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02 20:58</span>
增支部經典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 五 集
第一之五十
## 第一 學力品
### 5.1
一[1]
ᅟᅟ==[1] 參照雜阿含二六(大正二.一八五c)。==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祗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世尊曰:
(2)「諸比丘!此等是有學之五力。何等為五?謂:信力、慚力、愧力、精進力、慧力。
諸比丘!此等是有學之五力。是故,諸比丘!應如是學,
(3)曰:我欲成就信力之有學力,我欲成就慚力之有學力,我欲成就愧力之有學力,我欲成就精進力之有學力,我欲成就慧力之有學力。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5.2
二[1]
ᅟᅟ==[1] 參照雜阿含二六(大正二.一八六a)。==
(1)「諸比丘!此等是有學之五力。何等為五?謂:信力、慚力、愧力、精進力、慧力。諸比丘!何等為信力?
(2)諸比丘!世間有信心之聖弟子,信如來之菩提,如是亦〔信〕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諸比丘!是名信力。諸比丘!又何等為慚力?
(3)諸比丘!世間有慚之聖弟子,慚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慚與〔遇〕合惡不善法。諸比丘!是名慚力。諸比丘!又何等為愧力?
(4)諸比丘!世間有愧之聖弟子,愧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愧與〔遇〕合惡不善法。諸比丘!是名愧力。諸比丘!又何等為精進力?
(5)諸比丘!世間精進之聖弟子,為斷不善法、為受善法,精進而住,勇猛堅強負荷善法而不捨。諸比丘!是名精進力。諸比丘!又何等為慧力?
(6)諸比丘!世間具慧之聖弟子,徹底於〔五蘊之〕生滅,作聖之決擇,正成就至於盡苦之慧。諸比丘!是名慧力。
諸比丘!此等是有學之五力。是故諸比丘!應如是學,
(7)曰:我欲成就有學力之信力,〔我〕欲成就有學力之慚力,〔我〕欲成就有學力之愧力,〔我〕欲成就有學力之精進力,〔我〕欲成就有學力之慧力。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5.3
三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已於現法苦、艱、惱、痛而住,身壞死後當期待於惡趣。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有比丘,不信、無慚、無愧、懈怠、惡慧等。
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已於現法苦、艱、惱、痛而住,身壞死後當期待於惡趣。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已於現法樂、無艱、無惱、無痛而住,身壞死後可期待於善趣。何等為五?
(4)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有信、有慚、有愧、發勤、具慧等。
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已於現法樂、無艱、無惱、無痛而住,身壞死後可期待於善趣。」
### 5.4
四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如相隨墮於地獄。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信、無慚、無愧、懈怠、惡慧等。
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如相隨墮於地獄。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如相隨生於天國。何等為五?
(4)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有信、有慚、有愧、發勤、具慧等。
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如相隨生於天國。」
### 5.5
五[1]
ᅟᅟ==[1] 雜阿含二六(大正藏二、一八六a)。==
(1)「諸比丘!有比丘或比丘尼,棄學回歸於下劣時,正於現法以五種適當責難之語[2]加以訶責。何等為五?
ᅟᅟ==[2] rādānuvādā gārayhā ṭhānā 如暹羅本作 vādānupātā gārayhaṁ ṭhānaṁ,下倣之,同語法出 Aṅguttara 1. 161. 10。==
(2)『汝不以信入於善法,汝不以慚入於善法,汝不以愧入於善法,汝不以精進入於善法,汝無慧入於善法。』
諸比丘!有比丘或比丘尼,棄學回歸於下劣時,正於現法以五種適當責難之語加以訶責。
(3)諸比丘!有比丘或比丘尼,即使為苦而憂泣、流淚,亦修圓滿清淨之梵行時,正於現法以五種適當之〔稱讚〕予以嘉許慶慰,何等為五?
(4)『汝以信入於善法,汝以慚入於善法,汝以愧入於善法,汝以精進入於善法,汝以慧入於善法。』
諸比丘!有比丘或比丘尼,即使為苦而憂泣、流淚,亦修圓滿清淨之梵行時,正於現法以五種適當之〔稱讚〕予以嘉許慶慰。」
### 5.6
六
(1)「諸比丘!信於善法現前之間,即與不善法不符,然諸比丘!當信隱沒之時,則纏繞不信而住,此時即與不善法相符。諸比丘!愧於善法現前之間,即與不善法不符,然諸比丘!當愧隱沒之時,則纏繞無慚而住,此時即與不善法相符。諸比丘!愧於善法現前之間,即與不善法不符,然諸比丘!當愧隱沒之時,則纏繞無愧而住,此時即與不善法相符。諸比丘!精進於善法現前之間,即與不善法不符,然諸比丘!當精進隱沒之時,則纏繞懈怠而住,此時即與不善法相符。諸比丘!慧於善法現前之間,即與不善法不符,然諸比丘!當慧隱沒之時,則纏繞惡慧而住,此時即與不善法相符。」
### 5.7
七
(1)「諸比丘!有情者多愛樂諸欲。諸比丘!善男子捨棄〔割草〕鎌與〔運草〕棒而由家趣向非家,〔彼〕善男子足以言起信而出家,何以故?
(2)諸比丘!年壯者易得諸欲,不拘任何種類。諸比丘!下層民之欲,或者中層階級之欲,抑或上流者之欲,一切唯名之為欲。
(3)諸比丘!譬如有一幼兒,無智而仰臥,由於乳母之怠慢,而取木片或礫塊之於口,爾時乳母即當迅速作意,迅速作意已,即可迅速取去;若不能迅速取去,則以左手捉頭,彎曲右手之指,亦可合血同時取出。其何故耶?
諸比丘!『此乃有惱於幼兒,非不惱。』我作如是說。然而,諸比丘!乳母者欲求益,有愍而起愍,當如是作。
諸比丘!然而,彼幼兒生長至於具慧之時,諸比丘!乳母跟隨此小兒,今欲小兒自行保護,已無須留意,甚至不加以顧念。
諸比丘!正是如此,比丘於善法未依信而作,於善法未依慚而作,於善法未依愧而作,於善法未依精進而作,於善法未依慧而作之間,諸比丘!我應守護彼比丘。
諸比丘!然而比丘於善法已依信而作,於善法已依慚而作,於善法已依愧而作,於善法已依精進而作,於善法已依慧而作,諸比丘!我相隨此比丘,今欲比丘自行保護,已無須留意,甚至不加以顧念。」
### 5.8
八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退沒而不住正法。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不信之比丘退沒而不住正法;諸比丘!無慚之比丘,退沒而不住正法;諸比丘!無愧之比丘,退沒而不住正法;諸比丘!懈怠之比丘,退沒而不住正法;諸比丘!惡慧之比丘,退沒而不住正法。
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退沒而不住正法。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退沒而住於正法。何等為五?
(4)諸比丘!有信之比丘,不退沒而住於正法;諸比丘!有慚之比丘,不退沒而住於正法;諸比丘!有愧之比丘,不退沒而住於正法;諸比丘!精進之比丘,不退沒而住於正法;諸比丘!具慧之比丘,不退沒而住於正法。
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不退沒而住於正法。」
### 5.9
九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無敬崇而退沒,不住於正法。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不信之比丘,無敬無崇而退沒,不住於正法;諸比丘!無慚之比丘,無敬無崇而退沒,不住於正法;諸比丘!無愧之比丘,無敬無崇而退沒,不住於正法;諸比丘!懈怠之比丘,無敬無崇而退沒,不住於正法;諸比丘!惡慧之比丘,無敬無崇而退沒,不住於正法。
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無敬無崇而退沒,不住於正法。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沒,住於正法。何等為五?
(4)諸比丘!有信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沒,住於正法;諸比丘!有慚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沒,住於正法;諸比丘!有愧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沒,住於正法;諸比丘!精進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沒,住於正法;諸比丘!具慧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沒,住於正法。
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沒,住於正法。」
### 5.10
十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無敬無崇,於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進、廣大者不可得。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不信之比丘,無敬無崇,於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進、廣大者不可得;諸比丘!無慚之比丘,……乃至……諸比丘!無愧之比丘,……乃至…諸比丘!懈怠之比丘,……乃至……諸比丘!惡慧之比丘,無敬無崇,於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進、廣大者不可得。
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無敬無崇,於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進、廣大者不可得。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有敬有崇,於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進、廣大者可得。何等為五?
(4)諸比丘!有信之比丘,有敬有崇,於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進、廣大者可得;有慚之比丘,……乃至……諸比丘!有愧之比丘,……乃至……諸比丘!精進之比丘,……乃至……諸比丘!具慧之比丘,〔有敬有崇,〕於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進、廣大者可得。
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有敬有崇,於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進、廣大者可得。」
此之攝句:
略、廣、苦、相隨與學者第五
合、諸欲、退沒與二之無敬
## 第二 力品
### 5.11
十一
(1)「諸比丘!我宣稱於未曾聞之法覺了已,達究竟之彼岸:
諸比丘!如來有是等五種如來之力,如來乃成就此力,宣稱最勝位,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何等為五?
(2)信力、慚力、愧力、精進力、慧力等。
諸比丘!如來有是等五種如來之力,如來乃成就此力,宣稱最勝位,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 5.12
十二
(1)「諸比丘!是等為有學之五力。何等為五?
(2)信力、慚力、愧力、精進力、慧力等。
諸比丘!此等是有學之五力。諸比丘!於是等有學五力之中,慧力為第一,是能攝、能收。
(3)諸比丘!譬如屋頂為重閣之第一,是能攝、能收;正應如是,諸比丘!於是等有學五力之中,慧力為第一,是能攝、能收。是故,諸比丘!應如是學。
(4)我等欲成就有學之信力……慚力……愧力……精進力……我等欲成就有學之慧力。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5.13
十三[1]
ᅟᅟ==[1] 雜阿含二六(大正藏二、一八五b)。==
(1)「諸比丘!如是等是五力。何等為五?
(2)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等。
諸比丘!此等是五力。」
### 5.14
十四
(1)「諸比丘!如是等是五力。何等為五?
(2)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等是;又,諸比丘!何者是信力?
(3)諸比丘!世間有信心之聖弟子,信如來之菩提,如是,亦〔信〕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諸比丘!是名為信力。諸比丘!又,何等為精進力?
(4)諸比丘!世間有聖弟子,為斷不善法、為受善法,發精進而住,強而勇猛堅固,負荷善法而不捨。諸比丘!是名為精進力。諸比丘!又,何等為念力?
(5)諸比丘!世間有聖弟子,具念,成就最勝之念慧,長念久遠以前之所作、長念久遠以前之所說,隨念。諸比丘!是名為念力。諸比丘!又,何等為定力?
(6)諸比丘!世間有聖弟子,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具足由離而生喜樂之初靜慮而住;尋、伺寂靜故,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具足由定而生喜樂之第二靜慮而住;離欲故,捨喜而住,正念正知而於身受樂,聖者捨而具念,具足住於安樂所稱之第三靜慮而住;斷樂故,又斷苦故,前已滅喜與憂故,不苦不樂,具足捨念清淨之第四靜慮而住。諸比丘!是名為定力。諸比丘!又,何等為慧力?
(7)諸比丘!世間有具慧之聖弟子,徹底於生滅,作聖之決擇,正至盡於苦,成就其慧,諸比丘!是名為慧力。
諸比丘!此等是五力。」
### 5.15
十五
(1)「諸比丘!如是等是五力。何等為五?
(2)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等是。諸比丘!信力於何處可見耶?
(3)是於四預流支中,於此中,可見信力。諸比丘!又,精進力於何處可見耶?
(4)是於四正勤中,於此中,可見精進力。諸比丘!又,念力於何處可見耶?
(5)是於四念住中,於此者可見念力。諸比丘!又,定力於何處可見耶?
(6)是於四靜慮中,於此中,可見定力。諸比丘!又,慧力於何處可見耶?
(7)是於四聖諦中,於此中,可見慧力。
諸比丘!此等即是五力。」
### 5.16
十六
(1)「諸比丘!此等是五力。何等為五?
(2)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等。
諸比丘!此等即五力。諸比丘!於是等五力之中,慧力為第一,是能攝、能收。
(3)諸比丘!譬如屋頂為重閣之第一,是能攝、是能收;正應如是,諸比丘!於五力之中,慧力為第一,是能攝、是能收。」
### 5.17
十七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為自利而行,不為利他而行。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自具足於戒,於他不勸請具足於戒;自具足於定,於他不勸請具足於定;自具足於慧,於他不勸請具足於慧;自具足於解脫,於他不勸請具足解脫;自具足解脫智見,於他不勸請具足解脫智見。
諸比丘!成就如是等五法之比丘,為自利而行,不為利他而行。」
### 5.18
十八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為利他而行,不為自利而行。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自於戒不具足,於他勸請具足於戒;自於定不具足,於他勸請具足於定;自於慧不具足,於他勸請具足於慧;自不具足於解脫,於他勸請具足於解脫;自不具足於解脫智見,於他勸請具足於解脫智見。
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為利他而行,不為自利而行。」
### 5.19
十九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為自利而行,亦不為利他而行。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自不具足於戒,於他亦不勸請具足於戒;自不具足於定,於他亦不勸請具足於定;自不具足於慧,於他亦不勸請具足於慧;自不具足於解脫,於他亦不勸請具足於解脫;自不具足於解脫智見,於他亦不勸請具足於解脫智見。
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不為自利而行,亦不為利他而行。」
### 5.20
二十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為自利而行,又為利他而行。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自具足於戒,於他亦勸請具足於戒;自具足於定,於他亦勸請具足於定;自具足於慧,於他亦勸請具足於慧;自具足於解脫,於他亦勸請具足於解脫;自具足於解脫智見,於他亦勸請具足解脫智見。
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為自利而行,又為利他而行。」
攝句:
未曾聞、屋、略、廣
是應見、復屋與四利
## 第三 五支品
### 5.21
二十一[1]
ᅟᅟ==[1] 中阿含一〇(大正藏一、四八六c)。==
(1)「諸比丘!於同梵行者中,無敬無崇,不與同類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圓滿〔世間之〕最上行儀法者,無有是處;不圓滿〔世間之〕最上行儀法,而可圓滿有學法者,無有是處;不圓滿有學法,而可圓滿〔四大〕戒[2]者,無有是處;不圓滿〔四大〕戒,而可圓滿正見者,無有是處;不圓滿正見,而可圓滿正定者,無有是處。
ᅟᅟ==[2] 四大戒可能是四清淨戒,謂:波羅提木叉律儀戒、根律儀戒、命清淨戒、資具緣戒。==
(2)諸比丘!於同梵行者中,有敬有崇,與同類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圓滿〔世間之〕最上行儀法者,必有是處;圓滿〔世間之〕最上行儀法已,而可圓滿有學法者,必有是處;圓滿有學法已,而可圓滿〔四大〕戒者,必有是處;圓滿〔四大〕戒已,而可圓滿正見者,必有是處;圓滿正見已,而可圓滿正定者,必有是處。」
### 5.22
二十二[1]
ᅟᅟ==[1] 同前。==
(1)「諸比丘!於同梵行者中,無敬無崇,不與同類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圓滿〔世間之〕最上行儀法者,無有是處;不圓滿〔世間之〕最上行儀法,而可圓滿有學法者,無有是處;不圓滿有學法,而可圓滿戒蘊者,無有是處;不圓滿戒蘊,而可圓滿定蘊者,無有是處;不圓滿定蘊,而可圓滿慧蘊者,無有是處。
(2)諸比丘!於同梵行者中,有敬有崇,與同類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圓滿〔世間之〕最上行儀法者,必有是處;圓滿〔世間之〕最上行儀法已,而可圓滿有學法者,必有是處;圓滿有學法已,而可圓滿戒蘊者,必有是處;圓滿戒蘊已,而可圓滿定蘊者,必有是處;圓滿定蘊已,而可圓滿慧蘊者,必有是處。」
### 5.23
二十三
(1)「諸比丘!黃金有如是等之五銹,為此等銹之所侵蝕,黃金不柔軟,又不堪加工,又無光澤,又脆弱,又不能作正當之使用。何等為五?
(2)即:鐵、銅、錫、鉛、銀等。
諸比丘!黃金有是等之五銹,為此等之銹所侵蝕,黃金則不柔軟,又不堪加工,又無光澤,又脆弱,又不能作正確之使用。
(3)諸比丘!然而,黃金遠離是等五銹時,其黃金則柔軟,又堪加工,又有光澤,又不脆弱,又能作正確之使用。諸如希有之:戒指、耳墜、項鏈、金簪,欲造任何之莊飾物,亦能適合其目的。正應如是,諸比丘!心有是等之五銹,為是等銹侵蝕之心,則不柔軟,又不堪加工,又無光澤,又脆弱,又因漏盡而不能等持。何等為五?
(4)〔五〕欲之欲求、恚、惛眠、掉悔、疑等。
諸比丘!心有是等之五銹,為是等銹、所侵蝕之心,則不柔軟,又不堪加工,又無光澤,又脆弱,又為漏盡而不能等持。
(5)諸比丘!心遠離是等之五銹時,其心柔軟,又堪加工,又有光澤,又不脆弱,又為漏盡而等持;復次,若依諸證智而可引發作證之法,依證智而可引發作證之心,若依此原因〔即使何時〕於各〔法〕皆可得予滿足。
(6)彼若希求〔:我〕以一而為多,多而為一,顯現、隱沒、穿壁、過牆、翻山,如行於空中不滯礙,出沒於地,如於水中,不沈沒於水中,如行於地上,趺坐空中而行,如有翼之鳥,有如此大神力,有大威德,以手撫摸日月,當下即可使身到梵界,若欲領受各式各樣之神通者,於任何範圍,各各皆可得堪能。
(7)彼若希求,以超人之清淨天耳,欲聞天、人之遠、近聲,於任何範圍,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8)彼若希求,欲以心了解他有情、他補特伽羅之心,或欲知有貪心為有貪心,或欲知離貪心為離貪心,或欲知有瞋心為有瞋心,或欲知離瞋心為離瞋心,或欲知有癡心為有癡心,或欲知離癡心為離癡心,或欲知略心為略心,或欲知散心為散心,或欲知大心為大心,或欲知非大心為非大心,或欲知有上心為有上心,或欲知無上心為無上心,或欲知等引心為等引心,或欲知非等引心為非等引心,或欲知解脫心為解脫心,或欲知非解脫心為非解脫心,任何範圍,於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9)彼若希求,欲知譬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六生、七生、八生、九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壞成劫,彼於彼處,如是名、如是種姓、如是色、如是食事、如是樂苦受、如是壽量者;彼死於彼處而生於他處,於他處亦如是名、如是種姓、如是色、如是食事、如是樂苦受、如是壽量者;彼死於他處而生於此處。彼若欲具有如是行相與方所,欲隨念多種之宿住,則於任何範圍,各各皆可得堪能。
(10)彼若希求,欲以超人之淨天眼,而見有情之死、生、劣、勝、妙色、惡色、善、惡;欲知應業而生之有情,實則此等生存之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毀謗聖者、懷有邪見、受邪見業,彼等身壞死後,生於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或又此等生存之有情,成就身妙行、成就語妙行、成就意妙行、不毀謗聖者、懷有正見、受正見業,彼等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如是欲以超人淨天眼而見有情之死、生、劣、勝、妙色、惡色、善、惡,欲知應業而生之有情,則於任何範圍,各各皆可得堪能。
(11)彼諸漏已盡之故,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而於現法欲以自證智而作證、具足而住,則於任何範圍,各各皆可得堪能。」
### 5.24
二十四
(1)「諸比丘!於無戒、壞戒者,其正定之因破;正定無有時,於壞正定者,其如實智見之因破;如實智見無有時,壞如實智見者,厭棄與離欲之因破;厭棄與離欲無有時,壞厭棄與離欲者,解脫與智見之因破。
(2)諸比丘!譬如樹枝及葉壞時,其芽亦不能成就,外皮亦不能成就,木質亦不能成就,心亦不能成就;正如是,諸比丘!於無戒、壞戒者,正定之因破,正定無有時;於壞正定者,如實智見之因破,如實智見無有時;於壞如實智見者,厭棄與離欲之因破,厭棄與離欲無有時;壞厭棄與離欲者,解脫與智見之因破。
(3)諸比丘!於有戒、具戒者,其正定之因具,正定有時;正定具者,具如實智見之因,如實智見有時;於如實智見具者,厭棄與離欲之因具,厭棄與離欲有時;於厭棄與離欲具者,解脫與智見之因具。
(4)諸比丘!譬如樹枝及葉具時,其芽亦成就,外皮亦成就,木質亦完成,心亦完成;正是如此,諸比丘!於有戒、具戒者,正定之因具,正定有時;於具正定者,具如實智見之因,如實智見有時;於具如實智見者,厭棄與離欲之因具,厭棄與離欲有時;厭棄與離欲者,解脫智見之因具。」
### 5.25
二十五
(1)「諸比丘!攝受五支之正見者,有心解脫之果,又有心解脫果之勝利,又有慧解脫之果,又有慧解脫果之勝利。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正見,攝受於戒,又攝受於聞,又攝受於論義,又攝受於止,又攝受於觀。
諸比丘!攝受是等五支之正見者,有心解脫之果,又有心解脫果之勝利,又有慧解脫之果,又有慧解脫果之勝利。」
### 5.26
二十六[1]
ᅟᅟ==[1] D. 33 Saṅgiti-s. 2. 1. xxv(漢譯南傳大藏八、等誦經第二誦品一之二五以下)集異門第一四(大正藏二六、四二四a)。==
(1)「諸比丘!此等是五解脫處。有比丘於此處,若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則未解脫之心解脫,或未盡之諸漏得盡,或未得無上之安穩可得。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有〔大〕師或隨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為比丘而說法。諸比丘!〔大〕師或隨第一之同梵行者,如為彼比丘說法,如是彼恆能於彼法之義正確了知,或者能正確了知彼文,能正確了知彼義;正確了知彼法起悅,起悅者生喜,生喜者身輕安,身輕安者受樂,受樂者心則定。諸比丘!是第一之解脫處。有比丘若於此中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則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或未盡之諸漏得盡,或未得之無上安穩可得。
(3)復次,諸比丘!有〔大〕師或隨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雖不為比丘說法,彼有聞,究竟詳盡為他人廣說彼法。諸比丘!比丘有聞,究竟詳盡為他人廣說彼法,如是彼恆能正確了知此法之義,或能正確了知彼文,能正確了知彼義;正確了知彼法者起悅,起悅者生喜,生喜者身輕安,身輕安者感受樂,感受樂者心則定。諸比丘!是第二之解脫處。有比丘若於此中不放逸、熾然,不惜生命而住者,則未解脫之心解脫,或未盡之諸漏得盡,或是未得之無上安穩可得。
(4)復次,諸比丘!有〔大〕師或隨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不為比丘說法,彼有聞,雖不究竟為他人廣說彼法;彼有聞,究竟廣為法之讀誦。諸比丘!有聞,究竟廣為法之讀誦,如是彼恆能正確了知此法之義,或能正確了知彼文,正確了知彼義;正確了知彼法者起悅,起悅者生喜,喜者身輕安,身輕安者感受樂,感受樂心則定。諸比丘!是第三之解脫處。有比丘若於此中不放逸、熾然……乃至……安穩可得。
(5)復次,諸比丘!有〔大〕師或隨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不為比丘說法,彼有聞,不究竟為他人廣說彼法;有聞,不究竟廣為讀誦彼法;有聞,究竟以心隨尋隨伺彼法,以意觀察〔彼法〕。諸比丘!若比丘有聞,究竟以心隨尋伺彼法,以意觀察〔彼法〕,如是彼恆能正確了知彼法中義,或能正確了知彼文,能正確了知彼義;正確了知彼法者起悅,起悅者生喜,生喜者身輕安,身輕安者感受樂,感受樂者心定。諸比丘!是第四之解脫處。有比丘於此中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則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或未盡之諸漏得盡,或未得之無上安穩可得。
(6)復次,諸比丘!有〔大〕師或隨一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不為比丘說法;彼有聞,不究竟為他人廣說彼法;有聞,不究竟廣為讀誦彼法;有聞,不究竟以心隨尋隨伺彼法,不以意觀察〔彼法〕,然彼能取第一善之定相,能思惟其善、了知其善、以慧通達其善,諸比丘!如能取第一善之定相,能思惟其善、了知其善、以慧通達其善,如是彼恆能正確了知彼法之義,又能正確了知彼文,正確了知彼義;正確了知彼法者起悅,起悅者生喜,生喜者身輕安,身輕安者感受樂,感受樂者心則定。諸比丘!是第五之解脫處。有比丘若於此中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則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或未盡之諸漏得盡,或未得之無上安穩可得。
諸比丘!此等者是五解脫處。有比丘若於此處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則未解脫之心解脫,或未盡之諸漏得盡,或未得之無上安穩可得。」
### 5.27
二十七
(1)「諸比丘!須以聰明而〔又〕憶念修無量定[1]!諸比丘!若以聰明而〔又〕憶念修無量定者,則五智便生於內。何等為五?
ᅟᅟ==[1] 離善量之法、出世間定之義。==
(2)『此定為現在樂,又為當來樂之異熟』,彼智便生於內。『此定為聖而無染』,彼智便生於內。『此定非為惡人所習』,彼智便生於內。『此定是靜、是妙,依淨而得,依一趣性而證,依有行而折伏,排除障礙』,彼智便生於內。又,『我以正念而入此定,亦同以正念而出〔此定〕』,彼智便生於內。
諸比丘!須以聰明而〔又〕憶念修無量定!諸比丘!若以聰明而〔又〕憶念修無量定者,則是等之智便生於內。」
### 5.28
二十八
(1)〔世尊曰:〕「諸比丘!有聖五支正定之修,聞之善作意!我當說。」「唯然,大德!」彼等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何等為正定修之聖五支?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離欲……乃至……具足初靜慮而住。彼即以由離而生之喜樂,滋潤此身,周潤、充滿、周徧〔此身〕,由離而生之喜樂無不周徧彼之全身。
(3)諸比丘!譬如有善巧之助浴者或助浴者之弟子,溶浴粉散於銅盆,注水而揑〔成丸〕,其浴丸得水、含水,水分周徧內外而無漏;正如是,諸比丘!有比丘以由離而生喜樂,滋潤此身,周潤、充滿、周徧〔此身〕,由離而生之喜樂無不周徧彼之全身。諸比丘!此乃聖之五支,是修正定之第一。
(4)復次,諸比丘!有比丘,以尋伺寂靜之故……乃至……具足第二靜慮而住。彼即以由定而生之喜樂滋潤此身,周潤、充滿、周徧〔此身〕,由定而生之喜樂無不周徧彼之全身。
(5)諸比丘!譬如有池,其泉湧出,於其東方無水之入口,西方無水之入口,北方無水之入口,南方無水之入口,又無隨時降雨之雲,儘管如此,但仍由彼池噴出冷水,冷水亦注入彼池,周注、充滿、周徧〔彼池〕,彼池無不以冷水周徧全體。正如是,諸比丘!有比丘,以由定生之喜樂,即滋潤此身,周潤、充滿、周徧〔此身〕,由定而生之喜樂無不周徧彼之全身。比丘!此乃聖之五支,是修正定之第二。
(6)復次,諸比丘!有比丘,以離喜之樂故……乃至……具足第三靜慮而住。彼即以離喜之樂而滋潤此身,周潤、充滿、周徧〔此身〕,離喜之樂無不周徧彼之全身。
(7)諸比丘!譬如青蓮池或紅蓮池或白蓮池之中,同類之青蓮或紅蓮或白蓮生於水中、長於水中、不由水中出、潛於水面下生長,若以冷水自其頂至根而滋潤、周潤、充滿、周徧〔其身〕,彼之冷水無不周徧於青蓮、紅蓮、白蓮。正如是,諸比丘!有比丘,以離喜之樂,即滋潤此身,周潤、充滿、周徧〔此身〕,離喜之樂無不周徧彼之全身。諸比丘!此乃聖之五支,修正定之第三。
(8)復次,諸比丘!有比丘以斷樂之故……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彼即以淨潔之心,徧滿此身而坐,淨潔之心無不徧滿彼之全身。
(9)諸比丘!譬如有人,欲以白布覆己頭而坐,白布即無不周徧彼之全身。正如是,諸比丘!有比丘以淨潔之心,即徧滿此身而坐,淨潔之心即無不周徧彼之全身。諸比丘!此乃聖之五支,修正定之第四。
(10)復次,諸比丘!比丘善取觀察之相,善作意,以慧善思惟、善覺知。
(11)諸比丘!譬如餘者可得觀察其餘,或住者可得觀察坐者,或坐者可得觀察臥者;正如是,諸比丘!比丘善取觀察之相,善作意,以慧善思量、善覺知。諸比丘!此乃聖之五支,是修正定之第五。
諸比丘!有比丘,如是修正定之聖五支時,如是多所作時,可以慧作證、以法作證而引發於心,於任何範圍,則恆可正確得堪能。
(12)諸比丘!譬如台上有水瓶,其水全充滿與邊緣平齊,有力之丈夫將其傾斜時,其水隨時將流出。」〔諸比丘回答:〕「然,大德!」「正如是,諸比丘!有比丘,如是修正定之聖五支時,如是多所作時,皆可以慧作證、以法作證而引發於心,於任何範圍,則恆可正確得堪能。
(13)諸比丘!譬如平地之處有蓮池,為四角形,堤防迴繞,其水全充滿與邊緣平齊,有力之丈夫崩潰其堤時,其水隨時將流出。」〔諸比丘回答:〕「然,大德!」「正如是,諸比丘!有比丘,如是修正定之聖五支時,如是多所作時,皆可以慧作證、以法作證而引發於心,於任何範圍,則恆可正確得堪能。
(14)諸比丘!譬如於平地四衢道,有架良馬備鞭之車,應為調馬之御者,善巧之騎師乘,左手執韁,右手捉鞭,欲行所望之道,可得或進或退。正如是,諸比丘!有比丘,如是修正定之聖五支時,如是多所作時,皆可以慧作證,以法作證而引發於心,於任何範圍,則恆可正確得堪能。
(15)彼若希求〔:我〕以一為多……乃至……當下即可使身到梵天界,若欲領受種種之神通,則於任何範圍,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16)彼若希求,以超人清淨之天耳……乃至……若欲聞聲,則於任何範圍,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17)彼若欲以心了解他有情、他補特伽羅之心……乃至……或欲知非解脫心為非解脫心,則於任何範圍,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18)彼若欲知譬如一生、二生……乃至……欲具有如是行相與方所,欲隨念多種之宿住,則於任何範圍,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19)彼若欲以超人之清淨天眼……乃至……欲知應業而生之有情,則於任何範圍,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20)彼諸漏已盡故,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而於現法欲以自證智作證、具足而住,則於任何範圍,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滿足。」
### 5.29
二十九[1]
ᅟᅟ==[1] 七處三觀經(大正藏二、八七九a)。==
(1)「諸比丘!此等是經行之五勝利。何等為五?
(2)耐於遠行,堪能精勤,無病,食、飲、嚼、味正而消化,依經行而得定者久住。
諸比丘!此等即是於經行之五勝利。」
### 5.30
三十[1]
ᅟᅟ==[1] 雜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三b)增支部六集第四十二章一、二節。==
(1)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俱遊行憍薩羅〔國〕,至伊奢能伽羅之婆羅門村。世尊住伊奢能伽羅密林中之伊奢能伽羅聚落,伊奢能伽羅之婆羅門居士,聞釋迦〔族〕之子沙門瞿曇,由釋迦族出家,來至伊奢能伽羅,住伊奢能伽羅密林中之伊能伽奢羅聚落。復謂:彼尊貴之瞿曇,有如是善美高揚之聲名,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者、天人師、覺者、世尊。彼於此世,人、天、魔、梵天、沙門、婆羅門眾、王及庶民中,以自證智、作證而宣示。彼即說法而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善哉!謁見如是應供者。時有伊奢能伽羅之婆羅門居士等,是夜過後,取許多之嚼食、噉食,來至伊奢能伽羅密林。到達後乃發出高聲大聲,且立於樓門之外。
(2)復次,其時,具壽那祇多為世尊之侍者。爾時,世尊告具壽那祇多:「那祇多!彼之高聲大聲者何故耶?恰如漁夫爭相捕魚。」
「大德!彼等為伊奢能伽羅之婆羅門居士,取許多之嚼食、噉食而立於樓門之外,將奉供於世尊及比丘僧伽。」
「那祇多!我不欲遇榮華,不欲榮華遇我,那祇多!不能以意得此無欲樂、遠離樂、寂靜樂、自覺樂以及無艱難、無梗澀之人,則任彼得其不淨樂、睡眠樂、利養恭敬、名聞樂,能以意得到無欲樂、遠離樂、寂靜樂、自覺樂以及無艱難、無梗澀之我,當味之耶?」
「大德!世尊請接受,善逝請接受。大德!今乃世尊接受之時。大德!今世尊欲往何處,彼處皆有婆羅門居士、都市人及地方人者趣向而來。大德!譬如有密雲而下雨時,雨水隨即流向低處。正如是,大德!今世尊欲往何處,彼處皆有婆羅門居士、都市人及地方人者趣向而來。其故云何?大德!是世尊之戒與慧故。」
「那祇多!我不欲遇榮華,不欲榮華遇我。那祇多!不能以意得到此無欲樂、遠離樂、寂靜樂、自覺樂以及無艱難、無梗澀之人,則任彼得其不淨樂、睡眠樂、利養恭敬、名聞樂,能以意得到無欲樂、遠離樂、寂靜樂、自覺樂以及無艱難、無梗澀之我,當味之耶?那祇多!食、飲、嚼食、噉食者有大小便,此乃其等流。那祇多!從所愛之轉異而生憂、悲、苦、愁、惱者,此即其等流。那祇多!勤修不淨相觀行時,於淨相〔處〕起違厭想,此乃其等流。那祇多!於六觸處觀無常而住時,於觸處起違厭想,此乃其等流。那祇多!於五取蘊觀生滅而住時,於取處起違厭想,此乃其等流。」
攝句:
二[1]二之無敬、銹無戒與攝受
解脫、定、支經行那祇多
ᅟᅟ==[1] 暹本作 dve'gārav 為正。==
## 第四 須摩那品
### 5.31
三十一
(1)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須摩那王童女為五百乘車與五百王童女所圍繞,往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一面坐已之須摩那王童女,白世尊言:
(2)「大德!世間有世尊之二位弟子,為同信、同戒、同慧,而一人布施,一人不〔欲〕布施。彼等身壞死後,當生於善趣、天界。然而,大德!為彼等之天者,當有差別耶?當有差異耶?」
「須摩那!當有〔差別〕」,世尊曰:
(3)「須摩那!凡能布施者,成為天〔界〕時,勝於彼之不布施者五處。〔所謂〕天之壽、天之色、天之樂、天之稱譽、天之卓越性等是。須摩那!凡能布施者,成為天〔界〕時,勝於彼不布施者是等五處。」
(4)「大德!復次,若彼等自彼處死,而還於現狀,再次為人,彼等當有差別耶?當有差異耶?」
「須摩那!當有〔差別〕」,世尊曰:
(5)「須摩那!凡布施者,成為人之時,勝於彼不布施者五處。〔所謂〕人之壽、人之色、人之樂、人之稱譽、人之卓越性是。須摩那!凡布施者,成為人之時,勝於彼不布施者是等五處。」
(6)「大德!復次,若彼等兩人由家趣於非家,大德!出家之彼等,當有差別耶?當有差異耶?」
「須摩那!當有〔差別〕」,世尊曰:
(7)「須摩那!凡能布施者,為出家時,勝於彼不布施者五處。〔所謂〕乞時得多衣,不乞時少;乞時得多食,不乞時少;乞時得多床座,不乞時少;乞時得多治病藥、資具,不乞時少;復次,與同梵行者等同住時,彼等現行多可意之身業於彼,非可意者少;現行多可意之語業〔於彼〕,非可意者少;現行多可意之意業〔於彼〕,非可意者少;贈可意之進物〔於彼〕,非可意者少。須摩那!凡布施者,為出家時,勝於彼不布施者是等五處。」
(8)「大德!復次,若彼等兩人得阿羅漢果。大德!得阿羅漢果之彼等,當有差別耶?當有差異耶?」
(9)「須摩那!既然如此,我於此處亦不說少許差異,謂解脫與解脫〔無差異〕。」
(10)「大德!是稀奇。大德!是未曾有。大德!布施之果至此,宜當為布施,宜當作福。彼為天者,亦有福之助成,為人者,亦有福之助成,為出家者,亦有福之助成。」
「須摩那!此即如是。須摩那!此即如是。須摩那!宜當為布施,宜當作福。為天者,亦有福之助成,為人者,亦有福之助成,為出家者,亦有福之助成。」世尊說此,善逝說此已,師復如是說:
譬如無垢月 遊行虛空界
一切世星宿 悉翳其光明
亦如具信人 聞戒離貪嫉
一切慳吝者 皆蔽其光明
猶如雷光響 興起百峰雲
雨降於大地 充滿丘谷中
正自覺弟子 於智者五處
有見勝於慳 稱壽與樂色
彼富榮財位 死於天歡樂[1]
ᅟᅟ==[1] 偈文中阿含三七(大正藏一、六六〇b),前六句,雜阿含四(大正藏二、二五c),別譯雜阿含一三(大正藏二、四六五b)。==
### 5.32
三十二
(1)一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中之栗鼠飼養處。爾時,准提王童女為五百乘車與五百童女所圍繞,往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一面坐已之准提王童女,白世尊言:
(2)「大德!我兄名准陀之王童子,彼作如是言:若有人,不論女人或男子,只歸依佛陀、歸依法、歸依僧伽,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有穀酒、果實酒、酒分之放逸處時,彼身壞死後,唯生善趣,非惡趣。大德!我請問世尊,大德!信如何之師,身壞死後,唯生善趣,非惡趣;信如何之法者;身壞死後,唯生善趣,非惡趣;信如何之僧伽者,身壞死後,唯生善趣,非惡趣。圓滿如何之戒者,身壞死後,唯生善趣,非惡趣。」
(3)「准提!一切無足、或二足、或四足、或多足、或有色、或無色、或有想、或無想、或非想非非想有情者之中,如來可說為第一、應供、正等覺者。准提!信佛陀乃信第一者,復次,信第一者,乃有第一之異熟。准提!於一切有為或無為法中,離欲可說為第一,即是:醒憍醉、癒渴、破窟宅、斷輪迴、盡渴愛、離欲、滅、涅槃者是。准提!凡信離欲之法者,乃信第一者,復次,信第一者,乃有第一之異熟。准提!一切之僧伽或群眾中,如來之弟子僧伽可說為第一,即四雙八士補特伽羅是。世尊之此弟子僧伽者為: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是。准提!凡信僧伽者,乃信第一者,復次,信第一者,乃有第一之異熟。准提!一切戒之中,聖所愛〔戒〕,可說為第一,即:不破、不穿、不雜、不穢、具自在、智者所讚、不惛昧、能生三摩地等是。准提!凡圓滿聖所愛戒者,乃為圓滿第一者。復有,圓滿第一者,乃有第一之異熟。」
了別第一法[A1] 信樂為第一
應施無上者 信樂第一佛
離欲寂靜樂 信樂第一法
無上福田地 信樂第一僧
布施為第一 增上第一福
壽命色稱譽 讚頌力安樂
智者施第一 專心第一法
為天亦為人 得第一歡喜[1]
ᅟᅟ==[A1] [-]【CB】,[01]【南傳】==
ᅟᅟ==[1] 參照增支部四集第三十四章。==
### 5.33
三十三
(1)一時,世尊住婆提〔城〕遮婆羅林。爾時,敏達迦之孫郁迦,往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一面坐已之敏達迦之孫郁迦,白世尊言:
(2)「大德!唯願世尊明日與我家之三人俱受[1]我食。」世尊默然而許。爾時敏達迦之孫郁迦了知世尊允許,即從座而起,問訊世尊右遶而去。時,世尊其夜過後於日之前分,被內衣,著衣持鉢,而往敏達迦之孫郁迦家。至已而坐於所設之座。時,敏達迦之孫郁迦自以殊妙之嚼食、噉食,而加以選擇供世尊滿足。時,敏達迦之孫郁迦〔見〕世尊食訖,由鉢離手,自持一低座坐於一面。坐一面之敏達迦之孫郁迦,白世尊言:「大德!我此等童女當來可嫁。大德!世尊請教授彼等。大德!世尊請教誡彼等。彼等依此而於長夜得利益與安樂。」
ᅟᅟ==[1] adhivāsesu 是 adhivāsetu 之誤。==
時,世尊告彼等之童女曰:
(3)「諸童女!是故應如是學,謂:對父母、所嫁之夫之所欲,彼等緣哀愍而憐我,我等則須夙起晚寐,好作業務,唯恆歡行、愛語,諸童女!汝等應如是學。
諸童女!是故應如是學,謂:凡丈夫應當尊重,或父母、或沙門、婆羅門者,我等應恭敬、應尊重、應尊敬、應供養;
又,對來臨者,與座〔滌足之〕水而供養,諸童女!汝等應如是學。
諸童女!是故應如是學,謂:丈夫親近之作業,或是羊毛、或是綿花,隨彼我等當為巧藝而不懈,成就其方便之思惟,〔自〕作或令〔他〕作而滿足,諸童女!汝等應如是學。
諸童女!是故應如是學,謂:凡丈夫親近家族之人,或奴僕、或差使、或僱傭者,不論是誰,我等皆欲了知當作而作,又須了知不當作而不作,又須了知病人之強弱,又須與彼[2]〔家族之人〕可得之分,諸童女!汝等應如是學。
諸童女!是故應如是學,謂:凡丈夫應得之財,或穀、或銀、或金者,一切我等皆應保護、收藏、完成,不應使欺騙、竊盜、狂醉、喪失,諸童女!汝等應如是學。
ᅟᅟ==[2] ca 是取暹羅本之 c'assa。==
諸童女!成就此等五法之女性者,身壞死後,生於可意眾天之同輩中。」
賢妻在何處 恆熾然熱心
養護一切者 不貶如意夫
以嫉妒之語 尚又不怒夫 [AN8.46](Tipitaka23#^AN8z46)
尊夫一切者 迎賢智敬重
勇悍而不懈 善攝周圍人
作夫之所好 善護念貯蓄
隨夫之所欲 如是女人等
居於可意天 處處一切生
### 5.34
三十四[1]
ᅟᅟ==[1] 增一阿含二四(大正藏二、六八〇c)同五一(大正藏二、八二六a)。==
(1)一時,世尊住毘舍離大林中之重閣講堂。爾時,將軍師子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一面坐已之將軍師子白世尊言:
(2)「大德!布施現見之果,能使得知耶?」
「師子!能。」世尊曰:
「師子!能施之施主,多為人所愛,為人所讚揚。師子!能施之施主,多為人所愛,為人所讚揚之事,即是布施現見之果。復次,師子!能施之施主,為善之善士所親愛。師子!能施之施主,為善之善士所親愛之事者,亦是布施現見之果。復次,師子!能施之施主,讚善之稱聲增加。師子!能施之施主,讚善之稱聲增加者,亦是布施現見之果。復次,師子!能施之施主,無論如何趣向於眾,無論是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皆以無畏而趣向,無有所赧者,亦是布施現見之果。復次,能施之施主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師子!能施之施主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者,是布施當來之果。」
(3)作如是說時,將軍師子即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所說布施現見之四果者,我非僅因相信世尊而認同,我亦了知其義。大德!我為能施之施主,多為人所愛,為人讚揚。大德!我為能施之施主,善之善士敬仰我。大德!我為能施之施主,云:將軍師子能施、能作、侍奉僧伽,我善之名聲增加。大德!我為能施之施主,無論如何趣向大眾,無論是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皆以無畏而趣向,無有所赧。大德!世尊所說布施現見之四果者,我非僅因相信世尊而同意,我亦了知彼義。然而,大德!世尊對我說:『師子!能施之施主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此我不知。然而,我信仰世尊而予認同。」
「師子!彼乃如是。師子!彼乃如是。師子!能施之施主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
施者多為人所愛 為人親愛稱譽增
處於眾徒無赧畏 成為無慳無吝人
是故智者為布施[2] 除去慳垢且求樂
彼等長夜居於天 成為天眾而歡樂
作為生緣而作善 從此處沒自有光
逍遙於難陀那園 彼等彼處五種欲
具備歡喜與悅樂 隨從無依如者語
善逝弟子於天國 當有歡喜與快樂
ᅟᅟ==[2] dānani 是 dānāni 之誤。==
### 5.35
三十五
(1)「諸比丘!此等是布施之五勝利。何等為五?
(2)多為人所愛與為人所讚揚,為善之善士所親愛,善之稱讚聲增加,不破在家之義務(五戒),身壞死後生於善趣與天界。
諸比丘!此等是布施之五勝利。」
隨從善士之法則 惠施者為人所愛
善士有戒梵行者 恆常為彼所親愛
彼等於眾而說法 除去一切之苦厄
彼將其法住於世 覺悟無漏且圓寂
### 5.36
三十六[1]
ᅟᅟ==[1] 增一阿含二四(大正藏二、六八一b),七處三觀經(大正藏二、八七八a)。==
(1)「諸比丘!此等五種是應時之施。何等為五?
(2)施〔遠〕來之人,施〔遠〕去之人,施病人,施飢荒時,凡〔初得〕新穀食、新果蓏,當先供具戒者。
諸比丘!此等是五種應時之施。」
智者應時施 富慈而不慳
正直如聖人 應時而布施
心意若清淨 其施福報大
此隨喜或又 經營業務人
其福報不小 人人有福分
施與有大果 予施而不悔
福乃有情者 後世之根基
### 5.37
三十七[1]
ᅟᅟ==[1] 增一阿含二五(大正藏二、六八一a),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大正藏二、八五四c)。==
(1)「諸比丘!施食之施者,五處施於受者。何等為五?
(2)施壽、施色、施樂、施有力、施辯。復次,施壽已而得天、人之壽,施色已而得天、人之色,施樂已而得天、人之樂,施力已而得天、人力,施辯已而得天、人之辯。
諸比丘!施食之施者,施此等五處於受者。」
賢人乃施與 壽力與色辯
智者施安樂 彼乃得安樂
施與壽力色 又施樂辯才
壽有長榮譽 何處皆受生
### 5.38
三十八
(1)「諸比丘!有信心之善男子,有此等之五勝利。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一切行善之善士,必唯憐憫於信者,而不信者不然;必唯相識於信者,而不信者不然;必唯攝受於信者,而不信者不然;必唯說法於信者,而不信者不然;信者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
諸比丘!如是等乃有信心善男子之五勝利。
(3)諸比丘!譬如在方利地十字路之大榕樹,為四方鳥之歸向處。正如是,諸比丘!有信心之善男子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多人之歸向處。」
大樹枝與葉 有果幹與根
附果之鳥類 依止憑賴處
樂而依處時 行空者棲止
求蔭而往蔭 求果而食果
如是有戒者 信心士夫人
謙遜而不傲 和而溫與柔
如是世間人 福田乃離貧
離瞋與離癡 親近無漏人
彼等彼說法 除去一切苦
彼持法於世 悟無漏圓寂
### 5.39
三十九
(1)「諸比丘!父母欲見此等五處於族中之子具足。何等為五?
(2)被養育者當養育我等,或當應作我等之公務,或當承續家族之長久,或當繼承遺產,或又當獻供物於先亡之靈。
諸比丘!父母欲見是等五處於族中之子具足。」
智者見五處 欲子受養育
或養育我等 作我等公務
家族當永續 財產當繼承
或當獻供物 於先亡之靈
智者此等處 思惟而求子
正知之善人 感恩而知恩
隨念昔之恩 扶養於父母
彼等全義務 每受往昔恩
守教與養育 養人於家系
不斷信與戒 子乃受稱讚
### 5.40
四十[1]
ᅟᅟ==[1] 增一阿含四八(大正藏二、八一二b)增支部三集第四十八章。==
(1)「諸比丘!大樹依止於雪山王,依五種增長而增長。何等為五?
(2)依枝而增長,依葉而增長,依芽而增長,依皮而增長,依心而增長。
諸比丘!大樹依止於雪山王,依此等五種增長而增長。正如是,諸比丘!家屬依止於有信心之家主,依五種增長而增長。何等為五?
(3)依信而增長,依戒而增長,依聞而增長,依捨而增長,依慧而增長。
諸比丘!家屬依止於有信心之家主,依是等五種增長而增長。」
僻遠地之荒野原 如聳立岩石之山
各種樹木所依附 其喬木逐漸增長
有與其相同之戒 有信家主於此世
依賴扶持而增長 與妻子以及親戚
相同伙伴與近親 依彼等家長生活
彼具戒者戒與捨 善之行有目共覩
彼等者模倣於彼 於一切賢明之時
成為生善趣之道 行諸法於此世間
慶賀於天眾之中 諸欲意如實歡喜
攝句[1]:
ᅟᅟ==[1] udānaṁ 是 uddānaṁ 之誤。==
須摩那、准提、郁迦、獅子、施勝利
時、食、信心、子[2]、樹於是等為
ᅟᅟ==[2] 有 thānaputtena,見前出之本文,可作如暹羅本之 puttasālehi。==
## 第五 文荼王品
### 5.41
四十一[1]
ᅟᅟ==[1] 增支部四集第六十一章。==
(1)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給孤獨長者往詣世尊所在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告坐於一面之給孤獨長者曰:
(2)「長者!此等是得財之五因。何等為五?
長者!世間有聖弟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如法聚集、依德而得財,令自身快樂,強盛擁護正樂,令妻子、奴僕、傭人快樂,強盛擁護正樂,此乃取得財之第一因。
(3)復次,長者!有聖弟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如法聚集、依德而得財,令朋友同輩快樂,強盛擁護正樂,此乃取得財之第二因。
(4)復次,長者!有聖弟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如法聚集、依德而得財,或火、或水、或王、或賊、或敵、或由相續者[2]致災害,一切如是災禍之時,依財而防護,使自身幸福,此乃取得財之第三因。
ᅟᅟ==[2] 據 A. 11. 684 之同文,可讀為 dāyādato vā。==
(5)復次,長者!有聖弟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如法聚集、依德而得財,能作五種獻供,〔所謂〕:向親族之獻供、向客人之獻供、向先亡〔親族〕之獻供、向國王之獻供、向天上之獻供等是,此乃得財之第四因。
(6)復次,長者!有聖弟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如法聚集、依德而得財,為沙門、婆羅門而遠離憍醉放逸,安住於忍辱柔和,令調一己、令寂靜一己、令安泰一己,一切如是之沙門、婆羅門,昇於上位,生於天國,有樂之異熟,能招天國之勝妙為施物。此乃得財之第五因。
長者!是等乃得財之五因。
(7)長者!實踐得財之此等五因,彼聖弟子之財若減少時,彼謂:『[A2]嗚呼!我實踐取得之因,而我之財減少。』如斯,彼無有懺悔。長者!實踐得財之此等五因,彼聖弟子之財若增加時,彼謂:『嗚呼!我實踐得財之因,而我之財增加。』如斯,彼無有悔[3],兩者皆無有悔。」
ᅟᅟ==[A2] 嗚【CB】,鳴【南傳】==
ᅟᅟ==[3] hoti 之下暹羅本加 arippaṭisaro 為正。==
財物能受用 我有災禍時
傭養者皆散 進位作布施
更作五獻供 具戒而自制
近居梵行者 住賢人家時
求財其所求 我達而無悼
人隨念此事 體得人聖法
現世人讚彼 死而喜天國
### 5.42
四十二[1]
ᅟᅟ==[1] 七處三觀經(大正藏二、八七七c)。==
(1)「諸比丘!善士若生於族中,則為多人之利、益、樂;為父母之利、益、為樂;為妻子之利、益、樂;為奴隸、受僱者、從僕之利、益、樂;為朋友、同輩之利、益、樂;為沙門、婆羅門之利、益、樂。
(2)諸比丘!譬如大雨滋長一切幼苗,為多人之利、益、樂。正如是,諸比丘!善士若生於族中,則為多人之利、益、樂;為父母之利、益、樂;為妻子之利、益、樂;為奴隸、受僱者、從僕之利、益、樂;為朋友、同輩之利、益、樂;為沙門、婆羅門之利、益、樂。」
得財施惠於諸人 神者擁護於義人
戒禁具足與多聞 德者其名聲不捨
居於正知與具戒 語詞真誠意慚愧[2]
似閻浮檀金之飾 誰人豈可嗤於彼
諸天亦讚歎於彼 乃至梵天亦讚歎
ᅟᅟ==[2] hirimanaṁ 暹羅本作 hirīmanaṁ 為正。==
### 5.43
四十三
(1)爾時,給孤獨長者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告一面坐已之給孤獨長者曰:
(2)「長者!此等之五法者,是可愛、可樂、可意,於世間難得。何等為五?
長者!壽是可愛、可樂、可意,於世間難得。色是可愛、可樂、可意,於世間難得。樂是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中難得。稱譽是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中難得。天界是可愛、可樂、可意,於世間難得。
長者!此等五法是可愛、可樂、可意,於世間難得。長者!此等是可愛、可樂、可意,於世間難得之五法,我不說或因乞求、或因希求而可獲得。
(3)長者!若可愛、可意,於世間難得之此等五法,或因乞求、或因希求[1]而可獲得,則為何世間有受苦?長者!聖弟子欲壽,或乞求長壽、或祈禱、或多思惟長壽,不可得長壽。長者!欲壽之聖弟子,能履修獲壽之道,所以者,彼之履修能致壽之道,能獲得長壽,彼乃獲得天或人之壽。
ᅟᅟ==[1] 「希求」之原語 pi hetuṁ(tum 是誤植),應作 pihetuṁ 以下亦同。==
(4)長者!聖弟子欲色,或乞求色、或祈禱、或多思惟色,不可得色。長者!欲色之聖弟子,能履修致色之道,所以者,彼之履修能致色之道,能獲得色,彼乃獲得天或人之色。
(5)長者!聖弟子欲樂,或乞求樂、或祈禱、或多思惟樂,不可得樂。長者!欲樂之聖弟子,能履修致樂之道,所以者,彼之履修能致樂之道,能獲得樂,彼乃獲得天或人之樂。
(6)長者!聖弟子欲稱譽,或乞求稱譽、或祈禱、或多思惟稱譽,不可得稱譽。長者!欲稱譽之聖弟子,能履修招稱譽之道,所以者,彼之履修能招稱譽之道,能獲得稱譽,彼乃獲得天或人之稱譽。
(7)長者!聖弟子欲生天界,或乞求天界、或祈禱、或多思惟不界不可得天界。長者!欲生天界之聖弟子,能履修招天界〔果〕之道,所以者,彼之履修能招天界〔之果〕之道,能獲得天界〔果〕,彼乃獲得天界〔之果〕。」
壽命色稱譽 貴族與天界
逐次廣大者 希求樂輩者
作福不放逸 賢智者稱歎
智者不放逸 逮得二種利
於現法之利 屬後世之利
獲利堅固者 故名賢智人
### 5.44
四十四
(1)一時,世尊住毘舍離大林中之重閣講堂。爾時,世尊於日之前分,著內衣,披衣執鉢,走向郁伽長者毘舍離家。至已,設席而坐。時,毘舍離人之郁伽長者即至近世尊。至近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一面坐已之毘舍離人郁伽長者,白世尊言:
(2)「大德!我從世尊親近聆聞,親自信受,謂:『施可意物之人,得可意之物。』大德!我對沙羅樹花〔所造米粉之摶食〕,為可意。世尊哀愍我,請予接受。」世尊即哀愍而接受。
「大德!我從世尊親近聆聞,親自信受,謂:『施可意物之人,得可意物。』大德!我對摻棗之豚肉,為可意。世尊哀愍我,請予接受。」世尊即哀愍而接受。
「大德!我從世尊親近聆聞,親自信受,謂:『施可意物之人,得可意物。』大德!我對油炸蔬菜之莖,為可意。世尊哀愍我,請予接受。」世尊即愍而接受。
「大德!我從世尊親近聆聞,親自信受,謂:『施可意物之人,得可意物。』大德!我對種種之肉汁與種種除去佐味黑粒之米飯者,為可意。世尊哀愍我,請予接受。」世尊即哀愍而接受。
「大德!我從世尊親近聆聞,親自信受,謂:『施可意物之人,得可意物。』大德!我對迦尸布者,為可意。世尊哀愍我,而請予接受。」世尊即哀愍而接受。
「大德!我從世尊親近聆聞,親自信受,謂:『施可意物之人,得可意物。』大德!我對牀舖敷設深毛之黑毛氈,敷設白色之羊毛毯,敷設花紋之羊毛毯,敷設羚鹿之最勝毛毯,上備覆帳,兩邊有丹枕。大德!再者,又我等了知此事[1],謂:『此乃不適於世尊。』大德!我對栴檀之板者,價值百千金以下。世尊哀愍我,請予接受。」世尊即哀愍而接受。
ᅟᅟ==[1] 在底本雖作 P'etaṁ 今暫依暹羅本單讀為 etaṁ。==
爾時,世尊向毘舍離之郁伽長者,如是隨喜讚歎:
「布施可意之物品 即獲得可意之物
正直施眾舖被物 牀與食物及飲料
各種類別所需物 親近愛護與布施
了知羅漢如田園 捨棄給予而歡喜
彼善人可意施者 捨棄難捨得可意」
爾時,世尊向毘舍離之郁伽長者,如是隨喜讚歎已,即從座起而離去。其後彼時,毘舍離之郁伽長者死沒,而毘舍離之郁伽長者死後,即生隨一之意成〔天〕眾。
復次,爾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郁伽天子於後夜,身色殊特,祇多林無隅不照,往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而立一面。世尊即告一面立已之郁伽天子曰:
「郁伽!如汝所希望者耶?」
「世尊!實如我所希望者。」
爾時,世尊即以偈告郁伽天子曰:
「可意之物行布施 當即獲得可意物
以最上物而布施 復得最上之事物
以最好物而布施 即當獲得最好物
以最勝物而布施 到達於最勝之處
最上最好之施者 以及最勝之施者
即使生於何處時 壽命長而有榮譽」
### 5.45
四十五[1]
ᅟᅟ==[1] 參照增支部四集第五十一章。==
(1)「諸比丘!是等五者生福、生善、引樂、勝妙、有樂之異熟,能令生於天界,能令得可愛、可欣、可意、利益、安樂。何等為五?
(2)諸比丘!有人,將彼之衣服予比丘受用,具足無量心等持而住時,於彼生無量福、生善、引樂、勝妙、有樂之異熟,能令生於天界,能令得可愛、可欣、可意、利益、安樂。
諸比丘!有人,將彼之飲食施予比丘受用……。
諸比丘!有人,將彼之住處施予比丘受用……。
諸比丘!有人,將彼之牀座施予比丘受用……。
諸比丘!有人,將彼之病緣藥、資具施予比丘受用,具足無量心等持而住時,彼生無量福、生善、引樂、勝妙、有樂之異熟,能令生於天界,能令得可愛、可欣、可意、利益、安樂。
諸比丘!是等五者生福、生善、引樂,勝妙物,有樂之異熟,能令生於天界,能令得可愛、可欣、可意、利益、安樂。
(3)諸比丘!復次,成就是等五者生福、生善之聖弟子,其福雖為計量,即生若干之福、生善、引樂、勝妙、有樂之異熟,能令生於天界,能生可愛、可欣、可意、利益、安樂者,唯只墮於無數量大福聚之數而已。
諸比丘!譬如大海水者難量。即或有若干水之阿羅迦,或有若干百水之阿羅迦,或有若干千水之阿羅迦,或有若干百千水之阿羅迦者,唯只墮於無數無量大水聚之數而已。正如是,諸比丘!成就此等五者,生福、生善之聖弟子,其福實為難量。即生若干福、生善、引樂、勝妙、有樂之異熟,能令生於天界,能生可愛、可欣、可意、利益、安樂者,唯只墮於無數無量大福聚之數而已。」
魚群聚集而棲住 河之大水為無邊
寶聚所在大怖畏 每注入海而成長
如是飲食衣牀座 施予智者福水流
河川注入於大海 譬如流水而注入
### 5.46
四十六
(1)「諸比丘!此等乃五圓足。何等為五?即:信圓足、戒圓足、聞圓足、捨圓足、慧圓足等是。
諸比丘!此等乃五圓足。」
### 5.47
四十七
(1)「諸比丘!此等乃五財。何等為五?即:信財、戒財、聞財、捨財、慧財是。又,諸比丘!何等為信財?
(2)諸比丘!世間有聖弟子,為有信,信彼之世尊為……乃至……天人師、覺者、世尊,信如來之菩提。諸比丘!是名為信財。又,諸比丘!何等為戒財?
(3)諸比丘!世間有聖弟子,遠離殺生……乃至……遠離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諸比丘!是名為戒財。又,諸比丘!何等為聞財?
(4)諸比丘!世間有聖弟子,為多聞……乃至……依見而能通達。諸比丘!是名為聞財。又,諸比丘!何等為捨財?
(5)諸比丘!世間有聖弟子,住於家,心無慳吝之垢,放捨,伸手〔而施〕,欣棄於捨,滿意於乞者,頒施物使樂。諸比丘!是名為捨財。又,諸比丘!何等為慧財?
(6)諸比丘!世間有聖弟子,具慧而作聖之決擇,趣盡正苦,成就生與滅之慧。諸比丘!是名為慧財。
諸比丘!此等乃五財。」
於如來之不動信 確立而稱讚其人
聖所愛與善良者 持戒於僧伽有信
若為所見正直人 則彼之活命不空
與人則言不[A3]貧窮 然於信戒或清淨
可精進於法之見 祈念智者之佛教[1]
ᅟᅟ==[A3] 貧【CB】,貪【南傳】==
ᅟᅟ==[1] 增支部四集第五十二章之偈,及相應部一一、二、四偈。==
### 5.48
四十八[1-1]
ᅟᅟ==[1-1] 增一阿含二六(大正藏二、六九七a)。==
(1)「諸比丘!或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間之何者,亦不能得此等之五處。五者為何?
(2)或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間之何者,亦不能得所謂:『我勿老』之理;……所謂:『我勿病』之理;……所謂:『我勿死』之理;……所謂:『我勿盡』之理;或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間之何者,亦不能得所謂:『我勿滅』之理。
(3)諸比丘!無聞之異生者老,彼老之時,如是不思擇,謂非唯我一人老,反之,有情之往來,凡有死生者,一切有情皆老;復次,我將老之時,可憂、可弱、可愁,可椎胸而號泣,可陷於迷亂,我飲食亦將無味,身色亦可變醜,作業亦將不靈活,又怨敵者可歡,又友朋者可憂。彼將滅時,憂、弱、愁,椎胸而號泣,陷於迷亂。
諸比丘!是名為無聞之異生,為中有餵毒之憂箭,而全自愁惱。
(4)復次,諸比丘!無聞之異生,病……死……盡……滅。彼滅時,如是不思擇,謂:非唯我一人滅,反之,有情之往來,凡有死生者,一切之有情皆滅;復次,我滅之時,可憂、可弱、可愁,可椎胸而號泣,可陷於迷亂,我飲食亦將無味,身色亦可變醜,作業亦將不靈活,又怨敵者可歡,又友朋者可憂。彼滅之時,憂、弱、愁,椎胸而號泣,陷於迷亂。
諸比丘!是名為無聞之異生,是中有餵毒之憂箭,而全自愁惱。
(5)諸比丘!又,具聞之聖弟子亦老,〔然〕彼將老時,如是思擇,謂:非唯我一人老,反之,有情之往來,凡有生死者,一切之有情皆老;復次,我將老之時,可憂、可弱、可愁,可椎胸而號泣,可陷於迷亂,我飲食亦將無味,身色亦變醜,作業亦不靈活,又怨敵者可歡,又友朋者可憂。彼將老之時,不憂、不弱、不愁、不椎胸而號泣,不陷於迷亂。
諸比丘!是名為具聞聖弟子,是已拔除餵毒之憂箭。無聞之異生,於其中而全自愁惱;聖弟子者,則無憂、無箭而全自安穩。
(6)復次,諸比丘!具聞之聖弟子亦病……死……盡……滅,〔然〕彼將滅時,如是思擇,謂:非唯我[2]一人滅,反之,有情之往來,凡有生死者,一切之有情皆滅;復次,我滅之時,可憂、可弱、可愁,可椎胸而號泣,可陷於迷亂,我飲食亦將無味,身色亦可變醜,作業亦將不靈活,又怨敵者可歡,又友朋者可憂。彼將滅時,不憂、不弱、不愁,不椎胸而號泣,不陷於迷亂。
ᅟᅟ==[2] may' 是 mayh' 之誤。==
諸比丘!是名具聞之聖弟子,是已拔除餵毒之憂箭。無聞之異生,於其中而全自愁惱;聖弟子者,則無憂、無箭而全自安穩。
諸比丘!或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間之任何者,亦不能得此等之五處。」
所憂愁者於世間 少之利亦不可得
了知人憂與苦痛 又怨敵者可歡悅
決定義知者賢人 遇災禍而不驚駭
於是則彼敵者苦 覩面與前不改變
讚歎咒文與善說 布施或者自習慣
每次可獲得利益 何時亦可勵其事
我與餘人此利益 若了知不可得者
則不憂堪忍堅業 如今之我欲如何
### 5.49
四十九
(1)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憍薩羅[1]王波斯匿即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爾時,王之夫人摩利迦命終。時有人即詣憍薩羅王波斯匿之處。至已,近耳而告之曰:「大王!夫人摩利迦命終。」作如斯言時,憍薩羅王波斯匿即苦痛、憂愁、落肩、伏面、沈思、困惑而坐。時,世尊即了知憍薩羅王波斯匿之苦痛、憂愁、落肩、伏面、沈思、困惑,而告憍薩羅王波斯匿曰:
ᅟᅟ==[1] Kosala 者乃 Kosalo 之誤。==
(2)「大王!或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間之任何者,亦不能得此等之五處。何者為五?
或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間之任何者,亦不能得所謂:『我勿老』之理……乃至……。
於世間之中憂愁……乃至……如今之我,將欲如何?」〔參照前四十八之偈頌〕
### 5.50
五十[1]
ᅟᅟ==[1] 增一阿含二四(大正藏二、六七九a)。==
(1)一時,具壽那羅陀住波吒釐子〔華氏城〕之鷄園。爾時,文荼王夫人——可愛可意跋陀命終。彼即為可愛可意夫人命終[2]而不沐浴、不塗油、不攝食物、不作業務,晝夜甚愛著於跋陀夫人之遺骸。時,文荼王告理財官[3]披亞卡:「親愛之披亞卡!將跋陀夫人之遺骸納入鐵製之油槽,以專工之鐵製槽盛覆,使我等更得永見於跋陀夫人之遺骸。」「大王!唯然。」理財官披亞卡答文荼王已,而將跋陀夫人之遺骸納入鐵製之油槽,以專工之鐵槽盛覆。是時,理財官披亞卡謂:「此文荼王可愛可意夫人跋陀命終,彼〔王〕即為可愛可意夫人命終而不沐浴、不塗油、不攝食物、不作業務,晝夜甚愛著於跋陀夫人之遺骸。文荼王或將親近沙門、婆羅門,而聞彼之法以得拔憂箭耶?」又,理財官披亞卡謂:「彼之具壽那羅陀住波吒釐子〔華氏城〕鷄園。復次,對彼之具壽那羅陀,如是善揚稱讚之聲,〔謂:〕是智者、賢者、聰明、多聞,美所談,善辯才,年老且成阿羅漢。若文荼王親近具壽那羅陀,文荼王將聞具壽那羅陀之法,而得拔憂箭耶?」因此,理財官披亞卡即往詣文荼王所在處,至已而白文荼王:
ᅟᅟ==[2] 雖取原典之 piyāpāyena 之讀法,譯者覺以暹羅本之 kālakatāya piyāya manāpāya 更妥當而取之下亦然。==
ᅟᅟ==[3] kosārakkha 之語形不能無疑,通常為 kosarakkha,又「理財官」為現代一般之近侍者,相當於漢譯「恒與大王執劍」。想是王背後之衛兵,暹羅本作 sokārakkha,但其義不明,待識者之是正。==
「大王!彼之具壽那羅陀住波吒釐子〔華氏城〕鷄園。復次,對彼之具壽那羅陀,如是善揚稱讚之聲,〔謂:〕是智者、是賢者、聰明、多聞,美所談,善辯才,年老且成阿羅漢。復次,若大王親近具壽那羅陀大王將聞具壽那羅陀之法而得拔憂箭耶?」
「若然,親愛之披亞卡!告知具壽那羅陀!住於領土內之沙門、婆羅門,如我者乃不能預知而予親近耶?」
「誠然。大王!」理財官披亞卡答文荼王已,詣具壽那羅陀之處。至已問訊具壽那羅陀,坐於一面。一面坐已之理財官披亞卡白具壽那羅陀曰:
「大德!彼文荼王可愛可意夫人跋陀命終,彼即為可愛可意夫人跋陀命終而不沐浴、不塗油、不攝食物、不作業[A4]務,晝夜甚愛著於跋陀夫人之遺骸。大德!文荼王如聞具壽那羅陀之法而得拔憂箭,則向文荼王說法為甚幸。」
ᅟᅟ==[A4] 務【CB】,物【南傳】==
「披亞卡!對文荼王而言,今正是時。所謂時者,何時亦可。」
時,理財官披亞卡從座而起,問訊具壽那羅陀而右遶已,詣文荼王之處。至已,白文荼王曰:
「大王!具壽那羅陀首肯會面。對王而言,今正是時。所謂時者,何時亦可。」
「若然,親愛之披亞卡!今駕多善美之車乘!」
「大王!誠然。」理財官之披亞卡答文荼王已,駕多善美之車乘已,白文荼王曰:「大王!王之多善美車乘已駕妥。」
(2)爾時,文荼王乘善美之車,與多善美之車乘俱,為面謁具壽那羅陀,以大王之威勢,向鷄園之方向前進。凡具車路者,以車代行已,從車而下,徒步進入園內,如是文荼王詣具壽那羅陀之處。至已,問訊具壽那羅陀,坐於一面。具壽那羅陀即告一面坐已之文荼王言:
「大王!或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間之任何者,亦不能得此等之五處。何等為五?……〔乃至〕……於世間之中憂愁……〔乃至〕……如今之我,將欲如何?〔參照四十八之二~六〕。」
(8)作如是語時,文荼王白具壽那羅陀言:
「大德!是為何等之法門耶?」
「大王!是名拔憂箭之法門。」
「大德!嗚呼!確已拔除憂箭。大德![A5]嗚呼!確已拔除憂箭。大德!我聽此法門而得拔除憂箭。」
ᅟᅟ==[A5] 嗚【CB】,鳴【南傳】==
時,文荼王即告理財官披亞卡而言:
「若此,親愛之披亞卡!荼毘跋陀夫人之遺骸,而為彼女作塔婆,今,我自今日始可沐浴,又可塗油,可攝食物,又可行業務。」
攝句:
取得、善士、施可愛可意物與等流
圓足、財、處、憍薩羅以及那羅陀
第二之五十
## 第六 蓋品
### 5.51
五十一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於此,世尊向諸比丘言:「諸比丘!」彼等諸比丘乃回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2)「諸比丘!此等五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何等為五?
(3)諸比丘!欲欲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諸比丘!瞋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諸比丘!惛眠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諸比丘!掉悔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諸比丘!疑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
(4)諸比丘!若比丘不斷此等五者之障、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者,於慧無力而羸劣,則或知自利,或知利他,或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勝之聖性,可作證智見,無有此理。
諸比丘!譬如有山間之川,遠流、凌水勢、漂物。有人若於其兩側作水道之口。如是,諸比丘!中央之川流乃分散、擴大、分開而不可遠流、不可凌水勢、不可漂物。正如是,諸比丘!若比丘不斷此等五者之障、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者,於慧無力而羸劣,則或知自利,或知利他,或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勝之聖性,可作證智見,無有此[1]理。
ᅟᅟ==[1] netaṁ 者即 n'etaṁ 之誤排。==
(5)諸比丘!若比丘斷此等五者之障、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者,於慧有力時,則或可知自利,或可知利他,或可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勝之聖性,可作證智見,得有此理。
諸比丘!譬如有山間之川,遠流、凌水勢、漂物。有人若於其兩側閉水道之口。如是,諸比丘!中央之川流即不分散、不擴大、不分開而可遠流、可凌水勢、又可漂物。正如是,諸比丘!若比丘斷是等五者之障、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者,於慧有力時,則或可知自利,或可知利他,或可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勝之聖性,可作證智見,得有此理。」
### 5.52
五十二[1]
ᅟᅟ==[1] 增一阿含二四(大正藏二、六七四a)、雜阿含二八(大正藏二、二〇〇b)。==
(1)「諸比丘!正說者若說所謂不善聚,可說其為五蓋。諸比丘!此之五蓋者,乃是純不善聚。何等為五?
(2)即欲欲蓋,瞋恚蓋,惛眠蓋,掉悔蓋,疑蓋等是。
諸比丘!正說者若說所謂不善聚,可說此等之五蓋。諸比丘!此之五蓋者,乃是純不善聚。」
### 5.53
五十三[1-1]
ᅟᅟ==[1-1] (漢譯南傳大藏八、等誦經第二誦品一之一六)。==
(1)「諸比丘!此等五者乃是勤行支\[五精勤支]。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信心之比丘,信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者、天人師、覺者、世尊,信如來之菩提。
無病、無惱,能成就平等消化,不過冷,不過暖,中庸而堪勤行。
無諂、無誑,對於或是〔大〕師、或是智者、或是同梵行者,如實表示自己。
精進而住,以斷不善法,圓滿具足努力善法,為堅固勇猛,荷負善法而不捨。
具慧能決擇,正趣苦盡,成就通達生滅之慧。
諸比丘!此等五者,乃是勤行支。」
### 5.54
五十四
(1)「諸比丘!此等五時者,乃不堪精勤。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老而朽邁。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一時。
(3)復次,諸比丘!有比丘,病而為病所制。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二時。
(4)復次,諸比丘!時饑饉而苗稼不稔,乞食難得,不能捃拾遺穀以活命。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三時。
(5)復次,諸比丘!有林藪盜賊擾亂之怖畏,地方人乘於戰車,而往右往左。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四時。
(6)復次,諸比丘!有僧伽破裂。復次,諸比丘!僧伽破裂時,互相謾罵、又互相譏諷、又互相諍訟、又互相背離;於此之際,不信者無信,又有信者信減少。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五時。
諸比丘!此等五時,乃不堪精勤。
(7)諸比丘!此等五時,是堪於精勤。何等為五?
(8)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年少、壯而髮黑,具有第一青年期之美齡。諸比丘!此乃堪於精勤之第一時。
(9)復次,諸比丘!有比丘,無病、無惱,能具平等之消化,不過冷,不過暖,中庸而堪於勤行。此乃堪於精勤之第二時。
(10)復次,諸比丘!時豐年而苗稼稔,乞食易得,捃拾遺穀而得活命。諸比丘!此乃堪於精勤之第三時。
(11)復次,諸比丘!人人和合,相互喜悅,不互諍訟,恰如乳與水。以相互親愛之眼相視而住。諸比丘!此乃堪於精勤之第四時。
(12)復次,諸比丘!僧伽和合,相互喜悅,無有諍訟,遵守同一規定,安穩而住。復次,諸比丘!僧伽和合時,互不相罵,又互不相譏,又互不相諍,又互不相背。於此之際,不信者生信,又有信者得予增進。諸比丘!此乃堪於精勤之第五時。
諸比丘!此等五時,乃堪於精勤。」
### 5.55
五十五
(1)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復次,爾時,有母子兩人,入雨安居而為比丘與比丘尼。彼等乃相互再三欲會見,母亦屢次再三欲見其子,子亦屢次再三欲見其母,彼等乃由屢次會見而相觸,由相觸而狎親,由狎親而墮貪愛。彼等以貪愛心,不捨學戒,顯[A6]羸劣而行交會。
ᅟᅟ==[A6] 羸【CB】,贏【南傳】==
(2)爾時,眾多比丘即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等諸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此之舍衛〔城〕有母子二人,入雨安居而為比丘與比丘尼。彼等乃相互再三欲見,母亦屢次再三欲見其子,子亦屢次再三欲見其母,彼等乃由屢次會見而相觸,由相觸而狎親,由狎親而墮貪愛。彼等以貪愛心,不捨戒學,顯[A7]羸劣而行交會。」
ᅟᅟ==[A7] 羸【CB】,贏【南傳】==
(3)「諸比丘!彼癡人者謂:母不貪愛其子,子亦不貪愛其母耶?諸比丘!我不見其他之色如是可貪、如是可欲、如是可醉、如是可縛、如是可萎、如是障證無上之軛安穩,諸比丘!彼即是女人之色。諸比丘!有情者乃渲染、貪、縛、萎、堅著於女人之色,彼等即為女人之色所捕,而憂於長夜。
諸比丘!我不見其他之聲如是可貪、如是可欲、如是可醉、如是可縛、如是可萎、如是障證無上之軛安穩,……他之香……他之味……他之觸,諸比丘!此即女人之觸。諸比丘!有情者乃染、貪、縛、萎、堅著於女人之觸。彼等即受捕於女人之觸,而憂於長夜。諸比丘!女人雖行走,亦為捕捉男子之心[1]而止,住、坐、臥、笑、語、謠、泣、氣絕、死,亦為捕捉男子之心而住。諸比丘!正說者,若有說魔之普遍羂索,則女人方是正說者所說魔之普遍羂索。」
ᅟᅟ==[1] citaṁ 暹羅本作 cittaṁ,今依之。==
可言能執劍 惡鬼亦可言
急著有毒蛇 被咬命不果
唯一人之時 不語一人女
女人以盻笑 即失念為縛
或者被服亂 又優雅語言
彼期無稱讚 即氣絕或死
人即將五欲 方見女人色
色聲味與香 觸物亦悅意
漂流欲瀑流 於欲愚癡人
轉時趣有有 引導入輪迴
遍知一切欲 無恐怖舉動
居世渡彼岸 獲諸漏滅盡
### 5.56
五十六
(1)一時,有隨一比丘,詣自己之親教師處。至已,而白親教師言:
「大德!今我身倦怠,又我不明於各方,又〔止觀之〕法不顯現於我,又惛眠捕捉我心而住,又不欣行梵行,又我於諸法有疑。」
(2)爾時,彼比丘即隨彼共住之比丘,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此比丘作如是言,謂:『大德!今我身倦怠,又我不明於各方,又〔止觀之〕法不顯現於我,又惛眠捕捉我心而住,又不欣行梵行,又我於諸法有疑。』」
(3)「比丘!此是理所當然。不防護諸根,於食不知量,不精勤覺醒,不觀察諸善法,於初夜、後夜怠惰菩提分法修習而住時,身即倦怠,彼不明於各方,又〔止觀之〕法不顯現於彼,又惛眠捕捉彼心而住,又不欣行梵行,又彼於諸法有疑。故比丘!汝應如是學:
我當護諸根門,於食當知量,當精勤覺醒,當觀察諸善法,於初夜、後夜當勤勵菩提分法之修習而住。
比丘!汝應如是學。」
(4)爾時,彼比丘受世尊之教授,從座而起,問訊世尊,右遶而去;而彼比丘即孤獨而退,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不久善男子等乃由家趣向非家為目的,將彼無上梵行之究竟,於現法而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生乃盡,梵行已住,所辦已辦,復了知無還於現狀,而又彼比丘乃為阿羅漢之一。
爾時,得阿羅漢之彼比丘,即詣親教師處,至已白親教師言:
(5)「大德!如今我身不倦怠,又我亦明了於各方,又〔止觀之〕法已顯現於我,又惛眠不捕捉我心而住[1],又欣行梵行,又我於諸法不疑。」
ᅟᅟ==[1] cittaṁ 之次下,遺漏 na 字。==
(6)爾時,彼比丘即隨彼之共住比丘,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此比丘作如是言,謂:『大德!今我身不倦怠,又我明了於各方,又〔止觀之〕法顯現於我,又惛眠不捕捉我心而住,又欣行梵行,又我於諸法不疑。』」
(7)「比丘!此是理所當然。防護諸根,於食知量,精勤覺醒,觀察諸善法,於初夜、後夜勉勵菩提分法之修習而住時,身不倦怠,彼明了於各方,又〔止觀之〕法顯現於彼,又惛眠不捕捉彼心而住,又欣行梵行,又彼於諸法不疑。故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我等當護諸根之門,於食知量,精勤覺醒,觀察諸善法,於初夜、後夜勉勵菩提分法之修習而住。」
### 5.57
五十七
(1)「諸比丘!此等五處者,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何等為五?
