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11 08:33</span> 相應部經典 相應部是涵括五品五十六種相應之七十七百六十二經。因在各部相應之各卷之卷首,各自有其解說,讀者可自行參閱,在此僅述列其名目以供參考。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1 Devata-samyuttam…………………………………80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2 Devaputta“ ………………………………………30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3 Kosala“ᅟ…………………………………………25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4 Mara“………………………………………………25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5 Bhikkhuni“ ………………………………………10經 ᅟᅟI .Sagatha-Vaggoᅟᅟᅟ6 Brahma“……………………………………………15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7 Brahmana“…………………………………………22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8 Vangisa-Theva“ …………………………………12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9 Vana“………………………………………………14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10 Yakkha“ …………………………………………12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11 Sakka“……………………………………………15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12 Nidana“ …………………………………………93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13 Abhisamaya ………………………………………39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14 Dhatu“……………………………………………39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15 Anamatagga ………………………………………20經 ᅟᅟII.Nidana-Vaggoᅟᅟᅟᅟ16 KaSSapa“…………………………………………13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17 Labhasakkara“ …………………………………43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18 Rahula“ …………………………………………22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19 Lakkhana“ ………………………………………21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20 Opamma“ …………………………………………12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21 Bhkkhu“ …………………………………………12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22 Khandha“ ………………………………………158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23 Radha“……………………………………………46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24 Dtthi“……………………………………………96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25 Okkantika“………………………………………10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26 Vppada“ …………………………………………10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27 Kilesa“ …………………………………………10經 ᅟᅟIII.Khandha-vaggoᅟᅟᅟ28 Sariputta“………………………………………10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29 Naga“ ……………………………………………50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30 Supanna“…………………………………………46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31 Gandhabbakaya“ ………………………………112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32 Valaha“ …………………………………………57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33 Vacchagotta“……………………………………55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34 Jhana“……………………………………………55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35 Salayatana“……………………………………207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36 Vedana“ …………………………………………29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37 Matugama“ ………………………………………34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38 Jambukhabaka ……………………………………16經 ᅟᅟIV .Salaytana-vaggoᅟᅟ39 Samandaka…………………………………………16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40 Moggalana“ᅟ……………………………………11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41 Citta………………………………………………10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42 Gamani“ …………………………………………13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43 Asankhata“………………………………………44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44 Avyakata“ ………………………………………11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45 Maga“……………………………………………180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46 Bojjhanga“…………………………………… 175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47 Satipatthana“…………………………………102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48 Lndriya“……………………………………… 185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49 Sammapadhana“ …………………………………54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50 Bala“……………………………………………110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51 Iddhipada“………………………………………86經 ᅟᅟV.Maha-vaggoᅟᅟ52 Anuruddha“………………………………………24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53 Jhana“……………………………………………54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54 Anapana……………………………………………20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55 Sotapatti“………………………………………74經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56 Sacca“ …………………………………………131經 ᅟᅟᅟᅟ針對上列這些有部所傳之漢譯雜阿含經,其原始形狀經過翻譯之後,在中國便 ᅟᅟ有了非常凌散之情況,後來經過姊崎、椎尾以及呂澂各位先進之致力於恢復原形之 ᅟᅟ盡心竭力,在其組織架構上,即如《瑜伽帥地論》八五(大正藏三十、七七二頁c) ᅟᅟ及《有部雜事》九(大正藏二四、四0七頁b)所明示,如果把《瑜伽師地論》加 ᅟᅟ以大致之區別,可以分別為:能說分、所說分、所為說分三部分;再就內容來分析, ᅟᅟ可以分別為: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諦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 ᅟᅟ學證淨等相應。依八眾說眾相應等之四分。其《有部雜事》,雖列有:蘊品、處界品、 ᅟᅟ緣起品、聲聞品、佛品、聖道品所排列,但在其後面,以「若經與伽他相應者」之 ᅟᅟ注記,或係在其後之傳承中有所脫漏或予省略,雖然不盡明瞭其事實,但卻相信必 ᅟᅟ是偈品。不論是在《瑜伽師地論》或《有部雜事》,容或僅列舉其要目,但其內容目 ᅟᅟ次,則卻並非以順序來加以舉列。 ᅟᅟ另在漢譯中,錄有別譯《雜阿含》二十卷(大正藏二、三七四頁),與僅涵括二 ᅟᅟ十七經之《雜含經》(大正藏二、四九三頁)。而後者則是失譯,但卻作為是西元二 ᅟᅟ二二~二八0年之間之吳代所譯出,在《出三藏記集》卷三所列舉之二十五經,大 ᅟᅟ致上乃此經典之一卷之內容所構成,於此,當依姊崎博士所研究之成果,即可得以 ᅟᅟ明瞭。或許是四阿含中之別行經亦未可知,但究屬何一宗派?則不盡明瞭。再就「雜」 ᅟᅟ而言,除了具有相應於其他之「雜」意義之外,也是「雜碎」,亦即微細之意。於其 ᅟᅟ前者雖亦列在失譯之中,一般相信,可能是秦代所譯出,因為經中雜有「秦言」之 ᅟᅟ字句,當可證實。俱舍稽古之法幢,雖依此而認為是飲光部所傳承之雜阿含,但其 ᅟᅟ證據卻並非充分恰當,其臆測之成分較為濃厚,故而不能照本依式採用,但又不能 ᅟᅟ直謂並非飲光部之法典。 ᅟᅟᅟ目次 ᅟᅟ相應部經典一ᅟᅟᅟᅟᅟᅟᅟᅟ元亨寺ᅟ通妙ᅟ譯 ᅟᅟ本卷,全部每一經都有偈,故稱為有偈篇,由諸天相應、天子相應、拘薩羅相 ᅟᅟ應、惡魔相應、比丘尼相應、梵天相應、婆羅門相應、婆耆沙長老相應、森相 ᅟᅟ應、夜叉相應、帝釋相應之十一相應而成的。 ᅟᅟ一、諸天相應分為八品,諸天時常來訪佛陀及佛弟子,記錄其聽法及質問。總 ᅟᅟ集佛陀和諸天之問答及偈,收為有偈篇。 ᅟᅟ二、天子相應分為三品,雖如同前者,但知其個人之名時,稱為天子,不然則 ᅟᅟ稱為天。 ᅟᅟ三、拘薩羅相應亦分三品,記錄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之各種聞法及關於王之事件。 ᅟᅟ四、惡魔相應亦分為三品,記述惡魔常出現佛陀及佛弟子之處,惡魔是欲世間 ᅟᅟ之世間方面、佛陀是離欲世間之出世間的代表,這頗令人興趣深長。 ᅟᅟ五、比丘尼相應,特別記錄比丘尼受惡魔的誘惑,敘述女修行者的心事,是一 ᅟᅟ種好記錄。 ᅟᅟ六、梵天相應唯兩品,在佛陀當時之最高天神的梵天,知佛教內,如何看待此 ᅟᅟ(諸天),是最好資料。以對照後面之第十一帝釋相應,即很有意思。 ᅟᅟ七、婆羅門相應亦分兩品,知當時有名之婆羅門歸依佛之感情的資料,以示當 ᅟᅟ時傳統宗教之生存和新興之真宗教的關係。 ᅟᅟ八、婆耆沙長老相應,是佛陀教團中唯一的詩人,婆耆沙感興對自己的修行及 ᅟᅟ仰望佛陀高足弟子的威容,以記述其感興。 ᅟᅟ九、森相應,本是佛弟子之日間的森林生活,說於其森林寂寞的靜思中,起不 ᅟᅟ善思而天神來勸誡。 ᅟᅟ一0、夜叉相應,以顯示當時所信仰的下級神和佛教的關係。 ᅟᅟ一一、帝釋相應分為三品,可對照信仰佛教之天帝釋的如法及阿修羅的不如法。 ᅟᅟ於鼓勵修行者,和前之梵天相應,以示當時之一般信仰佛教的關係,並可知道 ᅟᅟ當時有趣的傳說。 ᅟᅟᅟᅟ有偈 有偈篇 第一諸天相應 ᅟ第一 葦品…………………………………………………………………………………一 ᅟᅟᅟ一 暴流………………………………………………………………………………一 ᅟᅟᅟ二 解脫………………………………………………………………………………二 ᅟᅟᅟ三 引導者……………………………………………………………………………三 ᅟᅟᅟ四 時乃過去…………………………………………………………………………三 ᅟᅟᅟ五 幾何斷……………………………………………………………………………四 ᅟᅟᅟ六 不眠………………………………………………………………………………四 ᅟᅟᅟ七 不了知……………………………………………………………………………五 ᅟᅟᅟ八 迷亂………………………………………………………………………………五 ᅟᅟᅟ九 慢之欲……………………………………………………………………………五 ᅟᅟ一0ᅟ住森林……………………………………………………………………………六 ᅟ第二 歡喜園品……………………………………………………………………………七 ᅟᅟ一一 歡喜園……………………………………………………………………………七 ᅟᅟ一二 歡喜………………………………………………………………………………八 ᅟᅟ一三 無有如子者………………………………………………………………………八 ᅟᅟ一四 剎帝利……………………………………………………………………………九 ᅟᅟ一五 大林鳴……………………………………………………………………………九 ᅟᅟ一六 睡眠、懶惰………………………………………………………………………九 ᅟᅟ一七 難為……………………………………………………………………………一0 ᅟᅟ一八 慚………………………………………………………………………………一0 ᅟᅟ一九 茅屋……………………………………………………………………………一一 ᅟᅟ二0ᅟ三彌提…………………………………………………………………………一一 ᅟ第三 劍品………………………………………………………………………………一七 ᅟᅟ三一 依劍……………………………………………………………………………一七 ᅟᅟ二二 觸………………………………………………………………………………一八 ᅟᅟ二三 纏縺……………………………………………………………………………一八 ᅟᅟ二四 制止心…………………………………………………………………………一九 ᅟᅟ二五 阿羅漢…………………………………………………………………………一九 ᅟᅟ二六 光明……………………………………………………………………………二0 ᅟᅟ二七 流………………………………………………………………………………二一 ᅟᅟ二八 大富……………………………………………………………………………二一 ᅟᅟ二九 四輪……………………………………………………………………………二二 ᅟᅟ三0ᅟ靡鹿之縛………………………………………………………………………二二 ᅟ第四 沙睹羅巴天群品…………………………………………………………………二三 ᅟᅟ三一 與善人為伴……………………………………………………………………二三 ᅟᅟ三二 慳貪……………………………………………………………………………二五 ᅟᅟ三三 善哉……………………………………………………………………………二八 ᅟᅟ三四 非然……………………………………………………………………………三一 ᅟᅟ三五 嫌責天…………………………………………………………………………三三 ᅟᅟ三六 信………………………………………………………………………………三六 ᅟᅟ三七 會………………………………………………………………………………三七 ᅟᅟ三八 岩石之破片……………………………………………………………………三八 ᅟᅟ三九 雲天公主(其一)………………………………………………………………四二 ᅟᅟ四0ᅟ雲天公主(其二)………………………………………………………………四三 ᅟ第五 燃燒品……………………………………………………………………………四四 ᅟᅟ四一 正在燃…………………………………………………………………………四四 ᅟᅟ四二 以與何…………………………………………………………………………四五 ᅟᅟ四三 食………………………………………………………………………………四六 ᅟᅟ四四 一根……………………………………………………………………………四六 ᅟᅟ四五 完人……………………………………………………………………………四七 ᅟᅟ四六 天女……………………………………………………………………………四七 ᅟᅟ四七 植林……………………………………………………………………………四八 ᅟᅟ四八 祇園……………………………………………………………………………四八 ᅟᅟ四九 慳貪……………………………………………………………………………四九 ᅟᅟ五0ᅟ陶師……………………………………………………………………………五一 ᅟ第六 老品………………………………………………………………………………五三 ᅟᅟ五一 老………………………………………………………………………………五三 ᅟᅟ五二 依不老…………………………………………………………………………五四 ᅟᅟ五三 友………………………………………………………………………………五四 ᅟᅟ五四 支持……………………………………………………………………………五五 ᅟᅟ五五 生因(其一)……………………………………………………………………五五 ᅟᅟ五六 生因(其二)……………………………………………………………………五五 ᅟᅟ五七 生因(其三)……………………………………………………………………五六 ᅟᅟ五八 非道……………………………………………………………………………五六 ᅟᅟ五九 伴………………………………………………………………………………五六 ᅟᅟ六0ᅟ詩………………………………………………………………………………五七 ᅟ第七 勝品………………………………………………………………………………五八 ᅟᅟ六一 名………………………………………………………………………………五八 ᅟᅟ六二 心………………………………………………………………………………五八 ᅟᅟ六三 渴愛……………………………………………………………………………五八 ᅟᅟ六四 結………………………………………………………………………………五九 ᅟᅟ六五 縛………………………………………………………………………………五九 ᅟᅟ六六 窘迫……………………………………………………………………………五九 ᅟᅟ六七 為繼……………………………………………………………………………六0 ᅟᅟ六八 禁閉……………………………………………………………………………六0 ᅟᅟ六九 欲望……………………………………………………………………………六0 ᅟᅟ七0ᅟ世間……………………………………………………………………………六一 ᅟ第八 斷品………………………………………………………………………………六二 ᅟᅟ七一 殺………………………………………………………………………………六二 ᅟᅟ七三 車………………………………………………………………………………六二 ᅟᅟ七三 富………………………………………………………………………………六三 ᅟᅟ七四 雨………………………………………………………………………………六三 ᅟᅟ七五 恐怖……………………………………………………………………………六四 ᅟᅟ七六 不老……………………………………………………………………………六四 ᅟᅟ七七 主………………………………………………………………………………六五 ᅟᅟ七八 欲愛……………………………………………………………………………六六 ᅟᅟ七九 糧食……………………………………………………………………………六六 ᅟᅟ八0ᅟ光炎……………………………………………………………………………六七 ᅟᅟ八一 無諍……………………………………………………………………………六八 第二 天子相應 ᅟ第一〔迦葉〕品…………………………………………………………………………八三 ᅟᅟᅟ一 迦葉(其一)……………………………………………………………………八三 ᅟᅟᅟ二 迦葉(其二)……………………………………………………………………八四 ᅟᅟᅟ三 摩佉……………………………………………………………………………八四 ᅟᅟᅟ四 摩揭陀…………………………………………………………………………八五 ᅟᅟᅟ五 陀摩利…………………………………………………………………………八五 ᅟᅟᅟ六 迦摩陀…………………………………………………………………………八六 ᅟᅟᅟ七 般闍羅旃陀……………………………………………………………………八八 ᅟᅟᅟ八 多耶那…………………………………………………………………………八八 ᅟᅟᅟ九 月天子…………………………………………………………………………九一 ᅟᅟ一0ᅟ日天子…………………………………………………………………………九二 ᅟ第二 給孤獨品…………………………………………………………………………九四 ᅟᅟ一一 月自在…………………………………………………………………………九四 ᅟᅟ一二 毘紐……………………………………………………………………………九四 ᅟᅟ一三 提伽羅低………………………………………………………………………九五 ᅟᅟ一四 難陀那天子……………………………………………………………………九五 ᅟᅟ一五 栴檀……………………………………………………………………………九六 ᅟᅟ一六 須達多…………………………………………………………………………九七 ᅟᅟ一七 須梵……………………………………………………………………………九七 ᅟᅟ一八 覺陀……………………………………………………………………………九八 ᅟᅟ一九 優多羅…………………………………………………………………………九九 ᅟᅟ二0ᅟ給孤獨………………………………………………………………………一00 ᅟ第三 種種外道品……………………………………………………………………一0二 ᅟᅟ二一 濕婆…………………………………………………………………………一0二 ᅟᅟ二二 差摩…………………………………………………………………………一0四 ᅟᅟ二三 世理…………………………………………………………………………一0五 ᅟᅟ二四 陶師…………………………………………………………………………一0八 ᅟᅟ二三 姜睹…………………………………………………………………………一一0 ᅟᅟ二六 赤馬…………………………………………………………………………一一一 ᅟᅟ二七 難陀…………………………………………………………………………一一三 ᅟᅟ二八 難提毘舍羅…………………………………………………………………一一三 ᅟᅟ二九 須尸摩………………………………………………………………………一一四 ᅟᅟ三0ᅟ種種之外道師………………………………………………………………一一六 第三拘薩羅相應 ᅟ第一ᅟ〔拘薩羅〕品………………………………………………………………… 一二七 ᅟᅟᅟ一 幼少…………………………………………………………………………一二七 ᅟᅟᅟ二 人……………………………………………………………………………一三0 ᅟᅟᅟ三 王……………………………………………………………………………一三一 ᅟᅟᅟ四 愛者…………………………………………………………………………一三二 ᅟᅟᅟ五 自護…………………………………………………………………………一三四 ᅟᅟᅟ六 少數…………………………………………………………………………一三五 ᅟᅟᅟ七 裁斷…………………………………………………………………………一三六 ᅟᅟᅟ八 末利…………………………………………………………………………一三六 ᅟᅟᅟ九 供犧…………………………………………………………………………一三八 ᅟᅟ一0ᅟ縛……………………………………………………………………………一三九 ᅟ第二ᅟ〔拘薩羅〕品………………………………………………………………… 一四一 ᅟᅟ一一 結髮行者……………………………………………………………………一四一 ᅟᅟ一二 五王…………………………………………………………………………一四四 ᅟᅟ一三 大食…………………………………………………………………………一四六 ᅟᅟ一四 於戰之二語(其一)…………………………………………………………一四七 ᅟᅟ一五 於戰之二語(其二)…………………………………………………………一四八 ᅟᅟ一六 公主…………………………………………………………………………一五一 ᅟᅟ一七 不放逸(其一)………………………………………………………………一五二 ᅟᅟ一八 不放逸(其二)………………………………………………………………一五三 ᅟᅟ一九 無子(其一)…………………………………………………………………一五五 ᅟᅟ二0ᅟ無子(其二)…………………………………………………………………一五八 ᅟ第三ᅟ〔拘薩羅〕品………………………………………………………………… 一六0 ᅟᅟ二一 人……………………………………………………………………………一六0 ᅟᅟ二二 祖母…………………………………………………………………………一六四 ᅟᅟ二三 世間…………………………………………………………………………一六六 ᅟᅟ二四 弓術…………………………………………………………………………一六六 ᅟᅟ二五 山之比喻……………………………………………………………………一六九 第四 惡魔相應 ᅟ第一ᅟ〔惡魔〕品…………………………………………………………………… 一七九 ᅟᅟᅟ一 苦業…………………………………………………………………………一七九 ᅟᅟᅟ二 象……………………………………………………………………………一八0 ᅟᅟᅟ三 淨……………………………………………………………………………一八一 ᅟᅟᅟ四 係蹄(其一)…………………………………………………………………一八一 ᅟᅟᅟ五 係蹄(其二)…………………………………………………………………一八二 ᅟᅟᅟ六 蛇……………………………………………………………………………一八三 ᅟᅟᅟ七 睡眠…………………………………………………………………………一八四 ᅟᅟᅟ八 歡喜…………………………………………………………………………一八五 ᅟᅟᅟ九 壽命(其一)…………………………………………………………………一八五 ᅟᅟ一0ᅟ壽命(其二)…………………………………………………………………一八六 ᅟ第二ᅟ〔惡魔〕品…………………………………………………………………… 一八七 ᅟᅟ一一 巖……………………………………………………………………………一八七 ᅟᅟ一二 獅子…………………………………………………………………………一八八 ᅟᅟ一三 巖石之破片…………………………………………………………………一八九 ᅟᅟ一四 非相應………………………………………………………………………一九0 ᅟᅟ一五 意……………………………………………………………………………一九一 ᅟᅟ一六 缽……………………………………………………………………………一九一 ᅟᅟ一七 處……………………………………………………………………………一九三 ᅟᅟ一八 團食…………………………………………………………………………一九四 ᅟᅟ一九 農夫…………………………………………………………………………一九五 ᅟᅟ二0ᅟ統治…………………………………………………………………………一九七 ᅟ第三ᅟ〔惡魔〕品…………………………………………………………………… 一九八 ᅟᅟ二一 多數…………………………………………………………………………一九八 ᅟᅟ二二 三彌提………………………………………………………………………二00 ᅟᅟ二三 瞿低迦………………………………………………………………………二0二 ᅟᅟ二四 七年…………………………………………………………………………二0五 ᅟᅟ二五 魔女…………………………………………………………………………二0七 第五 比丘尼相應 ᅟᅟᅟ一 阿羅毘迦……………………………………………………………………二一八 ᅟᅟᅟ二 蘇摩…………………………………………………………………………二一九 ᅟᅟᅟ三 瞿曇彌………………………………………………………………………二二0 ᅟᅟᅟ四 毘闍耶………………………………………………………………………二二一 ᅟᅟᅟ五 蓮華色………………………………………………………………………二二二 ᅟᅟᅟ六 遮羅…………………………………………………………………………二二四 ᅟᅟᅟ七 優波遮羅……………………………………………………………………二二五 ᅟᅟᅟ八 尸須波遮羅…………………………………………………………………二二六 ᅟᅟᅟ九 世羅…………………………………………………………………………二二七 ᅟᅟ一0ᅟ金剛…………………………………………………………………………二二八 第六 梵天相應 ᅟ第一ᅟ〔梵天〕品 ᅟᅟᅟ一 勸請…………………………………………………………………………二三三 ᅟᅟᅟ二 恭敬…………………………………………………………………………二三六 ᅟᅟᅟ三 梵天…………………………………………………………………………二三八 ᅟᅟᅟ四 婆迦梵天……………………………………………………………………二四一 ᅟᅟᅟ五 他見…………………………………………………………………………二四四 ᅟᅟᅟ六 放逸…………………………………………………………………………二四七 ᅟᅟᅟ七 瞿迦利迦……………………………………………………………………二四九 ᅟᅟᅟ八 低沙迦………………………………………………………………………二四九 ᅟᅟᅟ九 都頭梵天……………………………………………………………………二五0 ᅟᅟ一0ᅟ瞿迦利迦……………………………………………………………………二五一 ᅟ第二ᅟ〔梵天〕品…………………………………………………………………… 二五五 ᅟᅟ一一 常童子………………………………………………………………………二五五 ᅟᅟ一二 提婆達多……………………………………………………………………二五六 ᅟᅟ一三 闍陀迦頻陀…………………………………………………………………二五六 ᅟᅟ一四 阿盧那越提…………………………………………………………………二五七 ᅟᅟ一五 般涅槃………………………………………………………………………二六一 第七 婆羅門相應 ᅟ第一ᅟ〔阿羅漢〕品………………………………………………………………… 二六九 ᅟᅟᅟ一 陀然闇仁……………………………………………………………………二六九 ᅟᅟᅟ二 讒謗…………………………………………………………………………二七一 ᅟᅟᅟ三 阿修羅王……………………………………………………………………二七三 ᅟᅟᅟ四 毘蘭耆迦……………………………………………………………………二七四 ᅟᅟᅟ五 不害…………………………………………………………………………二七五 ᅟᅟᅟ六 縈髻…………………………………………………………………………二七六 ᅟᅟᅟ七 淨者…………………………………………………………………………二七七 ᅟᅟᅟ八 拜火…………………………………………………………………………二七八 ᅟᅟᅟ九 孫陀利迦……………………………………………………………………二八0 ᅟᅟ一0ᅟ婆富提低……………………………………………………………………二八四 ᅟ第二 優婆塞品………………………………………………………………………二八九 ᅟᅟ一一 耕田…………………………………………………………………………二八九 ᅟᅟ一二 優陀耶………………………………………………………………………二九一 ᅟᅟ一三 提婆比多……………………………………………………………………二九二 ᅟᅟ一四 大富者………………………………………………………………………二九四 ᅟᅟ一五 憍傲…………………………………………………………………………二九六 ᅟᅟ一六 違義…………………………………………………………………………二九八 ᅟᅟ一七 木匠…………………………………………………………………………二九九 ᅟᅟ一八 採薪…………………………………………………………………………三00 ᅟᅟ一九 孝養…………………………………………………………………………三0二 ᅟᅟ二0ᅟ乞食…………………………………………………………………………三0三 ᅟᅟ二一 參伽羅婆……………………………………………………………………三0四 ᅟᅟ二二 庫摩都薩邑…………………………………………………………………三0六 第八 婆耆沙長老相應 ᅟᅟᅟ一 出離…………………………………………………………………………三一二 ᅟᅟᅟ二 不快…………………………………………………………………………三一三 ᅟᅟᅟ三 輕蔑溫和者…………………………………………………………………三一五 ᅟᅟᅟ四 阿難…………………………………………………………………………三一六 ᅟᅟᅟ五 善說…………………………………………………………………………三一七 ᅟᅟᅟ六 舍利弗………………………………………………………………………三一九 ᅟᅟᅟ七 自恣…………………………………………………………………………三二0 ᅟᅟᅟ八 千以上………………………………………………………………………三二二 ᅟᅟᅟ九 憍陳如………………………………………………………………………三二五 ᅟᅟ一0ᅟ目犍連………………………………………………………………………三二六 ᅟᅟ一一 伽伽羅池……………………………………………………………………三二七 ᅟᅟ一二 婆耆沙………………………………………………………………………三二八 第九 森林相應 ᅟ第一 葦品……………………………………………………………………………三三二 ᅟᅟᅟ一 遠離…………………………………………………………………………三三三 ᅟᅟᅟ二 看護…………………………………………………………………………三三四 ᅟᅟᅟ三 迦葉…………………………………………………………………………三三五 ᅟᅟᅟ四 多數…………………………………………………………………………三三六 ᅟᅟᅟ五 阿難…………………………………………………………………………三三七 ᅟᅟᅟ六 阿那律………………………………………………………………………三三八 ᅟᅟᅟ七 那伽達多……………………………………………………………………三三九 ᅟᅟᅟ八 家婦…………………………………………………………………………三四0 ᅟᅟᅟ九 跋耆子………………………………………………………………………三四一 ᅟᅟ一0ᅟ誦經…………………………………………………………………………三四一 ᅟᅟ一一 不正思惟……………………………………………………………………三四二 ᅟᅟ一二 中午…………………………………………………………………………三四三 ᅟᅟ一三 不制御根……………………………………………………………………三四四 ᅟᅟ一四 紅蓮…………………………………………………………………………三四五 第十 夜叉相應 ᅟᅟᅟ一 因陀迦………………………………………………………………………三五一 ᅟᅟᅟ二 釋羅…………………………………………………………………………三五一 ᅟᅟᅟ三 針毛…………………………………………………………………………三五二 ᅟᅟᅟ四 摩尼跋陀……………………………………………………………………三五四 ᅟᅟᅟ五 左奴…………………………………………………………………………三五五 ᅟᅟᅟ六 夜叉童子……………………………………………………………………三五七 ᅟᅟᅟ七 富那婆藪……………………………………………………………………三五七 ᅟᅟᅟ八 須達多………………………………………………………………………三五九 ᅟᅟᅟ九 叔迦羅(其一)………………………………………………………………三六二 ᅟᅟᅟ十 叔迦羅(其二)………………………………………………………………三六二 ᅟᅟ一一 毘羅…………………………………………………………………………三六三 ᅟᅟ一二 阿羅毘………………………………………………………………………三六三 第十一 帝釋相應 ᅟ第一ᅟ〔帝釋〕品…………………………………………………………………… 三七0 ᅟᅟᅟ一 須毘羅………………………………………………………………………三七0 ᅟᅟᅟ二 須師摩………………………………………………………………………三七二 ᅟᅟᅟ三 旗尖…………………………………………………………………………三七三 ᅟᅟᅟ四 吠波質底……………………………………………………………………三七六 ᅟᅟᅟ五 善語之勝利…………………………………………………………………三七九 ᅟᅟᅟ六 鳥巢…………………………………………………………………………三八二 ᅟᅟᅟ七 無譎詐………………………………………………………………………三八三 ᅟᅟᅟ八 毘留奢那阿修羅王…………………………………………………………三八四 ᅟᅟᅟ九 森林聖者……………………………………………………………………三八五 ᅟᅟ一0ᅟ海邊聖者……………………………………………………………………三八六 ᅟ第二ᅟ〔帝釋〕品…………………………………………………………………… 三八九 ᅟᅟ一一 諸天(其一)…………………………………………………………………三八九 ᅟᅟ一二 諸天(其二)…………………………………………………………………三九0 ᅟᅟ一三 諸天(其三)…………………………………………………………………三九一 ᅟᅟ一四 貧人…………………………………………………………………………三九一 ᅟᅟ一五 樂……………………………………………………………………………三九三 ᅟᅟ一六 供犧者………………………………………………………………………三九三 ᅟᅟ一七 敬禮…………………………………………………………………………三九四 ᅟᅟ一八 帝釋之禮敬(其一)…………………………………………………………三九五 ᅟᅟ一九 帝釋之禮敬(其二)…………………………………………………………三九七 ᅟᅟ二0ᅟ帝釋之禮敬(其三)…………………………………………………………三九八 ᅟ第三ᅟ〔帝釋〕品…………………………………………………………………… 四0一 ᅟᅟ二一 殺……………………………………………………………………………四0一 ᅟᅟ二二 醜陋…………………………………………………………………………四0一 ᅟᅟ二三 幻術…………………………………………………………………………四0三 ᅟᅟ二四 罪過…………………………………………………………………………四0四 ᅟᅟ二五 無忿…………………………………………………………………………四0五 相應部經典 歸命彼世尊ᅟᅟ應供等覺者 # 有偈篇 ## 1 第一ᅟ諸天相應 ### 第一ᅟ葦品 #### 1.1 〔一〕瀑流 [1] ᅟᅟ==[1] 雜阿含經卷四八.一(大正藏二.三四八b)。==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有天神於黎明放其殊勝妙光,徧照祇園,詣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立於一面。 (3)立一面已,彼天神白世尊曰:「友!卿如何度瀑流耶?」〔世尊曰〕:「友!我不住不求以度瀑流。」「友!卿如何不住不求以度瀑流耶?」〔世尊曰〕:「友!我住時沈,求時溺。友!我如是不住不求以度瀑流。」 (4)「不住與不求ᅟᅟ度世間執著[2]  涅槃婆羅門ᅟᅟ久久我見知」 ᅟᅟ==[2] 世間執著(loke visattikaṁ)執著於世間,是指渴愛。但亦有被解釋為有關毒(visa)(visavā)之意義(Atthasālini P. 364)。== (5)彼天神作如是言得大師嘉賞、認證,天神知得大師、認證,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 1.2 〔二〕解脫 [3] ᅟᅟ==[3] 雜阿含經卷四八.二(大正藏二.三四八b)。== (1)〔爾時世尊〕……舍衛城…… (2)時有天神於黎明放其殊勝妙光,徧照祇園。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3)立於一面之天神白世尊:「友!卿知眾生之解脫[4]、令解脫、遠離耶?」世尊曰:「友!我知眾生之解脫,令解脫、遠離。」〔天神曰:〕「友!卿如何知眾生之解脫、令解脫、遠離耶?」 ᅟᅟ==[4] 解脫(nimokkha)是道。令解脫(Pamokkha)是果。遠離(viveka)是涅槃。關於令解脫之譯,則依梵漢辭典。== (4)〔世尊:〕有喜之滅盡ᅟᅟ亦盡想與識  受滅皆寂靜ᅟᅟ友我之如是 知眾生解脫ᅟᅟ令解脫遠離 #### 1.3 〔三〕引導者 [5] ᅟᅟ==[5] 雜阿含經卷三六.九(大正藏二.二六二b)。== (1)立於一面之天神,於世尊面前,而唱偈曰: 生導死壽短ᅟᅟ導老無庇獲  觀死此恐怖ᅟᅟ齎樂積功德 (2)〔世尊:〕生導死壽短ᅟᅟ導老無庇獲  觀死此恐怖ᅟᅟ棄欲希寂靜 #### 1.4 〔四〕時乃過去 [6] ᅟᅟ==[6] 別譯雜阿含經卷八.八(大正藏二.四二七b)。== (1)立於一面之天神,於世尊面前,而唱偈曰: 時過日夜移ᅟᅟ青春棄我等  觀死此恐怖ᅟᅟ齎樂積功德 (2)〔世尊:〕時過日夜移ᅟᅟ青春棄我等  觀死此恐怖ᅟᅟ棄欲希寂靜 #### 1.5 〔五〕幾何斷 [7] ᅟᅟ==[7]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〇(大正藏二.二六二c)。== (1)立於一面之天神,於世尊面前,而唱偈曰: 幾斷幾何棄ᅟᅟ且更修幾何  超越幾何結ᅟᅟ稱度瀑流僧 (2)〔世尊:〕五斷與五棄[8] \[9]ᅟᅟ上修五無漏[10]  超越五種結ᅟᅟ稱渡瀑流僧 ᅟᅟ==[8] 五是五蓋。== ᅟᅟ==[9] 五是五結。== ᅟᅟ==[10] 五是五無漏根。== #### 1.6 〔六〕不眠 [11] ᅟᅟ==[11]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一(大正藏二.二六二c)。== (1)立於一面之天神,於世尊前,而唱偈曰: 他醒幾何眠ᅟᅟ他眠幾何醒  染塵依幾何ᅟᅟ依幾何得清 (2)〔世尊:〕他醒於五眠[12]ᅟᅟ他眠於五醒[13]  染塵依於五[A1]ᅟᅟ依五而得清[A2] ᅟᅟ==[12] 五是五蓋。== ᅟᅟ==[13] 五是五無漏根。== ᅟᅟ==[A1] [-]【CB】,[12]【南傳】== ᅟᅟ==[A2] [-]【CB】,[13]【南傳】== #### 1.7 〔七〕不了知 [14] ᅟᅟ==[14] 雜阿含經卷二二.四(大正藏二.一五四a)。== (1)立於一面之天神,於世尊前,而唱偈曰: 因法不了知[15]ᅟᅟ引入於異教  此人眠不醒ᅟᅟ今正彼醒時 ᅟᅟ==[15] 法,是指四諦法。== (2)〔世尊:〕因以了知法ᅟᅟ不入於異教  彼等正證知ᅟᅟ以平行不平 #### 1.8 〔八〕迷亂 [16] ᅟᅟ==[16] 雜阿含經卷二二.五(大正藏二.一五四b)。== (1)立於一面之天神,於世尊前,而唱偈曰: 以迷於法故ᅟᅟ引入於異教  深眠彼不醒ᅟᅟ今正彼醒時 (2)〔世尊:〕因以不迷法ᅟᅟ不入於異教  彼等正證知ᅟᅟ以平行不平 #### 1.9 〔九〕慢之欲 [17] ᅟᅟ==[17] 雜阿含經卷三六.四(大正藏二.二六一a)。== (1)立於一面之天神,於世尊前,而唱偈曰: 欲慢無調順ᅟᅟ不靜心無寂  獨林住放逸ᅟᅟ無越死魔岸 (2)〔世尊:〕去慢心寂靜ᅟᅟ智慧悉解縛[18]  獨住不放逸ᅟᅟ可度死魔岸 ᅟᅟ==[18] 原文為 sucetaso(持善心)。其註釋於去慢屬戒,靜心屬定,而此 sucetaso,則配屬於慧,以此解釋,今則譯為智慧明。== #### 1.10 〔一〇〕住森林 [19] ᅟᅟ==[19] 雜阿含經卷三六.三(大正藏二.二六〇c)。== (1)立於一面之天神,於世尊面前,而唱偈曰: 住於森林者ᅟᅟ寂靜清淨行  日唯取一食ᅟᅟ如何悅顏色 (2)〔世尊:〕不悲過去事ᅟᅟ未來勿憧憬  若持身現在ᅟᅟ顏色即朗悅 憧憬於未來ᅟᅟ悲於過去事  諸愚之為此ᅟᅟ如刈綠葦萎 此嗢陀南: 導解脫瀑流ᅟᅟ時過斷幾何  不眠不了知ᅟᅟ迷亂與慢欲 第十謂林住ᅟᅟ依此有品名 ### 第二ᅟ歡喜園品 #### 1.11 〔一一〕歡喜園 [20] ᅟᅟ==[20]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大正藏二.一五三c)。==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於此,世尊以「比丘等!」言諸比丘:「世尊!」彼等諸比丘奉答世尊。世尊如是宣說:「諸比丘!昔有屬於三十三天之天神,於歡喜園、為天女群侍隨圍繞,給與五欲具足,爾時唱此偈曰: 享譽三三天ᅟᅟ天神之住家  如非見此園ᅟᅟ不知此快樂 (3)諸比丘!如是說已,有天神以偈答彼天神曰: 汝為愚癡者ᅟᅟ不知如來語  諸行實無常ᅟᅟ乃是生滅性 生者必有滅ᅟᅟ寂此正悅樂 #### 1.12 〔一二〕歡喜 [21] ᅟᅟ==[21]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二(大正藏二.二六三a)。== (1)立於一面之天神,於世尊面前,而唱偈曰: 有子依子喜ᅟᅟ牛主依牛喜  人喜依四依[22]ᅟᅟ無依即無喜 ᅟᅟ==[22] 依(upadhi)則有四種依:欲依、五蘊依、五欲依、行依等如註釋,一般指人之所依著。== (2)〔世尊:〕有子依子悲ᅟᅟ牛主依牛悲  人悲依於依ᅟᅟ無依即無悲 #### 1.13 〔一三〕無有如子者 [23] ᅟᅟ==[23]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四(大正藏二.二六三b)。== (1)立於一面之天神,於世尊前,而唱偈曰: 可愛莫若子ᅟᅟ致富莫若牛  光明莫若陽ᅟᅟ海為最上湖 (2)〔世尊:〕可愛莫若己ᅟᅟ致富莫若穀  光明莫若慧ᅟᅟ雨為最上湖 #### 1.14 〔一四〕剎帝利 [24] ᅟᅟ==[24]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五(大正藏二.二六三b)。== (1)〔天神:〕剎利兩足尊ᅟᅟ四足牡牛勝  妻中貴姓勝ᅟᅟ子中長子勝 (2)〔世尊:〕正覺兩足尊ᅟᅟ良駿四足勝  柔順為賢妻ᅟᅟ孝順子最勝 #### 1.15 〔一五〕大林鳴(寂靜身) [25] \ [26] ᅟᅟ==[25]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一(大正藏二.三六八b)。== ᅟᅟ==[26] 大林之鳴 sakamāno 讀為,sanamāno 而譯。== (1)〔天神:〕麗日正盛時ᅟᅟ鳥停不飛動  以鳴於大林ᅟᅟ恐怖以襲我 (2)〔世尊:〕麗日正盛時ᅟᅟ鳥停不飛動  於是大林鳴ᅟᅟ其樂現於我 #### 1.16 〔一六〕睡眠、懶惰 [A3] [27] ᅟᅟ==[A3] 眠【CB】,眼【南傳】== ᅟᅟ==[27]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三(大正藏二.一六〇a)。== (1)〔天神:〕沈睡懶欠呿ᅟᅟ飽食氣塞臉  為是諸人眾[28]ᅟᅟ聖道不顯現 ᅟᅟ==[28] 眾人 pāṇinaṁ = sattānaṁ。== (2)〔世尊:〕睡眠惰欠呿ᅟᅟ過食阻塞氣  精進以拂此ᅟᅟ聖道即自清 #### 1.17 〔一七〕難為(龜) [29] ᅟᅟ==[29] 雜阿含經二二.二五(大正藏二.一六〇b)。== (1)〔天神:〕無智沙門行ᅟᅟ難為並難忍  愚者墮障礙ᅟᅟ於此人最多 若不制伏心ᅟᅟ幾日沙門行  思念之為囚ᅟᅟ步步當沈溺 (2)〔世尊:〕如龜以己殼ᅟᅟ藏頭尾手足  比丘攝意念ᅟᅟ無著無害他 以離於煩惱[30]ᅟᅟ誰亦不得貶 ᅟᅟ==[30] 離煩惱 parinibbuto = kilesaparinibbānena parinibbuto。== #### 1.18 〔一八〕慚 [31] ᅟᅟ==[31] 雜阿含經卷二二.三(大正藏二.一五四a)。== (1)〔天神:〕誰於此世間ᅟᅟ有慚止惡者  如鞭影駿馬ᅟᅟ彼悟離非難[32] ᅟᅟ==[32] 離非難而悟 nindaṁ appabodhati = garahaṁ apaharanto bujjhati。== (2)〔世尊:〕有慚制止惡ᅟᅟ常行正念少  達苦之邊際ᅟᅟ以平行不平 #### 1.19 〔一九〕茅屋 [33] ᅟᅟ==[33] 雜阿含經卷二二.九(大正藏二.一五五b)。== (1)〔天神:〕卿有茅屋否ᅟᅟ如何無有巢  如何無繼系ᅟᅟ如何脫繫縛 (2)〔世尊:〕我實無茅屋ᅟᅟ於我實無巢  我實無繼系ᅟᅟ我實脫繫縛 (3)〔天神:〕何謂汝茅屋ᅟᅟ何謂汝之巢  何謂汝繼系ᅟᅟ何知汝繫縛 (4)〔世尊:〕汝以母謂屋ᅟᅟ以妻謂巢窟  言子為繼系ᅟᅟ我云渴愛縛 (5)〔天神:〕善哉卿無屋ᅟᅟ善哉無巢窟  善哉無繼系ᅟᅟ善哉卿脫縛」 #### 1.20 〔二〇〕三彌提 [34] ᅟᅟ==[34] 雜阿含經卷三八.一七(大正藏二.二八一c)。==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溫泉精舍。 (2)爾時,尊者三彌提,為洗浴身體,黎明即起,來至溫泉。溫泉洗身已,起身著一衣,站立以待身乾。 (3)爾時,有天神於夜將曉,以其勝光徧照溫泉林,而往詣尊者處,詣已立於空中,以偈告尊者三彌提曰: 〔天神:〕比丘不享樂ᅟᅟ精進以行乞  比丘行享樂ᅟᅟ享樂勿行乞 青春盛壯時ᅟᅟ勿為徒空費 〔尊者:〕汝時我不知[35]ᅟᅟ為時無隱顯  如是之故我ᅟᅟ行乞不享樂 時之以捨我ᅟᅟ是即為畏怖 ᅟᅟ==[35] 於此「時」有二種解釋:其初時是死時,故云不知死時,云無是處;其後之時,則修行時,故云畏怖空費。== (4)爾時,天神降立於地上,言尊者三彌提曰: 「比丘!汝具青少年壯,膚美髮黑,摒棄人生最盛期之欲樂而出家。比丘!享樂人之五欲!勿捨現實〔樂〕,勿逐時要之物。」 (5)「友!我捨現實樂,不逐時要物。友!何以故,世尊宣說:『時要之欲樂,不安苦多,於此有大禍。此〔聖〕法乃現實,非隔時,得言來看,——可導〔涅槃〕,智者應自證知。』」 (6)「比丘!如何世尊宣說:『時要之欲樂,苦多不安,於此有大禍,此〔聖〕法是現實,非隔時,得言來看,可導〔涅槃〕,智者應自證知。』耶?」 (7)「友!我乃出家未久,是新〔學〕人初參者,不能廣說此法與律,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今〔住〕溫泉精舍,此義詣問彼世尊,尚請汝如世尊所說受持。」 (8)「比丘!彼世尊有大威力,為諸天所圍繞、我等不易親近。比丘!汝若以此義詣問世尊,我等為聽法應得親近。」 (9)尊者三彌提答其天神:「友!唯諾。」即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尊者三彌提,敬白世尊曰: (10)「世尊!我為洗浴身體,黎明即起,去至溫泉。於溫泉洗身已,起身出著一衣,站立以待身乾。世尊,爾時有天神、於夜將曉,以其勝光徧照溫泉林,來立於空中,以偈語我曰: 比丘不享樂ᅟᅟ精進以行乞  比丘行享樂ᅟᅟ享樂勿行乞 青春盛壯時ᅟᅟ勿為徒空費 (11)世尊!如是言已,我以偈答天神曰: 汝時我不知ᅟᅟ為時無隱顯  如是之故我ᅟᅟ行乞不享樂 摒捨時之我ᅟᅟ是即為恐怖 (12)世尊!爾時,天神降立於地上,以此言我曰: 『比丘!汝具青少年壯,膚美髮黑,勿樂人生最盛期之欲樂而出家。比丘!享樂人之〔五〕欲!勿捨現實〔樂〕,勿逐時要物。』 (13)世尊!如是言已,我如是言天神曰:『友!我捨現實〔樂〕,不逐時要物。友!我捨時要物,以逐現實〔樂〕。友!何以故,世尊宣說:「時要之欲樂,不安苦多,於此有大禍。此〔聖〕法乃現實,不隔時,得言來看,可導〔涅槃〕,智者應自證知。」』 (14)世尊!言已!天神如是言我曰:『比丘!如何世尊宣說:「樂欲是時要之物,不安苦多,於此有大禍。此〔聖〕法是現實、非隔時,得言來看,可導〔涅槃〕,智者應自證知。」耶?』 (15)世尊!如是言已,我語天神曰:『友!我出家未久,是新〔學〕人初參者,不能廣說此法與律,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今〕住溫泉精舍,此義詣問彼世尊,尚請汝如世尊所說受持。』 (16)世尊!如是說已,天神語我曰:『比丘!彼世尊有大威力,為諸天所圍繞,我等不易親近。比丘!汝若以此義詣問世尊,我等為聽法應得親近。』世尊!其天神之語,若為真實,其天神當不遠。」 (17)如是言已,天神語尊者三彌提曰:「比丘!問!比丘等!問!我來矣!」 (18)爾時世尊以偈語天神曰: 知名表面者[36]ᅟᅟ唯執是顯名  不知名真義ᅟᅟ死魔繫縛去 了知名真義[37]ᅟᅟ不思語說者  其人不如此ᅟᅟ依此人無罪 如果汝夜叉ᅟᅟ知如是人言 ᅟᅟ==[36] 顯人、天、獸名之本體,不外於五蘊。無有實體,以起執著者,即是被惡魔所囚拘。== ᅟᅟ==[37] 了知(pariññā)即遍知。在此分為知遍知(ñāta-pariññā)、度遍知(tirana-pariññā)斷遍知(pahāna-pariññā)等三種。== (19)「不然!世尊,我不知所略說之意義。善哉!世尊,得請說世尊所略說者令我能得廣知其義耶!」 (20)我勝等或劣ᅟᅟ人思依此爭  此等三種別ᅟᅟ若心不動者 其人無勝劣ᅟᅟ如果汝夜叉 知如是人言 (21)「不然!世尊,我不知世尊所略說之義。善哉!世尊,得請說世尊所略說者,令我能得廣知其義耶!」 (22)拂思勿行慢[38]ᅟᅟ斷世名色愛  不動絕結縛ᅟᅟ無欲之彼者 後世於天界ᅟᅟ於所有住處  雖求人天跡ᅟᅟ亦無有所得 如果汝夜叉ᅟᅟ知如是人言 ᅟᅟ==[38] 思念(saṅkha)在註釋,則標出三種 saṅkha。於此 paññatti 即施設義,今則譯為思念。== (23)世尊,我如是知世尊廣宣所略說之意義。 於所有世界ᅟᅟ依語與心身  勿為惡業行ᅟᅟ離欲正念心 無有伴利者ᅟᅟ即無受痛苦 此嗢陀南: 歡喜園歡喜ᅟᅟ無有如子者  剎利大林鳴ᅟᅟ睡眠懶作難 慚與第九屋ᅟᅟ十云三彌提 ### 第三ᅟ劍品 #### 1.21 〔二一〕第一ᅟ依劍 [39] ᅟᅟ==[39]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一(大正藏二.一五五c)。== (1)舍衛城因緣。 (2)立於一面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天神:〕如依劍所觸ᅟᅟ猶燃頭髮時  比丘捨欲貪ᅟᅟ正念於出家 (3)〔世尊:〕猶如觸於劍ᅟᅟ猶燃頭髮時  捨身見比丘ᅟᅟ正念於出家 #### 1.22 〔二二〕第二ᅟ觸 [40] ᅟᅟ==[40] 雜阿含經卷四八.九(大正藏二.三五〇C)。== (1)〔天神:〕不觸者無觸[41]ᅟᅟ觸故應有觸  故無污惡者ᅟᅟ於觸故而觸 ᅟᅟ==[41] 於此觸有二義:前者之觸是指造業;後者之觸是指得其業果,應見為此意義。(註釋)== (2)〔世尊:〕清淨無污惡ᅟᅟ以污無垢者  其惡返愚人ᅟᅟ如同於逆風 撒布微細塵 #### 1.23 〔二三〕第三ᅟ纏縺 [42] ᅟᅟ==[42]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四(大正藏二.一六〇b)。== (1)〔天神:〕內外之纏縺ᅟᅟ人人纏纏縺  奉敬向瞿曇ᅟᅟ誰離此纏縺 (2)〔世尊:〕住戒智慧人ᅟᅟ修心及智慧[43]  熱誠慎比丘ᅟᅟ彼離此纏縺 遠離貪與瞋ᅟᅟ乃至於無明  漏盡阿羅漢ᅟᅟ解脫此纏縺 消滅名與色ᅟᅟ障想及色想  無所殘餘者ᅟᅟ此總斷纏縺 ᅟᅟ==[43] 於此之修心者,即指修定。== #### 1.24 〔二四〕第四ᅟ制止心 [44] ᅟᅟ==[44] 雜阿含經卷四八.一五(大正藏二.三五二c)。== (1)〔天神:〕心所制止者ᅟᅟ不行心苦事  若總制止心ᅟᅟ心脫一切苦 (2)〔世尊:〕非總制止心ᅟᅟ非制自制心[45]  正於起惡處ᅟᅟ應制此之心 ᅟᅟ==[45] 天神乃言各方面制止其心,世尊對此布施心,持戒心不予制止,宣示須制止惡心。(註釋)== #### 1.25 〔二五〕第五ᅟ阿羅漢 [46] ᅟᅟ==[46] 雜阿含經卷二二.六【南傳】,~七(大正藏二.一五四b)。== (1)〔天神:〕完了應所為ᅟᅟ漏盡最後身  阿羅漢比丘ᅟᅟ猶言如我語 人人語我物[47]ᅟᅟ應如是言乎 ᅟᅟ==[47] 原文 mamaṁ vadanti 應譯為「眾人皆語我」,但在註釋,則釋為屬格,故從之。英譯亦同。== (2)〔世尊:〕完了應所為ᅟᅟ漏盡最後身  阿羅漢比丘ᅟᅟ猶言如我語 人人語我物ᅟᅟ雖然如是言  世稱巧知者ᅟᅟ唯依慣例稱 (3)〔天神:〕完了應所為ᅟᅟ漏盡最後身  阿羅漢比丘ᅟᅟ彼依於我慢 猶言如我語ᅟᅟ人人語我物 (4)〔世尊:〕皆捨我慢鎖ᅟᅟ盡除不存在  超謬想賢者[48]ᅟᅟ猶言如我語 人人語我物ᅟᅟ此世巧稱呼 唯依慣例稱 ᅟᅟ==[48] 底本 yamataṁ 應讀為 yaṁmataṁ。錯誤之思考,即謬想。== #### 1.26 〔二六〕第六ᅟ光明 [49] ᅟᅟ==[49] 雜阿含經卷四九.一七(大正藏二.三六〇b)。== (1)〔天神:〕世有幾何光ᅟᅟ普照此世間  我等問世尊ᅟᅟ如何可得知 (2)〔世尊:〕世有四種光ᅟᅟ此無第五光  於晝太陽光ᅟᅟ於夜月普照 時有日夜火ᅟᅟ彼此皆遍照  正覺最勝火ᅟᅟ此為無上光 #### 1.27 〔二七〕第七ᅟ流 [50] \ [51] ᅟᅟ==[50]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六(大正藏二.一六〇c)。== ᅟᅟ==[51] 流 sarā = saṁsāra-sarā 輪迴之流。== (1)〔天神:〕流何處不流ᅟᅟ渦於何處止  名色何處滅ᅟᅟ無有餘殘留 (2)〔世尊:〕地水與火風ᅟᅟ四大之滅處  由此流不流[52]ᅟᅟ於此止渦流 於此滅名色ᅟᅟ無有餘殘留 ᅟᅟ==[52] 由此,其流乃不流 ato nivattanti = nibbāṇato na pavattanti。== #### 1.28 〔二八〕第八ᅟ大富 [53] ᅟᅟ==[53]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四(大正藏二.一五六b)。== (1)〔天神:〕有大富大財ᅟᅟ領國剎帝利  勿飽於愛欲ᅟᅟ互為貪嫉妒 此等嫉妒性ᅟᅟ隨有流中流  誰於世無嫉ᅟᅟ以捨貪渴愛 (2)〔世尊:〕捨家以出家ᅟᅟ財子可愛捨  以捨貪與瞋ᅟᅟ以及離無明 漏盡阿羅漢ᅟᅟ彼等於此世 成為無嫉者 #### 1.29 〔二九〕第九ᅟ四輪 [54] ᅟᅟ==[54]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三(大正藏二.一五六a)。== (1)〔天神:〕四輪九門孔[55] \[56]ᅟᅟ污穢滿貪欲[57]  乃是不淨性ᅟᅟ大雄從如何 有此之出口 ᅟᅟ==[55] 四車輪者,即是四威儀。(註釋)== ᅟᅟ==[56] 九種門孔 navadvāra = nava vaṇamukha。== ᅟᅟ==[57] 污穢充滿 puṇṇaṁ = asuci-pūraṁ。== (2)〔世尊:〕以斷惡欲貪ᅟᅟ乃至繩與綱[58]  拔除渴愛根ᅟᅟ如是有出口 ᅟᅟ==[58] 在底本有 nandiṁ 應讀作 naddhiṁ。== #### 1.30 〔三〇〕第十ᅟ麋鹿之縛 [A4] [59] ᅟᅟ==[A4] 麋【CB】,靡【南傳】== ᅟᅟ==[59]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七(大正藏二.一六一a)。== (1)〔天神:〕如[A5]麋鹿之縛ᅟᅟ悠悠而柔順  食少不貪味ᅟᅟ猶如獅子象 雄雄之獨行ᅟᅟ不欲於愛欲  我等來請問ᅟᅟ脫苦應如何 ᅟᅟ==[A5] 麋【CB】,靡【南傳】== (2)〔世尊:〕世間有五欲[60]ᅟᅟ意示為第六  於此離欲愛ᅟᅟ如是苦解脫 ᅟᅟ==[60] 原文 pañcakāmaguṇā 乃五欲德。生起五欲之功能。== 此嗢陀南: 依劍之所觸ᅟᅟ制止心纏縺  阿羅漢光明ᅟᅟ流乃至大富 第九於四輪ᅟᅟ[A6]麋鹿縛第十 ᅟᅟ==[A6] 麋【CB】,靡【南傳】== ### 第四ᅟ沙睹羅巴天群品 [61] ᅟᅟ==[61] Satullapa-kāyikā = sataṁ dhammaṁ samādānavasrna ullapetvā sagge nibbatā 善人,即執持佛陀之法而語以生天界之諸天。在註釋中,出於此一因緣者,有七百商人乘船遇水難,持五戒者生於忉利天,今來至世尊處。== #### 1.31 〔三一〕第一ᅟ與善人為伴 [62] ᅟᅟ==[62] 雜阿含經卷四八.二一(大正藏二.三五四c)。==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甚多沙睹羅巴天群、其勝光徧照祇園。於黎明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3)立於一面之一天神,於世尊前,而唱此偈曰: 唯與善人坐ᅟᅟ唯與善人交  知善之正法[63] \[64]ᅟᅟ為善不為惡 ᅟᅟ==[63] 善人「佛陀等善人」之意義。== ᅟᅟ==[64] 正法(saddhamma)為五戒、十戒、四念處等之正法。== (4)爾時,其他天神,於世尊前,亦唱此偈曰: 唯與善人坐ᅟᅟ唯與善人交  知善之正法ᅟᅟ依他不能得 而得之智慧 (5)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亦唱此偈曰: 唯與善人坐ᅟᅟ唯與善人交  知善之正法ᅟᅟ悲中無有悲 (6)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亦唱此偈曰: 唯與善人坐ᅟᅟ唯與善人交  知善之正法ᅟᅟ輝耀親族中 (7)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亦唱此偈曰: 唯與善人坐ᅟᅟ唯與善人交  知善之正法ᅟᅟ人人行善趣 (8)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亦唱此偈曰: 唯與善人坐ᅟᅟ唯與善人交  知善之正法ᅟᅟ人人有幸福 (9)爾時,其他之天神,以此向世尊曰:「世尊!誰之〔偈〕為善說耶?」〔世尊曰:〕依汝等各各之善說。然則,亦聞我偈: 唯與善人坐ᅟᅟ唯與善人交  知善之正法ᅟᅟ當脫一切苦 #### 1.32 〔三二〕第二ᅟ慳貪 [65] ᅟᅟ==[65] 雜阿含經卷四八.二二(大正藏二.三五四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甚多沙睹羅巴天神等,其勝光徧照祇園。於黎明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3)立於一面之一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依慳貪放逸ᅟᅟ如是不布施[66]  因明知其果ᅟᅟ由欲功德者 而行於布施 ᅟᅟ==[66] evaṁ者,解釋作:與名譽施、與得達施、與樂施等如是之施。== (4)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慳貪畏布施ᅟᅟ畏彼不施與  慳貪所恐怖ᅟᅟ乃是飢與渴 愚人此世後ᅟᅟ必然以觸此  是故滅慳貪ᅟᅟ布施勝垢穢 功德實人人ᅟᅟ後世之淺渡 (5)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善導曠野旅ᅟᅟ分與貧困者  滅中有不滅ᅟᅟ此為永久法 有人與貧困ᅟᅟ或人富不與  施與貧困者ᅟᅟ功德計千倍 (6)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難與而與之ᅟᅟ難為而為者  不善人難慣ᅟᅟ從善人法難 是故善與惡ᅟᅟ後世趣所異  惡人行地獄ᅟᅟ善人趣天堂 (7)爾時,其他之天神,以此向世尊曰:「世尊!誰之偈為善說耶?」〔世尊曰:〕依汝等各各皆善說,然則,以聞我偈: 雖以拾落穗ᅟᅟ為生與養妻  貧困以行施ᅟᅟ是行善業法 雖千之供犧ᅟᅟ百千之供犧  斯施猶不值ᅟᅟ十六分之一 (8)爾時,其他之天神,向世尊說此偈曰: 如何豐供犧ᅟᅟ不值於正施[67]  千之供犧者ᅟᅟ百千之供犧 此犧何不值ᅟᅟ十六分之一 ᅟᅟ==[67] 正(sama)者,乃對九之「誤」(visama)。可譯為正與誤。== (9)爾時,世尊以偈語其天神曰: 或人之錯誤ᅟᅟ立施於三業  傷殺又惱施ᅟᅟ淚污殺害施 不值於正施ᅟᅟ雖此千供犧  百千之供犧ᅟᅟ斯施猶不值 十六分之一 #### 1.33 〔三三〕第三ᅟ善哉 [68] ᅟᅟ==[68] 無有相當於此經。==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沙睹羅巴天神等,其勝光徧照祇園。黎明往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3)立於一面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歡喜偈曰: 友善哉布施ᅟᅟ慳貪與放逸  如是不行施ᅟᅟ由知以明果 欲為功德者ᅟᅟ而行於布施 (4)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歡喜[69]偈曰: ᅟᅟ==[69] 歡喜偈(udāna)如油之漏篩,水之漏網,歡喜充滿於懷而不外露,是為歡喜偈。== 善哉行布施ᅟᅟ善哉貧困施  或人貧亦施ᅟᅟ或富不好施 貧困之施與ᅟᅟ功德計千倍 (5)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歡喜偈曰: 善哉行布施ᅟᅟ貧困施善哉  依信施亦善ᅟᅟ布施戰同謂 如少數善人ᅟᅟ以勝於多數  若貧依信施ᅟᅟ利他人安樂 (6)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歡喜偈曰: 友善哉布施ᅟᅟ貧困施善哉  依信施亦善ᅟᅟ如法施亦善 精進於如法ᅟᅟ以得布施者  以越夜摩界ᅟᅟ衛多羅尼川[70] 而往於天界 ᅟᅟ==[70] Vetaraṇi 入地獄前應渡之河川。譯作撓撈河、灰河等。== (7)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歡喜偈曰: 善哉行布施ᅟᅟ貧困施善哉  依信施亦善ᅟᅟ如法施亦善 辨別施亦善[71]ᅟᅟ辨別之施者  善逝所讚歎ᅟᅟ此世值供養 行施有大果ᅟᅟ猶善田蒔種 ᅟᅟ==[71] 辨別(viceyya)喻辨別受施者之如何。== (8)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歡喜偈曰: 善哉行布施ᅟᅟ貧困施亦善  依信施亦善ᅟᅟ如法施亦善 辨別施亦善ᅟᅟ自制於有生  不害有生者ᅟᅟ善哉求生活 懼人之責難ᅟᅟ以致不為惡  如是讚懼者ᅟᅟ責不懼勇者 善人懼責難ᅟᅟ以不為惡事 (9)爾時,其他之天神,以此向世尊曰:「世尊!誰之偈為善說耶?」〔世尊曰:〕 依汝等各各皆善說,然則,且聞我〔歡喜偈:〕 依信之布施ᅟᅟ被受種種譽  法句施尤勝[72]ᅟᅟ其以前之世 過去世善人ᅟᅟ有智慧諸人 皆行於涅槃 ᅟᅟ==[72] 法句(dhammapada)稱為止觀或稱作涅槃者,法之(dhamma koṭṭhāsa)部分者(Jātaka, III. P. 472)而一向稱為三十七道分者(同)。今註釋為涅槃之法句。== #### 1.34 〔三四〕第四ᅟ非然 [73] ᅟᅟ==[73] 雜阿含經四八.二〇(大正藏二.三五四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甚多沙睹羅巴天神等,其勝光徧照祇園、於黎明往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3)立於一面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人人中愛欲ᅟᅟ乃非是常住  於此有愛樂ᅟᅟ人人被繫縛 於此以放逸ᅟᅟ而無作歸來  人人死魔領ᅟᅟ如是不歸來 禍從欲望生[74]ᅟᅟ苦惱從欲生  以調伏欲望ᅟᅟ是則禍調伏 若已調伏禍ᅟᅟ則調伏苦惱  世之諸對象ᅟᅟ乃非是愛欲 於貪之思念ᅟᅟ此人之愛欲[75]  於世諸對象ᅟᅟ依舊猶留存 於此之賢者ᅟᅟ乃調伏欲望  離忿及捨慢ᅟᅟ超越一切縛 不執著名色ᅟᅟ斯人無何物[76]  亦無陷入苦ᅟᅟ除念不行慢 於此斷名色ᅟᅟ乃至於渴愛  斷結離煩惱ᅟᅟ乃至無欲心 斯人此世後ᅟᅟ於人與天界  及一切住處ᅟᅟ無須求其跡 ᅟᅟ==[74] 禍(agha)Pañcakkhandha dukkha 註釋為(五蘊之苦)。(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74],今於此處加上[74]之註標。)== ᅟᅟ==[75] 思念之貪(san kapparāga = san kappita rāga)在此所舉非事之愛欲(vatthu kāma),乃煩惱之愛欲(kilesa kāma),故註有此語。(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75],今於此處加上[75]之註標。)== ᅟᅟ==[76] 無任何物(akiñcana)在此註釋為 rāga kiñcânadi virahitaṁ(遠離貪等煩惱)之意。== (4)(尊者摩加拉奢如是問:[77]) ᅟᅟ==[77] Mogharāja Bāvari 之弟子,與其他十五人俱奉師命見佛,北上遇佛而歸依佛。今於座上而請問此事。== 此世及後世ᅟᅟ若天與人共  不見解脫人ᅟᅟ以敬仰禮拜 拜無上利行[78]ᅟᅟ亦讚彼等否 ᅟᅟ==[78] 利行人 行大眾利益之人。== (5)(世尊呼摩加拉奢尊者,而予回答:) 比丘若禮拜ᅟᅟ如是解脫人  亦應讚彼等ᅟᅟ若知法離疑[79] 比丘彼等亦ᅟᅟ超越結縛人 ᅟᅟ==[79] 法者指四諦之法。== #### 1.35 〔三五〕第五ᅟ嫌責天 [80] \ [81] ᅟᅟ==[80] 雜阿含經卷四八.一一(大正藏二.三五一a)。== ᅟᅟ==[81] 嫌責天(Ujjhānasaññika)此天群乃對世尊之四依受用,懷有不平而來責。世尊命其樹下石上而住、托鉢、著糞掃衣、用腐牀藥,而責自違背此,嫌責天之譯語,乃依《雜阿含經》之用語。==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甚多嫌責天神等,其勝光徧照祇園,於黎明往詣世尊住處,詣已,立於空中。 (3)立於空中之一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非如有自己ᅟᅟ異而誇示人  如賭博詐術ᅟᅟ其人所受用 皆依於偷盜ᅟᅟ以語之所行  勿語虛無為ᅟᅟ雖語不為者 賢者以知此 (4)〔世尊:〕唯語此道跡ᅟᅟ只是於聽聞  不能隨之行ᅟᅟ此道跡堅固 賢者依道跡ᅟᅟ以修於禪定  解脫魔之縛ᅟᅟ賢者知世法 如不云不作ᅟᅟ賢者依智慧  而入於涅槃ᅟᅟ以度世執著 (5)爾時,彼天神等,下來立於地上,頭面頂禮世尊足,向世尊言:「世尊!是我等之罪、是我等之過。恰如愚者、迷者、不善者,我等想:可如是責難世尊否?願世尊饒恕我等之罪,為未來不〔再〕犯。」 (6)時,世尊微笑。 (7)時,彼天神等,更怒而昇空。 (8)一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我等以謝罪ᅟᅟ而不受饒恕  內蓄恚怒重ᅟᅟ其人更結怨 若無有罪過ᅟᅟ豈有此過失  怨恚若不靜ᅟᅟ於此何有善 誰無有罪過ᅟᅟ誰無有過失  誰不隨失念ᅟᅟ誰賢常正念 (9)〔世尊:〕憐愍諸有情ᅟᅟ於如來覺者  無有諸罪過ᅟᅟ亦無有過失 失念佛不墮ᅟᅟ彼賢常正念  雖然以謝罪ᅟᅟ不得受寬恕 內蓄恚怒重ᅟᅟ其人更結怨  若我不喜恚ᅟᅟ即納汝罪過 #### 1.36 〔三六〕第六ᅟ信 [82] ᅟᅟ==[82] 雜阿含經卷四八.二〇(大正藏二.三五四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甚多沙睹羅巴天神等,其勝光徧照祇園,黎明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3)立於一面之一天神,於世尊前,喝此偈曰: 信仰人之侶[83]ᅟᅟ若人不無信  而在於此世ᅟᅟ有譽及稱讚 死後生天界 ᅟᅟ==[83] 原文為 dutiya 乃第二自己之意。(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83],今於此處加上[83]之註標。)== (4)〔天神:〕捨慢離忿恨ᅟᅟ超越一切縛  不執名色者ᅟᅟ無何所結縛 魯鈍無智慧ᅟᅟ人人耽放逸  如護最勝富ᅟᅟ賢守不放逸 莫耽於放逸ᅟᅟ莫交愛欲樂  禪思不放逸ᅟᅟ以達最勝樂 #### 1.37 〔三七〕第七ᅟ會 [84] ᅟᅟ==[84] 雜阿含經卷四四.一五(大正藏二.三二三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與諸阿羅漢之五百比丘,共住於釋迦族迦毘羅城之大林。十世界之多數諸天,亦為謁見世尊及比丘眾而會集。 (2)爾時,四淨居之諸天如是思念:〔今〕世尊與諸阿羅漢之五百比丘共住於釋迦族迦毘羅城之大林,十世界之多數諸天,為謁見世尊及比丘眾而會集。我等亦詣世尊之處。詣已,於世尊前,各唱其偈。 (3)如是彼等諸天,恰如有力人之伸屈臂腕,屈伸臂腕,如是沒於淨居天,現於世尊處。 (4)爾時,彼等諸天,禮敬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一天神,於世尊前唱偈曰: 林中大集會ᅟᅟ天眾共會集  見無敗僧伽ᅟᅟ我等亦來赴 此法之集會 (5)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於此比丘等ᅟᅟ自心靜且直  如御執手綱ᅟᅟ賢者守諸根 (6)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割柱碎閂銓[85]ᅟᅟ除柵離貪欲  有眼者清淨ᅟᅟ不污於遊行 善調若幼象 ᅟᅟ==[85] 橫柱=貪欲。閂銓=瞋恚。柵門=愚癡。== (7)爾時,其他之天神,唱此偈曰: 誰歸命於佛ᅟᅟ不墮於惡趣  此人以捨身ᅟᅟ應滿於天集 #### 1.38 〔三八〕第八ᅟ岩石之破片 [86] ᅟᅟ==[86] 雜阿含經卷四八.二三(大正藏二.三五五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摩達屈支之鹿野苑。 (2)爾時,世尊之足,為岩石破片所傷。世尊甚感痛楚[87];身之所受非常強烈,心中頗有不快。世尊以正心正念之忍耐,而不為之所惱。 ᅟᅟ==[87] 在底本雖作 bhūsā 可讀作 bhusā。(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87],今於此處加上[87]之註標。)== (3)時,世尊將僧伽梨疊為四重,正心正念,兩足相疊,以作右脇師子臥。 (4)時,七百沙睹羅巴天神等,夜中往詣世尊處,其勝光徧照摩達屈支。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5)立於一面之一天神,於世尊前,發此歡喜語曰: 「沙門瞿曇實是龍象[88]。不為所生起之強烈苦痛,不愉之身苦所惱,正心正念得堪忍,是為依其龍象之性。」 ᅟᅟ==[88] 以下一、龍象(nāga)喻依有 balavantatthena 力之義;二、獅子(siha)喻依 asantāsanatthena 無有恐怖之義;三、良駿(ājaniya)喻依 bhatta-paricariyâtthena kāranâ kāraṇa-jānanena 了知御者所作義;四、牡牛(nisabha)喻依 appatisamatthena 無可比擬義,而牡牛者尚有:usabha(百牡牛之最勝)vasabha(千牡牛之最勝)nisabha(百千牡牛之最勝)等三種,此乃依最後者。五、忍耐強之牛(dhorayha)喻依 dhuravahanatthena 負重運載義。== (6)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發此歡喜語曰: 「沙門瞿曇實是師子,不為所生起之強烈苦痛,不愉之身苦所惱,正心正念得堪忍,是依其師子之性。」 (7)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發此歡喜語曰: 「沙門瞿曇實是良駿。不為所生起之強烈苦痛,不愉之身苦所惱,正心正念得堪忍,是依其良駿之性。」 (8)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發此歡喜語曰: 「沙門瞿曇實是牡牛,不為所生起之強烈苦痛,不愉之身苦所惱,正心正念得堪忍,是依其牡牛之性。」 (9)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發此歡喜語曰: 「沙門瞿曇實是忍耐強牛,不為所生起之強烈苦痛,不愉之身苦所惱,正心正念得堪忍,是依其忍耐強牛之性。」 (10)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發此歡喜語曰: 「沙門瞿曇是調馴,不為所生起之強烈苦痛,不愉之身苦所惱,正心正念得堪忍,是依此調馴之性。」 (11)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發此歡喜語曰: 「善修三昧與見解脫心,不躍上,不沈下,於有行[89]發而非抑。其行制伏煩惱[90],如是人中之龍象,人中之師子,人中之良駿,人中之牡牛,人中之忍耐強牛,人中之調馴者,有人若想侵害是人中之調順者,彼何以非無智耶?」 ᅟᅟ==[89] 於有行法,為非抑制 na sasaṅkhāraniggayha = na sappayogena niggayha(於有加行,非抑制)。== ᅟᅟ==[90] 於底本之 cāritavataṁ 讀作 vāritavataṁ。== 人於百歲間[91]ᅟᅟ學習五吠陀[92]  精修嚴苦行ᅟᅟ婆羅門行人 彼等之心行ᅟᅟ乃非正解脫  彼等其性劣ᅟᅟ不得達彼岸 渴愛之所囚ᅟᅟ禁戒之所縛  百年雖強烈ᅟᅟ以修嚴苦行 彼等之心行ᅟᅟ乃非正解脫  彼等其性劣ᅟᅟ不得達彼岸 於此不調馴ᅟᅟ憍慢與愛欲  不使心靜者ᅟᅟ不得有寂默 雖獨住森林ᅟᅟ亦行於放逸  於死魔領域ᅟᅟ不得度彼岸 以捨憍慢行ᅟᅟ令心善寂靜  諸行皆清淨ᅟᅟ由是得解脫 單獨住森林ᅟᅟ不行於放逸  渡脫死魔域ᅟᅟ可到達彼岸 ᅟᅟ==[91] 於底本之 pāñcavedasataṁ 讀為 pañca veda vassa sataṁ。== ᅟᅟ==[92] 五吠陀指四吠陀與第五之 Itihāsa(傳說),在漢譯作五百歲讀誦吠陀。== #### 1.39 〔三九〕第九ᅟ雲天公主(其一) [93] ᅟᅟ==[93] 雜阿含經卷四八.八(大正藏二.三五〇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毘舍離之大重閣講堂。 (2)時,雲天之紅蓮公主,其勝光徧照大林。於黎明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3)立於一面彼雲天之紅蓮公主,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住毘舍離林ᅟᅟ眾生之上首  無上正覺者ᅟᅟ我雲天公主 紅蓮恭禮奉ᅟᅟ有眼者之證  此法我先聞ᅟᅟ我今眼當知 善逝牟尼說ᅟᅟ不論任何人  以謗此聖法ᅟᅟ閑蕩之愚人 墮叫喚地獄ᅟᅟ長劫受痛苦  不論任何者ᅟᅟ寂靜與忍辱 近此聖法人ᅟᅟ以捨此身時 應滿天之集 #### 1.40 〔四〇〕第十ᅟ雲天公主(其二)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毘舍離之大林重閣講堂。 (2)時,雲天公主[94]小紅蓮,於黎明時其勝光徧照大林。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ᅟᅟ==[94] 小紅蓮(Cullā-kokanadā)前者乃紅蓮之妹。== (3)立於一面之雲天公主小紅蓮,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色鮮之電光ᅟᅟ我雲天公主  紅蓮來至此ᅟᅟ禮敬佛與法 奉說有益偈ᅟᅟ如此之聖法  種種之方法ᅟᅟ雖以如何多 於分別而說ᅟᅟ只要我有心  略說此意義ᅟᅟ即使身口意 而在於此世ᅟᅟ不作一切惡  以離於愛欲ᅟᅟ於正心正念 不受無利益ᅟᅟ之一切苦惱 此嗢陀南 與善人相處ᅟᅟ慳貪與善哉  否則嫌責天ᅟᅟ信會岩破片 以及雙雲天ᅟᅟ紅蓮之公主 ### 第五ᅟ燃燒品 #### 1.41 〔四一〕第一ᅟ正在燒 [95] ᅟᅟ==[95] 雜阿含經卷四八.七(大正藏二.三四九c)。==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時,有天神於黎明時,其勝光徧照祇園,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3)立於一面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4)由火燄燃家ᅟᅟ搬出諸物品  惟只於此家ᅟᅟ是善不為燒 如是於此世ᅟᅟ老死火熾燒  布施而搬出ᅟᅟ施者為搬出 施乃得樂果ᅟᅟ不施無此果  依盜王者奪ᅟᅟ被火燒消滅 如是富此身ᅟᅟ死時無不捨  賢者以知此ᅟᅟ享富且善施 從力用且施ᅟᅟ行天無難責 #### 1.42 〔四二〕第二ᅟ以與何 [96] ᅟᅟ==[96] 雜阿含經卷三六.六(大正藏二.二六一b)。== (1)〔天神:〕與何與力耶ᅟᅟ與何美貌耶  與何安樂耶ᅟᅟ與何與眼耶 與何一切耶ᅟᅟ問之對我說 (2)〔世尊:〕與食物與力ᅟᅟ與衣與美貌  與車乘與樂ᅟᅟ與燈明與眼 與住處人者ᅟᅟ是為與一切  教與正法者ᅟᅟ是與不死人 #### 1.43 〔四三〕第三ᅟ食 [97] ᅟᅟ==[97] 雜阿含經卷三六.七(大正藏二.二六一c)。== (1)〔天神:〕不論天及人ᅟᅟ皆以食為樂  時有不喜食ᅟᅟ夜叉實何者 (2)〔世尊:〕以信清淨心ᅟᅟ行施食之人  此世及後世ᅟᅟ皆可得其食 是故調伏慳ᅟᅟ善施克眼垢  功德即人人ᅟᅟ後世航渡頭 #### 1.44 〔四四〕第四ᅟ一根 [98] ᅟᅟ==[98] 以歌頌渴愛者,同本無此。== (1)〔天神:〕僅此有一根無明ᅟᅟ亦復有二面斷常  亦有三種垢三毒ᅟᅟ復有五地場五欲 〔其本〕十二渦(十二處)、大海(不滿足) 有地窖地獄聖者得超越。 #### 1.45 〔四五〕第五ᅟ完人 [99] ᅟᅟ==[99] 同本無此。== (1)〔天神:〕其名無有缺ᅟᅟ而於見秘義  若以施智慧ᅟᅟ不著愛欲家 知一切賢者ᅟᅟ以行於聖道 即得見大聖 #### 1.46 〔四六〕第六ᅟ天女 [100] ᅟᅟ==[100]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二(大正藏二.一五六a)。== (1)〔天神:〕天女所侍者ᅟᅟ如事吸血鬼  此名愚癡林ᅟᅟ如何得出口 (2)〔世尊:〕此道稱真直ᅟᅟ此地稱無怖  車稱無轢聲ᅟᅟ具足斯法輪 慚為依靠臺ᅟᅟ正念是帷帳  以法我稱御ᅟᅟ正見是先行 如是乘車人ᅟᅟ是女或是男  依於此車乘ᅟᅟ到達於涅槃 #### 1.47 〔四七〕第七ᅟ植林 [101] ᅟᅟ==[101] 雜阿含經卷三六.五(大正藏二.二六一a)。== (1)〔天神:〕任何人功德ᅟᅟ日夜常增長  具戒止住法ᅟᅟ誰亦往天界 (2)〔世尊:〕植園以植林ᅟᅟ以是作橋梁  以掘飲水井ᅟᅟ作水小屋者 其人之功德ᅟᅟ日夜必增長  法住戒具足ᅟᅟ是人行天界 #### 1.48 〔四八〕第八ᅟ祇園 [102] ᅟᅟ==[102]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八(大正藏二.一五八c)。== (1)〔天神:〕此乃彼祇園ᅟᅟ聖僧伽住處  法王請住此ᅟᅟ思之我生喜 善意智明戒[103]ᅟᅟ法定及正命  依此人清淨ᅟᅟ又依氏姓富 非得於清淨ᅟᅟ是故賢智者  以思自己利ᅟᅟ並思擇正法 如是其清淨ᅟᅟ依於戒智慧  乃至於寂靜ᅟᅟ猶如舍利弗 比丘到彼岸ᅟᅟ應當是最勝 ᅟᅟ==[103] 善意 kammaṁ = magga-cetanā(道思)、智明 vijjā = magga-paññā(道慧)、法定 dhammo = samādhi-pakk hikā dhammā(定分之法)。== #### 1.49 〔四九〕第九ᅟ慳貪 [104] ᅟᅟ==[104] 同本無此。== (1)〔天神:〕此世有慳貪ᅟᅟ吝嗇不與施  詈退求乞者ᅟᅟ雖是他人施 亦為阻礙者ᅟᅟ其人此世後  結果應如何ᅟᅟ來此問世尊 我等於如何ᅟᅟ應以知此耶 (2)〔世尊:〕此世有慳貪ᅟᅟ吝嗇不與施  詈退求乞者ᅟᅟ雖是他人與 亦為阻礙者ᅟᅟ此人人乃生  於地獄畜生ᅟᅟ夜摩之世界 雖即來人界ᅟᅟ當生貧窮家  於此難獲得ᅟᅟ衣食遊享樂 彼等愚人望ᅟᅟ難獲浮世樂  此世有此果ᅟᅟ未來墮惡道 (3)〔天神:〕我等知是說ᅟᅟ更另問瞿曇  此世得人身ᅟᅟ慈深離慳貪 歡喜信世尊ᅟᅟ深敬法與僧  此人此世後ᅟᅟ結果有如何 今來問世尊ᅟᅟ我等應何知 (4)〔世尊:〕此世得人身ᅟᅟ慈深離慳貪  歡喜信世尊ᅟᅟ深敬法與僧 此諸人之生ᅟᅟ光輝徧天界  若使來人間ᅟᅟ當生富貴家 於此則易獲ᅟᅟ衣食遊享樂  未來他所蓄[105]ᅟᅟ自由樂享用 此世有此果ᅟᅟ未來生天界 ᅟᅟ==[105] 生於他化自在天。== #### 1.50 〔五〇〕第十ᅟ陶師 [106] \ [107] ᅟᅟ==[106]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〇(大正藏二.一五九b)。== ᅟᅟ==[107] 陶師世尊之前生於迦葉佛世,為 Jotipāla 陶師之友,為陶師所導引而歸依佛,見事跡經典。== (1)〔陶師:〕比丘解脫有七人ᅟᅟ而上生達無煩天[108]  欲貪瞋恚滅無餘ᅟᅟ並超世間之愛著 難超死魔之領域ᅟᅟ誰是超越泥地者  此世捨此人身後ᅟᅟ亦離天軛者是誰[109] 優波迦波羅犍陀ᅟᅟ弗久左底為第三  跋提耶犍陀提婆ᅟᅟ婆睺羅祇頻祇耶 此等諸人捨人身ᅟᅟ亦是離於天軛人 ᅟᅟ==[108] 無煩天 Aviha。== ᅟᅟ==[109] 天之軛(dibbayoga)註釋作五上分結。== (2)〔世尊:〕逃惡魔係蹄ᅟᅟ言之何微妙  彼等知誰法ᅟᅟ斷除有結縛 (3)〔陶師:〕無外世尊法ᅟᅟ無外世尊教  彼等知其法ᅟᅟ斷除有結縛 於此名與色ᅟᅟ滅盡無有餘[110]  此世知其法ᅟᅟ彼斷有結縛 ᅟᅟ==[110] 涅槃之境。此語出上之第二十三經。(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10],今於此處加上[110]之註標。)== (4)〔世尊:〕知難復悟難ᅟᅟ汝言深奧語  汝知何人法ᅟᅟ以語如是言 (5)〔陶師:〕昔世我陶師ᅟᅟ於耶發鄰加  街村作陶壺ᅟᅟ以事父與母 迦葉如來世ᅟᅟ乃為優婆塞  遠離於[泳-永+(瑤-王)]欲ᅟᅟ無欲修梵行 我本同鄉者ᅟᅟ前為卿之友  然而我正是ᅟᅟ解脫七比丘 貪瞋滅無餘ᅟᅟ知超世愛者 (6)〔世尊:〕跋伽婆如汝ᅟᅟ所語有如是  汝前為陶師ᅟᅟ於耶發鄰加 街村作陶壺ᅟᅟ遠離於[泳-永+(瑤-王)]欲  無欲修梵行ᅟᅟ我乃同鄉者 以前實我友 (7)積此高修習ᅟᅟ最後身二人  邂逅昔故友ᅟᅟ真實乃如是 此嗢陀南 燃燒及與何ᅟᅟ一根及完人  天女植林園ᅟᅟ慳貪是陶師 ### 第六ᅟ老品 #### 1.51 〔五一〕第一ᅟ老 [111] ᅟᅟ==[111]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四(大正藏二.二六五b)。== (1)〔天神:〕老時善何物ᅟᅟ何者善安住  何者為人寶ᅟᅟ何者盜不奪 (2)〔世尊:〕老時戒最善ᅟᅟ信仰善住處  智慧乃人寶ᅟᅟ功德盜不奪 #### 1.52 〔五二〕第二ᅟ依不老 [112] ᅟᅟ==[112] 雜阿含經卷四八.二五(大正藏二.三五五c)。== (1)〔天神:〕何物不老善ᅟᅟ何者善基礎  何者為人寶ᅟᅟ何者盜不搬[113] ᅟᅟ==[113] 底本之 hāriyan 讀為 ahāriyan。== (2)〔世尊:〕戒善老平安ᅟᅟ信仰善基礎  智慧乃人寶ᅟᅟ功德盜不搬 #### 1.53 〔五三〕第三ᅟ友 [114] ᅟᅟ==[114] 雜阿含經卷三六.八(大正藏二.二六二b)。== (1)〔天神:〕何為旅人友ᅟᅟ何為自家友  何為肇事友ᅟᅟ何為未來友 (2)〔世尊:〕商主遊人友ᅟᅟ母為自家友  朋友事起時ᅟᅟ屢次皆為友 自作功德者ᅟᅟ乃為未來友 #### 1.54 〔五四〕第四ᅟ支持 [115] ᅟᅟ==[115]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三(大正藏二.二六三a)。== (1)〔天神:〕何者人支持ᅟᅟ此世最上友  生物依大地ᅟᅟ何精以育此 (2)〔世尊:〕子乃人支持ᅟᅟ妻為最上友  生物依大地ᅟᅟ雨精以育此 #### 1.55 〔五五〕第五ᅟ生因(一) [116] ᅟᅟ==[116]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七(大正藏二.二六五a)。== (1)〔天神:〕何物以生人ᅟᅟ人何奔迴走  何者墮輪迴ᅟᅟ何者人大畏 (1)〔世尊:〕渴愛以生人ᅟᅟ人心奔迴走  眾生墮輪迴ᅟᅟ苦惱人最畏 #### 1.56 〔五六〕第六ᅟ生因(二) [117] ᅟᅟ==[117]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五(大正藏二.二六五b)。== (1)〔天神:〕何物以生人ᅟᅟ人何奔迴走  何者墮輪迴ᅟᅟ依何不解脫 (2)〔世尊:〕渴愛以生人ᅟᅟ人心奔迴走  眾生墮輪迴ᅟᅟ依苦不解脫 #### 1.57 〔五七〕第七ᅟ生因(三) [118] ᅟᅟ==[118]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六(大正藏二.二六五c)。== (1)〔天神:〕何物以生人ᅟᅟ人何奔迴走  何者墮輪迴ᅟᅟ何者人依怙 (2)〔世尊:〕渴愛以生人ᅟᅟ人心奔迴走  眾生墮輪迴ᅟᅟ業為人依怙 #### 1.58 〔五八〕第八ᅟ非道 [119] ᅟᅟ==[119]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八(大正藏二.二六六a)。== (1)〔天神:〕何者謂非道ᅟᅟ何者盡日夜  何為梵行垢ᅟᅟ無水何沐浴 (2)〔世尊:〕貪欲謂非道ᅟᅟ青春盡日夜  女為梵行垢ᅟᅟ於此人執著 苦行與梵行ᅟᅟ為無水沐浴 #### 1.59 〔五九〕第九ᅟ伴 [120] ᅟᅟ==[120]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三(大正藏二.二六五a)。== (1)〔天神:〕何者為人伴ᅟᅟ又以何教人  又愛樂何物ᅟᅟ人脫眾苦惱 (2)〔世尊:〕信為人之伴ᅟᅟ智慧以教人  愛樂涅[A7]槃者ᅟᅟ人脫眾苦惱 ᅟᅟ==[A7] 槃【CB】,樂【南傳】== #### 1.60 〔六〇〕第十ᅟ詩 [121] ᅟᅟ==[121] 雜阿含經卷三六.