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13 09:11</span> 相應部經典 歸命彼世尊ᅟᅟᅟᅟᅟ應供等覺者 # 犍度篇 ## 22 第一ᅟ蘊相應 ### 第一ᅟ根本五十經 ### 第一ᅟ那拘羅父品 #### 22.1 〔一〕第一ᅟ那拘羅父[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五(大正藏二.三三a),增一阿含經卷六(大正藏二.五七三a),增支部原典六.一六參照。==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婆祇國設首婆羅山之恐怖林鹿園。 (2)彼時有那拘羅父居士,來詣世尊之住處。詣已,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那拘羅父居士白世尊曰: 「大德!我乃瘦衰、老羸、老年、高齡、病身、多病者。大德!我不得常見世尊與意修習[2]之諸比丘。請大德世尊教導我,請大德世尊教誡我,使我於長夜得利益、安樂。」 ᅟᅟ==[2] 意修習之諸比丘。若見其比丘時心增長故名之。言舍利弗、目犍連等大長老。== (4)「如是居士!如是居士!居士!汝身為病污所覆。居士!持如是之身,如何不須臾自言無病耶?但除愚癡。是故居士!汝於此處應如是學,〔謂:〕我身雖病而得心無病。居士!汝應如是學。」 (5)時,那拘羅父居士,隨喜、歡喜世尊之所說,從座而起,敬禮右繞世尊,而往具壽舍利弗之處。往已,敬禮具壽舍利弗,坐於一面。 (6)具壽舍利弗,謂坐於一面之那拘羅父居士曰: 「居士!汝諸根和悅,面貌清清潔白。無非今日於世尊之處,得聞說法耶?」 「大德!何其不然!大德!今世尊以說法之甘露灌潤於我。 (7)大德!於此我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我坐於一面,而白世尊:『大德!我乃瘦衰、老羸、老衰、晚年、高齡、病身、多病者。大德!我不得常見世尊與意修習之諸比丘。請大德世尊教導我,請大德世尊教誡我,使我長夜得利益、安樂。』 大德!敬白如是,而世尊言我曰:『如是居士!如是居士!居士!汝身為病污所覆。居士!持如是之身,如何不須臾自言無病耶?但除愚癡。是故居士!汝於此處應如是學,〔謂:〕我身雖病而得心無病。居士!汝應如是學。』 大德!世尊以如是說法之甘露灌潤於我。」 (8)「居士!汝無再問世尊耶?」「大德!如何身病而為心病?如何身病為心無病耶? (9)大德!我等從遠方而來至具壽舍利弗處,為欲知此所說之義。具壽舍利弗!願為分別此所說之義。」 (10)「居士!然則諦聽,當善思念,我當說。」 「唯唯大德!」那拘羅父居士以應諾具壽舍利弗。 (11)具壽舍利弗如是說曰: 「居士!如何身病而為心病耶? (12)居士!於此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住纏於色是我,色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色,色是我所,彼色變易[3]、變異。彼人於色之變易[A1]、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ᅟᅟ==[3] 變易 pari 依暹本 vipari 改之。== ᅟᅟ==[A1] [-]【CB】,[03]【南傳】== (13)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住纏於我是受,受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受,受是我所,彼受變易、變異。彼人於受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14)觀想是我,我以想有,我中有想,想中有我,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彼想變易、變異。彼人於想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15)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彼行變易、變異。彼人於行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16)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纏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彼識變易、變異。彼人於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17)居士!如是為身病而心病。 (18)居士!何者為身病而心無病耶? (19)居士!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之法,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之法。不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色,色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色,色是我所,而彼色變易、變異。彼人於色之變易、變異,不生愁、悲、苦、憂、惱。 (20)不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不住於我是受,受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受是我,受是我所,而彼受變易、變異。彼人於受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21)不觀想是我,我以想為有,我中有想,想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而彼想變易、變異。彼人於想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22)不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而彼行變易、變異。彼人於行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23)不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而彼識變易、變異。彼人於識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24)居士!如是為身病而心無病。」 (25)具壽舍利弗如是說已,那拘羅父居士喜悅,而喜歡於具壽舍利弗之所說。 #### 22.2 〔二〕第二ᅟ天現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五(大正藏二.三三b),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五(大正藏二.七五四b)。==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釋迦國,天現之釋迦聚落。 (2)時,有眾多之西方遠行比丘,來詣世尊之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等白世尊曰: 「大德!我等往西方國土,欲住於西方國土。」 「諸比丘!汝等曾向舍利弗〔告〕辭否?」 「大德!我等未向具壽舍利弗〔告〕辭。」 「諸比丘!應向舍利弗告辭。諸比丘!舍利弗是賢人,是同梵行諸比丘之饒益者。」 「唯唯,大德!」彼諸比丘應諾世尊。 (4)爾時,具壽舍利弗於離世尊不遠之耶羅伽羅叢林中坐。 (5)時,彼諸比丘歡喜於世尊之所說,隨喜從座而起,敬禮右繞世尊,而往具壽舍利弗住處往已,與具壽舍利弗互俱交換慶慰、歡[A2]喜、感銘之談話,而坐於一面。 ᅟᅟ==[A2] 喜【CB】,善【南傳】== (6)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等,言具壽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我等往西方國土,欲住於西方國土。我等已向尊師〔告〕辭矣。」 (7)「友等!有往處處之異國,問比丘者,〔謂〕是賢剎帝利、賢婆羅門、賢居士、賢沙門。友等!諸賢人好觀察,問具壽等之師[A3],教何?說何[2]耶?具壽等善聞、善持、善思念、善觀法,具壽等之說時,有得說世尊之所說否?有無以非實毀害世尊耶?說法之隨法,以同法人之論隨論,有無墮於呵責處耶?」 ᅟᅟ==[A3] [-]【CB】,[02]【南傳】== ᅟᅟ==[2] 「說何」,原本 kiṁvādā 以暹羅本 kiṁvādi 改之。(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有二個對應之註標[02]與章節校注內容不符,故今將此處修訂為[02]之註標。)== (8)「友!我等欲知此所說之義,從遠方來具壽舍利弗處。具壽舍利弗,願請分別此所說之義。」 (9)「友等!然則諦聽,善思念、我當說。」 「唯唯,友!」彼比丘等應諾具壽舍利弗。 具壽舍利弗如是說: (10)「友等!有往處處之異國,問比丘者,〔謂〕剎帝利……乃至……友等!諸賢人好觀察,問具壽等之師說何[A4]教何耶?友等!若如是問者,應如是說,應如是說:『友等!〔謂〕我等之師,以教調伏欲貪。』 ᅟᅟ==[A4] [-]【CB】,[02]【南傳】== (11)友等!作如是說而有重問者,〔謂〕是賢剎帝利……乃至……賢沙門也。友等!諸賢人好觀察,問具壽等之師,於何教令調伏欲貪耶?友等!如是問者,應如是答:『友等!〔謂〕師於色教令調伏欲貪,於受教令……於想……於行……於識教令調伏欲貪。』 (12)友等!作如是說而有重問者,〔謂〕是賢剎帝利……乃至……賢沙門。友等!諸賢人好觀察,問具壽之師,見何之過患故,於色教令調伏欲貪耶……於受教令……於想……於行……於識教令調伏欲貪耶?友等!若如是問者,應如是說:『友等!〔謂〕若於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熱煩、不離渴愛者,彼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若於受……於想……於行不離貪……不離渴愛者,彼行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若於識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熱煩、不離渴愛者,彼識之變易、變異,生愁、悲、苦、憂、惱。友等!我等之師見如是過患故,於色教令調伏欲貪……於受……於想……於行……於識教令調伏欲貪。』 (13)友等!如是說而有重問者、〔謂〕是賢剎帝利、賢婆羅門、賢居士、賢沙門心。友等!諸賢人好觀察,具壽等之師,見何之福利,故於色以教調伏欲貪耶?於受以教……於想……於行……於識以教調伏欲貪耶?友等!若作如是問者,應如是說:『友等!〔謂〕若於色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熱煩、離渴愛者,彼色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若於受……於想……於行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熱煩、離渴愛者,彼行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若於識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熱煩、離渴愛者,彼識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友等!我等之師見如是福利故,於色以教調伏欲貪。……於受以教……於想……於行……於識以教調伏欲貪。』 (14)友等!若具足諸不善法而住,而且得現法樂住,無障礙、無熱煩。身壞命終而得善趣者,世尊即不讚歎斷諸不善法。 (15)友等!雖然,具足諸不善法而住者,於現法苦住,有障礙、有憂惱、有熱煩,身壞命終,當得惡趣故,世尊讚歎斷諸不善法。 (16)友等!若諸善法具足而住,而且於現法苦住,有障礙、有憂惱、有熱煩、身熱煩,身壞命終,當得惡趣者,世尊即不讚歎具足諸善法。 (17)友等!雖然,具足諸善法[3]而住者,得現法樂住,無障礙、無憂惱、無熱煩,身壞命終,當得善趣故,世尊讚歎具足諸善之法。」 ᅟᅟ==[3] 「善法」,原本 akusale 是 kusale 之誤。== (18)具壽舍利弗如是說已,彼比丘等喜悅,歡喜具壽舍利弗之所說。 #### 22.3 〔三〕第三ᅟ訶梨(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十(大正藏二.一四四a)。== (1)如是我聞。爾時,具壽摩訶迦旃延住於阿槃提國[2]之拘留歡喜山曲中。 ᅟᅟ==[2] 「拘留歡喜山曲」,原本 pavatte 以 papāte 改之。== (2)時,有訶梨居士,來具壽摩訶迦旃延處。敬禮具壽摩訶迦旃延,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訶梨居士,言具壽摩訶迦旃延曰: 「大德!世尊於摩犍提所問而說義品經[3-1] ᅟᅟ==[3-1] 「義品經」,經集第八四四偈。== 牟尼無家無住處 無絕近習於聚落 以空諸欲無希望[4] 何不與人事諍論 ᅟᅟ==[4] 「無希望」(apurakkharāna),原文之意為「向前寄望」。但漢譯相當此文有「還滿」。此應語根 pr 來的。== 大德!應如何見世尊所略說之廣義耶?」 (4~7)「居士!色界是識之家,色界中貪所繫之識,名為住家。居士!受界是識之家,受界中貪所繫之識,名為住家。居士!想界是識之家,想界中之識,名為住家。居士!行界是識之家,行界中之識,名為住家。 居士!如是為住家。 (8)居士!以何為不住家耶? (9)居士!色界之諸欲、貪、喜、愛、取,意之攝受,現貪,隨眠者,如來已斷,如截斷根本之多羅樹頭,令歸於無,使未來無生。是故如來名為不住家。 (10)居士!受界之……乃至…… (11)居士!想界之……乃至…… (12)居士!行界之……乃至…… (13)居士!識界之諸欲、貪喜……乃至使……無生。是故如來名為不住家。 (14)居士!如是為不住家。 (15)居士!以何為住處耶?居士!色之因為住處,流出[5]與繫,名為住處。居士!聲之因為住處……乃至……香之因為住處……乃至……味之因為住處……乃至……所觸之因為住處……法之因為住處,流出與繫,名為住處。 ᅟᅟ==[5] 流出。原本 sāra 暹羅本 visāra,原註釋為「所轉相」pavattitabhava。== (16)居士!以何為不住於住處耶?居士!色因住處之流出與繫,如來已斷,如截斷根本之多羅樹頭,令歸於無,使未來無生。是故如來名為不住住處。 居士!聲之因為住處……乃至……香之因為住處……乃至……味之因為住處……乃至……所觸之因為住處……乃至…… 居士!法之因為住處之流出與繫,如來已斷,如截斷根本之多羅樹頭,令歸於無,使未來無生。是故如來名為不住住處。 (17)居士!如是為不住住處。 (18)居士!以何為近習於聚落者?居士!此處有人,與在家人混住,以同喜、同憂,樂彼所樂,苦彼所苦,所生作為以竭自力。居士!如是為近習聚落者。 (19)居士!何為不近習聚落者?居士!此處有比丘,不與在家人混住,不以同喜同憂,不樂彼所樂,不苦彼所苦,所生作為亦不竭自力。居士!如是為不近習聚落者。 (20)居士!以何為未空諸欲者?居士!此處有人,於諸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熱煩、不離渴愛。居士!如是為未空諸欲者。 (21)居士!以何為已空諸欲者?居士!此處有人,於諸欲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熱煩、離渴愛。居士!如是為已空諸欲者。 (22)居士!以何為希望者?居士!此處有人,為思惟:『我於來世得如是色、得如是受、得如是想、得如是行、得如是識。』居士!如是為希望者。 (23)居士!以何為無希望者?居士!此處有人,不為思惟:『我於未來世得如是色、得如是受、得如是想、得如是行、得如是識。』居士!如是為無希望者。 (24)居士!以何為與人爭論者?居士!此處有人,作如是論,言:『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如何汝不知此法、律?汝為邪行,我為正行,汝應說於前者而說於後,應說於後者而說於前,我〔言〕相應,汝〔言〕不相應,汝常覆所行,汝雖立論,為脫論而遊行,汝墮負處,若能者自解。』 居士!如是為與人爭論者。 (25)居士!何為不與人爭論者?居士!此處有比丘,作如是論,不言:『汝不知此法、律,……乃至……若能者自解。』居士!如是為不與爭論者。 (26)居士!是故,世尊於摩犍提所問而說義品經: 牟尼無家無住處 無絕近習於聚落 以空諸欲無希望 向不與人事爭論 居士!應如是見世尊所略說之廣義。」 #### 22.4 〔四〕第四ᅟ訶梨(二)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十(大正藏二.一四四c)。== (1)如是我聞。爾時,具壽摩訶迦旃延住阿槃提國之拘留歡喜山曲中。 (2)時,有訶梨居士,來詣具壽摩訶迦旃延處……乃至…… (3)坐於一面之訶梨居士,謂於具壽摩訶迦旃延: (4)「大德!世尊於帝釋[2]所問而說:『若沙門、婆羅門,渴愛盡而解脫者,以究竟終畢,究竟安隱、究竟梵行、究竟邊際,為人天之最上。』大德!應如何見世尊所略說之廣義耶?」 ᅟᅟ==[2] 長部經典原典卷二.二八三。== (5)「居士!盡色界之諸欲、貪、喜、愛、近、取、意之攝受、現貪、隨眠,依離此、滅此、棄此而定棄,則謂心善解脫者。 (6)居士!受界……乃至…… (7)居士!想界……乃至…… (8)居士!行界……乃至…… (9)居士!盡識界之諸欲、貪、喜、愛、近、取、意之攝受、現貪、隨眠,依離此、滅此、棄此、定棄,則謂心善解脫者。 (10)居士!是世尊於帝釋所問而說:『若沙門、婆羅門,渴愛盡而解脫者,究竟終畢,究竟安穩、究竟梵行、究竟邊際,為人天之最上。』居士!應如是見世尊所略說之廣義。」 #### 22.5 〔五〕第五ᅟ三昧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三(大正藏二.一七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2)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大德!」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乃如是說曰: 「諸比丘!應修習三昧。諸比丘!入三昧之比丘應如實了知。 (3)何為如實了知耶?〔謂〕色集與滅,受集與滅,想集與滅,行集與滅,識集與滅是。 (4)諸比丘!以何為色集耶?以何為受集耶?以何為想集耶?以何為行集耶?以何為識集耶? (5)諸比丘!於此處歡喜、歡呼、耽著而住。何為歡喜、歡呼、耽著而住耶? (6)歡喜、歡呼、耽著於色而住。依歡喜、歡呼、耽著,而彼生喜。喜取於色。緣取而彼有生,緣有而彼生生,緣生而老、死、愁、悲、苦、憂、惱生。如是於此處,悉皆有苦蘊之集。 (7~9)歡喜於受……乃至……歡喜於想……乃至……歡喜於行……乃至…… (10)歡喜、歡呼、耽著於識而住。依歡喜、歡呼、耽著於識而住,而彼生喜、喜取於識。緣取而彼有生,緣有而生生。緣生……乃至……如是於此處悉皆苦蘊之集。 (11)諸比丘!此是色之集……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是識之集。 (12)諸比丘!何為色之滅耶!……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是為識之滅。 諸比丘!於此處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而住。何為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而住耶? (13)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色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色而住,彼於色喜滅,喜滅故彼取滅。取滅故有滅,……乃至……如是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14)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受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受而住,彼受喜滅,喜滅故彼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乃至……如是而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15)不歡喜於想……乃至…… (16)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行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行而住,則彼於行喜滅。喜滅故彼取滅。取滅故……乃至……如是而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17)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識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識而住,則彼於識喜滅,……乃至……喜滅故彼取滅,……乃至……如是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18)諸比丘!此色之滅……乃至……受之滅,想之滅、行之滅、識之滅。」 #### 22.6 〔六〕第六ᅟ宴默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2)「諸比丘!於宴默得瑜伽。諸比丘!為宴默之比丘如實了知。 (3)以何為如實了知耶?〔謂〕色之集與滅,受之集與滅,想[1]之集與滅,行之集與滅,識之集與滅。 ᅟᅟ==[1] 「想」,原本略去想和識。== (4)(應如始經之廣說。)」 #### 22.7 〔七〕第七ᅟ取著恐懼(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一〇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取著恐懼與不取著、不恐懼。諦聽,善思念,我將說。」 「唯唯,大德!」彼諸比丘應諾世尊。 (3)世尊說: 「諸比丘!以何為取著、恐懼耶? (4)諸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變異,隨轉色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色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生起[2],以心永盡而住。以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ᅟᅟ==[2] 「法之生起」,於原註釋為「不善法之生起」。== (5)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彼人於受變易、變異。彼人有受之變易、變異,隨轉色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受之變易所生之恐懼法生起,以心永盡而住。以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6)想……乃至…… (7)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彼人於行變易、變異。彼人有行變易、變異,隨轉行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行之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永盡而住。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8)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之變易、變異,隨轉識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識之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永盡而住,以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9)諸比丘!取著、恐懼者,即如是。 (10)諸比丘!何為不取著、不恐懼耶? (11)諸比丘!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法,以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之法。不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變異,隨轉色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色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12)不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彼人於受變易、變異。彼人有受之變易、變異,隨轉受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受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13)想……乃至…… (14)不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彼人於行變易、變異。彼人有行之變易、變異,隨轉行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行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15)不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之變易、變異,隨轉識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識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16)諸比丘!不取著、不恐懼為如是。」 #### 22.8 〔八〕第八ᅟ取著恐懼(二)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一一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取著恐懼及不取著、不恐懼,諦聽……乃至……。 (3)「諸比丘!何為取著、恐懼耶? (4)諸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觀此色是我所,我是如是,我之我是如是。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2]、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ᅟᅟ==[2] 變易原本 pariṇāma 是 vipariṇāma 之誤。== (5)此受是我所……乃至…… (6)此想是我所……乃至…… (7)此行是我所……乃至…… (8)觀此識是我所,我是如是,我之我是如是。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9)諸比丘!取著恐懼為如是。 (10)諸比丘!何為不取著、不恐懼耶? (11)諸比丘!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觀此識非我所,我非如是,我之我非如是。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12)此受非我所……乃至…… (13)此想非我所……乃至…… (14)此行非我所……乃至…… (15)觀此識非我所、我非如是、我之我非如是。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16)諸比丘!不取著、不恐懼者為如是。」 #### 22.9 〔九〕第九ᅟ過去未來現在(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一c)同卷三(大正藏二.二〇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2)「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無常,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3)受是無常……乃至…… (4)想是無常……乃至…… (5)過去未來之行皆無常,何況現在之〔行〕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行,不悅未來之行,對現在之行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6)過去未來之識皆無常,何況現在之〔識〕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識,不悅未來之識,對現在之識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 22.10 〔一〇〕第十ᅟ過去未來現在(二)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2)「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苦,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3)受皆苦……乃至…… (4)想皆苦……乃至…… (5)行皆苦……乃至…… (6)過去未來之色皆是苦,何況現在之〔識〕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識,不悅未來之識,對現在之識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 22.11 〔一一〕第十一ᅟ過去未來現在(三)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2)「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無我,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3)受皆是無我……乃至…… (4)想皆是無我……乃至…… (5)行皆是無我……乃至…… (6)過去、未來之識皆是無我,何況現在之〔識〕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識,不悅未來之識,對現在之識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第一ᅟ那拘羅父品ᅟ終 此品之攝頌曰: 謂那拘羅父ᅟᅟᅟᅟᅟ天現訶梨二 三昧與宴默ᅟᅟᅟᅟᅟ取著恐懼二 過未與現在ᅟᅟᅟᅟᅟ是故名此品 ### 第二ᅟ無常品 #### 22.12 〔一二〕第一ᅟ無常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二.一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2)於此……乃至…… (3)「諸比丘!色是無常……乃至…… (4~6)受是無常……想是無常……行是無常……識是無常。 (7)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色、厭離色、厭離受、厭離想、厭離行、厭離識,厭離而離欲,離欲而解脫,解脫即生解脫智,即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 22.13 〔一三〕第二ᅟ苦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7)「諸比丘!色是苦,受是苦,想是苦,行是苦,識是苦。 (8)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 22.14 〔一四〕第三ᅟ無我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7)「諸比丘!色無我,受無我,想無我,行無我,識無我。 (8)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 22.15 〔一五〕第四ᅟ無常者(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二a)。==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4)受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5)[A5]想是無常…… ᅟᅟ==[A5] 想【CB】,相【南傳】(cf. T02n0099_p0011b23)== (6)行是無常…… (7)識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8)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 22.16 〔一六〕第五ᅟ無常者(二)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色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 (4)受是苦…… (5)想是苦…… (6)行是苦…… (7)識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8)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 22.17 〔一七〕第六ᅟ無常者(三)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色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4~6)受是無我……想是無我……行是無我…… (7)識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8)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 22.18 〔一八〕第七ᅟ因(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二a)。==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色是無常,以色所生起之因、緣亦是無常,諸比丘!依無常之〔因、緣〕所生起之色,如何是有常耶? (4)受是無常,以受所生起之因、緣亦是無常。諸比丘!依無常之〔因、緣〕所生起之受,如何是有常耶? (5)想是無常……乃至…… (6)行是無常。以行所生起之因、緣亦是無常。諸比丘!依無常之〔因、緣〕所生之行,如何是有常耶? (7)識是無常,以識所生起之因、緣亦是無常,諸比丘!依無常之〔因、緣〕所生起之識,如何是有常耶? (8)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 22.19 〔一九〕第八ᅟ因(二)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二b)。==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色是苦,以色所生起之因、緣亦是苦。諸比丘!依苦之〔因、緣〕所生起之色,如何是有樂耶? (4)受是苦……乃至…… (5)想是苦…… (6)行是苦…… (7)識是苦,以識所生起之因、緣亦是苦。諸比丘!依苦之〔因、緣〕所生起之識,如何是有樂耶! (8)諸比丘!……乃至……知……不受後有。」 #### 22.20 〔二〇〕第九ᅟ因(三)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色是無我,以色所生起之因、緣亦是無我。諸比丘!依無我之〔因、緣〕所生起之色,如何是有我耶? (4~6)受是無我……想是無我……行是無我…… (7)識是無我,以識所生起之因、緣亦是無我。諸比丘!依無我之〔因、緣〕所生起之識,如何是有我耶? (8)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 22.21 〔二一〕第十ᅟ阿難 [1] ᅟᅟ==[1] 漢譯未詳。==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2)時,具壽阿難來詣世尊之止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大德!曾說於滅,滅。大德!如何法之滅故而說滅耶?」 (4)「阿難!色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為盡法、壞法、離法、滅法者。彼之滅故說是滅。 (5)受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為盡法、壞法、離法、滅法者。彼之滅故說是滅。 (6~7)想是無常……行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為盡法、壞法、滅法者。 (8)識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為盡法、壞法、滅法者。彼之滅故說是滅。 (9)阿難!如是之法滅故說是滅。」 第二ᅟ無常品ᅟ終 此品之攝頌曰: 無常苦無我 無常其他三 依因亦為三 阿難問為十 ### 第三ᅟ重擔品 #### 22.22 〔二二〕第一ᅟ重擔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三(大正藏二.一九a)增一阿含經卷十七(大正藏二.六三一c)。==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重擔、擔者、取擔、捨擔,且諦聽! (4)諸比丘!以何為重擔耶! 應名為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諸比丘!此名為重擔。 (5)諸比丘!以何為擔者耶?應名為士夫(補特迦羅),有如是名,如是姓,是具壽。 (6)諸比丘!以何為取擔耶? 當來有渴愛而喜貪俱行,樂著於彼彼,是謂欲愛、有愛、非有愛者。諸比丘!以此名為取擔。 (7)諸比丘!以何為捨擔耶? 即前之渴愛,無餘之離滅、棄捨、定棄、解脫、無執著是。諸比丘!以此名為捨擔。」 (8)世尊如是說。如是說已,師善逝更說曰: (一)重擔是五蘊 擔者名士夫 世間取擔苦 捨擔為安樂 (二)已捨重擔者 不再取重擔 根絕渴愛者 無欲般涅槃 #### 22.23 〔二三〕第二ᅟ徧智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三(大正藏二.一九a)。==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將說所知法與徧智,且諦聽! (4)諸比丘!以何為所知法耶?諸比丘!色是所知法,受是所知法,想是所知法,行是所知法,識是所知法。諸比丘!如是名為所知法。 (5)諸比丘!以何為徧智耶?諸比丘!乃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諸比丘!如是名為徧智。」 #### 22.24 〔二四〕第三ᅟ徧智(證知)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一a)。==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若於色不證知、不徧知、不離、不斷色者,即不能滅盡於苦。 (4)若於受不證知……乃至…… (5~6)著於想不證知……於行不證知…… (7)若於識不證知、不徧知、不離、不識者,即不能滅盡於苦。 (8)諸比丘!若於色能證知、徧知、離、斷色者,即能滅盡於苦。 (9~11)若於受能證知……想……行…… (12)若於識能證知、徧知、離、斷識者,即能滅盡於苦。」 #### 22.25 〔二五〕第四ᅟ欲貪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三(大正藏二.一九c)。==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須斷色之欲貪!如是斷色者,即如斷其根本,截去多羅樹頭,以歸於無,令不生於未來。 (4)須斷受之欲貪,如是斷受者,即如斷其根本,截去多羅樹頭,以歸於無,令不生於未來。 (5)須斷想之欲貪…… (6)須斷行之欲貪!如是斷行者,即如斷其根本,截去多羅樹頭,以歸於無,令不生於未來。 (7)須斷識之欲貪!如是斷識者,即如斷其根本,截去多羅樹頭,以歸於無,令不生於未來。」 #### 22.26 〔二六〕第五ᅟ味(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二c)。==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我昔做菩薩未現正等正覺時,作如是思惟: (4)『以何為色味?以何有過患?以何為出離耶?以何為受之……想之……行之……識之味,以何過患,以何為出離耶?』 (5)諸比丘!於此我如是思惟: (6)『緣於色而生喜樂,此為色之味。色是無常、苦而有變壞法,此為色之過患。調伏色之欲貪,以斷欲愛,此為色之出離。 (7)緣於受…… (8)緣於想…… (9)緣於行而生喜樂,此為行之味。行是無常、苦而有變壞法,此為行之過患。調伏行之欲愛,以斷欲愛,此為行之出離。 (10)緣於識而生喜樂,此為識之味。識是無常、苦而有變壞法。此為識之過患。調伏識之欲愛,以斷欲愛,此為識之出離。』 (11)諸比丘!我於此五取蘊,未味如是之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未如實證知之時,諸比丘!我於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門、人、天之眾生界,未稱現等覺之無上正等覺。 (12)諸比丘!然則,我於此五取蘊,已味如是之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如實證知故。諸比丘!我於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生界,稱現等覺之無上正等覺。 (13)又於我生智、見,我心解脫不動,此乃我之最後生,不再受後有。」 #### 22.27 〔二七〕第六ᅟ味(二)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我於色,行味之尋求,證得色之味,以慧善見其色味。 (4)諸比丘!我於色,行過患之尋求,證得色之過患,以慧善見色之過患。 (5)諸比丘!我於色,行出離之尋求,證得色之出離,以慧善見色之出離。 (6~8)諸比丘!我於受…… (9~11)諸比丘!我於想…… (12~14)諸比丘!我於行…… (15)諸比丘!我於識,行味之尋求,證得識之味,以慧善見識之味。 (16)諸比丘!我於識,行過患之尋求,證得識之過患,以慧善見識之過患。 (17)諸比丘!我於識,行出離之尋求,證得識之出離,以慧善見識之出離。 (18~19)諸比丘!我於此五取蘊,未以味為味,以過患為過患,以出離為出離,未如實證知之時……稱…… (20)又,於我生知、見,我心解脫不動,此乃我之最後生,更不再受後有。」 #### 22.28 〔二八〕味(三)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若無色之味,有情即不染於色。諸比丘!然則,有色味故,有情染於色。 (4)諸比丘!若無色之過患,有情即不厭患於色。諸比丘!然則,有色之過患故,有情厭患於色。 (5)諸比丘!若無色之出離,有情即不出離於色。諸比丘!然則,有色之出離故,有情由色出離。 (6~8)諸比丘!若受…… (9~13)諸比丘!若想……乃至…… (14)諸比丘!若無行之出離,有情即不出離於行。諸比丘!然則,有行之出離故,有情由行出離。 (15)諸比丘!若無有識之味,有情即不染於識。諸比丘!然則,有識之味故,有情染於識。 (16)諸比丘!若無識之過患,有情即不厭患於識,諸比丘!然則,有識之過患故,有情厭患於識。 (17)諸比丘!若無識之出離,有情即不出離於識。諸比丘!然則,有識之出離故,有情由識出離。 (18)諸比丘!有情[1]於此五取蘊,以味為味,以過患為過患,以出離為出離,而未如實證知之時,諸比丘!有情不出離、離繫、解脫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生界、以住於自在心。 ᅟᅟ==[1] 「有情」一語,原本逸失。== (19)諸比丘!然則,有情於此五取蘊,以味為味,以過患為過患,以出離為出離,如實證知故,諸比丘!有情出離、離繫、解脫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生界、以住於自在心。」 #### 22.29 〔二九〕第八ᅟ歡喜[1-1] ᅟᅟ==[1-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一c、b)。==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若歡喜色者,即歡喜苦;歡喜苦者,即未由苦解脫。 (4)若歡喜受者…… (5)若歡喜想者…… (6)若歡喜行者…… (7)若歡喜識者,即歡喜苦;歡喜苦者,即未由苦解脫。 (8)諸比丘!不歡喜色者,即不歡喜苦;不歡喜苦[2]者,即已由苦解脫。 ᅟᅟ==[2] 「不歡喜苦者」一句原本逸脫。== (9)不歡喜受者…… (10)不歡喜想者…… (11)不歡喜行者…… (12)不歡喜識者,即不歡喜苦;不歡喜苦者,即已由苦解脫。」 #### 22.30 〔三〇〕第九ᅟ生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三(大正藏二.二〇a)。==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若色之生、住、起、現者,則生苦、住病、現老死。 (4~6)若受……想……行…… (7)若識之生、住、起、現者,則生苦、住病、現老死。 (8)諸比丘!然則,若色之滅、息、沒者,則苦滅、病息、老死沒。 (9~11)若受……想……行…… (12)若識之滅、息、沒者,則苦滅、病息、老死沒。」 #### 22.31 〔三一〕第十ᅟ痛根 [1] ᅟᅟ==[1] 漢譯未詳。==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我將說痛與痛根,且諦聽! (4)諸比丘!以何為痛耶? 諸比丘!色是痛,受是痛,想是痛,行是痛,識是痛。諸比丘!此名為痛。 (5)諸比丘!以何為痛根耶? 當來有渴愛,而喜貪俱行,樂著於彼彼,是謂欲愛、有愛、非有愛者。諸比丘!此名為痛根。」 #### 22.32 〔三二〕第十一ᅟ壞法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一二b)。==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我將說壞法與不壞法,且諦聽! (4)諸比丘!以何為壞法,何為不壞法耶? (5)諸比丘!色是壞法,彼若滅、息、沒者,則是不壞法。 (6)受是壞法,彼若滅、息、沒者,則是不壞法。 (7)想是壞法…… (8)行是壞法,彼若滅、息、沒者,則是不壞法。 (9)識是壞法,彼若滅、息、沒者,則是不壞法。」 第三重擔品ᅟ終 此品之攝頌曰: 重擔與徧智 徧知四欲貪 味三八歡喜 生以及痛根 十一說壞法 ### 第四ᅟ非汝所應法品 #### 22.33 〔三三〕第一ᅟ非汝應法(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七〇b)。==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非汝所應法,當斷,汝等若斷此,此則得利益安樂。 (4)諸比丘!以何為非汝等所應之法耶? (5)諸比丘!色為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 (6)受是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 (7)想……乃至…… (8)行是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 (9)識是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 (10)諸比丘!譬如祇樹林之草木枝葉,有人或奪、或燒、或隨意處置。汝等作思惟:『人或我等得以或奪、或燒、或隨意處置』否?」 「大德!無有是處。 所以者何? 大德!此非我等之我,亦非我所故。」 (11)「諸比丘!如是之色,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受是……想是……行是……識是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 #### 22.34 〔三四〕第二ᅟ非汝所應法(二)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若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 (4)諸比丘!以何為非汝等所應之法耶? (5)諸比丘!色是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 (6~8)受是非汝等……乃至……想是……行是…… (9)識是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 (10)諸比丘!若非汝等所應之法,於此當斷,汝等若斷此,則得利益安樂。」 #### 22.35 〔三五〕第三ᅟ比丘(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三b)。==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第一章 (2)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3)「大德世尊!請為我略說法要。我從世尊聽法,以獨自靜居不放逸,熱誠精進而住。」 (4)「比丘!若有所執者[2],依此有稱,若無所執者,依此非稱也。」 ᅟᅟ==[2] 「若有所執者」云云,原註漢譯有各各別解,今依本文譯出。== 「世尊!〔我〕知矣!善逝!〔我〕知矣!」 (5)「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6)「大德!若執著色者,依此有稱。若執著受者,依此有稱。若執著想者,依此有稱。若執著行者,依此有稱。若執著識者,依此有稱。 (7)大德!若不執著者,依此非稱,若不執著受……想……行……識者,依此非稱。大德!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8)「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若執著色,依此有稱,若執著受……想……行……識,依此有稱。比丘!若不執著色,依此非稱,若不執著受……想……行……識,依此非稱。比丘[3]!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ᅟᅟ==[3] 「比丘」,原本 bhikkhave 依暹羅本 bhikkhu mayā 改之。== (9)時彼比丘,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則從座而起,敬禮右繞世尊而去。 第二章 (10)時,彼比丘獨自靜居,不放逸,熱誠精進而住。不久,善男子是於正當出家,以出家之本意,為現法究竟無上之梵行,自具足證知現證而住,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 (11)彼比丘則成為羅漢。 #### 22.36 〔三六〕比丘(二) [1] ᅟᅟ==[1] 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三a)。==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2)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之處,……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3)「大德世尊!請為我略說法要,我由聞依於世尊法,獨自靜居不放逸,熱誠精進而住。」 (4)「比丘!若有執處,則令比知,若令有所比知,依此而有稱。若無所執,則不令比知,若無所比知,此非有稱。」 「世尊!〔我〕知矣,善逝!〔我〕知矣!」 (5)「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6)「大德!若執色者,則令比知,若令有所比知,依此而有稱。若執受……想……行……識者,則令比知,若令有所比知,依此而有稱。 (7)大德!若不執色者,則不令比知,若無所比知,依此則非有稱。若不執受……想……行……識者,則不令比知,若不令比知者,則無所有,依此而非有稱。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8)「比丘!善哉、善哉!善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2]!若執色者,則令比知,若有所比知者,依此而有稱。若執受……想……行……識者,則令比知,若有所比知者,依此而有稱。比丘!若不執色者,則不令比知,若無所比知者,依此而非有稱。若不執受……想……行……識者,則不令比知,若無所比知者,依此而非有稱。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ᅟᅟ==[2] 「比丘」,原本 bhikkhave 是 bhikkhu 之誤。== (9)時,彼比丘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則從座而起,敬禮、右繞世尊而去。 (10)時,彼比丘獨自靜居,不放逸,熱誠精進而住……乃至…… (11)彼比丘成為阿羅漢。 #### 22.37 〔三七〕第五ᅟ阿難(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一二a)。==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2)時,具壽阿難……乃至…… (3)一面坐時,世尊言具壽阿難曰: 「阿難!若有向汝如是問:『友阿難!於何等之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耶?』阿難!若如是問,汝應如何作答耶?」 (4)「大德!若有如是問我:『友阿難!於何等之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耶?』大德!若如是問,我應如是作答: (5)『友!於色,知生、知滅、知住之異。於受……於想……於行……於識知生、知滅、知住之異。友!於此等之諸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大德!若如是問,我應如是作答。」 (6)「阿難!善哉、善哉!阿難!於色,知生、知滅、知住之異。於受……於想……於行……於識,知生、知滅、知住之異。阿難!於此等之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阿難!若如是問、汝應如是作答。」 #### 22.38 〔三八〕第六ᅟ阿難(二)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園……乃至……時,具壽阿難……乃至…… (3)坐於一面時,世尊謂於具壽阿難曰: 「阿難若有如是問汝:『友阿難!於過去何等之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耶?於未來何等之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耶?於現在何等之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耶?』阿難!若如是問,汝應如何作答耶?」 (4)「大德!若有如是問我:『友阿難!於過去何等之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耶?於未來何等之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耶?於現在何等之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耶?』大德!若如是問者,我應如是答: (5)『友!於過去、已滅、已壞之色,知生、知滅、知住之異。於過去、已滅、已壞之受,知生、知滅、知住之異……想……行……於過去、已滅、已壞之識,知生、知滅、知住之異。友!於此等之諸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 (6)友!於未生、未現之色,知生、知滅、知住之異……乃至……於未來、未現之識,知生、知滅、知住之異。友!於此等之諸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 (7)友!於已生、已現之色知生、知滅、知住之異……乃至……於已生、已現之識知生、知滅、知住之異。友!於此等之諸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大德!若如是問,我應如是作答。」 (8)「阿難!善哉、善哉!阿難!於過去、已滅、已壞之色知生、知滅、知住之異……於受……於想……於行……於過去、已滅、已壞之識知生、知滅、知住之異。阿難!於此等之諸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 (9)阿難!於未生、未現之色,知生、知滅、知住之異……於受……於想……於行……於未生、未現之識,知生、知滅、知住之異。阿難於此之諸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 (10)阿難!於已生、已現之色知生、知滅,知住之異……於受……於想……於行……於已生、已現之識,知生、知滅、知住之異。阿難!於此等之諸法知生、知滅、知住之異。 (11)阿難!若如是問,汝應如是作答。」 #### 22.39 〔三九〕第七ᅟ隨法(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五c)。==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向法隨法比丘,得此隨法。〔謂:〕於色多厭患而住,於受多厭患而住,於想多厭患而住,於行多厭患而住,於識多厭患而住。 (4)彼於色多厭患而住,於受……想……行……識多厭患而住者,則徧知於色,徧知受……想……行……識。 (5)彼徧知於色,徧知於受……想……行……識者,則由色解脫,由受……想……行……識解脫。由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解脫,由苦解脫。」 #### 22.40 〔四〇〕第八ᅟ隨法(二)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5)「諸比丘!向法隨法之比丘,得此隨法。〔謂:〕於色觀無常而住,……乃至……由苦解脫。」 #### 22.41 〔四一〕第九ᅟ隨法(三)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5)「諸比丘!於法隨法……乃至……於色觀苦而住……乃至……由苦解脫。」 #### 22.42 〔四二〕第十ᅟ隨法(四)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向法隨法之比丘,得此隨法。〔謂:〕於色觀無我而住,於受……於想……於行……於識觀無我而住。 (4)彼於色觀無我而住……乃至……徧知色、徧知受……想……行……識。 (5)彼徧知於色,徧知於受……想……行……識者,則由色解脫,由受……想……行……識解脫,由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解脫,由苦解脫。」 第四汝所應品〔終〕 攝頌曰: 非汝所應二 比丘亦有二 阿難同是二 說隨法為四 ### 第五ᅟ自洲品 #### 22.43 〔四三〕第一ᅟ自洲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八a)。==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以自為洲,以自為依,不為異依,以法為洲,以法為依,不為異依而住。 (4)諸比丘!以自為洲,以自為依,不為異依,以法為洲,以法為依,不為異依而住。應如理[2]觀察:愁、悲、苦、憂、惱由何而生?由何而現耶? ᅟᅟ==[2] 「如理」,原本 yoni yeva 從暹羅本 yoniso'va 改之。== (5)諸比丘!愁、悲、苦、憂、惱由何而生?由何而現耶? (6)諸比丘!於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因有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7)觀受是我,我以受有,受中有我,我中有受。彼人於受變易、變異。彼人因有受之變易、變異而生愁、苦、憂、惱。 (8)觀想是我…… (9)觀行是我…… (10)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因有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11)諸比丘!於色知無常、變易、離欲、滅盡。前色以及現在一切色,皆是無常、苦而有變易之法,如是以如實正慧觀者,則愁、悲、苦、憂、惱斷。令斷彼等故不恐懼,不恐懼故樂住,名樂住比丘,為一向涅槃者。 (12)諸比丘!於受知無常、變易、離欲、滅盡。前受以及現在一切受,皆是無常、苦變易之法,如是以如實正慧作觀,則愁、悲、苦、憂、惱斷。令斷彼等故不恐懼,不恐懼故樂住,名樂住比丘,為一向涅槃者。 (13)諸比丘!於想……乃至…… (14)諸比丘!於行知無常、變易、離欲、滅盡。前行以及現在一切行,皆是無常、苦變易之法,如是以如實正慧觀者,則愁、悲、苦、憂、惱斷。令斷彼等故不恐懼,不恐懼故樂住,名樂住比丘,為一向涅槃者。 (15)諸比丘!於識知無常、變易、離欲、滅盡。前識以及現在一切識,皆是無常、苦變易之法,如是以如實正慧觀者,則愁、悲、苦、憂、惱斷。令斷彼等故不恐懼,不恐懼故樂住,名樂住比丘,為一向涅槃者。」 #### 22.44 〔四四〕第二ᅟ道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一八a)。==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順有身集起之〔道〕與順有身滅盡之道,且諦聽! (4)諸比丘!何為順有身集起之道耶? (5)諸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 (6~8)觀受……想……行 (9)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 (10)諸比丘!此名順有身集起之道,為順有身集起之道。諸比丘!故於此處此義即說見順苦集之觀。 (11)諸比丘!何為順有身滅盡之道耶? (12)諸比丘!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之法;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之法,不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 (13~15)不觀受……想……行…… (16)不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 (17)諸比丘!此名順有身滅盡之道,為順有身滅盡之道。諸比丘!故於此處、此義即說見順苦滅之觀。」 #### 22.45 〔四五〕第三ᅟ無常(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三(大正藏二.二一c)。==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者則苦,苦者則無我。無我者,此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如是以正慧如實觀之。以如是正慧如實觀者,其心則無所取而離諸漏、解脫。 (4~6)受是……想是……行是…… (7)識是無常,無常者……其心則無所取而離諸漏、解脫。 (8)諸比丘!若於色界,比丘之心無所取而離諸漏、解脫……於受界……想界……行界……於識界,比丘之心無所取而離諸漏、解脫者,令解脫[2]故久住,久住故知足,知足故不恐懼,不恐懼而自般涅槃。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ᅟᅟ==[2] 「令解脫故」,原本 vimuttatā 由暹羅本 vimuttattā 改之。== #### 22.46 〔四六〕第四ᅟ無常(二)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卷三(大正藏二.二一c)。==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者則苦,苦者則無我,無我者,此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如是以正慧如實觀之。 (4~6)受是……想是……行是…… (7)識是無常,無常者則苦,苦者則無我,無我者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如是以正慧如實觀。 (8)如是以正慧如實觀者,則不隨前邊之見,不隨前邊[2]之見者,則不隨後邊之見,不隨後邊之見者,則不執拗[3]妄取,不執拗妄取者,於色……受……想……行……識則心無所取而離諸漏、解脫,解脫故久住,久住故知足,知足故不恐懼,不恐懼而自般涅槃。知生已盡……不受後有。」 ᅟᅟ==[2] 「前邊」「後邊」,六十二見前分之十八及後分之四十四(原註)。== ᅟᅟ==[3] 「執拗妄取」,原本 thāmaso parāmaso 由暹羅本 thamasā-parāmaso 改之。== #### 22.47 〔四七〕第五ᅟ觀見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卷二(大正藏二.一一b)同卷三(大正藏二.一六b)。==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一類之沙門、婆羅門,觀種種有我之觀見,彼等皆觀五取蘊,或觀其隨一。 (4)以何為五耶? 諸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乃至……不順善知識之法。觀我是色,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觀受……想……行……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有如是觀見,謂不離[2]我。 ᅟᅟ==[2] 「不離」,原本 adhigataṁ 由暹羅本 avigataṁ 改之。== (5)諸比丘!又謂不離我者,則有諸根之入,〔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 (6)諸比丘!有意、有法、有無明界[3],觸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之無聞凡夫,思惟我,思惟此是我。思惟有,思惟無,思惟有色,思惟無色,思惟有想,思惟無想,思惟非想非非想。 ᅟᅟ==[3] 「無明界」,原本 vijjādhātu 由暹羅本 avijjādhātu 改之。== (7)諸比丘!亦即於其處住於五根。然則,有聞之聖弟子斷無明而生明。彼人離無明而生明故,不思惟我,不思惟此是我,不思惟有,不思惟無,不思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想非非想。」 #### 22.48 〔四八〕第六ᅟ蘊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一三b)。==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五蘊及五取蘊,且諦聽! (4)諸比丘!以何為五取蘊耶? (5)諸比丘!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名為色蘊。 (6~7)所有受之……所有想之……乃至…… (8)所有行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乃至……名為行蘊。 (9)所有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粗、細、劣、勝、遠、近者,名為識蘊。 (10)諸比丘!此等名為五蘊。 (11)諸比丘!何為五取蘊耶? (12)諸比丘!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而有漏、所取者,名為色取蘊。 (13~15)所有受之……乃至……遠、近而有漏、所取者,名為受取蘊。所有想之……乃至……所有行之……乃至……有漏、所取者,名為想取蘊。 (16)所有識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而有漏、所取者,名為識取蘊。 (17)諸比丘!此等名為五取蘊。」 #### 22.49 〔四九〕輸屢那(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六a)。==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2)時,有居士子輸屢那,來詣世尊之住處。詣而……乃至…… (3)一面坐時,世尊謂於居士子輸屢那曰: (4)「輸屢那!若諸沙門、婆羅門,以無常、苦,變易法之色,觀我是勝,觀我是等,觀我是劣者,如何得非不見如實耶? (5)以無常、苦,變易法之受,觀我是勝,觀我是等,觀我是劣者,如何得非不見如實耶? (6)以無常、苦,變易法之想…… (7)以無常、苦,變易法之行,觀我是勝,觀我是等,觀我是劣者,如何得非不見如實耶? (8)以無常、苦、變易法之識,觀我是勝,觀我是等,觀我是劣者,如何得非不見如實耶? (9)輸屢那!若諸沙門、婆羅門,以無常、苦、變易法之色,不觀我是勝,不觀我是等,不觀我是劣者,如何得不見如實耶? (10~12)以無常、苦、變易法之……想……行…… (13)以無常、苦變易法之識,不觀我是勝,不觀我是等,不觀我是劣者,如何得不見如實耶? (14)輸屢那!汝意云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是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若無常、苦、變易之法,得觀此,而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15)「受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16~17)想……行…… (18)「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若無常、苦、變易之法者、得觀此,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19)「輸屢那!是故於此處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以如是正慧如實見。 (20~22)所有受之……想之……行之…… (23)所有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勝、劣、遠、近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以如是正慧如實見。 (24)輸屢那!如是有聞之聖弟子,厭患於色、厭患於受、厭患於想、厭患於行、厭患於識、厭患而離欲,離欲故解脫,令解脫故謂解脫智生,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 22.50 〔五〇〕第八ᅟ輸屢那(二) [1] ᅟᅟ==[1] 漢譯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六c)。==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2)時,有居士子輸屢那,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3)一面坐時,世尊謂於居士子輸屢那曰: (4)「輸屢那!若諸沙門、婆羅門,不知色,不知色集,不知色滅,不知順色滅之道。不知受,不知受集[2],不知受滅,不知順受滅之道。不知想……乃至……不知行,不知行集,不知行滅,不知順行滅之道。不知識,不知識集,不知識滅,不知順識滅之道者。輸屢那!彼沙門、婆羅門,不相應於我沙門中之沙門,不相應婆羅門中之婆羅門者。又彼具壽等亦非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而住。 ᅟᅟ==[2] 「受集」,原本有重復。== (5)輸屢那!若諸沙門、婆羅門,知色,知色集,知色滅,知順色滅之道。知受……想……行……知識,知識集,知識滅,知順識滅之道者。輸屢那!彼沙門,婆羅門、相應於我沙門中之沙門,相應於婆羅門中之婆羅門者。又彼具壽等,亦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而住。」 #### 22.51 〔五一〕第九ᅟ喜盡(一) [1] ᅟᅟ==[1] 漢譯未詳。==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若比丘觀無常之色為無常者,則得[2]正見。若正觀者,則厭患,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ᅟᅟ==[2] 「得」,原本 yāyaṁ 由暹羅本 sā'ssa 改之。== (4)諸比丘!若比丘觀無常之受為無常者,則得正見。若正觀者,則厭患。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5)諸比丘!若比丘觀無常之想為無常者……乃至…… (6)諸比丘!若比丘觀無常之行為無常者,則得正見。若正觀者則厭患。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7)諸比丘!若比丘觀無常之識為無常者,則得正見。若正觀者則厭患。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 22.52 〔五二〕第十ᅟ喜盡(二) [1] ᅟᅟ==[1] 漢譯未詳。==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對色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色之無常性!諸比丘!比丘若對色如理作意,如實以觀色之無常性者,則厭患於色。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4)諸比丘!對受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受之無常性!諸比丘!比丘若對受如理作意,如實以觀受之無常性者,則厭患於受。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5)諸比丘!對想…… (6)諸比丘!對行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行之無常性!諸比丘!比丘若對行如理作意,如實以觀行之無常性者,則厭患於色。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7)諸比丘!對識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識之無常性!諸比丘!比丘若對識如理作意,如實以觀識之無常性者,則厭患於識。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第五自洲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自洲以及道 無常等皆二 觀見蘊輸那 喜盡皆有二 根本五十經終 根本五十經品之攝頌曰: 名那拘羅父 無常及重擔 非汝所應法 自洲五十經 是名為第一 ### 第二ᅟ中五十經 ### 第一ᅟ封滯品 #### 22.53 〔五三〕第一ᅟ封滯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九a)。==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封滯者不解脫,不封滯者,則解脫。 (4)諸比丘!於色封滯而住於識者,以色為所緣,止住於色,近倚喜而住,令生長增廣。……乃至……以行為所緣,止住於行,近倚喜而住,令生長增廣。 (5)諸比丘!如說『我離於色,離於受,離於想,離於行,而施設於識之來往、死生、長益、廣大』者,無有是處。 (6~10)諸比丘!比丘若於色界斷貪者,以斷貪故有分斷,無有識之所緣、依止。諸比丘!比丘若於受界,……於想界……於行界……於識界斷貪者,以斷貪故有分斷,無有識之所緣、依止。 (11)識無依止、無增長、無現行而解脫。以解脫故住,以住故知足,知足故無恐怖,無恐怖而自般涅槃。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 22.54 〔五四〕第二ᅟ種子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八c)。==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有五種之種子。以何為五耶?〔謂:〕根之種子,莖之種子,枝之種子,節之種子,種子之種子是。 (4)諸比丘!此五種之種子,不壞、不腐、不害於風熱,有堅核[2],雖善貯藏,若無地、無水者,諸比丘!此五種之種子,得生長增廣耶?」 ᅟᅟ==[2] 「有堅核」(sārādāyini),用原註之讀法,原本及暹羅本均作 sārādāni。== 「大德!不也。」 (5)「諸比丘[3]!此五種之種子,壞、腐、害於風熱,核不堅[4],不善貯藏,若有地、有水者,諸比丘!此五種之種子,得生長增廣耶?」 ᅟᅟ==[3] 「諸比丘」,此節暹羅本缺。== ᅟᅟ==[4] 「無堅核」,原本無否定辭。== 「大德!不也。」 (6)「諸比丘!此五種之種子,不壞……乃至……善貯藏,若有地、有水者,諸比丘!此五種之種子,得生長增廣耶?」 「大德!是也。」 (7)「諸比丘!地界者,譬如可見四識住[5]。諸比丘!水界者,譬如可見喜貪。諸比丘!五種之種子者,譬如可見識與食[6]。 ᅟᅟ==[5] 「四識住」,業識所緣之色受想行的四蘊。== ᅟᅟ==[6] 「食」者,緣也。== (8)諸比丘!於色封滯而住識者,以色為所緣,止住於色,近依喜而住,生長、增廣。 (9)諸比丘!於受封滯而住識者,乃……近依喜而住,生長、增廣。 (10)諸比丘!於想封滯……乃至…… (11)諸比丘!於行封滯而住識者,以行為所緣,而止住於行,近倚喜而住,生長、增廣。 (12)諸比丘!如說『我離於色、離於受、離於想、離於行,而施設於識之來往、死生、長益、廣大』者,無有是處。 (13)諸比丘!比丘若於色界斷貪者,以斷貪故有分斷,無有識之所緣、依止。 (14~16)諸比丘!比丘若於受界……想界……行界…… (17)若於識界斷貪者,以斷貪故有分斷,無有識之所緣、依止。 (18)於識無依止、無增益,無現行而解脫。以解脫故住,以住故而知足,知足故不恐怖,不恐怖而自般涅槃,知:生已盡……乃至……不受後有。」 #### 22.55 〔五五〕第三ᅟ優陀那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卷二(大正藏二.一六c)。==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2)於此,世尊為唱優陀那曰: 非我非我所[2] 應無我我所[3] 若如是勝解 則斷下分結 ᅟᅟ==[2] 「非我」,原本 no cassa 由暹羅本 no cassaṁ 改之。== ᅟᅟ==[3] 「應無我」,原本 na bhavissati 由暹羅本 na bhavissāmi。== (3)如是說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以何為非我、非我所,應無我、無我所。比丘若如是勝解者,為得斷〔五〕下分結耶?」 (4)「比丘!此處有無聞凡夫,不見聖人……乃至……不順善知識,見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受……想……行……識是我,識以我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 (5)彼不如實知色是無常為色無常,不如實知受是無常為受無常,不如實知想是無常……乃至……行是無常為行無常,不如實知識是無常為識無常。 (6)不如實知色是苦是為色是苦,不如實知受是……苦,想是……苦,行是……苦,識是苦是為識苦。 (7)不如實知色是無我為色無我,不如實知受是無我為受無我。不如實知想…行是無我為行無我,不如實知識是無我為識無我。 (8)不如實知色是有為為色有為,不如實知受是有為……想是有為……行是有為……識是有為是識有為。 (9)不如實知色是應壞,不如實知受是應壞……想是應壞……行是應壞……識是應壞。 (10)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之法,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之法。不觀色是我,乃至不觀受……想……行……識是我。 (11)彼如實知色是無常是為色無常,如實知受是無常……想是……行是……行是無常……識是無常是為識無常。 (12)色是苦……乃至……識是苦…… (13)色無我……乃至……識無我…… (14)色有為……乃至……識有為…… (15)如實知色應壞,如實知受……想……行……識應壞。 (16)於彼色壞、受壞、行壞、識壞故、如是比丘,非我、非我所,應無我、無我所,比丘若如是勝解者,則斷〔五〕下分結。」 (17)〔時,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比丘如是勝解者,則斷〔五〕下分結。大德!又如何知?如何見?以得無間諸漏盡耶?」 (18)「比丘!此處有無聞凡夫,於無畏之處,生起恐畏。比丘!無聞凡夫於非我、非我所,應無我、應無我所者,生恐畏。 (19)比丘!有聞之聖弟子,於無畏之處,不生怖畏。比丘!有聞之聖弟子,於非我、非我所,應無我、應無我所者,不生怖畏。 (20)比丘!於色封滯而住識者,則以色為所緣,止住於色,近倚於喜而住,生長、增廣。 (21~22)比丘!於受封滯……於想封滯…… (23)於行封滯而住於識者,則以行為所緣,止住於行,近倚於喜而住,生長、廣大。 (24)比丘!如彼說『我離於色、離於受、離於想[4]、離於行,而施設於識之來往、死生、長益、廣大』者,無有是處。 ᅟᅟ==[4] 「離想」,原本逸脫。== (25)比丘!比丘若於色界斷貪者,以斷貪故有分斷,無有識之所緣、依止。 (26)比丘!比丘若於受界…… (27)比丘!比丘若於想界…… (28)比丘!比丘若於行界…… (29)比丘!比丘若於識界斷貪者,以斷貪故有分斷,無有識所緣、依止。 (30)於識無依止,無增長,無現行而解脫。以解脫故住,以住故而知足,知足故無恐怖,無恐怖則自般涅槃。知:生已盡……乃至……不受後有。 (31)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則得無間諸漏盡。」 #### 22.56 〔五六〕取轉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九b)。==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有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 (4)諸比丘!我未如實證知此五取蘊之四轉之間,諸比丘!我於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生界,不稱無上正等覺為現等覺。 (5)諸比丘!然則我已如實證知五取蘊之四轉故。諸比丘!我於天、魔……乃至……人、天之眾生界,稱無上正等覺為現等覺。 (6)以何為四轉耶?我證知色、證知色集、證知色滅、證知順色滅之道,證知受……想……行……識,證知識集[2]、證知識滅、證知順識滅之道。 ᅟᅟ==[2] 「識集」,原本重復「識滅」之誤。== (7)諸比丘!以何為色耶?諸比丘!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名為色。依食之集[3]而有色之集,依食之滅而有色之滅。此順色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者是。 ᅟᅟ==[3] 「食」,此處與俱欲貪言為摶食(原註)。== (8)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色,證知如是色集,證知如是色滅,證知如是順色滅之道,而向色之厭患、離欲、滅盡,則為善向[4]。善向者,則為入此法與律。 ᅟᅟ==[4] 「善向」,原本 supatipatipannā 是 supatipannā 之誤。== (9)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色……乃至……證知如是順色滅之道,於色厭患、離欲、滅盡,依不取而解脫者,則為善解脫。善解脫者,則為純一,若得純一者,則無以轉[5]之可施設。 ᅟᅟ==[5] 「轉」,解作輪迴繫縛。== (10)諸比丘!以何為受耶?諸比丘!是六受身。〔謂:〕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是。諸比丘!此名為受,由觸之集而有受之集,由觸之滅而受之滅。此順受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11)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受,證知如是集,證知如是受滅,證知如是順受滅之道,而向受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為善向。善向者,則入此法與律。 (12)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而證知如是受……乃至證知如是順受滅之道……乃至……則無以轉之可施設者。 (13~15)諸比丘!以何為想耶?諸比丘!六想身是。〔謂:〕色想、聲想、香想、味想、所觸想、法想是,此名之為想。依觸之集而有想之集,由觸之滅而想之滅。此順想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乃至則無以轉之可施設。 (16)諸比丘!以何為行耶?諸比丘!六思身是。〔謂:〕色思、聲思、香思、味思、所觸思、法思是,此名之為行。依觸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觸之滅而有行之滅。此順行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17)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行,證知如是行之集,證知如是行之滅,證知如是順行滅之道,而向於行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為善向。善向者則入此法與律。 (18)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行,證知如是行之集,證知如是行之滅,證知如是順行滅之道,而對行之厭患、離欲、滅盡,由不取而解脫者,則為善解脫。善解脫者,則為純一,得純一者,則無以轉之可施設者。 (19)諸比丘!以何為識耶?諸比丘!六識身是。〔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諸比丘!此名為識。依名色之集而有識之集。依名色之滅而有識之滅。此順識滅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20)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識,證知如是識之集,證知如是識之滅、證知如是順識滅之道,而向識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為善向。善向者,則入此法與律。 (21)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識,證知如是識之集,證知如是識之滅,證知如是順識滅之道,而對識厭患、離欲、滅盡,不依取而解脫者,為善解脫。得善解脫者,則為純一,純一者,則無以轉之可施設。」 #### 22.57 〔五七〕第五ᅟ七處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卷二(大正藏二.一〇a),七處三觀經(大正藏二.四九八c~同大正藏二.八七五b)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五(大正藏二.七五四b)。==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比丘於七處善巧而有三種觀察。於此法與律純一而已立者,名為最上人。 (4)諸比丘!何為比丘於七處善巧耶? (5)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知色,知色之集,知色之滅,知順色滅之道,知色之味,知色之過患,知色之出離。 (6~8)知受……想……行…… (9)知識,知識之集,知識之滅,知順識滅之道,知識之味,知識之過患,知識之出離。 (10)諸比丘!以何為色耶?諸比丘!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名之為色。由食之集而有色之集,由食之滅而色之滅。此順色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11)緣色而生樂與喜,為色之味。有色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為色之過患。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是為色之出離。 (12)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色,證知如是色之集,證知如是色之滅、證知如是順色滅之道,證知如是色之味,證知如是色之過患,證知如是色之出離,而向色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為善向。善向者,則為入此法[2]與律。 ᅟᅟ==[2] 「法」之語,原本逸失。== (13)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色,證知如是色之集,證知如是色之滅、證知如是順色滅之道,證知如是色之味,證知如是色之過患,證知如是色之出離,而對色之厭患、離欲、滅盡,依不取而解脫者,則為善解脫。善解脫者,則為純一。純一者,則無以轉之可施設。 (14)諸比丘!以何為受耶?諸比丘!六受身是。〔謂:〕眼觸所生之受……乃至……意觸所生之受是。諸比丘!此名為受。