(2)我乃可老者,未超越於老。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我乃可病者,未超越於病。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我乃可死者,未超越於死。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一切我所愛可意之物,皆可變亡。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我有業,領受業,以業為因,以業為親緣,以業為歸趣,我所造善惡之業我應領受。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又,諸比丘!緣何道理,我乃可老者,未超越於老,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耶?
(3)諸比丘!有情之壯年者,則有壯年之憍,醉於其憍而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若屢屢觀察此理,則一切壯年之憍可完全斷滅,或復減輕。
諸比丘!緣此道理,我乃可應老者,未超越於老,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又,諸比丘!緣何道理[1],我乃可病者,未超越於病。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耶?
ᅟᅟ==[1] kathañ 在暹羅本及其他可採作 kiñ 以下准此。==
(4)諸比丘!有情之無病者,則有無病之憍,醉於其憍而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若屢屢觀察此理,則一切無病之憍可完全斷滅,或復減輕。
諸比丘!緣此道理,我乃可病者,未超越於病,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又,諸比丘!緣何道理,我乃可死者,未超越於死,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耶?
(5)諸比丘!有情之命者,則有命之憍,醉於此憍而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若屢屢觀察此理,則一切命之憍,即可〔完全〕斷滅,或復減輕。
諸比丘!緣此道理,我乃可死者,未超越於死,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又,諸比丘!緣何道理,我所愛可意之物皆可變亡,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耶?
(6)諸比丘!於有情之所愛,則有欲之欲,染其欲而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語、以意行惡行,若屢屢觀察其理,則一切欲之欲可完全斷滅,或復減輕。
諸比丘!緣此道理,我所愛可意之物,皆可變亡,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又,諸比丘!緣何道理,我有業,領受業,以業為因,以業為親緣,以業為歸趣,我所造善惡之業應領受,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耶?
(7)諸比丘!於有情有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若屢屢觀察此理,則一切之惡行者,即可完全斷滅,或復減輕。
諸比丘!緣此道理,我有業,領受業,以業為因,以業為親緣,以業為歸趣,我所造善惡之業,我應領受,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8)諸比丘!若彼聖弟子有如次之簡擇:非唯我獨自應老、未超越於老,往來死生之一切有情乃應老、未超越於老。〔如斯簡擇〕若屢屢觀察此理,則〔出世之〕道乃生。彼即修習、多作其道。彼若修習、多作其道,則〔十〕結可〔完全〕斷滅,〔七〕隨眠乃能遠離。非唯我獨自應病、未超越於病,往來死生之一切有情乃應病、未超越於病。若屢屢觀察此理,則〔出世之〕道乃生。彼即修習、多作其道。彼若修習、多作其道,則〔十〕結可〔完全〕斷滅,〔七〕隨眠乃能遠離。非唯我獨自應死、未超越於死,往來死生之一切有情,乃應死者、未超越於死。若屢屢觀察此理,則〔出世之〕道乃生。彼即修習、多作其道。彼若修習、多作其道,則〔十〕結可斷滅,〔七〕隨眠乃能遠離。非唯我獨自所愛可意之物變亡,往來死生之一切有情所愛、可意之物,乃可變亡。若屢屢觀察此理,則〔出世之〕道生。彼即修習、多作其道。彼若修習、多作其道,則〔十〕結可斷滅,〔七〕隨眠乃能遠離。非唯我獨自有業,領受業,以業為因,以業為親緣,以業為歸趣,我所造善惡之業,
非唯我領受,往來死生之一切有情有業,領受業,以業為因,以業為親緣,以業為歸趣,彼等所造善惡之業,彼等皆領受。若屢屢觀察此理,則〔出世之〕道生。彼即修習、多作其道。彼若修習、多作其道,則〔十〕結可斷滅,〔七〕隨眠乃能遠離。」
能定病與老 亦復能定死
有如法規律 是異生厭嫌
如斯法有情 我亦應厭此
於如是之我 此事殊相應
我如斯思惟 了知無依性
無病與壯年 成有命憍者
戰勝一切憍 見出家安穩
我發勤精進 望求成涅槃
今我於諸欲 亦無修習欲
可成不退轉 果遂羅門行
### 5.58
五十八
(1)一時,世尊住毘舍離〔城〕大林中之重閣講堂。爾時,世尊於日前分時,著內衣,披衣執鉢,為乞食而入毘舍離〔城〕,於毘舍離〔城〕行乞已,食後而還,入大林中,為晝息而坐於樹下。復次,爾時,眾多之栗遮毘童子等執搭箭之弓,帶領狗群,往右往左徘徊於大林中。見世尊坐於一樹下,見已而拋卻搭箭之弓,將狗群卻退一面,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而各自默然伸手合掌,侍於世尊。爾時,復有栗遮毘摩訶那摩散步於大林中,往右往左徘徊其間,見彼等栗遮毘童子各自默然伸手合掌侍於世尊。見已,而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栗遮毘摩訶那摩乃唱優陀那言:
「跋祇王萬歲!跋祇王萬歲!」
「摩訶那摩!汝何故如斯言:『跋祇王萬歲!跋祇王萬歲!』耶?」
「大德!此等栗遮毘童子甚是放蕩、粗野、傲慢。家族所贈之禮物,或有甘蔗、或棗子、或糕點、或麥芽糖、或糖菓,皆為彼等奪取而食,奪取而食且蹴貴婦人或少女之背後。彼等今卻各自默然伸手合掌而侍於世尊。」
「摩訶那摩!凡為善男子而具有五法者,或剎帝利灌頂王、或承領父祖傳下之土地者、或部隊之將軍者、或聚落之聚落主、或民團之長、或復於各家門中各別為上位者,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何等為五?
(2)摩訶那摩!世有善男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財,恭敬、尊重、崇敬、供養父母。於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養父母即以美意而愍念:『汝獲久生,受保護而長壽!』摩訶那摩!為父母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3)復次,摩訶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財,恭敬、尊重、崇敬、供養妻子、奴僕、傭人。於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養妻子、奴僕、傭人即以美意而愍念:『汝獲久生,受保護而長壽!』摩訶那摩!為妻子、奴僕、傭人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4)復次,摩訶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財,恭敬、尊重、崇敬、供養比鄰與為〔自己之〕田地作業人。於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養之比鄰於為〔自己之〕田地作業之人等即以美意而愍念:『汝獲久生,受保護而長壽!』摩訶那摩!為比鄰與為〔自己之〕田地作業之人等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5)復次,摩訶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財,恭敬、尊重、崇敬、供養接受一切贈品之諸天[1]。於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養接受贈品之諸天,即以美意而愍念:『汝獲久生,受保護而長壽!』摩訶那摩!為諸天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ᅟᅟ==[1] 家之天掟,自古由祭祀守護神而來。==
(6)復次,摩訶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財,恭敬、尊重、崇敬、供養沙門婆羅門。於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養之沙門、婆羅門即以美意而愍念:『汝獲久生,受保護而長壽!』摩訶那摩!為沙門婆羅門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摩訶那摩!凡為善男子而具有五法者,或剎帝利灌頂王、或承領祖先傳下之土地者、或部隊之將軍者、或聚落之聚落主、或民團之長、或復於各家門中各別為上位者,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承事母與父 恆幸惠妻子
又與家庭人 為從人利益
利益為兩者 具戒之賢人
先逝世親屬 又今生活人[2]
沙門婆羅門 又惠及諸天
住家之正義 起歡喜之心
彼善事作已 可供養稱讚
現世人稱彼 死而生天界
ᅟᅟ==[2] jīvitaṁ 由註釋文及文意推之,當讀為 jīvataṁ。==
### 5.59
五十九
(1)「諸比丘!於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五法者難得。何等為五?
(2)諸比丘!於老年出家之人,而聰敏者難得,行儀之圓滿者難得,多聞者難得,說法者難得,持律者難得。
諸比丘!於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此等五法者難得。」
### 5.60
六十
(1)「諸比丘!於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五法者難得。何等為五?
(2)諸比丘!於老年出家之人,而能善語者難得,能善持所受者難得,能〔教授而〕敬受者難得,能說法者難得,能持律者難得。
諸比丘!於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此等五法者難得。」
攝句:
五障、五蓋、勤行支、五時、母與子
親教師、處、栗遮毘童子與其餘二者
## 第七 想品
### 5.61
六十一
(1)「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如是等之五想,則有大果,大勝利,潤於甘露,終於甘露。何等為五?
(2)即不淨想、死想、過患想、食違逆想、一切世界無欣喜想等是。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是等之五想,則有大果,有大勝利,潤於甘露,終於甘露。」
### 5.62
六十二
(1)「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之五想,則有大果,有大勝利,潤於甘露,終於甘露。何等為五?
(2)即無常想、無我想、死想、食違逆想、一切世界無欣喜想等是。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之五想,則有大果,有大勝利,潤於甘露,終於甘露。」
### 5.63
六十三
(1)「諸比丘!依五增長而增長之聖弟子,即依聖增長而增長,受堅固最勝之身。何等為五?
(2)即依信而增長、依戒而增長、依聞而增長、依捨而增長、依慧而增長。
諸比丘!依此等之五增長而增長之聖弟子,即依聖增長而增長,受堅固最勝之身。」
信戒慧增長 又捨聞二者
如斯善智人 受現堅固身
### 5.64
六十四
(1)「諸比丘!依五增長而增長之女聖弟子,即依聖增長而增長,受堅固最勝之身。何等為五?
(2)即依信而增長、依戒而增長、依聞而增長、依捨而增長、依慧而增長。
諸比丘!依此等之五增長而增長之女聖弟子,即依聖增長而增長,受堅固最勝之身。」
信戒慧增長 又捨聞二者
如斯善智女 受現堅固身
### 5.65
六十五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即堪與同梵行者論議。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自具足戒,又對戒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自具足定,又對定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自具足慧,又對慧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自具足解脫,又對解脫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自具足解脫智見,又對解脫智見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即堪與同梵行者論議。」
### 5.66
六十六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即堪與同梵行者共住。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自具足戒,又對戒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自具足定,又對定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自具足慧,又對慧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自具足解脫,又對解脫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自具足解脫智見,又對解脫智見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諸比丘!成就如是等五法之比丘,即堪與同梵行者共住。」
### 5.67
六十七
(1)「諸比丘!無論任何比丘、比丘尼,若修五法,多作五法,彼即可期望於二果中之隨一果,得現法之慧,無論任何餘依者,則為不還性。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修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第五增上精進。
諸比丘!無論任何比丘、比丘尼,若修此等五法,多作是等五法,彼乃可期待二果中之隨一果,得現法之慧,無論任何餘依,則為不還性。」
### 5.68
六十八
(1)「諸比丘!我於自覺之前,為未現等覺之菩薩時,修此等五法,多作五法。何等為五?
(2)我乃修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第五增上精進。諸比丘!我自修第五增上精進之此等法故,多作故,凡以證智可予作證,我以證智作證其法而引發於心,隨其範圍而各自可得滿足;我若領受種種之神通……乃至……至梵世亦令身到,隨其範圍而各自可得予滿足;我若……乃至……諸漏已盡故,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以證智作證,具足而住;隨其範圍而各自可得予滿足。」
### 5.69
六十九
(1)「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是等五法,則能引導一向厭離、離貪、滅、寂、通智、等覺、涅槃。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循身觀不淨而住,於食而有違逆想,於一切世間而有不欣樂想,循一切行而觀無常;復於彼內心,善自安立死想。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之法,則能引導一向厭離、離貪、滅、寂、通智、等覺、涅槃。」
### 5.70
七十
(1)「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是等之五法,則能引導漏盡。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循身觀不淨而住,於食而有違逆想,於一切世間而有不欣樂想,循一切行而觀無常;復於彼之內心,善自安立死想。
諸比丘!若修或多作此等之五法,則能引導漏盡。」
攝句:
說明二想、二增長及論議
共住、二神足、厭離與漏盡
## 第八 戰士品
### 5.71
七十一
(1)「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則有心解脫果及心解脫果之勝利,又有慧解脫果及慧解脫果之勝利。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循身觀不淨而住,於食而有違逆想,於一切世間有不欣樂想,循一切行而觀無常,復於彼之內心,善自安立死想。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則有心解脫果及心解脫果之勝利,又有慧解脫果及慧解脫果之勝利。
(3)諸比丘!比丘有心解脫及慧解脫時,諸比丘!此比丘即稱為已拔關、已埋塹、已拔箭、已外戶、已倒幢、已卸擔、已離繫之聖者。又,諸比丘!云何為有比丘已拔關耶?
(4)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無明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關。又,諸比丘!云何為有比丘是已埋塹耶?
(5)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反覆有生之輪迴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埋塹。又,諸比丘!云何為有比丘是已拔箭耶?
(6)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渴愛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箭。又,諸比丘!云何為有比丘已外戶耶?
(7)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五順下分結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外戶。又,諸比丘!云何為有比丘是已倒幢、已卸擔、已離繫之聖者耶?
(8)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我慢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諸比丘!如是比丘是已倒幢、已卸擔、已離繫之聖者。」
### 5.72
七十二
(1)「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則有心解脫果及心解脫果之勝利,又有慧解脫果及慧解脫果之勝利。何等為五?
(2)即:無常想、於無常之苦想、於苦之無我想、斷想、離貪想等是。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則有心解脫果及心解脫果之勝利,又有慧解脫果及慧解脫果之勝利。
(3)諸比丘!比丘有心解脫及慧解脫時,諸比丘!此比丘即稱為已拔關、已埋塹、已拔箭、已外戶、已倒幢、已卸擔、已離繫之聖者。又,諸比丘!云何為有比丘已拔關耶?
(4)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無明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關。又,諸比丘!云何為有比丘是已埋塹耶?
(5)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反覆有生之輪迴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埋塹。又,諸比丘!云何為有比丘已拔箭耶?
(6)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渴愛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箭。又,諸比丘!云何為有比丘已外戶耶?
(7)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五順下分結已斷,根已斫,如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外戶。又,諸比丘!云何為有比丘是已倒幢、是已卸擔、是已離繫之聖者耶?
(8)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我慢已斷,根已斫,如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倒幢、是已卸擔、是已離繫之聖者。」
### 5.73
七十三
(1)爾時,有隨一之比丘,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法住者,法住者,大德!齊具何之比丘,為法住者耶?」
(2)「比丘!世間有比丘,通達於法,謂: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是。彼依其法通達而度日,廢獨居,不精進於內心之寂止。比丘!是名為多通達比丘,而非法住者。
(3)復次,比丘!有比丘有聞、通達,廣為他人說法,彼依其法教示而度日,廢獨居,不精進於內心之寂止。比丘!是名多教示比丘,而非法住者。
(4)復次,比丘!有比丘有聞、通達,廣為讀誦其法,彼依其讀誦而度日,廢獨居,不精進於內心之寂止。比丘!是名多讀誦比丘,而非法住者。
(5)復次,比丘!有比丘有聞、通達,以心隨尋、隨伺其法,以意而隨觀〔其法〕。彼依其法尋思而度日,廢獨居,不精進於內心之寂止。比丘!是名多尋思比丘,而非法住者。
(6)比丘!世間有比丘,通達於法,謂: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是。彼不依其法通達而度日,不廢獨居,精進於內心之寂止。比丘!如是者為法住比丘。
(7)比丘!如是我說比丘之多得達、多教示、多讀誦、多尋思、法住者。比丘!凡〔大〕師為利益而起憐愍心,哀愍而對弟子應作者,我為汝等而作。比丘!〔於〕此等樹下,此等空屋,比丘!當靜觀!勿放逸,勿後悔,此是我對汝等之所教誡。」
### 5.74
七十四
(1)爾時,有隨一之比丘,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法住者,法住者,大德!齊具何得為法住者耶?」
(2)「比丘!世間有比丘,得達於法,謂: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毘陀羅。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義。比丘!是名為多學誦比丘,而非法住者。
(3)復次,比丘!有比丘有聞、得達,廣為他人說法,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義。比丘!是名為多教示比丘,而非法住者。
(4)復次,比丘!有比丘有聞、得達,廣為讀誦其法,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義。比丘!是名為多讀誦比丘,而非法住者[1]。
ᅟᅟ==[1] dhammavihāri 是 dhammavihārī 之誤。==
(5)復次,比丘!有比丘有聞、得達,以心隨尋、隨伺其法,以意而隨觀,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義。比丘!是名為多尋思比丘,而非法住者。
(6)比丘!世間有比丘,得達於法,謂: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毘陀羅。又了解以上其〔法〕之慧義。比丘!如是乃為法住比丘。
(7)比丘!如是我說比丘之多得達、多教示、多讀誦、多尋思、法住者。比丘!凡〔大師〕為利益而起憐愍心,哀愍而對弟子應作者,我為汝等而作。比丘!〔於〕此等樹下,此等空屋,比丘!當靜觀!勿放逸,勿後悔,此乃我對汝等之所教誡。」
### 5.75
七十五[1]
ᅟᅟ==[1] 增一阿含三三(大正藏二、六八六c)。==
(1)「諸比丘!有此等之五戰士,存在於世。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一類戰士,連見戰地起塵埃亦恐懼、戰慄,蹈而不前,不能戰鬥。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諸比丘!有此第一種戰士存在於世。
(3)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而見幢群則恐懼、戰慄,蹈而不前,不能戰鬥。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有此第二種戰士存在於世。
(4)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而聽聞喊聲則恐懼、戰慄,蹈而不前,不能戰鬥。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諸比丘!有此第三種戰士存在於世。
(5)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喊聲,而相爭敗陣失神。諸比丘!世有如是一類之戰士。諸比丘!有此第四種戰士而存在於世。
(6)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喊聲、相爭,彼乃勝其戰鬥,成為勝者,即住於其本營。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諸比丘!有此第五種戰士而存在於世。
諸比丘!有此等五戰士而存在於世。
(7)諸比丘!正如是,譬喻此等之戰士,有五者補特伽羅存在於諸比丘中。何等為五?
(8)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連見塵埃聚亦恐懼、戰慄,蹈而不前,不能繼續梵行,示弱於學,棄學而退轉。彼之塵埃聚者何耶?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聽說於某村或某邑,有女人[2]或童女,美麗,勝於所見,見者歡喜,成就最上之色形。彼聞已而恐懼、戰慄,蹈而不前,不能繼續梵行。示弱於學,棄學而退轉。此是彼之塵埃聚。
ᅟᅟ==[2] itthi 暹羅本作 itthi 為正,以下亦然。==
諸比丘!譬如彼戰士,連見塵埃聚亦恐懼、戰慄,蹈而不前,不能戰鬥。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一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存在於諸比丘之中。
(9)復次,諸比丘!有比丘容忍戰地塵埃聚,然見幢群則恐懼、戰慄,蹈而不前,不能繼續梵行,示弱於學,棄學而退轉。彼幢群者何耶?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雖不聞於某村或某邑,有女人或童女,美麗,勝於所見,見者歡喜,成就最上之色形,而自見[3]女人或童女之美麗,勝於所見,見者歡喜,成就最上之色形。彼見此女已,而恐懼、戰慄,蹈而不前,不能繼續梵行,示弱於學,棄學而退轉,此是彼之幢群。
ᅟᅟ==[3] samaṁ 取暹羅本之 sāmaṁ。==
諸比丘!譬如彼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而見幢群則恐懼、戰慄,蹈而不前,不能戰鬥。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二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存在於諸比丘中。
(10)復次,諸比丘!有比丘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而聽聞喊聲則恐懼、戰慄,蹈而不前,不能繼續梵行,示弱於學,棄學而退轉。彼喊聲者何耶?諸比丘!世間有女人,接近居林中、或居樹下、或接近居空屋之比丘已,嘲笑、敘談,拍手哄笑,發輕弄之語。彼為女人所嘲笑、敘談,拍手哄笑而恐懼、戰慄,蹈而不前,不能繼續梵行,示弱於學,棄學而退轉。此是彼喊聲。
諸比丘!譬如有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而聽聞喊聲則恐懼、戰慄,蹈而不前,不能戰鬥。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三戰士,有此補特伽羅存在於諸比丘中。
(11)復次,諸比丘!有比丘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喊聲,而相鬥敗陣而失神。其相鬥者何耶?諸比丘!世間有女人,接近於居林中、或居樹下、或居空屋之比丘已,侵犯而坐,侵犯而臥,擁抱。彼為女人所侵犯而坐,侵犯而臥,所擁抱,不棄學,不示羸劣而行婬事。此是其相鬥。
諸比丘!譬如有彼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喊聲,於相爭敗陣而失神。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諸比丘!是可喻為第四種戰士,有此補特伽羅存在於諸比丘中。
(12)復次,諸比丘!有比丘,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喊聲、相鬥,彼乃勝其戰鬥,成為勝者,即住於其本營。其本營者何耶?諸比丘!世間有女人,接近於居林中、或居樹下、或居空屋之比丘已,侵犯而坐,侵犯而臥,擁抱。彼為女人所侵犯而坐,侵犯而臥,被擁抱,脫離而去隨意之處。彼則利用叢林、樹下、山、窟、岩龕、塚間、高原、空處、稻桿積所遠離之坐臥處,或居林中、或居樹下、或居空屋,結跏趺坐,惟願端身,安立對面之念。彼斷世中之貪,心無貪而住,淨治心之貪欲;斷瞋失,心無瞋而住,饒益悲愍一切有情,淨治心之瞋失;斷惛眠,無惛眠而住,有光明想,以正念正知而淨治惛眠之心;斷掉悔,無掉舉而住,以內心寂靜而淨治心之掉悔;斷疑慮,祛除疑慮而住,於善法無疑慮,淨治心之疑慮。彼乃斷染污其心、羸弱其慧之此等五蓋,離欲……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彼乃如是而心得定、清淨、潔白、無垢,遠離染污,得柔軟、堪忍、不動而住之時,引發為盡諸漏之心。彼乃如實了知是苦,如實了知是苦集,如實了知是苦滅,如實了知是趣苦滅之道;如實了知此等為漏,如實了知是漏集,如實了知是漏滅,如實了知是趣漏滅之道。彼乃如是了知,如是見故,解脫心欲漏,解脫心有漏,解脫心無明漏,於已解脫者,則有解脫之智:生已盡,梵行已住,可辦者已辦,更了知不還於現境。是其戰鬥克勝。
諸比丘!譬如有戰士,容忍塵埃聚、幢群、喊聲、相鬥,彼乃勝於此之戰鬥,成為戰鬥之勝者,即住於彼之本營。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五種戰士,有此補特伽羅存在於諸比丘中。
諸比丘!可喻為五戰士,有此等之補特伽羅存在於諸比丘中。」
### 5.76
七十六[1]
ᅟᅟ==[1] 增一阿含三三(大正藏二、六八七b)。==
(1)「諸比丘!有此等之五戰士,存在於世。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彼於戰鬥則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鬥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諸比丘!有如是戰士而存在於世,是為第一種。
(3)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彼於戰鬥則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出彼於〔戰列〕外,出〔戰列〕外已,被引導至親族處。彼欲依親族而隨從引導,然而未達於親族〔家〕,在途中即命終。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諸比丘!有如是戰士而存在於世,是為第二種。
(4)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彼於戰鬥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射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出彼於〔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導至親族處。親族乃看護、伺候於如是之彼。彼一面為至親族處所看護;一面為〔親族〕所伺候,卻為其病而命終。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諸比丘!有如是戰士而存在於世,是為第三種。
(5)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彼於戰鬥,則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射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出彼於〔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導至親族處。親族乃看護、伺候如是之彼。彼一面為至親族處所看護,一面為〔親族〕所伺候,其病乃癒。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諸比丘!有如是戰士而存在於世,是為第四種。
(6)復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彼乃勝於其戰鬥,成為勝者,即住於其本營。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諸比丘!有如是戰士而存在於世,是為第五種。
諸比丘!有此等之五戰士而存於世。
(7)諸比丘!正如是,可喻為此等之五戰士,有補特伽羅而存在於諸比丘中。何等為五?
(8)諸比丘!世間有諸比丘,依止於隨一之村或邑而住。彼於日之前分,著內衣,披衣持鉢,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不護身,不護語,不護心,不安住其念,不防禦其根,彼於其處,或見亂著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見亂著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之貪即攪亂其心,彼由貪所攪亂之心,不棄學,不示弱而行婬事。
諸比丘!譬如有彼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彼於戰鬥則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諸比丘!世間亦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一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而存在於諸比丘之中。
(9)復次,諸比丘!有比丘依止於隨一之村或邑而住。彼於日之前分,著內衣,披衣持鉢,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不護身,不護語,不護心,不安住其念,不防禦其根,彼於其處,或見亂著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見亂著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之貪即攪亂其心,彼由貪所攪亂之心,彼之身乃擾惱,心乃擾惱。彼謂:『我今往〔僧〕園而告諸比丘:「諸賢者!我為貪所纏縛,為貪所隨逐,不能繼續梵行,示弱於學,棄學而退轉。」』彼即往〔僧〕園,然未達〔僧〕園,於中途而示弱於學,棄學而退轉。
諸比丘!譬如有彼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彼於其戰鬥則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射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出彼於〔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導至親族處。彼即欲依親族而隨從引導,然而未達親族之家,在中途命終。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諸比丘!世間亦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二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而存在於諸比丘之中。
(10)復次,諸比丘!有比丘依止於隨一之村或邑而住。彼於日之前分,著內衣,披衣持鉢,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不護身,不護語,不護心,不安住其念,不防禦其根,彼於其處,或見亂著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見亂著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之貪即攪亂其心,彼由貪所攪亂之心,彼之身乃擾惱,心乃擾惱。彼謂:『我今往〔僧〕園而告諸比丘:「諸賢者!我為貪所纏縛,為貪所隨逐,不能繼續梵行,示弱於學,棄學而退轉。」』彼往〔僧〕園而告諸比丘:『諸賢者!我為貪所纏縛,為貪所隨逐,不能繼續梵行,示弱於學,棄學而退轉。』同梵行者即教授、教誡如是之彼:
『友!世尊說:「欲者少味、多苦、多惱,於此處過患倍增。」世尊說:「欲者如骨鎖,多苦、多惱,於此處過患倍增。」世尊說:「欲者如肉塊,多苦、多惱,於此處過患倍增。」世尊說:「欲者如草炬,多苦、多惱,於此處過患倍增。」世尊說:「欲者如火坑,多苦、多惱,於此處過患倍增。」世尊說:「欲者如夢,多苦、多惱,於此處過患倍增。」世尊說:「欲者如借用物,多苦、多惱,於此處過患倍增。」世尊說:「欲者如樹果,多苦、多惱,於此處過患倍增。」世尊說:「欲者如屠舍,多苦、多惱,於此處過患倍增。」世尊說:「欲者如鎗矛,多苦、多惱,於此處過患倍增。」世尊說:「欲者如蛇首,多苦、多惱,於此處過患倍增。」具壽!欣樂梵行!具壽!勿示弱於學,勿棄學而退轉。』
彼為同梵行者如是教授、如是教誡。彼如是謂:『友!譬如世尊即說:「欲者少味、多苦、多惱,於此處過患倍增。」我仍不能繼續梵行,示弱於學,當棄學而退轉。』彼示弱於學,棄學而退轉。
諸比丘!譬如有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彼於其戰鬥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射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出彼於〔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導至親族處,至親族處即看護、侍候如是之彼。彼乃為至親族處所看護、所侍候,卻為其病而命終。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三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而存在於諸比丘中。
(11)復次,諸比丘!有比丘依止於隨一之村或邑而住。彼於日之前分,著內衣,披衣持鉢,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不護身,不護語,不護心,不安住其念,不防禦其根彼於其處,或見亂著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見亂著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貪即攪亂其心,彼由貪所攪亂之心,彼之身乃擾惱,心乃擾惱。彼謂:『我今往〔僧〕園而告諸比丘:「諸賢者!我為貪所纏縛,為貪所隨逐,不能繼續梵行,示弱於學,棄學而退轉。」』彼往〔僧〕園而告諸比丘:『諸賢者!我為貪所纏縛,為貪所隨逐,不能繼續梵行,示弱於學,當棄學而退轉。』同梵行者即教授、教誡如是之彼:
『友!世尊即說:「欲者少味、多苦、多惱,於此處過患倍增。」世尊即說:「欲者如骨鎖,多苦、多惱,於此處過患倍增。」世尊說:「欲者如肉塊……。」世尊即說:「欲者如草炬……。」世尊即說:「欲者如火坑……。」世尊即說:「欲者如夢……。」世尊即說:「欲者如借用物……。」世尊即說:「欲者如樹果……。」世尊即說:「欲者如屠舍……。」世尊即說:「欲者如鎗矛……。」世尊即說:「欲者如蛇首,多苦、多惱,於此處過患倍增。」具壽!欣樂梵行。具壽!勿示弱於學,勿棄學而退轉。』
彼為同梵行者如是所教授、如是所教誡,彼如是謂:『諸賢者!我欲勇悍。諸賢者!我欲勤行。諸賢者!我欲欣樂梵行。諸賢者!我今不示弱於學,當不棄學而退轉。』
諸比丘!譬如有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彼於其戰鬥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射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出彼於〔列〕外,出〔列〕外已,而被引導至親族處,親族即看護、侍候如是之彼。彼即為親族所看護、所侍候,其病乃癒。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諸比丘!是可喻為第四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而存在於諸比丘中。
(12)復次,諸比丘!有比丘依止於隨一之村或邑而住。彼於日之前分,著內衣,披衣持鉢,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守護其身,守護其語,守護其心,安住其念,防禦其根,彼以眼見色已,不取相,不取隨好。若不防禦眼根而住,則貪、憂、惡不善法者當流入,為防禦其而修行,保護眼根,入眼根之律儀;以耳聞聲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嘗味已……以身觸所觸已……以意識法已,不取相,不取隨好。若不防禦意根而住,則貪、憂、惡不善法等當流入,為防禦此等而修行,保護意根,入意根之律儀。彼於食後,從乞食而還,利用林中、樹下、山、洞窟、嚴龕、塚間、高原、空處、稻稈積遠離之坐臥處。彼或居林中、或坐樹下、或居空屋,結跏趺坐,端身期許,安立對面之念。彼斷世之貪……乃至……彼斷其染污心、損壞其慧之此等五蓋,離欲……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彼如是心得定、清淨、潔白、無垢,遠離染污,得柔軟、堪忍、不動而住之時,為盡諸漏引發其心。彼乃如實了知是苦……乃至……更了知不還現狀。
諸比丘!譬如有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彼乃勝於其戰鬥,成為勝者,即住於本營。諸比丘!如是,我說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五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而存在於諸比丘中。
諸比丘!喻有此等之五戰士,有補特伽羅而存於諸比丘中。」
### 5.77
七十七
(1)「諸比丘!若見此等五未來之怖畏,則比丘應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於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居於林中,思擇而謂:『我今孤獨而住於林中。孤獨而住於林中之我,或有蛇欲咬、或有蝎欲螫、或有百足而齧,致我將因之而死。此我所障礙,我即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諸比丘!有是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於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為住,是為第一。
(3)復次,諸比丘!有比丘,居於林中,思擇而謂:『我今孤獨而住於林中。我孤獨而住於林中,或失脚而墜落、或為所食之食物而害身、或為熱而變調、或為痰而變調、或為刀風而變調,故我有死。此我所障礙,我即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諸比丘!有是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於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為住,是為第二。
(4)復次,諸比丘!有比丘,居於林中,思擇而謂:『我今孤獨而住於林中。我孤獨而住林中,邂逅猛獸,或獅子、或虎、或豹、或熊、或獵狗,彼等即奪我命。此我所障礙,我即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諸比丘!有是比丘,若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於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為住,是為第三。
(5)復次,諸比丘!有比丘居於林中,思擇而謂:『我今孤獨而住於林中。我孤獨而住於林中,或邂逅於賊,賊即已作所作[1]、或將作所作,皆〔足以〕奪我命,故我命終。此我所障礙,我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ᅟᅟ==[1] 賊已作所作終者,取有情咽喉之血獻於神,若未作不作時,為所作之成效,如是謂豫作。==
諸比丘!有是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於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為住,是為第四。
(6)復次,諸比丘!有比丘,居於林中,思擇而謂:『我今孤獨而住於林中,林中住有暴惡之非人,彼等即奪我命,故我命終。此我所障礙,我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諸比丘!有是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於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為住,是為第五。
諸比丘!若見此等五種未來之怖畏者,則比丘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於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
### 5.78
七十八
(1)「諸比丘!若見此等五種未來怖畏者,則比丘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思擇而謂:『我今少壯,青年髮黑,成就美麗第一之盛年期。然而,老當觸於此身時,若如是為老所制而衰,則難以思惟諸佛之教,難行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臥。我預先於如是非愛、非樂、非可意之法,前來於我之前,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我即成就此法,即使老衰亦住於安穩。』
諸比丘!有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是為第一。
(3)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思擇而謂:『我今無病無惱,能具平等消化,不過冷,不過暖,中庸而堪勤行。然而,病即觸於此身時,若如是為病所制而病,則不容易思惟諸佛之教,不易行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臥。我預先於如是非愛、非樂、非可意之法,前來於我之前,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我即成就此法,即使生病亦住於安穩。』
諸比丘!有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為住,是為第二。
(4)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思擇而謂:『如今豐年而苗稼稔,乞食易得,捃拾遺穀而易活命;然而,年凶險而苗稼不稔,乞食難得,可有捃拾遺穀而難活命之時。復於凶年,人人即移轉於豐年之地方,群眾雜居於其處。又,群眾雜居之時,不容易思惟諸佛之教,不易行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臥。我預先於如是非愛、非樂、非可意之法,前來於我之前,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我即成就此法,即使凶年亦住於安穩。』
諸比丘!有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以為住,是為第三。
(5)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思擇而謂:『如今諸人即和合、相慶而不諍,如乳與水,互以親愛之眼相視而住。然而,有林叢盜賊擾亂之怖畏,地方人乘戰車往右往左時;又,若有怖畏者,則人人移動於安穩之處,群眾雜居於其處;又,群眾雜居時,則不易思惟諸佛之教,不易行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臥。我預先於如是非愛、非樂、非可意之法,前來於我之前,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我即成就此法,即使於怖畏之中亦住於安穩。』
諸比丘!有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為住,是為第四。
(6)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思擇而謂:『如今僧伽即和合、相慶而不諍,守規律而住於安穩。然而有僧伽被破之時,而僧伽被破時,不易思惟諸佛之教,不易行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臥。我預先於如是非愛、非樂、非可意之法,前來於我之前,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我即成就此法,即使僧伽被破之時亦住於安穩。』
諸比丘!有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以為住,是為第五。
諸比丘!比丘若見此等五種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
### 5.79
七十九
(1)「諸比丘!有此等五種未來之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又,覺已,為斷此等應精勤。何等為五?
(2)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卻可授其他人之具足戒;又於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當不能化導,而他所授之人亦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卻可授其他人之具足戒;又於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當不能化導,而他所授之人亦可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諸比丘!如是法污則律污,律污則法污。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一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3)復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卻可成為他人所依之師[1];又於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當不能化導,而他所授之人亦可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卻可成為他人所依之師,又於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當不能化導,而他所授之人亦可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諸比丘!如是法污則律污,律污則法污。
ᅟᅟ==[1] 親教師之旅行不在或死亡時,代其親教師名為所依師。==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二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4)復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卻談最上法之論、智解之論,陷於黑法而不覺。諸比丘!如是法污則律污,律污則法污。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三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5)復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亦不欲聽聞如來所說之〔文〕甚深、義甚深、出世、空性相應之諸經,不屬耳而聽,不生欲了解之心,又,不認為此等之諸法應學、應思惟而通達;反之,於頌文、詩、美字、美文,外弟子所說之諸經欲聽聞,屬耳而聽,生欲了解之心,認為此等之諸法應學、應思惟而通達。諸比丘!如是法污則律污,律污則法污。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四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6)復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作為長老比丘卻多蓄〔財物〕,〔於戒學〕緩慢,為墮落之先行者,不勉勵遠離,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啟發精進。隨從之人眾即當隨彼等之見,其人眾亦多蓄〔財物〕,〔於戒學〕緩慢,為墮落之先行者,不勉勵遠離,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啟發精進。諸比丘!如是法污則律污,律污則法污。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五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諸比丘!有此等五種未來之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彼;又既覺已,為斷彼等應精勤。」
### 5.80
八十
(1)「諸比丘!有此等五種未來之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又既覺已,為斷此等應精勤。何等為五?
(2)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希望美麗之衣,彼等即希望美麗之衣而廢穿糞掃衣,廢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臥,入於村、邑、王都而居住,又,為衣服故,敢作種種非好之非行。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一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3)復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希望美味之食,彼等即希望美味之食而廢乞食,廢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臥。為尋求適於嗜好之上味,入於村、邑、王都而居住;又,為食物故,敢作種種非好之非行。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二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4)復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希望美麗之牀座,彼等即希望美麗之牀座,而廢坐於樹下,廢行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臥,入於村、邑、王都而居住;又為牀座故,敢作種種非好之非行。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三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5)復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可與比丘尼、正學女及將來之沙門雜住。而且,諸比丘與比丘尼、正學女及將來之沙門雜住時,如次之事應可豫期,謂:或可不欣行梵行,或可犯隨一雜污之罪,或可棄學而退轉。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四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6)復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可與管理林園者及將來之沙門雜住。而且,諸比丘與管理林園者及將來之沙門雜住時,如下之事應可豫期,謂:可竭力受用種種貯蓄物[1]而住,又對地與植物可作麤相[2]〔劃界限〕。
ᅟᅟ==[1] sannidhikāraka 於註釋有 sannidhikata 但取異本之 sannidhikāra。==
ᅟᅟ==[2] 「對地作麤相」是自掘地,又令他掘地。「對植物作麤相」是自伐草木枝葉,又令他伐。==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五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諸比丘!有此等五種未來之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此等,又既覺已,為斷此等應精勤。」
攝句:
二心解脫果與二法住者
說二戰士與四未來
## 第九 長老品
### 5.81
八十一
(1)「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何等為五?
(2)即:貪可貪者、瞋可瞋者、迷可迷者、憤可憤者、憍可憍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為五?
(4)即:不貪可貪者、不瞋可瞋者、不迷可迷者、不憤可憤者、不憍可憍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 5.82
八十二
(1)「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何等為五?
(2)即:未離貪、未離瞋、未離癡、有覆、有惱。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為五?
(4)即:已離貪、已離瞋、已離癡、無覆、無惱。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 5.83
八十三
(1)「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何等為五?
(2)即:詭詐者、虛談者、現相者、掩飾瞞騙者、假利求利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為五?
(4)即:非詭詐者、非虛談者、非現相者、非掩飾瞞騙者、非假利求利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 5.84
八十四
(1)「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何等為五?
(2)即:不信、無慚、無愧、懈怠、無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為五?
(4)即:有信、有慚、有愧、精進、有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 5.85
八十五
(1)「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何等為五?
(2)即:於色不堪忍、於聲不堪忍、於香不堪忍、於味不堪忍、於所觸不堪忍。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為五?
(4)即:於色堪忍、於聲堪忍、於香堪忍、於味堪忍、於所觸堪忍。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 5.86
八十六
(1)「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為五?
(2)即:得義無礙解、得法無礙解、得詞無礙解、得辯無礙解者是,〔作〕同梵行者之大小所應作,巧而不怠,成就一切種類方便之才智,能作,能處理。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 5.87
八十七
(1)「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為五?
(2)具戒,守護波羅提木叉律儀,圓滿軌則與所行,見怖於微塵量之罪,受學於學處。以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以初善、中善、後善之法而說明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彼乃多聞受持如是之法,以語熟練,以意隨觀,以見極為通達,言語美麗,所言良好、優雅,可資信賴,離粗惡語,能令成就知義之語。樂住於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即如法而得,無艱難、無梗澀而得,諸漏已盡之故,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知悉、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 5.88
八十八
(1)「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於多人無益、於多人無樂、於多人無利、於天、人無益、於苦而行。何等為五?
(2)有長老比丘,出家經多日,有稱譽,有在家、出家等多人之眷屬,知名,得衣、食、牀座、治病藥及資具。多聞而憶持所聞,積集所聞,以初善、中善、後善之法而說明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彼乃多聞憶持如是之法,於語熟練,於意隨觀,於見極為通達。然彼為邪見者,顛倒而見。彼即令多人出離正法而令住於不正法。如此彼長老比丘,出家經多日,〔人人〕倣依彼例;彼長老比丘有稱譽,有在家、出家等多人之眷屬,知名,〔人人〕倣依彼例;彼長老比丘得衣、食、牀座、治病藥及資具,〔人人〕倣依彼例;彼長老比丘以多聞受持所聞,積集所聞,〔人人〕倣依彼例。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於多人無益、於多人無樂、於多人無利、於天、人無益、於苦而行。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長老比丘,即於多人有益、於多人有樂、於多人有利、於天、人有益、於樂而行。何等為五?
(4)有長老比丘,出家經多日,有稱譽,有在家、出家等多人之眷屬,知名,得衣、食、牀座、治病藥及資具。多聞而受持所聞,積聚所聞,以初善、中善、後善之法而說明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彼乃多聞憶持如是之法,於語熟練,於意隨觀,於見極為通達。彼為正見者,不顛倒而見,彼即令多人出離不正法,令住於正法。如此彼長老比丘,出家經多日,〔人人〕倣依彼例;彼長老比丘有稱譽,有在家、出家等多人之眷屬,知名,〔人人〕倣依彼例;彼長老比丘得衣、食、牀座、治病藥及資具,〔人人〕倣依彼例;彼長老比丘以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人人〕倣依彼例。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於多人有益、於多人有樂、於多人有利、於天、人有益、於樂而行。」
### 5.89
八十九
(1)「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學比丘退還。何等為五?
(2)即好〔起〕事業、好談說、好睡眠、好雜眾、不觀察心之解脫。
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學比丘退還。
(3)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學比丘不退還。何等為五?
(4)即不好〔起〕事業、不好談說、不好睡眠、不好雜眾、觀察心之解脫。
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學比丘不退還。」
### 5.90
九十
(1)「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學比丘退還。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有學比丘,經營眾多之事業,多作所作,且一切所作皆善巧,廢除宴坐,不勤於內心之寂止。諸比丘!此是能令有學比丘退還之第一法。
(3)復次,諸比丘!有有學比丘,專心雜事而渡日,廢除宴坐,不勤於內心之寂止。諸比丘!此能令有學比丘退還之第二法。
(4)復次,諸比丘!有有學比丘,與在家出家等雜處,與在家雜處而不隨順〔聖教〕,廢除宴坐,不勤於內心之寂止。諸比丘!此是能令有學比丘退還之第三法。
(5)復次,諸比丘!有有學之比丘,甚早入村,過正午始還,廢除宴坐,不勤於內心之寂止。諸比丘!此是能令有學比丘退還之第四法。
(6)復次,諸比丘!有有學比丘,遣除能趣向心離蓋之論述,譬如少欲論、喜足論、遠離論、不雜處論、發勤精進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智見論,如是之論如欲得而不得,於彼為艱難、梗澀,彼廢除宴坐,不勤於內心之寂止。諸比丘!此是能令有學比丘退還之第五法。
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學比丘退還。
(7)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學比丘不退還。何等為五?
(8)諸比丘!世間有有學比丘,不營眾多之事業,不多作所作,且一切所作不善巧,不廢除宴坐,勤於內心之寂止。諸比丘!此能令有學比丘不退還之第一法。
(9)復次,諸比丘!有有學比丘,不專心於雜事而渡日,不廢除宴坐,勤於內心之寂止。諸比丘!此能令有學比丘不退還之第二法。
(10)復次,諸比丘!有有學比丘,不與在家、出家等雜處,不與在家雜處而無不隨順〔聖教〕,不廢除宴坐,勤於內心之寂止。諸比丘!此能令有學比丘不退還之第三法。
(11)復次,諸比丘!有有學比丘,不甚早入村,不過正午而還,不廢除宴坐,勤於內心之寂止。諸比丘!此能令有學比丘不退還之第四法。
(12)復次,諸比丘!有有學比丘,不遣除能趣向心離蓋之論述,譬如少欲論、喜足論、遠離論、不雜處論、發勤精進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智見論,如是之論如欲得其義則得,得之不艱難,得之不梗澀,彼不廢除宴坐,勤於內心之寂止。諸比丘!此能令有學比丘不退還之第五法。
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學比丘不退還。」
攝句:
可貪、未貪、詭詐者、有信、不堪忍
無礙解、戒、長老、其他之二是有學
## 第十 迦俱羅品
### 5.91
九十一
(1)「諸比丘!此等是五圓足。何等為五?
(2)即:信圓足、戒圓足、聞圓足、捨圓足、慧圓足等是。
諸比丘!此等是五圓足。」
### 5.92
九十二
(1)「諸比丘!此等是五圓足。何等為五?
(2)即:戒圓足、定圓足、慧圓足、解脫圓足、解脫智見圓足等是。
諸比丘!此等是五圓足。」
### 5.93
九十三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已知[1]之記說。何等為五?
ᅟᅟ==[1] 已知者,即所謂阿羅漢之智。==
(2)即:遲鈍之故,昏迷之故,記說已知;有惡欲,欲為性之故,記說已知;憍醉之故,心散亂之故,記說已知;依增上慢而記說已知;全正知而記說已知。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已知之記說。」
### 5.94
九十四
(1)「諸比丘!如是等五者,是安穩住。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而生喜樂故,具足初靜慮而住;尋、伺、寂靜故……乃至……〔具足〕第二靜慮……第三靜慮……具足第四靜慮而住;諸漏已盡故,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而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如是等者,是五種之安穩住。」
### 5.95
九十五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久而證得不動。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得義無礙解、得法無礙解、得詞無礙解、得辯無礙解、觀察如解脫心。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不久而證得不動。」
### 5.96
九十六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學習入出息念,不久而證得不動。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營作業,無多作事,易養,於活命之具易喜足。飲食少,不勤於麤大性。睡眠少,勤覺醒。以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以初善、中善、後善之法而說明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彼乃多聞受持如是之法,於語熟練,於意隨觀,於見極為通達。觀察如解脫心。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學習入出息念,不久而證得不動。」
### 5.97
九十七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修習入出息念,不久而證得不動。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營作業,無多作事,易養,於活命之具易喜足。飲食少,不勤於麤大性。睡眠少,勤覺醒。論述能趣向心離蓋之論,譬如少欲論……乃至……如是之論如欲得則得,得之不艱難、得之不梗澀。觀察如解脫心。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修習入出息念,不久而證得不動。」
### 5.98
九十八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多作入出息念,不久而證得不動。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營作業,無多作事,易養,於活命之具易喜足。飲食少,不勤於麤大性。睡眠少,勤覺醒。處於林中,坐臥於邊陬。觀察如解脫心。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多作入出息念,不久而證得不動。」
### 5.99
九十九
(1)「諸比丘!獸王師子於日後時分,出離住處。出離住處已,而欠呿。欠呿已,而普眺四方。普眺四方已,而三度師子吼,三度師子吼已,求食而外出。彼若搏象則完全慇懃而搏,非不慇懃;搏水牛亦完全慇懃而搏,非不慇懃;搏牛亦完全慇懃而搏,非不慇懃;搏豹亦完全慇懃
而搏,非不慇懃;若搏小動物乃至兔、貓亦完全慇懃而搏,非不慇懃。何故耶?意在勿失墜其個我之威力。
(2)諸比丘!所謂師子者即是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增語。諸比丘!凡如來於眾中說法,是出彼之師子吼。諸比丘!如來於比丘眾中說法,如來亦完全慇懃說法,非不慇懃。諸比丘!如來於比丘尼眾中說法,如來亦完全慇懃說法,非不慇懃。諸比丘!如來於優婆塞眾中說法,如來亦完全慇懃說法,非不慇懃。諸比丘!如來於優婆夷眾中說法,如來亦完全慇懃說法,非不慇懃。諸比丘!如來於異生眾中說法,乃至乞食或捕鳥者,如來亦〔完全〕慇懃說法,非不慇懃。何故耶?諸比丘!如來是重法、敬法者。」
### 5.100
一百
(1)爾時,世尊在憍賞彌〔國〕之瞿私多園。其時,名為迦俱羅之拘利耶子,為具壽大目犍連之侍者,此時命終而生於隨一之意成〔天〕眾中。彼乃如是獲得自體,謂:譬如摩揭陀之二或三之村田〔之長身〕,彼以此所得之自體,不礙自他。時,迦俱羅天子往詣具壽大目犍連所在處。至已,問訊具壽大目犍連,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迦俱羅天子白具壽大目犍連而言:「大德!提婆達多如是起希望,謂:我欲收攬比丘僧伽。大德!提婆達多隨其心起,即退失其神通。」迦俱羅天子作如是言,作如是言已,而問訊具壽大目犍連,右遶而於其處消失。時,具壽大目犍連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大目犍連白世尊言:
「大德!名為迦俱羅之拘利耶子者,為我之侍者,命終而生於隨一之意成〔天〕眾中。彼乃如是獲得自體,譬如摩揭陀之二或三之村田。然彼以此所得之自體,不礙自他。大德!時,迦俱羅天子詣我處,至已,問訊於我,立於一面。大德!立於一面之伽俱羅天子,對我作如斯言:『大德!提婆達多如是起希望,即:我欲收攬比丘僧伽。大德!提婆達多隨其心起,即退失其神通。』大德!迦俱羅天子作如是言,如是言已,問訊於我,右遶而於其處消失。」
「縱然如此,目犍連!汝以心察知迦俱羅天子之心,迦俱羅天子所說者皆為如是而非異耶?」
「大德!我知以心察知其心,迦俱羅天子所說皆如是而非異。」
「目犍連!守護此語。目犍連!守護此語。彼癡人〔提婆達多〕當必洩露自身。目犍連!有此等五師,存在於世。何等為五?
(2)目犍連!世間有一類師,於戒不清淨,而稱:我是戒清淨,我之戒乃清淨、潔白、無染。諸弟子則如是知彼,謂:此師於戒不清淨,而稱我戒清淨,我之戒乃清淨、潔白、無染;然而,我等若〔如斯〕告在家眾,師則不可意,彼即非可意,我等如何能語?彼以衣、食、牀座、治病藥及資具所歸向,彼之所作者,彼即當知。目犍連!諸弟子隨戒而守護如是之師,又如是之師,即須諸弟子隨戒而守護。
(3)復次,目犍連!世間有一類師,於活命不清淨,而稱:我活命清淨,我之活命乃清淨、潔白、無染。諸弟子則如是知彼,謂:此師於活命不清淨,而稱:我活命清淨,我之活命乃清淨、潔白、無染;然而,我等若〔如斯〕告在家眾,師則不可意,彼即非可意,我等如何能語?彼以衣、食、牀座、治病藥及資具所歸向,彼之所作者,彼即當知。目犍連!諸弟子隨活命而守護如是之師,又如是之師,即須諸弟子隨活命而守護。
(4)復次,目犍連!世間有一類師,於說法不清淨,而稱:我即說法清淨,我之說法乃清淨、潔白、無染。諸弟子則如是知彼,謂:此師於說法不清淨,而稱我說法清淨,我之說法乃清淨、潔白、無染;然而,我等若〔如斯〕告在家眾,師則不可意,彼即非可意,我等如何能語?彼以衣、食、牀座、治病藥及資具所歸向,彼之所作者,彼即當知。目犍連!諸弟子隨說法而守護如是之師,又如是之師,即須諸弟子隨說法而守護。
(5)復次,目犍連!世間有一類師,於記說不清淨,而稱:我記說清淨,我之記說乃清淨、潔白、無染。諸弟子則如是知彼,謂:此師於記說不清淨,而稱我記說清淨,我之記說乃清淨、潔白、無染;然而,我等若〔如斯〕告在家眾,師則不可意,彼即非可意,我等如何能語?彼以衣、食、牀座、治病藥及資具所歸向,彼所作者,彼即當知。目犍連!諸弟子隨記說而守護如是之師,又如是之師,即須諸弟子隨記說而守護。
(6)復次,目犍連!世間有一類師,於智見不清淨,而稱:我智見清淨,我之智見乃清淨、潔白、無染。諸弟子則如是知彼,謂:此師於智見不清淨,而稱我智見清淨,我之智見乃清淨、潔白、無染;然而,我等若〔如斯〕告在家眾,師則不可意,彼即非可意,我等如何能語?彼以衣、食、牀座、治病藥及資具所歸向,彼之所作者,彼即當知。目犍連!諸弟子隨智見而守護如是之師,又如是之師,即須諸弟子隨智見而守護。
目犍連!有是等五師,存在於世。
(7)然而,目犍連!我於戒清淨,而稱:我戒清淨,我之戒乃清淨、潔白、無染;又諸弟子不須隨戒而護我,又我不須諸弟子隨戒而守護。我於活命清淨,而稱:我活命清淨,我之活命乃清淨、潔白、無染;又諸弟子不須隨活命而護我,又我不須諸弟隨活命而守護。我於說法清淨,而稱:我說法清淨,我之說法乃清淨、潔白、無染;又諸弟子不須隨說法而護我,又我不須諸弟子隨說法而守護。我於記說清淨,而稱我記說清淨,我之記說乃清淨、潔白、無染;又諸弟子不須隨記說而護我,又我不須諸弟子隨記說而守護。我於智見清淨,而稱:我智見清淨,我之智見乃清淨、潔白、無染;又諸弟子不須隨智見而護我,又我不須諸弟子隨智見而守護。」
攝句:
二圓足、記說、安穩住、第五之不動、
所聞、論、居於林中、戒、伽俱羅有十
第三之五十
## 第十一 安穩住品
### 5.101
一百一
(1)「諸比丘!此等五法,能與有學無畏。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有信、具戒、多聞、精進、有慧。諸比丘!於不信之人有畏,而於信者無畏,此法能與有學無畏。諸比丘!於無戒之人有畏,而於具戒者無畏,此法能與有學無畏。諸比丘!於少聞之人有畏,而於多聞者無畏,此法能與有學無畏。諸比丘!於懈怠之人有畏,而於精進者無畏,此法能與有學無畏。諸比丘!於無慧之人有畏,而於具慧者無畏,此法能與有學無畏。
諸比丘!此等五法,能與有學無畏。」
### 5.102
一百二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縱然是不動法者,亦是怪異、奇訝者或惡比丘。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或親近於娼婦、或親近於寡婦、或親近於年邁之處女、或親近於半擇迦、或親近於比丘尼。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縱然是不動法者,亦為怪異、奇訝者或惡比丘。」
### 5.103
一百三
(1)「諸比丘!成就五支之大賊,侵入家宅,為掠奪、劫掠全家,或埋伏路邊而為剽盜。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大賊,恃險難、恃淵叢、恃有力者、賄賂、獨行;又,諸比丘!云何而大賊恃險難耶?
(3)諸比丘!世間有大賊,或恃難涉之河、或恃高山嶮岨。諸比丘!如是之大賊恃險難。又,諸比丘!云何而大賊恃淵叢耶?
(4)諸比丘!世間有大賊,或恃草叢、或恃森林、或恃峻坡、或恃大密林。諸比丘!如是之大賊恃淵叢。又,諸比丘!云何而大賊恃有力者耶?
(5)諸比丘!世間有大賊,或恃王、或恃輔相,彼謂:『若有人,對我發疑問,是等之王或輔相者,當隱護而語。』若有人,真對彼發疑問,此等王或輔相者,為彼隱護而語。諸比丘!如是之大賊恃有力者。又,云何而大賊捨財耶?
(6)諸比丘!世間有大賊,有富貴、大財,有大受用物。彼謂:『若有人,對我發疑問,則以此中之財寶而歡迎。』若有人,對彼發疑問,則以其中之財寶而歡迎。諸比丘!如是之大賊賄賂。又,諸比丘!云何而大賊獨行耶?
(7)諸比丘!世間有大賊,單獨而奪財物,何故爾耶?『〔思:〕我秘密之處當勿顯露。』諸比丘!如是之大賊獨行。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大賊,侵入家宅,為掠奪、劫掠全家,或埋伏路邊而為剽盜。
(8)諸比丘!正如是,成就五法之惡比丘,負傷、損毀自己、有罪、呵毀於智者、又多生非福。何等為五?
(9)諸比丘!世間有惡比丘,恃險難、恃淵叢、恃有力者、賄賂、獨行。又,諸比丘!云何惡比丘恃險難耶?
(10)諸比丘!世間有惡比丘,成就險難之身業、成就險難之語業、成就險難之意業。諸比丘!如是之惡比丘恃險難。又,諸比丘!云何惡比丘恃淵叢耶?
(11)諸比丘!世間有惡比丘,是邪見者,成就邊執見。諸比丘!如是之惡比丘恃淵叢。又,云何惡比丘恃有力者耶?
(12)諸比丘!世間有惡比丘,或恃王,或恃輔相,彼謂:『若有人,對我發疑問,此等王或輔相者,當隱護而語。』若有人,對彼發疑問,此等之王或輔相者,為彼隱護而語。諸比丘!如是惡比丘恃有力者。又,諸比丘!云何而惡比丘賄賂耶?
(13)諸比丘!世間有惡比丘,得衣、食、牀座、治病藥及資具,彼謂:『若有人,對我發疑問,當以此中之利而歡迎。』若有人,對彼發疑問,以其中之利而歡迎。諸比丘!如是惡比丘賄賂。又,諸比丘!云何而惡比丘獨行耶?
(14)諸比丘!世間惡比丘,單獨而住邊陬地方,彼於彼處,入富家而得利。諸比丘!如是比丘獨行。
諸比丘!成就如是五法之惡比丘,負傷、損毀自己、有罪、訶毀於智者、又多生非福。」
### 5.104
一百四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是沙門中無苦之沙門。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有乞時唯受用多衣服,不乞則少。有乞時唯受用多之食物,不乞則少。有乞時唯受用多之牀座,不乞則少。有乞時唯受用多之治病藥與資具,不乞則少。復有,〔與彼〕俱住之同梵行者,皆對彼現行多可意之身業,非可意者少;現行多可意之語業,非可意者少;現行多可意之意業,非可意者少;獻可意之供物,非可意者少。復有,諸所受者,或熱所等起、或痰所等起、或風所等起、或〔此等之三〕和合者、或由季節之轉變而生、或自險難之襲來而生、或急激之侵入者、或由業之異熟而生者,對彼屢屢不生,少病。樂住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欲則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諸漏已盡故,無漏之心解脫、已於現法慧解脫而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是沙門中無苦之沙門。
(3)諸比丘!正說者,即可如是說:彼〔即〕沙門中無苦之沙門。諸比丘!正說者,即可說我即沙門中無苦之沙門。諸比丘!我有乞時唯受用多之衣服,不乞則少。有乞時唯受用多之食物,不乞則少。有乞時唯受用多之牀座,不乞則少。有乞時唯受用多之治病藥與資具,不乞則少。復有,〔與我〕俱住之諸比丘,皆對我現行多可意之身業,非可意者少;現行多可意之語業,非可意者少;現行多可意之意業,非可意者少;獻可意之供物,非可意者少。復有,諸所受者,或熱所等起、或痰所等起、或風所等起、或〔此等之三〕和合者、或季節之轉變、或由險難襲來而生、或急激侵入、或由業異熟而生者,對我屢屢不生,少病。樂住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欲則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諸漏已盡之故……乃至……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正說者,即可如是說:彼〔即〕沙門中無苦之沙門。諸比丘!正說者,即可說我即沙門中無苦之沙門。」
### 5.105
一百五
(1)「諸比丘!此等之五者,是安穩住。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比丘有慈所起之身業,以現前及不現前之方式現前於同梵行者。有慈所起之語業……有慈所起之意業,以現前及不現前之方式現前於同梵行者。諸戒之不破、不穿、不雜、不穢、清淨、智者所讚、無所取,能生三摩地,於如是之戒以現前及不現前之方式,與同梵行者同住。諸見其為聖者、能出離者、至盡其苦,於如是之見以現前及不現前之方式,與同梵行者同住。
諸比丘!此等之五者,是安穩住。」
### 5.106
一百六
(1)爾時,世尊在憍賞彌之瞿私多園。時,具壽阿難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比丘僧伽,若齊具幾何而住,則可安穩住耶?」
「阿難!有比丘,自戒圓滿,隨他增上戒而不毀嗤。阿難!比丘僧伽,若齊具此而住,則可安穩住。」
「大德!復次,有其餘異門,比丘僧伽若住者,可安穩住耶?」
「阿難!可有。」世尊曰:
「阿難!有比丘自戒圓滿,隨他增上戒而不毀嗤,自觀察而不觀察於他。阿難!比丘僧伽,若齊具此而住,則可安穩住。」
「大德!復次,有其餘異門,比丘僧伽若住者,可安穩住耶?」
「阿難!可有。」世尊曰:
「阿難!有比丘自戒圓滿,隨他增上戒而不毀嗤,又,自觀察而不觀察於他,又不知且不悵其不知。阿難!比丘僧伽若齊具此而住者,則可安穩住。」
「大德!復次,若有其餘異門,比丘僧伽若住者,可安穩住耶?」
「阿難!可有。」世尊曰:
「阿難!有比丘自戒圓滿,隨他增上戒而不毀嗤,又自觀察而不觀察於他,又不知且不悵其不知。樂住於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如樂欲則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阿難!比丘僧伽若齊具此而住者,則可安穩住。」
「大德!復次,若有其餘異門,比丘僧伽若住者,可安穩住耶?」
「阿難!可有。」世尊曰:
「阿難!有比丘自戒圓滿,隨他增上戒而不毀嗤,又自觀察而不觀察於他,又不知且不悵其不知。樂住於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如樂欲則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諸漏已盡之故,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而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阿難!比丘僧伽若齊此而住者,則可安穩住。
又,阿難!我說:『除此之安穩住而餘者、上者,無有是處。』」
### 5.107
一百七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是世之無上福田。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戒圓滿、定圓滿、慧圓滿、解脫圓滿、解脫智見圓滿。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是世間之無上福田。」
### 5.108
一百八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世間之無上福田。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成就無學之戒蘊、成就無學之定蘊、成就無學之慧蘊、成就無學之解脫蘊、成就無學之解脫智見蘊。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世間之無上福田。」
### 5.109
一百九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無礙而〕行四方。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具戒,守護波羅提木叉律儀而住,圓滿軌則與所行,見怖於微塵量之罪,受學於學處。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以諸初善、中善、後善之法而說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彼者多聞受持如是之法,於語熟練,於意隨觀,於見善通達。衣服、飲食、牀座、治病藥及資具者,隨得而滿足。樂住於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如樂欲則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諸漏已盡之故,無漏之心解脫、已於現法慧解脫而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者,〔無礙而〕行四方。」
### 5.110
一百十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學習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臥而滿足。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具戒……乃至……受學學處。多聞而……乃至……以見善通達。發精進而住……乃至……有力。勇猛堅固,負荷善法而不捨。樂住於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如樂欲則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諸漏已盡之故,無漏之心解脫,已於現法慧解脫而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學習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臥而滿足。」
攝句:
畏、怪、賊、無苦、第五安穩與
阿難、戒、無學、行四方與空閑
## 第十二 阿那伽頻頭品
### 5.111
一百十一
(1)「諸比丘!成就五法而親近於諸家之比丘,是諸家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何等為五?
(2)與不相交、不信賴者〔追求相交、信賴〕,無理而多干涉,出入於利害相反之〔家〕,私語,又多求。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而親近於諸家之比丘,是諸家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
(3)諸比丘!成就五法而親近於諸家之比丘,是諸家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何等為五?
(4)與不相交、不信賴者〔不追求相交、信賴〕,不無理多干涉,不出入於利害相反[1]之〔家〕,不私語,又不多強求。
ᅟᅟ==[1] vyattūpasevī 者,即參酌許多異本之語形,且亦依據暹羅本註,而採作 vyatthūpasevī 之形式。==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而親近於諸家之比丘,是諸家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
### 5.112
一百十二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隨後沙門,不可用。何等為五?
(2)或行太遠、或行太近,不受頒〔己之〕鉢,不遮止可墮犯之語,〔以己之語〕中斷對談人之語,無慧、遲鈍、啞羊等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隨後沙門,不可用。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隨後沙門,可用。何等為五?
(4)不行太遠或太近,受頒〔己之〕鉢,遮止可墮犯之語,不〔以己之語〕中斷對談人之語,有慧、不鈍、非啞羊等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隨後比丘,可用。」
### 5.113
一百十三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堪具足正定而住。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堪於色、不堪於聲、不堪於香、不堪於味、不堪於所觸。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不堪具足正定而住。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堪於具足正定而住。何等為五?
(4)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堪於色、堪於聲、堪於香、堪於味、堪於所觸。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堪於具足正定而住。」
### 5.114
一百十四
(1)爾時,世尊在摩揭陀〔國〕之阿那伽頻頭。時,具壽阿難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告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而言:
「阿難!新出家未久,今有由此法律中而來之比丘眾。阿難!汝等可勸導彼等諸比丘,令入安住於五法中。何等為五?
(2)『諸子!汝等且來,具戒、守護波羅提木叉律儀而安住,圓滿軌則與所行,見怖於微塵量之罪,受學於學處!』如是可勸導令入安住於波羅提木叉律儀。
(3)『諸子!汝等且來,防護諸根門,念〔根門之〕護,念常委[1],等護其意,成就護念之心而住。』如是可勸導令入安住於根律儀。
ᅟᅟ==[1] nipakkasatino 者於註釋之暹羅本亦作為 nipakasatino,今採通常所用之語形作 nipakasatino「常委」者,即恆常委細之事。==
(4)『諸子!汝等且來,少言,限制所言。』如是可勸導令入安住於所言之限制。
(5)『諸子!汝等且來,處於林中,學習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臥。』如是可勸導令入安住於身遠離。
(6)『諸子!汝等且來,為正見者,成就正見。』如是可勸導令入安住於正見。
阿難!新出家未久,今有由此法律中而來之比丘眾。阿難!汝等可勸導彼等諸比丘,而令入安住於五法中。」
### 5.115
一百十五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墮於地獄。何等為五?
(2)慳吝住居、慳吝家〔之供給〕、慳吝〔其他〕所得、慳吝稱讚〔他德〕、慳吝於法。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墮於地獄。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生於天國。何等為五?
(4)不慳吝住居、不慳吝家〔之供給〕、不慳吝〔其他〕所得、不慳吝稱讚〔他德〕、不慳吝於法。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生於天國。」
### 5.116
一百十六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墮於地獄。何等為五?
(2)不查證,不細究而稱讚不可稱讚者。不查證,不細究而毀嗤應稱讚者。不查證,不細究而表示信任不可信任之處。不查證,不細究而表示不信任可信任之處。令唐捐於信施之物。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墮於地獄。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生於天國。何等為五?
(4)查證、細究而不稱讚於不應稱讚者。查證、細究而稱讚於應稱讚者。查證、細究而表示不信任於不應信任處。查證、細究而表示信任於應信任處。不令唐捐於信施之物。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生於天國。」
### 5.117
一百十七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墮於地獄。何等為五?
(2)不查證、不細究而稱讚於不應稱讚者。不查證、不細究而毀嗤於應稱讚者。又,有嫉妒。又,有慳貪。令唐捐於信施之物。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墮於地獄。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生於天國。何等為五?
(4)查證、細究而不稱讚於不應稱讚者。查證、細究而稱讚於應稱讚者。又,無嫉妒。又,無慳貪。不令唐捐於信施之物。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生於天國。」
### 5.118
一百十八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墮於地獄。何等為五?
(2)不查證、不細究而稱讚於不應稱讚者。不查證、不細究而毀嗤於應稱讚者。又,是邪見者。又,是邪思惟者。令唐捐於信施之物。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墮於地獄。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生於天國。何等為五?
(4)查證、細究而不稱讚於不應稱讚者。查證、細究而稱讚於應稱讚者。又,是正見者。又,是正思惟者。不令唐捐於信施之物。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生於天國。」
### 5.119
一百十九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墮於地獄。何等為五?
(2)不查證、不細究而稱讚於不應稱讚者。不查證、不細究而毀嗤於應稱讚者。又,是邪語者。又,是邪業者。令唐捐於信施之物。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墮於地獄。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生於天國。何等為五?
(4)查證、細究而不稱讚於不應稱讚者。查證、細究而稱讚於應稱讚者。又,是正語者。又,是正業者。不令唐捐於信施之物。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生於天國。」
### 5.120
一百二十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墮於地獄。何等為五?
(2)不查證、不細究而稱讚於不應稱讚者。不查證、不細究而毀嗤於應稱讚者。又,是邪精進者。又,是邪念者。令唐捐於信施之物。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墮於地獄。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生於天國。何等為五?
(4)查證、細究而不稱讚於不應稱讚者。查證、細究而稱讚於應稱讚者。又,是正精進者。又,是正念者。不令唐捐於信施之物。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隨附置則生於天國。」
攝句:
親近諸家、隨後沙門、定、阿那伽頻頭
慳吝、稱讚、嫉妒、見思、語業、精進
## 第十三 病品
### 5.121
一百二十一
(1)爾時,世尊在毘舍離大林中之重閣講堂。時,世尊於日後時分,自宴坐起而往病室。世尊見隨一比丘弱病。見已,坐於所設之座。坐已,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縱然是如何之弱病者,不離於五法時,則彼可期待如次諸事,謂:不久而諸漏已盡故,無漏之心解脫已、於現法慧解脫而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循身觀不淨而住,於食有違逆想,於一切世界有不樂想,見一切行之無常,又於彼內心有死想,而善安立。
諸比丘!縱然是如何之弱病者,不離於五法時,則彼可期待如次諸事,謂:不久而諸漏已盡故……乃至……作證、具足而住。」
### 5.122
一百二十二
(1)「諸比丘!縱然是如何之比丘或比丘尼,修如是等五法或所作五法時,則彼可期待二果之隨一果。即於現法已知,或若有餘取,是為不還性。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其內心依諸法生滅之慧,而念善安住,循身觀不淨而住,於食有違逆想,於一切世界有不樂想,見一切行之無常。
諸比丘!縱然是如何之比丘或比丘尼,修如是等五法或多作此等五法時,則彼可期待二果之隨一果。即於現法已知,或若有餘取,是為不還性。」
### 5.123
一百二十三[1]
ᅟᅟ==[1] 參照增一阿含,三二(大正二、六八〇c)。==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病人,為難看護。何等為五?
(2)作不適當之事。不知適當物之量。不服用藥。欲治癒,於看病人不如實以告病狀:若病增進則如此增進,若減退則如此減退,若停止則如此停止。不能忍受所發生身苦受之烈、猛、非悅、非可意、奪命性。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病人,為難看護。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病人,為易看護。何等為五?
(4)作適當之事。知適當物之量。服用藥。欲治癒,於看病人如實以告病狀:若病增進則如此增進,若減退則如此減退,若停止則如此停止。能忍受所發生身苦受之烈、猛、非悅、非可意、奪命性。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病人,為易看護。」
### 5.124
一百二十四[1]
ᅟᅟ==[1] 增一阿含三二(大正藏二、六八〇b)。==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看病人,不足以看護病人。何等為五?
(2)無調和藥劑之能力。不知適、不適之物,進不適當之物,退適當之物。為利得而侍候病人,無有慈心。厭嫌棄除大便、或小便、或吐瀉物、或痰。有機會時,不能以法語示現、勸導、讚勵、慶喜病人。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看病人,不足以看護病人。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看病人,足以看護病人。何等為五?
(4)堪能調和藥劑。知適應、不適應之物,不進不適當之物,不退適當之物。有慈心而看護病人,非為利得。不厭嫌棄除大便、或小便、或吐瀉物、或痰。有機會時堪能以法語示現、勸導、讚勵、慶喜病人。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看病人,足以看護病人。」
### 5.125
一百二十五
(1)「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損於壽。何等為五?
(2)作不適當之事。不知適當物之量。食未熟之食物。非時遊行。又,非梵行。
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損於壽。
(3)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益於壽。何等為五?
(4)作適當之事。知適當物之量。食已熟之食物。應時之遊行。又,行梵行。
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益於壽。」
### 5.126
一百二十六
(1)「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損於壽。何等為五?
(2)作不適當之事。不知適當物之量。食已熟之食物。破戒。又,是惡友。
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損於壽。
(3)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益於壽。何等為五?
(4)作適當之事。知適當物之量。食已熟之食物。具戒。又,是善友。
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益於壽。」
### 5.127
一百二十七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適宜出離僧伽而住。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滿足所具有之衣,不滿足所具有之食,不滿足所具有之牀座,不滿足所具有之治病藥與資具,又多思惟於欲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不適宜出離僧伽而住。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適宜出離僧伽而住。何等為五?
(4)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滿足所具有之衣,滿足所具有之食,滿足所具有之牀座,滿足所具有之治病藥與資具,又多思惟離欲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適宜出離僧伽而住。」
### 5.128
一百二十八
(1)「諸比丘!此等之五者,是沙門之苦。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滿足所具有之衣,不滿足所具有之食,不滿足所具有之牀座,不滿足所具有之治病藥與資具,又不欣行梵行。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沙門之苦。
(3)諸比丘!此等之五者,是沙門之樂。何等為五?
(4)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滿足所具有之衣,滿足所具有之食,滿足所具有之牀座,滿足所具有之治病藥與資具,又欣行梵行。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沙門之樂。」
### 5.129
一百二十九
(1)「諸比丘!此等五者,趣惡趣、墮地獄、爛熟而不可治療。何等為五?
(2)殺母、殺父、殺阿羅漢、以惡心出如來身血、破僧伽。
諸比丘!此等五者,趣惡趣、墮地獄、爛熟而不可治療。」
### 5.130
一百三十[1]
ᅟᅟ==[1] 參照 D. 33 Saṅgiti-S. 2. I. XI, XII(南傳藏八、等誦經第二誦品一之二)。==
(1)「諸比丘!此等是五喪失。何等為五?
(2)親族之喪失,或由財產之喪失,疾病而喪失,戒之喪失,見之喪失等是。諸比丘!有情或由親族之喪失,或由財產之喪失,或由疾病而喪失,身壞死後,不生於無福處、惡趣、險難、地獄。諸比丘!有情或依戒之喪失、或依見之喪失,身壞死後,生於無福處、惡趣、險難、地獄。
諸比丘!此等是五喪失。
(3)諸比丘!此等是五圓足。何等為五?
(4)親族之圓足、財產之圓足、無病之圓足、戒之圓足、見之圓足是。諸比丘!有情者或依親族之圓足,或依財產之圓足,或依無病之圓足,身壞死後,不生於善趣、天界。諸比丘!有情或依戒之圓足,或依見之圓足,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
諸比丘!此等是五圓足。」
攝句:
病、念住、二看護、二壽
住於外、苦、爛熟、圓足
## 第十四 王品
### 5.131
一百三十一
(1)「諸比丘!成就五支之轉輪王,唯依法而轉輪,其輪縱使以任何怨敵之手,亦不能退轉。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轉輪王,知義利、知法、知量、知時、知眾。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轉輪王,唯依法而轉輪。其輪縱使以任何怨敵之手,亦不能退轉。
(3)諸比丘!正如是,具足五法之如來、應供、正等覺者,唯依法而轉無上法輪,其輪即使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間之任何人,亦不能退轉。何等為五?
(4)諸比丘!世間有如來、應供、正等覺者,知義利、知法、知量、知時、知眾。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如來、應供、正等覺者,唯依法而轉無上法輪,其輪即使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間之任何人,亦不能退轉。」
### 5.132
一百三十二
(1)「諸比丘!成就五支之轉輪王之長子,於父所轉之輪,唯依法而隨轉。其輪即使任何怨敵之手,亦不能退轉。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轉輪王之長子,知義利、知法、知量、知時、知眾。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轉輪王之長子,於父所轉之輪,唯依法而隨轉,其輪即使任何怨敵之手,亦不能退轉。
(3)諸比丘!正如是,成就五法之舍利弗,於如來所轉之無上法輪,健全正確隨轉。其輪即使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中之任何人,亦不能退轉。何等為五?
(4)諸比丘!世間有舍利弗,知義利、知法、知量、知時、知眾。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舍利弗,於如來所轉之無上法輪,完全正確隨轉。其輪即使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中任何人,亦不能退轉。」
### 5.133
一百三十三
(1)「諸比丘!凡為正法王之轉輪王,不轉不相應於王之輪。」
作如是教示時,有隨一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為正法王之轉輪王,其王是誰耶?」「比丘!是法。」世尊言:
(2)「比丘!世間有正法王之轉輪王,唯依法、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以法為幢、以法為旗、以法為主,於民眾之間正作保護、防禦、庇護。
(3)復次,比丘!正法王之轉輪王,唯依法、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以法為幢、以法為旗、以法為主,於隨行之剎帝利中、軍眾中、婆羅門長者中,在市與地方之民眾中、沙門、婆羅門中、鳥獸中,正作保護、防禦、庇護。
比丘!彼之正法王之轉輪王,唯依法、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以法為幢、以法為旗、以法為主,於民眾之間,作正保護、防禦、庇護已,於隨行之剎帝利中、軍眾中、婆羅門長者中,在市與地方之民眾中、沙門、婆羅門中、鳥獸中,作正保護、防禦、庇護已,唯依法而轉輪。其輪即使以任何怨敵之手,亦不能使之退轉。正如是,比丘!正法王之如來、應供、正等覺者,唯依法、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以法為幢、以法為旗、以法為主,於比丘眾中作正保護、防禦、庇護而曰:應如是學習身業,不應如是學習身業;應如是學習語業,不應如是學習語業;應如是學習意業,不應如是學習意業;應如是學習活命,不應如是學習活命;應如是造訪村邑,不應如是造訪村邑。
(4)復次,比丘!正法王之如來、應供、正等覺者,唯依法、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以法為幢、以法為旗、以法為主,於比丘中、比丘尼中、優婆塞中、優婆夷中,作正保護、防禦、庇護而曰:應如是學習身業,不應如是學習身業;應如是學習語業,不應如是學習語業;應如是學習意業,不應如是學習意業;應如是學習活命,不應如是學習活命;應如是造訪村邑,不應如是造訪村邑。
比丘!正法王之如來、應供、正等覺者,唯依法、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以法為幢、以法為旗、以法為主,於比丘眾中,作正保護、防禦、庇護已;於比丘尼眾中,作正保護、防禦、庇護已;於優婆塞眾中,作正保護、防禦、庇護已;於優婆夷眾中,作正保護、防禦、庇護已,唯依法而轉無上法輪。其輪即使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間任何人,亦不能退轉。」
### 5.134
一百三十四
(1)「諸比丘!成就五支之剎帝利灌頂王,無論住於何方,皆唯住於自己之領域內。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剎帝利灌頂王,母與父兩者皆生而正直,乃至七世之父祖亦托胎清淨,不能責難,以種姓之論,不能非難。有富而大財,有大受用,庫藏盈溢。復次,成就有力、柔順而善服命令之四支軍。復次,彼指導者又伶俐、聰明、機智,能思惟過去、未來、現在之義利。此等四法者,使彼之稱譽成熟,彼為增加此稱譽而成就五法。無論住於何方,亦唯住於自己之領域內,何故然耶?諸比丘!得勝者,致有如是。正如是,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即使住於何方,皆能心解脫而住。何等為五?
