣之種族也。唯婆羅門白皮膚,其他是黑皮膚;唯婆羅門是純粹,非婆羅門即不然;唯婆羅門真正梵天之子,由其口生;由梵天所生、梵天所造、梵天之相續人也;汝等不得捨棄高貴階級,去親近彼賤種階級之斷髮沙門,賤種之黑人是由我等一族之足所生。如斯不適宜,如斯不適當。汝等不得捨棄高貴階級,去親近賤種階級之斷髮沙門,賤種之黑人是由我等一族之足所生者。』尊者!以如斯語,婆羅門對我等,用婆羅門特有之罵詈,充分非難,而不停地罵詈。」
(4)「婆悉吒!確實汝等婆羅門,完全忘去往昔之事實,始作如是言:『婆羅門是最上之種族,其他是卑劣種族;唯婆羅門白皮膚,其他是黑皮膚;唯婆羅門是純粹,非婆羅門即不然;唯婆羅門真正梵天之子,由其口生;由梵天所生、梵天所造、梵天之相續人也。』然,反過來,婆悉吒!婆羅門之女非有經水、懷孕、生子之經驗耶?然而,彼等婆羅門實是由胎生,卻作如斯言:『婆羅門是最上之種族……乃至……梵天之相續人也。』彼等婆羅門,確實語虛言,甚與罵詈而不名譽。
(5)婆悉吒!有四種姓,即:剎帝利種、婆羅門種、吠舍種、首陀羅種。然,婆悉吒!於剎帝利種中,亦有傷害有情者、有取不與者、有淫欲之邪行者、有行妄語者、有兩舌者、有惡口者、有綺語者、有慳貪者、有害心者、有邪見者。婆悉吒!如是,或為不善性質者,或被認為不善性質者,應非難,或被認為應非難性質者,不應模倣,或被認為不應模倣性質者,於高貴人不適當,或被認為高貴人不適當性質者,陰險之行為及陰險行為之果報,由賢人所擯斥性質者,如是者,確實於剎帝利種中亦得常見出。復次,婆悉吒!於婆羅門種中……乃至……見出,婆悉吒!於吠舍種中……乃至……見出,婆悉吒!首陀羅種中……〔乃至〕……亦常見出。
(6)婆悉吒!復次,於另一面,於剎帝利種中亦常有離殺生者、離不與取者、離淫欲邪行者、離妄語者、離兩舌者、離惡口者、離綺語者、無慳貪者、無害心者、正見者。婆悉吒!如是,或善性質者,或被認為是善性質者,不應非難者,或被認為不應非難性質者,應模倣者,或被認為應模倣性質者,於高貴人為適當,或被認為高貴人適當性質者,白淨行為及白淨行為之果報,由賢人所讚賞性質者,如是者,確實於剎帝利種中亦得常見出。婆悉吒!又婆羅門種中亦……乃至……又吠舍種中……乃至……又首陀羅種中……〔乃至〕……得常見出。
(7)婆悉吒!於此等四姓中,黑惡性質者與白淨性質者,為賢人所擯斥及所讚賞者,可得為二分者,彼等婆羅門如是言:『婆羅門種是最上之種族,其他為卑劣種族,……〔乃〕……梵天之相續人』之主張,不為賢人所允許。何以故?婆悉吒!在此等四姓中,任何人為比丘,成為阿羅漢、滅諸漏者、梵行已立、所作已作、捨負重擔,正得無再生之位、滅有之束縛、有完全智、為解脫者,其人,始稱為此等四姓之最上者,以法之故,不以非法故也。不論如何,婆悉吒!於此世或於他世,此法於人類為最上也。
(8)婆悉吒!於此世於他世,法為人類最上之理由,應了解如次之實例。婆悉吒!拘薩羅之波斯匿王,知:『沙門瞿曇是由無上之釋迦族而出家者。』又婆悉吒!而釋迦族對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行臣下之禮。婆悉吒!釋迦族人,從順於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而行問訊、站立、合掌等謙遜態度。婆悉吒!如是,釋迦族人如對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行從順、問訊、站立、合掌等謙遜之態度,其同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對如來,行從順、問訊、站立、合掌等謙遜之態度,王言:『沙門瞿曇豈非高貴之出耶?我非高貴之出;沙門瞿曇是強力,我是薄力;彼是美貌,我是貌醜;沙門瞿曇有大勢力,我幾無勢力。』其實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對如來,行從順、問訊、站立、合掌等謙遜之態度,是彼王尊敬法,尊崇法、重法、尊法、視法為神聖故也。婆悉吒!由此實例應知法是人類之最上者,於此世、於他世亦〔然〕。
(9)婆悉吒!生異、名異、姓異、家系異之汝等,由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若被質問:『汝是誰』者,汝當答:『我等是釋迦族之子孫,從彼為沙門也。』婆悉吒!對如來致信、根信、確立信、堅固信,或不為沙門、婆羅門、天、魔、梵天,世間之任何人動搖者,甚可如是言:『我等實是世尊之真子,從彼口生,從法生,由法所造,是法之繼承者。』何以故?婆悉吒!此等實為如來之同義語,即法身、梵身、法體、梵體。
(10)婆悉吒!或經過相當長久時期之後,此世界有轉起。此世界轉起之時,大部份之有情生於光音天,而彼等住於彼處,於意所成,以喜為食,自放光明,飛於虛空,保其光輝,長久時期之間,維續〔如是之狀態〕。婆悉吒!又經過相當長久之時期後,此世界有轉起。此世界轉[A1]迴之時,大部份之有情,捨棄光音天之生存,復歸於此世。而彼等於意所成,以喜為食,自放光明,飛於虛空,保其光輝,長久時期之間,維續〔如是之狀態〕。
ᅟᅟ==[A1] 迴【CB】,迥【南傳】==
(11)然,婆悉吒!其時,萬物皆成為水,黑暗而不見物,日月不現,星宿不顯,晝夜不分,日月之黑分,白分不分明,無年之季節,無男女之別,萬物唯是萬物而已。於彼等萬物,或經過相當長時期後,甘美之地味,周徧於水中。猶如煮沸之牛乳粥,將冷於表面生泡,而現出〔大地〕。彼地色具、香具、味具也。恰如有完全之醍醐,或如呈現純粹乳酥之色,又如混入蜂蜜之味。
(12)婆悉吒!其時,或有貪欲性質者,言:『嗚呼!此是如何之物?』以指嚐甘美之地味。〔再三〕以指嚐甘美之地味,轉而被甘美所誘,於身滲出欲望,婆悉吒!其他者等亦倣彼,以指嚐試甘美之地味,〔再三〕嚐試甘美之地味,轉而被甘美所誘,於身滲出欲望,婆悉吒!其時,彼者等,以手掬甘美之地味,始恣意食之。婆悉吒!爾來,彼等由手掬甘美之地味,始恣意食之,彼等自放光明漸漸轉薄,由自放光明漸轉薄而日月顯現,由日月之顯現而星宿亦顯現,由星宿之顯現而知晝夜之區別,由知晝夜之區別而知日月之黑白,由知日月之黑分白分,則年及季節顯現。婆悉吒!如是,如此世間再轉[A2]迴。
ᅟᅟ==[A2] 迴【CB】,迥【南傳】==
(13)然,婆悉吒!彼等食甘美之地味,以此為食糧,以此為滋養,〔此狀態〕長久繼續。婆悉吒!由彼等食甘美之地味,以此為食糧,以此為滋養,〔此狀態〕長久繼續之間,可見彼等之身漸益堅固而起容貌之變化。或者容貌為美,或者為醜;美者欺侮醜者,思惟:『我等比彼等美,彼等比我等醜。』而且彼等恃憑自己之美而生憍慢,如是,消失甘美之地味。由甘美地味之消失,彼等集合,集合已,慟哭而言:『嗚呼!美味……嗚呼!美味……』。今日,當眾人獲得甘美之味,曰:『嗚呼!美味……嗚呼……美味……』。眾人只是重復過去之辭句而不知其本義矣。
(14)婆悉吒!其時,彼等消失之時,甘美之地,出現地餅[2]。此恰如菌之發生。彼地餅具色、具香、具味。其色實如完全之醍醐,或純粹之乳酥;其味又實如混蜂蜜;婆悉吒!其時,彼等開始食地餅。而且彼等食此,以此為食糧,以此為滋養,〔此狀態〕長久繼續。婆悉吒!由彼等食地餅,以此為食糧,以此為滋養,〔此狀態〕長久繼續之間,彼等之身漸益堅固而現起容貌之變化,或者容貌美,或者容貌醜。美者欺侮醜者,思惟:『我等比彼等美,彼等比我等醜。』而且恃憑自[A3]己之美而生憍慢,如是,地餅消失。由地餅之消失而蔓草出現。此恰如竹之出現,具色,具香,具味……〔乃至〕……如混蜂蜜。
ᅟᅟ==[2] 地餅(pappaṭaka)或言「地膏」。牛乳與米混煮而作如圓子之食物,巴利聖典協會之巴英辭典為「芽」「瘤」「樹節上之芽」等,但不採用此。==
ᅟᅟ==[A3] 己【CB】,已【南傳】==
(15)婆悉吒!其時,眾人開始食蔓草;而且彼食此……〔乃至〕……眾人只是重復過去之辭句而不知其本義矣。
(16)婆悉吒!其時,彼蔓草消失之時,此等之人,不耕作而熟米出現;此無糠、無殼、有佳香、肌身細。晚上,以此為晚食,持回家者,至早上再生長而熟〔如舊〕,早上以此為早餐,持回家者,至晚上再生長而熟〔如舊〕,不見有切痕。婆悉吒!以其時,此等之人,不耕作而食熟米,以此為食糧,以此為滋養,〔此狀態〕長久繼續。婆悉吒!此等之人,由不耕作而食熟米,以此為食糧,以此為滋養,〔此狀態〕長久繼續之間,彼等有情之身體,漸益堅固,容貌之變化甚顯著,女子現女子之相,男子現男子之相。而且女子實積極地思慕男子,男子亦同思慕女子。各各互相思慕而生欲情,戀慕而身焦,遂由戀慕而行交會。婆悉吒!其時,其他人見彼行交會,或者投泥,或者提灰,或者投牛糞而言:『滅矣!污穢者!滅矣!污穢者!眾人何可對他人作如是事?』正如今日,當某些地方尚有追放新娘,或投泥、投灰、投牛糞。眾人只是順從過去之慣例而不知其本義矣。
(17)婆悉吒!於其時認為不道德者,今認為是道德;婆悉吒!其時,行交會之人,於一月或二月之間,不許准入村鎮。婆悉吒!其時,彼等人,因其不道德而招致激烈非難,彼眾人為隱蔽其不道德而入小屋。婆悉吒!由此,或怠惰之性質者,如是思惟:『嗚呼……何故自勞苦,晚上為晚餐,早上為早餐而持來米穀耶?晚餐及早餐份之米,一次運來者如何?』婆悉吒!於此處,彼等將早晚餐之米,充分地一次持運。其時,其他者近至彼前,近至已,如是言彼等曰:『來,友!往收集米。』『友!不必了。我已一次運來了早晚餐之米了。』婆悉吒!於此處,彼等倣彼者之例而一次搬運二日份之米,曰:『確實如是為妙。』婆悉吒!其時,其他之人來此人之處,來已而言:『來!友!往收集米。』『友!不必了,我已將二日份之米一次搬來。』婆悉吒!於此處,彼等倣彼之例,一次將四日份之米搬來,曰:『確實如是為妙。』……〔乃至〕……一次將八日份之米搬來,曰:『確實如是為妙。』然,婆悉吒!其時,此等之人開始食蓄積之米。如是成為糠包混淆米,殼包混淆米,收穫之後,不再生,可看到破碎口,米之株刈而成束也。
(18)婆悉吒!其時,彼等之人集合,集合而後慟哭,曰:『嗚呼!惡法於眾人之間出現,諸友!不管如何,我等於過去,是意所成,以善為食,自放光明,飛行虛空,〔此狀態〕長久之間繼續不失光輝。或經過相當長時之後,此對於我等,甘美之地味,周徧水中;具色、具香、具味。我等以手掬甘美之地味而開始食此。由手掬甘美之地味而開始食此,我等則消失自[A4]己之光;由消失自己之光而日月出現,由日月之出現而星宿出現;由星宿之出現而顯晝夜;由顯晝夜之分而現月、半月;由現月、半月而現年及季節之分。食甘美之地味,以此為食糧,以此為滋養,〔此狀態〕長久繼續之間,於我等惡不善法出現,則甘美之地味消失。由甘美之地味消失而地餅出現,具色、具香、具味也、我等開始食地餅;我等食此,以此為食糧,以此為滋養,〔此狀態〕長久繼續之間,於我等惡不善法出現而地餅消失。地餅消失而蔓草出現,具色、具香、具味也。於我等開始食蔓草。我等食此,以此為食糧,以此為滋養,〔此狀態〕長久繼續之間;於我等惡不善法出現時,蔓草消失。由蔓草之消失而不耕作之熟米出現,無糠、無殼、純粹而有佳香,肌身滑,晚上以此為晚餐,持回家者,至早上再生長而熟。早上以此為早餐,持回家者,至晚上再生而熟,不見有切痕。我等食不耕作之熟米,以此為食糧,以此為滋養,〔此狀態〕長久繼續之間,於我等惡不善法出現,糠包滑米,殼包滑米,株刈之後,不再生長,切痕出現,米之株刈成束。今我等欲分稻田,欲造界限。』
ᅟᅟ==[A4] 己【CB】,已【南傳】==
婆悉吒!其時,其有情分割稻田,造作界限。
(19)婆悉吒!其時,或貪欲性質者,守自己之領域,更奪他人之領域而享受之。人人捉捕彼,捉捕已,如是曰:『嗚呼!汝身行惡事,為何守自己之領域,更奪他人之領域而享受。然,汝不應再作如是事。』婆悉吒!彼人答言:『唯然!』婆悉吒!彼再度……乃至……彼三度守自己之領域,更奪他人之領域而享受。人人捉捕彼,捉捕後……乃至……或者以手打、或者以土塊打、或者以杖打之。婆悉吒!如是開始,竊盜顯現,非難顯現,妄語顯現,刑罰亦顯現矣。
(20)婆悉吒!然,此等之人集合,集合已,慟哭曰:『嗚呼!惡法將出現於眾人之間;不管如何,竊盜將出現,非難將出現,妄語將出現,刑罰將出現也。於今,我等或選任一人,其人對於我等,該怒之時則怒,該非難之時則非難,該驅逐之時則驅逐。我等又對其人供與一定之米糧。』
婆悉吒!其時,此等之人於眾多之人中,更美麗,容貌更優秀,更和藹,至更有人氣者之處,言彼人曰:『然,汝於該怒者則怒,該非難者則非難,該驅逐者則驅逐。我等可以米分期供給汝。』婆悉吒!彼人答應彼等:『宜然』,便於該怒時則怒,於該非難時則非難,該驅逐時則驅逐。彼等便以米分期供給彼。
(21)婆悉吒!摩訶三摩多是『依全民選出者』之意;於是『摩訶三摩多』則被稱作第一之慣用語;婆悉吒!剎帝利是『農場主』之意;於是剎帝利則被稱作第二之慣用語;婆悉吒!王是『依法令他人喜悅』之意;於是『王』則被稱作第三之慣用語;婆悉吒!如是,此剎帝利是依往昔初生之辭句而應用其名,此實由彼等之人而生起,非依其他者也。於彼相應之類,而非不相應;彼依法而不依非法故;婆悉吒!不管如何,法於此世、於他世,法是人類最勝者也。
(22)婆悉吒!彼等之人,有某些人如次思惟:『實是惡法將出現於眾人之間。竊盜將出現,非難將出現,妄語將出現,刑罰將出現,驅遂將出現也。然,我等應除掉惡不善法。』而彼等除掉惡不善法;婆羅門是『除掉惡不善法』之意。於是『婆羅門』則被稱作第一之慣用語;彼等住於森林,作木葉之家,於木葉之家而思念:於彼燃燒之炭火消失、煙絕,杵被捨棄;晚上為晚餐,早上為早餐,往市、村、鎮求食物;彼等獲得食物之時,再回歸阿蘭若處木葉之家,以凝作靜慮。人人見此,曰:『此等之人,住阿蘭若處,作木葉之家,於木葉之家靜思。彼等燃火消失、煙絕,杵亦被捨棄。晚上為晚餐,早上為早餐,往市、村、鎮求食物。彼等獲得食物,再回歸阿蘭若處木葉之小屋凝作靜慮。』靜思者是『靜慮』之意。婆悉吒!於是『靜慮者』則被稱作第二之慣用語。
(23)然,婆悉吒!此等人中之某些人,不能於阿蘭若處木葉之小屋繼續靜思而移居村、鎮之郊外作聖典。人人見此,曰:『彼等之人,不堪於阿蘭若處木葉小屋作靜思而下來村、鎮之郊外作聖典,彼等不靜思』。婆悉吒!學習者是『彼等不靜思』之意;於是,『學習者』則被稱作第三之慣用語。婆悉吒!如是爾來,婆羅門是依往昔初生之辭句而應用之名。此實由彼等之人而生起,非依其他者也。於彼等相應之類,而非不相應也;彼依法而不依非法故。婆悉吒!不管如何,法於此世、於他世,法是人類最勝者也。
(24)然,婆悉吒!彼等人之中,有某些人,行結婚之生活,從事種種之商業,吠舍是『行結婚生活,從事種種事業者』之意,由此,吠舍成為慣用語;婆悉吒!吠舍是依往昔初生之辭句而應用之名;此實由此等之人而生起,非依其他者也;於彼等相應之類而非不相應也;彼依法而不依非法故。婆悉吒!不管如何,法於此世,於他世,法是人類最勝者也。
(25)婆悉吒!彼等人中之殘餘者,皆為狩獵者;婆悉吒!首陀羅是『以狩獵為業,又以雜事為業』之意;由此,首陀羅成為慣用語;婆悉吒!首陀羅是……乃至……不依非法故。婆悉吒!不管如何,法於此世,於他世,法是人類最勝者也。
(26)今,婆悉吒!某時,有些一剎帝利輕蔑自己之法,由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言:『我是出家者』。有一些婆羅門,輕蔑自己之法,由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言:『我是出家者』。有一些吠舍亦輕蔑自己之法,由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言:『我是出家者』。有一些首陀羅輕蔑自己之法,由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言:『我是出家者』。婆悉吒!由此等四種姓,出現出家沙門之團體,其名實由彼等而起,非由其他;於彼等相應而非不相應者;依法而不依非法故;婆悉吒!不管如何,法於此世,於他世,法是人類最勝者也。
(27)婆悉吒!有剎帝利於身口意行惡行,有邪見、邪見解,採取此行為之結果,身體壞滅命終後,再生於惡生、惡趣、險難處、地獄。有婆羅門……〔乃至〕……有吠舍……〔乃至〕……有首陀羅……〔乃至〕……命終之後,再生於惡生、惡趣、險難處、地獄。
(28)復次,婆悉吒!有剎帝利,於身口意行正行,有正見、正見解,採取此行為之結果,身體壞滅命終後,再生於善趣、天界。有婆羅門……〔乃至〕……有吠舍……〔乃至〕……有首陀羅……〔乃至〕……命終之後,再生於善趣、天界。
(29)婆悉吒!有剎帝利於身口意行〔善惡〕二行,有混合之見,混合之見解,採取此行為之結果,身體壞滅,命終之後,受樂、苦兩受。有婆羅門……〔乃至〕……有吠舍……〔乃至〕……有首陀羅……〔乃至〕……命終之後,受樂、苦兩受。
(30)又,婆悉吒!剎帝利之某者,防護身口意,修七覺支,於現世成就涅槃。有婆羅門……〔乃至〕……有吠舍……〔乃至〕……有首陀羅……乃至……於現世成就涅槃。
(31)婆悉吒!不管如何,此等四姓之任何人,為比丘、成為阿羅漢,滅盡諸漏者,應作[3]已作,捨負重擔,得無再生之位者,滅盡有縛者,有完全智者,為解脫者,此人,於此等之中,稱為最上者。依法而不依非法故。不管如何,婆悉吒!法於此世、於他世,法是人類最勝者也。
ᅟᅟ==[3] 此上原本缺 vusitavā「梵行已立」一句。==
(32)婆悉吒!次句之偈乃由常童子梵天所說:
以重家系等人中
剎帝利族為最勝
明行完全具足者
於人天為第一人
婆悉吒!然,此句,由彼常童子梵天所善歌唱,非惡歌,是善告而非惡告,是有甚深之利益而非無利益,我愛誦之,婆悉吒!我亦歌之:
以重家系等人中
剎帝利族為最勝
明行完全具足者
於人天為第一人」
世尊如是說已,婆悉吒與婆羅墮,心歡喜、踊躍世尊之所說。
# 28
二八 自歡喜經
如是我聞。
(1)爾時,世尊住那爛陀之波波利菴婆林。其時,長老舍利弗,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拜世尊,退坐一面。坐一面已,長老舍利弗,如是白世尊曰:
「世尊!我今信奉[1]世尊之勝智,無論過去、未來、現在之沙門、婆羅門皆未曾有比世尊更殊勝之〔證得〕。」
ᅟᅟ==[1] 信(Pasanno)原來差不多是愉快、明快之意,但此語與 Bhagavanti(Bhagavant 之於格)結合時,就有信仰上之意,亦含有滿足知之意義故,補以如是悟得而譯。==
「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言:『世尊!我今信奉世尊之勝智,無論過去、未來、現在之沙門、婆羅門皆未曾有比世尊更殊勝之〔證得〕。』此言公然宣示,一向受持,如獅子吼。舍利弗!汝〔之宣示〕是否對過去世之應供、等正覺者,由汝之心,了解彼等世尊之心中如是念,謂:『過去彼世尊之戒如是……法如是……般若如是……住如是……解脫如是。』」
「不然,世尊!」
「然,舍利弗!是否對未來世之應供、等正覺者,由汝之心,了解彼等世尊之心中如是念,謂:『未來彼世尊之戒如是……法如是……般若如是……住如是……解脫如是。』」
「不然,世尊!」
「然,舍利弗!是否對現在之我,應供、等正覺者,由汝之心,了解世尊之心中如是念,謂:『現在世尊之戒如是……法如是……般若如是……住如是……解脫如是。』」
「不然,世尊!」
「然者,舍利弗!汝對過去、未來、現在之應供、等正覺者,無有他心智?舍利弗!汝何故言:『世尊!信奉世尊之勝解智,無論過去、未來,現在之沙門、婆羅門皆未曾比世尊更殊勝之〔證得。〕』而此言公然宣示,一向受持『如獅子吼耶?』」
(2)「世尊!我實對過去、未來、現在之應供、等正覺者,雖無有他心智,但我已了知總相之法[2];世尊!猶如國王有邊境之域邑,城廓堅固,城寨堅固,唯有一門。於此處有經驗豐富,聰慧、賢明之守門者,禁止不熟識者,唯熟識者始容許〔出入〕;彼次第巡察環繞全城之城道,不見任何城牆之裂縫、城壁之缺口能令如貓之小動物可以出入,彼認為不論任何粗大之有情,凡是出入此城,皆唯通過此門。世尊!我唯了知總相之法亦如是。世尊!彼過去世之應供、等正覺者皆依〔總相之法〕斷盡五蓋,依般若抑制心隨煩惱[3],如實修四念處、修習七覺支,通達而成就無上究竟之等正覺。世尊!未來世之應供、等正覺者亦依〔總相之法〕斷盡五蓋,依般若抑制心隨煩惱,如實修四念處、修習七覺支,通達而成就無上究竟之等正覺。世尊!現世之應供、等正覺者亦依〔總相之法〕斷盡五蓋,依般若抑制心隨煩惱,如實修四念處、修習七覺支,通達而成就無上究竟之等正覺也。
ᅟᅟ==[2] 總相之法(dhammanvayo),在此,是通一切法類集之意。==
ᅟᅟ==[3] 心隨煩惱(cetaso upakkilesā)意思是隨於心之惱亂之事;應解為諸煩惱之總稱。==
世尊!我曾為聽法,詣世尊之處。其時,世尊為轉微妙甚深之法,宣示黑、白〔法〕之對立;世尊!世尊如是為我轉微妙甚深之法,宣示黑、白〔法〕之對立。如是,我次第於其法,俱得勝智,於諸法中得安住一法,歸命[4]信奉大師,世尊是等正覺者,法是依世尊之善說,僧是〔世尊〕之善建立也。
ᅟᅟ==[4] 「歸命」Pasīdiṁ 是語源 pssāda 同,為於格時,以宗教信仰之意義,而翻為歸命。==
(3)又世尊!世尊對於諸善法之說法,此是無上之法。於此,諸善法者,即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世尊!比丘於此〔諸善法〕,斷盡有漏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前之諸法,成自勝智,究竟而安住。世尊!於諸善法中,此是無上,彼世尊究竟證知此等,如是彼世尊證此諸善法為最勝,其餘之沙門、婆羅門任何之證知,亦無能比此更上也。
(4)復次,世尊!世尊對於施設入處〔十二處〕之說法,此是無上之法也。於此,〔入處者〕即謂:六之內、外〔處〕:眼與色、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也。世尊!施設此入處,為最上也;彼世尊究竟證知此等;彼世尊究竟證知而施設諸入處為最勝,其餘之沙門、婆羅門任何之證知,亦無能比此更上也。
(5)復次,世尊!世尊對於入胎之說法,此是無上之法;世尊!此即四種之入胎:世尊!此中某些人無知而入母胎中,又無知而住母胎內,無知而出母胎外,此為第一之入胎也。世尊!此中復有某些人,正知而入母胎中,無知而住母胎內,無知而出母胎外,此為第二之入胎也。世尊!此中更有某些人,正知而入母胎中,正知而住母胎內,但無知而出母胎外,此為第三之入胎也。世尊!此中更有某些人,正知而入母胎中,正知而住母胎內,正知而出母胎外,此為第四之入胎也。世尊!關於入胎,此是無上之法。
(6)復次,世尊!世尊對於記心[5]種類之說法,此是無上之法。世尊!此記心有四種類:有某一類[6]人,依占相觀察〔他人之心〕,謂:『汝之意如是;汝之意有如是;汝之心有此狀態。』彼若多次觀察,確實如是,更無錯誤。此為第一記心之種類;復次,世尊!此中有某一類人,不依點相記心,聞若人、若非人、若天神之音聲,觀察〔他心〕謂:『汝之意如是;汝之意有如是;汝之心有此狀態。』彼若多次觀察,確實如是,更無錯誤。此為第二記心之種類;復次,世尊!此中有某一類人,不依占相記心,亦不聞若人、若非人、若天神之音聲,觀察〔他心〕,而依尋、依伺,又依聞尋[7]擴大活動之音聲,觀察〔他心〕,謂:『汝之意如是;汝之意有如是;汝之意有此狀態。』彼若多次觀察,確實如是,更無錯誤。此為第三記心之種類;復次,世尊!此中有某一類人,實不依占相察〔他心〕;亦不依聞若人、若非人、若天神之音聲觀察;亦不依尋、不依伺,亦不依聞尋之活動觀察,而依心而入無尋無伺三昧,於心中能認知他心,謂:『此尊者決定之意行如是,尊者此心之後所起之心如是。』彼若多次觀察,確實如是,更無錯誤。此為第四記心之種類。世尊!此關於記心之種類、是無上之法。
ᅟᅟ==[5] 記心(ādesanā)依新譯之譯語例,北傳漢譯於自歡喜經譯為觀察。故由此兩譯而混用之。若取其意而言,亦宜稱為讀心術。==
ᅟᅟ==[6] 一類(ekacco)是一人,或某人亦同樣。==
ᅟᅟ==[7] 尋之擴大活動(vitokko-vipphāra)於 SKT. 為 vitarkavisphāra, vi sphāra 是振動之義,為想事物則如所謂天籟響,可解為依尋、伺、尋之擴大活動之聲,覺音以此為隨眠等之聲,意未必明瞭。==
(7)復次,世尊!世尊對於見等至如是之說法,此是無上之法。此有四種見等至:世尊!此中有一類之沙門、婆羅門依熱誠、精勤、修定、不放逸、正作意、如是到達心三昧;如是於定心省察此身〔下〕至足蹠之皮,〔上〕至頭髮之端,以皮膚為限,全身〔包〕滿種種不淨,即此身中有:頭髮、微毛、爪、齒、皮膚、肉、筋肉、骨、髓、腎、心臟、肝、肋膜、脾、隔膜、胃、糞、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油、痰唾、鼻涕、骨液、尿等。此為第一之見等至。
復次,世尊!此中有一類之沙門、婆羅門依熱誠、精勤、修定、不放逸、正作意、如是到達心三昧;如是於定心省察此身〔下〕至足蹠之皮,〔上〕至頭髮之端,以皮膚為限,全身〔包〕滿種種不淨,即此身中有:頭髮、微毛、爪、齒、皮膚、肉、筋、骨、髓、腎、心臟、肝、肋、膜、脾、肺、腸、隔膜、胃、糞、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油、痰唾、鼻涕、骨液、尿等,更超越之外皮、血、肉而觀察骸骨。此為第二之見等至。
復次,世尊!此中有一類之沙門、婆羅門……乃至……更超越人之外皮、血、肉、而觀察骸骨。復觀人意識流,相續不斷、住於此世及他世。此為第三之見等至。
復次,世尊!有一類之沙門、婆羅門……乃至……更超越人之外皮、血、肉而觀察骸骨;復觀人意識之流,相續不斷,不住此世亦不住他世。此為第四之見等至。世尊說此諸見等至,是無上之法。
(8)復次,世尊!世尊對人施設而說法,此是無上之法。世尊!此有七種之人〔施設〕,謂:俱解脫、慧解脫、身證、見至、信勝解、隨法行、隨信行。世尊!此人之施設,是無上之法。
(9)復次,世尊!世尊對於諸精勤[8]而說法,此是無上之法。世尊!此即七覺支,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世尊!世尊說此精勤之法,是無上之法。
ᅟᅟ==[8] 精勤(padhāna)勞力之義,一般此語於三十七菩提分法中之四正勤之正勤(sammāppadhāna)被熟語化,相當於梵文之正斷或正勤 samyakprahāṇa,然,於此處實說七覺支,所謂現修所斷之斷的意義吧!==
(10)復次,世尊!世尊對行道之說法,此是無上之法。世尊!此四種之行道,是:苦行道遲通達、苦行道速通達、樂行道遲通達、樂行道速通達。世尊!此中所謂苦行道遲通達者,世尊!此有困難,亦為愚鈍故,依此二義,被稱為鄙陋者。世尊!此中所謂苦行道速通達者,世尊!此有困難故,被稱為鄙陋者。世尊!此中所謂樂行道遲通達者,世尊!此為愚鈍故,被稱為鄙陋者。世尊!此中所謂樂行道速通達者,世尊!是易樂、亦有利根故,依此二義,被稱為優異殊勝者。世尊!關於行道,此是無上之法。
(11)復次、世尊!世尊對言正行之說法,此是無上之法。世尊!此中有一類人,不語含虛誑語之語言,亦不為麤惡語,不為離間語[9],不尋覓諍論之勝,為如賢人與賢人[10]、意義甚深、且語適時之言語。世尊!說此言正行,是無上之法。