依觸之集,而有受之集。依觸之滅,而有受之滅。此受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16)[3]緣受而生樂與喜,為受之味。有受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為受之過患。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為受之出離。 ᅟᅟ==[3] 原本之節號碼錯誤,今不改訂。== (17)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受,證知如是受之集,證知如是受之滅,證知如是順受滅之道,證知如是受之味,證知如受之過患,證知如是受之出離,而向受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為善向。善向則入此法與律。 (18)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受……乃至……無以轉之可施設。 (19~21)諸比丘!以何為想耶?諸比丘!六想身是。〔謂〕:色想、聲想、香想、味想、所觸想、法想是。諸比丘!此名為想……乃至……無以轉之可施設。 (22)諸比丘!以何為行耶?諸比丘!六思身是。〔謂〕:色思……乃至……法思是。諸比丘!此名為行。依觸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觸之滅而有行之滅。此順行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23)緣於行所生樂與喜,為行之味。有行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為行之過患。於行調伏欲貪,斷欲貪為行之出離。 (24~25)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之行,證知如是行之集,證知如是行之滅、證知如是順行滅之道……乃至……向於行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為善向。善向則入此法與律……乃至……無以轉之可施設。 (26)諸比丘!以何為識耶?諸比丘!六識身是。〔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諸比丘!此名為識。依名色之集而有識之集,依名色之滅而有識之滅法。此順識滅之道,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27)緣識而生樂與喜,為識之味。有識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為識之過患。於識調伏欲貪,斷欲貪,為識之出離。 (28)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識,證知如是識之集,證知如是識之滅,證知如是順識滅之道,證知如是識之味,證知如是識之過患,證知如是識之出離,而向識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為善向。善向則入此法與律。 (29)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識,證知如是識之集,證知如是識之滅,證知如是順識滅之道,證知如是識之味,證知如識之過患,證知如是識之出離,對識厭患、離欲、滅盡,依不取而解脫者,則為善解脫。善解脫者,則為純一,純一則無以轉之可施設。 (30)諸比丘!如是比丘為於七處是善巧。 (31)諸比丘!以何為比丘有三種之觀察耶?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觀察界,觀察處,觀察緣起。諸比丘!如是為比丘有三種之觀察。 (32)諸比丘!比丘於七處善巧而有三種之觀察。於此法與律純一而已立者,名為最上人。」 #### 22.58 〔五八〕第六ᅟ等覺者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一九b)。==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不取於色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則名為正等覺者。諸比丘!慧解脫之比丘,亦不取於色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名為慧解脫者。 (4)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不取於受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則名為正等覺者。諸比丘!慧解脫之比丘,亦受之厭患……乃至……名為慧解脫者。 (5~7)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乃想……行……不取於識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名為正等覺者。諸比丘!慧解脫之比丘,亦不取於識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名為慧解脫者。 (8)諸比丘!於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與慧解脫之比丘,有何之差別,有何之特相,有何之殊異耶?」 (9)「大德!我等於法,乃以世尊為根,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依。大德世尊!願顯示此所說之義,諸比丘當從世尊聞而受持。」 「諸比丘!然則!諦聽!善思念!我當說。」 「唯唯,大德!」彼諸比丘,應諾世尊。 (10)世尊乃如是說曰: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乃令起未起之道,令生未生之道,說未說之道,知道,覺道,悟道。諸比丘!如今諸弟子,隨於道,隨從而成就。 (11)諸比丘!此乃如來、應供,正等覺者與慧解脫比丘之差別,特相,殊異是。」 #### 22.59 〔五九〕五群比丘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七c)律藏大品原典一三頁以下。== (1)波羅捺國,鹿野苑之因緣。 (2~3)於此,世尊告五比丘曰……乃至……如是說曰: (※3)「諸比丘!色是無我。諸比丘!若此色[2]有我者,此色則無致病,於色則得謂:『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ᅟᅟ==[2] 「此色」,rūpaṁ ca hidaṁ 之中,最後一語,原本逸失。== (4)諸比丘!然而,色無我故,色乃致病,於色不得謂:『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5)受是無我。諸比丘!若此受是有我者,此受則無致病,於此受乃得謂:『我用此受,不用彼受。』 (6)諸比丘!然而,受是無我故,受乃致病,於受不得謂:『我用此受,不用彼受。』 (7)想是無我…… (8)行是無我。諸比丘!若此行是有我者,則此行無致病,於此行則得謂:『我用此行,不用彼行。』 (9)諸比丘!然而,行是無我故,行乃致病,則於行不得謂:『我用此行,不用彼行。』 (10)識是無我。諸比丘!若此識是有我者,則此識無致病,於此識則得謂:『我用此識,不用彼識。』 (11)諸比丘!然而,識是無我故,識乃致病,則於識不得謂:『我用此識,不用彼識。』 (12)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色是常耶、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以觀見無常、苦而變易之法,得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13~15)受……想……行…… (16)「識是常住耶、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觀見無常、苦而變易之法者,得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17)「諸比丘!是故,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應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18)所有受之…… (19)想之…… (20)行之…… (21)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應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22)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作如是觀者,則厭患色,厭患受……想……行……識,厭患者則離貪,離貪者則解脫,解脫者則生已解脫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23)世尊如是說已,五群比丘信受歡喜世尊之所說。又說此教時,五比丘無取著,而從諸漏令心解脫。 #### 22.60 〔六〇〕第八ᅟ摩訶利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卷二(大正藏二.二〇b)。==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城大林重閣講堂。 (2)時,離車人摩訶利來詣世尊之住處……乃至……坐於一面之離車人摩訶利白世尊曰: (3)「大德!富蘭那迦葉如是說:『無因、無緣而有眾生之雜染。無因、無緣而致眾生雜染。無因、無緣而有眾生之清淨。無因、無緣而致眾生清淨。』世尊!於此當如何說耶?」 (4)「摩訶利!有因、有緣而有眾生之雜染。有因、有緣而致眾生雜染。摩訶利!有因、有緣而有眾生之清淨。有因、有緣而致眾生清淨。」 (5)「大德!有何因、何緣而有眾生之雜染?有何因、何緣,而致眾生[2]雜染耶?」 ᅟᅟ==[2] 「眾生」之語,原本逸脫。== (6)「摩訶利!若於此色,一向於苦,隨於苦,以隨苦不隨樂者,眾生不染著此色。摩訶利!然而,色樂,而隨於樂,伴樂不伴苦故,眾生為色所染著、染著故、為結縛故,而致雜染。 摩訶利!有此因、此緣而有眾生之雜染。有此因、此緣而為眾生雜染。 (7)摩訶利!若於此受而一向於苦,隨於苦,伴於苦而不伴於樂者,眾生則不為此受所染著。摩訶利!然而,樂於受,隨於樂,伴樂不伴苦故,眾生染著於受,染著故而被縛結,被縛故致雜染。 摩訶利!有此因、此緣而有眾生之雜染。有此因、此緣而致眾生雜染。 (8)摩訶利!若於此想…… (9)摩訶利!若於此行而一向於苦,隨於苦,伴於苦而不伴於樂者,眾生則不為此行所染著。摩訶利!然而,樂於行,隨於樂,伴樂不伴苦故,眾生染著於行。染著故被縛結,被縛結故致雜染。 摩訶利!有此因、此緣,有眾生之雜染。有此因、此緣而致眾生雜染。 (10)摩訶利!若於此識而一向於苦,隨於苦,伴於苦而不伴於樂者,眾生則不染著於識。摩訶利!然而,樂於識,隨於樂,伴樂不伴苦故,眾生染著於識。染著故被縛結,被縛結故致雜染。 摩訶利!有此因、此緣而有眾生之雜染。有此因、此緣而致眾生雜染。」 (11)「大德!有何因、何緣而有眾生之清淨耶?有何因、何緣而眾生致雜染耶?」 (12)「摩訶利!若於此色而一向於樂,隨於樂,伴於樂不伴於苦者,眾生則不厭患此色。摩訶利!然而,色是苦,隨於苦,伴於苦而不伴於樂故,眾生厭患於色,厭患故離貪,離貪故為清淨。 摩訶利!有此因、此緣而有眾生之清淨。有此因、此緣而致眾生清淨。 (13)摩訶利!若於此受…… (14)想……〔行〕 (15)於識而一向於樂,隨於樂,伴於樂不伴於苦者,眾生則不厭患此識。摩訶利!然而,識是苦,隨於苦,以伴於苦不伴於樂故,眾生厭患於識,厭患於識故則離貪,離貪故致清淨。 (16)摩訶利!有此因、此緣而有眾生之清淨。有此因、此緣致眾生清淨。」 #### 22.61 〔六一〕第九ᅟ熾然 [1] ᅟᅟ==[1] 律藏大品原典三四頁。==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色乃熾然,受乃熾然,想乃熾然,行乃熾然,識乃熾然。 (4)諸比丘!聖弟子,如是觀者,則厭患於色,厭患於受……想……行……識。厭患故離貪,離貪故解脫。解脫已,而生解脫智。 (5)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 22.62 〔六二〕第十ᅟ言路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有三種之言路、增語路、施設路,未令雜亂,未曾令雜亂,現前不令雜亂,當不令雜亂,不為有智之沙門,婆羅門所訶譏。以何為三耶? (4)諸比丘!於過去、已滅、已變壞之色,謂有『曾有』名數,謂有『曾有』名目,謂有『曾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5)於過去、已滅、已變壞之受,謂有『曾有』名數,謂有『曾有』名目,謂有『曾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6)於過去、已滅、已變壞之想…… (7)於過去、已滅、已變壞之行,謂有『曾有』名數,謂有『曾有』名目,謂有『曾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8)於過去、已滅、已變壞之識,謂有『曾有』名數,謂有『曾有』名目,謂有『曾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9)諸比丘!於未生、未現之色,謂有『當有』名數,謂有『當有』名目,謂有『當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曾有』名數。 (10)於未生、未現之受,謂有『當有』名數,謂有『當有』名目,謂有『當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曾有』名數。 (11)於未生、未現之想……乃至…… (12)於未生、未現之行,謂有『當有』名數,謂有『當有』名目,謂有『當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曾有』名數。 (13)於未生、未現之識,謂有『當有』名數,謂有『當有』名目,謂有『當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曾有』名數。 (14)諸比丘!於已生,現生之色,謂有『現有』名數,謂有『現有』名目,謂有『現有』施設。謂無『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15)於已生、已現之受,謂有『現有』名數,謂有『現有』名目,謂有『現有』施設,謂無『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16)於已生、已現之想…… (17)於已生,已現之行,謂有『現有』名數,謂有『現有』名目,謂有『現有』施設。謂無『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18)於已生,已現之識,謂有『現有』名數,謂有『現有』名目,謂有『現有』施設。謂無『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19)諸比丘!此三種之言路、增語路、施設路,未令雜亂,未曾令雜亂,現前不令雜亂,當不令雜亂,不令有智之沙門、婆羅門訶譏。 (20)諸比丘!彼鬱迦羅之住人,瓦沙與槃若是無因論者,無所作論者,無有論者,於此三種之言路、增語路,施設路,予以訶責、訶毀者。所以者何?乃畏嘲笑、輕侮、非難故也。」 中五十經中ᅟ第一封滯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封滯及種子 優陀那取轉 七處等覺者 五群之比丘 以及摩訶利 熾然與言路 ### 第二ᅟ阿羅漢品 #### 22.63 〔六三〕第一ᅟ取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四b)。==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2)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我願從世尊聽聞法,獨自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 (4)「比丘!執取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 「世尊!〔我〕承知矣,善逝!〔我〕承知矣。」 (5)「比丘!汝於我略說之義如何作廣解耶?」 (6)「大德!執取色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即由波旬解脫。執取受時,即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執取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 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六[2] ᅟᅟ==[2] 原本節號錯誤,今不改訂。==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執取色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執取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 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義之義。」 (7)時,彼比丘歡喜、隨善世尊之所說。即從座而起,敬禮、右繞[3]世尊而去。 ᅟᅟ==[3] 「行右繞」,原本逸脫。== (8)時,彼比丘獨自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不久而住,善男子之正當出家,以出家之本意,於現法無上梵行究竟具足自證知、現證而住。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9)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 22.64 〔六四〕第二ᅟ思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4)「比丘!思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5)「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6)「大德!思色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思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 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7)「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思色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思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 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8~9)……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 22.65 〔六五〕第三ᅟ歡喜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4)「比丘!歡喜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5)「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6)「大德!歡喜色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歡喜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 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7)「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歡喜色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歡喜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 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8~9)……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 22.66 〔六六〕第四ᅟ無常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三b)。== (1~3)〔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乃至……熱誠、專精而住。」 (4)「比丘!於無常者,汝則應斷欲。」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5)「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6)「大德!色是無常。我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無常,我於此應斷欲。 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7)「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是無常。汝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無常,汝於此應斷欲。 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8~9)……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 22.67 〔六七〕第五ᅟ苦 (1~3)〔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4)「比丘!於苦者,汝應斷欲。」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5)「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6)「大德!色是苦。我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苦,我於此應斷欲。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7)「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是苦。汝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苦,汝於此應斷欲。 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8~9)……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 22.68 〔六八〕第六ᅟ無我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三b)。== (1~3)〔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4)「比丘!汝於無我者,則應斷欲。」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5)「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6)「大德!色是無我。我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無我。我於此應斷欲。 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7)「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是無我。汝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無我,汝於此應斷欲。 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8~9)……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 22.69 〔六九〕非自所應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三c)。== (1~3)〔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4)「比丘!汝於非自所應者,應斷欲。」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5)「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6)「大德!色乃非自所應。我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乃非自所應,我於此應斷欲。 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7)「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乃非自所應,汝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乃非自所應,汝於此應斷欲。 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8~9)時……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 22.70 〔七〇〕第八ᅟ止住所染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四a)。==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願請為我略說法要,我願從世尊聽聞法……乃至……專精而住。」 (4)「比丘!汝止住於所染者,應斷欲。」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5)「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6)「大德!色是止住於所染,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止住於所染,我於此應斷欲。 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7)「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是止住於所染,汝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止住於所染,汝於此應斷欲。 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8~9)時……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 22.71 〔七一〕第九ᅟ羅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六(大正藏二.三七c)。==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2)時,具壽羅陀來詣世尊之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具壽羅陀白世尊曰: 「大德!如何知,如何觀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眠耶?」 (4)「羅陀!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5)所有之受…… (6)想…… (7)行…… (8)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如是以正慧,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9)羅陀!如是知、如是觀者,則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眠。」 (10)……乃至……時具壽羅陀得成阿羅漢。 #### 22.72 〔七二〕第十ᅟ修羅陀 [1] ᅟᅟ==[1] 漢譯未詳。==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2~3)時,具壽修羅陀〔……乃至……〕白世尊曰: 「大德!如何知,如何觀者,則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離心、我慢、我所慢、慢,超越種種相,而得善解脫耶?」 (4)「修羅陀!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者,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體,則無執取而解脫。 (5~7)所有之受……想……行…… (8)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則無執取而解脫。 (9)修羅陀!如是知、如是觀者,則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離心、我慢、我所慢、慢、超越種種相,而得善解脫。」 (10)……乃至……時具壽修羅陀得成阿羅漢。 第二阿羅漢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取思及歡喜 無常苦無我 以非自所應 及止住所染 羅陀修羅陀 此等共為十 ### 第三ᅟ所食品 #### 22.73 〔七三〕第一ᅟ味 [1] ᅟᅟ==[1] 漢譯未詳。==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無聞之凡夫,不能如實知色之味與過患及出離。 (4~6)受……想……行…… (7)不能如實知識之味與過患及出離。 (8~12)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能如實知色……受……想……行……識之味與過患及出離。」 #### 22.74 〔七四〕第二ᅟ集(一) [1] ᅟᅟ==[1] 漢譯未詳。==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無聞之凡夫,不能如實知色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4~6)受……想……行…… (7)不能如實知識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8)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能如實知色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9~11)受……想……行…… (12)能如實知識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 22.75 〔七五〕第三ᅟ集(二)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能如實知色集、滅、味、過患、出離。 (4~6)受……想……行…… (7)能如實知識集、滅、味、過患、出離。」 #### 22.76 〔七六〕第四ᅟ阿羅漢(一) [1] ᅟᅟ==[1] 漢譯未詳。==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則是苦,苦則無我,無我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 (4~6)受……想……行…… (7)識是無常。無常則是苦,苦則無我,無我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 (8)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此觀而厭患於色,厭患於受……想……行……識。 (9)厭患而離貪,離貪而解脫,解脫而謂生解脫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10)諸比丘!乃至於有情居,乃至有頂,以如是人為第一,以如是人為世間最勝,謂是阿羅漢。」 (11)世尊如是說,善逝如是說已,師更說曰: (12)(一)安樂阿羅漢 渴愛已無跡 應斷此我慢 以裂愚昧網 (二)獲得不動性[2] 遠離心污濁 世名無染者 等梵亦無漏 ᅟᅟ==[2] 「不動」云云,原本 anejanto 由暹羅本及原註 anejan te 改之。== (三)徧知五之蘊 七正法為境[3] 善士應讚歎 此佛之愛子 ᅟᅟ==[3] 「七正法」,信、慚、愧、多真、發勤、在念、慧之七種(原註)。== (四)具足七之寶[4] 當以學三學 逍遙為大雄 已無恐怖畏 ᅟᅟ==[4] 「七寶」,謂七覺支(原註)。== (五)十分已具足[5] 定入為龍象 此世最勝者 渴愛已無跡 ᅟᅟ==[5] 「十分」,謂無學位十之分(原註)。== (六)已生無學智 此為最後身 若得梵行果 則無他所緣 (七)無搖種種想 輪迴轉解脫 獲得調御位 為此世勝者 (八)上下亦左右[6] 絕無有歡喜 師子吼宣說 世間無上佛 ᅟᅟ==[6] 「上下左右」,原註有三釋〔一〕上為頭髮頂、下是蹠、左右是中央,〔二〕是過去、未來、現在,〔三〕是配稱天界、惡趣、人界。== #### 22.77 〔七七〕第五ᅟ阿羅漢(二)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應如是以正慧,如實觀色是無常,無常則是苦,苦則無我,無我,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4~7)應觀受…… (8)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而厭患於色、厭患於受……想……行……識。 (9)厭患而離貪,離貪而解脫,解脫而謂生解脫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10)諸比丘!乃至有情居,乃至有頂,以如是人為第一,以如是人為世間最勝,謂是阿羅漢。」 #### 22.78 〔七八〕第六ᅟ師子(一) [1] ᅟᅟ==[1] 漢譯未詳。和增支部經典第四集三十三經一致。==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獸王師子,暮時出居處,出居處而奮迅,奮迅而普觀四方,乃作三次之師子吼,三次師子吼後,而出求食。 (4)諸比丘!凡畜生聞獸王師子吼聲,則墮大怖畏、戰慄、恐懼。棲穴者入穴,棲水者入水,棲林者入林,鳥則就於虛空。 (5)諸比丘!國王有象,以繩堅固縛於村邑王都,彼等亦一破截彼縛,怖畏而失大小便,以所有之方便而逃走。 (6)諸比丘!獸王師子,於畜生有如是大力,有如是大勢力,有如是大威力。 (7)諸比丘!如是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明行具足者、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陀、世尊出生於世時,說法謂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滅,如是……受……想……行……識,如是識之集,如是識之滅。 (8)諸比丘!彼諸長壽天雖是多樂久住於高殿中,聞如來之說法,則墮大怖畏、戰慄、恐怖:『我等無常而謂常住,我等不堅固而謂堅固,我等不恆常而謂恆常,我等無常、不堅固、不常恆而謂有身所攝。』 (9)諸比丘!如來於世間有如是大力,有如是大勢力,有如是大威力。」 (10)世尊如是說,善逝如是說已,更說曰: (一)佛於現證知 於人天世間 常轉法之輪 比如無師教 (二)如是有身滅 如是有身生 八支之聖道 乃滅苦之道 (三)形體勝有譽 長壽之諸天 聞名則戰慄 似獸見師子 (四)如應已解脫 聞羅漢教言 此乃無常身 我等超有身 #### 22.79 〔七九〕第七ᅟ師子(二)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一一b)英譯者,此經名為「師子」是錯誤,應該是云「所食」。於漢譯謂「三世陰世所食經」。== (1~2)〔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憶念種種之宿住。憶念者,則憶念此一切五蘊,或隨其一。 (4)諸比丘!我於過去世謂有如是色者,則憶念色。諸比丘!我於過去世謂有如是受者,則憶念受。諸比丘!我於過去世謂有如是想……行……識者,則憶念識。 (5)諸比丘!說名為色者何耶?諸比丘!為所惱壞故名為色也。何以為所惱壞耶?以寒受惱壞,以熱受惱壞,以飢受惱壞,以渴受惱壞,以虻、蚊、風、熱、蝎、蛇所觸而為所惱壞。諸比丘!為所惱壞故名為色。 (6)諸比丘!說名為受者何耶?諸比丘!領受故名為受。領受者何耶?領受於樂,領受於苦,領受不苦不樂是。諸比丘!領受故名為受。 (7)諸比丘!說名為想者何耶?諸比丘!了解故名為想。了解者何耶?了解青,了解黃,了解赤,了解白是。諸比丘!了解故名為想。 (8)諸比丘!說名為行者何耶?諸比丘!現行於有為故名為行。現行於有為者何耶?以色為色性故,現行於有為,以受為受性故,現行於有為,以想為想性故,現行於有為,以行為行性故,現行於有為,以識為識性故,現行於有為。諸比丘!現行於有為故名行。 (9)諸比丘!說名為識者何耶?諸比丘!了知故名為識。了知者何耶?了知醋、了知苦、了知辛、了知甘[2]、了知苛,了知不苛,了知鹹,了知不鹹。諸比丘!了知故名為識。 ᅟᅟ==[2] 「甘」,原本 madhukaṁ 由暹羅本 madhuraṁ 改之。== (10)諸比丘!於此有聞之聖弟子,乃如是思擇。 (11)如『我今為色所食:我於過去世,亦為色所食,如今現在為色所食。我若樂著於未來之色者,則我於未來世,亦應為色所食,乃如今現在為色所食。』彼如是思擇、則不顧過去之色,不樂著未來之色,則於現在之色向厭患、離貪、滅盡。 (12)如『我今為受所食:我於過去世,亦為受所食,乃如今現在為受所食。我若樂著於未來之受者,則我於未來世亦應為受所食,乃如今現在為受所食。』彼如是思擇,則不顧過去之受,不樂著未來之受,則於現在之受向厭患、離貪、滅盡。 (13)如『我今為所想所食……』…… (14)如『我今為行所食,我於過去世,亦為行所食,乃如今現在為行所食。我若樂著未來之行者,乃如今現在為行所食。我若樂著於未來之行者,則我於未來世,亦應為行所食,乃如今現在為行所食。』彼如是思擇,則不顧過去之行,不樂著未來之行,則於現在之行向厭患、離貪、滅盡。 (15)如『我今為識所食,我於過去世,亦為識所食,乃如今現在為識所食。我若樂著未來之識者,則我於未來世,亦應為識所食,乃如今現在為識所食。』彼如是思擇,則不顧過去之識,不樂著未來之識,則於現在之識向厭患、離貪、滅盡。 (16)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若觀此無常、苦變易之法者,得有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17~19)受……想……行…… (20)「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若觀此無常、苦變易之法者,得有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21)「諸比丘!應如是以正慧如實作觀。是故諸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之一切色,乃非我所,非我,非我體。 (22)受…… (23)想…… (24)行…… (25)應如是以正慧如實作觀。識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之一切識,乃非我所,非我,非我體。 (26)諸比丘!聖弟子以此名為減而不增,捨而不取,退而不近,離薰而不徧薰。 (27)何以減而不增耶?以減色而不增,以減受……想……行……識而不增。 (28)何以捨而不取耶?以捨色而不取,以捨受……想……行……識而不取。 (29)何以退而不近耶?以退去色而不近,退去受……想……行……識而不近。 (30)何以離薰而不徧薰耶?以離薰色而不徧薰,離薰受……想……行……識而不徧薰。 (31)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作如是觀,以厭患於色,厭患於受……想……行……識,厭患而離貪,離貪而解脫,解脫而生解脫智,則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32)諸比丘!比丘以此為不增不減,已減而住,不捨不取,已捨而住,不退不近,已退而住,不離薰、不徧薰。 (33)已離薰而住,何以不增不減耶?已減而住,以色不增不減。已減而住,受……想……行……識不增不減。 (34)已減而住,何以不捨不取耶?已捨而住,以色不捨不取,已捨而住,以受……想……行……識不捨不取。 (35)已捨而住,何以不退、不近耶?已退而住,由色不退不近,已退而住,由受……想……行……識不退不近。 (36)已退而住,何以不離薰、不徧薰耶?已離薰而住,以色不離薰、不徧薰,已離薰而住,以受……想……行……識不離薰、不徧薰。 (37)已離薰而住。諸比丘!如是心解脫之比丘,是帝釋天、梵天、生主之諸天所遙望而歸依。」 (38)歸命人良馬 歸命最勝人 汝所依靜慮 我等所難知[3] ᅟᅟ==[3] 「我等」云云,原本 tenābhijānāma 由暹羅本 te nābhijānāma 改之。== #### 22.80 〔八〇〕第八ᅟ乞食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七一c)中阿含經卷三十四(大正藏一.六四七a)。== (1)爾時,世尊住釋迦國之迦維羅衛城尼拘律園。 (2)時,世尊為少諍事故斥比丘眾後,清晨著下衣、持鉢、衣,入迦維羅衛城乞食。 (3)行於迦維羅衛城乞食。食已,從乞食還到大林,以行晝日坐。入大林坐於毘羅婆若樹下,以行晝日坐。 (4)時,世尊靜居宴默,心生如是思念: (5)「我雖退卻比丘眾,但此處有新參之諸比丘,出家不久,初入此法與律,彼等不見我,或生別異,或生變易。猶如幼犢不見母,或生別異,或生變易。 (6)如是此處有新參之諸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此法與律,彼等不見我,或生別異,或生變易,猶如種子不得水,或生別異,或生變易。 (7)如是此處……乃至……彼等不見我,或生別異,或生變易,我宜如前往攝取比丘眾,如是今應攝取此比丘眾。」 (8)時有索訶主梵天,知世尊心之所思念,譬喻力士之屈伸腕,伸屈腕,速沒於梵天界,現於世尊之前。 (9)時,索訶主梵天,偏袒上衣之一肩,合掌奉世尊,白世尊曰: 「世尊!如是,善逝!如是。大德!世尊難避卻比丘眾。 (10)此處有新參之諸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此法與律,彼等不見世尊,或生別異,或生變易。猶如幼犢不見母,或生別異,或生變易。 (11)如是此處有新參諸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此法與律,彼等不見世尊,或生別異,或生變易。猶如種子不得水,或生別異,或生變易。 (12)如是此處有新參諸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此法與律,彼等不得見世尊,或生別異,或生變易。 (13)大德世尊!令比丘眾歡喜,大德世尊!令比丘眾歡呼!大德世尊!應如先前之攝取比丘眾,如今當攝取比丘眾。」 (14)世尊默然而許。 (15)時,索訶主梵天知世尊之允許,敬禮世尊,右繞即沒於其處。 (16)時,世尊暮時,由宴默而起,到尼拘律園。到已,坐於所設之座。坐已,世尊如是示現神通變化。彼諸比丘,獨[2]自或各二人以懷慚愧之色,令來我處。 ᅟᅟ==[2] 「獨」云云,原本 ekavihakāya 由暹羅本 ekadvihikāya 改之。== (17)彼諸比丘,獨自或各二人懷慚愧之色,來詣世尊之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18)坐於一面時,世尊則謂彼諸比丘曰: 「諸比丘[3]!於此處乞食者,乃諸活命中之下端。於世間如是禁咒[4],謂汝乞食者,手持鉢遊方。諸比丘!然而知如是義趣,諸善男子之到此,乃緣於有義趣。非為王所強迫,非為賊所強迫,非為負債之故,非為苦於活命[5],我等[6]沈沒於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沈於苦,為苦所圍,不知盡此純一之苦蘊。 ᅟᅟ==[3] 以下次節至最終,與如是語經九一同文。== ᅟᅟ==[4] 如是禁咒原本 abhisāpāyaṁ 由暹羅本 abhisapo 'yaṁ 改之。== ᅟᅟ==[5] 「苦於活命」,原本 jīvikā pakatā 由暹羅本 ājivikā 'pakatā 改之。== ᅟᅟ==[6] 「我等」云云,原本 atiṇṇamhi 由暹羅本 atiṇṇā 'mha 改之。== (19)諸比丘!如是而出家之彼善男子,以起貪欲,於諸欲生極染著,心有瞋恚,意有害想,失念而不正知,不入於定,心散亂,乃凡俗諸根是。諸比丘[7]!猶如焚屍火槽,燃燒兩端,而中間塗糞,於村亦不用材,於林間亦不用之材。諸比丘!我乃說如是此人,既棄在家人之受用,亦不圓滿於沙門之義。 ᅟᅟ==[7] 此喻出增支部經典原典二.九五,本生經原典一.四八二。== (20)諸比丘!有三不善覺,〔謂〕:貪覺、恚覺、害覺是。諸比丘!或修習無相三昧時,此三不善覺之無餘滅盡,於四念處,心[8]安住而住。 ᅟᅟ==[8] 「心」,原本 citassa 是 cittassa 之誤。== (21)諸比丘!然則修習無相三昧亦善。諸比丘!多作修習無相三昧者,果多,功德多。 (22)諸比丘!有二種見。〔謂〕:有見、非有見是。諸比丘!此中有聞之聖弟子,如是思擇之,謂於世間有少法,我取之而為無罪過者否? (23)彼如是知,謂於世間乃少法,而我取之而非為無罪過,我若取色者,則有所取,若取受……想……行……識者則有所取,然則緣取而生有,緣有而生生,緣生而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而有此純一之苦蘊集。 (24)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是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若觀此是無常、苦變易之法者,可得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25~28)受……想……行……識是常[9]耶?……乃至…… ᅟᅟ==[9] 常,原本 saṁkhittaṁ 由暹羅本 niccaṁ 改之。== (29~30)「諸比丘!於此如是觀故……乃至,知……更不受後有。」 #### 22.81 〔八一〕波陀聚落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一三c)。== (1)爾時,世尊住拘睒彌國瞿師多羅園。 (2)時,世尊清晨著下衣、持鉢、衣,入拘睒彌乞食。行於拘睒彌乞食,食已,從乞食還,自收藏臥、坐具,持鉢、衣,未告侍者,不顧比丘眾,獨去遊方。 (3)時,有一比丘,於世尊出去未久,來至具壽阿難處,來而言於具壽阿難曰: 「友阿難!世尊自收藏臥、坐具,持鉢、衣,未告侍者,不顧比丘眾,獨[2]去遊方矣。」 ᅟᅟ==[2] 「無二」,adutiyo 原本逸失。== (4)「友!世尊自收藏臥、坐具,持鉢、衣,未告侍者,不顧比丘眾,獨往遊方時,世尊欲獨住,任何人皆不得隨從。」 (5)時,世尊順次遊方到波陀聚落。於此,世尊住於波陀聚落跋陀薩羅樹下。 (6)時,有眾多比丘,來至具壽阿難之處,與具壽阿難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言後,坐於一面。 (7)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言具壽阿難曰: 「友阿難!已久不親聞世尊之說法。友阿難!我等欲親聞世尊之說法。」 (8)時,具壽阿難,與彼諸比丘眾俱,來詣波陀聚落跋陀薩羅樹,世尊之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9)坐於一面時,世尊為彼諸比丘說法,教示、勸導,讚歎勉勵,令之歡喜。 (10)爾時,有一比丘!心生如是思念: 「如何知,如何觀者,得無間盡諸漏耶?」 (11)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思念,以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我思擇而說法,思擇而說四念處,思擇而說四正勤[3],思擇而說四如意足,思擇而說五根,思擇而說五力,思擇而說七覺分,思擇而說八聖道分。 ᅟᅟ==[3] 「四」,cattāro 原本逸失。== 諸比丘!如是乃我思擇之說法。 (12)諸比丘!如是我思擇說法[4],時,此處有一比丘,心生是念:『如何知,如何觀者,得無間盡諸漏?』 ᅟᅟ==[4] 「說法」,原本 desite……dhamme 由暹羅本 desito……dhammo 改之。== (13)諸比丘!如何知,如何觀者,得無間盡諸漏耶? (14)諸比丘!於此處有無聞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乃至……不隨善知識之法,以見色為我。諸比丘!彼以見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以何為集?從何而生?從何而現耶?諸比丘!若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者,於無聞之凡夫,生渴愛,依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有為、緣無間盡諸起所生,彼渴愛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受……彼觸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受……彼觸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無明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盡諸漏。 (※17)雖不見色是我,卻見我有色。諸比丘!彼以見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以何為集?從何而生?從何而現耶?諸比丘!若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於無聞凡夫生渴愛,由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諸比丘!彼渴愛……受……觸……無明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而盡諸漏。 (18)雖不見色是我,亦不見我有色,卻見我中有色。諸比丘!彼以見為行。此行以何因、以何集、從何而生?從何而現耶?諸比丘!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者,於無聞之凡夫,生渴愛,由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渴愛……受……觸……無明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盡諸漏。 (19)不見色是我,不見我有色,亦不見我中有色,卻見色中有我。諸比丘!彼以見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以何為集、從何而生?從何而現耶?諸比丘!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者,於無聞凡夫生渴愛,由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渴愛……受……觸……無明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諸比丘!如是知……乃至……盡諸漏。 (20)雖不見色是我,亦不見我有色,我中有色,色中有我。 (21)但見受是我,見我有受,見我中有受,見受中有我。 (22~23)見想……行是我,見我有行,見我中有行,見行中有我。 (24)見識是我,見我有識,見我中有色,見識中有我。諸比丘!彼以見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乃至……從何而現耶?諸比丘!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者,無聞凡夫生渴愛,由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渴愛……受……觸……無明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盡諸漏。 (25)不見色是我,不見受是我,亦不見想……行……識是我,以起如是見,〔謂〕此是我,此是世間,死後有我、有常、恒、永住而不變易之法。諸比丘!彼以常見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乃至……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盡諸漏。 (26)雖不見色是我,亦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以起如是見,而雖不以為此是我,此是世間,死後有我、常、恒、永住不變易之法,但起如是見,〔謂:〕應非有我,非有我所,應非我、非我所。 (27)諸比丘!彼以斷見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以何為集、從何而生、從何而現耶?諸比丘!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者,無聞凡夫生渴愛,由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乃至……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盡諸漏。 (28)不見色是我,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以起如是之見,但不以為此是我,此是世間,死後有我、常、恒、永住不變易之法,起如是之見,不以為非有我,非有我所、非我、非我所,唯疑惑、猶豫而不追究於正法。 (29)諸比丘!彼疑惑、猶豫,而不追究於正法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以何為集、從何而生、從何而現耶?諸比丘!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者,無聞凡夫生渴愛,由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渴愛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受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觸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無明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 (30)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盡諸漏。」 #### 22.82 〔八二〕第十ᅟ滿月 [1] ᅟᅟ==[1] 漢譯雜阿經卷二(大正藏二.一四b)中部經典一〇九、一一〇。==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與大比丘眾俱。 (2)時,世尊於十五日布薩滿月之夜,為比丘眾所圍繞而坐於露地。 (3)時,有一比丘,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向世尊合掌,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若許答我問者,我願聊問世尊。」 「比丘!然則坐於己座,而如所欲問。」 (4)「唯唯,大德!」彼比丘應答世尊。則坐於己座,而白世尊曰: 「大德!有五取蘊,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此事然耶?」 「比丘!有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 (5)「善哉,大德!」彼比丘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再問世尊曰: 「大德!此五取蘊以何為根耶?」 「比丘!此五取蘊乃以欲為根。」 (6)……乃至…… 「大德!彼五取蘊即是取耶?以離五取蘊有取耶?」 「比丘!彼五取蘊亦非即取,亦非離五取蘊有取。於彼有貪欲者,此,乃取。」 (7)「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再問世尊言: 「大德!於五取蘊,應有欲貪之差別耶?」 「比丘!世尊當說,比丘!於此有一人如是思惟,謂:我於未來世得如是色,我於未來世得如是受,我於未來世得如是想,我於未來世得如是行,我於未來世得如是識。比丘!於如是五取蘊,當有欲貪之差別。」 (8)「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 「如何蘊名為蘊耶?」 「比丘[2]!以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名為色蘊。以受……想……行……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名為識蘊。比丘!以此等之蘊名為蘊。」 ᅟᅟ==[2] 「比丘」,原本 bhikkhave 是 bhikkhu 之誤。== (9)「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 「大德!依何因、何緣名為色取蘊耶?依何因、何緣為受取蘊耶?依何因、何緣為想取蘊耶?依何因、何緣為行取蘊耶?依何因、何緣為識取蘊耶?」 「比丘!以四大為因、以四大為緣,而為色取蘊。以觸為因、以觸為緣,而為受取蘊。以觸為因、以觸為緣,而為想取蘊。以觸為因、以觸為緣,而為行取蘊。以名色為因、以名色為緣,而為識取蘊。」 (10)「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 「大德!如何而起有身見耶?」 「比丘!於此處之無聞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見色是我,我乃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見受……想……行……識是我,我乃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比丘!如是而起有身見。」 (11)「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 「大德!如何而不起有身見耶?」 「比丘!於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之法,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之法,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法,不以色是我,我乃以色而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不以受……想……行……識是我,我乃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比丘!如是而不起有身見。」 (12)「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 「大德!以何為色之味?以何為過患?以何為出離耶?以何為受……想……行……識之味?以何為過患?以何為出離耶?」 「比丘!緣色所生喜樂為色之味。色之無常、苦、變易之法,為色之過患。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為色之出離。緣受……想……行……識所生喜樂,為識之味。識之無常、苦變易之法,為識之過患。於識調伏欲貪、斷欲貪為識之出離。」 (13)「善哉,大德!」彼比丘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而更問世尊曰: 「大德!如何知、如何觀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諸相,不起我慢、我所慢之隨眠耶?」 「比丘!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之一切色,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受……想……行……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之一切識,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則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諸相,不起我慢、我所慢之隨眠。」 (14)其時有一比丘,心生思念: 「如是色乃無我,受……想……行……識乃無我。〔然〕無我所作之業,何者之我應受?」 (15)時,世尊心知彼比丘心之所思念,以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此處有一愚人,以無智、無明渴愛所礙之心,思惟能越師教而言,〔謂:〕『如是色乃無我,受……想……行……識乃無我,〔然〕無我所作之業,何者之我應受?』諸比丘!處處於彼諸法,受我質問之調練! (16)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17~19)受……想……行…… (20)「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無常、苦、變易之法者,以見於此,得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21)「是故於此處……乃至……如是觀,知更不受後有。」 (22)蘊二即未來 名因有身二 乃至味有識 以應比丘問 以此說為十 所食品第三(終) 此品之攝頌曰: 味及集之二 阿羅漢亦二 師子及所食 乞食與波陀 滿月等為十 ### 第四ᅟ長老品 #### 22.83 〔八三〕第一ᅟ阿難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六六a)。== (1)如是我聞。爾時,具壽阿難,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2)於此,具壽阿難告諸比丘曰:「友,諸比丘!」 「友!唯然。」彼諸比丘[2]應諾具壽阿難。 ᅟᅟ==[2] 「彼」,原本 ti 是 te 之誤。== 具壽阿難曰: (3)「具壽富留那彌多羅尼子,於我等新參時,為所饒益極多。彼教誡我等,則以如是之教誡,謂: 『友阿難!計取故有我,不取者則不計。 (4)以何計取故有我?不取者則不計耶? 以計取色故有我,不取者則不計。以計取受……想……行……識故有我,不取者則不計。 (5)友阿難!譬如男女之壯年少年而好裝飾者,於清淨潔白之明鏡,及於明澄之水鉢,以觀察自己之面相時,取之故見,不取者則不見。如是,友阿難!以取色故有我,不取者則不計。以計取受……想……行……識故有我,不取者則不計。 (6)友阿難!汝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友!是無常。』 (7~10)『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友!是無常。』 (11)『故於此處……乃至…… (12)如是觀……知更不受後有。』 (13)具壽富留那彌多羅尼子,於我等新參時,為所饒益極多。彼以教誡我等,則以如是之教誡,我由具壽富留那彌多羅尼子聞此說法,於法現觀。」 #### 22.84 〔八四〕第二ᅟ低舍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七一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2)爾時,具壽低舍乃世尊之從弟,言眾多之比丘曰: 「友等!我身倦怠,不明諸方,不分別法,我心纏於惛眠,不樂修梵行,於法疑惑。」 (3)時,眾多之比丘,來詣世尊之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4)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之從弟具壽低舍,言眾多之比丘曰:『友等!我身倦怠,不明諸方,不分別法,我心纏於惛眠,不樂修梵行,於法疑惑。』」 (5)時,世尊告一比丘曰: 「比丘!汝以我名往告比丘低舍,謂:『友低舍!師呼汝。』」 (6)「唯然,大德!」彼比丘應諾世尊,則到具壽低舍之處,到已而以言具壽低舍曰:「友低舍!師呼汝。」 (7)「唯然!友。」具壽低舍應諾彼比丘,則來詣世尊之處。詣而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8)坐一面時,世尊言具壽低舍曰: 「低舍!汝言於眾多之比丘:『友等!我身倦怠……乃至……於法疑惑』,真實耶?」 「唯唯,大德!」 (9)「低舍!於汝意如何,若於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熱煩、不離渴愛者,彼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耶?」 「大德!如是。」 (10~13)「善哉、善哉!低舍,低舍!正如是於色不離貪。於受……想……行不離貪……彼行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耶?」 「大德!如是。」 (14)「善哉、善哉!低舍、低舍!正如是於行不離貪,於識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熱煩、不渴愛者,彼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耶?」 「大德!如是。」 (15)「善哉、善哉!低舍、低舍!正如是於識不離貪。 (16)低舍!於汝意如何!若於色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熱煩,離渴愛者,彼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耶?」 「大德!不也。」 (17)「善哉、善哉!低舍、低舍!如是於色離貪。於受……想……行離貪……於識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熱煩、離渴愛者,彼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耶?」 「大德!不也。」 (18)「善哉、善哉!低舍、低舍!正如是於識離貪。 (19)低舍!汝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20~23)「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24)「故於此處……乃至…… (25)如是觀……知……乃至……不更受後有。 (26)低舍!譬如有二男子,一男子不知路,一男子知路。不知路之男子,問知路之男子。彼言曰:『男子!此路如是。從此道須臾赴往。從此道須臾往者,則見二道。然則,當捨左道以從右道。從此道須臾往赴。從此道須臾往者,則見大叢林。從此道須臾往赴。從此道須臾往者,則見甚大而深之沼澤。從此道須臾往赴。從此道須臾往者,則見嶮峻。從此道須臾往赴。從此道須臾往者,則見平坦安樂之地。』 (27)低舍!我為示其義,以說此譬喻,此義如是。 (28)低舍!不知路之男子者,名為凡夫。低舍!知路之男子者,名為如來、應供、正等覺者。 (29)低舍!二路者,名為疑惑。左道者,名為八邪道分。〔謂:〕邪見……乃至……邪定。低舍!右路者,名為八正道分,〔謂:〕正見……乃至……正定。 (30)低舍!大叢林者,名為無明。低舍!甚大而深之沼澤者,名為諸欲。嶮峻者,名為忿、怒、憂悲是。低舍!平坦安樂之地者,名為涅槃。 (31)低舍!當歡喜,低舍!當歡喜我所教授,我所攝受、我所教誡。」 (32)世尊如是說已。具壽低舍乃喜悅,歡喜世尊之所說。 #### 22.85 〔八五〕第三ᅟ焰摩迦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五(大正藏二.三〇c)。== (1)爾時,具壽舍利弗,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2)時,有比丘名為焰摩迦起如是惡見,〔謂:〕「我如解世尊所說之法者,漏盡比丘,身壞、命終而斷滅無有。」 (3)眾多比丘聞名為焰摩迦比丘起如是惡見,〔謂:〕「我如解世尊……無有。」 (4)時,彼諸比丘來到具壽焰摩迦之處,到而與焰摩迦俱交談慶慰、可歡喜、感銘之語,而坐於一面。 (5)坐至一面彼諸比丘言具壽焰摩迦曰: 「友焰摩迦!汝起如是惡見,真實耶?〔謂:〕『如解世尊所說之法者,漏盡比丘身壞、命終而斷滅無有。』」 (6)「友等!如是我解所說之法,〔謂:〕『漏盡比丘身壞、命終而斷滅無有。』」 (7)「友,焰摩迦!勿作如是言,勿讒誣世尊,讒誣世尊者不善,世尊不曾如是說,〔謂:〕『漏盡比丘身壞、命終而斷滅無有。』」 (8)彼諸比丘如是說已,具壽焰摩迦仍執著妄取現貪而說:「我如解世尊所說之法者,漏盡比丘身壞、命終而斷滅無有!」 (9)彼諸比丘,不能使具壽焰摩迦離此惡見,時,諸比丘,則從座起,來到具壽舍利弗之處。到而言於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名焰摩迦比丘,起如是惡見,〔謂:〕『我如解世尊所說之法者,漏盡比丘身壞、命終而斷滅無有。』具壽舍利弗!願憐愍故,請到焰摩迦比丘之處。」 (10)具壽舍利弗,默然聽許。 (11)時,具壽舍利弗,於暮時從宴默而起,即到具壽焰摩迦之處,到而與具壽焰摩迦俱相交談慶慰……乃至…… (12)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言於具壽焰摩迦曰: 「友焰摩迦!汝起如是惡見者,真實耶?〔謂:〕『我如解世尊所說之法者,漏盡比丘身壞、命終即斷滅無有。』」 (13)「友!我如是解世尊所說之法,〔謂:〕『漏盡比丘身壞、命終斷滅無有。』」 (14)「友焰摩迦!於汝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友!是無常。」 (15~18)「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友!是無常。」 (19)「是故於此處……乃至…… (20)如是觀者,即知……不更受後有。 (21)友焰摩迦!於汝意如何?見如來是色耶?」 「友!不也。」 (22~26)「見如來是受……想……行……識耶?」 「友!不也。」 (27)「友焰摩迦!汝意如何?見於色中有如來耶?」 「友!不也。」 「見離色有如來耶?」 「友!不也。」 (28)受中……離受…… (29)想中……離想…… (30)行中……離行…… (31)「見於識中有如來耶?」 「友!不也。」 「見離識有如來耶?」 「友!不也。」 (32)「友焰摩迦!汝意如何?見如來是色[2]、受、想、行、識耶?」 ᅟᅟ==[2] 「色」,原本 rūpā 是 rūpaṁ 之誤。== 「友!不也。」 (33)「友焰摩迦!汝意如何!見如來是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耶?」 「友!不也。」 (34)「友焰摩迦!此處於現法、真實、如應[3]如來為無所得。汝能記說而言:『我如解世尊所說之法者,漏盡比丘身壞、命終是斷滅無有』耶?」 ᅟᅟ==[3] 「如應」,原本 thetato 是 tathato 之誤。== (35)「友舍利弗!我於先無知故,以起彼惡見。今聞具壽舍利弗之說法,則斷彼惡成見,於法則現觀。」 (36)「友焰摩迦!有如是問汝者,〔謂:〕友焰摩迦比丘!漏盡之阿羅漢身壞、命終為如何耶?友焰摩迦!有如是問者,當如何答耶?」 (37)「友!有如是問我者,〔謂:〕……為如何耶?友!有如是問者,則如是答,〔謂:〕友!色是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已滅、已沒。受、想、行、識是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已滅、已沒。友!有如是問者,則如是作答。」 (38)「善哉、善哉!友焰摩迦!友焰摩迦!然則當為汝說譬,則得廣知。 (39)友焰摩迦!譬如有居士,或居士之子,富裕而財多、物多具足守護。有一人,欲彼之無益、不利、不安穩、欲奪〔彼〕命。彼如是思惟:『此居士或居士子,富裕財多、物多,具足守護。以力不易奪其命,我宜強入以奪命。』彼則到彼居士或居士子之處,作如是言曰:『尊者!我奉侍汝。』彼居士或居士子令彼奉侍。彼奉侍早起晚睡,事敬,愛語令喜悅。彼居士或居士子,信[4]彼為親友,信彼為心友而信賴彼。友!彼人如是,此居士或居士子,思惟信賴我之時,見彼獨居,則以利刀以奪其命。 ᅟᅟ==[4] 「信」,原本及暹羅本皆 daheyya 由原註 saddaheyya 改之。== (40)友焰摩迦!汝意如何!彼人到此居士或居士子之處,到而如是言:『尊者!我奉侍汝』之時,彼為害者耶?為害者而且不知為我害者耶? (41)彼奉侍早起晚睡、事敬、愛語以令喜悅時,彼乃為害者耶?為害者而且不知為我害者耶? (42)見彼之獨居,以利刀奪其命時,彼為害者耶?為害者而且不知為我害者耶?」 「友!如是。」 (43)「友!如是無聞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故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觀受……想……行……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 (44)[A6]彼不如實知無常之色,色為無常,不如實知無常之受,受為無常,不如實知無常之想……行為無常,不如實知無常之識,識為無常。 ᅟᅟ==[A6] 彼【CB】,被【南傳】== (45)不如實知苦為色,色為苦,不如實知苦為受……想……行……識為苦。 (46)不如實知無我之色,色為無我,不如實知無我之受……想……行……識,識為無我。 (47)不如實知有為之色,色為有為,不如實知有為之受……想……行……識,識為有為。 (48)不如實知害者之色,色為害者,不如實知害者之受……想……行……識為害者。 (49)彼攝持[5]依色執為我體。攝持依執受……想……行……識為我體。彼依執此五取蘊,以資長夜不利、苦惱。 ᅟᅟ==[5] 「攝持」,原本 adhiṭṭāti 是 adhiṭṭhāti 之誤。== (50)友!有聞之聖弟子,以見聖人……乃至……順善知識之法,不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不觀受……想……行……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 (51)彼如實知無常之色為色是無常,如實知無常之受……想……行……識,為識是無常。 (52)如實知苦之色為色是苦,如實知苦之受……想……行……識,為識是苦。 (53)如實知無我之色為色是無我。如實知無我之受……想……行……識,為識是無我。 (54)如實知有為之色為色是有為,如實知有為之受……想……行……識為識是有為。 (55)如實知害者之色為色是害者。如實知害者之受……想……行……識,為識是害者。 (56)彼不攝持不依色執為我體。不攝持不依受……想……行……識,執為我體。彼不依執此五取蘊而資長夜利益、安樂。」 (57)「友舍利弗!若諸具壽如是哀愍,欲利益以教導、教誡同梵行者,則等於此。我於此[6]聞具壽舍利弗所說法,無取著,由諸漏得心解脫。」 ᅟᅟ==[6] 原本 idaṁ ce 是 idaṁ ca 之誤。== (58)具壽舍利弗如是說已。具壽焰摩迦喜悅,而歡喜具壽舍利弗之所說。 #### 22.86 〔八六〕第四ᅟ阿㝹羅度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五(大正藏二.三二c)。==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城大林重閣堂。 (2)其時,具壽阿㝹羅度,住離世尊不遠之林間小屋。 (3)時,有眾多之外道出家眾,到具壽阿㝹羅度之處,到而與具壽阿㝹羅度,俱相交談慶慰、可感銘、歡喜之言,而坐於一面。 (4)坐於一面之彼諸外道出家眾,言具壽阿羅度曰: 「友阿㝹羅度!彼如來是最上人、最勝人,已獲得最勝,彼如來有施設此四句,〔謂:〕如來死後有耶?或如來死後無耶?或如來死後亦有亦無耶?或如來死後非有非無耶?」 (5)如是言已,具壽阿㝹羅度,言彼諸外道出家眾曰: 「友等!彼如來是最上人、最勝人,已獲得最勝,彼如來不用施設此四句,〔謂:〕如來死後有耶?或如來死後無耶?或如來死後亦有亦無耶?或如來死後非有非無耶?」 (6)如是言已。彼諸外道出家眾,言於具壽阿㝹羅度曰: 「此比丘,乃新參而出家未久;或若長老,則愚癡不聰明。」 (7)時,諸外道出家眾,言新參,言愚癡,以毀罵具壽阿㝹羅度,即從座起而去。 (8)時,彼諸外道出家眾離去未久,具壽阿㝹羅度乃生思念: 「若彼諸外道出家眾,重來問我,我將如何作答?為彼諸外道出家眾,說世尊之所說,不以非實讒誣世尊,以隨法說法、以順法之順正說[2],不得令墮呵責處?」 ᅟᅟ==[2] 「順正說」,原本和暹羅本俱為 vādānupāto 由異本讀為 vādānuvādo。== (9)時,具壽阿㝹羅度來詣世尊之住處,詣而……乃至…… (10)於一面坐之具壽阿㝹羅度,白世尊曰: 「大德!我住離世尊不遠之林間小屋。大德!時,有眾多外道出家眾,來到我處……乃……言我曰:『友阿㝹羅度!彼如來是最上人、最勝人,已獲得最勝,彼如來有施設此四句,〔謂:〕「如來死後有耶?……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無耶?」』 (11)大德!如是言已,我言彼諸外道出家眾曰:『友等!彼如來是最上人、最勝人已獲得最勝。彼如來不用施設此四句,〔謂:〕「如來死後有耶?……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12)大德!如是言已,彼諸外道出家眾言我曰:『此比丘乃新參而出家未久,或若長老則愚癡不聰明。』 (13)大德!時,彼諸外道出家眾,言新參,言愚癡以毀罵我,即從座起而去! (14)大德!時,彼諸外道眾出家離去未久,我乃生思念:『若彼諸外道出家眾,重來問我,我將如何作答?為彼諸外道出家眾,說世尊之所說,不以非實讒誣世尊,以隨法說法、以順法之順正說,不得墮呵責處。』」 (15)「阿㝹羅度!汝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16)「是故於是處……乃至…… (17)如是觀之,知……乃至……不受後有。」 (18)「阿㝹羅度!汝意如何!觀色是如來耶?」 「大德!不也。」 「觀受……想……行……識是如來耶?」 「大德!不也。」 (19)「阿㝹羅度!汝意如何!觀色中有如來耶?」 「大德!不也。」 「觀離色有如來耶?」 「大德!不也。」 「觀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 「大德!不也。」 「觀離識有如來耶?」 「大德!不也。」 (20)「阿㝹羅度!汝意如何,見此如來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耶?」 「大德!不也。」 (21)「阿㝹羅度!汝於是處,於現法不得真實之如來,汝得說:『友等!彼如來乃最上人、最勝人、已獲得最勝,彼如來不用施設此四句,〔謂:〕「如來死後有耶?或如來死後無耶?或如來死後亦有亦無耶?或如來死後非有非無耶?」』」 「大德!不也。」 (22)「善哉、善哉!阿㝹羅度!阿㝹羅度!以前及現在,我乃施設苦與苦之滅。」 #### 22.87 〔八七〕第五ᅟ跋迦梨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四十七(大正藏二.三四六b),增一阿含經卷十九(大正藏二.六四二b)。==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 (2)其時,具壽跋迦梨住陶師之家,患重疾病而甚痛苦。 (3)時,具壽跋迦梨告諸侍者言: 「友等!去詣世尊之住處,詣而以我語頭面頂禮世尊足而白言:『大德!跋迦梨比丘,患重疾病困苦,彼以頭面禮世尊足。』再如是白之:『大德世尊!願以哀愍故,請來跋迦梨之處。』」 (4)「唯唯,友!」彼諸比丘,應諾具壽跋迦梨,去而詣世尊之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5)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跋迦梨比丘,患重疾病而甚痛苦,彼以頭面禮世尊足。復言曰:『大德!願以哀愍故,請來跋迦梨之處。』」 世尊默然而聽許。 (6)時,世尊著下衣、持鉢、衣,往具壽跋迦梨之處。 (7)具壽跋迦梨,遙見世尊來,見而起牀。 (8)時,世尊言跋迦梨曰: 「止止!具壽跋迦梨,勿起牀!此處有設座,我坐此處。」 世尊坐於所設之坐。 (9)坐而世尊言具壽跋迦梨曰: 「跋迦梨!堪忍否?足否?苦受之損為不增耶?知損失而不知增長耶?」 「大德!不忍、不足,苦受增而不損,知增長而不知損失。」 (10)「跋迦梨!有少分之惡作否?有少分之追悔否?」 「大德!實不少惡作,不少追悔!」 (11)「跋迦梨!汝於自戒有所責否?」 「大德!我於自戒無所責。」 (12)「跋迦梨!若於自戒無所責者,有何惡作,有何追悔?」 「大德!欲詣見世尊已久,但雖欲往見世尊,唯我身缺乏力。」 (13)「止止!跋迦梨!何必見此爛壞之身。跋迦梨!得見法者則見我,見我者乃見法。跋迦梨!見法則見我,見我乃見法。 (14)跋迦梨!汝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15~16)「是故於此處……如是觀者,則知……不再受後有。」 (17)時,世尊以此教法,教導具壽跋迦梨,則從座起,而向鷲峰山去。 (18)時,世尊離去後未久,而告諸侍者言: 「友等!以牀載我至仙人黑石窟,如我應如何思命終於屋內耶?」 (19)「唯唯,友!」彼諸比丘應諾具壽跋迦梨,即以牀載具壽跋迦梨到仙人黑石窟。 (20)時,世尊於日分之餘,及斯夜住鷲峰山。 (21)時,有二天神於深夜現殊妙之色相,徧照鷲峰山,來詣世尊之住處……乃至……立於一面。 (22)立於一面之一天神白世尊曰: 「大德!跋迦梨比丘思念解脫。」 (23)第二天神白世尊曰: 「大德!彼必善解脫而解脫。」 (24)二天神如是言,如是而敬禮世尊,右繞即滅其處。 (25)時,世尊於斯夜過後,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當往跋迦梨之處。往而如是言跋迦梨曰:「友跋迦梨!世尊聞二天神之語,昨夜有二天神,深夜現殊妙之色相,徧照鷲峰山,詣世尊之住處,詣而敬禮世尊立於一面。友!立一面之一天神白世尊言:『大德!跋迦梨比丘思念解脫。』第二天神白世尊言:『大德!彼必善解脫[2]而解脫。』友跋迦梨!世尊於汝作如是言:『跋迦梨!勿畏怖,跋迦梨!勿畏怖。汝之死非惡,汝之命終非惡。』」 ᅟᅟ==[2] 善解脫,原本 vimutto 由暹羅本 suvimutto 改之。== (26)「唯然,大德!」彼諸比丘!應諾世尊,而往具壽跋迦梨之處。往而言具壽跋迦梨曰: 「友跋迦梨!世尊聞二天神之語……」 (27)時,具壽跋迦梨告諸侍者曰: 「友等!我由牀下。我如何以想坐高座而聆聞彼世尊之教耶?」 (28)「唯唯,友!」彼諸比丘應諾具壽跋迦梨,則扶具壽跋迦梨下牀。 (29)「友!昨夜有二天神,於深夜……乃至……立於一面。友,立於一面之一天神白佛言:『大德!跋迦梨比丘思解脫。』第二天神白世尊言:『大德!彼善解脫而解脫。』友跋迦梨!世尊對汝如是言:『跋迦梨!勿畏怖,跋迦梨[3]!勿畏怖,汝之死非惡,汝之命終非惡。』」 ᅟᅟ==[3] 「跋迦梨」,原本逸脫。== (30)「友等!然則當以我語頭面頂禮世尊之足而白言:『大德!跋迦梨比丘患重疾病而甚痛苦。』以頭面頂禮彼世尊之足,而作如是白言:『大德!色是無常,我不猶豫,無常則苦者不疑惑。無常、苦變易之法,我於此無欲、無貪、無愛而不疑惑。大德!受是無常,我不猶豫……乃至……想……行……無常我不猶豫。無常則苦,我不疑惑。無常、苦變易之法,我於此無欲、無貪、無愛而不疑惑。』」 (31)「唯唯,大德!」彼諸比丘應諾具壽跋迦梨而去。 (32)時,諸比丘離去未久,具壽跋迦梨以執持刀。 (33)時,彼諸比丘!來詣世尊之住處,詣而坐於一面。一面坐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跋迦梨比丘患重疾病甚是痛苦。彼以頭面頂禮世尊之足,復作如是白言:『大德!色是無常,我不猶豫,無常則苦,我不疑惑。無常、苦變易之法,我於此無欲、無貪、無欲而不疑惑。受……想……行……識是無常,我不猶豫,無常則苦,不為疑惑。無常、苦變易之法,我於此無欲、無貪、無愛而不疑惑。』」 (34)時,世尊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我等往仙人黑石窟,跋迦梨善男子持刀之處。」 「唯唯,大德!彼諸比丘應諾世尊。」 (35)時,世尊與眾多比丘,俱往仙人黑石窟。 (36)世尊遙見具壽跋迦梨,以肩屈於牀上而臥。 (37)其時,有黑雲、闇雲,行於東方,行於西方,行於北方,行於南方,行於上方,行於下方,行於四維。 (38)時,世尊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汝等見此黑雲,行於闇冥之東方,行於西方,行於北方,行於南方,行於上方,行於下方,行於四維耶?」 「大德!如是!」 (39)「諸比丘!此為魔波旬覓求跋迦梨善男子之識,謂跋迦梨善男子之識,止住於何處耶? (40)諸比丘!跋迦梨善男子,其識不止住而般涅槃。」 #### 22.88 〔八八〕阿濕波誓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十七(大正藏二.二六七b)。==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2)其時,具壽阿濕波誓住迦葉園,患重疾病甚是痛苦。 (3)時,具壽阿濕波誓告諸侍者曰: 「友等!詣世尊之住處。詣而以我語頭面頂禮世尊之足而白言:『大德!阿濕波誓比丘,重患疾病甚是痛苦。彼以頭面頂禮世尊之足。』復如是白言:『大德世尊!願哀愍故,來阿濕波誓比丘之處。』」 (4)「唯唯,友!」彼諸比丘!應諾具壽阿濕波誓,則往世尊之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5)坐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阿濕波誓比丘,疾病……乃至……大德世尊!願哀愍故,請來阿濕波誓之處。」 世尊默然而聽許。 (6)時,世尊暮時,從宴默起,往具壽阿濕波誓之處。 (7)具壽阿濕波誓,遙見世尊之來,見而起牀。 (8)時,世尊言具壽阿濕波誓曰: 「止止!阿濕波誓,勿起牀,此處有設座,我坐此處。」 (9)世尊坐於設座。坐而世尊言於具壽阿濕波誓曰: 「阿濕波誓!堪忍否?足否?……乃至……知損失,而不知增長否?」 (10)「大德!不堪忍……乃至……知增長而不知損失。」 (11)「阿濕波誓!有少分之惡作否?有少分之追悔否?」 「大德!實不少惡作,不少追悔。」 (12)「阿濕波誓!汝於自戒有所責否?」 「大德!我於自戒無所責。」 (13)「阿濕波誓!若汝於自戒無所責者,有何惡作?有何追悔?」 「大德!我前[2]未病時,住於止身行,今不能獲得三昧。大德!我[3]不能獲得三昧,如是思惟:『我豈無退失[4]耶?』」 ᅟᅟ==[2] 「前我未」,原本 pubbe……gelaññaṁ(由暹羅本 gelaññe 改為 pubbe……gelañña)。== ᅟᅟ==[3] 「我」,原本 so taṁ 由暹羅本 so'haṁ 改之。== ᅟᅟ==[4] 「退失」,原註由「教之過失」漢譯云「由三昧退失」。== (14)「阿濕波誓!沙門、婆羅門,三昧堅固、三昧平等者,若不獲得三昧則如是思惟:『我豈無退失耶?』」 (15~18)「阿濕波誓!汝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19)識……乃至…… (20)是故於此處……乃至…… (21)作如是觀,……知不再受後有。 (22)彼若感受樂受者,知是無常,知非所耽著,知非所歡喜。感受苦受者,知是無常,知非所耽著,知非所歡喜。感不苦不樂受者,知是無常……知非所歡喜。 (23)彼若感受樂受者,則感受離繫。感受苦受者,則感受離繫。感受不苦不樂受者,則感受離繫。 (24)彼感受身以邊際為受,而知感受身以邊際為受。感受命以邊際為受,而知感受命以邊際為受。身壞、命終之後,於此處知一切之受,非所歡喜而清涼。 (25)「阿濕波誓!譬如油炷,緣油燈而燃。彼油炷盡時,食無而消。阿濕波誓!如是比丘,感受身以邊際為受,而知感受身以邊際為受。感受命以邊際為受,而知感受命以邊際為受。身壞、命盡後,於此處知一切受,非所歡喜而清涼。」 #### 22.89 〔八九〕差摩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五(大正藏二.二九c)。== (1)爾時,眾多之長老比丘,住拘睒彌國瞿師多羅園。 (2)其時,具壽差摩住跋陀梨園,患重病甚是痛苦。 (3)時,諸長老比丘,暮時從宴默起,告具壽陀娑曰: 「友陀娑!往差摩比丘之處,往而言於差摩比丘曰:『友等!諸長老言汝:「友!堪忍否?足否?苦受損而不增、知損失、不知增長否?」』」 (4)「唯唯,友等!」具壽陀娑應諾諸長老比丘而往具壽差摩之處。往而言具壽差摩曰: 「友差摩!諸長老言汝:『友!堪忍否?……不知增長否?』」 (5)「友!不忍,不足……乃至……知增長而不知損失。」 (6)時,具壽陀娑往諸長老比丘之處。往而言於諸長老比丘曰: 「友等!差摩比丘言:『友!不堪忍……乃至……知增長而不知損失。』」 (7)「友陀娑!往差摩比丘之處。往而言於差摩比丘曰:『友差摩!諸長老言於汝:「友!世尊說示五取蘊,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具壽差摩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耶?」』」 (8)「唯唯,友等!」具壽陀娑應諾諸長老比丘,往具壽差摩之處。往而……乃至…… 「友!諸長者言汝:『友!世尊說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具壽差摩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否?』」 (9)「友!世尊說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友等!我不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 (10)時,具壽陀娑,往諸長老比丘之處。往而言諸長老比丘曰: 「友等!差摩比丘言:『友等!世尊說五取蘊,謂:色蘊……乃至……識蘊。友等!我不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 (11)「友陀娑!