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15 10:06</span> 增支部經典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 八 集 ## 第一 慈品 ### 8.1 一 慈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於此處,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2)「諸比丘!若習於慈心解脫,修習、多習、作車乘、作基、隨作、積習、善造作者,則希求八種之功德[1]可得,以何為八耶? ᅟᅟ==[1] 「八種之功德」。有時說十一種之功德。增支部原典第五卷三四二頁。== (3)即:眠樂、覺樂、不見惡夢、為人所愛樂、為非人所愛樂、為諸天所守護、不受火、毒、劍,若不通達上位[2],則趣於梵世。 ᅟᅟ==[2] 「上位」。若依慈等至不證得上位(即阿羅漢位),自此世死後如眠者有所覺醒,則往生於梵世。(原註)== 諸比丘!若習於慈心解脫,修習、多習、作車乘、作基、隨作、積習、善造作者,則可得如此希求之八種功德。」 其人以正念 習無量慈悲 觀見依滅盡 十結已得減 無瞋一眾生 哀人即善人 慈一切眾生 聖者福最多 民草多服地 為馬祠人祠 擲棒蘇摩祠 無遮會施主 遊行之王仙 善修慈心人 十六不如一 如群星與月 不殺不令殺 不服不令服 慈分眾有情 不懷著怨恨 ### 8.2 二 慧 (1)「諸比丘!有八因、八緣,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習、廣習、圓滿。以何為八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依止於師或準於師之同梵行者而住,猛利之慚愧、敬愛、尊重現前。諸比丘!此為第一之因、第一之緣,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習、廣習、圓滿。 (3)彼依止於師或準於師之同梵行者而住,猛利之慚愧、敬愛、尊重現前,彼時時往詣彼等而請問、質問,言:『大德!此事云何?此義云何?』彼具壽等為彼辨了未辨、顯了未顯,於許多疑惑之法,除去疑惑。諸比丘!此為第二之因、第二之緣,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習、廣習、圓滿。 (4)彼聞彼法,依二閑靜而成就,即身閑靜與心閑靜。諸比丘!此為第三之因、第三之緣,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習、廣習、圓滿。 (5)持戒,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而行,所行具足而住,見怖畏於微小之罪,受持而學學處。諸比丘!此為第四之因、第四之緣,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習、廣習、圓滿。 (6)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宣說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及具義、具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而言諸法,以意通利,以見觀察見善通達。諸比丘!此為第五之因、第五之緣,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習、廣習、圓滿。 (7)發勤而住,斷滅諸不善法,為具足諸善法而努力,勇健堅固,於諸善法而不捨其擔。諸比丘!此為第六之因、第六之緣,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習、廣習、圓滿。 (8)又,往詣僧伽,不作種種說、不作畜生說,自說法、勸請他,不蔑視聖之默然。諸比丘!此為第七之因、第七之緣,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習、廣習、圓滿。 (9)又,於五取蘊觀生滅而住: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滅如是、受如是、受之集如是、受之滅如是;想……行……識如是、識之集如是、識之滅如是。諸比丘!此為第八之因、第八之緣,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習、廣習、圓滿。 (10)有同梵行者,見此人而如是思量曰:『此具壽依止於師或準於師之同梵行者而住,猛利之慚愧、敬愛、尊重現前。此具壽實是知而知,見而見者。如是之法能生敬愛、尊重、成就、沙門性、純一。 (11)又,此具壽依止於師或準於師之同梵行者而住,猛利之慚愧、敬愛、尊重現前,時時往詣彼等而請問、質問,言:「大德!此事云何?此義云何?」彼具壽等為彼辨了未辨、顯了未顯,於許多疑惑之法,除去疑惑。此具壽實是知而知,見而見者。如是之法能生敬愛、尊重、成就、沙門性、純一。 (12)又,此具壽聞彼法,依二閑靜而成就,即身閑靜與心閑靜。此具壽實是知而知,見而見者。如是之法能生敬愛、尊重、成就、沙門性、純一。 (13)又,此具壽持戒,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而行,所行具足而住,見怖畏於微小之罪,受持而學於學處。此具壽實是知而知,見而見者。如是之法能生敬愛、尊重、成就、沙門性、純一。 (14)又,此具壽多聞、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宣說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及具義、具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而言諸法,而以意通利,以見觀察善通達。此具壽實是知而知,見而見者。如是之法能生敬愛、尊重、成就、沙門性、純一。 (15)又,此具壽發勤而住,斷滅諸不善法,為具足諸善法而努力,勇健堅固,於諸善法而不捨其擔。此具壽實是知而知,見而見者。如是之法能生敬愛、尊重、成就、沙門性、純一。 (16)又,此具壽往詣僧伽,不作種種說、不作畜生說,自說法、勸請他,不蔑視聖之默然。此具壽實是知而知,見而見者。如是之法能生敬愛、尊重、成就、沙門性、純一。 (17)又,此具壽於五取蘊觀生滅而住: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滅如是;受……想……行……識如是、識之集如是、識之滅如是。此具壽實是知而知,見而見者。如是之法能生敬愛、尊重、成就、沙門性、純一。』 諸比丘!如是有八因、八緣,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習、廣習、圓滿。」 ### 8.3 三 敬愛(一) (1)「諸比丘!成就八法之比丘,不為同梵行者所敬愛、所可意、所尊重、所恭敬。以何為八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讚歎不可敬愛者、呵責可敬愛者、欲於利養、欲於恭敬、為無慚、為無愧、欲惡、具邪見。 諸比丘!成就如是八法之比丘,不為同梵行者所敬愛、所可意、所尊重、所恭敬。 (3)諸比丘!成就八法之比丘,為同梵行者所敬愛、所可意、所被尊重、所恭敬。以何為八耶? (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讚歎不可敬愛者、不呵責可敬愛者、不欲於利養、不欲於恭敬、具慚、具愧、少欲、具正見。 諸比丘!成就如是八法之比丘,為同梵行者所敬愛、所可意、所尊重、所恭敬。」 ### 8.4 四 敬愛(二) (1)「諸比丘!成就八法之比丘,不為同梵行者所敬愛、所可意、所尊重、所恭敬。以何為八耶? (2)諸比丘!比處有比丘欲於利養、欲於恭敬、欲於不被輕賤、不知時、不知量、不淨、饒舌而大聲叱責同梵行者。 諸比丘!成就如是八法之比丘,不為同梵行者所敬愛、所可意、所尊重、所恭敬。 (3)諸比丘!成就八法之比丘,為同梵行者所敬愛、所可意、所尊重、所恭敬。以何為八耶? (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欲於利養、不欲於恭敬、不欲於不被輕賤、知時、知量、清淨、不饒舌、不大聲叱責同梵行者。 諸比丘!成就如是八法之比丘,為同梵行者所敬愛、所可意、所尊重、所恭敬。」 ### 8.5 五 世間之失[1](一) ᅟᅟ==[1] 漢譯雜阿含四三,八世法(大正藏二、七六四b)。== (1)「諸比丘!有八世間法,隨轉世間,世間亦隨轉於八世間法。以何為八耶? (2)即:利、衰、稱、譏、毀、譽、樂、苦。 諸比丘!如是有八世間法,隨轉世間,世間亦隨轉於八世間法。」 利衰稱譏毀譽樂苦 如是一切諸法皆俱 於人之世間悉無常 有變易之法是無恆 具念之有智者知此 善觀察為變易之法 於可愛之法心不動 於非可愛亦不得瞋 隨著順逆皆得消散 消滅而業已歸於無 了知離塵無憂之位 若超越於有則正知 ### 8.6 六 世間之失[1](二) ᅟᅟ==[1] 參照前經。== (1)「諸比丘!有八世間法,隨轉世間,世間亦隨轉於八世間法。以何為八耶? (2)即:利、衰、稱、譏、毀、譽、樂、苦。 諸比丘!如是有八世間法,隨轉世間,世間亦隨轉於八世間法。 (3)諸比丘!於無聞之凡夫,生利、衰、稱、譏、毀、譽、樂、苦。諸比丘!於有聞之聖弟子,亦生利、衰、稱、譏、毀、譽、樂、苦。諸比丘!此中,於有聞之聖弟與無聞之凡夫,具云何之差別、特相、相異耶?」 「大德!於我等,諸法以世尊為根、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依。唯願大德世尊,顯示此所說之義,諸比丘依世尊聽聞受持。」 「諸比丘!然者,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唯然,大德!」 世尊如是說: (4)「諸比丘!無聞之凡夫於利生時,彼不如是思擇:『對我此利之生,此為無常、苦、有變易之法』,不如實了知……衰生時……稱生時……譏生時……毀生時……譽生時……樂生時……苦生時彼不如是思擇:『對我此苦之生,此為無常、苦、有變易之法』,不如實了知。利捕捉其心而住,衰亦捕捉其心而住,稱亦捕捉其心而住,譏亦捕捉其心而住,毀亦捕捉其心而住,譽亦捕捉其心而住,樂亦捕捉其心而住,苦亦捕捉其心而住。彼順於已生之利,拒於衰;順於已生之稱,拒於譏;順於已生之譽,拒於毀;順於已生之樂,拒於苦。彼如是而放縱順拒,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不能解脫,苦不能解脫。 (5)諸比丘!於有聞之聖弟子利生時,彼如是思擇:『對我此為利之生,此為無常、苦、有變易之法』,如實了知……衰生時……稱生時……譏生時……毀生時……譽生時……樂生時……苦生時,彼如是思擇:『對我此苦之生,此為無常、苦、有變易之法』,如實了知。利永盡其心而不住,衰亦永盡其心而不住,稱亦永盡其心而不住,譏亦永盡其心而不住,毀亦永盡其心而不住,譽亦永盡其心而不住,樂亦永盡其心而不住,苦亦永盡其心而不住。彼不順於已生之利,不拒於衰;不順於已生之稱,不拒於譏;不順於已生之譽,不拒於毀;不順於已生之樂,不拒於苦。彼如是而斷滅順拒,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得予解脫,苦得予解脫。 諸比丘!於有聞之聖弟子與無聞之凡夫,如是有差別、特相、差異。」 利衰稱譏毀譽樂苦 如是一切諸法皆俱 於人之世間悉無常 有變易之法是無恆 具念之有智者知此 善觀察為變易之法 於可愛之法心不動 於非可愛亦不得瞋 隨著順逆皆得消散 消滅而業已歸於無 了知離塵無憂之位 若超越於有則正知 ### 8.7 七 提婆達多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耆闍崛山。當提婆達多離去不久,世尊於此以提婆達多而告諸比丘曰: (2)「諸比丘!比丘應須時時觀察自失,諸比丘!比丘應須時時觀察他失,諸比丘!比丘應須時時觀察自得,諸比丘!比丘應須時時觀察他得。諸比丘[1]!心為八非法所蔽、所捕捉,提婆達多當墮於惡趣、地獄,住於一劫不可救助。以何為八耶? ᅟᅟ==[1] 參照律藏原典第二卷二〇二頁。== (3)諸比丘!提婆達多心為利所蔽、所捕捉,當墮於惡趣、地獄,住一劫不可救助。……心為衰……於稱……於譏……於敬……於不敬……於惡欲……於惡友所蔽、所捕捉,當墮於惡趣、地獄,住於一劫不可救助。 諸比丘!如是心為八非法所蔽、所捕捉,提婆達多當墮於惡趣、地獄,住於一劫不可救助。 (4)諸比丘!比丘應須制勝已生之利而住……〔制勝〕已生之衰……已生之稱……已生之譏……已生之敬……已生之不敬……已生之惡欲……已生之惡友而住。諸比丘!依何義趣之故,比丘應制勝已生之利而住耶?……乃至……諸比丘!若不制勝已生之利而住,則苦惱熱煩之諸漏生;若制勝已生之利而住,如是彼苦惱熱煩之諸漏則不生。諸比丘!若〔不制勝〕已生之衰……已生之稱……已生之譏……已生之敬……已生之不敬……已生之惡欲……已生之惡友而住,則苦惱熱煩之諸漏生;若制勝已生之惡友而住,如是彼苦惱熱煩之諸漏則不生。諸比丘!依此義趣之故,比丘應制勝已生之利而住;〔應制勝〕已生之衰……已生之稱……已生之譏……已生之敬……已生之不敬……已生之惡欲……已生之惡友而住。是故,諸比丘!如是應學,曰: (5)『我等應制勝已生之利而住!如是〔應制勝〕已生之衰……已生之稱……已生之譏……已生之敬……已生之不敬……已生之惡欲……已生之惡友而住!』諸比丘!應當學。」 ### 8.8 八 鬱多羅 (1)爾時,具壽鬱多羅住摩醯室羅伐國僧契耶迦山之陀縛闍梨迦村[1]。具壽鬱多羅於此告諸比丘言: ᅟᅟ==[1] 「陀縛闍梨迦村」。此地名出處不明。暹羅本之原典註釋俱作 vaṭṭajalikā,為精舍之名。== (2)「友等!比丘應須時時觀察自失,友等!比丘應須時時觀察他失,友等!比丘應須時時觀察自得,友等!比丘應時時觀察他得。」 (3)其時,有毘沙門大王,因有要事而從北方行往南方。毘沙門大王聞具壽鬱多羅在摩醯室羅伐國僧契耶迦山之陀縛闍梨迦村為諸比丘說法,謂:「友等!比丘應須時時觀察自失,友等!比丘應須時時觀察他失,友等!比丘應須時時觀察自得,友等!比丘應須時時觀察他得。」 (4)時,毘沙門大王譬如力士伸展曲腕或彎曲伸腕,〔迅速〕隱沒於摩醯室羅伐國僧契耶迦山之陀縛闍梨迦村,而出現於三十三天。時,毘沙門大王往詣帝釋天座前,至已,白帝釋天言: 「尊者!知耶?於此,有具壽鬱多羅在摩醯室羅伐國僧契耶迦山之陀縛闍梨迦村為諸比丘說法,謂:『友等!比丘應須時時觀察自失,友等!比丘應須時時觀察他失……自得……他得。』」 (5)時,帝釋天譬如力士伸展曲腕或彎曲伸腕,〔迅速〕隱沒於三十三天,而出現於摩醯室羅伐國僧契耶迦山陀縛闍梨迦村具壽鬱多羅之前。時,帝釋天往詣具壽鬱多羅之座前,至已,禮敬具壽鬱多羅,卻立一面。立於一面之帝釋天白具壽鬱多羅言: 「大德具壽鬱多羅為諸比丘說如是之法,是真實耶?謂:『友等!比丘應須時時觀察自失,友等!比丘應須時時觀察他失……自得……他得。』」 「誠然,帝釋天!」 「大德!此為具壽鬱多羅己之語耶?或為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之語耶?」 (6)「帝釋天!然者,我當為汝敘說譬喻。於此,有一類智者,依譬喻而解所說之義。帝釋天!譬如自村邑聚落不遠有大穀聚,大眾由此處以天平籃、籠、襜、掌搬運穀。帝釋天!若有人往彼大眾之前,如是而問,曰:『汝等從何處運此穀耶?』帝釋天!彼大眾云何答為正答耶?」 「大德!若答:『我等由穀聚而搬運。』則為正答。」 「帝釋天!如是若有少分善說者,則此一切為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之語,我等或其餘人皆依此而說。」 (7)「是希有,大德!是未曾有,大德!所以具壽鬱多羅作如是善說,曰:『若有少分善說者,則此一切為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之語,我等或其餘人皆依此而說。』 大德鬱多羅!爾時,世尊住王舍城耆闍崛山。當提婆達多離去不久,世尊於此以提婆達多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比丘應須時時觀察自失,諸比丘!比丘應須時時觀察他失……自得……他得。諸比丘!心為八非法所蔽、所捕捉,提婆達多當墮於惡趣、地獄,而住於一劫不可救助。以何為八耶? 諸比丘!提婆達多為利所蔽……乃至……為惡友所蔽、所捕捉,當墮於惡趣、地獄,而住於一劫不可救助。 諸比丘!如是心為八非法所蔽、所捕捉,提婆達多當墮於惡趣、地獄,住於一劫不可救助。 諸比丘!比丘應須制勝已生之利而住……已生之衰……已生之稱……已生之譏……已生之敬……已生之不敬……已生之惡欲……已生之惡友而住。 (8)諸比丘!依何義趣之故,比丘應制勝已生之利而住耶?……〔制勝〕已生之衰……已生之稱……已生之譏……已生之敬……已生之不敬……已生之惡欲……已生之惡友而住耶?諸比丘!若不制勝已生之利而住,則苦惱熱煩之諸漏生;若制勝已生之利而住,如是則彼苦惱熱煩之諸漏不生。諸比丘!若不制勝已生之衰……已生之稱……已生之譏……已生之敬……已生之不敬……已生之惡欲……已生之惡友而住,則苦惱熱煩之諸漏生;若制勝已生之惡友而住,如是則彼苦惱熱煩之諸漏不生。諸比丘!依此義趣之故,比丘應如是制勝已生之利而住,……已生之衰……已生之稱……已生之譏……已生之敬……已生之不敬……已生之惡欲……已生之惡友而住。是故,諸比丘!應當學,曰: (9)「我等當如是制勝已生之利而住!……已生之衰……已生之稱……已生之譏……已生之敬……已生之不敬……已生之惡欲……已生之惡友而住!」諸比丘!應當學。』 (10)大德鬱多羅!於人中有四眾,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而此法門於任何者亦不止住。大德具壽鬱多羅!當受持此法門,大德具壽鬱多羅!當圓滿此法門,大德具壽鬱多羅!當護持此法門。大德!此法門者,是有義而為梵行之根本。」 ### 8.9 九 難陀[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十一、三難陀(大正藏二、七三a)。== (1)「諸比丘!說及難陀,若謂:『是善男子』,則為正說。諸比丘!說及難陀,若謂:『是有大力者』,則為正說。諸比丘!說及難陀,若謂:『是端正者』,則為正說。諸比丘!說及難陀,若謂:『是愛欲重者』,則為正說。 諸比丘!此難陀不外是守護根門,於食知量,警寤而勉〔進〕,成就正念正知,以能行圓滿清淨梵行。 (2)諸比丘!此中,難陀所謂守護根門者,為如是: 諸比丘!若難陀應觀察東方時,存念一切之意,則難陀觀察東方,思:『如是我當觀察東方,令貪、憂之惡不善法不漏入。』如是,於其處而有正知。諸比丘!若難陀應觀察西方時……應觀察北方時……應觀察南方時……應觀察上〔方〕時……應觀察下〔方〕時……應觀察四維時,存念一切之意,則難陀觀察四維,思:『如是我當觀察四維,令貪、憂之惡不善法不漏入。』如是,於其處而有正知。 諸比丘!難陀所謂守護根門者,為如是。 (3)諸比丘!此中,難陀所謂於食知量者,為如是: 諸比丘!難陀於此思擇而如理攝食,不為戲樂,不為陶醉,不為莊飾,不為莊嚴,乃至唯令支住此身,息害,為修梵行而已。『如是斷滅故受而令新受不生,處世當得無罪、安穩而住。』 諸比丘!難陀所謂於食知量者,為如是。 (4)諸比丘!此中,難陀所謂警寤而勉〔進〕者,為如是: 諸比丘!於此,難陀於晝間經行、坐禪,除去障法而淨心;於夜之初更經行、坐禪,除去障法而淨心;於夜之中更以右脇而作師子臥,累足、正念正知、作意起想;於夜之後更起而經行、坐禪,除去障法而淨心。 諸比丘!難陀所謂警寤而勉〔進〕者,為如是。 (5)諸比丘!此中,難陀所謂正念正知者,為如是: 諸比丘!於此,難陀覺受之起、覺〔受之〕住、覺〔受之〕滅。〔覺〕想……覺〔尋之〕起、覺〔尋之〕住、覺〔尋之〕滅。 諸比丘!難陀所謂正念正知者,為如是。 諸比丘!此難陀不外是守護根門,於食知量,警寤而勉〔進〕,成就正念正知,以能行圓滿清淨梵行。」 ### 8.10 十 莠[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一二二(大正藏一、六一〇c),律藏原典第二卷二三六頁。== (1)一時,世尊住瞻波恆伽池邊。爾時,比丘等責難一比丘之罪。彼比丘即於諸比丘所責難之罪,假設種種遁辭,避談,呈現憤怒、瞋恚、不欣。時,世尊告諸比丘曰: (2)「諸比丘!摒除此人,諸比丘!拂去此人,諸比丘!斥退此人!何受異子之害耶?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人,諸比丘未見彼罪之時,其行步觀察屈伸,著僧伽梨及鉢衣,類似其他真好之比丘。然而,諸比丘見彼罪之時,如是乃知『此是沙門之污、沙門之稃、沙門之莠。』知彼如是而擯棄。何以故耶?令無污其他真好比丘之故。 (3)諸比丘!譬如於良麥田中能生污麥、稃麥、莠麥。若未出頂〔穗〕之時,其根類似其他真好之麥,其莖類似其他真好之麥,其葉類似其他真好之麥。然而,其出頂〔穗〕之時,如是乃知『此是污麥、稃麥、莠麥。』知彼如是而由根拔起,擲棄於麥田之外。何以故耶?令無污其他真好麥之故。 諸比丘!如是,此處有一類之人,諸比丘未見彼罪之時,其行步觀察屈伸,著僧伽梨及鉢衣,類似其他真好之比丘。然而,諸比丘!見彼罪之時,如是乃知『此是沙門之污、沙門之稃、沙門之莠。』知彼如是而擯棄。何以故耶?令無污其他真好比丘之故。 (4)諸比丘!譬如簸颺大穀聚,其中,堅固而結實之穀堆成一面,無力而秕糠之穀為風吹拂於一面,主人持掃箒更加掃除。何以故耶?令無污其他真好穀之故。 諸比丘!如是,此處有一類之人,諸比丘未見彼罪之時,其行步觀察屈伸,著僧伽梨及鉢衣,類似其他真好之比丘。然而,諸比丘見彼罪之時,如是乃知『此是沙門之污、沙門之稃、沙門之莠。』知彼如是而擯棄。何以故耶?令無污其他真好比丘之故。 (5)諸比丘!譬如有人,欲作井水通管,持利斧而入林,以斧背敲打其一一之樹。其中,若以斧背敲打堅固而結實之樹,則為尖銳之反響;若以斧背敲打心腐無實朽枯之樹,則為遲鈍之反響。斷此根,斷根而截頂,截頂而善淨內,善淨內而用於井通水槽。 諸比丘!如是,此處有一類之人,諸比丘未見彼罪之時,其行步觀察屈伸。著僧伽梨及鉢衣,類似其他真好之比丘。然而,諸比丘見彼罪之時,如是乃知『此是沙門之污、沙門之稃、沙門之莠。』知彼如是而擯棄。何以故耶?令無污其他真好比丘之故。」 若共住[2]則知人 若有惡欲與忿 有覆有慢有惱 有嫉有慳有誑 對人作柔和語 一面如沙門語 若於屏處惡行[3] 有惡見不恭敬 令匍行則妄語 若是知云何耶 汝等一切和合 拒絕彼〔惡比丘〕 擯棄莠〔惡比丘〕 遠離微賤〔比丘〕 再者非似沙門 當除稃之〔比丘〕 有惡欲而所行 擯棄惡之〔比丘〕 作清淨為念處 與清淨人共住 如是合和聰慧 汝等當盡苦邊 ᅟᅟ==[2] 「共住」。原本 Saṁvāsāyaṁ 訂正為 Saṁvāsāya。== ᅟᅟ==[3] 「惡行」。原本 Karaṇaṁ 訂正為 Kaṭaṇaṁ。== 第一 慈品〔終〕 攝句: (一)慈、(二)慧、(三、四)敬愛。(五、六)世間之失、(七)提婆達多、 (八)鬱多羅、(九)難陀、(一〇)莠〔惡比丘〕。 ## 第二 大品 ### 8.11 十一 鞞蘭若[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一五七、黃蘆園經(大正藏一、六七九b),律藏原典第三卷一頁。==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鞞蘭若那鄰羅賓洲曼陀羅樹下。 時,有鞞蘭若婆羅門,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互慶慰歡喜,感銘交談,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鞞蘭若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曇!我聞:沙門瞿曇對於老衰、老羸、老邁、晚年、高齡之婆羅門皆不問訊、不從座起、不請令坐。尊瞿曇!實是如是,沙門瞿曇對於老衰、老[A1]羸、老邁、晚年、高齡之婆羅門皆不問訊、不從座起、不請令坐。尊瞿曇!此為不可。」 ᅟᅟ==[A1] 羸【CB】,嬴【南傳】== 「婆羅門!我不見於天、魔、梵天之世界以及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生界能令我〔如來〕問訊,而從座起請令坐者。婆羅門!若令如來問訊,而從座起請令坐者,則彼人必當頭破。」 (2)「尊瞿曇乃無色味。」 「婆羅門!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乃無色味。』婆羅門!色味、聲味、香味、味味、觸味者,此如來已斷其根本,如無根多羅樹令歸滅於無,而為未來不生之法。婆羅門!有此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者乃無色味。』然而,汝之意趣非如所說。」 (3)「尊瞿曇乃無受用者。」 「婆羅門!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乃無受用者。』婆羅門!色受用、聲受用、香受用、味受用、觸受用者,此如來已斷其根本,如無根多羅樹令歸滅於無,而為未來不生之法。婆羅門!有此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乃無受用者。』然而,汝之意趣非如所說。」 (4)「尊瞿曇乃非作業論者。」 「婆羅門!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乃非作業論者。』婆羅門!我說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之非作,說種種惡不善法之非作。婆羅門!有此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乃非作業論者。』然而,汝之意趣非如所說。」 (5)「尊瞿曇乃斷滅論者。」 「婆羅門!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乃斷滅論者。』婆羅門!我說貪瞋癡之斷滅,說種種惡不善法之斷滅。婆羅門!有此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乃斷滅論者。』然而,汝之意趣非如所說。」 (6)「尊瞿曇乃厭嫌者。」 「婆羅門!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乃厭嫌者。』婆羅門!我厭嫌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厭嫌種種惡不善法之成就。婆羅門!有此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乃厭嫌者。』然而,汝之意趣非如所說。」 (7)「尊瞿曇乃調伏者。」 「婆羅門!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乃調伏者。』婆羅門!我說貪瞋癡調伏之法,說種種惡不善法調伏之法。婆羅門!有此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乃調伏者。』然而,汝之意趣非如所說。」 (8)「尊瞿曇乃苦行者。」 「婆羅門!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乃苦行者。』婆羅門!我說當燒盡惡不善法,即: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婆羅門!若有人,已斷當燒盡之惡不善法,除根如無本之多羅樹,令歸滅於無,而為未來不生之法,我稱如是之人為苦行者。婆羅門!如來已斷當燒盡之惡不善法,除根如無本之多羅樹,令歸滅於無,而為未來不生之法。婆羅門!有此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乃苦行者。』然而,汝之意趣非如所說。」 (9)「尊瞿曇乃離胎者。」 「婆羅門!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乃離胎者。』婆羅門!若有人,已捨未來之後有而斷入胎,除根如無本之多羅樹,令歸滅於無,而為未來不生之法,我稱如是之人為離胎者。婆羅門!如來已捨未來之後有而斷入胎,除根如無本之多羅樹,令歸滅於無,而為未來不生之法。婆羅門!有此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乃離胎者。』然而,汝之意趣非如所說。 婆羅門!譬如有八、十、十二之雞卵,雞正抱、正暖、正孵此,其雛子之中,第一以足爪口嘴而破卵殼,安穩出生者,名為最長者耶?抑為最幼者耶?」 「尊瞿曇!此當名為最長者。尊瞿曇!此為彼等之最長者。」 (10)「婆羅門!如是我墮於無明,於有纏眾生之中,如卵出生,破無明之卵殼,獨於世間,現等覺無上正等覺。婆羅門!我為世間之最長者、最勝者。 婆羅門!我發精進而不怠,住於念而不忘,身輕安而無暴躁,心入定而為一境。 (11)婆羅門!如是我遠離諸欲,遠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自離而生喜與樂,具足初靜慮而住。 尋伺寂靜之故,為內淨,為心一趣,無尋、無伺,自三摩地而生喜與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 離喜之故,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樂正受於身,如諸聖者之宣說,有捨與念而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 斷樂斷苦之故,及先已滅憂與喜之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12)如是之心得定,清淨、潔白、無污穢,遠離煩惱,柔軟、堪任而安住,得不動,於宿住隨念智引發其心。如是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於彼處,我,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從彼處沒而往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如是隨念種種之宿住與其相狀。 婆羅門!如是,我於夜之初更,證得第一之明,破無明而得明,破黑暗而得光明,為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之故。婆羅門!此為我第一之出生,猶如鷄子之出卵殼。 (13)如是之心得定,清淨、潔白、無污穢,遠離煩惱,柔軟、堪忍而安住,得不動,於有情死生智引發其心。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而見有情之死生,了知隨著有情之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嗟夫!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夫!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界。』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而見有情之死生,了知隨著有情之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婆羅門!如是,我於夜之中更,證得第二之明,破無明而得明,破黑暗而得光明,為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故。婆羅門!此為我第二之出生,猶如雞子之出卵殼。 (14)如是之心得定,清淨、潔白、無污穢,遠離煩惱,柔軟、堪忍而安住,得不動,於漏盡智引發其心。如是而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之集』,如實知『此是苦之滅』,如實知『此是順苦滅之道』,如實知『此等是漏』,如實知『此是漏之集』,如實知『此是漏之滅』,如實知『此是順漏滅之道』。如是,如是知、如是見,心由欲漏解脫,心由有漏解脫,心由無明漏解脫。解脫而謂『解脫』之智生,證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婆羅門!如是,於夜之後更,證得第三之明,破無明而得明,破黑暗而得光明,為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故。婆羅門!此為我第三之出生,猶如雞子之出卵殼。」 (15)如是說時,鞞蘭若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曇是最長者,尊瞿曇是最勝者。尊瞿曇!是殊妙,尊瞿曇!是殊妙。尊瞿曇!譬如扶起倒者,揭露覆者,教迷者以道,於暗中揭來燈火而令有眼者見色,如是尊瞿曇乃以種種之方便,而顯示其法。我於此處,歸依尊瞿曇與法及比丘眾。尊瞿曇!容受我,從今日始,至盡形壽歸依為優塞。」 ### 8.12 十二 師子[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一八、師子經(大正藏一、四四〇c),律藏原典第一卷二三三頁。== (1)一時,世尊住毘舍離城大林之重閣堂。 爾時,有眾多著名之隸車人,集合集會於斷事堂,以無數之方便讚歎佛,讚歎法,讚歎僧。 (2)其時,有師子將軍,為尼犍之弟子而坐於眾會之中。時,師子將軍生思念: 「彼必是世尊、應供、正等覺者!然者,此眾多著名之隸車人,集合集會於斷事堂,能以無數之方便,讚歎佛,讚歎法,讚歎僧。我宜往詣,當見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 (3)時,師子將軍往詣尼犍親子之所,至已,言於尼犍親子曰: 「大德!我欲往詣見沙門瞿曇。」 「師子!汝為作業論者,云何往詣而見彼非作業論者之沙門瞿曇耶?師子!沙門瞿曇為非作業論者,而說非作業之法以教弟子。」 時,師子將軍則放棄欲詣見世尊之心。 (4)復有眾多著名之隸車人,集合集會於斷事堂,以無數之方便讚歎佛,讚歎法,讚歎僧。 復次,師子將軍生思念: 「彼必是世尊、應供、正等覺者!然者,此眾多著名之隸車人,集合集會於斷事堂,能以無數之方便,讚歎佛,讚歎法,讚歎僧。我宜往詣,當見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 時,師子將軍往詣尼犍親子之所,至已,言於尼犍親子曰: 「大德!我欲詣見沙門瞿曇。」 「師子!汝為作業論者,云何往詣見彼非作業論者之沙門瞿曇耶?師子!沙門瞿曇為非作業論者,而說非作業之法以教弟子。」 復次,師子將軍乃放棄欲詣見世尊之心。 五 三度有眾多著名之隸車人,集合集會於斷事堂,以無數之方便讚歎佛,讚歎法,讚歎僧。 三度,師子將軍生思念: 「彼必是世尊、應供、正等覺者!然者,此眾多著名之隸車人,集合集會於斷事堂,能以無數之方便,讚歎佛,讚歎法,讚歎僧。辭或不辭於尼犍之徒,於我何為耶?我宜不辭尼犍之徒,往詣見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 時,師子將軍隨五百之車乘,於日中由毘舍離出發,欲見世尊。車乘通達處,即以車而往,然後下車乘,步入僧園。時,師子將軍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師子將軍白世尊言: 「大德!我聞:沙門瞿曇為非作業論者,而說非作業之法以教弟子。大德!如是有謂『沙門瞿曇乃為非作業論者,而說非作業之法以教弟子』之人等,大德!彼等如世尊所說之說者耶?或以非實毀謗世尊耶?隨順說法隨法之論,令同法者無墮於呵責處耶?大德!我等不欲毀謗世尊。」 (6)「師子!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非作業論者,而說非作業之法,以教弟子。』 師子!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作業論者,而說作業之法,以教弟子。』 師子!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斷滅論者,而說斷滅之法,以教弟子。』 師子!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厭嫌者,而說厭嫌之法,以教弟子。』 師子!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調伏者,而說調伏之法,以教弟子。』 師子!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苦行者,而說苦行之法,以教弟子。』 師子!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離胎者,而說離胎之法,以教弟子。』 師子!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安穩者,而說安穩之法,以教弟子。』 (7)師子!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非作業論者,而說非作業之法,以教弟子』。云何?師子!我說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之非作,說種種惡不善法之非作。師子!有此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非作業論者而說非作業之法,以教弟子。』 師子!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作業論者,而說作業之法,以教弟子』。云何?師子!我說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之作,說種種善法之作。師子!有此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作業論者,而說作業之法,以教弟子。』 師子!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斷滅論者,而說斷滅之法,以教弟子』。云何?師子!我說貪瞋癡之斷滅,說種種惡不善法之斷滅。師子!有此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斷滅論者,而說斷滅之法,以教弟子。』 師子!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厭嫌者,而說厭嫌之法,以教弟子』。云何?師子!我厭嫌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厭嫌種種惡不善法之成就。師子!有此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厭嫌者,而說厭嫌之法,以教弟子。』 師子!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調伏者,而說調伏之法,以教弟子』。云何?師子!我說貪瞋癡調伏之法,說種種惡不善調伏之法。師子!有此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調伏者,而說調伏之法,以教弟子。』 師子!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苦行者,而說苦行之法,以教弟子』。云何?師子!我說當燒盡惡不善法、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師子!若有人,已斷當燒盡之惡不善法,除根如無本之多羅樹,令歸滅於無,而為未來不生之法,我稱如是之人為苦行者。師子!如來已斷當燒盡之惡不善法,除根如無本之多羅樹,令歸滅於無,而為未來不生之法。師子!有此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苦行者,而說苦行之法,以教弟子。』 師子!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離胎者,而說離胎之法,以教弟子』。云何?師子!若有人,已捨未來之後有而斷入胎,除根如無本之多羅樹,令歸滅於無,而為未來不生之法,我稱如是之人為離胎者。師子!如來已捨未來之後有而斷入胎,除根如無本之多羅樹,令歸滅於無,而為未來不生之法。師子!有此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離胎者,而說離胎之法,以教弟子。』 師子!有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安穩者,而說安穩之法,以教弟子』。云何?師子!我依最勝之安穩為安穩者,而說安穩之法,以教弟子。師子!有此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曇為安穩者,而說安穩之法,以教弟子。』」 (8)如是說時,師子將軍白世尊言: 「大德!是殊妙,大德!是殊妙。大德!譬如扶起倒者,揭露覆者,教迷者以道,於暗中揭來燈火而令有眼者見色,如是世尊以種種之方便而顯示其法。我於此處,歸依世尊與法及比丘眾。大德世尊!容受我從今日始,至盡形壽歸依為優婆塞。」 「師子!當審慮!如汝著名人之審慮是善。」 「大德!我因此對世尊更加歡喜信樂。所以世尊對我說:『師子!當審慮!如汝著名人之審慮是善。』大德!若外道得我為弟子,則於全毘舍離中持旗迴繞而說:『師子將軍為我等之弟子。』然而,世尊對我說:『師子!當審慮!如汝著名人之審慮是善。』我二度歸依世尊與法及比丘眾。大德!世尊容受我從今日始,至盡形壽歸依為優婆塞。」 「師子!尼犍之徒久於汝家〔受供養〕如〔汲〕泉水,故思彼等若至當施與食。」 「大德!我因此對世尊更加歡喜信樂。所以者世尊對我說:『師子!尼犍之徒久於汝家〔受供養〕如〔汲〕泉水,故思彼等若至當施與食。』大德!我聞:『沙門瞿曇說:「對我應與布施,對餘人不與布施,對我弟子應與布施,對餘人之弟子不與布施,若與我有大果,若與餘人無大果,若與我弟子有大果,若與餘人之弟子無大果。」』然而,世尊勸我亦布施於尼犍之徒。我等於此當知時宜。我三度歸依世尊與法及比丘眾。大德!世尊容受我,從今日始,至盡形壽歸依為優婆塞。」 (9)時,世尊為師子將軍次第而說,謂:施論、戒論、生天論,說諸欲之過患、邪害、雜染,出離之功德。 世尊了知師子將軍之堪任心、柔軟心、離障心、歡喜心、明淨心之所生,而說諸佛本真之說法,謂:苦、集、滅、道。譬如清淨而無污點布疋之受正色,如是師子將軍即於其座得遠離塵垢之法眼,而謂:有集法者,即悉皆有此滅法。 (10)時,師子將軍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於法,超越疑惑,除去猶豫,得到無畏,除師教別無他緣,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唯願明日與諸比丘俱受我請食。」 世尊默然而許。 時,師子將軍知世尊之允許,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遶而去。 時,師子將軍告一男子言:「汝往見有已存之肉耶?」時,師子將軍過其夜後,調備殊妙之噉食嚼食,以告世尊食時:「大德!食時已到,於師子將軍之家調備飲食。」 (11)時,世尊於晨朝時,著下衣,持鉢衣而往師子將軍之家,至已與諸比丘俱設座而坐。 其時,有眾多尼犍之徒,從毘舍離之道路至道路,從四衢道至四衢道,舉手而號泣,「今日,師子將軍殺大牛,為沙門瞿曇設食,沙門瞿曇知為己殺,為己作業而食肉。」 時,有一男子,來師子將軍之處,至已,耳語於師子將軍而言:「將軍!汝知耶!此處有眾多尼犍之徒,從毘舍離之道路至道路,從四衢道至四衢道,舉手號泣:『今日,師子將軍殺大牛,為沙門瞿曇設食,沙門瞿曇知為己殺,為己作業而食肉。』」 「且止!吾友!彼具壽等久欲誹謗佛、欲誹謗法、欲誹謗僧,而彼具壽等以非有、空虛、虛妄、非實之事,破壞世尊而不厭。然而,我等不為活命,而故殺有情。」 (12)時,師子將軍對以佛為上首之諸比丘,親自供養殊妙之噉食嚼食,至於飽滿而謝。時,師子將軍〔見〕世尊食已,而洗鉢與手,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時,世尊為師子將軍說法,教示,勸導,讚勵,慶慰而從座起離去。 ### 8.13 十三 良馬[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三、七-八種(大正藏二、二三五b)。== (1)「諸比丘!成就八分,王之善良馬,乃相應於王,能為王所受用,屬於王之財寶。以何為八耶? (2)諸比丘!此處,王之善良馬,其父母皆為善生,而於其他善良馬出生之處出生;若於此給與濕乾[2]之食,食時一心而不散亂;厭坐臥於屎尿;歡喜而易於共住,不驚怖其他之馬;若有惡習、固習、過失、缺失,則如實展現於調馬者,調馬者設法予以糾正;負乘而發心:『其他之馬喜好牽與不牽皆可,我於此處當牽!』往隨正路而往;有堅毅,乃至生死之邊際呈現堅毅。 ᅟᅟ==[2] 「乾」。原本 Sukka 訂正為 Sukkha。== 諸比丘!如是成就八分王之善良馬,乃相應於王,能為王所受用,屬於王之財寶。 (3)諸比丘!如是成就八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是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八耶? (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持戒,防護於波羅提木叉之律儀而行,所行具足而住,見怖畏於微小之罪,受持而學於學處。若給與麤妙之食,食時一心而不多言。為厭嫌者而厭嫌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厭嫌惡不善法之成就。歡喜而易於共住,不驚怖其他之比丘。若有惡習、固習、過失、缺失,則如實展現於有智之同梵行者或師,師或有智之同梵行者設法予以糾正。學而發心:『其他之比丘喜好學與不學皆可,我於此處應當學。』往隨正路而往——此中,正路者即所謂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發勤而住,思:『善!盡皮、筋、骨,盡身之肉、血,以人之堅毅、人之精進、人之勇健而可得〔涅槃〕,不得其所則不止精進。』 諸比丘!如是成就八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是世間之無上福田。」 ### 8.14 十四 未調馬[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三.六、有過(大正藏二、二三五a),人施設論第七章二。== (1)「諸比丘!當說八種之未調馬、八種馬之過失,八種之未調人、八種人之過失。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唯然,大德!」世尊說: (2)「諸比丘!以何為八種之未調馬、八種馬之過失耶?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未調之馬,調馬者言進或促打之時,彼則卻行而以後腿捻車。諸比丘!此處有一類未調之馬,具如是相。諸比丘!此為第一種馬之過失。 (3)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未調之馬,調馬者言進或促打之時,彼則蹴後,壞軸、破三輻。諸比丘!此處有一類未調之馬具如是相。諸比丘!此為第二種馬之過失。 (4)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未調之馬,調馬者言進或促打之時,彼則自車轅離腿而碎車轅。諸比丘!此處有一類未調之馬,具如是相。諸比丘!此為第三種馬之過失。 (5)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未調之馬,調馬者言進或促打之時,彼則取邪路使車由道遠離。諸比丘!此處有一類未調之馬,具如是相。諸比丘!此為第四種馬之過失。 (6)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未調之馬,調馬者言進或促打之時,彼則跳前身舉前足。諸比丘!此處有一類未調之馬,具如是相。諸比丘!此為第五種馬之過失。 (7)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未調之馬,調馬者言進或促打之時,彼不顧調馬者,不顧馬鞭以齒囓馬銜奔向欲處而去。諸比丘!此處有一類未調之馬,具如是相。諸比丘!此為第六種馬之過失。 (8)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未調之馬,調馬者言進或促打之時,彼則不進不退,如樁之佇立其處。諸比丘!此處有一類未調之馬,具如是相。諸比丘!此為第七種馬之過失。 (9)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未調之馬,調馬者言進或促打之時,彼則聚前足聚後足,四足坐於其處。諸比丘!此處有一類未調之馬,具如是相。諸比丘!此為第八種馬之過失。 諸比丘!此為八種未調之馬、八種馬之過失。 (10)諸比丘!以何為八種未調之人、八種人之過失耶? 諸比丘!此處有諸比丘,非難一比丘之罪,彼比丘對諸比丘所非難之罪,曰:『我不憶念,我不憶念。』以不憶念故,避答。諸比丘!猶如調馬者於彼未調馬言進或促打時,彼則卻行而以後腿捻車。諸比丘!此人我說相同與彼。諸比丘!此處有一類未調之人,具如是之相。諸比丘!此為第一種人之過失。 (11)諸比丘!復次,諸比丘非難一比丘之罪,彼比丘對於諸比丘所非難之罪,反而詰難言:『以汝愚癡不辯之言,何以思惟如汝所言之事耶?』諸比丘!猶如調馬者於彼未調馬言進或促打時,彼則蹴後,壞軸、破三輻。諸比丘!此人我說相同與彼。諸比丘!此處有一類未調之人,具如是之相。諸比丘!此為第二種人之過失。 (12)諸比丘!復次,諸比丘非難一比丘之罪,彼比丘對於諸比丘所非難之罪,反而列舉非難者之罪言:『汝亦犯如是之罪,汝當先行懺悔!』諸比丘!猶如調馬者於彼未調馬言進或促打時,彼則自車轅離腿而碎車轅。諸比丘!此人我說相同與彼。諸比丘!此處有一類未調之人,具如是之相。諸比丘!此為第三種人之過失。 (13)諸比丘!復次,諸比丘非難一比丘之罪,彼比丘對諸比丘所非難之罪,假設種種之遁辭避談,呈現憤怒、瞋恚、不欣。諸比丘!猶如調馬者於彼未調馬言進或促打時,彼則取邪路使車由道遠離。諸比丘!此人我說相同與彼。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未調人,具如是之相。諸比丘!此為第四種人之過失。 (14)諸比丘!復次,諸比丘非難一比丘之罪,彼比丘對諸比丘所非難之罪,於僧伽之中舉臂作各種姿態而說。諸比丘!猶如調馬者於彼未調馬言進或促打時,彼則跳前身舉前足。諸比丘!此人我說相同與彼。諸比丘!此處有一類未調之人,具如是之相。諸比丘!此為第五種人之過失。 (15)諸比丘!復次,諸比丘非難一比丘之罪,彼比丘對於諸比丘所非難之罪,不顧僧伽,不顧非難者,乃向欲處而去。諸比丘!猶如調馬者於彼未調馬言進或促打時,彼則不顧調馬者,不顧馬鞭以齒囓馬銜奔向欲處而去。諸比丘!此人我說相同與彼。諸比丘!此處有一類未調之人,具如是之相。諸比丘!此為第六種人之過失。 (16)諸比丘!復次,諸比丘非難一比丘之罪,彼比丘對於諸比丘所非難之罪,以『我未犯,我未犯』,默然而使僧伽煩惱。諸比丘!猶如於彼未調馬言進或促打時,彼則不進不退,如樁之佇立其處。諸比丘!此人我說相同與彼。諸比丘!此處有一類未調之人,具如是之相。諸比丘!此為第七種人之過失。 (17)諸比丘!復次,諸比丘非難一比丘之罪,彼比丘對於諸比丘所非難之罪,作如是言:『具壽等為何甚勞我事耶?我今當捨戒而退去!』已捨戒而退去,如是言:『今則具壽等當快喜!』諸比丘!猶如於彼未調馬言進或促打時,彼則聚前足聚後足,四足坐於其處。諸比丘!此人我說相同與彼。諸比丘!此處有一類未調之人,具如是之相。諸比丘!此為第八種人之過失。 諸比丘!此為八種未調之人、八種人之過失。」 ### 8.15 十五 垢穢[1] ᅟᅟ==[1] 人施設論.第七章一,法句經二四一-二四三前半。== (1)「諸比丘!有八種垢穢。以何為八耶? (2)諸比丘!不事讀誦者,是聖典之垢穢。諸比丘!無起業者,是家之垢穢。諸比丘!懈怠者,是美之垢穢。諸比丘!放逸者,是衛兵之垢穢。諸比丘!行為不檢者,是婦女之垢穢。諸比丘!慳吝者,是施者之垢穢。諸比丘!惡不善法者,是此世後世之垢穢。諸比丘!無明者,是比此等更惡之垢穢,而為最大之垢穢。」 諸比丘此八之垢穢 不讀誦聖典之垢穢 不起業者家之垢穢 懈怠者美麗之垢穢 放逸者衛兵之垢穢 邪行者婦女之垢穢 慳吝者施者之垢穢 惡法此後世之垢穢 無明比此等更垢穢 而成為最大之垢穢 ### 8.16 十六 使命[1] ᅟᅟ==[1] 律藏原典第二卷二〇一頁。== (1)「諸比丘!成就八法之比丘,適於接受使命而往。以何為八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能聞、能說、能受、能持、能解、能與解、能善巧〔了知〕助伴與非助伴、不作鬥諍。 