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3-19 09:49</span> ## 40 第六ᅟ目犍連相應 ### 40.1 第一ᅟ有尋 (1)爾時,尊者大目犍連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長者之遊園。 (2)於此處,尊者大目犍連言諸比丘曰:「友諸比丘!」 此等諸比丘應諾尊者大目犍連曰:「友!」 (3)尊者大目犍連如次曰:「諸友!余於此獨坐靜思,心中起如是之念:『所謂初禪,稱初禪者,何者為初禪耶?』 (4)諸友!余生此念:『此處有比丘,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所生喜樂逮達初禪而住,此稱謂初禪。』 (5)諸友!余離於諸欲,離於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與樂逮達初禪而住。諸友!余依此法而住,與欲俱起之想、作意現行。 (6)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處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初禪,以心住於初禪,以心專一於初禪,以心保持於初禪。』 (7)諸友!余嗣後即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而逮達由離所生喜樂之初禪而住。 (8)諸友!若為善談者,『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有如是之談者,則此善談者,對余『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作如是談。」 ### 40.2 第二ᅟ無尋 (※3)「……『第二禪,稱第二禪者,何者為第二禪耶?』 (4)諸友!時余生是念:『於此有比丘,由尋與伺之息滅,內部有寂靜,有心之單一性,無尋無伺,而逮達住定生喜、樂之第二禪。此稱為謂第二禪。』 (5)諸友!時余由尋伺之息滅,內部有寂靜,有心之單一性,無尋無伺,逮得住定生喜、樂之第二禪。諸友!余依此住法而住,與尋俱起之想、作意現行。 (6)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第二禪,以心住於第二禪,心專一於第二禪,以心保持於第二禪。』 (7)諸友!余其後由尋伺之息滅,內部寂靜,有心之單一性,無尋無伺,由逮達住定生喜、樂之第二禪。 (8)諸友!若為善談者,『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有如是談者,乃對余作如是之談:『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 40.3 第三ᅟ樂 (※3)「……『第三禪,稱第三禪,何者為第三禪耶?』 (4)諸友!時余生此念:『於此有比丘,依離於喜,捨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樂。謂聖者之談捨心者、有念者、樂住者,逮達住於第三禪。此稱為第三禪。』 (5)諸友!余依離於喜、捨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樂。謂聖者之談捨心者、有念者、樂住者,逮達住於第三禪。諸友!余因住於此法,與喜俱起之想、作意現行。 (6)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第三禪。以心住立於三禪,將心專一於第三禪,心保持於第三禪。』 (7)諸友!余其後,依離於喜、捨心,正念,正知,而以身感受樂,謂聖者之談捨心者、有念者、樂住者,逮達住第三禪。 (8)吾友!若為善說者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此善說者,乃對余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 40.4 第四ᅟ捨 (※3)「……『第四禪,稱第四禪者,何者為第四禪耶?』 (4)諸友!余生是念:『此處有比丘,前即由樂之捨棄,苦之捨棄,因喜、憂之滅沒,非苦非樂而逮達住於捨念清淨之第四禪,此稱為第四禪。』 (5)諸友!余前即由樂之捨棄,由苦之捨棄,因喜、憂之滅沒,非苦非樂,逮達住於捨念清淨之第四禪。諸友!余住此法而住,想與樂俱起、作意現行。 (6)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於第四禪,以心住立於第四禪,以心專一於第四禪,以心保持於第四禪。』 (7)諸友!余其後,即由樂之捨棄,苦之捨棄,因喜、憂之滅沒,非苦非樂,逮達住於捨念清淨之第四禪。 (8)諸友!若為善說者,有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此善說者乃對余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 40.5 第五ᅟ虛空 (※3)「……『空無邊處,稱空無邊處者,以何者為空無邊處耶?』 (4)諸友!余生是念:『此處有比丘,超越一切色想,瞋恚想之滅沒,因不思惟種種想,而為虛空無邊,則逮達住於空無邊處,此稱謂空無邊處。』 (5)諸友!余超越一切色想,瞋恚想之滅沒,因不思惟種種想而為虛空無邊,以逮達住於空無邊處,友等!余依住此法而住,想與色俱起、作意現行。 (6)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宣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空無邊處,以心住立於空無邊處,心專一於空無邊處,心保持於空無邊處。』 (7)諸友!余其後,超越一切色想,瞋恚想之滅沒,因不思惟種種想而為虛空無邊,逮達住於空無邊處。 (8)諸友!若為善說者,有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談者,是為對我……而談。」 ### 40.6 第六ᅟ識 (※3)「……『識無邊處,稱識無邊處者,何者為識無邊處耶?』 (4)諸友!余生是念:『此處有比丘,超越一切空無邊處,為識無邊處,若逮達住於識無邊處者,此稱謂識無邊處。』 (5)友!余超越一切空無邊處,為識無邊處,逮達住於識無邊處。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想與空無邊處俱起、作意現行。 (6)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識無邊處。應以心住立於識無邊處,心專一於識無邊處,心保持於識無邊處。』 (7)諸友!余其後,超越一切空無邊處,為識無邊處,逮達住於識無邊處。 (8)諸友!若善說者,有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談者,是為對我……之談。」 ### 40.7 第七ᅟ無所有 (※3)「……『無所有,稱無所有者,何者為無所有耶?』 (4)諸友!余生是念:『此處有比丘,超越一切識無邊處,為無所有,若逮達住於無所有處者,此稱謂無所有處。』 (5)諸友!余超越一切識無邊處,為無所有,逮達住於無所有處。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想與識無邊處俱起、作意現行。 (6)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無所有處,應以心住立於無所有處,心專一於無所有處,心保持於無所有處。』 (7)諸友!余其後,超越一切識無邊處,為無所有逮達住於無所有處。 (8)諸友!若為善說者,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談者,是為對我……而談。」 ### 40.8 第八ᅟ非非想 (※3)「……『非想非非想處,稱非想非非想處者。何者為非想非非想處耶?』 (4)諸友!余生是念:『此處有比丘,超越一切無所有處,逮達住於非想非非想處,此稱謂非想非非想處。』 (5)諸友!余超越於一切無所有處,逮達住於非想非非想處。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想與無所有處俱起、作意現行。 (6)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非想非非想處,應以心住於非想非非想處,心專一於非想非非想處,心保持於非想非非想處。』 (7)諸友!余其後,超越一切無所有處,逮達住於非想非非想處。 (8)諸友!若為善說者,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談者,是為對余……而談。」 ### 40.9 第九ᅟ無相 (※3)「……『無相心三昧,稱無相心三昧者,何者為無相心三昧耶?』 (4)諸友!余生是念:『此處有比丘,不思惟一切相,若逮達住於無相心三昧者,此稱謂無相心三昧。』 (5)諸友!余不思惟一切相,逮達住於無相心三昧。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余生相隨順之識。 (6)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無相之心三昧。應以心住立於無相心三昧,心專一於無相心三昧,心保持於無相心三昧。』 (7)諸友!余其後,不思惟一切之相,逮達住於無相心三昧。 (8)諸友!若為善說者,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談者,是為對余此善談者,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 40.10 第十ᅟ帝釋 (1)爾時,尊者大目犍連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長者之遊園。 (2)時,尊者大目犍連,恰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如是隱於祇陀林,現於三十三天。 (一) (3)時,諸天之主帝釋與五百諸天子等,具詣尊者大目犍連住處,禮拜尊者立於一面。 (4)尊者大目犍連告立一面之諸天主帝釋曰:「諸天主!可歸依於佛。諸天主!由歸依佛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得生於善趣天界。諸天主!可歸依法。諸天主!由歸依法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得生於善趣天界。諸天主!可歸依僧。諸天主!由歸依僧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5)「賢者目犍連!可歸依佛。賢者目犍連!由歸依佛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得生於善趣天界。賢者目犍連!可歸依法。賢者目犍連!依歸依法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賢者目犍連!可歸依僧。賢者目犍連!由歸依僧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6~7)時,諸天主帝釋,與六百諸天子等俱…… (※9~11)時,諸天主帝釋,與七百諸天子等俱…… (12~14)時,諸天主帝釋,與八百諸天子等俱…… (15~17)時,諸天主帝釋,與八千諸天子等俱…… (二) (18)時,諸天主帝釋,與五百諸天子等,俱詣尊者大目犍連住處,禮拜尊者,立於一面。 (19)尊者大目犍連告立一面之諸天主帝釋曰:「諸天主!對佛當有無動信心。如斯,『彼世尊乃應供者、正等覺者、明行具足者、善到者、世間解者、無上士、調御丈夫者、天人師、覺者、世尊是。』依於對佛無動信心之因,諸天主帝釋!如是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諸天主帝釋!對法當有無動信心:『世尊所善說之法乃現生、即時、來看,導於涅槃、智者之一一應自知者。』依於對法無動信心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諸天主帝釋,對僧當有無動信心:『世尊之弟子眾,善修行,世尊之弟子眾,直修行,世尊之弟子眾,正實行,世尊之弟子眾,端實行。此[1]四種之人雙,如八種之人輩,此世尊之弟子眾,值得尊敬。值得恭敬,值得供養,值得合掌禮敬,乃世間無上之福田。』依於對僧有無動信心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諸天主帝釋!乃聖者之愛好,不破、不斷、無斑點、無污點而淨潔,智者之所讚歎,可資助三昧具足諸戒。聖者愛好具足諸戒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ᅟᅟ==[1] 佛弟子在嚴密之意義:若到了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道以後,總稱為四雙,此四各有向和果,而稱為四雙八輩。== (20)「友目犍連!對佛當有無動信心。如斯,『彼世尊乃應供者、正等覺者……覺者、世尊。』依於對佛有無動信心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對法當有無動信心:『於世尊所善說之法乃現生……智者應一一自知者。』依於對法有無動信心之因,友目犍連!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對僧當有無動信心:『世尊之弟子眾,善實行……乃世間無上之福田。』依於對僧有無動信心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友目犍連!聖者愛好……具足諸戒。由聖者愛好具足諸戒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21~23)時諸天主帝釋,與六百諸天子等俱…… (24~26)時諸天主帝釋,與七百諸天子等俱…… (27~29)時諸天主帝釋,與八百諸天子等俱…… (30~32)時諸天主帝釋,與八千諸天子等俱…… (三) (33)其時,諸天主帝釋,與五百諸天子等,俱詣尊者大目[A1]犍連住處…… ᅟᅟ==[A1] 犍連【CB】,連犍【南傳】== (34)尊者大目犍連告立一面之諸天主帝釋曰:「諸天主帝釋!當歸依佛。依於歸依佛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因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彩、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諸天主帝釋!當歸依法。依於歸依法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得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彩、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諸天主帝釋!當歸依僧。依於歸依僧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彩、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 (35)「友目犍連!當歸依佛。依於歸依佛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觸。友目犍連!當歸依法,依於歸依法之因,友目犍連!有情身壞命終後生善趣天界,彼等由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觸。友目犍連!當歸依僧。依於歸依僧之因,友目犍連!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觸。」 (36~38)時諸天主帝釋,與六百諸天子等俱…… (39~41)時諸天主帝釋,與六百諸天子等俱…… (42~44)時諸天主帝釋,與八百諸天子等俱…… (45~47)時諸天主帝釋,與八千諸天子等俱…… (四) (48)時,諸天主帝釋,與五百諸天子等,俱詣尊者大目犍連住處,禮拜尊者大目犍連後,立於一面。 (49)尊者大目犍連告立一面之諸天主帝釋曰:「諸天主帝釋!對佛當有無動信心,如斯:『彼世尊是應供者、正等覺者、明行具足者、善到者、世間解者、無上士、調御丈夫者、天人師、覺者、世尊。』依於對佛有無動信心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彩、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諸天主帝釋!對法當有無動信心:『由世尊所說之法,乃現生、即時、來看、導於涅槃、智者應一一自知者。』依於對法有無動信心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彩、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諸天主帝釋!對僧當有無動信心:『世尊之弟子眾,善修行,世尊之弟子眾,直修行,世尊之弟子眾,正修行;世尊之弟子眾,端修行。此四種之人雙,如八種之人輩,此世尊之弟子眾,值得尊敬,值得恭敬,值得供養,值得合掌禮敬,乃世間無上之福田。』依於對僧有無動信心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相、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諸天主帝釋!聖者之愛好不破、不斷、無斑點、無污點、淨潔、讚歎、資助三昧、具足諸戒。依聖者之愛好具足諸戒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相、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 (50)「友目犍連!對佛當有無動信心,如斯:『又彼世尊是應供者、正等覺者……覺者、世尊。』依於對佛有無動信心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或有情身壞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觸。對法當有無動信心:『依於世尊所善說之法,是現生……智者應一一自知者。』依於對法有無動信心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觸。對僧當有無動信心:『世尊之弟子眾,善修行……世間無上之福田。』依於對僧之有無動信心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依於天之觸。」 (51~53)時諸天主帝釋,與六百諸天子等俱…… (54~56)時諸天主帝釋,與七百諸天子等俱…… 五七~五九[2] ᅟᅟ==[2] 於 PTS 本,此數字誤寫為六〇,最後之數字是六三,第十一旃檀天子以下之五經亦皆為六三,正確都應為六二。== 時諸天主帝釋,與八百諸天子等俱…… (60~62)時諸天主帝釋,與八千諸天子等俱…… ### 40.11 第十一ᅟ旃檀天子 (1~62)時,旃檀天子…… 〔第十二〕[1]須夜摩天 ᅟᅟ==[1] 以下有括弧十二~十五之數字是由日譯者之意而記上的,於攝頌有「十一」之語,省略為是,但此等五經同第十帝釋經有舉一~六二節之數字,故第十二以下如視為一經為正確。== (1~62)時,須夜摩天子…… 〔第十三〕刪兜率陀(兜率)天 (1~62)時,刪兜率陀天子…… 〔第十四〕善化樂天 (1~62)時,善化樂天子…… 〔第十五〕婆舍拔提天 (1~62)時,婆舍拔提天子…… 此等中略五天,亦應如諸天主帝釋之亦應詳說。 目犍連相應(終) 其攝頌曰: 有尋與無尋 依樂以及捨 虛空以及識 乃至無所有 非想非非想 無相與帝釋 旃檀天十一 ## 41 第七ᅟ質多相應 ### 41.1 第一ᅟ繫縛 (1)一時,眾多之長老比丘等,住於摩叉止陀山之安婆陀伽林[1]。 ᅟᅟ==[1] Macchikāsaṇḍa 於雜阿含經二一卷一四經有摩師山 Ambātakavana 同二一卷八經為菴羅林。== (2)其時,眾多之長老比丘等,食後由托鉢還,俱集坐於周圓堂中,起如是相互談話:「諸友!或謂繫縛、或繫縛之法,此二法是意義有別,抑言辭有別耶?或意義為一,僅言辭之別耶?」 (3)其處,有長老比丘等,或作如是說明:「友!或謂繫縛,或繫縛之法。此二法之意義有別,言辭亦有別。」或有長老比丘等,作如是言:「友等!或謂繫縛,或繫縛之法,此二法之意義為一,唯言辭有別。」 (4)其時,偶爾質多居士因要事來至彌涯拔陀迦。 (5)質多居士聞眾多長老比丘,由食後托鉢歸,俱集坐於周圓堂中,起如是之談話:「友等!或謂繫縛、或繫縛之法,此二法是意義有別,抑言辭有別耶?或意義為一,唯言辭有別耶?」起此互相談話。或長老比丘等,作如是說明:「友等!或謂繫縛,或繫縛之法,此二法之意義為一,唯言辭有別。」 (6)因此,質多居士來詣長老比丘等住處,禮拜彼等,坐於一面。 (7)坐於一面之質多居士,白長老比丘等曰:「諸大德!眾多之長老比丘等,食後由托還,俱集坐於周圓堂中,起如是相互之談話:『友等!或謂繫縛,或繫縛之法,此二法之意義有別?抑言辭亦別耶?或意義為一,唯言辭有別耶?』或長老比丘等,作如是說明:『友等!或謂繫縛,或繫縛之法,此二法之意義為一,唯言辭有別。』」 「然,居士!」 (8)「諸大德!或謂繫縛,或繫縛之法,此等二法之意義有別?抑言辭亦有別耶?然則諸大德!為汝等以說譬喻;於此處或有智之人等,有依譬喻了知所說之意義。 (9)諸大德!譬[2]如將黑色之牛與白色之牛,以一鎖或索繫縛。若人作如是言:『黑牛繫縛白牛,白牛繫縛黑牛。』者,則彼語是正語耶?」 ᅟᅟ==[2] 參照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之一九一經三【南傳】,~五節。== 「居士!不然。居士!非黑牛擊縛白牛,亦非白牛擊縛黑牛。兩者以一鎖及索相繫,此乃如是之繫縛。」 (10)「與此同理,諸大德!眼非繫縛諸色,非諸色繫縛於眼,於此乃兩者為緣所生之欲染,此乃如是之繫縛。耳非繫縛諸聲……鼻非繫縛諸香……舌非繫縛諸味……身非繫縛諸觸……意非繫縛諸法,於此,以此兩者為緣所生之欲染,此乃如是之繫縛。」 (11)「居士!此為汝之利得。居士!汝善利得,汝之智眼,深通達佛語者。」 ### 41.2 第二ᅟ隸犀達多(一) (1)爾時,眾多之長老比丘等,住於摩叉止陀安婆陀伽林中。 (2)其時,質多居士至此長老比丘等住處,禮拜彼等,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質多居士,白長老比丘等曰:「諸大德!長老等明日請應諾受余之食供養。」 長老比丘等默應許諾。 (4)時,質多居士知長老比丘等,承諾受食供養,乃從座而起,禮拜彼等,行右繞禮離去。 (5)時,長老比丘等,過此夜後,於翌晨著內衣、持衣、鉢,來至質多居士住處,坐於所設之座。 (6)質多居士至長老比丘等座前,禮拜彼等,坐於一面。 (7)坐於一面之質多居士,白尊者長老曰:「大德長老!謂:『界種種,界種種』者[1],大德!幾何之界種種,是世尊所說耶?」作斯言時,尊者長老默止。 ᅟᅟ==[1] 參照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之一二九經。== (8)質多居士二度白尊者長老曰:「大德長老!謂:『界種種,界種種』者,大德!幾何之界種種,是世尊所說耶?」 尊者長老又二度默止。 (9)質多居士三度白尊者長老曰:「大德長老!謂:『界種種,界種種』者,大德!幾何之界種種,是世尊所說耶?」 尊者長老又三度默止。 (10)其時,偶隸犀達多於此比丘眾中,是最年輕者。 (11)時,尊者隸犀達多,白尊者長老曰:「大德長老!余願釋答質多居士之此所問。」 「隸犀達多!汝可釋答質多居士之此所問。」 (12)「居士!汝如是問:『大德長老!所稱界種種,界種種者,幾何界種種,是世尊所說耶?』」 「誠然,大德!」 「居士!世尊說此之界種種,曰:眼界、色界、眼識界、耳……鼻……舌……身……意界、法界、意識界。居士!此乃世尊所說之界種種。」 (13)時,質多居士歡喜、隨喜尊者隸犀達多之所說,以勝妙之堅軟食物,親手供養長老比丘等,直至彼等滿足辭去為止。 (14)食已,長老比丘等手放下鉢,即從座起而離去。 (15)時,尊者長老言於尊者隸犀達多比丘曰:「善哉!友隸犀達多!彼之所問,汝為明了;彼之所問,余不明了。然而友隸犀達多!他時如是所問出現時,即亦如汝之明了。」 ### 41.3 第三ᅟ隸犀達多(二) (1)爾時,眾多之長老比丘等,住於摩叉止陀安婆陀伽林中。 (2)其時,質多居士來詣此等長老比丘住處,禮拜彼等,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質多居士,白長老比丘等曰:「諸大德!長老等請承諾明日受余之食供養。」 長老比丘等默然應諾。 (4)時,質多居士知長老比丘等已應諾受供養,即從座起,禮拜彼等,行右繞禮離去。 (5)時,長老比丘等過此夜後,於翌晨著內衣、持衣、鉢,來至質多居士住處,坐於預設之座。 (6)質多居士來詣長老比丘住處,禮拜彼等,坐於一面。 (7)坐於一面之質多居士白尊者長老曰:「大德長老!凡此等之多種見解,起於世間者,或言:『世是常住。』或言:『世是無常。』或言:『世是有限。』或言:『世是無限。』或言:『生命、身體是同一。』或言:『生命、身體是異。』或言:『如來死後存在。』或言:『如來死後不存在。』或言:『如來死後存在、亦不存在。』或言:『如來死後不存在、又非不存在。』等等,凡此六十二見,說於『梵網經』中者。大德!此等諸見,有何者則存此見,無何者則不存此等見耶?」 斯言時,尊者長老默止。 (8)二度質多居士…… (9)三度質多居士白尊者長老曰:「大德!凡此等之多種見解,起於世者,或言:『世是常住。』或言:『世是無常。』或言:『世是有限。』或言:『世是無限。』或言:『生命、身體是同一物。』或言:『生命、身體是異。』或言:『如來死後存在。』或言:『如來死後不存在。』或言:『如來死後存在、亦不存在。』或言:『如來死後不存在、又非不存在。』等,凡此六十二見,說於『梵網經』中者。大德!有何者則存此等見,無何者則不存此等見?」 三度,尊者長老默止。 (10)此時偶有尊者隸犀達多,於此比丘眾中是最年輕者。 (11)時,尊者隸犀達多白尊者長老曰:「大德長老!余願釋質多居士之所問。」 「隸犀達多!汝可釋答質多居士之所問。」 (12)「居士!『大德長老!凡諸種之見解起於世者,或言:「世是常住。」或言:「世是無常……」或言:「如來死後不存在、又非不存在。」等,凡此等六十二見,說於「梵網經」中者,大德!此等諸見,有何者則存在,無何者則不存在?』汝為如是之問耶?」 「大德!誠然。」 「居士!凡諸種之見解起於世者,或言:『世是常住。』或言:『世是無常。』或言:『世是有限。』或言:『世是無限。』或言:『生命、身體是同一。』或言『生命、身體是異。』或言:『如來死後存在。』或言『如來死後不存在。』或言:『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或言:『如來死後不存在、又非不存在。』等,凡此等六十二見,說於『梵網經』中者,居士!有己身見者,則存此等之諸見;無己身見者,此等諸見則不存在。」 (13)「然則,大德!如何有此己身見耶?」 「居士!此處有無聞之凡夫,尚未會遇聖者,不熟通聖者之法,未修練聖者之法。未會遇善人,不熟通善人之法,未修練善人之法者。以觀色為自己,以自己為有色者,以觀自己為色,色為自己。以受……以想……以行……以觀識為自己,以自己為識者,以識為自己,自己為識。居士!己身見者,當即如是。」 (14)「然則,大德!如何無此己身見耶?」 「居士!此處有多聞之聖弟子,已會遇聖者,熟通聖者之法,善修練聖者之法,既會遇善人,熟通善人之法,修練善人之法者,不觀色為自己,不以有色為自己者,亦不觀色有自己,不以自己有色。以受……以想……以行……不觀識為自己,自己為有識者,識有自己,自己有識。居士!無己身見者,當即如是。」 (15)「大德!尊者隸犀達多者,由何地來耶?」 「居士!余來自阿槃提國。」 「大德!阿槃提國有稱為隸犀達多之良家子,乃吾等未見之友,而已出家。尊者曾見彼否?」 「唯然,居士!」 「大德!彼尊者今住何處?」 作斯言時,尊者隸犀達多沈默。 「大德!尊者非隸犀達多耶?」 「誠然,居士!」 「尊者隸犀達多於摩叉止陀自適,當怡樂於安婆陀伽。余為尊者隸犀達多之衣服、托鉢食、坐臥具、資助疾病之藥物等,努力獲得四項要品。」 「居士!汝之所言是殊勝。」 (16)時,質多居士歡喜隨喜隸犀達多之所說,以勝妙之堅軟食物,親手供養長老比丘等,直至彼等滿足辭去為止。 (17)食已。長老比丘等手放下鉢,起座離去。 (18)時尊者長老,言於尊者隸犀達多曰:「善哉!友隸犀達多!彼之所問汝為明了,彼之所問,余不明了。然而友隸犀達多!他時如是之所問出現時,當即如汝之明了。」 (19)時,尊者隸犀達多收藏坐臥具,持衣、鉢,行離摩叉止陀山而去。彼行離摩叉止陀山後,即未嘗再歸來。 ### 41.4 第四ᅟ摩訶迦 (1)一時,眾多之長老比丘等,住於摩叉山陀山之安婆陀伽林中。 (2)其時,質多居士來詣此等長老比丘住處,禮拜彼等,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質多居士,白長老比丘等曰:「諸大德!長老等明日於牛舍,請應諾余受食供養。」 長老比丘等,默然應諾。 (4)時,質多居士知長老比丘等,應諾受供養,即從座起,禮拜彼等,行右繞禮去。 (5)時,長老比丘等過此夜後,於翌晨著內衣,持衣、鉢,來至質多居士之牛舍處,而坐於預設之座。 (6)於是,質多居士以勝妙之醍醐粥,親手供養長老比丘等,以至彼等滿足自謝為止。 (7)食已。長老比丘等,由鉢放手,即從座起離去。但質多居士言:「殘餘者,當棄之!」乃隨長老比丘等之背後而行。 (8)其時偶或值暑熱之苦,此長老比丘等,身體恰如將溶化,如喫其食[1]者而行。 ᅟᅟ==[1] 如唯言食事,而感為熱苦之意。== (9)時,尊者摩訶迦為此比丘眾中最年少者,此尊者摩訶迦,白諸尊者長老曰:「大德長老!若吹清涼之風,起雷鳴,雨滴滴降來者,可好?」 「友摩訶迦!若吹清涼之風,起雷嗚,雨滴滴降來為可意。」 (10)於是,尊者摩訶迦,望吹清涼之風,起雷鳴,雨滴滴降來,行如是之神通勝行。 (11)質多居士心思念:「此比丘眾之最年少比丘,彼有如是之神通威力!」 (12)尊者摩訶迦達至精舍,白尊者長老曰:「大德長老!如是意足耶?」 「友摩訶迦!如是足矣。友摩訶迦!於是事已了所作,友摩訶迦!於是為供養。」 (13)於是,長老比丘歸還住院,尊者摩訶迦亦歸還己住之院。 (14)質多居士來詣尊者摩訶迦處,禮拜尊者摩訶迦後,坐於一面。 (15)坐於一面之質多居士,白尊者摩訶迦曰:「大德!請示現尊者摩訶迦之勝人法、神通神變。」 「然則,汝居士!於外緣備置鬱多羅僧衣,散布草把。」 「唯然,唯然,大德!」質多居士應諾尊者摩訶迦,於外緣備置鬱多羅僧衣,散布草把。 (16)復次,尊者摩訶迦入於住院,施針楔,由鑰匙孔與門閂之間放出火焰,燃燒草把而不燒鬱多羅僧衣,行如是神通勝行。 (17)復次,質多居士將鬱多羅僧衣振抖,感動得身毛豎立,而站於一面。 (18)尊者摩訶迦由住院出,告於質多居士曰:「居士!於此足耶?」 「大德摩訶迦!即此足矣。大德摩訶迦!於此事已了所作。大德摩訶迦!此為供養。大德!尊者摩訶迦請自適於摩叉陀山,怡樂於安婆陀伽林,余將為尊者之衣服,托鉢食,坐臥具,資助疾病之藥物等,努力四項要品之獲得。」 「居士!汝之所言是殊勝。」 (19)時,尊者摩訶迦收藏坐臥具,持衣、鉢,行離摩叉止陀山而去。彼行離摩叉止陀山後,未曾再歸來。 ### 41.5 第五ᅟ迦摩浮(一) (1)一時,尊者迦摩浮住於摩叉止陀山之安婆陀伽林中。 (2)時,質多居士來詣尊者迦摩浮住處,禮拜尊者,坐於一面。 (3)尊者迦摩浮告於坐在一面之彼質多居士曰:「居士! 『無所虧,有白色之覆蓋車以一輻而轉斷流無縛而無苦見來者。』 作如是言。居士!此所略說之意義,應如何見其詳?」 「大德!此為世尊之所說示耶?」 「唯然,居士!」 「然則,大德!余尋問其意義,且稍待。」 (4)於是,質多居士少時沈默後,白尊者迦摩浮曰:「『無所虧』,大德!此為諸戒之別名。 『有白色之覆蓋』,大德!此為解脫之別名。 『有一支輻』,大德!此為正念之別名。 『轉者』,大德!此為進退之別名。 『車者』,此為四大所造、父母所生、粥飯所積、無常、蝕壞、耗消、破損、潰滅之法,乃此身之別名。 大德!染欲是苦,瞋恚是苦,愚癡是苦。漏盡之比丘,已拋棄此等,如斷根無本多羅樹,非使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是故,漏盡之比丘稱為『無苦』。 『來者』者,大德!此為阿羅漢之別名。 『流』者,大德!此為渴愛之別名。漏盡之比丘已拋棄直如斷根,無根本之多羅樹,非使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故,漏盡之比丘稱為『斷流』。 大德!染欲為縛,瞋恚為縛,愚癡為縛。漏盡之比丘已拋棄此等,如斷根無本之多羅樹,非使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是故,漏盡之比丘稱為『無縛』。 (5)如是,大德!世尊說: 『無所虧,有白色之覆蓋車以一輻而轉斷流無縛而無苦見來者。』 世尊所略說之此句意義,可如是詳知。」 (6)「居士!此為汝之利得,居士!汝善利得,汝智眼深通於佛語。」 ### 41.6 第六ᅟ迦摩浮(二) (1)爾時,尊者迦摩浮住於摩叉止陀山安婆陀伽林中。 (2)時,質多居士來詣尊者迦摩浮住處,詣已,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質多居士,問於尊者迦摩浮曰:「大德!行[1]有幾種耶?」 ᅟᅟ==[1] 參照中部四四有明小經。== 「居士!有三種之行,為:身行、語行、心行是。」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歡喜、隨喜尊者迦摩浮之所說,更問於尊者迦摩浮曰: (4)「然則,大德!何者為身行?何者為語行?何者為心行耶?」 「居士!入息出息為身行,尋伺為語行,想、受為心行。」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更致問曰: (5)「然則,大德!何故入息出息為身行?何故尋伺為語行?何故想、受為心行耶?」 「居士!入息出息屬於身,此等之法依縛於身,是故入息出息為身行。居士!先尋求、伺察而後發語,是故尋伺為語行。想、受屬於心,此等之法依縛於心,是故想、受為心行」。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更致問曰: (6)「然則,大德!想受滅等至,是如何而有耶?」 「居士!逮達想受滅之比丘,無如是之念:『我將達想受滅。』『我正達想受滅。』或『我已逮達想受滅。』其心前已修練,自向於此。」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更致問曰: (7)「然則,大德!逮達想受滅之比丘,如何之法為第一滅?是身行耶?語行耶?心行耶?」 「居士!逮達想受滅之比丘,第一滅語行,然後是身行,再次滅心行。」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更致問曰: (8)「大德!此人死時果有,此比丘逮達想受滅,如何此等二者之間相異耶?」 「居士!以此死時為果者,身行滅為輕安,語行滅為輕安,心行滅為輕安也,壽命盡,暖氣熄,諸根毀壞。然而居士!此逮達想受滅之比丘,彼亦身行滅為輕安,語行滅為輕安,心行滅為輕安,然而壽命未盡、暖氣未熄,諸根澄淨。居士!以此人死時之果,此比丘逮達想受滅,此為此等之間之相異。」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更致問曰: (9)「然則,大德!如何由想受滅等至之起出耶?」 「居士!由想受滅等至起出之比丘,無如是之念:『我將由想受滅等至起出。』『我正由想受滅等至起出。』或『我已由想受滅等至起出。』其心前已修練,自然向於此。」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更致問曰: (10)「然則,大德!由想受滅等至起出之比丘,如何之法為第一起?身行耶?語行耶?心行耶?」 「居士!由想受滅起出之比丘,心行於第一起,次為身行,再次為語行。」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更致問曰: (11)「大德!由想受滅起出之比丘,觸於幾種之觸耶?」 「居士!由想受滅起出之比丘,觸有三種之觸,即空觸、無相觸、無願觸是。」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更致問曰: (12)「大德!由想受滅等至起出之比丘,心向於何者、傾於何者、趣於何者耶?」 「居士!由想受滅等至起出之比丘,心向遠離、傾於遠離、趣於遠離。」 「善哉,大德!」質多居士歡喜、隨喜尊者迦摩浮之所說,更致問尊者迦摩浮曰: (13)「大德!於想受滅等至,如何之法有大利益耶?」 「然則,居士!汝應將先問者置於後問,然則,余可為汝釋答。居士!想受滅等至二種之法,有大利益,即:止、觀是。」 ### 41.7 第七ᅟ牛達多 (1)爾時,尊者牛達多住於摩叉止陀山之安婆陀伽林中。 (2)時,質多居士來詣尊者牛達多住處,禮拜尊者,坐於一面。 (3)尊者牛達多言坐於一方之質多居士曰:「居士!此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無相心解脫,此等諸法是意義有別?抑名辭有別耶?或意義為一,唯名辭有別耶?」 (4)「大德!或依於事由,此等諸法謂於意義有別,且名辭亦有別,有其事由。大德!又或依於事由,謂此等諸法意義為一,唯有名辭各別,而有其事由。 (5)然大德!或依於事由,此等諸法謂於意義有別,且名辭亦有別。何者為其事由耶? 大德!於此有比丘,以與慈俱起之心,滿於一方而住,同於第二、同於第三、同於第四方、上下橫、一切處、於一切情況下、一切具有之世界,與慈俱起,廣大遠行無量而無怨念,無恚念之心遍滿而住。與悲俱起之心……與喜俱起之心……與捨俱起之心住於遍滿一方,同於第二、同於第三、同於第四方、上下橫、一切處、一切情況下、一切具有之世界,與捨俱起,廣大遠行無量而無怨念,無恚念之心遍滿而住。大德!此稱為無量心解脫。 (6)大德!何者為無所有心解脫耶?大德!於此[1]處有比丘,超越一切識無邊處,『無所有者』,逮達住無所有處。大德!此稱為無所有心解脫。 ᅟᅟ==[1] 參照〔三六〕受相應一九般奢康伽經之一八節。== (7)大德!何者為空心解脫耶? 大德!於此有比丘,或入森林、或入樹下、或入空屋,如是思量:『此雖是我,雖是我有,卻是空。』大德!此稱為空心解脫。 (8)大德!何者為無相心解脫耶?依於不思惟一切徵相,逮達無相心三昧止住。大德!此稱為無相心解脫。 (9)大德!或依事由,謂此等諸法意義各別,且其名辭亦有別,此即其事由。 (※10)大德!或依事由,謂此等諸意義為一,惟名辭有別者,以何為其事由耶? (11)大德!染欲是作量者,瞋恚是作量者,愚癡是作量者。漏盡之比丘,捨棄此等,如斷根無本之多羅樹,非使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大德!於無量心解脫中,知不動心解脫為此等之最第一。然此不動心解脫,為依染欲而空,依瞋恚而空,依愚癡而空。 (12)大德!染欲是障礙,瞋恚是障礙,愚癡是障礙。漏盡之比丘,捨棄此等,如斷根無本之多羅樹,非使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大德!於無所有解脫中,知不動心解脫為此等之最第一。然此不動心解脫,為依染欲而空,依瞋恚而空,依愚癡而空。 (13)大德!染欲為作相者,瞋恚為作相者,愚癡為作相者。漏盡之比丘,捨棄此等,如斷根無本之多羅樹,非使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大德!於無相心解脫中,知不動心解脫為此等最第一。然此不動心解脫,依染欲而空,依瞋恚而空,依愚癡而空。 (14)大德!或依於事由,謂此等諸法之意義為一,唯名辭各別而已,其事由即在此。」 ### 41.8 第八ᅟ尼乾陀 (※2)其時,尼乾陀若提子與大尼乾陀集團俱抵達摩叉止陀山。 (3)質多居士聞尼乾陀若提子之大尼乾陀集團,到達摩叉止陀山。 (4)於是,質多居士與眾多信士等,俱赴尼乾陀若提子住處。與彼相會釋,交談親愛、慇懃之話後,坐於一面。 (5)尼乾陀若提子告坐於一面之居士曰:「居士!汝信沙門瞿曇耶?有無尋無伺之三昧,有尋伺之滅盡耶?」 「大德!余非信世尊,有無尋無伺之三昧,有尋伺之滅盡。」 (6)作是言已!尼乾陀若提子顧視己之集團曰:「諸師請看此質多居士是如何質直!此質多居士是如何不幻偽耶!此質多居士是如何不虛妄耶!凡思滅盡尋伺者,或即以網障風。凡思滅盡尋伺者,或即思以己掌遮恆河之流。」 (7)「大德!汝對此作如何思惟:慧與信,何者為勝耶?」 「居士!慧比信為勝。」 (8)「大德!余自望之間,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而由離生喜樂逮達住於初禪。大德!余自望之間,由尋、伺之息滅,內部寂靜,心為單一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逮達住於第二禪。大德!余自望之間,離喜,捨心,正知,以身感受樂,謂聖者之說:捨心者、有念者、樂住者、逮達住於第三禪。大德!余自望之間,由樂之捨棄,由苦之捨棄,前既由喜憂之滅沒,非苦非樂,捨念清淨,逮達住於第四禪。大德!余如是知、如是見,猶須信其他之沙門或婆羅門耶?有無尋無伺之三昧,有尋伺之滅盡。」 (9)作是言時,尼乾陀若提子顧視己之集團曰:「諸師請看此質多居士之如何不質直耶!此質多居士之如何幻偽耶!此質多居士如何虛妄耶!」 「大德!於今[1],我等了解汝之所言:『諸師請看此質多居士之如何質直耶!此質多居士如何不幻偽耶!此質多居士之如何不虛妄耶!』然而,大德!於今,了解汝如是所言:『諸師請看此質多居士之如何不質直耶!此質多居士之如何幻偽耶!此質多居士如何虛妄耶!』 ᅟᅟ==[1] 此一文於此有「吾等」之語,還是質多居士之言。== (10)大德!汝先前之言若正真,則汝後之所言為邪偽。然而,大德!若汝後之言為正真,則先前之言為邪偽。大德!此等十種同法可提出詢問。汝[2]了解此等之意義時,汝尼乾陀集團等可奪余[3]而去。余一詢問,一說示,一釋答;二詢問,二說示,二釋答;三詢問,三說示,三釋答;四詢問,四說示,四釋答;五詢問,五說示,五釋答;六詢問,六說示,六釋答;七詢問,七說示,七釋答;八詢問,八說示,八釋答;九詢問,九說示,九釋答;十詢問,十說示,十釋答。」 ᅟᅟ==[2] 雜阿含經二一卷一六經:「若無一問一說一記論乃至十問十說十記論,云何能誘於我而來至此菴羅林中欲誘誑我。」== ᅟᅟ==[3] paṭiharati,PTS 辭典譯為 to strike in return。== (11)於此,質多居士對尼乾陀若提子未提出此等十種之詢問,即從座起而離去。 ### 41.9 第九ᅟ裸形 (※2)其時,裸形迦葉來至摩叉止陀山,為質多居士舊俗之友。 (3)質多居士聞:「我等舊俗之友,裸形迦葉來至摩叉止陀山。」 其時,質多居士至裸形迦葉住處,與彼俱會釋,交談親睦、慇懃之話後,坐於一面。 (4)坐於一面之質多居士,問於裸形迦葉曰:「大德!汝出家有多久耶?」 「居士!余出家已三十年矣。」 「大德!汝出家之三十年間,可有勝於人間之法,足以為聖特殊之知見,得安樂住否?」 「居士!出家此等之三十年間,余除裸形、剃頭、拔髮之外,並無所得更勝於人間之法,及足以為聖特殊之知見,住於安樂者。」 (※6)作是言已,質多居士語於裸形迦葉曰:「誠然不思議!誠然稀有!是善說正法者耶?出家三十年除裸形、剃髮、拔髮[1]之外,並無所得更勝於人間之法,及足以應為聖特殊之何等知見,住於安樂。」 ᅟᅟ==[1] PTS 辭典譯為「拔髮」,然亦解為以馬尾(之拂塵)拂塵埃之意。== (7)「然而,居士!汝做信士經幾何時耶?」 「大德!余做信士以來,亦三十年矣。」 (8)「居士!汝於此三十年,嘗得更勝於人間之法,足以為聖特殊之知見,住於安樂?」 「大德!在家[2]人亦復如是。大德!余自望之間,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而逮達住於離生喜、樂之初禪。大德!余自望之間,由尋、伺之息滅……逮達住於第二禪。大德!余自望之間,離喜……逮達住於第三禪。大德!余自望之間,由樂之捨棄……逮達住於第四禪。大德!若余果先於世尊而去往時,則世尊對余:『繫縛若存者,則為此所繫縛,質多居士再生來此世界,彼將無此繫縛。』如是懸記非不思議。」 ᅟᅟ==[2] 原典出於 Kiṁhi no pi siyā bhante「大德!於何無此耶?」之文有一本之脚註作 Gihino pi siyā bhante 故,而如是譯之。== (9)如是言已,裸形迦葉言於質多居士曰:「誠然不思議!誠然稀有!是正法之善法者。披白衣之在家人,如是得勝於人間之法,及足以為聖特殊之知見,住於安樂。居士!我將於此教得出家,得受戒。」 (10)於是,質多居士伴同裸形迦葉,來詣長老比丘等住處,白彼等曰:「諸大德!此裸形迦葉為我等在俗之舊友,求諸長老得出家、受戒。我將為彼之衣服、托鉢食、坐臥具、資助疾病藥物等,努力四項要品之獲得。」 (11)裸形迦葉即於此教得出家、得受戒。受戒後不久,尊者迦葉,獨自遠離其他,住於不放逸,精進、專心,不久之後為得此,由善家男子之善家,成為出家之身,究[A1]竟無上之梵行(涅槃)。於現法中自證知、實證,逮得而住,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ᅟᅟ==[A1] 竟【CB】,意【南傳】(cf. N15n0006_p0053a09)== 尊者迦葉,當即成為阿羅漢之一。 ### 41.10 第十ᅟ見病 (※2)其時,質多居士罹病而苦惱,病體嚴重。 (3)時,眾多宿於遊園、森林、樹木及藥草林樹中之諸天,群來集會而語於質多居士曰:「居士!依誓願,汝於未來世當為轉輪王。」 如是言已。質多居士語住宿於遊園、森林、樹木之諸天,宿於草藥林樹中之諸天曰:「此亦無常,此亦不恆久,此亦必將捨棄以去。」 (4)如是言已。質多居士之朋友、同修、親族、血緣者等,言於質多居士曰:「貴族子!請確立正念!勿多饒語!」 「汝等如是語余:『貴族子!應確立正念!勿多饒語!』余以何事語於汝等耶?」「貴族子!汝言:『其亦無常,亦不恆久,此亦必將捨棄。』」「然而此等遊園、森林、樹木之諸天,宿於藥草、林樹之諸天作:『依誓願,居士!汝於未來當為轉輪王。』如是言故,我等對汝言:『此亦無常,此亦不恆久,此亦必將捨棄。』作是言。」 (5)「貴族子!遊園、森林、樹木之諸天,宿於藥草、林樹之諸天,觀何之因由,作如是言:『居士!汝依誓願,於未來當為轉輪王』耶?」 「此等遊園、森林、樹木之諸天,宿於藥草、林樹之諸天,如是思惟:『此質多居士為持戒者,善法者,彼若誓願於未來世為轉輪王,則持戒者之心,誓願清淨故,當得成就,當持正果。』此等遊園、森林、樹木之天,宿於藥草、林樹之諸天,觀此因由而作如是言:『此質多居士為持戒者、善法者,彼若於未來世當為轉輪王。』余乃作如是言:『此亦無常,此亦不恆久,此亦必須捨棄之。』」 (6)「然則,貴族子!亦教我等。」「然則,汝等應如是學習。我等應對佛有不動之信心,如是,彼世尊是應供者、正等覺、明行具足者、善到者、世間解者、無上士、調御丈夫者、天人師、覺者、世尊。我等對法有無動信心,世尊所說之法是現生、即時、來看、導於涅槃之智者,應一一自知者。我等對僧有無動信心,世尊之弟子眾,善修行;世尊之弟子眾,直修行;世尊之弟子眾,正修行;世尊之弟子眾,端正修行者。此四種之人雙,如八種之人輩。此世尊之弟子眾,值得尊敬,值得恭養,值得合掌禮敬,世間無上之福田。凡家中有可施之物,無不分施於持戒者,善法者,汝等應如是學習。」 (7)由是,質多居士使朋友、同修、親族、血緣者等,對佛、法、僧起淨信,達捨施之任務。 質多相應〔終〕 其攝頌曰: 繫縛隸遲達多 摩訶迦迦摩浮 牛達多尼乾陀 裸形者及見病 相應部經典 歸命彼世尊ᅟᅟᅟᅟᅟ應供等覺者 六處篇 ## 42 第八ᅟ聚落主相應 ### 42.1 第一ᅟ暴惡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長者之園。 (2)時,聚落主[1]暴惡,詣世尊住處,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ᅟᅟ==[1] 雜阿含經三二卷六經「兇暴聚落主」,別譯雜阿含經七卷四經「聚落主名曰惡性」,註有:「由法結集長老,有一人之聚落主名為暴惡。」非固有名辭,以下同各經之聚落主。Ca. n. da-gāmaṇi「暴惡村長」、「名暴惡村長」。== (3)坐於一面之聚落主暴惡,白世尊曰:「大德!於此處,某者被稱為暴惡,是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而又於此處,某者被稱為柔和,是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 (4)「聚落主!於此處,有某者未捨貪欲,因未捨貪欲,而令他怒及遭遇他怒;若現出自怒者,則稱彼為暴惡。未捨瞋恚,因未捨瞋恚,而令他怒及遭遇他怒;若現出自怒者,則稱彼為暴惡。未捨愚癡…… 聚落主!於此處有某者之所以稱為暴惡,即是此因、此緣。 (5)然而聚落主!於此處,有某者已捨貪欲,因已捨貪欲,則無令他怒,亦無遭遇他怒;若自怒不現者,則稱彼為柔和。已捨瞋恚,因已捨瞋恚,則無令他怒,亦無遭遇他怒;若自怒不現者,則稱彼為柔和。已捨愚癡…… 聚落主!於此處,所以稱某者為柔和,即是此因、此緣。」 (6)如是言已。聚落主暴惡如次白世尊曰:「殊妙哉!大德!殊妙哉!大德!大德!譬如倒者之扶起,被蓋覆者之啟露,對迷者示之以道,於暗中舉起油燈,『有眼者得見諸物』。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明示說法。於此余當歸依世尊,歸依法及比丘眾。自今日起以至終生為止,願世尊容受我歸依,為優婆塞。」 ### 42.2 第二ᅟ布吒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蘭陀園。 (2)時,歌舞戲藝之聚落主多羅弗多詣世尊住處,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多羅弗多歌舞戲藝之聚落主,白世尊曰:「大德!余聞昔時,累代歌舞戲藝者師之所說:『凡此歌舞戲藝者,於舞堂戲場中,以其真實及假裝,使人人生起笑樂者,其身壞命終之後,得享受喜笑天[1]群為伴之身。』世尊對此作如何宣說耶?」 ᅟᅟ==[1] Pahāsā devā 雜阿含經三二卷三經「觀喜天」,別譯雜阿含經七卷一經「光照天」。出生於喜笑天之義。== 「聚落主!且止!將此且置,勿以此問余。」 (4)再次,多羅弗多歌舞戲藝之聚落主,白世尊曰:「大德!余……世尊!對此作如何宣說耶?」 「聚落主!且止!將此且置,勿以此問余。」 (5)三次,多羅弗多歌舞戲藝聚落主,白世尊曰:「大德!余……世尊!對此作如何宣說耶?」 「余已作如是言:『聚落主!且止!勿以此問余。』不許汝作是問,然而余今對汝作答。 (6)聚落主!昔時,人人尚未離貪欲,為繫於貪欲之縛。歌舞戲藝者,為彼等於舞堂戲場中,凡嗜好於物欲者皆集來,使之欲〔念〕愈增。聚落主!昔時,人人尚未離瞋恚,為繫於瞋恚之縛。歌舞戲藝者,為彼等於舞堂戲場中,凡於物好瞋者皆集來,使之瞋愈增。聚落主!昔時,人人尚未離愚癡,……凡於物好愚者皆集來,使之愚癡愈增。 (7)彼歌舞戲藝者,自己陶醉放逸,而令他亦陶醉放逸,身壞命終之後,有名為喜笑地獄者,彼出生其處。然而彼若有如是見者:『凡歌舞戲藝者,於舞堂戲場中,以真實與偽裝,令人人笑樂者,其身壞命終之後,享受喜笑天群為伴之身。』此則彼所取之邪見。聚落主!於邪見之人,余說唯有地獄與畜生二道中,有其一道。」 (8)如是言已,多羅弗多歌舞戲藝聚落主,悲痛流淚。 「余如是言:『聚落主!且止!以此且置,勿以此問余。』不許汝作如是問。」 「大德!余非對世尊之宣說,悲痛而泣,然則,大德!余為昔時累代歌舞戲藝者師等:『凡歌舞戲藝者……享受喜笑天群之伴身。』長久之被瞞、被欺、被誑而泣。 (9)殊妙哉!大德!殊妙哉!大德!大德!猶如扶起倒者,啟露蓋覆者,迷者得示以道,如暗中舉起油燈,『有眼者得見諸物』。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明示說法。此余當歸依於世尊,歸依於法與比丘眾。大德!願容許余於世尊之處出家、受戒。」 (10)多羅弗多聚落主於世尊之處,即得出家、受戒。 (11)受戒後不久,尊者多羅弗多……成為阿羅漢之一。 ### 42.3 第三ᅟ戰士 (※2)時,戰士聚落主[1],詣世尊住處…… ᅟᅟ==[1] 「戰鬥活聚落主」,雜阿含經三二卷四經「善鬥將」(別譯雜阿含七卷二經)。== (3)坐於一面之戰士聚落主,白世尊曰:「大德!余聞昔時,累代戰士師之所說:『凡死鬥努力於戰場之戰士,歷此努力死鬥,若被敵者所殺者,則彼〔戰士〕身壞命終之後,享受俱所樂天[2]群為伴之身。』世尊!對此作如何宣說耶?」 ᅟᅟ==[2] Sarājitā devā 以取具(sa)十所(rājita)是余之私譯。「箭降伏天」雜阿含經三二卷四經。「箭莊嚴天」別譯雜阿含經七卷二經。天與地獄同一名,參照下六節。若依註,此為阿鼻地獄之一部份。== 「聚落主!且止!將此且置,勿以此問余。」 (4)再次…… (5)三次,戰士聚落主白世尊曰:「大德!余聞昔時累代戰士師之所說:『凡死鬥努力於戰場之戰士,歷此努力死鬥,若被敵者所殺者,則彼〔戰士〕身壞命終之後,享受俱所樂天群為伴之身。』世尊!對此作何宣說耶?」 「然而,聚落主!余已如是言:『聚落主!且止!將此且置,勿以此問余。』乃不許汝問,然今余將答汝。 (6)聚落主!凡死鬥努力於戰場之戰士,彼心曾為卑劣,而行所惡,所向是邪:『令此等人被擊、被縛、被斬、滅亡。』或原非意於此,如是作思彼死鬥努力若被敵者所殺者,則彼〔戰士〕身壞命終之後,有名為俱所樂之地獄者,〔彼〕將生於其處。然於彼:『凡死鬥努力於戰場者,此死鬥努力被敵所殺者,則彼戰士身壞命終之後,享受俱所樂天群之身。』作如是見者,彼即是邪見。聚落主!余說邪見之人,唯有地獄與畜生二道中,有其一道。」 (7)如是宣說已,戰士聚落主悲痛流淚。 「余如是言:『聚落主!且止!將此且置,勿以此問余。』乃不許汝問。」 「大德!余非對世尊之宣說悲痛而泣,然則大德!余為昔時累代戰士師等:『凡戰士之……享……之身。』長久之被瞞、被欺、被誑而泣。 (8)殊妙哉!大德!殊妙哉!大德!……自今日起至此生之終,余當歸依世尊為優婆塞,願請攝受。」 ### 42.4 第四ᅟ象 (※2~8)時,乘象聚落主,詣世尊住處……「……自今日起至此生之終,余歸依世尊為優婆塞,願請攝受。」 ### 42.5 第五ᅟ馬 (2)時,乘馬聚落主[1],詣世尊住處,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ᅟᅟ==[1] assa, haya「調馬聚落主」雜阿含經三二卷五經。「善調馬師聚落主」別譯雜阿含經七卷三經。== (3)坐於一面之乘馬聚落主,白世尊曰:「大德!余聞昔時,累代乘馬士師之所說:『凡乘馬士死鬥努力於戰場,被敵所殺者,彼〔乘馬士〕則身壞命終之後,享受俱所樂天群為伴之身。』世尊!對此作何宣說耶?」 「聚落主!且止!將此且置之,勿以此問余。」 (4~8)再次……三次……(以下與第三經之「戰士」與「乘馬士」有所改變而已,其他則完全相同)。 ### 42.6 第六ᅟ西地〔方〕人(死歿者) (1)爾時,世尊住那爛陀之波婆離迦菴羅林。 (2)時,刀師兒[1]聚落主,詣世尊住處,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ᅟᅟ==[1] asi(刀)bandhaka(手結)putta(兒)。想意是「鍛刀工之兒子」雜阿含三二卷一一經有「刀師氏」於英譯為 snake-charmer 是很大錯誤。== (3)坐於一面之刀師兒聚落主,白世尊言:「大德!攜持西部地〔方〕婆羅門之水瓶、著佩西瓦羅花環[2]、入水〔而浴之〕、奉祀火天者,彼等使死歿者向上、令柔和、安靜以昇天界[3]。大德!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所有女〔人〕身壞命終之後,能行如上生於善趣天界否?」 ᅟᅟ==[2] 每日早上從西瓦羅水中,取青蓮花環著於身上,為水淨信者。== ᅟᅟ==[3] 原三語於英譯為 they lift him out and carry him out, call on him by name and speed him heaven wards 者.為不正確,第二語 saññāpenti 註為 sammā ñāpenti 余見為 appease 之意。== (4)「然則,聚落主!以此問汝,將隨汝想所思作適當回答。 (5)聚落主!汝對此作如何思惟:此處有人,是生命破壞者、不與取者、欲邪行者、妄語者、兩舌者、粗語者、綺語者、貪欲者、失心者、邪見者,於其處大人眾群集來而言曰:『此人身壞命終之後,出生於善趣天界。』即為此人祈求、禮讚、合掌而周行者。聚落主!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此人因大人群之祈求、禮讚、合掌周行,則身壞命終之後,得生於善趣天界耶?」 「大德!不然。」 (6)「譬如有人,將巨大之石投於湖水中,時於其處有大人眾群集來而言曰:『大石!汝浮出、汝浮上、汝昇陸上!』如是祈求、禮讚、合掌、周行者,汝對此如何思惟耶?此大石因大人眾之祈求、禮讚、合掌周行,而得浮出、浮上、昇於陸上否?」 「大德!不然。」 「同此,聚落主!有人是生命破壞者……邪見者,假若令大人眾群集來而言曰:『此人身壞……出生……。』雖為此人祈求、禮讚、合掌、周行,然而此人身壞命終之後,仍生於離去處、惡趣、極墮處、地獄。 (7)聚落主!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於此處有人,是禁止生命之破壞,禁止於不與取,禁止欲邪行,禁止妄語,禁止兩舌,禁止粗語,禁止綺語者,不貪欲者,不失心者,是正見者。於其處大人群集來而言曰:『此人身壞命終之後,出生於離去處、惡趣、極墮處、地獄。』為此人祈求、禮讚、合掌、周行,聚落主!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因此大人眾之祈求、禮讚、合掌周行,而身壞命終之後,得生於離去處、惡趣、極墮處、地獄否?」 「大德!不然。」 (8)「聚落主!譬如有人將醍醐瓶或油瓶破沈於深湖水中。其處有砂石或砂礫沉於下,然醍醐或油浮於水上,於其處大人眾群集來,以:『汝醍醐、油!沈下,汝醍醐、油!沉沒,汝醍醐、油!沉沒!』如是祈求、禮讚、合掌、周行者,聚落主!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其醍醐或油,因大人眾之祈求、禮讚、合掌周行,能沈沒而下墮否?」 「大德!不然。」 「同此,聚落主!於此處有人,禁止生命之破壞……是正見者,假若令大人眾群集來而言曰:『此人身壞……出生於……。』雖為此人祈求、禮讚、合掌、周行,此人身壞命終之後,乃生於善趣、天界。」 (9)世尊如是宣說已,刀師兒聚落主,如次白世尊曰:「殊妙哉!大德!殊妙哉!大德!……當歸依為優婆塞,請攝受余。」 ### 42.7 第七ᅟ說教 (1)爾時,世尊住那爛陀之波婆離迦菴羅林中。 (2)時,刀師兒聚落主,詣世尊住處,禮拜世尊,於一面坐。 (3)於一面坐之刀師兒聚落主,白世尊言:「大德!世尊對一切生類,有持利益心、慈愛心而住否?」 「誠然。聚落主!如來對一切生類,有持利益心、慈愛心而住。」 (4)「然今大德!何故世尊或為人人而詳說法要,或為人人而不如是詳說法要耶?」 「然則聚落主!以此對汝問,將隨汝所思作適當回答。 (5)聚落主!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於此處耕田之居士,有三種田:一田是殊勝、一田是中等、一田是下劣砂地而含鹽分之惡質地。聚落主!汝對此如何思惟耶?此耕田之居士欲播下種子,應於何處先播種耶?是此殊勝田耶?是中等田耶?或者是此下劣砂地而含鹽分之惡質田耶?」 「大德!此耕田之居士欲下種子時,於下種者當是此殊勝之田,其次下種當是此中等田,再次下種則於此下劣砂地而有多鹽分之惡質地田,或者全部不下種子,何以故?以:『亦可為牛之飼料。』」 (6)「聚落主!譬如此殊勝之田,如是者乃余之比丘、比丘尼。余對彼等,說初善、中間之善、終善、有意義、文與言調和之法,說明一切具足、完全清淨之梵行。何以故?聚落主!彼等以余為燈、以余為窟、以余為庇護、以余為歸依而住。 (7)聚落主!譬如此中等之田,如是者,是余之信男子、信女人。余對彼等亦說於初善、中間善、終善、有意義、文與言調和之法,說明一切具足、完全清淨之梵行。何以故?聚落主!彼等以余為燈、以余為窟、以余為庇護、以余為歸依而住。 (8)聚落主!譬如下劣砂地有多鹽分惡質地之田,如是者,余認為此是外道沙門、婆羅門、普行沙門。余亦為彼等,說於初善、中間善、終善、有意義、文與言調和之法,說明一切具足、完全清淨之梵行。何以故?於彼等或一句亦能了解,此於彼等,為得長時之利益安樂。 (9)聚落主!譬如人有三只水瓶:一水瓶無有裂縫,不漏不滲〔水〕;一水瓶無有裂縫,而漏〔水〕滲〔水〕;一水瓶有裂縫、漏〔水〕滲〔水〕。聚落主!汝對此如何思惟耶?此人若欲貯水者,水瓶無有裂縫、不漏不滲〔水〕與水瓶無有裂縫、而漏〔水〕滲〔水〕,及水瓶裂縫、漏〔水〕滲〔水〕者,於此中何者應先貯水耶?」 「大德!此人欲貯水者,是貯於水瓶無裂縫,不漏不滲〔水〕者;再貯於水瓶無裂縫,漏〔水〕滲〔水〕者;再貯於水瓶有裂縫,漏〔水〕滲〔水〕者,或全不予貯。何以故?或『貯水當用洗器物。』」 (10)「聚落主!譬如水瓶無有裂縫……如是者,是予之比丘、比丘尼。予為彼等,說初善……以余為歸依而住。 (11)聚落主!譬如水瓶無有裂縫……如是者,是予之信男子、信女人。予為彼等,亦說初善……以余為歸依而住。 (12)聚落主!譬如水瓶之裂縫……如是者,余認為此是外道沙門、婆羅門、普行沙門。余為彼等亦說於初善、中間善、終善、有意義、文與言調和之法,說明一切具足、完全清淨之梵行。何以故?於彼等或一句亦能了解,此於彼等,為得長時之利益安樂。」 (13)世尊如是宣說已,刀師兒聚落主,如次白世尊曰:「殊妙哉!大德!殊妙哉!大德!……請攝受余歸依為優婆塞。」 ### 42.8 第八ᅟ螺貝 (1)爾時,世尊住那爛陀之波婆離迦菴羅林中。 (2)時,尼乾陀之弟子刀師兒聚落主,詣世尊住處…… (3)世尊對坐於一面之刀師兒聚落主,如次告曰:「聚落主!尼乾陀若提子為汝弟子等如何說法耶?」 (4)「大德!尼乾陀若提子為弟子等作如是說法:『任何人若破壞生命者,皆墮於離去處、地獄。任何人若取不與者,皆墮於離去處、地獄。任何人若於諸欲行邪行者,皆墮於離去處、地獄。任何人若妄語者,皆墮於離去處、地獄。凡多住習處者,則隨所導而去[1]。』大德!尼乾陀若提子如是為弟子等說法。」 ᅟᅟ==[1] 雜阿含三二卷之一二經「以多行故則將至彼」,別譯雜含七卷一〇經「隨作時多,必墮地獄」。英譯 according as a man habitually lives, so goes he forth to his destiny。== 「聚落主!如尼乾陀若提子之教,『凡多住習處者,則隨所導而去。』如是者,則任何人無有墮於離去處、地獄者。 (5)聚落主!汝對此如何思惟耶?凡有人破壞生命,於夜間或於日間所經之時間,若彼破壞生命及不破壞生命,何者是較長之時間耶?」 「大德!凡有人破壞生命,於夜間或於日間所經時間,彼若破壞生命,其時為短,而彼不破壞生命,其時間是長。」 「聚落主!如尼乾陀若提子之教:『凡多住習處者,則隨所導而去。』若如是者,則任何人無有墮於離去處、地獄者。 (6)聚落主!汝對此如何思惟耶?凡有人不與取,於夜間或於日間所經之時間,若彼不與取及不與不取,何者為較長之時間耶?」 「大德!凡有人不與取,於夜間或於日間所經之時間,彼不與取,其時間是短,而彼不與不取,其時間是長。」 「聚落主!如尼乾陀若提子之教……即無有墮於地獄者。 (7)聚落主!汝對此如何思惟耶?凡有人於諸欲行邪行……何者是較長之時間耶?」 「大德!凡有人於諸欲行邪行……其時間是長。」 「聚落主!如尼乾陀若提子之教……即無有墮於地獄者。 (8)聚落主!汝對此如何思惟耶?凡有人語妄語……何者是較長時間耶?」 「大德!凡有人語妄語……其時間是長。」 「聚落主!如尼乾陀若提子之教:『凡多住習處者,則隨所導而去。』若如是者,則任何人無有墮於離去處、地獄者。 (9)聚落主!於此處,或教師作如是談、如是見:『任何人若破壞生命者,皆墮於離去處、地獄。任何人不與取者……。任何人於諸欲行邪行者……。任何人語妄語者,皆墮於離去處、地獄。』聚落主!而且弟子對此教師有淨信心。 (10)彼以:『余師乃如是談、如是見,懷如是之見:「任何人破壞生命者,皆墮於離去處、地獄。」然余有破壞生命,余亦是墮離去處者,墮地獄者。』聚落主!不捨此語、不捨此心、不拋棄此見,恰如將持來之物而投入,如是彼入地獄。余師…… (11)然聚落主!於此處如來出現於世,為應供者、正徧智者、明行具足者、善到者、世間解者、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之師、覺者、世尊。彼以種種方便非難詰責生命之破壞,謂:『禁止生命之破壞。』非難詰責不與取……欲邪行……妄語,謂:『禁止妄語。』聚落主!而弟子對此教師(如來)有淨信心,彼當省思。 (12)『世尊以種種方便非難、詰責生命之破壞,宣說禁止對生命之破壞,然余如是破壞如是之生命。余[A1]如是破壞如是之生命,此乃非宜,此是非善,余亦因此而有追悔之念:「我不該作此惡邪之業。」』彼如是省思後,而捨此生命破壞,向後又禁止生命之破壞。彼[A2]如是有此惡邪業之捨棄,彼如是有此超越惡邪業[2]。 ᅟᅟ==[A1] [-]【CB】,[02]【南傳】== ᅟᅟ==[A2] [-]【CB】,[02]【南傳】== ᅟᅟ==[2] 此二文於 PTS 本缺失,由暹羅本補之。此例他處續出。(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二個對應之註標[02]與章節校注內容不符,故今將此處修訂為[02]之註標。)== (13)世尊以種種方便,非難、詰責不與取…… (14)世尊以種種方便,非難、詰責欲邪行…… (15)世尊以種種方便,非難、詰責妄語…… (16)彼捨生命之破壞,禁止生命之破壞,捨不與取……欲邪行……妄語……兩舌……粗語……綺語……捨貪欲而為無貪欲者,捨惡心瞋恚而為不失心者,捨邪見而為正見者。聚落主!此[3]之聖弟子如是離貪欲、離惡心、無迷惑、正知正念,而以與慈俱生之心,充滿於一方而住,同於第二〔方〕、同於第三〔方〕、同於第四〔方〕,如是上下橫、一切處、一切情勢之下、一切具足之世界,與慈俱生、廣大遠行無量,而充滿無怨心、無惡心而住。 ᅟᅟ==[3] 參照四一品第七牛達多經第四節。== (17)聚落主!譬如吹強力之法螺者,如少勞可令四方聞〔其吹〕,聚落主!同此,由如是實修、如是增長慈心解脫,凡所標量之業[4],於其處無餘存,於其處無存立。聚落主!此之聖弟子……即與悲俱生之心……與喜俱生之心……與捨俱生之心……與捨俱生一切具足之世界,廣大遠行無量,而充滿無怨心、無惡心而住。 ᅟᅟ==[4] yam pamāṇakataṁ kammaṁ 英譯 whatsoever finite thing there be。== (18)聚落主!譬如強力之吹法螺者,以少勞可令四方得聞,聚落主!同此,如是實修、如是增長捨之心解脫,凡所標量之業,於其處無殘存,於其處無存立。」 (19)世尊如是言已,刀師兒聚落主如次白世尊言:「殊妙哉!大德!殊妙哉!大德……請願攝受余歸依為優婆塞。」 ### 42.9 第九ᅟ家 (1)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俱,遊行於拘薩羅國,抵達那爛陀,於此處世尊住那爛陀之波婆離迦菴羅林中。 (2)然其時,那爛陀因饑饉,難得餬口之食,白骨〔充野〕,給與籌符之食。 (3)恰於此時,尼乾陀若提子與多數之尼乾陀集團,共留住於那爛陀。 (4)時,尼乾陀之弟子刀師兒聚落主,來至尼乾陀若提子之處,對彼禮拜後,於一面坐。 (5)尼乾陀若提子告於一面坐之刀師兒聚落主曰:「聚落主!來!汝去駁斥沙門瞿曇之語,如是者汝則善名遠揚:『刀師兒聚落主,駁如是有神力,如是有威力之沙門瞿曇之語。』」 「然而大德!余如何往駁如是有神力,如是有威力沙門瞿曇之語耶?」 (6)「聚落主!來!汝往沙門瞿曇之處,問彼作如是言:『大德!世尊以種種方便對家家稱揚愛憐、稱揚保護、稱揚悲愍耶?』聚落主!若如是問沙門瞿曇,而如是答:『誠然,聚落主!如來以種種方便,對家家稱揚愛憐、稱揚保護、稱揚悲愍』者,則應告於彼曰:『若然,大德!何故今世尊為饑饉難得餬口之食,白骨〔充野〕,使給與籌符食,與大比丘眾俱遊行耶?世尊是為家家斷絕而行,為家家之非運而行,為家家之損亡而行者。』聚落主!以此兩端質問沙門瞿曇,逢此,彼則吐出不能、嚥下不能。」 (7)「唯唯!大德!」刀師兒聚落主,應諾尼乾陀若提子,從座而起,禮拜於彼,行右繞禮,即詣世尊住處,禮拜世尊,於一面坐。 (8)於一面坐之刀師兒聚落主,白世尊曰:「大德!世尊〔非〕以種種方便,對家家稱揚愛憐、稱揚保護、稱揚悲愍耶?」 「誠然,聚落主!如來以種種方便,對家家稱揚愛憐、稱揚保護、稱揚悲愍。」 「若然,大德!何故今世尊為饑饉難得餬口之食,白骨〔充野〕,使給與籌符食,與大比丘眾俱遊行耶?世尊為家家之斷絕而行,為家家之非運而行,為家家之損亡而行。」 (9)「聚落主!余[1]想起於距今九十一劫前至今,余不知曾有一家行飯食之布施而有損。而且彼等[2]家家富裕,財多寶多,金銀豐裕,所得豐裕,財穀[A3]豐裕者,此等一切是源於布施,乃真實之源,自制之源。 ᅟᅟ==[1] 雜阿含經三二卷一〇經「我憶九十一劫以來,不見一人施一比丘,有盡有減」。== ᅟᅟ==[2] 同「汝觀今日有人家大富,多錢財、多眷屬,多僕從,當知其家長夜好施,真實寂止故,致斯福利。」== ᅟᅟ==[A3] 豐【CB】,豊【南傳】== (10)聚落主!家之損亡有八種因、八種緣。家或為國王所損亡,家或為竊盜所損亡,家或為火所損亡,家或為水所損亡,或不得積蓄,或家人懶惰拋棄家業,或散潰此等之寶,成為家之黑炭(敗家子)[3],於生家,無常[4]者為第八。聚落主!此等八種因、八種緣為家損亡之因。 ᅟᅟ==[3] 不為者,不務力於家務,家產潰敗。== ᅟᅟ==[4] PTS 本句有讀誤。雜阿含經「我說無常為」第九句。別譯雜阿含經:「我今更說第九之破,言第九者所謂無常。」== (11)聚落主!於此等八種因、八種緣之存在,人對余雖作如是言:『世尊是為家家之斷絕而行,為家家之非運而行,為家家之損亡而行者。』聚落主!不捨此語、不捨此心、不拋棄此見,則恰如持來者之投入,如是將〔入〕於地獄。」 (12)世尊如是言已,刀師兒聚落主,白世尊曰:「殊妙哉!大德!殊妙哉!大德!……請世尊攝受余,願歸依為優婆塞。」 ### 42.10 第一〇ᅟ頂髻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外之竹林迦蘭陀園。 (2)然其時,於王之內宮王臣集會,集合同座眾人之間,起此相互之談:「沙門釋子等,於金銀是淨[1],彼等受金銀、取金銀。」 ᅟᅟ==[1] 「不防無障礙」之意,英譯為 they are permitted。佛滅後一百年之時,為「淨」(kappati)。第二結集(亦云七百結集)沙門可受金銀之問題被決,「受蓄金銀錢淨」(五分律三〇卷),「得受金銀」(四分律五四卷)。== (3)偶然其時,有摩利就羅伽聚落主,亦列於此集會。 (4)時,摩利就羅伽聚落主,語此集會曰:「諸尊!勿作如是言。沙門釋子等,於金銀為非淨,彼等不受此,彼等不取此。沙門釋子等,棄摩尼、黃金及離金銀。」摩利就羅伽聚落主,不能信服其集會。 (5)因此,摩利就羅伽聚落主,來至世尊住處,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6)坐於一面之摩利就羅伽聚落主,白世尊言:「大德!於此王之內宮王臣集會中,集合同座眾人之間,起此相互之談:『沙門釋子等,於金銀為淨,彼等受金銀、取金銀。』如是言已,大德!余告此集會曰:『諸尊!勿作如是言,沙門釋子等,於金銀為非淨,彼等不受此、不取此,沙門釋子等,棄摩尼、黃金,以離金銀。』大德!余不能信服其集會。 (7)大德!余如是所說,是說世尊之所說者耶?非以不實誹謗世尊耶?是隨順世尊之法以說明法,對任何之隨順說之同法者,勿陷於非難之境地耶?」 「誠然,聚落主!如是之說,汝是說余之所說者,並非以不實誹謗余。隨順〔余〕之法以說明法,對任何隨順說之同法者,無陷於非難之境地。 (8)聚落主!於此沙門釋子等,於金銀為非淨,彼等不受此,彼等不取此。沙門釋子等,棄摩尼、黃金,以離金銀。聚落主!以金銀為淨者,則於五種欲亦淨。聚落主!以五種欲為淨者,此應視為非沙門法〔之人〕,非釋子法〔之人〕。 (9)然則,聚落主!余作如是言:『草是依草之所要者而求,薪是依薪之所要者而求,車是依車之所要者而求,人是依人之所要者而求。聚落主!無論依如何之事由,余不言求受金銀。』」 ### 42.11 第一一ᅟ驢姓 (1)爾時,世尊住於摩羅達國之名為郁如耶羅伽婆之摩羅達人村落。 (2)時,婆托羅加伽聚落主,來至世尊住處,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婆托羅加伽聚落主,白世尊言:「大德!願世尊為余說示苦之生起與滅沒。」[1] ᅟᅟ==[1] 雜阿含三二卷九經:「善哉世尊為我說現法苦集苦沒。」== 「聚落主!余若為汝說:『過去世如是如是。』若對過去世說示苦之生起與滅沒者,汝於此即有疑念、困惑。聚落主!余若為汝說:『未來世應如是如是。』若對未來世說示苦之生起與滅沒者,汝於此即有疑念、困惑。然則聚落主!余今坐於此處,坐於此,為汝說示苦之生起與滅沒,於此當諦聽,當善思惟,余即為說。」 「唯唯,大德!……。」婆托羅加伽聚落主應諾世尊。 (4)世尊曰:「聚落主!汝對此如何思惟?人若遭遇殺害、捕縛[2]、沒收[3]或譴責者,如汝〔之心〕即生憂悲、苦惱、不安者,於郁如耶羅伽婆有此[4]否?」 ᅟᅟ==[2] 雜阿含三二卷九經:「若眾生於此郁鞞羅聚落住者,是若縛、若打、若責、若殺,汝心當起憂悲惱苦不?」== ᅟᅟ==[3] jānī 為掠辱。== ᅟᅟ==[4] 郁如耶羅人遇到殺害捕縛,因此有人如汝心之憂、悲耶之意。== 「大德!人若遭遇殺害、捕縛、沒收或譴責者,如余之心生憂悲、苦惱、不安者,於宇如耶羅伽婆有此。」 (5)「然而聚落主!人若雖遭遇殺害、捕縛、沒收、或譴責者,如汝〔之心〕不生憂悲、苦惱、不安者,於郁如耶羅伽婆有此否?」 「大德!人若雖遭遇殺害、捕縛、沒收、或譴責者,如余〔之心〕不生憂悲、苦惱、不安者,於郁如耶羅伽婆有之。」 (6)「聚落主!某郁如耶羅伽婆人遭到殺害、捕縛、沒收或譴責者,於汝〔之心〕生憂悲、苦惱、不安,是何因、何緣耶?聚落主!某郁如耶羅伽婆人遇到殺害、捕縛、沒收、或譴責者,於汝〔之心〕不生憂悲、苦惱、不安,是何因、何緣耶?」 「大德!郁如耶羅伽婆人遇到殺害、捕縛、沒收、或譴責者,於予〔之心〕生憂悲、苦惱、不安者,乃予對彼等有欲貪。然而大德!郁如耶羅伽婆人遇到殺害、捕縛、沒收或譴責者,於予〔之心〕不生憂悲、苦惱、不安者,余乃對彼等無欲貪。」 「聚落主![5]汝有此所見、所知、所通達,即時依法投入(法),可通達過去未來之道。凡於過去世所生之苦,一切皆以欲為根本、以欲為因緣而生。此欲是苦之本。又凡於未來世,於苦之生起,皆以欲為根本、以欲為因緣而生。此欲是苦之本。」 ᅟᅟ==[5] PTS 本有一行衍文,此不譯出。== 「大德!殊妙哉!大德!稀有哉!大德!世尊以此善巧說示,謂:『凡苦之生,皆以欲為根本、以欲為因緣而生,此欲是苦之本。』 (7)大德!余有一名智羅瓦西童子,住於其外之房屋。大德!余晨朝起身遣人:『汝去尋智羅瓦西童子。』其人未還歸之前,余念無他事:『智羅瓦西童子不該有染患何病?』」 (8)「聚落主!汝對此如何思惟?智羅瓦西童子若遭遇殺害、捕縛、沒收、或譴責者,於汝〔之心〕當生憂悲、苦惱、不安否?」 「大德!智羅瓦西童子若遭殺害、捕縛、沒收、或譴責者,余之生命即發生異變,如何於余之心不生憂悲、苦惱、不安耶?」 「聚落主!依此事由當亦可知:『凡苦之生,皆以欲為根本、以欲為因緣而生,此欲是苦之本。』 (9)聚落主!汝未曾見、聞智羅瓦西之母時,汝對智羅瓦西之母,有欲念染心或愛情否?」 「大德!否!無此。」 「聚落主!汝因見、聞彼女,如是汝對智羅瓦西之母,有欲念染心或愛情耶?」 「大德!誠然。」 (10)「聚落主!汝對此如何思惟?智羅瓦西之母若遇殺害、捕縛、沒收、或譴責者,於汝〔之心〕生憂悲、苦惱、不安否?」 「大德!智羅瓦西之母若遇殺害、捕縛、沒收或譴責者,余之生命即發生異變,如何於余〔之心〕不生憂悲、苦惱、不安耶?」 (11)「聚落主!依此事由亦可得知:『凡苦之生,皆以欲為根本、以欲為因緣而生,此欲是苦之本。』」 ### 42.12 第一二ᅟ王髮 (2)時,羅舍聚落主,來至世尊住處,禮拜世尊已,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羅舍聚落主,白世尊曰:「大德!余聞如是說:『沙門瞿曇非難一切苦行,徹底謗罵一切艱難生活之苦行者。』大德!『沙門瞿曇非難一切苦行,徹底謗罵一切艱難生活之苦行者。』如是說之彼等人眾,大德!彼等是說世尊之所說耶?或以非實誣蔑世尊耶?隨順〔世尊〕之法以說明法隨順法者、同法者亦無陷於非難之地耶?」 「聚落主!如是說:『沙門瞿曇非難一切苦行,徹底謗罵一切艱難生活之苦行者。』之彼等人眾,彼等說余之所說,又無以非真非實誣罵於余。」 (一) (4)「聚落主!此等之兩際邊[1],是出家者應所避免:〔一者〕於諸欲專心耽著欲樂,此是依下劣鄙野之凡夫、非聖者,是伴著非利者。〔二者〕專心於自己之難苦,此苦痛非聖者,是伴著非利者。聚落主!如來不依此兩際邊,而證悟中道。此是眼、是智、〔至〕寂靜、無上智、正覺涅槃之資者。 ᅟᅟ==[1] 五分律一五卷:「世有二邊不應親近,一者貪著受欲說欲無過,二者邪見苦形無有道跡。雜阿含三二卷八經今者眾生依於二邊,何等為二,一者樂著卑下田舍常人凡夫五欲,二者自苦方便,不正非義饒益。」== (5)聚落主!如何是如來之證悟,是眼、是智、〔至〕寂靜、無上智、正覺涅槃之資,是中道耶?此即是八支聖道,此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聚落主!此即如來之所證悟,是眼、是智、〔至〕寂靜、無上智、正覺涅槃之資,是中道。」 (二) (6)「聚落主!有享受此等三種諸欲者,存在於世。以何為三種耶? (一) (7)於此,聚落主!或諸欲之享受者[1],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財。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財,而自己不安樂、不喜悅,不分配、不作善業。 ᅟᅟ==[1] 雜阿含三二卷八經:「有受欲者,非法濫取,不與安樂自供,不供養父母,給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屬朋友知識,亦不隨時供養沙門婆羅門,仰求勝處安樂果報,未來生天。」== (二) (8)然於此,聚落主!或諸欲之享受者,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財。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財,以使自己安樂、悅喜,〔而〕不分配、不作善業。 (三) (9)然而於此,聚落主!或諸欲之享受者,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財。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財,以使自己安樂、喜悅,〔且又〕分配、作善業。 (四) (10)然而於此,聚落主!或諸欲之享受者,依法、依非法,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財。依法、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財,使自己不安樂、不喜悅,不分配、不作善業。 (五) (11)然而於此,聚落主!或諸欲之享受者,依法、依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財。依法、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財,使自己安樂、喜悅,〔而〕不分配、不作善業。 (六) (12)然而於此,聚落主!或諸欲之享受者,依法、依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財。依法、依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財,使自己安樂、喜悅,〔且又〕分配、作善業。 (七) (13)然而於此,聚落主!或諸欲之享受者,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財。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財,以使自己不安樂、不喜悅,〔且又〕不分配、不作善業。 (八) (14)然而於此,聚落主!或諸欲之享受者,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財。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財,以使自己安樂、喜悅,〔但〕不分配、不作善業。 (九) (15)然而於此,聚落主!或諸欲之享受者,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財。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財,以使自己安樂、喜悅,分配而作善業。然對此等之財貪著、迷卻、墮罪、不見過患、不獲出要而受用。 (十) (16)然而於此,聚落主!或諸欲之享受者,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財。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財,以使自己安樂、喜悅,分配作善業。然對此等之財不貪著、不迷卻、不墮罪、見過患、獲出要而受用。」 (3)(一) (17)「於此,聚落主!諸欲之享受者,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財。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財,而自己不安樂、不喜悅,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依三種理由,應被非難。依如何之三種〔理由〕應被非難耶?〔彼〕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財,此為第一理由,應被非難。〔彼〕自己不安樂、不喜悅,此為第二理由,應被非難。不分配〔彼財〕、〔又不以此〕作善業,此第三理由,應被非難。 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因此等三種理由,應被非難。 (二) (18)於此,聚落主!諸欲之享受者,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財。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財,使自己安樂、喜悅,〔而但〕不分配、不作善業,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依二種理由,應被非難;依一種理由,應被欣賞。如何依二種理由應被非難耶?〔彼〕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財,此第一理由應被非難;〔彼財〕不分配、〔又不以此〕作善業,此為第二理由應被非難。如何是一種理由應被讚賞耶?彼自得安樂、喜悅,此一理由應被讚賞。 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有此等二種理由應被非難,此一理由應被欣賞。 (三) (19)於此,聚落主!諸欲之享受者,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財。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財,而使自己安樂、喜悅,〔且又〕分配、作善業,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有一種理由應被非難,二種理由應被讚賞。如何之一種理由應被非難耶?彼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財,此一種理由應被非難。如何依二種理由應被讚賞耶?〔彼〕使自己安樂、喜悅,此第一理由應被讚賞;〔彼財〕分配、〔以此〕行善業,此第二理由應被讚賞。 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此之一種理由應被非難,此之二種理由應被讚賞。 (四) (20)於此,聚落主!諸欲之享受者,依法、依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財。依法、依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財,使自己不安樂、不喜悅,財亦不分配、不行善業,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依一種理由應被讚賞,三種理由應被非難。如何之一種理由應被讚賞耶?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財,此一種理由應被讚賞。如何之三種理由應被非難耶?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財,此為第一種理由應被非難;使自己不安樂、不喜悅,此為第二種理由應被非難;財不分配、不作善業,此為第三種理由應被非難。 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依此一種之理由應被讚賞,三種理由應被非難。 (五) (21)於此,聚落主!諸欲之享受者,依法、依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財。依法、依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財,而使自己安樂、喜悅,〔而不以財〕分配、不作善業,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依二種之理由應被〔讚〕賞,依二種理由應被非難。如何為二種理應被讚賞耶?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財,此第一理由應被讚賞。使自己安樂、喜悅,此第二理由應被讚賞。如何為二種理由應被非難耶?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財,此第一理由應被非難,〔財〕不分配、不作善業,此第二理由應被非難。 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依此等二種理由應被讚賞,依此二種理由應被非難。 (六) (22)於此,聚落主!諸欲之享受者,依法、依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財。依法、依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財,使自己安樂、喜悅,〔而且又財〕分配、作善業,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依三種理由應被讚賞,依一種理由應被非難。如何為三種理由應被讚賞耶?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財,此第一理由應被讚賞;使自己安樂、喜悅,此第二理由應被讚賞;〔財之〕分配、作善業,此第三理由應被讚賞。如何為一種理由應被非難耶?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財,此一種理由應被非難。 聚落主[1]!此諸欲之享受者,因此等三種之理由應被讚賞,此一種理由應被非難。 ᅟᅟ==[1] PTS 本此結文缺失。== (七) (23)於此,聚落主!諸欲之享受者,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財。依法、不用暴力求財,使自己安樂、不喜悅,〔財〕不分配、不作善業,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一種理由應被讚賞,二種理由應被非難。如何為一種理由應被讚賞耶?依法、不用暴力求財,此一種理由應被讚賞。如何為二種理由應被非難耶?使自己不安樂、不喜悅,此第一理由應被非難。〔財〕不分配、不作善業,此第二理由應被非難。 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依此一種理由應被讚賞,此二種理由應被非難。 (八) (24)於此,聚落主!諸欲之享受者,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財。依法、不用暴力求財而使自己安樂、喜悅,〔而財〕不分配、不作善業,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依二種理由應被讚賞,依一種理由應被非難。如何為二種理由應被讚賞耶?依法、不用暴力求財,此第一理由應被讚賞,使自己安樂、喜悅,此第二理由應被讚賞。如何為一種理由應被非難耶?〔財〕不分配、不作善業,此一種理由應被非難。 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依此等二種理由應被讚賞,依此一種理由應被非難。 (九) (25)於此,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財。依法、不用暴力求財而使自己安樂、喜悅,又對其財貪著、迷著、墮罪、不見過患、不獲出要,受用於〔此〕,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依三種之理由應被讚賞,依一種之理由應被非難。如何為三種理由應被讚賞耶?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財,此第一之理由應被讚賞;使自己安樂、喜悅,此第二之理由應被讚賞;〔而財之〕分配、作善業,此第三之理由應被讚賞。如何為一種理由應被非難耶?貪著此等之財、迷著、墮罪、不見過患、不獲出要,而受用者,於此,此一種之理由應被非難。 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依此三種之理由應被讚賞,此一種之理由應被非難。 (十) (26)於此,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財。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財。以使自己安樂、喜悅;〔且其〕分配、作善業;又對其財不貪著、不迷卻、不墮罪、見過患、獲出要,而受用此,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依四種之理由應被讚賞。依如何四種之理由應被讚賞耶?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財,此第一之理由應被讚賞;使自己安樂、喜悅,此第二之理由應被讚賞;〔財之〕分配、作善業,此第三理由應被讚賞;對此等之財不貪著、不迷卻、不墮罪、見過患、獲出要,受用於此,此第四種理由應被讚賞。 聚落主!此諸欲之享受者[1],依此等四種理由應被讚賞。」 ᅟᅟ==[1] 以上七~一一節,一七~二一節之十種諸欲之享受者中,唯(一六節二六節)之一人可免非難。== (四) (27)「聚落主!世間有此等三種艱難生活之苦行者,何等為三種耶? (一) (28)聚落主!艱難生活之苦行者,依於信心從在家出而為無家之身,言:『我思領得善法,我思現證勝人間法,足以為聖之特殊知見。』彼以苦虐自己,〔但〕不能領得善法,不能現證勝人間法,足以為聖之特殊知見。 (二) (29)然則,聚落主!此或艱難生活之苦行者,依信心從在家出而為無家之身,言:『我思領得善法,我思現證勝人間法,足以為聖特殊之知見。』彼苦虐自己,〔但〕雖領得善法,而不能現證勝人間法,足以為聖特殊之知見。 (三) (30)然而聚落主!此或艱難生活之苦行者,依信心從在家出而為無家之身,言:『我思領得善法,我思現證勝人間法,足以為聖特殊之知見。』彼以苦虐自己,〔而〕領得善法,現證勝人間法,足以為聖特殊之知見。」 (5)(一) (31)「於此,聚落主!此艱難生活之苦行者,以苦虐自己,〔而且〕不得善法,不能現證勝人間法,足以為聖之知見,聚落主!此艱難生活之苦行者,依三種理由應被非難。依如何之三種理由,應被非難耶?以苦虐自己,此第一之理由應被非難;不得善法,此第二理由應被非難;不能現證勝人間法,足以為聖特殊之知見,此第三理由應被非難。 聚落主!此艱難生活之苦行者,依此三種之理由應被非難。 (二) (32)於此,聚落主!此艱難生活之苦行者,以苦虐自己,〔而〕領得善法,但不能證勝人間法,足以為聖特殊知見,聚落主!此艱難生活之苦行者,依二種理由應被非難,依一種理由應被讚賞。依如何二種理由應被非難耶?以苦虐自己,此第一理由應被非難;不能現證勝人間法,足以為聖特殊之知見,此第二之理由應被非難。依如何一種理由應被賞讚耶?領得善法,此一種之理由應被讚賞。 聚落主!此艱難生活之苦行者,依此二種之理由應被非難,依此一種理由應被讚賞。 (三) (33)於此,聚落主!此艱難生活之苦行者,以苦虐自己,〔而〕領得善法,現證勝人間法,足以為聖特殊之知見,聚落主!此艱難生活之苦行者,依一種之理由應被非難,依二種之理由應被讚賞。依如何一種之理由應被非難耶?以苦虐自己,此一種之理由應被非難。依如何二種之理由應被讚賞耶?領得善法,此第一之理由應被讚賞;現證勝人間法,足以為聖特殊之知見,此為第二種之理由應被讚賞。 聚落主!此艱難生活之苦行者,依此一種之理由應被非難;依此二種之理由應被讚賞。」 (六) (34)「聚落主!此等之三是現生者、不老者、即時者。『來看!』此之所示〔導人向〕於涅槃,而智者各自應得知之〔法〕。何者為三? (一) (35)凡有貪欲者,由貪欲之因,〔人〕則懷持毀傷自己之心、懷持毀傷他人之心、懷持毀傷兩者之心。〔然〕能排除貪欲,〔人則〕不懷持毀傷自己之心、不懷持毀傷他人之心、不懷持毀傷兩者之心,此是現生者、不老者、即時者。『來看!』此之所示,導〔人向〕於涅槃,而智者各自應得知之〔法〕。 (二) (36)凡有瞋恚者,由瞋恚之因,懷持毀傷自己之心、懷持毀傷他人之心、懷持毀傷兩者之心。〔然〕排棄瞋恚,〔人則〕不懷毀傷自己之心、不懷毀傷他人之心、不懷毀傷兩者之心,此是現生者、不老者、即時者。『來看!』此之所示,導〔人向〕於涅槃,而智者各自應得知之〔法〕。 (三) (37)凡有愚癡者,由愚癡之因,人則懷持毀傷自己之心、懷持毀傷他人之心、懷持毀傷兩者之心。〔然而〕排棄愚癡,〔人〕則不懷持毀傷自己之心、不懷持毀傷他人之心、不懷持毀傷兩者之心,此是現生者、不老者、即時者。『來看!』此之所示,導〔人向〕於涅槃,而智者各自應得知之〔法〕。 聚落主!此等之三種,是現生者、不老者、即時者。『來看!』此之所示,導〔人向〕於涅槃、而智者各自應得知之〔法〕。」 (38)〔世尊〕如是言已,羅舍聚落主白世尊曰:「殊妙哉!大德!殊妙哉!大德!……請世尊攝受余,願歸依為[1]優婆塞。」 ᅟᅟ==[1] 〔四二〕第一經六節參照。== ### 42.13 第一三ᅟ波羅牢(可意) (1)一時,世尊住拘利耶一名曰鬱多羅之拘利耶人之村落。 (2)時,婆多利耶聚落主,來至世尊住處,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婆多利耶聚落主,白世尊曰:「大德!我曾聞此:『沙門瞿曇知於幻。』大德!『沙門瞿曇知於幻』,如是言之彼人等,大德!彼等言世尊之所說,無以非實誣世尊耶?是隨順說明世尊之法耶?其隨順法者、同法者,亦無陷於非難之地耶?大德!吾等不欲誣謗世尊。」 (3)「聚落主!『沙門瞿曇知於幻』,如是談之彼等人眾,彼等是談余之所談,並無以非實誣謗余,說明隨順余之法,任何隨順說者、同法者,亦無陷於非難之地。」 (4)「尊者!雖言『是真實』,然〔者〕,我等對此沙門、婆羅門之言:『沙門瞿曇知於幻,沙門瞿曇是幻士。』不予相信。」 「聚落主!如是言『沙門瞿曇知於幻』者,彼以『世尊正如是、善逝正如是』,作如是言:『沙門瞿曇是幻士。』然者,聚落主!於此,當向汝反問,依汝適當之所思,且回答。 (1)(一) (5)聚落主!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聚落主!汝知拘利耶人垂髻之傭夫耶?」 「大德!余知拘利耶垂髻之傭夫。」 (6)「聚落主!汝對此作如何思惟?拘利耶人垂髻之傭夫,是以何為其目的耶?」 「大德!彼拘利耶人為防止盜賊,彼拘利耶人為傳信使。大德!拘利耶人垂髻之傭夫,是以此為其目的。」 (7)「聚落主!汝對此作如何思惟?汝知拘利耶人垂髻之傭夫,彼等是戒德者,或是污戒者耶?」 「大德!余以拘利耶人垂髻之傭夫,是污戒惡法〔之徒〕。知凡世間之污戒惡法〔之徒〕者,其中即有拘利耶垂髻之傭夫。」 (8)「聚落主!『婆多利耶聚落主,知拘利耶人垂髻之傭夫是污戒惡法〔之徒〕。〔若然〕,如是言婆多利耶聚落主亦是污戒惡法〔之徒〕者。』彼語是正語耶?」 「大德!否,不然。大德!拘利耶垂髻之傭夫與余不同,拘利耶垂髻之傭夫與余不同法。」 (9)「聚落主!汝婆多利耶聚落主,知拘利耶垂髻之傭夫是污戒惡法〔之徒〕,婆多利耶聚落主,得非是污戒惡法〔之徒〕。何故不得〔說〕:『如來知幻而非為幻士。』聚落主!余知於幻,〔知〕於幻之果,亦知其如何履行幻者,身壞命終之後,墮於離去處、惡趣、極墮處、地獄。 (二) (10)聚落主!余知於生命之破壞,〔知〕於生命破壞之果,亦知其如何履行生命破壞者,身壞命終後,墮於離去處、惡趣、極墮處、地獄。 (11)聚落主!余知於不與取…… (12)聚落主!余知於諸欲邪行…… (13)聚落主!余知於妄語…… (14)聚落主!余知於兩舌…… (15)聚落主!余知於粗語…… (16)聚落主!余知於綺語…… (17)聚落主!余知於貪欲…… (18)聚落主!余知於瞋恚…… (19)聚落主!余知於邪見…… (二) (20)聚落主!某某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談、如是見者:『凡任何人破壞生命者,皆於現生感受苦憂。凡任何人不與取者,皆於現生感受苦憂。凡任何人於諸欲邪行者,皆於現生感受苦憂。凡任何人妄語者,皆於現生感受苦憂。』 (一) (21)然則,聚落主!於此見有人掛華鬘、著耳環、善沐浴、善化妝、理鬚髮、〔對〕女子之欲望充滿猶如王者。關於此者,人言曰:『看!此者所作為何?掛華鬘、著耳環、善沐浴、善化妝、理鬚髮、〔對〕女子之欲望[1]充滿猶如王者。』他人答曰:『看!此者壓伏王者之敵,而斷卻生命,王者歡喜以物賜彼。所以,此人掛華鬘、著耳環……猶如王者。』 ᅟᅟ==[1] 付女子之欲,有「宛然如王」。== (二) (22)然而聚落主!於此見有人被粗索將手堅縛於後、剃光頭髮,打惡聲之鼓,由街至街、由十字路至十字路而巡遶,再牽出南門外,於都之南方被刎頸。關於此者,人言曰:『看!此者所作為何?彼被粗索將手堅縛於後、剃其頭髮,打惡聲之鼓,由街至街,由十字路至十字路而巡遶,再牽出南門外,於都之南方被刎頸耶?』他人曰:『看!此王者之敵而斷女人或男人之生命,因此,王乃捕捉彼,行如是之處刑。』 (23)聚落主!汝對此作如何思惟?汝曾見如是事否?或曾得聞耶?」 「吾等得見且已聞,又曾得聞。」 (24)「於此,聚落主!某某沙門婆羅門如是談、如是見:『凡人破壞生命者,皆於現生感受苦憂。』彼等是語真實耶?抑語妄耶?」 「大德!是語妄。」 「凡語妄之虛事,是戒德者耶?抑污戒者耶?」 「大德!是污戒者。」 「凡污戒惡德之徒,是履邪行耶?抑履正行耶?」 「大德!是履邪行。」 「凡履邪行者,是邪見耶?抑正見耶?」 「大德!是邪見。」 「凡邪見之徒,適於信賴耶?」 「大德!不然。」 (三) (25)「然則,聚落主!於此,或見有人掛華鬘、著耳環……猶如王者。關於此者,人言曰:『看!此者所作為何?掛華鬘、著耳環……猶如王者。』他人對此曰:『看!此者壓伏王之敵,持來重寶,王者歡喜而賜彼物。因此,此者掛華鬘、著耳環……猶如王者。』 (四) (26)然則,聚落主!於此見有人被粗索將手堅縛於後,被刎其頸。關於此者,人言曰:『看!此者所作為何?被以粗索將手堅縛於後……以刎其頸。』他人對此曰:『看!此者於村落或森林將不與之物竊取而去,因此王者捕彼,以受如是之處刑。』 (27)聚落主!汝對此作如何思惟?汝曾見如是事耶?或曾得聞耶?」 「吾等得見且已聞,又曾得聞。」 (28)「於此,聚落主!某某沙門、婆羅門如是言、如是見:『凡人不與取者,皆於現於現生感受憂苦。』彼等語真實語耶?抑語虛妄耶?」 ……… 「大德!不然。」 (五) (29)「然則聚落主!於此,或見有人掛髮鬘、著耳環……猶如王者。關於此者,人謂曰:『看!此者所作何事?而掛華鬘、著耳環……猶如王者耶?』他人對此曰:『看!此者與王者之敵婦女子相交,王者喜歡,以賜物於此者,因之,此者掛華鬘、著耳環……猶如王者。』 (六) (30)然則,聚落主!於此或見有人被粗索將手堅縛於後……被刎其頸。關於此者,人言曰:『看!此者所作何事?被粗索將手堅縛於後……被刎其頸耶?』他人對此曰:『看!此者與良家之婦、良家之少女相交,因之彼為王者所捕捉,以行如是之刑。』 (31)聚落主!汝對此作如何思惟?汝曾見如是事或得聞耶?」 「吾等得見且已聞,又曾得聞。」 (32)「於此,聚落主!某某沙門、婆羅門如是言、如是見:『凡人於諸欲行邪者,皆於現生感受苦憂。』彼等是語真實耶?抑語虛妄耶?」 ………… 「大德!不然。」 (七) (33)「然則,聚落主!於此,或見有人掛華鬘、著耳環……猶如王者。關於此者,人言曰:『看!此者所作何事?掛華鬘、著耳環……猶如王者耶?』他人對此曰:『看!此者以語妄語而博王者笑,王者歡喜以物賜此者,因之,此者掛華鬘、著耳環……猶如王者。』 (八) (34)然則,聚落主!於此或見有人被粗索將手堅縛於後……被刎其頸。關於此者,人言曰:『看!此者所作何事?被粗索將手堅縛於後……被刎其頸耶?』他人對此曰:『看!此者損及居士又居士子之利益,因之,為王者所捕,以行如是之刑。』 (35)聚落主!汝對此作如何思惟?汝曾見如是事或得聞耶?」 「吾等得見且已聞,又曾得聞。」 (36)「於此,聚落主!某某沙門婆羅門如是談、如是見:『凡人語虛妄者,皆於現生感受苦憂。』彼等是語真實耶?抑語虛妄耶?」 「大德!是語虛妄。」 「凡語虛妄事者,是戒德者耶?抑污戒者耶?」 「大德!是污戒者。」 「凡污戒惡德之徒,是履邪行耶?抑履正行耶?」 「大德!是履邪行。」 「凡履邪行者,是邪見耶?抑正見耶?」 「大德!是邪見。」 「凡邪見之徒,適於信賴否?」 「大德!不然。」 (三) (37)「殊妙哉!大德!稀有哉!大德! 余有休息之家,於中有臥牀、有座榻、有水瓶、有油燈,於此,若有沙門或婆羅門之安居者,則余以應能力,與彼相分享。大德!昔有種種意見,種種信仰,種種嗜好之四位教師,於此家休息入安居。 (一) (38)有一教師乃如是言、如是見曰:『無施與[1]、無供犧牲、無祭祀、無作善業、作惡業之異熟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亦無化生之有情。達於沙門婆羅門之正位,履正行,自證知此世與他世,皆無能示知於世者。』 ᅟᅟ==[1] 六師外道中之阿耆多翅舍欽婆羅之見,長部一卷沙門果經參照。但漢譯北傳本為末伽梨拘梨之見。== (二) (39)有一教師乃如是言、如是見,而曰:『有施與、有供犧牲、有祭祀、有作善業、作惡業之異熟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達於沙門、婆羅門之正位,履正行,自證知此世與他世,皆有能示知於〔世〕者。』 (三) (40)有一教師乃如是言、如是見,而曰:『作者[1-1],令作者;斷割者,令斷割者;苦者,令苦者;憂者,令憂者;疲者,令疲者;慄者,令慄者;生命破壞者、不與取者、破牆壁侵入者、掠奪者、竊盜者、追剝者、犯他人之妻者、妄語者、〔一切〕所作,皆非惡作。即以剃刀附於車輪之端,將此大地之生類作成一肉團、一肉塊,以此為因緣,亦無惡〔生〕,無由惡來之果。若至恆河之南岸者,殺、令殺,斷割、令斷割,苦、令苦,以此為因緣,不〔生〕惡,無由惡來之果。若至恆河之北岸,施、令施,供犧牲、令供犧牲者,以此為因緣,不〔生〕福,無由福來之果。施與、調御、自制、語真實、亦不〔生〕福,無由福來之果。』 