ᅟᅟ==[9] 離間語(pesuṇiyaṁ)原本有 pesuniyaṁ 是錯誤。==
ᅟᅟ==[10] 如賢人與賢人 mantā mantā, mantā 是 mantar(賢人)之 Nominative,有用為如賢人,如聖者、如思索家之狀態,今從慣用法。==
(12)復次,世尊!世尊對人之戒正行之說法,此是無上之法,世尊!此中有一類人,正直,而有信用:不作詐欺師,亦不作背信者,不為占相師,亦不作以利貪利者,為五根門之善監視者,食持節量,行作平靜,常持警醒,精進不捨,不動而住,修定[11],言答明快,有理性而不溺於感情,善憶念而用心周到。世尊!此人於戒之正行,此是無上之法。
ᅟᅟ==[11] 修定 jnāyī 原本為 ñāyī 從暹羅和註釋。==
(13)復次,世尊!世尊對教誡法之說法,此是無上之法。世尊!此有四種之教誡。世尊依獨自之如理作意、如是知他人:『此人如是,教誡如是之行而實踐,由三結之斷盡,而成為預流,得無退墮之法,決定得趣入等正覺。』世尊!世尊依獨自之如理作意,如是知他人:『此人如是,教誡如是之行而實踐;由三結之斷盡,由貪、瞋、癡之滅盡,成為一來者,彼今正一次還來此世,作苦之邊際(滅盡苦蘊)。』世尊!世尊依獨自之如理作意,如是知他人:『此人如是,教誡如是之行而實踐,由五下分結之斷盡,成為不還者[12],於其處直入涅槃,決不再生來此世。』世尊!世尊依獨自之如理作意,如是知他人:『此人如是,教誡如是之行而實踐,由斷盡有漏,到達於現法自證知,正得具足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而住。』世尊!說此教誡法,此是無上之法。
ᅟᅟ==[12] 不還一般為 anāgāmin 而於此唯有 opapātiko(化生),化生則相當於梵文 upapādukāḥ 意為無父母而生,不依父母而生,取否定方面,特別想用於此之此字,依前後之文勢,意譯為不還。==
(14)世尊!世尊對他人解脫智之說法,此是無上之法。世尊!世尊依獨自如理作意,如是知他人:『此人如是由三結之斷盡,成為預流,得無退墮之法,決定趣入等正覺。』世尊!世尊依獨自之如理作意,如是知他人:『此人如是由三結之斷盡,亦滅盡貪、瞋、癡,成為一來者,彼正唯今一次還來此世,以盡苦之邊際。』世尊!世尊依獨自之如理作意,如是知他人:『此人如是由斷滅五下分結,成為不還者,於其處直入涅槃,決不再生來此世。』世尊!世尊依獨自之如理作意,如是知他人:『此人如是由有漏之斷盡,到達於現法自證知、作證已,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而住。』世尊!世尊對他人解脫智之說法,此是無上之法。
(15)復次,世尊!世尊對諸常住論之說法,此是無上之法。世尊!此是三種之常住論。世尊!此中有一類之沙門、婆羅門,依熱誠、精勤、修定、不放逸、正作意,其心入三昧時,憶念如是種種之宿住,入如是種類之心三昧,即憶念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乃至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乃至百生、千生、百千生、多百生、多千生、多百千生〔間之宿住。〕而『於其處,我有如是名、屬如是之種族、如是姓、如是飲食、如是苦樂之經驗,有如是壽量,由彼處歿而生其處,於其處復有如是名、屬如是種族、如是姓、如是飲食、如是經驗苦樂、有如是壽量。又於彼處歿、而生來此處。』如是憶念其事情、境遇及種種之宿住,而彼如是言:『我於過去世,不知世界之成立及破壞[13];於未來世,亦不知世界之破壞或將成立,但我與世界是常住、無所生,如山頂常住立不動之石柱。而且彼等有情、出生死去,流轉輪迴,但〔我[14]與世界〕是常住存在。』此是第一之常住論。復次、世尊!此中有一類之沙門、婆羅門,依熱誠、精勤、修定、不放逸、正作意、其心入三昧時,憶念種種之宿住,入如是種類之心三昧,即憶念一成壞、二成壞、三成壞、四成壞、五成壞、十成壞、二十成壞〔劫間之宿住〕,而『於其處,我有如是名、屬如是種族、如是姓、如是經驗苦樂、有如是之壽量,於彼處歿而生於其處,於其處復有如是名、屬如是之種族、如是姓、如是飲食、如是經驗苦樂、有如是之壽量。又於彼處歿而於此處受生。』憶念如是之事情、境遇及種種之宿住。彼如是言:『我於過去世,實知世界之破壞[15]、又世界之成立;我於未來世,正知世界當破壞又當成立;而且我與世界常住、無所生、如山頂常住立不動之石柱。而且彼等有情,出生死去,流轉輪迴,但〔我與世界〕是常住存在。』此是第二之常住論。復次,世尊!此中有一類之沙門、婆羅門,依熱誠……乃至……心入三昧時,憶念種種宿住,入如是種類之心三昧,即憶念十成壞、二十成壞、三十成壞、四十成壞〔間之宿住〕,而『於其處,我有如是名……〔乃至〕……又於彼處歿,於此處受生。』如是憶念其事情、境遇及宿住,彼如是言:『於過去世,我實知世界之破壞,又世界之再成立,又於未來世,我知世界當破壞,又世界之再成立,而且我與世界是常住,無所生,如山頂常住立不動之石柱。而彼等有情,出生死去,流轉輪迴,而我與世界是常住存在。』此是第三之常住論。世尊!對此諸常住論之說法,是無上之法。
ᅟᅟ==[13] 「知世界破壞……」原本有 jānāmi saṁvaṭṭi vā loko vivaṭṭiva ti 而沒有 na,「知世界之破壞又成立」異本附有 na,又此類之三昧,關於世界之成壞,無憶起什麼,故可為不知,不唯如此,言世界之未來時,其次如本經所示,看為不知於未世界成立又破壞,其對比上,於此加入 na,為 najānāmi 較適當。==
ᅟᅟ==[14] 「我與世界……是常住」是 atthi(tveva)sasati-saman 補以我和世界之主格而譯之。atthi 雖依 Stede 亦可用為第三人稱之複數,故思惟前後之文勢時,想補為我和世界之主格為確當。==
ᅟᅟ==[15] 世界之破壞(Csaṁvaṭṭi)是世界展開之收拾,應看為離散之意,決非消滅之意,對此,世界之成立(vivaṭṭi)是展開、形成之意。==
(16)復次,世尊!世尊對宿住隨念智之說法,此是無上之法。世界中有一類之沙門、婆羅門,依熱誠、精勤、修定、不放逸、正作意、心入三昧時,憶念種種之宿住,入如是種類之心三昧,即憶念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數壞劫、數成劫、數成壞劫〔之宿住〕。而『於其處,我有如是名,屬如是種族、如是姓、如是飲食、如是經驗苦樂,有如是壽量,由彼處歿而生其處,於其處又有如是名……〔乃至〕……又由彼處歿,於此處受生。』如是憶念其事情、境遇及種種宿住。世尊!又有諸天無有能力計算彼等之壽量,又其思不及彼等生前生活之任何特相:或有色、或無色、或有想、或無想,或非想非非想,凡如是其事情,境遇及種種宿住之憶念。世尊!世尊對此宿住隨念智之說法,是無上之法。
(17)復次,世尊!世尊對有情死生智之說法,此是無上之法。世尊!此中有一類之沙門、婆羅門,依熱誠、精勤、修定、不放逸、正作意,其心入三昧時,依清淨超人之天眼,觀察諸有情,了知諸有情被業力所牽引,死去、出生,或成為卑賤、富貴、優美、醜惡、幸福與不幸福。心入此類之三昧者,且謂:『尊者!實諸有情由具足身惡行,由具足語惡行,由具足意惡行,誹謗聖者,具足邪見,依邪見而造業,彼等身壞死後,當再生於惡生、惡趣、險難處、地獄。尊者!又諸有情由具足身妙行,由具足語、意之妙行,不誹謗聖者、具足正見,又依此正見作〔善〕業,彼等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依如是超人清淨之天眼,觀察諸有情,了知諸有情被業力所牽引,死去、出生,或成為卑賤、富貴、優美、醜惡、幸福與不幸福。』世尊!此有情死生智之說法,是無上之法。
(18)復次、世尊!世尊對種種神通之說法,此是無上之法。世尊!於此有二種神通:此中有漏、有依稱為『非聖』之神通;世尊!又無漏、無依稱為『聖』之神通。世尊!緣何,有漏有依稱為『非聖』之神通耶?世尊!此中有一類之沙門、婆羅門,依熱誠、精勤、修定、不放逸、正作意、其心入三昧時,現如次種種之神通,即或一〔身〕變為多〔身〕,或多〔身〕變為一身;〔身〕或顯、或隱,通墻過壁、穿過石山等通行無礙,猶如於空間;出沒大地,猶如於水;行於水上不沈,猶如於地上;結跏趺坐於空中,猶如有翼之飛鳥;如日月之如是大威力大德,以手把捉、捫摸,以身達梵天界。世尊!此有漏有依,稱為『非聖』之神通。世尊!緣何,此無漏無依,稱為『聖』之神通耶?世尊!此中有比丘,如於厭逆時,若願意成不厭逆想者,即頓時於不厭逆想而住;如於不厭逆時,若願成厭逆想者,即頓時於厭逆想而住,或於厭逆之事物不厭逆時,若願意於不厭逆想而住者,即頓時住於不厭逆想;或於厭逆、不厭逆,若願於厭逆想而住者,即頓時住於厭逆想;或除去厭逆、不厭逆想,願意於捨之正念智而住者,即頓時得住於捨之正念智。世尊!此無漏無依,稱為『聖』之神通也。
世尊!於種種之神通中,此〔無漏、依〕為無上之法。世尊對此,究竟證知無餘,其他之任何沙門、婆羅門皆未有比世尊更殊勝之證知。
一九[16]
ᅟᅟ==[16] 一九 原本為二〇,是錯誤,以下之號碼順增一。==
凡有篤信之善男子,依奮鬥之持續、不拔之毅力,依人之力、人之精進、人之勞力、人之忍耐可得,世尊已逮得此。世尊!世尊非從事於耽著世間愛樂之享受及世俗、卑劣非義相應之事;亦不從事於自苦其身之苦行,於非聖無義相應之事。世尊是為得四禪及明晰之智現法樂住,圓滿所得,自由獲得,得之無苦難[17]。
ᅟᅟ==[17] 無苦憂(akasira-lābhi)非難行苦行而得之意。==
世尊!若有對我如是問:『友,舍利弗!於過去世對此等正覺,其他之沙門、婆羅門曾有比世尊之證智更殊勝者耶?』世尊!對如是之質問,我答:『不然也』。復有更問:『友,舍利弗!於未來世,對此等正覺,其他之沙門、婆羅門曾有比世尊之證智更殊勝者耶?』世尊!對如是之質問我答:『不然也』。復有更問:『友,舍利弗!於現世,對此等正覺,其他之沙門、婆羅門曾有比世尊之證智更殊勝者耶?』世尊!對如是之質問,我答:『不然也』。世尊!復有如是問:『友,舍利弗!於過去世,對此等正覺,其他之沙門、婆羅門曾有與世尊同等者耶?』對如是質問,我答:『如是也』。復問:『友,舍利弗!於未來世,對此等正覺,其他之沙門、婆羅門曾有與世尊同等者耶?』世尊!對如是之質問,我答:『如是也』。復問:『友,舍利弗!於現在世,對此等正覺,其他之沙門、婆羅門曾有與世尊同等者耶?』世尊!對如是之質問,我答:『不然也』。
世尊!若復有對我作如是問:『長老舍利弗何故,對一者[18]承認而另一者不承認耶?』世尊!對如是之質問,我如是說示:『我於世尊之面前,親聽聞、親受教,尊師言於過去世,對等正覺,有與我全同之應供、等正覺者。又我於世尊之面前,親聽聞、親受教,尊師言於未來世,對等正覺,有與我全同之應供、等正覺者。又我於世尊之面前,親聽聞、親受教,尊師言於一世界,同時有二人應供、等正覺者之出現,實不可能有此機會、亦不可得期待也。』世尊!對如是之質問,我作如是說示,是否正語世尊之所說?或犯誤謬以誣謗世尊耶?又對於法[19]得順法之說示耶?又於法,適說、順說而非述虛偽耶?」
ᅟᅟ==[18] 一者(ekaccam),於此謂過去未來,有與佛同等之等正覺,現在則無有,認為過去和未來者為一,對此現在者亦為一。因過去或未來之沙門、婆羅門與佛正同等者;然是指過去佛和未來佛。==
ᅟᅟ==[19] 對於法之順法(dhammassa cânudhammaṁ)者,意是法隨其法之法,當看為正說之法與解其法之豫備法之意。覺音謂:法者,是出世間和世間之經,即九分教之意義。==
「舍利弗!實對如是之質問,汝如是之說示,正語我之所說,又無過誤以誣謗我,對於法,得順法之說示,又於法,適說、順說而非說虛偽。」
(20)如是聞世尊之所說,長老優陀夷,白世尊言:「奇哉,世尊!未曾有哉,世尊!如來依少欲、知足、謹嚴之行事;於如來有如是之威神力、如是大威德,亦如常不宣揚自己。世尊!若於異學之遊行者,只於諸法中,見出自己唯一之法,彼等則高舉法幢而宣揚。奇哉,世尊!未曾有哉,世尊!如來依少欲、知足、謹嚴之行事;於如來有如是之威神力、大威德,亦如常不宣揚自己。」
「優陀夷!汝心善見:『如來依少欲、知足、謹嚴之行事,於如來有如是之威神力、大威德,亦如常不宣揚自己。』優陀夷!若異學之遊行者,只於諸法中,見出自己唯一之法,彼等則高舉法幢而宣揚。汝心善見:『如來依少欲、知足、謹嚴之行事;於如來有如是威神力、大威德,亦如常不宣揚自己。』」
(21)於此,世尊告長老舍利弗:「是故,舍利弗!汝對此法之分別,宜向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宣說。然者,雖對如來有疑惑、猶豫之愚癡者,若聞此分別之法,則當消滅對如來懷有之疑惑、猶豫。」
實如是,長老舍利弗於世尊之面前,宣示〔確信〕歡喜,是故,記說此經,名為自歡喜經[20]。
ᅟᅟ==[20] 自歡喜經(sampasādanīya)於漢譯(北傳)翻為自清淨經,而緬甸本,在此處之經題為 Sampasādaniya, Sampasādanīya 是 sampasāda 義務分詞,又未來分詞之語尾附加 anīya「引導於歡喜」或有「當為清淨」之意。Sampasādaniya 於 Sampasādana 附伽 taddhita 語尾 iya 者,則「令歡喜」,或「有成為歡喜」之意。==
# 29
二九 清淨經
如是我聞。
(1)爾時,世尊與釋迦族人暫住於緬祗若人之菴羅林中。其時,尼乾子於波婆〔城〕命終,彼命終時,尼乾子則分成二派,生起爭議、鬥爭、相鬥而互相以銳舌交鋒而住。言:「汝不知此之律、法,我知此之律、法;汝何能知此之律、法耶?」「汝是依邪行,我是從正行。」「我言與〔理〕相應,汝之言與〔理〕不相應。」「應云於前汝說於後,應說於後而云於前。」「汝之言論反反覆覆而無熟慮。」「汝之言論墮於負處。」「如果可以者,放棄汝自己之言論,使汝自己解脫!」尼乾子之徒中,想行殺戮。尼乾子之在家弟子等,對尼乾子生起厭惡、壞情緒、反對,其狀態,如非正說、誤說、非導〔出離〕、非至寂靜、非依正覺者所說之法、律,又如不得為依止處之破塔。
(2)時,沙彌周陀於波婆安居已,〔彼〕於舍爾村,詣具壽阿難之處,詣已,禮拜具壽阿難,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沙彌周陀向具壽阿難言:
「大德!尼乾子今於波婆〔城〕命終,彼命終後,尼乾分為二派……又如不得為依止處之破塔。」
如是言時,具壽阿難如是言沙彌周陀曰:「友,周陀!此值得白世尊之話。友,周陀!我等詣世尊之處,詣已,以此事奉白世尊。」
沙彌周陀答應具壽阿難:「然,大德。」
(3)於此,具壽阿難與沙彌周陀詣世尊前之處,詣已,禮拜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此沙彌周陀如是言:『尼乾子今於波婆〔城〕命終,彼命終後,尼乾分為二派……如不得為依止處之破塔。』」
〔世尊曰:〕「周陀!實如是,此非正說,是錯誤之說,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由等正覺所說之法、律也。
(4)周陀!於此,世有導師而非正覺者。法非正說,令錯誤,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由正覺者之所說。而且其弟子於此〔惡〕法中,不成就法隨法行而住,不真正成就,不隨法行,逸脫其法。若人向彼等如是言:『友!此是汝之善得,此是汝之善利。汝之師非等正覺者,法非正說,令錯誤,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由等正覺者之所說。而且汝於其法,不成就法隨法行而住,非真正成就,不隨法行,逸脫其法。』周陀!如是,其師於此被侮蔑,其法於此被侮蔑,其弟子於此受稱讚。周陀!若有人如是對其弟子言:『尊者!凡汝師所說示之法,汝如是行之!』則勸導者,受勸與者及受勸導而如實奉行者,此等皆生非福。何以故?不論如何!周陀!此之法、律,非是正說,令錯誤,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
(5)復次,周陀!於此,世有導師而非等正覺者,法非正說,令錯誤,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由等正覺者之所說。而且其弟子於此〔惡〕法中,成就法隨法而住,真正成就,隨法行,以行其法。某人向彼如是言:『友!此非汝之善得,此非汝之利益;汝之師非等正覺者,法非正說,令錯誤,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由等正覺者之所說。而且汝於其〔惡〕法,成就法隨法而住,真正成就,隨法行,以行其法。』如是,周陀!於此其師被侮蔑,其法被侮蔑,其弟子亦如是受侮蔑。周陀!若有人如斯對弟子言:『尊者!趣向正理者,將成就正理。』則稱讚者,受稱讚者及受稱讚而努力精進者,此等一切皆生非福也。何以故?不論如何?周陀!此法、律,非正說,令錯誤,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等正覺者之所說也。
(6)復次,周陀!於此,世有導師是等正覺者。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而且其弟子於彼〔善〕法,非成就法隨法行而住,非真正成就,非隨法行,逸脫其法。有某人向彼如是言:『友!此非汝之善得,非汝之善利。汝之師是等正覺者,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而且汝於其〔善〕法,非成就法隨法行而住,非真正成就,非隨法行,逸脫其法。』如是,周陀!於此,師被稱讚,於此,法被稱讚,而且弟子於此被侮蔑。周陀!若有人如斯對弟子言:『尊者!如師所說示之法,汝應成就之。』則勸導者,受勸導者及受勸導而如是奉行者,其等皆生福。何以故,不論如何,周陀!此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
(7)復次,周陀!世有導師是等正覺者。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而且於其〔善〕法之弟子,成就法隨法而住,真正成就,有隨法行,以行其法。有某人向彼如是言:『友!此是汝之善得,此是汝之利益。汝之師是應供、等正覺者。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而且汝於其法,成就法隨法行而住,真正成就,有隨法行,以行其法。』如是,周陀!師於此受稱讚,法於此受稱讚,弟子於此受稱讚。周陀!若有人如斯對弟子言:『尊者趣向正理者,將成就正理。』則稱讚者,受稱讚者及受稱讚而努力精進者,彼等更生多福。何以故?不論如何,周陀!此法、律,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
(8)復次,周陀!於此導師是應供、等正覺者出現於世。而且對於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然而其弟子非善知妙法,未成就純粹圓滿,彼等之導師滅度時,未得明瞭一切句身,未有不可思議之梵行,不能於人中說示。周陀!如是導師滅度時,於弟子有憂苦也。何以故?不論如何:『我等之導師是應供、等正覺者出現於世,對於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然而,我等不善知妙法,未成就純粹圓滿,彼等之導師滅度時,既未得明瞭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議之梵行,而於人中說示。』周陀!如是之導師滅度時,於弟子有憂苦。
(9)復次,周陀!於此,導師是應供、等正覺者出現於世。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而且彼之弟子善知妙法,又成就純粹圓滿,彼等之導師滅度時,既得明瞭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議之梵行,能於人中說示。周陀!如是,導師之滅度時,弟子無憂苦。何以故?不論如何:『我等之導師是應供、等正覺者出現於世。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而且我等善知妙法,成就純粹圓滿,我等之導師滅度時,已得明瞭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議之梵行,能於人中說示。』周陀!如是,導師之滅度,於弟子無憂苦。
(10)周陀!若具備此等支之梵行者;此導師雖是耆宿,出家行道已久,已達晚年之老境而非長老;如是,彼非依此梵行支而圓滿成就。然,周陀!具備此等支之梵行者,而且導師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已達晚年老境之長老者,如是,則成就圓滿此等支之梵行。
(11)周陀!若具備此等支之梵行。而且導師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達晚年老境之長老也。然而彼之長老弟子比丘,非到達完全者、學行者、無畏者、涅槃,實不堪宣示妙法;不能以法制伏已生之異論,不能說示不可思議之法,如是,此非成就圓滿其等支之梵行。
(12)復次,周陀!若具備此等支之梵行;而且導師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已達晚年老境之長老;而彼之長老弟子比丘〔已達……〕……乃至……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非達……)……乃至……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已達……)……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非達……)……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已達……)……乃至……
彼之長老弟子比丘尼(非達……)……乃至……
彼之長老弟子比丘尼(已達……)……乃至……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尼(非達……)……乃至……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尼(已達……)……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尼(非達……)……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尼(已達……)……乃至……
彼之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不能……)……乃至……
彼之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能……)……乃至……
彼之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不能……)……乃至……
彼之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能……)……乃至……
彼之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不能……)……乃至……
彼之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能……)……乃至……
彼之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不能……)……乃至……
彼之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能……)……乃至……
然,於彼無梵行、無豐富、無繁榮、無名聲廣佈……而,於彼有梵行、有豐富、有繁榮、有名聲廣佈……於人人之中善宣說;但非達最勝之利養、稱揚。如是,此非成就圓滿其等支之梵行。
(13)復次,周陀!有具此等支之梵行者,導師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已達晚年老境之長老,而且彼之長老弟子比丘到達完全者、學行者……乃至……說不可思議之妙法,
且彼之中年弟子比丘……
且彼之新弟子比丘……
且彼之長老弟子比丘尼……
且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尼……
且彼之新弟子比丘尼……
且彼之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
且彼之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
且彼之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
且彼之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
且於彼有梵行、有豐富、有繁榮、名聲廣佈,乃至於人人之中善宣說,到達最勝之利養、稱譽。如是成就圓滿此等支之梵行。
(14)然,周陀!我今是應供、等正覺者為世之導師而出現;且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而且我弟子善知妙法,成就純粹圓滿,已得明瞭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議之梵行,能於人中宣說,周陀!我今為長老、耆宿,出家修道已久,達晚年老境之導師。
(15)復次,周陀!我今有到達完全者,學行者、無畏者、涅槃之長老弟子比丘,實是宣說妙法,若有生起異論者,能以法制伏之,制伏已而說不可思議之法。然而,周陀!我今有……中年弟子比丘。又周陀!
我今有……新弟子比丘。又周陀!
我今有……長老弟子比丘尼。又周陀!
我今有……中年弟子比丘尼。又周陀!
我今有……新弟子比丘尼。又周陀!
我今有……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又周陀!
我今有……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又周陀!
我今有……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又周陀!