(3)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具戒、守護波羅提木叉律儀而住,圓滿軌則與所行,見怖於微塵量之罪,受學於學處,恰如剎帝利灌頂王之種姓圓滿。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以諸般之初善、中善、後善之法而說明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彼多聞受持如是之法,於語熟練,於意隨觀,於見極為通達。恰如剎帝利灌頂王者有富而大財,有大受用,庫藏盈溢。為斷不善法,為圓足善法,啟發精進而住,努力堅固勇猛,負荷善法而不捨,恰如具足剎帝利灌頂王之力。成聖,決擇,正趣苦盡,成就通達生滅之慧,恰如具足剎帝利灌頂之指導者。此等之四法者,令成就彼之解脫。彼成就增加此解脫之五法,即使住於何方,亦能心解脫而住,何故然耶?諸比丘!心解脫者,致有如是。」
### 5.135
一百三十五
(1)「諸比丘!成就五支之剎帝利灌頂王之長子,希求王位。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剎帝利灌頂王之長子,母與父兩者皆生正直,乃至七世之父祖亦托胎清淨,不能責難,以種姓之論,不能非難。美麗而可見,端正莊嚴,成就最勝容色。對父母可愛復可意,對於市與地方之人亦可愛、可意。於諸剎帝利灌頂王之工巧處者,或象、或馬、或車、或弓、或於刀,令學大成。彼謂:我母與父兩者生正直,乃至七世之父祖亦托胎清淨,不能責難,以種姓之論,不能非難,何故我不可希求王位耶?我美麗而可見,端正莊嚴,成就最勝之容色,何故我不可希求王位耶?我對父母可愛復可意,何故我不可希求王位耶?我對市與地方之人亦可愛復可意,何故我不可希求王位耶?我於諸剎帝利灌頂王之工巧處者,或象、或馬、或車、或弓、或於刀令學大成,何故我不可希求王位耶?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剎帝利灌頂王之長子,希求王位。正如是,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期望諸漏已盡。何等為五?
(3)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有信心,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者、天人師、覺者、世尊。信如來之菩提,少病少惱而能成就平等消化之火界,不過冷、不過暖,中庸而堪勤行。無諂、無誑,對於〔大〕師、或智者、或同梵行者,如實以示自己。啟發精進而住,以斷不善法,圓足善法,努力而堅固勇猛,負荷善法而不捨。具慧,成聖,能決擇,正趣苦盡,成就通達生滅之慧。彼謂:我有信心,彼世尊者為應供、正等覺……乃至……天人師、覺者、世尊。信如來之菩提,何故我不可期望諸漏已盡耶?我少病、少惱而能成就平等消化之火界,不過冷、不過暖,中庸而堪勤行,何故我不可期望諸漏已盡耶?我無諂、無誑,對於〔大〕師、或智者、或同梵行者,如實以示自己,何故我不可期望諸漏已盡耶?我啟發精進而住,以斷不善法,圓足善法,努力而堅固勇猛,負荷善法而不捨,何故我不可期望諸漏已盡耶?我具慧,成聖,能決擇,正趣苦盡,成就通達生滅之慧,何故我不可期望諸漏已盡耶?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期望諸漏已盡。」
### 5.136
一百三十六
(1)「諸比丘!成就五支之剎帝利灌頂王之長子,期望副王位。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剎帝利灌頂王之長子,母與父兩者皆生而正直,乃至七世之父祖托胎清淨,不能責難,以種姓之論,不能非難。美麗而可見,端正莊嚴,成就最勝容色。對於父母可愛又可意。對於軍眾亦可愛又可意。伶俐聰明而有機智,能思惟過去、未來、現在之義利。彼謂:我之母與父兩者皆生正直,乃至七世之父祖托胎清淨,不能責難,以種姓之論,不能非難,何故我不可期望副王位耶?我美麗可見,端正莊嚴,成就最勝之容色,何故我不可期望副王位耶?我對父母可愛又可意,何故我不可期望副王位耶?我對於軍眾亦可愛又可意,何故我不可期望副王位耶?我伶俐聰明而機智,能思惟過去、未來、現在之義利,何故我不可期望副王位耶?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剎帝利灌頂王之長子,期望副王位。正如是,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期望諸漏已盡。何等為五?
(3)諸比丘!世有比丘,具戒……乃至……以受學學處。多聞……乃至……於見極為通達。於四念住安住心。發精進而住,以斷不善法,圓足善法,努力,堅固勇猛,負荷善法而不捨。具慧,成聖,能決擇,正趣苦盡,通達生滅成就慧。彼謂:我具戒、守護波羅提木叉律儀而住,圓滿軌則與所行,見怖於微塵量之罪,以受學學處,何故我不可期望諸漏盡耶?我多聞而受持正聞,積集正聞,猶如諸初善、中善、後善之法,說明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我多聞、受持如是之法,於語熟練,於意隨觀……乃至……於見極為通達,何故我不可期望諸漏盡耶?我心安住於四念住,何故我不可期望諸漏盡耶?我發精進而住,以斷不善法,圓足善法,努力,堅固勇猛,負荷善法而不捨,何故我不可期望諸漏盡耶?我具慧,成聖,能決擇,正趣苦盡,通達生滅成就慧,何故我不可期望諸漏盡耶?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期望諸漏已盡。」
### 5.137
一百三十七
(1)「諸比丘!有此等之五〔人〕,夜少寢多覺。何等為五?
(2)諸比丘!女人希望男子,於夜少寢多覺。諸比丘!男子希望女人,於夜少寢多覺。諸比丘!盜賊希望攫取,於夜少寢多覺。諸比丘!王之侍者勤於王事,於夜少寢多覺。諸比丘!比丘希望離繫,於夜少寢多覺。
諸比丘!如是等之五〔人〕,於夜少寢多覺。」
### 5.138
一百三十八
(1)「諸比丘!成就五支之王象,多食食物,廣占座位,落糞,有〔號碼之〕籌,是故只入於王象之數。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王象,不堪於色、不堪於聲、不堪於香、不堪於味、不堪於所觸。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王象,多食食物,廣占座位,落糞,有〔號碼之〕籌,是故只入於王象之數。諸比丘!正如是,成就五法之比丘,多食食物,廣占座位,蹂躝其座,有〔號碼之〕籌,是故只入於比丘之數。何等為五?
(3)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堪於色、不堪於聲、不堪於香、不堪於味、不堪於所觸。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多食食物,廣占座位,落糞,有〔號碼之〕籌,是故只入於比丘之數。」
### 5.139
一百三十九
(1)「諸比丘!成就五支之王象,不適合於王,不堪於王之使用,是故,不入於王股肱之數。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有王象,不堪於色、不堪於聲、不堪於香、不堪於味、不堪於所觸。又,諸比丘!云何為王象而不堪於色耶?
(3)諸比丘!世間有王象,趣赴戰鬥,或見象眾、或見馬眾、或見車眾、或見步兵眾已,恐怖驚懼而不堅持,不能戰鬥。諸比丘!如是之王象,不堪於色。又,諸比丘!云何為王象而不堪於聲耶?
(4)諸比丘!世有王象,趣赴戰鬥,或聞象聲、或聞馬聲、或聞車聲、或聞步兵聲,或聞大鼓、鑼、螺貝、鑵鼓之音響已,恐怖驚懼而不堅持,不能戰鬥。諸比丘!如是之王象不堪於聲。又,諸比丘!云何為王象而不堪於香耶?
(5)諸比丘!世間有王象,趣赴戰鬥,嗅及諸王貴種戰鬥象之糞、尿味已,恐怖驚懼而不堅持,不能戰鬥。諸比丘!如是之王象不堪於香。又,諸比丘!云何為王象而不堪於味耶?
(6)諸比丘!世有王象,趣赴戰鬥,或給與等閒一日之水草,或給與等閒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之水草,恐怖驚懼而不堅持,不能戰鬥。諸比丘!如是之王象不堪於味。又,諸比丘!云何為王象而不堪於所觸耶?
(7)諸比丘!世間有王象,趣赴戰鬥,或中飛來之一箭,或中飛來之二、三、四、五箭,恐怖驚懼而不堅持,不能戰鬥。諸比丘!如是之王象不堪於所觸。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王象,不適合於王、不堪於王之使用,是故不能入於王股肱之數。正如是,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為應請、不為極應請、不為應施、不為應合掌、不為世之無上福田。何等為五?
(8)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堪於色、不堪於聲、不堪於香、不堪於味、不堪於所觸。又,諸比丘!云何為比丘而不堪於色耶?
(9)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以眼見色已,貪著可貪之色,心不能等持。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不堪於色。又,諸比丘!云何比丘不堪於聲耶?
(10)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以耳聞聲已,貪著可貪之聲,心不能等持。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不堪於聲。又,諸比丘!云何比丘不堪於香耶?
(11)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以鼻嗅香已,貪著可貪之香,心不能等持。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不堪於香。又,諸比丘!云何比丘不堪於味耶?
(1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以舌嘗味已,貪著可貪之味,心不能等持。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不堪於味。又,諸比丘!云何比丘不堪於所觸耶?
(13)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以身觸所觸已,貪著可貪之所觸,心不能等持。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不堪於所觸。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不為應請、不為極應請、不為應施、不為應合掌、不為世之無上福田。
(14)諸比丘!成就五支之王象,適合於王、堪於王之使用,是故,入於王股肱之數。何等為五?
(15)諸比丘!世間有王象,堪於色、堪於聲、堪於香、堪於味、堪於所觸。又,諸比丘!云何王象堪於色耶?
(16)諸比丘!世間有王象,趣赴戰鬥,或見象眾、或見馬眾、或見車眾、或見步兵眾已,不恐怖不驚懼而堅持,能戰鬥。諸比丘!如是之王象堪於色。又,諸比丘!云何王象堪於聲耶?
(17)諸比丘!世間有王象,趣赴戰鬥,或聞象聲、或聞馬聲、或聞車聲、或聞步兵聲,或聞大鼓、鑼、螺貝、鑵鼓之音響已,不恐怖、不驚懼而堅持,能戰鬥。諸比丘!如是之王象堪於聲。又,諸比丘!云何王象堪於香耶?
(18)諸比丘!世間有王象,趣赴戰鬥,嗅及諸王貴種戰鬥象之糞、尿味已,不恐怖不驚懼而堅持,能戰鬥。諸比丘!如是之王象堪於香。又,諸比丘!云何為王象而堪於味耶?
(19)諸比丘!世間有王象,趣赴戰鬥,或給與等閒一日之水草,或給與等閒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之水草,不恐怖、不驚懼而堅持,能戰鬥。諸比丘!如是之王象堪於味。又,諸比丘!云何王象堪於所觸耶?
(20)諸比丘!世間有王象,趣赴戰鬥,或中飛來之一箭,或中飛來之二、三、四、五箭,不恐怖、不驚懼而堅持,能戰鬥。諸比丘!如是之王象堪於所觸。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王象,適合於王,堪於王之使用,是故入於王股肱之數。正如是,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為應請、為極應請、為應施、為應合掌、世之無上福田。何等為五?
(21)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堪於色、堪於聲、堪於香、堪於味、堪於所觸。又,諸比丘!云何比丘堪於色耶?
(2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以眼見色已,不貪著可貪之色,心能等持。諸比丘!如是之比丘堪於色。又,諸比丘!云何比丘堪於聲耶?
(23)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以耳聞聲已,不貪著可貪之聲,心能等持。諸比丘!如是之比丘堪於聲。又,諸比丘!云何比丘堪於香耶?
(24)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以鼻嗅香已,不貪著可貪之香,心能等持。諸比丘!如是之比丘堪於香。又,諸比丘!云何比丘堪於味耶?
(25)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以舌嘗味已,不貪著可貪之味,心能等持。諸比丘!如是之比丘堪於味。
(26)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以身觸所觸已,不貪著可貪之所觸,心能等持。諸比丘!如是之比丘堪於所觸。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為應請、為極應請、為應施、為應合掌、為世之無上福田。」
### 5.140
一百四十[1]
ᅟᅟ==[1] 參照七處三觀經(大正二、八七九c)。==
(1)「諸比丘!成就五支之王象,適合於王,堪於王之使用,是故入於王股肱之數。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王象,為聞者、為殺者、為護者、為忍者、為行者。又,諸比丘!云何王象成為聞者耶?
(3)諸比丘!世間有王象,馴象師之所作,或令先作、或未作者,皆希求其一切,作意而存念於心,屬耳而聽。諸比丘!如是之王象,成為聞者。又,諸比丘!云何王象成為殺者耶?
(4)諸比丘!世間有王象,趣赴戰鬥,或殺象、或殺乘象者、或殺馬、或殺騎馬者、或破車、或殺乘車者、或殺步兵。諸比丘!如是之王象,成為殺者。又,諸比丘!云何王象而成為護者耶?
(5)諸比丘!世間有王象,趣赴戰鬥,守護前眾、守護後眾、守護前脚、守護後脚、守護頭、守護耳、守護齒、守護牙、守護尾、守護乘象者。諸比丘!如是之象,成為護者。又,諸比丘!云何王象成為忍者耶?
(6)諸比丘!世有王象,趣赴戰鬥,堪於刀擊、劍擊、箭中、斧擊及大鼓、鑼、螺貝、鑵鼓之音響。諸比丘!如是之王象,成為忍者。又,諸比丘!云何王象成為行者耶?
(7)諸比丘!世間有王象,馴象者令往赴之場所,或曾往處、或未曾往處,皆能速往於一切方向。諸比丘!如是之王象,成為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王象,適合於王,堪於王之使用,是故入於王股肱之數。正如是,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為應請、為極應請、為應施、為應合掌、為世之無上福田。何等為五?
(8)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為聞者、為殺者、為護者、為忍者、為行者。又云何為比丘而成為聞者耶?
(9)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來說示或說法律時,希望作意而存念於意,屬耳而聽一切法。諸比丘!如是之比丘成為聞者。又,諸比丘!云何比丘成為殺者耶?
(10)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容已生之欲尋,斷除離滅。不容已生之恚尋……已生之害尋……已生之惡不善法,斷除離滅。諸比丘!又,如是之比丘成為殺者。又,諸比丘!云何比丘成為護者耶?
(11)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以眼見色已,不取相,不取好,對不防眼根而住,彼貪、憂、惡不善法,可流入之故,為防之而行,守護眼根,作眼根之守護;以耳聞聲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嘗味已……以身觸所觸已……以意了別法已,不取相,不取好,對不防意根而住,彼貪、憂、惡不善法,可流入之故,為防之而行,守護意根,作意根之防護。諸比丘!又,如是之比丘成為護著。又,諸比丘!云何比丘成為忍者耶?
(1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忍受寒、熱、飢、渴、蚊、虻、風、日、腹行之諸觸與罵詈讒謗之語,以及已生之苦痛、劇烈、粗糙、作用、不悅者、非可意者、奪命等身受之諸受。諸比丘!如是之比丘成為忍者。又,諸比丘!云何比丘成為行者耶?一三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於此長久遊行之間,於未曾至處,速往諸行之寂滅、一切依止之棄捨、渴愛之盡、離貪、滅、涅槃之處。諸比丘!如是之比丘成為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為應請、為極應請、為應施、為應合掌、為世之無上福田。」
攝句:
轉輪、隨轉、王、住於何方、二期望
少寢多覺、給、食物、不堪與成聞者
## 第十五 底甘陀品
### 5.141
一百四十一
(1)「諸比丘!有此等五種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何等為五?
(2)施已而輕蔑、共住而輕率、輕率而信、無確信、是鈍而癡等是。又,諸比丘!云何為補特伽羅施已而輕蔑耶?
(3)諸比丘!世間有補特伽羅,施衣、食、牀座、治病藥及資具於補特伽羅。彼謂:我施彼受。斯為施已而輕蔑彼。
諸比丘!有如是之補特伽羅,是施已而輕蔑。又,諸比丘!云何補特伽羅共住而輕蔑耶?
(4)諸比丘!世間有補特伽羅,或二年、或三年與補特伽羅共住,共主起輕蔑,斯為共住而輕蔑彼。
諸比丘!有如是之補特伽羅,是共住而輕蔑。又,諸比丘!云何有補特伽羅,是輕率而信耶?
(5)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或有他者之稱讚、或語毀咨時,速信認於彼。
諸比丘!有如是之補特伽羅,是輕率而信。又,諸比丘!云何有補特伽羅,無確信耶?
(6)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少信、少尊、少愛、少歡。
諸比丘!有如是之補特伽羅,是無確信。又,諸比丘!云何有補特伽羅,是鈍而癡耶?
(7)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知善法,不知有罪、無罪之法,不知劣勝之法,不知黑白相對之法。
諸比丘!有如是之補特伽羅,是鈍而癡。
諸比丘!有是等五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
### 5.142
一百四十二
(1)「諸比丘!有此等五類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作〔違犯之〕行、悔,不如實了知彼心解脫、慧解脫——此中彼等已生之惡不善法無餘而滅。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作〔違犯之〕行、無悔,又不如實了知彼心解脫、慧解脫——此中彼等已生之惡不善法無餘而滅。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作〔違犯之〕行、悔,又不如實了知彼心解脫、慧解脫——此中彼等已生之惡不善法無餘滅。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不作〔違犯之〕行、無悔,又不如實了知彼心解脫、慧解脫——此中彼等已生之惡不善法無餘滅。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不作〔違犯之〕行、無悔,又如實了知彼心解脫、慧解脫——此中彼等已生之惡不善法無餘滅。
(3)諸比丘!此中,有所謂補特伽羅,作〔違犯之〕行、悔,不如實了知彼之心解脫、慧解脫——此中彼等已生之惡不善法無餘而滅。彼應如是曰:由具壽之行而生諸漏存在,由悔而生之諸漏增加。具壽斷滅由行而生之諸漏,排除由悔而生之諸漏,可修心與慧。若如是,具壽則全可等同於第五類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此中,有所謂補特伽羅,作〔違犯之〕行、無悔,又不如實了知彼心解脫、慧解脫——此中彼等已生之惡不善法無餘滅。彼應如是曰:由具壽之行而生之諸漏存在,由無悔而諸漏不增加。具壽斷滅由行而生之諸漏,可修心與慧。若如是,具壽則全可等同於彼第五類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此中,有所謂補特伽羅,不作〔違犯之〕行、悔,又不如實了知彼心解脫、慧解脫——此中彼等已生之惡不善法無餘而滅。彼應如是曰:由具壽之行而生之諸漏不存在,由悔而生之諸漏增加,具壽排除由悔而生之諸漏,可修心與慧。若如是,具壽則全可等同於第五類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此中,有所謂補特伽羅,不作〔違犯之行〕,無悔,又不如實了知彼心解脫、慧解脫——此中彼等已生之惡不善法無餘而滅。彼應如是曰:由具壽之行而生之諸漏不存在,由無悔而諸漏不增加,具壽可修心與慧。若如是,具壽全可等同於第五類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以上此等四補特伽羅,以第五之補特伽羅,如是教授、教誡,於次第得漏盡。
### 5.143
一百四十三
(1)爾時,世尊在毘舍離大林中之重閣講堂。時,世尊於日前時分,著內衣,披衣持鉢,為乞食而入毘舍離。其時,五百之栗遮毘人,聚集坐於娑羅達達制多,作此談話:
(2)「世間五寶之出現難得。何等為五?世間難得象寶之出現。世間難得馬寶之出現。世間難得摩尼寶之出現。世間難得女寶之出現。世間難得居士寶之出現。
世間,難得此等五寶之出現。」
(3)其時,彼等栗遮毘人,向立於道路之人而〔言〕:「此人!汝若見世尊來,當如所見以告我等。」彼人遙見世尊來,見已,而詣彼等栗遮毘人之處,至已,而告彼等栗遮毘人言:「諸賢!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來矣,應計適當之時。」其時,彼等栗遮毘人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彼等栗遮毘人,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若垂念哀愍往彼娑羅達達制多,實為甚幸。」
世尊默然而許。時,世尊往娑羅達達制多,至已,設座而坐,世尊坐已,告彼等栗遮毘人言:
「諸栗遮毘!今為何論而坐於此處耶?又,汝等云何而言談耶?」
「大德!我等集坐於此處,作如是之言談,謂:世間難得五寶之出現。何等為五?世間難得象寶之出現。世間難得馬寶之出現。世間難得摩尼寶之出現。世間難得女寶之出現。世間難得居士寶之出現。世間難得此等五寶之出現。」
(4)「實則,希求諸欲之諸栗遮毘,依諸欲而發起言談。諸栗遮毘!世間難得五寶之出現。何等為五?
世間難得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出現。世間難得敘述如來所宣說法律之補特伽羅。世間難得了解說明如來所宣說法律之補特伽羅。世間難得隨於了解如來所宣說之法律、而行法之補特伽羅。世間難得知恩、感恩之補特伽羅。
諸栗遮毘!世間難得此等五寶之出現。」
### 5.144
一百四十四
(1)爾時,世尊在沙計多之底甘陀林。於彼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諸比丘回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2)「諸比丘!比丘時時於不違逆起違逆想而住者善。諸比丘!比丘時時於違逆起不違逆想而住者善。諸比丘!比丘時時於不違逆與違逆起違逆想而住者善。諸比丘!比丘時時於違逆與不違逆起不違逆想而住者善。諸比丘!比丘時時避開不違逆與違逆兩者,為正念正知,為捨而住者善。又,諸比丘!比丘緣何義趣,應於不違逆起違逆想而住耶?
(3)所謂於可貪之法,我勿生貪,緣此義趣,諸比丘!比丘應於不違逆起違逆想而住。又,諸比丘!比丘緣何義趣,應於違逆起不違逆想而住耶?
(4)所謂於可瞋之法,我勿生瞋,緣此義趣,諸比丘!比丘應於違逆起不違逆想而住。又,諸比丘!比丘緣何義趣,應於不違逆與違逆起違逆想而住耶?
(5)所謂於可貪之法,我勿生貪;於可瞋之法,我勿生瞋。緣此義趣,諸比丘!比丘應於不違逆與違逆起違逆想而住。又,諸比丘!比丘緣何義趣,應於違逆與不違逆起不違逆想而住耶?
(6)所謂於可瞋之法,我勿生瞋;於可貪之法,我勿生貪。緣此義趣,諸比丘!比丘應於違逆與不違逆起不違逆想而住。又,諸比丘!比丘緣何義趣,應避開不違逆與違逆兩者,為正念、正知、捨而住耶?
(7)所謂於可貪之法,何物、何處、如何我勿生貪;於可瞋之法,何物、何處、如何我勿生瞋;於可迷之法,何物、何處、如何我勿生癡。緣此義趣,諸比丘!比丘應避開不違逆與違逆兩者,為正念、正知、捨而住。」
### 5.145
一百四十五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人,如相隨置墮於地獄。何等為五?
(2)即:殺生,不與取,邪欲行,虛誑語,居於有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人,如相隨置墮於地獄。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人,如相隨置生於天國。何等為五?
(4)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欲行,離虛誑語,離有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等。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人,如相隨置生於天國。」
### 5.146
一百四十六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可親近交往。何等為五?
(2)即:作〔耕作等之〕業、橫加爭議、反抗上座諸比丘、長時耽於不定之作業、不能時時以法語示現、勸導、讚勵、慶慰他人。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不可親近交往。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可親近交。何等為五?
(4)即:不作〔耕作等之〕業、不橫加爭議、不反抗上首諸比丘、不長時耽於不定之作業,時時以法語示現、勸導、讚勵、慶慰他人。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可親近交往。」
### 5.147
一百四十七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非善士之施。何等為五?
(2)即:不慇懃而施、不恭敬而施、不由自手親施、丟棄而施、不信〔未來果報〕而施。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非善士之施。
(3)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善士之施。何等為五?
(4)即:慇懃而施、恭敬而施、由親手而施、不丟棄而施、信〔未來果報〕而施。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善士之施。」
### 5.148
一百四十八[1]
ᅟᅟ==[1] 七處三觀經(大正藏二、八七八b)。==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善士之施。何等為五?
(2)即:信而施、慇懃而施、應時而施、無執著而施、不害自他而施。
復次,諸比丘!若信而施,則彼施異熟生起時,每有[A8]豐富大財,有大受用,美麗可見,端正莊嚴,成就最勝之容色。
ᅟᅟ==[A8] 豐【CB】,豊【南傳】==
復次,諸比丘!若慇懃而施,則彼施異熟生起時,每有[A9]豐富大財,有大受用,又彼或子、或妻、或奴、或走使、或僕者,皆從順屬耳而聽,生了解心。
ᅟᅟ==[A9] 豐【CB】,豊【南傳】==
復次,諸比丘!若應時而施,則彼施異熟生起時,每有[A10]豐富大財,有大受用,又諸多財,早入於彼。
ᅟᅟ==[A10] 豐【CB】,豊【南傳】==
復次,諸比丘!若無執著而施,則彼施異熟生起時,每有[A11]豐富大財,有大受用,又啟發受用殊勝五欲之心。
ᅟᅟ==[A11] 豐【CB】,豊【南傳】==
復次,諸比丘!若不害自他而施,則彼施異熟生起時,每有[A12]豐富大財,有大受用,又不受火、水、王、賊、敵、遺產繼承者之損害財產。
ᅟᅟ==[A12] 豐【CB】,豊【南傳】==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善士之施。」
### 5.149
一百四十九
(1)「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時解脫之比丘退失。何等為五?
(2)即:樂於作業、樂於談話、樂於睡眠、樂於與眾雜處、不如實觀察解脫心是。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時解脫之比丘退失。
(3)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時解脫之比丘不退失。何等為五?
(4)即:不樂作業、不樂談話、不樂睡眠、不樂與眾雜處、如實觀察解脫心是。
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時解脫之比丘不退失。」
### 5.150
一百五十
(1)「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時解脫之比丘退失。何等為五?
(2)即:樂於作業、樂於談話、樂於睡眠、不守護諸根門、不知食量。
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時解脫之比丘退失。
(3)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時解脫之比丘不退失。何等為五?
(4)即:不樂作業、不樂談話、不樂睡眠、守護諸根門、知食量。
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時解脫之比丘不退失。」
攝句:
施已而輕蔑又作〔違犯之〕行與娑羅制多底甘陀林與地獄。
友不可親交、非善士施、善士施加之令二時解脫者
第四之五十
## 第十六 妙法品
### 5.151
一百五十一
(1)「諸比丘!成就五法者,雖聞妙法,於善法則不能入於正性決定。何等為五?
(2)即:輕視所說、輕視說者、輕視自己、以散亂心聽法、不一心又非如理作意。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者,雖聞妙法,於善法則不能入於正性決定。
(3)諸比丘!成就五法者,聽聞妙法,能於善法入於正性決定。何等為五?
(4)即:不輕視所說、不輕視說者、不輕視自己、不以散亂心聽法、一心而又如理作意。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者,聽聞妙法,能於善法入於正性決定。」
### 5.152
一百五十二
(1)「諸比丘!成就五法者,雖聞妙法,於善法則不能入於正性決定。何等為五?
(2)即:輕視所說、輕視說者、輕視自己、無慧而鈍、於不識思惟為識。
諸比丘!成就五法者,雖聞妙法,於善法則不能入於正性決定。
(3)諸比丘!成就五法者,聽聞妙法,能於善法入於正性決定。何等為五?
(4)即:不輕視所說、不輕視說者、不輕視自己、有慧而不鈍,於不識不思惟為識。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者,聽聞妙法,能於善法入於正性決定。」
### 5.153
一百五十三[1]
ᅟᅟ==[1] 七處三觀經(大正二、八七八b)參照。==
(1)「諸比丘!成就五法者,雖聞妙法,於善法則不能入於正性決定。何等為五。
(2)即:具覆、聽聞為覆所纏之法,惟存詰難求失而聽法,憎恚於說法者而心不平,無慧而鈍,於不識思惟為識。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者,雖聞妙法,於善法則不能入於正性決定。
(3)諸比丘!成就五法者,聽聞妙法,能於善法入於正性決定。何等為五?
(4)即:無覆、不為覆所纏聽聞法,不惟存詰難求失而聽法,不憎於說法者而心無不平,有慧不鈍,於不識不思惟為識。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者,聽聞妙法,能於善法入於正性決定。」
### 5.154
一百五十四
(1)「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忘失隱沒妙法。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眾,不恭敬聽法,不恭敬學法,不恭敬持法,不恭敬觀察持法之義,知義、知法,而不恭敬修行法隨法。
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忘失隱沒妙法。
(3)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隱沒。何等為五?
(4)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眾,恭敬而聽法,恭敬而學法,恭敬而持法,恭敬觀察持法之義,知義、知法而恭敬修行法隨法。
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隱沒。」
### 5.155
一百五十五
(1)「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忘失隱沒妙法。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眾,不通利於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諸比丘!此能令忘失隱沒妙法之第一法。
(3)復次,諸比丘!有比丘眾,如聽聞,如通達,不廣為他人說法。諸比丘!此能令忘失隱沒妙法之第二法。
(4)復次,諸比丘!有比丘眾,如聽聞,如通達,不廣令他人說法。諸比丘!此能令忘失隱沒妙法之第三法。
(5)復次,諸比丘!有比丘眾,如聽聞,如通達,不廣為他人複誦其法。諸比丘!此能令忘失隱沒妙法之第四法。
(6)復次,諸比丘!有比丘眾,如聽聞,如通達,不以心隨尋、隨伺,不以意隨觀其法。諸比丘!此能令忘失隱沒妙法之第五法。
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忘失隱沒妙法。
(7)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隱沒。何等為五?
(8)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眾,通利於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隱沒之第一法。
(9)復次,諸比丘!有比丘眾,如聽聞,如通達,廣為他人說法。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隱沒之第二法。
(10)復次,諸比丘!有比丘眾,如聽聞,如通達,廣令他人說法。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隱沒之第三法。
(11)復次,諸比丘!有比丘眾,如聽聞,如通達,廣為他人複誦其法。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隱沒之第四法。
(12)復次,諸比丘!有比丘眾,如聽聞,如通達,以心隨尋、隨伺,以意隨觀其法。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隱沒之第五法。
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隱沒。」
### 5.156
一百五十六
(1)「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忘失隱沒妙法。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眾,通利於文句錯置誤解之契經。諸比丘!文句錯置之契經,理趣謬誤。諸比丘!此能令忘失隱沒妙法之第一法。
(3)復次,諸比丘!有比丘眾,性難調,成就暴戾之性,不堪忍,不謹慎而受教誡。諸比丘!此能令忘失隱沒妙法之第二法。
(4)復次,諸比丘!以諸多聞傳聖教,持法、持律、持摩夷(本母)之彼等比丘眾,不恭敬而教他契經,由彼等之過失契經之根絕,失歸趣。諸比丘!此能令忘失隱沒妙法之第三法。
(5)復次,諸比丘!有長老比丘眾,多積蓄,怠〔戒行〕,勉勵雜眾,不鼓勵遠離,怠廢於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精進。附隨之徒眾,亦倣效彼等之例,彼等徒眾亦多積蓄,怠〔戒行〕,勉勵雜眾,不鼓勵遠離,怠廢於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精進。諸比丘!此能令忘失隱沒妙法之第四法。
(6)復次,諸比丘!僧伽破壞。復次,諸比丘!僧伽破壞時,互相謾罵,互相譏笑,互相爭奪,互相乖離。於是,未淨信者不淨信;又,一類之已淨信者退失。諸比丘!此能令忘失隱沒妙法之第五法。
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忘失隱沒妙法。
(7)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隱沒。何等為五?
(8)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眾,通利於文句,不亂正解之契經。諸比丘!不亂文句之契經,理趣不誤。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隱沒之第一法。
(9)復次,諸比丘!有比丘眾,性易調,成就柔順之性,堪忍,謹慎而接受教誡。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隱沒之第二法。
(10)復次,諸比丘!以諸多聞傳聖教,持法、持律、持摩夷(本母)之彼等比丘眾,恭敬而教導他人,非由彼等之過失契經之根絕,有歸趣。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隱沒之第三法。
(11)復次,諸比丘!有長老比丘,不多積蓄,不怠〔戒行〕,不勉勵雜眾,鼓勵遠離,啟發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精進。附隨之徒眾,亦倣效彼等之例,彼等徒眾亦不多積蓄,不怠〔戒行〕,不勉勵雜眾,鼓勵遠離,發起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精進。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隱沒之第四法。
(12)復次,諸比丘!僧伽和合,相互慶慰,不諍,守護制規,住於安穩。復次,諸比丘!僧伽和合時,不互相謾罵,不互相譏笑,不互相爭奪,不互相乖離。於是,未淨信者淨信;又,已淨信者增進。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隱沒之第五法。
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隱沒。」
### 5.157
一百五十七
(1)「諸比丘!對於五種補特伽羅,各有難說之言論。何等為五?
(2)諸比丘!對於不信者,難說信之言論;對於無戒者,難說戒之言論;對於少聞者,難說多聞之言論;對於慳吝者,難說捨施之言論;對於無慧者,難說慧之言論。又,諸比丘!何故於不信者,難說信之言論耶?
(3)諸比丘!於不信者,說信之言論時,滯礙、激烈、乖離、抗拒,呈現擾動、瞋恚與不忍。何故爾耶?諸比丘!彼於自身不見信具足;又,依斯因緣而不生歡喜。故於不信者,難說信之言論。又,諸比丘!何故於無戒者,難說戒之言論耶?
(4)諸比丘!於無戒者,說戒之言論時,滯礙、激烈、乖離、抗拒,呈現擾動、瞋恚與不忍。何故爾耶?諸比丘!彼於自身不見戒具足;又,依斯因緣而不生歡喜。故於無戒者,難說戒之言論。又,諸比丘!何故於少聞者,難說多聞之言論耶?
(5)諸比丘!於少聞者,說多聞之言論時,滯礙、激烈、乖離、抗拒,呈現擾動、瞋恚與不忍。何故爾耶?諸比丘!彼於自身不見聞具足;又,依斯因緣而不生歡喜。故於少聞者,難說多聞之言論。又,諸比丘!何故於慳吝者,難說捨施之言論耶?
(6)諸比丘!於慳吝者,說捨施之言論時,滯礙、激烈、乖離、抗拒,呈現擾動、瞋恚與不忍。何故爾耶?諸比丘!彼於自身不見捨施具足;又,依斯因緣而不生歡喜。故於慳吝者,難說捨施之言論。又,諸比丘!何故於無慧者,難說慧之言論耶?
(7)諸比丘!於無慧者,說慧之言論時,滯礙、激烈、乖離、抗拒,呈現擾動、瞋恚與不忍。何故爾耶?諸比丘!彼於自身不見慧具足;又,依斯因緣而不生歡喜。故於無慧者,難說慧之言論。
諸比丘!對於此等五種補特伽羅,各有難說之言論。
(8)諸比丘!對於五種補特伽羅,各有之言論。何等為五?
(9)諸比丘!對於信者,易說信之言論;對於具戒者,易說戒之言論;對於多聞者,易說多聞之言論;對於捨施者,易說捨施之言論;對於具慧者,易說慧之言論。又,諸比丘!何故於信者,易說信之言論耶?
(10)諸比丘!於信者,說信之言論時,不滯礙、不激烈、不乖離、不抗拒,不呈現擾動、瞋恚與不忍。何故爾耶?諸比丘!彼於自身信具足;又,依斯因緣而生歡喜。故於信者,易說信之言論。又,諸比丘!何故於具戒者,易說戒之言論耶?
(11)諸比丘!於具戒者,說戒之言論時,不滯礙、不激烈、不乖離、不抗拒,不呈現擾動、瞋恚與不忍。何故爾耶?諸比丘!彼於自身戒具足;又,依斯因緣而生歡喜。故於具戒者,易說戒之言論。又,諸比丘!何故於多聞者,易說多聞之言論耶!
(12)諸比丘!於多聞者,說多聞之言論時,不滯礙、不激烈、不乖離、不抗拒,不呈現擾動、瞋恚與不忍。何故爾耶?諸比丘!彼於自身聞具足;又,依斯因緣而生歡喜。故於多聞者,易說多聞之言論。又,諸比丘!何故於捨施者,易說捨施之言論耶?
(13)諸比丘!於捨施者,說捨施之言論時,不滯礙、不激烈、不乖離、不抗拒,不呈現擾動、瞋恚與不忍。何故爾耶?諸比丘!彼於自身捨施具足;又,依斯因緣而生歡喜。故於捨施者,易說捨施之言論。又,諸比丘!何故於具慧者,易說慧之言論耶?
(14)諸比丘!於具慧者,說慧之言論時,不滯礙、不激烈、不乖離、不抗拒,不呈現擾動、瞋恚與不忍。何故爾耶?諸比丘!彼於自身慧具足;又,依斯因緣而生歡喜。故於具慧者,易說慧之言論。
諸比丘!對於此等五類補特伽羅,各有之言論。」
### 5.158
一百五十八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能入於貪染。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是不信、是無戒、是少聞、是懈怠、是無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能入於貪染。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是無畏。何等為五?
(4)諸比丘!世間有[A13]比丘,有信、具戒、多聞、精進、具足慧。
ᅟᅟ==[A13] 比【CB】,此【南傳】==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是無畏。」
### 5.159
一百五十九
(1)一時,世尊住憍賞彌國之瞿私多園。爾時,具壽優陀夷為多在家眾圍繞說法而坐。時,具壽阿難見具壽優陀夷為多在家眾圍繞說法而坐,見已,即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具壽優陀夷為多在家眾圍繞而說法。」
「阿難!向他人說法實不容易。阿難!向他人說法者,內心浮現五法已,方可向他人說法。何等為五?
(2)漸次思惟,可以說時,方可向他人說法;思惟善因可以說時,方可向他人說法;思惟緣悲愍可以說時,方可向他人說法;思惟不為財利而說時,方可向他人說法;思惟不損傷自他而說時,方可向他人說法。
阿難!向他人說法實不容易。阿難!向他人說法者,內心浮現此等五法已,方可向他人說法。」
### 5.160
一百六十
(1)「諸比丘!此等五者若生已,則甚難除去。何等為五?
(2)即:已生之貪,甚難除去;已生之瞋,甚難除去;已生之癡,甚難除去;已生之談話欲,甚難除去、已生之不定心,甚難除去。
諸比丘!此等五者若生已,則甚難除去。」
攝句:
妙法之決定有三與妙法之忘失有三
難說易說、貪染、優陀夷、除去難
## 第十七 嫌恨品
### 5.161
一百六十一
(1)「諸比丘!此等五者可除去嫌恨,比丘已生之嫌恨,於此中應可除去。何等為五?
(2)諸比丘!凡對補特伽羅,若起嫌恨時,則對彼補特伽羅須修慈,如是而對彼補特伽羅之嫌恨,應可除去。
(3)諸比丘!凡對補特伽羅,若起嫌恨時,則對彼補特伽羅須修悲,如是而對彼補特伽羅之嫌恨,應可除去。
(4)諸比丘!凡對補特伽羅,若起嫌恨時,則對彼補特伽羅須修捨,如是而對彼補特伽羅之嫌恨,應可除去。
(5)諸比丘!凡對補特伽羅,若起嫌恨時,則對彼補特伽羅須為無念無作意,如是而對彼補特伽羅之嫌恨,應可除去。
(6)諸比丘!凡對補特伽羅,若起嫌恨時,則對彼補特伽羅須堅定建立此業為彼者,此具壽之業為彼者。領有業,以業為起原,以業為親族,以業為歸趣。即使所作或善或惡之任何業,彼皆當須受其〔業之〕付與。如是而對彼補特伽羅之嫌恨,應可除去。
諸比丘!此等五者可除去嫌恨。比丘已生之嫌恨,於此中應除去。」
### 5.162
一百六十二[1]
ᅟᅟ==[1] 中阿含六(大正藏一、四五四a)。==
(1)於彼處,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曰:「友,諸比丘!」彼等比丘眾回答具壽舍利弗:友!具壽舍利[A14]弗言:
ᅟᅟ==[A14] 弗【CB】,佛【南傳】==
(2)「友!此等五者可除去嫌恨,比丘已生之嫌恨,將須於此中除去。何等為五?
(3)友!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身現行不清淨,語現行清淨。友!對如是補特伽羅之嫌恨,應除去。
(4)復次,友!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語現行不清淨,身現行清淨。友!對如是補特伽羅之嫌恨,應除去。
(5)復次,友!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身現行不清淨,語現行亦不清淨,然隨時可得心之離障與心清淨。友!對如是補特伽羅之嫌恨,應除去。
(6)復次,友!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身現行不清淨,語現行亦不清淨,不能隨時得心之離障與心清淨。友!對如是補特伽羅之嫌恨,應除去。
(7)復次,友!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身現行亦清淨,語現行亦清淨,隨時可得心之離障與心清淨。友!對如是補特伽羅之嫌恨,亦應除去。
(8)友!此中,所謂身現行不清淨,語現行清淨,對如是補特伽羅之嫌恨,如何而應除去耶?
(9)友!譬如有持糞掃衣之比丘,見在路上之布片已,以左足踐踏,以右足打開,撕取[2]其中得以使用之部分而去。正如是,友!所謂身現行不清淨,語現行清淨之補特伽羅,彼身現行不清淨,其時應不可作意,唯彼語現行清淨,其時應須作意。如是而對彼補特伽羅之嫌恨,應除去。
ᅟᅟ==[2] paripācetvā 於註釋有 luñcitvā(拔、裂)而依之,取暹羅本之 paripātetvā。==
(10)友!此中,所謂語現行不清淨,身現行清淨,對如是補特伽羅之嫌恨,如何而應除去耶?
(11)友!譬如有青苔與水草滋漫之蓮池,有人為熱所惱,為熱所逼,疲倦、口渴,欲得此水而來,下入池中撥開青苔與水草,掬水飲已而去。正如是,友!所謂語現行不清淨,身現行清淨之補特伽羅,彼語現行不清淨,其時應不可作意,唯彼身現行清淨,其時應作意。如是而對彼補特伽羅之嫌恨,應除去。
(12)友!此中,所謂身現行不清淨,語現行亦不清淨,然隨時可得心之離障與心清淨,對如是補特伽羅之嫌恨,如何而應除去耶?
(13)友!譬如有少許牛跡窩水,有人為熱而苦,為熱所逼,疲倦、口渴,欲得水而來,彼思謂:此牛跡窩水是少許,若我以手掬,或以器而飲,水則擾動而渾濁不可飲,我即四肢匐匍如牛掬飲而去!彼乃四肢匐匍如牛掬飲而去。正如是,友!所謂身現行不清淨,語現行亦不清淨,然隨時可得心之離障與心清淨,彼補特伽羅,身現行不清淨,其時應不可作意,又彼語現行不清淨,其時亦應不可作意,唯彼隨時可得心之離障與心清淨,其時應須作意。如是而對彼補特伽羅之嫌恨,應除去。
(14)友!此中,所謂身現行不清淨,語現行亦不清淨,不能隨時得心之離障與心清淨,對如是補特伽羅之嫌恨,如何而應除去耶?
(15)友!譬如有人,於二站間之中途罹患重病,煩惱、苦痛,前村亦遠,後村亦遠,彼不得適當之食,不得適當之藥,不得相當之看護者,不得村莊搬運之人。〔其時〕適有一人,見彼在途中,對彼起悲、起憐、起愍:嗚呼!此人須得適當之食,得適當之藥,得相當之看護者,得村莊搬運之人!其何故耶?謂此人今勿於此處衰損死亡。正如是,友!所謂身現行亦不清淨,語現行亦不清淨,不能隨時得心之離障與心清淨,對於如是之補特伽羅,友!應起悲,應起憐,應起愍,謂:嗚呼!此具壽應斷身惡行而修身妙行,應斷語惡行而修語妙行,應斷意惡行而修意妙行,其何故耶?此具壽者身壞死後,不墮於無福處、惡趣、險難、地獄。如是而對此補特伽羅之嫌恨,應除去。
(16)友!此中,所謂身現行亦清淨,語現行亦清淨,隨時可得心離障與心清淨,對彼補特伽羅之嫌恨,如何而應除去耶?
(17)友!譬如有蓮池,水澄、水甘、水冷、水〔波〕白,充滿可喜,以種種樹覆蓋。爾時有人,為熱煩惱,為熱所逼,疲倦、口渴,欲得水而來,浸於池中沐浴,又掬飲而出已,於其樹蔭或坐或臥。正如是,友!所謂身現行亦清淨,語現行亦清淨,隨時可得心之離障與心清淨,對彼補特伽羅身現行清淨,其時應作意,對彼語現行清淨,其時亦應作意,對彼隨時可得心之離障與心清淨,其時亦應作意。如是而對彼補特伽羅之嫌恨,應除去。
友!此等五者可除去嫌恨,比丘已生之嫌恨,於此中應除去。」
### 5.163
一百六十三
(1)於彼處,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曰:「友,諸比丘!」彼等比丘眾回答具壽舍利弗:友!具壽舍利弗言:
(2)「友!成就五法之比丘,足與同梵行者論議。何等為五?
(3)友!世間有比丘,自圓足於戒,能於戒圓足論之所問作答;又自圓足於定,能於定圓足論之所問作答;又自圓足於慧,能於慧圓足論之所問作答;又自圓足於解脫,能於解脫圓足論之所問作答;又自圓足於解脫智見,能於解脫智見圓足論之所問作答。
友!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足與同梵行者論議。」
### 5.164
一百六十四
(1)於彼處,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乃至……。
(2)「友!成就五法之比丘,足與同梵行者共住。何等為五?
(3)友!世間有比丘,自圓足於戒,能為戒圓足論之所問作答。又自圓足於定,能為定圓足論之所問作答。又自圓足於慧,能為慧圓足論之所問作答。又自圓足於解脫,能為解脫圓足論之所問作答。又自圓足於解脫智見,能為解脫智見圓足論之所問作答。
友!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足與同梵行者共同住。」
### 5.165
一百六十五
(1)於彼處,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乃至……。
(2)「友!問及他人之人,皆由依五處,或依彼等之隨一〔而問〕。何等為五?
(3)鈍故、癡故而問他。有惡欲,以欲心而問他。輕侮而問他。欲知[1]而問他。或憤而問他。思:彼若正答我問,可也;彼若不能正答我問,我可為彼正答。
ᅟᅟ==[1] aññātukāmo 於註釋有 jānitukāmo 而依之,取暹羅之讀法。==
友!問及他人之人,皆由依此等五處,或依其隨一〔而問〕。友!我以如是心問他人,即:彼若正答我問,可也;彼若不能正答我問,我可為彼正答。」
### 5.166
一百六十六[1-1]
ᅟᅟ==[1-1] 中阿含五(大正藏一、四四九c)。==
(1)於彼處,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乃至……。
(2)「友!世間有比丘,戒圓足、定圓足、慧圓足,亦能入於想受滅、亦能出,有如是處。彼若於現法不得解悟,彼超越於段食天之同伴,生於隨一意成眾中,入於想受滅、亦能出,有如是處。」作如是說時,具壽優陀夷語具壽舍利弗言:「友,舍利弗!彼非如是,是無可能。彼比丘超越於段食天之同伴,生於隨一意成眾中,亦能入於想受滅、亦能出,無有是處。」亦再……亦三度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言:「友!世間有比丘,戒圓足、定圓足、慧圓足,亦能入於想、受滅、亦能出,有如是處。彼若於現法不得悟解,彼超越於段食天之同伴,生於隨一意成眾中,亦能入於想受滅、亦能出,而有是處。」亦三度具壽優陀夷語具壽舍利弗言:「友,舍利弗!彼非如是,是無可能。彼比丘超越於段食天之同伴,生於隨一意成眾中,亦能入於想受滅、亦能出,無有是處。」
(3)其時,具壽舍利弗思:「具壽優陀夷三度反抗於我,又,任何比丘皆不隨喜於我,今我應詣世尊之處。」其時,具壽舍利弗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言:「世間有比丘,戒圓足、定圓足、慧圓足,亦能入於想受滅、亦能出,有如是處。彼若於現法不得解悟,彼超越於段食天之同伴,生於隨一意成眾中,亦能入於想受滅、亦能出,有如是處。」作如是說時,具壽優陀夷謂具壽舍利弗言:「友,舍利弗!彼非如是,是無可能。彼比丘超越於段食天之同伴,生於隨一意成眾中,亦能入於想受滅、亦能出,而無有是處。」亦再……亦三度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言:「友!世間有比丘,戒圓足、定圓足、慧圓足,亦能入於想受滅、亦能出,有如是處。彼若於現法不得解悟,彼超越於段食天之同伴,生於隨一意成眾中,亦能入於想受滅、亦能出,有如是處。」亦三度具壽優陀夷謂具壽舍利弗言:「友,舍利弗!彼非如是,是無可能。彼比丘超越於段食天之同伴,生於隨一意成眾中,亦能入於想受滅、亦能出,而無有是處。」
(4)其時,具壽舍利弗思:「具壽優陀夷於世尊面前亦三度反抗於我,又,任何之比丘皆不隨喜於我,今我應默然。」其時,具壽舍利弗為之默然。其時,世尊告具壽優陀夷:「優陀夷!汝信意成眾為何耶?」「大德!是諸想所成之無色諸天。」「優陀夷!汝是凡庸不明,可與如汝之人俱語耶?」
(5)其時,世尊告具壽阿難言:「阿難!汝棄長老比丘之所惱而不顧耶?阿難!於長老比丘之所惱時,全不悲耶?」其時,世尊告諸比丘言:「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戒圓足、定圓足、慧圓足,亦能入於想受滅、亦能出,有如是處。彼若於現法不得解悟,則超越於段食天之同伴,生於隨一意成眾中,亦能入於想受滅、亦能出,有如是處。」世尊作如是說,善逝說此已,從座而起入房而去。
(6)其時,具壽阿難辭離世尊不久,往具壽鄔波婆那處。至已,告具壽鄔波婆那言:「友,鄔波婆那!我等中有人惱於長老比丘,而我等不責問。然而,友,鄔波婆那!世尊於晡時從宴坐起,將以有關此事向具壽鄔波婆提出〔問詞〕,如是亦非稀奇,如今我等心懷畏懼恐怖。」
(7)其時,世尊於晡時從宴坐起,往講堂,至已,設座而坐。坐已,世尊告具壽鄔波婆那曰:「鄔波婆那!成就幾何法之長老比丘,對同梵行者為可愛、可意、可尊重、應崇敬耶?」「大德!成就五法之長老比丘,對同梵行者為可愛、可意、可尊重、應崇敬。何等為五?
(8)大德!世有長老比丘,具戒……乃至……受學於學處。多聞……乃至……於見極為通達。語善,作善語,優雅、明瞭、不流過,令了知其義,成就其語。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隨樂欲而得,於得不艱難、不梗澀。諸漏已盡故……乃至……作證、具足而住。
大德!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對同梵行者為可愛、可意、可尊重、應崇敬。」
(9)「鄔波婆那!善哉!善哉!鄔波婆那!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對同梵行者為可愛、可意、可尊重、應崇敬。鄔波婆那!若長老比丘不能作此等五法,同梵行者豈依齒之脫落,髮白,皺紋而恭敬、尊重、尊崇、供養於彼?然而,鄔波婆那!此等五法於長者比丘為有故,同梵行者應恭敬、尊重、尊崇、供養於彼。」
### 5.167
一百六十七[1]
ᅟᅟ==[1] 雜阿含一八(大正藏二、一二九b)。==
(1)於其處,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言:「友!諫誨比丘若欲諫誨他人,須於內心想起五法,方可諫誨他人。何等為五?
(2)我須應時而語,非非時。我須以真實而語,非以非真實。我須以柔軟而語,非麤硬。我須為利益而語,非為無利益。我須以慈心而語,非懷瞋。
友!諫誨比丘,若欲諫誨他人,須於內心想起此等五法,方可諫誨他人。
(3)友!我見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諫誨於非時,非於應時而擾動。以非真實諫誨,非以真實而擾動。以麤硬諫誨,非柔軟而擾動。諫誨無利益,非為利益而擾動。懷瞋而諫誨,非以慈心而擾動。
(4)友!彼非法諫誨之比丘,應起五相之無追悔。即:具壽於非時諫誨,非於應時,於此無須追悔。具壽以非真實諫誨,非以真實,於此無須追悔。具壽以麤硬諫誨,非柔軟,於此無須追悔。具壽以無利益諫誨,非為利益,於此無須追悔。具壽懷瞋而諫誨,非以慈心,於此無須追悔。
友!被非法諫誨之比丘,應起此等五相之無追悔。
(5)友!於非法諫誨之比丘,應起五相之追悔。即:彼諫誨友人於非時,非於應時,彼乃須追悔。彼以非真實諫誨友人,非以真實,彼乃須追悔。彼以麤硬諫誨友人,非柔軟,彼乃須追悔。彼以無利益諫誨友人,非為利益,彼乃須追悔。彼懷瞋而諫誨友人,非以慈心,彼乃須追悔。
友!於非法諫誨之比丘,應起此等五相之追悔。何故爾耶?其餘比丘,將以非真實而諫誨,不謂可為。
(6)復次,友!我見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應時而諫誨,非於非時而擾動。以真實而諫誨,非以非真實而擾動。以柔軟諫誨,非以麤硬而擾動。為利益而諫誨,非無利益而擾動。以慈心而諫誨,非懷瞋而擾動。
(7)友!被如法諫誨之比丘,應起五相之追悔。即:具壽應時而諫誨,非於非時,此(我之過失)乃須追悔。具壽以真實而諫誨,非以非真實,此乃須追悔。具壽以柔軟諫誨,非以麤硬,此乃須追悔。具壽為利益而誨,非為無利益,此乃須追悔。具壽以慈心而諫誨,非懷瞋,此乃須追悔。
友!被如法諫誨之比丘,應起此等五相之追悔。
(8)友!於如法諫誨之比丘,應起五相之無追悔。即:彼應時而諫誨友人,非於非時,此乃無須追悔。彼以真實而諫誨友人,非以非真實,此乃無須追悔。彼以柔軟而諫誨友人,非麤硬,此乃無須追悔。彼為利益而諫誨友人,非無利益,此乃無須追悔。彼以慈心而諫誨友人,非懷瞋,此乃無須追悔。
友!於如法諫誨之比丘,應須起此等五相之無追悔。何故爾耶?其餘比丘將以真實而諫誨,謂可為。
(9)友!被諫誨之補特伽羅,可住於二法中,即真實與不動。友!若他人諫誨我,或應時、或於非時,或以真實、或以非真實,或以柔軟、或以麤硬,或為利益、或以無利益,或以慈心、或懷瞋而作,我亦同應住於二法中,即真實與不動。若此知我法者,則應告彼:『誠然,我有此法。』若此知非我法者,則應告彼:『不然,我無有此法。』」
(10)〔世尊示言:〕「舍利弗!汝雖作如是說,世間有一類癡人,不恭敬而信受。」[2]
ᅟᅟ==[2] ti 之次下除去疑問符號。==
(11)「大德!有補特伽羅無信,為活命、非為信而自家趣向非家,諂佞而誑惑,矯詐而掉舉,傲慢、輕薄、饒舌而作不謹慎語,不守護根門,於食而不知其量,不勤覺醒,不期望沙門性,不強學而恭敬,多積蓄,〔戒行〕緩慢而勉勵雜眾,不勤遠離,懈怠而缺乏精進,失念,不正知而心不定,心迷亂、無慧、啞羊等,彼等對我所作如是說,雖不恭敬而信受;然而,大德!諸善男子,為信而自家趣向非家,不諂佞、不誑惑、不矯詐、不掉舉、不傲慢、不輕薄、不饒舌,不作不謹慎之語,守護根門,於食而知量,勤覺醒,期望沙門性,強學而恭敬,不多積蓄,於〔戒行〕不緩慢,不勉勵雜眾,勤遠離,啟發精進,不惜身命,〔正〕念現前,正知而心定,心一境、有慧而不啞羊,彼等對我所如是說皆恭敬而信受。」
(12)「舍利弗!有補特伽羅,無信,為活命、非為信而自家趣向非家,諂佞而誑惑,矯詐而掉舉,傲慢、輕薄、饒舌而作不謹慎之語,不守護根門,於食而不知其量,不勤覺醒,不期望沙門性,不強學而恭敬,多積蓄,〔戒行〕緩慢而勉勵雜眾,不勤遠離,懈怠而缺乏精進,失念,不正知而心不定,心迷亂、無慧、啞羊,彼等除外。然而,舍利弗!諸善男子,為信而自家趣向非家,不諂佞、不誑惑、不矯詐、不掉舉、不[A15]傲慢、不輕薄、不饒舌,不作不謹慎之語,守護根門,於食而知量,勤覺醒,期望沙門性,強學而恭敬,不多積蓄,〔戒行〕不緩慢,不勉勵雜眾,勤遠離,啟發精進,不惜身命,正念現前,正知而心定,心一境、有慧而非啞羊之彼等,舍利弗!汝可說。舍利弗!思:我令同梵行者自非法出,令住於正法。教授同梵行者!舍利弗!教誡同梵行者!
ᅟᅟ==[A15] 傲【CB】,遨【南傳】==
舍利弗!汝應如是學。」
### 5.168
一百六十八[1]
ᅟᅟ==[1] 雜阿含一八(大正藏二、一二九a)。==
(1)於其處,舍利弗告諸比丘言……。
(2)「友!破戒、壞戒者,正定之基則毀,正定無有時,壞正定者,如實智見之基則毀。無有如實智見時,壞如實智見者,厭離欲之基則毀。無有毀離欲時,壞厭離欲者,解脫智見之基則毀。
(3)友!譬如樹之枝葉毀壞,其芽亦不生長,外皮與木質及心皆不生長。正如是,友!破戒、壞戒者,正定之基則毀。無有正定時,壞正定者,如實智見之基則毀。無有如實智見時,壞如實智見者,厭離欲之基則毀。無有厭離欲時,壞厭離欲者,解脫智見之基則毀。
(4)友!有戒、具戒者,正定之基圓足。有正定時,圓足正定者,如實智見之基圓足。有如實智見時,圓足無有如實智見者,厭離欲之基圓足。有厭離欲時,圓足厭離欲者,解脫智見之基圓足。
(5)友!譬如樹之枝葉圓足,其芽亦生長,外皮與木質及心皆生長。正如是,友!有戒、具戒者,正定之基圓足。有正定時,圓足正定者,如實智見之基圓足。有如實智見時,圓足如實智見者,厭離欲之基圓足。有厭離欲時,圓足厭離欲者,解脫智見之基圓足。」
### 5.169
一百六十九
(1)其時,具壽阿難往舍利弗之處。至已,與具壽舍利弗俱相慶慰,交換歡喜、可慰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謂具壽舍利弗言:
(2)「友,舍利弗!比丘齊幾何始能速了知善法?又善覺、多覺,又不忘其覺者耶?」
「具壽阿難者是多聞。具壽阿難自以辯才能說!」
「因此,友,舍利弗!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具壽舍利弗回答具壽阿難:「友!唯然。」具壽阿難言:
(3)「友,舍利弗!世間有比丘,於義善巧、又善巧於本文、又善巧於文、又善巧於訓釋之詞、又善巧於〔文之〕連絡。友,舍利弗!比丘,齊如是始能速了知善法,又善覺,又多覺,又不忘其覺者。」
「友!稀有哉。友!未曾有哉。具壽阿難,如斯善說。具壽阿難,成就此等之五法。我等乃思惟,即:具壽阿難善巧於義、善巧於本文、善巧於文、善巧於訓釋之詞、善巧於〔文之〕連絡。」
### 5.170
一百七十[1]
ᅟᅟ==[1] 雜阿含一七(大正藏二、一二三b)。==
(1)爾時,具壽阿難在憍賞彌之瞿私多園。其時,具壽跋陀耆詣具壽阿難之處,至已,與具壽阿難俱相慶慰,交換歡喜、可慰之語已,坐於一面,具壽阿難告坐於一面之跋陀耆言:
(2)「友,跋陀耆!見之最上者何耶?聞之最上者何耶?樂之最上者何耶?想之最上者何耶?有之最上者何耶?」
「友!有梵天,〔自〕勝,不為他勝,以一切為見,自在,見彼梵天者,是見之最上。友!有名極光淨之諸天,於樂殊勝流注,普徧流注,彼等於某時或某處而發感語:[A16]嗚呼!樂哉![A17]嗚呼!樂哉!聞彼之聲者,是聞之最上。友!有名徧淨之諸天,彼等喜足而受寂靜樂,是樂之最上。友!有生於無所有處之諸天,是想之最上。友!有生於非想非非想處之諸天,是有之最上。」
ᅟᅟ==[A16] 嗚【CB】,鳴【南傳】==
ᅟᅟ==[A17] 嗚【CB】,鳴【南傳】==
(3)具壽跋陀耆之所言,合於群眾〔之意見〕[2]。
ᅟᅟ==[2] ti 次下除去疑問符號。==
「具壽阿難,是多聞。具壽阿難,自以辯才能說!」
「因此,友,跋陀耆!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具壽跋陀耆回答具壽阿難:「友!唯然。」具壽阿難言:
「友!隨見而有諸漏之盡,是見之最上。隨聞而有諸漏之盡,是聞之最上。隨得安樂而有諸漏之盡,是樂之最上。隨有想而有諸漏之盡,是想之最上。隨有而有諸漏之盡,是有之最上。」
攝句:
嫌恨除去有二、論議、共住、發問
想受滅、諫誨、戒、了知、跋陀耆
## 第十八 優婆塞品
### 5.171
一百七十一
(1)爾時,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於彼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回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2)「諸比丘!成就五法之優婆塞,墮於有畏。何等為五?
即:殺生,不與取,邪欲行,虛誑語,有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優婆塞,墮於有畏。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優婆塞,是無畏。何等為五?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欲行,離虛誑語,離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優婆塞,是無畏。」
### 5.172
一百七十二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優婆塞,非無畏而住家。何等為五?
即:殺生……乃至……有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優婆塞,非無畏而住家。
(2)諸比丘!成就五法之優婆塞,無畏而住家。何等為五?
即:離殺生……乃至……離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優婆塞,無畏而住家。」
### 5.173
一百七十三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優婆塞,如相隨墮地獄。何等為五?
即:殺生……乃至……有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優婆塞,如相隨墮地獄。
(2)諸比丘!成就五法之優婆塞,如相隨生天國。何等為五?
即離殺生……乃至……離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優婆塞,如相隨生天國。」
### 5.174
一百七十四
(1)其時,給孤獨長者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告坐於一面之給孤獨長者曰:
(2)「長者!若不斷五種之怖、怨,則可謂無戒,又,生於地獄。何等為五?
即:殺生,不與取,邪欲行,虛誑語,有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是。
長者!若不斷此等五種之怖、怨,則可謂無戒,又,生於地獄。
(3)長者!若斷五種之怖、怨,則可謂具戒,又,生於善趣。何等為五?
即:殺生,不與取,邪欲行,虛誑語,有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是。
(4)長者!殺生者[1],依殺生之因緣,亦生現法之怖、怨,又,亦生當來之怖、怨,又,受心之苦、憂。由於離殺生,則不生現法之怖、怨,又,不生當來之怖、怨,〔又〕,不受心之苦、憂,離殺生者,如是之怖、怨得止息。
ᅟᅟ==[1] 暹羅本 pāṇātipātī 之語為正確。==
(5)長者!不與取者……長者!邪欲行者……長者!虛誑語者……長者!有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者,依有穀、酒、果酒、酒分放逸處因緣,亦生現法之怖與怨,又,亦生當來之怖、怨,又受心之苦、憂。離有穀酒、果酒、酒分放逸處,則不生現法之怖、怨,又,不生當來之怖、怨。〔又〕,不受心之苦、憂,離有穀酒、果酒、酒分放逸處者,如是之怖、怨得止息。」
殺害諸眾生[2] 又作虛誑語
偷取世不與 又通他人妻
沈湎於穀物 草果酒之人
不斷五種怨 名為無戒者
身壞無智慧 彼乃墮地獄
不殺諸眾生 不言虛誑語
不偷世不與 不通他人妻
不沈湎穀物 草果酒之人
斷五種怨已 名為有戒者
身壞有智慧 彼乃生善趣
ᅟᅟ==[2] atimāteti 為非,atimāpeti 或應作 atipāteti,暹羅本為後者,以下[*]記號亦然。==
### 5.175
一百七十五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優婆塞,是優婆塞之旃陀羅、優婆塞之垢、優婆塞之最下劣。何等為五?
即:無信、無戒、僥倖瑞相、信瑞相而不信業,又,外求可供養者,以事彼為先。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優婆塞,是優婆塞之旃陀羅、優婆塞之垢、優婆塞之最下劣。
(2)諸比丘!成就五法之優婆塞,是優婆塞之寶、優婆塞之紅蓮華、優婆塞之白蓮華。何等為五?
即:有信、具戒、不僥倖瑞相、信業而不信瑞相,又,不外求可供養者,以事彼為先。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優婆塞,是優婆塞之寶、優婆塞之紅蓮華、優婆塞之白蓮華。」
### 5.176
一百七十六[1]
ᅟᅟ==[1] 雜阿含一七(大正藏二、一二二c)。==
(1)其時,給孤獨長者由五百優婆塞所簇擁,而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告坐於一面之給孤獨長者言:
(2)「長者!汝等供給比丘僧伽衣服、飲食、牀座、治病藥及資具。然而,長者!勿思:『我等供給比丘僧伽衣服、飲食、牀座、治藥及資具。』而滿足,是故長者!應如是學:
(3)『我等應如何恆喜遠離而住耶?』
長者!汝等應如是學。」
(4)〔世尊〕作如是說時,具壽舍利弗白世尊言:
「大德!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此乃世尊之所說。謂:『長者!汝等供給比丘僧伽衣服、飲食、牀座、治病藥及資具。然而,長者!勿思:「我等供給比丘僧伽衣服、飲食、牀座、治病藥及資具。」而滿足,是故長者!應如是學:「我等應如何恆喜遠離而住耶?」長者!汝等應如是學。』大德!聖弟子喜遠離而住時,於彼無五處。即:彼欲所引之一切苦、憂,其時,於彼則無。又彼欲所引之樂、喜,其時,於彼則無。又彼不善所引之苦、憂,其時,於彼則無。又彼不善所引之樂、喜,其時,於彼則無。又彼善所引之苦、憂,其時,於彼則無。大德!聖弟子具足遠離之喜而住時,於彼則無此等之五處。」
「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聖弟子喜遠離而住時,於彼無五處。即:彼欲所引之一切苦、憂,其時,於彼則無。又彼欲所引之樂、喜,其時,於彼則無。又彼不善所引之苦、憂,其時,於彼則無。又彼不善所引之樂、喜,其時,於彼則無。又彼善所引之苦、憂,其時,於彼則無。舍利弗!聖弟子具足遠離之喜而住時,於彼則無此等之五處。」
### 5.177
一百七十七
(1)「諸比丘!優婆塞,不可作此等五種販賣。何等為五?
即:販刀劍、販人、販肉[1]、販酒、販毒。
ᅟᅟ==[1] 飼育豚、鹿等而賣。==
諸比丘!優婆塞,不可作此等五種販賣。」
### 5.178
一百七十八
(1)「諸比丘!汝等如何謂如是耶?此人以斷殺生,離殺生,國王捕彼,以離殺生故,或打、或縛、或放逐、或發洩憤怒。汝等或見、或聞耶?」
「大德!不然。」
「諸比丘!善哉!諸比丘!我亦謂此人,斷殺生,離殺生,國王捕彼,以離殺生故,或打、或縛、或放逐、或發洩憤怒,不曾見、不曾聞。又,顯示彼作惡業——此人或殺女人、或〔殺〕男子。因此,國王捕彼,以殺生之故,或打、或縛、或放逐、或發洩憤怒,汝等如是見、聞耶?」
「大德!我等曾見,又,曾聞,又,當來可聞。」
(2)「諸比丘!汝等如何謂是耶?謂此人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國王捕彼,以離不與取故,或打、或縛、或放逐、或發洩憤怒,汝等或曾見、或曾聞耶?」
「大德!不然。」
「諸比丘!善哉!諸比丘!我亦謂此人,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國王捕彼,以離不與取故,或打、或縛、或放逐、或發洩憤怒,不曾見、不曾聞。又,顯示彼作惡業——此人自某村、自某林,不與取,稱為竊取者。因此,國王捕彼,以不與取故,或打、或縛、或放逐、或發洩憤怒,汝等曾如是見、或曾聞耶?」
「大德!我等曾見,又,曾聞,又當來可聞。」
(3)「諸比丘!汝等如何謂如是耶?謂此人,斷邪欲行,離邪欲行,國王捕彼,以離邪欲行之故,或打、或縛、或放逐、或發洩憤怒。汝等或曾見、或曾聞耶?」
「大德!不然。」
「諸比丘!善哉!諸比丘!我亦謂此人,斷邪欲行,離邪欲行,國王捕彼,以離邪欲行故,或打、或縛、或放逐、或發洩憤怒,不曾見、不曾聞。又,顯示彼作惡業——此人通他之女人、童女。因此,國王捕彼,以邪欲行故,或打、或縛、或放逐、或發洩憤怒。汝等曾如是見、或曾聞耶?」
「大德!我等曾見,又,曾聞,又,當來可聞。」
(4)「諸比丘!汝等如何謂如是耶?謂此人,斷虛誑語,離虛誑語,國王捕彼,以離虛誑語故,或打、或縛、或放逐、或發洩憤怒。汝等或曾見,或曾聞耶?」
「大德!不然。」
「諸比丘!善哉!諸比丘!我亦謂此人,斷虛誑語,離虛誑語,國王捕彼,以離虛誑語故,或打、或縛、或放逐、或發洩憤怒,不曾見、不曾聞。又,顯示彼作惡業——此人依虛誑語,從長者、或長者子得利。因此,國王捕彼,以虛誑語故,或打、或縛、或放逐、或發洩憤怒。汝等曾如是見、或曾聞耶?」
「大德!我等曾見,又,曾聞,又,當來可聞。」
(5)「諸比丘!汝等如何謂此耶?謂此人,斷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離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國王捕彼,以離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故,或打、或縛、或放逐、或發洩憤怒。汝等曾見、或曾聞耶?」
「大德!不然。」
「諸比丘!善哉!諸比丘!我亦謂此人,斷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離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國王捕彼,以離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故,或打、或縛、或放逐、或發洩憤怒,不曾見、不曾聞。又,顯示彼作惡業——此人耽溺於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或殺女人、或男子;此人耽溺於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從某村、或某林,不與取,稱為竊取者;此人耽溺於穀酒、木酒、酒分之放逸處,通他女人或童女;此人耽溺於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依虛誑語,從長者、或長者子得利。因此,國王捕彼,以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故,或打、或縛、或放逐、或發洩憤怒。汝等曾如是見、或曾聞耶?」
「大德!我等曾見,又,曾聞,又,當來可聞。」
### 5.179
一百七十九[1]
ᅟᅟ==[1] 中阿含三〇(大正藏一、六一六a)。==
(1)其時,給孤獨長者為五百優婆塞所圍繞,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其時,世尊告具壽舍利弗言:
(2)「舍利弗!諸在家白衣,作業於五學處而為所擁護,又,四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如實樂欲則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彼得記說:若希望,則自地獄已盡、傍生已盡、餓鬼境已盡、無幸處、惡趣、險難已盡,我乃預流者,是不墮法,是為決定而終極等覺。如何於五學處作業而為所擁護耶?
(3)舍利弗!世間有聖弟子,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欲行、離虛誑語,離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
以此等五學處作業為所擁護。如何於四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如實樂欲則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耶?
(4)舍利弗!世間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即: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御調丈夫者、天人師、覺者、世尊。彼若證此第一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則不清淨之心,得清淨;不潔白之心,得潔白。
(5)復次,舍利弗!〔世〕間有聖弟子,於法成就證淨。即:世尊之法善說、現見、不時、來見、引導、智者是應自知。彼若證此第二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則不清淨之心,得清淨;不潔白之心,得潔白。
(6)復次,舍利弗!〔世〕間有聖弟子,於僧伽成就證淨。即: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妙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是直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是應理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和敬行者;所謂四雙補特伽羅、八士補特伽羅是。此世尊之弟子僧伽,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之無上福田。彼若證此第三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則不清淨之心,得清淨;不潔白之心,得潔白。
(7)復次,舍利弗!聖弟子,成就聖所愛之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可執取、能發三摩地之戒。彼若證此第四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則不清淨之心,得清淨;不潔白之心,得潔白。
此等四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如實樂欲則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
(8)舍利弗!諸在家白衣,作業於五學處而為所擁護,又四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如實樂欲則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彼得記說:若希望,則自地獄已盡、傍生已盡、餓鬼境已盡、無幸處、惡趣、險難已盡,我乃預流者,是不墮法,是為決定而終極等覺。」
見地獄恐怖 避免一切惡
受持聖法已 智者避諸惡
不害眾生命 皆有強勁力
知而不虛誑 勿盜他人物
自有妻滿足 不通他人妻[2]
心迷果酒類 酒分人勿飲
隨念正自覺 又隨尋善法
為眾無惱害 修習饒益心
有所施法時 希功德利益
先於寂靜者 施所施大果
我今說寂靜 舍利弗諦聽
若有黑與白[3] 赤色之與黃
斑點或一色 又有鴿色牛
一切諸種中 良馴之牡牛
具有引荷力 直進且疾行
唯彼引荷力 彼毛色調見
如是人之中 生於如何姓
剎帝婆羅門 農商工屠業
一切諸種中 訓練善行儀
信仰而具戒 語實而心慚
已斷生與死 完全清淨行
卸荷無繫縛 已所作無漏
通達一切法 無執者安樂
離塵垢田中 布施有多報
凡夫不知逝 愚癡無所聞
別處無布施 不侍寂靜人
智者尚寂靜 親侍有智人
植信善逝者 根本堅立時
彼等生天國 或往善姓家
次第得涅槃 如是智人證
ᅟᅟ==[2] ca ārame,暹羅本為 ca n'ārame 為正確。==
ᅟᅟ==[3] 以下之頌文,同增支部三集第五十七章。==
### 5.180
一百八十
(1)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俱,遊行於憍薩羅〔國〕。世尊行走大道,於隨一地方見沙羅樹大林。見已,自大道離去而彼沙羅林處,至已,入彼沙羅林,於隨一地方面現微笑。爾時,具壽阿難謂:「世尊有何因何緣而面現微笑耶?無因則世尊乃不現微笑。」爾時,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有何因何緣而面現微笑耶?無因世尊不現微笑。」
(2)「阿難!往昔此處有城,繁榮興盛,人多居住,人口密集。阿難!近於此城,是迦葉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所居住。復次,阿難!於迦葉世尊、應供、正等覺者處,有名為迦毘尸(Gavesi)之優婆塞,不圓滿〔五〕戒。阿難!迦毘尸優婆塞指示而勸導五百優婆塞,彼等〔亦〕不圓滿〔五〕戒。阿難!其時,迦毘尸優婆塞謂:『我多利益此等五百優婆塞,是上首,是勸導者。我不圓滿戒,又,此等五百優婆塞亦不圓滿戒,如是此〔因〕完全相等,毫無優越,我乃優越!』阿難!其時,迦毘尸優婆塞詣彼等五百優婆塞之處,至已,告彼等五百優婆塞言:『具壽等!自今日以後,當存念我為戒圓滿之人!』阿難!其時,彼等五百之優婆塞謂:『賢者迦毘尸於我等多利益,是上首,是勸導者。賢者迦毘尸實圓滿其戒,我等豈弗然[1]耶?』阿難!其時,彼等五百優婆塞,即詣迦毘尸優婆塞處,至已,白迦毘尸優婆塞言:『賢者迦毘尸!自今日以後,當存念此等五百優婆塞為戒圓滿人。』阿難!其時,迦毘尸優婆塞謂:『我多利益此等五百之優婆塞,是上首,是勸導者。我圓滿戒;又,此等五百優婆塞亦圓滿戒,如是此〔因〕完全相等,毫無優越,我乃優越。』阿難!其時,迦毘尸優婆塞,即詣彼五百優婆塞。至已,告彼等五百優婆塞言:『具壽等!自今日以後,當存念我為梵行者,是遠行者,遠離婬卑猥法!』阿難!其時,彼等五百優婆塞謂:『賢者迦毘尸者多利益我等,是上首,是勸導者。賢者迦毘尸實當為梵行者,是遠行者,遠離婬卑猥法,我等豈弗然耶?』阿難!其時,彼等五百優婆塞即詣迦毘尸優婆塞處。至已,白迦毘尸優婆塞言:『賢者迦毘尸!自今日以後,當存念此等五百優婆塞亦為梵行者,是遠行者,遠離婬卑猥法。』阿難!其時,迦毘尸優婆塞謂:『我多利益此等五百優婆塞,是上首,是勸導者。又,我圓滿戒,此等五百優婆塞亦圓滿戒;又我為梵行者,是遠行者,遠離婬卑猥法,此等五百之優婆塞亦為梵行者,是遠行者,遠離婬卑猥法。如是此〔因〕完全相等,毫無優越,我乃優越!』阿難!其時,迦毘尸優婆塞即詣彼等五百優婆塞處。至已,告彼等五百優婆塞言:『具壽等!自今日以後,當存念我為一食者,廢除夜食,遠離非時食!』阿難!其時,彼等五百優婆塞謂:『賢者迦毘尸多利益我等,為上首,是勸導者。賢者迦毘尸實當為一食者,廢除夜食,遠離非時食,我等豈弗然耶?』阿難!其時,彼等五百優婆塞即詣迦毘尸優婆塞處。至已,白迦毘尸優婆塞言:『賢者迦毘尸!自今日以後,當存念此等五百優婆塞,亦為一食者,廢除夜食,遠離非時食。』阿難!其時,迦毘尸優婆塞謂:『我多利益此等五百優婆塞,為上首,是勸導者。又我圓滿戒,此等五百優婆塞亦圓滿戒。又我為梵行者,是遠行者,遠離婬卑猥法,此等五百優婆塞亦為梵行者,是遠行者,遠離婬卑猥法。又,我為一食者,廢除夜食,遠離非時食。如是此〔因〕完全相等,毫無優越,我乃優越!』阿難!其時,迦毘尸優婆塞詣迦葉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之處。至已,白迦葉世尊、應供、正等覺者言:『大德!我願得從世尊出家,願得具足〔戒〕。』阿難!迦毘尸優婆塞得從迦葉世尊、應供、正等覺者出家,得具足〔戒〕。復次,阿難!迦毘尸比丘,自受具足戒未久,獨處,遠離擾鬧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善男子等正自家趣向非家,彼之無上梵行之終極完具不久,已於現法而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證知生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作,再不還於現狀。又,阿難!迦毘尸比丘為阿羅漢之一。阿難!其時,彼等五百之優婆塞謂:『賢者迦毘尸多利益我等,為上首,為勸導者。而此賢者迦毘尸剃除鬚髮,披著袈裟衣,自家而趣向非家,我等豈弗然耶?』阿難!其時,彼等五百優婆塞,即詣迦葉世尊、應供、正等覺者處,至已,白迦葉世尊、應供、正等覺者言:『大德!我等願得從世尊出家,願得具足〔戒〕。』阿難!彼等五百優婆塞,即得從迦葉世尊、應供、正等覺者出家,得具足〔戒〕。又,阿難!迦毘尸比丘謂:『我此無上之解脫樂,如實樂欲則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願此等五百之比丘,其無上之解脫樂,如實樂欲則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阿難!其時,彼等五百比丘獨處,遠離擾鬧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善男子正自家而趣向非家,彼之無上梵行之終極完具不久,已於現法而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證知生者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作,再不還於現狀。
ᅟᅟ==[1] pana 暹羅本作 pana na 為正確,以下亦然。==
(3)阿難!如是,彼等五百比丘,以迦毘尸為上首,依次而上,次第卓越於勝行,作證無上解脫。以故阿難!應如是學。
(4)我等依次第而上,次第卓越於勝行,當作證無上解脫。
阿難!應如是學。」
攝句:
畏無畏、地獄、怨、第五旃陀羅
喜、販賣、國王、在家乃迦毘尸
## 第十九 阿蘭若品
### 5.181
一百八十一
(1)「諸比丘!有此等五者,是住樹林者。以何為五耶?