諸比丘!成就此八法之比丘,適於接受使命而往。 (3)諸比丘!成就八法之舍利弗,適於接受使命而往。以何為八耶? (4)諸比丘!於此處舍利弗,能聞、能說、能受、能持、能解、能與解、能善巧〔了知〕助伴與非助伴、不作鬥諍。 諸比丘!成就此八法之舍利弗,適於接受使命而往。」 不懼往暴言之集會 亦不止言亦不覆教 說不疑惑問不忿怒 如是比丘適受使命 ### 8.17 十七 繫縛[1](一) ᅟᅟ==[1] 漢譯增阿含四四.五、繫縛(大正藏二、七六五c)。== (1)「諸比丘!女人,以八相繫縛男子。以何為八耶? (2)諸比丘!女人,以色相繫縛男子;諸比丘!女人,以戲笑繫縛男子;諸比丘!女人,以言說繫縛男子;諸比丘!女人,以歌吟繫縛男子;諸比丘!女人,以啼泣繫縛男子;諸比丘!女人,以儀態繫縛男子;諸比丘!女人,以華果繫縛男子;諸比丘!女人,以觸繫縛男子。 諸比丘!女人,以此八相繫縛男子。依此,有情被索所縛,加入陷阱。」 ### 8.18 十八 繫縛(二) (1)「諸比丘!男子,以八相繫縛女人。以何為八耶? (2)諸比丘!男子,以色相繫縛女人;諸比丘!男子,以戲笑繫縛女人;諸比丘!男子,以言說繫縛女人;諸比丘!男子,以歌吟繫縛女人;諸比丘!男子,以啼泣繫縛女人;諸比丘!男子,以威儀繫縛女人;諸比丘!男子,以華果繫縛女人;諸比丘!男子,以觸繫縛女人。 諸比丘!男子,以此八相繫縛女人。依此,有情被索所縛,如入陷阱。」 ### 8.19 十九 波呵羅[1] ᅟᅟ==[1] 漢譯增阿含四二.四、須倫(大正藏二、七五二c),中阿含三五、阿修羅經(大正藏一、四七五c)。漢譯施設論(大正藏二六、五二六c),參照律藏原典第二卷二三七頁。== (1)爾時,世尊住鞞蘭若那鄰羅之賓洲曼陀羅樹下。時,波呵羅阿修羅王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而立一面。立於一面時,世尊言波呵羅阿修羅王: 「波呵羅!諸阿修羅者,樂於大海耶?」 「大德!諸阿修羅者,樂於大海。」 「波呵羅!大海中有幾何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耶?」 「大德!大海中有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波呵羅!〕以何為八耶?」 (2)「大德!大海者漸漸趣向、漸漸傾向、漸漸臨入,而無有忽然嶮峻。大德!大海者漸漸趣向、漸漸傾向、漸漸臨入,而無有忽然嶮峻。大德!此為大海之第一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3)大德!復次,大海有常法不超岸。大德!大海有常法不超岸。大德!此為大海之第二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4)大德!復次,大海與死屍不共住,若於大海有死屍,則速疾運於岸、於陸上。大德!大海與死屍不共住,若於大海有死屍,則速疾運於岸、於陸上。大德!此為大海之第三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5)大德!復次,有諸大河,謂:恆河、夜摩那河、阿夷羅跋提河、舍勞浮河、摩企河,此等若到大海,則棄前名唯號大海。大德!有諸大河,謂:恆河、夜摩那河、阿夷羅跋提河、舍勞浮河、摩企河是,此等若到大海,則棄前名唯號大海。大德!此為大海之第四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6)大德!復次,世間之諸流水,流入大海,是故,即使天雨流入於大海亦不知有增減。大德!世間之諸流水,流入大海,是故,即使天雨流入於大海亦不知有增減。大德!此為大海之第五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7)大德!復次,大海是一味鹹味。大德!大海是一味鹹味。大德!此為大海之第六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8)大德!復次,於大海有多寶、種種寶,此中寶者謂:真珠、摩尼珠、瑠璃、硨渠、璧玉、珊瑚、銀、金、紅玉、瑪瑙。大德!於大海有多寶、種種寶,此中寶者謂:真珠、摩尼珠、瑠璃、硨渠、璧玉、珊瑚、銀、金、紅玉、瑪瑙。大德!此為大海之第七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9)大德!復次,大海者,乃大眾生之住處,此中眾生者,謂:提麑魚、提麑耆羅魚、提麑提麑耆羅魚、阿修羅、龍、乾達婆。於大海有百由旬身、二百由旬身、三百由旬身、四百由旬身、五百由旬身之眾生。大德!大海者,乃大眾生之住處,此中眾生者謂:提麑魚、提麑耆羅魚、提麑提麑耆羅魚、阿修羅、龍、乾達婆。於大海有百由旬身、二百由旬身、三百由旬身、四百由旬身、五百由旬身之眾生。大德!此為大海之第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大德!大海者,有如是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大德!諸比丘樂於此法與律耶?」 「波呵羅!諸比丘樂於此法與律。」 「大德!此法與律中,有幾何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於此法與律耶?」 (10)「波呵羅!此法與律,有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於此法與律。以何為八耶? (11)波呵羅!譬如大海漸漸趣向、漸漸傾向、漸漸臨入,而無有忽然嶮峻。如是,波呵羅!於此法與律,漸漸有學、漸漸有所作、漸漸有道,而無有忽然了知通達。波呵羅!於此法與律,漸漸有學、漸漸有所作、漸漸有道,而無有忽然了知通達。波呵羅!此為此法與律,第一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於此法與律。 (12)波呵羅!譬如於大海有常法不超岸。如是,波呵羅!為我諸聲聞所制之學處,即使我諸聲聞,乃至有失命之因緣亦不超越。波呵羅!為我諸聲聞所制之學處,即使我諸聲聞,乃至有失命之因緣亦不超越。波呵羅!此為此法與律,第二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於此法與律。 (13)波呵羅!譬如大海與死屍不共住,若於大海有死屍,則速疾運於岸、於陸上。如是,波呵羅!若人之破戒、惡法、不淨而有招疑訝之行,隱覆所作,以非沙門稱為沙門,以非梵行者稱為梵行者,內心腐爛、漏泄,等同於塵介者,則僧伽與此不共住,速疾集會舉此,若彼即使坐於比丘眾之中,彼亦與僧伽遠離,僧伽亦與彼遠離。波呵羅!若人之破戒、惡法、不淨而有招疑訝之行,隱覆所作,以非沙門而稱為沙門,以非梵行者而稱為梵行者,內心腐爛、漏泄,等同於塵介者,則僧伽與此不共住,速疾集會舉此,若彼即使坐於比丘眾之中,彼亦與僧伽遠離,僧伽亦與彼遠離。波呵羅!此為此法與律,第三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於此法與律。 (14)波呵羅!譬如有諸大河,謂:恆河、夜摩那河、阿夷羅跋提河、舍勞浮河、摩企河,此等若到大海,則棄前名唯號大海。如是,波呵羅!有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之四姓,彼等於如來所說之法與律,若出家而為出家者,則棄前名唯號沙門釋子。波呵羅!有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之四姓,彼等於如來所說之法與律,若出家而為出家者,則棄前名唯號沙門釋子。波呵羅!此為此法與律,第四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於此法與律。 (15)波呵羅!譬如世間之諸流,流入大海,是故,即使天雨流入大海亦不知有增減。是故,波呵羅!若眾多之比丘,亦於無餘涅槃界般涅槃,即使於無餘涅槃界亦不知有增減。波呵羅!若眾多之比丘,亦於無餘涅槃界般涅槃,即使於無餘涅槃界亦不知有增減。波呵羅!此為此法與律,第五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於此法與律。 (16)波呵羅!譬如大海者,是一味鹹味。如是,波呵羅!此法與律,是一味之解脫味。波呵羅!此法與律,是一味之解脫味。波呵羅!此為此法與律,第六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於此法與律。 (17)波呵羅!譬如於大海有多寶、種種寶,此中寶者謂:真珠、摩尼珠、瑠璃、硨渠、璧玉、珊瑚、銀、金、紅玉、瑪瑙。如是,波呵羅!此法與律,有多寶、種種寶,此中寶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波呵羅!此法與律,有多寶、種種寶,此中寶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波呵羅!此為此法與律,第七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於此法與律。 (18)波呵羅!譬如大海者,乃大眾生之住處,此中眾生者謂:提麑魚、提麑耆羅魚、提麑提麑耆羅魚、阿修羅、龍、乾達婆。於大海有百由旬身、二百由旬身、三百由旬身、四百由旬身、五百由旬身之眾生。如是,波呵羅!此法與律,乃大眾生之住處,此中眾生者謂:預流者、向預流果現證者;一來者、向一來果現證者;不還者、向不還果現證者;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見證者。波呵羅!此法與律,乃大眾生之住處,此中眾生者謂:預流者、向預流果現證者;一來者、向一來果現證者;不還者、向不還果現證者;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現證者。波呵羅!此為此法與律,第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於此法與律。 波呵羅!此法與律,有如是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於此法與律。」 ### 8.20 二十 布薩[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三七瞻波經(大正藏一、四七八b),增一阿含四八-二(大正藏二、七八六a),律藏原典第二卷二三六頁。再者,參照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三卷第五品後頁註之文獻。==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母殿。爾時,世尊於布薩日為諸比丘圍繞而坐。時,具壽阿難於黎明初分過後,從座而起,偏袒上衣,往詣世尊之處,合掌白世尊言: 「大德!已黎明初分過後,諸比丘久坐,大德世尊,請為諸比丘說波羅提木叉。」 如是言已,世尊默然不語。 (2)具壽阿難於黎明中分過後,再次從座而起,偏袒上衣,往詣世尊之處,合掌白世尊言: 「大德!已黎明中分過後,諸比丘久坐,大德世尊,請為諸比丘說波羅提木叉。」 如是言已,世尊默然不語。 (3)具壽阿難於黎明後分已過,日出黎明之時,三度從座而起,偏袒上衣,往詣世尊之處,合掌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於黎明後分已過,日出黎明之時,諸比丘久坐,大德世尊,請為諸比丘說波羅提木叉。」 「阿難!眾會不淨。」 (4)時,具壽摩訶目犍連生思念: 「世尊意趣於何人而言:『阿難!眾會不淨』耶?」 時,具壽摩訶目犍連以心觀察一切諸比丘心而作意。具壽摩訶目犍連見彼人之破戒、惡法、不淨而有招致疑訝之行,隱覆所作,以非沙門而稱為沙門,以非梵行者而稱為梵行者,內心腐爛、漏泄,等同於塵介者坐於諸比丘中。見而往彼人之身邊,去向彼人言: 「起來,友!世尊見汝,汝與諸比丘不可共住。」 如是言,彼人默然不語。 具壽摩訶目犍連再次向彼人言: 「起來,友!世尊見汝,汝與諸比丘不可共住。」 彼人再次默然不語。 具壽摩訶目犍連三度向彼人言: 「起來,友!世尊見汝,汝與諸比丘不可共住。」 彼人三度默然不語。 (5)時,具壽摩訶目犍連拉住彼人之臂令出門外,然後放下門栓,來詣世尊之處。至已,白世尊言: 「大德!我將彼人逐出,眾會已清淨。大德世尊,請為諸比丘說波羅提木叉。」 「目犍連!是希有,目犍連!是未曾有。彼愚人乃至被捉臂。」 時,世尊告諸比丘言: (6)「諸比丘!從今以後,汝等自行布薩,誦波羅提木叉。諸比丘!我從今以後,〔不行布薩,〕不誦波羅提木叉。諸比丘!如來於不淨之眾會,誦波羅提木叉者非處非機。 (7)諸比丘!於大海中,有八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以何八耶? 諸比丘!大海漸漸趣向、漸漸傾向、漸漸臨入,而無有忽然嶮峻。諸比丘!大海漸漸趣向、漸漸傾向、漸漸臨入,而無有忽然嶮峻。諸比丘!此為大海之第一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諸比丘!復次,於大海有常法不超岸。諸比丘!於大海有常法不超岸。諸比丘!此為大海之第二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諸比丘!復次,大海與死屍不共住,若於大海有死屍,則速疾運於岸、於陸上。諸比丘!大海與死屍不共住,若於大海有死屍,則速疾運於岸、於陸上。諸比丘!此為大海之第三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諸比丘!復次,有諸大河流,謂:恆河、夜摩那河、阿夷羅跋提河、舍勞浮河、摩企河,此等若到大海則棄前名唯號大海。諸比丘!有諸大河流,謂:恆河、夜摩那海、阿夷羅跋提河、舍勞浮河、摩企河,此等若到大海則棄前名唯號大海。諸比丘!此為大海之第四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諸比丘!復次,世間之諸水流,流入大海,是故,即使天雨流入於大海亦不知有增減。諸比丘!世間之諸水流,流入大海,是故,即使天雨流入於大海亦不知有增減。諸比丘!此為大海之第五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諸比丘!復次,大海是一味之鹹味。諸比丘!大海是一味之鹹味。諸比丘!此為大海之第六希有、未曾有之海,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諸比丘!復次,於大海有多寶、種種寶,此中之寶者謂:真珠、摩尼珠、瑠璃、硨渠、璧玉、珊瑚、銀、金、紅玉、瑪瑙。諸比丘!於大海有多寶、種種寶,此中寶者謂:真珠、摩尼珠、瑠璃、硨渠、璧玉、珊瑚、銀、金、紅玉、瑪瑙。諸比丘!此為大海之第七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諸比丘!復次,大海者,乃大眾生之住處,此中眾生者謂:提麑魚、提麑耆羅魚、提麑提麑耆羅魚、阿修羅、龍、乾達婆,於大海中〔之眾生〕有百由旬身、〔二百由旬身、三百由旬身、四百由旬身、〕五百由旬身。諸比丘!大海者,乃大眾生之住處,此中眾生者,謂:提麑魚、提麑耆羅魚、提麑提麑耆羅魚、阿修羅、龍、乾達婆,於大海中〔之眾生〕有百由旬身、〔二百由旬身、三百由旬身、四百由旬身、〕五百由旬身,諸比丘!此為大海之第八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諸比丘!大海有如是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8)諸比丘!如是於此法與律,有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於此法與律。 諸比丘!譬如大海漸漸趣向、漸漸傾向、漸漸臨入,而無有忽然嶮峻。如是,諸比丘!於此法與律,則漸漸有學、漸漸有所作、漸漸有道,而無有忽然了知通達。諸比丘!於此法與律中,漸漸有學、漸漸有所作、漸漸有道,而無有忽然了知通達。諸比丘!此為此法與律,第一之希有、未曾有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此法與律。 〔諸比丘!譬如於大海有常法不超岸。如是,諸比丘!為我諸聲聞所制之學處,即使我諸聲聞乃至有失命之因緣,亦不超越。諸比丘!為我諸聲聞所制之學處,即使我諸聲聞乃至有失命之因緣,亦不超越。諸比丘!此為此法與律,第二之希有、未曾有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此法與律。 諸比丘!譬如大海與死屍不共住,若於大海有死屍,則速疾運於岸、於陸上。如是,諸比丘!若有人之破戒、惡法、不淨而招致疑訝之行,隱覆所作,以非沙門而稱為沙門,以非梵行者而稱為梵行者,內心腐爛、漏泄,等同於塵介者,則僧伽與此不共住,當速疾集會舉此。若彼即使坐於諸比丘中,彼亦與僧伽遠離或僧伽亦與彼遠離。諸比丘!若有人之破戒、惡法、不淨而招致疑訝之行,隱覆所作,以非沙門而稱為沙門,以非梵行者而稱為梵行者,內心腐爛、漏泄,等同於塵介者,則僧伽與此不共住,當速疾集會而舉此,若彼即使坐於諸比丘之中,彼亦與僧伽遠離或僧伽亦與彼遠離。此為此法與律,第三之希有、未曾有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此法與律。 諸比丘!譬如有諸大河流,謂:恆河、夜摩那河、阿夷羅跋提河、舍勞浮河、摩企河,此等若到大海則棄前名唯號大海。如是,諸比丘!有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之四姓,彼等若於如來所說之法與律,出家而為出家者,則棄前名唯號沙門釋子。諸比丘!有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之四姓,彼等若於如來所說之法與律,出家而為出家者,則棄前名唯號沙門釋子。諸比丘!此為此法與律,第四希有、未曾有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此法與律。 諸比丘!譬如世間之諸水流,流入大海,是故,天雨流入大海亦不知有增減。如是,諸比丘!若眾多之比丘,於無餘涅槃界般涅槃,即使於無餘涅槃界亦不知有增減。諸比丘!若眾多之比丘,於無餘涅槃界般涅槃,即使於無餘涅槃界亦不知有增減。諸比丘!此為此法與律,第五之希有、未曾有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此法、律。 諸比丘!譬如大海是一味之鹹味。如是,諸比丘!此法與律是一味之解脫味。諸比丘!此法與律是一味之解脫味。諸比丘!此為此法與律,第六之希有、未曾有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此法與律。 諸比丘!譬如於大海有多寶、種種寶,此中寶者,謂:真珠、摩尼珠、瑠璃、硨渠、璧玉、珊瑚、銀、金、紅玉、瑪瑙。如是,諸比丘!於此法與律中,有多寶、種種寶,此中寶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諸比丘!於此法、律中,有多寶、種種寶,此中寶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諸比丘!此為此法與律,第七之希有、未曾有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於此法與律〕。 諸比丘!譬如大海者,乃大眾生之住處,此中眾生者謂:提麑魚、提麑耆羅魚、提麑提麑耆羅魚、阿修羅、龍、乾達婆是。於大海〔中之眾生〕有百由旬身、〔二百由旬身、三百由旬身、四百由旬身、〕五百由旬身。如是,諸比丘!此法與律,乃大眾生之住處,此中眾生者謂:預流者、向預流果現證者;一來者、向一來果現證者;〔不還者、向不還果現證者〕;阿羅漢、向阿羅漢現證者。諸比丘!此法與律,乃大眾生之住處,此中眾生者謂:預流者、向預流果現證者;〔一來者、向一來果現證者;不還者、向不還果現證者〕;阿羅漢、向阿羅漢現證者。諸比丘!此為此法與律,之第八希有、未曾有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於此法與律。 諸比丘!於此法與律中,有如是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此法與律。」 第二 大品〔終〕 攝句: (一)鞞蘭若、(二)師子、(三)良馬、(四)未調馬、(五)垢穢、(六)使命、 (七、八)二之繫縛、(九)波呵羅、(十)布薩。 ## 第三 居士品 ### 8.21 二十一 郁伽[1](一) ᅟᅟ==[1] 漢譯中阿含、郁伽長者(大正藏一、四七九c)。== (1)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城大林之重閣講堂。於此,世尊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於世尊。世尊說: (2)「諸比丘!毘舍離之郁伽居士,了知成就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 世尊如是說。作如是說已,善逝即從座而起,進入精舍。 (3)時,有一比丘,於晨朝時,著下衣,持鉢、衣,而往毘舍離郁伽居士之家。至已,坐於所設之座。 時,毘舍離之郁伽居士,來至彼比丘之處,來已,禮敬彼比丘,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時,彼比丘對毘舍離之郁伽居士言: (4)「居士!汝成就世尊所說之八種希有、未曾有法。居士!汝成就世尊所說之八種希有、未曾有法者,為云何?」 「大德!我不了知世尊所說,成就如何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大德!然而,於我有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居士!」 彼比丘回答毘舍離之郁伽居士。毘舍離之郁伽居士說: (5)「大德!我初覲見世尊時,大德!即使於遠處,見已我心俱為明淨。大德!此為我第一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大德!我得明淨心而禮敬世尊,世尊為我次第解說,謂:解說施論、戒論、生天論、諸欲之過患、邪害、雜染、出離之功德。 (6)了知我堪任心、柔軟心、離障心、歡喜心、明淨心之生起,世尊為我解說諸佛本真之說法,〔謂:〕苦、集、滅、道。譬如清淨而無黑點之布而受正色,如是,我即於其座遠塵離垢得法眼,〔謂:〕有集法者,即悉皆有此滅法。大德!我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於法,超越疑惑,斷除猶豫,得到無畏,除師教之外別無他緣,即歸依佛、法、僧,受持梵行等之五戒。大德!此為我第二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7)大德!其時,我有四位年輕之夫人。大德!時,我前往彼等夫人之處,至已,向彼等夫人言:『姊妹!我已受持梵行等之五戒,汝等若欲則在此受用錢財,或修其福,或往各自親族之家,或欲改嫁,我可將汝等給與任何人耶!』大德!如是言時,彼最大夫人對我說:『尊者!將我給與某甲之人!』大德!時,我即招呼彼人,左手執夫人,右手取金澡罐,賜予彼人。大德!又,我棄年輕之夫人,於心不覺悔。大德!此為我第三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8)大德!復次,我家之財富,與具戒者、善法者,不分彼此而受用。大德!此為我第四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9)大德!復次,我侍於比丘時,恭敬而侍,非不恭敬。大德!此為我第五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10)大德!若具壽為我說法,則恭敬而聽,非不恭敬;若具壽不為我說法,則我為彼說法。大德!此為我第六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11)大德!復次,諸天非少來我處而告謂,謂:『居士!世尊說善法。』如是而言已,大德!我向彼諸天言:『諸天!無論有無汝等之所言,世尊皆說善法。』大德!然而,我心不高慢而作:『諸天來我處,我與諸天相俱談論。』大德!此為我第七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12)大德!復次,世尊所說之五下分結,於我不見有少分之未斷。大德!此為我第八種之希有、未曾有法。大德!如是有八種之希有、未曾有法,然而,我不了知世尊所說成就如何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 (13)時,彼比丘於毘舍離郁伽居士之家,受施食,從座起而離去。時,彼比丘食後,從受食而還,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將與毘舍離之郁伽居士所相互談論之全部,告於世尊。 (14)「善哉,善哉!比丘!毘舍離之郁伽居士正如汝所說。如是,比丘!毘舍離之郁伽居士,成就我所說之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比丘!毘舍離之郁伽居士,了知成就此八希有、未曾有之法。」 ### 8.22 二十二 郁伽[1](二) ᅟᅟ==[1] 參照前經。== (1)爾時,世尊住跋耆國象村。世尊於此,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於世尊。世尊曰:〕 (2)「諸比丘!象村之郁伽居士,了知成就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 世尊如是說。作如是說已,善逝即從座而起,入於精舍。 (3)時,有一比丘,於晨朝時,著下衣,持鉢、衣,往象村郁伽居士之家,至已,坐於所設之座。 時,象村之郁伽居士來至彼比丘處,來已,禮敬彼比丘,坐於一面。坐於一面時,彼比丘向象村之郁伽居士言: (4)「居士!汝成就世尊所說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居士!汝成就世尊所說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者,為云何?」 「大德!我不了知世尊所說成就如何八種之希有、未曾有法。大德!然而,我有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諦聽,善自作意!」 「唯然,居士!」 彼比丘回答象村之郁伽居士。象村之郁伽居士曰: (5)「大德!我遊於龍林,起初覲見世尊時,大德!即使於遠處,見已,我心俱為明淨而醉醒。大德!此為我第一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大德!我得明淨心而禮敬世尊,世尊為我次第而說,謂:施論、戒論、生天論,說明諸欲之過患、邪害、雜染、出離之功德。 (6)了知我堪任心、柔軟心、離障心、歡喜心、明淨心之生起,世尊為我解說諸佛本真之說法〔謂:〕苦、集、滅、道。譬如清淨而無黑點之布而受正色,如是,我即於其座,遠塵離垢而得法眼,〔謂:〕有集法者,即悉皆有此滅法。大德!我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於法,超越疑惑,斷除猶豫,得到無畏,除師教之外別無他緣,即歸依佛、法、僧,受持梵行等之五戒。大德!此為我第二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7)大德!其時,我有四位年輕之夫人。大德!時,我前往彼等夫人處,至已,向彼等夫人言:『姊妹!我已受持梵行等之五戒,汝等若欲在此受用錢財,或修其福,或往各自親族之家,若欲改嫁,我可將汝等給與任何人!』大德!如是言時,彼最大之夫人對我說:『尊者!將我給與某甲之人!』大德!時,我即招呼彼人,左手執夫人,右手取金澡罐,賜予彼人。大德!又,我棄年輕之夫人,於心不覺悔。大德!此為我第三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8)大德!復次,我家之財富,與具戒者、善法者不分彼此而受用。大德!此為我第四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9)大德!復次,我侍於比丘時,是恭敬而侍,非不恭敬。大德!若具壽為我說法,則恭敬而聽,非不恭敬;若具壽不為我說法,則我為彼說法。大德!此為我第五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10)大德!復次,我請僧伽之時,諸天非少來我處而告謂,謂:『居士!某甲比丘乃俱分解脫者,某甲是慧解脫者,某甲是身證者,某甲是見至者,某甲是信解者,某甲是隨法〔行〕者,某甲是隨〔信〕行者,某甲是具戒者、是善法者,某甲是破戒者、是惡法者。』大德!復次,我供養僧伽之時,如是無有『與彼少、與彼多』生心。大德!此為我第六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11)大德!復次,諸天非少來我處而告謂,謂:『居士!世尊說善法。』如是而言已,大德!我言於諸天:『諸天!無論有無汝等之所言,世尊皆說善法。』大德!然而,我心不高慢而作:『諸天來我處,我與諸天相俱談。』大德!此為我第七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12)大德!復次,若我欲比世尊之前命終,世尊欲記別於我者,非希有,謂:『無有結之能纏,令象村之郁伽居士還歸此世。』大德!此為我第八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大德!如是有八種之希有、未曾有法。然而,我不知世尊所說成就如何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 (13)時,彼比丘於象村郁伽居士之家,受施食,即從座起而離去。時,彼比丘食後,從受食而還,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將與象村之郁伽居士所相互談論之全部,告於世尊。 (14)「善哉,善哉!比丘!象村之郁伽居士正如汝說。如是,比丘!象村之郁伽居士,成就我所說之八種希有、未曾有法。比丘!象村之郁伽居士,了知成就此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 ### 8.23 二十三 呵哆[1](一) ᅟᅟ==[1] 漢譯中阿含四一、手長者(大正藏一、四八四b)。== (1)爾時,世尊住阿羅鞞阿伽羅婆制底。世尊於此,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者回答於世尊。世尊曰: (2)「諸比丘!呵哆阿羅婆,了知成就七種之希有、未曾有法。以何為七耶? (3)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信,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戒,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慚,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愧,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是多聞,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捨,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慧。 諸比丘!呵哆阿羅婆如是了知成就七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如是說。作如是說已,善逝即從座而起,入於精舍。 (4)時,有一比丘,於晨朝時,著下衣,持鉢、衣,而往呵哆阿羅婆之家,至已,坐於所設之座。 時,呵哆阿羅婆來彼比丘處,來已,禮敬彼比丘,坐於一面。坐於一面時,彼比丘對呵哆阿羅婆言: 「友!汝成就世尊所說之七種希有、未曾有法,以何為七耶?〔世尊言:〕『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信,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戒,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慚,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愧,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是多聞,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捨,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慧。』友!汝如是成就世尊所說之七種希有、未曾有法。」 「大德!其時,是否有白衣之在家人?」 「道友!其時,無白衣之在家人。」 「大德!其時,無有白衣之在家人,是善。」 (5)時,彼比丘於呵哆阿羅婆之家,受施食,從座起而離去。時,彼比丘食後,自受食而還,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此處,我於晨分,著下衣,持鉢、衣,而往呵哆阿羅婆之家,至已,坐於所設之座。大德!時,呵哆阿羅婆來至我處,來已,禮敬於我,坐於一面。大德!坐於一面時,我對呵哆阿羅婆言:『友!汝成就世尊所說之七種希有、未曾有法,以何為七耶?〔世尊言:〕「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信,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戒,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慚,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愧,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是多聞,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捨,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慧。」友!汝如是成就世尊所說之七種希有、未曾有法。』大德!如是說,呵哆阿羅婆對我言:『大德!其時,是否有白衣之在家人?』『友!其時,無白衣之在家人。』『大德!其時,無有白衣之在家人,是善。』」 (6)「善哉,善哉!比丘!比丘!彼善男子少欲而自有善法不欲人了知。比丘!然而,了知呵哆阿羅婆成就第八種之希有未曾有法,謂:是少欲。」 ### 8.24 二十四 呵哆[1](二) ᅟᅟ==[1] 漢譯中阿含四〇、手長者(大正藏一、四八二c)。== (1)爾時,世尊往阿羅鞞阿伽羅婆制底。 時,呵哆阿羅婆為五百之優婆塞所圍繞,而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時,世尊對呵哆阿羅婆曰: (2)「呵哆!汝之眾是大,呵哆!汝云何而攝此大眾耶?」 「大德!世尊說四攝事,我因此而攝此大眾。大德!我若知此人以布施可攝者,則以布施而攝;我若知此人以愛語可攝者,則以愛語而攝;我若知此人以利行可攝者,則以利行而攝;我若知此人以同事可攝者,則以同事而攝。大德!又,我家有財,若〔我〕變為貧窮者,則〔人人〕不思如是欲聽。」 (3)「善哉,善哉!呵哆,呵哆!此乃攝大眾之要諦。呵哆!過去世所攝大眾者,總定以此四攝事而攝大眾;呵哆!未來世欲攝大眾者,總定以此四攝事而欲攝大眾;呵哆!現在攝大眾者,總定以此四攝事而攝大眾。」 (4)時,世尊說法教示,勸導讚勵,令其慶喜,呵哆阿羅婆禮敬世尊,右遶而去。 時,呵哆阿羅婆離去不久,世尊告諸比丘言: (5)「諸比丘!當了知呵哆阿羅婆成就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以何為八耶? (6)諸比丘!呵阿羅婆有信,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戒,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慚,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愧,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是多聞,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捨,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慧,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是少欲。 諸比丘!當了知呵哆阿羅婆如是成就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 ### 8.25 二十五 摩訶男[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三、一一、一切行(大正藏二、二三六c)。== (1)爾時,世尊住釋氏國迦維羅衛城尼拘律園。時,釋種摩訶男來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種摩訶男白世尊言: 「大德!云何為優婆塞耶?」 「摩訶男!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則為優婆塞。」 (2)「大德!云何為具戒之優婆塞耶?」 「摩訶男!若優婆塞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淫、離妄語、離飲酒,則為具戒之優婆塞。」 (3)「大德!云何為優婆塞趣向自利而未趣向利他耶?」 「摩訶男!若優婆塞自成就信,而未勸導他成就信;自成就戒,而未勸導他成就戒;自成就捨,而未勸導他成就捨;自欲見諸比丘,而未勸導他見諸比丘;自欲聽聞正法,而未勸導他聽聞正法;自持所聞之法,而未勸導他持〔所聞之〕法;自觀察所持法之義,而未勸導他觀察〔所持法之〕義;自知義、知法、隨順法,而未勸導他〔知義、知法、〕隨順法而行,則為優婆塞趣向自利,而未趣向他利。」 (4)「大德!云何為優婆塞俱趣向自利利他耶?」 「摩訶男!若優婆塞自成就信,而勸導他成就信;自成就戒,而勸導他成就戒;自成就捨,而勸導他成就捨;自欲見諸比丘,而勸導他見諸比丘;自欲聽聞正法,而勸導他聽聞正法;自持所聞之法,而勸導他持〔所聞之〕法;自觀察所持法之義,而勸導他觀察〔所持法之〕義;自知義、知法、隨順法,而且勸導他〔知義、知法〕隨順法而行,則優婆塞為俱趣向自利利他。」 ### 8.26 二十六 耆婆[1] ᅟᅟ==[1] 參照前經。==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耆婆菴羅園。時,耆婆童子來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耆婆童子白世尊言: 「大德!云何為優婆塞耶?」 「耆婆!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則為優婆塞。」 (2)「大德!云何為具戒之優婆塞耶?」 「耆婆!若優婆塞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淫、離妄語、離飲酒,則為具戒之優婆塞。」 (3)「大德!云何為優婆塞趣向自利而未趣向利他耶?」 「耆婆!若優婆塞自成就信,而未勸導他成就信;自成就戒,而未勸導他成就戒;自成就捨,而未勸導他成就捨;自欲見諸比丘,而未勸導他見諸比丘;自欲聽聞正法,而未勸導他聽聞正法;自持所聞之法,而未勸導他持〔所聞之〕法;自觀察所持法之義,而未勸導他觀察〔所持法之〕義;自知義、知法、隨順法,而未勸導他〔知義、知法、〕隨順法而行,則優婆塞為趣向自利而未趣向利他。」 (4)「大德!云何為優婆塞俱趣向自利利他耶?」 「耆婆!若優婆塞自成就信,而勸導他成就信;自成就戒,而勸導他成就戒;自成就捨,而勸導他成就捨;自欲見諸比丘,而勸導他見諸比丘;自欲聽聞正法,而勸導他聽聞正法;自持所聞之法,而勸導他持〔所聞之〕法;自觀察所持法之義,而勸導他觀察〔所持法之〕義;自知義、知法、隨順法,而且勸導他〔知義、知法、〕隨順法而行,則優婆塞為俱趣向自利利他。」 ### 8.27 二十七 力[1](一) ᅟᅟ==[1] 漢譯增三八、一、一(大正藏二、七一七b),雜阿含二六-五五、五六、六一(大正藏二、一八八b)。== (1)「諸比丘!有八種力。以何為八耶? (2)諸比丘!小兒以啼泣為力,婦女以瞋恚為力,盜賊以武器為力,國王以自在為力,愚人以毀呰為力,賢人以審諦為力,多聞者以計數為力,婆羅門以忍辱為力。 諸比丘!如是,有八種力。」 ### 8.28 二十八 力[1-1](二) ᅟᅟ==[1-1] 漢譯雜阿含二六-五七、五八(大正藏二、一八八b)。== (1)時,具壽舍利弗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時,世尊對具壽舍利弗言: 「舍利弗!漏盡比丘有幾何之力,成就其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耶?」 (2)「大德!漏盡比丘有八力,成就其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了知漏盡。 (3)大德!此處,漏盡比丘以如實正慧善觀一切諸行是無常。大德!漏盡比丘以如實正慧善觀一切諸行是無常,此為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 (4)大德!又,漏盡比丘以如實正慧善觀諸欲如火坑。大德!漏盡比丘以如實正慧善觀諸欲如火坑,此為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 (5)大德!又,漏盡比丘其心趣向於離、傾向於離、臨入於離、住於離,歡喜出盡一切漏所生之法。大德!漏盡比丘其心趣向於離、傾向於離、臨入於離、住於離,歡喜出盡一切漏所生之法,此為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 (6)大德!又,漏盡比丘修習、善修四念處。大德!漏盡比丘修習、善修四念處,此為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 (7)大德!又,漏盡比丘修習、善修四神足。大德!漏盡比丘修習、善修四神足,此為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 大德!又,漏盡比丘修習、善修五根。大德!漏盡比丘修習、善修五根,此為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 大德!又,漏盡比丘修習、善修七覺支。大德!漏盡比丘修習、善修七覺支,此為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 大德!又,漏盡比丘修習、善修八聖道。大德!漏盡比丘修習、善修八聖道,此為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 大德!漏盡比丘有如是之八力,成就其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 ### 8.29 二十九 難[1] ᅟᅟ==[1] 漢譯增一阿含四二-一、非時(大正藏二、七四七a),中阿含一二四、八難(大正藏一、六一三a)。長部經典原典,第三卷二六三。再者,在本經應該注意的地方是 khaṇa 時節、不難,akhaṇa 非時節、難。== (1)「諸比丘!無聞之凡夫曰:『世間得時節有所作,世間得時節有所作。』而彼不知時節與非時節。諸比丘!於梵行住有八難、非時,以何為八耶? (2)諸比丘!此處如來出現於世,謂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說法,趣向於止息、趣向於般涅槃、趣向於等覺,善逝之所演,而此人生於地獄。諸比丘!此為梵行住之第一難、非時。 (3)諸比丘!又,如來出現於世,〔謂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說法,趣向於止息、趣向於般涅槃、趣向於等覺,善逝之所演,而此人生於畜生。〔諸比丘!此為梵行住之第二難、非時。 諸比丘!又,如來出現於世,謂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說法,趣向於止息、趣向於般涅槃、趣向於等覺,善逝之所演,〕而此人生於餓鬼道。〔諸比丘!此為梵行住之第三難、非時。 諸比丘!又,如來出現於世,謂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說法,趣向於止息、趣向於般涅槃、趣向於等覺,善逝之所演,〕而此人生於長壽天。〔諸比丘!此為梵行住之第四難、非時。 諸比丘!又,如來出現於世,謂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說法,趣向於止息、趣向於般涅槃、趣向於等覺,善逝之所演,〕而此人生於邊國無知之夷狄中,於此處無得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比丘!此為梵行住之第五難、非時。 諸比丘!又,如來出現於世,謂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說法,趣向於止息、趣向於般涅槃、趣向於等覺,善逝之所演,〕而此人雖生於中國,然而有邪見、顛倒見,為『無施、無供施、無燒施、無善惡業之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生死之眾生,於世間為沙門、婆羅門之正到正趣,此世他世無自證知、現證而宣說者。』〔諸比丘!此為梵行住之第六難、非時。 諸比丘!又,如來出現於世,謂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說法,趣向於止息、趣向於般涅槃、趣向於等覺,善逝之所演,〕而此人雖生於中國,然為無慧、癡呆、啞羊而不能知善說、惡說之義。諸比丘!此為梵行住之第七難、非時。 (4)諸比丘!又,如來不出現於世,謂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不說法,趣向於止息、趣向於般涅槃、趣向於等覺,善逝之所演,而此人生於中國,有慧、無癡呆、無啞羊而能知善說、惡說之義。諸比丘!此為梵行住之第八難、非時。 諸比丘!如是,於梵行住有八種之難、非時。 (5)諸比丘!於梵行住有一種之不難、是時,以何為一耶? (6)諸比丘!此處如來出現於世,謂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說法,趣向於止息、趣向於般涅槃、趣向於等覺,善逝之所演,而此人生於中國,有慧、無癡呆、無啞羊而能知善說、惡說之義。諸比丘!此為梵行住之一種不難、是時。」 正法演說時     生出人世間 若不證得果     必不得時節 不為人障礙     難者多能說 諸如來出世     稀有於世間 現前所見者     是世中甚難 求義利之人     加之得人身 欲遇正法說     當以精勤學 云何知正法     欲得不失時 失時之人者     墮地獄受苦 於此世必失     正法決定性 如商人必失     義利而永悔 纏於無明者     則不受正法 久生死〔流轉〕     當納受輪迴 正法演說時     得受人之性 過現未來世     若行大師教 悟得世間時     得知等梵行 如來之〔正道〕     已行於其身 日種具眼說     律儀護其身 常持正之念     離漏而應住 隨魔羅世界     隨[A2]眠皆斷去 得盡諸漏人     是世到彼岸 ᅟᅟ==[A2] 眠【CB】,眼【南傳】== ### 8.30 三十 阿那律[1] ᅟᅟ==[1] 漢譯增阿含四二-六、大人八念(大正藏二、七五四a),中阿含七四、八念(大正藏一、五四〇c)。== (1)爾時,世尊住婆祇國尸收摩羅山之恐怖林鹿園。其時,具壽阿那律住支提國之東竹山林。時,具壽阿那律靜居宴默,其心如是起思念: 「此法為少欲者之所有,此法非多欲者之所有;此法為知足者之所有,此法非無厭者之所有;此法為閑居者之所有,此法非樂聚會者之所有;此法為發勤者之所有,此法非懈怠者之所有;此法為正念者之所有,此法非邪念者之所有;此法為定意者之所有,此法非亂意者之所有;此法為智慧者之所有,此法非愚癡者之所有。」 (2)時,世尊於心了知阿那律心所思念,譬如力士伸曲腕或曲伸腕,如是〔迅速〕隱沒於婆祇國尸收摩羅山之恐怖林鹿園,而呈現於支提國東竹山林具壽阿那律之前。世尊坐於所設之座,具壽阿那律亦稽首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時,世尊對具壽阿那律言: (3)「善哉、善哉!阿那律!善哉,阿那律!汝思念大人之七念。〔謂:〕此法為少欲者之所有,此法非多欲者之所有;此法為知足者之所有,此法非無厭者之所有;此法為閑居者之所有,此法非樂聚會者之所有;此法為發勤者之所有,此法非懈怠者之所有;此法為正念者之所有,此法非邪念者之所有;此法為定意者之所有,此法非亂意者之所有;此法為智慧者之所有,此法非愚癡者之所有。阿那律!然者,汝今思念大人之第八念!〔謂:〕此法為樂於無戲論、喜於無戲論者之所有,此法非樂於戲論、喜於戲論者之所有。 (4)阿那律!汝若思念此大人之八念,若欲離諸欲,離諸之不善法,為有尋、有伺,自離而生之喜與樂,當具足初靜慮而住。 (5)阿那律!汝若思念此大人之八念,若欲為尋伺寂靜之故,為內淨,為心一趣,為無尋、無伺由三摩地而生之喜與樂,當具足第二靜慮而住。 (6)阿那律!汝若思念此大人之八念,若欲離喜之故,為捨而住,為正念、正知,樂正受於身,如諸聖者之宣說,有捨與念而樂住,當具足第三靜慮而住。 (7)阿那律!汝若思念此大人之八念,若欲斷樂、斷苦之故,及先已滅於憂與喜之故,為不苦不樂之捨念清淨,當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8)阿那律!汝若思念此大人之八念,隨樂欲而得此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譬如於居士、居士子,盛滿種種衣之衣篋,知足而住;於汝當思為能資於糞掃衣為喜,不懼、安穩住,為入涅槃。 (9)阿那律!汝若思念此大人之八念,隨樂欲而得此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譬如於居士、居士子,多羹多添味之白米飯,知足而住;於汝當思為能資於乞食為喜,不懼、安穩住,為入涅槃。 (10)阿那律!汝若思念此大人之八念,隨樂欲而得此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譬如於居士、居士子,自內外而塗,防風閂閉,閉窗之樓閣,知足而住;於汝當思為能資於樹下坐為喜,不懼、安穩住,為入涅槃。 (11)阿那律!汝若思念此大人之八念,隨樂欲得此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譬如於居士、居士子,牀鋪有長山羊毛之覆、有白氈之覆、有繡花之覆、有殊勝羚羊皮之覆、有覆帳、兩側有丹枕,知足而住;於汝當思為能資於草覆之牀座為喜,不懼、安穩住,為入涅槃。 (12)阿那律!汝若思念此大人之八念,隨樂欲而得此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譬如於居士、居士子,種種藥,謂:熟酥、生酥、油、蜜、糖,知足而住;於汝當思為能資於陳棄藥為喜,不懼、安穩住,為入涅槃。 (13)阿那律!然者,汝於次之雨安居,住此支提國之東竹山林!」 「唯然,大德!」 具壽阿那律回答世尊。 時,世尊如是教誡具壽阿那律已,譬如力士伸曲腕,曲伸腕,如是〔迅速〕沒入支提國之東竹山林,呈現於婆祇國尸收摩羅山之恐怖林鹿園。世尊坐於所設之座。坐已世尊告諸比丘言: (14)「諸比丘!我為汝等當說大人之八念,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何等為大人之八念耶? (15)諸比丘!此法為少欲者之所有,此法非多欲者之所有;此法為知足者之所有,此法非無厭者之所有;此法為閑居者之所有,此法非樂聚會者之所有;此法為發勤者之所有,此法非懈怠者之所有;此法為正念者之所有,此法非邪念者之所有;此法為定意者之所有,此法非亂意者之所有;此法為智慧者之所有,此法非愚癡者之所有;此法為樂於無戲論、喜於無戲論者之所有,此法非樂於戲論、喜於戲論者之所有。 (16)諸比丘!