我今有……優優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又周陀!於我有梵行,有豐富,有繁榮,有名聲廣佈,乃至善說於人人之中。
(16)然,周陀!今雖諸導師出現於世,但不見其他一導師,如我得如是最勝利養、名譽。周陀!而且今僧伽或宗派眾團出現於世,周陀!不見其他一僧伽,如我比丘僧伽得如是最勝利養、名譽。周陀!凡正說之時:『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成就圓滿,無滅、無增、純粹圓滿之梵行,已明顯善說示。』此謂正說:『具足一切相……乃至……已明顯善說示。』周陀!鬱頭藍弗曾作如是言:『視而不見。』如何是視而不見耶?雖見彼剃刀善磨之面而不見其刃也。周陀!此云:『視而不見。』周陀!依此鬱頭藍弗所說之事,是凡夫卑劣、非聖、無義相應,以就剃刃而言也。周陀,正說時,云:『視而不見。』應云正說是:『視而不見。』如何為視而不見耶?如是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成就圓滿,無減、無增,純粹圓滿之梵行,已明顯善說示。實若彼想此應除去,如是思惟:『如斯會更清淨』,則是不見。若彼想此應增加而思惟:『如此會更清淨』,則不見,是謂:『視而不見』也。然,周陀!正說之時,謂:『具足一切相……乃至……之梵行,已明顯善說示。』此正說應謂:『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成就圓滿,不減、不增,純粹圓滿之梵行,已明顯善說示。』
(17)周陀,是故於此,由我證徧知法,對汝等開示。於此處,即一切者共來,共會集,以義理對義理,以字句對字句,應宣說、等調、不諍也。此梵行則永遠久住:乃為眾人之利益、眾人之安樂、慈愍世間、人天之義利、利益、安樂也。周陀!如何法是由我證徧知而宣說?於此,即一切者共來,來會集,以義理對義理,以字句對字句,應宣說、等誦、不諍,即此梵行永遠久住,乃為眾人之利益、眾人之安樂、慈愍世間、人天之利義、利益、安樂者,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也。周陀!此法是依我之知解而說:於此即一切者共來,一切者共會集,義理對義理,字句對字句,應宣說、等誦、不諍。即此梵行永遠久住,乃為眾人之利益、眾人之安樂、慈愍世間、人天之利義、利益、安樂也。
(18)周陀!汝應當學斯和合、喜歡、不諍者。有其他之之同梵行者,於僧伽中說法,若汝等判斷:『此具壽,於義理實是誤解,於字句實是誤說』時,不應贊成,不應諍論。不應贊成、不應諍論,汝等應如是對彼云:『友!對此義理,由其字句?或此字句?與何相應耶?或對此字句,是其義理?或此義理?與何者相應耶?』於彼若如斯云:『友!對此義理,由其字句始為相應,對此文句,由其義理始相應』者,不應排斥彼,亦不應拒否。不應排斥彼,不應拒否;其義理及其字句,應小心善示知之。
(19)復次,周陀!有同梵行者,於僧伽中說法,若汝等判斷:『此具壽,對義理雖實誤解,但對字句是正述』時,不應贊成,不應諍論;不贊成、不諍論而汝等應如是對彼云:『友!對此字句,是其義理?或此義理?與何者相應耶?』彼若如斯云:『友!對此字句,是由其義理始為相應』者,不應排斥彼、不應拒否;不排斥、不拒否而其義理,應小心善示知之。
(20)復次,周陀!有同梵行者,於僧伽中說法,若汝等判斷:『此具壽,對義理雖實正解,對字句是誤述』時,其不應贊成,不應諍論;不贊成、不諍論而如是對彼云:『友!對此義理,是其字句?或此字句?與何者相應耶?』彼若如是云:『友!對此義理,其字句,比此更相應也。』不應排斥彼,不應拒否;不排斥、不拒否而對其字句,應小心善示知之。
(21)復次,周陀!若有同梵行者,於僧伽中說法,若汝等判斷:『此具壽,正解義理,正述字句』時,應言:『善哉!』而贊成、喜歡。對彼言:『善哉!』而贊成、歡喜,應如是對彼言:『友!如我具壽,如是通達義理、字句,得見此同梵行者,乃我等之利益,我等之利得也。』
(22)周陀!我非唯為制伏現法之有漏而對汝等說法[1];周陀!亦非唯為壞滅現世之有漏而對汝等說法;周陀!我是為令制伏現法之有漏、壞滅來世之有漏而對汝等說法也。然,於此,周陀!我為汝等所制之衣,實為防汝等之寒、防汝等之暑,為防虻、蚊、風、熱、蛇虫之所觸,而且覆褌襠,我為汝等制立之托鉢,實為令安住汝等之身體,為防傷害,為養活,為修梵行:『如是,我滅除故痛,令新痛不生,又我之生活無過且安穩。』我為汝制立居住,實為防寒、防暑、防虻、蚊、風、熱、蛇虫之所觸,而且消除時節之厄,為好閑居、獨坐也。我為汝等制立疾病之資具、藥品、資糧,實為防苦惱、痛之生起,為令離苦也。
ᅟᅟ==[1] 原本為 navaṁ,於暹羅本有 na vo 從此而譯之。==
(23)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之普行者如是言:『釋子沙門專心於安樂行而住。』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言時,應如斯答彼:『友!何者為安樂行耶?安樂行亦有多種多樣。』周陀!於此,有四安樂行,卑劣、凡夫、非聖、非義相應,非導遠離,非導離欲,非導於滅,非導於寂靜,非導於智,非導於正覺,非導涅槃也。四者何耶?周陀!於此,或愚癡者,自喜樂殺害有情,此為第一安樂行。復次,周陀!於此,有自喜樂取不與物者,此為第二安樂行。復次,周陀!於此,自喜樂為妄語者,此為第三安樂行。復次,周陀!於此,滿足、具足、耽著於五欲樂者,此為第四安樂行也。周陀!此等四安樂行,是卑劣、凡夫、非聖、非義相應,非導遠離,非導離欲,非導於滅,非導於寂靜,非導於智,非導正覺,非道涅槃也。
(24)復次,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釋子沙門,專心於此等四安樂行而住。』應回答彼等:『非然!』彼等以非正語、非然、非事實誹謗汝也。周陀!於此,有四種安樂行,必導遠離,導離欲,導於滅,導於寂靜,導於智,導於正覺,導於涅槃也。四種者何耶?周陀!於此,有比丘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而由離生喜樂,達初禪而住,此為第一安樂行。復次,周陀!有比丘滅尋伺,內心安靜,得心一境相,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達第二禪而住,此為第二安樂行。復次,周陀!比丘脫喜……乃至……為第三安樂行。復次,周陀!比丘捨離樂……乃至……此為第四安樂行也。周陀!此等四種安樂行,必導於遠離、離欲、滅、寂靜、智、正覺、涅槃也。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釋子沙門專心於此等四種安樂行而住?』應回答彼等:『然!』彼等以語正語,不以非然、非事實之誹謗。
(25)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又,友!專心於此等四種安樂行而住者,可期行如何之果〔報〕、如何之利益耶?』外道普行者如是言,應如是回答彼:『友!專心於此等四種安樂行而住者,可期待四果、四利益。四種者何耶?友!因克斷三結之比丘成為預流、不墮惡處,決定向正覺,此為第一果、第一利益。又,友!克斷三結之比丘成為一來,消滅貪、瞋、癡,唯一度來此世間作苦之邊際,此為第二果、第二利益。又,友!克斷五下分結之比丘成為化生,於彼處般涅槃,更不由其處再還世間,此為第三果、第三利益。又,友!比丘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解、實證而住,此為第四果、第四利益也。友!專心於此等四種安樂行而住者,可期待此四果、四利益。』
(26)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釋子沙門不住法而住。』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言者,應如是回答彼:『依彼知者、見者、阿羅漢、等正覺者、世尊,說聲聞法,令知消盡命數。友!猶如因陀羅柱及如鐵柱善依據深根底而不震不動。友!如是,依彼知者、見者、阿羅漢、等正覺者、世尊,說聲聞法,令知消盡命數。友!彼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捨負重擔、獲利、盡有之結使、正智解脫之比丘,得成九事。友!漏盡之比丘,不可能故意奪生物之生命;漏盡之比丘,不可能以盜心取不與之物;漏盡比丘,不可能行邪淫;漏盡比丘,不可能以正知語妄語;漏盡比丘,不可能如前在俗時,蓄財富享受欲樂;漏盡比丘,不可能行欲道;漏盡比丘,不可能行瞋道;漏盡比丘,不可能行癡道;漏盡比丘,不可能行怖畏道。友!彼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A1]辦、捨負重擔、獲利、盡有之結使,正智解脫之比丘,不可能行此九事。』
ᅟᅟ==[A1] 辦【CB】,辨【南傳】==
(27)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沙門瞿曇令知關於過去無涯之智見;然而不令知關於未來無涯之智見,其究竟如何?其究竟如何?』彼外道普行者以無智所覆之智見,認為不應不令知無智所覆之智見;此猶如愚者之無知。周陀!世尊對過去有隨念智,彼凡限於隨願意之憶念。有關於未來世尊是生起菩提生智:『此為最後生,今後無再生也。』
(28)周陀!對於過去,若虛妄、不真實、非義利相應者,如來不說也。周陀!對於過去,若真實,於義利相應者,如來知是時而答彼問。周陀!對於未來,若虛妄、不真實、非義利相應者,如來不說也。周陀!對於未來,若真實、於義利相應者,如來知是時,略述回答彼問。周陀!對於現在,若虛妄、不真實、非義利相應者,如來不說也。周陀!對於現在,若真實、而非義利相應者,如來亦不說也。周陀!對於現在,若真實、於義利相應者,如來知是時而回答彼問。如是,周陀!於過去、未來、現在之法,如來是時語者、實語者、義語者、法語者、律語者,故名為如來。
(29)周陀!含括天、魔、梵之世界及沙門、婆羅門、眾生、天、人之見聞覺知、求達、依意思惟彼等之一切,如來現正覺,故名為如來。周陀!如來於夜分正覺無上等正覺,於夜分無餘涅槃界般涅槃。於此二之間,說語教示,一切真實而無其他,故名為如來。周陀!如來之所說如其所行,如其所行而如其所說。如是行如所說,說如所行,故名為如來。含括天、魔、梵之世界及沙門、婆羅門、眾生、天、人〔之世界〕,如來征服之而不被征服。一切物之見者、調御者,故名為如來。
(30)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友!如來死後存在耶?而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偽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問,應如斯答彼:『友!世尊不說:「如來死後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偽。」』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如來死後不存在,而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偽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應如斯答彼:『友!又世尊不說:「如來死後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偽。」』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乃至……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而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偽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應如斯答彼:『友!世尊不說:「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偽。」』
(31)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者而如是言:『何故,沙門瞿曇不說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應如斯答彼:『友!不論如何,於此義利不相應,於法不相應,非根本梵行,非導遠離,非導離貪,非導於滅,非導寂靜,非導於智,非導正覺,非導涅槃。故如來不說也。』
(32)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沙門瞿曇以何為說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應如斯答彼:『友!世尊說:「此是苦。」友!世尊說:「此是苦之集。」友!世尊說:「此是苦之滅。」友!世尊說:「此是導苦滅之道也。」』
(33)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沙門瞿曇何故說此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應如斯答彼:『友!此實於義利相應,於法相應,是根本梵行,決定導遠離、離貪、滅、寂靜、智、正覺、涅槃也。是故世尊宣說此也。』
(34)周陀!凡有關此等過去見解之依處,其當說者,我已對汝等宣說。而對汝等不該說者,我將如何[2]說耶?周陀!凡有關此等未來見解之依處,其當說者,我已對汝等宣說,而對汝等不該說者,我將如何說耶?
ᅟᅟ==[2] 如何云云,於原本 kiṁ no ahaṁ……應訂正為而讀。==
周陀!如何關於此等過去見解之依處,其當說者,我已對汝等宣說耶?[3]
ᅟᅟ==[3] 原本於次有「對汝等不該說」一句,今依異本除去此句,下於第三七節之初處亦然。==
周陀!某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我及世間是常。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
復次,周陀!某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
『我及世間是無常……乃至……我及世間是亦常亦無常……乃至……我及世間是非常非無常……乃至……我及世間是自造……乃至……我及世間是他造……乃至……我及世間是亦自造亦他造……乃至……我及世間是非自造亦非他造,乃忽然而生,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
『樂與苦是常。樂與苦是無常。樂與苦是亦常亦無常。樂與苦是非常非無常。樂與苦是自造。樂與苦是他造。樂與苦是亦自造亦他造。樂與苦是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生。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
(35)於是,周陀!彼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我及世間是常住,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我至彼等處而如是言:『友!汝言我及世間是常住是事實耶?』凡彼等如是言:『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此,我不認許。何以故,周陀!世間有一類有情之異想者,周陀!於智我不見有與我相等者,何況有比我更優勝者乎?我於此事有增上智,即我為最勝者也。
(36)周陀!彼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
『我及世間是無常。我及世間是亦常亦無常。我及世間是非常非無常。我及世間是自造。我及世間是他造。我及世間是亦自造亦他造。我及世間是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生也。樂與苦是常住。樂與苦是無常。樂與苦是亦常亦無常。樂與苦是非常非無常。樂與苦是自造。樂與苦是他造。樂與苦是亦自造亦他造。樂與苦是非自造非他造,乃忽然而生。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
我至彼等處如是言:『友!汝云樂與苦是非自造非他造,乃忽然而生是事實乎?』而彼等如斯言:『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偽。』此,我不認許。何以故,周陀!世間有一類有情之異想者,於智我不見有與我相等者,何況有比我更優勝者乎?而且我於此事有增上智,即我為最勝者也。於是,周陀!凡有關過去見解之依處,其當說者,我已對汝等宣說;而對汝等不該說者,我將如何說耶?
(37)周陀!凡有關未來見解之依處,其當說者,已對汝等宣說;而對汝等不該說者,我將如何說耶?
周陀!某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我是有色而死後為無病,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
復次,周陀!某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
『我是無色……我是亦有色亦無色……我是非有色非無色……我是有想……我是無想……我是非有想非無想……我將被消滅、破壞,死後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處偽。』
(38)於是,周陀!彼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我是有色而死後為無病,唯此是真實,其他為虛偽。』我至彼等處,如是言:『友!汝云我是有色而死後為無病,是事實乎?』於彼等如是言:『唯此是真實,其他為虛偽。』此,我不認許。何以故,周陀!我於智不見有與我相等者,何況有比我更優勝者乎?而且周陀!我對於此事有增上智,即我為最勝也。
(39)於此,周陀!彼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
『我是無色……乃至……我是亦有色亦無色……乃至……我是非有色非無色……乃至……我是有想……我是無想……我是非有想非無想……我將被消滅、破壞,死後不存在,唯此是真實,其他為虛偽。』
我至彼等處,如是言:『友!汝云我將被消滅、破壞,死後不存在,是事實耶?』周陀!彼等云:『唯此是真實,其他為虛偽。』此,我不認許。何以故,周陀!凡世間有一類有情之異想,周陀!我於知不見有與我相等者,何況有比我更優勝者乎?而且我於此事有增上智,即我為最勝者也。周陀!凡有關未來見解之依處,其當說者,已對汝等宣說,而對汝等不該說者,我將如何說耶?
(40)周陀!為捨有關此等過去見解之依處及有關未來見解之依處,為令知超越如是,我說示四念處。四〔念處〕者何耶?周陀!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而住,熱誠而有正念正知,以斷世間之貪、憂。於受……於心……於法觀身而住,熱誠而有正念正知,以斷世間之貪、憂。周陀!為捨有關此等過去見解之依處及有關未來見解之處,為令知超越如是,我說示此等之四念處。」
(41)其時,具壽宇拔越那立於世尊之後,以扇為世尊搧風,而且具壽宇拔越那,如次白世尊:
「稀有哉!世尊!未曾有哉!世尊!世尊!此法門實是清淨也;世尊!此法門實甚清淨。世尊!應何名此法門耶?」
「然者,宇拔越那!此法門名為清淨,汝當受持之。」
世尊如是言已,具壽宇拔越那聞世尊之所說,歡喜、〔受持〕。
# 30
三〇 三十二相經
第一 誦品
如是我聞。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外〕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諸比丘以此奉曰:「世尊」,世尊如次言:
「諸比丘!於大人有三十二大人相;具足此之大人趣處,決定有二而無其他。若居在家者,成為轉輪王之正法王,征服四海,安定其國土,七寶具足,其七寶者即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女寶、居士寶、第七為主兵寶也。彼有千以上之王子,皆勇健而雄猛,善摧伏敵軍。彼〔轉輪王〕於此大地以至海邊,不用刑杖、刀兵,唯依正法善征服統治。然者,若彼〔大人〕由俗家而出家為無家者,除去此世間所有之障覆,將成為阿羅漢、等正覺者。
(2)諸比丘!而大人之此等三十二大人相:具足此之大人趣處,〔決定〕有其二而無其他。若居俗家者,當成為轉輪王……乃至……彼若由俗家而出家為無家者。除去此世間之障覆,將成為阿羅漢、等正覺者:者為何耶?
諸比丘!大人〔其〕足平實安立。大人〔其〕足平實安立,諸比丘!此〔即〕為大人之大人相也。(一)
諸比丘!而且大人之兩足蹠生二輪:有千輻、有輞、有轂,具足一切形相,其等[1]〔一一〕之間,區分整然明了,大人之……乃至……諸比丘!此為大人之大人相。(二)
ᅟᅟ==[1] 其等一一間之區分(suvibhatt-antara)「其間之區分」之字也。Mahāpadāna-s 不見其他 Pāli 語系,故加註。==
諸比丘!而且大人〔其〕足跟廣長……乃至……(三)
諸指長……乃至……(四)
手足柔軟……乃至……(五)
手足有網縵……乃至……(六)
足踝高……乃至……(七)
[A1]脛如伊泥延鹿……乃至(八)
ᅟᅟ==[A1] 脛【CB】,【南傳】==
正立,掌可觸膝而[A2]摩之……乃至……(九)
ᅟᅟ==[A2] 摩【CB】,【南傳】==
(陰莖)被覆藏(如馬陰藏)……乃至……(十)
色如黃金,有似黃金之皮膚……乃至……(十一)
皮膚細滑,為細滑之皮膚,塵垢不污身上……乃至……(十二)
一一毛是由一毛孔生……乃至……(十三)
身毛上靡而生,紺青成為安闍那色[2]如耳璫彎而右旋……乃至……(十四)
ᅟᅟ==[2] 安闍那(añjana),眼圍之化粧料。==
身肢直如梵天……乃至……(十五)
有七箇隆滿處……乃至……(十六)
上軀如獅子……乃至……(十七)
兩肩間充滿……乃至……(十八)
身圍如尼拘律樹,是彼身之高度,彼兩手左右平伸之長度即是其身之高度……乃至……(十九)
兩肩相等圓滿……乃至……(二十)
有最上之味覺……乃至……(廿一)
頷如獅子……乃至……(廿二)
有四十齒……乃至……(廿三)
齒齊平……乃至……(廿四)
於齒無間隙……乃至……(廿五)
牙齒純白……乃至……(廿六)
廣長舌……乃至……(廿七)
有梵音[3]如迦陵頻伽之音……乃至……(廿八)
ᅟᅟ==[3] 原本梵音和迦陵頻伽音,各別而出,為三十二相。Mahāpadāna-s 等為一相,從此而譯。==
眼紺碧……乃至……(廿九)
眼睫如牝牛……乃至……(卅十)
眉間生白毫毛而柔軟似兜羅綿。大人之眉間生白毫毛而柔軟似兜羅綿,諸比丘!此即為大人之大人相。(卅一)
諸比丘!而且大人於頭上有肉髻。諸比丘!大人頭上有肉髻,此即為大人之大人相也。(卅二)
(3)諸比丘!於大人有如是三十二之大人相。具足此之大人趣處,決定有二而無其他;若居俗家成為輪王之正法王,征服四海,安定其國土,七寶具足,其七寶者即: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女寶、居士寶、第七為主兵寶。彼有千以上之王子,皆勇健而雄猛,善推伏敵軍。彼〔轉輪王〕於此大地以至海邊,不用刑杖、刀兵,唯依正法而善征服統治。然者,若彼〔大人〕由俗家而出家為無家者,除去此世間所有之障覆,將成為阿羅漢、等正覺者。
諸比丘!大人〔有〕此等三十二之大人相,外道之諸賢亦善憶持此;然,彼等不知:『此乃依業所成而獲得此相』也。
(4)諸比丘!如來於前世,其昔日生存處及生來人間,於諸善法堅固受持不動。於身、口、意之三善行,行布施、持守戒律,於行布薩,對父母、親族、沙門、婆羅門行虔敬,對族之長老行恭敬,於其他如是優勝之諸善法亦然。彼遂行、積蓄、積聚、增大此業,於身壞命終後,再生於善趣天界。彼在彼處,有十事勝越其他諸天,即:天界之壽命、美貌、安樂、名聲、威力、姿態、音聲、熏香、好味、天觸也。彼於彼處命終,生來此世間,獲得此大人相。〔謂:〕足安平立,足平踏地[4]、由地舉足平,其蹠完全平正觸地。
ᅟᅟ==[4] Brahmāyu 不見於 Mahāpadāna 等,故加註。==
(5)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為轉輪王之正法王,征服四海,安定其國土,具足七寶,七寶者即: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女寶、居士寶、第七主兵寶也。彼有千以上之王子,皆勇健而雄猛,善推伏敵軍。彼〔輪王〕於此地以至大海邊,無頑凶、無惡者、無礙者,繁榮豐饒,安穩而擾亂者,不用刑杖、刀兵,唯依正法統治。成為〔輪〕王有何得耶?人類之任何怨敵,任何仇敵,皆無能勝彼。成為〔輪〕王,有如是得。
然者,彼若由俗家出家為無家者,除去此世間一切障覆,成為阿羅漢、等正覺者。成為佛陀有何得耶?內外之〔任何〕怨敵、仇敵,或貪、瞋、癡,或沙門、婆羅門、天人、魔、梵天〔等〕及於此世界之任何人,皆不能勝彼。成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6)對此,如是言:
語諦行善行 守身攝諸根
而三業清淨 持戒行布薩
施無害有情 心樂不粗暴
如是堅受持 一切皆遂行
彼依此等業 上昇於天界
享受安戲樂 於彼處命終
再來此世界 平蹠之兩足
善持觸大地[5] 來占相者群
明解其身相 平蹠安立者
無能動搖彼 在家或出家
其相斯義明 在家勉防敵
其他所有敵 克打盡推破
彼業果報致 無何敢抗者
倘若如是人 成為出家者
心樂願出離 如斯出離者
人中為最尊 不再入母胎
如是最上人 實是彼常法
ᅟᅟ==[5] 善持者(sundhara),字義不明,想是由 su-dhara 來的吧!(大地言為 dharaṇī)==
(7)「諸比丘!如來於前世,其昔日之生存處及生來人間,為眾人之安樂,以除驚惶、恐怖,正立守護、衛防,次第行布施。彼遂行、積蓄、積聚、增大此等業,身壞命終後,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於彼處命終,來生此世間,得此大人相。〔謂:〕兩足蹠生二輪,有千輻、有輞、有轂,具足一切形相,其等〔一一〕之間,區分整然明了。
(8)彼具足此相,若居俗家,成為轉輪王……乃至……成為〔輪〕王,有何得耶?有眾多圍繞者,彼有婆羅門、居士、市民、材人、主財者、司政官、衛兵、顧問官、廷臣、副王、富豪、王子等眾多圍繞者。成為〔輪〕王,有如是得。
然者,彼若由俗家,出家為無家者,除去此世間所有之障覆,成為阿羅漢、等正覺者。成為佛陀有何得耶?有眾多之圍繞者。於彼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人、阿修羅、龍蛇、乾闥婆等眾多之圍繞者。成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9)對此,如是言:
往昔之以前 無數之彼生
生來此人間 為眾齎安樂
除去驚恐怖 精勤防守護
彼依此等業 上昇於天界
享受安戲樂 於彼處命終