往差摩比丘之處,往而言差摩比丘:『友差摩!諸長老言汝:「友!世尊說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具壽差摩若不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者,具壽差摩乃漏盡阿羅漢。」』」 (12)「唯唯,友等!」具壽陀娑應諾長者比丘,往具壽差摩之處……乃至…… 友差摩!諸長老言汝:「友!世尊說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具壽差摩若不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者,具壽差摩乃漏盡之阿羅漢。」 (13)「友等!世尊說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友等!我於此五取蘊不觀有少分之我或我所,而非漏盡之阿羅漢。友等!我雖證於五取蘊有我,而非觀此為我有。」 (14)時,具壽陀娑往諸長比丘之處……言諸長老比丘: 「友等!差摩比丘言:『友等!世尊說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友等!我不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而非漏盡之阿羅漢。友等!我雖證於五取蘊有我,而非觀此為我有。』」 (15)「友陀娑!往差摩比丘之處,往而言於差摩比丘曰:『友差摩!諸長老言汝:「友差摩!汝說為有我,以何者說為有我耶?說色是我耶?說離色有我耶?說受……想……行……識是我耶?說離識有我耶?友差摩!汝說為有我,以何者說為有我耶?」』」 (16)「唯唯,友等!」具壽陀娑應諾長老比丘,往具壽差摩之處。往而言於具壽差摩: 「友差摩!諸長老言汝:『友差摩!汝說有我,以何者說為有我耶?說色為我耶?說離色有我耶?說受……想……行……識是有我耶?說離識有我耶?友差摩!汝說有我,以說何為有我耶?』」 (17)「且止!友陀娑!何以如是令驅馳耶?取杖來,我自往諸長老比丘之住處。」 (18)時,具壽差摩扶搋往諸長老比丘之住處。往而與諸長老比丘,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 (19)坐一面時,諸長老比丘言於具壽差摩曰: 「友差摩!汝說為有我,以何者說為有我耶?說色是我耶?說離色有我耶?說受……想……行……識是我耶?說離識有我耶?友差摩!汝說為有我者,以何者說為有我耶?」 (20)「友等!我非說色是我,非說受……想……行……識是我,非說離識有我。友等!我雖證於五取蘊為有我,但非觀此為我有。 (21)友等!譬如優鉢羅、鉢曇摩、分陀利華之香。若有人說瓣有香、莖[2]有香、花蕊有香者,為等說乎?」 ᅟᅟ==[2] 莖原本及暹羅本俱為 vaṇṇassa 由異本 vaṇṭassa 改之。== 「友!此事不然。」 「友等!如何答者,方為正答耶?」 「友!以答華有香,方為正答。」 (22)「友等!如是,我非說色是我,非說離色有我,非說受……想……行……識有我,非說離識有我。友等!我雖證於五取蘊有我,而非觀此為我有。 (23)友等!聖弟子雖已斷五下分結,但隨伴五取蘊之我慢、我欲、我隨眠未斷。彼於後時,於五取蘊觀生滅而住。〔謂:〕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24)彼若於此五取蘊觀生滅而住者,隨伴五取蘊之我慢、我欲、我隨眠之未斷者,達永斷。 (25)友等!譬如染汙塵垢之衣。主者以此交與洗衣者。洗衣者,將此用鹽湯、灰水、牛糞,平均摩擦,而再以淨水洗濯之。 (26)彼衣雖然清淨潔白,然此隨伴之鹽臭、灰臭、牛糞臭未斷。洗衣者,將此交與主者,置於篋中以香薰此,則隨伴此之鹽臭、灰臭、牛糞臭之未斷者,而達永斷。 (27)友等!如是聖弟子,雖已斷五下分結,未斷隨伴五取蘊之我慢、我欲、我隨眠。彼於後時,於五取蘊觀生滅而住。〔謂:〕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彼若於五取蘊,觀生滅而住者,則於隨伴五取蘊之我慢、我欲,我隨眠之未斷者,達永斷。」 (28)如是說已,諸長老比丘言於具壽差摩曰: 「我等非欲嬈亂具壽差摩而問[3]。然具壽差摩,能廣說、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彼世尊之教。」 ᅟᅟ==[3] 「欲嬈亂而問」,原本 vihesā apekhā pucchimha 由暹羅本 vihesāpekkhā apucchimhā 改之。== (29)具壽差摩,即廣說、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彼世尊之教。 (30)具壽差摩如是說已。諸長老比丘喜悅、歡喜具壽差摩之所說。 (31)說如是說時、六十位長老比丘及具壽,無取著而從諸漏得心解脫。 #### 22.90 〔九〇〕第八ᅟ闡陀 [1] ᅟᅟ==[1] 漢譯雜含卷十(大正藏二.六六b)。== (1)爾時,有眾多長老比丘,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 (2)時,具壽闡陀暮時從靜座而起,持鍵由精舍去至精舍,言於諸長老比丘曰: 「諸長老比丘!請教導我,諸具壽長老!請教導我!諸具壽長老!請為我說法,以使我得觀於法。」 (3)如是言已,諸長老比丘言於具壽闡陀曰: 「友闡陀!色是無常、受是無常、想是無常、行是無常、識是無常。色是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4)時,具壽闡陀乃思惟: 「我亦如是思惟:『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色是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5)然而於一切行寂止,一切依定棄,愛盡、離欲、滅盡、涅槃,我心不進、不澄、不安住,不解脫。則生恐懼、取著[2],意退轉而思:『若然者,以何為我體耶?』然而觀於法者則不然。以誰為我說法,有使我觀於法者耶?」 ᅟᅟ==[2] 「恐懼取著」,由暹羅本及註之原本的句讀點改之。== (6)時,具壽闡陀思惟: 「彼具壽阿難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與師及諸同梵行知識所讚歎尊重。具壽阿難能為我說法,以使我觀於法。我如是信賴具壽阿難,我應往具壽阿難之處。」 (7)時,具壽闡陀,收藏臥、坐具,持鉢、衣,往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具壽阿難之處。往而與具壽阿難,俱相交談慶慰……乃至…… (8)一面坐之具壽闡陀,言具壽阿難: 「友阿難!我有時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友!於時,我從靜坐起,持鍵由精舍去至精舍,言於諸長老比丘:『諸具壽長老!請教導我,請說法,令我得觀於法。』 (9)如是言已。諸長老比丘謂我曰:『友闡陀!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色是無我……乃至……識是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10)友!時,我乃思惟:『我亦如是思惟色是無常,……乃至……識是無常,色是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11)然而於一切行寂止,一切依定棄,愛盡、離欲、滅盡、涅槃,我心不進、不澄、不安住、不解脫。生恐懼、取著、意退轉則思:『苦然者,何為我體耶?』然而觀於法者則不然。誰為我說法,有使我觀於法者耶? (12)友!時,我乃思惟:『彼具壽阿難,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師及諸同梵行知識所讚歎尊重。具壽阿難,能為我說法,以使我觀法。我如是信賴具壽阿難,我應往具壽阿難之處。』 (13)具壽阿難!請教導我,具壽阿難!請教誡我,具壽阿難!請為我說法,以使我觀法。」 (14)「我如是喜悅具壽闡陀。具壽闡陀,顯現以破除障礙者。闡陀!諦聽!汝足堪知法。」 (15)時,具壽闡陀知「我堪知法」,如是則得廣大歡喜、勝喜。 (16)「友闡陀!我親自聞於世尊,親自教導於迦旃延比丘,謂: 『迦旃延!此世間多依二〔邊〕,或有,或無。迦旃延!若以正慧如實觀世間之集者,於世間不生無見。迦旃延!若以正慧如實觀世間之滅者,於世間不生有見。迦旃延!此世間多為近倚、取著、現貪所縛。然而不接近、此近倚、取著、意之攝受、現貪、隨眠[3]則不取著。則不攝受「我體」,現生者則苦生、現滅者則苦滅、不疑惑、不猶豫、無其他緣而智生。迦旃延!如是為正見。 ᅟᅟ==[3] 「隨眠」,原本 anusayā 是 anusayaṁ 之誤。== (17)迦旃延!〔一切是有〕者,此是一邊;〔一切是無〕者,此是一邊。迦旃延!如來離此二邊,依中而說法。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乃至……如是而有此一切苦蘊之集。然而,無餘離滅無明,則行滅……乃至……如是而有此一切苦蘊之滅。」』 (18)友阿難!如是具壽為同梵行者,欲哀愍、利益、所說教導、教誡者,我亦聞具壽阿難之說法,而現觀於法。」 #### 22.91 〔九一〕第九ᅟ羅睺羅(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五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國……乃至…… (2)時,具壽羅睺羅,來詣世尊之處。詣而……乃至…… (3)坐於一面之具壽羅睺羅白世尊曰: 「大德!如何知、如何觀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眠耶?」 (4)「羅睺羅!一切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 (5~7)一切之受……想……行…… (8)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乃至……此非我,此非我所,此非我體,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 (9)羅睺羅!如是知,如是觀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眠。」 #### 22.92 〔九二〕羅睺羅(二)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坐於一面之具壽羅睺羅,白世尊曰: 「大德!如何知、如何觀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A7]眠,以超種種相,得寂靜,而善解脫耶?」 ᅟᅟ==[A7] 眠【CB】,眼【南傳】== (4)「羅睺羅!一切色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者,則無取著而解脫。 (5~7)一切之受……想……行…… (8)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者,則無取著而解脫。 (9)羅睺羅!如是知,如是觀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眠。以超種種相,得寂靜而善解脫。」 第四長老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阿難與低舍ᅟᅟᅟᅟᅟ以及焰摩迦 及阿㝹羅度ᅟᅟᅟᅟᅟ乃至跋迦梨 阿濕婆誓與ᅟᅟᅟᅟᅟ差摩並闡陀 他二羅睺羅ᅟᅟᅟᅟᅟ依此以說品 ### 第五ᅟ華品 #### 22.93 〔九三〕第一ᅟ河流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七〇a)。== (1~2)〔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譬如山間之河流,處多漂沒,流遠水勢急。其兩岸有生葦草者,即分散下垂於河中。有生茅草者,即分散下垂於河中。有生燈心草者,即分散下垂於河中。有生香草者,即分散下垂於河中。 (4)有人被漂流,若捉執葦草者,即壞,由此因緣則墮於災厄苦難。若捉執茅草,……燈心草……香草……木者則壞,由此因緣墮於災厄苦難。 (5)諸比丘!如是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觀色是我,我有色,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彼色壞,由此因緣,則墮於災厄苦難。 (6~8)受……想……行…… (9)觀識是我,我有識,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識壞,由此因緣,墮於災厄困難。 (10)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11~14)「[A8]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ᅟᅟ==[A8] 受【CB】,愛【南傳】== 「大德!是無常。」 (15)「諸比丘!是故於此……乃至…… (16)如是觀……乃至知……更不受後有。」 #### 22.94 〔九四〕第二ᅟ華(增長)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八b)。==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諸比丘!法語者不與世間任何人諍。 (4)諸比丘!世間之智者,不許有者,我亦言無。諸比丘!世間之智者,許有者,我亦言有。 (5)諸比丘!何以世間之智者,不許有者,我亦言無耶? (6)諸比丘!世間之智者不許有於色是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之法,我亦言無。 (7~9)受……想……行…… (10)世間之智者不許有於識是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之法,我亦言無。 (11)諸比丘!如是我所言無者,世間之智者,亦許無有。 (12)諸比丘!何以世間之智者許有,我亦言有耶? (13)諸比丘!世間之智者許有,於色是無常、苦而有變易之法,我亦言有。 (14~16)受……乃至…… (17)世間之智者許有,於識是無常、苦而有變易之法者,我亦言有。 (18)諸比丘!如是我言有者,世間之智者,亦許有有。 (19)諸比丘!於世間有世間法,如來現等覺現觀於此,而說現等覺現觀、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 (20)諸比丘!何以於世間有世間法,如來為現等覺現觀於此,而說現等覺現觀、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耶? (21)諸比丘!色是世間之世間法。如來現等覺現觀於此,而說現等覺現觀、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諸比丘!如來如是說、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有不知、不見者。我如何於此愚癡、盲闇、無眼之凡夫而不知不見。 (22)諸比丘!受是世間之世間法…… (23)諸比丘!想是世間之世間法…… (24)諸比丘!行是世間之世間法…… (25)諸比丘!識是世間之世間法,如來現等覺現觀於此,而說現等覺現觀、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諸比丘!如來如是說、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有不知、不見者。我如何於此愚癡、盲闇、無眼之凡夫而不知不見。 (26)諸比丘!譬如優鉢羅、鉢曇摩、分陀利華,生於水中,長於水中,由水顯現而不為所染而立。 (27)諸比丘!如是如來,長於世間,勝於世間,而不染於世間而住。」 #### 22.95 〔九五〕第三ᅟ泡沫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六八b)五陰譬喻經(大正藏二.五〇一a)佛說水沫所漂經(大正藏二.五〇一c)。== (1)爾時,世尊住阿毘陀處之恒河邊。 (2)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3)「諸比丘!譬如此恒河起大聚沫,具眼之士夫,見此觀之,則如理於觀察。彼見於此觀之,如理於觀察: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於聚沫有堅實耶? (4)諸比丘!如是色有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比丘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於色有堅實焉! (5)諸比丘!譬如秋季降大雨,於水上泡沫之生滅。具眼之士夫,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彼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於水泡有堅實焉! (6)諸比丘!有如是受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比丘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彼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受有堅實焉! (7)諸比丘!譬如暑季之最終月,日盛中時,陽燄流動[2],具眼之士夫,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彼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無所有、無實、……乃至……諸比丘!如何於陽燄有堅實焉! ᅟᅟ==[2] 「陽燄流動」,marīcikā 由暹羅本讀為 marīci phandati。== (8)諸比丘!有如是想之……乃至…… (9)諸比丘!譬如有士夫,欲〔得〕堅固之材,求堅固之材持利斧往尋求堅固之材而入林中。〔忽〕見彼處有直立之大芭蕉樹新鮮而無核心[3]。彼伐此根,伐根亦伐頂。伐頂而剝其樹皮。彼剝樹皮,連膚亦不得,何況堅實焉! ᅟᅟ==[3] 「無核心」,原註 akukkajāta,由「內部無堅固杖」而譯之。== (10)具眼之士夫,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彼見於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則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以芭蕉樹有堅實焉! (11)諸比丘!有如是行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比丘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彼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則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於行有堅實焉! (12)諸比丘!譬如幻師或幻師弟子,於四衢道[4]現幻,具眼之士夫,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彼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則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有幻之堅實焉! ᅟᅟ==[4] 「衢道」,原本 mahāpathe 暹羅本為 catummahāpathe。== (13)諸比丘!有如是識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比丘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彼見此觀之,如理於觀察:則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有識之堅實焉! (14)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之,而厭患於色,厭患於受……想……行……識。厭患而離欲,離欲而解脫,解脫而解脫已,則智生……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15)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師更言曰: (一)色乃如聚沫 受乃如水泡 想乃如陽燄 行則如芭蕉 識則如幻事 日種尊所說 (二)若周匝而觀 如理察諸法 如理觀見時 無所有無實 (三)此身始皆然 大慧者所說 若以離三法 應觀色棄物 (四)三為壽暖識 若以離此身 棄之無回顧 無思食他物 (五)如是身相續 此愚說幻事 殺者始稱名 堅固此處無 (六)比丘勤精進 觀察是諸蘊 晝固比日夜 有正知繫念 (七)一切結應斷 為己歸依處 猶如燃頭想 應希不動境 #### 22.96 〔九六〕第四ᅟ牛糞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六七c),中阿經卷十一(大正藏一.四九六a),同卷三十四(大正藏一.六四五c)。== (1~2)〔爾時,世尊〕住舍衛城……時,有一人……坐。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4)「大德!有少分色是常、恒、永住而不變易法,有相似永住[2]而應正住者耶? ᅟᅟ==[2] 「相似永住」,相似須彌山頂、大地、日月等之永住,而譯(原註)。== (5)大德!有少分受是常、恒、永住而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耶? (6)大德!有少分想是……乃至…… (7)大德!有少分行是常、恒、永住而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耶? (8)大德!有少分識是常、恒、永住而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耶?」 (9)「比丘!無有少分色是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法,相似永住應正住者。 (10~13)比丘!無有少分受……想……行……識是常、恒、永住而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 (14)時,世尊手執小牛糞摶,以告彼比丘曰: (15)「比丘!無有如是分之自性,獲得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之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 (16)比丘!若有如是分之自性,獲得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法者,梵行住者則無能正盡苦。比丘!無有如是分之自性,獲得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法故,梵行住者有能正盡苦。 (17)比丘!於前生我為剎帝利之灌頂王。比丘!我為剎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都城,拘舍婆提城為上首。 (18)比丘!我為剎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宮殿,達摩殿為上首。 (19)比丘!我為剎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重閣,摩訶由訶閣為上首。 (20)比丘!我為剎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牀,乃牙之所成,堅材之所成,金所成,銀所成。鋪以深毛之黑毛氈,鋪以白羊毛毯,以鋪有花樣之羊毛布,鋪以迦達利鹿之最勝毛毯,於上具張蓋,兩側有丹枕。 (21)比丘!我為剎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象,以金莊嚴之,以具金幢,金網覆於上,布薩象為上首。 (22)比丘!我為剎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馬,以金莊嚴之,具以金幢,金網覆於上,婆羅訶馬王為上首。 (23)比丘!我為剎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車,以金莊嚴之,具以金幢,金網覆於上,毘闍那難提車為上首。 (24)比丘!我為剎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摩尼珠,珠寶為上首。 (25)比丘!我……乃至……有八萬四千之女,須跋陀妃為上首。 (26)比丘!我……乃至……有八萬四千之剎帝利,從臣而主兵臣寶為上首。 (27)比丘!我……乃至……有八萬四千之乳牛,以黃麻莊嚴之,具以之搾乳桶。 (28)比丘!我……乃至……有八萬四千俱底之衣服,是芻摩細衣,憍奢耶細衣,欽婆羅細衣,古貝細衣。 (29)比丘!我……乃至……有八萬四千之釜飲食,以供朝夕飲食。 (30)復次,比丘!其時有八萬四千之都城,我唯居一都城,即拘舍婆提城。 (31)比丘!其時有八萬四千之宮殿,我唯居一宮殿,則達摩殿。 (32)比丘!其時有八萬四千之重閣,我唯居一重閣,即摩訶由訶閣。 (33)比丘!其時有八萬四千之牀,我唯用牙所成,或堅材所成,或金所成,或銀所成。 (34)比丘!其時雖有八萬四千之象,我唯乘一象,即布薩象。 (35)比丘!其時雖有八萬四千之馬,我唯乘一馬,即婆羅訶馬王。 (36)比丘!其時雖有八萬四千之車,我唯乘一車,即毘闍那難提車。 (37)比丘!其時雖八萬四千之女,唯一之女奉侍於我,即剎帝利女,或耶羅美迦女。 (38)比丘!其時雖有八萬四千俱底之衣服,我唯著一套衣,即芻摩細衣,或憍奢耶細衣,或欽婆羅細衣,或古貝細衣。 (39)比丘!雖有八萬四千之釜飲食,我唯食一釜食,乃至那厘量之飯,及於此相應之羹。 (40)比丘!一切諸行皆為過去而滅盡所變易。 (41)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也。比丘!如是諸行是無恒。比丘!如是諸行是不安。 (42)比丘!故應厭患、應離,應解脫於一切諸行。」 #### 22.97 〔九七〕第五ᅟ指尖 [1] ᅟᅟ==[1] 漢譯增壹阿含經卷十四(大正藏二.六一七b)原本經名有 nakhāsikam 應作 nakhasikhaṁ。== (1~2)〔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4)「大德!有少分之色是常、恒、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耶? (5)大德!有少分之受……乃至…… (6)大德!有少分之想……乃至…… (7)大德!有少分之行……乃至…… (8)大德!有少分之識是常、恒、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耶?」 (9)「比丘!無有少分之色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 (10~13)比丘!無有少分之受……想……行……識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 (14)時,世尊於指尖置少許之塵,告彼比丘曰: (15)比丘!無有如是分之色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 比丘!若有如是分之色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者,即無梵行者能正盡苦。比丘!然而,無有如是分之色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者,故有梵行者,能正盡苦。 (16)比丘!無有如是分之受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 比丘!若有如是分之受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者,梵行住即不能正盡苦。比丘[2]!然而,無有如是分之受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者,故梵行住能正盡苦。 ᅟᅟ==[2] 「比丘」,原本 bhikkhave 是 bhikkhu 之誤。== (17)比丘!無有如是分之想……乃至…… (18)比丘!無有如是分之行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 比丘!若有如是分之行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者,梵行住即不能正盡苦。比丘!然而,無有如是分之行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故梵行住,能正盡苦。 (19)比丘!無有如是分之識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 比丘!若有如是分之識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者,梵行住即不能正盡苦。比丘!然而,無有如是分之識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故梵行住,能正盡苦。 (20)比丘!汝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21)「比丘!是故於此處……乃至…… (22)如是觀……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2.98 〔九八〕第六ᅟ清淨(海) [1] ᅟᅟ==[1] 漢譯未詳,對經名不明白,參照前經。== (1~2)〔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4)「大德!有少分之色是常、恒、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耶? (5~8)大德!有少分之受……想……行……識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有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耶?」 (9)「比丘!無有少分之色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 (10~13)比丘!無有少分之受……想……行……識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 #### 22.99 〔九九〕第七ᅟ繫繩(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六九b)。== (1~2)〔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輪迴乃由無始來,眾生為無明所蓋,渴愛所繫,流轉輪迴而不知其前際。 (4)諸比丘!大海有乾枯歸無之時。諸比丘!而我不說無明所蓋,渴愛所繫,流轉輪迴之眾生,有苦之邊際。 (5)諸比丘!須彌山王有崩落歸無之時。諸比丘!而我不說無明所蓋、渴愛所繫、流轉輪迴之眾生,有苦之邊際。 (6)諸比丘!大地有敗壞歸無之時。諸比丘!而我不說無明所蓋,渴愛所繫,流轉輪迴之眾生,有苦之邊際。 (7)諸比丘!譬如狗堅固縛於繩,以繫於杙柱,而彼輪轉繞於杙柱。諸比丘!如是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乃至……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見色是我……乃至……受……想……行……識是我。我乃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以繞色輪轉,以繞受……想……行……識輪轉而不解脫於色,不解脫於受,不解脫於想,不解脫於行,不解脫於識,不解脫於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不解脫於苦。 (8)諸比丘!然而,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乃至……順善知識之法。不見色是我……乃至……受……想……行……識是我;我乃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不繞色輪轉,不繞受……想……行……識輪轉。彼不繞色、不輪轉,〔不繞受……想……行……識不輪轉〕而解脫於色,解脫於受,解脫於想,解脫於行,解脫於識,解脫於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解脫於苦。」 #### 22.100 〔一〇〇〕第八ᅟ繫繩(二)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六九c)。== (1~2)〔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輪迴乃由無始來,眾生為無明所蓋,渴愛所繫,流轉輪迴而不知其前際。 (4)諸比丘!譬如狗堅固縛於繩,繫於杙柱,彼坐者,順杙柱而坐,臥者,順杙柱而臥。 (5)諸比丘!如是無聞之凡夫,見於色此是我所、是我、是我體。見於受、想、行、識此是我所、是我、是我體。若彼行者,即順於五取蘊而行,住者,即順於五取蘊而住,坐者,即順於五取蘊而坐,臥者,即順於五取蘊而臥。 (6)諸比丘!是故,應常常觀察自心,此心長夜染於貪欲、瞋恚、愚癡。諸比丘!因心受染故,眾生受染;心淨故,眾生淨。 (7)諸比丘!汝等曾見名『行』之畫[2]耶?」 ᅟᅟ==[2] 「名為行之畫」。「是遊方之畫」,名為數論婆羅門外道。彼等以布作褲,由善趣惡趣畫種種幸、不幸,說若行是業必得是果,持此而遊方(原註)。== 「大德!如是。」 「諸比丘!彼名『行』之畫乃心之所思。諸比丘!心比其『行』畫更多彩。 (8)諸比丘!是故應常常觀察自心,此心長夜染於貪欲、瞋恚、愚癡。諸比丘!心受染故,眾生受染;心淨故,眾生淨。 (9)諸比丘!我不見於他類如種種畜生之多樣。諸比丘!畜生亦心之所思[3]。諸比丘!心亦比彼畜生更多種。 ᅟᅟ==[3] 「所思」,原本 cittatā 由暹羅本 cintitā 改之。== (10)諸比丘!是故應常常觀察自心。此心長夜染於貪欲、瞋恚、愚癡。諸比丘!心受染故,眾生受染;心淨故,眾生淨。 (11)諸比丘!譬如染絲者或畫師,用染料、胭脂、姜黃、藍、茜,善磨之板、壁、布片,以畫男女之像,肢節悉現。諸比丘!如是之無聞凡夫,反覆而起色,起受……想……行……識。 (12)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受……想……行……識……乃至…… (13~14)諸比丘!是故於此處……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2.101 〔一〇一〕第九ᅟ手斧之柄(船舶)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六七a)。== (1~2)〔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我說知見而諸漏滅盡,非不知不見。 (4)諸比丘!以如何知見,而盡諸漏耶?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滅。此是受……想……行……識也。此是識之集,此是識之滅。諸比丘!如是知見,而盡諸漏。 (5)諸比丘[2]!若比丘不勤勉修習而住者,雖希望『無執取,而心得解脫諸漏』,無執取而心不得解脫諸漏。 ᅟᅟ==[2] 以下至本經之終,和增支部經典原典四、一二五以下同文。== (6)所以者何?應言不修習故。不修習於何耶?不修習四念處,不修習四正勤,不修習四神足,不修習五根,不修習五力,不修習七覺支,不修習八支聖道故。 (7)諸比丘!譬如有八、十、十二之鷄卵,鷄則不正孵抱於此,不正暖之,不正孵之。 (8)彼鷄雖希望『雛能以足、爪、鷄冠,或口嘴以破卵殼,安穩而出生』,彼雛卻不能以足、爪、鷄冠,或口嘴以破卵殼,安穩而出生。 (9)所以者何?諸比丘!雖有如是八、十、十二之鷄卵,鷄則不正抱於此,不正暖之,不正孵故。 (10)諸比丘!如是若比丘不勤勉修習而住者,雖希望『無執取,而心得諸漏解脫』,無執取而心不得諸漏解脫。 (11)所以者何?應言不修習故。不修習於何耶?不修習四念處……乃至……不修習八支聖道故。 (12)諸比丘!若比丘勤勉修習而住者,雖不希望『無執取,而心得諸漏解脫』,無執取而心得諸漏解脫。 (13)所以者何?應言修習故,修習於何耶?修習四念處、修習四正勤、修習四神足、修習五根、修習五力、修習七覺支、修習八支聖道故。 (14)諸比丘!譬如有八、十、十二之鷄卵,鷄乃正抱於此,正暖之,正孵之。彼鷄雖不希望『雛以足、爪、鷄冠,或口嘴、破其卵殼,令安穩出生』,彼雛能以足、爪、鷄冠,或口嘴,破其卵殼,安穩出生。 (15)所以者何?諸比丘!如是八、十、十二之鷄卵,鷄乃正抱於此,正孵故。 (16)諸比丘!如是若比丘勤勉修習而住者,雖不希望『無執取,而心得諸漏解脫』,無執取而心解脫諸漏。 (17)所以者何?應言修習故。修習於何耶?修習四念處……乃至……修習八支聖道故。 (18)諸比丘!譬如石匠或石工匠弟子之斧柄現其指跡,現其母指跡。彼雖不知『我手握斧柄所損,今日幾許、昨日幾許、明日幾許』,而只知損之損。 (19)諸比丘!如是,若比丘勤勉修習而住者,雖不知『我漏之盡今日幾許、昨日幾許、明日幾許』,以知漏之盡。 (20)諸比丘!譬如海上有船舶,以籐綴縛而漂流於六月水上,冬則漂著於陸地,綴縛被風日所曝。彼綴縛又被雲雨所霑[3],容易耗損腐敗。 ᅟᅟ==[3] 「霑」,原本 abhippavaṭṭhāni 由暹羅本 abhippavuṭṭhāni 改之。== (21)諸比丘!如是,若比丘勤勉修習而住者,諸結容易損耗腐敗。」 #### 22.102 〔一〇二〕第十ᅟ無常性(想)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七〇c)。== (1~2)〔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以修習無常想,多習者,永盡一切欲貪,永盡一切色貪,永盡一切有貪,永盡一切無明,永斷一切我慢。 (4)諸比丘!譬如田夫,秋時執大犁而耕,以斷一切生長之根。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多習者,永盡一切欲貪,永盡一切色欲,永盡一切有貪,永盡一切無明,永斷一切我慢。 (5)諸比丘!譬如割婆羅波草人,割波羅波草,以捉其端而振動上下,振動左右,振動而棄之。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6)諸比丘!譬如菴羅果脫離於樹幹,著於樹幹之菴羅果,悉隨於此。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7)諸比丘!譬如重閣之一切重簷之向於屋頂、趣於屋頂、集於屋頂,以屋頂為最上。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8)諸比丘!譬如諸根香中,以隨時檀為最上。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9)諸比丘!譬如諸核香中,以赤檀為最上。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10)諸比丘!譬如諸華香中,以夏生之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11)諸比丘!譬如諸小王悉隨屬於轉輪王,轉輪王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12)諸比丘!譬如諸星之光明,悉不應於月光十六分之一,以月光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13)諸比丘!譬如秋時,空豁無雲時,日昇於蒼天,以除一切虛空之闇冥,輝耀熱照。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多習者,永盡一切欲貪,永盡一切色貪,永盡一切有貪,永盡一切無明,永斷一切我慢。 (14)諸比丘!如何修習無常想?如何多修習者,永盡一切欲貪……乃至……永斷一切我慢耶? (15)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滅,此是受……想……行……識之集,此是識之滅。 (16)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如是多習者,永盡一切欲貪,永盡一切色貪,永盡有貪,永盡一切無明,永斷一切我慢。」 (第五)華品(終) 此品之攝頌: 河流華泡沫 牛糞與指尖 清淨二繫繩 手斧柄無常 中五十經終 中五十經品之攝頌 封滯阿羅漢 所食長老名[1] 以為華品名 第二五十經 ᅟᅟ==[1] 原本 -sambhayaṁ 以暹羅本 -savhayaṁ 改之。== ### 第三ᅟ後五十經 ### 第一ᅟ邊品 #### 22.103 〔一〇三〕第一ᅟ邊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三(大正藏二.一八b)。==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有四邊。以何為四耶?有身邊,有身集邊,有滅邊,有順身滅道邊是。 (4)諸比丘!何為有身邊耶?名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諸比丘!此名為有身邊。 (5)諸比丘!以何為有身集邊耶?當來有之渴與愛、喜貪俱而為樂著於彼彼。謂:是欲愛、有愛、非有愛。諸比丘!此名為有身集邊。 (6)諸比丘!以何為有身滅邊耶?彼渴愛之無餘、離欲、滅盡、捨離、定棄、解脫、無著是。諸比丘!此名為有身滅邊。 (7)諸比丘!何為有順身滅道邊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乃至……正定是。諸比丘!此名為有順身滅道邊。 (8)諸比丘!有如是之四邊。」 #### 22.104 〔一〇四〕第二ᅟ苦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苦、苦集、苦滅、順苦滅道,諦聽。 (4)諸比丘!以何為苦耶?名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諸比丘!此名為苦。 (5)諸比丘!以何為苦集耶?當來有之渴愛……乃至……非有愛是。諸比丘!此名為苦集。 (6)諸比丘!以何為苦滅耶?彼渴愛之無餘、離欲、滅盡、捨離、定棄、解脫、無著。諸比丘!此名為苦滅。 (7)諸比丘!以何為順苦滅道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乃至……正定。諸比丘!此名為順苦滅道。」 #### 22.105 〔一〇五〕第三ᅟ有身 [1] ᅟᅟ==[1] 漢雜阿含經卷三(大正藏二.一八b)。==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有身、有身之集、有身之滅、有順身滅之道,諦聽。 (4)諸比丘!以何為有身耶?名為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諸比丘!此名為有身。 (5)諸比丘!以何為有身之集耶?當來有之渴愛……乃至……諸比丘!此名為有身之集。 (6)諸比丘!以何為有身之滅耶?彼渴愛之……乃至……。諸比丘!此名為有身之滅。 (7~8)諸比丘!以何為有順身滅之道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乃至……正定。諸比丘!此名為有順身滅之道。」 #### 22.106 〔一〇六〕第四ᅟ所徧知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三(大正藏二.一九a)。==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為汝等〕說所知法、徧智、徧智人,諦聽。 (4)諸比丘!以何為所知法耶?諸比丘!色是所知法,受……想……行……識是所知法。諸比丘!如是名為所知法。 (5)諸比丘!以何為徧智耶?諸比丘!乃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也。諸比丘!如是名為徧智。 (6)諸比丘!以何為徧知人耶?乃名阿羅漢。具壽之名某甲,姓某甲者。諸比丘如是名為徧知人。」 #### 22.107 〔一〇七〕第五ᅟ沙門(一) [1] ᅟᅟ==[1] 漢譯未詳。==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有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 (4)諸比丘!於諸沙門、婆羅門,而不如實知此五取蘊之味、過患者,諸比丘[2]!彼於沙門、婆羅門中,雖是沙門、婆羅門,但我不肯許,又因彼諸具壽於現法,非自證知、現證具足住沙門、婆羅門之義。 ᅟᅟ==[2] 以下原本有省略由暹羅本補之。== (5)諸比丘!然而,諸沙門,婆羅門如實知此五取蘊之味、過患與出離者,諸比丘!我肯許彼沙門、婆羅門,於沙門中是沙門,於婆羅門中是婆羅門。又因彼諸具壽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住沙門、婆羅門之義。」 #### 22.108 〔一〇八〕第八ᅟ沙門(二)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有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 (4~5)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不如實知此五取蘊之集、滅、味、過患與出離者……乃至……知……者……自證知、現證具足住……。」 #### 22.109 〔一〇九〕第七ᅟ預流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有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 (4)諸比丘!聖弟子如實知此五取蘊之集、滅、味、過患與出離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有不墮法,決定趣於三菩提。」 #### 22.110 〔一一〇〕第八ᅟ阿羅漢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有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也。 (4)諸比丘!比丘如實知此五取蘊之集、滅、味、過患與出離,不執取而解脫故。諸比丘!此比丘名為漏盡阿羅漢。梵行已立,所作已[A9]辦,捨棄重擔,達得己利,以盡有結,正知解脫。」 ᅟᅟ==[A9] 辦【CB】,辨【南傳】== #### 22.111 〔一一一〕第九ᅟ欲貪(一)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於色須斷欲、貪、喜、愛。若如是斷彼色者,即如截斷多羅樹頭及根,令歸於無,使未來不生。 (4~6)受……想……行…… (7)於識須斷欲、貪、喜、愛。若如是斷彼識者,即如截斷多羅樹頭及根,令歸於無,使未來不生。」 #### 22.112 〔一一二〕第十ᅟ欲貪(二)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於色須斷欲、貪、喜、愛、執取之取,心之取著、現貪、隨眠。若如是斷彼色者,即截斷……及根……乃至…… (4~5)受……想…… (6)於行須斷欲……乃至……。若如是斷彼行者,即如截多羅樹頭及根,令歸於無,使未來不生。 (7)於識須斷欲、貪、喜、愛、執取之取、心之取著、現貪、隨眠。若如是斷識者,如截斷多羅樹頭及根,令歸於無,使未來不生。」 邊品終 此品攝頌曰: 邊與苦有身 徧知二沙門 預流阿羅漢 以及二欲貪 ### 第二ᅟ說法品 #### 22.113 〔一一三〕第一ᅟ無明(比丘) [1] ᅟᅟ==[1] 漢譯未詳,第一一五經參照。==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2)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之處……乃至……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無明。說無明者,以何為無明,如何為無明人耶?」 (4)「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知色,不知色集,不知色滅,不知順色滅道。 (5~8)不知受……想……行……乃至……順識滅道。 (9)比丘!此名為無明,如是為無明人。」 #### 22.114 〔一一四〕第二ᅟ明(比丘) (1~3)〔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4)「大德!明。說明者,大德!以何為明?如何為明人?」 (※4)「比丘!於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知色,色集……色滅……順色滅道。 (5~8)受……想……行……乃至……知順識滅道。 (9)比丘!此名為明,如是為明人。」 #### 22.115 〔一一五〕第三ᅟ說法者(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五c)。==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說法者,名說法者。大德!如何為說法者耶?」 (4)「若比丘為色之厭患、離欲、滅盡而說法者,應名為說法比丘。若對向於色之厭患、離欲、滅盡者,應名為對向於法隨法之比丘。若比丘以厭患於色、離欲、滅盡,不取執而解脫者,應名為得達現法涅槃之比丘。 (5~7)若比丘、於受……想……行…… (8)若比丘!為識之厭患、離欲、滅盡而說法者,應名為說法比丘。若比丘,對向識之厭患、離欲、滅盡者,應名為對向法隨法之比丘。若比丘,以厭患於識、離欲、滅盡、不取執而解脫者,應名為得達現法涅槃之比丘。」 #### 22.116 〔一一六〕第四ᅟ說法者(二) [1] ᅟᅟ==[1] 前經參照。==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2)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說法者,名為說法者,大德!如何為說法者耶?如何為對向於法隨法者耶?如何為達得現法涅槃耶?」 (3)「若比丘!為色之厭患、離欲、滅盡而說法者,應名為說法比丘。若比丘對向色之厭患、離欲、滅盡者,應名為對向法隨法之比丘。若比丘,以厭患於色、離欲、滅盡,不執取而解脫者,應名為得達現法涅槃之比丘。 (4~6)若比丘,於受……想……行…… (7)若比丘,為識之厭患、離欲、滅盡而說法者,名為說法比丘。若比丘對向識之厭患、離欲、滅盡者,應名為對向法隨法之比丘。若比丘以厭患於識、離欲、滅盡,不執取而解脫者,應名為得達現法涅槃之比丘。」 #### 22.117 〔一一七〕第五ᅟ縛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一九b)。==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於此有無聞凡夫。不見聖人……乃至……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見色是我,我乃色有,於我中有色,色中有我。諸比丘!此名為無聞凡夫,被色縛所縛,被縛於內外之縛。不見岸,不見彼岸,被縛而生,被縛而死,被縛而從此世趣於後世。 (4)見受是我……乃至……受中有我。諸比丘!此名為無聞凡夫,被受縛所縛,被縛於內外之縛。不見岸,不見彼岸。被縛而生,被縛而死,被縛而從此世趣於後世。 (5~6)想……行…… (7)見識是我……乃至……。諸比丘!此名為無聞凡夫,被縛於識縛,被縛於內外之縛。不見岸,不見彼岸。被縛而生,被縛而死,被縛從此世而趣向後世。 (8)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乃至……順善知識之法,不見色是我,我乃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諸比丘!此名為有聞之聖子,不被色縛所縛,不被內外之縛所縛,為見岸,見彼岸。此為由苦徧解脫。 (9)受…… (10)想…… (11)行…… (12)不見識是我……乃至……諸比丘!此名為有聞之聖弟子,不被識縛所縛,不被內外之縛所縛。為見岸,見彼岸。此為由苦徧解脫。」 #### 22.118 〔一一八〕第六ᅟ解脫(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一九c)。==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2)「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見此色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善哉,諸比丘!諸比丘!此色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應以正慧如實觀。 (3~5)受……想……行…… (6)見此識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善哉,諸比丘!諸比丘!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應以正慧實觀。 (7)如是觀……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2.119 〔一一九〕第七ᅟ解脫(二) [1] ᅟᅟ==[1] 參照前經。==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2)「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見此色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耶?」 「大德!如是。」 「善哉,諸比丘!諸比丘!此色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應以正慧如實觀。 (3~5)受……想……行…… (6)見此識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耶?」 「大德!如是。」 「善哉,諸比丘!諸比丘!此識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應以正慧如實觀。 (7)如是……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2.120 〔一二〇〕第八ᅟ結 [1] ᅟᅟ==[1] 漢譯未詳。==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結與結法,諦聽。 (3)諸比丘!以何為結法?以何為結耶? (4)諸比丘!色是結法。於此欲、貪,於此即是結。 (5~7)受……想……行…… (8)識是結法。於此欲、貪,於此即是結。 (9)諸比丘!此名為結是結法。」 #### 22.121 〔一二一〕第九ᅟ取[1-1] ᅟᅟ==[1-1] 參照前經。== (1~2)〔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我說取法及取,諦聽。 (※4)諸比丘!何為取法?何為取耶? (5)諸比丘!色是取法。於此欲、貪,於此即是取。 (6~8)受……想……行…… (9)識是取法。於此欲、貪,於此即是取。 (10)諸比丘!此名為取法,為取。」 #### 22.122 〔一二二〕第十ᅟ戒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六五b)。== (1)爾時,具壽舍利弗及具壽摩訶拘絺羅,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 (2~3)時,具壽摩訶拘絺羅,於暮時從靜座起,即往具壽舍利弗之處……乃至……言: 「友舍利弗!戒具足之比丘,應以何法如理作意耶?」 (4)友拘絺羅!戒具足之比丘,應如理作意:五取蘊是無常、苦、病、癰、[A10]刺、痛、病、他、壞、空,無我。 ᅟᅟ==[A10] 刺【CB】,剌【南傳】== (5)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友拘絺羅!戒具足之比丘,應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苦……乃至……無我。 (6)「友!於此戒具足之比丘,若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是苦……乃至……無我,則有當現證預流果。」 (7)「友舍利弗!預流之比丘!應以何法如理作意耶?」 (8)「友拘絺羅!預流之比丘!應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乃至……無我。 (9)友!又於此,預流之比丘!若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乃至……無我,則有當現證一來果。」 (10)「友舍利弗!一來之比丘,應以何法如理作意耶?」 (11)「友拘絺羅!一來之比丘,當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乃至……無我。 (12)友!又於此,一來之比丘,若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乃至……無我,則有當現證不還果。」 (13)「友舍利弗!不還之比丘,應以何法如理作意耶?」 (14)「友拘絺羅!不還之比丘,應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乃至……無我。 (15)友!於此不還之比丘,若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乃至……無我,則有當現證阿羅漢果。」 (16)「友舍利弗!阿羅漢應以何法如理作意耶?」 (17)「友拘絺羅!阿羅漢應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苦、病、癰、[A11]刺、痛、病、他、壞、空、無我。 ᅟᅟ==[A11] 刺【CB】,剌【南傳】== (18)友!阿羅漢更無所作,無已辦之增益。然而修習此諸法,多修習者,則資於現法樂住、正念正知。」 #### 22.123 〔一二三〕第十一ᅟ有聞 [1] ᅟᅟ==[1] 和前完全相同,但「戒具足」改為「有聞」。== (1)波羅捺國因緣。 #### 22.124 〔一二四〕第十二ᅟ劫波(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四c)。==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2)時,具壽劫波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具壽劫波,白世尊言: 「大德!如何知、如何見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除我慢、我所慢、慢隨眠耶?」 (4)「劫波!如是以正慧觀: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此非我體。 (5~7)所有受……想……行…… (8)如是以正慧觀: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9)劫波!如是知、如是見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諸相,得除我慢、我所慢、慢隨眠。」 #### 22.125 〔一二五〕第十三ᅟ劫波(二) [1] ᅟᅟ==[1] 參照前經。==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2)坐於一面之具壽劫波,白世尊言: 「大德!如何知、如何見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諸相,得離我慢、我所慢之慢,心越種種相、寂靜、解脫耶?」 (3)「劫波!如是以正慧觀: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無取而解脫。 (4~6)所有受……想……行…… (7)如是以正慧觀: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無取而解脫。 (8)劫波!如是知、如是見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諸相,得離我慢、我所慢之慢,心越種種相、寂靜、善解脫。」 說法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無明乃至明 二之說法者 縛與二解脫 結取戒有聞 及二之劫波 ### 第三ᅟ無明品 #### 22.126 〔一二六〕第一ᅟ集法(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六四b)。==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2)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而……乃至…… (3)坐於一面而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無明,說無明者。大德!何為無明?如何為無明人耶?」 (4)「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於色有集法,不如實知[2]色乃有集法。於色有滅法,不如實知色乃有滅法。於色有集滅法,不如實知色乃有集滅法。 ᅟᅟ==[2] 「如實」,原本誤為「如法」。== (5)於受有集法,不如實知受乃有集法。於受有滅法,不如實知受乃有滅法。於受有集滅法,不如實知受乃有集滅法。 (6)想有集法……乃至…… (7)於行有集法,不如實知行乃有集法。於行有滅法,不如實知行乃有滅法。於行有集滅法,不如實知行乃有集滅法。 (8)於識有集法,不如實知識乃有集法。於識有滅法,不如實知識乃有滅法。於識有集滅法,不如實知識乃有集滅法。 (9)比丘!說此為無明,如是為無明人。」 (10)如是說已,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明,說明者。大德!何者為明?何者為明人耶?」 (11)「比丘!於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有色集法者,如實知有色集法。有色滅法者,如實知有色滅法。有色集滅法者,如實知有色集滅法。 (12)有受集法者……乃至…… (13)有想集法者……乃至…… (14)有行集法者……乃至…… (15)有識集法者,如實知有識集法。有識滅法者,如實知有識滅法。有識集滅法者,如實知有識集滅法。 (16)比丘!說此為明,如是為明人。」 #### 22.127 〔一二七〕第二ᅟ集法(二) (1)爾時,具壽舍利弗與具壽拘絺羅,住[1]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園。 ᅟᅟ==[1] 「住」,原本 viharati 是 viharanti 之誤。== (2)時,具壽摩拘絺羅,於暮時從靜坐起……乃至…… (3)坐於一面之具壽摩訶拘絺羅,言具壽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無明,說無明者。友!何為無明,何為無明人耶?」 (4)「友!於此處有無聞之凡夫,於色有集法,不如實知色乃有集法,於色有滅法……乃至……不如實知色乃有集滅法。 (5)於受有集法……乃至…… (6)於想有集法……乃至…… (7)於行有集法……乃至…… (8)於識有集法……乃至……於識有滅法……乃至……不如實知於識有集滅法。 (9)友!說此為無明[2],如此為無明人。」 ᅟᅟ==[2] 「無明」,原本逸失。== #### 22.128 〔一二八〕第三ᅟ集法(三) (1~2)波羅捺國因緣。 (3)坐於一面之具壽摩訶拘絺羅,言於具壽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明,說明者。友!何者為明?如何為明人耶?」 (4)「友!於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於色有集法者,如實知色有集法。於色有滅法者……乃至……於色有集滅法者,如實知色有集滅法。 (5)受有集法者……乃至…… (6)想有集法者……乃至…… (7)行有集法者……乃至…… (8)識有集法者……乃至……如實知識有集滅法。 (9)友!說此為明,如此為明人。」 #### 22.129 〔一二九〕第四ᅟ味(一) (1~2)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園……乃至…… (3)坐於一面之具壽摩訶拘絺羅,言於具壽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無明,說無明者。友!何者為無明?如何為無明人耶?」 (4)「友!於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如實知色之味、過患、出離。 (5~7)受……想……行…… (8)不如實知色之味、過患、出離。 (9)友!說此為無明,如此為無明人。」 #### 22.130 〔一三〇〕第五ᅟ味(二) (1~2)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園…… (3)「友舍利弗!明,說明者。友!何者為明,如何為明人耶?」 (4)「友!於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如實知色之味、過患、出離。 (5~7)受……想……行…… (8)如實知識之味、過患、出離。 (9)友!說此為明,如此為明人。」 #### 22.131 〔一三一〕第六ᅟ集(一) (1~2)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園…… (3)「友舍利弗,無明,說無明者。友!何者為無明,如何為無明人耶?」 (4)「友!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知色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5~8)不如實知受……想……行……識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9)友!說此為無明,如此為無明人。」 #### 22.132 〔一三二〕第七ᅟ集(二) (1~2)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園…… (3)坐於一面之具壽摩訶拘絺羅言具壽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明,說明者。友!何者為明?如何為明人耶?」 (4)「友!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如實知色之集、滅、味[1]、過患、出離。 ᅟᅟ==[1] 「味、過患」之二語,原本逸失。== (5~8)如實知受……想……行……識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9)友!說此為明,如此為明人。」 #### 22.133 〔一三三〕第八ᅟ拘絺羅(一) (1)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園…… (2)時,具壽[1-1]舍利弗,於暮時……乃至…… ᅟᅟ==[1-1] 「具壽」,原本逸失。== (3)坐於一面之舍利弗,言具壽摩訶拘絺羅曰: 「友拘絺羅!無明,說無明者。友[2]!何者為無明,如何為無明人耶?」 ᅟᅟ==[2] 「友!」之下原本有 koṭṭhita 是衍字。== (4)「友!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如實知色之味、過患、出離。 (5~8)不如實知受……想……行……識之味、過患、出離。 (9)友!說此為無明,如此為無明人。」 (10)如是言已,具壽舍利弗,言於具壽摩訶拘絺羅曰: 「友拘絺羅!明,說明者。友!何者為明?如何為明人耶?」 (11)「友!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如實知色之味、過患、出離。 (12~14)受……想……行…… (15)如實知識之味、過患、出離。 (16)友!說此為明,如此為明人。」 #### 22.134 〔一三四〕第九ᅟ拘絺羅(二) (1~2)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園…… (3)「友拘絺羅!無明,說無明者[1]。友!何者為無明?如何為無明人耶?」 ᅟᅟ==[1] 原本有缺失,以前經補之。== (4)「友!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如實知色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5~7)受……想……行…… (8)不如實知色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9)友!說此為無明,如此為無明人。」 (10)如是言已,具壽舍利弗,言於具壽摩訶拘絺羅曰: 「友拘絺羅!明,說明者。友!何者為明?如何為明人耶?」 (11)「友!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如實知色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12~14)受……想……行…… (15)如實知識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友!說此[2]為明,如此為明人。」 ᅟᅟ==[2] 原本有缺失,以前經補之。== #### 22.135 〔一三五〕第十ᅟ拘絺羅(三) (1~2)同前之因緣。 (3)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言於具壽摩訶拘絺羅曰: 「友拘絺羅!無明,說無明者。友!何者為無明?如何為無明人?」 (4)「友!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知色,不知色集,不知色滅,不知順色滅之道。 (5~7)受……想……行…… (8)不知識,不知識集,不知識滅,不知順識滅道。 (9)友!說此為無明,如此為無明人。」 (10)如是言已,具壽舍利弗,言於具壽摩訶拘絺羅曰: (11)「友!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知色、知色集、知色滅,知順色滅道。 (12~14)受……想……行…… (15)知識,知識集,知識滅,知順識滅道。 (16)友!說此為明,如此為明人。」 無明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三集法二味 二集拘絺羅 ### 第四ᅟ煻煨品 #### 22.136 〔一三六〕第一ᅟ煻煨 [1] ᅟᅟ==[1] 漢譯未詳。==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色是煻煨,受是煻煨,想是煻煨,行是煻煨,識是煻煨。 (4)諸比丘!如是觀而有聞之聖弟子,厭患於色,厭患於受……想……行……識。 (5)厭患而離欲……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2.137 〔一三七〕第二ᅟ無常(一) [1] ᅟᅟ==[1] 漢譯未詳。== (1)〔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2)「諸比丘!於無常者應斷欲。諸比丘!何者為無常耶? (3)諸比丘!色是無常,於此應斷欲。 (4~6)受……想……行…… (7)識是無常,於此應斷欲。 (8)諸比丘!於無常者應斷欲。」 #### 22.138 〔一三八〕第三ᅟ無常(二) (1)〔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2)「諸比丘!於無常者應斷貪。諸比丘!何者為無常耶? (3)諸比丘!色是無常,於此應斷貪。 (4~7)受……想……行……識是無常,於此應斷貪。 (8)諸比丘!於無常者應斷貪。」 #### 22.139 〔一三九〕第四ᅟ無常(三) (1)〔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2)「諸比丘!於無常者應斷欲貪。諸比丘!何者為無常耶? (3)諸比丘!色是無常,於此應斷欲貪。 (4~7)受……想……行……識是無常,於此應斷欲貪。 (8)諸比丘!於無常者應斷欲貪。」 #### 22.140-142 〔一四〇~一四二〕第六~第七ᅟ苦(一~三)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8)「諸比丘!於苦者應斷欲……貪……欲貪……乃至……」 #### 22.143-145 〔一四三~一四五〕第八~第十ᅟ無我(一~三) (1)〔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2)「諸比丘!於無我者應斷欲……貪……欲貪。諸比丘!何者為無我耶? (3)諸比丘!色是無我,於此應斷欲……貪……欲貪。 (4~6)受……想……行…… (7)識是無我,於此應斷欲……貪……欲貪。 (8)諸比丘!於無我者應斷欲……貪……欲貪。」 #### 22.146 〔一四六〕第十一ᅟ善男子苦(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一二a)。==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有信心出家之善男子,以此為隨順法,謂:於色多厭患而住,於受……想……行……識多厭患而住。 (4)於彼色多厭患而住,於受……想……行……識多厭患而住。徧知色、徧知受……想……行識。 (5)彼徧知色、徧知受……想……行……識而由色解脫、受解脫、想解脫、行解脫、識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解脫,苦解脫。」 #### 22.147 〔一四七〕第十二ᅟ善男子苦(二)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有信心出家之善男子,以此為隨順法,謂:於色觀無常而住,於受……想……行……識觀無常而住……乃至…… (4~5)為由苦而解脫。」 #### 22.148 〔〕 [觀無常而住] #### 22.149 〔一四八〕第十三ᅟ善男子苦(三)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有信心出家之善男子,以此為隨順法,謂於色觀無我而住,於受……想……行……識觀無我而住。 (4)彼於色觀無我而住,於受……想……行……識觀無我而住。以徧知色,以徧知受……想……行……識。 (5)彼徧知色,徧知受……想……行……識而由色解脫、由受解脫、由想解脫、由行解脫、由識解脫,由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解脫,由苦而解脫。」 第四煻煨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煻煨三無常 三苦三無我 乃至說此三 善男子苦三[1] ᅟᅟ==[1] 「三」,原本暹羅本俱為「二」。== ### 第五ᅟ見品 #### 22.150 〔一四九〕第一ᅟ內[1-1] ᅟᅟ==[1-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七(大正藏二.四三b)。==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由有何?由取何?於內生樂苦耶?」 (4)「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願請說示〕。」 (5)「諸比丘!由有色,由取色,於內生樂苦。」 (6~8)受……想……行…… (9)由有識,由取識,於內生樂苦。 (10)「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不取無常、苦變易之法,於內當生樂苦耶?」 「大德!不也。」 (11~13)受……想……行…… (14)「識是常耶?為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不取無常、苦變易法者,於內當生樂苦耶?」 「大德!不也。」 (15)「如是觀……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2.151 〔一五〇〕第二ᅟ我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七(大正藏二.四三a)。==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由有何?由取何?由現貪何?而見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4)「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5~9)「諸比丘!由有色、由取色、由現貪於色……乃至……由有識、由取識、由現貪色,而見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 (10)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不取[2]有變易之法者,當見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ᅟᅟ==[2] 「不取」,底本 api me taṁ……是 api nu taṁ……之誤。== (11~13)受……想……行…… (14)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不取有變易之法者,當見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15)如是觀……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2.152 〔一五一〕第三ᅟ我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七(大正藏二.四三c)。==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由有何?由取何?以現貪何?而起如是見:此有我、此有世間、我死後有,為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之法耶?」 (4)「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5)「諸比丘!由有色,由取色,由現貪於色而起如是見:此有我、此有世間、我死後有,為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之法。 (6~9)由有受……想……行……識、由取識、由現貪於識、而起如是之見:此有我、此有世間、為我死後有,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之法。 (10)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雖不取無常、苦而有變易之法,而起如是見:此有我、此有世間、我死後有,常、恒、永住而應有不變易之法耶?」 「大德!不也。」 (11~14)「受……想……行……識是常耶?為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雖不取無常,有變易之法,而起如是見:此有我、此有世間、我死後有,常、恒、永住而應有不變易之法耶?」 「大德!不也。」 (15)「如是觀之……知更不受後有。」 #### 22.153 〔一五二〕第四ᅟ無我所 [1] ᅟᅟ==[1] 漢譯未詳。==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由有何?由取何?由現貪何?而起如是見:無我、無我所者,當將為無我、無我所耶?」 (3)「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4)「諸比丘!由有色,取於色,由現貪於色,而起如是見:無我、無我所者,當將為無我、無我所。 (5~7)受……想……行…… (8)由有識,取於識,由現貪於識,而起如是見:若無我、無我所者,當將為無我、無我所。 (9)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雖不取無常、苦變易之法,而起如是見:無我、無我所者,當將為無我、無我所耶?」 「大德!不也。」 (10~13)「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也……乃至……」 「雖不取有無常、苦變易之法,而起如是見:無我、無我所者,當將為無我、無我所耶?」 「大德!不也。」 「如是觀之……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2.154 〔一五三〕第五ᅟ邪見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由有何?取何?由現貪於何?而起邪見耶?」 (4)「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5)「諸比丘!由有色,取色,由現貪於色,而起邪見。 (6~9)由有受……想……行……識,取識,由現貪於識,而起邪見。 (10)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雖不取無常……乃至……當起邪見耶?」 「大德!不也。」 (11~14)「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雖不取無常、苦而有變易之法者,而起邪見耶?」 「大德!不也。」 「如是觀之……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2.155 〔一五四〕第六ᅟ有身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由有何?取何?由現貪何?而起身見耶?」 (4)「大德!世尊是我等之法根……乃至……」 (5)「比丘!由有色、取色,由現貪於色,而生有身見。 (6~9)由有受……想……行……識,取識,由現貪於識,而起有身見。 (10)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乃至……雖不執取,當起有身見耶?」 「大德!不也。」 (11~14)「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乃至……雖不執取,當起有身見耶?」 「大德!不也。」 (15)「如是觀之……知更不受後有。」 #### 22.156 〔一五五〕第七ᅟ我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由有何?取何?由現貪何?而起我見耶?」 (4)「大德!世尊乃我之法根……乃至……」 (5)「諸比丘!由有色,取色,由現貪於色,而起我見。 (6~9)由有受……想……行……識,取識,由現貪於識,而起我見。 (10)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乃至……雖不執取,當起我見耶?」 「大德!不也。」 (11~14)「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乃至……雖不執取,當生我見耶?」 「大德!不也。」 「若無常者……乃至……雖不執取,當生我見耶?」 「大德!不也。」 (15)「如是觀之……乃至,知……更不受後有。」 #### 22.157 〔一五六〕第八ᅟ現貪(一)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由有何?取何?由現貪於何?而起結、現貪、縛耶?」 (4)「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5)「諸比丘!由有色,取色,由現貪於色,而起結、現貪、縛。 (6~9)由有受……想……行……識,取識,由現貪於識而起結、現貪、縛。 (10)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乃至……雖不執取,當起結、現貪、縛耶?」 「大德!不也。」 (11~14)受……乃至……大德!不也。 (15)「如是觀之……乃至,知……不受後有。」 #### 22.158 〔一五七〕第九ᅟ現貪(二)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由有何?取何?由現貪何?而起結、現貪、縛、耽著耶? (4)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 22.159 〔一五八〕第十ᅟ阿難 [1] ᅟᅟ==[1] 漢譯未詳。== (1)〔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2)時、具壽阿難來詣世尊住處。詣已……乃至……白世尊言: (3)「善哉!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我依世尊聞法,而獨靜、不放逸、熱誠、精進而住。」 (4)「阿難!汝於意如何?色是常耶?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若觀此無常、苦變易之法,於此得為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5~8)「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不也。」 「若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若觀此無常、苦而變易之法,於此得為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2]!不也。」 ᅟᅟ==[2] 「大德!不也」一句原本逸失。== (9)「阿難!是故於此處,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 (10)如是觀之……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第五見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此內與我所 我與無我所 邪及有身我 二現貪阿難 後五十經之攝頌曰: 邊說法無明[3] 煻煨見等五 第三五十經 說成為一章 ᅟᅟ==[3] 原本 vijjā samudayañ 由暹羅本 dhamma-kathikāvijjā 改之。== 蘊相應終 ## 23 第二ᅟ羅陀相應 ### 第一ᅟ初品 #### 23.1 〔一〕第一ᅟ魔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六(大正藏二.三九b)。== (1)〔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2)時,具壽羅陀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3)坐一面已,具壽羅陀白世尊言: 「魔,說魔者,大德!以何為魔耶?」 (4)「羅陀!若有色者,即有魔、殺者、死者。羅陀!故於此處,觀以色為魔,觀為殺者,觀為死者,觀為病、觀為癰,觀為刺,觀為痛,觀為痛種。如是觀者為正觀。 (5~7)受……想……行…… (8)若有識者,即有魔、殺者、死者。羅陀!故於此處,觀以識為魔,觀為殺者,觀為死者,觀為病,觀為癰,觀為刺,觀為痛,觀為痛種。如是觀者為正觀。」 (9)「大德!為何是正觀耶?」 「羅陀!為厭患而正觀。」 (10)「大德!為何是厭患耶?」 「羅陀!為離欲而厭患。」 (11)「大德!為何是離欲耶?」 「羅陀!為解脫而離欲。」 (12)「大德!為何是解脫耶?」 「羅陀!為涅槃而解脫。」 (13)「大德!為何是涅槃耶?」 「羅陀!此問甚過[2]。於問不能取邊際。羅陀!為立梵行者,即入涅槃、趣涅槃,盡涅槃。」 ᅟᅟ==[2] 「甚過」,原本 assa 由暹羅本 accasarā。== #### 23.2 〔二〕第二ᅟ眾生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六(大正藏二.四〇a)。==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一面坐已。具壽羅陀白世尊言: 「眾生,說眾生者,如何之說為眾生耶?」 (4)「羅陀!於色有欲、貪、喜、愛,染著於此,纏綿於此,故說為眾生[2]。 ᅟᅟ==[2] 「眾生」(satta),於巴利語形和「染著」同。== (5~7)受……想……行…… (8)於識有欲、貪、喜、愛,染著於此,纏綿於此,故說為眾生。 (9)羅陀!譬如,諸小男小女,以塵土之舍宅如嬉戲。於彼塵土之舍宅,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樂,不離渴,不離熱煩,不離渴愛時,執著、珍重、眈著,愛著彼塵土之舍宅。 (10)羅陀!然而小男小女,若於彼塵土之舍宅,離貪、離欲、離愛樂、離渴、離熱、離渴愛時,即以手足散毀、摧破、放棄彼塵土之舍宅。 (11)羅陀!如是汝等,為滅盡渴愛,以行毀散、摧破、放棄彼色。 (12~14)受……想……行…… (15)為滅盡渴愛,以行毀散、摧破、放棄彼識。羅陀!渴愛之滅盡乃得涅槃。」 #### 23.3 〔三〕第三ᅟ有綱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六(大正藏二.三七c)「有綱」於原註有 bhava-rajju 漢譯為「有流」。==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一面坐已。具壽羅陀白世尊言: 「大德!有綱[2],說有綱者,大德!何為有綱?何為有綱滅耶?」 ᅟᅟ==[2] 「有綱、有綱」,於原本有「有綱、有綱滅。」今改之。== (4)「羅陀!於色起欲、貪、喜、愛、執取之取、心之取著、現貪、隨眠者,說此為有綱,因此之滅,即有綱滅。 (5~7)受……想……行…… (8)於識欲……乃至……取著、現貪、隨眠者,說此為有綱,因此之滅,即有綱滅。」 #### 23.4 〔四〕第四ᅟ所徧知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六(大正藏二.三七c)本經以下十經止,與「蘊相應」第一〇六~一一二經之內容同。==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一面坐時,世尊言於具壽羅陀: 「〔為汝〕說所知法、徧知、徧知人。諦聽。」 (4)「世尊請說。」 「羅陀!何為所知法耶?羅陀!色是所知法,受……想……行……識是所知法。羅陀!如是說為所知法。 (5)羅陀!以何為徧知耶?羅陀!乃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者是。羅陀!如是說為徧知。 (6)羅陀!以何為徧知人耶?名阿羅漢。具壽之名某甲、姓某甲者。羅陀!如是名為徧知人。」 #### 23.5 〔五〕第五ᅟ沙門(一)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一面坐時,世尊言於具壽羅陀曰: (4)「羅陀!