(2)以鈍故、癡故,有住林者。有惡欲、惡性故,是住林者。有憍慢故、亂心故,是住林者。有諸佛、諸佛弟子所讚故,是住林者。唯依少欲、唯依喜足、唯依儉約、唯依遠離、唯依求彼〔善行〕,是住林者。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住林者。
(3)諸比丘!於此等五種住林者中,所謂唯依彼之少欲、唯依喜足、唯依儉約、唯依遠離、唯依求彼〔善行〕而為住林者,此等是五種住林者中之第一、為最、為首、為上、為勝。
諸比丘!譬如由牛之出乳,由乳出酪,由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醍醐者,此中說為第一。正如是,諸比丘!在此等五住林者中,所謂唯依彼之少欲、唯依喜足、唯依儉約、唯依遠離、唯依求彼〔善行〕而為住林者,此等五種住林者中為第一、為最、為首、為上、為勝。」
### 5.182
一百八十二~一百八十九
(1)「諸比丘!此等是五種之糞掃衣行者……
### 5.183
(2)諸比丘!此等是五種之樹下坐行者……
### 5.184
(3)諸比丘!此等是五種之塚間坐行者……
### 5.185
(4)諸比丘!此等是五種之迴處坐行者……
### 5.186
(5)諸比丘!此等是五種之常坐行者……
### 5.187
(6)諸比丘!此等是五種之隨得座行者……
### 5.188
(7)諸比丘!此等是五種之一食行者……
### 5.189
(8)諸比丘!此等是五種之不後食行者……」
### 5.190
一百九十
(1)「諸比丘!此等是五種乞食行者。以何為五耶?
(2)即:鈍故、癡故,有乞食行者。惡欲、惡性故,有乞食行者。憍慢故、亂心故,有乞食行者。諸佛、諸佛弟子所讚故,有乞食者。唯依少欲、唯依喜足、唯依儉約、唯依遠離、唯依求彼[1]〔善行〕,有乞食行者。
ᅟᅟ==[1] idam aṭṭhitaṁ 和前同,應作 idamatthitaṁ 以下亦然。==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乞食行者。
(3)諸比丘!在是等五種乞食行者中,所謂唯依彼之少欲、唯依喜足、唯依儉約、唯依遠離、唯依求彼〔善行〕而為乞食行者,此等為五種乞食行者中第一、為最、為首、為上、為勝。
諸比丘!譬如由牛之出乳、由乳出酪、由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醍醐者,此中說為第一。正如是,諸比丘!在此等五種乞食行者中,所謂唯依彼之少欲、唯依喜足、唯依儉約、唯依遠離、唯依求彼〔善行〕而為乞食行者,此等為五種乞食行者中第一、為最、為首、為上、為勝。」
攝句:
住林、糞掃衣、樹下、塚間、迴處坐
常坐、隨得座、一食、不後食與乞食
## 第二十 婆羅門品
### 5.191
一百九十一
(1)「諸比丘!此等五種昔時之婆羅門性,今時可見於狗之間,非於婆羅門之間。以何為五耶?
(2)諸比丘!昔時婆羅門,唯近於婆羅門女,非近於非婆羅門女。諸比丘!今時婆羅門者,亦近於婆羅門女,亦近於非婆羅門女。諸比丘!今時之狗唯近於牝狗,非近於非牝狗。諸比丘!是第一種昔時之婆羅門性,今時可見於狗之間,非於婆羅門之間。
(3)諸比丘!昔時婆羅門,唯近於受胎期中之婆羅門女,非近於非受胎期中。諸比丘!今時婆羅門,亦近於受胎期中之婆羅門女,亦近於非受胎期中〔之婆羅門女〕。諸比丘!今時之狗,唯近於受胎期中之牝狗,非近於非受胎期中〔之牝狗〕。諸比丘!是第二種古之婆羅門性,今時可見於狗之間,非於婆羅門之間。
(4)諸比丘!昔時婆羅門,不購不賣婆羅門女,唯相愛而已,為相續[1]共住而營生。諸比丘!今時婆羅門,亦購亦賣婆羅門女,亦相愛,為相續共住而營生。諸比丘!今時狗不購、不賣牝狗,唯相愛而已,為相交[2]共住而營生。諸比丘!是第三種古之婆羅門性,今時可見於狗之間,非於婆羅門之間。
ᅟᅟ==[1] Saṁsaggatthāya 者,在註作 sambandhāya,如依釋為 paveṇiyaṁ gandhanatthaṁ(為結相續之故)看來,則可採 Sambandhāya,故今從暹羅本等。==
ᅟᅟ==[2] Samsaggatthāya 者即 Saṁsaggatthāya 之誤。==
(5)諸比丘!昔時婆羅門,即使財、穀、銀、金亦不為貯蓄。諸比丘!今時婆羅門,即使財、穀、銀、金亦為貯蓄。諸比丘!今時之狗,即使財、穀、銀、金亦不為貯蓄。諸比丘!是第四種古之婆羅門性,今時可見於狗之間,非於婆羅門之間。
(6)諸比丘!昔時婆門,於夕為夕食,於朝為朝食而乞求施食。諸比丘!今時婆羅門,唯欲食得滿腹已,且攜殘餘而去。諸比丘!今時之狗於夕為夕食,於朝為朝食而乞求施食。諸比丘!是第五種古之婆羅門性,今時可見於狗之間,非於婆羅門之間。
諸比丘!此等五種之昔時婆羅門性,今時可見於狗之間,非於婆羅門之間。」
### 5.192
一百九十二[1]
ᅟᅟ==[1] 中阿含四〇(大正藏一、六八〇b)。==
(1)其時,頭那婆羅門,詣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俱相慶慰,交換歡喜可慰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頭那婆羅門白世尊言:
(2)「尊者瞿曇!我聞沙門瞿曇不向衰老、老年、年邁、高齡之婆羅門問訊、或起立、或讓席。尊者瞿曇!此乃確實如是,尊者瞿曇者不向衰老、老年、年邁、高齡之婆羅門問訊、或起立、或讓席。尊者瞿曇!此非完全圓熟。」
「頭那!汝非宣稱為婆羅門耶?」
「尊者瞿曇!正說者可以語:婆羅門,為母、父兩者生而純正,托胎清淨乃至七世之父祖皆是純正,不被謗出生之論,受持讀誦真言,古傳說於三吠陀及第五,並通達語彙、法式、語分別,能語而精通文法,於順世論及大人相〔所記述之文義〕無不受持。尊者瞿曇!其正說者,可相同以我而語。尊者瞿曇!我亦為婆羅門,母、父兩者生而純正,托胎清淨乃至七世之父祖皆是純正,被不謗出生之論,受持讀誦真言,古傳說於三吠陀及第五,並通達語彙、法式、語分別,能語而精通文法,於順世論及大人相〔所記述之文義〕無不受持。」
「頭那!諸婆羅門中昔時之聖者,為真言之作者,為真言之能說者。又屬於彼等之古集、讀誦、口授、集成者,今時之婆羅門隨誦、而隨說。隨說〔彼等之〕所說,隨〔彼等之〕所口授而口授。〔所謂彼等者〕即:阿吒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應疑羅沙、跋羅墮闍、婆悉吒、迦葉波、僕虞哥等是。彼等者施設此等五婆羅門,即等於梵天,等於天上,守護界限,超越界限,第五為婆羅門中之旃陀羅。頭那!汝乃彼等中何者耶?」
「尊者瞿曇!我不知此等五種婆羅門,唯知我乃婆羅門。尊者瞿曇!若請為我說法,是甚幸。使我得知此等五種婆羅門。」
「誠然,婆羅門!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頭那婆羅門回答世尊:「尊者!誠然。」世尊曰:
(3)「頭那!云何相等於梵天之婆羅門耶?頭那!世間有婆羅門,母、父兩者皆生而純正,托胎清淨乃至七世之父祖皆是純正,不被謗出生之論,彼行四十八年間童貞之梵行,學習真言,四十八年間行童貞之梵行已,學習真言已,完全如法,非於非法,為師而尋求師財。頭那!又此中,法者何耶?不依農事、不依商業、不依放牧、不依弓刀、不依事王、不依隨一之工巧,純依乞食行,而不侮蔑鉢。彼奉獻師財於師已,剃除鬚髮,披著袈娑,自家趣向非家。彼如是出家而與慈心俱行,徧滿一方而住;如是〔徧滿〕第二、第三、第四〔方而住〕;如是,上、下、橫徧於一切世界,以與慈俱行廣大無量無怨無害心,徧滿而住;與悲……與喜……與捨俱行心,徧滿一方而住,如是徧滿第二、第三、第四〔方而住〕;如是,上、下、橫徧於一切世界,與慈俱行廣大無量無怨無害心,徧滿而住。彼修此等之四梵住已,身壞死後,生於善趣、梵世。頭那!如是相等於梵天之婆羅門。
(4)頭那!又云何相等於天之婆羅門耶?頭那!世間有婆羅門,母、父兩者皆生而純正,托胎清淨乃至七世之父祖皆是純正,不被謗出生之論。彼四十八年間行童貞之梵行,學習真言。四十八年間行童貞之梵行已,學習真言已,完全如法,非於非法,為師尋求師財。頭那!又,此中之法者何耶?不依農事、不依商業、不依放牧、不依弓刀、不依事王、不依隨一之工巧,純依乞食行而不侮蔑於鉢。彼奉獻師財於師已,完全如法,非於非法,而尋求妻。頭那!此中,法者何耶?不購〔女〕,不賣〔己〕,唯〔尋求〕給予以〔手〕[2]〔澆〕水之婆羅門女。彼唯親近婆羅門女,非剎帝利女、非毘舍女、非首陀女、非旃陀羅女、非獵師女、非篋匠女、非車匠女,不親近補羯婆女、不親近懷胎女、不親近授乳女、不親近非受胎期中女。又,頭那!婆羅門者何故不親近懷胎女耶?頭那!若婆羅門親近懷胎女,則彼童男或童女者稱為大糞聚生。是故,頭那!婆羅門不親近懷胎女。又,頭那!婆羅門何故不親近授乳女耶?頭那!若婆羅門親近授乳女,則彼童男或童女者,稱為飲不淨。是故,頭那!婆羅門不親近授乳女。又,頭那!婆羅門何故不親近非受胎期中女耶?彼[3]婆羅門女不為欲、不為戲、不為適悅;唯為子孫相續於婆羅門,而做婆羅門女。彼得子已,剃除鬚髮,披著袈裟,自家趣向非家。彼乃如是出家,離欲……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彼修此等四靜慮已,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頭那!如是相等於天之婆羅門。
ᅟᅟ==[2] 於手澆水,為付與之表示。==
ᅟᅟ==[3] 此文之下有 sace Doṇa brāhmaṇo anutuniṁ gacchati(有頭那!若婆羅近非受胎期中之女者)之句在此處其義不順而可除去,若取用此句,而想下句有脫落者不可。==
(5)頭那!又云何而為守護界限之婆羅門耶?頭那!世間有婆羅門,母、父兩者皆生而純正,托胎清淨乃至七世之父祖皆是純正,不被謗出生之論。彼四十八年間行童貞之梵行,學習真言,四十八年間行童貞之梵行已,學習真言已,完全如法,非於非法,為師尋求師財。頭那!此中之法者何耶?不依農事、不依商業、不依放牧、不依弓刀、不依事王、不依隨一之工巧,純依乞食行而不侮蔑於鉢。彼奉獻師財於師已,完全如法,非於非法而尋求妻。頭那!此中之法者何耶?不購〔女〕,不賣〔已〕,唯〔尋求〕給予以〔手灌〕水之婆羅門女。彼唯親近婆羅門女,非剎帝利女、非毘舍女、非首陀女、非旃陀羅女、非獵師女、非篋匠女、非車匠女,不親近補羯裟女、不親近懷胎女、不親近授乳女、不親近非受胎期中之女。又,頭那!婆羅門何故不親近懷胎女耶?頭那!若婆羅門親近懷胎女……乃至……唯為子孫相續於婆羅門,而做婆羅門女。彼得子已,希望其子之寵愛,棲息於家族[4]中,不自家趣向非家,整備昔時婆羅門之界限而住其處,不踰越;整備昔時婆羅門界限之婆羅門住於其處,則不踰越。頭那!是故,稱為守護界限之婆羅門。頭那!如是為守護界限之婆羅門。
ᅟᅟ==[4] kuṭumbiṁ 暹羅本作 kuṭumbaṁ 為正確。==
(6)頭那!又如何為超越界限之婆羅門耶?頭那!世有婆羅門,母、父兩者……不被謗出生之論,彼四十八年間行童貞之梵行,學習真言,四十八年間行童貞之梵行已,學習真言已,完全如法,非於非法,為師而尋求師財。頭那!又此中之法者何耶?不依農事、不依商業、不依放牧、不依弓刀、不依事王、不依隨一之工巧,純依乞食行而不侮蔑於鉢。彼奉獻師財於師已,即如法、非法,購〔女〕亦賣〔己〕而尋求妻。亦〔尋求〕給予以〔手灌〕水之婆羅門女。彼親近婆羅門女,亦親近剎帝利女、毘舍女、首陀女、旃陀羅女、獵師女、篋匠女、車匠女,補羯娑女、懷胎女、授乳女、受胎期中女、非受胎期中女。彼之婆羅門女者為欲、為戲、為適悅、亦為子孫相續於婆羅門,而有婆羅門女。俱備昔時婆羅門之界限而不住於其處,若踰越之,頭那!是故稱為超越界限之婆羅門。頭那!如是為超越界限之婆羅門。
(7)頭那!又如何為婆羅門中旃陀羅之婆羅門耶?頭那!世間有婆羅門,母、父兩者皆生而純正,托胎清淨乃至七世父祖皆是純正,不被謗出生之論。彼四十八年間行童貞之梵行,學習真言。四十八年間行童貞之梵行已,學習真言已,雖如法、非法,依農事、依商業、依放牧、依弓刀、依事王、亦依隨一之工巧,純依乞食而不侮蔑於鉢,為師尋求師財。彼奉獻師財於師已,即如法、非法,購〔女〕賣〔己〕而尋求妻,亦尋求給予以〔手灌〕水之婆羅門女。彼亦親近婆羅門女,亦親近剎帝利女、毘舍女、首陀女、旃陀羅女、獵師女、篋匠女、車匠女,亦親近補羯裟女、懷胎女、授乳女、受胎期中女、非受胎期中女。彼之婆羅門女者為欲、為戲、為適悅、亦為子孫相續於婆羅門而有婆羅門女。彼乃依一切之業而為活命,然而婆羅門眾者語彼:『汝即稱為婆羅門,何故依一切之業而為活命耶?』彼答言:『譬如火燃燒清淨物,亦燃燒不清淨物,因此不污於火。』正如是,婆羅門依一切之業而為活命,然婆羅門不污。頭那!依一切業而為活命故,稱為婆羅門中旃陀羅之婆羅門。頭那!如是為婆羅門中旃陀羅之婆羅門。
(8)頭那!諸婆羅門中昔時之聖者,乃真言之作者,真言之能說者。又屬於彼等之古集、讀誦、口授、集成者,今時之婆羅門隨誦、隨說。隨說〔彼等之〕所說,隨〔彼等之〕所口授而口授。〔所謂彼等者〕即:阿吒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應疑羅、沙跋羅墮闍、婆悉坂、迦葉波、僕虞哥等是。彼等施設此等五種之婆羅門,即相等於梵天,等於天上,守護界限,超越界限,於第五為婆羅門中之旃陀羅。頭那!汝乃彼等中之何者耶?」
「尊者瞿曇!我等尚不等值於婆羅門中之旃陀羅,奇哉!尊者瞿曇!……乃至……承尊者瞿曇當攝受我自今日起,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5.193
一百九十三
(1)爾時,傷歌邏婆羅門,詣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互慶慰,交換歡喜可慰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傷歌邏婆羅門,白世尊言:
(2)「尊者瞿曇!是何因何緣,縱然於長夜讀誦真言,亦於其時不得辯才,況不讀誦?復次,尊者瞿曇!是何因何緣,於長夜不讀誦真言,亦於其時能得辯才,況且讀誦耶?」
(3)「婆羅門!以纏縛於欲貪、隨逐於欲貪心而住,且不如實知已生欲貪出離時,其時亦不如實知、不見己利,其時亦不如實知、不見他利,其時亦不如實知、不見俱利,於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辯才,況不讀誦?婆羅門!譬如有水鉢,〔鉢中之水〕或渾濁為赤色、黃色、青色、真紅色,有眼之人,於其中凝視己之面貌,而不如實知、見。正如是,婆羅門!以纏縛於欲貪、隨逐於欲貪之心而住,且不如實知已生欲貪出離之時,其時亦不如實知、不見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於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辯才,況不讀誦耶?
(4)復次,婆羅門!以纏縛於瞋、隨逐於瞋心而住,且不如實知已生瞋恚出離之時,其時亦不如實知、不見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於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辯才,況不讀誦?婆羅門!譬如水鉢,〔鉢中之水〕以火加熱、沸騰、洋溢,有眼之人,於其中凝視己之面貌,而不如實知、見。正如是,婆羅門!以纏縛於瞋、隨逐於瞋心而住,且不如實知已生瞋恚出離之時,其時亦不如實知、不見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於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辯才,況不讀誦耶?
(5)復次,婆羅門!以纏縛於惛眠、隨逐於惛眠心而住,且不如實知已生惛眠出離之時,其時亦不如實知、不見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於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辯才,況不讀誦?婆羅門!譬如有水鉢,〔鉢中之水〕為青苔所蔽,有眼之人於其中凝視己面貌,而不如實知、見。正如是,婆羅門!以纏縛於惛眠、隨逐於惛眠之心而住,且不如實知已生惛眠出離之時,其時亦不如實知、不見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於長夜讀誦之真言亦不得辯才,況不讀誦耶?
(6)復次,婆羅門!以纏縛於掉悔、隨逐於掉悔心而住,且不如實知已生掉悔出離之時,其時亦不如實知、不見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於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辯才,況不讀誦?婆羅門!譬如有水鉢,〔鉢中之水〕為風所吹動、漂盪,有眼之人於其中凝視己之面貌,而不如實知、見。正如是,婆羅門!以纏縛於掉悔、隨逐於掉悔之心而住,且不如實知已生掉悔出離之時,其時亦不如實知、不見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於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辯才,況不讀誦耶?
(7)復次,婆羅門!以纏縛於疑、隨逐於疑心而住,且不如實知已生之疑出離之時,其時亦不如實知、不見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於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辯才,況不讀誦?婆羅門!譬如有水鉢,〔鉢中之水〕被擾濁,含泥且置於闇處,有眼之人於其中凝視己之面貌,而不如實知、不見。正如是,婆羅門!以纏縛於疑、隨逐於疑心而住,且不如實知已生之疑出離之時,其時亦不如實知、不見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於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辯才,況不讀誦耶?
(8)〔復次,〕婆羅門!以不纏縛於欲貪、不隨逐於欲貪心而住,且如實了知已生欲貪出離之時,其時亦如實知見己利,其時亦如實知見他利,其時亦如實知見俱利,於長夜不讀誦真言,亦能得辯才,況讀誦耶?婆羅門!譬如有水鉢,〔鉢中之水〕或不渾濁為赤色、黃色、真紅色,有眼之人於其中凝視己之面貌,而如實知見。正如是,婆羅門!以不纏縛於欲貪、不隨逐於欲貪心而住,且如實了知已生欲貪出離之時,其時亦如實知見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於長夜不讀誦真言,亦得辯才,況讀誦耶?
(9)復次,婆羅門!以不纏縛於瞋、不隨逐於瞋心而住,且如實了知已生瞋出離之時,其時亦如實知見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於長夜不讀誦真言亦能得辯才,況讀誦耶?婆羅門!譬如有水鉢,〔鉢中之水〕以火不加熱、不沸騰、不洋溢,有眼之人於其中凝視己之面貌,而如實知見。正如是,婆羅門!以不纏縛於瞋、不隨逐於瞋心而住,且如實了知已生瞋出離之時,其時亦如實知見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於長夜不讀誦真言,亦能得辯才,況讀誦耶?
(10)復次,婆羅門!以不纏縛於惛眠、不隨逐於惛眠心而住,且如實了知已生惛眠出離之時,其時亦如實知見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於長夜不讀誦真言亦能得辯才,況讀誦耶?婆羅門!譬如有水鉢,〔鉢中之水〕不為青苔所蔽,有眼之人於其中凝視己之面貌,而如實知見。正如是,婆羅門!以不纏縛於惛眠、不隨逐於惛眠心而住,且如實了知已生惛眠出離之時,其時亦如實知見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於長夜不讀誦真言,亦能得辯才,況讀誦耶?
(11)復次,婆羅門!以不纏縛於掉悔、不隨逐於掉悔心而住,且如實了知已生掉悔出離之時,其時亦如實知見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於長夜不讀誦真言亦能得辯才,況讀誦耶?婆羅門!譬如有水鉢,〔鉢中之水〕不為風所吹動、漂盪,有眼之人於其中凝視己之面貌,而如實知見。正如是,婆羅門!以不纏縛於掉悔、不隨逐於掉悔心而住,且如實了知已生掉悔出離之時,其時亦如實知見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於長夜不讀誦真言,亦能得辯才,況讀誦耶?
(12)復次,婆羅門!以不纏縛於疑、不隨逐於疑心而住,且如實了知已生疑出離之時,其時亦如實知見己利,其時亦如實知見他利,其時亦如實知見俱利,於長夜不讀誦真言,亦能得辯才,況讀誦耶?婆羅門!譬如有水鉢,〔鉢中之水〕澄清無穢,置於明處,有眼之人於其中凝視己之面貌,而如實知見。正如是,婆羅門!以不纏縛於疑、不隨逐於疑心而住,且如實了知已生疑出離之時,其時亦如實知見己利,其時亦如實知見他利,其時亦實如知見俱利,於長夜不讀誦真言,亦能得辯才,況讀誦耶?
婆羅門!有此因此緣,於長夜讀誦真言,亦於其時能得辯才,況不讀誦耶?婆羅門!有此因此緣,於長夜不讀誦真言,亦於其時能得辯才,況讀誦耶?」
(13)「尊者瞿曇!奇哉!……乃至……當攝受我自今日起,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5.194
一百九十四
(1)一時,世尊住毘舍離大林中之重閣講堂。復次,爾時,迦羅那婆羅門,承擔栗遮毘人之工程。時,迦羅那婆羅門見賓闍尼婆羅門自遠方而來。見已,語於賓闍尼婆羅門言:
「友,賓闍尼!今於日中自何處來耶?」
「我自沙門瞿曇處來此。」
「友,賓闍尼!沙門瞿曇之慧力當云何耶?謂〔彼〕是智者耶?」
「我乃不敢當,我如何可知沙門瞿曇之慧力?得知沙門瞿曇之慧力者,唯有能相等於彼者。」
「友,賓闍尼!汝以最勝之讚歎稱讚沙門瞿曇。」
「我乃不敢當,我如何可讚歎沙門瞿曇?彼尊者瞿曇,唯有依〔自〕所讚歎〔之德〕而加以讚歎,〔無其他讚歎方法〕為天與人中之最勝。」
「友,賓闍尼!汝見如何義理?而如是極為讚歎沙門瞿曇耶?」
「譬如有人,飽食最上味時,則不再希望其餘下味。正如是,或契經、或應頌、或記說、或未曾有法,若諦聽彼沙門瞿曇之法,則不再希望〔聆聽〕其餘眾多沙門、婆羅門之論。譬如有人,為飢餓而衰惱,欲得甜飯團,彼每於噉食,必得甘純滋味。正如是,或契經、或應頌、或記說、或未曾有法,若諦聽彼尊者瞿曇之法,當比餘等之任何〔法〕更得歡喜,〔更〕得心之澄淨。譬如有人,欲得黃色、或赤色之旃檀樹枝,彼嗅其下方、或中方、或上方之任何一方,亦唯得純妙之香。正如是,或契經、或應頌、或記說、或未曾有法,若諦聽彼世尊瞿曇之法,則比餘等之任何〔法〕更得歡喜,〔更〕得喜悅。譬如有人,惱苦劇病,有良醫可立即除去彼惱。正如是,或契經、或應頌、或記說、或未曾有法,若諦聽彼尊者瞿曇之法,則憂、悲、苦、愁、惱者比餘等之任何更易消滅。譬如有蓮池,水澄、水甘、水冷、水淨、岸美、可悅。時,有人為熱所苦、為熱所惱而疲勞口渴,欲來飲食,彼入其蓮池,且浴、且飲已,一切之苦痛、疲勞、熱惱者止息。正如是,或契經、或應頌、或記說、或未曾有法,若諦聽彼尊者瞿曇之法,則一切之苦痛、疲勞、熱惱者比餘等之任何更易止息。」
(2)如是說時,迦羅那婆羅門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世尊之處,合掌恭敬而三度唱言感激讚歎:
「歸命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
歸命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
歸命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
友,賓闍尼!奇哉!友,賓闍尼!奇哉!賓闍尼!譬如喚起隱藏者,或如啟發掩飾者,或如指示道路於迷途者,如於黑暗中捧舉油燈,有眼者可見諸色。正如是,友賓闍尼,以種種方法開示其法。賓闍尼!我自歸依彼尊者瞿曇,〔自歸依〕法與比丘僧伽。友,賓闍尼!當攝受我,自今日〔起〕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5.195
一百九十五
(1)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大林中之重閣講堂。復次,其時,五百栗遮毘人服侍世尊。若干栗遮毘人是青色、彩青色、著青衣、著青色裝飾;若干栗遮毘人是黃色、彩黃色、著黃衣、著黃色裝飾;若干栗遮毘人是赤色、彩赤色、著赤衣、著赤色裝飾;若干栗遮毘人是白色、彩白色、著白衣、著白色裝飾,是故,世稱色炫耀。時,賓闍尼婆羅門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世尊之處,合掌恭敬而白〔世尊〕言:「世尊!為我起辯才。善逝!為我起辯才。」世尊曰:「賓闍尼!汝以辯才而說。」時,賓闍尼婆羅門即在世尊之面前,以適宜之偈頌而讚歎:
「晨開香不失[1] 如紅蓮花香
見輝放光者 如赫日照空」
ᅟᅟ==[1] 5. 3. 2. 2. 12(漢譯南傳大藏一二、一四六頁)。==
爾時,彼等栗遮毘人奉獻五百件上衣與賓闍尼婆羅門。時,賓闍尼婆羅門將五百件上衣奉獻於世尊。時,世尊告彼等栗遮毘人言:
(2)「栗遮毘眾!世間有五寶之出現,甚為難得。何等為五?
(3)世間有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出現,甚為難得。於世間有如來宣說法律於補特伽羅甚為難得。世間有了知如來所說法律之補特伽羅,甚為難得。世間有了知如來所說法律而行法隨法之補特伽羅,甚為難得。世間有知恩感恩之補特伽羅,甚為難得。
栗遮毘眾!世間有如是等五寶之出現者,甚為難得。」
### 5.196
一百九十六
(1)「諸比丘!在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成等覺以前,猶為未現等覺之菩薩,**有五大夢之呈現**。何等為五?
(2)諸比丘!在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成等覺以前,為未現等覺之菩薩,是以此大地為大床,以雪山王為枕,置左手於東海上,置右手於西海上,置兩足於南海上。諸比丘!在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成等覺以前,為未現等覺之菩薩,此乃第一大夢之呈現。
(3)復次,諸比丘!在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成等覺以前,為未現等覺之菩薩,由臍生出一種名為悌利亞之草,擴散於空中而立。諸比丘!在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成等覺以前,為未現等覺之菩薩,此乃第二大夢之呈現。
(4)復次,諸比丘!在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成等覺以前,為未現等覺之菩薩者,〔自脚趾端〕乃至膝蓋,有黑首之白蟻以足匍匐而上。諸比丘!在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成等覺以前,為未現等覺之菩薩,此乃第三大夢之呈現。
(5)復次,諸比丘!在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成等覺以前,為未現等覺之菩薩,於足邊有不同羽色之四鳥,自四方而來,落下化為純白。諸比丘!在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成等覺以前,為未現等覺之菩薩,此乃第四大夢之呈現。
(6)復次,諸比丘!在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成等覺以前,為未現等覺之菩薩,登越大糞山,登而經行,不為糞所污。諸比丘!在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成等覺以前,為未現等覺之菩薩,此乃第五大夢之呈現。
(7)諸比丘!在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成等覺以前,為未現等覺之菩薩,以此大地為大牀,以雪山王為枕,置左手於東海上,置右手於西海上,置兩足於南海上者。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現等覺為無上正覺。彼為現等覺者,此乃第一大夢之呈現。
(8)諸比丘!在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成等覺以前,為未現等覺之菩薩,自臍生出一種名為悌利亞之蔓草,擴散於空中而立。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覺悟,八支聖道已,乃至善開示天人。彼為現等覺者,此乃第二大夢之呈現。
(9)諸比丘!在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成等覺以前,為未現等覺之菩薩,〔自脚趾端〕乃至膝蓋,有黑首白蟻以足匍匐而上。諸比丘!眾多之在家白衣,終生歸依如來。彼為現等覺者,此乃第三大夢之呈現。
(10)諸比丘!在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成等覺以前,為未現等覺之菩薩,於足邊有不同羽色之四鳥自四方而來,下落化為純白。諸比丘!此等之四色者乃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是。彼等於如來所宣說之法律中,自家而趣向非家,作證無上解脫。彼為現等覺者,此乃第四大夢之呈現。
(11)諸比丘!在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成等覺以前,為未現等覺之菩薩,登越大糞山,登而經行,不為糞所污。諸比丘!如來雖得衣服、飲食、床座、治病藥及資具,然如來不結,不失正氣,不堅執而受用此等。彼為現等覺者,此乃第五大夢之呈現。
諸比丘!在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成等覺以前,為未現等覺之菩薩,此等乃五大夢之呈現。」
### 5.197
一百九十七
(1)「諸比丘!此等五者,為雨之障礙,而觀相者不知此,觀相者之眼不及此。以何為五耶?
(2)諸比丘!火界怒於上空,已生之雲依此而散亂。諸比丘!此為第一雨之障礙,觀相者不知此,觀相者之眼不及此。
(3)復次,諸比丘!風界怒於上空,已生之雲依此而散亂。諸比丘!此為第二雨之障礙,觀相者不知此,觀相者之眼不及此。
(4)復次,諸比丘!羅睺阿修羅王,以手受水而濺於大海。諸比丘!此為第三雨之障礙,觀相者不知此,觀相者之眼不及此。
(5)復次,諸比丘!雲雨之天怠慢。諸比丘!此為第四雨之障礙,觀相者不知此,觀相者之眼不及此。
(6)復次,諸比丘!人人行非法。諸比丘!此為第五雨之障礙,觀相者不及此,觀相者之眼不及此。
諸比丘!此等五者為雨之障礙,觀相者不知此,觀相者之眼不及此。」
### 5.198
一百九十八
(1)「諸比丘!成就五支之語者,是善說,是不惡說;又,是無罪;又,不為智者所呵。何等為五?
(2)即:應時之語;又,真實之語;又,柔軟之語;又,引利之語;又,慈心之語。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語者,是善說,是不惡說;又,是無罪;又,不為智者所呵。」
### 5.199
一百九十九
(1)「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於家時,其中有家之人,則由五處而生多福。以何為五耶?
(2)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於家時,有人若見已則心純淨,諸比丘!其家族能行生天之道。
(3)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於家時,有人若起迎問訊而勸座,諸比丘!其家族能行生於高貴家之道。
(4)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於家時,有人若除慳垢,諸比丘!其家族能行生大自在之道。
(5)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於家時,有人若隨能隨力而分與,諸比丘!其家族能行生大俸祿之道。
(6)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於家時,有人若請問聽法,諸比丘!其家族能行生大慧之道。
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於家時,其中有家之人,則由此等五處而生多福。」
### 5.200
二百[1]
ᅟᅟ==[1] 參照(漢譯南傳大藏八、三三第二誦品一【南傳】,~二四以下)。==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出離之要。何等為五?
(2)諸比丘!世間思惟於欲之比丘,其心不出諸欲、不歡喜、不安住、不信解。然而,思惟離欲之比丘,其心入於離欲、歡喜、安住、信解。彼之心善作、善修、善出、善脫、善離諸欲繫。又,由欲緣而生之一切苦痛熱惱諸漏,彼乃解脫,彼即不受其苦受,是名為諸欲之出離。
(3)復次,諸比丘!思惟於恚之比丘,其心不出於恚、不歡喜、不安住、不信解。然而,思惟無恚之比丘,其心入於無恚、歡喜、安住、信解。彼之心善作、善修、善出、善脫、善離恚繫。又,由恚緣而生之一切苦痛熱惱諸漏,彼乃解脫,彼即不受其苦受,是名為恚之出離。
(4)復次,諸比丘!思惟於害之比丘,其心不出於害、不歡喜、不安住、不信解。然而,思惟無害之比丘,其心入於無害、歡喜、安住、信解。彼之心善作、善修、善出、善脫、善離害繫。又,由害緣而生之一切苦痛熱惱諸漏,彼乃解脫,彼即不受其苦受,是名害之出離。
(5)復次,諸比丘!思惟於色之比丘,其心不出於色、不歡喜、不安住、不信解。然而,思惟無色之比丘,其心入於無色、歡喜、安住、信解。彼之心善作、善修、善出、善脫、善離諸色繫。又,由色緣而生之一切苦痛熱惱諸漏,彼乃解脫,彼即不受其苦受,是名為色之出離。
(6)復次,諸比丘!思惟於有身之比丘,其心不出於有身、不歡喜、不安住、不信解。然而,思惟有身滅之比丘,其心入於有身滅、歡喜、安住、信解。彼之心善作、善修、善出、善脫、善離有身繫。又,由有身緣而生之一切苦痛熱惱諸漏,彼乃解脫,彼即不受其苦受,是名為有身之出離。
彼則欲喜亦不隨眠,恚喜亦不隨眠,害喜亦不隨眠,色喜亦不隨眠,有身喜亦不隨眠。彼則欲喜不隨眠之故,恚喜不隨眠之故,害喜不隨眠之故,色喜不隨眠之故,有身喜不隨眠之故,諸比丘!此比丘無隨眠,已斷渴愛,已離諸結,由正思惟現觀,已作苦之邊際。
諸比丘!此等為五種出離之要。」
攝句:
狗、頭那、傷歌邏、迦羅那、賓闍尼
大夢、雨、善惡語、有戒出家與出離
第五之五十
## 第二十一 金毘羅品
### 5.201
二百一
(1)一時,世尊住金毘羅之竹林。爾時,具壽金毘羅,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金毘羅,白世尊言:
(2)「大德!有何因何緣,如來圓寂時,正法不久住耶?」
「金毘羅!如來圓寂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崇、不敬〔大〕師而住,不崇、不敬〔佛〕法而住,不崇、不敬僧伽而住,不崇、不敬其學而住,不相互崇敬而住。金毘羅!此是如來圓寂時,正法不久住之因緣。」
(3)「復次,大德!有何因何緣,如來圓寂時,正法久住耶?」
「金毘羅!如來圓寂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崇敬〔大〕師而住,崇敬〔佛〕法而住,崇敬僧伽而住,崇敬其學而住,相互崇敬而住。金毘羅!此是如來圓寂時,正法久住之因緣。」
### 5.202
二百二[1]
ᅟᅟ==[1] 增一阿含二八(大正藏二、七〇二c)。==
(1)「諸比丘!此等是聽法之五利。以何為五耶?
(2)即:聞所未聞、淨其已聞、斷其所惑、正其所見、彼心歡喜。
諸比丘!此等是聽法之五利。」
### 5.203
二百三
(1)「諸比丘!若王之良馬成就五支,則為適意於王,適於王之使用,為王之股肱。以何為五耶?
(2)即:直行、速疾、柔軟、忍辱與淨性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王善良馬,則為適意於王,適於王之使用,為王之股肱。
(3)諸比丘!正如是,成就五法之比丘,是應請、是應施、是應合掌、是世之無上福田。以何為五耶?
(4)即:直行、速疾、柔軟、忍辱與淨性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是應請、是極應請、是應施、是應合掌、是世之無上福田。」
### 5.204
二百四
(1)「諸比丘!此等是五力。以何為五耶?
(2)即:信力、慚力、愧力、精進力、慧力是。
諸比丘!此等是五力。」
### 5.205
二百五[1]
ᅟᅟ==[1] 參照 D. 33 Saṅgiti-s. 2. 1. XIX(漢譯南傳藏八、三三、第二誦品一-二〇以下),M. 16. Cetokhila-s(漢譯南傳藏九、一三七頁以下),A. IX, 71; X, 14。==
(1)「諸比丘!此等是五心荒蕪。以何為五耶?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於〔大〕師困惑、懷疑、不信解、不信任。諸比丘!凡比丘,於〔大〕師困惑、懷疑、不信解、不信任時,彼心則不傾向於熾然、修習、恆常、勤行。其不傾向於熾然、修習、恆常、勤行之心,是第一心之荒蕪。
(3)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法困惑……於僧伽困惑……於學困惑……於同梵行者怨怒、不歡、心激、荒廢。諸比丘!凡比丘,於同梵行者怨怒,不歡、心激、荒廢之時,彼心則不傾向於熾然、修習、恆常、勤行。其不傾向於熾然、修習、恆常、勤行之心,是第五心之荒蕪。
諸比丘!此等是五心之荒蕪。」
### 5.206
二百六
(1)「諸比丘!此等是五心縛。以何為五耶?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於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不離渴愛。諸比丘!凡比丘,於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不離渴愛時,彼心則不傾向於熾然、修習、恆常、勤行。其不傾向於熾然、修習、恆常、勤行之心,是第一之心縛。
(3)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於身不離貪……於色不離貪……為所欲為,食滿腹已,耽溺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住……願得天眾身而行梵行,即我依此戒、或依禁、或依苦行、或依梵行而或可為天、或可為隨一之天。諸比丘!凡為比丘,願得天眾身而行梵行,即我依此戒、或依禁、或依苦行、或依梵行而或可為天、或可為隨一之天,彼心則不傾向於熾然、修習、恆常、勤行。其不傾向於熾然、修習、恆常、勤行之心,是五心縛。」
### 5.207
二百七
(1)「諸比丘!此等五者,乃粥之德。以何為五耶?
(2)即:治飢、癒渴、順風、清淨〔血〕管、消化胃之殘食。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粥之德。」
### 5.208
二百八[1]
ᅟᅟ==[1] 增一阿含二八(大正藏二、七〇三a)。==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嚼楊枝之失。以何為五耶?
(2)即:不適可於眼、口放惡臭、味神經不淨、膽汁與痰纏絡食物、食物不甘於彼。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嚼楊枝之失。
(3)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咀嚼楊枝之德。以何為五耶?
(4)即:適可於眼、口不放惡臭、味神經清淨、膽汁與痰不纏絡食物、食物甘於彼。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咀嚼楊枝之德。」
### 5.209
二百九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以拉長歌音而誦法之失。以何為五耶?
(2)己亦愛著其音;他亦愛著其音;在家眾非難;我等歌詠,正如是,此等之釋迦子亦歌詠;或修練音調而妨礙定心;爾後之人模倣〔於彼〕。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以拉長歌音而誦法之失。」
### 5.210
二百十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失念不正知而入於睡眠之失。以何為五耶?
(2)即:夢而苦、驚而覺、見惡夢、諸天不護、漏不淨。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失念不正知而入於睡眠之失。
(3)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住念正知而入於睡眠之德。以何為五耶?
(4)即:安眠、安覺、不見惡夢、諸天守護、不漏不淨。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住念正知而入於睡眠之德。」
攝句:
金毘羅、聽法、良馬、力、栽、
心縛、粥、〔楊枝〕、歌詠、失念
## 第二十二 罵詈品
### 5.211
二百十一
(1)「諸比丘!凡比丘而罵詈、訶責梵行者,或謗聖者,須知必招致五失。以何為五耶?
(2)或犯驅擯罪;或絕向上之途;或墮隨一染污之犯;或觸於重病患迷亂而命終;身壞死後,生於無福處、惡趣、險難、地獄。
諸比丘!凡比丘而罵詈、訶責梵行者,或謗聖者,須知必招致此等五失。」
### 5.212
二百十二
(1)「諸比丘!凡比丘而輕弄、鬥諍、諍論、起紛議、起僧伽之爭者,須知必招致五失。以何為五耶?
(2)即:未得不得;已得退失;惡評揚舉;迷亂而命終;身壞死後,生於無福處、惡趣、險難、地獄。
諸比丘!凡比丘而輕弄、鬥諍、諍論、起紛議、起僧伽之爭者,須知必招致是等之五失。」
### 5.213
二百十三
(1)「諸比丘!此等乃無戒者、破戒者之五失。以何為五耶?
(2)諸比丘!世間有無戒者、破戒者,由放逸因而招致財產大損失。諸比丘!此為無戒者、破戒者之第一失。
(3)復次,諸比丘!於無戒者、破戒者,惡評揚舉。諸比丘!此為無戒者、破戒者之第二失。
(4)復次,諸比丘!無戒者、破戒者,不論入於剎帝利眾、或婆羅門眾、或居士眾、或沙門眾等,任何之眾亦無不畏懼、懷赧。諸比丘!此為無戒者、破戒者之第三失。
(5)復次,諸比丘!無戒者、破戒者迷亂而命終。諸比丘!此為無戒者、破戒者之第四失。
(6)復次,諸比丘!無戒者、破戒者身壞死後,生於無福處、惡趣、險難、地獄。
諸比丘!此為無戒者、破戒者之第五失。
諸比丘!此等乃無戒者、破戒者之五失。
(7)諸比丘!此等乃有戒者、圓足戒者之五德。以何為五耶?
(8)諸比丘!世間有有戒者、圓足戒者,依不放逸之因而得大財聚。諸比丘!此為有戒者、圓足戒者之第一德。
(9)復次,諸比丘!於有戒者、圓足戒者,好評揚舉。諸比丘!此為有戒者、圓足戒者之第二德。
(10)復次,諸比丘!有戒者、圓足戒者,不論入於剎帝利眾、或婆羅門眾、或居士眾、或沙門眾等、任何之眾亦無所畏懼、不懷赧。諸比丘!此為有戒者、圓足戒者之第三德。
(11)復次,諸比丘!有戒者、圓足戒者,不迷亂而命終。諸比丘!此為有戒者、圓足戒者之第四德。
(12)復次,諸比丘!有戒者、圓足戒者,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諸比丘!此為有戒者、圓足戒者之第五德。
諸比丘!此等乃有戒者、圓足戒者之五德。」
### 5.214
二百十四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談補特伽羅之失。以何為五耶?
(2)即暢談虛誑;暢談離間;暢談麤惡;暢談雜穢;身壞死後,生於無福處、惡趣、險難、地獄。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多談補特伽羅之失。
(3)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依慧而談補特伽羅之德。以何為五耶?
(4)即:不談虛誑;不談離間;不談麤惡;不談雜穢;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依慧而談補特伽羅之德。」
### 5.215
二百十五[1]
ᅟᅟ==[1] 七處三觀經(大正藏二、八七九b)。==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忍之失。以何為五耶?
(2)即:為多人非可愛、非可意;又,多敵;多過失;迷亂而命終;身壞死後,生於無福處、惡趣、險難、地獄。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忍之失。
(3)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忍之德。以何為五耶?
(4)即:為多人可愛、可意;不多敵;不多過失;不迷亂而命終;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忍之德。」
### 5.216
二百十六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忍之失。以何為五耶?
(2)即:為多人非可愛、非可意;又凶暴;又,有追悔;迷亂而命終;身壞死後,生於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忍之失。
(3)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忍之德。以何為五耶?
(4)即:為多人可愛、可意;又,不凶暴;無追悔;不迷亂而命終;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忍之德。」
### 5.217
二百十七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端正者之失。以何為五耶?
(2)自謗己;智者知而訶責;惡評揚舉;迷亂而命終;身壞死後,生於無福處、惡趣、險難、地獄。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端正者之失。
(3)諸比丘!此等五者,是端正者之德。以何為五耶?
(4)自不謗己;智者知而稱讚;好評揚舉;不迷亂而命終;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
諸比丘!此等五者,乃端正者之德。」
### 5.218
二百十八
(1)「諸比丘!此等五者,乃不端正者之失。以何為五耶?
(2)即:未信者不信;又,一分之已信者相背馳;於〔大〕師之教不能遵行;爾後之人模倣〔於彼〕;彼心不澄淨。
諸比丘!此等五者,乃不端正者之失。
(3)諸比丘!此等五者,乃端正者之德。何等為五耶?
(4)即:未信者信;又,已信者更增〔信〕;於〔大〕師之教能予遵行;爾後之人模倣〔於彼〕;彼心得澄淨。
諸比丘!此等五者,乃端正者之德。」
### 5.219
二百十九[1]
ᅟᅟ==[1] 原本二〇九,是二一九之誤。==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火之失。以何為五耶?
(2)即:不適可於眼、損色、使衰弱、同類聚、能起顛倒之談。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火之失。」
### 5.220
二百二十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摩偷羅〔國〕之失。以何為五耶?
(2)即:不平坦;多塵;狗猛;夜叉暴逆;乞食者難得。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摩偷羅〔國〕之失。」
攝句:
罵詈、輕弄、戒、多談之人、二之不忍
二之不端正者、火之五失、摩偷羅五失
## 第二十三 長遊行品
### 5.221
二百二十一[1]
ᅟᅟ==[1] 增一阿含二五(大正藏二、六八八c)。==
(1)「諸比丘!此等五者,乃屢次作長遊行、不定遊行者之失。以何為五耶?
(2)即:不聞未聞;已聞不淨;於一分之已聞非無畏;受及重病患;又,無友等是。
諸比丘!此等五者,乃屢次作長遊行、不定遊行者之失。
(3)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定遊行之德。以何為五耶?
(4)即:聞所未聞;清淨已聞;於一分之已聞無所畏;不受及重病患;又,有友。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定遊行之德。」
### 5.222
二百二十二
(1)「諸比丘!此等五者,乃屢次作長遊行、不定遊行者之失。以何等為五耶?
(2)即:不得未得;已得退失;於一分之已得非無畏;受及重病患;又,無友等是。
諸比丘!此等五者,乃屢次作長遊行、不定遊行者之失。
(3)諸比丘!此等五者,乃定遊行之德。以何為五耶?
(4)即:得其未得;已得不退;於一分之已得無畏;不受及重病患;又,有友。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定遊行之德。」
### 5.223
二百二十三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久住之失。以何為五耶?
(2)即:資具多而蓄多資具;藥多而蓄多藥;所作所辦多而諸事不能專一,〔於教〕不隨順[1];與在家出家交、而與在家出家雜住;又,自彼住處出時,顧戀而出。
ᅟᅟ==[1] anulomikena 依暹羅本及註釋文之意讀為 ananulomikena。==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久住之失。
(3)諸比丘!此等五者,是限制住之德。以何為五耶?
(4)即:資具不多而不蓄多資具;藥不多而不蓄多藥;所作所辦不多而諸事專一,〔於教〕隨順;不與在家、出家交,而不與在家出家雜住;又,自彼住處出時,不顧戀而出。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限制住之德。」
### 5.224
二百二十四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久住之失。以何為五耶?
(2)即:有住處慳、有家慳、有利養慳、有德慳、有法慳是。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久住之失。
(3)諸比丘!此等五者,是限制住之德。以何為五耶?
(4)即:無住處慳、無家慳、無利養慳、無德慳、無法慳是。諸比丘!此等五者,是限制住之德。」
### 5.225
二百二十五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趣向在家之失。以何為五耶?
(2)即:犯趣往非請;犯屏處坐;犯覆蔽座坐;犯向女人說法及於五六語以上;思惟多欲而住。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趣向在家之失。」
### 5.226
二百二十六
(1)「諸比丘!此等五者,乃比丘趣向在家,超過期限而與在家人雜住之失。以何為五耶?
(2)即:屢會女人;會而有交往;交往而信賴;信賴而有動心;令心動者可知招此事;即或不欣行梵行、或墮隨一染污犯、或棄學而返下劣。
諸比丘!此等五者,乃比丘趣向在家,超過期限而與在家人雜住之失。」
### 5.227
二百二十七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多財之失。以何為五耶?
(2)即:多財乃與火共、多財乃與水共、多財乃與王共、多財乃與賊共、多財乃與非可愛之嫡子共。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多財之失。
(3)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多財之德。以何為五耶?
(4)即:依多財而自樂、欣喜,給與正樂;使母及父快樂欣喜,給與正樂;使子、妻、奴、勞役者、從僕快樂欣喜,給與正樂;令朋友與同僚快樂欣喜,給與正樂;於沙門、婆羅門施供養,有樂異熟,招致天國〔之果〕。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多財之德。」
### 5.228
二百二十八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午後食之失。以何為五耶?
(2)諸外來者、客賓,不應時返報。受諸供養之諸天,不應時返報。諸沙門、婆羅門之一食者、夜不食者、離非時食者,不應時返報。奴僕、勞役者、從僕者懈怠作業。非時之食,不與精氣。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午後食之失。
(3)諸比丘!此等五者,是時食之德。以何為五耶?
(4)諸外來者、客賓,應時返報。受諸供養之諸天,應時返報。諸沙門、婆羅門之一食者,夜不食者、離非時食者,應時返報。奴僕、勞役者、從僕者不怠作業。應時之食,給與精氣。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時食家之德。」
### 5.229
二百二十九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黑蛇之失。以何為五耶?
(2)即:不淨、有惡臭、怯惰、起怖畏、害友。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黑蛇之失。
(3)諸比丘!正如是,此等五者,是女人之失。以何為五耶?
(4)即:不淨、有惡臭、怯惰、起怖畏、害友等是。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女人之失。」
### 5.230
二百三十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黑蛇之失。以何為五耶?
(2)即:忿怒、怨恨、猛毒、二舌、害友等是。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黑蛇之失。
(3)諸比丘!正如是,此等五者,是女人之失。以何為五耶?
(4)即:忿怒、怨恨、猛毒、二舌、害友等是。
(5)諸比丘!此中,女人者即是猛毒,諸比丘!女人者倍增劇貪。諸比丘!此中,女人者是二舌,諸比丘!女人者倍增離間語。諸比丘!此中,女人者是害友,諸比丘!女人者倍越於貞節。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女人之失。」
攝句:
二長遊行、久住、慳、趣家
趣家、貨財、食、二之黑蛇
## 第二十四 舊住品
### 5.231
二百三十一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舊住比丘,不可崇敬。以何為五耶?
(2)即:無〔沙門之〕行狀而威儀不全,不多聞而所聞不持,不持儉約而宴默不樂,不語善良而不對談善良,無慧而鈍是啞羊。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舊住比丘,不可崇敬。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舊住比丘,應予崇敬。以何為五耶?
(4)即:有〔沙門之〕行狀而威儀完整,多聞而受持所聞,儉約而樂於宴默,語善良而對談善良,有慧不鈍而非啞羊。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舊住比丘,應予崇敬。」
### 5.232
二百三十二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舊住比丘,於同梵行者為可愛、可意而尊敬;又,應予以崇敬。何等為五?
(2)即:具戒、守護波羅提木叉律儀而住,圓滿軌則與所行,見怖於微塵量之罪,受學於學處。如為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諸之初善、中善、後善者,說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彼能多聞受持如是之法,於語熟練、於意隨觀、於見善通達。於語善良,對談則善良而優雅、流暢、清亮,成就能令知義之語。樂住於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如實樂欲則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諸漏已盡故,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則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舊住比丘,於同梵行者為可愛、可意而尊敬;又,應予以崇敬。」
### 5.233
二百三十三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舊住比丘,能淨住處。以何為五耶?
(2)即:具戒……受學於學處。為多聞而……於見善通達。於語善良,對談則善良而優雅、流暢、清亮,成就能令知義之語。於近來者,以法語而能有示現、勸導、讚勵、慶慰之力。樂住於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如實樂欲則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舊住比丘,能清淨住處。」
### 5.234
二百三十四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舊住比丘,多益於住處。以何為五耶?
(2)即具戒……乃至……受學於學處。為多聞而……乃至……於見善通達。……還復缺與破。復次,各國比丘眾之大比丘僧伽前來〔之時〕,近於在家眾而告之曰:『友!各國比丘眾之大比丘僧伽前來,作福,是可作福之時。』樂住於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如實樂欲則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舊住比丘,是多益於住處。」
### 5.235
二百三十五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舊住比丘,是悲愍在家。以何為五耶?
(2)即:於增上戒勸導;於現法令入;於病人親近,言:『具壽!令起見於阿羅漢之念!』而喚起其念;復次,各國比丘眾之大比丘僧伽前來,告在家眾曰:『作福,是可作福之時。』復次,所施於彼之諸食物,或麤、或妙者,皆樂受用,不空信施。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舊住比丘,是悲愍在家。」
### 5.236
二百三十六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攜隨附而墮於地獄。以何為五耶?
(2)即:不查詢、不究詰而稱讚於不可稱讚之人,不查詢、不究詰而毀嗤於可稱讚之人,不查詢、不究詰而示信於不可信之處,不查詢、不究詰而示不信於可信之處,令空信施。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攜隨附而墮於地獄。
(3)諸比丘[1]!成就此等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攜隨附而生於天國。何等為五。
ᅟᅟ==[1] 原本為二是三之誤。==
(4)即:查詢、究詰而毀嗤於不可稱讚之人,查詢、究詰而稱讚於可稱讚之人,查詢、究詰而示不信於不可信之處,查詢、究詰而示信於可信之處,不空信施。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攜隨附而生於天國。」
### 5.237
二百三十七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攜隨附而墮於地獄。以何為五耶?
(2)即:不查詢、不究詰而稱讚於不可稱讚之人,不查詢、不究詰而毀嗤於可稱讚之人,有住處慳、有住處貪著,有家慳、有家貪著,令空信施。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攜隨附而墮於地獄。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攜隨附而生於天國。以何為五耶?
(4)即:查詢、究詰而對不可稱讚之人毀嗤,查詢、究詰而對可稱讚之人稱讚,無住處慳、無住處貪著,無家慳、無家貪著,不空信施。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攜隨附而生於天國。」
### 5.238
二百三十八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攜隨附而墮於地獄。以何為五耶?
(2)即:不查詢、不究詰而對不可稱讚之人稱讚,不查詢、不究詰而對可稱讚之人毀嗤,有住處慳,有家慳,有所得慳。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攜隨附而墮於地獄。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攜隨附而生天國。以何為五耶。
(4)即:查詢、究詰而對不可稱讚之人毀嗤,查詢、究詰而對可稱讚之人稱讚,無住處慳,無家慳,無所得慳。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攜隨附而生於天國。」
### 5.239
二百三十九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攜隨附而墮於地獄。以何為五耶?
(2)即:有住處慳,有家慳,有所得慳,有稱讚慳,令空信施。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攜隨附而墮於地獄。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攜隨附而生天國。以何為五耶?
(4)即:無住處慳,無家慳,無所得慳,無稱讚慳,不空信施。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攜隨附而生於天國。」
### 5.240
二百四十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隨附置而墮於地獄。何等為五耶?
(2)即:有住處慳,有家慳,有所得慳,有稱讚慳,有法慳。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攜隨附而墮於地獄。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攜隨附而生於天國。以何為五耶。
(4)即:無住處慳,無家慳,無所得慳,無稱讚慳,無法慳。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舊住比丘,如相攜隨附而生於天國。」
攝句:
舊住、可愛、淨、多益、悲愍
如隨著放置之毀嗤、四慳
## 第二十五 惡行品
### 5.241
二百四十一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惡行之失。以何為五耶?
(2)即:自謗於己;智者知而訶責;惡評揚舉;迷亂而命終;身壞死後,生於無福處、惡趣、險難、地獄。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惡行之失。
(3)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妙行之德。以何為五耶?
(4)即:自不謗已,智者知而稱讚;好評揚舉;不迷亂而命終;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妙行之德。」
### 5.242
二百四十二~二百四十四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身惡行之失……身妙行……
### 5.243
語惡行……語妙行……
### 5.244
意惡行……意妙行之德。以何為五耶?
(2)即:自不謗已;智者知而稱讚;好評揚舉;不迷亂而命終;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意妙行之德。」
### 5.245
二百四十五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惡行之失。以何為五耶?
(2)即:自謗於己,智者知而訶責,惡評揚舉,正法退失,不正法示現。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惡行之失。
(3)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妙行之德。何等為五?
(4)即:自不謗已,智者知而稱讚,好評揚舉,正法不退失,正法示現。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妙行之德。」
### 5.246
二百四十六~二百四十八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身惡行之失……身妙行……
### 5.247
語惡行……語妙行……
### 5.248
意惡行……意妙行之德。何等為五?
(2)即:自不謗已,智者知而稱讚,好評揚舉,正法不退失,正法示現。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意妙行之德。」
### 5.249
二百四十九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塚間之失。何等為五?
(2)即:不淨,有惡臭,可畏,野獸非人之住處,多人慟哭〔之處〕。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塚間之失。
(3)諸比丘!正如是,此等五者,是塚間喻補特伽羅之失。何等為五?
(4)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不淨身業,成就不淨語業,成就不淨意業,是名彼之不淨性。諸比丘!猶如彼塚間之不淨。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可如斯譬喻。
(5)成就彼不淨之身業,成就不淨之語業,成就不淨之意業者,惡評揚舉,是名彼之惡臭性。諸比丘!猶如彼塚間有惡臭。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可如斯譬喻。
(6)成就不淨之身業,成就不淨之語業,成就不淨之意業者,純淨之同梵行者,自遠方而避,是名彼之可畏性。諸比丘!猶如彼塚間之可畏。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可如斯譬喻。
(7)成就不淨之身業,成就不淨之語業,成就不淨之意業者,與同分之補特伽羅俱住,是名野獸住處性。諸比丘!猶如彼塚間野獸非人之住處。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可如斯譬喻。
(8)成就不淨之身業,成就不淨之語業,成就不淨之意業者,純淨之同梵行者見已,沮喪而言:『[A18]嗚呼!苦哉!我等乃與如是之補特伽羅同住。』是名彼之慟哭〔處〕性。諸比丘!猶如塚間多人之慟哭〔處〕。諸比丘!我說此補特伽羅,可如斯譬喻。
ᅟᅟ==[A18] 嗚【CB】,鳴【南傳】==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塚間喻補特伽羅之失。」
### 5.250
二百五十[1]
ᅟᅟ==[1] 七處三觀經(大正藏二、八七九b)。==
(1)「諸比丘!此等五者,是愛補特伽羅之失。何等為五?
(2)諸比丘!有補特伽羅愛〔某〕補特伽羅,而此〔某〕補特伽羅犯罪。其罪為僧伽所排斥〔之罪〕,彼謂:我可愛、可意之此補特伽羅為僧伽所排斥。彼乃多不信於比丘眾,若多不信比丘眾,則不敬其餘之比丘眾;若不敬其餘之比丘眾,則不聽正法;若不聽正法,則退失正法。諸比丘!此乃愛補特伽羅之第一失。
(3)復次,諸比丘!有補特伽羅愛〔某〕補特伽羅,此〔某〕補特伽羅犯罪。其罪乃僧伽令坐於末席〔之罪〕,彼謂:我可愛、可意之補特伽羅為僧伽令坐於席末。彼乃多不信於比丘眾,若多不信比丘眾,則不敬其餘之比丘眾;若不敬其餘之比丘眾,則不聽正法;若不聽正法,則退失正法。諸比丘!此乃愛補特伽羅之第二失。
(4)復次,諸比丘!有補特伽羅愛〔某〕補特伽羅,此〔某〕補特伽羅遠離土地……乃至……此補特伽羅迷亂……乃至……此〔某〕補特伽羅命終。彼謂:我可愛、可意之補特伽羅命終。彼乃不敬其餘比丘眾,若不敬其餘比丘眾,則不聽正法;若不聽正法,則退失正法。諸比丘!此乃愛補特伽羅之第五失。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愛補特伽羅之第五失。」
攝句:
惡行、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等四
又有四者、塚間、愛補特伽羅之二
第六之五十[1]
ᅟᅟ==[1] 暹羅本為前品所不攝之經。==
## 第二十六 近圓品
### 5.251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可令〔他〕近圓。以何為五耶?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成就無學之戒蘊、成就無學之定蘊、成就無學之慧蘊、成就無學之解脫蘊、成就無學之解脫智見蘊。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是可令〔他〕近圓。」
### 5.252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可為所依止……乃至……
### 5.253
可為沙彌所侍。以何為五?
(2)諸比丘!世有比丘,成就無學之戒蘊、成就無學之定蘊……無學之慧蘊……無學之解脫蘊……成就無學之解脫智見蘊。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可為沙彌所侍。」
### 5.254
(1)「諸比丘!此等者,是五慳。以何為五耶?
(2)即:住處慳、家慳、得慳、稱讚慳、法慳是。
諸比丘!此等者,是為五慳。諸比丘!於此等五慳中,最下劣者乃法慳。」
### 5.255
(1)「諸比丘!斷除五慳而住於梵行。以何為五耶?
(2)即:斷除住處慳而住於梵行;〔斷除〕家慳……得慳……稱讚慳……斷除法慳而住於梵行是。
諸比丘!斷除此等五慳,而住於梵行。」
### 5.256
(1)「諸比丘!若不斷此等五法,則不能具足初靜慮而住。以何為五耶?
(2)即:住處慳、家慳、得慳、稱讚慳、法慳是。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五法,則不能具足初靜慮而住。
(3)諸比丘!若斷除此等五法,則能具足初靜慮而住。以何為五耶?
(4)即:住處慳、家慳、得慳、稱讚慳、法慳是。
諸比丘!若斷除此等五法,則能具足初靜慮而住。」
### 5.257
(1)「諸比丘!若不斷此等五法,則不能作證第二靜慮……
### 5.258
第三靜慮……
### 5.259
第四靜慮……
### 5.260
預流果……
### 5.261
一來果……
### 5.262
不還果……
### 5.263
阿羅漢果。以何為五耶?
(2)即:住處慳、家慳、得慳、稱讚慳、法慳是。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五法,則不能作證第二靜慮……第三靜慮……乃至……阿羅漢果。」
### 5.264
(1)「諸比丘!若不斷此等五法,則不能具足初靜慮而住。以何為五耶?
(2)即:住處慳、家慳、得慳、稱讚慳、不知恩不感恩是。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五法,則不能具足初靜慮而住。
(3)諸比丘!若斷除此等五法,則能具足初靜慮而住。以何為五耶?
(4)即:住處慳、家慳、得慳、稱讚慳、不知恩不感恩是。
諸比丘!若斷除此等五法,則能具足初靜慮而住。」
### 5.265
(1)「諸比丘!若不斷此等五法,則不能作證第二靜慮……乃至……
### 5.266
第三靜慮……乃至……
### 5.267
第四靜慮……乃至……
### 5.268
預流果……乃至……
### 5.269
一來果……乃至……
### 5.270
不還果……乃至……
### 5.271
阿羅漢果。
(2)即:住處慳、家慳、得慳、稱讚慳、不知恩不感恩是……
諸比丘!若斷除此等五法,則能作證阿羅漢果。」
## 1.選定中略[品]
### 5.272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管齋人,不可共立。以何為五耶?
(2)即:行欲道、行瞋道、行癡道、行畏道、不知指定與非指定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管齋人,不可共立。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管齋人,可共立。以何為五耶?
(4)即:不行欲道、不行瞋道、不行癡道、不行畏道、了知指定與非指定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管齋人,可共立。」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管齋人,不可共立[1],即使共立亦不可差[A19]遣[2],……乃至共立而可差[A20]遣,……乃至[3]……應可了知凡愚,……乃至……應可了知賢智,……乃至……保護傷、害於己,……乃至……保護不傷不害於己,……乃至……如相攜隨附則墮於地獄,……乃至……如相攜隨附則生於天國。以何為五耶?
ᅟᅟ==[1] 此 na sammannitabbo 之語,以暹羅本補之。==
ᅟᅟ==[A19] 遣【CB】,遺【南傳】==
ᅟᅟ==[2] sammato 依暹羅本讀為 sammato pi。==
ᅟᅟ==[A20] 遣【CB】,遺【南傳】==
ᅟᅟ==[3] 乃至語,依前後文之例,由暹羅本補之。==
(2)即:不行欲道、不行瞋道、不行癡道、不行畏道、了知指定與非指定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管齋人,如相攜隨附則生於天國。」
### 5.273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施設牀座人,不可共立,……施設牀座人,可共立,……不知施設與非施設,……了知施設與非施設;……
### 5.274
[不能被選定為住所分配者]
### 5.275
藏器物人,不可共立,……藏器物人,可共立,……不知所藏與非所藏,……了知所藏與非所藏;
### 5.276
……受衣人,不可共立,……受衣人,可共立,……不知所取與非所取,……了知所取與非所取[1];
### 5.277
……分衣人,不可共立,……分衣人,可共立;
### 5.278
……分粥人,不可共立,……分粥人,可共立;
### 5.279
……分果人,不可共立,……分果人,可共立;
### 5.280
……分餅人應不可共立,分餅人,可共立,……不知分與非分,……了知分與非分;
### 5.281
……捨少量人,不可共立,……捨少量人,可共立,……不知捨與非捨,……了知捨與非捨;
### 5.282
……受內衣人應不可共立,……受內衣人,可共立,
### 5.283
……受鉢人,不可共立,……受鉢人,可共立,不知取與非取,……了知取與非取;
### 5.284
……管園林人,不可共立,……管園林人,共立;
### 5.285
……監沙彌人,不可共立,……監沙彌人,可共立;……即使共立亦不可差遣;……共立而可差遣;……可了知凡愚,……可了知賢智,……保護傷害於己,……保護不傷、不害於己;……如相攜隨著附則墮於地獄;……不知差遣與非差遣;……如相攜隨附而生於天國。何等為五耶?
ᅟᅟ==[1] 雖有乃至語,依暹羅本及前後文之例而省略之,以下亦然。==
(2)即:不行欲道、不行瞋道、不行癡道、不行畏道、了知差遣與非差遣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監沙彌人,如相隨附置而生於天國。」
## 2.學處中略[品]
### 5.286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如相攜隨附則墮於地獄。以何為五耶?
(2)即:殺生、不與取、非梵行、虛誑語、有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如相攜隨附則墮於地獄。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如相攜隨著附則生於天國。以何為五耶?
(4)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非梵行、離虛誑語、離有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如相攜隨附則生於天國。」
### 5.287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
### 5.288
正學女……
### 5.289
沙彌……
### 5.290
沙彌尼……
### 5.291
優婆塞……
### 5.292
優婆夷,如相攜隨著附則墮地獄。以何為五耶?
(2)即:殺生、不與取、邪欲行、虛誑語、有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優婆夷,如相攜隨附則墮於地獄。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優婆夷,如相攜隨附則生於天國。以何為五耶?
(4)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欲行、離虛誑語、離有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優婆夷,如相攜隨附則生於天國。」
### 5.293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邪命〔外道〕,如相攜隨附則墮於地獄。以何為五耶?
(2)即:殺生、不與取、非梵行、虛誑語、有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邪命〔外道〕,如相攜隨附則隨於地獄。」
### 5.294
(1)「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離繫者……
### 5.295
剪鬚髮弟子者……
### 5.296
螺髻者……
### 5.297
般利婆闍迦者……
### 5.298
摩建爾迦者……
### 5.299
執三杖者……
### 5.300
阿毘流離者……
### 5.301
喬達摩卡者……
### 5.302
提婆曇蜜迦者,如相攜隨附則墮於地獄。以何為五耶?
(2)即:殺生、不與取、非梵行、虛誑語、有穀酒、果酒、酒分之放逸處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提婆曇蜜迦者,如相攜隨附則墮於地獄。」
## 3.貪中略[品]
### 5.303
(1)「諸比丘!為了知貪,修五法。以何為五耶?
(2)即:不淨想、死想、過患想、食違逆想、一切世間不喜樂想是。
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等之五法。」
### 5.304
(1)「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五法。何等為五?
(2)即:無常想、無我想、死想、食違逆想、一切世間不喜樂想是。
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等之五法。」
### 5.305
(1)「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五法。以何為五耶?
(2)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是。
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等之五法。」
### 5.306
(1)「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五法。以何為五耶?
(2)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等之五法[A21]。」
ᅟᅟ==[A21] [-]【CB】,[01]【南傳】==
### 5.307
(1)「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五法。以何為五耶?
(2)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
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等之五法[A22]。」
ᅟᅟ==[A22] [-]【CB】,[01]【南傳】==
### 5.308-1151
(1)「諸比丘!為徧知貪、為令衰、為斷、為盡、為遣、為離貪、為滅、為捨、為棄,應修此等之五法。……
為了知瞋1……癡2……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傲……怒……慢……過慢……憍……16為了知放逸1、為徧知2、為令衰3、為斷、為盡、為遣、為離貪、為滅、為捨、為棄10,應修此等之五法。」 $5*9+5*10*16=845$
攝句:
為了知、徧知、令衰、斷、盡、遣
為離貪、滅、捨、棄,此等是有十
於是,有品之攝句:
學力、力、五支、須摩那
文荼、蓋、想、第八之戰士
長老、迦俱羅、安穩、第十二之阿那迦頻頭
病、王、底甘陀、妙法、嫌恨、優婆塞
阿蘭若、婆羅門、金毘羅、罵詈
長遊行、舊住、惡行、近圓是
五集竟。
增支部經典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 六 集
第一之五十
## 第一 應請品
### 6.1
一[1]
ᅟᅟ==[1] 參照集異門足論第十五(大正藏二六、四三〇b)。==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於其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言:「唯然,大德!」世尊曰——
(2)「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應請、是極應請、是應施、是應合掌、是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六耶?
(3)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以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以捨而住;以耳聞聲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嘗味已……以身覺所觸已……以意了法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以捨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是應請、是極應請、是應施、是應合掌、是世間之無上福田。」
世尊說是已,彼等諸比丘聞世尊所說,歡喜信受。
### 6.2
二[1]
ᅟᅟ==[1] 參照增一阿含三十(大正藏二、七一二a),集異門足論第十六(大正藏二六、四三二b)。==
(1)「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六耶?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領受各種之神通,以一為多,以多為一,顯現、隱匿、過壁、穿牆、越山,無滯礙而行,猶如於虛空;出沒於地中,猶如於水;於水上行而不沈,猶如於地上;趺坐於空中而行,猶如有翼之鳥;如是彼有大威神,彼有大威德以手撫摸日月,乃至令身達於梵世。
(3)或以超人清淨之天耳界,亦可聞或遠、或近、或天、或人之任何音聲。
(4)以心了解而知其他有情、補特伽羅之心。〔謂〕:有貪心而知有貪心、或離貪心……或有瞋心……或離瞋心……或有痴心……或離癡心……或略心……或散心……或大心……或非大心……或有上心……或無上心……或定心……或不定心……或解脫心……或不解脫心而知不解脫心。
(5)隨念種種之宿住,譬如或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者,我乃於其處,有如是名、有如是姓、有如是色、有如是食、有如是苦樂受、有如是壽量,歿於彼處而生於此處,如是之狀貌,隨念處所之種種宿住。
(6)或以超過人清淨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劣、勝、美、醜、幸、不幸,知因有情之應業而行。謂:是等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心懷邪見、領受邪見業,彼等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或復:是等有情成就身妙行、成就語妙行、成就意妙行、不誹謗聖者、心懷正見、領受正見業,彼等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上。如是以超過人清淨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劣、勝、美、醜、幸、不幸,知因有情之應業而行,諸漏已盡故,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無上福田。」
### 6.3
三
(1)「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無上福田。以何為六耶?
(2)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又[1]諸漏已盡故,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
ᅟᅟ==[1] 暹羅本及其他習作 āsavānaṁ ca 為正確。==
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應請、是極應請、應施、是應合掌、是世間無上福田。」
### 6.4
四
(1)「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無上福田。以何為六耶?
(2)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又[1]諸漏已盡故,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
ᅟᅟ==[1] 同前章。==
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之無上福田。」
### 6.5
五
(1)「諸比丘!成就六支王之善良馬,相宜於王、堪於王之使用、稱為王之股肱。以何為六耶?
(2)諸比丘!世間有王善良馬,堪於色、堪於聲、堪於香、堪於味、堪於所觸、具美於色。
諸比丘!成就是等六支之王善良馬,相宜於王、堪於王之使用、稱為王之股肱。諸比丘!正如是,成就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無上福田。以何為六耶?
(3)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堪於色、堪於聲、堪於香、堪於味、堪於所觸、堪於法。
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無上福田。」
### 6.6
六
(1)「諸比丘!成就六支之王善良馬,相宜於王、堪於王之使用、稱為王之股肱。以何為六耶?
(2)諸比丘!世間有王善良馬,堪於色、堪於聲、堪於香、堪於味、堪於所觸,具力。
諸比丘!成就是等六支之王善良馬,相宜於王、堪於王之使用、稱為王之股肱。諸比丘!正如是,成就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無上福田。以何為六耶?
(3)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堪於色、堪於聲、堪於香、堪於味、堪於所觸、堪於法。
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無上福田。」
### 6.7
七
(1)「諸比丘!成就六支之王善良馬,相宜於王、堪於王之使用、稱為王之股肱。以何為六耶?
(2)諸比丘!世間有王善良馬,堪於色、堪於聲、堪於香、堪於味、堪於所觸,又有勢速。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支之王善良馬,相宜於王、堪於王之使用、稱為王之股肱。諸比丘!正如是,成就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無上福田。以何為六耶?
(3)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堪於色、……乃至……堪於法。
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無上福田[1]。」
ᅟᅟ==[1] 依暹羅本及前後文之例,應讀為 lokassā ti。==
### 6.8
八[1-1]
ᅟᅟ==[1-1] 參照集異門足論第十六(大正藏二六、四三三b)。==
(1)「諸比丘!此等,是六種無上。以何為六耶?
(2)即:見無上、聞無上、利無上、學無上、行無上、念無上。
諸比丘!此等,是六種無上。」
### 6.9
九[1-2]
ᅟᅟ==[1-2] 參照集異門足論第十六(大正藏二六、四三三a)。==
(1)「諸比丘!此等,是六隨念處。以何為六耶?
(2)即: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
諸比丘!此等,是六隨念處。」
### 6.10
十[1]
ᅟᅟ==[1] 參照雜阿含三十三(大正藏二、二三七c),別譯雜阿含八(大正藏二、四三二b),集異門足論第十六(大正藏二六、四三三a),法蘊足論第八(大正藏二六、四九二c)。==
(1)一時,世尊住釋迦迦毘羅衛之尼拘盧陀園。爾時,釋迦氏之摩訶那摩,往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迦氏摩訶那摩,白世尊言:「大德!一切之聖弟子得果、了解教者,多住於如何之狀態耶?」「摩訶那摩!一切之聖弟子得果、了解教者,多住於如是之狀態:
(2)摩訶那摩!世有聖弟子,隨念如來而謂:『此世尊是應供、正自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摩訶那摩!聖弟子隨念如來之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痴;彼心其時即依如來而質直。復次,摩訶那摩!心質直之聖弟子,隨義而得欣[2],隨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輕安,身輕安者受樂,受樂者心得定。
ᅟᅟ==[2] 譯為「欣」是依註,於法蘊足論有「威勢」,可能是 veda 或 vega,下亦倣此。==
摩訶那摩!聖弟子於不平等眾中,得平等[3]而住,於有惱害眾中,無惱害而住,入於法流,名為修佛隨念。
ᅟᅟ==[3] samapanno 見暹羅本註釋以 samappatto 為正確,以下亦倣此。==
(3)復次,摩訶那摩!聖弟子,隨念法而謂:『世尊善說之法是現見、是無時、是來觀、是引導、是智者內證。』摩訶那摩!聖弟子隨念法之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彼心其時即依法而質直。復次,摩訶那摩!心質直之聖弟子,隨義而得欣,隨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輕安,身輕安者受樂,受樂者心得定。
摩訶那摩!是聖弟子於不平等眾中,得平等而住,於有惱害眾中,無惱害而住,入於法流,名為修法隨念。
(4)復次,摩訶那摩!聖弟子,隨念僧而謂:『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質直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如理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和敬行者;所謂四雙人、八補特伽羅者。是世尊之弟子僧為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是世間無上福田。』摩訶那摩!聖弟子隨念僧之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彼心其時即依僧而質直。復次,摩訶那摩!心質直之聖弟子,隨義而得欣,隨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輕安,身輕安者受樂,受樂者心得定。
摩訶那摩!聖弟子於不平等眾中,得平等而住,於有惱害眾中,無惱害而住,入於法流,名為修僧隨念。
(5)復次,摩訶那摩!聖弟子己戒之無缺、無隙、無雜、無穢、自在、智者稱讚、無執,能隨念發三摩地。摩訶那摩!聖弟子者隨念己戒之時,彼心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彼心其時即依戒而質直。復次,摩訶那摩!心質直之聖弟子,隨義而得欣,隨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是輕安,身輕安者受樂,受樂者之心得定。
摩訶那摩!是聖弟子乃於不平等眾中,得平等而住,於有惱害眾中,無惱害而住,入於法流,名為修戒隨念。
(6)復次,摩訶那摩!聖弟子隨念己之捨而謂:『嗚呼!於我有利。嗚呼!於我有善利。我於慳垢所纏眾中,心離慳垢而住家,施無所惜,舒展其手〔而施〕,樂棄捨,容乞,樂於分與施物。』摩訶那摩!聖弟子隨念己之捨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痴;彼心其時即依捨而質直。復次,摩訶那摩!心質直之聖弟子,隨義而得欣,隨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輕安,身輕安者受樂,受樂者心得定。
摩訶那摩!聖弟子於不平等眾中,得平等而住,於有惱害眾中,無惱害而住,入於法流,名為修捨隨念。
(7)復次,摩訶那摩!聖弟子修天隨念而謂:『有四大王天、有三十三天、有夜摩天、有兜率陀天、有樂變化天、有他化自在天、有梵眾天、有其上之天,彼諸天成就信,歿於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信;彼諸天成就戒,歿於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戒;彼諸天成就聞,歿於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聞;彼諸天成就捨,歿於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捨;彼諸天成就慧,歿於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慧。』摩訶那摩!聖弟子隨念己與諸天之信、戒、聞、捨、慧之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彼心其時即依天而質直。復次,摩訶那摩!心質直之聖弟子,隨義而得欣,隨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輕安,身輕安者受樂,受樂者心得定。
摩訶那摩!聖弟子於不平等眾中,得平等而住,於有惱害之眾中,無惱害而住,入於法流,名為修天隨念。
摩訶那摩!一切聖弟子得果、了解於教者,多住於此狀態。」
攝句:
二應請、根、力、三良馬、
無上、隨念及摩訶那摩等為十。
## 第二 可念品
### 6.11
十一[1]
ᅟᅟ==[1] D. 33 Saṅgiti-S. 22, XIV 集異門足論第十五(大正藏二六、四三一b)。==
(1)「諸比丘!此等,是六可念法[2]。以何為六耶?