再來此世界 兩蹠有二輪
輞等輻一千 來占相者群
明解其身相 以見王子相
具足百功德 彼被眾圍繞
推伏破怨敵 如是足有輪
具足等輞轂 倘若如是人
居於在家者 令轉此輪寶
統治此大地 時彼率隨從
生於剎帝利 彼大之名聲
其等俱奉侍 倘若如是人
離俗出家者 心樂願出離
天上與人間 乃至阿修羅
帝釋及羅剎 龍蛇乾闥婆
飛禽與走獸 天上與人間
無有等此者 彼有大名聲
受彼等奉侍
(10)「諸比丘!如來於前世,其昔日之生存處及生來人間,捨離殺害有情,不用刀劍、刑杖而愛憫、憐愍利益一切生物。彼遂行、積蓄、積聚、增大此業,身壞命終後,再生於善趣天界……乃至……彼於彼處命終,來生此世間,得此三種大人相。〔謂:〕跟長廣、諸指長、身肢直如梵天。
(11)彼具足此等之相,若居在家者,成為轉輪王……乃至……成為〔輪〕王,有何得耶?長壽久住。長保壽命,只要生存中,人類之任何怨敵、仇敵皆不可能奪其生命。成為〔輪〕王有如是得……乃至……。成為佛陀有何得耶?長壽久住。長保壽命,只要存命中,人類之任何怨敵、仇敵及任何之沙門、婆羅門、天人、魔、梵天等於此世界,皆不可能奪其生命,成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12)對此,如是言:
懼怖驚惶知 自己之死滅
不凶暴押殺 其他諸有情
此善昇天上 享其善業報
於彼處命終 再生來此世
獲得三種相 足跟寬廣長[6]
身肢善正直 清淨若梵天
腕間美幼嫩 形狀甚端正
指亦甚柔軟 而又甚纖長
具足此三種 殊勝大人相
王子壽長存 其相永示現
若彼居在家 長久存生活
倘若出俗家 更長存生活
若修神通力 以及禪定力
如是之特相 得其壽長久
ᅟᅟ==[6] 廣長云云,於原本有 vipula-dīgha-pāṇika,此時 pāṇika 應讀為 paṇhī。==
(13)「諸比丘!如來於前世,其昔日之生存處及生來人間,施與美味種種之食物:硬食、軟食、嘗味、舐食及種種飲物。彼遂行、積蓄、積聚、增大此業,身壞命終後,再生於天界……乃至……彼於彼處命終,生來此世間,得此大人相。〔謂:〕有七隆滿處,〔即:〕兩手隆滿、兩足隆滿、兩肩隆滿、項隆滿。
(14)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為轉輪王……乃至……。成為〔輪〕王有何得耶?享受美味種種之食物:硬食、軟食、嘗味、舐食及種種飲物。成為〔輪〕王有如是得……乃至……。成為佛陀有何得耶?受美味種種之食物:硬食、軟食、嘗味、舐食及種種飲物,成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15)對此,如是言:
硬食與軟食 嘗味及舐食
最上之味食 此等物施人
遂行此善行 彼長樂天界
再來生此世 得七之隆滿
手足且幼嫩 觀相諸賢言
「得受硬軟食 以及種種味
住於在家者 其義甚難明
出家之得受 硬軟味等食
以斷在家縛 獲得最高位」
(16)「諸比丘!如來於前世,其昔日之生存處及生來人間,以四攝事攝受人,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也。彼遂行、積蓄、積聚、增大此業,身壞命終後,再生善趣天界。彼於彼處命終,生來此世間,得此二種大人相。〔謂:〕手足之柔軟及於手足有網縵也。
(17)彼具足此等之相,若居在家,成為轉輪王……乃至……。成為〔輪〕王有何得耶?善攝受隨從者。婆羅門、居士、市民、材人、主財官、司政官、衛兵、門衛、顧問官、廷臣、副王、富豪、王子等皆為彼所攝。成為〔輪〕王有如是得……乃至……。成為佛陀有何得耶?善攝受隨從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人、人類、阿修羅、龍蛇、乾闥婆等皆為彼所攝,成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18)對此,如是言:
布施與利行 愛語及同事
他作與自行 善攝受彼等
不輕於功德 而上昇天界
彼於彼處歿 再來生此世
手足之柔軟 並有網縵相
年輕幼王子 則得相如是
光輝極美妙 人人顧不厭
彼之隨從者[7] 甚實善從順
住此大地上 最優善攝人[8]
願求為愛語 利益與安樂
彼行諸作為 完成諸功德
捨離諸愛欲 及一切財富
而成為勝者 為眾說諸法
不疑彼言教[9] 而生淨信仰
聽聞種種法 依法隨法行
ᅟᅟ==[7] 其隨從者云云,於原本 bhavati parijanassa vo vidheyeyyo.(對隨從者,實隨從也。)意義不通,今佛音 Buddhaghosa 讀為 bhavati parijano assa vo vidheyyo。==
ᅟᅟ==[8] 此之,於原本雖有 mahimaṁ 註云 mahim-imaṁ。==
ᅟᅟ==[9] 教言者(vacanappaṭikara),其義不明。==
(19)「諸比丘!如來於前世,其昔日之生存處及生來人間,為無數人說有義有法之語言,對此,無數人得明瞭,濟利諸有情而為法施者。彼遂行、積蓄……乃至……彼於彼處歿,生來此世間,得此二種大人相〔謂:〕足踝高,身毛上靡而生也。
(20)彼具足此等相,若居在家,成為轉輪王……乃至……。成為〔輪〕王有何得耶?彼於愛樂財物者中,為最優、最勝、第一者及最上殊勝者。成為〔輪〕王有如是得……乃至……。成為佛陀有何得耶?彼於一切有情中,為最優、最勝第一者及最上殊勝者,成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21)對此,如是言:
說有義法語 無數人得解
濟一切有情 利益與安樂
不吝行法施 此行彼遂行
到達其善趣 於彼甚幸福
來生此世間 得此二種相
看為善具足 最上殊勝福
身毛向上生 目成為靡狀[10]
足踝善安住 皮膚伸蓋覆
肌肉及筋血 其上色耀輝
若居於在家 樂財物者中
斯人最殊勝 無有勝彼者
於閻浮提中 征行法鎮治
若為出家者 一切有情中
彼為最高者 無人能勝彼
彼於此世間 諸德服一切
ᅟᅟ==[10] 身毛向上生靡狀云云,原本雖為 ubbham uppatita-lomavāsaso 依暹羅本,應讀為 ubham uppatitalomavā assa。==
(22)「諸比丘!如來於前世,其昔日生存處及生來此人間,慎重教技術、世學等行業:『人人如何依我,速學、速了知、速前進、長久不疲倦?』彼遂行、積蓄……乃至……。彼於彼處歿,生來此世間,得此大人相,〔謂:〕脛如伊泥延鹿。
(23)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者,成為轉輪王。成為〔輪〕王有何得耶?此等凡於王所適意者,王所樂、王所好、王所歡喜者皆迅速而得。成為〔輪〕王有如是得……乃至……。成為佛陀有何得耶?此等凡沙門所樂,沙門所好、沙門所歡喜者皆迅速而得。成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24)對此,如是言:
於種種技術 世學及行業
使人於如何 [A3]迅速得理解
教速長不倦 齎樂成就行
得美安立脛 正成圓縮狀
順次捲上行 身毛整上靡
皮膚膩細滑 脛如伊泥鹿
眾語斯男人 而於此世間
成就速事相 毛之一一生
如其所冀望 如果居俗家
得速成此世 如是若出家
望求於遠離 一向心樂離
適宜隨心者 適意為基源
最高出離者 現見其成就
ᅟᅟ==[A3] 迅【CB】,訊【南傳】==
(25)「諸比丘!如來於前世,其昔日生存處及生來此世間,行往某沙門、婆羅門之處而詢問:『卿!以何為善?以何為不善?以何為有罪,以何云無罪?何者為可從?何者不可從?又何者我可行,將有長利安樂耶?』彼遂行、積蓄……乃至……彼於彼處歿,生來此世間,得此大人相。〔謂〕:彼皮膚細滑。因皮膚之細滑,塵垢不污身。
(26)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為轉輪王……乃至……。成為〔輪〕王有何得耶?有大智慧,愛欲財物者,無有一能與彼平肩齊立,何況有越過彼者乎?成為〔轉〕王有如是得……乃至……。成為佛陀有何得耶?有大智慧,即:廣智慧、敏智慧、聰智慧、銳智慧、徹智慧也。一切之有情、無有一能與彼平肩齊立,何況有越過彼者乎?成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27)對此,如是言:
往昔之前世 幾何之彼生
為求正智識 往詣出家者
質問冀明解 知義之差別
其明鮮傾聽 獲得此業報
則是此智慧 生來此世間
肌理細皮膚 占推出生相
諸賢者解明 確知微細義
是人不出家 令轉其輪寶
統治大地上 義教義執持
不見能比彼 何況有勝者
是人若出家 望求於遠離
一向心樂離 最高之智慧
獲得無上慧 菩提到達者
(28)「諸比丘!如來於前世,其往昔生存處及生來人間,〔心〕充滿無瞋、無惱〔之心〕;被多言〔謗〕時,不忿怒、心不擾、不亂、不頑固;不現出忿怒、瞋恚、不滿之顏色,是施與精緻敷物、柔軟衣類及纖細之麻、木綿、絹類之人。彼以此業……乃至……。彼於彼處歿,生來此世間,得此大人相。〔謂〕:色如黃金,有似黃金之皮膚。
(29)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為轉輪王;成為〔輪〕有何得耶?得精緻敷物、柔軟衣類及纖細之麻、木綿、絹類;成為〔輪〕王有如是得……乃至……。成為佛陀有何得耶?得精緻敷物、柔軟衣類及纖細之麻、木綿、絹類也。成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30)對此,如是言:
彼立無瞋行 更施與精緻
柔觸膚布物 更於前世時
確盛行布施 如天雨大地
遂行此徧施 於此命終後
再生於天上 如是得果報
生來此世間 其體似黃金
猶如帝釋天 強健又美優
不望為出家 住俗成家主
彼統御大地 而得精緻布
殊勝優美衣 甚多而纖細
善觸感皮膚 彼若赴非家
彼得殊勝衣 最上之披物
其持此等業 而受此果報
業為果消失 無有如是處
(31)「諸比丘!如來於前世,其往昔生存處及生來人間,使長久迷失歸途,久不相見之親戚、朋友、知己、同輩等,得重逢伴歸;即:子與母、母與子,子與父、父與子,兄弟與兄弟,姊妹與兄弟、兄弟與姊妹等重逢伴歸之介助自樂。彼遂行此業……乃至……彼於彼處歿,生來此世間,得此大人相。〔謂:〕布覆陰藏〔陽莖如馬陰〕。
(32)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為轉輪王;成為轉輪王有何得耶?得多子;彼實有千以上之王子,強健勇猛,善推伏敵軍。成為〔輪〕王有如是得……乃至……。成為佛陀有何得耶?得多子;其弟子數千以上,強健雄猛,善推伏敵軍。成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33)對此,如是言:
過去之前世 幾度之彼生
長久迷方向 長遠不相逢
親戚與知己 使得相伴歸
自樂為此事 介助令重逢
彼得此等業 往生彼天上
享受戲喜樂 彼於彼處歿
再生來此世 布覆彼陰藏
如是彼多子 自生其子等
數有千以上 強健與雄猛
能使怨敵苦 若居在家者
語愛好之語 使之生歡喜
威儀而出家 更有甚多子
所有弟子等 依教而奉行
不論於在家 或者於出家
顯現此之相 實示其意義
第二 誦品
(1)「諸比丘!如來於前世,其往昔生存處及生來人間,是善思慮、觀察大眾群者。知人知自己,了知人間之差別,對此:『彼者相應此,彼者相應此也。』行觀人間之差別。云彼行此業……乃至……彼於彼處歿,生來此世間,得此二大人相。〔謂:〕身圍如尼拘律樹,正身直立,兩手掌能觸擵兩膝也。
(2)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為轉輪王……乃至……。成為〔輪〕王有何得耶?得大富也:有大富、有多財、多金銀、多財物、多金錢、有穀物、豐富充滿庫藏,成為〔輪〕王有如是得……乃至……。成為佛陀有何得耶?得大富也:有多財,彼之財富是信、戒、慚、愧、施與、智慧也。成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3)對此,如是言:
觀察大眾群 是量是查察
思惟其差別 「彼者是相應」
往昔前世時 行觀人分別
實得彼正立 兩手可觸膝
其身之周圍 圓大如律樹
善為此等業 而持此果報
於諸種占相 觀察多精知
此等諸賢人 明解而記別
「若居在家者 應得多受用
年輕此王子 得有此世間
世俗之娛樂 若彼居在家
具足眾多物 若捨此世間
世俗諸娛樂 決定獲得彼
無上之最高 最善之財物」
(4)「諸比丘!如來於前世,其往昔生存處及生來人間,冀望眾多人得利益、安穩、至樂,〔而思惟〕:『彼等依我如何得信增長、多聞、施與、正法、智慧之增長耶?金錢、穀物、耕田、宅地、四足、二足之家畜之增長耶?妻子、奴僕、親戚、朋友、眷屬之增益耶?』彼遂行、積蓄、積聚增大此業,身壞命終後,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於彼處歿,生來此世間,得此三大人相。〔謂:〕上身如獅子;兩肩間之充實;兩肩圓度相等也。
(5)彼具足此等之相,若居在家,成為轉輪王。成為〔輪〕王有何得耶?得無減退:金錢、穀物、耕田、宅地、二足、四足之家畜、妻子、奴僕、親戚、朋友、眷屬亦無減退——成就一切而無減退。成為〔輪〕王有如是得……乃至……。成為佛陀有何得耶?得無減退:於信、於戒、於多聞、施與、智慧皆無減退——成就一切而無減退。成為佛陀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6)對此,如是言:
信戒與多聞 智慧施正法
有眾多善事 金錢及穀物
耕地與宅地 妻子與家畜
親戚友眷屬 使勇健美貌
冀其他眾人 可得無減退
成就更利樂 彼上身安住
猶如王獅子 兩肩相等圓
充實兩肩間 前世之遂行
不滅業為基[11] 示現前諸相
在家有財穀 金錢與妻子
家畜類增益 若為出家者
得無上菩提 無減退法性[12]
ᅟᅟ==[11] 基相之前兆。原雖有 pubba-nimittamassatam 應讀為 pubba-nimittam assitaṁ。==
ᅟᅟ==[12] 無減退,原本有 asahāna 應讀為 aparihāna。==
(7)「諸比丘!如來於前世,其往昔生存處及生來人間,不用手、石、杖、刀傷害有情,彼遂行積蓄、積聚增大此業;身壞命終後,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於彼處歿,生來此世間,得此大人相。〔謂:〕有最上之味覺:於咽喉[13]皆尖銳味感官以傳滋味。
ᅟᅟ==[13] uddhaggassa rasa-haraṇiyo givāya jātā honti samabhivāhiniyo 不見於其他經,故加註,其意義甚不明瞭。補以喉頭有味覺神經善味覺,在傳中有言:味中得上味,咽中二處律液流出(智度論卷八十八、因果經卷一),佛舌清淨故,令諸飲食變成上味(大婆沙卷百七十七)等亦有,參照大毘婆沙論卷百七十七(大正藏二七、八八八c)、大若般卷三百八十一(大正藏六、九六七c),大智度論卷四(大正藏、二五、九〇c~九一a),Burnouf, Lotus, 11. pp. 566-7。==
(8)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為轉輪王。成為〔輪〕王有何得耶?得無病也。消化器官具足均衡之消化功能,〔體溫〕不過冷亦不過熱。成為〔輪〕王有如是得……乃至……。成為佛陀有何得耶?得無病也。消化器官具足均衡之消化功能,〔體溫〕不過冷不過熱,適宜、精勤、無攪亂。成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9)對此,如是言:
不以手杖石 刀劍或繩縛
脅迫鏖殺生 亦無以惱害
彼到其善趣 享受樂果報
生來此世間 成就味感官
安住於咽喉 有最上味覺
而且明賢者 注意深諸人
以作如是云 「此人具安樂
在家或出家 其顯斯相義」
(10)「諸比丘!如來……乃至……生來此人間,不偏不斜視[14],亦瞵盼瞻望,如是以直心、慈眼視諸有情。彼遂行、積蓄、積聚、增大此業,身壞命終後,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於彼處歿,生來此世間,得此二大人相。〔謂:〕眼紺碧;眼睫如牝牛。
ᅟᅟ==[14] 斜視,原本雖有 visa citaṁ 應依暹羅本讀為 visāvi。==
(11)彼具足此等相,若居在家,成為轉輪王。成為〔輪〕王有何得耶?諸人所愛視也。婆羅門、居士、市民、村人、主財官、司政官、衛兵、門衛、顧問官、副王、富豪、王子所愛且歡喜。成為〔輪〕王有如是得……乃至……。成為佛陀有何得耶?諸人所愛視也。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人、人類、阿修羅、龍蛇、乾闥婆所愛且歡喜。成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12)對此,如是言:
不邪不斜視 不瞵盼瞻望
如是以直心 慈眼視有情
彼到其善趣 享受彼業報
於彼唯有樂 再生來此世
眼睫如牝牛 明見紺碧眼
多優勝行者 善巧為占相
穿視眼細微 未曾錯誤人
喜彼為愛見 在家被喜愛
受眾所親愛 出家成沙門
憂悲之滅者 為眾所愛敬
(13)「諸比丘!如來……乃至……生來人間,是諸善法之先行者,〔即〕於身、口、意之三業:行布施,守戒律,行布薩、敬愛父母,虔敬沙門、婆羅門,恭敬同族之長老,如是於其他殊勝諸善法亦然,為善行者中之上首。彼遂行、積蓄、積聚增大此業;身壞命終後,再生於善趣天界……乃至……。彼於彼處歿,生來此世間,得此大人相,〔謂:〕於頭有肉髻。
(14)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為轉輪王;成為〔輪〕王有何得耶?有多扈從:是婆羅門、居士、市民、村人、主財官、司政官、衛兵、門衛、顧問官、副王、富豪、王子也。成為〔輪〕有如是得……乃至……。成為佛陀有何得耶?有多扈從: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人、人、阿修羅、龍蛇、乾闥婆也。成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15)對此,如是言:
正行於諸法 喜樂先行者
有甚多扈從 生天享德果
彼受善果終 生來此世間
具足頭肉髻 占相者憶持
明解而記述 「彼是善先行
諸人齎奉彼 其往昔亦然
若生剎帝利 而為地上主
得諸之奉事 然若彼男子
如是離俗家 當明解諸法
而行其正行 彼對多扈從
宣示彼教說 彼心樂功德」
(16)「諸比丘!如來……乃至……生來人間,遠離妄語、語真實、不離真實、信得應得、不欺凌世間任何人。彼遂行、積蓄、積聚增大此業……乃至……。彼於彼處歿、生來此世間,得此二大人相,〔謂:〕一一毛由一一毛孔生;眉間生白毫毛似兜羅綿。
(17)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為轉輪王;成為〔輪〕王有何得耶?有甚多人,來集彼之處,即:婆羅門、居士、市民、村人、主財官、司政官、衛兵、門衛、顧問官、廷臣、副王、富豪、王子也。成為〔輪〕王有如是得……乃至……。成為佛陀有何得耶?有甚多人,來集彼之處,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人、人、阿修羅、龍蛇、乾闥婆也。成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18)對此,如是言:
於前生之世 追求真實者
避離虛妄言 不言於兩舌
對世任何人 不行偽欺凌
事事依真實 以樂如實語
眉間生白毫 柔似兜羅綿
整齊白輝耀 一孔生一毛
一一立體上[15] 眾多占相者
占其出生相 解明其相言
「白毫與身毛 斯得其正處
是人若在家 眾集順從彼
依其前世因 遂行得此報
出家身無物 成無上寂靜
現證成等覺 眾集來順從」
ᅟᅟ==[15] 一一云云,原本為 ekeka-lamūpacit-aṅgavā ahu,aṅgavā 之義不明,此處之意,解成 aṅga-vant。==
(19)「諸比丘!如來於前世……乃至……生來人間,捨離間語,不言離間語;於此處聞,不於彼處說而離間彼等,亦不彼處聞,不於此處說而破此等之和合;如是使不和者和合,使和合者更緊密,喜悅和合,愛樂和合,語令和合之言。彼遂行、積蓄、積聚增大此業,身壞命終後,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於彼處歿,生來此世間,得此二大人相,〔謂:〕有四十齒及齒無間隙。
(20)彼具足此等相,若居在家,成為轉輪王,成為〔輪〕王有何得耶?會眾無不和,即:婆羅門、居士、市民、村人、主財官、司政官、衛兵、門衛、顧問官、廷臣、副王、富豪、王子等無不和也……乃至……。成為佛陀有何得耶?會眾無不和,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人、人、阿修羅、龍蛇、乾闥婆等互無不和也。成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21)對此,如是言:
毀訾語破合 增大於諍論
以及增破壞 鬥爭事不作
使之結和合 破壞語不說
唯語破者和 除爭具結合
彼生於善趣 以享彼業果
再生來此世 於齒無間隙
而齒有四十 極為堅固著
若生剎帝利 成為地上主
而彼之會眾 安穩無惱害
沙門離塵垢 繞彼者不離
(22)「諸比丘!如來……乃至……生來人間,捨粗惡語,不語粗惡語,其言無過失:樂耳、悅心、可愛、高雅,為眾人所愛好,為眾人所歡喜——以語如是言。彼遂行、積蓄、積聚增大此業,身壞命終後,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於彼處歿,生來此世間,得此二大人相,〔謂〕廣長舌及梵音之迦陵頻伽聲音。
(23)彼具足此等相,若居在家,成為轉輪王,成為〔輪〕王有何得耶?其言說易接受,即:婆羅門、居士、市民、村人、主財官、司政官、衛兵、門衛、顧問官、廷臣、副王、富豪、王子等亦善接受也;成為〔輪〕王有如是得……乃至……。成為佛陀有何得耶?其言說易接受,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人、人、阿修羅、龍蛇、乾闥婆等亦善接受,成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24)對此,如是言:
惡口惱害爭 令人不合苦
激強粗惡語[16] 如是語不說
語親切柔和 令人心喜樂
彼出悅耳語 聞者意恬喜
正行其等業 享此福德果
彼享福業終 生來此世間
得梵音廣舌 所言人易受
若居在家者 成就如所語
彼若人出家 人人持彼言
語於眾多人 人人互傳述
ᅟᅟ==[16] 激強云云,字義為「語激強粗惡語」。==
(25)「諸比丘!如來於前世,其往昔生存處及生來人間,捨離綺語,不語綺語;於適時語、語事實、語有義、語法、語律、語寶藏語、具語有時、有理、有節度之義。彼遂行、積蓄、積聚增大此業,身壞命終後,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於彼處歿,生來此世間,得此大人相,〔謂:〕頰如獅子頷。
(26)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為轉輪王;成為〔輪〕王有何得耶?於人間任何怨敵、仇敵皆不能克勝彼;成為〔輪〕王有如是得……乃至……。成為佛陀有何得耶?內外之怨敵、仇敵:貪慾、瞋恚、愚癡、或沙門、婆羅門、天人、魔、梵天及此世界之任何〔事物〕皆不能克勝彼;成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27)對此,如是言:
彼排除無益 粗惡與綺語
這述人有利 恬悅安樂言
於此世命終 再生於天界
得其善業果 由其處命終
再生來此世 得有二對足[17]
如獸最勝頰 成難克之王
人主統人間 具足大威力
忉利天都城[18] 殊勝亦如彼
似彼天帝釋 勝於諸天人
阿修乾闥婆 帝釋與羅剎
乃至彼諸天 無有能勝彼
斯人居在家[19] 以得如是性
至四方四維
ᅟᅟ==[17] 二對之足,dvidu-gama,四足即獸類之意。==
ᅟᅟ==[18] 忉利天,於原本有 tidiva 意義為 tāvatiṁsa-deva。==
ᅟᅟ==[19] 唯此偈和其不同,不語有關出家,多少要注意,何故,不明也。==
(28)「諸比丘!如來於前世,其往昔生存處及生來人間,捨邪命,以正法為營生;遠離欺斗秤、偽幣[20]、假量、贈賄、欺瞞、詐欺、不誠、斬切、殺戮、繩縛、剽掠、奪取、強暴。彼遂行、積蓄、積聚增大此業……乃至……。彼於彼處歿,生來此世間,得此二大人相,〔謂:〕齒齊平及齒牙純白。」
ᅟᅟ==[20] 偽幣(kaṁsakūṭa)偽造貨幣,以欺詐。==
(29)「彼具足此等相,若居在家,成為轉輪王之正法王;征服四海,安定國土,具足七寶。其七寶者即:轉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第七是主兵(將軍)寶也。實有千以上之王子,皆勇健而雄猛,善推伏敵軍。彼〔輪〕王於此大地以至海邊,不用刑杖、刀兵,唯以正法統治,即無頑凶,無惡無障礙,繁榮豐饒、安穩而無擾亂。成為〔輪〕王有何得耶?彼有清淨之隨從者,即:婆羅門、居士、市民、村人、主財官、司政官、衛兵、門衛、顧問官、廷臣、副王、王子也;成為〔輪〕王有如是得。
(30)然者,彼人由俗家而出家為無家者,除去此世間所有之障覆,成為阿羅漢、等正覺者。成為佛陀有何得耶?彼有清淨之隨從者,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人、人、阿修羅、龍蛇、乾闥婆也;成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說斯義。
(31)對此,如是言:
捨去邪命活 正淨以營生
排除無有益 而行益利事
令眾得安樂 因為行此業
賢善人稱讚 彼生於天界
享受此樂果 忉利天都城
殊勝亦如彼 彼得於其處
具足喜戲樂 彼於彼處歿[21]
受生此人間 而遂其果報[22]
口生齒齊平 齒牙甚純白
占相人群來 解述賢彼敬
二生齒齊平[23] 純白光輝耀
如是之人王 清淨人隨從
統治大地上 彼鎮安國土
人民利安樂 然彼若出家
離惡為沙門 靜鎮諸煩惱
去除覆障業 離去惱疲勞
視此世他世 在家出家者
受彼之教誡 難責諸惡事
滅除其不淨 清淨人繞彼
心垢心障過 煩惱垢盡除
ᅟᅟ==[21] 死歿,原本雖有 caviya 應讀為 cavitvā。==
ᅟᅟ==[22] 而,原本為 na 由別本讀為 puna。==
ᅟᅟ==[23] 二生 dija 之義不明。==
# 31
三一 教授尸伽羅越經
如是我聞。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處。於此時,居士子尸伽羅越晨早起牀,出王舍〔城〕,至郊外沐浴淨衣,合掌向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之各方禮拜。
(2)爾時,世尊於晨早,著內衣、持外衣及鉢,入王舍城行乞。世尊見居士子尸伽羅越晨早起牀,出王舍〔城〕,至郊外沐浴淨衣,合掌向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之各方禮拜。見居士子尸伽羅越已,如是曰:
「居士子!汝何故晨早起牀,出王舍〔城〕,沐浴淨衣,合掌向東方〔南方〕……乃至……上方之各方禮拜耶?」
「世尊!我父之將死時,向我言:『親愛者!汝須禮拜諸方。』世尊!如是,尊重、珍敬、敬信、奉載我父之言而晨早起牀,出王舍〔城〕,沐浴淨衣,合掌向東方……乃至……上方之各方禮拜也。」
「居士子!於聖者之律,如是不成為禮拜六方。」
「然,世尊!於聖者之律,應如何禮拜六方耶?善哉,世尊!於聖者之律,教示我禮拜六方之法。」