有五取蘊。何者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 (5)羅陀!諸沙門、婆羅門而對此五取蘊之味、過患、出離,不如實知者,羅陀!我不認許彼沙門、婆羅門,是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具壽於現法非自證知、現證,具足住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 (6)羅陀!然而諸沙門、婆羅門對此五取蘊之味、過患、出離,如實知者,羅陀!我認許彼沙門、婆羅門,是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具壽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而住。」 #### 23.6 〔六〕第六ᅟ沙門(二)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一面坐時,世尊言於具壽羅陀曰: (4)「羅陀!有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 (5~6)羅陀!諸沙門、婆羅門不如實知此五取蘊之集、滅、味、過患、出離者……乃至……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 23.7 〔七〕第七ᅟ預流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一面坐時,世尊言於具壽羅陀曰: (4)「羅陀!有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 (5)羅陀!聖弟子如實知此五取蘊之集、滅、味、過患、出離故,羅陀!此聖弟子名預流、不墮法、決定、為趣三菩提。」 #### 23.8 〔八〕第八ᅟ阿羅漢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一面坐時,世尊言於具壽羅陀曰: (4)「羅陀!有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 (5)羅陀!比丘如實知此五取蘊之集、滅、味、過患、出離,無取解脫故,羅陀!此比丘名為阿羅漢,是漏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捨棄重擔,獲得己利,以盡有結,為正知解脫。」 #### 23.9 〔九〕第九ᅟ欲貪(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六(大正藏二.四〇a)。==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一面坐時,世尊言於具壽羅陀曰: (4)「羅陀!於色斷欲、貪、喜、愛。如是斷彼色者,如斷根截頭之多羅樹,令歸無有,使未來不生。 (5)於受斷欲、貪、喜、愛。如是斷彼色者,如斷根截頭之多羅樹,今歸無有,使未來不生。 (6~7)於想……行斷欲、貪、喜、愛。如是斷彼行者,如斷根截頭之多羅樹,令歸無有,使未來不生。 (8)於識斷欲、貪、喜、愛,如是斷彼識者……使未來不生。」 #### 23.10 〔一〇〕第十ᅟ欲貪(二)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一面坐時,世尊言於具壽羅陀曰: (4)「羅陀!於色斷欲、貪、喜、愛、執取之取,心之取著、現貪、隨眠。如是斷彼色者,如斷根截頭之多羅樹,令歸無有,使未來不生。 (5)於受斷欲、貪、喜、愛、執取之取、心之取著、現貪、隨眠。如是斷彼受者,如斷根截頭之多羅樹……乃至……使未來不生。 (6~7)於想……行斷欲、貪、喜、愛、執取之取,心之取著、現貪、隨眠。如是斷彼行者,如斷根……乃至……使未來不生。 (8)於識斷貪、喜、愛、執取之取、心之取著、現貪、隨眠。如是斷彼識者,如斷根截頭之多羅樹,令歸無有,使未來不生。」 羅陀相應初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魔眾生有綱 所徧二沙門 預流阿羅漢 以及二欲貪 第二品 #### 23.11 〔一一〕第一ᅟ魔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六(大正藏二.四〇b)。==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一面坐已。具壽羅陀白世尊言: 「大德!魔、說魔者。大德!如何為魔耶?」 (4)「羅陀!色是魔,受是魔,想是魔,行是魔,識是魔。 (5)羅陀!如是觀者,有聞之聖弟子,於色厭患……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3.12 〔一二〕第二ᅟ魔法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六(大正藏二.三九c)。==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一面坐已。具壽羅陀白世尊言: 「大德!魔法,說魔法者。大德!如何為魔法耶?」 (4)「羅陀!色是魔法,受是魔法,想是魔法,行是魔法,識是魔法。 (5)羅陀!如是觀者……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3.13 〔一三〕第三ᅟ無常(一) (1~3)……「大德!無常,說無常者。大德!如何為無常耶?」 (4)「羅陀!色是無常,受是無常,想是無常,行是無常,識是無常。 (5)羅陀!如是觀者……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3.14 〔一四〕第四ᅟ無常(二)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於一面坐之具壽羅陀白世尊言: 「大德!無常法,說無常法者。大德!如何為無常法耶?」 (4)「羅陀!色是無常法,受是無常法,想是無常法,行是無常法,識是無常法。 (5)羅陀!應如是觀之……乃至……更知不受後有。」 #### 23.15 〔一五〕第五ᅟ苦(一)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一面坐已。具壽羅陀白世尊言: 「大德!苦,說苦者。大德!如何為苦耶?」 (4)「羅陀!色是苦,受是苦,想是苦,行是苦,識是苦。 (5)羅陀!如是觀者……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3.16 〔一六〕第六ᅟ苦(二)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一面坐已。具壽羅陀白世尊言: 「大德!苦法,說苦法者。大德!如何為苦法耶」 (4)「羅陀!色是苦法,受是苦法,想是苦法,行是苦法,識是苦法。 (5)羅陀!如是觀者……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3.17 〔一七〕第七ᅟ無我(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六(大正藏二.四〇c)。==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一面坐已。具壽羅陀白世尊言: 「大德!無我,說無我者。大德!如何為無我耶?」 (4)「羅陀!色無我,受無我,想無我,行無我,識無我。 (5)羅陀!如是觀者……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3.18 〔一八〕第八ᅟ無我(二) (1~3)……一面坐已。具壽羅陀,白世尊言: 「大德!無我法,說無我法者。大德!如何為無我法耶?」 (4)「羅陀!色是無我法,受是無我法,想是無我法,行是無我法,識是無我法。 (5)羅陀!如是觀者……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3.19 〔一九〕第九ᅟ盡法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六(大正藏二.四一a)漢譯為「斷法」。==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一面坐已。具壽羅陀白世尊言: 「大德!盡法,說盡法者。大德!如何為盡法耶?」 (4)「羅陀!色是盡法,受……想……行是盡法,識是盡法。 (5)羅陀!如是觀者……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3.20 〔二〇〕第十ᅟ壞法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六(大正藏二.四一a)。==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一面坐已。具壽羅陀白世尊言: 「大德!壞法,說壞法者。大德!如何為壞法耶?」 (4)「羅陀!色是壞法,受是壞法,想是壞法,行是壞法,識是壞法。 (5)羅陀!如是觀者……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3.21 〔二一〕第十一ᅟ集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一面坐已。具壽羅陀白世尊言: 「大德!集法,說集者。大德!如何為集法耶?」 (4)「羅陀!色是集法,受是集法,想是集法,行是集法,識是集法。 (5)羅陀!如是觀者……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3.22 〔二二〕第十二ᅟ滅法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一面坐已。具壽羅陀白世尊言: 「大德[1]!滅法,說滅法者。大德!如何為滅法耶?」 ᅟᅟ==[1] 「大德」,bhante vuccati 之兩語原本逸失。== (4)「羅陀!色是滅法,受……想……行是滅法,識是滅法。 (5)羅陀!如是觀者……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第二品(終) 此品攝頌曰: 魔以及魔法 無常二二苦 無我盡壞集 滅法等十二 ### 第三ᅟ所問品 #### 23.23-33 〔二三〕第一ᅟ魔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六(大正藏二.四〇c)。==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一面坐已。具壽羅陀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願為我略說法要……乃至……精進而住。」 (4)「羅陀!於魔應斷欲。羅陀!何者為魔耶?羅陀!色是魔者,於此應斷欲。受是魔者,於此應斷欲。想……行是魔者,於此應斷欲。識是魔者,於此應斷欲。」 〔二四〕第二ᅟ魔法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六(大正藏二.四〇c)。== (4)羅陀!於魔法應斷欲,應斷貪,應斷欲貪…… 〔二五~二六〕第三~四ᅟ無常[1-1](一~二) ᅟᅟ==[1-1] 漢譯雜阿含經卷六(大正藏二.四一a)。== (※4)羅陀!於無常…… (※4)羅陀!於無常法…… 〔二七~二八〕第五~六ᅟ苦(一~二) (※4)羅陀!於苦…… (※4)羅陀!於苦法…… 〔二九~三〇〕第七~八ᅟ無我(一~二) (※4)羅陀!於無我…… (※4)羅陀!於無我法…… 〔三一~三二〕第九~十ᅟ盡~壞 (※4)羅陀!於盡法…… (※4)羅陀!於壞法…… 〔三三〕第十一ᅟ集 (4)羅陀!於集法應斷欲,應斷貪,應斷欲貪。 #### 23.34 〔三四〕第十二ᅟ滅法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一面坐已。具壽羅陀白世尊言: 「大德!願為……乃至……而住。」 (4)「羅陀!於滅法應斷欲、應斷貪、應斷欲貪。羅陀。以何為滅法耶?羅陀!色為滅法者,於此應斷欲,受是滅法者,於此應斷欲,想……行是滅法者,於此應斷欲,識是滅法者,於此應斷欲。 (5)羅陀!於滅法應斷欲、應斷貪、應斷欲貪。」 第三所問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魔以及魔法 無常二二苦 無我盡壞集 滅法等十二 ### 第四ᅟ侍坐品 #### 23.35-45 〔三五〕第一ᅟ魔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坐於一面時,世尊言於具壽羅陀曰: (4)「羅陀!於魔應斷欲。羅陀!以何為魔耶?羅陀!色是魔者,於此應斷欲……乃至……識是魔者,於此應斷欲。羅陀!於魔應斷欲。 (5)羅陀!於魔應斷貪……乃至…… (6)羅陀!於魔應斷欲貪……」 〔三六〕第二ᅟ魔法 (※4)羅陀!於魔法應斷欲…… (5)羅陀!於魔法應斷貪…… (6)羅陀!於魔法應斷欲貪…… 〔三七~三八〕第三~四ᅟ無常(一~二) (※4~6)羅陀!於無常…… (※4~6)羅陀!於無常法…… 〔三九~四〇〕第五~六ᅟ苦(一~二) (※4)羅陀!於苦…… (※4)羅陀!於苦法…… 〔四一~四二〕第七~八ᅟ無我(一~二) (※4~6)羅陀!於無我…… (※4~6)羅陀!於無我法…… 〔四三~四五〕第九~十一ᅟ盡~壞~集 (※4~6)羅陀!於盡法…… (※4~6)羅陀!於壞法…… (※4~6)羅陀!於集法應斷欲、應斷貪、應斷欲貪。 #### 23.46 〔四六〕第十二ᅟ滅法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坐於一面時,世尊言具壽羅陀曰: 「羅陀!於滅法應斷欲、應斷貪、應斷欲貪。羅陀!以何為滅法耶? (4~6)羅陀!色是滅法者,於此應斷欲、於此應斷貪、於此應斷欲貪。受……想……行……識是滅法者,於此應斷欲、應斷貪、應斷欲貪。 (7)羅陀!於滅法應斷欲、應斷貪、應斷欲貪。」 第四侍坐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魔以及魔法 無常二二苦 無我盡壞集 滅法等十二 羅陀相應(終) ## 24 第三ᅟ見相應 ### 第一ᅟ預流品 #### 24.1 〔一〕第一ᅟ風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七(大正藏二.四五a)。==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由現貪於何?而起如是之見:風不吹,河不流,懷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耶?」 (3)「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4)「諸比丘!因有色,由取色,因現貪於色,而起如是見:風不吹,河不流,懷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 (5~7)受……想……行…… (8)因有識,由取識,因現貪於識而起如是見:風不吹,河不流,懷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 (9)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不執取無常、苦變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見:風不吹,河不流,懷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不也。」 (10~12)受……想……行…… (13)「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不執取無常、苦變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見:風不吹,河不流,懷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不也。」 (14)「所見、所聞、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不執取無常、苦變易之法,以起如是見:風不吹,河不流,懷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不也。」 (15)「諸比丘!聖弟子於如是六處斷疑惑,於苦斷疑惑,於苦集斷疑惑,於苦滅斷疑惑,於順苦滅道斷疑惑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有不墮法,決定,為趣三菩提。」 #### 24.2 〔二〕第二ᅟ我所 [1] ᅟᅟ==[1] 前半是與蘊相應一五〇經同。==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由現貪於何?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3)「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4)「諸比丘!因有色,由取色,由現貪於色,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所,此是我,此為我體。」 (5~7)受……想……行…… (8)「因有識,由取於識,由現貪於識,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所,此是我,此為我體。」 (9)「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10~12)受……想……行…… (13)「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所,此是我,此為我體耶?」 「大德!不也。」 (14)「所見、所聞、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不執取無常、苦變易之法,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所,此是我,此為我體耶?」 「大德!不也!」 (15)「諸比丘!聖弟子於如是六處,斷疑惑。於苦斷疑惑……乃至……於順苦滅道斷疑惑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有不墮法,決定,為趣三菩提。」 #### 24.3 〔三〕第三ᅟ我 [1] ᅟᅟ==[1] 前半是與蘊相應一五一經同。==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因有何?由取於何?由現貪於何?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此是世間,此我應於死後有,常、恒、永住而為不變易之法耶?」 (3)「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4)「諸比丘!由有色,由取於色,由現貪於色,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此是世間,此我應於死後有,常、恒、永住,為不變易之法。 (5~7)受……想……行…… (8)因有識,由取於識,由現貪於識,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此是世間,此我應於死後有,常、恒、永住,為不變易之法。 (9~13)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乃至……為不變易之法耶?」 「大德!不也。」 (14)「所見、所聞、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此是世間,此我應於死後有、常、恒、永住而為不變易之法耶?」 「大德!不也。」 (15)「諸比丘!聖弟子於如是六處斷疑惑,於苦斷疑惑……乃至……於順苦滅道斷疑惑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有不墮法,決定,為趣三菩提。」 #### 24.4 〔四〕第四ᅟ無我所 [1] ᅟᅟ==[1] 前半是與蘊相應第一五二經同。==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由現貪於何?而起如是之見:若無我、無我所者,當為無我、無我所耶?」 (3)「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4)「諸比丘!因有色,由取於色,由現貪於色,而起如是之見:若無我、無我所者,當為無我、無我所。 (5~7)受……想……行…… (8)因有識,由取於識,由現貪於識,而起如是之見:若無我、無我所者,當為無我、無我所。 (9)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雖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見:若無我、無我所者,當為無我、無我所耶?」 「大德!不也。」 (10~13)受……想……行……識…… (14)「所見、所聞、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見:若無我、無我所者,當為無我、無我所耶?」 「大德!不也。」 (15)「諸比丘!聖弟子,如是於六處斷疑惑,於苦斷疑惑……乃至……於順苦滅道斷疑惑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有不墮法、決定、為趣三菩提。」 #### 24.5 〔五〕第五ᅟ無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七(大正藏二.四三c)。==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2]!因有何?由取於何?因現貪於何?而起如是之見: 無施,無供施,無燒施,無善惡業之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生死之眾生。於世間沙門、婆羅門無有自證知、現證、宣說此世、他世正到正趣者。 四大和合之士夫,命終之時,地還歸於地身,水還歸於水身,火還歸於火身,風還歸於風身,諸根轉入於虛空。 以四人載死人於輿牀[3]而往,乃至火葬場,雖語,其骨成為鴿色,供物成灰。布施乃愚者之所說,說死後有是虛誑妄說。不論賢者、愚人,身壞而斷滅,死後為無有耶?」 ᅟᅟ==[2] 以下出長部經典(原典一.五五頁),中部經典(原典一.五一五頁)。== ᅟᅟ==[3] 「輿牀」,原本 āyanti pañcamā 是 āsandi-pañcamā 之誤。== (3)「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4)「諸比丘!因有色,由取於色,由現貪於色,而起如是之見:無施,無供施……乃至……身壞而斷滅,死後為無有。 (5~7)受……想……行…… (8)因有識,由取於識,由因現貪於識,而起如是之見:無施,無供施……乃至……身壞而斷滅,死後為無有。 (9)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見:無施,無供施……乃至……身壞而斷滅,死後為無有耶?」 「大德!不也。」 (10~13)「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不執取於苦而有變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見:無施,無供施……乃至……身壞而斷滅,死後為無有耶?」 「大德!不也。」 (14)「所見、所聞、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不執取於苦有變易之法者,起如是之見:無施,無供施……乃至……不論賢者,愚人,身壞而斷滅,死後當為無有耶?」 「大德!不也。」 (15)「諸比丘!聖弟子如是於六處斷疑惑,於苦斷疑惑……乃至……於順苦滅道斷疑惑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有不墮法,決定[4],為趣三菩提。」 ᅟᅟ==[4] 「決定」一語,原本逸失。== #### 24.6 〔六〕第六ᅟ作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七(大正藏二.四四b)。==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由現貪於何?而起如是之見:自作、令他作、截、令截、煮[2]、令煮、苦、令苦、惱、令惱、脅、令脅、殺、盜、穿牆、掠奪、偷奪,斷阻道路,許往他之妻,妄語,雖如是作亦非作惡。以利刃之輪寶,作此地上之生類為一肉聚、一肉塊,此因緣故,無惡無招惡。雖往恒河之南岸自殺、令他殺、截、令他截、煮、令他煮,此因緣故,無惡、無有招惡。雖往恒河之北岸,自布施、令他布施、供施、令供施,此因緣故,無福,無招福。雖以布施、調御、禁戒、實語,亦無福,無招福報耶?」 ᅟᅟ==[2] 「煮、令煮」,原本 vadhato vadhāpayata 以 pacato pācayato 改之。== 四[3] ᅟᅟ==[3] 原本節號碼有誤,不改之。==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5)「諸比丘!因有色,由取於色,由現貪於色,而起如是之見:自作,令他作……乃至……亦無福,無招福。」 (6~8)受……想……行…… (9)「因有識,由取於識,由現貪於識,而起如是之見:自作,令他作……乃至……無福,無招福。 (10)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雖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見:自作,令他作……乃至……無福,為無招福耶」 「大德!不也。」 (11~14)受……想……行……識……乃至…… (15)「所見、所聞、所思、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雖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見:自作,令他作……無福,為無招福耶?」 「大德!不也。」 (16)「諸比丘!聖弟子如是於六處斷疑惑,於苦斷疑惑……乃至……於順苦滅道斷疑惑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有不墮法,決定,為趣三菩提。」 #### 24.7 〔七〕第七ᅟ因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七(大正藏二.四四a)長部經典(原典一.五三頁),中部經典(原典一.五一六頁)參照。==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由現貪於何?而起如是之見:眾生之雜染乃無因、無緣;眾生成為雜染是無因、無緣。眾生之清淨是無因無緣;眾生成為清淨乃無因、無緣、無力、無勤、無人勢、無人勇。一切之眾生,一切之生類,一切之生,一切之命乃無自在,無力,無勤而決定、結合,依本性而轉變,於六種姓受苦樂耶?」 (3)「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4)「諸比丘!因有色,由取於色,由現貪於色,而起如是之見:眾生之雜染……乃至……受樂苦。 (5~7)受……想……行…… (8)因有識,由取於識,由現貪於識,而起如是之見:眾生之雜染……乃至……受樂苦。 (9)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無常耶?是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雖不取……有變易之法,而起如是之見:眾生之雜染……乃至……受樂苦耶?」 「大德!不也!」 (10~13)受……想……行……識……乃至…… (14)「所見、所聞、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乃常耶?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雖不取苦而有變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見:眾生之雜染……乃至……受樂苦耶?」 「大德!不也。」 (15)「諸比丘!聖弟子如是於六處斷疑惑,於苦斷疑惑……乃至……於順苦滅道斷疑惑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乃至……為趣三菩提。」 #### 24.8 〔八〕第八ᅟ(大)見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七(大正藏二.四四c)長部經典(原典一.五六頁、五三【南傳】,~四頁)中部經典(原典一.五一七頁)。==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由現貪於何?而起如是之見:謂此七身非作,非作之所作,非化,非化者,非令生,如柱之立堅固而住,不動,不轉變,不相互逼迫,不能相互樂、苦,樂苦。 (3)以何為七耶?地身、水身、火身、風身、苦、樂、命是。此七身乃非作,非作之所作,非化,非化者,非令生,如柱之立堅固而住,不動,不轉變,不相互逼迫,不能相互樂、苦,樂苦。 (4)以利刀截其頭亦不害其命,以刀入其七身之間。 (5)復以百四十萬之生門為始,有七百、六百之生門。五百業、五業、三業、一業、半業、六十二道、六十二內劫、六種族、八人地、四千九百活命、四千九百出家、四千九百龍家、二千根、三千地獄、三十六塵界、七想胎、七無想胎、七節胎[2]、七天、七人、七鬼、七池[3]、七嶮、七百嶮、七夢、七百夢、八百四十萬大劫之間,不論愚人或賢者,流轉輪迴後,以究竟苦之邊際。 ᅟᅟ==[2] 「七天」,原本 satta dibbā 以 satta devā 改之。== ᅟᅟ==[3] 「七嶮」之前語 pavudhā 完全不明白,於長部經典原註可說是 pavuṭā ti gaṇṭhikā。== (6)於此間,謂:無有『因我此持戒、禁戒、苦行、梵行、令熟未熟之業,繼續忍受已熟之業至滅盡。』以桀可量樂、苦,於輪迴中無有邊際,無有增減、消長。 (7)譬如擲縷丸之散解,不論愚人或賢者,而散解樂、苦。」 (8)「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9)「諸比丘!因有色,由取於色,由現貪於色,而起如是之見:謂此七身非作,非作之所作……乃至……散樂、苦。 (10~16)受…… (17~22)想…… (23~28)行…… (29~34)因有識,由取於識,由現貪於識,而起如是之見:謂此七身非作、非作之所作……乃至……散樂、苦。 (35~40)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雖不取無常、苦而變易之法,當起如是之見耶?謂:此七身非作、非作之所作……乃至……散樂、苦。 「大德!不也。」 (41~46)所見、所聞、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雖不取彼,當起如是之見耶?謂:此七身非作,非作之所作……乃至……而解散樂、苦……乃至…… (47)諸比丘!聖弟子如是於六處斷疑惑,於苦斷疑惑……乃至……於順苦滅道斷疑惑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有不墮法,為趣三菩提。」 #### 24.9 〔九〕世間常 [1] ᅟᅟ==[1] 本經以下第十八經止,漢譯雜阿含經卷七(大正藏二.四五b)。==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由現貪於何?起如是之見:世間為常耶?」 (3)「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4)「諸比丘!因有色,由取於色,由現貪於色,而起如是之見:世間為常。 (5~8)因有受……想……行……識,由取於識,由現貪於識,而起如是之見:世間為常。 (9)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雖不取苦變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見:世間應為常耶?」 「大德!不也。」 (10~13)受……想……行…… (14)「所見、所聞、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雖不取苦變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見:世間應為常耶?」 「大德!不也。」 (15)「諸比丘!聖弟子如是於六處斷疑惑,於苦斷疑惑……乃至……於順苦滅道斷疑惑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有不墮法,決定,為趣三菩提。」 #### 24.10 〔一〇〕世間無常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由現貪於何?而起如是見:世間為無常耶?」 (3)「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4~13)「諸比丘!因有色……乃至……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雖不取苦變易之法,以起如是見:世間應為無常耶?」 「大德!不也。」 (14)「所見、所聞、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不取苦變易之法,以起如是見:世間應為無常耶?」 「大德!不也。」 (15)「諸比丘!聖弟子……乃至……決定,為趣三菩提。」 #### 24.11 〔一一〕有邊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由現貪於何?而起如是見:世間應為有邊耶?」 (3~15)「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決定,為趣三菩提。」 #### 24.12 〔一二〕無邊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由現貪於何?而起如是見:世間為無邊耶?」 (3~15)「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決定,為趣三菩提。」 #### 24.13 〔一三〕命即身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由現貪於何?而起如是見:命即為身耶?」 (3~15)「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決定,為趣三菩提。」 #### 24.14 〔一四〕命身異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由現貪於何?而起如是見:命與身為異耶?」 (3~15)「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決定,為趣三菩提。」 #### 24.15 〔一五〕如來有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由現貪於何?起如是見:如來死後為有耶?」 (3~15)「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決定,為趣三菩提。」 #### 24.16 〔一六〕如來無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由現貪於何?而起如是見:如來死後為無耶?」 (3~15)「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決定,為趣三菩提。」 #### 24.17 〔一七〕如來有無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由現貪於何?而起如是見:如來死後為有無耶?」 (3~15)「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決定為趣三菩提。」 #### 24.18 〔一八〕如來非有非無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由現貪於何?起如是見:如來死後為非有、非無耶?」 (3)「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4~8)「諸比丘!因有色,由取於色,由現貪於色,以起如是見:如來死後為非有、非無……乃至…… (9)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雖不取苦變易之法,以起如是見:如來死後應為非有亦非無耶?」 「大德!不也。」 (10~13)受……想……行……識…… (14)「所見、所聞、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雖不取彼無常、苦變易之法,起如是見:如來死後應為非有亦非無耶?」 「大德!不也。」 (15)「諸比丘!聖弟子如是於六處斷疑惑,於苦斷疑惑,於苦集斷疑惑,於苦滅斷疑惑,於順苦滅道斷疑惑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有不墮法,決定,為趣三菩提。」 預流品十八記別[1](終) ᅟᅟ==[1] 由暹羅本之讀法而譯之。== 於此攝頌曰: 風吹與我所 我及無我所 無作因見八 世間常無常 有邊與無邊 命身命身異 如來死後有 如來死後無 死後為有無 如來之死後 非有亦非無 ### 第二ᅟ重說品 第一章 #### 24.19 〔一九〕第一ᅟ風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因現貪於何?以起如是見:風不吹,河不流,懷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耶?」 (4)「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5)「諸比丘!因有色,由取於色,因現貪於色,以起如是見:風不吹,河不流,懷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 (6~9)因有受……想……行……識,由取於識,因現貪於識,以起如是見:風不吹……乃至……如柱之立而住。 (10~15)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雖不取變易之法,而起如是見:風不吹……乃至……如柱之立而住耶?」 「大德!不也……乃至……」 (16)「諸比丘!如是因有苦,由取於苦,因現貪於苦,以起如是見:風不吹,河不流,懷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 #### 24.20-36 〔二〇~三五〕第二~十七 於初重說,廣說十八記別 〔三六〕第十八ᅟ非有非無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由現貪於何?而起如是見:如來死後為非有亦非無耶?」 (4)「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5)「諸比丘!因有色,由取於色,因現貪於色,以起如是見:如來死後為非有亦非無。 (6~9)因有受……想……行……識,由取於識,因現貪於識,以起如是見:如來死後為非有亦非無……乃至……」 第二章 #### 24.37 〔三七〕第十九ᅟ有色我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七(大正藏二.四五a)。==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因現貪於何?而起如是見:死後為有色無病之有我耶?」 (4)「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5)「諸比丘!因有色,由取於色,因現貪於色,以起如是見:死後為有色無病之有我。 (6~9)因有受……想……行……識,由取於識,因現貪於識,以起如是見:死後為有色無病之有我。 (10)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不取變易之法,而起如是見:死後應為有色無病之有我耶?」 「大德!不也。」 (11~14)受……乃至……大德!不也。 (15)「諸比丘!如是因有苦,取於苦,因現貪於苦,以起如是見:死後為有色無病之有我。」 #### 24.38 〔三八〕第二〇ᅟ無色我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取於何?因現貪於何?而起如是見:死後為無色無病之有我耶……乃至…… #### 24.39 〔三九〕第二十一ᅟ有色無色 (※3)……死後為有色而無色無病之有我耶? #### 24.40 〔四〇〕第二十二ᅟ非有色非無色 (※3)……死後為非有色非無色無病之有我耶? #### 24.41 〔四一〕第二十三ᅟ一向樂 (※3)……死後為一向樂無病之有我耶?…… #### 24.42 〔四二〕第二十四ᅟ一向苦 (※3)……死後為一向苦無病之有我耶?…… #### 24.43 〔四三〕第二十五ᅟ樂苦 (※3)……死後為樂苦無病之有我耶?…… #### 24.44 〔四四〕第二十六ᅟ非苦非樂 (※3)……死後為非苦非樂、無病之有我耶? (4)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5)「諸比丘!因有色,取於色,因現貪於色,以起如是見:死後為非苦非樂,無病之有我。 (6~9)因有受……想……行……識,由取於識,因現貪於識,以起如是見:死後為非苦非樂、無病之有我。 (10)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乃至……不取變易之法而起如是見:死後為非苦非樂,無病之有我耶?」 「大德!不也。」 「諸比丘!如是因有苦,由取於苦,因現貪於苦,以起如是見:死後為非苦非樂,無病之有我。」 (11~14)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乃至……不取變易之法,而起如是見:死後為非苦非樂,無病之有我耶? 「大德!不也。」 (15)「諸比丘!如是因有苦、由取於苦,因現貪於苦,以起如是之見:死後為非苦非樂無病之有我。」 第二廣說(終) 攝頌曰: 風吹與我所 無與無我所 無作因見八 說常與無常 有邊及無邊 命即與命異 如來之四者 色我無色我 有色無色我 非有非無色 一向樂之我 一向苦之我 乃至樂苦我 非苦非樂我 死後無病有 於第二章說 此二十六經 第三章 #### 24.45 〔四五〕第一ᅟ風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取於何?因現貪於何?而起如是見:風不吹,河不流,懷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耶?」 (4)「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5)「諸比丘!因有色,取於色,因現貪於色,以起如是見:風不吹……乃至……如柱之立住。 (6~9)因有受……想……行……識,由取於識,因現貪於識,以起如是見:風不吹……乃至……如柱之立住。 (10)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乃至……雖不取彼變易之法,而起如是見:風不吹……乃至……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不也。」 「諸比丘!如是無常者,是苦。因有此,由取於此,以起如是見:風不吹……乃至……如柱之立住。」 #### 24.46-70 〔四六~六九〕第二~二五 應如上之廣說 〔七〇〕第二六〔非苦非樂〕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因現貪於何?而起如是見:死後為非苦非樂、無病之有我耶?」 (4)「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5)「諸比丘!因有色,由取於色,因現貪於色,以起如是見:死後為非苦非樂、無病之有我耶? (6~9)因有受……想……行……識,由取識,因現貪識,以起如是見:死後為非苦非樂、無病之有我。 (10)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乃至……不取彼變易之法,而起如是見:死後為非苦非樂、無病之有我耶?」 「大德!不也。」 「諸比丘!如是無常者是苦。因有此,由取於此[1],以起如是見:死後為非苦非樂、無病之有我。 ᅟᅟ==[1] 「由取」,原本於此後,插進「此」是現貪。== (11~14)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乃至……雖不取彼變易之法,而起如是見!死後為非苦非樂、無病之有我耶?」 「大德!不也。」 「諸比丘!如是無常者是苦。因有此,由取於此,以起如是見:死後為非苦非樂、無病之有我。」 第三廣說(終)二十六經廣說 第四章 #### 24.71 〔七一〕第一〔風〕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因現貪於何?而起如是見:風不吹,河不流,懷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耶?」 (4)「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5)「諸比丘!因有色,由取於色,因現貪於色,以起如是見:風不吹……乃至……如柱之立住。 (6~9)因有受……想……行……識,由取於識,因現貪於識,以起如是見:風不吹……乃至……如柱之立住。 (10)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乃至……觀此變易之法,得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11~14)「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乃至……觀此變易之法者,得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15)「諸比丘!是故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應以正慧如實觀:一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16)如是觀者……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 24.72-96 〔七二~九五〕第二~二五 〔應如上廣說〕 〔九六〕第二十六〔非苦非樂〕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因有何?由取於何?因現貪於何?而起如是見:死後為非苦非樂,無病之有我耶?」 (4)「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5)「諸比丘!因有色,由取於色,因現貪於色,以起如是見:死後為非苦非樂,無病之有我。 (6~9)因有受……想……行……識,由取於識,因現貪於識,以起如是見:死後為非苦非樂,無病之有我。 (10)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觀……變易之法,得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11~14)「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乃至觀……變易之法,得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15)「諸比丘!是故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正慧如是以觀一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16~19)所有受……想……行……識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以正慧觀…… (20)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之聖弟子厭患於色,厭患於受,厭患於想、厭患於行、厭患於識。厭患而離欲,離欲而解脫,解脫而解脫智生,即知[1]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ᅟᅟ==[1] 「知」,原本 pajānāmiti 是 pajānātiti 之誤。== 一章十八記別 二章二十六經 三章二十六經 四章二十六經 有如是之廣說 見相應(終) ## 25 第四ᅟ入相應 #### 25.1 第一ᅟ眼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眼是無常而變易、變異,耳是無常而變易、變異,鼻是無常而變易、變異,舌是無常而變易、變異,身是無常而變易、變異,意是無常而變易、變異。 (4)諸比丘!若信、信解如是此等諸法者,此名為隨信行者,入正性決定,入善士地,超凡夫地。彼作業而不生地獄、畜生、餓鬼;不現證預流果而不死。 (5)諸比丘!若如是應此等諸法,審思慧之應分者,此名為隨信行者、入正性決定、入善士地、超凡夫地。彼作業不生地獄、畜生、餓鬼;不現證預流果而不死。 (6)諸比丘!若如是知見此等諸法者,此名為預流,有不墮法,決定,為趣三菩提。」 #### 25.2 第二ᅟ色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色是無常而變易、變異,聲是無常而變易、變異,香是無常而變易、變異,味是無常而變易、變異,所觸是無常而變易、變異,諸法是無常而變易變異。 (4)諸比丘!若如是信、信解此等諸法者,此名為隨信行者,入正性決定,入善士地,超凡夫地。彼作業不生地獄、畜生、餓鬼。不現證預流果而不能死。 (5)諸比丘!若如是……此等諸法者……乃至……不現證預流果而不死。 (6)諸比丘!若如是知見此等諸法者,此名為預流,有不墮法,決定,為趣三菩提。」 #### 25.3 第三ᅟ識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眼識是無常而變易、變異,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無常而變易、變異。 (4~6)諸比丘!若……乃至……為趣三菩提。」 #### 25.4 第四ᅟ觸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眼觸是無常而變易、變異,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是無常而變易、變異。 (4~6)諸比丘!若……乃至……為趣三菩提。」 #### 25.5 第五ᅟ受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眼觸所生之受,是無常而變易、變異,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1]……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是無常而變易、變異。 ᅟᅟ==[1] 「鼻識所生之受」及「身觸所生之受」,原本缺失。== (4~6)諸比丘!若……乃至……為趣三菩提。」 #### 25.6 第六ᅟ想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色想是無常而變易、變異,聲想……香想……味想……所觸想……法想是無常而變易、變異。 (4~6)諸比丘!若……乃至……為趣三菩提。」 #### 25.7 第七ᅟ思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色思是無常而變易、變異,聲思……香思……味思……所觸思……法思是無常而變易、變異。 (4~6)諸比丘!若……乃至……為趣三菩提。」 #### 25.8 第八ᅟ愛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色愛是無常而變易、變異、聲愛……味愛……所觸愛……法愛是無常而變易、變異。 (4~6)諸比丘!若……乃至……為趣三菩提。」 #### 25.9 第九ᅟ界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地界是無常而變易、變異、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1]是無常而變易、變異。 ᅟᅟ==[1] 「識界」,原本缺失。== (4~6)諸比丘!若……乃至……為趣三菩提。」 #### 25.10 第十ᅟ蘊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色是無常而變易、變異,受是無常而變易、變異,想是無常而變易、變異,行是無常而變易、變異,識是無常而變易、變異。 (4)諸比丘!若如是信、信解此等諸法者,此名為隨信行者,入正性決定,入善士地,超凡夫地。彼作業不生地獄、畜生、餓鬼,不現證預流果而不死。 (5)諸比丘!若如是應此等諸法,於慧之應分審思者,此名為隨信行者,入正性決定,入善士地,超凡夫地。彼作業不生地獄、畜生、餓鬼,不現證預流果而不死。 (6)諸比丘!若如是知見此等之諸法者,此名為預流,有不墮法,決定,為趣三菩提。」 入相應(終) 此品攝頌曰: 眼色識觸受 想思以及愛 界蘊等為十 ## 26 第五ᅟ生相應 #### 26.1 第一ᅟ眼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三(大正藏二.九〇c)。==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若眼生住轉出者,則苦生病住老死出。 (4~7)若耳、鼻、舌、身生……者,乃至…… (8)若意生住轉出者,則苦生病住老死出。 (9)諸比丘!若眼滅而息沒者,則苦滅而病息老死沒。 (10~13)若耳……鼻……舌……身滅者,……乃至…… (14)若意滅而息沒者,則苦滅病息而老死沒。」 #### 26.2 第二ᅟ色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若色生住轉出者,則苦生病住老死出。 (4~8)若聲……香……味……所觸……法生住轉出者,則苦生病住老死出。 (9)諸比丘!若色滅而息沒者,則苦滅而病息老死沒。 (10~13)若聲……香……味……所觸…… (14)若法滅而息沒者,則苦滅而病息老死沒。」 #### 26.3 第三ᅟ識 (1~8)〔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若眼識生住……乃至……意識生住……乃至……老死出。 (9~14)諸比丘!若眼識滅……乃至……意識滅……乃至……老死沒。」 #### 26.4 第四ᅟ觸 (1~8)〔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眼觸生住……乃至……意觸生住……乃至……老死出。 (9~14)諸比丘!若眼觸滅……乃至……意觸滅……乃至……老死沒。」 #### 26.5 第五ᅟ受 (1~8)〔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若眼觸所生住……乃至……意觸所生之受,生住……至……老死出。 (9~14)諸比丘!若眼觸所生之受滅而息……乃至……意觸所生之受滅而息……乃至……老死沒。」 #### 26.6 第六ᅟ想 (1~8)〔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若色想生住……乃至……法想生住……乃至……老死滅。 (9~14)諸比丘!若色想滅……乃至……法想滅而息……乃至……老死沒。」 #### 26.7 第七ᅟ思 (1~8)〔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若色思生住……乃至……法思生住……乃至……老死出。 (9~14)諸比丘!若色思滅而息……乃至……法思滅而息……乃至……老死沒」。 #### 26.8 第八ᅟ愛 (1~8)〔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若色愛生住……乃至……法愛生住……乃至……老死出。 (9~14)諸比丘!若色愛滅……乃至……法愛滅……乃至……老死沒。」 #### 26.9 第九ᅟ界 (1~8)〔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若地界生住……乃至……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生住……乃至……老死出。 (9~14)諸比丘!若地界滅……乃至……識界滅……乃至……老死沒。」 #### 26.10 第十ᅟ蘊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若色生住轉出者,則苦生病住老死出。 (4~6)若受……想……行…… (7)若識生住轉出者,則苦生病住老死出。 (8)諸比丘!若色滅而息沒者,則苦滅病息老死沒。 (9~11)若受……想……行…… (12)若識滅而息沒者,則苦滅病息老死沒。」 生相應(終) 此品攝頌曰: 眼色識觸受 想思愛界蘊 如是等為十 ## 27 第六ᅟ煩惱相應 #### 27.1 第一ᅟ眼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於眼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 (4~7)於耳欲貪……於鼻欲貪……於舌欲貪……於身欲貪……。 (8)於意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 (9)諸比丘!比丘若於此六處、斷心之隨煩惱者,則其心向出離而使圓滿出離。心堪任於現所證知、現證之諸法。」 #### 27.2 第二ᅟ色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色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 (4~8)於聲……香……味……所觸……法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 (9)諸比丘!比丘若於此六處,斷心之隨煩惱者,則其心向出離而使圓滿出離。心堪任於現所證知、現證之諸法。」 #### 27.3 第三ᅟ識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眼識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 (4~8)於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 (9)諸比丘!比丘若於此六處斷心之隨煩惱者,則其心向出離而使圓滿出離。心堪任於現所證知、現證之諸法。」 #### 27.4 第四ᅟ觸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眼識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 (4~8)於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 (9)諸比丘!比丘若……乃至……於現所證知、現證之諸法。」 #### 27.5 第五ᅟ受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眼觸所生之受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 (4~8)於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 (9)諸比丘!比丘若……乃至……於現所證知、現證之諸法。」 #### 27.6 第六ᅟ想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色想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 (4~8)於聲想……香想……味想……所觸想……法想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 (9)諸比丘!比丘若……乃至……於現所證知、現證之諸法。」 #### 27.7 第七ᅟ思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色思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 (4~8)於聲思……香思……所觸思……法思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 (9)諸比丘!比丘若……乃至……於現所證知、現證之諸法。」 #### 27.8 第八ᅟ愛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色愛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 (4~8)於聲愛……香愛……味愛……所觸愛……法愛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 (9)諸比丘!比丘若……乃至……於現所證知、現證之諸法。」 #### 27.9 第九ᅟ界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地界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 (4~8)於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 (9)諸比丘!若比丘於此六處斷心之隨煩惱者,則其心向出離而使圓滿出離。心堪任於現證知、現證之諸法。」 #### 27.10 第十ᅟ蘊 (1~7)〔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色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乃至……於識欲貪者,是即心之隨煩惱。 (8)諸比丘!比丘若於此六處,斷心之隨煩惱者,則其心向出離而使圓滿出離,心堪任於現所證知、現證之諸法。」 煩惱相應(終) 此品攝頌曰: 眼色識觸受 想思愛界蘊 如是等為十 ## 28 第七ᅟ舍利弗相應 #### 28.1 第一ᅟ離 (1)爾時具壽舍利弗,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2)時,具壽舍利弗,清晨之時、著下衣,持鉢衣,入舍衛城乞食。 (3)行於舍衛城乞食。食後從乞食還,往安陀林,以行晝日坐。 (4)入安陀林已,於一樹下晝日坐。 (5)時,具壽舍利弗,晡時從靜坐起,往祇樹給孤獨園。 (6)具壽阿難見具壽舍利弗從遠方來,見而言於具壽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汝之諸根清淨,顏色清淨皎潔。具壽舍利弗今日依何而住耶?」 (7)「友!於此處我離諸欲、離諸不善法、離有尋、有伺,生喜、樂具足而住初靜慮。友!此時我思惟,我入初靜慮,我乃入初靜慮,我則不出初靜慮。」 (8)具壽舍利弗,如是善於長夜斷我慢、我所慢、慢、隨眠,故具壽舍利弗,思惟:「我入初靜慮,我乃入初靜慮,我則不出初靜慮。」 #### 28.2 第二ᅟ無尋 (1~5)〔爾時,具壽舍利弗〕舍衛城……乃至…… (6)具壽阿難見具壽舍利弗從遠方來。見而言於具壽舍利弗: 「友舍利弗!汝之諸根清淨,顏色清淨皎潔,具壽舍利弗今日依何而住耶?」 (7)「友!於此我能為尋伺寂靜故,內淨心住一趣、無尋無伺而從三摩地,生喜、樂具足住第二靜慮。友!此時我思惟我入第二靜慮,我乃入第二靜慮,我則為不出第二靜慮。」 (8)具壽舍利弗於如是長夜,善斷我慢、我所慢、慢、隨眠,故具壽舍利弗思惟:「我入第二靜慮,我乃入第二靜慮、我則不為出第二靜慮。」 #### 28.3 第三ᅟ喜 (1~6)〔爾時,具壽舍利弗〕舍衛城……乃至…… 具壽阿難見具壽舍利弗從遠……乃至……言於: 「友舍利弗!汝之諸根清淨,顏色清淨皎潔。具壽舍利弗今日依何而住耶?」 (7~8)「友!於此我以離喜故住於捨,身正受樂正念正知,如諸聖者之宣說,有捨念樂住,具足住第三靜慮……乃至廣說……。」 #### 28.4 第四ᅟ捨 (1~6)〔爾時,具壽舍利弗〕舍衛城……乃至…… 「友舍利弗!汝之諸根清淨,顏色清淨皎潔。具壽舍利弗今日依何而住耶?」 (7~8)「友!於此我斷樂、斷苦故,及先已滅喜、憂故,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住於第四靜慮。友!此時我……乃至……為不出……」 #### 28.5 第五ᅟ虛空 (1~6)〔爾時,具壽舍利弗〕舍衛城……乃至……具壽阿難……乃至…… (7~8)「友!於此我超越一切之色想故,滅有對想故,不作意種種想故,為虛空無邊,具足住虛空無邊處……乃至……為不出……」 #### 28.6 第六ᅟ識 (1~6)〔爾時,具壽舍利弗〕舍衛城……乃至……具壽阿難……乃至…… (7~8)「友!於此我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為識無邊,具足住識無邊處……乃至……無不出……」 #### 28.7 第七ᅟ無所有處 (1~6)〔爾時,具壽舍利弗〕舍衛城……乃至…… (7~8)「友!於此我超越一切識無邊處,具足住少無所有及無所有處……乃至……為無出……」 #### 28.8 第八ᅟ有想 (1~6)〔爾時,具壽舍利弗〕舍衛城……乃至…… (7~8)「友!於此我超越一切無所有處,具足住非想、非非想處……乃至……為無出……」 #### 28.9 第九ᅟ滅 (1~6)〔爾時,具壽舍利弗〕舍衛城……乃至…… (7)「友!於此我超越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滅想受。友!此時我思惟我入滅想受,我乃入滅想受,我則不為出滅想受。」 (8)具壽舍利弗善於如是長夜斷我慢、我所慢、慢、隨眠,故具壽舍利弗思惟:「我入滅想受,我乃入滅想受,我則不為出滅想受。」 #### 28.10 第十ᅟ淨口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八(大正藏二.一三一)於漢譯有淨口外道出家尼。依原註淨口是出家尼之名。== (1)爾時,具壽舍利弗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2)時具壽舍利弗,清晨之時,著下衣,持鉢、衣,入王舍城乞食。於王舍城行每家乞食,而倚於一壁食施食。 (3)時名淨口出家尼者,來具壽舍利弗之處,來而言於具壽舍利弗曰: (4)「沙門!汝乃以口向下而食耶?」 「姊妹!我非以口向下而食。」 (5)「沙門!然則仰口而食耶?」 「姊妹!我非仰口而食。」 (6)「沙門!然則口向四方而食耶?」 「姊妹!我非口向四方而食。」 (7)「沙門!然則口向四維而食耶?」 「姊妹!我非口向四維而食。」 (8)「沙門!問以口向下而食者,言我非以口向下而食。沙門!然則若問仰口而食耶?言我非仰口而食。沙門!然則若問以口向四方而食耶?言我非以口向四方而食。沙門!然則若問口向四維而食耶?言我非以口向四維而食。沙門!然者汝如何而食耶?」 (9)「姊妹!沙門、婆羅門,謂依事明[2]、畜生明,以邪命為生活者,姊妹!彼沙門、婆羅門名為以口向下而食。 ᅟᅟ==[2] 「事明」,原註「事明」知胡蘆、南瓜、蘿葡等事之果、成、因、的方便,又長部經典原註(一.九三頁)云相「宅地、園地」等得失之明。== (10)姊妹!沙門、婆羅門,謂依占星明、畜生明,以邪命為生活者,姊妹!彼沙門、婆羅門名為仰口而食。 (11)姊妹!沙門、婆羅門從事遣使、使節,以邪命為生活者,彼沙門、婆羅門名為口向四方而食。 (12)姊妹!沙門、婆羅門,謂依占卜明、畜生明,以邪命為生活者。姊妹!彼沙門、婆羅門名為口向四維而食。 (13)姊妹!我非所謂依事明、畜生明,以邪命為生活者。非所謂依占星明、畜生明,以邪命為生活者。非從事遣使、使節,以邪命為生活。非依卜占明、畜生明,以邪命為生活者。我以法求食,以法求食而食。」 (14)時、淨口出家尼即往王舍城之里巷四衢告之曰: 「沙門釋子等如法受食,沙門釋子等無過而受食。施沙門釋子等食。」 舍利弗相應(終) 此攝頌曰: 離與無尋 喜捨等四 虛空與識 及無所有 有想滅九[3] 淨口等十 ᅟᅟ==[3] 「滅九」,由暹羅本 nirodho navamo vutto 讀之。== ## 29 第八ᅟ龍相應 #### 29.1 〔一〕第一ᅟ品類 [1] ᅟᅟ==[1] 漢譯增一阿含經卷十九(大正藏二.六四六a)長阿含世記經(大正藏一.一二七)。==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龍之生有四種。以何者為四耶?卵生龍、胎生龍、濕生龍、化生龍是。諸比丘!如是龍之生有四種。」 #### 29.2 〔二〕第二ᅟ妙勝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卵生龍、胎生龍、濕生龍〕化生龍也。 (4)「諸比丘!此中胎生、濕生、化生之龍,當比卵生龍為妙勝。 (5)諸比丘!此中濕生、化生之龍,當比卵生、胎生之龍為妙勝。 (6)諸比丘!此中化生之龍,當比卵生、胎生、濕生龍為妙勝。 (7)諸比丘!如是龍之生有四種。」 #### 29.3 〔三〕第三ᅟ布薩(一) (1)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2)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而坐於一面。 (3)彼比丘一面坐已,而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此處一類之卵生龍,住布薩以捨己身耶?」 (4)「比丘!此處一類之卵生龍如是思惟:『謂我等從前,於身作善惡業,於語作善惡業,於意作善惡業。我等於身作善惡業,於語作善惡業,於意作善惡業,於身壞命終後,生卵生龍群中。 (5)我等如今若於身行善行,於語行善行,於意行善行者,如是身壞命終後,生善趣、天界。 (6)我等宜於身行善,於語行善,於意行善。』 (7)比丘[1]!依此因、依此緣,於此處一類之卵生龍,住布薩捨己身。」 ᅟᅟ==[1] 「比丘」,原本誤為諸比丘。== #### 29.4 〔四〕第四ᅟ布薩(二)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乃至…… (3)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於此處,一類胎生之龍,住布薩以捨己身耶?」 (4~6)應皆廣說。 (7)「比丘!依此因、依此緣,於此處,一類之胎生龍,住布薩以捨己身。」 #### 29.5 〔五〕第五ᅟ布薩(三)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此處一類之濕生龍,住布薩以捨己身耶?」 (4~6)應皆廣說。 (7)「比丘!依此因、依此緣,於此處一類之濕生龍,住布薩以捨己身。」 #### 29.6 〔六〕第六ᅟ布薩(四)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此處一類之化生龍,住布薩以捨己身耶?」 (4)「比丘!此處一類之化生龍,如是思惟:『我等前身,於身作善惡業,於語作善惡業,於意作善惡業。因我等於身作善惡業,於語作善惡業,於意作惡業,身壞命終後,生化生龍之群中。 (5)我等如今若於身行善行,於語行善行,於意行善行者,如是於身壞命終後,生善趣、天界。 (6)我等宜於身行善行、於語行善行、於意行善行。』 (7)比丘!依此因、依此緣,此處一類之化生龍,住布薩以捨己身。」 #### 29.7 〔七〕第七ᅟ聞(一)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1]後,生卵龍之群中耶?」 ᅟᅟ==[1] 原本「命終」之語缺失。== (4)「比丘!此處一類者,於身作善惡業,於語作善惡業,於意作善惡業。彼聞卵生龍乃長壽、端嚴、多樂。 (5)彼思惟:『我身壞命終後,生卵生龍之群中。』 (6)彼身壞命終後,生卵生龍之群中。 (7)比丘!依此因、依此緣,於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卵生龍之群中。」 #### 29.8 〔八〕第八ᅟ聞(二)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於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胎龍之群中耶?」 (4~6)「比丘!此處一類者,於身作善惡業……乃至廣說。 (7)比丘!依此因、依此緣,於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胎生龍之群中。」 #### 29.9 〔九〕第九ᅟ聞(三)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濕生龍耶?」 (4~6)「比丘!此處一類者,於身作善惡業……乃至廣說…… (7)比丘!依此因、依此緣,於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濕生龍之群中。」 #### 29.10 〔一〇〕第十ᅟ聞(四)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化生龍之群中耶?」 (4)「比丘!此處一類者,於身作善惡業,於語作善惡業,於意作善惡業。彼聞化生龍乃長壽、端嚴、多樂。 (5)彼思惟:『我身壞命終後,生化生龍之群中。』 (6)彼身壞命終後,生化生龍之群中。 (7)比丘!依此因、依此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化生龍之群中。」 #### 29.11-20 〔一一~二〇〕第十一ᅟ布施利益(一) (1~3)……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卵生龍之群中耶?」 (4)「比丘!此處一類者,於身作善惡業,於語作善惡業,於意作善惡業。彼聞卵生龍乃長壽、端嚴、多樂。 (5)彼思惟:『我身壞命終後,生卵生龍之群中。』 (6)彼布施食、布施飲、布施衣、布施乘具、布施鬘、布施香、布施塗香、布施臥具、布施家、布施燈具。彼身壞命終後,生卵生龍之群中。 (7)比丘!依此因,依此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卵生之群中。」 #### 29.21-50 〔二一~五〇〕第十二~十四ᅟ布施利益(二~四)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彼比丘一面坐已,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胎生龍……乃至……濕生龍……化生龍之群中耶?」 (4)「比丘!此處一類者,於身作善惡業,於語作善惡業,於意作善惡業。彼聞化生龍乃長壽、端嚴,多樂。 (5)彼思惟:『我身壞命終後,生化生龍之群中。』 (6)彼布施食、布施飲……乃至……生化生龍之群中。 (7)比丘!依此因、依此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化生龍之群中。」 如是廣說而說十經,如是於四類說四十記別。有十經與五十經。 龍相應(終) 此攝頌曰: 品類與妙勝 四布薩四聞 四布施利益 於龍之善說 ## 30 第九ᅟ金翅鳥相應 #### 30.1 〔一〕第一ᅟ品類 [1] ᅟᅟ==[1] 漢譯增一阿含經卷十九(大正藏二.六四六a)長阿含世記經(大正藏一.一二七)。==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金翅鳥之生有四種。以何者為四耶?卵生金翅鳥、胎生金翅鳥、濕生金翅鳥、化生金翅鳥是。諸比丘!如是金翅鳥之生有四種。」 #### 30.2 〔二〕第二ᅟ取[1-1] ᅟᅟ==[1-1] 漢譯一阿含經卷十九(大正藏二.六四六a)長阿含世記經(大正藏一.一二七)。==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金翅鳥之生有四種。以何者為四耶?卵生……乃至……諸比丘!如是金翅鳥之生有四種。 (4)諸比丘!此中卵生金翅鳥以取卵生龍,不取胎生、濕生、化生。 (5)諸比丘!此中胎生金翅鳥以取卵生、胎生龍,不取濕生、化生。 (6)諸比丘!此中濕生金翅鳥以取卵生、胎生、濕生龍,不取化生。 (7)諸比丘!此中化生金翅鳥取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龍。 (8)諸比丘!如是金翅鳥之生有四種。」 #### 30.3 〔三〕第三ᅟ善惡業(一) (1)〔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2)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而後生於卵生金翅鳥之群中耶?」 (4)「比丘!此處一類者,於身作善惡業,於語作善惡業,於意作善惡業。彼聞卵生金翅鳥乃長壽、端嚴、多樂。 (5)彼思惟:『我身壞命終,當生卵生金翅鳥之群中。』彼身壞命終後,生於卵生金翅鳥之群中。 (6)比丘!依此因、依此緣,此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於金翅鳥之群中。」 #### 30.4-6 〔四~六〕第四~六ᅟ善惡業(二~四)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於胎生……乃至……濕生……化生金翅鳥之群中耶?」 (4)「比丘!此處一類者,於身作善惡業,於語作善惡業,於意作善惡業。彼聞化生金翅鳥,長壽、端嚴、多樂。 (5)彼思惟:『我身壞生命終後,當生於化生金翅鳥之群中。』彼身壞命終後,生於化生金翅鳥之群中。 (6)比丘!依此因、依此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於化生金翅鳥之群中。」 #### 30.7-16 〔七~一六〕第七ᅟ布施利益(一)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於卵生金翅鳥之群中耶?」 (4)「比丘!此處一類者,於身作善惡業,於語作善惡業,於意作善惡業。彼聞卵生金翅鳥,長壽、端嚴、多樂。 (5)彼思惟:『我身壞生命終後,當生於金翅鳥之群中。』 (6)彼布施食、布施飲、布施衣、布施乘具、布施鬘、布施香、布施塗香、布施臥具、布施家、布施燈具。彼身壞命終後,生於卵生金翅鳥之群中。 (7)比丘!依此因、依此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卵生金翅鳥之群中。」 #### 30.17-46 〔一七~四六〕第八~十ᅟ布施利益(二~四)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一面坐已,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而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於胎生金翅鳥……乃至……濕生金翅鳥……化生金翅鳥之群中耶?」 (4)「比丘!此處一類者,於身作善惡業,於語作善惡業,於意作善惡業。彼聞化生金翅鳥,長壽、端嚴、多樂。 (5)彼思惟:『我身壞命終後,當生於化生金翅鳥之群中。』 (6)彼布施食……乃至……布施燈。彼身壞命終後,生於化生金翅鳥之群中。 (7)比丘!依此因、依此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於化生金翅鳥之群中。」 如是而有六十六經。 金翅鳥相應(終) 於之攝頌曰: 品類以及取 四之善惡業 四布施利益 善說金翅鳥 ## 31 第十ᅟ乾達婆相應 #### 31.1 〔一〕第一ᅟ品類 (1~2)〔一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乾達婆天,諦聽。 (4)諸比丘!如何為乾達婆天耶? 諸比丘!有依根香而住之天。諸比丘!有依樹心香而住之天。諸比丘!有依樹膚香而住之天。諸比丘!有依樹皮香而住之天。諸比丘!有依樹芽香而住之天。諸比丘!有依葉香而住之天。諸比丘!有依華香而住之天。諸比丘!有依果香而住之天。諸比丘!有依液香而住之天。諸比丘!有依香香而住之天。 (5)諸比丘!如是名為乾達婆天。」 #### 31.2 〔二〕第二ᅟ善行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4)一面坐已。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於乾達婆天之群中耶?」 (5)「諸比丘!此處一類者,於身行善行,於語行善行,於意行善行。彼聞乾達婆天長壽、端嚴、多樂。 (6)彼思惟:『我身壞命終後,生於乾達婆天之群中。』彼身壞命終後,生於乾達婆天之群中。 (7)諸比丘!依此因,依此緣,此處有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於乾達婆天之群中。」 #### 31.3 〔三〕第三ᅟ施者(一) (1~4)〔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此處有一類之者、身壞命終後,生於依根香而住天之群中耶?」 (5)「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者,於身行善行,於語行善行,於意行善行,彼聞依根香而住之天,是長壽、端嚴、多樂。 (6)彼思惟:『我身壞命終後,生於依根香而住天之群中。』彼常布施根香,彼身壞命終後,生於依根香而住天之群中。 (7)比丘!依此因……此處有一類之者,身壞命終後,生於依根香而住天之群中。」 #### 31.4-12 〔四~一二〕第四~十二ᅟ施者(二~一〇) (1~4)〔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此處有一類之者,身壞命終後,生於依樹心香而住天之群中耶?」 (5)「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於身行善行,於語行善行,於意行善行。彼聞依樹心香而住之天,是長壽、端嚴、多樂。 (6)彼思惟:『我身壞命終後,生於依樹心香而住天之群中。』彼常布施樹心香……乃至……布施樹膚香……布施樹皮香……布施芽香……布施葉香……布施華香……布施果香……布施液香……布施香香。彼身壞命終後,生於依香香而住天之群中。」 #### 31.13-22 〔一三~二二〕第十三ᅟ布施利益(一) (1~4)〔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此處有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於依根香而住天之群中耶?」 (5)「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於身行善行,於語行善行,於意行善行。彼聞:依根香而住之,天是長壽、端嚴、多樂。 (6)彼思惟:『我身壞命終後,生於依根香而住天之群中。』彼布施食、布施飲、布施衣,布施乘具,布施鬘,布施香……布施塗香、布施臥具,布施家、布施燈具。彼身壞命終後,生於依根香而住天之群中。 (7)比丘!依何因、依此緣,此處有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於依根香而住天之群中。」 #### 31.23-112 〔二三~一一二〕第十四~二十三ᅟ布施利益(二~一〇) (1~4)〔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此處有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於依樹心香……樹膚香……樹皮香……芽香……葉香……華香……果香……液香……香香而住天之群中。」 (5)「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於身行善行,於語行善行,於意行善行。彼聞依香香而住之,天是長壽、端嚴、多樂。 (6)彼思惟:『我身壞命終後,生於依香香而住天之群中。』彼布施食、布施飲、布施衣、布施乘具、布施鬘、布施香、布施塗香、布施臥俱、布施家、布施燈俱。彼身壞命終後,生於依香香而住天之群中。 (7)比丘!依此因、依此緣,此處有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於依香香而住之天群中。」 如是而有一百十二經 乾達婆相應(終) 於此攝頌曰: 品類與善行 乃至十施者 十布施利益 善說乾達婆 ## 32 第十一ᅟ雲相應 #### 32.1 〔一〕第一ᅟ說示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三十一(大正藏二.二二〇b)。==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我[2]為汝等說雲天,諦聽。 ᅟᅟ==[2] 「我、汝等」云云,由暹羅本讀為 valāhakāyike deve ov bhikkhave desissāmi。== (4)諸比丘!如何為雲天耶?諸比丘!有寒雲天、熱雲天、闇雲天、風雲天、雨雲天。 (5)諸比丘!此名為雲天。」 #### 32.2 〔二〕第二ᅟ善行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於雲天之群中耶?」 (4)「比丘!此處一類者,於身行善行,於語行善行,於意行善行。彼聞雲天,是長壽、端嚴、多樂。 (5)彼思惟:『我身壞命終後,當生於雲天之群中。』彼身壞命終後,生於雲天之群中。 (6)比丘!依此因、依此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於雲天之群中。」 #### 32.3-12 〔三~二二〕第三ᅟ布施利益(一)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於寒雲天耶?」 (4)「比丘!此處一類者,於身行善行,於語行善行,於意行善行。彼聞寒雲天,是長壽、端嚴、多樂。 (5)彼思惟:『我身壞命終後,當生於寒雲天之群中。』彼布施食……乃至……布施燈具。彼身壞命終後,生於寒雲天之群中。 (6)比丘!依此因,依此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於寒雲天之群中。」 #### 32.13-52 〔二三~五二〕第四~七ᅟ布施利益(二~五)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於熱雲天……闇雲天……風雲天……雨雲天之群中耶?」 (4)「比丘!此處一類者,於身行善行,於語行善行,於意行善行。彼聞雨雲天,是長壽、端嚴、多樂。 (5)彼思惟:『我身壞命終後,當生於雨雲天之群中。』彼布施食……乃至……布施燈具。彼身壞命終後,生於雨雲天之群中。 (6)比丘[1],依此因,依此緣,此處一類者,身壞命終後,生於雨雲天之群中。」 ᅟᅟ==[1] 「比丘」,原本誤為諸比丘。== #### 32.53 〔五三〕第八ᅟ寒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為時而寒耶?」 (4)「比丘!有名為寒雲天。彼等思惟:我等以喜為己喜時,隨其心願而寒。 (5)比丘!依此因、依此緣,為時而寒。」 #### 32.54 〔五四〕第九ᅟ熱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為時而熱耶?」 (4)「比丘!有名為熱雲天。彼等思惟:我等以喜為己喜時,隨其心願而熱。 (5)比丘!依此因、依此緣,為時而熱。」 #### 32.55 〔五五〕第十ᅟ闇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為時而闇耶?」 (4)「比丘!有名為闇雲天。彼等思惟:我等以喜為己喜時,隨其心願而闇。 (5)比丘!依此因、依此緣,為時而闇。」 #### 32.56 〔五六〕第十一ᅟ風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為時而吹風耶?」 (4)「比丘!有名為風雲天。彼等思惟:我等以喜為己喜時,隨其心願而吹風。 (5)比丘!依此因、依此緣,為時而吹風。」 #### 32.57 〔五七〕第十二ᅟ雨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緣?為時而天雨耶?」 (4)「比丘!有名為雨雲天。彼等思惟:我等以喜為己喜時,隨其心願而天雨。 (5)比丘!依此因、依此緣,為時而天雨。」 雲相應(終) 廣之有五十七經。 於此之攝頌曰: 說示與善行 五布施利益 寒熱乃至闇 風雨等之雲 ## 33 第十二ᅟ婆蹉種相應 〔[A1]一~五〕 ᅟᅟ==[A1] 一~五【CB】,一【南傳】== ### 33.1 第一ᅟ無知(一)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四十八(大正藏二.二四六a),別譯雜含經卷十(大正藏二.四四五c)。==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時,有婆蹉種出家者,來詣世尊住處,詣已,與世尊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已。婆蹉種出家者白世尊言: 「尊瞿曇!依何因?依何緣?於世間生如是種種成見耶?謂:世間為常、世間為無常、世間為有邊、世間為無邊,命即是身,命與身異,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亦有亦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4)「婆蹉!於色無知故,於色集無知故,於色滅無知故、於順色滅道無知故,於世間有生如是種種之成見。謂:世間為常……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無。婆蹉!依此因、依此緣,於世間有生如是種種之成見。謂:世間為常……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 33.2 第二ᅟ無知(二)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婆蹉種出家者,白世尊言: 「尊瞿曇!依何因?依何緣?於世間生如是種種成見,謂:世間為常……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4)「婆蹉!於受無知故,於受集無知故,於受滅無知故,於順受滅道無知故,於世間有生如是種種之成見,謂:世間為常……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5)「婆蹉!依此因、依此緣,於世間有生如是種種之成見,謂:世間為常,世間為無常……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 33.3 第三ᅟ無知(三)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婆蹉種出家者,白世尊言: 「尊瞿曇!依何因?依何緣?於世間生如是種種之見耶?謂:世間為常……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4)「婆蹉!於想無知故,於想集無知故,於想滅無知故,於順想滅道無知故,於世間有生如是種種之成見,謂:世間為常、世間為無常……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 33.4 第四ᅟ無知(四)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婆蹉種出家者,白世尊言: 「尊瞿曇!依何因?依何緣?於世間生如是種種之成見耶?謂:世間為常……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4)「婆蹉!於行無知故,於行集無知故,於行滅無知故,於順行滅道無知故,於世間有生如是種種之成見。謂:世間為常、世間為無常……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5)婆蹉!