說『此法為少欲者之所有,此法非多欲者之所有』者,是緣何而說耶? (17)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為少欲而不欲被知少欲;為知足而不欲被知知足;為閑居而不欲被知閑居;為發勤而不欲被知發勤;為正念而不欲被知正念;為定意而不欲被知定意;有智慧而不欲被知有智慧;樂於無戲論而不欲被知樂於無戲論。諸比丘!說『此法為少欲者之所有,此法非多欲者之所有』者,是緣此而說。 (18)諸比丘!說『此法為知足者之所有,此法非無厭者之所有』者,是緣何而說耶? (19)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即使依任何之衣、食、牀座、病藥、資具亦為厭足。諸比丘!說『此法為知足者之所有,此法非無厭者之所有』者,是緣此而說。 (20)諸比丘!說『此法為閑居者之所有,此法非樂聚會者之所有』者,是緣何而說耶? (21)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閑居而住,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王、王臣、外道、外道弟子來。爾時,比丘心趣向於離、傾向於離、臨入於離、住於離、歡喜出離,唯定作策勵出離之談。諸比丘!說『此法為閑居者之所有,此法非樂聚會者之所有』者,是緣此而說。 (22)諸比丘!說『此法為發勤者之所有,此法非懈怠者之所有』者,是緣何而說耶? (23)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發勤而住,為斷諸不善法,具足諸善法,有努力,為勇健堅固,於諸善法而不捨軛擔。諸比丘!說『此法為發勤者之所有,此法非懈怠者之所有』者,是緣此而說。 (24)諸比丘!說『此法為正念者之所有,此法非邪念者之所有』者,是緣何而說耶? (25)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久亦憶念隨念以前之所作、以前之所說。諸比丘!說『此法為正念者之所有,此法非邪念者之所有』者,是緣此而說。 (26)諸比丘!說『此法為定意者之所有,此法非亂意者之所有』者,是緣何而說耶? (27)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自離而生喜與樂,具足初靜慮而住。為尋伺寂靜故,為內淨,為心一趣,為無尋、無伺,由三摩地而生喜與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離喜之故,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正受樂於身,如諸聖者之宣說,有捨與念而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斷樂斷苦之故,及先已滅憂與喜之故,以不苦不樂為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諸比丘!說『此法為定意者之所有,此法非亂意者之所有』者,是緣此而說。 (28)諸比丘!說『此法為智慧者之所有,此法非愚癡者之所有』者,是緣何而說耶? (29)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智慧,為聖決擇,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諸比丘!說『此法為智慧者之所有,此法非愚癡者之所有』者,是緣此而說。 (30)諸比丘!說『此法為樂於無戲論、喜於無戲論者之所有,此法非樂於戲論、喜於戲論者之所有』者,是緣何而說耶? (31)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其心入於戲論之滅盡而歡喜、安住、解脫。諸比丘!說『此法為樂於無戲論、喜於無戲論者之所有,此法非樂於戲論、喜於戲論者之所有』者,是緣此而說。」 (32)時,具壽阿那律於次之雨安居,即住於支提國之東竹山林。時,具壽阿那律獨遠離,不放逸、熱誠,住於精勤不久,善男子之正從家而出家,為無上之梵行,究竟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證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具壽阿那律為阿羅漢之一人。 時,具壽阿那律得阿羅漢,其時,說偈曰: 「世間無上師了知我思 以神通意所成身而來 隨後如來而說明我意 佛無戲論所說無戲論 覺悟其法而歡喜其教 悟得三明而佛說已辦」 第三 居士品〔終〕 攝句: (一、二)二之郁伽、(三、四)二之呵哆、(五)摩訶男、(六)耆婆、(七、八) 二之力、(九)難、(十)阿那律之十。 ## 第四 布施品 ### 8.31 三十一 布施[1](一) ᅟᅟ==[1] 漢譯集異門足論(大正藏二六、四四一a),長部經典原典第三卷二五八頁。== (1)「諸比丘!布施有八種。以何為八耶? (2)即隨至而給與布施;怖畏之故而給與布施;我前受布施而給與布施;我將受布施而給與布施;思:『布施為善』而給與布施,思:『我炊而彼等不炊,故我給與炊而對不炊者給與布施』;思:『若給與布施,則我為起善名稱』而給與布施;為心之莊嚴、心資具而給與布施。 諸比丘!如是有八種布施。」 ### 8.32 三十二 布施[1-1](二) ᅟᅟ==[1-1] 論事原典三四一頁。== 信慚善施法 此善世所求 世稱為天道 此往天世道 ### 8.33 三十三 布施事[1] ᅟᅟ==[1] 參照第三十一經。== (1)「諸比丘!布施事有八種。以何為八耶? (2)即欲之故給與布施;瞋之故給與布施;癡之故給與布施;怖畏之故給與布施;思:『父祖先若作則我不可廢舊有之家風』而給與布施;思:『若給與此布施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於善趣、天界』而給與布施;思:『若給與此布施則我心生明淨適悅歡喜』而給與布施;為心之莊嚴、心資具而給與布施。 諸比丘!如是,布施事有八種。」 ### 8.34 三十四 田 (1)「諸比丘!播種子於八分成就之田時,無大果、無大味、無勝增長。云何為八分成就耶? (2)諸比丘!此處有田,有凹凸、有石礫、有鹽分、耕土不深、〔水之〕入路不具、〔水之〕出路不具、溝不具、畔不具。 諸比丘!如是,播種於八分成就之田時,無大果、無大味、無勝增長。 諸比丘!如是,給與布施於八分成就之沙門婆羅門時,無大果、無大功德、無大威光、無大徧滿。云何為八分成就耶? (3)諸比丘!此處有沙門婆羅門,有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 諸比丘!如是,給與布施於八分成就之沙門婆羅門時,無大果、無大功德、無大威光、無大徧滿。 (4)諸比丘!播種子於八分成就之田時,有大果、有大味、有勝增長。云何為八分成就耶? (5)諸比丘!此處有田,無凹凸、無石礫、無鹽分、耕土深、〔水之〕入路具、〔水之〕出路具、溝具、畔具。 諸比丘!如是,播種於八分成就之田時,有大果、有大味、有勝增長。 諸比丘!如是,給與布施於八分成就之沙門婆羅門時,有大果、有大功德、有大威光、有大徧滿。云何為八分成就耶? (6)諸比丘!此處有沙門婆羅門,有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比丘!如是,給與布施於八分成就之沙門婆羅門時,有大果、有大功德、有大威光、有大徧滿。」 播具足之種子於具足之田,天〔降雨〕,資具足,穀具足,息災具足,增長具足,廣大具足,果具足。如是,給與戒具足者之具足食。所作具足者,則具足成。故欲具足者,則為具足人,事於慧具足者!是具足成。得明行具足、心具足,作作業具足,得義利圓滿,如實知世間,當得見具足!達道具足,〔隨〕意具足而進。拂一切垢,得涅槃具足。脫一切苦,即一切具足。 ### 8.35 三十五 布施受生[1] ᅟᅟ==[1] 漢譯集異門足論(大正藏二六、四四二c),長部經典原典第三卷二五八頁。== (1)「諸比丘!布施受生有八種。以何為八耶? (2)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布施於沙門婆羅門,〔謂〕:飲食、衣服、車乘、華鬘、薰香、塗香、牀具、房舍、燈具。彼給與布施而有所求;彼見剎帝利大家、婆羅門大家、居士大家五妙欲[A3]豐足全備而喜樂,彼思念:『我身壞命終而後,當受生於剎帝利大家、婆羅門大家、居士大家之伙伴。』彼即定其心、住其心、修其心。其心於下劣而信解,於最上而不修習,身壞命終而後,受生於剎帝利大家、婆羅門大家、居士大家之伙伴。此是隨具戒者而說,破戒者則不然。諸比丘!具戒者之心願為清淨故成就。 ᅟᅟ==[A3] 豐【CB】,豊【南傳】== (3)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者,布施於沙門婆羅門,〔謂〕:飲食、衣服、車乘、華鬘、薰香、塗香、牀具、房舍、燈具。彼給與布施而有所求;彼聞『四天王者長壽、端麗而多樂。』彼思念:『我身壞命終而後,當受生於四大天王之伙伴。』彼即定其心、住其心、修其心。其心於下劣而信解,於最上而不修習,身壞命終而後,受生於四天王之伙伴。此是隨具戒者而說,破戒者則不然。諸比丘!具戒者之心願為清淨故成就。 (4)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者,布施於沙門婆羅門,〔謂〕:飲食、衣服、華鬘、薰香、塗香、牀具、房舍、燈具。彼給與布施而有所求;彼聞『忉利天者〔長壽、端麗而多樂。』彼思念:『我身壞命終而後,當受生於忉利天之伙伴。』彼即定其心、住其心、修其心。其心於下劣而信解,於最上而不修習,身壞命終而後,受生於忉利天之伙伴。此是隨具戒者而說,破戒者則不然。諸比丘!具戒者之心願為清淨故成就。 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者,布施於沙門婆羅門,謂:飲食、衣服、車乘、華鬘、薰香、塗香、牀具、房舍、燈具。彼給與布施而有所求;彼聞:〕『夜摩天者〔長壽、端麗而多樂。』彼思念:『我身壞命終而後,當受生於夜摩天之伙伴。』彼即定其心、住其心、修其心。其心於下劣而信解,於最上而不修習,身壞命終而後,受生於夜摩天之伙伴。此是隨具戒者而說,破戒者則不然。諸比丘!具戒者之心願為清淨故成就。 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者,布施於沙門、婆羅門,謂:飲食、衣服、車乘、華鬘、薰香、塗香、牀具、房舍、燈具。彼給與布施是有所求:彼聞:〕『兜率天者〔長壽、端麗而多樂。』彼思念:『我身壞命終而後,當受生於兜率天之伙伴。』彼即定其心、住其心、修其心。其心於下劣而信解,於最上而不修習,身壞命終而後,受生於兜率天之伙伴。此是隨具戒者而說,破戒者則不然。諸比丘!具戒者之心願為清淨故成就。 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者,布施於沙門婆羅門,謂:飲食、衣服、華鬘、薰香、塗香、牀具、房舍、燈具。彼給與布施而有所求;彼聞:〕『化樂天者〔長壽、端麗而多樂。』彼思念:『我身壞命終而後,當受生於化樂天之伙伴。』彼即定其心、住其心、修其心。其心於下劣而信解,於最上而不修習,身壞命終而後,受生於化樂天之伙伴。此是隨具戒者而說,破戒者則不然。諸比丘!具戒者之心願為清淨故成就。 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者,布施於沙門婆羅門,謂:飲食、衣服、車乘、華鬘、薰香、塗香、牀具、房舍、燈具。彼給與布施而有所求;彼聞:〕『他化自在天者長壽、端麗而多樂。』彼思念:『我身壞命終而後,當受生他化自在天之伙伴。』彼即定其心、住其心、修其心。其心於下劣而信解,於最上而不修習,身壞命終而後,受生於他化自在天之伙伴。此是隨具戒者而說,破戒者則不然。諸比丘!具戒者之心願為清淨故成就。 (5)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者,布施於沙門婆羅門,〔謂〕:飲食、衣服、車乘、華鬘、薰香、塗香、牀具、房舍、燈具。彼給與布施有所求;彼聞:『梵身天者長壽、端麗而多樂。』彼思念:『我身壞命終而後,當受生於梵身天之伙伴。』彼即定其心、住其心、修其心。其心於下劣而信解,於最上而不修習,身壞命終而後,受生於梵身天之伙伴。此是隨具戒者而說,破戒者則不然。諸比丘!具戒者之心願為清淨故成就。 諸比丘!如是,於布施受生有八種。」 ### 8.36 三十六 福業事[1] ᅟᅟ==[1] 長部經典原典第三卷二一八頁,如是語經五一。== (1)「諸比丘!福業事有三種。以何為三耶? (2)即:施類福業事、戒類福業事、修類福業事。 (3)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少作施類福業事,少作戒類福業事,未作修類福業事。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於苦厄之人。 (4)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者,中作施類福業事,中作戒類福業事,未作修類福業事。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於安樂之人。 (5)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者,多作施類福業事,多作戒類福業事,未作修類福業事。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於四天王之伙伴。諸比丘!此中,四天王者作施類福業事甚多,作戒類福業事甚多故,由四天王之諸天有十勝處,〔謂〕:天壽、天貌、天樂、天稱、天增上力、天色、天聲、天香、天味、天觸。 (6)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者,多作施類福業事,多作戒類福業事,未作修類福業事。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於忉利天之伙伴。諸比丘!此中,釋提桓因者作施類福業事甚多,作戒類福業事甚多故,由忉利天之諸天有十勝處,〔謂〕:天壽、天貌、天樂、天稱、天增上力、天色、天聲、天香、天味、天觸。 (7)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者,多作施類福業事,多作戒類福業事,未作修類福業事。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於夜摩天之伙伴。諸比丘!此中,夜摩天子者作施類福業事甚多,作戒類福業事甚多故,由夜摩天之諸天有十勝處,〔謂〕:天壽、天貌、天樂、天稱、天增上力、天色、天聲、天香、天味、天觸。 (8)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者,多作施類福業事,多作戒類福業事,未作修類福業事。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於兜率天之伙伴。諸比丘!此中,兜率天子者作施類福業事甚多,作戒類福業事甚多故,由兜率天之諸天有十勝處,〔謂〕:天壽、天貌、天樂、天稱、天增上力、天色、天聲、天香、天味、天觸。 (9)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者,多作施類福業事,多作戒類福業事,未作修類福業事。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於化樂天之伙伴。諸比丘!此中,化樂天子者作施類福業事甚多,作戒類福業事甚多之故,自化樂天之諸天有十勝處,〔謂〕:天壽、天貌、天樂、天稱、天增上力、天色、天聲、天香、天味、天觸。 (10)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者,多作施類福業事,多作戒類福業事,未作修類福業事。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於他化自在天之伙伴。諸比丘!此中,自在天子者作施類福業事甚多,作戒類福業事甚多故,由他化自在天之諸天有十勝處,〔謂〕:天壽、天貌、天樂、天稱、天增上力、天色、天聲、天香、天味、天觸。 諸比丘!如是,於福業事有三種。」 ### 8.37 三七 善士[1](一) ᅟᅟ==[1] 參照漢譯增一阿含四二.九、善男子施(大正藏二、七五五b),增支部經典原典一七二頁。== (1)「諸比丘!善士之施有八種。以何為八耶? (2)即:鮮潔而施、殊妙而施、隨時而施、相應而施、辨別而施、屢屢而施、施心明淨、施而適悅。 諸比丘!如是,善士之施有八種。」 鮮潔殊妙之飲食 隨時相應與再三 為梵行者等善田 給與布施之人者 即使捨棄眾多財 更無有追悔之心 如是給與布施者 正觀者等之讚嘆 有信之智者如是 以解脫心作供施 於無害安樂之世 受生也乃是賢者 ### 8.38 三八 善士(二) (1)「諸比丘!善士若能生於家,則資眾生之義利、利益、安樂。〔謂:〕資父母之義利、利益、安樂;資妻子之義利、利益、安樂;資奴僕之義利、利益、安樂,資朋友之義利、利益、安樂;資餓鬼之義利、利益、安樂;資國王之益利、利益、安樂;資諸天之義利、利益、安樂;資沙門、婆羅門之義利、利益、安樂。 (2)諸比丘!譬如大雨成就一切之穀,則資眾生之義利、利益、安樂,諸比丘!如是若善士能生於家,則資眾生之義利、利益、安樂。〔謂:〕資父母之義利、利益、安樂;資妻子之義利、利益、安樂;資奴僕之義利、利益、安樂;資朋友之義利、利益、安樂;資餓鬼之義利、利益、安樂;資國王之益利、利益、安樂;資諸天之義利、利益、安樂;資沙門婆羅門之義利、利益、安樂。」 住正慧者之家 是諸人之利益 憶念前世所作 不厭於夜與晝 如法奉仕於父 與母乃及祖先 善美之人知法 堅定持有信心 恭敬奉事於修 梵行之出家者 善立於正法為 人王者之利益 諸天親族朋友 與一切人利益 若調伏慳垢穢 則到吉祥之天 ### 8.39 三十九 等流 (1)「諸比丘!有福之等流、善之等流、樂之食、生天之因、樂之異熟、資於生天、資於可愛、可樂、可意、利益,安樂者有八種。 (2)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歸依佛。諸比丘!此有福之等流、善之等流、樂之食、生天之因、樂之異熟、資於生天、資於可愛、可樂、可意、利益,是安樂者之第一。 (3)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歸依法。諸比丘!此有福之等流、〔善之等流、生天之因、樂之異熟、資於生天、資於可愛、可樂、可意、利益,是安樂者之〕第二。 (4)諸比丘!復次有聖弟子,歸依僧。諸比丘!此有福之等流、善之等流、樂之食、生天之因、樂之異熟、資於生天、資於可愛、可樂、可意、利益,是安樂者之第三。 (5)諸比丘[1]!有五種布施,為大布施、自最初而知、於長夜而知、於傳統而知,自古而有,未雜亂、未曾雜亂、現不雜亂、當不雜亂,不受有智之沙門、婆羅門訶譏。以何為五耶? ᅟᅟ==[1] 參照論事原典三四一頁。== (6)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斷殺生、離殺生。諸比丘!聖弟子,離殺生而施無畏、施無怨、施無害於無量之眾生。施無畏、施無怨、施無害於無量之眾生已,而得無量之無畏、無怨、無害。諸比丘!此乃第一之布施,為大布施、自最初而知、於長夜而知、於傳統而知,自古而有,未雜亂、未曾雜亂、現不雜亂、當不雜亂,不受有智之沙門婆羅門訶譏。諸比丘!此有福之等流、善之等流、樂之食、生天之因、樂之異熟、資於生天、資於可愛、可樂、可意、利益,是安樂者之第四。 (7)諸比丘!復次有聖弟子,斷不與取、離不與取。〔諸比丘!聖弟子,離不與取而施無畏、施無怨、施無害於無量之眾生。施無畏、施無怨、施無害於無量之眾生已,而得無量之無畏、無怨、無害。諸比丘!此乃第二之布施,為大布施、自最初而知、於長夜而知、於傳統而知,自古而有,未雜亂、未曾雜亂、現不雜亂、當不雜亂,不受有智之沙門婆羅門訶譏。諸比丘!此有福之等流、善之等流、樂之食、生天之因、樂之異熟、資於生天、資於可愛、可樂、可意、利益,是安樂者之第五。 諸比丘!復次有聖弟子,〕斷欲邪行、離欲邪行。〔諸比丘!聖弟子,離欲邪行而施無畏、施無怨、施無害於無量之眾生。施無畏、施無怨、施無害於無量之眾生已而得無量之無畏、無怨、無害。諸比丘!此乃第三之布施,為大布施、自最初而知、於長夜而知、於傳統而知,自古而有,未雜亂、未曾雜亂、現不雜亂、當不雜亂,不受有智之沙門婆羅門訶譏。諸比丘!此有福之等流、善之等流、樂之食、生天之因、樂之異熟、資於生天、資於可愛、可樂、可意、利益,是安樂者之第六。 諸比丘!復次有聖弟子,〕斷妄語,離妄語。〔諸比丘!聖弟子,離妄語而施無畏、施無怨、施無害於無量之眾生。施無畏、施無怨、施無害於無量之眾生已,而得無量之無畏、無怨、無害。諸比丘!此乃第四之布施,為大布施、自最初而知、於長夜而知、於傳統而知,自古而有,未雜亂、未曾雜亂、現不雜亂、當不雜亂,不受有智之沙門婆羅門訶譏。諸比丘!此有福之等流、善之等流、樂之食、生天之因、樂之異熟、資於生天、資於可愛、可樂、可意、利益,是安樂者之第七。 諸比丘!復次有聖弟子,〕斷飲酒,離飲酒。諸比丘!聖弟子,離飲酒而施無畏、施無怨、施無害於無量之眾生。施無畏、施無怨、施無害於無量之眾生已,而得無量之無畏、無怨、無害。諸比丘!此乃第五之布施,為大布施、自最初而知、於長夜而知、於傳統而知,自古而有,未雜亂、未曾雜亂、現不雜亂、當不雜亂,不受有智之沙門婆羅門訶譏。諸比丘!此有福之等流、善之等流、樂之食、生天之因、樂之異熟、資於生天、資於可愛、可樂、可意、利益,是安樂者之第八。 諸比丘!如是有福之等流、善之等流、樂之食、生天之因、樂之異熟、資於生天、資於可愛、可樂、可意、利益,是安樂者有八種。」 ### 8.40 四十 極輕 (1)「諸比丘!若修習、多作殺生,則生於地獄、生於畜生、生於餓鬼。殺生極輕之異熟者,令人短命。 (2)諸比丘!若修習、多作不與取,則生於地獄、生於畜生、生於餓鬼。不與取極輕之異熟者,令人損財。 (3)諸比丘!若修習、多作欲邪行,則生於地獄、生於畜生、生於餓鬼。欲邪行極輕之異熟者,令人受敵之怨。 (4)諸比丘!若修習、多作妄語,則生於地獄、生於畜生、生於餓鬼。妄語極輕之異熟者,令人受非實之讒誣。 (5)諸比丘!若修習、多作離間語,則生於地獄、生於畜生、生於餓鬼。離間語極輕之異熟者,令人遠離朋友。 (6)諸比丘!若修習、多作麤惡語,則生於地獄、生於畜生、生於餓鬼。麤惡語極輕之異熟者,令人〔聞〕非可意之聲。 (7)諸比丘!若修習、多作雜穢語,則生於地獄、生於畜生、生於餓鬼。雜穢語極輕之異熟者,令人〔聞〕不信言。 (8)諸比丘!若修習、多作飲酒,則生於地獄、生於畜生、生於餓鬼。飲酒極輕之異熟者,令人昏迷。」 第四 布施品〔終〕 攝句: (一、二)二之布施與(三)〔布施〕事與(四)田與(五)布施受生與 (六)〔福〕業〔事〕與(七、八)二之善士與(九)等流[1]與 (一〇)極輕。 ᅟᅟ==[1] 在原文中,「等流」與「極輕」之順序顛倒,隨本文訂正。== ## 第五 布薩品 ### 8.41 四十一 略布薩[1-1] ᅟᅟ==[1-1] 參照漢譯增一阿含四三.二、八關齋法(大正藏二、七五六c),增支部經典原典第一卷二一一頁。==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祇樹給孤獨園。於此,世尊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曰: (2)「諸比丘!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者,則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徧滿。諸比丘!云何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者,則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徧滿耶? (3)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如是思擇:『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具悲,哀愍一切眾生而住。今我亦今日今夜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具悲,哀愍一切眾生而住。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一分。 (4)『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取所與、望所與,不盜,淨己而住。我當以此分,做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二分。 (5)『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非梵行、修梵行,修遠行、離婬穢法。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非梵行、修梵行,修遠行,離婬穢法。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三分。 (6)『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妄語、離妄語,與真語、真實、可依、可信,不欺世間。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妄語、離妄語,與真語、真實、可依、可信,不欺世間。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四分。 (7)『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飲酒、離飲酒。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飲酒、離飲酒。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五分。 (8)『諸阿羅漢乃至命終,為一食,不夜食、離非時食。今我亦於今日今夜,為一食,不夜食、離非時食。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六分。 (9)『諸阿羅漢乃至命終,遠離舞蹈、歌謠、音樂、觀劇、華鬘、薰香、塗香之所持、莊嚴。今我亦於今日今夜遠離舞蹈、歌謠、音樂、觀劇、華鬘、薰香、塗香之所持、莊嚴。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七分。 (10)『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高牀、大牀,離高牀、大牀,臥於小牀、草敷具之低處。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高牀、大牀,離高牀、大牀,臥於小牀、草敷具之低處。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八分。 諸比丘!如是,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徧滿。」 ### 8.42 四十二 廣布薩 (1)「諸比丘!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者,則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徧滿。諸比丘!云何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者,則有大果、大功德、大徧滿耶? (2)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如是思擇:『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具悲,哀愍一切眾生而住。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具悲,哀愍一切眾生而住。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一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取所與、望所與,不盜,淨己而住。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取所與、望所與,不盜,淨己而住。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二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非梵行、修梵行,修遠行、離婬穢法。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非梵行、修梵行,修遠行、離婬穢法。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三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妄語、離妄語,與真語、真實、可依、可信,不欺世間。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妄語、離妄語,與真語、真實、可依、可信,不欺世間。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四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飲酒、離飲酒。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飲酒、離飲酒。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五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為一食,不夜食、離非時食。今我亦於今日今夜,為一食,不夜食、離非時食。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六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遠離舞蹈、歌謠、觀劇、華鬘、薰香、塗香之所持、莊嚴。今我亦於今日今夜,遠離舞蹈、歌謠、音樂、觀劇、華鬘、熏香、塗香之所持、莊嚴。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七分。〕 (3)『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高牀、大牀,離高牀、大牀,臥於小牀、草敷具之低處。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高牀、大牀,離高牀、大牀,臥於小牀、草敷具之低處。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八分。 諸比丘!如是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者,則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徧滿。 有幾何之大果耶?有幾何之大功德耶?有幾何之大威光耶?有幾何之大徧滿耶? (4)諸比丘!譬如有人,有多七寶之十六大國,謂:鴦伽、摩竭陀、迦尸、拘薩羅、跋耆、末羅、支提、跋蹉、拘樓、般闍羅、婆蹉、戌囉西那、阿說迦、阿般提、乾陀羅、劍洴沙,君臨為王,不如八分成就布薩之十六分之一。何以故耶?諸比丘!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微弱。 (5)諸比丘!人之五十年者,是四天王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五百天年為四天王之壽量。諸比丘!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四天王之伙伴。諸比丘!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6)諸比丘!人之百年者,是忉利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千年為忉利天之壽量。諸比丘!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忉利天之伙伴。諸比丘!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7)諸比丘!人之二百年者,是夜摩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二千天年為夜摩天之壽量。諸比丘!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夜摩天之伙伴。諸比丘!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8)諸比丘!人之四百年者,是兜率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四千天年為兜率天之壽量。諸比丘!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兜率天之伙伴。諸比丘!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9)諸比丘!人之八百年者,是化樂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八千天年為化樂天之壽量。諸比丘!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化樂天之伙伴。諸比丘!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10)諸比丘!人之一千六百年者,是他化自在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一萬六千天年為他化自在天之壽量。諸比丘!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他化自在天之伙伴。諸比丘!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不殺生以及不與取 不妄語加之不飲酒 遠離非梵行之交會 不夜食與不非時食 不持華鬘亦不用香 臥小牀地上之敷具 此八分成就之布薩 究苦邊佛陀之所說 日月二者皆是美麗 光輝圍繞各各角落 去除黑暗環繞虛空 於普天徧照耀四方 此處埋藏種種之寶 真珠摩尼瑠璃妙寶 黃金黃金黃金黃金 有種種名稱之黃金 此乃不如八分具足 布薩之十六分之一 如於月光之諸星者 故男女者為戒具足 修行八分具足布薩 令得安樂亦為福業 不受譏訶到達天處[1] ᅟᅟ==[1] 增支部經典原典第一卷二一四頁。== ### 8.43 四十三 毘舍佉[1-1] ᅟᅟ==[1-1] 漢譯中阿含二〇二、持齋經(大正藏一、七七〇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母殿。 時,毘舍佉鹿母來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時,世尊告毘舍佉鹿母言: (2)「毘舍佉!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者,則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徧滿。毘舍佉!云何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者,則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徧滿耶? (3)毘舍佉!此處有聖弟子,如是思擇:『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具悲,哀愍一切眾生而住。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具悲,哀愍一切眾生而住。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一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取所與,望所與,不盜,淨己而住。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取所與,望所與,不盜,淨己而住。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二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非梵行、修梵行,修遠行、離婬穢法。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非梵行、修梵行,修遠行、離婬之穢法。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三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妄語、離妄語,與真語、真實、可依、可信,不欺世間。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妄語、離妄語,與真語、真實、可依、可信,不欺世間。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四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飲酒、離飲酒。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飲酒、離飲酒。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五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為一食,不夜食、離非時食。今我亦於今日今夜,為一食,不夜食、離非時食。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六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遠離舞蹈、歌謠、音樂、觀劇、華鬘、薰香、塗香之所持、莊嚴。今我亦於今日今夜,遠離舞蹈、歌謠、音樂、觀劇、華鬘、薰香、塗香之所持、莊嚴。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七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高牀、大牀,離高牀、大牀,臥於小牀、草敷具之低處。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高牀、大牀,離高牀、大牀,臥於小牀、草敷具之低處。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八分。 毘舍佉!如是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者,則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徧滿。 有幾何之大果耶?有幾何之大功德耶?有幾何之大威光耶?有幾何之大徧滿耶? (4)毘舍佉!譬如有人,有多七寶之十六大國,謂:鴦伽、摩竭陀、迦尸、拘薩羅、跋耆、末羅、支提、跋蹉、拘樓、般闍羅、婆蹉、戌囉西那、阿說迦、阿般提、乾陀羅、劍洴沙,君臨為王,不如八分成就布薩之十六分之一。何以故耶?毘舍佉!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5)毘舍佉!人之五十年者,是四天王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五百天年,為四天王壽量。毘舍佉!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四天王之伙伴。毘舍佉!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6)毘舍佉!人之百年者,是忉利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千天年,為忉利天之壽量。毘舍佉!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忉利天之伙伴。毘舍佉!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7)毘舍佉!人之二百年者,是〔夜摩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二千天年,為夜摩天之壽量。毘舍佉!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夜摩天之伙伴。毘舍佉!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毘舍佉!人之〕四百年者,是〔兜率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四千天年,為兜率天之壽量。毘舍佉!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兜率天之伙伴。毘舍佉!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毘舍佉!人之〕八百年者,是〔化樂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八千天年,為化樂天之壽量。毘舍佉!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化樂天之伙伴。毘舍佉!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毘舍佉!人之〕一千六百年者,是他化自在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一萬六千天年,為他化自在天之壽量。毘舍佉!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他化自在天之伙伴。毘舍佉!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不殺生以及不與取 不妄語加之不飲酒 遠離非梵行之交會 不夜食與不非時食 不持華鬘亦不用香 臥小牀地上之敷具 此八分成就之布薩 究苦邊佛陀之所說 日月二者皆是美麗 光輝圍繞各各角落 去除黑暗環繞虛空 於普天徧照耀四方 此處理藏種種之寶 真珠摩尼瑠璃妙寶 黃金黃金黃金黃金 有種種名稱之黃金 此乃不如八分具足 布薩之十六分之一 如於月光之諸星者 故男女者為戒具足 修行八分具足布薩 令得安樂亦為福業 不受譏訶到達天處 ### 8.44 四十四 婆私吒 (1)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城之大林重閣講堂。時,婆私吒優婆塞來詣世尊之處。至[A4]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時,世尊告婆私吒優婆塞言: ᅟᅟ==[A4] 已【CB】,巳【南傳】== 「婆私吒!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者,則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徧滿。婆私吒!云何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者,則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徧滿耶? 婆私吒!此處有聖弟子,如是思擇:『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具悲,哀愍一切眾生而住。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具悲,哀愍一切眾生而住。我當以此分,做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一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取所與、望所與,不盜,淨己而住。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取所與、望所與,不盜,淨己而住。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二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非梵行、修梵行,修遠行、離婬穢法。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非梵行、修梵行,修遠行、離婬穢法。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三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妄語、離妄語,與真語、真實、可依、可信,不欺世間。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妄語、離妄語,與真語、真實、可依、可信,不欺世間。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四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飲酒、離飲酒。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飲酒、離飲酒。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五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為一食,不夜食、離非時食。今我亦於今日今夜,為一食,不夜食、離非時食。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六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遠離舞蹈、歌謠、音樂、觀劇、華鬘、薰香、塗香之所持、莊嚴。今我亦於今日今夜,遠離舞蹈、歌謠、音樂、觀劇、華鬘、薰香、塗香之所持、莊嚴。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七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高牀、大牀,離高牀、大牀,臥於小牀、草敷具之低處。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高牀、大牀,離高牀、大牀,臥於小牀、草敷具之低處。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八分。 婆私吒!如是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者,則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徧滿。 有幾何之大果耶?有幾何之大功德耶?有幾何之大威光耶?有幾何之大徧滿耶? 婆私吒!譬如有人,有多七寶之十六大國,謂:鴦伽、摩竭陀、迦尸、拘薩羅、跋耆、末羅、支提、跋蹉、拘樓、般闍羅、婆蹉、戌囉西那、阿說迦、阿般提、乾陀羅、劍洴沙,君臨為王,不如八分成就布薩之十六分之一。何以故耶?婆私吒!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婆私吒!人之五十年者,是四天王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五百天年,為四天王之壽量。婆私吒!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四天王之伙伴。婆私吒!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婆私吒!人之百年者,是忉利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千天年,為忉利天之壽量。婆私吒!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忉利天之伙伴。婆私吒!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婆私吒!人之二百年者,是夜摩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二千天年,為夜摩天之壽量。婆私吒!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夜摩天之伙伴。婆私吒!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婆私吒!人之四百年者,是兜率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四千天年,為兜率天之壽量。婆私吒!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兜率天之伙伴。婆私吒!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婆私吒!人之八百年者,是化樂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八千天年,為化樂天之壽量。婆私吒!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化樂天之伙伴。婆私吒!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婆私吒!人之一千六百年者,是他化自在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一萬六千天年,為他化自在天之壽量。婆私吒!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他化自在天之伙伴。婆私吒!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不殺生以及不與取ᅟᅟ不妄語加之不飲酒 遠離非梵行之交會ᅟᅟ不夜食與不非時食 不持華鬘亦不用香ᅟᅟ臥小牀地上之敷具 此八分成就之布薩ᅟᅟ究苦邊佛陀之所說 日月二者皆是美麗ᅟᅟ光輝圍繞各各角落 去除黑暗環繞虛空ᅟᅟ於普天徧照耀四方 此處埋藏種種之寶ᅟᅟ真珠摩尼瑠璃妙寶 黃金黃金黃金黃金ᅟᅟ有種種名稱之黃金 此乃不如八分具足ᅟᅟ布薩之十六分之一 如於月光之諸星者ᅟᅟ故男女者為戒具足 修行八分具足布薩ᅟᅟ令得安樂亦為福業 不受譏訶到達天處 (2)如是所說,婆私吒優婆塞白世尊言: 「大德!我令親愛之親族血緣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然者,我親愛之親族血緣,於長夜得利益安樂。 大德!若令一切之剎帝利,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一切之剎帝利,於長夜得利益安樂。 大德!若令一切之婆羅門,〔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一切之婆羅門,於長夜得利益安樂。 大德!若令一切之〕吠舍,〔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一切之吠舍,於長夜得利益安樂。 大德!若令一切之〕首陀羅,〔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一切之首陀羅,於長夜得利益安樂。」 (3)「如是,婆私吒!婆私吒!若令一切之剎帝利,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一切之剎帝利,於長夜得利益安樂。 婆私吒!