「然,居士子!諦聽善思念之,我當說。」
居士子尸伽羅越應諾世尊:「唯然,世尊。」世尊如是說:
(3)「居士子!於聖弟子要捨離四種業垢,依四種理由不作惡業,又不習散失錢財之六種原因,彼如是脫離十四種之罪惡,保護六方,彼為克勝〔現在、未來〕兩世而修善業,彼由征服此世、彼世,彼於身壞死後,當生於善趣天界。
依彼令捨離之四種業垢者何耶?居士子!殺生是業垢、不與取是業垢、於肉慾之邪行是業垢、虛誑語是業垢也。彼捨離四種業垢即此也。」
世尊如是說。
(4)善逝如斯說已,大師更如是曰:
殺生不與取
又言虛誑語
及近他人妻
賢者不讚賞
(5)「如何人由四種理由作惡業耶?依貪欲行非道故,彼作惡業、依瞋恚行非道故,彼作惡業、依愚癡行非道故,彼作惡業、依恐怖行非道故,彼作惡業也。是故,居士子!聖弟子決不依貪欲行非道,不依瞋恚行非道,不依愚癡行非道,不依恐怖行非道。彼不以此等四種理由作惡業也。」
世尊如是說。
(6)善逝如斯說已,大師更如是曰:
由貪欲瞋恚 恐怖與愚癡
若犯此法者 皆如月黑分
彼名聲減退 由貪欲瞋恚
恐怖及愚癡 不犯此法者
皆如月白分 彼名聲增廣
(7)「不散失錢財之六種原因者何耶?嗜耽酒類之放逸,居士子!實是散財之原因;耽著於非時遊樂街衢,是散財之原因;入於〔舞蹈之〕觀覽處,是散財之原因;耽著於賭博逸樂,是散財之原因;結交惡友,是散財之原因;耽著於懶惰,是散財之原因。
(8)居士子!由嗜耽於酒類之放逸,實能生此等六〔種〕過患:於現資財之損失、增加鬥爭、成疾病之巢窟、損傷名譽、現露陰物、第六是使智力減退。居士子!此等六〔種〕過患,是因嗜耽酒類之放逸而生也。
(9)居士子!耽著於非時遊樂街衢,實能生此等六〔種〕過患:彼不守護、防禦自[A1]己;亦不守護、防禦彼之子、妻;亦不守護、防禦彼之財產;又於惡事懷疑念;向彼生起不實之讒言;甚至為眾苦所包圍也。居士子!此等六〔種〕過患,實是耽著於非時遊樂街衢而生也。
ᅟᅟ==[A1] 己【CB】,已【南傳】==
(10)居士子!入於〔舞蹈之〕觀覽處,實能生此等六〔種〕過患:〔即尋求〕何處有舞蹈?何處有歌唱?何處有音樂?何處講談?何處有手鈴樂?何處有大鼓樂耶?居士子!此等六〔種〕過患,實由入於〔舞蹈之〕觀覽處而生也。
(11)居士子!耽著於賭博逸樂,實能生此等六〔種〕過患:對勝者生怨、又輸者於心有悲〔憂贏得之失〕、有現在資財之失、入於法庭〔彼之〕語無效力、為朋友同事所輕侮、婚姻被拒絕,被謂賭漢不能〔娶〕妻。居士子!此等六〔種〕過患,實由於耽著賭博之逸樂而生也。
(12)居士子!結交惡友,實能生此等六〔種〕過患:狡猾者、亂行者、大豪酒者、詐偽者、欺瞞者、粗暴者,此等是彼之朋友、是彼之伴侶。居士子!此等六〔種〕過患,實由結交惡友而生也。
(13)居士子!耽著於懶惰,實能生此等六〔種〕過患:過寒而不為業、過暑而不為業、過晚而不為業、過早而不為業、我甚餓而不為業、我甚渴而不為業。彼於如是事業多設口實故,向於未生之富不生,已生之富損失也。居士子!此等六〔種〕過患,實由耽著於懶惰而生也。」
世尊如是說。
(14)善逝如斯說已,大師更如是曰:
有成好飲友
友中之親友
於時必要生
友始成朋友
日昇又寢牀
狎近人妻女
從事於鬥爭
耽著無益事
又結交惡友
從事於慳貪
此等六種事
導人於破滅
惡伴與惡友
進行惡行人
此彼之兩世
必至於破滅
骰子與女人
舞蹈酒及歌
白晝之就眠
非時行街衢
此等六種事
導人至破滅
遊骰子飲酒
通他命妻女
交賤非交賢
缺如月黑分
無財無一物
嗜飲入酒肆
債沈如沈水
速亡己家門
嗜耽白晝眠
至夜始思起
常耽於泥醉
無能停住家
甚寒及甚熱
而為甚遲至
等閑如是業
虛度年青人
利益盡流去
不慮寒或熱
及微若小草
是人所應作
決無逸幸福
(15)「居士子!當知此等四種,是敵而似友:當知持去任何物,是敵而似友;當知言說為主者,是敵而似友;當知甘言者,是敵而似友;當知遊蕩之伙伴,是敵而似友。
(16)居士子!實依四理由,當知持去任何物,是敵而似友:彼不擇何物而持去;與小而彼願得大;依畏怖而行業務;為己利而從事。居士子!此等四理由,當知持去任何物,是敵而似友。
(17)居士子!依四理由,當知言說為主者,是敵而似友:彼對過去之事假裝友誼;對未來之事假裝友誼;言無意義之嬌嬈;於現前應為之事彼示為時不宜。居士子!此等四理由,當知言說為主者,是敵而似友。
(18)居士子!依四理由,實當知甘言者,是敵而似友:彼容認惡事;不容認善事;其面前讚美;其背後毀嗤。居士子!依此等四理由,當知甘言者,是敵而似友。
(19)居士子!依四理由,實當知遊蕩伙伴,是敵而似友:彼為嗜耽諸酒類等放逸時之伙伴;非時遊玩街衢之伙伴;入〔舞蹈〕觀覽處之伙伴;耽著於賭博之伙伴。居士子!依此等四理由,當知遊蕩之伙伴,是敵而似友。」
世尊如是說。
(20)善逝如斯說已,大師更如是曰:
何物皆取友
言說為主友
甘言之伴侶
遊蕩之伙伴
此等四是敵
賢者當了知
如道存恐怖
此等宜遠避
(21)「居士子!當知此四友,是善心人:當知能互相援助之友,是善心人;當知能共苦樂之友,是善心人;當知能告善利之友,是善心人;當知有憐愍之友,是善心人。
(22)居士子!當知依四理由,能互相援助之友,是善心人:彼能防護友之放逸;友之酩酊時,能守護其財;在怖畏時,能庇護;於應所作之時,付與二倍之財物。居士子!當知依此等四理由,能互相援助之友,是善心人。
(23)居士子!實當知依四理由,能共苦樂之友,是善心人:彼能告自己之秘密;隱藏他人之秘密;彼在窮苦時,不捨他;為他之利益,能捨其生命而赴之。居士子!當知依此四理由,能共苦樂之友,是善心人。
(24)居士子!當知依四理由,能告知善利之友,是善心人:彼能防止罪惡;能使之行善事;能使聞未聞者;能教向天之道。居士子!當知依此四理由,能告知善利之友,是善心人。
(25)居士子!當知依四理由,有憐愍之友,是善心人:不喜其衰微、歡喜其隆盛、能防止毀嗤之人、能褒獎稱讚之人。居士子!當知依此等四理由,有憐愍之友,是善心人。」
世尊如是說。
(26)善逝如斯說已,大師更如是曰:
能援助之友
共苦樂之友
告善利之友
有憐愍之友
實此等四友
賢者當了知
此等盡真心
如母之實子
具戒之賢者
如山火燃輝
勸如蜂集物
彼財自積集
如蟻巢積高
如是財物集
堪為良家主
四分其財物
如是彼結友
自享一分財
二分營事業
第四分蓄積
以備困乏時
(27)「居士子!聖弟子如何要護六方耶?居士子!當知是此六方:當知東方是父母;當知南方是師長;當知西方是妻女;當知北方是朋友;當知下方是奴僕傭人;當知上方是沙門、婆羅門。
(28)居士子!依五理由,子應奉侍東方之父母:『受養育之我應奉養雙親;應為雙親作業務;應繼續家系;應繼續〔祖先〕之遺產;又對諸祖靈,應時呈奉供物。』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子奉侍之東方父母,當愛護子:遠離罪惡、令行善事、令練習技能、為迎適當之妻、以應時宜,讓督家務。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子奉侍之東方父母,當愛護子也。如是東方受保護,安穩而無怖畏。
(29)居士子!依五理由,弟子應奉侍南方之師長:行起立禮、隨侍近事、樂聞從順、虔誠奉侍、恭敬領受學藝。居士子!實依此五理由,受門弟子奉侍之南方師長,亦應依五理由愛護門弟子:對彼等以善訓練之法訓練之、善保護者當令保護之、凡學藝應令熟習、稱揚於朋友知人之間、於諸方作守護〔弟子〕。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門弟子奉侍之南方師長,依此等五理由,愛護門弟子。如是南方受保護,安穩而無怖畏。
(30)居士子!依五理由,夫婿應奉侍西方之妻女:依敬意、依禮儀、依不邪行、依與主權、提供裝飾品。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夫婿奉侍之西方妻女應依五理由,愛護夫婿:妻女應善整理業務、親切待遇婢僕、貞淑、保護財物、對所應為之事,巧妙而勤勉為之。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夫婿奉侍之西方妻女應依此等五理由,愛護夫婿。如是西方受愛護,安穩而無怖畏。
(31)居士子!依五理由,族姓子應奉侍北方之朋友:依布施、依愛語、依利行、依同事、依不欺誑。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族姓子奉侍之北方朋友應依五理由,愛護族姓子;防護族姓子之放逸、酩酊時守護其財物、恐怖時之庇護、窮困時不捨棄、尊重其他之同族。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族姓子奉侍之北方朋友應依此等五理由,愛護族姓子。如是北方受愛護,安穩而無怖畏。
(32)居士子!依五理由,尊主人應奉侍下方之奴僕傭人:應依奴僕傭人之能力,分配工作、給與食物及薪金、病時看顧、分與珍味之食、適時休息。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尊主奉侍之下方奴僕傭人應依五理由,愛護尊主人:彼等應〔比主人〕早起、後寢、唯受所與之物、善為其業務、稱讚〔彼等主人〕之名譽。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尊主人奉侍之下方奴僕傭人應依此等五理由,愛護尊主人。如是彼受愛護之下方,安穩而無怖畏。
(33)居士子!依五理由,族姓子應奉侍上方之沙門、婆羅門:依親切之身業、親切之語業、親切之意業、不閉門戶、供與食物。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族姓子奉侍之上方沙門、婆羅門應依六理由,愛護族姓子:令不近罪惡、令行善事、由善心而愛之、教其未聞、已聞者令正淨、教示趣天之道。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族姓子奉侍之上方沙門、婆羅門應依此等六理由,愛護族姓子。如是受愛護之上方,安穩而怖畏。」
世尊如是說。
(34)善逝如斯說已,大師更如是曰:
父母是東方
師長是南方
妻女是西方
朋友是北方
奴僕是下方
沙門婆羅門
是等為上方
一族堪能主
應拜此諸方
有學戒具足
上品且才智
謙讓而柔順
如是得名譽
勇健不懈怠
不幸處不動
不破行儀賢
如是得名譽
能攝眾愛友
寬廣而不吝
導師化導師
乃至順導師
得如是名譽
布施及愛語
利行於世人
諸法為同事
到處如應供
實於此世間
攝持此等事
如於轄車輪
無此等攝持
母應不得子
尊敬或供養
父於子亦然
諸賢攝此等
正徧觀察故
彼等成偉大
至得此賞讚
(35)如是說已,居士子尸伽羅越,對世尊如次言:
「勝哉,世尊!勝哉,世尊!世尊!恰如扶起倒者,使隱覆者顯露,示迷者以道,如黑暗揭來油燈,使:『有眼者見諸色。』如是依世尊,以種種方法,宣示法。大德!我歸依世尊,歸依法及僧伽。願世尊攝受我,從今日以後,乃至命終,歸依為優婆塞。」
# 32
三二 阿吒曩胝經
如是我聞。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靈鷲山,時,四大〔天〕王,以眾多之夜叉軍、眾多之乾闥婆軍、眾多之鳩槃荼軍、眾多之那伽軍守護、警護、保障四方已,於深夜,殊妙容光徧照靈鷲山,來詣世尊之處,敬禮世尊,卻坐一面,彼夜叉等亦敬禮世尊,卻坐一面,或向世尊問訊,卻坐一面,或與世尊交談感銘之語後,卻坐一面,或向世尊合掌,卻坐一面,或告自己姓名,卻坐一面,或默然坐於一面。
(2)坐於一面之毘沙門大〔天〕王白世尊言:「聖尊!有高位之夜叉未信仰世尊;有高位之夜叉實信仰世尊;聖尊!有中位之夜叉未信仰世尊;聖尊!有中位之夜叉,實信仰世尊;聖尊!有下位之夜叉未信仰世尊;聖尊!有下位之夜叉,實信仰世尊!然者,聖尊!夜叉既有未信仰世尊,其何因耶?聖尊!世尊為斷殺生而說法;為斷不與取而說法;為斷欲邪行而說法;為斷妄語而說法,為斷放逸根之飲酒而說法。然,聖尊!夜叉既不斷殺生、不斷不與取、不斷欲邪行、不斷妄語、不斷放逸根之飲酒。〔此〕於彼等為不歡喜、不愉快事也。
聖尊!世尊之弟子眾取用深林之茂樹、閑靜而音少響少、無人[1]煙、無人跡、堪作臥、適於靜思之坐臥處。住此處之上位夜叉,有不信仰世尊之語者,聖尊!為彼等之發信仰心,願世尊納受阿吒曩胝之守護經,此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保護、守護、安全、安樂住也。」
ᅟᅟ==[1] 人煙(依日文為人之味)vijanavāta 分解為 vi+jana+vāta。==
世尊默然而認許。
(3)時,毘沙門大〔天〕王知世尊之認許,其時,唱阿吒曩胝之守護經:
「明眼而光輝
歸命毘婆尸
慈愍諸有情
歸命尸棄佛
洗除諸煩惱
如是苦行者
歸命毘舍浮
碎破魔王軍
歸命拘樓孫
已得安全之
婆羅門歸命
拘那含牟尼
解脫一切方
歸命迦葉佛
滅除一切苦
而宣說此法
光輝之釋子
歸命鴦耆羅[2]
除滅世煩惱
當作如實觀
不用於兩舌[3]
偉大不知畏
為人天利益
具足明與行
歸命瞿曇佛
偉大無怖畏
ᅟᅟ==[2] 鴦耆羅 Sumaṅgsla-vilāsinī 於 Siamese edition, vol. īi. p. 193 由肢節 aṅga 發出光明 rasmi 故稱為安義羅沙〔註〕,此本由俗解。Aṅgīras 出於吠陀時代聖仙之名,以此如為佛之一稱呼。==
ᅟᅟ==[3] 此二三行之文法,雖和原文不盡相同,但其意義相信是相同的,依註釋書補譯之,但依註釋書:「不用兩舌」乃至歸敬瞿曇佛的人,謂應歸命之。==
(4)阿帝提之子
大輪太陽昇
若彼之昇者
夜暗影消沒
若彼之昇時
呼稱之為晝
其處是深湖
於海水積聚
如是人當知
『於海水積聚』
人人之稱呼
由此彼『東方』
有譽大天王
統守於此方
乾闥婆之主
名提頭賴吒
乾闥婆侍護
以娛歌舞樂
彼有甚多兒
我聞彼同名
九十又一兒
大力因陀羅
彼等見世尊
日種之佛陀
由遙遠歸命
偉大無怖畏
汝歸人中尊
汝歸人中勝
汝以巧觀眾
非人汝亦拜
不聞我常處
然者如是言
『禮勝者瞿曇
禮勝者瞿曇
具足明及行
敬禮瞿曇佛』
(5)死者用兩舌[4]
講述陰言者
殘忍殺生者
盜賊欺瞞輩
人人之稱呼
由此彼『南方』
高譽大天王
統守於此方
鳩槃荼鬼主
名為毘樓勒
護侍鳩槃荼
以娛歌舞樂
彼有甚多子
我聞同一名
九十又一兒
大力因陀羅
彼等見世尊
日種之佛陀
由遙遠歸命
偉大無怖畏
汝為人中尊
汝為人中勝
汝以巧觀察
非人吾拜汝
我等常常聞
如是之言說
『禮勝者瞿曇
禮勝者瞿曇
具足明及行
敬禮瞿曇佛』
ᅟᅟ==[4] 死者及用兩舌者、陰口銳利者、殺生者、竊盜者,詐欺人等,習慣上牽出城之南門,或附於荼毘,斬首、或鞭打。於中阿含四卷波羅牢經有「又復見王收捕罪人,反縛兩手,打鼓唱令出南城門」之文,无同經說由北城門拉出罪人,於斬腰而棄著。==
(6)阿帝提之子
大輪太陽沒
若彼之沒落
晝光輝消失
太陽沈失時
呼稱為暗夜
其處是深湖
於海水積聚
如是人當知
『於海水積聚』
人人稱呼此
由此彼『西方』
有譽大天王
統守於此方
那伽鬼之主
名毘樓博叉
護侍那伽鬼
以娛歌舞樂
彼有甚多子
我聞彼同名
九十又一兒
大力因陀羅
彼等見世尊
日種之佛陀
由遙遠歸命
偉大無怖畏
汝為人中尊
汝為人中勝
汝以巧觀察
非人吾拜汝
我等常常聞
如是之言說
『禮勝者瞿曇
禮勝者瞿曇
具足明及行
敬禮瞿曇佛』
(7)快樂北拘盧
於此見殊美
障大須彌山
人人無我意
無繫著心生
我等無植種
亦無攜犁事
人人無須耕
可食成熟米
無糠無籾清
稻米實香好
置於石竈炊[5]
熟炊而為食
無牝牛隻蹄[6]
巡遊一一處
無牝牛隻蹄
巡遊一一處
為女子乘物
巡遊一一處
為男子乘物
巡遊一一處
為童女乘物
巡遊一一處
為童男乘物
巡遊一一處
彼等事此王
騎乘行諸向
象馬之乘物
天上之乘物
宮殿駕譽高
隨侍於大王
彼天王都城
化作於空中
阿他那他城
拘尸那他城
婆拘尸那他
那他布利耶
婆拘尸那他
而是於『北方』
是伽毘越他
於西奢郎迦
那越那越提
安吧羅以及
安吧羅越提
阿羅伽萬他
有名等王都
尊俱尾羅天[7]
稱呼伊娑那
是故俱尾羅
稱為毘沙門
一一訪說明
他吒羅達羅[8]
及他吒他羅
奧闍尸提奢
達多奢尸及
須羅羅奢與
阿利達禮爾
湖名達那尼
起雲雨落來
諸夜叉會集
坐於此堂名
婆伽羅越提
於彼有果樹
不斷結果實
諸鳥群來集
孔雀蒼鷺鳴
美妙拘耆羅
於此耆婆鳥
唭嘺唭嘺鳴
由此其他鳥
『唭嘺心歡舉』
區屈達迦與
區利羅伽與
普加沙達伽
皆於森林內
此聞能言鳥
九官鳥之聲
亦聞杖少年
彼俱尾羅池
常時不斷美
斯人稱呼此
由此彼『北方』
統守於此方
有譽大天王
夜叉鬼之主
名為毘沙門
夜叉鬼侍彼
以娛歌舞樂
彼有甚多子
我聞同一名
九十又一兒
大力因陀羅
彼等見世尊
日種之佛陀
由遙遠歸命
偉大無怖畏
汝為人中尊
汝為人中勝
汝以巧觀察
非人吾拜汝
我等常常聞
如是之言說
『禮勝者瞿曇
禮勝者瞿曇
具足明及行
敬禮瞿曇佛』
ᅟᅟ==[5] 置於石竈而炊(tuṇḍikire pacitvāna),中阿含世記經須於鬱單曰品:「其上常有自然釜鍑,有摩尼珠,名曰焰光,置於鍑下,飯熟光滅,不假樵火,不動人功。」中阿含第十二卷於鞞婆陵耆經:「大王!我便受鬱單曰法,即於籮釜中,取羹飯而去。」於 Sumaṇgala Vilāsinī p. 196 說明,釜置無煙炭火而炊,此稱「光石」以此石據三箇釜置其上炊,云由石發光,米自然煮。==
ᅟᅟ==[6] 隻諦〔之乘物〕有一歸擬如馬形。==
ᅟᅟ==[7] 聖尊(mārisa)是喜語(piyavacana)敬語(garuvacana)等等,唯現於呼格,多用於天人稱呼佛或佛弟子,甚少用於佛叫天人或佛弟子 Rhys Davids 是 dearsir。之譯。==
ᅟᅟ==[8] 稱此 yakkhanaṭṭhika 為夜叉大臣,於註有十二支,於此唯舉十支或八支。殊(副)Vessavaṇa 名詞是如試由 Visāṇā 來理解,想不可能的事 Vessavana〔梵 vais'ravaṇa〕是因 ri+savaṇa 之變化來的,而 savaṇa 之語根是 su(梵 sru),正是「多聞廣聞」之意思吧!s'ru(正確是 sru)有漏出滲出之意,然而從此 Vessavaṇa 來解還是有困難。==
(8)聖尊!此阿吒曩胝之守護經,是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保護、守護、安全、安樂住也。聖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中,不論何人善習、善學、善記憶此阿吒曩胝之守護經,甚或非人夜叉,或夜叉女,或夜叉男子,或夜叉女兒,或夜叉大臣,或夜叉眷屬,或夜叉傭人,或乾闥婆,或乾闥婆女……乃至……或鳩槃荼,或鳩槃荼女……乃至……或那伽,或那伽女……乃至……以惡心隨比丘或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行而行,之立而立,之坐而坐,之臥而臥者。聖尊!彼非人夜叉於我之村邑聚落,不獲恭敬尊重;聖尊!彼非人於我都城之阿羅伽萬達,不得土地住所;聖尊!彼非人不得參加我夜叉等之集會;聖尊!彼諸非人等,亦無有與彼嫁娶;聖尊!而且諸非人等,以其身等之言語飽罵彼;聖尊!諸非人等,以空鉢[9]被〔彼〕頭;聖尊!諸非人等,以碎彼頭為七分。
ᅟᅟ==[9] 以空鉢 Sumaṇgala-Vilāsinī(P.201)似比丘所用鉢之青銅鉢,被於頭首上,以鐵杵叩其中央,是一種處罰法,如此註是正確者 Rhys Davids 譯為 They would bend down his head like an empty bowl 就不適正。==
(9)聖尊!非人有兇惡、兇猛、恐怖者,彼等不顧諸大王,不顧諸天王之大臣,不顧諸大天王之陪臣;聖尊!然,此非人反叛諸天王。聖尊!猶如摩揭陀王之領土有大盜,此等不顧摩揭陀王、不顧摩揭陀王之大臣、不顧摩陀王之陪臣。如此等之大盜,反叛摩揭陀王。如是,聖尊!非人有兇惡、兇猛、恐怖者,此等不顧諸天王,不顧諸大〔天〕王之大臣,不顧諸大〔天〕王之陪臣;聖尊!此等之非人稱反叛諸大〔天〕王。聖尊!不論任何非人夜叉,或夜叉女……乃至……以惡心,隨比丘或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行而行,之立而立,之坐而坐,之臥而臥者,應呼叫此等之夜叉、大夜叉、軍帥、大軍帥:『此夜叉捉住、侵、惱害我等不放。』
(10)如何〔呼叫〕夜叉、大夜叉、軍帥、大軍帥耶?
因達、蘇摩、越魯那及婆羅睹越闍、婆闍婆提、奢達那、加摩涉達及輕魯康睹、尼康睹、婆那達、奧婆萬尼及天王御者之摩達利、奢達闍那乾闥婆及那羅、洗尼沙婆王、沙達義羅、醯摩婆多及芬那加、伽羅提耶、俱羅、尸鬱伽、無奢利達及益沙爾達、優康達羅、伍吧羅、須吧啟達及虛利、禮提、曼提耶、般闍羅旃陀、阿羅越伽、吧周那、須摩那、須無加、達提無加、摩尼、摩尼闍羅、提迦、以上共勢立沙加。
呼叫此等夜叉、大夜叉、軍帥、大軍帥,云:『此夜捉住、侵、惱害〔我等〕不放。』
(11)聖尊!此阿吒曩胝之守護經,是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守護、安全、安樂住也。
聖尊!然,我等告別!於我等事繁多忙。」
「今、諸大〔天〕王,隨汝等之意欲。」
於此,四大天王起座,敬禮世尊,行右繞禮,消失於其處,彼夜叉等亦起座,或敬禮世尊,行右繞禮,消失於其處;或與共相會釋,交談可感銘之語後,消失於其處;或向世尊合掌已,消失於其處;或默然消失於其處。
(12)於是,其夜過後,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昨夜,四大〔天〕王,眾多之夜叉軍……
明眼有光輝
歸命毘婆尸
憐愍諸有情
歸命尸棄佛」
〔參照三以下之偈〕……
「聖尊!此阿吒曩胝之守護經……或默然消失於其處。」
(13)「諸比丘!學習阿吒曩胝之守護經,熟〔念〕阿吒曩胝之守護經,奉持阿吒曩胝之守護經。諸比丘!此阿吒曩胝之守護經有利益,此為比丘、[A1]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守護、安全、安樂住也。」
ᅟᅟ==[A1] 比丘【CB】,丘比【南傳】(cf. N08n0004_p0201a04)==
世尊如是說已,彼等諸比丘,歡喜世尊之所說。
# 33
三三 等誦經
第一 誦品
如是我聞。
(1)爾時,世尊與五百大比丘眾俱,遊行於末羅族之間,次第遊行至名為波婆之末羅族都城,於彼處住名為純陀鐵工匠[1]之菴羅樹園。
ᅟᅟ==[1] 鐵工匠 Kammāraputta 之子,此乃生來就為鐵工匠之意,其意即鐵匠家之子,故唯如此譯之。==
(2)此時,恰好波婆末羅族等,新建名為鬱婆達迦[2]講堂完成不久,沙門、婆羅門乃至任何人皆未曾住此。
ᅟᅟ==[2] 鬱婆達迦 Ubbhaṭaka 此字又作 Ubbhaṭṭhaka,直立之意,從佛音註,由其高聳立而得名。==
波婆之末羅族等聞:「世尊與五百大比丘眾俱,遊行末羅族間而至波婆,於彼處住名為純陀鐵工匠之菴羅樹園。」
爾時,彼婆羅族等,便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卻坐一面。坐一面已,波婆之末羅族等,白世尊言:
「世尊!波婆之末羅族等,新建名為鬱婆達迦講堂完成不久,沙門、婆羅門及他任何人皆未曾住此。唯願世尊,世尊為最初之受用此。世尊之最初受用此者,於後,波婆之末羅族等,將永遠得利益安樂。」
世尊默然而允許。
(3)爾時,波婆之末羅族等,知世尊承諾已,從座而起,敬禮世尊,行右繞禮,而回彼講堂。回來以後便於講堂舖敷物,舖敷物已,設甚多座,放置水瓶,高掛油燈已再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波婆末羅族等,白世尊言:
「世尊!講堂於一面已舖設敷物,設置諸座,放置水瓶,掛油燈。世尊!世尊若為時宜,即請赴之。」
(4)爾時,世尊著下衣,持上衣及鉢,與比丘眾俱,詣往講堂。詣已,洗足而入講堂,依[3]中央柱向東而坐。諸比丘眾亦各洗足而入講堂,依西壁向東而坐於世尊之後。波婆之末羅族等亦各洗足而入講堂,依東壁向西,面世尊而坐。爾時,世尊至夜之深更,為波婆之末羅族等說法,教誡彼等而令感奮、喜悅、慶慰而離去。
ᅟᅟ==[3] 依 nissaya 有二義,一是「持」,二是「……近」之意義中 Rhys Davids 氏是一,Neumann 氏是取二之意,無乃二之為是。==
「宇闍達等!夜至深更矣,汝等想是時宜當回去!」
「誠然,世尊!」彼波婆之末羅族等,依世尊之〔教誨〕,從座而起,敬禮世尊,行右繞禮而離去。
(5)爾時,世尊於末羅族等離去不久,徧見寂靜默然之諸比丘眾,而告尊者舍利弗曰:
「舍利弗!我諸比丘眾已達遠離惛沈、睡眠,舍利弗!當奮起心志[4],為此諸比丘眾說法,我因背痛,今將少臥[5]休息。」
ᅟᅟ==[4] 起志者 paṭibhātu 意思是:「於汝之心……起」,今如是譯之。==
ᅟᅟ==[5] 橫臥 tam aham āyamissāmi 原意為伸背。==
尊者舍利弗,則應諾世尊:「誠然,世尊!」
如是,世尊從僧伽胝衣疊為四疊,置於右脅下,恰如獅子之臥而臥——〔一〕足疊於〔他〕足之上,有具念、正知,〔自〕為起想[6]。
ᅟᅟ==[6] 作起想(utthānasaññaṁ manasikaritvā)於集異門足論,作當起想,即臥時,同時之意識已想起來,非心之偷安,無不是具念正知以明佛心情。==
(6)爾時,恰尼乾子死於波婆不久,而因其死,尼乾諸徒分裂為二派,互相相鬥、相諍,而漸卷入鬥諍,交繫銳利舌鋒而住。謂:「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將來〕汝如何亦不可能知耶!」「汝行邪行,我行正行!」「我言與理相應,汝言與理不相應!」「汝當言於前而言於後,當言於後而言於前!」「汝不精細思慮,立[A1]即被顛覆!」「汝雖立言論,但墮於負處!」「為脫汝之說而巡遊〔學習〕,若能者既自解之。」
ᅟᅟ==[A1] 即【CB】,既【南傳】==
如是,尼乾子之徒眾間行殺戮。然,彼尼乾子之諸在家白衣弟子等,對尼乾子皆厭忌、譏慊[7]、遺去已,其狀態恰如非正說、誤說,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正等覺者所說之法、律;又如不得為依持處之破塔。
ᅟᅟ==[7] 譏慊(visatta-rūpā),唯緬甸本之二,於暹羅之印刷本有載,其他版本皆缺。==
(7)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曰:
「友!尼乾子最近死於波婆邑;而其死後,尼乾徒分裂為二派……乃至……如不得為依處之跛塔。友!於所詢,彼非正說、誤說,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如是非依正等覺者之所說法、律。然者,友!我等是世尊之法,是正說、善說,引導〔出離〕,令至寂靜,依正等覺者之所說也。〔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結集之,當不令紛諍。蓋令此梵行永續、久住,為眾多有情之利益、安樂,慈愍世間,為諸天、人之義利[8]、利益、安樂也。
ᅟᅟ==[8] 義利(attha)一語,有意義、利益之二義也。==
友!然者,云何為我等之佛法?彼是正說、善說,引導〔出離〕,令至寂靜,依正等覺者之所說也。〔故〕我等之一切,令其結集之,當不令之紛諍。蓋令此梵行之永續、久住,為眾多有情之利益、安樂,慈愍世間,為諸天、人之利義、利益、安樂也[A2]。
ᅟᅟ==[A2] [-]【CB】,[08]【南傳】==
友!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實開示一法。〔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結集,當不令之紛諍。蓋令此梵行之永續、久住,為眾多有情之利益、安樂,慈愍世間,為諸天、人之義利、利益、安樂也。
## 33.1
(8)一法者何耶?