依此因、依此緣,於世間有生如是種種之成見,謂:世間為常、世間為無常……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 33.5 第五ᅟ無知(五)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婆蹉種出家者,白世尊言: 「尊瞿曇!依何因?依何緣?於世間生如是種種之成見耶?謂:世間為常、世間為無常……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4)「婆蹉!於識無知故,於識集無知故,於識滅無知故,於順識滅道無知故,於世間有生如是種種之成見。謂:世間為常、世間為無常……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5)婆蹉!依此因……乃至……非有非無。」 ### 〔33°6-10六~一〇〕第六~十ᅟ無見(一~五) [A2] ᅟᅟ==[A2] 六~一〇【CB】,二【南傳】==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婆蹉種出家者,白世尊言: 「尊瞿曇!依何因?依何緣?於世間有生如是種種之成見耶?謂:世間為常、世間為無常……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4)(第六)婆蹉!於色無見故……乃至…… (第七)於受…… (第八)於想…… (第九)於行…… (第十)於識無見故……乃至……於順識滅道無見故……乃至……(應廣說如初於五蘊之順次。) ### 〔33°11-15一一~一五〕第十一~十五ᅟ不現觀(一~五) [A3] ᅟᅟ==[A3] 一一~一五【CB】,三【南傳】== (第十一)〔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婆蹉!於色不現觀故……乃至…於順色滅不現觀故…… (第十二)〔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婆蹉!於受不現觀故…… (第十三)〔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婆蹉!於想不現觀故…… (第十四)〔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婆蹉!於行不現觀故…… (第十五)〔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婆蹉!於識不現觀故……乃至… ### 〔33°16-20一六~二〇〕第十六~二十ᅟ不了悟(一~五) [A4] ᅟᅟ==[A4] 一六~二〇【CB】,四【南傳】== (第十六)〔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婆蹉種出家者,白世尊言: 尊瞿曇!依何因?依何緣?……乃至…… (5)婆蹉!於色不了悟故……乃至……於順色滅道不了悟故……乃至…… (第十七)〔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婆蹉!於受…… (第十八)〔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婆蹉!於想…… (第十九)〔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婆蹉!於行…… (第二十)〔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婆蹉!於識不了悟故……乃至……於順識滅道不了悟故……乃至… ### 〔33°21-25二一~二五〕第二十一~二十五ᅟ不通達(一~五) [A5] ᅟᅟ==[A5] 二一~二五【CB】,五【南傳】==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尊瞿曇!依何因?依何緣?……乃至……婆蹉!於色不通達故……乃至……於識不通達故……乃至…… ### 〔33°26-30二六~三〇〕第二十六~三十ᅟ不等觀(一~五) [A6] ᅟᅟ==[A6] 二六~三〇【CB】,六【南傳】==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婆蹉!於色不等觀故……乃至於識不等觀故……乃至…… ### 〔33°31-35三一~三五〕第三十一~三十五ᅟ不隨觀(一~五) [A7] ᅟᅟ==[A7] 三一~三五【CB】,七【南傳】==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婆蹉!於色不隨觀故……乃至……於識不隨觀故……乃至…… ### 〔33°36-40三六~四〇〕第三十六~四十ᅟ不近觀(一~五) [A8] ᅟᅟ==[A8] 三六~四〇【CB】,八【南傳】==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婆蹉!於色不近觀故……乃至……於識不近觀故……乃至…… ### 〔33°41-45四一~四五〕第四十一~四十五ᅟ不等察(一~五) [A9] ᅟᅟ==[A9] 四一~四五【CB】,九【南傳】==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婆蹉!於色不等察故……乃至……於識不等察故……乃至…… ### 〔33°46-50四六~五〇〕第四十六~五〇ᅟ不近察(一~五) [A10] ᅟᅟ==[A10] 四六~五〇【CB】,一〇【南傳】==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婆蹉!於色不近察故……乃至……於識不近察故……乃至…… 〔[A11]五一~五五〕 ᅟᅟ==[A11] 五一~五五【CB】,一一【南傳】== ### 33.51-54 第五十一ᅟ不現見(一)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時,婆蹉出家者,來詣世尊住處,詣已,與世尊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已,婆蹉種出家者,白世尊言: 「尊瞿曇[1]!依何因?依何緣?於世間生如是種種之成見耶?謂:世間為常……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ᅟᅟ==[1] 「尊瞿曇」,原本缺失。== (4)「婆蹉!於色不現見故,於色集不現見故,於色滅不現見故,於順色滅道不現見故,如是……乃至……」 第五十二~五十四ᅟ不現見(二~四) (第五十二)〔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婆蹉!於受不現見故……乃至…… (第五十三)〔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婆蹉!於想不現見故……乃至…… (第五十四)〔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婆蹉!於行不現見故……乃至…… ### 33.55 第五十五ᅟ不現見(五) (1~4)〔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婆蹉!於識不現見故,於識集不現見故,於識滅不現見故,於順識滅道不現見故,於世間有生如是種種之成見,謂:世間為常、世間為無常……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5)婆蹉!依此因、依此緣,於世間有生如是種種之成見謂:世間為常、世間為無常、世間為邊、世間為無邊。命即是身,命與身異。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亦有亦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婆蹉種相應(終) 一品中有五十五經。 於此之攝頌曰: 無知與無見 不現觀了悟 不通達等觀 不隨觀近觀 不等察近察 以及不現見 ## 34 第十三ᅟ禪定相應 ### 34.1 第一ᅟ三昧~等至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三十一(大正藏二.二二二c)。== (1~2)〔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而於三昧非等至善。 (5)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等至善,於三昧而非三昧善。 (6)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而非三昧善,於三昧亦非等至善。 (7)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而且於三昧等至善。 (8)諸比丘!此中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而且於三昧等至善,此乃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勝、上首、最上、最妙者。 (9)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由乳出酪,由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醍醐,此於此中名最尊。諸比丘!如是於修定者之三昧三昧善,而且於三昧等至善,此於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勝、上首、最上、最妙。」 ### 34.2 第二ᅟ止住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於三昧善而非止住善。 (5)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止住善,於三昧非三昧善。 (6)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而非三昧善,於三昧亦非止住善。 (7)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而且於三昧止住亦善。 (8)諸比丘!此中於修定者之三昧三昧善,而且於三昧止住亦善,此於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勝、上首、最上、最妙。 (9)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由乳出酪,由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醍醐,此於此中名為最尊。諸比丘!如是於修定者之三昧三昧善……乃至……是最妙。」 ### 34.3 第三ᅟ出起 (1~3)……「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於三昧非出起善。 (5)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出起善,而於三昧非三昧善。 (6)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非三昧善,於三昧非出起善。 (7)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而且於三昧出起善。 (8)諸比丘!此中於修定者之三昧三昧善,而且於三昧出起善。此於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勝、上首、最上、最妙。 (9)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乃至……是最妙。」 ### 34.4 第四ᅟ安樂 [1] ᅟᅟ==[1] 「安樂」,原本 kallavā 及由本文中之 kallakusala 後文及暹羅本 kallita, kallitakusala 改之。==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於三昧非安樂善。 (5)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安樂善,而於三昧非三昧善。 (6)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非三昧善,於三[A1]昧非安樂善。 ᅟᅟ==[A1] 昧【CB】,味【南傳】== (7)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而且於三昧亦安樂善。 (8)諸比丘!此中於修定者之三昧,於三昧三昧善,而且於三昧安樂善,此於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勝、上首、最上、最妙。 (9)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乃至……是最妙。」 ### 34.5 第五ᅟ所緣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何者為四耶? (4)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於三昧非所緣善。 (5)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所緣善,於三昧非三昧善。 (6)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非三昧善,於三昧亦非所緣善。 (7)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而且於三昧所緣亦善。 (8)諸比丘!此中於修定者之三昧三昧善,而且於三昧所緣亦善,此於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勝、上首、最上、最妙。 (9)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乃至……是最妙。」 ### 34.6 第六ᅟ行境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於三昧非行境善。 (5)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行境善,於三昧非三昧善。 (6)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非三昧善,於三昧非行境善。 (7)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而且於三昧行境善。 (8)諸比丘!此中於修定者之三昧,於三昧三昧善,於三昧行境善,此於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勝、上首、最上、最妙。 (9)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乃至……是最妙。」 ### 34.7 第七ᅟ引發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於三昧非引發善。 (5)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引發善,於三昧非三昧善。 (6)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非三昧善,於三昧非引發善。 (7)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而且於三昧引發善。此於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勝、上首、最上、最妙。 (9)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乃至……是最妙。」 ### 34.8 第八ᅟ恭敬〔作〕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於三昧非恭敬作。 (5)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為恭敬作,於三昧非三昧善。 (6)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非三昧善,於三昧非恭敬作。 (7)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而且於三昧恭敬作。 (8)諸比丘!此中於修定者之三昧三昧善,而且於三昧恭敬作。此於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勝、上首、最上、最妙。 (9)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乃至……是最妙。」 ### 34.9 第九ᅟ常作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於三昧非常作。 (5)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為常作,於三昧非三昧善。 (6)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非三昧善,於三昧非常作。 (7)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而且於三昧為常作。 (8)諸比丘!此中於修定者之三昧三昧善,而且於三昧為常作。此於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勝、上首、最上、最妙。 (9)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乃至……是最妙。」 ### 34.10 第十ᅟ隨應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於三昧非隨應作。 (5)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隨應作,於三昧非三昧善。 (6)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非三昧善,於三昧非隨應作。 (7)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三昧善,而且於三昧隨應作。 (8)諸比丘!此中於修定者之三昧三昧善,而且於三昧為隨應作。此於此四修定者之中,是最尊、最勝、上首、最上、最妙。 (9)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乃至……是最妙。」 ### 34.11 第十一ᅟ等至~止住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等至善,於三昧非止住善。 (5)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止住善,於三昧非等至善。 (6)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非等至善,於三昧於非止住善。 (7)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等至善,而且於三昧止住善。 (8)諸比丘!此中於修定者之三昧等至善,而且於三昧止住善。此於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勝、上首、最上、最妙。 (9)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乃至……是最妙。」 ### 34.12 第十二ᅟ等至~出起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等至善於三昧非出起善。 (5)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出起善,於三昧非等至善。 (6)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非等至善,於三昧非出起善。 (7)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等至善,而於三昧出起善。 (8~9)諸比丘!此中修定者之……乃至……是最妙。」 ### 34.13 第十三ᅟ等至~安樂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等至善,於三昧非安樂善。 (5)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安樂善,於三昧非等至善。 (6)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非等至善,於三昧非安樂善。 (7)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等至善,而且於三昧安樂善。 (8~9)諸比丘!此中……乃至……是最妙。」 ### 34.14 第十四ᅟ等至~所緣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等至善,於三昧非所緣善。 (5)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所緣善,於三昧非等至善。 (6)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非等至善,於三昧非所緣善。 (7)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等至善,而且於三昧所緣善。 (8~9)諸比丘!此中……乃至……是最妙。」 ### 34.15 第十五ᅟ等至~行境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7)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修定者,於三昧等至善,於三昧非引發善……(以廣說四句。)……於三昧等至善,而且於三昧引發善。 (8~9)諸比丘!此中……乃至……是最妙。」 ### 34.16 第十六ᅟ等至~引發 [A2] ᅟᅟ==[A2] 等【CB】,第【南傳】==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4~7)「諸比丘!於此處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等至善,於三昧非引發善……〔應四句廣說〕……於三昧等至善,而於三昧引發善。 (8~9)諸比丘!此中……乃至……是最妙。」 ### 34.17 第十七ᅟ等至~恭敬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7)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等至善,於三昧非恭敬善……(以廣說四句。)……於三昧等至善,而且於三昧恭敬作。 (8~9)諸比丘!此中……乃至……是最妙。」 ### 34.18 第十八ᅟ等至~常作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7)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等至善,於三昧非常作……(以廣說四句。)……於三昧等至善,而且於三昧常作。 (8~9)諸比丘!此中……乃至……是最妙。」 ### 34.19 第十九ᅟ等至~隨應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等至善,於三昧非隨應作。 (5)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隨應作,於三昧非等善。 (6)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非等至善,於三昧非隨應作。 (7)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等至善,而且於三昧隨應作。 (8)諸比丘!此中於修定者之三昧,等至善,而且於三昧為隨應作。此於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勝、上首、最上、最妙。 (9)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由乳出酪,由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醍醐。此於此中名為最尊。諸比丘!如是於修定者之三昧等至善,而且於三昧為隨應作,此於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勝、上首、最上、最妙[1]。」 ᅟᅟ==[1] 原本在此下有一文,當有八經之廣說而成,暹羅本沒有,恐怕是衍文。== ### 34.20-27 第二十ᅟ止住~出起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止住善,於三昧非出起善。 (5)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出起善,於三昧非止住善。 (6)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非止住善,於三昧非出起善。 (7)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止住善,而且於三昧出起善。 (8~9)諸比丘!此中於修定者之……乃至……是最上,最妙。」 第二十一~二十七ᅟ止住~安樂 [1] ᅟᅟ==[1] 原本有「止住——所緣——」而改之。== (第二十一)……「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止住善,於三昧非安樂善……廣說…… (第二十二)於三昧止住善,於三昧非所緣善…… (第二十三)於三昧止住善,於三昧非行境善…… (第二十四)於三昧止住善,於三昧非引發善…… (第二十五)於三昧止住善,於三昧非恭敬善…… (第二十六)於三昧止住善,於三昧非常作善…… (第二十七)於三昧止住善,於三昧非隨應善…… (※5)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隨應善,於三昧非止住善。 (6)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非止住善,於三昧非隨應善。 (7)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止住善,而且於三昧隨應善。 (8)諸比丘!此中於修定者之三昧止住善,而且於三昧為隨應作。此於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乃至……」 ### 34.28-34 第二八ᅟ出起~安樂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諸比丘!此中一類之修行者,於三昧出起善,於三昧非安樂善。 (5~7)……於三昧安樂善,於三昧非出起善……於三昧非出起善,於三昧非安樂善……於三昧出起善,而且亦安樂善。 (8~9)諸比丘!此中,修定者之……是最上、最妙。」 第二十九~三十四ᅟ出起 (第二十九)……「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出起善,於三昧非所緣善……廣說…… (第三十)於三昧出起善,於三昧非行境善…… (第三十一)於三昧出起善,於三昧非引發善…… (第三十二)於三昧出起善,於三昧非恭敬作…… (第三十三)於三昧出起善,於三昧非常作…… (第三十四)於三昧出起善,於三昧非隨應作…… (5)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隨應作,於三昧非出起善。 (6)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非出起善,於三昧非隨應作。 (7)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出起善,而且於三昧隨應作。 (8~9)諸比丘!此中於修定者之三昧出起善,而且於三昧為隨應作。此於此四修定者中……廣說……」 ### 34.35-40 第三十五ᅟ安樂~所緣 (1~4)〔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於三昧安樂善,於三昧非所緣善…… (5)於三昧所緣善,於三昧非安樂善…… (6)於三昧非安樂善,於三昧非所緣善…… (7)於三昧安樂善,而且於三昧所緣善…… (8~9)諸比丘!此中修定者之……乃至……是最上、最妙。 第三十六~四十ᅟ安樂 (第三十六)……諸比丘!修禪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安樂善,於三昧非行境善……乃至…… (第三十七)於三昧安樂善,於三昧非發引善…… (第三十八)於三昧安樂善,於三昧非恭敬作…… (第三十九)於三昧安樂善,於三昧非常作…… (第四十)於三昧安樂善,於三昧非隨應作……乃至…… ### 34.41-45 第四十一ᅟ所緣~行境 (1~7)〔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於三昧所緣善,於三昧非行境善…… 於三昧行境善,於三昧非所緣善…… 於三昧所緣善,於三昧非行境善…… 於三昧所緣善,而且於三昧亦行境善。 (8~9)諸比丘!此中修定者之……乃至……是最上、最妙。 第四十二~四十五ᅟ所緣 (第四十二)於三昧所緣善,於三昧非引發善……乃至…… (第四十三)於三昧所緣善,於三昧非恭敬作……乃至…… (第四十四)於三昧所緣善,於三昧非常作……乃至…… (第四十五)於三昧所緣善,於三昧非隨應作…… ### 34.46-49 第四十六ᅟ行境~引發 (1~7)〔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於三昧行境善,於三昧非引發善…… 於三昧引發善,於三昧非行境善…… 於三昧非行境善,於三昧亦非引發善…… 於三昧行境善,而且於三昧引發善…… (※9~10)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由乳出酪,由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醍醐。此於此中名為最尊。諸比丘!如是於修定者之三昧行境善,而且於三昧為引發善,此於此四修定者中……乃至……是最上、最妙。 第四十七~四十九ᅟ行境 (第四十七)於三昧行境善,於三昧非恭敬作……乃至…… (第四十八)於三昧行境善,於三昧非常作……乃至…… (第四十九)於三昧行境善,於三昧非隨應作……乃至…… ### 34.50-52 第五十ᅟ引發~〔恭敬〕 (1~7)〔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於三昧引發善,於三昧非恭敬作…… 於三昧恭敬作,於三昧非引發善…… 於三昧非引發善,於三昧非恭敬作…… 於三昧引發善,而且於三昧恭敬作…… (8~9)諸比丘!此中修定者之……乃至……是最上、最妙。 第五十一~五十二〔引發〕 (第五十一)於三昧引發善,於三昧非常作……乃至…… (第五十二)於三昧引發善,於三昧非隨應作……乃至…… ### 34.53-54 第五十三ᅟ恭敬作~常作 (1~7)〔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於三昧恭敬作,於三昧非常作…… 於三昧常作,於三昧非恭敬作…… 於三昧恭敬作,而且於三昧常作。 (8~9)諸比丘!此中修定者之……乃至……是最上、最妙。 第五十四ᅟ恭敬作~隨應作 ……於三昧恭敬作,於三昧非隨應作……乃至…… ### 34.55 第五十五ᅟ常作~隨應作 (1~3)〔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於修定者有四。以何者為四耶? (4)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常作,於三昧非隨應作。 (5)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隨應作,於三昧非常作。 (6)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非常作,於三昧非隨應作。 (7)諸比丘!此處又有一類之修定者,於三昧常作,而且於三昧隨應作。 (8)諸比丘!此中於修定者之三昧常作,而且於三昧為隨應作,此於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勝、上首、最上、最妙。 (9)諸比丘!譬喻由牛出乳,由乳出酪,由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醍醐。此於此中名為最尊。諸比丘!於修定者之三昧常作,而且於三昧隨應作,此於此四修定者中,是最尊、最勝、上首、最上、最妙。 (10)世尊如是說已,彼諸比丘!喜悅而歡喜世尊[1]之所說。」 ᅟᅟ==[1] 「世尊之所說」,原本 bhāsitam 之前缺失 bhagavato 一語。== 如是廣說而廣說五十五記別。 禪定相應(終) 於此之攝頌曰: 三昧與等至ᅟᅟᅟᅟᅟ止住及出起 安樂並所緣ᅟᅟᅟᅟᅟ行境與引發 恭敬作常作ᅟᅟᅟᅟᅟ以及隨應作 蘊品相應(終) 於此之攝頌曰: 蘊羅陀見入生 煩惱與舍利弗 龍金翅乾達婆 雲婆蹉及禪定 蘊品十三相應 相應部經典 歸命彼世尊ᅟᅟᅟᅟᅟ應供等覺者 # 六處篇 ## 35 第一ᅟ六處相應 ### 第一ᅟ根本五十〔經〕品 ### 第一ᅟ無常品 [A1] ᅟᅟ==[A1] 第一無常品【CB】,[-]【南傳】== #### 35.1 〔一〕第一ᅟ無常(一)內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長者之遊園。 (2)於此處,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 (3)世尊作是言:「諸比丘!眼為無常,凡無常者,其為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4)耳是無常,凡無常者…… (5)鼻是無常,凡無常者…… (6)舌是無常,凡無常者…… (7)身是無常,凡無常者……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8)意是無常,凡無常者,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9)諸比丘!如是觀者,有聞之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耳、厭嫌於鼻、厭嫌於舌、厭嫌於身、厭嫌於意,由厭嫌而離欲,由離欲而得解脫,由於解脫『我解脫』之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更不來如是之生。」 #### 35.2 〔二〕第二ᅟ苦(一)內 (※3)「諸比丘!眼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4~7)耳是苦……鼻是苦……舌是苦……身是苦…… (8)意是苦,凡苦者,是為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9)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證知……更不來如是之生。」 #### 35.3 〔三〕第三ᅟ無我(一)內 (※3)「諸比丘!眼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4~7)耳是無我……鼻是無我……舌是無我……身是無我…… (8)意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9)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證知……更不來如是之生。」 #### 35.4 〔四〕第四ᅟ無常(二)外 (※3)「諸比丘!色是無常,凡無常者,是為苦,凡苦者,是為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4~7)聲……香……味……觸[1]…… ᅟᅟ==[1] phoṭṭhabba 譯為「所觸者」較正確,但倣舊來之譯例,唯譯為觸。== (8)法是無常,凡無常者,是為苦,凡苦者,是為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9)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厭嫌於色、厭嫌於聲、厭嫌於香、厭嫌於味、厭嫌於觸、厭嫌於法,由厭嫌而離欲,由離欲而得解脫,謂於解脫『我解脫』之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更不來如是之生。」 #### 35.5 〔五〕第五ᅟ苦(二)外 (※3)「諸比丘!色是苦,凡苦者,是為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4~7)聲是……香是……味是……觸是…… (8)法是苦,凡苦者,是為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9)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證知……更不來如是之生。」 #### 35.6 〔六〕第六ᅟ無我(二)外 (※3)「諸比丘!色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4~7)聲是……香是……味是……觸是…… (8)法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9)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證知……更不來如是之生。」 #### 35.7 〔七〕第七ᅟ無常(三)內 (※3)「諸比丘!過去、未來之眼是無常,何況現在之眼耶? 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眼無所期望,於未來之眼亦無悅樂,於現在之眼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4~5)過去、未來之耳是無常……過去、未來之鼻是無常…… (6)過去、未來之舌是無常,何況於現在之舌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舌無所期望,對未來之舌亦不悅樂,於現在之舌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7)過去、未來之身是無常…… (8)過去、未來之意是無常,何況於現在之意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意無所期望,對未來之意不生悅樂,於現在之意為厭離、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 35.8 〔八〕第八ᅟ苦(三)內 (※3~7)「諸比丘!過去、未來之眼是苦,何況現在之眼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眼無所期望,於未來之眼不生悅樂,於現在之眼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過去、未來之耳是……過去未來之鼻是……過去未來之舌是……過去未來之身是…… (8)過去、未來之意是苦,何況於現在之意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意無所期望,於未來之意不生悅樂,於現在之意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 35.9 〔九〕第九ᅟ無我(三)內 (※3)「諸比丘!過去、未來之眼是無我,何況現在之眼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眼無所期望,於未來之眼不生悅樂,於現在之眼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4~7)過去、未來之耳是……過去、未來之鼻是……過去、未來之舌是……過去、未來之身是…… (8)過去、未來之意是無我,何況於現在之意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意無所期望,於未來之意不悅樂,於現在之意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 35.10 〔一〇〕第十ᅟ無常(四)外 (※3)「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是無常,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色無所期望,於未來之色不生悅樂,於現在之色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4~7)過去、未來之聲是……過去、未來之香是……過去、未來之味是……過去、未來之觸是…… (8)過去、未來之法是無常,何況現在之法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法無所期望,於未來之法不生悅樂,於現在之法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 35.11 〔一一〕第十一ᅟ苦(四)外 (※3)「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是苦,何況於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色無所期望,於未來之色不生悅樂,於現在之色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4~7)過去、未來之聲是……過去、未來之香是……過去、未來之味是……過去、未來之觸是…… (8)過去、未來之法是苦,何況於現在之法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法無所期望,於未來之法不生悅樂,於現在之法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 35.12 〔一二〕第十二ᅟ無我(四)外 (※3)「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是無我,何況於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色無所期望,於未來之色不生悅樂,於現在之色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4~7)過去、未來之聲是……過去、未來之香是……過去、未來之味是……過去、未來之觸是…… (8)過去、未來之法是無我,何況於現在之法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法無所期望,於未來之法不生悅樂,於現在之法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無常品第一(終) 其攝頌: 無常苦無我 三者有內外 依無常說三 各各有內外 ### 第二ᅟ雙雙品 #### 35.13 〔一三〕第一ᅟ由於正覺(一) (1)舍衛城。 (2)「諸比丘!余正覺以前,為未成正覺之菩薩〔時〕,生如是念:『以何為眼之甘味?以何為患難?以何為出離?何為耳之……何為鼻之……何為舌之……何為身之……何為意之甘味?何為患難?何為出離?』 (3~7)諸比丘!余生如是念:『凡緣眼所起之安樂喜悅,是眼之甘味。凡眼之無常、苦、變壞之法,此為眼之患難。凡對眼制止欲貪、捨去欲貪,此為眼之出離。凡耳……凡鼻……凡舌……凡身…… (8)凡緣意所起之安樂喜悅,此為意之甘味。凡意之無常、苦、變壞之法,此為意之患難。凡對意制止欲貪,捨去欲貪,此為意之出離。』 (9)諸比丘!余不如實知如是此等內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出離時,諸比丘!其間,余於含括天、魔、梵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不曾宣示無上正等覺。 (10)諸比丘!余因如實知如是此等內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出離,諸比丘!依此,余於含括天、魔、梵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則宣示無上正等覺。 (11)而於余起智與見:『確實余心解脫,此為余最後之生,而無再生也。』」 #### 35.14 〔一四〕第二ᅟ由於正覺(二) (※2)「諸比丘!余正覺以前,為未成正覺之菩薩〔時〕,以生如是念:『以何為色之甘味?以何為患難?以何為出離?以何為聲之……以何為香之……以何為味之……以何為觸之……以何為法之甘味?以何為患難?以何為出離?』 (3)諸比丘,余如是念:『凡緣色所起之安樂喜悅,此為色之甘味。凡色之無常、苦、變壞之法,此為色之患難。凡對色制止欲貪、捨去欲貪、此為色之出離。 (4~7)凡以聲……凡以香……凡以味……凡以觸…… (8)凡緣法所起之安樂喜悅,此為法之甘味,凡法之無常、苦、變壞之法,此為法之患難。凡對法制止欲貪、捨去欲貪、此為法之出離。』 (9~10)諸比丘!余未如實知如是此等外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出離時,其間,余於含括天、魔、梵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不曾宣示無上正覺……則宣示…… (11)而於余起智與見:『確實余心解脫,此為余最後之生,而無再生也。』」 #### 35.15 〔一五〕第三ᅟ由於甘味(一) (※2)「諸比丘!余尋覓巡行眼之甘味,終於發見眼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觀眼之甘味故。諸比丘!余尋覓巡行眼之患難,諸比丘!余終於發見眼之患難,此余以智慧善觀眼之患難故。諸比丘!余尋找巡行眼之出離,終於發見眼之出離,此余以智慧善觀眼之出離故。 (3~6)諸比丘!余耳之……諸比丘!余鼻之……諸比丘!余舌之……諸比丘!余身之…… (7)諸比丘!余尋覓巡行意之甘味,終於發見意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觀意之甘味故。諸比丘!余尋覓巡行意之患難,終於發見意之患難,此余以智慧善觀意之患難故。諸比丘!余尋覓巡行意之出離,終於發見意之出離,此余以智慧善觀意之出離故。 (8~9)諸比丘!余不能如實知此等內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出離時,諸比丘!其間,余於含括天、魔、梵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不曾宣示無上正覺。……則宣示…… (10)而於余起智與見:『確實余心解脫,此為余最後之生,而無再生。』」 #### 35.16 〔一六〕第四ᅟ由於甘味(二) (※2)「諸比丘!余尋覓巡行色之甘味終發見色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觀色之甘味故。諸比丘!余尋覓巡行色之患難,終於發見色之患難,此余以智慧善觀色之患難故。諸比丘!余尋覓巡行色之出離,終於發見色之出離,此余以智慧善觀色之出離故。 (3~6)諸比丘!余聲之……香之……味之……觸之…… (7)諸比丘!余尋覓巡行法之甘味,終於發見法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觀法之甘味故。諸比丘!余尋覓巡行法之患難,終於發見法之患難,此余以智慧善觀法之患難故。諸比丘!余尋覓巡行法之出離,終於發見法之出離,此余以智慧善觀法之出離故。 (8~9)諸比丘!余未如實知此等外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出離時,諸比丘!其間,余於含括天、魔、梵之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不曾宣示無上正覺……則宣示…… (10)而於余起智與見:『確實余心解脫,此為余最後之生,而無再生。』」 #### 35.17 〔一七〕第五ᅟ若無者(一) (※2)「諸比丘!若於此眼無甘味者,此等有情則於眼無愛著。然諸比丘!於眼有甘味故,有情於眼有愛著。 (3)諸比丘!若於此眼無患難者,此等有情則於眼無厭嫌。然諸比丘!於眼有患難故,有情於眼有厭嫌。 (4)諸比丘!若於此眼無出離者,此等有情則於眼無出離。然諸比丘!於眼有出離故,有情出離於眼。 (5~7)諸比丘!若於此耳無甘味者,則……患難……無出離者…… (8~10)諸比丘!若於此鼻無甘味者,則……患難……無出離者…… (11~13)諸比丘!若於此舌無甘味者,則……患難……無出離者…… (14~16)諸比丘!若於此身無甘味者,則……患難……無出離者…… (17)諸比丘!若於此意無甘味者,此等有情則於意無愛著。然諸比丘!於意有甘味故,有情則於意有愛著。 (18)諸比丘!若於此意無患難者,此等有情則於意無厭嫌。然諸比丘!於意有患難故,有情則厭嫌於意。 (19)諸比丘!若於此意無出離者,此等有情則於意無出離。然諸比丘!於意有出離故,有情則出離於意。 (20)諸比丘!諸有情未如實知此等內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出離時,諸比丘!有情則含括天、魔、梵之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不得由集而令出離,離繫、解放、以無取著之心過活。 (21)然諸比丘!諸有情因如實知此等內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出離。諸比丘!有情等則得含括天、魔、梵之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由集而令出離、離繫、解放、以無取著之心過日。」 #### 35.18 〔一八〕第六ᅟ若無者(二) (※2)「諸比丘!若於此色無甘味者,此等有情則於眼無愛著。然諸比丘!因色有甘味故,有情愛著於色。 (3)諸比丘!若於此色無患難者,此等有情則於色無厭嫌。然諸比丘!於色有患難故,有情則厭嫌於色。 (4)諸比丘!若於此色無出離者,此等有情則於色無出離。然諸比丘!於色有出離故,有情則出離於色。 (5~7)諸比丘!若於此聲無甘味者……患難……無出離者…… (8~10)諸比丘!若於此香無甘味者……患難……無出離者…… (11~13)諸比丘!若於此味無甘味者……患難……無出離者…… (14~16)諸比丘!若於此觸無甘味者……患難……無出離者…… (17)諸比丘!若於此法無甘味者,此等有情則於法無愛著。然諸比丘!於法有甘味故,有情則於法有愛著。 (18)諸比丘!若於此法無患難者,此等有情則於法無厭嫌。然諸比丘!於法有患難故,有情則於法有厭嫌。 (19)諸比丘!若於此法無出離者,此等有情則於法無出離。然諸比丘!於法有出離故,有情則由法有出離。 (20)諸比丘!諸有情不如實知此等外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出離時,諸比丘!諸有情則含括天、魔、梵之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不得由集而令出離、離繫、解放、以無取著之心過日。 (21)然而,諸比丘!諸有情因如實知此外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出離,則得含括天、魔、梵之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由集而令出離,離繫、解放、以無取著之心過日。」 #### 35.19 〔一九〕第七ᅟ因歡悅(一) (※2)「諸比丘!歡悅於人之眼者,則為歡悅彼苦。歡悅於人之苦者,則不能離脫彼苦……人之耳……人之鼻……人之舌……人之身……歡悅於人之意者,則歡悅彼之苦。歡悅於人之苦者,則不得離脫彼之苦。 (3)諸比丘!不歡悅於人之眼者,則不歡悅彼之苦。不歡悅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苦離脫……人之耳……人之鼻……人之舌……人之身……不歡悅人之意者,則不歡悅於彼之苦。不歡悅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苦離脫。」 #### 35.20 〔二〇〕第八ᅟ因歡悅(二) (※2)「諸比丘!歡悅於人之色者,則歡悅於彼之苦。歡悅人之苦者,則未能離脫彼之苦。我謂:人之聲……人之香……人之味……人之觸……歡悅人之法者,則歡悅彼之苦。歡悅人之苦者,則不能離脫彼之苦。 (3)諸比丘!不歡悅人之色者,則不歡悅彼之苦,不歡悅於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苦離脫,我謂不歡悅於人之聲……人之香……人之味……人之觸……不歡悅人之法者,則不歡悅於彼之苦。予謂不歡悅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苦解脫。」 #### 35.21 〔二一〕第九ᅟ因生起(一) (※2)「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顯現者,此即苦之生起、諸病之住立、老死之顯現。 (3~4)耳之生起……鼻之生起…… (5~6)舌之生起……身之生起…… (7)意之生起、住立、出生、顯現者,此即苦之生起、諸病之住立、老死之顯現。 (8)諸比丘!眼之滅盡、息止、消失者,此即苦之滅盡、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 (9~13)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滅盡、息止、消失者,此即苦之滅盡、諸病之息止、老死之消失。」 #### 35.22 〔二二〕第十ᅟ因生起(二) (※2)「諸比丘!色之生起、住立、出生、顯現者,此即苦之生起、諸病之住立、老死之顯現。 (3~4)聲之生起……香之生起…… (5~6)味之生起……觸之生起…… (7)法之生起、住立、出生、顯現者,此即苦之生起、諸病之住立、老死之顯現。 (8)諸比丘!色之滅盡、息止、消失者,此即苦之滅盡、諸病之息止、老死之消失。 (9~13)聲之……香之……味之……觸之……法之滅盡、息止、消失者,此即苦之滅盡、諸病之息止、老死之消失。」 雙雙品第二(終) 其攝頌: 正覺以云二 甘味更有二 若無者於二 歡悅又更二 生起亦云二 此品因此,名為雙雙品。 ### 第三ᅟ一切品 #### 35.23 〔二三〕第一ᅟ一切 (1)舍衛城……於其處……曰: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一切,且諦聽。 (3)諸比丘!何者為一切耶?眼與色、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是。諸比丘!此名之為一切。 (4)諸比丘!若人有如是言:『余棄此之一切,令知他之一切[1]』者,則彼僅為言說,逢他人之問,則無能作答,則更陷於苦難。何以故?諸比丘!此猶如〔對〕相違之境〔故〕。」 ᅟᅟ==[1] 除此世尊所說之「一切」,而說示其他之「一切」。== #### 35.24 〔二四〕第二ᅟ捨棄(一)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一切捨棄之法,且諦聽。 (3)諸比丘!以何為一切捨棄之法耶? (4~8)諸比丘!眼應捨棄,色應捨棄,眼識應捨棄,眼觸應捨棄,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應捨棄……耳應捨棄……鼻……舌……身…… (9)意應捨棄,法應捨棄,意識應捨棄,意觸應捨棄,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應捨棄。 (10)諸比丘!此為一切捨棄之法。」 #### 35.25 〔二五〕第三ᅟ捨棄(二)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由知解、曉了一切而應捨棄之法,且諦聽。 (3)諸比丘!何者為由知解、曉了一切而應捨棄之法耶? (4~8)諸比丘!由知解、曉了於眼而應捨棄,由知解、曉了於眼識而應捨棄,由知解、曉了於眼觸而應捨棄,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者,於此亦應捨棄……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此…… (9)由知解、曉了於意而應捨棄,由知解、曉了於意識而應捨棄,由知解、曉了於意觸而應捨棄,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者,於此應捨棄。 (10)諸比丘!此為由知解、曉了一切而應捨棄之法。」 #### 35.26 〔二六〕第四ᅟ曉了(一) (※2)「諸比丘!於一切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則不能盡苦。 (3)諸比丘!對任何之一切,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則不得盡苦。 (4~8)諸比丘!於眼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則不得盡苦,於色……於眼識……於眼觸……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則不得盡苦……於耳……於聲……於鼻……於香……於舌……於味……於身……於觸…… (9)於意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則不得盡苦,於法……於意識……於意觸……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此等者,則不得盡苦。 (10)諸比丘!於此一切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謂不得盡苦。 (11)諸比丘!於此一切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則善能盡苦。 (12)諸比丘!云何於此一切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而善能盡苦耶? (13~17)諸比丘!於眼知解、曉了、離欲、捨棄,則善能盡苦。於色……於眼識……於眼觸……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則善能盡苦。……於耳……於聲……於鼻……於香……於舌……於味……於身……於觸…… (18)於意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則善能盡苦。於法……於意識……於意觸……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則善能盡苦。 (19)諸比丘!於此一切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則謂善能盡苦。」 #### 35.27 〔二七〕第五ᅟ曉了(二) (※2)「諸比丘!於一切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則不能善盡苦。 (3)諸比丘!云何於一切,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則不能善盡苦耶? (4~8)凡眼、凡色、凡眼識、凡依眼識所識知之法,凡耳、凡聲……凡鼻……凡香……凡舌……凡味……凡身……凡觸…… (9)凡意、凡法、凡意識、凡依意識所識知之法。 一〇[1] ᅟᅟ==[1] PTS 本應是一〇而誤為一一以下各節即有齟齬。== 諸比丘!於此一切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謂之不能善盡苦。 (11)諸比丘!於此一切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則為善能盡苦。諸比丘!云何於一切,為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堪善能盡苦耶? (12~16)諸比丘!凡於眼、凡於色、凡於眼識,凡依眼識所識知之法,凡耳、凡聲……凡鼻、凡香……凡舌、凡味……凡身、凡觸…… (17)凡意、凡法、凡意識、凡依意識所識知之法。 (18)諸比丘!於此一切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謂之善能盡苦。」 #### 35.28 〔二八〕第六ᅟ燃燒 (1)爾時,世尊住伽耶象頭山,與一千比丘等俱。 (2)於此處,世尊對諸比丘曰:「諸比丘!一切為燒。諸比丘!云何一切為燒耶? (3~7)諸比丘!眼為燒、色為燒、眼識為燒、眼觸為燒,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苦、或樂、或非苦非樂,此亦為燒。緣何為燒耶?我說因貪欲之火、因瞋恚之火、因愚癡之火高燒,因生、老、死,因憂、悲、苦、惱、絕望而燒。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8)意是燒、法是燒、意識是燒、意觸是燒,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為所燒。緣何而燒耶?我說因貪欲之火、因瞋恚之火、因愚癡之火高燒,因生、老、死,因憂、悲、苦、惱、絕望而燒。 (9)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於眼亦生厭嫌、於色亦生厭嫌、於眼識亦生厭嫌、於眼觸亦生厭嫌,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生厭嫌。於耳亦……於鼻亦……於舌亦……於身亦……於意亦……凡緣此意所生之受,或苦、或樂、或非苦非樂,亦生厭嫌,因厭嫌而離欲,因離欲而得解脫,於解脫則『我解脫』之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更不為如是來此生。」 (10)世尊言此,彼等比丘心生歡喜,歡受世尊之所說。 (11)然而宣說此教法已,使彼等比丘無所取著,其心已由諸漏解脫。 #### 35.29 〔二九〕第七ᅟ盲闇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2)於此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一切是盲闇。諸比丘!何者是盲闇耶? (3~5)諸比丘!眼是盲闇,色是盲闇,眼識是盲闇,眼觸是盲闇,凡緣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盲闇。因何而致盲闇耶?我謂:因生、老、死,因憂、悲、苦、惱、絕望而致盲闇。耳是……鼻是…… (6)舌是盲闇,味是盲闇,舌識是盲闇,舌觸是盲闇,凡緣此舌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盲闇。因何而致盲闇耶?我謂:因生、老、死、因憂、悲、苦惱、絕望而致盲闇。 (7)身是盲闇…… (8)意是盲闇,法是盲闇,意識是盲闇,意觸是盲闇,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盲闇。因何而致盲闇耶?我謂:因生、老、死、因憂、悲、苦、惱、絕望而致盲闇。 (9)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色、厭嫌於眼識、厭嫌於眼觸,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厭嫌於此……乃至……緣意觸所生之受,或苦、或樂、或非苦非樂,亦厭嫌於此。因厭嫌而離欲,因離欲而得解脫,因解脫而『我解脫』之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更不為如是來此生。」 #### 35.30 〔三〇〕第八ᅟ適宜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滅除一切思量適宜之道,且諦聽,善思惟,我當說。 (3)諸比丘!以何為滅除一切思量適宜之道耶? (4~6)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思量眼,不思量有眼,不因眼而思量,不思量眼為我有。不思量色,不思量有色,不因色而思量,不思量色為我有。不思量眼識,不思量有眼識,不因眼識而思量,不思量眼識為我有。不思量眼觸,不思量有眼觸,不因眼觸而思量,不思量眼觸為我有。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對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為我有。對耳……對鼻…… (7~8)不思量舌,不思量有舌,不因舌而思量,不思量舌為我有。不思量味,不思量有味,不因味而思量,不思量味為我有。不思量舌識,不思量有舌識,不因舌識而思量,不思量舌識為我有。不思量舌觸,不思量有舌觸,不因舌觸而思量,不思量舌觸為我有。凡緣舌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對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有此,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為我有。於身…… (9)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因意而思量,不思量意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有法,不因法而思量,不思量法為我有。不思量意識,不思量有意識,不因意識而思量,不思量意識為我有。不思量意觸,不思量有意觸,不因意觸而思量,不思量意觸為我有。凡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對此亦不思量,不思量有此,不因此而思量,不思量此為我有。 (10)不思量一切,不思量有一切,不因一切而思量,不思量一切為我有。 (11)彼無如是之思量,而對世不予執著一物,無執著則無愛慕,無愛慕而獨自入於涅槃。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12)諸比丘!此為滅除一切思量適宜之道。」 #### 35.31 〔三一〕第九ᅟ有驗(一)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滅除一切思量有驗之道,且諦聽。 (3)諸比丘!何者為滅除一切思量有驗之道耶? (4~8)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思量眼,不思量有眼,不因眼而思量,不思量眼為我有。不思量色……不思量眼識……不思量眼觸……凡緣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對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思量,因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此為我有。諸比丘!凡或思量物,或思量有物,或因物而思量,或思量物為我有,由此而有不安、變異,由此不安、變異者而有著,世人唯有歡喜此執著。於耳……於鼻……於舌……於身…… (9)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因意而思量,不思量意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有法,不因法而思量,不思量法為我有。不思量意識,不思量有意識,不因意識而思量,不思量意識為我有。不思量意觸,不思量有意觸,不因意觸而思量,不思量意觸為我有。凡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為我有。諸比丘!凡或思量物,或思量有物,或因物而思量,或思量物為我有。由此而有不安、變異,由此不安、變異而有著,世人唯有歡喜此執著。 (10)諸比丘!於蘊、界、處,彼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為我有。彼無如是思量,不執著世之一物,無執著則無愛慕,無愛慕則獨自入於涅槃。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11)諸比丘!此為滅除一切思量有驗之道。」 #### 35.32 〔三二〕第十ᅟ有驗(二)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滅除一切思量有驗之道,對此且諦聽。 (3)諸比丘!何者為滅除一切思量有驗之道耶? (4~8)諸比丘!汝等於此作如何思量,眼是常住耶?抑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者,是苦耶?抑是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色……眼識……眼觸是常住耶?抑是無常耶?」 「大德,此是無常。」 「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其為常住耶?抑是無常耶?」 「大德,此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此是苦耶?抑為樂耶?」 「大德,此是苦。」 「凡物是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9)「意……法……意識……意觸是常耶?抑是無常耶?」 「大德,此是無常。」 「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是常耶?抑無常耶?」 「大德,此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為苦耶?抑是樂耶?」 「大德,此是苦。」 「凡物之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10)「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色、厭嫌於眼識、厭嫌於眼觸,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厭嫌於彼。於耳……於鼻……於舌……於身……厭嫌於意、厭嫌於法、厭嫌於意識、厭嫌於意觸,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苦、或樂、或非苦非樂,亦厭嫌於彼。因厭嫌而離欲,因離欲得解脫,於解脫則『我解脫』之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11)諸比丘!此為滅除一切思量有驗之道。」 一切品第三(終) 其攝頌曰: 一切二捨棄 他二之曉了 燃燒與盲闇 適宜二有驗 是稱一切品 ### 第四ᅟ生法品 #### 35.33-42 〔三三〕第一ᅟ生 (1)舍衛城。於此處彼等…… (2)「諸比丘!一切是生之法。諸比丘!何等之一切是生之法耶? (3~7)諸比丘!眼是生之法,色是生之法,眼識是生之法,眼觸是生之法,凡緣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樂非苦,此亦生之法。耳是……聲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觸是…… (8)意是生之法,法是生之法,意識是生之法,意觸是生之法,凡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生之法。 (9)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色、證知……不為如是再生。」 〔三四〕第二ᅟ老 「諸比丘!一切是老之法。」 〔三五〕第三ᅟ病 「諸比丘!一切是病之法。」 〔三六〕第四ᅟ死 「諸比丘!一切是死之法。」 〔三七〕第五ᅟ憂 「諸比丘!一切是憂之法。」 〔三八〕第六ᅟ污穢 「諸比丘!一切是污穢之法。」 〔三九〕第七ᅟ破壞 「諸比丘!一切是破壞之法。」 〔四〇〕第八ᅟ消亡 「諸比丘!一切是消亡之法。」 〔四一〕第九ᅟ生起 「諸比丘!一切是生起之法。」 〔四二〕第十ᅟ滅盡 「諸比丘!一切是滅盡之法。」 生法品第四(終) 此攝頌曰: 生老與病死 以及憂污穢 壞消亡生起 滅盡合為十 ### 第五ᅟ無常品 舍衛城。於此處彼等…… #### 35.43-51 〔四三〕第一ᅟ無常 「諸比丘!一切是無常。」 〔四四〕第二ᅟ苦 「諸比丘!一切是苦。」 〔四五〕第三ᅟ無我 「諸比丘!一切是無我。」 〔四六〕第四ᅟ應所了解 「諸比丘!一切是應所了解。」 〔四七〕第五ᅟ應所知悉 「諸比丘!一切是應所知悉。」 〔四八〕第六ᅟ應所捨棄 「諸比丘!一切是應所捨棄。」 〔四九〕第七ᅟ應所實證 「諸比丘!一切是應所實證。」 〔五〇〕第八ᅟ應所知解而曉了 「諸比丘!一切是應所知解而曉了。」 〔五一〕第九ᅟ所累 「諸比丘!一切是所累。」 #### 35.52 〔五二〕第十ᅟ所壓 (※2)「諸比丘!一切為所壓。諸比丘!何者為所壓耶? (3~6)諸比丘!眼為所壓,色為所壓,眼識為所壓,眼觸為所壓,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為所壓。耳……聲……鼻……香……舌……味……身……觸…… (7)意為所壓,法為所壓,意識為所壓,意觸為所壓,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為所壓。 (8)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色,證知……不為如是再生。」 無常品第五(終) 其攝頌曰: 無常苦無我 應知解曉了 應捨棄實證 所知解曉了 所累及所壓 其攝頌曰: 所聞品與若無者 一切品及生類品 無常品為五十經 如是稱為第五品 ### 第二ᅟ五十〔經〕品 ### 第一ᅟ無明品 舍衛城 #### 35.53 〔五三〕第一ᅟ無明 (※2)爾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見者,得消滅無明而生起明耶?」 (4)「比丘!知、見眼是無常者,則消滅其無明而生起明。知、見色是無常者,則消滅其無明而生起明。眼識……眼觸……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知、見是無常者,則消滅其無明而生起明。 (5~8)耳……聲……鼻……香……舌……味……身……觸…… (9)知、見意是無常者,則消滅其無明而生起明。知、見法是無常者,則消滅其無明而生起明。意識……眼觸……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知、見彼亦是無常者,則消滅無明而生起明。 (10)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則消滅其無明而生起明。」 #### 35.54 〔五四〕第二ᅟ繫縛(一) (※3)「大德!如何知、如何見者,則消滅其繫縛耶?」 (4~9)「比丘!知、見眼是無常者,則消滅其繫縛。色……眼識……眼觸……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知、見彼亦無常者,則消滅其繫縛。耳……鼻……舌……身……意…… (10)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則消滅其繫縛。」 #### 35.55 〔五五〕第三ᅟ繫縛(二) (※3)「大德!如何知、如何見者,能達至除卻其繫縛耶?」 (4~9)「比丘!知、見眼是無我者,則達至除卻其繫縛。色……眼識……眼觸……凡緣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知、見彼是無我者,則達至除卻彼繫縛。 (10)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則達至除卻彼繫縛。」 #### 35.56 〔五六、五七〕第四、第五ᅟ諸漏(一~二) (3~10)「大德!如何知、如何見者,則消滅其諸漏耶?」 #### 35.57 「……達至除卻其諸漏。」 #### 35.58 〔五八、五九〕第六、第七ᅟ隨眠(一~二) (※3)「大德!如何知、如何見者,則消滅其隨眠…… #### 35.59 達至除卻……。」 (4~8)「諸比丘!知見眼是無我者,則得除卻其隨眠。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 (9)意……法……意識……意觸……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知見此是無我者,則得除卻其隨眠。 (10)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則得除卻隨眠。」 #### 35.60 〔六〇〕第八ᅟ曉了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一切取曉了之法,且諦聽。 (3)諸比丘!何者為一切取曉了之法耶? (4)緣眼與色生起眼識,三者會合為眼觸,緣眼觸生受。諸比丘!如是知見,有聞聖弟子,於眼亦厭嫌、於色亦厭嫌、於眼識亦厭嫌、於眼觸亦厭嫌、於受亦厭嫌。厭嫌則離欲,因離欲得解脫,由解脫證知『我曉了於取。』 (5~8)緣耳與聲,生起耳識……緣鼻與香,生起鼻識……緣舌與味,生起舌識……緣身與觸,生起身識…… (9)緣意與法,生起意識,三者會合為意觸,緣意觸生受。諸比丘!如是知見,有聞聖弟子,於意亦厭嫌、於法亦厭嫌、於意識亦厭嫌、於意觸亦厭嫌、於受亦厭嫌。由厭嫌則離欲,由離欲得解脫,由解脫證知『我曉了於取。』 (10)諸比丘!此為一切取曉了之法。」 #### 35.61 〔六一〕第九ᅟ了悟(一)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一切取了悟之法,且諦聽。 (3)諸比丘!何者為一切取了悟之法耶? (4~8)緣眼與色生起眼識,三者會合為眼觸,緣眼觸而有受。諸比丘!如是知見,有聞聖弟子,於眼亦厭嫌、於色亦厭嫌、於眼識亦厭嫌、於受亦厭嫌。由厭嫌而離欲,由離欲得解脫,由解脫而證知『我了悟取。』緣耳與聲生起耳識……緣鼻與香生起鼻識……緣舌與味生起舌識……緣身與觸生起身識…… (9)緣意與法生起意識,三者會合為意觸,緣意觸而有受。諸比丘!如是知見,有聞聖弟子於意亦厭嫌、於法亦厭嫌、於意識亦厭嫌、於意觸亦厭嫌、於受亦厭嫌。由厭嫌而離欲,由離欲得解脫,由解脫而證知『我了悟取。』 (10)諸比丘,此為一切取了悟之法。」 #### 35.62 〔六二〕第十ᅟ了悟(二)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一切取了悟之法,且諦聽。 (3)諸比丘!何者為一切取了悟之法耶? (4)諸比丘!汝等於此作如何思耶?眼是常住耶?抑是無常耶?」 「大德!彼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彼是苦耶?抑是樂耶?」 「大德!彼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為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色……眼識……眼觸……緣眼觸……是常耶?抑是無常耶?」 「大德,此是無常。」 「…… (5~8)耳是……聲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觸是…… (9)意是……法是……意識是……意觸是……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是常住耶?抑是無常耶?」 「大德,此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此是苦耶?抑是樂耶?」 「大德,此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10)「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厭嫌於眼、亦厭嫌於色、亦厭嫌於眼識、亦厭嫌於眼觸。……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厭嫌於此。由厭嫌而離欲,由離欲得解脫,於解脫乃有『我解脫』之智。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11)諸比丘!此為一切取了悟之法。」 無明品第一(終) 此攝頌曰: 無明二繫結 諸漏亦為二 他二為隨眠 二悉知了悟 以此為品名 ### 第二ᅟ鹿網品 #### 35.63 〔六三〕第一ᅟ鹿網(一) [1] ᅟᅟ==[1] Migajāla 雜阿含經卷十三之六、七經為鹿網。== (1)舍衛城因緣。 (2)爾時,尊者彌迦奢羅來詣世尊居處…… (3)坐於一面之尊者彌迦奢羅白世尊言:「大德!所稱單獨住者、單獨住者。大德!如何為單獨住者?又如何為隨伴住者耶?」 (4)「彌迦奢羅!有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2]。有比丘若喜悅於此、讚美於此,對此存念戀著,以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而住者,彼則心生喜悅,有喜悅之心者,則有愛染心,有愛染心者,則有繫縛。彌迦奢羅!如是被縛於悅喜、繫縛之比丘者,稱為隨伴住者。 ᅟᅟ==[2] 參照漢譯南傳大藏經中部經典一.一一〇頁後三行之五種欲分。== (5~8)彌迦奢羅!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 (9)彌迦奢羅!有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樂、常喜愛、誘生欲念。有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此者,則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而住,於彼心生喜悅,有喜悅心者,則有愛染心,有愛染心者,則有繫縛。彌迦奢羅!此為悅喜繫縛之比丘,稱為隨伴住者。 (10)彌迦奢羅!如是住之比丘,即使於林間、深林邊土、聲音稀少、大氣寂靜、遠離世人之處而臥,雖適於獨坐冥想,樂於居住,但彼仍稱為隨伴住者。 (11)何以故?渴愛為彼之第二友伴者,彼於此尚未除滅故,彼仍稱隨伴住者。 (12~17)彌迦奢羅!有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常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悅此、不讚美此、不存念戀著於此者,則於彼喜悅心滅,若無喜悅心者,則無愛染心,若無愛染心者,則無繫縛。彌迦奢羅!於此悅喜繫縛解脫之比丘,稱為單獨住者。 (18)彌迦奢羅!如是住之比丘,雖住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群之村內,但彼亦稱為單獨住者。 (19)何以故?渴愛為彼之第二友伴者,彼已除滅此故,彼稱為單獨住者。」 #### 35.64 〔六四〕第二ᅟ鹿網(二) (※2)爾時,尊者彌迦奢羅,來詣世尊居處…… (3)坐於一面之尊者彌迦奢羅白世尊言:「大德!願世尊為我略說法,我聽此法將遠離其他,唯獨熱誠專心精勤而住。」 (4~8)「彌迦奢羅!有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常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存念戀著於此者,則喜悅、讚美於此,存念戀著於此,於彼心生喜悅。彌迦奢羅!我謂:因起喜悅心而生起苦。彌迦奢羅!有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 (9)彌迦奢羅!有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樂、常喜愛,誘生欲念。有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而存念戀著此者,則於彼心生喜悅。彌迦奢羅!我謂因起喜悅心而生起苦。 (10~14)彌迦奢羅!有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常喜愛,誘生欲念。有比丘若不喜悅、讚美於此,不存念戀著此者,於彼則滅喜悅心。彌迦奢羅!我謂,因喜悅心滅則苦滅。彌迦奢羅!有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 (15)彌迦奢羅!有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樂、常喜愛,誘生欲念。有比丘若不喜悅、不讚美此,不存念戀著此者,於彼則喜悅心滅。彌迦奢羅!我謂因喜悅心滅則苦滅。」 (16)時,尊者彌迦奢羅!歡悅、隨喜於世尊之所說,從座而起,禮拜世尊,行右繞禮而離去。 (17)依此,尊者彌迦奢羅遠離其他,唯獨熱誠專心不放逸而住,以善家之男子由在家而出家,得度為無家之身,對無上梵行之究竟為目的,則不久之後於現生自證知實現、逮得而住。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18)尊者彌迦奢羅則成為阿羅漢之一。 #### 35.65 〔六五〕第三ᅟ三彌離提(一)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2~3)時,尊者三彌離提來詣世尊之處……白世尊言:「大德!魔羅、所稱魔羅,如何為魔羅、或魔羅之名義耶?」 (4~8)「三彌離提!凡有眼、有色、有眼識,以眼識所識知之法,則有魔羅、或為魔羅之名義。有耳……有鼻……有舌……有身…… (9)有意,有法,有意識,有以意識所識知之法,則有魔羅,或為魔羅之名義。 (10~14)三彌離提!凡無眼,無色,無眼識所識知之法,則無魔羅,或魔羅之名義。無耳……無鼻……無舌……無身…… (15)無意,無法,無意識,無意識所識知之法,則無魔羅,或無魔羅之名義。」 #### 35.66 〔六六〕第四ᅟ三彌離提(二) (※3~15)「大德!有情、所稱有情者。大德!如何為有情、或有情之名義耶?」…… #### 35.67 〔六七〕第五ᅟ三彌離提(三) (※3~15)「大德!苦、所稱苦者,大德!如何為苦、或苦之名義耶?」 …… #### 35.68 〔六八〕第六ᅟ三彌離提(四) (※3)「大德!世間、所稱世間者,如何為世間、或世間之名義耶?」 (4~9)「三彌離提!凡有眼,有色,以眼識所識知之法,則為世間或世間之名義。有耳……有鼻……有舌……有身……有意,有法,有意識所識知之法,則為世間或世間之名義。 (10~15)三彌離提!凡無眼,無色,無眼識,無眼識所識知之法,則無世間或世間之名義。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無法,無意識,無以意識所識知之法,則無世間或世間之名義。」 #### 35.69 〔六九〕第七ᅟ優波先那 (1)爾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優波先那,住王舍城之寒林蛇頭巖窟中。 (2)然則其時,毒蛇落於尊者優波先那之身。 (3)時,尊者優波先那,告諸比丘言:「來,汝等將余此身置於臥台運出室外,此身於此處,恰如一握之糠,立即散失。」 (4)如是言時,尊者舍利弗告尊者優波先那曰:「然而我等亦不認為尊者優波先那身之異態,諸根之變壞。」 (5)然而,其時,尊者優波先那如是作言:「來,汝等將余此身置於臥台,運出室外,此身於此處,恰如一握糠,立即散失。」 (6)「友,舍利弗!若有人言:『余是眼也』,或『此為余之眼』……『余為耳……鼻……舌……身……意』,或『此為余之意』,有如是之心者。友舍利弗!則彼或有身之異態,或有諸根之變壞。友舍利弗!余無如是言:『余是眼』,或『此為余之眼』……『余是耳……鼻……舌……身……意』,或『此為余之意』。友舍利弗!云何余有身之異態,或諸根變壞耶?」 (7)如是尊者優波先那,久已根絕我見、我所見、憍慢、隨眠,故尊者優波先那於「余是眼」,或「此為余之眼」……「余是耳……鼻……舌……身……意」,或「此為余之意」無如是之心。 (8~9)時,彼諸比丘將尊者優波先那之身置於臥台運出室外,尊者優波先那之身,於其處,恰如一握之糠散失。 #### 35.70 〔七〇〕優波婆那 (※2)時,尊者優波婆那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尊者優波婆那,白世尊言:「大德!現生之法,所稱現生之法,大德!如何稱此現生之法,為即時者,來見〔可示導於涅槃,〕智者一一可自知法耶?」 (4)「優波婆那!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感知色,且對色感知之染心,對色有染心,而覺知:『我對色有染心。』優波婆那!若比丘以眼見色,感知色,且對色感知有染心,彼對色有染心,而覺知:『我對色有染心。』如是,優波婆那!現生之法為即時者,來見〔可示導於涅槃,〕智者應一一自知者。 (5~9)優波婆那!復次又有比丘,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彼感知法且對法感知有染心,對法有染心,而覺知:『我對法有染心。』優波婆那!若比丘以意識法,感知法,且對法感知有染心,彼對法有染心,而覺知:『我對法有染心。』如是,優波婆那!現生之法為即時者,來見〔可示導於涅槃,〕智者應一一自知者。 (10)優波婆那!然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感知彼色,然對色不感知有染心,對色無染心,彼覺知:『我對色無染心。』優波婆那!若比丘以眼見色,雖感知色,若對色不感知染心者,則彼對於色無染心,覺知:『我對於色無染心。』如是,優波婆那!現生之法為即時者,來見〔可示導於涅槃,〕智者應一一自知者。 (11~15)優波婆那!復次又有比丘,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雖感知彼法,然對於法感知不染心,對於法無染心,彼覺知:『我對於法無染心。』優波婆那!若比丘以意識法,雖對於法感知,而對於法感知不染心,彼對於法無染心,則覺知:『我對於法無染心。』如是,優波婆那!現生之法為即時者,來見〔可示導於涅槃者,〕智者應一一自知者。」 #### 35.71 〔七一〕第九ᅟ六觸處(一) (※2)「諸比丘!任何之比丘不如實知六種觸處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出離者,則彼尚未果其梵行,離此法、律猶遠。」 (3)如是言時,有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此處某者心不能平。大德!此某者不如實知六種觸處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出離者。」 (4~9)「比丘!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汝視眼,『此為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觀照耶?」 「不也,大德!此不然。」 「善哉,比丘!於此,汝視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對此作如實觀者,則此為苦之終。汝視耳……視鼻……視舌……視身……視意『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觀照耶?」 「不也,大德!此不然。」 「善哉!比丘!於此,汝視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對此如實觀,此即苦之終盡。」 #### 35.72 〔七二〕第十ᅟ六觸處(二) (※2)「諸比丘!於任何比丘,不如實知六種觸處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出離者,為尚未果其梵行,離此法猶遠矣!」 (3)如是言時,有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此處某者心不平。大德!此某者不如實知六種觸處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出離者。」 (4~9)「比丘!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汝視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觀照耶?」「大德!誠然!」「善哉!比丘!於此,比丘!汝視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此,如是,汝之滅除此第一觸處,將來不再令生起。汝視耳……視鼻……視舌……視身……視意,『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觀照耶?」 「大德!誠然。」 「善哉,比丘!於此,比丘,汝視意,『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者,如是汝則滅除此第六觸處,將來不再生起。」 #### 35.73 〔七三〕第十一ᅟ六觸處(三) (※2)「諸比丘!任何之比丘不如實知六種觸處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出離者,為尚未果其梵行,離此法猶遠矣!」 (3)如是言時,有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此處某者心不平。大德!此某者不如實知六種觸處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出離者。」 (4)「比丘!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住耶?抑是無常耶?』」 「大德!此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彼是苦耶?抑為樂耶?」 「大德!彼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不也,大德!非然。」 (5~9)「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常住耶?抑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不也。大德!非然。」 (10)「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意,因厭嫌而離欲,因離欲而得解脫,於解脫有解脫之智。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鹿網品第二(終) 此攝頌: 說鹿網二經 於三彌離提 以說為四經 優婆先那者 及優波婆那 六觸處有三 ### 第三ᅟ病品 #### 35.74 〔七四〕第一ᅟ病(一) (1)舍衛城因緣。 (2)其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如是之精舍有一比丘,因是新參所知甚少,陷於病、苦、惱之狀態。大德!願世尊垂慈愍,赴彼比丘之住處。」 (4)時,世尊聞新參者之語,與罹病之語,知「比丘所知甚少」,乃往彼比丘住處。 (5)彼比丘見世尊由遠處來,見已,由牀臺移動身體[1]。 ᅟᅟ==[1] PTS 本是 mañcake samañcopi 暹羅本為 mañcake samatesi 於前之脚註舉 samadhosi, samidhosi 兩語。== (6)時,世尊告此比丘曰:「止之,比丘!汝勿於臥牀移動身體,此有設座,余可坐此處。」世尊就坐於所設之座。 (7)坐已,世尊告此比丘曰:「比丘!汝之病有少癒否?食養物充分否?苦痛之感覺減退而無增加,感減退而不感其增進耶?」 「大德!余之病未少癒,食養物不充足,余增加強烈之苦感而無減退,唯感其增加而不感其減退。」 (8)「比丘!汝有無何等之惡作耶?有無何等之後悔耶?」 「大德!誠然,我有大惡作、有大後悔。」 (9)「但,汝有無以戒故,而自為難耶?」 「大德!不然。」 (10)「比丘!汝若言不以戒故而自為難者,然則比丘!汝惡作於何事?以何為汝之後悔耶?」 「大德!余尚不知世尊為持戒清淨所說之法。」 (11)「比丘,汝言尚不知余為持戒清淨所說之法,然則如今,比丘!汝知余為何說法耶?」 「大德!我知世尊為捨離染欲而說法。」 (12)「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知余為捨離染欲而說法則可。比丘!余之所說者此法為捨離染欲。 (13)比丘!汝對此作如何思量耶?眼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無常者,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大德!不然。」 (14)「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厭嫌於眼、於耳……於鼻……於舌……於身……厭嫌於意,由厭嫌而離欲,因離欲而得解脫,於解脫而有解脫之智。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15)世尊說此已。彼比丘歡喜、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而此所宣之教法,彼比丘生遠塵離垢而生法眼,乃曰:「凡生起之法,此皆滅盡之法。」 #### 35.75 〔七五〕第二ᅟ病(二) (1~10)〔全文同於前經〕 (11)「比丘!汝言尚不知余為持戒清淨所說之法,然則如今,汝知余為何說法耶?」 「大德!我知。世尊為無取著般涅槃而說法。」 (12)「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知余為無取著般涅槃而說法則可。比丘!余之所說者此法為無取著、般涅槃。」 (13~14)〔全文同與前經〕 (15)世尊宣說已。彼比丘歡喜、歡受於世尊之所說。而此宣說之教法,彼比丘之心無所取著,而解脫諸漏。 #### 35.76 〔七六〕第三ᅟ羅陀(一) (※2)時,尊者羅陀…… (3)坐於一面之尊者羅陀,白世尊曰:「大德!願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聽此法以遠離其他,單獨熱誠,專心於精勤而住。」 (4)「羅陀!凡無常者,對此汝應捨欲貪。 (5~9)羅陀!何者是無常?羅陀!眼是無常者,對此汝應捨欲貪。色是……眼識是……眼觸是……凡以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無常,對此汝應捨欲貪。耳是……聲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觸是…… (10)意是無常者,對此汝應捨欲貪。法是……意識是……意觸是……凡以此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無常者,對此汝應捨欲貪。 (11)羅陀!凡無常者,對此汝應捨欲貪。」 #### 35.77 〔七七〕第四ᅟ羅陀(二) (※4)「羅陀!凡無常者,對此汝應捨欲貪。 (5~10)羅陀!何者是苦?羅陀!眼是苦者,對此汝應捨欲貪。色是……眼識是……眼觸是……乃至……凡以此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苦者,對此汝應捨欲貪。 (11)羅陀!凡苦者,對此汝應捨欲貪。」 #### 35.78 〔七八〕第五ᅟ羅陀(三) (※4)「羅陀!凡無我者,對此汝應捨欲貪。 (5~9)羅陀!何者是無我?羅陀!眼是無我者,對此汝應捨欲貪。色是……眼識是……眼觸是……凡此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無我者,對此汝應捨欲貪。耳是……聲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觸是…… (10)意是無我者,對此汝應捨欲貪。法是……意是……意識是……意觸是……凡此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無我者,對此汝應捨欲貪。 (11)羅陀!凡無我者,對此汝應捨欲貪。」 #### 35.79 〔七九〕第六ᅟ無明(一) (※2)時,有某比丘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若捨此者,比丘之無明則消失而生明,有如是之一法耶?」 「比丘!有一法,若捨此者,比丘之無明則消失而生明。」 (4)「然則,大德!若捨何者,比丘之無明則消失而生明之一法耶?」 「比丘!無明是一法,捨此一者,比丘之無明則消失而生明。」 (5)「然而,大德!如何知,如何見之比丘,其無明消失而生明耶?」 (6)「比丘!知、見於眼是無常之比丘,則無明消失而生明。色……緣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知、見是無常之比丘,則無明消失而生明也。 (7~11)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 (12)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比丘,則無明消失而生明。」 #### 35.80 〔八〇〕第七ᅟ無明(二) (1~5)〔全文同於前經〕 (6)「比丘!此處有比丘,有如是之所聞:『法不適於偏執。』比丘!若比丘之所聞:『法不適於偏執。』如是者,彼則知解一切法。以知解一切法,則曉了一切法。曉了一切法,則見一切微象與他相異。見眼與他相異……色……眼識……眼觸……乃至……凡以此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見與他相異。 (7)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比丘,則無明消失而生明。」 #### 35.81 〔八一〕第八ᅟ比丘 (※2)時,眾多之比丘等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此等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於此處有外道普行沙門等如是問我等:『諸友!於沙門瞿曇之處,修梵行有何之效耶?』大德!受如是問……為苦之曉了……。」 (4)「諸比丘!實則汝等受如是問,而作如是答者,此乃復說余之所說,非以非實誣謗我,乃以法隨法作釋。又,此與法相同之大小言說,皆不蒙受任何非難。諸比丘!汝等為曉了苦而在余處修梵行故。 (5)諸比丘!外道普行沙門等,若如斯問汝等:『汝等言為苦之曉了於瞿曇沙門處修梵行,其如何為苦耶?』諸比丘!汝等對彼外道普行沙門應作如是答: (6~11)『諸友等!眼是苦,為曉了於此,我等於世尊處修梵行。色是苦……凡以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者,為曉了此等亦是苦,我等於世尊處修梵行。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苦……凡以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其亦是苦,為曉了於此,我等於世尊處修梵行。友等!此即是苦,為曉了於此,我等於世尊處修梵行。』 (12)受如是問,諸比丘!汝等對彼外道普行沙門,應作如是答。」 #### 35.82 〔八二〕第九ᅟ世間 (※2)爾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所稱『世間、世間者』,大德!於何意義稱之為世間耶?」 「比丘!破壞[1],是故稱之為世間。是何物之破壞? ᅟᅟ==[1] lujjati, to be broken up, to break, to be destroyed 破壞之意,漢譯「雜阿含」於卷九第三經,以此,有「危脆敗壞」之字,普通「世」釋為「流轉」之義。== (4~9)諸比丘!眼是破壞,色是破壞,眼識是破壞,眼觸是破壞,耳是……鼻是……舌是……身是……以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破壞。 (10)比丘!破壞,其故稱之為世間。」 #### 35.83 〔八三〕第十ᅟ頗勒具那 (※2)爾時,尊者頗勒具那…… (3)坐於一面之尊者頗勒具那,白世尊言: (4~8)「大德!有如是之眼耶?以教示過去[2]入滅諸佛之教示以斷渴愛[1]之障礙、斷渴愛之行路,以了斷輪迴,超越一切苦惱……以耳……以鼻……以舌……以身…… ᅟᅟ==[2] 對諸佛以教示人之意。== ᅟᅟ==[1] 依註釋於兩處加上「渴愛」之文字。== (9)大德!有如是之意耶?以教示過去入滅諸佛之教示,斷渴愛之障礙、斷渴愛之行路,了斷輪迴,超越一切苦惱。」 (10~14)「頗勒具那!非如是之眼,以教示過去入滅諸佛之教示,以斷渴愛之障礙,斷渴愛之行路,以了斷輪迴,超越一切苦惱。……無耳……無鼻……無舌……無身…… (15)頗勒具那!無如是之意,以教示過去入滅諸佛之教示,斷渴愛之障礙,斷渴愛之行路,了斷輪迴,超越一切苦惱。」 病品第三(終) 此攝頌曰: 於病說二經 羅陀說他三 無明又說二 比丘與世間 頗勒具那者 亦說為三經 ### 第四ᅟ闡陀品 #### 35.84 〔八四〕第一ᅟ敗壞 [1] ᅟᅟ==[1] paloka = bhijjana, breaking up, breaking in two, dissolution, decay 敗壞,崩壞,崩解,如八二經,參照一一六經一一節。== (※2)爾時,尊者阿難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阿難白世尊言:「大德!所稱『世間、世間者。』大德!於何之意義,以稱之為世間耶?」 (4)「阿難!凡敗壞之法,於聖者之律,則稱之為世間。阿難!何者為敗壞之法耶? (5~9)阿難!眼是敗壞之法,色是敗壞之法,眼識是敗壞之法,眼觸是敗壞之法也。凡以此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敗壞之法……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10)意是敗壞之法,法是敗壞之法,意識是敗壞之法,凡以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敗壞之法。 (11)阿難!凡敗壞之法,於聖者之律,此稱之為世間。」 #### 35.85 〔八五〕第二ᅟ空 (※2~3)爾時,尊者阿難……白世尊言:「大德!所稱『空世間、空世間者。』大德,於何之意義,以稱之為空世間耶?」 (4)「阿難!於我、或於我所是空,是故稱之為空世間。阿難!何者於我、或於我所是空耶? (5~10)阿難!眼於我、或於我所是空。色於我、或於我所是空。眼識於我、或於我所是空。眼觸於我、或於我所是空。……耳……鼻……舌……身……意……凡以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於我、或於我所亦是空。 (11)阿難!於我、或於我所是空故,是故,稱之為空世間。」 #### 35.86 〔八六〕第三ᅟ簡約 (※3)坐於一面之尊者阿難……白世尊言:「大德!願世尊為我說示簡約之法,我聞世尊此法,一人遠離其他,不放逸,熱誠專心而住。」 (4~9)「阿難!汝以此如何思量:眼是常住耶?抑為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大德!不然。」 「色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眼識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以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大德!不然。」 「耳是……聲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觸是……意是……法是……」 「凡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大德!不然。」 (10)「阿難!如是觀者,有聞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眼觸……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厭嫌於此。由厭嫌而離欲,由離欲以得解脫,謂有『解脫』之智。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 35.87 〔八七〕第四ᅟ闡陀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2)爾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大準陀及尊者闡陀住靈鷲山。 (3)爾時,尊者闡陀罹病,陷於嚴重之苦惱狀態。 (4)時,尊者舍利弗夕時從靜座而起,至尊者大準陀處,如次謂彼曰:「友,準陀!同赴尊者闡陀之處探病!」 「友!唯然。」尊者大準陀答尊者舍利弗。 (5)於是,尊者大準陀與尊者舍利弗,共赴尊者闡陀之處。至已,就坐於所設之座。 (6)著座已,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闡陀言:「友闡陀!汝病有少癒耶?食養物充足耶?苦痛之感覺減退而無加增,感覺其減退,不感覺其增進耶?」 (7)「友舍利弗!余之病未見有少癒,食養物不充足。余強烈之苦感,加增而無減退,唯感其增進,不感其減退。 (8)友!譬如強力之勇士,以銳刃截頭。如是友!過度之體風,以害余之頭。友!余之病不見有少癒,食養物不充足……不感覺其減退。 (9)友!譬如有力之勇士,以布片強力纏縛頭上。友!如是過度之體風,使余感苦痛。友!余之病不見有少癒,食養物不充足……不感其減退。 (10)友!譬如熟巧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以銳利之牛刀,戳貫腹部。友!如是過度之體風貫戳余腹。友!余之病不見有少癒,食養物不充足……不感其減退。 (11)友!譬如二強力之勇士,捕捉弱者之腕,各執其一以炙烤於炭火上。友!如是,余身體有過度之熱。友!余之病不見有少癒,食養物不充足……不感其減退。 (12)友舍利弗!持刀刃[1]來與余,余不欲存活。」 ᅟᅟ==[1] 為自殺。== (13)「尊者闡陀!勿持刀刃來[2],尊者闡陀當續存活,我等願尊者闡陀續存活。若尊者闡陀無適宜之食物者,我為尊者闡陀尋來適宜之食物。若尊者闡陀無適宜之藥物者,我為尊者闡陀尋來適宜之藥物。若尊者闡陀無適宜之看護者,我為尊者闡陀看護。尊者闡陀勿謂持刃物來,尊者闡陀當續存活!我等願尊者闡陀續存活!」 ᅟᅟ==[2] 暹羅本此一句,作尊者闡陀令持來刀刃。舍利弗之語如次「尊者闡陀續存活……」為以下。== (14)「友舍利弗!余非無適宜之食物,余有適宜之食物。余非無適宜之藥物,余有適宜之藥物。余非無適宜之看護者,余有適宜之看護者。然而友!余長時無有不可意,以可意而奉侍大師。友!此實於佛弟子之最適宜。奉侍大師以可意而無有不可意事,此應無再有矣[3]。闡陀比丘謂持刀刃來,友舍利弗!請如是了解。」 ᅟᅟ==[3] an-upavajja-appavattika, appaṭisandhika「又不得有」之意,彼今罹重病,恢復無望故斯言。== (15)「尊者闡陀!若願釋答我等質問之義,我等則以二、三點問於尊者闡陀。」 「友舍利弗!請問,由聞我等將知此義矣。」 (16)「友闡陀!汝以眼、以眼識、以眼識所識之法:『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以耳……以鼻……以舌……以身……友闡陀!汝以意、以意識、以意識所識之法:『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17)「友舍利弗!余以眼、以眼識、以眼識所識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認識。以耳……以鼻……以舌……以身……友舍利弗!余以意、以意識、以意識所識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認識。」 (18)「友闡陀!汝於眼、於眼識、於眼識所識之法,以何見、何知耶?以眼、以眼識、以眼識所識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認識耶?於耳……於鼻……於舌……於身……友闡陀!汝於意、於意識、於意識所識之法,以何見、何知耶?以意、以意識、以意識所識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認識耶?」 (19)「友舍利弗!余於眼、於眼識、於眼識所識之法,見滅,知滅。以眼、以眼識、以眼識所識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認識。於耳……於鼻……於舌……於身……友舍利弗!余於意、於意識、於意識所識之法,見滅,知滅,以意、以意識、以意識所識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認識。」 (20)如是說已,尊者大準陀語尊者闡陀言:「友闡陀!然者,以彼世尊之此教,應常時善予思量。於依止[4]者有動轉,無依止者則無動轉。無動轉則有輕安,有輕安者則無喜悅[5],無喜悅者則無來往[6],無來往者則無生死,無生死者則無此世、無來世、無兩界之中間,此始為苦惱之滅盡。」 ᅟᅟ==[4] 由渴愛、憍慢、邪見,而依止、依賴之意(註)。== ᅟᅟ==[5] PTS 本作 nati(偏向),暹羅本及註釋作 nandi。== ᅟᅟ==[6] PTS 本作 agatigati(惡趣處)暹羅本及註釋作 āgatigati(往來),為來和往。== (21)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大準陀以此教誡,教誡尊者闡陀之後,起座離去。 (22)時,尊者闡陀於尊者等離去未久,即持刀刃自刎。 (23)於是,尊者舍利弗來至世尊住處,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24)坐於一面之尊者舍利弗,白世尊言:「大德!尊者闡陀持刀自刎,彼之所趣,彼之來世為何耶?」 「舍利弗!闡陀比丘於前與汝,非說無應受之身耶[7]?」 ᅟᅟ==[7] 一四節,闡陀自言:「此應無再有矣。」== (25)「大德!有名為弗婆伊奢那之跋耆族村,於該處有尊者闡陀之友家,親善之家、有往來之家[8]。」 ᅟᅟ==[8] anupajja 之語以解闡陀「此應無再有矣」之意(一四),世尊:「更不受此身」之意,(闡陀同意)解之(二四),舍利弗之 upavajja「令親往來」(upasaṁkamitabba)之意解之。== (26)「舍利弗!此等確為尊者闡陀比丘之友家、親善之家、往來之家。然而舍利弗,余不說此為『有應受之身』。舍利弗!凡人棄其身,受他身,余稱此為『有應受之身』,然而闡陀比丘則非此。故闡陀比丘不再[9]有矣,舍利弗應當如是見。」 ᅟᅟ==[9] 自盡同時入涅槃(samasīsī)之意。== #### 35.88 〔八八〕第五ᅟ富樓那 (※2)時,尊者富樓那來詣世尊住處。詣已…… (3)坐於一面之尊者富樓那,白世尊言:「大德!願世尊為我說示簡略之法,我聞世尊之法,則一人以遠離其他,不放逸,熱誠專心而住。」 (4)「富樓那!以眼識知有色,快意、樂、喜愛,誘心染於欲念。比丘若存念喜、讚、戀著於此者,則存念喜、讚、戀著,於彼則起喜悅心,由生起喜悅心,則有苦之生起,富樓那!余作是言。富樓那!以耳識知有聲……以鼻識知有香……以舌識知有味……以身識知有觸……富樓那!以意識知有法,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喜、讚、戀著於此者,則存念喜、讚、戀著,於彼生起喜悅心,因生起喜悅心,則有苦之生起,富樓那!余作是言。 (5)富樓那!以眼識知有色,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喜、不讚、不戀著此者,以不喜、不讚、不戀著此,於彼喜悅心則滅,因喜悅心之滅,則有苦之滅。富樓那!余作是言……乃至……富樓那!以意識知有法,快意、可愛、樂、喜愛,誘心染於欲念。比丘若不喜、不讚、不戀著此者,則不喜、不讚、不戀著此,於彼喜悅心則滅,因喜悅心之滅,則有苦之滅。富樓那!余作是言[1]。 ᅟᅟ==[1] 暹羅本(新版)於此之次,富樓那!由此,汝,如是說彼遠離此法、律,「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云云,由七一經之二節之文脈推之,更從最後三節四節更加上長文。但對此在 PTS 本沒言什麼而推之,可見完全是衍文。== (6)富樓那!余以此簡約之教誡,而予教誡。汝將住於何處耶?」 「大德!有名為須那巴蘭陀地方,余將住彼處。」 (7)「富樓那!須那巴蘭陀人兇惡。富樓那!須那巴蘭陀人粗暴。富樓那!若須那巴蘭陀人嘲罵汝,富樓那!於汝應如何耶?」 「大德!須那巴蘭陀人若嘲罵我,於我應作如是:『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善,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極善,彼等不至以掌打我。』世尊!於此應如是,善逝!於此應如是。」 (8)「然則,富樓那!須那巴蘭陀人,若以掌打汝,富樓那!汝應如何耶?」 「大德!須那巴蘭陀人若以掌打我,於此我應如是:『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善,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極善。彼等不至用土塊打我。』世尊!於此應作如是,善逝!於此應作如是。」 (9)「然則,富樓那!須那巴蘭陀人,若以土塊打汝,富樓那!於此汝應如何耶?」 「大德!須那巴蘭陀人,若以土塊打我,於此我應作如是:『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善,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極善。彼等不至以杖打我。』世尊!於此應作如是,善逝!於此應作如是。」 (10)「然則,富樓那!須那巴蘭陀人,若以杖打汝,富樓那!於此汝應作如何耶?」 「大德!須那巴蘭陀人,若以杖打我,於此我應作如是:『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善,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極善。彼等不至以刀劍擊我。』世尊!於此應作如是,善逝!於此應作如是。」 (11)「然則,富樓那!須那巴蘭陀人,若以刀劍擊汝,於此汝應如何耶?」 「大德!須那巴蘭陀人,若以刀劍擊我,於此我應作如是:『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善,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極善。彼等不至以刀劍奪我之生命。』世尊!於此應作如是,善逝!於此應作如是。」 (12)「然則,富樓那!須那巴蘭陀人,若以刀劍奪汝之生命,於此汝應如何耶?」 「大德!須那巴蘭陀人民,若以利刃奪我之生命,於此我應作如是:『彼世尊之諸弟子,以身[2]以命為惱、為鬱、為厭、以求持利刃者,對彼等之持此利刃者,我乃不求[3]而得。』世尊!於此應作如是,善逝!於此應作如是。」 ᅟᅟ==[2] 持此之餘,持此生命之餘而求死,「持刀者」謂持刀來殺自己的人。== ᅟᅟ==[3] 暹羅本我是求其執刀者。== (13)「善哉,善哉!富樓那!汝具有此自調與安息,汝能住須那巴蘭陀地方。富樓那!此是其時。」 (14)其時,尊者富樓那歡受、隨喜於世尊之語,從座而起,禮拜世尊,行右繞禮,收座臥具攜衣,向須那巴蘭陀地方遊方而去。次第遊方,到達須那巴蘭陀地方,尊者富樓那於須那巴蘭陀地方住下。 (15)時,尊者富樓那遂於次期之雨季令五百信士歸佛,於同雨季證得三明。於其同雨季入涅槃。 (16)因此,眾多之比丘等,來詣世尊之住處…… (17)坐於一面此等之比丘,白世尊曰:「大德!名為富樓那彼乃良家之子,為世尊以簡約之教誡所教誡,彼已歿矣!彼之所趣為何?彼之來世耶?」 「諸比丘!良家之子富樓那是賢明。隨法行法,以法之故,不令余苦。諸比丘!良家之子富樓那入般涅槃矣。」 #### 35.89 〔八九〕第六ᅟ婆醯迦 (※2)時,尊者婆醯迦來詣世尊之住處…… (3)坐於一面之尊者婆醯迦,白世尊曰:「大德!願世尊為我簡約說法,我聞世尊之法,獨自一人將遠離其他,不放逸,精進專心而住。」 (4~8)「婆醯迦!汝對此如何思惟:眼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而凡物之無常者,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而凡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否?」 「大德!不然。」 「色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眼識是……眼觸是……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9)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為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而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而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否?」 「大德!不然。」 (10)「婆醯迦!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於眼、於色、於眼識……於眼觸……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於此亦厭嫌,由厭嫌而離欲,由離欲得解脫,於解脫而解脫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再為如是再生。」 (11)因此,尊者婆醯迦歡受、隨喜於世尊之所說,即從座起,禮拜世尊,行右繞之禮離去。 (12)時,尊者婆醯迦獨自一人,遠離其他,不放逸,精進專心而住。不久,良家之子等,為此乃從在家而出家得度,對無上梵行之終末(羅漢果)於現法自證知、實現、逮達而住。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再為如是再生。 (13)而尊者婆醯迦,即成為阿羅漢之一。 #### 35.90 〔九〇〕第七ᅟ動著(一) (※2)「諸比丘!動著[1]是疾病,動著是腫物,動著是刺箭。然則諸比丘!如來於此,以無動著,離刺箭而住。 ᅟᅟ==[1] 動著是言渴愛。== (3)然而諸比丘!比丘於此應期望我為無動著,離刺箭而住。 (4)應不思量眼[2],不思量有眼,不依眼而思量,不思量眼是我有。不思量色,於色有不令思量,不依色而思量,不思量色是我有。不思量眼識,不思量有眼識,不依眼識而思量,不思量眼識是我有。不思量眼觸,不思量有眼觸,不依眼觸而思量,不思量眼觸為我有。凡此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對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依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是我有。 ᅟᅟ==[2] 參照三〇經。== (5~8)以耳……以鼻……以舌……以身…… (9)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依意而思量,不思量意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有法,不從法而思量,不思量法是我有。不思量意識,不思量有意識,不依意識而思量,不思量意識是我有。不思量意觸,不思量有意觸,不依意識而思量,不思量意觸是我有。凡以此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亦不依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是我有。 (10)不思量一切,不思量有一切,不依一切而思量,不思量一切是我有。 (11)彼無如是之思量,對世之〔任何〕一物亦不生執著,無執著則不生愛慕,無愛慕則獨自入涅槃。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再為如是再生。」 #### 35.91 〔九一〕第八ᅟ動著(二) (※2)「諸比丘!動著是疾病,動著是腫物,動著是刺箭。然則諸比丘!如來於此無動著、離刺箭而住。 (3)諸比丘!比丘於此,應期望我無動著,離刺箭而住。 (4~8)不思量眼,不思量有眼,不依眼而思量,不思量眼是我有。不思量色[1],不思量眼識,不思量眼觸,凡以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依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是我有。諸比丘!凡或思量於物,或思量有物,或依物而思量,或思量物是我有,此與彼是異,因異而著於有之世間,則以有而喜於此,以耳……以鼻……以舌……以身…… ᅟᅟ==[1] 暹羅本此亦說四種思量。== (9)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依意而思量,不思量意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意識,不思量意觸,凡以此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此有,亦不依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是我有。諸比丘!凡或思量於物,或思量有物,或依物思量,或思量物是我有,此與彼物是異,因異而著於有之此世間,則以有而喜於此。 (10)諸比丘!於蘊、界、處,彼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依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是我有。彼無如是之思量,則對世之〔任何〕一物亦不生執著,無所執著則不生愛慕,無所愛慕則獨自入涅槃。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 35.92 〔九二〕第九ᅟ二法(一) (※2)「諸比丘!為汝等說二法,對此當諦聽。諸比丘!以何為二法耶? (3)眼與色,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是。諸比丘!此稱為二法。 (4)諸比丘!或有如是言:『余置此之二法,以示說他之二法。』此唯是彼之語量。雖遇他之問,而亦難圓其所答,更陷於困迷。 (5)何以故?諸比丘!此猶[1]如處於非境。」 ᅟᅟ==[1] 於眼之色,於耳之聲等,謂對境隨有二法,不然者謂非境(a-visaya)。== #### 35.93 〔九三〕第十ᅟ二法(二) (※2)「諸比丘!緣二法而生識。諸比丘!如何緣二法而生識耶? (3)以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眼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色亦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如是此等二法為動轉、消散、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則眼識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凡於眼識之生起為因為緣,其因與緣亦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諸比丘!依無常之緣所起之眼識如何成為常住耶?諸比丘!凡此等三法之合會、集結、和合,諸比丘!稱此為眼觸。眼觸亦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凡於眼觸之生起為因為緣,此因與緣亦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而諸比丘!依無常之緣所起之眼觸如何為常住耶?諸比丘!觸而感受、觸而思考、觸而識知,如是此等之法亦為動轉、消散、無常、變壞異變之質。 (4)以耳與聲為緣而生耳識…… (5)以鼻與香為緣而生鼻識…… (6)以舌與味為緣而生舌識…… (7)以身與觸為緣而生身識…… (8)以意與法為緣而生意識。意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色亦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如是此等二法是動變、消散、無常、變壞、異變之質。意識亦為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凡於意識之生起為因為緣,其因與緣亦為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諸比丘!依無常之緣所起之意識如何是常住耶?諸比丘!凡此等三法之合會、集結、和合,諸比丘!稱此為意觸。意觸亦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凡於意觸之生起為因為緣,其因與緣亦為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而諸比丘!依無常之緣所起之意觸如何為常住耶?諸比丘!觸而感受,觸而思考,觸而識知,如是此等之法亦動轉、消散、無常、變壞、異變之質。 (9)諸比丘!如是緣二法而生識。」 闡陀品第四(終) 其攝頌曰: 敗壞空簡約 闡那富樓那 以及婆醯迦 再說二動著 依二說他二 ### 第五ᅟ棄捨品 [1] ᅟᅟ==[1] PTS 本用 saḷavagga 之語,暹羅本及註,用 chaḷavagga。== #### 35.94 〔九四〕第一ᅟ所攝取(一) (※2)「諸比丘!於此等六觸處,不制、不護、不防、不攝時,則為招致苦惱者。以何者為六耶? (3~7)諸比丘!於眼之觸處,不制、不護、不防、不攝時,則為招致苦惱。於耳之觸處……鼻之觸處……舌之觸處……身之觸處…… (8)諸比丘!於意之觸處,不制、不護、不防、不攝時,則為招致苦惱。 (9)諸比丘!於此等之六觸處,不制、不護、不防、不攝時,則為招致苦惱。 (10)諸比丘!於此等之六觸處,善制、善護、善防、善攝時,則為招致安樂。以何者為六耶? (11~15)諸比丘!於眼之觸處,善制、善護、善防、善攝時,則為招致安樂。於耳之觸處……鼻之觸處……舌之觸處……身之觸處…… (16)諸比丘!於意之觸處,善制、善護、善防、善攝時,則為招致安樂。 (17)諸比丘!於此等之六觸處,善制、善護、善防、善攝時,則為招致安樂。」 (18)世尊宣說於此……師更作此語曰: (一)「諸比丘!於觸處有六種,無攝護於此者,則逢苦;得其攝護者,則以信為友[2],無漏而住。 ᅟᅟ==[2] 此譯依 PTS 本 Saddhādutiyā viharantānavassutā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一第七經之偈中,謂「正信心不二諸漏不漏心」相當此。暹羅註釋本有 Saddhādutlyā viharantenapasutā。「信心為副而專住」之意。== (二)見可意之色,又見不可意之色,對可意之色應防染心之路;對不可意,以此非我所愛,不得污於意。 (三)於第二,聞可愛、不可愛之聲,則不惑於可愛之聲,更應慎於不懷瞋於不愛之聲,此非我所愛,不污於意。 (四)可意之香,更又嗅不淨、不快之香,則對不快者以防怒,對快者勿引欲念。 (五)味甘美之味,其次,又味一時不味之味,於甘美之味莫戀著,對不味亦勿停跡於憤恚。 (六)觸於快觸,亦不醉於快樂,觸於苦者,亦不搖動。二種之觸,對樂與苦,心處中性,無任何喜與怒。 (七)迷想之人,有迷執、有想,往赴卑陋之輪迴。依意所成五欲之家者,依捨卻而出離。 (八)如是,意若有修練六處者,則雖觸此亦心不搖。諸比丘!克此等之貪瞋,始為到達生死彼岸之人。」 #### 35.95 〔九五〕第二ᅟ所攝取(二) (※2)時,尊者摩羅迦子,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摩羅迦子,白世尊曰:「大德!願世尊為我簡約說法,我聞世尊所說之法,當獨自遠離其他,不放逸,精進專心而住。」 (4)「於此摩羅迦子!汝年老朽,已達壽高年邁之老齡,年少比丘若請『垂教簡約之教誡』,則我對彼等,當以何相告耶?」 (5)「大德!我雖年老朽,已達壽高年邁之老齡,大德!仍請世尊簡約說法,善逝!簡約說示法。想當了知我世尊所說之意義,想當為我世尊所說之法嗣者。」 (6)「摩羅迦!汝於此作如何思惟?對此等未見、未曾見之眼所識之色,汝今亦未曾見、以後對此等亦未曾見,於此,汝有起欲念、染心、愛情否?」 「大德!不然。」 (7~10)「對此等未聞、未曾聞之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 (11)此等未識、未曾識之意所識之法,汝今亦未曾識、以後亦未曾識此等,於此,汝有起欲念、染心、愛情否?」 「大德!不然。」 (12)「摩羅迦子!又此,汝於法見聞感識,所見為如所見,所聞為如所聞,所感為如所感,所識為如所識。 (13)摩羅迦子!汝於法見聞感識,見者即如所見,聞者即如所聞,感者即如所感,識者即如所識。是故,摩羅迦子!汝不為貪瞋癡所累,摩羅迦子!汝以不為貪瞋癡所累,汝不戀著於此見聞感識。因此,摩羅迦子!汝不在此世、不在來世、不在兩界之中間,此為苦惱之滅盡。」 (14)「大德!我世尊簡約所說之意義,已精細識知。 (一)懷愛相於胸者,見色則失正念,感而執著於心,又對此存念戀慕。由色生其種種痛苦、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惱苦。如是積苦,稱為遠離涅槃。 (二)懷愛相於胸者,聞聲則失正念,感而執著於心,又對此存念戀慕。由聲生其種種痛苦、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惱苦。如是積苦,稱為遠離涅槃。 (三)懷愛相於胸者,嗅香則失正念…… (四)懷愛相於胸者,味味則失正念…… (五)懷愛相於胸者,觸觸則失正念…… (六)懷愛相於胸者,知法則失正念…… (七)彼於色不為所染,見色而護念,感色而無執心,又對此不存念戀著。恰如見色,如行出世間之受者,彼之苦消滅而無積。彼如是以正念遊行,如是於苦無積,稱為近於涅槃。 (八)彼於聲不為所染,聞聲而護念…… (九)彼於香不為所染,嗅香而護念…… (一〇)彼於味不為所染,味味而護念之…… (一一)彼於觸不為所染,觸觸而護念之…… (一二)彼於法不為所染,識法而護念之…… 大德!我世尊所簡約說示之意義,於是已精細了知。」 (15)「善哉,善哉!摩羅迦子!汝摩羅迦子對余簡約所說之意,已精細了知是為甚善。 (一)懷愛相於胸者,見色而失正念,執著心而感色,又對此存念戀慕。由色生種種痛苦、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惱苦,如是積苦、稱為遠離涅槃。……乃至…… (※二)彼於法不染,識法則護念,無執心以感法,又對此不存戀著。恰如識法,行出世間之受,彼之苦消滅無積。如是彼以正念而遊行,如是無積苦,稱為近於涅槃。 摩羅迦子!對余此簡約所說之意義,應如是精細而見。」 (16)時,尊者摩羅迦子歡受、隨喜世尊之所說,即從座起,禮拜世尊,行右繞禮離去。 (17)時,尊者摩羅迦子獨自一人,遠離其他者,不放逸,精進專心而住。不久,良家之子等,為此能由在家而出家得度,對無上梵行之終末(羅漢果),於現法實現、自證知,於此逮得而住。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18)尊者摩羅迦子,成為阿羅漢之一。 #### 35.96 〔九六〕第三ᅟ退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退法與不退法與六勝處。 (3)諸比丘!如何為退法耶? (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邪惡不善,而有憶念志望,彼起繫縛可緣之法。比丘若認是於此,不捨、不排、不壞、不使歸無,諸比丘!此比丘當自退墮於我善法。此為世尊對此所說示之退〔法〕應如是知。 (5~9)復次,諸比丘!比丘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邪惡不善而有憶念志望,彼起繫縛可緣之諸法。比丘若認是於此,不捨、不排、不壞、不使歸於無,諸比丘!此比丘當自退墮於我善法。此乃世尊所說示之退〔法〕,應如是知。 (10)諸比丘!退法者,當即如是。 (11)諸比丘!如何為不退法耶? (1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邪惡不善,而有憶念志望,彼起繫縛可緣之諸法。比丘若不認是於此,則捨此、排、壞、使歸於無,諸比丘!此比丘當自不由我善法退墮。此為世尊對此所說之不退〔法〕。應如是知。 (13~17)復次,諸比丘!比丘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邪惡不善,而有憶念志望,彼起繫縛可緣之諸法。比丘若不認是於此,則捨此、排、壞、使歸於無,諸比丘!此比丘當自不由我善法退墮,此乃世尊所說示之不退〔法〕。應如是知。 (18)諸比丘!不退法者,當即如是。 (19)諸比丘!如何是六勝處耶? (20)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邪惡不善而有憶念志望,彼若不起繫縛可緣之法,此比丘當知:『此是最勝,此即是處,此乃世尊所說之勝與處。』應如是知。 (21~25)復次,諸比丘!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邪惡不善有憶念志望,彼若不起繫縛可緣之法,則此比丘當知:『於此是處、是勝,此乃世尊所說之勝處〔法〕。』應如是知之。 (26)比丘等,此等稱之為六勝處。」 #### 35.97 〔九七〕第四ᅟ不放逸住者 (1)舍衛城因緣。……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放逸住者與不放逸住者。且諦聽。 (3)諸比丘!如何為放逸住者耶? (4)諸比丘!不攝護眼而所住者,其心為眼所識之色境所污,彼心為所污無喜樂,若無喜樂則無歡悅,若無歡悅則無輕安,若無輕安則所住皆苦,有苦者之心不得定,心若不得定,則諸法不現,諸法若不現者,則稱為放逸住者。 (5~9)諸比丘!不攝護耳根……不攝護鼻根……不攝護舌根……不攝護身根……不攝護意根而住者,其心為意所識之法〔境〕所染污,心為染污者,彼無喜樂,無喜樂者即無歡悅,若無歡悅者即無輕安,若無輕安之住即苦,有苦者心不得定,心不得定則諸法不現前,諸法不現前者,則稱為住放逸者。 (10)諸比丘!放逸者為如是。 (11)諸比丘!如何為不放逸者耶? (12)諸比丘!攝護眼根而住者其心,不為眼所識之色境所污,彼心不污生喜樂,於有喜樂者,生歡悅,於心歡悅者,則身有輕安,於身有輕安者,則住安樂,安樂者之心得定,心得定者,則諸法現前,諸法現前則稱為不放逸住者。 (13~17)諸比丘!攝護耳根……攝護鼻根……攝護舌根……攝護身根……攝護意根而住者,其心不為意所識之法境所污,彼心不污生喜樂,於有喜樂者,生歡悅,於心有歡悅者,則身有輕安,於身有輕安者,則住安樂,有安樂者之心,則得定,心得定者,則諸法現,諸法現前者,則稱為不放逸住者。 (18)諸比丘!如是為不放逸住者。」 #### 35.98 〔九八〕第五ᅟ攝護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攝護與不攝護,且諦聽。 (3)諸比丘!如何為不攝護耶? (4)諸比丘!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愛,誘心染於欲念。比丘若悅讚於此,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則應自知:『我由善法退墮,此乃世尊所說示之退〔法〕。』應如是知。 (5~9)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悅讚於此,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當自知:『我由善法退墮,此乃世尊所說示之退〔法〕。』應如是知。 (10)諸比丘!如是為不攝護。 (11)諸比丘!如何為攝護耶? (12)諸比丘!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悅不讚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當自知:『我不由善法退墮,此世尊所說示之不退〔法〕。』應如是知。 (13~17)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若比丘不悅不讚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當自知:『我不由善法退墮,此世尊所說示之不退〔法〕。』應如是知。 (18)諸比丘!如是為攝護。」 #### 35.99 〔九九〕第六ᅟ三昧 [A2] ᅟᅟ==[A2] 昧【CB】,味【南傳】== (※2)「諸比丘!當增修於定(三[A3]昧)。諸比丘!心具定之比丘,可如實知事物。 ᅟᅟ==[A3] 昧【CB】,味【南傳】== (3)如何如實知事物耶? (4)如實知『眼是無常』,如實知『色為無常』,如實知『眼識是無常』,如實知『眼觸是無常』,如實知『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無常。』 (5~9)如實知『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無常』,如實知『法是無常』,如實知『意識是無常』,如實知『意觸是無常』,如實知『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無常。』 (10)諸比丘!當增修於定,心具定之比丘,可如實知事物。」 #### 35.100 〔一〇〇〕第七ᅟ獨想 (※2)「諸比丘!當致力於獨想。諸比丘!獨想之比丘,如實知事物。 (3)如何而得如實知事物耶? (4~9)如實知『眼是無常』,如實知『色是無常』,如實知『眼識是無常』,如實知『眼觸是無常』,如實知『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無常』,如實知『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 (10)諸比丘!當致力於獨想。諸比丘!獨想之比丘,如實知事物。」 #### 35.101 〔一〇一〕第八ᅟ非汝等有(一) (※2)「諸比丘!凡非汝等之所有者,此應摒棄,摒棄於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3)如何是非汝等之所有者? (4)諸比丘!眼非汝等之所有者,應摒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色非汝等之所有者,應摒棄此等,摒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眼識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眼觸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非汝等之所有者,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5~9)耳非汝等之所有……鼻非汝等之所有……舌非汝等之所有……身非汝等之所有……意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法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意識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意觸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凡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10)諸比丘!凡於此逝多林所存之草薪枝葉,人人得將運去、燃燒,或隨各自所好而處置,於汝等亦有:『眾人將我等運去、燃燒,或隨各自所好,將我等處〔置〕,有如是之心耶?』」 「大德!不然。」 「此何故耶?」 「大德!此我等之我,亦非我所有。」 (11~16)「諸比丘!正是如此,眼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色非汝等之所有……眼識……眼觸……凡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 35.102 〔一〇二〕第九ᅟ非汝等有(二) (※2~9)〔與前經之二~九全同,惟缺一〇~一六。〕 #### 35.103 〔一〇三〕第十ᅟ優陀羅 (※2)「諸比丘!羅摩子鬱陀迦作如是之語: 余實明智者[1] 實一切勝者 不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ᅟᅟ==[1] 原語 idaṁ 是「此」之意,註釋謂此是虛字,若為「余」即易解。註釋亦如是註之,參照下文。== 然而,諸比丘!此羅摩子鬱陀迦為不明智者,卻云:『余為明智者。』不為一切勝者,卻云:『余為一切勝者。』不掘取苦根,卻云:『余掘取苦根。』 (3)於此諸比丘!應作如是言曰: 余實明智者 余一切勝者 不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4)諸比丘!如何比丘是明智者耶? 諸比丘!比丘如實知六處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出離故。諸比丘!如是比丘是明智者。 (5)諸比丘!如何之比丘是一切勝者耶? 諸比丘!比丘如實知六處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出離故。諸比丘!如是比丘是一切勝者。 (6)諸比丘!如何之比丘是不掘取,而掘取苦根耶? 諸比丘!苦為此四大所屬,父母所生,飯粥所積,無常、蝕壞、磨消、破損、潰滅之法,為此身之別名,諸比丘!苦根為此渴愛之別名。諸比丘!比丘之拋棄渴愛,斷苦根,如無頭之多羅樹,為非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故,諸比丘!如是比丘不為所掘取,而掘取苦根。 (7)諸比丘!羅摩子鬱陀迦作如是語: 余實明智者 實一切勝者 不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然而諸比丘!此羅摩子鬱陀迦為不明智者,卻云:『余是明智者。』不為一切勝者,卻云:『余為一切勝者。』為未掘取苦根,卻云:『余掘取苦根。』 (8)於此諸比丘等,當如是說: 余實明智者 實一切勝者 不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棄捨品第五〔終〕 其攝頌: 二所攝取退 放逸者攝護 三[A4]昧與獨想 非汝優陀羅 ᅟᅟ==[A4] 昧【CB】,味【南傳】== 〔六處相應〕第二ᅟ五十品 此品之攝頌: 無明與鹿網 病第四闡陀 棄捨五十經 此二五十品 第一百經〔終〕 ### 第三ᅟ五十〔經〕品 ### 第一ᅟ安穩者品 #### 35.104 〔一〇四〕第一ᅟ安穩者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安穩者[1]之教、法教[2],且諦聽。 ᅟᅟ==[1] 「〔由欲、有、見、無明之〕四軛之〔脫離〕為安穩因」(註)。== ᅟᅟ==[2] 「法教者乃法因」。== (3)諸比丘!何為安穩者之教耶? (4)諸比丘!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此等為如來所捨棄、斷根,如無頭之多羅樹,為非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又因此等之捨棄,如來說示適宜之教,故如來稱為安穩者。 (5~9)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樂、喜愛,誘心染於欲念。此等為如來所捨棄,斷根,如無頭之多羅樹,為非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又因此等之捨棄,如來說示適宜之教,故如來稱為安穩者。 (10)諸比丘!此為安穩者之教、法教。」 #### 35.105 〔一〇五〕第二ᅟ執取 (※2)「諸比丘!何者之存在,何者之執取,生起內部之樂苦耶?」 (3)「大德!我等之法,乃以世尊為根據。」 (4)「諸比丘!眼之存在,執取於眼而汝等生起內部之樂苦。耳、鼻、舌、身、意之存在,執取於意,汝等生起內部之苦樂。 (5)諸比丘!汝等於此作如何思惟之:眼是常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然而凡物之無常,此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然則!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不予執取,而生起內部之樂苦否?」 「大德!不然。」 (6~10)「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常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然則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然則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不予執取,而生起內部之苦樂否?」 「大德!不然。」 (11)「諸比丘!如是見之,有聞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耳、鼻、舌、身、意,因厭嫌而離欲,因離欲而得解脫,於解脫乃生:『我解脫』之智。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 35.106 〔一〇六〕第三ᅟ苦 (※2)「諸比丘!我說苦之生起與滅沒,且諦聽。 (3)諸比丘!何為苦之生起耶? (4~9)以眼與色為緣生眼識,三者之和合為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此苦之生起。以耳與聲……以鼻與香……以舌與味……以身與觸……以意與法為緣生意識,三者之和合為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諸比丘!此乃苦之生起。 (10)諸比丘!何為苦之滅沒耶? (11)以眼與色為緣生眼識,三者和合為觸,依觸之緣生受,依受之緣生愛,依其愛之無餘離卻滅盡,則取之滅盡,由取之滅盡,則有之滅盡,依有之滅盡,則生之滅盡,依生之滅盡,則老死、憂悲苦惱絕望滅盡。如是而此一切苦蘊滅盡,此乃苦之滅沒。 (12~15)以耳與聲為緣生耳識……以鼻與香為緣生鼻識……以舌與味為緣生舌識……以身與觸為緣生身識…… (16)以意與法為緣生意識,三者和合為觸,依觸之緣生受,依受之緣生愛,依其愛之無餘離卻滅盡,則取之滅盡,依取之滅盡,則有之滅盡,依有之滅盡,則生之滅盡,依生之滅盡,則老死、憂悲苦惱絕望滅盡。如是而此一切苦蘊滅盡。諸比丘!此乃苦之滅沒。」 #### 35.107 〔一〇七〕第四ᅟ世間 (※2)「諸比丘!說世間之生起與滅沒。且諦聽。 (3)諸比丘!以何為世間之生起耶? (4)以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三者和合為觸,依觸之緣生受,依受之緣生愛,依愛之緣而取,依取之緣而有,依有之緣而生,依生之緣而有老死、憂悲苦惱絕望,此即世間之生起。 (5~8)以耳與聲為緣……以鼻與香為緣……以舌與味為緣……以身與觸為緣…… (9)以意與法為緣生意識,三者和合為觸,依觸之緣生受,依受之緣而愛,依愛之緣而取,依取之緣而有,依有之緣而生,依生之緣而有老死、憂悲苦惱絕望。此即世間之生起。 (10)以何為世間之滅沒耶? (11~16)以眼與色為緣生眼識,三者和合為觸。依觸之緣生受,依受之緣而愛,依其愛之無餘離卻滅盡,則取之滅盡……如是滅盡此一切苦蘊。 (17)比丘等!此即世間之滅沒。」 #### 35.108 〔一〇八〕第五ᅟ勝 (※2)「諸比丘!何者之存在,以執取於何者,戀著於何者,有人或以『余為勝者』或『余為同等』或『余為劣者』耶?」 (3)「大德!我等之法,乃以世尊為根據。」 (4)「諸比丘!眼之存在,以執取於眼,戀著於眼,有人或以『余為勝者』或『余為同等』或『余為劣者。』 (5~9)耳之存在……鼻之存在……舌之存在……身之存在……意之存在,以執取於意,戀著於意,有人或以『余為勝者』或『余為同等』或『余為劣者。』 (10)諸比丘!汝等於此作如何思惟:眼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而不予執取,有人或以『余為勝者』或『余為同等』或『余為劣者』耶?」 「大德!不然。」 (11)「耳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12)「鼻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13)「舌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14)「身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15)「意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而不予執取,有人或以『余為勝者』或『余為同等者』或『余為劣者』耶?」 「大德!不然。」 (16)「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之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耳……於鼻……於舌……於身……厭嫌於意,由厭嫌而離欲,由離欲得解脫,於解脫而『我解脫』之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 35.109 〔一〇九〕第六ᅟ繫縛 (※2)「諸比丘!為說可繫縛之法與繫縛,且諦聽。 (3)比丘等,何者為可繫縛之法耶?何者為繫縛耶? (4)諸比丘!眼為可繫縛之法,凡對此生欲染,於此即是繫縛。 (5~9)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為可繫縛之法也,凡對此生欲染,於此即是繫縛。 (10)諸比丘!此等稱為可繫縛之法,以此稱為繫縛。」 #### 35.110 〔一一〇〕第七ᅟ執取 (※2)「諸比丘!為說可執取之法與執取,且諦聽。 (3)諸比丘!何者為可執取之法耶?何者為執取耶? (4)諸比丘!眼為可執取之法,凡對此生欲染,於此是執取。 (5~9)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為可執取之法,凡對此生欲染,於此即是執取。 (10)諸比丘!此等稱為可執取之法,於此稱為執取。」 #### 35.111 〔一一一〕第八ᅟ了知(一) (※2~7)「諸比丘!於眼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則不足以破除苦惱。於耳……於鼻……於舌……於身……於意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則不足以破除苦惱。 (8~13)諸比丘!於眼知解、曉了、離欲、捨棄,則足以破除苦惱,於耳……於鼻……於舌……於身……於意知解、曉了、離欲、捨棄,則足以破除苦惱。」 #### 35.112 〔一一二〕第九ᅟ了知(二) [1] ᅟᅟ==[1] 暹羅本一一一和一一二合為一經。== (※2~7)「諸比丘!於色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則不足以破除苦惱。於聲……於香……於味……於觸……於法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則不足以破除苦惱。 (8~13)諸比丘!於色知解、曉了、離欲、捨棄,則足以破除苦惱。於聲……於香……於味……於觸……於法知解、曉了、離欲、捨棄,則足以破除苦惱。」 #### 35.113 〔一一三〕第十ᅟ侍聞 (1)一時,世尊住那提卡磚堂。 (2)時,獨坐冥想之世尊,宣說此教法曰: (3)「緣眼與色而生眼識,三者和合為觸,依觸之緣生受,依受之緣,依愛之緣……〔參照一〇七、四〕……如是則生起一切苦蘊。 (4~8)緣耳與聲……緣鼻與香……緣舌與味……緣身與觸……緣意與法生意識,三者和合為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緣愛生取……〔參照一〇七、九〕……如是則生起此一切苦蘊。 (9)緣眼與色而生眼識,三者和合為觸,依觸之緣生受,依受之緣而愛,依此愛無餘離卻滅盡,則有取之滅盡……〔參照一〇六、一一〕……如是此一切苦蘊滅盡。 (10~14)緣耳與聲……緣鼻與香……緣舌與味……緣身與觸……緣意與法而生意識,三者和合為觸,依觸之緣生受,依受之緣而生愛,依此愛之無餘離卻滅盡,則有取之滅盡……〔參照一〇六、一六〕……如是則此一切苦蘊之滅盡。」 (15~17)其時[1]有一比丘侍聞世尊而立。世尊見此比丘侍聞而立,見已,乃對此比丘曰: ᅟᅟ==[1] 暹羅本以下獨立一經。若從「侍聞」之經題看,此亦有一理,似是斷絕,唯以下即無任何意義之經。== 「比丘!汝聞此教法否?」 「大德!唯然,我聞此。」 「比丘,汝當習此教法。比丘!汝須通達此教法。比丘!汝須受持此教法,比丘!此教法為梵行之根本者。」 其攝頌: 安穩者執取 苦世間與勝 結縛與執取 二了知侍聞 ### 第二ᅟ世間欲類品 #### 35.114 〔一一四〕第一ᅟ魔索(一) (※2~7)「諸比丘!以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者,諸比丘!此比丘可稱為入魔之住屋,屈服於魔之權力。彼之頸,被魔索所纏絡,彼即被魔縛所縛,而順波旬之意欲……諸比丘!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此者,諸比丘!此比丘則稱為入魔之住屋,屈服於魔之權力。彼之頸被魔索所纏絡,彼被魔縛所縛,而順於波旬之意欲。 (8~13)諸比丘!以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可稱為不入魔之住屋,不屈服於魔之權力。彼之頸脫於魔索,彼解魔繫縛,不順於波旬之意欲。……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者,諸比丘!此比丘可稱為不入魔之住屋,不屈服於魔之權力。彼之頸脫於魔索,彼解離魔縛,不順於波旬之意欲。」 #### 35.115 〔一一五〕第二ᅟ魔索(二) (※2~7)「諸比丘!以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而住者,此比丘則被縛於眼所識之色,可稱為入魔之住屋,屈服於魔之權力,以順於波旬之意欲。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則被縛於意所識之法,稱為入魔之住屋,屈服於魔之權力,以順於波旬之意欲。 (8~13)諸比丘!以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則不被縛於眼所識之色,稱為不入魔之住屋,不屈服於魔之權力,不順於波旬之意欲……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則稱為不被縛於意所識之法,不入魔之住屋,不屈服於魔之權力,不順於波旬之意欲。」 #### 35.116 〔一一六〕第三ᅟ世間欲類(一) (※2)「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間之終而可知可見世間之終[1],然則諸比丘!余亦不言不達世間之終,而可到達苦之終。」宣說此後,世尊則從座起,而入精舍。 ᅟᅟ==[1] 依註之「世間之終」(lokassa anto),謂輪迴世界之終,即言終結輪迴之轉生。== (3)時,世尊離去不久,此等之比丘心生思念:「諸友!世尊為我等說:『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間之終而可知可見世間之終,然則諸比丘!余亦不言不達世間之終,而可得達苦之終。』如是略說此教,而未精細解說其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對世尊所略說,有誰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耶?」 (4)時,此等比丘心生思念:「此尊者阿難,乃大師所稱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難於世尊所略說未精細解說之意義,能精細解說此教之意義。吾等當詣尊者阿難處。詣已,向尊者阿難,可問此之意義。」 (5)於是,此等比丘來詣阿難處。詣已,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交談親愛、懇懃之語已,坐於一面。 (6)坐於一面之此等比丘,向尊者阿難曰:「友阿難!世尊為我等說:『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間之終而可知可見世間之終,然則,諸比丘!余亦不言不達世間之終,而可得達苦之終。』如是略說此教,而未精細解說此教之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友!世尊去後不久,吾等比丘心生思念:『諸友!世尊為我等說:「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間之終而可知可見世間之終,然則,諸比丘!余亦不言不達世間之終,可得達苦之終。」如是略說此教,而未精細解說此教之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對世尊之略說,而未詳細解說者,誰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耶?』友!於此,吾等心生思念:『諸友,此尊者阿難為大師所稱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難或對世尊之略說,而未詳細解說者,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吾等來詣尊者阿難處,詣已,可向尊者阿難以問此義。』請尊者阿難,以為解說。」 (7)「諸友!譬如有人欲得樹心,為求樹心、探尋樹心而巡行,於有樹心之挺拔直立樹前,捨其根,捨其幹,思向枝葉以探尋樹心。當大師現前,於世尊之外,向吾問此意義,汝等尊者之所思,此義亦猶如是。諸友!此世尊,知而示知,見而示見,是眼、是智、是法、是梵、是語者、說者,為齎持利益,是施與甘露味之法主如來。而今正是向世尊奉問此意義之時,世尊為汝等賜予釋答,汝等對此應護持。」 (8)「實則友阿難!世尊知而示知,見而示見,是眼、是智、是法、是梵、是語者、說者,為齎持利益,是施甘露味之法主如來,而今正是向世尊奉問此義之時。世尊為我等釋答,我等當護持於此。然而尊者阿難,為大師所讚揚,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難對世尊之略說,能以詳解此教之意義,而未予詳加解說。尊者阿難!當不為難,請為解說。」 (9)「然則,諸友!且諦聽,善思惟,我當為說。」 「唯然,友!」此諸比丘應答尊者阿難。 (10)尊者阿難答說,如次曰:「諸友!世尊為汝等說:『諸比丘!余不言由行往世間之終而可知可見世間之終,然而諸比丘!余亦不言不達世間之終,而可得達苦之終。』如是,諸友!世尊略說示教,而未精細解說其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對此教之意義,余如是詳知: (11)諸友!凡夫依彼以為世[2]想,若有以為世想者,於聖者之語義彼稱之為世。諸友!依何以為世想?以為世思者?諸友!若依眼以為世想,以作為世思者,諸法友!若依耳……依鼻……依舌……依身……諸友!依意,以為世想、以為世思者,於聖者之語義,彼稱為世。諸友!若因彼以為世想,以為世思者,於聖者之律,彼稱為世。 ᅟᅟ==[2] 對 loka-saññī, loka-māni 註有 loko ti sañjānāti c'eva maññati ca,乃「以為世想者,以為世思者」。== (12)世尊為汝等說:『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間之終而可知可見世間之終,然而諸比丘!余亦不言不達世間之終,而可得達苦之終。』如是略說示教,而未解說其詳細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諸友!世尊之略說示教,而未精細解說其意義,此教之意義,余如是知。然而汝等尊者若有意願,當詣世尊住處,以奉問此義,世尊將予釋答,則應護持。」 「唯然,友!」此比丘等應答尊者阿難,即從座起,往詣世尊住處,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13)坐於一面之諸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為我等〔說〕:『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間之終而可知可見世間之終,然而諸比丘!余亦不言不達世間之終,而可達得苦之終。』如是略說示教而未解說其詳細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大德!世尊離去未久,吾等心如是思念:『諸友!世尊為吾等說:「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間之終而可知可見世間之終,然而諸比丘!余亦不言未達世間之終而可達得苦之終。」如是略說示教,而未解說詳細之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對世尊之略說示教,而未作詳細解說其意義,有誰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耶?』 (14)大德!吾等心生思念:『此尊者阿難為大師所稱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難或對世尊之略說示教,而未作詳細解說,當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吾等往詣尊者阿難之處,向尊者阿難當可問此意義。』因此,大德!吾等往詣阿難住處,向阿難請問此意義。 (15)大德!尊者阿難為吾等,以此法、以此句、以此文解說其意義。」 「諸比丘!阿難是賢者,諸比丘!阿難是大智者。諸比丘!汝等若向余問此之意義,余亦與阿難之對此所釋答作完全相同之釋答。此即其意義,當如是對此護持。」 #### 35.117 〔一一七〕第四ᅟ世間欲類(二) (※2)「諸比丘!余正覺以前,為未證正覺之菩薩〔時〕,起如是之心:『余心曾觸世間之欲念,於今,已成過去、滅盡、變壞。於此,余心或對現在之欲念有多動,或對未來之欲念有少動。諸比丘!當時余起如是心,對余心曾有觸之世間欲念,於今已成過去、滅盡、變壞者,於此,余為自己應不放逸,常防護正念。』 (3)然而諸比丘!汝等心亦曾有觸世間欲念,於今已成過去、滅盡、變壞。於此,汝等之心或有對現在之欲念多動,或有對未來之欲念少動,然則諸比丘!汝等之心亦曾有觸五種之欲念,於今已為過去、滅盡者。於此,汝等為自己應不放逸,常防護正念。 (4)然而,諸比丘!此為須知[1]之境,眼之滅,離色想[2]之欲,此為須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滅,離法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 ᅟᅟ==[1] 為心之防護,應不放逸,應常正念,謂非於過去之已知境(āyatana-vidita)是於未來當知境(āyatana-veditabba)之意。== ᅟᅟ==[2] 「對色之想」,乃色之概念。對香、味、觸、法亦然。== (5)說此之後,世尊即從座起,而入精舍。 (6)時,世尊離去未久,此等比丘心生思念:「諸友!世尊為吾等說:『諸比丘![3]然則,此為須知之境。眼之滅,以離色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滅,以離法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如是簡略說示此教而未詳細解說其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對世尊略說示教而未詳細解說,有誰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 ᅟᅟ==[3] 以下本經(一一七)和一一六經之異,唯此「中」之文句而已。== (7)時,此等比丘心生思念:「此尊者阿難乃大師所稱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難或對世尊之略說,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吾等當詣尊者阿難住處。詣已,向尊者阿難請問此之意義。」 (8)因此,此等比丘往詣阿難住處。詣已,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交換親愛、懇懃之語後,坐於一面。 (9)坐於一面之此等比丘,言尊者阿難曰:「友阿難!世尊為吾等說:『諸比丘!然則,此為須知之境。眼之滅,以離色想之欲[4],此為須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滅,以離法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如是略說示此教而未詳細解說此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友!世尊離去未久,吾等心生思念:『世尊為吾等說:「諸比丘!然則,此為須知之境。眼之滅,以離色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滅,以離法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如是略說示此教而未詳細解說此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對世尊所略說而未詳細解說者,有誰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耶?』友!吾等心生思念:『諸友!尊者阿難為大師所稱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難或對世尊之所略說而未作詳解說者,當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吾等則詣尊者阿難住處,向尊者阿難問此意義。』尊者阿難,且請解說。」 ᅟᅟ==[4] 於原典:「離欲」換用 nirujjhati「滅」。余倣六節以下之文而用「離欲」暹羅字作 virajjati。== (10~11)「諸友!譬如有人欲得樹心,尋求樹心,探索樹心而出往巡行,應於有樹心之樹前[5]…… ᅟᅟ==[5] 參照一一六經七。== (12)然則諸友!且諦聽,當善思惟,我將說此。」 「唯然,友!」此等比丘應答尊者阿難。 (13)尊者阿難作如次言曰:「諸友!世尊為汝等說:『諸比丘!然則,此為須知之境。眼之滅,以離色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滅,以離法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如是諸友!世尊之略說示教,而未詳細解說其意義,余如是知此教之意義。『諸比丘!然則,此為須知之境。眼之滅,以離色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諸友!於此,世尊乃說示六處[6]之滅盡也。 ᅟᅟ==[6] 六處(處於上面譯為境,同一原語)之滅盡謂涅槃。== (14)諸友!對世尊略說示教而未詳細解說其意義者,余如是知此教之意義。然則,汝等尊者若有意願者,當往詣世尊住處請問此義,即如世尊所釋答,則應護持。」 「唯然,友!」此諸比丘應諾尊者阿難後,即從座起,往詣世尊住處,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15)坐於一面之此等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為吾等說:『諸比丘!然則,此為須知之境,眼之滅,以離色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滅,以離法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如是略說示教而未詳細解說此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大德!世尊離去未久,吾等心生如是思念:『諸友!世尊為吾等:「諸比丘!然則,此為須知之境,眼之滅,以離色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滅,以離法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如是略說示教而未詳細解說此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對世尊略說示教而未詳細解說此意義者,有誰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耶?』 (16)大德!吾等心生思念:『此尊者阿難乃大師所稱揚,乃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難對世尊之略說而未詳細解說此意義者,或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吾等當詣尊者阿難住處,可向尊者阿難請問此意義。』 (17)大德!因此,我等往詣阿難住處,向尊者阿難請問此意義。大德!尊者阿難,為吾等,以此法、以此句、以此文解說此意義。」 「諸比丘!阿難為賢者,諸比丘!阿難為大智者,諸比丘!汝等若向余問此意義,亦與問於阿難之此釋答,完全相同之釋答。此乃其意義,如是對此應護持。」 #### 35.118 〔一一八〕第五ᅟ帝釋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外之靈鷲山。 (2)時,諸天之主帝釋,來詣世尊住處。禮拜世尊,立於一面。 (3)立於一面之諸天主帝釋,如次白世尊言:「大德!於此大德!或有情於現生不得入涅槃,乃以何為因?以何緣耶?大德!又此處,或有情於現生入於涅槃,乃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 (4)「諸天之主!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樂、可愛、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而住者,則喜悅、讚美於此,而戀著於此而住者之識,則依止於此,取執於此。諸天之主!有執取之比丘,不得入涅槃。 (5~9)諸天之主!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可樂、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而住者。則喜悅、讚美於此;而戀著於此而住者之識,則依止於此,取執於此。諸天之主!有取執之比丘,不得入涅槃。 (10)諸天之主!於此,或有情現生之不得入涅槃,乃此因、此緣。 (11~16)諸天之主!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則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之識,則不依止於此,不取執於此。諸天之主!無取執之比丘入於涅槃。諸天之主!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識……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則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之識,即不依止於此,不取執於此。諸天之主!無取執之比丘入於涅槃。 (17)諸天之主!於此,或有情之現生入於涅槃,乃以此因、乃以此緣。」 #### 35.119 〔一一九〕第六ᅟ五結乾闥婆子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外〕之靈鷲山。 (2)時乾闥婆之子五結,來詣世尊住處,禮拜世尊、立於一面[1]。 ᅟᅟ==[1] 以下同一一八經,唯五結天子換「諸天主帝釋」而已。== #### 35.120 〔一二〇〕第七ᅟ舍利弗 (1)爾時,尊者舍利弗住舍衛〔城外〕之祇陀林給孤獨長者之園。 (2)時,有一比丘來詣尊者舍利弗住處,與尊者舍利弗共相問訊,交談親愛懇懃之語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言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同住之比丘捨棄戒而轉向俗身。」 (4)「友!不守諸根之門,不辨食物之量,不專心於覺醒者,當即如是。友!實則彼之比丘者,不守諸根之門,不辨食物之量,不專心於覺醒者,則彼對完具極淨之梵行,欲終生續行,未有如是之理。 (5)友!實則彼比丘若守諸根門,辨食物量,專心於覺醒者,彼能終生續行完具之極淨梵行,則有如是之理。 (6)友!如何為守諸根之門耶?友!於此有比丘,以眼見色,不執總相,不執別相,彼若不攝護眼根而住者,則以此為因,有貪、憂、惡、不善之法來襲於彼。然而彼為實行攝護其眼根,達到守眼根,眼根之攝護。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識法,不執總相,不執別相,彼若不攝護意根而住者,則以此為因,有貪、憂、惡、不善之法來襲於彼。然而彼為實行攝護其意根,達到守意根,意根之攝護。友!如是為守諸根門。 (7)友!如何於辨食物之量耶?友!於此有比丘,深思省慮以攝取食物,不為戲奢,不為莊嚴莊飾,只要此身之存住,對此繼續,以防危害,乃為梵行之利益。思:『如是,棄除舊之苦感,不生新之苦感。余有生活之質,無有過誤,應得安樂住。』友!如是於食物辨量。 (8)友!如何專心於覺醒耶?友!於此有比丘,於日中因經行安坐,以除心諸障礙之法[1]。於夜[2]之初分,因經行安坐,以除心諸障礙之法,於夜之中分,右脇作獅子臥,以一足疊於另一足,正念正智,胸置起牀之想,而於夜之後分起出,因經行安坐,除心諸障礙之法,友!如是為專心覺醒。 ᅟᅟ==[1] āvaraṇa = nīvaraṇa,謂指貪欲、瞋恚、惛沈、掉悔,疑等五種。== ᅟᅟ==[2] 夜間之十二小時三分而稱為初分、中分、後分。== (9)然而友!應如是修習:『守我等諸根之門,於食物辨量,專心於覺醒。』友!汝等必如是修習。」 #### 35.121 〔一二一〕第八ᅟ羅睺羅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外〕祇陀林,給孤獨〔長者〕之園。 (2)時,世尊獨坐冥想,心起如是之思念:「羅睺羅正完熟解脫之法,我更指教羅睺羅以滅盡諸漏。」 (3)於是,世尊於晨早著內衣、持鉢衣,為托鉢赴舍衛城中,食後從托鉢歸來,以呼尊者羅睺羅曰:「羅睺羅!當取座具,我等為日中之休息,往安達林。」 「唯然,大德!」尊者羅睺羅應諾世尊,持坐具隨世尊之後而行。 (4)其時,有數千之天神等,亦隨世尊而行:「今日世尊更為指教尊者羅睺羅,於滅盡諸漏。」 (5)時,世尊已入安達林,於一樹下坐於所設之座,尊者羅睺羅亦禮拜世尊,坐於一面。世尊言於坐在一面之尊者羅睺羅曰: (6)「羅睺羅!汝於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否?」 「不也!大德,非是。」 「色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 「眼識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眼觸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以此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想、行、識所攝者,此亦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否?」 「不也!大德!非是。」 (7~10)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11)「意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是如認識否?」 「不也!大德!非是。」 「法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 「意識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意觸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以此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想、行、識所攝者,彼亦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彼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否?」 「不也!大德!非是。」 (12)「羅睺羅!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色,厭嫌於眼識,厭嫌於眼觸,凡以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想、行、識所攝者,亦厭嫌於此……於耳……於鼻……於舌……於身……厭嫌於意,厭嫌於法,厭嫌於意識,厭嫌於意觸,凡以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想、行、識所攝者,亦厭嫌於此。因厭嫌而離欲,因離欲而得解脫,於得脫而『我解脫』之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更不為如是再生。」 (13)世尊宣說已!尊者羅睺羅心歡喜,歡受世尊之所說。而於此宣說之釋答,尊者羅睺羅無所取著,其心由諸漏解脫。數千之天神等亦起離塵遠垢之法眼,「凡集法者、皆滅法也。」 #### 35.122 〔一二二〕第九ᅟ繫縛 (1)「諸比丘[1]!為說可繫縛之法與繫縛,且諦聽。 ᅟᅟ==[1] 參照一〇九經。== (2)諸比丘!何者是可繫縛之法?何者是繫縛耶? (3)諸比丘!以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諸比丘!此等稱為可繫縛之法。凡對此之欲染,此即是繫縛於此。 (4~8)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諸比丘!此等稱為可繫縛之法,凡對此之欲染,即是繫縛於此。」 #### 35.123 〔一二三〕第十ᅟ取執 (1)「諸比丘[1]!為說可取執之法與取執,且諦聽。 ᅟᅟ==[1] 參照一一〇經。== (2)諸比丘!何者為可取執之法?何者為取執耶? (3)諸比丘!眼所識之色[2]…… ᅟᅟ==[2] 以下一二二經之三同以下。== 諸比丘!此等稱為可取執之法。凡對此之欲染,即是取執於此。」 世間欲類品第二(終) 其攝頌曰: 魔索說二經 以世間欲類 又以說二經 帝釋與五結 尊者舍利弗 與及羅睺羅 繫縛與取執 以此名此品 ### 第三ᅟ居士品 #### 35.124 〔一二四〕第一ᅟ毘舍離 (1)爾時,世尊住於毘舍離〔城外〕之大林重閣講堂。 (2)時,名為郁瞿婁毘舍離之居士,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毘舍離人郁瞿婁居士,白世尊曰:「大德!