ᅟᅟ==[2] sārāṇiyā 於註釋有 saritabba-yuttakā(宜令記憶)故,今譯為「可念」,玄奘在(集異門足論)譯為「可喜」,此乃見於雅語之saṁrañjaniyā 此對合 H. Kern 之看法,請看 RhysDavids & W. Stede's Pāli-Dictionary 同語之下。==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於同梵行者中,或顯、或隱,現起慈之身業,是可念法。三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同梵行者中,或顯、或隱,現起慈之語業,是可念法。
(4)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同梵行者中,或顯、或隱,現起慈之意業,是可念法。
(5)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一切法得如法之利養,下於鉢中所受之量,如是之利養,皆與有戒同梵行者共受用,無不分而受用,是可念法。
(6)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一切無缺、無隙、無雜、無穢、自在、智者稱讚、無執、能發三摩地之戒,以其戒,或顯、或隱,遵同戒律,與同梵行者共住,是可念法。
(7)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所謂令出離之聖見,令起彼正見而至於苦盡,以其見,或顯、或隱,具同見解,與同梵行者共住,是可念法。
諸比丘!此等六者,是可念法。」
### 6.12
十二[1]
ᅟᅟ==[1] 集異門足論第十五前所引之同處。==
(1)「諸比丘!此等六者,是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攝受、無諍、和合,是一趣之法。以何為六耶?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於同梵行者中,或顯、或隱,現起慈之身業,是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攝受、無諍、和合是一趣之法。
(3)復次,諸比丘!有比丘,……現起慈之語業……乃至……於同梵行者中,或顯、或隱,現起慈之意業,是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攝受、無諍、和合是一趣之法。
(4)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一切法得如法之利養,下於鉢中所受之量,如是之利養,皆與有戒同梵行者共受用,無不分而受用,是亦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攝受、無諍、和合是一趣之法。
(5)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一切無缺、無隙、無雜、無穢、自在、智者稱讚、無執、能發三摩地之戒,以其戒,或顯、或隱,遵同戒律,與同梵行者共住,是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攝受、無諍、和合是一趣之法。
(6)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所謂令出離之聖見,令起彼正見而至於苦盡,以其見,或顯、或隱,具同見解,與同梵行者共住,是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攝受、無諍、和合是一趣之法。
諸比丘!此等六者,是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攝受、無諍、和合是一趣之法。」
### 6.13
十三[1]
ᅟᅟ==[1] 參照 D. 33 Saṅgiti-S. 22 XVII 集異門足論第十五(大正藏二六、四三〇b)。==
(1)「諸比丘!此等,是六出離界。以何為六耶?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欲作如是言:『我已修慈心解脫,已多所作,已為車乘,已為所止,已住,已普集,已極善發企。然而,瞋縛我心而存。』應告彼曰:『勿如是思惟,具壽勿作此言,勿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非正,對世尊勿如是言。具壽!不論修慈心解脫,多所作,為車乘,為所止,住,普集,極善發企,瞋縛彼心而存,是無處、無容,無有是處。具壽!此是瞋之出離,所謂慈心解脫。』
(3)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欲作如是言:『我已修悲心解脫,已多所作,已為車乘,已為所止,已住,已普集,已極善發企。然而,害縛我心而存。』應告彼曰:『勿如是思惟,具壽勿作此言,勿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非正,對世尊勿如是言。具壽!不論修悲心解脫,多所作,為車乘,為所止,住,普集,極善發企,害縛彼心而存,是無處、無容,無有是處。具壽!此是害之出離,所謂悲心解脫。』
(4)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欲作如是之言:『我已修喜心解脫,已多所作,已為車乘,已為所止,已住,已普集,已極善發企。然而,不樂縛我心而存。』應告彼曰:『勿如是思惟,具壽勿作此言,勿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非正,對世尊勿如是言。具壽!不論修喜心解脫,多所作,為車乘,為所止,住,普集,極善發企,不樂縛彼心而存,是無處、無容,無有是處。具壽!此是不樂之出離,所謂喜心解脫。』
(5)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欲作如是之言:『我已修捨心解脫,已多所作,已為車乘,已為所止,已住,已普集,已極善發企。然而,貪縛我心而存。』應告彼曰:『勿如是思惟,具壽勿作此言,勿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非正,對世尊勿如是言。具壽!不論修捨心解脫,多所作,為車,為所止,住,普集,極善發企,貪縛彼心而存,是無處、無容,無有是處。具壽!此是貪之出離,所謂捨心解脫。』
(6)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欲作如是之言:『我已修無相心解脫,已多所作,已為車乘,已為所止,已住,已普集,已極善發企。然而,隨相識縛我心而存。』應告彼而曰:『勿如是思惟,具壽勿作此言,勿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非正,對世尊勿如是言。具壽!不論修無相心解脫,多所作,為車乘,為所止,住,普集,極善發企,隨相識縛彼心而存,是無處、無容,無有是處。具壽!此是一切相之出離,所謂無相心解脫。』
(7)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欲作如是之言:『謂我遠離我有,又不觀見此我。然而,疑與猶豫之箭,纏縛我心而存。』應告彼而曰:『勿如是思惟,具壽勿作此言,勿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非正,對世尊勿如是言。具壽!不論謂遠離我有,又不觀見此我,疑與猶豫之箭纏縛彼心而存,是無處、無容、無有是處。具壽!此是疑與猶豫箭之出離,謂「我有」慢之永除。』
諸比丘!此等,是六出離界。」
### 6.14
十四
(1)於彼處,具壽舍利弗言諸比丘曰:「賢者!諸比丘!」彼等諸比丘回答具壽舍利弗:「賢者!」具壽舍利弗曰:
(2)「諸賢!有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臨終則不安,命盡不善。諸賢!又如何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臨終不安,命盡不善耶?
(3)諸賢!世間有比丘,好事業,欣事業,愛樂事業而不止;好談說,欣談說,愛樂談說而不止;好睡眠,欣睡眠,愛樂睡眠而不止;好伴侶,欣伴侶,愛樂伴侶而不止;好雜鬧,欣雜鬧,愛樂雜鬧而不止;好戲論,欣戲論,愛樂戲論而不止。諸賢!如是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臨終不安,命盡不善。諸賢!是比丘,深愛樂有身,不正盡苦故,名為不斷有身。
(4)諸賢!有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臨終乃安樂,命盡良善。諸賢!又如何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臨終安樂,命盡良善耶?
(5)諸賢!世間有比丘,不好事業,不欣事業,非愛樂事業而不止;不好談說,不欣談說,非愛樂談說而不止;不好睡眠,不欣睡眠,非愛樂睡眠而不止;不好伴侶,不欣伴侶,非愛樂伴侶而不止;不好雜鬧,不欣雜鬧,非愛樂雜鬧而不止;不好戲論,不欣戲論,非愛樂戲論而不止。諸賢!如是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臨終安樂,命盡良善。諸賢!是比丘,深愛樂涅槃,正盡苦故,名為斷有身。」
慣一切戲論 樂戲論獸者
遠離軛安穩 是無上涅槃
一切戲論斷 若樂無戲論
圓滿軛安穩 是無上涅槃
### 6.15
十五
(1)於彼處,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
「諸賢!有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終之時有悔。諸賢!又如何有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終之時有悔耶?
(2)諸賢!世間有比丘,好事業,欣事業,愛樂事業而不止;好談說……好睡眠……好伴侶……好雜鬧……好戲論,欣戲論,愛樂戲論而不止。諸賢!如是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終之時有悔。諸賢!是比丘,深愛樂有身,不正盡苦故,名為不斷有身。
(3)諸賢!有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終之時無悔。諸賢!又如何有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終之時無悔耶?
(4)諸賢!世間有比丘,不好事業,不欣事業,無愛樂事業而不止;不好談說……不好睡眠……不好伴侶……不好雜鬧……不好戲論、無愛樂戲論而不止。諸賢!如是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終之時無悔。諸賢!是比丘,深愛樂涅槃,正盡苦故,名為斷有身。」
慣一切戲論 樂戲論獸者
遠離軛安穩 是無上涅槃
一切戲論斷 若樂無戲論
圓滿軛安穩 是無上涅槃
### 6.16
十六
(1)一時,世尊住婆祇尸收摩羅山恐怖林中之鹿園。爾時,長者那拘羅之父罹病,苦痛,病重。時,長者婦那拘羅之母,語長者那拘羅之父曰:
(2)「長者!汝命終之際勿殘想。長者!殘想者之命終是苦。又,世尊訶責命終者之殘想。然而,長者!汝謂:『長者婦那拘羅之母在我逝後,養育兒輩,不能經營無過之家居。』然而,長者!勿作如是見。長者!我乃巧於紡綿、剪〔毛〕、編織者。長者!我在汝逝後,能養育兒輩,經營無過之家居。因而,長者!汝命終之際勿殘想,長者!殘想者之命終是苦。又,世尊訶責命終者之殘想。
若復長者!汝謂:『長者婦那拘羅之母在我逝後,欲往他家。』然而,長者!勿作如是見。長者!汝應知汝與我等十六年來嚴守在家之梵行。因而,長者!汝命終之際勿殘想,長者!殘想者之命終是苦。又,世尊訶責命終者之殘想。
若復長者!汝謂:『長者婦那拘羅之母在我逝後,不欲謁見世尊,不欲謁見比丘僧。』然而,長者!勿作如是見。長者!汝逝之後,我願更多謁見世尊,又願更多謁見比丘僧。因而,長者!汝命終之際勿殘想,長者!殘想者之命終是苦。又,世尊訶責命終者之殘想。
若復長者!汝謂:『長者婦那拘羅之母在我逝後,不圓滿諸戒。』然而,長者!勿作如是見。長者!彼世尊之白衣在家女弟子有圓滿戒者,我是其隨一。然而,有疑或異意者,世尊、應供、正自覺者若在婆祇尸收摩羅山恐怖林中之鹿園,則可往詣問彼世尊。因而,長者!汝命終之時勿殘想,長者!殘想者之命終是苦。又,世尊訶責命終者之殘想。
若復長者!汝謂:『長者婦那拘羅之母,內心不得寂靜。』然而,長者!勿作如是見。長者!彼世尊之白衣在家女弟子,有得內心寂靜者,我是其隨一。然而,有疑或異意者,世尊、應供、正自覺者若在婆祇尸收摩羅山恐怖林中之鹿園,則可往詣問彼世尊。因而,長者!汝命終之時勿殘想,長者!殘想者之命終是苦。又,世尊訶責命終者之殘想。
若復長者!汝謂:『長者婦那拘羅之母於此法律中,未入、未安住、未蘇息、未度疑、未遠離猶豫、未得無畏、未遠離對他之信而住〔大〕師之教中。』然而,長者!勿作如是見。長者!彼世尊之白衣在家女弟子,於此法律中,為已入、已安住、已蘇息、已度疑、已遠離猶豫、已得無畏、已遠離對他之信而住〔大〕師之教中者,我是其隨一。然而,有疑或異意者,世尊、應供、正自覺者若在婆祇尸收摩羅山恐怖林中之鹿園,則可往詣問彼世尊。因而,長者!汝命終之時勿殘想,長者!殘想者之命終是苦。又,世尊訶責命終者之殘想。」
(3)爾時,長者那拘羅之父乃接受長者婦那拘羅母之教授,彼病乃立即痊癒,長者那拘羅之父即脫離其病。復又,長者那拘羅父之病則如是斷滅。其時,長者那拘羅之父即脫離其病,病癒未久即拄拐搋而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告坐於一面之長者那拘羅父言:
(4)「長者!於汝有利,長者!於汝有善利。彼長者婦那拘羅母乃欲憐憫、利益於汝而教授、教誡。長者!我白衣在家女弟子,而圓滿其戒者,長者婦那拘羅母是其隨一。長者!我白衣在家女弟子,而得內心寂靜者,長者婦那羅母是其隨一。長者!我白衣在家女弟子,於此法律中,為已入、已安住、已蘇息、已度疑、已遠離猶豫、已得無畏、已遠離對他之信而住〔大〕師之教中者,長者婦那拘羅母是其隨一。長者!於汝有利,長者!於汝有善利。其長者婦那拘羅母乃欲憐憫、利益而教授、教誡。」
### 6.17
十七
(1)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世尊於日晡時,自宴坐起,而往講堂。至已,設座而坐。具壽舍利弗亦於日晡時自宴坐起,往詣講堂。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具壽摩訶目犍連、具壽摩訶迦葉、具壽摩訶迦旃延、具壽摩訶拘絺羅、具壽摩訶周那、具壽摩訶劫賓那、具壽阿那律、具壽隸婆哆、具壽阿難〔等〕皆於晡時,自宴坐起,往詣講堂。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時,世尊於久過夜分,自座起而入房。彼具壽等亦於世尊去後不久,自座而起,回入各自之房。然而,於其處有初入此律中,出家未久之新比丘眾,彼等乃至日出,咀齒而眠,世尊乃以超越人清淨之天眼,觀見彼等比丘至日出還咀齒而眠。見已,而往講堂。至已,設座而坐。世尊坐已,而告彼等比丘眾言:
(2)「諸比丘!舍利弗於何處?摩訶目犍連於何處?摩訶迦葉於何處?摩訶迦旃延於何處?摩訶拘絺羅於何處?摩訶周那於何處?摩訶劫賓那於何處?阿那律於何處?隸婆哆於何處?阿難於何處?諸比丘!彼等長老諸弟子往何處耶?」「大德!彼具壽等自世尊起座而去不久,已各自回房去。」「諸比丘!如是汝等〔得〕為長老耶?〔汝等〕新比丘眾既至日出,猶咀齒而眠。
諸比丘!汝等謂何耶?汝等或見、或聞剎帝利灌頂王隨心所欲而耽溺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住,欲終生統治,對國民而言,是可愛、可意耶?」「大德!此否也。」「諸比丘!然。諸比丘!我亦不見不聞於此:剎帝利灌頂王隨心所欲而耽溺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住,欲終生統治,對國民而言,是可愛、可意。
諸比丘!汝等謂何耶?汝等或見、或聞封侯、遺產相續者[1]、將軍、村落主、眾主者隨心所欲而耽溺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住,欲終生終於眾主之位,於眾是可愛、可意耶?」「大德!此是否。」「諸比丘!然。諸比丘!我亦不見不聞於此:眾主者隨心所欲而耽溺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住,欲終生居於眾主之位,於眾是可愛、可意。
ᅟᅟ==[1] senāya 之語,依暹羅本及其他,為思慮、反省之意。==
諸比丘!汝等謂何耶?汝等或見、或聞或沙門、或婆羅門,隨心所欲而耽溺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不守護根門,食不知量,不勤覺醒,不觀善法;於初夜、後夜,不勤菩提分法之修習,諸漏已盡故,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而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耶?」「大德!此否也。」「諸比丘!然。諸比丘!我亦不見不聞於此:或沙門、或婆羅門,隨心所欲而耽溺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不守護根門,食不知量,不勤覺醒,不觀善法;於初夜、後夜,不勤菩提分法之修習,諸漏已盡故,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諸比丘!故應如是學。
(3)我等守護根門,食知其量,勤於覺醒,諦觀善法。於初夜、後夜,勤菩提分法之修習而住。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6.18
十八
(1)一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俱,遊行於憍薩羅〔國〕。世尊入於大道,於某處見漁夫投網捕魚殺魚而賣。見已,離於道路,敷座於隨一樹下而坐。世尊坐已,告諸比丘曰:
(2)「諸比丘!汝等見彼漁夫投網捕魚殺魚而賣耶?」「大德!然。」
「諸比丘!汝等謂何耶?汝等或見、或聞漁夫投網捕魚殺魚而賣,依其業,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馬、或乘車、或乘輿、或享富樂、或擁大財聚而住耶?」「大德!不然。」「諸比丘!然。諸比丘!我亦不見、不聞於此:漁夫投網捕魚殺魚而賣,依其業,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馬、或乘車、或乘輿、或享富樂、或擁大財聚而住。是何故耶?諸比丘!彼於當殺之欲殺魚時,見惡意,故彼不乘象、不乘馬、不乘車、不乘輿、不享富樂、不擁大財聚而住。
諸比丘!汝等謂何耶?汝等或見、或聞屠牛者殺牛,殺而賣之,依其業,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馬、或乘車、或乘輿、或享富樂、或擁大財聚而住耶?」「大德!此是不然。」「諸比丘!然。諸比丘!我亦不見、不聞於此:屠牛者殺牛,殺而賣之,依其業,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馬、或乘車、或乘輿、或享富樂、或擁大財聚而住。是何故耶?諸比丘!彼於可殺欲殺牛之時,以惡意見者,故彼不乘象、不乘馬、不乘車、不乘輿、不享富樂、不擁大財聚而住。
諸比丘!汝等謂何耶?汝等或見、或聞屠羊者……乃至……屠豚者……捕鳥者……屠鹿者殺鹿,殺之而賣,依其業,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馬、或乘車、或乘輿、或享富樂、或擁大財聚而住耶?」「大德!不然。」「諸比丘!然。諸比丘!我亦不見、不聞於此:屠鹿者殺鹿,殺之而賣,依其業,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馬、或乘車、或乘輿、或享富樂、或擁大財聚而住。是何故耶?諸比丘!彼於當殺之欲殺鹿時,見惡意,故彼不乘象、不乘馬、不乘車、不乘輿、不享富樂、不擁大財聚而住。諸比丘!彼於當殺之欲殺傍生有情時,若以見惡意者,則不乘象、不乘馬、不乘車、不乘輿、不享富樂、不擁大財聚而住,云何於當殺之人欲殺時,以見惡意耶?諸比丘!是彼長夜之無益,引苦,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 6.19
十九[1]
ᅟᅟ==[1] 參照 A. VIII. 73 Maraṇasati,增一阿含三十五(大正藏二、七四一c)。==
(1)一時,世尊住那提迦之塼瓦堂。於其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回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2)「諸比丘!若修念死,多所作,則有大果、有大利,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諸比丘!汝等修汝等之念死耶?」
(3)語如是之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死耶?」「大德!今我謂:願我活一日一夜之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4)復次,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死耶?」「大德!今我謂:『願我活一日,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5)復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死耶?」「大德!今我謂:『願我活食一鉢食之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6)復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死耶?」「大德!今我謂:『願我活嚼四五摶食嚥下之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7)復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死耶?」「大德!今我謂:『願我活嚼一摶食嚥下之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8)復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死耶?」「大德!今我謂:『願我活或入息已而出息、或出息已而入息之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9)語如是之時,世尊告彼等諸比丘言:
「諸比丘!比丘修念死:『願我活一日一夜之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又謂:「諸比丘!比丘修念死:『願我活一日,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又謂:「諸比丘!比丘修念死:『願我活食一鉢食之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又謂:「諸比丘!比丘修念死:『願我活嚼四五摶食嚥下之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諸比丘!此等比丘,放逸而住,為盡諸漏,緩慢修念死。
然而,諸比丘!比丘修念死:『願我活嚼一摶食嚥下之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又謂:「諸比丘!比丘修念死:『願我活或入息已而出息、或出息已而入息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諸比丘!此等比丘,不放逸而住,為盡諸漏,猛利修念死故。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10)『我等乃不放逸而住,為盡諸漏,當修猛利之念死。』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6.20
二十
(1)一時,世尊住那提迦之塼瓦堂。於其處,世尊告諸比丘曰:
(2)「諸比丘!若修念死,多所作,則有大果、有大利,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諸比丘!又云何修、云何多所作,則念死有大果、有大利,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耶?
(3)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應思擇:晝往夜來之時,我之死緣多,或有〔毒〕蛇咬我、或有蠍子螫我、或有百足螫我,是故我當死,是我之障礙。或躓礙而仆、或我食物受災殃、或我熱狂而亂、或我痰堵而亂、或我刀風而亂,是故我當死,是我之障礙。諸比丘!此比丘應如是思擇:我未斷惡不善法耶?是夜命終當為我之障礙。諸比丘!若比丘觀察我未斷惡不善法,是夜命終當為我之障礙,諸比丘!若如是知,則彼比丘為斷其惡不善法故,當起增上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諸比丘!譬如衣之燃燒、或頭之燃燒,如為止滅其衣或頭〔之燃燒〕,當起增上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正如是,諸比丘!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法故,當起增上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復次,諸比丘!若比丘觀察我猶未斷惡不善法,是夜命終為我之障礙,諸比丘!若如是知,則彼比丘,晝夜隨學善法而以其喜、欣而住。
(4)諸比丘!復次,世間有比丘,應思擇:夜往晝來之時,我多死緣,或有〔毒〕蛇咬我、或有蠍子螫我、或有百足螫我,是故我當死,是我障礙。或躓礙而仆、或我食物受災殃、或我熱狂而亂、或我痰堵而亂、或我刀風而亂,是故我當死,是我障礙。諸比丘!此比丘,應如是思擇:我未斷惡不善法耶?是晝命終當為我障礙。諸比丘!若比丘觀察我未斷惡不善法,於晝命終當為我障礙。諸比丘!若如是知,則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法故,當起增上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諸比丘!譬如衣之燃燒、或頭之燃燒,如為止滅其衣或頭〔之燃燒〕,當起增上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正如是,諸比丘!彼比丘為斷其惡不善法故,當起增上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復次,諸比丘!若比丘觀察我猶未斷惡不善法,是晝命終為我之障礙,諸比丘!若如是知,則彼比丘,晝夜隨學善法而以其喜、欣而住。諸比丘!若如是修念死、如是多所作,則〔念死〕有大果、有大利,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
攝句:
二之可念、慈、安、有悔、[1]
那拘羅、善[2]、魚及二念死是
ᅟᅟ==[1] ananutappiyaṁ 之意看,依暹羅本,取 anutappiyaṁ。==
ᅟᅟ==[2] Nakula 之次下於暹羅本有 kusalā 為正。==
## 第三 無上品
### 6.21
二十一
(1)一時,世尊住釋迦族舍摩迦之補迦羅尼耶。時,有一天女,於中夜有絕妙之色,徧照補迦羅尼耶,並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彼天女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三法,能令比丘退失。以何為三耶?即:好事業、好談說、好睡眠。大德!此等三法,能令比丘退失。」彼天女如是言,〔大〕師即同意。時彼天女思惟:「大師已同意。」問訊世尊,右遶而立即消失。
(2)時,世尊乃於是夜過後之時,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此夜有一天女,於中夜有絕妙之色,徧照補迦羅尼耶,且詣我處。至已,問訊於我,立於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彼天女語我言:『大德!此等三法,能令比丘退失。以何為三耶?即:好事業、好談說、好睡眠。大德!此等三法,能令比丘退失。』諸比丘!彼天女如是言。如是言已,問訊我,右遶而立即消失。諸比丘!彼等〔三法〕乃無利於汝等,令汝等退失。連天女皆知彼等能退失善法。諸比丘!我復說其他之三退法,諦聽!極善作意,我當說。」「大德!唯然。」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曰:
(3)「諸比丘!以何為三退法耶?
即:好伴侶、惡言、惡友。
諸比丘!是等者是三退法。
(4)諸比丘!於一切過去世退失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退失善法。諸比丘!於一切當來世退失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退失善法。諸比丘!於一切現〔在世〕退失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退失善法。」
### 6.22
二十二
(1)「諸比丘!我當說此等六不退法,且諦聽!……
(2)諸比丘!又,何者為六不退法耶?
即:不好事業、不好談說、不好睡眠、不好伴侶、善言者、善友。
諸比丘!此等六者,是順不退法。
(3)諸比丘!於一切過去世不退失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不退失善法。諸比丘!於一切當來世不退失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不退失善法。諸比丘!於一切現〔在世〕不退失善法者,皆依此六法而不退失善法。」
### 6.23
二十三
(1)「諸比丘!怖是欲之增語。諸比丘!苦是欲之增語。諸比丘!病是欲之增語。
諸比丘!癰是欲之增語。諸比丘!著是欲之增語。諸比丘!泥是欲之增語。
(2)諸比丘!又,何以故,怖是欲之增語耶?
諸比丘!樂彼欲貪者,纏縛於欲貪而不脫離現法之怖,亦不脫離當來之怖,故怖者是欲之增語。
(3)諸比丘!又,何以故,苦是……病是……癰是……著是……泥是欲之增語耶?
諸比丘!樂彼之欲貪者,纏縛於欲貪而不脫離現法之泥,亦不脫離當來之泥,故泥者是欲之增語。」
怖苦病或癰 著泥等為二
此等名為欲 異生執此處
引起生與死 執著者見怖
生與死盡時 離執而解脫
彼等安穩樂 現世得涅槃
一切怖過去 出度一切苦
### 6.24
二十四
(1)「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能破壞雪山王,何況下劣之無明乎?以何為六耶?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入於三摩地是巧、住於三摩地是巧、起自三摩地是巧、安於三摩地是巧、於三摩地之境界是巧、引發於三摩地是巧。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能破壞雪山王,何況下劣之無明乎?」
### 6.25
二十五
(1)「諸比丘!此等是六隨念處。以何為六耶?
(2)諸比丘!世間有聖弟子,隨念如來而謂:彼世尊是……乃至……天人師、覺者、世尊。諸比丘!聖弟子隨念如來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比丘!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比丘!世間之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為如是清淨。
(3)復次,諸比丘!有聖弟子,隨念法而謂:世尊之法是善說、……乃至……是智者內證。諸比丘!聖弟子隨念法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比丘!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比丘!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成為如是清淨。
(4)復次,諸比丘!有聖弟子,隨念僧而謂: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乃至……是世間無上福田。諸比丘!聖弟子隨念僧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比丘!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比丘!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為如是清淨。
(5)復次,諸比丘!有聖弟子,隨念己戒而謂:無缺、……乃至……能引定。諸比丘!聖弟子隨念戒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比丘!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比丘!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為如是清淨。
(6)復次,諸比丘!有聖弟子,隨念己捨而謂:嗚呼!有利於我。嗚呼!有善利於我。……乃至……容乞,樂分與施物。諸比丘!聖弟子隨念捨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比丘!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比丘!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為如是清淨。
(7)復次,諸比丘!有聖弟子,隨念天而謂:有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有其上天,彼之諸天者成就信,歿於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信;彼之諸天者成就戒、聞、捨、慧,歿於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慧。諸比丘!聖弟子隨念己與彼等諸天之信、戒、聞、捨、慧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比丘!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比丘!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為如是清淨。
諸比丘!此等是六隨念處。」
### 6.26
二十六[1]
ᅟᅟ==[1] 參照雜阿含二〇(大正藏二、一四三b)。==
(1)於其處,具壽摩訶迦旃延致問比丘眾:「諸比丘!」彼等比丘眾回答具壽摩訶迦旃延:「賢者!」具壽摩訶迦旃延曰:
(2)「諸賢!世尊、知者、見者、應供、正自覺者於〔五欲〕迫促中,覺得〔隨念處之〕寬容處,以令有情清淨、令超越憂愁、令滅苦惱、令得智慧、令證涅槃,是希有、是未曾有,所謂六隨念處是。以何為六耶?
(3)諸賢!世間有聖弟子隨念如來而謂:彼世尊是……乃至……天人師、覺者、世尊。諸賢!聖弟子隨念如來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之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賢!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賢!彼之聖弟子完全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等於虛空之心而住。諸賢!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有如是淨性。
(4)復次,諸賢!有聖弟子隨念法而謂:世尊之法是善說、……乃至……是智者內證。諸賢!聖弟子隨念法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賢!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賢!彼聖弟子,完全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等於虛空之心而住。諸賢!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有如是淨性。
(5)復次,諸賢!有聖弟子隨念僧而謂: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乃至……是世無上福田。諸賢!聖弟子隨念僧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之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賢!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賢!彼聖弟子,完全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等於虛空之心而住。諸賢!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為如是淨性。
(6)復次,諸賢!聖弟子隨念己戒而謂:無缺、……乃至……是能引定。諸賢!聖弟子隨念戒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賢!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賢!彼聖弟子完全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等於虛空之心而住。諸賢!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有如是淨性。
(7)復次,諸賢!聖弟子隨念己捨而謂:嗚呼!有利於我。嗚呼!有善利於我。……乃至……容乞,樂分與施物。諸賢!聖弟子隨念捨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賢!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賢!彼聖弟子,完全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等於虛空之心而住。諸賢!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有如是淨性。
(8)復次,諸賢!聖弟子隨念天而謂:有四大王天、三十三天、……乃至……有其上之天,彼諸天成就信,歿於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信;彼諸天成就戒……乃至……成就聞、捨、慧,歿於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慧。諸賢!聖弟子隨念於己及彼等諸天之信、戒、聞、捨、慧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賢!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賢!彼聖弟子完全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等於虛空之心而住。諸賢!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有如是淨性。
諸賢!世尊、知者、見者、應供、等正覺者於〔五欲之〕迫促中,覺得〔隨念處之〕寬容處,以令有情清淨、令超越憂愁、令滅苦惱、令得智慧、令證涅槃,是希有、是未曾有。所謂六隨念處。」
### 6.27
二十七
(1)爾時,有一比丘,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何時可謁見修意比丘耶?」
(2)「比丘!謁見修意比丘之時,有此等六者。以何為六耶?
(3)比丘!世間有比丘,心纏縛於欲貪,制於欲貪而住,又,已生之欲貪不如實知出離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我心纏縛於欲貪,制於欲貪而住,又,已生之欲貪不如實知出離。具壽!願為我說斷欲貪之法。』修意比丘,為彼說斷欲貪之法。比丘!此為第一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4)復次,比丘!有比丘,心纏縛於瞋恚,制於瞋恚而住,又,已生之瞋恚不如實知出離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我心纏縛於瞋恚,制於瞋恚而住,又,已生之瞋恚不如實知出離。具壽!願為我說斷瞋恚之法。』修意比丘,為彼說斷瞋恚之法。比丘!此為第二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5)復次,比丘!有比丘心纏縛於惛沈、睡眠,制於惛沈、睡眠而住,又,已生之惛沈、睡眠不如實知出離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我心纏縛於惛沈、睡眠,制於惛沈、睡眠而住,又,已生之惛沈、睡眠不如實知出離。具壽!願為我說斷惛沈、睡眠之法。』修意比丘,為彼說斷惛沈、睡眠之法。比丘!此為第三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6)復次,比丘!有比丘心纏縛於掉舉、惡作,制於掉舉、惡作而住,又,已生之掉舉、惡作不如實知出離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我心纏縛於掉舉、惡作,制於掉舉、惡作而住,又,已生之掉舉、惡作不如實知出離。具壽!願為我說斷掉舉、惡作之法。』修意之比丘,為彼說斷掉舉、惡作之法。比丘!此為第四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7)復次,比丘!有比丘心纏縛於疑,制於疑而住,又,已生之疑不如實知出離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我心纏縛於疑,制於疑而住,又,已生之疑不如實知出離。具壽!願為我說斷疑之法。』修意比丘,為彼說斷疑之法。比丘!此為第五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8)復次,比丘!有比丘依相思惟其相,欲無間而諸漏已盡,不知不見此相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依相思惟其相,欲無間而盡諸漏,我不知不見其相。具壽!願為我說盡諸漏之法。』修意比丘,為彼說盡諸漏之法。比丘!此為第六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比丘!此等為第六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 6.28
二十八
(1)一時,眾多之長老比丘眾,住波羅奈〔國〕仙人墮處之鹿苑。時,彼等長老比丘眾自乞食食後而還,坐於食堂,於〔彼等之〕間集起議論而謂:「諸賢!何時可謁見修意比丘耶?」
(2)如是言時,有一長老比丘,告諸比丘曰:「諸賢!修意比丘,自乞食食後而還,洗足已,結跏趺坐,端身直置,對面令念住已之時,是為可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3)如是言時,有一比丘,語彼比丘曰:「賢者!此非為謁見修意比丘之時。賢者!修意比丘自乞食食後而還,洗足已,結跏趺坐,端身直置,對面令念住之時,彼遊行之疲勞未息,其時彼食事之惱熱未息,是故非為謁見修意比丘之時。賢者!修意比丘,於晡時自宴坐而起,於房影之中,結跏趺坐,端身直置,對面令念住之時,是為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4)如是言時,有一比丘,語彼比丘曰:「賢者!是非為謁見修意比丘之時。賢者!修意比丘,於晡時自宴坐而起,於房影之中,結跏趺坐,端身直置,對面令念住之時,思惟於彼之日中,三摩地相乃現行於彼,是故非為謁見修意比丘之時。賢者!修意比丘夜明之時,結跏趺坐,端身直置,對面令念住之時,是為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5)如是言時,有一比丘,語彼比丘曰:「賢者!此非為謁見修意比丘之時。賢者!修意比丘夜明之時,結跏趺坐,端身直置,對面令念住之時,彼之身者盈於精氣,彼者思惟是諸佛教之安樂[1]。是故非為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ᅟᅟ==[1] phāsu 'ssa 依暹羅本之文及註應讀為 phāsuka 'ssa。==
(6)如是言時,具壽摩訶迦旃延長老告諸比丘曰:「我如是由世尊現聞、現受。〔謂〕:『比丘!此為謁見修意比丘之六時。以何為六耶?
(7)比丘!世間有比丘,心纏縛於欲貪,制於欲貪而住,又,已生之欲貪不如實知出離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我心纏縛於欲貪,制於欲貪而住,又,已生之欲貪不如實知出離。具壽!願為我說斷欲貪之法。」修意比丘,為彼說斷欲貪之法。比丘!此為謁見修意比丘之第一時。
(8)復次,比丘!有比丘,心為瞋恚所纏縛……[2]心纏縛於惛沈、睡眠……心纏縛於掉舉、惡作……心纏縛於疑……依相思惟其相,欲無間而盡諸漏,不知不見此相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依相思惟其相,欲無間而盡諸漏,我乃不知不見其相。具壽!願為我說盡諸漏之法。」修意比丘,為彼說盡諸漏之法。比丘!此為謁見修意比丘之第六時。』
ᅟᅟ==[2] 同下例,省去此處之 pe。==
賢者!我如是自世尊現聞、現受。比丘!此等為謁見修意比丘之六時。」
### 6.29
二十九
(1)爾時,世尊問具壽優陀夷而言:「優陀夷!隨念處有幾何耶?」如是問時,優陀夷默然。世尊再次問優陀夷:「優陀夷!隨念處有幾何耶?」具壽優陀夷乃再次默然。世尊三度復問優陀夷:「優陀夷!隨念處有幾何耶?」具壽優陀夷即三度默然。爾時,具壽阿難告具壽優陀夷而曰:「賢者優陀夷!〔大〕師告汝。」「賢者阿難!我從〔大〕師聽聞。大德!世間有比丘,隨念多種之宿住,譬如一生、二生、……乃至……行相與處所皆俱隨念多種之宿住。大德!是隨念處。」時,世尊告具壽阿難言:「阿難!我知此優陀夷癡人,不勤於增上心而住。阿難!隨念處有幾何耶?」
「大德!有五隨念處。以何為五耶?
(2)大德!世間有比丘,離欲,……乃至……具足第三靜慮而住。大德!此之隨念處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修者,則能引現法樂住。
(3)復次,大德!有比丘,思惟光明想,住於晝想。如晝夜亦同,如夜晝亦同,如是心開,修無纏蓋心與照俱之心。大德!此之隨念處,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則能令獲得智見。
(4)復次,大德!有比丘,此身自足裏而上,自髮頂而下,以皮為邊,觀察充滿種種之不淨。謂:此身中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膜、髀、肺、腸、肛、胃、糞、膽、痰、膿、血、汗、脂、淚、膏、唾、胰、黃水、尿。大德!此之隨念處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則能斷欲貪。
(5)復次,大德!有比丘,譬如於塚間所棄之屍,或經一日、或經二日、或經三日,可見膨脹、變色、膿爛;彼乃如是比較己身,謂:我之身亦如是,如是所成,當不能避免如是之事。或又,譬如於塚間所棄之屍,可見或為鴉所啄、或為鷹所啄、或為鷲所啄、或為狗所咀、或為野干所食、或為種種之有情所啖;彼乃如是比較己身,謂:我身亦如是,如是所成當不能避免如是之事。或又,譬如於塚間所棄之屍,有肉與血、為筋所繫之骨鎖,無肉有血、為筋所繫之骨鎖,肉與血皆無、為筋所繫之骨鎖,於諸方隅而散亂,可見無連絡之骨、餘〔處〕之手骨、餘〔處〕之足骨、餘〔處〕之膝骨、餘〔處〕之大腿骨、餘〔處〕之腰骨、餘〔處〕之脊骨、餘〔處〕之頭蓋骨;彼乃如是比較己身,謂:我身亦如是,如是所成當不能避免如是之事。或又,譬如於塚間所棄之屍,可見如珂貝之白骨、所堆積之骨、經年累月腐敗粉碎之骨;彼乃如是比較己身,謂:我身亦如是,當如是構成,不能避免如是之事。大德!此之隨念處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則能斷我慢。
(6)復次,大德!有比丘,於樂斷故,……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大德!此之隨念處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則能抉擇種種界。
大德!此等為五隨念處。」
(7)「善哉,善哉!阿難!然則,汝阿難!亦持此第六之隨念處。阿難!世間有比丘,從正念而往、正念而還、正念而住、正念而坐、正念而臥、正念而作業。阿難!此之隨念處,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則能引正念正智。」
### 6.30
三十[1]
ᅟᅟ==[1] 集異門足論第十六(大正藏二六、四三三b)。==
(1)「諸比丘!此等是六無上。以何為六耶?
(2)即:見無上、聞無上、利無上、學無上、行無上、念無上是。諸比丘!云何為見無上耶?
(3)諸比丘!世間有一類,往觀象寶、往觀馬寶、往觀珠寶,或復往觀大小事,或往觀沙門、婆羅門具邪見、邪行者,諸比丘!此是見[2],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說。諸比丘!此見是下賤,是異生之事,非聖,不引利,不能引厭、離貪、滅、寂、慧、覺、涅槃。諸比丘!然而,往觀如來或如來之弟子,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者,諸比丘!是諸見中之無上,能淨有情,能超憂悲,能滅苦愁,能證智,能令作證涅槃。即往觀如來或如來之弟子,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諸比丘!此名為見無上。以上為見無上。又,云何為聞無上耶?
ᅟᅟ==[2] 依玄奘譯可以無疑問符,下亦倣此。==
(4)諸比丘!世間有一類,往聽鼓聲、或往聽箜篌聲、或往聽歌聲,或往聽大小事,或往聽沙門、婆羅門具邪見、邪行者之法,諸比丘!此是聞,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說。諸比丘!此聞是下賤,是異生之事,非聖,不引利,不能引厭、離貪、滅、寂、慧、覺、涅槃。諸比丘!然而,往聽如來或如來弟子之法,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者,諸比丘!是諸聞中之無上,能淨有情,能超憂悲,能滅苦愁,能證智,能令作證涅槃。即往聽如來或如來弟子之法,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諸比丘!此名為聞無上。以上為見無上、聞無上。又,云何為利無上耶?
(5)諸比丘!世間有一類,得子之利、得妻之利、得財之利,或復得大小之利,或於沙門、婆羅門具邪見、邪行者中獲信。諸比丘!此是利,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說。諸比丘!此利是賤,是異生之事,非聖,不引利,不能引厭、離貪、滅、寂、慧、覺、涅槃。諸比丘!然而,於如來或如來之弟子中獲信,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者,諸比丘!是諸利中之無上,能淨有情,能超憂悲,能滅苦愁,能證智,能令作證涅槃。即於如來或如來之弟子中獲信,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諸比丘!此名為利無上。以上為見無上、聞無上、利無上。又,云何為學無上耶?
(6)諸比丘!世間有一類,或學〔乘〕象,或學〔乘〕馬,或學〔乘〕車,或學〔彎〕弓,或學劍〔法〕,或復學大小事,或學沙門、婆羅門之邪見、邪行者,諸比丘!此是學,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說。諸比丘!此學是下賤,是異生之事,非聖,不引利,不能引厭、離貪、滅、寂、慧、覺、涅槃。諸比丘!然而,學如來所說之法律、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者,諸比丘!是諸學中之無上,能淨有情,能超憂悲,能滅苦愁,能證智,能令作證涅槃。即學如來所說之法律、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諸比丘!此名為學無上。以上為見無上、聞無上、利無上、學無上。又,云何為行無上耶?
(7)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行〔調〕象行,行〔事〕婆羅門行,行〔事〕長者行,或行上下〔行〕,或行沙門、婆羅門之邪見、邪行者之行,諸比丘!此是行,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說。諸比丘!此行是下賤,是異生之事,非聖,不引利,不能引厭,……乃至……涅槃。諸比丘!然而,行〔事〕於如來或如來弟子之行,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者,諸比丘!是諸行中之無上,能淨有情,能超憂悲,能滅苦愁,能證智,能令作證涅槃。即行〔事〕於如來或如來弟子之行,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諸比丘!此名為行無上。以上為見無上、聞無上、利無上、學無上、行無上。又,云何為隨念無上耶?
(8)諸比丘!世間有一類,隨念子之利、隨念妻之利、隨念財之利,或復隨念大小之利,或隨念沙門或婆羅門之邪見、邪行者,諸比丘!此是隨念,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說。諸比丘!此隨念是下賤,是異生之事,非聖,不引利,不能引厭、離貪、滅、寂、慧、覺、涅槃。諸比丘!然而,隨念如來或如來弟子,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者,諸比丘!是諸隨念中之無上,能淨有情,能超憂悲,能滅苦愁,能證智,能令作證涅槃。即隨念如來或如來弟子,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諸比丘!此名為隨念無上。諸比丘!此等為六無上。」
凡得最勝見 更得無上聞
又得利無上 欣樂學無上
現住於所行 適於作遠離
趣不死安穩 修習隨順念
歡喜不放逸 常委擁護戒
彼應時苦盡 於處正覺知
攝句:
舍摩迦、順不退、怖、雪山、隨念
迦旃延、二時、優陀夷、無上是
## 第四 天品[1]
ᅟᅟ==[1] 暹羅本有學順退品。==
### 6.31
三十一[2]
ᅟᅟ==[2] 參照增支部六集第二十一、二十二章。==
(1)「諸比丘!此等六法,能令有學之比丘退失。以何為六耶?
(2)即:好事業、好談說、好睡眠、好伴侶、不守護根門、不知食量。
諸比丘!此等之六法,能令有學之比丘退失。
(3)諸比丘!此等之六法,不能令有學之比丘退失。以何為六耶?
(4)即:不好事業、不好談說、不好睡眠、不好伴侶、守護諸根門、知食量。
諸比丘!此等之六法,不能令有學之比丘退失。」
### 6.32
三十二[1]
ᅟᅟ==[1] 集異門足論第十五(大正藏二六、四二九c)。==
(1)爾時,有隨一天〔人〕,於中夜有絕妙之色徧照祇多林,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彼天白世尊言:「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以何為六耶?即:恭敬〔大〕師、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學、恭敬不放逸、恭敬承迎。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彼天〔人〕作如是語,大師即予讚同。時,彼之天乃言:「〔大〕師讚同於我。」問訊世尊,右遶而消失其處。
(2)時,世尊其夜分過後,而告諸比丘:「諸比丘!昨夜有一天〔人〕,於中夜有絕妙之色徧照祇多林,詣我之處。至已,問訊於我,立於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彼天語我曰:『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以何為六耶?即:恭敬〔大〕師、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學、恭敬不放逸、恭敬承迎。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諸比丘!彼天作如是語,如是語已,問訊於我,右遶而消失其處。」
〔大〕師恭敬法恭敬 或又僧伽極恭敬
承迎恭敬不放逸 是恭敬之比丘者
只顧一味為退失 唯有親近於涅槃[2]
ᅟᅟ==[2] 次下之偈參照 A. VII. 3. 1。==
### 6.33
三十三
(1)「諸比丘!昨夜有一天〔人〕,於中夜有絕妙之色徧照祇多林,詣我之處。至已,問訊於我,立於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彼天人語我曰:『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以何為六耶?即:恭敬〔大〕師、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學、恭敬慚、恭敬愧。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諸比丘!彼天人作如是語,如是語已,問訊於我,右遶而消失其處。」
〔大〕師恭敬法恭敬 或又僧伽極恭敬
具足恭敬慚與愧 若具有羞之恭敬
應當具足不退失 唯有親近於涅槃[1]
ᅟᅟ==[1] 參照前偈。==
### 6.34
三十四
(1)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具壽摩訶目犍連於屏處宴坐時,心起如是尋思:「是何天有如是之智耶?謂:我等乃預流,是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
復次,**其時有名為帝須之比丘**,正於命終,而生於隨一之梵世。彼等〔諸天〕,**亦知帝須有大神通、大威德**。[AN7.56](Tipitaka23#^AN7z56) ==\[[善見律](T24n1462_善見律毘婆沙.md#^8ucnh2)]==
(2)時,具壽摩訶目犍連,譬如力士之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沒於祇多林而呈現於彼梵世。帝須梵遙見具壽摩訶目犍連前來。見已,語具壽摩訶目犍連曰:「友,目犍連!來!友,目犍連!善來!友,目犍連!良久方作來此處時節。友,目犍連!於此處設席,坐!」
具壽摩訶目犍連即坐於所設席。帝須問訊具壽摩訶目犍連,坐於一面。
摩訶目犍連語坐於一面之帝須曰:「帝須梵!是何天有如是之智耶?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
「友,目犍連!四大王天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
「帝須!一切四大王天,有如是之智耶?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
「友,目犍連!一切四大王天,非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
友,目犍連!一切四大王天而不成就佛陀之證淨,不成就法之證淨,不成就僧伽之證淨,不成就聖所愛之戒,彼等非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
但,友,目犍連!一切四大王天成就佛陀之證淨,成就法之證淨,成就僧伽之證淨,成就聖所愛之戒,彼等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
「帝須!唯四大王天有如是之智耶?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或三十三天……耶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皆有如是之智耶?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
「友,目犍連!他化自在天亦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
「帝須!一切他化自在天,有如是之智耶?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
「友,目犍連!一切他化自在天,非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
友,目犍連!一切他化自在天,不成就佛陀之證淨,不成就法之證淨,不成就僧伽之證淨,不成就聖所愛之戒,非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
然,友,目犍連!一切他化自在天,成就佛陀之證淨,成就法之證淨,成就僧伽之證淨,成就聖所愛之戒,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
(3)其時,具壽摩訶目犍連,信受隨喜帝須之所說。譬如力士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沒於梵世而呈現於祇多林。
### 6.35
三十五[1]
ᅟᅟ==[1] 集異門足論第十六(大正藏二六、四三二c)。==
(1)「諸比丘!此等六者,是順明分之法。以何為六耶?
(2)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想。
諸比丘!此等六者,是順明分之法。」
### 6.36
三十六[1-1]
ᅟᅟ==[1-1] 集異門足論第十五(大正藏二六、四三一a),參照 D. 33 Saṅgiti-S. 22. XV; M. 104 Sāmagāma-S。==
(1)「諸比丘!此等六者,是諍根。以何為六耶?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有忿、有恨。諸比丘!有忿、有恨之比丘皆不恭敬,不尊崇〔大〕師而住;皆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皆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皆不圓滿於學。諸比丘!一切比丘而不恭敬,不尊崇〔大〕師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圓滿於學者,於僧伽中生諍。其諍者為多人之無益、多人之無樂、多人之無利、人天之無益,為苦之故。諸比丘!汝等於內或外,若見如是之諍根,諸比丘!汝等其時,為斷其惡之諍根而精勤!諸比丘!汝等於內或外,若不見如是之諍根,諸比丘!汝等其時,當來為不起其惡諍根而應勤行,如是而斷此惡諍根,如是當來此惡諍根不起。
(3)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有覆、有惱,……有嫉、有慳,……有諂、有誑,……有惡欲、有邪見,……取著自見、起堅固執、棄捨難。諸比丘!一切比丘起著自見、起堅固執、棄捨難者皆不恭敬,不尊崇〔大〕師而住;皆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皆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圓滿於學。諸比丘!一切比丘不恭敬,不尊崇〔大〕師而住;〔不恭敬〕……法……乃至……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圓滿於學者,於僧伽中生諍。其諍者為多人之無益、多人之無樂、多人之無利、人天之無益,為苦之故。諸比丘!汝等於內或外,若見如是之諍根,諸比丘!汝等其時,為斷其惡諍根而精勤!諸比丘!汝等於內或外,若不見如是之諍根,諸比丘!汝等其時,當來為不起其惡諍根而應勤行,如是而斷此惡諍根,如是當來此惡諍根不起。」
諸比丘!此等為六諍根。
### 6.37
三十七
(1)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復時,毘盧勘達卡〔村〕之住人難陀母優婆夷,向舍利弗、目犍連等比丘眾,作六支具足之施物。世尊乃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觀察毘盧勘達卡〔村〕之住人難陀母優婆夷向舍利弗、目犍連等比丘眾,作六支具足之施物。見已,而告諸比丘:「諸比丘!彼之毘盧勘達卡〔村〕之住人難陀母優婆夷,向舍利弗、目犍連等諸比丘眾,作六支具足之施物。諸比丘!又,云何為六支具足之施物耶?
(2)諸比丘!施者有三支;受者有三支。何等為施者之三支耶?諸比丘!世間有施者,施之前意怡悅,正施而心歡喜,施已而意悅豫,此等乃施者之三支。何等為受者之三支耶?諸比丘!受者或已離貪,或為調伏貪而勤行;或已離瞋,或為調伏瞋而勤行;或已離癡,或為調伏癡而勤行,此等乃受者之三支。此等為施者之三支、受者之三支。諸比丘!如是乃六支具足之施物。
(3)諸比丘!如是具足六支施物有若干福量?有福之等流,有善之等流,招樂,是天上之物。有樂之異熟,能令生天,能引可愛、可樂、可意、利益、安樂,不易測知,唯入無數無量大福蘊之數而已。諸比丘!譬如大海中之水量,若干容量、或若干百容量、或若干千容量、或若干百千容量乃不易測知,唯入無數無量大水蘊之數而已。諸比丘!正如是,如是具足六支施物有若干福量?有福之等流,有善之等流,招樂,天上之物。有樂之異熟,能令生天,能引可愛、可樂、可意、利益、安樂,不易測知,唯入無數無量大福蘊之數。」
施先意之怡悅 正施時心歡喜
施已而意悅豫 是布施之圓滿
離貪欲離瞋恚 離愚癡而無漏
制約具梵行者 施與完全田地
自身洗滌清淨 親自作為布施
依已或依他人 此布施有大果
如斯布施賢人 心解脫而有信
智者遠離苦惱 生於安樂之世
### 6.38
三十八[1]
ᅟᅟ==[1] 雜阿含一七(大正藏二、一一七c)。==
(1)爾時,有一婆羅門,詣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互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婆羅門白世尊言:
(2)「尊瞿曇!我如是說,如是見,謂:無自作,無他作。」「婆羅門!我未曾見、未曾聞如是說者、有自往、自還,云何而如是言,謂無自作,無他作?婆羅門!汝云何謂此,有發起界耶?」「尊者!然。」「有發起界時有發起之有情,有所施設耶?」「尊者!然。」「婆羅門!有發起界時,有發起之有情、施設,此乃有情之自作、他作。婆羅門!汝云何謂此,有出界耶?……乃至……有勇進界耶?……有勢界耶?……有持界[2]耶?……有逼切界耶?」「尊者!然。」「有逼切界時,有逼切之有情,有所施設耶?」「尊者!然。」「婆羅門!有逼切界時,有逼切之有情、施設,此乃是有情之自作、他作。婆羅門!我未曾見、未見聞如是說者、如是見者。有自往、自還,云何而如是言,謂無自作,無他作?」
ᅟᅟ==[2] 依註釋,取暹羅本之 dhiti-dhātu 為正確。==
「尊瞿曇!奇哉!……乃至……從今日以後終生歸依。」
### 6.39
三十九
(1)「諸比丘!此等,是集業之三緣。以何為三耶?
(2)即:貪者集業之緣,瞋者集業之緣,癡者集業之緣。諸比丘!由貪不起無貪,然而,諸比丘!由貪唯起貪。諸比丘!由瞋不起無瞋,然而,諸比丘!由瞋唯起瞋。諸比丘!由癡不起無癡,然而,諸比丘!由癡唯起癡。諸比丘!以由貪而生之業、由瞋而生之業、由癡而生之業,不施設天、人以及其餘若干善趣。然而,諸比丘!以由貪而生之業、由瞋而生之業、由癡而生之業,施設地獄、施設傍生、施設餓鬼以及其餘若干之惡趣。
諸比丘!此等是集業之三緣。
(3)諸比丘!此等是集業之三緣。以何為三耶?
(4)即:無貪是集業之緣,無瞋是集業之緣,無癡是集業之緣。諸比丘!由無貪不起貪,然而,諸比丘!由無貪唯起無貪。諸比丘!由無瞋不起瞋,然而,諸比丘!由無瞋唯起無瞋。諸比丘!由無癡不起癡,然而,諸比丘!由無癡唯起無癡。諸比丘!以由無貪而生之業、由無瞋而生之業、由無癡而生之業,不施設地獄、傍生、餓鬼境以及其餘若干之惡趣。然而,諸比丘!以由無貪而生之業、由無瞋而生之業、由無癡而生之業,施設天、人以及其餘若干之善趣。
諸比丘!此等是集業之三緣。」
### 6.40
四十[1]
ᅟᅟ==[1] 參照 A. VII. 156。==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金毘羅之竹園。爾時,具壽金毘羅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金毘羅白世尊言:
(2)「大德!是何因、何緣,如來滅後正法不久住耶?」
(3)「金毘羅!於如來滅後,世間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恭敬、不尊崇〔大〕師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於學而住;不恭敬、不尊崇不放逸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承迎而住。金毘羅!是為如來滅後正法不久住之因、緣。」
(4)「大德!是何因、何緣,如來滅後正法久住耶?」
(5)「金毘羅!於如來滅後,世間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恭敬、尊崇〔大〕師而住;恭敬、尊崇法而住;恭敬、尊崇僧伽而住;恭敬、尊崇於學而住;恭敬、尊崇不放逸而住;恭敬、尊崇承迎而住。金毘羅!此為如來滅後正法久住之因、緣。」
### 6.41
四十一[1]
ᅟᅟ==[1] 雜阿含一八(大正藏二、一二八c)。==
(1)如是我聞。一時,具壽舍利弗住王舍〔城〕之鷲峯山。時,具壽舍利弗於日前時分,著內衣,披衣執鉢,與諸多比丘眾俱,由鷲峯山而下,見某處之大木聚。見已,而告諸比丘曰:「諸賢!汝等見彼大木聚耶?」「賢者!唯然。」
(2)「諸賢!具神通、得心由在之比丘若隨意,則此之木聚唯地與勝解可得。何故耶?諸賢!於彼木聚中有地界。依彼而具神通、得心由在之比丘,彼之木聚唯地與勝解可得。
(3)諸賢!具神通、得心由在之比丘若隨意,則彼木聚唯水與勝解可得……乃至……唯火與勝解可得……唯風與勝解可得……唯淨與勝解可得……唯不淨與勝解可得。何故耶?諸賢!於彼木聚中有不淨界,依彼而具神通、得心由在之比丘,彼木聚唯不淨與勝解可得。」
### 6.42
四十二[1]
ᅟᅟ==[1] 雜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三b),第一、二節同五集第三十章之初。==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遊行於憍薩羅〔國〕,與大比丘眾入伊奢能伽羅憍薩羅之婆羅門村。世尊住於伊奢能伽羅之伊奢能伽羅密林中。伊奢能伽羅之婆羅門居士,聞尊貴釋子沙門瞿曇由釋迦族出家而到伊奢能伽羅,住於伊奢能伽羅之伊奢能伽羅密林中。復聞彼之尊貴瞿曇,有如是善美高揚稱讚之聲名:彼世尊是應供、等正覺者、明行具足、……乃至……佛、世尊。彼於此世、人界、天界、魔界……乃至……善哉!當謁見如是應供者。時,伊奢能伽羅之婆羅門居士其夜過後,各取許多嚼食、噉食,而往伊奢能伽羅密林。至已,發出高聲、大聲而立於樓門之外。
(2)又復當時,具壽那祇多是世尊之侍者。其時,世尊告具壽那祇多:「那祇多!彼之高聲大聲者何耶?恰如漁夫爭相捕魚。」
「大德!彼等伊奢能伽羅之婆羅門居士,各取許多之嚼食、噉食而立於樓門之外,欲〔供養〕世尊及比丘僧伽。」
「那祇多!我不欲遇榮華,不欲求榮華。那祇多!此無欲樂、遠離樂、寂靜樂、自覺樂,不能隨意可得,不能得無艱難、無梗澀者,令彼得彼之不淨樂、睡眠樂、利養恭敬名聞樂。無欲樂、遠離樂、寂靜樂、自覺樂隨意可得,得無艱難、無梗澀之我,當尋味耶?」
「大德!世尊今當接受,善逝當接受。大德!今乃世尊當接受之時。大德!今世尊所往不論何處,婆羅門居士、都市人及鄉下人皆趣向而來。大德!譬如有密雲而下雨之時,水隨低處而流注。大德!今世尊所往不論何處,婆羅門居士、都市人及鄉下人皆趣向而來,其故云何?大德!乃世尊之戒、慧故。」
「那祇多!我不欲遇榮華,不欲求榮華。那祇多!此無欲樂、遠離樂、寂靜樂、自覺樂,不能隨意可得,不能得無艱難、無梗澀者,令彼得彼之不淨樂、睡眠樂、利養恭敬名聞樂。無欲樂、遠離樂、寂靜樂、自覺樂,隨意可得,得無艱難、無梗澀之我,當尋味耶[2]?
ᅟᅟ==[2] 在此字之下有 ti 之語,暹羅本沒有,今依此。==
(3)那祇多!我於此處,住於村邊,見得定而坐之比丘,那祇多!我隨彼而如是思惟:今或守園人侵此具壽、或沙彌令彼自其定而起,故那祇多!我不贊許住於彼比丘之村邊。
(4)復次,那祇多!我於此處,見坐於林中,睡眠住林之比丘。那祇多!我隨彼而如是思惟:此具壽當除遣彼睡眠與疲勞,當祇一心[3]思惟閑寂想。以故,那祇多!我贊許住於彼比丘之林中。
ᅟᅟ==[3] ekattan 暹羅本有 ekaggan 為正確。==
(5)復次,那祇多!我於此處,見坐於林中,而未得定住林之比丘。那祇多!我隨彼而如是思惟:此具壽當令定不定之心,或當得定之心。是故,那祇多!我贊許住於彼比丘之林中。
(6)復次,那祇多!我於此處,見坐於林中,而得定住林之比丘。那祇多!我隨彼而如是思惟:此具壽當令解脫未解脫心,或當已解脫心。是故,那祇多!我贊許住於彼比丘之林中。
(7)復次,那祇多!我於此處,見住於村邊,得衣服、飲食、牀座、治病藥及資具之比丘。彼期望利養、恭敬、名聞,廢除宴座,廢除坐臥於閑寂、林藪、山巖之邊際。是故,那祇多!我不贊許住於彼比丘之林中。
(8)又,那祇多!我於此處,見得衣服、飲食、牀座、治病藥等資具之林住比丘,彼棄其利養、恭敬、名聞、不廢宴座,不廢閑靜、林藪、山巖邊際之坐臥,是故,那祇多!我贊許住彼比丘之林中。
然[4],那祇多!我行於大路要道,前或後皆不見少物安穩,那祇多!乃至我之大小便利亦如是。」
ᅟᅟ==[4] yasmāhaṁ 暹羅本作 yasmiṁ panāhaṁ。==
攝句:
有學、二不退、目犍連、順明分、諍
施、自作、緣、金毘羅、木聚與那祇多
## 第五 曇彌品
### 6.43
四十三[1]
ᅟᅟ==[1] 參照中阿含二九(大正藏一、六〇八b)。同頌文是 Thera-gathā 689-704。==
(1)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於日前時分,著內衣,披衣執鉢,為乞食而入舍衛〔國〕。於舍衛〔國〕中乞食訖,食後,由托鉢而還。告具具壽阿難言:「阿難!為白晝之憩息,今當詣東園鹿子母講堂。」具壽阿難應諾世尊:「大德!唯然。」爾時,世尊與具壽阿難同詣東園鹿子母講堂。時,世尊於日晡時分,自宴坐起,告具壽阿難言:「阿難!今詣布婆俱陀〔河〕沐浴肢體。」具壽阿難應諾世尊:「大德!唯然。」時,世尊與具壽阿難為沐浴肢體而往布婆俱陀〔河〕。於布婆俱陀〔河〕沐浴肢體已,出著一衣擦拭肢體而立。
(2)復次,其時憍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有名之白象,伴隨盛大之音樂,由布婆俱陀〔河〕上來。眾人見彼已,而如是言:「嗚呼!端正莊嚴哉王象!嗚呼!人見而樂哉王象!嗚呼!容貌殊妙哉王象!嗚呼!肢體圓滿哉王象!象!嗚呼象!」〔眾人之〕如是語時,具壽優陀夷白世尊言:「大德!眾人祇見象之壯大肢體圓滿而作如是讚美耶?『象!嗚呼象!』或復見其他異於壯大肢體圓滿之何者,眾人亦將如是讚美耶?『象!嗚呼象!』」「優陀夷!眾人見壯大肢體圓滿之象,如是讚美:『象!嗚呼象!』優陀夷!即使見馬……乃至……優陀夷!……見牛……乃至……優陀夷……見蛇……乃至……優陀夷……見樹……乃至……優陀夷!即使見壯大肢體圓滿之人,眾人亦如讚美:『象!嗚呼象!』且又,優陀夷!於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國王、民眾中,凡身、語、意皆不作不善事之人,我皆稱為象[2]。」「大德!是希奇。大德!是未曾有。大德!世尊之此語:『且又,優陀夷!於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國王、民眾中,凡身、語、意皆不作不善事之人,我皆稱為象。』是為善說。又,大德!我即將世尊之此善說,以如次之偈頌而隨喜讚歎:
ᅟᅟ==[2] 「象」之原文為 nāga,「作不善事」之原語為 na āguṁ karoti 今以象之 nāga 的 na+āgu = nāga 而說之。==
自覺受人身 御己得正定
住於清淨道 愛樂心止寂
窮盡一切法[3] 眾人所敬重
亦為天所敬 我聞是應供[4]
超越一切結 欲出得涅槃[5]
愛樂諸欲捨 如石出真金
象越一切光[6] 凌眾嶽雪山
一切象名中 相應無上士
以尊為象我 象不作惡事
柔和及不害 此二是象足
守禁與梵行 象餘之二足
大象信為鼻 保有捨白牙
念項智慧頭 觀察法思惟
法腹成熟處[7] 遠離彼之尾
彼靜慮息好[8] 內心得深定
象行亦在定 象住亦在定
象臥亦在定 象坐亦在定
象普徧防護 象如是具足
受用無罪者 不受有罪者
受得菜被服 遠離斷蓄積
一切無小大 截已結與縛
彼行何處時 正行無希望
猶如白蓮花 水生水長養
泥水不能染 淨香悅意色
世中善生者 覺者住世中[9]
不染蓮花水 無染於世間
猶如大火熾 無薪而消滅
歸於諸行寂 為涅槃者說
智者說此喻 欲令解其義
大象眾所識 象與象所說[10]
遠離貪與瞋 離癡而無漏
象捨離其身 無漏者圓寂」
ᅟᅟ==[3] dhammānapāraguṁ 是 dhammāna pāraguṁ 之誤。==
ᅟᅟ==[4] 「應供」是指世尊。==
ᅟᅟ==[5] 「欲」之原語 vana,「涅槃」之原語 nibbāna vana 和 bana 之音甚近似,而 nibbana 是「離欲」之義,可稱為涅槃,故以 nibbana 讀為 nibbāna 而造此句。==
ᅟᅟ==[6] 此處及以下全部之象皆非動物,用為「不作不善事人」。==
ᅟᅟ==[7] 見釋文之義,合成為 dhammakucchisamātapo「法」是指第四靜慮之三昧。==
ᅟᅟ==[8] 「息」指佛果之三昧。==
ᅟᅟ==[9] 雖欲取原本之 virajjati〔明〕譯者可慮漢譯及文意而取暹羅本。==
ᅟᅟ==[10] 能說之「象」是優陀夷,所說之「象」是指世尊。==
### 6.44
四十四[1]
ᅟᅟ==[1] 雜阿含三十五(大正藏二、三五七b)。==
(1)一時,具壽阿難於日前時分,著內衣,披衣執鉢,往鹿住優婆夷家。至已,坐於所設之席。爾時,鹿住優婆夷詣具壽阿難之處。至已,問訊具壽阿難,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鹿住優婆夷白阿難言:
(2)「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彼法,云何可了解耶?謂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其後世當生於同一趣。大德!我之父富蘭那為梵行者,遠離〔世俗〕,遠離婬欲鄙劣,彼死後,世尊受記為一來之有情,而生兜率陀天之眾中。大德!我所愛之叔父梨師達多是非梵行者,滿足於自妻,彼死後,世尊復受記為一來之有情,而生兜率陀天之眾中。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彼法,云何可了解耶?謂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於後世生於同一趣。」「姊妹!如是乃世尊之所記耳。」
(3)爾時,具壽阿難於鹿住優婆夷家,受食已,即從座起而去。具壽阿難自乞食食後,還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大德!我今日於日前時分,穿著內衣,披衣執鉢,往鹿住優婆夷家。至已,坐於所設之席。大德!其時,鹿住優婆夷來詣我處。來已,問訊於我,坐於一面。大德!坐於一面之鹿住優婆夷語我曰:『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彼法,云何可了解耶?謂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於後世同生於一趣。大德!我之父富蘭那為梵行者,遠離〔世俗〕,遠離婬欲鄙劣,彼死後,世尊受記為一來之有情,而生於兜率陀天之眾中。大德!我所愛之叔父梨師達多是非梵行者,滿足於自妻,彼死後,世尊復受記為一來之有情,而生於兜率陀天之眾中。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彼法,云何可了解耶?謂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於後世同生於一趣。』大德!如是語時,我語鹿住優婆夷而曰:『如是乃是世尊之所記耳。』」
「阿難!是愚而不明,此女人與稱女人之鹿住者,了知人補特伽羅之勝劣是幾何耶?阿難!有此等六種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以何為六耶?