一切之有情依食而住,一切之有情依行[9]而住。友!如是,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實開示一法;〔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結集,當不令之紛諍。蓋令此梵行之永續、久住,為眾多有情之利益、安樂、慈愍世間,為諸天、人之利義、利益、安樂也。
ᅟᅟ==[9] 行在集異門足論釋為命根 jivitindriya=壽。==
## 33.2
(9)友!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開示二法。〔故〕於此我等之一切,其結集之……乃至……為諸天、人之利義、利益、安樂也。
## 33.2
二法者何耶?
### 33.2.1
名與色。
### 33.2.2
無明與有愛。
### 33.2.3
有見與無有見。
### 33.2.4
無慚與無愧。
### 33.2.5
慚與愧。
### 33.2.6
惡言與惡友。
### 33.2.7
善言與善友。
### 33.2.8
入罪善巧與出罪善巧。
### 33.2.9
等至善巧與依等至起善巧。
### 33.2.10
界善巧與作意善巧。
### 33.2.11
處善巧與緣起善巧。
### 33.2.12
處善巧與非處善巧。
### 33.2.13
質直與柔和。
### 33.2.14
堪忍與可樂。
### 33.2.15
和順與供養。
### 33.2.16
無害與清淨。
### 33.2.17
失念與不正知。
### 33.2.18
念與正知。
### 33.2.19
不護根門與不計食量。
### 33.2.20
能護根門與知食量。
### 33.2.21
思惟力與修習力。
### 33.2.22
念力與定力。
### 33.2.23
止與觀。
### 33.2.24
止相與精勤相。
### 33.2.25
精勤與專念。
### 33.2.26
戒成就與見成就。
### 33.2.27
戒衰耗與見衰耗。
### 33.2.28
戒清淨與見清淨。
### 33.2.29
見清淨與依見精勤。
### 33.2.30
厭可厭處與為生厭之正精勤。
### 33.2.31
於善法不喜足與於精勤[10]不遮止。
ᅟᅟ==[10] 精勤原文有 padhāna 以上二九以來之精勤字,皆此字之譯,而此字玄奘譯為斷,今作「於精勤不遮止」「於斷不遮止。」又(譯為四正斷或四正勤,同字之異譯。參照本經四法之下),斯字,不管怎樣是勤之意義,其勤不是斷惡不善法之勤,今一同字屢作 pahāna(skt.prahāna 斷)又如上譯為斷。==
### 33.2.32
明[11]與解脫。
ᅟᅟ==[11] 明云云 Rhys Davids, The higher knowledge and emancipation; Neumann, Wissenund Erlosung. 集異門足論二.二六與此同字,本來之意,是上之無明之反對面,關於萬法之真相,佛教之教理,明即知見及依此為解脫之意,於集異門足論,例無學之三明(參照本經三法中)解為心解脫、慧解脫及無為解脫=擇滅涅槃之三解脫。==
### 33.2.33
盡智與無生智。
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說此二法。〔故〕於此等之一切,今其結集……乃至……為諸天、人之利義、利益、安樂。
## 33.3
(10)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實開示三法。〔故〕於此,我等之一切,今其結集之……乃至……為諸天、人之義利、利益、安樂。
三法者何耶?
### 33.3.1
三不善根: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
### 33.3.2
三善根: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癡善根。
### 33.3.3
三惡行:身惡行、諸惡行、意惡行。
### 33.3.4
三善行:身善行、語[A3]善行、意善行。
ᅟᅟ==[A3] 善【CB】,義【南傳】==
### 33.3.5
三不善尋:欲尋、恚尋、害尋。
### 33.3.6
三善尋: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
### 33.3.7
三不善尋:欲思、恚思、害思。
### 33.3.8
三善思:出離思、無恚思、無害思。
### 33.3.9
三不善想:欲想、恚想、害想。
### 33.3.10
三善想:出離想、無恚想、無害想。
### 33.3.11
三不善界:欲界、恚界、害界。
### 33.3.12
三善界:出離界、無恚界、無害界。
### 33.3.13
復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 33.3.14
復三界:色界、無色界、滅界。
### 33.3.15
復三界:劣界、中界、勝界。
### 33.3.16
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
### 33.3.17
復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 33.3.18
復三愛:色愛、無色愛、滅愛。
### 33.3.19
三結:有身見、疑、戒禁取。
### 33.3.20
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 33.3.21
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 33.3.22
三求:欲求、有求、禁行求。
### 33.3.23
三慢:我勝慢、我等慢、我劣慢。
### 33.3.24
三時:過去時、未來時、現在時。
### 33.3.25
三邊:有身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
### 33.3.26
三受: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
### 33.3.27
三苦性:苦苦性、行苦性、壞苦性。
### 33.3.28
三聚:邪定聚、正定聚、不定聚。
### 33.3.29
三疑,關於過去時之疑:猶豫,不得決意[12],難平意,關於未來時之疑……乃至……關於現在時之疑……〔乃至〕……。
ᅟᅟ==[12] 不得快意原語 na adhimuccati,於漢譯作為不善解脫等字。==
### 33.3.30
如來三不護:友!如來有清淨之身行,如來無護藏『令他人不知』之身惡行;友!如來有清淨之語行,如來無護藏『令他人不知』之語惡行;如來有清淨之意行,如來無護藏『令他人不知』之意惡行。
### 33.3.31
三障:貪障、瞋障、癡障。
### 33.3.32
三火:貪火、瞋火、癡火。
### 33.3.33
復三火:供養火、居士火、惠施火。
### 33.3.34
三種色聚:有見有對色、無色有對色、無見無對色。
### 33.3.35
三行:福行、非福行、不動行。
### 33.3.36
三人:學人、無學人、非學非無學人。
### 33.3.37
三長老:生長老、法長老、認定之長老。
### 33.3.38
三福業事:施行福業事、戒行福業行、修行福業事。
### 33.3.39
三舉罪事:依見、聞、疑。
### 33.3.40
三欲生:友!有諸有情,有受現前之欲,於現前之欲有自在力,猶如人及一分天並一分險難處者。此為第一欲生;
友!有諸有情,有受〔自〕化作欲,彼等於〔自〕盛化作,於欲有自在力,猶如化樂天,此為第二欲生,
友!有諸有情,有受他化作欲,彼等於他化作欲,有自在力,猶如他化自在天,此為第三欲生。
### 33.3.41
三樂生:友!有諸有情,於所修習[13]起禪定樂而住,猶如梵眾天,此為第一樂生;
友!有諸友情,於樂令徧潤、徧滿、充滿、徧溢,彼等便時常發感激之語,曰:『彼為樂!彼為樂!』猶如光音天,此為第二樂生,
友!有諸有情,於樂令猶徧潤、徧滿、充滿、徧益,彼等如是滿足已,而感受樂,猶如徧淨天,此為第三樂生。
ᅟᅟ==[13] 盛在原文反覆記述為化作,暫如此譯之。==
### 33.3.42
三慧:學慧、無學慧、非學非無學慧。
### 33.3.43
復三慧:思所成慧、聞所成慧、修所成慧。
### 33.3.44
三仗:聞仗、離仗、慧仗。
### 33.3.45
三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 33.3.46
三眼:肉眼、天眼、慧眼。
### 33.3.47
三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
### 33.3.48
三修:身修、心修、慧修。
### 33.3.49
三無上:見無上、行無上、解脫無上。
### 33.3.50
三定:有尋有伺定、無尋唯伺定、無尋無伺定。
### 33.3.51
復三定:空定、無相定、無願定。
### 33.3.52
三清淨: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
### 33.3.53
三寂默:身寂默、語寂默、意寂默。
### 33.3.54
三善巧:增益善巧、損益善巧、方便善巧。
### 33.3.55
三憍:無病憍、年壯憍、活命憍。
### 33.3.56
三增上:我增上、世增上、法增上。
### 33.3.57
三論事:關於過去時,如為此言說:『於過去時有如是』;關於未來時,如為此言說:『於未來時當如是』;關於現在時,如為此言說:『於現在時有如是』。
### 33.3.58
三明:於過去隨念所住智明,對諸有情之死生智明,對諸漏滅盡智明。
### 33.3.59
三住:天住、梵住、聖住。
### 33.3.60
三神變:神通神變、知他心神變、教誡神變。
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實開示如是諸三法。故……乃至……為諸天、人之義利、利益、安樂。
## 33.4
(11)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實開示四法、〔故〕於此,我等之一切,今其結集之……乃至……為諸天、人之利義、利益、安樂。
四〔法〕者何耶?
### 33.4.1
四念處:友!於此有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精勤而有正知〔正〕念,斷世間之貪、憂,於受……於心……於法隨觀法而住,精勤有正知與〔正〕念,斷世間之貪、憂。
### 33.4.2
四正勤:友!於此有比丘,未生諸惡不善法令不生,而起願欲、精進、發勤、策心、持心;已生之諸惡不善法當斷,而起願欲、精進、發勤、策心、持心;未生之諸善法令生,而起願欲、精進、發勤、策心、持心;已生之諸善法令住不失、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欲起、發勤、策心、持心。
### 33.4.3
四神足:友!於此有比丘,修欲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修心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修精進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思惟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
### 33.4.4
四靜慮:友!於此有比丘,離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靜慮而住,滅尋與伺,內心歸於穩靜,得心一境性,〔如是〕無尋無思,三昧地所生之喜、樂,成就第二靜慮而住;離喜為捨住者,具念,有正知,由身覺受樂,諸聖者稱為:『捨、具念、樂住者』,成就第三靜慮而住;斷樂,斷苦,乃至滅所有之喜、憂,無苦無樂,捨念清淨,成就第四靜慮而住。
### 33.4.5
四修定:有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能導現法樂住;
友!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能導獲得知、見;
友!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能導〔正〕念、正知;
友!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能導諸漏之滅盡。
友!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云何能導現法樂住?
友!於此有比丘,由離欲、離諸不善法,成就初靜慮而住……乃至……第二靜慮……乃至……第三靜慮……乃至……成就第四靜慮而住。友!此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能導現法樂住也。
友!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云何能導知、見之獲得?
友!於此有比丘,作意光明想,專作日想,觀夜如晝,觀晝如夜,如是明徹、澄亮之心,修光明暉耀之心。友!此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能導智、見之獲得也。
友!修定,修習、多所作者,云何能導正念、正知?
友!於此有比丘,了知受之生起,了知住,了知滅,了知想之……〔乃至〕……尋之……〔乃至〕……友!此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能導〔正〕念、正知也。
友!修定,修習、多所作者,云何能導諸漏之滅盡?
友!於此有比丘,於五取蘊,觀生、滅而住。謂: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滅;此是受……〔乃至〕……此是想……乃至……此是行……乃至……此是識,此是識之集,此是識之滅也。友!此修定,修習、多所作者,能導諸漏之滅也。
### 33.4.6
四無量:友!於此有比丘,慈俱行之心,徧滿一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方亦然〕。如是徧滿上、下、橫、一切處、一切方、一切之一世界,慈俱行之廣大、大廣博、無量、無怨、無憂之心而住。悲俱行之心……乃至……喜俱行之心……乃至……捨俱行之心……乃至……。
### 33.4.7
四無色:友!於此有比丘!超越一切之色想,滅有對想,無作意種種想,為『虛空是無限』,成就空無邊處而住;超越空無邊處,為『識是無邊』成就識無邊而住;超越一切識無邊,為『無所有』,成就無所有處而住;超越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而住。
### 33.4.8
四依:友!於此有比丘,思惟一〔法〕而受用;思惟一〔法〕而忍受;思惟一〔法〕而遠避;思惟一〔法〕而遣除。
### 33.4.9
四聖種:友!於此有比丘,隨所得之衣服而喜足,且讚歎隨所得衣服之喜足,衣服之因緣故,無陷不當、不應〔之方法〕,若不得衣服亦無懊惱;雖得不染著、不迷悶、無罪過而見過患,受用出要之慧;更為隨所得衣服之喜足,不自慢、不凌蔑他人;如是有善巧、精勤、正知、正念之比丘,友!名為古往以來第一聖種住者。復次,友!有比丘,隨所得飲食而喜足,且讚歎隨所得飲食之喜足,飲食之因緣故,無陷不當、不應〔之方法〕,若不得飲食亦無懊惱;雖得不染著、不迷悶、無罪過而見過患,受用出要之慧;更為隨所得飲食之喜足、不自慢、不凌蔑他人;復之,友!有比丘!隨所得房舍而喜足……乃至……復次,友!有比丘,樂斷、愛斷,樂修、愛修。而彼為樂斷、愛斷、樂修、愛修,不自慢,不凌蔑他人,如是有善巧,精勤、正知、正念之比丘,友,名為古往以來第一聖種住。
### 33.4.10
四勤:律儀勤、斷勤、修勤、隨護勤。律儀勤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以眼見色已,不取相、不取隨相;如是,若不制御眼根而住者,當於貪、憂、罪、不善之諸法隨起,能入其制御,入於護眼根、眼根之制御;耳之聞聲已……乃至……鼻之臭香已……舌之嘗味已……身之覺觸已……意之識法已,不取相,不取隨相……〔乃至〕……。友!此謂律儀勤。斷勤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不忍容已生之欲尋,斷、滅、遠離、令無有,不忍容已生之恚尋……不忍容已生之害尋……諸已生之惡不善法……〔乃至〕……友!此謂斷勤。修勤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修念等覺支,此離之依、離欲之依、滅之依、捨離之成熟者也。修擇法等覺支,此離之依……乃至……修精進覺支……修喜等覺支……修輕安等覺支……修定等覺支……修捨等覺支,此離之依、離欲之依、滅之依、捨離之成熟者也,友!此謂修斷。隨護勤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隨護已生善之定相,〔謂:〕骨想、蟲噉、青瘀想、敗壞想、脹膨想也,友!此謂隨護勤。
### 33.4.11
四智:法智、類智、他心智、世俗智也。
### 33.4.12
復四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也。
### 33.4.13
四預流向支:親近善士、聽受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也。
### 33.4.14
四預流果支,友!於此有聖弟子,於佛陀成就信不動[14]、即:如是彼佛陀是應供者、正等覺者、明行足者、善逝者、世間解者、無上師、調御丈夫者、天人師、佛、世尊也。於法成就信不動,即:世尊善說之法,現見而超越時,言近觀而能知見,引導、唯智者親所諒知也,於僧伽成就信不動,即、世尊之聖弟子僧伽,具足妙行,具足質直行,具足如理行,具足正行,所謂四雙八輩,世尊之聖弟子僧伽,應恭敬、尊重、布施、合掌禮拜、是世間之無上福田。成就聖所愛之戒,此非所壞,無敗穢、非所瀆、無所損、自在、智者所讚歎、無染汙,導於定。
ᅟᅟ==[14] 不動之信(avecca-ppasāda),avecca 是梵文之 avetya 其 avetya 是 ava+i+tya 即深理解,證之意 pasāda(skt.prasāda)是信之意思。==
### 33.4.15
四沙門果: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也。
### 33.4.16
四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也。
### 33.4.17
四食:段食、若麤、若細也,第二解〔食,〕第三意思〔食〕,第四識食也。
### 33.4.18
四識住:緣色而堅立識,以色為境,以色為依,以喜為座,增長、增益、增廣。友!緣受……友!緣想……友!緣行而竪立識,以行為境,以行為依,以喜為座,增長、增益、增廣。
### 33.4.19
四不行處行:貪不行處行,瞋不行處行,癡不行處行,怖不行處行也。
### 33.4.20
四愛生:友!因衣服而於比丘愛生;友!因飲食而於比丘愛生;友!因房舍而於比丘愛生;友!更因有無有而於比丘愛生。
### 33.4.21
四行: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
### 33.4.22
復四行:不堪忍行、堪忍行、調伏行、寂靜行。
### 33.4.23
四法足:無貪法足、無恚法足、正念法足、正定法足也。
### 33.4.24
四法受:友!有法受,於現苦當來亦苦報;友!有法受,於現苦當來有樂報;友!有法受,於現樂當來有苦報;友!有法受,於現樂當來亦有樂報。
### 33.4.25
四法蘊: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也。
### 33.4.26
四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也。
### 33.4.27
四處:慧處、諦處、捨處、止息處也。
### 33.4.28
四記問:一向記問,分別記問,反結記問,應捨記問也。
### 33.4.29
四業:友!有業,黑而有黑報;友!有業,白而有白報;友!有業,黑白而有黑白報;友!有業,非黑非白而有非黑非白之報,轉向業之斷盡。
### 33.4.30
四應證法:宿住〔之事〕,應依念而證;死生〔之事〕,應依眼而證;八解脫,應依身而證;漏盡,應依慧而證。
### 33.4.31
四瀑流: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無明瀑流也。
### 33.4.32
四軛: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也。
### 33.4.33
四離軛:由欲軛之離軛、由有軛之離軛、由見軛之離軛、由無明遠之離軛也。
### 33.4.34
四繫:貪身繫、恚身繫、戒禁取身繫、此實執身繫也。
### 33.4.35
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也。
### 33.4.36
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也。
### 33.4.37
四入胎:友!有一類不正知而入母胎中,不正知住母胎中,不正知從母胎出,此為第一入胎;友!復次,有一類正知而入母胎,不正知而住母胎中,不正知而從母胎出,此為第二入胎;友!復次,有一類正知而入母胎,正知而住母胎中,不正知而從母胎出,此為第三入胎;友!復次,有一類正知而入母胎,正知而住母胎中,正知而從母胎出,此為第四入胎。
### 33.4.38
四自體得:友!有自體得,自思所作用而非他思;友!有自體得,他思所作用而非已思;友!有自體得,自思與他思俱作用;友!有自體得,自思與他思俱非作用。
### 33.4.39
四施淨:友!有施、施者淨,於受者非〔淨〕;友!於受者淨,施者非〔淨〕;友!有施、施者、受者俱非淨;友!有施、施者及受者俱淨。
### 33.4.40
四攝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 33.4.41
四非聖言: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
### 33.4.42
四聖言: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也。
### 33.4.43
復四非聖語: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覺言覺、不識言識也。
### 33.4.44
復四聖語:不見言不見、不聞言不聞、不覺言不覺、不識言不識也。
### 33.4.45
復四非聖言:見言不見、聞言不聞、覺言不覺、識言不識也。
### 33.4.46
復四聖言:見言見、聞言聞、覺言覺、識言識也。
### 33.4.47
四人:友!有一類人令自苦、勤自苦;友!有一類人令他苦、勤他苦;友!有一類人令自苦、勤自苦又令他苦、勤他苦;友!非令自苦、非勤他苦、又非令他苦、非勤他苦,彼不令自苦,不令他苦而於現在世斷欲、滅盡、清涼、覺受樂、自為聖性而住。
### 33.4.48
復四人:友!有一類人,有自利行而非他利〔行〕;友!有一類人,有利他行而非自利行;有一類人,非自利行亦非利他行;友!有一類人,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
### 33.4.49
復四人:於[A4]闇赴[A5]闇、於[A6]闇赴明、於明赴[A7]闇、於明赴明。
ᅟᅟ==[A4] 闇【CB】,闍【南傳】==
ᅟᅟ==[A5] 闇【CB】,闍【南傳】==
ᅟᅟ==[A6] 闇【CB】,闍【南傳】==
ᅟᅟ==[A7] 闇【CB】,闍【南傳】==
### 33.4.50
復四人:不動沙門、赤蓮華沙門、白蓮華沙門、妙軟沙門。
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實開示此等之四法。〔故〕……乃至……當為諸天、人之義利、利益、安樂。
第二 誦品
## 33.5
(1)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實開示五法。〔故〕……乃至……為諸天、人之利義、利益、安樂。
五法者何耶?
### 33.5.1
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 33.5.2
五取蘊: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也。
### 33.5.3
五欲功德:眼所識之色是可愛、可喜、可樂、可意而能令齎欲,又能令染著;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是可愛、可喜、可樂、可意而能令齎欲,又能令染著。
### 33.5.4
五趣: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也。
### 33.5.5
五慳:住處慳、家慳、利得慳、色慳、法慳。
### 33.5.6
五蓋:欲貪蓋、瞋恚蓋、惛沈睡[A8]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
ᅟᅟ==[A8] 眠【CB】,眼【南傳】==
### 33.5.7
五下分結:有身見、疑、戒禁取、欲貪、瞋恚。
### 33.5.8
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
### 33.5.9
五學處: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窣羅[15]迷麗耶[16]、末陀[17]等諸放逸處[18]。
ᅟᅟ==[15] 窣羅(surā)法蘊足論諸律,及其之委解未必一致,今依法蘊足論之解釋:「主麥為主,投入諸藥物,醞釀而合成的。」==
ᅟᅟ==[16] 迷麗耶(meraya)同上,諸根、莖、葉、花、果等和諸藥物合成醞釀為酒。==
ᅟᅟ==[17] 末陀同上,葡萄酒及其他或上面之窣羅、迷麗耶等。==
ᅟᅟ==[18] 諸放逸處,(Pamādaṭṭhāna)如法蘊足論,此諸放逸處,是上三種酒之外,且釋依其酒惹起諸醉餘之放逸,以原意似少有出入,想是此三酒之結語。==
### 33.5.10
五不能處:友!漏盡之比丘,不可能故意斷生者之命;漏盡比丘,不可能以盜心不與而取;漏盡比丘,不可能行淫欲法;漏盡比丘,不可能正知而說虛誑語;漏盡比丘,不可能以愛欲意受用所蓄積——猶如前在家時。
### 33.5.11
五損失:親屬損失、財損失、病損失、戒損失、見損失。友!諸有情因其親屬損失、財損失、病損失、身壞命終之後,不生於無幸處、惡處、險難處、地獄;友!諸有情因其戒損失、見損失,身壞命終之後,生於無幸處、惡處、險難處、地獄。
### 33.5.12
五成就:親屬成就、財成就、無病成就、戒成就、見成就。友!諸有情因其親屬成就、財成就、無病成就,身壞命終之後,不生於善趣、天界;友!諸有情因戒成就、見成就、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善趣、天界。
### 33.5.13
惡戒、犯戒者之五患:友!惡戒、犯戒者因!放逸而大損失財富,此為惡戒、犯戒者之第一患;復次,友!惡戒、犯戒者,惡名流布,此是惡戒、犯戒者之第二患;復次,友!惡戒、犯戒者,若近此等任何諸眾,〔即:〕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無不得怖畏、意安[19],此為惡戒、犯戒者之第三患;復次,友!惡戒、犯戒者,於迷亂而命終,此為惡戒、犯戒者之第四患;復次,友!惡戒、犯戒者,身壞命終之後,生於無幸處、險難處、地獄,此為惡戒、犯戒者之第五患。
ᅟᅟ==[19] 「意不安」原本 maṅko-bhūto,於諸辭典有 maṅku-bhūto(discontented, troubled, confused)今從此譯之。==
### 33.5.14
具戒、持戒者之五功德:友!具戒、持戒者,因不放逸,得大財富聚,此為具戒、持戒者之第一功德。復次,友!具戒、持戒者,善名流布,此為具戒、持戒者之第二功德。復次。友!具戒、持戒者,親近任何諸眾: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皆得離怖畏,得安心,此是具戒、持戒者之第三功德。復次,友!具戒、持戒者,正念而命終,此為具戒、持戒者之第四功德。復次,友!具戒、持戒者,身懷命終之後,生於善趣,天界,此為具戒、持戒者之第五功德。
### 33.5.15
友!叱責比丘欲叱責他人時,於內心現前五法,應可以叱責他人:『我於應時語,非時不語。』『我應語實,不語不實。』『我應語柔和之語,不語麤語。』『我應以慈心語,不懷瞋恚語。』友!叱責比丘欲叱責他人時,應於內心現前此等五法而叱責他。
### 33.5.16
五勤支:友!於此有比丘,有信,信如來之正覺,謂:如是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師、調御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為無病、無疾,成就體溫平均之消化力,不過冷不失熱,得中庸堪精進,無諂無誑,及於有智之同梵行者之前,如實自顯現;為斷不善法,為成就善法,專念精進而住,有力有勢,常於諸善法中,繫軛而〔住〕;具慧,應趣生滅觀成就慧,此是聖正決擇,趣苦之盡。
### 33.5.17
五淨居:無煩、無熱、善現、善見、阿迦膩吒〔天〕也。
### 33.5.18
五不還:謂: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般、有行般涅槃、上流趣阿迦尼吒也。
### 33.5.19
五心蕪[20]:友!於此有比丘,於〔大〕師有疑、有危懼、不能勝解、不能心安淨;友!若有比丘,如是於大師有疑、有危懼、不能勝解、不能心安淨者,彼心雖熱勤、專念、堪忍、精勤而不能向於趣向;如是心之熱勤、專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為第一之心蕪。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於法有疑,有危懼……乃至……〔此為第二之心蕪;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於僧伽有疑……〔此為第三之心蕪;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於學處有疑……〔此為第四之心蕪,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於同梵行者之間,有恚心、有不喜心、有心之動、生蕪心;友!若有比丘!於同梵行者之間,有恚心、有不喜心、有心之動、有生蕪心者,彼之心雖熱勤、專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也。如是其心之熱勤、專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為第五之心蕪。
ᅟᅟ==[20] 五心蕪(pañca cetokhilā)(Rhys Davids, 5 Spiritual barrenness; Neumann, 5 Herzbeklemmungen)漢二譯無,集異門足論是五心栽。==
### 33.5.20
五心縛:友!於此有比丘,於愛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心、不離熱惱、不離渴愛;友!若有比丘,於愛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心、不熱惱、不離渴愛者,彼心雖熱勤、專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而其心如是熱勤、專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為第一之心縛;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於身不離貪……乃至……此第二之心縛。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於色不離貪……乃至……此為第三之心縛;〔復次〕,友!於此有比丘,唯取食胃之所欲,享受勝樂、觸樂、眠樂而住,……〔此為第四之心縛;〕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有類祈願諸天眾而修梵行,謂:『我以此等之禁戒、苦行、梵行,為天或天之類。』友!有比丘如是一類以祈願諸天眾而修梵行,謂:『我以此等之禁戒、苦行、梵行,為天或天之類。』如是比丘之心雖熱勤、專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而且其心如是熱勤、專心、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為第五之心縛。
### 33.5.21
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 33.5.22
復五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 33.5.23
復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 33.5.24
五出離界:友!比丘於此雖思惟欲時,其心不趣入於欲,不信樂、不安住、不被牽引[21],而且思惟由此之捨離時,則,其心能趣入捨離、信樂、安住、受牽引;則,彼如是之心,由欲善離、善修、善起、善解脫、善離繫。然,凡為緣欲所生之諸漏、損害、熱惱,由此皆脫離,彼斷無〔由〕受為受,此名為由欲而出離;復次,友!於此比丘思惟瞋時,其心不趣入瞋……〔乃至〕……是名為由瞋出離;復次,友!比丘於此,思惟害時,心不趣入害……〔乃至〕……是名為由害出離;復次,友!於此比丘,思惟色時,其心不趣入於色……〔乃至〕……此名為由色出離;復次,友!比丘於此,思惟有身時,其心不趣入有身,不信樂不安住,不被牽引,而且思惟時由此捨離,則,其心能趣入捨離、信樂、安住、受引導;則,彼如是之心由欲善離、善修、善起、善解脫、善離繫、如是凡緣為有身之諸漏、損害、熱惱,由此皆脫離,彼絕無〔由〕受為受。此名為由有身之出離。
ᅟᅟ==[21] 不被牽引,原本為 na vimuccati,以從佛音註 nadhimuccati(=is not drawn to)。==
### 33.5.25
五解脫處:友!於此〔大〕師,又有隨一之應尊重之同梵行者而為比丘說法,友!斯〔大〕師,或有隨一之應尊重之同梵行者而為比丘說法,從其所說,彼於其法覺知義、覺知法;而且覺知斯義、覺知法者生欣心,有欣心者而生喜〔心〕;有喜心者,身歸穩靜;身歸穩靜則有樂受,有樂者心定,此為第一解脫處。復次,友!〔大〕師,或有隨一應尊重之同梵行者,非為比丘說法,而且如所聞,如所憶持,詳細為他人說法。友!有比丘如斯所聞、如所憶持,詳細為他人說法,從其所說,彼於其法,覺知義、覺知法……〔乃至〕……此為第二解脫處。復次,友!〔大〕師,或有隨一同梵行者,非為比丘說法,且如所聞,如所憶持,詳細亦非為他人說法,而如所聞、如所憶持、詳細讀誦法,友!有比丘如斯所聞,如所憶持,詳細讀誦法,從其讀誦,彼於其法,覺知義、覺知法……〔乃至〕……此名為第三解脫處。復次,友!〔大〕師,或有隨一之同梵行者,非為比丘說法,如所聞、如所憶持、非詳細為他人說法;而且如所聞、如所憶持,亦非詳細讀誦法,而如所聞、如所憶持,於心隨尋、隨伺、隨觀法;友!有比丘如斯所聞、如所憶持,於心隨尋、隨伺、於意觀察法,依於此等,彼於法覺知義、覺知法……〔乃至〕……此名為第四解脫處。復次,友!〔大〕師,或有隨一應尊重之同梵行者,非為比丘說法,如所聞、如所憶持,亦非詳細為他人說法;如所聞如所憶持,亦非詳細讀誦法;而且如所聞、如所憶持,亦非於心隨尋、隨伺、於意觀察法;而能以慧,善取隨一之定相[22],善作意、善持念、善通達。友!有比丘如斯能以慧,善取隨一之定相、善作意、善持念、善通達,而依此等,彼於法覺知義、覺知法。而且如是覺知義、覺知法者生欣〔心〕,有欣心者則生喜〔心〕,有喜心者身歸穩靜,身歸穩靜者有樂受,有樂受者心定,此為第五解脫處。
ᅟᅟ==[22] 定相 aññataraṁ samādhi-nimittaṁ(Rhys Davids, some given clue to eoncentration)引導禪觀,諸對象心象,即後說之十徧處,不淨觀等 cf. Points of Controvercy by Mrs. Rhys Davids, p. 388。==
### 33.5.26
五解脫成熟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斷想、離貪想也。
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實開示此等五法。〔故〕……〔乃至〕……。
## 33.6
(2)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實開示此等之六法……〔乃至〕……。
六法者何耶?