若令一切之〕婆羅門,〔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一切之婆羅門,於長夜得利益安樂。 婆私吒!若令一切之〕吠舍,〔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一切之吠舍,於長夜得利益安樂。 婆私吒!若令一切之〕首陀羅,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一切之首陀羅,於長夜得利益安樂。 婆私吒!若令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生界,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生界,於長夜得利益安樂。 婆私吒!若其有思,令此等之大沙羅樹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此等之大沙羅樹,於長夜得利益安樂,云何況且於人者耶?」 ### 8.45 四十五 菩闍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菩闍優婆夷來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時,世尊告於菩闍優婆夷言: (2)「菩闍!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者,則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徧滿。菩闍!云何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者,則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徧滿耶? (3)菩闍!此處有聖第子,如是思擇:『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具悲,哀愍一切眾生而住。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具悲,哀愍一切眾生而住。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一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取所與、望所與,不盜,淨己而住。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取所與、望所與,不盜,淨己而住。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二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非梵行、修梵行,修遠行、離婬穢法。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非梵行、修梵行,修遠行、離婬穢法。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三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妄語、離妄語,與真語、真實、可依、可信,不欺世間。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妄語、離妄語,與真語、真實、可依、可信,不欺世間。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四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飲酒、離飲酒。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飲酒、離飲酒。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五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為一食,不夜食、離非時食。今我亦於今日今夜,為一食,不夜食、離非時食。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六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遠離舞蹈、歌謠、音樂、觀劇、華鬘、薰香、塗香之所持、莊嚴。今我亦於今日今夜,遠離舞蹈、歌謠、音樂、觀劇、華鬘、薰香、塗香之所持、莊嚴。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七分。〕 『諸阿羅漢乃至命終,斷高牀、大牀,離高牀、大牀,臥於小牀、草敷具之低處。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高牀、大牀,離高牀、大牀,臥於小牀、草敷具之低處。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八分。 菩闍!如是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者,則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徧滿。 有幾何之大果耶?有幾何之大功德耶?有幾何之大威光耶?有幾何之大徧滿耶? (4)菩闍!譬如有人,有多七寶之十六大國,謂:鴦伽、摩竭陀、迦尸、拘薩羅、跋耆、末羅、支提、跋蹉、拘樓、般闍羅、婆蹉、戌囉西那、阿說迦、阿般提、乾陀羅、劍洴沙,君臨為王,不如八分成就布薩之十六分之一。何以故耶?菩闍!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5)菩闍!人之五十年者,是四天王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五百天年,為四天王之壽量。菩闍!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四天王之伙伴**。菩闍!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6)菩闍!人之百年者,是〔忉利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千天年,為忉利天之壽量。菩闍!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忉利天之伙伴。菩闍!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菩闍!人之二百年者,是〔夜摩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二千天年,為夜摩天之壽量。菩闍!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夜摩天之伙伴。菩闍!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菩闍!人之〕四百年者,是〔兜率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四千天年,為兜率天之壽量。菩闍!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兜率天之伙伴。菩闍!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菩闍!人之〕八百年者,是〔化樂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八千天年,為化樂天之壽量。菩闍!復次,同理,此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化樂天之伙伴。菩闍!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菩闍!人之〕一千六百年者,是他化自在天之一日一夜,如是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如是月之十二月為一年,以如是年之一萬六千天年,為他化自在天之壽量。菩闍!復次,同理,此世有一類之男女,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他化自在天之伙伴。菩闍!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 不殺生以及不與取ᅟᅟ不妄語加之不飲酒 遠離非梵行之交會ᅟᅟ不夜食與不非時食 不持華鬘亦不用香ᅟᅟ臥小牀地上之敷具 此八分成就之布薩ᅟᅟ究苦邊佛陀之所說 日月二者皆是美麗ᅟᅟ光輝圍繞各各角落 去除黑暗環繞虛空ᅟᅟ於普天徧照耀四方 此處埋藏種種之寶ᅟᅟ真珠摩尼瑠璃妙寶 黃金黃金黃金黃金ᅟᅟ有種種名稱之黃金 此乃不如八分具足ᅟᅟ布薩之十六分之一 如於月光之諸星者ᅟᅟ故男女者為戒具足 修行八分具足布薩ᅟᅟ令得安樂亦為福業 不受譏訶到達天處 ### 8.46 四十六 阿那律 (1)爾時,世尊住憍賞彌國之瞿私多園。 其時,具壽阿那律行晝日住而宴默。時,有眾多之可意眾天[1],來詣阿那律之處。至已,禮敬具壽阿那律而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彼諸天,告具壽阿那律言: ᅟᅟ==[1] 「可意眾天」。謂化樂天。== 「大德阿那律!我等名為可意眾天,主宰三處而自在。大德阿那律!我等若欲於色,則忽得其色;若欲於聲,則忽得其聲;若欲於樂,則忽得其樂。大德阿那律!我等名為可意眾天,主宰此三處而自在。」 (2)時,具壽阿那律思念言:「令此諸天一切為青、青色,令著青衣、青飾。」時,彼諸天了知具壽阿那律之心,一切為青、青色,著青衣、青飾。 時,具壽阿那律思念言:「令此諸天一切為黃〔、黃色,令著黃衣、黃飾。」時,彼諸天了知具壽阿那律之心,一切為黃、黃色,著黃衣、黃飾。 時,具壽阿那律思念言:〕「令此諸天一切為赤〔、赤色,令著赤衣、赤飾。」時,彼諸天了知具壽阿那律之心,一切為赤、赤色,著赤衣、赤飾。 時,具壽阿那律思念言:〕「令此諸天一切為白、白色,令著白衣、白飾。」時,彼諸天了知具壽阿那律之心,一切為白、白色,著白衣、白飾。 時,彼諸天或歌謠、或舞蹈、或拍掌。譬如名手之善演奏、善調五部音樂,其聲為甘美、可樂、可欲、可愛而足以令〔人〕陶醉;如是莊嚴,彼諸天之聲為甘美、可樂、可欲、可愛而足以令〔人〕陶醉。 時,具壽阿那律調伏諸根。時,彼諸天為:「尊者阿那律不嘗味」而忽沒。 (3)時,具壽阿那律於晡時,自宴默而起,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那律白世尊言: 「大德!我於此處行晝日住而宴默。時,有眾多之可意眾天,來詣我處,至已,禮敬於我而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彼諸天告我言: 『大德阿那律!我等名為可意眾天,主宰三處而自在。大德阿那律!我等若欲於色,則忽得其色;若欲於聲,則忽得其聲;若欲於樂者,則忽得其樂。大德阿那律!我等名為可意眾天,主宰此三處而自在。』 ^vx98ly 大德!時,我思念:『令此諸天一切為青、青色,令著青衣、青飾。』大德!時,彼諸天了知我心,一切為青、青色,著青衣、青飾。 大德!時,我思念:『令此諸天一切為黃〔、黃色,令著黃衣、黃飾。』大德!時,彼諸天了知我心,一切為黃、黃色,著黃衣、黃飾。 大德!時,我思念:〕『令此諸天一切為赤〔、赤色,令著赤衣、赤飾。』大德!時,彼諸天了知我心,一切為赤、赤色,著赤衣、赤飾。 大德!時,我思念:〕『令此諸天一切為白、白色,令著白衣、白飾。』大德!時,彼諸天了知我心,一切為白、白色,著白衣、白飾。 大德!時,彼諸天或歌謠、或舞蹈、或拍掌。大德!譬如名手善演奏、善調五部音樂,其聲為甘美、可樂、可欲、可愛,足以令〔人〕陶醉;如是莊嚴,彼諸天之聲為甘美、可樂、可欲、可愛而足以令〔人〕陶醉。 大德!時,我調伏諸根。大德!時,彼諸天為:『尊者阿那律不嘗味』而忽沒。 大德!成就幾何法之女人,身壞命終而後,生於可意眾天之伙伴耶?」==\[[AN8.46](Tipitaka23#^AN8z46)-[AN8.50](Tipitaka23#^AN8z50) [AN8.42](Tipitaka23#^AN8z42)-[AN8.45](Tipitaka23#^AN8z45) ]== ᅟ (4)「阿那律!成就八法之女人,身壞命終而後,生於可意眾天之伙伴。以何為八耶? (5)阿那律![2]此處有女人,父母欲其利、希其益而哀愍,依哀愍而令嫁。 於其夫,夙起晚寐,好作業務,行其可意、愛語。 於夫所尊重之父母、沙門、婆羅門,恭敬、尊重、尊敬而予供養;若來至,則以座與〔洗足〕水迎接。 夫所親好之事業,於羊毛、綿,能作而不懈,成就其方便之思惟,能作、能整。 了知夫所親好之家內人——奴婢、使役、僮僕之應作所作,了知不應作不作;了知病者之強弱,將嚼食、噉食按照其分而分布。 受夫所贏之財、穀、銀、金則守護、收藏,因此無令欺、盜、酩酊、損壞。[AN5.33](Tipitaka23#^AN5z33) 為優婆夷,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為具戒而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妄語、離飲酒。 為具捨,以離慳吝垢穢之心而住家,常施、親手而施,喜於棄捨,相應於乞,喜悅於分布布施。 ᅟᅟ==[2] 參照增支部經典原典第三卷三七頁。== 阿那律!如是成就八法之女人,身壞命終而後,生於可意眾天之伙伴。」 ᅟ 無間斷常恆ᅟᅟ勉勵而扶養 令得一切欲ᅟᅟ無有輕蔑夫 善女無嫉妒ᅟᅟ亦無怒其夫 賢女凡我夫ᅟᅟ迎接尊重人 勤勇而不懈ᅟᅟ攝受周圍人 行夫之可意ᅟᅟ守護其所藏 如是夫樂欲ᅟᅟ隨轉為女人 名為可意天ᅟᅟ必定受其生 ^ohm2te ### 8.47 四十七 毘舍佉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之東園鹿母殿。 時,毘舍佉鹿母〔來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時,世尊告毘舍佉鹿母言: (2)「毘舍佉!成就八法之女人,身壞命終而後,生於可意眾天之伙伴。以何為八耶? (3)毘舍佉!此處有女人,父母欲其利,希其益而哀愍,依哀愍而令嫁。 於其夫,夙起晚寐,好作業務,行其可意、愛語。 〔於夫所尊重之父母、沙門、婆羅門,恭敬、尊重、尊敬、供養;若來至,則以座與洗足水迎接。夫所親好之事業,於羊毛、綿,能作而不懈,成就其方便之思惟,能作、能整。了知夫親好之家內人——奴婢、使役、僮僕之應作所作,了知不應作不作;了知病者之強弱,將嚼食、噉食按照其分而分布。受夫所贏之財、穀、銀、金則守護、收藏,依此無令欺、盜、酩酊、損壞。 為優婆夷,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為具戒而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妄語、離飲酒。〕為具捨,以離慳吝垢穢之心而住家,常施、親手施,喜於棄捨,相應於乞,喜於布施分布。 毘舍佉!如是成就八法之女人,身壞命終而後,生於可意眾天之伙伴。」 無間斷常恆ᅟᅟ勉勵而扶養 令得一切欲ᅟᅟ無有輕蔑夫 善女無嫉妒ᅟᅟ亦無怒其夫 賢女凡我夫ᅟᅟ迎接尊重人 勤勇而不懈ᅟᅟ攝受周圍人 行夫之可意ᅟᅟ守護其所藏 如是夫樂欲ᅟᅟ隨轉為女人 各為可意天ᅟᅟ必定受其生 ### 8.48 四十八 那拘羅母 (1)爾時,世尊住婆祇國尸收摩羅山之恐怖林鹿園。 時,那拘羅母居士婦來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 時,世尊告於那拘羅母居士婦言: (2)「那拘羅母!成就八法之女人,身壞命終而後,生於可意眾天之伙伴。以何為八耶? (3)那拘羅母!此處有女人,父母欲其利,希其益而哀愍,依哀愍而令嫁。於其夫,夙起晚寐,好作業務,行其可意、愛語。於夫所尊重之父母、沙門、婆羅門,恭敬、尊重、尊敬而供養;若來至,則以座與〔洗足水〕迎接。夫所親好之事業,於羊毛、綿,能作而不懈,成就其方便之思惟,能作、能整。了知夫親好之家內人——奴婢、使役、僮僕之應作所作,了知不應作不作;了知病者之強弱,將嚼食、噉食按照其分而分布。受夫所贏之財、穀、銀、金則守護、收藏,因此無令欺、盜、酩酊、損壞。為優婆夷,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具戒而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妄語、〕離飲酒。為具捨,以離慳吝垢穢之心而住家,常施、親手施,喜於棄捨,相應於乞,喜於布施分布。 那拘羅母!如是成就八法之女人,身壞命終而後,生於可意眾天之伙伴。」 無間斷常恆ᅟᅟ勉勵而扶養 令得一切欲ᅟᅟ無有輕蔑夫 善女無嫉妒ᅟᅟ亦無怒其夫 賢女凡我夫ᅟᅟ迎接尊重人 勤勇而不懈ᅟᅟ攝受周圍人 行夫之可意ᅟᅟ守護其所藏 如是夫樂欲ᅟᅟ隨轉為女人 名為可意天ᅟᅟ必定受其生 ### 8.49 四十九 此世(一) (1)爾時,世尊住於舍衛城之東園鹿母殿。 時,毘舍佉鹿母來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時,世尊告於毘舍佉鹿母言: (2)「毘舍佉!成就四法之女人,有此世之勝伏,獲得此世。以何為四耶? (3)毘舍佉!此處有女人,善整事業、攝受周圍之人、行夫之可意、守護所收藏。 毘舍佉!云何女人為善整事業耶? (4)毘舍佉!此處有女人,於夫親好之事業,羊毛、綿,能作而不懈,成就其方便之思惟,能作、能整。 毘舍佉!如是女人為善整事業。 毘舍佉!云何女人為攝受周圍之人耶? (5)毘舍佉!此處有女人,了知夫親好之家內人——奴婢、役使、僮僕之應作所作,了知不應作不作;了知病者之強弱,將嚼食、噉食按照其分而分布。 毘舍佉!如是女人為攝受周圍之人。 毘舍佉!云何女人為行夫之可意耶? (6)毘舍佉!此處有女人,於夫之非可意之所,假令有失命之因,亦不行。 毘舍佉!如是女人為行夫之可意。 毘舍佉!云何女人為守護所收藏耶? (7)毘舍佉!此處有女人,受夫所贏之財、穀、銀、金則守護、收藏,依此無令欺、盜、酩酊、損壞。 毘舍佉!如是女人為守護所收藏。 毘舍佉!如是成就四法之女人,有此世之勝伏,獲得此世。 (8)毘舍佉!成就四法之女人,有他世之勝伏,獲得他世。以何為四耶? (9)毘舍佉!此處有女人,信具足、戒具足、捨具足、慧具足。 毘舍佉!云何為信具足耶? (10)毘舍佉!此處有女人,有信而信如來之菩提,此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毘舍佉!如是女人為信具足。 毘舍佉!云何女人為戒具足耶? (11)毘舍佉!此處有女人,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妄語、〕離飲酒。 毘舍佉!如是女人為戒具足。 毘舍佉!云何女人為捨具足耶? (12)毘舍佉!此處有女人,以離慳吝垢穢之心而住家,常施、親手施,喜於棄捨,相應於乞,喜於分布布施。 毘舍佉!如是女人為捨具足。 毘舍佉!云何女人為慧具足耶? (13)毘舍佉!此處有女人,為聖抉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 毘舍佉!如是女人為慧具足。 毘舍佉!如是成就四法之女人,有他世之勝伏,獲得他世。」 若善整事業ᅟᅟ攝受周圍人 行夫之可意ᅟᅟ守護其所藏 具足信與戒ᅟᅟ應需離慳吝 常道能清淨ᅟᅟ後世吉祥求 如是之八法ᅟᅟ具身為婦女 具戒與法住ᅟᅟ皆名真實語 具足十六行ᅟᅟ善備為八分 具戒優婆夷ᅟᅟ生可意天世 ### 8.50 五十 此世(二) (1)「諸比丘!成就四法之女人,有此世之勝伏,獲得此世。何等為四耶? (2)諸比丘!此處有女人,善整事業、攝受周圍之人、行夫之可意、守護其所藏。 諸比丘!云何女人為善整事業耶? (3)諸比丘!此處有女人,於夫親好之事業,〔羊毛、綿,能作而不懈,成就其方便之思惟,能作、能整〕 諸比丘!如是女人為善整事業。 諸比丘!云何女人為攝受周圍之人耶? (4)諸比丘!此處有女人,了知夫親好之家內人〔——奴婢、役使、僮僕之應作所作,了知不應作不作;了知病者之強弱,將嚼食、噉食照其分而分布〕。 諸比丘!如是女人為攝受周圍之人。 諸比丘!云何女人為行夫之可意耶? (5)諸比丘!此處有女人,於夫之非可意之所,假令有失命之因,亦不行。 諸比丘!如是女人為行夫之可意。 諸比丘!云何女人為守護所收藏耶? (6)諸比丘!此處有女人,受夫所贏〔之財、穀、銀、金則守護、收藏,依此無令欺、盜、酩酊、損壞〕。 諸比丘!如是女人為守護所收藏。 諸比丘!如是成就四法之女人,有此世之勝伏,獲得此世。 (7)諸比丘!成就四法之女人,有他世之勝伏,獲得他世。以何為四耶? (8)諸比丘!此處有女人,信具足、戒具足、捨具足、慧具足。 諸比丘!云何女人為信具足耶? (9)諸比丘!此處有女人,有信〔而信如來之菩提,此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諸比丘!如是女人為信具足。 諸比丘!云何女人為戒具足耶? (10)諸比丘!此處有女人,離殺生、〔離不予取、離欲邪行、離妄語、〕離飲酒。 諸比丘!如是女人為戒具足。 諸比丘!云何女人為捨具足耶? (11)諸比丘!此處有女人,以離慳吝垢穢之心而住家〔,常施、親手施,喜於棄捨,相應於乞,喜於分布布施〕。 諸比丘!如是女人為捨具足。 諸比丘!云何女人為慧具足耶? (12)諸比丘!此處有女人,為聖抉擇而成就正順生滅苦盡慧。 諸比丘!如是女人為慧具足。 諸比丘!如是成就四法之女人,有他世之勝伏,獲得他世。」 若善整事業ᅟᅟ攝受周圍人 行夫之可意ᅟᅟ守護其所藏 具足信與戒ᅟᅟ應需離慳吝 常道能清淨ᅟᅟ後世吉祥求 如是之八法ᅟᅟ具身為婦女 具戒與法住ᅟᅟ皆名真實語 具足十六行ᅟᅟ善備為八分 具戒優婆夷ᅟᅟ生可意天世 第五 布薩品〔終〕 攝句: (一)略〔布薩〕與(二)廣〔布薩〕與 (三)毘舍佉與(四)婆私吒與(五)第五之菩闍與 (六)阿那律與(七)毘舍佉與 (八)那拘羅母與(九~一〇)二之此世。 五〇經 終 ## 第六 瞿曇彌品[1] ᅟᅟ==[1] 「瞿曇彌品」。使用原註之品名。在底本暹羅本各分別為 sa-ādhāna, sandhāna。== ### 8.51 五十一 瞿曇彌[2] ᅟᅟ==[2] 漢譯中阿含一一六、瞿曇彌經(大正藏一、六〇五a),律藏原典第二卷二五三頁。== (1)爾時,世尊住釋氏國迦維羅衛城之尼拘律園。 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來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卻立一面。立於一面之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白世尊言: 「大德!願令女人得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 「且止!瞿曇彌!女人勿求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 (2)摩訶波闍提瞿曇彌二度白世尊言: 「大德!願令女人得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 「且止!瞿曇彌!女人勿求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 (3)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三度白世尊言: 「大德!願令女人得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 「且止!瞿曇彌!女人勿求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 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了知:〕「世尊不許女人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悲歎苦惱,落淚啼泣,禮敬世尊,右遶而去。 (4)時,世尊隨意之間,住於迦維羅衛城之後,向毘舍離城遊行而去,次第遊行到毘舍離城。於此,世尊住毘舍離城之大林重閣堂。 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除髮、著袈[A5]裟衣,與眾多之釋女俱,向毘舍離城遊行,次第遊行至毘舍離城之大林重閣堂。 ᅟᅟ==[A5] 裟【CB】,娑【南傳】== 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足浮腫、身塗塵,苦惱悲歎,落淚啼泣,立於門戶之外。具壽阿難見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之足浮腫、身塗塵,苦惱悲歎,落淚啼泣,立於門戶之外。見已,告於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言: 瞿曇彌!云何汝足浮腫、身塗塵,苦惱悲歎,落淚啼泣,立於門戶之外耶? 「大德阿難!世尊不許女人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 「果爾,瞿曇彌!須臾待於此處,我祈請世尊〔允許〕女人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 (5)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於此處足浮腫、身塗塵,苦惱悲歎,落淚啼泣,立於門戶之外。世尊言不許女人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大德!願令允許女人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 「且止!阿難!勿願女人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 〔具壽阿難二度白世尊言: 「大德!願令允許女人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 「且止!阿難!勿願女人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 具壽阿難三度白世尊言: 「大德!願令允許女人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 「且止!阿難!勿願女人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 (6)時,具壽阿難生思念:「世尊不許女人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我宜以其他之方便,祈請世尊允許女人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 時,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女人若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則可得現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耶?」 「阿難!女人若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則可得現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大德!女人若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可得現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則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施恩於世尊者多,為姨母、養母、乳哺母,自生母命終,授乳於世尊。大德!願令允許女人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 (7)「阿難!若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受八重法,則以此為其具足戒。〔謂〕:比丘尼受具足戒,即使百歲亦應禮敬、迎接、合掌、恭敬本日受具足戒之比丘,尊敬、尊重、奉事、讚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比丘尼不可住於無比丘之住處,尊敬、尊重、奉事、讚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比丘尼於每半月應赴比丘眾,問布薩,請教誡,尊敬、尊重、奉事、讚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比丘尼若住雨安居已,則應於兩眾依見、聞、疑之三事而行自恣,尊敬、尊重、奉事、讚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比丘尼若犯重法,則應於兩眾行半月摩那埵,尊敬、尊重、奉事、讚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式叉摩那學滿二年、六法學已,應於兩眾請具足戒,尊敬、尊重,奉事、讚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比丘尼即使有任何之事,亦不可罵詈讒謗比丘,尊敬、尊重、奉事、讚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從今以後,比丘尼禁於訓誡比丘,比丘不禁於訓誡比丘尼,尊敬、尊重、奉事、讚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阿難!若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受如是之八重法,則以此為其具足戒。」 (8)時,具壽阿難於世尊之處,受八重法,前往摩訶波闍波提瞿彌之處,至已,告於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言: 「瞿曇彌!汝若受八重法,則以此為汝之具足戒。〔謂〕:比丘尼受具足戒,即使百歲亦應禮敬、迎接、合掌、恭敬本日受具足戒之比丘,尊敬、尊重、奉事、讚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比丘尼不可住於無比丘之住處,尊敬、尊重、奉事、讚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比丘尼於每半月應赴比丘眾,問布薩,請教誡,尊敬、尊重、奉事、讚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比丘尼若住雨安居已,則應於兩眾依見、聞、疑之三事而行自恣,尊敬、尊重、奉事、讚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比丘尼若犯重法,則應於兩眾行半月摩那埵,尊敬、尊重、奉事、讚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式叉摩那學滿二年、六法學已,應於兩眾請具足戒,尊敬、尊重,奉事、讚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比丘尼即使有任何之事亦不可罵詈讒謗比丘,尊敬、尊重、奉事、讚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從今以後,比丘尼禁於訓誡比丘,比丘不禁於訓誡比丘尼,尊敬、尊重、奉事、讚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瞿曇彌!汝若受如是之八重法,則以此為汝之具足戒。」 「大德阿難!譬如男女之壯年、年少而好莊飾者,洗沐其頭,得優鉢羅華鬘、婆師華鬘、阿希物多華鬘,受於兩手,置於頭上。如是,大德!我受如是之八重法,盡形壽不犯。」 (9)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受八重法,盡形壽不犯。」 「阿難!若女人不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阿難!則梵行久住,正法令住一千年;阿難!然而,女人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之故,阿難!今梵行不久住;阿難!今正法唯住五百年。阿難!譬如家中女多男少之時,盜賊夜盜易侵,如是,阿難!若女人得於此法、律,從家而出家,此梵行則不久住。阿難!譬如於成就之稻田,生長名為白黴之疫病時,則彼稻田不久住,如是,阿難!若女人得於此法、律,從家而出家,此梵行則不久住。阿難!譬如於成就之甘蔗田,生長名為茜黴之疫病時,則彼甘蔗田不久住,如是,阿難!若女人得於此法、律,從家而出家,此梵行則不久住。阿難!譬如人於大池預設其堤令水不氾濫,如是,阿難!我預為諸比丘尼制八重法令盡形壽不犯。」 ### 8.52 五十二 教誡 (1)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城之大林重閣堂。時,具壽阿難來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選擇成就幾法之比丘,可為比丘尼教誡師耶?」 「阿難!選擇成就八法之比丘,可為比丘尼教誡師。以何為八耶? (2)阿難!此處有比丘,持戒,〔防護波羅提木叉律儀之行,所行具足而住,見怖畏於微小之罪,〕受持而學於學處。多聞而〔持所聞、積集所聞,宣說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義具、文具、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以多聞受持諸法,於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廣汎了解兩部之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善分別、善通曉、善決定。為言語善美、音聲善美,為優雅、分明、清亮,能演義,成就其語。為比丘尼僧伽說法教示,堪能於勸導、讚勵,慶慰。為諸比丘尼所可愛、可意。依此世尊而出家,在著袈裟衣之前無犯重法。〔法臘〕二十歲或過於二十歲。 阿難!如是選擇成就八法之比丘,可為比丘尼教誡師。」 ### 8.53 五十三 略說[1] ᅟᅟ==[1] 律藏原典第二卷二五八頁。== (1)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城之大林重閣堂。 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來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願略說法,我從世尊聞法,獨住寂靜、不放逸、熱誠、精勤。」二「瞿曇彌!汝若知此法資於貪欲而不資於離貪,資於結縛而不資於離繫,資於積集而不資於損減,資於大欲而不資於少欲,資於不滿足而不資於滿足,資於聚會而不資於閑靜,資於懈怠而不資於發勤,資於難養而不資於易養;瞿曇彌!則可知此非法,此非律,此非師教。 (3)瞿曇彌!汝若知此法資於離貪而不資於貪欲,資於離繫而不資於結縛,資於損減而不資於積集,資於少欲而不資於大欲,資於滿足而不資於不滿足,資於閑靜而不資於聚會,資於發勤而不資於懈怠,資於易養而不資於難養;瞿曇彌!則可知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師教。」 ### 8.54 五十四 長膝[1] ᅟᅟ==[1] 參照次經。== (1)爾時,世尊住拘利國名為迦伽羅波達之拘利種邑。 時,長膝拘利子來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長膝拘利子白世尊言: 「大德!我等居士受用諸欲,住於兒等密集之臥處,領受迦尸衣、旃檀,持華鬘、薰香、塗香,樂用金銀。大德!為我等說法,為我等之現法利益、現法安樂,後世利益、後世安樂。」 (2)「虎路子[2]!有四法,資於善男子之現法利益、現法安樂。以何為四耶? ᅟᅟ==[2] 「處路子」。拘利族之稱。== (3)即:策起具足、守護具足、善友相應、等命。 虎路子!何為策起具足耶? (4)虎路子!此處有善男子,若農事、若商賈、若牧牛、若射技、若王事、若依一技藝等之業處而活命,於此能而不懈,成就其方便之思惟,能作、能整。 虎路子!此名為策起具足。 虎路子!何為守護具足耶? (5)虎路子!此處有善男子,有財,為策起精勤之所得、臂力之所積、流汗之所成,如法,是法所得。成此而守護、收藏,念此財王亦無奪、賊亦無奪、火亦無燒、水亦無漂、非可愛之相續者亦無奪。 虎路子!此名為守護具足。 處路子!何為善友相應耶? (6)虎路子!此處有善男子,住於村邑,此處有居士、若居士子、若戒德增上者、老戒德增上者,若信具足、戒具足、捨具足、慧具足,則與此相俱集會、談論、對談,於如是相之信具足者,隨學於信具足;於如是相之戒具足者,隨學於戒具足;於如是相之捨具足者,隨學於捨具足;於如是相之慧具足者,隨學於慧具足。 虎路子!此名為善友相應。 虎路子!以何為等命耶? (7)虎路子!此處有善男子,了知財入、財出,作平等之活命,不墮奢侈、不墮困乏,思:『如是為我收入,減去支出,我之支出願不超過收入。』虎路子!譬如有商人或商人之弟子,取秤而了知『如是則傾下,如是則傾上。』如是,虎路子!善男子了知財入、財出,作平等之活命,不墮奢侈、不墮困乏,思:『如是為我收入,減去支出,我之支出願不超過收入。』虎路子!若此善男子,入少而作廣大之活命支出,則有說者言:『此善男子食財如優曇鉢果之食[3]。』虎路子!復次,若此善男子,入多而作下卑之活命,則有說者言:『此善男子如死於餓死[4]。』虎路子!然而,此善男子了知財入、財出,作平等之活命,不墮奢侈、不墮困乏,思:『如是為我收入,減去支出,我之支出願不超過收入。』 ᅟᅟ==[3] 「如優曇鉢果之食」。譬如有欲食優曇鉢果之人,搖動已熟之優曇鉢樹時,唯此一擊掉落多果。彼食適合於可食,唯丟棄其餘更多之果食。如是不能量入為出而蕩盡所受用之財者之稱,如是所說。(原註)。漢譯為「人皆名為優曇鉢果無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 ᅟᅟ==[4] 漢譯為「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 虎路子!此名為等命。 (8)虎路子!如是,所得之財,其出門有四,〔謂〕:惑溺於婦女,惑溺於飲酒,惑溺於賭博,有惡友、惡朋、惡輩。虎路子!譬如大池有四之入門與四種出門,有人塞其入門,開其出門,天不降雨。虎路子!如是,則於此大池,衰退誠可求,增長不可求。虎路子!如是,所得之財,其出門有四,〔謂〕:惑溺於婦女,惑溺於飲酒,惑溺於賭博,有惡友、惡朋、惡輩。 (9)虎路子!如是,得財之入門有四種,〔謂〕:不惑溺於婦女,不惑溺於飲酒,不惑溺於賭博,有善友、善朋、善輩。虎路子!譬如大池有四種入門與四種出門,有人開其入門,塞其出門,天正降雨。虎路子!如是,則於此大池,增長誠可求,衰退不可求。虎路子!如是,得財之入門有四種,〔謂〕:不惑溺於婦女,不惑溺於飲酒,不惑溺於賭博,有善友、善朋、善輩。 虎路子!如是有四種法,資於善男子之現法利益、現法安樂。 (10)虎路子!有四法,資於善男子之後世利益、後世安樂。以何為四耶? (11)即:信具足、戒具足、捨具足、慧具足。 虎路子!以何為信具足耶? (12)虎路子!此處有善男子,有信而信如來之菩提,此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虎路子!此名為信具足。 虎路子!以何為戒具足耶? (13)虎路子!此處有善男子,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妄語、〕離飲酒。 虎路子!此名為戒具足。 虎路子!以何為捨具足耶? (14)虎路子!此處有善男子,以離慳吝垢穢之心而住於家,常施、親手而施,喜棄捨,相應於乞,喜於分布布施。 虎路子!此名為捨具足。 虎路子!以何為慧具足耶? (15)虎路子!此處有善男子,為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 虎路子!此名為慧具足。 虎路子!如是有四種法,資於善男子之後世利益、後世安樂。」 策起於作業 整頓不放逸 平等營活命 守護於所收 具足信與戒 應需而離慳 常道若能淨 後世吉祥求 如是之八法 信者勤家業 二世安樂與 審諦尊所說 現法有利益 後世有安樂 居士捨與福 越發而增長 ### 8.55 五十五 鬱闍迦[1] ᅟᅟ==[1] 參照漢譯雜阿含四.四、鬱闍迦(大正藏二、二三a),前經。== (1)時,鬱闍迦婆羅門來詣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互慶慰,交談歡喜感銘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鬱闍迦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曇!我等欲往遠隔。尊瞿曇!為我等說法,為我等之現法利益、現法安樂,後世利益、後世安樂。」 (2)「婆羅門!有四種法,資於善男子之現法利益、現法安樂。以何為四耶? (3)即:策起具足、守護具足、善友相應、等命。 婆羅門!以何為策起具足耶? (4)婆羅門!此處有善男子,若農事、若商賈、若牧牛、若射技、若王事、若依一技藝等之業處而活命,於此能而不懈,成就其方便之思惟,能作、能整。 婆羅門!此名為策起具足。 婆羅門!以何為守護具足耶? (5)婆羅門!此處有善男子,有財,為策起精勤之所得、臂力之所積、流汗之所成,如法、是法所得。成此而守護、收藏,念令此財王亦無奪、賊亦無奪、火亦無燒、水亦無漂、非可愛之相續者亦無奪。 婆羅門!此名為守護具足。 婆羅門!以何為善友相應耶? (6)婆羅門!此處有善男子,住於村邑,此處有居士、或居士子、或戒德增上者、或老戒德增上者,若信具足、戒具足、捨具足、慧具足,則與此相俱而集會、談論、對談。於如是相之信具足者,隨學於信具足;於如是相之戒具足者,隨學於戒具足;於如是相之捨具足者,隨學於捨具足;於如是相之慧具足者,隨學於慧具足。 婆羅門!此名為善友相應。 婆羅門!以何為等命耶? (7)婆羅門!此處有善男子,了知財入、財出,作平等之活命,不墮奢侈、不墮困乏,思:『如是為我收入,減去支出,我之支出願不超過收入。』婆羅門!譬如有商人或商人之弟子,取秤而知『如是則傾下,如是則傾上。』如是,婆羅門!善男子了知財入、財出,作平等之活命,不墮奢侈、不墮困乏,思:『如是為我收入,減去支出,我之支出願不超過收入。』婆羅門!若此善男子,入少而作廣大之活命支出,則有說者言:『此善男子食財如優曇鉢果之食。』婆羅門!復次,若此善男子,入多而作下卑之活命,則有說者言:『此善男子如死於餓死。』婆羅門!然而,此善男子了知財入、財出,作平等之活命,不墮奢侈、不墮困乏。思:『如是為我收入,減去支出,我之支出願不超過收入。』 婆羅門!此名為等命。 (8)婆羅門!如是,所得之財,其出門有四種,〔謂〕:惑溺於婦女,惑溺於飲酒,惑溺於賭博,有惡友、惡朋、惡輩。婆羅門!譬如於大池有四種入門與四種出門,有人塞其入門,開其出門,天不降雨。婆羅門!如是,則於此大池,衰退誠可求,增長不可求。婆羅門!如是,所得之財其出門有四種,〔謂〕:惑溺於婦女,惑溺於飲酒,惑溺於賭博,有惡友、惡朋、惡輩。 (9)婆羅門!如是,得財之入門有四種,〔謂〕:不惑溺於婦女,不惑溺於飲酒,不惑溺於賭博,有善友、善朋、善輩。婆羅門!譬如於大池有四種入門與四種出門,有人開其入門,塞其出門,天正降雨。婆羅門!如是,則於此大池,增長誠可求,衰退不可求。婆羅門!如是,得財之入門有四種,〔謂〕:不惑溺於婦女,〔不惑溺於飲酒,不惑溺於賭博,有善友、善朋、〕善輩。 婆羅門!如是有四法,資於善男子之現法利益、現法安樂。 (10)婆羅門!有四法,資於善男子之後世利益、後世安樂。以何為四耶? (11)即:信具足、戒具足、捨具足、慧具足。 婆羅門!以何為信具足耶? (12)婆羅門!此處有善男子,有信而信如來之菩提,此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婆羅門!此名為信具足。 婆羅門!以何為戒具足耶? (13)婆羅!此處有善男子,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妄語、〕離飲酒。 婆羅門!此名為戒具足。 婆羅門!以何為捨具足耶? (14)婆羅門!此處有善男子,以離慳吝垢穢之心住於家,〔常施、親手而施,喜於棄捨,〕相應於乞,喜於分布布施。 婆羅門!此名為捨具足。 婆羅門!以何為慧具足耶? (15)婆羅門!此處有善男子,〔為聖抉擇而〕成就〔正順生滅苦盡之〕慧。 婆羅門!此名為慧具足。 婆羅門!如是有四種法,資於善男子之後世利益、後世安樂。」 策起於作業 整頓不放逸 平等營活命 守護於所收 具足信與戒 應需而離慳 常道若能淨 後世吉祥求 如是之八法 信者勤家業 二世安樂與 審諦尊所說 現法有利益 後世有安樂 居士捨與福 越發而增長 ### 8.56 五十六 怖畏[1] ᅟᅟ==[1] 漢譯七處三觀經二八、諸畏(大正藏二、八七九c)。== (1)「諸比丘!怖畏者,此乃諸欲之增上語;諸比丘!苦者,此乃諸欲之增上語;諸比丘!病者,此乃諸欲之增上語;諸比丘!瘡者,此乃諸欲之增上語;諸比丘!刺者,此乃諸欲之增上語;諸比丘!執著者,此乃諸欲之增上語;諸比丘!污泥者,此乃諸欲之增上語;諸比丘!胎者,此乃諸欲之增上語。 (2)諸比丘!何以故,怖畏者為諸欲之增上語耶? 諸比丘!若染於欲貪、為欲貪所縛,則現法之怖畏不解脫,後世之怖畏不解脫,故怖畏為諸欲之增上語。 (3)諸比丘!何以故,苦者〔為諸欲之增上語耶? 諸比丘!若染於欲貪,為欲貪所縛,則現法之苦不解脫,後世之苦不解脫,故苦者為諸欲之增上語。 諸比丘!何以故,〕病者〔為諸欲之增上語耶? 諸比丘!若染於欲貪,為欲貪所縛,則現法之病不解脫,後世之病不解脫,故病者為諸欲之增上語。 諸比丘!何以故,〕瘡〔為諸欲之增上語耶? 諸比丘!若染於欲貪,為欲貪所縛,則現法之瘡不解脫,後世之瘡不解脫,故瘡為諸欲之增上語。 諸比丘!何以故,〕刺者〔為諸欲之增上語耶? 諸比丘!若染於欲貪,為欲貪所縛,則現法之刺不解脫,後世之刺不解脫,故刺者為諸欲之增上語。 諸比丘!何以故,〕染著〔為諸欲之增上語耶? 諸比丘!若染著於欲貪,為欲貪所縛,則現法之著不解脫,後世之著不解脫,故著者為諸欲之增上語。 諸比丘!何以故,〕污泥者〔為諸欲之增上語耶? 諸比丘!若染於欲貪,為欲貪所縛,則現法之污泥不解脫,後世之污泥不解脫,故污泥者為諸欲之增上語。 諸比丘!何以故,〕胎者為諸欲之增上語耶? 諸比丘!若染於欲貪,為欲貪所縛,則現法之胎不解脫,後世之胎不能脫,故胎者為諸欲之增上語。」 怖畏苦與病 瘡刺與染著 污泥與胎者 此名稱為欲 凡夫執著此 依悅色而縛 更入女人胎 比丘熱誠勉 持正知不弛 難渡若險阻 超越如是相 生老受顫動 觀眾生於下 ### 8.57 五十七 應請(一) (1)「諸比丘!成就八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八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持戒,〔防護波羅提木叉律儀之行,所行具足而住,〔於微小之罪見怖畏,〕受持而學於學處。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宣說法之初善、中善、後善而義具、文具、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以多聞受持諸法,於言通利,以意而觀察〕,以見善通達。有善友、善朋、善輩。有正見,成就正見。隨得四靜慮之增上心之現法樂住之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於彼處之我,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者如是,壽限如是,自彼處而沒,往生於彼處,於彼處之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者如是,壽限如是』,〕如是隨念種種之宿住與其相、狀。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如是為『嗟夫!此諸之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夫!復次,此諸之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善趣、天世。』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依諸漏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而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八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 8.58 五十八 應請(二) (1)「諸比丘!成就八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八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持戒,〔防護波羅提木叉律儀之行,所行具足而住,於微小之罪見怖畏,〕受持而學於學處。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宣說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而義具、文具、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以多聞受持諸法,於言通利,以意而觀察〕,以見而善通達。發勤而住,有勢力,勇健堅固,於諸之善法不捨軛擔。住阿蘭若,起臥於邊陬。堪忍不欣喜與欣喜,克於已生之不欣喜而住。堪忍恐怖,克於已生之恐怖而住。隨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之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依諸漏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而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八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 8.59 五十九 八輩[1](一) ᅟᅟ==[1] 參照人施設論第八,漢譯增阿含四三、八人(大正藏二、七六四c)。== (1)「諸比丘!此八種之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八耶? (2)即:趣向於預流果與預流果之現證者,趣向於一來果與一來果之現證者,趣向於不還果與不還果之現證者,趣向於阿羅漢果與阿羅漢果之現證者。 諸比丘!此八種之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趣向之四與 住果之四人 此正直僧伽 具足智與戒 與施物之人 求福眾生等 作有依之福 布施僧伽果 ### 8.60 六十 八輩(二) (1)「諸比丘!此八種之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八耶? (2)即:趣向於預流果與預流果之現證者,趣向於一來果與一來果之現證者,趣向於不還果與不還果之現證者,趣向於阿羅漢果與阿羅漢果之現證者。 諸比丘!此八種之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趣向之四與 住果之四人 有情中八人 此最勝僧伽 與施物之人 求福眾生等 作有依之福 布施僧伽果 第六 瞿曇彌品〔終〕 攝句: (一)瞿曇彌、(二)教誡、(三)略說、 (四)長膝、(五)鬱闍迦、(六)怖畏、 (七、八)二應請、(九、一〇)二八輩。 ## 第七 地震品 ### 8.61 六十一 欲[1] ᅟᅟ==[1] 參照第七十七經。== (1)「諸比丘!有八種補特伽羅存在於世間。以何為八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於彼起利養之欲。彼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彼為利養策起、奮勵、精進而不得利養。彼因無利養而憂愁、疲憊、悲哀,搥胸而哭,墮於迷亂。