ᅟᅟ==[1-1] 不蘭迦葉之見,長阿含十七卷沙門果經,長部一卷沙門果經參照。== (四) (41)有一教師乃如是言、如是見,而曰:『作者、令作者,斷割者、令斷割者,苦者、令苦者,憂者、令憂者,疲者、令疲者,慄者、令慄者,破壞生命者,不與取者、破牆壁而侵入者、掠奪者、竊盜者、追剝者,犯他人之妻者,妄語者,〔一切〕所作,皆為惡作。以剃刀附於車輪之端,將此大地之生類作成一肉團、一肉塊者,以此為因緣,有生惡、有由惡來之果。若至恆河之南岸,殺、令殺,斷割、令斷割,苦、令苦者,以此為因緣,有〔生〕惡、有由惡來之果。若至恆河之北岸,施、令施,供犧牲、令供犧牲者,以此為因緣,有〔生〕福、有由福來之果。施與、調御、自制、語真實、有〔生〕福、有由福來之果。』 (42)大德!此於余起疑、起惑,而曰:『此等諸尊沙門、婆羅門中,結果何者語真實?何者語虛妄耶?』」 「聚落主!汝之疑是理,汝之惑是理,然而只於所惑汝起疑。」 「大德!余如是信仰世尊,願世尊說法,以除棄余疑惑之法。」 (四) (43)「聚落主!有法三昧,於此,汝若心獲三昧者,如是,汝則捨棄此疑念法。聚落主!何者為法三昧耶? (一) (44)聚落主!於此,有聖弟子,棄生命之破壞,禁生命之破壞;棄不與取,禁不與取;棄欲邪行,禁欲邪行;棄妄語,禁妄語;棄兩舌語,禁兩舌語;棄麤語,禁麤語;棄綺語,禁綺語;棄貪欲為無貪欲,棄瞋恚為無瞋恚心,棄邪見為正見。 聚落主!此聖弟子如是離貪欲、離瞋恚、不迷著,正知正念,與慈俱生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同第二方、同第三方、同第四方〔徧滿〕而住。如是上下橫〔直〕,於一切處一切事情之下,與慈俱生一切具有之世界,無量廣大遠行,以無怨心、無恚之心充滿而住。如彼所思量:『凡此教師之謂:無施與、無供犧牲……而此示知於〔世〕者皆無,如是言、如是見。好!此導師之語雖是真實,然而余有余之保證,此余於脆者、或強者、即任何者亦無妨礙,幸福於此世他世兩處,攝護於身、於語、於心,身壞命終之後,可生於善趣天界故。』彼生喜樂,喜樂於彼而生歡悅,歡悅之彼身輕安,身輕安之彼享受安樂,心安樂者即獲定。聚落主!此乃法三昧。汝若於此獲心三昧者,如是,汝則捨此疑惑之法。 (二) (45)聚落主!此聖弟子如是離欲貪、離瞋恚……與慈俱生之心……以無恚心徧滿而住。彼作如是思量:『凡此教師之謂:有施與、有供犧牲……此示知於世者皆有,如是言、如是見。此教師之語雖是真實……可生於善趣天界故。』彼生喜樂……獲定。聚落主!此是法三昧。汝若於此獲心三昧,如是,汝則捨此疑惑之法。 (三) (46)聚落主!此聖弟子如是離欲貪、離瞋恚……與慈俱生之心……以無恚心徧滿而住。彼作如是思量:『凡此教師之謂作、令作者,斷割、令斷割者……無由福來之〔果〕,如是言、如是見。好!此教師之語雖是真實……可生於善趣天界故。』彼生喜樂……獲定。聚落主!此是法三昧。汝若於此獲心三昧者,如是汝則捨棄疑惑之法。 (四) (47)聚落主!此聖弟子如是離欲貪、離瞋恚……與慈俱生之心……以無恚之心徧滿而住。彼作如是思量:『凡此教師之謂:作、令作者;斷割者、令斷割者……有由福來之〔果〕,如是言、如是見。此教師之語雖是真實……可生於善趣天界故。』彼生喜樂……是定。聚落主!此是法三昧。汝若於此獲心三昧者,如是汝則捨棄此疑惑之法。 (5)(一) (48)聚落主!於此聖弟子如是離欲貪、離瞋恚、不迷著、正知正念,與慈俱生之心徧滿一方而住,與喜俱生之心徧滿一方而住,與捨俱生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彼作如是思量:『凡此教師之謂:無施與、無供犧牲……此示知於世者皆無,如是言、如是見。好!教師之語雖是真實,然余有余之保證,此余於脆者,或強者,即任何者,皆無妨礙,幸福於〔此世他世之〕兩處,攝護於身、於語、於意,身壞命終之後,可生於善趣天界故。』彼生喜樂……彼喜樂而生歡悅,彼歡悅而身得輕安,彼身輕安以享安樂,安樂之心乃獲定。聚落主!此是法三昧。汝若於此獲心三昧者,如是,汝則捨棄此疑惑。 (二) (49)聚落主!此聖弟子如是離欲貪、離瞋恚……與悲俱生之心……與喜俱生之心……與捨俱生之心……無恚心之心徧滿而住。彼作如是思量:『凡此教師之謂:有施與、有供犧牲……示知於世者皆有,如是言、如是見。此教師之語雖是真實……可生於善趣天界故。』於彼生喜樂……是獲定。聚落主!此是法三昧。汝若於此獲心三昧者,如是,汝則捨棄此疑惑之法。 (三) (50)聚落主!此聖弟子如是離欲貪、離瞋恚……與悲俱生之心……與喜俱生之心……與捨俱生之心……以無恚心之徧滿而住。彼作如是思量:『凡此教師之謂:作者、令作者,斷割者、令斷切者……無由福來之果,如是言、如是見。好!此教師之語雖真實……可生於善趣天界故。』於彼生喜樂……是獲定。聚落主!此是法三昧。汝若於此獲心三昧者,如是,汝則捨棄此疑惑之法。 (四) (51)聚落主!此聖弟子如是離欲貪、離瞋恚……與悲俱生之心……與喜俱生之心……與捨俱生之心……以無恚之心徧滿而住。彼作如是思量:『凡此教師之謂:作者、令作者,斷割者、令斷切者……有由福來之果,如是言、如是見。好!此教師之語雖真實……可生於善趣天界故。』於彼生喜樂……是獲定。聚落主!此是法三昧。汝若於此獲心三昧者,如是,汝則捨棄此疑惑之法。」 (52)世尊如是說已,婆多利耶聚落主,白世尊曰:「殊妙哉!大德!……自今日起願歸依世尊為優婆塞。」 聚落主相應(終) 其攝頌曰: 暴惡布吒與戰士 象馬與西地方人 說教螺貝家頂髻 驢姓王髮波羅牢 ## 43 第九ᅟ無為相應 第一品 #### 43.1 〔一〕第一ᅟ身 (1)「諸比丘[1]!余為汝等說無為與達無為之道,於此且諦聽。 ᅟᅟ==[1] 暹羅本於此之前宣說:「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長者之遊園。其時世尊言諸比丘:『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曰:『大德!』世尊乃如次日」之文。== (2)諸比丘!何者為無為耶?諸比丘!貪欲之壞滅、瞋恚之壞滅、愚癡之壞滅,諸比丘!此稱為無為。 (3)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向於身之念,諸比丘!此稱為無為之道。 (4)如是,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為,說達無為之道。 (5)諸比丘!凡以利益所願、有慈念之師,應為諸弟子作垂示慈悲者,余皆為汝等而作。 (6)諸比丘!思念此等之樹下、此等之空屋,不得放逸、不得有後日之悔,此是余為汝等之教誡。」 #### 43.2 〔二〕第二ᅟ止觀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為與達無為之道,於此且諦聽。 (2)諸比丘!何者為無為耶?諸比丘!貪欲之壞滅、瞋恚之壞滅、愚癡之壞滅,諸比丘!稱此謂無為。 (3)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止與觀,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 43.3 〔三〕第三ᅟ有尋 (※3)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有尋有伺三昧、無尋唯伺三昧、無尋無伺三昧,此稱為達無為之道也。 #### 43.4 〔四〕第四ᅟ空 (※3)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 43.5 〔五〕第五ᅟ念處 (※3)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四念處。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 43.6 〔六〕第六ᅟ正勤 (※3)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四正勤。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 43.7 〔七〕第七ᅟ如意足 (※3)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四如意足。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 43.8 〔八〕第八ᅟ根 (※3)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五根。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 43.9 〔九〕第九ᅟ力 (※3)諸比丘!何者又為達無為之道耶?五力。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 43.10 〔十〕第十ᅟ覺支 (※3)諸比丘!何者又為達無為之道耶?七覺支。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 #### 43.11 〔一一〕第十一ᅟ道 (※3)諸比丘!何者又為達無為之道耶?八支聖道。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4)諸比丘!如是,余為汝等說[1]無為,說達無為之道。 ᅟᅟ==[1] PTS 本有 vedayitaṁ 是 desitaṁ 之誤由暹羅本改之。== (5)諸比丘!以願有慈念之師,應為諸弟子利益之作垂示慈悲者,余皆為汝等而作。 (6)諸比丘!思念此等之樹下、此等之空屋,不得放逸、不得日後有悔。此是余為汝等之教誡。」 涅槃相應[2]之第一品(終) ᅟᅟ==[2] 本相應之原名為 Asaṅkhata-vagga,但來到第一品之末,出此「涅槃相應」之語此與原本之暹羅同。== 其攝頌曰: 身與三昧尋 以及空念處 正勤如意定 根力並覺支 依道為十一 第二品 #### 43.12 〔一二〕第一ᅟ無為 一ᅟ止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為與達無為之道。於此且諦聽。 (2)諸比丘!何者為無為耶?諸比丘!貪欲之壞滅、瞋恚之壞滅、愚癡之壞滅,諸比丘!此稱為無為。 (3)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止,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4)諸比丘!如是,余為汝等說無為,說達無為之道。 (5)諸比丘!以願有慈念之師,應為諸弟子之利益作垂示慈悲者,以此余皆為汝等而作。 (6)諸比丘!思念此等之樹下、此等之空屋,不得放逸、不得有後日之悔,以此是余為汝等之教誡。」 二ᅟ觀 (3)「諸比丘!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觀,此稱謂達無為之道。 三ᅟ六種三昧 (※3)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有尋有伺三昧,稱此謂達無為之道。 …………(一) (四) (※3)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無尋唯伺三昧。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二) (五) (※3)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無尋無伺三昧。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三) (六) (※3)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空三昧。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四) (七) (※3)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無相三昧。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五) (八) (※3)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無願三昧。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六) 九~一二ᅟ四念處 (※3)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而(一)……於受觀受而住(二)……於心觀心而住(三)……於法觀法而住(四)精勤於正知、正念,於世以制御貪欲憂惱者。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一三~一六ᅟ四正勤 (※3)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未起諸惡不善之法,令之不起(一)……已起諸惡不善之法,令之捨棄(二)……未起諸善之法,令之生起(三)……已起諸善之法,令之住立、不喪失、生長、擴大、增修、完成(四),以生起願望努力精進,對初心有力以顯勤苦。比丘等!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一七~二〇ᅟ四如意足 (※3)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增修欲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一)……增修精進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二)……增修心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三)……增修思惟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四)。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二一~二五ᅟ五根 (※3)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欲、依滅盡,以增修傾向於捨棄之信根(一)……增修精進根(二)……增修念根(三)……增修定根(四)……增修慧根(五)。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二六~三〇ᅟ五力 (※3)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欲、依滅盡,以增修傾向於捨棄之信力(一)……增修精進力(二)……增修念力(三)……增修定力(四)……增修慧力(五)。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三一~三七ᅟ七覺支 (※3)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欲、依滅盡,以增修傾向於捨棄之念覺支(一)……增修擇法覺支(二)……增修精進覺支(三)……增修喜覺支(四)……增修輕安覺支(五)……增修定覺支(六)……增修捨覺支(七)……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三八~四五ᅟ八正道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為與達無為之道,於此且諦聽。 (2)諸比丘!何者為無為耶?貪欲之壞滅、瞋恚之壞滅、愚癡之壞滅。諸比丘!此稱為無為。 (3)諸比丘!又何者為達無為之道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欲、依滅盡,以增修傾向於捨棄之正見(一)……增修正思惟(二)……增修正語(三)……增修正業(四)……增修正命(五)……增修正精進(六)……增修正念(七)……增修正定(八)……諸比丘!此稱為達無為之道。 (4)諸比丘!如是,余為汝等說無為,說達無為之道。 (5)諸比丘!凡以願有慈念之師,應為諸弟子之利益作垂示慈悲者,以此一切余為汝等而作。 (6)諸比丘!思念此等之樹下、此等之空屋,諸比丘!不得放逸、不得有後日之悔,此為余為汝等之教誡。」 #### 43.13 〔一三〕第二ᅟ終極(下無) [1] ᅟᅟ==[1] 以下括孤中,見於四諦論三卷,涅般之異名,相當近於原語意義,而示有稍稍不同,此等三十三之涅槃的異名,很多取於此論。同論有六十三種。==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究竟與達究竟之道,於此且諦聽。 (2)諸比丘!何者為究竟耶?以下相同[2]於無為之詳說也。 ᅟᅟ==[2] 本品〔一二〕同第一之第一至四十五〔一四〕以下同。== #### 43.14-43 〔一四〕第三ᅟ無漏(無流)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漏與達無漏之道…… 〔一五〕第四ᅟ真諦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真諦與達真諦之道…… 〔一六〕第五ᅟ彼岸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彼岸與達彼岸之道…… 〔一七〕第六ᅟ巧妙(聽細)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巧妙與達巧妙之道…… 〔一八〕第七ᅟ極難見(難見)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極難見與達極難見之道…… 〔一九〕第八ᅟ不老(無壞)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不老與達不老之道…… 〔二〇〕第九ᅟ堅牢(無爭)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堅牢與達堅牢之道…… 〔二一〕第十ᅟ照見(無失)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照見與達照見之道…… 〔二二〕第十一ᅟ無譬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譬與達無譬之道…… 〔二三〕第十二ᅟ無戲論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戲論與達無戲論之道…… 〔二四〕第十三ᅟ寂靜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寂靜與達寂靜之道…… 〔二五〕第十四ᅟ甘露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甘露與達甘露之道…… 〔二六〕第十五ᅟ極妙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極妙與達極妙之道…… 〔二七〕第十六ᅟ安泰(止)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安泰與達安泰之道…… 〔二八〕第十七ᅟ安穩(安)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安穩與達安穩之道…… 〔二九〕第十八ᅟ愛盡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愛盡與達愛盡之道…… 〔三〇〕第十九ᅟ不思議(希有)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不思議與達不思議之道…… 〔三一〕第二〇ᅟ稀有(未曾有)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稀有與達稀有之道…… 〔三二〕第二一ᅟ無災(無枉)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災與達無災之道…… 〔三三〕第二二ᅟ無災法(無災)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災法與達無災法之道…… 〔三四〕第二三ᅟ涅槃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涅槃與達涅槃之道…… 〔三五〕第二四ᅟ無損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無損與達無損之道…… 〔三六〕第二五ᅟ離欲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離欲與達離欲之道…… 〔三七〕第二六ᅟ清淨(淨)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清淨與達清淨之道…… 〔三八〕第二七ᅟ解脫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解脫與達解脫之道…… 〔三九〕第二八ᅟ非住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非住與達非住之道…… 〔四〇〕第二九ᅟ燈明(洲)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燈明與達燈明之道…… 〔四一〕第三十ᅟ窟宅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窟宅與達窟宅之道…… 〔四二〕第三一ᅟ庇護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庇護與達庇護之道…… 〔四三〕第三二ᅟ歸依 (一~四五)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歸依與達歸依之道…… #### 43.44 〔四四〕第三三ᅟ到彼岸(能度) (一) (1)「諸比丘!余為汝等說到彼岸與達到彼岸之道,於此且諦聽。 (2)諸比丘!又何者為到彼岸耶?諸比丘!貪欲之壞滅、瞋恚之壞滅、愚癡之壞滅。諸比丘!此稱為達到彼岸。 (3)諸比丘!又何者為達到彼岸之道耶?向於身之念。諸比丘!此稱為達到彼岸之道。 (4)諸比丘!如是,余為汝等說到彼岸,說達到彼岸之道。 (5)諸比丘!凡以願有慈念之師,應為諸弟子之利益作垂示慈悲者,此一切余為汝等而作。 (6)諸比丘!思念此等之樹下、此等之空屋,諸比丘!不得放逸、不得有後日之悔者,此余為汝等之教誡。」 (2~45)〔與無為之詳說同〕 其攝頌曰: 無為究竟及無漏 真諦彼岸與巧妙 難見不老並堅牢 照見無譬無戲論 寂靜甘露與極妙 安泰安穩及愛盡 不思議稀有無災 無災法此諸涅槃 如來善逝之所說 無損無欲與清淨 解脫非住並燈明 窟宅庇護與歸依 如此之行到彼岸 無為相應(終) ## 44 第十ᅟ無記說相應 ### 44.1 第一ᅟ讖摩長老尼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衛陀林給孤獨長者之遊園。 (2)其時,偶然讖摩長老尼遊行於拘薩羅國,於舍衛城與沙計多中間之多羅那越賭地方入安居。 (3)時,波斯匿拘薩羅王由沙計多往舍衛城,於沙計多與舍衛城中間之多羅那越賭取一夜之宿。 (4)波斯匿拘薩羅王呼一臣曰:「汝,臣下!於此多羅那越睹,如今日余應表敬意〔趨訪〕見沙門或婆羅門。」 「唯然,唯然,大王!」彼臣應諾波斯匿拘薩羅王,雖察遍多羅那越睹,亦未發現彼波斯匿拘薩羅王以表敬意〔趨訪〕之沙門或婆羅門。 (5)彼臣見讖摩尼於多羅那越睹入安居。見已,彼至波斯匿拘薩羅王之處,告王曰:「大王!於多羅那越睹無有大王表敬意〔趨訪〕之沙門或婆羅門;但大王!有一名讖摩比丘尼,是彼世尊、應供、正徧覺者之女弟子,而此大姊謂是:『賢者、能者、多聞之智者、巧說者、善良之即慧者。』揚好名聲,大王可對彼尼表敬意。」 (6)於是,波斯匿拘薩羅王至彼讖摩比丘尼之處,禮拜彼尼,坐於一方。 (7)坐於一方之波斯匿拘薩羅王向讖摩比丘尼曰:「大姊!如來死後,猶存在否?」 「大王!謂『如來死後存在』者,此非世尊之所記說。」 (8)「然則,大姊!如來死後不存在耶?」 「大王!謂『如來死後不存在』者,此亦非世尊之所記說。」 (9)「然則,大姊!如來死後,為存在又不存在耶?」 「大王!謂『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者,此亦非世尊之所記說。」 (10)「然則,大姊!如來死後為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大王!『如來死後,為非存在或非不存在』,此亦非世尊之所記說。」 (11)「如是問:『大姊!如來死後存在否?』汝言:『大王!世尊不記說如來死後存在。』……『如來死後不存在耶?』……『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耶?』……『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世尊對此不為記說者,為何之因?為何之緣耶?」 (12)「然則,大王!就此反問於汝,依汝認為適當者以回答。 (13)大王!汝對此以作如何思惟?於汝以誰之計算者、或說印者、或說數者,有能計算恆河之沙:『沙有幾何數量或沙有幾百數量,或沙有幾百千數量耶?』」 「大姊!否,此不能。」 (14)「然則,於汝以誰之計算者、或說印者、或說數者,有能計算大海之水:『水有幾何計量,或水有幾百斗量,或水有幾百千斗量耶?』」 「大姊!否,此為不能。」 「此何故耶?」 「大姊!海量大而甚深,不可測,難計量。」 (15)「是於此同理,大王!無論以如何之色示如來,如來對此色已捨棄,如斷其根,〔切斷〕多羅樹之幹,非為存在者,是未來之不生者。大王!如來譬如大海,脫離色之測量,甚深、不可測、難計量。故不適言如來死後是存在;亦不適言如來死後不存在;亦不適言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亦不適言如來死後,不存在又非不存在。 (16~19)無論以如何之受……以如何之想……以如何之行……以如何之識示如來,如來對此受……想……行……識已予捨棄……大王!如來譬如大海,脫離受之測量……脫離想之測量……脫離行之測量……脫離識之測量,甚深、不可測、是難量。故不適謂:如來死後存在;亦不適謂:如來死後,不存在;亦不適謂: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亦不適謂: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20)時,波斯匿拘薩羅王歡喜、隨受讖摩比丘尼之所說,從座而起,禮拜彼尼,行右繞禮後離去。 (21)波斯匿拘薩羅王其後至世尊之住處,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22)坐於一面之波斯匿拘薩羅王,白世尊曰:「大德!如來死後存在否?」 「大王!『如來死後存在』者,此是余所未記說。」 (23)「然則,大德!如來死後不存在耶?」 「大王!『如來死後,不存在』者,此亦非余所記說。」 (24~25)然則,大德!……(參照九、十兩節) (26)「大德!問『如來死後,存在耶?』答以:『大王!余未記說如來死後之存在。』……『如來死後不存在耶?』……『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耶?』……『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大德!世尊對此未予記說者,其為何因?為何其緣耶?」 (27)「然則,大王!就此反問於汝,依汝認為適當者以作返答。 (28)大王!汝對此作如何思惟?於汝以誰之計算者、或說印者、或說數者,對恆河之沙……(參照一三節) (29)然則,於汝以誰之計算者、或說印者、或說數者、以能計算大海之水……(參照一四節) (30~34)同於此理,大王!以如何之色……以如何之受……以如何之想……以如何之行……以如何之識,以示如來,如來對此已予捨棄……故不適謂:如來死後存在……不存在……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35)「大德!殊妙哉!大德!稀有哉!師之女弟子於此第一之句,意義與意義、文言與文言,相接近、相親和,皆無相違。 (36)大德!於此,余一時曾至讖摩比丘尼之處,以問此義;彼大姊亦為余與世尊同是以此句此文,說明此義。殊妙哉!大德!稀有哉!大德!師與女弟子於此第一之句,意義與意義、文言與文言,相接近、相親和,皆無相違。大德!今吾等欲離去,吾等多作務、多所作。」 「大王!如今,即汝當作之時。」 (37)於是,波斯匿拘薩羅王歡受隨喜世尊之所說,即從座起,禮拜世尊,右繞離去。 ### 44.2 第二ᅟ阿㝹羅陀 (1)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城之大林重閣講堂中。 (2)偶爾,尊者阿羅陀,住於世尊旁側之林間小舍中。 (3)時,眾多外道普行沙門等,來至尊者阿羅陀之處,與彼會釋,交換親切慇懃之談話後,坐於一面。 (4)坐於一面之彼外道普行沙門,告尊者阿羅陀曰:「友阿羅陀!彼〔無〕上人、最上人、最上無雙之如來,以示此〔如來〕者,於此等四種事處所示:『如來死後存在』或『如來死後不存在』或『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或『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友等!彼〔無〕上人、最上人、最上無雙之如來,以示此〔如來〕者,於此等四種事處之外。所示〔四種事處〕者:『如來死後存在……非不存在。』」 作斯言已,彼等外道普行沙門,告尊者阿羅陀曰:「彼比丘出家不久之新參、或是愚蒙無能之長老。」 (5)時,彼等外道普行沙門,以新參愚蒙之言,斥尊者阿羅陀,即從座起而離去。 (6)尊者阿羅陀於此等外道普行沙門離去未久之時,心生思念:「彼等外道普行沙門,若再來問余時,將如何作答?余為此等普行沙門,以言世尊之所言,無以非實誹謗世尊耶?隨順世尊之法,而說明法,任何隨順法者、同法者,亦無陷於非難之地耶?」 (7)於是,尊者阿羅陀,詣至世尊住處,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8)坐於一面之尊者阿羅陀,白世尊曰:「大德!余住於世尊傍側之林間小舍中。大德!時有眾多之外道普行沙門來余之處……告余曰:『友阿羅陀,彼無上人、最上人、最上無雙之如來……』作斯言已,大德!余告彼等外道普行沙門曰:『友等!彼〔無〕上人、最上人、最上無雙人之如來……。』作斯言已,大德!彼外道普行沙門言余曰:『彼比丘出家未久之新參,或是愚蒙無能之長老。』時,彼等外道普行沙門……即從座起而離去。 (9)余於此等外道普行沙門離去未久之時,心生思念:『彼等外道普行沙門……同法者,皆無陷於非難之地耶?』」 (10)「阿羅陀!色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然則,凡是無常者,此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然則,凡是無常、苦而變壞之法,『此是吾所〔有〕,此是吾,此是吾之我。』之認識為是耶?」 「否,大德!此非〔是〕。」 「受……想……行……識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然則,凡是無常、苦而變壞之法,『此是吾所〔有〕,此是吾,此是吾之我。』之認識為是耶?」 「否,大德!此非〔是〕。」 (11)「然則!於此,阿羅陀!應以如是正智如實見,凡過去未來現在之色,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勝、或遠或近,一切色乃『此非吾所有,此非吾,此非吾之我。』應以如是正智如實見。凡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想……行……識,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勝、或遠或近,一切識為『此非吾所有,此非吾,此非吾之我。』 (12)阿羅陀!如是見之有聞聖弟子,厭嫌於色、厭嫌於受、厭嫌於想、厭嫌於識;厭嫌者則離欲,由離欲而解脫,於解脫則『我解脫』之智生,當即證知:於生已盡、梵行已住、應作已作、更不如是再生。 (13)阿羅陀!汝對此作如何思惟:『以認識色是如來』耶?」 「否,大德!不然。」 「以受……以想……以行……以認識識是如來耶?」 「否,大德!不然。」 (14)「阿羅陀!汝對此作如何思惟?以認識色有如來耶?」 「否,大德!不然。」 「認識於色之外有如來否?」 「否,大德!不然。」 (15)「以受……於受之外…… (16)以想……於想之外…… (17)以行……於行之外…… (18)認識識有如來耶?」 「否,大德!不然。」 「認識識之外有如來耶?」 「否,大德!不然。」 (19)「阿羅陀!汝對此作如何思惟?以認識色、受、想、行、識是如來耶?」 「否,大德!不然。」 (20)「阿羅陀!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認識此如來是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者否?」 「否,大德!不然。」 (21)「於此,汝阿羅陀!正由於現法不真實,確實得見如來者,以示彼無上人、最上人、最上無雙之如來,或以示:『如來死後存在』或『如來死後,不存在』或『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或『如來死後,非存在亦非不存在』,此等四種事之外,以此記說為是?」 「否,大德!不然。」 (22)「阿羅陀!善哉,善哉!阿羅陀!於過去於現在,余皆以教導令知苦與苦滅。」 ### 44.3 第三ᅟ舍利弗——拘絺羅ᅟ第一(住者) (1)一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大拘絺羅,住於波羅奈〔城外〕仙人墮處之鹿苑中。 (2)時,尊者大拘絺羅於日暮時分,獨從思維而起,來到尊者舍利弗住處,與尊者舍利弗共會見,交換親誠慇懃之話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尊者大拘絺羅,告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如來死後存在耶?」 「友!『如來死後存在』者,此是世尊所不記說。」 (4)「然則友!如來死後是不存在耶?」…… (5)「然則友!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耶?」…… (6)「然則友!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7)如是問「友!『如來死後存在耶?』汝言:『友!世尊不記說如來死後存在。』……世尊不記說此,是何因?何緣耶?」 (8)「『如來死後存在』者,友!此則住著於色。『如來死後不存在』,友!此則住著於色。『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友!此則住著於色。『如來死後,非存在亦非不存在』,友!此則住著於色。 (9~12)『如來死後存在、不存在、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友!此則住著於受……想……行……識。 (13)友!如來不記說此,即是此因、此緣。」 ### 44.4 第四ᅟ舍利弗——拘絺羅ᅟ第二(生起) (1)一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大拘絺羅…… (2~7)「……世尊不記說此,是何因?何緣耶?」 (8~12)「友!對色……受……想……行……識不能如實知、見者,對色……受……想……行……識之生起,不能如實知、見者,對色……受……想……行……識之滅不能如實知、見者,對達到色……受……想……行……識滅之道,不能如實知、見者,則有『如來死後存在』,有『如來死後不存在』,有『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有『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13~17)友!對色……受……想…行……識如實知、見者,對色受想行識之生起,如實知、見者,對色受想行識之滅如實知、見者,對到達色、受、想、行、識滅之道,如實知、見者,則無有『如來死後存在』,無有『如來死後不存在』,無有『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無有『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18)友!此為如來所不記說之因、之緣。」 ### 44.5 第五ᅟ舍利弗——拘絺羅ᅟ第三(愛情) (1)一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大拘絺羅…… (2~7)「……世尊不記說此,是何因?何緣耶?」 (8~12)「友!對於色……對於受……對於想……對於行……對於識不離貪者、不離欲者、不離愛情者、不離渴者、不離熱惱者、不離愛者,始有『如來死後存在』,有『如來死後不存在』,有『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有『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13~17)友!對於色……對於受……對於想…對於行……對於識離貪者、離欲者、離愛情者、離渴者、離熱惱者、離愛者,則無有『如來死後存在』,無有『如來死後不存在』,無有『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無有『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18)友!此為如來所不記說之因、之緣。」 ### 44.6 第六ᅟ舍利弗——拘絺羅ᅟ第四(喜悅) (1)一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大拘絺羅…… (2)時,尊者舍利弗日暮時分,獨從思惟而起,去往尊者大拘絺羅住處,與彼共會面,交換親愛慇懃之談話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問於尊者大拘絺羅曰:「友拘絺羅!『友!如來死後存在者是如何耶?』汝言:『如來死後存在者,乃世尊所不記說。』……問於:『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是如何耶?』汝言:『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亦是世尊所不記說。』世尊不記說此,是何因?何緣耶?」 (一) (※4)「友!以色……受……想……行……識為樂,以識為喜,以識為快,對識之滅不能如實知、見者,始有『如來死後存在』……有『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5)友!不以色……受……想……行……不以識為樂、不以識為喜、不以識為快,對識之滅如實知、見者,則無有『如來死後存在』……無有『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6)友!此為世尊不記說之因、之緣。」 (二) (7)「然則友!世尊不記說此,還有其他之事由否?」 「友!有。 (8)友!以有為樂、以有為喜、以有為快,對有之滅不能如實知、見者,則有『如來死後存在』……有『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9)友!不以有為樂,不以有為喜,不以有為快,對有之滅如實知、見者,則無有『如來死後存在』……無有『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10)友!此亦世尊所不記說之因、之緣。」 (三) (11)「然則友!世尊不記說此者,尚有其他之事由否?」 「友!有。 (12)友!以取為樂,以取為喜,以取為快,對取之滅不能如實知、見者,則有『如來死後存在』……有『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13)友!不以取為樂,不以取為喜,不以取為快,對取之滅如實知、見者,則無有『如來死後存在』……無有『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14)友!此亦世尊對此未予記說之因,亦為其緣。」 (四) (15)「然則友!世尊不記說此,尚有其他之事由否?」 「友!有。 (16)友!以愛為樂,以愛為喜,以愛為快,對愛之滅不能如實知、見者,則有『如來死後存在』……『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17)友!不以愛為樂,不以愛為喜,不以愛為快,對愛之滅如實知、見者,則無有『如來死後存在』……無有『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18)友!此亦世尊所不記說之因,亦是其緣。」 (五) (19)「然則友!世尊不記說此,尚有其他之事由否?」 「如今於此,友舍利弗!從此,汝更復何所願?友舍利弗!得愛盡解脫之比丘,無為其施設而有增長。」 ### 44.7 第七ᅟ目犍連(處) (※2)時,婆蹉姓之普行沙門,來至尊者大目犍連住處…… (3)坐於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門,問尊者大目犍連曰:「尊者目犍連!世間是常恆耶?」 「婆蹉!以『世間為常恆』者,此為世尊所不記說。」 (4)「然則,尊者目犍連!世間是無常耶?」 「婆蹉!以『世間為無常』者,此亦世尊所不記說。」 (5)「尊者目犍連!世間是有邊耶?」 「婆蹉!以『世間為有邊』者,此世尊所不記說。」 (6)「然則,尊者目犍連!世間是無邊耶?」 「婆蹉!以『世間為無邊』者,此亦世尊所不記說。」 (7)「尊者目犍連!是命即身耶?」 「婆蹉!是『即命即身』者,此世尊所不記說。」 (8)「然則,尊者目犍連!命與身為各別耶?」 「婆蹉!『命與身為各別』者,此亦世尊所不記說。」 (9)「尊者目犍連!如來死後是存在耶?」 「婆蹉!『如來死後存在』者,此世尊所不記說。」 (10)「然則,尊者目犍連!如來死後不存在耶?」 「婆蹉!『如來死後,不存在』者,此世尊所不記說。」 (11)「尊者目犍連!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耶?」 「婆蹉!『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者,此世尊所不記說。」 (12)「然則,尊者目犍連!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婆蹉!『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記說。」 (13)「尊者目犍連!外道普行沙門等對如是問,或以『世間為常恆』,或以『世間為無常』,或以『世間為有邊』,或以『世間為無邊』,或以『即命即是身』,或以『命與身各別』,或以『如來死後存在』,或以『如來死後不存在』,或以『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或以『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如是之釋答,是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 (14)尊者目犍連!然則,而向沙門瞿曇作如是之問,或不以『世間為常恆』,或不以『世間為無常』……或不以『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而作如是之釋答者,是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 (15)「婆蹉!外道普行沙門等,是以眼為『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作如是認識。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為『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作如是認識。以故,外道普行沙門等,作如是問,或以『世間是常恆』……或以『世間是無常』……或以『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作如是釋答。 (16)婆蹉!如來、應供、正徧智者,對眼不作如是認識:『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不如是認識:『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是故,如來對如是問,或不以『世間為常恆』,或不以『世間為無常』……或不以『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釋答。」 (17)時,婆蹉姓之普行沙門,從座而起,往世尊住處…… (18)坐於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門,白世尊曰:「尊瞿曇!世間為常恆耶?」 「婆蹉!『世間是常恆』者,此乃余所不記說。」 (19~26)……〔參照四~一二〕 (27)「尊瞿曇!如來死後,是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婆蹉!『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余所不記說。」 (28)「尊瞿曇!外道普行沙門等,對如是問,或以『世間是常恆』,或以『世間是無常』……或以『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作如是之釋答,是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尊瞿曇!然而尊瞿曇對如是問,或不以『世間是常恆』,或不以『世間是無常』……或不以『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作如是釋答者,是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 (29)「婆蹉!外道普行沙門等,於眼作:『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於意作:『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是故外道普行沙門等對如是問,即作如是釋答:『世間是常恆』,或以『世間是無常』……或以『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30)如來、應供、正徧智者,於眼不作如是認識:『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於耳……鼻……舌……身……意,不作如是認識:『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是故,如來對如是問,或不以『世間是常恆』,或不以『世間是無常』……或不以『是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釋答。」 (31)「殊妙哉!尊瞿曇!稀有哉!尊瞿曇!乃師與其弟子,於此第一之句,意義與意義,文言與文言,相接近、相親和,無以相違背者。 (32)於此,尊瞿曇!余時而至沙門大目犍連住處,以問此義。沙門目犍連亦與尊瞿曇同以此句此文,用以說明此義。殊妙哉!尊瞿曇!稀有哉!尊瞿曇,乃師與其弟子,於此第一之句,意義與意義、文言與文言,相接近、相親和,無以相違背者。」 ### 44.8 第八ᅟ婆蹉(繫縛) (※2)時,婆蹉姓之普行沙門,來至世尊住處…… (3)坐於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門,白世尊曰:「尊瞿曇!世間是常恆耶?」 「婆蹉!謂『世間是常恆』者,此乃余所不記說。」 (4~11)〔參閱第七經四~一一〕。 (12)「然則,尊瞿曇!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婆蹉!謂『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余所不記說。」 (13)「尊瞿曇!外道普行沙門等對如是問,或以『世間是常恆』,或以『世間是無常』……或以『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作如是釋答,是以何因?以何緣耶?然而尊瞿曇之於如是問,或不以『世間是常恆』……或『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如是釋答者,是何因?何緣耶?」 (14)「婆蹉!外道普行沙門等,以認識色為我,或認識我有色,或認識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認識受……想……行……識是我,或認識我有識,或我中有識,或識中有我。故外道普行沙門之於如是問即作如是答,或以『世間是常恆』,或以『世間是無常』……或以『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15)婆蹉!如來、應供、正徧智者,不認識色為我、或我為色;不認識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不認識受……想……行……識是我,不認識我有識,或我中有識,或識中有我。故如來之於如是問,不作如是答,或以『世間是常恆』,或以『世間是無常』……或以『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等。」 (16)時,婆蹉姓之普行沙門,從座而起,赴往尊者大目犍連住處…… (17)坐於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門,告於尊者大目犍連曰:「尊者目犍連!世間是常恆耶?」 「婆蹉!謂『世間是常恆』者,此世尊所不記說。」 (18~26)〔參閱第七經四~一一〕 (27)「然則,尊者目犍連!如來死後,是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婆蹉!『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記說。」 (28)「尊者目犍連!外道普行沙門等之於如是之問,即作如是答:或以『世間是常恆』,或以『世間是無常』……或以『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是何因、何緣耶?然而尊者目犍連!對尊瞿曇之如是問,即不作如是答,或以『世間是常恆』,或以『世間是無常』……或以『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等者,是何因、是何緣耶?」 (29)「婆蹉!外道普行沙門認識以色是我,或我為色,或認識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認識受……想……行……識是我,或認識我是識,或我中有識,或識中有我。故外道普行沙門等對如是問,即如是答:或以『世間是常恆』,或以『世間是無常』……或以『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30)婆蹉!如來、應供、正徧智者,不認識以色為我,不認識我為有色,或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不認識以受……想……行……識為我,亦不認識我為有識,或我中有識,或識中有我。以故如來對如是之問,不作如是答:或『世間是常恆』,或『世間是無常』……或『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31)「妙哉!尊者目犍連!稀有哉!尊者目犍連!乃師與其弟子,於此第一之句,意義與意義,文句與文句,相接近、相親近,而無相違背。 (32)於此,尊者目犍連!余時而詣沙門瞿曇住處,以問此義。沙門瞿曇亦與尊者目犍連同以此句、此文,以說明此義。殊妙哉!尊者目犍連!稀有哉!尊者目犍連!乃師與其弟子,於此第一之句,意義與意義,文句與文句,相接近、相親和,而無相違背。」 ### 44.9 第九ᅟ論議堂 (※2)時,婆蹉姓之普行沙門,詣世尊住處,與世尊共會面…… (3)坐於一面之婆蹉普姓行沙門,白世尊曰:「尊瞿曇!往昔之時,眾多之種種外道沙門、婆羅門、普行沙門,集會於此論議堂者之間,起此談論: (4)『此富蘭那迦葉擁有群眾,為一群之師,知名、譽高,為一派之始祖,為眾人所篤敬,說彼或弟子之遠逝、死去者等之出生事,謂出生於如此如此之處,出生於如此如此之處。說彼弟子之上士、最上士、最上無雙者,其弟子之遠逝、死去者之出生事,謂:出生於如此如此之處,出生於如此如此之處。 (5)此又末迦利瞿舍羅…… (6)此又尼乾陀若提子…… (7)此又散若耶毘羅提子…… (8)此又波浮陀迦旃延…… (9)此又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10)此又沙門瞿曇擁有群眾,為一群之師,知名、譽高,為一派之始祖,眾人所篤敬,或說彼弟子之遠逝、死去者等之出生事,謂出生於如此如此之處,出生於如此如此之處。說彼之弟子之上士、最上士、最上無雙者,其弟子之遠逝、死去者之出生事,謂出生如此如此之處,出生如此如此之處。然則,彼對其〔弟子〕如是說:斷渴愛、毀結縛、善滅憍慢,以盡苦際。』 (11)尊瞿曇!於此余有疑惑,有困迷:『如何而了知沙門瞿曇之法耶?』」 (12)「婆蹉!汝足以疑惑,足以困迷。故汝於疑惑之處生困迷。婆蹉!余於出生者說示,有其燃源,不說示無有燃源。 (13)婆蹉!恰如火之有燃源則燃,無燃源則不燃。同於此理,余於出生說示有燃源,不說示無有燃源。」 (14)「然則,尊瞿曇!有火焰時,為風所吹,可至遠處。此時,尊瞿曇說示以何為薪源耶?」 「婆蹉!有火焰時,可至遠處。婆蹉!余謂:此風是薪源。婆蹉!風即為此時之薪源。」 (15)「然而,尊瞿曇!又,有情或時而捨此身以出生[1]為他身。尊瞿曇!說示以何為此薪源耶?」 ᅟᅟ==[1] 於 PTS 原典取 anuppanna「出生」之原語,於暹羅本有 anupapanna,然此兩語皆是反對之意,此如原典之註 anuppatta 為正。英譯不附註以取意譯為 rises up。== 「婆蹉!有情或時而捨此身,出生於彼之身。婆蹉!對此余說『愛』為薪源。婆蹉!愛於此時即為其薪源。」 ### 44.10 第十ᅟ阿難(我是有) (※2)時,婆蹉姓之普行沙門,來至世尊住處,與世尊共會面…… (3)坐於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門,白世尊曰:「尊瞿曇!我是有者如何?」 作如是言時,世尊默然。 「然則,尊瞿曇!我是無者如何?」 世尊再次默然。於是,婆蹉姓普行沙門即從座起而離去。 (4)時,婆蹉姓普行沙門離去未久,尊者阿難白世尊曰:「大德!何故世尊對婆蹉姓普行沙門之質問,不予回答耶?」 (5)「阿難!余若對婆蹉姓普行沙門之問:『我是有耶?』答為『我是有』者,阿難!此則與常住論者之彼沙門婆羅門等相同。 (6)然而,阿難!又余若對婆蹉姓普行沙門之問:『我是無耶?』答為『我是無』者,阿難!此則與斷滅論者之彼沙門婆羅門等相同。 (7)阿難!余若對婆蹉姓普行沙門之問:『我是有耶?』答為『我是有』者,則順應余以智慧所發現之『一切法是無我』否?」 「大德!不然。」 (8)「阿難!余若對婆蹉姓普行沙門之問:『我是無耶?』答為:『我是無。』者,阿難!此愚昧之婆蹉姓以『先前余非有我耶?其我如今則無。』**則更增迷卻**。」 ### 44.11 第一一ᅟ詵陀 (1)爾時,尊者詵陀迦旃延,住於那地迦村之磚瓦家。 (2)時,婆蹉姓之普行沙門,去至尊者詵陀迦旃延住處,與尊者詵陀迦旃延共相會面,交換親愛慇懃之話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門,問尊者詵陀迦旃延曰:「尊迦旃延!如來死後存在耶?」 「婆蹉!以『如來死後存在』者,此為世尊所不記說。」 (4)「然則,尊迦旃延!如來死後不存在耶?」 「婆蹉!以『如來死後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記說。」 (5)「然則,尊迦旃延!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耶?」 「婆蹉!以『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記說。」 (6)「然則,尊迦旃延!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婆蹉!『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記說。」 (7)「如是問:『尊迦旃延!如來死後存在耶?』『婆蹉!汝言:如來死後存在,乃世尊所不記說。』 (8)如是問:『尊迦旃延!如來死後不存在耶?』『婆蹉!汝言:如來死後不存在,乃世尊所不記說。』 (9)作如是問:『尊迦旃延!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耶?』『婆蹉!汝言:如來死後是存在又不存在,乃世尊所不記說。』 (10)作如是問:『尊迦旃延!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婆蹉!汝言: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乃世尊所不記說。』 (11)尊迦旃延!沙門瞿曇對此不予記說,是以何因、以何緣耶?」 (12)「婆蹉!凡說示依有因、有緣者,言有色、言無色、言有想、言無想、言非想非非想,其因、其緣一切之一切滅盡全無所殘存,則依何以說示於此,說示或有色、或無色、或有想、或無想、或非想非非想耶?」 (13)「尊迦旃延!汝出家有幾何之久耶?」 「友,不久,是三年。」 (14)「友!若於此期間有此之智慧者,此則甚巨大,況且勝於此者耶[1]!」 ᅟᅟ==[1] 英譯註為 Abhikkante, lit. 'in the going beyond' or 'for. 'Comy. channā katā(secret things),但原典之註〔chinnā kattā(channā katā)是錯誤,secret things 勿論是錯。〕是註原典註之 ko pana vādo,「何語耶」之意,真是言語導絕無一言,況如何耶之意。== 無記說相應(終) 其攝頌曰: 讖摩長老尼 及阿㝹羅陀 舍利弗三經 至於拘絺羅[2] 目犍連婆蹉 論議堂阿難 詵陀之此等 共是一一經 ᅟᅟ==[2] 此一行之意不明。PTS 本有 Sāripuṭṭo ti Koṭṭhiko 於暹羅本有 Sāriputtā ti Koṭṭhiko 暹羅本之意想是「拘絺羅呼舍利弗!」舍利弗——拘絺羅四經之中,是由拘絺羅呼舍利弗。== 六處篇相應終 其攝頌曰: 六處以及受 女人閻浮車 並沙門出家 乃至目犍連 質多聚落主 無為不記說 此等共十種 十力石山逃出 涅槃大海之果 八支聖道水湛 勝者語河長運 # 大篇 ## 45 第一ᅟ道相應 ### 第一ᅟ無明品 #### 45.1 〔一〕第一ᅟ無明 [1] ᅟᅟ==[1] 漢譯阿含經二八.二(大正藏二.一九八b)。==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2)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說曰: (3)「諸比丘!無明為前,因生不善法,而隨生無慚無愧。諸比丘!隨無明於無智者生邪見。有邪見則生邪思惟,有邪思惟則生邪語,有邪語則生邪業,有邪業則生邪命,有邪命則生邪精進,有邪精進則生邪念,有邪念則生邪定。 (4)諸比丘!以明為前,因生善法,隨生慚愧。諸比丘!隨明於有智者則生正見,有正見則生正思惟,有正思惟則生正語,有正語則生正業,有正業則生正命,有正命則生正精進,有正精進則生正念,有正念則生正定。」 #### 45.2 〔二〕第二ᅟ半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七.一五(大正藏二.一九五b),二八.二一(大正藏二二〇〇c)。Arvadānasātaka I. P. 239 第三相應一八經中(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二卷一五三頁)本經有引用。==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釋迦國,名薩伽羅之釋迦村。 (2)時,具壽阿難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大德!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此是梵行之半。」 (3)「阿難!勿作是言,阿難!勿作是言。阿難!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皆是梵行。阿難!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之比丘,應期許於修習八支聖道,多修習八支聖道。 (4)阿難!云何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2],多修八支聖道耶? ᅟᅟ==[2] 「修習八支聖道」,ariyaṁ aṭṭhaṅgikaṁ maggaṁ bhāveti 之四語,原本本缺失由暹羅本補之。== 阿難!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3],以修習正見。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思惟。〔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語。〔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業。〔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命。〔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精進。〔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阿難!如是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習八支聖道。 ᅟᅟ==[3] 「迴向於捨」(vossagga-pariṇāmin),以從漢譯之相當此文「向於捨」。原別的地方有釋,參見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二卷一七六註[40]。== (5)阿難!應依此理而得知: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此悉皆為梵行。阿難!以我為善知識,故有生法之眾生,解脫生;有老法之眾生,解脫老;有死法之眾生,解脫死;有愁、悲、苦、憂、惱法之眾生,解脫愁、悲、苦、憂、惱。阿難!應依此理而知,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此悉皆為梵行。」 #### 45.3 〔三〕第三ᅟ舍利弗 (1)舍衛城因緣。 (2)時,具壽舍利弗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白世尊曰: 「大德!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此悉皆為梵行。」 (3)「善哉!善哉!舍利弗!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此悉皆為梵行。舍利弗!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之比丘[1],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ᅟᅟ==[1] 「比丘」,原本 bhikkhave 是 bhikkhuno 之誤。== (4)舍利弗!云何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舍利弗!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見。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思惟。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語。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業。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命。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精進。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念。依遠離、依滅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定。舍利弗!如是,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之比丘,以修習八支聖道,以多修八支聖道。 (5)舍利弗!依此理而知:有善知識、善伴群、善隨從者,此悉皆為梵行。舍利弗!以我為善知識,故有生法之眾生,以解脫生;有老法之眾生,以解脫老;有死法之眾生,以解脫死;有、愁、悲、苦、憂、惱法之眾生,以解脫愁、悲、苦、憂、惱。舍利弗!依此理而知: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此皆為梵行也。」 #### 45.4 〔四〕第四ᅟ婆羅門 [1] ᅟᅟ==[1] 漢譯阿含經二八.二二(大正藏二.二〇〇c)。== (1)舍衛城因緣。 (2)時,具壽阿難,清晨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入舍衛城乞食。 (3)具壽阿難見生聞婆羅門,乘白馬車出舍衛城。繫以白馬,配以白莊嚴、白車、白眷屬、白絆、白刺棒、白傘蓋、白帽、白衣、白履,揮白拂扇。眾人見此曰:「嗟夫!梵乘,是梵乘色。」 (4)時,具壽阿難,往舍衛城乞食。食後由乞食歸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大德!我於此處,清晨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入舍衛城乞食。大德!我見生聞婆羅門乘徧白之馬車,出舍衛城。繫以白馬、配以白莊嚴、白車、白眷屬、白絆、白刺棒、白傘蓋、白帽、白衣、白履、揮白拂扇。眾人見此言曰:『嗟夫!梵乘,梵乘色。』大德!此法、律,能稱為梵乘施設否?」 世尊說曰: 「阿難!能。阿難!此八支聖道之增上語,亦稱為:梵乘、法乘、無上之勝伏。 (5)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見,為究盡調伏於貪,為究盡調伏於瞋,為究盡調伏於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思惟,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語,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業,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命,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精進,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念,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定,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定,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 阿難!應依此理而知,此八支聖道之增上語,亦稱為:梵乘、法乘或無上之勝伏。」 世尊作如是說,如是說之善逝師,更作如是說: 信慧諸法軛ᅟᅟᅟᅟᅟ常時為自轅 慚軸意為縻ᅟᅟᅟᅟᅟ護念為御者 戒資具為車ᅟᅟᅟᅟᅟ靜慮以為眼 精進而為軸ᅟᅟᅟᅟᅟ捨三昧為轅 無欲為覆具ᅟᅟᅟᅟᅟ無瞋害捨離 如是為兵器ᅟᅟᅟᅟᅟ忍辱以為鎧[2] 以趣於安穩ᅟᅟᅟᅟᅟ以此已具足 為無上梵乘ᅟᅟᅟᅟᅟ智士出世間 一向伏貪等 ᅟᅟ==[2] 「鎧」,原典 dhammasannāha 以 vammasannāha 訂正之。== #### 45.5 〔五〕第五ᅟ何義 [1] ᅟᅟ==[1] 漢譯阿含經二八.三六(大正藏二.二〇二c)參照。== (1)舍衛城因緣。 (2)時,眾多比丘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彼詣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此處異學之修行者,問我等曰:『諸友等!為何[2]於沙門瞿曇處以修梵行耶?』大德!如是之問,我等答彼異學之修行者曰:『友等!為徧知於苦,於世尊之處修梵行。』大德!以如是之問,我等如是答者,是說世尊之所說耶?或無以非實誹謗世尊耶?以法隨法說耶?無以墮同法論者、隨法論者於呵責處耶?」 ᅟᅟ==[2] 「為何」,原本為 kimatthi yaṁ 應讀為 kim atthiyaṁ。== (4)「諸比丘!對如是之問,汝等作如是之答者,乃說我所說,無以不實誹謗於我。以法隨法說,無墮同法論者隨法論者於呵責處。諸比丘!為徧知於苦,乃於我處修梵行。 諸比丘!若異學之修行者,對汝等作如是問:『友等!又徧知此苦,是有道、有跡耶?』諸比丘!若如是問者,汝等對彼異學之修行者,應如是答:『友等!徧知此苦,是有道有跡。』 (5)諸比丘!徧知此苦,云何為有道?云何有跡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徧知此苦,有此道、此跡。 (6)諸比丘!若如是問者,汝等對彼異學之修行者,應如是作答。」 #### 45.6 〔六〕第六ᅟ一比丘(一) (1)舍衛城因緣。 (2)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梵行,所謂梵行者,大德!何為梵行?何為梵行之究盡耶?」 「比丘!此八支聖道即梵行。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比丘!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此即梵行之究盡。」 #### 45.7 〔七〕第七ᅟ一比丘(二)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八.六(大正藏二.一九九a)。== (1)舍衛城因緣。 (2)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言貪欲之調伏、瞋恚之調伏、愚癡之調伏者,大德!貪欲之調伏、瞋恚之調伏、愚癡之調伏者,是何者之增上語耶?」 「比丘!貪欲之調伏、瞋恚之調伏、愚癡之調伏者,乃涅槃界之增上語。以此說諸漏之滅盡。」 (4)如是談已。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言不死,不死者、大德!云何為不死耶?云何為達不死之道耶?」 「比丘!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者,此名之為不死。此即八支聖道,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 45.8 〔八〕第八ᅟ分別 [1] ᅟᅟ==[1] 長部經典第二卷大念處經二〇節以下,中部經典第三卷二〇三頁參照。== (1)舍衛城因緣。 (2)「諸比丘!我為汝等分別說示八支聖道,諦聽,當善思念之,我宣說。」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曰: 「唯唯!大德!」 世尊說曰: (3)「諸比丘!云何為八支聖道耶?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4)諸比丘!云何為正見耶?諸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順苦滅道之智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正見。 (5)諸比丘!云何為正思惟耶?諸比丘!出離之思惟、無恚之思惟、無害之思惟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正思惟。 (6)諸比丘!云何為正語耶?諸比丘!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諸比丘!此名之為正語。 (7)諸比丘!云何為正業耶?諸比丘!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非梵行。諸比丘!此名之為正業。 (8)諸比丘!云何為正命耶?諸比丘!於此聖弟子,斷邪命,於正命為活命。諸比丘[2]!此名之為正命。 ᅟᅟ==[2] 「諸比丘」,原本缺失。== (9)諸比丘!云何為正精進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對未生之惡不善法,為不令生而起志欲、精進、發勤,以持策心。為斷已生之惡不善法,而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以持〕。為令未生之善法使令生起,而起志欲,〔精進、發勤、以持策心〕。以往已生之善法,令不忘失,而倍修習、廣修習,為使令圓滿,以起志欲、精進、發勤、持策心。諸比丘!此名之為正精進。 (10)諸比丘!云何為正念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以隨觀身,而熱誠、正知、具念、以調伏世間[3]之貪憂而住;於受以隨觀受,而熱誠、正知、具念、以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心以隨觀心,而熱誠、正知、具念、以世間之貪憂而住;於法以隨觀心、而熱心、正知、其念、以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諸比丘!此名之為正念。 ᅟᅟ==[3] 「世間之」云云,原本 vineyyaloke 讀為 vineyya loke 以下亦然。== (11)[4]諸比丘!云何為正定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與樂,具足初靜慮而住。尋伺寂靜故內淨、為心一趣,由無尋無伺之三摩地生喜與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離喜故,於捨而住,正念正知、以身集正受,如諸聖者之所宣說,有捨有念之樂住,即具足第三靜慮而住。斷樂、斷苦故,及已滅憂與喜故,成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諸比丘!此名之為正定。」 ᅟᅟ==[4] 原本第十一節不分段。== #### 45.9 〔九〕第九ᅟ芒 [1] ᅟᅟ==[1] 增支部經典一.五.一~二,參照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七卷第五向與隱覆等品第一節。原本 suka 通改為 sūka。== (1)舍衛城因緣。 (2)「諸比丘!譬如以稻之芒,或麥之芒向斜、以手足觸踏,手足壞而出血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諸比丘!以芒向斜故。 諸比丘!如是彼比丘,以見向邪道,修習向邪,以破壞無明而生明,從而現證涅槃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諸比丘!以見向邪之故。 (3)諸比丘!譬如稻芒,或有麥芒之向正,以手足觸踏,手足壞而出血者,有是處。何以故?諸比丘!芒向正故。 諸比丘!如是彼比丘,見向正道,修習向正,破壞無明以生明,而現證涅槃,有是處。何以故!諸比丘!見向正故。 (4)諸比丘!云何比丘,以見向正,道之修習向正,破壞無明以生明,現證涅槃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思惟。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語。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業。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命。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精進。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此比丘,以見向正,道之修習向正,破壞無明以生明,現證涅槃。」 #### 45.10 〔一〇〕第十ᅟ難提 (1)舍衛城因緣。 (2)時,修行者難提,來詣世尊住處。詣已,與世尊相俱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修行者難提,白世尊曰: 「瞿曇!修習、多習幾何之法者,可以到涅槃、達涅槃、究竟於涅槃耶?」 (4)「難提!修習、多習八法者,可以到涅槃、達涅槃、究竟於涅槃。以何為八耶?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難提!修習多習此八法者,可以到涅槃、達涅槃、究竟於涅槃。」 (5)如是說已,修行者難提白世尊曰: 「妙哉!瞿曇!妙哉!瞿曇!〔瞿曇譬如倒者之扶起,如覆者之露現,如教迷者以道,暗中舉燈火,使有眼者見色。如是尊瞿曇以種種方便顯示於法。我於此當歸依尊瞿曇與法及比丘眾。〕尊瞿曇!請容受我自今起,至命終歸依為優婆塞。」 第一ᅟ無明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無明以及半 舍利弗與婆羅門 何義與二比丘 分別、芒、難提 ### 第二ᅟ住品 #### 45.11 〔一一〕第一ᅟ住(一) (1)舍衛城因緣。 (2)「諸比丘!我欲宴默半月,除持食者[1]之一人外,任何人勿至我處。」 ᅟᅟ==[1] 「持食者」,nihāraka 之字義為除去者,原註云:「為我於信者之家運調理之食供養我。」== 「唯唯!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除持食者一人之外,無任何人詣世尊住處。 (3)時,世尊經半月由宴默起,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我始現等覺時,依住於住分而住。 (4)其時,我了知:以邪見為緣有所受,以正見為緣有所受,〔以邪思惟為緣有所受,以正思惟為緣有所受,以邪語為緣有所受,以正語為緣有所受,以邪業為緣有所受,以正業為緣有所受,以邪命為緣有所受,以正命為緣有所受,以邪精進為緣有所受,以正精進為緣有所受,以邪念為緣有所受,以正念為緣有所受,〕以邪定為緣有所受,以正定為緣有所受,以尋思為緣有所受,以想為緣有所受。 (5)志欲未寂靜,尋思未寂靜,想未寂靜,以彼為緣有所受。志欲已寂靜,尋思未寂靜,想未寂靜,以彼為緣有所受。志欲已寂靜,尋思已寂靜,想未寂靜者,以彼為緣有所受。志欲已寂靜,尋思已寂靜,想已寂靜,以彼為緣有所受。 (6)為得未得者,而有精進[2]。已逮得其處,則以彼為緣有所受。」 ᅟᅟ==[2] 「精進」,原本 āyāmaṁ 以暹羅本 vāyāmaṁ 訂正之。== #### 45.12 〔一二〕第二ᅟ住(二) (1)舍衛城因緣。 (2)「諸比丘!我欲宴默三月,〔除持食者之一人外、任何人勿至我處〕。」 「唯唯!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除持食者之一人外,任何人勿至世尊住處〕。 (3)時,世尊經三月由宴默起,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我始現等覺之時,依住於住分而住。 (4)我其時,了知:以邪見為緣有所受,以邪見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正見為緣有所受,以正見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邪思惟為緣有所受,以邪思惟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正思惟為緣有所受,以正思惟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邪語為緣有所受,以邪語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正語為緣有所受,以正語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邪業為緣有所受,以邪業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正業為緣有所受,以正業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邪命為緣有所受,以邪命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正命為緣有所受,以正命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邪精進為緣有所受,以邪精進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正精進為緣有所受,以正精進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邪念為緣有所受,以邪念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正念為緣有所受,以正念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邪定為緣有所受,以邪定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正定為緣有所受,以正定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志欲為緣有所受,以志欲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尋思為緣有所受,以尋思之寂靜為緣有所受,以想為緣有所受,以想之寂靜為緣有所受。 (5)志欲未寂靜,尋思未寂靜,想未寂靜者,以彼為緣有所受。志欲已寂靜,尋思未寂靜,想未寂靜者,以彼為緣有所受。志欲已寂靜,尋思已寂靜,想未寂靜者,以彼為緣有所受。志欲已寂靜,尋思已寂靜,想已寂靜者,以彼為緣有所受。 (6)為未得者而得有精進,已逮得其處,以彼為緣有所受。」 #### 45.13 〔一三〕第三ᅟ有學 [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經二八.一四(大正藏二.二〇〇a)。== (1)舍衛城因緣。 (2)時,有一比丘,詣世尊居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有學,所言有學者,大德!云何為有學耶?」 (4)「比丘!於此處成就有學之正見、〔成就有學之正思惟、成就有學之正語、成就有學之正業、成就有學之正命、成就有學之正精進、成就有學之正念、〕成就有學之正定。比丘!如是者,則稱之為有學。」 #### 45.14 〔一四〕第四ᅟ生起(一) [1] ᅟᅟ==[1] 參考第十六經。== (1)舍衛城因緣。 (2)「諸比丘!修習、多修八法者,則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不出現。 (3)以何為八耶?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修習、多修此八法者,則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不出現。」 #### 45.15 〔一五〕第五ᅟ生起(二)[1-1] ᅟᅟ==[1-1] 參考第十七經。== (1)舍衛城因緣。 (2)「諸比丘!修習、多修八支者,則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調伏。 (3)以何為八耶?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修習、多修此八法者,則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調伏。」 #### 45.16 〔一六〕第六ᅟ清淨(一)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八.一八(大正藏二.二〇〇b)。== (1~2)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若能對八法清淨、鮮白、無垢、離染者,則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不出現。 (4)以何為八耶?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能對此八法,清淨、鮮白、無垢、離染者,則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不出現。」 #### 45.17 〔一七〕第七ᅟ清淨(二)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八.一九(大正藏二.二〇〇b)。== (1~2)舍衛城……乃至…… (3)「諸比丘!於此八法能清淨〔鮮白、無垢、離染者,則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調伏。 (4)以何為八耶?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於此八法,能清淨〔鮮白、無垢、離染者,則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調伏。」 #### 45.18 〔一八〕第八ᅟ鷄林精舍(一) (1)如是我聞。一時,具壽阿難與具壽跋陀羅住巴連弗色鷄林精舍。 (2)時,具壽跋陀羅日晚時分,由宴默起,到具壽阿難住處。至已,與具壽阿難相俱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具壽跋陀羅,向具壽阿難言曰: 「友阿難!所言非梵行、非梵行者,友!云何為非梵行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羅!友跋陀羅!汝之善誘導、善辯才、善所問。 (4)友跋陀羅!汝如是問:『友阿難!所言非梵行、非梵行者,友!云何為非梵行耶?』」 「友!如是。」 (5)「友!八支邪道為非梵行,謂: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是。」 #### 45.19 〔一九〕第九ᅟ鷄林精舍(二) (1~2)巴連弗色因緣。 (3)「友阿難!所言梵行,梵行者,友!云何為梵行?云何為梵行之究竟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羅!友跋陀羅!汝善誘導,善辯才,善所問。 (4)友跋陀羅!汝如是問:『友阿難!所言梵行,梵行者,友!云何為梵行?云何為梵行之究竟耶?』」 「友!如是。」 (5)「友!八支聖道為梵行。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友!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為梵行之究竟。」 #### 45.20 〔二〇〕第十ᅟ鷄林精舍(三) (1~2)巴連弗色因緣。 (3)「友阿難[1]!所言梵行、梵行者,云何為梵行?云何為梵行者?云何為梵行之究竟耶?」 ᅟᅟ==[1] 原本 Ānanda 一語缺失。== 「善哉,善哉!友跋陀羅。友跋陀羅!汝之善誘導、善辯才、善所問。 (4)友跋陀羅!汝如是問:『友阿難!所言梵行、梵行者,友!云何為梵行?云何為梵行者?云何為梵行之究竟耶?』」 「友!如是。」 (5)「友!八支聖道為梵行。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友!成就此八支聖道者,名之為梵行者。友!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為梵行之究竟。」 此三經之因緣為一。 第二ᅟ住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二住與有學 又二之生起 及二之清淨 三鷄林精舍 ### 第三ᅟ邪性品 #### 45.21 〔二一〕第一ᅟ邪性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八.三八(大正藏二.二〇三a)。== (1~2)舍衛城因緣。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邪性與正性,且諦聽之。 (4)諸比丘!云何為邪性耶?謂: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邪性。 (5)諸比丘!云何為正性耶?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正性。」 #### 45.22 〔二二〕第二ᅟ不善法 (1~2)舍衛城 ……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不善法與善法,且諦聽。 (4)諸比丘!云何為不善法耶?謂: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不善法。 (5)〔諸比丘!〕云何為善法耶?〔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諸比丘!〕此〔名之〕為善法。」 #### 45.23 〔二三〕第三ᅟ道(一) [1] ᅟᅟ==[1] 佛說八正道經(大正藏二.五〇四c)。== (1~2)舍衛城……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邪道與正道,且諦聽。 (4)諸比丘!云何為邪道耶?謂: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諸比丘!此名之為邪道。 (5)諸比丘!云何為正道耶?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正道。」 #### 45.24 〔二四〕第四ᅟ道(二)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八.四(大正藏二.一九八c)。== (1~2)舍衛城…… (3)「諸比丘!我不讚歎在家、出家之邪道。 (4)諸比丘!在家、出家而邪行者,以邪行故,則不樂正理之善法。諸比丘!云何為邪道耶?謂: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邪道。諸比丘!我不讚歎在家、出家之邪道。 (5)諸比丘!在家、出家而邪行者,以邪行故,則不樂正理之善法。 (6)諸比丘!我讚歎在家、出家之正道。 (7)諸比丘!在家、出家而正行者,以正行故,則樂正理之善法。諸比丘!云何為正道耶?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正道。諸比丘、我讚歎在家出家之正道。 (8)諸比丘!在家、出家而正行者,以正行故,則樂正理之善法。」 #### 45.25 〔二五〕第五ᅟ不善士(一) (1~2)舍衛城……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不善士與善士,且諦聽。 (4)諸比丘!云何為不善士耶?諸比丘!於此有一類者,具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不善士。 (5)諸比丘!云何為善士耶?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其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諸比丘!此名之為善士。」 #### 45.26 〔二六〕第六ᅟ不善士(二) (1~2)舍衛城……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比不善士與不善士更劣之不善士。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比善士與善士更勝之善士,且諦聽。 (4)諸比丘!云何為不善士耶?諸比丘!此處一類者,具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不善士。 (5)諸比丘!云何為比不善士更劣之不善士耶?諸比丘!此處一類者,具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諸比丘!此名之為比不善士更劣之不善士。」 (6)諸比丘!云何為善士耶?諸比丘!此處一類者,具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善士。 (7)諸比丘!云何為比善士更勝之善士耶?諸比丘!此處一類者,具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諸比丘!此名之為比善士更勝之善士。 #### 45.27 〔二七〕第七ᅟ瓶 (1~2)舍衛城…… (3)「諸比丘!譬如瓶,若無依持者,則易轉倒;若有依持者,則難轉倒。諸比丘!如是,心若無依持則易轉倒,若有依持則難轉倒。 (4)諸比丘!何為心之依持耶?此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者。此為心之依持。 (5)諸比丘!譬如瓶,若無依持者,則易轉倒;若有依持者,則難轉倒。諸比丘!如是,心若無依持者,則易轉倒;若有依持者,則難轉倒。」 #### 45.28 〔二八〕第八ᅟ定 (1~2)舍衛城……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有所依、有資糧之聖正定,且諦聽。 (4)諸比丘!云何為有所依、有資糧之聖正定耶?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是。 (5)諸比丘!與此七支俱之心一境性為資糧。諸比丘!此名之為聖正定之所依,亦為資糧。」 #### 45.29 〔二九〕第九ᅟ受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八.一二(大正藏二.一九九c)。== (1~2)舍衛城…… (3)「諸比丘!有三種受。以何為三耶?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諸比丘!此為三種受。 (4)諸比丘!徧知此三種受,應修習八支聖道。何為八支聖道耶?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徧知此三受[2],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ᅟᅟ==[2] 「三」,原本 tissannaṁ 一語缺失。== #### 45.30 〔三〇〕第十ᅟ鬱低迦 [1] ᅟᅟ==[1] 雜阿含二八.五(大正藏二.一九八c)。== (1~2)舍衛城…… (3)時,具壽鬱低迦,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4)坐於一方之具壽鬱低迦,白世尊曰: 「大德!我於此處靜居宴默,心生是念:『請世尊說示五妙欲。』世尊請說何者為五妙欲耶?」 (5)「善哉,善哉!鬱低迦,鬱低迦!我說五妙欲。以何為五耶?眼所識之色,為可樂、可愛、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耳所識之聲〔為可樂、可愛、可意、愛色、引欲、可染〕;鼻所識之香〔為可樂、可愛、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舌所識之味〔為可樂、可愛、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身所識之觸為可樂、可愛、可意、愛色、引欲、可染。鬱低迦!我以此說五妙欲。 (6)鬱低迦!為斷此五妙欲,應修習八支聖道。何為八支聖道耶?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鬱低迦!為斷此五妙欲,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第三邪性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邪性與不善 二道一善士 依持瓶與定 受及鬱低迦 ### 第四ᅟ行品 #### 45.31 〔三一〕第一ᅟ行 (1~2)舍衛城因緣。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邪行與正行,且諦聽。 諸比丘!云何為邪行耶?謂: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邪行。 (4)諸比丘!云何為正行耶?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正行。」 #### 45.32 〔三二〕第二ᅟ行者 (1~2)舍衛城……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邪行者與正行者,且諦聽。 諸比丘!云何為邪行者耶?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具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有邪定是。諸比丘[1]!此名之為邪行者。 ᅟᅟ==[1] 原本 bhikkhave 一語缺失。== (4)諸比丘!云何為正行者耶?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具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有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正行者。」 #### 45.33 〔三三〕第三ᅟ失 (1~2)舍衛城…… (3)「諸比丘!若有失八支聖道者,則為失正順苦滅之八支聖道。諸比丘!若發起八支聖道者,則為發起正順苦滅之八支聖道。 (4)諸比丘!云何為八支聖道耶?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若失此八支聖道者,則為失正順苦滅之八支聖道。諸比丘!若發起此八支聖道者,則為發起正順苦滅之八支聖道。」 #### 45.34 〔三四〕第四ᅟ到彼岸 (1~2)舍衛城…… (3)「諸比丘!修習、多修八法者,則可資於由此岸到彼岸。何者為八耶?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修習、多修此八法者,則可資於由此岸到彼岸。」 (4)世尊如是說已,如是說之善逝師,更說曰: (一)「[1]於人中到彼岸者少餘之眾生唯奔走於岸邊。 ᅟᅟ==[1] 以下五偈乃法句經八五【南傳】,~八九(漢譯南大藏經第二三卷)。== (二)於正說之法,行如法者到達彼岸,超越甚難超越死之境界。 (三)賢者棄黑法,應修白[2]法。離在家到出家,難得樂而向遠離處。 ᅟᅟ==[2] 「白」,原本 kanhaṁ 是 sukkaṁ 之誤。== (四)希求喜悅、斷諸欲、無所有,賢者去心垢而淨己。 (五)於菩提分正心善修以欣無取棄執著, 有光輝之漏盡者,於現世般涅槃。」 #### 45.35 〔三五〕第五ᅟ沙門法(一)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八.四九(大正藏二.二〇五b、c)。== (1~2)舍衛城……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沙門法與沙門果,且諦聽。 (4)諸比丘!云何為沙門法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諸比丘!此名之為沙門法。 (5)諸比丘!云何為沙門果耶?即: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沙門果。」 #### 45.36 〔三六〕第六ᅟ沙門法(二)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八.四七【南傳】,~四八(大正藏二.二〇五b、c)。== (1~2)舍衛城……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沙門法與沙門義,且諦聽。 (4)諸比丘!云何為沙門法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沙門法。 (5)諸比丘!云何為沙門義耶?諸比丘!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諸比丘!此名之為沙門義。」 #### 45.37 〔三七〕第七ᅟ婆羅門法(一)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九.四(大正藏二.二〇五c)。== (1~2)舍衛城……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婆羅門法與婆羅門果,且諦聽。 (4)諸比丘!云何為婆羅門法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婆羅門法。 (5)諸比丘!云何為婆羅門果耶?即: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是。諸比丘!此名之為婆羅門果。」 #### 45.38 〔三八〕第八ᅟ婆羅門法(二)[1-1] ᅟᅟ==[1-1] 參照前經。