### 33.6.1
六內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 33.6.2
六外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
### 33.6.3
六識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 33.6.4
六觸身: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 33.6.5
六受身:眼所生之受、身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
### 33.6.6
六想身: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
### 33.6.7
六思身: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
### 33.6.8
六愛身: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
### 33.6.9
[DA12](長含2#12.6.1)
六不恭敬:友!於此有比丘,不恭敬、不隨順於〔大〕師而住;不恭敬、不隨順於法而住;不恭敬、不隨順於僧伽而住;不恭敬、不隨順於學處而住;不恭敬、不隨順於不放逸而住;不恭敬、不隨順於交友[歡迎]而住。
### 33.6.10
[DA12](長含2#12.6.2)
六恭敬:友!於此有比丘,有恭敬、隨順於〔大〕師而住;於法……〔乃至〕……於僧伽……〔乃至〕……於學處……〔乃至〕……於不放逸……〔乃至〕……於交友[歡迎]……〔乃至〕……。
### 33.6.11
六喜近伺:以眼見色已,齎喜近伺色;以耳聞聲已……以鼻聞香已……以舌嘗味已……以身觸觸已……以意識法已而齎喜近伺法。
### 33.6.12
六憂近伺:以眼見色已,齎憂近伺色;以〔耳聞聲已……以鼻聞聲已……以鼻臭香[A9]已……以舌嘗味已……以身觸觸已……〕以意識法已,齎憂近伺法。
ᅟᅟ==[A9] 已【CB】,己【南傳】==
### 33.6.13
六捨近伺:以眼見色已,齎捨近伺色;以耳聞聲已……以鼻臭香已……以舌嘗味已……以身觸觸已……以意識法已、齎捨近伺法。
### 33.6.14
六和敬法:
1友!於此有比丘,於同梵行者間,於正於負,興起慈身業;如是之和敬法,能齎愛、齎恭敬,能導攝受、無諍、和合、一趣也。
2復次,友!於此有比丘……〔乃至〕……興起慈語業……〔乃至〕。
3復次,友!於此有比丘……〔乃至〕……興起慈意業……〔乃至〕……。
4復次,友!於此有比丘!如法之所得,如法之所獲,至所受於鉢中;至所獲得,與同梵行者俱,若相俱受用者則不止,不相伴受用者則不止;如是之和敬法,能齎愛、齎恭敬……〔乃至〕……。
5復次,友!於此有比丘,彼於此諸戒之無壞、無斷、無雜、無瑕而解脫,智者所稱讚、無穢、導於定,如是於諸戒間,與諸同梵行者,相隨於正於負,平等受持而住。如是之和敬法……〔乃至〕……。
6復次,友!於此有比丘,彼之此見、神聖、導引、能善誘此等所有之正盡苦。於如是之諸見,與同梵行者,相隨於正於負,平等修學而住。如是之和敬法,能齎愛、齎恭敬,能攝受、無諍、和合、導於一趣。 ^rs64r1
### 33.6.15
[DA](長含2#9.6.9).[9](agamdm#^da09) [集異門](集異門足論#7.2.7六諍根法) [MA](中含152-222#六諍本).[196](agamdm#^ma196)
六諍根:
1於此有比丘而有忿、有恨;友!比丘如是有忿、有恨,不尊重、不隨順於〔大〕師而住;不尊重、不隨順隨於法而住;不恭敬、不隨順於僧伽而住,於學處亦無圓滿究竟。友!若有比丘,如是不恭敬、不隨順〔大〕師而住;於法……〔乃至〕……於僧伽……〔乃至〕……於學處亦無圓滿究竟者,則於僧伽興起鬥爭,有人興起如是鬥爭者,齎眾多之不利,齎眾多之非樂,齎眾多之非義,齎人、天不和與痛苦。友!汝等如是周徧觀察於內外之諍根!友!而且汝等,為斷如斯之惡諍根而精勤;友!若汝等如是無周徧觀察內外之諍根者,友!其時汝等則不到達除卻將來之惡諍根。彼惡諍根之斷乃如是;彼惡諍根將來不能除卻亦如是。
2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有覆、有惱……。
3〔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有嫉、有慳……
4(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有誑、有諂……
5〔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有惡 望、邪見……。
6〔復次,友!於此有比丘〕自取著所見,堅守不捨棄。友!比丘之如是自取著所見,堅守不捨棄者,不尊重、不隨順於〔大〕師而住;於法……〔乃至〕……於僧伽……乃至……於學處亦無圓滿究竟。友!於此有比丘如是不尊重、不隨順於〔大〕師……〔乃至〕……於學處亦無圓滿究竟者,於僧伽會興起鬥諍。友!有人如是興起鬥諍者,應齎眾多之不利,齎眾多之非樂[23],齎眾多之非義,齎人、天之不利與痛苦;友!汝等如是於內外應周徧觀察其諍根;而且汝等為斷其惡諍根而精勤;友!汝等如是於內外無周徧觀察其諍根者,友!其時,汝等將不能到達除卻將來之諍根。彼諍根之斷乃如是,彼諍根之將來不能除卻亦如是。
ᅟᅟ==[23] 眾多等,緬甸印刷本無此一句,上亦然。==
### 33.6.16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 33.6.17
六出離界:友!於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習慈心解脫,多所作、為所乘、為所因,行、數修、令善精勤;而且我尚有瞋恚、纏縛而住。』人應告彼言:『勿〔為〕如是,尊者!勿作如是言、勿咎責世尊,咎責世尊者最不善,想世尊不作如是說。』友!無處亦無所容,凡修習慈心解脫、多所作、為所乘,為所因,行、數修、善精勤、尚於其時,心為瞋恚所纏縛者,無如是處。友!慈心解脫,既不外於出離瞋恚也。復次,友!於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習悲心解脫……〔乃至〕……而我心尚有害〔心〕纏縛而住』……〔乃至〕……友!悲心解脫,即不外於出離害心。復次,友!於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喜心解脫……〔乃至〕……而我心尚有不樂所纏縛而住』……〔乃至〕……友!喜心解脫,即不外於出離不樂。復出,友!於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習捨心解脫……〔乃至〕……而我心尚有貪所纏縛而住』……〔乃至〕……友!捨心解脫,即不外於出離貪。復次,友!於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習無相心解脫……〔乃至〕……而我心尚有隨相識』……〔乃至〕……友!無相心解脫,即不外於出離一切相。復次,友!於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遠離有我〔見〕,因此我無周徧觀見,而我心尚有疑、狐疑箭所纏縛而住』,人應告彼言:『勿為如是,尊者!不應作如是言,勿咎責世尊,咎責世尊者最不善,想世尊不作如是言』。友!無處無所容。凡遠離『有我』見,不周徧觀見『我乃此也』,而尚有心疑、狐疑之箭所纏縛者,無如是處。友!遠離『有我』之慢,此即不外於出離疑、狐疑之箭。
### 33.6.18
六無上:見無上、聞無上、利得無上、我無上、行無上、憶念無上也。
### 33.6.19
六隨念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 33.6.20
六恒住:友!於此有比丘,以眼見色已而不喜、又不憂、捨〔心〕而住,有念有正知;以耳聞聲已……以鼻臭香已……以舌嘗味已……以身觸所觸已……以意識法已而不喜、又不憂、捨〔心〕而住,有念有正知也。
### 33.6.21
六生類:友!於此有一類之沙門是黑生類而生黑法;友!於此有一類之沙門是黑生類而生白法;友!於此有一類沙門是黑生類而生非黑非白之涅槃;友!於此有一類之沙門是白生類而生白法;友!於此有一類沙門是白生類而生黑法;友!於此有一類沙門是白生類而生非黑非白之涅槃。
### 33.6.22
六決擇分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非我想、斷想、離貪想、滅想也。
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實開示此六法。故……〔乃至〕……。
## 33.7
(3)友!……〔乃至〕……世尊正實開示諸七法,故……〔乃至〕……。
七法者何耶?
### 33.7.1
七財: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施財、慧財也。
### 33.7.2
七覺支:念等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也。
### 33.7.3
七定具: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也。
### 33.7.4
七非正法:友!於此有比丘、不信、無慚、無愧、少聞、懈怠、多忘、無慧也。
### 33.7.5
七正法:友!於此有比丘、有信、有慚、有愧、多聞、勤精進、念現前、具慧也。
### 33.7.6
七善士法:友!於此有比丘、知法、知義、知自己、知量、知時、知眾、知人也。
### 33.7.7
七殊妙事:友!於此有比丘,於熱求受持學處,於當來勿離渴望受持學處;於觀察法……〔乃至〕……於調伏 望……〔乃至〕……於閑居……〔乃至〕……於勤精進……〔乃至〕……於具念明察……〔乃至〕……於熱求有見解,於當來渴望勿離見解。
### 33.7.8
七想: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患想、斷想、離貪想、滅想也。
### 33.7.9
七力: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也。
### 33.7.10
七識住:友!有諸有情,具種種身,備種種想;猶如諸人及一類天、一類險難處者,此為第一識住;友!有諸有情,具種種身,備一種想,猶如梵眾天之最初生時,此為第二識住;友!有諸有情,具一種身,備種種想,猶如光音天,此為第三識住;友!有諸友情,具一種身,備一種想,猶如遍淨天,此為第四識住;友!有諸有情,超越一切種之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虛空是無邊也』,成就空無邊處,此為第五識住;友!有諸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識是無邊也』,成就識無邊處,此為第六識住;友!有諸有情,超越一切識無邊處,『無所有』,成就無所有處,此為第七識住。
### 33.7.11
七應供人:俱分解脫、慧解脫、身證、見至、信解脫、隨法行、隨信行也。
### 33.7.12
七隨[A10]眠:欲貪睡眠、瞋隨眠、見隨眠、疑隨眠、慢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也。
ᅟᅟ==[A10] 眠【CB】,眼【南傳】==
### 33.7.13
七結:愛結、瞋結、見結、疑結、慢結、有貪結、無明結也。
### 33.7.14
七止諍:能止、或能治所起之諍訟:當與現前毘奈耶、當與憶念毘奈耶、當與不癡毘奈耶、當依自認而行、多數決〔法〕、求其罪處〔法〕、草覆地〔法〕也。
友!……〔乃至〕……世尊開示此等諸七法。〔故〕……〔乃至〕……。
第三 誦品
## 33.8
[A11]一
ᅟᅟ==[A11] 一【CB】,三【南傳】==
友!……〔乃至〕……世尊正開示諸八法,故……〔乃至〕……。
八法者何耶?
### 33.8.1
八邪: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也。
### 33.8.2
八正: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
三八應供人:預流、成就預流果應證位,一來、成就一來果應證位,不還、成就不還果應證位,阿羅漢,成就阿羅漢〔果應證位〕[24]也。
ᅟᅟ==[24] 應證位成就人,依別本補入。==
### 33.8.4
八懈怠事:友!於此有比丘,有應作之事,即為念:『我有應作之事業,而且我身依作其事業而疲憊,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不為得未得,不為至未至,不為證未證,不為勤精進,此為第一懈怠事;復次,友!於有比丘,已作事業,乃為念:『我已作事業,而且我身依作其事業而疲憊,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而……乃至……此為第二懈怠事,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應行道路,乃為念:『我應行道路,而且我身依行其道路而疲憊,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而……此為第三懈怠事;復次,友!於此有比丘,已行道路,乃為念:『我已行道路,而我身依行其道路而疲憊,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乃至〕……此為第四懈怠事;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或行某村、鎮行乞,於十二分[25]不得好惡之食,乃為念:『我或往某村、鎮行乞,十二分不得好惡之食,而且我身疲憊而不堪於事業,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乃至〕……此是第五懈怠事;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或往某村、鎮行乞,受十二好惡之食,乃為念:『我或往村、鎮行乞,受十二分好惡之食,而我身疲憊而無堪於事業,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乃至〕……此等第六懈怠事;復次,有比丘,有起少疾,乃為念:『我有起少疾,臥息較好,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乃至〕……此為第七懈怠事;復次,友!於此有比丘,病癒、疾治不久,乃為念:『我病癒、疾治不久,而我身力弱,不適於事業,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不得未得,不至未至,不證未證,不為勤精進,此為第八懈怠事。
ᅟᅟ==[25] 得十二分(yāvadatthaṁ pāripūriṁ)如文,「十分如所願」。==
### 33.8.5
八精進事:友!於此有比丘,有應作之事業,乃為念:『我有應作之事業,而我作事業之時,不容易思惟諸佛之教法,今無寧為得未得,為至未至,為證未證,應勤精進!』彼便為得未得,為至未至,為證未證,令勤精進,此為第一精進事;復次,友!於此有比丘,已作事業,乃為念:『我已作事業,而我作事業之時,不能思惟諸佛之教法,今無寧為得未得……』〔乃至〕……此為第二精進事;復次,友!於此有比丘,當行道路,乃為念:『我應行道路,而且我於行道路之時,不容易思惟諸佛之教法,今無寧為得未得……』〔乃至〕……此為第三精進事;復次,友!於此有比丘,已行道路,乃為念:『我已行道路,而且我於行道路之時,不能思惟諸佛之教法,今無寧為得未得……』〔乃至〕……此為第四精進事;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或往某村、鎮行乞,得十二分好惡之食,乃為念:『我往某村、鎮行乞,得十二分好惡之食,而且我身輕堪為事業,今無寧為得未得……』〔乃至〕……此為第五精進事;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或往某村、鎮行乞,受十二分好惡之食,乃為念:『我往某村、鎮行乞,受十二分好惡之食,且我身力具,堪能事業,今無寧為得未得……』〔乃至〕……此為第六精進事;復次,友!於此有比丘,起少疾,乃為念:『我起少疾,而我疾雖增盛,亦無所懼,今無寧為得未得……』〔乃至〕……此為第七精進事;復次,友!於此有比丘,病癒、疾治不久,乃為念:『我病癒、疾治不久,而我病雖有再發之可能,亦無所懼,今無寧為得未得……』〔乃至〕……此為第八精進事。
### 33.8.6
八施事:行近施、因佈畏而施、『彼曾施我』而施、『彼將施我』而施、『施是善』而施、『我炊彼未炊者不得與施物』而施、『我行此施時善名流布』而行施、為心之莊嚴為心之資助而行施。
### 33.8.7
八施生:於此有一類人惠施於若沙門、若婆羅門,謂:飲食,衣服、車乘、華鬘、薰香、床坐、房舍、燈明等。彼希望其惠施有所〔果報〕,謂:彼見剎帝利、婆羅門、乃至居士等族,充滿五欲功德,具足供御,彼所為念:『願我身壞命終之後,得受生於利帝利、婆羅門,乃至居士等豪族。』彼決定其心,令安住其心,以修其心,而為其心解脫於下者[26],無修勝處,轉向其生處[27],如是我亦名具戒者而非惡戒者,友!而具戒者之心願,清淨而常成就;復次,友!於此有一類人,惠施於若沙門、若婆羅門,謂:飲食……〔乃至〕……而彼有所聞:四大王眾天長壽、美貌、饒多其樂,彼乃所為念:『願我身壞命終之後生於……』〔乃至〕……。復次,友!於此有一類人惠施於若沙門、若婆羅門,謂:……〔乃至〕……而彼有所聞:三十三天……〔復次,友!……而彼有所聞:〕夜摩天……〔復次,友!……而彼所聞:〕覩史多天……〔復次,友!……而彼有所聞:〕……樂變化天……〔復次,友!……而彼有所聞:〕他化自在天……〔乃至〕……復次,友!於此有一類人,惠施於若沙門、若婆羅門,謂:飲食、衣服、車乘、華鬘、薰香、塗香、床坐、房舍、燈明等。彼希望其施有所果報,而有所聞:梵眾天長壽、美貌、饒多其樂。彼乃所為念:『願我身壞命終之後,得受生於梵眾天。』彼決定其心,令安住其心,以修其心,而其心如是解脫於下者,無修勝處,轉向其生處,如是我亦名[A12]具戒者,而非惡戒者,名為離貪者,而非具貪者。友!而且具戒者離貪者之心願[28],清淨而常成就。
ᅟᅟ==[26] 下者,謂五欲。==
ᅟᅟ==[27] 生處(uppaṭṭi)意為所願之生處。==
ᅟᅟ==[A12] 具【CB】,其【南傳】==
ᅟᅟ==[28] 具戒離貪者之心願,今巴利聖典協會本之文,若依其文而譯者:「具戒者之心願是離貪性」,從諸傳本之異記,為與上已揭之文相應,今如是譯之。==
### 33.8.8
八眾:利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四大王眾、三十三天眾、魔眾、梵眾也。
### 33.8.9
八世法:得、不得、名聲、惡聲、誹謗、稱譽、樂、苦也。
### 33.8.10
八勝處:有人於內有色想,於外見些少好惡之諸色,而且〔對此諸色〕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知。』此為第一勝處;有人於內有色想,於外見無量好惡之諸色,而〔對等之諸色〕,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知。』此為第二勝處;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些少好惡之諸色,而〔對此等之諸色〕,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知。』此為第三勝處;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好惡之諸色,而〔對此等之諸色〕,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知。』此為第四勝處;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青、青色、青澤、青光之諸色,猶如青、青色、青澤、青光之鳥莫迦花,或青、青色、青澤、青光,兩面柔滑如波羅奈衣,如是有人於內有色想,於外見青、青色、青澤、青光之色,而〔對此等之諸色〕,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知。』此為第五勝處;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黃、黃色、黃澤、黃光之諸色,猶如黃、黃澤、黃光之羯尼迦華,而〔對此等之諸色〕,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知。』此為第六勝處;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赤、赤色、赤擇、赤光之諸色,猶如赤、赤色、赤澤、赤光之槃豆時縛迦花,或赤、赤色、赤澤、赤光之兩面柔滑如波羅奈衣,如是有人於內無色想,於見赤、赤色、赤澤、赤光之諸色,而〔對此等之諸色,〕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知。』此為第七勝處;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白、白色、白澤、白光之諸色,猶如白、白色、白澤、白光之鳥沙斯星,或白、白色、白澤、白光之兩面柔滑之波羅奈衣。如是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白、白色、白澤、白光之諸色,而對此等〔之諸色〕,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知。』此為第八勝處。
### 33.8.11
八解脫:有色而觀諸色[29],此為第一解脫;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觀諸色,此為第二解脫;有『清淨』等勝解,此為第三解脫;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空是無邊!』成就空無處而住,此為第四解脫;超一切無所有處,『識是無邊!』成就識無邊處而住,此為第五解脫;超一切識無邊處,『無所有!』成就無所有處而住,此為第六解脫;超一切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而住,此為第七解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成就想受滅而住,此為第八解脫也。
ᅟᅟ==[29] 有色等,又可譯為「有色……」。==
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開示如是之八法,〔是故〕……〔乃至〕……。
## 33.9
(2)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開示九法。〔是故〕……〔乃至〕……。
九法者何耶?
### 33.9.1
九害心事:『彼對我作不饒益』,而結害心;『彼對我作非義』,而結害心;『彼當對我作不饒益』,而結害心;『彼曾對我所愛、可意者行不饒益』,而結害心;『彼曾對我所不愛、不快者作饒益』,而結害心;『彼將對我所不愛、不快者作饒益』,而結害心。……〔乃至〕……『〔彼我曾於我所不愛、不快者〕作饒益』,而結害心;……『〔彼將對我所不愛、不快者〕作饒益』,而結害心。
### 33.9.2
九害心調伏:『彼曾對作不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反省〕調伏害心;『彼今對我作不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反省〕調伏害心;『彼對我當作不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反省〕調伏害心;『彼曾對我所愛、可意者作不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反省〕調伏害心;『彼今當對我所愛、可意者作不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反省〕調伏害心;〔乃至〕……『彼曾對我所不愛、不快者作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反省〕調伏害心;……『〔彼今對我所不愛、不快者〕作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反省〕調伏害心;『〔彼當對我所不愛、不快者〕作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反省〕調伏害心。
三九有情居:友!有諸有情,有種種身及種種想,猶如諸人、一部分諸天、一部分之險難處者,此為第一有情居;友!有諸有情,有種種身及一種想,猶如梵眾天之最初生時者,此為第二有情居;友!有諸有情,有一種身及種種想,猶如諸光音天,此為第三有情居;友!有諸有情,有一種身及一種想,猶如諸徧淨天,此為第四有情居;友!有諸有情,無想亦無別受[30],猶如諸無想有情天,此為第五有情居;友!有諸有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虛空是無邊也!』成就空無邊處,此為第六有情居;友!有諸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識是無邊也!』成就識無邊處,此為第七有情居;友!有諸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成無所有』,成就無所有處,此為第八有情居;友!有諸有情,超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此為第九有情居。
ᅟᅟ==[30] 別受 appatisaṁvedino 於集異門足論卷一九,記為別想。==
### 33.9.4
梵行住之不時不節:友!於此有如來出現於世,是阿羅漢、正等覺者也;又說示法,此順寂靜、順般涅槃、導引等覺,善逝之所開示也。〔然而〕彼人〔恰〕生於地獄時,此為第一梵住之不時不節;復次,友!於此有如來出現於世,是阿羅漢、正等覺者也,又說示法,此順寂靜、順般涅槃、導引等覺,善逝之所開示也。〔然而〕彼人〔恰〕生於畜生趣時,此為第二梵行住之不時不節也。……乃至……〔恰〕生於餓鬼趣時……。生於阿修羅眾中……乃至……生於長壽天眾中……乃至……恰受生於邊地[31],於此蠻族、無智者之間,於彼處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行。……〔乃至〕……雖受生於中國,而自有邪見,有顛倒見,謂:無布施、無供養[32]、無燒施[33]、無善行、惡行之異熟果報,無此世,無彼世,無母、無父,無化生之有情,於世諸沙門、婆羅門之正至[34]、正行[35],於此世彼世皆無自證智,作證已之宣說,此為第七梵行住之不時不節;復次,……〔乃至〕……雖受生於中國,自持惡慧、愚癡、聾啞而不能了知善說、惡說之義理,……〔乃至〕……復次,友!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不出現於世,對於法之順寂靜、順般涅般、導引等覺,善逝之無所開示亦無宣說,而自已具慧,不愚癡、非聾啞、得理解善說、惡說之義理,此為第九梵行住之不時不節。
ᅟᅟ==[31] 邊地(paccantimesu janapadesu)此中古來解為欲界四大洲之一,想北俱盧洲亦含括在內,蓋同洲無苦受,樂著而離染道。==
ᅟᅟ==[32] 供養(yitthaṁ)中阿含八難經「齋」。==
ᅟᅟ==[33] 燒施(hutaṁ)中阿含八難經「咒說」,燒施是於婆羅門教,酪等投於火中,謂燒而供奉等。==
ᅟᅟ==[34] 正至(somaggātā)於八難經有「往至真人之善趣」。==
ᅟᅟ==[35] 正行(sammā-Paṭipannā)八難經「善法善向」。==
### 33.9.5
九次第住:於此有比丘,離欲、離諸惡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靜慮而住。……〔乃至〕……第二靜慮……第三靜慮……成就第四靜慮而住,超一切想,滅諸有對想,無作意種種想,『虛空是無邊!』成就空無邊處而住;超一切空無邊處,『識是無邊也!』成就識無邊處而住;超一切識無邊處,『成無所有!』成就無所有處而住;超一切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而住;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成就想受滅而住。
### 33.9.6
九次第滅:成就初靜慮者,欲想已滅;成就第二靜慮者尋、伺已滅;成就第三靜慮者喜已滅;成就第四靜慮者,出入息已滅;成就空無邊處者,色想已滅;成就識無邊處者,空無邊處想已滅;成就無所有處者,識無邊處想已滅;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者,無所有處想已滅;成就想受滅者,想受皆滅也。
友!彼正智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如是正開示諸九法。〔故〕……〔乃至〕……。
## 33.10
(3)友!彼正智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開示諸十法。〔故〕……〔乃至〕……。
十〔法〕者何耶?