三〇(大正藏二.二六六b)。== (1)〔天神:〕何物偈頌因ᅟᅟ何為其標記  偈頌依何物ᅟᅟ何物偈住家 (2)〔世尊:〕韻為偈頌因ᅟᅟ文字其標記  偈頌依題名ᅟᅟ詩人此住家 此嗢陀南 依老不老友ᅟᅟ支持三生因  非道以及伴ᅟᅟ此依詩人滿 ### 第七ᅟ勝品 [122] ᅟᅟ==[122] 底本之 Addha-vagga 在註釋為 Anva-vagga。乃由第一經之 anvabhavi, anvagu,所採取之品名。採取 anvabhavi 之勝名為品名。== #### 1.61 〔六一〕第一ᅟ名 [123] ᅟᅟ==[123]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九(大正藏二.二六六a)。== (1)〔天神:〕何者勝一切[124]ᅟᅟ無有勝此者  以何之一法ᅟᅟ一切所從屬 ᅟᅟ==[124] 在底本為 addhabhavi 依註釋讀為 anvabhavi。在註釋上,此語解釋為 abhibhavati(殊勝、優異)及 anupatati(於上落)之兩義,均謂:凡物無不有名,無名者,亦稱無名,故名勝一切,乃從屬一切之義。== (2)〔世尊:〕名為勝一切ᅟᅟ無有勝名者  以名之一法ᅟᅟ一切所從屬 #### 1.62 〔六二〕第二ᅟ心 [125] ᅟᅟ==[125]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八(大正藏二.二六四a)。== (1)〔天神:〕世間依何導ᅟᅟ依何物所惱  以何之一切ᅟᅟ一切所從屬 (2)〔世尊:〕世間依心導ᅟᅟ依心之所惱  以心之一法ᅟᅟ一切所從屬 #### 1.63 〔六三〕第三ᅟ渴愛 [126] ᅟᅟ==[126] 同本無此。== 以何之一法ᅟᅟ一切所從屬 (2)〔世尊:〕世間依愛導ᅟᅟ依渴愛所惱  渴愛之一法ᅟᅟ一切所從屬 #### 1.64 〔六四〕第四ᅟ結 [127] ᅟᅟ==[127]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九(大正藏二.二六四b)。== (1)〔天神:〕世間依何縛ᅟᅟ世步是何物[128]  離卻何物者ᅟᅟ是名為涅槃 ᅟᅟ==[128] vicāraṇa = caraṇāpāda。== (2)〔世尊:〕世間依喜縛ᅟᅟ尋求世步脚  離卻愛欲者ᅟᅟ是名為涅槃 #### 1.65 〔六五〕第五ᅟ縛 [129] ᅟᅟ==[129] 同本無此。== (1)〔天神:〕世依何物縛ᅟᅟ世步是何物  離卻何物者ᅟᅟ是斷一切縛 (2)〔世尊:〕世間依喜縛ᅟᅟ尋求世脚步  離卻渴愛者ᅟᅟ是斷一切縛 #### 1.66 〔六六〕第六ᅟ窘迫 [130] ᅟᅟ==[130] 同本無此。== (1)〔天神:〕世何所窘迫ᅟᅟ依何為覆蓋  為鎗之所貫ᅟᅟ依何常灼燻 (2)〔世尊:〕世間死窘迫ᅟᅟ依老為覆蓋  依愛投鎗串ᅟᅟ依欲常灼燻 #### 1.67 〔六七〕第七ᅟ為繼 [131] \[132] ᅟᅟ==[131] 繼續 aḍḍito = ullanghito。== ᅟᅟ==[132] 同本無此。== (1)〔天神:〕世間依何繼ᅟᅟ依何為覆蓋  世間何禁閉ᅟᅟ何物上安立 (2)〔世尊:〕世依渴愛繼ᅟᅟ依衰老為覆  為死所禁閉ᅟᅟ世立苦惱上 #### 1.68 〔六八〕第八ᅟ禁閉 [133] ᅟᅟ==[133]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〇(大正藏二.二六四b)。== (1)〔天神:〕世為何禁閉ᅟᅟ安立何物上  世間依何繼ᅟᅟ依何為覆蓋 (2)〔世尊:〕世為死閉禁ᅟᅟ世立苦惱上  世依渴愛繼ᅟᅟ依衰老為覆 #### 1.69 〔六九〕第九ᅟ欲望 [134] ᅟᅟ==[134] 同本無此。== (1)〔天神:〕世依何所縛ᅟᅟ依何伏解脫  依離卻何物ᅟᅟ以斷一切縛 (2)〔世尊:〕世依欲望縛ᅟᅟ伏欲得解脫  依離於欲望ᅟᅟ以斷一切縛 #### 1.70 〔七〇〕第十ᅟ世間 [135] ᅟᅟ==[135]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七(大正藏二.二六四a)。== (1)〔天神:〕何生世間生[136]ᅟᅟ和合何物上  世間依何物[137]ᅟᅟ依何世間苦 ᅟᅟ==[136] 於何物之生 kismiṁ = kismiṁ uppanne。== ᅟᅟ==[137] 依 upadāya = āgamma, paticca。== (2)〔世尊:〕六生世間生[138]ᅟᅟ和合於六上  依六而執著ᅟᅟ於六世間苦 ᅟᅟ==[138] 六者,註為六內處。== 此嗢陀南 名心與渴愛ᅟᅟ是為結與縛  窘迫繼禁閉ᅟᅟ欲世等為十 ### 第八ᅟ斷品 #### 1.71 〔七一〕第一ᅟ殺 [139] ᅟᅟ==[139] 雜阿含經卷四八.一〇(大正藏二.三五四a)。== (1)立於一面之天神,以偈向世尊曰: 殺何樂寢臥ᅟᅟ殺何而不悲  殺害何一法ᅟᅟ瞿曇卿稱讚 (2)〔世尊:〕殺忿樂寢臥ᅟᅟ殺忿為不悲  諸天以毒根ᅟᅟ而為最上蜜[140] 聖讚忿殺害ᅟᅟ殺而不悲傷 ᅟᅟ==[140] 伴忿之快感,喻於蜜。== #### 1.72 〔七二〕第二ᅟ車 [141] ᅟᅟ==[141] 雜阿含經卷三六.三一(大正藏二.二六六b)。== (1)〔天神:〕何物車相標ᅟᅟ何為火相標  何為[A8]國相標ᅟᅟ何為婦相標 ᅟᅟ==[A8] 國【CB】,王【南傳】(cf. S. 1.72 (PTS 1990: I 41,23); T02n0099_p0266b22)== (2)〔世尊:〕幡乃車相標ᅟᅟ煙乃火相標  王乃國相標ᅟᅟ夫乃婦相標 #### 1.73 〔七三〕第三ᅟ富 [142] ᅟᅟ==[142]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二(大正藏二.二六四c)。== (1)〔天神:〕人於此世間ᅟᅟ何為最勝富  善修何種事ᅟᅟ能帶來安樂 何物之果實ᅟᅟ其味為最上[143]  如何之生活ᅟᅟ為生活最勝 ᅟᅟ==[143] sādutaraṁ = madhurataraṁ。== (2)〔世尊:〕信在此世間ᅟᅟ乃人最勝富  若修諸善法ᅟᅟ帶來安與樂 真實乃果實ᅟᅟ是最上美味  智慧之生活ᅟᅟ謂生活最勝 #### 1.74 〔七四〕第四ᅟ雨 [144] ᅟᅟ==[144]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六(大正藏二.二六三c)。== (1)〔天神:〕何物生最上ᅟᅟ何物降最上  運步何最上ᅟᅟ語者何最上 (2)〔他神:〕種子生最上[145]ᅟᅟ雨乃降最上  牝牛步最上ᅟᅟ子語中最勝[146] ᅟᅟ==[145] 以天神上偈問佛,其餘之天神從旁以此偈作答。先前之天神則以:「我非問汝」而更問佛。== ᅟᅟ==[146] 為子者不語雙親不利之語,故所語為最上。== (3)〔世尊:〕明乃生最上[147]ᅟᅟ無明降最上  僧伽步為最ᅟᅟ佛陀語為最 ᅟᅟ==[147] 明(vijjā)此指智慧。== #### 1.75 〔七五〕第五ᅟ恐怖 [148] ᅟᅟ==[148]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一(大正藏二.一五九c)。== (1)〔天神:〕道實種種說ᅟᅟ何多恐此世  具大智慧者ᅟᅟ瞿曇我請問 以立於何者ᅟᅟ人不恐此世 (2)〔世尊:〕正確語與意ᅟᅟ以身不為惡  若於富裕家[149]ᅟᅟ有信有柔和 善辨仁慈深ᅟᅟ立此之四法 此世不恐怖 ᅟᅟ==[149] 原文 bahvannapānaṁ gharaṁ(多飲食之家)。在註釋作:如須達給孤獨長者之家。== #### 1.76 〔七六〕第六ᅟ不老 [150] ᅟᅟ==[150]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八(大正藏二.二六六a)。== (1)〔天神:〕何老何不老ᅟᅟ何者云非道  何者障礙法ᅟᅟ何者盡日夜 何者穢梵行ᅟᅟ何者無水浴  世有幾多穴ᅟᅟ心意不停滯 我等來問佛ᅟᅟ我等以何知 (2)〔世尊:〕色體乃衰老ᅟᅟ人姓氏不老[151]  貪欲云非道ᅟᅟ慳貪障礙法 青春盡日夜ᅟᅟ女人穢梵行 人人執著此 苦行與梵行ᅟᅟ乃無水沐浴  世有六孔穴ᅟᅟ心不得滯此 懶惰與放逸ᅟᅟ不勤不抑制  耽睡眠怠慢ᅟᅟ應離此一切 ᅟᅟ==[151] 如佛陀之姓、名。== #### 1.77 〔七七〕第七ᅟ主 [152] ᅟᅟ==[152] 雜阿含經卷四八.二六(大正藏二.三五六a)。== (1)〔天神:〕何為世間主ᅟᅟ何為最上器  何為劍之銹ᅟᅟ此世何作獄 何物拒持離ᅟᅟ何者好持離  何者屢屢來ᅟᅟ賢者得歡喜 (2)〔世尊:〕勢力世間主ᅟᅟ女人最上器  忿為世劍銹ᅟᅟ盜賊於此世 以作苦地獄ᅟᅟ盜賊拒持離  沙門好持離ᅟᅟ沙門屢屢來 賢者乃歡喜 #### 1.78 〔七八〕第八ᅟ欲愛 [153] ᅟᅟ==[153] 同本無此。== (1)〔天神:〕追求利益者ᅟᅟ以何不得與  人何不施捨ᅟᅟ應放何之善 不應放何惡 (2)〔世尊:〕人追求利益ᅟᅟ不以與自己  自己不施捨ᅟᅟ應放善良語 不得放惡語 #### 1.79 〔七九〕第九ᅟ食糧 [154] ᅟᅟ==[154] 雜阿含經卷四八.二六(大正藏二.三五六a)。== (1)〔天神:〕何者包糧食ᅟᅟ何為富住家  何者令人苦ᅟᅟ何者世難捨 猶如鳥縛蹄ᅟᅟ凡人何物縛 (2)〔世尊:〕信仰包糧食ᅟᅟ吉祥富住家  欲望令人苦ᅟᅟ世捨欲望難 猶如縛蹄鳥ᅟᅟ凡人欲望縛 #### 1.80 〔八〇〕第十ᅟ光炎 [155] ᅟᅟ==[155] 同本無此。== (1)〔天神:〕於世何光炎ᅟᅟ於世何不眠  何為共同者ᅟᅟ何為威儀路 猶如母養子ᅟᅟ何者養怠慢  亦養精進者ᅟᅟ以何者之精 以養於地上ᅟᅟ倚著之生物 (2)〔世尊:〕智慧世光炎ᅟᅟ正念世不眠  牛乃共事者ᅟᅟ畦乃威儀路 猶如母養子ᅟᅟ雨養怠慢者  亦養精進人ᅟᅟ乃以雨之精 養育於地上ᅟᅟ倚著之生物 #### 1.81 〔八一〕第十一ᅟ無諍 [156] ᅟᅟ==[156] 同本無此。== (1)〔天神:〕此世誰無諍[157]ᅟᅟ誰生活不滅  誰遍知欲望ᅟᅟ常為自由人 如是立己道ᅟᅟ父母兄弟禮  其生雖卑賤ᅟᅟ以受剎帝利 所尊敬者誰 ᅟᅟ==[157] 無諍 araṇa = nikkilesa 無煩惱。== (2)〔世尊:〕沙門世無諍[158]ᅟᅟ沙門生不滅  沙門知欲望ᅟᅟ常為自由人 沙門立己道ᅟᅟ父母兄弟禮  其生雖卑賤ᅟᅟ剎帝利尊敬 ᅟᅟ==[158] 沙門 samaṇā = khiṇasava. samaṇā 指無漏之沙門。== 此嗢陀南 殺之車與富ᅟᅟ雨怖與不老  主欲愛糧食ᅟᅟ光炎及無諍 ## 2 第二ᅟ天子相應 ### 第一ᅟ迦葉品 #### 2.1 〔一〕第一ᅟ迦葉(其一) [A1] \ [1] ᅟᅟ==[A1] [-]【CB】,品【南傳】== ᅟᅟ==[1] 雜阿含經卷四九.二四(大正藏二,三六一c)。==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其時,迦葉天子[2]於黎明,其勝光徧照祇園,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ᅟᅟ==[2] 不知其名時,稱為 devatā,已知其名時,稱為 devaputta。== 立於一面之迦葉天子,向世尊謂曰:「世尊[3]請以比丘之教,開示比丘及我等。」 ᅟᅟ==[3] 此天子於佛昇三十三天說示「對法」時,曾聽聞。今來述其自督。== (2)「迦葉!善哉!然則當為汝說能起之事。」 (3)以修說微妙[4]ᅟᅟ以修沙門行[5]  獨住於一座ᅟᅟ靜心以修法[6] ᅟᅟ==[4] 四諦、十論事、三十七菩提分、四善語。== ᅟᅟ==[5] 行原文為 upāsana 三十八業道。== ᅟᅟ==[6] 八等至。== (4)迦葉天子作如是言,請大師嘉賞。迦葉天子知受大師之嘉賞,禮敬世尊,右繞而形沒於其處。 #### 2.2 〔二〕第二ᅟ迦葉(其二) [7] ᅟᅟ==[7] 雜阿含經卷四九.二五(大正藏二.三六一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立於一面之迦葉天子,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比丘若禪思ᅟᅟ以得心解脫  知世之興廢ᅟᅟ心善不執著 若望心得達[8]ᅟᅟ不能得其果 ᅟᅟ==[8] 心之得達 hadayassânuppattiṁ = arahattaṁ。== #### 2.3 〔三〕第三ᅟ摩佉 [9] ᅟᅟ==[9] 雜阿含經卷四九.一六(大正藏二.三六〇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時,摩佉天子於黎明往詣世尊處。其勝光徧祇園,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3)立於一面之摩佉天子,向世尊唱偈曰: 殺何樂寢臥[10]ᅟᅟ殺何而不悲  殺害何一法ᅟᅟ瞿曇卿稱讚 ᅟᅟ==[10] 同諸天相應〔七十一〕經之偈。== (4)〔世尊:〕殺忿樂寢臥ᅟᅟ殺忿而不悲  諸天以毒根ᅟᅟ忿為最上蜜 聖讚此忿殺ᅟᅟ殺之不悲傷 #### 2.4 〔四〕第四ᅟ摩揭陀 [11] ᅟᅟ==[11] 雜阿含經卷四九.一七(大正藏二.三六〇b)。== (1)立於一面之摩揭陀天子,向世尊唱偈曰: 世有幾多光[12]ᅟᅟ徧照此世間  我等問世尊ᅟᅟ如何得知此 ᅟᅟ==[12] 同諸天相應〔二十六〕經之偈。== (2)〔世尊:〕世有四種光ᅟᅟ此無第五光  晝乃太陽輝ᅟᅟ夜乃月光照 時火於日夜ᅟᅟ彼此相徧照  正覺最勝火ᅟᅟ此為無上光 #### 2.5 〔五〕第五ᅟ陀摩利 [13] ᅟᅟ==[13] 雜阿含經卷四九.一八(大正藏二.三六〇c)。==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 (2)時,陀摩利天子於黎明,其勝光徧照祇園,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3)立於一面之陀摩利天子,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精進勿倦怠ᅟᅟ以捨離愛欲  依此不欲有ᅟᅟ婆羅門所行[14] ᅟᅟ==[14] 婆羅門者,為今之阿羅漢。== (4)(世尊曰:陀摩利!) 此婆羅門者ᅟᅟ無有之所行  婆羅門應作ᅟᅟ一切終已辦 人不得足基ᅟᅟ四肢雖勤動  亦為流所衝ᅟᅟ得立土足基 彼到於彼岸ᅟᅟ不為流所動  天子陀摩利ᅟᅟ此乃諸漏盡 賢善於禪思ᅟᅟ以喻婆羅門  彼達生老終ᅟᅟ以立於彼岸 不為所流逝 #### 2.6 〔六〕第六ᅟ迦摩陀 [15] ᅟᅟ==[15] 雜阿含經卷四九.二〇(大正藏二.二六一a)。== (1)立於一面之迦摩陀天子,以此白世尊曰: (2)「世尊,是者難為。世尊,是甚難。」 (世尊曰:迦摩陀!) 難為彼等為ᅟᅟ有學而依戒  寂靜又確立ᅟᅟ於出家之人 致安樂知足 (3)「世尊!知足甚難得。」 (世尊曰:迦摩陀!) 難得彼等得ᅟᅟ樂心寂靜人  其心日或夜ᅟᅟ悅樂於修習 (4)「世尊!心實難靜。」 (世尊曰:迦摩陀!) 難靜彼等靜ᅟᅟ諸根寂靜樂  彼破死魔網ᅟᅟ迦摩陀天子 為聖者所行 (5)「世尊!此道嶮難行。」 〔世尊:〕雖嶮雖難行ᅟᅟ迦摩陀天子  聖者乃樂行ᅟᅟ非聖於嶮道 彼等頭倒下ᅟᅟ聖者之道平  不分嶮與平ᅟᅟ聖者乃樂行 #### 2.7 〔七〕第七ᅟ般闍羅旃陀 [16] ᅟᅟ==[16] 雜阿含經卷四九.一二(大正藏二.三五八b)。== (1)立於一面之般闍羅旃陀天子,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有大智慧人ᅟᅟ障中知餘地  無有所著者ᅟᅟ無比之聖者 佛陀知禪定 (2)(世尊曰:般闍羅旃陀!) 彼等於障中[17]ᅟᅟ知到涅槃法  以得正念人[18]ᅟᅟ善正心寂靜 ᅟᅟ==[17] 天子於障礙中讚嘆入覺者之禪定。佛陀宣示:豈可唯知禪定焉,更應知達涅槃之道。== ᅟᅟ==[18] 得 paccaladdhaṁsu。== #### 2.8 〔八〕第八ᅟ多耶那 [19] ᅟᅟ==[19] 此經偈,見於 Dhammapada vv. 313, 314, 311, 312: Thera-G. v. 277。== (1)時,原本是外道師之多耶那天子[20],於黎明其勝光徧照祇園,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ᅟᅟ==[20] 此多耶那天子,原為外道之師,信仰業論而作種種善,後生天上,如今來詣佛,歌頌讚偈。== (2)立於一面之多耶那天子,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婆羅門斷流ᅟᅟ精進滅愛欲  牟尼未離欲ᅟᅟ不入於禪定[21] 欲作應作者ᅟᅟ精進而行此  出家若疏漫ᅟᅟ愈益散塵垢 不為勝惡行ᅟᅟ行惡後受苦  行善者為勝ᅟᅟ行善無有苦 宛如握惡草ᅟᅟ因之手受傷  沙門生活惡ᅟᅟ因之入奈落 疏漫所作業ᅟᅟ污染於禁戒  懷疑於梵行ᅟᅟ無有隨大果 ᅟᅟ==[21] 禪定 ekattaṁ = jhānaṁ。== (3)多耶那天子作此言已,禮敬、右繞世尊,體形沒於此處。 (4)時,世尊其夜過後,呼〔集〕比丘等。 (5)「諸比丘!此夜名為多耶那,本是外道師之天子,於黎明時,其勝光徧照祇園。詣佛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天子〕,於佛前唱此偈曰: 婆羅門斷流ᅟᅟ精進滅愛欲  牟尼未離欲ᅟᅟ不入於禪定 欲作應作者ᅟᅟ精進而行此  出家若疏漫ᅟᅟ愈益散塵垢 不為勝惡行ᅟᅟ行惡後受苦  行善者為勝ᅟᅟ行善無有苦 宛如握惡草ᅟᅟ因之手受傷  沙門生活惡ᅟᅟ因之入奈落 疏漫所作業ᅟᅟ污染於禁戒  懷疑於梵行ᅟᅟ無有隨大果 (6)諸比丘!多耶那天子作此言已,禮敬、圍繞世尊,形體沒於其處。諸比丘!應暗〔誦〕多耶那偈。諸比丘!多耶那偈具足利義,屬最初之梵行。」 #### 2.9 〔九〕第九ᅟ月天子 [22] ᅟᅟ==[22] 雜阿含經卷二二.八(大正藏二.一五五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其時,月天子被阿修羅王羅睺所捕。月天子乃憶念世尊,而唱此偈曰: 佛陀大雄者ᅟᅟ我歸依於卿  卿障皆解脫ᅟᅟ我今落障礙 然則從此我ᅟᅟ置於歸依處 (3)時,世尊關於月天子,以偈向阿修羅王羅睺曰: 月天子今乃ᅟᅟ歸依於如來  應供正覺者ᅟᅟ羅睺以放月 諸佛憐世間 (4)時,阿修羅王羅睺以放月天子,有所顧慮,而詣阿修羅王吠波質底。詣已,恐怖,毛髮豎立,立於一面,阿修羅王吠波質底,對於立於一面之阿修羅王羅睺說偈曰: 羅睺何恐怖ᅟᅟ為放月者乎  汝今懼顫來ᅟᅟ懼何而立此 (5)〔羅睺:〕我懼佛陀偈ᅟᅟ若我不放月  我頭割為七ᅟᅟ不得生安樂 #### 2.10 〔一〇〕第十ᅟ日天子 (1)其時,阿修羅王羅睺又捕日天子,日天子憶念佛陀,其時唱此偈曰: 佛陀大雄者ᅟᅟ我歸依於卿  卿障皆解脫ᅟᅟ我今落障礙 然則從此我ᅟᅟ置於歸依處 (2)時,世尊關於日天子,以偈向阿修羅王羅睺曰: 日天子今乃ᅟᅟ歸依於如來  應供正覺者ᅟᅟ羅睺以放日 佛陀憐世間ᅟᅟ彼耀默闇中  徧照而周圓ᅟᅟ熾燃炎熱火 羅睺不得吞ᅟᅟ彼之飛空行  羅睺以放我ᅟᅟ弟子日天子 (3)時,阿修羅王羅睺以放日天子,即顫慄而詣阿修羅王吠波質底。詣已,恐怖,毛髮豎立,而立於一面。阿修羅王吠波質底對立於一面之阿修羅王羅睺語偈曰: 羅睺何怖懼ᅟᅟ為放日者乎  汝今顫懼來ᅟᅟ何恐而立此 (4)〔羅睺:〕我畏佛陀偈ᅟᅟ若我不放日  我頭割為七ᅟᅟ不得生安樂 此嗢陀南: 迦葉與摩佉ᅟᅟ摩揭陀摩利  以及迦摩陀ᅟᅟ般闍羅旃陀 乃至多耶那ᅟᅟ月日等為十 ### 第二ᅟ給孤獨品 #### 2.11 〔一一〕第一ᅟ月自在 [A2] [23] ᅟᅟ==[A2] [-]【CB】,十【南傳】== ᅟᅟ==[23] 雜阿含經卷四九.一〇(大正藏二.三五八b)經名原文為 Candimaso 今用《雜阿含》之譯語。==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時,月自在天子於黎明,其勝光徧照祇園,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2)立於一面之月自在天子,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善巧心集中ᅟᅟ正念入禪定  猶如無蚊患ᅟᅟ樹叢中走獸 可以平安行ᅟᅟ不為於放逸  以離諍煩惱ᅟᅟ而入禪定人 猶如破網魚ᅟᅟ可以平安行 #### 2.12 〔一二〕第二ᅟ毘紐 [24] ᅟᅟ==[24] 雜阿含經卷四九.一一(大正藏二.三五八b)。== (1)立於一面之毘紐天子,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奉侍於善逝[25]ᅟᅟ順從瞿曇教  學不放逸人ᅟᅟ實是幸福焉 ᅟᅟ==[25] 侍 payirupāsiya = payirupāsitvā 學 sikkhare = sikkhanti。== (2)〔世尊呼曰:毘紐!〕 從我所說教[26]ᅟᅟ學句入禪定  始終不放逸ᅟᅟ不入死魔領 ᅟᅟ==[26] 所教化 satthipade = anusatthipade。== #### 2.13 〔一三〕第三ᅟ提伽羅低 [27] ᅟᅟ==[27] 雜阿含經卷四九.八(大正藏二.三五八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2)時,提伽羅低天子於黎明往詣世尊處。其勝光徧照竹林,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3)立於一面之提伽羅低天子,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比丘若禪思[28]ᅟᅟ以得心解脫  知世之興廢ᅟᅟ心善不執著 若望心得達ᅟᅟ不能得其果 ᅟᅟ==[28] 此偈出於天子相應第一品第一經。== #### 2.14 〔一四〕第四ᅟ難陀那天子 [29] ᅟᅟ==[29]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二(大正藏二.一六〇a)。== (1)立於一面之難陀那天子,向世尊唱偈曰: 大智之瞿曇ᅟᅟ無有蓋覆事  奉問於世尊ᅟᅟ大雄智見者 何持等戒者ᅟᅟ何等智慧者  何等超苦人ᅟᅟ諸天崇何人 (2)〔世尊:〕具戒有智慧ᅟᅟ勤修於心意  寂靜而禪樂ᅟᅟ正念捨諸愁 諸漏皆盡已ᅟᅟ最後身之人  如是之行人ᅟᅟ稱為持戒者 如是之行人ᅟᅟ稱為智慧者  如是超苦人ᅟᅟ是人諸天敬 #### 2.15 〔一五〕第五ᅟ栴檀 [30] ᅟᅟ==[30] 雜阿含經卷四九.二三(大正藏二.三六一b)。== (1)立於一面之栴檀天子,向世尊唱偈曰: 日夜不惰怠ᅟᅟ無有立足基  亦無攀著處ᅟᅟ以何超瀑流 何人不深沈 (2)〔世尊:〕常於戒具足ᅟᅟ智慧善靜心  精進不撓人ᅟᅟ渡難超瀑流 遠離於欲想ᅟᅟ越色之繫縛  已盡喜貪人[31]ᅟᅟ是為不深沈 ᅟᅟ==[31] 在底本雖作 nandibhava(喜有、喜於有),但在錫蘭版及註釋,則作 nandirāga。漢譯又作喜貪,因此今取 nandirāga。== #### 2.16 〔一六〕第六ᅟ須達多 [32] ᅟᅟ==[32]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一(大正藏二.一五五c)。== (1)立於一面之須達多天子,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猶如觸於劍[33]ᅟᅟ猶如髮燃時  比丘捨欲貪ᅟᅟ正念於出家 ᅟᅟ==[33] 此二偈出諸天相應第三品第一經。== (2)〔世尊:〕猶如觸於劍ᅟᅟ猶如髮燃時  捨身見比丘ᅟᅟ正念於出家 #### 2.17 〔一七〕第七ᅟ須梵 [34] ᅟᅟ==[34]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一(大正藏二.一五九c)。== (1)立於一面之須梵天子[35],向世尊唱偈曰: ᅟᅟ==[35] 此天子在忉利天之難陀林晝度樹下,與天女等嬉戲,天女攀至樹上,散花歌頌。當其善業盡時,即於彼處沒而墮地獄。天子受此衝擊,來至世尊處請益。== 此心常怖畏ᅟᅟ此意常顫慄  起時甚恐懼ᅟᅟ不起亦恐懼 若有免畏道ᅟᅟ願請以指教 (2)〔世尊:〕菩提分之外ᅟᅟ勤修行之外[36]  制諸根之外ᅟᅟ一切放棄外 我不得窺見ᅟᅟ眾生之平安 ᅟᅟ==[36] 修行 tapasā。(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36],今於此處加上[36]之註標。)== #### 2.18 〔一八〕第八ᅟ覺陀 [37] ᅟᅟ==[37]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〇(大正藏二.一五五b)。==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沙計多安闍那林之鹿野苑。 時,覺陀天子於黎明,其勝光徧照安闍那林,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2)立於一面之覺陀天子,向世尊言此曰:「比丘!汝歡喜否?」〔世尊曰〕:「友!得到何耶?」天子曰:「比丘,然而悲否?」〔世尊曰:〕「友!失落何耶?」〔天子曰:〕「比丘!然而汝亦不喜,亦不悲乎?」〔世尊曰:〕「友!唯然!」 (3)〔天子:〕比丘汝不悲ᅟᅟ汝亦不歡喜  唯獨寂寞坐ᅟᅟ不足思不著[38] ᅟᅟ==[38] arati nabhiklrati = ukkanthikā nābhibhavati。== (4)〔世尊:〕夜叉我不悲ᅟᅟ亦無有歡喜  唯獨寂靜坐ᅟᅟ無著思不足 (5)〔天子:〕比丘何不悲ᅟᅟ如何亦不喜  唯獨寂寞坐ᅟᅟ不足思不著 (6)〔世尊:〕有悲者有喜ᅟᅟ有喜者有悲  比丘無喜悲ᅟᅟ如是友當知 (7)〔天子:〕無喜亦無悲ᅟᅟ超愛世比丘  涅槃婆羅門ᅟᅟ實久我所見 #### 2.19 〔一九〕第九ᅟ優多羅 [39] ᅟᅟ==[39] 雜阿含經卷三六.九(大正藏二.二六二b)。== (1)王舍城因緣。 立於一面之優多羅天子,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2)生導死壽短[40]ᅟᅟ老導無庇護  觀死此恐懼ᅟᅟ齎樂積功德 ᅟᅟ==[40] 此二偈,出諸天相應第一品第三經。== (3)〔世尊:〕生導死壽短ᅟᅟ老導無庇護  觀死此恐怖ᅟᅟ棄欲希寂靜 #### 2.20 〔二〇〕第十ᅟ給孤獨 [41] ᅟᅟ==[41]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八(大正藏二.一五八b)。== (1)立於一面之給孤獨天子,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此乃彼祇園[42]ᅟᅟ聖僧伽住處  法王請住此ᅟᅟ思念我生喜 善意智法定ᅟᅟ以及戒正命  依此人清淨ᅟᅟ又依姓氏富 非得於清淨ᅟᅟ是故賢智者  以思自己利ᅟᅟ並思擇正法 如是其清淨ᅟᅟ依於戒智慧  乃至於寂靜ᅟᅟ猶如舍利弗 比丘到彼岸ᅟᅟ應當是最勝 ᅟᅟ==[42] 此四偈,出諸天相應第五品第八經。(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42],今於此處加上[42]之註標。)== (2)給孤獨天子言此已、敬禮、右繞世尊、體形沒於其處。 (3)時,世尊於其夜過後,集比丘等: (4)「諸比丘!此夜有一天子,其勝光徧照祇園,於黎明詣我住處。詣已,禮敬我而立於一面,比丘等!立於一面其天子、於我面前,唱此偈曰: 此乃彼祇園ᅟᅟ聖僧伽住處  法王請住此ᅟᅟ思念我生喜 善意智法定ᅟᅟ以及戒正命  依此人清淨ᅟᅟ又依姓氏富 非得於清淨ᅟᅟ是故賢智者  以思自己利ᅟᅟ並思擇正法 如是其清淨ᅟᅟ依於戒智慧  乃至於寂靜ᅟᅟ猶如舍利弗 比丘到彼岸ᅟᅟ應當是最勝 (5)比丘等!其天子作此語已,敬禮、右繞於我,體形沒於其處。」 (6)如是語已,尊者阿難,以此告世尊曰:「世尊,或許彼〔天子〕,乃給孤獨天子。給孤獨長者,信樂於尊者舍利弗。」 (7)「善哉!善哉阿難!只要依尋求終可得,即依汝可使得。阿難!其實乃給孤獨天子。」 此嗢陀南: 月自在毘紐ᅟᅟ及提伽羅低  乃至難陀那ᅟᅟ栴檀須達多 須梵與覺陀ᅟᅟ第九優多羅 第十給孤獨 ### 第三ᅟ種種外道品 #### 2.21 〔二一〕第一ᅟ濕婆 [43] ᅟᅟ==[43] 雜阿含經卷四九.九(大正藏二.三五八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濕婆天子於黎明,其勝光徧照祇園,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2)立於一面之濕婆天子,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只與善人坐[44]ᅟᅟ只與善人交  知善人正法ᅟᅟ為善不為惡 只與善人坐ᅟᅟ只與善人交  知善人正法ᅟᅟ依他不能得 而得之智慧ᅟᅟ只與善人坐  只與善人交ᅟᅟ知善人正法 悲中無有悲ᅟᅟ只與善人坐  只與善人交ᅟᅟ知善人正法 輝耀親族中ᅟᅟ只與善人坐  只與善人交ᅟᅟ知善人正法 人人行善趣ᅟᅟ只與善人坐  只與善人交ᅟᅟ知善人正法 人人有幸福 ᅟᅟ==[44] 此七偈,出諸天相應第四品第一經。== (3)時世尊以偈答濕婆天子曰: 只與善人坐ᅟᅟ只與善人交  知善人正法ᅟᅟ可脫一切苦 #### 2.22 〔二二〕第二ᅟ差摩 [45] ᅟᅟ==[45] 雜阿含經卷四八.一〇(大正藏二.三五〇c)。== (1)立於一面之差摩天子,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魯鈍無智慧ᅟᅟ行為如自敵  以作諸惡業ᅟᅟ以結苦痛果 不行其善業ᅟᅟ終為而苦惱  咽鳴淚哭泣ᅟᅟ以受其苦果 若行其善業ᅟᅟ行訖無苦惱  歡喜心意樂ᅟᅟ以受其樂果 為於自己知ᅟᅟ智者及賢者  而作行準備ᅟᅟ如是不若彼 車力者之思ᅟᅟ勇猛精進之  宛如車力者ᅟᅟ離於平大道 入於不平路ᅟᅟ毀軸如沈思  如是法不進ᅟᅟ從於不法故 怠者到魔口ᅟᅟ如毀軸沈思 #### 2.23 〔二三〕第三ᅟ世理 [46] ᅟᅟ==[46] 雜阿含經卷三六.七(大正藏二.二六一c)。== (1)立於一面之世理天子,向世尊唱此偈曰: 不論天及人[47]ᅟᅟ皆以食為樂  時有不喜食ᅟᅟ夜叉實何者 ᅟᅟ==[47] 此等數偈,出諸天相應第五品第三經。== (2)〔世尊:〕信仰清淨心ᅟᅟ行施食之人  此世及後世ᅟᅟ皆可得其食 是故調伏慳ᅟᅟ善施即勝垢  功德乃人人ᅟᅟ後世渡津頭 (3)〔天子曰:〕「世尊!希有,得未曾有。」實是世尊之善說: 信仰清淨心ᅟᅟ行施食之人  此世及後世ᅟᅟ皆可得其食 是故調伏慳ᅟᅟ善施克服垢  功德乃人人ᅟᅟ後世渡津頭 (4)「世尊,昔我是施者、施主,布施之讚歎者,名為世理王。世尊!我於四門,施與沙門、婆羅門、可憐之人眾、旅行者、無宿之人等、求乞者。 (5)時,世尊!妃妾等來言我曰:『陛下之行施與,我等不行施與,我等亦依陛下得行施與之功德者,即何善焉?』 世尊!我如是思之:『我是施者、施主、施之讚歎者。我對於言「我等亦應行布施」者,當作如何說耶?』世尊!如是我於第一門以與妃妾等,於此妃妾等行布施,超越我之施與。 (6)時,世尊!侍者之剎帝利等,來言我曰:『陛下之施與,妃妾等之施與,我等不施與,我等亦依陛下得行施與之功德者,即何善焉?』 世尊!我如是思之:我是施者、施主、施之讚歎者。對於言『我等亦行布施』者,當如何說耶?世尊!如是我於第二門,以與侍者之剎帝利等,彼等於此行布施,超越我之施與。 (7)時,世尊!軍隊來說我……〔乃至〕……世尊!如是我於第三門與軍隊,與彼等於此行布施,超越我之施與。 (8)時,世尊!婆羅門家主等來言我……〔乃至〕……世尊!如是我於第四門,與婆羅門家主等,彼等於此行布施、超越我之施與。 (9)世尊!時,人人來說我曰:『今陛下任何皆不施與。』 世尊!如是言云,我即向彼眾人曰:『然則,從城外諸州所收益之中,一半納於宮庭,一半施與沙門、婆羅門、可憐之人眾、旅行者、無宿之人、求乞者等。』 (10)世尊,於是我如是長久所行之功德,如是長久所行之善,未達其終極。有此諸功德,此諸功德之果,此諸之間當於天界〔其無終極〕。 (11)世尊!希有、是最勝。此依世尊實是善說: 信仰清淨心ᅟᅟ行施食之人  此世及後世ᅟᅟ皆可得其食 是故調伏慳ᅟᅟ善施克服垢  功德乃人人ᅟᅟ後世渡津頭」 #### 2.24 〔二四〕第四ᅟ陶師 [48] ᅟᅟ==[48]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〇(大正藏二.一五九b)。== (1)立於一面之陶師天子,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比丘解脫有七人[49]ᅟᅟ得上生於無煩天  欲貪瞋恚滅無餘ᅟᅟ並超世間之愛著 難超死魔之領域ᅟᅟ誰是超越泥地者  此世捨此人身後ᅟᅟ亦離天軛者是誰 優波迦波羅犍陀ᅟᅟ弗久左底為第三  跋提耶犍陀捉婆ᅟᅟ婆睺羅祇頻祇耶 此等諸人捨人身ᅟᅟ亦是離卻天軛人 ᅟᅟ==[49] 此等數偈,出諸天相應第五品第十經。== (2)〔世尊:〕逃惡魔係蹄ᅟᅟ言之何微妙  彼等知誰法ᅟᅟ斷除有結縛 (3)〔陶師:〕無外世尊法ᅟᅟ無外世尊教  彼等知其法ᅟᅟ斷除有結縛 於此名與色ᅟᅟ滅盡無有餘  此世知其法ᅟᅟ彼斷有結縛 (4)〔世尊:〕知難悟又難ᅟᅟ汝言深奧語  汝知何人法ᅟᅟ以語如是語 (5)〔陶師:〕昔世我陶師ᅟᅟ於耶發鄰加  行村作陶壺ᅟᅟ以事父與母 迦葉如來世ᅟᅟ乃為優婆塞  遠離於[泳-永+(瑤-王)]欲ᅟᅟ無欲修梵行 我本同鄉者ᅟᅟ前為卿之友  然而我正是ᅟᅟ解脫七比丘 貪瞋滅無餘ᅟᅟ知超世愛著 (6)〔世尊:〕跋伽婆如汝ᅟᅟ之語有如是  汝前為陶師ᅟᅟ於耶發鄰加 街村作陶壺ᅟᅟ遠離於[泳-永+(瑤-王)]欲  無欲修梵行ᅟᅟ我乃同鄉者 以前實我友 (7)積此高修習ᅟᅟ最後身二人  邂逅昔故友ᅟᅟ真實如是者 #### 2.25 〔二五〕第五ᅟ姜睹 [50] ᅟᅟ==[50]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九(大正藏二.三七〇a)。== (1)如是我聞。爾時,眾多比丘等,住於拘薩羅國雪山側之森林小屋。掉舉而高慢、多辯饒舌、忘念、不正知、心不安靜、散亂、不制伏諸根。 (2)時,姜睹天子,於其布薩十五日,詣其比丘等〔處〕,詣已,向比丘等言偈曰: 往昔彼瞿曇ᅟᅟ弟子比丘等  而住於安樂ᅟᅟ乞食無求心 無求之心住ᅟᅟ知世之無常  彼等苦惱盡ᅟᅟ今之比丘等 惡向於自己ᅟᅟ如村長於村  心奪他家富ᅟᅟ食餐而寢臥 僧伽無合掌ᅟᅟ此有人禮我  被棄無主人ᅟᅟ宛如於死屍 對放逸之人ᅟᅟ我乃以語彼  住不放逸者ᅟᅟ我乃行歸依 #### 2.26 〔二六〕第六ᅟ赤馬 [51] ᅟᅟ==[51] 雜阿含經卷四九.一四(大正藏二.三五九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立於一面之赤馬天子,向世尊言此曰:「世尊!於此不生〔何物〕、不衰、不死、無生起之處,步行之而知、或見、或得到彼世界之邊極耶?」 (3)〔世尊曰:〕「友!我不語於此不生〔何物〕,不衰、不死、不沒、步行之即得知、得見、得到達不生起彼世界之邊極。」 (4)〔天子曰:〕「世尊!希有、得未曾有。世尊!此實是由世尊所語:『友!我不語於此不生〔何物〕,不衰、不死、不沒、步行之即得知、得見、得到達不生起彼世界之邊極。』 (5)世尊!我往昔名為赤馬仙人,普奢之子,而有飛行於空中之神通。世尊!我有如是迅速之力;譬如精巧練習、熟練,取弓於輕矢,其〔速力〕如以超越射透多羅樹之葉蔭。 (6)世尊!斯我一足之幅度,有如由東海至西海之廣。於我起如是願:我於步行,得到世界之邊極。 (7)世尊!我具有如是速力,於如是足幅,於飯食之外,大小便之外,睡以治疲勞外,行我壽命百歲之間,未達世界之邊極,中途而死。 (8)世尊!希有,得未曾有也。世尊!此實是由世尊所語:『我不語於此不生〔何物〕,不衰、不死、不沒,步行而得知、得見、得到達不生起彼世界之邊極。』」 (9)〔世尊曰:〕友!我非說不達世界之邊極而成苦惱之邊極。友!我說示:於此一尋之有想有意之身體上、到達世界與世界之果、世界之滅與世界之滅道。 步行於世界ᅟᅟ不得達邊極  不達世邊極ᅟᅟ不以脫苦惱 是故實賢者[52]ᅟᅟ及世間解者  達世界邊極ᅟᅟ終以成梵行 惡之澄靜者ᅟᅟ知世之邊極  此世及後世ᅟᅟ無有所求者 ᅟᅟ==[52] 在底本雖作 bhave 應讀為 have。(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52],今於此處加上[52]之註標。)== #### 2.27 〔二七〕第七ᅟ難陀 [53] ᅟᅟ==[53] 別譯雜阿含經卷八.八(大正藏二.四二七b)。== (1)立於一面之難陀天子,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時過日夜移[54]ᅟᅟ青春棄我等  觀死此恐怖ᅟᅟ齎樂積功德 ᅟᅟ==[54] 此偈出諸天相應第一品第四經。== (2)〔世尊:〕時過日夜移ᅟᅟ青春棄我等  觀死此恐怖ᅟᅟ棄欲希寂靜 #### 2.28 〔二八〕第八ᅟ難提毘舍羅 [55] ᅟᅟ==[55]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三(大正藏二.一五六a)。== (1)立於一面之難提毘舍羅天子,向世尊語偈曰: 四輪九門孔[56]ᅟᅟ污穢滿貪欲  乃是不淨性ᅟᅟ大雄從如何 有此之出口 ᅟᅟ==[56] 此偈出諸天相應第三品第九經。== (2)〔世尊:〕以斷惡欲貪ᅟᅟ乃至繩與網  拔棄渴愛根ᅟᅟ如是有出口 #### 2.29 〔二九〕第九ᅟ須尸摩 [57] ᅟᅟ==[57] 雜阿含經卷四九.一三(大正藏二.三五八c)。== (1)舍衛城因緣。 (2)時,尊者阿難往詣世尊處,禮敬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對坐於一面之阿難宣說:「阿難!汝亦喜舍利弗否?」 (3)〔阿難曰:〕「世尊!不愚、不污、不迷亂、不亂心者,有誰不喜歡尊者舍利弗者!世尊!尊者舍利弗是賢者。世尊!尊者舍利弗是大慧。世尊!尊者舍利弗是廣慧。世尊!尊者舍利弗是速慧。世尊!尊者舍利弗是迅慧。世尊!尊者舍利弗是銳慧。世尊!尊者舍利弗是貫通慧。世尊!尊者舍利弗是小欲。世尊!尊者舍利弗是知足。世尊!尊者舍利弗是遠離。世尊!尊者舍利弗是不共住。世尊!尊者舍利弗是精進。世尊!尊者舍利弗是辯者。世尊!尊者舍利弗是聽忠言之人。世尊!尊者舍利弗忠告者。世尊!尊者舍利弗是惡之責難者。世尊!不愚、不污、不迷亂、不亂心者,有[A3]誰不喜歡尊者舍利弗者!」 ᅟᅟ==[A3] 誰【CB】,雖【南傳】(cf. N13n0006_p0114a07; N13n0006_p0115a09)== (4)〔世尊曰:〕「阿難!確實如是,阿難!確實如是。阿難!不愚、不污、不迷亂、不亂心者,有誰有不喜歡舍利弗者!阿難!舍利弗是賢者、是大慧、廣慧、速慧、迅慧、銳慧、貫通慧、小欲、知足、遠離、不共住、精進、辯者、聽忠言者、忠告者、惡之責難者。」 (5)時,須尸摩天子於讚歎彼尊者舍利弗之德中,為天子大眾所圍繞而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6)立於一面之須尸摩天子,以此告世尊曰:「世尊!不愚、不污、不迷亂、不亂心者,有誰不喜歡尊者舍利弗者!尊者舍利弗是賢者……乃至……惡之責難者也、不愚、不污、不迷亂、不亂心者,有誰不喜歡尊者舍利弗者!」 (7)時,須尸摩天之天子眾,於讚歎尊者舍利之德時,以生喜悅、歡喜而顯其勝色光。[58] ᅟᅟ==[58] 原文 uccâvacaṁ paṇitaṁ-uccaṁ hinaṁ = avacaṁ,今勝劣二字相重疊,而特用勝字。(註釋)== (8)譬喻清淨而好性質,八角善磨之吠琉璃珠置於黃毛布上,其光之輝照。如是須尸摩天子之天事眾,讚歎尊者舍利弗之德時,生喜悅、歡喜而顯其勝色光。 (9)譬喻由精巧金工師,以作巧妙之閻浮河金之頸飾,置於黃毛布之上,以輝耀其光。如是須尸摩天子之天子眾……乃至……顯……。 (10)譬如夜將曉,明星輝照之光……〔乃至〕…… (11)譬如秋季太陽昇於澄雲之空,以拂虛空所有之暗,以輝耀其光。如是須尸摩天子之天子眾,於讚歎尊者舍利弗之德時,以顯其勝色光。 (12)時,須尸摩天子關於尊者舍利弗,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無忿而小欲ᅟᅟ柔和而調順  擔師譽聖者ᅟᅟ知舍利弗智 (13)時,世尊關於尊者舍利弗,以偈答須尸摩天子曰: 無忿而小欲ᅟᅟ柔和而調順  善調之庸人ᅟᅟ如待薪資金 用以待死時ᅟᅟ舍利弗智者 為世所皆知 #### 2.30 〔三〇〕種種之外道師 [59] ᅟᅟ==[59] 雜阿含經卷四九.一五(大正藏二.三五九b)。==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處。 (2)時,眾多之種種外道弟子之天子等,阿舍摩、舍波利、任迦、阿考吒迦、吠坦婆利、摩納婆伽彌耶,於黎明往詣世尊處,其勝光徧照竹林。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3)立於一面之阿舍摩天子,關於富蘭那迦葉,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世間之割殺ᅟᅟ以及害與奪[60]  迦葉謂非惡ᅟᅟ不見自功德 彼述實自信ᅟᅟ相應為師尊 ᅟᅟ==[60] 亦害、亦奪(hatajānisu)hata = poṭhanesu jānisu = dhanajānisu。== (4)時舍波利天子,關於末伽梨瞿舍羅,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苦行與厭離[61]ᅟᅟ以善自制伏  與人語止爭ᅟᅟ離於有罪語 平等於語實ᅟᅟ何以彼如是 不為其惡耶 ᅟᅟ==[61] 依於厭離 jigucchāya = pāpa-jigucchanena。== (5)時,任迦天子,關於尼乾陀若提子,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厭離巧比丘[62]ᅟᅟ制御四種身[63]  開顯被見聞[64]ᅟᅟ彼何無罪過 ᅟᅟ==[62] 厭離者 jegucchi = tapena pāpa-jigucchako。== ᅟᅟ==[63] 四種之制御其身(cātuyāma-susaṁvuta)一、sabba-vāri-vārito hoti = vārita-sabba-udako, patikhitta-sabba-sitodako(不受用一切水);二、sabba-vari-yutto = sabbena pāpa-vāranera-yutto(從於遠離一切惡);三、sabba-vāri-dhuto = sabbena pāpa-vāraṇena dhuta-pāpa(以遠離一切惡為己任);四、sabba-vāri-phuṭṭho = sabbena pāpa vāraṇena phuṭṭho(達於遠離一切惡)。== ᅟᅟ==[64] diṭṭhaṁ sutañ ca ācikkhaṁ = diṭṭhaṁ diṭṭham me'ti, sutaṁ sutaṁ me'ti ācikkhanto, na nigūhanto(依我所見,依我所聞,開顯而不隱匿)。== (6)時,阿考吒迦天子,關於種種之外道師,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據陀迦旃延ᅟᅟ乃至尼乾陀  又此末迦梨ᅟᅟ以及富蘭那 為人人之師ᅟᅟ達沙門果人  如何於彼等ᅟᅟ遠離善人焉 (7)時,吠坦婆利天子,以偈答阿考吒迦天子曰: 號吼卑野干[65]ᅟᅟ畢竟是野干[66]  不管於如何ᅟᅟ難等於獅子 裸形而妄語ᅟᅟ以為眾之師  疑訝之行為ᅟᅟ難等於善人 ᅟᅟ==[65] 底本之 sagāravenāpi 讀為 sahāravenapi。== ᅟᅟ==[66] 底本之 kutthako 讀為 kotthuko。== (8)時,惡魔波旬,隨從吠坦婆利天子而入,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苦行與厭離ᅟᅟ守遠離生活[67]  物質入於心[68]ᅟᅟ以樂喜天界 不導人他界[69]ᅟᅟ彼等正教誨 ᅟᅟ==[67] 守遠離生活 pālayaṁ pavivekiyaṁ= pavivckaṁ pālayantā。== ᅟᅟ==[68] 注心於物質 rūpe niviṭṭhā = taṇhādiṭṭhihi rūpe patiṭṭhitā。== ᅟᅟ==[69] 眾人 mātiyā = macca。== (9)時,世尊知此惡魔波旬,以偈答惡魔波旬曰: 此世及彼世ᅟᅟ不管任何色  光顯輝中空ᅟᅟ此等皆是實 那牟尼所讚ᅟᅟ如對魚於餌  因為是不殺ᅟᅟ而可令投棄 (10)時,摩納婆伽彌耶天子,關於世尊,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王舍城諸山ᅟᅟ尾布羅最勝  雪山之諸山ᅟᅟ白山為最勝 行於空中者ᅟᅟ太陽為最勝  海為水中勝ᅟᅟ月為星中勝 世界及天界ᅟᅟ云佛是第一 此嗢陀南: 濕婆與差摩ᅟᅟ世理並陶師  姜睹及赤馬ᅟᅟ難提毘舍羅 難陀須尸摩ᅟᅟ種種外道師 此等共為十 ## 3 第三ᅟ拘薩羅相應 ### 第一ᅟ拘薩羅品 #### 3.1 〔一〕幼少 [1] ᅟᅟ==[1] 雜阿含經卷四六.五(大正藏二.三三四c)。==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時,拘薩羅之波斯匿王詣世尊處。詣已,與世尊交談敬重之見面禮,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瞿曇曾宣示證悟無上之正等覺否?」 (4)「大王!有正確言說證悟無上正等覺者,即是我。大王!我是證悟無上之正等覺。」 (5)「瞿曇!有僧伽、有群〔眾〕、為群〔眾〕之師、有名、有名聲,為救濟者[2]、有受甚多人認定為善人[3]之沙門婆羅門。猶如富蘭那迦葉、末伽梨瞿舍羅、尼乾陀若提子、刪闍耶吠羅底子、迦據陀迦旃延、阿耆多翅舍飲婆羅門等。問彼等曾宣示證悟無上正等覺否?未曾宣示證悟無上之正等覺。何況尊者瞿曇,其生年青少,出家又日淺!」 ᅟᅟ==[2] 救濟者 titthakarā 註釋為 laddhikarā(作見解者)。== ᅟᅟ==[3] 為善人之被肯定 sādhu sammato = santo sappurisā ti evaṁ sammato。== (6)「大王!年少不可輕。年少不可輕有四種;何為四種耶?大王!年少不可輕,剎帝利是年少不可輕。大王!年少不可輕,蛇是年少不可輕。大王!年少不可輕,火是年少不可輕。大王!年少不可輕,比丘是年少不可輕視。 大王!年少不可輕,此四種者是年少之不可輕視者。」 (7)世尊宣說此已、善逝更宣示曰: 善生而有譽ᅟᅟ具足尊貴姓  如是剎帝利ᅟᅟ生年青少人 勿以輕低視ᅟᅟ勿以藐視他  得彼剎帝位ᅟᅟ成為人王時 忿怒而強烈ᅟᅟ有加於王罰  是故守己命ᅟᅟ以避遭繩罰 於村或森林ᅟᅟ在此見蛇時  以為是幼少ᅟᅟ勿輕勿藐視 或高或低貌ᅟᅟ持炎蛇彷徨  若愚男女近ᅟᅟ即直受彼咬 是故守己命ᅟᅟ以避遭傷害  餌食甚多貪ᅟᅟ熾燃火黑煙 雖然是細小ᅟᅟ勿輕勿藐視  只要得柴薪[4]ᅟᅟ其火大炎出 若愚男女近ᅟᅟ當即遭燃燒  是故守己命ᅟᅟ以避受火害 火燒於森林ᅟᅟ火盡成黑炭  日夜以過後ᅟᅟ於此出草萌 持戒之比丘ᅟᅟ若以戒炎燒  其人無生子ᅟᅟ不富於子孫[5] 無子無相續ᅟᅟ彼等切斷芽  不如多羅樹ᅟᅟ是故賢智人 自己以見利ᅟᅟ小蛇與細火  有譽剎帝利ᅟᅟ具戒之比丘 以善於正行 ᅟᅟ==[4] 薪 upādana 譯之。== ᅟᅟ==[5] 於子孫云云 dāyādā vindare dhanaṁ = tassa dāyādā pi dhanaṁ na vindanti。== (8)如是語已,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白尊曰:「世尊!是最勝,世尊,是最勝。世尊!譬喻倒者立起,覆者顯現,迷者教示道,如有眼者見諸色,如暗中揭明燈,如是世尊說種種法。世尊!我歸依佛,及歸依法與僧。世尊,容受我從今日,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3.2 〔二〕第二ᅟ人 [6] ᅟᅟ==[6] 雜阿含經卷三八.四(大正藏二.二七六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詣於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於人中生幾何法,即成為人之不利、苦惱及不安住耶?」 (4)「大王!三法生於人中,即成為人之不利、苦惱與不安住。」三者為何?大王!貪生於人中,即成為人之不利、苦惱與不安住。大王!瞋生於人中,即成為人之不利、苦惱與不安住。大王!癡生於人中,即成為人之不利、苦惱與不安住者。 (5)〔世尊,宣說此已……乃至……〕 貪與瞋及癡ᅟᅟ生此惡心已  以為自傷害ᅟᅟ如持倒竹實 #### 3.3 〔三〕第三ᅟ王 [7] ᅟᅟ==[7]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九(大正藏二.三三九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於有生者中,有能免老死者否?」 (3)「大王!任何生物亦不能免老死。 (4)大王!雖有大財富。有大富、有大受用、甚多金銀、甚多資財、甚多財穀之家主,因有生故,亦不能免老死。 (5)大王!雖有大財之婆羅門,有大財富,有大富、有大受用、甚多金銀,甚多資財、甚多財穀之家主,因有生故,亦不能免老死。 (6)大王!漏盡之應供者,行盡梵行,所作已辦,已捨重擔,達自利,盡有縛,依正智而解脫之比丘之身體,亦是破壞之法,應捨之法。」 (7)〔世尊宣說此已……乃至……〕 王車美亦壞ᅟᅟ身體邁向老  正法永不老ᅟᅟ善人所語善 #### 3.4 〔四〕第四ᅟ愛者 [8] ᅟᅟ==[8] 雜阿含經卷四六.七(大正藏二.三三五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我於此獨坐靜觀,生如是思念:『自我為何人所愛者,不為何人所愛者乎?』世尊,我生如是思念: (3)『任何人皆依身以行惡行、依語以行惡行、依意以行惡行。此等諸人乃非愛自我者。假若彼等雖云:「我等乃自我之愛者。」但彼等卻非自我之愛者。不論如何,非愛者所以為非愛者,乃彼等之自所作為。是故彼等非自我之愛者。 (4)任何人皆依身以行善行、依語以行善行、依意以行善行、此等之諸人乃自我之愛者。假若彼等雖云:「我等乃非自我之愛者。」但彼等卻是自我之愛者。不論如何,愛者所以為愛者,乃彼等之自所作為。是故彼等乃自我之愛者。』」 (5)「大王!如是,大王!如是。任何人依身、語、意以行惡行,此諸人乃非自我之愛者。任何人依身、語、意以行善行,此諸人乃自我之愛者。」 (6)〔世尊於此宣說已……乃至……〕 知自可愛者ᅟᅟ勿自連結惡  以行惡行人ᅟᅟ難得於安樂 所囚於死魔ᅟᅟ以捨生命者  有何是彼物ᅟᅟ彼行而取何 功德惡之二ᅟᅟ是人此世作  此為彼身物ᅟᅟ彼行而取此 如添影之形ᅟᅟ此二從隨彼  是故以行善ᅟᅟ為善積未來 功德於後世ᅟᅟ乃人渡津頭 #### 3.5 〔五〕第五ᅟ自護 [9] ᅟᅟ==[9] 雜阿含經卷四六.八(大正藏二.三三六a)。== (1)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 (2)「世尊!我獨坐靜觀生如是念:『何人乃護自我;何人不護自我耶?』世尊!我如是思念: (3)『任何人依身以行惡行、依語以行惡行、依意以行惡行者,其人即是不護自我。彼等如何受象軍之善護、馬軍之善護、車軍之善護、步軍之善護、但不護彼等之自我。何以故,此等外在之守護,此等非為內在之守護。是故非守護彼等之自我。 (4)任何人依身以行善行、依語以行善行、依意以行善行者,其人乃護自我者。彼等雖云無任何象軍之守護、無馬軍之守護、無車軍之守護、無步軍之守護、但有守護彼等之自我。何以故?此等乃內在之守護,此等非外在之守護。是故乃守護彼等之自我。』」 (5)「大王!如是,大王!如是。任何人依身、語、意以行惡行者,其人不護自我。任何人依身、語、意以行善行者,其人乃護自我。」 (6)〔世尊宣說此已……乃至……〕 善哉自制身ᅟᅟ善哉自制語  善哉自制意ᅟᅟ善哉制一切 自制知恥者ᅟᅟ云為守護人 #### 3.6 〔六〕第六ᅟ少數 [10] ᅟᅟ==[10] 雜阿含經卷四六.九(大正藏二.三三六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我獨坐靜觀,生如是思念:於此世得巨大之富而不迷醉、不溺、不耽於欲樂、不誤於諸人中者,甚少。於此世得巨大之富而迷醉、溺、耽於欲樂、誤於諸人中者,甚多。」 (3)「大王!如是,大王!如是。於此世得巨大之富而不迷醉、不溺、不耽於欲樂、不誤於諸人中者,甚少。於此世得巨大之富而迷醉、溺、耽於欲樂、誤於諸人中者,甚多。」 (4)〔世尊宣說此已……乃至……〕 富迷於欲樂ᅟᅟ貪欲以奪心  不覺於道外[11]ᅟᅟ如鹿被縛蹄[12] 彼等後苦澀[13]ᅟᅟ其果即是惡 ᅟᅟ==[11] 於道之外 atisāraṁ = atikkamaṁ。== ᅟᅟ==[12] 係蹄 kūṭaṁ = pāsaṁ。== ᅟᅟ==[13] 彼等之後 pacchāsaṁ = pacchā tcsaṁ。== #### 3.7 〔七〕裁斷 [14] ᅟᅟ==[14]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〇(大正藏二.三三六c)。== (1)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 (2)「世尊!我坐於裁判之座,見有大富、有大財大產、甚多資財、甚多財穀之剎帝利、婆羅門、家主等,自知為欲樂,依於欲樂,欲樂之故而語妄語。故我生如是思念:『我今有充分裁斷,今當依裁斷以顯賢面[15]。』」 ᅟᅟ==[15] 賢面(bhadramukho)幾謂我良友之意。指國王之將軍 Bandhula。此將軍後來專司裁判。請閱《印度佛教個有名詞辭典》之 Bandhula 之下。== (3)「大王!有大富,有大財大產,甚多金銀,甚多資財,甚多財穀之剎帝利、婆羅門、家主等,自知為欲樂,依於欲樂,欲樂之故而語妄語,彼等應長時之不利苦惱。」 (4)〔世尊宣說此已……乃至……〕 富迷於欲樂ᅟᅟ貪欲以奪心  不知於道外ᅟᅟ如魚被網羅 彼等後苦澀ᅟᅟ其果即是惡 #### 3.8 〔八〕第八ᅟ末利 [16] ᅟᅟ==[16] 同本無此。==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又,爾時,拘薩羅之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具在高樓之上。 (3)時,拘薩羅之波斯匿王言末利夫人曰:「末利!可有其他之何人比汝更可愛耶?」 (4)「大王!無有其他之何人比我更可愛者。大王!有其他之何人比汝自己更可愛耶?」 (5)「末利!無有其他之何人,比我更可愛者。」 (6)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走下高樓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 (7)「世尊!我於此與末利夫人於高樓上,以此言末利夫人:『末利!可有其他之何人比汝更可愛耶?』世尊!如是言已,末利夫人以此言我曰:『大王!無有其他之何人,比我更可愛者。大王!可有其他之何人,比王我更可愛耶?』世尊!如是言已,以此我對末利夫人曰:『末利!無有其他之何人,比我自己更可愛者。』」 (8)時,世尊了知此義,其時,唱此偈曰: 思雖往一切ᅟᅟ不達於比己  更為可愛者ᅟᅟ其他之諸人 亦是可愛己ᅟᅟ是故為自愛 勿以傷害他 #### 3.9 〔九〕第九ᅟ供犧 [17] ᅟᅟ==[17]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三(大正藏二.三三八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又作備辦大供犧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有:五百牡牛、五百牝犢、五百山羊、五百隻羊,為供犧,而受縛於柱[18]。 ᅟᅟ==[18] 縛於柱 thūṇaṁ upanitāni = thūṇāya baddhāni。== (3)又有王之奴隸、僕人、男傭人,彼等亦害怕刑罰,恐怖戰抖,一面為作準備而一面哭泣流淚。 (4)時,甚多比丘等晨早,著衣持鉢,入舍衛城行乞。於舍衛城行乞食已,收放鉢後,而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等諸比丘,白世尊曰: (5)「世尊!此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有備辦大供犧:五百牡牛、五百牝犢、五百山羊、五百隻羊,均為供犧而繁縛於柱。又王之奴隸、僕人、男傭人等,彼等害怕刑罰,恐怖戰抖,一面哭泣流淚一面為作準備。」 (6)時,世尊了知此義,於此時唱偈曰: 馬犧人供犧ᅟᅟ投擲之棒賽  勝利者之飲ᅟᅟ而無有障礙 此等之供犧ᅟᅟ事多無大果  山羊及羊牛ᅟᅟ種種加殺害 如此之供犧ᅟᅟ大聖不行為  事少常行此ᅟᅟ山羊及羊牛 於此不殺害ᅟᅟ而於此供犧  以行正道者ᅟᅟ大聖亦行之 賢者行此供ᅟᅟ此供有大果  以行此行者ᅟᅟ有善而無空 偉大之供犧ᅟᅟ諸天之賞讚 #### 3.10 〔一〇〕第十ᅟ縛 [19] ᅟᅟ==[19]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四(大正藏二.三三八b)。== (1)又,其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捕縛甚多人。有者以繩、有者以網、有者以鎖〔縛之〕。 (2)時,甚多比丘等,於晨早,著衣持鉢,入舍衛城行乞。舍衛城行乞食已,收放鉢後,詣世尊處。詣而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彼等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彼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捕縛甚多人:有者以繩、有者以網、有者以鎖〔縛之〕。」 (4)時,世尊了知此義,於其時誦此偈曰: 鐵繩以及木ᅟᅟ或以葦之網  賢者不云縛ᅟᅟ以心為迷醉 寶玉及珠環ᅟᅟ又心繫妻子  賢者云強縛ᅟᅟ牽引於此人 雖緩亦難離ᅟᅟ無欲捨欲樂 斷此而出家 此嗢陀南: 幼少人及王ᅟᅟ愛者並自護  少數與裁斷ᅟᅟ末利供與縛 ### 第二ᅟ拘薩羅品 #### 3.11 〔一一〕第一ᅟ結髮行者 [20] ᅟᅟ==[20] 雜阿含經卷四二.四(大正藏二.三〇五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子母講堂。 (2)又,其時將日暮世尊從獨坐靜觀起座,出而坐於門外之小屋。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3)其時有七名結髮行者,七名尼乾陀徒,七名裸行者,七名一衣者,七人名遊行者等,其腋下毛或身毛均長,爪亦長持遊方者之用具,通過離世尊不遠之處。 (4)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即從座起立,著上衣、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七名結髮行者,七名尼乾陀徒,七名裸行者,七名一衣者,七名遊方者合掌,三次稱呼其名:「尊者!我乃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尊者!我乃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 (5)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離開彼等七名結髮行者,七名尼乾陀徒,七名裸行者,七名一衣者,七名遊行者去後,直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6)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此等之諸人,於此世間,為阿羅漢,或具足阿羅漢之諸人中耶?」 (7)「大王!此等諸人是阿羅漢耶?為具足阿羅漢道者耶?即如王者之在家受用欲樂,住於子嗣之障礙中,即使用迦尸國[21]之栴檀,用華鬘、香、塗料,貯蓄金銀者亦不易知。 ᅟᅟ==[21] 迦尸國之栴檀 kāsika-candanaṁ = saṇha-candanaṁ。== (8)大王!彼之戒依於共住而且非短時,依長時而非不思惟、依思惟而非無智、應依有智慧而得知。 (9)大王!彼之清淨是依於共語[22],而且非短時,依長時而非不思惟,依思惟而非無智,應依有智慧而得知。 ᅟᅟ==[22] 說 samvohārena = kathanena。== (10)大王!彼之確立[23],於不幸之時,而且非短時,依長時而非不思惟,依思惟而非無智,應依有智慧而得知。 ᅟᅟ==[23] 確立 thāmo = ñāṇathāmo 人若不確立慧,生遇不幸時,不知所為,恰如直入無門戶之家屋,故云喻其狼狽。== (11)大王!彼之智慧,依共同商量,而且非短時,依長時而非不思惟,依思惟而非無智,應依有智慧而得知。」 (12)「世尊!誠然希有。世尊!誠然未曾有。世尊,此事確實是依世尊之所說。」「大王!此事即使在家受用欲樂……乃至……貯蓄金銀亦不易知……乃至……。」 (13)「世尊!此等我密訪、訪察者[24]之諸人,於訪察各國歸來。最初依彼等之所察訪,於後我來作結論。 ᅟᅟ==[24] 偵察者 ocarakā = heṭṭhā carakā(人背囊而行)。== (14)世尊,如今彼等為去其塵垢,沐浴塗以香料,剃除鬚髮,穿著白衣,為五欲所纏繞,所具者是樂。」 (15)時,世尊了知此義,於此時唱偈曰: 色貌之於人ᅟᅟ實是不易知  即刻見勿信[25]ᅟᅟ善制者其相 非為制御人ᅟᅟ此世普橫行  如似是而非ᅟᅟ泥土之耳環 渡金銅半錢ᅟᅟ人人裝飾美  內懷於不淨ᅟᅟ外面美橫行 ᅟᅟ==[25] 立即得見 ittara-dassanena = lahuka-dassanena(依輕易得見)。== #### 3.12 〔一二〕第二ᅟ五王 [26] ᅟᅟ==[26] 雜阿含經卷四二.五(大正藏二.三〇六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其時,波斯匿王初為五王,為五欲所圍纏,充分享受快樂。彼於此間生起如是言語:「何為欲愛之第一?」 (3)時,或有人作如是說:「色是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聲是[A1]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香是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味是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觸是欲愛之第一。」當時[27]彼等諸王,互相皆不能承服。 ᅟᅟ==[A1] 欲【CB】,[-]【南傳】== ᅟᅟ==[27] 當時 yato = yadā。== (4)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以此謂彼等諸王曰:「友!請過來,我等何不往詣世尊處,請問此義。如世尊為我等所說,應予各自受持。」 (5)彼等五王答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友!誠然。」 (6)時彼等五王,以波斯匿王為先導,往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7)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以此語白世尊:「世尊!於此我等五王,為五欲所纏,充分享受快樂。我等之間生出如此言語:『何為欲愛之第一耶?』或亦有人作如是說:『色是愛欲之第一。』或作如是說:『聲是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香是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味是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觸是欲愛之第一。』世尊!何為欲愛之第一耶?」 (8)「大王!我說限以人心[28]所好之程度,為欲愛之第一。大王!此等諸色,或為心之所好者,或為心之所不好者。有人或依色而歡喜,若能滿足所思,則更希望求其他更殊勝微妙之色。於彼而言,則其色乃無上之最殊勝。 ᅟᅟ==[28] 心情愉悅之程度 manāpa-pariyantaṁ = manāpa-nipphattikaṁ, manāpa-koṭikaṁ。== (9)大王!此等之聲……乃至……香……乃至……味……乃至……此等之觸,或為心所好者,或為心所不好者。有人或依觸而歡喜,若得滿足所思,則不再希望其他更殊勝微妙之觸。於彼而言,其觸乃無上之最殊勝。」 (10)爾時,亦有栴檀庵伽梨迦優婆塞坐其會座。時栴檀庵伽梨迦優婆塞即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合掌向世尊,以此謂世尊曰:「世尊!思我則不顯。善逝!思我則不顯。」 (11)世尊曰:「栴檀庵伽梨迦!顯此。」 (12)時,栴檀庵伽梨迦優婆塞於世尊座前,當場以相應之偈讚歎之: 芳香赤蓮華ᅟᅟ晨開香不去  見鴦耆羅光ᅟᅟ映空如太陽 (13)時,彼等五王,向栴檀庵伽梨迦優婆塞五件僧伽梨請穿著。 (14)時,栴檀庵伽梨迦優婆塞,即以此五件僧伽梨奉獻世尊。 #### 3.13 〔一三〕第三ᅟ大食 [29] ᅟᅟ==[29] 雜阿含經卷四二.六(大正藏二.三〇六c)。==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其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常食一陀那[30]之飯食。 ᅟᅟ==[30] doṇapāka 陀那乃量度名稱,此云一陀那量之飯食。== (2)時,拘薩羅之波斯匿王食後,就大息[31]而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其傍。 ᅟᅟ==[31] 盡大息 mahassāsi = mahantehi assāsehi assāsati。== (3)時,世尊知拘薩羅國波斯匿王飯食已訖,曾作大息,其時而唱此偈曰: 以常持正念ᅟᅟ取食知量人  則少有其苦ᅟᅟ遲老得壽長 (4)爾時,善見摩納立於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之後。 (5)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呼善見摩納:「善見!汝在我食時,於世尊前暗唱此偈!我常日日施百錢[32]與汝。」 ᅟᅟ==[32] 早餐時五十分錢(kahāpaṇa),晚餐時五十分錢之百錢。(註釋)== (6)善見摩納答覆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曰:「大王!承教。」則暗〔誦〕在世尊前之偈,於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食時即歌此偈: 以常持正念ᅟᅟ取食知量人  則少有其苦ᅟᅟ遲老得壽長 (7)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即漸次滿足於**一陀那量**之飯食。==\[nāḷikā莖]== (8)如是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即較以往身體康健,以手撫其身體,當時發此歡喜語:「世尊實以二利哀憐我:是現在之利與未來之利。」 #### 3.14 〔一四〕第四ᅟ於戰之二語(其一) [33] ᅟᅟ==[33]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五(大正藏二.三三八b)。==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 時,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整備四軍,針對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攻入其迦尸國。 (2)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聞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整備四軍,攻入我迦尸國。 (3)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整備四軍,迎戰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於迦尸國。 (4)時,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與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生戰事。依其戰鬥,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攻破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則逃歸首都之舍衛城。 (5)時,眾多比丘,朝晨著衣持鉢,入舍衛城行乞。舍衛城行乞飯食後置鉢,往詣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諸比丘等。以此事白世尊曰: (6)「世尊!如今,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挑起戰事。依其戰鬥,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攻破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逃歸首都之舍衛城。」 (7)「諸比丘!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有惡友、惡朋、惡伴。諸比丘!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有善友、善朋、善伴。諸比丘!但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今夜為敗者,應是苦眠。」 (8)〔世尊,說此……乃至……〕 勝利以生怨ᅟᅟ敗者苦難寢  只有捨勝敗ᅟᅟ平靜樂安眠 #### 3.15 〔一五〕於戰之二語(其二) [34] ᅟᅟ==[34]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六(大正藏二.三三八c)。== (9)時,摩揭陀國韋提子阿闍世王,整備四軍,針對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戰〕,攻入其迦尸國。 (10)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聞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整備四軍,攻入我迦尸國。 (11)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整備四軍,於迦尸國,迎戰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 (12)如是摩揭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挑起戰事。於此戰鬥,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攻破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生擒彼〔王〕。 (13)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如是思念:「如摩揭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雖無害,但謂害我,乃我之甥。我寧奪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所有之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以逐放彼。」 (14)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奪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所有之象軍、馬軍、車軍、步軍而逐放彼。 (15)時,眾多比丘,晨早著衣持鉢,入舍衛城,於舍衛城乞食,食已置鉢,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諸比丘等,以此事白世尊曰: (16)「世尊!如今,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整備四軍,針對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攻入其迦尸國。世尊!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聞悉亦以整備四軍迎戰。於此交戰,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攻破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生擒彼王。世尊!如是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如是思念:『如摩揭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雖無害,但謂害我,乃我之甥,我寧奪彼王之四軍,以逐放彼王。』世尊,如是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奪得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之四軍,以逐放彼王。」 (17)時,世尊得知此義,其時,唱此偈曰: 人為己利時ᅟᅟ即以掠奪他  他之被奪時ᅟᅟ彼亦為所奪 愚者惡不實ᅟᅟ雖思為當然[35]  惡之成實時ᅟᅟ即受於苦惱 若以殺他人ᅟᅟ即得殺己者  若以勝他人ᅟᅟ即得勝己者 以譏他人者ᅟᅟ即得誹己者  以惱他人者ᅟᅟ即得惱己者 如是業輪轉ᅟᅟ奪人當被奪 ᅟᅟ==[35] 當然之子 ṭhānaṁ = kāraṇaṁ。== #### 3.16 〔一六〕第六ᅟ公主 [36] ᅟᅟ==[36] 同本無此。== (1)舍衛城因緣。 (2)時,拘薩羅國之波斯若王,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3)時,有一人,坐近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進而耳語於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告曰:「王!末利夫人生王女。」 (4)如是云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不喜。 (5)時,世尊,知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之不喜,於是唱偈曰: 人主或婦人ᅟᅟ勝比於男子  有智慧全戒ᅟᅟ敬姑及事夫 以生其子者ᅟᅟ英雄地上主  實如賢妻子ᅟᅟ亦教導王國 #### 3.17 〔一七〕第七ᅟ不放逸(其一) [37] ᅟᅟ==[37]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八(大正藏二.三三九b)。==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 (2)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曰:「世尊!現世之利與未來之利,可有取得兩利之一法耶?」 (3)「大王!有取得現在與未來之利為一法者。」 (4)「世尊!有取得現在之利與未來之利為一法者,何耶?」 (5)「大王!取得現在之利與未來之利為一法者,是不放逸。大王!譬喻任何步行獸之足跡,皆入於象之足跡。即云象之足跡,其大為第一。大王!如是現在之利與未來之利,以此二利取之為一法。」 (6)世尊宣說此……乃至…… 生命與無病ᅟᅟ美貌生天界  日日於願望ᅟᅟ以生高貴家 賢者行功德ᅟᅟ稱讚不放逸  賢者不放逸ᅟᅟ現法之益利 乃至未來利ᅟᅟ若得此二利  依於得此義[38]ᅟᅟ英雄謂賢者 ᅟᅟ==[38] 得 abhisamayā = paṭilābhā。== #### 3.18 〔一八〕第八ᅟ不放逸(其二) [39] ᅟᅟ==[39]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七(大正藏二.三三九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我於獨坐靜觀以生思念:『依世尊之善說法,而與善友、善朋、善伴交;非與惡友、惡朋、惡伴交。』」 (3)「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依我善說法,而與善友、善朋、善伴交;非與惡友、惡朋、惡伴交。 (4)大王!爾時,我住釋迦族邑。 (5)大王!時,阿難比丘詣我處。詣已,禮敬於我坐於一面,大王!坐於一面之阿難比丘謂我曰:『世尊!此善友、善朋,善伴即梵行之一半。』 (6)大王!我如是言已,以此謂阿難比丘曰:『阿難!不然。阿難!不然。阿難!此善友、善朋、善伴,乃是梵行之全部。阿難!有善友、善朋、善伴之比丘,得以期待於修行八支聖道,屢修八支聖道。 (7)阿難!如何有善友、善朋、善伴之比丘,屢修八支聖道耶? (8)阿難!此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以修正見,捨離〔煩惱〕及轉向〔涅槃〕[40]。依遠離,依離貪,依滅,以修正思〔……乃至……〕正語〔……乃至……〕正業〔……乃至……〕正命〔……乃至……〕正精進〔……乃至……〕正念〔……乃至……〕正定,而捨離及轉向。阿難!如是有善友、善朋、善伴之比丘,以修行八支聖道,屢修八支聖道。 ᅟᅟ==[40] 煩惱之捨離與涅槃之迴轉 vossagga-pariṇāmi = kilesa-pariccāga, nibbāna-pakkhandana。(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40],今於此處加上[40]之註標。)== (9)阿難!依此應知有善友、善朋、善伴,乃梵行之全部。 (10)阿難!不論如何,依以我為善友,生法之眾生,依生而解脫。老法之眾生,依老而解脫,病法之眾生,依病而解脫,死法之眾生,依死而解脫,愁悲苦惱悶之眾生,依愁悲苦惱悶而解脫。阿難!依此應知有善友、善朋、善伴,乃梵行之全部。』 (11)大王!是故,王不能不如是學。我應容有善友、善朋、善伴。大王!不能不如是學。大王!欲有善友、善朋、善伴者,不能不依此一法而住,即於善法不放逸。 (12)大王!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者,王之後宮亦應如是思念:『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我等亦應依不放逸、住不放逸。』 (13)大王!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者,剎帝利之侍臣等應如是思念:『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我等亦應依不放逸、住不放逸。』 (14)大王!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者,國民亦應如是思念:『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我等亦應依不放逸、住不放逸。』 (15)大王!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者,當亦護自己,亦護後宮,亦護庫藏。」 (16)〔世尊宣說……乃至……〕 繼續負願望ᅟᅟ欲得至大富  賢者行功德ᅟᅟ以讚不放逸 賢者不放逸ᅟᅟ以得二種利  現世之益利ᅟᅟ以及未來利 依得於此義ᅟᅟ英雄謂賢者 #### 3.19 〔一九〕第九ᅟ無子(其一) [41] ᅟᅟ==[41]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一(大正藏二.三三七a)。== (1)舍衛城因緣。 (2)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日中[42]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於一面坐。世尊謂於一面坐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曰:「大王!王此日中從何處來耶?」 ᅟᅟ==[42] 日中 divādivassa = divasassa divā, majjhantika samaya。== (3)「世尊!於今舍衛城之長者家主死。彼無子,我來接收其財產。世尊!其金即有八百萬金、銀當更不待言。世尊!〔如是巨富〕之長者家主,以如是受用所食:混糠之酸粥;如是受用所衣:唯縫合三片之大麻粗布;如是用車乘;老舊朽車又持木葉之蓋傘。」 (4)「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卑[43]人乍得巨大之富,不令自樂、不令喜、不令父母樂、喜,不令妻子樂、喜,不令下男、下僕樂、喜。不令朋友樂、喜。對沙門、婆羅門、昇上界、導上界、轉生天界亦不行布施。彼之財富,不如是正當受用,則被王沒收、被盜賊奪、被火燒、被水流、被不喜愛之相續者奪取。大王!無如是正當受用之富,當是無用之破滅行。 ᅟᅟ==[43] 卑賤之人 asappuriso = lamakapuriso。== (5)大王!譬喻有池於無人之境,其水澄潔清冷,甘美澄白,岸亦甚善。但無人〔行〕樂,亦無人取水、故無人飲、浴、則是無何所用。大王!如是無正當受用之水,即是無用之消滅。如是卑人得富,不令自己、父母、妻子、下僕依此而樂、喜。如是無正當受用之富,是無用之破滅行。 (6)大王!善人得巨大之富,令自己樂、喜;令父母樂、喜;令妻子樂、喜;令下男下僕樂、喜;令朋友樂、喜。對沙門、婆羅門、昇上界、導上界、有樂果、轉生天 界者行布施。彼之財富,有如是正當受用。不被王沒收、不被盜賊奪、不被火燒、不被水流、不被不喜愛之相續者奪取。大王!如是正當受用之富,則無破滅。 (7)大王!譬喻近村,或邑有蓮池。其水澄潔清泠,甘美澄白,岸甚善而有人行樂、其水眾人取去、或飲、或浴以供人用。大王!如是正當受用之水,有用而不行滅。如善人得巨大之富,令自己……乃至……朋友樂、喜,……乃至……如是正當受用之富,有用而無破滅行。」 (8)〔世尊如是宣說……乃至……〕 如無人山野清水[44]ᅟᅟ無人飲用自行滅  若猶卑人得富者ᅟᅟ不自用亦不與他 英雄識者以得富ᅟᅟ自用並供其他事  彼牛王養親族群ᅟᅟ無被非難行天界 ᅟᅟ==[44] 底本之 udakaṁ vasitaṁ 讀為 udakaṁ va sitaṁ。== #### 3.20 〔二〇〕第十ᅟ無子(其二) [45] ᅟᅟ==[45]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二(大正藏二.三三七b)。== (1)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日中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對一面坐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世尊問曰:「大王!王日中從何而來耶?」 (2)「世尊,於今舍衛城之長者家主死。彼無子,我來接收其財產。世尊,其金即有千萬金,銀當更不待言。世尊!〔如是巨富〕之長者家主,以如是受用所食:為混糠之酸粥;如是受用衣:為縫合三片之大麻粗布。如是受用車:老舊朽車又持用木葉之蓋傘。」 (3)「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往昔其長者家主,令供食於多伽羅尸棄辟支佛之行乞。令『供食於沙門』即從座起而去,來反後悔於『此食不如予下僕為勝。』又為財產而奪兄弟一子之生命。 (4)大王!其長者家主、依令施食多伽羅尸棄辟支佛行乞之業果,七返生天界,七返之餘業,七返於此舍衛城,置長者之位。 (5)大王!此長者家主、依施後反悔『此食不如予下僕為勝』之業果,其心不傾向於善食之受用,不傾向於善衣之受用,不傾向於善車乘之受用。不傾向五欲之善受用。 (6)大王!其長者家主,依由為財產而殺兄弟之子其業果,得多年、多百年、多千年、多百千年受苦於地獄。依其餘業,當七返無子,其財富則被沒入王庫。大王!其長者家主,乃舊功德盡已,不積新功德。大王!其長者今日被煮於大叫喚地獄。」 (7)「世尊!長者家主即如是生於大叫喚地獄。」 (8)「大王!長者家主如是生於大叫喚地獄。」 穀物富金銀ᅟᅟ如何為所有  奴下男傭人ᅟᅟ及他從屬者 悉皆不隨行ᅟᅟ一切皆離去  依於身之行ᅟᅟ以及口意行 唯此彼身物ᅟᅟ即隨之而行  一切皆依業ᅟᅟ如影之隨形 然則行善事ᅟᅟ積善為未來  功德是後世ᅟᅟ眾人渡津場 此嗢陀南: 結髮之行者ᅟᅟ以及於五王  擊戰故事二ᅟᅟ姬二不放逸 無子二故事ᅟᅟ依此云一品 ### 第三ᅟ拘薩羅品 #### 3.21 〔二一〕第一ᅟ人 [46] ᅟᅟ==[46] 雜阿含經卷四二.二(大正藏二.三〇四b)。==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 (2)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於一面坐,世尊謂於一面坐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曰:「大王!世間有四種人。」 (3)「四種者何耶?」「乃:由闇入闇,由闇入明,由明入闇,由明入明者是。 (4)大王!如何之為由闇入闇耶?大王!今有人生卑賤家、生於旃陀羅家、作竹籠家、獵夫家、作皮家[47]、清潔夫家,貧窮而缺乏飲食,生計困難,難得衣食、醜陋[48],畸軀而駝背[49],多病、獨眼、曲手、跛足、半身不遂,不得飲食、衣服、車乘、華鬘、香、塗香、寢牀、住居、燈光。彼身為惡行、語為惡行、意為惡行。彼為此身、語、意之惡行,身體毀壞死後,墮於苦處、惡處、地獄。大王!譬喻人由闇入闇,由闇入闇,即由血暗[50]入血暗。大王!我說譬喻此人。大王!如是等人是由闇入闇。 ᅟᅟ==[47] 在註釋中有 rathakārakula = cammakārakula。== ᅟᅟ==[48] 怪軀 duddasiko = vijātamātuyā pi amañapadassano。== ᅟᅟ==[49] 駝背 okoṭimako = lakuṇṭako。== ᅟᅟ==[50] 血暗(lohitamala)視一切物,皆見紅色。== (5)大王!如何之人是由闇入明耶?大王!如今有人生卑賤、旃陀羅家、作竹籠家、獵夫家、皮匠家、清潔夫家,貧窮而缺乏飲食,生計困難,難得衣食,醜陋奇而駝背、多病、獨眼、曲手、跛足、半身不遂,不得飲食、衣服、車乘、華鬘、香、塗香、寢牀、住居、燈光。彼身行善行,口行善行、意行善行。彼於身語意善行。身體毀壞死後,生善趣天界。大王!譬喻有人由地乘輿,由輿移乘馬背,由馬背移乘象,由象肩移登高樓。大王!正如我以此人為喻。大王!如是之人是由闇入明。 (6)大王!如何之為人由明入闇耶?大王!於今有人生高貴家。生大富剎帝利家、大富婆羅門家、大富家主之家、富而有大財、大產、多金銀、多資財、多財穀之家。彼等美貌、見好、似樂見蓮葉具最上美色之皮膚。得飲食、衣服、車乘、華鬘、香、塗香、寢牀、住居、明燈。彼身為惡行、口為惡行、意為惡行。彼者身、口、意為惡行、身體毀壞死後,墮惡趣、苦處、地獄。大王!譬喻人由高樓下至象肩、由象肩下至馬背,由馬背下至輿,由輿下至地面,由地面降入於闇〔處〕。大王!我說譬喻此人,大王!如是之人,是由明入暗。 (7)大王!如何之人為由明入明耶?大王!於今有人生高貴家,生大富剎帝利家、大富婆羅門家、大富家主之家、富而有大財、大產、多金銀、多資財、多財穀之家。得飲食、衣服、車乘、華鬘、香、塗香、寢牀、住居、明燈。彼之身為善行、口為善行、意為善行。彼者身、口、意為善行,身體毀壞死後,生善趣、天界。大王!譬喻有人,由輿移至馬背、由馬背移至象肩、由象肩移至高樓。大王!我說譬喻比人,大王!如是之人,是由明入明。 (8)大王!世有如此〔四種之〕眾人。」 (9)〔世尊如此宣說……乃至……〕 貧者無信仰ᅟᅟ心卑而吝惜  慳嗇有惡思ᅟᅟ邪見無敬心 嘲罵乞食者ᅟᅟ沙門婆羅門  惱不為人思[51]ᅟᅟ妨與乞食者 如是人死後ᅟᅟ往恐懼地獄  此由闇入闇ᅟᅟ貧窮有信仰 無有卑吝心ᅟᅟ行施思崇高  心靜不混亂[52]ᅟᅟ對他乞食者 沙門婆羅門ᅟᅟ從座立敬禮  平安行修身ᅟᅟ乞食不妨食 如是人死後ᅟᅟ生於忉利天  此由[A2]闇入明ᅟᅟ雖富無信仰 心卑心吝惜ᅟᅟ慳嗇有惡思  邪見無敬心ᅟᅟ嘲罵乞食者 沙門婆羅門ᅟᅟ惱不為人思  妨與乞食者ᅟᅟ如是人死後 往恐懼地獄ᅟᅟ此由明入闇  富貴有信仰ᅟᅟ無有卑吝心 行施思崇高ᅟᅟ心靜不混亂  對他乞食者ᅟᅟ沙門婆羅門 從座立敬禮ᅟᅟ平安行修身  對於乞食者ᅟᅟ不妨與之食 如是人死後ᅟᅟ生於忉利天 此由明入明 ᅟᅟ==[51] Natthiko Natthi 可解釋為人,今 na-atthiko,解作(不思作為)。== ᅟᅟ==[52] 心不混亂 abyagga-manaso = ekagga-citto。== ᅟᅟ==[A2] 闇【CB】,闍【南傳】== #### 3.22 〔二二〕第二ᅟ祖母 [53] ᅟᅟ==[53] 雜阿含經卷四六.六(大正藏二.三三五b)。== (1)舍衛城因緣。 (2)世尊謂於一面坐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曰:「大王!王日中從何處來耶?」 (3)「世尊!我老祖母[54]年百二十歲死矣。 ᅟᅟ==[54] 原文 jiṇṇā vuḍḍhā mahallikā addhagatā vayo anuppattā 之邁向衰老(jarajiṇṇā)年事增長(vayo vuḍḍhā)老大(jāti-mahāllikā)渡過漫長生涯(addhaṁ cirakālaṁ atikkantā)達於人生最後時期(pacchima-vayaṁ sampattā)雖有五辭之敘列,但頗難為譯,故此只簡易作「老」。== (4)世尊!我祖母於我,是所思慕者。世尊,若我依於象寶,得令祖母不死者,我當予象寶不令祖母死。若我依馬寶,得令祖母不死者,我當予馬寶不令祖母死。得依善村或國,得令祖母不死者,我當予善村或國令祖母不死。」 (5)「大王!一切眾生乃死法。終當必死,無得超越於死者。」 (6)「世尊!希有。世尊,未曾有。此一切眾乃死法,終當必死,無能得超死者實是善說。」 (7)「大王!如是,大王!如是。一切眾生乃死法。終當必死,無得超越於死者。大王!譬喻作壺之任何所作之土器。或燒或不燒者,悉是破壞之法,終必破壞,無有免破壞者,如是一切眾生為死法,終當必死,無得超死者。」 (8)〔世尊此宣說……乃至……〕 眾生皆必死ᅟᅟ生者無不死  應如依其業ᅟᅟ隨行功罪果 依惡墮地獄ᅟᅟ功德生天界  然者行善事ᅟᅟ積善為未來 功德實眾人ᅟᅟ後世渡津場 #### 3.23 〔二三〕世間 [55] ᅟᅟ==[55] 雜阿含經卷三八.四(大正藏二.二七六c)。(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有二個對應之註標[56],今將此處的[56]註標修訂成[55])==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 (2)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世間有幾種法生,為不利苦惱不安住耶?」 (3)「大王!世間有三法生,為不利苦惱不安住。 (4)三者何耶?大王!於世間貪生,為不利苦惱不安住。大王!於世間瞋生,為不利苦惱不安住。大王!於世間癡生,為不利苦惱不安住。 (5)大王!此等三法,生於世間,為不利苦惱不安住。」 (6)〔世尊此宣說……乃至……〕 貪瞋以及癡[56]ᅟᅟ此惡心生人  害人如竹類ᅟᅟ生之即傾倒 ᅟᅟ==[56] 比偈出相應第一品第二經。== #### 3.24 〔二四〕第四ᅟ弓術 [57] ᅟᅟ==[57] 雜阿含經卷四二.一(大正藏二.三〇四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曰:「世尊!布施應於何處為之耶?」 (3)「大王!應於心之信樂處為作之。」 (4)「世尊!於何處行施,有大果耶?」 (5)「大王!布施應於何處為?與何處行施有大果者,有別也。大王!施於持戒者有大果;於惡戒者則不然。大王!誠然!今我問王,王之意云何耶? (6)大王!王之意如何耶?於此王興起戰爭,其戰激烈。時,有不學,不熟習、不慣、不練、恐懼症而戰慄、恐怖、逃亡之剎帝利青年來,王扶持其人,如是其人有用耶?」 (7)「世尊!不,我不扶持其人,其人無有用。」 (8)「時,有不學〔……乃至……〕逃亡之婆羅門青年〔……〕毘舍之青年〔……〕首陀羅之青年來……乃至……不,我不扶持其人,其人無有用。」 (9)「大王!王之意云何耶?於此王興起戰爭,其戰激烈。時,有有學、熟習、慣、練、無恐懼症、不戰慄、不恐怖、不逃亡之剎帝利青年來,王扶持其人,如是其人有用耶?」 (10)「世尊,我扶持其人,如是之人為有用。」 (11)「時,有有學〔……乃至……〕不逃亡之婆羅門青年〔……〕毘舍之青年〔……〕首陀羅之青年來……乃至……王扶持此人,如是之人有用耶?」 (12)「世尊!我扶持此人,如是之人有用。」 (13)「大王!如是任何家族,從其家族,無家而出家,以離五支並具五支者,施彼有大果。 (14)如何為離五支耶?為離愛欲、離瞋、離惛眠、離掉悔、離疑、此謂離五支。 (15)如何為具五支耶?為具無學戒蘊、具無學定蘊、具無學慧蘊、具無學解脫蘊、具無學解脫知見蘊,此謂具五支。 (16)施如是離五支、具五支者有大果。」 (17)世尊宣說於此……乃至……師其時唱偈曰: 王為戰生貴ᅟᅟ不扶持怯者  善選巧弓術ᅟᅟ勇氣力青年 如是之智者ᅟᅟ其生雖卑劣  忍辱有慈悲ᅟᅟ善供聖跡人 善住多聞者ᅟᅟ欣樂作小屋  無水林設池ᅟᅟ嶮處與設道 食物飲堅食ᅟᅟ衣服及住居  以信樂之心ᅟᅟ善施直心人 如受電華鬘ᅟᅟ轟百鳥冠雲  雨降於大地ᅟᅟ高低皆潤濕 有信而多聞ᅟᅟ賢者以集富  食物及飲料ᅟᅟ惠於乞食者 心喜而播散ᅟᅟ言予之予之  此乃彼之轟ᅟᅟ如天之降雨 廣大功德水ᅟᅟ以注眾人上 #### 3.25 〔二五〕第五ᅟ山之比喻 [58] ᅟᅟ==[58] 雜阿含經卷四二.三(大正藏二.三〇五b)。== (1)舍衛城因緣。 (2)〔世尊〕謂於一面坐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曰:「大王!王從何處來耶?」 (3)「世尊!沉醉於主權之憍、耽於愛欲貪、得國家保全,征服廣大領土、剎帝利之灌頂王、有諸王事,我忙碌[59]於此等事。」 ᅟᅟ==[59] 忙碌 ussukkaṁ = vyāpāraṁ(職務、從事)。== (4)「大王!王之意如何耶?於此可信、可賴者從東方來,彼詣王處,作如是言曰:『大王!請知我從東方來。於彼見如虛空之大山,而壓碎一切生物,大王!請作應作之事。』 (5)時,有可信、可賴之第二人,由西方……乃至……第三人由北方……乃至……第四人由南方來,彼詣王處,作如是言曰:『大王!請知我從南方來,於彼見如虛空之大山壓碎一切生物。大王!諸作應作之事。』大王!如是大恐怖,已至人類滅盡之可怕,人身更難再受。於王應作何事耶?」 (6)「世尊!如是大恐怖,已至人類滅盡之可怕,人身更難再受者;唯為法行、正行、善業、功德業之外、無何所為焉!」 (7)「大王!我說王,我告於王:老死壓在王之上,如老死壓在王頭上,應何所為耶?」 (8)「世尊!如老死壓在我上;應為法行、正行、善業、功德業之外,無何所為焉! (9)世尊!沉醉主權之憍,耽愛欲之貪,得國家之保全,征服廣大之領土,剎帝利種之灌頂王、有象軍戰。然而,世尊!此等象軍戰,亦於老死之壓來,無防老死之方法[60]與餘地。 ᅟᅟ==[60] 手段 gati = nibbatti 餘地 visayo = okāso。== (10)世尊!沈醉於主權之憍……乃至……剎帝利之灌頂王有馬軍戰〔……〕車軍戰〔……〕步軍戰。然而此步軍戰,亦於老死之壓來,無防〔老死〕之方法與餘地。 (11)世尊!王宮有善咒之大臣,彼等得以咒語破來攻之敵。然而,世尊!咒戰之壓來,無防老死之方法與餘地。 (12)又,世尊!於此王宮,有布滿地階[61]又布滿上階莫大之黃金。我等依此財寶,可說服攻來之敵,然而此財寶之戰,無防老死壓來之方法與餘地。 ᅟᅟ==[61] 滿於地階 bhūmigataṁ = mahālohākumbhiyo pūretvā bhūmiyaṁ ṭhapitaṁ(裝入大銅壺置於地上者),布滿上階者 vehāsaṭṭhaṁ = cammapasibbake pūretvā tulā sanghāṭ adī'su laggetvā ceva niyyūhadisu ca pūretvā ṭhapitaṁ(裝入皮袋掛於天上之棋木或梁,留在上樓者)。== (13)世尊!老死壓來我頭上時;唯為法行、正行、善業、功德業之外,無何所為焉!」 (14)「大王!實者如是,大王!實者如是。老死壓來王之上,唯為法行、正行、善業、功德業之外,無何所為焉!」 (15)世尊此宣說……乃至……師唱此偈曰: 穿空大岩山ᅟᅟ猶四方迫來  老死之強迫ᅟᅟ臨眾人頭上 剎帝婆羅門ᅟᅟ毘舍首陀羅  乃至旃陀羅ᅟᅟ下水清掃人 任何人難免ᅟᅟ一切皆被迫  象軍無餘地ᅟᅟ車軍及步軍 亦為無餘地ᅟᅟ咒術亦無濟  富亦無術勝ᅟᅟ故賢為己思 佛法及僧伽ᅟᅟ以植於信仰  身口以至心ᅟᅟ如法之行人 此世承讚譽ᅟᅟ未來生天界 此之嗢陀南: 人祖母世間ᅟᅟ弓術佛勝說  譬喻廣大山ᅟᅟ拘薩品第五 ## 4 第四ᅟ惡魔相應 ### 第一ᅟ惡魔品 #### 4.1 〔一〕第一ᅟ苦業 [1] ᅟᅟ==[1] 雜阿含經卷三九.一四(大正藏二.二八七c)。==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初成正覺時,住優留毘羅林之尼連禪河邊,阿闍波羅尼俱律陀樹下。 (2)時,世尊獨坐靜觀,而作如是思念:「我今實已脫離彼苦行[2]。善哉!我今實已脫離彼無利益之苦行。善哉!證得堅毅、正念、菩提。」 ᅟᅟ==[2] 苦行(dukkara-kārikāya)指六年之苦行。(註釋)== (3)爾時,惡魔波旬,知世尊心之所念,而來詣世尊處。詣已,以偈白世尊曰: 若無離苦行ᅟᅟ清淨青年眾  躊躇離淨道ᅟᅟ不淨思為淨 (4)爾時,世尊知是惡魔波旬,以偈答惡魔波旬曰: 不死等苦行[3]ᅟᅟ知無一切利  如陸舟艫舵[4]ᅟᅟ一切無護益 修戒及定慧[5]ᅟᅟ此乃菩提道  我達無上淨ᅟᅟ破壞者汝敗 ᅟᅟ==[3] 不死,底本之 aparaṁ 讀為 amaraṁ。== ᅟᅟ==[4] 如陸舟之艫舵 piyarittaṁ va dhammani-araññe thale piy'ārittaṁ viya。== ᅟᅟ==[5] 於戒含:正語、正業、正命;於定含:正精進、正念、正定;於慧含:正見、正思,此謂八正道;次句之菩提道,為八正道。== (5)爾時,惡魔波旬苦惱而曰:「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即萎身沒於彼處。 #### 4.2 〔二〕第二ᅟ象 [6] ᅟᅟ==[6] 雜阿含經卷三九.一三(大正藏二.二八七c)。==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初成正覺時,住優留毘羅林之尼連禪河邊,阿闍波羅尼俱律陀樹下。 (2)爾時,世尊闇夜坐於露地,雨絲霏霏而下降。 (3)爾時,惡魔波旬欲令世尊生起恐怖毛髮豎立,乃化作大象王,來詣世尊前。 (4)彼頭實如大黑岩[7],其牙如淨銀,其鼻如大鋤柄。 ᅟᅟ==[7] 黑巖 ariṭṭhako maṇi = kālako pāsâṇo。== (5)時,世尊知此惡魔波旬,而以偈言惡魔波旬曰: 作淨不淨相ᅟᅟ汝之輪迴長  波旬汝可去ᅟᅟ破壞者汝敗[8] ᅟᅟ==[8] alaṁ te tena = alaṁ tuyhaṁ etena, māra vihims'ākāra-dassana-vyāpārena(此等惡魔害之所行者,應已充分)。(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8],今於此處加上[08]之註標。)== (6)時,惡魔波旬苦惱而曰:「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即萎身沒於其處。 #### 4.3 〔三〕第三ᅟ淨 [9] ᅟᅟ==[9] 雜阿含經卷三九.一三(大正藏二.二八七c)。== (1)〔爾時,世尊〕住優留毘羅林…… (2)爾時,世尊闇夜坐於露地,雨絲霏霏下降。 (3)時,惡魔波旬欲令世尊生起恐怖,毛髮豎立,來詣世尊坐處。 (4)詣已,於世尊之近處,以顯或高或下之種種淨、不淨形相。 (5)時,世尊知是惡魔波旬,以偈言惡魔波旬曰: 作淨不淨相ᅟᅟ汝之輪[A1]迴長  波旬汝可去ᅟᅟ破壞者汝敗 依身語及意ᅟᅟ人人善調魔  無行惡魔配ᅟᅟ非惡魔弟子[10] ᅟᅟ==[A1] 迴【CB】,迥【南傳】== ᅟᅟ==[10] 弟子。在底本作 paccagu;註釋為 baddhagū。== (6)時,惡魔波旬……乃至……苦惱萎身於其處。 #### 4.4 〔四〕第四ᅟ係蹄(其一) [11] ᅟᅟ==[11] 雜阿含經卷三九.一六(大正藏二.二八八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波羅奈仙人墮處鹿野苑。於此,世尊呼諸比丘:「諸比丘!」彼等諸比丘亦奉答世尊:「唯然,世尊!」 (2)世尊乃宣說:「諸比丘!我依正思惟,我依正精進,實證到達無上解脫。諸比丘!汝等亦依正思惟、正精進、亦實證到達無上解脫。」 (3)時,惡魔波旬,來詣世尊處。詣已,以偈言世尊曰: 汝為天與人ᅟᅟ惡魔係蹄縛  汝縛惡魔繩ᅟᅟ沙門難逃我 (4)〔世尊:〕我脫天與人ᅟᅟ惡魔係蹄縛  我解惡魔縛ᅟᅟ破壞者汝敗 (5)時,惡魔波旬……乃至……形體沒於其處。 #### 4.5 〔五〕係蹄(其二) [12] ᅟᅟ==[12] 雜阿含經卷三九.一六(大正藏二.二八八a)。== (1)爾時,世尊住波羅捺仙人墮處鹿野苑。於此世尊呼「諸比丘!」彼等諸比丘:「唯然!世尊!」以奉答世尊。 (2)世尊曰:「諸比丘!我解脫天、人等所有之係蹄。諸比丘!汝等亦解脫天、人等所有之係蹄。諸比丘!為眾人之利益、幸福以憐憫世間。為人天之利益、幸福以遊方!二人勿走一條路。諸比丘!說具初善、中善、終善之文與義之法。說一切圓滿清淨之梵行。有眾生生來不少塵垢,不聞法亦得令滅,彼等應是知解法者。諸比丘!我亦為說法,而詣優留毘羅將軍村。」 (3)時,惡魔波旬詣世尊前。詣已,以偈言世尊曰: 汝為天與人ᅟᅟ惡魔係蹄縛  汝縛惡魔繩ᅟᅟ沙門難逃我 (4)〔世尊:〕我脫天與人ᅟᅟ惡魔係蹄縛  我解惡魔縛ᅟᅟ破壞者汝敗 #### 4.6 〔六〕第六ᅟ蛇 [13] ᅟᅟ==[13] 雜阿含經卷三九.九(大正藏二.二八五b)。==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2)爾時,世尊,闇夜中坐於露地,雨絲霏霏下降。 (3)時,惡魔波旬欲使世尊生起恐怖,毛髮豎立,化作大蛇王相。來詣世尊前。 (4)其軀體大如木舟,其頭如酒屋之箕,其兩眼如拘薩羅國之銅鉢,其口如雷鳴,出電光。吐舌,其呼吸聲如鐵工之火具音。 (5)時,世尊知是惡魔波旬,以偈語惡魔波旬曰: 空舍自制御ᅟᅟ勝哉彼牟尼  於此行放棄ᅟᅟ如是相應彼 野獸之往來ᅟᅟ蚊虻毒蛇多  充滿諸恐怖ᅟᅟ大聖行空舍 無有損一毛ᅟᅟ虛空裂地震  生者皆恐嚇ᅟᅟ縱向於胸位 投擲利猛槍ᅟᅟ諸佛不被護[14] ᅟᅟ==[14] 依 upadhi = khandha-upadhi 五蘊即指此身體,佛謂恐怖而逃入洞穴,但猶不能保護此身。(註釋)== (6)時,惡魔波旬:「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即形體沒其處。 #### 4.7 〔七〕第七ᅟ睡眠 [15] ᅟᅟ==[15] 雜阿含經卷三九.七(大正藏二.二八五a)。==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2)爾時,世尊,其當夜多作露地經行後,將曉,洗足入室。盤腿起思惟於正念、正心時,而作師子臥。 (3)時,惡魔波旬來詣世尊前。詣已,以偈語世尊曰: 何故睡眠耶ᅟᅟ睡眠為何故  今何如眠死[16]ᅟᅟ空舍為眠乎 日已高上昇ᅟᅟ何以睡眠乎 ᅟᅟ==[16] 如死 dubbhayo 讀為 dubbhago = mato viya。== (4)〔世尊:〕破愛貪著網ᅟᅟ何處均無惑  一切有依盡[17]ᅟᅟ覺者於睡眠[18] 惡魔汝何為 ᅟᅟ==[17] 盡一切有依 sabba-upadhinaṁ parikkhayā = sabbesaṁ khandha-kilesa-abhisaṅ khāra-kāma-guṇa-bhedānaṁ upadhinaṁ parikkhayā(蘊、煩惱行、欲德、一切依之盡)。== ᅟᅟ==[18] 覺者,底本之 Budho 讀為 Buddho。== #### 4.8 〔八〕第八ᅟ歡喜 [19] ᅟᅟ==[19]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二(大正藏二.二六三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時,惡魔波旬來詣世尊前。詣已,向世尊唱此偈曰: 有子依子喜[20]ᅟᅟ牛主依牛喜  人喜依所依ᅟᅟ無依則無喜 ᅟᅟ==[20] 此偈出諸天相應第二品第二經。== (3)〔世尊:〕有子依子悲ᅟᅟ牛主依牛悲  人喜悲所依ᅟᅟ無依則無悲 (4)時,惡魔波旬:「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形體即沒於其處。 #### 4.9 〔九〕第九ᅟ壽命(其一) [21] ᅟᅟ==[21] 雜阿含經卷三九.四(大正藏二.二八四b)。==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2)於此,世尊呼諸比丘:「諸比丘!」彼諸比丘以「唯然!世尊!」奉答世尊。 (3)世尊曰:「諸比丘!此人壽命短,不可不行於未來,不可不為善,不可不行梵行,生者無不死。諸比丘!則長壽者,亦少多於百歲!」 (4)時,惡魔波旬,詣世尊前。詣已,以偈白世尊曰: 人壽實甚長ᅟᅟ善人莫輕此  如飽乳赤子ᅟᅟ死即豈不來 (5)〔世尊:〕人壽實甚短ᅟᅟ善人應輕此  如人遇燃髮ᅟᅟ死者豈不來 (6)時,惡魔波旬……乃至……沒於其處。 #### 4.10 〔一〇〕第十ᅟ壽命(其二) [22] ᅟᅟ==[22] 雜阿含經卷三九.五(大正藏二.二八四c)。==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 時,世尊曰:「諸比丘!人類壽命短。不可不行未來,不可不為善,不可不行梵行,生者無不死。諸比丘!則長壽者,亦少多於百歲。」 (2)時,惡魔波旬來,詣世尊前。詣已,以偈白世尊曰: 日夜猶未逝ᅟᅟ壽命亦未盡  如輪軸迴轉ᅟᅟ人命亦輪逝 (3)〔世尊:〕日夜之過逝ᅟᅟ壽命亦將盡  如小河水竭ᅟᅟ人壽命亦滅 (4)時,惡魔波旬苦惱以:「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而萎身隱沒於其處。 此嗢陀南: 苦業之與象ᅟᅟ淨係蹄等二  蛇睡眠歡喜ᅟᅟ壽命又為二 ### 第二ᅟ惡魔品 #### 4.11 〔一一〕第一ᅟ巖 [23] ᅟᅟ==[23] 雜阿含經卷三九.八(大正藏二.二八五b)。==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靈鷲山。 (2)爾時,世尊闇夜中坐於露地。雨絲霏霏下降。 (3)時,惡魔波旬欲令生恐怖,毛髮豎立。以詣世處。詣已,於世尊不遠之處,以碎大石巖。 (4)時,世尊知是惡魔波旬,以偈謂惡魔波旬曰: 猶如靈鷲山ᅟᅟ雖震動一切  正解脫佛陀ᅟᅟ絲毫不動搖 [24]五 ᅟᅟ==[24] 惡魔立於山頂投石,巖與巖相撞擊而碎。== 時,惡魔波旬苦惱以:「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而萎身沒形於其處。 #### 4.12 〔一二〕第二ᅟ獅子 [25] ᅟᅟ==[25] 雜阿含經卷三九.二一(大正藏二.二八九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世尊為大會眾所圍繞而說法。 (2)時,惡魔波旬作如是思惟:「此沙門瞿曇,為大會眾所圍繞而說法、我寧[26]可昏昧諸人眼目,以往詣沙門瞿曇。」 ᅟᅟ==[26] vicakkhukammāya = parisāya paññā-cakkhuṁ vināsetu-kamvatāya(欲滅會眾之慧眼)== (3)時,惡魔波旬詣世尊處。詣已,以偈言世尊曰: 任何大眾前ᅟᅟ敢如是無畏  作師子吼耶ᅟᅟ此處角力士 乃汝之敵手ᅟᅟ既勝汝曾思 (4)〔世尊:〕大雄眾會前ᅟᅟ歡[A2]喜依無畏  如來得十力ᅟᅟ超離世愛著 ᅟᅟ==[A2] 喜【CB】,善【南傳】== (5)時,惡魔波旬苦惱以:「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萎身沒形於其處。 #### 4.13 〔一三〕第三ᅟ巖石之破片 [27] ᅟᅟ==[27] 雜阿含經卷三九.一〇(大正藏二.二八五c)。==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摩達屈闍之鹿野苑。 (2)爾時,世尊其足被石片所傷。世尊足痛、銳、烈,苦痛不快。世尊正念正心,以克服、忍耐。 (3)時,惡魔波旬來詣世尊處。詣已,以偈言世尊曰: 懶惰於寢眠ᅟᅟ耽著作詩耶[28]  汝為事不多[29]ᅟᅟ獨自離市里 住何寢意臥 ᅟᅟ==[28] 註釋:沈湎於思考,想應說法。== ᅟᅟ==[29] sampacurā = bahavo。== (4)〔世尊:〕非依懶惰臥ᅟᅟ亦非作詩臥  離愁我事了ᅟᅟ獨自離市里 我哀憐一切ᅟᅟ有情以為臥  以箭貫串胸[30]ᅟᅟ心臟逆猛烈 受傷亦在眠ᅟᅟ我為無傷者  何故不成眠ᅟᅟ覺之無躊躇 [31]眼之無恐怖ᅟᅟ日夜無悔苦  不見逆世間ᅟᅟ憐諸有情臥 ᅟᅟ==[30] 為煩惱箭所傷之眾生。== ᅟᅟ==[31] 意指:如或有眾人於獅子道等徬徨怖畏,而我卻不躊躇。(註釋)== (5)時,惡魔波旬苦惱以:「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而萎身隱形沒於其處。 #### 4.14 〔一四〕第四ᅟ非相應 [32] ᅟᅟ==[32] 雜阿含經卷三九.一七(大正藏二.二八八b)。== (1)爾時,世尊住拘薩羅國,名一葦村[33]之婆羅門村。爾時,世尊受在家大眾所圍繞而說法。 ᅟᅟ==[33] 一葦 Ekasālā== (2)時,惡魔波旬作如是思惟:「今沙門瞿曇受在家大眾所圍繞而說法,我寧可昏昧諸人眼目,以詣沙門瞿曇。」 (3)時,惡魔波旬詣世尊處。詣已,以偈言世尊曰: 所謂以教他ᅟᅟ於汝不相應  若為行此者ᅟᅟ勿為貪瞋縛[34] \[35] ᅟᅟ==[34] 貪與瞋 anurodha-virodha = rāga-paṭigha。== ᅟᅟ==[35] 繫縛 sajjittha = laggittha。== (4)〔世尊:〕依利益哀憐ᅟᅟ正覺者教他  如來實解脫ᅟᅟ如是貪瞋者 (5)時,惡魔波旬……乃至……隱形沒於其處。 #### 4.15 〔一五〕第五ᅟ意 [36] ᅟᅟ==[36] 雜阿含經卷三九.六(大正藏二.二八四c)。==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時,惡魔波旬來詣世尊處。詣已,以偈言世尊曰: 意之馳騁轉ᅟᅟ虛空掛係蹄  我係蹄縛汝ᅟᅟ沙門未脫我 (3)〔世尊:〕色聲香味觸ᅟᅟ是等五境樂  於此我不欲ᅟᅟ破壞者汝敗 (4)時,惡魔波旬……乃至……隱形沒於其處。 #### 4.16 〔一六〕第六ᅟ鉢 [37] ᅟᅟ==[37] 雜阿含經卷三九.二二(大正藏二.二九〇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爾時,世尊以五取蘊為諸比丘說法、教示、獎勵,令歡喜。彼等諸比丘,理解、思惟、注心、傾耳,諦聽於法。 (2)時,惡魔波旬作如是思惟:「今沙門瞿曇,以五取蘊,為諸比丘說法、教示、獎勵,令歡喜。彼等諸比丘、理解,思惟、注心、傾耳,諦聽於法。我寧可為昏昧彼等眼,以詣沙門瞿曇。」 (3)爾時為〔晾乾〕眾多諸鉢,而置於露地。 (4)時,惡魔波旬化作牡牛之形,以近其鉢。 (5)時,一比丘語於另一比丘曰:「比丘!比丘!此牡牛將破此鉢!」 (6)如是言時,世尊言此比丘曰:「比丘!此非牡牛。此為昏昧汝等眼目之惡魔波旬。」 (7)時,世尊知是惡魔波旬,以偈告惡魔波旬曰: 色受乃至想ᅟᅟ識行等非我  亦非是我所ᅟᅟ於此離貪著 離貪心平安ᅟᅟ以超諸結縛  何處求此人ᅟᅟ魔軍尋不得 (8)惡魔波旬……乃至……隱形沒於其處。 #### 4.17 〔一七〕第七ᅟ處 [38] ᅟᅟ==[38] 雜阿含經卷三九.二三(大正藏二.二九〇a)。== (1)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 (2)爾時,世尊以六觸處為諸比丘說法、教示、獎勵,令歡喜。彼等諸比丘,理解、思惟、注心、傾耳,諦聽於法。 (3)時,惡魔波旬作如是思惟:「此沙門瞿曇以六觸處、為諸比丘說法、教示、獎勵,令歡喜。彼等諸比丘,理解、思惟,注心、傾耳,諦聽於法。我寧可昏昧彼等眼目、以詣沙門瞿曇。」 (4)時,惡魔波旬來詣世尊處。詣已,於世尊之不遠處,號大恐怖聲,如大地破裂。 (5)時,一比丘謂於另一比丘曰:「比丘!比丘!此大地會破裂。」 (6)如是語時,世尊告彼比丘曰:「比丘!此非大地之破裂、此乃惡魔波旬為來昏昧汝等眼目。」 (7)時,世尊知是惡魔波旬,以偈告惡魔波旬曰: 色聲香及味ᅟᅟ觸等一切法  乃世恐怖餌ᅟᅟ迷亂諸世人 佛弟子正念ᅟᅟ超越恐怖餌  超脫惡魔領ᅟᅟ光輝如太陽 (8)時,惡魔波旬……乃至……隱形沒於其處。 #### 4.18 〔一八〕第八ᅟ團食 [39] ᅟᅟ==[39] 雜阿含經卷三九.一五(大正藏二.二八八a)。== (1)爾時,世尊住摩揭陀國,名五葦村之婆羅門村[40]。 ᅟᅟ==[40] 五葦 Pañcasālā。== (2)其時,五葦婆羅門村,青年男女等[41],舉行互換禮物式典。 ᅟᅟ==[41] 良家子弟,男、女各自相聚,歡敘致意,並贈物與子女同事之祭儀。== (3)時,世尊清晨,持鉢,著衣入五葦婆羅門村乞食。 (4)時,五葦村婆羅門家主等,為惡魔波旬所執取:「沙門瞿曇不予得食。」 (5)時,世尊入(村)乞食時,清洗其鉢而歸。 (6)時,惡魔波旬來詣世尊處。詣已,白世尊曰:「沙門!得食耶?不得耶?」 (7)「如我之不得食,豈非汝波旬之所為?」 (8)「然則!世尊!再入五葦婆羅門村,如得食,應是我為!」 侵犯於如來ᅟᅟ惡魔生不德  波旬惡不實ᅟᅟ汝如何思惟 即無有所得ᅟᅟ我等亦樂住  猶如光音天ᅟᅟ我等喜為食 (9)時惡魔波旬……乃至……隱形沒於其處。 #### 4.19 〔一九〕第九ᅟ農夫 [42] ᅟᅟ==[42] 同本無此。== (1)舍衛城因緣。爾時,世尊〔對諸比丘〕說涅槃法、教示、獎勵、令歡喜。彼等諸比丘,理解、思惟、注心、傾耳諦聽於法。 (2)時,惡魔波旬生是思惟:「今沙門瞿曇說涅槃法、教示、獎勵,令歡喜。彼等諸比丘,理解、思惟、全心、傾耳,諦聽於法。我寧可昏昧彼等眼目,以詣沙門瞿曇。」 (3)時惡魔波旬化作農夫,肩扛大鋤,持趕牛棒,散髮,衣大麻粗布,足塗泥漿而詣世尊處。詣已,白言世尊曰: (4)「沙門!見牡牛否?」 (5)「波旬!牡牛於汝有何用?」 (6)「沙門!眼是我有,色是我有。眼觸之識處是我有。沙門!去往何處汝能脫我否?沙門!耳是我有,聲是我有,……乃至……沙門!鼻是我有,聲是我有,……乃至……沙門!舌是我有,味是我有,……乃至……沙門!身是我有,觸是我有,……乃至……沙門!意是我有!法是我有,意觸之識處是我有。沙門!去往何處能脫我否?」 (7)「波旬!眼是汝有,色是汝有,眼觸之識處是汝有。波旬!無眼、無色、無眼觸之識處者,則非汝之行處。 (8)波旬!耳是汝有,聲是汝有,……〔乃至〕……。 (9)波旬!鼻是汝有,香是汝有,……〔乃至〕……。 (10)波旬!舌是汝有,味是汝有,……〔乃至〕……。 (11)波旬!意是汝有,法是汝有,意觸之識處是汝有。波旬!無意、無法,無意觸之識處,則非汝之行處。」 (12)〔惡魔:〕此云我有者[43]ᅟᅟ是云此有我  若汝意於此ᅟᅟ沙門未脫我 ᅟᅟ==[43] yaṁ vadanti mamaṁ ti(以之謂我有)。te vadanti mamaṁ ti(彼等謂我有)。== (13)〔世尊:〕不去此有我ᅟᅟ不云此是我  惡魔如是知ᅟᅟ汝不見我道 (14)時,惡魔波旬……乃至……隱形沒於其處。 #### 4.20 〔二〇〕第十ᅟ統治 [44] ᅟᅟ==[44] 雜阿含經卷三九.一八(大正藏二.二八八c)。== (1)爾時,世尊住拘薩羅國,雪山森林小屋。 (2)時,世尊獨作靜觀,作如是思念:「能不殺、不害、不勝、不令勝、不悲、不念悲、以行如法,不行〔非法〕否?」 (3)時,惡魔波旬知世尊之所念,來詣世尊處,白世尊曰:「世尊!世尊自為統治。善逝不自殺,不害、不勝、不令勝,不悲、不令悲、行如法統治。」 (4)「波旬!汝見於何者,如是云我:『世尊自行統治……乃至……如法統治。』」 (5)「世尊!世尊修、習四如意足,無如乘用之車、無立處,常行、慣行圓滿。若世尊,欲以雪山山王為金,應予決心[45]令山為金。」 ᅟᅟ==[45] 決心 adhimucceyya = cinteyya。== (6)〔世尊:〕光耀之金山ᅟᅟ即有倍黃金  難滿一人欲ᅟᅟ知是人正行 見苦原因者ᅟᅟ如何傾愛欲  依知世結縛ᅟᅟ眾人學解脫 (7)時,惡魔波旬苦惱以:「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萎身隱形沒於其處。 此嗢陀南: 巖獅巖破片ᅟᅟ非是相應意  鉢處及團食ᅟᅟ農夫統治十 ### 第三ᅟ惡魔品 #### 4.21 〔二一〕第一ᅟ多數 [46] ᅟᅟ==[46] 雜阿含經卷三九.一九(大正藏二.二八九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釋迦族之尸羅越底。 (2)爾時,眾多比丘住於世尊不遠之處,不放逸、虔誠、精進。 (3)時,惡魔波旬化作一老婆羅門相,結髮,著羚羊背皮衣。背曲如垂木,咽喉呴呴響鳴,執鬱曇鉢羅樹杖,來詣諸比丘處。詣已,謂諸比丘曰:「諸大德!盛壯髮黑、具是青春為人生之第一期,未味愛欲而出家。諸大德!先享受人之愛欲!勿放棄現前以追隔時者。」 (4)「婆羅門!我等非放棄現前以追隔時者。婆羅門!我等乃放棄隔時者,以追遂現前者。婆羅門!愛欲[47]為隔時物,多苦,多惱,凶禍亦越強烈,此法乃現前物而非隔時,世尊宣說:可謂來見者,即導向涅槃,識者應各所應知。」 ᅟᅟ==[47] 在底本 vuttā 之前,漏脫 kāmā 一詞。== (5)如是言已。惡魔波旬乃垂頭卷舌,現三皺於額頭,抱杖而去。 (6)時,彼等諸比丘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一面坐已之彼等諸比丘,以此白世尊: (7)「世尊!於此我等住離世尊不遠,不放逸、虔誠、精進。時,世尊!有一老婆羅門,結髮著羚羊背皮衣,背曲如垂木,咽喉之呼吸,呴呴響鳴,執鬱曇鉢羅樹杖,詣我等住處。詣已,以此白我等曰:『諸大德!盛壯髮黑,具足青春,為人生第一期,未味愛欲而出家。諸大德!先享受人之愛欲!勿棄現前以追隔時物。』 (8)世尊,作如是言已。我等即謂婆羅門:『婆羅門!我等非棄現前以追隔時。婆羅門!我等乃放棄隔時以追現前。婆羅門!愛欲是隔時物,多苦、多惱,凶禍亦越強烈,此法於現前,非隔時。世尊宣說,可謂來見者,即導向涅槃,識者應各所應知。』 (9)世尊!作如是言已。彼婆羅門即垂頭卷舌,現三皺於額頭,抱杖而去。」 (10)「諸比丘!此非婆羅門。此乃惡魔波旬,為來昏昧汝等之眼目。」 (11)時,世尊了知此義,是時即唱此偈曰: 若人見苦因ᅟᅟ如何傾愛欲  知依世結縛ᅟᅟ人應學解此 #### 4.22 〔二二〕第二ᅟ三彌提 [48] ᅟᅟ==[48] 雜阿含經卷三九.二〇(大正藏二.二八九b)。== (1)爾時,世尊住釋迦族之尸羅越底。 (2)時,尊者三彌提住離世尊不遠,不放逸、虔誠、精進。 (3)時,尊者三彌提,於獨坐靜觀,作如是思念:「我師乃應供者、正等覺者,我實得大利益。我如是於善說之律與法出家。我實得大利益。我之同梵行者、乃諸善人之持戒者。我實得大利益。」 (4)時,惡魔波旬知尊者三彌提心之所念,來詣尊者三彌提住處。詣已,於尊者三彌提之不遠處,作大恐怖聲,宛如大地破裂。 (5)時,尊者三彌提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一面已,尊者三彌提以此告世尊曰: (6)「世尊!我於獨坐靜觀,作如是思念:『我師乃應供者、正等覺者,我實得大利益!我於善說之律與法出家,我實得大利益。我同梵行者,諸善人之持戒者,我實得大利益。』世尊!〔此時〕於離我不遠處,作大恐怖聲,宛如大地破裂。」 (7)「三彌提!此非大地之破裂,此乃惡魔波旬為來昏昧汝等眼目者。三彌提!汝於此行不放逸,虔誠、精進而住!」 (8)「唯然!世尊。」尊者三彌提奉答世尊,禮敬世尊右遶而去。 (9)復次,尊者三彌提,不放逸、虔誠、精進而住。復次,尊者三彌提於獨坐靜觀、作如是思念:「我師乃應供者、正等覺者……乃至……諸善人之持戒者,我實得大利益。」復次,惡魔波旬知尊者心所思念……乃至……宛如大地破裂。 (10)時,尊者三彌提,知此乃惡魔波旬,以偈語惡魔波旬曰: 我依於信仰ᅟᅟ由家而出家  正念與智慧ᅟᅟ於我眼目醒 我心乃澄靜ᅟᅟ若隨所意欲  將為何狀態ᅟᅟ令我無恐怖 (11)時,惡魔波旬苦惱以:「三彌提比丘已知我。」萎身隱沒於其處。 #### 4.23 〔二三〕第三ᅟ瞿低迦 [49] ᅟᅟ==[49] 雜阿含經卷三九.一一(大正藏二.二八六a)。==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2)爾時,尊者瞿低迦住伊師耆利山麓之黑曜巖。 (3)時,尊者瞿低迦不放逸、虔誠、精進而住,得一時[50]之心解脫。時,尊者瞿低迦退轉其一時之心解脫。 ᅟᅟ==[50] 一時,底本之 sāmādhikaṁ 讀為 sāmāyikaṁ。於心志集中之剎那剎那,由所對之法解脫,又註解為境。此世俗之三摩底,名為一時之心解脫。譯作:所謂時解脫者,即指此。== (4)復次,尊者瞿低迦不放逸、虔誠、精進而住。得一時之心解脫。尊者瞿低迦又退轉其一時之心解脫。 (5~8)三次……〔乃至〕……四次……〔乃至〕……五次……〔乃至〕……六次,尊者瞿低迦不放逸、虔誠、精進而住,得一時之心解脫。尊者瞿低迦六次退轉其一時之心解脫。 (9)尊者瞿低迦七次不放逸、虔誠、精進而住,得一時之心解脫。 (10)時,尊者瞿低迦作如是思念:「我至六次退轉一時之心解脫,我寧可將執劍!」 (11)時,惡魔波旬知尊者瞿低迦心之所念,詣於世尊處。詣已以偈語世尊: 輝耀神通譽ᅟᅟ大雄大智慧  離諸怖畏者ᅟᅟ禮奉卿足下 大雄之勝死ᅟᅟ卿弟子想死  以死是期望ᅟᅟ光明主止此 世尊喜於教ᅟᅟ卿之弟子者  如何未達證ᅟᅟ有學而為死 (12)其時,尊者瞿低迦執劍。 (13)時,世尊知是惡魔波旬,以偈語惡魔波旬曰: 不欲於此生ᅟᅟ大雄乃如是  拔除渴愛根ᅟᅟ瞿低迦涅槃 (14)時,世尊呼諸比丘:「諸比丘!我等今往伊師耆利山麓之黑曜巖,良家之子瞿低迦於彼執劍。」 (15)「然唯!世尊。」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 (16)時,世尊與眾多比丘俱,到伊師耆利山麓之黑曜巖。世尊由遠處見尊者瞿低迦,於牀上抱肩[51]仰臥。 ᅟᅟ==[51] 抱肩 vivatta-kkhandha = parivatta-kkhandha。仰臥 semānam = uttānaṁ hutvā sayitaṁ hoti。如斯即稱作:頭向北,面向西之師子臥。== (17)其時,又見朦朧如煙霧,行往東方、行往西方、行往南方、行往北方、行於上方、行往下方,行往四維。 (18)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見矇朧如煙者,行往東方、行往西方、行往南方、行往北方、行往上方、行往下方、行往四維者否?」 「世尊!誠如所說。」 (19)「諸比丘!此惡魔波旬,以求良家子瞿低迦之識。良家子瞿低迦之識,住何處耶?然則!諸比丘!良家子瞿低迦之識已般涅槃而無住處。」 (20)時,惡魔波旬取耶慮瓦樹之黃色箜篌來詣世尊處!詣已,以偈白世尊曰: 我求於上下ᅟᅟ乃至於四維  四方及八方ᅟᅟ不見瞿低迦 往於何處耶 (21)〔世尊:〕志堅英雄者ᅟᅟ常樂於禪思  日夜從於道ᅟᅟ無願於此生 打破死魔軍ᅟᅟ不行於再生  拔除渴愛根ᅟᅟ瞿低迦涅槃 (22)破敗於彼悲ᅟᅟ小脇落箜篌  悲愴之夜叉ᅟᅟ以沒於此處 #### 4.24 〔二四〕第四ᅟ七年 [52] ᅟᅟ==[52] 雜阿含經卷九.二一(大正藏二.五九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優留毘羅之尼連禪河邊,阿闍波羅尼俱律陀樹下。 (2)其時,惡魔波旬跟蹤世尊七年,以求空隙,而無所得。 (3)時,惡魔波旬來詣世尊處。詣已,以偈語世尊曰: 悲侵沈思林ᅟᅟ求復得失富  犯罪村人中ᅟᅟ何故不與交 汝非我友人 (4)〔世尊:〕掘除諸悲根ᅟᅟ無罪復無悲  我耽於禪思ᅟᅟ捨諸生存欲 放逸之親族ᅟᅟ諸漏盡禪思 (5)〔惡魔:〕諸人語我者ᅟᅟ我者語諸人  若汝意於此ᅟᅟ沙門未脫我 (6)〔世尊:〕諸人語非我ᅟᅟ語非我諸人  惡魔知如是ᅟᅟ汝不知我道 (7)〔惡魔:〕汝若至不死ᅟᅟ證得菩提道  離去汝獨行[53]ᅟᅟ何以教他人 ᅟᅟ==[53] 離去 pehi 在註釋,如一本讀為 apehi,解釋作 apayāhi。== (8)〔世尊:〕望到彼岸者ᅟᅟ問我不死國  問我之彼等ᅟᅟ說無餘涅槃 (9)〔惡魔:〕「世尊!猶如離村邑不遠處有池,蟹住於此。世尊!時眾多之童男童女,出由村邑,以到其池。到已由水中舉蟹置於陸上。世尊!若蟹豎立其剪,彼童男童女,即以木片、小石予破斷。如是世尊。蟹皆破斷其足剪,不能再入於池。世尊亦如是,以前任何彎曲[54]、歪斜、歪曲、皆由世尊所破斷,伺其間隙之我等,不得再近至世尊。」 ᅟᅟ==[54] 彎曲者,底本之 sukāyikāni 讀為 visukāyikāni。歪曲 visevitāni = viruddha sevitāni,扭彎(vipphanditāni)此指或如象王,或如蛇王惡魔之變形。== (10)時,惡魔波旬於世尊前,氣餒[55]而唱偈曰: ᅟᅟ==[55] 氣餒 nibbejaniyā = ukkaṇṭhiniyā。== 鳥飛於空中ᅟᅟ見石似凝膏  於此為獲得ᅟᅟ軟甘之等食 於此不得食ᅟᅟ飛空以離去  如襲石之鳥ᅟᅟ氣餒離瞿曇 (11)時,惡魔波旬於世尊前,氣餒以唱偈,離座而去。於離世尊不遠,趺坐於地上、默然、悄然、落肩、氣餒、困惱,以杖搔地而坐。 #### 4.25 〔二五〕第五ᅟ魔女 [56] ᅟᅟ==[56] 雜阿含經卷三九.一二(大正藏二.二八六b)。== (1)時,渴愛、不快、貪欲之三魔女,來至惡魔波旬處,至已,以偈語惡魔波旬曰: 何故父不樂ᅟᅟ為因何人悲  我等從其人ᅟᅟ以貪欲係蹄 如縛森林象ᅟᅟ用以牽繫來 應置汝手下 (2)〔惡魔:〕以貪欲誘惑ᅟᅟ世間阿羅漢  善逝者不易ᅟᅟ彼出魔領域 是故我甚悲 (3)時,渴愛、不快、貪欲之三魔女,來詣世尊處。詣已,以此白世尊曰:「沙門!奉事卿足下。」然則得盡煩惱依,卻於無上解脫之世尊,不為一顧。 (4)時,渴愛、不快、貪欲之三魔女,退於一面,具如是思惟:「諸之興趣各異,我等各化作一百童女相。」 (5)時,渴愛、不快、貪欲三魔女,各化作一百童女相,以詣世尊前。詣已,白世尊曰:「沙門!奉事卿足下。」然而得盡煩惱依則於無上解脫之世尊,不為一顧。 (6~11)時,渴愛、不快、貪欲三魔女,退於一面、具如是思惟:「諸人興趣各異。我等各化作,未生子之百人女。」……〔乃至〕……「化作生一次子之百人女。」……〔乃至〕……「化作生二次子之百人女。」……〔乃至〕……「化作中年之百人女。」……〔乃至〕……「化作高年之百人女。」時,三魔女各化作高年女百人,來詣世尊前。詣已,白世尊曰:「沙門!奉事卿足下。」然而盡煩惱之依,於無上解脫之世尊,不為一顧。 (12)時,渴愛、不快、貪愛三魔女、退於一面、以言此曰:「我等父之所言,確是真實。 以貪欲誘惑ᅟᅟ世間阿羅漢  善逝者不易ᅟᅟ彼出魔領域 是故我甚悲 (13)我等依此攻擊未離欲之沙門婆羅門者,令破其心臟,口吐熱血,亂心狂氣,猶如割青葦乾、萎、枯、應令之乾、萎、枯。」 (14)時,渴愛、不快、貪欲三魔女,來詣世尊處。詣已,立於一面。 (15)立一面之魔女渴愛以偈言世尊曰: 悲侵沈思林ᅟᅟ求復得失富[57]  犯罪村人中ᅟᅟ何故不與交 汝非我友人 ᅟᅟ==[57] 失落 cittaṁ nu 讀為 vittaṁ nu。== (16)〔世尊:〕破可愛樂軍ᅟᅟ獨坐得勝義  禪思心寂靜ᅟᅟ安樂於菩提 是故我不與ᅟᅟ諸人之交往 於我無友人 (17)時,魔女不快以偈白世尊曰: 比丘住多修ᅟᅟ以度五瀑流[58]  於此度第六[59]ᅟᅟ如何多禪思 外界之欲想ᅟᅟ其人不能得 ᅟᅟ==[58] 眼耳鼻舌身五門之煩惱瀑流。== ᅟᅟ==[59] 第六意門之煩惱瀑流。== (18)〔世尊:〕身安心解脫ᅟᅟ以離作三業[60]  正念無貪著[61]ᅟᅟ了知法無尋 禪思不憶怒ᅟᅟ亦不為懶惰  比丘住多修ᅟᅟ以度五暴流 亦度於第六ᅟᅟ如是多禪思  外界之欲想ᅟᅟ其人不能得 ᅟᅟ==[60] 遠離三業之為作 asaṅkhārāno = tayo kammâbhisaṅkhāre anabhisankharonto(不行於三業之行)。== ᅟᅟ==[61] 不貪著 anoko = anālayo。== (19)時,魔女貪欲,於世尊處,以唱此寂靜偈曰: 彼斷除渴愛ᅟᅟ以率群眾行[62]  眾多有情行ᅟᅟ此無貪欲者 令眾斷魔掌ᅟᅟ[63]導死王彼岸 ᅟᅟ==[62] 底本之 gaṇa-saṅgha-vāri 讀為 gaṇa-saṅgha-cāri。== ᅟᅟ==[63] 由魔王之手云云 acchejja = Maccurājassa hatthato acchinditvā。== (20)如來大雄者ᅟᅟ依法王導眾  於法之所導ᅟᅟ於所了解者 我等何所嫉 (21)惡魔波旬,見渴愛、不快、貪欲三魔女從遠而來,見已以偈曰: 愚人以蓮莖ᅟᅟ想破碎大山  以爪掘山巖ᅟᅟ以齒嚙硬鐵 以頭撞大巖ᅟᅟ大渦探足地  以杙自捶胸ᅟᅟ今厭瞿曇來 (22)愛不快貪欲ᅟᅟ雖是光輝來  猶捲風神之ᅟᅟ柔毛與落葉 大師退彼等 此嗢陀南: 多數三彌提ᅟᅟ瞿低迦七年  魔女五魔經ᅟᅟ依佛大師說 ## 5 第五ᅟ比丘尼相應 #### 5.1 〔一〕第一ᅟ阿羅毘迦 [1] ᅟᅟ==[1] 雜阿含經卷四五.一(大正藏二.二二五c)。(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1],今於此處加上[01]之註標。)==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時,阿羅毘迦[2]比丘尼清晨,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於舍衛城乞食後,收鉢,入於暗林以求遠離。 ᅟᅟ==[2] 阿羅毘(Aḷavi)生之比丘尼。== (3)時,惡魔波旬欲令阿羅毘迦比丘尼生恐怖,毛髮豎立,以捨遠離,而詣阿羅毘迦比丘尼之處,詣已以偈語阿羅毘迦比丘尼曰: 世間無由出[3]ᅟᅟ遠離欲何為  還味諸欲樂ᅟᅟ勿至後成悔 ᅟᅟ==[3] 出離(nissaraṇa)者,此指涅槃。== (4)時,阿羅毘迦比丘尼作如是思惟:「語此偈是誰?人耶非人耶?」 (5)時阿羅毘迦比丘尼作如是思惟:「此惡魔波旬,令我起毛髮豎立之恐怖,欲使去遠離,而唱偈。」 (6)時,阿羅毘迦比丘尼知是惡魔波旬,以偈答惡魔波旬曰: 世間有出離ᅟᅟ依智我自達  放逸惡波旬ᅟᅟ汝不知其道[4] 欲樂如劍鎗ᅟᅟ諸蘊斷頭臺[5]  汝云味欲樂ᅟᅟ於我非為樂 ᅟᅟ==[4] 道足(pada)導向涅槃足與涅槃之道足。== ᅟᅟ==[5] khandhāsaṁ adhikuṭṭanā = khandhā tesaṁ adhikuṭṭana-gaṇḍikā。== (7)時,惡魔波旬苦惱以「阿羅毘迦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隱沒其身形。 #### 5.2 〔二〕第二ᅟ蘇摩 [6] ᅟᅟ==[6] 雜阿含經卷四五.二(大正藏二.三二六a)。== (1)舍衛城因緣。時,蘇摩比丘尼清晨,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 (2)於舍衛城乞食後,收鉢,為日住[7]來至暗林。入暗林已,於樹下為日住而坐。 ᅟᅟ==[7] 日住者,指日中飯後入禪之謂。== (3)時,惡魔波旬欲令蘇摩比丘尼生恐怖,毛髮豎立,以棄禪定,而詣蘇摩比丘尼處。詣已,以偈語蘇摩比丘尼曰: 聖者所至處ᅟᅟ是處甚難至  非女二指智[8]ᅟᅟ能得至彼處 ᅟᅟ==[8] 二指之智慧者,佛音解釋為婦人以二指取線,而予割斷。《長老尼偈》之註者解釋為:婦女自幼小即看顧於米,以二指探試米之熟與未熟。== (4)時,蘇摩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是語此偈者,誰耶?人耶非人耶?」 (5)時,蘇摩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此惡魔波旬欲令我生恐怖,毛髮豎立以棄禪定而唱此偈。」 (6)時,蘇摩比丘尼,知是惡魔波旬,以偈答惡魔波旬曰: 心入於寂靜ᅟᅟ女形復何障  智慧已顯現ᅟᅟ即見無上法 我若思男女ᅟᅟ思此為何物  心感於如是ᅟᅟ即應惡魔語 (7)時,惡魔波旬苦惱以:「蘇摩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隱沒其身形。 #### 5.3 〔三〕第三ᅟ瞿曇彌 [9] ᅟᅟ==[9] 雜阿含經卷四五.三(大正藏二.三二六b)。== (1)舍衛城因緣。時,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清晨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 (2)於舍衛城乞食後,收鉢,為日住以至暗林。至暗林已,於樹下為日住而坐。 (3)時,惡魔波旬欲令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生恐怖,毛髮豎立,以棄禪定,而詣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處。詣已,以偈語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曰: 汝何喪其子ᅟᅟ涕泣而獨憂  獨入坐暗林ᅟᅟ為求男子否 (4)時,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生如是思惟:「語此偈者是人?非人耶?」 (5)時,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此惡魔波旬欲令我生恐怖,毛髮豎立,以棄禪定,而語此偈。」 (6)時,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知是惡魔波旬,以偈答曰: 喪子日已過ᅟᅟ亦無男子想  我不復悲泣ᅟᅟ無煩汝顧為 以捨浮世樂ᅟᅟ破一切闇冥  及破死魔軍ᅟᅟ我住盡諸漏 (7)時,惡魔波旬苦惱以:「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隱沒其身形。 #### 5.4 〔四〕第四ᅟ毘闍耶 [10] ᅟᅟ==[10] 雜阿含經卷四五.七(大正藏二.三二七c)。== (1)舍衛城因緣。時,毘闍耶比丘尼於舍衛城乞食,食後收鉢,為日住而坐於樹下。 (2)時,惡魔波旬欲令毘闍耶比丘尼,生恐怖,毛髮豎立,以棄禪定,而詣毘闍耶比丘尼處,詣已語偈曰: 汝今美年輕ᅟᅟ我亦是年少  貴女來此處ᅟᅟ共受五種樂 (3)時,毘闍耶比丘尼作如是思惟:「語此偈者是人?非人耶?」 (4)時,毘闍耶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此惡魔波旬……乃至……語偈。」 (5)時,毘闍耶比丘尼,知是惡魔波旬,以偈答曰: 以意樂色聲ᅟᅟ香味觸五法  我悉還與汝ᅟᅟ此等非我須 危脆易破碎ᅟᅟ對此污穢身  我唯恥厭惡ᅟᅟ拔除愛欲根 上色界眾生ᅟᅟ行無色眾生  此眾善獲得[11]ᅟᅟ我悉除迷闇 ᅟᅟ==[11] 八種之世間得達。今則心不為彼等所執,而謂之解脫。== (6)時,惡魔波旬苦惱以:「毘闍耶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隱沒其身形。 #### 5.5 〔五〕第五ᅟ蓮華色 [12] ᅟᅟ==[12] 雜阿含經卷四五.四(大正藏二.三二六c)。== (1)舍衛城因緣。,時,蓮華色比丘尼,清晨入舍衛城乞食……乃至……立於開美華之沙羅樹下。 (2)時,惡魔波旬欲令蓮華色比丘尼,生恐怖,毛髮豎立,以棄禪定,而詣蓮華色比丘尼處。 (3)詣已,以偈語蓮華色比丘尼曰: 上下開美華[13]ᅟᅟ來沙羅樹下  汝唯一人立ᅟᅟ汝美無倫比 愚人之汝心[14]ᅟᅟ不懼惡者否 ᅟᅟ==[13] supupphitaggaṁ = aggato paṭṭhāya suṭṭhu pupphitaṁ。(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3],今於此處加上[13]之註標。)== ᅟᅟ==[14] 此句之前,尚有 idhāgatā tādisikā bhaveyyuṁ 一句,應將混入其次之《蓮華色偈》之第二句。然註釋者許此句,而解釋為:「如汝來此之不具知己或友誼,而彼等亦然。」今如可除去。== (4)時,蓮華色比丘尼,生如是思惟:「語此偈者是人?非人耶?」 (5)時,蓮華色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此惡魔波旬……乃至……語偈。」 (6)時,蓮華色比丘尼知是惡魔波旬,以偈答惡魔波旬曰: 心惡如汝者ᅟᅟ百千來於此  不動我一毛ᅟᅟ我一不怖汝 〔惡魔:〕我於此沒形[15]ᅟᅟ入汝之腹中  或立汝眉間ᅟᅟ汝不得見我 ᅟᅟ==[15] 依漢譯,此作為惡魔之偈。== 〔比丘尼〕我心得自在ᅟᅟ善修如意足  解脫諸結縛ᅟᅟ我實不怖汝 (7)時,惡魔波旬苦惱以:「蓮華色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隱沒其身形。 #### 5.6 〔六〕第六ᅟ遮羅 [16] ᅟᅟ==[16] 雜阿含經卷四五.八(大正藏二.三二八a)。== (1)舍衛城因緣。時,遮羅比丘尼清晨入舍衛城乞食……乃至……為日住而坐樹下。 (2)時,惡魔波旬詣遮羅比丘尼處。詣已,謂遮羅比丘尼曰:「比丘尼!汝不喜者何?」「友!我不喜生!」「何故不喜生?」「生者乃受用樂欲。」「誰以此教汝?『比丘尼!不喜生!』」 (3)〔比丘尼:〕有生者有死ᅟᅟ生即見苦惱  縛殺其他禍[17]ᅟᅟ是故不樂生 佛陀施說法ᅟᅟ以導超此生  捨離一切苦ᅟᅟ我入於真實[18] 上色界眾生ᅟᅟ往無色眾生  是故不知滅ᅟᅟ以是為再來 ᅟᅟ==[17] pariklesaṁ = aññaṁ pi nānappakāraṁ upaddavaṁ。(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7],今於此處加上[17]之註標。)== ᅟᅟ==[18] 最勝真實之涅槃。(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8],今於此處加上[18]之註標。)== (4)時,惡魔波旬苦惱以:「遮羅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隱沒其身形。 #### 5.7 〔七〕第七ᅟ優波遮羅 [19] ᅟᅟ==[19] 雜阿含經卷四五.九(大正藏二.三二八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時,優波遮羅比丘尼清晨入舍衛乞食……乃至……為日住坐於樹下。惡魔波旬如是謂優波遮羅比丘尼曰:「比丘尼!汝欲生於何處?」 (3)「友!我不欲生於何處!」 (4)〔惡魔:〕三三炎摩天ᅟᅟ或是兜率天  或是化樂天ᅟᅟ他化自在天 願心以向此ᅟᅟ當得受此樂 (5)〔比丘尼:〕三三炎摩天ᅟᅟ或是兜率天  或是化樂天ᅟᅟ他化自在天 此等愛欲縛ᅟᅟ再行魔領域  世間一切燃ᅟᅟ世間一切煙 世間悉吐炎ᅟᅟ世間悉震動  不震不動處ᅟᅟ凡常人不到 非惡魔行處ᅟᅟ於此我心樂 (6)時,惡魔波旬……乃至……苦惱萎身,隱沒其身形。 #### 5.8 〔八〕第八ᅟ尸須波遮羅 [20] ᅟᅟ==[20] 雜阿含經卷四五.一〇(大正藏二.三二八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時尸須波遮羅比丘尼,清晨入舍衛城乞食……乃至……為日住坐於樹下。 (2)時,惡魔波旬詣尸須波遮羅比丘尼處。詣已,謂尸須波遮羅比丘尼曰:「比丘尼!汝喜誰之教見[21]?」 ᅟᅟ==[21] 教見 pāsaṇḍa 一語,出自 pāsa 係蹄之語。此義即人類心中懷有異學異見之係蹄,指佛教以外之異見。== (3)「友!我不喜任何人之教見!」 (4)〔惡魔:〕汝依誰圓頂ᅟᅟ成如此尼耶  不喜教見者ᅟᅟ是如何之愚 (5)〔比丘尼:〕佛外之教見ᅟᅟ異見諸纏縛  我不喜此法ᅟᅟ正法彼不知 生於釋種家ᅟᅟ證悟無比人  總服拂惡魔ᅟᅟ何處無不破 無執悉解脫ᅟᅟ有眼見一切  滅盡一切業ᅟᅟ解脫盡諸依 我師彼世尊ᅟᅟ其教我歡喜 (6)時,惡魔波旬……乃至……隱沒其身形。 #### 5.9 〔九〕第九ᅟ世羅 [22] ᅟᅟ==[22] 雜阿含經卷四五.六(大正藏二.三二七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時,世羅比丘尼清晨,入舍衛城乞食……乃至……為日住坐於樹下。 (2)時,惡魔波旬欲令世羅比丘尼生恐怖……乃至……以偈語世羅比丘尼曰: 誰作此身體ᅟᅟ作者於何處  何處生身體ᅟᅟ何處身體滅 (3)時,世羅比丘尼生如是思惟:「唱此偈者是人?非人耶?」 (4)時,世羅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此惡魔波旬欲令我生恐怖,毛髮豎立,以棄禪定,而唱此偈!」 (5)時,世羅比丘尼知是惡魔波旬,以偈答惡魔波旬曰: 此身非自作ᅟᅟ亦非於他作  依於因而生ᅟᅟ依於因而滅 猶如諸種子ᅟᅟ移植於田園  地味及溫味ᅟᅟ依二萌芽出 是五蘊四大ᅟᅟ及此等六處  依於因而生ᅟᅟ因壞即消滅 (6)時,惡魔波旬苦惱以:「世羅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隱沒其身形。 #### 5.10 〔十〕第十ᅟ金剛 [23] ᅟᅟ==[23] 雜阿含經卷四五.五(大正藏二.三二七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時,金剛比丘尼清晨,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於舍衛城乞食後,收鉢為日住而至暗林。入暗林已,為日住坐於樹下。 (2)時,惡魔波旬欲令金剛比丘尼生恐怖,毛髮豎立,以棄禪定,而詣金剛比丘尼處。詣已,以偈謂金剛比丘尼曰: 誰作此眾生ᅟᅟ作者於何處  何處生眾生ᅟᅟ何處眾生滅 (3)時,金剛比丘尼生如是思惟:「唱此偈者是人?非人耶?」 (4)時,金剛比丘尼生如是思惟:「此惡魔波旬欲令我生恐怖,毛髮豎立,以棄禪定,而唱此偈。」 (5)時,金剛比丘尼知是惡魔波旬,以偈答惡魔波旬曰: 汝何言眾生ᅟᅟ汝行於魔見  此唯聚諸行ᅟᅟ眾生不可得 猶如諸支集ᅟᅟ而起車之名  因於有五蘊ᅟᅟ而有眾生名 有起是苦惱ᅟᅟ停滅且苦惱  苦惱外不生ᅟᅟ苦惱外不滅 (6)時,惡魔波旬苦惱以:「金剛比丘尼已知我。」萎身隱沒其身形。 此嗢陀南: 由阿羅毘迦ᅟᅟ蘇摩瞿曇彌  與具毘闍耶ᅟᅟ蓮華色遮羅 至優波遮羅ᅟᅟ尸須波遮羅  世羅及金剛ᅟᅟ依是成為十 ## 6 第六ᅟ梵天相應 ### 第一ᅟ梵天品 #### 6.1 〔一〕第一ᅟ勸請 [1] ᅟᅟ==[1] 增一阿含經卷一九.一(大正藏二.五九三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優留毘羅尼連禪河邊之阿闍波羅尼俱律陀樹下。時,已成等正覺。 (2)時,世尊獨坐禪思,而起此思惟。 (3)依我所證得此法,甚深難見、難悟。寂靜微妙,超越思念之領域。深妙唯賢者始知。又,此諸人等樂阿賴耶[2],喜阿賴耶,跳躍阿賴耶。諸人依於樂阿賴耶,喜阿賴耶,跳躍阿賴耶,而難見此理。此理者,即所謂依緣、緣起是。此理亦難見。此理者,即一切行之止靜,一切依之捨離、愛盡、離、滅、涅槃是。我若說法,諸人難了解我所說者,我是應所疲勞而煩擾。 ᅟᅟ==[2] 原文 alaya,音譯作阿賴耶,有住家、欲望等義。今指五欲。眾生耽樂(alliyati)於五欲,故註釋稱阿賴耶。== (4)又,此以前未曾有聞之偈,世尊顯示: 艱難我所證ᅟᅟ今此實難說  敗於欲瞋者ᅟᅟ難得悟此法 逆世之常流ᅟᅟ微妙而甚深  微細極難見ᅟᅟ貪欲之所污 闇蘊所蔽者ᅟᅟ不得見此法 (5)世尊作如是思惟,即躊躇不說法。 (6)時,梵天[3]沙巷婆提,猶如有力者之伸屈腕,或屈伸腕頃,如是沒於梵天界,現於世尊之前。 ᅟᅟ==[3] brahmā sahampati 原本為世尊之弟子,名 Sahaka,初修禪定,生於一劫壽之梵天,名為梵天沙巷婆提。== (8)時,梵天沙巷婆提偏袒一肩、右[A1]膝著地,合掌禮敬,如是白世尊曰: ᅟᅟ==[A1] 膝【CB】,滕【南傳】== (9)「世尊!請說法!善逝!請說法!〔世間〕有不少眾生,為眼塵所蔽。彼等不得聞法而衰退。〔世間〕應有法之了解者。」 (10)梵天沙巷婆提白此言已,更唱此言: 於摩揭陀國ᅟᅟ不淨法垢穢[4]  依此心思惟ᅟᅟ開此甘露門[5] 依無垢之心ᅟᅟ今聞悟此法  上立山頂巖ᅟᅟ如見周諸眾 賢者全眼者ᅟᅟ卿起慈悲心  立法城宮樓ᅟᅟ以觀沈悲慘 生老敗諸眾ᅟᅟ請起立英雄  戰立勝利者ᅟᅟ無債商隊主 請遊此世間ᅟᅟ請世尊說法 必有知解者 ᅟᅟ==[4] 六師外道之事。== ᅟᅟ==[5] 指到達涅槃之聖道。(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5],今於此處加上[05]之註標。)== (11)時,世尊知梵天之勸請,對眾生起哀憐,以佛眼觀世間。 (12)世尊依佛眼觀世間,見眾生眼有蔽多、蔽少,有利根者、鈍根者,有善相者、惡相者,有易教者、難教者,其中或有眾人見來世罪之怖畏而住。 (13)猶如於蓮池之青蓮華、黃蓮華、白蓮華。有青蓮華、黃蓮華、白蓮華、生於水中、長於水中、不出水面,沈育於水中。有青蓮華、黃蓮華、白蓮華,生於水中、長於水中,出立於水,不為水所濕。如是世尊,依眼觀世間,見眾生眼有蔽多、蔽少,有利根者、鈍根者,有善相者、惡相者,有易教者、難教者,其中或有諸眾見來世罪之怖畏而住。 (14)見已,以偈答梵天沙巷婆提: 為於彼等眾ᅟᅟ開啟甘露門  有耳之眾人ᅟᅟ捨離其他信[6] 梵天我思惑ᅟᅟ不說微妙法 ᅟᅟ==[6] 於以前之個己信仰,遠離!摒棄。== (15)時,梵天沙巷婆提,願我說法,世尊許允,而禮敬世尊,右繞,於此沒其身形。 #### 6.2 〔二〕第二ᅟ恭敬 [7] ᅟᅟ==[7] 雜阿含經卷四四.一一(大正藏二.三二一c)。==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優留毘羅林,尼連禪河邊,阿闍波羅尼俱律陀樹下。時已成等正覺。 (2)爾時,世尊獨坐靜觀,生如是思惟:「無所尊敬、恭敬之生活,是苦惱。我如何尊敬婆羅門而予近住耶?」 (3)時,世尊生如是思惟:「為成就未滿之戒蘊,應尊敬其他沙門、婆羅門而予近住。但我於天界、魔界、梵天界所含之世界。於沙門、婆羅門、人、天所含之眾中,不見如我成就戒者,以尊敬其他沙門、婆羅門而住。 (4~7)為成就未滿之定蘊……〔乃至〕……未滿之慧蘊……乃至……未滿之解脫蘊……乃至……未滿之解脫知見蘊,應尊敬其他沙門、婆羅門而近住。但我於天界、魔界、梵天界所含之世界。於沙門,婆羅門、人、天所含之眾中,不見如我成就解脫知見者,以尊敬其他沙門、婆羅門而近住。 (8)我寧可對我所悟之法,尊敬此法而予近住。」 (9)時,梵天沙巷婆提於心,知世尊心之思惟,猶如男子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頃,沒於梵天界,現於世尊前。 (10)時,梵天沙巷婆提,偏袒一肩、合掌禮世尊,如是白世尊曰: (11)「世尊!如是,善逝!如是。世尊!過去之應供、正覺者、世尊亦恭敬、尊重、親近法而住。未來之應供、正覺者、世尊亦恭敬、尊重、親近法而住。今之應供、正覺者、世尊亦恭敬、尊重、親近法而住。」 (12)梵天沙巷婆提說此已。又作此曰: 過去正覺者ᅟᅟ未來之諸佛  今之正覺者ᅟᅟ滅眾生憂惱 悉皆敬正法ᅟᅟ而住今亦住  又未來亦住ᅟᅟ此諸佛法然 故願自己利ᅟᅟ以望偉大者[8]  憶念佛之教[9]ᅟᅟ不無敬正法 ᅟᅟ==[8] 原文 mahattāṁ abhikaṅkhatā 註釋為:期望於大之狀態。== ᅟᅟ==[9] 原文 saraṁ buddhānasāsanaṁ 註釋為:憶念佛陀之教。== #### 6.3 〔三〕第三ᅟ梵天 [10] ᅟᅟ==[10] 雜阿含經卷四.一二(大正藏二.二七b)。==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其時,又有婆羅門女之子梵天,於世尊處出家而無家。 (3)時,尊者梵天單獨隱棲,不放逸、虔誠、精進而住、不久此良家之子,當為由家於無家而出家,於現法成就其無上梵行,自知、實證、證入而住。「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尊者梵天,成阿羅漢。 (4)時,尊者梵天清晨,著衣持鉢,於舍衛城乞食,於舍衛城戶戶乞食,近至母家。 (5)其時,尊者梵天之母婆羅門女,常以供牲供梵天。 (6)時,梵天沙巷婆提生如是思念:「此尊者梵天之母婆羅門女,常以供牲供梵天,我當往警覺。」 (7)時,梵天沙巷婆提,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沒形於梵天界,現身於尊者梵天之母家。 (8)時,梵天沙巷婆提立於空中,對尊者梵天之母婆羅門女唱偈曰: 婆羅門女者ᅟᅟ汝常為供食  因此離梵天ᅟᅟ婆羅門女者 此非梵天食ᅟᅟ不知梵天道  而汝何牢騷ᅟᅟ婆羅門女者 汝梵天比丘ᅟᅟ已至無依著[11]  以達勝天境[12]ᅟᅟ已無所有處 無養之比丘[13]ᅟᅟ今乞入汝家  相應於供養ᅟᅟ積修達聖道[14] 堪為人天供ᅟᅟ除惡無穢污  乞食清威儀ᅟᅟ彼亦無前後[15] 寂靜絕瞋煙ᅟᅟ無悶亦無欲  於弱於強者[16]ᅟᅟ無用於暴力 令彼以得汝ᅟᅟ第一之供養  無煩惱魔襲[17]ᅟᅟ心靜無欲污 如調順象行ᅟᅟ戒行善圓滿  心解脫比丘ᅟᅟ令彼以得汝 ### 第一之供養ᅟᅟ婆羅門女者  今汝超瀑流ᅟᅟ以見牟尼佛 對彼信不動ᅟᅟ相應於供養  以行是功德ᅟᅟ未來得安樂 ᅟᅟ==[11] 原文 nirupadhiko 註釋作:悉離於煩惱、行與欲等之依。== ᅟᅟ==[12] 註釋為:到達於梵天以上之聖境。== ᅟᅟ==[13] 謂無有妻子。== ᅟᅟ==[14] 如依 vedagū 字義,乃達於四吠陀之意。今作依於聖道而達於苦邊。(註釋)(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4],今於此處加上[14]之註標。)== ᅟᅟ==[15] 後者,指過去事;前者,指未來事。意謂:於過去未來之諸蘊無欲。(註釋)== ᅟᅟ==[16] 弱者(tasa),指凡夫;強者(thāvaro),指漏盡者。七有學,雖未稱作 tasa,但亦非 thāvaro。(註釋)== ᅟᅟ==[17] 原文 visenibhūto 註釋作銷除煩惱之魔軍。== (9)婆羅門女今ᅟᅟ已超越瀑流  以見於聖者ᅟᅟ以持不動信 相應於供養ᅟᅟ以行是功德 未來得安樂 #### 6.4 〔四〕第四ᅟ婆迦梵天 [18] ᅟᅟ==[18] 雜阿含經卷四四.一八(大正藏二.三二四b)。==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時,又有婆迦梵天,生如是惡見:「此是常,此是恆常。此是常住,此是完全,此是不變之法。何以故,此不衰、不老、不萎、不滅、不生故。由此以上無有其他之出離。」 (3)時,世尊知婆迦梵天心中之所念,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沒形於祇園、現身於梵天界。 (4)婆迦梵天、見世尊從遠而來。見已,以此白世尊曰: 「友!來!友!善來耶!友!久違!何以來此耶?友!此是常,此是恆常,此是常住,此是完全,此是不變之法。何以故,此是不衰、不老、不萎、不滅、不生故。由此以上無有其他之出離。」 (5)如是言已,世尊告此婆迦梵天曰:「婆迦梵天乃被無明所困惑。婆迦梵天乃被無明所困惑。何以故?以無常者言常,以非恆常者言恆常,以非常住者言常住。以非完全者言完全,以變易之法言不變易之法。以衰、老、萎、滅、生者言不衰、不老、不萎、不滅、不生。由此以上有其他之出離,以言由此以上無有其他之出離故。」 (6)〔婆迦:〕我等七十二[19]ᅟᅟ依於功德業  為世統治者ᅟᅟ超越生與老 以生此梵天ᅟᅟ是為最後生  我乃通吠陀ᅟᅟ是故諸眾人[20] 尊崇稱讚我 ᅟᅟ==[19] 七十二人者,或係指梵天界之諸天數。== ᅟᅟ==[20] 讀為 tasmā。== (7)〔世尊:〕此生壽是短ᅟᅟ婆迦思為長  我知梵天壽ᅟᅟ百年或億年 (8)〔婆迦:〕世尊以為我ᅟᅟ是無邊見者  云越老死悲ᅟᅟ如何以語我 善行古禁戒[21]ᅟᅟ我願欲知此 ᅟᅟ==[21] vatasila vattaṁ(禁戒與〔善〕行)。(註釋)== (9)〔世尊:〕汝苦於渴古[22]ᅟᅟ炎熱於煩惱  予水於諸眾ᅟᅟ此乃汝古之 善行及禁戒ᅟᅟ如是我記憶  如眠之醒覺ᅟᅟ放救耶尼河[23] 兩岸囚眾人ᅟᅟ令脫捕虜者  此乃汝古之ᅟᅟ善根及禁戒 如是我記憶ᅟᅟ如眠之醒覺  於恆伽河流[24]ᅟᅟ憐愍諸眾人 舟被狂龍打ᅟᅟ此乃汝古之  善根及禁戒ᅟᅟ如是我記憶 如眠之醒覺ᅟᅟ古我汝弟子[25]  名呼為劫波ᅟᅟ聖智汝認我 此乃汝古之ᅟᅟ善根及禁戒  如是我記憶ᅟᅟ如眠之覺醒 ᅟᅟ==[22] 婆迦梵天。前生住恒伽河岸為一出家眾,曾依神通解救五百商隊之渴苦。== ᅟᅟ==[23] 在耶尼河岸,村民受到群盜之劫掠,依神通曾予解救。== ᅟᅟ==[24] 恒伽河上流之一家族與下流之一家族相交往,並順流泛舟遊覽。千蓋牙卡龍王興怒此,乃分水作二分以覆其舟。婆迦以神通化加魯它島,破龍王救助眾人。上述三則故事出自南傳藏三二、三三五頁(婆迦梵梵天本生故事)。== ᅟᅟ==[25] 古昔名婆迦凱沙瓦,釋尊於其弟子稱劫波,認弟子其正智,進薦凱沙瓦弟子於國王,具此善根。出自南傳藏三一、五四五頁(凱沙瓦行者本生故事)。== (10)〔婆迦:〕汝實知我壽ᅟᅟ又亦知其他  佛陀如是在ᅟᅟ若實如是在 汝光輝威力ᅟᅟ照耀於梵界 #### 6.5 〔五〕第五ᅟ他見 [26] ᅟᅟ==[26] 雜阿含經卷四四.一九(大正藏二.三二四c)。== (1)舍衛城因緣。 (2)其時,有梵天生如是惡見。「無有可來此之沙門、婆羅門。」 (3)時,世尊知彼梵天之所念,猶如力士,伸屈腕、屈伸腕,沒形於祇園,現身於梵天界。 (4)時,世尊趺坐於此梵天頭上之虛空,入於火定。 (5)時,尊者大目犍連生如是思惟:「今世尊在何處耶?」 (6)大目犍連依超人清淨之天眼,見世尊趺坐於梵天頭上之虛空,入於火定。見已,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沒形於祇園,現身於梵天界。 (7)時,尊者大目犍連,從東方低於世尊在梵天頭上之虛空趺坐,入於火定。 (8)時,尊者大迦葉生如是思惟:「世尊今住何處耶?」尊者大迦葉依超人清淨之天眼,見世尊趺坐於梵天頭上之虛空,入於火定。見已,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沒形於祇園,現身於梵天界。如是尊者大迦葉,從南方低於世尊,於梵天頭上之虛空趺坐,入於火定。 (9)時,尊者大劫賓那,坐如是思惟:「世尊今住何處耶?」尊者大劫賓那……〔乃至〕……如是尊者大劫賓那,從西方低於世尊,於梵天頭上之虛空趺坐,入於火定。 (10)時,尊者阿那律……〔乃至〕……如是尊者阿那律從北方低於世尊,於梵天頭上之虛空趺坐,入於火定。 (11)時,尊者大目犍連,以偈語梵天曰: 友汝今亦猶ᅟᅟ前之所持見  勝梵界之光ᅟᅟ見其明光耶 (12)〔梵天:〕友我於今日ᅟᅟ嘗不持是見  勝梵界之光ᅟᅟ以見其明光 如何我今日ᅟᅟ得云常住恆 (13)如是,世尊為令梵天界之驚異,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沒形於梵天界,現身於祇園。 (14)時,有梵天呼其他梵眾天:「友!來!汝詣尊者大目犍連。如是語尊者大目犍連:『友!目犍連!世尊之弟子中,其他有如目犍連、迦葉、劫賓那、阿那律之大神通、大威力耶?』」 (15)「友!唯然!」其梵眾天答覆梵天,而詣尊者大目犍連處。 (16)詣已,以此語大目犍連曰:「友目犍連!世尊之弟子中,其他有如目犍連、迦葉、劫賓那、阿那律之大神通、大威力耶?」 (17)時,尊者大目犍連,以偈語梵天眾曰: 三明達神通ᅟᅟ巧妙知他心  漏盡阿羅漢ᅟᅟ佛陀弟子中 其數有眾多 (18)時,梵眾天歡喜於尊者大目犍連之所說,往詣彼大梵天。詣已,以此語梵天曰:「友!尊者大目犍連,如是曰: 三明達神通ᅟᅟ巧妙知他心  漏盡阿羅漢ᅟᅟ佛陀弟子中 其數有眾多」 (19)彼梵眾天如是云[A2]已,梵天歡喜於梵眾天之所說。 ᅟᅟ==[A2] 已【CB】,己【南傳】== #### 6.6 〔六〕第六ᅟ放逸 [27] ᅟᅟ==[27] 雜阿含經卷四四.一七(大正藏二.三二三c)。== (1)舍衛城因緣。 (2)時,世尊又往日住坐獨坐。 (3)時,辟支梵天[28]之須梵與辟支梵天之淨居,往詣世尊之處。詣已,各立於門邊。 ᅟᅟ==[28] paccekabrahmā 同於辟支佛,獨有梵位,非如梵眾天、梵輔天之孤獨梵天。(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28],今於此處加上[28]之註標。)== (4)時,辟支梵天須梵,以此謂辟支梵天淨居曰:「友!今不應侍奉世尊。世尊在行日住之獨坐。彼處繁榮有梵天界,梵天於此住於放逸住。友!我等詣彼梵天。詣已,令驚惑彼梵天。」 (5)「友!唯然。」辟支梵天淨居回答辟支梵天須梵。 (6)時,辟支梵天須梵與辟支梵天淨居,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沒形於世尊前,現身彼世界。 (7)彼梵天見彼等梵天從遠而來。見已,以此謂彼等梵天曰:「友!卿等從何處來耶?」 (8)「友!我等從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之處來。友!卿亦能往侍奉世尊、應供、正等覺者實為善。」 (9)彼言已,其梵天不諾彼言,即化為千度形,以此謂辟支梵天須梵曰:「友!卿見我如是之神通威力否?」 (10)「友!我見卿如是神通威力。」 (11)「友!我有如是之神通威力,如何往侍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耶?」 (12)時,辟支梵天須梵,化為二千度形,以此謂其梵天曰:「友!卿見如是神通威力否?」 (13)「友!我見卿如是神通威力。」 (14)「友!彼世尊比卿與我具更大神通威力。友!往侍奉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為善!」 (15)時,彼梵天以偈謂辟支梵天須梵曰: 我宮殿有三ᅟᅟ百列金翅鳥  四百列白鳥ᅟᅟ五百虎彫刻 梵天此宮殿ᅟᅟ赫赫耀北方[29] ᅟᅟ==[29] 此宮殿在梵天座落處之北方,故稱輝耀北方。(註釋)== (16)〔須梵:〕如何汝宮殿ᅟᅟ赫耀於北方  賢者常見色ᅟᅟ諍亂與動亂[30] 故不樂於色 ᅟᅟ==[30] 動亂(pavedhitaṁ),謂為寒暑等所擾。== (17)時,辟支梵天須梵與辟支梵天淨居,為驚惑此梵天,於此沒其身形。 (18)如是其梵天,於其他之時,為侍奉世尊、應供、正等覺者而去。 #### 6.7 〔七〕第七ᅟ瞿迦利迦 [31] ᅟᅟ==[31] 雜阿含經卷四四.一六(大正藏二.三二三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時,世尊又行日住之獨坐。 (3)時,辟支梵天須梵與辟支梵天淨居詣世尊處。詣已,各立門邊。 (4)時,辟支梵天須梵,對瞿迦利比丘,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以量不可量[32]ᅟᅟ此誰知分別  以量不可量ᅟᅟ我思無智者 唯有為混亂 ᅟᅟ==[32] 無可度量是漏盡者。漏盡者如斯之戒行定等不可度量。不能了知、分別其不可量度之漏盡者。瞿迦利迦計量此漏盡者,只有混亂而已。== #### 6.8 〔八〕第八ᅟ低沙迦 [33] ᅟᅟ==[33] 雜阿含經卷四四.一六(大正藏二.三二三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時,世尊行日住之獨坐。 (3)時,辟支梵天須梵與辟支梵天淨居詣世尊處。詣已,各立門邊。 (4)時,辟支梵天淨居,對迦達摩達迦低沙迦比丘,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以量不可量ᅟᅟ此誰知分別  以量不可量ᅟᅟ我思無智者 唯有為混亂 #### 6.9 〔九〕第九ᅟ都頭梵天 [34] ᅟᅟ==[34] 同於前經。==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時、瞿迦利迦比丘生病而痛苦,其病嚴重。 (3)時,辟支梵天都頭[35]於夜更以其勝光輝耀祇園,詣瞿迦利迦比丘處。 ᅟᅟ==[35] 都頭梵天原為瞿迦利迦比丘之師,今見比丘貶毀舍利弗、目犍連而得罪,而未警告。== (4)詣已,立於空中,以此語瞿迦利迦比丘曰:「瞿迦利迦比丘!以信樂舍利弗與目犍連!舍利弗與目犍連是穩和者[36]。」 ᅟᅟ==[36] 穩和,原文 pesalā 註釋為 piya-sīla。== (5)「友!汝誰耶?」 (6)「我乃辟支梵天都頭是。」 (7)「友!汝莫非依世尊記別為不還者耶?此時何故還來此耶?汝見犯過誤,看!」 (8)〔都頭:〕人之出生時ᅟᅟ斧實生口中  愚人語於惡ᅟᅟ其斧斬自己 以讚應責者ᅟᅟ以責應讚者  依口重惡運ᅟᅟ依惡不得樂 博奕為致富ᅟᅟ失己猶不運[37]  污心於善逝ᅟᅟ不運更增大 企惡於口意ᅟᅟ貶責聖人者  於百千垓年[38]ᅟᅟ三十六垓年 五秭年地獄[39]ᅟᅟ墮之受痛苦 ᅟᅟ==[37] 二句作一句。== ᅟᅟ==[38] 垓(nirabbuda)是將零再加三十六之數。== ᅟᅟ==[39] 秭(abbuda)是將零附加五十六之數。Jātaka III, P. 360 參閱《梵漢辭典》二〇七頁。== #### 6.10 〔一〇〕第十ᅟ瞿迦利迦 [40] ᅟᅟ==[40] 雜阿含經卷四八.一二(大正藏二.三五一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時,瞿迦利迦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於一面坐。 (3)一面坐之瞿迦利迦比丘白世尊曰:「世尊!舍利弗與目犍連是惡欲者。是受惡欲所支配者。」 (4)言已。世尊以此告瞿迦利迦比丘曰:「瞿迦利迦!勿作如是言;瞿迦利迦!勿作如是言。瞿迦利迦!勿作如是言。瞿迦利迦,應信樂舍利弗與目犍連。舍利弗與目犍連是穩和者。」 (5~6)復次……〔乃至〕…… (7)瞿迦利迦三度告世尊曰:「世尊,舍利弗與目犍連是惡欲者,是受惡欲所支配者。」 (8)世尊三度告瞿迦利迦曰:「瞿迦利迦!勿作如是言,瞿迦利迦!勿作如是言。瞿迦利迦!應信樂舍利弗與目犍連,舍利弗與目犍連是穩和者。」 (9)時,瞿迦利迦比丘,即從坐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 (10)瞿迦利迦比丘去後不久,全身生如芥子粒之瘡。芥子粒即漸成豆粒;豆粒成如大豆,大豆成如棗核大,棗核而成如棗大,棗而成如阿摩羅果大,阿摩羅果而成如未熟之橡果大,成如未熟之橡果大,於此破裂流出膿血。 (11)時,瞿迦利迦比丘,於此病而死。死矣之瞿迦利迦比丘,因對舍利弗與目犍連敵意,而墮紅蓮地獄。 (12)時,梵天沙巷婆提於黎明更以其勝光,輝耀全園,詣於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13)立於一面之梵天沙巷婆提,以此白世尊曰:「世尊!瞿迦利迦比丘死矣。因對舍利弗與目犍連懷敵意,死墮紅蓮地獄。」 (14)梵天沙巷婆提,作此言已,禮敬世尊,右繞沒形於此。 (15)時,世尊於當夜過後,呼諸比丘曰:「諸比丘!此夜梵天沙巷婆提,於黎明以其勝光,輝耀全祇園,詣我處。詣已,禮我立於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梵天沙巷婆提告我曰:『世尊!瞿迦利迦比丘死矣。因對舍利弗與目犍連懷敵意,死而墮入紅蓮地獄。』諸比丘!梵天沙巷婆提作此言已,禮敬我,右繞,於此沒其身形。」 (16)如是言已,有比丘以此白世尊曰:「世尊!紅蓮地獄之壽量有幾何耶?」 (17)「比丘!紅蓮地獄之壽量甚長。難數為幾年、幾百年、幾千年、幾百千年。」 (18)「世尊,可譬喻說之耶?」 (19)世尊曰:「比丘!得如是說:譬喻此拘薩羅國有二十加厘菜種子,各過百年[41],取一粒菜種子,且以此方法,於拘薩羅國取盡二十加厘菜種子,亦不盡阿浮陀地獄之壽量。諸比丘!二十阿浮陀地獄為一尼羅浮陀地獄。二十尼羅浮陀地獄為一阿婆婆地獄。二十阿婆婆地獄為一阿吒吒地獄。二十阿吒吒地獄為一阿訶訶地獄。二十阿訶訶地獄為一水蓮地獄。二十水蓮地獄為一青睡蓮地獄。二十青睡蓮地獄為一青蓮地獄。二十青蓮地獄為一白蓮地獄。二十白蓮地獄為一紅蓮地獄。比丘!瞿迦利迦比丘對舍利弗與目犍連懷敵意,墮此紅蓮地獄。」 ᅟᅟ==[41] 底本之 vassasatassa vassasahassa 讀為 vassasatassa vassasatassa。== (20)世尊如是說已。善逝又唱此偈曰: 人之出生時ᅟᅟ斧實生口中 ……乃至……(同前經之偈) 此嗢陀南: 勸請及恭敬ᅟᅟ梵婆迦梵天  他邪見放逸ᅟᅟ與瞿迦利迦 乃至低沙迦ᅟᅟ都頭梵天及 他瞿迦利迦 ### 第二ᅟ梵天品 [42] ᅟᅟ==[42] 雜阿含經卷四四.一三(大正藏二.三二二b)。== #### 6.11 〔一一〕常童子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葉毘尼河邊。 (2)時,梵天常童子[43],於黎明光輝照葉毘尼河邊,以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ᅟᅟ==[43] 五髻童子修靜慮生梵界。常以童子形遊方,故稱常童子。== (3)立一面之梵天常童子,於世尊處唱此偈曰: 氏姓人中尊ᅟᅟ殊勝剎帝利  明行具足者ᅟᅟ人天中殊勝 (4)梵天常童子言已,請師嘉賞。 (5)時、梵天常童子、知依師受嘉賞,禮敬世尊,右繞而去。 #### 6.12 〔一二〕第二ᅟ提婆達多 [44] ᅟᅟ==[44] 雜阿含經卷三八.三(大正藏二.二七六b)。== (1)爾時,世尊於提婆達多離去不久,住王舍城靈鷲山。 (2)時,梵天沙巷婆提於黎明時,輝耀全靈鷲山,以詣世尊處。詣而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3)立一面之梵天沙巷婆提,對提婆達多於世尊處唱此偈曰: 芭薩竹及葦ᅟᅟ生果實則萎  如驢生子死ᅟᅟ惡人名譽殺 #### 6.13 〔一三〕第三ᅟ闇陀迦頻陀 [45] ᅟᅟ==[45] 雜阿含經卷四四.一四(大正藏二.三二二c)。== (1)爾時,世尊住摩揭陀國之闇陀頻陀。 (2)爾時,世尊於夜闇中坐於露地,天降雨。 (3)時,梵天沙巷婆提於黎明時,輝耀全闇陀迦頻陀,以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4)立於一面之梵天沙巷婆提,於世尊處,唱此偈曰: 住於離市里ᅟᅟ遊方猶離縛  若有心不樂ᅟᅟ應護於諸根 正念住僧伽ᅟᅟ家家行乞時  護根謹正念ᅟᅟ住於離市里 無懼得解脫ᅟᅟ回憶懼毒蛇  電光鳴天雷ᅟᅟ於夜闇比丘 獨坐離恐怖ᅟᅟ我眼實當見[46]  非是傳所聞[47]ᅟᅟ在於一法教[48] 以脫千人死[49]ᅟᅟ有當五百多  於百之十[A3]倍ᅟᅟ於其十[A4]倍數 皆悉入預流ᅟᅟ超畜生趣者  此外之諸人ᅟᅟ對於得功德 我心難堪數ᅟᅟ恐人云妄語 ᅟᅟ==[46] 原文 jātu me diṭṭhaṁ 註釋為 ekaṁsena mayā diṭṭhaṁ。== ᅟᅟ==[47] na itiha itithaṁ ti 並非如斯之言傳而來。== ᅟᅟ==[48] 原語 ekasmiṁ brahmācariyasmiṁ 在註解中解釋作 ekāya dhammadesanāya(作於一種教法)。== ᅟᅟ==[49] 原語 maccuhāyinaṁ 註釋作 maraṇa pariccāgīnaṁ khīṇāsavānaṁ(脫死漏盡者)。== ᅟᅟ==[A3] 倍【CB】,培【南傳】(30)(cf. S. 6.2.2 (PTS [1884] 1991: I 154)== ᅟᅟ==[A4] 倍【CB】,培【南傳】(30)(cf. S. 6.2.2 (PTS [1884] 1991: I 154)== #### 6.14 〔一四〕第四ᅟ阿盧那越提 [50] ᅟᅟ==[50] 此經偈只在增一阿含經卷三七.二(大正藏二.七〇八c)。==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時,世尊呼諸比丘:「諸比丘!」 (3)「唯然!世尊!」彼等諸比丘應答世尊。 (4)世尊如此宣說: (5)「諸比丘!昔有阿盧那遠多王。其王有阿盧那越提之都。尸棄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住其阿盧那越提王都。 (6)諸比丘!又,尸棄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有一對上足弟子:名為阿毘浮、參跋婆。 (7)時,諸比丘!尸棄世尊呼阿毘浮比丘:『來!婆羅門!至於食時,到某梵天界。』 (8)『唯然!世尊!』阿毘浮比丘奉答尸棄世尊。 (9)時,諸比丘!尸棄世尊與阿毘浮比丘,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沒於阿盧那越提王都,現身於梵天界。 (10)時,諸比丘!尸棄如來呼毘浮比丘:『婆羅門!向此梵天、梵輔天、梵眾天說法語。』 (11)『唯然!世尊!』阿毘浮比丘奉答尸棄世尊、向梵天、梵輔天、梵眾天、說法語、教誡、勉勵,令其歡喜。 (12)爾時,諸比丘!梵天與梵輔天及梵眾天相說細語、還復牢騷說愚癡:『實希有,未得曾有,如何弟子於師前說法耶?』 (13)時,諸比丘!尸棄世尊呼阿毘浮比丘曰:『婆羅門!梵天與梵輔天及梵眾天,牢騷說細語、云愚癡:「實希有,得未曾有,何以弟子於師前說法耶?」婆羅門!是故汝越更警醒於梵天與梵輔及梵眾天。』 (14)『唯然!世尊。』諸比丘!阿毘浮比丘奉答尸棄世尊,以現身說法,不現身說法,現下半身說法,現上半身說法。 (15)於此,諸比丘!梵天與梵輔天及梵眾天起希有,得未曾有心:『沙門之大神通大威力,實是希有,實是未曾有。』 (16)時,阿毘浮比丘以此白尸棄世尊曰:『世尊!知我於比丘僧伽中,如立於梵天界,依用音聲,令得聞於千世界。』 (17)『婆羅門!汝應立梵天界,令千世界聞汝音聲之時。』 (18)諸比丘!『唯然!世尊。』阿毘浮比丘奉答尸棄世尊,立於梵天界,以唱此 偈曰: 精勤及勉勵ᅟᅟ從順佛陀教  拂敗惡魔軍ᅟᅟ如象破葦屋 此法與戒律ᅟᅟ住不放逸者  棄生死輪迴ᅟᅟ應盡苦邊際 (19)諸比丘!時,尸棄世尊與阿毘浮比丘,警醒梵天與梵輔天及梵眾天。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沒形於梵天界,現身於阿盧那越提。 (20)諸比丘!時尸棄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聞阿毘浮比丘立於梵天唱此偈否?』 (21)『世尊!我等聞阿毘浮比丘,立於梵天界之所唱此偈。』 (22~23)『諸比丘!汝等聞阿毘浮比丘,立梵天界唱如何偈耶?』『世尊!我等如是聞: 精勤及勉勵ᅟᅟ從順佛陀教  拂敗惡魔軍ᅟᅟ如象破葦屋 此法與戒律ᅟᅟ住不放逸者  棄生死輪迴ᅟᅟ應盡苦邊際 (24)世尊!我等聞如是偈。』 (25)『善哉!善哉!諸比丘!汝等聞阿毘浮比丘,立梵天界唱,善哉!』」 (26)世尊宣說已。彼等諸比丘!歡喜世尊之所說。 #### 6.15 〔一五〕第五ᅟ般涅槃 [51] ᅟᅟ==[51] 雜阿含經卷四四.二〇(大正藏二.三二五b)。== (1)爾時,世尊於俱尸那羅末羅族之惒跋單沙羅林[52],沙羅[53]雙樹間,入涅槃時。 ᅟᅟ==[52] 此末羅族之沙羅囿園之沙羅行樹,乃迎向東方而排列,而向北方迴轉,故稱 Upavattana。== ᅟᅟ==[53] 沙羅雙樹者,乃兩棵沙羅樹,其根幹枝葉皆如縫合而盤錯在一起。== (2)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我今語汝等。精勤不放逸!諸行乃生滅之法。」此是如來最後之言教。 (3)時,世尊入於第一禪,由第一禪起,入第二禪。由第二禪起,入第三禪。由第三禪起,入第四禪。由第四禪起,入虛空無邊處定。由虛空無邊處定起,入識無邊處定。由識無邊處起,入無所有處定。由無所有處定起,入非想非非想處定。 (4)由非想非非想定起,入無所有處定。由無所有處定起,入識無邊處定。由識無邊定起,入虛空無邊處定。由虛空無邊處定起,入第四禪。由第四禪起,入第三禪。由第三禪起,入第二禪。由第二禪起,入第一禪。 由第一禪起,入第二禪。由第二禪起,入第三禪。由第三禪起,入第四禪。由第四禪之等無間,世尊入於涅槃。 (5)世尊入涅槃耶!於其入涅槃時,梵天沙巷婆提即唱此偈曰: 世間諸有情ᅟᅟ遲早捨身此  世間無比者ᅟᅟ如來得力者[54] 正覺者大師ᅟᅟ已入於涅槃 ᅟᅟ==[54] 得力者 balappatto = dasavidhañāṇa balappatto 證得十力之士。== (6)世尊入涅槃耶!於其入涅槃時,天帝釋即唱此偈曰: 諸行實無常ᅟᅟ是為生滅性  生者必有滅ᅟᅟ以寂滅為樂 (7)世尊入涅槃耶!於其入涅槃時,尊者阿難唱此偈曰: 其時我恐怖ᅟᅟ我毛髮豎立  一切勝相具ᅟᅟ覺者入涅槃 (8)世尊入涅槃耶!於其入涅槃時,尊者阿那律唱此偈曰: 出息入息無ᅟᅟ心確立於定  無欲污寂靜[55]ᅟᅟ有眼者涅槃 無著心寬廣ᅟᅟ堪於死苦惱  如燈之消逝ᅟᅟ是心之辭脫 ᅟᅟ==[55] santiṁ ārabbha 解釋為具有無餘涅槃之義。(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55],今於此處加上[55]之註標。)== 此嗢陀南: 梵天常童子ᅟᅟ與提婆達多  闇陀迦頻陀ᅟᅟ阿盧那越提 依於般涅槃ᅟᅟ說梵天五經 ## 7 第七ᅟ婆羅門相應 ### 第一ᅟ阿羅漢品 #### 7.1 〔一〕第一ᅟ陀然闍仁 [1] ᅟᅟ==[1] 雜阿含經卷四二.一四(大正藏二.三〇八b)。==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2)其時,有婆羅墮婆闍姓之婆羅門妻,名陀然闍仁,信樂佛、法、僧。 (3)時,陀然闍仁,將近於運食與婆羅墮婆闍姓之婆羅門,發三次之歡喜語:「歸命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乃至……歸命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 (4)如是言已,婆羅墮婆闍姓之婆羅門,以此謂陀然闍仁曰:「此賣女不論何時、常語彼禿頭沙門之功德。賣女!今我應論破汝師。」 (5)「否也!婆羅門!包含世界於天界、魔界、梵天界,包含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中,不見得能論破我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然則,汝婆羅門!去!去即當自知。」 (6)時,婆羅墮婆闍之婆羅門、忿怒不喜而詣世尊處。詣已,與世尊相致問交談而坐一面。 (7)坐一面之婆羅墮婆闍姓婆羅門,以偈言世尊曰: 殺何物樂寢[2]ᅟᅟ殺何物不悲  殺害何一法ᅟᅟ瞿曇卿讚歎 ᅟᅟ==[2] 此偈出自(諸天相應)第七十一經。== (8)〔世尊:〕殺忿是樂寢ᅟᅟ殺忿無有悲  婆羅門毒根ᅟᅟ以為最上蜜 忿怒之殺害ᅟᅟ聖者是讚賞  如是之殺法ᅟᅟ其殺無有悲 (9)如是言已,婆羅墮婆闍姓之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瞿曇!是最勝。瞿曇是最勝。瞿曇!猶如令倒者起,覆者顯露,示迷者以道,如有眼者得見物形,如闇中之燈明,如是瞿曇請說種種法。我歸命世尊瞿曇、法、僧伽。我得於世尊瞿曇之處出家及具足戒!」 (10)婆羅墮婆闍姓之婆羅門,得於世尊之處出家及具足戒。 (11)得具足戒不久,尊者婆羅墮婆闍,單獨隱棲,不放逸、虔誠、精勤而住,彼正是良家之子,為成就無上梵行,由家〔出〕無家而出家,於現法得入自知自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12)於此婆羅墮婆闍,成為一阿羅漢。 #### 7.2 〔二〕第二ᅟ讒謗 [3] ᅟᅟ==[3] 雜阿含經卷四二.八【南傳】,~九(大正藏二.三〇七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2)讒謗婆羅墮婆闍婆羅門,聞婆羅墮婆闍婆羅門於沙門瞿曇之處,由家〔出〕無家而出家。 (3)忿怒不喜,來詣世尊處。詣已,以激烈惡語讒謗、非難世尊。 (4)作如是言已,世尊於此告讒謗婆羅墮婆闍婆羅門曰:「婆羅門!汝如何思惟耶?有朋友親戚骨肉者、客等來造訪汝否?」 (5)「唯然,瞿曇!時常有朋友親戚骨肉者、客等來造訪我。」 (6)「婆羅門!汝如何思惟耶?汝予與彼等堅食、軟食及美食否?」 (7)「唯然,瞿曇!我時常與彼等堅食、軟食及美食。」 (8)「婆羅門!若彼等不受者,則將成為誰之物耶?」 (9)「瞿曇!若彼等不受者,彼等食物當屬我者。」 (10)「婆羅門!如是汝讒謗不應讒謗我,誹謗不應誹謗我,非難不應非難我。我不受汝之此等。婆羅門!彼則是汝之物。讒謗返還其讒謗者,誹謗返還其誹謗者,非難返還其非難者。婆羅門!此謂〔主客〕共食[4]、共來往。我不與汝共食、共來往。婆羅門!此是汝物。婆羅門!此是汝物。」 ᅟᅟ==[4] sambhuñjati = ekato bhuñjati 之共食,作 vitiharati = katassa paṭikāyaṁ karoti 之返還者。== (11)「王與王臣今如是知尊者瞿曇:『沙門瞿曇是應供者,然瞿曇亦將怒。』」 (12)〔世尊:〕無忿自調御ᅟᅟ是為正生活  有正智解脫ᅟᅟ寂靜如是人 忿由何處起ᅟᅟ以忿還忿者  更為是惡事ᅟᅟ不以忿還忿 戰得二勝利ᅟᅟ知他之所忿  靜己正念人ᅟᅟ自及他兩方 皆行於利益ᅟᅟ彼乃自與他  兩方之醫師ᅟᅟ於法無知者 以此為愚人 (13)如是言已,讒謗婆羅墮婆闍婆羅門如是白世尊曰:「世尊!是最勝。……乃至……我今歸依世尊瞿曇、法、僧伽。願於世尊瞿曇座下出家得具足戒。」 (14)讒謗婆羅墮婆闍婆羅門,得於世尊之處出家及具足戒。 (15)又,尊者讒謗婆羅墮婆闍婆羅門得具足戒不久,單獨隱棲,不放逸、虔誠、精勤而住。彼正是良家之子,為成就梵行,由家〔出〕無家而出家,於現法得入自知、自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16)又,此婆羅墮婆闍婆羅門,為一阿羅漢。 #### 7.3 〔三〕第三ᅟ阿修羅王 [5] ᅟᅟ==[5] 雜阿含經卷四二.七(大正藏二.三〇六c)。==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2)阿修羅王婆羅墮婆闍婆羅門,聞婆羅墮婆闍姓之婆羅門,於沙門瞿曇之處,由家〔出〕無家而出家。 (3)忿怒不喜,來詣世尊處。詣已,以激烈不善之語,讒謗、誹謗世尊。 (4)如是言已,世尊默然。 (5)時,阿修羅王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沙門!汝勝利!沙門!汝勝利。」 (6)〔世尊:〕口出粗惡語ᅟᅟ愚者以為勝  然實勝利者ᅟᅟ乃知堪忍人 以忿還忿者ᅟᅟ更為是惡事  不以忿還忿ᅟᅟ戰得二勝利 知他之所忿ᅟᅟ靜己正念人  自及他兩方ᅟᅟ皆行於利益 彼乃自及他ᅟᅟ兩方之醫師  於法無知者ᅟᅟ以此為愚人 (7)如是言已,阿修羅王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以此言世尊曰:「世尊!是最勝者,世尊!是最勝者……乃至……」 (8)又,此尊者婆羅墮婆闍婆羅門,成為一阿羅漢。 #### 7.4 〔四〕第四ᅟ毘蘭耆迦 [6] ᅟᅟ==[6] 雜阿含經卷四二.一〇(大正藏二.三〇七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2)毘蘭耆迦婆羅墮婆闍婆羅門,聞婆羅墮婆闍姓之婆羅門,於沙門瞿曇座前,由家〔出〕無家而出家。 (3)忿怒不喜,來詣世尊處。詣已,默然而立一面。 (4)時,世尊知毘蘭耆迦婆羅墮婆闍婆羅門心之所念,以偈告毘蘭耆迦婆羅墮婆闍婆羅門曰: 清淨無穢惡ᅟᅟ以污無垢人  惡還其愚人ᅟᅟ逆風撒細塵 (5)如是言已,毘蘭耆迦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是最勝者。世尊!是最勝者。我今歸依世尊瞿曇、法、僧伽。願於世尊處得出家及具足戒。」……乃至……「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6)又此婆羅墮婆闍婆羅門,成為一阿羅漢。 #### 7.5 〔五〕第五ᅟ不害 [7] ᅟᅟ==[7] 雜阿含經卷四二.一二(大正藏二.三〇七c)。== (1)舍衛城因緣。 (2)時,不害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來詣世尊處。詣而與世尊互相致問,坐於一面。 (3)坐一面之不害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瞿曇!我是不害。瞿曇!我是不害。」 (4)〔世尊:〕若如其名者ᅟᅟ汝實為不害  然而不害於ᅟᅟ身口以及心 以不害他者ᅟᅟ始名實不害 (5)如是言已,不害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瞿曇!是最勝者……乃至……」 (6)又此婆羅墮婆闍,成為一阿羅漢。 #### 7.6 〔六〕第六ᅟ縈髻 [8] ᅟᅟ==[8] 雜阿含經卷四四.九【南傳】,~一〇(大正藏二.三二一b)。== (1)舍衛城因緣。 (2)時,縈髻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來詣世尊處。詣而與世尊互相致問,坐於一面。 (3)坐一面之縈髻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以偈白世尊曰: 內外之纏縺ᅟᅟ人人迷此纏  奉問於瞿曇ᅟᅟ誰利此纏縺 (4)〔世尊:〕智慧人住戒ᅟᅟ以修心智慧  熱心深慎者ᅟᅟ彼應離纏縺 以離於貪著ᅟᅟ乃至瞋無明  漏盡阿羅漢ᅟᅟ解脫於纏縺 名之以及色ᅟᅟ障礙及色想  無餘盡消滅ᅟᅟ此悉斷纏縺 (5)如是言已,縈髻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是最勝者。……乃至……」 (6)又其婆羅墮婆闍,成為一阿羅漢。 #### 7.7 〔七〕第七ᅟ淨者 [9] ᅟᅟ==[9] 雜阿含經卷四二.一六(大正藏二.三〇九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時,淨者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來詣世尊處。詣而與世尊互相致問,坐於一面。 (3)坐一面之淨者婆羅墮婆闍婆羅門,於世尊處,語此偈曰: 雖持戒苦行ᅟᅟ世間之如何  婆羅門不清ᅟᅟ明行具足者[10] 唯此是清淨ᅟᅟ其外無淨者 ᅟᅟ==[10] 明 vijjā = tayo veda 行 caraṇa = gotta-caraṇa。