(4)阿難!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惡〕,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歡共住。然彼聞不得益,亦不勤多聞[2],見亦不通達,亦不得時解脫。彼身壞死後,退而不勝進,唯祇退失,無有勝進者。
ᅟᅟ==[2] 依據釋文,此處所言「多聞」者乃精進之意。==
(5)阿難!復次,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惡〕,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歡共住。彼聞得益,亦勤多聞,見亦通達,亦得時解脫。彼身壞死後,勝進不退失,唯祇勝進,無有退失者。阿難!此中有思量者,籌量而曰:此亦有此法,彼亦有同法,何故此等兩者之一則劣,一則勝耶?阿難!如是〔思量〕者於長夜是無益,是苦。阿難!此中凡有補特伽羅,離〔惡〕,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歡共住。彼聞得益,亦勤多聞,見亦通達,亦得時解脫。阿難!此補特伽羅比先之彼補特伽羅更美、更勝。何故而然耶?阿難!法流使此補特伽羅進而不退失[3],如來之外誰知此因?阿難!因此勿為補特伽羅之思量者,勿籌量補特伽羅。阿難!量補特伽羅者墮失。阿難!我,或等於我者,唯能量補特伽羅。
ᅟᅟ==[3] lmaṁ Ānanda 者,依據暹羅本及第九節1文類,可讀馬 lmaṁ h' Ānanda。==
(6)阿難!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有忿、慢,又,彼再三起貪,彼聞不得益,亦不勤多聞,見亦不通達,亦不得時解脫。彼身壞死後,退而不勝進,唯祇是退失,無有勝進者。
(7)阿難!復次,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有忿與慢,又,彼再三起貪,彼聞得益,……乃至……
(8)阿難!復次,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有忿與慢,又,彼再三起語行,彼聞不得益,亦不勤多聞,見亦不通達,亦不得時解脫。彼身壞死後,退而不勝進,唯祇退失,無有勝進者。
(9)阿難!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有忿、慢,又,彼再三起語行。彼聞得益,亦勤多聞,見亦通達,亦得時解脫。彼身壞死後,唯祇勝進,無有退失者。阿難!此中有思量者,思量而曰:此亦有此法,彼亦有同法,何故此等兩者之一則劣、一則勝耶?阿難!如是〔思量〕者,於長夜是無益,是苦。阿難!此中有忿、慢之補特伽羅,又,彼再三起語行,彼聞得益,亦勤多聞,見亦通達,亦得時解脫。阿難!此補特伽羅比先之彼補特伽羅更美、更勝。何故而然耶?阿難!法流使此補特伽羅進而不退失,如來之外誰知此因?阿難!因此勿為補特伽羅之思量者,勿籌量補特伽羅。阿難!量補特伽羅者墮失。阿難!我,或等於我者,唯能量補特伽羅。
阿難!是愚而不明,此女人與稱女人之鹿住者,了知人補特伽羅之勝劣是幾何耶?阿難!有此等之六種補特伽羅,存在於世間中,阿難!若富蘭那成就之戒與梨師達多所成就之戒同,此時富蘭那應不同於梨師達多之所趣。阿難!又若梨師達多成就之慧與富蘭那所成就之慧同,此時梨師達多應不同於富蘭那〔智〕之所趣。阿難!此等之兩補特伽羅,是〔互〕缺一支。」
### 6.45
四十五[1]
ᅟᅟ==[1] 中阿含二十九(大正藏一、六一四a)。==
(1)「諸比丘!世間有欲人貧窮為苦耶?」「大德!唯然。」「諸比丘!若貧窮人無所有、無富[2]而負債,諸比丘!世間有欲人以負債亦為苦耶?」「大德!唯然。」「諸比丘!若貧窮人無所有、無富而負債,約利息,諸比丘!世間有欲人以利息亦為苦耶?」「大德!唯然。」「諸比丘!若貧窮人無所有,無富而約利息已,若不付應時之利息,則〔債主〕督促於彼,諸比丘!世間有欲人以財主督促亦為苦耶?」「大德!唯然。」「諸比丘!若貧窮人無所有、無富而被督促,若不付則〔債主〕追隨於彼〔而辱於彼〕。諸比丘!世間有欲人以財主追隨亦為苦耶?」「大德!唯然。」「諸比丘!若貧窮人無所有、無富而被追隨,若不付則〔債主〕收縛於彼。諸比丘!世間有欲人以財主收縛亦為苦耶?」「大德!唯然。」「如以上,貧窮為世間有欲人之苦,負債亦為世間有欲人之苦,利息亦為世間有欲人之苦,督促亦為世間有欲人之苦,追隨亦為世間有欲人之苦,束縛亦為世間有欲人之苦。
ᅟᅟ==[2] 「無富」之原語 anāḷiko 另本作 anālhiko 或如暹羅本作 anaddhiko 亦可。==
諸比丘!正如是,凡於善法而無信,於善法而無慚,於善法而無愧,於善法而無精進,於善法而無慧者,是於聖者之調伏為貧、無所有、是無富。
(2)諸比丘!彼之貧、無所有、無富之人,於善法而無信之時,於善法而無慚之時,於善法而無愧之時,於善法而無精進之時,於善法而無慧之時,以身行惡行,語行惡行,意行惡行,我乃稱為彼之負債。彼為隱覆彼身惡行而起惡欲,欲作不令人知之事,思惟不令人知之事,作不欲人知之語,作不欲人知之舉動。彼為隱覆彼語惡行而……乃至……彼為隱覆彼意惡行而起惡欲,欲作不為人知之事,思惟不為人知之事,作不欲人知之語,作不欲人知之舉動,我乃稱為彼之利息。純淨之同梵行者呼彼而曰:『具壽如是作,如是行。』我乃稱為彼之督促。彼居於林中,坐於樹下,或居於空屋之時,與追悔俱行之惡不善尋者現起,我乃稱為彼之追隨。
(3)諸比丘!彼貧窮而無所有、無富之人,以身行惡行已,以語行惡行已,以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束縛於地獄之縛或傍生之縛。諸比丘!我不見更有縛如是可怖,如是劇烈,障於證如是無上軛安穩。諸比丘!所謂地獄縛或傍生縛也。」
世間貧窮苦 負債他錢財
貧人負債已 受用而衰亡
財主故追隨 因此收繫縛
此縛諸多苦 人人樂欲利
聖調伏亦然 何人皆無信
無慚亦無愧 決意無惡業
造作身惡業 語惡業亦同
造作意惡行 欲求無人知
彼以身與語 或以心揣測
若有到處行 惡事作增上
彼以愚作惡 承認己之過
貧窮負債起 受用而衰亡
依此彼心中 自追悔苦痛
思惟追隨彼 聚落及森林
彼以愚作惡 承認己之過
隨一墮傍生 或為地獄縛
此縛最痛苦 智者之所離
財寶正所得 惠施而心澄
在家之信者 獲得兩幸福
隨現法中利 又隨當來樂
如是在家施 增上彼福業
與此同聖律 安立信於中
有慚又有愧 具慧而守戒
彼於聖律中 名為安樂住
獲得無染樂 安住平等性
除去離五蓋 常起行精進
具足諸靜慮 趣常委正念[3]
如實一切者 知結永盡已
徧離去所取 正得心解脫
如彼正解脫 於人皆有結
滅盡我解脫 不動為有智
此即最勝智 無有上安樂
無憂離塵安 最上無負債
ᅟᅟ==[3] 「常委」之譯語出集異門足論第十七(大正藏二六、四三九b),瑜伽師地論第二十五(大正藏三〇、四〇六b)。==
### 6.46
四十六
(1)如是我聞。一時,具壽摩訶周那住支提〔國〕沙訶茶祇〔村〕。於其處,具壽摩訶周那問候諸比丘:「諸賢比丘眾!」彼等諸比丘回答具壽摩訶周那:「賢者!」具壽摩訶周那曰:
(2)「諸賢!世間有法相應之比丘眾,毀靜慮之比丘眾而曰:『彼等謂:「我等靜慮,我等靜慮。」而靜慮,極靜慮。彼等如何靜慮,彼等為何靜慮,彼等因何之故而靜慮耶?』於此,法相應之比丘不歡喜,靜慮之比丘亦不歡喜,又不為群眾之益、群眾之樂、群眾之利及天人之益、〔天人之〕樂而行。
(3)復次,諸賢!世間有靜慮之比丘眾,毀法相應之比丘眾而曰:『彼等謂:「我等與法相應,我等與法相應。」而揚舉,自滿,高搖,多言,語不謹慎,失念,不正知,不專心,心迷亂,根不修練。彼等為法相應耶?彼等如何為法相應耶?彼等因何之故為法相應耶?』於此,靜慮之比丘不歡喜,法相應之比丘亦不歡喜,又不為群眾之益、群眾之樂、群眾之利及天人之益、〔天人之〕樂而行。
(4)復次,諸賢!世間有法相應之比丘眾,唯稱讚法相應之比丘眾,不稱讚靜慮之比丘眾。於此,法相應之比丘眾亦不歡喜,又,靜慮之比丘眾亦不歡喜,又不為群眾之益、群眾之樂、群眾之利及人天之益、〔人天之〕樂而行。
(5)復次,諸賢!世間有靜慮之比丘眾,唯稱讚靜慮之比丘眾,不稱讚法相應之比丘眾。於此,靜慮之比丘眾亦不歡喜,法相應之比丘眾亦不歡喜,又不為群眾之益、群眾之樂、群眾之利及人天之益、〔人天之〕樂而行。是故諸賢!應如是學:
(6)我等有與法相應之時,當稱讚靜慮之比丘眾。
諸賢!汝等應如是學,何故而然耶?諸賢!世間中此等之補特伽羅難得。謂:乃以甘露界觸證於身而住。是故諸賢!應如是學:
(7)我等有靜慮之時,當稱讚與法相應之比丘眾。
諸賢!汝等應如是學,何故而然耶?諸賢!世間中此等之補特伽羅難得。謂:乃以慧徹見甚深之句義。」
### 6.47
四十七
(1)爾時,普行者目離耶悉詣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互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普行者目離耶悉白世尊言:「大德!法是現見,法是現見。大德!限於幾何之法,是現見、是無時、是來觀、是引導、是智者內證耶?」
(2)「目離耶悉!然則我今當問汝,如汝所肯定者作答!目離耶悉!汝於意云何,若內心有貪,則汝知我之內心有貪;或若內心無貪,則〔汝〕知我之內心無貪耶?」「大德!唯然。」「目離耶悉!汝若內心有貪則知我之內心有貪,或若內心無貪則知我之內心無貪之故,如是,目離耶悉!法是現見,……目離耶悉!於汝意云何?若內心有瞋……乃至……若內心有癡,或若內心有貪法[1],或若內心有瞋法,或若內心有癡法,則知我之內心有癡法,或若內心無癡法,則知我之內心無癡法耶?」「大德!唯然。」「目離耶悉!汝若內心有癡法,則知我內心有癡法;或若內心無癡法,則知我內心無癡法之故,如是,目離耶悉!法是現見、是無時、是來觀、是引導、是智者內證。」
ᅟᅟ==[1] 「貪法」者,是貪相應之法,餘倣此。==
「奇哉!……乃至……大德!世尊存念我為優婆塞,我自今日終生歸依。」
### 6.48
四十八
(1)爾時,有一婆羅門,詣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互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已,坐於一面。坐一面之彼婆羅門白世尊言:「尊者瞿曇!法是現見,法是現見。尊者瞿曇!限於幾何之法,是現見、是無時、是來觀、是引導、是智者內證耶?」
(2)「婆羅門!然則我今當問汝,如汝所肯定者作答!婆羅門!汝於意云何,若內心有貪,則汝知我內心有貪;或若內心無貪,則〔汝〕知我之內心無貪耶?」「大德!唯然。」「婆羅門!汝若內心有貪,則知我之內心有貪;或若內心無貪,則知我之內心無貪之故,如是,婆羅門!法是現見,……婆羅門!汝於意云何,若內心有瞋,或內心有癡,或內心有身穢,或內心有語穢,或內心有意穢,則知我之內心有意穢,或若內心無意穢,則知我之內心無意穢耶?」「大德!唯然。」「婆羅門!若汝內心有意穢,則知我之內心有意穢,或若內心無意穢,則知我之內心無意穢之故,婆羅門!如是,法是現見、是無時、是來觀、是引導、是智者內證。」
「尊者瞿曇!奇哉!尊者瞿曇!奇哉!……尊者瞿曇存念我為優婆塞,我自今日終生歸依。」
### 6.49
四十九
(1)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具壽差摩尼與具壽蘇摩那近〔住〕於舍衛〔國〕之安陀林。爾時,具壽差摩尼與具壽蘇摩那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差摩尼白世尊言:「大德!凡有比丘,若為應供、漏盡、已住[1]、已辦所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則彼不念:有比我勝者,或等於我者,或比我劣者耶?」具壽差摩尼說此已,〔大〕師讚可。時,具壽差摩尼思:〔大〕師讚可我,即從座而起,問訊世尊,右遶而去。時,具壽蘇摩那於具壽差摩尼離去不久白世尊言:「大德!凡有比丘,若為應供、漏盡、已住、已辦所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諸盡有結、正智解脫,則彼不念:『有非比我勝者,非等於我者,非比我劣者。』」具壽蘇摩那說此已,〔大〕師讚可。時,具壽蘇摩那思:「〔大〕師讚可我。」即從座而起,問訊世尊,右遶而去。
ᅟᅟ==[1] 「已住」是已住於梵行住。==
(2)其時,世尊於具壽差摩尼與具壽蘇摩那離去不久,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善男子等如是記說正智,說義而自身未達。復又,世間有一類之癡人,有如取笑誇張記說正智,彼等於後受苦。」
殊勝或卑劣 不比完成者
漏盡無生起 度完梵行日
諸結[A1]已解脫
ᅟᅟ==[A1] 已【CB】,巳【南傳】==
### 6.50
五十
(1)「諸比丘!若無防護根,則缺根之防護故,毀戒之所依;若無戒,則缺戒故,毀正定之所依;若無正定,則缺正定故,毀如實智見之所依;若無如實智見,則缺如實智見故,毀厭離之所依;若無厭離,則缺厭離故,毀解脫智見之所依。
(2)諸比丘!譬如樹缺枝、葉時,則樹之幼芽不成長,皮亦不成長,木亦不成長,心亦不成長。正如是,諸比丘!若無防護於根,則缺根之防護故,毀戒之所依;……乃至……毀解脫智見之所依。
(3)諸比丘!若有根之防護,則具根之防護故,具足戒之所依;若有戒,則具戒故,具足正定之所依;若有正定,則具正定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若有如實智見,則具如實智見故,具足厭離之所依;若有厭離,則具厭離故,具足解脫知見之所依。
(4)諸比丘!譬如樹具枝、葉時,則樹之幼芽成長,皮亦成長,木亦成長,心亦成長。正如是,諸比丘!若有防護於根,則具根之防護故,具足戒之所依……乃至……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 6.51
五十一
(1)爾時,具壽阿難詣具壽舍利弗之處。至已,與具壽舍利弗相互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語具壽舍利弗曰:
(2)「賢者舍利弗!限於幾何是比丘聞未聞之法,又不忘失於已聞之法,又現行於昔曾思惟之法,又了別未了別耶?」「具壽阿難乃多聞,具壽阿難當善說。」「然則,賢者舍利弗!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賢者!唯然。」具壽舍利弗回答阿難,具壽阿難言曰:
(3)「賢者舍利弗!世間有比丘,通利於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羅之法。多聞、通利,彼廣為他人說法;多聞、通利,廣為他人讀誦;多聞、通利,廣為諷誦;多聞、通利,以心隨尋隨伺其法,以意而隨觀。於何處有多聞而傳阿含,持法[1]、持律、持摩夷[2]之長老比丘,彼住居於長老比丘之住處,時時詣其比丘。『大德!云何而有如是耶?』彼質問此義如何。其長老具壽於彼聞其不聞,顯其隱,又於種種生疑之諸法除疑。賢者舍利弗!限於此,比丘聞未聞之法,又不忘失於已聞之法,又現行於昔曾思惟之法,又了別未了別。」
ᅟᅟ==[1] 「法」者是謂阿含。==
ᅟᅟ==[2] 「摩夷」者是二波羅提木叉。==
(4)「賢者!是希奇,賢者!是未曾有。善哉!具壽阿難之所說!我等作思:阿難成就此等之六法。
(5)其實,具壽阿難通利於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羅之法。具壽阿難多聞、通利而廣為他人說法。具壽阿難多聞、通利而廣為他人讀誦法。具壽阿難多聞、通利而廣為諷誦法。具壽阿難多聞、通利,以心隨尋隨伺其法,以心隨觀。具壽阿難於何處有多聞、傳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長老比丘,彼住居於長老比丘之住處,時時詣其比丘。『大德!云何而有如是耶?』彼質問此義如何。其長老比丘於具壽阿難聞其不聞,顯其隱,又於種種生疑之諸法除疑。」
### 6.52
五十二[1]
ᅟᅟ==[1] 增一阿含三〇(大正藏二、七一四b),中阿含三七(大正藏一、六六〇c)。==
(1)爾時,生聞婆羅門詣世尊之處。詣已,與世尊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生聞婆羅門白世尊言:
(2)「尊者瞿曇!剎帝利者有何[2]之欲求,有何之近行[3],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羅門!剎帝利者欲求財物,以慧為近行,以軍為所托,於地而起思慕,以自在為究竟。」
ᅟᅟ==[2] kim adhippāyā 應作為 kiṁadhippāyā 之復合語,以下同類語皆倣此。==
ᅟᅟ==[3] 「近行」之譯,依玄奘之俱舍論(稱友釋論三一〇頁十一行以下)之同語而譯,思索數數對境遊行。==
「又,尊者瞿曇!婆羅門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羅門!婆羅門者欲求財物,以慧為近行,以真言為所托,思慕祀祠,以梵世為究竟。」
「又,尊者瞿曇!居士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羅門!居士者欲求財物,以慧為近行,以工巧為所托,思慕作業,以作業之完了為究竟。」
「又,尊者瞿曇!女人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羅門!女人者欲求男子,以莊嚴為近行,以兒子為所托,思慕不共有之夫,以自在為究竟。」
「又,尊者瞿曇!賊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羅門!賊者以取為欲求,以稠林為近行,以刀杖為所托,思慕闇黑,以不現為究竟。」
「又,尊者瞿曇!沙門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羅門!沙門者欲求忍辱柔和,以慧為近行,以戒為所托,思慕無所有,以涅槃為究竟。」
(3)「尊者瞿曇!是希奇。尊者瞿曇!是未曾有。尊者瞿曇了知剎帝利之欲求、近行、所托、思慕與究竟。又,尊者瞿曇了知婆羅門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曇了知居士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曇了知女人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曇了知賊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曇了知沙門之欲求、近行、所托、思慕與究竟。尊者瞿曇!奇哉!……乃至……尊者瞿曇存念我為優婆塞,我自今日以後,終生歸依。」
### 6.53
五十三
(1)爾時,有一婆羅門,詣世尊之處。詣已,與世尊共相慶慰,交談歡喜感銘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婆羅門白世尊言:
(2)「尊者瞿曇!有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則能完成二利而住耶?〔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是。」「婆羅門!有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則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尊者瞿曇!又,有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則能完成二利而住者何耶?〔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是。」
(3)「婆羅門!祇有不放逸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則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是。婆羅門!譬如一切步行有情之足迹,攝於象迹之中,象迹可謂為第一。婆羅門!正如是,不放逸一法者,若多修、多所作者,則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婆羅門!譬如家屋一切之椽木,皆向於屋頂、趣於屋頂、集於屋頂,屋頂可謂椽木之上首。婆羅門!正如是,……乃至……婆羅門!譬如割取燈心草之人,割取燈心草已,捉住其尖端,上下振動,左右振動而予綑縛。婆羅門!正如是,……乃至……婆羅門!譬如將一群之菴婆果自莖割取,附著於莖之一切菴婆果,則悉為其同類。婆羅門!正如是,……乃至……婆羅門!譬如一切小王皆隨屬於轉輪王,轉輪王可謂諸小王之上首。婆羅門!正如是,……乃至……婆羅門!譬如任何之星光,亦不值當月光之十六分之一,月光可謂為彼等光之上首。婆羅門!正如是,不放逸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則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是。婆羅門!若多修此一法、多所作,則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
「尊者瞿曇!奇哉!尊者瞿曇!奇哉!……乃至……尊者瞿曇存念我為優婆塞,我自今日以後,當終生歸依。」
### 6.54
五十四[1]
ᅟᅟ==[1] 中阿含三〇(大正義一、六一八b)。==
(1)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鷲峯山。爾時,具壽曇彌為當地之人,住於生地七僧院之全境。然而,具壽曇彌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於彼處之客比丘眾。又,彼等客比丘眾為具壽曇彌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則去而不留,捨棄住處。其時,當地之優婆塞眾謂:「我等以衣服、臥具、牀座、病緣藥及資具,供事於諸比丘,然而客比丘眾卻去而不留,捨棄住處。有何因、何緣,而客比丘眾卻去而不留,捨棄住處?」其時,當地之優婆塞眾念言:「彼之具壽曇彌,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於客比丘眾,又,彼等客比丘眾為曇彌所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則去而不留,捨棄住處,我等宜驅逐具壽曇彌。」時,當地之優婆塞眾,詣具壽曇彌之處。詣已,告具壽曇彌曰:「大德具壽曇彌!請離去此住處!汝不宜住於此處。」
(2)爾時,具壽曇彌,從其處離去,而往其他住處。具壽曇彌亦於其處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客比丘眾,又,彼等客比丘眾為具壽曇彌所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則去而不留,捨棄住處。其時,當地之優婆塞眾謂:「我等以衣服、飲食、臥具、牀座、病緣藥及資具,供事於諸比丘,然而客比丘眾卻去而不留,捨棄住處,有何因、何緣,客比丘眾去而不留,捨棄住處耶?」其時,當地之優婆塞眾念言:「彼之具壽曇彌謾罵……乃至……冷笑客比丘眾,又,彼等客比丘眾為具壽曇彌所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則去而不留,捨棄住處,我等宜當驅逐具壽曇彌。」時,當地之優婆塞眾,即詣具壽曇彌之處。詣已,告具壽曇彌曰:「大德具壽曇彌!請離去此住處!汝不宜住於此處。」
(3)爾時,具壽曇彌,又由其住處往其他之處。於其處曇彌亦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客比丘眾。又彼等客比丘眾亦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具壽曇彌,則去而不留,捨去住處。其時,當地之優婆塞等,謂:「我等以衣服、飲食、臥具、牀座、病緣藥及資具供事比丘眾,然而客比丘眾捨住處而離去,有何因、何緣客比丘眾去而不留,捨去住處耶?」其時,當地之優婆塞等,作如是念:「彼具壽曇彌,罵……乃至嗤誹客比丘眾;又彼客比丘眾亦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具壽曇彌,則去而不留、捨棄住處。我等宜驅逐具壽曇彌。」其時,當地之優婆塞等,即詣具壽曇彌之處,詣已,告具壽曇彌曰:「大德具壽曇彌!請離去此住處,汝不宜住於此處。」
(4)爾時,具壽曇彌自謂:「我為當地之優婆塞眾,從生地七住處被驅逐,我今將往何處去耶?」時,具壽曇彌念言:「我宜當詣世尊之處。」時,具壽曇彌,披衣執鉢,詣王舍〔城〕,次第而往王舍〔城〕之鷲峯山,詣世尊之處。詣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語於坐在一面之具壽曇彌曰:「婆羅門曇彌!汝從何處來耶?」「大德!我為當地之優婆塞眾,從生地七住處被驅逐而來。」
「婆羅門曇彌!既為如此,汝不可予以非難,彼等從汝所到之處予驅逐汝,汝從所到之處被驅逐而來我處。
(5)婆羅門曇彌!往昔有航海諸商人,攜視岸鳥[2]上船入海,彼等不能發見陸岸,即由船上放縱視岸鳥,鳥則往前方,往後方,往北方,往南方,往上方,往海隅,彼若得見近岸則去,又,彼若不見近岸,則返回其船。婆羅門曇彌!正如是,彼等從所到之處予驅逐汝故,汝從所到之處被驅逐而來我處。
ᅟᅟ==[2] 「視岸鳥」,是航海者使用以發見陸地之鳥。==
(6)婆羅門曇彌!往昔,高羅婆王有名為善住之尼拘律樹王,彼有五條枝,蔭涼而悅意。又,婆羅門曇彌!善住尼拘律樹王之所覆者,為十二由旬,根之入〔地〕者有五由旬。又,婆羅門曇彌!善住尼拘律樹王之果,大而宛如二升之釜。又,其樹王之果,甘美而宛如蜜蜂之生蜜。又,婆羅門曇彌!善住尼拘律樹王之一幹,為王及后妃之所食;一幹為軍眾之所食;一幹為市民與地方民之所食;一幹為沙門、婆羅門之所食;一幹為禽獸之所食。又,婆羅門曇彌!無有守護善住尼拘律樹王果之人,然而,不相互損害其果。然而,婆羅門曇彌!有一人,飽噉善住尼拘律樹王之果,折枝而去。其時,婆羅門曇彌!住於善住尼拘律樹王之天神謂:『嗚呼!是希奇,嗚呼!是未曾有。彼之惡人,飽噉善住尼拘律樹王之果,折枝而去。善住尼拘律樹王,令無生當來之果。』婆羅門曇彌!因此,善住尼拘律樹王,爾後不生果。婆羅門曇彌!其時,高羅婆王詣天帝釋迦之處。至已,白天帝釋迦言:『尊者!善知,善住尼拘律樹王不生其果。』婆羅門曇彌!其時,天帝釋迦起神通之行,令暴風雨〔吹〕倒善住尼拘律樹王,使連根拔起。婆羅門曇彌!其時,住於善住尼拘律樹王之天神而於一邊苦痛、憂愁、流淚,哭泣。婆羅門曇彌!其時,天帝釋迦詣住於善住尼拘律樹王天神之處,語住在善住尼拘律樹王天神曰:『汝天神!何故而立一邊苦痛、憂愁、流淚,哭泣耶?』『是則,尊者!暴風雨生起,〔吹〕倒我之住處,連根拔起。』『天神!汝雖然住於樹法,但仍暴風雨生起,吹倒住處,連根拔起耶?』『尊者!云何樹住於樹法耶?』『天神!於世間之中,求樹根者取根,求皮者取皮,求葉者取葉,求花者取花,求[3]果者取果。因此,天神!依彼而不可發不歡心或不喜心。天神!如是之樹乃如實住於樹法。』『尊者!我不住於樹法之故,暴風雨生起,〔吹〕倒住處,連根拔起。』『天神!汝若住於樹法,則汝之住處當可如前。』『尊者!我應住樹法,願我之住處如前。』婆羅門曇彌!其時,天帝釋迦起神通之行,令暴風雨而起善住尼拘律樹王,生起美根。正如是,婆羅門曇彌!當地之優婆塞眾將住於沙門法之汝,從生地七住處之全境予驅逐耶?」「大德!云何沙門住於沙門法耶?」「婆羅門曇彌!世間有沙門,即使被罵,不以罵而報;即使被瞋,不以瞋而報;即使被嘲弄,不以嘲弄而報。婆羅門曇彌!如是,沙門住於沙門法。」「大德!當地之優婆塞眾以我不住於沙門法,而將我從生地七住處之全境予驅逐。」
ᅟᅟ==[3] phalattkika 是 phalatthikā 之誤。==
(7)「婆羅門曇彌!往昔有名妙眼之離諸欲外道師,婆羅門曇彌!又,外道師妙眼有數百之弟子,師妙眼為諸弟子說生梵世之法。又,婆羅門曇彌!於心不信其師妙眼〔為諸弟子〕說生於梵世法者,凡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然而,婆羅門曇彌!於心深信於其師妙眼〔為諸弟子〕說生梵世法者,凡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世。婆羅門曇彌!往昔有名牟犁破群那之師,……有名阿羅那之師,……有名為瞿陀梨之師,……有名害提婆羅之師,……有名儲提摩麗離諸欲之外道師,婆羅門曇彌!又,師儲提摩麗,有數百弟子,師儲提摩麗為諸弟子說生梵世之法。婆羅門曇彌!然而,於心不信其師儲提摩麗〔為諸弟子〕說生梵世之法者,凡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然而,婆羅門曇彌!深信師儲提摩麗為諸弟子說生梵世法者,凡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世。婆羅門曇彌!於汝意云何,以惡心訶罵離諸欲,擁有數百眷族、弟子之六師耶?彼當生多之非福。」「大德!唯然。」
(8)「婆羅門曇彌!若以惡心訶罵離諸欲,擁有數百眷族、弟子之六師外道之人,則彼當生於諸多之非福。凡以惡心訶罵具有正見[4]一人補特伽羅,則彼自此更當生諸多非福。何故爾耶?」「婆羅門曇彌!我不說有更大非福較於損傷同梵行者。故婆羅門曇彌!應當如是學:
ᅟᅟ==[4] 「具正見」謂得預流果之人。==
(9)我等對於同梵行者,應不懷惡心。
婆羅門曇彌!汝應當如是學:
妙眼牟梨破群那 阿羅那之婆羅門
隨著瞿陀梨之師 儒童之害提婆羅
牛群主儲提摩麗 於七國王之國師
於過去世而不害 保持名譽之六師
離腥氣而住於悲[5] 超越諸欲之結使
遠離諸欲之貪得 且生於梵之世界
彼所有諸弟子眾 其量有幾百千數
遠離腥氣住於悲 超越諸欲之結使
遠離諸欲之貪得 且生於梵之世界
此等外仙乃貪離 已為靜慮之蔓者
持有惡心且思惟 若亦加以訶責者
當生起多之非福 有如是之人者則
為佛弟子之一人 隨著正見之比丘
持有惡心且思惟 若亦加以訶責者
從此以後更增加 生於非福之人者
有捨棄見處之人 勿傷害善性之事
彼乃聖眾之第七 是名為補特伽羅
未能遠離其諸欲 信與念以及精進
寂止以及觀察者 五根之下隨一者
擴伸遭遇於比丘 首先第一被毀傷
擴伸毀傷於自己 爾後損惱於他人
一切防護於自己 人善於保護他人
於是乎防護自己 恆自無損而賢智」
ᅟᅟ==[5] 「腥氣」是喻忿氣。==
攝句:
王象、鹿住、負債、周那、二之現見者及與
差摩尼、根、阿難、剎帝利、不放逸、曇彌
第二之五十
## 第六 大品
### 6.55
五十五[1]
ᅟᅟ==[1] 參照中阿含二九(大正藏一、六一一c),雜阿含九(大正藏二、六二b),增一阿含一三(大正藏二、六一二a),四分律三八(大正藏二二、八四四b),Mahāvagga V, I, I-19等。==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鷲峯山。又,爾時具壽守籠那住王舍〔城〕之寒林。其時,具壽守籠那宴坐屏處而心起此念:「我乃世尊諸弟子中,發精進而住者之隨一,雖然如此,我心不取而不得解脫。我家有財寶,我受用財寶而能得作福,我寧可棄學而返劣,受用財寶且作福。」其時,世尊以心了知具壽守籠那心之所念,猶如力士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消失於鷲峯山,現於寒林具壽守籠那之前。世尊坐於設席。具壽守籠那問訊世尊,而坐一面。世尊告坐於一面之具壽守籠那曰:「守籠那!汝宴坐屏處而心豈非作如是念耶:『我乃世尊諸弟子之中,發精進而住者之隨一,雖然如此,我心不取而不得解脫。我家有財寶,我受用財寶而能得作福,我寧可棄學而返劣,受用財寶且作福?』」「大德!唯然。」「守籠那!汝於意云何,汝往昔在家時,曾巧於彈琴耶?」「大德!唯然。」「守籠那!汝於意云何,若汝之琴絃太強張,則汝之琴其時音具足耶?或堪於使用耶?」「大德!不然。」「守籠那!汝於意云何,若汝之琴絃太緩,則汝之琴其時音具足耶?或堪於使用耶?」「大德!不然。」「又,守籠那!汝之琴若不太強張,若不太緩,調於中庸,則汝之琴其時音具足,或堪於使用耶?」「大德!唯然。」「守籠那!正如是,若發勤精進太過則為掉舉,若精進過緩則為懈怠。是故守籠那!汝住於平等之精進[2],又守根[3]之平等,又於此中取相。」「大德!唯然。」具壽守籠那回答世尊。其時,世尊以此教授具壽守籠那已,猶如力士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於寒林消失,現於鷲峯山。
ᅟᅟ==[2] 「平等之精進」,是與精進相應之奢摩他。==
ᅟᅟ==[3] 「根」是信等之五根。==
(2)爾時,具壽守籠那住於平等之精進,又守根之平等,又於此中取相。時,具壽守籠那,單獨遠離,不放逸,熾然精勤而住,不久善男子等正由家而趣向非家,所希求者,彼無上梵行之究竟,於現法中,自以通慧作證,具足而住,證知生已盡,梵行已住,所辦已辦,無再還現狀。而又,具壽守籠那為阿羅漢之一。其時,具壽守籠那得阿羅漢果已,而作此念:「我寧可詣世尊之處。詣已,於世尊前,說究竟智。」於是,具壽守籠那詣世尊之處。詣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守籠那白世尊:
(3)「大德!凡比丘為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住,已辦所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者乃信解六處,即:出離信解、遠離信解、無惱害信解、受盡信解、取盡信解、無癡信解。
(4)大德!世間有一類之具壽,有如是思惟者,謂:『此具壽唯依信而信解出離。』大德!不可如是見。大德!諸漏已盡,〔梵行〕已住,已辦所辦之比丘,不見己之所辦、已辦之增益;依貪之盡,離貪之故,信解出離;依瞋之盡,離瞋之故,信解出離;依癡之盡,離癡之故,信解出離。
(5)大德!世間有一類之具壽,有如是思惟者,謂:『此具壽貪著利養、恭敬、名聞而信解遠離。』大德!不可如是見。大德!諸漏已盡,〔梵行〕已住,已辦所辦之比丘,不見己之所辦、已辦之增益;依貪之盡,離貪之故,信解遠離;依瞋之盡,離瞋之故,信解遠離;依癡之盡,離癡之故,信解遠離。
(6~9)大德!世間有一類之具壽,有如是思惟者,謂:『此具壽信戒禁取為最勝,信解無惱害。』大德!不可如是見。大德!諸漏已盡,〔梵行〕已住,已辦所辦之比丘,不見己之所辦、已辦之增益;依貪之盡,離貪之故,信解無惱害;依瞋之盡,離瞋之故,信解無惱害;依癡之盡,離癡之故,信解無惱害。……依貪之盡,離貪之故,信解愛盡;依瞋之盡,離瞋之故,信解愛盡;依癡之盡,離癡之故,信解愛盡。……依貪之盡,離貪之故,信解取盡;依瞋之盡,離瞋之故,信解取盡;依癡之盡,離癡之故,信解取盡。……依貪之盡,離貪之故,信解無癡;依瞋之盡,離瞋之故,信解無癡;依癡之盡,離癡之故,信解無癡。
(10)大德!如是心正解脫之比丘,即使見眼前多眼所識之色,彼心不捉,彼心不雜,堅住而不動,唯觀於滅。〔即使聞〕多耳所識之聲……乃至……〔嗅多〕鼻所識之香……〔舔多〕舌所識之味……〔觸多〕身所識之觸……〔乃至〕了別多意所識之法,彼心不捉,彼心不雜,堅住而不動,唯觀於滅。
(11)大德!譬如石山之不缺,不脆,堅合於一,即使從東方而來之暴風雨亦不動,極不動不震。又,即使從西方而來之暴風雨亦……乃至……又,即使從北方而來之暴風雨亦……又,即使從南方而來之暴風雨亦不動,極不動不震。正如是,大德!如是心正解脫之比丘,即使見眼前多眼所識之色,彼心不捉,彼心不雜,堅住而不動,唯觀於滅。〔即使聞〕多耳所識之聲……乃至……〔嗅多〕鼻所識之香……〔舔多〕舌所識之味……〔觸多〕身所識之觸……〔乃至〕了別多意所識之法,彼心不捉,彼心不雜,堅住而不動,唯觀於滅。」
信解出離時 又心之遠離
信解無惱害 又信解取盡
信解愛盡時 又心之無癡[4]
曉了處生〔滅〕 心正得解脫
心正之解脫 寂靜心比丘
已辦之情事 無增無所辦
一厚之石山 如風無搖動
如是色與味 聲香觸亦全
可愛非可愛 如是人弗動
心堅住解脫 唯隨觀謝滅
ᅟᅟ==[4] 「信解時」之語,是補解之。==
### 6.56
五十六[1]
ᅟᅟ==[1] 雜阿含三七(大正藏二、二六六c)。==
(1)爾時,具壽叵求那患病、苦痛、極危篤。其時,具壽阿難詣世尊之處。詣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大德!具壽叵求那患病、苦痛、極危篤。大德!願世尊哀愍,往具壽叵求那之處。」世尊默然而許。如是,世尊於日晡時分,從宴坐起,往具壽叵求那之所。具壽叵求那遙見世尊來,見已,欲於牀上而起[2]。時,世尊告具壽叵求那:「且止!叵求那,汝於牀上勿起[*] \[A2],此處設有席,我可安坐。」世尊即坐設席。世尊坐已,而告具壽叵求那:「叵求那!汝病痊癒耶?得予存命耶?苦受減退不進耶?不增進而病情知減退耶?」「大德!我病不得痊癒,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劇增而不減退,不減退而病情知增進。大德!譬如力士以利刀刃毆頭,正如是,大德!最強之風毆我之頭。大德!我病不得痊癒,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劇增而不減退,不減退而病情知增進。大德!譬如力士以革紐纏縛其頭,正如是,大德!我之頭最為劇痛。大德!我病不得痊癒,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劇增而不減退,不減退而病情知增進。大德!譬如善巧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執利牛刀刳腹,大德!正如是,最劇之風刳我之腹。大德!我病不得痊癒,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劇增而不減退,不減退而病情知增進。大德!譬如有二人之力士,執持羸人之兩臂,在火坑之中炙焦,正如是,大德!身最甚熱。大德!我病不得痊癒,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劇增而不減退,不減退而病情知增進。」其時,世尊以法語向具壽叵求那示現,勸導,讚勵,慶喜已,從座起而去。
ᅟᅟ==[2] samañco pi 是 samañcopi 之誤,而且對此語形存疑,或許可作為 samacopi(sam-cup 之 aor. 3. sg.)耶?==
ᅟᅟsamañco pi 是 samañcopi 之誤,而且對此語形存疑,或許可作為 samacopi(sam-cup 之 aor. 3. sg.)耶?
ᅟᅟ==[A2]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02]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2)如是,具壽叵求那於世尊去後不久命終,命終之時,彼之諸根歡喜。於是,具壽阿難詣世尊之處,詣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大德!具壽叵求那於世尊去後不久即命終,命終之時,彼之諸根歡喜。」
「阿難!叵求那比丘之諸根,何不歡喜耶?阿難!叵求那比丘之心,五順下分結未得解脫,聽說法已,彼之心自五順下分結而解脫。阿難!時時聽法,時時研求其義,則有六種勝利,以何為六耶?
(3)阿難!世有比丘之心,五順下分結未得解脫,彼命終之時,得會如來,如來對彼說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聽其說法,彼之心自五順下分結而解脫。阿難!是乃時時聽法之第一勝利。
(4)復次,阿難!比丘之心,五順下分結未得解脫,彼命終之時,不得會如來,然而得會如來之弟子,如來之弟子對彼說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聽其說法,彼之心由五順下分結而解脫。阿難!是時時聽法之第二勝利。
(5)復次,阿難!比丘之心,五順下分結未得解脫,彼命終之時,不得會如來,又,亦不得會如來之弟子,然而如聞,如通達,以心隨尋、隨伺、隨觀其法。彼如聞,如通達,以心隨尋、隨伺、隨觀其法之故,〔彼之〕心由五順下分結而解脫。阿難!是時時研求其義之第三勝利。
(6)阿難!世間有比丘,心由五順下分結而解脫,心於無上之依未滅盡,於心未得解脫,彼命終之時得會如來,如來對彼說法,開示初善、中善……乃至……〔清淨之〕梵行,彼聽說法已,心於無上之依滅盡而解脫。阿難!是時時聽法之第四勝利。
(7)復次,阿難!比丘之心,由五順下分結而解脫,心於無上之依未滅盡,不得解脫,彼命終之時,不得會如來,然而得會如來之弟子,如來之弟子對彼說法,開示初善、……乃至……清淨之梵行,彼聽其說法,心於無上之依滅盡而解脫。阿難!是時時聽法之第五勝利。
(8)復次,阿難!比丘之心,由五順下分結而解脫,而心於無上之依未滅盡,不得解脫,彼命終之時,不得會如來,又不得會如來之弟子,然而,如聞,如通達,以心隨尋、隨伺、隨觀其法。彼如聞,如通達,以心隨尋、隨伺、隨觀其法之故,〔彼〕心於無上之依滅盡,而得解脫。阿難!是時時研求其義之第六勝利。
阿難!此等乃時時聽法,時時研求其義之六種勝利。」
### 6.57
五十七[1]
ᅟᅟ==[1] 集異門足論第一六(大正藏二六、四三四a)。==
(1)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鷲峯山。爾時,具壽阿難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2)「大德!富蘭那迦葉施設六生類,〔謂〕:施設黑生類、施設青生類、施設赤生類、施設黃生類、施設白生類、施設極白生類。大德!於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黑生類,〔謂〕:屠羊者、屠豬者、捕鳥者、捕獸者、凶暴者、捕魚者、盜賊、殺賊者、獄卒以及其餘一切之殘忍業者。大德!於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青生類,〔謂〕:黑信解[2]之比丘以及其餘一切之業因論者、業果論者。大德!於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赤生類,〔謂〕:尼乾提外道,一布者[3]。大德!於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黃生類,〔謂〕:在家之白衣與裸形之弟子。大德!於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白生類,〔謂〕:活命者、女活命者。大德!於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極白生類,〔謂〕:難陀互茶、吉舍刪吉茶、末迦利瞿舍梨。大德!富蘭那迦葉施設此等六生類。」
ᅟᅟ==[2] 「黑信解」是沙門事。==
ᅟᅟ==[3] 「一布者」以單一之布片覆蓋陰部。==
(3)「阿難!一切之世人同意富蘭那迦葉施設此等六生類耶?」「大德!不然。」
「阿難!譬如貧窮無所有之窮困[4]人,取得人所不欲之一〔肉〕片:『閣下!汝噉食此肉,而給與代價!』正如是,阿難!富蘭那迦葉施設彼等沙門婆羅門所不同意之此等六生類,宛如如此之幼稚,不明,不知適用法,同於拙作。阿難!我亦施設六生類,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具壽阿難回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阿難!以何等為六生類耶?
ᅟᅟ==[4] anāḷiko 應為 anāḷhiko 亦可如暹羅本作 anaddhiyo。==
(4)阿難!世間有一類,為黑生類而生起黑法。阿難!世間亦有一類,為黑生類而生起白法。阿難!世間亦有一類,為黑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阿難!世間亦有一類,為白生類而生起黑法。阿難!世間亦有一類,為白生類生起白法。阿難!世間亦有一類,為白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阿難!云何為黑生類生起黑法耶?
(5)阿難!世間有一類,生於卑賤之家,生於旃陀羅家、或獵師家、或竹匠家、或車匠家、或補羯婆家,貧窮而缺乏飲食受用,活命困難且衣食乏少。又,彼乃色惡,形醜,矮陋,病多,或眼眇、或手殘、或跛者、或半身不遂而不得食、飲、衣、乘、鬘、香、塗油、臥具、座敷、燈明。彼乃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彼以身行惡行已,以語行惡行已,以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阿難!如是為黑生類生起黑法也。又,阿難!云何為黑生類生起白法耶?
(6)阿難!世間有一類,生於卑賤之家,〔生於〕旃陀羅家……乃至……不得……臥具、座敷、燈明。彼乃以身行善行,以語行善行,以意行善行。彼以身行善行已,以語行善行已,以意行善行已,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阿難!如是為黑生類生起白法。又,阿難!云何為黑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耶?
(7)阿難!世間有一類,生於卑賤之家,〔生於〕旃陀羅家……乃至……又,彼乃色惡,形醜,矮陋。彼即剃除鬚髮,披著袈[A3]裟,由家出而趣向非家。彼則如是出家而斷五蓋,以慧衰損心之隨煩惱,心則安住於四念住,如實修七覺支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阿難!如是為黑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又,阿難!云何為白生類生起黑法耶?
ᅟᅟ==[A3] 裟【CB】,娑【南傳】==
(8)阿難!世間有一類,生於尊貴之家,生於剎帝利大族之家,或婆羅門大族之家,或長者大族之家,有大財富,有大受用,有眾多之金銀,有眾多之資生具,有眾多之財穀。又,彼成就形色端正、眾所樂見、顏容殊妙、最上之容色,且得食、飲、衣、乘、鬘、香、塗油、臥具、座敷、燈明,彼乃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彼以身行惡行已,以語行惡行已,以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阿難!如是為白生類生起黑法。又,阿難!云何為白生類生起白法耶?
(9)阿難!世間有一類,生於尊貴之家,生於剎帝利大族之家……乃至……且得〔……〕臥具、座敷、燈明。彼乃以身行善行,以語行善行,以意行善行。彼以身行妙行已,以語行善行已,以意行善行已,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阿難!如是為白生類生起白法。又,阿難!云何為白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耶?
(10)阿難!世間有一類,生於尊貴之家,生於剎帝利大族之家,或婆羅門大族之家,或長者大族之家,有大財富,有大受用,有眾多之金銀,有眾多之資生具,有眾多之財穀。又,彼成就形色端正、眾所樂見、顏容殊妙、最上之容色,且得食、飲、衣、乘、鬘、香、塗油、臥具、座敷、燈明。彼即剃除鬚髮,披著袈裟,自家而出,趣向非家。彼則如是出家而斷五蓋,以慧衰損心之隨煩惱,安住於四念住,如實修七覺支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阿難!如是為白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
阿難!此等為六種生類。」
### 6.58
五十八
(1)「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六耶?
(2)比丘!世間有比丘,一切漏以律儀可斷者,則以律儀而斷;一切漏以受用可斷者,則以受用而斷;一切漏以忍受可斷者,則以忍受而斷;一切漏以避脫可斷者,則以避脫而斷;一切漏以除遣可斷者,則以除遣而斷;一切漏以修習可斷者,則以修習而斷。又,諸比丘!云何為漏以律儀可斷者,則以律儀而斷耶?
(3)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以眼根律儀防護而住。諸比丘!不以眼根律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當生;如是,以眼根律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不存在。如理思擇,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律儀防護而住。諸比丘!不以意根律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當生;如是,以意根律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不存在。諸比丘!不以律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當生;如是,以律儀防護而住者,則彼等諸漏與衰損之嬈惱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漏以律儀可斷者,則以律儀而斷。又,諸比丘!云何為漏以受用可斷者,則以受用而斷耶?
(4)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受用衣服,唯為防寒、防熱、防蚊、虻、風、日、蛇之觸,乃至為覆蔽陰部。如理思擇而受用飲食,不為遊戲,不為迷醉,不為莊嚴,不為莊飾,唯為此身之住,為持續,為防止傷害,為攝受梵行;又,思擇如是我昔之受可亡,又新受當不生,又我當生存,應無罪,且應住於安穩。如理思擇而受用牀座,唯為防寒、防熱、防蚊、虻、風、日、蛇之觸,乃至除去季節之侵害,為得樂宴坐。如理思擇受用病緣藥與資具,唯為防已生惱害之受,無惱害最為第一。諸比丘!彼若不受用其(衣、食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當生;如是,受用彼者,其諸漏與衰損之嬈惱則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受用可斷者,則以受用而斷。又,諸比丘!云何為漏以忍受可斷者,則以忍受而斷耶?
(5)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堪忍,〔忍受〕寒、熱、饑、渴,〔忍受〕蚊、虻、風、日、蛇之觸,〔又忍受〕毀嗤之語,〔又忍受〕已生之劇、麤、利、不悅,非可意,能忍受奪息,身之苦受。諸比丘!彼若不能忍受其〔寒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當生;如是,忍受彼者,其諸漏與衰損之嬈惱則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忍受可斷之漏者,則以忍受而斷。又,諸比丘!云何為漏以避脫可斷者,則以避脫而斷耶?
(6)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避凶暴之象,避凶暴之馬,避凶暴之牛,避凶暴之狗,〔避〕蛇、橛、荊地、坑坎、堆阜、污水處以及漂不潔物之處。謂坐於所不應之座,謂遊於所不應之境,謂親近於所不應之惡友,有智之同梵行者深信作於惡處者,彼如理思擇而避此不應之座、或此不應之境、或此不應之惡友。諸比丘!彼若不避其(象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當生,如是,避脫彼者,其諸漏與衰損之嬈惱則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避脫可斷者,則以避脫而斷。又,諸比丘!云何為漏以除遣可斷者,則以除遣而斷耶?
(7)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不能忍受已生之欲尋,令斷、除、遣、滅。如理思擇而不能忍受已生之恚尋,……乃至……已生之害尋……乃至……不能忍受已生之惡不善法,令斷、除、遣、滅。諸比丘!彼若不除遣其(欲尋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當生,如是,除遣彼者,其諸漏與衰損之嬈惱則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除遣可斷者,則以除遣而斷。又,諸比丘!云何為漏以修習可斷者,則以修習而斷耶?
(8)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依遠離,依離欲,依滅,以棄捨了悟修習念覺支;〔又〕如理思擇而〔……〕修習擇法覺支;〔又……〕修習精進覺支;〔又……〕修習喜覺支;〔又……〕修習輕安覺支;〔又……〕修習定覺支;〔又……〕而依遠離,依離欲,依滅,以棄捨了悟修習捨覺支。諸比丘!彼若不修習其(念覺支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當生;如是,修習彼者,其諸漏與衰損之嬈惱則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修習可斷者,則以修習而斷。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 6.59
五十九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那提迦之塼瓦堂。時,木材商之居士,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告坐於一面之彼木材商居士曰:
(2)「居士!汝曾布施於家族耶?」「大德!我曾布施於家族。又有比丘眾住於林,托鉢,著糞掃衣,或阿羅漢[1]或已入於阿羅漢果道者,大德!如是之比丘眾,亦作布施。」
ᅟᅟ==[1] arahanto 者,由前後之文意,可作為 arahantā。==
(3)「居士!汝在家而受用欲,甘於為子所煩累,使用迦尸迦之栴檀,攜帶鬘、香、塗油,愛好金銀。欲知何者是阿羅漢,或知何者已入於阿羅漢果道者甚難。居士!即使林住比丘,若貢高、傲慢、輕躁、多辯、語漫、失念、不正知、不定、心亂、根放縱,則依此等之〔失〕分,彼應有所訶責也。居士!林住之比丘,若不貢高、不傲慢、不輕躁、不多辯、不語散漫、起正念、正知、正定、心集中、防護其根,則依此等之〔德〕分,彼應有所稱讚。居士!聚落邊住之比丘,若為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失〕分,彼應有所訶責。居士!聚落邊住之比丘,若不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德〕分,彼應有所稱讚。居士!托鉢之比丘,若為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失〕分,彼應有所訶責。居士!托鉢之比丘,若不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德〕分,彼應有所稱讚。居士!受請之比丘,若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失〕分,彼應有所訶責。居士!受請之比丘,若不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德〕分,彼應有所稱讚。居士!著糞掃衣之比丘,若貢高、……乃至……彼依此等之〔失〕分,應有所訶責。居士!著糞掃衣之比丘,若不貢高、乃至……彼依此等之〔德〕分,應有所稱讚。居士!著居士衣之比丘,若貢高、傲慢、輕躁、多辯、語散漫、失念、不正知、不定、心亂、根放縱,彼依此等之〔失〕分,應有所訶責。居士!著居士衣之比丘,若不貢高、不傲慢、不輕躁、不多辯、不語散漫、起正念、正知、正定、心集中、防護其根,彼依此等之〔德〕分,應有所稱讚。居士!汝布施於僧伽!若布施於僧伽,則汝心歡喜。汝起歡喜心,身壞死後,當生於善趣、天界。」「大德!我從今以後當布施於僧伽。」
### 6.60
六十[1]
ᅟᅟ==[1] 中阿含二〇(大正藏一、五五七c)。==
(1)[2]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波羅奈之仙人墮處鹿苑。爾時,許多長老比丘眾由托鉢而還,坐於講堂,集作阿毗曇之論。彼時,質多羅象舍利子遮止長老比丘眾之阿毘曇論,時時〔陳述〕〔自〕說。此時,具壽大拘絺羅告於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曰:「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勿遮止長老比丘眾之阿毘曇論,時時〔陳述〕〔自〕說。具壽質多羅須待論訖。」
ᅟᅟ==[2] 原本無此「一」字,次有「二」,故譯者私加之。==
如是語時,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之親朋比丘眾,語具壽大拘絺羅曰:「具壽拘絺羅不可輕視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是智者。又,質多羅象舍利子能與長老比丘眾作阿毘曇之論。」「諸賢!等於不知他人心之差別者,此事難知。
(2)諸賢!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在師或其餘隨一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有如真柔和,真謙敬,真寂靜。惟是,彼自師前而退,由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而退,其後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雜處,彼則雜處,愛著,耽溺於放縱、笑談而住故,貪著心荒,彼心為貪所荒而棄學,歸於下劣。諸賢!譬如食苗芽之牛為繩所縛,或禁閉於欄中時,諸賢!有人如是言:『此食苗芽之牛,可不再侵入苗芽之中。』諸賢!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賢者!食苗芽之彼牛,斷繩或破欄,有再次侵入苗芽中之理。」「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在師或其餘隨一之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有如真柔和,真謙敬,真寂靜。惟是,彼由師前而退,由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而退,其後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雜處,彼則雜處,愛著,耽溺於放縱、笑談而住故,貪著心荒,彼心為貪所荒而棄學,歸於下劣。
(3)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欲……乃至……具足初靜慮而住,彼即稱:『我得初靜慮。』……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於下劣。諸賢!譬如雨天降雨而使四衢道之塵埃平息,而生泥濘時,諸賢!有人如是言:『於此四衢道之塵埃可不再生起。』諸賢!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賢者!此之四衢道,或有人可通過,或有牛羊可通過,或有風與日可乾燥濕氣,其時,有再次生起塵埃之理。」「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欲……乃至……具足初靜慮而住。彼即稱:『我得初靜慮。』……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於下劣。
(4)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尋伺寂靜故,……乃至……具足第二靜慮而住。彼即稱:『我得第二靜慮。』……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於下劣。諸賢!譬如近於村落或城邑,有一大池,其處雨天降雨,而使蠣、貝、石、礫隱藏時,諸賢!有人如是而言:『於此池中之蠣、貝、石、礫等可不再出現。』諸賢!如是言者,謂此人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賢者!此池〔之水〕人亦可飲,或牛羊亦可飲,或風與日可乾燥濕氣,其時,有再次出現蠣、貝、石、礫之理。」「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尋伺寂靜故,……乃至……具足第二靜慮而住。彼即稱:『我得第二靜慮。』……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於下劣。
(5)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喜故,……乃至……具足第三靜慮而住。彼即稱:『我得第三靜慮。』……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於下劣。諸賢!譬如有人,食勝妙之食已,不再欲前晚之所食時,諸賢!有人如是言:『此人可不須再食。』諸賢!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賢者!食勝妙之食已,於其人之身中,養分存在之間,則不欲其餘之食;然彼養分消耗之時,即有再次欲食之理。」「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喜故,……乃至……具足第三靜慮而住。彼即稱:『我得第三靜慮。』……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於下劣。
(6)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斷樂故,又斷苦故,……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彼即稱:『我得第四靜慮。』……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於下劣。諸賢!譬如山間之湖水不動搖,乃無波浪,諸賢!有人如是言:『彼之湖水可不再生起波浪。』諸賢!如是言者,彼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賢者!有從東方而來之暴風雨,於其湖水中,生起波浪;有從西方……乃至……從北方……乃至……有從南方而來之暴風雨,於其湖水中,有生起波浪之理也。」「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斷樂故,又斷苦故,……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彼即稱:『我具足第四靜慮而住。』……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於下劣。
(7)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作意一切相故,具足無相心三摩地而住。彼即稱:『我得無相心三摩地。』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弟子相雜處。彼則雜處,愛著,耽溺於放縱、笑談而住故,貪著心荒,彼之心為貪所荒而棄學,歸於下劣。諸賢!譬如王或大臣,隨著四支部隊進行於大道,在某密林處渡過一夜,於其處蟋蟀之聲則因象聲、馬聲、車聲、步聲、鼓聲、細腰鼓聲、螺聲、妓鼓聲響而隱沒。諸賢!有人如是而言:『在此密林,蟋蟀之聲,可不再次生起。』諸賢!如是言者,彼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賢者!彼王或大臣離去其密林之時,蟋蟀之聲則有再次生起之理。」「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作意一切相故,具足無相心三摩地而住。彼即稱:『我得無相心三摩地。』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雜處。彼則雜處,愛著,耽溺於放縱、笑談而住故,貪著心荒,彼之心為貪所荒而棄學,歸於下劣。」
(8)此後,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棄學,歸於下劣。時,質多羅象舍利子之親朋諸比丘,即詣具壽大拘絺羅之所。至已,白具壽大拘絺羅曰:「具壽大拘絺羅以心了悟質多羅象舍利子之心,了知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後棄學,歸於下劣。或有天神,告曰:『大德!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後棄學,歸於下劣』耶?」「諸賢!我以心悟心,了知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後棄學,歸於下劣。天神亦言:『大德!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後棄學,歸於下劣。』將此義告我。」其時,質多羅象舍利子之親朋諸比丘,即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等比丘眾白世尊言:「大德!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後棄學,歸於下劣。」「諸比丘!質多羅則不久將思念出家事。」
(9)爾時,質多羅象舍利子,不久剃除鬚髮,披著袈裟,自家趣向非家。爾時,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離群獨處,不放逸,熾然精進而住。不久,善男子等自家趣向非家,得無上梵行已,於現法自了知、知證,具足而住。〔知〕生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作,不再還復現狀。如是,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亦為阿羅漢之一。
### 6.61
六十一[1]
ᅟᅟ==[1] 雜阿含四三(大正藏二、三一〇b)。==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波羅奈仙人墮處之鹿苑。時,有眾多長老比丘食後,自乞食還,坐於講堂,集作此論,謂:「諸賢!於波羅延彌德勒所問之中,世尊說:
凡知兩邊已[2] 智慧不染中
我說彼大人 彼越世之縫
ᅟᅟ==[2] suttanipāta verse No. 1042。==
諸賢!以何為一邊耶?以何為第二邊耶?以何為中耶?以何為縫耶?」
(2)如是所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眾曰:「諸賢!觸是一邊,觸之集是第二邊,觸之滅是中,渴愛是縫。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諸賢!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時,於現法苦盡。」
(3)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眾曰:「諸賢!過去是一邊,未來是第二邊,現在是中,渴愛是縫。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諸賢!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時,於現法苦盡。」
(4)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眾曰:「諸賢!樂受是一邊,苦受是第二邊,不苦不樂受是中,渴愛是縫。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諸賢!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乃至……於現法苦盡。」
(5)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眾曰:「諸賢!名是一邊,色是第二邊,識是中,渴愛是縫。所以渴愛……乃至……於現法苦盡。」
(6)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眾曰:「諸賢!六內處是一邊,六外處是第二邊,識是中,渴愛是縫。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諸賢!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乃至……於現法苦盡。」
(7)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眾曰:「諸賢!薩迦耶是一邊,薩迦耶之集是第二邊,薩迦耶之滅是中,渴愛是縫。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諸賢!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時,於現法苦盡。」
(8)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眾曰:「諸賢!我等皆按照己辯才而記說。諸賢!我等當詣世尊之所。至已,當告此義於世尊,如世尊之所記說,我等則當受持。」長老比丘眾回答彼比丘:「賢者!唯然。」時,長老比丘眾詣世尊之所。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長老比丘眾,將諸〔比丘〕所談論之一切白世尊言:「大德!何為善說耶?」「諸比丘!汝等之異門說者悉是善,復又,我乃於波羅延彌勒所問中之所說:
凡知兩邊已 智慧中不染
我說彼大人 彼越世之縫
此事我當解。諦聽!善思作意!」長老比丘眾回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諸比丘!觸是一邊,觸之集是第二邊,觸之滅是中,渴愛是縫。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諸比丘!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時,於現法苦盡。」
### 6.62
六十二[1]
ᅟᅟ==[1] 中阿含二七(大正藏一、六〇〇c)。==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遊行於憍薩羅〔國〕,與大比丘眾俱入名為檀荼迦波迦之都邑。爾時,世尊於道外一樹下設席而坐。又,彼諸比丘為求住處而入於檀荼迦波迦。時,具壽阿難與眾多之比丘俱,為沐浴身體乃往阿致羅筏底河,在阿致羅筏底河沐浴已,上來纏著一衣,為乾支體而立。
(2)爾時,有一比丘,詣具壽阿難之所,至已,白具壽阿難曰:「賢者阿難!世尊曾記說提婆達多,而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墮於地獄,歷經一劫,不可救濟。所言則完全存念於心[2]耶?或者為天神所告耶?」〔阿難曰〕:「賢者!世尊如是所記說。」
ᅟᅟ==[2] cetaso 亦可為 cetaeā。==
(3)爾時,具壽阿難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世尊!我與眾多之比丘俱,為沐浴身體,而往彼阿致羅筏底河,在阿致羅筏底河沐浴已,上來纏著一衣,為乾支體而立。大德!其時,有一比丘,來詣我所,來已告我曰:『賢者阿難!世尊授記說提婆達多,而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墮於地獄,歷經一劫,不可救濟。所言則完全存念於心耶?或為天神所告耶?』大德!如是說時,我告彼比丘曰:『賢者!世尊如是所記說。』」「阿難!其比丘應為出家未久之新學,或若不然,則應為愚昧無智之長老。我記一向之事者,何有二意之理?阿難!如是我對提婆達多完全存念於心而記說之補特伽羅亦不見。阿難!若提婆達多有毛之尖端之白法,我不記說提婆達多而言:『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墮於地獄,歷經一劫,不可救濟。』然而,阿難!以提婆達多無有毛之尖端白法故,我記說提婆達多而言:『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墮於地獄,歷經一劫,不可救濟。』阿難!譬如有〔深〕逾人頂之糞坑,其糞充滿邊緣,有人〔落〕入其中且沒〔至〕彼頂。有人欲彼之利、欲益、欲安穩、欲自其糞坑救出〔彼〕。其人繞行其糞坑之周圍,彼人不見有如毛之尖端不塗糞之處,可捉住其處而撈起,即不見於是。正如是,阿難!我不見提婆達多有如毛之尖端白法故,我記說提婆達多而言:『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墮於地獄,歷經一劫,不可救濟。』阿難!汝曾聞如來分別人之根智,則得信〔如來〕。」「世尊!今是時。善逝!今是時。世尊賜予分別人之根智,諸比丘聞世尊之〔所說〕應予受持。」「阿難!若爾,則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具壽阿難回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
(3)「阿難!我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善法隱沒,不善法現起。惟是,彼之善根乃未斷,故善當生由彼善根[3]。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不退法。阿難!譬如有種子,不破、不腐、不為風與熱所傷害,播種於良田——善熟、善保存、善修治之地中,阿難!汝了知此種子是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
ᅟᅟ==[3] kusalā 一般言為 kusalamūlā 暹羅本有 kusalā mūlā 是 kusalamūlā 的誤寫,以下倣此。==
「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而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善法隱沒,不善法現起。惟是,彼之善法乃未斷,故善當生由彼善根。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不退法。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根智,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法。
(4)又,阿難!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不善法隱沒,善法現起。惟是,彼之不善根未斷,故不善當生自彼不善根。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退法。阿難!譬如有種子,不破、不腐、不為風與熱所傷,播種於善熟、善保存之大石上,阿難!汝了知此種子是不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羅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其不善法隱沒,善法現起。惟是,彼之不善法未斷,故不善當生自彼之不善根。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退法。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根智。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5)又,阿難!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無有毛之尖端白法,此補特伽羅成就一向之黑不善法,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阿難!譬如有種子,是破、腐、為風與熱所傷,播種於良田——善修治之地中。阿難!汝了知此種子,是不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無有毛之尖端白法,此補特伽羅成就一向之黑不善法,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補特伽羅。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之根智。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如是說時,具壽阿難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三類之補特伽羅外,相對三類之補特伽羅能施設耶?」「阿難!能。」世尊曰:
(6)「阿難!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其善法隱沒,不善法現起。惟是,彼之善法仍未斷,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退法。阿難!譬如有石炭之燃,熾然,置於石上之一焰。阿難!汝了知此燃燒之石炭,是不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阿難!又,譬如夕暮日落之時,阿難!汝了知光明應沒,黑暗當生耶?」「大德!唯然。」「阿難!又,譬如於中夜食時,阿難!汝了知光明已沒,黑暗已生耶?」「大德!唯然。」「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其善法隱沒,不善法生起。惟是,彼之善根仍未斷,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退法。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之根智。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7)又,阿難!我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於彼、此補特伽羅,其不善法隱沒,善法現起。惟是,彼之不善根仍未斷,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不退法。阿難!譬如有燃燒之石炭,熾然之一焰,欲置於枯草堆上,或薪堆上。阿難!汝了知此燃燒之石炭,當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阿難!又如夜明,日昇之時,阿難!汝了知黑暗當沒,光明當生耶?」「大德!唯然。」「阿難!又譬如於中夜食時,阿難!汝了知光明已沒,黑暗已生耶?」「大德!唯然。」「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於彼,此補特伽羅其不善法隱沒,善法現起。惟是,彼之不善根仍未斷,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不退法。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補特伽羅。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之根智。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8)又,阿難!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於彼,此補特伽羅無有毛尖端之不善法,此補特伽羅成就一向之白無罪法,當於現法圓寂。阿難!譬如冷而無火之石炭,欲置於乾燥之草堆,或薪堆之上。阿難!汝了知此石炭,應不〔燃燒〕而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以心觀心,了知彼,此補特伽羅無有毛之尖端不善法。此補特伽羅成就一向之無罪白法,當於現法圓寂。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補特伽羅。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之根智。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阿難!於此中,前三類補特伽羅中之一類補特伽羅,是不退法,一類補特伽羅,是退法,一類補特伽羅,是墮於地獄。阿難!於此中,後三類補特伽羅中之一類補特伽羅,是不退法,一類是退法,〔一類〕是般涅槃法。」
### 6.63
六十三[1]
ᅟᅟ==[1] 中阿含二七(大正藏一、五九五b)。==
(1)「諸比丘!我當說決擇法之法門。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彼等比丘眾即回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
(2)「諸比丘!以何為決擇法之法門耶?
諸比丘!應知欲,應知欲之緣起,應知欲之差別,應知欲之異熟,應知欲之滅,應知趣欲滅之道。諸比丘!應知受,應知受之緣起,應知受之差別,應知受之異熟,應知受滅,應知趣受滅之道。諸比丘!應知想,應知想之緣起,應知想之差別,應知想之異熟,應知想之滅,應知趣想滅之道。諸比丘!應知漏,應知漏之緣起,應知漏之差別,應知漏之異熟,應知漏之滅,應知趣漏滅之道。諸比丘!應知業,應知業之緣起,應知業之差別,應知業之異熟,應知業之滅,應知趣業滅之道。諸比丘!應知苦,應知苦之緣起,應知苦之差別,應知苦之異熟,應知苦之滅,應知趣苦滅之道。
(3)諸比丘!應知欲,應知欲之緣起,應知欲之差別,應知欲之異熟,應知欲之滅,應知趣欲滅之道。如是說者,是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此等五欲繩也。〔謂〕:眼所識之色可愛、可樂、可喜、可意,能引諸欲,隨順染著。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可愛、可樂、可喜、可意,能引諸欲,隨順染著。又,諸比丘!此等雖是非欲,但等於欲繩,即於聖人毘奈耶中所說:
人之分別貪為欲 世之妙者不為欲
人之分別貪為欲 為妙者唯住於世
智者於此中去欲[2]
ᅟᅟ==[2] S. 1, 4. 7. 雜阿含二八(大正藏二、一九九a),法蘊足論六(大正藏二六、四八二b),俱舍論八(大正藏二九、四一c)。==
(4)又,諸比丘!何為欲之緣起耶?
諸比丘!觸,是欲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欲之差別耶?
諸比丘!色之欲是差別,聲之欲是差別,香之欲是差別,味之欲是差別,觸之欲是差別。諸比丘!是名為漏欲之差別。
又,諸比丘!何為欲之異熟耶?
諸比丘!不論欲何者,皆生起於各類之順福分或順非福分之自體。諸比丘!是名為漏欲之異熟。
諸比丘!何為欲之滅耶?
諸比丘!觸之滅,乃欲之滅。即此八支聖道,乃趣向欲滅之道。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又,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欲,如是知欲之緣起,如是知欲之差別,如是知欲之異熟,如是知欲之滅,如是知趣於滅欲之道,故彼知此決擇法是滅欲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欲,……乃至……應知趣欲滅之道。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5)諸比丘!應知受,……乃至……應知趣受滅之道。又,如是說者,乃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有三種受。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
(6)又,諸比丘!何為受之緣起耶?
諸比丘!觸是受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受之差別耶?
諸比丘!即:有染污之樂受,無染污之樂受,有染污之苦受,無染污之苦受,有染污之不苦不樂受,無染污之不苦不樂受。諸比丘!是名為受之差別。
又,諸比丘!何為受之異熟耶?
諸比丘!不論受何者,皆生起於各類之順福分或順非福分之自體。諸比丘!是名為受之異熟。
又,諸比丘!何為受之滅耶?
諸比丘!觸之滅是受之滅。即此八支聖道,乃趣向受滅之道。所謂正見……乃至……正定是。又,比丘!聖弟子如是知受,如是知受之緣起,如是知受之差別,如是知受之異熟,如是知受之滅,如是知趣受滅之道,故彼知此決擇法是受滅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受,……乃至……應知趣受滅之道。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7)諸比丘!應知想,……乃至……應知趣想滅之道。又,如是說者乃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有六想。謂: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是。
(8)又,諸比丘!何為想之緣起耶?
諸比丘!觸是想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想之差別耶?
諸比丘!色之想是差別,聲之想是差別,香之想是差別,味之想是差別,觸之想是差別,法之想是差別。諸比丘!是名為想之差別。
又,諸比丘!何為想之異熟耶?
諸比丘!我說:想以言說為異熟,隨想而我乃如是想。諸比丘!是名為想之異熟。
又,諸比丘!何為想之滅耶?
諸比丘!觸之滅是想之滅。即此之八支聖道,是趣向想滅之道。所謂:正見、乃至……正定。又,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想,如是知想之緣起,如是知想之差別,如是知想之異熟,如是知想之滅,如是知趣想滅之道。故彼知此決擇法是滅想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想,……乃至……應知趣想滅之道。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9)諸比丘!應知漏,……乃至……應知趣漏滅之道。又,如是說者乃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有三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
(10)又,諸比丘!何為漏之緣起耶?
諸比丘!無明是漏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漏之差別耶?
諸比丘!有令行地獄之漏,有令行傍生之漏,有令行餓鬼境之漏,有令行人界之漏,有令行天界之漏。諸比丘!是名為漏之差別。
又,諸比丘!何為漏之異熟耶?
諸比丘!無論何者無明,生起各類順福分或順非福分之自體。諸比丘!是名為漏之異熟。
又,諸比丘!何為漏之滅耶?
諸比丘!無明之滅是漏之滅。即此八支聖道,是趣向漏滅之道。所謂:正見、……乃至……正定是。又,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漏,如是知漏之緣起,如是知漏之差別,如是知漏之異熟,如是知漏之滅,如是知趣漏滅之道。故彼知此決擇法是滅漏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漏,……乃至……應知趣漏滅之道。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11)諸比丘!應知業,……乃至……應知趣業滅之道。又,如是說者乃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我說思業,思已而以身、語、意造業。
(12)又,諸比丘!何為業之緣起耶?
諸比丘!觸是業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業之差別耶?
諸比丘!有業受地獄,有業受傍生,有業受餓鬼,有業受人界,有業受天界。諸比丘!是名為業之差別。
諸比丘!何為業之異熟耶?
諸比丘!我說業之異熟有三種。〔謂〕:於現法〔受業〕,於〔次〕生〔受業〕,於後次〔受業〕。諸比丘!是名為業之異熟。
諸比丘!何為業之滅耶?
諸比丘!觸之滅是業之滅。即此八支聖道,是趣向業滅之道。所謂:正見、……乃至……正定是。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業,如是知業之緣起,如是知業之差別,如是知業之異熟,如是知業之滅,如是知趣業之道。故彼知此決擇法是滅業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業,……乃至……應知趣業滅之道。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13)諸比丘!應知苦,應知苦之緣起,應知苦之差別,應知苦之異熟,應知苦之滅,應知趣苦滅之道。又,如是說者,乃緣何而說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憂悲苦愁惱亦是苦,所欲者不得亦是苦,略之則五取蘊是苦。
(14)又,諸比丘!何為苦之緣起耶?
諸比丘!渴愛是苦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苦之差別耶?
諸比丘!苦有大、有小、有遲去、有速去。諸比丘!是名為苦之差別。
又,諸比丘!何為苦之異熟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謂求於外,凡為苦所克服,為心所捕捉而憂愁、疲勞、悲哀、椎胸而哭、陷於迷亂。或又凡為苦所克服,為心捕捉,誰知滅此苦之一句〔或〕二句〔之咒文〕耶?諸比丘!我名為以迷亂為異熟或以求為異熟之苦。
又,諸比丘!何為苦之滅耶?
諸比丘!渴愛之滅是苦之滅。即此八支聖道,是趣向苦滅之道。所謂:正見、……乃至……正定是。又,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苦,如是知苦之緣起,如是知苦之差別,如是知苦之異熟,如是知苦之滅,如是知趣苦滅之道。故彼知此決擇法是滅苦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苦,應知苦之緣起,應知苦之差別,應知苦之異熟,應知苦之滅,應知趣苦滅之道。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諸比丘!是所謂決擇法之法門。」
### 6.64
六十四[1]
ᅟᅟ==[1] 雜阿含二六(大正藏二、一八七c)。==
(1)「諸比丘!如來有六種如來力,如來成就此力,自稱為最勝位者,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以何為六耶?
(2)諸比丘!如來於世間中,如實知處是處、又非處是非處。諸比丘!又,如來如實知處是處、非處是非處,諸比丘!此亦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為最勝位者,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3)復次,諸比丘!如來如實知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依緣及因。諸比丘!又,如來如實知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依緣及因,諸比丘!此亦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最勝位者,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4)復次,諸比丘!如來如實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及出離。諸比丘!又,如來……乃至……此亦如來之如來力也。如來依此力而自稱為最勝位者,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5)復次,諸比丘!如來隨念多種宿住,謂:一生、二生、……乃至……行相與處俱,隨念多種之宿住。諸比丘!又,如來隨念多種宿住,所謂一生、二生、……乃至……行相與處俱,隨念多種之宿住,諸比丘!此亦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為最勝位者,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6)復次,諸比丘!如來以超人清淨之天眼……乃至……了知有情之依應業而生。諸比丘!又,如來以超人清淨之天眼……乃至……了知有情之依應業而生,諸比丘!此亦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為最勝位者,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7)復次,諸比丘!如來由漏盡……乃至……以通慧作證,具足而住。諸比丘!又,如來由漏盡……乃至……作證,具足而住,諸比丘!此亦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為最勝位者,於眾中作師吼、轉梵輪。
諸比丘!此等為如來之六種如來力。如來成就此力,自稱為最勝位者,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8)諸比丘!若於此中,有他人詣如來已,問如實智[2]之處為處、非處為非處。諸比丘!如〔問〕處為處、非處為非處,如來如實知而證。如是,如來記說彼以如實智,依處為處、依非處為非處而作問。
ᅟᅟ==[2] yathābhūtaṁ ñāṇena 應為 yathābhūtaṁñāṇena,以下倣此。==
(9)諸比丘!若於此中,有他人詣如來已,問如實智之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依緣與因。諸比丘!如〔問〕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依緣與因,如來如實知而證。如是,如來記說彼以如實智,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依緣與因而作問。
(10)諸比丘!若於此中,有他人詣如來已,問如實智之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及出離。諸比丘!如〔所問〕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及出離,如來如實知而證。如是,如來記說彼以如實智問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及出離。
(11)諸比丘!若於此中,有他人詣如來已,問如實智之宿住隨念。諸比丘!如〔所問〕宿住隨念,如來如實知而證。如是,如來記說彼以如實智問宿住隨念。
(12)諸比丘!若於此中,有他人詣如來已,問如實智之有情生死。諸比丘!如〔所問〕有情之生死,如來如實知而證。如是,如來記說彼以如實智問有情之生死。
(13)諸比丘!若於此中,有他人詣如來已,問如實智之漏盡……。諸比丘!如〔所問〕漏盡……如來如實知而證。如是,如來記彼以如實智問漏盡……。
(14)諸比丘!於此中,所謂依處為處、依非處為非處,如實智是說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謂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依因與果,如實智亦說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謂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及〕出離,如實智亦說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謂宿住隨念,如實智亦為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謂有情之生死,如實智亦為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謂由漏盡……如實智亦為入定者,非非定者。諸比丘!如是,定是道,非定是邪道。」
攝句:
守籠那、叵求那、六生類、漏、木材商
象中脇麗[1]、波羅延、水、決擇法與師子吼
ᅟᅟ==[1] 「象中脇麗」,在文法上有點不正,隨其文意亦不甚明白,可勉強牽強其文意相當於前文之質多羅象舍利子,質多羅是「麗」之意義。==
## 第七 天神品
### 6.65
六十五
(1)「諸比丘!若不斷六法,則不能證不還果。以何為六耶?
(2)即:不信、無慚、無愧、懈怠、失念、無慧。
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則不能證不還果。
(3)諸比丘!若斷六法,則能證不還果。以何為六耶?
(4)即:不信、無慚、無愧、懈怠、失念、無慧。
諸比丘!若斷此六法者,則能證不還果。」
### 6.66
六十六
(1)「諸比丘!若不斷六法,則不能證阿羅漢果。以何為六耶?
(2)即:惛[A4]沈、睡眠、掉舉、惡作、不信、放逸。
ᅟᅟ==[A4] 沈【CB】,忱【南傳】==
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則不能證阿羅漢果。
(3)諸比丘!若斷六法,則能證阿羅漢果。以何為六耶?
(4)即:惛[A5]沈、睡眠、掉舉、惡作、不信、放逸。
ᅟᅟ==[A5] 沈【CB】,忱【南傳】==
諸比丘!若斷此六法者,則能證阿羅漢果。」
### 6.67
六十七
(1)「諸比丘!比丘以惡人為友,伴隨惡人陷於惡,親近奉事惡友,又墮於惡友之見,而言圓滿上進之法者,無有是處。不圓滿上進之法,而言圓滿於學法者,無有是處。不圓滿於學法而言圓滿於戒者,無有是處。不圓滿於戒而言可斷欲貪、或色貪、或無色貪者,無有是處。
(2)諸比丘!比丘以善人為友,伴隨善人進善,親近奉事善友,又懷善友之見,而言圓滿上進之法者,則有是處。若圓滿上進之法,而言圓滿於學法者,則有是處。若圓滿於學法,而言圓滿於戒者,則有是處。若圓滿於戒,而言可斷欲貪、或色貪、或無色貪者,則有是處。」
### 6.68
六十八
(1)「諸比丘!比丘欣於雜處、樂於雜處、耽溺於雜處之樂,欣於眾、樂於眾、耽溺於眾之樂,而言樂遠離、獨處者,無有是處。不樂遠離、獨處,而言取心相者,無有是處。不取心相而言圓滿於正見者,無有是處。不圓滿於正見而言圓滿於正定者,無有是處。不圓滿於正定,而言斷結者,無有是處。不斷結而言證涅槃者,無有是處。
(2)諸比丘!比丘不欣於雜處、不樂於雜處、不耽溺於雜處之樂、不欣於眾、不樂於眾、不耽溺於眾之樂,而言樂遠離、獨處者,則有是處。若樂遠離、獨處,而言取心相者,則有是處。若取心相,而言圓滿正見者,則有是處。若圓滿於正見,而云圓滿於正定者,則有是處。若圓滿於正定,而云斷結者,則有是處。若斷結,而言證涅槃者,則有是處。」
### 6.69
六十九
(1)爾時,有一天人於後夜,容色絕妙而遍照祇多林,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彼天,白世尊言:「大德!此等六法,能令比丘不退失。以何為六耶?即:恭敬〔大〕師、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學、善言、有善友。大德!此等六法,能令比丘不退失。」如是,彼天說已,〔大〕師許可。時,彼天思:「〔大〕師許可我。」問訊世尊,右遶已,即消失。
(2)時,世尊是夜過後,告諸比丘言:「諸比丘!昨夜有一天人,於後夜,容色絕妙,遍照祇多林,來詣我所,至已,問訊於我,立於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彼天白我言:『大德!此等六法[1],能令比丘不退失。以何為六耶?即:恭敬大〔師〕、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學、善言、有善友。大德!此等六法能令比丘不退失。』諸比丘!如是,彼天語已,問訊我,右遶已,即消失。」
ᅟᅟ==[1] 六法之名目,參照集異門足論第十五(大正藏二六、四二九c)。==
(3)如是語時,具壽舍利弗問訊世尊言:
「大德!我知世尊所略說之廣義。大德!世間有比丘,自恭敬〔大〕師,又稱讚恭敬〔大〕師:又勸請不恭敬〔大〕師之其他諸比丘恭敬〔大〕師,又真實再三稱讚恭敬〔大〕師之其他諸比丘,又自恭敬法,……乃至……恭敬僧伽,……乃至……恭敬學,……乃至……善言,……乃至……有善友,又稱讚有善友,又勸無有善友之其他比丘令有善友,又真實再三稱讚有善友之其他諸比丘。大德!我如是知世尊所略說之廣義。」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汝如是知此我略說之廣義。善哉!舍利弗!世間有比丘,自恭敬〔大〕師,又稱讚恭敬〔大〕師,又勸不恭敬〔大〕師之其他諸比丘恭敬〔大〕師,又真實再三稱讚恭敬〔大〕師之其他諸比丘。又自恭敬法,……乃至……恭敬僧伽,……恭敬學,……善言,……有善友,又稱讚有善友,又勸無有善友之其他諸比丘令有善友,又真實再三稱讚有善友之其他諸比丘。舍利弗!此乃我略說之廣義,應如是知。」
### 6.70
七十
(1)「諸比丘!比丘不寂止、不勝妙、不得除滅,依一趣性而不證,然依三摩地而當受用多種神通,謂:一已為多,多已為一,……乃至……乃至梵界可轉身[1]自在者,無有是處。謂:以超人清淨之天耳界,可聞天及人、遠與近之聲,無有是處。謂:以心觀,了知他有情、他補特伽羅之心,〔即:〕以有貪心可知有貪心,……乃至……以不解脫心可知不解脫心者,無有是處。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乃至……如是,行相與處所皆可隨念種種之宿住者,無有是處。謂:以超人清淨之天眼,可見有情,……乃至……隨業而往,可見有情者,無有是處。謂:由漏盡……乃至……作證,具足而住者,無有是處。
ᅟᅟ==[1] 'va saṁvattissati 是 vasaṁ vattissati 之誤,暹羅本為正確。==
(2)諸比丘!比丘寂止、勝妙,得予除滅,依一趣性而證,且依三摩地而可受用多種神通,……乃至……乃至梵界可轉身[*] \[A6]自在者,則有是處。謂:以超人清淨之天耳界,可聞天與人、遠與近之聲,則有是處。謂:以心觀,了知他有情、他補特伽羅之心,〔即:〕以有貪心可知有貪心,乃至……以不解脫心可知不解脫心者,則有是處。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乃至……如是,行相與處所皆可隨念種種之宿住者,則有是處。謂:以超人清淨之天眼,知有情之死與生,劣與妙,好色與惡色,善趣生與惡趣生,隨業而往,可知見有情者,則有是處。謂:由漏盡,以無漏之心解脫……乃至……作證,具足而住者,則有是處。」
ᅟᅟ'va saṁvattissati 是 vasaṁ vattissati 之誤,暹羅本為正確。
ᅟᅟ==[A6]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01]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 6.71
七十一
(1)「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隨彼彼之事,雖有原因,然不堪得〔其〕證見之力。以何為六耶?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實不知此等為順退分之法,如實不知此等為順住分之法,如實不知此等為順勝進分之法,如實不知此等為順決擇分之法,不恭敬而作,又不作順益之事。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隨彼彼之事,雖有原因,然不堪得〔其〕證見之力。
(3)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隨彼彼之事,有原因之時,則堪得〔其〕證見之力。以何為六耶?
(4)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實知此等為順退分之法,如實知此等為順住分之法,如實知此等為順勝進分之法,如實知此等為順決擇分之法,恭敬而作,又作順益之事。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隨彼彼之事,有原因之時,則堪得〔其〕證見之力。」
### 6.72
七十二
(1)「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於三摩地不堪得力。以何為六耶?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善巧入於三摩地,不善巧住於三摩地,不善巧自三摩地起,不恭敬而作,又恆常不作,又不作順益之事。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於三摩地不堪得力。
(3)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於三摩地堪得力。以何為六耶?
(4)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善巧入於三摩地,善巧住於三摩地,善巧由三摩地起,恭敬而作,又恆常而作,又作順益之事。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於三摩地堪得力。」
### 6.73
七十三
(1)「諸比丘!若不斷六法,則不堪具足初靜慮而住。以何為六耶?
(2)不能如實以正智見愛欲、瞋恚、惛眠、掉悔、疑及諸欲之過患。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六法,則不堪具足初靜慮而住。
(3)諸比丘!若斷〔此〕六法,則堪具足初靜慮而住。以何為六耶?
(4)能如實以正智見愛欲、瞋恚、惛眠、掉悔、疑及諸欲之過患。
諸比丘!若斷此等六法,則堪具足初靜慮而住。」
### 6.74
七十四
(1)「諸比丘!若不斷六法,則不堪具足初靜慮而住。以何為六耶?
(2)即:欲尋、恚尋、害尋、欲想、恚想、害想。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六法,則不堪具足初靜慮而住。
(3)諸比丘!若斷六法,則堪具足初靜慮而住,以何為六耶?
(4)即:欲尋、恚尋、害尋、欲想、恚想、害想。
諸比丘!若斷此等六法,則堪具足初靜慮而住。」
攝句:
不還、阿羅漢、友、天神[1]、彼(比丘)
證見、力、初靜慮其他之二[2]者
ᅟᅟ==[1] 「天神」和前面「友」之中間,應加入「雜處」一章。==
ᅟᅟ==[2] 雖有「二」,依現在之本文當作「一」。==
## 第八 阿羅漢果品
### 6.75
七十五
(1)「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於現法苦痛、困難、煩惱、苦惱,身壞死後,必墮惡趣。以何為六耶?
(2)即:欲尋、恚尋、害尋、欲想、恚想、害想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於現法苦痛、困難、煩惱、苦惱,身壞死後,必墮惡趣。
(3)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於現法快樂、不困、不惱、不煩、身壞死後,則必往善趣。〔以何為六耶?〕
(4)即:離欲尋、無恚尋、無害尋、離欲想、無恚想、無害想。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於現法快樂、不困、不惱、不煩、身壞死後,必往善趣。」
### 6.76
七十六
(1)「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則不能證阿羅漢果。以何為六耶?
(2)即:慢、卑慢[1]、過慢、增上慢、傲慢、卑卑慢。
ᅟᅟ==[1] 「卑慢」謂我劣之慢,「卑卑慢」,是劣者謂我劣之慢,出自註釋。==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六法,則不能證阿羅漢果。
(3)諸比丘!若斷此六法,則能證阿羅漢果。以何為六耶?
(4)即:慢、卑慢、過慢、增上慢、傲慢、卑卑慢。
諸比丘!若斷此等六法,則能證阿羅漢果。」
### 6.77
七十七
(1)「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則不能證過人之法,為聖,殊勝之智見。以何為六耶?
(2)即:失念、不正智、不守護根門、於食不知量、詭詐、虛談。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六法,則不能證過人之法,善為聖,殊勝之智見。
(3)諸比丘!若斷六法,則能證過人之法,善為聖,殊勝之智見。以何為六耶?
(4)即:失念、不正智、不守護根門、於食不知量、詭詐、虛談。
諸比丘!若斷此等六法,則能證過人之法,善為聖,殊勝之智見。」
### 6.78
七十八
(1)「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於現法多安樂,且善住,又彼具備漏盡之因。以何為六耶?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樂於法、樂於修、樂於斷、樂於遠離、樂於無惱害、樂於無戲論。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於現法多安樂,且善住,又彼具備漏盡之因。」
### 6.79
七十九
(1)「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或得未得之善法,或不能增大已得之善法。以何為六耶?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巧來,不巧去,不巧方便,為得未得之善法而不生欲,不護已得之善法,不勤恆常所作。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或得未得之善法,或不能增大已得之善法。
(3)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或能得未得之善法,或能增大已得之善法。以何為六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巧來,巧去,又巧方便,為生未得之善法而生欲,守護已得之善法,勤恆常所作。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或能得未得之善法,或能增大已得之善法。」
### 6.80
八十
(1)「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不久將於諸法得大、廣之性。以何為六耶?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多光明,多觀行,多歡喜,多不喜足[1],又於善法不捨精進,又更精勤。
ᅟᅟ==[1] 「不喜足」,為不飽滿諸善法。==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不久將於諸法得大、廣之性。」
### 6.81
八十一
(1)「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偕隨附,則墮地獄。以何為六耶?