於此[1]或有情於現生不得入於涅槃,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大德!於此而又,或者有情於現生入於涅槃,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 ᅟᅟ==[1] 參照一一八經之三。== (4)「居士!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而住者,則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而住之諸識,則依止於此,取著於此。居士!有取執之比丘,則不入於涅槃。 (5~9)居士!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居士!有取執之比丘,則不入於涅槃。 (10)居士!於此,或有情於現生不入於涅槃,即以此為因,以此為緣。 (11~16)居士!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則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之識,即不依止於此,不取執於此。居士!無取執之比丘,則入於涅槃。居士!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居士!無取執之比丘,則入於涅槃。 (17)居士!於此,或有情於現生入於涅槃者,以此為因,以此為緣。」 #### 35.125 〔一二五〕第二ᅟ發提 (1)爾時,世尊住發提族中之發提村。 (2)時,名郁瞿婁發提村人之居士,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發提村人居士郁瞿婁白世尊曰:「大德!於此,或者有情於現生不入於涅槃,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 (4~16)〔應如前經之詳說〕 (17)「居士!於此,或者有情於現生入於涅槃,以此為因,以此為緣。」 #### 35.126 〔一二六〕第三ᅟ那爛陀 (1)爾時,世尊住那爛陀之婆瓦利加菴羅林。 (2)時,居士優波離,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居士優波離,白世尊曰:「大德!於此,或有情於現生不入於涅槃者,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於此而又,或者有情於現生入於涅槃者,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 (4~16)〔可照前經之詳說〕 (17)「於此,居士!或有情於現生入於涅槃,乃以此為因,以此為緣。」 #### 35.127 〔一二七〕第四ᅟ婆羅陀闍 (1)爾時,尊者賓頭羅婆羅陀闍,住憍賞彌國之瞿史羅園。 (2)其時,優填那王來詣尊者賓頭羅婆羅陀闍住處,與尊者賓頭羅婆羅陀闍共相問訊,交換親愛懇懃之語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優填那王言尊者賓頭羅婆羅陀闍曰:「婆羅陀闍!此年輕之比丘等,少年黑髮叢生而多顯活力,以青春盛年之身,無娛於諸欲,一生行完具極淨之梵行,以至終生者,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 (4)「大王!此乃彼之知者、見者、世尊、應供者、正等覺者之所宣說,而曰:『來!諸比丘!汝等對於與母相等年齡之女,當起母心想,對與姊妹相等年齡之女,當起姊妹心想,對於與女兒年齡相等之女,當起女兒心想。』大王!對此亦然,此乃年輕比丘等,少年黑髮叢生而多顯活力,以青春盛年之身,無娛於諸欲,一生行極淨之梵行,以至終生之因、之緣是。」 (5)「婆羅陀闍!心乃虛浮者,或將對於與母相等年齡之女亦起欲念,或對與姊妹相等年齡之女亦起欲念,或對於與女兒相等年齡之女亦起欲念。婆羅陀闍!此年輕比丘,少年黑髮……以至終生,或有他因、他緣耶?」 (6)「大王!此彼之知者、見者、世尊、應供者、正等覺者之所說。而曰:『來!諸比丘!觀察此身由脚掌以上,由髮梢之下,以至皮膚,乃充滿種種不淨之物。此身有髮、毛、爪、齒、皮膚、肉、筋、骨、骨髓、腎、心、肝、膜、腓、肺、大腸、小腸、胃、糞、膽汁、[A5]痰、膿、血、汗、脂、淚、膏、唾、鼻涕、關節液、尿、腦漿等是。』大王!對此亦然,此年輕比丘等,少年黑髮……以至終生之因、之緣。」 ᅟᅟ==[A5] 痰【CB】,啖【南傳】== (7)「婆羅陀闍!有彼等身之修養、有戒之修養、有心之修養、有智之修養者,此乃為之易者。然而婆羅陀闍!無彼等身之修養、無戒之修養、無心之修養、無智之修養者,此乃為之不易。婆羅陀闍!或有人念:『當思惟我之不淨。』彼思惟為淨。此年輕比丘等,少年黑髮……以至終生,有他之因、他之緣耶?」 (8)「大王!此乃彼知者、見者、世尊、應供者、正等覺者之所宣說,而曰:『來!諸比丘!汝等為護諸根而住,以眼見色,則不執總相,不執別相。人若不攝護眼根而住者,以此為因,貪、憂、惡、不善之法,則來襲於彼。為實行攝護眼根,守護眼根,以達到攝護眼根。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識法,不執總相,不執別相。人若不攝護意根而住者,以此為因,貪、憂、惡、不善法,則來襲於彼。為實行其攝護意根,守護意根,以達到攝護意根。』大王!對此亦然,年輕諸比丘少年黑髮……以至終生之因、之緣。」 (9)「尊婆羅陀闍!是不思議,尊婆羅陀闍!是稀有者。尊婆羅陀闍!依彼知者、見者、世尊、應供者、正等覺者之所說,此諸年輕比丘,少年黑髮叢生而多顯活力,以青春盛年之身,無娛於諸欲,終生以行完具極淨梵行之因之緣者。 (10)尊婆羅陀闍!余亦曾不守身、不守語、不守心、不樹立正念、不攝護諸根而入後宮,當時過大欲念惱迫余。然而尊婆羅陀闍!余守身、守語、守心、樹立正念、攝護諸根入後宮,當時余未為欲念所惱倒。 (11)奇哉!尊婆羅陀闍!奇哉!尊婆羅陀闍!尊婆羅陀闍恰如倒者起,覆者披露,對迷路者語示以道,於黑闇舉起油燈,言:『有眼者得見。』如是乃明瞭尊婆羅陀闍之說法。尊婆羅陀闍!余歸依彼世尊,亦歸依法與比丘僧,尊婆羅陀闍!願受納余自今日起,終生歸依為信士。」 #### 35.128 〔一二八〕第五ᅟ須那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外〕之竹林,迦蘭陀飼養園。 (2)其時,居士之子須那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居士子須那,白世尊曰:「大德[1]!於此,或有情於現生不得入於涅槃,以何為其因?以何為其緣耶?而又於此,或者有情於現生入於涅槃者,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 ᅟᅟ==[1] 參照一一八、一一九、一二四【南傳】,~一二六經。== 〔如一二七經之詳說〕 「須那!於此,或有情之……以此為因、為緣。」 #### 35.129 〔一二九〕第六ᅟ瞿史羅 (1)爾時,尊者阿難住憍賞彌城之瞿史羅園。 (2)時,瞿史羅居士來尊者阿難住處…… (3)坐於一面之瞿史羅居士,白尊者阿難曰:「大德阿難!所稱:『種種界,種種界者。』大德!世尊所說幾何之種種界耶?」 (4)「居士!有眼界與可意之色,緣眼識與樂感之觸,所生之樂受[1]。居士!有眼界與不可意之色,緣眼識與苦感之觸,所生之苦受。居士!有眼界與可捨之色,緣眼識與非苦非樂所感之觸,所生非苦非樂。 ᅟᅟ==[1] 眼界異色界異喜處、二因緣生識、三事和合生觸,又喜觸因緣生樂受(雜含卷十七.五)。== (5~9)居士!耳界與……鼻界與……舌界與……身界與……意界與可意之法,緣意識與樂感之觸,所生之樂受。居士!有意界與不可意之法,緣意識與苦感之觸,所生之苦受。居士!緣意界與捨感之觸,所生之非苦非樂。 (10)居士!以上乃世尊所說之種種界。」 #### 35.130 〔一三〇〕第七ᅟ訶梨提迦尼 (1)爾時,尊者大迦旃延住阿槃提國之拘羅羅迦羅山中。 (2)時,居士訶梨提迦尼,來詣尊者大迦旃延住處…… (3)坐於一面之居士訶梨提迦尼,白尊者大迦旃延曰:「大德!『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受種種受。』此乃世尊之所說示。大德!如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耶?」 (4)「居士!於此有比丘,以眼見可意之色,知『此為如是[1]』,緣眼識與樂感之觸,生樂受。又以眼見不可意之色,知『此為如是』,緣眼識與苦感之觸,生苦受。又以眼見可捨之色,知『此為如是』,緣眼識與非苦非樂感之觸,生非苦非樂。 ᅟᅟ==[1] 「此為如是」,於此謂色之可意。PTS 本及暹羅本「眼識」之次有「當感樂」之語。依註釋所示之意,照另一異本之所示,此語應可省略。== (5~9)復次,居士!以耳聞可意之聲……以鼻嗅可意之香……以舌味可意之味……以身觸可意之觸……以意識可意之法,知『此為如是』,緣意識與樂感之觸,生樂受。又以意識不可意之法,知『此為如是』,緣意識與苦感之觸,生苦受。又以意識可捨之法,知『此為如是』,緣意識與非苦非樂感之觸,生非苦非樂。 (10)如是,居士!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 #### 35.131 〔一三一〕第八ᅟ那拘羅父 (1)爾時,世尊住跋伽國失悅摩羅山恐怖林之鹿苑中。 (2)時,那拘羅父居士,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那拘羅父居士,白世尊曰:「大德!於此或有情於現生不得入於涅槃,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大德!於此,或者有情於現生入於涅槃者,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 (4~9)「居士!有眼所識之色[1]…… ᅟᅟ==[1] 以下同一一八經四【南傳】,~九。== (10)居士!於此,或者有情於現生,不得入於涅槃,以此為因、以此為緣。 (11~16)居士!有眼所識之色[2]…… ᅟᅟ==[2] 以下同一一八經一一【南傳】,~一六。== (17)居士!於此,或者有情於現生,入於涅槃者,以此為因、以此為緣。」 #### 35.132 〔一三二〕第九ᅟ魯醯遮 (1)爾時,尊者大迦旃延住阿槃提國之摩羯羅迦多[1]城外森林中之草庵。 ᅟᅟ==[1] 雜阿含經卷九,於三十一經為「獼猴室」。== (2)時,魯醯遮婆羅門之眾多弟子,採薪之青年等,來詣尊者大迦旃延之草庵,於其周圍徘徊巡行,以高聲、大聲,行種種之挑戲[2]言:「此等圓頭之似非沙門,乃由梵天足部所生之邪黑醜奴,此等唯為擔荷夫所恭敬、尊重、供養、禮讚者。」 ᅟᅟ==[2] PTS 本為 selissaka 暹羅本為 seleyyaka 在暹羅本的註釋為 selokassaka 互相捕背而跳起,註為彼此於行苦熱的(?tāpana)「遊戲」,如蛙跳。== (3)於是,尊者大迦旃延出精舍來,告此等青年曰:「汝青年等!勿作響,我為汝等說法。」作如是言時,彼青年等默然而止。 (4)時尊者大迦旃延,以偈語告此青年等曰: (一)「此等猶憶古法之古婆羅門,以戒為第一,而以壓其忿,其守諸根門,是為善護持。 (二)此等猶憶古法之古婆羅門,喜歡法與禪,但今婆羅門,則言:『吾等摒棄此,而不予問聞[3]。』誇醉於本族,則以行非事。 ᅟᅟ==[3] PTS 本雖為 jappāmase 照暹羅本之註解為 jahāmhase,以 jahama, sajjhāmā 之語註之,以採用此。== (三)違背於怯弱好勇之徒者,為忿之所壓,執種種刀杖,不守諸根門,而勤空勞者,猶人夢得財。 (四)斷食露地臥,晨早之水浴,讀誦三吠陀,著粗獸皮衣,結髮及塗泥,持咒〔取〕戒禁,〔實履〕苦行者。 (五)詐術及曲杖,以水拭顏面,以此等明為,婆羅門要具,為生小利者。 (六)能獲於禪定,清澄而無濁,對一切生類,無邪障之心,而此始可達,至於梵天道。」 (5)因此,此青年等怒而思不快意,來至魯醯遮婆羅門之處,以告彼曰:「尊者!願有所知,沙門大迦旃延只管嘲罵婆羅門之神咒。」如是言時,魯醯遮婆羅門怒而思不快意。 (6)魯醯遮婆羅門心更思念:「我僅聞此青年等之言,則謗罵沙門大迦旃延,此於我為不適宜。我當赴彼住處而問。」 (7)因此,魯醯遮婆羅門與此等青年,共赴尊者大迦旃延住處,與尊者問訊、交談親愛懇懃之語後,坐於一面。 (8)坐於一面之魯醯遮婆羅門,語尊者大迦旃延語曰:「迦旃延!余之眾多弟子,採薪之青年等,來此處否?」 「婆羅門,汝之眾多弟子,採薪之青年等曾來此處。」 「尊者迦旃延與此等青年之間,有何等之談話否?」 「婆羅門!余與此等青年之間曾有談話。」 「尊者迦旃延與此等青年之間,有如何之談話耶?」 「婆羅門!余與此等青年之間有如是之談話: (一)『此等猶憶古法之古婆羅門,以戒為第一,而以壓其忿,其守諸根之門,是為善護持。…… (二)能獲於禪定,澄清而無濁,對一切生類,無邪障之心,而此始可達,至於梵天道。』 婆羅門!余與此等青年之間,作如是談話。」 (9)「尊者迦旃延!所言『不守護諸根門』者,迦旃延!幾何為不守護諸根門耶?」 (10)「婆羅門!於此,有人以眼見色,則心傾於可愛之色,則背拂於不可愛之色,不能使正念現前,缺乏思慮而住;又不如實知彼心解脫、慧解脫,則彼所起之惡、不善之諸法,不能消滅無餘。 (11~15)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心傾可愛之法,背拂於不可愛之法,不能使正念現前,缺乏思慮而住;又不如實知心解脫、慧解脫,則彼所起之惡、不善之諸法,不能消滅無餘。 (16)婆羅門!如是為不守護諸根門者。」 (17)「尊者迦旃延!是不思議。尊者迦旃延!是稀有。尊者迦旃延!以不守護諸根門者,說不守護諸根門。尊者迦旃延!所言『守護諸根門』,尊者迦旃延!幾何為守護諸根門耶?」 (18)「婆羅門!於此,有比丘以眼見色,則心不傾於可愛之色,不背拂於不可愛之色,使正念現前,無量思慮而住;又如實知彼心解脫、慧解脫,彼所起之惡、不善法,則消滅無餘。 (19~23)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於所觸……以意識法,心不傾於可愛之法,不背拂於不可愛之法,使正念現前,無量思慮而住;又如實知彼心解脫、慧解脫。彼所起之惡、不善法,則消滅無餘。 (24)婆羅門!如是則為守護諸根門。」 (25)「尊者迦旃延!是不思議!尊者迦旃延!是稀有!尊者迦旃延乃以守護諸根門者,說示守護諸根門。奇哉!尊者迦旃延!奇哉!尊者迦旃延!尊者迦旃延恰如使倒者起,覆者顯露,迷道者得示以道,如黑闇中舉起油燈,使『有眼者得見』,如是,尊者迦旃延以種種方法,說法使明瞭。尊者迦旃延!余即歸依彼世尊,亦歸依法及比丘僧。尊者迦旃延!容納余從今日起,終生歸依為信士;尊者迦旃延若入摩羯羅多信士之家時,即請應入魯醯遮之家,於此,或青年男子或青年女子,當禮敬、迎拜尊者迦旃延,又有供奉座席與水者,此乃為彼等長時利益安樂。」 #### 35.133 〔一三三〕第十ᅟ毘紐迦旃延婆羅門尼 (1)爾時,尊者優陀夷住拘槃荼〔城〕兜泥耶婆羅門之菴羅林中。 (2)時,一青年為伊羅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羅門女之弟子,來至尊者優陀夷住處…… (3)尊者優陀夷對坐於一面之青年說法教示,感動勉勵,使令善悅。 (4)時,彼青年依尊者優陀夷之說法教示,為所感動勉勵、喜悅而從座起。來詣伊羅越奢利族所出之婆羅門女處,對彼女語曰:「惟願大姊當知,沙門優陀夷能說初善、中善、終善,具足意義言句之法,說明一切具脩滿淨之梵行。」 (5)「然者,汝青年!且以吾之名,招請沙門優陀夷,明日受供食。」 「唯唯,大姊!」青年應諾彼伊羅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羅門女,即詣尊者優陀夷住處,而白尊者語曰:「尊者優陀夷!吾等之師伊羅越奢利族所出之婆羅門女,請尊者承諾明日受供食。」 尊者優陀夷默然許諾。 (6)於是,尊者優陀夷其夜過後,晨朝著內衣,持鉢、衣,入伊羅越奢利族所出婆羅門女住處。坐於所設之座。 (7)其時,伊羅越奢利族所出之婆羅門女,以勝味之硬軟食物,親手飽滿供養尊者優陀夷。 (8)時,伊羅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羅門女,知尊者優陀夷取食終了,手已離鉢。穿履覆頭坐於高座,白尊者優陀夷曰:「沙門!請說法要。」 「姊妹!時機將來。」言罷即從座起而離去。 (9)彼青年又詣尊者優陀夷住處,與尊者相問訊、交談親愛懇懃之話後,坐於一面。尊者優陀夷對坐於一面彼青年說法,教導勉勵使令欣悅。 (10)彼青年又以尊者優陀夷所說法之教導勉勵、喜悅,而從座起,來詣伊羅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羅門女處,言於彼女曰:「惟願大姊當知,沙門優陀夷說初善、中善、終善,具足意義文句之法,說明一切具脩滿淨之梵行。」 (11)「青年!汝如是讚歎沙門優陀夷。然余亦請於沙門優陀夷:『沙門!請說法要。』彼言:『姊妹!時機將來。』即從座起而去。」 (12)「雖然如是,然而大姊!汝穿履覆頭坐高座作如是言:『沙門!請說法要。』彼尊者則尊法、重法者。」 (13)「然者,青年!汝以吾之名,招請沙門優陀夷明日來受供食。」 「唯然,大姊!」青年應諾伊羅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羅門女,來詣尊者優陀夷住處,語尊者曰:「尊優陀夷!吾等之師伊羅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羅門女,請明日應諾供食。」 尊者優陀夷默然許諾。 (14)於是,尊者優陀夷其夜過後,晨早著內衣,持鉢、衣,入伊羅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羅門女處,坐於所設之座。 (15)時,伊羅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羅門女,以勝味之硬軟食物,親手供養尊者優陀夷至飽滿。 (16)伊羅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羅門女,知尊者優陀夷取食終了,手已離鉢,則脫履露頭坐低座,而白尊者優陀夷曰:「大德!何物之所存,阿羅漢說苦樂耶?何物之不存,阿羅漢不說苦樂耶?」 (17)「姊妹!眼之所存,阿羅漢說苦樂,眼之不存,阿羅漢不說苦樂。耳之所存……鼻之所存……舌之所存……身之所存……意之所存,阿羅漢說苦樂,意之不存,阿羅漢不說苦樂。」 (18)如是言已。伊羅越奢利婆羅門女自尊者優陀夷曰:「奇哉!大德!奇哉!大德!尊者優陀夷恰如使倒者起,覆者顯露,迷路者語示以道,黑闇中舉油燈,使『有眼者得見』,如是尊優陀夷以種種方法,說法使明曉。尊者優陀夷!於此吾當歸依彼世尊,歸依法及比丘僧,惟願尊者優陀夷容納吾自今日起,終生歸依為信女。」 居士品第三(終) 其攝頌曰: 毘舍離伐地 以及那蘭陀 與婆羅陀闍 須那瞿師羅 及訶梨陀迦 那拘羅之父 乃至魯醯遮 毘紐迦旃延 與婆羅門尼 ### 第四ᅟ提婆陀訶品 #### 35.134 〔一三四〕第一ᅟ提婆陀訶 (1)爾時,世尊住釋迦國名為提婆陀訶之釋迦族村。 (2)於此,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余未言,所有之比丘於六觸處要作不放逸,且諸比丘!余亦未言所有之比丘於六觸處不須作不放逸。 (3)諸比丘!彼等比丘乃漏盡之阿羅漢,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捨、自利已達,盡於生有之纏結,完全已證解脫者。諸比丘!此等之比丘,余不須言於六觸處作不放逸。何以故? (4)彼等之已成不放逸,彼等已能不再放逸。 (5)諸比丘!彼等有學之比丘,未達所願,以求無上安穩(涅槃)而住者,諸比丘!此等之比丘於六觸處,余言要作不放逸。何以故? (6)諸比丘!眼所識之色,有快意,有不快意,此等快、不快之色,以觸彼心,觸而不存著於此。因心無執著,則起精進無動,不失正念現前,身體輕安而無狂躁,心住於定,集中於一頂點。諸比丘!余實言觀此不放逸之果,此等比丘於六觸處要作不放逸。 (7~11)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有快意亦有不快意,此等快與不快之法,以觸彼等之心,觸而不存著於此。因無執著於心,則起精進無動,不失正念現前,身體輕安無狂躁,心住於定,集中於一點。諸比丘!余實言觀此不放逸之果,此等比丘於六觸處要作不放逸」。 #### 35.135 〔一三五〕第二ᅟ執著 (※2)「諸比丘!此是汝等之利得,汝等之善利。諸比丘!汝等為得住梵行之好機。 (3)諸比丘!余見名為六觸處所屬之地獄。於此凡以眼見色,僅見不樂之色,不見樂色;僅見不可愛之色,不見可愛之色;僅見不喜之色,不見可喜之色。凡以耳聞聲……凡以鼻嗅香……凡以舌味味……凡以身觸觸……凡以意識法,唯識不樂之法,不識樂法;唯識不可愛之法,不識可愛之法;唯識不可喜之法,不識可喜之法。諸比丘!此乃汝等之利得,汝等之善利。諸比丘!汝等為得住梵行之好機。 (4)諸比丘!余見名為六觸處所屬之天。於此,凡以眼見色,唯見樂色,不見不樂色;唯見可愛之色,不見不可愛之色;唯見可喜之色,不見不可喜之色。凡以耳聞聲……凡以鼻嗅香……凡以舌味味……凡以身觸觸……凡以意識法,唯識樂法,不識不樂法;唯識可愛之法,不識不可愛之法;唯識可喜之法,不識不可喜之法。 諸比丘!此乃汝等之利得,汝等之善利。諸比丘!汝等為得住梵行之好機。」 #### 35.136 〔一三六〕第三ᅟ不執著 (2)「諸比丘!諸天及世人乃以色為遊園,為色所刺激,因色之變壞、離背、滅盡,諸比丘!諸天及世人乃住於苦。以聲為遊園……以香為遊園……以味為遊園……以觸為遊園……以法為遊園,為法所刺激,因法之變壞、離背、滅盡,諸比丘!諸天世人乃住於苦。 (3)諸比丘!如來、應供者、正等覺者,如實知色之生起與滅沒,甘味、患難與出離,不以色為遊園,不為色所刺激,因色之變壞、離背、滅盡,諸比丘!如來住於安住。」 (4)世尊如是宣說,善逝如是說已,師更言於此曰: (一)「色、聲、香、味、觸與一切之法,謂可樂可愛又可意,乃有限者。 (二)此等於人天世界以為安樂,此等之所滅,此乃彼等之思苦。 (三)己身滅盡,於聖者雖見為樂,但一切世間之所見,則反於此。 (四)為他(愚者)言樂,而聖者於此則言苦;在他言苦,聖者則知此為樂。 (五)觸之法難知,無智者乃惑此,為煩惱所覆者則黑[A6]闇,不見者則有盲冥。 ᅟᅟ==[A6] 闇【CB】,闍【南傳】== (六)善人開涅槃之道,知見之人,於此有光明,熟於大法[1]之人,則知近於此。 ᅟᅟ==[1] 此八偈和 Sn. 759-765 幾乎同樣,唯此一句二三言不同,故變成相反之意義,即於此成為 santikena vijānanti mahādhamma-kovidā 於 Sn. 為 santikena vijānanti magādhammass'akovidā 可以取為「不熟」〔如〕獸之徒,不知近涅槃。== (七)為生有之欲所服者,隨行於生有之流者,入於魔王之領域者,則不知此法。 (八)除聖者,誰正知涅槃之道,善知此道而漏盡之人,乃入於般涅槃。 #### 35.137 (5)諸比丘!諸天及世人以色為遊園,為色所刺激,因色之變壞、離背、滅盡,諸比丘!諸天世人乃住於苦。以聲……以香……以味……以觸……以法……[2] ᅟᅟ==[2] 以下同上之三節。== (6)諸比丘!如來、應供者、正等覺者為……[3]」 ᅟᅟ==[3] 以下同上之三節。== #### 35.138 〔一三七〕第四ᅟ惡意者(一) (※2)「諸比丘!凡非汝等之有者,皆當放捨,能放捨者,乃為汝等之利得安樂。 諸比丘!何物為非汝等之所有? (3~8)諸比丘!眼非汝等之所有,當放捨,能放捨者,乃為汝等得利益安樂。耳……鼻……舌……身……意非汝等之所有,當放捨,能放捨者,乃為汝等得利益安樂。 (9)諸比丘!譬如於此祇陀林,人人對於草薪枝葉,或運走,或燃燒,或各隨所好而處理。人人將『吾等』或運去,或燃燒,或各隨所好而予處理。汝等有如是之思否?」 「大德!不也。」 「何以故?」 「大德!此非我,此非我之所屬。」 (10)「如是,諸比丘!汝等之眼,此非汝等之所有,當放捨,汝等由於捨此者,乃為利益安樂。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非汝等之所有,當放捨,汝等由於捨此者,乃為利益安樂。聲是……香是……味是……觸是……法是……。」 #### 35.139 〔一三八〕第五ᅟ惡意者(二) (※2)「諸比丘!凡非汝等之所有者,當予放捨,因汝等之棄捨,此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諸比丘!何者為非汝等之所有? (3~8)諸比丘!色非汝等之所有,當放捨,因汝等之放捨,乃為利益安樂。聲是……香是……味是……觸是……法是非汝等之所有,當放捨,因汝等之放捨,此為利益安樂。 (9)諸比丘!譬如於此祇陀林……[1] ᅟᅟ==[1] 參照一三七經之第九節。== (10)如是諸比丘!色非汝等之所有,當放捨,因汝等之放捨,乃為利益安樂。聲是……香是……味是……觸是……法是……。」 #### 35.140 〔一三九〕第六ᅟ內因(一) (※3)「諸比丘!眼是無常。眼生起之因、緣者,此亦是無常。 諸比丘!依無常所生之眼,如何有常住? (4~8)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無常,意生起之因、緣者,亦是無常。諸比丘!依無常所生之意,如何有常住? (9)諸比丘!如是見之,有聞聖弟子厭嫌[1-1]於眼……更如是證知:不再生來。」 ᅟᅟ==[1-1] 同一經之第九節。== #### 35.141 〔一四〇〕第七ᅟ內因(二) (※3)「諸比丘!眼是苦。眼生起之因、緣者,亦是苦。諸比丘!依苦所生之眼,如何有樂? (4~8)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苦,意生起之因、緣者,亦是苦。諸比丘!依苦所生之法,如何有樂? (9)諸比丘!如是見之,有聞聖弟子厭嫌[1]於色……更如是證知:不再生來。」 ᅟᅟ==[1] 同一經之第九節。== #### 35.142 〔一四一〕第八ᅟ內因(三) (※3)「諸比丘!眼是無我。眼生起之因、緣者,亦是無我。諸比丘!依無我所生之眼,如何有我? (4~8)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無我。意生起之因、緣者,亦是無我。諸比丘!依無我所生之意,如何有我? (9)諸比丘!如是見之,有聞聖弟子厭嫌[1]於眼……更如是證知:不再生來。」 ᅟᅟ==[1] 見一經之九節。== #### 35.143 〔一四二〕第九ᅟ外因(一) (※3)「諸比丘!色是無常,色生起之因、緣者,亦是無常。諸比丘!依無常所生之色,如何有常? (4~8)諸比丘!聲是……香是……味是……觸是……法是無常。法生起之因、緣者,亦是無常。諸比丘!依無常所生之法,如何有常? (9)諸比丘!如是見之,有聞聖弟子厭嫌[1-1]於色……更如是證知:不再生來。」 ᅟᅟ==[1-1] 見一經之九節。== #### 35.144 〔一四三〕第十ᅟ外因(二) (※3)「諸比丘!色是苦,色生起之因緣者,亦是苦。諸比丘!依苦所生之色,如何有樂? (4~8)諸比丘!聲是……香是……味是……觸是……法是苦,法生起之因、緣者,亦是苦。諸比丘!依苦所生之法,如何有樂? (9)諸比丘!如是見之,有聞聖弟子厭嫌[1]於色……更如是證知:不再生來。」 ᅟᅟ==[1] 見一經之九節。== #### 35.145 〔一四四〕第十一ᅟ外因(三) (※3)「諸比丘!色是無我。色生起之因、緣者,亦是無我。諸比丘!依無我所生之色,如何有我? (4~8)諸比丘!聲是……香是……味是……觸是……法是無我。法生起之因、緣者,亦是無我。諸比丘!依無我所生之法,如何有我? (9)諸比丘!如是見之,有聞聖弟子厭嫌[1]於色……更如是證知:不再生來。」 ᅟᅟ==[1] 見一經之九節。== 提婆陀訶品第四(終) 此攝頌: 以提婆陀訶 執著不執著 惡意者有二 依因而有三 乃至內外二 ### 第五ᅟ新舊品 #### 35.146 〔一四五〕第一ᅟ業 (※2)「諸比丘!余說新舊之業,業之滅盡,以達業滅盡之道。且諦聽,當善思惟,余將宣說。 (3)諸比丘!以何者為舊業?眼是所作為、所思念、所感覺之舊業之所成。耳……鼻……舌……身……意是所作為、所思念、所感覺之舊業之所成。 諸比丘!此稱之舊業。 (4)諸比丘!以何為新業?諸比丘!於如何之業,如今於身、於語、於意所作者,諸比丘!此稱為新業。 (5)諸比丘!何者是業之滅盡?諸比丘!凡任何由身業、語業、意業之滅盡而觸解脫者,諸比丘!此即稱為業之滅盡。 (6)諸比丘!以何者為達業滅盡之道! 此乃八支聖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諸比丘!此者稱為達業滅盡之道。 (7)如是,諸比丘!我為汝等說舊業、說新業、說業之滅盡、說達業滅盡之道。 (8)諸比丘!凡求利益,具有慈悲之師,而為弟子垂慈悲者,我為汝等已作畢。 (9)諸比丘!當於此等之樹下,或於此等之空屋行禪思,諸比丘!不為放逸,後日即無所悔。此乃我為汝等之教誡。」 #### 35.147 〔一四六〕第二ᅟ有驗(一)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涅槃(成就)有驗之道,且諦聽,當善思惟,我即說之。諸比丘!何者為涅槃(成就)有驗之道?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見眼是無常,見色是無常,見眼識是無常,見眼觸是無常,見凡緣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皆是無常。 (4~8)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無常。見法是無常,見意識是無常,見意觸是無常,見凡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皆無常。 (9)諸比丘!此即彼達涅槃(成就)之道。」 #### 35.148 〔一四七〕第三ᅟ有驗(二)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涅槃(成就)有驗之道,且諦聽……諸比丘!以何者為達涅槃(成就)有驗之道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見眼是苦,見色是苦,見眼識是苦。見眼觸是苦,凡見緣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皆苦。 (4~8)見耳是……鼻是……舌是……身是……見意是無常,見法是無常,見意是無常,見意觸是無常。凡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見此亦皆是無常。 (9)諸比丘!此即彼達涅槃(成就)有驗之道。」 #### 35.149 〔一四八〕第四ᅟ有驗(三)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涅槃(成就)有驗之道,且諦聽……諸比丘!以何者為涅槃(成就)有驗之道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見眼是無我,見色是無我,見眼識是無我,見眼觸是無我,凡見緣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是無我。 (4~8)耳……鼻……舌……身……意…… (9)諸比丘!此即彼涅槃(成就)有驗之道。」 #### 35.150 〔一四九〕第五ᅟ有驗(四)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涅槃(成就)有驗之道,且諦聽……諸比丘!以何為涅槃(成就)有驗之道? (3)諸比丘[1]!汝等如何思惟於此:眼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ᅟᅟ==[1] 以下參照三二經。== 「大德!此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否?」 「大德!非是。」 「色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眼識是……眼觸是……凡緣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是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否?」 「大德!非是。」 (4~8)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 (9)「諸比丘!如是見之,有聞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色,厭嫌於眼識,亦厭嫌於眼觸……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厭嫌此。因厭嫌而離欲……證知:不為如是再生。 (10)諸比丘!此即彼達涅槃(成就)之道。」 #### 35.151 〔一五〇〕第六ᅟ內住 (※3)「諸比丘!當修此無內住、無師範之梵行。 (4)諸比丘!住於有內住、有師範[1]之比丘,是苦而不安穩,住於無內住、無師範之比丘,是安穩於安樂。 ᅟᅟ==[1] 有內住、有師範,於註解,註為有內住之煩惱,有規範行之煩惱。於雜阿含經卷八之四〇、四一兩經,譯為「有近住弟子、有師」,無內住、無師範之意,應隨此而解。意義於六節以下即明白。內住弟子及師範之有無,以通諸惡不善法有無之意。== (5)諸比丘!住於有內住、有師範之比丘,如何為苦而不安穩耶? (6)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以眼見色、有憶念、有志望,為結縛之緣,於彼起諸惡不善法。此等住彼之內心,『於彼之內心,住於諸惡不善之法』,因此稱為內住;此等亦軌示於彼,『諸惡不善之法,軌示於彼』,因此稱為有師範。 (7~11)諸比丘!復次有比丘,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而有憶念、有志望,為結縛之緣,彼起諸惡不善法。此等住彼之內心,『彼之內心,住諸惡不善法』,因此稱為內住;此等亦軌示於彼,『諸惡不善法,軌示於彼』,因此稱為有師範。 (12)諸比丘!如是,住於有內住、有師範之比丘,是苦不安穩。 (13)諸比丘!如何是住於無內住、無師範之比丘,是安穩於安樂耶? (1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以眼見色,有憶念、有志望,結縛為緣之諸惡不善法,於彼不起。此等不住於彼之內心,『彼之內心,不住諸惡不善法』,因此彼稱為無內住;此等亦不軌示於彼,『諸惡不善之法,不軌示於彼』,因此彼稱為無師範。 (15~19)諸比丘!復次,有比丘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有憶念、有希望,結縛為緣之諸惡不善法,於彼不起。此等不住於彼之內心,『彼之內心,不住諸惡不善之法』,因此稱為無內住;此等亦不軌示於彼,『諸惡不善之法,不軌示於彼』,因此稱為無師範。 (20)諸比丘!如是,住於無內住、無師範之比丘,安穩於安樂。諸比丘!修[2]此無內住、無師範之梵行。 ᅟᅟ==[2] 本經三節 vussati 有(修),此二〇節有(稱)vuccati。雖認為那一個都可以,後者較佳,即「此稱為無內住、無師範之梵行」。== (21)諸比丘!住於有內住、有師範之比丘,是苦而不安穩者。住於無內住、無師範之比丘,安穩於安樂。」 #### 35.152 〔一五一〕第七ᅟ何功德 (※3)「諸比丘!若外道徧行者等,如是問於汝等:『諸朋友!於沙門瞿曇之處修梵行,有何功德耶?』諸比丘!彼如是問汝等,應如是釋答此外道徧行者。 (4)『朋友等!為苦之了知,於世尊之處修梵行。』 (5)然而諸比丘!若外道徧行者之徒,如是以問汝等:『為苦之了知,於沙門瞿曇處修梵行。其苦者為何耶?』彼若如是問者,諸比丘!對如是之問汝等,應如是釋答此外道徧行者等。 (6~11)『朋友等!眼是苦,為知此苦,於世尊之處修梵行。色是苦,為知此苦,於世尊之處修梵行。眼觸[1]是苦,為知此苦,於世尊之處修梵行。……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是苦也。為了知此苦,而於世尊之處修梵行。 ᅟᅟ==[1] 於此落失眼識一條。== (12)朋友等!為了知此苦,而於世尊之處修梵行。其苦即此。』 (13)諸比丘!彼如是問汝等,應如是釋答此外道徧行者等。」 #### 35.153 〔一五二〕第八ᅟ有因由耶 (※3)「諸比丘!有依因由[1-1]之比丘,不依信,不依愛好,不依傳聞,不依因由之論辯,不依樂著於推理玄想,證知:『生已盡、梵行已修、所作已辦、不為如是再生。』如是因由對他釋答耶?」 ᅟᅟ==[1-1] pariyaya 一般譯為「方便」,此英譯為 method,余依註釋 kāraṇa 譯為因由。== (4)「大德!我等之法,當以世尊為根本……」 (5)「諸比丘!有因由、依因由之比丘,不依信,不依愛好,不依傳聞,不依理由之論辯,不依樂著於推理玄想,以『生已盡……不來生。』對他作如是釋答。 (6)諸比丘!有依因由之比丘,不依信用,不依愛好,不依傳聞,不依理由之論辯,不依樂著於推理玄想,而以『生已盡……不再來生。』如是向他作釋答,其因由者何耶? (7)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以眼見色,或內有貪、瞋、癡,知:『我內有貪、瞋、癡。』或內無貪、瞋、癡,知:『我內無貪、瞋、癡。』諸比丘!比丘以眼見色,或內有貪、瞋、癡,知:『我內有貪、瞋、癡。』或內無貪、瞋、癡,知:『我內無貪、瞋、癡。』諸比丘!此等之諸法,或依信而知耶?或依愛好而知耶?或依傳聞而知耶?或依因由之論辯而知耶?或依樂著於推理玄想而知耶?」 「大德!不然,依此等之任何亦不得知。」 「諸比丘!此等之諸法,非依智慧可知見耶?」 「大德!誠然。」 「諸比丘!此乃其因由,依此因由之比丘,不依信用,不依愛好,不依傳聞、不依理由之論辯,不依樂著於推理玄想,以『生已盡……不再來生。』如是釋答於他。 (8~12)諸比丘!復次有比丘,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或於內有貪、瞋、癡,知:『我內有貪、瞋、癡。』或內無貪、瞋、癡,知:『我內無貪、瞋、癡。』諸比丘!比丘以意識法,或於內有貪、瞋、癡,知:『我內有貪、瞋、癡。』或內無貪、瞋、癡,知:『我內無貪、瞋、癡。』諸比丘!此等之諸法,或依信而知耶?或依愛好而知耶?或依傳聞而知耶?或依理由之論辯而知耶?或依樂著於推理玄想而知耶?」 「大德!不然,依此等之任何亦不得知。」 「諸比丘!此等諸法非依智慧可知見耶?」 「大德!誠然。」 (13)「諸比丘!此為其因由,依此因由之比丘,不依信用,不依愛好,不依傳聞,不依理由之論辯,不依樂著於推理玄想,以『生已盡……不再生來。』如是釋答於他。」 #### 35.154 〔一五三〕第九ᅟ諸根 (※2)爾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所稱:『諸根具足,諸根具足者。』大德!幾何為諸根之具足耶?」 (4)「比丘於眼根若見生起、壞滅而住,則厭嫌於眼根,於耳根……於鼻根……於舌根……於身根……於意根若見生起、壞滅而住者,則厭嫌於意根,因厭嫌而離欲……於得脫,有得脫之智慧,證知:生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辦、不為如是再生。 (5)比丘!以上為諸根具足也。」 #### 35.155 〔一五四〕第十ᅟ說法者 (※2)爾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所稱:『說法者,說法者。』大德!如何為說法者耶?」 (4)「比丘若為眼之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說法者,此足以稱為說法比丘。比丘若為眼之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者,此足以稱為法隨法行之比丘。比丘若依眼之厭嫌、依離欲、依滅盡,無取著得解脫者,此足以稱達現法涅槃之比丘。 (5~9)比丘若為耳之厭嫌……鼻之……舌之……身之……意之離欲、為滅盡而說法者,此足以稱為說法比丘。比丘若為意之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行者,此足以稱為法隨法行之比丘。比丘若依意之厭嫌、依離欲、依滅盡,無取著而得解脫者,此足以稱為達現法涅槃之比丘。」 新舊品第五(終) 此攝頌: 業四之有驗 無住何功德 有因由諸根 以依說法者 此等稱為十 此品之攝頌: 安穩者世間 居士提婆訶 此依於新舊 謂第三五十 ### 第四ᅟ五十〔經〕品 ### 第一ᅟ喜悅消盡品 #### 35.156 〔一五五〕第一ᅟ喜悅消盡品(一) (※3)「諸比丘!比丘以無常之眼,見是無常,此始為正見。由正照觀而厭嫌,由悅喜之消盡則有染欲之消盡,由染欲之消盡則有喜悅之消盡,由喜悅染欲之消盡則稱為心之善解脫。 (4~8)諸比丘!比丘以見耳為無常……以見鼻……以見舌……以見身……以見意為無常,此為正見。由正照觀而厭嫌,由喜悅之消盡則有染欲之消盡,由染欲之消盡則有喜悅之消盡,由喜悅染欲之消盡,則稱為心善解脫。」 #### 35.157 〔一五六〕第二ᅟ喜悅消盡(二) (※3)「諸比丘!比丘以無常之色,見為無常,此為正見。由正照觀而厭嫌,由喜悅之消盡則有染欲之消盡,由染欲之消盡則有喜悅之消盡,由喜悅染欲之消盡則稱為心善解脫。 (4~8)諸比丘!比丘以無常之聲……香……味……觸……法,見為無常,此為正見。由正照觀而厭嫌,由喜悅之消盡則有染欲之消盡,由染欲之消盡則有喜悅之消盡,由喜悅染欲之消盡,則稱為心善解脫。」 #### 35.158 〔一五七〕第三ᅟ喜悅消盡(三) (※3)「諸比丘!於眼當正思惟,亦須如實認識眼之無常。諸比丘!於眼當正思惟,如實認識眼是無常之比丘,厭嫌於眼,由喜悅之消盡則有染欲之消盡,由染欲之消盡則有喜悅消盡,由喜悅染欲之消盡,當則稱為心善解脫。 (4~8)諸比丘!於耳當正思惟……於鼻……於舌……於身……於意當正思惟,亦須如實認識意之無常。諸比丘!於意當正思惟,如實認識意無常之比丘,厭嫌於意。由喜悅之消盡則有染欲之消盡,由染欲之消盡則有喜悅之消盡,由喜悅染欲之消盡,則稱為心善解脫。」 #### 35.159 〔一五八〕第四ᅟ喜悅消盡(四) (※3)「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亦須如實認識色之無常。於色當正思惟,如實認識色無常之比丘,厭嫌於色。由喜悅之消盡則有染欲之消盡,由染欲之消盡則有喜悅之消盡,由喜悅染欲之消盡,則稱為心善解脫。 (4~8)諸比丘!於聲當正思惟……於香……於味……於觸……於法當正思惟,如實認識法無常之比丘,厭嫌於法。由喜悅之消盡則有染欲之消盡,由染欲之消盡則有喜悅之消盡,由喜悅染欲之消盡,則稱為心善解脫。」 #### 35.160 〔一五九〕第五ᅟ耆婆菴羅林(一)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外之耆婆菴羅林。 (2)於此,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 (3)「諸比丘!須修定。諸比丘!獲得定之比丘,顯現於如實。何者為顯現於如實耶? (4)『眼是無常』是如實顯現,『色是無常』是如實顯現,『眼識是無常』是如實顯現,『眼觸是無常』是如實顯現,『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是無常』是如實顯現。 (5~9)『耳是無常』是如實顯現……『鼻是……舌是……身是……意是無常』是如實顯現,『法是無常』是如實顯現,『意識是無常』是如實顯現,『意觸是無常』是如實顯現,『凡依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是無常』是如實顯現。 (10)諸比丘!須修定!得定之比丘是如實顯現。」 #### 35.161 〔一六〇〕第六ᅟ耆婆菴羅林(二)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外之〕耆婆菴羅林。 (2)於此,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 (3)「諸比丘!應將心專致於寂想。諸比丘!入於寂想之比丘如實顯現。何者為如實顯現耶? (4~9)『眼是無常』是如實顯現,『耳是無常』是如實顯現……『鼻是……舌是……身是……意是無常』是如實顯現……『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無常』是如實顯現。 (10)諸比丘!應將心專致於寂想,入於寂想之比丘是如實顯現。」 #### 35.162 〔一六一〕第七ᅟ拘瑟他迦(一) (※2)其時,尊者摩訶拘瑟他迦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尊者摩訶拘瑟他迦,白世尊曰:「大德!願世尊為我略說示法要,我聞世尊之此法,則獨自遠離其他,以不放逸,專心精進而住。」 「拘瑟他迦!凡是無常者,汝[1]對此應捨欲。拘瑟他迦!何者為無常耶? ᅟᅟ==[1] 於此可譯為應捨汝之欲。== (4)拘瑟他迦!眼是無常,汝對此應捨欲。色是無常,汝對此應捨欲。眼識是無常,汝對此應捨欲。眼觸是無常,汝對此應捨欲。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是無常,汝對此應捨欲。 (5~9)拘瑟他迦!耳是無常……鼻是……舌是……身是……意是無常,汝對此應捨欲。法是無常,汝對此應捨欲。意識是無常,汝對此應捨欲。意觸是無常,汝對此應捨欲。凡依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是無常,汝對此應捨欲。 (10)拘瑟他迦!凡是無常者,汝對此應捨欲。」 #### 35.163 〔一六二〕第八ᅟ拘瑟他迦(二) (※2~3)爾時,尊者拘瑟他迦……「……專心精進而住。」 「拘瑟他迦!凡苦者,汝對此應捨欲。拘瑟他迦!何者是苦耶? (4)拘瑟他迦!眼是苦,汝對此應捨欲。色是苦,汝對此應捨欲。眼識是苦,汝對此應捨欲。眼觸是苦,汝對此應捨欲。凡依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苦。 (5~9)拘瑟他迦!耳是苦……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意觸是……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是苦。汝對此應捨欲。 (10)拘瑟他迦!凡是苦者,汝對此應捨欲。」 #### 35.164 〔一六三〕第九ᅟ拘瑟他迦(三) (※2~3)爾時,尊者拘瑟他迦……「……專心精進而住。」 「拘瑟他迦!凡無我者,汝對此應捨欲。拘瑟他迦!何者是無我耶? (4)拘瑟他迦!眼是無我,汝對此應捨欲。色是無我,汝對此應捨欲。眼識是無我,汝對此應捨欲。眼觸是無我,汝對此應捨欲。凡依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是無我,汝對此應捨欲。 (5~9)拘瑟他迦!耳是無我……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意觸是……凡依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是無我。汝對此應捨欲。 (10)拘瑟他迦!凡是無我者,汝對此應捨欲。」 #### 35.165 〔一六四〕第十ᅟ邪見 (※2)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見者,得捨棄邪見耶?」 (4~9)「比丘!知、見眼是無常者,得捨棄邪見。知、見色是無常者,得捨棄邪見。知、見眼識是無常者,得捨棄邪見。知、見眼觸是無常者,得捨棄邪見……耳……鼻……舌……身……意……凡依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知、見是無常者,得捨棄邪見。 (10)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得捨棄邪見。」 #### 35.166 〔一六五〕第十一ᅟ己身見 (※2~3)……白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見者,得捨棄己身見耶?」 (4~9)「比丘!以知、見眼是苦者,得捨棄己身見。知、見色是苦者,得捨棄己身見。知、見眼識是苦者,得捨棄己身見。以知、見眼觸是苦者,得捨棄己身見。凡依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知、見是苦者,得捨棄己身見。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凡依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知、見是苦者,得捨棄己身見。 (10)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得捨棄己身見。」 #### 35.167 〔一六六〕第十二ᅟ我 (※2~3)……白言:「大德!如何知、如何見者,得捨棄我隨見耶?」 (4~9)「比丘!以知、見眼是無我者,得捨棄我隨見,以知、見色是無我者,得捨棄我隨見,以知、見眼識是無我者,得捨棄我隨見,以知、見眼觸是無我者,得捨棄我隨見,凡以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知、見是無我者,得捨棄我隨見。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凡依緣意識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知、見是無我者,得捨棄我隨見。 (10)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得捨棄我隨見。」 消盡喜悅品第一(終) 此攝頌: 悅喜消盡有四經 耆婆菴羅林二經 拘瑟他迦有三經 次邪己身我隨見 ### 第二ᅟ六十乃至廣說〔品〕 [1] ᅟᅟ==[1] Peyyāla 依「翻釋名義大集」譯為乃至廣說。== #### 35.168 〔一六七〕 第一ᅟ欲念(一八經)(一) (※3)「諸比丘!凡無常者,汝等對此應捨欲念。諸比丘!何者為無常耶? (4~9)諸比丘!眼是無常,汝等對此應捨欲貪,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無常,汝等對此應捨欲念。 (10)諸比丘!凡無常者,汝等對此應捨欲念。」 #### 35.169 第二ᅟ欲念(二) (※3)「諸比丘!凡無常者,汝等對此應捨染心。諸比丘!何者為無常耶? (4~9)諸比丘!眼是無常,汝等對此應捨染心。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無常。汝等對此應捨染心。 (10)諸比丘!凡無常者,汝等對此應捨染心。」 #### 35.170 第三ᅟ欲念(三) (※3)「諸比丘!凡無常者,汝等對此應欲染。諸比丘!何者為無常耶? (4~9)諸比丘!眼是無常,汝等對此應欲染。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無常,汝等對此應捨欲染。 (10)比丘等!凡無常者,汝等對此應捨欲染。」 #### 35.171-173 〔一六八〕第四、五、六ᅟ欲念(四、五、六) (※3)「諸比丘!凡苦者,汝等對此應捨欲,應捨貪,應捨欲貪。諸比丘!何者為苦耶? (4~9)諸比丘!眼是苦,汝等對此應捨欲,應捨欲貪,應捨貪。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苦,汝等對此應捨欲,應捨貪,應捨欲貪。 (10)諸比丘!凡苦者,汝等對此應捨欲,應捨貪,應捨欲貪。」 #### 35.174-176 〔一六九〕第七、八、九ᅟ欲念(七、八、九) (※3)「諸比丘!凡無我者,汝等對此應捨欲,應捨貪,應捨欲貪。諸比丘!何者是無我耶? (4~9)諸比丘!眼是無我,汝等對此應捨欲,應捨貪,應捨欲貪。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無我,汝等對此應捨欲,應捨貪,應捨欲貪。 (10)諸比丘!凡無我者,汝等對此應捨欲,應捨貪,應捨欲貪。」 #### 35.177-179 〔一七〇〕第十、十一、十二ᅟ欲念(一〇、一一、一二) (※3)「諸比丘!凡無常者,汝等對此應捨欲,應捨貪,應捨欲貪。諸比丘!何者是無常耶? (4~9)諸比丘!色是無常,汝等此應捨欲,應捨貪,應捨欲貪。聲是……香是……味是……觸是……法是無常,汝等對此應捨欲,應捨貪,應捨欲貪。 (10)諸比丘!凡無常者,汝等對此應捨欲,應捨貪,應捨欲貪。」 #### 35.180-182 〔一七一〕第十三、十四、十五ᅟ欲念(一三、一四、一五) (※3)「諸比丘!凡苦者,汝等對此應捨欲,應捨貪,應捨欲貪。諸比丘!何者是苦耶? (4~9)諸比丘!色是苦,汝等對此應捨欲,應捨貪,應捨欲貪。聲是……香是……味是……觸是……法是苦,汝等對此應捨欲,應捨貪,應捨欲貪。 (10)諸比丘!凡苦者,汝等對此應捨欲,應捨貪,應捨欲貪。」 #### 35.183-185 〔一七二〕第十六、十七、十八ᅟ欲念(一六、一七、一八) (※3)「諸比丘!凡無我者,汝等對此應捨欲,應捨貪,應捨欲貪。諸比丘!何者是無我耶? (4~9)諸比丘!色是無我,汝等對此應捨欲,應捨貪,應捨欲貪。聲是……香是……味是……觸是……法是無我,汝等對此應捨欲,應捨貪,應捨欲貪。 (10)諸比丘!凡無我者,汝等對此應捨欲,應捨貪,應捨欲貪。」 #### 35.186 〔一七三〕 第十九ᅟ過去(九經)(一) (※3~9)「諸比丘!過去之眼是無常,過去之耳、鼻、舌、身、意是無常。 (10)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厭嫌於耳、厭嫌於鼻、厭嫌於舌、厭嫌於身、厭嫌於意,由厭嫌而離欲,由離欲而得解脫,於解脫『我得解脫』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 35.187 第廿ᅟ過去(二) (※3~8)「諸比丘!未來之眼是無常,未來之耳、鼻、舌、身、意是無常。 (9)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更不為如是再生。」 #### 35.188 第廿一ᅟ過去(三) (※3~8)「諸比丘!現在之眼是無常,現在之耳、鼻、舌、身、意是無常。 (9)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不為如是再生。」 #### 35.189-191 〔一七四〕第廿二~廿四ᅟ過去(四~六) (※3~8)「諸比丘!過去、未來、現在之眼是苦,過去、未來、現在之耳、鼻、舌、身、意是苦。 (9)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更不為如是再生。」 #### 35.192-194 〔一七五〕第廿五~廿七ᅟ過去(七~九) (※3~8)「諸比丘!過去、未來、現在之眼是無我。過去、未來、現在之耳、鼻、舌、身、意是無我。 (9)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弟子……證知……更不為如是再生。」 #### 35.195-197 〔一七六〕第廿八~卅〇ᅟ過去(一〇~一二) (※3~8)「諸比丘!過去、未來、現在之色是無常,過去、未來、現在之聲、香、味、觸、法為無常。 (9)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更不為如是再生。」 #### 35.198-200 〔一七七〕第卅一~卅三ᅟ過去(一三~一五) (※3~8)「諸比丘!過去、未來、現在之色是苦,過去、未來、現在之聲、香、味、觸、法是苦。 (9)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不為如是再生。」 #### 35.201-203 〔一七八〕第卅四~卅六ᅟ過去(一六~一八) (※3~8)「諸比丘!過去、未來、現在之色是無我,過去、未來、現在之聲、香、味、觸、法是無我。 (9)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更不為如是再生。」 #### 35.204 〔一七九〕 第卅七ᅟ凡無常者(一八經)(一) (※3~8)「諸比丘!過去之眼是無常。凡無常者,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過去之耳、鼻、舌、身、意是無常。凡無常者,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 (9)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更不為如是再生。」 #### 35.205 第卅八ᅟ凡無常者(二) (※3~8)「諸比丘!未來之眼是無常。凡無常者,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未來之耳、鼻、舌、身、意是無常。凡無常者,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 (9)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更不為如是再生。」 #### 35.206 第卅九ᅟ凡無常者(三) (※3~8)「諸比丘!現在之眼是無常。凡無常者,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現在之耳、鼻、舌、身、意是無常。凡是無常者,是苦。凡是苦者,是無我。凡是無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 (9)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更不為如是再生。」 #### 35.207-209 〔一八〇〕第四十~四十二ᅟ凡無常者(四~六) (※3~8)「諸比丘!過去、未來、現在之眼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過去、未來、現在之耳、鼻、舌、身、意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 (9)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更不為如是再生。」 #### 35.210-212 〔一八一〕第四十三~四十五ᅟ凡無常者(七~九) (※3~8)「諸比丘!過去、未來、現在之眼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過去、未來、現在之耳、鼻、舌、身、意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 (9)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更不為如是再生。」 #### 35.213-215 〔一八二〕第四十六~四十八ᅟ凡無常者(一〇~一二) (※3~8)「諸比丘!過去、未來、現在之色是無常;凡無常者,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過去、未來、現在之聲、香、味、觸、法是無常;凡無常者,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 (9)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更不為如是再生。」 #### 35.216-218 〔一八三〕第四十九~五十一ᅟ凡無我者(一三~一五) (※3~8)「諸比丘!過去、未來、現在之色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過去、未來、現在之聲、香、味、觸、法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 (9)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更不為如是再生。」 #### 35.219-221 〔一八四〕第五十二~五十四ᅟ凡無我者(一六~一八) (※3~8)「諸比丘!過去、未來、現在之色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過去、未來、現在之聲、香、味、觸、法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 (9)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更不為如是再生。」 #### 35.222 〔一八五〕 第五十五ᅟ內(三經)(一) (※3~8)「諸比丘!眼是無常,耳、鼻、舌、身、意是無常。 (9)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 #### 35.223 第五十六ᅟ內(二) (※3~8)「諸比丘!眼是苦;耳、鼻、舌、身、意是苦。 (9)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 #### 35.224 第五十七ᅟ內(三) (※3~8)「諸比丘!眼是無我,耳、鼻、舌、身、意是無我。 (9)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 〔一八六〕 #### 35.225 第五十八ᅟ外(三經)(一) (※3~8)「諸比丘!色是無常,聲、香、味、觸、法是無常。 (9)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 #### 35.226 第五十九ᅟ外(二) (※3~8)「諸比丘!色是苦,聲、香、味、觸、法是苦。 (9)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 #### 35.227 第六十ᅟ外(三) (※3~8)「諸比丘!色是無我,聲、香、味、觸、法是無我。 (9)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 六十乃至廣說品(終) 其攝頌: 欲念十八經 過去九經二 無常說十八 內外各為三 六十至廣說 日親佛陀說 此等六十經 ### 第三ᅟ海品 #### 35.228 〔一八七〕第一ᅟ海(一) (※2)「諸比丘!無聞之凡夫,所言:『海、海』者,諸比丘!於聖者之教,此非海。諸比丘!此乃大水之積集,大水流。 (3)諸比丘!以眼[1]為人之海,其急流乃色所成。凡人之能堪〔受〕此色所成之急流者,諸比丘!此婆羅門能度有濤、有漩渦,鬼羅剎所棲之眼海。超越於此者,稱為到彼岸立於陸上。 ᅟᅟ==[1] 雜阿含經卷八.三八經:「眼是人大海,彼色為濤波,若能堪色濤波者,得度眼大海竟。」(參照大正藏二.五四c)。== (4~8)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人之海,其急流為法所成。凡人能堪〔受〕此法所成之急流者,諸比丘!此婆羅門能度有濤、有漩渦,鬼羅剎所棲之意海。超越於此者,稱為到彼岸立於陸上。」 (9)師於此宣曰: 度波濤難海 水鬼羅剎棲 得彼最高智 梵行已住立 稱達世之極 到達於彼岸 #### 35.229 〔一八八〕第二ᅟ海(二) (※2)「諸比丘!無聞之凡夫,所言:『海、海』者,諸比丘!於聖者之教,此非海。諸比丘!此乃大水之積集,大水流。 (3)諸比丘!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誘生欲念,諸比丘!此於聖者之教稱為海。於此,含括於天、魔、梵之世界,含括於沙門、婆羅門、天、人間,多為沈沒[1],如縺絲,如覆腫物,似文邪草、婆羅婆草,不得超越離去處、惡趣、極墮處、輪迴。 ᅟᅟ==[1] 雜阿含經卷八.三六經:「悉於其中貪樂沈沒,如狗肚藏,如亂草蘊,此世彼世,絞結纏銷亦總如是。」== (4~8)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樂、喜者,誘生欲念,此於聖者之教,稱為海。於此含括於天、魔、梵之世界,含括於沙門、婆羅門、天、人間,多為沈沒,如縺之絲,如覆腫物,似文邪草、婆羅婆草,不得超越離去處、惡趣、極墮處、輪迴。」 #### 35.230 〔一八九〕第三ᅟ漁夫 (※2)「凡人若離染欲、瞋恚、無明者,彼則能度此水鬼羅剎所棲而有波濤難渡之海。 超者以捨死 以竭盡有質 彼為不再生 入捨苦滅沒 於生者之量 余離卻死王 (3)諸比丘!恰如漁夫,將附餌之釣鉤投於深湖水,有一貪餌具眼之魚,將此嚥下。諸比丘!如是吞嚥漁夫之餌鈎之此魚,陷於不運,陷於破滅,變成漁夫之所欲。同此,諸比丘!如此等六種餌之於此世,乃為有情類之不運,為有情類之毀損。何者為其六種耶? (4)諸比丘!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者,誘生欲念,比丘若悅喜、讚美於此,對此戀著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即是嚥下魔之釣餌,陷於不運,陷於破滅,成為波旬之所欲。 (5~9)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樂、喜者,誘生欲念,比丘若悅喜、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即是嚥下魔之釣餌,陷於不運,陷於破壞,成為波旬之所欲。 (10)諸比丘!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者,誘生欲念,比丘若不悅喜、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則不吞嚥魔之釣餌,并折鈎摧釣,則不陷於不運,不陷於破壞,不成為波旬之所欲。 (11~15)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法之快意、可愛、樂、喜者,誘生欲念,比丘若不悅喜、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則不吞嚥魔之釣餌,并折鈎摧釣,不陷於不運,不陷於破壞,不成為波旬之所欲。」 #### 35.231 〔一九〇〕第四ᅟ乳樹 (※2~6)「諸比丘!即使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彼於眼所識之色有染欲者、有瞋恚者、有愚癡者,於未捨其染欲,未捨瞋恚,未捨愚癡,若以少分眼所識之色,出而來至彼之視路者,則其壓服彼之心,況且於多分耶?此何故耶?諸比丘!有此染欲,有此瞋恚,有此愚癡,尚未捨其染欲,尚未捨其瞋恚,尚未捨愚癡之故…… (7)諸比丘!即使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彼對意所識之法,有此染欲者,有此瞋恚者,有此愚癡者,而尚未捨其染欲,尚未捨瞋恚,尚未捨愚癡,若以少分意所識之法,若有出來而至彼之視路者,則其壓服彼之心,況且於多分耶?何以故?諸比丘!有此染欲,有此瞋恚,有此愚癡,尚未捨其染欲,尚未捨瞋恚,尚未捨愚癡之故。 (8)諸比丘!恰似乳樹[1],或似阿說他、或尼拘律、或畢路叉、或烏畢婆羅之幼小少者。有人為『出其乳』以銳利之斧,處處得傷之耶?」 ᅟᅟ==[1] 原語 Khira-rukkha 余直譯之,如護謨樹之一種,以下列舉樹,皆如分泌之護謨樹。== 「誠然,大德!有此事。」 「何以故?」 「大德!有乳者,以致此。」 (9)「諸比丘!同此,即使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彼於眼所識之色,有此染欲者,有此瞋恚者,有此愚癡者,尚未捨其染欲,尚未捨其瞋恚,尚未捨其愚癡,若以少分眼所識之色,出而來至彼之視路,則其壓服彼之心,況且於多分耶?何以故?諸比丘!有此染欲,有此瞋恚,有此愚癡,尚未捨其染欲,尚未捨瞋恚,尚未捨愚癡之故……。 (10~15)[2]諸比丘!即使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於眼所識之色,無此染欲者,無此瞋恚者,無此愚癡者,已捨其染欲,已捨其瞋恚,已捨其愚癡者,則假令多分之眼識之色,出而來至彼之視路,此等亦不能壓服彼之心,況且於少分耶?何以故?諸比丘!無此欲染,無此瞋恚,無此愚癡故。…… ᅟᅟ==[2] 此數字似缺正確,以從協會本之原典。== (16)諸比丘!恰似乳樹,或似阿說他、或尼拘律、或畢路叉、或烏畢婆羅之年老已枯萎無汁之老樹,有人為『出其乳』以銳利之斧處處傷之耶?」 「不也,大德!無此事。」 「何以故?」 「大德!乃無乳故。」 「諸比丘!同此,即使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彼於眼所識之色,無此染欲者,無此瞋恚者,無此愚癡者,而已捨其染欲,已捨瞋恚,已捨愚癡,則假令多分之眼所識之色,雖出而至於彼之視路,此等亦不能壓服彼心,況且於少分耶?何以故?諸比丘!無染欲,無瞋恚,無愚癡之故……。」 #### 35.232 〔一九一〕第五ᅟ拘絺羅 (1)爾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大拘絺羅,住於婆羅奈〔城外〕之仙人墮處鹿林中。 (2)時,尊者大拘絺羅,一日由夕暮之時,從獨思而起,至尊者舍利弗住處,與尊者舍利弗共相問訊,交談親密、懇懃之話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尊者大拘絺羅,告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眼[1]是諸色之繫縛耶?諸色是眼之繫縛耶?如何?耳……鼻……舌……身……意是諸法之繫縛耶?諸法是意之繫縛耶?如何?」 ᅟᅟ==[1] 雜阿含經卷九,二六經:「眼繫色耶?色繫色耶?」== (4)「友拘絺羅!眼非諸色之繫縛,諸色非眼之繫縛,於此兩者,為緣所生之欲染,此始為繫縛。耳……鼻……舌……身……意非諸法之繫縛,諸法非意之繫縛,於此,凡此兩者為緣所生之欲染,此始為繫縛。 (5)友!恰如:有黑色之牛與白色之牛,以一鎖或索將之結合,若言黑牛繫縛白牛,或白牛繫縛黑牛者,彼作如是言者,彼語為正語否?」 「友!不然。」 「友!黑牛非繫縛白牛,白牛亦非繫縛黑牛,兩者若以一鎖或索將之結合,此始為繫縛。同此,友!眼非諸色之繫縛,諸色非眼之繫縛,於此,凡以此兩者為緣所生之欲染,此始為繫縛。耳……鼻……舌……身……意非諸法之繫縛,諸法非意之繫縛,於此,凡以此兩者為緣,所生之欲染,此始為繫縛。 (6)友!若眼為諸法之繫縛,若諸色為眼之繫縛者,此梵行即不能善滅盡苦。友!眼非諸色之繫縛,諸色非眼之繫縛,於此兩者為緣而生欲染,此始為繫縛,是故梵行能善滅盡苦。耳……鼻……舌……身……意非諸法之繫縛,諸法非意之繫縛,於此兩者為緣而生欲染,此始為繫縛,是故梵行乃能滅盡苦。 (7)友!依此之理,亦當知於此。眼非諸法之繫縛,諸法非眼之繫縛,於此,凡以此兩者為緣所生之欲染,此始為繫縛。耳……鼻……舌……身……意非諸法之繫縛,諸法非意之繫縛,於此,凡以兩者為緣所生之欲染,此始為繫縛。 (8)友!世尊有此眼,世尊以眼見色,世尊無欲染,世尊善得心解脫。耳……鼻……舌……身……世尊有此意,世尊以意識法,世尊無欲染,世尊善得心解脫。 (9)友!依此理,亦當知於此。眼非諸法之繫縛,諸法非眼之繫縛,於此,凡以此兩者為緣所生之欲染,此始為繫縛。耳……鼻……舌……身……意非諸法之繫縛,諸法非意之繫縛,於此,凡以此兩者為緣所生之欲染,此始為繫縛。」 #### 35.233 〔一九二〕第六ᅟ迦摩浮 (1)爾時,尊者阿難與尊者迦摩浮住於憍賞國之瞿史羅園。 (2)時,尊者迦摩浮,一日由夕暮之時,從獨思而起,來至尊者阿難住處,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交談親密、懇懃之話已,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尊者迦摩浮,告尊者阿難曰:「友阿難!眼是諸色之繫縛耶?諸色是眼之繫縛耶?如何?耳諸聲之……鼻諸香之……舌諸味之……身諸觸之……意是諸法之繫縛耶?諸法是意之繫縛耶?如何?」 (4)「友迦摩浮!眼非諸色之繫縛[1]…… ᅟᅟ==[1] 以下同一九一經之四。== (5)友!恰如有黑色之牛與白色之牛,以一鎖或索將之結合[2]……於此,凡以此兩者為緣所生之欲染,此始為繫縛。」 ᅟᅟ==[2] 以下同一九一經之五。== #### 35.234 〔一九三〕第七ᅟ優陀夷 (1)爾時,尊者阿難與尊者優陀夷,住於憍賞彌國之瞿史羅園。 (2)其時,尊者優陀夷,一日夕暮之時,從獨想而起,行至尊者阿難之處。……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尊者優陀夷,告尊者阿難曰:「友阿難!世尊用種種之方便,以說明此身,此身無我。如是之說示,亦同此言識以說告、顯示、分別、明瞭而謂識是無我,得如是言否?」 「友優陀夷!世尊用種種之方便,說明此身,此身無我。如是之說,亦同此言識以說告、顯示、分別、明瞭而謂識是無我,得作如是言。」 (4~9)「友!以眼與諸色為緣,生眼識否?」 「友!唯然。」 「凡眼識生起之因緣者,其因其緣,一切之一切全無所餘滅盡者,眼識猶可存在耶?」 「不然,友!其不存在。」 「友!世尊以此方便,說明此身,此身無我。如是說示,亦同此言識說告、顯示、分別、明瞭而謂識是無我,得作如是言。友!耳與諸聲為緣……鼻與香為緣……舌與味為緣……身與諸觸為緣……意與諸法為緣生意識否?」 「友!唯然。」 「凡意識生起之因、之緣者,其因、其緣一切之一切全無所餘滅盡者,則意識應存在否?」 「不然,友!不存在。」 「友!世尊用此方便,說明此身,此身無我。如是說示,亦同此言識說告、顯示、分別、明瞭而謂識是無我,得作如是言。」 (10)「友!恰如有人必要樹心,而徘徊求樹心,採樹心,攜持銳利斧入於森林,彼於此處見壯直之大芭蕉樹,生長極高,於是截其根、截根、截頂,截頂取除綠葉,彼於此處尚不得樹膚,何況其樹心耶? (11)與此同理。友!比丘於六觸處,不執觀我、我所,彼如是不執觀,則對世[1]之任何物不生執著,不執著則無愛慕,無愛慕則得獨自入於涅槃。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ᅟᅟ==[1] 以下同三〇經二節之末文。== #### 35.235 〔一九四〕第八ᅟ燃燒 (1)「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示稱為燃燒法之教法。且諦聽。諸比丘!何者稱為燃燒法之教法耶? (2)諸比丘!寧以散燒熱之火花,揚其焰,以鐵籌觸於眼根,則對眼所識之色(境),不善仔細執其形相。諸比丘!識之住,或繫於形相之甘味,或繫住於隨相之甘味,而其人於瞬時死去者,則此人墮於地獄或畜生二趣中之一趣,乃有是理。 (3)諸比丘!余見此患難,作如是言:『諸比丘!莫如以散熱火花,揚其焰,以銳利之鐵杭觸於耳,則對耳所識之聲,不善仔細執其形相。諸比丘!於識之住……。』 (4)諸比丘!余見此之患難,作如是言:『諸比丘!莫如以散熱火花,揚其焰,以銳利爪刀觸其鼻根,對鼻所識之香,不善仔細執其形相。諸比丘!於識之住……。』 (5)諸比丘!余見此之患難,作如是言:『諸比丘!莫如以散熱火花,揚其焰,以銳利之刀觸其舌根,則對舌所識之味(境),不善仔細執其形相。諸比丘!於識之住……』 (6)諸比丘!余見此之患難,作如是言:『諸比丘!莫如以散熱火花,揚其焰,以銳利之刃物觸其身根,則對身所識之觸(境),不善仔細執其形相。諸比丘!於識之住……』 (7)諸比丘!余見此之患難,作如是言:『諸比丘!余言睡眠是生命之不生產、睡眠是生命之不結實、睡眠是生命之愚迷,莫如善其睡眠,則人不為思想之虜者,則不破和合僧。』諸比丘!余見此過[1]誤患難,作如是言。 ᅟᅟ==[1] PTS 本作 vanjha(不生產)余採用暹羅本 vajja(過誤之意)。== (8)諸比丘!此處有聞之聖弟子,如是熟思之:『以散燒熱火花,揚其焰,以鐵籌觸眼根。今我對此思惟:「如是眼是無常、諸色是無常、眼識無常、眼觸是無常。凡以此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是無常。」 (9)散其熾熱火花,揚其焰,以銳利之鐵杭觸於耳根。今我對此思惟:「如是耳是無常、諸聲是無常、耳識是無常、耳觸是無常。凡以耳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是無常。」 (10)散其熾熱火花,揚其焰,以銳利之爪刀觸於鼻根。今我對此思惟…… (11)散其熾熱火花,揚其焰,以銳利之剃刀觸於舌根。今我對此思惟…… (12)散其熾熱火花,揚其焰,以銳利之刃物觸於身根。我今對此思惟…… (13)睡眠,如是。我今對此思惟:「如是意是無常、諸法是無常、意識是無常、意觸是無常,凡以此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其亦是無常。」』 (14)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色,厭嫌於眼識,厭嫌於眼觸,以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厭嫌之[2]……因厭嫌而離欲,因離欲而得解脫,因得脫而『我得解脫』之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再為如是生。 ᅟᅟ==[2] 同二八經之九節。== (15)諸比丘!此稱為燃燒法之教法。」 #### 35.236 〔一九五〕第九ᅟ手足喻(一) (1)「諸比丘!有手知把拋,有足知進退,有臂知屈伸,有腹知飢渴。 (2)同此,諸比丘!有眼,緣眼觸生內部之樂苦。有耳……有鼻……有舌……有身……有意,緣意觸生內部之樂苦。 (3)諸比丘!無手則不知把拋,無足則不知進退,無臂則不知屈伸,無腹則不知飢渴。 (4)同此,諸比丘!若無眼者,則緣眼觸不生內部之樂苦,無耳則……無鼻則……無舌則……無身則……無意則緣意觸不生內部之樂苦。」 #### 35.237 〔一九六〕第一〇ᅟ手足喻(二) (1~4)「諸比丘!有手則有把拋,有足則有進退,有臂則有屈伸,有腹則有飢渴……無意則依意觸之緣,而不生內部之樂苦。」 海品第三〔終〕 此攝頌: 海經二漁夫 乳樹拘絺羅 迦摩優陀夷 燃燒於第八 手足喻二經 此稱第三品 ### 第四ᅟ毒蛇品 #### 35.238 〔一九七〕第一ᅟ毒蛇 (1~2)如是我聞。一時,世尊於舍衛城……告諸比丘曰: (3)「諸比丘!恰有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有一好生惡死、欲樂厭苦之人來,告眾人曰:『友!對此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汝應時時使之覺醒,時時予以沐浴, 時時予以飲食,時時使之入穴。友!對此等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若彼〔蛇〕對汝生怒者,汝因此,則逢死或逢等於死之苦。汝當作汝所應作。』 (4)其時,諸比丘!此人恐懼此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或逃往他處,告眾人曰:『友!於此有五名殺人之怨敵,由背後追汝。見汝隨即奪汝命。友!當作汝所應作。』 (5)其時,諸比丘!此人恐懼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恐懼於五名殺人之怨敵,而逃往他處,告眾人曰:『友!第六拔利刃闖入之殺人者,則由背後追汝。見汝隨地落汝之首。友!當作汝所應作。』 (6)其時,諸比丘!此人恐懼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恐懼於五名殺人之怨敵,恐懼第六拔利刃之闖入殺人者,而逃往他處。彼見一村落,房屋皆空虛而無人住,入而手取任何空虛器物告眾人曰:『友!今群盜來破壞此空虛廢棄之村落,友!當作汝所應作。』 (7)其時,諸比丘!此人恐懼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四毒蛇,恐懼五名殺人之怨敵,恐懼拔第六利刃之闖入殺人者,恐懼破壞村落之群盜,而逃往他處,彼恐怖於大水流之此岸,但彼岸則安穩無怖恐,卻無船可渡,又不見往返之渡橋。 (8)其時,諸比丘!此人生起如是之念:『此水流甚大,此岸有恐怖,彼岸則安穩無恐怖,而無船可渡,又無往返之渡橋,我採集草木枝葉,以編為筏,依其筏以手足操作,則安全到達彼岸。』 (9)諸比丘!此人採集草木枝葉,以編為筏,依此筏以手足操作,安全到達彼岸。婆羅門渡河流,到彼岸立於陸地。 (10)諸比丘!為使知其意義,余作此譬喻,而其意義即在此。 (11)諸比丘!威光熾燃而毒氣猛烈之毒蛇,此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四大之喻語。 (12)諸比丘!五名殺人之怨敵,此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之五取蘊喻語。 (13)諸比丘!第六拔利刃之闖入殺人者,此乃喜悅、愛染之喻語。 (14)諸比丘!空虛之村落,此乃六內(處)之喻語。賢明有經驗之智者,若以眼而檢點於此者,則唯見於無,唯見於虛,唯見於空。賢明而有經驗者,若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檢點此者,則唯見於無,唯見於虛,唯見於空。 (15)村落破壞之群盜者,諸比丘!此乃六外處之喻語。諸比丘!眼壞於可意不可意之色(境),耳壞於……鼻壞於……舌壞於……身壞於……意壞於可意不可意之法(境)。 (16)諸比丘!大水流者,此乃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明瀑流,此四種瀑流之喻語。 (17)諸比丘!恐怖之此岸,此身見之喻語。 (18)諸比丘!安穩無恐之彼岸者,此涅槃之喻語。 (19)諸比丘!筏者,此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此八支道之喻語。 (20)諸比丘!以手足之操作者,此精進努力之喻語。 (21)婆羅門以渡流到彼岸立於陸上者,諸比丘!此阿羅漢之喻語。」 #### 35.239 〔一九八〕第二ᅟ喜樂 (※3)「諸比丘!具有三法之比丘,於現世多住於喜、樂。諸漏[1]滅盡之原由彼亦具有。如何而為三法?乃護於諸根門、知節度於飲食、專心於覺醒。 ᅟᅟ==[1] 原文 yoni cassa āraddhā hoti āsavānaṁ khayāya「諸漏滅盡,始為彼之起源。」「原由」云云,是依註釋之 kāraṇañ c'assa paripuṇṇaṁ。== (4)諸比丘!比丘如何護於諸根門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眼[2]見色,不執總相,不執別相,彼若不攝護於眼根住者,因此則有貪、憂、惡不善之法來襲於彼,然彼為履行攝護其眼根,守眼根達成攝護眼根。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識法,不執總相,不執別相。彼若不攝護意根而住者,以此為因,則貪、憂、惡不善法來襲於彼,然彼為履行攝護意根,守意根,達成攝護意根。 ᅟᅟ==[2] 以下同一二〇經六節。== (5)諸比丘!恰如於平坦土地之四大路,調適栓繫良馬大車所備之刺針,巧妙之馬術師[3]調馭跨乘其上,左手執手綱,右手握刺針,隨己所欲,往返於所適之方位。諸比丘!同此,比丘為守護修習此六根,為修習制止,為修習調御,為修習安息。 ᅟᅟ==[3] 調御可能馬之馭者。== 諸比丘!如是之比丘為護諸根門。 (6)諸比丘!比丘如何知節度飲食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4]深為省慮攝取飲食物,不為戲奢,不為莊飾莊嚴,只為住此身,以維持於此,防範危害,為利益梵行。『如是,除舊苦,不生新苦。余有生活之資,無過誤,當有安樂住。』 ᅟᅟ==[4] 同一二〇經之七節。== (7)諸比丘!恰如人有傷塗藥,只為其癒,車軸注油,只為其運轉。同此,諸比丘!有比丘深為省慮攝取飲食,不為戲奢……『……安樂而住。』 諸比丘!如是之比丘為知於飲食量。 (8)諸比丘!如何比丘為專心於覺醒耶? 諸比丘!比處有比丘,於日中經行安坐,心除諸障礙法。於夜初分經行安坐,心除諸障礙法。於夜中分以右脇作獅子臥,一足疊於一足,以正念正智而起床之想置於胸,而於夜之後分因起而出往經行、安坐,心除諸障礙法。 諸比丘!如是之比丘為專心於覺醒。 (9)諸比丘!具此等三法之比丘,於現法多喜樂而住,彼亦具諸漏滅盡。」 #### 35.240 〔一九九〕第三ᅟ龜 (※3)「諸比丘!往昔有龜[1],夕時沿河岸獵餌。諸比丘!野干亦於夕時沿河岸獵餌。 ᅟᅟ==[1] 於原典示為「龜」以 kumma, kacchapa 二語,於註釋解此為同義語,故單一語譯出。kacchapa 者 kaccha 即從腋,Pa 是飲義。即信為從前肢腋之附著點而飲水。於名義燈,此二語外還有 nakka 一語。== (4)諸比丘!龜見野干由遠而來獵餌,龜將首[2]作第五己肢分,藏於殼中不動,默然而止。 ᅟᅟ==[2] 雜阿含經卷四三.四經有「龜蟲見來即藏六」之句。言龜為藏六即由此句而云。六是頭尾加四肢。然原典用 soṇḍipañcamāni aṅgāni 之語,「首為第五支分」之意,這想是尾之一除外。== (5)諸比丘!野干亦由遠處見龜,見而來至龜處,來則站立龜處〔作念〕:『此龜首為第五,其肢分中,俟其任何肢分轉出時,立即捕彼拉裂而食。』 (6)諸比丘!龜首為第五,其肢分中,任何肢分皆不轉出,時野干則不得機會,厭龜而遠去。 (7)同於此,諸比丘!魔王波旬亦常時不斷立於汝等之傍:『願我於此等,或依眼得機會、或依耳……或依鼻……或依舌……或依身……或依意得機會。』 (8)然則,諸比丘!須護於諸根門而住!以眼見色[3],不執總相,不執別相,彼若不攝護眼根而住者,因此則貪、憂、惡不善法來裂於彼。然彼為履行攝護其眼根,守眼根,達成攝護眼根,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不執總相,不執別相,彼若不攝護意根而住者,因此則貪、憂、惡不善法來襲於彼,然彼為履行攝護其意根,守意根,達成攝護意根。諸比丘!於汝等護守諸根門故,魔王波旬亦厭汝等而遠去,如野干之不得機會而去。」 ᅟᅟ==[3] 參照一二〇經之六節,一九八經之九節。== 如龜肢分藏殼中 思慮比丘無依著 他無傷入於圓寂 任何者皆不得誹 #### 35.241 〔二〇〇〕第四ᅟ木塊(一) (1)爾時,世尊住於憍賞彌城之恆河畔。 (2)世尊,見大木塊於恆河順流而下。見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有見大木塊於恆河順流而下否?」 「唯然,大德!有見於此。」 (3)「諸比丘!此木塊若不著此岸,不著於彼岸,不沈[1]於流中,不被繫上陸地,不被人取,不被非人取,不被渦流所取,內部不腐敗,諸比丘!如是,其木塊則向海、趣海、而入海。何以故?諸比丘!恆河之流為向海、趣海、而流入於海故。與此同理,諸比丘!汝等若不著此岸,不著於彼岸,不沈於流中,不繫上陸地,不為人取,不為非人取,不為渦流所取,內部不腐敗,諸比丘!如是汝等則向於涅槃、趣於涅槃、而入於涅槃。何以故?諸比丘!正見即為向於涅槃、趣於涅槃、入於涅槃故。」 ᅟᅟ==[1] 雜阿含經卷四三.一一經:「不關洲渚。」== (4)如是說已。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何者為此岸?何者為彼岸?何者為沈於流中?何者為繫上陸地?何者為人取?何者為非人取?何者為渦流所取?何者為內部腐敗耶?」 (5)「諸比丘!此岸,乃此內六處之喻語。 (6)諸比丘!彼岸,乃此外六處之喻語。 (7)諸比丘!沈於流中,乃此喜悅染心之喻語。 (8)諸比丘!被繫上陸地,乃此我慢之喻語。 (9)諸比丘!何者,是被人取者?此處有比丘與在家混住,共喜悅,共憂苦,於有安樂之眾中則有安樂,於有苦惱之眾中則有苦惱,而起於應作當作之事,自專其心,比丘!此者,稱之為被人所取。 (10)比丘!何者為被非人取?此處有比丘,或[2]願修梵行入某天子群:『依此戒行,或依梵行,或依苦行、梵行,我成天子或天子群之一。』比丘!此稱之為被非人所取。 ᅟᅟ==[2] PTS 本二語 ekacco ekacco 重疊,是衍字。== (11)比丘!渦流所取者,此為五種欲之喻語。 (12)比丘!何者為內部腐敗者耶?此有比丘,或為邪戒者、惡法者、不淨者、可疑之行為者、覆隱己業者,非沙門而公稱為沙門,非梵行者而公稱為梵行者,內心腐敗,漏泄塵埃之性者。比丘!此稱之為內部腐敗者。」 (13)其時,偶一牧牛者難陀,立於世尊之傍。 (14)時,牧牛者難陀,白世尊曰:「大德!余不著此岸[3],不著彼岸,不沈流中,不被繫上陸地,不為人取,不為非人取,不為渦流取,內部不腐敗。大德!我於世尊之處可得出家、可得受戒歟?」 ᅟᅟ==[3] 原文「著此岸」是衍字。== (15)「唯然,難陀!須將牛遣返於主人!」 「大德!撫愛其犢牛等,亦當歸去。」 「難陀!將牛遣還於主人。」 (16)於是,牧牛者難陀,將牛遣還於主人,來詣世尊之住處,白世尊曰:「大德!牛已遣返主人矣。大德!可得於世尊之處出家、受戒耶?」 (17)牧牛者難陀得於世尊之處出家受戒。牧牛者難陀於受戒後不久,唯獨一人遠離其他,精進專心不放逸而住[4]…… ᅟᅟ==[4] 參照六七經之一七節。== (18)尊者難陀,成為阿羅漢之一。 #### 35.242 〔二〇一〕第五ᅟ木塊(二)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於欽毘羅城之恆河畔。 (2)世尊,見大木塊於恆河順流而下,見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有見大木塊於恆河順流而下否?」 「唯然,大德!見矣。」 (3)〔以下同於二〇〇經三節〕 (4)如是說已。尊者欽毘羅白世尊曰:「大德!何者為此岸?何者為彼岸[1]?……」 ᅟᅟ==[1] 以下同二〇〇經之四【南傳】,~一一節。== (5~11)〔以下同於二〇〇經四~一一節〕。 (12)「欽毘羅!何者為內部腐敗者。欽毘羅!此處有比丘!或知由有污由罪科[2]脫出之道,對此履行。欽毘羅!此稱之為內部腐敗者。」 ᅟᅟ==[2] PTS 本單有 vuṭṭhāna,依此,以「想不犯而止者,即有脫出之道」義譯之,但暹羅本此加 na,因此意為「不關知若犯罪者,將無脫出之道」。== #### 35.243 〔二〇二〕第六ᅟ漏泄 (1)爾時,世尊住於釋迦族國,迦毘羅衛之尼拘律園。 (2)其時,住迦毘羅衛之釋迦族所新建未久之集會堂,尚未有沙門婆羅門或其他人等住於此。 (3)時,住迦毘羅衛之釋迦族等,來詣世尊住處,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4)坐於一面之迦毘羅衛之釋迦族等,向世尊曰:「大德!迦毘羅衛之釋迦族等所新建未久之集會堂,尚無沙門婆羅門或其他人等進住者。大德!世尊請先住用。世尊先用之後,住迦毘羅衛之釋迦族等始當住用。住此迦毘羅衛之釋迦族,乃為長時之利益安樂。」 世尊默然承諾。 (5)時,住迦毘羅衛之釋迦族等,知世尊已承諾,乃從座起,禮拜世尊,行右繞禮,赴新集會堂。於集會堂之一面展敷舖具,設座席,備水甕,挑油燈,然後來詣世尊住處,如是白言:「大德!集合堂之一面已展敷舖具,設座席,備水甕,挑油燈,今正是時,請受住用。」 (6)於是,世尊著內衣,持衣、鉢,與比丘眾同赴新集會堂。洗兩足已,入集會堂,背依中央立柱,面東而坐。比丘眾亦洗兩足,入集會堂,背依西壁,唯以世尊在前,面東而坐。住迦毘羅衛之釋迦族等亦洗兩足,入集舍堂,依東壁,唯以世尊在前,面西而坐。 (7)其時,世尊當夜以大部分時間,對住迦毘羅衛之釋迦族等以法語鼓勵、激勵之,使之悅喜歸去。曰:「瞿曇等!夜將更曉,汝等當思今正其時。」 「唯然,大德!」住迦毘羅衛之釋迦族等應諾世尊,然後起座,禮拜世尊行右繞禮而去。 (8)時,世尊於住毘羅衛之釋迦族等離去不久,言尊者大目犍連曰:「目犍連!比丘眾離卻惛沈睡,目犍連!當由汝為比丘眾說法,余因背部感痛,余欲伸舒背部。」 「唯然,大德!」尊者大目犍連應諾世尊。 (9)於是,世尊將僧伽梨衣折為四層,右脇在下,作獅子臥,左足置於右足上,正念正智,胸懷起牀之想。 (10)於此,尊者大目犍連言比丘眾曰:「友,諸比丘!」 彼比丘眾應諾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大目犍連說示如下曰:「諸友!我為汝等說漏泄之教法與不漏泄之教法,於此且諦聽,當善思惟,我此當說。」 彼比丘等應諾尊者大目犍連曰:「唯然,友!」尊者大目犍連如次宣說曰: (11)「諸友!如何為漏泄耶? 諸友!此處有比丘[1],以眼見色,於可愛之色傾心,於不愛之色心相背離。不使正念現前,缺乏思慮而住,又不如實知彼心解脫、慧解脫,彼不能對所起之惡不善法無餘滅盡。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對可愛之法,心予傾向,對不愛之法,心相背離,不得正念現前,缺乏思慮而住,又不如實知彼心解脫、慧解脫,彼不能對所起之惡不善諸法無餘滅盡。 ᅟᅟ==[1] 同一三二經之一〇節。== (12)諸友!此比丘於眼所識之色,於耳所識之聲,於鼻所識之香,於舌所識之味,於身所識之觸,於意所識之法,稱之為漏泄。諸友!如是而住之此比丘,魔波旬若為眼[2]而接近者,則魔波旬得機會,得對境。魔波旬若為耳……為鼻……為舌……為身……為意而接近,則魔波旬得機會,得對境。 ᅟᅟ==[2] cakkhuto 於註釋 cakkhubhāvena「依眼」,為「眼」。== (13)諸友!恰如蘆葺之家,或草葺之家,乾燥無濕氣,經年古舊,執點火草炬之人,若從東方來者,則得燒其家之機會,得對境。由西方……由北方……由南方……由上方……由下方……無論由任何之方位,執火草炬之人,若來,則得火燒其家之機會,得對境。同於此理,諸友!如是而住之比丘,魔波旬若為眼……為耳……為鼻……為舌……為身……為意而接近,則魔波旬得機會、得對境。 (14)諸友!如是而住之比丘,諸色為勝,而比丘不勝於諸色。諸聲勝於比丘,比丘不勝於諸聲。諸香勝於比丘,比丘不勝於諸香。諸味勝於比丘,比丘不勝於諸味。諸觸勝於比丘,比丘不勝於諸觸。諸法勝於比丘,比丘不勝於諸法。諸友!此比丘為色所勝、為聲所勝、為香所勝、為味所勝、為觸所勝、為法所勝,謂不勝彼等。