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因不得而憂愁、悲哀,失正法。 (3)諸比丘!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於彼起利養之欲。彼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彼為利養策起、奮勵、精進而得利養,彼因利養而驕傲,墮於放逸[2]。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因得而驕傲,失正法。 ᅟᅟ==[2] 「放逸」。原本 mahāpamādam 讀為 pamādam。== (4)諸比丘!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於彼起利養之欲。彼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彼為利養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而不得利養,彼因無利養而憂愁、疲憊、悲哀,搥胸而哭,墮於迷亂。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因不得而憂愁、悲哀,失正法。 (5)諸比丘!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於彼起利養之欲。彼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彼為利養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而得利養,彼因利養而驕傲,墮於放逸。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因得而驕傲,失正法。 (6)諸比丘!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於彼起利養之欲。彼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彼為利養策起、奮勵、精進而不得利養,彼因無利養而不憂、不疲、不悲,不搥胸哭,不墮迷亂。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不得而不憂、不悲,不失正法。 (7)諸比丘!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於彼起利養之欲。彼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彼為利養策起、奮勵、精進而得利養,彼不因利養而驕傲,不墮於放逸。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不因得而驕傲,不失正法。 (8)諸比丘!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於彼起利養之欲。彼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彼為利養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而不得利養,彼因無利養而不憂、不疲、不悲,不搥胸而哭,不墮於迷亂。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不得而不憂、不悲,不失正法。 (9)諸比丘!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於彼起利養之欲。彼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彼為利養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而得利養,彼不因利養而驕傲,不墮於放逸。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不因得而驕傲,不失正法。 諸比丘!如是,有八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間。」 ### 8.62 六十二 有能[1] ᅟᅟ==[1] 參照二集第九十七經,八集第七十八經。== (1)「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於自有能,於他亦有能。以何為六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善法而速疾察忍;能受持所聞之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是法隨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之語言;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六法之比丘,於自有能,於他亦有能。 (3)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於自有能,於他亦有能。以何為五耶? (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善法非速疾察忍;能受持所聞之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是法隨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之語言〕;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五法之比丘,於自有能,於他亦有能。 (5)諸比丘!成就四法之比丘,於自有能,而於他非有能。以何為四耶? (6)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善法而速疾察忍;能受持所聞之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是法隨法行;然非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不能成就述義之語言;亦非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比丘,於自有能,而於他非有能。 (7)諸比丘!成就四法之比丘,於他有能,而於自非有能。以何為四耶? (8)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善法而速疾察忍;能受持所聞之法;然不觀察所持之法義;亦非知義知法,非法隨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之語言〕;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比丘,於他有能,而於自非有能。 (9)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於自有能,而於他非有能。以何為三耶? (10)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善法非速疾察忍;能受持所聞之法;觀察所持之法義;亦知義知法,是法隨法行;然非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不能成就述義之語言;亦非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三法之比丘,於自有能,而於他非有能。 (11)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於他有能,而於自非有能。以何為三耶? (1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善法非速疾察忍;能受持所聞之法;然不觀察所持之法義;亦非知義知法,非法隨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之語言〕;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三法之比丘,於自有能,而於他非有能。 (13)諸比丘!成就二法之比丘,於自有能,而於他非有能。以何為二耶? (1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善法非速疾察忍;非能受持所聞之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是法隨法行;然非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不能成就述義之語言;亦非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二法之比丘,於自有能,而於他非有能。 (15)諸比丘!成就二法之比丘,於他有能,而於自非有能。以何為二耶? (16)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善法非速疾察忍;亦非能受持所聞之法;亦非觀察所持之法義;亦非知義知法,非法隨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之語言;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二法之比丘,於他有能,而於自非有能。」 ### 8.63 六十三 略說 (1)時,有一比丘,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願略為我說法。我從世尊聞法,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 「此處有一類之愚人,如是思惟,若勸請我說法,則當追隨我。」 「大德世尊!略為我說法,善逝!略為我說法。我當悟世尊所說之義,我當相續[1]世尊之所說。」 ᅟᅟ==[1] 「相續」。原本 dāyado 改為 dāyādo。== (2)「比丘!然者,汝當如是學: 於內令我心住於善住,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於心無住。 比丘!汝當如是學。 (3)比丘!汝若令心住於善住,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於心無住,則比丘!其次,汝當如是學: 我當修習、多習慈心解脫,作車乘、作基、隨作、積習、善造作。 比丘!汝當如是學。 (4)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多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有尋有伺而修習此三摩地;無尋唯伺而修習;無尋無伺而修習;有喜而修習;無喜而修習;俱悅而修習;俱捨而修習!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善修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如是學: 我當〔修習、多習悲心解脫,作車乘、作基、隨作、積習、善造作。 比丘!汝當如是學。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多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有尋有伺而修習此三摩地;無尋唯伺而修習;無尋無伺而修習;有喜而修習;無喜而修習;俱悅而修習;俱捨而修習!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善修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如是學:〕 我當〔修習、多習喜心解脫,作車乘、作基、隨作、積習、善造作。 比丘!汝當如是學。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多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有尋有伺而修習此三摩地;無尋唯伺而修習;無尋無伺而修習有喜而修習;無喜而修習;俱悅而修習;俱捨而修習!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善修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如是學:〕 我當修習、多習捨心解脫,作車乘、作基、隨作、積習、善造作。 比丘!汝當如是學。 (5)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多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有尋有伺而修習此三摩地;無尋唯伺而修習;無尋無伺而修習;有喜而修習;無喜而修習;俱悅而修習;俱捨而修習!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善修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如是學: 我當於身觀身,熱誠、正念、正知而住,調伏世間之貪、憂。 比丘!汝當如是學。 (6)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多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有尋有伺而修習此三摩地;無尋唯伺而修習;無尋無伺而修習;有喜而修習;無喜而修習;俱悅而修習;俱捨而修習!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善修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如是學: 我當於受〔觀受,熱誠、正念、正知而住,調伏世間之貪、憂。 比丘!汝當如是學。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多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有尋有伺而修習此三摩地;無尋唯伺而修習;無尋無伺而修習;有喜而修習;無喜而修習;俱悅而修習;俱捨而修習!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善修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如是學: 我〕當於心〔觀心,熱誠、正念、正知而住,調伏世間之貪、憂。 比丘!汝當如是學。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多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有尋有伺而修習此三摩地;無尋唯伺而修習;無尋無伺而修習;有喜而修習;無喜而修習;俱悅而修習;俱捨而修習!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善修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如是學: 我〕當於法觀法,熱誠、正念、正知而住,調伏世間之貪、憂。 比丘!汝當如是學。 (7)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多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有尋有伺而修習;此三摩地;無尋唯伺而修習;無尋無伺而修習;有喜而修習;無喜而修習;俱悅而修習;俱捨而修習!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善修習此三摩地,則比丘!汝當行安穩而行,住安穩而住,坐安穩而坐,臥安穩而臥。」 (8)時,彼比丘承世尊教此教誡,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遶而去。 時,彼比丘獨遠離,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不久,善男子正而出家,為出家之本意,將無上之梵行究竟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證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彼比丘為阿羅漢之一人。 ### 8.64 六十四 伽耶[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七三、天經(大正藏一、五三九b)。== (1)爾時,世尊住伽耶之象頭山。於此,世尊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曰: (2)「諸比丘!我未得等覺、未現等覺而為菩薩之時,覺光明然未見色。諸比丘!時,我思念: 『若我覺光明且見色,則我智見更為明淨。』 諸比丘!時,我於後時,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覺光明且見色,然未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 (3)諸比丘!時,我思念: 『若我覺光明見色,且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則我智見更為明淨。』 諸比丘!時,我於後時,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覺光明見色,且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然未知彼諸天為『此諸天是屬於是天眾』。 (4)諸比丘!時,我思念: 『若我覺光明見色,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且知彼諸天為「此諸天是屬於天眾」,則我智見更為明淨。』 諸比丘!時,我於後時,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覺光明見色,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且知彼諸天為『此諸天是屬於天眾』,然未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依此業之異熟,從此處死沒而往生於彼處』。 〔諸比丘!時,我思念: 『若我覺光明見色,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知彼諸天為「此諸天是屬於天眾」,且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依此業之異熟,從此處死沒而往生於彼處」,則我智見更為明淨。』 諸比丘!時,我於後時,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覺光明見色,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知彼諸天為『此諸天是屬於天眾』,〕且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依此業之異熟,從此處死沒而往生於彼處』,然未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之食者如是,受樂苦者如是』。 〔諸比丘!時,我思念: 『若我覺光明見色,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知彼諸天為「此諸天是屬於天眾」,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依此業之異熟,從此處死沒而往生於彼處」,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之食者如是,受樂苦者如是」,且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之長壽者如是,此諸天之久住者如是」,則我智見更為明淨。』 諸比丘!時,我於後時,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覺光明見色,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知彼諸天為『此諸天是屬於天眾』,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依此業之異熟,從此處死沒而往生於彼處』,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之食者如是,受樂苦者如是』,〕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之長壽者如是,此諸天之久住者如是』,然未知彼諸天為『我曾與諸天相俱共住,或未曾共住』。雖然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之長壽者如是,此諸天之久住如是』,但未知彼諸天為『我曾與諸天相俱共住,或未曾共住。』 (5)諸比丘!時,我思念: 『若我覺光明見色,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知彼諸天為「此諸天是屬於天眾」,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依此業之異熟,從此處死沒而往生於彼處」,知彼諸天「此諸天之食者如是,受樂苦者如是」,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之長壽者如是,此諸天之久住者如是」,知彼諸天為「我曾與此諸天相俱共住,或未曾共住」,則我智見更為明淨。』 諸比丘!時,我於後時,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覺光明見色,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知彼諸天為『此諸天是屬於天眾』,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依此業之異熟,從此處死沒而往生於彼處』,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之食者如是,受樂苦者如是』,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之長壽者如是,此諸天之久住者如是』,知彼諸天為『我曾與此諸天相俱共住,或未曾共住』。 (6)諸比丘!於我,如是八轉之依天智見,未為悉皆清淨之間,諸比丘!我於天、魔、梵天之世間,於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生界,不稱無上正等覺,不為現等覺。 諸比丘!然而,於我,如是八轉之依天智見,已為悉皆清淨之故,諸比丘!我於天、魔、梵天之世間,於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生界,稱無上正等覺,為現等覺。復次,我得智與見,我心解脫不動,此是我最後之生,更不受後有。」 ### 8.65 六十五 勝處[1] ᅟᅟ==[1] 漢譯集異門足論(大正藏二六、四四五b),荻原博士梵漢對譯佛教辭典七一、一-八。== (1)「諸比丘!有八勝處。以何為八耶? (2)有人,內有色想,外觀少量好醜之諸色,『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得如是之想。此乃第一之勝處。 (3)有人,內有色想,外觀無量好醜之諸色,『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得如是之想。此乃第二之勝處。 (4)有人,內無色想,外觀少量好醜之諸色,『勝彼〔諸色〕而知、見』,得如是之想。此乃第三之勝處。 (5)有人,內無色想,外觀無量好醜之諸色,『勝彼〔諸色〕而知、見』,得如是之想。此乃第四之勝處。 (6)有人,內無色想,外觀諸色,青、青色、青現、青光,『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得如是之想。此乃第五之勝處。 (7)有人,內無色想,外觀諸色,黃、黃色、黃現、黃光,『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得如是之想。此乃第六之勝處。 (8)有人,內無色想,外觀諸色,赤、赤色、赤現、赤光,『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得如是之想。此乃第七之勝處。 (9)有人,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白、白色、白現、白光,『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得如是之想。此乃第八之勝處。 諸比丘!此乃八勝處。」 ### 8.66 六十六 解脫[1] ᅟᅟ==[1] 漢譯集異門足論(大正藏二六、四四三a),荻原博士梵漢對譯佛教辭典七〇、一-八。== (1)「諸比丘!有八種解脫。以何為八耶? (2)有色想而觀諸色。此乃第一之解脫。 (3)內[2]無色想,外觀諸色。此乃第二之解脫。 ᅟᅟ==[2] 原本 eko 之一語多餘。== (4)勝解而知:『是淨』。此乃第三之解脫。 (5)超一切之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3],謂:『空者是無邊』,入空無邊處具足而住。此乃第四之解脫。 ᅟᅟ==[3] 「種種想」。原本 mānatta 是 nānatta 之誤。== (6)超一切之空無邊處,謂:『識者是無邊』,入識無邊處具足而住。此乃第五之解脫。 (7)超一切之識無邊處,謂:『無少所有』,入無所有處具足而住。此乃第六之解脫。 (8)超一切之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而住。此乃第七之解脫。 (9)超一切之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具足而住。此乃第八之解脫。 諸比丘!此乃八種解脫。」 ### 8.67 六十七 言說[1](一) ᅟᅟ==[1] 四集第二四七、二四九經。== (1)「諸比丘!非聖者之言說有八種。以何為八耶? (2)即: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覺言覺、不知言知、見言不見、聞言不聞、覺言不覺、知言不知。 諸比丘!此乃非聖者之八種言說。」 ### 8.68 六十八 言說[1-1](二) ᅟᅟ==[1-1] 四集第二四八、二五〇經。== (1)「諸比丘!聖者之言說有八種。以何為八耶? (2)即:不見言不見、不聞言不聞、不覺言不覺、不知言不知、見言見、聞言聞、覺言覺、知言知。 諸比丘!此聖者之八種言說。」 ### 8.69 六十九 眾 ᅟᅟ==[1] 漢譯增一阿含四二、七、眾(大正藏二、七五四c),集異門足論(大正藏二六、四四二c),長部經典第十六經三章二一-二三節。== (1)「諸比丘!有八種眾。以何為八耶? (2)即: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四天王眾、忉利天眾、魔天眾、梵天眾。 (3)諸比丘!我想起,我曾來至多百之剎帝利眾,集會、談論、對談。其時,以彼等之色,為我之色,以彼等之音聲,為我之音聲,說法而顯示、勸導、讚勵、慶慰;我說法時,彼等謂:『於此處說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為我。說法而顯示、勸導、讚勵、慶慰已而隱沒;隱沒時,彼等謂:『於此處隱沒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4)諸比丘!我想起,我〔曾來至多百之婆羅門眾,集會、談論、對談。其時,以彼等之色,為我之色,以彼等之音聲,為我之音聲,說法而顯示、勸導、讚勵、慶慰;我說法時,彼等謂:『於此處說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為我。說法而顯示、勸導、讚勵、慶慰已而隱沒;隱沒時,彼等謂:『於此處隱沒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諸比丘!我想起,我曾來至多百之〕居士眾,〔集會、談論、對談。其時,以彼等之色,為我之色,以彼等之音聲,為我之音聲,說法而顯示、勸導、讚勵、慶慰;我說法時,彼等謂:『於此處說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說法而顯示、勸導、讚勵、慶慰已而隱沒;隱沒時,彼等謂:『於此處隱沒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諸比丘!我想起,我曾來至多百之〕沙門眾,〔集會、談論、對談。其時,以彼等之色,為我之色,以彼等之音聲,為我之音聲,說法而顯示、勸導、讚勵、慶慰;我說法時,彼等謂:『於此處說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為我。說法而顯示、勸導、讚勵、慶慰已而隱沒;隱沒時,彼等謂:『於此處隱沒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諸比丘!我想起,我曾來至多百之〕四天王眾,〔集會、談論、對談。其時,以彼等之色,為我之色,以彼等之音聲,為我之音聲,說法而顯示、勸導、讚勵、慶慰;我說法時,彼等謂:『於此處說者為何者,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說法而顯示、勸導、讚勵、慶慰已而隱沒;隱沒時,彼等謂:『於此處隱沒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諸比丘!我想起,我曾來至多百之〕忉利天眾,〔集會、談論、對談。其時,以彼等之色,為我之色,以彼等之音聲,為我之音聲,說法而顯示、勸導、讚勵、慶慰;我說法時,彼等謂:『於此處說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說法而顯示、勸導、讚勵、慶慰已而隱沒;隱沒時,彼等謂:『於此處隱沒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諸比丘!我想起,我曾來至多百之〕魔天眾,〔集會、談論、對談。其時,以彼等之色,為我之色,以彼等之音聲,為我之音聲,說法而顯示、勸導、讚勵、慶慰;我說法時,彼等謂:『於此處說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說法而顯示、勸導、讚勵、慶慰已而隱沒;隱沒時,彼等謂:『於此處隱沒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諸比丘!我想起,我曾來至多百之〕梵天眾,集會、談論、對談。其時,以彼等之色,為我之色,以彼等之音聲,為我之音聲,說法而顯示、勸導、讚勵、慶慰;我說法時,彼等謂:『於此處說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說法而顯示、勸導、讚勵、慶慰已而隱沒;隱沒時,彼等謂:『於此處隱沒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諸比丘!此乃八種眾。」 ### 8.70 七十 地震[1] ᅟᅟ==[1] 參照漢譯增一阿含四二、五地動(大正藏二、七五三c),中阿含三二八地動(大正藏一、四七七b),長部經典第十六經三章一-二〇節。自說經(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三卷二〇六頁註一之文獻)。== (1)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城之大林重閣講堂。時,世尊於晨朝時,著下衣,持鉢衣,入毘舍離城乞食。自毘舍離城乞食而還,食後,告具壽阿難言: (2)「阿難!取坐具!往至遮婆羅塔晝日坐。」 「唯然,大德!」 具壽阿難回答世尊,取坐具而隨從世尊。 (3)時,世尊往至遮婆羅塔,至已,坐於所設之座。坐而告具壽阿難曰: (4)「阿難!毘舍離樂、優陀延塔樂、瞿曇塔樂、多子塔樂、七聚塔樂、娑羅塔樂、遮婆羅塔樂。阿難!修習、多習四神足,作車乘、作基、隨作、積習、善造作,阿難!若欲則一劫、或住一劫有餘。阿難!如來修習、多習四神足,作車乘、作基、隨作、積習、善造作。阿難!若欲則如來一劫、或住一劫有餘。」 世尊如是顯示廣大之相、顯示廣大之現,阿難不能通達,未能勸請世尊而白:「大德世尊!願住一劫,大德善逝!願住一劫,為眾生之利益、眾生之安樂,世間之哀愍與人天之義利、利益、安樂。」其心為魔所覆之故。 (5)世尊二度〔告具壽阿難曰: 「阿難!毘舍離樂、優陀延塔樂、瞿曇塔樂、多子塔樂、七聚塔樂、娑羅塔樂、遮婆羅塔樂。阿難!修習、多習四神足,作車乘、作基、隨作、積習、善造作,阿難!若欲則一劫、或住一劫有餘。阿難!如來修習、多習四神足,作車乘、作基、隨成、積習、善造作。阿難!若欲則如來一劫、或住一劫有餘。」 世尊如是顯示廣大之相、顯示廣大之現,阿難不能通達,未能勸請世尊而白:「大德世尊!願住一劫,大德善逝!願住一劫,為眾生之利益、眾生之安樂,世間之哀愍與人天之義利、利益、安樂。」其心為魔所覆之故〕。 世尊三度告具壽阿難曰: (6)「阿難!毘舍離樂、優陀延塔樂、瞿曇塔樂、多子塔樂、七聚塔樂、婆羅塔樂、遮婆羅塔樂。阿難!修習、多習四神足,作車乘、作基、隨作、積習、善造作,阿難!若欲則一劫、或住一劫有餘。阿難!如來修習、多習四神足,作車乘、作基、隨作、積習、善造作,阿難!若欲則如來一劫、或住一劫有餘。」 世尊如是顯示廣大之相、顯示廣大之現,阿難不能通達,未能勸請世尊而白:「大德世尊!願住一劫,大德善逝!願住一劫,為眾生之利益、眾生之安樂,世間之哀愍與人天之義利、利益、安樂。」[2]其心為魔所覆之故。 ᅟᅟ==[2] 原本脫落,依前段補正。== (7)時,世尊告具壽阿難曰: 「阿難!當知時。」 「唯然,大德!」 具壽阿難回答世尊,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遶而去,坐於離世尊不遠之一樹下。 (8)時,具壽阿難離去不久,魔波旬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般涅槃!善逝,般涅槃!是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時。 大德!世尊賜說此言:『波旬!若我諸比丘,未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隨法行、行和敬,是隨法行之弟子,自受師教而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別、明白,若其他之誹謗生,善如法予降伏,至於說有神變之法,則我不般涅槃。』 大德!今世尊之諸比丘,已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隨法行、行和敬,是隨法行之弟子,自受師教而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別、明白,若其他之誹謗生,善如法予降伏,至於說有神變之法。 大德世尊,般涅槃!善逝,般涅槃!是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時。大德!世尊賜說此言:『波旬!若我諸比丘尼,〔未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隨法行、行和敬,是隨法行之弟子,自受師教而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別、明白,若其他之誹謗生,善如法予降伏,至於說有神變之法,我不般涅槃。』 大德!今世尊之諸比丘尼,已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隨法行、行和敬,是隨法行之弟子,自受師教而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別、明白,若其他之誹謗生,善如法予降伏,至於說有神變之法。 大德世尊,般涅槃!善逝,般涅槃!是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時。 大德!世尊賜說此言:『波旬!〕若我諸優婆塞,〔未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隨法行、行和敬,是隨法行之弟子,自受師而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別、明白,若其他之誹謗生,善如法予降伏,至於說有神變之法,我不般涅槃。』 大德!今世尊之諸優婆塞,已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隨法行、行和敬,是隨法行之弟子,自受師教而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別、明白,若其他之誹謗生,善如法予降伏,至於說有神變之法。 大德世尊,般涅槃!善逝,般涅槃!是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時。 大德!世尊賜說此言:『波旬!〕若我諸優婆夷,〔未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隨法行、行和敬,是隨法行之弟子,自受師而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別、明白,若其他之誹謗生,善如法予降伏,至於說有神變之法,我不般涅槃。』 大德!今世尊之諸優婆夷,已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隨法行、行和敬,是隨法行之弟子,自受師教而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別、明白,若其他之誹謗生,善如法予降伏,至於說有神變之法。 大德世尊,般涅槃!善逝,般涅槃!是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時。 大德!世尊賜說此言:『波旬!若我梵行未富榮增廣,人多增大,人天善所說示,則我不般涅槃。』 大德!今世尊之梵行,已富榮增廣,人多增大,為人天善所說示。 大德世尊,般涅槃!善逝,般涅槃!是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時。」 「波旬!且默!不久如來當般涅槃。自今過後三月,如來當般涅槃。」 (9)時,世尊於遮婆羅塔,正念正知而捨壽行。世尊捨壽行之時,有大地震,令驚怖、令身毛豎立,天鼓作響。時,世尊知此義,此時自說偈曰: 「生等無等有[3] 牟尼捨有行 內喜入於定 如鎧破我有」 ᅟᅟ==[3] 「等」、「無等」。此有三解。(一)謂欲廛之業為等,其餘為無等。(二)謂欲廛、色廛之業為等,無色廛之業為無等。(三)謂異熟之少量為等,異熟之多量為無等。(原註)== (10)時,具壽阿難作思念: 「大哉!此地震。實大哉!此地震,令驚怖而身毛豎立,天鼓作響。有何因何緣而出現大地震耶?」 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大哉!此地震。大德!實大哉!此地震,令驚怖而身毛豎立,天鼓作響。大德!有何因、何緣而出現大地震耶?」 (11)「阿難!有八因、八緣而出現大地震。以何為八耶? (12)阿難!大地住於水上,水住於風上,風依空而住。阿難!時,大風起,若大風起,則水搖;若水搖,則地搖。阿難!此乃第一因、第一緣而出現大地震。 (13)阿難!又,有神通、得心自在之沙門、婆羅門,或有大神通大威力之天人,彼若修習地想少量、修習水想無量,則此地動、等動、等極動。阿難!此乃第二因、第二緣而出現大地震。 (14)阿難!又,菩薩自兜率天隱沒,以正念正知降入母胎之時,此地動、等動、等極動。阿難!此乃第三因、第三緣而出現大地震。 (15)阿難!又,菩薩以正念正知自母胎出現之時,此地動、等動、等極動。阿難!此乃第四因、第四緣而出現大地震。 (16)阿難!又,如來現等覺、無上正等覺之時,此地動、等動、等極動。阿難!此乃第五因、第五緣而出現大地震。 (17)阿難!又,如來轉無上法輪之時,此地動、等動、等極動。阿難!此乃第六因、第六緣而出現大地震。 (18)阿難!又,如來以正念正知而捨壽行之時,此地動、等動、等極動。阿難!此乃第七因、第七緣而出現大地震。 (19)阿難!又,如來於無餘涅槃界般涅槃之時,此地動、等動、等極動。阿難!此乃第八因、第八緣而出現大地震。 阿難!此為八因、八緣而出現大地震。」 第七 地震品〔終〕 攝句: (一)欲、(二)有能、(三)略說、(四)伽耶、(五)勝處、 (六)解脫、(七~八)二言說、(九)眾、(一〇)地震。 ## 第八 雙品 ### 8.71 七十一 信(一) (1)「諸比丘!有有信而無戒之比丘,彼則此分不圓滿。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此分可圓滿。』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則此分是圓滿。 (2)諸比丘!有有信有戒而不多聞之比丘,彼則此分不圓滿。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多聞,此分可圓滿。』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則此分是圓滿。 (3)諸比丘!有有信、有戒、多聞而不說法之比丘,〔彼則此分不圓滿。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多聞而說法,此分可圓滿。』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而說法,則此分是圓滿。 諸比丘!有有信、有戒、多聞、〕說法而不以眾為境界之〔比丘,彼則此分不圓滿。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多聞、說法,而以眾為境界,此分可圓滿。』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說法,而以眾為境界,則此分是圓滿。 諸比丘!有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眾為境界,然不能無畏而於眾中說法之〕比丘,彼則此分不圓滿。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此分可圓滿。』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則此分是圓滿。 諸比丘!有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然非隨樂欲而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之〔比丘,彼則此分不圓滿。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隨樂欲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此分可圓滿。』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隨樂欲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則此分是圓滿。 諸比丘!有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隨樂欲而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然非依諸漏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之比丘,彼則此分不圓滿。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隨樂欲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依諸漏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此分可圓滿。』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隨樂欲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依諸漏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而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則此分是圓滿。 諸比丘!成就此八法之比丘,是一切端正、相圓滿。」 ### 8.72 七十二 信(二) (1)「諸比丘!有有信而無戒之比丘,彼則此分不圓滿。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此分可圓滿。』諸比丘![A6]比丘若有信、有戒,則此分圓滿。 ᅟᅟ==[A6] 比【CB】,此【南傳】== (2)諸比丘!有有信、有戒而不多聞之比丘,〔彼則此分不圓滿。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多聞,此分可圓滿。』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則此分是圓滿。 諸比丘!有有信、有戒、〕多聞而不說法之比丘,彼則此分不圓滿。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多聞、說法,此分可圓滿。』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說法,則此分是圓滿。 諸比丘!有有信、有戒、多聞、〕說法,而不以眾為境界之〔比丘,彼則此分不圓滿。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眾為境界,此分可圓滿。』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眾為境界,則此分是圓滿。 諸比丘!有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眾為境界,〕然不能無畏而於眾中說法之〔比丘,彼則此分不圓滿。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此分可圓滿。』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則此分是圓滿。 諸比丘!有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然不觸身於超色、無色之寂靜解脫之〔比丘,彼則此分不圓滿。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觸身於超色、無色之寂靜解脫,此分可圓滿。』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觸身於超色、無色之寂靜解脫,則此分是圓滿。 諸比丘!有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觸身於超色、無色之寂靜解脫、非依諸漏盡而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之比丘,彼此分不圓滿。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觸身於超色、無色之寂靜解脫、依諸漏盡而〔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此分可圓滿。』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觸身於超色、無色之寂靜解脫、依諸漏盡而〔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則此分是圓滿。 諸比丘!成就此八法之比丘,是一切端正、相圓滿。」 ### 8.73 七十三 念死[1](一) ᅟᅟ==[1] 參照漢譯增一阿含四〇、二、八(大正藏二、七四一c),上之六集第十九經。== (1)爾時,世尊住那提迦之磚瓦堂。世尊於此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 「大德」!彼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言: (2)「諸比丘!若修習、多習念死,則果多,功德多,浴於甘露,究竟甘露。諸比丘!汝等當修習念死!」 (3)作如是說之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我修習念死。」 「比丘!汝云何而修習念死耶?」 「大德!我如是思念:『願我活一日一夜,作意世尊之教,所作多得。』大德!我如是修習念死。」 (4)有一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我修習念死。」 「比丘!汝云何而修習念死耶?」 「大德!我如是思念:『願我活一日,作意世尊之教,所作多得。』大德!我如是修習念死。」 (5)有一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我修習念死。」 「比丘!汝云何而修習念死耶?」 「大德!我如是思念:『願我活半日,作意世尊之教,所作多得。』大德!我如是修習念死。」 (6)有一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我修習念死。」 「比丘!汝云何修習念死耶?」 「大德!我如是思念:『願我活食一鉢食之間,作意世尊之教,所作多得。』大德!我如是修習念死。」 (7)有一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我修習念死。」 「比丘!汝云何而修習念死耶?」 「大德!我如是思念:『願我活食半鉢食之間,作意世尊之教,所作多得。』大德!我如是修習念死。」 (8)有一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我修習念死。」 「比丘!汝云何而修習念死耶?」 「大德!我如是思念:『願我活嚼四、五摶食而嚥下之間,作意世尊之教,所作多得。』大德!我如是修習念死。」 (9)有一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我修習念死。」 「比丘!汝云何而修習念死耶?」 「大德!我如是思念:『願我活嚼一[A7]摶食而嚥下之間,作意世尊之教,所作多得。』大德!我如是修習念死。」 ᅟᅟ==[A7] 摶【CB】,搏【南傳】== (10)有一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我修習念死。」 「比丘!汝云何而修習念死耶?」 「大德!我如是思念:『願我活入息已而出息、出息已而入息之間,作意世尊之教,所作多得。』大德!我如是修習念死。」 (11)如是白已,世尊向彼諸比丘言: 「諸比丘!有比丘,修習念死而為:『願我活一日一夜,作意世尊之教,所作多得。』諸比丘!又有比丘,修習念死而為:『願我活一日,作意世尊之教,所作多得。』諸比丘!又有比丘,修習念死而為:『願我活半日,作意世尊之教,所作多得。』諸比丘!又有比丘,修習念死而為:『願我活食一鉢之間,作意世尊之教,所作多得。』諸比丘!又有比丘,修習念死而為:『願我活半鉢食之間,作意世尊之教,所作多得。』諸比丘!又有比丘,修習念死而為:『願我活嚼四、五摶食而嚥下之間,作意世尊之教,所作多得。』 諸比丘!此等之比丘名為放逸而住,修習念死而資於諸漏之盡,其為緩慢。 