(2)即:殺生、不與取、行邪欲、虛誑語、懷惡欲及邪見。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如相偕隨附墮地獄。
(3)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偕隨附生天國。以何為六耶?
(4)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行邪欲、離虛誑語、少欲及正見。
諸比丘!成就此等之六法者,如相偕隨附生天國。」
### 6.82
八十二
(1)「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偕隨附墮地獄。以何為六耶?
(2)即: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及傲慢。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如相偕附隨墮地獄。
(3)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附隨生天國。以何為六耶?
(4)即: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及無傲慢。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如相偕附隨生天國。」
### 6.83
八十三
(1)「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不能證阿羅漢果之最上法。以何為六耶?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是不信、無慚、無愧、懈怠、無慧、顧念身及命。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不能證阿羅漢果之最上法。
(3)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能證阿羅漢果之最上法。以何為六耶?
(4)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有信、有慚、有愧、發精進、有慧、又不顧念身及命。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能證阿羅漢果之最上法。」
### 6.84
八十四
(1)「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夜來晝來皆唯豫期善法之退失,非增長。以何為六耶?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大欲而不喜足於彼之衣服、飲食、牀座、臥具、病緣藥及資具,且惆悵、不信、破戒、懈怠、失念、無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夜來晝來皆唯豫期善法之退失,非增長。
(3)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夜來晝來皆唯豫期善法之增長,非退失。以何為六耶?
(4)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無大欲而喜足於彼之衣服、飲食、牀座、臥具、病緣藥及資具,且是不惆悵、有信、具戒、發精進、正念、具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夜來晝來皆唯豫期善法之增長,非退失。」
攝句:
苦、阿羅漢果、過、安樂及得
大性、二地獄、最上法及夜
## 第九 清涼品
### 6.85
八十五
(1)「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不堪證無上之清涼性。以何為六耶?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應抑心之時而不抑心,應勵心之時而不勵心,應歡心之時而不歡心,應平等心之時而不平等心,信解下劣,愛樂薩迦耶。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不能證無上之清涼性。
(3)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堪證無上之清涼性。以何為六耶?
(4)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應抑心之時而抑心,應勵心之時而勵心,應歡心之時而歡心,應平等心之時而平等心,信解勝妙,愛樂涅槃。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堪證無上之清涼性。」
### 6.86
八十六
(1)「諸比丘!成就六法者,雖聽聞正法,於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決定。以何為六耶?
(2)即:成就業障、成就煩惱障、成就異熟障、不信、不樂欲、無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雖聽聞正法,於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決定。
(3)諸比丘!成就六法者,若聽聞[1]正法,則於善法中,堪入正性決定。以何為六耶?
ᅟᅟ==[1] suṇanto'pi 想其意義應作 suṇanto,以下倣此。==
(4)即:不成就業障、不成就煩惱障、不成就異熟障、有信心、有樂欲、有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若聽聞正法,則於善法中,堪入正性決定。」
### 6.87
八十七
(1)「諸比丘!成就六法者,雖聽聞正法,於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決定。以何為六耶?
(2)即:殺母、殺父、殺阿羅漢、以惡心出如來之〔身〕血、破僧伽、無慧、癡呆而啞羊。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雖聽聞[1]正法,於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決定。
ᅟᅟ==[1] 原本脫落 suṇanto。==
(3)諸比丘!成就六法者,若聽聞[2]正法,則於善法中,堪入正性決定。以何為六耶?
ᅟᅟ==[2] 和前章同樣。==
(4)即:不殺母、不殺父、不殺阿羅漢、不以惡心出如來之〔身〕血、不破僧伽、有慧而不癡呆不啞羊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若聽聞正法,則於善法中,堪入正性決定。」
### 6.88
八十八
(1)「諸比丘!成就六法者,雖聽聞正法,於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決定。以何為六耶?
(2)即:如來宣說法律之時,不欲聽、不傾耳、不起解心、取無義利、捨義利、成就不隨順之忍。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雖聽聞正法,於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決定。
(3)諸比丘!成就六法者,若聽聞正法[1],則於善法中,堪入正性決定。以何為六耶?
ᅟᅟ==[1] suṇanto'pi 想其意義應作 suṇanto,以下倣此。==
(4)即:如來宣說法律之時,欲聽、傾耳、起解心、取義利、捨無義利、成就隨順之忍。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若聽聞正法,則於善法中,堪入正性決定。」
### 6.89
八十九
(1)「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者,則不堪證見具足[1]。以何為六耶?
ᅟᅟ==[1] 「見具足」,是指預流果。==
(2)即:薩迦耶見、疑、戒禁取、順惡趣行之貪、順惡趣行之瞋、順惡趣行之癡。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六法者,則不堪證見具足。
(3)諸比丘!若斷六法,則堪證見具足。以何為六耶?
(4)即:薩迦耶見、癡、戒禁取、順惡趣行之貪、順惡趣行之瞋、順惡趣行之癡。
諸比丘!若斷此等六法,則堪證見具足。」
### 6.90
九十
(1)「諸比丘!見具足之補特伽羅,已斷此等六法。以何為六耶?
(2)即:薩迦耶見、癡、戒禁取、順惡趣行之貪、順惡趣行之瞋、順惡趣行之癡。
諸比丘!見具足之補特伽羅者,已斷此等六法。」
### 6.91
九十一
(1)「諸比丘!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生六法。以何為六耶?
(2)即:薩迦耶見、癡、戒禁取、順惡趣行之貪、順惡趣行之瞋、順惡趣行之癡。
諸比丘!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生此等六法。」
### 6.92
九十二
(1)「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處。以何為六耶?
(2)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敬、不崇〔大〕師處不住;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敬、不崇法處不住;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敬不崇僧伽處不住;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敬、不崇學處不住;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於不應近事;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乃不生起第八有。
諸比丘!此等者,是不住處。」
### 6.93
九十三
(1)「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處。以何為六耶?
(2)即: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思惟一切行為常;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思惟一切行為樂;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思惟一切法為我;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作無間業;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思惟奇特瑞相為清淨: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外求應施。
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處。」
### 6.94
九十四
(1)「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處。以何為六耶?
(2)即: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殺母;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殺父;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殺阿羅漢;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以惡心出如來之〔身〕血;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破僧伽;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說餘說。
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處。」
### 6.95
九十五
(1)「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處。以何為六耶?
(2)即: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自作苦樂之見;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他作苦樂之見;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自作與他作苦樂之見;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非自生苦樂之見;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非他自生苦樂之見;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非自與他自生苦樂之見。其何故耶?
諸比丘!見具足之補特伽羅,善徹見其因,而諸法乃自因而生者。」
攝句:
清淨、堪、障[1]、說欲聽、應斷、我已斷
應生、於〔大〕師之所作、一切行、母與自作
ᅟᅟ==[1] 依本文之「順」,應為「障與堪」。==
## 第十 勝利品
### 6.96
九十六
(1)「諸比丘!於世間中,此六種之出現是難得。以何為六耶?
(2)即於世間中,如來、應供、正自覺者之出現,是難得;於世間中,說如來所宣說之法律補特伽羅,是難得;於世間中,生於聖處,是難得;於世間中,根之無缺,是難得;於世間中,為無癡無啞羊,是難得;於世間中,善法之欲,是難得。
諸比丘!於世間中,此等六者之出現,是難得。」
### 6.97
九十七
(1)「諸比丘!此等是證預流果之六種勝利。以何為六耶?
(2)即:於正法決定,不退法,於作彼〔生死之〕邊際者無苦,〔於異生〕成就不共之智,又,彼善徹見其因,又,〔見〕諸法由自因而生。
諸比丘!此等是證預流果之六種勝利。」
### 6.98
九十八
(1)「諸比丘!謂:觀一切行是常之比丘,當成就隨順忍者,無有是處。謂:不成就隨順忍,而當入正性決定者,無有是處。謂:不入正性決定而當證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者,無有是處。
(2)諸比丘!謂:觀一切行是無常之比丘,當成就隨順忍者,則有是處。謂:若成就隨順忍,當入正性決定者,則有是處。謂:若入正性決定,當證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者,則有是處。」
### 6.99
九十九
諸比丘!謂:觀一切行是樂之比丘,當……乃至……謂:觀一切行是苦之比丘比,……乃至……
### 6.100
一百
……謂:觀一切法是我……乃至……觀一切法是無我……乃至……
### 6.101
一百一
(1)「諸比丘!謂:觀涅槃是苦之比丘,當成就隨順忍者,無有是處。謂:不成就隨順忍,而當入正性決定者,無有是處。謂:不入正性決定,而當證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者,無有是處。
(2)諸比丘!謂:觀涅槃為樂之比丘,當成就隨順忍者,則有是處。謂:若成就隨順忍,當入正性決定者,則有是處。謂:若入正性決定,當證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者,則有是處。」
### 6.102
一百二
(1)「諸比丘!觀六種勝利之比丘,於一切行不作限定,以善生無常想。以何為六耶?
(2)即:我之一切行,不住而當盡;又,我之意,當不樂於一切世間;又,我之意,當出一切世間;又,我之意,當趣向涅槃;又,我之結,當斷;又,我當成就最上之沙門性。
諸比丘!觀此等六種勝利之比丘,於一切行不作限定,足以善生無常想。」
### 6.103
一百三
(1)「諸比丘!觀六勝利之比丘,於一切行不作限定,足以善生苦想。以何為六耶?
(2)即:我於一切行,當現起涅槃想,猶如拔刀之殺戮;又,我之心當由一切世間出;我當於涅槃見寂靜;又,我之隨眠〔當〕永害;又,我當作所作;又,我當以慈心奉事〔大〕師。
諸比丘!觀此等六種勝利之比丘,於一切行不作限定,足以善生苦想。」
### 6.104
一百四
(1)「諸比丘!觀六種勝利之比丘,於一切法不作限定,足以善生無我想。以何為六耶?
(2)即:我當於一切世間,而無有彼類[1];又,我之我〔見〕當滅;又,我之我所〔愛〕當滅;我當成就不共之智;又,我當善徹見其因;又,諸法由因而生。
ᅟᅟ==[1] 「彼類」,是愛與見。==
諸比丘!觀此等六種勝利之補特伽羅,於一切法不作限定,足以善生無我想。」
### 6.105
一百五
(1)「諸比丘!此等之三有,應斷;三學,應學。何為三有之應斷耶?
(2)即:欲有、色有、無色有。
此等之三有,應斷。何為三學[1]之應學耶?
ᅟᅟ==[1] 原脫落 sikkhāsu 一語由暹羅本補之。==
(3)即: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
此等之三學,應學。
(4)諸比丘!比丘已斷此等之三有,又,已學此等之三學時,諸比丘!此等之比丘可稱已斷渴愛,已解結,依慢之現觀,而已作苦之邊際。」
### 6.106
一百六
(1)「諸比丘!此等之三愛,應斷;又,〔此等之〕三慢,亦〔應斷〕。何為三愛之應斷耶?
(2)即:欲愛、有愛、無有愛。
此等之三愛,應斷。何為三慢之應斷耶?
(3)即:慢、卑慢、過慢。
此等之三慢,應斷。
(4)諸比丘!比丘已斷此等之三愛,又,已〔斷〕此等三慢時,諸比丘!此等之比丘,可稱已斷渴愛,已解結,依慢之現觀,而已作苦之邊際。」
攝句:
出現、勝利、無常、苦、無我
涅槃、三無限定[1]、有愛等為十
ᅟᅟ==[1] anodhi saṁvuttā 應如暹羅本讀為 anodhisaṁ vuttā,然依此攝句第十品之原文為十章通常合餘之分章法,然雖缺第一〇五章之攝句,此為先成立之原形,可想像第一〇五章是後來竄入的。==
五十所不攝品
## 第十一 三法品
### 6.107
一百七
(1)「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2)即:貪、瞋、癡。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以何為三耶?
(3)即:為斷貪,應修不淨〔觀〕;為斷瞋,應修慈〔觀〕;為斷癡,應修慧。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 6.108
一百八
(1)「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2)即: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何以為三耶?
(3)即:為斷身惡行,應修身妙行;為斷語惡行,應修語妙行;為斷意惡行,應修意妙行。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 6.109
一百九
(1)「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2)即:欲尋、恚尋、害尋。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以何為三耶?
(3)即:為斷欲尋,應修離欲尋;為斷恚尋,應修無恚尋;為斷害尋,應修無害尋。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 6.110
一百十
(1)「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2)即:欲想、恚想、害想。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以何為三耶?
(3)即:為斷欲想,應修離欲想;為斷恚想,應修無恚想;為斷害想,應修無害想。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 6.111
一百十一
(1)「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2)即:欲界、恚界、害界。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以何為三耶?
(3)即:為斷欲界,應修離欲界;為斷恚界,應修無恚界;為斷害界,應修無害界。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 6.112
一百十二
(1)「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2)即:常見、隨我見、邪見。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以何為三耶?
(3)即:為斷常見,應修無常想;為斷隨我見,應修無我想;為斷邪見,應修正見。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 6.113
一百十三
(1)「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2)即:不樂、害、非法行。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以何為三耶?
(3)即:為斷不樂,應修喜;為斷害,應修無害;為斷非法行,應修法行。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 6.114
一百十四
(1)「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2)即:不喜足、不正知、大欲。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以何為三耶?
(3)即:為斷不喜足,應修喜足;為斷不正知,應修正知;為斷大欲,應修少欲。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 6.115
一百十五
(1)「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2)即:惡言、惡友性、心亂。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以何為三耶?
(3)即:為斷惡言,應修溫順;為斷惡友性,應修善友性;為斷心亂,應修入出息念。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 6.116
一百十六
(1)「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2)即:掉舉、不律儀、放逸。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以何為三耶?
(3)即:為斷掉舉,應修奢摩他;為斷不律儀,應修律儀;為斷放逸,應修不放逸。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攝句:
貪、惡行欲恚、尋、想、界
常、不樂、喜足、惡言、掉舉名為品
## 第十二 品所不攝經
[沙門性品第十二]
### 6.117
一百十七
(1)「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者,則於身不堪循身觀而住。以何為六耶?
(2)即:欲愛樂、談愛樂、眠愛樂、眾愛樂、不守護根門、不知食量。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之六法者,則於身不堪循身觀而住。
(3)諸比丘!若斷[1]此六法者,則於身堪循身觀而住。以何為六耶?
ᅟᅟ==[1] pahāya 脫落由暹羅本補之。==
(4)即:欲愛樂、談愛樂、眠愛樂、眾愛樂、不守護根門、不知食量。
諸比丘!若斷此等之六法者,則於身堪循身觀而住。」
### 6.118
一百十八
(1)「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者,則於內身……乃至……於外身……於內外身……於受……於內受……於外受……於內外受……於心……於內心……於外心……於內外心……於法……於內法……於外法……於內外法,不堪循法觀法而住。以何為六耶?
(2)即:欲愛樂、談愛樂、眠愛樂、眾愛樂、不守護根門、不知食量……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之六法者,則於內外法不堪循法觀而住。」
### 6.119
一百十九
(1)「諸比丘!成就此六法提謂居士,固信如來,見甘露,證甘露而住。以何為六耶?
(2)即:佛證淨、法證淨、僧伽證淨、聖戒、聖智、聖解脫。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提謂居士,固信如來,見甘露,證甘露而住。」
### 6.120
一百二十
(1)「諸比丘!成就此六法波利居士……
### 6.121
善施長者給孤獨……
### 6.122
質多居士摩師山……
### 6.123
呵多阿羅婆……
### 6.124
摩訶那摩釋迦子……
### 6.125
毘舍離人郁伽長者……
### 6.126
嗢羯吒長者……
### 6.127
須羅阿摩晝……
### 6.128
時縛迦養童子……
### 6.129
那拘羅父長者……
### 6.130
多婆乾尼迦長者……
### 6.131
富蘭那長者……
### 6.132
梨師達多長者……
### 6.133
散陀那長者……
### 6.134
毘闍耶長者……
### 6.135
跋耆夜摩伊多長者……
### 6.136
蜜荼哥長者……
### 6.137
婆私多優婆塞……
### 6.138
阿利吒優婆塞……
### 6.139
薩羅伽優婆塞,固信如來,見甘露,證甘露而住。以何為六耶?
(2)即:佛證淨、法證淨、僧伽證淨、聖戒、聖智、聖解脫。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薩羅伽優婆塞,固信如來,見甘露,證甘露而住。」
## 13.貪中略[品]
### 6.140
一百二十一
(1)「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六法。以何為六耶?
(2)即:見無上[1]、聞無上、利無上、學無上、行無上、念無上。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等六法。」
ᅟᅟ==[1] 「六無上」之名出集異門足論十六(大正藏二六、四三三b)。==
### 6.141
一百二十二
(1)「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六法。以何為六耶?
(2)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諸比丘!為了知於貪,應修此等六法。」
### 6.142
一百二十三
(1)「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六法。以何為六耶?
(2)即:無常想、無常之苦想、苦之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想。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等六法。」
### 6.143-169
一百二十四
(1)「諸比丘!為貪之徧知……乃至……為漏盡……為斷、為盡、為謝、為離貪、為滅、為捨、為徧棄,應修此六法……$3*9=27$
### 6.170-649
(2)諸比丘!1為了知瞋1……癡2、忿3、恨、覆、惱、嫉、慳、誑、諂、傲、憤激、慢、過慢、憍、放逸16……為徧知2、3為徧盡、為斷、為盡、為謝、為離貪、為滅、為捨、為徧棄10……乃至……應修此等六法。」
世尊如是所說,彼等諸比丘,對世尊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3*10*16=480$
六集竟。
歸命彼世尊 應供正覺者
# 七 集
第一之五十
## 第一 財品
### 7.1
一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於其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諸比丘應諾世尊:「大德!」世尊曰:
(2)「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不為同梵行者所愛、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為七耶?
(3)諸比丘!此處,比丘欲利養、欲尊敬、欲名譽、無慚、無愧而有惡意、邪見。
諸比丘!具足此等七法之比丘,不為同梵行者所愛、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4)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為同梵行者所愛、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為七耶?
(5)諸比丘!此處,比丘不欲利養、不欲尊敬、不欲名譽、有慚、有愧、少欲而有正見。
諸比丘!具足此等七法之比丘,為同梵行者所愛、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 7.2
二
(1)「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不為同梵行者所愛、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為七耶?
(2)諸比丘!此處,比丘欲利養、欲尊敬、欲名譽、無慚、無愧而有嫉妒、有慳吝。
諸比丘!具足此等七法之比丘,不為同梵行者所愛、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3)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為同梵行者所愛、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為七耶?
(4)諸比丘!此處,比丘不欲利養、不欲尊敬、不欲名譽、有慚、有愧而不嫉妒,不慳吝。
諸比丘!具足是等七法之比丘,為同梵行者所愛、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 7.3
三
(1)「諸比丘!此等是七力。以何為七耶?
(2)即: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三昧力、慧力。此等是七力。」
信力精進力 慚力與愧力
念力及定力 第七是慧力
此等力比丘 賢者快樂活
如理檢尋法 慧觀察義利
燈火是滅熄 得心之解脫
### 7.4
四
(1)「諸比丘!此等是七力。以何為七耶?
(2)即: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三昧力、慧力。諸比丘!以何為信力耶?
(3)諸比丘!此處有具信之聖弟子,信如來之菩提,如是,彼世尊是應供、等正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御、天人師、覺者、世尊。諸比丘!此為信力。諸比丘!又,以何為精進力耶?
(4)諸比丘!此處有發勤精進之聖弟子,為斷諸不善法,又,為具足諸善法而住,努力、勇猛堅固、荷負善法而不捨。諸比丘!此為精進力。諸比丘!又,以何為慚力耶?
(5)諸比丘!此處有具慚之聖弟子,慚身之惡行、語之惡行、意之惡行,慚惡不善之諸法。諸比丘!此為慚力。諸比丘!又,以何為慚力耶?
(6)諸比丘!此處有具愧之聖弟子,愧身之惡行、語之惡行、意之惡行,愧惡不善之諸法。諸比丘!此為愧力。諸比丘!又,以何為念力耶?
(7)諸比丘!此處有具念之聖弟子,具足最勝之念慧,憶念隨念久遠以前之所作,〔亦憶念隨念〕久遠以前之所說。諸比丘!此為念力。諸比丘!又,以何為三昧力耶?
(8)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離欲……乃至……具足第四禪而住。諸比丘!此為三昧力。諸比丘!又,以何為慧力耶?
(9)諸比丘!此處有具慧之聖弟子,通達〔五蘊之〕生滅,善能決擇,成就導正苦盡之慧。諸比丘!此為慧力。
諸比丘!此等是七力。」
信力精進力 慚力與愧力
念力及定力 第七是慧力
此等力比丘 賢者快樂活
如理檢尋法 慧觀察義利
燈火是滅熄 得心之解脫
### 7.5
五
(1)「諸比丘!此等是七財。以何為七耶?
(2)即: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捨財、慧財。
諸比丘!此等是七財。」
信財與戒財 慚財與愧財
聞財與捨財 第七是慧財
此等之有財 男子或女人
稱彼不貧窮 其生為不空
是故信與戒 清淨與見法
是為諸佛教[1] 賢者憶念行
ᅟᅟ==[1] 原本繼續 buddhānasāsanaṁ 應讀為 buddhāna sāsanaṁ,下以倣此。==
### 7.6
六
(1)「諸比丘!此等是七財。以何為七耶?
(2)即: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捨財、慧財。諸比丘!以何為信財耶?
(3)諸比丘!此處有具信之聖弟子,信如來之菩提,如是,彼世尊是應供、等正覺……乃至……覺者、世尊。諸比丘!此為信財。諸比丘!又,以何為戒財耶?
(4)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離殺生……乃至……遠離穀酒、木酒、酒精之放逸處。諸比丘!此為戒財。諸比丘!又,以何為慚財耶?
(5)諸比丘!此處有具慚之聖弟子,慚身之惡行、語之惡行、意之惡行,慚惡不善之諸法。諸比丘!此為慚財。諸比丘!又,以何為愧財耶?
(6)諸比丘!此處有具愧之聖弟子,愧身之惡行、語之惡行、意之惡行,愧惡不善之諸法。諸比丘!此為愧財。諸比丘!又,以何為聞財耶?
(7)諸比丘!此處有多聞之聖弟子,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彼說初善、中善、後善及有義、有文之教法,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之宣示,彼多聞受持如是之諸法,於語熟達,於意思惟,於見善通達。諸比丘!此為聞財。諸比丘!又,以何為捨財耶?
(8)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以心離慳吝垢而住家、放捨、伸手而施、欣於棄捨、任其行乞、欣給施物。諸比丘!此為捨財。諸比丘!又,以何為慧財耶?
(9)諸比丘!此處有具慧之聖弟子……乃至……〔成就〕導正苦盡之〔慧〕。諸比丘!此云為慧財。
諸比丘!此等是七財。」
信財與戒財 慚財及愧財
聞財並捨財 第七是慧財
有此等之財 男子或女人
稱彼不貧窮 其生為不空
是故信與戒 清淨與見法
是為諸佛教 賢者憶念行
### 7.7
七
(1)時,郁伽大臣往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郁伽大臣白世尊言:「稀有,大德!未曾有,大德!此彌伽羅長者有如是之富、如是之大財、如是之大受用。」「郁伽!彌伽羅長者有如何之富、如何之大財、如何之大受用耶?」「大德!有金百百千,何況銀耶?」「郁伽!實為財耶?我不云此為非存在之財,郁伽!然而,所云財者,與火、水、王、賊、怨敵、相續者之共〔容〕通。郁伽!此等七財,不與火、水、王、賊、怨敵、相續者共通,何等為七耶?即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捨財、慧財。郁伽!此等七財,不與火、水、王、賊、怨敵、相續者共通。」
信財與戒財 慚財及愧財
聞財並捨財 第七是慧財
有此等之財 男子或女人
彼者有大財 天界不征服
是故信與戒 清淨與見法
是為諸佛教 賢者憶念行[1]
ᅟᅟ==[1] 原本有 medhavi 暹羅本之 medhāvi 為正確。==
### 7.8
八
(1)「諸比丘!此等是七結。以何為七耶?
(2)即:隨貪結、瞋結、見結、疑結、慢結、有貪結、無明結。
諸比丘!此等是七結。」
### 7.9
九
(1)「諸比丘!為斷七結,為斷而修梵行。以何為七耶?
(2)即:為斷隨貪結,為斷而修梵行;為斷瞋結……乃至……見結……疑結……慢結……有貪結……無明結,為斷而修梵行。
諸比丘!為斷此等七結,為斷而修梵行。諸比丘!從此,比丘之隨貪結斷,根斷如切多羅〔樹〕頭,不能再存,未來不生。瞋結……乃至……斷見結……疑結……慢結……有貪結……無明結,根斷如截多羅〔樹〕頭,不能再存,未來不生。諸比丘!此比丘謂斷渴愛、離結、正現觀慢、作苦邊。」
### 7.10
十
(1)「諸比丘!此等是七結。以何為七耶?
(2)即:隨貪結、瞋結、見結、疑結、慢結、嫉結、慳結。
諸比丘!此等是七結。」
攝句:
二愛、力、財之略與廣等二
郁伽、結、斷、慳等為十結
## 第二 隨眠品
### 7.11
十一
(1)「諸比丘!此等是七隨眠。以何為七耶?
(2)即:欲貪隨眠、瞋隨眠、見隨眠、疑隨眠、慢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
諸比丘!此等是七隨眠。」
### 7.12
十二
(1)「諸比丘!為斷七隨眠,為斷而修梵行。以何為七耶?
(2)即:為斷欲貪隨眠,為斷而修梵行;為斷瞋隨眠……乃至……見隨眠……疑隨眠……慢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為斷而修梵行。
諸比丘!為斷此等七隨眠,為斷而修梵行。諸比丘!從此,比丘之欲貪隨眠斷,斷根如截多羅〔樹〕頭,不能再存,未來不生。斷瞋隨眠……乃至……見隨眠……疑隨眠……慢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斷根如截多羅〔樹〕頭,不能再存,未來不生。諸比丘!謂:此比丘斷渴愛、退結、正現觀慢、作苦邊。」
### 7.13
十三
(1)「諸比丘!具足七支之家族,未訪時則不適訪,或訪已而不適坐。以何為七耶?
(2)即:不喜迎,不喜問訊,不喜與座,彼秘藏真實,與多中之少,與優中之劣,以不尊敬給與而不以尊敬。
諸比丘!具足此等七支之家族,未訪時則不適訪,或訪已而不適坐。
(3)諸比丘!具足七支之家族,未訪時則適訪,或訪已而適坐。以何為七耶?
(4)即:喜迎,喜問訊,喜與座,彼不秘真實,與多中之多,與優中之優,以尊敬給與而不以不尊敬。
諸比丘!具足此等七支之家族,未訪時則適訪,或訪已而適坐。」
### 7.14
十四
(1)「諸比丘!此等七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七耶?
(2)即:俱分解脫、慧解脫、身證、見至、信解、隨法〔行〕、隨信〔行〕。
諸比丘!此等七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 7.15
十五
(1)「諸比丘!譬如此等七種於水中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以何為七耶?
(2)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一次沈於水,則沈下。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再〕沈下。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住立。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觀察省察。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前進。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達淺灘。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渡達彼岸,為住立陸上之婆羅門。諸比丘!如何為補特伽羅,一次沈於〔水〕,則沈下耶?
(3)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一向具足黑之不善法,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一次沈於〔水〕,則沈下。諸比丘!如何為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再〕沈下耶?
(4)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謂:『善哉!於諸善法有信。善哉!……有慚。善哉!……有愧。善哉!……有精進。善哉!於諸善法有慧。』〔從水〕浮出,……其信於彼不住立,不增唯減。其慚於彼……乃至……其愧於彼……其精進於彼……其慧於彼不住立,不增唯減。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是〔再〕沈下。諸比丘!如何為補特伽羅〔從水〕浮出而住立耶?
(5)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謂:『善哉!於諸善法有信。善哉!……有慚。善哉!……有愧。善哉!……有精進。善哉!於諸善法有慧。』〔從水〕浮出,其信於彼不減不增而住立。其慚於彼……乃至……其愧於彼……其精進於彼……其慧於彼不減不增而住立。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從水〕浮出而住立。諸比丘!如何為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觀察省察耶?
(6)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謂:『善哉!於諸善法有信。善哉!……有慚。善哉!……有愧。善哉!……有精進。善哉!於諸善法有慧。』〔從水〕浮出,彼盡三結而為預流者、不退墮者、決定者、趣向菩提者。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觀察省察。諸比丘!如何為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前進耶?
(7)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謂:『善哉!於諸善法有信。善哉!……有慚。善哉!……有愧。善哉!……有精進。善哉!於諸善法有慧。』〔從水〕浮出,彼盡三結,滅貪、瞋、癡為一來者,一次來此世而盡苦邊。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從水〕出已而前進。諸比丘!如何為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達淺灘耶?
(8)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謂:『善哉!於諸善法有信。善哉!……有慚。善哉!……有愧。善哉!……有精進。善哉!於諸善法有慧。』〔從水〕浮出,彼盡五順下分結而為化生,於彼處般涅槃,自其世為不退轉者。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達淺灘。諸比丘!如何為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度達彼岸,為住立於陸上之婆羅門耶?
(9)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謂:『善哉!於諸善法有信。善哉!……有慚。善哉!……有愧。善哉!……有精進。善哉!於諸善法有慧。』〔從水〕浮出,彼盡諸漏,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了知、證、具足已而住。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度達彼岸,為住立於陸上之婆羅門。
諸比丘!譬如是等七種水中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間。」
### 7.16
十六
(1)「諸比丘!此等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七耶?
(2)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一切行觀察無常,考想無常,知覺無常,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檢察而住。彼盡諸漏,……乃至……作證,具足已而住。
(3)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一切行觀察無常,考想無常,知覺無常,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檢察而住。彼漏長盡時即命長盡時,非前非後。諸比丘!此為第二種補特伽羅,是應請……乃至……世間之無上福田。
(4)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一切行觀察無常,考想無常,知覺無常,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檢察而住。彼盡五順下分結,而有中間般涅槃……乃至……
有損害般涅槃……
有無行般涅槃……
有有行般涅槃……
為上流,趣向色究竟者。諸比丘!此為第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諸比丘!此等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 7.17
十七
(1)「諸比丘!此等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乃至……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七耶?
(2)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一切行觀察苦而住,……乃至……
### 7.18
於一切法觀察無我而住,……
### 7.19
於涅槃觀察樂,考想於樂,知覺於樂,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檢察而住。彼盡諸漏,……乃至……作證,具足已而住。諸比丘!此為第一種補特伽羅,是應請……乃至……世間之無上福田。
(3)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涅槃不絕觀察於樂,考想於樂,知覺於樂,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檢察而住。彼漏長盡時即命長盡時,非前非後。諸比丘!是為第二種補特伽羅,是應請……乃至……世間之無上福田。
(4)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涅槃觀察樂,考想於樂,知覺於樂,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檢察而住。彼盡五順下分結,而有中間般涅槃……乃至……
有損害般涅槃……
有無行般涅槃……
有有行般涅槃,為上流,趣向色究竟。諸比丘!此為第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乃至……世間之無上福田。
諸比丘!此等七補特伽羅,是應請……乃至……世間之無上福田。」
### 7.20
十八
(1)「諸比丘!此等是七種無十事[1]。以何為七耶?
ᅟᅟ==[1] 無十事(niddasa-vatthu)依註釋無十事,有如是言:無十之事、無十之比丘、無二十、無三十、無四十、無五十之(比丘)。依所傳,此問題於外道眾之間,其外道眾十歲死之尼乾多(nigaṇṭha)說為無十。依所傳,彼不再為十歲,不單不為十歲,亦不為九歲或一歲。依此理由,二十歲死之尼乾多,說無二十、無三十、無四十、無五十。具壽阿難陀於村里遊行,聞此說而回住而白世尊。世尊曰:阿難!此非外道之稱,是我教中漏盡者之稱。其漏盡者若於十歲圓寂,不再成為十歲,又不單不成十歲,且不再為九歲、乃至一歲、乃一個月、一須臾也。何以故?無再續生也。無二十等亦全同此理由(Monorathapūraṇi Siamese ed. Vol. III. P. 183)。然 niddasa 是 nirdasa(Skt.),nir 是否認之義。依此 niddasa 無十則涅槃之一稱。而 nidd asa-vatthu「無十之事」為得涅槃之基礎,為至涅槃道程之義。==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於受學有強欲,又,未來於受學不捨愛樂;於法察忍有強欲,又,未來於法察忍不捨愛樂;於欲調伏有強欲,又,未來於欲調伏不捨愛樂;於宴默有強欲,又,未來於宴默不捨愛樂;於發勤精進有強欲,又,未來於發勤精進不捨愛樂;於念慧有強欲,又,未來於念慧不捨愛樂;於見決擇有強欲,又,未來於見決擇不捨愛樂。
諸比丘!此等是七種無十之事。」
攝句:
二之隨眠、族[1]、補特伽羅、水之譬喻
作無常、苦、無我、涅槃與無十事
ᅟᅟ==[1] 原本之 kusalaṁ 依暹羅本 kulaṁ 訂正之。==
## 第三 跋耆品
### 7.21
十九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毘舍離之薩蘭達制多(塔)。爾時,諸多之離車人詣世尊之住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對坐於一面之彼等離車人作如是言:「離車人!我示汝等七不衰法,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彼等離車人應諾世尊:「唯然。大德!」世尊如是言:
(2)「離車人!何等為七不衰法耶?離車人!跋耆人再三聚集,多次聚集;離車人!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滅。離車人!跋耆人和合而集,和合而立,跋耆人和合而盡其所作;離車人!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減。離車人!跋耆人不施設未施設者,不斷已施設者,僅就前所施設跋耆之法,而盡其所行;離車人!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滅。離車人!跋耆之任何人,對跋耆之老人皆恭敬、尊重、尊敬、予供養,又盡其所思,聞彼等之言;離車人!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減。離車人!跋耆之任何人,不強將良家婦女與良家童女帶離,亦不以暴力抑留;離車人!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滅。離車人!跋耆人對於凡跋耆之塔廟,不論是境內,或是境外皆予恭敬、尊重、尊敬、供養;又,對彼等以前所給予者,給予如法之供物,不盡其損滅;離車人!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滅。離車人!跋耆人對於諸阿羅漢,不論是未來之諸阿羅漢欲來領土內,或是已來之諸阿羅漢於領土內安樂而住,皆盡其完備如法庇護;離車人!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減。離車人!此等七不衰法,跋耆人現在〔所有〕;又,跋耆人對此等七不衰法遵從;離車人!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滅。」
### 7.22
二十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耆闍崛山。爾時,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闍世欲襲擊跋耆人。彼如斯言:「彼等如是大威德力,有如是大神力,我可擊破彼等跋耆人,當滅亡跋耆人,可令跋耆人至於不幸之滅亡。」其時,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闍世向摩揭陀之大臣禹舍婆羅門言:「來!汝婆羅門!當詣世尊之處。至已,作如是言問:『頂禮世尊〔兩〕足,為少病少惱、健康、強壯、安樂而住耶?大德!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闍世奉問:「頂禮世尊〔兩〕足,為少病少惱、健康、強壯、安樂而住耶?」』而且,又如是言:『大德!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闍世欲襲擊跋耆人,彼如斯言:「彼等如是大威德力,有如是大神力,我可擊破彼等跋耆人,當滅亡跋耆人,可令跋耆人至於不幸之滅亡。」』世尊所說示,完全如實攝受而告我,諸如來決不語不實。」
「尊王!唯然。」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羅門,答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闍世,詣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互相慶慰,交談歡喜感銘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羅門向世尊如斯言:「尊者瞿曇!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闍世奉問:『頂禮尊者瞿曇兩足,為少病少惱、健康、強壯、安樂而住耶?』又如斯言:『尊者瞿曇!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闍世欲襲擊跋耆人,彼如斯言:「彼等如是大威德力,有如是大神力,我可擊破彼等跋耆人,當滅亡跋耆人,可令跋耆人至於不幸之滅亡。」』」
(2)爾時,復次,具壽阿難於世尊之後,搧風世尊而立。時,世尊對具壽阿難而言:
「如何,阿難!汝聞耶:跋耆人再三聚集,有多次聚集?」「大德!我已聞,跋耆人再三聚集,有多次聚集。」「阿難!跋耆人再三聚集,多次聚集;阿難!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減。如何,阿難!汝聞耶;跋耆人和合而集,和合而立,和合而作跋耆之所作?」「大德!我已聞,跋耆人和合而集,和合而立,和合而作跋耆之所作。」「阿難!跋耆人和合而集,和合而立,和合而盡其跋耆之所作;阿難!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滅。如何,阿難!汝聞耶:跋耆人不施設未施設者,不斷已施設者,就前所施設跋耆之法如實而行?」「大德!我已聞。跋耆人不施設未施設者,不斷已施設者,就前所施設之法如實而行。」「阿難!跋耆人不施設未施設者,不斷已施設者,就前所施設跋耆之法如實盡其所行;阿難!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減。如何,阿難!汝聞耶:跋耆人之任何人對跋耆之老人皆恭敬、尊重、尊敬、供養;又,思惟當聞彼等之言?」「大德!我已聞。跋耆之任何人對跋耆之老人皆恭敬、尊重、尊敬、供養;又思惟當聞彼等之言。」「阿難!跋耆之任何人對跋耆之老人皆恭敬、尊重、尊敬、供養;又,盡其所思當聞彼等之言;阿難!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滅。如何,阿難!汝聞耶:跋耆之任何人不強將良家婦女與良家童女帶離,亦不以暴力抑留?」「大德!我已聞。跋耆之任何人不強將良家婦女與良家童女帶離,亦不以暴力抑留。」「阿難!跋耆之任何人不強將良家婦女與良家童女帶離,亦不以暴力抑留;阿難!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滅。如何,阿難!汝聞耶:跋耆人對於凡跋耆之塔廟,不論於境內或境外皆恭敬、尊重、尊敬、供養;又,對彼等以前所給予者,所給予如法之供物皆不損減?」「大德!我已聞。跋耆人對於凡跋耆之跋耆制多,不論於內部,或外部皆恭敬、尊重、尊敬、供養;又,對彼等以前所給予者,給予如法之供物皆不損減。」「阿難!跋耆人對於凡跋耆之塔廟,不論於境內或境外皆恭敬、尊重、尊敬、供養;又,對彼等以前所給予者,給予如法之供物皆不損減;阿難!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滅。如何,阿難!汝聞耶:跋耆人對於諸阿羅漢,不管於未來之諸阿羅漢欲來領土內,或已來之諸阿羅漢於領土內安樂而住,皆盡其完備如法庇護?」「大德!我已聞。跋耆人對諸阿羅漢,不論於未來之諸阿羅漢欲來領土內,或已來之諸阿羅漢於領土內安樂而住,皆盡其完備如法庇護。」「又,阿難!跋耆人對諸阿羅漢,不論於未來之諸阿羅漢欲來領土內,或已來之諸阿羅漢於領土內安樂而住,皆盡其完備如法庇護;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滅。」
(3)時,世尊對摩揭陀之大臣禹舍婆羅門曰:
「婆羅門!我一時住毘舍離之薩蘭達制多(塔)。於是,我對跋耆人說此等七不衰法。又,婆羅門!此等七不衰法乃現在於跋耆人;又,只要跋耆人乃盡其遵從此等七不衰法。婆羅門!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減。」
(4)如是聞已,摩揭陀之大臣禹舍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者瞿曇!只有成就任何一不衰法之跋耆人皆期待繁榮,非衰滅,況於〔具足〕七不衰法耶?尊者瞿曇!確實,於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闍世,不能破跋耆。又,除〔自〕破者外,戰者無法成功。如今,尊者瞿曇!我等將行,我等多事務,為多所作。」「婆羅門!如汝所思惟,今是其時。」時,摩揭陀之大臣禹舍婆羅門歡喜世尊之所說,隨喜從座起而去。
### 7.23
二十一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耆闍崛山。於其處,世尊對諸比丘曰:「諸比丘!我教示七不衰法,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言:「唯然,大德!」世尊曰:
(2)「諸比丘!如何為七不衰法耶?諸比丘!諸比丘再三聚集,多次聚集;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諸比丘!諸比丘和合而集,和合而立,和合而盡其僧伽之所作;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諸比丘!又,不施設未施設者,不斷已施設者,就所施設之學處,而盡其所行;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諸比丘!任何比丘對於長老、久出家者、僧伽之長老、僧伽領導之比丘皆恭敬、尊重、尊敬、供養;又,盡其所思當聞彼等之言;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諸比丘!諸比丘若生起引生後有之渴愛,不被其所支配;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減。諸比丘!諸比丘於阿蘭若之牀座,不貪著顧念;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諸比丘!諸比丘對於未來之美好同梵行者欲來,或於已來之美好同梵行者欲安樂而住,其盡顧念;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減。
諸比丘!是等之七不衰法,存立於諸比丘;又,諸比丘盡其遵從是等之七不衰法;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減。」
### 7.24
二十二
(1)「諸比丘!我當示七不衰法於汝等……乃至……
(2)諸比丘!如何為七不衰法耶?諸比丘!諸比丘不以世俗事為喜,不以世俗事為快,不以世俗之快盡其所貪;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諸比丘!諸比丘不以談話盡其所好……不以睡眠盡其所好……不以雜眾盡其所好……無惡意,不以惡意盡其征服。……無惡友,無惡同僚,不盡其惡交際……僅證得殊勝,不半途而捨。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
諸比丘!是等之七不衰法,乃現於諸比丘;又,諸比丘盡其遵從是等之七不衰法。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
### 7.25
二十三
(1)「諸比丘!我當示七不衰法於汝等……乃至……
(2)諸比丘!何等為七不衰法耶?諸比丘!諸比丘盡其有信;諸比丘!諸比丘之期待繁榮,非衰滅。諸比丘!諸比丘盡其有慚……盡其有愧……盡其多聞……盡其發勤精進……盡其具念……盡其具慧;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
諸比丘!此等之七不衰法,乃現於諸比丘;又,諸比丘盡其遵從此等之七不衰法。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
### 7.26
二十四
(1)「諸比丘!我當示七不衰法於汝等……乃至……
(2)諸比丘!何等為七不衰法耶?諸比丘!諸比丘盡其修習念覺支;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諸比丘!諸比丘盡其修習擇法覺支……盡其修習精進覺支……盡其修習喜覺支……盡其修習輕安覺支……盡其修習定覺支……盡其修習捨覺支;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
諸比丘!此等之七不衰法,乃現於諸比丘;又,諸比丘盡其遵從此等之七不衰法;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減。」
### 7.27
二十五
(1)「諸比丘!我當示七不衰法於汝等……乃至……
(2)諸比丘!如何為七不衰法?諸比丘!諸比丘盡其修習無常想;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減。諸比丘!諸比丘盡其修習無我想……盡其修習不淨想……盡其修習過患想……盡其修習斷想……盡其修習離貪想……盡其修習滅想;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
諸比丘!此等之七不衰法,乃現於諸比丘;又,諸比丘盡其遵從此等之七不衰法;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
### 7.28
二十六
(1)「諸比丘!此等之七法,將導有學比丘之衰滅。以何為七耶?
(2)即:好世俗事,好言說,好睡眠,好雜眾,不守護諸根門,食不知量,又,於僧伽有僧伽作務時,有學之比丘不如是思惟:『於僧伽實則有出家既久之諸上座、長老,彼等當務其職責』,而自行其事[1]。
ᅟᅟ==[1] 於原本雖有 vo yogaṁ 當讀為 voyogaṁ。==
諸比丘!此等之七法,將導有學比丘之衰滅。
(3)諸比丘!此等之七法,將導有學比丘之不衰滅。以何為七耶?
(4)即:不好世俗事,不好言說,不好睡眠,不好雜眾,守護諸根門,食知量,又,於僧伽有僧伽作務時,有學之比丘如是思惟:『於僧伽實則有出家既久之諸上座、長老,彼等當務其職責』,不自行其事。
諸比丘!此等之七法,將導有學比丘之不衰滅。」
### 7.29
二十七
(1)「諸比丘!此等之七法,將導優婆塞之衰滅。以何為七耶?
(2)即:止見比丘,怠聞正法,不學增上戒,於長老及新比丘多不歡喜,有難詰心求法之缺點,追求供養教(佛之教)外者,而且以彼為先。
諸比丘!此等之七法,將導優婆塞之衰滅。
(3)諸比丘!此等之七法,將導優婆塞之不衰減。以何為七耶?
(4)即:不止見比丘,不怠聞正法,修學增上戒,於長老或新比丘多歡喜,無難詰心、不求法之缺點,不求供養教(佛之教)外者,而且不以彼為先。
諸比丘!此等之七法,將導優婆塞之不衰減。」
優婆塞止見 於自修習人
又止聞聖法 不學增上戒
於諸比丘中 則越發無信
難詰心求法 乃欲想聽聞
又追求供養 〔佛之教〕外者
而且優婆塞 故以彼為先
所示此等者 於七衰滅法
行之優婆塞 令衰滅正法
優婆塞不止 自見修習人
不止聞聖法 修學增上戒
於諸比丘中 彼越發增信
無詰心求法 乃欲想聽聞
不追求供養 〔佛之教〕外者
因此優婆塞 不以彼為先
所示之此等 於七不衰法
行之優婆塞 不衰滅正法
### 7.30
二十八~三十
(1)「諸比丘!是等為優婆塞之七種不幸……諸比丘!此等為優婆塞之七種幸……
### 7.31
諸比丘!是等為優婆塞之七種破壞……諸比丘!此等為優婆塞之七種生起。以何為七耶?
(2)即:不止見比丘,不怠聞正法,修學增上戒,於長老及新比丘中多歡喜,無難詰心、不求法之缺點,不求供養教(佛之教)外者,而且不以彼為先。
諸比丘!是等七者,為優婆塞之生起。」
優婆塞止見 於自修習人
又止聞聖法 不學增上戒
於諸比丘中 則越發無信
難詰心求法 乃欲想聽聞
又追求供養 〔佛之教〕外者
而且優婆塞 故以彼為先
所示此等者 於七衰中法
行之優婆塞 令衰減正法
優婆塞不止 自見修習人
不止聞聖法 修學增上戒
於諸比丘之中 彼越發增信
無詰心求法 乃欲想聽聞
不追求供養 〔佛之教〕外者
因此優婆塞 不以彼為先
所示之此等 於七不衰法
行之優婆塞 不衰滅正法
攝句:
薩蘭達、禹舍、比丘、世俗事、信
覺想、有學、衰不衰、不幸、破壞
## 第四 天品
### 7.32
三十一
(1)時,有天人於後夜以絕妙之容色,徧照[1]祇多林已,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彼天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之不衰退。以何為七耶?即:尊敬師、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學、尊敬三摩地、尊敬不放逸、尊敬承迎。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之不衰退。」彼天如斯言已,大師讚可。其時,彼天思:「大師讚可我。」乃問訊世尊,右繞而消失。
ᅟᅟ==[1] 原本 obhasetvā 依暹羅本訂正為 obhāsetvā。==
(2)爾時,世尊於其夜過後,向諸比丘曰:
「諸比丘!於此夜,有天人於後夜以絕妙之容色,徧照祇多林已,來詣我所。至已,問訊於我,立於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彼天對我如斯言:『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不衰退。以何為七耶?即:尊敬師、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學、尊敬三摩地、尊敬不放逸、尊敬承迎。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之不衰退。』諸比丘!彼天如斯言,如斯言已,乃問訊我,右繞隨而消失。」
尊敬師與法 深尊敬僧伽
尊敬三摩地 熱心尊敬學
尊敬不放逸 尊敬於承迎
比丘近涅槃 則為無衰退
### 7.33
三十二
(1)「諸比丘!於此夜,有天人於後夜以絕妙之容色,徧照祇多林已,來詣我所,至已,問訊於我,立於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彼天,對我作如斯言:『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不衰退。以何為七耶?即:尊敬師、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學、尊敬三摩地、尊敬慚、尊敬愧。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不衰退。』諸比丘!彼天如斯而言,如斯言已,乃問訊我,右繞隨而消失。」
尊敬師與法 深尊敬僧伽
尊敬三摩地 熱心尊敬學
具足慚與愧 從順尊敬者
比丘近涅槃 則為無衰退
### 7.34
三十三
(1)「諸比丘!於此夜,有天人……乃至……對我如斯言:『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不衰退。以何為七耶?即:尊敬師、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學、尊敬三摩地、善言、善友。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之不衰退。』諸比丘!彼天如斯言,如斯言已,乃問訊我,右繞隨而消失。」
尊敬師與法 深尊敬僧伽
尊敬三摩地 熱心尊敬學
善友與善言 從順尊敬者
比丘近涅槃 則為無衰退
### 7.35
三十四
(1)「諸比丘!於此夜,有天人……乃至……對我如斯言:『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之不衰退。以何為七耶?即:尊敬師、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學、尊敬三摩地、善言、善友。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之不衰退。』諸比丘!彼天如斯言,如斯言已,乃問訊我,右繞隨而消失。」
(2)如是而聞,具壽舍利弗向世尊作如斯言:
(3)「大德!我依世尊所略說,方能如是廣知此義。大德!世有比丘自尊敬師;又,讚歎、尊敬師,而且勸導凡不尊敬師之其他諸比丘要尊敬師;又,對於凡尊敬師之諸比丘作真實適時之讚歎;又,自尊敬法……乃至……尊敬僧伽……尊敬學……尊敬三摩地……善言……善友;又,為善友之讚歎者,而且勸導凡非善友之其他諸比丘令為善友;又,對於凡善友之其他諸比丘作真實適時之讚歎。大德!我依世尊所略說,方能如是廣知此義。」
(4)「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汝依我所略說,能如是廣知此義。舍利弗!世間有比丘自尊敬師;又,讚歎、尊敬師,而且勸導凡不尊敬師之其他諸比丘尊敬師;又,對於凡尊敬師之諸比丘作真實適時之讚歎;又,自尊敬法……乃至……尊敬僧伽……尊敬學……尊敬三摩地……善言……善友;又,為善友之讚歎者,而且勸導凡非善友之其他諸比丘令為善友;又,對於凡為善友之其他諸比丘作真實適時之讚歎。舍利弗!依我所略說,此義應可如是廣見。」
### 7.36
三十五
(1)「諸比丘!成就七支之比丘,可作道友交際。以何為七耶?
(2)即:難與而與,難作而作,難忍而忍,告白秘密於彼,守護彼之秘密,於不幸而不捨,即使〔財〕盡皆不輕蔑。
諸比丘!成就是等七支之比丘,可作道友交往。」
友難與而與 又難作而作
又對彼難忍 亦忍受惡言
告白彼秘密 守彼之秘密
於不幸不捨 財盡不輕蔑
此有是等理 凡補特伽羅
彼友情為友 如斯可交往
### 7.37
三十六
(1)「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雖被拒絕亦應作道友應待、交往、尊敬。
(2)即:為可愛、可意、尊重而有教養、有德、為語柔輭、作甚深之談者;又,不引入不合理之事。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雖被拒絕亦應交為友,應尊敬。」
可愛尊重教養 有德與語柔輭
作甚深之談話 不引不合理事
此有是等之理 一切補特伽羅
彼如是而為友 哀愍義利之欲
即使蒙受損失 應以友情交際
### 7.38
三十七
(1)「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不久而自知四無礙解,證已具足而住。以何為七耶?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實知此心不動;於內有昏沈心,如實知於內有昏沈心;於外有散心,如實知於外有散心;彼知受生,知住,知滅;知想生,知住,知滅;知尋生,知住,知滅;而且,彼於適不適、劣勝、黑白相雜之諸法,依慧而善攝取,善作意,善思惟,善知得。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不久而自知四無礙解,證已具足而住。
### 7.39
(3)諸比丘!成就七法之舍利弗,自知四無礙解,證已具足而住。以何為七耶?
(4)諸比丘!於舍利弗如實知此心不動;於內有昏沈心,我如實知於內有昏沈心;於外有散心,我如實知於外有散心;彼知受生,知〔受〕住,知〔受〕滅;知想生,知〔想〕住,知〔想〕滅;知尋生,知〔尋〕住,知〔尋〕滅;而且彼於適不適、劣勝、黑白相雜之諸法,依慧而善攝取,善作意,善思惟,善知得。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舍利弗,自知四無礙解,證已具足而住。」
### 7.40
三十八
(1)「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心欲則如意而轉,而比丘心不欲則如實不轉。以何為七耶?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善巧三摩地,善巧得三摩地,善巧住三摩地,善巧出三摩地,善巧三摩地之喜悅,善巧三摩地之境,善巧三摩地之引發。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心欲則如意而轉,而比丘心不欲則如實不轉。
### 7.41
(3)諸比丘!成就七法之舍利弗,心欲則如意而轉,而舍利弗心不欲則如實不轉。以何為七耶?
(4)諸比丘!此舍利弗是善巧三摩地,善巧得三摩地,善巧住三摩地,善巧出三摩地,善巧三摩地之喜悅,善巧三摩地之境,善巧三摩地之引發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舍利弗,心欲則如意而轉,而心不欲則如實不轉。」
### 7.42
三十九
(1)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具壽舍利弗於日前時分,著內衣,取鉢披衣,為〔乞〕食而入舍衛〔城〕。其時,具壽舍利弗如是思惟:「至舍衛〔城〕乞食過早,因此我應往外道普行者之園。」其時,具壽舍利弗乃往外道普行者之園,至已,與彼等外道普行者,相互慶慰,歡喜感銘,交談已,坐於一面。
(2)而於其時,彼等共坐,共聚集之外道普行者,由此乃起談話:「任何之具壽滿十二年之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實則可稱之為無十之比丘[1]。」其時,具壽舍利弗不喜亦不咎彼等外道普行者之所言。不喜不咎則從座而起,謂至世尊之處,當可了知彼等所言之義。
ᅟᅟ==[1] 「無十比丘」niddasa bhikkhu 稱至涅槃、漏盡之比丘。參照十八之註。==
(3)爾時,具壽舍利弗於舍衛〔城〕乞食已,從乞食而歸,食後,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於此,我於日前時分,著內衣,取鉢披衣,為乞食而入舍衛〔城〕。大德!此時我如是思惟:『至舍衛〔城〕乞食過早,因此,我應往外道普行者園。』大德!爾時,我往外道普行者園,至已,與彼等外道普行者,相互慶慰,歡喜感銘,交談已,坐於一面。大德!爾時,彼等共坐,共聚集之外道普行者,由此乃起談話:『任何之具壽滿十二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實則可稱之為無十之比丘。』大德!爾時,我不喜亦不咎彼等外道普行者之所言,不喜不咎則從座而起離去,謂至世尊之處,當可了知此所義。大德!於此法律,單依年之算數,得認為無十之比丘耶?」「舍利弗!於此法律,單依年之算數,不能認作無十之比丘。舍利弗!我自了知此等七種無十之事,證已而宣說。以何為七耶?
(4)舍利弗!世間有比丘,於學有強欲,又,未來於學不捨愛樂;於法察忍而有強欲,又,未來於法察忍而不捨愛樂;於欲調伏而有強欲,又,未來於欲調伏而不捨愛樂;於宴默有強欲,又,未來於宴默不捨愛樂;於發勤精進而有強欲,又,未來於發勤精進不捨愛樂;於念慧有強欲,又,未來於念慧不捨愛樂;於見決擇有強欲,又,未來於見決擇不捨愛樂。
舍利弗!我自了知此等七種無十之事,證已而宣說。
(5)舍利弗!成就此等七種無十事之比丘,既已滿十二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則可稱之為無十比丘。既已滿二十四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則可稱之為無十比丘。既已滿三十六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則可稱之為無十比丘。既已滿四十八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則可稱之為無十比丘。」
### 7.43
四十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憍賞彌之瞿私多園。爾時,具壽阿難於日前時分,著內衣,取鉢披衣,為乞食而入憍賞彌。爾時,具壽阿難如是思惟:「至憍賞彌乞食過早,因此,我應往外道普行者園。」爾時,具壽阿難往外道普行者園。至已,與彼等外道普行者,相互慶慰,歡喜感銘,交談已,坐於一面。
(2)而於其時,彼等共坐、共聚集之外道普行者,由此乃起談話:「任何之具壽滿十二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實則可稱之為無十比丘。」其時,具壽阿難不喜亦不咎彼等外道普行者之所言。不喜不咎乃從座而起,謂至世尊之處,當可了知此所言之義。
(3)爾時,具壽阿難於憍賞彌乞食已,從乞食而歸,食後,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於此,我於日前時分,著內衣,取鉢披衣,為乞食入舍衛〔城〕。大德!此時,我如是思惟:『至憍賞彌乞食過早,因此,我應往外道普行者園。』大德!爾時,我往外道普行者園,至已,與彼等外道普行者,相互慶慰,歡喜感銘,交談已,坐於一面。大德!爾時,彼等共坐、共聚集之外道普行者,由此乃起談話:『任何之具壽滿十二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實則可稱之為無十比丘。』大德!爾時,我不喜亦不咎於彼等外道普行者之所言。不喜不咎乃從座而起,謂至世尊之處,當可了知此所言之義。大德!於此之法律,單依年之算數,得認作無十比丘耶?」「阿難!於此法律,單依年算數,不能認作無十比丘。阿難!我自了知此等七種無十之事,證已而宣說。以何為七耶?
(4)阿難!世間有比丘有信、有慚、有愧、多聞、發動精進、具念、具慧。阿難!我自了知此等七種無十之事,證已而宣說。
(5)阿難!成就此等七種無十之事比丘,既已滿十二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則可稱為無十比丘。既已滿二十四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則可稱為無十比丘。既已滿三十六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則可稱為無十比丘。既已滿四十八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則可稱為無十比丘。」
攝句:
不放逸、有慚、二之善言、二友
二之無礙解[1]、二意[2]、二無過失
ᅟᅟ==[1] 關於無礙解有二,於第三十七章中,雖分說二種,其實是一章。==
ᅟᅟ==[2] 關於意有二,於第三十八章中,雖分說二種,其實是一章。==
## 第五 大供犧品
### 7.44
四十一
[7.44](s0403m3.mul4#1%20Sattaviññāṇaṭṭhitisuttaṃ)
(1)「諸比丘!此等是七識住[1-1]。以何為七耶?
ᅟᅟ==[1-1] 集異門足論第十七(大正藏二六、四三七c)。==
(2)諸比丘!有有情是身異、想異。譬如人、一分天、一分惡趣,是第一之識住。
(3)諸比丘!有有情是身異、想異。譬如梵眾天初起,是第二之識住。
(4)諸比丘!有有情是身一、想異。譬如極光淨天,是第三之識住。
(5)諸比丘!有有情是身一、想一。譬如徧淨天,是第四之識住。
(6)諸比丘!有有情是超越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入無邊空之空無邊處,是第五之識住。
(7)諸比丘!有有情超越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之識無邊處,是第六之識住。
(8)諸比丘!有有情超越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之無所有處,是第七之識住。
諸比丘!此等為七識住。」
### 7.45
四十二
(1)「諸比丘!此等是七定之資糧。以何為七耶?
(2)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諸比丘!依此等七支,而培養心一境性,諸比丘!稱為有依或有資糧之聖正定。」
### 7.46
四十三
(1)「諸比丘!此等是七火。以何為七耶?
(2)即:貪火、瞋火、癡火、應請火、長者火、應施火、薪火。
諸比丘!此等為七火。」
### 7.47
四十四
(1)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優竭提舍利婆羅門為大祭祀而獻供,五百之牡牛為犧牲而祭祀,五百牡犢為犧牲而祭祀,五百牝犢為犧牲而祭祀,五百之牡羊為犧牲而祭祀,五百之牡山羊為犧牲而祭祀。爾時,優竭提舍利婆羅門詣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互慶慰,歡喜感銘,交談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優竭提舍利婆羅門,白世尊言:「尊者瞿曇!我聞:點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大加稱讚。」「婆羅門!我亦聞:點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大加稱讚。」再者,……三度,優竭提舍利婆羅門白世尊言:「尊者瞿曇!我亦聞:點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大加稱讚。」「婆羅門!我亦聞:點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大加稱讚。」「尊者瞿曇!實則尊者瞿曇與我等即完全一致。」
(2)如是聞之具壽阿難,對優竭提舍利婆羅門如是言:「婆羅門!向諸如來非應如是問:『尊者瞿曇!我聞:點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大加稱讚。』婆羅門!諸如來實可如是問:『大德!我欲點火,欲建柱,大德世尊!請教示我。大德世尊!請教示我,即長時為我之義利安樂。』」
(3)爾時,優竭提舍利婆羅門白世尊言:「尊者瞿曇!我欲點火,欲建柱,尊者瞿曇!請教示我。尊者瞿曇!請教示我,即長時為我之義利安樂。」「婆羅門!令點火,令建柱,且於祭祀之前,為不善而生苦,則為苦異熟而建立三刀。以何為三耶?
(4)即:身刀、語刀、意刀。婆羅門!於祭祀之前,令點火,令建柱,如是心起:為祭祀而殺此等牡牛,為祭祀而殺此等牡犢,為祭祀而殺此等牝犢,為祭祀而殺此等牡羊,為祭祀而殺此等牡山羊。彼謂:我作功德,非作不功德;我作善,非作不善;我求善趣之道,非求惡趣之道。婆羅門!於祭祀之前,令點火、建柱,此為第一之不善而生苦,則建立為苦異熟之意刀。
(5)復次,婆羅門!於祭祀之前,令點火、建柱,且如是語:為祭祀而殺此等牡牛,為祭祀而殺此等牡犢,為祭祀而殺此等牝犢,為祭祀而殺此等牡羊,為祭祀而殺此等牡山羊。彼謂:我作功德,非作不功德;我作善,非作不善;我求善趣之道,非求惡趣之道。婆羅門!於祭祀之前,令點火、建柱,此為第二之不善而生苦,則建立為苦異熟之語刀。
(6)復次,婆羅門!於祭祀之前,令點火、建柱,自己由始,為祭祀而殺此等牡牛;自己由始,為祭祀而殺牡犢;自己由始,為祭祀而殺牝犢;自己由始,為祭祀而殺牡羊;自己由始,為祭祀而殺牡山羊。彼謂:我作功德,非作不功德;我作善,非作不善;我求善趣之道,非求惡趣之道。婆羅門!於祭祀之前,令點火、建柱,此為第三之不善而生苦,則建立為苦異熟之身刀。
婆羅門!於祭祀之前,令點火、建柱,為此等不善而生苦,則建立以苦為異熟之三刀。
(7)婆羅門!此等之三火應斷、應避、不可用。以何等為三耶?
(8)即:貪火、瞋火、癡火。婆羅門!何故此之貪火應斷、應避、不可用耶?
(9)婆羅門!因貪而愛染、被克服、心把捉者,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彼以身行惡行已,以語行惡行已,以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婆羅門!是故此之貪火應斷、應避、不可用。又,婆羅門!何故此之瞋火應斷、應避、不可用耶?
(10)婆羅門!因瞋而有怒、被克服、心把捉者,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彼以身行惡行已,以語行惡行已,以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婆羅門!是故此之瞋火應斷、應避、不可用。又,婆羅門!何故此之癡火應斷、應避、不可用耶?
(11)婆羅門!因癡為愚癡、被克服、心把捉者,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彼以身行惡行已,以語行惡行已,以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婆羅門!是故此之癡火應斷、應避、不可用。
婆羅門!此等之三火應斷、應避、不可用。
(12)婆羅門!此等之三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養已,容易預告其幸福。以何為三耶?
(13)即應請火、長者火、應施火。婆羅門!以何為應請火耶?
(14)婆羅門!此處有人有母或父,婆羅門!是稱為應請火。何以故耶?
婆羅門!從彼等而請。是故,此應請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養已,容易預告其幸福。又,婆羅門!以何為長者火耶?
(15)婆羅門!此處有人有兒子,或妻子,或奴僕,或遣使,或僱工,婆羅門!此稱為長者火。是故,此長者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養已,容易預告其幸福。又,婆羅門!何者為應施火耶?
(16)婆羅門!此處凡沙門、婆羅門遠離憍放逸,於忍辱、柔和而堅固,獨自調御,獨自寂靜,獨自般涅槃,婆羅門!此稱為應施火。是故,此應施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養已,容易預告其幸福。
婆羅門!此等之三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養已,容易預告其幸福。
又,婆羅門!此之薪火,常令燃燒,常令惜護,常令消滅,常令投置。」
(17)如是聞之優竭提舍利婆羅門,白世尊言:「尊者瞿曇!是明白。尊者瞿曇!是明白。尊者瞿曇從今以後,我存念盡形壽歸依而為優婆塞。尊者瞿曇!此時我欲放五百之牡牛與命,放五百之牡犢與命,放五百之牝犢與命,放五百之牡羊與命,放五百之牡山羊與命,食青草,飲冷水,冷風吹與彼等。」
### 7.48
四十五
(1)「諸比丘!此等之七想[1]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以何為七耶?
ᅟᅟ==[1] 長阿含眾集經(大正藏一、四九)。==
(2)即:不淨想、死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
諸比丘!此等七想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
### 7.49
四十六
(1)「諸比丘!此等之七想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以何為七耶?
(2)即:不淨想、死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
(3)諸比丘!不淨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於何者而言耶?
(4)諸比丘!充滿不淨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行婬欲而不著,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鷄翼或腱片而不著,厭離轉出而不進。諸比丘!如是,充滿不淨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行婬欲而不著,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若充滿不淨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行婬欲而貪著,不厭離而持續,則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非修習不淨想,我於以前或爾後無區別,我不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又,若充滿不淨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於行婬欲而不著,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有修習不淨想,我於以前或爾後有區別,我可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不淨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於此而言。
(5)諸比丘!死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於何者而言耶?
(6)諸比丘!充滿死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活命之希望,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鷄翼或腱片而不著,厭離轉出而不進。諸比丘!如是充滿死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活命之希望,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若充滿死想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貪著於活命之希望,持續不排拒,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非修習死想,我於以前或爾後無區別,我不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又,若充滿死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活命之希望,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有修習死想,我於以前或爾後有區別,我可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死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於此而言。
(7)諸比丘!食不淨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於何者而言耶?
(8)諸比丘!充滿食不淨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貪著於味渴愛,……乃至……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鷄翼或腱片而不著,厭離轉出而不進。諸比丘!如是,充滿食不淨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味渴愛,……乃至……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若充滿食不淨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貪著於味渴愛,或持續不排拒,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非修習食不淨想,我於以前或爾後無區別,我不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又,若充滿不淨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味渴愛,……乃至……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有修習食不淨想,我於以前或爾後有區別,我可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食不淨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於此而言。
(9)諸比丘!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於何者而言耶?
(10)諸比丘!充滿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世間,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鷄翼或腱片不著,厭離轉出而不進。諸比丘!如是,充滿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世間,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若充滿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貪著於世間,持續不排拒,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非修習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我於以前或爾後無區別,我不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又,若充滿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貪著於世間,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有修習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我於以前或爾後有區別,我可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於此而言。
(11)諸比丘!無常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於何者而言耶?
(12)諸比丘!充滿無常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利養尊敬名聲,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鷄翼或腱片不著,厭離轉出而不進。諸比丘!如是,充滿無常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利養尊敬名聲,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若充滿無常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貪著於利養尊敬名聲,或持續不排拒,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非修習無常想,我於以前或爾後無區別,我不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若又充滿無常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利養尊敬名聲,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有修習無常想,我於以前或爾後有區別,我可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無常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於此而言。
(13)諸比丘!無常苦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於何者而言耶?
(14)諸比丘!充滿無常苦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懶惰、懈怠、奔放、放逸、不勤行、不觀察,譬如於拔刀之殺人者,激烈之怖畏想現前。諸比丘!若充滿無常苦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著於懶惰、懈怠、奔放、放逸、不勤行、不觀察,譬如拔刀之殺人者,激烈之怖畏想不現前,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非修習無常苦想,我於以前或爾後無區別,我不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若充滿無常苦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懶惰、懈怠、奔放、放逸、不勤行、不觀察,譬如拔刀之殺人者,激烈之怖畏想現前,諸比丘!應如是知:我有修習無常苦想,我於以前或爾後有區別,我可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無常苦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於此而言。
(15)諸比丘!苦無我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於何者而言耶?
(16)諸比丘!充滿苦無我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於此有識之身及於外部之一切相,遠離我我所慢,超越偏見,寂靜而有妙解脫。諸比丘!若充滿苦無我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於此有識之身及於外部之一切相,不離我我所慢,不超越偏見,不為寂靜,無有妙解脫,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非修習苦無我想,我於以前或爾後無區別,我不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若充滿苦無我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於此有識之身及於外部之一切相,遠離我我所慢,超越偏見,寂靜而有妙解脫,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有修習苦無我想,我於以前或爾後有區別,我可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苦無我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於此而言。
諸比丘!此等七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
### 7.50
四十七
(1)爾時,生聞婆羅門詣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俱相互慶慰……乃至……白世尊言:「實則大德瞿曇宣說梵行者之事耶?」「婆羅門!凡正語之人,彼若欲語:行無缺、無隙、無染污、無穢、圓滿,是清淨之梵行,婆羅門!於我方應予正語。婆羅門!我則行無缺、無隙、無染污、無穢、圓滿,是清淨之梵行。」「尊者瞿曇!何者為梵行之缺、隙、染污、穢耶?」
(2)「婆羅門!世間有一類之沙門或婆羅門,一面宣稱是正梵行者,一面與婦女俱為兩兩之遇合,又味樂於婦女之摩擦、揉磨、洗浴、拭磨。彼味樂之,希望之,依彼而生喜。婆羅門!是為梵行之缺、隙、染污、穢者。婆羅門!此稱之為行不淨之梵行,行婬欲之偶合。故我云:生、老死、憂悲苦愁惱不得解脫,依苦不得解脫。
(3)婆羅門!復次,世間有一類之沙門或婆羅門,宣稱是正梵行者,且不與婦女為兩兩之遇合,亦不味樂婦女之摩擦、揉摩、洗浴、拭磨;然與婦女俱嬉戲,遊戲,自娛……乃至……亦不與婦女共嬉戲,不遊戲,不自娛;然觀察、瞻視婦女之眼……亦不觀察、不瞻視婦女之眼;然越壁越垣,聽聞談笑唱泣某婦女之聲……不越壁越垣而聽聞談笑唱泣某婦女之聲;然隨憶念凡前與婦女共談笑嬉戲之事……不隨意念凡前與婦女俱談笑嬉戲之事;然見具備具有五妙欲而令樂之居士或居士子……不見具備具有五妙欲而令樂之居士或居士子;然願某天眾行梵行,我依此戒、或禁、或苦行、或梵行而成為天、或天之隨一。彼味樂之,希欲之,依彼而生喜。婆羅門!此為梵行之缺、隙、染污、穢者。婆羅門!此稱之為行不淨梵行,行婬欲之偶合。故我云:生、老死、憂、悲、苦、愁惱者不得解脫,依苦不得解脫。婆羅門!又,我觀察不斷此等七婬欲偶合之各各婬欲偶合之間,婆羅門!我與天、魔、梵天俱於世間,與沙門、婆羅門、天人俱於眾中,不公言正自覺無上正等覺。婆羅門!然而,我觀察自斷此等七婬欲偶合之各各婬欲偶合之時,婆羅門!我與天、魔、梵天俱於世間,與沙門、婆羅門、天人俱於眾中,公言正自覺無上等正覺。復次,我之智、見生,我之心解脫不動,此最後之生,不受後有。」
如是聞之生聞婆羅門白世尊言:「是明白,尊者瞿曇!……乃至……尊者瞿曇從今以後,存念我為終生歸依之優婆塞!」
### 7.51
四十八
(1)「諸比丘!我示汝等繫、離繫法門,聞之……乃至……諸比丘!如何為繫、離繫法門耶?
(2)諸比丘!婦女內則思惟女根、女行、女衣服、女類、女欲、女聲、女飾,彼女於是歡喜,於是喜悅;於是歡喜、喜悅之彼女,外則思惟男根、男行、男衣服、男類、男欲、男聲、男飾,彼女於是歡喜,喜悅。於是歡喜、喜悅之彼女,外則希望偶合。彼女偶合故,希望令起所樂、喜之偶合。諸比丘!於婦女性喜悅而著,於男子有繫。諸比丘!如是之婦女不征伏婦女性。
(3)諸比丘!男子內則思惟男根、男行、男衣服、男類、男欲、男聲、男飾,彼於是歡喜,於是喜悅;於是歡喜、喜悅之彼,外則思惟女根、女行、女衣服,女類、女欲、女聲、女飾,彼於是歡喜、喜悅。於是歡喜、喜悅之彼,外則希望偶合。彼偶合故,希望令起所樂、喜之偶合。諸比丘!於男子性喜悅而著,於婦女有繫。諸比丘!如是之男子不征伏男子性。諸比丘!繫者如是。諸比丘!如何為離繫耶?