== (1~2)舍衛城……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婆羅門法與婆羅門義,且諦聽。 (4)諸比丘!云何為婆羅門法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婆羅門法。 (5)諸比丘!云何為婆羅門義耶?諸比丘!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諸比丘!此名之為婆羅門義。」 #### 45.39 〔三九〕第九ᅟ梵行(一) [1] ᅟᅟ==[1] 參照前經。== (1~2)舍衛城……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梵行與梵行果,且諦聽。 (4)諸比丘!云何為梵行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梵行。 (5)諸比丘!云何為梵行果耶?諸比丘!即: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梵行果。」 #### 45.40 〔四〇〕第十ᅟ梵行(二) [1] ᅟᅟ==[1] 參照前經。== (1~2)舍衛城…… (3)「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梵行與梵行義,且諦聽。 (4)諸比丘!云何為梵行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梵行。 (5)諸比丘!云何為梵行義耶?諸比丘!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諸比丘!此名之為梵行義。」 第四ᅟ行品(終) 皆舍衛城因緣也。 此品之攝頌曰: 行以至行者 失與到彼岸 二之沙門法 二婆羅門法 說二之梵行 以之說此品 異學廣說[1] ᅟᅟ==[1] 暹羅本為第五品。以做以下各品。== #### 45.41 〔四一〕第一ᅟ遠離 [2] ᅟᅟ==[2] 參照上之第五經。== (1)舍衛城因緣。 (2)時,有眾多比丘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乃至…… (3)「諸比丘!若異學之修行者,如是問汝等:『諸友等!為何於沙門瞿曇處修梵行耶?』諸比丘!若如是問者,汝等應如是答彼異學修行者:『諸友等!為遠離貪欲,唯於世尊處修梵行。』 (4)諸比丘!若異學修行者,再如是問汝等:『諸友等!又,遠離貪欲,有道[3]有跡耶?』諸比丘!若如是問者,汝等應如是答彼異學修行者:『諸友等!遠離貪欲,有道、有跡。』 ᅟᅟ==[3] 原本 maggo 一語缺失。== (5)諸比丘!遠離貪欲,有云何之道,云何之跡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遠離貪欲有此道、此跡。 諸比丘!若如是問者,汝等應如是答彼異學修行者。」 #### 45.42-47 〔四二〕第二ᅟ結 (1)舍衛城因緣。 (2)「諸比丘!若異學修行者,作如是問汝等:『諸友等!為何於沙門瞿曇處修梵行耶?』諸比丘!若如是問者,汝等應如是答彼異學修行者:『諸友等!為斷諸結,唯於世尊處修梵行。』……乃至……」 #### 45.43 〔四三〕第三ᅟ隨眠 (1)舍衛城因緣。 (2)「……乃至……『諸友等!為永斷隨眠,乃於世尊處修梵行。』……乃至……」 #### 45.44 〔四四〕第四ᅟ行路 (1)舍衛城因緣。 (2)「……乃至……『諸友等!為徧知行路[1],唯於世尊處修梵行。』……乃至……」 ᅟᅟ==[1] 「徧知行路」者,輪迴為「行路」,若得涅槃者,名「徧名。」故名涅槃為「行路徧知。」(原註)。== #### 45.45 〔四五〕第五ᅟ漏盡 (1)舍衛城因緣。 (2)「……乃至……『諸友等!為滅盡諸漏,乃於世尊之處修梵行。』……乃至……」 #### 45.46 〔四六〕第六ᅟ明解脫 (1)舍衛城因緣。 (2)「……乃至……『諸友等!為現證明解脫果,乃於世尊之處修梵行。』……乃至……」 #### 45.47 〔四七〕第七ᅟ智 (1)舍衛城因緣。 (2)「……乃至……『諸友等!為智見,乃於世尊之處修梵行。』……乃至……」 #### 45.48 〔四八〕第八ᅟ無取 (1)舍衛城因緣。 (2)「諸比丘!若異學之修行者,作如是問汝等:『諸友等!為何於沙門瞿曇處修梵行耶?』諸比丘!若如是問者,汝等對彼異學修行者,應作如是答:『諸友等!為無取般涅槃,於世尊處修梵行。』 (3)諸比丘!若異學之修行者,如是問汝等:『諸友等!又,為無取般涅槃有道,有跡耶?』諸比丘!若如是問,汝等對彼異學之修行者,應作如是答:『友等!為無取般涅槃有道、有跡。』 (4)諸比丘!為無取般涅槃,有云何之道?云何之跡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為無取般涅槃,有此道、此跡。 諸比丘!若如是問,汝等對彼異學之修行者,應如是作答。」 異學廣說(終) 此(廣說)之攝頌曰: 遠離法隨眠 行路與漏盡 明解脫及智 第八是無取 日輪廣說 皆是舍衛城因緣。 一ᅟ遠離依止 #### 45.49 〔四九〕第一ᅟ善友(一) (※2)「諸比丘!太陽上昇時,先驅之前相,即是明相出。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聖道時,先驅之前相是善友。 (3)諸比丘!有善友,於比丘乃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思惟。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語。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業。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命。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精進。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 45.50-54 〔五〇〕第二ᅟ戒(一) (※2)「諸比丘!太陽上昇時,先驅之前相,即明相出。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聖道時,先驅之前相是戒具足。 (3)諸比丘!於戒具足之比丘……乃至……」 #### 45.51 〔五一〕第三ᅟ志欲(一) (※2)「……乃至……先驅之前相,是志欲具足……乃至……」 #### 45.52 〔五二〕第四ᅟ我(一) (※2)「……乃至……〔先驅之前相,是〕我具足……乃至……」 #### 45.53 〔五三〕第五ᅟ見(一) (※2)「……乃至……〔先驅之前相,是〕見具足……乃至……」 #### 45.54 〔五四〕第六ᅟ不放逸(一) (※2)「……乃至……〔先驅之前相,是〕不放逸具足……乃至……」 #### 45.55 〔五五〕第七ᅟ如理(一) (※2)「諸比丘!太陽上昇時,先驅之前相,即明相出。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聖道時,先驅之前相,是如理作意具足。 (3)諸比丘!於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思惟。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語。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業。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命。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精進。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二ᅟ貪欲調伏 #### 45.56 〔五六〕第八ᅟ善友(二) (※2)「諸比丘!太陽上昇時,〔先驅之前相,即明相出。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聖道時,先驅之前相〕是善友。 (3)諸比丘!於有善友之比丘,〔當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見。〔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思惟。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語。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業。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命。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精進。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念。〕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 45.57-61 〔五七〕第九ᅟ戒(二) (※2)「諸比丘!太陽上昇時,〔先驅之前相,即明相出。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聖道時,先驅之前相〕是戒具足……乃至……」 #### 45.58 〔五八〕第十ᅟ志欲(二) (※2)「……乃至……〔先驅之前相〕是志欲具足……乃至……」 #### 45.59 〔五九〕第十一ᅟ我(二) (※2)「……乃至……〔先驅之前相〕是我具足……乃至……」 #### 45.60 〔六〇〕第十二ᅟ見(二) (※2)「……乃至……〔先驅之前相〕是見具足……乃至……」 #### 45.61 〔六一〕第十三ᅟ不放逸(二) (※2)「……乃至……〔先驅之前相〕是不放逸具足……乃至……」 #### 45.62 〔六二〕第十四ᅟ如理(二) (※2)「……乃至……〔先驅之前相〕是如理作意具足。 (3)諸比丘!於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見。〔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思惟。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語。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業。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命。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精進。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念。〕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太陽廣說(終) 此廣說之攝頌曰: 善友以及戒 志欲我具足 見與不放逸 第七是如理 一法廣說(一) 舍衛城因緣。 一ᅟ遠離依止 #### 45.63 〔六三〕第一ᅟ善友(一) (※2)「諸比丘!有一法於起八支聖道者,多利益。何者為一法耶?謂:有善友是。 (3)諸比丘!於有善友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 45.64-68 〔六四〕第二ᅟ戒(一) (※2)「諸比丘!有一法,起八支聖道者,是多利益。何者為一法耶?謂:戒具足是……乃至……」 #### 45.65 〔六五〕第三ᅟ志欲(一) (※2)「……謂志欲具足……乃至……」 #### 45.66 〔六六〕第四ᅟ我(一) (※2)「……謂我具足……乃至……」 #### 45.67 〔六七〕第五ᅟ見(一) (※2)「……謂見具足……乃至……」 #### 45.68 〔六八〕第六ᅟ不放逸(一) (※2)「……謂不放逸具足……乃至……」 #### 45.69 〔六九〕第七ᅟ如理 (※2)「……謂如理作意具足。 (3)諸比丘!於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1]?多修八支聖道耶? ᅟᅟ==[1] 原本 ariyam aṭṭhaṅgikam maggam bhāveti 缺失。==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二ᅟ貪欲之調伏 #### 45.70 〔七〇〕第八ᅟ善友(二) (1)舍衛城…… (2)「諸比丘!有一法於起八支聖道者,是多利益。何者為一法耶?謂有善友是。 (3)諸比丘!於有善友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 45.71-75 〔七一〕第九ᅟ戒(二) (※2)「……謂戒具足……乃至……」 #### 45.72 〔七二〕第十ᅟ志欲(二) (※2)「……謂志欲具足……乃至……」 #### 45.73 〔七三〕第十一ᅟ我(二) (※2)「……謂我具足……乃至……」 #### 45.74 〔七四〕第十二ᅟ見(二) (※2)「……謂見具足……乃至……」 #### 45.75 〔七五〕第十三ᅟ不放逸(二) (※2)「……謂不放逸具足……乃至……」 #### 45.76 〔七六〕第十四ᅟ如理(二) (※2)「……謂如理作意具足。 (3)諸比丘!於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一法廣說(終) 此廣說之攝頌曰: 善友以及戒 志欲我具足 見與不放逸 第七是如理 一法廣說(二) 舍衛城因緣。 一ᅟ遠離依止 #### 45.77 〔七七〕第一ᅟ善友(一) (※2)「諸比丘!我不見其他有一法,令未生之八支聖道生起;已生之八支聖道,使修習圓滿。諸比丘!此即有善友是。 (3)諸比丘!於有善友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 45.78-82 〔七八〕第二ᅟ戒(一) (※2)「諸比丘!我不見其他有一法……乃至……。諸比丘!此即戒具足……乃至……」 #### 45.79 〔七九〕第三ᅟ志欲(一) (※2)「……諸比丘!此即志欲具足……乃至……」 #### 45.80 〔八〇〕第四ᅟ我(一) (※2)「……諸比丘!此即我具足……乃至……」 #### 45.81 〔八一〕第五ᅟ見(一) (※2)「……諸比丘!此即見具足……乃至……」 #### 45.82 〔八二〕第六ᅟ不放逸(一) (※2)「諸比丘!此即不放逸具足……乃至……」 #### 45.83 〔八三〕第七ᅟ如理(一) (※2)「……諸比丘!此即如理作意具足。 (3)諸比丘!於如意作意具足之比丘,應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二ᅟ貪欲之調伏 #### 45.84 〔八四〕第一ᅟ善友(二) (※2)「諸比丘!我不見其他有一法,於未生之八支聖道令生起;已生之八支聖道,令修習圓滿。諸比丘!此即有善友是。 (3)諸比丘!於有善友之比丘,應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 45.85-89 〔八五〕第二ᅟ戒(二) (※2)「諸比丘!我見另有一法……乃至……。諸比丘!此即戒具足……乃至……」 #### 45.86 〔八六〕第三ᅟ志欲(二) (※2)「……諸比丘!此即志欲具足……乃至……」 #### 45.87 〔八七〕第四ᅟ我(二) (※2)「……諸比丘!此即我具足……乃至……」 #### 45.88 〔八八〕第五ᅟ見(二) (※2)「……諸比丘!此即見具足……乃至……」 #### 45.89 〔八九〕第六ᅟ不放逸(三) (※2)「……諸比丘!此即不放逸具足……乃至……」 #### 45.90 〔九〇〕第七ᅟ如理(二) (※2)「……諸比丘!此即如理作意具足。 (3)諸比丘!如理於作意具足之比丘,應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一法廣說(二)(終) 此廣說之攝頌曰: 善友以及戒 志欲我具足 見與不放逸 第七是如理 恆河廣說 舍衛城因緣。 一ᅟ遠離依止 #### 45.91 〔九一〕第一ᅟ東(一) (※2)「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於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1],多修八支聖道者,則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於涅槃。 ᅟᅟ==[1] 原本 ariyam aṭṭhaṅgikam maggam bhāvento 缺失。== 諸比丘!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於涅槃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 #### 45.92-95 〔九二〕第二ᅟ東(二) (※2)「諸比丘!譬如夜摩那河,趣向東、傾向東、臨於入東。諸比丘!如是……乃至……」 #### 45.93 〔九三〕第三ᅟ東(三) (※2)「諸比丘!譬如阿夷羅跋提河,趣向東、傾向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乃至……」 #### 45.94 〔九四〕第四ᅟ東(四) (※2)「諸比丘!譬如舍勞浮河,趣向東、傾向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乃至……」 #### 45.95 〔九五〕第五ᅟ東(五) (※2)「諸比丘!譬如摩企河,趣向東、傾向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乃至……」 #### 45.96 〔九六〕第六ᅟ東(六) (※2)「諸比丘!譬如諸大河,謂:恆河、夜摩那河、阿夷羅跋提河、舍勞浮河、摩企河是,此等皆趣向東、傾向東、臨入東。諸比丘!如是,比丘……乃至……臨入涅槃。」 #### 45.97 〔九七〕第七ᅟ海(一) (※2)「諸比丘!譬如恆河趣向於海、傾向於海、臨於入海。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乃至……」 #### 45.98-102 〔九八〕第八ᅟ海(二) (※2)「諸比丘!譬如夜摩那河……乃至……」 #### 45.99 〔九九〕第九ᅟ海(三) (※2)「諸比丘!譬如阿夷羅跋提河……乃至……」 #### 45.100 〔一〇〇〕第十ᅟ海(四) (※2)「諸比丘!譬如舍勞浮河……乃至……」 #### 45.101 〔一〇一〕第十一ᅟ海(五) (※2)「諸比丘!譬如摩企河……乃至……」 #### 45.102 〔一〇二〕第十二ᅟ海(六) (※2)「諸比丘!譬如諸大河,謂:恆河、夜摩那河、阿夷羅跋提河、舍勞浮河、摩企河是,此等皆趣向海、傾向海、臨入海。諸比丘!如是,比丘……乃至……臨入於涅槃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乃至……多修八支聖道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 恆河廣說(終) 此廣說之攝頌曰: 趣向東之六 趣向海之六 二六之十二 以之說廣說 恆河廣說,東趣向、東道 十二遠離依止第一 二ᅟ貪欲調伏 #### 45.103 〔一〇三~一〇八〕第一~六ᅟ東(一~六) #### 45.104-108 (準於九一~九六) #### 45.109 〔一〇九~一一四〕第七~十二ᅟ海(一~六) #### 45.110-114 (準於九七~一〇二)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見……乃至……」 趣向海之十二貪欲調伏第二 三ᅟ不死究竟 #### 45.115 〔一一五~一二〇〕第一~六ᅟ東(一~六) #### 45.116-120 (準於九一~九六) #### 45.121 〔一二一~一二六〕第七~十二ᅟ海(一~六) #### 45.122-126 (準於九七~一〇二)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究竟於不死、趣向不死、究盡於不死,以修習正見……」乃至…… 究竟不死之十二第三 四ᅟ趣向涅槃 #### 45.127 〔一二七~一三二〕第一~六ᅟ東(一~六) #### 45.128-132 (準於九一~九六) #### 45.133 〔一三三~一三八〕第七~十二ᅟ海(一~六) #### 45.134-138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以修習正見……乃至……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 恆河廣說(終) 此廣說之攝頌曰: 趣向東之六 趣向海之六 二六之十二 以之說此品 趣涅槃十二 第四是六處 ### 第五ᅟ不放逸品 #### 45.139 〔一三九〕第一ᅟ如來 一ᅟ遠離〔依止〕 (1)舍衛城因緣。 (2)「諸比丘!說諸有情之無足、二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以如來、應供、正等覺者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諸善法皆以不放逸為根本,等趣於不放逸,即說不放逸為其諸法之最上。 (3)諸比丘!於不放逸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修習迴向於捨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 (5)諸比丘!如是不放逸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更應廣說三經。 二ᅟ貪欲之調伏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瞋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為究盡貪欲之調伏,為究盡嗔恚之調伏,為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定……乃至…… 三ᅟ不死(究竟)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為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以修習正定……乃至…… 四ᅟ涅槃(趣向)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為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以修習正定……乃至…… #### 45.140 〔一四〇〕第二ᅟ足跡(一~四) (1)舍衛城…… (2)「諸比丘!譬如諸步行有情之足跡,皆入於象之足跡,因而說象之足跡為最上、最大。諸比丘!如是諸善法,皆以不放逸為根本,等趣於不放逸,即說不放逸為諸法之最上。 (3)諸比丘!於不放逸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乃至……」 #### 45.141-145 〔一四一〕第三ᅟ屋頂(一~四) (1)舍衛城…… (2)諸比丘!譬如重閣之諸重簷,向於屋頂,趣於屋頂,集於屋頂,以說屋頂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乃至…… 廣說應如上之經。 〔一四二〕第四ᅟ根〔香〕(一~四) (※2)諸比丘!譬如諸根香中,以說隨時檀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三〕第五ᅟ核(香)(一~四) (※3)諸比丘!譬如諸核香中,以說赤檀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四〕第六ᅟ夏生花(一~四) (※3)諸比丘,譬如諸華香中,以說夏生花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五〕第七ᅟ王(一~四) (※3)諸比丘!譬如諸小王,皆隨屬於轉輪王,以說轉輪王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乃至…… #### 45.146-148 〔一四六〕第八ᅟ月(一~四) (※3)諸比丘,譬如諸星之光明,皆不及月光之十六分之一,而以月光說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七〕第九ᅟ日(一~四) (※2)諸比丘!譬如秋時,天空豁然無雲,日昇於蒼天,以除一切虛空之闇冥,輝熱徧照。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八〕第十ᅟ衣(一~四) (※2)「諸比丘!譬如諸絲織之衣中,以說迦尸衣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諸善法,皆以不放逸為根本,等趣於不放逸,以說不放逸為諸法之最上。 (3)諸比丘!於不放逸之比丘,期望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道。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云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 (5)諸比丘,如是不放逸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第五ᅟ不放逸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如來與足跡 屋頂與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如來〔之章〕應廣說 ### 第六ᅟ力所作品 (1)舍衛城因緣。 #### 45.149 〔一四九〕第一ᅟ力 (※2)「諸比丘!譬如以諸力作所作之事業,皆是依於地、立於地,以如是力作所作之事業。諸比丘!如是比丘,依於戒、立於戒、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諸比丘!比丘云何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依於戒、起於戒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如前之廣說恆河之說,應如經圓滿而說。 #### 45.150 〔一五〇〕第二ᅟ種子 (※2)「諸比丘!譬如諸種子、草木之生長、增大、增長,皆依於地、立於地,生長、增大、增長。諸比丘!如是比丘,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於諸法生長、增大、增長。諸比丘!比丘云何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於諸法生長、增大、增長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即於諸法生長、增大、增長。」 #### 45.151 〔一五一〕第三ᅟ龍 (※2)「諸比丘!龍乃依雪山王,令身增大,得獲其力,其於彼處使身增大,得獲其力已,以入小池;入於小池已,以入大池;入於大池已,以入小河;入於小河已,以入大河;入於大河已,以入大海洋,於彼處身得廣大。 (3)諸比丘!如是比丘,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於諸法得廣大。諸比丘!比丘云何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於諸法得廣大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而於諸法得廣大。」 #### 45.152 〔一五二〕第四ᅟ樹 (※2)「諸比丘!譬如有樹,向東、傾東、臨東,若將斷其根者[1],則傾倒何方耶?」 ᅟᅟ==[1] 「若斷根者」,原本 mūle chinno 訂為 mūle chinne。== 「大德!是其所向、所傾、所臨之方。」 (3)「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向於涅槃、傾於涅槃、臨於涅槃。諸比丘!云何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向於涅槃、傾於涅槃、臨於涅槃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向於涅槃、傾於涅槃、臨於涅槃。」 #### 45.153 〔一五三〕第五ᅟ瓶 (※2)「諸比丘!譬如將瓶傾覆,則定傾出原有之水而不再還入。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定傾出原有惡不善法不再還入。諸比丘!云何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定傾出原有之惡不善法不再還入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定吐出原有之惡不善法不再還入。」 #### 45.154 〔一五四〕第六ᅟ芒 [1] ᅟᅟ==[1] 上之九經參照(原典九頁以下)。== (※2)「諸比丘!譬如稻之芒,或麥之芒,以手足觸踏其正向,則破手足而出血者,有其是處。何以故?諸比丘!芒之正向故。 (3)諸比丘!如是彼比丘,正向於見[2],正向於道之修習,以滅無明生明,現證涅槃者,有其是處。何以故?諸比丘!為見之正向故。諸比丘!云何比丘,以見之正向,正向於道之修習,以破無明而生明,現證涅槃耶? ᅟᅟ==[2] 「正向於見」,sammāpaṇihitāya diṭṭhiyā 本缺失。==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以見之正向,正向於道之修習,破無明生明,現證涅槃。」 #### 45.155 〔一五五〕第七ᅟ虛空 (※2)「諸比丘!譬如空中吹種種風,吹東風、吹西風、吹北風、吹南風、吹塵風、吹無塵風、吹涼風、吹熱風、吹小風、吹大風。 (3)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圓滿修習四念處,〔圓滿修習〕四正勤,〔圓滿修習〕四神足,〔圓滿修習〕五根,〔圓滿修習〕五力,〔圓滿修習〕七覺支。諸比丘!云何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圓滿修習四念處,〔圓滿修習〕四正勤,〔圓滿修習〕四神足,〔圓滿修習〕五根,〔圓滿修習〕五力,〔圓滿修習〕七覺支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圓滿修習四念處,〔圓滿修習〕四正勤,〔圓滿修習〕四神足,〔圓滿修習〕五根,〔圓滿修習〕五力,圓滿修習七覺支。」 #### 45.156 〔一五六〕第八ᅟ雲(一) (※2)「諸比丘!譬如於暑季之最終月起塵芥,有大非時雲,忽起令隱沒寂滅。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忽然隨生令惡不善法隱沒寂滅。諸比丘!云何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忽然隨生令惡不善法隱沒寂滅耶? (3)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忽然隨生令惡不善法隱沒寂滅。」 #### 45.157 〔一五七〕第九ᅟ雲(二) (※2)「諸比丘!譬如生大雲,遂即令大風隱沒寂滅。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隨生令惡不善法隱沒寂滅。諸比丘!云何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隨生令惡不善法隱沒寂滅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正見修習。〔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隨生令惡不善法隱沒寂滅。」 #### 45.158 〔一五八〕第十ᅟ船舶 [1] ᅟᅟ==[1] 相應部經典原典三.一五五(漢譯南傳大正藏第十四卷蘊相應一〇一經二〇節.二七七頁)參照。== (※2)「諸比丘!譬如海上之船舶,以籐綴拴縛,六月於水上漂流,冬則漂著陸地,綴縛,曝於風日,彼〔綴縛〕霑漬雨雲,容易損耗腐敗。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諸結容易損耗腐敗。諸比丘!云何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諸結易於損耗腐敗耶? (3)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易損耗腐敗諸結。」 #### 45.159 〔一五九〕第十一ᅟ客 (※2)「諸比丘!譬如有客舍,於此,有由東方來住,有由西方來住,有由北方來住,有由南方來住,有剎帝利來住,有婆羅門來住,有毘舍來住,有首陀來住。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證知應徧知之法,以證知而徧知,證知應斷之法,以證知而斷除。證知應現證之法,證知而現證。證知應修習之法,證知而修習。 (3)諸比丘!以何為證知而應徧知之法耶?應說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諸比丘!此為證知而應徧知之法。 (4)諸比丘!何為證知而應斷之法耶?無明與有愛是。諸比丘!此為證知而應斷之法。 (5)諸比丘!以何為證知而應現證之法耶?明與解脫是。諸比丘!此為證知而應現證之法。 (6)諸比丘!以何為證知而應修習之法耶?寂止與正觀是。諸比丘!此為證知而應修習之法。 (7)諸比丘!云何比丘,修習八支聖道[1],多修八支聖道者,則證知應徧知之法,以證知而徧知法,〔證知應斷之法,證知而斷。證知應現證之法,證知而現證。〕證知修習之法,證知而修習耶? ᅟᅟ==[1] 「修習八支聖道」,ariyam aṭṭhsṅgikam maggam bhāvento 原本缺失。== (8)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則證知應徧知之法,證知而徧知。證知應斷之法,證知而斷除。證知應現證之法,證知而現證。證知應修習之法,證知而修習。」 #### 45.160 〔一六〇〕第十二ᅟ河 [1] ᅟᅟ==[1] 相應部經典原典四.一九一頁(漢譯南大藏經第十五卷六處應二〇七經第十二節)參照。== (※2)「諸比丘!譬如恆河,趣向於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時有眾人持鋤與籠來,謂:『我等將令此恆河趣向於西,傾向於西,臨入於西。』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彼眾人得將恆河趣向於西,傾向於西,臨入於西否?」 「大德!不也。」 「何以故耶?」 「大德!恆河乃趣向於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將令此趣向於西,傾向於西,臨入於西者,實為不易,彼眾人徒蒙困苦損惱。」 (3)「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王、王臣、友、朋、親戚、親族,伴財物而去,並言:『汝云何?以煩此袈裟衣耶?云何剃髮攜隨、往來耶?何不還俗而受用財物,作福業。』諸比丘!彼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棄學以還俗無此理。何以故?諸比丘!其心若長夜趣向遠離,傾向遠離,臨入遠離,則無向下之理。諸比丘!云何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力所作亦應廣說。 第六ᅟ力所作品(終) 攝頌曰: 力及種子龍 樹瓶以及芒 虛空及二雲 船舶與客河 ### 第七ᅟ尋覓品 (1)舍衛城因緣。 #### 45.161 〔一六一〕第一ᅟ尋覓 (第一ᅟ證知) (※2)「諸比丘!有三種尋覓。以何為三耶?欲尋,有尋,梵行尋是。諸比丘!此為三種尋覓。 諸比丘!為證知此三尋覓,應修習八支聖道。何為八支聖道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為證知此三尋覓,應修習八支聖道。 (4~5)……〔調伏究盡〕貪欲、〔調伏究盡〕瞋恚,〔調伏究盡〕愚癡以修習正定。〔諸比丘!為證知此三尋覓,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6~7)……為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以修習正定。〔諸比丘!為證知此三尋覓,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8~9)……為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以修習正定。〔諸比丘!為證知此三尋覓,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第二ᅟ徧知) (10~17)諸比丘!有三種尋覓。以何為三?欲尋,有尋,梵行尋是。諸比丘!以此為三種尋覓。 諸比丘!為徧知此三尋覓……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如證知亦應徧知廣說。 (第三ᅟ徧盡) (18~25)諸比丘!有三種尋覓。以何為三耶?欲尋,有尋,梵行尋也。諸比丘!以此為三尋覓也。 諸比丘!為徧盡此三尋覓……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如證知亦應徧盡廣說之。 (第四ᅟ斷) (26~33)諸比丘!有三種尋覓。以何為三耶?欲尋,有尋,梵行尋是。諸比丘!以此為三種尋覓也。 諸比丘!為斷此三尋覓……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如證知亦應徧知斷。 #### 45.162 〔一六二〕第二ᅟ次第(慢)(一~四) [1] ᅟᅟ==[1] 原文 vidhā 有次第、慢、種類等意,日譯為「次第」,下言斷此次第,意不甚明白,因有慢之意義,故次第之下加上(慢),編者註。== (※2~33)「諸比丘!有三種次第(慢)。以何為三耶?謂:『我是勝』、『我是等』、『我是劣』是。諸比丘!此為三種之次第(慢)。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之次第(慢),應修習八支聖道。何為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修習迴向於捨正定。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之次第(慢),應修此八支聖道。」 #### 45.163 〔一六三〕第三ᅟ漏(一~四) (※2~33)諸比丘!有三種漏。以何為三耶?欲漏、有漏、無明漏是。諸比丘!以此為三種漏。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漏……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 45.164 〔一六四〕第四ᅟ有(一~四) (※2~33)諸比丘!有三種有。以何為三耶?欲有、色有、無色有是。諸比丘!以此為三種有。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有……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 45.165 〔一六五〕第五ᅟ苦(一~四) (※2~33)諸比丘!有三種苦,以何為三耶?苦苦、行苦、壞苦是。諸比丘!以此為三種苦。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苦……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 45.166 〔一六六〕第六ᅟ礙(一~四) (※2~33)諸比丘!有三種礙。以何為三耶?貪礙、瞋礙、癡礙是。諸比丘!以此為三種礙。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礙……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 45.167 〔一六七〕第七ᅟ垢(一~四) (※2~33)諸比丘!有三種垢。以何為三耶?乃貪垢、瞋垢、癡垢是。諸比丘!以此為三種垢。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垢……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 45.168 〔一六八〕第八ᅟ搖(一~四) (※2~33)諸比丘!有三種搖[1]。以何為三耶?乃貪搖、瞋搖、癡搖是。諸比丘!以此為三種搖也。 ᅟᅟ==[1] 「搖」,註為「苦」。==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搖……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 45.169 〔一六九〕第九ᅟ受(一~四) (1)舍衛城…… (2~33)諸比丘[1]!有三種受。以何為三耶?乃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諸比丘!以此為三種受。 ᅟᅟ==[1] 「諸比丘」,原本 bhikkhave 缺失。==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受……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 45.170 〔一七〇〕第十ᅟ渴愛(一~四) (1)舍衛城…… (2~33)諸比丘!有三種渴愛。以何為三耶?乃欲愛、有愛、非有愛是。諸比丘!以此為三種渴愛。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渴愛,應修習此八支聖道。何為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渴愛,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 45.171 ※〔一七〇〕第十一ᅟ渴愛(一~四) (※4~33)諸比丘!有三種渴愛……乃至……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渴愛……為調伏究盡貪欲,調伏究盡瞋恚,調伏究盡愚癡以修習正定……乃至……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以修習正定……乃至……為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以修習正定。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三種渴愛,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第七ᅟ尋覓品(終) 此品攝頌曰: 尋覓次第漏 有苦以及礙 垢搖乃至受 並與二渴愛 ### 第八ᅟ瀑流品 (1)舍衛城因緣。 #### 45.172 〔一七一〕第一ᅟ瀑流 (※2)諸比丘!有四種瀑流。以何為四耶?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是。諸比丘!以此為四種瀑流。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四種瀑流……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3~33)應如尋覓之廣說。 #### 45.173 〔一七二〕第二ᅟ軛 (※2~33)諸比丘!有四種軛。以何為四耶?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是。諸比丘!以此為四種軛。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四種軛……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 45.174 〔一七三〕第三ᅟ取 (※2~33)諸比丘!有四種取。以何為四耶?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是。諸比丘!此為四種取。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四種取……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 45.175 〔一七四〕第四ᅟ繫 (※2~33)諸比丘!有四種繫。以何為四耶?貪是身繫,瞋是身繫,戒禁取是身繫,此實執[1]是身繫。諸比丘!此為四種身繫。 ᅟᅟ==[1] 「此實執」,應讀為 idamsaccābhiniveso。==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四種身繫之……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 45.176 〔一七五〕第五ᅟ隨眠 (※2~33)諸比丘!有七種隨眠。以何為七耶?欲貪隨眠,瞋隨眠,見隨眠,疑隨眠,慢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是。諸比丘!以此為七種隨眠。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1-1]……徧盡……斷此七種隨眠……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ᅟᅟ==[1-1] 「徧知」,原本 pariññāya 脫落。== #### 45.177 〔一七六〕六ᅟ妙欲 (※2~33)諸比丘!有五種妙欲。以何為五耶?眼所識之色,可樂、可愛、可意、引欲、可染;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所觸,可樂、可愛、可意、引欲、可染。諸比丘!此為五種妙欲。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種妙欲……乃至……應修習八支聖道。 #### 45.178 〔一七七〕第七ᅟ蓋 (※2~33)諸比丘!有五種蓋,以何為五耶?欲貪蓋、瞋恚蓋、惛眠蓋、掉悔蓋[1]、疑惑蓋。諸比丘!以此為五種蓋。 ᅟᅟ==[1] 「掉悔」,原本 addhacca 是 uddhacca 之誤。==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種蓋……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 45.179 〔一七八〕第八ᅟ蘊 (※2~33)諸比丘!有五種取蘊。以何為五耶?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諸比丘!以此為五種取蘊。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種取蘊……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 45.180 〔一七九〕第九ᅟ下分(結) (※2~33)諸比丘!有五種下分結。以何為五耶?有身見、疑惑、戒禁取、欲貪、瞋恚是。諸比丘!以此為五種下分結也。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種下分結……乃至……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 45.181 〔一八〇〕第十ᅟ上分(結) (※2)「諸比丘!有五種上分結。以何為五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諸比丘!此為五種上分結。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種上分結,應修習八支聖道。何為八支聖道耶? (3~17)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正定。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種上分結,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諸比丘!譬[1]如恆河……乃至…… ᅟᅟ==[1] 「譬如」以下,參照之十九經以下。== (18)諸比丘!有五種上分結。以何為五耶?色貪、無色貪、慢、悼舉、無明是。諸比丘!此為五種上分結。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種上分結,應修習此八支聖道。何為八支聖道耶? (19~3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調伏究盡欲貪,調伏究盡瞋恚,調伏究盡愚癡……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以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諸比丘!為證知……徧知[2]……徧盡……斷此五種上分結,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ᅟᅟ==[2] 原本「徧智」pariññāya 缺失。== 第八ᅟ瀑流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瀑流與軛取 繫乃至隨眠 妙欲以及蓋 蘊為上下分 第一ᅟ道相應(終) ## 46 第二ᅟ覺支相應 ### 第一ᅟ山品 #### 46.1 〔一〕第一ᅟ雪山 (1~2)舍衛城……予說示。 (3)「諸比丘!象依雪山使其身增大,獲得其力;於彼處使身增大,以獲得其力已,入於小池,入小池已,入大池,入大池已,入小河,入小河已,入大河,入大河已,入大海洋,於彼處其身得廣大。 (4)諸比丘!如是比丘,依於戒而立於戒,以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於諸法得廣大。 諸比丘!比丘云何依於戒而立於戒,以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於諸法得廣大耶? (5)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修習擇法覺支……修習精進覺支……修習喜覺支……修習輕安覺支……修習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6)諸比丘!如是比丘,依於戒而立於戒,以修習七覺支,多習七覺支者,則於諸法得廣大。」 #### 46.2 〔二〕第二ᅟ身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七.四(大正藏二.一九二a)下五一經(參照原典一〇二頁)。== (1~2)舍衛城…… (一) (※3)「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緣食而住,於不食則不住。諸比丘!如是五蓋依食而住,緣食而住,於不食則不住。 (4)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欲貪生起,已生之欲貪倍增,增大之耶?諸比丘!是有淨相,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為食而使未生之欲貪生起,已生之欲貪倍增、增大。 (5)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瞋恚生起,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是有瞋相,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為食而使未生之瞋恚生起,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 (6)諸比丘!云何為食而使未生之惛眠生起,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不欣喜、倦怠、鬱悶、飽食、心退縮,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為食而使未生之惛眠生起,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7)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掉悔生起,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心之非寂止,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為食可使未生之掉悔生起,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8)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疑惑生起,己生之疑惑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疑惑處之法,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為食可使未生之疑惑生起,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9)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緣食而住,於不食則不住。諸比丘!如是此五蓋是依食而住,緣食而住,於不食則不住。」 (二) (10)「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緣食而住,於不食則不住。諸比丘!如是七覺支是依食而住、緣食而住、於不食不住。 (11)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念覺支生起,已生之念覺支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有念覺支處之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為食而使未生之念覺支生起,已生之念覺支得修習圓滿。 (12)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擇法覺支生起,已生之擇法覺支得修習圓滿耶?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責無呵責法、劣勝法、黑白俱分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為食可使未生之擇法覺支生起,已生之擇法覺支得修習圓滿。 (13)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精進覺支生起,已生之精進覺支得修習圓滿耶?諸比丘!有發勤界,精勤界,勤勇界。此之如理作意多修,為食可使未生之精進覺支生起,已生之精進覺支得修習圓滿。 (14)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喜覺支生起,已生之喜覺支得修習圓滿之耶?諸比丘!有喜覺支處之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為食可使未生之喜覺支生起,已生之喜覺支得修習圓滿。 (15)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輕安覺支生起,已生之輕安覺支得修習圓滿耶?諸比丘!有身輕安、心輕安。此之如理作意多修,為食可使未生之輕安覺支生起,已生之輕安覺支得修習圓滿。 (16)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定覺支生起,已生之定覺支得修習圓滿耶?諸比丘!有寂止相、不亂相。此之如理作意多修,為食可使未生之定覺支生起,已生之定覺支得修習圓滿。 (17)諸比丘!云何為食可使未生之捨覺支生起,已生之捨覺支得修習圓滿耶?諸比丘!有捨覺支處之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為食可使未生之捨覺支生起,已生之捨覺支得修習圓滿也。 (18)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緣食而住,於不食則不住。諸比丘!如是此七覺支是依食而住,緣食而住,於不食則不住。」 #### 46.3 〔三〕第三ᅟ戒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七.二五及二七.二九(大正藏二.一九六c、二九七a)。== (※2)「諸比丘!諸比丘若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智見具足者,諸比丘!則稱其比丘之見為多所作。 (3)……諸比丘!說其比丘之聽聞為多所作……諸比丘!說其比丘之詣至為多所作……諸比丘!說其比丘之承事為多所作……諸比丘!說其比丘之隨念為多所作……諸比丘!說其比丘之出家為多所作。 (4)何以故耶?諸比丘!如是之比丘聽法已,依身遠離與心遠離之二種遠離,而住於遠離,如是遠離而住隨念,隨尋彼法。 (5)諸比丘!比丘如是遠離而住於隨念,隨尋彼法時,彼比丘生念覺支。比丘修習念覺支時,於比丘念覺支修習圓滿,如是正念而住,以慧決擇、伺察、觀察彼法。 (6)諸比丘!比丘如是正念而住,以慧決擇、伺察、觀察彼法時,彼比丘發生擇法覺支。比丘修習擇法覺支時,於比丘擇法覺支修習圓滿,以慧決擇,伺察、觀察彼法,則生不退之精進。 (7)諸比丘!比丘以慧決擇、伺察、觀察彼法,不退精進時,彼比丘發生精進覺支。比丘修習精進覺支時,於比丘精進覺支修習圓滿,若發精進者,則得離財之喜。 (8)諸比丘!發精進、得離財之喜時,彼比丘發喜覺支。比丘修習喜覺支時,於比丘喜覺支修習圓滿,達意喜者,則得身輕安、心輕安。 (9)諸比丘!比丘意喜而身輕安、心輕安時,於比丘發輕安覺支。比丘修習輕安覺支時,於比丘輕安覺支修習圓滿,身輕安者,則得樂,得樂者,則得心定。 (10)諸比丘!比丘身輕安而得樂、得心定時,諸比丘!比丘發定覺支。比丘修習定覺支時,於比丘定覺支修習圓滿,如是得心定,為善觀察者。 (11)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為善觀察者時,比丘發捨覺支。比丘修習捨覺支時,於比丘捨覺支修習圓滿。 (12)諸比丘!如是修習七覺支,如是多修者,則可期有七果、七功德。何為七果、七功德耶? (13)(1)於現法已[A1]得開悟。(2)若於現法中,未得開悟者,則於命終時亦得開悟。 ᅟᅟ==[A1] [-]【CB】,[02]【南傳】== (14)(3)若於現法未得開悟,命終時亦未得開悟者,則依終盡五下分結得中般涅槃。 (15)(4)若於現法未得開悟,命終時亦未得開悟,依終盡五下分結盡未得中般涅槃者,則依終盡五下分結,以得生般涅槃。 (16)(5)若於現法未得開悟,命終時亦未得開悟,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中般涅槃,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生般涅槃者,則依終盡五下分結,而得無行般涅槃。 (17)(6)若於現法未得開悟,於命終時未得開悟,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中般涅槃,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生般涅槃,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無行般涅槃者,則依終盡五下分結,得有行般涅槃。 (18)(7)若於現法未得開悟,命終時未得開悟,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中般涅槃,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生般涅槃,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無行般涅槃,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有行般涅槃者,則依終盡五下分結,為上流以至於色究竟天。 (19)諸比丘!如是修習,如是多修七覺支,則可期得此七果、七功德。」 #### 46.4 〔四〕第四ᅟ轉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七.七(大正藏二.一九三b)。== (1)一時,具壽舍利弗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2)於此處,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曰: 「友等,諸比丘!」 「友!」 彼等諸比丘應諾具壽舍利弗。 具壽舍利弗曰: (3)「友等!有七種覺支。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友等!此為七覺支。 (4)友等[2]!此七覺支中,我於晨早欲住(任一)覺支時,則住(任一)覺支;於日中欲住(任一)覺支時,則住(任一)覺支;於日暮欲住(任一)覺支時,則住(任一)覺支。 ᅟᅟ==[2] 中部經典原典一.二一四、二一五頁(參照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九卷二九一頁)。== (5)友等!若是念覺支者,則我知『(此念覺支決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為『已住』;若沒者,則知『依此緣而沒。』 (6~10)……〔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 (11)友等!若是捨覺支者,則我知『(此捨覺支)決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為『已住』;若沒者,則知『依此緣而沒。』 (12)友等!譬如王或王臣,有裝滿種種染色衣於衣篋。彼於晨早欲著時,則(隨其所欲)著晨早時所欲之衣服;於日中欲著時,即著日中時所欲之衣服;於日暮欲著時,即著日暮時所欲之衣服。 (13)友等!如是於此七覺支中,我於晨早欲住覺支時,即住用晨早時所欲之覺支;於日中欲住覺支時,即住日中時所欲之覺支;於日暮欲住覺支時,即住用日暮時所欲之覺支。 (14)友等!若是念覺支者,則我知『決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為『已住』;若沒者,則知『依此緣而沒。』 (15~19)……〔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 (20)友等!若是捨覺支者,則我知『決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為『已住』;若沒者,則知『依此緣而沒。』」 #### 46.5 〔五〕第五ᅟ比丘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七.二二(大正藏二.一九六b)。== (※2)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覺支,所云覺支者,大德!云何說為覺支耶?」 「比丘!資於覺故,說為覺支。 (3)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4)比丘!若修習此七覺支者,則由欲漏心解脫,由有漏心解脫,由無明漏心解脫。解脫者,則『我解脫』智生,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5)比丘!資於覺故,說為覺支。」 #### 46.6 〔六〕第六ᅟ昆達利 (1)一時,世尊住沙祇城之安闍那鹿苑。 (2)時,修行者昆達利耶來詣世尊住處。詣已,與世尊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話,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修行者昆達利耶,白世尊曰: (3)「尊瞿曇!我住園而與眾會交往。尊瞿曇!我食朝食,食後如是周行,由園至園,由遊園至遊園,經行歷訪於彼處,一類之沙門、婆羅門,出論種種功德,見他方以論議詰難功德。尊瞿曇是住何功德耶?」 「昆達利耶!如來乃住於『明解脫』果之功德。」 (4)「尊瞿曇!修習、多習何法者,則得明解脫圓滿耶?」 「昆達利耶!修習、多習七覺支者,則得明解脫圓滿。」 (5)「尊瞿曇!修習、多習何法者,則得七覺支圓滿耶?」 「昆達利耶!修習、多習四念處者,則得七覺支圓滿。」 (6)「尊瞿曇!修習、多習何法者,則得四念處圓滿耶?」 「昆達利耶!修習、多習三善業者,則得四念處圓滿。」 (7)「尊瞿曇!修習、多習何法者,則得三善業圓滿耶?」 「昆達利耶!修習、多修根律儀者,則得三善業圓滿。」 「昆達利耶!云何對根律儀修習、多習者,則得三善法圓滿耶? (8)昆達利耶!於此有比丘,以眼見可意之色,而不貪著、不歡喜、不起貪欲,其身住、心住,於內善安住、善解脫。以眼見非可意之色,而無動搖、不安心、破壞心、憎惡心[1],其身住、心住,於內善安住、善解脫。 ᅟᅟ==[1] 「不安心、被壞心、憎惡心」,此三之原註配釋貪、瞋、癡。尚破壞心原本為 ādinamānasa 暹羅本為 ādinnamānasa 意亦不通,今以 ādiṇṇa 改之。== (9~12)昆達利耶!又比丘以耳聞可意之聲……乃至……以鼻息〔可意〕之香……乃至……以舌嚐〔可意〕之味……乃至以身觸可意之所觸……乃至…… (13)以意識可意之法,而不貪著、不歡喜、不起貪欲,其身住、心住,於內善安住、善解脫。以意識非可意之法,而無動搖、不安心、破壞心、憎惡心,其身住、心住,於內善安住、善解脫。 (14)昆達利耶!比丘以眼見色,對可意非可意之色,其身住、心住,於內善安住、善解脫。以耳聞聲……乃至……以鼻嗅香……乃至……以舌嚐味……乃至……以身觸所觸……乃至……以意識法,對可意非可意之法,其身住、心住,於內善安住、善解脫。昆達利耶!對根律儀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圓滿三善業。 (15)昆達利耶!云何修習、云何多修三善業者,則得四念處圓滿耶? 昆達利耶!於此有比丘,斷身惡業、修習身善業,斷語惡業、修習語善業,斷意惡業、修行意善業。 昆達利耶!如是修習、如是多修三善業者,得圓滿四念處。 (16)昆達利耶!云何修習、云何多修四念處,得圓滿七覺支耶? 昆達利耶!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而住,以熱誠、正念、正知,而調伏世間之貪憂。於受……乃至……於心……乃至……於法觀法而住,以熱誠、正念、正知,而調伏世間之貪憂。 昆達利耶!如是修習、如是多修四念處者,則圓滿七覺支。 (17)昆達利耶!云何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圓滿明解脫耶? 昆達利耶!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昆達利耶!如是修習、如是多修七覺支者,則圓滿明解脫。」 (18)如是說已,修行者昆達利耶,白世尊曰: 「妙哉!尊瞿曇!妙哉!尊瞿曇!譬如將倒者扶起,將覆者揭露,如迷者教之以道,於暗中舉燈火,使有眼者可見色。尊瞿曇如是以種種方便顯示法,我於此自今日起至於命終,歸依尊瞿曇與法及比丘眾,請尊瞿曇容我為優婆塞。」 #### 46.7 〔七〕第七ᅟ屋頂 (※3)「諸比丘!譬如重閣之諸重簷,皆趣向於屋頂、傾向於屋頂、臨入於屋頂,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於涅槃。 (4)諸比丘!比丘云何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涅槃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比丘如是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涅槃。」 #### 46.8 〔八〕第八ᅟ優波摩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七.八(大正藏二.一九三b)。== (1)一時,具壽優婆摩與具壽舍利弗,住於憍賞彌瞿師羅園。 (2)時,具壽舍利弗於日暮時分,由宴默起,至具壽優波摩住處。至已,與具壽優波摩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言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言於具壽優波摩曰: (3)「友優波摩!比丘應知『於內如理作意,如是善升起七覺支者,則資於樂住』耶?」 (4)「友舍利弗!比丘應知『於內如理作意,如是善升起此七覺支,以資於樂住。』友!比丘若發念覺支,則知:『我心善解脫、我善永斷惛眠、我善調伏掉悔,我發精進、希求、作意、不退縮』……〔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友!比丘若發捨覺支者,則知:『我心善解脫、我善永斷惛眠、我善調伏掉悔,我發精進、希求、作意、不退縮。』 友舍利弗!比丘[2]應如是知:『於內如理作意,如是善造作此七覺支,則資於樂住。』」 ᅟᅟ==[2] 「比丘」之一語原本缺失。== #### 46.9 〔九〕第九ᅟ生(一) (※2)「諸比丘!若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未生亦生起,但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不出現。以何為七耶? (3)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也。諸比丘!修習多修此七覺支者,則未生亦生起,但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不出現。」 #### 46.10 〔一〇〕第十ᅟ生(二)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七.二一(大正藏二.一九六b)。== (※2)「諸比丘!若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未生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調伏。以何為七耶? (3)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諸比丘!對此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未生亦生起,但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不出現。」 第一ᅟ山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雪山身戒轉 比丘昆達利 屋頂優波摩 更於二之生 ### 第二ᅟ病品 #### 46.11 〔一一〕第一ᅟ生類 (※2)「諸比丘!譬如諸生類作四種之威儀路:時行、時住、時坐、時臥,皆依於地、立於地,作如是此四種之威儀。諸比丘!如是比丘乃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多修七覺支。 (3)諸比丘!比丘云何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耶? 諸比丘!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比丘如是依於戒、立於戒,以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 46.12 〔一二〕第二ᅟ日輪喻(一) (※2)「諸比丘!日輪上昇時之先驅、前相者,即是明相出。諸比丘!如是比丘生起七覺支時之先驅、前相者,為有善友。 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以期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3)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 46.13 〔一三〕第三ᅟ日輪喻(二) (※2)「諸比丘!日輪上昇時之先驅、前相者,即是明相出。諸比丘!如是比丘,生起七覺支時之先驅、前相者,為如理作意。 諸比丘!於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期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3)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 46.14 〔一四〕第四ᅟ病(一)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蘭陀迦園。 (2)其時,具壽摩訶迦葉住畢鉢羅窟,為患重疾病而困苦。 (3)時,世尊於日暮時分,由宴默起,至具壽摩訶迦葉住處。至已,坐於所設之座。 (4)坐已,世尊言於具壽摩訶迦葉曰: 「迦葉!能忍否?充足否?苦之受損而不增,知損失,不知增長否?」 「大德!難忍,不足,激苦之受有增無損,知增長,不知損失。」 (5)「迦葉!若修習、多修我所正說之七覺支,則可資助證知、等覺、涅槃。以何為七耶?迦葉!若修習、多修我所正說之念覺支,則可資助證知、等覺、涅槃……〔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迦葉!若修習、多修我所正說之捨覺支,則資助證知、等覺、涅槃。」 「世尊!實覺支哉!善逝!實覺支哉!」 (6)世尊,如是說示已,具壽摩訶迦葉喜悅、歡喜於世尊之所說,具壽摩訶迦葉病癒,如是具壽摩訶迦葉之病斷。 #### 46.15 〔一五〕第五ᅟ病(二)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 (2)其時,具壽摩訶目犍連住耆闍崛山為患重疾病而困苦。 (3~5)時,世尊於日暮時分,由宴默起……乃至……如是具壽摩訶目犍連之病斷。 #### 46.16 〔一六〕第六ᅟ病(三) [1] ᅟᅟ==[1] 增一阿含三三.六(大正藏二.七三一a)。==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蘭陀迦園。 (2)其時,世尊為患重疾病而困苦。 (3)時,具壽摩訶均頭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後,坐於一面。 (4)坐於一面之時,世尊言於具壽摩訶均頭曰: 「均頭!說於覺支。」 (5)「大德!修習、多修世尊所正說之七覺支、則資助於證知、等覺、涅槃。以何為七耶?大德!修習、多修習世尊所正說之念覺支者,則資助於證知、等覺、涅槃……〔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大德!修習、多修世尊所正說之捨覺支者,則資助於證知、等覺、涅槃。大德!修習、多修世尊所正說之此七覺支、則資助於證知、等覺、涅槃。」 「均頭!實覺支哉!均頭!實覺支哉!」 (6)具壽摩訶均頭之如是說,師作認許。世尊病癒,如是世尊之病斷。 #### 46.17 〔一七〕第七ᅟ到彼岸 (※2)「諸比丘!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資助於到彼岸。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諸比丘!修習、多修此七覺支、則資於到彼岸。」 (3)〔世尊〕[1]如是說已,如是說之善逝、師乃更說曰: ᅟᅟ==[1] 以下同道相應三四經(原典二四頁)。== (一)「於人中〔到彼岸者少……乃至……有光輝之漏盡者〕於現世般涅槃。」 #### 46.18 〔一八〕第八ᅟ失 (※2)「諸比丘!若有失七覺支者,則失正順苦滅之聖道。諸比丘!若有發七覺支者,則發正順苦滅之聖道。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3)諸比丘!若有失此七覺支者,則失正順苦滅之聖道。諸比丘!若有發此七覺支者,則發正順苦滅之聖道。」 #### 46.19 〔十九〕第九ᅟ聖 (※2)「諸比丘!若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為聖、出離,修此者,正達苦滅盡。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諸比丘!若修習、多修此七覺支者,則正達苦滅盡。」 #### 46.20 〔二〇〕第十ᅟ厭患 (※2)「諸比丘!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資於一向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知、等覺、涅槃。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諸比丘!若修習、多修此七覺支者,則資於一向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知、等覺、涅槃。」 第二ᅟ病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生類日輪喻 乃至三種病 到彼岸及失 聖以與厭患 ### 第三ᅟ優陀夷品 #### 46.21 〔二一〕第一ᅟ覺 (※2)時,有一比丘詣世尊住處。詣而〔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覺支,所謂覺支者,大德!云何說名為覺支耶?」 「比丘!資於覺,故名之為覺支。 (※3)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4)比丘!資於覺故,名之為覺支。」 #### 46.22 〔二二〕第二ᅟ說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六.六八(大正藏二.一九〇b)。==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七覺支,且諦聽。 諸比丘!以何為七覺支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諸比丘!此為七覺支。」 #### 46.23 〔二三〕第三ᅟ處[1-1] ᅟᅟ==[1-1] 雜阿含經二六.六八(大正藏二.一九〇b)。== (※2)「諸比丘!若作意多修欲貪處之諸法者,則未生之欲貪生,已生之欲貪倍增、增大。 (3)諸比丘!若作意多修瞋恚處之諸法,則未生之瞋恚生,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 (4)諸比丘!若作意多修惛眠處之諸法者,則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5)諸比丘!若作意多修掉悔處之諸法,則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6)諸比丘!若作意多修疑惑處之諸法者,則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7)諸比丘!若作意多修念覺支處之諸法者,則未生之念覺支生,已生之念覺支修習圓滿……〔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 (8)諸比丘!若作意多修捨覺支處之諸法者,則未生之捨覺支生,已生之捨覺支修習圓滿。」 #### 46.24 〔二四〕第四ᅟ非如理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七.一四(大正藏二.一九五b)。== (※2)「諸比丘!若非如理者作意,則未生之欲貪生,已生之欲貪倍增、增大。 (3)未生之瞋恚生,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 (4)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5)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6)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7)未生之念覺支不生,已生之念覺支滅……〔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未生之捨覺支不生,已生之捨覺支滅。 (8)諸比丘!若如理作意者,則未生之欲貪不生,已生之欲貪斷。 (9)未生之瞋恚不生,已生之瞋恚斷除。 (10)未生之惛眠不生,已生之惛眠斷除。 (11)未生之掉悔不生,已生之掉悔斷除。 (12)未生之疑惑不生,已生之疑惑斷除。 (13)未生之念覺支生,已生之念覺支修習圓滿……〔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未生之捨覺支生,已生之捨覺支修習圓滿。」 #### 46.25 〔二五〕第五ᅟ不損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七不損法,且諦聽。 (3)諸比丘!何為七不損法耶?謂七覺支是。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諸比丘!此為七不損法。」 #### 46.26 〔二六〕第六ᅟ盡 (※2)「諸比丘!有道有跡,以資於渴愛之盡,以修習此道、此跡。 (3)諸比丘!有何之道、有何之跡以資於渴愛之盡耶?謂七覺支是。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 (4)如是說已,具壽優陀夷,白世尊曰: 「大德!云何修習七覺支、云何多修七覺支者,則資於渴愛之滅盡耶?」 (5)「優陀夷!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廣大無量無瞋之念覺支。彼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廣大無量無瞋之念覺支,則渴愛斷除。渴愛斷則業斷、業斷則苦斷。 (6~11)……〔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 (12)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廣大無量無瞋之捨覺支。彼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廣大無量無瞋之捨覺支,則渴愛斷。渴愛斷,則業斷、業斷,則苦斷。 (13)優陀夷!如是乃由渴愛之盡,則業盡;由業盡,則苦盡。」 #### 46.27 〔二七〕滅 (※2)「諸比丘!有道、有跡,以資於渴愛之滅,以修習此道、此跡。 (3)諸比丘!有何之道、有何之跡,以資於渴愛之滅耶?謂七覺支是。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 (4)諸比丘!云何修習、云何多修七覺支者,資於渴愛之滅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5)諸比丘!如是修習、如是多修七覺支者,則資於渴愛之滅。」 #### 46.28 〔二八〕第八ᅟ決擇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決擇分之道,且諦聽。 (3)諸比丘!何為決擇分之道耶?謂七覺支是。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 (4)如是說已。具壽優陀夷,白世尊曰: 「大德!云何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資於決擇耶?」 (5)「優陀夷!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廣大、無量無瞋之念覺支。彼於念覺支,以修習心於前之未決擇、於前未破裂之貪蘊以決擇而破裂之,於前未決擇、前未破裂之瞋蘊以決擇而破裂之,於前未決擇、前未破裂之癡蘊以決擇而破裂之……〔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廣大、無量、無瞋之捨覺支。彼於捨覺支,以修習心於前未決擇、前未破裂之貪蘊以決擇、而破裂之,於前未決擇、前未破裂之瞋蘊以決擇,而破裂之,於前未決擇、前未破裂之癡蘊以決擇而破裂之。 (6)優陀夷!如是修習、如是多修七覺支者,則資於決擇。」 #### 46.29 〔二九〕第九ᅟ一法 (※2)「諸比丘!我不見其他一法,若修習、多修此者,則資於斷諸結法。諸比丘!此即七覺支是。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 (3)諸比丘!云何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資於斷諸結法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如是修習,如是多修七覺支者,則資於斷諸結法。 (4)諸比丘!何為結法耶? 眼是結法,於此生結繫之執著。〔耳……鼻……舌[1]〕身是結法,於此生結繫之執著。意是結法,於此生結繫之執著。 ᅟᅟ==[1] 原本「耳……鼻」沒有附省略之記號。暹羅本有「耳……鼻……舌」,俱不出「身」。== 諸比丘!此名之為結法。」 #### 46.30 〔三〇〕第十ᅟ優陀夷 (1)爾時,世尊住於舜巴國,名為仙達嘉之舜巴人住邑。 (2)時,具壽優陀夷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優陀夷,白世尊曰: (3)「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大德!所以我對世尊,敬奉、敬愛、尊重、有慚愧。大德!我前在家時不敬法、不敬僧。大德!我對世尊敬愛、尊重、慚愧,欲離家為出家,願世尊為我說法:『色是如是、色之集是如是、色之滅是如是,受是如是……乃至……想是如是……行是如是……識是如是、識之集是如是、識之滅是如是。』 (4)大德!我去往空屋,以轉此五取蘊之生滅:如實證知『此是苦』,如實證知『此是苦集』,如實證知『此是苦滅』,如實證知『此是順苦滅道。』 (5)大德!我現觀於法,以得道,我修習、多修此者,則住如如而到達真如,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1]、更不受後有。大德!我獲得念覺支,我修習、多修於此者,則住如如而到達真如,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大德!我獲得捨覺支,我修習、多修於此者,則住如如而到達真如,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大德!我獲得此道,我修習、多修於此者,住如如到達真如,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ᅟᅟ==[1] 「所作已辦」 kataṁ karaṇiyaṁ 原本缺失。== (6)「善哉!善哉!優陀夷!汝獲得此道,汝修習、多修於此者,則住於如如而到達真如,了知[2]: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ᅟᅟ==[2] 「了知」,原本 pajānissāmi ti 由暹羅本改為 pajānissasi ti。== 第三ᅟ優陀夷品(終) 此品攝頌曰: 覺說處非如理 不損盡滅決擇 一法與優陀夷 ### 第四ᅟ蓋品 #### 46.31 〔三一〕第一ᅟ善(一) (※2)「諸比丘!為諸法之善、善分、善友者,皆以不放逸為根本,等趣於不放逸,以不放逸為諸法最上之名。 (3)諸比丘!於不放逸之比丘,以期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云何以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如是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 46.32 〔三二〕第二ᅟ善(二) (※2)「諸比丘!為諸法之善、善分、善友者,皆以如理作意為根本,等趣於如理作意,以如理作意為諸法最上之名。 (3)諸比丘!於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期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如是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 46.33 〔三三〕第三ᅟ煩惱(一) [1] ᅟᅟ==[1] 增支部經典原典三.一六頁。== (※2)「諸比丘!金之隨煩惱[2]有五種。被此隨煩惱染污時,金則不柔軟、不堪任、不清淨、脆而不堪正用。以何為五耶? ᅟᅟ==[2] 「金之煩惱」,為金之夾雜物。乃對後之心隨煩惱,今同原語,故用同譯語。== (3)諸比丘!鐵為金之隨煩惱,被此隨煩惱染污時,金則不柔軟、不堪任、不清淨、脆而不堪正用。 (4)諸比丘!銅為金之隨煩惱,被此隨煩惱染污時,金……乃至…… (5)諸比丘!錫為金之隨煩惱,……乃至…… (6)諸比丘!鉛為金之隨煩惱,……乃至…… (7)諸比丘!銀為金之隨煩惱,被此隨煩惱染污時,金則不柔軟、不堪任、不清淨、脆而不堪正用。 (8)諸比丘!此五者為金之隨煩惱,被此隨煩惱染污時,金則不柔軟、脆而不堪正用。 諸比丘!如是,心之隨煩惱有五種,被此隨煩惱染污時,心則不柔軟、不堪任、不清淨、脆而雖得正定,諸漏不能盡。以何為五耶? (9)諸比丘!欲貪為心之隨煩惱,被此隨煩惱染污時,心則不柔軟、不堪任、不清淨、脆而不能正盡諸漏。 (10~13)……瞋隨眠……惛眠隨眠……掉悔隨眠……疑隨眠…… (14)諸比丘!此五者為心之隨煩惱,被此隨煩惱染污時,心則不柔軟、不堪任、不清淨、脆而不能正盡諸漏。」 #### 46.34 〔三四〕第四ᅟ煩惱(二)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六.六四(大正藏二.一八九b)。== (※2)「諸比丘!七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若修習、多修此者,則有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以何為七耶? (3)諸比丘!念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諸比丘!捨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 (4)諸比丘!此七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 #### 46.35 〔三五〕第五ᅟ如理(一) (※2)「諸比丘!若非如理作意者,則未生之欲貪生,已生之欲貪倍增、增大。 (3)……未生之瞋恚生,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 (4)……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5)……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6)諸比丘!若非如理作意者,則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 46.36 〔三六〕第六ᅟ如理(二) [A2] ᅟᅟ==[A2] 六【CB】,五【南傳】== (※2)「諸比丘!若如理作意者,則未生之念覺支生,已生之念覺支修習圓滿……〔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未生之捨覺支生,已生之捨覺支修習圓滿。」 #### 46.37 〔三七〕第七ᅟ增長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六.六四(大正藏二.一八九b)。== (※2)「諸比丘!若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助於增長、不損。以何為七耶? (3)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 (4)諸比丘!若修習、多修七覺支者,則助於增長、不損。」 #### 46.38 〔三八〕第八ᅟ障蓋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六.六六(大正藏二.一八九c)。== (※2)「諸比丘!障蓋有五種,為心之隨煩惱,以使慧羸弱。以何為五耶? (3)諸比丘!欲貪為障蓋,為心之隨煩惱,以使慧羸弱。諸比丘!瞋恚為障蓋,為心之隨煩惱,以使慧羸弱。諸比丘!惛眠為障蓋,為心之隨煩惱,以使慧羸弱。諸比丘!掉悔為障蓋,為心之隨煩惱,以使慧羸弱。諸比丘!疑惑為障蓋,為心之隨煩惱,以使慧羸弱。 (4)諸比丘!此是五障蓋,為心之隨煩惱,以使慧羸弱。 (5)諸比丘!七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以何為七耶? (6)諸比丘!念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諸比丘!捨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 (7)諸比丘!此七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 (8)諸比丘!聖弟子希求作意、舉心有念、傾聽於法時,於彼無五蓋,七覺支修習圓滿。 (9)其時,無何種之五蓋耶?其時無欲貪蓋、其時無瞋蓋、其時無惛眠蓋、其時無掉悔蓋、其時無疑惑蓋。於彼,其時無此五種蓋。 (10)其時,何種之七覺支修習圓滿耶?其時念覺支修習圓滿……〔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其時捨覺支修習圓滿。 (11)諸比丘!聖弟子希求、作意、舉心有念、傾聽於法時,於彼無此五蓋,此七覺支修習圓滿。」 #### 46.39 〔三九〕第九ᅟ樹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六.六七(大正藏二.一九〇a)。== (※2)「諸比丘!大樹之種子微細,但其枝幹大,將覆蔽諸樹木,諸樹木因被覆蔽而破損、倒壞。 (3)諸比丘!何者之大樹其種子細微而枝幹大,以覆蔽諸樹木,諸樹木因被覆蔽而破損、倒壞耶?謂:阿濕波他樹、尼拘留他樹、無花果樹、優曇羅樹、犍遮耶樹、迦捭多羅樹是。 (4)諸比丘!如是,於此有一類之男子,棄諸欲,離家為出家,然彼被諸欲或更甚邪惡者所破損、倒壞。 (5)諸比丘!障蓋有五種,以覆蔽於心,使慧羸弱。以何為五耶? 諸比丘!欲貪為障蓋,以覆蔽於心,使慧羸弱。諸比丘!瞋恚為障蓋,以覆蔽於心,使慧羸弱。諸比丘!惛眠為障蓋,以覆蔽於心,使慧羸弱。諸比丘!掉悔為障蓋,以覆蔽於心,使慧羸弱。諸比丘!疑惑為障蓋,以覆蔽於心,使慧羸弱。 諸比丘!有此五種障蓋,以覆蔽於心,使慧羸弱。 (6)諸比丘!七覺支為無障、無蓋、不覆蔽於心,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以何為七耶? 諸比丘!念覺支為無障、無蓋、無覆蔽於心,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諸比丘!捨覺支為無障、無蓋、無覆蔽於心,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 諸比丘!此七覺支為無障、無蓋、無覆蔽於心,若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 #### 46.40 〔四〇〕第十ᅟ蓋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六.六五(大正藏二.一八九c)。== (※2)「諸比丘!有五種蓋,能使為黑暗、為無目、為無智、滅慧、至於壞滅,而不令得涅槃。以何為五耶? 諸比丘!欲貪蓋能使為黑闇、為無目、為無智[2]、滅慧、至於壞滅,而不令得涅槃。諸比丘!瞋蓋……諸比丘!惛眠蓋……諸比丘!掉悔蓋……諸比丘!疑蓋能使為黑闇、為無目、為無智、滅慧、至於壞滅,而不令得涅槃。 ᅟᅟ==[2] 「為無目、為無智」,原本順次顛倒。== 諸比丘!此五蓋能使為黑闇、為無目、為無智、滅慧、損壞分,而不令得涅槃。 (3)諸比丘!有七種覺支,能為目、為智、以增長慧、為不損壞分,而有助於涅槃。以何為七耶? 諸比丘!念覺支能為目、為智、以增長慧、為不損壞分,而有助於涅槃……〔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諸比丘!捨覺支能為目、為智、以增長慧、不損壞分,而有助於涅槃。 諸比丘!此七覺支,能為目、為智、以增長慧、不損壞分,而有助於涅槃。」 第四ᅟ蓋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二善二煩惱 二如理增長 障不損蓋障 樹蓋共為十 ### 第五ᅟ轉輪品 #### 46.41 〔四一〕第一ᅟ類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七.一九(大正藏二.一九六a),「三類」是言三種慢(原註)。== (1)舍衛城因緣。 (2)「諸比丘!於過去世,諸沙門、婆羅門之斷三類者,皆修習、多修七覺支。諸比丘!於未來世,諸沙門、婆羅門之斷三類者,皆修習、多修七覺支。諸比丘!現在諸沙門、婆羅門之斷三類者,皆修習、多修七覺支。 (3)何為七覺支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4)諸比丘!於過去世,諸沙門、婆羅門之斷三類者,……乃至……之斷……乃至……之斷……,皆修習、多修七覺支。」 #### 46.42 〔四二〕第二ᅟ轉輪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七.一〇(大正藏二.一九四a)。== (※2)「諸比丘!轉輪王出現時,則現七寶。以何為七耶? (3)現: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 諸比丘!轉輪王出現時,現此等七寶。 (4)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出現時,則現七覺支寶。以何為七耶? (5)現:念覺支寶、〔擇法覺支寶、精進覺支寶、喜覺支寶、輕安覺支寶、定覺支寶、〕乃至現捨覺支寶。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出現時,現此等七覺支寶。」 #### 46.43 〔四三〕第三ᅟ魔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摧伏魔軍之道,且諦聽。三ᅟ諸比丘!何為摧伏魔軍之道耶?謂七覺支是。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諸比丘!此為摧伏魔軍之道。」 #### 46.44 〔四四〕第四ᅟ愚癡 (※2)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3)「大德!愚癡啞羊,愚癡啞羊之謂者,大德!云何謂之愚癡啞羊耶?」 (4)「比丘!不修習、不多修七覺支,稱之為愚癡啞羊。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 (5)比丘!不修習、不多修此七覺支者,稱為愚癡啞羊。」 #### 46.45 〔四五〕第五ᅟ有慧 (※3)「大德!有慧不啞,有慧不啞之謂者,云何謂為有慧不啞耶?」 (4)「比丘!修習、多修七覺支,稱為有慧不啞。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 (5)比丘!修習、多修此七覺支,故稱為有慧不啞。」 #### 46.46 〔四六〕第六ᅟ貧窮 (※3)「大德!貧窮,貧窮之謂者,大德!云何謂為貧窮耶?」 (4)「比丘!不修習、不多修七覺支,稱為貧窮。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 (5)比丘!不修習、不多修此七覺支者,稱為貧窮。」 #### 46.47 〔四七〕第七ᅟ不貧 (※3)「大德!不貧,不貧之謂者,大德!云何稱為不貧耶?」 (4)「比丘!修習、多修七覺支,故稱為不貧。以何為七耶?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 (5)比丘!修習、多修此七覺支者,故稱為不貧。」 #### 46.48 〔四八〕第八ᅟ日輪 (※2)「諸比丘!日輪上昇時,前驅之相為明相。諸比丘!如是比丘起七覺支時,先驅之相為善友。 (3)諸比丘!於有善友之比丘,以期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以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如是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 46.49 〔四九〕第九ᅟ支分(一) (※2)「諸比丘!言內支分者,不見其他有一支分,能起七覺支者,比丘!此即如理作意。 (3)諸比丘!於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期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5)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如是以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 46.50 〔五〇〕第十ᅟ支分(二) (※2)「諸比丘!