諸比丘!有比丘,修習念死而為:『願我活嚼一摶食而嚥下之間,作意世尊之教,所作多得。』諸比丘!又有比丘,修習念死而為:『願我活入息已而出息、出息已而入息之間,作意世尊之教,所作多得。』 諸比丘!此等之比丘名為不放逸而住,修習念死而資於諸漏之盡,其為猛利。 諸比丘!故應如是學:『我等當不放逸而住,修習念死而資於諸漏之盡,其為猛利。』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 8.74 七十四 念死[1](二) ᅟᅟ==[1] 參照六集第二十經。== (1)爾時,世尊住那提迦之磚瓦堂。世尊於此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言:〕 「諸比丘!若修習、多習念死,則果多,功德多,浴於甘露,究竟甘露。諸比丘!云何修習、多習念死,則果多,功德多,浴於甘露,究竟甘露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晝過夜來之時,如是思擇: 『於我有多死之緣,或為蛇所咬、或為蠍所螫、或為百足所螫,依此而死,此為我之障礙;或躓而仆、或食而為食所害、或為膽質所亂、或為痰質所亂、或為如刀劍之風質所亂、或為人所襲、或為非人所襲,依此而有死,此為我之障礙。』 諸比丘!此比丘應如是思擇: 『於我惡不善法未斷,若此夜命終了,則為我之障礙耶?』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於我惡不善法未斷,若此夜命終,則為我之障礙。』諸比丘!此比丘為斷此惡不善法,則應起增上之志欲,精進、勉勵、勢猛、不退、正念、正知。 諸比丘!譬如衣之燃燒、頭之燃燒,為消滅衣與頭〔之火〕而起增上之志欲,精進、勉勵、勢猛、不退、正念、正知。如是,諸比丘!此比丘為斷此惡不善法,應起增上之志欲,精進、勉勵、勢猛、不退、正念、正知。 諸比丘!又,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於我惡不善法已斷,若此夜命終,則不為我之障礙。』諸比丘!此比丘以此欣、喜,晝夜應隨學善法而住。 (3)諸比丘!又,此處有比丘,夜過晝來之時,如是思擇: 『於我有多死之緣,或為蛇所咬、或為蠍所螫、或為百足所螫,依此而有死,此為我之障礙;或躓而仆、或食而為食所害、或為膽質所亂、或為痰質所亂、或為如刀劍之風質所亂、或為人所襲、或為非人所襲,依此而有死,此為我之障礙。』 諸比丘!此比丘應如是思擇: 『於我惡不善法未斷,若晝命終,則為我之障礙耶?』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於我惡不善法未斷,若晝命終,則為我之障礙。』諸比丘!此比丘為斷此惡不善法,應起增上之志欲,精進、勉勵、勢猛、不退、正念、正知。 諸比丘!譬如衣之燃燒、頭之燃燒,為消滅衣與頭〔之火〕而起增之志欲,精進、勉勵、勢猛、不退、正念、正知。如是,諸比丘!此比丘為斷此惡不善法,應起增上之志欲,精進、勉勵、勢猛、不退、正念、正知。 諸比丘!又,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於我惡不善法已斷,若晝命終,則不為我之障礙。』諸比丘!此比丘以此欣、喜,晝夜應隨學善法而住。」 ### 8.75 七十五 具足[1](一) ᅟᅟ==[1] 參照八集第五十四經。== (1)「諸比丘!有八種之具足。以何為八耶? (2)即:策起具足、守護具足、善友相應、等命、信具足、戒具足、捨具足、慧具足。 諸比丘!此乃八種之具足。」 策起於作業 整頓不放逸 平等活命營 守護於所收 具足信與戒 應需而離慳 常道若能淨 後世吉祥求 如是之八法 信者勤家業 二世安樂與 審諦尊所說 現法有利益 後世有安樂 居士捨與福 越發而增長 ### 8.76 七十六 具足[1](二) ᅟᅟ==[1] 參照前經及八集第五十四經。== (1)「諸比丘!有八種之具足。以何為八耶? (2)即:策起具足、守護具足、善友相應、等命、信具足、戒具足、捨具足、慧具足。 諸比丘!以何為策起具足耶? (3)諸比丘!此處有善男子,若農事、若商賈、若牧牛、若射技、若王事、若依一技藝等之業處而活命,於此能而不懈,成就其方便之思惟,能作、能整。 諸比丘!此名為策起具足。 諸比丘!以何為守護具足耶? (4)諸比丘!此處有善男子,有財,為策起精勤之所得、臂力之所積、流汗之所成,如法、是法所得。成此而守護、收藏,念令此財王亦無奪、賊亦無奪、火亦無燒、水亦無漂、非可愛之相續者亦無奪。 諸比丘!此名為守護具足。 諸比丘!以何為善友相應耶? (5)諸比丘!此處有善男子,住於村邑,此處有居士或居士子、或戒德增上者、或老戒德增上者,若信具足、戒具足、捨具足、慧具足,則與此相俱而集會、談論、對談。於如是相之信具足者,隨學於信具足;於如是相之戒具足者,隨學於戒具足;於如是相之捨具足者,隨學於捨具足;於如是相之慧具足者,隨學於慧具足。 諸比丘!此名為善友相應。 諸比丘!以何為等命耶? (6)諸比丘!此處有善男子,了知財入、財出,作平等之活命,不墮奢侈、不墮困乏,思:『如是為我之收入,減去支出,我之支出願不超過收入。』諸比丘!譬如有商人或商人之弟子,取秤而知『如是則傾下,如是則傾上。』如是,諸比丘!善男子了知財入、財出,作平等之活命,不墮奢侈、不墮困乏,思:『如是為我之收入,減去支出,我之支出願不超過收入。』諸比丘!若善男子,入少而作廣大之活命支出,則有說者言:『此善男子食財如優曇鉢果之食。』諸比丘!復次,若此善男子,入多而作下卑之活命,則有說者言:『此善男子如死於餓死。』諸比丘!然而,此善男子了知財入、財出,作平等之活命,不墮奢侈、不墮困乏,思:『如是為我之收入,減去支出,我之支出願不超過收入。』 諸比丘!此名為等命。 諸比丘!以何為信具足耶? (7)諸比丘!此處有善男子,有信而信如來之菩提,此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諸比丘!此名為信具足。 諸比丘!以何為戒具足耶? (8)諸比丘!此處有善男子,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妄語、〕離飲酒。 諸比丘!此名為戒具足。 諸比丘!以何為捨具足耶? (9)諸比丘!此處有善男子,以離慳吝垢穢之心住於家,〔常施、親手而施,喜於棄捨,〕相應於乞,喜於分布布施。 諸比丘!此名為捨具足。 諸比丘!以何為慧足耶? (10)諸比丘!此處有善男子,為聖抉擇而成就正順生滅苦盡之慧。 諸比丘!此名為慧具足。 諸比丘!此乃八種之具足。」 策起於作業 整頓不放逸 平等活命營 守護於所收 具足信與戒 應需而離慳 常道若能淨 後世吉祥求 如是之八法 信者勤家業 二世安樂與 審諦尊所說 現法有利益 後世有安樂 居士捨與福 越發而增長 ### 8.77 七十七 欲[1] ᅟᅟ==[1] 參照八集第六十一經。== (1)具壽舍利弗於此告諸比丘言: 「友,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回答具壽舍利弗。具壽舍利弗言: (2)「友等!有八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間。以何等為八耶? (3)友等!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於彼起利養之欲。彼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彼為利策起、奮勵、精進而不得利養,彼因無利養而憂愁、疲憊、悲哀,搥胸而哭,墮於迷亂。友等!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因不得而憂愁、悲哀,失正法。 (4)友等!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於彼起利養之欲。彼為利養策起、奮勵、精進而得利養,彼因利養而驕傲,墮於放逸。友等!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因得而驕傲,失正法。 (5)友等!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於彼起利養之欲。彼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彼為利養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而不得利養,彼因無利養而憂愁、疲憊、悲哀,搥胸而哭,墮於迷亂。友等!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因不得而憂愁、悲哀,失正法。 (6)友等!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於彼起利養之欲。彼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彼為利養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而得利養,彼因利養而驕傲,墮於放逸。友等!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因得而驕傲,失正法。 (7)友等!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於彼起利養之欲。彼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彼為利養策起、奮勵、精進而不得利養,彼因無利養而不憂、不疲、不悲,不搥胸而哭,不墮於迷亂。友等!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不得而不憂、不悲,不失正法。 (8)友等!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於彼起利養之欲。彼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彼為利養策起、奮勵、精進而得利養,彼不因利養而驕傲,不墮於放逸。友等!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不因得而驕傲,不失正法。 (9)友等!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於彼起利養之欲。彼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彼為利養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而不得利養,彼因無利養而不憂、不疲、不悲,不搥胸而哭,不墮於迷亂。友等!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不得而不憂、不悲,不失正法。 (10)友等!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於彼起利養之欲。彼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彼為利養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而得利養,彼不因利養而驕傲,不墮於放逸。友等!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得而不驕不傲,不失正法。 友等!如是,有八種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間。」 ### 8.78 七十八 有能[1] ᅟᅟ==[1] 參照八集第六十二經。== (1)具壽舍利弗於此,告於諸比丘言: 〔「友,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回答具壽舍利弗。具壽舍利弗說:〕 「友等!成就六法之比丘,於自有能,於他亦有能。以何等為六耶? (2)友等!此處有比丘,於善法而速疾察忍;能受持所聞之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法隨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之語言;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 友等!成就此六法之比丘,於自有能,於他亦有能。 (3)友等!成就五法之比丘,於自有能,於他亦有能。以何等為五耶? (4)友等!此處有比丘,於善法而非速疾察忍;能受持持所聞之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是法隨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之語言;〕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 友等!成就此五法之比丘,於自有能,於他亦有能。 (5)友等!成就四法之比丘,於自有能,於他非有能。以何等為四耶? (6)友等!此處有比丘,於善法而疾察忍;能受持所聞之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法隨法行;然非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不能成就述義之語言;〕亦非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 友等!成就此四法之比丘,於自是有能,於他非有能。 (7)友等!成就四法之比丘,於他是有能,於自非有能。以何等為四耶? (8)友等!此處有比丘,於善法而速疾察忍;能受持所聞之法;然不觀察所持之法義;亦非知義知法,非法隨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之語言〕;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 友等!成就此四法之比丘,於他是有能,於自非有能。 (9)友等!成就三法之比丘,於自有能,於他非有能。以何等為三耶? (10)友等!此處有比丘,於善法而非速疾察忍;能受持所聞之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是法隨法行;然非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不〔能成就述義之語言〕;非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 友等!成就此三法之比丘,於自有能,於他非有能。 (11)友等!成就三法之比丘,於他有能,於自非有能。以何等為三耶? (12)友等!此處有比丘,於善法而非速疾察忍;能受持所聞之法;然不觀察所持之法義;非知義知法,非法隨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之語言〕;教示、〔觀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 友等!成就此三法之比丘,於他有能,於自非有能。 (13)友等!成就二法之比丘,於自有能,於他非有能。以何等為二耶? (14)友等!此處有比丘,於善法而非速疾察忍;非能受持所聞[2]之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是法隨法行;非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不能成就述義之語言〕;非教示、〔觀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 ᅟᅟ==[2] 原本 sutānañ ca 改為 no ca sutānaṁ。== 友等!成就此二法之比丘,於自有能,於他非有能。 (15)友等!成就二法之比丘,於他有能,於自非有能。以何等為二耶? (16)友等!此處有比丘,於善法而非速疾察忍;非能受持所聞之法;非觀察所持之法義;非知義知法;非法隨法行;然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之語言;教示、觀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 友等!成就此二法之比丘,於他是有能,於自非有能。」 ### 8.79 七十九 退失[1] ᅟᅟ==[1] 參照六集第十四經。== (1)「諸比丘!有八種法,資令有學之比丘退失。以何等為八耶? (2)即:愛樂事業、愛樂談說、愛樂睡眠、愛樂伴侶、不守諸根之門、不知食量、愛樂雜鬧、愛樂戲論。 諸比丘!此八法者,資令有學之比丘退失。 (3)諸比丘!有八種法,資令有學之比丘不退失。以何等為八耶? (4)即:不愛樂事業、不愛樂談說、不愛樂睡眠、不愛樂伴侶、守護諸根之門、了知食量、不愛樂鬧、不愛樂戲論。 諸比丘!此八種法者,資令有學之比丘不退失。」 ### 8.80 八十 懈怠事精進事[1] ᅟᅟ==[1] 長部經典原典第三卷二五五頁,漢譯集異門足論(大正藏二六、四四一c)。== (1)「諸比丘!有八種之懈怠事。以何等為八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其應作之事;彼思念:『我有應作之事,若作彼事業,則我身當疲憊,應可偃臥。』彼偃臥而該得未得、該至未至、該證未證而不精勤。諸比丘!此乃第一之懈怠事。 (3)諸比丘!又有比丘,已作彼事;彼思念:『我已作事,作事而我身疲憊,應可偃臥。』彼偃臥而該得未得、該至未至、該證未證而不精勤。諸比丘!此乃第二之懈怠事。 (4)諸比丘!又有比丘,有其將行之道路;彼思念:『我有將行之道路,若往道路,則我身當疲憊,應可偃臥。』彼偃臥而該得未得、該至未至、該證未證而不精勤。諸比丘!此乃第三之懈怠事。 (5)諸比丘!又有比丘,已行道路;彼思念:『我已行道路,往道路而我身疲憊,應可偃臥。』彼偃臥而該得未得、該至未至、該證未證而不精勤。諸比丘!此乃第四之懈怠事。 (6)諸比丘!又有比丘,行於村、邑而乞食,麤妙之食不得滿用;彼思念:『我行於村、邑而乞食,麤妙之食不得滿用,我身疲憊而不能堪任,應可偃臥。』彼偃臥〔而該得未得、該至未至、該證未證而不精勤〕。諸比丘!此乃第五之懈怠事。 (7)諸比丘!又有比丘,行於村、邑而乞食,麤妙之食可得滿用;彼思念:『我行於村、邑而乞食,麤妙之食可得滿用,我身重不能堪任,猶如滿月[2],應可偃臥。』彼偃臥〔而該得未得、該至未至、該證未證而不精勤〕。諸比丘!此乃第六之懈怠事。 ᅟᅟ==[2] 「滿月」。原註「如濕潤之豆」譯為 tintamāso viya。參照中部經典原典第一卷三三二頁。長部經典相應之處則缺此語。== (8)諸比丘!又有比丘,得少病;彼思念:『我得少病,相應於偃臥,應可偃臥。』彼偃臥〔而該得未得、該至未至、該證未證而不精勤〕。諸比丘!此乃第七之懈怠事。 (9)諸比丘!又有比丘,其病癒、疾癒未久;彼思念:『我病癒、疾癒未久,我身力羸劣而不能堪任,應可偃臥。』彼偃臥而該得未得、該至未至、該證未證而不精勤。諸比丘!此乃第八之懈怠事。 諸比丘!此乃八種之懈怠事。 (10)諸比丘!有八種之精進事。以何等為八耶? (11)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其應作之事;彼思念:『我有應作之事,若作事,則將不易作意諸佛之教。我為得未得、至未至、證未證,故豫精勤。』彼為得未得、至未至、證未證,故精勤。諸比丘!此乃第一之精進事。 (12)諸比丘!又有比丘,已作事;彼思念:『我已作事,作事而不得作意諸佛之教。我為得未得、至未至、證未證,故精勤。』彼為得未得、至未至、證未證,故精勤。諸比丘!此乃第二之精進事。 (13)諸比丘!又有比丘,有其將行之道路;彼思念:『我有將行之道路,若行道路,則不易作意諸佛之教。我〔為得未得、至未至、證未證,故豫精勤。』彼為得未得、至未至、證未證,故精勤〕。諸比丘!此乃第三之精進事。 (14)諸比丘!又有比丘,已行道路;彼思念:『我已行道路,行道路而不得作意諸佛之教。我為得未得、至未至、證未證,故精勤。』〔彼為得未得、至未至、證未證,故精勤〕。諸比丘!此乃第四之精進事。 (15)諸比丘!又有比丘,行於村、邑而乞食,麤妙之食不得滿用;彼思念:『我行於村、邑而乞食,麤妙之食不得滿用,我身輕利而能堪任。我為得未得、至未至、證未證,故精勤。』〔彼為得未得、至未至、證未證,故精勤〕。諸比丘!此乃第五之精進事。 (16)諸比丘!又有比丘,行於村、邑而乞食,麤妙之食可得滿用;彼思念:『我行於村、邑而乞食,麤妙之食可得滿用,我身力強盛而能堪任。我為得未得、至未至、證未證,故精勤。』〔彼為得未得、至未至、證未證,故精勤〕。諸比丘!此乃第六之精進事。 (17)諸比丘!又有比丘,得少病;彼思念:『我得少病,我可能有病之增盛。我,〔為得未得、至未至、證未證,〕故豫精勤。』〔彼為得未得、至未至、證未證故精勤〕。諸比丘!此乃第七之精進事。 (18)諸比丘!又有比丘,病癒、疾癒而未久;彼思念:『我病癒、疾癒未久,我可能有身之還病。我為得未得、至未至、證未證,故豫精勤。』彼為得未得、至未至、證未證,故精勤。諸比丘!此乃第八之精進事。 諸比丘!此乃八種之精進事。」 第八 雙品〔終〕 攝句: (一~二)二之信、(三~四)二念死、(五~六)二具足、(七)欲、(八)有能、 (九)退失、(一〇)懈怠.精進事。 ## 第九 念品 ### 8.81 八十一 念[1] ᅟᅟ==[1] 參照漢譯中阿含四四念(大正藏一、四八五c)及四五、四六慚愧(大正藏一、四八六a),上之七集第六十一經。== (1)「諸比丘!若無正念正智,則於壞正念正智者,害慚愧之所依。若無慚愧,則於壞慚愧者,害根防護之所依。若無根之防護,則於壞根之防護者,害戒之所依。若無戒,則於壞戒者,害正定之所依。若無正定,則於壞正定者,害如實知見之所依。若無如實知見,則於壞如實知見者,害厭患離貪之所依。若無厭患離貪,則於壞厭患離貪者,害解脫知見之所依。 諸比丘!譬如樹若壞其枝葉,則其幼芽不成滿,皮、材、心不成滿。諸比丘!如是,若無正念正智,則於壞正念正智者,害慚愧之所依。若無慚愧,則於壞慚愧者,害根防護之所依。若無根之防護,則於壞根之防護者,害戒之所依。若無戒,則於壞戒者,害正定之所依。若無正定,則於壞正定者,害如實知見之所依。若無如實知見,則於壞如實知見者,害厭患離貪之所依。若無厭患離貪,則於壞厭患離貪者,害解脫知見之所依。 (2)諸比丘!若有正念正智,則於具足正念正智者,具足慚愧之所依。若有慚愧,則於具足慚愧者,具足根防護之所依。若有根之防護,則於具足根之防護者,具足戒之所依。若有戒,則於具足戒者,具足正定之所依。若有正定,則於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知見之所依。若有如實知見,則於具足如實知見者,具足厭患離貪之所依。若有厭患離貪,則於具足厭患離貪者,具足解脫知見之所依。 諸比丘!譬如樹若具足枝葉,則其幼芽成滿,皮、材、心成滿。諸比丘!如是,若有正念正智,則於具足正念正智者,具足慚愧之所依。若有慚愧,則於具足慚愧者,〔具足根防護之所依。若有根之防護,則於具足根之防護者,具足戒之所依。若有戒,則於具足戒者,具足正定之所依。若有正定,則於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知見之所依。若有如實知見,則於具足如實知見者,具足厭患離貪之所依。若有厭患離貪,則於具足厭患離貪者〕,具足解脫知見之所依。」 ### 8.82 八十二 芬那 (1)時,具壽弗尼耶來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弗尼耶白世尊言: 「大德!有何因、何緣,如來有時思說法,有時不思說法耶?」 (2)「佛尼耶!比丘有信,若不來詣,則如來不思說法。弗尼耶!比丘有信,來詣之時,則如來思說法。 弗尼耶!比丘有信,若來詣而不承事,則〔如來不思說法。弗尼耶!比丘有信,來詣又承事之時,則如來思說法。 佛尼耶!比丘有信,若來詣、〕承事而不請問,則〔如來不思說法。弗尼耶!比丘有信,來詣、承事又請問之時,則如來思說法。 弗尼耶!比丘有信,若來詣、承事、〕請問而不傾聽其法,則〔如來不思說法。弗尼耶!比丘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又傾聽其法之時,則如來思說法。 弗尼耶!比丘有信,若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聞而不受持其法,則〔如來不思說法。弗尼耶!比丘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聞而受持其法之時,則如來思說法。 弗尼耶!比丘有信,若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聞而受持其法、不觀察所持之法義,則〔如來不思說法。弗尼耶!比丘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聞而受持其法、觀察所持法義之時,則如來思說法。 弗尼耶!比丘有信,若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聞而受持其法、〕觀察所持之法義、非知義知法而法隨法行,則如來不思說法。弗尼耶!比丘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聞而受持其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而法隨法行之時,則如來思說法。 弗尼耶!成就此〔八〕法之時,則如來一向思說法。」 ### 8.83 八十三 根本[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一一三諸法本經(大正藏一、六〇二b)。== (1)「諸比丘!若外道修行者,如是問:『朋友!一切諸法以何為根本耶?一切諸法從何生起耶?一切諸法從何集起耶?一切諸法以何為趣歸耶?一切諸法以何為上首耶?一切諸法以何為增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最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核心耶?』諸比丘!若如是問,汝等應云何回答彼外道修行者耶?」 (2)「大德!我等於法,以世尊為根、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依。大德世尊,願顯示此所說之義,諸比丘從世尊聽聞受持。」 「諸比丘!果爾,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言: (3)「諸比丘!若外道修行者,如是問:『朋友!一切諸法以何為根本耶?一切諸法從何生起耶?一切諸法從何集起耶?一切諸法以何為趣歸耶?一切諸法以何為上首耶?一切諸法以何為增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最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核心耶?』諸比丘!若如是問,汝等應如是回答彼外道修行者:『友!一切諸法以欲為根本,一切諸法從思念生起,一切諸法從觸集起,一切諸法以受為趣歸,一切諸法以定為上首,一切諸法以念為增上,一切諸法以慧為最上,一切諸法以解脫為核心。』諸比丘!若如是問,汝等應如是回答彼外道修行者。」 ### 8.84 八十四 賊 (1)「諸比丘!成就八種法之大賊,速疾窮盡而不久活。以何等為八耶? (2)即:打擲不打擲者、取而無餘、殺婦女、污童女、侵出家者、侵王庫、於近〔人家〕傍作業、不巧於守藏。 諸比丘!成就此八法之大賊,速疾窮盡而不久活。 (3)諸比丘!成就八法之大賊,不速疾窮盡而久活。以何等為八耶? (4)即:不打擲不打擲者、不取而無餘、不殺婦女、不污童女、不侵出家者、不侵王庫、不於近〔人家〕傍作業、巧於守藏是。 諸比丘!成就此八法之大賊,不速疾窮盡而久活。」 ### 8.85 八十五 沙門 (1)「諸比丘!所謂『沙門』者,即是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增上語。諸比丘!所謂『婆羅門』者,即是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增上語。諸比丘!所謂『明覺者』,即是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增上語。諸比丘!所謂『藥師』者,即是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增上語。諸比丘!所謂『離垢者』,即是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增上語。諸比丘!所謂『無垢者』,即是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增上語。諸比丘!所謂『有智者』,即是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增上語。諸比丘!所謂『解脫者』,即是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增上語。」 沙門、長者婆羅門之所得 明覺者、藥師無上之所得 離垢、無垢清淨者之所得 有智、解脫者無上之所得 我乃勝利者、解脫於繫縛 與解脫、以最勝已調之象 達無學位、已入最勝涅槃 ### 8.86 八十六 名稱[1] ᅟᅟ==[1] 參照五集第三十經、大集第四十二經。== (1)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俱,遊行於憍薩羅國,到達憍薩羅名為伊奢能伽羅之婆羅門村。於此,世尊住於伊奢能伽羅之伊奢能伽羅密林中。 (2)伊奢能伽羅之婆羅門居士聞:「釋子沙門瞿曇從釋種出家,到達伊奢能伽羅,住於伊奢能伽羅之伊奢能伽羅密林中。又,彼尊貴之瞿曇,如是善名稱舉揚,謂:『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於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人、天眾中,自證知現證而宣說正法。彼說初善、中善、後善而具足義理、文句之法,顯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善哉!得見如是應供者。」 時,伊奢能伽羅之婆羅門居士,過是夜之後,持眾多之嚼食、噉食,往詣伊奢能伽羅密林,至已,立於門屋之外,發高而大之聲。 (3)爾時,具壽那祇多為世尊之侍者。時,世尊告具壽那祇多言: 「那祇多!彼何以高聲大聲耶?猶如漁夫之拖魚者。」 「大德!此伊奢能伽羅之婆羅門居士,為世尊與比丘眾,持眾多之嚼食、噉食,立於門屋之外。」 「那祇多!我於稱不欲求,稱於我不欲求。那祇多!我隨欲而得出離樂、遠離樂、寂靜樂、等覺樂,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非隨欲而得此出離樂、遠離樂、寂靜樂、等覺樂,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者,令彼味彼不淨樂、睡眠樂、利養恭敬名聞樂。」 「大德世尊,請受〔彼等施〕!善逝,請受〔彼等施〕!大德,是世尊可受之時。大德,於世尊所往之處,則有都城與地方之婆羅門居士趣向而來。大德!譬如有密雲而天降雨之時,水隨低處而注;大德!如是,於世尊所往之處,則有都城與地方之婆羅門居士趣向而來。何以之故耶?大德,依世尊之戒、慧。」 「那祇多!我於稱不欲求,稱於我不欲求。那祇多!我隨欲而得出離樂、遠離樂、寂靜樂、等覺樂,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非隨欲而得此出離樂、遠離樂、寂靜樂、等覺樂,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者,令彼味彼不淨樂、睡眠樂、利養恭敬名聞樂。 那祇多!又一類之天人非隨欲而得此出離樂、遠離樂、寂靜樂、等覺樂,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而我隨欲而得此出離樂、遠離樂、寂靜樂、等覺樂,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 那祇多!又汝等集會、來集,隨聚會樂而住,我如是思惟:『此諸具壽非隨欲而得此出離樂、遠離樂、寂靜樂、等覺樂,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而我隨欲而得此出離樂、遠離樂、寂靜樂、等覺樂,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如是此諸具壽集會、來集,隨聚會樂而住。』 (4)那祇多!我見此處之諸比丘相互以指擊觸而哄笑、戲樂。那祇多!時,我如是思惟:『此諸具壽非隨欲而得此出離樂、遠離樂、寂靜樂、等覺樂,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而我隨欲而得此出離樂、遠離樂、寂靜樂、等覺樂,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如是此諸具壽相互以指擊觸而哄笑、戲樂。』 (5)那祇多!我見於此處之諸比丘,隨欲滿腹而食,隨臥樂、觸樂、睡眠樂而住。那祇多!時,我如是思惟:『此諸具壽非隨欲而得出離樂、遠離樂、寂靜樂、等覺樂,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而我隨欲此出離樂、遠離樂、寂靜樂、等覺樂,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如是此諸具壽隨欲滿腹而食,隨臥樂、觸樂、睡眠樂而住。』 (6)那祇多!又,我見於此處之比丘住於村邊,入定而坐。那祇多!時,我如是思惟:『今守園人或沙彌,亂此具壽,令此人失此定。』那祇多!是故,我不悅此比丘住於村邊。 (7)那祇多!又,我見於此處之阿蘭若比丘,於阿蘭若中坐睡而坐。那祇多!時,我如是思惟:『今此具壽,除遣此睡眠之疲勞,將專作意作阿蘭若想。』那祇多!是故,我悅此比丘住於阿蘭若。 (8)那祇多!又,我見於此處之阿蘭若比丘,於阿蘭若中未得定而坐。那祇多!時,我如是思惟:『今此具壽,令未定之心入定,得定而護心。』那祇多!是故,我悅此比丘住於阿蘭若。 (9)那祇多!又,我見於此處之阿蘭若比丘,於阿蘭若中已得定而坐。那祇多!時,我如是思惟:『今此具壽,令解脫未解脫心,護已解脫心。』那祇多!是故,我悅此比丘住於阿蘭若。 那祇多!我行大道,前後無見少人之時,乃至為大小便亦安穩。」 ### 8.87 八十七 鉢[1] ᅟᅟ==[1] 律藏原典第二卷一二五頁。== (1)「諸比丘!於成就八分之優婆塞,僧伽若欲,則可作覆鉢。以何等為八耶? (2)即:企令諸比丘之無所得、企令諸比丘之不利、企令諸比丘之無住處、毀訾讒謗諸比丘、離間比丘與比丘、毀訾佛、毀訾法、毀訾僧。 諸比丘!於成就此八分之優婆塞,僧伽若欲,則可作覆鉢。 (3)諸比丘!於成就八分之優婆塞,僧伽若欲,則可解覆鉢。以何等為八耶? (4)即:不企令諸比丘之無所得、不企令諸比丘之不利、不企令諸比丘之無住處、不毀訾讒謗諸比丘、不離間比丘與比丘、讚歎佛、讚歎法、讚歎僧。 諸比丘!於成就此八分之優婆塞,僧伽若欲,則可解覆鉢。」 ### 8.88 八十八 喜悅 (1)「諸比丘!於成就八分之比丘,優婆塞若欲,則可說不喜。以何等為八耶? (2)即:企令在家人之無所得、企令在家人之不利、毀訾讒謗在家人、離間在家人與在家人、毀訾佛、毀訾法、毀訾僧、所見非境。 諸比丘!於成就此八分之比丘,優婆塞若欲,則可說不喜。 (3)諸比丘!於成就八分之比丘,優婆塞若欲,則可說喜悅。以何等為八耶? (4)即:不企令在家人之無所得、不企令在家人之不利、不毀訾讒謗在家人、不離間在家人與在家人、讚歎佛、讚歎法、讚歎僧、所見有境。 諸比丘!於成就此八分之比丘,優婆塞若欲,則可說喜悅。」 ### 8.89 八十九 下意[1] ᅟᅟ==[1] 律藏原典第二卷一九頁。== (1)「諸比丘!於成就八法之比丘,僧伽若欲,則可作下意羯磨。以何等為八耶? (2)即:企令在家人之無所得、企令在家人之不利、毀訾讒謗在家人、離間在家人與在家人、毀訾佛、毀訾法、毀訾僧、與在家人約,如法而不行。 諸比丘!於成就此八法之比丘,僧伽若欲,則可作下意羯磨。 (3)諸比丘!於成就八法之比丘,僧伽若欲,則可解下意羯磨。以何等為八耶? (4)即:不企令在家人之無所得、不企令在家人之不利、不毀訾讒謗在家人、不離間在家人與在家人、讚歎佛、讚歎法、讚歎僧、與在家人約,如法而行。 諸比丘!於成就此八法之比丘,僧伽若欲,則可解下意羯磨。」 ### 8.90 九十 行[1] ᅟᅟ==[1] 律藏原典第二卷八六頁,中部經典原典第二卷二四九頁。== (1)「諸比丘!於受覓罪相羯磨之比丘,可正行八種法。〔謂〕:不可授具足戒、不可與依止、不可畜沙彌、不可受比丘尼教誡[2]之選、不可教誡比丘尼——即使有威、亦不可受任何僧伽之選、亦不可任職任何之別處[3]、又依其因不可受出罪。 ᅟᅟ==[2] 「比丘尼教誡」。原本 bhikkhuno vādaka 改為 bhikkhun'ovādaka。== ᅟᅟ==[3] 「別處」是為增上處、最上處。== 諸比丘!於受覓罪相羯磨之比丘可正行此八法。」 第九 念品終 攝句: (一)念、(二)弗尼耶、(三)根本、(四)賊、 (五)沙門與其他之七、(六)名稱、(七)鉢 (八)喜悅、(九)下意、(一〇)行。 ## [(10) 5.相似品] ### 8.91-116 ᅟᅟ那時,優婆夷玻惹、吉瑞、赤蓮、蘇達娜、瑪奴惹、鬱多羅、慕達、讖摩、魯西、純第、黃金、善意、茉莉、低色、低色的母親、受那、受那的母親、葛那、葛那的母親、鬱多羅難陀的母親、毘舍佉-鹿母、辜住桃樂優婆夷、沙瑪瓦低優婆夷、拘利人的女兒蘇玻瓦沙、殊必雅優婆夷、屋主婦那拘羅的母親[……(中略)如AN.8.45]。 ᅟᅟ相似品第五[終了]。 ᅟᅟ第二個五十則完成。 〔附 優婆夷名[1]〕 ᅟᅟ==[1] 原本與暹羅本皆無出現。與原註比較稍有異同;恐煩不一一記載。== (一)菩闍、(二)尸釐摩、(三)波曇、(四)須頭、(五)摩拏茶、(六)鬱多羅、(七)真珠、(八)差摩、(九)蘇摩、(一〇)嚕畢、(一一)准陀、(一二)頻婆、(一三)善意、(一四)勝鬘、(一五)提莎、(一六)提莎母、(一七)尊那、(一八)尊那母、(一九)迦若那、(二〇)迦若那母、(二一)沒怛囉、(二二)難陀母、(二三)毘舍佉鹿母、(二四)拘讎多羅優婆夷、(二五)奢摩嚩帝優婆夷、(二六)須帕莎拘利女、(二七)須毘耶優婆夷、(二八)諾酤羅長者母。 ## 第十 貪品[1] ᅟᅟ==[1] 原本與暹羅本於本文皆不出此品名。暹羅本之目次單列舉第五品(從八集之初算起為第十品)。參照增支部原典第一卷一〇〇頁及二九九頁。於本文中不立章節之細別。今試圖區分。== 第一章 貪 第一節 證知 ### 8.117 一 (1)「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習八法。以何等為八耶? (2)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 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習此八法。」 ### 88.118 二 (1)「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習八法。以何等為八耶? (2)即內[2]有色想,外觀少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如是之想。 ᅟᅟ==[2] 參照第六十五經。== (3)即內有色想,外觀無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如是之想。 (4)即內無色想,外觀少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如是之想。 (5)即內無色想,外觀無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如是之想。 (6)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青、青色、〔青現、青光,得『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如是之想。 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黃、黃色、〔黃現、黃光,得『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如是之想。 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赤、赤色、〔赤現、赤光,得『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如是之想。 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白、白色、白現、白光,得『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如是之想。 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習此八法。」 ### 88.119 三 (1)「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習八法。以何等為八耶? (2)即有色想[3]而觀諸色;內無色想,外觀諸色;勝解而知:『淨也』;超越一切之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謂:『空者無邊』,入空無邊處具足而住;超越一切之空無邊處,謂:『識者無邊』,入識無邊處具足而住;超越一切之識無邊處,謂:『少無所有』,入無所有處具足而住;超越一切之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而住;超越一切之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具足而住。 ᅟᅟ==[3] 參照第六十六經。== 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習此八法。」 ### 88.120-146 $3*9=27$ 第二節 徧知(一~三) (1)「諸比丘!為徧知貪,當修習八法……乃至……為徧知貪,當修習此八法。」 第三節 徧盡(一~三) (1)「〔諸比丘!〕為徧盡〔貪〕,〔當修習八法……乃至……為徧盡貪,當修習此八法。〕」 第四節 斷(一~三) (1)「〔諸比丘!〕為斷〔貪〕,〔當修習八法……乃至……為斷貪,當修習此八法。〕」 第五節 盡(一~三) (1)「〔諸比丘!〕為盡〔貪〕,〔當修習八法……乃至……為盡貪,當修習此八法。〕」 第六節 滅(一~三) (1)「〔諸比丘!〕為滅〔貪〕,〔當修習八法……乃至……為滅貪,當修習此八法。〕」 第七節 離貪(一~三) (1)「〔諸比丘!〕為離貪〔貪〕,〔當修習八法……乃至……為離貪貪,當修習此八法。〕」 第八節 滅盡(一~三) (1)「〔諸比丘!〕為滅盡〔貪〕,〔當修習八法……乃至……為滅盡貪,當修習此八法。〕」 第九節 棄捨(一~三) (1)「〔諸比丘!〕為棄捨〔貪〕,〔當修習八法……乃至……為棄捨貪,當修習此八法。〕」 第十節 定棄 一 (1)〔「諸比丘!為定棄貪,當修習八法。以何等為八耶? (2)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比丘!為定棄貪,當修習此八法。」 二 (1)「諸比丘!為定棄貪,當修習八法。以何等為八耶? (2)即內有色想,外觀少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如是之想。 (3)即內有色想,外觀無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如是之想。 (4)即內無色想,外觀少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如是之想。 (5)即內無色想,外觀無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如是之想。 (6)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青、青色、青現、青光,得『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如是之想。 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黃、黃色、黃現、黃光,得『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如是之想。 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赤、赤色、赤現、赤光,得『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如是之想。 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白、白色、白現、白光,得『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如是之想。 諸比丘!為定棄貪,當修習此八法。」 三 (1)「諸比丘!為定棄貪,當修習八法。以何等為八耶? (2)即有色想而觀諸色;內無色想,外觀諸色;勝解而知:『淨也』;超越一切之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謂:『空者無邊也』,入空無邊處具足而住;超越一切之空無邊處,謂:『識者無邊也』,入識無邊處具足而住;超越一切之識無邊處,謂:『少無所有』,入無所有處具足而住;超越一切之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而住;超越一切之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具足而住。 諸比丘!〕為定棄貪,當修習此八法。」 ### 88.147-626 $3*10*16=480$ 第二章 瞋(第一~第十節) (1)「〔諸比丘!〕〔為了知〕瞋〔,當修習八法……乃至……為定棄瞋,當修習此八法。〕」 第三章 癡(第一~第十節) (1)「〔諸比丘!〕〔為了知〕癡〔,當修習八法……乃至……為定棄癡,當修習此八法。〕」 第四章 忿(第一~第十節) (1)「〔諸比丘!〕〔為了知〕忿〔,當修習八法……乃至……為定棄忿,當修習此八法。〕」 第五章 恨(第一~第十節) (1)「〔諸比丘!〕〔為了知〕恨〔,當修習八法……乃至……為定棄恨,當修習此八法。〕」 第六章 覆(第一~第十節) (1)「〔諸比丘!〕〔為了知〕覆〔,當修習八法……乃至……為定棄覆,當修習此八法。〕」 第七章 惱(第一~第十節) (1)「〔諸比丘!〕〔為了知〕覆〔,當修習八法……乃至……為定棄覆,當修習此八法。〕」 第八章 嫉(第一~第十節) (1)「〔諸比丘!〕〔為了知〕嫉〔,當修習八法……乃至……為定棄嫉,當修習此八法。〕」 第九章 慳(第一~第十節) (1)「〔諸比丘!〕〔為了知〕慳〔,當修習八法……乃至……為定棄慳,當修習此八法。〕」 第十章 諂(第一~第十節) (1)「〔諸比丘!〕〔為了知〕諂〔,當修習八法……乃至……為定棄諂,當修習此八法。〕」 第十一章 誑(第一~第十節) (1)「〔諸比丘!〕〔為了知〕誑〔,當修習八法……乃至……為定棄誑,當修習此八法。〕」 第十二章 傲(第一~第十節) (1)「〔諸比丘!〕〔為了知〕傲〔,當修習八法……乃至……為定棄傲,當修習此八法。〕」 第十三章 憤發(第一~第十節) (1)「〔諸比丘!〕〔為了知〕憤發〔,當修習八法……乃至……為定棄憤發,當修習此八法。〕」 第十四章 慢(第一~第十節) (1)「〔諸比丘!〕〔為了知〕慢〔,當修習八法……乃至……為定棄慢,當修習此八法。〕」 第十五章 過慢(第一~第十節) (1)「〔諸比丘!〕〔為了知〕過慢〔,當修習八法……乃至……為定棄過慢,當修習此八法。〕」 第十六章 憍(第一~第十節) (1)「〔諸比丘!〕〔為了知〕憍〔,當修習八法……乃至……為定棄憍,當修習此八法。〕」 第十七章 放逸 第一[A8]節 證知 ᅟᅟ==[A8] 節【CB】,章【南傳】== 一 (1)「〔諸比丘!〕為證知放逸,修習八法。以何等為八耶? (2)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比丘!為證知放逸,當修習此八法。」 二 (1)「諸比丘!為證知放逸,當修習八法。以何等為八耶? (2)即內有色想,外觀少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3)即內有色想,外觀無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4)即內無色想,外觀少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5)即內無色想,外觀無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6)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青、青色、青現、青光,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黃、黃色、黃現、黃光,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赤、赤色、赤現、赤光,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白、白色、白現、白光,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諸比丘!為證知放逸,當修習此八法。」 三 (1)「諸比丘!為證知放逸,當修習八法。以何等為八耶? (2)即有色而觀諸色。內無色想,外觀諸色。勝解為『淨』。超越一切之色想,斷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所謂『空者無邊』,入空無邊處具足而住。超越一切之空無邊處,所謂『識者無邊』,入識無邊處具足而住。超越一切之識無邊處,所謂『少無所有』,入無所有處具足而住。超越一切之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而住。超越一切之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具足而住。 諸比丘!為證知放逸,當修習此八法。」 第二節 徧知(一~三) (1)「〔諸比丘!〕為徧知〔放逸,當修習八法……乃至……為徧知放逸,當修習此八法。」 第三節 徧盡(一~三) (1)「〔諸比丘!〕為徧盡〔放逸,當修習八法……乃至……為徧盡放逸,當修習此八法。〕」 第四節 斷(一~三) (1)「〔諸比丘!〕為斷〔放逸,當修習八法……乃至……為斷放逸,當修習此八法。〕」 第五節 盡(一~三) (1)「〔諸比丘!〕為盡〔放逸,當修習八法……乃至……為盡放逸,當修習此八法。〕」 第六節 滅(一~三) (1)「〔諸比丘!〕為滅〔放逸,當修習八法……乃至……為滅放逸,當修習此八法。〕」 第七節 離貪(一~三) (1)「〔諸比丘!〕為離貪〔放逸,當修習八法……乃至……為離貪放逸,當修習此八法。〕」 第八節 滅盡(一~三) (1)「〔諸比丘!〕為滅盡〔放逸,當修習八法……乃至……為滅盡放逸,當修習此八法。〕」 第九節 棄捨(一~三) (1)「〔諸比丘!〕為棄捨〔放逸,當修習八法……乃至……為棄捨放逸,當修習此八法。〕」 第十節 定棄 一 (1)「諸比丘!為定棄放逸,當修習八法。以何等為八耶? (2)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比丘!為定棄放逸,當修習此八法。」 二 (1)「諸比丘!為定棄放逸,當修習八法。以何等為八耶? (2)即內有色想,外觀少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3)即內有色想,外觀無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4)即內無色想,外觀少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5)即內無色想,外觀無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6)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青、青色、青現、青光,『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黃、黃色、黃現、黃光,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赤、赤色、赤現、赤光,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白、白色、白現、白光,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諸比丘!