(4)諸比丘!婦女內則不思惟女根、女行、女衣服、女類、女欲、女聲、女飾,彼女於是不歡喜,不喜悅;於是不歡喜、不喜悅之彼女,外則不思惟男根、男行、男衣服、男類、男欲、男聲、男飾,彼女於是不歡喜、不喜悅。於是不歡喜、不喜悅之彼女,外則不希望偶合。彼女不偶合故,不希望令生所樂、喜之偶合。諸比丘!於婦女性不喜悅而不著者,於男子得離繫。諸比丘!如是之婦女征伏婦女性。
(5)諸比丘!男子內則不思惟男根、男行、男衣服、男類、男欲、男聲、男飾,彼於是不歡喜、不喜悅;不歡喜、不喜悅之彼,外則不思惟女根、女行、女衣服、女類、女欲、女聲、女飾,彼於是不歡喜、不喜悅。不歡喜、不喜悅之彼,外則不希望偶合。彼不偶合故,不希望令生所樂、喜之偶合。諸比丘!於男子性不喜悅而不著者,於婦女得離繫。諸比丘!如是之男子征服男子性。諸比丘!離繫者如是。
諸比丘!此為繫、離繫之法門。」
### 7.52
四十九
(1)一時,世尊住瞻波揭伽池岸。爾時,眾多之瞻波優婆塞,詣具壽舍利弗之處,至已,問訊具壽舍利弗,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等瞻波優婆塞,向具壽舍利弗如是言:「大德!我等於世尊之面前,自聞說法已久。大德!我等於世尊之面前,得聞說法。」「善哉!然而,諸賢!於此之齋日汝等應來,確實汝等於世尊之面前,可得聞說法。」彼等瞻波之優婆塞,從座而起回答具壽舍利弗:「大德!唯然。」問訊具壽舍利弗,右繞而去。爾時,彼等瞻波之優婆塞,於其齋日詣具壽舍利弗之處,至已,問訊具壽舍利弗,坐於一面。爾時,具壽舍利弗與瞻波優婆塞,俱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白世尊言:
(2)「大德!此處有人如是施,所與而無大果[1]、無大稱讚耶?又,大德!此處有人如是施,所與而有大果,有大稱讚耶?」
ᅟᅟ==[1] 原本 na 參照以下有時除去。==
「舍利弗!此處或者如是施,所與而無大果、無大稱讚。又,舍利弗!此處有人如是施,所與而有大果,有大稱讚。」
(3)「大德!有何因、何緣,此處有人如是施,所與而無大果,無大稱讚耶?又,大德!有何因、何緣,此處或者如是施,所與而有大果,有大稱讚耶?」
「舍利弗!此處有人給與有所待望之施、給與心所繫縛之施、給與期望貯蓄之施、給與後是我應受用之施,彼將其所施之食、飲、衣、乘、鬘、香、塗香、牀、住處、燈具給與沙門或婆羅門。舍利弗!汝如何思惟耶?此處有人應給與如是之施耶?」
「大德!唯然。」
「舍利弗!此中,給與彼所期待之施、給與心所繫縛之施、給與期望貯蓄之施、給與後是我應受用之施,彼給與其施已,身壞死後,生為四大王天眾之同僚,彼盡其業而得其神通、其名譽、其王權,為還來者而來現在之世。
(4)舍利弗!又,1此處有人不給與所待望之施、2不給與心繫縛之施、3不給與期望貯蓄之施、4不給與後我應受用之施,然而,5布施給與善哉之施……乃至……6亦,不布施給與善哉之施,而自祖先以前所施,以前所作,我給與非可損減往昔家系之施……7亦自祖先以前所施,以前所作,我不給與非可損減往昔家系之施,然而,我成熟,彼等不成熟,成熟者不給與非成熟者之施,乃給與不可有我之施……8又,我成熟,彼等不成熟,成熟者不給與非成熟者之施,乃不給與不可有我之施,但是,彼等昔之聖者,譬如對於阿吒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應疑羅沙、跋羅墮闍、婆悉咜、迦葉波、僕虞哥而有彼之大祭祀,如是我給與此應予分配之施,……9亦彼等昔之聖者,譬如對於阿吒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應疑羅沙、跋羅墮闍、婆悉咜、迦葉波、僕虞哥而有彼之大祭祀,然我不給與此應有分配之施,而給與此心滿足、生悅喜之施……10亦,不給與此心滿足、生喜悅之施,但是給與為心莊嚴、心嚴飾之施。彼將其施之食、飲、衣、乘、鬘、香、塗香、牀、住處、燈具給與沙門或婆羅門。舍利弗!如何思惟耶?此處有人應給與如是之施耶?」
「大德!唯然。」
「舍利弗!此中,不給與彼所期待望之施、不給與心所繫縛之施、不給與期望貯蓄之施、不給與後我應受用之施;並亦,布施者不給與善哉之施;亦,自祖先以前所施,以前所作,我不給與不損減昔家系之施;亦,我成熟,彼等不成熟,成熟者不給與非成熟者之施,乃至不給與不可有我之施;亦,彼等昔之聖者,譬如對於阿吒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應疑羅沙、跋羅墮闍、婆悉咜、迦葉波、僕虞哥而有彼之大祭祀,不給與此應有分配之施,……不給與此心滿足、生悅喜之施,然而給與為心莊嚴、心嚴飾之施,彼給與其施已,身壞死後生為梵眾天之同僚,彼盡其業而得其神通、其名譽、其王權,為不還來者,是不來於現在之世。
舍利弗!此因,此緣,依彼此處有人給與如是之施,無有大果,無有大稱讚。舍利弗!又,此因,此緣,依彼此處有人給與如是之施,有大果,有大稱讚。」
### 7.53
五十
[7.53Nandamātāsuttaṃ](s0403m3.mul4#10%20Nandamātāsuttaṃ)
(1)如是我聞。一時,具壽舍利弗與具壽摩訶目犍連,與大比丘僧伽俱遊行於特櫬那祇梨。爾時,毘樓犍塔奇難陀母優婆夷,於夜明之時起身讀誦波羅延。爾時,為某事之毘沙門大王從北方行至南方,毘沙門大王聞難陀母優婆夷讀誦波羅延,聞已靜待讀誦之終而立,而難陀母優婆夷讀誦波羅延已而默然。爾時,毘沙門大王知難陀母優婆夷讀誦之終而歡喜:「善哉姊妹!善哉姊妹!」「賢友!卿者為誰耶?」「姊妹!我乃汝兄弟毘沙門大王。」「善哉賢友!依我所誦之法門,是為送卿之禮物。」「善哉姊妹!此乃給我之禮物。明日以舍利弗、目犍連為上首之比丘僧伽,未食朝食而將來毘努建達伽村,供養其比丘僧伽已,即稱為我之布施,而此乃為給我之禮物。」
(2)爾時,難陀母優婆夷過是夜時,自於住處,準備殊勝之嚼食、噉食。爾時,以舍利弗、目犍連為上首之比丘僧伽未食朝食而往毘努建達伽村。
爾時,難陀母優婆夷向某男子言:「來,汝男子!去園向比丘僧伽告〔食事之〕時,『是時矣,大德!於難陀母之住處作供食之準備。』」
「然,聖女!」彼之男子回答難陀母優婆夷而去園,向比丘僧伽告〔食事之〕時:「時也,大德!於聖難陀母之住處作供食之準備。」
其時,以舍利弗、目犍連為上首之比丘僧伽於日之前分,著內衣,取鉢被衣而往難陀母優婆夷之住處,至已坐所設座。爾時,難陀母優婆夷從自[A1]己之手中將殊勝之嚼食、噉食給與舍利弗、目犍連為上首之比丘僧伽令其滿足。
爾時,難陀母優婆夷坐於食已離鉢具壽舍利弗之一面,具壽舍利弗向坐於一面之難陀母優婆夷如是言:「難陀母!誰告汝比丘僧伽之到達耶?」
「大德!此處我於夜明之時而起,讀誦波羅延已而默然。大德!爾時,毘沙門大王知我讀誦終了而歡喜:『善哉姊妹!善哉姊妹!』『賢友!卿者為誰耶?』『姊妹!我乃汝之兄弟毘沙門大王也。』『善哉賢友!依我所讀誦之法門,為送卿之禮物。』『善哉姊妹!乃給我之禮物。明日以舍利弗、目犍連為上首之比丘僧伽未食朝食而將來毘努建達伽村,供養其比丘僧伽已,即稱為我之布施,此乃為給我之禮物。』大德!施之一切福與利應為毘沙門大王之安樂也。」
ᅟᅟ==[A1] 己【CB】,已【南傳】==
(3)「稀奇哉,難陀母!未曾有哉,難陀母!實有如是大神力,如是大威力之天子毘沙門大王,於面前交談。」
「大德!對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對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此處我有**名為難陀**之可愛、悅意之一子,彼為諸王依某因帶去**以暴力奪其命**。大德!實我於其童子被[A2]捕之時、或正捕之時、或被殺之時、或正殺之時、或被傷之時、或正傷之時,我不知心之變異[1]。」
ᅟᅟ==[A2] 捕【CB】,補【南傳】==
ᅟᅟ==[1] 原本雖有 aññathathan 但暹羅本有 annathattan,而取之。== ^6am80c
(4)「稀奇哉,難陀母!未曾有哉,難陀母!汝清淨汝起伏變異之心。」
「大德!對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對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此處,死後而生於某夜叉界之主人(丈夫),**彼對我顯現昔之身體**。大德!然而,依此因緣而我不知心之變異。」 ^hasn7z
(5)「稀奇哉,難陀母!未曾有哉,難陀母!汝清淨汝起伏變異之心。」
「大德!對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對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我自從與年輕主人作為年輕婦而嫁以來,對於主人即使是心亦不知所犯,況於身耶?」
(6)「稀奇哉,難陀母!未曾有哉,難陀母!汝清淨汝心。」
「大德!對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對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我作為優婆夷時,我知如何之學處亦不故意而犯。」
(7)「稀奇哉,難陀母!未曾有哉,難陀母!」
「大德!對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對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
大德!此處我若意欲,則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自離而生喜樂,我具足初靜慮而住;
以尋、伺寂靜故,內之等淨,心之一趣,無尋無伺,由定而生喜樂,我具足第二靜慮而住;
以離喜貪故,以捨而住,以正念正知而受樂於身,聖者宣說於捨,有念,是樂住,我具足第三靜慮而住;
以斷樂故,斷苦故,先已滅喜、憂故,不苦不樂捨念之清淨,我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42s9gt
(8)「稀奇哉,難陀母!是未曾有哉,難陀母!」
「大德!對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對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此等依世尊所說之五順下分結,於我乃見彼等之任何之一亦非不斷。」
「稀奇哉,難陀母!未曾有哉,難陀母!」其時,具壽舍利弗對難陀母優婆夷述說法要,令使信受、激勵、歡喜已,從座而起離去。 ^if8w9d
攝句:
住、資具、二火、殊勝之二想
婬、偶合、施、難陀母等為十
## 第六 無記品
### 7.54
五十一
(1)爾時,有某比丘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有何因、何緣,具聞聖弟子於無記事而不生疑耶?」
(2)「比丘!具聞聖弟子,於不說之諸事〔邪〕見滅故,不生疑。如來死後有,比丘!是邪見;比丘!如來死後是無,是邪見;比丘!如來死後是有或無,是邪見;比丘!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是邪見。比丘!無聞之凡夫不知見、不知見集、不知見滅、不知至見滅之道,彼見增長,我云彼不能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不能解脫苦。又,比丘!具聞聖弟子知見、知見集、知見滅、知至見滅之道,彼見滅,我云彼能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解脫苦。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具聞聖弟子,不說如來死後有,亦不說如來死後無,亦不說如來死後是有或無,亦不說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具聞聖弟子,不著如是無記事之無記法。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具聞聖弟子,於無記事而不怖、不動、不震、不生畏。比丘!如來死後是有,是屬於愛、屬於想、屬於思惟、是戲論,是屬於取,是追悔;比丘!如來死後是無,是追悔;比丘!如來死後有或無,是追悔;比丘!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是追悔。比丘!無聞之凡夫,不知追悔,不知追悔之集,不知追悔之滅,不知追悔滅之道。我云其追悔不滅,彼不能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不能解脫苦。又,比丘!具聞聖弟子知追悔,知追悔之集,知追悔之滅,知追悔滅之道,我云其追悔滅,彼能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解脫苦。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具聞聖弟子,不說如來死後是有,亦不說如來死後是無,亦不說如來死後是有或無,亦不說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具聞聖弟子,不著如是無記事之無記法。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具聞聖弟子,於無記事不怖、不動、不震、不生畏。比丘!依此因、此緣而具聞聖弟子,於無記事不生疑。」
### 7.55
五十二
(1)「諸比丘!我當示七種之人趣與無餘涅槃,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唯然,大德!」世尊如是言:「諸比丘!如何為七種之人趣耶?
(2)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之業報〕應不存在;我將來不作,又,將來屬我〔之業報〕應不存在;我斷捨存在、斷捨變化之物。彼於有不著,於生不著,以正慧觀察寂靜最上義句,而彼非完全證得其句,彼非完全斷滅慢隨眠,非完全斷滅有貪隨眠,非完全斷滅無明隨眠,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中間般涅槃者。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鉢時,鐵屑生而消失,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我將來不作,又,將來屬我應不存在;我斷捨存在、斷捨變化之物。彼不著於有,不著於生,以正慧觀察寂靜最上義句,而彼非完全證得其句,彼非完全斷滅慢隨眠,非完全斷滅有貪隨眠,非完全斷滅無明隨眠,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中間般涅槃者。
(3)諸比丘!復次,於此,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我將來不作,又,將來屬我應不存在;我斷捨存在、斷捨變化之物。彼不著於有,不著於生,以正慧觀察寂靜最上義句,彼非完全證得其句,彼非完全斷滅慢隨[A3]眠,彼非完全斷滅貪,彼非完全斷滅無明隨眠,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中間般涅槃者。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鉢時,鐵屑發生、跳揚已而消失。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中間般涅槃者。
ᅟᅟ==[A3] 眠【CB】,眼【南傳】==
(4)諸比丘!復次,於此,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中間般涅槃者。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鉢時,鐵屑發生、跳揚已,無損害而消失,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中間般涅槃者。
(5)諸比丘!復次,於此,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損害般涅槃者。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鉢時,鐵屑發生、跳揚已,觸地而消滅。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之故,為損害般涅槃者。
(6)諸比丘!復次,世間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無行般涅槃者。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鉢時,鐵屑生而跳揚,落於小草堆或薪柴之堆中,於彼生火、亦生煙,生火已,生煙已,其小草堆或薪柴之堆盡,無材料而消滅。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無行般涅槃者。
(7)諸比丘!復次,此處,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有行般涅槃者。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鉢時,鐵屑生而跳揚,當落於廣大草堆或薪柴之堆中,於彼生火、亦生煙,生火已,生煙已,其廣大草堆或薪柴之堆盡,無材料而消滅。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有行般涅槃者。
(8)諸比丘!復次,世間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我將來不作,又,將來屬我應不存在;我斷捨存在、斷捨變化之物。彼於有不著,於生不著,以正慧觀察寂靜最上義句,而非完全證得其句,彼非完全斷滅慢隨眠,非完全斷滅有貪隨眠,非完全斷滅無明隨眠,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上流而行色究竟者。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鉢時,鐵屑生而跳揚,落於大草堆或薪柴之堆中,於彼生火、亦生煙,生火已,生煙已,其大草堆或薪柴之堆盡已,可燒草原,可燒森林,燒草原已,亦燒森林已,於綠草,或於高原,或於岩石,或於水,或於青翠野地已,無材料而消滅。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上流而行色究竟者。
諸比丘!此等,為七種之人趣。諸比丘!又,何等為無餘涅槃?
(9)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我將來不作,又,將來屬我應不存在;我斷捨存在、斷捨變化之物。彼於有而不著,於生而不著,以正慧而觀察寂靜最上義句,而非完全證得於其句,彼非完全斷滅慢隨眠,非完全斷滅有貪隨,非完全斷滅無明隨眠。彼盡諸漏故……乃至……證已,具足而住。諸比丘!此稱之為無餘涅槃。諸比丘!此等,為七種之人趣與無餘涅槃。」
### 7.56
五十三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耆闍崛山。爾時,有二天〔人〕於後夜,以絕妙之容色,徧照耆闍崛〔山〕已,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一天〔人〕,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之比丘尼為解脫。」另一天〔人〕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之比丘尼為完全妙解脫。」彼等天〔人〕如是言,大師讚可。爾時,彼等天人思惟:大師讚可,問訊世尊已,右繞而消失。
爾時,世尊於其夜過時分,告諸比丘:「諸比丘!此夜,有二天〔人〕於後夜,以絕妙之容色,徧照耆闍崛〔山〕已,來詣我處,至已,問訊於我,立於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一天〔人〕對我如是言:『大德!彼等比丘尼為解脫。』另一天〔人〕對我如是言:『大德!彼等比丘尼為完全妙解脫。』諸比丘!彼等天〔人〕如是言,如是言已,問訊我,右繞消失。」
(2)復次,爾時具壽摩訶目犍連坐於世尊之近處。其時,具壽摩訶目犍連如是思惟:「何之天〔人〕有如是之智——於有餘而〔知〕為有餘,或於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耶?」
其時,**名為帝須之比丘**,於最近死而生於某梵世,**眾人知彼帝須梵有大神力、有大威力**。[DA](長含#^2juev2).[19](agamdm#^da19) [s40](婆沙031-040.md#b1底沙梵經) [AN6.34](Tipitaka23#^AN6z34) ==\[[善見律](T24n1462_善見律毘婆沙.md#^8ucnh2)]==
爾時,具壽摩訶目犍連譬如有力之人或伸彎屈之臂、或屈伸直之臂,如是於耆闍崛山消失,出現於彼梵世。
帝須梵見從遠方而來之具壽摩訶目犍連,見已,向具壽摩訶目犍連如是言:「來!賢者目犍連!善來,賢者目犍連!卿久違。賢者目犍連!來此處作客。賢者目犍連!請坐!此座為汝所設。」具壽摩訶目犍連坐於所設之座。帝須梵問訊具壽摩訶目犍連,坐於一面。
具壽摩訶目犍連向坐於一面之帝須梵如是言:「帝須!何天〔人〕有如是之智——於有餘而〔知〕為有餘,或於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耶?何梵〔眾〕有如是之智——於有餘而〔知〕為有餘,或於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帝須!一切之梵眾、天眾有如是之智——於有餘而〔知〕為有餘,或於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耶?」 ^aegxol
(3)「賢者目犍連!非一切之梵眾、天眾有如是之智——於有餘而〔知〕為有餘,或於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賢者目犍連!凡一切之梵眾、天眾,喜梵壽、喜梵色、梵樂、梵名聲、梵王權,而不如實知其離脫,於彼無有如是之智——於有餘而〔知〕為有餘,或於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賢者目犍連!又,凡一切之梵眾、天眾,不喜梵壽、不喜梵色、梵樂、梵名聲、梵王權,而能如實知其離脫,於彼等有如是之智——於有餘而〔知〕為有餘,或於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
(4)1賢者目犍連!世間有比丘為俱分解脫,彼等諸天如是知彼:「此具壽為俱分解脫,彼身住之間,諸天人見彼,若身壞,則諸天人不見彼。」賢者目犍連!彼等諸天有如是之智,乃於無餘而〔知〕為無餘。
(5)2復次,賢者目犍連!世間有比丘為慧解脫,彼等諸天如是知彼:此具壽為慧解脫,彼身住之間,諸天人見彼,若身壞,則諸天人不見彼。賢者目犍連!彼等諸天有如是之智,乃於無餘而〔知〕為無餘。
(6)3復次,賢者目犍連!世間有比丘為身已證,彼等諸天如是知彼:「此具壽為身已證,實則此具壽用適當之牀座,與善友交往而制御諸根,諸善男子從家出家以非家為目的,將無上梵行之究竟於現法自覺已,證已具足而住。」賢者目犍連!彼等諸天有如是智,乃於有餘而〔知〕為有餘。
(7)4復次,賢者目犍連!世間有比丘為見至……乃至……5為信解,……6為隨法行,彼等諸天如是知彼:「此具壽是隨法行,實則此具壽用適當之牀座,交往於善友之中交,制御諸根。諸男子從家出家以非家為目的,將無上梵行之究竟於現法自覺已,證已具足而住。」賢者目犍連!彼等諸天有如是之智,乃於有餘而〔知〕為有餘。 ^4b48mx
(8)爾時,具壽摩訶目犍連歡喜帝須梵之所說,隨喜已,譬如具力之人,或伸彎屈之臂、或屈伸直之臂,如是於梵世消失,出現於耆闍崛山。其時,具壽摩訶目犍連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摩訶目犍連將與帝須梵談話之一切告世尊。
「目犍連!帝須梵對汝不說第七無相住補特伽羅。」「世尊!是其時,善逝!是其時。世尊說示第七無相住補特伽羅,聞世尊〔之說〕已而諸比丘應受持。」
「目犍連!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具壽摩訶目犍連應諾世尊:「唯然,大德!」世尊如是言:
(9)「目犍連!世間有比丘,從一切諸相之不作意具足無相之心三摩地而住,彼等諸天如是知彼,此具壽從一切諸相之不作意.具足無相之心三摩地而住,實此具壽用適當之牀座,交往於善友之中,制御諸根。諸善男子從家出家以非家為目的,將無上梵行之究竟於現法自覺已,證已具足而住。目犍連!彼等諸天有如是之智,於有餘而〔知〕為有餘。」 ^weydqh
### 7.57
五十四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毘舍離大林中之重閣講堂。爾時,師子將軍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師子將軍白世尊言:「大德!現實可能令知布施之果耶?」
(2)「果爾,師子!今我當問,應取汝適當之思惟作答。師子!汝如何思惟耶?若此處有二丈夫,一丈夫乃無信、慳吝而惡口;一丈夫則有信、喜施而為施主。師子!汝如何思惟耶?具哀愍之諸阿羅漢,初當哀愍何者耶?或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具哀愍之諸阿羅漢,初如何而哀愍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乎!然而,大德!具哀愍之諸阿羅漢,當哀愍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
(3)「師子!汝如何思惟耶?欲親近之諸阿羅漢,初當接近何者耶?或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欲親近之諸阿羅漢,初如何而接近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人乎!大德!欲親近之諸阿羅漢,當接近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
(4)「師子!汝如何思惟耶?欲攝受之諸阿羅漢,初當攝受何者耶?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欲攝受之諸阿羅漢,初當如何而攝受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乎!大德!欲攝受之諸阿羅漢,當攝受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
(5)「師子!汝如何思惟耶?欲說法之諸阿羅漢,初當說法於何者耶?或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欲說法之諸阿羅漢,初當如何而說法於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乎!大德!欲說法之諸阿羅漢,當說法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
(6)「師子!汝如何思惟耶?善稱讚之聲當對何者而起耶?或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善稱讚之聲,對於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當如何而起乎!大德!善稱讚之聲,當對於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起。」
(7)「師子!汝如何思惟耶?詣任何之眾會,若剎帝利之眾會、若婆羅門之眾會、若居士之眾會、若沙門之眾會,無畏、無愧堂堂是誰耶?或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彼如何詣任何之眾會,若剎帝利之眾會、若婆羅門之眾會、若居士之眾會、若沙門之眾會堂堂無畏、無愧乎!大德!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者,彼詣任何之眾會,若剎帝利之眾會、若婆羅門之眾會、若居士之眾會、若沙門之眾會是堂堂無畏、無愧。」
(8)「師子!汝如何思惟?身壞死後,何者當生於善趣、天界耶?或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身壞死後如何而生於善趣、天界乎!大德!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彼身壞死後當生於善趣、天界。
(9)大德!依世尊所說此等之六種現實之布施果,我即使不信世尊,我亦知此等。大德!我乃施者、施主,哀愍之阿羅漢初哀愍我;大德!我乃施者、施主,親近之諸阿羅漢初親近我;大德!我乃施者、施主,攝受之諸阿羅漢初攝受我;大德!我乃施者、施主,說法之諸阿羅漢初對我說;大德!我乃施者、施主,善稱讚之聲者,對我而起;『師子將軍乃施者、行者、僧伽之奉侍者。』大德!我乃施者、施主,往詣任何之眾會,若剎帝利之眾會、若婆羅門之眾會、若居士之眾會、若沙門之眾會,我往詣而堂堂無畏、無愧。大德!依世尊所說此等六種現實之布施果,我即使不信世尊,我亦知此等。大德!世尊對我如是而語:『師子乃施者、施主,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我不知此等,而我信世尊而依之。」
「誠然,師子!誠然,師子!施者、施主之師子即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
### 7.58
五十五
(1)「諸比丘!此等,是如來之四不護與依三法而無罪。以何為如來之四不護耶?
(2)諸比丘!如來之身行清淨,如來不思:『他勿覺知我行此』,於如來無有所藏護身之惡行者。——諸比丘!如來之語行清淨,如來不思:『他勿覺知我行此』,於如來無有所藏護語之惡行者。——諸比丘!如來之意行清淨,如來不思:『他勿覺知我行此』,於如來無有所藏護意之惡行者。——諸比丘!如來之活命清淨,如來不思:『他勿覺知我行此』,於如來無有所藏護邪命者。
此等是如來之四不護。如何是依三法而無罪耶?
(3)諸比丘!如來是善說法者,就此而言,實則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誰於世間具備條理,欲反徵我:『如是,仁者之法亦非善說。』諸比丘!我不見此因。諸比丘!我若不見此因,則得安穩,得無怖畏,得無所畏而住。諸比丘!又,我之諸聲聞,盡諸漏而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覺已、證已具足而住,彼等依我而至諸聲聞涅槃之道,能予顯示。——就此而言,實則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誰於世間具備條理,欲反徵我:『如是,仁者之諸聲聞,盡諸漏……乃至……證已具足而住。依仁者而至諸聲聞涅槃之道,不能顯示。』諸比丘!我不見此因。諸比丘!我若不見此因,則得安穩,得無怖,得無所畏而住。諸比丘!又,我之數百聲聞眾會,盡諸漏……乃至……證已具足而住。——就此而言,實則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誰於世間具備條理,欲反徵我:『如是,仁者之數百聲聞眾會,未盡諸漏而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未於現法自覺已、證已具足而住。』諸比丘!我不見此因,我若不見此因,則得安穩,得無怖,得無所畏而住。依此等三法而無罪。
諸比丘!此等為如來之四不藏護與依三法而無罪。」
### 7.59
五十六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金毘羅之竹林。爾時,具壽金毘羅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金毘羅向世尊如是言:「大德!有何因、何緣,於如來般涅槃之時,正法不得久住耶?」「金毘羅!此處於如來般涅槃之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恭敬不尊崇師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學而住,不恭敬不尊崇三摩地而住,不恭敬不尊崇不放逸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承迎而住。金毘羅!依此因、此緣而於如來般涅槃之時,正法乃不久住。」
(2)「大德!有何因、何緣,於如來般涅槃之時,正法得久住耶?」「金毘羅!此處於如來般涅槃之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恭敬尊崇師而住,恭敬尊崇法而住,恭敬尊崇僧伽而住,恭敬尊崇學而住,恭敬尊崇三摩地而住,恭敬尊崇不放逸而住,恭敬尊崇承迎而住。金毘羅!依此因、此緣而於如來般涅槃之時,正法得久住。」
### 7.60
五十七
(1)「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不久而盡諸漏……乃至……證已具足而住。以何為七耶?
(2)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是有信、具戒、多聞、宴默、發勤精進、具念、具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不久而盡諸漏……乃至……證已具足而住。」
### 7.61
五十八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婆祇尸收摩羅山之恐佈鹿林。爾時,具壽摩訶目犍連於摩揭陀之迦羅拉姆村,瞌睡而坐。世尊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見於摩揭陀迦羅拉姆村瞌睡而坐之具壽摩訶目犍連。見已,譬如具力之人伸彎屈之臂,屈伸直之臂,如是,於婆祇尸收摩羅山之恐怖鹿林消失,出現於摩揭陀迦羅拉姆村具壽摩訶目犍連之面前。世尊坐於設座,世尊坐已,向具壽摩訶目犍連如是言:「汝目犍連!瞌睡耶?汝目犍連!瞌睡耶?」「唯然,大德!」
(2)「果爾,汝目犍連!汝住於有想之時,其睡眠如出去,當作意其想!當再三作意其想!實則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3)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汝如聞,如通達,則依心而隨尋、隨伺法,以意當思惟,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4)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汝如聞,如所念,當廣思惟法,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5)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汝當搓拉兩耳,以掌摩擦身體,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6)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從座而起,以水摩擦兩眼已,環視諸方,當瞻仰諸星、恆星之光,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7)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汝作意光明想,當練日中之想,夜如於日中,於日中如於夜,如是依無所覆之心而修有光之心,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8)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汝當作前後想,諸根向內,心不向外,而為經行,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9)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汝以右脇作師子臥,足與足重疊,為具念、正知,作意起立之想已,以覺醒,目犍連!汝速當起立,不受臥牀之樂、脇之樂、睡眠之樂,而當住,如是,目犍連!汝當修學。
(10)果爾,目犍連!如是,當修學,我應不醉於高慢而趣良家,目犍連!汝應如是學習。目犍連!若比丘醉於高慢,而趣於良家,目犍連!於良家有多應為之諸事,因此而人人不歡迎前來之比丘。於是比丘當如是思惟:『今此良家妨礙我耶?今此等之諸人不喜歡於我。』如是,彼因無利養而有愧赧,於愧赧者有掉悔,於掉悔者有不律儀,不律儀者之心遠離三摩地。目犍連!當如是學習:我當不作諍論。目犍連!汝當如是修學。目犍連!於諍論者期待多辯,於多辯有掉悔,於掉悔者有不律儀,不律儀者之心遠離三摩地。目犍連!我不稱讚一切之雜居;又,目犍連!我不僅不稱讚一切之雜居,目犍連!我不稱讚在家出家之雜居。然一切少雜音、寂靜、孤獨而適於人獨居之臥處、隱遁之牀座,於如是牀座之雜居者我皆稱讚。」
(11)如是而聞之具壽摩訶目犍連向世尊如是言:「大德!略說之,如何比丘盡渴愛而解脫,為究竟決定,得究竟安穩,修究竟淨行,以究竟盡而為天人中之最勝者耶?」「目犍連!此處,比丘聞已,一切之諸法決不可貪著。目犍連!又,比丘如是聞已,一切之諸法決不可貪著,彼覺知一切法;覺知一切法已,而知悉一切法;知悉一切法已,而感一切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彼於此等之諸受,觀察無常而住,觀察離貪而住,觀察滅而住,觀察棄捨而住。彼於此等之諸受,觀察無常而住,觀察離貪而住,觀察滅而住,觀察棄捨而住,且於世間之任何者亦不取,無取而無怖,自無怖而般涅槃,知生已盡,梵行成就,所作已作,無他之存在。目犍連!如是比丘略盡渴愛而解脫,為究竟決定,得究竟安穩,修究竟淨行,以究竟盡而為天人中之最勝者。」
### 7.62
「諸比丘!勿恐諸福業。諸比丘!此乃樂之同義語,此即是福業。
諸比丘!我了知於長時間作諸福業,有長時間之可愛、可樂、愉快之異熟生起。我修七年間之慈心,修七年間之慈心已,於七成壞劫,不再來此世。諸比丘!世界壞劫之時,我實生於極光淨天,世界成劫之時,我生於空虛之梵宮。諸比丘!於是,我實為梵、大梵、勝者、無能勝者、普觀察者、自在者。諸比丘!又,我為三十六次帝釋天,我為多百次[1]轉輪王。為正法者、法王、四方之征服者、善治國者、七寶成就者。諸比丘!其我乃有此等之七寶,即: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及第七導師寶;又,諸比丘!我更有勇健、雄邁、破敵者之千子,我以無杖、無刀,乃以法征服海邊際之地已而住。」
ᅟᅟ==[1] 原本雖有 anekasatta。取暹羅本及後出之文為 anekasata。==
見於望樂者 善功德異熟
諸比丘我七 年修慈心已
於七成壞劫 不再來此世
世界壞劫時 生極光淨天
世界成劫時 生空虛梵宮
因此七度我 為大梵自在
三六次天帝 為天之統治
成為轉輪王 為閻浮洲王
領納其灌頂 剎帝利人王
以無杖無刀 征服此地已
無有強制正 平等教誡之[2]
即依法支配 此之國土已
大財大受用 富為一切欲
具足七之寶 生於此之族
諸佛能攝者 依諸佛善說
此乃大之因 依彼稱地王
我多財雜物 為殊勝之王
具神力名稱 為閻浮洲王
雖為惡生者 聞之誰不信
是故欲義利 依望威力者
正法當尊重 諸佛教憶念
ᅟᅟ==[2] 原本雖有 samena manusāsiya 但依暹羅本為 samena-m-anusāsi taṁ。==
### 7.63
五十九
(1)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於日前時分,著衣持鉢,披衣而往給孤獨居士之處,至已,坐於設座。爾時,於給孤獨居士之住處有高聲、大聲之人群。其時,給孤獨居士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如是向坐於一面之給孤獨居士言:「居士!於汝住處中,人人如漁師於魚獵而高聲大聲實為何耶?」「大德!是為媳婦善生,生於富貴,彼女不侍奉姑,不侍奉翁,不侍候主人,不恭敬、不尊重、不尊敬、不供養。」
(2)爾時,世尊謂媳婦善生曰:「來!善生!」媳婦善生應諾世尊:「唯然,大德!」乃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告坐於一面之媳婦善生言:「善生!此等,為七種男子之妻。以何等為七耶?即:等同殺人者、等同盜賊者、等同支配者、等同母親者、等同姊妹者、等同朋友者、等同奴婢者。善生!此等者,為七種男子之妻。汝為其中之何者耶?」「大德!我依世尊所略說,不廣知此義。善哉,大德!世尊對我說如實之法,如依世尊所略說,我當廣知此義。」「善生!果爾,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媳婦善生應諾世尊:「唯然,大德!」世尊如是曰:
「惡心不念夫 著他輕蔑夫
財贖望殺夫 男子如是妻
為殺人者妻
主為妻努力 得財農工商
僅欲從彼取 男子如是妻
為盜賊者妻
不事懈怠食 粗暴語粗語
壓服勤夫住 男子如是妻
為支配者妻
時常念夫為 如母子護夫
從護彼蓄財 男子如是妻
稱母親者妻
如妹尊敬姊 尊敬己家主
慚心從順夫 男子如是妻
稱姊妹者妻
又友許久來 見友而歡喜
具戒妻喜主 男子如是妻
稱友人者妻
杖打脅不怒 無惡對夫忍
不怒順從夫 男子如是妻
稱奴婢者妻
此妻謂殺人 云賊支配者
破戒粗不敬 死後行地獄
謂母姊妹友 稱為奴婢妻
住戒時自律 死後行善趣
善生!此等,為七種男子之妻,汝為彼等之何者耶?」
「從今日以後,大德!世尊!我等同奴婢,存念為主人之妻。」
### 7.64
六十
(1)「諸比丘!此等之七法,對敵而希望,對敵而作,於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以何為七耶?
(2)諸比丘!此處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願為醜。』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不喜敵之美。諸比丘!此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被勝於瞋恚、執著於瞋恚,彼雖善洗浴,善塗油,剃鬚髮,著白衣,然彼被勝於瞋恚而醜。諸比丘!此乃對敵希望,對敵而作之第一法,是於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3)諸比丘!又,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彼當苦痛而眠。』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不喜敵之樂眠。諸比丘!此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被勝於瞋恚、執著於瞋恚,彼雖敷毛深之黑毛氈,敷白色之羊毛毯,敷有花紋之羊毛毯,敷迦達里鹿之最勝毛毯,上具覆帳,坐於兩邊有丹枕之牀鋪上,然被勝於瞋恚,彼當苦痛而眠。諸比丘!此乃對敵而希望,對敵而作之第二法,是於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4)諸比丘!又,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彼勿為益利[A4]豐富。』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不喜敵之益利[A5]豐富。諸比丘!彼被勝於瞋恚、執著於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受不利益已,彼以為受利益,受利益已,彼以為受不利益,此等之法相違而解,給予長時間之不利與苦痛。諸比丘!此乃對敵而希望,對敵而作之第三法,是於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ᅟᅟ==[A4] 豐【CB】,豊【南傳】==
ᅟᅟ==[A5] 豐【CB】,豊【南傳】==
(5)諸比丘!又,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彼勿為富者。』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不喜敵富。諸比丘!彼被勝於瞋恚、執著於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凡彼起精進而得、以臂力所集、汗額而儲、如法正當所得之財富,亦為被勝於瞋恚之諸王令入王庫。諸比丘!此乃對敵希望,對敵而作之第四法,是於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6)諸比丘!又,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彼勿為有名聲者。』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不喜敵之名聲。諸比丘!彼被勝於瞋恚、執著於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依彼之不放逸而得、依其名聲而戰勝於瞋恚者乃不存在。諸比丘!此乃對敵希望,對敵而作之第五法,是於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7)諸比丘!又,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彼勿為朋友者。』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不喜敵有友。諸比丘!彼被勝於瞋恚、執著於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凡彼之友人同僚、親戚血族遠離彼瞋恚者而避之。諸比丘!此乃對敵而希望,對敵而作之第六法,是於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8)諸比丘!又,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彼於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是不喜敵行於善趣。諸比丘!彼被勝於瞋恚、執著於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以身行惡,以語行惡,以意行惡;彼以身行惡行已……乃至……彼勝於瞋恚,於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諸比丘!此乃對敵希望,對敵而作之第七法,是於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諸比丘!對敵而希望,對敵而作之此等七法,是於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瞋恚即醜陋 彼即苦痛眠
復取得利益 同得不利益
瞋恚即因此 身語作破壞
被勝瞋恚人 領受財亡失
醉瞋恚醉者 領受不名譽
親戚友同僚 遠離瞋恚者
瞋恚生不利 瞋恚心動搖
自內生怖畏 人即不覺彼
瞋恚不生利 瞋恚無見法
瞋恚征服人 時彼為闇冥
容易亦困難 瞋恚破壞故
彼離瞋恚時 如火燒苦盡
瞋恚之發生 彼弟子叱責
彼如火示煙 初示不快顏
彼無慚無愧 加之不恭敬
被勝瞋恚人 決無休息所
於遠離諸法 當痛惜諸業
我有所談論 諦聽如實語
瞋恚乃殺父 瞋恚乃殺母
瞋殺婆羅門 瞋恚殺凡夫
母親所養育 出現此世間
給與生命母 瞋恚殺凡夫
彼眾生等我 為己最可愛
瞋色失本心 乃殺各自我
以劍殺自己 如愚癡食毒
以繩縛自己 山落洞中死
殺他令自死 亦唯為造業
而且無覺悟 生瞋恚者亡
由是瞋恚類 魔捕心覆者
調御慧精進 依見應可斷
賢者各如是 乃為斷不善
於法應當學 勿作嫌惡事
遠離瞋無惱 遠離貪無嫉
調御斷瞋恚 無漏般涅槃
攝句:
無記、人趣、帝須、師子、第五護
金毘羅、七法、睡眠、七妻、瞋恚
## 第七 大品
### 7.65
六十一
(1)「諸比丘!慚愧不具時,損缺慚愧者,損毀根防護之所依;根防護不具時,損缺根防護者,損毀戒之所依;戒不具時,損缺戒者,損毀正定之所依;正定不具時,損缺正定者,損毀如實智見之所依;如實智見不具時,損缺如實智見者,損毀厭背離貪之所依;厭背離貪不具時,損缺厭背離貪者,損毀解脫智見之所依。諸比丘!譬如損缺樹之枝葉時,其幼芽不圓滿,皮、木、心亦皆不圓滿。如是,諸比丘!慚愧不具時,損缺慚愧者……乃至……損毀解脫智見之所依。
(2)諸比丘!慚愧具有時,具足慚愧者,具足根防護之所依;具有根防護時,具足根防護者,具足戒之所依;具有戒時,具足戒者,具足正定之所依;具有正定時,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具有如實智見時,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背離貪之所依;具有厭背離貪時,具足厭背離貪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諸比丘!譬如具足樹之枝葉時,其幼芽圓滿,皮、木、心亦皆圓滿。如是,諸比丘!具有慚愧時,具足慚愧者……乃至……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 7.66
六十二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毘舍離之菴婆波梨林。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大德!」世尊如是言:
(2)「諸比丘!諸行是無常,諸比丘!諸行是不堅固,諸比丘!諸行是不安故。諸行為失,諸比丘!於一切諸行實應厭離、實應遠離、實應解脫。諸比丘!須彌山王長有八萬四千由旬,廣有八萬四千由旬,入於海中,從海突出者是八萬四千由旬。諸比丘!其時,即多歲、多百歲、多千歲、多百千歲之間,天不雨。諸比丘!天不雨之時,凡各種之種子類、植物類、藥草森林,乾燥而不存在。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諸比丘!如是諸行是不堅固,諸比丘!如是諸行是不安故。諸行為失,諸比丘!於一切諸行實應厭離、實應遠離、實應解脫。諸比丘!長時間經過,遲早有第二太陽出現之時。
(3)諸比丘!從第二太陽之出現,凡小川、小池者,皆涸渴而不存在。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乃至……實應解脫。諸比丘!即長時間經過,遲早有第三太陽出現之時。
(4)諸比丘!從第三太陽之出現,凡大河,譬如恆河、閻摩那、阿致羅符底、舍牢浮摩醯等河,皆涸渴而不存在。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實應解脫。諸比丘!長時間經過,遲早有第四太陽出現之時。
(5)諸比丘!從第四太陽之出現,是故此等諸大河之所生,凡大湖水,譬如阿耨達、斯呵波達、羅達迦拉、勘納文達、俱納拉、荼坦達、曼那吉尼等,皆涸渴而不存在。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實應解脫。諸比丘!長時間經過,遲早有第五太陽出現之時。
(6)諸比丘!從第五太陽之出現,於大海百由旬之水減退,又於大海二百由旬之水減退,又於大海三百由旬之水減退,……乃至……又於大海七百由旬之水減退,而於大海存七多羅〔樹高〕之水、又六多羅〔樹高〕、又五多羅〔樹高〕、又四多羅〔樹高〕、又三多羅〔樹高〕,又二多羅〔樹高〕、又於大海存一多羅〔樹高〕之水,又於大海存七人〔高〕之水,又六人〔高〕、又五人〔高〕、又四人〔高〕、又三人〔高〕、又二人〔高〕、又一人高、又半人〔高〕、又唯腰〔高〕、又唯膝〔高〕、又唯踝〔高〕之水而存於大海。諸比丘!譬如秋季天之雨神降雨時,處處存有牛足跡之水。諸比丘!於如是之大海處處存有似牛足跡程度之水。諸比丘!從第五太陽之出現,於大海中如指節程度之水亦無。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實應解脫。諸比丘!即長時間經過,有第六太陽出現之時。
(7)諸比丘!從第六太陽之出現,此之大地及須彌山王燃燒,普徧燃燒,普徧極其燃燒。諸比丘!譬如陶師之窯點火而初燃,普徧燃燒,普徧極其燃燒。諸比丘!如是,從第六太陽之出現,此之大地及須彌山王燃燒,普徧燃燒,普徧極其燃燒。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實應解脫。諸比丘!長時間經過,遲早有第七太陽出現之時。
(8)諸比丘!從第七太陽之出現,此之大地及須彌王燃燒而為一炎。諸比丘!此之大地及須彌山王所燃燒之炎,為風所吹飛達於梵界。諸比丘!燃燒而壞,戰勝之大火炎聚,須彌山王百由旬之峯崩落,又二百由旬之峯……又三百由旬……又四百由旬……又五百由旬之峯崩落。諸比丘!所燃燒之大地及須彌山王之灰不見,炭不能見。諸比丘!譬如所燃之酪或油之灰不見、炭不能見。諸比丘!如是所燃燒之大地及須彌山王之灰不見,炭不能見。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諸比丘!如是諸行是不堅固,諸比丘!如是諸行是不安故。諸比丘!諸行為失,於一切諸行,是實應厭離、實應遠離、實應解脫。諸比丘!此中除現見彼燃燒者外,此大地及須彌山王應時燒壞而不存在,誰預思惟、誰信耶?
(9)諸比丘!昔時有名為妙眼之師,為祖師而遠離諸欲。諸比丘!妙眼師有數百之弟子,妙眼師於諸弟子中說梵界同伴之法。諸比丘!凡了解妙眼師所教說梵界同伴之法者,其身壞死後,生於善趣、梵界;凡不了解其教說者,其身壞死後,一類生於他化自在天眾之類,一類生於化樂天眾之類,一類生於兜率陀史多天眾之類,一類生於夜摩天眾之類,一類生於忉利天眾之類,一類生於四大王天眾之類,一類生於剎帝利長者之類,一類生於婆羅門長者之類,一類生於居士長者之類。
(10)諸比丘!爾時,妙眼師如是思惟:『我當來與諸弟子全然同一趣,實乃不易,然而,我當修最上之慈。』諸比丘!其時,妙眼師修七年間之慈心,修七年間之慈心已,於七成壞劫,不再還來此世。諸比丘!世界為壞劫之時,實行於極光淨天,世界為成劫之時,則生於空虛之梵天宮。諸比丘!於是,實為梵、大梵、勝者、無能勝者、普見者、自在者。復次,諸比丘!為三十六次之帝釋天,為數百回之轉輪王,為正法者、法王、四邊之征服者、善治國者、七寶具足者,彼更有千子,皆是勇健、雄邁、破敵者。彼以無杖、無刀之法,將海邊際之地征服已而住。諸比丘!我云:彼之妙眼師即雖有如是之長壽,如是之久住,然而卻不得解脫生、老、死、愁悲憂苦惱,不得由苦解脫。其何因耶?不覺四法,不了解故,以何為四耶?
(11)諸比丘!即聖戒之不覺、不了解,聖三摩地之不覺、不了解,聖慧之不覺、不了解,聖解脫之不覺、不了解。諸比丘!聖戒之覺悟、了解,聖三摩地之覺悟、了解,聖慧之覺悟、了解,聖解脫之覺悟、了解,有愛即斷,有索乃盡,不再受後有。」
世尊如是言,如是說已,善逝、師者又復如是云:
戒與正定慧 無上之解脫
此等諸法譽 而依瞿曇覺
如是作苦邊 為般涅槃者
佛者了知法 宣示諸比丘
### 7.67
六十三
(1)「諸比丘!當王之國境其城鎮之七種資具有所完備,四食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之時,諸比丘!此王之國境城鎮,老有外之侵略者,敵而不能征服。如何是城鎮有七種資具完備[1]耶?
ᅟᅟ==[1] 於原本有 suparikkhittaṁ 依暹羅本讀為 suparikkhata。==
(2)諸比丘!於此,王之國境城鎮,有柱而植下深根,能往下掘而不動,是無震動。王之國境城鎮,此第一種之資具,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
(3)諸比丘!復次,王之國境城鎮,有深且廣之濠溝,王之國境城鎮,此第二種之資具,為對內部之守護,為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
(4)諸比丘!復次,王之國境城鎮,有高且廣之交通路,王之國境城鎮,此第三種之資具,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
(5)諸比丘!復次,王之國境城鎮,蓄有眾多武器,弓及擲器。王之國境城鎮,此第四種之資具,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
(6)諸比丘!復次,王之國境城鎮,有眾多軍隊之止住,例如:象兵、騎兵、車兵、弓射手、旗手、參謀、食糧部隊、強王子、突入隊、大龍隊、勇士、胸甲兵、奴僕子。王之國境城鎮,此第五種之資具,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
(7)諸比丘!復次,王之國境城鎮,有守門將,為賢者、智者、具慮者;拒絕未知者,而令已知者進入。王之國境城鎮,此第六種之資具,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
(8)諸比丘!復次,王之國境城鎮,有高且廣,又外觀塗粧具足之牆。王之國境城鎮,此第七種之資具,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此等,是七種城鎮之資具有所完備。如何為四食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耶?
(9)諸比丘!於此,王之國境城鎮,對內部為喜、為無怖畏、為樂,對外部為防禦,而蓄眾多之草、木、水。
(10)諸比丘!復次,王之國境城鎮,對內部為喜、為無怖畏、為樂,對外部為防禦,而蓄眾多之米、麥。
(11)諸比丘!復次,王之國境城鎮,對內部為守護、無怖畏、為樂,對外部為防禦,而蓄眾多之胡麻、黍、豆、穀物。
(12)諸比丘!復次,王之國境城鎮,對內部為喜、無怖畏、為樂,對外部為防禦,而蓄有眾多之藥品,即:熟酥、生酥、油、蜜、糖霜、鹽。此等之四種食,亦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
諸比丘!王之國境城鎮,此等七種之資具有所完備,此等四食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故,諸比丘!此王之國境城鎮,若有外之侵略者,敵不能有所征服。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成就七種正法,又,四靜慮增上心、現法樂住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故,諸比丘!此聖弟子,謂魔不能破,波旬不能破。如何是成就七種之正法耶?
(13)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柱而植下深根,往下掘而不動、不震動。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有信而信如來之菩提,如是彼世尊是應供、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諸比丘!有信柱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一之正法。
(14)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深且廣之濠溝。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有慚而慚於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慚於行惡、不善之諸法。諸比丘!有慚濠溝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二之正法。
(15)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高且廣之交通路。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有愧而愧於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愧於行惡、不善之諸法。諸比丘!有愧交通路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三之正法。
(16)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蓄有眾多之武器。諸比丘!如是聖弟子為多聞,持有所聞,積集所聞,為初善、中善、後善之法,宣示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彼多聞而持有如是諸法,以語熟練,以意思惟,以見善通達。諸比丘!持有聞武器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四之正法。
(17)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眾多軍隊之止住,譬如:象兵、騎兵、車兵、弓射手、旗手、參謀、食糧部隊、強王子、突入隊、大龍隊、勇士、胸甲兵、奴僕子。諸比丘!如是聖弟子,為斷不善之諸法,為圓滿具足諸善法,啟發精進而住,努力勇猛,負荷善法而不捨。諸比丘!有精進軍眾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五之正法。
(18)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是賢者、智者、具慮者;拒絕未知者,而令已知者進入。諸比丘!如是聖弟子具足念慧,憶念、隨念久往以前之所住,久往以前之所說。諸比丘!有念門銹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六之正法。
(19)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高且廣,又外觀塗粧具足之牆。諸比丘!如是聖弟子具慧,聖能決擇,正導苦盡,成就通達生滅之慧。諸比丘!有慧之外觀塗粧具足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七之正法。
有成就此等七種之正法、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者,如何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耶?
(20)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對內部為喜、無怖畏、為樂、對外部之防禦而蓄有眾多之草、木、水。諸比丘!如是聖弟子自為喜、無怖畏、為樂、為入涅槃,離諸欲,離諸不善法,具足有尋、有伺、自離而生喜、樂之初靜慮而住。
(21)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對內部為喜、無怖畏、為樂,為對外部之防禦,有蓄眾多之米、麥。諸比丘!如是聖弟子自為喜、無怖畏、為樂、為入涅槃,尋、伺寂靜故,具足內之等淨,心之一趣,無尋、無伺,由定而生喜、樂之第二靜慮而住。
(22)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對內部為喜、無怖畏、為樂、對外部之防禦,蓄有眾多之胡麻、黍、豆、穀物。諸比丘!如是聖弟子自為喜、無怖畏、為樂、為入涅槃,離喜貪故,捨而住,為正念正知,身受樂,具足聖者宣說於捨、念、樂住之第三靜慮而住。
(23)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對內部為喜、無怖畏、為樂、對外部之防禦,蓄有眾多之藥品,即:熟酥、生酥、油、蜜、糖霜、鹽。諸比丘!如是聖弟子自為喜、無怖畏、為樂、為入涅槃,為斷樂故,為斷苦故,已先滅喜、憂故,具足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之第四靜慮而住。
此等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者,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
諸比丘!聖弟子成就此等七正法;又,此等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者,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故,諸比丘!此聖弟子,謂魔不能破,波旬不能破。」
### 7.68
六十四
(1)「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七耶?
(2)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知法、知義、知自[A6]己、知量、知時、知眾會,及知補特伽羅之勝劣。諸比丘!以何為比丘知法耶?
ᅟᅟ==[A6] 己【CB】,已【南傳】==
(3)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知法,即: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羅。諸比丘!若比丘不知法,即:契經、應頌……未曾有法、吠陀羅,則不可稱之為知法。諸比丘!若比丘知法,即:契經、應頌……未曾有法、吠陀羅故,則可稱為知法。如是乃為知法。以何為知義耶?
(4)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知諸所說義:是此所說之義,是彼所說之義。諸比丘!若比丘不知『是此所說義,是為彼所說之義』之各各所說義,則不可稱之為知義。諸比丘!若比丘知『是此所說之義,是彼所說義』之各各所說義,可稱為知義。如是為知法、知義。以何為知我耶?
(5)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知自己:我唯有依據信、戒、聞、捨、慧、辨才。諸比丘!若比丘不知自己『我唯有依據信、戒、聞、捨、慧、辨才』,則不可稱之為知我。諸比丘!若比丘知自己『我唯有依據信、戒、聞、捨、慧、辨才』,故可稱為知我。如是為知法、知義、知我。以何為知量耶?
(6)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受衣、食、牀座、病緣藥、資具時,知量。諸比丘!若比丘於受衣、食、牀座、病緣藥、資具時不知量,則不可稱為知量。諸比丘!若於衣、食、牀座、病緣藥、資具而知量,故稱為知量。如是為知法、知義、知我、知量。以何為知時耶?
(7)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知時:是為說示之時,是為質問之時,是為修習之時,是為宴默之時。若比丘不知『是為說示之時,是為質問之時,是為修習之時,是為宴默之時』,則不可稱為知時。諸比丘!比丘若知『是為說示之時,是為質問之時,是為修習之時,是為宴默之時』,故稱為知時。如是為知法、知義、知我、知量、知時。以何為知眾會耶?
(8)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知眾會:是剎帝利之眾會、婆羅門之眾會、居士之眾會、沙門之眾會;於其處應如是參禮、如是立、如是坐、如是說、如是默。諸比丘!若比丘不知『是剎帝利之眾會、婆羅門之眾會、居士之眾會、沙門之眾會;於其處應如是參禮、如是立、如是坐、如是說、如是默』,則不可稱為知眾會。諸比丘!若比丘知『是剎帝利之眾會、婆羅門之眾會、居士之眾會、沙門之眾會;於其處應如是參禮、如是立、如是坐、如是說、如是默』,故稱之為知眾會。如是為知法、知義、知我、知量、知時、知眾會。以何為知補特伽羅之勝劣耶?
(9)諸比丘!於此有之比丘知二種之補特伽羅,所謂二種之補特伽羅,即:一者欲見聖,一者不欲見聖。不欲見聖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訶毀;欲見聖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讚。二種之補特伽羅,有欲見聖,一者欲聞正法,一者非欲聞正法。非欲聞正法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故,乃應予訶毀;欲聞正法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讚。二種之補特伽羅,有欲聞正法;一者熱心聞法,一者不熱心聞法。不熱心聞法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訶毀;熱心聞法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讚。二種之補特伽羅,是熱心聞法;一者聞法已而受持,一者聞法已而不受持。聞法已不受持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訶毀;聞法已而受持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讚。二種之補特伽羅,聞法已而受持,一者堅持觀察諸法之義,一者堅持不觀察諸法之義。堅持不觀察諸法義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訶毀;堅持觀察諸法義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讚。二種之補特伽羅堅持觀察諸法之義,一者知義已、知法已而得法隨法;一者知義已、知法已而不得法隨法。知義已、知法已而不得法隨法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訶毀;知義已、知法已而得法隨法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讚。二種之補特伽羅,知義已、知法已而得法隨法,一者為得自己之利,不為他人之利;一者為得自己之利以及他人之利。為得自己之利,不為他人利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訶毀;為得自己之利以及他人利之補特伽羅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讚。諸比丘!如是比丘,知為補特伽羅之勝劣。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之無上福田。」
### 7.69
六十五
(1)「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葉枯萎之時,諸比丘!爾時,忉利天眾心生喜悅,今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有葉枯萎,不久又將接連生出七葉。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有七葉之時,諸比丘!爾時,忉利天眾者心生喜悅,今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已有七葉,不久又將接連生出花、葉之枝。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生出花、葉之枝時,諸比丘!爾時,忉利天眾心生喜悅,今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生出花、葉之枝,不久,又將接連生出有蕾。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有蕾之時,諸比丘!爾時,忉利天眾者心生喜悅,今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有蕾不久,又將接連開蕾。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開蕾之時,諸比丘!爾時,忉利天眾心生喜悅,今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開蕾,不久又將接連有花。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有花之時,諸比丘!爾時,忉利天眾心生喜悅,今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有花不久,又將接連花朵開滿。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花朵開滿之時,諸比丘!心生喜悅之忉利天眾於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之根本,天四月之間,得五妙欲,具備而供奉。諸比丘!復次,五百由旬,花滿開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依普光而徧滿,風送百由旬之香,此乃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之威力。
(2)諸比丘!如是聖弟子,從家出家於非家而思惟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葉枯萎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諸比丘!聖弟子剃除鬚髮,著壞色衣,從家出家於非家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有七葉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諸比丘!聖弟子離欲……乃至……具足初靜慮而住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生出花、葉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諸比丘!聖弟子於尋、伺寂靜故……乃至……具足第二靜慮而住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有蕾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諸比丘!聖弟子於離喜貪故……乃至……具足第三靜慮而住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開出有蕾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諸比丘!聖弟子於斷樂故……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擁有花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諸比丘!聖弟子自漏盡……乃至……作證具足而住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花朵開滿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諸比丘!爾時,地居天眾出聲,為某長老同住之某長老自某街或某村,從家出家於非家,自漏盡……乃至……作證具足而住。聞地居天眾之聲已而四大王天眾……忉利天眾……夜摩天眾……覩史多天眾……化樂天眾……他化自在天眾……梵眾天眾出聲,為某長老同住之某長老自某街或某村,從家出家於非家,自漏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而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如是,聲於瞬間達到梵天乃止。此乃漏盡比丘之威力。」
### 7.70
六十六
(1)爾時,獨自宴坐之具壽舍利弗,於心中起如是思惟:「比丘何以應恭敬、尊重、依止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耶?」爾時,具壽舍利弗如是思惟:「比丘應恭敬、尊重、依止其師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比丘應〔恭敬……〕其法……比丘者應〔恭敬……〕僧伽……比丘〔應恭敬……〕其學……比丘〔應恭敬……〕三摩地……比丘〔應恭敬……〕不放逸……比丘應恭敬、尊重、依止承迎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爾時,舍利弗如是思惟:「我於此等諸法是清淨、潔白,即我詣世尊之前而告此等諸法,如是我於此等諸法應為清淨,又可稱為清淨。譬如丈夫欲得清淨、潔白之金飾,彼應如是思惟:『我此金飾是清淨、潔白,即我應去鐵匠處展示此金飾,如是我當托此鐵匠使金飾清潔,又可稱為清淨。如是我於此等諸法是清淨、潔白,即我詣世尊座前而告此等諸法,如是我於此等諸法應為清淨,又可稱為清淨。』」爾時,具壽舍利弗不久即自宴坐而起,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向世尊〕如是言:
(2)「大德!我在此獨自宴坐,於心中起如是思惟:『比丘何以應恭敬、尊重、依止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耶?』大德!爾時我如是思惟:『比丘應恭敬、尊重、依止其師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比丘〔應恭敬……〕其法……比丘〔應恭敬……〕僧伽……比丘〔應恭敬……〕其學……比丘〔應恭敬……〕三摩地……比丘〔應恭敬……〕不放逸……比丘應恭敬、尊重、依止承迎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大德!爾時我如是思惟:『於我於此等諸法是清淨、潔白,我詣世尊座前告此等諸法,如是我於此等諸法應為清淨,又可稱為清淨。譬如丈夫欲得清淨、潔白之金飾,彼應如是思惟:「我此之金飾是清淨、潔白,即我應去鐵匠處展示此金飾,如是我當托此鐵匠使金飾清淨,又可稱為清淨。如是我於此等諸法是清淨、潔白,即我詣世尊座前告此等諸法,如是我於此等諸法應為清淨,又可稱為清淨。」』」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比丘應恭敬、尊重,依止其師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舍利弗!比丘〔應恭敬……〕其法……舍利弗!比丘〔應恭敬……〕僧伽……舍利弗!比丘〔應恭敬……〕其學……舍利弗!比丘〔應恭敬……〕三摩地……舍利弗!比丘〔應恭敬……〕不放逸……舍利弗!比丘應恭敬、尊重、依止承迎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如是聞之具壽舍利弗向世尊如是言:
(3)「大德!我依世尊之所略說,而如是廣知此義。大德!彼之比丘,實謂不尊重其師,而當可尊重其法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師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其法。大德!實謂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之彼比丘,當可尊重僧伽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僧伽。大德!實謂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之彼比丘,當可尊重其學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其學。大德!實謂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之比丘,當可尊重三摩地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之比丘,彼亦不尊重三摩地。大德!實謂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不尊重三摩地之比丘,當可尊重不放逸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不尊重三摩地之比丘,彼亦不尊重不放逸。大德!實謂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當可尊重承迎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不尊重承迎。
大德!實謂尊重其師之比丘,可不尊重其法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尊重其師之比丘,彼亦尊重其法。大德!實謂尊重其師、尊重其法之比丘,可不尊重僧伽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尊重其師、尊重其法之比丘,〔彼〕亦尊重僧伽。大德!實謂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者之比丘,可不尊重其學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之比丘,彼亦尊重其學。大德!實謂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之比丘,可不尊重三摩地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之比丘,彼亦尊重三摩地。大德!實謂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尊重三摩地之比丘,可不尊重不放逸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尊重三摩地之比丘,彼亦尊重不放逸。大德!實謂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可不尊重承迎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尊重承迎。大德!我依世尊之所略說,而如是廣知此義。」
(4)「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汝依我之所略說,而如是廣知此義。舍利弗!實謂不尊重其師之比丘,當可尊重其法者,無有是處。舍利弗!任何不尊重其師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其法……舍利弗!實謂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當可尊重承迎者,無有是處。舍利弗!任何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不尊重承迎。
舍利弗!實謂尊重其師之比丘,當可不尊重其法者,無有是處。舍利弗!任何尊重其師之比丘,彼亦尊重其法……舍利弗!實謂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當可不尊重承迎者,無有是處。舍利弗!任何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尊重承迎。舍利弗!依我之所略說,而可如是廣見此義。」
### 7.71
六十七
(1)「諸比丘!對於不行修習而住之比丘,嗚呼!實則希於『我心由諸漏而解脫!』即使生如是之希望,然而彼心決不取於由諸漏而解脫,其故如何耶?彼當答:『不熟習故。』何為不熟習之故耶?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之不熟習〕。諸比丘!譬如有八或十或十二鷄卵,彼等依鷄不能正當以翼孵卵,不能正當加溫,不能正當薰〔鷄香〕。其鷄,嗚呼!『我之雛鷄實依足、爪、鷄冠或口嘴而破卵殼已,能安全出生!』即生如是希望,然而彼等雛鷄依足、爪、鷄冠或口嘴而破卵殼已,卻不能安全生出,其故如何耶?諸比丘!因於鷄彼等之卵不能正當以翼孵卵,不能正當加溫,不能正當薰〔鷄香〕之故。諸比丘!如是對於不行修習而住之比丘,嗚呼!實則希於『我心由諸漏而解脫!』即生如是希望,然而彼心不取由諸漏而解脫,其故如何耶?對彼應答:『不熟習之故。』何為不熟習之故耶?即:四念處……乃至……八支聖道〔之不熟習〕。
(2)諸比丘!對於行修習而住之比丘,嗚呼!實則不希於『我心由諸漏而解脫!』即不生如是希望,然而彼心由諸漏解脫,其故如何耶?對彼當答:『熟習之故。』何為熟習耶?即:四念處……乃至……八支聖道〔之熟習〕。諸比丘!譬如有八或十或十二鷄卵,彼等依鷄能正當以翼孵卵,能正當加溫,能正當薰〔鷄香〕,其鷄不希,『嗚呼!我之雛鷄實依足、爪、鷄冠或口嘴而破卵殼已,能安全地出生!』即不生如是之希望,然而彼等雛鷄依足、爪、鷄冠或口嘴而破卵殼已、應能安全出生,其何故耶?諸比丘!因於鷄彼等之卵能正當以翼孵卵,能正當加溫,能正當薰〔鷄香〕之故。諸比丘!如是對於行修習而住之比丘,嗚呼!實則不希『我心由諸漏而解脫!』即不生如是之希望,然而彼心不取由諸漏而解脫,其故如何耶?彼當答:『熟習之故。』何為熟習耶?即:四念處……乃至……八支聖道〔之熟習〕。
(3)諸比丘!譬如石匠或石匠弟子之手斧把柄,可見手指痕跡,可見姆指痕跡,然而對彼則不可如是思惟:『今日我之手斧把柄之減損如此,昨日是如此,將來是如此。』然而於已減損之時,有已減損[1]之思惟。諸比丘!如是對於行修習而住之比丘,『今日我漏已盡唯有如此,昨日唯有如此,明日唯有如此』,不作任何如是思惟,然而於已盡之時,有已盡之思惟。諸比丘!譬如以籐蔓之繩索纏縛海船六個月期間,於水上漂浮,冬季漂著於陸上,繩結為風與日所曝曬,彼等為帶雨之雲所浸濕,容易柔軟而腐敗。諸比丘!對於如是行修習而住之比丘,諸結容易寂靜,腐敗。」
ᅟᅟ==[1] 原本有 khīṇante 'va 依暹羅本讀為 khiṇan tv eva。==
### 7.72
六十八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與眾多之比丘僧伽俱於憍薩羅行乞,世尊進入大道,見某處之大火蘊燒著、燃燒、燒毀而滅,見已,穿越道路,於大樹之根處敷座而坐,坐已,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汝等是否見此大火蘊燒著、燃燒、燒毀而滅?」「唯然。大德!」「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抱著此大火蘊燒著、燃燒、燒熱而坐或臥,與抱著擁有溫柔手足之剎帝利少女,或婆羅門少女,或居士少女而坐或臥,何者好耶?」「大德!抱著擁有溫柔手足之剎帝利少女,或婆羅門少女,或居士少女而坐或臥較好。大德!抱著此大火蘊燒著、燃燒、燒熱而坐或臥者是苦。」
「諸比丘!告示汝等,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為惡性,為不淨,為招其他驚訝之行,隱覆所作,非沙門而稱為沙門,非梵行者而稱為梵行者,內心腐敗,漏泄,有等於塵芥,則抱此大火蘊燒著,燃燒,燒熱而坐或臥者較好,其何故耶?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當受與死相同之苦,然緣其故,於身壞死後,當不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然而,諸比丘!彼破戒,為惡性,為不淨,為招其他驚訝之行……乃至……等於塵芥,而懷抱擁有溫柔手足之剎帝利少女,或婆羅門少女,或居士少女而坐或臥,諸比丘!對彼長時不利益,齎苦,彼於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2)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丈夫,欲以強靭之髮索卷起兩脛而摩擦,乃切外皮,切外皮已而切內皮,切內皮已而切肉,切肉已而切筋,切筋已而切骨,切骨已而壓骨髓方止,與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問訊自己而喜,何者好耶?」「大德!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問訊自己而喜為好。大德!有力之丈夫,欲以強靭之髮索……乃至……壓骨髓方止者為苦。」
「諸比丘!告示汝等,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乃至……有等於塵芥,有力之丈夫,欲以強靭之髮索卷起兩脛……乃至……壓骨髓方止者為好。其故如何耶?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當受與死相同之苦,然而其緣故,於身壞死後,當不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然而,諸比丘!彼破戒……乃至……等於塵芥者,可是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自問訊而樂者,諸比丘!對彼長時間不利益,齎苦,彼於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3)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丈夫,以油滑、銳刀擊胸,與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合掌自己令樂,何者較好耶?」「大德!剎帝利之長者、婆羅門之長者、居士之長者,合掌自己令樂較好。大德!有力之丈夫,以油滑、銳刀擊胸者苦也。」
「諸比丘!告示汝等,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乃至……有等於塵芥者,有力之丈夫,以油滑、銳刀擊胸者好,其何故耶?其因故,諸比丘!彼至死,或當受與死相同之苦,然而緣其故,於身壞死後,當不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然而,諸比丘!彼破戒,為惡質……乃至……等於塵芥者,可是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合掌自己令樂者,諸比丘!對彼長時不利益,齎苦,彼於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4)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板卷身,與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衣,何者較好耶?」「大德!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乃至……信施之衣較好。大德!有力之人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板卷身者是苦。」
「諸比丘!告示汝等,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乃至……有等於塵芥者,有力之人以熱著,燒著,燃燒,燒毀之鐵板卷身者好,其故如何耶?其因故,諸比丘!彼至死,或當受與苦相同之苦,然而緣其故,於身壞死後,當不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然而,諸比丘!彼破戒……乃至……等於塵芥者,可是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衣者,諸比丘!對彼長時不利益,齎苦,彼於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5)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釘,開口已將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丸插入口中,燒彼之脣、亦燒口、亦燒舌、亦燒咽喉、亦燒胃、亦通過腸或腸間膜而從〔身體之〕下部出,與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食,何者較好耶?」「大德!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食者較好。大德!有力之人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釘,開口已將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丸插入口中,是燒彼之脣,亦燒口,亦燒舌……乃至……從〔身體之〕下部出者是苦。」
「諸比丘!告示汝等,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乃至……有等於塵芥者,有力之人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釘,開口已,將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丸插入口中,是燒彼之脣……乃至……從〔身體之〕下部出者是好,其故如何耶?其因故,諸比丘!彼至死,或當受與死相同之苦,然而緣其故,於身壞死後,當不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然而,諸比丘!彼破戒,為惡質……乃至……等於塵芥者,可是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食者,諸比丘!對彼長時不利益,齎苦,彼於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6)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捉頭、或捕肩,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牀,或令坐於鐵牀,或令臥,與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牀,何者較好耶?」「大德!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牀是好,大德!有力之人捉頭,或捕肩……乃至……令臥者苦。」
「諸比丘!告示汝等……乃至……有等於塵芥者,有力之人捉頭……乃至……令臥者是好,其故如何耶?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當受與死相同之苦,然而緣其故,於身壞死後,當不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然而,諸比丘!彼破戒,為惡性……乃至……等於塵芥者,可是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牀者,諸比丘!對彼長時不利益,齎苦,彼於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7)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捉住足之上部,頭之下部,投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鍋中,彼於是起泡沫而煮沸,一度上行,亦一度下行,亦一度橫行,與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房,何者較好耶?」「大德!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房較好。大德!有力之人捉住足之上部,頭之下部,投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鍋中,彼於是起泡沫而煮沸,一度上行,亦一度下行,亦一度橫行者是苦。」
「諸比丘!告示汝等,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為惡質……乃至……等於塵芥者,有力之人捉住足之上部,頭之下部……乃至……亦一度橫行者好,其故如何耶?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當受與死相同之苦,然而緣其故,於身壞死後,當不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然而,諸比丘!彼破戒,為惡性……乃至……等於塵芥者,可是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房者,諸比丘!對彼長時不利益,齎苦,彼於身壞死後,當生惡處、惡趣、險難、地獄。諸比丘!是故應如是學。
對於我等所受用之衣、食、牀座、病緣藥、資具,因汝所作當有彼等之稱讚、大果、大讚歎。又此之出家者對於我等當有果,不壞之結果。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8)諸比丘!或因觀察自利者,實則完成不放逸。諸比丘!或因觀察他利者,實則完成不放逸。諸比丘!或因觀察兩利者,實則完成不放逸。」世尊如是宣說,說此記說之時,六十〔位〕比丘眾從口吐出熱血,六十〔位〕比丘眾拒絕是學而退轉於劣。「難作,世尊!難作,世尊!」然而,六十〔位〕比丘不取著,心從諸漏解脫。
### 7.73
六十九
(1)「諸比丘!昔時有名稱為妙眼,遠離諸欲之外道師。諸比丘!而妙眼師有數百位之弟子,妙眼師對諸弟子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諸比丘!對於妙眼師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不寂靜者,於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諸比丘!對於妙眼師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寂靜者,於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
(2)諸比丘!昔時有位稱為牟犁破群那之師……稱為阿羅那之師……稱為瞿陀梨之師……稱為害提婆羅之師……稱為儲提摩麗之師……稱為阿羅迦,於諸欲離貪之外道師。諸比丘!阿羅迦有數百位弟子,阿羅迦師對諸弟子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諸比丘!凡對阿羅迦師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不寂靜者,於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諸比丘!凡對阿羅迦師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寂靜者,於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
(3)諸比丘!如何思惟耶?對於有此等數百之眷屬、弟子僧伽,於諸欲離貪之七外道諸師,有惡心,若加以呵責、誹謗,則彼當生多非福耶?」「唯然。大德!」
「諸比丘!對於有此等數百之眷屬、弟子僧伽,於諸欲離貪之七外道諸師,有惡心,若加以呵責、誹罵,則彼當生多之非福,對於一見具足之補特伽羅,有惡心,若加以呵責、誹罵,則彼以是故當生更多非福。是故如何耶?諸比丘!我於此〔佛教〕之外,於同梵行者之中,如是忍,不語如是語。其故,諸比丘!當如是學,於同梵行者之中,不可有諸惡心。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學。」
### 7.74
七十
(1)「諸比丘!昔時有稱為阿羅迦,遠離諸欲之外道師。諸比丘!阿羅迦師有數百之諸弟子。阿羅迦師對弟子眾宣示如是法。
(2)『婆羅門!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多苦多惱,因聰慧而應悟,應作善,應行梵行,生者無有不死。婆羅門!譬如草上之露滴,於太陽昇起之時,迅速消逝,無有長住。婆羅門!如露滴,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多苦多惱,因聰慧而應悟,應作善,應行梵行,生者無有不死。婆羅門!譬如天降巨大之雨時,於水中之水泡迅速消逝,無有長住。婆羅門!如水泡,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多苦多惱,因聰慧而應悟,應作善,應行梵行,生者無有不死。婆羅門!水中之筏,迅速消逝,無有永住。婆羅門!如水中之筏,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生者無有不死。婆羅門!譬如從山而出之遠流,急流而夾略之河,其瞬時亦無停止,其時行而轉流。婆羅門!如從山而出之河,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乃至……生者無有不死。婆羅門!譬如有力之人,持舌上之痰塊而來,當容易吐出。婆羅門!如痰塊,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乃至……生者無有不死。婆羅門!譬如投入日中熱著鐵瓶中之肉片,迅速消逝,無有永住。
婆羅門!如肉片,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一時而…………生者無有不死。婆羅門!譬如被屠殺之牛,決定被屠殺之時,即於屠殺之現前,或於死之現前舉足。婆羅門!如牛之屠殺,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多苦多惱,因聰慧而應悟,應善作,應行梵行,生者無有不死也。』
(3)諸比丘!爾時,人人之壽量有六萬歲,而得婚嫁之少女為五百歲。諸比丘!爾時,人人唯有六病,即:寒、熱、饑、渴、糞、尿。諸比丘!即彼阿羅迦師如是之長壽,如是長住,於如是少病人中,向諸弟子宣示如是法:『婆羅門!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多苦多惱,因聰慧而應悟,應善作,應行梵行,生者無有不死。』諸比丘!今正語者當如是語,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多苦多惱,因聰慧而應悟,應作善,應行梵行,生者無有不死。諸比丘!今長生者,彼為百歲前後。諸比丘!又生百歲之間者,生三百季節之間,即:百冬季、百春季、百夏季。諸比丘!又生三百季節之間者,生千二百月之間,即:冬之四百月、春之四百月、夏之四百月。諸比丘!又生千二百月之間者,生二千四百個半月之間,即:冬之八百個半月、春之八百個半月、夏之八百個半月。諸比丘!又生二千四百個半月之間者,生三萬六千夜之間,即:冬之一萬二千夜、春之一萬二千夜、夏之一萬二千夜。諸比丘!又生三萬六千夜之間者,食七萬二千之食,食母乳、食障礙,即:冬之二萬四千食、春之二萬四千食、夏之二萬四千食。此中,此等為食障礙,怒而不食食,苦而不食食,病而不食食,布薩而不食食,不得而不食食。諸比丘!以上我有百歲之壽,數人壽,亦數壽量,亦數季節,亦數年,亦數月,亦數半月,亦數夜,亦數日夜,亦數食,亦數食障礙。
(4)諸比丘!哀愍故,望弟子眾之利益,為師當依哀愍而作者,我已作。諸比丘!此等為樹之根本,此等為空閑處。諸比丘!靜慮!勿放逸,勿後有追悔,此為我等之教。」
攝句:
慚、太陽、城、其譬喻、知法、波利闍多伽
恭敬、修習、大火蘊以及因妙眼與阿羅迦師
## 第八 律品
### 7.75
七十一
(1)「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以何為七耶?
(2)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具戒而護波羅提木叉律儀行、具足行、親近、見怖畏於微細之罪。受學學處,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如實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由諸漏盡,得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而自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 7.76
七十二
(1)「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以何為七耶?
(2)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又彼之兩波羅提木叉者隨經,亦隨附屬分而能廣熟習,善分別,善轉,善決定,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如實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由諸漏盡,得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而自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 7.77
七十三
(1)「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以何為七耶?
(2)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而住律不動[1],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如實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由諸漏盡,得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而自知,作證,具足而住。
ᅟᅟ==[1] 原本雖為 asaṁhira 依暹羅本改為 asaṁhiro。==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 7.78
七十四
(1)「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以何為七耶?
(2)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隨念種種宿住,即:一生、二生……乃至……具備狀貌與處所,隨念種種宿住,以超越人清淨之天眼……因應有情之業,而知行,由諸漏盡,得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而自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 7.79
七十五
(1)「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為光耀。以何為七耶?
(2)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具戒……受學學處,四靜慮之……乃至……得而不梗澀,由諸漏盡,而……乃至……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為光耀。」
### 7.80
七十六
(1)「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持律者為光耀。以何為七耶?
(2)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為於彼之兩波羅提木叉者隨經,亦隨附屬分而能廣熟習,善分別,善轉,善決定,四靜慮之……乃至……得而不梗澀,由諸漏盡,而……乃至……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持律者為光耀。」
### 7.81
七十七
(1)「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持律者為光耀。以何為七耶?
(2)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而住律不動,四靜慮之……乃至……得而不梗澀,由諸漏盡,而……乃至……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持律者為光耀。」
### 7.82
七十八
(1)「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持律者為光耀。以何為七耶?
(2)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隨念種種宿住,即:一生、二生……具備狀貌與處所,隨念種種宿住,以超越人清淨之天眼……乃至……因應有情之業而知行,由諸漏盡,而……乃至……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持律者為光耀。」
### 7.83
七十九
(1)爾時,具壽優波利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優波利白世尊言:「善哉,大德!惟願世尊為我略宣說法,我自世尊聽聞其法已,獨自隱遁,熾然不放逸,不惜身命而住。」
(2)「優波利!即任何之法,汝若知此等之諸法,如不能引導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優波利!則是非法、非律、非師教,不必持。優波利!又,即任何之法,汝若知此等之諸法引導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優波利!則是法、是律、是師教,必當持。」
### 7.84
八十
(1)「諸比丘!此等之七者,是再三生起諍論之止,導引寂靜止諍之法。以何為七耶?
(2)即現前毘奈耶應予制立、憶念毘奈耶應予制立、不癡毘奈耶應予制立、作自言者應予制立、多人〔語〕者應予制立、求彼罪者應予制立、草掩者應予制立。
諸比丘!此等之七者,是再三生起諍論之止,導引寂靜止諍之法。」
攝句:
四之持律者、四持律者之光耀
優波利、因止諍於第八品教為十
## 品所不攝[A7]經
ᅟᅟ==[A7] 經【CB】,品【南傳】==
## [9.沙門品]
### 7.85
一
「諸比丘!比丘以破壞七法。以何為七耶?
(2)即:破壞有身見、破壞疑、破壞戒禁取、破壞貪、破壞瞋、破壞癡、破壞慢。
諸比丘!比丘破壞此等之七法。」
### 7.86
一
「諸比丘!沙門以止息七法為……
### 7.87
婆羅門者除外……
### 7.88
吉祥者令消滅……
### 7.89
洗浴者洗浴……
### 7.90
極智者了知……
### 7.91
聖者破敵……
### 7.92
阿羅漢者拒絕。以何為七耶?
(2)即:拒絕有身見、拒絕疑、拒絕戒禁取、拒絕貪、拒絕瞋、拒絕癡、拒絕慢。
諸比丘!阿羅漢者拒絕此等之七法。」
### 7.93
一
「諸比丘!此等為七不正法。以何為七耶?
(2)即:無信、無慚、無愧、少聞、懈怠、失念、無慧。
諸比丘!此等為七不正法。」
### 7.94
一
「諸比丘!此等為七正法。以何為七耶?
(2)即:有信、有慚、有愧、多聞、發勤精進、具念、具慧。
諸比丘!此等為七正法。」
## [10.應該被奉獻品]
### 7.95
一
「諸比丘!此等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是世間無上福田。以何為七耶?
(2)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眼觀察無常,思惟無常,覺悟無常,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洞察而住。彼由諸漏盡,得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諸比丘!此乃第一之應請……是世間無上福田之補特伽羅。
(3)諸比丘!又,於此有一類補特伽羅,於眼觀察無常,思惟無常,覺悟無常,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洞察而住。彼於非前非後,漏之永盡,以及命之永盡。諸比丘!此乃第二之應請……是世間無上福田之補特伽羅。
(4)諸比丘!又,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眼觀察無常,思惟無常,覺悟無常,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洞察而住。彼由五順下分結之盡,而中間般涅槃……損害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而行色究竟。諸比丘!此乃第七之應請……是世間無上福田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此等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是世間無上福田。」
### 7.96-622
一
「諸比丘!此等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是世間無上福田。以何為七耶?
(2)諸比丘!於此有一類補特伽羅,
於眼觀察苦而住……於眼觀察無我而住……於眼觀察盡而住……於眼觀察衰而住……於眼觀察離貪而住……於眼觀察滅而住……於眼觀察棄而住……
於耳……於鼻……於舌……於身……於意……6
於色……於聲……於香……於味……於所觸……於諸法……6
於眼識……於耳識……於鼻識……於舌識……於身識……於意識……6
於眼觸……於耳觸……於鼻觸……於舌觸……於身觸……於意觸……6
於眼觸所生之受……於耳觸所生之受……於鼻觸所生之受……於舌觸所生之受……於身觸所生之受……於意觸所生之受……6
於色想……於聲想……於香想……於味想……於所觸想……於法想……6
於色思……於聲思……於香思……於味思……於所觸思……於法思……6
於色愛……於聲愛……於香愛……於味愛……於所觸愛……於法愛……6
於色尋……於聲尋……於香尋……於味尋……於所觸尋……於法尋……6
於色伺……於聲伺……於香伺……於味伺……於所觸伺……於法伺……6
於色蘊……於受蘊……於想蘊……於行蘊……於識蘊5
觀察無常而住……觀察苦而住……觀察無我而住……觀察盡而住……觀察衰而住……觀察離貪而住……觀察滅而住……觀察棄而住。」$65*8+8=528$
ᅟᅟ「在這裡在六門諸所緣處上,在諸識上與在諸觸上,
ᅟᅟ 在諸受上與屬於門的,個別有八經。
ᅟᅟ 想、思、渴愛,在諸尋上與在伺上,
ᅟᅟ 屬於行境的個別有八則,在五蘊上與**單獨的上**。
ᅟᅟ 在這裡十六則在諸根上,無常、苦、無我,
ᅟᅟ 以滅盡、以消散與以離貪,以滅、以斷念。
ᅟᅟ 次第八則隨看,個別個別地使之結合後,
ᅟᅟ 在全部統合的上,有五百又,
ᅟᅟ 二十八經,在應該被奉獻品中。」
ᅟᅟ 應該被奉獻品第十[終了]。
## [11.貪中略[品]]
### 7.623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七法。以何為七耶?
(2)即:念覺支……乃至……捨覺支。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此等之七法。」
### 7.624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七法。以何為七耶?
(2)即: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過患想、斷想、離貪想、滅想。
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此等之七法。」
### 7.625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七法。以何為七耶?
(2)即:不淨想、死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
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此等之七法。」
### 7.626-652
一
「諸比丘!為貪之徧知……乃至……為究盡……為斷……為盡……為衰……為離貪……為滅……為捨……為棄……當修此等之七法。
### 7.653-1132
(2)〔為〕瞋之〔了知〕……癡之……忿之……恨之……覆之……惱之……嫉之……慳之……誑之……諂之……傲之……憤激之……慢之……增上慢之……憍之……放逸之……為〔瞋〕之徧知……為究盡……為斷……為盡……為衰……為離貪……為滅……為捨……為瞋之棄,當修此等之七法。」
世尊如是說,彼等諸比丘,聞世尊之所說,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