言外支分者,不見其他有一支分,能起七覺支者。諸比丘!此即有善友。 (3)諸比丘!於有善友之比丘,以期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如是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 第五ᅟ轉輪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類轉輪與魔 愚癡與有慧 貧窮及不窮 日輪二支分 共之而為十 ### 第六ᅟ覺支總攝品 (1)舍衛城因緣。 #### 46.51 〔五一〕第一ᅟ食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七.四。上之第二經,參照(原典六四頁)。== (2)「諸比丘!將說五蓋與七覺支之食、不食,且諦聽。」 一ᅟ蓋食 (3)「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欲貪生,已生之欲貪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淨相。多修此非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欲貪生,已生之欲貪倍增、增大。 (4)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瞋恚生,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瞋相。多修此非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瞋恚生,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 (5)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不欣喜、倦怠、鬱悶、飽食、心退縮。多修此非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6)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心之非寂止。多修此非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7)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疑惑處之法。多修此非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二ᅟ覺支食 (8)「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念覺支生,已生之念覺支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有念覺支處之法。多修此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念覺支生,已生之念覺支得圓滿修習。 (9)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擇法覺支生,已生之擇法覺支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責無呵責法、劣勝法、黑白俱分法。多修此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擇法覺支生,已生之擇法覺支得圓滿修習。 (10)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精進覺支生,已生之精進覺支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發勤界、精勤界、勤勇界。多修此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精進覺支生,已生之精進覺支得圓滿修習。 (11)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喜覺支生,已生之喜覺支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有喜覺支處之法。多修此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喜覺支生,已生之喜覺支得圓滿修習。 (12)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輕安覺支生,已生之輕安覺支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有身輕安、心輕安。多修此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輕安覺支生,已生之輕安覺支得圓滿修習。 (13)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定覺支生,已生之定覺支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有寂止相、不亂相。多修此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定覺支生,已生之定覺支得圓滿修習。 (14)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捨覺支生,已生之捨覺支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有捨覺支處之法。多修此如理作意為食者,則未生之捨覺支生,已生之捨覺支得圓滿修習。」 三ᅟ蓋之不食 (15)「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欲貪不生,已生之欲貪不得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不淨相。多修此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欲貪不生,已生之欲貪不得倍增、增大。 (16)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瞋恚不生,已生之瞋恚不得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慈心解脫。多修此如理作意為不食,則未生之瞋恚不生,已生之瞋恚不得倍增、增大。 (17)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惛眠不生,已生之惛眠不得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發勤界、精勤界、勤勇界。多修此如理作意為不食,則未生之惛眠不生,已生之惛眠不倍增、增大。 (18)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掉悔不生,已生之掉悔不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心之寂止。多修此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掉悔不生,已生之掉悔不得倍增、增大。 (19)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疑惑不生,已生之疑惑不倍增、增大耶?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責無呵責法、劣勝法、黑白俱分法。多修此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疑惑不生,已生之疑惑不倍增、增大。」 四ᅟ覺支之不食 (20)「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念覺支不生,已生之念覺支不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有念覺支處之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念覺支不生,已生之念覺支不得圓滿修習。 (21)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擇法覺支不生,已生之擇法覺支不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責無呵責法、劣勝法、黑白俱分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擇法覺支不生,已生之擇法覺支不得圓滿修習。 (22)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精進覺支不生,已生之精進覺支不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有發勤界、精勤界、勤勇界。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精進覺支不生,已生之精進覺支不得圓滿修習。 (23)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喜覺支不生,已生之喜覺支不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有喜覺支處之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喜覺支不生,已生之喜覺支不得圓滿修習。 (24)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輕安覺支不生,已生之輕安覺支不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有身輕安、心輕安。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輕安覺支不生,已生之輕安覺支不得圓滿修習。 (25)諸比丘!云何為不食?使未生之定覺支不生,已生之定覺支不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有寂止相、不亂相。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定覺支不生,已生之定覺支不得圓滿修習。 (26)諸比丘!云何為食?使未生之捨覺支不生,已生之捨覺支不得圓滿修習耶?諸比丘!有捨覺支處之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為不食者,則未生之捨覺支不生,已生之捨覺支不得圓滿修習。」 #### 46.52 〔五二〕第二ᅟ理趣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七.二(大正藏二.一九一a)。== (※2)時,有眾多比丘,晨早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入舍衛城乞食。 (3)時,彼諸比丘思念:「步行至舍衛城乞食,尚過早,我等可先往異學修習者之園。」 (4)時,彼諸比丘至異學修行者之園。至已,與彼異學修行者,互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異學修行者,言於坐在一面之諸比丘曰: (5)「友等!沙門瞿曇為弟子如是說法曰:『諸比丘!汝等欲斷心之隨煩惱——使慧羸弱、及斷五蓋,宜如實修習七覺支。』友等!我等亦為弟子如是說法曰:『友等!汝等欲斷心之隨煩惱——使慧羸弱、及斷五蓋,宜如實修習七覺支。』友等!於此,沙門瞿曇與我等之說法與說法、教誡與教誡,有何之差別、何之特相、何之殊異耶?」 (6)時,彼諸比丘對異學修行者之所說不歡喜、不呵責。不歡喜、不呵責,從座起而離去,曰:「我等唯於世尊之處,知此所說義。」 (7)時,彼諸比丘行至舍衛城乞食。食後,由乞食歸,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8)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於此,我等於晨早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入舍衛城乞食。大德!其時,我等思念:『行至舍衛城乞食,為時過早,我等可往異學修行者之園。』大德!時我等至異學修行者之園。至已,與彼異學修行者,互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大德!時,彼異學修行者,對坐於一面之我等曰: (9)『友等!沙門瞿曇為弟子如是說法曰……有何之殊異耶?』 (10)大德!時,我等對異學修行者之所說,不歡喜、不呵責。不歡喜,不呵責,即從座起而離去,曰:『我等唯於世尊之處,知此所說義。』」 (11)「諸比丘!異學修行者如是說,則應如是言:『友等!有理趣,依此理趣,而五蓋有十,七覺支為十四。』諸比丘!如是之問,異學修行者則不能答,而生困惑。 (12)何以故?諸比丘!此非其境界。諸比丘!我未見於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對於此問,能起應答之心者,但除如來與如來之弟子有聞者。」 一ᅟ五成為十 (13)「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五蓋成為十耶? (14)諸比丘!內之欲貪亦蓋,外之欲貪亦蓋,欲貪蓋者,乃依此而說,故依此理趣為二。 (15)諸比丘!內之瞋恚亦蓋,外之瞋恚亦蓋,瞋恚蓋者,乃依此而說,故依此理趣為二。 (16)諸比丘!惛沈亦蓋,睡眠亦蓋,惛眠蓋者,乃依此而說,故依此之理趣為二。 (17)諸比丘!掉舉亦蓋,追悔亦蓋,掉悔蓋者,乃依此而說,故依此之理趣為二。 (18)諸比丘!內法之疑惑亦蓋,外法之疑惑亦蓋,疑惑蓋者,乃依此而說,故依此之理趣為二。 (19)諸比丘!有此之理趣,依此之理趣,而五蓋為十。」 二ᅟ七為十四 (20)「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七覺支成為十四耶? (21)諸比丘!內法之念,為念覺支;外法之念,亦為念覺支。念覺支者,則依此而說,故依此理趣為二。 (22)諸比丘!於外法以慧決擇、伺察、思慮,為擇法覺支;於內法以慧決擇、伺察、思慮、亦為擇法覺支。擇法覺支者,則依此而說,故依此理趣為二。 (23)諸比丘!身之精進,為精進覺支;心之精進,亦為精進覺支。精進覺支者,則依此而說,故依此之理趣為二。 (24)諸比丘!有尋、有伺之喜,為喜覺支;無尋、無伺之喜,亦為喜覺支。喜覺支者,則依此而說,故依此理趣為二。 (25)諸比丘!身之輕安,為輕安覺支;心之輕安,亦為輕安覺支。輕安覺支者,則依此而說,故依此之理趣為二。 (26)諸比丘!有尋、有伺之定,亦為定覺支;無尋、無伺之定,亦為定覺支。定覺支者,則依此而說,故依此之理趣為二。 (27)諸比丘!內法之捨,亦為捨覺支;外法之捨,亦為捨覺支。捨覺支者,則依此而說,故依此之理趣為二。 (28)諸比丘!有此之理趣;依此之理趣,七覺支而為十四。」 #### 46.53 〔五三〕第三ᅟ火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七.三(大正藏二.一九一c)。== (※2)時,有眾多之比丘,於晨早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入舍衛城乞食。 (3~10)如「理趣經」。 (11)「諸比丘!若異學修行者,如是說者,則應如是言:『友等!心退縮時,修習何者之覺支,為非時耶?修習何者之覺支,為是時耶?友等!心掉舉之時,修習何者之覺支,為非時耶?修習何者之覺支,為是時耶?』諸比丘!如是之問,則異學修行者,將困惑不能作答。 (12)何以故耶?諸比丘!此非其境界。諸比丘!我於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見對此問能起回答之心者,但除如來與如來之弟子有聞者。」 一ᅟ非時 (13)「諸比丘!心退縮時,修習輕安覺支,為非時;修習定覺支,為非時;修習捨覺支,為非時。何以故耶?諸比丘!退縮心者,以此等諸法甚難發起。 (14)諸比丘!譬如有人,欲令小火熾燃。彼對此投以濕草,投以濕牛糞,投以濕薪,加水、風,撒塵介[2],彼人得能令小火熾燃耶?」 ᅟᅟ==[2] 「塵介」。原本 paṁsukāna 是 paṁsukena 之誤。== 「大德!不能!」 「諸比丘!如是,心退縮時,修習輕安覺支者,非其時;修習定覺支者,非其時;修習捨覺支者,非其時。何以故耶?諸比丘!退縮心者,以此等諸法甚難發起。」 二ᅟ時 (15)「諸比丘!心退縮時,是修習擇法覺支之時,修習精進覺支之時,修習喜覺支之時。何以故耶?諸比丘!退縮心者,以此等諸法易於發起。 (16)諸比丘!譬如有人,欲使小火熾燃。彼對此投以乾草,投以乾牛糞,投以乾薪,加吹氣,不撒塵介,彼人得令小火熾燃耶?」 「大德!如是。」 「諸比丘!如是心退縮時,是修習擇法覺支之時,修習精進覺支之時,修習喜覺支之時。何以故耶?諸比丘!退縮心者,此等以諸法易於發起。」 三ᅟ非時 (17)「諸比丘!心掉舉時,修習擇法覺支非其時,修習精進覺支非其時,修習喜覺支非其時。何以故?諸比丘!掉舉心者,以此等諸法甚難使其寂靜。 (18)諸比丘!譬如有人,欲滅大火聚。彼對此投以乾草,投以乾牛糞,投以乾薪,加吹風,不撒塵介,彼人得能滅大火之聚耶?」 「大德!不能。」 「諸比丘!如是心掉舉時,修習擇法覺支非其時,修習精進覺支非其時,修習喜覺支非其時。何以故耶?諸比丘!掉舉心者,以此等之諸法甚難使其寂靜。」 四ᅟ時 (19)「諸比丘!心掉舉時,是修習輕安覺支之時,是修習定覺支之時,是修習捨覺支之時。何以故?諸比丘!掉舉心者,以此等之諸法易使其寂靜。 (20)諸比丘!譬如有人欲滅大火聚。彼對此投以濕草,投以濕牛糞,投以濕薪,加水、風,撒塵介,則彼人得能滅大火聚耶?」 「大德!如是。」 「諸比丘!如是心掉舉時,是修習輕安覺支之時,是修習定覺支之時,是修習捨覺支之時。何以故?諸比丘!掉舉心者,以此等之諸法易使寂靜。 (21)諸比丘[3]!至於念(覺支),我說:念可常有」。 ᅟᅟ==[3] 「諸比丘」,原本 bhikkhavi 是 bhikkhave 之誤。== #### 46.54 〔五四〕第四ᅟ慈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七.三二(大正藏二.一九七b)。== (1)一時,世尊住於拘利國之一名曰黃枕邑之拘利村。 (2)時,有眾多之比丘,晨早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入黃枕邑乞食。 (3)時,彼諸比丘生思念:「行至黃枕邑乞食,為時尚早,我等可往異學修行者之園」。 (4)時,彼諸比丘,至異學修行者之園。至已,與彼異學修行者,互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彼異學修行者,言坐於一面之諸比丘曰: (5)「友等!沙門瞿曇為弟子如是說法曰:『諸比丘!汝等欲斷心之隨煩惱——使慧羸弱、及斷五蓋,應以慈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對上下傍邊所有一切世間,皆以慈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瞋之心徧滿而住。以悲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對上下傍邊所有一切世間,以悲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瞋之心徧滿而住。以喜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對上下傍所有一切世間,以喜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瞋之心,徧滿而住。以捨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對上下傍邊所有一切世間,以捨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瞋之心徧滿而住。』 (6)友等!我等亦為弟子作如是說法云:『友等!汝等欲斷心之隨煩惱——使慧羸弱、及斷五蓋,應以慈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捨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對上下傍邊所有一切世間,以捨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瞋之心徧滿而住。』 (7)友等!於此,沙門瞿曇與我等之說法與說法、教誡與教誡,有何之差別、何之特相、何之殊異耶?」 時,彼諸比丘對異學修行者之所說,不生歡喜、不予呵責。不歡喜、不呵責,從座起而離去,曰:「我等唯於世尊之處,知此所說之義。」 (8)時,彼諸比丘行至黃枕邑乞食,食後由乞食歸,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9)「大德!於此我等於晨早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入黃枕邑乞食。大德!其時,我等生斯思念:『至黃枕邑乞食,為時尚早,我等可往異學修行者之園。』大德!時,我等去至異學修行者之園。至已,與彼學異修行者,互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大德!彼異學修行者,言坐於一面之我等曰: 『友等!沙門瞿曇為弟子作如是說法云:「諸比丘!汝等欲斷心之隨煩惱——使慧羸弱、及斷除五蓋,應以慈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捨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上下傍邊所有一切世間,以捨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瞋之心徧滿而住。」友等!我等亦為弟子作如是說法云:「友等!汝等欲斷心之隨煩惱——使慧羸弱、及斷除五蓋,應以慈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捨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對上下傍邊所有一切世間,以捨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瞋之心徧滿而住。」友等!於此,沙門瞿曇與我等之說法與說法、教誡與教誡,有何之差別、何之特相、何之殊異耶?』 大德!時,我等對彼異學修行者之所說,不生歡喜、不予呵責。不歡喜、不呵責,即從座起而離去,曰:『我等唯於世尊之處,知此所說義。』」 (10)「諸比丘!異學修行者若如是說,則宜作如是言:『友等!云何修習慈心解脫?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友等!云何修習悲心解脫?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友等!云何修習喜心解脫?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友等!云何修習捨心解脫?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諸比丘!如是問之,異學修行者,將困惑不能作答。 (11)何以故?諸比丘!此非其境界。諸比丘!我於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未見對於此問,能生作答之心者,但除如來與如來之弟子有聞者。 (12)諸比丘!云何修習慈心解脫?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慈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習慈俱行之捨覺支。彼若欲於非違逆,以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若欲於違逆,以非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非違逆想而住。若欲於非違逆與違逆,以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若欲於違逆與非違逆,以非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非違逆想而住。若欲俱遮非違逆與違逆,以捨正念、正知而住者,則住於捨正念、正知或具足清淨解脫而住。諸比丘!慈心解脫,是以清淨為其最勝,此比丘未通達更上解脫[2],而有此之慧。 ᅟᅟ==[2] 「上解脫」(uttariṁ vimuttiṁ),出世間法。「世間慧」者(讀為 idhapaññassa),不起出此世間之慧。(以上依原註)== (13)諸比丘!云何修習悲心解脫?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悲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以修習悲俱行之捨覺支。彼若欲於非違逆,以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乃至……若欲俱遮非違逆與違逆,以捨正念、正知而住者,則住於捨正念、正知、或徧超色想,由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則虛空為無邊,俱足虛空無邊處而住。諸比丘!悲心解脫,是以虛空無邊處為其最勝,此比丘未通達更上解脫,而有此之慧。 (14)諸比丘!云何修習喜心解脫?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喜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習喜俱行之捨覺支。彼若欲於非違逆,以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乃至……若欲俱遮非違逆與違逆,以捨正念、正知而住者,則以捨正念、正知而住,或徧超虛空無邊處,為識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諸比丘!喜心解脫是以識無邊處為其最勝,此比丘未通達更上解脫,而有此之慧。 (15)諸比丘!云何修習捨心解脫?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俱行之捨覺支。彼若欲於非違逆,以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若欲於違逆,以非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非違逆想而住。若欲於非違逆與違逆,以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若欲於違逆與非違逆,以非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非違逆想而住。若欲俱遮非違逆與違逆,以捨正念、正知而住者,則以捨正念、正知而住。或徧超識無邊處,為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諸比丘!捨心解脫是以無所有處為其最勝,此比丘未通達更上解脫,而有此之慧。」 #### 46.55 〔五五〕第五ᅟ傷歌邏 [1] ᅟᅟ==[1] 增支部經典原典第三卷二三〇頁。== (1)舍衛城…… (2)時,傷歌邏婆羅門,詣世尊住處。詣已,與世尊互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傷歌邏婆羅門,白世尊曰: (3)「尊瞿曇!有何之因、何之緣?有時長夜讀誦真言,不得成辯才耶?何況不讀誦耶?尊瞿曇!又有何之因、何之緣?有時長夜不讀誦真言,得成辯才耶?何況讀誦之耶?」 (一) (4)「婆羅門!為欲貪所纏,以隨逐欲貪之心而住,對已生欲貪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以赤、黃、青、茜色而濁之,有眼之人,對其中觀察己之面相,不得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為欲貪所纏,以隨逐於欲貪之心而住,對已生欲貪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5)婆羅門!又為瞋恚所纏,以隨逐於瞋恚之心而住,對已生瞋恚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以火加熱,沸騰而汪溢,有眼之人,於其中雖觀察己之面相,但不能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為瞋恚所纏,以隨逐於瞋恚之心而住,對已生瞋恚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6)婆羅門!又為惛眠所纏,以隨逐於惛眠之心而住,對已生惛眠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為茗草所覆,有眼之人,於其中觀察自己之面相,不能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為惛眠所纏,以隨逐於惛眠之心而住,對已生惛眠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7)婆羅門!又為掉悔所纏,以隨逐於掉悔之心而住,對已生掉悔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為風煽動而起漂波,有眼之人,於其中觀察自己之面相,不能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為掉悔所纏,以隨逐於掉悔之心而住,對已生掉悔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8)婆羅門!又為疑惑所纏,以隨逐疑惑之心而住,對已生疑惑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染以濁擾之泥,置於闇處,有眼之人,於其中觀察自己之面相,不能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為疑惑所纏,以隨逐於疑惑之心而住,對已生疑惑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9)婆羅門!有此因、此緣,有時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二) (10)「婆羅門!不為欲貪所纏,不隨逐於欲貪之心而住,對已生欲貪之出離,如實知時,則對己利如實知見、對他利如實知見、對俱利如實知見,長夜不讀誦真言,亦成辯才,何況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不為赤、黃、青、茜色所濁,有眼之人,於其中觀察自己之面相,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不為欲貪所纏,不隨逐於欲貪之心而住,對已生欲貪之出離,如實知時……乃至……〔何況讀誦哉!〕 (11)婆羅門!又不為瞋恚所纏,不隨逐於瞋恚之心而住……何況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加火熱之,未沸騰,未汪溢,有眼之人,於其中觀察自己之面相,而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未被瞋恚所纏,〔不隨逐於〕瞋恚之心而住……何況讀誦哉! (12)婆羅門!又不為惛眠所纏,不隨逐於惛眠之心而住……何況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未被苔草所覆,有眼之人……婆羅門!如是不為惛眠所纏,不隨逐於惛眠之心而住……何況讀誦哉! (13)婆羅門!又不為掉悔所纏,〔不隨逐於掉悔〕之心而住……何況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不為風煽動,不漂不波,有眼之人……婆羅門!如是不為掉悔所纏,不隨逐於掉悔之心而住……何況讀誦哉! (14)婆羅門!又不為疑惑所纏,以不隨逐於疑惑之心而住,對已生疑惑之出離,如實知時,則對己利如實知見、對他利如實知見、對俱利如實知見,雖長夜不讀誦真言,亦成辯才,何況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鉢,澄清無濁,置於明處,有眼之人,於其中觀察自己之面相,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不為疑惑所纏,不隨逐於疑惑之心而住,對已生疑惑之出離如實知時,則對己利如實知見、對他利如實知見、對俱利如實知見,雖長夜不讀誦真言,亦成辯才,何況讀誦哉! (15)婆羅門!有此因、此緣,有時雖長夜不讀誦真言,亦成辯才,何況讀誦哉! (16)婆羅門!七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修習、多修此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以何為七耶?婆羅門!念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對此修習、多修者,則助明解脫果之現證……〔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婆羅門!捨覺支為無障、無蓋、無心之隨煩惱,對此修習、多修者,則助於明解脫果之現證。」 (17)如是說已,傷歌邏婆羅門白世尊曰—— 「妙哉!尊瞿曇!妙哉!尊瞿曇!譬如扶起倒者,如揭露覆者,如對迷者教之以道,如暗中舉燈火,使有眼者得見色。如是,尊瞿曇以種種之方便顯示法。我於此當歸依尊瞿曇與法及比丘眾,尊瞿曇容我自今日起至命終,歸依為優婆塞。」 #### 46.56 〔五六〕第六ᅟ無畏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六.七〇(大正藏二.一九〇b)二七.一(同一九一a)。==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2)時,無畏王子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無畏王子白世尊曰: (3)「大德!富蘭迦葉作如是言:『於無智、無見為無因、無緣,無智、無見是無因、無緣。於智、見為無因、無緣,智、見是無因、無緣。』於此,世尊作云何說示耶?」 (4)「王子!於無智、無見為有因、有緣,無智、無見是有因、有緣。王子!於智、見為有因、有緣,智、見是有因、有緣。」 (一) (5)「大德!云何於無智、無見為有因、有緣耶?云何無智、無見是有因有緣耶?」 (6)「王子!為欲貪所纏,以隨逐於欲貪之心而住,對已生欲貪之出離,不能如實知見時,王子!此為無智、無見之因、之緣,如是無智、無見,為有因、有緣。 (7)王子!又為瞋恚所纏,以隨逐於瞋恚之心而住……乃至…… (8)……為惛眠所纏…… (9)……為掉悔所纏…… (10)為疑惑所纏,以隨逐於疑惑之心而住,對已生疑惑之出離,不能如實知見時,王子!此為無智、無見之因、之緣。如是,無智、無見為有因、有緣。」 (11)「大德!此法門當云何名之耶?」 「王子!此名之為蓋。」 「實則為蓋哉!世尊!實則為蓋哉!善逝!大德!譬如為一一之蓋所遮伏,即不能如實知見,何況於五蓋耶?」 (二) (12)「大德!又云何於智、見為有因、有緣耶?云何智、見是有因、有緣耶?」 (13)「王子!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彼以修習念覺支之心,如實知、見。王子!此為智、見之因、之緣。如是,智、見為有因、有緣。 (14~18)王子!復次,比丘……〔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 (19)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彼以修習捨覺支之心,如實知見。王子!此為智、見之因、之緣。如是,智、見為有因、有緣。」 (20)「大德!此法門當云何名之耶?」 「王子!此名之為覺支。」 「實為覺支哉!世尊!實為覺支哉!善逝!大德!譬如成就一一之覺支,即是如實知見,何況於七覺支耶?大德!我登上耆闍崛山,雖身疲勞、心疲勞,然而得輕利,以現觀於法。」 攝頌曰: 食及理趣火 慈與傷歌邏 耆闍崛山中 無畏之所問 覺支相應中 覺支相應ᅟ第六覺支總攝品(終) ### 第七ᅟ入出息品 #### 46.57 〔五七〕第一ᅟ骨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一ᅟ大果大功德 (1)舍衛城…… (2)「諸比丘!若修習、多修骨想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3)諸比丘!云何修習骨想、云何多修骨想,而有大果大功德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骨想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行骨想俱行之捨覺支。 (5)諸比丘!如是修習、如是多修骨想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二ᅟ或者 (※2)「諸比丘!若修習、多修骨想者,則可期二果之隨一果,於現法開悟,或有餘依者,則得不還果。 (3)諸比丘!云何修習、云何多修骨想者,則可期二果之隨一果,於現法開悟耶?或有餘依者,則得不還果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骨想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習骨想俱行之捨覺支。 (5)諸比丘!如是修習、如是多修骨想者,則可期二果之隨一果,於現法開悟,或有餘依者,則得不還果。」 三ᅟ大義利 (※2)「諸比丘!修習、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義利。 (3)諸比丘!云何修習、多修習骨想,則資於大義利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骨想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習骨想俱行之捨覺支。 (5)諸比丘!如是修習、如是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義利。」 四ᅟ大安穩 (※2)「諸比丘!修習、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安穩。 (3)諸比丘!云何修習、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安穩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骨想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習骨想俱行之捨覺支。 (5)諸比丘!如是修習、如是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安穩。」 五ᅟ大厭背 (※2)「諸比丘!修習、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厭背。 (3)諸比丘!云何修習、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厭背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骨想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習骨想俱行之捨覺支。 (5)諸比丘!如是修習、如是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厭背。」 六ᅟ樂住 (※2)「諸比丘!修習、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樂住。 (3)諸比丘!云何修習、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樂住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骨想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習骨想俱行之捨覺支。 (5)諸比丘!如是修習、如是多修習骨想者,則資於大樂住。」 #### 46.58 〔五八〕第二ᅟ噉(一~六)[A3] ᅟᅟ==[A3] [-]【CB】,[01]【南傳】== (2)諸比丘!修習於噉想……乃至…… #### 46.59 〔五九〕第三ᅟ青瘀(一~六)[A4] ᅟᅟ==[A4] [-]【CB】,[01]【南傳】== (2)諸比丘!修習於青瘀想……乃至…… #### 46.60 〔六〇〕第四ᅟ壞(一~六)[A5] ᅟᅟ==[A5] [-]【CB】,[01]【南傳】== (2)諸比丘!於壞想…… #### 46.61 〔六一〕第五ᅟ膨脹(一~六) [1] ᅟᅟ==[1] 〔第二【南傳】,~第五〕同五七經。== (2)諸比丘!對膨脹想…… #### 46.62 〔六二〕第六ᅟ慈(一~六)[1-1] ᅟᅟ==[1-1] 雜阿含經二七.三三(大正藏二.一九七c)。== (2)諸比丘!修習於慈…… #### 46.63 〔六三〕第七ᅟ悲(一~六) (2)諸比丘!修習於悲…… #### 46.64 〔六四〕第八ᅟ喜(一~六) (2)諸比丘!修習於喜…… #### 46.65 〔六五〕第九ᅟ捨(一~六) (2)諸比丘!修習於捨…… #### 46.66 〔六六〕第十ᅟ入出息(一~六)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七.三五(大正藏二.一九八a)。== (2)諸比丘!修習於入出息…… 此品之攝頌曰: 骨噉與青瘀 壞及膨脹慈 悲喜乃至捨 入出息為十 覺支相應之第七入出息品(終) ### 第八ᅟ滅品 #### 46.67 〔六七〕第一ᅟ不淨(一~六)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七.三〇(大正藏二.一九七a)。== (2)諸比丘!於不淨想…… #### 46.68 〔六八〕第二ᅟ死(一~六)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七.三一(大正藏二.一九七b)。== (2)諸比丘!於死想…… #### 46.69 〔六九〕第三ᅟ違逆(一~六)[1-1] ᅟᅟ==[1-1] 雜阿含經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2)諸比丘!於食違逆想…… #### 46.70 〔七〇〕第四ᅟ不可樂(一~六)[1-2] ᅟᅟ==[1-2] 同上。== (2)諸比丘!於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 46.71 〔七一〕第五ᅟ無常(一~六)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2)諸比丘!於無常想…… #### 46.72 〔七二〕第六ᅟ苦(一~六)[1-1] ᅟᅟ==[1-1] 雜阿含經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2)諸比丘!於無常苦想…… #### 46.73 〔七三〕第七ᅟ無我(一~六)[1-2] ᅟᅟ==[1-2] 同上。== (2)諸比丘!於苦無我想…… #### 46.74 〔七四〕第八ᅟ斷(一~六) [1] ᅟᅟ==[1] 同上。== (2)諸比丘!於斷想…… #### 46.75 〔七五〕第九ᅟ離貪(一~六)[1-1] ᅟᅟ==[1-1] 同上。== (2)諸比丘!於離貪想……乃至…… #### 46.76 〔七六〕第十ᅟ滅[1-2] ᅟᅟ==[1-2] 同上。== 一ᅟ大果大功德 (※2)諸比丘!若修習、多修滅想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3)諸比丘!云何修習滅想者……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滅想俱行之…… (5)諸比丘!……如是修習之…… 二ᅟ或者 (※2)諸比丘!若修習、多修滅想者,則二果之…… (3)諸比丘!云何修習滅想……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滅想俱行之…… (5)諸比丘!……如是修習…… 三~六ᅟ大義利、安穩、厭背、樂住 (※2)諸比丘!若修習、多修滅想者,則助於大義利……助於大安穩……助於大厭背……助於大樂住。 (3)諸比丘!云何修習、多修滅想者,助於大義利耶?助於大安穩耶?……助於大厭背耶?……助於大樂住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滅想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習滅想俱行之捨覺支。諸比丘!如是修習滅想、如是多修者,則助於大義利……助於大安穩……助於大厭背……助於大樂住。 此品之攝頌曰: 不淨以及死 食違逆不樂 無常苦無我 乃至斷離貪 滅等之為十 覺支相應之第八滅品(終) ### 第九ᅟ恒河廣說(遠離) [1] ᅟᅟ==[1] 第四五道相應九一【南傳】,~一〇二經原典第五卷三八~四〇頁。== #### 46.77 〔七七〕第一 (※2)「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於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七覺支、多修習七覺支者,則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於涅槃。 諸比丘!比丘云何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耶? (3)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習捨覺支。 諸比丘!比丘如是〔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涅槃〕。」 #### 46.78-88 〔七八~八八〕第二~十二 乃至到尋覓品應廣說。 攝頌曰: 向東之有六 趣向海有六 二六之十二 以之說此品 第九恒河廣說(終) ### 第一〇ᅟ不放逸品(遠離) [1] ᅟᅟ==[1] 第四五道相應一三九【南傳】,~一四八經(原典第五卷四一~四五頁)。== #### 46.89-98 〔八九~九八〕第一~十 諸比丘!諸有情之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於有色、無色、有想、無想,以如來、應供、正等覺者,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諸善法皆以不放逸為根本,等趣於不放逸,以不放逸稱為諸法之最上。〕……乃至廣說…… 攝頌曰: 如來與足跡 屋頂與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 第一一ᅟ力所作品(遠離) [1] ᅟᅟ==[1] 第四五道相應一四九【南傳】,~一六〇經(原典第五卷四五~五四頁)。== #### 46.99-110 〔九九~一〇〇〕第一~一二[2] ᅟᅟ==[2] 應該有〔九九【南傳】,~一一〇〕。== (2)諸比丘!譬如作諸力所作之事業,皆依於地、立於地,如是作諸力所作之事業……乃至廣說…… 攝頌曰: 力與種子龍 樹瓶乃至芒 虛空與二雲 船舶與客河 ### 第一二ᅟ尋覓品(遠離) [1] ᅟᅟ==[1] 第四五道相應一六一【南傳】,~一七〇經(原典第五卷五四~五八頁)。== #### 46.111-120 〔一〇一~一一〇〕第一~一二[2] ᅟᅟ==[2] 本品之經數應該是一一,想是原本有誤。== (2)諸比丘!有三種尋覓。以何為三耶?欲尋、有尋、梵行尋是……乃至廣說…… 攝頌曰: 尋覓次第漏 有苦礙與垢 搖受二渴愛 ### 第一三ᅟ瀑流品(遠離) [1] ᅟᅟ==[1] 第四五道相應一七一【南傳】,~一八〇經(原典第五卷五九~六二頁)。== #### 46.121-129 〔一一一~一一九〕第一~九 (1)舍衛城…… (2)諸比丘!瀑流有四種。以何為四耶?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是……乃至廣說…… #### 46.130 〔一二〇〕第十ᅟ上分〔結〕 (※2)諸比丘!有五上分結。以何為五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諸比丘!此為五上分結。 (3)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上分結,應修習七覺支。何為七覺支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捨覺支。 (5)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上分結,應修習此七覺支。 攝頌曰: 瀑流與軛取 繫隨眠妙欲 蓋蘊上下分 ### 第一四ᅟ恒河廣說(調伏欲貪) [1] ᅟᅟ==[1] 第四五道相應一〇三【南傳】,~一一四經(原典第五卷四〇頁)。== #### 46.131-142 〔一二一〕第一 (※2)「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東〔、傾向東、臨入東〕。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 諸比丘!比丘云何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調伏究盡欲貪、調伏究盡瞋恚、調伏究盡愚癡,以修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諸比丘!比丘如是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 〔一二二~一三二〕第二~一二 如是究盡欲貪,乃至到尋覓品止廣說。 攝頌曰: 趣向於東六 趣向於海六 二六之十二 以之說此品 以廣說覺支相應之恒河品,用以廣說欲貪。 第十四品(終) ### 第一五ᅟ不放逸品(調伏欲貪) [1] ᅟᅟ==[1] 第四五道相應一三九【南傳】,~一四八經(原典第五卷四二~四五頁)。== #### 46.143-152 〔一三三~一四二〕第一~一〇 攝頌曰: 如來與足跡 屋頂與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以覺支相應之不放逸品,用以廣說欲貪。 第十五品(終) [A6]一六ᅟ力所作品(調伏欲貪)[1] ᅟᅟ==[A6] 一【CB】,[-]【南傳】== ᅟᅟ==[1] 第四五道相應一四九【南傳】,~一六〇經(原典第五卷四五~五四頁)。== #### 46.153-164 〔一四三~一五四〕第一~一二 攝頌曰: 力與種子龍 樹瓶以及芒 虛空及二雲 船舶與客河 以覺支相應之力所作品,用以廣說欲貪。 第十六品(終) ### 第一七ᅟ尋覓品(調伏欲貪) [1] ᅟᅟ==[1] 第四五道相應一六一【南傳】,~一七〇經(原典第五卷五四~五八頁)。== #### 46.165-174 〔一五五~一六五〕第一~一一 攝頌曰: 尋覓次第漏 有三苦礙垢 搖受二渴愛 以覺支相應之尋覓品,用以廣說欲貪也。 第十七品(終) ### 第一八ᅟ瀑流品(調伏欲貪) [1] ᅟᅟ==[1] 第四五道相應一七一【南傳】,~一八〇經典(第五卷五九~六二頁)。== #### 46.175-184 〔一六六~一七四〕第一~九[2] ᅟᅟ==[2] 想原典之經的號碼數有誤。== (1)舍衛城因緣。 (2)諸比丘!瀑流有四種。以何為四耶?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是。……乃至廣說…… 〔一七五〕第十ᅟ上分結 (※2)諸比丘!有五上分結。以何為五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諸比丘!此為五上分結。 (3)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上分結,應修習七覺支。以何為七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調伏究盡欲貪、調伏究盡瞋恚、調伏究盡愚癡……趣向不死、傾向不死、臨入不死……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以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5)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此五上分結,應修習此七覺支。 攝頌曰: 瀑流與軛取 繫隨眠妙欲 蓋蘊上下分 應知此品用以究盡欲貪、究盡瞋恚、究盡愚癡。 覺支相應中之第十四暴流品(終) 應以廣說道相應處,廣說覺支相應。 覺支相應(終) ## 47 第三ᅟ念處相應 ### 第一ᅟ菴羅品 #### 47.1 〔一〕第一ᅟ菴羅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二〇(大正藏二.一七四b)。==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國之菴羅園中。 (2)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 諸比丘應諾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3)「諸比丘!有此一乘道[2],能使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ᅟᅟ==[2] 「此一乘道」,ekāya no ayam 讀為 ekāyano ayam。==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觀受……於心觀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5)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 (6)世尊如是說已,彼諸比丘生喜悅,歡喜於世尊之所說。 #### 47.2 〔二〕第二ᅟ正念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六【南傳】,~七(大正藏二.一七一b)。== (1)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國之菴羅園中。 (2)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3)「諸比丘!比丘應以正念、正知而住,此是我為汝等之教誡。 (4)諸比丘!云何為比丘之正念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貪憂而住,於受……於[A1]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貪憂而住。 ᅟᅟ==[A1] 心【CB】,身【南傳】== 諸比丘!如是為比丘之正念。 (5)諸比丘!云何為比丘之正知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進退以正知而作,觀察以正知而作,屈伸以正知而作,持僧伽梨、鉢衣以正知而作,飲食嚐味以正知而作,大小便以正知而作,行住坐臥眠醒語默以正知而作。 諸比丘!如是為比丘之正知。 (6)諸比丘!比丘應以正念、正知而住,此即我為汝等之教誡。」 #### 47.3 〔三〕第三ᅟ比丘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三二(大正藏二.一七六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之給孤獨園。 (2)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3)「願大德世尊為我略說示法要。我聞世尊之法,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 「於此有一類之愚人,若如是請我說法者,我則得做思惟。」 「大德世尊!願為我略說法,我悟世尊所說之義,當為世尊所說之相續者。」 「比丘!然則汝於善法之初應當清淨,何為善法之初耶?戒之悉皆清淨,與見之正直。比丘!汝若於戒悉皆清淨且得見正直者,比丘!汝則依戒立戒,三重修習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4)比丘!汝於內,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外,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內外,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內,於受……於外,於受……於內外,於受觀受……乃至……於內,於心……於外,於心……於內外,於心觀心……乃至……於內,於法……於法,於外,於法……於內外,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5)比丘!汝依戒立戒,如是修習此四念處者,比丘!汝則可期與日夜俱善法之增長,〔不期〕損滅。」 (6)時,彼比丘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則從座起,禮敬世尊,右繞離去。 (7)時,彼比丘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善男子以離家而出家之本義,於現法究竟無上之梵行,以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8)彼比丘成為阿羅漢之一。 #### 47.4 〔四〕第四ᅟ薩羅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一七(大正藏二.一七三c)。==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憍薩羅園,薩羅婆羅門村。 (2)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3)「諸比丘!諸新參比丘,出家未久,新接受此法、律者,諸比丘!汝等應勸導使修習四念處而住。以何為四耶?〔當說:〕 (4)『友等!汝等於身觀身而住,為如實知身,應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於受觀受而住,為如實知受,應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於心觀心而住,為如實知心,應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於法觀法而住,為如實知法,應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 (5)諸比丘!諸有學比丘,尚未獲得心,以志求無上安穩而住者,於身觀身而住,為徧知於身,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於受觀受而住……於心觀心而住……於法觀法而住,為徧知於法,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 (6)諸比丘!諸漏盡之阿羅漢比丘,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捨重擔而獲得己利,盡有結之正知解脫者,尚且於身觀身而住,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而離身之繫。於受觀受而住……於心觀心而住,於法觀法而住,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以離法之繫。 (7)諸比丘!諸新參比丘之出家未久,新接受此法、律者,亦宜勸導使修習此四念處而住。」 #### 47.5 〔五〕第五ᅟ善聚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七(大正藏二.一七一b)。== (1~2)舍衛城……於此,世尊說示曰:—— (3)「諸比丘!不善聚者即是五蓋,是為正說。諸比丘!純一之不善聚者,即為五蓋。以何為五耶? (4)欲貪蓋、瞋蓋、惛眠蓋、掉悔蓋、疑惑蓋是。諸比丘!不善聚者,即此五蓋,是為正說。諸比丘!純一之不善聚者,即此五蓋。 (5)諸比丘!善聚者即是四念處,是為正說。諸比丘!純一之善聚者,即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6)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諸比丘!善聚者,即是四念處,是為正說。比丘!純一之善聚者,即此四念處。」 #### 47.6 〔六〕第六ᅟ鷹 [1] ᅟᅟ==[1] 本生經一六八原典第二卷五九頁。雜阿含經二四、一三(大正藏二.一七三c)。== (※3)「諸比丘!於過去世有鷹,忽而襲捉鶉。 (4)諸比丘!時,鶉被鷹所獲,如是悲嘆云:『我等若遊於非行處、他境界者,則是不祥、福少。我今日若遊於自行處、父母境界者,則鷹雖戰亦不得我。』『鶉!何為汝之自行處、父母境界耶?』『田耕之壟是。』 (5)諸比丘!時,鷹確信於自力,亦不讓於自力,因以放鶉而言曰:『鶉!去!雖儘往彼處,亦難逃離於我。』 (6)諸比丘!時,鶉飛往田耕之壟,挺立於大壟之上曰:『鷹來!鷹來!』 (7)諸比丘!時,鷹確信於自力,不讓於自力,忽而縮其兩翼對鶉襲來。諸比丘!鶉知『鷹力壯向我襲來』乃退縮於彼壟塊中。諸比丘!時,此鷹乃衝撞其胸。 (8)諸比丘!如是,乃遊於非行處、他境界者。諸比丘!是故勿遊於非行處、他境界。諸比丘!遊於非行處、他境界者,則魔得機緣、得所緣。 (9)諸比丘!何為比丘之非行處、他境界耶?謂五妙欲是。以何為五耶? (10)眼所識之色為可樂、可愛、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為可樂、可愛、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諸比丘!此為比丘之非行處、他境界者。 (11)諸比丘!應遊於自行處、父母境界。諸比丘!遊於自行處、父母境界者,則魔不得機緣、不得所緣。 (12)諸比丘!何為比丘之自行處、父母境界耶?謂四念處是。以何為四耶? (13)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誠熱、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諸比丘!此為比丘之自行處、父母境界。」 #### 47.7 〔七〕第七ᅟ猿猴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一六(大正藏二.一七三b)。== (※3)「諸比丘!於雪山王中有嶮峻之處,為猿猴亦不能往,人亦不能往者。 (4)諸比丘!於雪山王中有嶮峻之處,為猿猴可往,而人不能往者。 (5)諸比丘!於雪山王中有平等、可樂之處,猿猴、人均可往。諸比丘!於此獵師於猿猴之路,塗黐以捕捉猿猴。諸比丘!若諸猿猴不愚癡、不輕率者,見其黐則遠避。又,猿猴之愚癡、輕率者,則來以手觸其黐,其手即被捉;欲脫其手,而以第二手相觸,其手亦被捉;為欲脫二手,而以足相觸,其足即被捉;欲脫二手與足,而以第二足相觸,其足即被捉;為欲脫二手足,而以口相觸,其口即被捉。 (6)諸比丘!如是猿猴五處被捉,呻吟而臥、困窮苦惱,即隨獵師之所欲。諸比丘!獵師得此、即將猿猴[2]隨所欲貫穿運置而去。 ᅟᅟ==[2] 「運猿猴」,原本為 kaṭṭhakataṅgāre 應從暹羅本之 makkaṭaṁ uddharitvā。== (7)諸比丘!如是,乃遊於非行處、他境界者,諸比丘!是故勿遊於非行處、他境界。諸比丘!若遊於非行處、他境界者,則魔得機緣、得所緣。 (8)諸比丘!何為比丘之非行處、他境界耶?謂五妙欲是。以何為五耶? (9)眼所識之色是可樂、可愛、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是可樂、可愛、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諸比丘!此為比丘之非行處、他境界。 (10)諸比丘!應遊於自行處、父母境界。諸比丘!遊於自行處、父母境界者,則魔不得機緣、不得所緣。 (11)諸比丘!何為比丘之自行處、父母境界耶?謂四念處是。以何為四耶? (12)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諸比丘!此為比丘之自行處、父母境界。」 #### 47.8 〔八〕第八ᅟ廚士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一二(大正藏二.一七二b)。== (一) (※3)「諸比丘!譬如對王、王臣,有愚癡不聰明無能之廚士,備酸、苦、辛、甘、苛、不苛、鹹、不鹹、種種之羹。 (4)諸比丘!彼愚癡不聰明無能之廚士,不知主人之食相,以『今日此食羹為善』,即著手多取於此,以顯其色;以『今日之酸食羹為善』,即著手多取於酸,以顯其酸色;並以『今日之苦……辛……甘……苛……不苛……鹹……不鹹食羹為善』,即著手多取於不鹹,以顯其不鹹之色。 (5)諸比丘!彼愚癡不聰明無能之廚士,則不得庇護、不得俸給、不得獎賞。何以故?諸比丘!彼愚癡不聰明無能之廚士,乃不知主人之食相。 (6)諸比丘!如是,於此有一類愚癡不聰明無能之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雖於身觀身而住,然其心不得定,不能斷隨煩惱,彼不知其相。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雖於法觀法而住,然其心不得定,不能斷隨煩惱,彼不知其相。 (7)諸比丘!彼愚癡不聰明無能之比丘,不得現法樂住,不得正知、正念。何以故?諸比丘!彼愚癡不聰明之比丘,不知自之心相。」 (二) (8)「諸比丘!譬如對王、王臣,有具智聰明善能之廚士,備酸、苦、辛、苛、不苛、鹹、不鹹、種種之羹。 諸比丘!彼具智聰明善能之廚士,知主人之食相,以『今日之此食羹為善』,即著手多取於此,以顯其色;以『今日酸之食羹為善』,即著手多取於酸,以顯其酸之色;以『今日之苦……辛……甘……苛……不苛……鹼……不鹹食羹為善』,即著手多取於不鹹,以顯其不鹹之色。 (9)諸比丘!彼具智聰明善能之廚士,乃能得庇護、得俸給、得獎。何以故?諸比丘!彼具智聰明善能之廚士,乃知主人之食相。 (10)諸比丘!如是,於此有一類具智聰明善能之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於身觀身而住,其心得定,斷隨煩惱,彼知其相。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於法觀法而住,其心得定,斷隨煩惱,彼知其相。 (11)諸比丘!彼具智聰明善能之比丘,得現法樂住,得正念、正知。何以故?諸比丘,彼具智聰明善能之比丘,知自之心相。」 #### 47.9 〔九〕第九ᅟ病 [1] ᅟᅟ==[1] 長部經典原典第二卷九八頁。==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國竹林叢中。 (2)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汝等於毘舍離之附近,隨親友、相識、友好而入雨安居,我於此處竹林叢入雨安居。」 「唯唯!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乃於毘舍離之附近,隨親友、相識、友好而入雨安居。世尊於竹林叢入雨安居。 (3)時,世尊入雨安居後,忽起重病,轉為將致死之劇痛。於此,世尊住於正念、正知而不沮喪。 (4)時,世尊思念:「我若不告隨從、不顧比丘眾而入般涅槃者,則不相稱。我宜住精勤,降伏此病,以留住壽行。」時,世尊住於精勤,降伏彼病,以留住壽行。 (5)時,世尊病癒。病癒未久,即出精舍,於精舍後清涼處,設座而坐。 (6)時,具壽阿難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是慶幸事。大德!能忍耐,是慶幸事。大德!世尊足矣。大德!因見世尊病,我身惶懼,四面不明、諸法不辨。大德!但我有少分之安心,世尊未對比丘眾作少分之宣稱,當不為般涅槃。」 (7)「阿難!比丘眾對我何所須耶?阿難!我說無別內外之法。阿難!於如來法中無有『師』。阿難!若思『我統理比丘眾』、『比丘眾思念恃靠於我』,對於比丘眾應有所宣稱。阿難!然而如來不思『我統理比丘眾』、『比丘眾思念恃靠於我』。阿難!如來更何須對比丘眾有所宣稱耶? (8)阿難!我今已經年老衰,加久生之年齡已八十歲。阿難!譬如助行古車之皮紐,阿難!如來之身,亦似為皮紐所助而行。 (9)阿難!如來不作意一切相、滅一一之受,住於具足無相心三[A2]昧時,如來則得安穩。阿難!然而應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而住。 ᅟᅟ==[A2] 昧【CB】,味【南傳】== 阿難!云何比丘應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而住耶? (10)阿難!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阿難!如是,比丘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而住。 (11)阿難!於今或我滅度後,應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則於勤學(佛法)者中,乃我最上之比丘。」 #### 47.10 〔一〇〕第十ᅟ比丘尼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一一(大正藏二.一七二a)。== (1)舍衛城…… (2)時,具壽阿難於晨早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往一比丘尼寺。往已,設座而坐。 (3)時,眾多之比丘尼來至具壽阿難之處。至已,禮敬具壽阿難,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尼,言於具壽阿難曰: (4)「大德阿難!此處眾多之比丘尼,善繫心於四念處而住,知前後昇降之廣大。」 「姊妹!如是。姊妹!如是。姊妹!諸比丘、比丘尼,善繫心於四念處而住者,於彼則期於知前後昇降之廣大。」 (5)時,具壽阿難說法教授彼諸比丘尼,勸導、讚勵,使之慶喜,即從座起而離去。 時,具壽阿難行往舍衛城乞食。食後,由乞食歸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大德!我晨早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往一比丘尼寺。至已,設座而坐。大德!時眾比丘尼來至我處。至已,對我禮敬而坐於一面。大德!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尼,言於我曰:『大德阿難!此處眾多之比丘尼,善繫心於四念處而住,知前後昇降之廣大。』大德!如是說之,我對彼諸比丘尼曰:『姊妹!如是。姊妹!如是。姊妹!諸比丘、比丘尼善繫心於四念處而住者,於彼則期知於前後昇降之廣大。』」 (6)「阿難!如是、如是。阿難!諸比丘、比丘尼善繫心於四念處而住者,於彼則期知於前後昇降之廣大。以何為四念耶? (7)阿難!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於身觀身而住,然或身之所緣、身之熱煩、心之退縮,使念散亂於外。阿難!彼比丘應於淨相以繫心,彼以繫心於淨相,則生勝喜;有勝喜者,則生喜;有意喜者,則身輕安;身輕安者,則受樂;有樂者,則得心定。彼如是思擇:『我繫於心,成就其所繫處;今攝而休息。』彼攝而休息,乃無尋求、無伺察。彼知:『我無尋、無伺,而於內有念樂。』 (8~9)阿難!又於受……於心…… (10)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以世間之貪憂而住。彼於法觀法而住,然或法之所緣、身之熱煩、心之退縮,使念散亂於外。阿難!彼比丘應於淨相以繫心,彼繫心於淨相,則生勝喜;有勝喜者,則生喜;有意喜者,則身輕安;有身輕安者,則受樂;有樂者,則得心定。彼如是思擇:『我繫於心,成就其所繫處;今攝而休息。』彼攝而休息,則無尋求、無伺察。彼知:『我無尋、無伺,於內有念樂。』 (11)阿難!如是為修習繫念。 (12)阿難!云何為修習無繫念? (13)阿難!比丘於外不繫心,知『我心不繫於外』;又知心於前後不攝取、解脫,為『無繫』;又知『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而住於樂。』 (14)阿難!比丘對外不繫心,知『我心不繫於外』;又知心於前後不攝取、解脫,為『無繫』;又知『於受觀受,熱誠、正知、正念而住於樂。』 (15)阿難!比丘於外不繫心,知『我心不繫於外』;又知心於前後無攝取、解脫,為『無繫』;又知『於心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而住於樂。』 (16)阿難!比丘於外不繫心,知『我心不繫於外』;又知心於前後無攝取、解脫,為『無繫』;又知『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而住於樂。』 (17)阿難!如是為修習無繫念。 (18)阿難!如是我說修習繫念、修習無繫念。阿難!希求、愍哀弟子之利益,應由師之哀愍而作者,我為汝等而作。阿難!此處有樹下,有空閒處,阿難!當靜慮,勿放逸,勿於後追悔。此為我對汝等之教誡。」 (19)世尊如是說已,阿難喜悅,歡喜世尊之所說。 此品之攝頌曰: 菴羅正念比丘 薩羅以及善聚 鷹與猿猴廚士 病比丘尼等十[1] ᅟᅟ==[1] 原本及暹羅本為 bhikkhuni(ni)vassako ti 今讀為 bhikkhunll dasako ti。== ### 第二ᅟ那羅犍陀品 #### 47.11 〔一一〕第一ᅟ大丈夫[1-1] ᅟᅟ==[1-1] 雜阿含經二四.一〇(大正藏二.一七二a)。== (1)舍衛城因緣。 (2)時,具壽舍利弗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白世尊曰: (3)「大德!所云大丈夫,大丈夫者。大德!云何為大丈夫耶?」 「舍利弗!心解脫故,我稱之為大丈夫;心未解脫者,則不稱為大丈夫。 舍利弗!何為心解脫耶? (4)舍利弗!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於身觀身而住,心無所取,而由諸漏離貪解脫。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於法觀法而住,心無所取,而由諸漏離貪解脫。 (5)舍利弗!如是而心解脫。舍利弗!心解脫故,我說為大丈夫;心未解脫者,我不說謂為大丈夫。」 #### 47.12 〔一二〕第二ᅟ那羅犍陀 [1] ᅟᅟ==[1] 長部經典自歡喜經原典第三卷九九【南傳】,~一〇一頁及一一六頁。雜阿含經一八.九(大正藏二.一三〇c)相當長部經典之固處。== (1)爾時,世尊住那羅犍陀,賣衣者菴羅園。 (2)時,具壽舍利弗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白世尊曰: (3)「大德!過去、未來、現在之沙門、婆羅門,於等覺,無有勝於世尊之通智者,我如是深信於世尊。」 「舍利弗!汝說廣大最勝之言,肯定深信,作師子吼:『大德!過去、未來、現在之沙門、婆羅門,於等覺,無有勝於世尊之通智者,我如是深信世尊。』 (4)舍利弗!汝對過去世之應供、正等覺者,以心念審察一切世尊之心念,(而知)諸世尊之戒如是,諸世尊之法如是,諸世尊之慧如是,諸世尊之住如是,諸世尊之解脫為如是耶?」 「不也,大德!」 (5)「舍利弗!汝對未來世之應供、正等覺者,以心念審察一切世尊之心念,(而知)諸世尊之戒如是,諸世尊之法如是,諸世尊之慧如是,諸世尊之住如是,諸世尊之解脫為如是耶?」 「不也,大德!」 (6)「舍利弗!汝對現在世之應供、正等覺者,以心念審察世尊之心念,(而知)世尊之戒如是,世尊之法如是,世尊之慧如是,世尊之住如是,世尊之解脫為如是耶?」 「不也,大德!」 (7)「舍利弗!然則汝對過去、未來、現在之諸應供、正等覺者,無有心差別智,云何說廣大最勝之言,肯定深信,作師子吼:『大德!過去、未來、現在之沙門、婆羅門,於等覺,無有勝於世尊之通智者,我如是深信於世尊』耶?」 「大德!我對於過去、未來、現在之諸應供、正等覺者,無有心之差別智,但知法之分齊。 (8)大德!譬如有王者,於邊土有都城,城壁牢固、壁樓牢固、唯有一門。於此具智聰明賢能之守門者,以遮不知之人,而知之人則得入。彼巡察其都城周匝之路,雖未見壁隙、壁孔,乃至如貓之匍出,彼思念:『麤大生類而出入此都城者,皆得由此門出入。』大德!如是,我知法之分齊。 (9)大德!於過去世之應供、正等覺者、一切之世尊,為斷心之隨煩惱——使慧羸弱、及斷五蓋,繫心於善四念處,如實修習七覺支,以現等覺、無上正等覺。大德!於未來世將為應供、正等覺者、一切之世尊,為斷心之隨煩惱——使慧羸弱、及斷滅五蓋,繫心於善四念處,如實修習七覺支,以現等覺、無上正等覺。」 (10)「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汝數數以此法門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示,舍利弗!諸愚人於如來有疑懼、疑惑者,若聞此法門,則對如來斷疑懼、疑惑。」 #### 47.13 〔一三〕第三ᅟ純陀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三四(大正藏二.一七六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2)其時,具壽舍利弗住摩竭提之那羅聚落,因患重疾病而困苦。純陀沙彌為具壽舍弗之侍者。 (3)時,具壽舍利弗因其疾病而般涅槃。 (4)時,純陀沙彌持具壽舍利弗之衣鉢,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阿難住處。至已,禮敬具壽阿難,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沙彌純陀,白具壽阿難曰: 「大德!具壽舍利弗已涅槃矣,有其衣鉢在此。」 (5)「友純陀!有此事由者,應去見世尊。友純陀!詣世尊住處。詣已,以此事稟告世尊。」 「唯唯,大德!」 純陀沙彌應諾具壽阿難。 (6)時,具壽阿難與純陀沙彌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大德!依此純陀沙彌言:『大德!具壽舍利弗已般涅槃,此有其衣鉢。』大德!聞具壽舍利弗般涅槃,我身惶懼,四面不明,不辨諸法。」 (7)「阿難!舍利弗是取戒蘊而般涅槃耶?取定蘊而般涅槃耶?取慧蘊而般涅槃耶?取解脫蘊而般涅槃耶?取解脫智見蘊而般涅槃耶?」 「大德!具壽舍利弗並非取戒蘊而般涅槃……〔定蘊……慧蘊……解脫蘊〕……並非取解脫智見蘊而般涅槃。大德!然則具壽舍利弗乃我之教誡者,彼為已渡者、教授者、教示者、勸導者、讚勵者、慶喜者,說法不倦、攝取同梵行者,故我憶念具壽舍利弗之法威力、法受用、法攝受。」 (8)「阿難!我豈非豫說耶?『與一切所愛樂者,別離、離散、分離。』阿難!云何可得常耶?凡有所生、所為、有為、有滅壞之法者,使之不滅壞,無有是理。 (9)阿難!譬如堅固之大樹住立,先壞其大枝,阿難!如是堅固之大比丘眾住,有舍利弗之般涅槃。阿難!云何可得常耶?所生、所成、有為、有滅壞之法者,使之不滅壞,則無有是理。 (10)阿難!然則應以自為洲、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而住。 阿難!云何比丘應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而住耶? (11)阿難!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阿難!如是之比丘,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而住。 (12)阿難!於今或我滅度後,當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則於勤學(佛法)中,乃我最上之比丘。」 #### 47.14 〔一四〕第四ᅟ支羅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三五(大正藏二.一七七a)。== (1)爾時,世尊住跋祇國,郁迦支羅之恆河邊,與大比丘眾俱。時,舍利弗與目犍連般涅槃未久。 (2)其時,比丘眾圍繞世尊,而坐於露地上。時,世尊默然觀察比丘眾已,告諸比丘曰: (3)「諸比丘!自舍利弗、目犍連般涅槃,此眾會似如空虛。諸比丘!少此二者,此眾會如空虛。(然)不須顧慮舍利弗、目犍連所住之方。 (4)諸比丘!過去世應供、正等覺者、諸世尊,亦有一雙最上弟子;於我,則如舍利弗、目犍連者是。諸比丘!未來世之應供、正等覺者、諸世尊,亦有一雙最上弟子;於我,則如舍利弗、目犍連。 (5)諸比丘!(彼二者)於諸弟子是希有者,於諸弟子是未曾有者——行師之教說,遵守教誡,為四眾所愛敬、喜悅、尊重、供養。諸比丘!(彼二者)於如來是希有者,於如來是未曾有者,然如是一雙之弟子般涅槃,如來是無悲愁者。 諸比丘!云何得於常?所生、所滅、有為、有滅壞之法者,使之不滅壞,乃無有是處。 (6)諸比丘!譬如堅固之大樹住立,先壞其大枝,諸比丘!如是堅固之大比丘眾住,有舍利弗、目犍連之般涅槃。諸比丘!云何可得〔常住〕耶?所生、所成、有為、有滅壞之法者,使之不滅壞,乃無有是理。 (7)諸比丘!然則,應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他為依處。 諸比丘!云何比丘當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耶? (8)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諸比丘!如是,比丘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而住。 (9)諸比丘!於今或我滅度後,當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則於勤學者中,乃我最上之比丘。」 #### 47.15 〔一五〕第五ᅟ婆醯迦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二一(大正藏二.一七五a)。== (1)舍衛城因緣。 (2)時,具壽婆醯迦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婆醯迦,白世尊曰: 「大德!願為我略說法,我聞世尊之法,將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 「婆醯迦!然則,汝應清淨於善法之初。何為善法之初耶?善清淨之戒與正直之見是。 (3)婆醯迦!汝若於戒善清淨且得見正直者,婆醯迦!汝則依戒、立戒,修習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4)婆醯迦!於此,汝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婆醯迦!汝依戒、立戒,如是修習此四念處。婆醯迦!應期於夜來晝去,於汝善法之增長;不期於損壞。」 (5)時,具壽婆醯迦歡喜、隨喜於世尊之所說,即從座起,敬禮世尊,右繞而離去。 (6)時,具壽婆醯迦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不久之後,善男子以由家出家之本義,於現法究盡無上之梵行,自證、現證、具足而住,了知;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7)具壽婆醯迦成為阿羅漢之一。 #### 47.16 〔一六〕第六ᅟ鬱低迦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二二(大正藏二.一七四c)。== (1)舍衛城因緣。 (2)時,具壽鬱低迦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鬱低迦白世尊曰: 「大德!願為我略說法,我聞世尊之法,則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 「鬱低迦!然則,汝應清淨於善法之初。以何為善法之初耶?善清淨之戒與正直之見是。 (3)鬱低迦!汝若於戒善清淨且得正直之見,鬱低迦!汝則依戒、立戒,修習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4)鬱低迦!於此,汝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鬱低迦!汝依戒、立戒,如是修習此四念處者,鬱低迦!汝則得死界之彼岸。」 (5)時,具壽鬱低迦……乃至……成為一阿羅漢。 #### 47.17 〔一七〕第七ᅟ聖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三〇(大正藏二.一七六a)。== (1)舍衛城…… (2)「諸比丘!若修習、多修於四念處者,則此聖道導於出離;而修此者,是正至滅盡於苦。以何為四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4)諸比丘!修習、多修此四念處者,則此聖道導於出離;而修此者,是正至滅盡於苦。」 #### 47.18 〔一八〕第八ᅟ梵天王 [1] ᅟᅟ==[1] 雜阿含經四四.一二(大正藏二.三二二a)、二四.三(同一七一a),別譯雜阿含經五.一九(同上四一〇b)。== (1)爾時,世尊於鬱毗羅尼連禪河邊,阿踰波羅尼拘律之樹下,初現等覺而住。 (2)時,世尊獨居安默,乃生如是心念: 「此有一乘道,能令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是。以何為四耶? (3)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此是一乘道,能令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是。」 (4)時,娑婆主梵天以心知世尊之心念,猶如力士屈伸於腕,如是乃速沒於梵天界,而現於世尊之面前。時,娑婆主梵天王,偏袒上衣,向世尊合掌,問於世尊曰: (5)「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大德!有一乘道,能令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是。以何為四耶? 大德!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大德!此一乘道,能令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是。」 (6)娑婆主梵天王如是說。娑婆主梵天王如是說已,更說: 見生之盡邊 知一乘之道 有利益哀愍 依此道過去 於未來現在 當可渡瀑流 #### 47.19 〔一九〕第九ᅟ私伽陀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一五(大正藏二.一七三b),有部藥事七(同上二四.三二b)。== (1)爾時,世尊住孫巴國之私伽陀孫巴村中。 (2)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於過去世有緣幢伎師[2],樹立幡幢而言於弟子迷勒迦曰:『迷勒迦!汝昇幢立於我頭上之竿。』 ᅟᅟ==[2] 「緣幢伎師」,在竹竿上演典藝之藝人。「幢」若直譯,為「旃陀羅族之竹竿」。用於藝之竿。原註缺。== 諸比丘!彼弟子迷勒迦應諾緣幢伎師曰:『唯唯,吾師!』即昇幢立於乃師頭上之竿。 (3)諸比丘!時,緣幢伎師言於弟子迷勒迦曰:『迷勒迦!汝護我,我護汝,我等如是相互守持、相互護持,以示伎藝。迨得財利,且得安穩自幡幢而降。』 (4)諸比丘!如是言已,弟子迷勒迦言於緣幢伎師曰:『吾師!此事不然。吾師!汝須護己,我當自護,我等如是自守、自護以示伎藝,迨得財利,且得安穩自幡幢而降,此乃正理。』」 (5)世尊更說曰:「猶如弟子迷勒迦對乃師之所言,諸比丘!應以『自護』以修習念處,應以『護他』以修習念處。諸比丘!自護者則護他,護他者則自護。 (6)諸比丘!云何自護則護他耶?依修習、多修。諸比丘!如是,自護則護他。 (7)諸比丘!云何護他則自護耶?依於忍辱、無害、慈愛、哀愍。諸比丘!如是,護他則自護。 (8)諸比丘!以『自護』則應修念處,『護他』則應修念處。諸比丘!自護則護他,護他則自護。」 #### 47.20 〔二〇〕第十ᅟ國土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一九(大正藏二.一七四b)。== (1)一時,世尊住孫巴國私伽陀之孫巴村中。 (2)於此處,世尊告於諸比丘曰: (3)「諸比丘!譬如國土〔中〕有第一美女,因國土〔中〕有第一美女,而大眾則雲集。彼國土〔中〕之第一美女,又最善舞、最善歌。諸比丘!國土之第一美女,因能歌舞,則雲集更多之大眾。時,士夫之樂命,不樂死,樂於樂,厭於苦者而來,有人言於彼曰:『士夫!汝持此裝滿油之,通過於大眾與國土〔中〕第一美女之間,又〔另〕一士夫拔劍隨汝之後,若油有少許之撒落,即斷汝之頭。』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耶?彼士夫對其油瓶不作意,以致放逸於外耶?」「不也,大德!」 (4)「諸比丘!我說此喻,乃為使知其義趣。義趣者,諸比丘!『油滿之瓶』,即身念之增上語是。 (5)諸比丘!是故,應如是學:我等當修習、多修身念,作為乘、作為地,以隨成,善積習造作。諸比丘!汝等當如是學。」 第二ᅟ那羅犍陀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大丈夫與那羅犍陀 純陀與支羅婆醯迦 鬱低迦聖與梵天王 私伽陀國土等為十 ### 第三ᅟ戒住品 #### 47.21 〔二一〕第一ᅟ戒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二五(大正藏二.一七五b)。== (1)如是我聞。一時,具壽阿難與具壽跋陀羅住於巴速弗邑之鷄林精舍。 (2)時,具壽跋陀羅於日暮時分,由宴默起,至具壽阿難住處。至已,與具壽阿難互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跋陀羅,言於具壽阿難言曰: (3)「友阿難!世尊所說善戒,世尊依何之義以說善戒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羅!友跋陀羅!汝之誘導亦善,辯才亦善,所問亦善。友跋陀羅!汝如是問:『友阿難!世尊所說善戒,世尊依何之義以說善戒耶?』」 「友!如是。」 (4)「友跋陀羅!世尊所說善戒者,乃為修習四念處,世尊說為善戒。以何為四耶? (5)友!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友跋陀羅!世尊所說善戒者,乃為修習四念處,世尊說為善戒。」 #### 47.22 〔二二〕第二ᅟ住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二九【南傳】,~三一(大正藏二.一七五c)。== (1)因緣同上 (2)……坐於一面之具壽跋陀羅,言於具壽阿難曰: (3)「友阿難!以何因、何緣,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不能久住耶?友阿難!又以何因、何緣,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久住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羅!友跋陀羅!汝之誘導亦善,辯才亦善,所問亦善。友跋陀羅!汝如是問:『友阿難!以何因、何緣,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不能久住耶?友阿難!又以何因、何緣,如來般涅槃後;正法得久住耶?』」 「友!如是。」 (4)「友!因不修習、不多修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不能久住。友!因修習、多修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能久住。以何為四耶? (5)友!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友!因不修習、不多修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不能久住。友!又因修習、多修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能久住。」 #### 47.23 〔二三〕第三ᅟ損滅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二八(大正藏二.一七五b)。== (1~2)巴連弗邑之鷄林精舍 (3)「友阿難!以何因、何緣,有正法之損滅耶?友阿難!以何因、何緣,有正法之不損滅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羅!友跋陀羅!汝之誘導亦善,辯才亦善,所問亦善。友跋陀羅!汝如是問:『友阿難!以何因、何緣,有正法之損滅耶?友阿難!以何因、何緣,有正法之不損滅耶?』」 「友!如是。」 (4)「友!因不修習、不多修四念處,故有正法之損滅。友!因修習、多修四念處,故有正法之不損滅。何為四念處耶? (5)友!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友!因不修習、不多修此四念處,故有正法之損滅。友!因修習、多修此四念處,故有正法之不損滅。」 #### 47.24 〔二四〕第四ᅟ清淨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二(大正藏二.一七一a)。== (1)舍衛城因緣。 (2)「諸比丘!有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諸比丘!此為四念處。」 #### 47.25 〔二五〕第五ᅟ婆羅門 (1)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2)時,有一婆羅門來詣世尊住處。詣已,與世尊相俱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婆羅門,白世尊曰: (3)「尊瞿曇!有何因、何緣,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不能久住耶?尊瞿曇!又有何因、何緣,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能久住耶?」 (4)「婆羅門!因不修習、不多修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不久能住。婆羅門!因修習、多修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能久住。以何為四念處耶? (5)婆羅門!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婆羅門!因不修習、不多修此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不能久住。婆羅門!又因修習、多修此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能久住。」 (6)如是說已,彼婆羅門白世尊曰: 「妙哉!尊瞿曇!〔譬如倒者之扶起,覆者之揭露,教迷者以道,如於暗中揭燈火,使有眼者得見色。如是,尊瞿曇以種種方便顯示於法。我於此處,歸依尊瞿曇、法與比丘眾〕。尊瞿曇請容我自今日起,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47.26 〔二六〕第六ᅟ一分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二三(大正藏二.一七五a)。== (1)爾時,具壽舍利弗與具壽大目犍連與具壽阿那律,住於沙祇國之乾達契林。 (2)時,具壽舍利弗與具壽大目犍連,於日暮時分,從宴默起,往具壽阿那律處。到已,與具壽阿那律互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言於具壽阿那律曰: (3)「友阿那律!有學、有學之謂者,友!云何為有學耶?」 「友等!因修習四念處之一分,故為有學。以何為四念處耶? (4)友等!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友等!因修習此四念處之一分,故為有學。」 #### 47.27 〔二七〕第七ᅟ悉皆(全分) (1)因緣同上 (2)……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言於具壽阿那律曰: (3)「友阿那律!無學、無學之謂者,友!云何為無學耶?」 「友等!因修習四念處之全分,故為無學。以何為四念處耶? (4)友等!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友等!修習此四念處之全分,故為無學。」 #### 47.28 〔二八〕第八ᅟ世界 (1)因緣同上 (2)……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言於具壽阿那律曰: (3)「具壽阿那律![1]修習、多修何法,得大通智耶?」 ᅟᅟ==[1] 阿那律原本為 Anuruddha,由暹羅改為 Anuruddho。== 「友等!修習、多修四念處,得大通智。以何為四念處耶? (4)友等!於此,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友等!我修習、多修此四念處,得大通智。 (5)友等!又我因修習、多修此四念處,故勝於千世界。」 #### 47.29 〔二九〕第九ᅟ尸利阿荼 (1)爾時,具壽阿難住於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2)其時,尸利阿荼居士因患重疾病而困苦。 (3)時,尸利阿荼告於一士夫曰: 「士夫!汝往阿難住處。到已,以我語,頭面頂禮具壽阿難之足,言於大德:『尸利阿荼居士因患重疾病而困苦。』彼言:『頭面頂禮具壽阿難之足,哀愍之故,願大德具壽阿難來尸利阿荼之家。』」 彼士夫應諾尸利阿荼居士曰: 「唯唯!大德!」 乃逕往具壽阿難住處。 (4)到已,頂禮具壽阿難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士夫,白具壽阿難曰: 「大德!尸利阿荼居士患重疾病而困苦。彼言:『頭面頂禮具壽阿難之足,哀愍故,願大德具壽阿難,來尸利阿荼居士之家。』」 具壽阿難默然允許。 (5)時,具壽阿難著下衣、持衣鉢,往尸利阿荼居士之家。到已,坐於所設之座。坐已,具壽阿難言尸利阿荼曰: (6)「居士!汝能忍耶?苦受退而不進,知所減退,不知增進耶?」 「大德!我不能忍,激苦之受有進無退,知增進而不知減退。」 (7)「居士!然則,汝應如是學:『我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居士汝應如是學。」 (8)「大德!我有世尊所說之四念處,我亦與此法俱。大德!我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9)大德!又世尊所說之五下分結,於我,未見有少分未斷者。」 (10)「居士!汝是吉祥,居士!汝極吉祥。居士!汝〔自〕記於不還果。」 #### 47.30 〔三〇〕第十ᅟ摩那提那 [1] ᅟᅟ==[1] 雜阿含經三七.一六(大正藏二.二七〇c)。== (1)因緣同上 (2)其時,摩那提那居士因患重疾病而困苦。 (3~6)時,摩那提那告一士夫曰:……乃至……「大德!我不能忍,不能足,激苦之受有進無退,知增進而不知滅退。」…… (7)「大德!我雖蒙[2]如是苦受,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ᅟᅟ==[2] 「蒙」,原本 puṭṭho 是 phuṭṭho 之誤。== (8)大德!又世尊所說之五下分結,於我,不見有少分未斷者。」 (9)「居士!汝是吉祥,居士!汝極吉祥。居士!汝自記於不還果。」 第三戒(住)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戒住損減清淨 婆羅門與一分 悉皆以及世界 尸利阿荼乃至 摩那提那為十 念處相應中之第三戒住品(終) ### 第四ᅟ未聞品 [1] ᅟᅟ==[1] 「未聞品」,原本 anussuta 應改為 ananussuta 次經之見出者亦然。== #### 47.31 〔三一〕第一ᅟ未聞 (1~2)舍衛城因緣。 (3)「諸比丘!我思:『於身觀身』,於我則未曾聞法生,我眼生,智生、明生、光明生。我思:『應修習此身念處觀……已能修習』,於我則未曾聞法生,我眼生、智生、明生、光明生。 (4)『於受觀受』…… (5)『於心觀心』…… (6)『於法觀法……應修習此法念處觀……已能修習』,於我則未曾聞法生,我眼生、智生、明生、光明生。」 #### 47.32 〔三二〕第二ᅟ離貪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三〇(大正藏二.