為定棄放逸,當修習此八法。」 三 (1)「諸比丘!為定棄放逸,當修習八法。以何等為八耶? (2)即有色而觀諸色。內無色想,外觀諸色。勝解為『淨』。超越一切之色想,斷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所謂『空者無邊』,入空無邊處具足而住。超越一切之空無邊處,所謂『識者無邊』,入識無邊處具足而住。超越一切之識無邊處,所謂『少無所有』,入無所有處具足而住。超越一切之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而住。超越一切之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具足而住。 諸比丘!〕為定棄知逸,當修習此八法。」 八集〔畢〕 增支部經典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 九 集 ## 第一 等覺品 ### 9.1 一 等覺[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五七(大正藏一.四九二a)。==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於此處,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曰: (2)「諸比丘!若有外道修行者如是問:『友!等覺分法之修習者以何為所依耶?』諸比丘!作如是問時,汝等向彼外道修行者,應云何說耶?」 「大德!我等之法,以世尊為根,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依。大德世尊!惟願垂示於此所說之義。諸比丘願從世尊聽聞受持。」 「諸比丘!然則,諦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世尊曰: (3)「諸比丘!若有外道修行者如是問:『友!等覺分法之修習者以何為所依耶?』諸比丘!作如是問時,汝等向彼外道修行者,應如是說: 『諸友!此處之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諸友!此乃等覺分法修習所依之第一。 (4)諸友!復次,比丘具戒,守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行所行成就而住,見少少罪而怖畏,受學於學處。諸友!此乃等覺分法修習所依之第二。 (5)諸友!復次,比丘能除遣,能趣向心離蓋之論,謂:少欲論、知足論、遠離論、不雜論、發勤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智見論,如是之論隨心所欲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諸友!此乃等覺分法修習所依之第三。 (6)諸友!復次,比丘發勤而斷諸不善法,為具足諸善法而住,精進勇猛堅固,負荷善法而不捨。諸友!此乃等覺分法修習所依之第四。 (7)諸友!復次,比丘具慧,通達生滅,聖能決擇,成就順正苦盡之慧。諸友!此乃等覺分法修習所依之第五。』 (8)諸比丘!比丘若有善友、善朋、善輩,則當知,必具戒,守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行所行成就而住,見少少罪而怖畏,受學於學處。 諸比丘!比丘若有善友、善朋、善輩,則當知,必能除遣,能趣向心離蓋之論,謂:少欲論、〔知足論、遠離論、不雜論、發勤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智見論,〕如是之論隨心所欲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 諸比丘!比丘若有善友、善朋、善輩,則當知,必發勤而斷諸不善法,為具足諸善法而住,精進勇猛堅固,負荷善法而不捨。 諸比丘!比丘若有善友、善朋、善輩,則當知,必具慧,通達生滅,聖能決擇,成就順正苦盡之慧。 諸比丘!復次,彼比丘於此五法而立,更當修習四法。 當修習不淨而斷貪欲。 當修習慈悲而斷瞋恚。 當修習入出息念而斷尋思。 當修習無常想而斷我慢。 諸比丘!比丘若得無常想,則安立無我想;若得無我想,則斷我慢,於現法而得涅槃。」 ### 9.2 二 依止 (1)時,有一比丘。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所依具足。稱為所依具足者,大德!云何比丘為所依具足耶?」 (2)「比丘若依止於信而斷不善,修習善者,彼則正已斷不善。 比丘若依止於慚而〔斷不善,修習善者,彼則正已斷不善〕。 比丘若依止於愧而〔斷不善,修習善者,彼則正已斷不善〕。 比丘若依止於精進而〔斷不善,修習善者,彼則正已斷不善〕。 比丘若依止於慧而斷不善,修習善者,彼則正已斷不善。 實則彼比丘已斷不善而善斷。彼若以聖慧觀,則斷。 比丘!復次,彼比丘當於此五法而立,依止於四法而住。何等為四法耶? (3)比丘!此處之比丘者,計量而親近於一事,計量而堪忍一事,計量而捨離一事,計量而除遣一事。比丘!如是比丘為所依具足。」 ### 9.3 三 彌醯[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五六(大正藏一.四九一a)。== (1)爾時,世尊住遮離迦國之遮離迦山。其時,具壽彌醯為世尊之侍者。時,具壽彌醯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而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具壽彌醯白世尊言: 「大德!我欲入闍鬥村乞食。」 「彌醯!汝自知時。」 (2)時,具壽彌醯於清晨,著下衣,持鉢、衣,入闍鬥村乞食。於闍鬥村行乞食,食後從乞食還至金鞞河邊。具壽彌醯徒步於金鞞河邊,一面經行徘徊,一面見菴婆林之極妙可樂。彼見而思念: 「此菴婆林實極妙可樂。族姓子若欲勤修行者,此地實為勤修之處。若世尊聽從我,我當來此菴婆林勤修。」 (3)時,具壽彌醯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彌醯白世尊言: 「大德!我於此處,於清晨,著下衣,持鉢、衣,入闍鬥村乞食。於闍鬥村行食,食後從乞食還至金鞞河邊。大德!我徙步於金鞞河邊,一面經行徘徊,一面見菴婆林之極妙可樂。我見而思念:『此菴婆林實極妙可樂。族姓子若欲勤修行者,此地實為勤修之處。若世尊聽從我,我欲來此菴婆林勤修。』若世尊聽從我,我當往彼菴婆林勤修。」 「彌醯!且待其他比丘來,我等是孤獨。」 (4)具壽彌醯二度白世尊言: 「大德!對於世尊,更無少分之可當辦,已辦亦無所增益,而大德!於我,更有所當辦者,已辦有所增益。若世尊聽從我,我欲往彼菴婆林勤修。」 「彌醯!且待其他比丘來,我等是孤獨。」 (5)具壽彌醯三度白世尊言: 「大德!對於世尊,更無少分之所可當辦者,已辦亦無增益,而大德!於我,更有所當辦者,已辦有所增益。若世尊聽從我,我當往彼菴婆林勤修。」 「彌醯!若言勤,則我等復言何耶?彌醯!汝自知時。」 (6)時,具壽彌醯即從座起,禮敬、右遶世尊,右遶而至彼菴婆林。至已,入彼菴婆林,於一樹下而作晝日坐。時,具壽彌醯住彼菴婆林中,更生三惡不善之念,謂:欲念、恚念、害念。時,具壽彌醯思念: 「希有哉!未曾有哉!我以信從家出而為出家,而染著此三惡不善之念,謂:欲念、恚念、害念。」 (7)時,具壽彌醯即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彌醯白世尊言: 「大德!我於此處,住彼菴婆林中,更生三惡不善之念,謂:欲念、恚念、害念。大德!時,我思念:『希有哉!未曾有哉!我以信從家出而為出家,而染著此三惡不善之念,謂:欲念、恚念、害念。』」 「彌醯!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有五法。何等為五法耶? (8)彌醯!於此處之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彌醯!此乃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之第一法。 (9)彌醯!復次,比丘具戒,守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行所行成就而住,見少少罪而怖畏,受學於學處。彌醯!此乃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之第二法。 (10)彌醯!復次,比丘能除遣,能趣向心離蓋之論,謂:少欲論、知足論、遠離論、不雜論、發勤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智見論,如是之論隨心所欲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彌醯!此乃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之第三法。 (11)彌醯!復次,比丘發勤而斷諸不善法,為具足諸善法而住,精進勇猛堅固,負荷善法而不捨。彌醯!此乃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之第四法。 (12)彌醯!復次,比丘具慧,通達生滅,聖能決擇,成就順正苦滅之慧。彌醯!此乃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之第五法。 (13)彌醯!比丘若有善友、善朋、善輩,則當知,必具戒,守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行所行成就而住,見少少罪而怖畏,受學於學處。 彌醯!比丘若有善友、善朋、善輩,則當知,必能除遣,能趣向心離蓋之論,謂:少欲論、〔知足論、遠離論、不雜論、發勤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智見論,如是之論隨心所欲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 彌醯!比丘若有善友、善朋、善輩,則當知,必發勤而〔斷諸不善法,為具足諸善法而住,精進勇猛堅固,〕負荷善法而不捨。 彌醯!比丘若有善友、善朋、善輩,則當知,必具慧,〔通達生滅,聖能決擇,〕成就順正苦盡之慧。 彌醯!復次,彼比丘於此五法而立,當更修習四法: 當修習不淨而斷貪欲。 當修習慈悲而斷瞋恚。 當修習入出息念而斷尋思。 當修習無常想而斷我慢。 彌醯!若得無常想,則安立無我想;若得無我想,則斷我慢,於現法得涅槃。」 ### 9.4 四 難陀[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一一、三(大正藏二.七三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其時,具壽難陀於勤行堂為諸比丘說法、教授、勸導、讚勵、慶慰。 (2)時,世尊即於晡時,從宴默而起,至勤行堂。至已,立於門屋之外,等待說畢。時,世尊知已說畢敲閂警咳。彼諸比丘即為世尊開門。時,世尊入勤行堂坐於所設之座。坐已,世尊對具壽難陀言: 「難陀!汝為諸比丘久說法門。我立於門屋之外,等待說完而感背痛。」 (3)如是說時,具壽難陀即生羞恥之色,白世尊言: 「大德!我等不知世尊立於門屋之外。大德!若我等知世尊立於門屋之外,則不如是說。」 時,世尊知具壽難陀生羞恥之色,即向具壽難陀如是說: 「善哉,善哉!難陀,難陀!汝等善男子,以信從家出而為出家,為說法集合者是相稱。難陀!汝等集合,當作二事,〔謂〕說法與聖默然。 難陀!比丘若有信而無戒,彼則彼分不圓滿。彼思念『云何得有信有戒』而彼分當圓滿。難陀!比丘若有信有戒,彼則彼分圓滿。 難陀!比丘若有信有戒而不得內心寂靜,彼則彼分不圓滿。彼思念『云何得有信有戒內心寂靜』而彼分當圓滿。難陀!比丘若有信有戒得內心寂靜,彼分則圓滿。 難陀!比丘若有信有戒得內心寂靜而不得正觀增上慧法,彼則彼分不圓滿。難陀!譬如有四足獸,其一足若倭少不全,則其支分不圓滿。難陀!如是,比丘若有信有戒得內心寂靜,而不得正觀增上慧法,彼則彼分不圓滿。彼思念『云何有信有戒得內心寂靜,得正觀增上慧法』而彼分當圓滿。難陀!比丘若有信有戒得內心寂靜,得正觀增上慧法,彼則彼分圓滿。」 世尊如是說。如是說之善逝即從座起,入於精舍。 (4)時,世尊離去未久,具壽難陀告諸比丘言: 「諸友!今世尊以四句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即從座而起,入於精舍。謂: 『難陀!比丘若有信〔無戒,彼則彼分不圓滿。彼思念「云何得有信有戒」而彼分當圓滿。難陀!比丘若有信有戒,彼則彼分圓滿。 難陀!比丘若有信有戒,而不得內心寂靜,彼則彼分不圓滿。彼思念「云何有信有戒得內心寂靜」而彼分當圓滿。難陀!比丘若有信有戒而得內心寂靜,彼則彼分圓滿。 難陀!比丘若有信有戒,得內心寂靜而不得正觀增上慧法,彼則彼分不圓滿。難陀!譬如有四足獸,其一足若倭小不全,其支分不圓滿。難陀!如是,比丘若有信有戒,得內心寂靜而不得正觀增上慧法,彼則彼分不圓滿。彼思念「云何有信有戒而得內心寂靜,得正觀增上慧法」而彼分當圓滿。難陀!比丘若有信有戒而得內心寂靜,得正觀增上慧法〕,彼則彼分圓滿。』 諸友!若時而聽法,時而談法,則有五種功德。何等為五耶? (5)諸友!此處有比丘,為諸比丘說示初善、中善、後善及義具、文備之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諸友!比丘為諸比丘說示初善、〔中善、後善及義具、文備之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因而彼以師為愛樂、可意、尊重、敬禮。諸友!此乃時而聽法,時而談法之第一功德。 (6)諸友!復次,比丘為諸比丘說示初善、〔中善、後善及義具,文備之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諸友!比丘為諸比丘說示初善、〔中善、後善及義具、文備之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因而彼於此法覺義、覺法。諸友!此乃時而聽法,時而談法之第二功德。 (7)諸友!復次,比丘為諸比丘說示初善、中善、後善及義具、文備之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諸友!比丘為諸比丘說示初善、〔中善、後善及義具、文備之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因而彼於此法以慧通達,而觀甚淨之義句。諸友!此乃時而聽法,時而談法之第三功德。 (8)諸友!復次,比丘為諸比丘說示初善、〔中善、後善及義具、文備之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諸友!比丘為諸比丘說示初善、〔中善、後善及義具、文備之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因而同梵行者再次恭敬彼,言:『此具壽實已逮得,或當逮得。』諸友!此乃時而聽法,時而談法之第四功德。 (9)諸友!復次,比丘為諸比丘說示初善、中善、後善及義具、文備之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諸友!比丘為諸比丘說示初善、中善、後善及義具、文備之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因而諸比丘有學而心未逮得,希求無上安穩而住者,聽彼法已,為逮得未逮得,證得未證得,現證未現證而發勤勇;復次,諸比丘為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知而解脫者,聽彼法已,得現法樂住而住。諸友!此乃時而聽法,時而談法之第五功德。 諸友等!若時而聽法,時而談法者,則有如是五種功德。」 ### 9.5 五 力 (1)「諸比丘!有四種力。何等為四力耶? (2)即:慧力、精進力、無罪力、能攝力。 諸比丘!何等為慧力耶? (3)即不善法與入不善之計數、善法與入善之計數、有罪法與入有罪之計數、無罪法與入無罪之計數、黑法與入黑之計數、白法與入白之計數、不應習法與入不應習之計數、應習法與入應習之計數、非至聖法與入非至聖之計數、至聖法與入至聖之計數,如是諸法,以慧善觀察,善伺察。諸比丘!此乃名為慧力。 諸比丘!何等為精進力耶? (4)即不善法與入不善之計數、有罪法與入有罪之計數、黑法與入黑之計數,不應習法與入不應習之計數、非至聖法與入非至聖之計數,為斷如是諸法,起志欲、精進、發勤勇、攝心精勤。善法與入善之計數、無罪法與入無罪之計數、白法與入白之計數、應習法與入應習之計數、至聖法與入至聖之計數,為獲得如是諸法,起志欲、精進、發勤勇、攝心精勤。諸比丘!比乃名為精進力。 諸比丘!何等為無罪力耶? (5)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成就無罪之身業、成就無罪之語業、成就無罪之意業。諸比丘!此乃名為無罪力。 諸比丘!何等為能攝力耶? (6)諸比丘!有四攝事,〔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諸比丘!諸布施中之最勝者,是法施。諸比丘!諸愛語中之最勝者,是於希求而傾聽者,再三說法。諸比丘!諸利行中之最勝者,為令不信者成就其信而勸導,令入而住;為令破戒者成就其戒而勸導,令入而住;為令慳貪者成就棄捨而勸導,令入而住;為令劣慧者成就其慧而勸導,令入而住。諸比丘!諸同事中之最勝者,於預流者之預流者同事、於一來者之一來者同事、於不還者之不還者同事、於阿羅漢之阿羅漢同事是。諸比丘!此乃名為能攝力。 諸比丘!此乃四力。 (7)諸比丘!成就此四力之聖弟子者,即已超越五種怖畏。何等為五種怖畏耶? (8)即:活命怖畏、不名聲怖畏、集會中羞恥怖畏、命終怖畏、惡趣怖畏。 諸比丘!彼聖弟子如是思擇: (9)我不怖於活命怖畏。云何應怖於活命怖畏耶?於我有四力,〔謂〕:慧力、精進力、無罪力、能攝力是。若為劣慧者應怖於活命怖畏。若為懈怠者,應怖於活命怖畏。若為有罪之身業、語業、意業,應怖於活命怖畏。若為無能攝者,應怖於活命怖畏。 我不怖於不名聲怖畏。〔云何應怖於不名聲怖畏耶?於我有四力,謂:慧力、精進力、無罪力、能攝力。若為劣慧者,應怖於不名聲怖畏。若為懈怠者,應怖於不名聲怖畏。若為有罪之身業、語業、意業,應怖於不名聲怖畏。若為無能攝者,應怖於不名聲怖畏〕。 我不怖於集會中羞恥怖畏。〔云何應怖於集會中羞恥怖畏耶?於我有四力,謂:慧力、精進力、無罪力、能攝力。若為劣慧者,應怖於集會中羞恥怖畏。若為懈怠者,應怖集會中羞恥怖畏。若為有罪之身業、語業、意業,應怖於集會中羞恥怖畏。若為無能攝者,應怖於集會中羞恥怖畏〕。 我不怖於惡趣怖畏。云何應怖於惡趣怖畏耶?於我有四力,〔謂〕:慧力、精進力、無罪力、能攝力。若為劣慧者,應怖於惡趣怖畏。若為懈怠者,應怖於惡趣怖畏。若為有罪之身業、語業、意業,應怖於惡趣怖畏。若為無能攝者,應怖於惡趣怖畏。 諸比丘!成就此四力之聖弟子,即如是已超越五種怖畏。」 ### 9.6 六 親近[1] ᅟᅟ==[1] 參照漢譯增一阿含四五、三(大正藏二.七七一c)。== (1)具壽舍利弗於此告諸比丘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即應諾具壽舍利弗。具壽舍利弗說: (2)「友等!當知人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友等!當知衣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友等!當知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諸友!當知坐臥具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友等!當知村落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友等!當知國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 (3)友等!當知人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如是說者,因何而作如是說耶? 此中,若知其人為『我若親近此人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我得到出家所須之活命資具、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而有苦惱;我不得捨家出家之本意:沙門之義利、修習圓滿』,友等!對於彼人等,即使夜分或日分皆不問其人而應離去不可親近。此中,若知其人為『我若親近此人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我得到出家所須之活命資具、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而少苦惱;我不得捨家出家之本意:沙門之義利、修習圓滿』,友等!其人思擇已,不問[2]其人而應離去不可親近。此中,若知其人為『我若親近此人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我得到出家所須之活命資具、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而有苦惱[3];我得捨家出家之本意:沙門之義利、修習圓滿』,友等!其人思擇已,應親近其人不可離去。此中,若知其人為『我若親近此人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我得到出家所須之活命資具、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而少苦惱;我得捨家出家之本意:沙門之義利、修習圓滿』,諸友!其人即使拒絕,皆應盡形壽親近其人而不可離去。 ᅟᅟ==[2] 「不問」。底本是 āpucchā。依異本改為 anāpucchā。== ᅟᅟ==[3] 「苦惱」。底本是 appakasireṇa。依異本改為 kasireṇa。== 友等!當知人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如是說者,緣此而作如是說。 (4)友等!當知衣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如是說者,緣何而作如是說耶? 此中,若知其衣為『我若親近此衣,則不善法增長,善法損減』,如是之衣,不可親近。此中,若知其衣為『我若親近此衣,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長』,如是之衣則可親近。 友等!當知衣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如是說者,緣此而作如是說。 (5)友等!當知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如是說者,緣何而作如是說耶? 此中,若知其食為『我若親近此食,則不善法增長,善法損減』,如是之食,不可親近。此中,若知其食為『我若親近此食,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長』,如是之食則可親近。 友等!當知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如是說者,緣此而作如是說。 (6)友等!當知坐臥具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如是說者,緣何而作如是說耶? 此中,若知其坐臥具為『我若親近此坐臥具,則不善法增長,善法損減』,如是之坐臥具,不可親近。此中,若知其坐臥具為『我若親近此坐臥具,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長』,如是之坐臥具則可親近。 友等!當知坐臥具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如是說者,緣此而作如是說。 (7)友等!當知村落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如是說者,緣何而作如是說耶? 此中,若知其村落為『我若親近此村落,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之村落,不可親近。此中,若知其村落為『我若親近此村落,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之村落則可親近。 友等!當知村落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如是說者,緣此而作如是說。 (8)友等!當知國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如是說者,緣何而作如是說耶? 此中,若知其國土為『我若親近此國土,則不善法增長,善法損減』,如是之國土,不可親近。此中,若知其國土為『我若親近此國土,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長』,如是之國土則可親近。 友等!當知國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如是說者,緣此而作如是說。」 ### 9.7 七 須達凡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時,有須達凡修行者,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互交談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須達凡修行者白世尊言: (2)「大德!爾時,世尊住此處之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大德!其時,我從世尊親聞親受:『須達凡!諸比丘之為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知而解脫者,不可能行五事。〔謂〕漏盡比丘不可能殺生、漏盡比丘不可能以盜心不與取、漏盡比丘不可能行淫法、漏盡比丘不可能知而妄語、漏盡比丘不可能享蓄財之欲如前在家者。』大德!我是否從世尊善聞、善持、善作意、善思量耶?」 (3)「須達凡!汝實善聞、善持、善作意、善思量者。須達凡!過去現在我皆如是說:『諸比丘之為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知而解脫者,不可能行九種事。〔謂〕:漏盡比丘不可能殺生、漏盡比丘不可能以盜心不與取、漏盡比丘不可能行淫法、漏盡比丘不可能知而妄語、漏盡比丘不可能享蓄財之欲如前在家者、漏盡比丘不可能往欲趣、漏盡比丘不可能往瞋趣、漏盡比丘不可能往癡趣、漏盡比丘不可能往怖畏趣。』須達凡!過去、現在我皆如是說:『諸比丘之為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知而解脫者,不可能行此九種事。』」 ### 9.8 八 莎闍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闍崛山中。時,有莎闍修行者,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互交談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莎闍修行者白世尊言: (2)「大德!爾時,世尊住於此處之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大德!其時,我從世尊親聞親受:『莎闍!諸比丘之為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知而解脫者,不可能行五種事。〔謂〕:漏盡比丘不可能殺生、漏盡比丘不可能以盜心不與取、漏盡比丘不可能行淫法、漏盡比丘不可能知而妄語、漏盡比丘不可能享蓄財之欲如前在家者。』大德!我是否從世尊善聞、善持、善作意、善思量耶?」 (3)「莎闍!汝實善聞、善持、善作意、善思量。莎闍!過去、現在我皆如是說。諸比丘之為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知而解脫者,不可能行九種事。〔謂〕:漏盡比丘不可能殺生、〔漏盡比丘不可能以盜心不與取、漏盡比丘不可能行淫法、漏盡比丘不可能知而妄語、〕漏盡比丘不可能享蓄財之欲如前在家者、漏盡比丘不可能誹謗佛陀、漏盡比丘不可能誹謗法、漏盡比丘不可能誹謗僧伽、漏盡比丘不可誹謗其學。莎闍!過去、現在我皆如是說。諸比丘之為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知而解脫者,不可能行此九事。」 ### 9.9 九 補特伽羅 (1)「諸比丘!世間存在九種補特伽羅。何等為九耶? (2)即:阿羅漢、趣向阿羅漢性者、不還者、趣向不還果之現證者、一來者、趣向一來果之現證者、預流者、趣向預流果之現證者及異生。 諸比丘!世間存在有此九種補特伽羅。」 ### 9.10 一〇 應請[1] ᅟᅟ==[1] 漢譯增一阿含四四、八(大正藏二.七六七b)。== (1)「諸比丘!九種補特伽羅者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何等為九種耶? (2)即:阿羅漢、趣向阿羅漢性者、不還者、趣向不還果之現證者、一來者、趣向一來果之現證者、預流者、趣向預流果之現證者及向種姓者。 諸比丘!此九種補特伽羅者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第一 等覺品〔畢〕 此中攝頌曰: (一)等覺、(二)依止、(三)彌醯、(四)難陀、(五)力、 (六)親近、(七)須達凡、(八)莎闍、(九)補特伽羅、 (一〇)應請。 ## 第二 師子吼品 ### 9.11 十一 〔安居〕住[1] ᅟᅟ==[1] 漢譯增一阿含三七、二、六(大正藏二.七一二c)、中阿含二四(大正藏一.四五二b)。==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具壽舍利弗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白世尊言: 「大德!我於舍衛城住安居已。大德!我欲出國土遊行。」 「舍利弗!汝自知時。」 時,具壽舍利弗即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遶而去。 (2)時,有一比丘,於具壽舍利弗離去不久,白世尊言: 「大德!具壽舍利弗輕慢我,不謝而出往遊行。」 時,世尊告一比丘言: 「比丘!汝持我語,喚舍利弗。」 「唯然,大德!」 彼比丘即回答世尊,到具壽舍利弗之處,至已,對具壽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師喚汝。」 「唯然,友!」 具壽舍利弗即回答彼比丘。 其時,具壽大目犍連與具壽阿難,持鑰自精舍迴繞精舍而言:「諸具壽!來。諸具壽!來。今具壽舍利弗當在世尊之前作師子吼。」 (3)時,具壽舍利弗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於一面時,世尊對具壽舍利弗說: 「舍利弗!此處有一同梵行者,對汝激憤而言:『大德!具壽舍利弗輕慢我,不謝而出往遊行。』」 (4)「大德!實則若於身不住身念者,於此處輕慢一同梵行者,不謝而出往遊行。 大德!譬如即使於地,投淨、投不淨,投大便、投小便、投唾液、投膿汁、投血液,是故地亦無羞慚愧恥。大德!我亦如是,相等於地,以極廣、甚大、無量、無怨、無害之心而住。大德!實則,若於身不住身念者,於此處輕慢一同梵行者,不謝而出往遊行。 大德!譬如即使用水,洗淨、洗不淨、洗大便、洗小便、洗唾液、洗膿汁、洗血液,是故水亦無羞慚愧恥。大德!我亦如是,相等於水,以極廣、甚大、無量、無怨、無害之心而住。大德!實則,若於身不住身念者,於此處輕慢一同梵行者,不謝而出往遊行。 大德!譬如即使用火,燒淨、燒不淨、〔燒〕大便、〔燒〕小便、〔燒〕唾液、〔燒〕膿汁、燒血液,是故火亦無羞慚愧恥。大德!我亦如是,相等於火,以極廣、甚大、無量、無怨、無害之心而住。大德!實則,若於身不住身念者,於此處輕慢一同梵行者,不謝而出往遊行。 大德!譬如即使用風,吹淨、吹不淨、吹大便、吹小便、吹唾液、吹膿汁、吹血液,是故風亦無羞慚愧恥。大德!我亦如是,相等於風,以極廣、甚大、無量、無怨、無害之心而住。大德!實則,若於身不住身念者,於此處輕慢一同梵行者,不謝而出往遊行。 大德!譬如即使用掃帚[2],掃淨、掃不淨、掃大便、掃小便、掃唾液、掃膿汁、掃血液,是故掃帚亦無羞慚愧恥。大德!我亦如是,相等於掃帚,以極廣、甚大、無量、無怨、無害之心而住。大德!實則,若於身不住身念者,於此處輕慢一同梵行者,不謝而出往遊行。 ᅟᅟ==[2] 「箒」(rajoharaṇa)或「雜中」。漢譯中阿含是前者,巴利原註是採用後者。漢譯南傳律藏第四卷三九〇頁(原典第二卷二九一頁)也是依後者之解為用例。== 大德!譬如旃陀羅子或旃陀羅女之手持器,著敝壞衣,入村落,作下意而入。大德!我亦如是,相等於旃陀羅子,以極廣、甚大、無量、無怨、無害之心而住。大德!實則,若於身不住身念者,於此處輕慢一同梵行者,不謝而出往遊行。 大德!譬如截角之牛而溫良、善御、善調者,從街至街,從衢至衢,以足、以角皆無所害。大德!我亦如是,相等於截角之牛,以極廣、甚大、無量、無怨、無害之心而住。大德!實則,若於身不住身念者,於此處輕慢一同梵行者,不謝而出往遊行。 大德!譬如男女之為壯年年少,喜好莊飾者,洗沐其頭,若繫著於死蛇、死狗、死人、咽頸,則羞慚愧恥。大德!我亦如是,羞慚愧恥此臭身。大德!實則,若於身不住身念者,於此處輕慢一同梵行者,不謝而出往遊行。 大德!譬如人持處處破裂而漏、徧漏之膏瓶。大德!我亦如是,持處處破裂而漏、徧漏之此身。大德!實則,若於身不住身念者,於此處輕慢一同梵行者,不謝而出往遊行。」 (5)時,彼比丘即從座而起,偏袒上衣,以頭面禮世尊之足,白世尊言: 「大德!我過錯猶如愚者、癡者、不善者,我以非有、無根、虛妄、不實而誹謗具壽舍利弗。大德!世尊,以我過失為過失而受,以攝未來。」 「比丘!汝過錯實猶如愚者、癡者、不善者,汝以非有、無根、虛妄、不實而誹謗舍利弗。比丘!汝以過失為過失而見,如法懺悔,故我等受此。比丘!增長聖者之律,以過失為過失而見,如法懺悔,資攝未來。」 (6)時,世尊告具壽舍利弗言: 「舍利弗!容此癡人,於其處勿令頭〔破〕七分。」 「大德!若此具壽對我言:『具壽,容我!』者,則我當容此具壽。」 ### 9.12 十二 有餘依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具壽舍利弗於清晨時,著下衣,持鉢、衣,欲入舍衛城乞食。時,具壽舍利弗即如是思念: 「今去往舍衛城乞食過早。我宜往外道修行者之園。」 時,具壽舍利弗即到外道修行者之園,至已,與彼諸外道修行者,相互交談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 (2)其時,彼諸外道修行者,集坐集會,如是談論: 「友等!若為有餘依命終者,即不解脫地獄,不解脫畜生,不解脫餓鬼,不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3)時,具壽舍利弗對彼諸外道修行者之所說,既不歡喜亦不非難。不歡喜不非難乃從座而起離去,〔謂〕:「當於世尊之前,了知此所說之義。」 時,具壽舍利弗於舍衛城行乞食,食後從乞食而還,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白世尊言: 「大德!於此,我於清晨時,著下衣,持鉢、衣,欲入舍衛城乞食。大德!時,我如是思念:『今往舍衛城乞食過早。我宜往外道修行者之園。』大德!時,我到外道修行者之園,至已,與彼諸外道修行者相互慶慰,歡喜銘感,交談而坐於一面。大德!其時,彼諸外道修行者,集坐集會,如是談論:『友等!若為有餘依命終者,即不解脫地獄,不解脫畜生,不解脫餓鬼,不解脫惡生、惡趣、墮處。』大德!時,我對彼諸外道修行者之所說,既不歡喜亦不非難。不歡喜不非難乃從座而起離去,〔謂〕:『當於世尊之前,了知此所說之義。』」 (4)「舍利弗!有一類外道修行者為愚癡不聰明有一類知有餘依為有餘依,有一類知無餘依為無餘依。 舍利弗!有九種補特伽羅,為有餘依命終,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解脫惡生、惡趣、墮處。何等為九種耶? (5)舍利弗!此處有一類補特伽羅,於戒圓滿,於定圓滿,而於慧不圓滿。彼即五順下分結盡,故為中間般涅槃者。舍利弗!此為有餘依命終,是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解脫惡生、惡趣、墮處之第一補特伽羅。 (6)舍利弗!復次,此處有一類補特伽羅,於戒圓滿,於定圓滿,而於慧不圓滿。彼即五順下分結盡,故為損害般涅槃者。〔舍利弗!此為有餘依命終,是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解脫惡生、惡趣、墮處之第二補特伽羅。 舍利弗!復次,此處有一類補特伽羅,於戒圓滿,於定圓滿,而於慧不圓滿。彼即五順下分結盡,故〕為無行般涅槃者。〔舍利弗!此為有餘依命終,是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解脫惡生、惡趣、墮處之第三補特伽羅。 舍利弗!復次,此處有一類補特伽羅,於戒圓滿,於定圓滿,而於慧不圓滿。彼即五順下分結盡,故〕為有行般涅槃者。〔舍利弗!此為有餘依命終,是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解脫惡生、惡趣、墮處之第四補特伽羅。 舍利弗!復次,此處有一類補特伽羅者,於戒圓滿,於定圓滿,而於慧不圓滿。彼即五順下分結盡,故〕為上流至色究竟者。舍利弗!此為有餘依命終,是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解脫惡生、惡趣、墮處之第五補特伽羅。 (7)舍利弗!復次,此處有一類補特伽羅者,於戒圓滿,而於定不圓滿,於慧不圓滿。彼即三結盡,貪、瞋、癡薄,故為一來者,唯來此世一度而作苦之邊際。舍利弗!此為有餘依命終,是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解脫惡生、惡趣、墮處之第六補特伽羅。 (8)舍利弗!復次,此處有一類補特伽羅者,於戒圓滿,而於定不圓滿,於慧不圓滿。彼即三結盡,故為一種子者,起有唯一人而作苦之邊際。舍利弗!此為有餘依命終,是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解脫惡生、惡趣、墮處之第七補特伽羅。 (9)舍利弗!復次,此處有一類補特伽羅,於戒圓滿,於定作中程,於慧作中程。彼即三結盡,故為家家者,輪迴流轉於二家、三家而作苦之邊際。舍利弗!此為有餘依命終,是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解脫惡生、惡趣、墮處之第八補特伽羅。 (10)舍利弗!復次,此處有一類補特伽羅,於戒圓滿,於定作中程,於慧作中程。彼即三結盡,故為極七返者,於天、人中以七返為極,輪迴流轉而作苦之邊際。舍利弗!此為有餘依命終,是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解脫惡生、惡趣、墮處之第九補特伽羅。 舍利弗!有一類外道修行者,為愚癡、不聰明,有一類,知有餘依為有餘依,有一類,知無餘依為無餘依。 舍利弗!此九種補特伽羅,為有餘依命終,是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解脫惡生、惡趣、墮處者。 舍利弗!此法門未曾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何以故耶?為令聽此法門者無取放逸。舍利弗!我所說之法門,乃隨問之意趣。」 ### 9.13 十三 拘絺羅[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二九(大正藏一.四六一b)。== (1)時,具壽大拘絺羅到具壽舍利弗之處。至已,與具壽舍利弗相互交談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大拘絺羅,對具壽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為此義『令我後世受業,如現法受業』,唯於世尊座前住梵行耶?」 「不,友!」 「友舍利弗!然則,為此義『令我現法受業,如後世受業』,唯於世尊座前住梵行耶?」 「不,友!」 「友舍利弗!然則,為此義『令我受苦業,如受樂業』,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不,友!」 「友舍利弗!然則,為此義『令我受樂業,如受苦業』,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不,友!」 「友舍利弗!然則,為此義『令我受未熟業,如受已熟業』,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不,友!」 「友舍利弗!然則,為此義『令我受已熟業,如受未熟業』,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不,友!」 「友舍利弗!然則,為此義『令我受少業,如受多業』,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不,友!」 「友舍利弗!然則,為此義『令我受多業,如受少業』,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不,友!」 「友舍利弗!然則,為此義『令我不受業,如受業』,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不,友!」 「友舍利弗!然則,為此義『令我受業,如不受業』,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不,友!」 (2)「友舍利弗!若問為此義『令我後世受業,如現法受業』,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汝則說:『不,友!』 友舍利弗!然則,若問為此義『令我現法受業,如後世受業』,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汝則說:『不,友!』 友舍利弗!然則,若問為此義『令我受苦業,如受樂業』,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汝則說:『不,友!』 友舍利弗!然則,若問為此義『令我受樂業,如受苦業』,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汝則說:『不,友!』 友舍利弗!然則,若問為此義『令我受未熟業,如受已熟業』,唯於世尊之許而住梵行耶?汝則說:『不,友!』 友舍利弗!然則,若問為此義『令我受已熟業,如受未熟業』,唯於世尊之許而住梵行耶?汝則說:『不,友!』 友舍利弗!然則,若問為此義『令我受少業,如受多業』,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汝則說:『不,友!』 友舍利弗!然則,若問為此義『令我受多業,如受少業』,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汝則說:『不,友!』 友舍利弗!然則,若問為此義『令我不受業,如受業』,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汝則說:『不,友!』 友舍利弗!然則,若問為此義『令我受業,如不受業』,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汝則說:『不,友!』 友!然則,為何義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3)「友!有未知、未見、未得、未現證、未現觀之人,為知、見、得、現證、現觀,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友!為何有未知、未見、未得、未現證、未現觀之人,為知、見、得、現證、現觀,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友!所謂『此是苦』者,即未知、未見、未得、未現證、未現觀,為知、見、得、現證、現觀,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 友!所謂『此是苦集』者,即〔未知、未見、未得、未現證、未現觀,為知、見、得、現證、現觀,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 友!所謂『此是苦滅』者,即〔未知、未見、未得、未現證、未現觀,為知、見、得、現證、現觀,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 友!所謂『此是順苦滅道』者,即未知、未見、未得、未現證、未現觀,為知、見、得、現證、現觀,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 友!此乃未知、未見、未得、未現證、未現觀,為知、見、得、現證、現觀,唯於世尊座前而住梵行。」 ### 9.14 十四 三彌提[1] ᅟᅟ==[1] 參照八集八十四(漢釋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三卷二六三頁)。== (1)時,具壽三彌提來到具壽舍利弗之處。至已,禮敬具壽舍利弗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時,具壽舍利弗對具壽三彌提言: 「三彌提!人之思覺者,以何為所緣而生耶?」 「大德!以名、色為所緣。」 「三彌提!然則,於何為異耶?」 「大德!於界是。」 「三彌提!然則,從何集起耶?」 「大德!從觸集起。」 「三彌提!然則,以何為等趣耶?」 「大德!以受為等趣。」 「三彌提!然則,以何為上首耶?」 「大德!以定為上首。」 「三彌提!然則,以何為增上耶?」 「大德!以念為增上。」 「三彌提!然則,以何為最上耶?」 「大德!以慧為最上。」 「三彌提!然則,以何為核心耶?」 「大德!以解脫為核心。」 「三彌提!然則,以何為究[A1]竟耶?」 ᅟᅟ==[A1] 竟【CB】,意【南傳】(cf. N24n0007_p0043a02)== 「大德!以不死為究竟。」 (2)「若問『三彌提!人之思覺者,以何為所緣而生耶?』汝則說:『大德!以名、色為所緣。』 若問:『三彌提!然則,於何為異耶?』汝則說:『大德!於界是。』 若問:『三彌提!然則,從何集起耶?』汝則說:『大德!從觸集起。』 若問:『三彌提!然則,以何為等趣耶?』汝則說:『大德!以受為等趣。』 若問:『三彌提!然則,以何為上首耶?』汝則說:『大德!以定為上首。』 若問:『三彌提!然則,以何為增上耶?』汝則說:『大德!以念為增上。』 若問:『三彌提!然則,以何為最上耶?』汝則說:『大德!以慧為最上。』 若問:『三彌提!然則,以何為核心耶?』汝則說:『大德!以解脫為核心。』 若問:『三彌提!然則,以何為究竟耶?』汝則說:『大德!以不死為究竟。』 善哉、善哉!三彌提!善哉!三彌提!問汝之回答。然且,以其故而無有慢。」 ### 9.15 十五 癰 (1)「諸比丘!譬如有多年積集之癰,有九瘡口,九自然口[1]。從此滴者,唯不淨之滴,唯惡臭之滴,唯可厭之滴。所漏者,唯不淨之漏,唯惡臭之漏,唯可厭之漏。 ᅟᅟ==[1] 「自然口」(abhedanamukha)。若依原註,非由任何物所破之……而生起瘡口。== (2)諸比丘!所謂癰者,即此四大所造、父母所生、飯粥所集、無常、破壞、粉碎、斷絕、壞滅法、身之增上語。從此滴者,唯不淨之滴,唯惡臭之滴,唯可厭之滴。所漏者,唯不淨之漏,唯惡臭之漏,唯可厭之漏。 諸比丘!故厭離於此身!」 ### 9.16 十六 想[1] ᅟᅟ==[1] 七集四十五(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二卷二四五頁)。== (1)「諸比丘!若修習多習九想者,則有大果,有大功德,不死究竟,不死究盡。何等為九想耶? (2)即:不淨想、死想、食違逆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無常想,無常即苦想,苦即無我想、斷想、離貪想。 諸比丘!若修習多習此九想者,則有大果,有大功德,不死究竟,不死究盡。」 ### 9.17 一七 家[1-1] ᅟᅟ==[1-1] 參照七集十三(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二卷二〇五頁)。== (1)「諸比丘!於九分成就之家,若未往此者,則不可往,若已往者,則不可坐。何等為九分耶? (2)即:悅而不迎逆、悅而不問訊、悅而不與座、秘所有、有多而少與、有妙而與麤、不恭敬而與不恭敬、不為聽法而近坐、不賞味所說。 諸比丘!如是,於九分成就之家,若未往此者,則不可往,若已往者,則不可坐。 (3)諸比丘!於九分成就之家,若未往此者,則可往,若已往者,則可坐。何等為九分耶? (4)即:悅而迎逆、悅而問訊、悅而與座、不秘所有、若有多則與多、若有妙則與妙、恭敬而不與不恭敬、為聽法近坐、賞味所說。 諸比丘!如是,於九分成就之家,若未往者,則可往,若已往者,則可坐。」 ### 9.18 一八 慈[1] ᅟᅟ==[1] 參照八集四十一(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四卷一一六頁)。== (1)「諸比丘!若修行九分成就之布薩者,則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徧滿。諸比丘!云何若修行九分成就之布薩者,則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徧滿耶? (2)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如是思擇:『諸阿羅漢者,乃至命終,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具悲、哀愍一切眾生而住。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具悲、哀愍一切眾生而住。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一分。 (3)『諸阿羅漢者,乃至命終,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取能與、望能與、不盜、淨己而住。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取能與、望能與、不盜、淨己而住。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2]此乃成就之第二分。 ᅟᅟ==[2] 以下至第九節,各節每一冒頭有「……乃至……」恐怕是衍生。== (4)『諸阿羅漢者,乃至命終,斷非梵行、修梵行、修遠行[3]、離淫穢之法。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非梵行、修梵行、修遠行、離淫穢之法。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三分。 ᅟᅟ==[3] 「修行遠離」云云,原本有 ārācāraviratā 以類似前文故改為 ārācārī vīratā。次亦同。== (5)『諸阿羅漢者,乃至命終,斷妄語、離妄語、與真語、與真實、可依、可信、不欺世間。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妄語、離妄語、與真語、與真實,可依、可信、不欺世間。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四分。 (6)『諸阿羅漢者,乃至命終,斷飲酒、離飲酒。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飲酒、離飲酒。