== (4)〔世尊:〕雖多唱馱咒ᅟᅟ埃滿內不淨  外依於欺瞞ᅟᅟ非生婆羅門 譬如剎帝利ᅟᅟ婆羅門毘舍  首陀旃陀羅ᅟᅟ下水清掃人 精勤而不撓ᅟᅟ常勇猛精進  達最勝清淨ᅟᅟ知此婆羅門 (5)如是言已,淨者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是最勝者……乃至……」 (6)又,此婆羅墮婆闍,成為一阿羅漢。 #### 7.8 〔八〕第八ᅟ拜火 [11] ᅟᅟ==[11] 雜阿含經卷四二.一七(大正藏二.三〇九c)。==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2)時,其拜火婆羅墮婆闍婆羅門,行火供,煮酪米飯,為拜火供犧。 (3)時,世尊清晨,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於王舍城家家乞食,至拜火婆羅墮婆闍婆羅門家。至而立於一面。 (4)拜火婆羅墮婆闍婆羅門,見世尊乞食,以偈白世尊曰: 三明等具足ᅟᅟ生高有多聞  明行具足者ᅟᅟ受食我乳飯 (5)〔世尊:〕雖多唱馱咒ᅟᅟ埃滿內不淨  外蔽於欺瞞ᅟᅟ非生婆羅門 以知於宿命ᅟᅟ見天界惡趣  及達生之滅ᅟᅟ聖者力成滿 有此三明人ᅟᅟ三明婆羅門  明行具足者ᅟᅟ我受食乳飯 (6)「尊者瞿曇且受此食!尊者是婆羅門。」 (7)〔世尊:〕我唱此偈者ᅟᅟ非為得食者  婆羅門於此ᅟᅟ知見者非法 諸佛之唱偈ᅟᅟ以斥其代價  婆羅門法住ᅟᅟ是為生活道 漏盡悔行靜ᅟᅟ完全大聖者  依事奉飲食ᅟᅟ是為功德田 (8)如是言已,拜火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是最勝者……乃至……」 (9)又,此婆羅墮婆闍,成為一阿羅漢。 #### 7.9 〔九〕第九ᅟ孫陀利迦 [12] ᅟᅟ==[12] 雜阿含經卷四四.七(大正藏二.三二〇b)。== (1)爾時,世尊住拘薩羅之孫陀利迦河邊。 (2)時,又有孫陀利迦婆羅墮婆闍婆羅門,於孫陀利迦河邊行火供,作拜火供犧。 (3)時,孫陀利迦婆羅墮婆闍婆羅門行火供,以完成拜火供犧、立座、回顧四週:「誰應受食我此剩餚供物耶?」 (4)時,孫陀利迦婆羅墮婆闍婆羅門,見世尊包頭坐於樹下。見已,以手持剩餚供物,右手執水瓶,以趣近世尊。 (5)時,世尊聞孫陀利迦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之足音,摘去頭包。 (6)時,孫陀利迦婆羅墮婆闍婆羅門:「此人禿頭,此人禿頭者。」從此欲折迴。 (7)然則,孫陀利迦婆羅墮婆闍婆羅門,又生如是思念:「婆羅門亦有禿頭者,我寧詣而以問其生。」 (8)時,孫陀利迦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來詣世尊處。詣而以此白世尊曰:「尊者之生者何?」 (9)〔世尊:〕勿以問出生ᅟᅟ唯問其行為  微木亦生火ᅟᅟ雖然生為卑 智慧有駿敏[13]ᅟᅟ止惡有慚愧  是為聖者生ᅟᅟ依真所調順 以具悉調順ᅟᅟ到達於聖道[14]  成就梵行人ᅟᅟ帶來供犧牲 呼報出食事[15]ᅟᅟ是人值供養 以給於供犧 ᅟᅟ==[13] 原語 ājāniyo 乃駿馬之義。今在註釋中解為 kāraṇa-akāraṇa-jānanako(作不作了知人)。== ᅟᅟ==[14] vedantagu 原為達於吠陀之支分義,今為達於聖道之智義。== ᅟᅟ==[15] kālena = kālo bhante niṭṭhitaṁ bhattaṁ(尊者!告知飯菜已準備妥當)。== (10)〔婆羅門:〕於我此供犧ᅟᅟ善為於供養  今見如師者ᅟᅟ以前未見故 我剩餚供犧ᅟᅟ他眾受為食  尊者瞿曇受ᅟᅟ尊者婆羅門 (11)〔世尊:〕我唱此偈者ᅟᅟ非為以得食  婆羅門於此ᅟᅟ知見者非法 諸佛之唱偈ᅟᅟ以斥其代價  婆羅門法住ᅟᅟ是為生活道 漏盡悔行靜ᅟᅟ完全大聖者  依事奉飲食ᅟᅟ是為功德田 (12)「尊瞿曇!然則我此剩餚供犧,應與何人耶?」 (13)「婆羅門!我如來與如來弟子外,即包含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包含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中,不見食此剩餚供犧能消化者。婆羅門!是故汝從此剩餚供犧,捨於無草處,或沉於無蟲之水中。」 (14)時,孫陀利迦婆羅墮婆闍婆羅門,從此剩餚供犧,沉於無蟲之水中。 (15)時,其剩餚供犧,沉於水中時,唧唧出聲,生煙出炎。喻於日中太陽所熱之鐵板投入水中,唧唧出聲,生煙出炎。 (16)時,孫陀利迦婆羅墮婆闍婆羅門,驚恐、毛髮豎立,來詣世尊處。詣而立於一面。 (17)世尊以偈言於立一面之孫陀利迦婆羅墮婆闍婆羅門曰: 婆羅門事火ᅟᅟ勿思得清淨  智云此外事ᅟᅟ依外求清淨 依是不得淨ᅟᅟ婆羅門我止  事火而內燃ᅟᅟ依常火常靜[16] 我是阿羅漢ᅟᅟ常行於梵行  婆羅門汝慢ᅟᅟ是名為重擔[17] 忿煙妄語灰ᅟᅟ舌即是木酌  心供犧火處ᅟᅟ善以自調順 始為是人火ᅟᅟ婆羅門有戒  渡津法之湖ᅟᅟ澄清無染污 常為善人讚ᅟᅟ聖者來此浴  體清渡彼岸ᅟᅟ真實與正法[18] 自制是梵行ᅟᅟ婆羅門依此  中道得最勝[19]ᅟᅟ直心者歸命 我謂此等人ᅟᅟ為隨法行者 ᅟᅟ==[16] 依於常火,依一切智之火而燃燒。== ᅟᅟ==[17] 重擔(khāribhāro)穀物之數量,將之負肩背而一步一步行走時,其重量直如重壓大地。關於汝生慢心,於人眾起嫉垢而墮獄。== ᅟᅟ==[18] 真 sacca = saccavādi 法 dhamma = diṭṭhi, saṅkappa, vayāma, sati, samādhi 自制 Saṁyāmo = kammanta, ājiva 於上述中涵括八正道。(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對應之註標[18]與章節校注內容不符,故今將此處修訂為[18]之註標。)== ᅟᅟ==[19] brahmapatti,讀為 brahmuppatti,seṭṭhi-uppatti(生最勝者)解之。(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9],今於此處加上[19]之註標。)== (18)如是言已,孫陀利迦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是最勝者……乃至……」 (19)又,此婆羅墮婆闍婆羅門,成為一阿羅漢。 #### 7.10 〔一〇〕第十ᅟ婆富提低 [20] ᅟᅟ==[20] 雜阿含經卷四四.二(大正藏二.三一八b)。(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對應之註標[18]與章節校注內容不符,故今將此處的[18]註標修訂成[20]註標。)== (1)爾時,世尊住拘薩羅國之繁茂森林。 (2)時,婆羅墮婆闍姓婆羅門有十四頭牛,去處不明。 (3)時,婆羅墮婆闍姓婆羅門,尋牛至森林。至而見世尊,趺坐身正直,樹立正念,坐於繁茂森林。 (4)見已詣世尊處,詣而於世尊前白此偈曰: 於此沙門失ᅟᅟ十四頭之牛  至今尋六日ᅟᅟ如無有不得 然而此沙門ᅟᅟ是為最安樂  於此沙門撒ᅟᅟ菜種於菜田 收穫之最惡ᅟᅟ非一莖二莖  然而此沙門ᅟᅟ是為最安樂 於此沙門之ᅟᅟ穀倉盡而空  鼠盛於其中ᅟᅟ無有如踊躍 然而此沙門ᅟᅟ是為最安樂  於此沙門敷ᅟᅟ蓆之盡七月 如未滿蚤虱ᅟᅟ然而此沙門  是為最安樂ᅟᅟ於此沙門有 一兒及二兒ᅟᅟ亦有女七人  非如成寡婦ᅟᅟ然而此沙門 是為最安樂ᅟᅟ於此沙門未  蹴褐色黑白ᅟᅟ斑點婦眠足 然而此沙門ᅟᅟ是為最安樂  於此沙門無ᅟᅟ朝等取欠債 還還以立責ᅟᅟ然而此沙門 是為最安樂 (5)〔世尊:〕婆羅門於我ᅟᅟ失牛十四頭  至今尋六日ᅟᅟ如無有不得 然而婆羅門ᅟᅟ我為最安樂  婆羅門於我ᅟᅟ撒菜種於田 收穫之最惡ᅟᅟ非一莖二莖  然而婆羅門ᅟᅟ我為最安樂 婆羅門於我ᅟᅟ穀倉盡而空  鼠盛於其中ᅟᅟ無有如踊躍 然而婆羅門ᅟᅟ我為最安樂  婆羅門於我ᅟᅟ敷蓆盡七月 牀非滿蚤虱ᅟᅟ然而婆羅門  我為最安樂ᅟᅟ婆羅門於我 有一兒二兒ᅟᅟ亦有女七人  非如成寡婦ᅟᅟ然而婆羅門 我為最安樂ᅟᅟ婆羅門於我  無蹴褐黑白ᅟᅟ斑點婦眠足 然而婆羅門ᅟᅟ我為最安樂  婆羅門於我ᅟᅟ無有朝來等 迫取於欠債ᅟᅟ還還以立責  然而婆羅門ᅟᅟ我為最安樂 (6)如是言已,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瞿曇!是最勝者,瞿曇!是最勝者。瞿曇!猶如起倒者,顯覆者,示道於迷者,如有眼者,得見物見形,如暗揭燈明。如是尊者瞿曇種種說法。我今歸依世尊、法、僧伽。願於尊者瞿曇之處,得出家及具足戒。」 (7)婆羅墮婆闍婆羅門,得具足戒不久,單獨隱棲,不放逸,虔誠、精勤不久,良家之子,成就清淨梵行,由家〔出〕無家而出家,入於自知自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A1]已辦,不受後有。」 ᅟᅟ==[A1] 已【CB】,己【南傳】== (8)又尊者婆羅墮婆闍,成為一阿羅漢。 此嗢陀南: 陀然闍仁及ᅟᅟ讒謗阿修羅  與毘蘭耆迦ᅟᅟ不害及縈髻 淨者與拜火ᅟᅟ與孫陀利迦  及婆富提低ᅟᅟ依此為十經 ### 第二ᅟ優婆塞品 #### 7.11 〔一一〕第一ᅟ耕田 [21] ᅟᅟ==[21] 雜阿含經卷四.一一(大正藏二.二七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摩揭陀國南山一葦婆羅門村。 (2)時,又有耕田婆羅墮婆闍婆羅門,於播種時,裝五百犁具。 (3)時,世尊清晨著衣持鉢,到耕田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之農作場。 (4)時,耕田婆羅墮婆闍婆羅門,為分配食物與予於諸人。 (5)時,世尊到分配食物處,而立一面。 (6)耕田婆羅墮婆闍婆羅門,見世尊為乞食而立。見而言世尊曰:「沙門!我乃耕種。耕種而食。沙門!汝亦須耕種,耕種而得食。」 (7)「婆羅門!我亦耕種。耕種而食。」 (8)「然則!我等未見尊瞿曇之軛、鋤、犁、鑱、刺棒、牡牛。而且尊者瞿曇作如是言:『婆羅門!我亦耕種、耕種而食。』」 (9)時,耕田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以偈白世尊曰: 汝自云農夫ᅟᅟ我不見汝耕  我問農夫語ᅟᅟ何知我等耕 (10)〔世尊:〕信仰是種子ᅟᅟ鍛鍊[22]是甘雨  智慧軛為鋤ᅟᅟ慚乃為其柄 定[23]為是其繩ᅟᅟ正念我犁鑱  乃至為刺棒ᅟᅟ守身及守語 以知食之量ᅟᅟ以信免割草  樂道我休息[24]ᅟᅟ精進乃我負 重荷立牡牛ᅟᅟ瑜伽運安穩  行而無有歸ᅟᅟ行而亦無悲 如是我耕耘ᅟᅟ不死是果實  以為此耕耘ᅟᅟ我悉脫苦惱 ᅟᅟ==[22] 原語 tapo 今稱諸根之制御。(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22],今於此處加上[22]之註標。)== ᅟᅟ==[23] 原語 mano 今指禪定。(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23],今於此處加上[23]之註標。)== ᅟᅟ==[24] 註解為 soraccaṁ = sundare nibbāne ratattā soraccaṁ 樂善涅槃。(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24],今於此處加上[24]之註標。)== (11)「尊者瞿曇且請受食。尊者瞿曇農夫。瞿曇之耕耘,乃為不死果。」 (12)〔世尊:〕唱偈非為食ᅟᅟ婆羅門有此  知見者非法ᅟᅟ諸佛之唱偈 責斥等價值ᅟᅟ婆羅門住法  唯此生活道ᅟᅟ諸漏悉皆盡 後悔之行靜ᅟᅟ完滿大聖者  以事奉飲食ᅟᅟ為求功德田 (13)如是言已,耕田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瞿曇!是最勝者。瞿曇!是最勝者。瞿曇!喻倒者起,覆者露。示道於迷者,如暗中揭燈明,有眼者得見諸形。如是尊者瞿曇說種種法。我今歸依世尊、法、僧伽。願尊者瞿曇,納受我今日以後,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7.12 〔一二〕第二ᅟ優陀耶 [25] ᅟᅟ==[25] 雜阿含經卷四二.一三(大正藏二.三〇八a)。== (1)舍衛國因緣。 (2)時,世尊清晨,著衣持鉢,到優陀耶婆羅門之住家。 (3)時,優陀耶婆羅門,以白飯盛滿世尊之鉢。 (4)第二次世尊清晨著衣持鉢,到優陀耶婆羅門家,……乃至…… (5)第三次優陀耶婆羅門,以白飯盛滿世尊之鉢,而言曰:「甚煩!沙門瞿曇勿屢次、屢次來。」 (6)〔世尊:〕屢屢播種子ᅟᅟ屢屢降天雨  屢屢耕農田ᅟᅟ屢屢穀類實 屢屢乞食食ᅟᅟ屢施施主食  屢屢施主施ᅟᅟ屢屢行天界 屢屢搾牛乳ᅟᅟ屢求犢母牛  屢屢疲勞苦ᅟᅟ愚者屢入胎 屢屢於生死ᅟᅟ屢屢送墓場 (7)如是言已,優陀耶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尊者瞿曇!是最勝者……乃至……願尊者瞿曇容納我,從今日以後,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7.13 〔一三〕第三ᅟ提婆比多 [26] ᅟᅟ==[26] 雜阿含經卷四四.四(大正藏二.三一九b)。== (1)舍衛城因緣。 (2)時,世尊,患感冒,尊者優波婆那,為世尊之侍者。 (3)時,世尊呼尊者優波婆那曰:「優波婆那,為我取溫水來。」 (4)「唯然!世尊。」尊者優波婆那奉答世尊,即著衣持鉢,到提婆比多婆羅門家,默然立於一面。 (5)提婆比多婆羅門,見尊者優波婆那,默然立一面,以偈白尊者優波婆那曰: 尊者默然立ᅟᅟ禿頭僧伽梨  何欲及何求ᅟᅟ為乞何而來 (6)〔優波婆那:〕阿羅漢善逝ᅟᅟ聖者患感冒  若有溫水者ᅟᅟ婆羅門與佛 供養應供人ᅟᅟ尊崇可尊人  敬於可敬人ᅟᅟ我願齎予彼 (7)時,提婆比多婆羅門,施一擔溫水、一瓶糖蜜予尊者優波婆那。 (8)時,尊者優波婆那返詣世尊處,詣而奉世尊溫水沐浴。融糖蜜於溫水以奉世尊。 (9)如是世尊,其病痊癒。 (10)時,提婆比多婆羅門,來詣世尊處。詣而與世尊相致問候交談,坐於一面。 (11)坐於一面之提婆比多婆羅門,以偈白世尊曰: 應布施何處ᅟᅟ施何有大果  何處於供養ᅟᅟ其施果榮盛 (12)〔世尊:〕若了知宿命ᅟᅟ見天界惡趣  達生之滅盡ᅟᅟ滿通力聖者 應布施於此ᅟᅟ施此有大果  如是而供果ᅟᅟ其施果榮盛 (13)如是言已,提婆比多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尊者瞿曇!是最勝者……乃至……願受納我,從今日以後,歸依為優婆塞。」 #### 7.14 〔一四〕第四ᅟ大富者 [27] ᅟᅟ==[27] 雜阿含經卷四.九(大正藏二.二六b)。== (1)舍衛城因緣。 (2)時,有大富婆羅門,裝作衰萎貧窮,來詣世尊處。詣而與世尊互相致問,坐於一面。 (3)世尊對坐一面之大富婆羅門曰:「婆羅門!汝何故裝作衰萎貧窮而來?」 (4)「尊者瞿曇!我有四子。彼等與其妻等共謀,將我逐出。」 (5)「婆羅門!若然,汝須暗記此偈,當彼等集聚會堂,時子輩等之在座時唱之: 我素喜其生ᅟᅟ我希其生長  彼等與妻謀ᅟᅟ逐我如豚犬 雖非喜賢者ᅟᅟ亦呼我為父  唯子夜叉形ᅟᅟ捨去我年老 如老哀弱馬ᅟᅟ不予飲食物  我乃此子父ᅟᅟ雖身為長者 但乞他家食ᅟᅟ有此不孝子  不如我拐杖ᅟᅟ可拂逐猛牛 亦可逐猛犬ᅟᅟ暗中能導我  在於深溪時ᅟᅟ並作定足基 依此拐杖力ᅟᅟ倒而又得起」 (6)時,此大富婆羅門,在世尊處暗記此偈,待眾等集聚會堂,子輩在座時而唱。 (7)時,其子等即將大富婆羅門領歸家中,予沐浴,各予穿著一夾衣。 (8)時,大富婆羅門,持一夾衣,來詣世尊處。詣而與世尊相致問交談,坐於一面。 (9)坐一面其大富婆羅問,以此白世尊曰:「尊者瞿曇!我等婆羅門,求我等之師,受納酬謝。願尊者瞿曇,我師受納之報謝。」 (10)世尊哀憐而納受。 (11)時,其大富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尊者瞿曇!是最勝者……乃至……願尊者瞿曇從今日以後受我歸依為優婆塞。」 #### 7.15 〔一五〕第五ᅟ憍傲 [28] ᅟᅟ==[28] 雜阿含經卷四.五(大正藏二.二三c)。== (1)舍衛城因緣。 (2)時,名為憍傲之婆羅門住舍衛城。彼不敬母、不敬父、不敬師亦不敬長者。 (3)時,世尊為大眾所圍繞而說法。 (4)時,憍傲婆羅門作如是思念:「此沙門瞿曇為大眾圍繞而說法。我今詣沙門瞿曇處。若沙門瞿曇語我者,我即亦語彼。若沙門瞿曇不語我者,我即亦不語彼。」 (5)時,憍傲婆羅門詣世尊處。詣而默然立於一面。 (6)時,世尊不言彼。 (7)時,憍傲婆羅門,以此沙門瞿曇無何所知而欲歸。 (8)時,世尊知憍傲婆羅門心之所念,以偈告憍傲婆羅門曰: 婆羅門勿慢ᅟᅟ若為此來者  婆羅門來者ᅟᅟ即善達其用 (9)時,憍傲婆羅門:「沙門瞿曇知我心。」即於立處,投身垂頭於世尊之足,禮吻世尊之足,以手自指,並自呼報其名曰:「尊者瞿曇!我名憍傲者,尊者瞿曇!我名憍傲者。」 (10)時,大眾起未曾有之心,「實乃希有!實乃未曾有。此憍傲婆羅門,不敬母、不敬父、不敬師,亦不敬長者,且對沙門瞿曇行如是最勝五體投地之禮敬。」 (11)時,世尊以此言[A2]憍傲婆羅門曰:「婆羅門!可起立,以坐自座,汝心已信樂我。」 ᅟᅟ==[A2] 憍【CB】,僑【南傳】== (12)時,憍傲婆羅門,就坐自座,以偈白世尊曰: 應向誰謙讓ᅟᅟ應對誰尊奉  應予敬重誰ᅟᅟ並予善供誰 (13)〔世尊:〕對於母及父ᅟᅟ乃至年長兄  ### 第四乃師長ᅟᅟ應該行謙讓 應尊此等人ᅟᅟ且敬此等者  予供此等人ᅟᅟ是為善供養 清涼阿羅漢ᅟᅟ作了漏盡者  對此諸善眾ᅟᅟ行無上禮敬 憍慢與強傲ᅟᅟ應當皆捨去 (14)如是言已,憍傲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尊者瞿曇!是最勝者……乃至……願尊者瞿曇從今日以後,受我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7.16 〔一六〕第六ᅟ違義 [29] ᅟᅟ==[29] 雜阿含經卷四二.一一(大正藏二.三〇七c)。== (1)舍衛城因緣。 (2)時,名喚違義[30]之婆羅門住舍衛城。 ᅟᅟ==[30] 違義原語 Paccanikasāta 為經常喜歡唱反調之人,今從漢譯成語。(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30],今於此處加上[30]之註標。)== (3)時,違義婆羅門如是思念:「我今詣沙門瞿曇處。其沙門瞿曇之所說,即皆反對而述。」 (4)時,世尊於露地經行。 (5)時,違義婆羅門詣世尊處,順世尊之經行,而自經行,以此白世尊曰:「沙門!說法。」 (6)〔世尊:〕心污瞋恚多ᅟᅟ何亦好反對  如是善說法ᅟᅟ亦甚難得知 唯有滅瞋恚ᅟᅟ除去無信樂  心之障礙者ᅟᅟ始知善說法 (7)如是言已,違義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尊者瞿曇!是最勝者……乃至……願尊者瞿曇從今日以後,受我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7.17 〔一七〕第七ᅟ木匠 [31] ᅟᅟ==[31] 雜阿含經卷四四.五(大正藏二.三一九c)。== (1)爾時,世尊住拘薩羅國之森林。 (2)其時,木匠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亦因事入此森林。 (3)木匠婆羅墮婆闍婆羅門,見世尊於沙羅樹下趺坐,身正直,樹立正念而坐。 (4)見而如是思念:「我為來此森林工作而快樂。此沙門瞿曇,何為而樂耶?」 (5)時,木匠婆羅墮婆闍婆羅門詣世尊之處。詣而以偈白世尊曰: 比丘汝於此ᅟᅟ沙羅樹森林  以為何事耶ᅟᅟ唯獨於森林 瞿曇有何樂 (6)〔世尊:〕我獨在森林ᅟᅟ以行所應行  一切森或叢[32]ᅟᅟ皆是我所斷 然我於森林ᅟᅟ無有煩惱[A3]繫  亦無刺所刺ᅟᅟ獨樂拂不滿 ᅟᅟ==[32] 原語 visukaṁ 且作樹叢之譯。== ᅟᅟ==[A3] 繫【CB】,繁【南傳】== (7)如是言已,木匠婆羅墮婆闍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尊者瞿曇!是最勝者……乃至……願尊者瞿曇從今日以後,受我終生歸依做優婆塞。」 #### 7.18 〔一八〕第八ᅟ採薪 [33] ᅟᅟ==[33] 雜阿含經卷四四.六(大正藏二.三一九c)。== (1)爾時,世尊住拘薩羅國之森林。 (2)其時,有婆羅墮闍姓婆羅門之眾多弟子,為採薪而來至此森林。 (3)至而見世尊於林中結跏趺坐,身正直,樹立正念而坐。見而來到彼婆羅墮婆闍婆羅門處。 (4)到已,以此告婆羅墮婆闍婆羅門曰:「尊師!請知!彼森林有一沙門結跏趺坐,身正直,樹立正念而坐。」 (5)時婆羅墮婆闍婆羅門,與彼其青年等,俱到森林。見世尊在森林中結跏趺坐,身正直,樹立正念而坐。見已,詣世尊之處,以偈白世尊曰: 深森有多怖ᅟᅟ獨入於空林  心不動實美ᅟᅟ甚美之比丘[34] 汝是在禪思ᅟᅟ無能歌此者  亦無能言語ᅟᅟ獨聖者依林 心喜獨住林ᅟᅟ我見實希有  我思念乃此ᅟᅟ願生於無上[35] 三天世界主ᅟᅟ為作同伴者  何故獨於林ᅟᅟ尊者修苦行 為達於梵否 ᅟᅟ==[34] 底本之 sucārurūpaṁ 讀作 sundararūpaṁ 註釋為 atisundararūpaṁ。== ᅟᅟ==[35] 此處之 tidivaṁ 乃指梵天界。梵天界乃由梵天,梵輔天,梵眾天三者所成立故。== (6)〔世尊:〕凡夫種種著ᅟᅟ愛欲或歡喜[36]  生自無知根ᅟᅟ一切我斷除 我無貪無欲ᅟᅟ亦不與接近[37]  有諸清淨見ᅟᅟ到達於無上 吉祥之正覺ᅟᅟ婆羅門我獨 於無畏禪思 ᅟᅟ==[36] 欲 kankhā = taṇhā。== ᅟᅟ==[37] 不接近於 anupayo = anupagamano。== (7)如是言已,婆羅墮婆闍姓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尊者瞿曇!是最勝者……乃至……願尊者瞿曇從今日以後,受我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7.19 〔一九〕第九ᅟ孝養 \ [38] [39] ᅟᅟ==[38] 雜阿含經卷四.一(大正藏二.二二b)。== ᅟᅟ==[39] 如按文字作釋,當為「養母」。(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39],今於此處加上[39]之註標。)== (1)舍衛城因緣。 (2)時,孝養婆羅門來詣世尊處。詣已,與世尊互相致問,坐於一面, (3)一面坐之孝養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尊者瞿曇!我於如法求食。如法求食以養父母。尊者瞿曇!我如是行,是以應為而為耶?」 (4)「婆羅門!汝確實如是行應所行。婆羅門!如法求食以養父母者,乃生甚多功德。」 若人以如法ᅟᅟ孝養父母者  依法於父母ᅟᅟ因此而行為 賢者於此世ᅟᅟ當以讚歎彼  彼至於死後ᅟᅟ又生於天界 (5)如是言已,孝養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尊者瞿曇,是最勝者……乃至……願世尊從今日以後,受我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7.20 〔二〇〕第十ᅟ乞食 [40] ᅟᅟ==[40] 雜阿含經卷四.一〇(大正藏二.二六c)。== (1)舍衛城因緣。 (2)時乞食婆羅門,來詣世尊之處。詣而與世尊互相致問,坐於一面。 (3)一面坐之乞食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尊者瞿曇!我亦乞食者。尊者亦乞食者。於此則無何差異。」 (4)〔世尊:〕唯作乞他食ᅟᅟ並非是比丘  執持惡臭法[41]ᅟᅟ並非是比丘 功德惡捨去[42]ᅟᅟ依智慧於世[43]  以修梵行者ᅟᅟ是名為比丘 ᅟᅟ==[41] 底本之 visaṁ dhammaṅ 讀作 vissamd。註為 duggandhaṁ akusaladhammaṁ(惡臭不善法)。== ᅟᅟ==[42] 修功德期求生天界之俗人之境界。超越此境之比丘,則捨棄此類功德。== ᅟᅟ==[43] saṅkhāya = ñāṇena。== (5)如是言已,乞食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尊者瞿曇!是最勝者……乃至……願尊者瞿曇從今日以後,受我終生歸依做優婆塞。」 #### 7.21 〔二一〕第十一ᅟ參伽羅婆 [44] ᅟᅟ==[44] 同本缺。== (1)舍衛城因緣。 (2)時,名喚參伽羅婆婆羅門住舍衛城。是水淨行者,依水求得清淨[45],朝夕入水,行沐浴行。 ᅟᅟ==[45] pacceti = icchati, pattheti。== (3)時尊者阿難,清晨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於舍衛城乞食後,收鉢而來詣世尊處,詣而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4)坐一面尊者阿難,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於此名喚參伽羅婆婆羅門住舍衛城。是水淨行者,依水求得清淨,朝夕入水,行沐浴行。世尊,願垂哀憐,到參伽羅婆婆羅門家。」 (5)世尊,許允此而默然。 (6)時,世尊清晨,著衣持鉢,到參伽羅婆婆羅門家,即坐於所設之座。 (7)時參伽羅婆婆羅門,近詣世尊前,與世尊互相致問,坐於一面。 (8)世尊以此告一面坐之參伽羅婆婆羅門曰:「婆羅門!汝為水淨行者,依水求得清淨,朝夕入水,行沐浴行,真實否?」 (9)「尊者瞿曇!是真實。」 (10)「婆羅門!汝見有如何利益,為水淨行者,依水求得清淨,朝夕入水,行沐浴行耶?」 (11)「尊者瞿曇!我於此日間所為之惡業,依夕時沐浴洗落,夜間所為之惡業,依清晨沐浴將之洗落。尊者瞿曇!我見此利益故,為水淨行者,依水求得清淨,朝夕入水,行沐浴行。」 (12)〔世尊:〕婆羅門戒律ᅟᅟ渡津之法湖  澄清無污穢ᅟᅟ常受善人讚 聖者浴其處ᅟᅟ體淨渡彼岸 (13)如是已言,參伽羅婆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尊者瞿曇!是最勝者……乃至……願尊者瞿曇從今日以後,受我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7.22 〔二二〕第十二ᅟ庫摩都薩邑 [46] ᅟᅟ==[46] 雜阿含經卷四四.三(大正藏二.三一九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釋迦族之庫摩都薩邑。 (2)時,世尊清晨,著衣持鉢,入庫摩都薩乞食。 (3)其時,庫摩都薩邑之婆羅門與家主等,因事而集聚於集會堂。雨綿綿下降。 (4)時,世尊來到其集會堂。 (5)庫摩都薩婆羅門與家主等,見世尊從遠而來。 (6)見而言曰:「彼禿頭沙門等是誰耶?彼等何以不知集會法耶[47]?」 ᅟᅟ==[47] 集會之法,謂眾人集會時,進入其殿堂,大眾須振作精神,不可從正門入,須從邊門進入。今則世尊為教化大眾降雨以作進入殿堂之口實,特從正門進入。== (7)時世尊以偈謂語庫摩都薩婆羅門家主等曰: 無善人之處ᅟᅟ並非是集會  語不如法者ᅟᅟ並非是善人 若以滅貪欲ᅟᅟ瞋恚與愚癡  能語於如法ᅟᅟ始稱為善人 (8)如是言已,庫摩都薩婆羅門家主等,以此白世尊曰:「尊者瞿曇!是最勝者……乃至……願尊者瞿曇從今日以後,受我等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此嗢陀南: 耕田優陀耶ᅟᅟ並提婆比多  大富婆羅門ᅟᅟ憍傲與違義 木匠及採薪ᅟᅟ孝養並乞食  及參伽羅婆ᅟᅟ庫摩都薩等 總合為十二 ## 8 第八ᅟ婆耆沙長老相應 #### 8.1 〔一〕第一ᅟ出離 [1] ᅟᅟ==[1] 雜阿含經卷四五.一八(大正藏二.三三一b)。== (1)如是我聞。爾時,尊者婆耆沙與乃師尊者尼俱律陀劫波,共住於阿臘毘之阿伽羅婆奢提耶。 (2)其時,尊者婆耆沙乃出家不久之新比丘,被留作精舍之看守人。 (3)其時眾多婦人為參觀精舍,裝飾打扮而來阿蘭若。 (4)時尊者婆耆沙,見彼等婦人而生不快,貪欲污其心。 (5)時尊者婆耆沙如是思念:「我心生不快,貪欲污我心,對我實是甚悲痛。別人[2]無從滅我心之不快而令愉悅。我自滅我心之不快、令生愉快。」 ᅟᅟ==[2] 師今不在故我不能止。== (6)時,尊者婆耆沙,自滅自己之不快而生愉悅,其時以唱此偈曰: 由家而無家ᅟᅟ於我之出離  實是從黑闇ᅟᅟ無法之思起 然其生世高ᅟᅟ以習強弓法  不知於退屈ᅟᅟ千人弓術者 一時周放矢ᅟᅟ多比於其數  婦女子等來ᅟᅟ不能亂我心 我強立於法ᅟᅟ我一度於彼  日種之佛陀ᅟᅟ所說導涅槃 依此以開導ᅟᅟ我心樂於此  如是我居住ᅟᅟ波旬來則來 惡魔我亦應ᅟᅟ揚拂之令汝  不能尋覓出ᅟᅟ我所行之道 #### 8.2 〔二〕第二ᅟ不快 [3] ᅟᅟ==[3] 雜阿含經卷四五.一六(大正藏二.三三〇c)。== (1)爾時……乃至…… (2)尊者婆耆沙與乃師尼俱律陀劫波,共住於阿臘毘之阿伽羅婆奢提耶。 (3)其時,尊者尼俱律陀劫波,從乞食歸,食後而入室[4],至夕夜,或至翌日早[5]皆不出戶門。 ᅟᅟ==[4] 如斯之人,到達 vihāragaruko 屋室。== ᅟᅟ==[5] 直至翌晨托鉢時,猶在室中。== (4)其時尊者婆耆沙生不快,貪欲污其心。 (5)時婆耆沙生如是思念:「我心生不快,貪欲污我心。對我甚實悲痛。別人無從滅我心之不快而生愉悅,我須自滅我之不快,而令生愉悅。」 (6)時,尊者婆耆沙,自滅自己之不快,令生愉悅。其時唱此等偈曰: 思快不快者ᅟᅟ捨諸著家念  不欲住何處[6]ᅟᅟ離欲之住處[7] 無有欲之思ᅟᅟ此則是比丘  地載空所覆ᅟᅟ世間諸一切 悉是無常老ᅟᅟ有智悟此住[8]  人見聞觸思ᅟᅟ皆悉依執著[9] 除此依欲念ᅟᅟ無污無染者  是云為牟尼ᅟᅟ凡常者易陷 六十之依著[10]ᅟᅟ不法之覺想  此等不行往ᅟᅟ任何之部類 不語惡語者ᅟᅟ此則是比丘  有天稟之資ᅟᅟ長夜心寂靜 無欺無欲念ᅟᅟ賢達寂靜道  牟尼依涅槃[11]ᅟᅟ以滅除煩惱 待般涅槃時 ᅟᅟ==[6] vanatha = kilesamahāvana(煩惱大林)。== ᅟᅟ==[7] 底本之 anato 讀作 arati = taṇhārati rahito。== ᅟᅟ==[8] mutattā = viññāṇattabhāvā。== ᅟᅟ==[9] 依 upadhi = khandha-kilesa-abhisankhāra 諸蘊、煩惱行之諸依。== ᅟᅟ==[10] 底本之 saṭṭhitaritā 讀作 saṭṭhi nissitā。註釋為執著於六境之凡常不如法覺。其六境之一一各有十覺。== ᅟᅟ==[11] paṭicca 在註釋中則解釋為 nibbānaṁ paṭicca。== #### 8.3 〔三〕第三ᅟ輕蔑溫和者 [12] ᅟᅟ==[12] 雜阿含經卷四五.一九(大正藏二.三三一c)。== (1)爾時,尊者婆耆沙與乃師尊者尼俱律陀劫波,共住於阿臘毘之阿伽羅婆奢提〔廟〕。 (2)其時,尊者婆耆沙以誇自己之頓才,輕蔑其他溫和比丘等。 (3)時,尊者婆耆沙生如是思念:「以誇自己之頓才,輕蔑其他溫和比丘等。對我實是甚悲痛。」 (4)如是尊者婆耆沙,自己省悔,其時唱此偈曰: 捨慢瞿曇徒ᅟᅟ無餘離慢道  昏醉於慢道ᅟᅟ悔之焉不久 覆覆於慢行ᅟᅟ人人墮地獄  慢墮地獄者ᅟᅟ長夜於悲痛 道之勝利者ᅟᅟ正行者比丘  何時皆不悲ᅟᅟ以受譽安樂 彼實法樂者ᅟᅟ於世不固陋  精進離蓋障ᅟᅟ清拂無餘慢 依智慧滅盡[13]ᅟᅟ煩惱寂靜者[14] ᅟᅟ==[13] vijjāyantakaro = vijjāya kilesa-antakaro。== ᅟᅟ==[14] samitāvi = rāgâdinaṁ samitatāya samitāvi。== #### 8.4 〔四〕第四ᅟ阿難 [15] ᅟᅟ==[15] 雜阿含經卷四五.一七(大正藏,二.三三一c)。== (1)爾時,尊者阿難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時,尊者阿難,清晨著衣持鉢,尊者婆耆沙為隨侍入舍衛城乞食。 (3)其時,尊者婆耆沙生不快,貪欲污其心。 (4)時,尊者婆耆沙以偈白阿難曰: 我為貪欲燒ᅟᅟ我乃心炎燃  瞿曇哀憐我ᅟᅟ請說消火法 (5)〔阿難:〕依於顛倒想ᅟᅟ汝心之炎燃  以呼起貪欲ᅟᅟ令止見淨相 見諸行無常[16]ᅟᅟ苦惱非自己  消滅大貪火ᅟᅟ勿為屢次燒 集心於一點ᅟᅟ令其住靜寂  依於不淨想ᅟᅟ令修自己心 有於身念住[17]ᅟᅟ以滿厭惡情  習修於無相ᅟᅟ消滅慢隨眠 依其慢現觀[18]ᅟᅟ得行於寂靜 ᅟᅟ==[16] 原文 parato passa 如依字義為見他,在註釋則作見無常解。== ᅟᅟ==[17] sati kāyagatā 身念住,乃觀身不淨。== ᅟᅟ==[18] 現觀於慢。乃現觀於慢之捨離。(註釋)== #### 8.5 〔五〕第五ᅟ善說 [19] ᅟᅟ==[19] 雜阿含經卷四五.二一(大正藏二.三三二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於此,世尊呼諸比丘:「諸比丘!」 (3)「唯然,世尊!」彼等諸比丘奉答世尊。 (4)世尊以此宣說:「諸比丘!四支具足之語,乃善說而非惡說。無罪垢,不令識者非難。四支者何? (5)諸比丘!於此語善說而非惡說。語法而非不法。語愛語而非非愛語。語真實而非虛假。諸比丘!此四支具足之語,乃善說而非惡說。無罪垢,不令識者非難。」 (6)世尊以此宣說,善逝以此宣說,又作如是言曰: 為善人所云ᅟᅟ第一語於美  第二語如法ᅟᅟ勿語不如法 第三語優美ᅟᅟ勿以語粗獷  第四語真實ᅟᅟ勿以語虛偽 (7)時尊者婆耆沙,即從座起,一肩著衣,合掌禮拜世尊,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我湧思念!善逝!我湧思念!」 (8)世尊曰:「婆耆沙!請說。」 (9)時尊者婆耆沙白世尊,以適當之偈予奉讚: 人以語其語ᅟᅟ勿令自己苦  亦無害他語ᅟᅟ此為語善語 人語善故事ᅟᅟ其語以快耳  不語他人惡ᅟᅟ此則云善美 真實甘露語ᅟᅟ此乃從古法  以謂真義法ᅟᅟ善人悉確立 佛陀所說語ᅟᅟ達涅槃安穩  以至盡苦邊ᅟᅟ此實無上語 #### 8.6 〔六〕第六ᅟ舍利弗 [20] ᅟᅟ==[20] 雜阿含經卷四五.一三(大正藏二.三二九b)。== (1)爾時,尊者舍利弗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其時,尊者舍利弗以和藹語、明了、無濁聲,使明知意義之法語、教示、利益、鼓勵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深切注意,虔誠,心意集中,傾耳聞法。 (3)時尊者婆耆沙生如是思念:「此尊者舍利弗,以和藹之語,明了、無濁聲,使明知意義之法語,教示、利益、鼓勵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深切注意,虔誠,心意集中,傾耳聞法。我今向尊者舍利弗,應以適當之偈讚歎。」 (4)時,尊者婆耆沙則從座起,一肩著衣,合掌禮尊者舍利弗,以此稱尊者舍利弗:「吾友舍利弗!我湧思念!吾友舍利弗!我湧思念。」 (5)「吾友婆耆沙!請說。」 (6)時,尊者婆耆沙以適當之偈,向尊者舍利弗讚歎曰: 智慧深而賢ᅟᅟ巧分道非道  大智舍利弗ᅟᅟ說法諸比丘 略說又廣說ᅟᅟ如舍利鳥聲  無濁妙辯湧ᅟᅟ其聲猶如蜜 快樂耳爽美ᅟᅟ說而心躍歡  注意以傾耳ᅟᅟ比丘等聽聞 #### 8.7 〔七〕第七ᅟ自恣 [21] ᅟᅟ==[21] 雜阿含經卷四五.一五(大正藏二.三三〇a)。== (1)爾時,世尊與五百比丘眾共住舍衛城東園鹿子母講堂,皆是阿羅漢。 (2)其時,世尊是日布薩自恣之日,為比丘眾所圍繞,坐於露地。 (3)時,世尊默然,環視比丘眾,言諸比丘: (4)「諸比丘!我今自恣。汝等對我身語,有否云何非難耶?」 (5)如是言已。尊者舍利弗即從座起,一肩著衣,合掌禮世尊,以此白曰:「否也!世尊。我等於世尊之身上,不見有可非議者。世尊!世尊令未生之道生,令知未知之道,說未說之法。道之知者,是道之了者,道之巧者。今弟子等順從道,而後能具有道者。世尊!我亦向世尊自恣。世尊!我之身語,有否云何可非難耶?」 (6)「否也。舍利弗!我對汝之身語,亦無何可非難。舍利弗!汝是賢者、大智者、廣智者、捷智者、銳智者,貫通智者。舍利弗!猶如轉輪王之長子,以正轉父王所轉之車輪。舍利弗!如是汝正轉我所轉之無上法輪。」 (7)「世尊!若於我身語,皆無可非難者,此五百比丘眾之身語,尚有何可予非難耶?」 (8)「舍利弗!此五百比丘之身語,我無可非難。舍利弗!此五百比丘中,有六十比丘是三明者,六十比丘是六通者,六十比丘是俱解脫者,其他是慧解脫者。」 (9)時,尊者婆耆沙即從座起,一肩著衣,合掌禮世尊,以此白世尊曰: (10)「世尊!我湧思念。善逝,我湧思念!」 (11)世尊曰:「婆耆沙,請說。」 (12)時,尊者婆耆沙,以適當之偈,向世尊讚歎曰: 今乃十五夜ᅟᅟ為眾之清淨  五百比丘集ᅟᅟ無污斷結縛 無後有聖者ᅟᅟ猶如轉輪王  大臣等圍繞ᅟᅟ譬如限大海 惠徧此大地ᅟᅟ如是戰勝者  無上商隊主ᅟᅟ三明滅死魔 弟子等敬禮ᅟᅟ此等世尊子  於此不曾弄ᅟᅟ無用之辯者 拔去渴愛箭ᅟᅟ敬禮日種佛 #### 8.8 〔八〕第八ᅟ千以上 [22] ᅟᅟ==[22] 雜阿含經卷四五.二二(大正藏二.三三二b)。== (1)爾時,世尊與千二百五十人比丘,俱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其時,世尊依導引涅槃[23]之法語,教示、利益、鼓勵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深切注意,虔誠、心意集中、傾耳聞法。 ᅟᅟ==[23] 原文 nibbānapaṭisaṁyutta 乃與涅槃相關之義。== (3)時,尊者婆耆沙如是思念:「今世尊依導引涅槃之法語,教示、利益、鼓勵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深切注意,虔誠、心意集中,傾耳聞法。我今以適當之偈,向世尊讚歎。」 (4)時,尊者婆耆沙即從座起,一肩著衣,合掌禮敬世尊,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我湧思念,善逝!我湧思念。」 (5)世尊曰:「婆耆沙,請說。」 (6)時,尊者婆耆沙,以適當之偈,向世尊讚歎曰: 千以上比丘ᅟᅟ以離塵垢法  何處均無怖ᅟᅟ禮敬說涅槃 應供善逝尊ᅟᅟ正覺者所說  無有垢穢法ᅟᅟ彼等比丘聞 比丘眾圍繞ᅟᅟ實正覺者光  世尊實龍象ᅟᅟ第七之聖者 猶如大雨降ᅟᅟ弟子等受潤  為奉見我師ᅟᅟ從日住出來 弟子之一人ᅟᅟ我是婆耆沙 禮敬大雄足 (7)「婆耆沙!此等偈乃汝以前所作耶?或汝立即憶起者耶?」 (8)「世尊!此等偈非以前之作,乃我當今立即所現。」 (9)「然則,婆耆沙!既非以前所作者,即更再多說。」 (10)「唯然!世尊!」尊者婆耆沙奉答世尊,即說更多偈讚世尊: 勝惡魔邪路ᅟᅟ行破諸障礙  結縛切斷者ᅟᅟ分別說清法[24] 我等度瀑流ᅟᅟ說示種種道  於所說不死ᅟᅟ我等法見者 樹立不運去ᅟᅟ貫串光作者  過一切見處[25]ᅟᅟ以見於涅槃 自知並自證ᅟᅟ其最上之法  我等說十處[26]ᅟᅟ於所善說法 知法之學者ᅟᅟ無放逸餘地  依此世尊法ᅟᅟ常在不放逸 禮敬而修學 ᅟᅟ==[24] 在底本雖作 asitaṁ,在註釋中則讀作 anissitaṁ。漢譯亦作清白之法,今譯作無所著之清白法。== ᅟᅟ==[25] 依註示,見處者,乃指識處之四識住,七識住,亦指我人之輪迴。== ᅟᅟ==[26] 在註中,解釋其五之第一法,說示五群之首,五群之法,其意義則不甚明瞭。在英譯中,則讀作 dassa-ṭ ṭhānaṁ。== #### 8.9 〔九〕第九ᅟ憍陳如 [27] ᅟᅟ==[27] 雜阿含經卷四五.一二(大正藏二.三二九b)。==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2)時,尊者阿若憍陳如,甚久始詣世尊處。詣而五體投地於世尊足,以口接吻世尊之足,手磨而呼自名曰:「世尊!我是憍陳如;善逝!我是憍陳如。」 (3)時,尊者婆耆沙如是思念:「此尊者阿若憍陳如,甚久始詣世尊處,詣而五體投地於世尊之足,以口接吻世尊之足,手磨自呼名曰:『世尊!我是憍陳如;善逝!我是憍陳如。』今尊者阿若憍陳如,於世尊面前,我以適當之偈讚歎。」 (4)時,尊者婆耆沙,即從座起,一肩著衣,合掌禮世尊,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我湧思念;善逝,我湧思念。」 (5)世尊曰:「婆耆沙!請說。」 (6)時,尊者婆耆沙對尊者阿若憍陳如,於世尊面前,以適當之偈讚曰: 上座憍陳如ᅟᅟ隨順佛所證  虔誠出離者ᅟᅟ屢屢快樂於 遠離之樂住ᅟᅟ行如師之教  弟子之所達ᅟᅟ學於不放逸 一切以達此ᅟᅟ有具大威力  到達於三明ᅟᅟ巧於他心智 法嗣憍陳如ᅟᅟ今頭禮師足 #### 8.10 〔一〇〕第十ᅟ目犍連 [28] ᅟᅟ==[28] 雜阿含經卷四五.一四(大正藏二.三二九c)。== (1)爾時,世尊與五百比丘眾,俱住王舍城伊師耆利山側黑曜巖,皆是阿羅漢。時,尊者大目犍連,以驗彼等之心,解脫而無億波提[29]。 ᅟᅟ==[29] 億波提(upadhi)指成為再有者。依著。== (2)時,尊者婆耆沙作如是思念:「今世尊與五百比丘眾,俱住王舍城伊師耆利山側黑曜巖,皆是阿羅漢。尊者大目犍連,以驗彼等之心,悉解脫而無億波提。今尊者大目犍連於世尊之面前,我以適當之偈讚歎。」 (3)時,尊者婆耆沙,即從座起,一肩著衣,合掌禮世尊,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我湧思念;善逝!我湧思念。」 (4)世尊曰:「婆耆沙!請說。」 (5)時,尊者婆耆沙對尊者大目犍連,於世尊面前,以適當之偈讚曰: 達苦惱彼岸ᅟᅟ坐山側聖者  勝死達三明ᅟᅟ弟子等禮敬 大神力目連ᅟᅟ驗他諸人心  彼等心解脫ᅟᅟ知無有餘依 達苦惱彼岸ᅟᅟ具足一切支  成滿種種相ᅟᅟ彼禮敬瞿曇 #### 8.11 〔一一〕第十一ᅟ伽伽羅池 [30] ᅟᅟ==[30] 雜阿含經卷四五.一一(大正藏二.三二九a)。== (1)爾時,世尊住瞻波伽伽羅之蓮池岸邊。有五百比丘眾,七百優婆塞,七百優婆夷,數千之諸天俱,世尊依其光顏,依其名聲,光輝勝越彼等。 (2)時,尊者婆耆沙作如是思念:「今世尊住瞻波伽伽羅之蓮池岸邊。有五百比丘眾,七百優婆塞,七百優婆夷,數千之諸天俱。世尊依其光顏,依其名聲,光輝勝越彼等。今於世尊面前,我以適當之偈讚歎。」 (3)時,尊者婆耆沙即從座起,一肩著衣,合掌禮世尊,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我湧思念;善逝!我湧思念。」 (4)世尊曰:「婆耆沙!請說。」 (5)時,尊者婆耆沙於世尊面前,以適當之偈讚曰: 如無雲空月ᅟᅟ無雲太陽耀  鴦耆羅牟尼ᅟᅟ榮光耀世界 #### 8.12 〔一二〕第十二ᅟ婆耆沙 [31] ᅟᅟ==[31] 雜阿含經卷四五.二〇(大正藏二.三三一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其時,尊者婆耆沙,得阿羅漢果不久,耽味於解脫樂,其時,唱此偈曰: 我昔耽作詩ᅟᅟ村莊市里遊  時見正覺者ᅟᅟ我於生正信 佛陀為我說ᅟᅟ蘊處界等法  我聞如是法ᅟᅟ無家而出家 實於聖者見ᅟᅟ入其道之道[32]  比丘比丘尼ᅟᅟ利益成正覺 我來於佛前ᅟᅟ實是善來者  到達於三明ᅟᅟ遂行如佛教 我得清天眼ᅟᅟ以知於宿命  得三明神通ᅟᅟ巧知於他心 ᅟᅟ==[32] 原文 niyāmagataddasā = niyāmagatā c'eva niyāmadasā ti ca(決定得入、決定得見)。== 此嗢陀南: 出離與不快ᅟᅟ輕蔑溫和者  阿難與善說ᅟᅟ舍利弗自恣 千人之以上ᅟᅟ憍陳如目連  及伽伽羅池ᅟᅟ依於婆耆沙 總數為十二 ## 9 第九ᅟ森林相應 ### 第一ᅟ葦品 #### 9.1 〔一〕第一ᅟ遠離 [1] ᅟᅟ==[1] 雜阿含經卷五〇.九(大正藏二.三六八a)。== (1)如是我聞。爾時,有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2)其時,彼比丘,去往日住,至住家,起惡不善之思。 (3)時,住彼森林之天神,憐憫彼比丘,欲警覺此比丘,令思有益,而接近此比丘。 (4)近而以偈語此比丘曰: 入森求遠離ᅟᅟ汝心走外界  對人與滅欲ᅟᅟ離貪欲心安 除不快正念ᅟᅟ我等讚善人[2]  地獄塵難除[3] \[4]ᅟᅟ勿運渴愛塵 如鳥浴沙泥ᅟᅟ挺身羽塵落  如是之比丘ᅟᅟ於正念正勤 拂落沾身塵 ᅟᅟ==[2] 底本之 sārayāmase 讀作 sarāyamāmase。我等記憶在心。在註中讀作 sādayāmase。== ᅟᅟ==[3] 原文 pātālarajo 在註中作 appatiṭṭhaṭṭhena pātāla-saṅkhato kilesa rajo(依無支持義,稱作地獄之煩惱垢)。== ᅟᅟ==[4] 原文 duruttamo 在錫蘭本作 duttaro 其意義則不甚明瞭。== (5)時,彼比丘受天神所警策而起驚惺。 #### 9.2 〔二〕第二ᅟ看護 [5] ᅟᅟ==[5] 雜阿含經卷五〇.八(大正藏二.三六七c)。== (1)爾時,有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2)其時,彼比丘[6]去往日住而睡眠。 ᅟᅟ==[6] 此比丘雖是漏盡者,自遠地乞食歸疲倦而入眠。== (3)時,住於林中之一天神,憐憫比丘,欲警覺彼比丘,令思有益,以詣比丘之處。 (4)詣已以偈語彼此丘曰: 比丘當醒起ᅟᅟ何故而睡臥  睡[A1]眠有何益ᅟᅟ有病毒箭射 煩惱人何眠ᅟᅟ依信而出家  身為無家者ᅟᅟ始增養其信 勿陷睡眠域 ᅟᅟ==[A1] 眠【CB】,眼【南傳】== (5)〔比丘:〕樂欲無常滅[7]ᅟᅟ癡漢迷醉此  以解脫結縛ᅟᅟ出家無所著 眠之何故責ᅟᅟ解脫滅貪欲  以超過無明ᅟᅟ其智已清淨 如是之出家ᅟᅟ何故受見責  依明破無明ᅟᅟ以滅盡諸漏 無憂亦無悶ᅟᅟ如是之出定  何故受見責ᅟᅟ精進而不撓 冀望於涅槃ᅟᅟ常勇猛精進  如是之出家ᅟᅟ何故受見責 ᅟᅟ==[7] 此偈以下,究為天神偈或比丘偈,不得而知。在註釋亦謂不明其所以,其第四句,出有兩種解釋。== #### 9.3 〔三〕迦葉(獵夫) [8] ᅟᅟ==[8]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五(大正藏二.三六九b)。== (1)爾時,尊者迦葉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2)其時,尊者迦葉去往日住,教誡一獵夫。 (3)時住彼林中有一天神,憐憫尊者迦葉,欲警覺尊者迦葉,令思有益,來至尊者迦葉處。 (4)到已,而以偈語尊者迦葉曰: 往山嶮獵師ᅟᅟ無智無心者  非為教誡時ᅟᅟ我見如癡漢 彼聞亦不悟ᅟᅟ連見亦不見  雖然與語法ᅟᅟ愚者不悟義 迦葉猶如與ᅟᅟ十指之光明[9]  彼不見物形ᅟᅟ因無眼可見 ᅟᅟ==[9] 為喚起獵師之注意,乃舉十指以神通放光明。== (5)時,尊迦葉,依其天神之警覺而驚起。 #### 9.4 〔四〕第四ᅟ多數(遊)方者 [10] ᅟᅟ==[10] 雜阿含經卷五〇.七(大正藏二.三六七c)。== (1)爾時,眾多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2)時彼等諸比丘,渡過雨期三月,之後而外出遊方。 (3)時,住彼林中有一天神,不見彼等諸比丘,而心生悲,其時以唱此偈曰: 多見空居座ᅟᅟ我今心不樂  多聞美說者ᅟᅟ瞿曇弟子等 已從何處去 (4)如是言已,其他之天神,以偈語其天神曰: 或者[A2]摩揭陀ᅟᅟ或者拘薩羅  或者往跋耆ᅟᅟ如無係蹄鹿 比丘等無家ᅟᅟ而能自在住 ᅟᅟ==[A2] 摩【CB】,磨【南傳】(cf. N13n0006_p0354a08)== #### 9.5 〔五〕第五ᅟ阿難 [11] ᅟᅟ==[11]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七(大正藏二.三六九c)。== (1)爾時,尊者阿難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2)其時,尊者阿難多說在家[12]諸事而住。 ᅟᅟ==[12] 依註所示:此乃釋尊滅後,阿難告別大迦葉,懷持世尊之衣鉢,來至拘薩羅國入林中,將欲思惟悟證。且於出而乞時,人人見得阿難,皆聞世尊之入滅,而以之詢問並信感悲泣。阿難則忙於開示法要予安慰。天神則誡勉勿太關切在家俗事。長老偈,一一九偈之註,以此偈作跋耆子(Vajjiputta)之偈。== (3)時住彼林中一天神,憐憫尊者阿難,欲警覺尊者阿難,令思有益。來至阿難之處說偈曰: 入樹下居住ᅟᅟ潛心於涅槃  瞿曇禪思之ᅟᅟ勿為於放逸 以行於雜談ᅟᅟ與汝有何用 (4)時,尊者阿難受天神之警覺而驚起。 #### 9.6 〔六〕第六ᅟ阿那律 [13] ᅟᅟ==[13]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二(大正藏二.三六八c)。== (1)爾時,尊者阿那律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2)時,尊者阿那律俗家之妻,為三十三天天神之闍利仁,來詣尊者阿那律處。 (3)詣已以偈語阿那律曰: 請卿來此住ᅟᅟ具一切愛欲  以發起志願ᅟᅟ生於忉利天 而嘗天妃擁ᅟᅟ圍繞耀光輝 (4)〔阿那律:〕滯著有身見ᅟᅟ天女等之禍  天女之所得ᅟᅟ人人亦成禍 (5)〔闍利仁:〕為世所稱讚ᅟᅟ忉利天住家  不見歡喜園ᅟᅟ非知快樂事 (6)〔阿那律:〕愚者汝不知ᅟᅟ佛之所宣說  一切行無常ᅟᅟ皆為生滅性 生者而又滅ᅟᅟ此等之寂靜  始是真快樂ᅟᅟ闍利仁天界 我無受住家ᅟᅟ越過此輪迴 從今無他生 #### 9.7 〔七〕第七ᅟ那伽達多 [14] ᅟᅟ==[14]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八(大正藏二.三六九c)。== (1)爾時,尊者那伽達多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2)其時,尊者那伽達多於清晨,趁早入村,過午後則遲歸林中。 (3)時,住彼林中一天神,憐憫尊者那伽達多,欲警覺尊者那伽達多,令思有益,來到尊者那伽達多處。 (4)到已,以偈語尊者那伽達多曰: 那伽達多友ᅟᅟ汝過[15]早入村  日遲始歸林ᅟᅟ與在家人交 同以為苦樂ᅟᅟ我那伽達多  惟恐過[16]大膽ᅟᅟ與在家人交 力強之死王ᅟᅟ將落惡魔領 ᅟᅟ==[15] 底本之 akāle pavissa 讀作 akāle pavissasi。(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5],今於此處加上[15]之註標。)== ᅟᅟ==[16] 將 suppagabbhaṁ 作如斯之譯。(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6],今於此處加上[16]之註標。)== (5)時,尊者那伽達多,依天神之警覺而驚起。 #### 9.8 〔八〕第八ᅟ家婦 [17] ᅟᅟ==[17] 雜阿含經卷五〇.二〇(大正藏二.三七〇b)。== (1)爾時,一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2)其時,有一比丘多住於在家[18]。 ᅟᅟ==[18] 一比丘乞食進入街市。有一家庭婦女見其相好端嚴而邀請入中,供食餐畢聆聽法語益增信仰而發心布施。比丘依之精進而得阿羅漢果。為感念此家庭之恩義,而只此家行托鉢。天神不知其所證悟,而歌頌警覺之偈。(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8],今於此處加上[18]之註標。)== (3)時,彼林住一天神,憐憫其比丘、欲警覺其比丘,令思有益,到其家中化作家婦,到其比丘處。 (4)到已,以偈告彼比丘曰: 河之岸或者ᅟᅟ市門之閑場  集會堂等地ᅟᅟ街頭或市集 私議汝與妾ᅟᅟ原來為何故 (5)〔比丘:〕世多不快語ᅟᅟ苦行者堪忍  不因此焦心ᅟᅟ不因此痛苦 如風怖林鹿[19]ᅟᅟ其聲亦驚人  若謂輕其心ᅟᅟ修行不成就 ᅟᅟ==[19] vātamiga 為風所吹動之樹葉,鹿聞其音而生怖。== #### 9.9 〔九〕第九ᅟ跋耆子(毘舍離) [20] ᅟᅟ==[20]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六(大正藏二.三六九c)。== (1)爾時,有跋耆子比丘,住毘舍離之茂林。 (2)時,毘舍離整夜行祭事。 (3)時,其比丘聞毘舍離器樂、聲樂之騷音而嘆息[21],其時以唱偈曰: ᅟᅟ==[21] 聽得世間之騷動音聲,慨嘆生起於浮世之心。== 如棄林木材ᅟᅟ我等獨住森  實則如是夜ᅟᅟ誰比我等幸 (4)時,彼林住一天神,憐憫此比丘,欲警覺此比丘,令思有益,來到此比丘之處。 (5)到已,以偈語此比丘曰: 若棄林木材ᅟᅟ汝雖獨住森  眾多人羨汝ᅟᅟ猶如墮獄者 羨慕生天者 (6)時,此比丘受其天神之警覺而起驚。 #### 9.10 〔一〇〕第十ᅟ誦經(法) [22] ᅟᅟ==[22]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三(大正藏二.三六八c)。== (1)爾時,有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2)其時,此比丘,以往甚勤誦經,今則不勤[23],默然而坐。 ᅟᅟ==[23] 此比丘以前常時誦經,於五蘊起觀而得應果。既然已得,自認即不再須誦經,從而耽樂於得果之樂。== (3)時,住彼林中天神,不得復聞此比丘之法,來到比丘之處。 (4)到已,而以偈語此比丘曰: 比丘汝何故ᅟᅟ今交諸比丘  不誦法句耶ᅟᅟ人聞得歡喜 現在得稱讚 (5)〔比丘:〕依離欲至果ᅟᅟ前望於法句  今依離至果ᅟᅟ見聞思何物 依智慧捨棄ᅟᅟ善人是為教 #### 9.11 〔一一〕第十一ᅟ不正思惟(思惟) [24] ᅟᅟ==[24]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〇(大正藏二.三六八b)。== (1)爾時,有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2)時,彼比丘去往日住,起惡不善覺,即欲覺、瞋覺、害覺。 (3)時,住其林中一天神,憐憫此比丘,欲警覺此比丘,令思有益,來到此比丘之處。 (4)到已,以偈語比丘曰: 汝依不正思ᅟᅟ醉不善覺想  捨不正思惟ᅟᅟ以為正思惟 對於師法僧ᅟᅟ勿從戒退轉  汝斯達歡喜ᅟᅟ無疑得喜樂 從此歡喜多ᅟᅟ應盡諸苦惱 (5)時,此比丘依天神之警覺而起驚。 #### 9.12 〔一二〕第十二ᅟ中午(鳴動) [25] ᅟᅟ==[25]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一(大正藏二.三六八b)。== (1)爾時,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2)時,住其林一天神,來到比丘之處。 (3)到已,走近此比丘,以言偈曰: 在日之炎盛ᅟᅟ鳥停枝不動  大林聲鳴放ᅟᅟ恐怖以襲我 (4)〔比丘:〕在日之炎盛ᅟᅟ鳥停枝不動  大林聲鳴放ᅟᅟ我滿其快樂 #### 9.13 〔一三〕第十三ᅟ不制御根(多比丘) [26] ᅟᅟ==[26]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九(大正藏二.三七〇a)。== (1)爾時,眾多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掉舉、心亂、輕騷、絮叨而多無聊語、妄念不正知、心不靜、散亂、諸根不制御。 (2)時,住其林之天神,憐憫此比丘等,欲警覺彼等諸比丘,令思有益,來到此比丘等處。 (3)到已,而以偈語彼等諸比丘曰: 往昔瞿曇之ᅟᅟ弟子比丘等  安樂而其住ᅟᅟ心無求乞食 心無求而住ᅟᅟ知世之無常  彼等苦惱盡ᅟᅟ如今比丘等 以惡向自己ᅟᅟ如村長於村  心為他富奪ᅟᅟ餐食而寢臥 於僧不合掌ᅟᅟ此有人禮我  然而被遺棄ᅟᅟ無主之人眾 猶如諸死屍ᅟᅟ我對放逸者  其眾人以語ᅟᅟ於不住放逸 人人我歸依 (4)時,彼等諸比丘依天神之警覺而起驚。 #### 9.14 〔一四〕第十四ᅟ紅蓮(白蓮) [27] ᅟᅟ==[27]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四(大正藏二.三六九a)。== (1)爾時,一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2)時,此比丘食後收鉢,入於蓮池,以嗅紅蓮之香。 (3)時,住彼林一天神,憐憫此比丘,欲警覺此比丘,令思有益。來到比丘處。 (4)到已,以偈語其比丘曰: 此水所生花ᅟᅟ不予汝嗅聞  此亦一盜者ᅟᅟ汝盜香花人 (5)〔比丘:〕不取又不折ᅟᅟ離而嗅蓮香  如何汝云我ᅟᅟ是花香盜人 以掘其根頭ᅟᅟ或餐其蓮莖  如是行暴[28]人ᅟᅟ何故汝不云 ᅟᅟ==[28] 在註中作 ākiṇṇa-kammanto 者,乃 aparisuddha-kammato 不淨業之意;如為 akahina-kammanto 者,kakkhala-kammamt。則作荒弛行業之意解。(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28],今於此處加上[28]之註標。)== (6)〔天神:〕如下婢污衣ᅟᅟ不淨粗暴人  我不言此語ᅟᅟ云汝則相應 無有罪污穢ᅟᅟ常求清淨人  惡如毛毫端ᅟᅟ見猶天雲大 (7)〔比丘:〕夜叉我知汝ᅟᅟ又以哀憐我  以如是見時ᅟᅟ夜叉又語我 (8)〔天神:〕我非靠汝生ᅟᅟ亦非指為惡  比丘汝自己ᅟᅟ不得為不知 如何去善趣 (9)時,此比丘依天神之警覺,而起驚。 此嗢陀南: 遠離與看護ᅟᅟ迦葉與多數  阿難阿那律ᅟᅟ及那伽達多 家婦跋耆子ᅟᅟ毘舍離誦經  不正思午日ᅟᅟ及不制御根 紅蓮等十四 ## 10 第十ᅟ夜叉相應 #### 10.1 〔一〕第一ᅟ因陀迦 [1] ᅟᅟ==[1] 雜阿含經卷四九.七(大正藏二.三五七c)。==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因陀峰山,因陀夜叉之住處。 (2)時,因陀迦夜叉來詣世尊處。詣而以偈白世尊曰: 諸佛說此色非命ᅟᅟ然則如何命在身  此骨與肉何處來[2]ᅟᅟ如何此生住母胎 ᅟᅟ==[2] 骨(aṭṭhi)中所含者有三百肉片,肉(Yakaviṇḍa)中所含者有九百肉片。== (3)〔世尊:〕初有迦羅邏ᅟᅟ由此迦羅邏  而有阿部曇ᅟᅟ由此阿部曇 由生宍肉生ᅟᅟ宍肉生堅肉  由堅肢節生ᅟᅟ生髮及毛爪 如是母以取ᅟᅟ飲料及食物  住於母胎者ᅟᅟ依此而生長 #### 10.2 〔二〕第二ᅟ釋羅 [A1] [3] ᅟᅟ==[A1] 二【CB】,三【南傳】== ᅟᅟ==[3]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大正藏二.一五三c)。==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靈鷲山。 (2)時,名釋羅夜叉,來詣世尊處。詣已以偈白世尊曰: 卿離一切縛ᅟᅟ解脫之沙門  教化其他者ᅟᅟ非卿之所為 (3)〔世尊:〕釋羅與眾交ᅟᅟ無論之形態  非相應智人ᅟᅟ唯傾心同情 以是寂靜心ᅟᅟ雖教化於他  亦不為所縛ᅟᅟ唯同情愛憐 #### 10.3 〔三〕第三ᅟ針毛 [4] ᅟᅟ==[4] 雜阿含經卷四九.三一(大正藏二.三六三b)。== (1)爾時,世尊住伽耶之石牀,針毛夜叉之住處。 (2)時,怯羅夜叉與針毛夜叉路過世尊近處。 (3)時,怯羅夜叉告針毛夜叉曰:「此是沙門。」 (4)「不!此非沙門,是小沙門。至少知彼是沙門耶!小沙門耶!〔暫〕為小沙門。」 (5)時,針毛夜叉來詣世尊處。詣已,以身碰世尊。 (6)時,世尊將身閃避。 (7)時,針毛夜叉,以此白世尊:「沙門!恐怖我耶?」 (8)「不!友!我非恐怖,然而,與汝相觸,總非善事。」 (9)「沙門!我問汝,汝若不能說明,汝當亂心,當破汝之心臟,取汝之兩脚,投諸恒河之彼岸。」 (10)「不!友!我於包括天界、魔界、梵天界之世界,於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中,不見我心亂、破我心臟,取兩脚投諸恒河彼岸者。然而,友!欲者先問。」 (11)貪欲與瞋恚ᅟᅟ以何為因起  快不快恐怖ᅟᅟ又從何因生 猶如童子等[5]ᅟᅟ放其縛足鳥 心想何處起 ᅟᅟ==[5] 童子,繫縛鳥足放之,鳥乍飛又落,惡心於心中生起,旋又歸於心。== (12)〔世尊:〕貪欲與瞋恚ᅟᅟ當由渴愛起  快不快恐怖ᅟᅟ悉由自己生 猶如童子等ᅟᅟ放其縛足鳥  心想由此起ᅟᅟ身從渴愛生 尼俱律陀樹ᅟᅟ其幹由根生  凡夫著愛欲ᅟᅟ如徧林蔓草 知其生因者ᅟᅟ則以滅此因  諦聽之夜叉ᅟᅟ彼等前來渡 難渡渡瀑流ᅟᅟ無有受再生 #### 10.4 〔四〕第四ᅟ摩尼跋陀 [6] ᅟᅟ==[6] 雜阿含經卷四九.二六(大正藏二.三六二a)。== (1)爾時,世尊住摩揭陀國,摩尼摩羅迦制底之摩尼跋陀夜叉住處。 (2)時,摩尼跋陀夜叉來詣世尊處。詣己,於世尊處說此偈曰: 常於正念人幸福[7]ᅟᅟ以持正念得安樂  正念明日猶言祥ᅟᅟ彼解脫一切憤怒 ᅟᅟ==[7] 此偈,只於緬甸本才有。(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7],今於此處加上[07]之註標。)== (3)〔世尊:〕常於正念人幸福ᅟᅟ以持正念得安樂  正念明日猶吉祥ᅟᅟ然彼不解一切怒 是心日夜樂不害ᅟᅟ以慈悲一切有情 於彼無有任何怒 #### 10.5 〔五〕第五ᅟ左奴 [8] ᅟᅟ==[8]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大正藏二.三六四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時有優婆夷名左奴之子[9],為夜叉所魅惑。 ᅟᅟ==[9] 虔誠之優婆夷,令其幼子左奴出家。左奴為沙彌精勤於諷誦經典,並云以此諷誦經卷功德與父母。但其現生父母雖不能知,其前生之母乃一夜叉女,得受此功德。夜叉女因此得受諸天愛敬。後來左奴及長大並不喜悅為沙門,乃往生母處訴心意。彼夜叉女一者曾救挽其名譽;一者曾為遮止左奴之還俗,於是左奴倒地吹泡。(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9],今於此處加上[09]之註標。)== (3)時,優婆夷嘆息,而唱此等偈曰: 我常聞如是[10]ᅟᅟ阿羅漢宣說  我常聞如是ᅟᅟ阿羅漢宣說 然則今日我ᅟᅟ見夜叉魅弄  左奴為何事ᅟᅟ十四十五日 半月第八日ᅟᅟ得神變分日[11]  奉持八齋戒ᅟᅟ以住於布薩 以行於梵行ᅟᅟ夜叉不能魅  我聞羅漢說ᅟᅟ然我今日見 夜叉魅左奴ᅟᅟ此乃為何事 ᅟᅟ==[10] 此偈僅只緬甸本才有,或許係不必要者。(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0],今於此處加上[10]之註標。)== ᅟᅟ==[11] 得神變分之日。謂在初八日前後,或十四日之前日,或安居後之自恣之日,特別是云守持齋戒之日。能於此日守齋戒者,可得神變,故稱得神變分日。== (4)〔夜叉:〕十四十五日ᅟᅟ半月第八日  得神變分日ᅟᅟ奉持八齋戒 以住於布薩ᅟᅟ以住梵行者  夜叉不能魅ᅟᅟ我聞羅漢說 左奴若醒覺ᅟᅟ以此可語汝  此乃夜叉語ᅟᅟ不分公與私 勿行任何惡ᅟᅟ若作惡業者  又若為欲為ᅟᅟ如鳥躍上逃 難逃汝苦惱 (5)〔左奴:〕人皆哭死人ᅟᅟ生別時亦哭  我活活於此ᅟᅟ母何故泣我 (6)〔優婆夷:〕人皆泣子死ᅟᅟ生別時亦哭  然一度離欲ᅟᅟ而且又歸來 亦以哭其子ᅟᅟ其生亦似死  子汝出燼炎ᅟᅟ願不再墮燼 愛子出地獄ᅟᅟ希不再入獄  逃離為幸福ᅟᅟ誰此語我等 盛火出家貨ᅟᅟ汝欲再燒耶[12] ᅟᅟ==[12] 在底本中脫漏此二句,茲依暹羅本補充。== #### 10.6 〔六〕第六ᅟ夜叉童子 [13] ᅟᅟ==[13] 雜阿含經卷四九.二八(大正藏二.三六二c)。== (1)爾時,尊者阿那律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時,尊者阿那律,黎明即起,以誦法句。 (3)時,夜叉童母之夜叉女,如是告其子曰: 美哉迦羅汝ᅟᅟ勿騷作音聲  比丘誦法句ᅟᅟ我若知法句 以如是行者ᅟᅟ乃我等利益  切勿殺生物ᅟᅟ知而勿妄語 自己行善戒ᅟᅟ我等脫鬼胎 #### 10.7 〔七〕第七ᅟ富那婆藪 [14] ᅟᅟ==[14] 雜阿含經卷四九.二九(大正藏二.三六二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其時,世尊就有關涅槃,說法教示、利益、鼓勵比丘等。彼等諸比丘、深切注意、虔誠、心意集中、傾耳諦聽。 (3)時,富那婆藪母之夜叉女[15],以言告其子等: ᅟᅟ==[15] 傍晚,世尊坐在香殿陽台上說法。夜叉女之鬱多羅抱腰牽引富那婆藪之手在便所及塵埃等處尋找食物。來至香殿之後,聽到有人集聚之聲音,心想或許是宴會,而欣悅走近,忽然間聽到世尊說法之聲音。諸天雖知有夜叉之走近,卻未予驅止而此夜叉則恰如餓鬼。== 靜默鬱多羅ᅟᅟ富那婆當默  我暫聞思惟ᅟᅟ無上佛師教 世尊說涅槃ᅟᅟ解脫諸結縛  我甚愛此法ᅟᅟ世我子可愛 世我夫可愛ᅟᅟ然而求此法[16]  有勝過此等ᅟᅟ子夫雖可愛 不能脫苦惱ᅟᅟ聽聞正法者  令人解苦惱ᅟᅟ於世敗此惱 迷之於老死ᅟᅟ為解脫老死  證悟於正法ᅟᅟ我願聞此法 富那婆當默 ᅟᅟ==[16] magganā = patthanā。== (4)〔富那婆藪:〕母我乃不語ᅟᅟ靜默鬱多羅  傾耳於法者ᅟᅟ聞法為快樂 因不知正法ᅟᅟ母我迷苦惱  此乃與迷於ᅟᅟ人天光輝者 最後身佛陀ᅟᅟ有眼今說法 (5)〔夜叉女:〕善哉如是語ᅟᅟ我子寢我懷  我子乃賢哉ᅟᅟ我子今愛樂 無上佛所說ᅟᅟ無染淨白法  子富那婆藪ᅟᅟ我今日心安 解脫於輪迴ᅟᅟ以見於聖諦  我子鬱多羅ᅟᅟ汝亦聞於我 #### 10.8 〔八〕第八ᅟ須達多 [17] ᅟᅟ==[17]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七(大正藏二.一五七b)。==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之寒林。 (2)其時,給孤獨長者,有事到王舍城。 (3)給孤獨長者聞「佛實出現於世。」欲往拜見世尊。 (4)時,給孤獨長者作如是思惟:「今日欲往拜見世尊,時已過遲。明日適時當始往拜見世尊。」則念佛而臥。其夜曾三度以為天亮而起身。 (5)時,給孤獨長者來到墓地之門[18],諸天則開其門[19]。 ᅟᅟ==[18] 通往墓地之城門,走過此城門,便有通往墓地之道路。== ᅟᅟ==[19] amanussā 非人。== (6)時,給孤獨長者走出市鎮,當離去時,光滅而暗,恐怖戰慄,毛髮豎立。長者就此欲退返。 (7)時,尸婆迦夜叉來現其形,只令聞聲: 百象與百馬ᅟᅟ又百之驢車[20]  百千之女亦ᅟᅟ裝摩尼耳環 於此行一步ᅟᅟ不值十六一  行進之長者ᅟᅟ行進之長者 行進始能近ᅟᅟ退避當用脚 ᅟᅟ==[20] 底本之 assasari-rathā,讀為 assatari-ratha。== (8)時,給孤獨長者,暗滅光現、毛髮豎立之恐怖戰慄亦靜止。 (9)二度……乃至…… (10)給孤獨長者,三度光滅而暗,恐怖戰慄,毛髮豎立。長者又欲從此而退返。三度尸婆迦夜叉不現其形,只令聞其聲……乃至…… (11)時,給孤獨長者,暗滅光現,毛髮豎立之恐怖戰慄亦靜止。 (12)時,給孤獨長者,來詣寒林於世尊住處。 (13)其時,世尊於夜曉起身,在露地經行。 (14)世尊見給孤獨長者從遠而來,見已下經行處,即坐所設座,坐已,世尊以此言給孤獨長者曰:「來!須達多。」 (15)時,給孤獨長者:「世尊按名呼我。」於此,即於世尊足下,五體投地而白曰:「世尊!輕安而眠耶?」 (16)〔世尊:〕煩惱火悉消ᅟᅟ婆羅門安眠  不著於愛欲ᅟᅟ清涼無所依 斷一切執著ᅟᅟ調伏心苦惱  寂靜輕安寢ᅟᅟ是達心寂靜 #### 10.9 〔九〕第九ᅟ叔迦羅(一) [21] ᅟᅟ==[21] 雜阿含經卷五〇.三(大正藏二.三六五a)。==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2)其時,叔迦羅比丘尼,為被大眾圍繞而說法。 (3)時,集叔迦羅比丘尼之信樂夜叉,於王舍城從此街至彼街,從此路至彼路,以說此偈曰: 王舍城人眾ᅟᅟ為何而居耶  猶如於甘酒ᅟᅟ或醉於臥倒 以侍叔迦羅ᅟᅟ比丘尼所說  甘露之道足ᅟᅟ無混濁甘液 於此飲至再[22]ᅟᅟ飲之不為飽  思智慧人飲ᅟᅟ如渴旅人雨 ᅟᅟ==[22] 原文 appaṭivāṇīyaṁ 佛音解釋為:雖一直飲用,卻不覺得飽(Punappunaṁ bhūnjantana naruccati)。護法則提出不還果解之。《長老偈註》六十一頁。== #### 10.10 〔一〇〕第十ᅟ叔迦羅(二) [23] ᅟᅟ==[23] 雜阿含經卷五〇.三(大正藏二.三六五a)。==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2)其時,有優婆塞施食於叔迦羅比丘尼。 (3)時,叔迦羅比丘尼之信樂夜叉,於王舍城從此街至彼街,從此路至彼路,以唱此偈曰: 悉解脫結縛ᅟᅟ施食叔迦羅  實賢優婆塞ᅟᅟ彼得多功德 #### 10.11 〔一一〕第十一ᅟ毘羅 [24] ᅟᅟ==[24] 雜阿含經卷五〇.四(大正藏二.三六五b)。==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2)其時,有優婆塞施衣於毘羅比丘尼。 (3)時,毘羅比丘尼之信樂夜叉,於王舍城從此街至彼街,從此路至彼路,以唱此偈曰: 脫一切縛軛ᅟᅟ施衣予毘羅  實賢優婆塞ᅟᅟ彼得多功德 #### 10.12 〔一二〕第十二ᅟ阿羅毘 [25] ᅟᅟ==[25]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八(大正藏二.一六一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阿羅毘之阿羅婆迦夜叉住居。 (2)時,阿羅婆迦夜叉、白世尊曰:「沙門!出去。」「是!友。」世尊便出去。「沙門!進來。」「是!友。」世尊便進來。 (3)再度〔……乃至〕…… (4)阿羅婆迦夜叉,如此三度白世尊:「沙門!出去。」……〔乃至〕……「是!友。」世尊便進來。 (5)阿羅婆迦夜叉,四度白世尊:「沙門!出去。」 (6)「不!友,我不應出去,由汝所欲為。」 (7)「沙門!我且問汝,汝若不能答我者[26],我以汝心亂,破汝心臟,取汝兩脚,投諸恒伽河之彼岸。」 ᅟᅟ==[26] vyāharissasi 底本脫落 vyā。== (8)「不!友!我於包括天界,魔界,梵天界之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中,不見以我心亂,破我心臟,取我兩脚、投諸恒伽河之彼岸者。然而汝若欲問則問。」 (9)〔夜叉:〕於此世間人ᅟᅟ何為最勝富  以善修何物ᅟᅟ齎得以安樂 何物味最上ᅟᅟ云何之生活 為最勝生活 (10)〔世尊:〕此世信最富ᅟᅟ修善最安樂  真實最上味ᅟᅟ智慧之生活 謂最勝生活 (11)〔夜叉:〕如何渡瀑流ᅟᅟ如何渡大海  如何超苦惱ᅟᅟ如何為清淨 (12)〔世尊:〕依信渡瀑流ᅟᅟ不逸渡大海  精進超苦惱ᅟᅟ依智慧清淨 (13)〔夜叉:〕如何得智慧ᅟᅟ如何以得富  如何以得譽ᅟᅟ如何而結友 此世行彼世ᅟᅟ如何得不悲 (14)〔世尊:〕以信阿羅漢ᅟᅟ聞達涅槃法  不逸分別者ᅟᅟ當得於智慧 如實堪重荷ᅟᅟ精進者得富  語真實得譽ᅟᅟ布施友不離 是為由此世ᅟᅟ無悲往彼世[27]  求居亦信仰ᅟᅟ真實與調順 堅實與捨離ᅟᅟ具此四法者  死而無有悲ᅟᅟ此世往彼世 亦無有悲事ᅟᅟ有疑問其他  沙門婆羅門ᅟᅟ真實與調順 堪忍與捨離ᅟᅟ此世有勝者 ᅟᅟ==[27] 此二句,僅只緬甸本有,應予省略。== (15)〔夜叉:〕今何問其他ᅟᅟ沙門婆羅門  我已於今日ᅟᅟ得知未來利 佛實為於我ᅟᅟ來於阿羅毘  我今施其人ᅟᅟ知有大果事 我今致禮敬ᅟᅟ正覺法善性  由村以至村ᅟᅟ遊方邑至邑 此嗢陀南: 田陀迦與釋羅ᅟᅟ針毛摩尼跋陀  左奴童子夜叉ᅟᅟ那婆藪須達多 有二之叔迦羅ᅟᅟ毘羅與阿羅毘 ## 11 第十一ᅟ帝釋相應 ### 第一ᅟ帝釋品 #### 11.1 〔一〕第一ᅟ須毘羅 [1] ᅟᅟ==[1] 雜阿含經卷四〇.一二(大正藏二.二九四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世尊於此言諸比丘:「諸比丘!」彼等諸比丘奉答世尊:「唯然!世尊!」 (3)世尊以此宣說: (4)「諸比丘!遠昔阿修羅攻擊諸天。諸比丘!時天帝釋呼須毘羅天子:『愛子須毘羅!今此等阿修羅攻擊諸天。愛子須毘羅!汝往迎討阿修羅!』諸比丘!須毘羅天子奉答天帝釋:『唯然!尊者。』而耽於放逸。 (5)諸比丘!……再度〔乃至〕 (6)諸比丘!天帝釋三度呼須毘羅天子:『愛子須毘羅!此等阿修羅,今攻擊諸天。愛子須毘羅!汝往迎討阿修羅。』諸比丘!『唯然!尊命。』須毘羅天子奉答天帝釋,而耽於放逸。 (7)諸比丘!時天帝釋,以偈語須毘羅天子: 無勵無勤勉ᅟᅟ達安樂處者  須毘羅前往ᅟᅟ我亦往其處 (8)〔須毘羅:〕懶惰無勤勉ᅟᅟ不為所應為  一切愛欲繁ᅟᅟ示其最勝處[2] ᅟᅟ==[2] taṁ me Sakka varaṁ disaṁ = Sakkadevasettha taṁ me varaṁ uttamaṁ ṭhānaṁ okasaṁ disaṁ ācikkha kathehi(為我說其最勝地點)。== (9)〔帝釋:〕懶惰無勤勵ᅟᅟ得無限樂者  須毘羅去往ᅟᅟ我亦往其處 (10)〔須毘羅:〕我天主帝釋ᅟᅟ無作悲絕望  得安樂道者ᅟᅟ示其最勝道 (11)〔帝釋:〕若是無所作ᅟᅟ決無有老者  此實涅槃道ᅟᅟ須毘羅去往 我亦往其處 (12)諸比丘!其實天帝釋,自生功德果報,以統理忉利天,應是勤勉精進之稱讚者。諸比丘!汝等於此,於此善說之法與律出家。未達者為達,未到者為到,未實現者為實現而勤勉、奮勵、精進者,汝等能顯耀此事。」 #### 11.2 〔二〕第二ᅟ須師摩 [3] ᅟᅟ==[3] 同本闕如。==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世尊於此,言諸比丘:「諸比丘!」彼等諸比丘奉答世尊:「唯然!世尊。」 (3)世尊以此宣說: (4)「諸比丘!遠昔阿修羅攻擊諸天。諸比丘!時天帝釋呼須師摩天子:『愛子須師摩!此等阿修羅,今攻擊諸天,愛子須師摩!汝往迎討阿修羅。』須師摩天子奉答天帝釋:『唯然!尊者。』而耽於放逸。 (5)諸比丘!再度……〔乃至〕…… (6)諸比丘!天帝釋三度呼須師摩天子:『愛子須師摩!此等阿修羅,今攻擊諸天。愛子須師摩!汝往迎討阿修羅。』諸比丘!須師摩天子奉答天帝釋:『唯然!尊者。』而耽於放逸。 (7)諸比丘!時天帝釋,以偈語須師摩天子: 無勵無勤勉ᅟᅟ達安樂處者  須師摩去往ᅟᅟ我亦往其處 (8)〔須師摩:〕懶惰無勤勵ᅟᅟ不為所應為  一切愛欲繁ᅟᅟ示其最勝處 (9)〔帝[A1]釋:〕懶惰無勤勵ᅟᅟ得無限樂者  須師摩去往ᅟᅟ我亦往其處 ᅟᅟ==[A1] 釋【CB】,譯【南傳】== (10)〔須師摩:〕我天主帝釋ᅟᅟ無作悲絕望  得安樂道者ᅟᅟ示其最勝道 (11)〔帝釋:〕若是無所作ᅟᅟ決無有老者  此實涅槃道ᅟᅟ須師摩去往 我亦往其處 (12)諸比丘!其實天帝釋,自生功德果報,以統理忉利天,應是努力精進之稱讚者。諸比丘!汝等於此,於此善說之法與律出家,未達者為達,未到者為到,未實現者為實現而努力、奮勵、精進者,汝等能顯耀此事。」 #### 11.3 〔三〕第三ᅟ旗尖 [4] ᅟᅟ==[4] 雜阿含經卷三五.一二(大正藏二.二五五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其時,世尊言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奉答世尊:「唯然!世尊。」 (3)世尊以此宣說: (4)「諸比丘!遠昔天與阿修羅挑起戰爭。 (5)諸比丘!時天帝釋呼忉利諸天:『友!若赴天部之戰,起毛髮豎立之恐怖、戰慄者,汝等當看我旗尖!汝等若看我旗尖者,起毛髮豎立之恐怖、戰慄當可去除。 (6)汝等若不看我旗尖者,則看波闍波提天王之旗尖。汝等若看波闍波提天王之旗尖者,起毛髮豎立之恐怖、戰慄當可去除。 (7)汝等若不看波闍波提天王之旗尖者,則看婆羅那天王之旗尖……〔乃至〕…… (8)汝等若不看婆樓那天王之旗尖者,則看伊舍那天王之旗尖。汝等若看伊舍那天王之旗尖者,起毛髮豎立之恐怖、戰慄當可去除。』 (9)諸比丘!若看天帝釋之旗尖、波闍波提天王之旗尖、婆樓那天王之旗尖、伊舍那天王者,或可去除;或未可去除其起毛髮豎立之恐怖、戰慄。 (10)何以故?天帝釋未離貪、未離瞋、未離癡、有膽怯病而戰慄、恐怖,是逃避者。 (11)諸比丘!我亦語如是:『汝等或往森林,或於樹下,或入空屋而起毛髮豎立之恐怖、戰慄者,其時當念我!彼世尊是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12)諸比丘!汝等若憶念我者,當可去除其起毛髮豎立之恐怖、戰慄。 (13)若不憶念我者,則以憶念法,法乃由世尊之所善說者。有現在果報、不隔時,當得云來見者,導引於涅槃者,是有識之士之各自所當知。 (14)諸比丘!汝等若憶念法者,當可去除其起毛髮豎立之恐怖、戰慄。 (15)若不憶念法者,則憶念僧伽。世尊之弟子僧伽乃善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真正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道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可尊教之修行者。即四雙八輩是。此世尊之弟子僧伽值得供養、值得尊敬、值得布施、值得合掌禮拜、是世間無上福田。 (16)諸比丘,若憶念僧伽者,當可去除其起毛髮豎立之恐怖、戰慄。 (17)何以故?諸比丘!如來、應供、等正覺者,乃離貪、離瞋、離癡、無膽怯、無戰慄、無恐怖、無逃避者。」 (18)世尊如此宣說。善逝說已、師更宣說次偈曰: 林中或樹下ᅟᅟ孤寂場所時  諸比丘思念ᅟᅟ正等正覺者 汝等無恐怖ᅟᅟ若是世間主  人中之牛王ᅟᅟ不憶念佛者 則憶念善說ᅟᅟ導引涅槃法  不憶念善說ᅟᅟ導於涅槃法 則憶念僧伽ᅟᅟ無上之福田  如是佛法僧ᅟᅟ若以憶念者 比丘等恐怖ᅟᅟ汝等當無有 毛髮之豎立 #### 11.4 〔四〕第四ᅟ吠波質底(忍辱) [5] ᅟᅟ==[5] 雜阿含經卷四〇.七(大正藏二.二九二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世尊宣說於此: (3)「諸比丘!遠昔有天與阿修羅之戰。 (4)時,諸比丘!吠波質底阿修羅王呼阿修羅:『友!若諸天與阿修羅激戰時,阿修羅勝,天敗者,當以五縛其綑縛天帝釋之頸,捉來阿修羅城我處。』 (5)諸比丘!天帝釋亦呼忉利天之諸天:『友!天與阿修羅激戰時,天勝,阿修羅敗者,當以五縛縛其吠波質底阿修羅王之頸,捉來正法殿我處。』 (6)諸比丘!其戰,天勝,阿修羅敗也。 (7)諸比丘!時忉利諸天,以五縛縛吠波質底阿修羅王之頸,捉來正法殿之天帝釋處。 (8)諸比丘!於此以五縛縛吠波質底阿修羅王之頸、入正法殿而又走出,並以激烈之惡語誹謗天帝釋。 (9)諸比丘!時御者摩多利,以偈語天帝釋曰: 聞吠波質底ᅟᅟ當面激惡語  帝釋摩怯婆ᅟᅟ忍乃恐怖耶 或力不足故 (10)〔帝釋:〕忍吠波質底ᅟᅟ非慮力不足  如我之識者ᅟᅟ何與愚者競 (11)〔摩多利:〕然若不止者ᅟᅟ愚者益招猛  是故重刑罰ᅟᅟ智者止愚人 (12)〔帝釋:〕於我之思惟ᅟᅟ以止禁愚者  以知其他怒ᅟᅟ寂靜於正念 (13)〔摩多利:〕婆沙婆此忍ᅟᅟ我見為過失  愚人恐怖我ᅟᅟ以為是忍他 如使牛逃者ᅟᅟ必愈益猛追 愚人益增長 (14)〔帝釋:〕以忍為恐畏ᅟᅟ欲思則令思  己利勝者中ᅟᅟ無有勝忍辱 有力忍無力ᅟᅟ此云最勝忍  無力人常忍ᅟᅟ謂無力之力 其力愚人力ᅟᅟ有力護於法  無須要反駁ᅟᅟ忿者還與忿 更是為惡事ᅟᅟ忿者不還忿  激戰得二度ᅟᅟ最大之勝利 知他之忿怒ᅟᅟ正念靜己人  自己以及他ᅟᅟ雙方之醫師 唯無知法者ᅟᅟ其人為愚者 (15)諸比丘!天帝釋自生功德果報,統理忉利之諸天,猶為忍辱、柔和之稱讚者。 (16)諸比丘!就此汝等於如是善說法與律出家,忍辱而柔和者,則能輝耀此事。」 #### 11.5 〔五〕第五ᅟ善語之勝利 [6] ᅟᅟ==[6] 雜阿含經卷四〇.六(大正藏二.二九一C)。== (1)舍衛城因緣。 (2)「諸比丘!遠昔天與阿修羅激戰。 (3)時,諸比丘!吠波質底阿修羅,以此謂天帝釋曰:『諸天王!善語致勝利!』『吠波質底!善語致勝利!』 (4)諸比丘!時天與阿修羅,於其會眾應知誰是善語、惡語者。 (5)諸比丘!時吠波質底阿修羅王,以此謂天帝釋:『帝釋!唱偈!』 (6)諸比丘!如是言已,天帝釋以此謂吠波質底阿修羅王:『吠波質底!汝往昔於此是天。吠波質底!請說偈!』 (7)諸比丘!如是言已,吠波質底阿修羅王,以說此偈: 若不止禁者ᅟᅟ愚人益招猛  是故重刑罰ᅟᅟ智者止愚人 (8)諸比丘!吠波質底阿修羅王語此偈時,阿修羅歡呼,諸天則默然。 (9)諸比丘!其時吠波質底阿修羅王,以此謂天帝釋:『帝釋!唱偈!』 (10)諸比丘!如是言已,天帝釋唱此偈: 於我之思惟ᅟᅟ以止禁愚者  以知其他怒ᅟᅟ寂靜於正念 (11)諸比丘!天帝釋唱此偈時,諸天歡呼,阿修羅默然。 (12)諸比丘!時天帝釋以此謂吠波質底阿修羅曰:『吠波質底!唱偈!』 婆娑婆此忍ᅟᅟ我見為過失  愚人恐怖我ᅟᅟ以為是忍他 如使牛逃者ᅟᅟ必增益猛追 愚人益增長 (13)諸比丘!又吠波質底阿修羅王唱此偈時,阿修羅歡呼,諸天默然。 (14)諸比丘!時吠波質底阿修羅王,以此謂天帝釋:『帝釋!唱偈!』 (15)諸比丘!如是言已,天帝釋唱此偈: 以忍為怖畏ᅟᅟ欲思則令思  己利勝者中ᅟᅟ無有勝忍辱 有力忍無力ᅟᅟ此云最勝忍  無力人常忍ᅟᅟ謂無力之力 其力愚人力ᅟᅟ有力護於法  無須要反駁ᅟᅟ忿者還與忿 更是為惡事ᅟᅟ忿者不還忿  激戰得二度ᅟᅟ最大之勝利 知他之忿怒ᅟᅟ正念靜己人  自己以及他ᅟᅟ雙方之醫師 唯無知法者ᅟᅟ其人為愚者 (16)諸比丘!天帝釋唱此偈時,諸天歡呼,阿修羅默然。 (17)諸比丘!諸天與阿修羅之會眾,於此謂曰: (18)『吠波質底阿修羅王所語之偈語,屬於力、劍、爭、不和與激戰。』 (19)『天帝釋之偈語、非屬力、劍、爭、不和、激戰。勝利在於天帝釋之有善語。』 (20)諸比丘!勝利在於天帝釋之致善語。」 #### 11.6 〔六〕第六ᅟ鳥巢 [7] ᅟᅟ==[7]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大正藏二.三三三b)。== (1)舍衛城因緣。 (2)「諸比丘!遠昔天與阿修羅之激戰。 (3)諸比丘!於其戰阿修羅勝,而諸天敗。 (4)諸比丘!戰敗之諸天向北逃走,阿修羅隨後追逐。 (5)諸比丘!時天帝以偈告御者摩多利。 摩多利辛巴利ᅟᅟ車轅避鳥之巢  唯無此等鳥巢ᅟᅟ喜奪命於修羅 (6)御者摩多利答天帝釋:『唯然!尊者。』則以繫千頭駿馬之車輛回頭反馳。 (7)諸比丘!時阿修羅如是思惟:『天帝釋今以繫千頭駿馬返車輛回頭反馳。諸天則再戰阿修羅。』恐怖而入阿修羅宮殿。 (8)諸比丘!如是天帝釋依法乃有勝利。」 #### 11.7 〔七〕第七ᅟ無譎詐 [8] ᅟᅟ==[8] 雜阿含經卷四〇.一八(大正藏二.二九六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遠昔天帝釋,獨居靜坐,而如是起心念:『我即使對敵,亦不譎詐。』 (3)諸比丘!時吠波質底阿修羅王知天帝釋心之所念,來到天帝釋處。 (4)諸比丘!天帝釋見吠波質底阿修羅王從遠而來。以此言吠波質底阿修羅王:『吠波質底站住!汝已被捕。』 (5)『友!勿捨以前汝心之所念。』 (6)『吠波質底!我不譎詐,可得對汝明誓[9]。』 ᅟᅟ==[9] sapassu = mayi adunbbhattāya sapathaṁ karohi(我誓不質詢譎詐)。== (7)〔吠波質底:〕以言虛妄者ᅟᅟ必定有惡報[10]  誹謗於聖者ᅟᅟ必定有惡報 於友不實者[11]ᅟᅟ必定有惡報  不知恩惠者[12]ᅟᅟ亦定有惡報 舍脂鉢底汝[13]ᅟᅟ詐者有惡報」 ᅟᅟ==[10] 在註中作如瞿迦利比丘(Kokalika)。== ᅟᅟ==[11] 如有關於 Mahākapi-jātaka 者。== ᅟᅟ==[12] 如提婆達多。== ᅟᅟ==[13] Sujampati Suja 之夫之意義,乃帝釋天之稱名。Sujā 乃波質底阿修羅王之妹。== #### 11.8 〔八〕第八ᅟ毘留奢那阿修羅王 [14] ᅟᅟ==[14] 雜阿含經卷四〇.一七(大正藏二.二九六b)。== (1)舍衛城因緣。 (2)時,世尊日中入室靜觀。 (3)時,天帝釋與毘留奢那阿修羅王詣世尊之處。詣已,各依門之兩側而立[15]。 ᅟᅟ==[15] 註作恰如看守門戶之人。== (4)時,毘留奢那阿修羅王,於世尊前說此偈曰: 至達其利止[16]ᅟᅟ人不無勉勵  輝耀達其利ᅟᅟ毘留奢那語 ᅟᅟ==[16] 利(attha)註為應作之事(kicca)。== (5)〔帝釋:〕至達其利止ᅟᅟ人不無勉勵  輝耀達其利ᅟᅟ無勝忍辱者 (6)〔毘留奢:〕眾生應其分ᅟᅟ各依必要來  如美味合飯ᅟᅟ悉足樂人人 輝耀達其利ᅟᅟ毘留奢那語 (7)〔帝釋:〕眾生應其分ᅟᅟ各依必生來  如美味合飯ᅟᅟ悉足樂人人 輝耀達其利ᅟᅟ無勝忍辱者 #### 11.9 〔九〕第九ᅟ森林聖者(香) [17] ᅟᅟ==[17] 雜阿含經卷四〇.一二(大正藏二.二九四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遠昔甚多聖者,持戒而具優美性質,集森木之葉葺小屋而住。 (3)諸比丘!時,天帝釋與吠波質底阿修羅王[18],來到持戒而具優美性質之聖者處。 ᅟᅟ==[18] 天帝釋之妻須闍,如係吠波質底阿修羅王之妹,則成為親戚。因時而一起作戰,時而一起遊步。== (4)諸比丘!時吠波質底阿修羅王,穿革履背劍,持傘,從正門而入小屋,冒犯侮蔑其聖者等。 (5)諸比丘!時天帝釋脫革履,令他人持劍,收傘由側門入,立於彼等持戒善性之聖者等下方,合掌禮敬而立。 (6)諸比丘!時彼等持戒善性之聖者等,以偈語天帝釋: 長修聖者香[19]ᅟᅟ身出風吹行  千眼者此去ᅟᅟ此聖者之香 天王為不淨 ᅟᅟ==[19] ciradikkhitānaṁ = cira samādinna vatānaṁ(長時執持禁戒)。== (7)〔帝釋:〕長修聖者香ᅟᅟ身出風吹行  如種種花編ᅟᅟ頭上之花鬘 大德我等乃ᅟᅟ愛此等之香 此無厭諸天」 #### 11.10 〔一〇〕第十ᅟ海邊聖者(參婆羅) [20] ᅟᅟ==[20] 雜阿含經卷四〇.一二(大正藏二.二九五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遠昔持戒具優美性質之甚多聖者,集海岸之木葉葺小屋而住。 (3)諸比丘!其時天與阿修羅又行激戰。 (4)諸比丘!時其持戒善性之聖者等生思念:『諸天如法阿修羅不如法。我等從阿修[A2]羅起恐怖亦不知。我寧可到參婆羅阿修羅王,乞無畏之施。』 ᅟᅟ==[A2] 羅【CB】,[-]【南傳】== (5)諸比丘!時彼等持戒善性聖者等,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沒於海邊小屋,現於參婆羅阿修羅王之前。 (6)諸比丘!時彼等持戒善性聖者等,以偈語參婆羅阿修羅王: 我等聖者至ᅟᅟ參婆羅之處  以乞無畏施ᅟᅟ汝等若欲者 怖畏或無畏ᅟᅟ何者悉可與 (7)〔參婆羅:〕以事天帝釋ᅟᅟ污聖無無畏  以求乞無畏ᅟᅟ我只與怖畏 (8)〔聖者等:〕我等乞無畏ᅟᅟ而與汝怖畏  我等以還汝ᅟᅟ汝有無盡恐 如播植種子ᅟᅟ如收割果實  為善有善果ᅟᅟ行惡有惡果 種子蒔播植ᅟᅟ汝應受果報 (9)諸比丘!時彼等持戒善性之聖者等,詛咒參婆羅阿修羅王,猶如力士之伸屈腕,沒於參婆羅阿修羅王之前,現於海岸小屋。 (10)諸比丘!時參婆羅阿修羅王,為其持戒善性之聖者等所詛咒,其夜三度被襲而醒。」 此嗢陀南: 須毘羅須師摩ᅟᅟ旗尖吠波質底  與善語之勝利ᅟᅟ及鳥巢無譎詐 毘留奢那修羅ᅟᅟ及森林聖者等 並海聖者等是 ### 第二ᅟ帝釋品 #### 11.11 〔一一〕第一ᅟ諸天(禁戒足)(一) [21] ᅟᅟ==[21] 雜阿含經卷四〇.一(大正藏二.二九〇b)。==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 (2)「諸比丘!天帝釋為人時,以完滿執持七禁戒足。依此執持之天帝釋乃得天帝釋之地位。 (3)何為七禁戒足耶? (4)應終生孝養父母。應終生尊敬家之長老。應終生語柔和。應終生不誹謗。終生心離慳貪之垢而住家。有意寬、仁而常布施[22]、喜施捨、從乞求者、樂施分配。應終生語真實。應終生無忿恨,若忿起則速制伏。 ᅟᅟ==[22] payata-pāṇi 為行布施,洗手清淨。== (5)諸比丘!天帝釋以前為人時,完滿執持此七禁戒足。依此執持,天帝釋得天帝釋之地位。」 (6)〔世尊宣說已……乃至……師更說此偈。〕 孝養父母者ᅟᅟ奉事於家長  以語柔和語ᅟᅟ遠離於讒謗 捨離於慳貪ᅟᅟ語真實制忿  協利之諸天ᅟᅟ呼彼為善人 #### 11.12 〔一二〕第二ᅟ諸天(二) [23] ᅟᅟ==[23] 雜阿含經卷四〇.三(大正藏二.二九〇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於此,世尊以此告諸比丘: (3)「諸比丘!天帝釋以前為人時,名為摩怯儒兒童,是故今稱摩怯婆[24]。 ᅟᅟ==[24] 摩佉婆(Maghava)乃屬於摩佉(Magha)者之義。== (4)諸比丘!天帝釋以前為人時,施與各街市,是故稱富蘭陀羅[25]。 ᅟᅟ==[25] purindada 原為城市之破壞者之意義,今則轉化為街市之主施者義。== (5)諸比丘!天帝釋以前為人時,恭敬而與施,故稱釋羅[26]。 ᅟᅟ==[26] 由 Sakkaccaṁ 至 Sakka。== (6)諸比丘!天帝釋以前為人時,以與住處,故稱婆娑婆[27]。 ᅟᅟ==[27] 婆娑婆(Vāsava)擁有住處者。== (7)諸比丘!天帝釋以前為人時,一剎那間能思慮千事,故稱千眼者[28]。 ᅟᅟ==[28] 千眼者 Sahassakkho。== (8)諸比丘!天帝釋稱須闍者,乃有阿修羅女之妻,故稱須闍之夫。 (9)諸比丘!天帝釋乃統治三十三天之主權者,故稱為天王[29]。」 ᅟᅟ==[29] 天之王 Devānam indo。== (10~12)〔同前經之二~五〕 #### 11.13 〔一三〕第三ᅟ諸天〔三〕 [30] ᅟᅟ==[30] 雜阿含經卷四〇.二(大正藏二.三九〇c)。==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毘離大林重閣講堂。 (2)時,離車人之摩訶梨,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3)坐一面之離車人摩訶梨、以此白世尊曰:「世尊!世尊曾見天帝釋否?」 (4)「摩訶梨!我曾見天帝釋。」 (5)「世尊!彼非似天帝釋者?世尊,天帝釋是難見者。」 (6)「摩訶梨!我知帝釋,又依執持其法而為天帝釋,並知帝釋之因、法。」 (7~18)〔同前經三~一二〕 #### 11.14 〔一四〕第四ᅟ貧人 [31] ᅟᅟ==[31] 雜阿含經卷四六.二(大正藏二.三三三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2)其時,世尊言諸比丘:「諸比丘!」 (3)彼等比丘奉答世尊:「唯然,世尊!」 (4)世尊以此宣說: (5)「諸比丘!此王舍城有可憐之貧困者窮人。 (6)彼於如來所說之法與律,執持信,執持戒,執持聞,執持捨,執持慧。 (7)彼如是於如來所說之法與律,執持信,執持戒,執持聞,執持捨,執持慧,死後生忉利天為伴之善趣、天界。彼之容貌榮光,超越其他諸天。 (8)諸比丘!因此忉利之諸天謂譏嫌、愚癡,而作細言:『實希有,實未曾有。此天子以前為人時,可憐貧困窮苦,死後生忉利天為伴之善趣、天界、其容貌榮光,超越其他諸天。』 (9)諸比丘!時,天帝釋呼忉利諸天:『友!汝等勿譏嫌此天子。此天子以前為人時,於如來所說之法與律,執持信,執持戒,執持聞,執持捨,執持慧。彼依如來所說之法與律,執持信,執持戒、執持聞,執持捨,執持慧,死後生忉利天為伴之善趣、天界,其容貌與榮光,超越其他之諸天。』 (10)諸比丘!時天帝釋寬恕忉利諸天,此時唱彼等偈: 如來於不動ᅟᅟ有堅實信仰  愛樂於聖者ᅟᅟ其戒甚善美 僧伽有信樂ᅟᅟ其見若正直  稱彼不貧窮ᅟᅟ其人活不虛 然憶念佛教ᅟᅟ賢者應隨從 信戒法知見」 #### 11.15 〔一五〕第五ᅟ樂 [32] ᅟᅟ==[32] 同本無此。==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時,天帝釋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3)立一面之天帝釋,以此白世尊曰:「世尊!