一七六a)。== (1~2)舍衛城…… (3)「諸比丘!修習、多修四念處者,則助於一向厭患、離貪、滅盡、寂靜、證智、等覺、涅槃。以何為四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諸比丘!修習、多修此四念處者,則助於一向厭患、離貪、滅盡、寂靜、證智、等覺、涅槃。」 #### 47.33 〔三三〕第三ᅟ失[1-1] ᅟᅟ==[1-1] 同上經。== (※3)「諸比丘!若有失於四念處者,乃正失於順苦盡之聖道。 (4)諸比丘!若有得於四念處者,乃正得於順苦盡之聖道。以何為四耶? (5)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諸比丘!若有失於此四念處者,乃正失於順苦盡之聖道。 諸比丘!若有得於此四念處者,乃正得於順苦盡之聖道。」 #### 47.34 〔三四〕第四ᅟ修習 [1] ᅟᅟ==[1] 同上經。== (1~2)舍衛城…… (3)諸比丘!若修習、多修四念處者,則有助於由此岸到彼岸[2]。以何為四耶? ᅟᅟ==[2] 「由此岸到彼岸」,原本 aparāparaṁ 由暹羅本改為 apārā pāraṁ。==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諸比丘!若修習、多修此四念處者,則有助於由此岸到彼岸。 #### 47.35 〔三五〕第五ᅟ正念 (1~2)舍衛城…… (3)「諸比丘!比丘應正知、正念而住,此為我對汝等之教誡。 (4)諸比丘!云何比丘為正念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諸比丘!如是之比丘,是為正念。 (5)諸比丘!云何比丘為正知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彼受,有覺而生、有覺而住、有覺而滅;想,有覺而生、有覺而住、有覺而滅。諸比丘!如是之比丘,是為正知。 (6)諸比丘!比丘應正知、正念而住,此,我為汝等之教誡。」 #### 47.36 〔三六〕第六ᅟ開悟 (1~2)舍衛城…… (3)「諸比丘!有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諸比丘!此為四念處。 (4)諸比丘!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者,則可期於有二果之隨一果,於現法開悟,若為有餘依者,得不還果。」 #### 47.37 〔三七〕第七ᅟ欲 (1)舍衛城…… (2)「諸比丘!有四念處。以何為四念處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若觀身而住者,斷身之欲;苦斷欲者,則已現證不死。 (4)於受……斷受之欲;若斷欲者,則已現證不死。 (5)於心……斷心之欲;若斷欲者,則已現證不死。 (6)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若觀法而住者,斷法之欲;若斷欲者,則已現證不死。」 #### 47.38 〔三八〕第八ᅟ徧知 (※2)「諸比丘!有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若觀身而住者,則已徧知於身;若徧知身者,則已現證不死。 (4)於受……已徧知於受;若徧知受者,則已現證不死。 (5)於心……已徧知於心;若徧知心者,則已現證不死。 (6)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若觀法而住者,則已徧知於法;若徧知法者,則已現證不死。」 #### 47.39 〔三九〕第九ᅟ修習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二(大正藏二.一七一a)。== (※2)「諸比丘!我說四念處之修習,且諦聽。 諸比丘!云何修習四念處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4)諸比丘!如是而修習四念處。」 #### 47.40 〔四〇〕第十ᅟ分別 (※2)「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示念處與念處之修習、以及念處修習之順道,且諦聽。 (3)諸比丘!以何為念處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諸比丘!此名為念處。 (4)諸比丘!以何為念處之修習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觀身之集法……觀身之滅法……觀身之集滅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觀受之集法……觀受之滅法……觀受之集滅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觀心之〔集法……觀心之滅法……觀心之集滅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觀法之集法……觀法之滅法……觀法之集滅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諸比丘!此名為念處之修習。 (5)諸比丘!以何為念處修習之順道耶? 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比丘!此名為念處修習之順道。」 第四ᅟ未聞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未聞離貪失 修習與正念 開悟欲徧知 修習分別十 ### 第五ᅟ不死品 #### 47.41 〔四一〕第一ᅟ不死 [1] ᅟᅟ==[1] 雜阿含經二四.四(大正藏二.一七一a)。== (1)舍衛城…… (2)「諸比丘!當善繫心於四念處而住,勿失不死。以何為四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4)諸比丘!當善繫心於此四念處而住,勿失不死。」 #### 47.42 〔四二〕第二ᅟ集起[1-1] ᅟᅟ==[1-1] 雜阿含經二四.五(大正藏二.一七一a)。== (※2)「諸比丘!我說四念處之集起與滅壞,且諦聽。 (3)諸比丘!以何為身之集起耶?依食集起,而身集起;依食滅壞,而身滅壞。 (4)……依觸集起,而受集起;依觸滅壞,而受滅壞。 (5)……依名色集起,而心集起;依名色滅壞,而心滅壞。 (6)……依作意集起,而法集起;依作意滅壞,而法滅壞。」 #### 47.43 〔四三〕第三ᅟ道 [1] ᅟᅟ==[1] 上之第十八經(原典一六七頁)。== (1)舍衛城…… (2)於此,世尊諸告比丘曰: 「諸比丘!爾時,我於鬱毘羅之尼連禪河邊,阿踰波羅尼拘律樹下初住現等覺。 (3)諸比丘!我獨居宴默,生如是之心念:『有此一乘道,能令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是。以何為四耶?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比丘!於受觀受……比丘!於心觀心……比丘!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此是一乘道,能令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是。』 (4)諸比丘!時,娑婆主梵天王心知我心之所念,譬如力士之伸屈臂,屈伸臂,如是之速而沒於梵天,現於我前。 (5)諸比丘!時,娑婆主梵天王偏袒上衣,向我合掌曰: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大德!有一乘道,能令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是。以何為四耶?大德!比丘!於身觀身……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大德!此是一乘道,能令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是。』 (6)諸比丘!娑婆主梵天王如是說,如是說已,更言曰: 見生之盡邊,知一乘道有利益,依此道,於過去、於未來於現在、可渡瀑流。」 #### 47.44 〔四四〕第四ᅟ正念 [1] ᅟᅟ==[1] 上第三五經(參照原典一八〇頁)。== (1)舍衛城…… (2)「諸比丘!比丘應以正念而住,此為我對汝等之教誡。 (3)諸比丘!云何為比丘之正念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諸比丘!如是為比丘之正念。 (4)諸比丘!比丘應以正念而住,此為我對汝等之教誡。」 #### 47.45 〔四五〕第五ᅟ善聚 [1] ᅟᅟ==[1] 上之第五經(原典一四五頁),其經相當於漢譯。== (※2)「諸比丘!說善聚者,即四念處,是正說。諸比丘!純一之善聚者,即四念處是。以何為四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4)諸比丘!說善聚者,即此四念處是,是正說。諸比丘!純一之善聚者,即此四念處是。」 #### 47.46 〔四六〕第六ᅟ波羅提木叉 (※2)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3)「大德!願為我略說法要,我聞世尊之法,則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 「比丘!然則,汝應清淨於善法之初。以何為善法之初耶? (4)比丘!汝於此處,當守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具足行所行,見於微少之罪,住於怖畏,受學處而學。比丘!汝當守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具足行所行,見於微少之罪,怖畏而住,受學處而學,比丘!汝則依戒、立戒修習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5)比丘!於此,汝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6)比丘!汝依戒、立戒,如是修習此四念處。比丘!夜來晝去,於汝當期善法之增長,不期於損滅。」 (7)時,彼比丘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從座而起,敬禮世尊,右繞而離去。 (8)時,彼比丘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不久後,善男子由正家而出家,究盡出家本義之無上梵行,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了知: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9)彼比丘成一阿羅漢。 #### 47.47 〔四七〕第七ᅟ惡行 [1] ᅟᅟ==[1] 參照前經。雜阿含經二四.一一(大正藏二.一七二a)。== (※2)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3)「大德!願為我略說法要,我聞世尊之法,則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 「比丘!然則,汝應清淨於善法之初。以何為善法之初耶? (4)比丘!汝於此處,當斷身惡行,修習身善行;語……斷意〔惡行、修習意〕善行。比丘!汝斷身惡行,修習身善行,……語……斷意〔惡行、修習意〕善行者,比丘!則汝依於戒、立於戒,修習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5)比丘!汝於此處,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6)比丘!汝依於戒、立於戒,如是修習此四念處。比丘!夜來晝去,於汝當期善法之增長,不期損滅。」 (7~8)時,彼比丘……了知: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9)彼比丘成一阿羅漢。 #### 47.48 〔四八〕第八ᅟ友 (1)舍衛城…… (2)「諸比丘!汝等應哀愍、應思念於聽聞汝者,若有朋友、親戚、血族者,諸比丘!汝等則勸導於彼等,當修習四念處,使修習而住。以何為四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4)諸比丘!汝等應哀愍,應思念於聽聞汝者,若有朋友、親戚、血族者,諸比丘!汝等則勸導於彼等,應修習此四念處,使修習而住。」 #### 47.49 〔四九〕第九ᅟ受 (1)舍衛城…… (2)「諸比丘!有三種受。以何為三耶?乃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諸比丘!此為三種受。 (3)諸比丘!為徧知於此三種受,應修習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5)諸比丘!為徧知此三種受,應修習此四念處。」 #### 47.50 〔五〇〕第十ᅟ漏 (※2)「諸比丘!有三種漏?以何為三漏耶?乃欲漏、有漏、無明漏是。諸比丘!此為三種漏。 (3)諸比丘!為斷此三種漏,應修習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5)諸比丘!為斷此三種漏,應修習此四念處。」 第五ᅟ不死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不死集起道 正念與善聚 波羅提木叉 惡行友受漏 ### 第六ᅟ恆河廣說 [1] ᅟᅟ==[1] 第四五道相應九一經原典第五卷三八頁以下。== #### 47.51-62 〔五一~六二〕第一~十二 (※2)「諸比丘!譬如恆河趣向於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四念處、〔多修四念處,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於涅槃。 (3)諸比丘!比丘云何修習四念處、多修四念處,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於涅槃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是修習四念處、多修四念處,則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於涅槃。」 攝頌曰: ᅟ趣向東有六 ᅟ趣向海有六 ᅟ二六一十二 ᅟ以此說本品 若廣說恆河者,應以念處廣說。 ### 第七ᅟ不放逸品 [1] ᅟᅟ==[1] 第四五道相應一三九經(原典第五卷四一頁以下)。== #### 47.63-72 〔六三~七二〕第一~十 如來與足跡 屋頂與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以念處廣說不放逸品、念處品。 ### 第八ᅟ力所作品 [1] ᅟᅟ==[1] 第四五道相應一四九經原典第五卷四五頁以下。但今之攝頌不同。== #### 47.73-84 〔七三~八二〕第一~十 [A3]力與種子龍 樹木與瓶芒 虛空與客河 ᅟᅟ==[A3] 力【CB】,果【南傳】(cf. N17n0006_p0311a08)== 力所作品(終) 以念處可廣說品。 ### 第九ᅟ尋覓品 [1] ᅟᅟ==[1] 第四五道相應一六一經,原典第五卷五四頁以下。== #### 47.85-94 〔八三~九三〕第一~十一 尋覓與次第 漏與三苦礙 垢與捨與受 渴愛九尋覓 以念處可廣說於品。 ### 第十ᅟ瀑流品 [1] ᅟᅟ==[1] 第四五道相應一七一經(原典第五卷五九頁以下)。== #### 47.95-104 ※〔九[A4]四~一〇三〕第一~九 第十ᅟ上分結 ᅟᅟ==[A4] 四【CB】,三【南傳】== (※2)「諸比丘!有五種上分結。以何為五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諸比丘!此為五種上分結。 (3)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滅此五上分結,應修習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5)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滅此五上分結,應修習此四念處。」 攝頌曰: 瀑流與軛取 繫隨眠妙欲 蓋蘊上下分 瀑流品(終) 以念處應廣說於品 如廣說道相應,廣說念相應。 第三ᅟ念相應(終) 相應部經典 歸命彼世尊ᅟᅟᅟᅟᅟ應供等覺者 ## 48 第四ᅟ根相應 ### 第一ᅟ清淨品 #### 48.1 〔一〕第一ᅟ清淨 [1] ᅟᅟ==[1] 雜阿含二六.二(大正藏二.一八二a)。== (1~2)舍衛城因緣。……於此處,世尊說示曰: (3)「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 48.2 〔二〕第二ᅟ預流(一) [1] ᅟᅟ==[1] 雜阿含二六.三(大正藏二.一八二b)。== (※3)「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4)諸比丘!聖弟子對此五根之味、過患、出離,如實知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為不墮法,決定趣於等覺。」 #### 48.3 〔三〕第三ᅟ預流[1-1](二) ᅟᅟ==[1-1] 參照前經。== (※3)「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4)諸比丘!聖弟子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知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為不墮法,決定趣於等覺。」 #### 48.4 〔四〕第四ᅟ阿羅漢(一) [1] ᅟᅟ==[1] 雜阿含二六.四(大正藏二.一八二b)。==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3)諸比丘!比丘對此五根之味、過患、出離,如實知,無取而解脫,諸比丘!故此比丘名為阿羅漢,漏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棄重擔、逮得己利、盡有結,名為正知解脫是。」 #### 48.5 〔五〕第五ᅟ阿羅漢[1-1](二) ᅟᅟ==[1-1] 參照前經。==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3)諸比丘!比丘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知,無取而解脫,諸比丘!故此比丘名為阿羅漢。漏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棄重擔、逮得己利、盡有結,名為正知解脫是。」 #### 48.6 〔六〕第六ᅟ沙門婆羅門(一) [1] ᅟᅟ==[1] 雜阿含二六.九(大正藏二.一八二c)。==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3)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不能如實知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不認之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亦非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4)諸比丘!然而諸沙門、婆羅門,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知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認之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彼諸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 48.7 〔七〕第七ᅟ沙門婆羅門(二) [1] ᅟᅟ==[1] 參照前經。== (※3)「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不知信根、不知信根之集、不知信根之滅、不知信根之順滅道;不知精進根……乃至……不知念根……乃至……不知定根……乃至……不知慧根、不知慧根之集、不知慧根之滅、不知慧根之順滅道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不認許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亦非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4)諸比丘!然而諸沙門、婆羅門,知信根、知信根之集、知信根之滅、知信根之順滅道;知精進根……乃至……知念根……乃至……知定根……乃至……知慧根、知慧根之集、知慧根之滅、知慧根之順滅道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認許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 48.8 〔八〕第八ᅟ應觀 [1] ᅟᅟ==[1] 雜阿含二六.五(大正藏二.一八二b),二六.三四(大正藏二.一八五c)。==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3)諸比丘!應於何觀信根耶?四預流支是。應於此觀信根。 (4)諸比丘!應於何觀精進根耶?四正勤是。應於此觀精進根。 (5)諸比丘!應於何觀念根耶?四念處是。應於此觀念根。 (6)諸比丘!應於何觀定根耶?四靜慮是。應於此觀定根。 (7)諸比丘!應於何觀慧根耶?四聖諦是。應於此觀慧根。 (8)諸比丘!此為五根。」 #### 48.9 〔九〕第九ᅟ分別[1-1](一) ᅟᅟ==[1-1] 雜阿含二六.六(大正藏二.一八二b),二六.一四(大正藏二.一八三b)。==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3)諸比丘!以何為信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有信,對如來之菩提堅信:如是,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諸比丘!此名為信根。 (4)諸比丘!以何為精進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發勤而住,為斷諸不善法、具足諸善法,努力、勇健堅固,於諸善法不捨軛[2]。 ᅟᅟ==[2] 不懼辛勞之重擔。== 諸比丘!此名為精進根。 (5)諸比丘!以何為念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對長久以前之所作、長久以前之所說,憶念、隨念。 諸比丘!此名為念根。 (6)諸比丘!以何為定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以捨為所緣,得定、得心一趣。 諸比丘!此名為定根。 (7)諸比丘!以何為慧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有智慧、聖、決擇而正順苦盡,成就生滅慧。 諸比丘!此名為慧根。」 #### 48.10 〔一〇〕第十ᅟ分別(二) [1] ᅟᅟ==[1] 參照前經。==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3)諸比丘!以何為信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有信,堅信如來之菩提:如是,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諸比丘!此名為信根。 (4)諸比丘!以何為精進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發勤而住,為斷諸不善法、具足諸善法,努力、勇健堅固,於諸善法不捨於軛。彼對未生之惡不善法,使之不生,生欲、精進、發勤、策勵於心;對已生之惡不善法,為使斷,生欲、精進、發勤、策勵於心;對未生之善法,使之生,生欲、精進、發勤、策勵於心;對已生之善法,為使住、不忘失、倍增、廣大、修習、圓滿,生欲、精進、發勤、策勵於心。 諸比丘!此名為精進根。 (5)諸比丘!以何為念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對久前之所作、久前之所說,憶念、隨念。彼於身觀身……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諸比丘!此名為念根。 (6)諸比丘!以何為定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以捨為所緣,得定、得心一趣。彼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對由離生喜與樂之初靜慮,具足而住。尋伺靜寂故,成內淨、心一趣,無尋無伺,對由定生喜與樂之第二靜慮,具足而住。離喜故,住於捨,對正念、正知之樂,於身正受,如諸聖者之所宣說,對捨與念樂住之第三靜慮,具足而住。斷樂、斷苦故,及先已滅憂與喜故,對捨念清淨之第四靜慮,具足而住。 諸比丘!此名為定根。 (7)諸比丘!以何為慧根耶? 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有智慧、聖,決擇而正順苦盡,成就生滅慧。彼對此苦如實了知,此苦集如實了知,此苦滅如實了知,此如實了知順苦滅道。 (8)諸比丘!此名為慧根。 諸比丘!此為五根。」 第一ᅟ清淨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清淨二預流 二之阿羅漢 沙門婆羅門 應觀二分別 ### 第二ᅟ軟弱品 #### 48.11 〔一一〕第一ᅟ獲得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3)諸比丘!以何為信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有信,對如來之菩提堅信:如是,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諸比丘!此名為信根。 (4)諸比丘!以何為精進根耶? 諸比丘!依四正勤獲得精進。 諸比丘!此名為精進根。 (5)諸比丘!以何為念根耶? 諸比丘!依四念處獲得念。 諸比丘!此名為念根。 (6)諸比丘!以何為定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以捨為所緣,得定、得心一趣。 諸比丘!此名為定根。 (7)諸比丘!以何為慧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有智慧、聖、決擇而正順苦盡,成就生滅慧。 諸比丘!此名為慧根。 (8)諸比丘!以此為五根。」 #### 48.12 〔一二〕第二ᅟ略說(一) [1] ᅟᅟ==[1] 雜阿含二六.七(大正藏二.一八二c),二七.二四、二八(大正藏二.一九六c)。==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3)諸比丘!對此五根滿足、圓滿者,則為阿羅漢,較此軟弱者,則為不還者;較此軟弱者,則為一來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預流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法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信者。」 #### 48.13 〔一三〕第三ᅟ略說(一) [1] ᅟᅟ==[1] 雜阿含二六.一二(大正藏二.一八三b)。==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3)諸比丘!對此五根滿足、圓滿者,則為阿羅漢;較此軟弱者,則為不還者;較此軟弱者,則為一來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預流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法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信者。 (4)諸比丘!如是,依根之差別,有果之差別;依果之差別,有人之差別。」 #### 48.14 〔一四〕第四ᅟ略說(三) [1] ᅟᅟ==[1] 雜阿含二六.一一(大正藏二.一八三a)。==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3)諸比丘!對此五根滿足、圓滿者,則為阿羅漢;較此軟弱者,則為不還者;較此軟弱者,則為一來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預流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法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信者。 (4)諸比丘!如是圓滿行者,成圓滿;一分行者,成一分。諸比丘!吾謂五根為不唐捐。」 #### 48.15 〔一五〕第五ᅟ廣說(一)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3)諸比丘!對此五根滿足、圓滿者,則為阿羅漢;較此軟弱者,則為中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損害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無行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有行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上流,至色究竟天;較此軟弱者,則為一來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預流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法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信者。」 #### 48.16 〔一六〕第六ᅟ廣說(二)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3)諸比丘!對此五根滿足、圓滿者,則為阿羅漢;較此軟弱者,則為中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損害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無行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有行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上流,至色究竟天;較此軟弱者,則為一來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預流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法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信者。 (4)諸比丘!如是,依根之差別,有果之差別;依果之差別,有人之差別。」 #### 48.17 〔一七〕第七ᅟ廣說(三)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3)諸比丘!對此五根滿足、圓滿者,則為阿羅漢;較此軟弱者,則為中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損害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無行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有行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上流,至色究竟天;較此軟弱者,則為一來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預流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法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信者。 (4)諸比丘!如是,圓滿行者,成圓滿;一分行者,成一分。諸比丘!吾謂五根為不唐捐。」 #### 48.18 〔一八〕第八ᅟ向 [1] ᅟᅟ==[1] 雜阿含二六.一一(大正藏二.一八三a)。==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3)諸比丘!對此五根滿足、圓滿者,則為阿羅漢;較此軟弱者,則向阿羅漢果現證;較此軟弱者,則為不還者;較此軟弱者,則向不還果現證;較此軟弱者,則為一來者;較此軟弱者,則向一來果現證;較此軟弱者,則為預流者;較此軟弱者,則向預流果現證。 (4)諸比丘!若總無此五根者,則為外道,謂屬凡夫之數。」 #### 48.19 〔一九〕第九ᅟ寂靜 (※2)時,有一比丘,來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在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3)「大德!根具足,所謂根具足者,大德!應以何為根具足耶?」 (4)「比丘!於此,有比丘順寂靜、順等覺之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修習順寂靜、順等覺之慧根。 (5)比丘!如是之比丘,為根具足。」 #### 48.20 〔二〇〕第十ᅟ漏盡 [1] ᅟᅟ==[1] 雜阿含二六.八(大正藏二.一八二c)。==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3)諸比丘!比丘修習、多修此五根者,則由諸漏盡,對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第二ᅟ軟弱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獲得三略說 與三之廣說 向乃至寂靜 以及漏盡等 ### 第三ᅟ六根品 #### 48.21 〔二一〕第一ᅟ後有 [1] ᅟᅟ==[1] 雜阿含二六.九(大正藏二.一八二c)。==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3)諸比丘!我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不能如實證知時,諸比丘!我於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生界中,不被稱之為無上正等覺之現等覺者。 (4)諸比丘!然而我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證知時,諸比丘!我於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生界中,被稱之為無上正等覺之現等覺者。又,我生智見,知:『我心解脫不動,此為最後之生,更不受後有。』」 #### 48.22 〔二二〕第二ᅟ命 (※2)「諸比丘!有三根。以何為三根耶?謂:女根、男根、命根是。 (3)諸比丘!此為三根。」 #### 48.23 〔二三〕第三ᅟ知 [1] ᅟᅟ==[1] 雜阿含二六.一(大正藏二.一八二a)。其他參照大正藏一.五〇b、二二八a。== (※2)「諸比丘!有三根。以何為三根耶?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是。 (3)諸比丘!此為三根。」 #### 48.24 〔二四〕第四ᅟ一種[1-1] ᅟᅟ==[1-1] 雜阿含二六.一二(大正藏二.一八三b)。==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3)諸比丘!對此五根滿足、圓滿者,則為阿羅漢;較此軟弱者,則為中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損害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無行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有行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上流,至色究竟天;較此軟弱者,則為一來者;較此軟弱者,則為一種者;較此軟弱者,則為家家;較此軟弱者,則為七返有;較此軟弱者,則為隨法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信者。」 #### 48.25 〔二五〕第五ᅟ清淨 (1)「諸比丘!有六根。以何為六根耶?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諸比丘!此為六根。」 #### 48.26 〔二六〕第六ᅟ預流 (※2)「諸比丘!有六根。以何為六根耶?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3)諸比丘!聖弟子,對此六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知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之為預流,為不墮法,決定趣等覺。」 #### 48.27 〔二七〕第七ᅟ阿羅漢(一) (※2)「諸比丘!有六根。以何為六根耶?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3)諸比丘!比丘對此六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知無取解脫故,諸比丘!此比丘名為阿羅漢,漏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棄重擔、逮得己利、盡有結,名為正知解脫。」 #### 48.28 〔二八〕第八ᅟ阿羅漢(二) (※2)「諸比丘!有六根。以何為六根耶?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3)諸比丘!我對此六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未如實證知時,諸比丘!我於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生界中,不被稱為無上正等覺之現等覺者。 諸比丘!然而我對此六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證知故,諸比丘!我於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生界中,稱之為無上正等覺之現等覺者。又,我生智見:『我心解脫為不動,此為最後之生,更不受後有。』」 #### 48.29 〔二九〕第九ᅟ沙門婆羅門(一) (※2)「諸比丘!有六根。以何為六根耶?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3)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對此六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未如實知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不認許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亦非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4)諸比丘!然而諸沙門、婆羅門,對此六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知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認許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之。」 #### 48.30 〔三〇〕第十ᅟ沙門婆羅門(二) (※3)「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不知眼根、不知眼根之集、不知眼根之滅、不知眼根順滅之道,不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不知意根、不知意根之集、不知意根之滅、不知意根之順滅之道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不認許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亦非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4)諸比丘!然而諸沙門、婆羅門,知眼根、知眼根之集、知眼根之滅、知眼根之順滅道,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知意根、知意根之集、知意根之滅、知意根之順滅道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認許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沙門、婆羅門,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第三六根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後有與命知[1] 一種與清淨 預流阿羅漢 沙門婆羅門 ᅟᅟ==[1] 「知」,原本 ñāya 由暹羅本改為 aññāya。== ### 第四ᅟ樂根品 #### 48.31 〔三一〕第一ᅟ清淨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3)諸比丘!此為五根。」 #### 48.32 〔三二〕第二ᅟ預流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是。 (3)諸比丘!聖弟子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知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有不墮法,決定趣於等覺。」 #### 48.33 〔三三〕第二ᅟ阿羅漢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是。 (3)諸比丘!比丘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知,無取解脫故,諸比丘!此比丘名為阿羅漢,漏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棄重擔、逮得己利、盡有結,名為正知解脫。」 #### 48.34 〔三四〕第四ᅟ沙門婆羅門(一)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是。 (3)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不如實知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不認許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亦非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4)諸比丘!然而諸沙門、婆羅門,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知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認許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 48.35 〔三五〕第五ᅟ沙門婆羅門(二)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是。 (3)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不知樂根、不知樂根之集、不知樂根之滅、不知樂根之順滅道,不知苦根……喜根……憂根……不知捨根、不知捨根之集、不知捨根之滅、不知捨根之順滅道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不認許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亦非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 48.36 〔三六〕第六ᅟ廣說(一)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是。 (3)諸比丘!以何為樂根耶? 諸比丘!身樂、身悅、身觸所生之樂、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樂根。 (4)諸比丘!何為苦根耶? 諸比丘!身苦、身不悅、身觸所生之苦、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苦根。 (5)諸比丘!以何為喜根耶? 諸比丘!意樂、意悅、意觸所生之樂、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喜根。 (6)諸比丘!以何為憂根耶? 諸比丘!意苦、意不悅、意觸所生之苦、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憂根。 (7)諸比丘!何為捨根耶? 諸比丘!身或意之非悅、非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捨根。 (8)諸比丘!此是五根。」 #### 48.37 〔三七〕第七ᅟ廣說(二)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是。 (3)諸比丘!以何為樂根耶? 諸比丘!身樂、身悅、身觸所生之樂、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樂根。 (4)諸比丘!以何為苦根耶? 諸比丘!身苦、身不悅、身觸所生之苦、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苦根。 (5)諸比丘!以何為喜根耶? 諸比丘!意樂、意悅、意觸所生之樂、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喜根。 (6)諸比丘!以何為憂根耶? 諸比丘!意苦、意不悅、意觸所生之苦、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之為憂根。 (7)諸比丘!以何為捨根耶? 諸比丘!身或意之非悅、非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捨根。 (8)諸比丘!此中,樂根與喜根可視為樂受;諸比丘!此中,苦根與憂根可視為苦受;諸比丘!此中,捨根可視為非苦非樂受。 (9)諸比丘!此是五根。」 #### 48.38 〔三八〕第八ᅟ廣說(三)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是。 (3)諸比丘!以何為樂根耶? 諸比丘!身樂、身悅、身觸所生之樂、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樂根。 (4)諸比丘!以何為苦根耶? 諸比丘!身苦、身不悅、身觸所生之苦、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苦根。 (5)諸比丘!以何為喜根耶? 諸比丘!意樂、意悅、意觸所生之樂、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喜根。 (6)諸比丘!以何為憂根耶? 諸比丘!意苦、意不悅、意觸所生之苦、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憂根。 (7)諸比丘!以何為捨根耶? 諸比丘!身或意之非悅、非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捨根。 (8)諸比丘!此中,樂根與喜根可視為樂受;諸比丘!此中,苦根與憂根可視為苦受;諸比丘!此中,捨根可視為非苦非樂受。 (9)諸比丘!如是之此五根,為五作三;差別之,則三作五。」 #### 48.39 〔三九〕第九ᅟ鑽木 [1] ᅟᅟ==[1] 三六受相應第十經,參照(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五卷頁)。==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是。 (3)諸比丘!緣生樂受之觸生樂根,彼樂則知『我是樂』;彼生樂受之觸滅,則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緣生樂受之觸生樂根,彼滅彼止息。』 (4)諸比丘!緣生苦受之觸生苦根,彼苦則知『我是苦』;彼生苦受之觸滅,則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緣生苦受之觸生苦根,彼滅彼止息。』 (5)諸比丘!緣生喜受之觸生喜根,彼喜則知『我是喜』;彼生喜受之觸滅,則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緣生喜受之觸生喜根,彼滅彼止息。』 (6)諸比丘!緣生憂受之觸生憂根,彼憂則知『我是憂』;彼生憂受之觸滅,則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緣生憂受之觸生憂根,彼滅彼止息。』 (7)諸比丘!緣生捨受之觸生捨根,彼捨則知『我是捨』;彼生捨受之觸滅,則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緣生捨受之觸生捨根,彼滅彼止息。』 (8)諸比丘!譬如以二木觸摩,則生熱出火焰,將彼木片分離,則如是之熱滅止息。諸比丘!如是,緣生樂受之觸生樂根,彼樂則知『我是樂』,彼生樂受之觸滅,則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緣生樂受之觸生樂根,彼滅彼止息。』諸比丘!苦受……喜受……憂受……緣生捨受之觸生捨根,彼捨則知『我是捨』,彼生捨受之觸滅,則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緣生捨受之觸生捨根,彼滅彼止息。』」 #### 48.40 〔四〇〕第十ᅟ生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是。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不放逸、熱誠、精勤而住,其時生苦根。彼如是知:『我生此苦根,此為有相、有因、有行、有緣;無相、無因、無行、無緣生苦根,則無有此之理。』彼知苦根、知苦根之集、知苦根之滅、知已生苦根、無餘滅處。 已生之苦根,於何處滅無餘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於由離生喜與樂之初靜慮具足而住,已生之苦根於此處滅無餘。 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悟苦根之滅,引心於涅槃。 (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放逸、熱誠、精勤而住,其時生憂根。彼如是知:『我生此憂根,此為有相、有因、有行、有緣;無相、無因、無行、無緣生憂根,則無此理。』彼知憂根、知憂根之集、知憂根之滅、知已生憂根滅無餘處。 已生之憂根,於何處滅無餘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尋伺寂靜故內淨,心是一趣、無尋無伺,於由定生喜與樂之第二靜慮具足而住,已生之憂根於此處滅無餘。 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悟憂根之滅,引心於涅槃。 (5)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放逸、熱誠、精勤而住,其時生樂根。彼如是知:『我生此樂根,此為有相、有因、有行、有緣;無相、無因、無行、無緣生樂根,則無此之理。』彼知樂根、知樂根之集、知樂根之滅、知已生樂根滅無餘處。 已生之樂根,於何處滅無餘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離喜故住於捨,正念、正知,對樂身正受,如諸聖者之所宣說,對有捨與念樂住之第三靜慮具足而住,已生之樂根於此處滅無餘。 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悟樂根之滅,引心於涅槃。 (6)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放逸、熱誠、精勤而住,其時生喜根。彼如是知:『我生此喜根,此為有相、有因、有行、有緣;無相、無因、無行、無緣生喜根,則無此之理。』彼知喜根、知喜根之集、知喜根之滅、知已生喜根滅無餘處。 已生之喜根,於何處滅無餘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斷樂斷苦故、及先早滅憂與喜故,為不苦不樂,於捨念清淨之第四靜慮具足而住,已生之喜根於此處滅無餘。 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悟喜根之滅,引心於涅槃。 (7)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放逸、熱誠、精勤而住,其時生捨根。彼如是知:『我生此捨根,此為有相、有因、有行、有緣;無相、無因、無行、無緣生捨根,則無此之理。』彼知捨根、知捨根之集、知捨根之滅、知已生捨根滅無餘處。 已生之捨根,於何處滅無餘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已生之捨根於此處滅無餘。 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悟捨根之滅,引心於涅槃。」 第四ᅟ樂根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清淨與預流 乃至阿羅漢 沙門婆羅門 與三之廣說 鑽木與說生 ### 第五ᅟ老品 #### 48.41 〔四一〕第一ᅟ老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子母堂。 (2)其時,世尊晡時,由宴坐起,坐於西之溫處以暖背。 (3)時,具壽阿難至世尊之處。至已,敬禮世尊,以手摩擦世尊之手足,白世尊曰: 「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大德!今世尊之膚色不能清淨皎潔,手足弛緩,一切多皺,身前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之諸根有變異。」 (4)「阿難!如是,於少壯有老法,於無病有病法,於壽命有死法,膚色不能清淨皎潔,手足弛緩,一切多皺,身前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之諸根有變異。」 (5)世尊如是說示,如是說示已,善逝師更說曰: 禍哉可憐老 醜者成為老 暫時可意像 因老而破壞 譬如活百歲 終不免一死 老為無可逃 一切為破壞 #### 48.42 〔四二〕第二ᅟ溫那巴婆羅門 (1)舍衛城。 (2)時,溫那巴婆羅門至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俱相交談可慶慰、歡喜、感銘之語,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溫那巴婆羅門,白世尊曰: (3)「尊瞿曇!五根有異對境,有異行境,對他境互不能領受。以何為五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尊瞿曇!此五根有異對境,有異行境,對他境互不能領受。以何為歸趣耶?對何之境為領受耶?」 (4)「婆羅門!五根有異對境,有異行境,對他境互不能領受。以何為五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婆羅門!此五根有異對境,有異行境,對他境互不能領受,以意為歸趣,意領受其境。」 (5)「尊瞿曇!意以何為歸趣耶?」「婆羅門!意以念為歸趣。」 (6)「尊瞿曇!念以何為歸趣耶?」「婆羅門!念以解脫為歸趣。」 (7)「尊瞿曇!解脫以何為歸趣耶?」 「婆羅門!解脫以涅槃為歸趣?」 (8)「尊瞿曇!涅槃以何為歸趣耶?」 「婆羅門!所問過甚矣。所問不能取邊際。婆羅門!梵行立,即入涅槃,趣於涅槃、盡於涅槃。」 (9)時,婆羅門對世尊之所說,歡喜、隨喜,即由座起,敬禮世尊,行右繞離去。 (10)時,世尊於溫那巴婆羅門離去未久,告諸比丘曰: (11)「諸比丘!譬如於重閣或重閣堂,日出時由東窗照入之光,止於何處耶?」 「大德!是西壁。」 (12)「諸比丘!如是溫那巴婆羅門之於如來,信仰確固,如根之安住、堅固,為沙門、婆羅門、天、魔、梵天,世間之任何人不能奪。諸比丘!溫那巴婆羅門若於此位命終,則無結繫於彼,溫那巴婆羅門將不再還此世。」 #### 48.43 〔四三〕第三ᅟ沙祇城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沙祇城安闍那鹿苑。 (2)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 「大德!我等於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歸趣。大德世尊!願對此說之義述示,諸比丘聞世尊之所說,當受持。」 「諸比丘!然則諦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唯唯!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說示曰: (3)「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耶? (4)諸比丘!信根即信力[1],信力即信根;精進根即精進力,精進力即精進根;念根即念力,念力即念根,定根即定力,定力即定根;慧根即慧力,慧力即慧根。 ᅟᅟ==[1] 「信根即信力」,由原註:依勝解相之增上義的信根,不動於不信故為信力。比較過洲而東流之河,洲之東西水,唯一流水,而比南北之水,即如見為二流。== (5)諸比丘!譬如有趣向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之河。其中有洲,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稱為一。諸比丘!又有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稱為二。 (6)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稱為一耶?諸比丘!彼洲之東水與西水是。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稱為一。 (7)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稱為二耶?諸比丘!彼洲之北水與南水是。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稱為二。 (8)諸比丘!如是,信根即信力,信力即信根;精進根即精進力,精進力即精進根;念根即念力,念力即念根;定根即定力,定力即定根;慧根即慧力,慧力即慧根。 (9)諸比丘!比丘對五根修習、多修者,則諸漏盡,依之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現證、證知,具足而住。」 #### 48.44 〔四四〕第四ᅟ東河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之東河。 (2)於此處,世尊告具壽舍利弗曰: (3)「舍利弗!汝對信根之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習、多修,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相信否?」 (4)「大德!於此,我對世尊信仰故,對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修習、多修,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得成。大德!若對此不知、不見、不悟、不現證,於慧無觸者,則其信他故,對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習、多修,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不成。大德!若對此知、見、悟、現證,觸於慧者,則無猶豫、無疑惑,對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習、多修,則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大德!我對此知、見、悟、現證,觸於慧,對其無猶豫、無疑惑,對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習、多修,則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 (5)「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若對此不知、不見、不悟、不現證,於慧無觸者,則其信他故,對信根之修習、多修,則不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習、多修,則不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舍利弗!若對此知、見、悟、現證,觸慧者,則於其無猶豫、無疑惑,對信根之修習、多修,則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習、多修者,則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 #### 48.45 〔四五〕第五ᅟ東園(一)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子母堂。 (2)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對幾何之根修習、多修者,則得成漏盡比丘,於悟記別,對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得知耶?」 「大德!我等於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歸趣,大德世尊!願對此所說之義述示,諸比丘當對所聞受持。」 「諸比丘!然則且諦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唯唯!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說示曰: (3)「諸比丘!對一根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再不受後有。何為一根耶?慧根是。 (4)諸比丘!聖弟子具慧者,則隨住於信、隨住於精進、隨住於念、隨住於定。 (5)諸比丘!對此一根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 #### 48.46 〔四六〕第六ᅟ東園(二) (1)因緣同前 (2)「諸比丘!對幾何之根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耶?」 「大德!我等於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歸趣。大德世尊!願將此所說之義說示,諸比丘當對所聞受持。」 「諸比丘!然則諦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唯唯!大德!」 彼諸比丘應世尊。世尊說示曰: (3)「諸比丘!對二根之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何為二根耶? (4)諸比丘!聖慧與聖解脫是。諸比丘!聖慧即此慧根。諸比丘!聖解脫即此定根。 (5)諸比丘!對此二根之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 #### 48.47 〔四七〕第七ᅟ東園(三) (1)因緣同前 (2)「諸比丘!對幾何之根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耶?」 「大德!我等於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歸趣。大德世尊!願將此所說之義說示,諸比丘當將所聞受持。」 「諸比丘!然則諦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唯唯!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說示曰: (3)「諸比丘!對四根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何為四根耶? (4)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5)諸比丘!對此四根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 #### 48.48 〔四八〕第八ᅟ東園(四) (1)因緣同前 (2)「諸比丘!對幾何之根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耶?」 「大德!我等於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歸趣。大德世尊!願將此所說之義說示,諸比丘當將所聞受持。」 「諸比丘!然則諦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唯唯!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說示曰: (3)「諸比丘!對五根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何為五根耶? (4)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5)諸比丘!對此五根之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 #### 48.49 〔四九〕第九ᅟ賓頭盧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拘睒彌國之瞿師羅園。 (2)其時,具壽賓頭盧頗羅墮闍記別於悟,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 (3)時,眾多之比丘至世尊之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具壽賓頭盧頗羅墮闍記別於悟,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大德!觀何之義趣故,具壽賓頭盧頗羅墮闍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耶?」 (4)「諸比丘!對三根修習、多修故,賓頭盧頗羅墮闍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何為三根耶? (5)念根、定根、慧根是。 (6)諸比丘!對此三根之修習、多修故,賓頭盧頗羅墮闍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 (7)諸比丘!此三根以何為邊際耶?以滅盡為邊際。為何以滅盡為邊際耶?生老死是。諸比丘!觀生老死之滅盡故,賓頭盧頗羅墮闍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 #### 48.50 〔五〇〕第十ᅟ信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鴦伽國一名阿惒那之鴦伽種族聚落。 (2)於此,世尊告具壽舍利弗曰: 「舍利弗!聖弟子若對如來一向信仰,彼對如來之教說生猶豫、疑惑否?」 (3)「大德!聖弟子若對如來一向信仰,彼則對如來之教說不生猶豫、疑惑。大德!於有信之聖弟子,發勤而住,斷不善法、具足諸善法,精進、勇健堅固,於諸善法不捨其軛,是可期。 (4)大德!其精進者,即其精進根是。 大德!於有信、發勤之聖弟子,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對其長久以前之所作,長久以前之所說,憶念隨念是可期。 (5)大德!其念者,即其念根是。 大德!有信、發勤、繫念之聖弟子,以捨為所緣,得定、得心一趣,是可期。 (6)大德!其定者,即其定根是。 大德!於有信、發勤、繫念、定心之聖弟子,以『輪迴為無始,眾生為無明所蓋,為渴愛所繫,致流轉、輪迴、不知其前際,然無明、闇聚無餘滅盡,則為寂靜位,此為殊勝位,謂:當知一切行之寂止、一切取之棄捨、愛盡、離欲、滅盡、涅槃』是可期。 (7)大德!其慧者,即其慧根是。 大德!有信之聖弟子,如是再三發勤,如是再三憶念,如是再三入定,如是再三了知,生如是深信:『我前所聞之諸法,今於身觸而住,於慧通達而觀。』 (8)大德!其信者,即其信根是。」 (9)「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聖弟子若對如來一向信仰,彼則於如來之教說,不生猶豫、疑惑。舍利弗!有信之聖弟子,發勤而住,為斷諸不善法、具足諸善法,精進、勇健堅固,於諸善法不捨其軛,是可期。 (10~13)舍利弗!其精進者,即其精進根是。 舍利弗!於有信,發勤之聖弟子……乃至…… 舍利弗!有信之聖弟子,如是再三發勤,如是再三憶念,如是再三入定,如是再三了知,生如是深信:『我前所聞之諸法,今於身觸而住,於慧通達而觀之。』 (14)舍利弗!其信者,即其信根是。」 此品之攝頌曰: 老與婆羅門 沙祇城東河 四者之東園 賓頭盧信十 ### 第六ᅟ拘薩羅 #### 48.51 〔五一〕第一ᅟ拘薩羅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拘薩羅國之拘薩羅婆羅門村。 (2)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乃至…… (3)「諸比丘!譬如於諸傍生中,以師子獸王稱為其最勝,乃依勢力、勢速、勇猛者。諸比丘!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之為最勝,乃資於菩提者。 諸比丘!何為覺分法耶? (4)諸比丘!信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精進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念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定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慧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 (5)諸比丘!譬如於諸傍生中,以師子獸王稱之為最勝,乃依勢力、勢速、勇猛者。諸比丘!如是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之為最勝,乃資於菩提者。」 #### 48.52 〔五二〕第二ᅟ末羅 [1] ᅟᅟ==[1] 雜阿含二六.一三(大正藏二.一八三b),二六.一五(同上二.一八三c)。==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末羅國一名鬱鞞羅劫波之末羅村。 (2)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乃至…… (3)「諸比丘!於聖弟子,若尚未生聖智者,則無四根之等住,無四根之安住。諸比丘!於聖弟子,若已生聖智,則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 (4)諸比丘!譬如於重閣,尚未建屋頂,則無重簷之等住,無重簷之安住。諸比丘!於重閣若已建屋頂,則有重簷之等住,有重簷之安住。諸比丘!如是於聖弟子,若聖智尚未生,則無四根之等住,無四根之安住。諸比丘!於聖弟子,若聖智已生,則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以何為四根耶?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是。 (5)諸比丘!聖弟子若有慧,則隨信等而住,隨精進等而住,隨念等而住,隨定等而住。」 #### 48.53 〔五三〕第三ᅟ有學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拘睒彌城瞿師羅園。 (2)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乃至…… 「諸比丘!有何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學之比丘住有學地,知『我為有學』;無學之比丘住無學地,知『我為無學』耶?」 「大德!我等於法,以世尊為根本……乃至……」 (3)「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學之比丘住有學地,知『我為有學』;無學之比丘住無學地,知『我為無學。』 (4)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故,有學之比丘住有學地,知『我為有學』耶?諸比丘!此處有有學之比丘,對此為苦亦如實知,此為苦集亦如實知,此為苦滅亦如實知,此為順苦滅道亦如實知。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學之比丘住有學地,知『我為有學。』 (5)諸比丘!復次,有學之比丘如是思擇:『其餘之沙門、婆羅門,有如世尊之如是真實、如是說法者耶?』彼如是知:『其餘之沙門、婆羅門,有如世尊之如是真實、如是說法者,無也。』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學之比丘住有學地,知『我為有學。』 (6)諸比丘!復次有學之比丘,知於五根,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以其趣、其最勝、其果、其究竟,於身不觸而住,於慧通達而觀。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學之比丘住有學地,知『我為有學。』 (7)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何之理趣故,無學之比丘,住無學地,知『我為無學』耶?諸比丘!於此無學之比丘,知於五根。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以其趣、其最勝、其果、其究竟,於身觸而住,於慧通達而觀。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無學之比丘,住無學地,知『我為無學。』 (8)諸比丘!復次,無學之比丘,知於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總此六根一切一切種,皆可滅於一切無餘,於任何他處不再生六根,此當知。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無學之比丘,住無學地,知『我為無學。』」 #### 48.54 〔五四〕第四ᅟ足迹 (※2)「諸比丘!譬如一切步行生類之足迹,皆為象迹所攝、以象迹稱為最上,以此為大故。諸比丘!如是,資於菩提之諸句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3)諸比丘!何為資於菩提之句耶?諸比丘!信根為資於菩提之句,精進根為資於菩提之句,念根為資於菩提之句,定根為資於菩提之句,慧根為資於菩提之句。 (4)諸比丘!譬如一切步行生類之足迹,皆為象迹所攝、以象迹稱為最上,以此為大之故。諸比丘!如是,於資於菩提之諸句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句。」 #### 48.55 〔五五〕第五ᅟ核 (※2)「諸比丘!譬如於諸核香中,以赤檀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3)諸比丘!何為覺分法耶?諸比丘!信根為資於菩提之覺分法,精進根為資於菩提之覺分法,念根為資於菩提之覺分法,定根為資於菩提之覺分法,慧根為資於菩提之覺分法。 (4)諸比丘!譬如於諸核香中,以赤檀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 48.56 〔五六〕第六ᅟ依止 (1)舍衛城。 (2)「諸比丘!比丘依止一法,對五根修習、多修。以何為一法耶?不放逸是。 (3)諸比丘!以何為不放逸耶?諸比丘!於此比丘,於漏與隨有漏之諸法護心,彼於漏與隨有漏之諸法護心,則信根修習圓滿,精進根修習圓滿,念根修習圓滿,定根修習圓滿,慧根修習圓滿。 (4)諸比丘!如是,比丘依止一法,對五根修習、善修習。」 #### 48.57 〔五七〕第七ᅟ梵天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初成現等覺,住優樓頻螺村,尼連禪那河邊之阿闍婆羅榕樹下。 (2)時,世尊靜居宴然生如是之心念: 「對五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信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精進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念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定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慧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此五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 (3)時,娑婆主梵天王對世尊之心念,以心知。譬如力士之伸屈臂,屈伸臂,如是速沒於梵天,現於世尊之前。 (4)時,娑婆主梵天王偏袒上衣,向世尊合掌,白世尊言: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對五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何為五根耶?對信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精進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念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定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慧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此五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 (5)大德!往昔,我於迦葉正等覺者修梵行。其時,我以娑婆比丘名被知於世人。大德!我對此五根修習、多修,於諸欲離諸欲,死後命終生善趣梵世,於此,我被知為娑婆主梵天王。 (6)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知此見此,對此五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 #### 48.58 〔五八〕第八ᅟ須迦羅迦陀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之……。 (2)於此,世尊告具壽舍利弗曰: 「舍利弗!觀何之義趣故,漏盡比丘對如來或如來之教說,作最勝敬禮耶?」 「大德!觀無上之安穩故,漏盡比丘對如來或如來之教說,作最勝敬禮。」 (3)「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觀無上之安穩故,漏盡比丘對如來或如來之教說,作最勝之敬禮。 (4)舍利弗!云何觀無上之安穩故,漏盡比丘對如來或如來之教說,作最勝敬禮耶?」 (5)「大德!於此,漏盡比丘對順寂止、順等覺之信根修習,對順寂止、順等覺之精進根修習,對順寂止、順等覺之念根修習,對順寂止、順等覺之定根修習,對順寂止、順等覺之慧根修習。大德!觀如是無上之安穩故,漏盡比丘對如來或如來之教說,作最勝敬禮。」 (6)「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觀如是無上安穩故,漏盡比丘對如來或如來之教說,作最勝之敬禮。 (7)舍利弗!云何漏盡比丘對如來或如來之教說,作最勝敬禮耶?」 (8)「大德!於此漏盡比丘,對師尊重恭敬而住,對法尊重恭敬而住,對僧尊重恭敬而住,對學尊重恭敬而住,對定尊重恭敬而住。大德!如是漏盡比丘,對如來或如來之教說,作最勝敬禮。」 (9)「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如是以最勝敬禮,漏盡比丘對如來或如來之教說以作。」 #### 48.59 〔五九〕第九ᅟ生(一) (1)舍衛城。 (2)「諸比丘!對五根修習、多修者,則未生亦生,但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不出現。 (3)以何為五根耶?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對此五根修習、多修者,則未生亦生,但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不出現。」 #### 48.60 〔六〇〕第十ᅟ生(二) (1~2)舍衛城……說曰—— (3)「諸比丘!對五根修習、多修者,則未生亦生,但除善逝之無調伏。 (4)以何為五根耶?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對此五根修習、多修者,則未生亦生,但除善逝之無調伏。」 第六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拘薩羅末羅 有學與足迹 核以及依止 梵天二之生 ### 第七ᅟ覺分品 #### 48.61 〔六一〕第一ᅟ結 (1)舍衛城。 (2)諸比丘!對五根修習、多修者,則資於諸結之斷…… #### 48.62 〔六二〕第二ᅟ隨眠 (※2)……資於隨眠之永斷…… #### 48.63 〔六三〕第三ᅟ徧知 (※2)……資於行路之徧知…… #### 48.64 〔六四〕第四ᅟ漏盡 (※2)……資於諸漏之滅盡。 (3)以何為五根耶?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對此五根修習、多修者,則資於諸結之斷……資於隨眠之永斷……資於行路之徧知……資於諸漏之滅盡。 #### 48.65 〔六五〕第五ᅟ果(一) [1] ᅟᅟ==[1] 雜阿含二七.二三、二七(大正藏二.一九六b)。==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是五根。 (3)諸比丘!對此五根修習、多修者,則二果之隨一果可期,於現法開悟,或多餘依得不還果。」 #### 48.66 〔六六〕第六ᅟ果(二) (※2)「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是五根。 (3)諸比丘!對此五根修習、多修者,則有七果、七功德之可期。以何為七果、七功德耶? (4)於現法已得開悟;若於現法未得開悟,則於命終時得開悟;若於現法不得開悟,命終時亦不得開悟者,則依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若於現法不得開悟,命終時亦不得開悟,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中般涅槃者,則依五下分結盡,得損害般涅槃;若於現法不得開悟,命終時亦不得開悟,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中般涅槃,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損害般涅槃者,則依五下分結盡,得無行般涅槃;若於現法不得開悟,命終時亦不得開悟,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中般涅槃,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損害般涅槃,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無行般涅槃,則依五下分結盡,得有行般涅槃;若於現法不得開悟,命終時亦不得開悟,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中般涅槃,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損害般涅槃,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無行般涅槃,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有行般涅槃者,則依五下分結盡,為上流至色究竟天。 諸比丘!對此五根修習、多修者,則有七果、七功德之可期。」 #### 48.67 〔六七〕第七ᅟ樹(一) (※2)「諸比丘!譬如於閻浮提之諸樹木中,以閻浮樹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3)諸比丘!何為覺分法耶?諸比丘!信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精進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念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定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慧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 諸比丘!譬如於閻浮提之諸樹木中,以閻浮樹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 48.68 〔六八〕第八ᅟ樹(二) (※2)「諸比丘!譬如於忉利天之諸樹木中,以波利質多羅樹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3)諸比丘!以何為覺分法耶?諸比丘!信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精進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念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定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慧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 諸比丘!譬如於忉利天之諸樹木中,以波利質多羅樹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 48.69 〔六九〕第九ᅟ樹(三) (※2)「諸比丘!譬如於阿修羅之諸樹木中,以蘇質怛邏波吒羅樹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3)諸比丘!以何為覺分法耶?諸比丘!信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精進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念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定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慧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 諸比丘!譬如於阿修羅之諸樹木中,以蘇質怛邏波吒羅樹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 48.70 〔七〇〕第十ᅟ樹(四) (※2)「諸比丘!譬如於金翅鳥之諸樹木中,以拘吒賒摩利樹稱為最上。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菩提之最上。 (3)諸比丘!以何為覺分法耶?諸比丘!信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精進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念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定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慧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 諸比丘!譬如於金翅鳥之諸樹木中,以拘吒摩利樹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第七ᅟ覺分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結以及隨眠 徧知與漏盡 二果與四樹 以之說此品 ### 第八ᅟ恆河廣說(遠離依止) #### 48.71-82 〔七一〕第一ᅟ遠離 (※2)「諸比丘!譬如恆河,趣向於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比丘對五根修習、多修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 諸比丘!比丘云何對五根修習、多修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修習迴向於捨之信根。……修習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4)諸比丘!如是,比丘對五根修習,對五根多修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 〔七二~八二〕第二~十二 如於根相應,如於道亦相應[1]。 ᅟᅟ==[1] 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七卷一七九頁以下參照。== 攝頌曰: 趣向東者六 趣向海者六 以之於十二 共說恆河品 恆河若廣說,當依根可廣說也。 ### 第九ᅟ不放逸品(遠離依止) #### 48.83-114 〔八三~九二〕第一~十 攝頌曰: 如來與足迹 屋頂與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於遠離依止之廣說,依根廣說不放逸品。 ### 第十ᅟ力所作品(遠離依止) 〔九三~一〇四〕第一~十二 攝頌曰: 力與種子龍 樹與瓶及芒[A1] [A2]虛空與二雲 船舶與客河 ᅟᅟ==[A1] [-]【CB】,[01]【南傳】== ᅟᅟ==[A2] 虛【CB】,廣【南傳】(cf. N18n0006_p0078a01)== 於遠離依止,廣說根相應之力作所品。 ### 第十一ᅟ尋覓品(遠離依止) [1] ᅟᅟ==[1] 此本之經數為十一經,原本之算法有誤,以下於原本註之算法多錯誤不能一一訂正。== 〔一〇五~一一七〕第一~十二 攝頌曰: 尋覓次第漏 有以及三苦 礙與垢及捨 受乃至渴愛 以遠離依止可廣說根相應之尋覓品。 ### 第十二ᅟ瀑流品(遠離依止) #### 48.115-124 〔一一八~一二七〕第一~九 〔一二八〕第十ᅟ上分結 (※2)「諸比丘!有五上分結。以何為五上分結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諸比丘!以此為五上分結。 諸比丘!為對此五上分結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五根。以何為五根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修習迴向於捨之信根。……修習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諸比丘!為對此五上分結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此五根。」 攝頌曰: 瀑流與軛取 繫以及隨眠 妙欲乃至蓋 蘊與上下分 以遠離依止善廣說根相應之瀑流品。 ### 第十三ᅟ恆河廣說(貪欲調伏) #### 48.125-136 〔一二九〕第一 (※2)「諸比丘!譬如恆河……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調伏、為究盡瞋恚調伏、為究盡愚癡調伏,修習信根。……修習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傾入涅槃,臨入於涅槃。」 〔一三〇~一四〇〕第二~十二 攝頌曰: 趣向東者六 趣向海者六 以之成十二 共說恆河品 依貪欲調伏,廣說根相應。 ### 第十四ᅟ不放逸品(貪欲調伏) #### 48.137-168 〔一四一~一五〇〕第一~十 ### 第十五ᅟ力所作品(貪欲調伏) 〔一五一~一六二〕第一~十二 ### 第十六ᅟ尋覓品(貪欲調伏) 〔一六三~一七五〕第一~十二 ### 第十七ᅟ瀑流品(貪欲調伏) #### 48.169-178 〔一七六~一八四〕第一~九 〔一八五〕第十ᅟ上分結 (※2)「諸比丘!有五上分結。以何為五上分結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諸比丘!此為五上分結。 諸比丘!為對此五上分結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五根。何為五根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調伏、為究盡瞋恚調伏、為究盡愚癡調伏,修習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修習慧根。 諸比丘!為對此五上分結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此五根。」 攝頌曰: 瀑流與軛取 繫以及隨眠 妙欲乃至蓋 蘊與上下分 依貪欲調伏,廣說根相應之瀑流品 第四根相應(終) ## 49 第五ᅟ正勤相應 ### 49.1-12 第一ᅟ恆河廣說 〔一~一二〕第一~一二 (1~2)舍衛城。 於此,世尊對諸比丘說示曰: 「諸比丘!有四正勤。以何為四正勤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對未生之惡不善法不令生,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 (4)為對已生之惡不善法令斷,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 (5)為對未生之善法令生,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 (6)為對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倍修習、廣修習、令圓滿,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 (7)諸比丘!此為四正勤。 (8)諸比丘!譬如恆河之趣向於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比丘,對四正勤予修習,對四正勤予多修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 諸比丘!比丘云何對四正勤修習,對四正勤多修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耶? (9)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對未生之惡不善法令不生,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為對已生之惡不善法令斷,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為對未生之善法令生,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為對已生之善法令住持,不忘失、倍修習、廣修習、圓滿,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 (10)諸比丘!比丘如是對四正勤修習,對四正勤多修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 攝頌曰: ᅟ趣向東者六 ᅟ趣向海者六 ᅟ二六一十二 ᅟ以之說此品 以正勤相應之恆河相應,依正勤之可廣說。 ### 49.13-22 第二ᅟ不放逸品 〔一三~二二〕第一~十 攝頌曰: 如來與足迹 屋頂與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依正勤廣可廣說不放逸品。 ### 49.23-34 第三ᅟ力所作品 〔二三~三四〕第一~十二 (※2)諸比丘!猶如作諸力所作之事業,皆依於地、立於地,如是作力所作之事業。諸比丘!如是比丘,依於戒,立於戒而修習四正勤、多修四正勤。 (3)諸比丘!云何比丘,依戒、立戒而修習四正勤、多修四正勤耶? (4~7)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為未生之惡不善法令不生,以起至欲,精進、發勤、持以策心。為已生之惡不善法令斷,以起至欲,精進、發勤,持以策心。為未生之善法令生,以起志欲,精進、發勤,持以策心。已生之善法令住為不忘失、倍修習、廣修習、令圓滿。以起至欲,精進、發勤,持以策心。 (8)諸比丘!比丘如是依於戒、立於戒,修習四正勤、多修四正勤。 〔攝頌曰:〕 力與種子龍 樹與瓶及芒 虛空與二雲 船舶及客河 如是依正勤廣說力所作品 ### 49.35-44 第四ᅟ尋覓品 〔三五~四四〕第一~十 (※2)「諸比丘!有三尋覓。以何為三尋覓耶?欲尋、有尋、行尋是。諸比丘!此為三尋。 (3)諸比丘!為對此三尋覓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四正勤。以何為四正勤耶? (4~7)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對未生之……乃至……對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倍修習、廣修習、圓滿,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 (8)諸比丘!對此三尋覓,為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四正勤。」 攝頌曰: 尋覓與次第 漏有及三苦 礙與垢及捨 受乃至渴愛 依正勤可廣說尋覓品。 ### 49.45-54 第五ᅟ瀑流品 〔四五~五三〕第一~十 〔五四〕第十ᅟ上分結 (※2)「諸比丘!有五上分結。以何為五上分結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諸比丘!此為五上分結。 (3)諸比丘!對此五上分結,為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四正勤。