### 33.10.1
十依因法:友!於此有比丘,具戒而能護順解脫律儀而住,所行、乞食、具足、見微罪亦怖畏,於諸學處,受持而學,友!如是有比丘,具戒而能護順解脫律儀而住,所行、乞食、具足、見微罪亦怖畏,於諸學處,受持而學,此是依因法;復次,友!有比丘多聞而持聞、積集聞、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義、文具足,一向圓滿而開示清淨之梵行,多聞、持、唱誦積集、專意觀察、依見善通達如是類之諸法,友!有如是比丘多聞……乃至……依見善通達如是類之諸法,此是依因法;復次,友!有比丘為善友、善伴、善伴黨,友!如是,有比丘為善友、善伴、善伴黨,此是依因法;復次,友!有比丘是善言者,而具足、堪忍善言之因法,善易意解諸教法,友!如是,有比丘是善言者……乃至……善易意解諸教法,此是依因法;復次,友!有比丘是為同梵行者種種之所作業,彼於此等,作此,有精巧、精勤、成就此,具足一切方便及思慮,友!如是,有比丘……乃至……具足一切方便及思慮,此是依因法;復次,友!有比丘具法欲,於喜談[36]、勝法[37]、勝律有大歡喜,友!如是,有比丘……乃至……有大歡喜,此是依因法;復次,友!有比丘隨〔所與〕之衣服、飲食、床座、病為緣而喜足醫藥,資具,友!如是,有比丘……乃至……喜足醫藥、資具,此是依因法;復次,友!有比丘,勤精進而住,為斷諸不善法,為成就諸善法,有勢力,有精勤,於諸善法常不癈忍持,友!如是,有比丘……乃至……常不癈忍持,此是依因法;復次,友!有比丘,具念而能具足最上念,於遠所作及遠所說,俱善憶念性、隨念性,友!如是,有比丘……乃至……隨念性,此是依因法;復次,友!有比丘,具慧而順生滅〔之意解〕,聖而順擇,具足趣於正盡苦之慧,友!如是,有比丘,具慧而順生滅〔之意解〕,聖而順決擇,具足趣正盡苦之慧,此是依因法。
ᅟᅟ==[36] 喜談(piyasamudāhāro)若依佛音註,自談人之法,喜於傾聽,對他又由此而談法,令喜聞也。==
ᅟᅟ==[37] 勝法(abhidhamma),如所周知,音譯為阿毘曇,阿毘達磨,字義如今之譯,意為卓越之法。==
### 33.10.2
十徧處:有人想地徧,上、下、橫無二無量也;有人想水徧……有人想火徧……有人想風徧……有人想青徧……有人想黃徧……有人想赤徧……有人想白徧……有人想空徧……有人想識徧而上、下、橫,無二、無量也。
三十不善業道:斷生命、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
### 33.10.4
十善業道: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離貪欲、離瞋恚、離邪見。
### 33.10.5
十聖居:友!於此有比丘,斷五支,具足六支,有一護,有四依,捨自諦,求之斷盡,於思無濁,身行寂靜,心善解脫,慧善解脫也。然者,友!有比丘斷五支者何耶?友!於此比丘斷愛欲,斷瞋恚,斷惛沈、睡眠,斷掉舉、惡作,斷疑,友!此是比丘之斷五支;然者,友!有比丘具足六支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以眼見色已,不喜不憂而住於捨,有念、有正知也;以耳聞聲已……以鼻臭香已……以舌嘗味已……以身觸所觸已……以意識法已,不喜、不憂而住於捨,有念、有正知,友!此是比丘之具足六支;然者,友!有比丘有一護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具足念〔善〕所護之心,友!此是比丘之一護;然者,友!比丘有四依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熟思而追求一法,熟思而忍受一法,熟思而遣除一法,熟思而遠避一法,友!此是比丘之有四依;然者,友!比丘捨自諦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諸雜於自各有諦,彼捨、棄、除、吐遣、放捨、斷、遠離其一切,友!此是比丘之捨自諦;然者,友!比丘之求斷盡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斷欲求,斷有求,寂止梵行求,友!此是比丘之求斷盡;然者;友!比丘於思無濁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斷欲思,斷恚思,斷害思,友!此是比丘於思無濁;然者,友!比丘身行寂靜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斷樂,斷苦,滅於前所有之喜、憂而無苦、無樂、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友!此是比丘之身行寂靜;然者,友!比丘心善解脫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由貪心解脫,由瞋心解脫,由癡心解脫,友!此是比丘心善解脫;然者,友!比丘有慧善解脫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了知:『我已斷貪,恰如斷根、截頭之多羅樹,令趣於無有,令當來為不生之法。』了知:『我已斷瞋,恰如斷根、截頭之多羅樹,令趣於無有,令當來為不生之法。』了知:『我已斷癡,恰如斷根、截頭之多羅樹,令趣於無有,令當來為不生之法。』友!此是比丘之慧善解脫。
### 33.10.6
十無學:無學之正見、無學之正思惟、無學之正語、無學之正業、無學之正命、無學之正精進、無學之正念、無學之正定、無學之正智、無學之正解脫也。友!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如是正宣示諸十法。於此〔故〕我等,結集其一切,又不能不令不混諍;為此梵行之永續久住、眾多之利益、眾多之安樂、對世間之慈愍也。為諸天、人之義利、利益、安樂也。」
(4)爾時,世尊起立,告尊者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汝為諸比丘,說等誦教法。」
尊者舍利弗,如是說:「大師是允許。」如是彼等諸比丘,〔聞〕尊者舍利弗之所說,而歡喜、隨喜也。
# 34
三四 十上經
第一 誦品
如是我聞。
(1)爾時,世尊與五百大比丘眾俱,住瞻婆伽伽池側。
於此,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曰:「友!諸比丘!」彼等諸比丘答尊者舍利弗:「友!」
尊者舍利弗如是曰:
「十上法我當說
為涅槃之逮得
為作苦之邊際
一切繫解脫法
## 34.1
(2)友!一法是應多所作,一法是應當修,一法是應徧知,一法是應斷,一法是捨分,一法是勝分,一法是難解,一法是應勝知,一法是應作證。
### 34.1.1
云何一法應多所作?〔謂:〕於諸善法中不放逸,此一法是應多所作。
### 34.1.2
云何一法是應當修?〔謂:〕可意俱行之身念,此一法是應當修。
### 34.1.3
云何一法是應徧知?〔謂:〕有漏有取之解,此一法是應令徧知。
### 34.1.4
云何一法是應斷?〔謂:〕有我之慢,此一法是應令斷。
### 34.1.5
云何一法是捨分?〔謂:〕不正思惟,此一法是有捨分。
### 34.1.6
云何一法是勝分?〔謂:〕正思惟,此一法是勝分。
### 34.1.7
云何一法是難解?〔謂:〕無間心定,此一法是難解。
### 34.1.8
云何一法是應令生?〔謂:〕不動之智,此一法是應令生。
### 34.1.9
云何一法是應勝知?〔謂:〕一切有情是依食而住,此一法是應勝知。
### 34.1.10
云何一法是應作證?〔謂:〕不動心解脫,此一法是應作證。
此等之十法,是實、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1],平等,是如來所等覺也。
ᅟᅟ==[1] 依他等(anaññathā)或譯為「不變異」。==
## 34.2
(3)二法是應多所作,二法是應當修,二法是應徧知,二法是應斷,二法是有捨分,二法是有勝分,二法是難解,二法是應勝知,二法是應作證。
### 34.2.1
云何二法是應多所作?〔謂:〕念與正知,此等二法是應多所作。
### 34.2.2
云何二法是應當修?〔謂:〕止與觀,此等二法是應當修。
### 34.2.3
云何二法是應徧知?〔謂:〕名與色,此等二法是應徧知。
### 34.2.4
云何二法是應斷?〔謂:〕無明與有愛,此等二法是應斷。
### 34.2.5
云何二法是捨分?〔謂:〕惡言與惡友,此等二法是有捨分。
### 34.2.6
云何二法是勝分?〔謂:〕善言與善友,此等二法是有勝分。
### 34.2.7
云何二法是難解?〔謂:〕諸有情染因及緣,與諸有情之清淨因及緣,此等二法是難解。
### 34.2.8
云何二法是應令生?〔謂:〕盡智與無生智,此等二法是應令生。
### 34.2.9
云何二法是應勝知?〔謂:〕二界,即無界與無為界,此等二法是應勝知。
### 34.2.10
云何二法是應作證?〔謂:〕明與解,此等二法是應作證。
此等二十之諸法,是實、真、如是而非不如是,無依他,平等,是如來所等覺也。
## 34.3
(4)三法是應多所作,三法是應當修……乃至……三法是應作證。
### 34.3.1
云何三法是應多所作?〔謂:〕與善士交友,正法之聽聞,法隨法行。此等三法是應多所作。
### 34.3.2
云何三法是應當修,〔謂:〕三定。即:有尋有伺定,無尋唯伺定,無尋無伺定。此等之三法是應當修。
### 34.3.3
云何三法是應徧知?〔謂:〕三受。即: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此等三法是應徧知。
### 34.3.4
云何三法是應斷?〔謂:〕三愛。即:欲愛,有愛,無有愛。此等三法是應斷。
### 34.3.5
云何三法是有捨分?〔謂:〕三不善根。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此等三法是捨分。
### 34.3.6
云何三法是勝分?〔謂:〕三善根。即: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癡善根。此等三法是勝分。
### 34.3.7
云何三法是難解?〔謂:〕三出離界。即出離欲界,出離色界,出離無色界,而彼有、有為、有緣、緣生者,由此出離、滅。此等三法是難解。
### 34.3.8
云何三法是應令生?〔謂:〕三智。即:過去智,未來智,現在智也,此等三法是應令生。
### 34.3.9
云何三法是應勝知?〔謂:〕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此等三法應勝知。
### 34.3.10
云何三法是應作證?〔謂:〕三明。即:隨念宿世智明,對諸有情之生死智明,對諸漏盡之智明。此等三法是應作證。
此等三十之諸法,是實、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來所等覺也。
## 34.4
(5)四法是應多所作,四法是應當修……乃至……四法是應作證。
### 34.4.1
云何四法是應多所作?〔謂:〕四輪。即:住於中國,親近善士,有自正願,及於宿有所作福。此等四法是應多所作。
### 34.4.2
云何四法是應當修?〔謂:〕四念處。即:友!於此有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精勤而有正知、正念,以斷世間之貪、愛,……於受……於心……於法隨觀法而住,精勤而有正知、正念,以斷世間之貪、憂。此等四法是應當修。
### 34.4.3
云何四法是應徧知?〔謂:〕四食。即若麤若細之段食,第二是觸〔食〕,第三是意思〔食〕,第四是識〔食〕。此等四法是應徧知。
### 34.4.4
云何四法是應斷?〔謂:〕四瀑流。即: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無明瀑流。此等四法是應斷。
### 34.4.5
云何四法是有捨分?〔謂:〕四軛。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也。此等四法是捨分。
### 34.4.6
云何四法是有勝分?〔謂:〕四離軛。欲軛之離軛,有軛之離軛,見軛之離軛,無明軛之離軛。此等四法是有勝分。
### 34.4.7
云何四法是難解?〔謂:〕四定。即:捨分定,止分定,勝分定,決擇分定。此等四法是難解。
### 34.4.8
云何四法是應令生?〔謂:〕四智。即法智,類智,他心智,世俗智。此等四法是應令生。
### 34.4.9
云何四法是應勝知?〔謂:〕四聖諦。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趣苦滅道聖諦。此等四法是應勝知。
### 34.4.10
云何四法應作證?〔謂:〕四沙門果。即: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此等四法是應作證。
此等四十之諸法,是實、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一依他、平等,是如來所等覺。
## 34.5
(6)五法是應多所作,五法是應當修……乃至……五法是應作證。
### 34.5.1
云何五法是多所作?〔謂:〕五勤支。即:友!於此有比丘,具信而……此等五法是應多所作。〔參照等上經第二誦品一、一六節〕
### 34.5.2
云何五法是應當修?〔謂:〕五正定支。喜徧滿,樂徧滿,心徧滿,光明徧滿,相觀察。此等五法是應當修。
### 34.5.3
云何五法是應徧知?〔謂:〕五取蘊。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此等五法是應徧知。
### 34.5.4
云何五法是應斷?〔謂:〕五蓋。即:欲貪蓋,瞋恚蓋,睡眠、惛沈蓋,掉舉、惡作蓋,疑蓋。此等五法是應斷。
### 34.5.5
云何五法是有捨分?〔謂:〕五心蕪。即:友!於此有比丘,於大師有疑……此等五法是有捨分。〔參照等誦經、第二誦品一、一九節〕
### 34.5.6
云何五法有勝分?〔謂:〕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此等五法是有勝分。
### 34.5.7
云何五法是難解?〔謂:〕五出離界。即:友!於此有比丘,雖思惟欲時,其心不趣入於欲……此等五法是難解。〔參照等上誦經、第二誦品一~二四節〕
### 34.5.8
云何五法應令生?〔謂:〕五正定智。即:『彼定於現樂而於當來亦復有樂異熟』智之自生,『彼定是聖、是出世』智之自生,『彼定是唯賢善士夫所隨行』智之自生,『彼定是清涼殊妙、獲寂靜、輳心一趣而非有行,非違戾,非有礙』智之自生,『我正是以正念入此定』、『我正念而出此定』智之自生。此等五法是應令生。
### 34.5.9
云何五法應勝知?〔謂:〕五解勝處。即:友!於此有比丘,〔大〕師或有隨一尊重之同梵行者,而為說法……此等五法是應勝知。〔參照等誦經、第二誦品一、二五節〕
### 34.5.10
云何五法是應作證?〔謂:〕五法蘊。即: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此等五法是應作證。
此等五十之諸法,是實、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來所等覺。
## 34.6
(7)六法是應多所作,六法是應當修……〔乃至〕……六法是應作證。
### 34.6.1
云何六法是應多所作?〔謂:〕六和敬法。即:友!於此有比丘,於同梵行者間,於正於負興起慈身業……此等六法是應多所作。〔參照等誦經第二誦品二、一四節〕
### 34.6.2
云何六法是應當修?〔謂:〕六隨念處。即:佛隨念,法隨念,僧伽隨念,戒隨念,施隨念,天隨念。此等六法是應當修。
### 34.6.3
云何六法是應徧知?〔謂:〕內六處。即: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此等六法是應徧知。
### 34.6.4
云何六法是應斷?〔謂:〕六愛身。即: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此等六法是應斷。
### 34.6.5
云何六法是有捨分?〔謂:〕六不恭敬。即:友!於此有比丘,於大師不恭敬、不恭順而住,於法……此等六法是有捨分。〔參照等誦經、第二誦品二、九節〕
### 34.6.6
云何六法是有勝分?〔謂:〕六恭敬。即:友!於此有比丘,於大師有恭敬、恭順而住,於法……此等六法是有勝分。〔參照等誦經、第二誦品、二、一〇節〕
### 34.6.7
云何六法是難解?〔謂:〕六出離界。即:友!於此有比丘,是如是言:『我修習慈心解脫,多所作、所乘及作……』……此等六法是難解。〔參照等誦經第二誦品二、一七節〕
### 34.6.8
云何六法是應令生?〔謂:〕六恒住。即:友!於此有比丘,眼見色已而不喜又不憂,捨心而住,有念、有正知;耳聞聲已……此等六法應令生。〔參照等誦經、第二誦品、二、二〇節〕
### 34.6.9
云何六法是應勝知?〔謂:〕六無上支,即:見無上,聞無上,利無上,戒無上,行無上,憶念無上。此等六法是應勝知。
### 34.6.10
云何六法是應作證?〔謂:〕六通。即:友!於此有比丘,行無量神變……乃至……雖至梵眾天,身亦轉自在力,以清淨超人之天耳界,具聞天、人之或遠或近之聲,依自心諒知其他諸有情、其他諸人之心,〔謂:〕有貪心為有貪心……乃至……不解脫心為不解脫,隨念〔自之〕無量宿住,謂:一生、二生……乃至……。隨念如是諸相、諸徵[2]知自[A1]己之無量宿住;以清淨超人之天眼界……乃至……諒知如其業受報諸有情,於現法中,自勝知、作證、成就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而住。此等六法是應作證。
ᅟᅟ==[2] 諸徵(sa-uddesṁ=with explanation)集異門足論同上,譯「言說」。現在是示說結果標徵之意而譯之。==
ᅟᅟ==[A1] 己【CB】,已【南傳】==
此等六十之諸法,是實、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來所等覺也。
## 34.7
(8)七法應多所作,七法應當修……乃至……七法應作證。
### 34.7.1
云何七法應多所作?〔謂:〕七財。即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施財,慧財。此等七法應多所作。
### 34.7.2
云何七法應當修?〔謂:〕七覺支。即:念等覺支,擇法等覺支,精進等覺支,喜等覺支,輕安等覺支,定等覺支,捨等覺支。此等七法是應當修。
### 34.7.3
云何七法是應徧知?〔謂:〕七識住。即:友!於此有諸有情,具種種身,具種種想……此等七法是應徧知。〔參照等誦經第二誦品,三、一〇節〕
### 34.7.4
云何七法應斷?〔謂:〕七睡眠。即:欲貪睡眠,瞋隨眠,見睡眠,疑隨眠,慢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此等七法是應斷。
### 34.7.5
云何七法有捨分?〔謂:〕七非正法。即:友!於此有比丘,不信,無慚,無愧,少聞,懈怠,多忘,無慧。此等七法是有捨分。
### 34.7.6
云何七法是有勝分?〔謂:〕七正法。即:友!於此有比丘,有信,有慚,有愧,多聞,勤精進,念現前,具慧。此等七法是有勝分。
### 34.7.7
云何七法是難解?〔謂:〕七善士法。即:友!於此有比丘,知法,知義,知自己,知量,知時,知眾,知人。此等七法是難解。
### 34.7.8
云何七法應令生?〔謂:〕七想。即: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過患想,斷想,離貪想,滅想。此等七法是應令生。
### 34.7.9
云何七法應勝知?〔謂:〕七殊妙事。即:友!於此有比丘,於熱求護持學處,於當來亦……此等七法是應勝知。〔參照等誦經、第二誦品、三、七節〕
### 34.7.10
云何七法是應作證?〔謂:〕七漏盡力。即:友!於此有比丘,於如實正慧,正觀一切行是無常,友!如是漏盡比丘,以如實正慧,正觀一切行無常者,此乃漏盡比丘之力,漏盡比丘得此力已:『我諸漏之盡』而自知諸漏之盡。復次,友!漏盡比丘,以如實正慧,觀諸欲喻〔炎燃〕之炭聚。而……〔乃至〕……復次,友!漏盡比丘,其心,由一切漏處之諸法趣於離、傾於離、向於離、目的於離、喜出離,為遠離性……〔乃至〕……復次,友!漏盡比丘修四念處,善修。而……〔乃至〕……復次,友!漏盡比丘修五根,善修……〔乃至〕……復次,友!漏盡比丘修八聖道,善修。而如此漏盡比丘修八聖道之善修者,此乃漏盡比丘之力,漏盡比丘得此力已:『我諸漏盡』而自知諸漏之盡。此等七法是應作證。
此等七十之諸法,是實、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來所等覺也。」
第二 誦品
## 34.8
(1)「八法是應多所作,八法是應當修……乃至……八法是應作證。
### 34.8.1
云何八法是應多所作?〔謂:〕有八因、八緣,根本梵行之慧,未得而獲得,得已而倍增、令廣大、增修而令至圓滿。〔謂:〕友!親近〔大〕師或隨一尊重之同梵行者而住,而且對彼樹立誠懇之慚愧,愛、恭敬亦然,此為第一因、第一緣,是根本梵行之慧,未得而獲得,已得而倍增、令廣大、增修而令至圓滿。復次,親近彼〔大〕師或隨一尊重之同梵行者而住,而且對彼樹立誠懇之慚愧,愛、恭敬亦然。並時時詣彼等之處求教疑義,求教疑義:『尊者此云何?』『云何為此義?』而對彼,彼等諸尊者,蔽者除棄所蔽,閉者除棄所閉,且於無量疑處之諸法,能斷之。此為第二因、第二緣,是根本梵行之慧,未得而獲得,已得而倍增、令廣大、增修而令至圓滿。復次,聞彼法已,成就二寂靜,謂:身寂靜及心寂靜,此為第三因、第三緣……。復次,友!於此有比丘,具戒能守護別解脫律儀:所行[3]乞食具足,於微小罪能見怖畏,於諸學處能受持修學。此為第四因、第四緣……乃至……。復次,友!有比丘多聞,能持所聞、積聚所聞,若諸法之初善、中善、終善而有義,具〔文字之〕相,宣說純粹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如是之諸法,依語而蒐集,以意而觀察,依見能通達,此為第五因、第五緣……乃至……。復次,友!有比丘勤精進而住,為斷諸不善法,成就諸善法故,有勢力、有精勤、於諸善法,忍耐不捨,此為第六因、第六緣……乃至……。復次,友!有比丘具念而具足最上之念明,俱能憶念、隨念久遠之所作、久遠之所說,此為第七因、第七緣……乃至……。復次,友!有比丘能於五取蘊觀察生滅而住,謂:『色是如是』,『色之集是如是』,『色之滅是如是』,『受是如是』,……『想是如是』,……『行是如是』,……『識是如是』,……『識之集是如是』,『識之滅是如是』,此為第八因、第八緣,是根本梵行之慧未得而獲得,已得而倍增、令廣大、增修而令至圓滿。此等八法是應多所作也。
ᅟᅟ==[3] 所行(ācāra-gocara)玄奘常譯為規則所行。==
### 34.8.2
云何八法應當修?〔謂:〕八聖道支。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此等八法是應當修。
### 34.8.3
云何八法是應徧知?〔謂:〕八世法。即:得,不得,名聲,惡名聲,識,稱譽,樂,苦也。此等八法是應徧知。
### 34.8.4
云何八法是應斷?〔謂:〕八邪。即: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也。此等八法是應斷。
### 34.8.5
云何八法是有捨分?〔謂:〕八懈怠事。即:友!於此有比丘,有應作之事業……。此等八法是有捨分。〔參照等誦經第三誦品一、四節〕
### 34.8.6
云何八法是有勝分?〔謂:〕八精進事。即:友!於此有比丘,有應作之事業……。此等八法是有捨分。〔參照等誦經第三誦品一、五節〕
### 34.8.7
云何八法是難解?〔謂:〕梵行住之八不時不節。即:……〔乃至〕……。此等之八法是難解。〔參照等誦經第三誦品二、四節梵行住之不時不節中除第四阿修羅眾中之生〕
### 34.8.8
云何是八法應令生?〔謂:〕八大人覺。即:此法是少慾者所有,此法非是多慾者所有;此法是喜足者所有,此法非是不喜足者所有;此法是獨居者所有,此法非是樂眾居者所有;此法是勤精進者何所有,此法非是懈怠者所有;此法是現念者所有,此法非是多忘者所有;此法是定者所有,此法非是不定者所有;此法是具慧者所有,此法是無慧者所有;此法是樂離戲論者、喜離戲論者所有,此法非是樂戲論者、喜戲論者所有。此等八法是應令生。
### 34.8.9
云何八法是應勝知?〔謂:〕八勝處。即:……此等八法是應勝知。〔參照等誦經第三誦品一、一〇節〕
### 34.8.10
云何八法是應作證?〔謂:〕八解脫。即:……此八法是應作證。〔參照等誦經第三誦品一、一〇節〕
此等八十之諸法,是實、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來所等覺也。
## 34.9
(2)九法應多所作,九法應當修……乃至……九法應作證。
### 34.9.1
云何九法應多所作?〔謂:〕九正思惟根法。即:正思惟者欣生,有欣者喜生,有喜心者身寂靜,身寂靜者樂生,有樂者心定,心定者知、見如色,知、見如實已而〔起〕厭,厭已而離欲,由離欲而解脫。此等九法是應多所作。
### 34.9.2
云何九法應當修?〔謂:〕九清淨勤支。即:戒清淨清淨勤支,心清淨清淨勤支,見清淨清淨勤支,度疑清淨清淨勤支,道非道知見清淨清淨勤支,行知見清淨清淨勤支,知、見清淨清淨勤支,慧清淨清淨勤支,解脫清淨清淨勤支。此等九法是應當修。
### 34.9.3
云何九法是應徧知?〔謂:〕九有情居。即:……此等九法是應正徧知。〔參照等誦經第三誦品二、三節〕
### 34.9.4
云何九法是應斷?〔謂:〕九愛根法。即:緣愛而有求,緣求而有得,緣得而有分別,緣分別而有欲貪,緣欲貪而有取者,緣取著而有執持,緣執持而有慳,緣慳而有守護,緣守護而生起執杖、執兵器、諍訟、爭論、相違、離間語、虛誑語等無量罪、不善法。此等九法是應斷。
### 34.9.5
云何九法是有捨分?〔謂:〕九害心事。即:……此等九法是有捨分。〔參照等誦經第三誦品二、一節〕
### 34.9.6
云何九法是有勝分?〔謂:〕九害心調伏。即:……此等九法有勝分。〔參照等誦經第三誦品二、四節〕
### 34.9.7
云何九法是難解?〔謂:〕九種種。即:緣種種界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而生種種受,緣種種受而生種種想,緣種種想而生種種思,緣種種思而生種種欲,緣種種欲而生種種熱,緣種種熱而生種種求,緣種種求而生種種得。此等九法是難解。
### 34.9.8
云何九法是應令生?〔謂:〕九想。即:不淨想,死想,食厭忌想,一切世間不樂想,無常想,無常者苦想,苦者非我想,斷想,離貪想也。此等九法是應令生。
### 34.9.9
云何九法應勝知?〔謂:〕九次第住。即:……此等九法應勝知。〔參照等誦經第三誦品二、五節〕
### 34.9.10
云何九法應作證?〔謂:〕九次第滅。即:……此等九法應作證。〔參照等誦經第三誦品二、六節〕
此等九十之諸法,是實、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來所等覺也。
## 34.10
(3)十法是應多所作,十法是應當修,十法是應徧知,十法是應斷,十法是有捨分,十法是有勝分,十法是難解,十法是應令生,十法是應勝知,十法是應作證。
### 34.10.1
云何十法是應多所作?〔謂:〕十依因法。即:此等十法應多所作。〔參照等誦經第三誦品、三、一節〕
### 34.10.2
云何十法應當修?〔謂:〕十徧處。即:……此等十法應當修。〔參照等誦經第三誦品、三、二節〕
### 34.10.3
云何十法是應徧知?〔謂:〕十處。即: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此等十法是應徧知。
### 34.10.4
云何十法是應斷?〔謂:〕十邪。即: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此等十法是應斷。
### 34.10.5
云何十法是有捨分?〔謂:〕十不善業道。即:……此等十法是有捨分。〔參照等誦經第三誦品三、三節〕
### 34.10.6
云何十法是有勝分?〔謂:〕十善業道。即:……此等十法是有勝分。〔參照等誦經第三誦品三、四節〕
### 34.10.7
云何十法是難解?〔謂:〕十聖居。即:……此等十法是難解。〔參照等誦經第三誦品三、五節〕
### 34.10.8
云何十法是應令生?〔謂:〕即:不淨想,死想,食厭忌想,一切世間不樂想,無常想,無常者苦想,苦者非我想,斷想,離貪想,滅想。此等十法是應令生。
### 34.10.9
云何十法是應勝知?〔謂:〕十盡事。即:由正見而滅盡邪見,而且凡緣邪見者,無量罪、不善法生,其等亦由彼而滅盡,又緣正見,無量之善法,趣向於修之圓滿;由正思而滅盡邪思……由正語而滅盡邪語……由正業而滅盡邪業……由正命而滅盡邪命……由正精進而滅盡邪精進……由正念而滅盡邪念……由正定而滅盡邪定……由正智而滅盡邪智……由正解脫滅盡邪解脫,而且凡緣邪解脫者,無量罪、不善法生,其等亦由彼而滅盡,又緣正見,無量善法,趣向於修之圓滿。此等十法是應勝知。
### 34.10.10
云何十法是應作證?〔謂:〕十無學法。即……此等十法是應作證。〔參照等誦經第三誦品三、六節〕
此等一百法,是實、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來所等覺也。」
尊者舍利弗如是說已,歡喜之彼等諸比丘,讚歎尊者舍利弗之所說。
得斷一切苦
得伏一切樂
獲不死安穩
唯依大法王
#----------------------------------------------------------------------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第 8 冊 No. 4 長部經典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