何處有樂土?」 (4)〔世尊:〕園林幽美處[33]ᅟᅟ作美麗蓮池  為人所樂者ᅟᅟ不值十六一 鄉村或森林ᅟᅟ何處濕乾地  阿羅漢所住ᅟᅟ此悉愛樂土 ᅟᅟ==[33] cetya = cetiya = cittikataṭṭhena cetyaṁ veditabbo(為各種顏色所裝飾之美麗)。== #### 11.16 〔一六〕第六ᅟ供犧者 [34] ᅟᅟ==[34] 雜阿含經卷四六.三(大正藏二.三四四a)。==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靈鷲山。 (2)時,天帝釋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3)立一面之天帝釋,以偈白世尊曰: 人人供犧牲ᅟᅟ人人求功德  積來生功德ᅟᅟ何施有大果 (4)〔世尊:〕四道咸具足ᅟᅟ建立於四果  而直其正見ᅟᅟ僧具慧戒定 人人供犧性ᅟᅟ人人求功德  積來坐功德ᅟᅟ施僧有大果 #### 11.17 〔一七〕第七ᅟ禮敬 [35] ᅟᅟ==[35] 同本無此。==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時,世尊日中入室靜觀。 (3)時,天帝釋與梵天與沙巷婆提來詣世尊處,詣已,各立於門側。 (4)時,天帝釋於世尊處,唱此偈曰: 挺立起英雄ᅟᅟ戰鬥勝利者  放下重負人ᅟᅟ無債人行世 卿心善解脫ᅟᅟ如十五夜月 (5)「天王[36]!不應如是禮敬如來。天王!不應如是禮敬如來。」 ᅟᅟ==[36] 乃梵天沙杭巴提之語。== 挺立起英雄ᅟᅟ戰鬥勝利者  商隊之主人ᅟᅟ無債人行世 世尊請說法ᅟᅟ應有了解者 #### 11.18 〔一八〕第八ᅟ帝釋之禮敬(一) [37] ᅟᅟ==[37] 雜阿含經卷四〇.八(大正藏二.二三九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於此世尊宣說: (3)諸比丘,遠昔天帝釋呼御者摩多利:「摩多利!準備千頭駿馬之車!我將往園林觀賞美景。」 (4)諸比丘!御者摩多利答天帝釋:「唯然!尊者。」牽繫千頭駿馬之車,以告知天帝釋:「尊者!千頭駿馬車已備齊,請知今時。」 (5)諸比丘!時天帝釋走下勝利殿,合掌拜四方。 (6)諸比丘!時御者摩多利,以偈語天帝釋: (7)三明之人眾ᅟᅟ地上剎帝利  及四大天王ᅟᅟ有譽忉利等 諸天悉禮汝ᅟᅟ時帝汝之禮 夜叉初是誰 (8)〔帝釋:〕三明之人眾ᅟᅟ地上剎帝利  及四大天王ᅟᅟ有譽忉利等 諸天悉禮我ᅟᅟ我今以禮敬  具戒心長靜ᅟᅟ正真出家者 勤修梵行人ᅟᅟ於家修功德  具戒優婆塞ᅟᅟ如法養妻者 摩多利如是ᅟᅟ我乃作禮敬 (9)〔摩利多:〕帝釋汝禮人ᅟᅟ實世最勝者  婆娑婆汝禮ᅟᅟ我亦應禮敬 (10)是語須闍夫ᅟᅟ天王摩怯婆  以禮敬四方ᅟᅟ最先乘其車 #### 11.19 〔一九〕第九ᅟ帝釋之禮敬(二) [38] ᅟᅟ==[38] 雜阿含經卷四〇.一〇(大正藏二.二三九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諸比丘!遠昔天帝釋呼御者摩多利:『摩多利!牽繫千頭駿馬車!我將往囿園觀賞美景。』 (3)諸比丘!御者摩多利答天帝釋:『唯然!尊者。』牽繫千頭駿馬車,以告知天帝釋:『尊者,千頭駿馬已備齊,尊者,請知今時。』 (4)諸比丘!時天帝釋走下勝利殿,合掌禮世尊。 (5)諸比丘!時御者摩多利,以偈語天帝釋: 婆娑婆天人ᅟᅟ悉皆禮敬汝  帝釋汝之禮ᅟᅟ夜叉是誰耶 (6)〔帝釋:〕今天於此界ᅟᅟ正等正覺者  崇高心之師ᅟᅟ摩多利我禮 貪瞋乃無明ᅟᅟ無餘悉滅盡  漏盡阿羅漢ᅟᅟ摩多利我禮 貪瞋調伏已ᅟᅟ以超於無明  還滅樂有學ᅟᅟ不逸修習者 摩多利我禮 (7)〔摩多利:〕帝釋汝禮人ᅟᅟ實世最勝者  婆娑婆所禮ᅟᅟ我亦奉禮敬 是語須闍夫ᅟᅟ天王摩佉婆  以敬禮世尊ᅟᅟ最先乘其車」 #### 11.20 〔二〇〕第十ᅟ帝釋之禮敬(三) [39] ᅟᅟ==[39] 雜阿含經卷四〇.一一(大正藏二.二三九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於此,世尊宣說: (3)「諸比丘!遠昔天帝釋呼御者摩多利:『摩多利!牽繫千頭駿馬車,我將往囿園觀賞美景。』 (4)御摩多利答天帝釋:『唯然!尊者。』牽繫千頭駿馬車,以告知天帝釋:『尊者!千頭駿馬車備齊。尊者!請知今時。』 (5)諸比丘!時天帝釋走下勝利殿,合掌以禮比丘眾。 (7)諸比丘!時御者摩多利,以偈語天帝釋: 持污穢身體ᅟᅟ沉淪於屍中  為飢渴痛苦ᅟᅟ此人可尊敬 婆娑婆出家ᅟᅟ等有何可羨  語聖者等行ᅟᅟ我欲聞汝言 (8)〔帝釋:〕摩多利我羨ᅟᅟ此出家人眾  彼等從村出ᅟᅟ悉除無欲望 小屋無何藏ᅟᅟ無瓶又無鍋  所望物備他ᅟᅟ此以養育身 賢善語[40]正語ᅟᅟ默然正遊方  諸天修羅戰ᅟᅟ摩多利凡夫 又是相鬥爭ᅟᅟ戰中有不戰  自我持武器ᅟᅟ中者在靜寂 執著者之中ᅟᅟ在於不執著  摩多利我乃ᅟᅟ禮敬於彼等 ᅟᅟ==[40] sumantitamantino 說示應諷誦之經、應行頭陀、應吞飲之甘露等善語。(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40],今於此處加上[40]之註標。)== (9)〔摩多利:〕帝釋汝禮人ᅟᅟ實世最勝者  婆娑婆汝禮ᅟᅟ我亦當禮敬 (10)是語須闍夫ᅟᅟ天王摩怯婆  語禮比丘僧ᅟᅟ最先乘其車」 此嗢陀南: 諸天云三度ᅟᅟ貧人及所樂  供犧者禮敬ᅟᅟ帝釋之禮敬 ### 第三ᅟ帝釋品 #### 11.21 〔二一〕第一ᅟ殺 [41] ᅟᅟ==[41] 雜阿含經卷四〇.一四(大正藏二.二九五b)。==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時,天帝釋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3)立一面之天帝釋,以偈語世尊曰: 殺何物樂眠[42]ᅟᅟ殺何物不悲  殺害何一法ᅟᅟ瞿曇卿讚耶 ᅟᅟ==[42] 此二偈,出諸天相應七十一經。== (4)〔世尊:〕殺忿最樂眠ᅟᅟ殺忿無有悲  婆娑婆毒根ᅟᅟ以為最上蜜 殺忿聖者讚ᅟᅟ殺此而無悲 #### 11.22 〔二二〕第二ᅟ醜陋 [43] ᅟᅟ==[43] 雜阿含經卷四〇.四(大正藏二.二九一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於此,世尊宣說: (3)「諸比丘!遠昔有醜陋矮小一夜叉,坐於天帝釋之座。」 (4)「諸比丘!其時,忉利之諸天,以譏嫌、愚癡,而作細語曰:『實希有,實未曾有。此醜陋矮小夜叉,坐天帝釋之座。』 (5)諸比丘!忉利諸天,因譏嫌、愚癡而作細語,其夜叉成為美麗、美觀而宏偉。 (6)諸比丘!時,忉利之諸天到天帝釋處。到已,以此言天帝釋: (7)『尊者!醜陋矮小一夜叉,坐汝之座,是故忉利之諸天,實希有,實未曾有,此醜陋矮小一夜叉,坐天帝釋之座。語譏嫌、細言。尊者!因忉利之諸天譏嫌、愚癡而作細語,其夜叉則成為美麗,美觀而宏偉。尊者!彼或許是食忿夜叉耶?』 (8)諸比丘!時天帝釋來到食忿夜叉處,到已,一肩著衣,右膝著地,合掌禮其食忿夜叉,三度自報其名:『尊者!我乃天帝釋,尊者!我乃天帝釋。』 (9)諸比丘!天帝釋自報其名,其夜叉則成醜陋而矮小。成為醜陋短小,則遂沒其形。 (10)諸比丘!時,天帝釋則坐自座,以寬恕忉利之諸天,其時而唱此偈曰: 我心不易害ᅟᅟ不為情波奪  我長不知怒ᅟᅟ於我不起忿 不言激忿語ᅟᅟ語無不如法  以思自己利ᅟᅟ常以抑自己」 #### 11.23 〔二三〕第三ᅟ幻術 [44] ᅟᅟ==[44] 雜阿含經卷四〇.一六(大正藏二.二九六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世尊,以此宣說: (3)「諸比丘!遠昔吠波質底阿修羅王患病,其苦痛烈。 (4)諸比丘!時,天帝釋為探望其病,來到吠波質底阿修羅王處。 (5)諸比丘!吠波質底阿修羅王,見天帝釋從遠方而來,以此語天帝釋:『請醫我!天王!』 (6)『吠波質底!教我參婆羅之幻術。』 (7)『友!我與諸阿修羅敘談。』 (8)諸比丘!時吠波質底阿修羅王,與諸阿修羅敘談:『我以參婆羅之幻術,教天帝釋耶?』 (9)『不!勿以參婆羅之幻術教天帝釋。』 (10)諸比丘!時吠波質底阿修羅王,以偈語天帝釋: 摩怯婆帝釋ᅟᅟ須闍夫天王  幻術導地獄ᅟᅟ因此參婆羅 百年墮地獄」 #### 11.24 〔二四〕第四ᅟ罪過(無忿) [45] ᅟᅟ==[45] 雜阿含經卷四〇.五(大正藏二.二九一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其時,又有二比丘爭議。一比丘犯罪,另比丘以彼比丘當謝罪,彼比丘不許諾,因而起爭議。 (3)時,甚多比丘來詣世尊處,禮敬世尊坐於一面,以此事白世尊: (4)「世尊!二比丘起爭;一比丘犯罪,另比丘以彼比丘當謝罪,彼比丘不許諾。」 (5)「諸比丘!於罪不見為罪之比丘,不許諾此如法以謝罪之比丘,兩者俱為愚者。」 (6)諸比丘!於罪見為罪之比丘,如法以謝罪,比丘許諾於此,此兩具賢者。 (7)諸比丘!遠昔天帝釋於正法殿,寬恕忉利諸天,其說此偈曰: 勿往忿領域ᅟᅟ友情勿荒老  勿以譏不譏ᅟᅟ勿云離間語 如山倒擠人ᅟᅟ忿擠於惡者 #### 11.25 〔二五〕第五ᅟ無忿(無害) [46] ᅟᅟ==[46] 雜阿含經卷四〇.四(大正藏二.二九一a)。==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於此世尊言諸比丘,並對諸比丘宣說。 (3)諸比丘!遠昔天帝釋於正法殿,寬恕忉利諸天,其時說此偈曰: 勿勝於忿恨ᅟᅟ勿以忿還忿  無忿無有害ᅟᅟ常住聖者中 如山倒擠人ᅟᅟ忿擠於惡者 此嗢陀南: 殺醜陋幻術ᅟᅟ無忿於罪過  以無忿無害ᅟᅟ諸天及天子 王魔比丘尼ᅟᅟ梵天婆羅門  森林婆耆沙ᅟᅟ夜叉婆娑婆 相應部經典 歸命彼世尊ᅟᅟ應供等覺者 # 因緣篇 ## 12 第一ᅟ因緣相應 ### 第一ᅟ佛陀品 #### 12.1 〔一〕第一ᅟ法說 [1] ᅟᅟ==[1] 參照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五a)。〔以下如次略出〕==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世尊言諸比丘:「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答世尊曰:「大德!」世尊乃如是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緣起。汝等諦聽,當善思念。我當宣說。」彼等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3)世尊如是宣說:「諸比丘!緣起者何耶?諸比丘!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處,緣六處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諸比丘!此謂生起。 (4)由無明之無餘、離貪滅,有行滅。由行滅,有識滅。由識滅,有名色滅。由名色滅,有六處滅。由六處滅,有觸滅。由觸滅,有受滅。由受滅,有愛滅。由愛滅,有取滅。由取滅,有有滅。由有滅,有生滅。由生滅,有老死、愁、悲、苦、憂、惱等滅。如是全苦蘊之滅。」 (5)世尊說此已,彼諸比丘而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 #### 12.2 〔二〕第二ᅟ分別 [2] ᅟᅟ==[2] 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五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宣說曰:〕「諸比丘!我為汝等分別說緣起,汝等諦聽,當善思念。我則宣說。」彼等諸比丘答曰:「大德!唯然。」 (3)世尊以此宣說曰: 「諸比丘!何為緣起?諸比丘!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處,緣六處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全苦蘊之集。 (4)諸比丘!何為老死?於各種眾生之類,各種眾生之老衰、衰耄、朽敗、白髮、皺皮、壽命之頹敗、諸根之耄熟,以此謂之老。於各種眾生之部類,各種眾生之歿、滅、破壞、死、破滅、諸蘊之破壞,遺骸之放棄,此謂之死。如是此老與死,諸比丘!以此謂之老死。 (5)諸比丘!何為生?於各種眾生之類,各種眾生之出生、出產、降生、誕生、諸蘊之顯現,諸處之獲得,諸比丘!以此謂之生。 (6)諸比丘!何為有?諸比丘!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是。諸比丘!以此謂之有。 (7)諸比丘!何為取?諸比丘!此等有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諸比丘!以此謂之取。 (8)諸比丘!何為愛?諸比丘!此等有六愛身: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諸比丘!以此謂之愛。 (9)諸比丘!何為受?諸比丘!此等有六受身:眼觸所生之受,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是,諸比丘!以此謂之受。 (10)諸比丘!何為觸?諸比丘!有六觸身: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是,諸比丘!以此謂之觸。 (11)諸比丘!何為六處?〔諸比丘!此等有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諸比丘!以此謂之六處。 (12)諸比丘!何為名色?〔諸比丘!〕受、想、思、觸、作意、以此謂之名;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以此謂之色。如是此名與此色,謂之名色。 (13)諸比丘!何為識?諸比丘!此等有六識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諸比丘!以此謂之識。 (14)諸比丘!何為行?諸比丘!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心行是。諸比丘!以此謂之行。 (15)諸比丘!何為無明?諸比丘!無知於苦,無知於苦集,無知於苦滅,無知於趣苦滅之道,諸比丘!以此謂之無明。 (16)諸比丘!如是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全苦蘊之集。因無明之無餘、離貪滅,故行滅。因行滅,故識滅……。如是全苦蘊之滅。」 #### 12.3 〔三〕第三ᅟ道跡[A1] ᅟᅟ==[A1] [-]【CB】,[03]【南傳】==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以此宣說:〕「諸比丘!〔我〕為汝等,說[A2]邪道跡與正道跡[3]。〔汝等〕諦聽,當善思念。我則宣說。」彼等諸比丘答世尊曰:「大德!唯然。」世尊以此宣說: ᅟᅟ==[A2] [-]【CB】,[03]【南傳】== ᅟᅟ==[3] 邪道跡(micchāpaṭipadā)不導涅槃之道跡(aniyyānika-paṭipadā)謂緣起法之順觀(SA. P19)。對此之正道跡(sammapaṭipadā)謂緣起法之還觀(SA. P19)。(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有二個對應之註標[03]與章節校注內容不符,故今將此處修訂為[03]之註標。)== (3)「諸比丘!所謂邪道跡者何耶?諸比丘!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斯是全苦蘊之集。諸比丘!以此謂邪道跡。 (4)諸比丘!所謂正道跡者何耶?因無明之無餘、離貪滅,故行滅,因行滅故識滅……如斯是全苦蘊之滅。諸比丘!以此謂正道跡。」 #### 12.4 〔四〕第四ᅟ毘婆尸 [4] ᅟᅟ==[4] 雜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〇一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以此宣說:〕「諸比丘!毘婆尸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正覺之前,尚未成正覺,為菩薩時,於正念而思念:『此世間實陷於苦;生、老、衰、歿、再生,然又不知出離此苦,不知老死之〔出離〕。何時能知此苦之〔出離〕,老死之出離耶?』 (3)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何故有老死?緣何有老死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有生故有老死,緣生故有老死。』 (4)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何故有生?緣何有生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有有故有生,緣有而有生。』 (5)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有何故而有有?緣何而有有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有取故而有有,緣取而有有。』 (6)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取?緣何而有取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有愛故而有取,緣愛而有取。』 (7)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有何故有愛?緣何而有愛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有受故而有愛,緣受而有愛。』 (8)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受?緣何而有受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有觸故而有受,緣觸而有受。』 (9)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有何故有觸?緣何而有觸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有六處故有觸,緣六處而有觸。』 (10)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六處?緣何而有六處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有名色故有六處,緣名色而有六處。』 (11)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名色?緣何而有名色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有識故有名色,緣識而有名色。』 (12)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有何故有識?緣何而有識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有行故有識,緣行而有識。』 (13)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有何故有行?緣何而有行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有無明故有行、緣無明而有行。』 (14)如是,緣無明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此是全苦蘊之集。 (15)諸比丘!『是集、是集』,於是毘婆尸菩薩聞前所未聞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二) (16)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無何故無老死?何滅而老死滅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無生故無老死,生滅乃老死滅。』 (17)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無何故無生?何滅乃生滅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無有故無生、有滅乃生滅。』 (18)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無何故無有?何滅乃有滅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無取故無有,取滅乃有滅。』 (19)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無何故無取?何滅乃取滅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無愛故無取,愛滅乃取滅。』 (20)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無何故無愛?何滅乃愛滅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無受故無愛,受滅乃愛滅。』 (21)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無何故無受?何滅乃受滅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無觸故無受,觸滅乃受滅。』 (22)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無何故無觸?何滅乃觸滅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無六處故無觸,六處滅乃觸滅。』 (23)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無何故無六處?何滅乃六處滅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無名色故無六處,名色滅乃六處滅。』 (24)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無何故無名色?何滅乃名色滅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無識故無名色,識滅乃名色滅。』 (25)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無何故無識?何滅乃識滅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無行故無識,行滅乃識滅。』 (26)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生是思念:『無何故無行?何滅乃行滅耶?』諸比丘!爾時毘婆尸菩薩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無無明故無行,無明滅乃行滅。』 (27)如是,此無明滅乃行滅,行滅乃識滅……如是此全苦蘊滅。 (28)諸比丘!『是滅也、是滅也』,於是毘婆尸菩薩聞前所未聞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七佛之昭說,亦復如是。 #### 12.5 〔五〕第五ᅟ尸棄 [5] ᅟᅟ==[5] 五【南傳】,~九雜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〇一b)。== 諸比丘!尸棄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正覺前,未成正覺,為菩薩時〕,…… #### 12.6 〔六〕第六ᅟ毘舍浮 諸比丘!毘舍浮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正覺前,未成正覺,為菩薩時〕,…… #### 12.7 〔七〕第七ᅟ拘留孫 諸比丘!拘留孫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正覺前,未成正覺,為菩薩時〕,…… #### 12.8 〔八〕第八ᅟ拘那含 [A3] ᅟᅟ==[A3] 含【CB】,舍【南傳】(cf. N14n0006_p0239a02)== 諸比丘!拘那[A4]含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正覺前,未成正覺,為菩薩時〕,…… ᅟᅟ==[A4] 含【CB】,舍【南傳】(cf. N14n0006_p0239a02)== #### 12.9 〔九〕第九ᅟ迦葉 諸比丘!迦葉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正覺前,未成正覺,為菩薩時〕,…… #### 12.10 〔一〇〕第十ᅟ大釋迦牟尼瞿曇 [6] ᅟᅟ==[6] 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七九c)經最初有「一一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之一文略而直入本文開始「二諸比丘!云云」。== (一) (2)「諸比丘!我於正覺前,未成正覺,為菩薩時,正念以生是思念:『此世間實陷於苦:生、老、衰、歿、再生,然又不知此苦之出離,不知老死之〔出離〕。何時能知此苦之出離、老死之出離耶?』 (3)諸比丘!爾時,我生是思念:『何有故有老死?緣何而有老死耶?』諸比丘!爾時,我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有生故有老死,緣生而有老死。』 (4~13)諸比丘!爾時,我生是念:『何有故有生?有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緣何而有行耶?』諸比丘!爾時,我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有無明故有行,緣無明乃有行。』 (14)如是,緣此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此是全苦蘊之集。 (15)諸比丘!『是集、是集』,我聞前所未聞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二) (16)諸比丘!爾時,我生是思念:『無何故無老死,何滅乃老死滅耶?』諸比丘!爾時,我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無生故無老死,生滅乃老死滅。』 (17~26)諸比丘!爾時,我作如是思念:『無何故無生,無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何滅乃行滅耶?』諸比丘!爾時,我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無無明故無行,無明滅乃行滅。』 (27)如是,此無明滅乃行滅,行滅乃識滅……如是此是全苦蘊滅。 (28)諸比丘!『是滅也、是滅』,於是毘婆尸菩薩未聞前所未聞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於此頌曰: 法說及分別ᅟᅟ道跡毘婆尸  尸棄毘舍浮ᅟᅟ拘留孫那含 迦葉大釋迦ᅟᅟ牟尼尊瞿曇 ### 第二ᅟ食品 #### 12.11 〔一一〕第一ᅟ食 [7] ᅟᅟ==[7] 雜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〇一c)。==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有情或眾生存住,攝受為生。 四食者何?或麤、或細之[A5]摶食,二是觸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識食。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眾生存住,攝受為生。 ᅟᅟ==[A5] 摶【CB】,搏【南傳】== (3)諸比丘!此等四食,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此等四食乃以愛為因、以愛為集、以愛為生、以愛為起。 (4)諸比丘!此愛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愛乃以受為因、以受為集、以受為生、以受為起。 (5)諸比丘!此受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受乃以觸為因、以觸為集、以觸為生、以觸為起。 (6)諸比丘!此觸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觸乃以六處為因、以六處為集、以六處為生、以六處為起。 (7)諸比丘!此六處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六處乃以名色為因、以名色為集、以名色為生、以名色為起。 (8)諸比丘!此名色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名色乃以識為因、以識為集、以識為生、以識為起。 (9)諸比丘!此識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識乃以行為因、以行為集、以行為生、以行為起。 (10)諸比丘!此行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行乃以無明為因、以無明為集、以無明為生、以無明為起。 (11)諸比丘!如是,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此是全苦蘊之集。 (12)無明之無餘,離貪滅、乃行滅,行滅乃識滅……如是,此是全苦蘊滅。」 #### 12.12 〔一二〕第二ᅟ破群那 [8] ᅟᅟ==[8] 雜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〇二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爾時世尊曰:〕 (2)「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有情或眾生存住,攝受為生。四食者何耶?若麤若細之[A6]摶食,二是觸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識食。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眾生存住,攝受為生。」 ᅟᅟ==[A6] 摶【CB】,搏【南傳】== (3)如是說時,尊者牟犁破群那,以此白世尊曰:「大德!誰食識食耶?」 世尊曰:「〔如是〕之問乃不正。我〔未言眾生或人〕『食』。我若言『食』者,則『大德!誰食耶?』之問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對不如是言之我唯應問:『大德!何故有識食耶?』此為正問。然者其正答:『識食為未來之再有、再生之緣,因有識故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 (4)「大德!誰者是觸耶?」 世尊曰:「如是之問乃非正。我未言『觸』,我若言『觸』者,則『大德!誰觸耶?』之問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對未如是言之我,唯應問:『大德!緣何有觸耶?』此乃正問。然其正答:『緣六處有觸,緣觸有受。』」 (5)「大德!誰者感之耶?」 世尊曰:「如是之問乃非正。我未言『感』,我若言『感』者,則:『大德!誰者感之耶?』之問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對不如是言之我,唯應問:『大德!緣何有受耶?』此乃正問。然其正答:『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 (6)「大德!誰者渴之耶?」 世尊曰:「如是之問乃非正。我未言『渴』,我若言『渴』者,則:『大德!誰者是渴之耶?』之問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對不如是言之我,唯應問:『大德!緣何有愛耶?』此乃正問。然其正答:『緣受有愛,緣愛有取。』」 (7)「大德!誰者取著耶?」 世尊曰:「如是之問乃非正。我未言『取著』,我若言『取著』者,則:『大德!誰者是取著耶?』之問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對不如是言之我,唯應問:『大德!緣何有取耶?』此乃正問。然其正答:『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 如是此是全苦蘊之集。 (8)破群那!六觸處之無餘,離貪滅者乃觸滅,觸滅乃受滅,受滅乃愛滅,愛滅乃取滅,取滅乃有滅,有滅乃生滅,生滅乃老死、愁、悲、苦憂、惱之滅。 如是,此是全苦蘊之滅。」 #### 12.13 〔一三〕第三ᅟ沙門婆羅門(之一) [9] ᅟᅟ==[9] 十三、十四雜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世尊曰:〕「諸比丘!任何沙門、婆羅門,彼等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滅、不知老死滅之道跡、不知生……不知有、不知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滅、不知行滅之道跡。諸比丘!彼等沙門、婆羅門者,即於沙門而非正沙門,於婆羅門而非正婆羅門。又彼尊者等,對沙門之義、或對婆羅門之義,於現在為非自知者,為非住入實證者。 (3)諸比丘!任何沙門、婆羅門,彼等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滅、知老死滅之道跡、知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知行之集、知行之滅、知行滅之道跡。諸比丘!彼等沙門、婆羅門,於沙門為正沙門、於婆羅門為正婆羅門。彼尊者等,對沙門之義,與婆羅門之義,於現在為自知者,為住入實證者。」 #### 12.14 〔一四〕第四ᅟ沙門婆羅門(之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任何沙門、婆羅門,彼等不知此等法、不知此等法之集、不知此等法之滅、不知趣此等法之道跡。〔彼等沙門、婆羅門,於沙門非正沙門,於婆羅門非正婆羅門……。〕 (3)不知如何法?不知如何法之集?不知如何法之滅?不知如何法滅之道跡? (4)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滅、不知老死滅之道跡、不知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不知此等之諸法、不知此等諸法之集、不知此等諸法之滅、不知此等諸法滅之道跡。 (5)諸比丘!彼等沙門、婆羅門,於沙門為非正沙門、於婆羅門為非正婆羅門。彼尊者等,亦對沙門之義,或婆羅門之義,於現法不能自知、不能住入實證。 (6)諸比丘!雖是何之沙門、婆羅門,知此等之法、知此等法之集、知此等法之滅、知此等法滅之道跡。彼等沙門、婆羅門,〔於沙門為正沙門、於婆羅門為正婆羅門……。〕 (7)知如何法?知如何法之集?知如何法之滅?知如何趣法滅之道跡? (8)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滅、知趣老死滅之道跡……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知行之集、知行之滅、知趣行滅之道跡、知此等之諸法、知此等諸法之集、知此等諸法之滅、知趣此等諸法滅之道跡。 (9)諸比丘!唯彼等沙門、婆羅門,於沙門為正沙門,於婆羅門為正婆羅門;彼尊者等亦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在自知,住入實證。」 #### 12.15 〔一五〕第五ᅟ迦旃延 [10] ᅟᅟ==[10] 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五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尊者迦旃延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尊者迦旃延,白世尊曰:「大德!所謂正見、正見,大德!正見者何耶?」 (4)「迦旃延!此世間多依止於有與無之兩〔極端〕。 (5)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集者、則此世間為非無者。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滅者,則此世間為非有者。 (6)迦旃延!此世間多為方便[11]所囚、計、取著。聖弟子計使、取著於此心之依處,不囚於『予是我』,[12]無著、無住,苦生則見生,苦滅則見滅,不惑不疑,無緣他事,是彼智生。迦旃延!如是乃正見。 ᅟᅟ==[11] 方便(upāya),於方便有愛見之二。愛與見則由我,我所等之相,以囚於三界之法。謂之方便(SA. II. P. 33)。== ᅟᅟ==[12] 「我之我云云」,於原文 "attāmam eti" 應讀為 "attā na me ti"。== (7)迦旃延!說『一切為有』,此乃一極端。說『一切為無』,此乃第二極端。迦旃延!如來離此等之兩端,而依中道說法。 (8)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為全苦蘊之集。 因無明之無餘,離貪滅乃行滅,行滅乃識滅……如是則是全苦蘊之滅。」 #### 12.16 〔一六〕第六ᅟ說法者 [13] ᅟᅟ==[13] 雜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一〇〇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一比丘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所謂說法者、說法者。說法者是何耶?」 (4)〔世尊曰:〕「若比丘,為厭離老死、為離貪、為滅而說法者,彼得謂是說法比丘。 (5)若比丘,為厭離老死、為離貪、為滅而行,彼得謂是行法[14]隨順法之比丘。 ᅟᅟ==[14] 法隨順法(dammanudamma)者,謂含括大小之法。== (6)若比丘[15],有厭離老死、離貪、滅、無取著解脫者,彼得謂是達現法涅槃之比丘。 ᅟᅟ==[15] 若云云雜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〇一a)。== (7)若比丘,為生〔厭離、離貪、滅〕;若比丘,為有……,若比丘,為取……若比丘為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之厭離、為離貪、為滅而說法者,彼得謂是說法比丘。 (8)若比丘為厭離無明、為離貪、為滅而行,彼得謂是行法隨順法之比丘。 (9)若比丘,有厭離無明、離貪、滅、無取著,解脫者,得謂是現法涅槃之比丘。」 #### 12.17 〔一七〕第七ᅟ阿支羅 [16] ᅟᅟ==[16] 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六a)及佛為阿支羅迦葉自化作苦經(大正一四,七六八)。==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一) (2)一時,世尊清晨,著衣持鉢,入王舍城行乞。 (3)阿支羅迦葉,見世尊從遠處來,見已而走近世尊,近而與世尊俱相致問及交談、可記憶之語,而立於一面。 (4)立於一面之阿支羅迦葉,白世尊言:「我等向尊者瞿曇以問瑣事,若蒙尊者瞿曇允諾,請答所問。」 「迦葉!今乃非問之時,我等即將行入聚落。」 (5)阿支羅迦葉,再白世尊言:「我等向尊者瞿曇以問瑣事,若尊者瞿曇允諾、請答所問。」 「迦葉,今乃非問之時,我等將行入聚落。」 (6)阿支羅迦葉三度如是曰……非問之時,我等將行入聚落。 如是說時,阿支羅迦葉向世尊如是言:「非多,我等唯欲向尊者瞿曇稍問而已。」 「迦葉!汝欲問者、即問之。」 (二) (7)「瞿曇!苦是自作耶?如何?」 世尊曰:「迦葉!並不然!」 (8)「瞿曇!苦是他作耶?如何?」 世尊曰:「迦葉!並不然!」 (9)「瞿曇!苦是自作而他作耶?」 世尊曰:「迦葉!並不然!」 (10)「瞿曇!苦非自作、非他作、是無因生耶?如何?」 世尊曰:「迦葉!並不然!」 (11)「瞿曇!苦是無耶?如何?」 世尊曰:「迦葉!苦非無,迦葉!苦是有。」 (12)「然則,尊者瞿曇,不知苦,不見苦耶?」 「迦葉!我非不知苦,非不見苦;迦葉!我知苦;迦葉!我見苦。」 (13)「『瞿曇!苦是自作耶?如何?』之問,沙門答云:『迦葉,不然。』『瞿曇!苦是他作耶?』如何?之問,沙門答云:『迦葉!並不然。』『瞿曇!苦是自作而他作耶?如何?』之間,沙門答云:『迦葉!並不然。』『瞿曇!苦是非自作、非他作、無因生耶?如何?』之問,沙門答云:『迦葉!並不然。』『瞿曇!苦是無,如何?』之問,沙門答云:『迦葉!苦非無、苦是有。』『然則,尊者瞿曇乃不知苦、不見苦耶?』之問,沙門答云:『迦葉!我非不知苦;迦葉!我非不見苦;迦葉!我知苦;迦葉!我見苦。』大德!世尊請以苦示我。大德!世尊請以苦說示於我。」 (14)「迦葉!如作者與受者是同一,汝先以苦是自作者,如是之所說者,是墮於常見者。 迦葉!如作者與受者是相異,於受重壓者苦是他作者,如是之所說者,是墮於斷見者。 (15)迦葉!如來說:離此等兩極端之法。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則為全苦蘊之集。由無明之無餘、離貪滅,乃行滅,由行滅乃識滅……如是則是全苦蘊之滅。」 (三) (16)如是說時,阿支羅迦葉白世尊言:「大德!最殊勝;大德!最殊勝;大德!譬如能使倒者復起……如暗中持來燈火,有眼之士可以見物,世尊為說種種法。大德!我歸依世尊!歸依法與僧伽。大德!唯我欲於世尊之處出家,得具足戒。」 (17)「迦葉!曾為異學者,願於此法與律出家,欲受具足戒者,得經四月之別住試練後,欲作比丘,方可出家,使受具足戒成為比丘。雖然,我亦知人之有差別。」 (18)「大德!若曾為異學者,若願於此法與律出家,而欲受具足戒者,須四月別住,經四月別住之試練後,欲作比丘者,可使出家,使受具足戒成為比丘,則我願別住四年,經四年別住之試練後,出家為比丘,使受具足戒成為比丘。」 (19)如是,阿支羅迦葉於世尊之處得出家,受具足戒。 (四) (20)尊者迦葉,受具足戒不久、獨退居、不放逸、精勤、住於專注,不久以正良家之子,出家而為無家,對無上之究竟梵行,於現法自知,入住實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更不來此再生。 (21)如是,尊者迦葉,成為一阿羅漢。 #### 12.18 〔一八〕第八ᅟ玷牟留 [17] ᅟᅟ==[17] 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六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遊方者玷牟留來詣世尊處。詣已,與世尊俱相致問及交談可記憶之語,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遊方者玷牟留,白世尊言:「瞿曇!苦樂是自作耶?如何?」 世尊曰:「玷牟留!並不然。」 (4)「瞿曇!苦樂是他作耶?如何?」 世尊曰:「玷牟留!並不然。」 (5)「瞿曇!苦樂是自作而他作耶?如何?」 世尊曰:「玷牟留!並不然。」 (6)「瞿曇!苦樂乃非自作、非他作、是無因生耶?如何?」 世尊曰:「玷牟留!並不然。」 (7)「瞿曇!苦樂是無耶?如何?」 (8)「玷牟留!苦樂是非無;玷牟留!苦樂是有。」 「然則,尊者瞿曇不知、不見苦樂耶?」 (9)「玷牟留!我非不知、不見苦樂;玷牟留!我知苦樂;玷牟留!我見苦樂。」 (10)「『瞿曇!苦樂是自作耶?如何?』之問,沙門云:『玷牟留!並不然。』『瞿曇!苦樂是自作、他作耶?如何?』之問,沙門云:『玷牟留!並不然。』『瞿曇!苦樂是非自作、非他作、是無因生耶?如何?』之問,沙門云:『玷牟留!並不然。』『瞿曇!苦樂是無耶?如何?』之問,沙門云:『玷牟留!苦樂是非無;玷牟留!苦樂是有。』『然則大德!瞿曇是不知苦樂、不見苦樂耶?』之問,沙門云:『玷牟留!我非不知苦樂、不見苦樂。玷牟留!我知、見苦樂。』尊者瞿曇!請為我說示苦樂;尊者瞿曇!請為我說示苦樂。」 (11)「如『受與感者是同一』,玷牟留!如汝先所云:『苦樂是自作。』我不如是言。 (12)如『受與感者是相異』,玷牟留!如受重壓者:『苦樂是他作。』我不如是言。 (13)玷牟留!離此等之兩極端,如來依中道說法。 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則為全苦蘊之集。由無明無餘、離貪滅,乃行滅,由行滅乃識滅……如是此是全苦蘊滅。」 (14)如是言時,遊方者玷牟留白世尊言:「瞿曇!是最殊勝……我歸依世尊,歸依法與比丘僧。大德!請攝受我,今日以後,終身歸依為優婆塞。」 #### 12.19 〔一九〕第九ᅟ愚與賢 [18] ᅟᅟ==[18] 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三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世尊曰:「諸比丘!被無明所覆、渴愛所繫之愚夫,生如是之身,依此身[19]與外之名色,如是依此二者,有觸、六觸處。愚夫於此等之〔六〕,若依其一,經驗所觸之苦樂。 ᅟᅟ==[19] 身者「自己之有識身」外之名,色者「他外之有識身」。== (3)諸比丘!有被無明所覆、渴愛所繫之賢者,生如是之身,依此身與外之名色,依如是此二者,有觸、六觸處。賢者對此等之〔六〕、若依其一,經驗所觸之苦樂。 (4)諸比丘!然而,賢者與愚者有如何之差別?其差別、差異如何耶?」 (5)「大德!對我等,法乃以世尊為根,以世尊為導者,以世尊為所依。善哉!大德!請述此等語之意義,諸比丘聞世尊之語已,當受持奉行。」 (6)「諸比丘!再當諦聽,當善思念,我則為說。」 彼諸比丘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7)世尊曰:「諸比丘!唯愚夫被無明所覆、渴愛所繫以生此身。在愚夫不斷無明、不盡渴愛。所以者何?諸比丘!愚夫不行梵行,實乃不行苦之滅。然而,愚夫身壞命終後,還再生身;彼生身故,則不得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以我說由苦不能解脫。 (8)諸比丘!唯賢者,被無明所覆、渴愛所繫以生此身。然而,有賢者斷彼無明、盡其渴愛。所以者何?諸比丘!賢者行梵行,實乃行苦之滅。然而,賢者身壞〔命終後〕,不再生身。彼不生身故,則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以我說由苦而解脫也。 (9)諸比丘!賢者與愚者有此之別、有此差異、有此差別。此即梵行住者。」 #### 12.20 〔二〇〕第十ᅟ緣 [20] ᅟᅟ==[20] 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四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世尊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緣起及緣生之法,汝等諦聽,當善思念,我則為說」。 彼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世尊曰: (3)「諸比丘!何為緣起耶?諸比丘!緣生而有老死。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此事之決定、法定性、法已確立,即是相依性。如來證於此,知於此。證於此、知於此,而予以教示宣佈,詳說、開顯,分別以明示,然而即謂:『汝等,且看!』 (4)諸比丘!緣生而有老死。諸比丘!緣有而有生。諸比丘!緣取而有有。諸比丘!緣愛而有取。諸比丘!緣受而有愛。諸比丘!緣觸而有受。諸比丘!緣六處而有觸。諸比丘!緣名色而有六處。諸比丘!緣識而有名色。諸比丘!緣行而有識。諸比丘!緣無明而有行。如來出世、或不出世,此事之決定、法定性、法已確立,即相依性。如來證知。此已證知而予以教示宣佈,詳說、開顯、分別以明示,然而即謂:『汝等,且看!』 (5)諸比丘!緣無明而有行。諸比丘!於此有如不虛妄性、不異如性、相依性者,諸比丘!此謂之緣起。 (6)諸比丘!何為緣生之法耶?諸比丘!老死是無常、有為、緣生、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貪之法,滅法。 (7)諸比丘!生是無常、有為、緣生、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貪之法、滅法。 (8)諸比丘!有是無常、有為、緣生、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貪之法、滅法。 (9~16)諸比丘!取為……諸比丘!愛為……諸比丘!受為……諸比丘!觸是……諸比丘!六處是……諸比丘!名色是……諸比丘!識是……諸比丘!行是……。 (17)諸比丘!無明是無常、有為、緣生、滅盡之法、離貪之法、滅法。諸比丘!此等謂之緣生法。 (18)諸比丘!聖弟子對此緣起及緣生之法,以正慧如實善見故,彼憶起宿世,即:『我於過去世有耶?我於過去世無耶?何故於過去世有耶?於過去如何有耶?於過去世如何有耶?如何而有耶?』 (19)〔彼聖弟子,〕馳思未來:即:『我於未來世有耶?於未來世無耶?何故於未來世有耶?如何於未來世有耶?我於未來世何有?如何而有之耶?』 (20)〔又聖弟子〕,於今之現世就已有惑。即:『有我耶?無我耶?何故有我耶?如何有我耶?此眾生來自何處耶?彼將赴何處耶?』不知其理。 (21)所以者何?諸比丘!聖弟子如實對此緣起及此等緣生之法,以正慧善見故。」 此頌曰: 食與破群那ᅟᅟ沙門婆羅門  迦旃延法說ᅟᅟ支羅玷牟留 對愚之賢者ᅟᅟ第十則為緣 ### 第三ᅟ十力品 #### 12.21 〔二一〕第一ᅟ十力(之一) [21] ᅟᅟ==[21] 雜阿含四六(大正藏二.七七六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世尊宣曰:「諸比丘!如來具足十力,具足四無所畏,示知牛王之事,於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濟度眾生。 〔所謂〕: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滅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受之集如是如是,受之滅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想之集如是如是,想之滅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行之集如是如是,行之滅如是如是;識如是如是,識之集如是如是,識之滅如是如是。 此有時即彼有,此生時即彼生。此無時即彼無,此滅時即彼滅。 (3)即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如是此是全苦蘊之集。 (4)依無明之無餘,依離貪滅乃行滅,依行滅乃識滅……如是此為全苦蘊之滅。」 #### 12.22 〔二二〕第二ᅟ十力(之二) [22] ᅟᅟ==[22] 雜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八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4)〔爾時,世尊曰:〕「諸比丘!如來具足十力……如是此是全苦蘊之滅。 (5)諸比丘!如是,由我善說於法,明確開顯說示斷紐。 (6)諸比丘!如是,由我善說,明確開顯說示斷紐之法,使良家之子,依信而出家具足修行精進,又於身體皮膚與腱與骨,殘餘,血肉枯竭,依人之勇猛、人之精進、人之精勤,應達未達者,則不捨離精進。 (7)諸比丘!所以者何?懈怠者住於苦,被惡不善法所覆,使大利衰微。諸比丘!精勤者住於樂,遠離惡不善法,使大利滿足。 (8)諸比丘!依劣則無能達於第一者。諸比丘!依第一則能達第一。諸比丘!師現前即以此梵行為第一者。諸比丘!為使未達者能達,未得者能得,未實證者能實證,實當應精勤。 (9)如是,此我等之出家不為空,有果,有果報。依此我等受用衣服、飲食、臥具、病藥資具。此等雖為卑下之物,然於我等為大果、大利。 (10)諸比丘!汝等即當如是學。諸比丘!唯依觀於自利、行不放逸具足。諸比丘!唯依觀於他利,行不放逸具足。諸比丘!唯依觀於俱利、行不放逸具足。」 #### 12.23 〔二三〕第三ᅟ緣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我依知、見說漏之滅盡,非不知、不見而說。 (3)諸比丘!如何知、如何見為漏之滅盡耶?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滅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識如是如是,識之集如是如是,識之滅如是如是。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為漏之滅盡。 (4)諸比丘!滅盡之時,我說於滅之智為有緣而非無緣。 (5)諸比丘!何為滅智之緣耶?當謂『是解脫。』諸比丘!我說解脫是有緣而非無緣。 (6)諸比丘!何為解脫之緣耶?當謂『是離貪。』諸比丘!我說離貪是有緣而非無緣。 (7)諸比丘!何為離貪之緣耶?當謂『是厭離。』諸比丘!我說厭離是有緣而非無緣。 (8)諸比丘!何為厭離之緣耶?當謂『是如實知見。』諸比丘!我說如實知見是有緣而非無緣。 (9)諸比丘!何為如實知見之緣耶?當謂『是三摩地。』諸比丘!我說三摩地是有緣而非無緣。 (10)諸比丘!何為三摩地之緣耶?當謂『是樂。』諸比丘!我說樂是有緣而非無後。 (11)諸比丘!何為樂之緣耶?當謂『是輕安。』諸比丘!我說輕安是有緣而非無緣。 (12)諸比丘!何為輕安之緣耶?當謂『是喜。』諸比丘!我說喜是有緣而非無緣。 (13)諸比丘!何為喜之緣耶?當謂『是悅。』諸比丘!我說悅是有緣而非無緣。 (14)諸比丘!何為悅之緣耶?當謂『是信。』諸比丘!我說信是有緣而非無緣。 (15)諸比丘!何為信之緣耶?當謂『是苦。』諸比丘!我說苦是有緣而非無緣。 (16)諸比丘!何為苦之緣耶?當謂『是生。』諸比丘!我說生是有緣而非無緣。 (17)諸比丘!何為生之緣耶?當謂『是有。』諸比丘!我說有是有緣而非無緣。 (18)諸比丘!何為有之緣耶?當謂『是取。』諸比丘!我說取是有緣而非無緣。 (19)諸比丘!何為取之緣耶?當謂『是愛。』諸比丘!我說愛是有緣而非無緣。 (20~25)諸比丘!何為愛之緣耶?當謂『是受。』……當謂『是觸』……當謂『是六處。』……當謂『是名。』……當謂『是識。』……當謂『是行。』諸比丘!我說行是有緣而非無緣。 (26)諸比丘!何為行之緣耶?當謂:『是無明。』 諸比丘!如是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苦,緣苦而有信,緣信而有悅,緣悅而有喜,緣喜而有輕安,緣輕安而有樂,緣樂而有三摩地,緣三摩地而有如實知見,緣如實知見而有厭離,緣厭離而有離貪,緣離貪而有解脫,緣解脫於滅有智。 (27)諸比丘!譬如天降雨於山頂,落大粒時,其水轉向低處、充滿山側之洞穴、罅、隙、壑,充滿山側之洞穴、罅、隙、壑,更充滿小池,充滿小池更充滿大池,充滿大池更充滿小河,充滿小河更充滿大河,充滿大河,繼而充之於海,大海。 (28)諸比丘!同於此者,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苦,緣苦而有信,緣信而有悅,緣悅而有喜,緣喜而有輕安,緣輕安而有樂,緣樂而有三摩地,緣三摩地而有如實知見,緣如實知見而有厭離,緣厭離而有離貪,緣離貪而有解脫,緣解脫而有滅智。」 #### 12.24 〔二四〕第四ᅟ異學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一) (2)爾時,尊者舍利弗清晨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 (3)時,尊者舍利弗生此思念:「至王舍城乞食,為時尚早,我寧往詣異學遊方者之園。」 (4)爾時,尊者舍利弗則行近異學遊方者之園。近彼等異學遊方者,與之相互致問,交談可記憶之語後,坐於一面。 向坐於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彼等異學遊方者作如是言曰: (5)「友,舍利弗!有業論者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是自作。』友,舍利弗!又有業論者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是他作。』友,舍利弗!又有業論者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是自作、亦他作。』友,舍利弗!又有業論者沙門、婆羅門說示:『苦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無因生也。』 (6)友,舍利弗!於此沙門瞿曇是如何說?作如何語耶?若我等答沙門瞿曇之所說,應如何說示耶?我等不可依無實而對沙門瞿曇有所毀謗。我等將說示法隨順法,任何[23]說隨順說之同學將不往於難詰處。」 ᅟᅟ==[23] 說隨順說(vādānunvada)原文雖有 vādānupata 此段之意是 vādānuvada?「然無難結者耶?」== (7)「友!世尊云:『苦乃由緣生。依何而成耶?依觸而成。』唯世尊作如是之所說,對世尊,無以無實而予謗毀,我等說示法隨順法,任何人之同學說隨順說者,不往於難詰處。 (8)友!然而,業論者說示:『苦是自作。』沙門、婆羅門亦云:『緣觸而有苦。』業論者說示:『苦是他作。』沙門、婆羅門亦云:『緣觸而有苦。』又業論者說示:『苦是自作、他作。』沙門、婆羅門亦云:『緣觸而有苦。』又業論者說示:『苦非自作非他作、是無因生。』沙門、婆羅門亦云:『緣觸而有苦也。』 (9)友!業論者說示:『苦為自作。』沙門、婆羅門,實者『不依[24]觸而得經驗』,彼不知此理。又業論者說示:『苦是他作。』沙門、婆羅門,實者『不依觸而得經驗』,彼不知此。又業論者說示:『苦是自作亦他作。』沙門、婆羅門,實者『不依觸而得經驗』,彼不知此理。又業論者說示:『苦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無因生。』沙門婆羅門,實者『不依觸而得經驗』,彼不知此理。」 ᅟᅟ==[24] 觸云云,即謂「緣觸為經驗」是無如此道理之意。== (二) (10)尊者阿難聞尊者舍利弗與彼等異學遊方者之論議。 (11)爾時,尊者阿難至王舍城乞食,由乞食還,食後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尊者阿難,悉將尊者舍利弗與彼等異學遊方者之論議,以告世尊。 (12)「善哉!善哉!阿難!如舍利弗之正當說示,予說示。阿難!『苦是緣生』,此乃我之所告。緣何如是耶?是依觸。如是乃我所說者。無以無實謗我,任何人之同學說隨順說者、不往於難詰處。 (13)然則阿難!業論者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是自作』亦云:『緣觸而有苦』……業論者沙門、婆羅說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為無因生。』亦云:『緣觸而有苦』。 (14)然則阿難!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是自作。』實者『不依於觸而無苦之經驗』,彼不知於此處。……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示:『苦非自作、非他作、乃無因生。』實者『不依於觸而不得經驗』,彼實不知於此處。 (15)阿難!爾時,我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16)阿難!爾時,我清晨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 (17)阿難!當時我生是思念:『行至王舍城乞食,為時尚早,我何不先詣異學遊方者之園。』 (18)阿難!爾時,我來異學遊方者之園。至已,與彼等異學遊方者俱相致問、交談問候,可記憶之語後,坐於一面。 阿難!彼等異學遊方者,對坐於一面之我作如是言曰: (19)『友,瞿曇!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有說示:「苦為自作。」友,瞿曇!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有說示:「苦為他作。」友,瞿曇!又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有說示:「苦是自作、他作。」友,瞿曇!又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有說示:「苦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無因生。」 (20)於此尊者瞿曇作如何說?作如何語耶?若我等答尊者瞿曇之所說,應如何說示耶?不可或有無實、毀謗尊者瞿曇。我等說示法隨順法。任何人之同學說隨順說者,不往於難詰處。』 (21)阿難!如是云耶?我對彼等異學遊方者作如是言:『友!我說:「苦是由緣生。緣何而成耶?是緣觸。如是唯我之所說,無以無實謗我,說示法隨順法,任何人之同學說隨順說者,則不往於難詰處。」 (22)然則友!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示:「苦為自作」亦云:「緣觸而有苦」……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示:「苦為非自作、非他作、無因生。」亦云:「緣觸而有苦。」 (23)友!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是為自作」,「不依於觸、不得經驗」,彼實不知於此處。……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無因生」,「不依於觸,即不得經驗」,彼實不知於此處。』 (24)『大德!是稀有!大德!是未曾有!實於一句之中不能道盡一切之義。大德!若對此義予詳說,將更見甚深、深遠者。』 (25)然者,阿難!於此,汝為顯示之!」 (三) (26)「大德!若向我如是問:『友,阿難!老死之因是如何?集是如何?生是如何?起是如何?』我對如是問,則如是說示:『友!老死乃以生為因、以生為集、以生為生、以生為起也。』大德!我對如是為問,則作如是說。 (27)大德!若對我作如是問:『友!阿難!生之因是如何?集是如何?生是如何?起是如何?』大德!我對如是問,則如是說示:『友!生乃以有為因、以有為集、以有為生、以有為起也。』大德!我對如是問則為如是說。 (28)大德!若對我作如是問:『友!阿難!有之因是如何?集是如何?生是如何?起是如何?』大德!我對如是問,則如是說示:『友!有乃以取為因、以取為集、以取為生、以取為起。』大德!我對如是問,則作如是說。 (29~31)大德!若對我作如是問:『友!取之因是如何?……友!愛之因是如何?……友!受之因是如何?……』大德!若對我如是問:『友!阿難!觸之因是如何?集是如何?生是如何?起是如何?』大德!我對如是問,則作如是說示:『友!觸以六處為因、以六處為集、以六處為生、以六處為起。』『友!由六觸處之無餘,依離貪滅,乃觸滅,觸滅乃受滅,受滅乃愛滅,愛滅乃取滅,取滅乃有滅,有滅乃生滅,生滅乃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是乃全苦蘊之滅。』大德!我對如是問,則作如是說。」 #### 12.25 〔二五〕第五ᅟ浮彌 [25] ᅟᅟ==[25] 雜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三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一) (2)爾時,尊者浮彌於日暮自宴坐起,來詣尊者舍利弗之處。詣已,與尊者舍利弗俱相致問,交談問候及可記憶之語後,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尊者浮彌,向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 (3)「友!舍利弗!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有說示:『苦樂是自作。』友!舍利弗!又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有說示:『苦樂是他作。』友!舍利弗!又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有說示:『苦樂是自作而他作。』友!舍利弗!又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有說示:『苦樂是非自作,非他作,乃無因生。』 (4)友!舍利弗!於此世尊作如何說?作如何語耶?若我等應答世尊之所說,則應如何說示耶?不應以無實誹謗世尊。我等說示法隨順法。任何人之同學說隨順說者,不往於難詰處。」 (5)「友!世尊說:『苦樂是緣生。』依何而生耶?依觸乃有苦樂,如是世尊之所說,因無以無實,不可謗世尊,說示法隨順法,任何人之同學說隨順說者,則不住於難詰處。 (6)然則,友!彼等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樂是自作。』亦云:『緣觸乃有苦樂。』……彼等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樂為非自作、非他作、為無因生。』亦云:『緣觸乃有苦樂。』 (7)友!彼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樂為自作』,『不依觸無有經驗』,彼實不知此處……彼等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樂為非自作、非他作、無因生』,『不依觸無經驗』,彼實不知此處。」 (二) (8)時,尊者阿難,聞尊者舍利弗與尊者浮彌之此論議。 (9)爾時,尊者阿難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方之阿難,將尊者舍利弗與尊者浮彌之論議,悉奉白世尊。 (10)「善哉,善哉!阿難!說示如舍利弗者是正說示。阿難!是即:『苦樂是緣生。』是我所說。『緣何如是?是緣觸也。』如是乃我所說者,無有無實謗我,任何人之同學說隨順說者,不往於難詰處。 (11)然則阿難!彼等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樂是自作。』亦云:『緣觸有苦樂。』……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樂是非自作、非他作、無因生。』亦云:『緣觸而有苦樂。』 (12)若然,阿難!彼等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樂是自作』,『不依觸、無苦樂經驗』,彼實不知此處。……彼等業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樂是非自作、亦非他作、是無因生』,『不依觸、無苦樂經驗』,彼實不知此處。 (13)阿難!於身以身思為因,生內之苦樂。阿難!於語以語思為因,生內之苦樂。阿難!於意以意思為因,生內之苦樂。 (14)阿難!緣無明,以自身行,緣此生內之苦樂。阿難!緣無明,以為他身行,緣此生內之苦樂。阿難!正心為身行,緣此生內之苦樂。阿難!非正心為身行,緣此生內之苦樂。 (15)阿難!為自語行,緣此而生內之苦樂。阿難!為他語行,緣此而生內之苦樂。 (16)阿難!正心……阿難、非正心為語行,緣此而生內之苦樂。 (17)阿難!為自意行,緣此而生內苦樂。阿難!為他意行,緣此而生內之苦樂。 (18)阿難!正心……阿難!非正心,為意行,緣此而生苦樂。 (19)阿難!於此等諸法,不生無明。阿難!由無明之無餘、離貪、滅,無有其身緣此而生內之苦樂。無有其語緣此而生內之苦樂。無有其意緣此而生內之苦樂。緣此而生內之苦樂,無其田(無生起之餘地)、無其事、無其理、無其論事。」 #### 12.26 〔二六〕第六ᅟ優波摩那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尊者優波摩那來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尊者優波摩那,向世尊作是言曰: (3)「大德!有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是自作。大德!又有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是他作。大德!又有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是自作亦他作。大德!又有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無因生。 (4)大德!於此,世尊是作如何說?如何語耶?若我等答世尊之所說,應如何說示耶?不可無實謗世尊。我等說示法隨順法。任何人之同學說隨順說者,將不往於難詰處。」 (5)「優波摩那!我說:『苦是緣生。』『依何而成耶?依觸而有苦。』如是是我所說,無有因無實謗我,說示法隨順法,任何人之同學說隨順說者,則不往於難詰處。 (6)然則優波摩那!彼等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是自作。』亦云:『緣觸有苦。』……彼等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是無因生。』亦云:『緣觸而有苦。』 (7)然則優波摩那!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是自作』,『不依觸、無得經驗』,彼實不知此處。……沙門婆羅門說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無因生』,『不依觸無得經驗』,彼實不知此處。」 #### 12.27 〔二七〕第七ᅟ緣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此為全苦蘊之集。 (3)諸比丘!何為老死耶?於各種眾生之類,各種眾生之老衰、衰耄、朽敗、白髮、皺皮、壽命之頹敗、諸根之耄熟,此謂之老。於各種眾生之部類,各種眾生之歿、滅、破壞、死、破滅、諸蘊之破壞、遺骸之放棄,此謂之死。如是此之老與此之死,諸比丘!此謂之老死。 (4)由生之集,而有老死之生起。由生滅,而有老死滅,唯此八支聖道,是趣老死滅之道跡。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5)諸比丘!生者何耶?[26]…… ᅟᅟ==[26] 佛陀品第一,再出第二經「分別」者。== (6)諸比丘!有者何耶?…… (7)諸比丘!取者何耶?…… (8)諸比丘!愛者何耶?…… (9)諸比丘!受者何耶?…… (10)諸比丘!觸者何耶?…… (11)諸比丘!六處者何耶?…… (12)諸比丘!名色者何耶?…… (13)諸比丘!識者何耶?…… (14)諸比丘!行者何耶?諸比丘!有此等三行:〔即〕身行、語行、心行。諸比丘!此等謂之行。 由無明之集,而有行之生起;由無明之滅,而有行之滅。唯此八支聖道,乃趣行滅之道跡。即正見……正定。 (15)諸比丘!聖弟子知如是之緣,知如是之緣起,知如是之緣滅,知趣如是緣滅之道跡。諸比丘!此等聖弟子謂達見[27],亦云達見,謂達此正法,謂見此正法,謂具足學智,謂具足學明,謂入於法流,謂聖明達慧,亦謂建立不死之扉。」 ᅟᅟ==[27] 見(diṭṭhi),見道之意(SA. II. P. 59),次之見(dassana)亦然。== #### 12.28 〔二八〕第八ᅟ比丘 [28] ᅟᅟ==[28] 雜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 (3)「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滅、知趣老死滅之道跡。…… (4)知生,…… (5)知有,…… (6)知取,…… (7)知愛,…… (8)知受,…… (9)知觸,…… (10)知六處,…… (11)知名色,…… (12)知識,…… (13)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滅、知趣行滅之道跡。 (14)諸比丘!老死者何耶?於各種眾生之類,各種眾生之老衰、衰耄、朽敗、白髮、皺皮、壽命之頹敗、諸根之耄熟,此謂之老。於各種眾生之部類,各種眾生之歿、滅、破壞、死、破滅、諸蘊之破壞、遺骸之放棄,此謂之死。如是此之老與此之死,諸比丘!此謂之老死。 (15)由生之集,而有老死之生起,由生之滅,而有老死之滅。唯此八支聖道,乃趣老死滅之道跡。即:正見……正定。 (16~24)諸比丘!生者何耶?……諸比丘!有者何耶?……諸比丘!取者何耶?……諸比丘!愛者何耶?受、觸、六處、名色、識者何耶?…… (25)諸比丘!行者何耶?諸比丘!有此等之三行。即:身行、語行、心行是。諸比丘!此等謂之行。 由無明之集,而有行之生起,由無明之滅、而有行之滅。唯此八支聖道,乃趣行滅之道跡。即:正見……正定是。 (26)諸比丘!有比丘,知如是之老死、知如是老死之集、知如是老死之滅、知如是趣老死滅之道跡。 (27~36)知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知行之集、知行之滅、知如是趣行滅之道跡。 (37)諸比丘!對此,比丘謂之達見,亦云達見、達此正法、見此正法、具足學明、入於法流、聖明達慧,建立不死之扉。」 #### 12.29 〔二九〕第九ᅟ沙門婆羅門(之一) [29] ᅟᅟ==[29] 二九、三〇雜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a-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一) (2~1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如何沙門或婆羅門,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滅、不知趣老死滅之道跡。……不知是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不知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滅、不知趣行滅之道跡。 (13)諸比丘!不知此等之彼等沙門或婆羅門,於沙門非正沙門、於婆羅門非正婆羅門。又彼尊者等對沙門之義,或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知,非入實證而住者。 (二) (14~24)諸比丘!如何沙門、或婆羅門,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滅、知趣老死滅之道跡、知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知行之集、知行之滅、知趣行滅之道跡。 (25)諸比丘!知此等之彼等沙門或婆羅門,於沙門是正沙門,於婆羅門是正婆羅門。彼尊者等對沙門之義、與婆羅門之義、於現法得自知入實證而住者。」 #### 12.30 〔三〇〕第十ᅟ沙門婆羅門(之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3)爾時,〔世尊宣曰:〕「諸比丘!如何沙門或婆羅門,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滅、不知趣老死滅之道跡,彼等實不知住於超脫老死之處。 (4~12)不知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 (13)不知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滅、不知趣行滅之道跡,彼等實不知住於超越老死之處。 (14)諸比丘!如何沙門或婆羅門,[30]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滅、知趣老死滅之道跡者,則知住於超越老死之處。 ᅟᅟ==[30] 原文「以知老死」重複。== (15~23)知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 (24)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滅、知趣行滅之道跡處。」 此頌曰: 二之十力緣ᅟᅟ異學與浮彌  及優波摩那ᅟᅟ緣與比丘二 沙門婆羅門 ### 第四ᅟ伽拉羅剎利品 #### 12.31 〔三一〕第一ᅟ生者 [31] ᅟᅟ==[31] 雜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五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一) (2)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曰:此乃[32]波羅延那(經)阿逸多之所問中言: ᅟᅟ==[32] 波羅延那〔經〕於原文有 parāyana 為 pārāyana。pārāyanavagga 是含於經集(sutta-nipāta)。== 對法追究者 有學及凡夫[33] 問此等威儀 請友以說示[34] ᅟᅟ==[33] 「於此」者,「於此教」之意(SA. P. 60)。== ᅟᅟ==[34] 威儀(iriya)者,謂「達善行住」之意(SA. II. P. 60)。== 舍利弗!以此略說之事,應依廣說解明其義。 如是說時,尊者舍利弗默然。 (3)世尊再向尊者舍利弗說……尊者舍利弗,再默然。 (4)世尊三度向尊者舍利弗曰:「舍利弗、波羅延那(經)阿逸多之所問中言: 對法追究者 有學及凡夫 問此等威儀 請友以說示 友!舍利弗!以此所略說之事,應依廣說,解明其義。」尊者舍利弗三度默然。 (二) (5)「舍利弗![35]視此為不[36]生者耶?[37]舍利弗!視此為生者耶?」 ᅟᅟ==[35] 此原文之 idanti 讀為 idaṁ iti。== ᅟᅟ==[36] 不生者(bhūta)謂五蘊(SA. II. p. 61)。== ᅟᅟ==[37] 舍利弗云云 此重複可不要。== (6)「大德!以正慧如實見之『此乃生者』,以正慧如實見之『此乃生者』,生者以行厭離、離貪、滅。」「以正慧如實見之,彼乃食生耶?以正慧見之。」「彼乃食生。則行食生之厭離、離貪、滅。」「因彼食滅,生者乃滅法,如實依正慧見之耶?因彼之食滅,生者乃滅法,如實依正慧見,則行滅法之厭離、離貪、滅。大德!是如是學。」 (7)「大德!究法者為何耶?大德!此生者以如實正慧見。此乃生者依如實正慧見生者有厭離、離貪、滅、無取著、解脫。依如實智慧見,彼食乃生。依如實智慧見之,彼食乃生者,則有食生之厭離、離貪、滅、無取著、解脫。彼依如實正慧見之食之滅,生者是滅法,依如實正慧見彼食之滅,生者乃滅法者。則有滅法之厭離、離貪、滅、無取著、解脫。大德!如是為法之追究者。 (8)大德!如是波羅延那(經)阿逸多之所問中曰: 對法追究者 有學及凡夫 問此等威儀 請友以說示 大德!我以此所略說,依如是廣說,以知是義。」 (三) (9)「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依如實正慧見之此為生者、依如實正慧見,此為生者,生者則行厭離、離貪、滅。 依如實正慧見,彼食生。依如實正慧見,彼食生者,則行食生厭離、離貪、滅。 依如實正慧見,由食之滅,生者是滅法。依如實正慧見,依彼食滅、生者乃滅法者。則行滅法厭離、離貪、滅。舍利弗!是如是學。 (10)舍利弗!究法者何耶?舍利弗!依如實智慧見之,此乃生者。依如實正慧見,此乃生者,生者則有厭離、離貪、滅、無取著、解脫。 依如實正慧見之,彼為食生。依如實正慧見之,彼為食生者,則有食生之厭離、離貪、滅、無取著、解脫。 如實依正慧見之,依彼食之滅,生者乃滅法。依如實正慧見之,依彼之食滅,生者乃滅法者,則有滅法之厭離、離貪、滅、無取著、解脫。 舍利弗!如是乃究法者。 (11)舍利弗!如是為波羅延那(經)阿逸多之所問中言: 法之追究者 有學及凡夫 問此等威儀 請友以說示 舍利弗!以此略說,依如是廣說,是義即可明。」 #### 12.32 〔三二〕第二ᅟ伽拉羅 [38] ᅟᅟ==[38] 中阿含卷第五智經(大正藏一.四五一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一) (2)爾時,伽拉羅剎利比丘,走近尊者舍利弗。近已,與尊者舍利弗俱相致問、交談問候可記憶之語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伽拉羅剎利比丘,向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 「友!舍利弗!牟犁破群那比丘已捨戒還俗矣。」 「我想,彼尊者乃於此法與律中,是不得安慰。」 (4)「然,尊者舍利弗於此法與律中得安慰否?」 「友!我於此法與律中,是無惑。」 (5)「友!於當來之事,又云何耶?」 「友、我於當來之事,是無疑者。」 (6)爾時,伽拉羅剎利比丘則從座起,來詣世尊座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7)坐於一面之伽拉羅剎利比丘,向世尊作如是言:「大德!尊者舍利弗自說:『得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辦,不再有生。』」 (8)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曰:「來,比丘!汝以我語告舍利弗:『友!舍利弗!師喚汝。』」 (9)「大德!唯然!」彼比丘奉答世尊,詣尊者舍利弗之處。詣已,向舍利弗曰:「友!舍利弗!師喚汝。」 (10)「友!唯然!」尊者舍利弗答彼比丘,來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二) (11)世尊對坐於一面之尊者舍利弗曰:「舍利弗!汝自說:『得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辦,不再有生。』此事真實耶?」 「大德!勿以此等之句,以此等之文謂非義。」 (12)「舍利弗!良家之子應依如何法門以記智耶?時而可如是記說耶?」 (13)「大德!我亦不如是說。大德!此等之句,不依此等之文說義。」 (14)「舍利弗!若對汝作如是問:『友!舍利弗!云何知,云何見,而稱說:「我,自得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辦,不再有生耶?」』舍利弗!汝如是被問,如何作答耶?」 (15)「大德!若如是問我:『友!舍利弗如何知、如何見、自得智、稱說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有生。』大德!如是問我,應如是答: (16)『友!生乃有因,依其因滅,於其因盡,則知生已盡。於[39]因之盡,知生已盡,而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辦,更不有生。』 ᅟᅟ==[39] 於〔因〕盡云云,重複可略。== 大德!如是之問,我則如是作答。」 (17)「舍利弗!若再以如是問汝:『友!舍利弗!生又由何因、何集,依何而生,以何為本耶?』舍利弗!如是問汝,如何作答耶?」 (18)「大德!若如是問我:『友!舍利弗!生又以何為因……以何為本耶?』大德!如是問我,應如是作答:『友!生為有因、為有集、依有而生、以有為本。』大德!對如是問,我如是作答。」 (19)「舍利弗!若又如是問汝:『友!舍利弗!有又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依何而生、以何為本耶?』舍利弗!如是問汝,如何作答耶?」 (20)「大德!若如是問我:『友!舍利弗!有又以何為因……以何為本耶?』大德!如是問,我如是作答:『友!有以取為因、以取為集、依取而生、以取為本。』大德!如是問,我如是作答。」 (21)「舍利弗!若又如是問汝:『友!取以何為因……?』 (22~23)舍利弗!若如是問汝:『友!愛又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依何而生,以何為本耶?』舍利弗!如是問,汝如何作答耶?」 (24)「大德!若如是問我:『友!舍利弗!又愛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依何而生,以何為本耶?』大德!如是問,我如作是答:『友!愛以受為因、以受為集、依受而生、以受為本也。』大德!如是問,我如是作答。」 (25)「舍利弗!若又如是問汝:『友!舍利弗!如何知、如何見時,汝無樂著於受耶?』舍利弗!如是問,汝如何作答耶?」 (26)「大德!若如是問我:『友!如何知,如何見時,汝無樂著於受耶?』大德!如是問,我如是作答。 (27)『友!此等有三受。三受者何耶?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友!此等之三受是無常。知是無常苦時,而不樂著於受。』 大德!如是問,我如是作答。」 (28)「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此法門亦略得作答,即:『如何所受皆是苦。』 (29)舍利弗!若又如是問汝:『友!舍利弗!如何自稱得解脫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有生耶?』舍利弗!對如是問,汝如何作答耶?」 (30)「大德!若如是問我:『友!舍利弗!如何自稱得解脫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來此生耶?』大德!對如是問,我如是作答: (31)『友!我於內解脫,依一切取滅,住於正念。住正念故,諸漏不隨增,我不認我。』 大德!對如是問,我如是作答。」 (32)「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此為略說此義之法門。依沙門所云之諸漏,於彼等諸漏,我無惑,我已盡無疑。」 (33)世尊說已,即從座起,入室。 (三) (34)尊者舍利弗,於世尊離去未久、向諸比丘曰: (35)「友!我先前尚未經驗時,世尊起初問我,時我是愚昧。友!世尊初問於我予隨喜耶?友!我作是念: (36)『世尊!若一日,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問我,我亦一日,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奉答世尊。 (37)世尊!若一夜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問我,我亦一夜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奉答世尊。 (38)世尊若一日一夜,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問我,我亦一日一夜,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奉答世尊。 (39)世尊若二日二夜,以此義問我,我亦二日二夜,以此義奉答世尊。 (40)世尊若三日三夜,以此義問我,我亦三日三夜,以此義奉答世尊。 (41)世尊若四日四夜,以此義問我,我亦四日四夜,以此義奉答世尊。 (42)世尊若五日五夜,以此義問我,我亦五日五夜,以此義奉答世尊。 (43)世尊若六日六夜,以此義問我,我亦六日六夜,以此義奉答世尊。 (44)世尊若七日七夜,以此義問我,我亦七日七夜,以此義奉答世尊。』」 (四) (45)爾時,伽拉羅剎利比丘,即從座起,走近世尊。近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46)坐於一面之伽拉羅剎利比丘,向世尊作如是言: 「大德!尊者舍利弗,作如是之獅子吼:『友!我先尚未經驗時,世尊初問於我,時我愚昧。友!世尊初問於我,予隨喜耶?友!我作如是念:世尊若一日,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問我,我亦一日,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奉答世尊。世尊若一夜……一日一夜……世尊若二日二夜……三、四、五、六、七日七夜,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問我,我亦七日七夜,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奉答世尊。』」 (47)「比丘!是故,舍利弗是善達法界。彼善達法界故,我若一日以異文、異方便之義,以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一日以異文、異方便之義答我。我又一夜,以異文、異方便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一夜,亦此義答我。我若一日一夜,將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一日一夜,以此義答我。我若二日二夜,以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二日二夜,以此義答我。若我三日三夜,以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三日三夜,以此義答我。我若四日四夜,以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四日四夜,以此義答我。我若五日五夜,以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五日五夜,以此義答我。我若六日六夜,以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六日六夜,以此義答我。我若七日七夜,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問舍利弗,舍利亦七日七夜,以異文、異方便之義答我。」 #### 12.33 〔三三〕第三ᅟ智事(之一) [40] ᅟᅟ==[40] 雜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我說四十四智事,汝等諦聽,善思念,我當宣說。」 「大德!唯然。」彼等諸比丘奉答世尊。 (3)世尊曰:「諸比丘!四十四智事為何耶? (4)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滅智、趣老死滅之道跡智。 (5)生智、生集智、生滅智、趣生滅之道跡智。 (6)有智、有集智、有滅智、趣有滅之道跡智。 (7)取智、取集智、取滅智、趣取滅之道跡智。 (8)愛智、愛集智、愛滅智、趣愛滅之道跡智。 (9)受智、受集智、受滅智、趣受滅之道跡智。 (10)觸智、〔觸集智〕…… (11)六處智…… (12)名色智…… (13)識智…… (14)行智、行集智、行滅智、趣行滅之道跡智。 諸比丘!此等是謂四十四智事。 (15)諸比丘!老死者何耶?於各種眾生之類、各種眾生之老衰、衰耄、朽敗、白髮、皺皮、壽命之頹敗、諸根之耄熟,此謂之老。於各種眾生之類、各種眾生之歿、滅、破壞、死、破滅、諸蘊之破壞、遺骸之放棄,此謂之死。如是,此之老與此之死,諸比丘!此謂之老死。 (16)生集之故,有老死集,生滅之故,有老死滅。此八支聖道乃趣老死滅之道跡。即:正見……正定。 (17)諸比丘!聖弟子知如是之老死、知如是老死之集、知如是老死之滅、知如是趣老死滅之道跡。 (18)此乃彼之法智。彼由此等見[41]、知,達於不時、依沒入法[42],導向過去、未來之道。 ᅟᅟ==[41] 「見」者,以智眼見,「知」者,以慧知之。「沒入」者,依慧而入(SA. II. P. 67)。== ᅟᅟ==[42] 法者,謂四諦法,或道智法(magga-ñāṇa-dhamma),四諦法或導智法不能導過未之道。更要觀察智(pacca-vekkhaṇa-ñāṇa)(SA. II. P. 67)。== (19)於過去,如何沙門或婆羅門,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滅、知趣老死滅之道跡耶?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知如是、如是耶? (20)於未來、雖如何沙門或婆羅門,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滅、知趣老死滅之道跡耶?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知如是、如是耶?此為彼之類智。 (21)諸比丘!聖弟子、有此等清淨、純淨二智,即:法智與類智是。諸比丘!對此,聖弟子亦得謂之:達於見,達於見,亦達於正法,亦見此正法,亦具足學智、亦具足學明、亦入於法流、亦聖明達慧,建立不死之扉。 ^cqtfbx (22)諸比丘!生為何耶?各種眾生之…… (23)諸比丘!有者何耶?…… (24)諸比丘!取者何耶?…… (25)諸比丘!愛者何耶?…… (26)諸比丘!受者何耶?…… (27)諸比丘!觸者何耶?…… (28)諸比丘!六處者何耶?…… (29)諸比丘!名色者何耶?…… (30)諸比丘!識者何耶?…… (31)諸比丘!行者何耶?諸比丘!此等有三行,即:身行、語行、心行是。諸比丘!此等謂諸行。 (32)無明集故有行集,無明集滅故行滅。唯此八支聖道,乃趣行滅之道跡,即:正見……正定是。 (33)諸比丘!聖弟子知如是行、知如是行集、知如是行滅、知如是趣行滅之道跡,此乃彼之法智。彼由此等之所見、所知、達於不時、依沒入於法,導於過去、未來之道。 (34)於過去雖是如何之沙門或婆羅門,知行、知行集、知行滅、知趣行滅之道跡。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如是、如是知。 (35)於未來雖是如何之沙門或婆羅門,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滅、知趣行滅之道跡。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如是、如是知耶?此乃彼之類智。 (36)諸比丘!聖弟子有此等之清淨、純淨二智,即:法智與類智是。諸比丘!對此,聖弟子謂之:亦達於見、亦達於見、於達正法、亦見正法、亦學智具足、亦學明具足、亦入於法流、亦聖明達慧、建立不死之扉。」 #### 12.34 〔三四〕第四ᅟ智事(之二) [43] ᅟᅟ==[43] 雜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七十七智事,汝等諦聽,當善思念,我當宣說…… 諸比丘!七十七智事者何耶? (3)緣生而有老死之智,無生無老死之智;過去緣生而有老死之智,無生無老死之智,未來緣生而有老死之智,無生無老死之智;有法住智處,亦有盡法、敗壞法、離貪法、滅法之智。 (4)緣有而有生之智,…… (5)緣取而有有之智,…… (6)緣愛而有取之智,…… (7)緣受而有愛之智,…… (8)緣觸而有受之智,…… (9)緣六處而有觸之智,…… (10)緣名色而有六處之智,…… (11)緣識而有名色之智,…… (12)緣行而有識之智,…… (13)緣無明而有行之智,無無明則無行之智,於過去緣無明而有行之智,無無明則無行之智,於未來緣無明而有行之智,無無明則無行之智,於法住智亦有盡法、敗壞法、離貪法、滅法之智。 (14)諸比丘!此等謂之七十七智事。」 #### 12.35 〔三五〕第五ᅟ無明緣(之一) [44] ᅟᅟ==[44] 三五、三六雜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一〇〇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 (3)「大德!老死者何耶?此老死屬於何人耶?」 世尊曰:「如是之所問乃不相應。比丘!『老死者何耶?又此老死屬於何人耶?』此謂『老死與老死之所屬者相異』謂此兩者雖為一義,而文則相異也。比丘!有『命與身為同』之見,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與身為異』之見,此非梵行住。比丘!離此等之兩邊,如來緣中說法,緣生而有老死。」 (4)「大德!生者何耶?此生屬何人耶?」 世尊曰:「如是之所問乃不相應。比丘!『生者何耶?又此生屬何人耶?』此謂『生與此生之所屬為異。』比丘!謂則此兩者雖為一義,而文則相異。比丘!有『命與身為同』之見,此非梵行住。有『命與身為異』之見,此非梵行住。比丘!離此等之兩邊,如來緣中說法,緣有而有生。」 (5)「大德!有者何耶?此有屬何人耶?」 世尊曰:「如是之所問乃不相應。比丘!『有者何耶?此有屬何人耶?』此謂『有與屬此有之者為異。』比丘!謂此兩者雖為一義,而文則相異。比丘!有『命與身同』之見,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與身異』之見,此非梵行住。比丘!離此等之兩邊,如來緣中而說法。」 (6)緣取而有有,…… (7)緣愛而有取,…… (8)緣受而有愛,…… (9)緣觸而有受,…… (10)緣六處而有觸,…… (11)緣名色而有六處,…… (12)緣識而有名色,…… (13)緣行而有識,…… (14)「大德!行者何耶?又此等屬何人耶?」 世尊曰:「如是之所問,乃不相應。比丘!『行者何耶?又此等諸行屬何人耶?』此謂『行與屬此等行者為異』。比丘!如作是言,則此兩者雖為一義而文則相異也。比丘!有『命與身為同』之見,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與身異』之見,此非梵行住。比丘!離此等之兩邊,如來緣中而說法。緣無明而有行。 比丘!由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諸[45]雜亂、異說、歪曲、動轉、悉作以捨離。 ᅟᅟ==[45] 雜亂等皆與邪見同義語(SA. II. P. 69)。== (15)如老死者何耶?此老死屬何人耶?如命與身為同。如命與身為異。一切無取著,為捨離。此等則悉皆斷根,如被截髓之多羅樹,成為非有,當來即不再生。比丘!因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諸雜亂、異說、歪曲、動轉、悉皆捨離。 (16)生者何耶?此生屬何人耶?如命與身為同。如命與身為異。一切無取著、捨離。此等則悉皆斷根,如截髓之多羅樹,成為非有,當來即不再生。比丘!因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諸雜亂、異說、歪曲、動轉、悉皆捨離。 (17)有者何耶?…… (18)取者何耶?…… (19)愛者何耶?…… (20)受者何耶?…… (21)觸者何耶?…… (22)六處者何耶?…… (23)名色者何耶?…… (24)識者何耶?……比丘!因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諸雜亂、異說、歪曲、動轉、悉皆捨離。 (25)行者何耶?此等之行屬何人耶?行與屬此之行者,為異。如命與身為同也。如命與身為異也。一切無取著、捨離。此等乃悉皆斷根,如被截髓之多羅樹,成為非有當來即不再生。」…… #### 12.36 〔三六〕第六ᅟ無明緣(之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乃全苦蘊之集。 (3)諸比丘!『老死者何耶?又此老死屬何人耶?』作是言者諸比丘!『老死與屬此老死之行者相異。』若作如是言,則此兩者雖為一義而文則相異。 諸比丘!如有:『命與身為同』之見,此非梵行住。諸比丘!如有『命與身為異』之見,此非梵行住。 諸比丘!離此等之兩邊,如來緣中而說法,緣生而有老死。…… (4)生者何耶?…… (5)有者何耶?…… (6)取者何耶?…… (7)愛者何耶?…… (8)受者何耶?…… (9)觸者何耶?…… (10)六處者何耶?…… (11)名色者何耶?…… (12)識者何耶?…… (13)諸比丘!『行者何耶?行又屬何人耶?』作如是言者,諸比丘!若作如是言:『行與屬此行之者為異。』則兩者雖為一義,而文則相異。 諸比丘!如有『命與身為同』之見,此非梵行住。諸比丘!如有『命與身為異』之見,此非梵行住。 諸比丘!離此等之兩邊,如來緣中而說法,緣無明而有行。…… (14)諸比丘!因無明之無餘,離貪、滅,雜亂、異說、歪曲、動轉、悉皆捨離。 (15)生者何耶?…… (16)有者何耶?…… (17)取者何耶?…… (18)愛者何耶?…… (19)受者何耶?…… (20)觸者何耶?…… (21)六處者何耶?…… (22)名色者何耶?…… (23)識者何耶?…… (24)如『行者何耶?又此等行屬何人耶?』如『行與屬此等之行屬者為異』。如『命與身為同』……一切無取著、捨離。此等乃悉皆斷根,如被截髓之多羅樹,成為非有,即不再生。」 #### 12.37 〔三七〕第七ᅟ非汝之物 [46] ᅟᅟ==[46] 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四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此身非汝等之物,亦非屬他人之物。」 (3)「諸比丘!應知此乃依先業所造者,依先業所思考者,依先業所感受者。 (4)諸比丘!然則聖弟子聞緣起,則善思念。 (5)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即: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乃全苦蘊之集。因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而有行滅。因行滅有識滅,如是乃全苦蘊之滅。」 #### 12.38 〔三八〕第八ᅟ思(之一) [47] ᅟᅟ==[47] 三八、三九、四〇雜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一〇〇a-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雖思量、企畫、考慮之任何事,此為識定之所緣。有所緣故而有識住。其識之住增長時,於未來而有再生,於未來至有再生時,生未來之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 (3)諸比丘!若無思量,無企畫,然有思慮時,此為識定之所緣。有所緣故有識之住,其識之住增長時,於未來有再生,於未來至有再生時,生未來之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 (4)諸比丘!若無思量,無企畫,無思慮,則無此識定之所緣,無所緣故無識之住,無識住且不增長時,於未來則無再生;於未來無再生,則滅未來之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 #### 12.39 〔三九〕第九ᅟ思(之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雖思量,企畫,考慮之任何事,此乃識定之所緣。有所緣故有識之住,其識之住增長時,則有名色之顯現。 (3)緣名色有六處,緣六處有觸,緣觸而有受,……愛,……取,……有,……生,……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 (4)諸比丘!若無思量,無企畫,而有思慮,此乃識定之所緣。有所緣故有識之住,其識住增長時,有名色之顯現。 (5)緣名色有六處……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 (6)諸比丘!若無思量,無企畫,無思慮者,則此識定無所緣,無所緣故無識之住,無識住且不增長時,無名色之顯現,因名色滅,有六處滅……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 #### 12.40 〔四〇〕第十ᅟ思(之三)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思量,企畫,思慮之任何事,此乃識定之所緣。有所緣故有識之住。 (3)其識之住增長時,有繫著[48],有繫著故有往來,有往來故有生死,有生死故於未來有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 ᅟᅟ==[48] 繫著(nati)為渴愛(SA. II. P. 72)。== (4)諸比丘!若無思量,無企畫,而有思慮時,此為識定之所緣。有所緣故有識之住。 (5)諸比丘!其識之住增長時有繫著,有繫著時有往來,有往來故有生死,有生死故有未來生、老、死、愁、悲、苦、憂、惱。 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 (6)諸比丘!若無思量、無企畫、無思慮,則此識定無所緣,無所緣則無住。 (7)無識之住,且不增長時,則無繫著,無繫著故無往來,無往來故無生死,無生死故,未來之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滅。 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 此頌曰: 生者迦拉羅ᅟᅟ二智無明緣  非汝所有物ᅟᅟ以及三種思 ### 第五ᅟ家主品 #### 12.41 〔四一〕第一ᅟ五畏罪(之一)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一) (2)爾時,給孤獨家主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世尊言於坐在一面之給孤獨家主曰: (3)「家主!聖弟子於五畏罪令靜止,具足四預流支,依慧善見、善知聖法[49]時,彼若欲者,則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我於地獄滅,趣畜生滅,餓鬼滅,苦處、惡趣、無樂處滅,我入於預流,為不墮惡趣者。決定入達菩提之終極。』 ᅟᅟ==[49] 聖法(ariya ñāya)ñāya 謂八正道及緣起法。== (4)令靜止於五畏罪者,何耶? (5)家主!殺生者,緣殺生於現法生畏罪。於未來生畏罪,亦經驗於心所苦、憂。依如是之斷絕殺生,使彼畏罪靜止。 (6)家主!不與取者,緣不與取,亦於現法生畏罪,於未來生畏罪。亦經驗於心所苦、憂。依如是之斷絕不與取,能使彼畏罪靜止。 (7)家主!邪欲行者,緣於邪欲行,亦於現法生畏罪,亦於未來生畏罪。亦經驗於心所苦、憂。依如是之斷絕邪欲行,能使彼畏罪靜止。 (8)家主!妄語者,緣於妄語,亦於現法生畏罪,亦於未來生畏罪。亦經驗於心所苦、憂。依如是之斷絕妄語,能使彼畏罪靜止。 (9)家主!飲酒者[50],緣於飲酒,亦於現法生畏罪,亦於未來生畏罪。亦經驗於心所苦、憂。依如是因斷絕飲酒,能使彼畏罪靜止。 ᅟᅟ==[50] 飲酒(Surā-maraya-majja-pamādaṭṭhayi)surā(窣羅)「釀酒以飲」(俱舍論一四)meraya(迷麗耶)謂醱酵酒。== 此等是五畏罪之靜止。 (二) (10)四預流支具足者,何耶? (11)家主!於是聖弟子,對佛抱不壞之信——『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者,是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12)對法抱不壞之信——『法乃由世尊善說者,即:〔其法〕乃有現果報,有不時報,所謂來見者,為導引之所在者,此乃由各各識者所不可不知之〔法〕。』 (13)對僧伽抱不壞之信——『世尊之弟子僧伽,乃善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以智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行者,亦即四雙八輩者是。此之世尊弟子僧伽,應予以供養、尊重、布施、合掌,此乃世間之無上福田。』 (14)是聖者所稱讚之戒具足,其戒為不壞、不毀、不截、無穢,導於自由、識者所喜、無污,是轉向定者。 此等是具足四預流支。 (15)依慧善見、善知聖法者,何耶? (16)家主!於是聖弟子,善思惟緣起。即:彼有故此有,彼無時故此無,彼生故此生,彼滅故此滅。 (17)即: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因無明無餘,離貪、滅,乃行滅,因行滅,乃識滅,……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 以此慧而善見、善知正法。 (18)家主!聖弟子靜止於此等之五畏罪,具足此等之四預流支。以慧而善見、善知此等之聖法時,若彼欲,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於我地獄滅、畜生趣滅、餓鬼滅、苦處、惡趣、無樂處滅,我入於預流,不墮惡趣,決定達於菩提之終極。』」 #### 12.42 〔四二〕第二ᅟ五畏罪(之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眾多比丘來詣世尊之處。詣已……世尊曰: (※3)「諸比丘!聖弟子於五畏罪令靜止,具足四預流支,以慧善見、善知聖法時,若彼欲者,則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於地獄滅……不墮於惡趣,決定達於菩提之終極。』 (※3)靜止於五畏罪者,何耶? 諸比丘!殺生者,…… 諸比丘!不與取者,…… 諸比丘!邪欲行者,…… 諸比丘!妄語者,…… 諸比丘!飲酒者,…… 此等之五畏罪令靜止。 (4)四預流支具足者,何耶? 諸比丘!於是聖弟子,對佛……對法……對僧伽……具足聖者所稱讚之戒。 具足此等四預流支是。 (5)以此慧善見、善知聖法者,何耶? 諸比丘!於是聖弟子,善思惟緣起。…… 以此慧善見、善知聖法是。 (6)諸比丘!聖弟子令靜止於此等之五畏罪,具足此等之四預流支,以慧善見、善知聖法時,若彼欲者,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於地獄滅、趣於畜生滅、於餓鬼滅、苦處、惡趣、無樂處滅。我入於預流、不墮惡趣,決定達於菩提之終極。』」 #### 12.43 〔四三〕第三ᅟ苦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苦之集與苦之滅。汝等諦聽…… (一) (3)「諸比丘!苦之集者,何耶? (4)依眼與色而生眼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諸比丘!此乃苦之集。 (5)依耳與聲…… (6)依鼻與香…… (7)依舌與味…… (8)依身與觸…… (9)依於意與法而生意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諸比丘!此乃苦之集。 (二) (10)諸比丘!苦之滅者,何耶? (11)依眼與色生眼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依其愛之無餘,離貪、滅而有取滅,依取滅而有有滅,依有滅而有生滅,依生滅則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 諸比丘!此乃苦之滅。 (12)依耳與聲生耳識。 (13)依鼻與香生鼻識。 (14)依舌與味…… (15)依身與觸…… (16)依於意與法生意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依其愛之無餘,離貪、滅而有取滅。依取滅而有有滅,依有滅而有生滅,依生滅則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 (17)諸比丘!此乃苦之滅。」 #### 12.44 〔四四〕第四ᅟ世間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其時,世尊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世間之集與滅,汝等諦聽…… (一) (3)諸比丘!世間之集者,何耶? (4)依於眼與色生眼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此乃世間之集。 (5)依耳與聲…… (6)依鼻與香…… (7)依舌與味…… (8)依身與觸…… (9)依於意與法生意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生而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此乃世間之集。 (二) (10)諸比丘!世間之滅者,何耶? (11)依於眼與色生眼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依彼愛之無餘,離貪、滅而有取滅,依取滅而有有滅……。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 此為世間之滅。 (12)依耳與聲…… (13)依鼻與香…… (14)依舌與味…… (15)依身與觸…… (16)依意與法而生意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依彼愛之無餘,離貪、滅而有取滅,依取滅而有有滅……。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 (17)諸比丘!此乃世間全苦蘊之滅。」 #### 12.45 〔四五〕第五ᅟ那提迦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那提迦村之磚瓦家。 (一) (2)爾時,世尊,獨自宴坐,而宣說此法門曰: (3)「依於眼與色生眼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 (4)依耳與聲…… (5)依鼻與香…… (6)依舌與味…… (7)依身與觸…… (8)依於意與法而生意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 (9)依眼與色生意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依彼愛之無餘,離貪、滅而有取滅,依取滅而有有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10)依耳與聲…… (11)依鼻與香…… (12)依舌與味…… (13)依身與觸…… (14)依於意與法生意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依彼愛之無餘,離貪、滅而有取滅,依取滅而有有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二) (15)爾時,一比丘,因漏聞世尊之語而起立。 (16)世尊見此比丘,因漏聞而起立。 (17)見而謂於此比丘曰:「比丘!汝欲聞此法門耶?」 「唯然,大德!」 (18)「比丘!汝應受持此法門。比丘!汝應善知此法門。比丘!具足此法門之義,是乃梵行之初。」 #### 12.46 〔四六〕第六ᅟ異 [51] ᅟᅟ==[51] 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五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一婆羅門來詣世尊之處。詣已,與世尊俱相問候,交談致意於可記憶之語後,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彼婆羅門,如是白世尊曰: (3)「瞿曇!如何是彼作而彼經驗耶?」 「婆羅門!彼作而彼經驗者,此乃一極端。」 (4)「瞿曇!又如何他作而他經驗耶?」 「婆羅門!他作而他經驗者,此乃第二之極端。婆羅門!離此等之兩極端,如來依於中而說法。 (5)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 依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而有行之滅,依行之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6)如是說已。彼婆羅門如是白世尊曰: 「瞿曇!稀有哉!……尊瞿曇!請受我從今日以後,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12.47 〔四七〕第七ᅟ聲聞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聲聞婆羅門來詣世尊之處。詣已,與世尊俱相致問候…… 坐於一面之聲聞婆羅門,如是白世尊曰: (3)「瞿曇!『一切為有』是如何耶?」 「婆羅門!『一切為有』者,此乃一極端。」 (4)「瞿曇!『一切為無』是如何耶?」 「婆羅門!『一切為無』者,此乃第二極端。婆羅門!離此等之兩極端,如來依於中而說法。 (5)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依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而有行之滅,依行之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6)如是說已,彼聲聞婆羅門,如是白世尊曰:「瞿曇!稀有哉!……願終生歸依。」 #### 12.48 〔四八〕第八ᅟ順世派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順世派[52]之婆羅門來詣世尊之處,……坐於一面之順世派婆羅門,如是白世尊曰: ᅟᅟ==[52] 順世派(Lokāyatika)謂巧詭辯法之 Lokāyata。詭辯法之師(Vltaṇḍasatta)(SA. II. P. 76)。== (3)「瞿曇!『一切為有』是如何耶?」 「婆羅門!『一切為有』者,此乃第一[53]世間之領域。」 ᅟᅟ==[53] 世間之領域(lokāyata)是 loka+āyata(關於世間者)愚凡世間之領域,認為大也深也所行有見(SA. II. P. 76)。== (4)「瞿曇!又『一切為無』是如何耶?」 「婆羅門!『一切為無』者,此乃第二世間之領域。」 (5)「瞿曇!『一切為一』是如何耶?」 「婆羅門!『一切為一』者,此乃第三世間之領域。」 (6)「瞿曇!又『一切為異』是如何耶?」 「婆羅門!『一切為異』者,此乃第四世間之領域。」 「婆羅門!離此等之兩極端,如來依中而說法。 (7)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依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而有行滅,依行滅而有識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8)如是說已。順世派之婆羅門,如是白世尊曰:「尊者瞿曇!稀有哉!……從今願終生歸依……」 #### 12.49 〔四九〕第九ᅟ聖弟子(之一) [54] ᅟᅟ==[54] 四九、五〇雜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八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有何故有何耶?生何時何生耶?有何故有名色耶?有何故有六處耶?有何故有觸耶?有何故有受耶?有何故有愛耶?有何故有取耶?有何故有有耶?有何故有生?有何故有老死耶?』 (3)諸比丘!時,多聞之聖弟子,無他緣而於此有智。『有無明故有行,有行故有識,有識故有名色……有生故有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間之生起。 (4)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無何故無何耶?因何滅故何滅耶?〔無何故無行耶?無何故無識耶?〕無何故無名色耶?無何故無六處耶?無何故無觸耶?無何故無受耶?無何故無愛耶?無何故無取耶?無何故無有耶?無何故無生耶?無何故無老死耶?』…… (5)諸比丘!時,多聞之聖弟子,無他緣而於此有智。 彼無故此無,彼滅故此滅,無無明故無行,無行故無識,無識故無名色,無名色故無六處,……無觸……無受……無愛……無取……無有……無生……無生故無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間滅。 (6)諸比丘!聖弟子如是如實知世間之集與滅。諸比丘!如是可謂聖弟子具足見……皆立於不死之扉。」 #### 12.50 〔五〇〕第十ᅟ聖弟子(之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有何故有何耶?由何之生起,何生耶?有何故有行耶?有何故有識耶?有何故有名色耶?有何故有六處耶?有何故有觸耶?有何故有受耶?有何故有愛耶?有何故有取耶?有何故有有耶?有何故有生耶?有何故有老死耶?…… (3)諸比丘!時,多聞之聖弟子,無他緣而於此有智。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有無明故有行,有行故有識,有識故有名色,有名色故有六處,有六處故有觸,有觸故有受,有受故有愛,有愛故有取,有取故有有,有有故有生,有生故有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間生起。 (4)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無何故無何耶?因何滅而何滅耶?無何故無行耶?無何故無識耶?……無何故無老死耶?』 (5)諸比丘!時多聞之聖弟子,無他緣而於此有智。『彼無故此無,此滅故彼滅,無無明故無行,無行故無識,無識故無名色,無名色故無六處……無生故無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間滅。 (6)諸比丘!聖弟子如是如實知此世間之集與滅。諸比丘!對此,聖弟子可謂達見、見此正法、具足學智、具足學明、入於法流、聖明達慧、皆立於不死之扉。」 此頌曰: 謂此五畏罪 苦世那提迦 以及異聲聞 所謂聖弟子 依此為品名 ### 第六ᅟ樹品 #### 12.51 〔五一〕第一ᅟ思量 [55] ᅟᅟ==[55] 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二c)。==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世尊言彼等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3)世尊曰:「諸比丘!比丘凡為真正滅苦,應以如何之思量而思量之耶?」 「大德!於我等,法以世尊為本,以世尊為導者,以世尊為所依。大德!善哉!實欲世尊明所宣說之義,諸比丘願奉聞受持世尊之教。」 (4)「諸比丘!汝等諦聽,當善思念,我當宣說。」 彼諸比丘向世尊奉答曰:「大德!唯然!」 世尊曰: (5)「諸比丘!如是比丘思量而思量:『此種種多樣之苦、老死,生於世間。此苦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有何故有老死耶?無何故無老死耶?』 (6)彼更思惟而如是知:『此種種多樣之苦、老死,生於世間。此苦乃以生為因,以生為集,以生為生,以生為起。有生故有老死,無生故無老死。』 (7)彼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滅,知趣於老死滅之道跡,如是契法行者。 (8)諸比丘!於此,比丘所作悉是正苦之滅,即是老死之滅。 (9)更思量而思量:『又,此有以何為因?此取以何為因?此愛以何為因?受、觸、六處,又以何為因?此名色……此識……此行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有何故有行?無生故無行耶?』 (10)彼更思量而如是知:『行以無明為因,以無明為集,以無明為生,以無明為起。有無明故有行,無無明故無行也。』 (11)彼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滅,知趣行滅之道跡。如是為契法行者。諸比丘!於此,比丘所作:悉是正苦之滅,即是行之滅。 (12)諸比丘!陷於無明之人,若自為福行者,則其識趣於福;若自為非福行者,則其識趣於非福;若自為不動行者,則其識趣於不動。 (13)諸比丘!比丘捨無明而生明,彼離無明生明故,彼無自為福行,無自為非福行,無自為不動行。 (14)依不為、不思惟,無取著世間之任何物。無取著故無畏怖,無畏怖故自證般涅槃,得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無應再生。』 (15)若感受樂受,知其為無常,知不可取著,知非可喜樂。若感受苦受,知其為無常,知不可取著,知非可喜樂。若感受不苦、不樂受,知其為無常,知不可取著,知非可喜樂。 (16)若彼感受樂受,則離脫而感受其受。若彼感受苦受,則離脫而感受其受。若彼感受不苦、不樂受,則離脫而感受其受。 (17)彼感受身分齊之受,知『我感受身分齊之受』,彼感受命分齊之受,知『我感受命分齊之受』,身壞時,知『此命已盡,一切感受已,無喜樂,成為冰冷,只遺殘骸』。 (18)諸比丘!譬如有人,由陶窯取出新熟之瓦器,置於平地處、降其熱,瓦片殘於其處。諸比丘!同此,比丘感受身分齊之受,知『我感受身分齊之受』、『感受命分齊之受』、『我感受命分齊之受』。身壞時、知『由此處命盡、感受一切已、無喜樂、成為冰冷、僅遺殘骸』。 (19)諸比丘!對之作如何思惟耶?漏盡比丘亦為福行耶?或為非福行,或為不動行耶?」 「大德!無此事。」 (20)「又,凡無行時,由行之滅、亦施設識耶?」 「大德!無此事。」 (21)「又,凡無識時,由識之滅、亦施設名色耶?」 「大德!無此事。」 (22)「又,凡無名色時,由名色之滅、亦施設六處耶?」 「大德!無此事。」 (23)「又,凡無六處時,由六處之滅、亦施設觸耶?」 「大德!無此事。」 (24)「又,凡無觸時,由觸之滅、亦施設受耶?」 「大德!無此事。」 (25)「又,凡無受時,亦施設愛耶?」 「大德!無此事。」 (26)「又,凡無愛時,由愛之滅、亦施設取耶?」 「大德!無此事。」 (27)「又,凡無取時,由取之滅、亦施設有耶?」 「大德!無此事。」 (28)「又,凡無有時,由有之滅、亦施設生耶?」 「大德!無此事。」 (29)「又,凡無生時,由生之滅、亦施設老死耶?」 「大德!無此事。」 (30)「善哉!善哉!諸比丘!如是,諸比丘!此為非異者。諸比丘!信我,信賴我,可離惑、離疑,此為苦之終。」 #### 12.52 〔五二〕第二ᅟ取 [56] ᅟᅟ==[56] 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〇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於所取之法,住味觀者,增長於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3)諸比丘!譬如大火聚,將然燒十載薪、或二十載薪、三十載薪、四十載薪,其時,有人適時投以乾草,投以乾牛糞,投以乾薪。諸比丘!依如是,則彼大火聚將長時久燃。 (4)諸比丘!同此,於所取法,住味觀者,增長於愛,緣愛而有取……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5)諸比丘!於所取之法,住患觀者,則愛滅。由愛滅,則有取滅,由取滅,則有有滅。由有滅,則有生滅,由生滅,則有老死、愁、悲、苦、憂、惱之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6)諸比丘!譬如大火聚,將燃燒十載薪、或二十、三十、或四十載之薪。其時,有人適時不投以乾草,不投以乾牛糞,不投以乾薪。諸比丘!依如是,則彼大火火聚前薪燒盡,因未加他者,而應熄滅。 (7)諸比丘!同此,於所取之法,住患觀者,則愛滅。由愛滅,則有取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 12.53 〔五三〕第三ᅟ結(之一) [57] ᅟᅟ==[57] 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〇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於所結之法,住味觀者,增長於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3)諸比丘!譬如油燈,乃依油與炷而得燃。彼時,有人適時注油,注意其炷,諸比丘!因如是、油燈則得長久燃燒。 (4)諸比丘!同此,於所結之法,住味觀者,增長於愛。緣愛而有取…… 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 (5)諸比丘!於所結之法,住患觀者,則愛滅,由愛滅而有取滅……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 (6)諸比丘!譬如油燈,乃依油與炷而得燃,其時,有人不適時注油,不注意其炷,諸比丘!因如是,彼油燈之餘燃料燒盡,因未另加他者而消滅。 (7)諸比丘!同此,於所結之法,住患觀者,則愛滅,由愛滅則有取滅……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 #### 12.54 〔五四〕第四ᅟ結(之二) [58] ᅟᅟ==[58] 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七九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譬如油與炷,彼油燈依之得燃燒,其時,有人適時注以油,注意其炷,諸比丘!因如是,油燈得燃燒長久。諸比丘!同此,於所結之法,住味觀者,增長於愛,緣愛而有取……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3)諸比丘!譬如油與炷,油燈依之得燃燒。其時,有人未適時注油,未注意其炷,諸比丘!如是,彼油燈之餘燃料燒盡,因未另加他者而熄滅。諸比丘!同此,於所結之法,住患觀者,則愛滅。由愛滅有取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也。」 #### 12.55 〔五五〕第五ᅟ大樹(之一) [59] ᅟᅟ==[59] 五五、五六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七九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於所取之法,住味觀者,增長於愛。緣愛而有取……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3)諸比丘!譬如有大樹,其根向下伸展,使一切之地味、水味上昇。諸比丘!如是,彼大樹因此得長時久住。諸比丘!同此,於所取之法,住味觀者,增長於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4)諸比丘!於所取之法,住患觀者,愛滅。由愛滅乃有取滅,由取滅,則有有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5)諸比丘!譬如大樹,彼時有人取來鍬與籠。彼截其樹根,由截根而更於周圍掘挖穴,於周圍挖穴,乃將小根、鬚根、亦予根除。彼截其樹為圓木更截圓木作木片,木片作成粗朵,粗朵置於日與風下乾燥,乾燥後以火燒之,火燒成灰,成灰被大風篩吹,或流入河之奔流。諸比丘!如是,彼大樹被截根者,如多羅樹之截株,不能再生,成為未來不生者。 (6)諸比丘!同此,於所取之法,住患觀者,則愛滅。由愛滅乃有取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 12.56 〔五六〕第六ᅟ大樹(之二) [A7] ᅟᅟ==[A7] 之【CB】,[-]【南傳】==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譬如有大樹,其根向下伸展,使一切之地味、水味上昇。諸比丘!如是,彼大樹因此得長時久住。 (3)諸比丘!同此,於所取之法,住味觀者,增長於愛。緣愛而有取……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4)諸比丘!譬如有大樹,彼時有人取來鍬與籠,彼截其樹根。由截根更於周圍挖穴,將小根、鬚根、亦予根除,……流於河之奔流。諸比丘!如是,彼大樹被截根者,如多羅樹之截株,不能再生,成為未來不生者。 (5)諸比丘!同此,於所取之法,住患觀者,則愛滅。由愛滅乃有取滅……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 #### 12.57 〔五七〕第七ᅟ幼樹 [60] ᅟᅟ==[60] 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七九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於所結之法,住味觀者,增長於愛。緣愛而有取……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3)諸比丘!譬如有幼樹,有人適時鬆緩其根,適時與糞,適時與水。諸比丘!如是彼幼樹因此得增長、茂盛、增展。 (4)諸比丘!同此,於所結之法,住味觀者,則愛增上。緣愛而有取……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5)諸比丘!於所結之法,住患觀者,則愛滅。由愛滅則有取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6)諸比丘!譬如有幼樹,彼時有人取來鍬與籠,彼截其樹根,由截根更於周圍挖穴、將小根、鬚根、亦予根除。彼截其樹成圓木,圓木作成木片,木片作成粗朵,粗朵置於日與風下乾燥,以火燃燒,以火燒之成灰,灰被風篩吹,或流於河之奔流。諸比丘!如是,彼幼樹被截根者如多羅樹之截株,不能再生,成為未來不生者。 (7)諸比丘!同此,於所結之法,住患觀者,則愛滅。由愛滅乃有取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 12.58 〔五八〕第八ᅟ名色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於所結之法,住味觀者,有名色之顯現。緣名色有六處……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3)諸比丘!譬如有大樹,其根向下伸展,使一切之地味、水味上昇。諸比丘!如是,彼大樹因此得長時久住。 (4)諸比丘!同此,於所結之法,住味觀者,有名色之顯現…… (5)諸比丘!於所結之法,住患觀者,無名色之顯現。由名色滅而有六處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6)諸比丘!譬如有大樹,彼時有人取來鍬與籠……成未來不生者。 (7)諸比丘!同此,於所結之法,住患觀者,無名色之顯現。由名色滅,乃有六處滅……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 #### 12.59 〔五九〕第九ᅟ識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於所結之法,住味觀者,有識之顯現。緣識而有名色,……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3)諸比丘!譬如有大樹,其根向下…… (4)諸比丘!同此,於所結之法,住[61]味觀者,有識之顯現。緣識而有名色……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ᅟᅟ==[61] 住味觀者,原文雖有 ādīnavānupassino 是 assādānupassino 之誤。== (5)諸比丘!於所結之法,住患觀者,無識之顯現。由識滅而有名色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6)諸比丘!譬如大樹,彼時有人取來鍬與籠……未來不生者。 (7)諸比丘!同此,於所結之法,住患觀者,無識之顯現,由識滅而有名色滅…… (8)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 12.60 〔六〇〕第十ᅟ因 [62] ᅟᅟ==[62] 一【南傳】,~四 D. N. XV. 1(南傳藏長部經典二)之始同。== (1)〔爾時,世尊〕住拘樓國之都色劍磨瑟曇。 (2)爾時,尊者阿難,詣世尊座前,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阿難,白世尊言:「大德!是稀有,大德!是未曾有。大德!此緣起所見甚深而且深遠,然我觀見,如明明白白者。」 (4)「阿難!勿作是言。阿難!勿作是言。阿難!此緣起所見甚深而且深遠。阿難!因未證此法,由於不知,如是,此如縺索之眾生,被腫物所覆之眾生,如文若草、燈心草之有情,不脫苦處、惡趣、無樂處之輪迴。 (5)阿難!於所取之法、住於味觀者,增長於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6)阿難!譬如大樹,其根向下伸展,使一切之地味、水味上昇。阿難!如是,彼大樹因此得長時久住。 (7)阿難!同此,於所取之法,住味觀者,增長於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8)阿難!於所取之法,住患觀者,愛滅。由愛滅而有取滅,由取滅而有有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9)阿難!譬如有大樹,彼時有人取來鍬與籠,彼截其樹根,更於截根之周圍挖穴,挖穴將小根、鬚根、亦予根除。彼將其樹截成圓木,圓木作成木片、木片再作成粗朵,粗朵以風日使乾燥,風日乾燥後,以火燃燒,以火燒成灰,在彼大風篩吹,或流入河之奔流。阿難!如是,彼大樹為被截根者。如多羅樹之被截株者,無再生,成為未來不生者。 (10)阿難!同此,於所取之法,住患觀者,是愛滅。由愛滅而有取滅,由取滅而有有滅,由有滅而有生滅,由生滅而有老死、愁、悲、苦、憂、惱之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此頌曰: 思量取二結ᅟᅟ所謂二大樹  幼樹於第七ᅟᅟ名色以及識 因及此等十 ### 第七ᅟ大品 #### 12.61 〔六一〕第一ᅟ無聞(之一) [63] ᅟᅟ==[63] 六一、六二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一c【南傳】,~八二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無聞之凡夫,於此四大所造身,生厭意,厭離而欲解脫。 (3)所以者何?諸比丘!此四大所造身,可見為增、滅、取、捨者。 然則無聞之凡夫,生厭意、厭離而欲解脫。 (4)諸比丘!稱此是心、是意或是識者,無聞之凡夫,不能生厭意,不能厭離,不能解脫。 (5)所以者何?諸比丘!無聞之凡夫,長夜著於有我所,取著於『此是我所,此是我,此乃我之自我。』 然則無聞之凡夫,不能生厭意,不能厭離,不能解脫。 (6)諸比丘!無聞之凡夫,以此四大所造之身為『我』,較以心為我,是尚可。 (7)所以者何?諸比丘!此四大所造之身,可現住於一年、住於二年、住於三年、住於四年、住於五年、住於十年、住於二十年、住於三十年、住於四十年、住於五十年、住於百年、或住於更長年。諸比丘!然稱此為心、意、識者,則日夜轉變異生、異滅。 (8)諸比丘!譬如彌猴徘徊森林中縱放一枝,又另捉一枝。諸比丘!同此,稱此是心、意、識者,亦日夜轉變,異生、異滅。 (9)諸比丘!是以多聞之聖弟子,對緣起當善思惟: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無故此無,彼滅故此滅。即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10)由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而有行滅,由行滅而有識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11)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於色生厭意,於受亦生厭意,於想亦生厭意,於行亦生厭意,於識亦生厭意。生厭意故厭離,離貪故解脫。於解脫得生解脫之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生。」 #### 12.62 〔六二〕第二ᅟ無聞(之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無聞之凡夫,於此四大所造之身,生厭意,厭離而欲解脫。 (3)所以者何?諸比丘!此四大所造之身,可見為增、滅、取、捨。然則無聞之凡夫生厭意、厭離而欲解脫。 (4)諸比丘!稱此是心、意、識者、無聞之凡夫不能生厭意,不能厭離,不能解脫。 (5)所以者何?諸比丘!無聞之凡夫,於長夜著於『此是我所』,取著於『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自我。』然則無聞之凡夫,不能生厭意,不能厭離,不能解脫。 (6)諸比丘!無聞之凡夫,以此四大所造之身為我,較以心為我尚可。 (7)所以者何?諸比丘!此四大所造之身,現住於一年、住於二年、住於三年……四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住於百年、或住於更長年。諸比丘!然稱此是心、意、識者,則日夜轉變異生、異滅。 (8)諸比丘!是以多聞之聖弟子,對緣起當善思惟: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無故此無,彼滅故此滅。 (9)諸比丘!緣樂所受之觸生樂受,由其樂所受之觸滅,由其所生之感,緣樂所受之觸所生之樂受滅,而止息。 (10)諸比丘!緣苦所受之觸生苦受,由其苦所受之觸滅,由其所生之感,緣苦所受之觸所生之苦受滅,而止息。 (11)諸比丘!緣不苦不樂所受之觸,生不苦不樂受。由其不苦不樂所受之觸滅,由其所生之感,緣不苦不樂所受之觸所生不苦不樂滅,而止息。 (12)諸比丘!譬如二木相磨,和合生煙、生火。其二木離散者,則由其所生之煙滅,而止息。 (13)諸比丘!同此,緣樂受之觸生樂受,由其樂所受之觸滅,由其所生之感,緣樂所受之觸所生樂受滅,而止息。 (14)緣苦所受之觸…… (15)緣不苦不樂所受之觸,生不苦不樂受。由其不苦不樂所受之觸滅,由其所生之感,緣不苦不樂所受之觸所生不苦不樂受滅,而止息。 (16)諸比丘!如是多聞之聖弟子,於觸生厭意,於受生厭意,於想、於識生厭意。生厭意故厭離,離貪故解脫,於解脫生解脫之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生。」 #### 12.63 〔六三〕第三ᅟ子肉 [64] ᅟᅟ==[64] 雜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〇二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有情或眾生之住、求再生、為資益、有此等之四食。 (3)四食者何耶?麤或細之摶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是。 諸比丘!此等之四食為有情或眾生之住、求再生、為資益。 (4)諸比丘!應知如何是摶食耶? (5)諸比丘!譬如有夫婦二人,持少量之糧食,行於曠野之道。彼等夫婦愛念者唯有一子。 (6)諸比丘!彼時夫婦二人來曠野時,少量之糧食乏盡、曠野尚餘未竟之旅。 (7)諸比丘!爾時,彼夫婦二人作如是思念:『我等少量之糧食盡,而此曠野之旅尚餘未竟,我等寧殺此愛念之子,作成[65]乾肉片與多汁肉片,食子之肉,以完成此曠野之殘旅。勿令三人皆死。』 ᅟᅟ==[65] 肉片乾(vallūra)取堅肉部份乾之,多液汁之肉片(soṇḍika)取骨或腱之部份為酒肉(SA. II. P. 104)。== (8)諸比丘!彼時彼夫婦二人,殺其愛念之子,作成乾肉片與多汁肉片,食子之肉完成此曠野之殘旅,彼等食子之肉,搥胸曰:『吾子於何處耶?吾一子於何處耶?』 (9)諸比丘!汝等對其如何思惟耶?彼等為嬉戲而食歟?或為愛樂而食歟?或為嗜美而食歟?或為肥滿而食歟?」 「大德,皆非然。」 (10)「諸比丘!彼等為行曠野而欲食子肉耶?」 「大德!唯然。」 (11)「諸比丘!同此,我謂摶食不可不知。諸比丘!知摶食時,於五妙欲知貪。於五妙欲知貪時,成其結,為結所縛之聖弟子,再還來此界。 (12)諸比丘!如何可知觸食耶? (13)諸比丘!譬如一無皮之牛,欲依住於道路之端,依道路之端之彼等生物,噉其牛。欲依住於樹下,依樹下之彼等生物噉其牛。欲依住於水中,依水中之生物,噉其牛。依住於虛空,依虛空之生物,噉其牛。諸比丘!彼無皮之牛,依住之處,則為依止其處之生物所噉。諸比丘!同此,我謂觸食不可不知。 (14)諸比丘!知觸食時,知三受,知三受時,我謂聖弟子更不可為。 (15)諸比丘!如何應知意思食耶? (16)諸比丘!譬如一炭火坑,深超人身,炭火充滿,無煙而熾燃。爾時一人,欲生不希死,欲樂厭苦。時有二力士各以手將彼捉住,將投入炭火坑中。諸比丘!爾時,彼人之心遠矣,將思願遠矣,大望應遠。 (17)所以者何?諸比丘!彼人作是念:『我墮此炭火坑中,因其入死,至死為苦。』諸比丘!同此,我謂意思食不可不知。 (18)諸比丘!知意思食時,知三愛;知三愛時,我謂聖弟子更不為。 (19)諸比丘!如何應知識食耶? (20)諸比丘!捕犯罪之盜賊,送至王前示曰:『大王!犯罪之盜賊帶到。』王宜科彼以所欲之刑罰。王如是謂於彼等曰:『且去!汝等將此人以百矛相擊。』清晨則再加其百矛。 (21)時至日中,王如是云:『喂!彼人如何耶?』『大王!彼尚生存。』王如是言彼等云曰:『且去!於日中對彼再以百矛相擊。』於是日中以百矛擊彼。 (22)屆時,王於暮時如是云:『喂!彼人如何耶?』『大王!彼尚生存。』王如是言彼曰:『且去!汝等將彼人於暮時再以百矛相擊。』於是暮時對彼以百矛相擊。 (23)諸比丘!對其作如何思惟耶?彼人,因一日被三百矛擊打,已經驗苦、憂耶?」 「大德!以一矛相擊,即已經驗苦、憂矣,何云經三百矛擊打耶?」 (24)「諸比丘!同此,我謂不可不知識食。 (25)諸比丘!知識食時,知名色,知名色時,我謂聖弟子更不可為。」 #### 12.64 〔六四〕第四ᅟ有貪 [66] ᅟᅟ==[66] 雜阿含一五(大正藏一〇二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有情或眾生之住,求再生,為資益有四食。 (3)四食者何耶?麤或細之[A8]摶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是。諸比丘!此等之四食,為有情或眾生之住,求再生,為資益。 ᅟᅟ==[A8] 摶【CB】,搏【南傳】== (4)諸比丘!若於摶食,有貪、有喜、有愛、則對其有識之住、有增長。由識之住及增長,而有名色之顯現。由有名色之顯現,而有諸行之增上。由有諸行之增上,而有未來後有之再生。由有未來後有之再生,而有未來之生、老死。諸比丘!我謂由未來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惱。 (5)諸比丘!若於觸食,…… (6)諸比丘!若於意思食,…… (7)諸比丘!若於識食,有貪、有喜、有愛,於其有識之住、有增長。有識住增長,有名色之顯現,由有名色之顯現,有諸行之增上。有諸行之增上,有未來之後有再生。有未來之後有再生,有未來之生老死,我謂有未來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惱。 (8)諸比丘!譬如染工或畫師、以染料或漆、或鬱金、或青、或以茜,善磨於板上,或壁面、或衣服之小片,作婦女之形像男子之形像。 (9)諸比丘!同此,若於[A9]摶食、有貪、有喜、有愛者,則有識之住與增長。由有識之住與增長,有名色之顯現,由有名色之顯現,有諸行之增上,由有諸行之增上,有未來後有之再生,由有未來後有之再生,有未來之生老死。由有未來之生老死,諸比丘!我謂有愁、有苦、有惱。 ᅟᅟ==[A9] 摶【CB】,搏【南傳】== (10)諸比丘!若於觸食,…… (11)諸比丘!若於意思食,…… (12)諸比丘!若於識食,有貪、有喜、有愛者,則有識之住與增長。由有識之住與增長,而有名色之顯現。由有名色之顯現,而有諸行之增上。由有諸行之增上,而有未來後有之再生。由有未來後有之再生,則而有未來之生、老死。由有未來之生、老死,諸比丘!我謂有愁、有苦、有惱。 (13)諸比丘!若於[A10]摶食,無貪、無喜、無愛者,則無其識之住與增長。因無識之住與增長,則無名色之顯現。因無名色之顯現,則無諸行之增上。因無諸行之增上,則無未來後有之再生。因無未來後有之再生,則無未來之生、老死。因無未來之生、老死,諸比丘!我謂無愁、無苦、無惱。 ᅟᅟ==[A10] 摶【CB】,搏【南傳】== (14)諸比丘!若於觸食,…… (15)諸比丘!若於意思食,…… (16)諸比丘!若於識食,無貪、無喜、無愛者,則無其識之住無增長。因無識之住與增長,則無名色之顯現。因無名色之顯現,則無諸行之增上。因無諸行之增上,則無未來後有之再生。因無未來後有之再生,則無未來之生、老死。因無未來之生老死,諸比丘!我謂無愁、無苦、無惱。 (17)諸比丘!譬如宮殿或樓閣,北、南、西邊有窗。太陽上昇時,光由高入,照何處耶?」 「大德!照西壁。」 (18)「諸比丘!若無西壁,照何處耶?」 「大德!照大地。」 (19)「諸比丘!若無大地,照何處耶?」 「大德!照水。」 (20)「諸比丘!若無水,照何處耶?」 「大德!則不照任何處。」 (21)「諸比丘!同此,諸比丘!若於摶食,無貪、無喜、無愛者,則…… (22)諸比丘!若於觸食,…… (23)諸比丘!若於意思食,…… (24)諸比丘!若於識食,無貪、無喜、無愛者,則無識住、無增長。因無識住、無增長,則無名色之顯現。因無名色之顯現,則無諸行之增上。因無諸行之增上,則無未來之生、老死。無未來之生老死,諸比丘!我謂無愁、無苦、無惱。」 #### 12.65 〔六五〕第五ᅟ城邑 [67] ᅟᅟ==[67] 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〇b)增一阿含卷三十八(大正藏二.七一八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昔我尚未得正覺,為菩薩時,曾作此念:『此世間實陷於苦惱,生而奔向衰、老、死而又將再生。然卻不知此老死苦之出離。實則如何得知此老死苦之出離耶?』 (3)諸比丘!然則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老死耶?緣何有老死耶?』 (4)諸比丘!爾時,我依正思惟,依慧悟得生:『有生故有老死,緣生而有老死。』 (5)諸比丘!時我作是念:『有何故有生?……有有……有取……有愛……有受……有觸……有六處?……有名色耶?緣何而有名色耶?』 (6)諸比丘!依正思惟,於我而生慧悟得:『有識故有名色,緣識而有名色。』 (7)諸比丘!時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識?緣何有識耶?』 (8)諸比丘!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有名色故有識,緣名色而有識。』 (9)諸比丘!時我作是念:『此識由此以還,無超進名色,於此限度,生而亦老,衰而至死將再生。即緣此名色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 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10)諸比丘!『是集、是集』。我於尚未聞之法、即生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 (11)諸比丘!時我作是念:『無何故無老死,因何之滅而有老死之滅耶?』 (12)諸比丘!爾時,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無生故無老死,因生之滅而有老死之滅。』 (13)諸比丘!時我作是念:『無何故無生……無有……無取……無愛……無受……無觸……無六處……無名色,因何之滅而有名色之滅耶?』 (14)諸比丘!爾時,於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無識故無名色,因識之滅、而有名色之滅。』 (15)諸比丘!時我作是念:『無何故無識,因何之滅,而有識之滅耶?』 (16)諸比丘!爾時,於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無名色故無識,因名色之滅,而有識之滅。』 (17)諸比丘!時我作是念:『我依此道乃達菩提。即:由名色之滅,而有識滅。由識之滅,而有名色滅。由名色之滅,而有六處滅。由六處之滅,而有觸滅。……』 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18)諸比丘!『是滅、是滅』,我於尚未聞之法,即生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 (19)諸比丘!譬如有人、徘徊阿蘭若林,發現古人通行之古道、古徑,彼則追隨其道,隨其道而行。發見古人止住之古城、古都,其園林亦具足。具足美麗有堤之蓮池。 (20)諸比丘!爾時,彼人向王或王之大臣報曰:『尊者,當知我徘徊阿蘭若林,發見古人通行之古道、古徑,追隨其道,隨其道而行。發見古人止住之古城、古都,園林亦具足,具足美麗有堤之蓮池。尊者!宜於其城予修築。』 (21)諸比丘!爾時,王或王之大臣,修築其城邑,其城邑後來繁榮,眾人熾盛,增上發展。 諸比丘!同此,我發見過去正覺者通行之古道、古徑。 (22)諸比丘!過去諸佛所通行之古道,古徑者何耶?即此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定。諸比丘!此乃過去正等覺者通行之古道、古徑。追隨其道,隨其道而行,則知老死,知[68]老死之集,知老死之滅,知趣滅老死之道跡。 ᅟᅟ==[68] 老死云云 原文重複可不要。== (23~31)追隨其道,隨其道以行,知生……知有……知取……知愛……知受……知觸……知六處……知名色……知識…… (32)追隨其道,隨其道以行,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滅、知趣行滅之道跡。 (33)知此,我以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比丘!如是梵行繁榮、增廣,示知眾多人等,予增大,依人天而善說示。」 #### 12.66 〔六六〕第六ᅟ觸 [69] ᅟᅟ==[69] 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二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拘樓園之都邑劍磨瑟曇。 (2)爾時,世尊言諸比丘:「諸比丘!」 彼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3)世尊曰:「諸比丘!汝等[70]取內觸耶?」 ᅟᅟ==[70] 「取耶?否?」,原文(sammasatha no)但註為(sammasatha nu)。== (4)如是說已。一比丘以此白世尊言:「大德!我取內觸。」 (5)「汝比丘!如何取內觸耶?」 (6)爾時彼比丘自記說之,然彼比丘,不能滿足世尊之心。 (7)如是說已,尊者阿難白世尊言:「世尊!今正其時。善逝!今正其時。願世尊!以說內觸。諸比丘聞世尊之所說、應受持奉行。」 (8)「若然,阿難!汝等諦聽,當善思念。我說內觸。」 彼諸比丘奉答世尊曰:「唯然,大德!」 (9)世尊曰:「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執取內觸:『世間之種種諸苦生、老死,此苦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有何故有老死,無何故無老死。』彼對取內觸,如是知:『此世間生老死種種之苦、此苦乃以億[71]波提為因、以億波提為集、以億波提為生、以億波提為起。有億波提故有老死,無億波提時無老死。彼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滅,知趣老死滅之道跡。如是為契法行者。』 ᅟᅟ==[71] 億波提(upadhi)註為五蘊(SA. II. P.119)。== 諸比丘!如是比丘,謂是真正行苦之滅,老死之滅者。 (10)更執取取內觸:『又,此億波提乃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有何故有億波提,無何時無億波提耶?』彼知如是執取:『億波提乃以愛為因,以愛為集,以愛為生,以愛為起。有愛故有億波提,無愛故無億波提。』彼知億波提,知億波提之集,知億波提之滅,知趣億波提滅之道跡。如是為契法行者。 諸比丘!如是比丘謂是真正行苦之滅,億波提之滅者。 (11)更執取取內觸:『又,此愛於何處而生?於何處而住之耶?』彼知如是執取:『於此世間,為如何愛,快思之色,於此生愛而生,於此住愛而住。於此世間、可愛,快思之色者何耶?眼為於此世間、可愛、快思之色。於此生愛而生,於此住愛而住。』 (12)耳乃於世間可愛、快思之色…… (13)鼻乃於世間可愛、快思之色…… (14)舌乃於世間可愛、快思之色…… (15)身乃於世間可愛、快思之色…… (16)意乃於世間可愛、快思之色。於此生愛而生,於此住愛而住。 (17)諸比丘!任何過去之沙門、婆羅門,對此世間可愛、快思之色,視為常,視為樂,視為[72]我,視為無病,視為安穩者,愛增長矣。 ᅟᅟ==[72] 「我」,於原文 Atthato,但英譯 "as good" 此應為之 attato。== (18)愛增長者,則億波提增長。億波提增長者,則苦增長。我謂:『使苦增長者,則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無由解脫。』 (19)諸比丘!任何未來之沙門、婆羅門,對此世間可愛、快思之色,視為常,視為樂,視為我,視為無病,視為安穩。彼等乃增長愛者。 (20)愛增長者,則億波提增長,億波提增長者,則苦增長。我謂:『彼等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不得解脫,則苦不得解脫。』 (21)諸比丘!現在任何之沙門、婆羅門,對此世間可愛、可喜之物,視為常、視為樂、視為我、視為無病、視為安隱者,則增長愛。 (22)增長愛者,則增長億波提,增長億波提者,則增長苦。增長其苦,我謂:『增長苦者,則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不得解脫,則苦不解脫。』 (23)諸比丘!譬如有飲水器皿,色具足,香具足,味具足,而以毒混入。爾時有人為炎熱所燒,為炎熱所苦,疲勞困憊,為渴而來。對其人如是言曰:『可愛者!此飲水器皿,色具足、香具足、味具足、毒亦具足、汝若欲飲自可飲、飲之雖愛好具色、香、味,但為此而至死,或受至死之苦。』彼不顧且不思慮,飲彼飲水器皿之水而不捨,彼為此至死,或受至死之苦。 (24)諸比丘!同此,任何過去之沙門、婆羅門,對此世間可愛、快思之色…… (25)……於未來…… (26)……現在之沙門、婆羅門,對此世間可愛、快思之色,視為常,視為樂,視為我,視為無病,視為安穩者,其愛增長。 (27)我謂:『愛增長者則苦增長,由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不得解脫,則不得解脫於苦。』 (28)諸比丘!任何過去之沙門、婆羅門,對此世間可愛、快思之色,視為無常,視為苦,視為無我,視為病,視為怖畏者,乃使愛捨離者。 愛捨離者,億波提捨離。億波提捨離者,則苦捨離。我謂:『苦捨離者,由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得解脫,則解脫於苦。』 (29)諸比丘!任何未來之沙門、婆羅門,於此世間可愛、快思之色,視為無常,視為苦,視為無我,視為病,視為怖畏者、則將捨離於愛。 (30)愛捨離者……我謂:『解脫於苦。』 (31)諸比丘!任何現在之沙門、婆羅門,對可愛、快思之色,視為無常,視為苦,視為無我,視為病,視為怖畏者,則捨離於愛。 (32)愛捨離者,則億波提捨離。億波提捨離者,則苦捨離。我謂:『苦捨離者,則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得解脫,則解脫於苦。』 (33)諸比丘!譬如有飲水器,色具足,香具足,味具足,亦以毒混入。爾時有人,為炎熱所燒,為炎熱所苦,疲勞困憊,為渴而來。對此時有人曰:『可愛者!此飲水器皿,色具足,香具足,味具足,但混有其毒,若汝欲者自可飲,飲之雖愛好其色、香、味,然因此至死或受至死之苦。』 (34)諸比丘!爾時,彼人作是念:『我此刻極渴,得依飲料而克服,或依生蘇予克服,或依含鹽分之乳精予克服,或以酸粥予克服。然而我於此長夜不為我之利益,因此而決不飲此苦物。』彼思慮之再,而不飲其飲水器皿物,予捨棄、彼即因此而不至死,不至近死之苦。 (35)諸比丘!同此,任何過去之沙門、婆羅門,於此世間可愛、快思之色,視為無常,視為苦,視為無我,視為病,視為怖畏者,則捨離於愛。 (36)捨離於愛者,則億波提捨離。億波提捨離者,則苦捨離。我謂:『苦捨離者,則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得捨離,解脫於苦。』 (37~38)諸比丘!任何未來之沙門、婆羅門…… (39)現在之沙門、婆羅門,於此世間可愛、快思之色,視為無常、視為苦、視為無我、視為病、視為怖畏者,捨離於愛。 (40)捨離於愛者,則億波提捨離。億波提捨離者,則捨離於苦。我謂:『捨離於苦者,即由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解脫,解脫於苦。』」 #### 12.67 〔六七〕第七ᅟ蘆束 [73] ᅟᅟ==[73] 雜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一a)。== (1)一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住波羅奈之仙人墮處鹿野苑。 (2)爾時,尊者摩訶拘絺羅,暮時自宴坐起,詣尊者舍利弗之處。詣已,與尊者舍利弗俱相致問,交談致候可記憶之語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尊者摩訶拘絺羅,向尊者舍利弗作斯言曰:「友,舍利弗!老死為自作耶?老死為他作耶?老死為自作、他作耶?或老死為非自作、非他作、無因生耶?如何?」 (4)「友,拘絺羅!老死非自作,老死非他作,老死亦非自作、他作,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無因生,是緣生而有老死。」 (5)「友,舍利弗!生為自作耶?生為他作耶?生為自作、他作耶?或生為非自作、非他作、無因生耶?如何?」 (6)「友,拘絺羅!生非自作,生非他作,生非自作、他作,生亦非自作、非他作,非無因生,是緣有而有生。」 (7~18)「友,舍利弗!有為自作耶?……取為自作耶?……愛為自作耶?……受為自作耶?……觸為自作耶?……六處為自作耶?……如何?」 (19)「名色為自作耶?名色為他作耶?名色為自作、他作耶?或名色為非自作、非他作,無因生耶?」 (20)「友,拘絺羅!名色非自作,名色非他作,名色非自作、他作,亦非自作、他作,亦非無因生,是緣識而有名色。」 (21)「友,舍利弗!識為自作耶?識為他作耶?識為自作、他作耶?識為非自作、非他作,亦非無因生耶?如何?」 (22)「友,拘絺羅!識非自作,識非他作,識非自作、他作,識非自作、非他作,亦非無因生,是緣名色而有識。」 (23)「如今我等如是知尊者舍利弗之所說:『友,拘絺羅!名色非自作,名色非他作,名色亦非自作、他作,名色非自作、非他作。名色非自作、非他作,亦非無因生,是緣識而有名色。』 (24)如今我等又如是知尊者舍利弗之所說:『友,拘絺羅!識非自作,識非他作,識非自作、他作,又,識非自作、非他作、亦非無因生,是緣名色而有識。』 (25)友,舍利弗!應如何知此所說之義耶?」 (26)「友!譬如兩蘆束,相互依持則能直立。友!同此,緣名色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友!若此等之蘆束中,取其一;而另一則仆倒;取他,而另他則仆倒。友!同此,緣名色之滅,而有識滅。緣識之滅,而有名色滅。緣名色之滅而有六處滅。緣六處之滅,而有觸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27)「友,舍利弗!是希有。友,舍利弗!是未曾有。此為尊者舍利弗之善說。我等對尊者舍利弗之所說,應以此等三十六事當予隨喜。」 (28)「友,若比丘,依老死之厭離、離貪、滅而說法,則適稱為:『法師比丘。』友!若比丘,行老死、厭離、離貪、滅,則適稱為:『行法、隨順法比丘。』友!若比丘,對老死、厭離、離貪、滅,不取著、予解脫,則適稱為:『達現法涅槃比丘。』 (29~38)友!若比丘,生之厭離……若有之……若取之……若愛之……若受之……若觸之……若六處之……若名色之……若識之……若行之…… (39)友!若比丘,依無明之厭離、離貪、滅、說法、適稱之謂:『法師比丘。』友,若比丘,行無明之厭離、離貪、滅,則適稱之謂:『行法、隨順法比丘。』友,若比丘,依無明之厭離、離貪、滅、不取著、予解脫、則適稱之謂:『達現法涅槃比丘。』」 #### 12.68 〔六八〕第八ᅟ憍賞彌 [74] ᅟᅟ==[74] 雜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八c)。== (1)一時,尊者茂師羅、尊者殊勝、尊者那羅陀、尊者阿難,住憍賞彌之瞿師羅園。 (一) (2)爾時,尊者殊勝向尊者茂師羅作如是言曰:「友,茂師羅!除信、除欲、除傳說、除行相覺、除見害諦思,尊者茂師羅!別有『緣生而有老死』之智否?」 (3)「友,殊勝!除信、除欲、除傳說、除行相覺、除見審諦思,我知於此,我見於此,即:『緣生有老死也。』」 (4)「友,茂師羅!除信、除欲、除傳說、除行相覺、除見審諦思,尊者茂師羅!別有『緣有而有生』之智耶?」 (5)……緣取而有有…… (6)……緣愛而有取…… (7)……緣受而有愛…… (8)……緣觸而有受…… (9)……緣六處而有觸…… (10)……緣名色而而有六處…… (11)……緣識而有名色…… (12)……緣行而有識…… (13)……緣無明而有行…… (14)「友,殊勝!除信、除欲、除傳說、除行相覺、除見審諦思,我知於此,我見於此,即:『緣無明而有行。』」 (15)「友,茂師羅!除信……除見審諦思,尊者茂師羅!別有『緣生之滅,而有老死之滅』之智耶?」 (16)「友,殊勝!除信、除欲、除傳說、除行相覺、除見審諦思,我知於此,我見於此,即:『緣生之滅而有老死之滅。』」 (17)「友,茂師羅!除信、除欲、除傳說、除行相覺、除見審諦思,尊者茂師羅!別有『緣有之滅,而有生之滅』之智耶?」 (18~24)「『緣取之滅,而有有之滅』……『緣愛之滅,而有取之滅』……『緣受之滅,而有愛之滅』……『緣觸之滅,而有受之滅』……『緣六處之滅,而有觸之滅』……『緣名色之滅,而有六處之滅』……『緣識之滅,而有名色之滅』……『緣行之滅,而有識之滅』……『緣無明之滅,而有行之滅。』 (25)友,殊勝!除信、除欲、除傳說、除行相覺、除見審諦思,我知於此,我見於此,即:『緣無明之滅,而有行之滅。』」 (26)「友,茂師羅!除信、除欲、除傳說、除行相覺、除見審諦思,尊者茂師羅!別有『有滅即涅槃』之智耶?」 (27)「友,殊勝!除信、除欲、除傳說、除行相覺、除見審諦思,我知於此,我見於此,『有滅即涅槃。』」 (28)「然則,尊者茂師羅是阿羅漢,是漏盡者。」 (29)如是言時,尊者茂師羅默然。 (二) (30)爾時,尊者那羅陀對尊者殊勝言曰:「友,殊勝!善哉!我欲得此問,可向我問,我則答汝此問。」 (31)「尊者那羅陀!汝得此問。我向尊者那羅陀,作此問,尊者那羅陀,請答我問。」 (32~57)「友,那羅陀!除信……我知於此,我見於此,『此有滅即涅槃。』」 (58)「然則,尊者那羅陀是阿羅漢,是漏盡者。」 (59)「友!『有滅即涅槃』,我依正慧,如實善見。然則我尚非阿羅漢、漏盡者。 (60)友!譬如於曠野之路上有井,然無繩、無罐,時有人為炎熱所燒,為炎熱所苦,疲勞困憊,乾渴此來。彼眺望其井,雖知為水,但身不能觸而住。 (61)友!同此,『有之滅即涅槃也』,如實以正慧善見,然我尚非阿羅漢、漏盡者。」 (三) (62)如是言已,尊者阿難,向尊者殊勝作是言曰:「友!殊勝!汝如是之說,汝向尊者那羅陀作如何言之耶?」 (63)「友,阿難!我如是說:我外於尊者那羅陀之德,以外於善,故無所說。」 #### 12.69 〔六九〕第九ᅟ膨脹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 (3)「諸比丘!大海膨脹時,使諸大河膨脹,諸大河膨脹時,使諸小河膨脹。小河膨脹時,使大湖膨脹。大湖膨脹時,亦使小湖膨脹。 (4)諸比丘!同此,無明膨脹,使諸行膨脹。諸行膨脹,使識膨脹。識膨脹時,使名色膨脹。名色膨脹時,使六處膨脹。六處膨脹時,使觸膨脹。觸膨脹時,使受膨脹。受膨脹時,使愛膨脹。愛膨脹時,使取膨脹。取膨脹時,使有膨脹。有膨脹時,使生膨脹。生膨脹時,使老死膨脹。 (5)諸比丘!大海退潮時,使大河退水。大河退水時,使小河退水。小河退水時,使大湖退水。大湖退水時,使小湖退水。 (6)諸比丘!同此,無明衰時,使諸行衰。諸行衰時,使識衰。識衰時,使名色衰。名色衰時,使六處衰。六處衰時,使觸衰。觸衰時,使受衰。受衰時,使愛衰。愛衰時,使取衰。取衰時,使有衰。有衰時,使生衰。生衰時,使老死衰。」 #### 12.70 〔七〇〕第十ᅟ須尸摩 [75] ᅟᅟ==[75] 雜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六b)。==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一) (2)爾時,世尊深受恭敬、尊重、敬仰、供養,得衣服、鉢食、牀座、醫病之必要藥物、資具等。 (3)比丘僧伽亦頗受敬重、恭敬,供養、尊重,得衣服、鉢食、牀座、醫病必要之藥物、資具等。 (4)異學之遊方者等,未受敬重、恭敬,供養、尊重,未得衣服、鉢食、牀座、醫病之必要藥物、資具等。 (二) (5)爾時,遊方者須尸摩,與眾多遊方者之徒,俱住王舍城。 (6)爾時,遊方者須尸摩之徒,向遊方者須尸摩作如是言曰:「來,友!須尸摩!汝宜往沙門瞿曇之處修梵行。汝完全學法後,再告知我等,我等完全學得其法後,為在家者說示,如是我等亦受敬重、恭敬、供養、尊重,獲得衣服、鉢食、牀座、醫病之必要藥物、資具等。」 (7)遊方者須尸摩對己徒答:「如是,友!」則詣尊者阿難之處。詣已,與尊者阿難俱相致問,交談致問可記憶之語後,坐於一面。 (三) (8)坐於一面之遊方者須尸摩,向尊者阿難作如是言曰:「友,阿難!我欲於此作法、律之修習梵行。」 (9)爾時,尊者阿難,陪伴遊方者須尸摩,來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10)坐於一面之尊者阿難向世尊言曰:「大德!此遊方者須尸摩如是云:『友,阿難!我欲於此作法、律之修習梵行。』」 (11)「阿難!然則,汝應使須尸摩出家。」 (12)於是,遊方者須尸摩得在世尊之處出家,得具足戒。 (13)爾時,又有眾多比丘,來至世尊之處,白世尊言:「我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生』,已達於完全智[76]。」 ᅟᅟ==[76] 完全智(aññā)是阿羅漢果(SA. II. P. 126)。== (四) (14)尊者須尸摩,聞眾多比丘於世尊之前告白已達完全智:「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生矣。」 (15)爾時尊者須尸摩,走近彼等諸比丘,近已,與彼等諸比丘俱相致問,交談問候記憶之語,坐於一面。 (16)坐於一面之須尸摩,向彼等諸比丘作如是言曰:「諸尊者來詣世尊處曾白云:『我等已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生。』已達於完全智,此為真實耶?」「友!唯然。」 (17)「然則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見,享受種種之神通耶?——一為多、多為一、顯現變為隱沒,越牆、越壘、穿山、無障礙,恰如行空出入地下,於水中不分水而行如走於地上。趺坐於虛空,恰如有翼之鳥。有大神力,大威力,於日月以手觸捉,以此身行[77]於梵界耶? ᅟᅟ==[77] 「行耶?」,原文 vasaṁ vattethāti,應為 va saṁvattethāti。== (18)然則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見,以清淨超勝人間之天耳界,對人天之兩音、遠音、近音、皆聞之耶?」 「友!並無此事。」 (19)「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見,以心,對他眾生之心,他人之心,得予把握知之耶?——有貪心知為有貪心,離貪心知為離貪心,有瞋心知為有瞋心,離瞋心知為離瞋心,有癡心知為有癡心,離癡心知為離癡心,集注心知為集注心,散亂心知為散亂心,大心知為大心,不大心知為不大心、有上心知為有上心,無上心知為無上心,寂靜心知為寂靜心,非寂靜心知為非寂靜心,解脫心知為解脫心,非解脫心知為非解脫心耶?」 「友!並無此事。」 (20)「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見,憶念種種宿住耶?譬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種種成劫、種種壞劫、種種成、壞劫……『於彼處,名如是如是,姓如是如是,如是之容色,如是之食,經驗如是如是之苦樂,得如是之壽。彼歿於其處,而生於此處。於彼處,名如是如是,姓如是如是,如是之容色,如是之食,經驗如是之苦樂,得如是之壽。彼歿於其處,生於此處。』如是詳細種種宿住、悉憶念耶?」 「友!並無此事。」 (21)「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見,以清淨超勝人間之天眼,見眾生之歿,見生時之劣、勝、美、醜、好、惡,知眾生之如業行耶?實汝等尊者,對『此等眾生,身惡行具足,語惡行具足,意惡行具足,罵聖者、邪見、執持邪見業,故彼等身壞命終,生於苦處惡趣、無樂處、地獄。』又實汝等尊者對『此等眾生,身善行具足、語善行具足、意善行具足、不罵聖者、有正見、執持正見業,故彼等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界。』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得見眾生之歿,生時之劣、勝、美醜、好、惡,得知眾生如業之行耶?」 「友!並無此事」。 (22)「又,汝等尊者為如是知、如是見,對超色、無色之寂靜解脫、得於身觸而住耶?」 「友!並無此事。」 (23)「於今,尊者未到達此記說與此等之法者耶?」 (24)「友!並無此事。」 (25)「何以故?」 「友,須尸摩!我等為慧解脫者。」 (26)「我對尊者等此略說之義不能詳知。如尊者等之所說,我對尊者等所略說之義,欲詳知為宜。」 (27)「友,須尸摩!汝無論對其知,或不知,我等為慧解脫者。」 (五) (28)爾時尊者須尸摩由座起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29)坐於一面之尊者須尸摩,將與彼等諸比丘之論議悉告世尊。 (30)「須尸摩!法住智為前、涅槃智為後。」 (31)「大德!我對世尊略說之義,不得詳知。大德!如世尊之所說,我對世尊略說之義,欲詳知為宜。」 (32)「須尸摩!汝無論知或不知,法住智為前,涅槃智為後。須尸摩!汝云何思惟?色為常耶?或為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33)「又,無常者是苦耶?或是樂耶?」 「大德!是苦。」 「又,無常苦、變易之法得認:『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耶?」 「大德!並無此事。」 (34)「受是常耶?或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35)「想是常耶?或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36)「行是常耶?或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37)「識是常耶?或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又,無常者是苦耶?或是樂耶?」 「大德,是苦。」 「又無常苦、變易之法、得認:『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耶?」 「大德!並無此事。」 (38)「須尸摩!然任何過去、未來、現在,內、外、麤、細、劣、勝、遠、近之色,對一切之色,不得以認:『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必須以如實正慧,對此作視。 (39)任何過去、未來、現在……對受…… (40)對任何之想… (41)任何過去、未來、現在,內、外、麤細、劣、勝、遠、近之行、一切諸行,不得以認:『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 (42)任何過去、未來、現在,內、外、麤、細、劣、勝、遠、近之識、對一切之識、不得以認:『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必須以如實正慧、對此作視。 (43)須尸摩!多聞之聖弟子,於色如是見而厭離,於受、於想、於諸行、於識亦厭離,生厭離、離貪、予解脫,於解脫生解脫之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生。』須尸摩!汝見:『緣生而有老死』耶?」 「大德,誠然。」 (44)「須尸摩!汝見:『緣有而有生』耶?」 「大德,誠然。」 (45)「須尸摩!汝見:『緣取而有有』耶?」 「大德,誠然。」 (46)「須尸摩!汝見:『緣愛而有取』耶?」 「大德,誠然。」 (47)「須尸摩!汝見:『緣受而有愛,緣觸而有受,緣六處而有觸,緣名色而有六處,緣識而有名色,緣行而有識,緣無明而有行』耶?」 「大德,誠然。」 (48)「須尸摩!汝見:『緣生滅而有老死滅』耶?」 「大德,誠然。」 (49)「須尸摩!汝見:『緣有滅而有生滅』耶?」 「大德,誠然。」 (50)「須尸摩!汝見:『緣取之滅,而有有滅,緣愛之滅,而有取滅,緣受之滅,而有愛滅,緣觸之滅,而有受滅,緣六處之滅,而有觸滅,緣名色之滅,而有六處滅。緣識之滅,而有名色滅,緣行之滅,而有識滅,緣無明之滅,而有行滅』耶?」 「大德,誠然」。 (51)「須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見,享受種種之神通耶?——一為多、多為一、顯現變隱沒、超牆、超壘、穿山、無障礙,恰如行虛空。出入地中恰如水中,不分水而行,恰如行於地上,趺坐於虛空,恰如有翼之鳥、有大神力、大威力,以手觸捉日月,以此身行梵界耶?」 「大德,並無此事。」 (52)「須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見,以清淨超勝人間之天耳界、聞人天之兩音、遠音、近音耶?」 「大德,並無此事。」 (53)「須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見,知以心把握他之眾生,他人等之心耶?——對非解脫心知是非解脫心,對解脫心知是解脫心耶?」 「大德!並無此事。」 (54)「須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見,憶念種種之宿住耶?譬如一生……如是詳細憶念種種之宿住耶?」 「大德,並無此事。」 (55)「須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見,以清淨超勝人間之天眼,知眾生之歿……眾生之如業行耶?」 「大德,並無此事也。」 (56)「須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見,對超色、無色之寂靜解脫、以身觸而住耶?」 「大德,並無此事也。」 (57)「須尸摩!今此未能到達此記說,與此等之法者,須尸摩!我等實行於此。」 (六) (58)爾時,尊者須尸摩,稽首世尊之足,白世尊曰:「大德!罪克服於我。我如是,對善說之法、律,如是法之盜人而出家,愚而無知、為不善者。大德!我世尊,我對其罪知是罪,[78]願予與領受,而於未來無再犯。」 ᅟᅟ==[78] 領受(saṁvarāyāti)原文誤為 saṁparāyati。== (59)「須尸摩!汝為罪所克服,汝於如是善說之法、律,如為法之盜人而出家為愚而無智,是不善者。 (60)須尸摩!譬如、捕犯罪之盜賊,送於王之前而示曰:『大王!犯罪之盜賊帶來矣。對彼應課以王所欲之刑罰。』王對彼者如是曰:『汝等將此者,去以強繩堅縛後手,剃為禿頭,鳴擊小鼓,由街至街,由巷至巷,巡迴曳領,由南門出,於城邑之南,而刎其首。』如是臣等,將彼人以強繩堅縛後手,剃為禿頭、鳴擊小鼓,由街至街,由巷至巷,巡迴曳領,由南門出,於城邑之南,而刎其首。 (61)須尸摩!汝對其如何思惟耶?彼人為此經驗苦、憂耶?」 「大德!誠然。」 (62)「須尸摩!彼人為此雖受苦、憂,但於如是善說之法、律,為法之盜人出家者,對此將受過苦之報與劇報,乃至墮地獄。」 (63)「須尸摩!汝見罪為罪,如法悔過。我等將攝受領納。須尸摩!