何為四正勤耶? (4~7)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對未生之……乃至……對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倍修習、廣修習、圓滿,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 (8)諸比丘!對此五上分結,為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此四正勤。」 攝頌曰: 瀑流與軛取 繫以及隨眠 妙欲乃至蓋 蘊與上下分 依正勤可廣說瀑流品。 第五ᅟ正勤相應(終) ## 50 第六ᅟ力相應 ### 50.1-12 第一ᅟ恆河廣說(遠離依止) 〔一〕第一 (※2)「諸比丘!有五力。以何為五力耶?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諸比丘!此為五力。 (3)諸比丘!譬如恆河之趣向東、傾向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對五力修習、對五力多修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 諸比丘!比丘云何對五力修習、對五力多修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修習迴向於捨之信力。……修習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5)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五力、多修五力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 〔二~一二〕第二~十二 此品之攝頌曰: 趣向東者六 趣向海者六 二六與十二 以說恆河品 依力之恆河廣說,可予廣說。 ### 50.13-24 第二ᅟ不放逸品(遠離依止) 〔一三~二二〕第一~十 攝頌曰: 如來與足迹 屋頂與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對不放逸品,依力相應可廣說。 ### 50.25-44 第三ᅟ力〔所作〕品(遠離依止) 〔二三~三四〕第一~十二 攝頌曰: 力與種子龍 樹與瓶與芒 虛空與二雲 船舶與客河 依力相應可廣說。第四ᅟ尋覓品(遠離依止) 〔三五~四六〕第一~十二 攝頌曰: 尋覓與次第 漏有與三苦 礙以及垢搖 受乃至渴愛 依力相應對尋覓品廣說。 ### 50.45-54 第五ᅟ瀑流品(遠離依止) 〔四七~五五〕第一~九 〔五六〕第十ᅟ上分結 (※2)「諸比丘!有五上分結。以何為五上分結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諸比丘!此為五上分結。 諸比丘!為對此五上分結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五力。以何為五力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修習迴向於捨之信力。……修習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諸比丘!為對此五上分結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五力。」 攝頌曰: 瀑流與軛取 繫以及隨眠 妙欲乃至蓋 蘊與上下分 對瀑流品,依力相應可廣說。 ### 50.55-66 第六ᅟ恆河廣說(貪欲調伏) 〔五七〕第一 (※2)「諸比丘!有五力。以何為五力耶?…… (3)諸比丘!譬如恆河之趣向東、傾向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比丘對五力多修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 諸比丘!比丘云何修習五力、多修五力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調伏貪欲,為究盡調伏瞋恚,為究盡調伏愚癡,修習信力。……修習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諸比丘!比丘如是修習五力、多修五力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 〔五八~六八〕第二~十二 攝頌曰: 趣向東者六 趣向海者六 二六及十二 以說恆河品 ### 50.67-87 第七ᅟ不放逸品(貪欲調伏) 〔六九~七八〕第一~十 攝頌曰: 如來與足迹 屋頂與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對不放逸品,依力相應之貪欲調伏可廣說。 ### 第八ᅟ力(所作)品(貪欲調伏) 〔七九~九〇〕第一~十二 攝頌曰: 力與種子龍樹與瓶與芒 [A1]虛空與二雲船舶與客河 ᅟᅟ==[A1] 虛【CB】,廣【南傳】(cf. N18n0006_p0078a01)== 對力所作品,依力相應之調伏貪欲可廣說。 ### 50.88-98 第九ᅟ尋覓品(貪欲調伏) 〔九一~一〇〇〕第一~十 攝頌曰: 尋覓與次第 漏與有與苦 礙與垢與搖 受乃至渴愛 對尋覓品,依力相應可廣說。 ### 50.99-108 第十ᅟ瀑流品(貪欲調伏) 〔一〇一~一〇九〕第一~九 〔一一〇〕第十ᅟ上分(結) (※2)「諸比丘!有五上分結。以何為五上分結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諸比丘!此為五上分結。 諸比丘!為對此五上分結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五力。以何為五力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調伏、為究盡瞋恚調伏、為究盡愚癡調伏,修習信力。……修習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4)諸比丘!為對此五上分結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五力。」 攝頌曰: 瀑流與軛取 繫乃至隨眠 妙欲以及蓋 蘊與上下分 對第十瀑流品,依力相應可廣說。 第六ᅟ力相應(終) ## 51 第七ᅟ神足相應 ### 第一ᅟ遮婆羅品 #### 51.1 〔一〕第一ᅟ此岸 [1] ᅟᅟ==[1] 增一阿含二一.七(大正藏二.六五八a)。== (※2)「諸比丘!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資於由此岸至彼岸。以何為四神足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修習四神足、多修者,則資於由此岸至彼岸。」 #### 51.2 〔二〕第二ᅟ失 (※2)「諸比丘!若有失四神足者,正失順苦盡之聖道。 諸比丘!若有得四神足者,正得順苦盡之聖道。 何為四神足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4)諸比丘!若有失此四神足者,正失順苦盡之聖道。諸比丘!若有得此四神足者,正得順苦盡之聖道。」 #### 51.3 〔三〕第三ᅟ聖 (※2)「諸比丘!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聖、出離;修此者,正至苦滅盡。何為四神足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4)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聖、出離;修此者,正至苦滅盡。」 #### 51.4 〔四〕第四ᅟ厭患 (※2)「諸比丘!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資於一向厭患、離貪、滅盡、寂靜、證智、等覺、涅槃。以何為四神足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4)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資於一向厭患、離貪、滅盡、寂靜、證智、等覺、涅槃。」 #### 51.5 〔五〕第五ᅟ一分 (※2)「諸比丘!過去世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未來世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現在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以何為四神足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4)諸比丘!過去世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未來世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現在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 #### 51.6 〔六〕第六ᅟ全分 (※2)「諸比丘!過去世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未來世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現在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以何為四神足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4)諸比丘!過去世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未來世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現在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 #### 51.7 〔七〕第七ᅟ比丘 (※2)「諸比丘!過去世之比丘,依諸漏盡,對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未來世之比丘,由諸漏盡,對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現在之比丘,由諸漏盡,對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何為四神足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4)諸比丘!過去世之比丘,由諸漏盡,對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者……住者……住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 #### 51.8 〔八〕第八ᅟ佛 (※2)「諸比丘!有四神足。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諸比丘!此為四神足也。 (3)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者,故名之如來、應供、正等覺者。」 #### 51.9 〔九〕第九ᅟ智 (※4)「諸比丘!『此為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於未曾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對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習……修習已』,於未曾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5)諸比丘!『此為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於未曾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此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習……修習已』,於未曾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6)諸比丘!『此為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於未曾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此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習……修習已』,於未曾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7)諸比丘!『此為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於未曾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對此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習……修習已』,於未曾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 51.10 〔一〇〕第十ᅟ塔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毘舍離城,大林重閣講堂。 (2)時,世尊於晨朝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入毘舍離城乞食。至毘舍離城乞食。食後、由乞食歸,對具壽阿難告曰: 「阿難!取坐具,往至遮婆羅塔,行晝日坐。」 「唯唯!大德!」 具壽阿難應答世尊,即取坐具,隨從世尊之後。 (3)時,世尊行至遮婆羅塔。至已,就所設座。具壽阿難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4)世尊告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曰: 「阿難!毘舍離為樂、瞿曇塔為樂、優陀延塔為樂、七聚塔為樂、多子塔為樂、婆羅塔為樂、遮婆羅塔為樂。阿難!對四神足修習、多修,作乘、作地,隨成、積習、善造作,阿難!若欲則一劫或一劫有餘而住。阿難!如來對四神足修習、多修,作乘、作地,隨成、積習、善造作。阿難!若欲則如來一劫或一劫有餘而住。」 (5)世尊如是示廣大之相、廣大之示現,阿難不能通達,請世尊:「大德世尊住一劫、善逝住一劫有餘,為眾生之利益,眾生之安樂,世間之哀愍,人天之義利、利益、安樂。」為魔覆其心故。 (6~7)二度世尊…… (8)三度世尊告具壽阿難曰: 「阿難!毘舍離為樂、優陀延塔為樂、瞿曇塔為樂、七聚塔為樂、多子塔為樂、婆羅塔為樂、遮婆羅塔為樂。阿難!對四神足修習、多修,作乘、作地,隨成、積習、善造作,阿難!若欲則一劫或一劫有餘而住。阿難!如來對四神足修習、多修,作乘、作地,隨成、積習、善造作。阿難!若欲則如來一劫或一劫有餘而住。」 (9)世尊如是示廣大之相、廣大之示現,阿難不能通達,請世尊:「大德世尊住一劫、善逝住一劫有餘,為眾生之利益,眾生之安樂,世間之哀愍,人天之義利、利益、安樂。」為魔覆其心故。 (10)時,世尊告具壽阿難曰: 「阿難!今知時矣。」 「唯唯!大德!」 具壽阿難應諾世尊,由座而起,敬禮世尊,作右遶離世尊而去,於不遠處一樹下靜坐。 (11)時,具壽阿難離去未久,魔波旬來至世尊處,至已,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請般涅槃,善逝請般涅槃,大德世尊般涅槃時至矣。大德!世尊有云此言:『波旬!若我諸比丘尚未達於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隨法行、行和敬、隨法行之弟子,末善自受師教、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別、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誹謗,說法導引解脫時,我則不般涅槃。』 大德!今世尊之諸比丘,已達至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隨法行、行和敬、隨法行之弟子,已善自受師教、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別、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誹謗,說法導引解脫。 (12)大德世尊!請般涅槃,善逝請般涅槃,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時至矣。大德世尊曾說此言云:『波旬!若我諸比丘尼…… (13)若我諸優婆塞………優婆夷,尚未達於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隨法行、行和敬、隨法行之弟子,未善自受師教、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別、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誹謗,說法導引解脫者,我則不般涅槃。』 大德!今世尊之諸優婆夷,已達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隨法行、行和敬、隨法行之弟子,已善自受師教、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別、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誹謗,說法導引解脫。 (14)大德世尊!請般涅槃,善逝請般涅槃,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時至矣。大德世尊曾說此言云:『波旬!我梵行未達富榮、增廣、人多廣知、人天善說示時,我則不般涅槃。』 大德!今世尊之梵行已富榮增廣,人多廣知、人天善說示。 大德世尊!請般涅槃,善逝請般涅槃,大德世尊之般涅槃時至矣。」 (15)「波旬!且默!不久如來將般涅槃。今起三月過後如來將般涅槃。」 (16)時,世尊於遮婆羅塔正念正知而捨壽行。世尊捨壽行時,有大地震動、令人驚怖身毛豎立、天鼓作響。 (17)時,世尊知此義,於此時自說偈曰: 限無限有生 牟尼捨有行 於內喜入定 破如鎧我有 第一ᅟ遮羅婆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此岸與失聖 厭患與一分 悉皆與比丘 佛智與此塔 ### 第二ᅟ〔鹿母〕殿震動品 #### 51.11 〔一一〕第一ᅟ前 (1)舍衛城。 (2)「諸比丘!我先前尚未成等覺現等覺為菩薩時,生如是思念: 『有何因、何緣,修習於神足耶?』 諸比丘!其時,我如是思念—— (3)『諸比丘!於此,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於欲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4)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於勤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5)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於心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6)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於觀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7)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現或隱,過牆壁山崖無礙如於虛空,出沒地中如於水,行水上不沈如於地,於虛空結跏趺坐如飛鳥,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捫摸日月,乃至以身威及於梵世。 (8)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以清淨超人之天耳界,俱聞於遠近天人之聲。 (9)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對他人之心,以心徧知:以有貪心了知為有貪心,以離貪心了知為離貪心,以有瞋心了知為有瞋心,以離瞋心了知為離瞋心,以有癡心了知為有癡心,以離癡心了知為離癡心,以收心了知為收心,以散心了知為散心,以大心了知為大心,以非大心了知為非大心,以有上心了知為有上心,以無上心了知為無上心,以非定心了知為非定心,以定心了知為定心,以不解脫心了知為不解脫心,以解脫心了知為解脫心。 (10)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隨念於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歿於彼處、生於他處;於他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歿於他處、生於此處。如是具行相、名稱,隨念宿住。 (11)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12)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由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 51.12 〔一二〕第二ᅟ大果 (※2)「諸比丘!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諸比丘!云何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於欲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4~5)勤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 (6)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於觀不過分退縮、不過分於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諸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7~11)諸比丘!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乃至……至梵世以身威而及……乃至…… (12)諸比丘!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由諸漏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 51.13 〔一三〕第三ᅟ欲 (※2)「諸比丘!比丘若依欲修三摩地,獲心一境性,此名為欲三摩地。 彼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起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為令已生之惡不善法予斷,起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已生之善法為令住、不忘失,倍修習、廣修習、圓滿之、起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此名為勤行。 以欲,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諸比丘!此名為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3)諸比丘!比丘若依於勤修三摩地,獲心一境性,此名為勤三摩地。 彼對未生之惡……乃至……對已生之善法為令住、勿忘失,倍修習、廣修習、圓滿之,起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此名之為勤行。 以勤,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諸比丘!此名為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4)諸比丘!比丘若依心修三摩地,獲心一境性,此名之為心三摩地。 彼未生之……乃至……已生之善法為令住、勿忘失,倍修習、廣修習、圓滿之,起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此名之為勤行。 依心修三摩地,而勤行,諸比丘!此名為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5)諸比丘!比丘若依觀修三摩地,獲心一境性者,此名為觀三摩地。 彼對未生之惡不善法,為令不生……乃至……對已生之善法,為令住、勿忘失、倍修習、廣修習、圓滿之,起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此名之為勤行。 依觀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諸比丘!此名為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 51.14 〔一四〕第四ᅟ目犍連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子母堂。 (2)其時,眾多之比丘,住於鹿子母堂下,掉舉、憍慢、輕薄、饒舌、出雜語、失念、不正知、不能入定、心迷亂、根低劣。 (3)時,世尊對具壽大目犍連告曰: 「目犍連!彼同梵行者住鹿子母堂下,掉舉、憍慢、輕薄、饒舌、出雜語、失念、不正知、不入於定、心迷亂、根低劣。目犍連!往嚇彼諸比丘。」 「唯唯!大德!」 具壽目犍連應諾世尊,現神力行,以足指動鹿子母堂搖震。 (4)時,彼諸比丘恐懼得身毛豎立,立於一面曰: 「稀有哉!未曾有哉!實則,此鹿子母堂乃善防風,且基深善埋,該是不震不搖,何得動搖震耶?」 (5)時,世尊,至彼諸比丘之處。至已,世尊告彼諸比丘曰: 「諸比丘!云何汝等恐懼得身毛豎立,立於一面耶?」 「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實則,此鹿子母堂乃善防風,且基深善埋,該是不震不搖,何得動搖震耶?」 (6)「諸比丘!目犍連比丘欲嚇汝等,乃以足指使鹿子母堂動搖震。 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對何法修習、多修,故目犍連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耶?」 「大德!我等於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乃至……諸比丘聞世尊之所說受持。」 (7)「諸比丘!然則且諦聽。 諸比丘!對四神足修習、多修故,目犍連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以何為四神足耶? (8)諸比丘!於此目犍連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於欲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9)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目犍連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 (10)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故,目犍連比丘領受多端神變……乃至……至梵世以身威所及。 (11)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故,目犍連比丘由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12)如是六神通亦應廣說。 #### 51.15 〔一五〕第五ᅟ婆羅門 (1)如是我聞。一時,具壽阿難住拘睒彌瞿師羅園。 (2)時,婆羅門來至具壽阿難之處。至已,與具壽阿難俱相交談歡喜、感銘之語,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婆羅門對具壽阿難言曰: (3)「友阿難!為何之義,於沙門瞿曇之處修梵行耶?」 「婆羅門!為斷欲,於世尊之處修梵行。」 (4)「友阿難!於斷欲,有道、有跡否?」 「婆羅門!斷欲,是有道、有跡。」 (5)「友阿難!斷欲,有何之道、有何之跡耶?」 「婆羅門!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婆羅門!此為斷欲之道、之跡。」 (6)「友阿難!若然,則為無邊而非有邊,以欲斷欲者,無有是處。」 「婆羅門!然則,我問汝,隨所好應答。 (7)婆羅門!於汝意云何?汝先前有往阿蘭若之欲,已至阿蘭若,則其所生之欲止滅耶?」 「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蘭若之勤,已至阿蘭若,則其所生之勤止滅耶?」 「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蘭若之心,已至阿蘭若,則其所生之心止滅耶?」 「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蘭若之觀,已至阿蘭若,則其所生之觀止滅耶?」 「如是,友!」 (8)「婆羅門!如是諸比丘成為阿羅漢,漏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棄重擔、逮得己利、盡有結、成為正悟之解脫者。前有獲阿羅漢果之欲,已獲阿羅漢果,則其所生之欲止滅。前有獲阿羅漢果之勤,已獲阿羅漢果,則其所生之勤止滅。前有獲阿羅漢果之心,已獲阿羅漢果,則其所生之心止滅。前有獲阿羅漢果之觀,已獲阿羅漢果,則其所生之觀止滅。 (9)婆羅門!於汝意云何?若然,為有邊耶?為無邊耶?」 「友阿難!若然,則為有邊,非無邊。 (10)希有哉!友阿難!……乃至……自今日起,乃至命終,當予歸依。」 #### 51.16 〔一六〕第六ᅟ沙門婆羅門(一) (※2)「諸比丘!過去世之沙門、婆羅門,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因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 (3)諸比丘!未來世之沙門、婆羅門,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因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 (4)諸比丘!現在世之沙門、婆羅門,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因對四神足修習、多修。 何為四神足耶? (5)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6)諸比丘!過去世之諸沙門、婆羅門,有大神通、大威德者……大神通、大威德者……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依此四神足之修習、多修。」 #### 51.17 〔一七〕第七ᅟ沙門婆羅門(二) (※2)「諸比丘!過去世之沙門、婆羅門,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現或隱;過牆壁山崖無礙如於虛空;出沒地中如於水、行於水上不沈如於地上;於虛空結跏趺坐如飛鳥;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捫摸日月;乃至以身威及於梵世;皆因對此四神足之修習、多修。 (3)諸比丘!未來世之沙門、婆羅門,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現或隱;過牆壁山崖無礙如於虛空;出沒地中如於水、行於水上不沈如於地上;於虛空結跏趺坐如飛鳥;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捫摸日月;乃至於以身威及於梵世;皆因對此四神足之修習、多修。 (4)諸比丘!現在世之沙門、婆羅門,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現或隱;過牆壁山崖無礙如於虛空;出沒地中如於水;行於水上不沈如於地上;於虛空結跏趺坐如飛鳥;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捫摸此日月;乃至以身威及於梵世皆因對此四神足之修習、多修。 何為四神足耶? (5)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6)諸比丘!過去世之沙門、婆羅門,領受多端神變……未來世之……現在世之……皆因對此四神足之修習、多修。」 #### 51.18 〔一八〕第八ᅟ比丘 (※2)「諸比丘!比丘對四神足之修習、多修者,則依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何為四神足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依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 51.19 〔一九〕第九ᅟ說示 (※2)「諸比丘!為汝等說神力與神足,及順神足修習之道,且諦聽。 (3)諸比丘!以何為神力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為多身……乃至……以身威及於梵世。 諸比丘!此名之為神力。 (4)諸比丘!以何為神足耶? 諸比丘!得神力,於獲得神力所資之道跡。 諸比丘!此名之為神足。 (5)諸比丘!以何為神足之修習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此名之為神足之修習。 (6)諸比丘!以何為神足修習之順道耶? 此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諸比丘!此名之為神足修習之順道。」 #### 51.20 〔二〇〕第十ᅟ分別 (一) (※2)「諸比丘!對四神足之修習、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諸比丘!云何對四神足之修習、多修,有大果、大功德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於欲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於觀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無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二) (4)「諸比丘!以何為欲,過分退縮耶? 諸比丘!欲,與懈怠俱行、與懈怠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欲過分退縮。 (5)諸比丘!以何為欲,過分精勤耶? 諸比丘!欲,與掉舉俱行、與掉舉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欲為過分精勤。 (6)諸比丘!以何為欲,於內為收耶? 諸比丘!欲,與惛眠俱行、與惛眠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欲,於內為收。 (7)諸比丘!何為欲外散耶? 諸比丘!欲,依外之五妙欲而擴散。 諸比丘!此名之為欲,於外為散。 (8)諸比丘!以何為比丘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對前後想善持、善作意、善觀、於慧善通達。 諸比丘!如是比丘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 (9)諸比丘!比丘以何為上如下、下如上而住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觀察由足蹠以上、由髮頂以下至皮為邊際,充滿種種不淨之此身,此身為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排泄物、膽汁、痰、膿、血、汗、脂、淚、漿、唾、鼻液、髓、尿是。 諸比丘!如是比丘為上如下、下如上而住。 (10)諸比丘!比丘以何為夜如晝、晝如夜而住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晝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以行相、特相、因相,同於夜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於夜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以行相、特相、因相,同於晝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如是比丘為夜如晝、晝如夜而住。 (11)諸比丘!何為比丘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善持光明想、善攝持光明想。 諸比丘!如是比丘為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三) (12)「諸比丘!以何為勤,過分退縮耶? 諸比丘!勤,與懈怠俱行、與懈怠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勤,過分退縮。 (13)諸比丘!以何為勤過分精勤耶? 諸比丘!勤,與掉舉俱行、與掉舉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勤過分精勤。 (14)諸比丘!以何為勤,於內為收耶? 諸比丘!勤,與惛眠俱行、與惛眠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勤,於內為收。 (15)諸比丘!以何為勤,於外為散耶? 諸比丘!勤,依外之五妙欲擴散。 諸比丘!此名之為勤,於外為散。 (16~19)……乃至…… 諸比丘!何為比丘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善持光明想,對晝日想善攝持。 諸比丘!如是比丘為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四) (20)「諸比丘!以何為心過分退縮耶? 諸比丘!心,與懈怠俱行、與懈怠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心過分退縮。 ᅟ (21)諸比丘!以何為心過分精勤耶? 諸比丘!心,與掉舉俱行、與掉舉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心過分精勤。 ᅟ (22)諸比丘!以何為心,於內為收耶? 諸比丘!心,與惛眠俱行、與惛眠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心,於內為收。 ᅟ (23)諸比丘!以何為心,於外為散耶? 諸比丘!心,依外之五妙欲而擴散。 諸比丘!此名之為心,於外為散。 ᅟ (24~27)……乃至……諸比丘!如是比丘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f8fjhq (五) (二八) 「諸比丘!以何為觀過分退縮耶? 諸比丘!觀,與懈怠俱行、與懈怠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觀過分退縮。 (29)諸比丘!以何為觀過分精勤耶? 諸比丘!觀,與掉舉俱行、與掉舉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觀過分精勤。 (30)諸比丘!以何為觀,於內為收耶? 諸比丘!觀,與惛眠俱行、與惛眠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觀,於內為收。 (31)諸比丘!以何為觀,於外為散耶? 諸比丘!觀,依外之五妙欲而擴散。 諸比丘!此名之為觀,於外為散。 (32~35)……乃至……諸比丘!如是比丘為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36)諸比丘!對四神足如是修習、對四神足如是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諸比丘!比丘對四神足如是修習、如是多修時,則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乃至……以身威及於梵世……乃至……。 (37)諸比丘!對此四神足如是修習、如是多修時,則依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38)六神通亦可廣說。 第二鹿母殿震動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前與大果欲 目連婆羅門 沙門婆羅門 比丘與說示 分別共為十 ### 第三ᅟ鐵丸品 #### 51.21 〔二一〕第一ᅟ道 (1)舍衛城。 (2)「諸比丘!我先前未成等覺、現等覺,為菩薩時,曾思念: 『有何道、何跡,可修習神足耶?』 諸比丘!其時,我如是思念: (3)『(諸比丘!)於此,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於欲不過分退縮……乃至……修習光耀心。 四、五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6)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於觀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7)諸比丘!比丘對四神足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乃至……以身威及於梵世。 (8)諸比丘!比丘對四神足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依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9)六神通亦可廣說。 #### 51.22 〔二二〕第二ᅟ鐵丸 (1)舍衛城。 (2)時,具壽阿難來至世尊之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3)「大德!世尊稱為依神力以意所成身至於梵世者耶?」 「阿難!我稱為依神力以意所成身至梵世者。」 (4)「大德!世尊稱為依神力以此四大所成身至梵世者耶?」 「阿難!我稱為依神力以此四大所成身至梵世。」 (5)「大德!世尊能依神力以意所成身至梵世。大德!世尊稱為依神力以此四大所成身至梵世。大德!此於世尊乃稀有、未曾有。」 「阿難!諸如來成就稀有法,而稀有。阿難!諸如來成就未曾有法,而未曾有。 (6)阿難!如來時而攝身於心、攝心於身,置樂想、輕想於身而住。阿難!其時,如來之身成輕軟堪任清淨。 (7)阿難!譬如將鐵丸晝日加熱,乃成輕軟堪任清淨。阿難!如是,如來時而攝身於心,攝心於身,置樂想、輕想於身而住,阿難!其時,如來之身乃成輕軟堪任清淨。 (8)阿難!如來時而攝身於心、攝心於身,置樂想、輕想於身而住。阿難!其時,如來之身無所作為,而能由地騰於虛空,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於梵世。 (9)阿難!譬如棉花葉、輕棉,受風吹拂,縱無所致力,亦能由地騰於虛空。阿難!如是如來時而攝身於心、攝心於身,置樂想、輕想於身而住。阿難!其時,如來之身無所作,亦能由地騰於虛空,領受多端神變而住,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於梵世。」 #### 51.23 〔二三〕第三ᅟ比丘 (※2)「諸比丘!有四神足。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此為四神足。 (3)諸比丘!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依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 51.24 〔二四〕第四ᅟ清淨 (※2)「諸比丘!有四神足。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此為四神足。」 #### 51.25 〔二五〕第五ᅟ果(一) (※2)「諸比丘!有四神足。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此為四神足。 (3)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有二果之隨一果可期之,於現法得開悟、或為餘依得不還果。」 #### 51.26 〔二六〕第六ᅟ果(二) (※2)「諸比丘!有四神足。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此為四神足。 (3)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有七果、七功德可期。何為七果、七功德耶? (4)於現法已得開悟。若於現法未得開悟者,則於命終時得開悟。若於命終時不得開悟者,則依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結盡,不得中般涅槃者,則依五下分結盡得損害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結盡,不得損害般涅槃者,則依五下分結盡,得無行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結盡,不得無行般涅槃者,則依五下分結盡,得有行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結盡,不得有行般涅槃者,則依五下分結盡,為上流至色究竟天。 (5)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有此七果、七功德可期。」 #### 51.27 〔二七〕第七ᅟ阿難(一) (1)舍衛城因緣。 (2)時,具壽阿難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大德!何為神力、何為神足、何為神足之修習、何為神足修習之順道耶?」 (3)「阿難!於此有比丘,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於梵世。阿難!此名之為神力。 (4)阿難!何為神足耶?阿難!得神力、獲得神力所資之道跡。阿難!此名之為神足。 (5)阿難!何為神足之修習耶?阿難!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阿難!此名之為神足之修習。 (6)阿難!何為神足修習之順道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阿難!此名之為神足修習之順道。」 #### 51.28 〔二八〕第八ᅟ阿難(二) (※2)時,具壽阿難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時,世尊向具壽阿難言曰: 「阿難!何為神力、何為神足、何為神足之修習、何為神足修習之順道耶?」 「大德!我等於法,皆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乃至……」 (3~6)「阿難!於此有比丘,領受多端神變……乃至……阿難!此名之為神足修習之順道。」 #### 51.29 〔二九〕第九ᅟ比丘(一) (※2)時,眾多比丘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何為神力、何為神足、何為神足之修習、何為神足修習之順道耶?」 (3~6)「諸比丘!於此有比丘,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乃至……至梵世……乃至……諸比丘!此名之為神足修習之順道。」 #### 51.30 〔三〇〕第十ᅟ比丘(二) (※2)時,眾多比丘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時世尊對彼諸比丘曰: 「諸比丘!何為神力、何為神足、何為神足之修習、何為順神足修習之道耶?」 「大德!我等於法皆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乃至……」 (3)「諸比丘!何為神力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為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於梵世。諸比丘!此名之為神力。 (4)諸比丘!以何為神足耶?諸比丘!得神力、獲得神力所資之道跡。諸比丘!此名之為神足。 (5)諸比丘!以何為神足之修習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諸比丘!此名之為神足之修習。 (6)諸比丘!以何為順神足修習之道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順神足修習之道。」 #### 51.31 〔三一〕第十一ᅟ目犍連 [1] ᅟᅟ==[1] 參照上第十五經目犍連之後半。== (2)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3)「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對何法修習、多修故,目犍連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耶?」 「大德!我等於法皆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乃至……」 (4)「諸比丘!對四神足修習、多修故,目犍連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何為四神足耶? (5)諸比丘!於此目犍連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於欲不過分退縮……乃至……修習光耀心。 六、七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8)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於觀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乃至……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9)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故,目犍連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 (10)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故,目犍連比丘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乃至……以身威而及於梵世。 (11)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故,目犍連比丘依諸漏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 51.32 〔三二〕第十二ᅟ如來 (※2)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3)「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對何法修習、多修故,如來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耶?」「大德!我等於法,皆以世尊為根本……乃至……」 (4)「諸比丘!對四神足修習、多修故,如來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何為四神足耶? (5)諸比丘!於此,如來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於欲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乃至……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六、七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8)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於觀不過分退縮、不過精勤……乃至……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9)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故,如來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 (10)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故,如來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於梵世。 (11)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故,如來依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第三ᅟ鐵丸品(終) 此中攝頌曰: 道鐵丸比丘 清淨與二果 以及二阿難 乃至二比丘 目犍連如來 ### 51.33-44 第四ᅟ恆河廣說 〔三三〕第一 (※2)「諸比丘!譬如恆河趣向於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比丘對四神足修習、對四神足多修者,則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於涅槃。 諸比丘!比丘云何對四神足修習、對四神足多修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比丘如是修習四神足、多修四神足者,則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於涅槃。」 〔三四~四四〕第二~十二 攝頌: 趣向東者六 趣向海者六 共有一十二 以說恆河品 依神足可廣說恆河廣說。 第四品(終) ### 51.45-76 第五ᅟ不放逸品 〔四五~五四〕第一~十 (2)諸比丘!諸有情之無足、二足、四足……乃至……可廣說。 攝頌曰: 如來與足迹 屋頂與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依神足可廣說不放逸品。 第五品(終) ### 第六ᅟ力所作品 〔五五~六六〕第一~十二 (2)諸比丘!譬如作諸力所作之事業……乃至……可廣說。 攝頌曰: 力與種子龍 樹與瓶及芒 虛空與二雲 船舶與客河 依神足可廣說力所作品。 第六品(終) ### 第七ᅟ尋覓品 〔六七~七六〕第一~十 (2)諸比丘!有三種尋覓。何為三種尋覓耶?……乃至……可廣說。 攝頌曰: 尋覓次第漏 有以及二苦 礙與垢及捨 受乃至渴愛 依神足可廣說尋覓。 ### 51.77-86 第八ᅟ瀑流品 〔七七〕第一ᅟ瀑流 (2)諸比丘!有四種瀑流。何為四種瀑流耶?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是……乃至……可廣說。 〔七八~八五〕第二~九 〔八六〕第十ᅟ上分結 (※2)「諸比丘!有五種上分結。何為五上分結耶?謂: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諸比丘!此為五種上分結。 (3)諸比丘!對此五上分結,為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四神足。何為四神足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5)諸比丘!對此五上分結,為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此四神足。 依神足可廣說瀑流品。」 如念處(相應),可廣說神足相應。 攝頌曰: 瀑流與軛取 繫以及隨眠 妙欲乃至蓋 蘊與上下分 第七ᅟ神足相應(終) ## 52 第八ᅟ阿那律相應 ### 第一ᅟ獨一品 #### 52.1 〔一〕第一ᅟ獨一(一) [1] ᅟᅟ==[1] 雜阿含一九.三二(大正藏二.一三九a)。== (1)如是我聞。一時,具壽阿那律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2)時,具壽阿那律,獨於一靜處,生如是心念: 「若對四念處有失者,則正如失順苦盡之聖道。若對四念處有得者,則正如得順苦盡之聖道。」 (3)時,具壽大目犍連心知具壽阿那律之心念,譬如力士之屈腕伸展、伸腕屈,以如是之速,現於具壽阿那律之前。 (4)時,具壽大目犍連對具壽阿那律言曰: 「友阿那律!云何比丘得四念處耶?」 (5)「友!於此有比丘,於內身觀集法、於內身觀滅法、於內身觀集滅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6)於外身觀集法、於外身觀滅法、於外身觀集滅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7)於內外身觀集法、於內外身觀滅法、於內外身觀集滅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8)彼若於非違逆,欲以違逆想而住者,即以違逆想住;若於違逆,欲以非違逆想住者,即以非違逆想住;若於非違逆與違逆,欲以違逆想住者,即以違逆想住;若於違逆與非違逆,欲以非違逆想住者,即以非違逆想住;若將非違逆與違逆俱遮,欲以捨、正念、正知住者,即捨、正念、正知而住。 (9)於內受觀集法、於內受觀滅法、於內受觀集滅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10)於外受觀集法、於外受觀滅法、於外受觀集滅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11)於內外受觀集法、於內外受觀滅法、於內外受觀集滅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12)彼若……乃至…… (13)於內心……乃至…… (14)於外心……乃至…… (15)於內外心觀集法、於內外心觀滅法、於內外心觀集滅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16)彼若……乃至…… (17)於內法、乃至…… (18)於外法、乃至…… (19)於內外法觀集法、於內外法觀滅法、於內外法觀集滅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20)彼若於非違逆,欲以違逆想而住者,即以違逆想住……乃至……以捨、正念、正知住。 (21)友!如是,比丘得四念處。」 #### 52.2 〔二〕第二ᅟ獨一(二) [1] ᅟᅟ==[1] 雜阿含一九.三三(大正藏二.一三九b)。== (1)舍衛城因緣。 (2)時,具壽阿那律獨一靜處,生如是心念: 「若對四念處有失者,正如失順苦盡之道。若對四念處有得者,正如得順苦盡之道。」 (3)時,具壽大目犍連心知具壽阿那律之心念,譬如力士之將屈腕伸、或將伸腕屈,如是之速,出現於具壽阿那律之前。 (4)時,具壽大目犍連對具壽阿那律言曰: 「友阿那律!云何比丘得四念處耶?」 (5)「友!於此有比丘,於內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於外身觀身……於內外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6)於內受觀受,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於外受觀受……於內外受觀受,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7)於內心……於外心……於內外心觀心,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8)於內之諸法、於外之諸法、於內外之諸法觀法,以熱法、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9)友!如是,比丘得四念處。」 #### 52.3 〔三〕第三ᅟ手成浴池 [1] ᅟᅟ==[1] 雜阿含二〇.一(大正藏二.一三九c)。== (1)一時,具壽阿那律住舍衛城手成浴池之側。 (2)時,有眾多比丘來至具壽阿那律住處。至已,與阿那律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對具壽阿那律曰: 「具壽阿那律!對何法之修習、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4)「友等!我對四念處之修習、多修故,得大神通。何為四念處耶? 友等!於此我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得大神通。 (5)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悟劣法為劣法,悟中法為中法,悟勝法為勝法。」 #### 52.4 〔四〕第四ᅟ坎它契(一) [1] ᅟᅟ==[1] 雜阿含二〇.六(大正藏二.一四〇c)。== (1)一時,具壽阿那律與具壽舍利弗及具壽大目犍連住於裟祇城坎它契林。 (2)時,具壽舍利弗與具壽大目犍連,夕時由宴默起,來至具壽阿那律住處。至已,與具壽阿那律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對具壽阿那律曰: 「友阿那律!有學之比丘,應具足何法而住耶?」 「友舍利弗!有學之比丘,應具足四念處而住。何為四念處耶? (4)友!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友舍利弗!有學之比丘,應對此四念處具足而住。」 #### 52.5 〔五〕第五ᅟ坎它契(二) [1] ᅟᅟ==[1] 雜阿含二〇.七(大正藏二.一四一a)。== (1~2)裟祇城因緣……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對具壽阿那律言曰: (3)「友阿那律!無學之比丘,應具足何法而住耶?」 「友舍利弗!無學之比丘,應具足四念處而住。何為四念處耶? (4)友!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友舍利弗!無學之比丘,應對此四念處具足而住。」 #### 52.6 〔六〕第六ᅟ坎它契(三) [1] ᅟᅟ==[1] 雜阿含二〇.二(大正藏二.一四〇a)。== (1~2)裟祇城因緣……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對具壽阿那律曰: (3)「具壽阿那律!對何法修習、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友!我對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得大神通。何為四念處耶? (4)友!於此,我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友!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得大神通。 (5)友!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悟千世間[2]。」 ᅟᅟ==[2] 「千世間」,此乃說長老之殊勝住。長老早晨洗顏,憶念過去未來一千劫,現在思念一千鐵圍山(出原註)。== #### 52.7 〔七〕第七ᅟ愛盡 (1)舍衛城因緣。 (2)於此,具壽阿那律對諸比丘告曰……乃至…… (3)「友等!對四念處之修習多修者,則資於渴愛之滅盡。何為四念處耶? (4)友等!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友等!對此四念處之修習多修者,則資於渴愛之滅盡。」 #### 52.8 〔八〕第八ᅟ松林精舍 [1] ᅟᅟ==[1] 相應部經典原典五.五三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七卷一九九頁),雜阿含二〇.九(大正藏二.一四一b)。== (1)一時,具壽阿那律住舍衛城松林精舍。 (2)於此,具壽阿那律對諸比丘告曰……乃至…… (3)「友等!譬如恆河趣向於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時有眾人持鋤與筐來,謂曰:『我等作此恆河,使趣向於西、傾向於西、臨入於西。』友等!於汝等之意云何?彼眾人得作將恆河,使趣向於西、傾向於西、臨入於西否?」 「友!不也。」 「何以故耶?」 「友!恆河乃趣向東、傾向東、臨入東,而欲將之趣向西、傾向西、臨入西者為非易事,彼眾人唯蒙困苦損惱而已。」 (4)「友等!如是,比丘對四念處修習、對四念處多修者,縱令王、王臣、友、朋、親戚、親族,以財物相伴而引誘云:『當今,汝意云何,於此袈裟衣為煩耶?云何作剃髮往來者耶?不如還俗受用財物作福業。』友等!彼比丘對四念處修習、對四念處多修者,則無棄學還俗之理。何以故?友等!其心若長夜趣向遠離、傾向遠離、臨入遠離,則絕無還俗之理。 (5)友等!云何比丘對四念處修習、對四念處多修耶? 友等!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友等!如是,比丘對四念處修習,對四念處多修。」 #### 52.9 〔九〕第九ᅟ一切 (1)一時,具壽阿那律與具壽舍利弗,住毘舍離城,菴婆婆梨園。 (2)時,具壽舍利弗於夕時分由宴默起,至具壽阿那律住處。至已,與具壽阿那律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對具壽阿那律曰: 「友阿那律!汝之諸根是清澄,顏色是清淨皎潔,具壽阿那律!今多依何而住、令住耶?」 「友!我今多於四念處,善能將心繫住。何為四念處耶? (4)友!於此我於身觀身……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友!我今多對此四念處,善能將心繫住。 (5)友!若比丘成阿羅漢,諸漏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捨重擔、逮得己利、盡有結、正悟、解脫者,則多對此四念處,善能將心繫住。」 (6)「友!幸哉、[A1]甚幸哉!我等得聞具壽阿那律之親說雄辯。」 ᅟᅟ==[A1] 甚【CB】,其【南傳】== #### 52.10 〔一〇〕第十ᅟ重患 [1] ᅟᅟ==[1] 雜阿含二〇.四、五(大正藏二.一四〇b)。== (1)一時,具壽阿那律住舍衛城安陀林,因病困苦重患。 (2)時,有眾多比丘,來至具壽阿那律住處。至已,對具壽阿那律言曰: 「具壽阿那律,依何而住、令住故,已生之身苦受,永盡於心而不住耶?」 「友等!我對四念處,善能繫心而住故,則已生之身苦受,永盡於心而不住。何為四念處耶? (3)友等!於此我於身觀身……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友等!我對此四念處,善能繫心而住故,已生之身苦受,則永盡於心而不住。」 第一ᅟ獨一品(終) 此中攝頌曰: 二種之獨一 與手成浴池 坎它契愛盡 松林一切患 第二品 #### 52.11 〔一一〕第一ᅟ千 [1] ᅟᅟ==[1] 雜阿含二〇.三(大正藏二.一四〇a)。== (1)一時,具壽阿那律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2~3)時,有眾多比丘來至具壽阿那律住處。至已,與具壽阿那律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對具壽阿那律曰: 「具壽阿那律!對何法修習、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友等!我對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得大神通。何為四念處耶? (4)友等!於此,我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得大神通。 (5)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之故,憶念一千劫也。」 #### 52.12 〔一二〕第二ᅟ神變 (※5)「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乃至……至梵世以身威而及。」 #### 52.13 〔一三〕第三ᅟ天耳界 (※5)「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以清淨超人之天耳界,對遠近天人之聲俱得聞。」 #### 52.14 〔一四〕第四ᅟ心 (※5)「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對他有情、他人之心,以心可徧了知,對有貪心者,了知為有貪心……乃至……了知為解脫心。」 #### 52.15 〔一五〕第五ᅟ處 (※5)「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對處為處,非處為非處,如實可了知。」 #### 52.16 〔一六〕第六ᅟ業 (※5)「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對過去、未來、現在業報之異熟,其處與因,可如實了知。」 #### 52.17 〔一七〕第七ᅟ道 (※5)「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對徧行道,得如實了知。」 #### 52.18 〔一八〕第八ᅟ世間 (※5)「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對多界、種種界之世間,得如實了知。」 #### 52.19 〔一九〕第九ᅟ種種勝解 (※5)「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對眾生之種種勝解,得如實了知。」 #### 52.20 〔二〇〕第十ᅟ根 (※5)「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對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得如實了知。」 #### 52.21 〔二一〕第十一ᅟ靜慮 (※5)「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對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出離,得如實了知。」 #### 52.22 〔二二〕第十二ᅟ明(一) (※5)「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乃至……具如是行相、名稱,隨念宿住。」 #### 52.23 〔二三〕第十三ᅟ明(二) (※5)「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有情隨業……而受者,可了知。」 #### 52.24 〔二四〕第十四ᅟ明(三) (※5)「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依諸漏盡而對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此中攝頌曰: 千神變天耳 心處業[1]與道 世間種勝解 根靜慮三明 ᅟᅟ==[1] 括弧內相當於原文部分,不明瞭。== ## 53 第九ᅟ靜慮相應 ### 53.1-12 第一ᅟ恆河廣說 〔一〕第一ᅟ初清淨 (1~2)舍衛城。 「諸比丘!有四靜慮。以何為四靜慮耶?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於由離生喜與樂之初靜慮具足而住。 (4)尋伺止息故,則內淨,心則一趣,於由無尋、無伺三摩地,生喜與樂之第二靜慮具足而住。 (5)離喜故,於捨而住,正念正知、身於樂正受,如諸聖之所宣,有捨與念而住於樂,具足第三靜慮具足而住。 (6)斷樂斷苦故,滅先之喜與愛故,為不苦不樂、對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7)諸比丘!此為四靜慮。 (8)諸比丘!譬如恆河趣向於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四靜慮、多修四靜慮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 諸比丘!比丘云何修習四靜慮、多修四靜慮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耶? (9)諸比丘!於此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於由離生喜與樂之初靜慮具足而住。 尋伺止息故……具足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是修習四靜慮、多修四靜慮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 靜慮相應之初清淨經(終) 如念處(相應)可廣說。 〔二~一二〕第二~十二 恆河廣說 攝頌曰: 趣向東者六 趣向海者六 共有[A1]一十二 廣說恆河品 ᅟᅟ==[A1] 一【CB】,[-]【南傳】== ### 53.13-44 第二ᅟ不放逸品 〔一三~二二〕第一~十 攝頌曰: 如來與足迹 屋頂與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第二ᅟ不放逸品(終) ### 第三ᅟ力所作品 〔二三~三四〕第一~十二 諸比丘!譬如作諸力所作之事業……乃至……可廣說。 攝頌曰: 力與種子龍 樹與瓶及芒 [A2]虛空與二雲 船舶與客河 ᅟᅟ==[A2] 虛【CB】,廣【南傳】(cf. N18n0006_p0078a01)== 第三ᅟ力所作品(終) ### 第四ᅟ尋覓品 〔三五~四四〕第一~十 諸比丘!有三種尋覓。以何為三尋覓耶?謂:欲尋、有尋、梵行尋是……乃至…… 攝頌曰: 尋覓次第漏 有以及三苦 礙與垢與捨 受與二渴愛 ### 53.45-54 第五ᅟ瀑流品 〔四五〕第一 諸比丘!有四種瀑流。以何為四瀑流耶?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是……乃至……可廣說。 〔四六~五三〕第二~九 〔五四〕第十ᅟ上分結 (※2)「諸比丘!有五上分結。以何為五上分結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諸比丘!此為五上分結。 諸比丘!為對此五上分結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四靜慮。何為四靜慮耶? (3~6)諸比丘!於此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與樂具足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而住。 (7)諸比丘!為對此五上分結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此四靜慮。」 攝頌曰: 瀑流與軛取 繫以及隨眠 妙欲乃至蓋 蘊與上下分 第五ᅟ瀑流品(終) 如道相應,可廣說靜慮相應。 第九ᅟ靜慮相應(終) ## 54 第十ᅟ入出息相應 ### 第一ᅟ一法品 #### 54.1 〔一〕第一ᅟ一法 [1] ᅟᅟ==[1] 雜阿含二九.七(大正藏二.二〇六a),別雜阿含一五(大正藏二.四九七a)。== (1)舍衛城……園。 (2)……說曰: (3)「諸比丘!修習於一法、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以何為一法耶? 入出息念是。 諸比丘!於入出息念,云何修習、云何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結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普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5)於長入息,了知『我長入息』;於長出息,了知『我長出息』;於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於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6)學『我覺徧身入息』,學『我覺徧身出息』,學『我止身行入息』,學『我止身行出息。』 (7)學『我覺喜入息』,學『我覺喜出息』,學『我覺樂入息』,學『我覺樂出息。』 (8)學『我覺心行入息』,學『我覺心行出息』,學『我止心行入息』,學『我止心行出息』,學『我覺心入出息』,學『我覺心出息。』 (9)學『我心喜歡之入息』,學『我心喜歡之出息』,學『我心得定之入息』,學『我心得定之出息』,學『我心解脫之入息』,學『我心解脫之出息。』 (10)學『我觀無常入息』,學『我觀無常出息』,學『我觀離貪入息』,學『我觀離貪出息』,學『我觀滅盡入息』,學『我觀滅盡出息』,學『我觀定棄入息』,學『我觀定棄出息。』 (11)諸比丘!對入出息如是之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 54.2 〔二〕第二ᅟ覺支 [1] ᅟᅟ==[1] 雜阿含二九.九(大正藏二.二〇六b)。== (1~2)舍衛城。 (3)「諸比丘!對入出息念修習,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諸比丘!對入出息念云何修習、云何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修習迴向於捨之入出息念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修習迴向於捨之入出息念俱行之捨覺支。 (5)諸比丘!對入出息念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 54.3 〔三〕第三ᅟ清淨[1-1] ᅟᅟ==[1-1] 參照上第一經。== (1~2)舍衛城。 (3)「諸比丘!對入出息念修習、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諸比丘!云何於入出息念修習、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結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於現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5~10)乃至廣說……學『我觀定棄而入息』,學『我觀定棄而出息。』 (11)諸比丘!如是修習入出息念、如是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 54.4 〔四〕第四ᅟ果(一) (※3)「諸比丘!對入出息念修習、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諸比丘!云何修習入出息念、云何多修者,為有大果、大功德耶? (4~10)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結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於現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乃至廣說……學『我觀定棄入息』,學『我觀定棄出息。』 (11)諸比丘!對入出息念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12)諸比丘!對入出息念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有二果中之隨一果可期,於現法開悟,或為餘依得不還果。」 #### 54.5 〔五〕第五ᅟ果(二) (※3)「諸比丘!對入出息念修習、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諸比丘!云何修習入出息念、云何多修者,有大果、大功德耶? (4~10)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乃至廣說……學『我觀定棄出息。』 (11)諸比丘!對入出息念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12)諸比丘!對入出息念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有七果、七功德可期。何為七果、七功德耶? (13)於現法已得開悟;若於現法不得開悟,則命終時得開悟;若於命終時不得開悟,則依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得損害般涅槃……得無行般涅槃……得有行般涅槃……成為上流至色究竟天。 (14)諸比丘!對入出息念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有此七果、七功德可期。」 #### 54.6 〔六〕第六ᅟ阿梨瑟吒 [1] ᅟᅟ==[1] 雜阿含二九.九(大正藏二.二〇六b)。== (1~2)舍衛城。 於此世尊……說曰: 「諸比丘!汝等應對入出息念修習。」 (3)如是說示已,具壽阿梨瑟吒白世尊曰: 「大德,我修習入出息念。」 「阿梨瑟吒!汝云何而修習入出息念耶?」 (4)「大德,我於過去之諸欲,斷欲欲;於未來之諸欲,離欲欲;於內外之諸法,善調伏對礙想,以正念而入息、以正念而出息。大德!我如是修習入出息念。」 (5)「阿梨瑟吒!如是之入出息念者,我不說有。然而,阿梨瑟吒!有廣大圓滿之入出息念,且諦聽,善作意,我當說。」具壽阿梨瑟吒應世尊曰—— 「唯唯!大德!」 (6)世尊說示曰: 「阿梨瑟吒!云何之入出息念,為廣大圓滿耶? (7~13)阿梨瑟吒!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結跏趺坐……乃至……學『我觀定棄出息。』 (14)阿梨瑟吒!如是之入出息念,為廣大圓滿。」 #### 54.7 〔七〕第七ᅟ罽賓那 [1] ᅟᅟ==[1] 雜阿含二九.一〇(大正藏二.二〇六c)。== (1~2)舍衛城。 (3)其時,具壽大罽賓那於不遠處,結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於現前。 (4)世尊見具壽大罽賓那於不遠處,結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於現前。見已,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汝等見此比丘之身有傾動否?」 (5)「大德!我等見彼具壽於大眾中端坐,獨居而坐,不見彼具壽之身有傾動。」 (6)「諸比丘!於定修習、多修故,身無傾動,心無傾動。故彼比丘得定隨樂欲、得無艱難、得無梗澀。 (7)諸比丘!修習何定、多修故,身無傾動、心無傾動耶? 諸比丘!修習入出息念定、多修故,身無傾動、心無傾動。 (8)諸比丘!云何修習入出息念定、多修者,則身無傾動、心無傾動耶? (9~15)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乃至廣說……學『我觀定棄出息。』 (16)諸比丘!如是修習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則身不傾不動、心不傾不動。」 #### 54.8 〔八〕第八ᅟ燈 [1] ᅟᅟ==[1] 雜阿含二九.一八(大正藏二.二〇九a)。== (1~2)舍衛城。 (3)「諸比丘!修習入出息念定、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諸比丘!云何修習入出息念定、云何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耶? (4~10)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結跏趺坐……乃至廣說……學『我觀定棄出息。』 (11)諸比丘!如是修習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12)諸比丘!我先前尚未成等覺、現等覺,為菩薩時,多依此而住。諸比丘!我依此而住,於身、於眼不疲倦,無取而由諸漏心解脫。 (13)諸比丘!故比丘若欲:『身、眼不疲倦,無取而由諸漏心解脫』者,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14)諸比丘!故比丘若欲:『斷諸在家之思念』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15)諸比丘!故比丘若欲:『於非違逆作違逆想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16)諸比丘!故比丘若欲:『於違逆作非違逆想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17)諸比丘!故比丘若欲:『於違逆與非違逆,作違逆想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18)諸比丘!故比丘若欲:『於違逆與非違逆,作非違逆想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19)諸比丘!故比丘若欲:『非違逆與違逆俱遮遺遣,以捨、正念、正知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20)諸比丘!故比丘若欲:『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具足對由離所生喜與樂之初靜慮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21)諸比丘!故比丘若欲:『尋伺止息故,為內淨,心是一趣,無尋無伺,具足由三摩地所生喜與樂之第二靜慮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22)諸比丘!故比丘若欲:『離喜故,於捨而住,正念、正知,以身正受於樂,如諸聖者之所宣,具足有捨與念樂住之第三靜慮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23)諸比丘!故比丘若欲:『斷樂斷苦故,及先前已滅之憂與喜故,具足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之第四靜慮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24)諸比丘!故比丘若欲:『徧超色想、滅有對想、於種種想不作意,具足「空為無邊」,於空無邊處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25)諸比丘!故比丘若欲:『徧超空無邊處,具足「識為無邊」,於識無邊處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26)諸比丘!故比丘若欲:『徧超識無邊處,具足「為無所有」,於無所有處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27)諸比丘!故比丘若欲:『徧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28)諸比丘!故比丘若欲:『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29)諸比丘!如是修習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則感受樂受時,了知『此為無常』、了知『不可耽著』、了知『於我無歡悅』。感受不苦不樂時,了知『此是無常』、了知『不可耽著』、了知『於我無歡悅。』 (30)感受樂受以離繫而感受於此,感受苦受以離繫而感受於此,感受不苦不樂受以離繫而感受於此。以身為邊際感受受,了知『以身為邊際感受受』,以命為邊際感受受,了知『以命為邊際感受受』,了知『身壞命終後,於此一切之所受、所歡悅,將為冷卻。』 (31)諸比丘!譬如緣油、緣炷而油燈燃。油與炷盡時,則食無而消滅。諸比丘!如是比丘,以身為邊際感受受,了知『以身為邊際感受受』,以命為邊際感受受,了知『以命為邊際感受受』。了知『身壞命終後,此處一切之所受、所歡悅,將為冷卻。』」 #### 54.9 〔九〕第九ᅟ毘舍離 [1] ᅟᅟ==[1] 雜阿含二九.一三(大正藏二.二〇七b)。==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 (2)其時,世尊為諸比丘,以種種方便說示不淨論,讚歎不淨〔觀〕,並讚歎對不淨〔觀〕之修習。 (3)時,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我欲行半月之宴默,除持膳食者一人之外,任何人希勿至吾處。」 「唯唯!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除持送膳食者一人之外,任何人未至世尊住處。 (4)時,彼諸比丘!以「世尊以種種方便說不淨論,讚歎不淨〔觀〕,讚歎不淨〔觀〕之修習」,乃以行種種相差別不淨之修習而住。彼等以此身為羞、為慚、愧恥,求執刀者,一日十比丘執刀,一日二十比丘執刀,一日三十比丘執刀,以自害。 (5)時,世尊過半月後,由宴默起,對具壽阿難曰: 「阿難!云何諸比丘眾已減少耶?」 (6)「大德!世尊為諸比丘,以種種方便說不淨論,讚歎不淨〔觀〕,讚歎不淨〔觀〕之修習。大德!彼諸比丘以:『世尊以種種方便說不淨論,讚歎不淨〔觀〕,讚歎不淨〔觀〕之修習。』對種種相差別不淨之修習奉行而住。彼等以此身為羞、為慚、愧恥,求執刀者,一日十比丘……二十比丘……三十比丘執刀自害。大德世尊!願對其他之方便說示,以使比丘眾留住令開悟。」 (7)「阿難!然則,將住於毘舍離城附近之一切比丘,集會齊聚於講堂。」 「唯唯!大德!」 具壽阿難應諾世尊,將住於毘舍離城附近之一切比丘,集會於講堂後,來至世尊之處,至已,白世尊曰: 「大德!比丘大眾已集會矣。」 (8)時,世尊往至講堂。至已,就所設座。就座之世尊對諸比丘曰: (9)「諸比丘!於此入出息念定,修習、多修者,則寂靜、殊妙、無染、樂住,而惡、不善法生,隨忽消滅。 (10)諸比丘!譬如夏季之最後月起塵介,忽有大之非時雲將此消滅。諸比丘!如是,於入出息念定,修習、多修者,則寂靜、殊妙、無染、樂住,而惡、不善法生,隨忽消滅。 (11)諸比丘!對入出息念定,云何修習、云何多修者,則為寂靜、殊妙、無染、樂住,而惡、不善法之生,隨忽消滅耶? (12~18)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乃至廣說……學『我觀定棄出息。』 (19)諸比丘!於入出息念定,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寂靜、殊妙、無染、樂住,而惡、不善法生,隨忽消滅。」 #### 54.10 〔一〇〕第十ᅟ金毘羅 [1] ᅟᅟ==[1] 雜阿含二九.一七(大正藏二.二〇八c)。==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金毘羅之竹林。 (2)於此,世尊對具壽金毘羅曰: 「金毘羅!於入出息念定,云何修習、云何多修者,則有此大果、大功德耶?」 如是說已,具壽金毘羅則默然。 (3)二度世尊……乃至…… (4)三度世尊對金毘羅曰: 「金毘羅,於入出息念定,云何修習、云何多修者,則有此大果、大功德耶?」三度具壽金毘羅仍默然。 (5)如是說已。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世尊!時矣,善逝!時矣。世尊請說示入出息念定,諸比丘對世尊所說將受持。」 「阿難!然則,諦聽!善作意,我當說。」 「唯唯!大德!」 具壽阿難應諾世尊。 (6)世尊說示曰: 「阿難!於入出息念定,云何修習、云何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耶? (7~13)阿難!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乃至……學『我觀定棄出息。』 (14)阿難!於入出息念定,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15)阿難!若比丘行長入息,則知為『長入息』;行長出息,則知為『長出息』;行短入息,則知為『短入息』;行短出息,則知為『短出息。』學『覺徧身入息』,學『覺徧身出息』,學『止身行入息』,學『止身行出息』,阿難!其時,比丘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16)阿難!我說入出息乃隨一之身。阿難!故其時,比丘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17)阿難!若比丘,學『覺喜入息』,學『覺喜出息』,學『覺樂入息』,學『覺樂出息』,學『心行入息』,學『覺心行出息』,學『止心行入息』,學『止心行出息』,阿難!此時,比丘於受觀受,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18)阿難!我說入出息之善作意,乃隨一之受。阿難!故其時,比丘於受觀受,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19)阿難!若比丘,學『覺心入息』,學『覺心出息』,學『心歡喜之入息』,學『心歡喜之出息』,學『心入定之入息』,學『心入定之出息』,學『心解脫之入息』,學『心解脫之出息』,阿難!其時,比丘於心觀心,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20)阿難!我對忘念、不正知者,於入出息定之修習,不說示。阿難!故其時,比丘於心觀心,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21)阿難!若比丘,學『觀無常入息』,學『觀無常出息』,學『觀離貪入息』,學『觀離貪出息』,學『觀滅盡入息』,學『觀滅盡出息』,學『觀定棄入息』,學『觀定棄出息』,阿難!其時,比丘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對貪憂之斷,以慧觀善觀察。阿難!故其時,比丘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22)阿難!譬如於四衢路有大土堆,由東方來之車輿,於其土堆踐蹈,由西方……由北方……由南方來之車輿,於其堆踐蹈。阿難!如是比丘、於身觀身而住,則將惡、不善法踐蹈,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而住,則將惡、不善法踐蹈。」 入出息相應第一一法品(終) 此中攝頌曰: 一法覺支清淨 二果阿梨瑟吒 罽賓那以及燈 毘舍離金毘羅 第二品 #### 54.11 〔一一〕第一ᅟ一奢能伽羅 [1] ᅟᅟ==[1] 雜阿含二九.一一(大正藏二.二〇七a)。== (1)一時,世尊住一奢能伽羅之一奢能伽羅林中。 (2)於此處,世尊對諸比丘曰: 「諸比丘!我欲行三月宴默,除持食者一人外,任何人希勿至吾處。」 「唯唯!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除持食者一人外,無任何人至世尊之處。 (3)時,世尊過三月後由宴默起,對諸比丘曰: 「諸比丘!若異學修行者向汝等如是問:『友等!沙門瞿曇多依何而住,住雨安居耶?』諸比丘!若如是問者,汝等對彼異學修行者應如是答:『友等!世尊多依入出息念定,住於雨安居。』 (4)諸比丘!我於此處以正念入息,以正念出息。 (5~10)行長入息,知為『長入息』;行長出息,知為『長出息』……乃至……知『觀定棄入息』,知『觀定棄出息。』 (11)諸比丘!謂:正說是聖住、是梵住、是如來住。應以入出息念定為正說,謂:是聖住、是梵住、是如來住。」 (12)諸比丘!比丘若有學而未得心希求安穩而住者,以修習,多修習入出息念定,以資諸漏之滅盡。諸比丘!若比丘是阿羅漢,斷盡有結滅盡諸漏(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捨棄重擔,逮得到己利,證悟而解脫者,修習、多修習入出息念定,可資現法樂住及正念、正知。 (13)諸比丘!言:正說聖住、梵住、如來住者,是正說入出息念定而謂聖住、梵住、如來住。 #### 54.12 〔一二〕第二ᅟ盧夷強耆 [1] ᅟᅟ==[1] 雜阿含二九.一二(大正藏二.二〇七b)。== (1)一時,具壽盧夷強耆住釋氏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樹園。 (2)時,釋氏摩訶男來至具壽盧夷強耆住處。至已,敬禮具壽盧夷強耆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氏摩訶男,向具壽盧夷強耆曰: (3)「大德!有學之住即是此如來住耶?或有學之住與如來住為異耶?」 「友摩訶男!有學之住並非如來住;友摩訶男!有學之住與如來住為異。 (4)友摩訶男!有學之比丘,尚未得心,對無上安穩希求而住,為斷五蓋住。何為斷五蓋住耶? 斷欲欲蓋而住,斷瞋恚蓋而住,斷惛眠蓋而住,斷掉悔蓋而住,斷疑惑蓋而住。友摩訶男!有學之比丘,尚未得心,對無上安穩希求而住,為斷此五蓋而住。 (5)友摩訶男!比丘成為阿羅漢,則諸漏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棄重擔、逮得己利,有結盡,正悟、解脫、已斷五蓋,斷根如截多羅樹之頭,令歸於無,未來不能生。何為斷五蓋耶? 欲欲蓋已斷,斷根如截多羅樹之頭,令歸於無,未來不能生。瞋恚蓋……惛眠蓋……掉悔蓋……疑惑蓋已斷,斷根如截多羅樹之頭,令歸於無,未來不能生。 友摩訶男!比丘成為阿羅漢,則諸漏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棄重擔、逮得己利,有結盡,正悟、解脫、五蓋已斷,斷根如截多羅樹之頭,令歸於無,未來不能生。 (6)友摩訶男!依此理可知,有學之住並非如來住;有學之住與如來住為異。 (7)友摩訶男!一時,世尊住一奢能伽羅之一奢能伽羅林中。 (8~19)……〔前經第二~一三節〕…… (20)友摩訶男!依此理可知,有學之住並非如來住;有學之住與如來住為異。」 #### 54.13 〔一三〕第三ᅟ阿難(一) [1] ᅟᅟ==[1] 雜阿含二九.一四(大正藏二.二〇八a)。== (1~2)舍衛城…… 時,具壽阿難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3)「大德!對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有圓滿者耶?」 「阿難!對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有圓滿者。」 (4)「大德!對何之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圓滿耶?」 「阿難!於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對四念處修習、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對七覺支修習、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 (一) (5)「於入出息念定云何修習、云何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耶? (6~12)阿難!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乃至廣說……學『我觀定棄出息』。 (13)阿難!若比丘行長入息,知為『長入息』;行長出息,知為『長出息』……乃至……學『止身行入息』,學『止身行出息』,阿難!其時,比丘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14)阿難!我謂入出息為隨一之身。阿難!故其時於此比丘,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15)阿難!若比丘學『覺喜入息』……覺樂……覺心行……學『止心行入息』,學『止心行出息』,阿難!其時,比丘於受觀受,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16)阿難!