於染污之性而來再生,則隨有怖畏之苦果,當必至於未來生老死,惡不善之諸法勝於彼。諸友!漏泄即如是。 (15)諸友!如何為不漏泄耶? 諸友!於此有比丘,以眼[3]見色,於可愛之色心不傾,於不愛之色心不背離,正念現前,思慮無量而住,亦如實知彼心解脫、慧解脫,於彼如所起惡不善法無餘滅盡。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於可愛之法心不傾,於不愛之法心不背離,正念現前,思慮無色而住,又如實知彼心解脫、慧解脫,於彼如所起惡不善之法,無餘滅盡。諸友!比丘於眼所識之色不漏泄,於耳所識之聲……於鼻所識之香……於舌所識之味……於身所識之觸……於意所識之法,謂不漏泄。諸友!如是住之此比丘,魔波旬若以眼接近者,則魔波旬不得機會、不得對境。魔波旬若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而接近者,魔波旬則不得機會,不得對境。 ᅟᅟ==[3] 同一三二經之一八節下。== (16)諸友!或以堅硬之粘土造尖頂閣,或尖頂閣堂,以濕土塗抹。雖有執點火草炬人,由東方來,火亦不能燒其閣之機會與得對境……由西方來……由北方……由南方……由上方……由下方……由任何方位雖有執火草炬人來,火則不能燒其閣之機會與得對境。同於此理,諸友!如是住之比丘,魔波旬雖以眼……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而接近,魔亦不得機會,不得對境。 (17)諸友!如是而住之比丘勝於諸色,諸色不勝於比丘。比丘勝於諸聲,諸聲不勝於比丘。比丘勝於諸香,諸香不勝於比丘。比丘勝於諸味,諸味不勝於比丘。比丘勝於諸觸,諸觸不勝於比丘。比丘勝於諸法,諸法不勝於比丘。諸友!此比丘勝於色、勝於聲、勝於香、勝於味、勝於觸、勝於法,而非謂不勝。彼勝再來生染污之性,勝隨伴有怖畏之苦果,勝當必至於未來生老死、惡不善法者。 諸友!不漏泄即如是。」 (18)是時,世尊起而行出,言尊者大目犍連曰:「善哉!善哉!目犍連!汝為諸比丘說漏泄之教法與不漏泄之教法。」 (19)尊者大目犍連此說已,世尊對此予以認證,歡悅之諸比丘,欣受尊者大目犍連之所說。 #### 35.244 〔二〇三〕第七ᅟ苦法 (※3)「諸比丘!比丘因如實知一切苦法之生起與滅盡,彼見諸欲,彼見諸欲者,則凡於諸欲彼不止住[1]欲貪、欲愛、欲迷、欲惱,彼悟知行與住,如行者、住者,不止住於貪欲、憂惱、邪惡、不善之法。 ᅟᅟ==[1] anuseti, anusayati 隨眠、止住,如是存在之意。取原典三節終 anusavati, anusayati 之意。== (4)諸比丘!如何比丘以如實知一切法之起與滅盡耶?『色乃如是,色之生起乃如是,色之滅盡乃如是。受乃如是……想乃如是……行乃如是……識乃如是,識之生起乃如是,識之滅盡乃如是。』諸比丘!如是之比丘,如實知一切苦法之生起與滅盡。 (5)諸比丘!如何而比丘見諸欲?彼若見諸欲,則不止住於諸欲之欲貪、欲愛、欲迷、欲惱。諸比丘!譬如人於甚深之炭火坑,無焰、無煙而充滿炭火,於此有願生不願死,願樂而厭苦之人來,此人被二人之強有力者,拉其手拖至炭火坑,彼將身屆之,此何故耶?諸比丘!此人知:『我墮此炭火坑者,則以此為因或至死,或逢等於死之苦。』諸比丘!以炭火坑為譬喻,比丘見諸欲,見彼諸欲者,則於一切諸欲彼則不存止於欲貪、欲愛、欲迷、欲惱。 (6)諸比丘!如何悟知行與住,如行者、住者不存止於貪欲、憂惱、邪惡不善法?諸比丘!譬如有人入棘多之園,彼之前有棘,後亦有棘,北亦棘,南亦棘,下亦棘,上亦棘。彼以:『棘勿刺我!』該由何處進或退耶?同於此理,諸比丘!凡世間有可愛之相貌,快意之相貌,此於聖者之教,即為棘。 (7)如是知者,當知攝護不攝護。 (8)諸比丘!如何為不攝護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2]以眼見色,心傾向於可愛之色,心背離於不愛之色,正念不現前,缺乏思慮而住,又不如實知彼心解脫,不如實知慧解脫,彼所起之惡不善法不能無餘滅盡。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 ᅟᅟ==[2] 參照一三二經之一〇【南傳】,~一七節。== (9)諸比丘!如何為攝護耶?諸比丘!此有比丘[3],以眼見色,心不傾向於可愛之色,心不背離於不愛之色,正念現前,思慮無量而住,又如實知彼心解脫,如實知慧解脫,彼所起之惡不善法無餘滅盡。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心不傾向於可愛之法,心不背離於不愛之法,正念現前,思慮無量而住,又如實知彼心解脫、慧解脫,如彼所起惡不善之法,以此無餘滅盡。 ᅟᅟ==[3] 參照一三二經之一八【南傳】,~二四節。== 諸比丘!攝護者,當即如是。 (10)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比丘,少時喪失正念,起邪惡[4]不善而有志望之懷念,為結縛之法。諸比丘!正念薄弱,而彼則速捨此,排之、壞之、令歸滅無。諸比丘!譬如於日中熾熱之鐵器上,滴落二、三滴水,其滴若遲落,即消耗迨盡。如是,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比丘,少時喪失正念,起邪惡不善而有志望之憶念,為結縛之法。諸比丘!正念之薄弱者,而彼速將捨此、排之、毀之、歸於滅無,令歸於無。 ᅟᅟ==[4] 參照九六經之四節。== ^s89ew1 (11)諸比丘!如是,比丘悟知行與住,如是行者、住者,不止住貪欲、憂惱、邪惡不善。諸比丘!此比丘之如是行、如是住,或國王、或王之大臣、朋友、血緣、親族等,即作是言:『汝來!如何為此袈裟衣而惱?如何汝禿頭持而往來耶?汝來!還汝卑俗之身,受用財寶,須行善業。』並持來財寶供奉。諸比丘!彼如是行、如是住,捨戒、還卑俗人之身,無有如是之道理。 (12)諸比丘!譬如恆河向東、趣東、流東、而大群眾攜鍬與籠,來令『此恆河向西、趣西。』諸比丘!當如何思惟於此?彼大群眾可得將此恆河向西、趣西、流西否?」 「大德!不然。」 「此何故耶?」 「大德!恆[A7]河乃向東、趣東、流東者,令此向西、趣西、流西為不易。復次,此大群眾必終至疲困。」 ᅟᅟ==[A7] 河【CB】,何【南傳】== (13)「同於此理,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此比丘,或國王、或王之大臣、朋友、血緣、親族等,作是言:『汝來!如何為此袈裟衣而令汝惱?如何汝禿頭持,來往?汝來!還汝卑俗人之身,以受用財寶,須行善業。』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此比丘,捨戒、還卑俗人之身者,無有如是之道理。何以故?諸比丘!無論如何之心,長時向遠離、趣遠離、專注遠離者,其轉向於卑,無有如是之道理。」 #### 35.245 〔二〇四〕第八ᅟ緊叔迦 [1] ᅟᅟ==[1] kiṁsuka 甄(堅)叔迦、緊祝迦、緊獸(雜阿含經卷四三之一二經。)「為何」之意,花樹名。== (※2)時,一比丘至另一比丘住處。此比丘問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見為清淨耶?」「友!比丘如實知六觸處之生起與滅盡。友!比丘之見因之為清淨。」 (3)時,彼比丘對比丘之釋答[2],因不得滿足,而赴一比丘住處,問此比丘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見為清淨耶?」 ᅟᅟ==[2] pañhāvyakaraṇa「質問釋答」之意,以應質問之反答。在雜阿含經卷四三之一二經為「記說」。== 「友!比丘如實知五取蘊之生起與滅盡故,友!比丘之見為清淨。」 (4)時,彼比丘不滿足此比丘釋答,而赴一比丘處,問此比丘言:「友!比丘!為如實知四大有生起之滅盡故,友!如何者,比丘之見為清淨耶?」 (5)「友!比丘凡如實知生起之法,皆是滅法故,友!此比丘之見為清淨。」 (6)時,彼比丘不滿足此比丘之釋答,而來至世尊住處。禮拜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向世尊曰:「大德!於此,余在一比丘處,問彼比丘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見為清淨耶?』大德!彼比丘對余答曰:『友!比丘如實知六觸處之生起與滅盡故,友!比丘之見因之為清淨。』時,余不滿足於彼比丘之釋答而至另一比丘處,問彼比丘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見為清淨耶?』大德!彼比丘對余答曰:『友!如實知五取蘊之……四大有之……凡生起之法,皆為滅之法。友!比丘之見因之為清淨。』時,大德!余不滿足彼比丘之釋答,乃來至世尊處。大德!如何者,比丘之見為清淨耶?」 (7)「比丘!譬如有人從未曾見緊叔迦者,彼或到曾見緊叔迦之男處,問曰:『仁者!緊叔迦為如何耶?』彼答曰:『仁者!緊叔迦乃為黑者,宛如燒杭。』比丘!其時緊叔迦一如斯男之所見。於是,比丘不滿足其男之釋答,或到另一曾見緊叔迦之男處,問其男曰:『仁者!緊叔迦為如何耶?』彼答曰:『仁者!緊叔迦為赤者,宛然如肉片。』諸比丘!其時,緊叔迦即如彼男之所見然。於是……『緊叔迦以皮剝、莢破、宛然如尸利沙……』……如是言:『仁者!緊叔迦乃枝葉密茂,蔭濃如尼拘律樹。』比丘!其時,緊叔迦即如彼男所見然。比丘!依彼等之信憑,此等善人照純清之所見,此等善人為釋答者。 (8)比丘!譬如國王之邊土都城基礎堅牢,城壁有六座堅牢之門,於其處有賢明有能、有智之門衛,以遮止不知者,令知者通過。時由東方急來二使者,對其門衛如是問曰:『仁者!此都城之主於何處耶?』彼門衛答曰:『德者!彼坐於中央之四衢街路。』於是彼二急來使者,向城主如實將使命傳達,即順來路歸去。由西方……由北方急來二使者,向其門衛如是問曰:『仁者!此都城之城主於何處耶?』彼門衛對彼答曰:『德者!彼坐於中央之四衢街路。』於是彼二急來之使者,如實向城主以使命傳達之,即順來路歸去。 (9)比丘!余作此譬喻,為令知其意義,其意義則如是。 比丘!都城者,即由此四大所成,父母所生,粥飯所積,無常、蝕壞、磨消、破損、潰、滅之法,即此身之喻語。 比丘!六門者,此六內處之喻語。 比丘!門衛者,此正念之喻語。 比丘!急來之二使者,此止觀之喻語。 比丘!中央之四衢街路者,即此地界、水界、火界與風界,此四大有之喻語。 比丘!城主者,即此識喻語。 比丘!如實之使命者,即此涅槃之喻語。 比丘!順來路者,即此八支賢聖道之喻語,亦即正見……正定等是。」 ^anbmyi #### 35.246 〔二〇五〕第九ᅟ琵琶 (※3)「諸比丘!任何比丘或比丘尼,其心於眼所識之色[1],或起貪欲、染欲、忿恚、愚痴、瞋恚者,應制伏此心。謂:『此路乃有怖、有恐、有棘、有叢,險難之非路、邪路是。此路乃不善人之所依,此路乃善人所不依。汝不適於此,然則,汝於眼所識之色,應制伏心。』諸比丘!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其心於耳所聞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或起貪欲、染欲、忿恚、愚癡、瞋恚者,由此應制伏心,謂:『此路乃有怖、有恐、有棘、有叢、險難之非路、邪路是。此路乃不善人之所依,此路乃善人所不依。汝不適此,然則,汝由此意所識之法應制伏心。』 ᅟᅟ==[1] 雜阿含經四三卷六經:「眼識色因緣生,若欲若貪,若昵若念,若決定著處,於彼諸心善自防護。」== (4)諸比丘!譬如稻熟[2],因稻田之守者放逸,食稻之牛闖入稻田而縱食至心滿足。與此同理,諸比丘!無聞之凡夫,對六觸處不行攝護,縱享五種欲至心滿足。 ᅟᅟ==[2] kiṭṭha 有稻或稻田之意。== (5)諸比丘!譬如稻熟,因稻田之守者不放逸,食稻之牛雖闖入此稻田,守者牢捉此牛之鼻,由牢捉鼻,堅括於額之上部,堅括於額之上,以搋猛鞭,以搋猛鞭後,將其縱放。 諸比丘!二度食稻之牛…… 諸比丘!三度食稻之牛雖闖入此稻田,守者牢捉此牛之鼻,由牢捉鼻,以堅括於額上,堅括於額上[3],則以搋猛鞭,以搋猛鞭後,而縱放。如是,食稻之牛或入村落或入森林,多休止所,多休臥所,而思起被搋鞭策之事,因此不再入稻田。與此同理,諸比丘!於六觸,比丘之心為直、正直,唯住立於內,靜止單一而得安定。 ᅟᅟ==[3] upari ghaṭāya(ṁ)suniggahitaṁ niggaṇheyya 此段之意稍稍不明瞭,照此譯待後日之研究。== (6)諸比丘!譬如國王[4]或王大臣,有未曾聞琵琶之音者,彼聞琵琶之音,而作如是曰:『友!此何音耶?如是斯之愛、美,足以令人心狂而惑。』『貴人!如是之愛、美,足以令人心狂、惑之音,此是琵琶。』彼言:『且去!將琵琶攜來予余。』彼等以此奉於王曰:『貴人!此音如是可愛、美好,令人心狂而惑之琵琶。』王曰:『此琵琶於余為無用,唯將音帶來與余。』彼等言於王曰:『貴人!此所謂琵琶者,有種種之成素,有大成素,由種種之成素而發音。』曰:『緣於胴、緣於皮、緣於掉、緣於首、緣於絃、緣於弓,又須人之適宜努力。貴人!如是琵琶有種種之成素,有大之成素,由種種成素而發音。』彼王遂以此琵琶,碎為十分或百分,以此十分或百分碎為一片片,一片片則以火燃燒,以火燒成灰,成灰或被大風吹去,或被河川之急流漂去。如是彼言:『凡稱琵琶者,大眾為此長時放逸流溺、此琵琶為虛偽也。』 ᅟᅟ==[4] 雜阿含經四三卷六經,過去世時,有王聞未曾有好彈琴聲。琴及琵琶皆相當於 vīṇa。唯依我們之通常觀念,說琴,無寧較接近琵琶 vīṇa。== (7)與此同理,諸比丘!比丘須於色之所趣,則以檢色,受之……想之……行之……須於識之所趣,則以檢識。彼檢色……受……想……行……識,原於彼或為『我』,或『我有』、或『我之我』者,今則無此。」 #### 35.247 〔二〇六〕第十ᅟ六生物 (※3)「諸比丘!譬如瘡癢身,腐爛身之人,入於棘[1]之森林,萱與棘刺彼之足,引而搔及瘡爛之肢體。諸比丘!如是此人,因而漸感至苦痛不快。與此同理,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入於村落或森林,遇所觸者作如是言:『此尊者如是作,如是行者,為村落不淨之棘。』得知此為棘,當知攝護與不攝護。 ᅟᅟ==[1] 於英譯,譯為 a swampy jangle(濕地之森);註釋書,註為 kaṇṭavana(棘之森),此較自然。== (4)諸比丘!如何為不攝護?諸比丘[2]!於此有比丘,以眼見色,心傾於可愛之色,心背離於不可愛之色,正念不現前,缺乏思慮而住;又不如實知心解脫、慧解脫,如彼起惡不善之諸法,不能無餘滅盡。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心傾於可愛之法,心背離於不可愛之法,不使正念現前,缺乏思慮而住;又彼不如實知心解脫、慧解脫,如彼起惡不善之諸法,不能無餘滅盡。 ᅟᅟ==[2] 參照一三二經之一〇【南傳】,~一五經。== (5)諸比丘!譬如有人,捕得不同境界[3]、不同餌處之六種生物,以強繩綁縛。捕蛇以強繩綁縛。捕鱷魚……鳥……犬……野干……猿,以強繩綁縛。於中央作結,同時縱放。諸比丘!其時,不同境界、不同餌處之此等六種生物,各各向己餌之世界奔去。蛇入蟻塔……鱷魚入水……鳥翔於空……犬入村落……野干『入野墓』……猿『入森林』而去。諸比丘!此等六種生物倦疲時,此等生物則隨其中之一多力者,隨彼之後,乃至服從於彼。比丘亦與此同理,任何人若不向身增修其正念,或不復修者,則彼眼為可意之色所引去,彼背於不可意之色。彼耳為可意之聲……鼻為可意之香……舌為可意之味……身為可意之觸……意為可意之法所引去,彼背離於不可意之法。 ᅟᅟ==[3] visaya 目的物,對象體,對境,境界。gocara 有種種之意,於此是置動物餌之處,即餌處,餌之意。== 諸比丘!如是為不攝護。 (6)諸比丘!如何為攝護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4],以眼見色,心不傾於可愛之色,心不背於不可愛之色,令正念現前,思慮無量而住;又彼如實知心解脫、慧解脫。如彼所起之惡不善法,無餘滅盡。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心不傾於可愛之法,心不背離於不可愛之法,令正念現前,思慮無量而住。又彼如實知心解脫、慧解脫,如彼所起之惡不善法,無餘滅盡。 ᅟᅟ==[4] 參照一三二之一八【南傳】,~二三節。== (7)諸比丘!譬如有人,捕得不同境界、不同餌處之六種生物,以強繩綁縛。捕蛇以強繩綁縛,鱷魚……鳥……犬……野干……猿……以強繩綁縛。以強繩綁縛而擊於強杭或柱。諸比丘!其時,不同境界、不同餌處之此等六種生物,各各向己餌處之世界奔去。蛇入蟻塔、鱷魚入水……鳥翔於空、犬入村落、野干入野墓、猿入森林而去。諸比丘!此等六種生物倦疲時,於同杭或近柱而立、或近坐、或近臥。比丘與此同理,無論任何人,其身增修、復修正念,彼眼亦不為可意之色所引去,不背離於不可意之色。彼耳……鼻……舌……身……意,不為可意之法所引去,不背於不可意之法。 諸比丘!攝護即如是。 (8)強杭或柱者,諸比丘!此乃向於身正念之喻語。然則!諸比丘!汝等於此:『吾等之身增修、復修正念,如坐騎、如貴器物之所實行、積集,於此應努力。』如是修習。諸比丘!汝等應如是修習。」 #### 35.248 〔二〇七〕第十一ᅟ麥把 (※3)「諸比丘!譬如諸比丘將麥把置於四衢街路,當時有六名手執連枷之男子,以連枷打其麥把。如是,諸比丘!以六連枷打麥把,善打。復次,又有手持連枷之第七男子來,以連枷打其麥把。如是,諸比丘!以連枷打麥把之第七男子,更為善打。 (4)與此同理,諸比丘!無聞之凡夫,於眼為可意不可意之色所惱,於耳……於鼻……於舌……於身……於意為可意不可意之法所惱。諸比丘!此無聞之凡夫,若為未來再生而思念者,如是愚人,恰如為因第七連枷所打之麥把,乃更為善打。 (5)諸比丘!往昔,天與阿修羅戰鬥時,諸比丘!阿修羅毘摩質多羅呼阿修羅曰:『汝等!天與阿修羅戰鬥時,若阿修羅軍勝,天軍敗者,則以第五繩[1]縛諸天主帝釋天之首,共來余之阿修羅都。』諸比丘!諸天之主帝釋天呼三十三天等曰:『汝等!天與阿修羅之戰鬥時,若天軍勝,阿修羅軍敗者,以第五繩縛彼阿修羅主毘摩質多羅之首,共來余之正法殿。』 ᅟᅟ==[1] 縛兩手兩足,更繁首故,首為第五繩所縛。== (6)然而於此戰役,則諸天勝而阿修羅敗。時,諸比丘!三十三天以第五繩縛阿修羅主毘摩質多羅之首,共來諸天主帝釋天之正法殿。 (7)於此,諸比丘!阿修羅主毘摩質多羅之首被第五繩所縛。諸比丘!阿修羅主毘摩質多羅作如斯思惟:『諸天為正法,阿修羅為非法,因此,我今赴諸天之都耶?』彼見己首解去第五繩,且飽嚐五種天上之欲,以盡娛樂。然而諸比丘!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作如斯思惟:『阿修羅為正法,諸天為非法。因此,我今赴阿修羅之都耶?』彼見己首被第五繩所縛,且願排除天上之五種欲。 (8)諸比丘!毘摩質多羅之縛乃如是微妙,較此更微妙者為魔羅之縛。諸比丘!想思者乃被魔羅波旬所縛,無想思者,則獲解於此。諸比丘!『我有』者,此為想思。『此是我』者,此為想思。我者,此為想思,『我為無者』,此為想思。『我是有色』者,此為想思。『我是無色』者,此為想思。『我是有想』者,此為想思。『我是無想』者,此為想思。『我是非想非非想』者,此為想思。諸比丘!想思為病[2],想思為瘡,想思為箭。然則諸比丘!『我等以心住無想思』,汝等當如是學習。 ᅟᅟ==[2] 原典 rāga 雖有染欲,雜阿含經四二卷六經有為「病」。註亦有 roga,看 rāga 是 roga 之誤,故譯為病。於漢譯大約為「病、癰刺」。== (9)諸比丘!『我有』者,此為轉動。『此是我』者,此為轉動。『我』者,此為轉動。『我是無』,此為轉動。『我是有色』者,此為轉動。『我是無色』者,此為轉動。『我是有想』者,此為轉動。『我是無想』者,此為轉動。『我是非想非非想』者,此為轉動。諸比丘!轉動為病,轉動為瘡,轉動為箭。然則諸比丘!『我等以不轉動心而住』,汝等當如是學習。 (10)諸比丘!『我有』者,此為震動。『此是我』者,此為震動。『我』者,此為震動……諸比丘!震動為病,震動為瘡,震動為箭。然則諸比丘!『我等以不震動心而住』,汝等當如是學習。 (11)諸比丘!『我有』者,此為戲論。『此是我』者,此為戲論。『我』者,此為戲論。……諸比丘!戲論為病,戲論為瘡,戲論為箭。然則諸比丘!『我等以不戲論心而住』,汝等當如是學習。 (12)諸比丘!『我有』者,此為慢心。『此是我』者,此為慢心。『我』者,此為慢心。……諸比丘!慢心為病,慢心為瘡,慢心為箭。然則諸比丘!『我等以不慢之心而住』,汝等當如是學習。」 毒蛇品第四〔終〕 其攝頌曰: 毒蛇喜樂龜 木塊二漏泄 苦法緊叔迦 琵琶六生類 並且與麥把 第四之五十品攝頌: 悅喜消盡品 廣說為六十 依於海毒蛇 第四五十品 明說經集中 ## 36 第二ᅟ受相應 ### 第一ᅟ有偈品 #### 36.1 〔一〕第一ᅟ三昧 (※3)「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何者為三?乃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受。 (4)(一)得安定,有正知,有正念之佛弟子,亦知受,亦知諸受之出生。 (二)亦知此等諸受之所滅,達於滅盡之道。比丘由於諸受之滅盡,則無飢欲,入於圓寂。」 #### 36.2 〔二〕第二ᅟ樂 (3)「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何者為三?乃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 (4)(一)樂或苦、與非苦非樂,皆為內、外所感受者。 (二)知此是苦,而以智觸觸可敗壞虛假之法,則見消失,如是於此離欲。」 #### 36.3 〔三〕第三ᅟ捨棄 (※3)「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何者為三?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 (4)諸比丘!由樂受可捨棄染欲隨眠,由苦受可捨棄瞋恚隨眠,由非苦非樂受可捨棄無明隨眠。 (5)諸比丘!由樂受,比丘則捨棄染欲隨眠。由苦受,則捨棄瞋恚隨眠。由非苦非樂受,則捨棄無明隨眠。諸比丘!如此比丘,則捨染欲隨眠正見之人,彼由斷渴愛、毀滅纏結、滅亡憍慢,而盡苦際。 (6)(一)雖感受樂而不知受,於不見出離者,彼有染欲隨眠。 (二)雖感受苦而不知受,於不見出離者,彼有瞋恚隨眠。 (三)廣智之佛雖說非苦非樂,但樂於此而不斷苦脫離。 (四)比丘精進而不捨正知,因此,此賢智者,則悉知一切受。 (五)彼知悉諸受,於現法無諸漏,達最上智彼岸之法住者,肉身滅壞後,不再入生身之數。」 #### 36.4 〔四〕第四ᅟ嶮崖 (※3)「諸比丘!無聞之凡夫,如說:『大海有嶮崖[1]』之語。諸比丘!無聞之凡夫,如是語說:『大海有嶮崖』為不存不在者。 ᅟᅟ==[1] 註為 pātāla「十分足於墮落,言此為無立足處 pātāla」,於大海中常起之渦漩之類,以言為險崖亦說不定。這本來不存在而誤認為存在。雜阿含經一七卷一八經譯為「深險」。== (4)諸比丘!此『嶮崖』者,喻屬此身苦受之語。 (5)諸比丘!無聞之凡夫,觸於身所屬之苦受,至為憂、疲、悲、搏胸、哭泣之迷惑。諸比丘!此稱之為『無聞[2]之凡夫,未曾立於嶮崖,未得脚踏實地。』 ᅟᅟ==[2] 雜阿含經一七卷一八經:「長淪沒溺,無止息處。」== (6)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雖觸身所屬之苦受,不至為憂、疲、悲、搏胸、哭泣而迷惑。諸比丘!此稱之為『有聞之聖弟子,曾立於嶮崖,得有足踏實地。』 (一)屬身害命之苦受,為此所觸,則慄、歎、泣、力弱、力盡,而不耐所起之苦受者,此謂之:『彼未曾立於嶮崖,未得脚踏實地。』 (二)屬身害命之苦受,雖為此所觸亦不慄,能耐其所生起者,此謂之:『彼立於嶮崖,得脚踏實地。』」 #### 36.5 〔五〕第五ᅟ當見 (※3)「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以何者為三者?乃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諸比丘!樂受者,當見為苦。苦受者,當見為箭。非苦非樂受者,當見為無常。 (4)諸比丘!比丘之樂受者,當應見為苦。苦受者,當見為箭。非苦非樂受者,當常見為無常。諸比丘!此比丘由斷除渴愛,毀滅纏結,滅除憍慢,故稱為盡苦際。見人之樂為苦,見苦為箭,見非苦非樂之存在為無常。此正見之比丘,能知受,達此最上智彼岸之法住者,能知苦,於見法無漏,由肉身滅壞後,不再於入生身之數。」 #### 36.6 〔六〕第六ᅟ箭 (※3)「諸比丘!無聞之凡夫,亦感於樂受,亦感於苦受,亦感於非苦非樂受。 (4)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亦感於樂受,亦感於苦受,亦感於非苦非樂受。 (5)於此,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與無聞之凡夫,以何為特異點?以何為特相?以何者為差別點耶?」 (6)「大德!我等之法,以世尊為根本……。」 (7)「諸比丘!無聞之凡夫,觸於苦受,至為憂、疲、悲、搏胸、哭泣之迷惑。彼感於二種之受:乃屬於身受與屬心受是。 (8)諸比丘!譬如以箭刺人,於其人又以第二箭相刺。諸比丘!如是此人感受於二支箭。與此同理,諸比丘!無聞之凡夫,觸於苦受,至為憂、疲、悲、搏胸、泣哭之迷惑。彼感於二種之受:乃屬身受與心受是。若觸苦受,彼則有瞋恚,為苦受彼則懷瞋恚,由苦受所生之瞋恚隨眠而存止。彼觸於苦受而喜悅於欲樂。何以故?諸比丘!無聞之凡夫,將欲樂置外,非不知於苦受之出離耶?彼喜悅於欲樂,如是存止於由樂受所生之欲染隨眠。彼不如實知此等諸受之生起、滅沒與甘味、患難之出離。彼不如實知此等諸受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之出離,如是存止由非苦非樂受所生之無明隨眠。彼若感於樂受者,則感於為此所繫縛。若感苦受,則感於為此所繫縛。若感於非苦非樂受,則感於為此所繫縛。諸比丘!此稱為無聞之凡夫,由生、由死、由憂、由悲、由苦、由惱、由絕望所繫縛。余謂此由苦所繫縛。 (9)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觸苦受不至為憂、疲悲、搏胸、泣哭之迷惑。彼唯一之感受;乃屬於身受,而非屬於心受。 (10)諸比丘!譬如以箭刺人,更不再刺第二箭。諸比丘!如是此人,唯只感受一箭。與此同理,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為苦受所觸,不憂、不疲、不悲、不搏胸而哭泣,不至迷惑。彼唯一之感受,屬於身受,非屬於心受。彼雖為苦受所觸而無瞋恚,不為苦受而懷瞋恚,故彼不存止由苦受而生之瞋恚隨眠,彼雖為苦受所觸不喜悅於欲樂。何以故?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將欲樂置外,非知於由苦受之出離耶?彼不喜悅於欲樂,不如是存止由樂受而生之染欲隨眠。彼如實知此等諸受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之出離。彼以如實知此等諸受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之出要,彼不如是存止由非苦非樂而生之無明隨眠。彼若感於樂受者,則感於離此繫縛。若感於苦受,則感於離此繫縛。若感於非苦非樂受,則感於離此繫縛。諸比丘!此稱為有聞之聖弟子,謂:由生、由死、由憂、由悲、由苦、由惱、由絕望而不被繫縛。余言由苦而不被繫縛。 (11)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與無聞之凡夫,以此為特異,以此為特相,以此為差別點。 (12)(一)有智多聞之人,皆無感於樂受、苦受,此乃賢者、善者之於凡夫之大特異。 (二)亦熟知於法,亦觀此世、彼世,得快樂之有聞聖者心,不為諸法所騷亂。由無快樂,故不陷於瞋恚。 (三)彼之隨順,背逆皆消散、滅盡而無存在。彼達於生有之彼岸,離塵,而知無愛道,能證知涅槃。」 #### 36.7 〔七〕第七ᅟ疾病(一) (1)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城,大林之重閣講堂中。 (2)時,世尊於日暮,即從冥想起,赴病者室之處。而坐於所設之座,坐已,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比丘應以正念、正知而度時日[1]。此乃我為汝等之教誡。 ᅟᅟ==[1] Kalam āgameti 時來,待時之意,當譯余決心以「渡時」。== (3)諸比丘!比丘如何為正念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而住,精進正知、有念,以抑止此世之欲貪憂戚,於諸受觀受而住……於心觀心而住……於諸法,觀法而住,精進於正知、有念,以抑止此世之欲貪憂戚。諸比丘!比丘如是而為正念。 (4)諸比丘!比丘如何而為正知耶? 諸比丘!此有比丘,於進於退皆以正知而為,視前方、視四週亦以正知而為,四肢之屈伸亦以正知而為,持僧伽梨衣、鉢、衣亦以正知而為,或食或飲或嚙或味亦以正知而為,乃至大小便利之事亦以正知而為,行住坐臥語默亦以正知而為。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乃為正知。 (5)諸比丘!比丘應以正念、正知為度時日。此為我對汝等之教誡。 (6)諸比丘!此比丘如是住於正念、正知、不放逸、精進專心,若起樂受者,彼則如是知:『我起此樂受,此樂受為由緣而起[2],無緣則不起。何者為緣耶?以此身為緣。然而此身為無常所造作,為由緣而起者。緣無常而所造作,依緣所起之此身,依緣所起之樂受,何為有常住耶?』彼於身又於樂受住觀無常、住觀消止[3]、住觀離欲、住觀滅盡、住觀捨棄。彼於身又於樂受觀無常而住,觀消亡而住,觀離欲而住,觀滅盡而住,觀捨棄而住。於身與樂受之染欲隨眠皆所捨棄。 ᅟᅟ==[2] paṭicca prati+i……。由於「甚麼」,以甚麼為基礎之意。== ᅟᅟ==[3] vayānupassin 為以觀消滅。== (7)諸比丘!此比丘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進專心,若起苦受,彼如是知:『我起此苦受,此苦受多有緣而起,無緣則不起……何為有常住耶?』於身又於苦受觀無常而住,觀消亡而住,觀離欲而住……觀滅盡而住,觀捨棄而住。於身與苦受之瞋恚隨眠,悉皆所捨棄。 (8)諸比丘!此比丘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進專心,若起非苦非樂受,彼如是知:『我起此非苦非樂受,此非苦非樂受為有緣而起,無緣則不起……何為有常住耶?』彼於身又於非苦非樂,觀無常而住,觀消亡而住,觀離欲而住……觀滅盡而住,觀捨棄而住,身與非苦非樂之無明隨眠,皆所捨棄。 (9)彼若感於樂受,則知其為無常,知無戀著、知無喜悅。若感於苦受……若感於非苦非樂受,則知其為無常,知無戀著,知無喜悅。 (10)彼若感於樂受者,則感於此離繫縛。若感於苦受者,則感於此離繫縛。若感於非苦非樂受者,則感於離繫縛。 (11)彼感於身所際限之受,了知『我感於身所際限之受。』感於命所際限之受了知『我感於命所際限之受。』於身壞、命盡時,了知『於此處一切之所感受所喜悅者,悉皆冷卻。』 (12)諸比丘!譬如,緣於油又緣於燈心,油燈則燃起。因油與燈心之盡而無食,油燈則消失。同此,諸比丘!比丘感於身所際限之受,了知『我感身所際限之受。』感命所際限之受,了知『我感命所際限之受。』身壞、命盡時,了知『於此處一切之所感受之所喜悅者,悉皆冷卻。』」 #### 36.8 〔八〕第八ᅟ疾病(二) (1)爾時,世尊住毘舍城,大林之重閣講堂中。 (2)時,世尊於日暮,即從冥想起,赴病者室之處[1]…… ᅟᅟ==[1] 參照七經二部,以下各節參照前經之各節,兩經之不同、於七經之六~八節有樂、苦、非苦非樂之三受,言為緣身。於八經言此等諸受為緣「觸」。== (3)「諸比丘!比丘如何而為正念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而住……於諸受……於心……於諸法…… (4)諸比丘!比丘如何而為正知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進於退皆以正知而為…… (5)諸比丘!比丘應以正念、正知以度時日。此即我為汝等之教誡。 (6)諸比丘!此比丘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進專心,若起樂受者,彼則如是知:『我起此樂受,此樂受為有緣而起,無緣則不起,以何為緣?以此觸為緣,然此觸為無常,為所造作,為緣物而起者。無常、所造作、緣物而起之緣,此觸所起之樂受,何為有常住耶?』彼於觸又於樂受,觀無常而住……消亡……離欲……滅盡……捨棄,彼於觸又於樂受,觀無常而住……消亡……離欲……滅盡……捨棄,則觸與樂受之染欲隨眠,皆所捨棄。 (7~8)諸比丘!此比丘之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進專心,若起苦受……若起非苦非樂受,則彼如是知:『我起非苦非樂受,此非苦非樂受為有緣而起,無緣則不起,以何為緣耶?以此觸為緣。然此觸為無常、所造作、緣物而起者。無常、所造作、緣物而起之此觸,為緣所起之非苦非樂,何為有常住耶?』彼於觸又於非苦非樂,觀無常而住……消亡……離欲……滅盡……捨棄。彼於觸又於非苦非樂,觀無常而住……消亡……離欲……滅盡……捨棄,則觸與非苦非樂受之無明隨眠,皆所捨棄。 (9)彼若感於樂受,則知其為無常,知無戀著,知無喜悅。若感於苦受……若感於非苦非樂受,則知其為無常,知無戀著,知無喜悅。 (10)彼若感於樂受,則感於此離繫縛。若感於苦受……若感於非苦非樂受,則感於此離繫縛。 (11)彼感於身所際限之受,了知『我感於身所際限之受。』感於命所際限之受,了知『我感於命所際限之受。』而身壞命盡時,了知『此處一切之所感受、所喜悅者,皆應冷卻。』 (12)諸比丘!譬如緣油又緣燈心,油燈則燃起,因油與燈心之盡而無食,油燈則消失。同此,諸比丘!比丘感於身所際限之受……了知『於此處之所感受、所喜悅者,皆應冷卻。』」 #### 36.9 〔九〕第九ᅟ無常 (※3)「諸比丘!此等三種之受,為無常、有為、緣起、破壞、消亡、離欲、滅盡之法。 (4)以何者為三?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 (5)諸比丘!此三種之受,為無常、有為、緣起、破壞、消亡、離欲、滅盡之法。」 #### 36.10 〔一〇〕第十ᅟ以觸為根本者 (※3)「諸比丘!此等之三受,為緣觸而生,以觸為根本,以觸為因緣,以觸為助緣。 (4)以何者為三?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 (5)諸比丘!緣[1]觸所感之樂而生樂受,由所感之樂觸滅盡,則凡其所生之受,即所感之樂,緣觸所生之樂受,滅而又息。 ᅟᅟ==[1] 參照一二五【南傳】,~一二九經之四節。== (6)諸比丘!緣觸所感之苦所生之苦受,由感其苦觸之滅盡,則凡其所生之受,即所感之苦,緣觸所生之苦受,滅而又息。 (7)諸比丘!緣觸所感之非苦非樂所生之非苦非樂受,由所感之非苦非樂觸之滅盡,則凡其所生受,即所感之非苦非樂,緣觸所生之非苦非樂受,滅而又息。 (8)諸比丘!譬如二木片由觸擊而生熱、現火焰,由此等二木片之分離絕緣,則凡其所生之熱,滅而又息。 (9)與此同理,諸比丘!此等之三受,為緣觸而生,以觸為根本,以觸為因緣,以觸為助緣,由其所生之觸為緣,乃生種種之受,由種種之觸滅盡,則種種之受亦滅。」 受相應之第一有偈品(終) 其攝頌曰: 三昧與樂受 捨棄及嶮崖 應見並箭刺 疾病二無常 以及觸根本 總成為十經 ### 第二ᅟ獨坐品 #### 36.11 〔一一〕第一ᅟ獨坐 (※2)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向世尊曰:「大德!我獨坐靜思,心起如是念:『世尊說示三種受,為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世尊說此三種受。然而世尊!又如是說如何感受,亦為苦[1]。凡如何感受,亦為苦者,此世尊依何而說耶?」 ᅟᅟ==[1] 雜阿舍經一七卷二二經:「又復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4)「比丘!善哉,善哉!比丘!余說三種之受,乃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余說此三種受也。然而余又說任何之感受,亦皆是苦。凡任何之感受,皆是苦者,比丘!余乃依諸行無常而說。比丘!凡任何之感受皆是苦,余依此說諸行是破壞之法,消亡之法,離欲之法,滅盡之法,變壞之法。 (5)然而依此,比丘!余亦次第說諸行之滅盡。逮達初禪[2]者,言語滅;逮達第二禪者,尋伺滅;逮達第三禪者,喜滅;逮達第四禪者,入息出息滅;逮達空無邊處者,色想滅;逮達識無邊處者,空無邊處想滅;逮達無所有處者,識無邊處想滅;逮達非想非非想處者,無所有處想滅;逮達想受滅者,想與受滅。漏盡之比丘,貪欲滅,嗔恚滅,愚癡滅。 ᅟᅟ==[2] 雜阿含經一七卷二二經:「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云云。」== (6)依此,比丘!余乃次第說諸行之止息。逮達初禪者,言語止息;逮達第二禪者,尋伺止息……逮達想受滅者,想受止息。漏盡之比丘,貪欲止息,瞋恚止息,愚癡止息。 (7)比丘!此等之六者,是輕安。逮達初禪者,言語輕安;逮達第二禪者,尋伺輕安;逮達第三禪者,喜輕安;逮達第四禪者,入息出息輕安;逮達想受滅者,想與受輕安。漏盡之比丘,是貪欲輕安,瞋恚輕安,愚癡輕安也。」 #### 36.12 〔一二〕第二ᅟ虛空(一) (※3)「諸比丘!譬如於虛空中,吹東風、吹西風、吹北風、吹南風、吹含塵垢之風、吹不含塵垢之風、吹寒風、吹暖風、吹少量之風、吹大量之風、吹種種之風。諸比丘!如是於此身生種種之受,生樂受、生苦受、生非苦非樂受。 (4)(一)猶如空中吹種種多樣之風,從東西與北南。 (二)吹有塵、無塵,冷與熱,大量與少量及多樣之風。 (三)與此同理,於此身生諸受,樂苦等起,與非苦非樂。 (四)比丘[1]若精進,以捨正知者,於是此賢智者,悉知一切受。 ᅟᅟ==[1] 四、五兩偈參照三經之六節四、五偈。雜阿含一七卷一六經有「正知不傾動」。== (五)彼悉知諸受,於現法中無諸漏,達最上智彼岸之法住者,由內身破滅後,不再入生身之數。」 #### 36.13 〔一三〕第三ᅟ虛空(二) (※3)「諸比丘!譬如虛空中,吹東風,吹西風……吹少量之風、吹大量之風、吹種種之風。諸比丘!如是於此身生種種之受:生樂受、生苦受、生非苦非樂受。」 #### 36.14 〔一四〕第四ᅟ客舍 (※3)「諸比丘!譬如有客舍,於此處有種種人,由東方來棲宿、由西方來棲宿、由北方來棲宿、由南方來棲宿、有剎利種人來棲宿、婆羅門種人來棲宿、毘舍種人來棲宿,首陀人來棲宿者。與此同理,諸比丘!於此身生種種受:生樂受、生苦受、生非苦非樂受。 (4)亦生伴於欲樂之樂受,亦生伴於欲樂之苦受,亦生伴於欲樂之非苦非樂受,亦生不伴於欲樂之樂受,亦生不伴於欲樂之苦受,亦生不伴於欲樂之非苦非樂受。」 #### 36.15 〔一五〕第五ᅟ止息(一) [1] ᅟᅟ==[1] 本經及次之標題 santaka 於英譯譯為 Property(所有、所有物),此兩經中沒有一句暗示此意義。及之止息之意兩經有六節,因此余譯為止息,想是由語根 s'an 來的。== (※2)時,尊者阿難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阿難,白世尊曰:「大德!何者為受?何者為受之生起?何者為受之滅盡?何者為達受滅盡之道?何者為受之甘味?何者為受之患難?何者為受之出離耶?」 (4)「阿難!此等之三者是受: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阿難!此等稱為受。由觸之生起,有受之生起;由觸之滅盡,有受之滅盡。此八支聖道是達受滅之道。此即:正見、正思惟……正定是。凡以受為所緣,所起之喜樂,此為受之甘味。凡受之無常而變壞之法,此為受之患難。凡對受抑制欲貪,捨欲貪,此為受之出離。 (5)阿難!依此[2],余漸次說諸行之滅盡,逮達初禪者,言語滅……逮達想受滅者,想與受滅,漏盡之比丘,則貪欲滅、瞋恚滅、愚癡滅。 ᅟᅟ==[2] 以下五、六兩節,同一一經五、六兩節、七節稍為不同。== (6)阿難!依此,余漸次說諸行之止息,逮達初禪者,言語止息;逮達第二禪者,尋伺止息……逮達想受滅者,想與受止息。漏盡之比丘,則貪欲止息、瞋恚止息、愚癡止息。 (7)阿難!依此,余漸次說諸行之輕安,逮達初禪者,言語輕安;逮達第二禪者,尋伺輕安……逮達想受滅者,想與受輕安。漏盡之比丘,則貪欲輕安、瞋恚輕安、愚癡輕安。」 #### 36.16 〔一六〕第六ᅟ止息(二) (※2)時,尊者阿難來詣世尊住處…… (3)世尊言於坐在一面之阿難曰:「何者為受?何者為受之滅?何者為達受滅之道?何者為受之甘味?何者為受之患難?何者為受之出離耶?」 (4)「大德!我等之法以世尊為本,以世尊為指導者,以世尊為所依。大德!此所說之意義,唯世尊明瞭。願從世尊聆聞,諸比丘當奉持於此。」 「然則,阿難!且諦聽,當善思惟,余將說此。」 「唯然,大德!」尊者阿難應諾世尊。 (5~8)世尊[1]如是言:「阿難!此等之三者是受: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阿難!此等者稱為受。由觸之生起,有受之生起……漏盡之比丘,則貪欲輕安、瞋恚輕安、愚癡輕安。」 ᅟᅟ==[1] 參照一五經之四、五、六、七之四節。== #### 36.17 〔一七〕第七ᅟ八支(一) (※2)時,眾多之比丘等來詣世尊住處,禮拜世尊而坐於一面。 (3)坐於一方之此等比丘白世尊曰:「大德[1-1]!何者為受?何者是受之生起?何者是受之滅盡?何者是達受滅盡之道?何者為甘味?何者為患難?何者為出離耶?」 ᅟᅟ==[1-1] 以下三【南傳】,~六之四節同一五經之三~六節。== (4)「諸比丘!此等之三者為受,即: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諸比丘!此等者稱為受。由觸之生起,有受之生起;由觸之滅盡,有受之滅盡。此八支聖道是達受滅之道。此即:正見、正思惟……正定是。凡以受為緣,所起之喜樂,此為受之甘味。凡受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此受之患難。凡對受抑制欲貪、捨欲貪,此受之出離。 (5)然而諸比丘!依此,余漸次說諸行之滅盡…… (6)諸比丘!依此,余漸次說諸行之止息…… (7)諸比丘![2]此等之六者,是輕安。逮達初禪者,言語輕安;逮達第二禪者,尋伺輕安;逮達第三禪者,喜輕安;逮達第四禪者,入息出息輕安;逮達想受滅者,是想與受之輕安。漏盡之比丘,則貪欲輕安、瞋恚輕安、愚癡輕安。」 ᅟᅟ==[2] 同一一經之七節。== #### 36.18 〔一八〕第八ᅟ八支(二) (※2)時,眾多之比丘等來詣世尊住處…… (3)世尊問於坐在一面之此等比丘曰:「諸比丘[1]!何者為受?何者為受之生起?何者為受之滅盡?何者為達受滅盡之道?何者為受之甘味?何者為受之患難?何者為受之出離耶?」 ᅟᅟ==[1] 以下三【南傳】,~八節同一六經之三~八節。== (4)「大德!我等之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指導者,以世尊為所依。善哉!大德!此所說之意義,唯世尊明了。願從世尊聆聞,比丘等當奉行於此。」 「然則諸比丘!且諦聽,當善思惟,我將說此。」 「唯唯,大德!」諸比丘應諾世尊。 (5~8)「諸比丘!此等之三者為受。即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諸比丘!此等稱為受……」 #### 36.19 〔一九〕第九ᅟ般奢康伽 [1] ᅟᅟ==[1] 中部五九經 Bahu-vedaniya-sutta 同「多受經」。參照漢譯南傳大藏經二第十卷一四九【南傳】,~一五四頁。== (※2)時,建築師般奢康伽來詣尊者優陀夷之處,禮拜尊者優陀夷,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建築師般奢康迦,問尊者優陀夷曰:「大德,優陀夷!世尊說幾種之受耶?」 「建築師!世尊曾說三種之受,即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世尊曾說此等之受。」 (4)如是言已。建築師般奢康伽向尊者優陀夷曰:「大德,優陀夷!世尊未曾說三種之受,世尊唯說二種之受,即樂受與苦受是。大德!凡此非苦非樂所示者,世尊說此有靜寂微妙之樂。」 (5)尊者二度告建築師般奢康伽曰:「建築師!世尊未曾說示二種之受,世尊乃說三種受,即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世尊說示此等三種之受。」建築師般奢康伽二度白尊者優陀夷曰:「大德,優陀夷!世尊未曾說三種之受,唯說二種受,即樂受與苦受是。大德!凡此非苦非樂受之所示者,世尊說此是靜寂微妙之樂。」 (6)三度,尊者優陀夷三度……建築師般奢康伽……尊者優陀夷不能令建築師般奢康伽領會,而建築師般奢康伽亦不能使尊者優陀夷領會。 (7)尊者阿難,聞得尊者優陀夷與建築師般奢康伽之問答。 (8)時,尊者阿難來詣世尊住處,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尊者阿難,便將尊者優陀夷與建築師般奢康伽所有之一切問答,皆白於世尊。 (9)「阿難!建築師般奢康伽不同意優陀夷比丘者亦有其理由。優陀夷比丘亦有其理由而不同意於建築師般奢康伽。阿難!余[2]以理亦可說二種之受,余以理亦可說三種之受,余以理亦可說五種之受。余以理亦可說六種之受。余以理亦可說十八種受,余以理亦可說三十六種受,余以理亦可說百八種之受。阿難!如是者,余乃以理說法。 ᅟᅟ==[2] 以下各種受,於二二經說明。== (10)阿難!余如是以理說法,不予肯定,不予贊同。不能隨喜自他之善說、善語者輩,唯有期待使之生鬥爭、起諠譁、來諍論而互以口頭為刃物相刺而住。如是余以理由而說法。然而阿難!如是對余之以理由說法,自認是他之善說、善語者,予贊同、予隨喜者輩,唯只期待使能住於相和合、相悅喜、無相諍、如乳水,互以喜眼相見。 (11)阿難!於欲,有此等之五種。何者為五?眼所識之色,是快意、可愛、可樂、形愛,誘生欲染者。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是快意、愛、樂、形愛,誘生欲染者。阿難!凡以此等五種之欲為所緣,所起之喜樂,稱之謂欲樂。 (12)阿難!『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樂。』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則不予認同。何以故?阿難!因有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阿難!何者為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耶?阿難!於此處有比丘,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而逮達由離生喜樂之第一禪而住。阿難!此為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 (13)阿難!『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樂。』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則不予認同。何以故?阿難!有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阿難!何者為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耶?阿難!於此有比丘,由尋伺之息滅,逮達內部寂靜,心有單一性,無尋無伺,住於由定生喜樂之第二禪。阿難!此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 (14)阿難!『有情,感受此最上之樂喜。』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則不予認同。何以故?阿難!有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阿難!何者為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耶?阿難!於此有比丘,離喜、捨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樂,謂談聖者捨心者、有念者、樂住者、逮達住於第三禪。阿難!此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 (15)阿難!『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樂。』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則不予認同。何以故?阿難!有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阿難!何者為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耶?阿難!於此有比丘,既由前樂之捨棄、苦之捨棄、喜憂之滅沒、非苦非樂而逮達住於捨、念、清淨之第四禪。阿難!此為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 (16)阿難!『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樂。』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則不予認同。何以故?阿難!有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阿難!何者為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耶?阿難!於此有比丘,超越一切色想,滅沒瞋恚想,不思惟種種想,逮達住於『虛空無邊』之空無邊處。阿難!此為比此樂更殊勝…… (17)阿難!『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樂。』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則不予認同。何以故?阿難!有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阿難!何者為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耶?阿難!於此有比丘,超越一切空無邊處,逮達住於識無邊之識無邊處。阿難!此為比此樂更殊勝…… (18)阿難!『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樂。』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則不予認同。何以故?阿難!有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阿難!何者為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耶?阿難!於此有比丘,超越一切識無邊處,逮達住於無所有之無所有處。阿難!此為比此樂更殊勝…… (19)阿難!『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樂。』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則不予認同。何以故?阿難!有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阿難!何者為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耶?阿難!於此有比丘,超越一切無所有處,逮達住於非想非非想處。阿難!此為比此樂更殊勝…… (20)阿難!『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樂。』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則不予認同。何以故?阿難!有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阿難!何者為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耶?阿難!於此有比丘,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處,逮達住於想受滅。阿難!此為比此樂更殊勝、更微妙之他樂。 (21)阿難!外道普行沙門之徒,作如是言:『沙門瞿曇說想受滅(定),而且以之施設於樂,彼者為何,又如何施設耶?』應亦有如是說理。諸比丘!回答如是言之外道普行沙門,應如是言:『汝友等!世尊並非唯對樂施設於樂受。諸友!無論於何處,樂之所獲處,無論於何者,是即如來於樂所施設。』」 #### 36.20 〔二〇〕第十ᅟ比丘 (※3)「諸比丘[1]!余以理說二種之受,余以理說三種之受,余以理說五種……六種……十八種……三十六種……百八種之受。如是[2],諸比丘!余乃以理說法。 ᅟᅟ==[1] 此一節同一九經九節之後部。== ᅟᅟ==[2] 此一文於原典被抄入的,和一九同樣,似是為本節之末文。== (4)諸比丘!如是余以理說法,不予肯定、不予贊同。不隨喜自他之善說、善語者輩,唯只期待令起鬥爭、生諠譁、生諍論,互以口頭之刃物相刺而住。諸比丘!如是余依理說法,予以肯定、贊同。隨喜自他之善說、善語者輩,唯只期待於相和合、相悅喜、不相爭、如乳水,互以喜眼相見。 (5~14)〔同一九經一一~二〇〕 (15)諸比丘!外道普行沙門之徒,作如是言:『沙門瞿曇說想受滅(定),而且以之施設於樂,彼者為何,又如何施設耶?』應亦有如是說理。諸比丘!回答如是言之外道普行沙門,應作如是言:『汝友等!世尊并非唯對樂施設於樂受。諸友!無論於何處,無論於何者,樂之所獲處,是即如來於樂所施設。』」 獨坐品第二〔終〕 其攝頌: 獨座虛空二 客舍止息二 依八支說二 般奢康比丘 ### 第三ᅟ百八理品 #### 36.21 〔二一〕第一ᅟ尸婆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蘭陀園。 (2)時,普行沙門尸婆來詣世尊住處。與世尊共相交談親睦、慇懃之話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普行沙門尸婆,白世尊言:「尊瞿曇!或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語、如是見者:『凡此個人之所感者,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其皆由前世所作之因也。』尊瞿曇對此作如何言之耶?」 (4)「尸婆!由膽汁生,或有起此感受。尸婆!如由膽汁生,於此處起此感受,其應自知。如由膽汁生,於此處起此感受,其亦為世之真實所認定。於此,尸婆!某某沙門婆羅門之『凡個人所感受者,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是皆由前世所為之因。』作如是語、如是見者,皆過於自之所知,是過於世所認知之真實,然則余謂此等沙門、婆羅門之所見,是邪。 (5)尸婆!由粘液生,或有起此感受…… (6)尸婆!由風生,或有起此感受…… (7)尸婆!由膽汁等三聚和合生,或有起此感受…… (8)尸婆!由時候之變化生,或有起此感受…… (9)尸婆!由逢逆運生,或有起此感受…… (10)尸婆!於痙攣性,或有此感受而起…… (11)尸婆!於業異熟性,或有此感受而起……」 (12)如是說已,普行沙門尸婆白世尊曰:「妙哉,尊瞿曇!妙哉,尊瞿曇!尊瞿曇譬如起覆、發掩、對迷者示之以道,如暗中舉燈火,使有眼者見形。如是尊瞿曇以種種方便說法。余當歸依尊瞿曇,亦歸依法與比丘眾。尊瞿曇!當自今日起,以至終生,請攝受余歸依為信士。」 (13)膽汁、粘液、風三種之聚和,時候、逆運、痙攣、業異熟為第八。 #### 36.22 〔二二〕第二ᅟ百八 (※2)「諸比丘!余為汝等說明所謂百八理之法理,且諦聽。 (3)諸比丘!何者稱為百八法理耶?余以理,當說二種之受。余以理說三種之受。余以理說五種受……六種受……十八種受……三十六種受……百八種受。 (4)諸比丘!何者為二種之受?身受與心受是。諸比丘!此等稱為二種之受。 (5)諸比丘!何者為三種之受?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諸比丘!此等稱為三種之受。 (6)諸比丘!何者為五受?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是。諸比丘!此等稱為五受。 (7)諸比丘!何者為六種之受?眼觸生之受、耳……鼻……舌……身……意觸生之受是。諸比丘!此等稱為六種之受。 (8)諸比丘!何者為十八種受?六喜近伺、六憂近伺、六捨近伺是。諸比丘!此等稱為十八種受。 (9)諸比丘!何者為三十六種受。六種依在家之喜、六種依出離之喜、六種依在家之憂、六種依出離之憂、六種依在家之捨,六種依出離之捨是。諸比丘!此等稱之三十六種受。 (10)諸比丘!何者為百八種受?三十六種過去受、三十六種未來受、三十六種現在受是。諸比丘!此等稱為百八種受。諸比丘!此稱百八理之法理。」 #### 36.23 〔二三〕第三ᅟ比丘 (※2)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1]!何者為受?何者為受之生起?何者為受之滅盡?何者為達受滅盡之道?何為受之甘味?何為受之患難?何為受之出離耶?」 ᅟᅟ==[1] 三、四兩節同一五經之三、四兩節,但本經之四節有「渴愛達受生起之道」之一句,此在一五經沒有。== (4)「比丘!此等之三者,為受。即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比丘!此等稱為三種受。由觸之生起,有受之生起,渴愛為達受生起之道。由觸之滅盡,有受之滅盡,此八支聖道,始達受滅之道。此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凡以受為緣,所起之喜樂,此為受之甘味。受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此為受之患難。凡對受抑制欲貪,捨欲貪,此則受之出離。」 #### 36.24 〔二四〕第四ᅟ宿智 (※2)「諸比丘!余於正覺前,尚未成正覺之菩薩時,余生如是念:『何[1]者為受?何者為受之生起?何者為受之滅盡?何者為達受滅盡之道?何者為受之甘味?何者為受之患難?何者為受之出離耶?』 ᅟᅟ==[1] 參照一五經之三節,二三經之三節。== (3)諸比丘!於余生如是念:『此等[2]三者為受。即: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此等稱為受。由觸之生起,有受之生起,渴愛為引受生起之道。由觸之滅盡,有受之滅盡……凡對受之抑制欲貪,捨欲貪,此為受之出離。』 ᅟᅟ==[2] 參照一五經之四節,二三經之四節。== #### 36.25 (4)諸比丘!『此等為受。』於余所未曾聞之法,眼現、智現、慧現、明現、光現是。 (5)諸丘比!『此為受之生起。』於余所未曾聞之法,眼現、智現、慧現、明現、光現。 (6)諸比丘!『此為達受生起之道。』於余所未曾聞之…… (7)諸比丘!『此為受之滅。』於余所未曾聞之…… (8)諸比丘!『此為達受滅之道。』於余所未曾聞之…… (9)諸比丘!『此為受之甘味。』於余所未曾[A1]聞之…… ᅟᅟ==[A1] [-]【CB】,未【南傳】== (10)諸比丘!『此為受之患難。』於余所未曾聞之…… (11)諸比丘!『此為受之出離也。』於余所未曾聞之法,眼現、智現、慧現、明現、光現。」 #### 36.26 〔二五〕第五ᅟ比丘 (※2)時,眾多比丘等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1]之此等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何者為受?何者為受之生起?何者為受之滅盡?何者為達受滅盡之道?何者為受之甘味?何者為受之患難?何者為受之出離耶?」 ᅟᅟ==[1] 參照一五、二三、二四經之三、四節。== (4)「諸比丘!此等之三者為受。即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諸比丘!此等稱之為受。由觸之生起,有受之生起,渴愛為引受生起之道。由觸之滅盡,有受之滅盡,此八支聖道乃達受滅盡之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凡以受為緣所起之喜樂,乃此受之甘味。凡受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乃此受之患難。凡抑制受之欲貪,捨欲貪,為此受之出離。」 #### 36.27 〔二六〕第六ᅟ沙門婆羅門(一) (※2)「諸比丘!此等之三者為受。以何為三?乃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 (3)諸比丘!雖任何之沙門或婆羅門,若不如實知此等三受之生起、滅盡、甘味、患難、出離者,諸比丘!余對此等[1]之沙門或婆羅門,於沙門中不承認為沙門,於婆羅門中不承認為婆羅門。猶且此等之尊者對沙門或婆羅門之道,於現生不能住於自知、實證、逮得。 ᅟᅟ==[1] 以下參照相應部因經品一三經沙門婆羅門。== (4)諸比丘!雖任何之沙門或婆羅門,若如實知此等三受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出離者,諸比丘!余對此等之沙門或婆羅門,於沙門中肯定為沙門,於婆羅門中肯定為婆羅門。猶且此等之尊者對沙門道或婆羅門之道,於現生住於自知、實證、逮得。」 #### 36.28 〔二七〕第七ᅟ沙門婆羅門(二) (※2)「諸比丘!此等之三者為受。乃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諸比丘!此等稱為受。 (3)諸比丘!雖如何之沙門或婆羅門[1-1]……」。 ᅟᅟ==[1-1] 以下參照二六經之三、四節。== #### 36.29 〔二八〕第八ᅟ沙門婆羅門(三) (※3)「諸比丘!雖任何之沙門或婆羅門,不知受,不知受之生起,不知受之滅盡,不知達受滅盡之道。諸比丘!余對此等之沙門或婆羅門…… (4)諸比丘!雖任何之沙門或婆羅門,知受,知受之生起,知受之滅盡,知達受滅盡之道,諸比丘!余對此等之沙門或婆羅門……」。 #### 36.30 〔二九〕第九ᅟ清淨之無食樂 (※2)「諸比丘!此等之三者為受。乃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諸比丘!此等之三者為受。 #### 36.31 (3)諸比丘!有有食樂[1]之喜,有無食樂之喜,有比無食樂更無食樂之喜。有有食樂之樂,有無食樂之樂,有比無食樂更無食樂之樂。有有食樂之捨,有無食樂之捨,有比無食樂更無食樂之捨。有有食樂之解脫,有無食樂之解脫,有比無食樂更無食樂之解脫。 ᅟᅟ==[1] 有食樂(sa-āmisa)無食樂(nirāmisa)之語既出於一四經四節。三節以下之喜是 pīti,樂是 sukha,捨是 upekhā,解脫是 vimokkha。== (4)諸比丘!何者為有食樂之喜耶?諸比丘!為此等[2]五種之欲是。何者為五?眼所識之色,可快意、愛、樂、形愛,誘生欲念者。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可快意……愛、樂、形愛,誘生欲念者。諸比丘!此等為五種欲也。諸比丘!凡以此等五種欲為緣所起之喜,諸比丘!此稱為有食樂之喜。 ᅟᅟ==[2] 參照一九經一一節。== (5)諸比丘!何者為無食樂之喜耶?諸比丘!於此處有比丘[3],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而逮達住於由離生喜樂之初禪。由尋、伺之息滅,於內部寂靜,心之單一性,無尋無伺,逮達住於由定生喜樂之第二禪。諸比丘!此稱為無食樂之喜。 ᅟᅟ==[3] 參照一九經一二、一三節。== (6)諸比丘!何者為比無食樂更無食樂之喜耶?諸比丘!凡觀察於貪欲解脫之心,觀察於瞋恚解脫之心,觀察於愚癡解脫之心,乃漏盡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喜。諸比丘!此稱為比無食樂更無食樂之喜。 (7)諸比丘!何者為有食樂之樂?諸比丘!此乃此等五種之欲。何者為五?眼[4]所識之色……諸比丘!凡以此等五種之欲為緣,所起之喜樂,諸比丘!此稱為有食樂之樂。 ᅟᅟ==[4] 參照一九經一一節,二九經四節。== (8)諸比丘!何者為無食樂之樂?諸比丘!於此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逮達住於初禪。由尋與伺之息滅,內部寂靜……逮達住於第二禪。離喜、捨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樂,謂諸聖之談捨心者、有念者、樂住,逮達住於第三禪。諸比丘!此稱為無食樂之樂。 (9)諸比丘!何為比無食樂更無食樂之樂?諸比丘!凡觀察於欲解脫之心……瞋恚……觀察於愚癡解脫之心,乃漏盡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喜樂。諸比丘!此稱為比無食樂更無食樂之喜。 (10)諸比丘!何者為有食樂之捨?諸比丘!此為此等五種之欲。何者為五?乃眼所識之色[5]……諸比丘!凡以此等五種欲為緣所起之捨,諸比丘!此稱之為有食樂之捨。 ᅟᅟ==[5] 參照一九經一一節,二九經四、七節。== (11)諸比丘!何者為無食樂之捨?諸比丘!於此[6]有比丘,其前之樂之捨棄,由苦之捨棄、由喜憂之滅沒、非苦非樂、逮達住於捨、念清淨之第四禪。諸比丘!此稱為無食樂之捨。 ᅟᅟ==[6] 參照一九經一五節。== (12)諸比丘!何者為比無食樂更無食樂之捨?諸比丘!凡觀察於貪欲解脫之心……觀察於瞋恚……愚癡、解脫之心,乃漏盡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捨。諸比丘!此稱為比無食樂更無食樂之捨。 (13~15)諸比丘!何者為有食樂之解脫?與色相關連之解脫,為有食樂之解脫……與無色關連之解脫,為無食樂之解脫。諸比丘!何為比無食樂更無食樂之解脫?諸比丘!凡觀察於貪欲解脫之心,觀察於瞋恚解脫之心,觀察於愚癡解脫之心,乃漏盡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解脫。諸比丘!此稱為比無食樂更無食樂之解脫。」 百八理品第三〔終〕 其攝頌曰: 尸婆與百八 比丘及宿智 沙門婆羅門 純粹無食樂 受相應〔終〕 ## 37 第三ᅟ女人相應 ### 第一ᅟ中略品ᅟ第一 #### 37.1 〔一〕第一ᅟ可意不可意 (※2)「諸比丘!具五支之女人,於男人為甚不可意。何等之五支耶?容貌不好、無財產、無戒德、懶惰、不為男子得兒。諸比丘!具此等五支之女人,為男人甚不可意。 (3)諸比丘!具五支之女人,男人甚為可意。何等之五支耶?容貌好、有財產、有戒德、巧妙而不懶惰、為男子而得兒。諸比丘!具此等五支之女人,男人甚可意。」 #### 37.2 〔二〕第二ᅟ可意不可意 (※2)「諸比丘!具五支之男人,於女人為甚不可意。為何等之五支耶?容貌不好、無財產、無戒德、懶惰、不為彼女得兒。諸比丘!具此等五支之男子,於女人為甚不可意。 (3)諸比丘!具五支之男子,於女人甚為可意。何等之五支耶?容貌好、有財產、有戒德、巧妙而不懶惰、為彼女而得兒。諸比丘!具此等五支之男子,於女人為甚可意。」 #### 37.3 〔三〕第三ᅟ特殊 (※2)「諸比丘!此等之五者,為女人特殊之痛苦。於此,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何等為五耶? (3)諸比丘!女人年輕嫁於他家,離別親族。諸比丘!此為女人第一特殊之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4)復次,諸比丘!女人為有經水者。諸比丘!此為女人第二特殊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5)復次,諸比丘!女人為懷胎者。諸比丘!此為女人第三特殊之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6)復次,諸比丘!女人有分娩。諸比丘!此為女人第四特殊之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7)復次,諸比丘!女人奉侍男子。諸比丘!此為女人第五特殊之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8)諸比丘!此等之五者為女人特殊之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 37.4 〔四〕第四ᅟ三法 (※2)「諸比丘!具三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離去處、惡趣、極墮、地獄。是何等之三法耶? (3)於此有女人,早晨以充滿慳貪之心住於家庭,日中以充滿嫉妒之心住於家庭,日暮以充滿染欲之心住於家庭。 (4)諸比丘!具此等三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離去處、惡趣、極墮、地獄。」 (阿難律ᅟ一ᅟ黑分) (※2)時,尊者阿那律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尊者阿那律,向世尊曰:「大德!於此,余以比人更殊勝之清淨天眼,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離去處、惡趣、極墮、地獄。大德!具幾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離去處、惡趣、極墮、地獄耶?」 #### 37.5 〔五〕第一ᅟ有忿 (※4)「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離去處、惡趣、極墮、地獄。何等之五法耶? (5)無信、無慚、無愧、有忿、智劣是。 (6)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離去處、惡趣、極墮、地獄。」 #### 37.6 〔六〕第二ᅟ有恨 (※4)「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 (5)無信、無慚、無愧、有恨、智劣是。 (6)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 #### 37.7 〔七〕第三ᅟ有嫉 (※4)「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 (5)無信、無慚、無愧、有嫉、智劣是。 (6)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 #### 37.8 〔八〕第四ᅟ有慳 (※4)「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 (5)無信、無慚、無愧、有慳、智劣是。 (6)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 #### 37.9 〔九〕第五ᅟ犯行 (※4)「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 (5)無信、無慚、無愧、犯行、智劣是。 (6)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 #### 37.10 〔一〇〕第六ᅟ戒劣 (※4)「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 (5)無信、無慚、無愧、戒劣、智劣是。 (6)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 #### 37.11 〔一一〕第七ᅟ寡聞 (※4)「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 (5)無信、無慚、無愧、寡聞、智劣是。 (6)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 #### 37.12 〔一二〕第八ᅟ懈怠 (※4)「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 (5)無信、無慚、無愧、懈怠、智劣是。 (6)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 #### 37.13 〔一三〕第九ᅟ忘念 (※4)「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 (5)無信、無慚、無愧、忘念、智劣是。 (6)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 #### 37.14 〔一四〕第十ᅟ五禁 (※4)「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離去處、惡趣、極墮、地獄。何等之五法耶? (5)奪生命、不與而取、於諸欲邪行、妄語、用穀酒、花酒之狂醉放逸事。 (6)阿那律!具此種五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離去處、惡趣、極墮、地獄。」 ### 第二ᅟ中略品ᅟ第二 〔阿那律ᅟ二ᅟ白分〕 (※2)時,尊者阿那律來詣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尊者阿那律,白世尊曰:「大德!於此,余以比人更殊勝清淨之天眼,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大德!具幾種法之女人,於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耶?」 #### 37.15 〔一五〕第一ᅟ無忿 (※4)「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何等之五法耶? (5)有信、有慚、有愧、無忿、智者是。 (6)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 37.16 〔一六〕第二ᅟ無恨 (※4)「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何等之五法耶? (5)有信、有慚、有愧、無恨、智者是。 (6)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 37.17 〔一七〕第三ᅟ無嫉 (※4)「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何等之五法耶? (5)有信、有慚、有愧、無嫉、智者是。 (6)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 37.18 〔一八〕第四ᅟ無慳 (※5)「……無慳、智者是。」 #### 37.19 〔一九〕第五ᅟ無犯行 (※5)「……無犯行、智者是。」 #### 37.20 〔二〇〕第六ᅟ持戒 (※5)「……持戒者,智者是。」 #### 37.21 〔二一〕第七ᅟ多聞 (※5)「……多聞、智者是。」 #### 37.22 〔二二〕第八ᅟ精進 (※5)「……起精進,智者是。」 #### 37.23 〔二三〕第九ᅟ有念 (※5)「ᅟ……念現在前,智者是。 (6)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 37.24 〔二四〕第十ᅟ五戒 (※5)「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何等之五耶?離奪生命、離不與取、於諸欲離邪行、離妄語、離穀酒、花酒之狂醉放逸事。 (6)阿那律!此等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二之中略品〔終〕 此攝頌曰: 可意不可意 特殊阿那律 忿恨嫉及慳 犯行與劣戒 寡聞及懈怠 忘失與五禁 於黑分中說 阿那律無忿 無恨並無嫉 無慳無犯行 多聞持戒者 精進念五戒 於白分中說 ### 第三ᅟ第三品 #### 37.25 〔二五〕第一ᅟ無所畏 (※2)「諸比丘!此等五者,為女人之力。何者為五耶?是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戒德之力。諸比丘!此等五者,為女人之力。 (3)諸比丘!具此等五力之女人,無所畏而住於家。」 #### 37.26 〔二六〕第二ᅟ抑制 (※2)「諸比丘!此等之五者,為女人之力。何者為五耶?是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戒德之力。諸比丘!此等之五為女人之力。 (3)諸比丘!具此等五力之女人,抑夫而住於家。」 #### 37.27 〔二七〕第三ᅟ克服 (※2)「諸比丘!此等五者,為女人之力。何者為五耶?是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戒德人之力。諸比丘!此等之五者,為女人之力。 (3)諸比丘!具此等五力之女人,克服於夫而存也。」 #### 37.28 〔二八〕第四ᅟ單一 (※2)「諸比丘!具一力之男子、克服女人而生存。如何為一力耶?主權之力是。 (3)諸比丘!依主權之力所克服之女人,亦不護容色之力、亦不護財產之力、亦不護親族之力、亦不護兒之力、亦不護戒德之力。」 #### 37.29 〔二九〕第五ᅟ部分 (※2)「諸比丘!此等五者,為女人之力。何者為五耶?是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戒德之力。 (3)諸比丘!具容色之力、而不具財產力之女人,如是其部分不滿。諸比丘!具容色之力、而又具財產之力,如是彼女即滿其部分也。 (4)諸比丘!具容色力與財產力,而不具親族力之女人,是其部分之不滿。諸比丘!女人具容色力、財產力、親族力故,如斯彼女則滿其部分。 (5)諸比丘!具容色力、財產力、親族力、而不具兒力之女人,是其部分之不滿。諸比丘!女人具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故,如是彼女則滿其部分。 (6)諸比丘!具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而不具戒德力之女人,如是其部分之不滿。諸比丘!女人具有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戒德之力故,如是彼女則滿其部分。 (7)諸比丘!此等之五者,為女人之力。」 #### 37.30 〔三〇〕第六ᅟ放逐 (※2)「諸比丘!此等之五者,為女人之力。何者為五耶?是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戒德之力。 (3)諸比丘!具容色之力,而不具戒德力之女人,親族[A1]將之放逐,不令住家。諸比丘!具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而不具戒德力之女人,親族將之放逐,不令住家。諸比丘!具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而不具戒德力之女人,親族將之放逐,不令住家。諸比丘!具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而不具戒德力之女人,親族將之放逐,不令住家。 ᅟᅟ==[A1] [-]【CB】,[01]【南傳】== (4)諸比丘!具戒德之力,而不具容色之女人,親族令之住家,而不放逐。諸比丘!具戒德之力,而不具財產力之女人,親族令之住家而不放逐。諸比丘!具戒德之力,而不具親族力之女人,親族令之住家而不放逐。諸比丘!具戒德之力,而不具兒力之女人,親族令之住家而不放逐。 (5)諸比丘!此等五者為女人之力。」 #### 37.31 〔三一〕第七ᅟ因 (※2)「諸比丘!此等之五者,為女人之力。何者為五耶?是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戒德之力。 (3)諸比丘!女人以容色之力為因,或以財產之力為因,或以親族之力為因,或以兒力為因,身壞命終後,不生於善趣、天界。 (4)諸比丘!女人以戒德之力為因,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5)諸比丘!此等之五者,為女人之力。」 #### 37.32 〔三二〕第八ᅟ位處 (2)「諸比丘!此等五種之位處,乃不修善業之女人所難得者。何者為五耶? (3)諸比丘!『我生於適當之家。』此為不修善業之女人難得之第一位處。諸比丘!『我生於適當之家,嫁於適當之家。』此為不修善業之女人,難得之第二位處。諸比丘!『我生於適當之家,嫁於適當之家,夫[A2]無他妻住於家[1]。』此為不修善業之女人,難得之第三位處。諸比丘!『我生於適當之家,嫁於適當之家,夫無他妻住於家而舉兒[2]。』此為不修善業之女人,難得之第四位處。諸比丘!『我生於適當之家,嫁於適當之家,夫無他妻住於家,舉兒,克服於夫而住者。』此為不修善業之女人,難得之第五位處。諸比丘!此等為不修善業之女人,所難得之五種位處。 ᅟᅟ==[A2] [-]【CB】,[01]【南傳】== ᅟᅟ==[1] a-sapati「無伴夫之妻者」,意為夫之唯一之妻。(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對應之註標[01]與章節校注內容不符,故今將此處修訂為[01]註標。)== ᅟᅟ==[2] Puttavatī assaṁ「無兒之女人」。== (4)諸比丘!此等五種之位處,為已修善業之女人所易得者。何者為五耶? 諸比丘!『我出生於適當之家。』此為已修善業之女人,易得之第一位處。諸比丘!『我生於適當之家,嫁於適當之家。』此為已修善業之女人,易得之第二位處。諸比丘!『我生於適當之家,嫁於適當之家,夫無他妻住於家。』此為已修善業之女人,易得之第三位處。諸比丘!『我生於適當之家,嫁於適當之家,夫無他妻住於家,舉兒。』此為已修善業之女人,易得之第四位處。諸比丘!『我生於適當之家,嫁於適當之家,夫無他妻住於家,舉兒,克服於夫而住者。』此為已修善業之女人,易得之第五位處。 諸比丘!此等為已修善業之女人,易得之五種位處也。」 #### 37.33 〔三三〕第九ᅟ無所畏 (※2)「諸比丘!具五法之女人,無所畏而住於家。何者為五耶? (3)乃離奪生命、離不與取、離諸欲邪行、離妄語、離用穀酒、花酒、狂醉放逸之事。 (4)諸比丘!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為無所畏而住於家。」 #### 37.34 〔三四〕第十ᅟ增長 (※2)「諸比丘!聖女弟子依五種增長而增聖女弟子,因聖之增長而增長,得身之極精者,得最良者。何等為五耶? (3)依信而增長,依戒而增長,依聞而增長,依施捨而增長,依智而增長。 (4)諸比丘!依此等五種增長而增長之聖女弟子,依聖之增長而增長,得身之極精進者,得最良者。 於此,依信或依戒而增長,依智、依捨施,或依聞兩處增長,如是持戒之信女,於此,已得最精。」 女人相應之三品 其攝頌曰: 無所畏抑制 克服與單一 第五之部分 喪亡及原因 位處無所畏 增長等為十 ## 38 第四ᅟ閻浮車相應 ### 38.1 第一ᅟ涅槃 (1)爾時,尊者舍利弗住摩揭陀國之那羅迦村。 (2)時,閻浮車[1]普行沙門,來詣尊者舍利弗住處,與尊者舍利弗會釋,交談親愛慇懃之話後,坐於一面。 ᅟᅟ==[1] 食閻浮果之意,於雜阿含經一八卷一經有「閻浮車」。於註釋,註為長老(可能是舍利弗)之甥 Jambukhādaka 普行沙門,是名闡怒沙門。即舍利弗長老之甥普行沙門嗜好食閻浮果而得是名。== (3)坐於一面之閻浮車普行沙門,白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所謂:『涅槃、涅槃』者,友!何者為涅槃耶?」「友,凡貪欲之壞滅、瞋恚之壞滅、愚癡之壞滅,此稱之謂涅槃。」 (4)「然則,友!有實現此涅槃之道耶?有行道耶?」 「友!有實現此涅槃之道,有行道也。」 (5)「然則,友!何為實現此涅槃之道耶?何為行道耶?」 「友!此八支聖道正是實現此涅槃之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友!此為實現行此涅槃之道。」 (6)「友!實現此涅槃之道是善,行道是善。又足於精勤。」 ### 38.2 第二ᅟ阿羅漢果 (※3)「友!舍利弗!所謂:『阿羅漢果、阿羅漢果』者,友!何者為阿羅漢果耶?」 「友!凡貪欲之壞滅、瞋恚之壞滅、愚癡之壞滅,此稱謂阿羅漢果。」 (4)「然則,友!有行道耶?有實現此阿羅漢果之道耶?」 「友!有行道、有實現此阿羅漢果實現之道。」 (5)「然則,友!何者為行道耶?何者為實現此阿羅漢果之道耶?」 「友!此聖八支之道,正是實現此阿羅漢果之道。即正見、正思惟……正定是。友!此為行道,此為實現阿羅漢果之道。」 (6)「友!此行道實現阿羅漢果之道為善。友!舍利弗!又足以精勤。」 ### 38.3 第三ᅟ法語者 (※3)「友!舍利弗!誰為世[1]之法語者?誰為世之善行者?誰為世之善到者耶?」 ᅟᅟ==[1] dhammavādin, supatipanna, sugata 說法者,善實行,善到達(善逝)之意,雜阿含經一八卷一經為:「善說法者,世間正向,世間善逝。」== (4)「友!於凡世為說貪欲捨棄法,說瞋恚捨棄法,說愚癡捨棄法者,此等為世之法語者。 (5)友!凡為實行捨棄貪欲,實行捨棄瞋恚,實行捨棄愚癡者,此等為世之善行者。 (6)友!若諸人捨棄貪欲,斷其根,如多羅樹之無頭,成為非生者,成未來不生之法。捨棄瞋恚……愚癡,斷其根,如多羅樹之無頭,成為非生者,屬未來不生之法,此等為世之善到者。」 (7)「唯然,友!有行道,有此捨棄貪欲、瞋恚、愚癡捨棄之道耶?」 「友!有行道,有此捨棄貪欲、瞋恚、愚癡之道。」 (8)「友!何者為行道?何者為捨棄此貪欲、瞋恚、愚癡之道耶?」 「友!此八支聖道正是捨棄此貪欲、瞋恚、愚癡之道。即:正見、正思惟……正定是。友!此為捨棄此貪欲、瞋恚、愚癡之道,此為行道也。」 (9)「友!此捨棄貪欲、瞋恚、愚癡之道為善,行道為善。友舍利弗!又足以精勤。」 ### 38.4 第四ᅟ何在 (※3)「友!舍利弗!跟隨沙門瞿曇修梵行有何之利耶?」 「友!為知悉於苦,跟隨世尊修梵行。」 (※3)「然則,友!有知悉此苦之道,有行道耶?」 「友!有知悉此苦之道,有行道。」 (4)「友!何者為知悉此苦之道?何為行道耶?」 「友!此八支聖道正是知悉此苦之道,即:正見、正思惟……正定是。友!知悉此苦之道,此為行道。」 (5)「友!知悉此苦之道為善,行道是善。友舍利弗!又足以精勤。」 ### 38.5 第五ᅟ安息 [1] ᅟᅟ==[1] assāsa 是入息之意,看次節之文,在此可取為安息(breathing easily; relief consolation)之意。雜阿含經一八卷一經有「蘇息」以 paramassāsa 為止蘇息。== (※3)「友舍利弗!所謂:『達於安息、達於安息』者,友!人須多久始達於安息耶?」 「友!比丘依如實知六種觸處之生起、滅盡、甘味、患難、出要,友!比丘於此分,彼可達於安息。」 (4)「然則,友!有實現此安息之道,有行道耶?」 「友!有實現此安息之道,有行道。」 (5)「然則,友!何者為實現此安息道耶?何者為行道?」 「友!此八支聖道正是實現此安息之道,即:正見、正思惟……正定是。吾友!此為實現安息之道,此為行道。」 (6)「友!實現安息之道為善,此行道是善。友!又足以精勤。」 ### 38.6 第六ᅟ最上安息[A1] ᅟᅟ==[A1] [-]【CB】,[01]【南傳】== (※3)「友舍利弗!所謂:『達於最上安息,達於最上安息』者,友!人須多久始可達於最上安息耶?」 「友!比丘如實知六種觸處之生起、滅盡、甘味、患難、出離,無取著以解脫,友!彼於此分達於最上安息。」 (4~6)「友!有此最上安息之道耶?為有此行道?」 [1]…… ᅟᅟ==[1] 以下除「安息」和「最上安息」之不同外,其他皆同第五經。== ### 38.7 第七ᅟ受 (※3)「友舍利弗!所謂:『受、受』者,友!何者為受耶?」 「友!此等三者是受。即: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友!此等為受。」 (4)「然則友!有此等知悉諸受之道耶?有行道耶?」 [1]…… ᅟᅟ==[1] 以下「苦」和「受」之不同外,皆同第四經。== ### 38.8 第八ᅟ漏 (※3)「友舍利弗!所謂:『漏、漏』者,友!何者為漏耶?」 「友!此等三者是漏。為欲漏、有漏、無明漏是。友!此等三者,是漏。」 (4)「友!有此等捨棄諸漏之道耶?有行道耶?」 [1-1]…… ᅟᅟ==[1-1] 以下「諸漏捨棄」和「諸受知悉」之不同外,其他皆同第七經。== ### 38.9 第九ᅟ無明 (※3)「友舍利弗!所謂:『無明、無明』者,友!何者為無明耶?」 「友!凡對苦之無知,苦生起之無知,苦滅盡之無知,達苦滅盡道之無知,友!此稱謂無明也」 (4)「友!然則,有此捨棄無明之道耶?有行道耶?」 [1]…… ᅟᅟ==[1] 以下參照第八經。== ### 38.10 第十ᅟ愛 (※3)「友舍利弗!所謂:『愛、愛』者,友!何者為愛耶?」 「友!此等三者是愛。則欲愛、有愛、非有愛是[1-1]。友!此等三種為愛。」 ᅟᅟ==[1-1] 於雜阿含經有:「欲愛、色愛、無色愛。」== (4)「友!然則,有此等捨棄諸愛之道耶?有行道耶?」 [2]…… ᅟᅟ==[2] 以下參照第八、第九經。== ### 38.11 第十一ᅟ瀑流 (※3)「友舍利弗!所謂:『瀑流、瀑流』者,友!何者為瀑流耶?」 「友!此等四者為瀑流。則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無明瀑流。友!此等為四種瀑流。」 (4)「友!有此等捨棄四種暴流之道耶?有行道耶?」 [1]…… ᅟᅟ==[1] 以下參照第八、九、十之三經。== ### 38.12 第十二ᅟ取 (※3)「友舍利弗!所謂:『取、取』者,友!何者為取耶?」 「友!此等四者是取,即: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是。友!此等者為四種取。」 (4)「友!有捨棄此等四取之道耶?有行道耶?」 [1]…… ᅟᅟ==[1] 上之三經。== ### 38.13 第十三ᅟ有 (※3)「友舍利弗!所謂:『有、有』者,友!何者為有耶?」 「友!此等三者是有。則:欲有、色有、無色有是。友!此等三者為有。」 (4)「友!然則,有知悉此等之道耶?有行道耶?」 …… ### 38.14 第十四ᅟ苦 (※3)「友舍利弗!所謂:『苦、苦』者,友!何者為苦耶?」 「友!此等三者是苦。是為苦苦性、行苦性、壞苦性。友!此等三者是苦。」 (4)「友!然則,有此等知悉苦之道耶?有行道耶?」 …… ### 38.15 第十五ᅟ己身 (※3)「友舍利弗!所謂:『己身、己身』者,友!何者為己身耶?」 「友!此等之五取蘊,世尊稱之為己身。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友!此等五取蘊,世尊稱之為己身。」 (4)「友!然則,有知悉此己身之道耶?有行道耶?」 「友!有知悉此己身之道,有行道。」 (5)「友!然則,何者為知悉此己身之道耶?行道耶?」 「友!此八支聖道,始為知悉此己身之道,正是行道。即:正見、正思惟……正定是。友!此是知悉己身之道,此是行道。」 (6)「友!此知悉己身之道為善,此行道為善,友舍利弗!又足以精勤。」 ### 38.16 第十六ᅟ難為 (※3)「友舍利弗!於此教[1]以何為難為耶?」 ᅟᅟ==[1] dhamma-vinaya, Doctrine and Discipline 法與律,教法和規律,綜合佛教之教理行規,解為「佛教」之意。即「教」之意義。此一文於雜阿含經一八卷一經為:「賢聖法律中有何難事。」== 「友!於此教以出家為難為。」 (4)「友!然則,於出家者,以何事為難為耶?」 「友!於出家者以愛樂[2]為難為。」 ᅟᅟ==[2] abhirati 言樂出家生活。== (5)「友舍利弗!然則愛樂者以何事為難為耶?」 「友!愛樂者,以法隨法之履修為難為。」 (6)「友!法隨法履修之比丘,久而可成為阿羅漢耶?」 「友!不久當成阿羅漢。」 閻浮車相應(終) 其攝頌曰: 涅槃阿羅漢 法語者何在 安息最安息 受漏及無明 愛瀑流並取 有苦及己身 於此教難為 ## 39 第五ᅟ沙門出家相應 ### 39.1 第一ᅟ涅槃 (1)爾時,尊者舍利弗住伐地國之郁伽支羅恒河畔。 (2)時,普行沙門來詣尊者舍利弗住處,與尊者舍利弗會釋,交談親切慇懃之話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普行沙門白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所謂:『涅槃、涅槃』者。友!何者為涅槃耶?」 「友!凡貪欲之壞滅、瞋恚之壞滅、愚癡之壞滅,此稱之為涅槃。」 (4)「然則友!有實現此涅槃之道耶?有行道耶?」 「友!有實現此涅槃之道,有行道。」 (5)「友!以何為實現此涅槃之道耶?以何行道耶?」 「友!此八支聖道,正是為實現此涅槃之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友!此為實現涅槃之道,此為行道。」 (6)「友!此實現涅槃之道為善,此行道為善。友!又足以精勤。」 第二~第十五(與閻浮車相應之二~一五全部相同) ### 39.2 第十六ᅟ難為 (※3)「友舍利弗!於此教以何為難為耶?」 「友!於此教以出家為難為。」 (4)「友!然則出家者,以何事為難為耶?」 「友!出家者以愛樂為難為。」 (5)「友舍利弗!然則愛樂者,以何事為難為耶?」 「友!於愛樂者,以法隨法之履行為難為。」 (6)「友!法隨法履行之比丘,久而可成阿羅漢耶?」 「友!不久可成阿羅漢。」 沙門出家相應(終) 其攝頌曰: (與前相應之攝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