於聖律,對見罪為罪如法悔過者,增長功德,於未來入於律儀。」 此頌曰: 所謂二無聞 及子肉有貪 城邑觸蘆束 憍賞彌膨脹 第十須尸摩 ### 第八ᅟ沙門婆羅門品 [79] ᅟᅟ==[79] 七一、八一雜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b)。== #### 12.71 〔七一〕第一ᅟ沙門婆羅門義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世尊曰: (3)「諸比丘!雖任何之沙門、婆羅門,不知老死,不知老死集,不知老死滅,不知趣老死滅之道跡者,諸比丘!彼等沙門、婆羅門,於沙門非是沙門,於婆羅門非是婆羅門。又彼尊者等、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不能自知、實證入而住。 (4)諸比丘!雖任何之沙門、婆羅門,知老死……知道跡者,諸比丘!彼等沙門、婆羅門,於沙門為沙門,於婆羅門為婆羅門。又彼尊者等,對沙門之義,與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知、實證入而住。」 #### 12.72-80 〔七二~八〇〕第二~第十ᅟ不知(之一) ……舍衛城…… ……不知生…… ……不知有…… ……不知取…… ……不知愛…… ……不知受…… ……不知觸…… ……不知六處…… ……不知名色…… ……不知識…… #### 12.81 〔八一〕第十一ᅟ不知(之二) 不知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滅、不知趣行滅之道跡……自知,實證入而住。 此頌曰: 所謂由十一ᅟᅟ四諦之分別  沙門婆羅門ᅟᅟ第八乃為因 本篇之頌曰: 佛陀食十力ᅟᅟ乃至迦拉羅  第五於家主ᅟᅟ樹品與大品 最後之第八ᅟᅟ沙門婆羅門 ### 第九ᅟ中略品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 12.82 〔八二〕第一ᅟ師 (1)世尊曰:「諸比丘!不能如實知老死,是不見者,為於老死如實之智,則不能不求師。又不能如實知老死之集,是不見者,為於老死如實之智,則不能不求師。不能如實知老死之滅,是不見者,為於老死滅如實之智,不能不求師。不能如實知趣老死滅之道跡,是不見者,為於趣老死滅道跡如實智,不能不求師。」 一切凡如是者中略之。 (2)「諸比丘!不能如實知生,是不見者…… (3)諸比丘!不能如實知有,是不見者…… (4)諸比丘!不能如實知取,是不見者…… (5)諸比丘!不能如實知愛,是不見者…… (6)諸比丘!不能如實知受,是不見者…… (7)諸比丘!不能如實知觸,是不見者…… (8)諸比丘!不能如實知六處,是不見者…… (9)諸比丘!不能如實知名色,是不見者…… (10)諸比丘!不能如實知識,是不見者…… (11)諸比丘!不能如實知行,是不見者,為於行如實之智,不能不求師。不能如實知行之集,是不見者,為於行集如實之智,不能不求師。不能如實知行之滅,是不見者,為於行之滅如實之智,不能不求師。不能如實知趣行滅之道跡,是不見者,為於趣行滅之道跡如實之智,不能不求師。」 凡對四諦亦應如是。 #### 12.83 〔八三〕第二ᅟ學 [80] ᅟᅟ==[80] 八三、八四雜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〇一b)。== (1~11)「諸比丘!不能如實知老死,是不見者,為於老死如實之智,不能不學。」對四諦亦復如是,而中略之。 #### 12.84 〔八四〕第三ᅟ瑜伽 (1~11)……不能不為瑜伽行。 #### 12.85 〔八五〕第四ᅟ欲 (1~11)……不能不為欲。 #### 12.86 〔八六〕第五ᅟ努力 (1~11)……不能不為努力。 #### 12.87 〔八七〕第六ᅟ不退轉 (1~11)……不能不為不退轉。 #### 12.88 〔八八〕第七ᅟ熱誠 (1~11)……不能不為熱誠。 #### 12.89 〔八九〕第八ᅟ精進 (1~11)……不能不為精進。 #### 12.90 〔九〇〕第十ᅟ不拔 (1~11)……不能不為不拔。 #### 12.91 〔九一〕第十一ᅟ正念 (1~11)……不能不為正念。 #### 12.92 〔九二〕第十二ᅟ正心 (1~11)……不能不為正心。 #### 12.93 〔九三〕第十三ᅟ不放逸 (1~11)……不能不為不放逸。 此頌曰: 師學及瑜伽ᅟᅟ欲努不退轉  熱誠與精進ᅟᅟ不拔與正念 正心不放逸ᅟᅟ十二中略經  另有十二經ᅟᅟ分百三十二 稱之為中略ᅟᅟ就四諦而言 於此中略之要目終。 此頌曰: 師學及瑜伽ᅟᅟ欲第五努力  不退轉熱誠ᅟᅟ謂精進不拔 正念與正心ᅟᅟ不放逸十二  如中略經終ᅟᅟ其他有十二 百三十二經ᅟᅟ所謂中略者  則對於四諦ᅟᅟ中略綱目終 ## 13 第二ᅟ現觀相應 [1] ᅟᅟ==[1] 雜阿含三一(大正藏二.二二四b)。== #### 13.1 〔一〕第一ᅟ爪尖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其時,世尊為令取爪尖之小垢,謂諸比丘曰:「諸比丘!作如何思惟耶?我此所取爪尖之小垢與大地土,何者較多耶?」 (3)「大德!此大地土為多,世尊所取爪尖之小垢為少。世尊所取爪尖之少垢,與大地土相比,實百倍、千倍、乃至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4)「諸比丘!同此,見具足之聖弟子,達於現觀之人,即滅盡苦終較多,殘苦為少。此則,滅盡前者之苦蘊而終者,與極七返生相比,此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5)諸比丘!如是大利為法現觀,如是大利,為得法眼。」 #### 13.2 〔二〕第二ᅟ蓮池 [2] ᅟᅟ==[2] 雜阿含五(大正藏二.三四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譬如有長五十由旬,寬五十由旬,深五十由旬之蓮池,其水盈滿至岸。有人以草端掬水,諸比丘!作如何思惟耶?以草端所掬之水,與蓮池之水,何者較多耶?」 (3)「大德,蓮池之水較多,以草端所掬之水為少。以草端所掬之水,與蓮池之水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4)諸比丘!同此,見具足之聖弟子,達現觀之人,即滅盡苦終較多,殘苦為少。以此前者之苦蘊滅盡,苦蘊終者,與極七返生者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5)「諸比丘!如是大利,為法現觀。如是大利,為得法眼。」 #### 13.3 〔三〕第三ᅟ合流水(之一)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譬如有人於恒河,耶符那、伊羅跋提,薩羅遊、摩醯,此等諸大河之合流,於匯合處,欲掬二、三滴水,諸比丘!汝等對其作如何思惟耶?所掬之二、三滴水,與合流之水,何者較多?」 (3)「大德,匯流之水較多,所掬之二、三滴水為少。所掬之二、三滴水與合流之水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4)「諸比丘!亦同於此……」。 #### 13.4 〔四〕第四ᅟ合流水(之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譬如此等之恒河、耶符那、伊羅跋提、薩羅遊、摩醯匯入諸大河合流、會合,將其水留二、三滴、而滅盡終矣。諸比丘!汝等對此作如何思惟耶?合流之水,滅盡為終者,與所留之二、三滴水,何者較多耶?」 (3)「大德!合流之水,即滅盡而終之水較多,所留之二、三滴水為少。所留之二、三滴水,與滅盡而終之合流水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4)諸比丘!亦同於此…… #### 13.5 〔五〕第五ᅟ地(之一)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有人於大地之一處,以七粒棗種子置於大土塊中。諸比丘!汝等對作此如何思惟耶?大地之一處所置之七粒棗種子大之土塊,與大地土,何者較多耶?」 (3)「大德!大地土較多,置於大地一處七粒棗種子大之土塊較少。以置於一處七粒棗種子大之土塊與大地土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4)「諸比丘!亦同於此……」。 #### 13.6 〔六〕第六ᅟ地(之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如除去七粒棗種子大之土,令大地土滅盡至終,諸比丘!汝等作如何思惟耶?滅盡至終之大地土,與存留七粒棗種子大之土,何者為多耶?」 (3)「大德,然則,滅盡至終之大地土多,而存留七粒棗種子大之土為少。存留七粒棗子大之土以比滅盡至終之大地相比,不及其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及。」 (4)「諸比丘!亦同於此……。」 #### 13.7 〔七〕第七ᅟ海(之一)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如斯曰:「汝等比丘!譬如有人,從大海掬取二、三滴水,諸比丘!汝等作如何思惟耶?所掬之二、三滴水與大海之水,何者較多耶?」 (3)「大德!大海之水為多,掬取之二、三滴水為少。將掬取之二、三滴水與大海水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不所能及。」 (4)「諸比丘!亦同於此……」 #### 13.8 〔八〕第八ᅟ海(之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國。 (2)〔爾時,世尊曰:〕「諸丘比!譬如取存二、三滴水,而大海滅盡歸終,諸比丘!汝等對此作如何思惟耶?滅盡歸終之大海水,與所取存之二三滴水,何者較多耶?」 (3)「大德!滅盡歸終之大海水為多,所取存之二三滴水較少。所取存之二、三滴水與滅盡歸終之大海水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4)「諸比丘!亦同於此……」 #### 13.9 〔九〕第九ᅟ山喻(之一)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譬如有人,於雪山王之一處,置七粒芥子種大之小石。諸比丘!汝等對此作如何思惟耶?置於一處之七粒芥子種大之小石,與雪山王相比,何者較多耶?」 (3)「大德!雪山王乃較多,置於一處之七粒芥子種大之小石為少。置於一處之七粒芥子種大之小石,與雪山王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4)「諸比丘!亦同於此……。」 #### 13.10 〔一〇〕第十ᅟ山喻(之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譬如以七粒芥子種大之小石取存,至雪山王滅盡歸終。諸比丘!汝等對此作如何思惟耶?為滅盡歸終之雪山王與所取存七粒芥子種大之小石,何者較多耶?」 (3)「大德!此滅盡歸終之雪山王較多,所取存之七粒芥子種大之小石為少。以所取存七粒芥子種大之小石,與滅盡歸終之雪山王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4)「諸比丘!同於此,見具足之聖弟子,達現觀之人,滅盡歸終之苦較多,所殘存之苦為少,以此,苦蘊滅盡歸終,則與極七返生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不能及。」 (5)「諸比丘,如是大利為法現觀,如是大利為得法眼。」 #### 13.11 〔一一〕第十一ᅟ山喻(之三)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譬如有人,於須彌山之一處,置七粒豆大之小石。諸比丘!汝等對此作如何思惟耶?置一處之七粒大之小石與須彌山,何者較多耶?」 (3)「大德,此須彌山為較多,置一處之七粒豆大之小石為少。如以置一處之小石與須彌山相比,百倍、千倍、乃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4)「諸比丘!同於此,以異學之沙門、婆羅門、遊方者之到達者,與見具足之聖弟子所到達之人相比,百倍、千倍、乃至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5)「諸比丘!如是大達者,見具足之人,如是之大勝智。」 此頌曰: 爪尖與蓮池ᅟᅟ二之合流水  二地與二海ᅟᅟ三山之為喻 ## 14 第三ᅟ界相應 ### 第一ᅟ種種品 #### 14.1 〔一〕第一ᅟ界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大正藏二.一一五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種種界。汝等諦聽,當善思念,我則宣說。」 彼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3)世尊曰:「諸比丘!種種界者何耶?」 (4)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是。 「諸比丘!此謂種種界。」 #### 14.2 〔二〕第二ᅟ觸 [2] ᅟᅟ==[2] 雜阿含一六(大正藏二.一一六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由種種界,生種種觸。」 (3)諸比丘!種種界者何耶? (4)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是。諸比丘!此謂種種界。 (5)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者,何耶? (6)諸比丘!緣眼界生眼觸、緣耳界……緣鼻界……緣舌界……緣身界……緣意界生意觸。 (7)「諸比丘!如是緣種種界,生種種觸。」 #### 14.3 〔三〕第三ᅟ非此 [3] ᅟᅟ==[3] 雜阿含一六(大正藏二.一一六a)。經題之 no ce taṁ 以讀為 no ca etsm。==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非生種種界。 (3)諸比丘!種種界者,何耶? (4)眼界……意界是。諸比丘!此謂種種界。 (5)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非生種種界者,何耶? (6)諸比丘!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非生眼界……緣意界,生意觸,緣意觸,非生意界。 (7)諸比丘!如是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非生種種界。」 #### 14.4 〔四〕第四ᅟ受(之一)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 (3)「諸比丘!種種界,者何耶?」 (4)眼界……意界……諸比丘!此謂種種界。 (5)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者,何耶? (6)諸比丘!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觸所生之受。……緣意界,生意觸、緣意觸,生意觸所生之受。 (7)「諸比丘!如是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 #### 14.5 〔五〕第五ᅟ受(之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非生種種觸,緣種種觸,非生種種界。」 (3)諸比丘!種種界者,何耶?眼界……意界……。諸比丘!此謂種種界。 (4)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非生種種[4]觸,緣種種觸,非生種種[5]界者,何耶? ᅟᅟ==[4] 非觸生原文 physsnānatta 是 phassanānatta之誤。== ᅟᅟ==[5] 非界生原文 phātunānatta 是 dhātunānatta 之誤。== (5~9)諸比丘!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觸所生之受,緣眼觸所生之受,非生眼觸,緣眼觸,非生眼界……。 (10)緣意界,生意觸,緣意觸,生意觸所生之受,緣意觸所生之受,非生意觸、緣意觸,非生意界。 (11)諸比丘!如是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非生種種觸,緣種種觸,非生種種界。 #### 14.6 〔六〕第六ᅟ界 (1)〔一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種種界。汝等諦聽…… (3)諸比丘!種種界者,何耶?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是。 (4)「諸比丘!此謂種種界。」 #### 14.7 〔七〕第七ᅟ想 [6] ᅟᅟ==[6] 雜阿含一六(大正藏二.一一六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思惟,緣種種思惟,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求。 (3)諸比丘!種種界者,何耶?色界……法界是。諸比丘!此謂種種界。 (4)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思惟,緣種種思惟,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求者,何耶? (5~9)諸比丘!緣色界,生色想,緣色想,生色思惟,緣色思惟,生色欲,緣色欲,生色熱,緣色熱,生色求…… (10)緣法界,生法想,緣法想,生法思惟,緣法思惟,生法欲,緣法欲,生法熱,緣法熱,生法求。 (11)諸比丘!如是緣種種界,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思惟,緣種種思惟,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求。」 #### 14.8 〔八〕第八ᅟ非此 [7] ᅟᅟ==[7] 雜阿含一六(大正藏二.一一六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思惟……生種種求。 (3)緣種種求,非生種種熱,緣種種熱,非生種種欲,緣種種欲,非生種種思惟,緣種種思惟,非生種種想,緣種種想,非生種種界。 (4~9)諸比丘!種種界者何耶?色界……法界是。諸比丘!此謂種種界。 (10)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思惟……生種種求,緣種種求,非生種種熱,緣種種熱,非生種種欲,緣種種欲,非生種種思惟,緣種種思惟,非生種種想,緣種種想,非生種種界者,何耶? (11)諸比丘!緣色界,生色想,緣色想,生色思惟,緣色思惟,生色欲,緣色欲,生色熱,緣色熱,生色求,緣色求,非生色熱,緣色熱,非生色欲,緣色欲,非生色思惟,緣色思惟,非生色想,緣色想,非生色界。 (12)緣聲界…… (13)緣香界…… (14)緣味界…… (15)緣觸界…… (16)緣法界,生法想,緣法想……生法求。緣法求,非生法熱,緣法熱,非生法欲,緣法欲,非生法思惟,緣法思惟,非生法想,緣法想,非生法界。 (17)諸比丘!如是緣種種界,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求。緣種種求,非生種種熱,緣種種熱,非生種種欲,緣種種欲,非生種種思惟,緣種種思惟,非生種種想,緣種種想,非生種種界。」 #### 14.9 〔九〕第九ᅟ觸(之一)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思惟,緣種種思惟,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求,緣種種求,生種種得。」 (3)諸比丘!種種界者,何耶?色界……法界是。汝等比丘!此謂之種種界。 (4)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得者,何耶? (5)諸比丘!緣色界,生色想,緣色想,生色思惟,緣色思惟,生色觸,緣色觸,生色觸所生之受,緣色觸所生之受,生色欲,緣色欲,生色熱,緣色熱……生色得。 (6)緣聲界…… (7)緣香界…… (8)緣味界…… (9)緣觸界…… (10)緣法界,生法想,緣法想,生法思惟,緣法思惟,生法觸,緣法觸,生法觸所生之受,緣法觸所生之受,生法欲,緣法欲,生法熱,緣法熱,生法求,緣法求,生法得。 (11)諸比丘!如是緣種種界,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求,緣種種求,生種種得。 #### 14.10 〔一〇〕第十ᅟ觸(之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思惟、觸、受、欲、熱,緣種種求,生種種得,緣種種得,非生種種求,緣種種求,非生種種熱,緣種種熱……非生欲、受、觸、思惟、種種想,緣種種想,非生種種界。 (3)諸比丘!種種界者,何耶?色界……法界是。諸比丘!此謂之種種界。 (4)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思惟,緣種種思惟,生種種觸、受、欲、熱、求、得,緣種種得,非生種種求,緣種種求,非生種種熱、欲、受、觸,緣種種思惟,非生種種想,緣種種想,非生種種界者,何耶? (5)諸比丘!緣色界生色想…… (6)緣聲界…… (7)緣香界…… (8)緣味界…… (9)緣觸界…… (10)緣法界,生法想,緣法想……生法求,緣法求,生法得,緣法得,非生法求,緣法求,非生法熱,緣法熱,非生法欲,緣法欲,非生法觸所生之受,緣法觸所生之受,非生法觸,緣法觸,非生法思惟,緣法思惟,非生法想,緣法想,非生法界。諸比丘!如是,緣種種界,生種種種想,緣種種想……生思惟、觸、受、欲、熱、求、得。緣種種得,非生種種求,緣種種求,非生種種熱,緣種種熱,非生種種欲,緣種種欲,非生種種受,緣種種受,非生種種觸,緣種種觸,非生種種思惟,緣種種思惟,非生種種想,緣種種想,非生種種界。」 此頌曰: 界觸與此非ᅟᅟ更有二之受  此為內之五ᅟᅟ界想與此非 更有二之觸ᅟᅟ此為外之五 ### 第二ᅟ無慚愧品 #### 14.11 〔一一〕第一ᅟ此等之七 [8] ᅟᅟ==[8] 雜阿含一七(大正藏二.一一六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有此等之七界。七界者何耶?光界、淨界、空無邊處界、識無邊處界、無所有處界、非想非非想處界、想受滅界是。諸比丘!此等謂之七界。」 (3)如是說已。一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此光界、淨界、空無邊處界、識無邊處界、無所有處界、非想非非想處界、想受滅界者,大德!此等之諸界,緣何而知之耶?」 (4)「比丘!光界者,此界乃緣闇而得知。 (5)比丘!淨界者,此界乃緣不淨而得知。 (6)比丘!空無邊處界者,此界乃緣色而得知。 (7)比丘!識無邊處界者,此界乃緣空無邊處而得知。 (8)比丘!無所有處界者,此界乃緣識無邊處而得知。 (9)比丘!非想非非想處界者,此界乃緣無所有處而得知。 (10)比丘,想受滅界者,此界乃緣滅而得知。」 (11)「大德!光界、淨界、空無邊處界、識無邊處界、無所有處界、非想非非想處界、想受滅界者,大德!此等之諸界,依如何等至可達耶?」 (12)「比丘!光界、淨界、空無邊處界、識無邊處界、無所有處界者,此等之諸界,依想等至可達。 (13)比丘!非想非非想界者,此界依行有餘等至可達。 (14)比丘!想受滅界者,此界依滅盡等至可達。」 #### 14.12 〔一二〕第二ᅟ有因 [9] ᅟᅟ==[9] 雜阿含一六(大正藏二.一一七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有因而生欲覺,非無因。有因而生瞋覺,非無因。有因而生害覺,非無因。 (3)諸比丘!有因而生欲覺,非無因。有因而生瞋覺,非無因。有因而生害覺,非無因者,何耶? (4)諸比丘!緣欲界而生欲想,緣欲想而生欲思惟,緣欲思惟,而生欲欲,緣欲欲,而生欲熱,緣欲熱,而生欲求。諸比丘!無聞之凡夫乃求欲求,依身語意三處,而入於[10]邪。 ᅟᅟ==[10] 入於邪(micchāpaṭipajjati)不入於如實之道跡(SA. II. P. 136)。== (5)諸比丘!緣瞋界而生瞋想,緣瞋想,而生瞋思惟、瞋欲、瞋熱、瞋求。諸比丘!無聞之凡夫乃求瞋求,依身語意三處,而入邪。 (6)諸比丘!緣害界,而生害想……害思惟、害欲、害熱、害求。諸比丘!無聞之凡夫乃求害求,依身語意三處,而入於邪。 (7)諸比丘!譬如有人,以燃草之火炬,而棄於乾草原,若彼不以手、足立即消滅者,諸比丘!如是棲於草木之生類,則陷於災禍中。 (8)諸比丘!同於此,雖任何之沙門、婆羅門,生起不正之想,而不能立即捨離、排除毀、滅、消滅,彼於現法則住於苦。有破壞、有惱、有悶,身壞命終之後,待受惡趣。 (9)諸比丘!有因而生出離覺,非無因。有因而生不瞋覺,非無因。有因而生不害覺,非無因。 (10)諸比丘!有因而生出離覺,非無因。有因而生不瞋覺,非無因。有因而生不害覺,非無因者,何耶? (11)諸比丘!緣出離界,而生出離想,緣出離想,而生出離思惟,緣出離思惟,而生出離欲,緣出離欲,而生出離熱,緣出離熱,而生出離求。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求出離求,依身語意三處,而入於正。 (12)諸比丘!緣不[A1]瞋界,而生不瞋想……生不瞋思惟、不瞋欲、不瞋熱、不瞋求。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乃求不瞋求,依身語意三處,而入於正。 ᅟᅟ==[A1] 瞋【CB】,慎【南傳】== (13)緣不害界,而生不害想,緣不害想,而生不害思惟,緣不害思惟,而生不害欲,緣不害欲,而生不害熱,緣不害熱,而生不害求。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乃求不害求,依身語意三處,而入於正。 (14)諸比丘!譬如有人,以燃草之火炬,棄於乾草原,若以手、足立即消滅,諸比丘!如是,棲於草木之生類,則免陷禍厄。 (15)諸比丘!同於此,任何之沙門、婆羅門,生起不正之想,而立即捨離、排除、毀滅、消滅,彼於現法則住於樂、無破壞、無惱、無悶,身壞命終之後,待受善處。」 #### 14.13 〔一三〕第三ᅟ磚瓦之家 [11] ᅟᅟ==[11] 雜阿含一七(大正藏二.一一七a)。== (1)〔爾時,世尊〕住於那提迦之磚瓦家。 (2)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3)世尊曰:「諸比丘!緣界而生想、生見、生覺。」 (4)如是說已。信仰〔篤厚〕之尊者迦旃延,白世尊言:「大德!非正等覺者,與正等覺者之見,大德!此見緣何知之耶?」 (5)「迦旃延!此界乃大,即無明界是。」 (6)「迦旃延!我謂:緣劣界,而生劣想、劣見、劣覺、劣思、劣望、劣願、劣人、劣語,彼於劣予以:表示、說述、施設、樹立、顯示、分別、宣示,彼之受生乃劣。 (7)迦旃延!我謂:緣中界,而生中想、中見、中覺、中思、中望、中願、中人、中語,彼於中,予以:表示、說述、施設、樹立、顯示、分別、宣示,彼之受生乃中。 (8)迦旃延!我謂:緣勝界,而生勝想、勝見、勝覺、勝思、勝望、勝願、勝人、勝語,彼於勝,予以表示、說述、施設、樹立、顯示、分別、宣示,彼之受生乃勝。」 #### 14.14 〔一四〕第四ᅟ劣意志 [12] ᅟᅟ==[12] 一四、一五、一六雜阿含一六(大正藏二.一一五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眾生俱與界相關連,與界相和合。劣意志之眾生,俱與劣意志相關連,俱與劣意志相和合。善意志之眾生,俱與善意志相關連、相和合。 (3)諸比丘!眾生於過去世,亦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劣意志之眾生,俱與劣意志相關連、相和合。善意志之眾生,俱與善意志相關連、相和合。 (4)諸比丘!眾生於未來世,亦應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劣意志之眾生,亦應俱與劣意志相關連、相和合。善意志之眾生,亦應俱與善意志相關連、相和合。 (5)諸比丘!眾生於現在世,亦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劣意志之眾生俱與劣意志相關連、相和合。善意志之眾生,俱與善意志相關、相連和合。」 #### 14.15 〔一五〕第五ᅟ業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之耆闍崛山。 (2)爾時,尊者舍利弗與眾多比丘俱,於世尊之近處經行。 (3)尊者大目犍連亦與眾多比丘俱,於世尊之近處經行。 (4)尊者大迦葉亦與眾多比丘俱,於世尊之近處經行。 (5)尊者阿那律亦與眾多之……經行。 (6)尊者滿願子亦與眾多之……經行。 (7)尊者優波離亦與眾多之……經行。 (8)尊者阿難亦與眾多……經行。 (9)提婆達多亦與眾多比丘俱,於世尊之近處經行。 (10)爾時,世尊喚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見舍利弗與眾多比丘俱經行耶?」「大德!唯然。」 「諸比丘!此等之諸比丘,皆是大慧者。」 (11)「諸比丘!汝等見目犍連與眾多比丘俱經行耶?」 「大德,唯然。」 「諸比丘!此等諸比丘,亦皆是大神通者。」 (12)「諸比丘!汝等見大迦葉與眾多比丘俱經行耶?」 「大德!唯然。」 「諸比丘!此等諸比丘,亦皆是頭陀說者。」 (13)「諸比丘!汝等見阿那律與眾多比丘俱經行耶?」 「大德!唯然。」 「諸比丘!此等諸比丘亦皆是天眼者。」 (14)「諸比丘,汝等見滿願子與眾多比丘俱經行耶?」 「大德!唯然。」 「諸比丘!此等諸比丘,皆是說法者。」 (15)「諸比丘!汝等見優波離與眾多比丘俱經行耶?」 「大德!唯然。」 「諸比丘!此等諸比丘皆是持律者。」 (16)「諸比丘!汝等見阿難與眾多比丘俱經行耶?」 「大德!唯然。」 「諸比丘!此等諸比丘,皆是多聞者。」 (17)「諸比丘!汝等見提婆達多與眾多比丘俱經行耶?」 「大德,唯然。」 「諸比丘!此等諸比丘,皆是有罪者。」 (18)諸比丘!眾生俱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劣意志俱與劣意志相關連、相和合。善意志俱與善意志相關連、相和合。 (19)諸比丘!眾生於過去世,亦俱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劣意志俱與劣意志相關連、相和合。善意志俱與善意志相關連、相和合。 (20)諸比丘!眾生於未來世,亦俱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劣意志俱與劣意志相關連、相和合。善意志俱與善意志相關連、相和合。 (21)「諸比丘!眾生於現世亦俱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劣意志俱與劣意志相關連、相和合。善意志俱與善意志相關連、相和合。」 #### 14.16 〔一六〕第六ᅟ有偈 (一)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眾生俱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劣意志俱與劣意志相關連、相和合。 (3)諸比丘!眾生於過去世,亦俱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劣意志俱與劣意志相關連、相和合。 (4)諸比丘!眾生於未來世,亦俱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劣意志俱與劣意志相關連、相和合。 (5)諸比丘!眾生於現在世,亦俱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劣意志俱與劣意志相關連、相和合。 (6)諸比丘!譬如糞與糞相關連、相和合。尿與尿相關連、相和合。唾與唾相關連、相和合。膿汁與膿汁相關連、相和合。血與血相關連、相和合。諸比丘!同於此,眾生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劣意志俱與劣意志相關連、相和合。 (7)諸比丘!眾生於過去世…… (8)諸比丘!眾生於未來世…… (9)諸比丘!眾生於現在世,亦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劣意志俱與劣意志相關連、相和合。 (二) (10)諸比丘!眾生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善意志俱與善意志相關連、相和合。 (11)諸比丘!眾生於過[A2]去世亦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善意志俱與善意志相關連、相和合。 ᅟᅟ==[A2] 去【CB】,志【南傳】== (12)諸比丘!眾生於未來世亦…… (13)諸比丘!眾生於現在世,亦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善意志俱與善意志相關連、相和合。 (14)諸比丘!譬如乳與乳相關連、相和合,油與油相關連、相和合。熟酥與熟酥相關連、相和合,蜜與蜜相關連、相和合。 諸比丘!同於此,眾生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善意志俱與善意志相關連、相和合。 (15)諸比丘!眾生於過去世…… (16)諸比丘!眾生於未來世…… (17)諸比丘!眾生於現在世亦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善意志俱與善意志相關連、相和合。」 (18)世尊如是說,善逝如是說,師更以此宣說: 欲情之下生ᅟᅟ由交而發生  若無交則斷ᅟᅟ如於大海上[13] 乘小木必沒ᅟᅟ如是入懈怠  淨命亦沈沒ᅟᅟ然彼懈怠者 以離無精進ᅟᅟ遠離之聖者  專注禪思者ᅟᅟ常於勤精進 俱與賢者住ᅟᅟ常於勤精進 ᅟᅟ==[13] 以下之偈同。Theragātha 147、148。== #### 14.17 〔一七〕第七ᅟ不信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一)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眾生與界相關連、相和合。 (3)不信與不信俱相關連、相和合。無慚與無慚俱相關連、相和合。無愧與無愧俱相關連、相和合。少聞與少聞俱相關連、相和合。懈怠與懈怠俱相關連、相和合。妄念與妄念俱相關連、相和合。惡慧與惡慧俱相關連、相和合。 (4)信與信俱相關連、相和合。慚與慚俱相關連、相和合。愧與愧俱相關連、相和合。多聞與多聞俱相關連、相和合。精勤與精勤俱相關連、相和合。正念與正念俱相關連、相和合。持慧與持慧俱相關連、相和合。 (5)諸比丘!眾生於過去世,與界相關連、相和合。 不信與不信俱相關連、相和合。無慚與無慚俱相關連、相和合。無愧與無愧俱相關連、相和合。少聞與少聞俱相關連、相和合。懈怠與懈怠俱相關連、相和合。妄念與妄念俱相關連、相和合。惡慧與惡慧俱相關連、相和合。 (6)諸比丘!眾生於未來世,與界相關連、相和合。 不信與不信俱相關連、相和合。無慚與無慚俱相關連、相和合。無愧與無愧俱相關連,相和合。少聞與少聞俱相關連、相和合。懈怠與懈怠俱……妄念與妄念俱…… 惡慧與惡慧俱相關連、相和合。 (7)諸比丘!眾生於現在世,與界相關連、相和合。 不信與不信俱相關連、相和合。無慚與無慚俱……無愧與無傀俱……少聞與少聞俱……懈怠與懈怠俱……妄念與妄念俱相關連、相和合。惡慧與惡慧俱相關連、相和合之。 (二) (8)諸比丘!眾生與界相關連、相和合。 信與信俱相關連、相和合。慚與慚俱相關連、相和合。愧與愧俱相關連、相和合。多聞與多聞俱相關連、相和合。精勤與精勤俱相關連、相和合。正念與正念俱相關連、相和合。持慧與持慧俱相關連、相和合。 (9)諸比丘!眾生於過去世…… (10)諸比丘!眾生於未來世…… (11)諸比丘!眾生於現在世,俱與界相關連、相和合。 信俱與信……持慧與持慧俱相關連、相和合。」 #### 14.18 〔一八〕第八ᅟ不信之根本五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一) (2)諸比丘!眾生與界相關連、相和合。 不信與不信俱相關連、相和合。無慚與無慚俱……惡慧與惡慧俱……信與信俱相關連、相和合。慚與慚俱……持慧與持慧相關連俱、相和合。 (3)諸比丘!眾生於過去世,俱與界相關連、相和合…… (4)諸比丘!眾生於未來世,俱與界相關連、相和合。 (5)諸比丘!眾生於現在世亦俱與界相關連、相和合。 不信與不信俱、無慚與無慚俱、惡慧與惡慧俱、慚與慚俱、持慧與持慧俱相關連、相和合。 (二) (6)諸比丘!眾生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如是應詳說。 不信與不信俱相關連、相和合。無慚與無慚俱、惡慧與惡慧俱、信與信俱、愧與愧俱、持慧與持慧俱相關連、相和合。 (7)……於過去世…… (8)……於未來世…… (9)……於現在世…… (三) (10)不信與不信俱相關連、相和合。少聞與少聞俱、惡慧與惡慧俱、信與信俱、多聞與多聞俱、持慧與慧俱相關連、相和合。 (11)……於過去世…… (12)……於未來世…… (13)……於現在世…… (四) (14)諸比丘!眾生與界…… 不信與不信俱相關連、相和合。懈怠與懈怠俱、惡慧與惡慧俱、信與信俱、精勤與精勤俱、持慧與持慧俱相關連、相和合。 (15)……於過去世…… (16)……於未來世…… (17)……於現在世……相和合。 (五) (18)不信與不信俱相關連、相和合。妄念與妄念俱、惡慧與惡慧俱、信與信俱、正念與正念俱、持慧與持慧俱相關連、相和合。 (19)……於過去世…… (20)……於未來世…… (21)……於現在世……相和合。 #### 14.19 〔一九〕第九ᅟ無慚之根本四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一) (2)「諸比丘!與界…… 無慚與無慚俱相關連、相和合。無愧與無愧俱、惡慧與惡慧俱、慚與慚俱、愧與愧俱相關連、相和合。於過去世……於未來世……於現在世……相和合。 (二) (3)無慚與無慚俱關連、相和合。少聞與少聞俱、惡慧與惡慧俱、慚與慚俱,多聞與多聞俱、持慧與持慧俱相關連、相和合。 (三) (4)無慚與無慚俱相關連、相和合。懈怠與懈怠俱、惡慧與惡慧俱、慚與慚俱、精勤與精勤俱、持慧與持慧俱相關連、相和合。 (四) (5)無慚與無慚俱相關連、相和合。妄念與妄念俱、惡慧與惡慧俱、慚與慚俱、正念與正念俱、持慧與持慧俱相關連、相和合。 (6~8)於過去世……於未來世……於現在世……和合之。」 #### 14.20 〔二〇〕無愧之根本三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一)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眾生與界相關連、相和合。 無慚與無慚俱、少聞與少聞俱、惡慧與惡慧俱、慚與慚俱、多聞與多聞俱、持慧與持慧俱相關連、相和合[14]。」 ᅟᅟ==[14] 原文於有「一」想是衍字。== (3~5)於過去世……於未來世……於現在世……相和合。 (二) (6)無慚與無慚俱相關連、相和合。懈怠與懈怠俱、惡慧與惡慧俱、慚與慚俱、精勤與精勤俱、持慧與持慧俱相關連、相和合。 (7~9)於過去世……於未來世……於現在世…… (三) (10)無慚與無慚俱相關連、相和合。妄念與妄念俱、惡慧與惡慧俱、慚與慚俱、正念與正念俱、持慧與持慧俱相關連、相和合。 (11~13)「於過去世……於未來世……於現在世……和合。」 #### 14.21 〔二一〕第十一ᅟ依少聞二 [15] ᅟᅟ==[15] 二一、二四雜阿含一六(大正藏二.一一五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一)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眾生與界相關連、相和合。少聞與少聞俱相關連、相和合。懈怠與懈怠俱、惡慧與惡慧俱、多聞與多聞俱、精勤與精勤俱、持慧與持慧俱相關連、相和合。」 (3~5)「於過去世……於未來世……於現在世……相和合。」 (二) (6)「少聞與少聞俱相關連、相和合。妄念與妄念俱、惡慧與惡慧俱、多聞與多聞俱、正念與正念俱、持慧與持慧俱關連、相和合。」 (7~9)「於過去世……於未來世……於現在世……和合。」 #### 14.22 〔二二〕第十二ᅟ懈怠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一)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眾生與界相關連、相和合。懈怠與懈怠俱相關連、相和合。妄念與妄念俱、惡慧與惡慧俱、精勤與精勤俱、正念與正念俱、持慧與持慧俱相關連、相和合。」 (3~5)「於過去世……未來世……於現在世……和合。」 徧過去、未來、現在、一一皆無不如是。 此頌曰: 此等七有因ᅟᅟ以及磚瓦家  劣意志與業ᅟᅟ有偈不信七 不信根本五ᅟᅟ無慚根本四  無愧根本三ᅟᅟ少聞二懈怠 一之所謂經ᅟᅟ及三五等經  謂二十二經ᅟᅟ以謂第二品 ### 第三ᅟ業道品 #### 14.23 〔二三〕第一ᅟ不寂靜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眾生與界關連、相和合。 (3)不信與不信俱關連、相和合。無慚與無慚俱、無愧與無愧俱、不寂靜與不寂靜俱、惡慧與惡慧俱關連、相和合。 (4)信與信俱關連、相和合。慚與慚俱、愧與愧俱、寂靜與寂靜俱、持慧與持慧俱關連、相和合。」 #### 14.24 〔二四〕第二ᅟ惡戒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眾生與界關連、相和合。 (3)不信與不信俱關連、相和合。無慚與無慚俱、無愧與無愧俱、惡戒與惡戒俱、惡慧與惡慧俱關連、相和合。 (4)信與信俱關連、相和合。慚與慚俱、愧與愧俱、持戒與持戒俱、持慧與持慧俱關連、相和合。」 #### 14.25 〔二五〕第三ᅟ五學處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眾生與界關連、相和合。 (3)殺生與殺生俱關連、相和合。不與取與不與取俱、邪欲行與欲邪行俱、妄語與妄語俱、飲酒與飲酒俱關連、相和合。 (4)斷殺生與斷殺生俱關連、相和合。斷不與取與斷不與取俱、斷邪欲行與斷欲邪行俱、斷妄語與斷妄語俱、斷飲酒與斷飲酒俱關連、相和合。」 #### 14.26 〔二六〕第四ᅟ七業道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眾生與界關連、相和合。 (3)殺生與殺生俱關連、相和合。不與取與不與取俱、邪欲行與欲邪行俱、妄語與妄語俱、離間語與離間語俱、粗[16]語與粗語俱、綺語與綺語俱關連、相和合。 ᅟᅟ==[16] 原文脫落此句以暹羅本補譯之。== (4)斷殺生……斷不與取……斷邪欲行……斷妄語……斷離間語與斷離間語俱相關連、相和合。斷粗語與斷粗語俱關連、相和合。斷綺語與斷綺語俱關連、相和合。」 #### 14.27 〔二七〕第五ᅟ十業道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眾生與界關連、相和合。 (3)殺生與殺生俱關連、相和合。不與取與不與取俱……邪欲行……妄語……離間……粗語……綺語與綺語俱關連、相和合。多貪與多貪俱關連、相和合。瞋恚心與瞋恚心俱、邪見與邪見俱關連、相和合。 (4)斷殺生與斷殺生俱關連、相和合。斷不與取……斷邪欲行……斷妄語……斷離間語、斷粗語……斷綺語與斷綺語俱關連、相和合。無貪與無貪俱關連、相和合。無瞋恚心與無瞋恚心俱關連、相和合。正見與正見俱關連、相和合。」 #### 14.28 〔二八〕第六ᅟ八支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眾生與界關連、相和合。 (3)邪見與邪見關連、相和合。邪思與邪思俱……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與邪定俱關連、相和合。邪智與邪智俱關連、相和合。邪解脫與邪解脫俱關連、相和合。」 #### 14.29 〔二九〕第七ᅟ十支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眾生與界關連、相和合。 (3)邪見與邪見俱關連、相和合。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與邪定俱關連、相和合。邪智與邪智俱關連、相和合。邪解脫與邪解脫俱關連、相和合。 (4)正見與正見俱關連、相和合。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與正智俱關連、相和合正解脫與正解脫俱關連、相和合。」 徧過去、未來、現在、一一皆無不如是。 七經之頌曰: 不寂靜惡戒ᅟᅟ以及五學處  所謂七道業ᅟᅟ乃至十道業 第六謂八支ᅟᅟ第七為十支 ### 第四ᅟ隨喜品 #### 14.30 〔三〇〕第一ᅟ四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有此等之四界。 四者何耶?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是。 諸比丘!此等四界。」 #### 14.31 〔三一〕第二ᅟ前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我正覺前、尚未成正覺為菩薩時,我生此念: (3)『地界之味者何耶?禍者何耶?出離者何耶?水界之味者何耶?禍者何耶?出離者何耶?火界之味者何耶?禍者何耶?出離者何耶?風界之味者何耶?禍者何耶?出離者何耶?』 (4)諸比丘!我生此念: (5)緣地界而生樂、喜,此乃地界之味。地界是無常、苦、變易之法,此乃地界之禍。對地界欲貪之調伏,欲貪之捨離,此乃地界之出離。 (6)緣水界…… (7)緣火界…… (8)緣風界而生樂、喜、此乃風界之味。風界是無常、苦、變易之法,此乃風界之禍。對風界欲貪之調伏,欲貪之捨離,此乃風界之出離。 (9)諸比丘!我對此等之四界,以味如是之味,以禍是禍,以出離是出離,未能如實知之間,諸比丘!我於含天界、魔界、梵界、沙門、婆羅門、人、天之世界,不知成就無上之正等覺。 (10)諸比丘!我對此等之四界,以味如是味,以禍是禍,出離是出離,如實知時,我於含天界、魔界、梵界、沙門、婆羅門、人、天之世界,已知成就無上之正等覺。 (11)我生:『我心解脫為不動,此為最後之生,今無後有』之知見。」 #### 14.32 〔三二〕第三ᅟ〔我〕所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我行求地界之味,達地界之味,我已以慧善知地界之味。 (3)諸比丘!我行求地界之禍,達地界之禍,我已以慧善知地界之禍。 (4)諸比丘!我行求地界之出離,達地界之出離,我已以慧善知地界之出離。 (5~7)諸比丘!我行求水界之…… (8~10)諸比丘!我行求火界之…… (11)諸比丘!我行求風界之味,達風界之味,我已以慧善知風界之味。 (12)諸比丘!我行求風界之禍,達風界之禍,我已以慧善知風界之禍。 (13)諸比丘!我行求風界之出離,達風界之出離,我已以慧善知風界之出離。 (14)諸比丘!我對味此等四界之味,以禍是禍,以出離是出離,未能如實知時,諸比丘!我於含天界、魔界、梵界、沙門、婆羅門、人、天之世界,不能知成就無上正等覺。 (15)諸比丘!我對味此等四界之味,以禍是禍,以出離是出離,如實知時,諸比丘!我於含天界、魔界、梵界、沙門、婆羅門、人、天之世界,知成就無上之正等覺。 (16)我生:『我心解脫為不動,此為最後之生,今無後有』之知見。」 #### 14.33 〔三三〕若無此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若無此地界之味,則眾生不貪求此地界,諸比丘!然則因有地界之味故,眾生貪求此地界。 (3)諸比丘!若無此地界之禍,則[17]眾生不厭此地界,諸比丘!然則有地界之禍故,眾生厭此地界。 ᅟᅟ==[17] 眾生原文 satthā 是 sattā 之誤。== (4)諸比丘!若無地界之出離,則眾生不出離此地界。諸比丘!然則有地界之出離故,眾生出離此地界。 (5~7)諸比丘!若無此水界之味…… (8~10)諸比丘!若無此火界之味…… (11)諸比丘!若無此風界之味,則眾生不貪此風界。諸比丘!然有風界之味故,眾生貪此風界。 (12)諸比丘!若無此風界之禍,則眾生不厭此風界。諸比丘!然有風界之禍故,眾生厭此風界。 (13)諸比丘!若無此風界之出離,則眾生不出離此風界。然則有風界之出離故,眾生出離此風界。 (14)諸比丘!眾生味此等四界之味,以禍是禍,以出離是出離,未能如實知時,諸比丘!此等之眾生、不由含天界、魔界、梵界、沙門、婆羅門、人、天中捨棄、被解放,不相應,因不依心以捨棄而住。 (15)諸比丘!眾生味此等四界之味,以禍是禍,以出離是出離等,如實知時,諸比丘!此等眾生由天界、魔界、梵界、沙門、婆羅門、人、天中捨棄、被解放,不相應,因依心以捨棄而住。」 #### 14.34 〔三四〕第五ᅟ苦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若此地界一向是苦、伴苦、苦顯現、樂不顯現,則眾生不貪此地界。諸比丘!然則地界為樂、伴樂、樂顯現、苦不顯現故,眾生以貪此地界。 (3)諸比丘!若水界…… (4)諸比丘!若火界…… (5)諸比丘!若風界一向是苦、伴苦、苦顯現、樂不顯現,則眾生不貪此風界。諸比丘!若然風界為樂、伴樂、樂顯現,苦不顯現故,眾生貪此風界。 (6)諸比丘!若地界一向是樂、伴樂、樂顯現,苦不顯現,則眾生不厭此地界。諸比丘!然則地界是苦、伴苦、苦顯現,樂不顯現故,眾生厭此地界。 (7)諸比丘,若水界…… (8)諸比丘!若火界…… (9)諸比丘!若風界一向是樂、伴樂、樂顯現,苦不顯現,則眾生不厭此風界。諸比丘!然風界是苦、伴苦、苦顯現,樂不顯現故,眾生厭此風界。」 #### 14.35 〔三五〕第六ᅟ隨喜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一) (2)〔爾時,世尊曰:〕我謂:「諸比丘!對地界隨喜者、則對苦隨喜。以苦隨喜者,則不得解脫苦。」 (3)諸比丘!對水界隨喜者…… (4)諸比丘!對火界隨喜者…… (5)諸比丘!我謂:「對風界隨喜者,則對苦隨喜。對苦隨喜者,則不得解脫苦。」 (二) (6)諸比丘!我謂:「對地界不隨喜者,則對苦不隨喜。對苦不隨喜者,則解脫苦。」 (7)諸比丘!對水界…… (8)諸比丘!對火界…… (9)諸比丘!我謂:「對風界不隨喜者,則對苦不隨喜。對苦不隨喜者,則苦解脫。」 #### 14.36 〔三六〕第七ᅟ生起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地界之生起、住、再生、顯現,是苦之生起、貪、住、老死之顯現。 (3)諸比丘!水界之…… (4)諸比丘!火界之…… (5)諸比丘!風界之生起、住、再生、顯現,是苦之生起,貪、住、老死之顯現。 (6)諸比丘!地界之滅、靜止、絕滅,是苦之滅,貪靜止、則老死之絕滅。 (7)諸比丘!水界之…… (8)諸比丘!火界之…… (9)諸比丘!風界之滅、靜止、絕滅,是苦之滅,貪靜止、則老死之絕滅。」 #### 14.37 〔三七〕第八ᅟ沙門婆羅門(之一)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有此等之四界。四者何耶?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3)諸比丘!雖任何之沙門、婆羅門,對此等四界之味、禍、出離、不如實知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於沙門乃非正沙門,於婆羅門乃非正婆羅門。彼等尊者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亦非自知,入實證而住者。 (4)諸比丘!雖任何之沙門、婆羅門,對此等四界之味、禍、出離,如實知者,諸比丘!彼等沙門、婆羅門,於沙門乃正沙門、於婆羅門乃正婆羅門。彼等尊者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知,入實證而住者。」 #### 14.38 〔三八〕沙門婆羅門(之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有此等之四界。四者何耶?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是。 (3)諸比丘!凡任何之沙門、婆羅門,對此等四界之集與絕滅、味、禍、出離、不能不如實知,故不得不詳說。 (4)……知、自知、入實證而住。」 #### 14.39 〔三九〕沙門婆羅門(之三)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雖任何之沙門、婆羅門,不知地界、不知地界之集、不知地界之滅、不知趣地界滅之道跡…… (3)不知水界…… (4)不知火界…… (5)不知風界、不知風界之集、不知風界之滅、不知趣風界滅之道跡者,諸比丘!彼等沙門、婆羅門,於沙門乃非正沙門,於婆羅門乃非正婆羅門,彼等尊者亦對沙門之義[18]、或婆羅門之義,於現法不能自知、入實證而住。 ᅟᅟ==[18] 沙門之義原文 sāmaññatta 是 sāmaññattha 之誤。== (6)諸比丘!雖任何之沙門、婆羅門,知地界、知地界之集、知地界之滅、知趣地界滅之道跡者…… (7)知水界…… (8)知火界…… (9)知風界、知風界之集、知風界之滅、知趣風界滅之道跡者,諸比丘!彼等沙門、婆羅門,於沙門乃正沙門,於婆羅門乃正婆羅門。彼等尊者亦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知、入實證而住。」 此頌曰: 四與前及行ᅟᅟ若無此及苦  隨喜生起三ᅟᅟ沙門婆羅門 ## 15 第四ᅟ無始相應 ### 第一ᅟ薪草品 #### 15.1 〔一〕薪草 [1] ᅟᅟ==[1] 雜阿含三四(大正藏二.二四一b)及別譯雜阿含十六(大正藏二.四八六c)。==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奉答世尊曰:「唯然,大德!」 (3)世尊曰:「諸比丘!輪迴無始,眾生之為無明所覆、渴愛所縛,不知流轉輪迴之本際。 (4)比丘等!譬如有人,於此閻浮提伐草、薪、小枝、集於同一場所。堆積成四指量之方形謂:『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計數而置。諸比丘!彼人數算其母之母而不能終盡,則此閻浮提之草、薪、枝、小枝,已至終盡。 (5)所以者何?諸比丘!此輪迴無始,眾生為無明所覆、渴愛所縛,不知[2]流轉輪迴之本際。 ᅟᅟ==[2] 「示知」,原文 pannāyati 是 paññāyati 之誤。== (6)諸比丘!如是,長夜受苦、受痛、受失,增大其墓所。 (7)諸比丘!是以於諸行足厭、足於厭離、足於解脫。」 #### 15.2 〔二〕第二ᅟ地 [3] ᅟᅟ==[3] 雜阿含三四(大正藏二.二四一b)及別譯雜含一六(大正藏二.四八六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輪迴無始,眾生為無明所覆、渴愛所縛、不知流轉輪迴之本際。 (3)諸比丘!譬如有人,以大地作棗種子大之土丸,以〔數〕而置之謂:『此是我父,此是我父之父。』諸比丘!彼人數其父之父不能終盡,此大地已至終盡矣。 (4)所以者何?諸比丘!輪迴無始、眾生為無明所覆、渴愛所縛,不知流轉輪迴之本際。 (5)諸比丘!如是長夜受苦、受痛、受失,增大其墓所。 (6)諸比丘!是以於諸行足厭、足於厭離,足於解脫。」 #### 15.3 〔三〕第三ᅟ淚 [4] ᅟᅟ==[4] 雜阿含三三(大正藏二.二四〇c)別雜一六(大正藏二.四八六a)及增一阿含卷五一(大正藏二.八一四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輪迴無始,眾生為無明所覆、渴愛所縛,不知流轉輪迴之本際。 (3)諸比丘!汝等對此作如何思惟耶?四大海之水,與汝等怨憎相會,喜愛之別離,長時流轉輪迴、悲嘆時,所流之淚,何者為多耶?」 (4)「大德!我等知世尊所說法,大德!我等怨憎相會,喜愛之別離,長時流轉輪迴,悲嘆時所流之淚為多,其非四大海水所能比擬。」 (5)「善哉,善哉!諸比丘!汝等對我所說之法,能如是知之矣。 (6)諸比丘!汝等怨憎相會,與喜愛別離,長時流轉輪迴,悲嘆時所流注之淚為多,其非四大海水所能比擬。 (7)諸比丘!汝等於長夜逢母之死。 (8)……逢子之死。 (9)……逢女兒之死。 (10)……逢眷屬之失。 (11)……逢財寶之失。 (12)諸比丘!汝等於長夜,逢病之失。汝等逢此等之病失,怨憎相會,與喜愛者別離,悲嘆時所流注之淚為更多,其非大海水所能比擬。 (13)所以者何?諸比丘!輪迴乃無始…… (14)諸比丘!是人於諸行足厭、足於厭離、足於解脫。」 #### 15.4 〔四〕第四ᅟ乳 [5] ᅟᅟ==[5] 雜阿含三三(大正藏二.二四一a)及別雜一六(大正藏二.四八六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輪迴無始,眾生為無明所覆、渴愛所縛,不知流轉於輪迴之本際。」 (3)「諸比丘!汝等對此作如何思惟耶?汝等於此等長夜流轉輪迴所吞之母乳,與四海之水,何者為多耶?」 (4)「大德!我等知世尊所說之法,大德!我等於長夜流轉輪迴所吞之母乳為更多,非大海[A1]水所能比擬。」 ᅟᅟ==[A1] 水【CB】,小【南傳】== (5)「善哉,善哉!諸比丘!善哉!諸比丘!汝等對我所說之法,能如是知之矣。 (6)諸比丘!汝等長夜流轉輪迴而所吞飲之母乳為更多,非大海水所能比擬。 (7)所以者何?諸比丘!輪迴無始……足於能脫。」 #### 15.5 〔五〕第五ᅟ山 [6] ᅟᅟ==[6] 雜阿含三四(大正藏二.二四二c)及別雜一六(大正藏二.四八七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紙樹給孤獨園。 (2)爾時,一比丘來詣世尊之處。詣已……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一劫為幾何之長耶?」 (4)汝比丘!一劫為長久,是為多歲,如是多歲、或如是多百歲、或如是多千歲、或如是多百千歲、不可算數。 (5)「大德!唯然。得以譬喻之耶?」 (6)世尊曰:「比丘!可得。」「比丘!譬如有縱一由旬,廣一由旬,高一由旬,而無空隙、無龜裂,堅困之大巖山。〔若〕有人、每終百歲,以迦尸衣一拂之,比丘!其大巖山,依此方法而滅盡至終,劫猶未盡。 (7)比丘!劫乃如是長久。比丘!如是長久之劫,輪迴多劫,輪迴比百劫多,輪迴比千劫多,輪迴更比百千劫多。 (8)所以者何?諸比丘!輪迴無始……足於解脫。」 #### 15.6 〔六〕第六ᅟ芥子 [7] ᅟᅟ==[7] 雜阿含三四(大正藏二.二四二b)及別雜一六(大正藏二.四八七c)及增一阿含五二(大正藏二.八二五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當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之處…… (3)坐一面之比丘,以此白世尊曰:「大德!一劫有幾何之長耶?」 (4)「比丘!〔一〕劫甚長,劫乃多歲,或……多百千歲,不可算數。」 (5)「大德!唯然,得可譬喻耶?」 (6)「比丘!得以譬喻,比丘!譬如有一由旬之鐵城,縱一由旬,廣一由旬,高一由旬,如以頭巾[8]纏縛,充滿芥子粒。時有人,每過百年,取出一芥子粒。比丘!彼芥子之大積集,以此等方法,城可滅盡至終,然而劫猶未盡。 ᅟᅟ==[8] 「纏頭巾」,cūlikābaddha 於原文 culikābaddha 是誤。== (7)比丘!如是劫之長久,比丘!如是長久之劫,多劫輪迴、輪迴比百劫多,輪迴比千劫多,輪迴更比百千劫多。 (8)所以者何?比丘!輪迴乃無始……足於解脫。」 #### 15.7 〔七〕第七ᅟ聲聞 [9] ᅟᅟ==[9] 雜阿含三四(大正藏二.二四二c)及別雜一六(大正藏二.四八八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眾多之比丘,來詣世尊之處…… (3)坐於一面之彼等諸比丘,白世尊言:「大德!經過幾多劫耶?」 (4)「諸比丘!經過已多劫。此等為多劫,或為多百劫,或為多千劫、或為多百千劫,不能算數。」 (5)「大德!唯然,可得作譬喻耶?」 (6)「諸比丘!可得作〔譬喻〕。」世尊曰:「諸比丘!此處有四聲聞百歲之壽、百歲之命,彼等日日憶念百千劫,諸比丘!諸劫為由彼等之所憶念。時彼等四聲聞百歲之壽、百歲之命,過百歲而歿。 (7)諸比丘!如是經過多劫,彼等為多劫,或為多百劫,或為多千劫,或為多百千劫,不可算數。 (8)所以者何?諸比丘!輪迴乃無始……足於解脫。」 #### 15.8 〔八〕第八ᅟ恒河 [10] ᅟᅟ==[10] 雜阿含三四(大正藏二.二四二a)及別雜一六(大正藏二.四八七b)。== (1)〔爾時,世尊〕於王舍城竹林…… (2)爾時,一婆羅門來詣世尊之處…… (3)坐於一面之婆羅門白世尊言:「瞿曇!經過幾多之劫耶?」 (4)「婆羅門!經過已多劫。彼等為多劫,或為多百劫,或為多千劫,或為多百千劫,不可算數。」 (5)「瞿曇!唯然,可得作譬喻耶?」 (6)「婆羅門!可得作〔譬喻〕。」世尊曰:「婆羅門!譬喻此恒河之水流,流入大海,其中之砂為多砂,或為多百砂,或為多千砂,或為多百千砂,不可算數。 (7)婆羅門!因之,經過更多劫。彼等為多劫,或為多百劫,或為多千劫,或為多百千劫,不可算數。 (8)所以者何?婆羅門!輪迴乃無始,眾生為無明所覆、渴愛所縛,不知流轉輪迴之本際。 (9)婆羅門!如是,長夜受苦、受痛、受失,增大其墓所。婆羅門!是以於諸行足厭、足於厭離、足於解脫。」 (10)如是說已。彼婆羅門白世尊言:「瞿曇!是稀有,瞿曇!是稀有……尊者瞿曇!請攝納我,自今以後,當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15.9 〔九〕第九ᅟ杖 [11] ᅟᅟ==[11] 雜阿含三四(大正藏二.二四三a)及別雜一六(大正藏二.一一二b)及別雜(大正藏二.四八八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輪迴乃無始,眾生為無明所覆、渴愛所縛,不知流轉輪迴之本際…… (3)諸比丘!譬喻向上空擲杖,一度落於根地,一度落於中地,一度落於頭地,諸比丘!同此,被無明所覆、渴愛所縛,流轉輪迴之眾生,一度由此界至彼界,一度由彼界至此界。 (4)所以者何?諸比丘!轉迴乃無始……足於解脫。」 #### 15.10 〔一〇〕第十ᅟ人 [12] ᅟᅟ==[12] 雜阿含三四(大正藏二.二四二a)及別雜一六(大正藏二.四九六b)及別雜(大正藏二.四九六b)。==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2)爾時,世尊曰: (3)「諸比丘!輪迴乃無始…… (4)諸比丘!依一人於一劫之所流轉輪迴,若有此等之集骨者,集之不使毀壞,其骨之堆積,骨之累積,骨之積聚,有如毘富羅山之大。 (5)所以者何?諸比丘!輪迴無始……足於解脫。」 (6)世尊宣說已。善逝仰此!師更作斯宣曰: (一)一人生一劫 人骨積無量 積聚等山高 斯為大仙說 (二)彼大仙所說 耆闍崛山北 摩揭陀山城 毘富羅山大 (三)我以正慧觀 苦與苦生起 超越苦之法 唯八支聖道 (四)得見聖諦時 趣於苦之滅 七返以為極 彼人得轉生 一切結已盡 為苦之終焉 此頌曰: 薪草以及地ᅟᅟ淚乳山芥子  聲聞與恒河ᅟᅟ以及杖與人 ### 第二ᅟ苦惱等品 #### 15.11 〔一一〕第一ᅟ苦惱 [13] ᅟᅟ==[13] 雜阿含三四(大正藏二.二四一c)及別雜一六(大正藏二.四八七a)。== (1)一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 (3)「諸比丘!輪迴乃無始,眾生為無明所覆、渴愛所縛,不知流轉輪迴之本際。 (4)諸比丘!汝等見此處具有必然之苦惱與不幸時,對此處應必作一結論:『我等亦長時如是受之矣。』 (5)所以者何?諸比丘!輪迴乃無始……足於解脫。」 #### 15.12 〔一二〕第二ᅟ安樂 [14] ᅟᅟ==[14] 雜阿含三四(大正藏二.二四一c)及別雜一六(大正藏二.四八六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輪迴乃無始…… (3)諸比丘!汝等見安樂、榮華時,對此必作一結論:『我等亦長時受之矣。』 (4)所以者何?諸比丘!輪迴無始……不知流轉輪迴之本際……足於解脫。」 #### 15.13 〔一三〕第三ᅟ約三十 [15] ᅟᅟ==[15] 雜阿含三四(大正藏二.三四〇b)及別雜一六(大正藏二.四八五c)。==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2)當時約有三十位波婆比丘,皆住阿蘭若,悉為乞食者,皆著糞掃衣,悉持三衣者,一切皆有結者。〔彼等三十位比丘〕來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3)爾時,世尊生如是思念:「此等三十位波婆比丘,皆住阿蘭若,悉為乞食者,著糞掃衣者,悉持三衣者,一切皆有結者。我寧為說此等之如法,於此教,使無取著,依諸漏使心得解脫。」 (4)爾時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奉答世尊曰:「唯然,大德!」 (5)世尊曰:「諸比丘!輪迴乃無始,眾生為無明所覆、渴愛所縛,不知流轉輪迴之本際。 (6)諸比丘!汝等對此作如何思惟耶?汝等於此等之長時,流轉輪迴,奔走頭破流出之血,與四大海之水,何者較多耶?」 (7)「大德!我等知世尊所說之法,大德!我等於長時流轉輪迴,奔走頭破流出之血為多,非四大海之水可比擬。」 (8)「善哉,善哉!諸比丘!善哉!諸比丘!汝等對我所說之法,能如是了知。 (9)諸比丘!汝等於此等之長時,流轉輪迴,奔走頭破流出之血為多,非四大海之水可比擬…… (10)諸比丘!汝等長夜生為牡牛做牡牛時,奔走頭破流出之血為多,非四大海之水可比擬…… (11)諸比丘!汝等長夜生為水牛做水牛時,奔走頭破流出之血…… (12)諸比丘!汝等長夜生為牡羊為牡羊時…… (13)諸比丘……生為山羊,為山羊時…… (14)諸比丘……生為鹿,為鹿時…… (15)諸比丘……生為狗,為狗時…… (16)諸比丘……生為豬,為豬時…… (17)諸比丘!汝等長夜、為盜賊、為劫村者而被捕,奔走而被截頭流出之血…… (18)諸比丘!汝等長夜為盜賊、立於道路而被捕,奔走而被截頭流出之血…… (19)諸比丘!汝等長夜為盜賊、不義者而被捕,奔走頭破流出之血為較多,非四大海之水可比擬。 (20)所以者何?諸比丘!輪迴無始,足於解脫。」 (21)世尊如是說已,彼等諸比丘對世尊之說法、隨喜、歡喜。 (22)宣說此時,約三十位波婆比丘,已無取著,依諸漏而心解脫。 #### 15.14 〔一四〕第四ᅟ母 [16] ᅟᅟ==[16] 第四【南傳】,~九雜阿含三四(大正藏二.二四一c)及別雜一六(大正藏二.四八七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輪迴乃無始…… (3)諸比丘!於此等之長夜,很難找出未嘗為母之眾生者。 (4)所以者何?諸比丘!輪迴乃無始……足於解脫。」 #### 15.15 〔一五〕第五ᅟ父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很難找出未嘗為父之眾生者。 #### 15.16 〔一六〕第六ᅟ兄弟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很難找出未嘗為兄弟之者。 #### 15.17 〔一七〕第七ᅟ姊妹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很難找出未嘗為姊妹之眾生者。 #### 15.18 〔一八〕第八ᅟ子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很難找出未嘗為子之眾生者…… #### 15.19 〔一九〕第九ᅟ女兒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輪迴乃無始,眾生為無明所覆、渴愛所縛,不知流轉輪迴之本際。 諸比丘!於此長夜,很難找出未嘗為女兒之眾生者。 所以者何?諸比丘!輪迴乃無始,眾生為無明所覆、渴愛所縛,不知流轉輪迴之本際。 諸比丘!然則長夜受苦,受痛、受失,增大其墓所。 諸比丘!是人,於諸行足厭、足於厭離、足於解脫。」 #### 15.20 〔二〇〕第十ᅟ毘富羅山 [17] ᅟᅟ==[17] 雜阿含三四(大正藏二.四三b)及別雜一六(大正藏二.四八八c)。==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闍崛山。 (2)〔爾時,世尊〕言諸比丘…… (3)世尊曰:「諸比丘!輪迴乃無始,眾生為無明所覆、渴愛所縛,不知流轉輪迴之本際。 (4)諸比丘!往昔此毘富羅山稱為東竹山。諸比丘!彼時人等呼之為提瓦羅。汝等比丘!提瓦羅人等之壽量為四萬歲。諸比丘!提瓦羅人等,登上東竹山需四日,降下需四日。 (5)諸比丘!爾時,拘樓孫世尊、應供、正等覺者,出現於世。諸比丘!拘樓孫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有名曰威杜拉、[18]僧耆婆二人為上足弟子。 ᅟᅟ==[18] 僧耆婆原文 Sajiva 是誤。== (6)諸比丘!試觀!此山之名消滅,彼等眾人歿去,彼世尊已般涅槃。 (7)諸比丘!是諸行為無常。諸比丘!如是諸行是不定。諸比丘!如是諸行為不安。諸比丘!是以,於諸行足厭、足於厭離、足於解脫。 (8)諸比丘!往昔此毘富羅山稱萬伽伽山。諸比丘!又,彼時諸人被稱為赤馬。諸比丘!赤馬之人,壽量為三萬歲。諸比丘!赤馬之人登上萬伽伽山需三日,降下需三日。 (9)諸比丘!爾時,拘那含世尊、應供、正等覺者出現於世。諸比丘!拘那含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有名曰比茲耶、蘇陀羅二人為上足弟子。 (10)諸比丘!試觀!此山名消滅,彼等眾人歿去,彼世尊亦般涅槃矣。 諸比丘!如是諸行無常……足於解脫。 (11)諸比丘!往昔此毘富羅山稱為斯巴薩山。諸比丘!彼時人等被稱為蘇比耶。諸比丘!蘇比耶人之壽量為二萬歲。諸比丘!蘇比耶人登上斯巴薩山需二日,降下需二日。 (12)爾時,迦葉世尊、應供、正等覺者,出現於世。諸比丘!迦葉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有名曰帝沙、巴拉多瓦迦二人為上足弟子。 (13)諸比丘!試觀!此山之名消滅,彼等眾人歿去,彼世尊已般涅槃矣。 (14)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諸比丘!如是諸行是不定。……足於解脫。 (15)諸比丘!又現在此毘富羅山,而稱為毘富羅。諸比丘!現在此諸人被稱為摩揭陀人。諸比丘!摩揭陀人之壽量少,微少。長生亦僅者百歲,或僅有之多。汝等比丘!摩揭陀人上登毘富羅需瞬時,降下需瞬時。 (16)諸比丘!現今,我為應供、正等覺者、出現於世。諸比丘!我今有舍利弗、目犍連二人為上足弟子。 (17)諸比丘!此山名消滅,此等人人死去,我亦將至般涅槃時。 (18)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諸比丘!如是諸行是不定。諸比丘!如是諸行是不安。諸比丘!是以,於諸行足厭、足於厭離、足於解脫。」 (19)世尊宣說已,善逝仰此,大師更說此曰: (一)東竹山提瓦羅 赤馬人萬伽伽 斯巴薩蘇比耶 毘富羅摩揭陀 (二)然諸行是無常 此等是生滅法 生之而又消滅 此等寂滅為樂 此頌曰: 苦惱與安樂ᅟᅟ三十與父母  兄弟與姊妹ᅟᅟ子女毘富羅 ## 16 第五ᅟ迦葉相應 #### 16.1 〔第一ᅟ滿足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此迦葉〔自得〕任何之衣皆滿足。彼〔自得〕任何之衣,皆滿足稱讚。不因衣陷於不正、不當。若不得衣,亦心不動搖,得衣亦不執著。無溺惑,無陷、見禍,以享受出離之慧。 (3)諸比丘!此迦葉,〔彼得〕任何之鉢食皆滿足。〔自得〕任何之鉢食皆滿足稱讚。不因鉢食陷於不正、不當。若不得鉢食,亦心不動搖,得鉢食亦不執著。無溺惑、無陷、見禍,以享受出離之慧。 (4)諸比丘!此迦葉,〔彼得〕任何之牀座皆滿足。〔自得〕任何之牀座皆滿足稱讚。不因牀座陷於不正、不當。〔若〕不得牀座,亦心不動搖,得牀座亦不取著、無溺惑,無陷、見禍,以享受出離之慧。 (5)諸比丘!此迦葉,〔自得〕任何於病所需之藥,資具皆滿足。〔彼自得〕任何之病所需之藥,資具皆滿足稱讚,不因於病所需之藥、資具,陷於不正、不當。〔若〕不得病所需之藥、資具,心亦不動搖,若得於病所需之藥、資具,亦不取著。無溺惑、無陷、見禍,以享受出離之慧。 (6)諸比丘!汝等不可不如是學,即:『我等〔得〕任何之衣皆滿足。對任何之衣皆滿足稱讚。不因衣陷於不正、不當。〔若〕不得衣,亦心不動搖,得衣亦不取著。無溺惑、無陷、見禍,以享受出離之慧。』一切不可不如是學。又:『我等對〔自得〕任何鉢食亦滿足……我等〔自得〕任何之牀座皆滿足。……我等〔自得〕任何於病所需之藥、資具,皆滿足。對任何之藥所要之藥、資具,皆滿足稱讚。〔我等〕若不得於病所要之藥、資具,亦心不動搖。對病所要之藥、資具,得之亦不取著。無惑溺、無陷、見禍,以享受出離之慧。』諸比丘!汝等不可不如是學。 (7)諸比丘!我依迦葉,或依如迦葉者,教示汝等。汝等依所教,不能不如是得達。」 #### 16.2 〔第二ᅟ無愧 (1)如是我聞。一時尊者大迦葉,尊者舍利弗住波羅奈之仙人墮處鹿野苑。 (2)爾時,尊者舍利弗,暮時由宴坐起,來近大迦葉……禮敬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對尊者大迦葉作是言曰: (4)「友,迦葉!於此不熱誠、不知愧,則不達菩提、不達涅槃、不達無上之安穩。然熱誠與知愧、則得達菩提,得達涅槃,得達無上之安穩。」 (5)「友!如何不熱誠、無愧,不達菩提、不達涅槃、不達無上之安穩耶?如何熱心知愧、得達菩提、得達涅槃、達無上之安穩耶?」 (一) (6)「友!此有比丘,對『未生之惡不善法,於我使生時,為不利』,此為不熱誠。對『已生之惡不善法、不捨離,為不利』,此為不熱誠。對『未生之善法,於我不使生,為不利』,則為不熱誠。對『已生之善法,於我使滅,為不利』,此為不熱誠。 友!如是為不熱誠。 (二) (7)友!無愧者何耶? 友,於此有比丘,對『未生之惡不善法,於我使生時,為不利』,此為不知愧。對『已生之惡不善法,於我不捨離,為不利』,此為不知愧。對『未生之善法,於我不使生,為不利』,則不知愧。又,對『已生之善法,於我使滅時,為不利』,此為不知愧。 友!如是為無知愧。 (8)友!如是之不熱誠與不知愧,不達菩提、不達涅槃、不達無上之安穩。 (三) (9)友!熱誠者何耶? 友!此有比丘,對『未生之惡不善法,於我使生,是為不利』,如此是為熱誠。對『已生之惡不善法,於我使不捨離,是為不利』,是為熱誠。對『未生之善法,於我使……』,是為熱誠。 友!如是為熱誠。 (四) (10)友,愧者何耶? 友!於此有比丘,對『未生之惡不善法,於我使生,是為不利』,此則知愧。對『已生之惡不善法、於我使不捨離,是為不利』,此是為愧。對『未生之善法,我使不生,是為不利』,是為愧。對『已生之善法,於我使滅,是為不利』,此為愧。 友!如是者為愧。 (11)友!如是之熱誠與知愧,得達菩提、得達涅槃、得達無上之安穩。」 #### 16.3 〔第三ᅟ月喻 [1] ᅟᅟ==[1] 雜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二九九c),別雜六(大正藏二.四一四a)及月喻經(大正藏二.五四四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汝等入於在俗之家,當如月喻,整身調心而走近。入於在俗之家,應常如新來比丘之謙虛。 (3)諸比丘!譬如有人,對眺望古井、山崖、川淵,宜整身調心。諸比丘!同此,入於在家,得整身調心近以趨近,對於在俗人眾應謙虛。 諸比丘!迦葉如月喻,整身調心近於在俗之家。於在俗之家如新來比丘之謙虛。 (4)諸比丘!汝等對此作如何思惟耶?比丘應如何適於進入在俗之家耶?」 (5)「大德!世尊為我等之法本,世尊為我等之教導者,世尊為我等之歸依處。善哉,大德!世尊顯示此所說義,諸比丘聞世尊之所說,當受持奉行。」 (6)爾時世尊,以手揮向虛空曰:「諸比丘!譬如此手之對虛空,無著、無捉、無縛。諸比丘!同此,比丘如何趣於在俗之家耶?於俗家,當心亦無著、無捉、無縛。應念:『欲得者將得,欲為功德,則將成就。』 (7)又如對己之所得歡喜滿足,於他之所得亦歡喜滿足。比丘!如是之比丘,適宜入於在家。諸比丘!迦葉雖近任何之家,於在俗之家,為心無著、無捉、無縛,彼念欲得者將得,欲為功德,則將成就。 (8)又如對己之所得歡喜滿足,對他之所得亦歡喜滿足。 (9)諸比丘!如是之比丘,適宜入於在俗之家。 (10)諸比丘!汝等對此作如何思惟耶?比丘之不淨說法者,為如何耶?比丘之淨說法者,為如何耶?」 (11)「大德!世尊為我等之法本,世尊為教導者,世尊為歸依處。善哉,大德!世尊顯示此等所說之義,諸比丘聞世尊之所說,當受持奉行。」 (12)「諸比丘!若然,當諦聽,當善思念,我將說。」 彼等諸比丘向世尊奉答曰:「唯然,大德!」 世尊曰: (13)「諸比丘!任何之比丘,以如是之心,對他人說法者:『實為我聞法,聞法生歡喜,歡喜而向我示其歡喜之表態。』諸比丘!如是為比丘之不淨說法。 (14)諸比丘!任何之比丘,以如是之心,對他人說法者:『法乃由世尊善說者,於現世不隔時而有果報,可得說來見之法,而導於涅槃。識者各各應自知之法。實為我聞法,聞法而予瞭解,瞭解而更如法修行。』如是乃契於善法之性質,向他說法,由悲愍、哀憐之哀愍為始,向他人說法。諸比丘!如是乃比丘之淨說法。 (15)諸比丘!迦葉以如是之心說法:『法由世尊所說者。於現世不隔時而有果報,可得說來見之法,以導於涅槃者,識者各各應知之法。實為應我聞之法,聞法而予瞭解,瞭解而更如法修行。』如是乃契於善法之性質,由悲愍、哀憐之哀愍為始,向他人說法。 (16)諸比丘!我囑迦葉,或囑如迦葉者,教誨汝等。依所教誨者、汝等須如是修行。」 #### 16.4 〔第四ᅟ入在家 [2] ᅟᅟ==[2] 雜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〇〇a)及別雜六(大正藏二.四一四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汝等對此作如何思惟耶?比丘應如何[3]適宜入於在俗之家耶?比丘應如何不適入在家耶?」 ᅟᅟ==[3] 入在家原文有 kulūpako 應為 kulupago 才對。== (3)「大德!世尊為我等之法本……」,世尊曰: (4)「諸比丘!任何之比丘,以如是之心入於在家:『對我唯行施、勿不施。對我唯多施、勿少施、對我唯施勝,勿施麤。對我唯速施、勿緩施。對我唯尊重施、勿不恭。』 (5)諸比丘!若彼比丘以如是之心,近於在家,若不施與,因此彼比丘生怒,彼因之感受苦、憂,『少施非多……施麤非勝……施緩非速。』因此比丘生怒。彼因之感受苦、憂。施不恭敬、非尊重。因此比丘生怒,因之感受苦、憂。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乃不適宜入在俗之家者。 (6)諸比丘!比丘以如是之心近於在家——於他家對此事得作如何考慮耶?即:『唯對我施、勿不施、唯對我多施、勿少施,唯對我施勝,勿施麤,唯對我速施、勿緩施。唯對我施尊重、勿不恭。』 (7)諸比丘!若彼比丘以如是之心近於在俗之家,雖不施與,比丘亦不因此生怒,彼因之不感受苦、憂。『少施非多,施麤非勝,施緩非速,施不恭敬,非尊重。』比丘不因此生怒,彼因之不感受苦、憂。 諸比丘!如是之比丘,適於入在俗之家。 (8)諸比丘!迦葉以如是之心入於在家。於他家得作如何之考慮耶?即:『唯對我施、勿不施,唯對我多施、勿少施,唯對我施勝、勿施麤,唯對我速施、勿緩施,唯對我施尊重、勿不恭。』 (9)諸比丘!若彼迦葉,以如是之心近於在家,雖不施,迦葉因此亦無怒,彼因之不感受苦、憂。施少而非多,迦葉因此無怒,彼因之不感受苦、憂。施麤而非勝,迦葉因此無怒,彼因之不感受苦、憂,施緩而非速,迦葉因此無怒,彼因之不感受苦、憂。施不恭而非尊重,迦葉因此無怒,彼因之不感受苦、憂。 (10)諸比丘!我囑迦葉,或囑如迦葉者教誨汝等,對所教誨,汝等應如是行。」 #### 16.5 〔第五ᅟ老 [4] ᅟᅟ==[4] 雜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〇一c)及別雜六(大正藏二.四一六b)。==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2)爾時,尊者大迦葉,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3)對坐於一面之尊者大迦葉,世尊作如是曰:「迦葉!汝齡老矣,此等可棄捨之粗布糞掃衣,於汝猶重。迦葉!然則,汝可執家主之衣,食所請之食,住於我側。」 (4)「大德!我於長夜,住阿蘭若,而讚歎住阿蘭若。為乞食者,而讚歎乞食者。為著糞掃衣者,而讚歎著糞掃衣。為持三衣者,而讚歎持三衣。我少欲,而讚歎少欲。我知足而讚歎知足。我遠離,而讚歎遠離。我無交往而讚歎無交往。我精勤,而讚歎精勤。」 (5)「迦葉!汝觀幾何之義,長夜住阿蘭若,而讚歎住阿蘭若……為乞食者……著糞掃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遠離……無交往……精進而讚歎精進耶?」 (6)「大德!我以觀二義,長夜以住阿蘭若,讚歎住阿蘭若……為乞食者……著糞掃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遠離……無交……精勤而讚歎精進。」 (7)其一方面,觀自之現法樂住;他方面,為切望後人入隨見,哀愍後人。彼等實乃為佛、隨佛之弟子,彼等長夜住阿蘭若者,讚歎住阿蘭若者……乞食者……著糞掃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遠離……無交……精勤而讚歎精進者。彼等如是為入,此長夜為彼等之利益與幸福。 (8)「大德!我觀此等二義,長夜住阿蘭若,讚歎住阿蘭若,乞食者……著糞掃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遠離……無交……精勤而讚歎精進。」 (9)「善哉,善哉!迦葉!為眾多人之利益而行,為眾多人之幸福,為世聞之哀憐,為人天之利益、幸福而行。」 (10)「然則迦葉!汝可捨棄所執之粗布糞掃衣,行乞食、住於森林。」 #### 16.6 〔第六ᅟ教誡(之一) [5] ᅟᅟ==[5] 雜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〇〇b)及別雜六(大正藏二.四一五a)及增一阿含三一(大正藏二.六七三b)。==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2)爾時,尊者大迦葉來詣世尊之處…… (3)對坐於一面之尊者大迦葉,世尊作如是曰:「迦葉!汝可教誡諸比丘。迦葉!汝可對諸比丘設示法語。迦葉!我或汝應對一切諸比丘教誡。我或汝應為說一切法語。」 (4)「大德!今告諸比丘甚難,告諸彼等有難色,彼等不忍,所教不能率直執受。大德!我見此處與阿難共住之班達比丘及與阿那律共住之阿賓吉伽比丘,互為卓越之論議:『請來,比丘!誰之所語較多耶?誰之所語較優耶?誰之所語較長耶?』」 (5)爾時,世尊言告一比丘曰:「比丘,汝來!可告以我語:『師喚尊者等。』即向與阿難共住之班達比丘及與阿那律共住之阿賓吉伽比丘。」 (6)「唯然!大德!」彼比丘奉答世尊,然後近至彼等諸比丘處。近已,告彼等諸比丘曰:「師喚尊者等。」 (7)「友!唯然。」彼等答彼比丘,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8)對坐於一面之彼等諸比丘,世尊作如是言曰:「諸比丘!汝等相互論議卓越之事,為真實耶?『且來,比丘!誰之所語較多耶?誰之所語較優耶?誰之所語較長耶?』」 「大德!唯然。」 (9)「諸比丘!我對汝等曾作如是說法:『諸比丘!汝等應論義相互卓越之事。』如何知說如是法?『且來,比丘!誰之所語較多耶?誰之所語較優耶?誰之所語較長耶?』」 「大德!是不然。」 (10)「諸比丘!若知我未對汝等說如是之法者,何故汝等愚人、得知、得見,於如是善說之法、律下出家,相互:『且來,比丘!誰之所語較多耶?誰之所語較勝耶?誰之所語較長耶?』論議此卓越之事耶?」 (11)爾時彼等諸比丘,稽首世尊之足,白世尊言: 「大德!我等本為闇愚,本為癡愚,本為不善,罪制伏我等。我等於如是善說之法、律出家,相互:『來,比丘!誰之所語較多耶?誰之所語較勝耶?誰之所語較長耶?』論議此卓越之事。大德!我等已知其為罪,以後當再不犯,望世尊攝受。」 (12)「諸比丘!實汝等本為闇愚,本為癡愚,本為不善、罪制伏汝等。汝等如是,於善說之法、律出家,相互:『且來,比丘!誰之所語較多耶?誰之所語較勝耶?誰之所語較長耶?』論議此卓越之事。諸比丘!汝等已見其罪,且如法懺悔,我對汝等之懺悔攝受。 (13)諸比丘!見罪為罪,如法懺悔,以後入於自制,乃於聖者之律有利益。」 #### 16.7 〔第七ᅟ教誡(之二) [6] ᅟᅟ==[6] 第七、第八離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〇〇c)及別雜六(大正藏二.四一五b)。==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2)爾時,尊者大迦葉,來詣世尊處…… (3)對坐於一面之尊者大迦葉,世尊作如是曰:「迦葉!汝宜教誡諸比丘。迦葉!汝宜向諸比丘說示法語。迦葉!我或汝皆應教誡諸比丘。我或汝皆應法語說示。」 (4)「大德!今甚難向諸比丘說示,彼等對所說有難色。彼等不忍,所教不能率直執受。 (5)大德!無論何人於善法不信,不知慚於善法,不知愧於善法,無精進於善法,無慧於善法者,則對彼夜或晝來,於善法唯有退沒不能增大。 (6)大德!譬如月之黑分,夜或晝來,色減退,圓減退,光減退、廣袤減退。大德!同此,無論何人不信於善法,不知慚,不知愧。無精進,無慧於善法,對彼夜或晝來,於善法退沒,不能增大。 (7)大德!不信之人為退轉。大德!不知慚之人為退轉。大德!不知愧之人為退轉。大德!懈怠之人為退轉。大德!惡慧之人為退轉……忿怒之人……大德!瞋恨之人為退轉。大德!不受教誡之比丘為退轉。 (8)大德!無論何人有信於善法,知慚於善法,知愧於善法,有精進於善法,有慧於善法,則對彼夜或晝來,於善法增大,無退沒。 (9)大德!譬如月之白分、夜或晝來,色增長,圓增長,光增長,廣袤增長。大德!同此,凡人於善法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於善法有慧,則對彼夜或晝來,於善法增大,無退沒。 (10)大德!有信之人為不退轉。大德!知慚之人為不退轉。大德!知愧之人為不退轉。大德!精勤之人為不退轉。大德!持慧之人為不退轉。大德!無忿之人為不退轉。大德!無恨之人為不退轉!大德!受教誡之比丘為不退轉。」 (11)「善哉,善哉!迦葉!迦葉!任何之人不信於善法……不知慚……不知愧,無精進,無慧於善法,則對彼夜或晝來,退沒於善法,無增大。 (12)迦葉!譬如於月之黑分,夜或晝來,色減退……廣袤減退。迦葉!同此,任何之人,不信於善法……不知慚,不知愧,無精進,無慧於善法,則對彼夜或晝來,於善法退沒,無增大。 (13)迦葉!不信之人為退轉。……不知慚……不知愧……懈怠、惡慧、忿恨之人,迦葉!此為退轉。迦葉!無教誡之比丘為退轉。 (14)[7]迦葉!任何之人,有信於善法……知慚、知愧、有精進,有慧於善法,則對彼夜或晝來,增大於善法。 ᅟᅟ==[7] 原本為一三及一四之誤,以下之號碼順次有一倒置。== (15)迦葉!譬於如月之白分、夜或晝來,色增長、圓增長、光增長、廣袤增長,迦葉!同此,任何之人,有信於善法,知慚、知愧、有精進,有慧於善法,則對彼夜或晝來,增大於善法,無退沒。 (16)迦葉!有信之人為不退轉,知慚之人……知愧、精勤、持慧、無忿、無恨之人,迦葉!此為不退轉。迦葉!受教誡之比丘為不退轉。」 #### 16.8 〔第八ᅟ教誡(之三)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粟鼠飼養所。 (2)爾時,尊者大迦葉,來詣世尊之處…… (3)對坐於一面之尊者大迦葉,世尊如是曰:「迦葉!汝宜教誡諸比丘。迦葉!汝宜對諸比丘說示法語。迦葉!我或汝須教誡諸比丘。我或汝應說任何之法語。」 (4)「大德!今對諸比丘說法甚難,彼等對所說有難色。彼等不忍,對所教不能率直執受。」 (5)「然則迦葉!往昔有長老比丘住阿蘭若,讚歎住阿蘭若。為乞食者,讚歎乞食者。為著糞掃衣者,讚歎著糞掃衣者。為持三衣者,讚歎持三衣者。為少欲者,讚歎少欲者。為知足者,讚歎知足。為遠離者,讚歎遠離者。為無交往者,讚歎無交往。為精勤者,讚歎精進者。 (6)今有比丘,為住阿蘭若者,讚歎住阿蘭若者。為乞食者,讚歎乞食者。為著糞掃衣者,讚歎著糞掃衣者。為持三衣者,讚歎持三衣者。為少欲者,讚歎少欲者。為知足者,讚歎知足者。為遠離者,讚歎遠離者。為無交往者,讚歎無交往者。為精勤者,讚歎精勤者。長老之諸比丘,對彼比丘以座相請:『請來,比丘!此比丘何名?此比丘實為幸,此比丘實以學為欲。請來,比丘!請坐此座。』 (7)迦葉!如今,年少之比丘,如是思惟:『實今有比丘,為住阿蘭若,讚歎住阿蘭若……為乞食者……為著糞掃衣者……為持三衣者……少欲……知足……遠離……無交往……精勤者讚歎精進。』長老之諸比丘,以座請彼比丘:『汝來,比丘!此比丘何名?此比丘實為幸,此比丘實欲學。請來,比丘!請坐此座。』令彼等入此狀況,乃為彼等長夜之利益與幸福。 (8)迦葉!又,今有長老之諸比丘,住則非為阿蘭若,對住阿蘭若不讚歎。非乞食者,不讚歎乞食者。非著糞掃衣,不讚歎著糞掃衣者,非持三衣者,不讚歎持三衣者,非少欲,不讚歎少欲者。非知足,不讚歎知足者。非無交往,不讚歎無交往者。非精進,不讚歎精進者。 (9)今有著名而有譽、得衣、鉢食、牀座、治病必要之藥、資具之比丘。長老之諸比丘,請彼比丘就座:『且來,比丘!此比丘何名?此比丘為幸,欲與此比丘為同學者。且來,比丘!請就此座。』 (10)迦葉!年少之比丘,如是思惟:『彼比丘,實為著名而有譽、得衣、鉢食、牀座、治病必要之藥、資具者。』長老於諸比丘,請彼比丘:『且來,比丘!此比丘名云何?此比丘實為幸,實欲與此比丘為同學。且來,比丘!請就此座。』令彼等入如是狀況,乃長夜彼等之不利與苦。 迦葉!若人謂正梵行者,因梵行之弊所惱,梵行者因梵行之壓迫所壓抑者,迦葉!此乃謂正梵行者,因梵行之弊所惱,梵行者因梵行之壓迫所壓抑。」 #### 16.9 〔第九ᅟ定與勝智 [8] ᅟᅟ==[8] 雜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〇二a)及別雜六(大正藏二.四一六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曰:〕 「諸比丘!我由欲,離欲、離不善法,有覺有觀,而依遠離生喜與樂之禪而住。」「諸比丘!迦葉亦由欲,離欲、離不善法、有覺有觀,入住而依遠離生喜與樂之初禪而住。 (3)諸比丘!隨我欲,而靜覺與觀,內心寂靜,使心專注於一境。無覺無觀,入於依定所生之喜與樂之第二禪而住。 諸比丘!迦葉亦由欲,靜覺與觀……入於二禪而住。 (4)諸比丘!隨我欲,而離喜成捨,住於正念正心,一身感受樂於:『賢聖之所謂捨,而正念者住於樂』而入於第三禪住。 諸比丘!迦葉亦隨欲,而離喜成捨……入而於第三禪住。 (5)諸比丘!隨我欲而捨樂、捨苦,滅前之悅與憂,入住於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之第四禪。 諸比丘!迦葉亦隨欲,捨棄……入於第四禪住。 (6)諸比丘!隨我欲,超越一切之色想,終盡障礙之想,不思惟變異之想,入住於所謂『空無邊際』之空無邊處。 諸比丘!迦葉亦隨欲,超越一切色想……入住於空無邊處。 (7)諸比丘!隨我欲,超越一切之空無邊處,入住於所謂『識無邊際』之識無邊處。諸比丘!迦葉亦隨欲……入住於識無邊處。 (8)諸比丘,隨我欲,超越一切之識無邊處,入住於所謂『無所有』之無所有處。 諸比丘!迦葉亦隨欲……入住於無所有處。 (9)諸比丘!隨我欲,超越一切之無所有處,入住於非想非非想處。 諸比丘!迦葉亦隨欲……入住於非想非非想處。 (10)諸比丘!我由欲,超越一切之非想非非想處,入住於想受滅。 諸比丘!迦葉亦……入住於想受滅。 (11)諸比丘!隨我欲,證得種種之神通。即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現、或沒、通牆、透壁、無有障礙。穿山恰如行於空中。出沒大地恰如行於水中。涉水不沈,恰如行於地上。於虛空趺坐、經行,恰如有翼之鳥。彼有大神力,有大威德,善能以手觸摸、把握日月,以身可到達梵界。 諸比丘!迦葉亦隨欲,證得種種之神通……以身到達梵界。 (12)諸比丘!隨我欲,以清淨超人之天耳界,得聞人天兩界及遠近雙方之聲音。 諸比丘!迦葉亦隨欲,以清淨……天耳界……得聞遠近雙方之聲音。 (13)[9]諸比丘!我從欲,以自心,徹知其他眾生與其他人之心。如次得知:對有貪心者,知有貪心。對離貪心知離貪心。對有恚心者……對離恚心者……對有癡心者……對離癡心者……對集注心者……對散亂心者……對廣大心者……對非廣大心者……對有上心者……對無上心者……對定心者……對無定心者……對解脫心者……對不解脫心者,知不解脫心。 ᅟᅟ==[9] 原本一四誤為一三,以順次有一倒置。== 諸比丘!迦葉亦隨欲,以自心對其他眾生與其他人之心,如次知之:對有貪心者,知有貪心……對不解脫心者知不解脫心。 (14)諸比丘!隨我欲,憶念宿世之種種住處。憶念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種種之成劫、種種之壞劫、種種之成壞劫。憶念:『於彼處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容貌、如是食、經受如是苦樂,有如是壽量。彼由其處沒生他處,於其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貌、如是食、經受如是苦樂、有如是壽量。彼由其處沒、來生於此處。』具如是形相與方處,種種宿世之住處。 諸比丘!迦葉亦隨欲,憶念種種宿世之住處。如憶念一生……具如是形相與方處,種種之宿世與住處。 (15)諸比丘!隨我欲,以清淨而超越人間之天眼,觀察眾生,見眾生之死而又生,應眾生所為之業,知有卑與貴、美與醜,幸與不幸,即:『諸賢!此等之眾生,身具惡行、語具惡行、意具惡行、謗賢聖、懷邪見,執持邪見業。彼等身壞命終後,生於苦處、惡趣、無樂處、地獄。諸賢!此等之眾生,身具善行、語具善行、意具善行,不謗賢聖,不壞正見,執持正見業,彼等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以如是清淨而超越人間之天眼觀察眾生,見眾生之死,而又生,知眾生應業而有賤與貴、美與醜、幸與不幸。 諸比丘!迦葉亦隨欲,以清淨而超越人間之天眼觀察眾生……應業……知幸與不幸。 (16)諸比丘!我已漏盡,對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知,入住於實證。 諸比丘!迦葉亦漏盡,對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知,實證而入住。」 #### 16.10 〔第十ᅟ止住處 [10] ᅟᅟ==[10] 雜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〇二a)及別雜六(大正藏二.四一七a)。== (1)如是我聞。一時,尊者迦葉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一) (2)爾時,尊者阿難!清晨著衣、持鉢,詣尊者大迦葉之處。 (3)詣已,向尊者大迦葉作是言曰:「大德迦葉!今我等往詣某比丘尼之止住處。」 「友!阿難!汝可往,汝應多作,多有所為。」 (4)尊者阿難,再度白尊[A1]者大迦葉曰:「大德迦葉!今我等往詣某比丘尼之止住處。」 ᅟᅟ==[A1] 者【CB】,[-]【南傳】== 「友,阿難!汝可往,汝應多作,多有所為。」 (5)尊者阿難!三度白尊者大迦葉曰:「大德迦葉!今我等往詣某比丘尼之止住處。」 (6)如是尊者大迦葉,清晨著衣,持鉢,隨尊者阿難之後,往詣某比丘尼之止住處。詣已,就所設之座。 (二) (7)爾時,眾多之比丘尼,來詣尊者大迦葉之前。詣已,禮敬尊者大迦葉,坐於一面。 (8)對坐於一面之彼等比丘尼,尊者大迦葉以法語而教示、鼓勵,使彼等歡喜。 (9)尊者大迦葉,對彼等比丘尼,以法語教示、鼓勵、使之歡喜,即起座而去。 (10)爾時,偷羅低舍比丘尼不喜,發出不喜之語:「如何?尊者大迦葉於[11]鞞提訶聖者之尊者阿難面前,思惟欲說法耶?恰如針商人於針師之前思惟欲賣針,尊者大迦葉,於鞞提訶聖者之尊者阿難面前,思惟欲說法耶?」 ᅟᅟ==[11] 鞞提訶之聖者 是第二世尊,為尼眾所嘉之尊稱。== (11)尊者大迦葉聞得偷羅低舍比丘尼所作之此語。 (三) (12)爾時尊者大迦葉,如是言尊者阿難曰:「友,阿難!我為針商人,汝為針師耶?或我為針師,汝為針商人耶?如何?」 「大德迦葉!請當忍耐。女人乃愚者。」 (13)「友,阿難!汝來,僧伽不得如上追究汝。 友,阿難!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 (14)汝亦依世尊,齎身親近比丘僧伽耶?如何?——『諸比丘!隨我欲,離欲、離不善法,有覺有觀,而由遠離生喜與樂入住於初禪。諸比丘!阿難亦隨欲、離欲、離不善法,有覺有觀,而由遠離生喜與樂入住於初禪。』」 「大德!無此事。」 (15)「友!我依世尊,齎身親近比丘僧伽。『諸比丘!隨我欲、離欲,離不善法、有覺有觀,而由遠離生喜與樂住於初禪。諸比丘!迦葉亦隨欲、離欲,離不善法……入住於初禪。』」 (16~29)九次第定及五通之略說,亦復如是。 (30)「友,阿難!汝對此作如何思惟?汝亦依世尊,齎身親近比丘僧伽耶?『諸比丘!我已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住於自知,實證。諸比丘!阿難亦漏盡無漏,對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住於自知,實證。』」 「大德!無此事。」 (31)「友,我依世尊齎身親近之比丘僧伽:『諸比丘!我已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住於自知,實證。諸比丘!迦葉亦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住於自知,實證。』」 (32)「友!今如有人,思惟以多羅樹之一葉,可掩得高七肘或七肘半之象,然彼得思惟能掩我之六通耶?」 (四) (33)然則,偷羅低舍比丘尼終由梵行退沒矣。 #### 16.11 〔第十一ᅟ衣 [12] ᅟᅟ==[12] 雜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〇二c)及別雜六(大正藏二.四一七c)。== (1)一時,尊者大迦葉,住王舍城之竹林粟鼠養餌所。 (一) (2)爾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等共遊於南山。 (3)時,尊者阿難有約三十之同住比丘,捨學還俗完全唯是童子。 (二) (4)尊者阿難,隨欲遊方於南山,近至王舍城竹林粟鼠養餌所之大迦葉之前,近至已,禮敬尊者大迦葉,坐於一面。 (5)大迦葉言坐於一面之尊者阿難曰:「友,阿難!對世尊之在俗所施設之三食,有幾何福利耶?」 (6)「大德迦葉!對世尊之在俗施設之食,有三種福利。為制惡戒之比丘,為使敬虔之比丘住於安樂,為使惡欲之徒黨不破僧伽,不惱在俗。大德迦葉!此等三種福利,為世尊對在俗所施設之三食福利。」 (7)「友,阿難!如何汝與於諸根不守[A2]護,於食無節制,於夜坐不虔誠之此等年少比丘,相共遊方耶?想來,汝是踐踏穀物之徘徊者。想來,汝為害良家之徘徊者。友,阿難!汝之徒眾被破壞,友!汝之年少徒眾被消滅。此年少之童子不知量。」 ᅟᅟ==[A2] 護【CB】,戶【南傳】== (8)「大德迦葉!我頭髮亦呈灰白矣。然今日我等仍為尊者大迦葉,尚未除卻童子之語。」 (9)「友,阿難!如何汝與於諸根不守[A3]護、於食不節制、於夜坐不虔誠之此等年少比丘,相共遊方耶?想來,汝為踐踏穀物而徘徊者。想來,汝為害良家之徘徊者。友,阿難!汝之徒眾被破壞。友!汝之年少徒眾被消滅。此年少之童子不知量。」 ᅟᅟ==[A3] 護【CB】,戶【南傳】== (三) (10)偷羅難陀比丘尼聞尊者大迦葉,對鞞提訶聖者之尊者阿難,以童子之語予以責咎。 (11)時偷羅難陀比丘尼不喜而出不喜之語:「如何,曾為異學之尊者大迦葉,對鞞提訶聖者之尊者阿難,思惟欲以童子語責咎耶?」 (12)尊者大迦葉,聞偷羅難陀比丘尼所作之此語。 (13)爾時,尊者大迦葉,對尊者阿難作如是言曰:「友!阿難!偷羅難陀比丘尼是作無謀、無思慮之語。友!我剃髮,著袈裟衣,由在家出家而為無家,除世尊、應供、正等覺者外,不認其他之師。 (14)友!我曾於在俗時,生此念:『在俗之生活障多,亦為塵垢之道。出家則如露天;住家欲能令定而成一向圓滿,行一向清淨之梵行,則甚難。我寧剃髮著袈裟衣,由家出家而為無家。』 (15)友,我於〔今〕後將衣截斷為僧伽梨,從世間阿羅漢之列、剃髮、著袈裟衣,由在家出家而為無家。 (16)如是則出家,行半途,於王舍城與那羅(聚落)中間,謁見坐於多子廟之世尊。謁見已,我作此念:『實欲我所謁見之師,則只僅所見之世尊。實欲我所謁見善逝,只僅所見之世尊。實欲我所謁見之正等覺,只僅所見之世尊。』 (17)友!我稽首世尊之足,向世尊白是言:『大德!世尊為我之師,我為世尊之弟子。』 (18)友,如是白已。世尊對我作是言:『迦葉!如是心具足而不知一切,即謂「我知」,不見而謂「我見」,如是之弟子,彼之頭將破裂。迦葉!我對知而謂「我知」,對見而謂「我見」。 (19)迦葉!然則汝應如是學:「先對長老、年少、中老、以住大慚愧。」迦葉!汝應如是學。 (20)迦葉!汝應如是學:「我之欲聞,基於任何善法,一切皆以其義饒益、思惟。皆以心屢屢思考,以傾耳聞法。」迦葉!汝應如是學。 (21)迦葉!汝應如是學:「當於我身,伴喜之念,為不可捨。」迦葉!汝應如是學。』 (22)友!彼時,世尊對我作此等之教誡後,由座起立而去。 (23)友,我七日之間有漏[13],食依信[14]所施與之食,於第八日,證得智。 ᅟᅟ==[13] 漏(sāṇa)註為 sakileso。== ᅟᅟ==[14] 依信所與之食 原文雖有 raṭṭhapiṇḍa,今依原註。== (24)友!時世尊,由路中來至一大樹下。 (25)友!時我以衣服之僧伽梨,疊為四疊設座,白世尊曰:『大德世尊!為我長夜之利益幸福,請坐於此處。』 (26)友!世尊坐所設之座。 (27)友!世尊落座而對我作是言曰:『迦葉!此衣服僧伽梨甚為柔軟。』 『大德世尊!為哀憐,請納受我之衣服僧伽梨。』 (28)『迦葉!汝受我所著用之粗布糞掃衣耶?』 『大德世尊!我願受受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糞掃衣。』 (29)友!如是我以柔軟之僧伽梨,奉獻世尊,我亦受用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糞掃衣。 (30)友!若欲正為世尊之子、嗣子,由世尊之口生、由法生、法之化生、法之相續者,謂受用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糞掃衣者,則我正為世尊之子、嗣子,由世尊之口生、由法生、法之化生、法之相續者,謂受用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糞掃衣者。 (31)友!隨我欲而離欲、離不善法、有覺有觀,而由遠離生喜與樂而入住於初禪。 (32~46)友!隨我欲而……九次第定,五通之解說亦復如是。 (47)友!我已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住於自知、實證。 (48)友!今如有人,欲以多羅之一葉,思惟可掩得高七肘或七肘半之象,然則,彼得思惟能掩得我之六通耶?」 (四) (49)然則,偷羅難陀比丘尼將退沒梵行。 #### 16.12 〔第十二ᅟ死後 [15] ᅟᅟ==[15] 雜阿含三二(大正藏二.二二六a)及別雜六(大正藏二.四一九a)。== (1)爾時,尊者大迦葉與尊者舍利弗住於波羅奈之仙人墮處鹿野苑。 (2)爾時,尊者舍利弗,暮時由宴坐起,走近尊者大迦葉……禮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向尊者大迦葉作如是言曰:「友迦葉!如來死後,是存在者耶?如何?」 「友!如來死後是存在者,世尊不說。」 (4)「友!如來死後,為非存在者耶?如何?」 「友!如是,如來死後,為非存在者,世尊亦不說。」 (5)「友!如來死後,為存在、非存在者耶?如何?」 「友!如是,如來死後,為存在、非存在者,世尊亦不說。」 (6)「友!如來死後,為非存在、非不存在耶?如何?」 「友!如是,如來死後,為非存在、非不存在,世尊亦不說。」 (7)「友!世尊何故不說此事耶?」 「友!此事亦非自己之利益、亦非為梵行,亦非為厭離,亦非為離貪,亦非為滅、為寂靜、為勝智、為菩提、為到達涅槃,故世尊不說於此。」 (8)「友!然則世尊所說為何耶?」 「友!世尊說『此是苦。』世尊說:『此為苦之集。』世尊說:『此為苦之滅。』世尊說:『此為趣苦滅之道。』」 (9)「友!何故?世尊說此耶?」 「友,此事乃自己之利益,是為梵行,為厭離、為離貪、為滅、為寂靜、為勝智、為菩提、為涅槃故,世尊乃說此。」 #### 16.13 〔第十三ᅟ像法 [16] ᅟᅟ==[16] 雜阿含三二(大正藏二.二二六b)及別雜六(大正藏二.四一九b)。==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尊者大迦葉,來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尊者大迦葉,白世尊言:「大德!依如何之因、如何之緣,於前,學者則少,而多數比丘,得立智耶?大德!又依如何因、如何緣,於今,學者則多,而少數比丘少得立智耶?」 (4)「迦葉!此為如是:眾生衰,正法將滅之時,學者則多,少數比丘得立智。 (5)迦葉!只要正法之未滅,像法之世則不生,迦葉!像法之世生時,則有正法之滅。 (6)迦葉!譬如只要金之不滅、則偽金之世不生,迦葉!偽金之世生時,乃有金之滅。 (7)迦葉!同此只要,正法之未滅,則像法之世不生。迦葉!像法之世生時,則有正法之滅。 (8~11)迦葉!地界不能令正法滅。水界不能令正法滅……火界……風界不能令正法滅。 (12)於是,彼等愚人之生時,能令此正法滅。 (13)迦葉!譬如船之先沈。迦葉!如是正法不應有滅。 (14)迦葉!有此等五正法之混亂,有滅之退法。五者何耶? (15)迦葉!於此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1不尊重師、住不隨順,2不尊重法、住不隨順,3不尊重僧伽、住不隨順,4不尊重學、住不隨順,5不尊重定、住不隨順。 迦葉!此等之五退法,為正法之混亂與滅。 (16)迦葉!此等之五退法,為正法之確立、不混亂、不滅者。五者何耶? (17)迦葉!於此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尊重師、住隨順,尊重法、住隨順,尊重僧伽、住隨順,尊重學、住隨順,尊重定、住隨順。 (18)迦葉!此等之五法,為正法之確立,不混亂、不滅。」 此頌曰: 滿足與無愧ᅟᅟ月喻入在俗  老與三教誡ᅟᅟ言定與勝智 止住處與衣ᅟᅟ死後與像法 ## 17 第六ᅟ利得與供養相應 ### 第一ᅟ誡品 #### 17.1 〔一〕第一ᅟ可怖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世尊言諸比丘…… 世尊如是言曰: (3)「諸比丘!利得、供養、名譽,甚可怖、激烈、粗暴,為到達無上安穩之障礙。 (4)諸比丘!然則,應如是學:『我應捨既生之利得、供養、名譽,於未生之利得、供養、名譽、不執於心而住。』 (5)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2 〔二〕第二ᅟ鉤針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名譽甚可怖,激烈、粗暴者,為到達無上安穩之障礙。 (3)諸比丘!譬如漁師,以肉為餌之鉤針,投入深水沼中,鵜見之為一魚,而將其吞下。諸比丘!如是鵜吞彼漁師鉤針之魚,陷於禍、陷於災厄,而漁師達其所欲。 (4)諸比丘!漁師之意者乃此惡魔波旬。諸比丘!鉤針之意者,乃此利得、供養與名譽。 (5)諸比丘!任何比丘,對既生之利得、供養與名譽,不捨而望求者。諸比丘!此比丘乃鵜吞惡魔之鉤針者,陷於禍,陷於災厄,達波旬之所欲。 (6)諸比丘!然如見,利得、供養與名譽,甚可怖、激烈、粗暴者,為到達無上安穩之障礙。 (7)諸比丘!然則,應如是學:『我對既生之利得、供養、名譽、為應捨,對未生之利得、供養、名譽、不執於心而住。』 (8)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3 〔三〕第三ᅟ龜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可怖……障礙。 (3)諸比丘!往昔沼中,龜,亦為其大家族之所永棲處。 (4)諸比丘!爾時,一龜向他龜作如是言曰:『愛龜!勿往彼處。』 (5)諸比丘!然而彼龜卻仍至其處,則被獵師以繩索所附之魚叉所射。 (6)諸比丘!爾時,彼龜則走近他龜。 (7)諸比丘!彼龜見其龜由遠處來。見已,對其龜作如是言曰:『愛龜!汝何故去至其處耶?』『愛龜!我至其處矣。』 (8)『愛龜!何故未被刺射,未被射中耶?』 『愛龜!我未被刺射,未被射中。但然我身有繩索,乃由後方所結附者。』 (9)『愛龜!然確被刺,確被射中。愛龜!因於此獵師,汝父與祖父皆陷於禍,陷於災厄者。愛龜!汝今可往矣,汝今非屬我等者矣。』 (10)諸比丘!獵師寓意此惡魔波旬。諸比丘!附於繩索系之魚叉,既意示此利得、供養與名譽。系繩索意為喜貪。 (11)諸比丘!任何之比丘,對既生之利得、供養與名譽不捨而願望者。諸比丘!此比丘將為獵師附於繩索之魚叉、陷於禍、陷於災厄、達波旬之所欲。 (1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13)諸比丘!汝等應如學。」 #### 17.4 〔四〕第四ᅟ長毛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其可怖……障礙。 (3)諸比丘!譬如有長毛之牡羊,將走入有刺之藪中。彼觸及此處與彼處,扭著於此處彼處,被縛於此處彼處,陷禍與災厄於此處彼處。 (4)諸比丘!同此,此處有一比丘,因敗於利得、供養與名譽,心為所眩惑,清晨著衣、持鉢、為托鉢入村或街,彼比丘,觸於此處彼處,扭著於此處彼處,被縛於此處彼處,陷禍與災厄於此處彼處。 (5)諸比丘!然如是之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6)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5 〔五〕第五ᅟ糞蟲 [1] ᅟᅟ==[1] 雖相當於雜阿含四七.二三(大正藏二.三四六a),但其敘述內容不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是可怖……障礙。 (3)諸比丘!譬如糞蟲,食糞、充塞於糞、為糞所埋,於彼之前有糞堆。 (4)彼因此:『我為食糞者,充塞於糞、為糞所埋,於我之前有此大糞堆。』以他之糞蟲為賤。 (5)諸比丘!同此,此處有一比丘,因敗於利得、供養與名譽,心為所眩惑。清晨著衣、持鉢,入村或街,彼食於其處,為翌日之請,欲充滿彼鉢。 (6)彼行往園中,於比丘眾中告曰:『我之食,為明日之請,充滿我鉢,我得衣、鉢食與牀座,及病所需之藥物、資具。然此等他之諸比丘,因功德少、力少、不得衣鉢食、牀座、病所需之藥物、資具。』 (7)彼敗於利得、供養與名譽,心生眩惑,對他之優秀比丘生賤視。諸比丘!實長夜之不利與苦,乃在於彼愚人。 (8)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養與名譽甚是可怖…… (9)汝等比丘!應當如是學。」 #### 17.6 〔六〕第六ᅟ雷電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是障礙。 (3)諸比丘!落雷與尚未達心,利得、供養與名譽,未完成之有學者如何耶? (4)諸比丘!落雷者,即意為利得、供養與名譽。 (5)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6)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7 〔七〕第七ᅟ含毒 [2] ᅟᅟ==[2] 以含毒原文為 diṭṭhaṁ 是 diddhaṁ 吧。==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是障礙。 (3)諸比丘!以含毒之刺貫穿者,尚未達心,利得、供養與名譽,未完成者如何耶? (4)諸比丘!刺者意即為利得、供養與名譽。 (5)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6)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8 〔八〕第八ᅟ豺 [3] ᅟᅟ==[3] 雜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六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是障礙。 (3)諸比丘!汝等於深夜聞豺之鳴呼叫耶?」 「大德!唯然。」 (4)「諸比丘!有一為疥瘡疾病所惱之老豺,彼不樂行於空閑,不樂行於樹下,不樂行於露地,於行處、住處、坐處、臥處、皆陷於苦惱。 (5)諸比丘!同此,有一比丘,因敗於利得、供養與名譽,心為所眩惑。彼不樂行至空閑,不樂行至樹下,不樂行至露地。彼比丘於行處、住處、坐處、臥處,皆陷苦惱。 (6)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7)諸比丘!汝等如是學。」 #### 17.9 〔九〕第九ᅟ毘嵐風 [4] ᅟᅟ==[4] 增一阿含七(大正藏二.六三四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是障礙。 (3)諸比丘!於上空有名毘嵐之風吹。若烏飛趣其處,此毘嵐風則將彼鳥吹起,使脚、翼、頭、身,吹散於諸方。 (4)諸比丘!同此,此處有一比丘,因敗於利得、供養與名譽,心為所眩惑。清晨著衣、持鉢、為托鉢入村或街,彼不守身、不守語、不守心、不住正念,對諸根不能制御。 (5)彼於其處,見輕率著衣、或掩惡之女,見此輕率著衣,或掩惡之女,心為貪所襲,彼之心因為貪所襲,而捨學還俗,運衣、運鉢、運牀座、運清淨之家,如鳥之被毘嵐風所吹起。 (6)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7)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10 〔一〇〕第十ᅟ偈頌經 [5] ᅟᅟ==[5] ltivuttaka 81 參考。==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是障礙。 (3)諸比丘!我見此處有一比丘,因敗於供養,心為所眩惑。身壞命終後,生於苦處、惡趣、無樂處、地獄。 (4)諸比丘!我又見此處有一比丘,因敗於不供養、心為所眩惑,身壞命終後,生於苦處、惡趣、無樂處、地獄。 (5)諸比丘!我又見此處有一比丘,因敗於供養與不供養此等之二者,心為所眩惑,身壞命終之後,生於苦處、惡趣、無樂處、地獄。 (6)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7)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8)世尊如是說已,善逝仰此,師更言: (一)受供養之時 不受供養時 二者不擾定 (二)精勤入定者 始得觀妙見 樂於取滅者 始得謂善人 此頌曰: 可怖與鉤針ᅟᅟ龜長毛糞蟲  雷電與含毒ᅟᅟ豺與毘嵐風 ### 第二ᅟ誡鉢品 #### 17.11 〔一一〕第一ᅟ鉢(之一) [6] ᅟᅟ==[6] 增一阿含五(大正藏二.五六六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3)諸比丘!於此,我知如是:『以我之心,把握某人之心。』此尊者為欲得充入白銀粉之黃金鉢,正心不說妄語。 (4)其後,我見此人因敗於利得、供養與名譽,心為所眩惑,正心而說妄語。 (5)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6)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12 〔一二〕第二ᅟ鉢(之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3)諸比丘!我知如是:『以我之心,把握某人之心。』此尊者為欲得充滿黃金粉之白銀鉢,正心不說妄語。 (4)其後,我見此人因敗於利得、供養與名譽,心為所眩惑,正心而說妄語。 (5)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6)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13-20 〔一三~二〇〕第三~第十ᅟ金環——地方之美人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於此,我知如是:『以我之心,把握某人之心。』此尊者甚…… 〔一三〕第三 為欲得黃金之環…… 〔一四〕第四 為欲得上百之黃金環…… 〔一五〕第五 為欲得自然金之環…… 〔一六〕第六 為欲得上百之自然金之環…… 〔一七〕第七 為欲得充滿黃金之地…… 〔一八〕第八 為欲得些細利益…… 〔一九〕第九 為欲得命…… #### 17.20 〔二〇〕第十 為欲得地方之美人、正心不說妄語…… (3)其後,我見此人因敗於利得、供養與名譽,心為所眩惑,正心而說妄語。 (4)諸比丘!如是,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5)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此頌曰: 二鉢二黃金ᅟᅟ自然金亦二  地與些細利ᅟᅟ命與地美人 ### 第三ᅟ度量品 #### 17.21 〔二一〕第一ᅟ女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3)諸比丘!對利得、供養與名譽,住於心眩惑者,勿住於女人使心為所眩惑。 (4)諸比丘!如是,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5)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22 〔二二〕第二ᅟ美人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3)諸比丘!對利得、供養與名譽、心為所眩惑者,勿住於田舍美人,使心為所眩惑。 (4)諸比丘!如是,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5)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23 〔二三〕第三ᅟ子 [7] ᅟᅟ==[7] 增一阿含四(大正藏二.五六二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3)諸比丘!有一信仰之優婆夷對己所慈愛之子,如是正告之曰:『愛兒!汝應如質多家主,或如阿羅婆迦之哈達伽伽家主。』 (4)諸比丘!此質多家主,與阿羅婆伽之哈達伽家主,乃我弟子優婆塞中之度、量。 (5)『愛兒!汝若由在家出家而為無家,應如舍利弗與目犍連。』 (6)諸比丘!此舍利弗與目犍連,乃我弟子中之度、量。 (7)『愛兒!汝宜熱心誠學,不令達於利得供、與名譽,為彼之所障礙。』 (8)諸比丘!如是,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9)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24 〔二四〕第四ᅟ一女 [8] ᅟᅟ==[8] 增一阿含四(大正藏二.五六二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3)諸比丘!有一具信仰之優婆夷,對己所慈愛之女,如是正告曰:『汝應如拘譽多羅優婆夷,與難陀之母衛盧康達伽優婆夷。』 (4)諸比丘!拘譽多羅優婆夷、與難陀之母衛盧康達伽,乃我弟子優婆夷中之度、量。 (5)『汝若由在家出家而為無家,應如讖摩比丘尼,蓮華色比丘尼。』 (6)諸比丘!此讖摩比丘尼與蓮華色〔比丘尼,〕乃我弟子比丘尼中之度、量。 (7)『汝對誠於學,對利得、供養與名譽勿達令有也。』 (8)諸比丘!若比丘尼熱誠於學,得達於利得、供養與名譽,則為彼女之障礙。 (9)諸比丘!如是,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10)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25 〔二五〕第五ᅟ沙門婆羅門(之一)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任何之沙門婆羅門,對利得、供養與名譽之味與禍乃至出離,不能如實知之者……應如是學。」 (3)……「應知:『當住於自知、實證。』」 #### 17.26 〔二六〕第六ᅟ沙門婆羅門(之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任何之沙門婆羅門,對利得、供養與名譽之集、滅、味、禍、出離,不能如實知者……應如是學。 (3)諸比丘!任何之沙門、婆羅門,對利得、供養與名譽之集、滅、味、禍、出離,如實知者,為住於自知、實證。」 #### 17.27 〔二七〕第七ᅟ沙門婆羅門(之三)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任何之沙門婆羅門,不知利得、供養與名譽之集,不知利得、供養與名譽之滅,知趣利得、供養與名譽滅之道者……應如是學。 (3)……應知:『為住於自知、實證。』」 #### 17.28 〔二八〕第八ᅟ皮 [9] ᅟᅟ==[9] 增一阿含五(大正藏二.五七〇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3)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為割截皮膚,割截皮膚已,割截皮膜,割截皮膜已,割截肉,割截肉已,割截腱,割截腱已,割截骨,割截骨已,徹至骨髓而住。 (4)諸比丘!如是,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5)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29 〔二九〕第九ᅟ紐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是可怖…… (3)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為割截皮膚,割截皮膚已,割截皮膜,割截皮膜已,割截肉,割截肉已,割截腱,割截腱已,割截骨,割截骨已,徹骨至髓而住。 (4)諸比丘!譬如力強之人,以強馬之毛紐、捲[A1]束而摩擦脚部,將截其皮膚,即截擦真皮膚,亦將截摩其皮膜,即截擦其皮膜,亦將截擦肉,即截擦其肉,亦將截擦腱,即截擦其腱將截擦其骨,即截擦其骨將徹至骨髓而住。 ᅟᅟ==[A1] 束【CB】,朿【南傳】== (5)諸比丘!同此,利得、供養與名譽,為截擦皮膚,截擦皮膚已,截擦皮膜,截擦皮膜已,截擦肉,截擦肉已,截擦腱,截擦腱已,截擦骨,截擦骨已,徹至骨髓而住。 (6)諸比丘!如是,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7)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30 〔三〇〕第十ᅟ比丘 [10] ᅟᅟ==[10] 「比丘」,原文 bhikku 誤為 bhikkhu。==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我謂:雖是阿羅漢、漏盡者之比丘,而利得、供養與名譽,仍為其障礙。」 (3)如是說已,尊者阿難白世尊言:「大德!如何漏盡之比丘亦以利得、供養與名譽,為障礙耶?」 (4)「阿難!我對不動心解脫者,不謂利得、供養與名譽,為障礙。 (5)阿難!然不放逸、熱誠、住於專注,已達現法樂住者,謂利得、供養與名譽,為障礙。 (6)阿難!如是,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激烈、粗暴,是為到達無上安穩涅槃之障礙。」 (7)阿難!然則應如是學:「我等應捨已生之利得、供養與名譽,未生之利得、供養與名譽,則心將不住於眩惑。 (8)阿難!汝等應如是學之。」 此頌曰: 女人與美人ᅟᅟ一子與一女  沙門婆羅門ᅟᅟ皮膚紐比丘 ### 第四ᅟ妄語品 #### 17.31 〔三一〕第一ᅟ割截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3)諸比丘!敗於利得、供養與名譽,心為所眩惑之提婆達多,破壞僧伽。 (4)諸比丘!如是,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5)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32 〔三二〕第二ᅟ根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3)諸比丘!為利得、供養與名譽所敗,心為所眩惑之提婆達多,乃至善根斷滅。 (4)諸比丘!如是,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5)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33 〔三三〕第三ᅟ法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3)諸比丘!為利得、供養與名譽所敗,心為所眩惑之提婆達多,乃至善法斷滅。 (4)諸比丘!如是,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5)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34 〔三四〕第四ᅟ白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3)諸比丘!為利得、供養與名譽所敗,心為所眩惑之提婆達多,乃至白法斷滅。 (4)諸比丘!如是,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5)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35 〔三五〕第五ᅟ離去 [11] ᅟᅟ==[11] 雜阿含三八(大正藏二.二七六b)。== (1)爾時,世尊於王舍城耆闍崛山,提婆達多離去後不久,而進住。 (2)爾時,世尊有關提婆達多事,告諸比丘曰: (3)「諸比丘!為己之破滅,提婆達多生起利得、供養與名譽,提婆達多因生起利得、供養與名譽而凋落。 (4)諸比丘!譬如芭蕉,生果實,而為己之破滅,生果實,為己之凋落。諸比丘!為己之破滅,提婆達多生起利得、供養與名譽;提婆達多因生起利得、供養與名譽而凋落。 (5)諸比丘!譬如為竹,生果實,為己之破滅,生果實,而為己之凋落。諸比丘!為己之破滅,提婆達多生起利得、供養與名譽;提婆達多因生起利得、供養與名譽而凋落。 (6)諸比丘!譬如是葦,生果實,而為己之破滅,生果實,而為己之凋落。諸比丘!為己之破滅,提婆達多生起利得、供養與名譽;提達多因生起利得、供養與名譽而凋落。 (7)諸比丘!譬如牝驢,受胎,而為己之破滅,受胎,而為自己之凋落。諸比丘!為己之破滅,提婆達多生起利得、供養與名譽;提婆達多因生起利得、供養與名譽,而凋落。 (8)諸比丘!如是,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9)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10)世尊如是說已,善逝仰此,師更說曰: 芭蕉為果滅[12] 竹葦為果亡 牝驢受胎死 惡人為利歿 ᅟᅟ==[12] 參考 S. v1. 2. 233。== #### 17.36 〔三六〕第六ᅟ車 [13] ᅟᅟ==[13] 雜阿含三八(大正藏二.二七六b)別雜一(大正藏二.三七四b)後半增一阿含五(大正藏二.五七〇b)增一阿含一四(大正藏二.六一四a)。==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粟鼠養餌所。 (2)爾時,阿闍世王子為提婆達多,朝夕率五百車前往,載齎五百之祭食,與供養之食。 (3)時,眾多比丘來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4)坐於一面之彼等諸比丘白世尊言:「大德!阿闍世王子為提婆達多,朝夕率五百車載齎五百之祭食及供養之食。」 (5)「諸比丘!勿嫉提婆達多之利得、供養與名譽。諸比丘!阿闍世王子為提婆達多,朝夕率五百車,載齎五百之祭食,與供養之食,諸比丘!此乃為提婆達多所設,以待其破滅,於善法並無增大。 (6)諸比丘!譬如擊弄易怒之犬鼻,則彼犬更為忿怒。諸比丘!阿闍世王子為提婆達多,朝夕率五百車,運齎五百之祭食,與供養之食。諸比丘!此乃為提婆達多所設,以待其破滅,於善法並無所增大。 (7)諸比丘!如是,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 (8)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37 〔三七〕第七ᅟ母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是激烈而粗暴者,乃無上安穩之障礙。 (3)諸比丘!於此,如是我知:『以我之心,把握他人之心。』 此尊者,為母而正心,不說妄語。其後,我見彼為利得、供養與名譽所敗,心為所眩惑,於正心而說妄語。 (4)諸比丘!如是,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是激烈而粗野者,乃無上安穩之障礙。 (5)諸比丘!然則應如是學:『我等已生之利得、供養與名譽應捨。未生之利得、供養與名譽,心不住於眩惑。』 (6)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17.38-43 〔三八~四三〕第八ᅟ父、第九ᅟ兄弟、第十ᅟ姊妹、第十一ᅟ子、第十二ᅟ女、第十三ᅟ妻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是激烈、粗暴者,乃無上安穩之障礙。 (3)諸比丘!於此我如是知:『以我之心,把握某人之心。』此尊者 〔三八〕 為父…… 〔三九〕 為兄弟…… 〔四〇〕 為姊妹…… 〔四一〕 為子…… 〔四二〕 為女…… 〔四三〕 為妻,於正心不說妄語。其後,我見此人為利得、供養與名譽所敗,心為所眩惑,於正心而說妄語。 (4)諸比丘!如是,利得、供養與名譽,甚為可怖,是激烈、粗暴者,乃無上安穩之障礙。 (5)諸比丘!誠然,汝等應如是學:『我等於已生之利得應捨、供養與名譽,對未生之利得、供養與名譽心當不住於眩惑也。』 (6)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之。」 此頌曰: 截根法與白ᅟᅟ離去車與母  父兄弟姊妹ᅟᅟ以及子女妻 ## 18 第七ᅟ羅睺羅相應 [1] ᅟᅟ==[1] 雜阿含三一(大正藏二.二二五b)。== ### 第一ᅟ界品 #### 18.1 〔一〕第一ᅟ眼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尊者羅睺羅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羅睺羅白世尊言:「善哉,大德!請世尊為我說法,我願奉聞,退居一處、不放逸,熱誠專注而住。」 (4)「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認為「無常而苦,是變易之法、並以『此是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我之我』是適當耶?」 「大德!不然。」 略予當如是解說之: (5)「耳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6)「鼻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7)「舌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8)「身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無常。」 (9)「意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或是樂耶?」 「大德!是苦。」 認為「無常而苦,變易之法,並以『此為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是我之我』為適當耶?」 大德!「不然。」 (10)「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眼生厭意,於耳生厭意,於鼻生厭意,於舌生厭意,於身生厭意,於意生厭意。』 (11)生厭意、離貪、解脫,於解脫生『我解脫』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生。』」 (12)依此等之解說應知十經矣。 #### 18.2 〔二〕第二ᅟ色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3~6)「聲是……香是……味是……觸是…… (7)法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8)「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色生厭意,於聲……於香……於味……於觸……於法生厭意。』 (9)生厭意……而知……。」 #### 18.3 〔三〕第三ᅟ識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眼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也。」 (3~6)「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是…… (7)意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8)「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眼識生厭意,於耳識生厭意,於鼻識……於舌識……於身識……於意識生厭意。』 (9)生厭意……而知……。」 #### 18.4 〔四〕第四ᅟ觸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羅睺羅!汝對此所如何思惟耶?眼觸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3~7)「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8)「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眼觸生厭意,於耳觸……鼻觸……舌識……身觸……意觸生厭意。』 (9)生厭意……而知……。」 #### 18.5 〔五〕第五ᅟ受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眼觸所生之受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3~6)「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2]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是常耶?是無常耶?」 ᅟᅟ==[2] 此句、原文脫落以暹羅本補譯之。== 「大德!是無常。」 (7~8)「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眼觸所生之受生厭意,於耳……鼻……舌……身……意觸所生之受生厭意。』……而知……」 #### 18.6 〔六〕第六ᅟ想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想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3~7)「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8~9)「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色想生厭意,於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生厭意。』……而知……。」 #### 18.7 〔七〕第七ᅟ思 (1)一時,世尊住舍衛城…… (2)「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思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3~7)「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8~9)「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色思生厭意,於聲思……香思……味思……觸思生厭意,於法思生厭意。』……而知……。」 #### 18.8 〔八〕第八ᅟ愛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愛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3~7)「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8~9)「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色愛生厭意,於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生厭意。』……而知……。」 #### 18.9 〔九〕第九ᅟ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地界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3~7)「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8~9)「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地界生厭意,於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生厭意。』……而知……。」 #### 18.10 〔一〇〕第十ᅟ蘊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3~6)「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7)「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色生厭意,於受生厭意,於[3]想生厭意,於行生厭意,於識生厭意。』 ᅟᅟ==[3] 同右。== (8)生厭意、離貪、解脫,於解脫生解脫智,當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無再生。』」 此頌曰: 眼色以及識ᅟᅟ乃至於受觸  想思並至愛ᅟᅟ界蘊等為十 慢離等謂品 ### 第二ᅟ界蘊品 #### 18.11 〔一一〕第一ᅟ眼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尊者羅睺羅!來詣世尊座前。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方。世尊如是言於坐在一面之尊者羅睺羅曰: (3)「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4)「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5)認「無常而苦,是變易之法,並以『此即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為適當耶?」 「大德!不然。」 (6~17)「耳、鼻、舌、身…… (18)意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19)「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20)「認無常而苦、是變易之法,並以『此是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是我之我』是適當耶?」 「大德!不然。」 (21)「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眼生厭意,於耳、於鼻、於舌、於身生厭意。』 (22)生厭意、離貪、解脫、於解脫生解脫智,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無再生。』」 由此等之解述,十經應知。 〔一二~二〇〕第二~第十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4] ᅟᅟ==[4] 一二【南傳】,~二〇凡〔一〕乃至〔二〕之文略之。== (2)「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 #### 18.12 〔一二〕第二ᅟ色 (3~5)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6~20)「聲、香、味、觸法……」 #### 18.13 〔一三〕第三ᅟ識 (3~20)「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 18.14 〔一四〕第四ᅟ觸 (3~20)「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 18.15 〔一五〕第五ᅟ受 (3~20)「眼觸所生之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 #### 18.16 〔一六〕第六ᅟ想 (3~20)「色想、[5]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 ᅟᅟ==[5] 聲思原文有 sottasañcetanā 是 saddasañcetanā 之誤。== #### 18.17 〔一七〕第七ᅟ思 (3~20)「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 #### 18.18 〔一八〕第八ᅟ愛 (3~20)「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 #### 18.19 〔一九〕第九ᅟ界 (3~20)「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 18.20 〔二〇〕第十ᅟ蘊 (3~20)「色、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3~22)「羅睺羅!如是見……知更無再來生。」 #### 18.21 〔二一〕第十一ᅟ使 [6] ᅟᅟ==[6] 雜阿含八(大正藏二.五〇c)雜阿含一七(大正藏二.一一八c)及雜一(大正二.五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尊者羅睺羅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羅睺羅,白世尊言: (3)「大德!如何知?如何見?則對此有識身及外一切相,我之狀態,我所之狀態,無慢使耶?」 (4)「羅睺羅!任何之色——過去、現在、未來,或內、或外、或麤、或細、或劣、或勝、或遠、或近——一切之色,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對此如實以正慧而見。任何之受……任何之想……任何之行……任何之識……過去、現在、未來、或內、或外、或麤、或細、或劣、或勝、或遠、或近——一切之識,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實以正慧而見。 (5)羅睺羅!如是知,如是見,則對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我之狀態,我所之狀態,為慢使。」 #### 18.22 〔二二〕第十二ᅟ遠離 [7] ᅟᅟ==[7] 雜阿含八(大正藏二.五〇c)雜阿含一(大正藏二.五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尊者羅睺羅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尊者羅睺羅白世尊言: (3)「大德!如何知?何見?對此有識身及一切相,我之狀態,我所之狀態,心依遠離慢心、超越慢,得寂靜解脫耶?」 (4)「羅睺羅!任何之色——過去、現在、未來,或內、或外、或麤、或細、或劣、或勝、或遠、或近——一切之色,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實以正慧而見,則無取著解脫。 對於五蘊,亦復如是。 (5)任何之受…… (6)任何之想…… (7)任何之行…… (8)任何之識——過去、現在、未來,或內、或外、或麤、或細、或劣、或勝、或近、或遠——一切之識,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實以正慧而見,則為無取著解脫。 (9)羅睺羅!如是知,如是見,則於此有識身及外之一切相,我之狀態,我所之狀態,依遠離慢心,超越慢,得寂靜善解脫。」 此頌曰: 眼色以及識ᅟᅟ乃至於觸受  想思並至愛ᅟᅟ界蘊等為十 ## 19 第八ᅟ勒叉那相應 ### 第一ᅟ惡業品 #### 19.1 〔一〕第一ᅟ鎖骨 [1] ᅟᅟ==[1] 雜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五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粟鼠養餌所 (2)爾時,尊者勒叉那及尊者大目犍連住耆[A1]闍崛山。 ᅟᅟ==[A1] 闍【CB】,闇【南傳】== (3)時,尊者大目犍連清晨著衣、持鉢,走近尊者勒叉那。 (4)近至尊者勒叉那,而作如是言曰:「友,勒叉那!今入王舍城乞食。」 「友!唯然。」尊者勒叉那答尊者大目犍連。 (5)於是尊者大目犍連由耆闍崛山下來,於一處所現微笑。 (6)爾時,尊者勒叉那,向尊者大目犍連白言:「友,目犍連!以如何因?如何緣?而現微笑耶?」 「友!勒叉那!此所問為非時。當於世尊身傍,再作此問。」 (7)爾時,尊者勒叉那及尊者大目犍連,同至王舍城乞食。食後收鉢掛置肩上,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8)坐於一面之尊者勒叉那,對尊者大目犍連作如是言曰:「尊者大目犍連!下耆闍崛山,於一處現微笑。友,目犍連!以如何因?如何緣而現微笑耶?」 (9)「友!我由耆闍崛山下來,見鎖骨行空,兀鷹、鳶等隨之,由肋骨之間[2]啄之離離散散,見彼舉痛苦之聲。 ᅟᅟ==[2] 啄原文 vitacchenti 依註(11.218)讀為 vitudenti。== (10)友!我生是念:『實稀有,實未曾有。眾生實如是。〔夜叉實如是。〕實獲得之自體如是。』」 (11)爾時,世尊向諸比丘曰:「諸比丘!弟子只要如實住眼。諸比丘!弟子住如實智。實弟子如是知、或見、或立證。 (12)諸比丘!我曾見彼之眾生,但我未為說明,我雖說此,彼對我亦未必信。對我不信者,長夜不利、苦痛。 (13)諸比丘!如此眾生是王舍城之屠牛者。彼由其業之報,多歲、多百歲、多千、多百千歲,墮於地獄,由其業殘餘之報,如是,自體獲此經驗。」 是全經之略解說。 #### 19.2 〔二〕第二ᅟ屠牛者 [3] ᅟᅟ==[3] 雜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五b)。== (1)「友!我由耆闍崛山下來,見肉片行空,兀鷹、黑鶴、鳶等相互追隨其後,啄食肋骨之間,離離散散。」 (2)「諸比丘!如此眾生,曾於此王舍城為屠牛者……」 #### 19.3 〔三〕第三ᅟ一塊與捕鳥者 (1)「友!我由耆闍崛山下來,見肉塊行空,其……」 (2)「諸比丘!如此眾,生曾於此王舍城為捕鳥者……」 #### 19.4 〔四〕第四ᅟ無皮膚之屠羊者 [4] ᅟᅟ==[4] 雜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五c)。== (1)「友!我……見無皮膚之人行空……彼被啄食離離散散,發出痛苦之聲。」 (2)「諸比丘!如此眾生,往昔於王舍城,為屠羊者……」 #### 19.5 〔五〕第五ᅟ刀之屠豬者 [5] ᅟᅟ==[5] 雜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六c)原文以下至第九略去順次之數字,分對前後而加之。== (1)「友!我由耆闍崛山下來,見一刀葉如毛之人行空。彼此等之刀,立而仆於彼身,見彼發痛苦之聲。」 (2)「諸比丘!如此眾生,往昔於王舍城為屠豬者。……」 #### 19.6 〔六〕第六ᅟ刃之獵師 [6] ᅟᅟ==[6] 六、八、九雜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六b)。== (1)「友,我由耆闍崛山下來,見刃如毛之人行空。彼此等之刃,立而仆於彼身,見彼發痛苦之聲。」 (2)「諸比丘!如此眾生,往昔於此王舍城為獵師。……」 #### 19.7 〔七〕第七ᅟ矢之裁 (1)「友!我由耆闍崛山下來,見矢如毛之人行空。此等之矢,立而仆於彼之身,見彼發出痛苦之聲。」 (2)「諸比丘!如此眾生,往昔於王舍城為審判者。……」 #### 19.8 〔八〕第八ᅟ針之調師 (1)「友!我由耆闍崛山下來,見針如毛之人行空、此等之針,立而仆於彼之身,見彼發痛苦之聲。」 (2)「諸比丘!如此眾生,往昔於王舍城為[7]調師也。……」 ᅟᅟ==[7] 調師原文 sūcako 註(11. 220)讀為 suto。== #### 19.9 〔九〕第九ᅟ間諜 (1)「友!我由耆闍崛山走下來,見針如毛之人行空。 (2)此等之針,札入彼頭而由口出,由口入而由胸出,由胸入而由胃出,由胃入而由腿出,由腿入而由脛出,由脛入而由足出,見彼發痛苦之聲。」 (3)「諸比丘!如此眾生,往昔於此王舍城為間諜。……」 #### 19.10 〔一〇〕第十ᅟ腐敗之判官 [8] ᅟᅟ==[8] 雜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六c)。== (1)「友!我由耆闍崛山走下來,見睪丸如甕之人行空。 (2)彼行時須提起睪丸之塊而行,坐時、坐於睪丸之上。 (3)彼被兀鷹、黑鶴、鳶等追隨相啄、離離散散,彼發痛苦之聲。」 (4)「諸比丘!如此眾生,往昔於此王舍城為判官。……」 於此頌曰: 鎖骨屠牛者ᅟᅟ一塊捕鷹者  無皮屠羊者ᅟᅟ刀之屠豬者 獵師矢之裁ᅟᅟ針調師間諜 腐敗之判官 ### 第二ᅟ惡業品 #### 19.11 〔一一〕第一ᅟ沈陷於坑之不義者 [9] ᅟᅟ==[9] 雜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七b)。==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2)「友!我由耆闍崛山下來,頭部見沈歿於糞坑。」 (3)「諸比丘!如此眾生,往昔於王舍城是不義者。」 #### 19.12 〔一二〕第二ᅟ喰糞之邪惡婆羅門 [10] ᅟᅟ==[10] 雜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七c)。== (1)「友!我由耆闍崛山走下來,見沈沒糞坑及於兩手,喰糞之人。」 (2)「諸比丘!如此眾生,往昔於此王舍城為婆羅門,彼於迦葉正等覺者說教示時,諸比丘僧伽受請應供,將糞充於鉢中而曰:『諸尊者!食所需者可持去!』……」 #### 19.13 〔一三〕第三ᅟ剝皮膚女~姦婦 [A2] [11] ᅟᅟ==[A2] 三【CB】,二【南傳】== ᅟᅟ==[11] 雜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七b)。== (1)「友!我由耆闍崛山下來,見剝皮膚之女行空。兀鷹、黑鶴、鳶等追隨桐啄,離離散散,見彼女發痛苦之聲。」 (2)「諸比丘!如之彼女,往昔於此王[A3]舍城為姦婦。……」 ᅟᅟ==[A3] 舍【CB】,合【南傳】== #### 19.14 〔一四〕第四ᅟ醜女卜占女 [12] ᅟᅟ==[12] 雜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七a)。== (1)「友,我由耆闍崛山下來,見有惡臭之醜女行空、兀鷹、黑鶴、鳶等追隨相啄,離離散散,見彼女發痛苦之聲。」 (2)「諸比丘!如彼之女,往昔於王舍城為卜占女。……」 #### 19.15 〔一五〕第五ᅟ炙女曾投夥伴於炭火 [13] ᅟᅟ==[13] 雜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七c)。== (1)「友!我由耆闍崛山下來,見被煤燒炙之女行空,彼女發痛苦之聲。」 (2)「諸比丘!如此之女,往昔為迦陵讖王之第一夫人,彼女因為嫉妒,曾將王女之一投入炭火之火盆中。……」 #### 19.16 〔一六〕第六ᅟ斷頭司獄 [14] ᅟᅟ==[14] 雜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六c)。== (1)「友!我由耆闍崛山下來,見無頭之胴體行空,眼與口則生於彼之胸部。」 (2)兀鷹、黑鶴、鳶等對彼追隨相啄,離離散散、彼發痛苦之聲。 (3)「諸比丘!如此眾生,往昔於此王舍城為名曰哈利伽之司獄。……」 #### 19.17 〔一七〕第七ᅟ比丘 [15] ᅟᅟ==[15] 雜阿含一九(大正藏二.一三八b)。== (1)「友!我由耆崛山下來,見比丘行空。 (2)彼之僧伽梨亦熾然燃燒,燃火上昇,鉢亦熾然燃燒,燃火上昇,其帶亦熾然燃燒,燃火上昇,身亦熾然燃燒,燃火上昇,彼發痛苦之聲。」 (3)「諸比丘!如此比丘,於迦葉正等覺者教示時,為惡比丘。……」 #### 19.18 〔一八〕第八ᅟ比丘尼 (1)「我……見比丘尼行空。 (2)彼女之僧伽梨亦熾然燃燒……」 (3)「……為惡比丘尼。……」 #### 19.19 〔一九〕第九ᅟ式叉摩那 (1)「友……見式叉摩那行空。 (2)彼女之僧伽梨亦熾然燃燒……」 (3)「……惡式叉摩那。……」 #### 19.20 〔二〇〕第十ᅟ沙彌 (1)「……見沙彌行空。 (2~3)彼之僧伽梨亦熾然燃燒……」,「……乃惡沙彌」…… #### 19.21 〔二一〕第十一ᅟ沙彌尼 (1)「友!我由耆闍崛山下來,見沙彌尼行空。 (2)彼女之僧伽梨亦熾然燃燒,燃火上昇,鉢亦熾然燃燒,燃火上昇,其帶亦熾然燃燒,燃火上昇,身亦熾然燃燒,燃火上昇、彼女發痛苦之聲。 (3)友!時我生斯念:『實為稀有,實為未曾有。實為眾生如是。實為夜叉如是。實為自體之獲得亦如是。』」 (4)爾時,世尊對諸比丘曰:「諸比丘!實則弟子如實眼住,諸比丘!實則弟子住如實智,實則弟子如是知,或見,或立證。 (5)諸比丘!我雖曾見彼沙彌尼,但我未作說明。我雖為說,彼對我亦未必信。不信我者,長夜有不利與苦。 (6)諸比丘!此等之沙彌尼,於迦葉正等覺者之教示,為惡沙彌尼。彼女由其業報,則墮於多歲、多百歲、多千歲、多百千歲,地獄,因其業報之殘餘,如是自體獲此經驗。」 此頌曰: 沈坑不義者 邪惡婆羅門 剝皮之姦婦 醜女為占卜 被炙女投火 斷頭之司獄 比丘比丘尼 惡式叉摩那 沙彌沙彌尼 於迦葉佛律 出家作惡業 ## 20 第九ᅟ譬喻相應 #### 20.1 〔一〕第一ᅟ棟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世尊如是言曰: (3)「諸比丘!譬如樓閣,何之垂木,皆集寄於棟,等至於棟,於棟相結合趨於結合一切。 (4)諸比丘!同此,任何不善之法,彼等皆以無明為根,等至於無明,於無明相結合,趨於結合一切。 (5)諸比丘!然汝等應如是學:『我等將住於不放逸。』」 #### 20.2 〔二〕第二ᅟ指端 [1] ᅟᅟ==[1] 雜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五a)雜阿含經(大正藏二.四九八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以指端上少量之土,示諸比丘曰: (3)「諸比丘!汝等對此作如何思惟耶?此我指端所示少量之土與此大地,何者為多耶?」 (4)「大德!此大地土為多,世尊所示指端之土為少。世尊所示指端之土與大地相比,不可數算之倍數所能及。」 (5)「諸比丘!同此,由人界沒生於人間之眾生為少,由人界沒生於他界之眾生為多。 (6)諸比丘!然則汝等應如是學:『我等住於不放逸。』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20.3 〔三〕第三ᅟ家 [2] ᅟᅟ==[2] 雜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四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譬如任何之家,若女多男少,則易為盜賊、夜盜所惱。 (3)諸比丘!同此,任何之比丘,不修慈心解脫,且屢不數修為,則易為非人所惱。 (4)諸比丘!譬如:任何之家,女少男多,則盜賊、夜盜難以為惱。 (5)諸比丘!同此,任何之比丘,修慈心解脫,且屢加修為,則非人無從為惱。 (6)諸比丘!然則汝等應如是學:『我等修慈心解脫,屢加修為,如用車作土台,安住其上、積集而善加企畫。』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20.4 〔四〕第四ᅟ釜 [3] ᅟᅟ==[3] 雜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四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清晨行百釜之施,日中行百釜之施,暮時行百釜施,不如清晨之瞬間修慈心,日中之瞬間修慈心,暮時之瞬間修慈心為有大果。 (3)諸比丘!然則汝等應如是學:『我等修慈心解脫,屢加修為,如用車作土台,安住其上、積集而善企畫。』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之。」 #### 20.5 〔五〕第五ᅟ刃 [4] ᅟᅟ==[4] 雜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四c)梵 saktisutta(Hoerle l, pp, 44-46)。==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譬如有銳利刀身之刃,當時有人來稱:『我此銳利刀身之刃,可以手或拳折迴、撚合而推打耶?』 (3)諸比丘!汝等對其作如何思惟耶?彼人此銳利刀身之刃,得以手或拳折迴、撚合而推打耶?」 「大德!了無此事。」 (4)「所以者何?」 「大德!此銳利刀身之刃,以手或拳折迴、撚合而推打,是為不可能,彼徒疲勞、困卻、痛苦。」 (5)「諸比丘!同此,任何之比丘,修慈心解脫,屢加修為,如用車作土台安住其上、積集而善企畫者,雖有非人,心作蔑劣之思念,但彼非人唯徒疲勞、困卻而痛苦。 (6)諸比丘!然則汝等應如是學:『我等修慈心解脫,屢加修為,如用車作土台,安住其上,積集而善企畫。』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20.6 〔六〕第六ᅟ弓術師 [5] ᅟᅟ==[5] 雜阿含二四(大正藏二.一七一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譬如有巧於弓術、善學、精練,練達之四位弓術師,立於四方。 (3)時有人來稱:『我能捉住此等之精巧於弓術、善學、精練、練達之四位弓術師,射出而未著大地四方之箭矢。』 (4)諸比丘!汝等作如何思惟耶?對此人得稱之為勝速具足之捷疾人耶?」 (5)「大德!若對巧於弓術、善學、精練、練達之一弓術師射出而未著地之箭矢捉住,捉已送來,對此人得稱之勝速具足之捷疾人。又誰人能對此巧於弓術、善學、精練、練達之四人弓術師,得如是云耶?」 (6)「諸比丘!彼人疾速,比日月之疾捷更疾速。諸比丘!彼人之疾速,如日月之疾速,行走於日月前之天,雖比其天之疾速,但其壽行則更速消滅。 (7)比丘!是以汝等應如是學:『我等將住於不放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20.7 〔七〕第七ᅟ鼓輻 [6] ᅟᅟ==[6] 雜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五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於往昔,有一名為陀舍羅訶之阿能訶鼓。 (3)彼陀舍羅訶之阿能訶鼓在裝設時,於之補入其他之輻。諸比丘!阿能訶鼓之原皮壞裂,到來之際,彼只殘留輻之架構。 (4)諸比丘!未來世之比丘為如是: (5)如來所說之此等諸經,乃甚深之深義,是出世間之空相應者,然宜說此等時,彼等不善聞之,不傾聽,不住於瞭解之心,以不思惟此等為應受持、應善了知法。 (6)然則依而詩作,文辭華麗,外道之弟子所說之諸經,為說此等時,彼等善聞且傾聽之,住於瞭解之心,思惟善知受持此等之法。諸比丘!然則如來所說之甚深深義,出世間之空相應之此等諸經,則消滅矣。 (7)諸比丘!然則應如是學:『如來所說之經乃甚深之深義,出世間之空相應者,於宣說此等之時,我等應善聞而傾聽,住於心之瞭解,思惟此等應受持、應善知之法。』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20.8 〔八〕第八ᅟ藁 [7] ᅟᅟ==[7] 雜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四b)。==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毘舍離之大林重閣講堂。 (2)爾時,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世尊作如是言曰: (3)「諸比丘!今離車族以藁為枕,熱誠、專心,住於任務。故而,韋提希之子摩揭陀王阿闍世,不能得侵犯彼等之機。 (4)諸比丘!於當來,離車族、柔輭,手足纖細,於柔之臥牀,羽毛之枕上,眠至日昇時,則韋提希之子摩揭陀王阿闍世,侵犯彼等乃能得機。 (5)諸比丘!今諸比丘以藁為枕、不放逸、熱心、專心住之。故,魔波旬不得侵犯、不得機。 (6)諸比丘!於當來、諸比丘!柔輭、手足纖細、柔軟臥牀、羽毛之枕上,欲眠至日昇,則魔波旬得以侵犯彼等之機。 (7)諸比丘!是以應如是學習:『我等以藁為枕,不放逸、熱誠、專心。』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習。」 #### 20.9 〔九〕第九ᅟ象 [8] ᅟᅟ==[8] 雜阿含三九(大正藏二.二八四a)雜阿含一(大正藏二.三八〇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有一年少比丘,於非時之時,去近良家。諸比丘對彼比丘作如是言曰:「尊者!於非時之時,勿近良家。」 (3)彼比丘聞此而作如是云:「實則長老之諸比丘想趣近良家,然則何故我不能耶?」 (4)爾時,眾多比丘來詣世尊處……坐於一面。 (5)坐於一面之彼等諸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此處一年少比丘,於非時之時近良家,對彼比丘,諸比丘作如是曰:『尊者!於非時之時,勿近良家。』然彼比丘對諸比丘成如是言曰:『實則此等長老諸比丘想近趣良家者,何故我不能耶?』」 (6)「諸比丘!往昔於閑靜處有沼,諸象棲其邊。彼等潛於沼中,引拔蓮根,善洗滌,洗去其泥,無泥而食。彼等食已甚美,獲得氣力,因之而不至死,或無至死之苦。 (7)諸比丘!又彼等中,模倣大象,弱小之象等,潛於沼中,拔蓮根,不善洗滌,連泥食之,彼等食已,不美,無氣力,因而至死,或受至死之苦。 (8)諸比丘!同此,此處長老諸比丘,清晨著衣、持鉢入村或街,彼等於其處說法,主人因信樂,供給彼等之所需。彼等對其所得,不著、不惑、不墮、見禍、受用出離慧、彼等得色、得力,因而不至於死,或無至死之苦。 (9)諸比丘!又追隨彼等長老比丘,年少之比丘,清晨著衣,持鉢入村或街乞食。 (10)彼等於其處說法,主人因信樂,盡行布施,彼等對所得,或著,或惑、或墮、或不見禍、不受用出離慧,則彼等、無美、無力,因而至死,或受至死之苦。 (11)諸比丘!然則應如是學:『我等不著、不惑、不墮、見禍、受用出離慧』。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20.10 〔一〇〕第十ᅟ貓 [9] ᅟᅟ==[9] 雜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五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有一比丘,非時之時於良家相交往。諸比丘對彼比丘如是言曰:「尊者!非時之時,勿於良家交往。」 (3)彼比丘,對諸比丘如是之言,仍未止行。 (4)時,眾多比丘來詣世尊處……白世尊言: (5)「大德!此處有一比丘,非時之時,於良家交往。諸比丘對彼比丘如是云:『尊者!非時之時,勿於良家交往。』然彼比丘對諸比丘之言如是,仍未止行。」 (6)「諸比丘!往昔有貓,循柔弱鼠之足跡,立於污穢之塵埃溝中,『此柔弱鼠為出求食,則被捕食。』 (7)諸比丘!爾時彼柔鼠為求餌食而出,彼貓疾速激捕而吞食,然食彼柔鼠其之內臟,食其臟腑,因之彼貓至死,受至死之苦。 (8)諸比丘!同此,此處比丘,清晨著衣、持鉢,為乞食入村或街,不守身、不守語、心不住正念,不能制御諸根。 (9)彼於其處見衣薄穿著或身著輕裝之女人,貪欲惱心。彼因心惱於貪欲,受至死,或受至死之苦。 (10)諸比丘!於聖律,捨學還俗此為死。諸比丘!交往於有罪垢穢,知此為罪之教[10]時,此至死之苦。 ᅟᅟ==[10] 教(vuṭṭhana)於原註 desanā 之意(11, p, 231)。== (11)諸比丘!然則,汝等應如是學。 『我等當守身、守語、守心、住正念、制御諸根,入村或街而乞食。』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20.11 〔一一〕第十一ᅟ豺(之一) [11] ᅟᅟ==[11] 雜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六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汝等於深夜聞豺叫鳴耶?」 「大德!唯然。」 (3)「諸比丘!有一為疥瘡疾所惱之老豺,彼任欲而行,任欲而住,任欲而坐,任欲而臥,涼風吹彼。 (4)諸比丘!此處有一從[12]釋子之人,『我亦欲經驗如是之狀態為宜。』 ᅟᅟ==[12] 從釋子者於原註為提婆達多。== (5)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我等住不放逸。』 (6)諸比丘!汝等如是學。」 #### 20.12 〔一二〕第十二ᅟ豺(之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諸比丘!汝等深夜聞豺之鳴叫耶? 「大德!唯然。」 (3)「諸比丘!彼老豺為有知恩,有感謝。但從釋子之一人,則無知恩、無感謝。 (4)諸比丘!然則,汝等應如是學:『我等有知恩,有感謝,我等為他作些事亦無失。』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此頌曰: 棟與指端家ᅟᅟ釜刃弓術師  鼓輻藁與象ᅟᅟ乃至貓二豺 ## 21 第十ᅟ比丘相應 #### 21.1 〔一〕第一ᅟ拘離多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八(大正藏二.一三二a)。==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對諸比丘曰:「友,諸比丘!」 彼等諸比丘對尊者大目犍連答曰:「友!」 (3)尊者大目犍連作是言曰:「友!於此我退至閑靜處,宴坐時,心生如是之思念:『所謂聖默然,聖默然。聖默然者,何耶?』 (4)友,我生此念:『於此比丘,靜覺與觀,內心寂靜,心專住於一境,由無覺無觀之定,生喜樂之第二禪,入而安住,此謂之聖默然。』 (5)友,我靜覺與觀,內心寂靜,心專注於一境,由無覺無觀之定,生喜樂之第二禪,而安住。友!我住此等之住時,顯現與覺俱生之想思惟。 (6)友,爾時,世尊以神通近我,作如是言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慎勿放逸。於聖默然心應樹立。於聖默然應一心。於聖默然心應專住。』 (7)友,其後我於寂靜覺與觀,內心寂靜,心專注於一境,入住於無覺無觀之定,生喜與樂之第二禪。友!若予正說,則弟子乃依師之所護念,得大神通。此我正說弟子由師所護念,得大神通。」 #### 21.2 〔二〕第二ᅟ優波低沙 (1)緣,舍衛城…… (2)爾時,尊者舍利弗言諸比丘曰:「友!諸比丘。」 彼等諸比丘對尊者舍利弗答曰:「友!」 (3)舍利弗作如是言曰:「友!我退至閑靜處,宴坐時,心生此念:『此世間,由於變易、變化之狀態,對我生愁、悲、苦、憂、惱者、是何耶?』 友,我生此念:『世間由於變易、變化之狀態,對我生愁、悲、苦、憂、惱者,了無何物。』」 (4)如是云耶?尊者阿難對舍利弗作如是言曰:「友,舍利弗!依師之變易、變化之狀態,不生愁、悲、苦、憂、惱耶?」 (5)「友,阿難[2]!依師之變易、變化之狀態,不生愁、悲、苦、憂、惱。偉大而實有大神通、大威力之師,亦思惟其示歿。若世尊永與我等俱住,其乃為多人之利益,為多人之幸福,為世間之哀憐、利益,為人天之利益、幸福。」 ᅟᅟ==[2] 阿難原文為舍利弗是阿難之誤。== (6)「實於長夜,尊者舍利弗對我、我之所念,善除慢使。 (7)然則尊者舍利弗,依師之變異、變化之狀態,已不生愁、悲、苦、憂惱矣。」 #### 21.3 〔三〕第三ᅟ甕 [3] ᅟᅟ==[3] 雜阿含一八(大正藏二.一三二c)。==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尊者舍利弗及尊者大目犍連,住於王舍城竹林粟鼠養餌所之一房。 (3)時,尊者舍利弗,暮時由宴坐起,來詣尊者大目犍連之處。詣已,與尊者大目犍連相互致問,交談問訊可記憶之語,而坐於一面。 (4)坐於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對尊者大目犍連作是言曰:「友,大目犍連!汝諸根寂靜,顏色清淨悅豫。今日大目犍連乃依寂靜住而住者。」 「友!我今乃日依麤住而住,且對我已有法語。」 (5)「尊者大目犍連,與誰共法語耶?」 「友!我與世尊共法語。」 (6)「友!世尊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是為遙遠。尊者大目犍連以神通至世尊之處耶?又或世尊以神通至尊者大目犍連之處耶?如何?」 (7)「友,非我以神通至世尊之處,亦非世尊以神通至我之處。世尊亦得如我之清淨天眼、天耳界。我亦得如世尊之清淨天眼、天耳界。」 (8)「尊者大目犍連,與世尊作如何之法語耶?」 (9)「友,我於此處對世尊作如是言曰:『大德!所謂勤精進、勤精進,云何名之為勤精進耶?』 (10)友!如是白已,世尊對我作如是言曰:『目犍連!此處有比丘住勤精進,實則皮膚與腱與骨萎縮,身體之肉與血枯萎,依人之精力,人之精進,人之努力,可達者如不能達,則不起於精進之座,目犍連!如是為勤精進。』 (11)友!我與世尊作如是之法語。 (12)友!譬如於雪山王之側置小石塊,悉予依附,如為所屬。我等依附於大目犍連,屬於大目犍連。尊者大目犍連有大神通、大勢力,如有所欲於一劫之間而住。 (13)友!譬如於大鹽甕中,少量之鹽塊,悉予依附,如為所屬。我等依附尊者舍利弗,為其所屬。」 (14)尊者舍利弗依世尊,為種種方便而被稱讚歎,讚歎,所歎譽者。 慧如舍利弗 依戒依寂靜 到彼岸比丘 其中最上者 (15)如是大龍象,互為善說善語,歡喜契合。 #### 21.4 〔四〕第四ᅟ年少 [4] ᅟᅟ==[4] 雜阿含三八(大正藏二.三七七c)別雜一(大正藏二.三七六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一年少比丘,食後收拾鐵鉢,入房無所事,默然無力,作諸比丘之衣時,不為助力。 (3)爾時,眾多比丘,來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4)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此處一年少比丘,食後收拾鐵鉢,入房無所事,默然無力,作諸比丘之衣時,不為助力。」 (5)爾時,世尊言彼比丘曰:「比丘,汝來!以我之語,告彼比丘:『友!師喚汝。』」 (6)「大德!唯然。」彼比丘奉答世尊,則走近彼比丘。近已,對彼比丘作如是告曰:「友!師喚汝。」 (7)「友,唯然!」彼比丘回答此比丘後,來詣世尊座前,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8)世尊對坐於一面之彼比丘,作如是言曰:「比丘!汝食後收拾鐵鉢,入房無所事,默然無力,對諸比丘作衣,亦不為助力,為真實耶?」 「大德!我亦自作應作之事。」 (9)爾時,世尊以心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對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勿惱此比丘。諸比丘!汝等勿惱此比丘。諸比丘!彼比丘得四禪之增上心,對現法樂住,隨心所欲,無困難事,無煩惱。而且因此,有良家之子等,正由家出家為而無家,對究竟無上梵行,於現法中自知,為入實證住者。」 (10)世尊,如是說,善逝如是說已,師更言曰: 精進非弛怠 非少勇猛者 應到於涅槃 解脫一切苦 此少年比丘 此乃最上人 以車勝魔軍 住為最後身 #### 21.5 〔五〕第五ᅟ善生 [5] ᅟᅟ==[5] 第五、第六雜阿含三八(大正藏二.二七六a)別雜一(大正藏二.三七四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尊者善生近趣世尊座前。 (3)世尊見尊者善生由遠方而來。見已,對諸比丘宣曰: (4)「諸比丘!實則此良家之子,於二者為端嚴。彼端麗可觀,具柔和之姿,具足最勝端麗之容色。因此,良家之子正由家出家而為無家,對無上究竟之梵行,於現法自知,入住實證。」 (5)世尊說此……師更言曰: 比丘實端嚴 具端正之心 離結且離軛 離縛無執著 以車勝魔軍 住為最後身 #### 21.6 〔六〕第六ᅟ拔提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尊者侏儒拔提趣近至世尊座前。 (3)世尊見尊者侏儒由遠方來。見已,對諸比丘曰: (4)諸比丘!汝等見此醜陋、難看、矮小、為諸比丘輕侮之比丘前來耶?「大德!唯然。」 (5)「諸比丘!此比丘有大神通、大勢力。此比丘,對前所未得達者,彼已得達,乃得之不易。為此目的,彼良家之子正由家出家而為無家,究竟無上梵行,於現法住於自知,入住於實證。」 (6)世尊宣此……師更言曰: (一)鵞白鷺孔雀 大象與班鹿 悉皆畏獅子 身無相等者 (二)如是於人中 年少有智慧 是於彼為大 非如大愚身 #### 21.7 〔七〕第七ᅟ毘舍佉 [6] ᅟᅟ==[6] 雜阿含三八(大正藏二.二七七b)別雜一(大正藏二.三七五c)。==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毘舍離之大林重閣講堂。 (2)爾時,槃闍梨之子尊者毘舍佉,亦於講堂對諸比丘妙語,微妙而不枯。使知義,以適切、無執著之法語予教示、鼓勵,使令愉悅。 (3)爾時,世尊暮時,自宴坐起,近至講堂。至已,就坐於所設之座。 (4)就座之世尊對諸比丘曰:「諸比丘!於講堂對諸比丘出妙語,微妙不枯,使知義,以適切、無執著之法語教示、鼓勵、使愉悅之者,是誰耶?」 (5)「大德!槃闍梨之子尊者毘舍佉,於講堂對諸比丘出妙語,微妙不枯,使知義、以適切、無執著之法語教示、鼓勵,使愉悅。」 (6)爾時,世尊對槃闍梨之子尊者毘舍佉曰:「善哉,善哉!毘舍佉!善哉,毘舍佉!汝對諸比丘,以妙語……法語,教示、鼓勵,使令愉悅。」 (7)世尊說此已,善逝仰此,師更言曰: (一)誰無所說事 賢愚人雜知 彼之說法時 知說不死道 (二)說法增光輝 樹立聖者幢 善說諸聖幢 法乃聖者幢 #### 21.8 〔八〕第八ᅟ難陀 [7] ᅟᅟ==[7] 雜阿含三八(大正藏二.二七七a)別雜一(大正藏二.三七四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夷母之子尊者難陀,消光澤、以擣衣飾身、染眼端、執美鉢來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而坐於一面。世尊對坐於一面之尊者難陀,作如是言曰: (3)「難陀!汝消光澤,以柔輭之擣衣飾身、染眼端、執美鉢、與良家之子,由信出家為無家者不適。難陀!汝如是,住阿蘭若,行乞食,著糞掃衣,不望住欲,乃與良家子,由信出家而為無家者是相適者。」 (4)世尊說此……師更言曰: 何日見難陀 糞掃衣住林 支身依遺穗 希見無欲事 (5)時,尊者難陀,日後為住阿蘭若者,行乞食者,著糞掃衣者,於欲無希求者。 #### 21.9 〔九〕第九ᅟ低沙 [8] ᅟᅟ==[8] 雜阿含三八(大正藏二.二七七b)別雜一(大正藏二.二三五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世尊叔父之子低沙,來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悲哀而沈默、落淚,坐於一面。 (3)爾時,世尊對尊者低沙曰: 「低沙!汝何故悲哀、沈默、落淚坐於一面耶?」 (4)「大德!時諸比丘對我以所有之語嘲笑、毀謗。」 (5)「低沙!汝非如是,然汝對其語不能忍者。 (6)低沙!汝非如是,如對其語不能忍,則良家之子由信出家為無家,於汝不適也。汝對其語忍之,則此良家之子由信出家為無家,於汝適宜者。」 (7)世尊說此,善逝仰此,師更如言曰: 何故忿無忿 低沙以無忿 汝等是最勝 降伏忿慢慳 低沙住梵行 #### 21.10 〔一〇〕第十ᅟ名為長老 [9] ᅟᅟ==[9] 雜阿含三八(大正藏二.二七八a)別雜一(大正藏二.三七六b)。==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粟鼠養餌所。 (2)爾時有一比丘名為長老,是獨住者,讚嘆獨住者。彼獨入村乞食,獨去、獨坐於閑靜處,獨行經行。 (3)時眾多比丘,來詣世尊之前,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4)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此處有一長老之比丘,是獨住者,讚嘆獨住。」 (5)爾時世尊言一比丘曰:「比丘!汝來,以我語告長老比丘:『友長老!師喚汝』。」 「大德!唯然。」彼比丘奉答世尊,近至彼尊者長老之處。 (6)至已,對尊者長老作如是言:「友,長老!師喚汝。」 「友,唯然。」尊者長老答彼比丘,來詣世尊之處。 (7)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8)世尊對坐於一面之尊者長老,作如是言曰:「長老!汝為獨住者,讚嘆獨住者、為真實耶?」 「大德!唯然。」 (9)「長老!如何汝為獨住者,以讚嘆獨住者耶?」 (10)「大德!於此處我獨為乞食入村,獨去、獨坐閑靜處,獨行經行。大德!我為如是之獨住者,是讚嘆獨住者。」 (11)「長老!此獨住,非我所云之獨住。長老!依詳說之有勝妙之獨住,宜諦聽,善思惟,我當為說。」 「大德!敬聽。」…… (12)「長老!依詳說之勝妙之獨住者,何耶?長老!於此處,能捨過去,不希未來,於現在,對自身之所得,欲貪全亡也。長老!依如是之詳說,為勝妙之獨住也。」 (13)世尊說此已,善逝仰此,師言更曰: 一切之勝者 一切之智者 乃至善智者 不染一切法 捨愛盡解脫 此謂獨住者 #### 21.11 〔一一〕第十一ᅟ劫賓那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尊者大劫賓那近至世尊之處。 (3)世尊,見尊者大劫賓那由遠方而來。 (4)見已,對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見白晳、高鼻之彼比丘耶?」 「大德!唯然。」 (5)「諸比丘!彼比丘有大神通、大勢力。彼比丘,對達至前所未達者,而得之不易。因此,彼良家之子正由家出家為無家,究竟無上梵行,於現法住自知,實證。」 (6)世尊說此,善逝仰此,師更言曰: (一)剎利重家系 人中為最勝 明行具足者 人天彼殊勝 (二)日於晝光輝 月於夜光輝 剎利甲冑輝 婆羅門禪輝 一切晝與夜 佛陀有光輝 #### 21.12 〔一二〕第十二ᅟ僚友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2)爾時,與尊者大劫賓那共住之僚友兩比丘,近至世尊之處。 (3)世尊見彼等之比丘自遠方來。 (4)見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見劫賓那共住之僚友二比丘,近前來耶?」 「大德!唯然。」 (5)「彼等二比丘有大神通、大勢力。彼等比丘到達前所未到達者,實乃得之不易。因此良家之子等,正由家出家而為無家,究竟無上梵行,於現法住自知、是實證。」 (6)世尊說此已,善逝仰此,師更言曰: (一)此等之比丘 永交為伴侶 正法彼等交 佛陀所說法 (二)聖者宣說法 劫賓那調順 以車勝魔軍 彼住最後身 此頌曰: 始自拘離多ᅟᅟ及優婆低沙  所謂此忿者ᅟᅟ少年與善生 拔提毘舍佉ᅟᅟ難陀及低沙  長老劫賓那ᅟᅟ僚友為十二 此頌曰: 因緣現觀界 依無始迦葉 供養羅睺羅 相譬如比丘 此為第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