我謂入出息善作意,為隨一之受。阿難!故其時於此比丘,於受觀受,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17)阿難!若比丘學『覺心入息』……乃至……心歡喜……心入定……學『心解脫之入息』,學『心解脫之出息』,阿難!其時,比丘於心觀心,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18)阿難!我對忘念、不正知者,不說入出息念定之修習。阿難!故其時,比丘於心觀心,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19)阿難!若比丘學『觀無常……觀離貪……觀滅盡……觀定棄入息』,學『觀定棄出息』,阿難!其時,比丘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對貪憂之斷,以慧觀善予觀察。阿難!故其時,比丘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20)阿難!於入出息念定,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 (二) (21)「阿難!云何對四念處修習、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耶? (22)阿難[2]!比丘於身觀身、繫念住時,比丘之念不忘失。 ᅟᅟ==[2] 以下之文,原典六七以下(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七卷二二一頁)比較之。== 阿難!比丘繫念不忘失時,比丘得念覺支,修習念覺支,念覺支修習圓滿。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對諸法決擇、伺察、觀察。 (23)阿難!比丘如是以正念而住,以慧對彼法決擇、伺察、觀察時,比丘得擇法覺支,修習擇法覺支,擇法覺支修習圓滿。以慧對彼法決擇、伺察、觀察,則得不退之精進。 (24)阿難!比丘以慧對彼法決擇、伺察、觀察,得不退之精進時,比丘得精進覺支,修習精進覺支,精進覺支修習圓滿。發精進者,則得離財之喜。 (25)阿難!比丘發精進,得離財之喜時,比丘得喜覺支,修習喜覺支,喜覺支修習圓滿。意喜者,則身輕安而心輕安。 (26)阿難!比丘意喜而身輕安、心輕安時,比丘得輕安覺支,輕安覺支修習,輕安覺支修習圓滿。身輕安則得樂、得心定。 (27)阿難!比丘身輕安得樂、得心定時,比丘得定覺支,對定覺支修習,定覺支修習圓滿。如是得心定,善予觀察。 (28)阿難!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觀察時,比丘得捨覺支,對捨覺支修習,捨覺支修習圓滿。 (29)阿難!比丘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繫念而住時,比丘之念不忘失。 (30)阿難!比丘繫念不忘失時,比丘得念覺支,對念覺支修習,念覺支修習圓滿。……(如初念處廣說)……如是得心定,善予觀察。 (31)阿難!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觀察時,比丘得捨覺支,對捨覺支修習,捨覺支修習圓滿。 (32)阿難!對四念處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 (三) (33)「阿難!云何對七覺支修習、多修者明,則圓滿解脫耶? (34)阿難!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於捨迴向於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之修習。 (35)阿難!對七覺支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也。」 #### 54.14 〔一四〕第四ᅟ阿難(二) (※2)時,具壽阿難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對坐於一面之阿難曰: (3)「阿難!對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有圓滿者耶?」 「大德!在我等於法皆以世尊為根本……乃至……」 「阿難!對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有圓滿者。 (4)阿難!對何之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圓滿耶? 阿難!於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對四念處修習、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對七覺支修習、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 (一~三) (5)「阿難!云何於入出念定修習、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耶? (6~34)阿難!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乃至…… (35)阿難!對七覺支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 #### 54.15 〔一五〕第五ᅟ比丘(一) (※2)時,有眾多之比丘,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3)「大德!對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之修習、多修者,則二法有圓滿者耶?」 「諸比丘!對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有圓滿。」 (4)「大德!對何之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圓滿耶?」 「諸比丘!於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對四念處修習、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對七覺支修習、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 (一~三) (5)「諸比丘!云何於入出息念定修習、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耶? (6~3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乃至…… (35)諸比丘!對七覺支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 #### 54.16 〔一六〕第六ᅟ比丘(二) (※2)時,有眾多之比丘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對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曰: (3)「諸比丘!對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有圓滿者否?」 「大德!在我等於法乃以世尊為根本……乃至……」 「諸比丘!對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有圓滿。 (4)諸比丘!對何之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圓滿耶? 諸比丘!於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對四念處修習、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對七覺支修習、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 (一) (5)「諸比丘!云何於入出息念定修習、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耶? (6~12)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結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現前,正念入息、正念出息……乃至……學『我觀定棄入息』,學『我觀定棄出息』。 (13)諸比丘!若比丘行長入息,知為『長入息』;行長出息,知為『長出息』;行短入息……乃至……覺徧身……乃至……學『止身行入息』,學『止身行出息』,諸比丘!其時,比丘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14)諸比丘!吾謂入出息乃隨一之身。諸比丘!故其時,比丘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15)諸比丘!若比丘學『覺喜……覺樂……覺心行……止心行入息』,學『止心行出息』,諸比丘!其時,比丘於受觀受,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16)諸比丘!吾謂入出息之善作意,乃隨一之受。諸比丘!故其時,比丘於受觀受,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17)諸比丘!若比丘學『覺心……心歡喜之……心解脫之入息』,學『心解脫之出息』,諸比丘!其時,比丘於心觀心,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18)諸比丘!吾對忘念、不正知者,不說入出息念定之修習。諸比丘!故其時,比丘於心觀心,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19)諸比丘!若比丘學『觀無常……觀貪……觀滅盡……觀定棄入息』,學『觀定棄出息』,諸比丘!其時,比丘於諸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以慧觀貪憂之斷,善予觀察。諸比丘!故其時,比丘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20)諸比丘!對入出息念定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 (二) (21)「諸比丘!云何對四念處修習、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耶? (22)諸比丘!比丘於身觀身,住於繫念時,比丘之念不忘失。諸比丘!比丘繫念不忘失時,比丘得念覺支,修習念覺支,念覺支修習圓滿。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對彼法決擇、伺察、觀察。 (23)諸比丘!比丘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對彼法決擇、伺察、觀察時,比丘得擇法覺支,修習擇法覺支,擇法覺支修習圓滿。以慧對彼法決擇、伺察、觀察,則得不退之精進。 (24)諸比丘!比丘以慧對彼法決擇、伺察、觀察,得不退之精進時,比丘得精進覺支,修習精進覺支,精進覺支修習圓滿。發精進者,則得離財之喜。 (25)諸比丘!比丘發精進得離財之喜時,比丘得喜覺支,修習喜覺支,喜覺支修習圓滿。意喜者,則身輕安而心輕安。 (26)諸比丘!比丘意喜而身輕安、心輕安時,比丘得輕安覺支,修習輕安覺支,輕安覺支修習圓滿。身輕安則得樂、得心定。 (27)諸比丘!比丘身輕安得樂、得心定時,比丘得定覺支,修習定覺支,定覺支修習圓滿。如是得心定,善予觀察。 (28)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觀察時,比丘得捨覺支,修習捨覺支,捨覺支修習圓滿。 (29)諸比丘!比丘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繫念而住時,比丘之念不忘失。 (30)諸比丘、比丘繫念不忘失之時,比丘得念覺支,修習念覺支,念覺支修習圓滿……乃至……如是得心定,善予觀察。 (31)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觀察時,比丘得捨覺支,修習捨覺支,捨覺支修習圓滿。 (32)諸比丘!對四念處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 (三) (33)「諸比丘!云何對七覺支修習、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耶? (3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修習迴向於捨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修習迴向於捨之捨覺支。 (35)諸比丘!對七覺支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 #### 54.17 〔一七〕第七ᅟ結 (※2)「諸比丘!於入出息念定修習、多修者,則資於斷結。」 #### 54.18 〔一八〕第八ᅟ隨眠 (※2)「……資於隨眠之永斷……」 #### 54.19 〔一九〕第九ᅟ行路 [1] ᅟᅟ==[1] 「行路」,參照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七卷一六〇頁。== (※2)「……資於行路之徧知……」 #### 54.20 〔二〇〕第十ᅟ漏盡 (※2)「……資於諸漏之盡…… (3)諸比丘!云何於入出息念定修習、多修者,則資於斷法耶?……資於隨眠之永斷耶?……資於行路之徧知耶?……資於諸漏之盡耶? (4~10)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乃至……學『觀定棄[1]入息』,學『觀定棄出息』。 ᅟᅟ==[1] 原文剩餘一行,非屬本文故省略之。== (11)諸比丘!對入出息念定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資於斷結……資於隨眠之永斷……資於行路之徧知……資於諸漏之盡。」 以上是四經。 第十ᅟ入出息相應第二品(終) 此中攝頌曰: 此奢能伽羅 與盧夷強耆[1-1] 阿難與比丘 結以及隨眠 行路與漏盡 ᅟᅟ==[1-1] 本文經名,參照註。== ## 55 第十一ᅟ預流相應 ### 第一ᅟ鞞紐多羅品 #### 55.1 〔一〕第一ᅟ王 [1] ᅟᅟ==[1] 雜阿含三〇.六(大正藏二.二一四a)。== (1~2)舍衛城。 (3)「諸比丘!轉輪王主宰四洲,予以統治,身壞命終後,生善趣、天世,為忉利天之朋輩。於歡喜園為天女眾所圍遶,天之五欲[A1]豐足全備而住,但亦四法不得成就,不能解脫地獄,不能解脫畜生,不能解脫餓鬼趣,不能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ᅟᅟ==[A1] 豐【CB】,豊【南傳】== (4)諸比丘!聖弟子依摶食而活,著弊壞衣,然成就四法,於解脫地獄,於解脫畜生,於解脫餓鬼趣,於解脫惡生、惡趣、墮處。何為四法耶? (5)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 (6)於法成就證淨,曰:『世尊之法為善說、現見、不時、來見、引導、智者應自知也。』 (7)於僧成就證淨,曰:『世尊之聲聞眾為妙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直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應理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和敬行者,謂四雙八輩者是。世尊之聲聞眾,為應請、極應請、應供養、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 (8)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9)此乃成就四法。 (10)諸比丘!於獲得四洲及獲得四法,獲得四洲是不及獲得四法之十六分之一。」 #### 55.2 〔二〕第二ᅟ預流 [1] ᅟᅟ==[1] 雜阿含四一.七、八(大正藏二.二九八c)。== (※3)「諸比丘!聖弟子如成就四法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何為四法耶? (4)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5~6)於法……於僧…… (7)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8)諸比丘!聖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9)如是世尊說示。如是善逝說已,師說曰: 有信有戒有淨信 若以如是觀法者 時經安樂之梵行 而於究盡可得至 #### 55.3 〔三〕第三ᅟ長壽 [1] ᅟᅟ==[1] 雜阿含三七.一二(大正藏二.二七〇a)。== (1)一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2)其時,長壽優婆塞因病而困苦,得重患。 (3)時,長壽優婆塞告乃父樹提居士曰: 「居士!去至世尊住處,至已,以我語向世尊之足行頭面禮,云:『大德!長壽優婆塞因病而困苦,得重患,彼向世尊之足行頭面禮。』并白:『願大德世尊哀愍,去至長壽優婆塞住宅。』」 「唯唯!吾兒!」 樹提居士應諾長壽優婆塞,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方。 (4)坐於一方之樹提居士,白世尊曰: 「大德!長壽優婆塞因病而困苦,得重患。彼向世尊之足行頭面禮,彼白曰:『願大德世尊哀愍之,請至長壽優婆塞住宅。』」世尊默然聽許。 (5)時,世尊著下衣、持衣鉢,來至長壽優婆塞住宅。至已,就設座。坐已,世尊對長壽優婆塞言曰: 「長壽!能忍否?能耐否?苦受有退不進、知減退不知增進否?」 「大德!難忍,難耐,病苦有進無退,知增進而不知減退。」 (6)「長壽!然則汝當如是學:『我於佛成就證淨,謂: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長壽!汝當如是而學。」 (7)「大德!世尊所說之四預流支,於我而有,我亦與此法俱有。大德!我於佛成就證淨,謂: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長壽!然汝依此四預流支,更當修習六順明分法。 (8)長壽!汝於此一切諸行,當作無常觀,無常即苦想,苦即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想而住。長壽!汝當如是學。」 「大德!世尊所說之六順明分法,於我有之,我亦與此法俱有。大德!我於一切諸行,以無常而觀。無常即苦想,苦即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想而住。 (9)大德!然則我滅後,但念令此樹提居士滅困惑。」 樹提居士曰: 「吾兒長壽!勿作如是念。吾兒長壽!唯對世尊之所說,當善作意。」 (10)時,世尊如是對長壽優婆塞教誡後,即從座起離去。 (11)時,長壽優婆塞於世尊離去未久,即告命終 (12)時,有眾多之比丘,來至世尊之住在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長壽優婆塞略受世尊教誡後,即已命終。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 「諸比丘!長壽優婆塞為賢明,於法隨法行,以法事不惱於我。 (13)諸比丘!長壽優婆塞依五下分結盡,為化生者也,於彼處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之法。」 #### 55.4 〔四〕第四ᅟ舍利弗(一) [1] ᅟᅟ==[1] 雜阿含三〇.一五(大正藏二.二一五c)。== (1)一時,具壽舍利弗與具壽阿難,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2)時,具壽阿難於夕時分由宴默起,至具壽舍利弗住處,至已,與具壽舍利弗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言具壽舍利弗曰: (3)「友舍利弗!對依何法成就之彼眾生,世尊予以作『是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記別耶?」 「友!對依四法成就之彼眾生,世尊予作『是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之記別。何為四法耶? (4)友!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謂:『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5)友!對依此四法成就之彼眾生,世尊予作:『是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之記別。」 #### 55.5 〔五〕第五ᅟ舍利弗(二) [1] ᅟᅟ==[1] 雜阿含三〇.一四(大正藏二.二一五b)。== (※2)時,具壽舍利弗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時世尊對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曰: (3)「舍利弗!預流支、預流支之謂者,舍利弗!以何為預流支耶?」 「大德!親近善士為預流支,聽聞正法為預流支,如理作意為預流支,法隨法行為預流支。」 「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親近善士為預流支,聽聞正法為預流支,如理作意為預流支,法隨法行為預流支。 (4)舍利弗!謂流、流者,舍利弗!以何為流耶?」 「大德!八支聖道為流也,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A2]精進、正念、正定是。」 ᅟᅟ==[A2] 精【CB】,積【南傳】== 「善哉、善哉!舍利弗!八支聖道為流,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住、正念、正定是。 (5)舍利弗!謂預流者、預流者,舍利弗!以何為預流者耶?」 「大德!成就此八支聖道者,名之為預流者,某甲名、某甲姓之具壽。」 「善哉!善哉!舍利弗!成就此八支聖道者,名之為預流者,某甲名、某甲姓之具壽。」 #### 55.6 〔六〕第六ᅟ工匠 [1] ᅟᅟ==[1] 雜阿含三〇.三一(大正藏二.二一八c)。== (1)舍衛城因緣。 (2)其時,眾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思念:「於三月後,世尊將整衣出外遊行。」 (3)其時,有工匠[2]梨師達多與富蘭那,因所需要而住於薩道卡(Sadhuka)村。工匠梨師達多與富蘭那聞說:「眾多之比丘為世尊做衣服,思念:『於三月後,世尊將整衣出外遊行』。」 ᅟᅟ==[2] 「工匠」,此原語 thapati 有異解,今依原註(協會本三.七九頁)vaddhaki jeṭṭhako。== (4)時工匠梨師達多與富蘭那令一男子佇立一旁,并告之曰: 「男子!汝若見世尊、應供、正等覺者到來,即告我等。」 (5)彼男子佇立二三日,始見世尊由遠方來,見已,來至工匠梨師達多與富蘭那住處。至已,向工匠梨師達多與富蘭那曰: 「大德!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來矣。」 (6)時,工匠梨師達多與富蘭那,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隨從於世尊之後。 (7)時,世尊離道路來至一樹下。至已,就坐設座。工匠梨師達多與富蘭那,再次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工匠梨師達多與富蘭那,白世尊曰: (8)「大德!聞世尊離舍衛城欲往拘薩羅遊行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大德!聞世尊離舍衛城至拘薩羅遊行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 (9)大德!聞世尊離拘薩羅欲往摩羅遊行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大德!聞世尊離拘薩羅遊行至摩羅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 (10)大德!聞世尊由摩羅遊行欲往跋耆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大德!聞世尊由摩羅遊行至跋耆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 (11)大德!聞世尊由跋耆遊行欲往伽尸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大德!聞世尊由跋耆遊行至伽尸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 (12)大德!聞世尊由伽尸遊行欲往摩竭陀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大德!聞世尊由伽尸遊行至摩竭陀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 (13)大德!聞世尊由摩竭陀遊行欲往伽尸時,以世尊接近我等,歡悅而喜。大德!聞世尊由摩竭陀遊行至伽尸時,以世尊接近我等,歡悅而喜。 (14)大德!聞世尊由伽尸……至跋耆……乃至…… (15)……由跋耆……至摩羅……乃至…… (16)……由摩羅……至拘薩羅……乃至…… (17)大德!聞世尊由拘薩羅遊行往舍衛城時,以世尊接近我等,歡悅而喜。大德!聞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時,以世尊接近我等,大悅而大喜。」 (18)「工匠!然則在家為憒撓,是塵垢處;出家為空閑。工匠!應勿放逸。」 (19)「大德!比我等之憒撓,更為憒撓、更憒撓之類尚有。」 「工匠!何為比汝等之憒撓,更為憒撓、更憒撓之類耶?」 (20)「大德!拘薩羅王波斯匿欲往遊園時,我等調御拘薩羅王波斯匿乘用之象,并將拘薩羅王波斯匿可愛可意之宮女,載之一人在前、一人在後。大德!彼姊妹有如是香,猶如掀開之香篋、亦如香莊嚴之王女。大德!彼姊妹若是身觸則如綿,猶如綿花、亦如生長於安樂之王女。大德!其時,應護象,應護彼姊妹,自亦應相護。 (21)大德!我等於彼姊妹,并不認有起惡心。大德!然此憒撓為比〔在家〕更為憒撓、更憒撓之類。」 (22)「工匠!然而在家為憒撓,是塵垢處;出家為空閑。工匠!應勿放逸。 (23)工匠!聖弟子成就四法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 (24)工匠!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謂:『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於法……於僧…… 以離慳吝、垢穢之心於家而住,常布施、自布施。以棄捨為喜,於乞應施,以布施、以部分布施為喜。 工匠!聖弟子對此四法成就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25)工匠!汝等於佛成就證淨,謂:『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於法……於僧…… 在家如有少分之施物者,則皆於具戒者、善法者,無有差別[3]。 ᅟᅟ==[3] 「無有差別」,沒有「此是我們的,那是諸比丘的」之分別,其義為一切皆是布施物。== (26)工匠!於汝等之意云何?於布施,與汝等同等者,於拘薩羅國中有若干耶?」 (27)「大德!幸哉!福哉!世尊如是對我等之示知。」 #### 55.7 〔七〕第七ᅟ鞞紐多羅 [1] ᅟᅟ==[1] 雜阿含三七.二二(大正藏二.二七三b)。==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俱,遊行拘薩羅國,入一名曰鞞紐多羅之拘薩羅婆羅門村。 (2)鞞紐多羅之婆羅門居士聞:「釋子沙門瞿曇,乃由釋種出家,與大比丘眾俱,遊行拘薩羅國至鞞紐多羅。又彼尊者瞿曇揚如是善名稱,謂:『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於天、魔、梵世、沙門、婆羅門、人天眾,說自證知、現證,彼對初善、中善、後善,說示義理文句具足之法,顯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善哉!得見如是之應供者。」 (3)時,彼鞞紐多羅之婆羅居士,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者有之,與世尊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者有之,向世尊合掌坐於一面者有之,於世尊面前,告以姓名,坐於一面者有之,或默然坐之者亦有。 (4)坐於一面之彼鞞紐多羅婆羅門居士,白世尊曰: 「尊瞿曇!我等有如是之欲、之志、之意趣,曰:於有多兒之憒亂處而住,受有迦尸衣、栴檀,持有華鬘、香、塗香,享有金銀,死後命終,生於善趣天世。尊瞿曇!請為有如是之欲、之志、之意趣之我等,說示法要,以使我等,得住於多兒之憒亂處,受有迦尸衣、栴檀,持有華鬘、香、塗香,享有金銀,死後命終,得生善趣天世。」 (5)「居士等!我對汝等說自利之法門,且諦聽,當善作意,我即當說。」 「唯唯!大德!」 彼鞞紐多羅之婆羅門居士應諾世尊。 世尊說示曰: 「居士等!何為自利法門耶? (6)居士等!於此,聖弟子當如是思擇:『我欲生、不欲死,欲樂而厭苦。我欲生、不欲死,欲樂而厭苦,若有奪我命者,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他亦欲生、不欲死,欲樂而厭苦,若我奪其命者,則我為不可愛、不可意。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於他亦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諸於他耶?』如是思擇,則自離殺生,并勸他亦離殺生,讚歎離殺生。如是身行之邊際清淨。 (7)居士等!復次,聖弟子如是思擇:『於我所不與而盜取者,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若我,對他之所不與而盜取者,則我非為可愛、可意。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於他亦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諸於他耶?』如是思擇,則自離於不與取,并勸他亦離不與取,讚歎離於不與取。如是身行之邊際清淨。 (8)居士等!復次,聖弟子如是思擇:『若有與我妻交者,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若我與他妻交者,則我不為可愛、可意。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於他亦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諸於他耶?』如是思擇,則自離於欲邪行,并勸他亦離於欲邪行,讚歎離於欲邪行。如是身行之邊際清淨。 (9)居士等!復次,聖弟子如是思擇:『若有以虛誑語損我利者,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若我以虛誑語損他之利者,則我為不可愛、不可意。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於他亦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諸於他耶?』如是思擇,則自離虛誑語,并勸他亦離虛誑語,讚歎離虛誑語。如是語行之邊際清淨。 (10)居士等!復次,聖弟子如是思擇:『若有以離間語,使我與友背離者,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若我以離間語,使他與友背離者,則我為不可愛、不可意。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於他亦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諸於他耶?』如是思擇,則自離離間語,并勸他亦離離間語,讚歎離離間語。如是語行之邊際清淨。 (11)居士等!復次,聖弟子如是思擇:『若有對我出麤惡語者,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若我對他出麤惡語者,則我為不可愛、不可意。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於他亦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諸於他耶?』如是思擇,則自離麤惡語,並勸他亦離麤惡語,讚歎離麤惡語。如是語行之邊際清淨。 (12)居士等!復次,聖弟子如是思擇:『若有對我出雜穢語者,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若我對他出雜穢語者,則我為不可愛、不可意。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於他亦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諸於他耶?』如是思擇,則自離雜穢語,并勸他亦離雜穢語,讚歎離雜穢語。如是語行之邊際清淨。 (13)彼時,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14)於法成就證淨,曰:『世尊之法為善說、現見、不時來、見、引導、智者應自知。』 (15)於僧成就證淨,曰:『世尊之聲聞眾為妙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直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應理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和敬行者,此謂四雙八輩者是。世尊之聲聞眾為應請、極應請、應供養、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 (16)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17)居士等!聖弟子成就此七正法故,依此四願處若欲者,則自記別,得:『地獄盡、畜生盡、餓鬼趣盡、惡生惡趣盡、墮處盡,成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18)如是說示已。鞞紐多羅之婆羅門居士,白世尊曰: 「稀有哉!尊瞿曇!……乃至……我等歸依世尊瞿曇與法及比丘眾。尊瞿曇!容我等,自今日始,至命終止,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55.8 〔八〕第八ᅟ繁耆迦精舍(一) [1] ᅟᅟ==[1] 雜阿含三〇.二三.二四(大正藏二.二一七a)。長部經典原典第二卷九一頁以下參照。==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那梨迦村之繁耆迦精舍。 (2)時,具壽阿難來至世尊住處,至已,白世尊曰: 「大德!一名遮樓之比丘命終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一名難陀之比丘尼命終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一名須達之優婆塞命終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一名善生之優婆塞命終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 (3)「阿難!遮樓比丘命終,依諸漏盡,於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阿難!難提比丘尼命終,彼五下分結徧盡,而為化生於彼處般涅槃,不還此世。阿難!須達優婆塞命終,三結徧盡,貪瞋癡弱而為一來,唯一之來此世,作苦之邊際。阿難!善生優婆夷命終,依三結徧盡,而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4)阿難!為人,命終并非稀有事,各各命終時,來我處問此義,阿難!此對如來是憒亂。阿難!故命名曰法鏡,而說法門。聖弟子成就於此,若欲者,則自記別,得:『地獄盡、畜生盡、餓鬼趣盡、惡生惡趣盡、墮處盡,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5)阿難!聖弟子成就何之法鏡法門,若欲者,則自記別,得:『地獄盡、畜生盡、餓鬼趣盡、惡生惡趣盡、墮處盡,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耶? (6)阿難!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7)阿難!聖弟子成就此法鏡法門,若欲者,則自記別,得:『地獄盡、畜生盡、餓鬼趣盡、惡生惡趣盡、墮處盡,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 55.9 〔九〕第九ᅟ繁耆迦精舍(二) [1] ᅟᅟ==[1] 參照前經。== (※2)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大德!曰阿育之比丘已命終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阿育之比丘尼已命終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阿育之優婆塞已命終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阿育之優婆夷已命終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 (3~6)「阿難!阿育比丘命終,依諸漏盡,對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同前經之因緣) (7)阿難!如成就此法鏡法門,若欲者,則自記別,得:『地獄盡、畜生盡、餓鬼趣盡、惡生惡趣盡、墮處盡,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 55.10 〔一〇〕第十ᅟ繁耆迦精舍(三) [1] ᅟᅟ==[1] 雜阿含三〇.二五(大正藏二.二一七b)。== (※2)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大德!曰罽迦舍之那梨迦優婆塞已命終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佉楞迦羅之那梨迦優婆塞……曰尼迦吒之那梨迦優婆塞……曰迦多梨沙婆……曰他梨舍㝹……曰藪達利舍㝹……曰跋陀羅……曰須跋陀羅之那梨迦優婆塞,已命終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 (3)「阿難!罽迦舍優婆塞命終,五下分結盡,而為化生,於彼處般涅槃,自彼世不還。阿難!佉楞迦羅……尼迦吒……迦多梨沙婆……他梨舍㝹……藪達利舍㝹……跋陀羅……須跋陀羅優婆塞命終,五下分結盡,而為化生,於彼處般涅槃,自彼世不還。 (4)阿難!五十餘之優婆塞於那梨迦命終,五下分結徧盡,為化生,於彼處般涅槃,自彼世不還。阿難!九十餘之優婆塞於那梨迦命終,三結徧盡,貪瞋癡弱,而為一來,唯一來此世,住苦之邊際。阿難!五百六之優婆塞於那梨迦命終,依三結徧盡,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5)阿難!為人,命終并非稀有事,各各命終時,來我處問此義,阿難!此對如來是慣亂。阿難!故為說名曰法鏡之法門。聖弟子成就於此,若欲者,則自記別,以得:『地獄盡、畜生盡、餓鬼趣盡、惡生惡趣盡、墮處盡,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6)阿難!聖弟子成就何之法鏡法門,若欲者,則自記別,得:『地獄盡、畜生盡、餓鬼趣盡、惡生惡趣盡、墮處盡,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耶? (7)阿難!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樂,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8)阿難!聖弟子如成就此法鏡法門,若欲者,則自記別,得:『地獄盡、畜生盡、餓鬼趣盡、惡生惡趣盡、墮處盡,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第一ᅟ鞞紐多羅品(終) 此中攝頌曰: 王以及預流 長壽舍利弗 工匠鞞紐羅 繁耆迦精舍 ### 第二ᅟ千品(王園品) #### 55.11 〔一一〕第一ᅟ千 (1)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王園。 (2)時,千比丘尼眾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立於一面。 (3)時,世尊告立於一面之諸比丘尼曰: 「諸比丘尼!聖弟子如成就四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 (4)諸比丘尼!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5~6)於法……於僧…… (7)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樂,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8)諸比丘尼!聖弟子如成就此四法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 55.12 〔一二〕第二ᅟ婆羅門 [1] ᅟᅟ==[1] 雜阿含三〇.一三(大正藏二.二一五b)。== (1~2)舍衛城因緣。 (3)「諸比丘!諸婆羅門施設有名曰向上之道,以勸導弟子曰:『男子!晨朝起,往赴於東面,不避坑坎、不避堆阜、不避橛、不避荊地、不避污水溜、不避下水路,於墮處可遇死。男子!如是身壞命終,往生善趣、天世。』 (4)諸比丘!此諸婆羅門之愚道、癡道,而不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靜、證智、等覺、涅槃。諸比丘!我亦於聖者之律,施設向上之道,且資於一向厭患、離貪、滅盡、寂靜、證智、等覺、涅槃。 諸比丘!何種向上之道,一向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靜、證智、等覺、涅槃耶? (5)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對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對法……對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6)諸比丘!此為向上之道,一向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靜、證智、等覺、涅槃。」 #### 55.13 〔一三〕第三ᅟ阿難 (1)一時,具壽阿難與具壽舍利弗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2)時,具壽舍利弗夕時由宴默起,來至具壽阿難住處。至已,與具壽阿難俱相交談感銘、歡喜之語,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言具壽阿難曰: (3)「友阿難!安住斷幾何之法?成就幾何之法?世尊對如是此等眾生記別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耶?」 (4)「友!依斷四法、成就四法,世尊對如是此等眾生記別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5)友!若對佛成就誹謗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聖弟子對佛不作如是誹謗。友!對佛成就證淨之有聞聖弟子,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世,彼對佛如是證淨,謂:『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6)友!若對法成就誹謗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聖弟子對法不作如是誹謗。友!對法成就證淨之有聞聖弟子,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世,彼對法如是證淨,謂:『世尊之法乃善說、現見、不時、來見、引導、智者應自知。』 (7)友!若對僧成就誹謗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聖弟子對僧不作如是誹謗。友!對僧成就證淨之有聞聖弟子,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世,彼對僧作如是證淨,謂:『世尊之聲聞眾為妙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直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應理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和敬行者,此謂四雙八輩。此世尊之聲聞眾為應請、極應請、應供養、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 (8)友!若成就破戒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聖弟子不作如是破戒。友!若成就聖者之所樂戒,有聞聖弟子身壞命終後生善趣、天世,彼作如是聖者之所樂戒持,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能發三摩地。 (9)友!依於斷除此四法、成就此四法者,世尊對如是此等眾生記別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 55.14 〔一四〕第四ᅟ惡趣(一) (※3)「諸比丘!成就四法之聖弟子,超越一切惡趣之怖畏。以何為四法耶? (4~7)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對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對法……對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8)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聖弟子,超越一切之惡趣怖畏。」 #### 55.15 〔一五〕第五ᅟ惡趣(二) (※3)「諸比丘!成就四法之聖弟子,超越一切惡趣、墮處之怖畏。以何為四法耶。 (4~7)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對佛成就證淨……乃至…… (8)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聖弟子,超越一切惡趣、墮處之怖畏。」 #### 55.16 〔一六〕第六ᅟ朋友(一) [1] ᅟᅟ==[1] 雜阿含三〇.七(大正藏二.二一四b)。== (※3)「諸比丘!汝等思念有應所哀愍、應所聽聞之朋友、親戚、血族,諸比丘!汝等則應對彼等勸導於習住四預流支。以何為四預流支耶? (4)對佛,應勸導於習住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對法……對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樂,不執取,能發三摩地之戒,勸導習住。 (5)諸比丘!汝等思念有應所哀愍、應所聽聞之朋友、親戚、血族,諸比丘!汝等則應對彼等勸導於習住此四預流支。」 #### 55.17 〔一七〕第七ᅟ朋友(二) [1] ᅟᅟ==[1] 參照前經。== (※3)「諸比丘!汝等思念有應所哀愍、應所聽聞之朋友、親戚、血族,諸比丘!汝等應對彼等勸導於習住四預流支。以何為四預流支耶? (4)對佛,應勸導習住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諸比丘!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之四大或有變異,但對佛成就證淨之聖弟子無有變異。此中,對佛成就證淨之聖弟子,生於地獄、畜生、餓鬼趣之變異者為無有此理。 (5~6)對法……對僧…… (7)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於能發三摩地之戒,勸導習住。諸比丘!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之四大或有變異,但成就聖者之所樂戒之聖弟子無有變異。此中,成就聖者之所樂戒之彼聖弟子,生於地獄、畜生、餓鬼趣之變異者為無有此理。 (8)諸比丘!汝等思念應所哀愍、應所聽聞之朋友,親戚、血族,諸比丘!汝等則應對彼等,勸導對此四預流支之習住。」 #### 55.18 〔一八〕第八ᅟ天上遊行(一) [1] ᅟᅟ==[1] 參照其次之二經。== (1)舍衛城因緣。 (2)時,具壽大目犍連譬如力士之屈臂伸、伸臂屈,以如是之快速沒於祇樹林,現於忉利天。 (3)時,眾多之忉利諸天,來至具壽大目犍連處。至已,敬禮具壽大目犍連,立於一面。時,具壽大目犍連對立於一方之彼諸天曰: (4)「友等!善哉!對佛以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友等!對佛因成就證淨,如是,於此有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世。 (5~6)友等!善哉!對法……對僧…… (7)友等!善哉!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友等!因成就聖者之所樂戒,如是,於此有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世。」 (8)「尊者目犍連!善哉!對佛以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尊者目犍連!對佛因成就證淨,如是,於此有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世。 (9~11)尊者目犍連!善哉!對法……對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尊者目犍連!因成就聖者之所樂戒,如是,於此有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世。」 #### 55.19 〔一九〕第九ᅟ天上遊行(二) [1] ᅟᅟ==[1] 同前經。但「生善趣、天界」,改為「生善趣、天世」。== (1)一時,具壽大目犍連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2~11)時,具壽大目犍連、譬如力士之……乃至……於此有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世……乃至…… #### 55.20 〔二〇〕第十ᅟ天上遊行[1-1](三) ᅟᅟ==[1-1] 雜阿含四一.一五(大正藏二.二九九b)。== (※2)時,世尊譬如力士之屈伸臂、伸臂屈,以如是之速,沒於祇樹林,現於忉利天。 (3)時,眾多之忉利諸天,來至世尊處。至已,敬禮世尊,立於一面。時,世尊對立於一面之彼諸天曰: (4~7)「友等!善哉!對佛以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友等!對佛因成就證淨,如是,於此有一類之有情,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友等!善哉!對法……對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友等!因成就聖者之所樂戒,如是,於此有一類之有情,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8~11)「尊者!善哉!對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尊者!因於佛成就證淨,如是,於此有一類眾生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尊者!善哉!對法……對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尊者!因成就聖者所樂之戒,如是此眾生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第二ᅟ千品(終) 攝頌曰: 千與婆羅門 阿難二惡趣 二朋支乃至 三天上遊行 ### 第三ᅟ百手品 #### 55.21 〔二一〕第一ᅟ摩訶男(一) [1] ᅟᅟ==[1] 雜阿含三三.一二(大正藏二.二三七b),別雜阿含八.二四(大正藏二.四三二b),增一阿含四一.一(大正藏二.七四四a)。==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園。 (2)時,釋氏摩訶男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氏摩訶男,白世尊曰: (3)「大德!此迦毘羅衛城乃富饒、豐樂而民多、人集,是憒鬧。大德!我對世尊或意修習之比丘奉仕已,日夕時分,入迦毘羅衛城,遇狂奔之象、遇狂奔之馬、遇狂奔之乘、遇狂奔之車、遇狂奔之人。大德!其時,忘失世尊之念、忘失法之念、忘失僧之念。大德!我思念:若我其時命終者,將往何之趣?享何之生耶?」 (4)「摩訶男!勿恐,摩訶男!勿怖。於汝無惡死、惡命終。摩訶男!若於長夜,其心對信徧修、其心對戒徧修、其心對所聞徧修、其心對施捨徧修、其心對慧徧修者,則此有色,四大所成、父母所生、飯粥所集、無常破壞、粉碎斷絕、壞滅法之身,則為鴉所噉、為鷲所噉、為鷹所噉、為狗所噉、為野干所噉、為種種生類所噉。然於長夜,對信徧修、對戒徧修、對所聞徧修、對施捨徧修、對慧徧修者,則心為上昇、勝進。 (5)摩訶男!譬如有人,將酥瓶、油瓶投入深水池壞之,其破片瓦石雖沈,其酥、油則上昇、勝進。摩訶男!如是,若於長夜,其心對信徧修、其心對戒徧修、其心對所聞徧修、其心對施捨徧修、其心對慧徧修者,則此有色,四大之所成、父母所生、飯粥所集、無常破壞、粉碎斷絕、壞破法之此身,為鴉所噉、為鷲所噉、為鷹所噉、為狗所噉、為野干所噉、為種種生類所噉。然於長夜,對信徧修、對戒徧修、對所聞徧修、對施捨徧修、對慧徧修者,則心為上昇、勝進。 (6)摩訶男!汝於長夜,其心對信徧修、其心對戒徧修、其心對所聞徧修、其心對施捨徧修、其心對慧徧修。摩訶男!勿恐,摩訶男!勿怖。於汝無惡死、惡命終。」 #### 55.22 〔二二〕第二ᅟ摩訶男(二) [1] ᅟᅟ==[1] 參照前經。(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1],今於此處加上[01]之註標。)== (1)如是我聞……乃至…… (2)時,釋氏摩訶男……乃至…… (3)大德!此迦毘羅衛城……乃至…… (4)「摩訶男!勿恐,摩訶男!勿怖。於汝無惡死、惡命終。摩訶男!成就四法之聖弟子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以何為四法耶? (5)摩訶男!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6)摩訶男!譬如有樹,其向東、傾東、臨東,若將其根截之則倒向何方耶?」 「大德!必是其所向傾臨之方。」 「摩訶男!如是,成就此四法之聖弟子,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 #### 55.23 〔二三〕第三ᅟ沙陀 [1] ᅟᅟ==[1] 雜阿含三三.一七(大正藏二.二三九b)。別雜阿含八.二八(大正藏二.四三四a)。== (1)迦毘羅衛城因緣。 (2)時,釋氏摩訶男來至釋氏沙陀處,至已,對釋氏沙陀曰: (3)「沙陀!可知於人成就幾何之法,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耶?」 「摩訶男!是知於人成就三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三法耶? (4)摩訶男!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成就證淨,曰:『世尊之聲聞眾為妙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直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應理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和敬行者,此謂四雙八輩。世尊之聲聞眾,為應請、極應請、應供養、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 摩訶男!是知於人成就此三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5)摩訶男!汝知於人成就幾何之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耶?」 「沙陀!我知於人成就四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何為四法耶? 沙陀!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沙陀!我知於人如成就此四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6)「稍待,摩訶男!稍待,摩訶男!世尊方知此法之成就不成就。」 「沙陀!走!往世尊住處,至已,向世尊將此義奉告。」 (7)時,釋氏摩訶男與釋氏沙陀,來至世尊住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氏摩訶男,白世尊曰: (8)「大德!我來至釋氏沙陀住處,至已,對釋氏沙陀言曰:『沙陀!可知於人成就幾何之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耶?』大德!作如是言,釋氏沙陀對我言曰:『摩訶男!當知於人成就三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涅槃。摩訶男!汝可知於人成就幾何之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趣耶?』 (9)大德!作如是言,我對釋氏沙陀言曰:『沙陀!我知於人成就四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沙陀!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沙陀!我知於人如成就此四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大德!作如是言,釋氏沙陀對我言曰:『稍待,摩訶男!稍待,摩訶男!世尊方知此法之成就不成就。』 (10)大德!於此法事之起,如一方為世尊,一方為比丘眾者,我則隨順世尊。大德!我如是信為記。 (11)大德!於此法事之起,如一方為世尊,一方為比丘眾、比丘尼眾者,我則隨順世尊。大德!我如是信為記。 (12)大德!於此法事之起,如一方為世尊,一方為比丘眾、比丘尼眾、優婆塞者,我則隨順世尊。大德!我如是信為記。 (13)大德!於此法事之起,如一方為世尊,一方為比丘眾、比丘尼眾、優婆塞、優婆夷者,我則隨順世尊。大德!我如是信為記。 (14)大德!於此法事之起,如一方為世尊、一方為比丘眾、比丘尼眾、優婆塞、優婆夷、天、魔、梵世、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者,我則隨順世尊。大德!我如是信為記。」 (15)「沙陀!對如是言之釋氏摩訶男,汝作何言耶?」 「大德!對如是言之釋氏摩訶男,我無何所言,但除妙與善。」 #### 55.24 〔二四〕第四ᅟ百手(一) [1] ᅟᅟ==[1] 雜阿含三三.一八(大正藏二.二三九c)。別雜阿含八.二九(大正藏二.四三四b)。== (1)迦毘羅衛城因緣。 (2)其時,釋氏百手命終,世尊對彼,作「是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之記別。 (3)於此有眾多之釋氏集合,作私語,憤怒、毀議曰: 「是稀有、未曾有者,今此處誰非為預流者?所以釋氏百手命終,世尊對彼作『是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之記別。而釋氏百手曾犯戒飲酒。」 (4)時,釋氏摩訶男來至世尊之住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氏摩訶男,白世尊曰: (5)「大德!於此,釋氏百手命終,世尊對彼作『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之記別。大德!於此,眾多之釋氏集合,作私語,憤怒、毀議,而謂:『是希有、未曾有者,今此處誰非預流者?所以釋氏百手命終,世尊對彼作「是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之記別,而釋氏百手曾犯戒飲酒。』」 「摩訶男!若於長夜為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者,則云何往墮處耶? (6)摩訶男!若予正說,於長夜為優婆塞,謂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釋氏百手應如是正說,摩訶男!釋氏百手於長夜為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云何往墮處耶? (7)摩訶男!於此有一類之人,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成就捷慧、速慧而解脫。彼依諸漏盡,對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摩訶男!此人已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趣、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8)摩訶男!於此又有一類之人,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雖成就捷慧、速慧而不得解脫。彼依五下分結盡成為化生,於彼處則解脫,由彼世不歸還。摩訶男!此人已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趣、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9)摩訶男!於此又有一類之人,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不得捷慧、不得速慧而不得成就解脫。彼三結盡,貪瞋癡弱,為一來,而唯一來此世作苦之邊際。摩訶男!此人已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趣、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10)摩訶男!於此又有一類之人,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不得捷慧、不得速慧而不得成就解脫。彼依三結盡,而得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摩訶男!此人已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趣、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11)摩訶男!此處又有一類之人,於佛不得成就證淨、於法不得成就證淨、於僧不得成就證淨,不得捷慧、不得速慧,不得成就解脫。然彼具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之諸法,又能對如來所說之法,以慧少分觀察。摩訶男!此人則不往地獄、不往畜生、不往餓鬼趣、不往惡生惡趣、墮處。 (12)摩訶男!此處又一類之人,於佛不得成就證淨、於法不得成就證淨、於僧不能成就證淨,不得捷慧、不得速慧,不得成就解脫。然彼具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又以如來為唯所信、唯所愛樂。摩訶男!此人不往地獄、不往畜生、不往餓鬼趣、不往惡生惡趣、墮處也。 (13)摩訶男!若彼諸大眾了知善說與惡說,則我為彼諸大眾記別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況釋氏百手耶?摩訶男!釋氏百手臨命終時受戒也。」 #### 55.25 〔二五〕第五ᅟ百手(二) [1] ᅟᅟ==[1] 參照前經。== (1)迦毘羅衛城因緣。 (2)其時,釋氏百手命終,世尊對彼以「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記別之。 (3)此處眾多之釋氏集合,作私語,憤怒、毀議曰: 「是稀有、未曾有者,於今此處任何人誰非預流者?所以釋氏百手命終,世尊對彼以『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記別之。釋氏百手於戒并未成圓滿。」 (4)時,釋氏摩訶男來至世尊住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氏摩訶男,白世尊曰: (5)「大德!於此,釋氏百手命終,世尊對彼以『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記別之。大德!於此,眾多之釋氏集合,作私語,憤怒、毀議曰:『是稀有、未曾有者,今此處誰非預流者?所以釋氏百手命終,世尊對彼以「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記別,而釋氏百手於戒并未成圓滿。』」 「摩訶男!若於長夜為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云何往墮耶? (6)摩訶男!若予正說,謂於長夜為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則釋氏百手正說應如是而言,摩訶男!釋氏百手於長夜為優婆塞,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云何往墮處耶? (7)摩訶男!於此有一類之人,於佛一向篤信,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於法……於僧……捷慧、速慧而成就解脫。彼依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摩訶男!此人則已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趣、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8)摩訶男!於此又有一類之人,於佛一向篤信,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捷慧、速慧,但不得成就解脫。彼依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得損害般涅槃……得有行般涅槃……得無行般涅槃……得上流而至色究竟天。摩訶男!此人已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趣、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9)摩訶男!於此又有一類之人,於佛一向篤信,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脫。彼三結盡,貪瞋癡弱,為一來而唯一來此世作苦之邊際。摩訶男!此人已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趣、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10)摩訶男!於此又有一類之人,於佛一向篤信,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脫。彼依三結盡,得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摩訶男!此人已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趣、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11)摩訶男!此處又有一類之人,於佛不成篤信、於法不成篤信、於僧不成篤信,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脫,然彼具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之諸法,又能對如來所說之法,以慧少分予觀察。摩訶男!此人不往地獄、不往畜生、不往餓鬼趣、不往惡生、惡趣、墮處。 (12)摩訶男!於此又有一類之人,於佛不成篤信、於法不成篤信、於僧不成篤信,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脫。然彼具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之諸法,又以如來為所唯信、唯所愛樂。摩訶男!此人不往地獄、不往畜生、不往餓鬼趣、不往惡生、惡趣、墮處。 (13)摩訶男!譬如未除農作根碴之惡田、惡地,種子為壞、腐、為風熱所損,無核,未善予貯藏,又逢天不降雨,彼種子得能生長增廣耶?」 「大德!不能。」 「摩訶男!如是,於此惡說、惡示之法,不成出離、不資寂靜,非正等覺者之所說,稱為惡田。於此法之弟子,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而住,稱為惡種子。 (14)摩訶男!譬如已除農作根碴之良田、良地,種子不壞、不腐、不為風熱所損,有核,善為貯藏,又正逢天雨,彼種子能生長增廣耶?」 「大德!實然。」 「摩訶男!如是,於此法之善說、善示、出離、資於寂靜,為正等覺者之所說,稱為良田。於此法之弟子,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而住,稱為良種子。況釋氏百手耶?摩訶男!釋氏百手臨命終時,圓滿戒行。」 #### 55.26 〔二六〕第六ᅟ破戒(一) [1] ᅟᅟ==[1] 雜阿含三七.一〇(大正藏二.二六九c)。== (1)舍衛城因緣。 (2)其時,給孤獨居士因疾病而困苦重患。 (3)時,給孤獨居士告一男子曰: 「男子!往具壽舍利弗住處,至已,以我語對具壽舍利弗之足行頭面禮,言:『大德!給孤獨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壽舍利弗之足行頭面禮。』又曰:『大德!願具壽舍利弗來給孤獨居士住處,以哀愍故。』」 「唯唯!大德!」 彼男子應諾給孤獨居士後,前往具壽舍利弗住處。至已,禮敬具壽舍利弗,坐於一面。 (4)坐於一面之彼男子,向具壽舍利弗言曰: 「大德!給孤獨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壽舍利弗之足行頭面禮。又曰:『大德!願具壽舍利弗來給孤獨居士住處,以哀愍故。』」 具壽舍利弗默然允許。 (5)時,具壽舍利弗晨朝時分,著下衣、持衣鉢,以具壽阿難為隨從沙門,往給孤獨居士家。至已,就設座。坐已,具壽舍利[A3]弗語給孤獨居士曰: ᅟᅟ==[A3] 弗【CB】,佛【南傳】== 「居士!能忍否?可耐否?苦受退而不進,知減退而不知增進否?」 「大德!難忍、難耐,痛苦有進而無退、知增進而不知減退。」 (6)「居士!若於佛成就不信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於佛,則無如是之不信。居士!汝於佛具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汝自思於佛具此證淨,則苦受將忽止。 (7)居士!若於法成就不信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於法,則無如是不信。居士!汝於法具證淨,曰:『世尊之法為善說、現見、不時、來見、引導、智者應自知。』汝自思於法具此證淨,則苦受將忽止。 (8)居士!若於僧成就不信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於僧,則無如是不信。居士!汝於僧具證淨,曰:『世尊之聲聞眾為妙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直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應理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和敬行者,此謂四雙八輩。世尊之聲聞眾為應請、極應請、應供養、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汝自思於僧具證淨,則苦受將忽止。 (9)居士!若成就破戒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破戒。居士!汝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能發三摩地之戒,汝自思具聖者之所樂此戒,則苦受將忽止。 (10)居士!若成就邪見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見。居士!汝具正見,汝自思此正見,則苦受將忽止。 (11)居士!若成就邪思惟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思惟。居士,汝具正思惟,汝自思具此正思惟,則苦受將忽止。 (12)居士!若成就邪語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語。居士!汝具正語,汝自思具此正語,則苦受將忽止。 (13)居士!若成就邪業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業。居士!汝具正業,汝自思具此正業,則苦受將忽止。 (14)居士!若成就邪命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命。居士!汝具正命,汝自思具此正命,則苦受將忽止。 (15)居士!若成就邪精進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精進。居士!汝具正精進,汝自思具此正精進,則苦受將忽止。 (16)居士!若成就邪念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念。居士!汝具正念,汝自思具此正念,則苦受將忽止。 (17)居士!若成就邪定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定。居士!汝具正定,汝自思具此正定,則苦受將忽止。 (18)居士!若成就邪智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智。居士!汝具正智,汝自思具此正智,則苦受將忽止。 (19)居士!若成就邪解脫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解脫。居士!汝具正解脫,汝自思具此正解脫,則苦受將忽止。」 (20)時,給孤獨居士之苦受忽止。 (21)時,給孤獨居士向具壽舍利弗與具壽阿難,自將釜中飲食予以供養。 (22)時,給孤獨居士見具壽舍利弗食訖,手離鉢,乃取一低床几,坐於一面。 (23)時,具壽舍利弗對坐於一面之給孤獨居士,以此偈隨喜: 於如來之信心 於不動善安立 稱讚聖者之樂 於戒當自善持 於僧伽生信樂 於所見之直人 其活命為不空 得名之為不貧 故賢者僅以佛 念念持佛之教 精勤信心持戒 勉勵淨信法見 (24)時,具壽舍利弗以此偈隨喜給孤獨居士,乃從座而起離去。 (25)時,具壽阿難來至世尊住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時,世尊言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曰: (26)「阿難!汝晨朝由何處來耶?」 「大德!具壽舍利弗對給孤獨居士作如是教誡。」 「阿難!舍利弗為賢者、大慧者,所以以四預流支予分別十相。」 #### 55.27 〔二七〕第七ᅟ破戒(二) [1] ᅟᅟ==[1] 雜阿含三七.九(大正藏二.二六九b)。== (1)舍衛城因緣。 (2)其時,給孤獨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 (3~4)時,給孤獨居士告一男子曰: 「男子!往具壽阿難住處,至已,以我語向具壽阿難之足行頭面禮曰:『大德!給孤獨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壽阿難之足行頭面禮。』又曰:『大德!願具壽阿難能來給孤獨居士住處,以哀愍故。』」 「唯唯!大德!」 彼男子應諾給孤獨居士,往具壽阿難住處,至已,禮敬具壽阿難,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彼男子白具壽阿難曰: 「大德!給孤獨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壽阿難之足行頭面禮。又曰:『大德!願具壽阿難能來給孤獨居士住處,以哀愍故。』」 具壽阿難默然許諾。 (5)時,具壽阿難晨朝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往給孤獨居士住處。至已,就所設座。坐已,具壽阿難言給孤獨居士曰: 「居士!能忍否?可耐否?苦受退而不進,知減退而不知增進否?」 「大德!難忍、難耐,痛苦有進無退、知增進而不知減退。」 (6)「居士!於成就四法之無聞異生,有驚懼、怖畏之後世,故畏命終。以何為四法耶? (7)居士!於此有無聞之異生,於佛成就不信,又自思於佛具此不信故,有驚懼、怖畏之後世,故畏命終。 居士!又無聞之異生,於法成就不信,又自思於法具此不信故,有驚懼、怖畏之後世,故畏命終。 居士!又無聞之異生,於僧成就不信,又自思於僧具此不信故,有驚懼、怖畏之後世,故畏命終。 居士!又無聞之異生,成就破戒,又自思具此破戒故,有驚懼、怖畏之後世,故畏命終。 居士!對此四法成就之無聞異生,有驚懼、怖畏之後世,故畏命終。 (8)居士!於成就四法之有聞聖弟子,無驚懼、怖畏之後世,故不畏命終。以何為四法耶? 居士!於此有聞之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自思於佛具此證淨故,無驚懼、怖畏之後世,故不畏命終。 居士!又有聞之聖弟子,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成就不執取之戒。又自思具聖者所樂之戒故,無驚懼、怖畏之後世,故不畏命終。 居士!對此四法成就之聖弟子,無驚懼、怖畏之後世故,不畏命終。」 (9)「大德阿難!我不畏懼。云何而畏耶?大德!我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大德!在家和敬之戒,世尊之所說,我自觀未少有所缺。」 (10)「居士!幸哉!居士!福哉!居士!汝當記別為預流果。」 #### 55.28 〔二八〕第八ᅟ怨讎 [1] ᅟᅟ==[1] 雜阿含三〇.一七(大正藏二.二一六a)。增支部經典十集第九二經略為一致。== (1)舍衛城因緣。 (2)時,給孤獨居士來至世尊住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時,世尊言坐於一面之給孤獨居士曰: (3)「居士!聖弟子當止息五種怖畏、怨讎,成就四種預流,以慧善觀聖理,善通達時,若心欲者,則自得記別,而曰:『於我地獄滅盡、畜生滅盡、餓鬼趣滅盡、惡生、惡趣、墮處滅盡,而得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以何為五種怖畏、怨讎之止息耶? (4)居士!殺生者,緣殺生而於現法生怖畏、怨讎,於來世生怖畏、怨讎,心中受苦憂。離殺生者,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居士!不與取者,緣不與取而於現法生怖畏、怨讎,於來世生怖畏、怨讎,心中受苦憂。離不與取者,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居士!邪淫者,緣邪淫而於現法生怖畏、怨讎,於來世生怖畏、怨讎,心中受苦憂。離邪淫者,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居士!妄語者,緣妄語而於現法生怖畏、怨讎,於來世生怖畏、怨讎,心中受苦憂。離妄語者,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居士!飲酒者,緣飲酒而於現世生怖畏、怨讎,於來世生怖畏、怨讎,心中受苦憂。離飲酒者,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此為五種怖畏,怨讎之止息。 (5)以何為成就四種預流支耶? 居士!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此為成就四種預流支。 (6)以何為慧善觀聖理,善通達之耶? 居士!於此有聖弟子,對緣善作意,而曰:『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無故此無,彼滅故此滅。』謂:緣無明生行,緣行生識,緣識生名色,緣名色生六處,緣六處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渴愛,緣可愛生取,緣取生有,緣有生生,緣生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此為一切苦蘊之集起。又:無明無餘離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渴愛滅,渴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是,此為一切苦蘊之滅。 此為以慧善觀聖理,善通達。 (7)居士!聖弟子於此五種怖畏、怨讎當止息,成就此四種預流支,以慧善觀聖理,善通達時,若心欲者,則自得記別,而曰:『於我地獄滅盡、畜生滅盡、餓鬼趣滅盡、惡生惡趣、墮處滅盡,而得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 55.29 〔二九〕第九ᅟ怖畏 [1] ᅟᅟ==[1] 參照前經。雜阿含三〇.一六(大正藏二.二一五c)。== (1)舍衛城因緣。 (2)時,有眾多之比丘來至世尊住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時,世尊言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曰: (3~6)「諸比丘!於聖弟子……乃至……(準前經) (7)諸比丘!聖弟子於五種怖畏、怨讎當止息,成就此四種預流支,以慧善觀聖理,善通達時,若心欲者,則自得記別,而曰:『於我地獄滅盡、畜生滅盡、餓鬼趣滅盡、惡生惡趣、墮處滅盡,而得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 55.30 〔三〇〕第十ᅟ離車 [1] ᅟᅟ==[1] 雜阿含三〇.四(大正藏二.二一三c)。== (1)一時,世尊住毘舍離城大林重閣講堂。 (2)時,離車大臣難陀來至世尊住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時,世尊言坐於一面之離車大臣難陀曰: 「難陀!成就四法之聖弟子,為得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 (3)難陀!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難陀!成就此四法之聖弟子,為得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4)難陀!又,成就此四法之聖弟子,與天、人之壽相應,與天、人之色相應,與天、人之樂相應,與天、人之稱相應,與天、人之增上力相應。 (5)難陀!此非我聞於他之沙門、婆羅門所說之,乃我自知、自見、自悟而說。」 (6)如是說時,有一男子對離車大臣難陀曰—— 「大德!是沐浴之時矣。」 〔難陀答曰:〕「無須於外面之沐浴,以內自之沐浴為已足。此乃謂於世尊之信心。」 第三ᅟ百手品(終) 此中攝頌曰: 二之摩訶男 沙陀二百手 二破戒怨讎 怖畏與離車 以十說此品 ### 第四ᅟ福德潤澤品 #### 55.31 〔三一〕第一ᅟ潤澤(一) [1] ᅟᅟ==[1] 雜阿含三〇.九(大正藏二.二一四c),四一.一一(大正藏二.二九九a)。== (1)舍衛城因緣。 (2)「諸比丘!有四種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以何為四耶? (3)諸比丘!於此處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此為第一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4)諸比丘!又,聖弟子於法成就證淨,而曰:『世尊之法為善說、現見、不時、來見、引導、智者應自知。』 此為第二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5)諸比丘!又,聖弟子於僧成就證淨,而曰:『世尊之聲聞眾為妙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直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應理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和敬行者,謂四雙八輩。世尊之聲聞眾為應請、極應請、應供養、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 此為第三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6)諸比丘!又,聖弟子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7)諸比丘!此為第四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 55.32 〔三二〕第二ᅟ潤澤(二) [1] ᅟᅟ==[1] 雜阿含三〇.一一(大正藏二.二一五a),四一.一二、一三(大正藏二.二九九a)。== (※2)「諸比丘!有四之福澤潤澤、善潤澤、安樂食。以何為四耶? (3)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此為第一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4~5)諸比丘!又,聖弟子於法……於僧…… (6)諸比丘!又,聖弟子以離慳吝之垢穢心住於家,常施、親手施、喜棄捨、應乞、喜於分與布施。 此為第四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7)諸比丘!此為四種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 55.33 〔三三〕第三ᅟ潤澤(三) [1] ᅟᅟ==[1] 雜阿含三〇.一一(大正藏二.二一五a),四一.一四、一五(大正藏二.二九九b)。== (※2)「諸比丘!有四種福澤潤澤、善潤澤、安樂食。以何為四耶? (3~5)諸比丘!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此為第一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諸比丘!又,聖弟子於法……於僧…… (6)具慧以聖決擇而順正苦盡,成就生滅慧。 此為第四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7)諸比丘!此為四種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 55.34 〔三四〕第四ᅟ天道[1-1](一) ᅟᅟ==[1-1] 雜阿含三〇.一八(大正藏二.二一六a)。== (1)舍衛城因緣。 (2)「諸比丘!諸天之天道有四,能令未清淨之眾生得清淨,未潔白之眾生得潔白。以何為四耶? (3)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此為諸天之第一天道,能令未清淨之眾生得清淨,未潔白之眾生得潔白。 (4~6)諸比丘!又,聖弟子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此為諸天之第四天道,能令未清淨之眾生得清淨,未潔白之眾生得潔白。 (7)諸比丘!諸天之天道有此四種,能令未清淨之眾生得清淨,未潔白之眾生得潔白。」 #### 55.35 〔三五〕第五ᅟ天道(二) [1] ᅟᅟ==[1] 雜阿含三〇.一九.二一(大正藏二.二一六b)。== (※2)「諸比丘!諸天之天道有四,能令未清淨之眾生得清淨,未潔白之眾生得潔白。以何為四耶? (3)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思擇:『以何為諸天之天道耶?』知:『我聞說,諸天以無[A4]恚為最上。我亦於或無怖或能安者,不起瞋恚,必成就天道之法而住。』 ᅟᅟ==[A4] 恚【CB】,恙【南傳】== 此為諸天之第一天道,能令未清淨之眾生得清淨,未潔白之眾生得潔白。 (4~5)諸比丘!又,聖弟子於法……於僧…… (6)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可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彼思擇:『如何為諸天之道耶?』知:『我聞諸天以無恚為為最上。我於或怖或安者,不起瞋恚,必成就天道之法而住。』 此諸天之天道有四,未清淨之眾生而令清淨;未潔白之眾生而令潔白。 (7)諸比丘!於諸天之道有此回,未清淨之眾生而令清淨;未潔白之眾生而令潔白。」 #### 55.36 〔三六〕第六ᅟ朋輩 [1] ᅟᅟ==[1] 雜阿含經四一.四(大正藏二.二九八b)。== (※2)「諸比丘!若成就四法者,諸天歡喜,而稱說為朋輩。何者為四耶? (3)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諸天於佛成就證淨,此處歿後,往生彼處者,如是思惟:『我等於佛成就證淨,於彼處歿,而生來此處,聖弟子亦如是,於佛成就證淨,當來[2]諸天之處。』 ᅟᅟ==[2] 「來」,原本及暹羅本俱作 ehi ti(ehiti),改為 ehiti(eti)之未來形。原本其語之前之 hoti 是衍字。== (4~5)諸比丘!又於法……於僧…… (6)成就聖者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可執取、〕能發三摩地之戒。諸天成就聖者所樂戒,於此處歿,往生彼處者,如是思惟:『我等成就聖者所樂之戒,於彼此處歿,來生此處,聖弟子亦如是,成就聖者所樂之戒,當來諸天之處。』 (7)諸比丘!成就此四法者,諸天歡喜,稱說為朋輩。」 #### 55.37 〔三七〕第七ᅟ摩訶男 [1] ᅟᅟ==[1] 雜阿含三三.九(大正藏二.二三六b)。別雜阿含八.二一(大正藏二.四三一b)。== (1)一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園。 (2)時,釋氏摩訶男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氏摩訶男,白世尊曰: (3)「大德!云何為優婆塞耶?」 「摩訶男!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故,摩訶男!依此為優婆塞。」 (4)「大德!云何為優婆塞戒具足耶?」 「摩訶男!優婆塞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淫、離虛誑語、離飲酒故,摩訶男!依此為優婆塞戒具足。」 (5)「大德!云何為優婆塞信具足耶?」 「摩訶男!於此有信之優婆塞,信如來之菩提,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摩訶男!依此為優婆塞信具足。」 (6)「大德!云何為優婆塞棄捨具足耶?」 「摩訶男!於此有優婆塞,以離慳吝垢穢之心住於家,常施、親手施、喜棄捨、應乞、喜分與布施。摩訶男!依此為優婆塞棄捨具足。」 (7)「大德!云何為優婆塞慧具足耶?」 「摩訶男!於此有優婆塞,具慧以聖決擇而順正苦盡,成就生滅慧。摩訶男!依此為優婆塞慧具足。」 #### 55.38 〔三八〕第八ᅟ雨 [1] ᅟᅟ==[1] 此譬如出增支部經典(原典一.二四三頁、二.一四〇頁、五.一一四頁)。== (※2)「諸比丘!譬如山上降大雨時,水流往低處,展轉山巖溪澗而滿。山巖溪澗滿則小池滿,小池滿則大池滿,大池滿則小河滿,小河滿則大河滿,大河滿則大海滿。 (3)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於佛證淨、於法證淨、於僧證淨,成就聖者所樂之戒、法,為流至彼岸,資於諸漏之盡。」 #### 55.39 〔三九〕第九ᅟ沙陀[1-1] ᅟᅟ==[1-1] 雜阿含三七.一四(大正藏二.二七〇七b)。== (1)一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園。 (2)時,世尊於晨朝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去往釋女沙陀住宅,至已,就所設座。 (3)時,釋女沙陀來至世尊住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時世尊對坐於一面之釋女沙陀曰: 「沙陀!成就四法之聖女弟子,得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 (4)沙陀!於此有聖女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以離慳吝垢穢之心住於家,常施、親手施、喜棄捨、應乞、喜於分布布施。 沙陀!成就此四法之聖女弟子,得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5)「大德!世尊所說之此四預流支之法,於我為有,我亦與此法俱。大德!我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家若有少分之應施物者,則皆於具戒善法者無差別。」 (6)「沙陀!幸哉!沙陀!福哉!沙陀!汝當記別為預流果。」 #### 55.40 〔四〇〕第十ᅟ難提 [1] ᅟᅟ==[1] 雜阿含三〇.二六(大正藏二.二一七c)。== (1)一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園。 (2)時,釋氏難提來至世尊住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氏難提,白世尊曰: (3)「大德!若於聖弟子,徧一切處皆無具四預流支者,則聖弟子名為住於放逸。」 「難提!若徧一切處皆無具四預流支者,我則將此另名為異生之數。 (4)難提!對聖弟子之住於放逸與不住放逸,我將說,且諦聽,善自作意。」 「唯唯!大德!」 釋氏難提應諾世尊,世尊說曰: (5)「難提!云何聖弟子,住於放逸耶? 難提!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如是於佛滿足證淨,對更精進而不為,於晝不遠離,於夜不宴默。彼如是住於放逸,則無勝喜,無勝喜則無歡喜,無歡喜則無輕安,無輕安則住於苦,有苦則不得心定,不得心定則諸法不顯現,諸法不顯現則入住放逸數。 難提!又,聖弟子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彼如是以聖者之所樂戒為滿足,對更精進而不為,於晝不遠離,於夜不宴默。彼如是住於放逸,則不得勝喜,無勝喜則無歡喜,無歡喜則無輕安,無輕安則住於苦,有苦則不得心定,不得心定則諸法不顯現,諸法不顯現則入住放逸之數。難陀!如是之聖弟子,住於放逸。 (6)難提!云何之聖弟子,住於不放逸耶? 難提!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如是於佛滿足證淨,更精進而於晝遠離,於夜宴默。彼如是住於不放逸,則生勝喜,有勝喜則生歡喜,意歡喜則身輕安,身輕安則受樂,有樂則心得定,得心定則諸法顯現,諸法顯現則入住於不放逸之數。 難提!又,聖弟子於法……於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彼如是對聖者之所樂戒不滿足,更精進於晝遠離,於夜宴默。彼如是住於不放逸則生勝喜,有勝喜則生歡喜,意歡喜則身輕安,身輕安則樂受,有樂則得心定,得心定則諸法顯現,諸法顯現則入住於不放逸之數。 難提!如是之聖弟子,住於不放逸。」 第四ᅟ福德潤澤品(終) 攝頌曰: 三種之潤澤 二種之天道 朋輩摩訶男 雨沙陀難提 ### 第五ᅟ有偈福德潤澤品 #### 55.41 〔四一〕第一ᅟ潤澤(一) [1] ᅟᅟ==[1] 雜阿含三〇.一二(大正藏二.二一五a)。== (※2)「諸比丘!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有四種,以何為四耶? (3)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此為福德潤澤、安樂食之第一。 諸比丘!又,聖弟子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此為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之第四。 諸比丘!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有此四種。 (4)諸比丘!稱量成就此四種福德潤澤、善潤澤之聖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量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其稱量是為不易。謂入無數無量大福德聚之數。 (5)諸比丘!譬如稱量大海水,以幾瓶、幾百瓶、幾千瓶、幾百千瓶之稱量,是為不易。謂入無數無量大水聚之數。諸比丘!如是稱量成就此四種福德潤澤、善潤澤之聖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量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其稱量實不易。謂入無數無量大福德聚之數。」 (6)世尊如是說示。善逝如是說已,師更說曰[2]: ᅟᅟ==[2] 次偈出增支部四集第五一經。== 大海洋為無量 藏寶有大怖畏 人皆用諸河川 廣注入於大海 飲食衣牀座具 施智者亦似此 入此福德之流 如川流之入海 #### 55.42 〔四二〕第二ᅟ潤澤(二) [1] ᅟᅟ==[1] 參照前經。== (※2)「諸比丘!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有四種。何為四種耶? (3)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此為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之第一。 諸比丘!又,聖弟子於法……於僧……以離慳吝、垢穢之心住於家,常施、親手施、喜棄捨、應乞、以布施之分布為喜。此為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之第四。 諸比丘!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有此四種。 (4)諸比丘!稱量成就此四種福德潤澤、善潤澤聖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其稱量是為不足。謂入於無數無量大福德聚。 (5)諸比丘!譬如彼諸大河俱,其流之合流,謂:恆河、耶符那河、伊羅跋提河、薩羅遊河,摩醯河。於彼水之稱量,雖以幾瓶、幾百瓶、幾千瓶、幾百千瓶,其稱量實為不易。是謂入於無數無量大水聚之數。諸比丘!如是稱量成就此四種福德潤澤、善潤澤之聖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量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其稱量實為不易。謂入於無數無量大福德聚之數。」 (6)世尊如是說示。善逝如是說已,師更說曰: 大海洋為無量 藏寶有大怖畏 人皆用諸河川 廣注入於大海 飲食衣牀座具 施智者亦似此 入此福德之流 如川流注入海 #### 55.43 〔四三〕第三ᅟ潤澤(三) (※2)「諸比丘!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有四種。何為之四耶? (3)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於法……於僧……具慧以聖決擇,而順正苦盡,成就生滅慧。此為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之第四。 諸比丘!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有此四種。 (4)諸比丘!稱量成就此四種福德潤澤、善潤澤聖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其稱量實為不易。謂入於無數無量大福德聚之數。」 (5)世尊如是說示。善逝如是說已,師更說曰: 欲得福者須立善 為得不死應修道 若證法核則盡樂 死王來時不顫懼[1] ᅟᅟ==[1] 此偈第四行尋原註皆不獲,漢譯北傳亦未詳,故暫以原本譯之。== #### 55.44 〔四四〕第四ᅟ大寶(一) [1] ᅟᅟ==[1] 雜阿含經三〇.六(大正藏二.二一四a)。== (※2)「諸比丘!成就四法之聖弟子,得富饒而有大寶、大財之大名稱。以何為四法耶? (3)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4)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聖弟子,得富饒而有大寶、大財之大名稱。」 #### 55.45 〔四五〕第五ᅟ大寶[1-1](二) ᅟᅟ==[1-1] 原本及暹羅本俱與前經完全一致,故不別出。== #### 55.46 〔四六〕第六ᅟ比丘 [1] ᅟᅟ==[1] 雜阿含四一.六(大正藏二.二九八c)。== (※2)「諸比丘!聖弟子成就四法者,則成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 (3)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4)諸比丘!聖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則成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 55.47 〔四七〕第七ᅟ難提[1-1] ᅟᅟ==[1-1] 雜阿含三〇.二七(大正藏二.二一八a)。== (1)迦毘羅衛城因緣。 (2)時,世尊言坐於一面之釋氏難提曰: 「難提!聖弟子成就四法者,則成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 (3)難提!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4)難提!聖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則成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 55.48 〔四八〕第八ᅟ跋提 [1] ᅟᅟ==[1] 雜阿含四一.三(大正藏二.二九八b)。== (1)迦毘羅衛城因緣……(述說來詣之次第)…… (2)時,世尊對坐於一面之釋氏跋提曰: 「跋提!聖弟子成就四法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 (3)跋提!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4)難提!聖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 55.49 〔四九〕第九ᅟ摩訶男 [1] ᅟᅟ==[1] 雜阿含三三.一〇(大正藏二.二三六c)。別雜八.二二(大正藏二.四三一b)。== (1)迦毘羅衛城因緣…… (2)時,世尊言坐於一面之釋子摩訶男曰: 「摩訶男!聖弟子成就四法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 (3)摩訶男!此處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4)摩訶男!聖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 55.50 〔五〇〕第十ᅟ支 [1] ᅟᅟ==[1] 雜阿含四一.五(大正藏二.二九八c)。== (※2)「諸比丘!有四種預流支。以何為四預流支耶? (3)諸比丘!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是。 (4)諸比丘!此為四種預流支。」 第五ᅟ有偈福德潤澤品(終) 此中攝頌曰: 三種之潤澤 二種之大寶 比丘與難提 跋提摩訶男 以及支之十 ### 第六ᅟ有慧品 #### 55.51 〔五一〕第一ᅟ有偈 (※2)「諸比丘!成就四法之聖弟子,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 (3)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聖弟子,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4)世尊如是說。善逝如是說已,師更說曰—— 於如來之信心 不動而善安立 聖者之樂稱讚 於戒善自受持 於僧伽具信樂 所見之直心人 其活命名之為 不空以及不貧 故賢者唯以佛 之教而誠持念 精勤信心持戒 勉勵淨信法見 #### 55.52 〔五二〕第二ᅟ雨安居 (1)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2)其時,有一比丘於舍衛城,住雨安居已,因事至迦毘羅衛城。 (3)迦毘羅衛城之諸釋氏得聞:「有一比丘於舍衛城,住雨安居已,因事至迦毘羅衛城。」 (4)時,迦毘羅衛城之諸釋氏,來至彼比丘處。至已,禮敬彼比丘,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迦毘羅衛城之諸釋氏,對彼比丘言曰: (5)「大德!世尊無病強健否?」 「友等!世尊無病強健。」 「大德!舍利弗、目犍連無病強健否?」 「友等!舍利弗、目犍連無病強健。」 「大德!比丘眾無病強健否?」 「友等!比丘眾無病強健。」 (6)「大德!於此雨安居中,有於世尊之所親聞、親受否?」 「友等!我由世尊所親聞、親受為:『諸比丘!依諸漏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之比丘少;依五下分結盡,而成為化生者,當於彼處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法之比丘多。』 (7)友等!又,我由世尊所親聞、親受為:『諸比丘!依五下分結盡,而成為化生者,於彼處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法之比丘為少;三結盡,貪瞋癡弱,成為一來,唯只一來此世,作苦邊際之比丘為多。』 (8)友等!又,我由世尊之所親聞、親受為:『諸比丘!三結盡,貪瞋癡弱,成為一來,唯只一來此世,作苦之邊際之比丘為少;依三結盡成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之比丘為多。』」 #### 55.53 〔五三〕第三ᅟ達摩提那 [1] ᅟᅟ==[1] 雜阿含三七.一一(大正藏二.二七〇a)。== (1)一時,世尊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園。 (2)時,優婆塞達摩提那與五百優婆塞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優婆塞白世尊曰: (3)「大德!世尊請教授我等,大德!世尊請教授我等,以使長夜得利益安樂。」 「達摩提那!然則汝等應如是學:『如來所說之經為甚深、義甚深、出世間、空性相應,時時將此具足而住。』達摩提那!汝等應如是學。」 (4)「大德!住於有兒童憒亂之臥處,用迦尸衣、栴檀,持鬘香、塗香,享受金銀之我等,對如來所說之甚深、義甚深、出世間、空性相應之經,能時時具足而住為不易。大德世尊為依住五戒之我等,請說示上法。」 (5)「達摩提那!然則汝等應如是學:『我等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達摩提那!汝等應如是學。」 「大德!世尊所說四預流支之法,我等有之,我等當與此法俱存。 (6)大德!我等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7)「達摩提那!汝等幸哉!達摩提那!汝等福哉!達摩提那!汝等當記別為預流果。」 #### 55.54 〔五四〕第四ᅟ疾病 [1] ᅟᅟ==[1] 雜阿含四一.二(大正藏二.二九七c)。== (1)一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園。 (2)其時,眾多之比丘,為世尊做衣,為「三月後,世尊整衣外出遊行。」 (3)釋氏摩訶男聞得眾多之比丘,為世尊做衣,為「三月後,世尊整衣將出遊行。」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氏摩訶男白世尊曰: (4)「大德!聞眾多比丘,為世尊做衣,為『三月後,世尊整衣將出遊行。』大德!曾於世尊處有親聞親受『有慧之優婆塞,因疾病而重患困苦,應對有慧之優婆塞教誡。』」 (5)「摩訶男!有慧之優婆塞,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對有慧之優婆塞,應以四蘇息法令得活命,而曰:『具壽,當得活!於佛有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具壽,當得活!具壽!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6)摩訶男!有慧之優婆塞,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對有慧之優婆塞,以此四蘇息法令得活已,應如是言: (7)『具壽顧戀父母耶?』若彼如是言:『我顧戀父母。』於彼當如是答言:『具壽,有死法;若具壽顧戀父母亦唯死,若具壽不顧戀父母亦唯死,具壽願斷父母之顧戀。』 (8)若彼如是言:『我斷父母之顧戀。』於彼當如是答言:『具壽顧戀妻子耶?』彼若如是言:『我顧戀妻子』,於彼當如是答言:『具壽,有死法;具壽若顧戀妻子亦唯死,具壽若不顧戀妻子亦唯死。具壽願斷妻子之顧戀。』 (9)彼若如是言:『我斷妻子之顧戀』。於彼當如是答言:『具壽,對人之五妙欲顧戀耶?』彼若如是答言:『我顧戀人之五妙欲』,於彼應如是答言:『友!天之欲比人之欲為更勝、更妙,具壽唯願心由人欲遠離,心當於勝解四大天王天。』 (10)彼若如是言:『我心由人欲遠離,心勝解於四大天王天』,於彼當如是答言:『友!忉利天比四大天王天為更勝、更妙,具壽唯願心由四大天王天遠離,心當勝解於忉利天。』 (11~16)彼若如是言:『我心由四大天王天遠離,心勝解於忉利天』。於彼應如是答言:『友!比忉利天,耶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17)……友!梵世比他化自在天為更勝、更妙,具壽唯願心由他化自在天遠離,心當勝解於梵世。』 (18)彼若如是言:『我心由他化自在天遠離,心勝解於梵世』,於彼當如是答言:『友!梵世亦無常、無恒,為有身所攝,具壽唯願心由梵世遠離,攝心於有身之滅盡。』 (19)若彼如是言:『我心由梵世遠離,攝心於有身之滅盡。』摩訶男!如是心解脫之優婆塞,與百歲心解脫之比丘無有少異,我謂:依解脫而解脫。」 #### 55.55 〔五五〕第五ᅟ果(一) [A5] ᅟᅟ==[A5] [-]【CB】,[01]【南傳】== (※2)「諸比丘!對此四法修習、多修者,則資於預流果現證。以何為四法耶? (3)乃: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是。 (4)諸比丘!對此四法修習、多修者,則資於預流果現證。」 #### 55.56 〔五六〕第六ᅟ果(二) (※2)「諸比丘!對此四法修習、多修者,則資於一來果現證……」 #### 55.57 〔五七〕第七ᅟ果(三) (※2)「……資於不還果現證……」 #### 55.58 〔五八〕第八ᅟ果(四) (※2)「……資於阿羅漢果現證……」 #### 55.59 〔五九〕第九ᅟ獲得 (※2)「……資於智慧獲得……」 #### 55.60 〔六〇〕第十ᅟ增長 (※2)「……資於智慧增長……」 #### 55.61 〔六一〕第十一ᅟ廣大 (※2)「……資於智慧廣大……」 第六ᅟ有慧品(終) 攝頌: 有偈與雨安居 達摩提那疾病 四果以至獲得 增長以及廣大 ### 第七ᅟ大慧品 #### 55.62 〔六二〕第一ᅟ大 (※4)「……資於大慧……」 #### 55.63 〔六三〕第二ᅟ廣 (※4)「……資於廣慧……」 #### 55.64 〔六四〕第三ᅟ廣大 (※4)「……資於廣大慧……」 #### 55.65 〔六五〕第四ᅟ深 (※4)「……資於深慧……」 #### 55.66 〔六六〕第五ᅟ無等 (※4)「……資於無等慧……」 #### 55.67 〔六七〕第六ᅟ宏慧 (※4)「……資於宏慧……」 #### 55.68 〔六八〕第七ᅟ多多 (※4)「……資於慧之多多……」 #### 55.69 〔六九〕第八ᅟ迅 (※4)「……資於迅慧……」 #### 55.70 〔七〇〕第九ᅟ輕 (※4)「……資於輕慧……」 #### 55.71 〔七一〕第十ᅟ捷 (※4)「……資於捷慧……」 #### 55.72 〔七二〕第十一ᅟ速 (※4)「……資於速慧……」 #### 55.73 〔七三〕第十二ᅟ利 (※4)「……資於利慧……」 #### 55.74 〔七四〕第十三ᅟ決擇 (※2)「……資於決擇慧。以何為四耶? (3)乃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是。 (4)諸比丘!對此四法修習、多修者,則資於決擇慧。」 攝頌: 大廣與廣大 深無等與宏 多多迅輕捷 速利與決擇 預流相應中、第七大慧品(終) 第十一預流相應(終) ## 56 第十二ᅟ諦相應 ### 第一ᅟ定品 #### 56.1 〔一〕第一ᅟ定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二三(大正藏二.一一二a)。== (1)舍衛城。 (2)「諸比丘!定當修習!諸比丘!得定之比丘,了知如實。以何為了知如實耶? (3)此為苦,了知如實;此為苦集,了知如實;此為苦滅,了知如實;此為順苦滅道,了知如實。 (4)諸比丘!於定當修習!諸比丘!得定之比丘,了知如實。是故,諸比丘應以此為苦,勉勵!以此為苦集,勉勵!以此為苦滅,勉勵!以此為順苦滅之道,勉勵!」 #### 56.2 〔二〕第二ᅟ宴默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二二(大正藏二.一一二a)。== (※2)「諸比丘!應精勤於宴默!諸比丘!宴默之比丘,了知如實。以何為了知如實耶? (3)此是苦,了知如實;此是苦集,了知如實;此是苦滅,了知如實;此是順苦滅之道,了知如實。 (4)諸比丘!應精勤於宴默!諸比丘!宴默之比丘,了知如實。是故,諸比丘!以此是苦,應勉勵!以此是苦集,應勉勵!以此是苦滅,應勉勵!以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 56.3 〔三〕第三ᅟ善男子[1-1](一) ᅟᅟ==[1-1] 雜阿含一五.二九(大正藏二.一〇六a)。== (※2)「諸比丘!於過去世,善男子離家出家,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 (3)諸比丘!於未來世,善男子離家出家,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 (4)諸比丘!於現在世,善男子離家出家,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以何為四聖諦耶? (5)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6)諸比丘!於過去世,善男子離家出家……於未來世,善男子離家出家……於現在世,善男子離家出家,皆為對此四聖諦之現觀。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 56.4 〔四〕第四ᅟ善男子(二) [1] ᅟᅟ==[1] 參照前經。== (※2)「諸比丘!於過去世,善男子離家出家,如實現觀者,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 (3)諸比丘!於未來世,善男子離家出家,如實現觀者,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 (4)諸比丘!於現在世,善男子離家出家,如實現觀者,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以何為四聖諦耶? (5)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6)諸比丘!於過去世,善男子離家出家,如實現觀者……於未來世,善男子離家出家,如實現觀者……於現在世,善男子離家出家,如實現觀者,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 56.5 〔五〕第五ᅟ沙門婆羅門(一) [1] ᅟᅟ==[1] 雜阿含一五.二六(大正藏二.一〇五b)。== (※2)「諸比丘!於過去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者,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 (3)諸比丘!於未來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者,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 (4)諸比丘!於現在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者,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以何為四聖諦耶? 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5)諸比丘!於過去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者……於未來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者……於現在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者,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 56.6 〔六〕第六ᅟ沙門婆羅門(二) [1] ᅟᅟ==[1] 雜阿含一五.二七(大正藏二.一〇五c)。== (※2)「諸比丘!於過去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所宣說。 (3)諸比丘!於未來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所宣說。 (4)諸比丘!於現在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所宣說。以何為四聖諦耶? 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5)諸比丘!於過去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於未來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於現在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宣說。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 56.7 〔七〕第七ᅟ尋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三、四(大正藏二.一〇九b)。== (※2)「諸比丘!勿尋思惡不善之尋。謂:欲尋、瞋尋,害尋。何以故耶? (3)諸比丘!此等之尋不引義利,非初梵行,不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 (4)諸比丘!汝等尋思時,『此是苦』應尋思,『此是苦集』應尋思,『此是苦滅』應尋思,『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尋思。何以故耶? (5)諸比丘!此等之尋引於義利,成初梵行,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 56.8 〔八〕第八ᅟ思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二(大正藏二.一〇九a)。== (※2)「諸比丘!勿思惟惡不善之思,謂:『世間為常,世間為無常,世間為有邊,世間為無邊,命即身,命與身為異,如來死後為有,如來死後為無,如來死後亦有亦無,如來死後非有亦非無。』何以故耶? (3)諸比丘!此等之思不引義利,不達初梵行,不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 (4)諸比丘!汝等思惟時,以『此是苦』應思惟!『此是苦集』應思惟!『此是苦滅』應思惟!『此是順苦滅之道』應思惟!何以故耶? (5)諸比丘!此等之思惟引於義利,成初梵行,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 56.9 〔九〕第九ᅟ諍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六(大正藏二.一〇九c)。== (※2)「諸比丘!勿論諍論,謂:『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云何知此法、律耶?汝為邪行者,我為正行者;汝將應說為前者,說為後,將應說為後者,說為前;我言為相應,汝言為不相應;汝長時所思為所覆;汝為逃他論而立論;汝將墮負處,若能者,當應答。』何以故耶? (3)諸比丘!此論不引義利,非成初梵行,不能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 (4)諸比丘!汝等論時,以『此是苦』應論,『此是苦集』應論,『此是苦滅』應論,『此是順苦滅之道』應論。何以故耶? (5)諸比丘!此論引於義利,成初梵行,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 56.10 〔一〇〕第十ᅟ論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五(大正藏二.一〇九c)此經列舉論之項目,是長部經典第一卷七頁、一七八頁,第三卷三六頁、五四頁,中部經典第一卷五一三頁,第二卷一頁、二三頁、三〇頁,第三卷一一三頁,增支部經典第五卷一二八頁,律藏第一卷一一八頁,第四卷一六四頁等(皆指原典)。== (※2)「諸比丘!勿論種種之畜生論、謂:王論、盜賊論、大臣論、軍論、怖畏論、戰爭論、食論、飲論、衣服論、臥具論、華鬘論、香論、親族論、車乘論、村里論、聚落論、都城論、地方論、女人論、男人論、勇士論、街路論、池邊論、亡靈論、種種論、世間譚、海譚,如是之有無論是。何以故耶? (3)諸比丘!此論不引義利,不達初梵行,不能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 (4)諸比丘!汝等論時,以『此是苦也』應論,『此是苦集』應論,『此是苦滅』應論,『此是順苦滅之道』應論。何以故耶? (5)諸比丘!此論為引於義利,成初梵行,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是故諸比丘!以『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第一ᅟ定品(終) 此中攝頌曰: 定以及宴默 二之善男子 沙門婆羅門 尋與思諍論 ### 第二ᅟ轉法輪品 #### 56.11 〔一一〕第一ᅟ如來所說(一) [1] ᅟᅟ==[1] 律藏大品一.六(原典一〇頁以下),雜阿含一五.一五(大正藏二.一〇三c),轉法輪經(大正藏二.五〇三),三轉法輪經(大正藏二.五〇四),四分律三二(大正藏二二.七八八),五分律一五(大正藏二二.一〇四),法蘊足論六(大正藏二六.四七九b)等。其他亦有梵本。==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園。 (2)於此處,世尊言五比丘曰: 「諸比丘!出家者不可親近於二邊。以何為二邊耶? (3)(一)於諸欲以愛欲貪著為事者,乃下劣、卑賤、凡夫之所行、非聖賢,乃無義相應。(二)以自之煩苦為事者,為苦,非聖賢,乃無義相應。諸比丘!如來捨此二邊,以中道現等覺。此為資於眼生、智生、寂靜、證智、等覺、涅槃。 (4)諸比丘!云何乃能如來於中道現等覺,資於眼生、智生、寂靜、證智、等覺、涅槃耶?乃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乃如來所現等覺之中道,此乃資於眼生、智生、寂靜、證智、等覺、涅槃。 (5)諸比丘!苦聖諦者,即是此,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憂惱苦、遇怨憎者苦、與所愛者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說為五取蘊苦。 (6)諸比丘!苦集諦者,即是此,謂:後有起、喜貪俱行、隨處歡喜之渴愛,謂:欲愛、有愛、無有愛是。 (7)諸比丘!苦滅聖諦者,即是此,謂:於此渴愛無餘、離滅、棄捨、定棄、解脫而無執著。 (8)諸比丘!順苦滅道聖諦者,即是此,所謂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9)諸比丘!苦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應對此苦聖諦徧知……乃至……已徧知,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10)諸比丘!苦集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對此苦集聖諦應斷……乃至……已斷,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11)諸比丘!苦滅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對此苦滅聖諦應現證……乃至……已現證,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12)諸比丘!順苦滅道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對此順苦滅道聖諦應修習……乃至……已修習,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13)諸比丘!我於四聖諦以如是三轉十二行相之如實智見尚未達悉皆清淨時,諸比丘!我於天、魔、梵世、沙門、婆羅門、人、天眾生中,不被稱之為無上正等覺之現等覺。 (14)諸比丘!然而我於此四聖諦,如是三轉十二行相之如實智見已達悉皆清淨故,諸比丘!我於天、魔、梵世、沙門、婆羅門、人、天眾生中,稱之為無上正等覺之現等覺。 又,我智生與見,我心解脫不動,此為我最後之生,再不受後有。」 (15)世尊如是說示已,五比丘歡喜、信受於世尊之所說。又說示此教時,具壽憍陳如生遠塵離垢之法眼:「有集法者,悉皆有此滅法。」 (16)世尊轉如是法輪時,地居之諸天發聲言曰: 「世尊如是於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轉無上之法輪,沙門、婆羅門、天、魔、梵或世間之任何者,皆不能覆。」 (17)聞得地居諸天之聲之四大天王諸天,發聲言曰: 「世尊如是於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轉無上之法輪,沙門、婆羅門、天、魔、梵、或世間之任何者,皆不能覆。」 (18)聞得四大天王諸天聲之忉利諸天……焰摩諸天……兜率諸天……化樂諸天……他化自在諸天……梵身諸天發聲言曰: 「世尊如是於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轉無上之法輪,沙門、婆羅門、天、魔、梵、或世間任何者,皆不能覆。」 (19)如是於其剎那,其頃刻,其須臾之間,乃至止於梵世之聲已達。又,此十千世界涌震動,示現於無量廣大光明之世間,超越諸天之天威力。 (20)時,世尊稱讚而曰: 「憍陳如悟矣,憍陳如悟矣!」 自此即名具壽憍陳如,稱為阿若憍陳如。 #### 56.12 〔一二〕第二ᅟ如來所說(二) [1] ᅟᅟ==[1] 參照前經。== (※2)「諸比丘!苦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應對此苦聖諦徧知……乃至……已徧知,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3)諸比丘!苦集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應對此苦集聖諦斷除……乃至……已斷,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4)諸比丘!苦滅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應對此苦滅聖諦現證……乃至……已現證,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5)諸比丘!順苦滅道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應對此順苦滅道聖諦修習……乃至……已修習,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 56.13 〔一三〕第三ᅟ蘊 [1] ᅟᅟ==[1] 雜阿含一五.二四(大正藏二.一〇五a)。== (※2)「諸比丘!有四聖諦。以何為四聖諦耶?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3)諸比丘!云何為苦聖諦耶?謂五取蘊是,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諸比丘!此名為苦聖諦。 (4)諸比丘!云何為苦集聖諦耶?後有起而喜貪俱行、隨處歡喜之渴愛,謂:欲愛、有愛、無有愛是。諸比丘!此名為苦集聖諦。 (5)諸比丘!云何為苦滅聖諦耶?將此渴愛無餘離滅、棄捨、定棄、解脫,是無執著。諸比丘!此名為苦滅聖諦。 (6)諸比丘!云何為順苦滅道聖諦耶?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為順苦滅道聖諦。 (7)諸比丘!此為四聖諦。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 56.14 〔一四〕第四ᅟ處 [1] ᅟᅟ==[1] 參照前經。== (※2)「諸比丘!有四聖諦。以何為四聖諦耶?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3)諸比丘!云何為苦聖諦耶?謂:六入處是。以何為六入處耶?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是。諸比丘!此名為苦聖諦。 (4)諸比丘!云何為苦集聖諦耶?後有起而喜貪俱行,是隨處歡喜之渴愛、謂:欲愛、有愛、無有愛是。諸比丘!此名為苦集聖諦。 (5)諸比丘!云何為苦滅聖諦耶?將此渴愛無餘離滅、棄捨、定棄、解脫,是無執著。諸比丘!此名為苦滅聖諦。 (6)諸比丘!云何為順苦滅道聖諦耶?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為順苦滅道聖諦。 (7)諸比丘!此為四聖諦。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15 〔一五〕第五ᅟ受持(一)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一〇(大正藏二.一一〇b)。== (※2)「諸比丘!汝等對我所說之四聖諦,曾受持否?」 (3)如是言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我對世尊所說之四聖諦,予以受持。」 「比丘!汝對我所說之四聖諦,云何受持耶?」 (4)「大德!世尊所說之第一聖諦——苦,我予受持。大德!世尊所說之第二聖諦——苦集,我予受持。大德!世尊所說之第三聖諦——苦滅,我予受持。大德!世尊所說之第四聖諦——順苦滅道,我予受持。大德!我如是對世尊所說之四聖諦,予受持。」 (5)「善哉!善哉!比丘!汝對我所說之四聖諦,予受持。比丘!苦為我所說之第一聖諦,如是對此受持。比丘!苦集為我所說之第二聖諦,如是對此受持。比丘!苦滅為我所說之第三聖諦,如是對此受持。比丘!順苦滅道為我所說之第四聖諦,如是對此受持。 (6)比丘!如是對我所說之四聖諦,應受持。是故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16 〔一六〕第六ᅟ受持(二)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一二(大正藏二.一一〇c)。== (※2)「諸比丘!汝等對我所說之四聖諦,曾受持否?」 (3)如是言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我對世尊所說之四聖諦,予以受持。」 「比丘!汝對我所說之四聖諦,云何受持耶?」 (4)「大德!苦為世尊所說之第一聖諦,我予受持。大德!若沙門、婆羅門如是言:『沙門瞿曇之所說,乃非第一苦聖諦,我捨此第一苦聖諦,立他之第一苦聖諦。』無有此理。 (5~6)大德!苦集為世尊所說之第二聖諦,我予受持……苦滅為世尊所說之第三聖諦,我予受持。 (7)大德!順苦滅道為世尊所說之第四聖諦,我予受持。大德!若有沙門、婆羅門如是言:『沙門瞿曇之所說,乃非第四順苦滅道聖諦,我捨此第四順苦滅道聖諦,而立他之第四順苦滅道聖諦。』無有此理。 (8)大德!我如是對世尊所說之四聖諦,予受持。」 (9)「善哉、善哉!比丘!善哉!比丘!汝對我所說之四聖諦,予受持。比丘!苦為我所說之第一聖諦,如是對此受持。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如是言:『沙門瞿曇之所說,乃非第一苦聖諦,我捨此第一苦聖諦,而立他之第一苦聖諦。』無有此理。比丘!苦集……乃至……苦滅……乃至……順苦滅道,為我所說之第四聖諦,如是對此受持。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如是言:『沙門瞿曇之所說,乃非第四順苦滅道聖諦,我捨此第四順苦滅道聖諦,而立他之第四順苦滅道聖諦。』無有此理。 (10)比丘!如是對我所說之四聖諦予受持。是故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17 〔一七〕第七ᅟ無明 (※2)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所謂無明、無明者。大德!云何為無明耶?云何為隨無明耶?」 (4)「比丘!苦之無智,苦集之無智,苦滅之無智,順苦滅道之無智,此名為無明;如是者為隨無明。 (5)是故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18 〔一八〕第八ᅟ明 (※2)時,有一比丘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3)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所謂明、明者。大德!云何為明耶?云何為隨明耶?」 (4)「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順苦滅道之智,此名之明;如是者為隨明。 (5)是故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19 〔一九〕第九ᅟ辯 (※2)「諸比丘!『此是苦聖諦』,為我所立。此中之謂『此是苦聖諦』者,含有無量之字、無量之文、無量之辯。 (3)……『此是苦集聖諦』…… (4)……『此是苦滅聖諦』…… (5)諸比丘!『此是順苦滅道聖諦』,為我所立。此中之謂『此是順苦滅道聖諦』者,含有無量之字、無量之文、無量之辯。 (6)是故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20 〔二〇〕第十ᅟ如 [1] ᅟᅟ==[1] 雜阿含經一六.一一(大正藏二.一一〇b)。== (※2)「諸比丘!有四種之如,為不離如、不異如。以何為四耶? (3)諸比丘!『此是苦』,為如,為不離如、不異如。 (4)『此是苦集』,為如,為不離如、不異如。 (5)『此是苦滅』,為如,為不離如、不異如。 (6)『此是順苦滅道』,為如,為不離如、不異如。 (7)諸比丘!此四者,為如,為不離如、不異如。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第二ᅟ轉法輪品(終) 此中攝頌曰: 二之如來說 蘊節與處節 二節之受持 無明明辯如 ### 第三ᅟ拘利村品 #### 56.21 〔二一〕第一ᅟ跋耆(一) [1] ᅟᅟ==[1] 長部經典(原典二.九〇頁),律藏大品(原典二.三〇頁),雜阿含一五.三九(大正藏二.一〇八a),其他長部經典(原典二.一二二頁)。==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跋耆國拘利村。 (2)於此處,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因對四聖諦不了悟、不通達,如是,我與汝等將永久流轉輪迴。以何為四聖諦耶? (3)諸比丘!因對苦聖諦不了悟、不通達,如是,我與汝等將永久流轉輪迴。因對苦集聖諦……乃至……對苦滅聖諦……乃至……因對順苦滅道聖諦,不了悟、不通達,我與汝等將永久流轉輪迴。 (4)諸比丘!如今,對苦聖諦了悟、通達,對苦集聖諦了悟、通達,對苦滅聖諦了悟、通達,對順苦滅道聖諦了悟、通達,則斷有愛、盡有索、更不受後有。」 (5)世尊如是說。善逝如是說已,師更如是說: 因對四聖諦 不能如實觀 則久受生處 輪迴所及者 對此等聖諦 觀於此等者 於滅則有索 乃至苦根斷 更不受後有 #### 56.22 〔二二〕第二ᅟ跋耆(二) [1] ᅟᅟ==[1] 雜阿含一五.二八(大正藏二.一〇五c)。== (※2)「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不能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不能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不能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不能如實了知,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我不予認許。又,彼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者,為無有。 (3)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我予認許。又,彼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4)世尊如是說。善逝如是說已,師更如是說: 苦苦生無殘[2] 徧苦應須滅 應達苦滅處 不知道者人 則無心解脫 無慧之解脫 不得苦際盡 受是生與老 苦苦生無殘 徧苦應須滅 應達苦滅處 知道者之人 則對心解脫 乃至慧解脫 具足盡苦際 不受生與老 ᅟᅟ==[2] 此偈與經集第七二四【南傳】,~七二七同。== #### 56.23 〔二三〕第三ᅟ正等覺者 [1] ᅟᅟ==[1] 雜阿含一五.三八(大正藏二.一〇七c)。== (1~2)舍衛城。 「諸比丘!有四聖諦。以何為四聖諦耶? (3)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聖諦是。 諸比丘!此為四聖諦。 (4)諸比丘!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故,名為如來、應供、正等覺者。 (5)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24 〔二四〕第四ᅟ阿羅漢 [1] ᅟᅟ==[1] 前經參照。== (1)舍衛城。 (2)「諸比丘!過去世之應供、正等覺者,如實現等覺者,皆對四聖諦如實現等覺。 (3)諸比丘!未來世之應供、正等覺者,如實現等覺者,皆對四聖諦如實現等覺。 (4)諸比丘!現在之應供、正等覺者,如實現等覺者,皆對四聖諦如實現等覺。以何為四聖諦耶? (5)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6)諸比丘!過去世之應供、正等覺者,如實現等覺者……應現等覺為……現等覺者,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 (7)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25 〔二五〕第五ᅟ漏盡 [1] ᅟᅟ==[1] 雜阿含經一五.二〇(大正藏二.一〇四b)。== (※2)「諸比丘!我於知見者說漏盡,并非於不知見者。諸比丘!何為知見者之漏盡耶? (3)諸比丘!知見『此是苦』,為漏盡;知見『此是苦集』,為漏盡;知見『此是苦滅』,為漏盡;知見『此是順苦滅道』,為漏盡。 (4)諸比丘!如是知見為漏盡。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26 〔二六〕第六ᅟ友[1-1] ᅟᅟ==[1-1] 雜阿含三〇.七(大正藏二.二一四b)。== (※2)「諸比丘!汝等若有應所哀愍、應所聽聞、思念之朋友、親戚、血族,諸比丘!汝等對彼等應將四聖諦之如實現觀,勸導使習住。何為四聖諦耶? (3)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聖諦也。 (4)諸比丘!汝等若有應所哀愍、應所聽聞、思念之朋友、親戚、血族者,諸比丘!汝等對彼等應將此四聖諦之如實現觀,勸導使習住。 (5)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27 〔二七〕第七ᅟ如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一一(大正藏二.一一〇b)。== (※2)「諸比丘!有四聖諦。以何為四聖諦耶? (3)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4)諸比丘!此四聖諦為如,為不離如、不異如,是故名為聖諦。 (5)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28 〔二八〕第八ᅟ世間 (※2)「諸比丘!有四聖諦。以何為四聖諦耶? (3)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4)諸比丘!於天、魔、梵世、沙門、婆羅門、人、天、眾生中,如來為聖。是故名之為聖諦。 (5)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29 〔二九〕第九ᅟ應徧知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二一(大正藏二.一一二a)。== (※2)「諸比丘!有四聖諦。以何為四聖諦耶? (3)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4)諸比丘!此四聖諦中,有應徧知之聖諦、有應斷之聖諦、有應現證之聖諦、有應修習之聖諦。 諸比丘!何為應徧知之聖諦耶? (5)諸比丘!苦聖諦應徧知,苦集聖諦應斷,苦滅聖諦應現證,順苦滅道聖諦應修習。 (6)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30 〔三〇〕第十ᅟ伽梵婆提 (1)一時,眾多之長者比丘,住於支提國薩罕奢尼卡。 (2)其時,眾多之長老比丘,食後由乞食歸,於講堂集會聚坐,作如是之談話:「友等!見苦者,亦見苦集、亦見苦滅、亦見順苦滅道耶?」 (3)作如是言,具壽伽梵婆提對長老比丘曰: 「友等!我自世尊處,曾親聞、親受: (4)『諸比丘!見苦者,亦見苦集、亦見苦滅、亦見順苦滅道。見苦集者,亦見苦、亦見苦滅、亦見順苦滅道。見苦滅者,亦見苦、亦見苦集、亦見順苦滅道。見順苦滅道者,亦見苦、亦見苦集、亦見苦滅。』」 第三ᅟ拘利村品(終) 此中攝頌曰: 二節之跋耆 及正等覺者 阿羅漢漏盡 友與如世間 乃至應徧知 及伽梵婆提 ### 第四ᅟ申恕林品 #### 56.31 〔三一〕第一ᅟ申恕 [1] ᅟᅟ==[1] 雜阿含一五.四〇(大正藏二.一〇八a)。== (1)一時,世尊住拘睒彌國申恕林。 (2)時,世尊手持少許之申恕葉,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我手中所持之少許申恕葉,與在申恕林上所有者,何者為多耶?」 「大德!世尊手中所持之申恕葉為少,申恕林上所有為多。」 (3)「諸比丘!如是,我證知而對汝等不說之處為多,所說之處為少。 (4)諸比丘!以何之故,我不說耶?諸比丘!此不相應於義利,非達初梵行,不能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是故我不說。 (5)諸比丘!我以何說之耶?諸比丘!於『此是苦』,說之;於『此是苦集』說之,於『此是苦滅』說之;於『此是順苦滅道』,說之。 (6)諸比丘!以何之故,我說之耶?諸比丘!此於義利相應,達初梵行,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是故我為說。 (7)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32 〔三二〕第二ᅟ佉提羅 [1] ᅟᅟ==[1] 雜阿含一五.三三(大正藏二.一〇七a)。== (※2)「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不能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不能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不能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不能如實現觀,作正苦之邊際。』無有此理。 (3)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以佉提羅葉、婆羅葉、阿摩勒葉,作器,將水以多羅葉持之行。』無有此理。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諦,不能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不能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不能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不能如實現觀,作正苦之邊際。』無有此理。 (4)諸比丘!又,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如實現觀;對順苦滅聖諦,如實現觀,作正苦之邊際。』為有此理。 (5)諸比丘!譬如,若作如是言:『我以鉢頭摩葉、婆羅葉、摩樓迦葉,作器,將水以多羅葉持之而行。』為有此理。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如實現觀,作正苦之邊際。』為有此理。」 #### 56.33 〔三三〕第三ᅟ杖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二五(大正藏二.一一二b)。== (2)「諸比丘!譬如將杖擲向空中,則或由頭墮、或由中墮、或由尾墮。諸比丘!如是有無明蓋、有愛結之眾生,流轉輪迴,或由此世往他世、或由他世來此世。何以故耶?諸比丘!乃不見四聖諦故。以何為四聖諦耶? (3)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4)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34 〔三四〕第四ᅟ衣 [1] ᅟᅟ==[1] 雜阿含一五.三六(大正藏二.一〇七b)。== (※2)「諸比丘!若衣、若頭燃,應作何耶?」 「大德!若衣、若頭燃,為撲息衣或頭,應起增上之志欲,精進、勉勵、勢猛、不退、正念、正知。」 (3)「諸比丘!〔可〕捨置燃衣或頭而不作意,〔然〕對尚未如實現觀之四聖諦,為現觀,應起增上之志欲,精進、勉勵、勢猛、不退、正念、正知。以何為四聖諦耶? (4)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5)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35 〔三五〕第五ᅟ百槍 [1] ᅟᅟ==[1] 雜阿含一五.三七(大正藏二.一〇七c)。== (※2)「諸比丘!譬如有男子,有壽百歲、命百歲,有人對彼曰:『男子!汝於晨時分,以槍衝刺百次;日中時分,以槍衝刺百次;日夕時分,以槍衝刺百次。男子!汝每日被槍衝刺三百次,保有壽百歲、命百歲。百歲之後,對尚未現觀之四聖諦,予現證。』諸比丘!知義趣之善男子,應善受之。何以故耶? (3)諸比丘!輪迴自無始有之,為槍所衝、為劍所衝、為斧所衝,不知其前際。諸比丘!雖如是者,諸比丘!我非說有苦有憂四聖諦之現觀。諸比丘!我說有樂有喜四聖諦之現觀。以何為四聖諦耶? (4)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5)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36 〔三六〕第六ᅟ生類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三二(大正藏二.一一三b)。== (※2)「諸比丘!譬如有男子,將此閻浮提中之草木枝葉,截集於一處,集之一處作成串,大海中之大生類貫成大串,大海中之中生類貫成中位之串,大海中之小生類貫成小串。諸比丘!然大海中麤大生類尚未攝者有之,若此閻浮提中之草木枝葉雖盡攝之,諸比丘!大海中仍有更多之小生類,不易貫串。何以故耶? (3)諸比丘!其自體微小故。諸比丘!如是眾生界之惡趣為大。諸比丘!由如是大惡趣解脫之人,為見具足,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 (4)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37 〔三七〕第七ᅟ日喻(一) [1] ᅟᅟ==[1] 雜阿含一五.三〇(大正藏二.一〇六b)。== (※2)「諸比丘!日輪上升時,前驅之前相,為有明相。諸比丘!如是對四聖諦、如實現觀時,前驅之前相為正見。 (3)諸比丘!於有正見之比丘,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是為可期。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38 〔三八〕第八ᅟ日喻[1-1](二) ᅟᅟ==[1-1] 雜阿含一五.三一(大正藏二.一〇六c)。== (※2)「諸比丘!若日月尚未出於世間,則大光明、大光耀尚未現,以致闇黑、闇冥而晝夜不分,不分月或半月、不分時節歲數。 (3)諸比丘!日月出時,則大光明、大光耀現,無闇黑、無闇冥,分晝夜,分月、半月、分時節歲數。 (4)諸比丘!如是者,若如來、應供、正等覺者尚未出,則大光明、大光耀猶不現,闇黑、闇冥而無四聖諦之教說,亦不說示、施設、建立、開演、分別、顯了。 (5)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出時,則大光明、大光耀現,無闇黑、無闇冥,有四聖諦之教說,則有施設、建立、開演、分別、顯了。以何為四耶? (6)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7)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39 〔三九〕第九ᅟ因陀羅柱 [1] ᅟᅟ==[1] 雜阿含一五.三四(大正藏二.一〇七a)。== (※2)「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不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不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不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不如實了知。觀他沙門、婆羅門之面云:『此尊者,是知而知、見而見者耶?』 (3)諸比丘!譬如棉、棉花之輕而受風吹時,置於平坦地面上,東風來則吹拂向西、西風來則吹拂向東、北風來則吹拂向南、南風來則吹拂向北。何以故耶?諸比丘!綿花輕之故。 (4)諸比丘!如是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不如實知,於『此是苦集』不如實知,於『此是苦滅』不如實知,於『此是順苦滅道』不如實知。觀他沙門、婆羅門之面云:『此尊者為知而知、見而見者耶?』何以故耶?諸比丘!未觀四聖諦故。 (5)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不觀他沙門、婆羅門之面云:『此尊者為知而知、見而見者耶?』〔不觀他面、不隨他語。〕 (6)諸比丘!譬如鐵柱、因陀羅柱之根深善埋而不動不搖。若從東方大風雨來,亦不震、不動、不搖,若從西方大風雨來,亦不震、不動、不搖,若從北方大風雨來,亦不震、不動、不搖,若從南方大風雨來,亦不震、不動、不搖。何以故耶?諸比丘!根深之因陀羅柱善埋故。 (7)諸比丘!如是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不觀他沙門、婆羅門之面云:『此尊者為知而知、見而見者耶?』何以故?諸比丘!善觀四聖諦故。以何為四聖諦耶? (8)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9)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40 〔四〇〕第十ᅟ論師 [1] ᅟᅟ==[1] 雜阿含一五.三五(大正藏二.一〇七b)。== (※2)「諸比丘!若比丘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者,若從東方有沙門、婆羅門來,欲議論、求議論,為具他法而震動搖撼彼者,無有此理。若從西方……若從北方……若從南方有沙門、婆羅門來,欲議論求議論,為具他法而震動搖撼彼者,無有此理。 (3)諸比丘!譬如有長十六肘之石柱,由根往下八肘,由根向上八肘。若從東方大風雨來,亦不震、不動、不搖,若從西方……若從北……若從南方大風雨來,亦不震、不動、不搖。何以故耶?諸比丘!根深而石柱被善埋故。 (4)諸比丘!如是,若比丘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者,若從東方有沙門、婆羅門來,欲議論、求議論,為具他法而震動搖撼彼者,無有此理。若從西方……若從北方……若從南方有沙門、婆羅門來,欲議論、求議論,為具他法而震動搖撼彼者,無有此理。何以故耶?諸比丘!善觀四聖諦故。以何為四聖諦耶? (8)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9)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第四ᅟ申恕林品(終) 此中攝頌曰: 申恕佉提羅 [A1]杖與衣百槍 生類二日喻 因羅柱論師 ᅟᅟ==[A1] 杖【CB】,扙【南傳】== ### 第五ᅟ深嶮品 #### 56.41 〔四一〕第一ᅟ思惟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一(大正藏二.一〇八c)。== (1)一時,世尊住竹林迦蘭陀園。 (2)於此處,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往昔,有一男子,以『應於世間作思惟』,而往須摩竭陀池。來至須摩竭陀池之岸邊坐,進入世間思惟。 (3)諸比丘!彼男子於須摩竭陀池之岸,見四部軍之入藕根。見已,思念:『我發狂矣,我狂亂矣,我見世間之所無者。』 (4)諸比丘!時,彼男子走入都城,告大眾曰:『諸大德!我發狂矣,諸大德!我狂亂矣,我見世間之所無者。』 『男子!汝云何發狂耶?云何狂亂耶?汝見世間所無者耶?』 (5)『諸大德!於此,我出王舍城,以「應於世間作思惟」,而往須摩竭陀池。來至須摩竭陀池之岸邊坐下,入於世間作思惟。諸大德!我於須摩竭陀池之岸,見四部軍之入藕根。諸大德!如是,我發狂,如是,我狂亂,我見世間之所無者。』 『男子!汝實發狂矣,實為狂亂,汝之所見為世間所無者。』 (6)諸比丘!然則,彼男子為見真實,非非實。諸比丘!往昔,天與阿修羅酣戰。諸比丘!於彼戰役,諸天勝,阿修羅敗。阿修羅因敗而懼,怖畏[2]諸天由藕根入阿修羅宮。 ᅟᅟ==[2] 「怖畏」,從原本之讀法。異本有 mohayamānā 原註由此譯為「欺諸天之心」。== (7)是故諸比丘!勿於世間思惟,曰:『世間為常、世間為無常、世間為有邊、世間為無邊、命即是身、命與身為異、如來死後為有、如來死後為無、如來死後為亦有亦無、如來死後為亦非有亦非無。』何以故耶? (8)諸比丘!此思惟與義不相應,不達初梵行,不資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 (9)諸比丘!汝等思惟時,於『此是苦』應思惟,於『此是苦集』應思惟,於『此是苦滅』應思惟,於『此是順苦滅道』應思惟。何以故耶? (10)諸比丘!此思惟與義相應,為初梵行,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 (11)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42 〔四二〕第二ᅟ深嶮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一五(大正藏二.一一一a)。== (1)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2)時,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往辯才峰[2],行晝日坐。」 ᅟᅟ==[2] 「辯才峯」,原註言似於山之一大巖石。非固有名詞,我取其字義之試譯。==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曰: 「唯唯,大德!」 (3)時,世尊與眾多比丘俱往辯才峰。有一比丘,於辯才峰見大深嶮。見已,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此深嶮。大德!深嶮可怖畏。大德!可有比此深嶮更大、更怖畏之深嶮耶?」 「比丘!亦有比此深嶮更大、更怖畏之深嶮者。」 「大德!比此深嶮更大、更怖畏之深嶮為何耶?」 (4)「比丘!於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不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不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不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不如實了知者,則於生本之諸行樂著,老本之諸行樂著,死本之諸行樂著,愁、悲、苦、憂、惱本之諸行樂著。因樂著於生本諸行,樂著於老本諸行,樂著於死本諸行,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之諸行,則生本之諸行增長,老本之諸行增長,死本之諸行增長,愁、悲、苦、憂、惱本之諸行增長。因生本之諸行增長,老本之諸行增長,死本之諸行增長,愁、悲、苦、憂、惱本之諸行增長,則墮於生之深嶮,墮於老之深嶮,墮於死之深嶮,墮於愁、悲、苦、憂、惱之深嶮,不得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吾云不得苦之解脫。 (5)比丘!然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者,則不樂著於生本之諸行,不樂著於老本之諸行,不樂著於死本之諸行,不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之諸行。因不樂著於生本諸行,不樂著於老本諸行,不樂著於死本諸行,不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諸行,故生本諸行不增長,老本諸行不增長,死本諸行不增長,愁、悲、苦、憂、惱本諸行不增長。是以不墮生之深嶮,不墮老之深嶮,不墮死之深嶮,不墮愁、悲、苦、憂、惱之深嶮,而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吾云得苦之解脫。 (6)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43 〔四三〕第三ᅟ熱煩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一六(大正藏二.一一一b)。== (※2)「諸比丘!有名大熱之地獄。於彼處,眼所見之色,唯見非可愛相、不見可愛相,唯見非可樂相、不見可樂相,唯見非可意相、不見可意相。耳所聞之聲……鼻所嗅之香……舌所味之味……身所觸之所觸……意所知之法,唯知非可愛相、不知可愛相,唯知非可樂相、不知可樂相,唯知非可意相、不知可意相。」 (3)如是說示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此熱煩。大德!甚大哉!此熱煩。大德!可有比此熱煩更大、更怖畏之熱煩耶?」 「比丘!亦有比此熱煩更大、更怖畏之熱煩。」 「大德!比此熱煩更大、更怖畏之熱煩為何耶?」 (4)「比丘!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不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不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不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不如實了知者,於生本諸行樂著,於老本諸行樂著,於死本諸行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諸行樂著。因樂著於生本諸行,樂著於老本諸行,樂著於死本諸行,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諸行,則生本諸行增長,老本諸行增長,死本諸行增長,愁、悲、苦、憂、惱本諸行增長。由生本諸行增長,則老本諸行增長,死本諸行增長,愁、悲、苦、憂、惱本諸行增長,故燃起生之熱煩,燃起老之熱煩,燃起死之熱煩,燃起愁、悲、苦、憂、惱之熱煩,而不得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吾云不得苦之解脫。 (5)比丘!然而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者,則不樂著於生本諸行,不樂著於老本諸行,不樂著於死本諸行,不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諸行。因不樂著於生本諸行,不樂著於老本諸行,不樂著於死本諸行,不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諸行,故生本諸行不增長,老本諸行不增長,死本諸行不增長,愁、悲、苦、憂、惱本諸行不增長。由生本諸行不增長,老本諸行不增長,死本諸行不增長,愁、悲、苦、憂、惱本諸行不增長,是以生之熱煩不燃,老之熱煩不燃,死之熱煩不燃,愁、悲、苦、憂、惱之熱煩不燃,而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得解脫。吾云得苦之解脫。 (6)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44 〔四四〕第四ᅟ重閣堂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三〇、三一(大正藏二.一一三a)。原本節號重復,訂正之。== (※2)「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未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未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未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未如實現觀,而作正苦之邊際。』無有此理。 (3)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尚未作重閣堂之下層,即欲建築其上層。』無有此理。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未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未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未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未如實現觀,而作苦之邊際。』無有此理。 (4)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如實現觀,而作正苦之邊際。』有此道理。 (5)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既作重閣堂之下層已,再建立其上層。』有此道理。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如實現觀,而作正苦之邊際。』有此道理。 (6)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45 〔四五〕第五ᅟ毛 [1] ᅟᅟ==[1] 雜阿含一五.四一(大正藏二.一〇八b)。此經名參照品末之攝頌。== (1)一時,世尊住毘舍城大林之重閣講堂。 (2)時,具壽阿難於晨朝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入毘舍城乞食。 (3)具壽阿難見眾多之離車童子,於會堂作弓射,自遠處以矢柄射透小鍵孔,而箭箭相繼不誤。 (4)見已,思念而言:「實則,此等離車童子為巧,實則,此等離車童子為極巧,所以能自遠方以矢柄射透小鍵孔,而箭箭相繼不誤。」 (5)時,具壽阿難,步至毘舍離乞食,食後由乞食歸,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6)「大德!於此,我晨朝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入毘舍離乞食。大德!我見眾多之離車童子,於會堂作弓射,由遠方以矢柄射透小鍵孔,而箭箭相繼不誤。見已,思念言曰:『實則,此等離車童子為巧,實則,此等離車童子為極巧,所以能由遠方以矢柄射透小鍵孔,而箭箭相繼不誤。』」 (7)「阿難!於汝之意云何?自遠方以矢柄射透小鍵孔,而箭箭相繼不誤。若將一根毫毛,分為百分,由其一端貫穿另一端,當以何者為難作難成耶?」 「大德!將一根毫毛分成百分,由其一端貫穿另一端,為更難作難成。」 (8)「阿難!『此是苦』,如實通達,『此是苦集』,如實通達,『此是苦滅』,如實通達,『此是順苦滅道』,如實通達者,是通達更難之通達。 (9)是故阿難!『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46 〔四六〕第六ᅟ闇黑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一七(大正藏二.二一b)。== (※2)「諸比丘!有無蓋、無底之闇黑,具如是大神力、大威力之日月光,亦不能及於其中間。」 (3)如是說示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闇黑。大德!甚大哉,闇黑。大德!可有其他比此闇黑更大、更怖畏之闇黑者耶?」 「比丘!比此闇黑更大、更怖畏之闇黑者,亦有。」 「大德!其他比此闇黑更大、更怖畏之闇黑者,為何耶?」 (4)「比丘!於諸沙門、婆羅門,『此是苦』不如實了知,『此是苦集』不如實了知,『此是苦滅』不如實了知,『此是順苦滅道』不如實了知者,則樂著於生本諸行,樂著於老本諸行,樂著於死本諸行,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諸行。因樂著於生本諸行,樂著於老本諸行,樂著於死本諸行,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諸行,故生本諸行增長,老本諸行增長,死本諸行增長,愁、悲、苦、憂、惱本諸行增長。由生本諸行增長,老本諸行增長,死本諸行增長,愁、悲、苦、憂、惱本諸行增長,而墮於生之闇黑,墮於老之闇黑,墮於死之闇黑,墮於愁、悲、苦、憂、惱之闇黑,而不得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我云不得苦之解脫。 (5)比丘!然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者,則不樂著於生本諸行,不樂著於老本諸行,不樂著於死本諸行,不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諸行。因不樂著於生本諸行,不樂著於老本諸行,不樂著於死本諸行,不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諸行,故生本諸行不增長,老本諸行不增長,死本諸行不增長,愁、悲、苦、憂、惱本諸行不增長。由生本諸行不增長,老本諸行不增長,死本諸行不增長,愁、悲、苦、憂、惱本諸行不增長,而不墮於生之闇黑,不墮於老之闇黑,不墮於死之闇黑,不墮於愁、悲、苦、憂、惱之闇黑,而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解脫。吾云得苦之解脫。 (6)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47 〔四七〕第七ᅟ孔(一) [1] ᅟᅟ==[1] 雜阿含一五.四二(大正藏二.一〇八c)中部經典原典三.一六九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二頁。== (※2)「諸比丘!譬如有人,將一有孔之軛,投於大海中。有一盲龜,游行海中,百年上浮一次。 (3)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彼百年上浮一次之盲龜,其頭得入彼有一孔之軛否?」 「大德!或於某時亦可得然,但需經長時。」 (4)「諸比丘!彼百年上浮一次之盲龜,其首入彼有一孔之軛,諸比丘!可速於愚者一度至墮處,再得人身者。何以故耶? (5)諸比丘!於彼墮處,了無法行、平等行、善業、福業,諸比丘!彼等互噉、噉弱者。何以故耶? (6)諸比丘!不見四聖諦故。何為四聖諦耶?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7)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48 〔四八〕第八ᅟ孔(二) [1] ᅟᅟ==[1] 參照前經。== (※2)「諸比丘!譬如此大地,悉是水[2]。於此有人,將一有孔之軛投下,東風拂之向西,西風拂之向東,北風拂之向南,南風拂之向北。於此有一盲龜,游行海中,百年上浮一次。 ᅟᅟ==[2] 「悉是水」,漢譯北傳相當於此,有大地悉成大海。== (3)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彼盲龜百年浮起一次,其首得入彼有一孔之軛否?」 「大德!彼盲龜百年浮起一次,其首入彼有一孔之軛,實為難得[3]。」 ᅟᅟ==[3] 難得,adhicca 是有緣而生,原註:若軛不腐、海水不乾、龜不死者。== (4)「諸比丘!如是,得人身為難得。諸比丘!如是,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出世為難得。諸比丘!如是,如來所說法、律出現於世為難得。 (5)諸比丘!如今,已得人身;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既出世;如來所說之法、律,既現於世。 (6)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49 〔四九〕第九ᅟ須彌(一)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三三(大正藏二.一一三b)。== (※2)「諸比丘!譬如有人,於須彌山王之上,放置大如豆粒之石礫七個。 (3)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放置其上豆粒大之七礫石,與須彌山王,何者為多耶?」 「大德!須彌山王為多,放置其上豆粒大之七礫石為少。於須彌山王上所置之豆粒大七礫石,乃不成算數、不成譬類、不成一分。」 (4)「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於見具足而現觀者,已滅盡之苦為多、殘者為少,於前之已滅盡之苦蘊,不成算數、不成譬類、不成一分。此是極七返。彼對『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 (5)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50 〔五〇〕第十ᅟ須彌(二) (※2)「諸比丘!譬如須彌山王滅盡,而唯獨豆粒大之七石礫殘存。 (3)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須彌山之滅盡,與所殘存之豆粒大之七礫石,何者為多耶? 大德!須彌山之滅盡者為多,所殘存豆粒大之七礫石為少。此於須彌山之滅盡者,與所殘存之豆粒大七礫石,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4)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於見具足而現觀者,則已滅盡之苦為多、所殘存者為少,於前之已滅盡之苦蘊,不成算數、不成譬類、不成一分。此是極七返。彼對『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集』,如實知;『此是苦滅』,如實知;『此是順苦滅道』,如實知。 (5)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第五ᅟ深嶮品(終) 此中攝頌曰: 思惟與深嶮 熱煩重閣堂 毛闇黑二孔 二節之須彌 ### 第六ᅟ現觀品 [1] ᅟᅟ==[1] 本品十經,比較第八現觀相應(漢譯南傳大藏經典)相應部二〔一三〕。== #### 56.51 〔五一〕第一ᅟ爪尖 [2] ᅟᅟ==[2] 雜阿含一六.三六(大正藏二.一一四a)。== (※2)時,世尊將少許之塵,置於爪端,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許塵,其與大地土,何者為多耶?」 「大德!大地土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塵為少,於大地相比,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許塵,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3)「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於見具足而現觀者,則已滅盡之苦為多、所殘存者為少,於前之已滅盡之苦蘊,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此是極七返。彼對『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集』,如實知;『此是苦滅』,如實知;『此是順苦滅道』,如實知。 (4)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52 〔五二〕第二ᅟ湖池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三四(大正藏二.一一三c)。== (※2)「諸比丘!譬如有湖池,長五十由旬、廣五十由旬、深五十由旬,水盈滿及岸。有人用草之尖端將水掬汲。 (3)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用草尖所掬之水與湖池之水,何者為多耶?」 「大德!此湖池之水為多,草尖所掬之水為少,於湖池之水相比,用草尖所掬之水,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4~5)「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勉勵!」 #### 56.53 〔五三〕第三ᅟ合流[1-1](一) ᅟᅟ==[1-1] 雜阿含一六.三五(大正藏二.一一三c)。== (※2)「諸比丘!譬如於諸大河——恒河、耶符那、伊羅跋提、薩羅遊、摩企之合流會合處,有人掬汲二三滴之水。 (3)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所掬之二三滴水,與彼合流之水,何者為多耶?」 「大德!合流之水為多,所掬之二三滴水為少,於合流之水相比,二三滴之掬水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4~5)「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 56.54 〔五四〕第四ᅟ合流(二) (※2)「諸比丘!譬如諸大河、恒河、耶符那、伊羅跋提、薩羅遊、摩企之水滅盡,唯殘存二三滴水。 (3)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滅盡之合流水,與彼二三滴殘水,何者為多耶?」 「大德!滅盡之合流之水為多,彼二三滴之殘存水為少。於滅盡之合流水相比,二三滴之殘存水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4~5)「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 56.55 〔五五〕第五ᅟ地(一) [1] ᅟᅟ==[1] 雜阿含一六.三五(大正藏二.一一四a)。== (※2)「諸比丘!譬如有人,於大地上置七個大如棗核之土團。 (3)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放置大地七個棗核大之土團,與此大地之土,何者為多耶?」 「大德!大地土為多,放置之七個棗核大土團為少,於大地土相比,放置之七個棗核大之土團,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4~5)「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 56.56 〔五六〕第六ᅟ地(二) (※2)「諸比丘!譬如大地滅盡,唯殘七個棗核大之土團。 (3)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大地之滅盡,與所殘存之七個棗核大之土團,何者為多耶?」 「大德!大地之滅盡者為多,所殘存之七個棗核大之土團為少,於大地之滅盡相比,所殘存之七棗核大之土團,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4~5)「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 56.57 〔五七〕第七ᅟ海(一) ※「諸比丘!譬如有人,於大海中汲掬二三滴水。 (3)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彼二三滴汲掬之水與大海之水,何者為多耶?」 「大德!大海之水為多,彼二三滴之掬水為少,於大海之水相比,二三滴之掬水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4~5)「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 56.58 〔五八〕第八ᅟ海(二) (※2)「諸比丘!譬如大海之水滅盡,唯殘存二三滴之水。 (3)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滅盡之大海水,與彼二三滴之殘水,何者為多耶?」 「大德!滅盡之大海水為多,彼二三滴之殘水為少,於滅盡之大海水,彼二三滴之殘水,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4~5)「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 56.59 〔五九〕第九ᅟ山喻(一) (※2)「諸比丘!譬如有人,於雪山王之上置放七個芥子粒大之石礫。 (3)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置放之七個芥子粒大之石礫,與雪山王相比,何者為多耶?」 「大德!雪山王為多,放置其上之七個芥子粒大石礫為少,於雪山王,放置其上之七個芥子粒大石礫,為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4~5)「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 56.60 〔六〇〕第十ᅟ山喻(二) (※2)「諸比丘!譬如雪山王滅盡,唯獨殘存七個芥子粒大之石礫。 (3)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雪山王之滅盡與所殘存七芥子粒大之石礫,何者為多耶?」 「大德!雪山王之滅盡為多,所殘存之七個芥子粒大之石礫為少,於雪山王之滅盡,所殘存七芥子粒大石礫,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4)「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於見具足,而已現觀,則已滅盡之苦為多,所殘存之苦為少,於前之已滅盡之苦蘊,為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此是極七返。彼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 (5)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第六ᅟ現觀品(終) 此中攝頌曰: 爪頂與湖池 二節之合流 二地與二海 二節山之喻 ### 第七ᅟ生穀廣說品(一) [1] ᅟᅟ==[1] 以下,品之名目從暹羅本。== #### 56.61 〔六一〕第一ᅟ餘處 [2] ᅟᅟ==[2] 以下至卷末皆是雜阿含一六.三六(大正藏二.一一四b)。== (※2)時,世尊將少許之塵,置於爪端,告諸比丘曰: (3)「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許塵,與大地土相比,何者為多耶?」 「大德!大地土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許塵為少,於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許塵,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4)「諸比丘!如是,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再生他處之眾生為多。何以故耶? (5)諸比丘!不觀四聖諦故。以何為四聖諦耶?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6)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62 〔六二〕第二ᅟ邊地 (※2)時,世尊將少許之塵,置於爪端,告諸比丘曰: (3)「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許塵與大地土相比,何者為多耶?」 「大德!大地土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許塵為少,於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少許塵,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4)「諸比丘!如是,再生於中國之眾生為少,再生於邊地、無知夷狄中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63 〔六三〕第三ᅟ慧 (※4)「諸比丘!如是,成就聖慧眼之眾生為少,隨無明愚癡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64 〔六四〕第四ᅟ酒 (※4)「諸比丘!如是,遠離飲酒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飲酒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65 〔六五〕第五ᅟ水 (※4)「諸比丘!如是,陸生之眾生為少,水生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66 〔六六〕第六ᅟ母 (※4)「諸比丘!如是,孝於母之眾生為少,不孝於母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67 〔六七〕第七ᅟ父 (※4)「諸比丘!如是,孝於父之眾生為少,不孝於父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68 〔六八〕第八ᅟ沙門 (※4)「諸比丘!如是,尊重沙門之眾生為少,不尊重沙門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69 〔六九〕第九ᅟ婆羅門 (※4)「諸比丘!如是,尊重婆羅門之眾生為少,不尊重婆羅門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70 〔七〇〕第十ᅟ尊重 (※4)「諸比丘!如是,尊重族姓中最勝者之眾生為少,不尊重族姓中最勝者之眾生為多……乃至……」 第七ᅟ生穀廣說品(一)(終) 此中攝頌曰: 餘處與邊地 慧與酒與水 母父與沙門 婆羅門尊重 ### 第八ᅟ生穀廣說品(二) #### 56.71 〔七一〕第一ᅟ生 (※4)「諸比丘!如是,遠離殺生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殺之眾生為多。何以故耶……乃至……」 #### 56.72 〔七二〕第二ᅟ不與 (※4)「諸比丘!如是,遠離不與取之眾生為少,不遠離不與取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73 〔七三〕第三ᅟ欲 (※4)「諸比丘!如是,遠離欲邪行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欲邪行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74 〔七四〕第四ᅟ妄語 (※4)「諸比丘!如是,遠離妄語之眾生為少,不遠離妄語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75 〔七五〕第五ᅟ離間語 (※4)「諸比丘!如是,遠離離間語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離間語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76 〔七六〕第六ᅟ麤惡語 (※4)「諸比丘!如是,遠離麤惡語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麤惡語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77 〔七七〕第七ᅟ雜穢語 (※4)「諸比丘!如是,遠離雜穢語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雜穢語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78 〔七八〕第八ᅟ種子 (※4)「諸比丘!如是,遠離損壞草木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損壞草木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79 〔七九〕第九ᅟ非時 (※4)「諸比丘!如是,遠離非時食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非時食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80 〔八〇〕第十ᅟ薰香塗香 (※4)「諸比丘!如是,遠離華鬘、薰香、塗香之所持、莊嚴之眾生為少,不遠離華鬘、薰香、塗香、之所持、莊嚴之眾生為多……乃至……」 第八ᅟ生穀廣說品(二)(終) 此中攝頌曰: 生及不與欲 妄語離間語 麤惡雜穢語 種子與非時 薰香與塗香 ### 第九ᅟ生穀廣說品(三) #### 56.81 〔八一〕第一ᅟ舞蹈 (※4)「諸比丘!如是,遠離舞蹈、歌謠、音樂、觀劇之眾生為少,不遠離舞蹈、歌謠、音樂、觀劇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82 〔八二〕第二ᅟ牀 (※4)「諸比丘!如是,遠離高牀、大牀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高牀、大牀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83 〔八三〕第三ᅟ銀 (※4)「諸比丘!如是,遠離金銀收受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金銀收受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84 〔八四〕第四ᅟ穀 (※4)「諸比丘!如是,遠離生穀收受之眾生為少,不遠離生穀收受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85 〔八五〕第五ᅟ肉 (※4)「諸比丘!如是,遠離生肉收受之眾生為少,不遠離生肉收受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86 〔八六〕第六ᅟ童女 (※4)「諸比丘!如是,遠離婦女童女收受之眾生為少,不遠離婦女童女收受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87 〔八七〕第七ᅟ婢 (※4)「諸比丘!如是,遠離奴婢收受之眾生為少,不遠離奴婢收受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88 〔八八〕第八ᅟ山羊、羊 (※4)「諸比丘!如是,遠離收受山羊、羊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收受山羊、羊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89 〔八九〕第九ᅟ鷄、豬 (※4)「諸比丘!如是,遠離收受鷄、豬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收受鷄、豬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90 〔九〇〕第十ᅟ象 (※4)「諸比丘!如是,遠離收受象、牛、馬、騾馬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收受象、牛、馬、騾馬之眾生為多……乃至……」 第九ᅟ生穀廣說品(三)(終) 此中攝頌曰: 舞蹈與牀銀 穀肉與童女 婢與山羊羊 鷄豬以及象 ### 第一〇ᅟ生穀廣說品(四) #### 56.91 〔九一〕第一ᅟ田 (※4)「諸比丘!如是,遠離收受田地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收受田地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92 〔九二〕第二ᅟ買賣 (※4)「諸比丘!如是,遠離買賣之眾生為少,不遠離買賣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93 〔九三〕第三ᅟ使 (※4)「諸比丘!如是,遠離遣使與行使業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遣使與行使業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94 〔九四〕第四ᅟ偽秤 (※4)「諸比丘!如是,遠離偽秤、偽貨、偽斗之眾生為少,不遠離偽秤、偽貨、偽斗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95 〔九五〕第五ᅟ虛偽 (※4)「諸比丘!如是,遠離賄賂、虛偽、騙詐、欺瞞之眾生為少,不遠離賄賂、虛偽、騙詐、欺瞞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96-101 〔九六~一〇一〕第六~十一ᅟ掠奪強盜 [1] ᅟᅟ==[1] 見原本省去六經,而舉此一經,據會令誤解品末之攝頌,今怕增麻煩,不敢改經號,但實可數為一經。== (※4)「諸比丘!如是,遠離割截、殺、縛、埋伏、掠奪、強盜之眾生為少,不遠離割截、殺、縛、埋伏、掠奪、強盜之眾生為多……乃至…… 諸比丘!乃不觀四聖諦故。以何為四聖諦耶? (5)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 (6)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 56.102 〔一〇二〕第十三ᅟ五趣(一) [1] ᅟᅟ==[1] 原本以下為第十一「五趣品,以暹羅分之,後者亦然」。== (※2)時,世尊將少許塵,置於爪端,告諸比丘曰: (3)「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許塵與大地土相比,何者為多耶?」 「大德!大地土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許塵為少,於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許塵,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4)「諸比丘!如是,由人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死歿,再生於地獄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103 〔一〇三〕第十三ᅟ五趣(二) (※4)諸比丘!如是,由人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死歿,再生於畜生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104 〔一〇四〕第十四ᅟ五趣(三) (※4)諸比丘!如是,由人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死歿,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105-107 〔一〇五~一〇七〕第十五~十七ᅟ五趣(四~六) (※4)諸比丘!如是,由人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108-110 〔一〇八~一一〇〕第十八~二十ᅟ五趣(七~九) (※4)諸比丘!如是,由人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111-113 〔一一一~一一三〕第二十~二十三ᅟ五趣(一〇~一二) (※4)諸比丘!如是,由人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114-116 〔一一四~一一六〕第二十四~第二十六ᅟ五趣(一三~一五) (※4)諸比丘!如是,由地獄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地獄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117-119 〔一一七~一一九〕第二十七~二十九ᅟ五趣(一六~一八) (※4)諸比丘!如是,由人、地獄死歿,再生於中之眾生為少,由地獄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120-122 〔一二〇~一二二〕第三十~三十二ᅟ五趣(一九~二一) (4)諸比丘!如是,由畜生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畜生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123-125 〔一二三~一二五〕第三十三~三十五ᅟ五趣(二二~二四) (※4)諸比丘!如是,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天中之眾生少,由畜生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多……乃至…… #### 56.126-128 〔一二六~一二八〕第三十六~三十八ᅟ五趣(二五~二七) (※4)諸比丘!如是,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129-130 〔一二九〕第三十九ᅟ五趣(二八) (※4)諸比丘!如是,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天中之眾生為少,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地獄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三〇〕第四十ᅟ五趣(二九) (※4)諸比丘!如是,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天中之眾生為少,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 56.131 〔一三一〕第四十一ᅟ五趣(三〇) (※4)「諸比丘!如是,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天中之眾生為少,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何以故耶? 諸比丘!乃不觀四聖諦故。何為四聖諦耶? (5)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6)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7)世尊如是說示已,彼諸比丘喜悅,對世尊之所說歡喜。 生穀廣說輪廣說(終) 攝頌曰[1]: ᅟᅟ==[1] 此攝頌暹羅本沒有。== 田與買賣使 偽秤與虛偽 對掠奪強盜 遠離者為少 不者有情多 及依於五趣 從而說此品 第一二ᅟ諦相應(終) 道覺支念處 根與正勤力 神足阿那律 靜慮入出息 預流以及諦 世尊所說示 大篇相應(終) #----------------------------------------------------------------------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第 18 冊 No. 6 相應部經典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