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五分。 (7)『諸阿羅漢者,乃至命終,為一食而不夜食[4]、離非時食。今我亦於今日、今夜,為一食而不夜食、離非時食。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六分。 ᅟᅟ==[4] 「不夜食」云云,原本有 rattūparatā 之下補 viratā 一語,次亦同此。== (8)『諸阿羅漢者,乃至命終,離舞蹈、歌謠、音樂、觀劇與華鬘、薰香、塗香之所持、莊嚴。今我亦於今日、今夜,離舞蹈、歌謠、音樂、觀劇與華鬘、薰香、塗香之所持、莊嚴。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七分。 (9)『諸阿羅漢者,乃至命終,斷高牀、大牀,離高牀、大牀,臥小牀、草敷具之低處。今我亦於今日、今夜,斷高牀、大牀,離高牀、大牀,臥小牀、草敷具之低處。我當以此分作阿羅漢,修行布薩。』此乃成就之第八分。 (10)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以與慈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橫、徧、於一切處、於一切世界,以與慈俱行極廣、甚大、無量、無怨、無害之心徧滿而住。此乃成就之第九分。 諸比丘!如是若修行九分成就之布薩,則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徧滿。」 ### 9.19 十九 天 (1)「諸比丘!此夜,眾多之天於深夜示現殊妙之色相,徧照祇樹林,來到我處。至已,禮敬我而立於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彼諸天對我言: 『大德!我等於從前為人時,家有諸出家者來,我等迎逆而不問訊。大德!如是我等之事業不圓滿而生追悔、後悔,受下劣之身。』 (2)諸比丘!復有眾多之天,到我處言: 『大德!我等於從前為人時,家有諸出家者來,我等迎逆、問訊而不與座。大德!如是我等之事業不圓滿而生追悔、後悔,受下劣之身。』 (3)諸比丘!復有眾多之天,到我處言: 『大德!我等於從前為人時,家有諸出家者來,我等迎逆、問訊、與座,能應力應而不分布。〔大德!如是我等之事業不圓滿而生追悔、後悔,受下劣之身。』 諸比丘!復有眾多之天,到我處言: 『大德!我等於從前為人時,家有諸出家者來,我等迎逆、問訊、與座、〔能應力應而分布,但不為聽法而近坐。〕大德!如是我等之事業不圓滿而生追悔、後悔,受下劣之身。』 諸比丘!復有眾多之天,到我處言: 『大德!我等於從前為人時,家有諸出家者來,我等迎逆、問訊、與座、應能應力而分布、〔為聽法近坐,但不傾耳而聽法。〕大德!如是我等之事業不圓滿而生追悔、後悔,受下劣之身。』 諸比丘!復有眾多之天,到我處言: 『大德!我等於從前為人時,家有諸出家者來,我等迎逆、問訊、與座、能應力應而分布、為聽法近坐,〔傾耳而聽法,但聽已而不受持其法。〕大德!如是我等之事業不圓滿而生追悔、後悔,受下劣之身。』 諸比丘!復有眾多之天,到我處言: 『大德!我等於從前為人時,家有諸出家者來,我等迎逆、問訊、與座、能應力應而分布、為聽法近坐、傾耳聽法、〔聽已而受持其法,但不觀察受持法義。〕大德!如是我等之事業不圓滿而生追悔、後悔,受下劣之身。』 諸比丘!復有眾多之天,到我處言: 『大德!我等於從前為人時,家有諸出家者來,我等迎逆、問訊、與座、能應力應而分布、為聽法近坐、〔傾耳聽法、聽已而受持其法〕、觀察受持法義,知義知法而不法隨法行。大德!如是我等之事業不圓滿而生追悔、後悔,受下劣之身。』 (4)諸比丘!復有眾多之天,到我處言: 『大德!我等於從前為人時,家有諸出家者來,我等迎逆、問訊、與座、能應力應而分布、為聽法近坐,傾耳聽法,聽已受持其法、觀察受持法義、知義知法而法隨法行。 大德!如是我等之事業圓滿而不生追悔、後悔,受殊勝之身。』 諸比丘!此處有樹下,此處有空閑處。諸比丘!靜慮!勿放逸!如彼最初之諸天,勿於以後生追悔。」 ### 9.20 二十 毘羅摩[1] ᅟᅟ==[1] 漢譯增一阿含二七.三(大正藏二.六四四b)、中阿含一五五(大正藏一.六七七a)。==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給孤獨居士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時,世尊對給孤獨居士言: 「居士!於汝家,行布施耶?」 「大德!於我家,行布施,但為麤敝之糠飯與酸粥。」 (2)「居士!若與麤敝或殊妙之布施,對此不恭敬而施,不尊重而施,不親自而施,投棄而施,若不觀〔果報〕之來而施者,則其人對每次生起之布施異熟,不傾心於廣大之食受用,不傾心於廣大之衣受用,不傾心於廣大之乘受用,不傾心於廣大之五妙欲受用,對其子、妻、奴、走使、僕而不順從,不傾聽,不起了解之心。何以故耶?居士!如是,此乃不恭敬作業之異熟。 (3)居士!若與麤敝或殊妙之布施,對此恭敬而施,尊重而施,親自而施,不投棄而施,若觀〔果報〕來而施,則其人對每次生起之布施異熟,傾心於廣大之食受用,傾心於廣大之衣受用,傾心於廣大之乘受用,傾心於廣大之五妙欲受用,對其子、妻、奴、走使、僕而順從,傾聽,起了解之心。何以故耶?居士!如是,此乃恭敬作業之異熟。 (4)居士!過去之時,有名為毘羅摩之婆羅門。彼與如是之布施、大施。〔謂〕於八萬四千之金鉢盛滿銀而施,於八萬四千之銀鉢盛滿金而施,於八萬四千之銀鉢盛滿金寶而施,於八萬四千之象著金之莊嚴、金幢,以金網覆之而施,於八萬四千之車敷以獅子皮、虎皮、彪皮、黃褐色之毯而施,於八萬四千之乳牛具黃麻之繫繩與鍮之乳桶而施,於八萬四千之女著摩尼之耳環而施,於八萬四千之椅子覆長山羊毛、覆白氈、繡花、殊勝之羚羊皮,於天蓋兩邊有赤枕而施,施八萬四千俱胝之芻麻、憍奢耶、欽婆羅、古具之衣。況乎食、飲、嚼、噉、含、消耶?如河川之流出。 (5)居士!於汝意為何?『彼時行布施、大施之毘羅摩婆羅門是其他人』耶?居士!不應如是見。於彼時我之行布施、大施為毘羅摩婆羅門。 居士!於彼布施,無有一人是應供養者,無有一人是彼淨供施者 居士!比起毘羅摩婆羅門之行布施、大施,若令一見具足之人而受,則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毘羅摩婆羅門之行布施、大施及令百見具足之人而受,若令一一來者之人而受,則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毘羅摩婆羅門之行布施、大施及令百一來者之人而受,若令一不還者之人而受,〔則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毘羅摩婆羅門之行布施、大施〕及令百不還者之人而受,若令一阿羅漢之人而受,〔則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毘羅摩婆羅門之行布施、大施〕及令百阿羅漢之人而受,若令一獨覺者之人而受,〔則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毘羅摩婆羅門之行布施、大施及令百獨覺者之人而受,若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而受,〔則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毘羅摩婆羅門之行布施、大施及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而受,〕若令以佛為上首之比丘眾而受,〔則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令以佛為上首之比丘眾而受,〕若為四方僧建立精舍,〔則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為四方僧建立精舍〕,若以明淨心歸依佛、法、僧,〔則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以明淨心歸依佛、法、僧,〕若以明淨心而受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淫、離妄語、離飲酒之學處,〔則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以明淨心而受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淫、離妄語、〕離飲酒之學處,乃至於犛牛頃亦修習慈心,則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毘羅摩婆羅門之行布施、大施,及令一見具足者之人而受,及令百見具足者之人而受,及令一一來者之人而受,及令百一來者之人而受,及令一不還者之人而受,及令百不還者之人而受,及令一阿羅漢者之人而受,及令百阿羅漢者之人而受,及令一獨覺者之人而受,及令百獨覺者之人而受,及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而受,及令以佛為上首之比丘眾而受,及為四方僧建立精舍,及以明淨心而歸依佛、法、僧,及以明淨心而受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淫、離妄語、〕離飲酒之學處,乃至於犛牛頃亦修習慈心,若彈指之頃修習無常想,則生大果。」 第二 師子吼品〔畢〕 此中,攝頌曰: (一)〔安居〕住、(二)有餘依、(三)拘絺羅、 (四)三彌提、(五)癰、(六)想、(七)家、 (八)慈、(九)天、(一〇)毘羅摩。 ## 第三 有情居品 ### 9.21 二十一 處 (1)「諸比丘!北俱盧人依三處而勝於三十三天與閻浮提人。何等為三處耶? (2)即:無我所、無執著、有殊勝之壽量。 諸比丘!北俱盧人依此三處而勝於三十三天與閻浮提人。 (3)諸比丘!三十三天依三處而勝北俱盧人與閻浮提人。何等為三處耶? (4)即天壽、天色與天樂。 諸比丘!三十三天依此三處而勝於北俱盧人與閻浮提人。 (5)諸比丘!閻浮提人依三處而勝於北俱盧與三十三天。何等為三處耶? 即:為勇健、為具念、以此處為梵行之住處。 諸比丘!閻浮提人依此三處而勝於北俱盧人與三十三天。」 ### 9.22 二十二 未調馬[1] ᅟᅟ==[1] 參照漢譯雜阿含三二.一三-一四.三三.一(大正藏二.二三三b)。三集百三十八(底本百三十七)-百三十九(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七卷四一三頁)。== (1)「諸比丘!我欲說三種未調馬、三種未調人、三種良馬、三種人中良馬、三種最良馬、三種人中最良馬。諦聽!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乃說: (2)「諸比丘!何等為三種未調馬耶?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未調馬,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未調馬,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未調馬,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軀與體態。 諸比丘!此為三種未調馬。 (3)諸比丘!何等為三種未調人耶?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未調人,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未調人,且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未調人,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軀與體態。 (4)諸比丘!云何為未調人,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軀與體態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若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集』,如實知『此是苦滅』,如實知『此是順苦滅道』,則此稱之為速疾。復次,若問勝法、勝律,怖而不答,則此稱之為無美色。復次,若不得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則此稱之為無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如是為未調人,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軀與體態。 (5)諸比丘!云何為未調人,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軀與體態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若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集』,如實知『此是苦滅』,如實知『此是順苦滅道』,則此稱之為速疾。復次,若問勝法、勝律,答而不怖,則此稱之為美色。復次,若不得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則此稱之為無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如是為未調人,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軀與體態。 (6)諸比丘!云何為未調人,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軀與體態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若如實知『此是苦』,〔如實了知『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此是順苦滅道』,則此稱之為速疾。復次,若問勝法、勝律,答而不怖,則此稱之為美色。復次,若得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則此稱之為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如是為未調人,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軀與體態。 諸比丘!此為三種未調人。 (7)諸比丘!何等為三種良馬耶?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良馬,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良馬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良馬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軀與體態。 諸比丘!此為三種良馬。 (8)諸比丘!何等為三種人中良馬耶?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人中良馬〔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人中良馬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人中良馬〕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軀與體態。 〔諸比丘!云何為人中良馬者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軀與體態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五順下分結盡故,為化生者,於彼處般涅槃,若由其世得不退轉之法,則此稱之為速疾。復次,若問勝法、勝律,怖而不答,則此稱之為無美色。復次,若不得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則此稱之為無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如是為人中良馬,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軀與體態。 諸比丘!云何為人中良馬,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軀與體態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五順下分結盡故,為化生者,於彼處般涅槃,若由其世得不退轉之法,則此稱之為速疾。復次,若問勝法、勝律,答而不怖,則此稱之為美色。復次,若不得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則此稱之為無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如是為人中良馬,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軀與體態。〕 (9)諸比丘!云何為人中良馬者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軀與體態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五順下分結盡故,為化生者,於彼處般涅槃,若由其世得不退轉之法,則此名稱之為速疾。復次,若問勝法、勝律,答而不怖,則此稱之為美色。復次,若得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則此稱之為具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如是為人中良馬,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軀與體態。 諸比丘!此為三種人中良馬。 (10)諸比丘!何等為三種最良馬耶?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最良馬,〔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最良馬,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復次,有一類最良馬〕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軀與體態。 諸比丘!此為三種最良馬。 (11)諸比丘!何等為三種人中最良馬耶?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人中最良馬,〔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人中最良馬,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人中最良馬〕,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軀與體態。 (12)諸比丘!云何為人中最良馬,〔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軀與體態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諸漏已盡故,為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則此稱之為速疾。復次,若問勝法、勝律,怖而不答,則此稱之為無美色。復次,若不得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則此稱之為無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如是為人中最良馬者,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軀與體態。 諸比丘!云何為人中最良馬者,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軀與體態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諸漏已盡故,為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則此稱之為速疾。復次,若問勝法、勝律,答而不怖,則此稱之為美色。復次,若不得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則此稱之為無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如是為人中最良馬者,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軀與體態。 諸比丘!云何為人中最良馬者〕,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軀與體態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諸漏已盡故,為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則此稱之為速疾。復次,若問勝法、勝利,答而不怖,則此稱之為美色。復次,若得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則此稱之為高軀與體態。諸比丘!如是為人中最良馬者,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軀與體態。 諸比丘!此為三種人中最良馬。」 ### 9.23 二十三 渴愛[1] ᅟᅟ==[1] 長部經典原典第三卷二八九頁(南傳大藏經第八卷三七七頁)。== (1)「諸比丘!我欲說以九渴愛為根本之法。諦聽!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說〕: 「諸比丘!何等為以九種渴愛為根本之法耶? (2)即:緣渴愛而有尋求、緣尋求而有利得、緣利得而有決定、緣決定而有欲貪、緣欲貪而有耽著、緣耽著而有執著、緣執著而有慳吝、緣慳吝而有守護[2]。以守護為因而生執杖、執刀、諍訟、爭論、論諍、相違語、離間語、虛誑語之種種生惡不善法。 ᅟᅟ==[2] 「守護」。原本及暹羅本於(ārakkhādhikaraṇaṁ)之前皆缺 ārakkho 一語,今由異本補之。== 諸比丘!此為以九種渴愛為根本之法。」 ### 9.24 二十四 有情居[1] ᅟᅟ==[1] 長部經典原典第三卷二六三、二八八頁(南傳大藏經第八卷三四三、三七七頁)漢譯增一阿含四四.一(大正藏二.七六四c)、同上四四.一一(大正藏二.七六九a)。參照荻原博士編「梵漢對照佛教辭典」第一一九節。== (1)「諸比丘!有九種有情居。何等為九種耶? (2)諸比丘!有情有身異、想異,譬如人與一分之天與一分之墮有情。此為第一之有情居。 (3)諸比丘!有情有身異、想一,譬如最初出現之梵眾天。此為第二之有情居。 (4)諸比丘!有情有身一、想異,譬如光音天。此為第三種之有情居。 (5)諸比丘!有情有身一、想一,譬如徧淨天。此為第四之有情居。 (6)諸比丘!有情有無想、無覺,譬如無想有情。此為第五之有情居。 (7)諸比丘!有情有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所謂『空無邊是』,入於空無邊處者。此為第六之有情居。 (8)諸比丘!有情有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無邊是』,入於識無邊處者。此為第七之有情居。 (9)諸比丘!有情有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入於無所有處者。此為第八之有情居。 (10)諸比丘!有情有徧超無所有處,入於非想非非想處者。此為第九之有情居。諸比丘!此為九種有情居。」 ### 9.25 二十五 慧[1] ᅟᅟ==[1] 參照次經。== (1)「諸比丘!若比丘之心以慧善積習時,諸比丘!此比丘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諸比丘!云何為比丘之心以慧善積習耶? (2)所謂『我心離貪』者,即心以慧善積習。所謂『我心離瞋』者,即心以慧善積習。所謂『我心離癡』者,即心以慧善積習。所謂『我心無有貪法』者,即心以慧善積習。所謂『我心無有瞋法』者,即心以慧善積習。所謂『我心無有癡法』者,即心以慧善積習。所謂『我心無還欲有之法』者,即心以慧善積習。所謂『我心無還色有之法』者,即心以慧善積習。所謂『我心無還無色有之法』者,即心以慧善所積習。 諸比丘!若比丘之心以慧善積習時。諸心丘!此比丘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 ### 9.26 二十六 石柱[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一八.一〇(大正藏二.一三一a)。== (1)如是我聞。一時,具壽舍利弗與具壽月子住王舍城之迦蘭陀竹園。具壽月子於此告諸比丘言: 「友等!提婆達多對諸比丘說法而言:『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積習[2]時,此比丘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 ᅟᅟ==[2] 「積習」原本及暹羅本皆有 suparicitaṁ 但見以下之文脈,而改為 paricitaṁ 以下同此。== (2)如是說時,具壽舍利弗對具壽月子曰: 「友月子!提婆達多對諸比丘說法言:『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積習時,此比丘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友月子!提婆達多對諸比丘說法而謂:『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善積習時。此比丘能自記別:「我生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 (3)〔具壽月子二度告諸比丘謂: 「友等!提婆達多對諸比丘說法而言:『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積習時,此比丘能自記別:「我生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 具壽舍利弗二度對具壽月子曰: 「友月子!提婆達多對諸比丘說法非言:『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積習時,此比丘能自記別:「我生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友月子!提婆達多對諸比丘說法而言:『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善積習時,此比丘能自記別:「我生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 具壽月子三度告諸比丘言: 「友等!提婆達多對諸比丘說法而言:『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積習時,此比丘能自記別:「我生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 具壽舍利弗三度對具壽月子曰: 「友月子!提婆達多對諸比丘說法非言:『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積習時,此比丘能自記別:「我生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友月子!提婆達多諸比丘說法而言:『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善所積習時,此比丘能自記別:「我生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 (4)友等!云何為比丘之心以意善積習耶? 所謂『我心離貪』者,即心以意善所積習。所謂『我心離瞋』者,即心以意善積習。所謂『我心離癡』者,即心以意善積習。所謂『我心無有貪法』者,即心以意善積習。所謂『我心無有瞋法』者,即心以意善積習。所謂『我心無有癡法』者,即心以意善所積習,所謂『我心無還欲有之法』者,即心以意善積習。所謂『我心無還色有之法』者,即心以意善積習。所謂『我心無還無色有之法』者,即心以意善積習。 (5)如是,於正心解脫之比丘,若多眼所識之色,即使現於眼,其心亦不永盡,其心為不雜而安住,得不動,觀滅盡。若多耳所識之聲,〔即使現於耳,其心亦不永盡,其心為不雜而安住,得不動,觀滅盡。若多〕鼻所識之香,〔即使現於鼻,其心亦不永盡,其心為不雜而安住,得不動,觀滅盡。若多〕舌所識之味,〔即使現於舌,其心亦不永盡,其心為不雜而安住,得不動,觀滅盡。若多〕身所識之觸,〔即使現於身,其心亦不永盡,其心為不雜而安住,得不動,觀滅盡。若多〕意所識之法,即使現於意,其心亦不永盡,其心為不雜而安住,得不動,觀滅盡。 友等!譬如有石柱〔長〕十六肘,從根而下有八肘,從根而上有八肘。若從東方吹來大風雨,皆不震不動不搖;若從西〔方吹來大風雨,皆不震不動不搖;〕若從北〔方吹來大風雨,皆不震不動不搖;〕若從南方吹來大風雨,皆不震不動不搖。何以故耶?友等!石柱根深善埋故。友等!如是,於如是正心解脫之比丘,若多眼所識之色,即使現於眼,其心亦不永盡,其心為不雜而安住,得不動,觀滅盡。若多耳所識之聲,〔即使現於耳,其心亦不永盡,其心不雜而安住,得不動,觀滅盡。若多〕鼻所識之香,〔即使現於鼻,其心亦不永盡,其心為不雜而安住,得不動,觀滅盡。若多〕舌所識之味,〔即使現於舌,其心亦不永盡,其心為不雜而安住,得不動,觀滅盡。若多〕身所識之觸,〔即使現於身,其心亦不永盡,其心為不雜而安住,得不動,觀滅盡。若多〕意所識之法,即使現於意,其心亦不永盡,其心為不雜而安住,得不動,觀滅盡。」 ### 9.27 二十七 怨讎(一) (1)時,給孤獨居士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時,世尊對給孤獨居士說: (2)「居士!聖弟子,成就五怖畏、怨讎止息、四預流支時,若欲得自記別,而曰:『於我地獄滅盡、畜生滅盡、餓鬼滅盡、惡生、惡趣、墮處滅盡,成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而趣向等覺。』 (3)何等為五怖畏、怨讎止息耶? 居士!殺生者緣殺生,於現法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生怖畏、怨讎,心中受苦憂。若遠離殺生,於現法則不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不生怖畏、怨讎,心中不受苦憂。若遠離殺生,如是怖畏、怨讎則止息。 居士!不與取者〔緣不與取,於現法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生怖畏、怨讎,心中受苦憂。若遠離不與取,於現法則不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不生怖畏、怨讎,心中不受苦憂。若遠離不與取,如是怖畏、怨讎則止息。 居士!〕邪淫者〔緣邪淫,於現法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生怖畏、怨讎,心中受苦憂。若遠離邪淫,於現法則不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不生怖畏、怨讎,心中不受苦憂。若遠離邪淫,如是怖畏、怨讎則止息。 居士!〕妄語者〔緣妄語,於現法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生怖畏、怨讎,心中受苦憂。若遠離妄語,於現法則不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不生怖畏、怨讎,心中不受苦憂。若遠離妄語,如是怖畏、怨讎則止息。 居士!〕飲酒者緣飲酒,於現法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生怖畏、怨讎,心中受苦憂。若遠離飲酒,於現法則不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不生怖畏、怨讎,心中不受苦憂。若遠離飲酒,如是怖畏、怨讎則止息。 此等為五怖畏、怨讎止息。 (4)何等為四預流支成就耶? 居士!此處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於法成就證淨,而曰:『世尊之法是善說、現見、不時、來見、引導、智者應自知。』 於僧成就證淨,而曰:『世尊之聲聞眾是妙行者,世尊之聲聞眾是直行者,世尊之聲聞眾是應理行者,世尊之聲聞眾是和敬行者,所謂四雙八輩,此世尊之聲聞眾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 聖者成就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可執取、能發三摩地之戒。 此等為四預流支成就。 (5)居士!聖弟子,成就此五怖畏、怨讎止息、四預流支時,若欲得自記別,而曰:『於我地獄滅盡、畜生滅盡、餓鬼滅盡、惡生、惡趣、墮處滅盡,成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而趣向等覺。』」 ### 9.28 二十八 怨讎(二) (1)「諸比丘!聖弟子,成就五怖畏、怨讎止息、四預流支時。若欲得自記別,而曰:『於我地獄滅盡、畜生滅盡、餓鬼滅盡、惡生、惡趣、墮處滅盡,成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而趣向等覺。』 (2)何等為五怖畏、怨讎止息耶? 〔諸比丘!殺生者緣殺生,於現法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生怖畏、怨讎,心中受苦憂。若遠離殺生,於現法則不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不生怖畏、怨讎,心中不受苦憂。若遠離殺生,如是怖畏、怨讎則止息。 諸比丘!不與取者緣不與取,於現法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生怖畏、怨讎,心中受苦憂。若遠離不與取,於現法則不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不生怖畏、怨讎,心中不受苦憂。若遠離不與取,如是怖畏、怨讎則止息。 諸比丘!邪淫者緣邪淫,於現法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生怖畏、怨讎,心中受苦憂。若遠離邪淫,於現法則不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不生怖畏、怨讎,心中不受苦憂。若遠離邪淫,如是怖畏、怨讎則止息。 諸比丘!妄語者緣妄語,於現法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生怖畏、怨讎,心中受苦憂。若遠離妄語,於現法則不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不生怖畏、怨讎,心中不受苦憂。若遠離妄語,如是怖畏、怨讎則止息。 諸比丘!飲酒者緣飲酒,於現法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生怖畏、怨讎,心中受苦憂。若遠離飲酒,於現法則不生怖畏、怨讎,於來世亦不生怖畏、怨讎,心中不受苦憂。若遠離飲酒,如是怖畏、怨讎則止息〕。 此等為五怖畏、怨讎止息。 (3)何等為四預流支成就耶? 〔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於法成就證淨,而曰:『世尊之法是善說、現見、不時、來見、引導、智者應自知。』 於僧成就證淨,而曰:『世尊之聲聞眾是妙行者,世尊之聲聞眾是直行者,世尊之聲聞眾是應理行者,世尊之聲聞眾是和敬行者,所謂四雙八輩,此世尊之聲聞眾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 聖者成就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可執取、能發三摩地之戒〕。 此等為四預流支成就。 (4)諸比丘!聖弟子成就此五怖畏、怨讎止息、此四預流支時,若欲得自記別,而曰:『於我地獄滅盡、畜生滅盡、餓鬼滅盡、惡生、惡趣、墮處滅盡,成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而趣向等覺。』」 ### 9.29 二十九 嫌恨[1](一) ᅟᅟ==[1] 長部經典原典第三卷二六二、二八九頁(南傳大藏經第八卷四四二.三七八頁)。== (1)「諸比丘!有九種嫌恨事。何等為九種耶? (2)所謂:『彼已於我作不饒益。』而結嫌恨。所謂:『彼於我作不饒益。』而結嫌恨。所謂:『彼將於我作不饒益。』而結嫌恨。所謂:『彼已於我之可愛、可意者作不饒益。』〔而結嫌恨。所謂:『彼於我之可愛、可意者〕作不饒益。』〔而結嫌恨。所謂:『彼將於我之可愛、可意者〕作不饒益。』而結嫌恨。所謂:『彼已於我之非可愛、非可意者作饒益。』〔而結嫌恨。所謂:『彼於我之非可愛、非可意者作饒益。』〔而結縑恨。所謂:『彼將於我之非可愛、非可意者〕作饒益。』而結嫌恨。 諸比丘!此等為九種嫌恨事。」 ### 9.30 三十 嫌恨[1](二) ᅟᅟ==[1] 參照前經註。== (1)「諸比丘!有調伏九種嫌恨。何等為九種耶? (2)所謂:『彼已於我作不饒益,有何利耶?』而調伏嫌恨。所謂:『彼於我作不饒益,有何利耶?』而調伏嫌恨。所謂:『彼將於我作不饒益,有何利耶?』而調伏嫌恨。所謂:『彼已於我之可愛、可意者作不饒益,〔有何利耶?』而調伏嫌恨。所謂:『彼於我之可愛、可意者〕作不饒益,〔有何利耶?』而調伏嫌恨。所謂:『彼將於我之可愛、可意者〕作不饒益,有何利耶?』而調伏嫌恨。所謂:『彼已於我之非可愛、非可意者〕作饒益,〔有何利耶?』而調伏嫌恨。所謂:『彼於我之非可愛、非可意者〕作饒益,有何利耶?』而調伏嫌恨。所謂:『彼將於我之非可愛、非可意者〕作饒益,有何利耶?』而調伏嫌恨。 諸比丘!此等為九種調伏嫌恨。」 ### 9.31 三十一 次第滅[1] ᅟᅟ==[1] 長部經典原典第三卷二六六、二九〇頁(南傳大藏經第八卷三四六、三七九頁)。== (1)「諸比丘!有九種次第滅。何等為九種耶? (2)若具足初靜慮,則滅欲想已。若具足第二靜慮,則滅尋伺已。若具足第三靜慮,則滅喜已。若具足第四靜慮,則滅出入息已。若具足空無邊處,則滅色想已。若具足識無邊處,則滅空無邊處想已。若具足無所有處,則滅識無邊處想已。若具足非想非非想處,則滅無所有處想已。若具足想受滅,則滅想受已。 諸比丘!此等為九種次第滅。」 第三 有情居品〔畢〕 此中攝頌曰: (一)處、(二)未調馬、(三)渴愛、(四)有情(居)、 (五)慧[1]、(六)石柱、(七~八)二怨讎、 (九~一〇)二嫌恨、(一一)次第滅。 ᅟᅟ==[1] 「慧」。將底本 saññā 依異本改為 paññā。== ## 第四 大品 ### 9.32 三十二 次第住(一) (1)「諸比丘!有九種次第住。何等為九種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而生喜與樂,具足初靜慮而住。尋伺止息故,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從三摩地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離喜之故,〔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於身正受樂,如諸聖者之宣說,捨、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斷樂斷苦故,及先前已滅憂、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徧[1]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所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徧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 ᅟᅟ==[1] 原本有「……乃至……」應是衍生。== 諸比丘!此等為九種次第住。」 ### 9.33 三十三 次第住(二) (1)「諸比丘!當說九種之次第住等至,諦聽!諦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說〕: 「諸比丘!何等為九種次第住等至耶? (2)若諸欲滅時,將諸欲數數滅而住,則說:『此等具壽必去欲,寂滅,已渡,依此分而言到達彼岸。』 『於何而諸欲滅耶?何人將諸欲數數滅而住耶?我不知此,我不見此。』若有作如是言者,當可對彼而言:『友!此處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生喜、樂,〕具足初靜慮而住。於此諸欲滅,將諸欲數數滅而住。』諸比丘!無誑無諂者,必言『善哉』而對於所說歡喜隨喜,言『善哉』而對於所說歡喜隨喜,歸命合掌而奉事。 (3)若尋伺滅時,將尋伺數數滅而住,則說:『此等具壽必去欲,寂滅,已渡,依此分而言到達彼岸。』 『於何而尋伺滅耶?何人將尋伺數數滅而住耶?我不知此,我不見此。』若有如是言者,當可對彼而言:『友!此處有比丘,尋伺止息故,〔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從三摩地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於此尋伺滅,將尋伺數數滅而住。』諸比丘!無誑無諂者,必言『善哉』而對於所說歡喜隨喜,『善哉』而對於所說歡喜隨喜,歸命合掌而奉事。 (4)若喜滅時,將喜數數滅而住,則說:『此等具壽必去欲,寂滅,已渡,依此分而言到達彼岸。』 『於何而喜滅耶?何人將喜數數滅而住耶?我不知此,我不見此。』若有如是言者,當可對彼而言:『友!此處有比丘,離喜之故,〔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於身正受樂,如諸聖者之宣說,捨、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於此而喜滅,將喜數數滅而住。』諸比丘!無誑無諂者,必言『善哉』而對於所說歡喜隨喜,言『善哉』而對於所說歡喜隨喜,歸命合掌而奉事。 (5)若捨樂滅時,將捨樂數數滅而住,則說:『此等具壽必去欲,寂滅,已渡,依此分而言到達彼岸。』 『於何而捨樂滅耶?何人將捨樂數數滅而住耶?我不知此,我不見此。』若有如是言者,當可對彼而言:『友!此處有比丘,斷樂〔斷苦之故,及先前已滅憂、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於此捨樂滅,將捨樂數數滅而住。』諸比丘!無誑無諂者,必言『善哉』而對於所說歡喜隨喜,言『善哉』而對於所說歡喜隨喜,歸命合掌而奉事。 (6)若色想滅時,將色想數數滅而住,則說:『此等具壽必去欲,寂滅,已渡,依此分而言到達彼岸。』 『於何而色想滅耶?何人將色想數數滅而住耶?我不知此,我不見此。』若有如是言者,當可對彼而言:『友!此處有比丘,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所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於此而色想滅,將色想數數滅而住。』諸比丘!無誑無諂者,必言『善哉』而對於所說歡喜隨喜,言『善哉』而對於所說歡喜隨喜,歸命合掌而奉事。 (7)若空無邊處想滅時,將空無邊處想數數滅而住,則說:『此等具壽必去欲,寂滅,已渡,依此分而言到達彼岸。』 『於何而空無邊處想滅耶?何人將空無邊處想數數滅而住耶?我不知此,我不見此。』若有如是言者,當可對彼而言:『友!此處有比丘,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於此空無邊處想滅,將空無邊處想數數滅而住。』諸比丘!無誑無諂者,必言『善哉』而對於所說歡喜隨喜,言『善哉』而對於所說歡喜隨喜,歸命合掌而奉事。 (8)若識無邊處想滅時,將識無邊處想數數滅而住,則說:『此等具壽必去欲,寂滅,已渡,依此分而言到達彼岸。』 『於何而識無邊處想滅耶?何人將識無邊處想數數滅而住耶?我不知此,我不見此。』若有如是言者,當可對彼而言:『友!此處有比丘,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於此而識無邊處想滅,將識無邊處想數數滅而住。』諸比丘!無誑無諂者,必〔言『善哉』而對於所說歡喜隨喜,言『善哉』而對於所說歡喜隨喜,〕歸命合掌而奉事。 (9)若無所有處想滅時,將無所有處想數數滅而住,則說:『此等具壽必去欲,寂滅,已渡,依此分而言到達彼岸。』 『於何而無所有處想滅耶?何人將無所有處想數數滅而住耶?我不知此,我不見此。』若有如是言者,當可對彼而言:『友!此處有比丘,徧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於此而無所有處想滅,將無所有處想數數滅而住。』諸比丘!無誑無諂者,〔必言『善哉』而對於所說歡喜隨喜,言『善哉』而對於所說歡喜隨喜,〕歸命合掌而奉事。 (10)若非想非非想處想滅時,將非想非非想處想數數滅而住,則說:『此等具壽必去欲,寂滅,已渡,依此分而言到達彼岸。』 『於何而非想非非想處想滅耶?何人將非想非非想處想數數滅而住耶?我不知此,我不見此。』若有如是言者,當可對彼而言:『友!此處有比丘,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於此而非想非非想處想滅,將非想非非想處想數數滅而住。』諸比丘!無誑無諂者,必言『善哉』而對於所說歡喜隨喜,言『善哉』而對於所說歡喜隨喜,歸命合掌而奉事。 諸比丘!此等為九種次第住等至。」 ### 9.34 三十四 涅槃[1] ᅟᅟ==[1] 參照四十一經。== (1)如是我聞。一時,具壽舍利弗住王舍城之迦蘭陀竹園。具壽舍利弗於此告諸比丘言: 「友等!此涅槃者是樂。友等!此涅槃者是樂。」 (2)如是言時,具壽優陀夷對具壽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於此處無所受,云何此處有樂耶?」 「友!此處無所受故,此處正是有樂。 友!有五妙欲。何等為五妙欲耶? 即眼所識之色者,為可愛、可親、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耳所識之聲者,〔為可愛、可親、可意、愛色、引欲、可染〕。鼻所識之香者,〔為可愛、可親、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舌所識之味者,〔為可愛、可親、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身所識之觸者為可愛、可親、可意、愛色、引欲、可染。 友!此為五妙欲。友!若緣此五妙欲所生之樂喜,友!此稱之為欲樂。 (4)友!此處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生喜、樂〕,具足初靜慮而住。友!此比丘依此住而住,若與欲俱行之想、作意現行,此為其病。友!譬如安樂者生苦惱而致病。如是,彼若與欲俱行之想、作意現行,此為其病。友!然而世尊說:『病者,此是苦。』友!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樂。 (5)友!復次,有比丘尋伺止息故,〔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從三摩地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友!此比丘依此住而住,若與尋俱行之想、作意現行,此為其病。友!譬如安樂者生苦惱而致病。如是,彼若與尋俱行之想、作意現行,此為其病。友!然而世尊說:『病者,此是苦。』友!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樂。 (6)友!復次,有比丘離喜故,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於身正受樂,如諸聖者之宣說,捨、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友!此比丘依此住而住,若與喜俱行之想、作意現行,此為其病。友!譬如安樂者生苦惱而致病。如是,彼若與喜俱行之想、作意現行,此為其病。友!然而世尊說:『病者,此是苦。』友!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樂。 (7)友!復次,有比丘者斷苦〔斷樂之故,及先前已滅憂與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友!此比丘依此住而住,若與捨俱行之想、作意現行,此為其病。友!譬如安樂者生苦惱而致病。如是,彼若與捨俱行之想、作意現行,此為其病。友!然而,世尊說:『病者,此是苦。』友!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樂。 (8)友!復次,有比丘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所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友!此比丘依此住而住,若與色俱行之想、作意現行,此為其病。友!譬如安樂者生苦惱而致病。如是,彼若與色俱行之想、作意現行,此為其病。友!然而世尊說:『病者,此是苦。』友!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樂。 (9)友!復次,有比丘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友!此比丘依此住而住,若與空無邊處俱行之想、作意現行,此為其病。友!譬如安樂者生苦惱而致病。如是,彼若與空無邊處俱行之想、作意現行,此為其病。友!然而世尊說:『病者,此是苦。』友!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樂。 (10)友!復次,有比丘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友!此比丘依此住而住,若與識無邊處俱行之想、作意現行,此為其病。友!譬如安樂者生苦惱而致病。如是,彼若與識無邊處俱行之想、作意現行,此為其病。友!然而世尊說:『病者,此是苦。』友!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樂。 (11)友!復次,有比丘徧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友!此比丘依此住而住,若與無所有處俱行之想、作意現行,此為其病。友!譬如安樂者生苦惱而致病。如是,彼若與無所有處俱行之想、作意現行,此為其病。友!然而世尊說:『病者,此是苦。』友!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樂。 (12)友!復次,有比丘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以慧而觀,諸漏盡。友!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樂。」 ### 9.35 三十五 牛[1] ᅟᅟ==[1] 清淨道論原典一五三頁(南傳大藏經第六十二卷三〇五頁)。== (1)「諸比丘!譬如有山中之牛,為愚癡、不聰明而不知地,不能善巧行於不平等之山地。彼如是思念:『我宜往未曾往之方,食未曾食之草,飲未曾飲之水。』彼未善安置前足即舉後足,不能往未曾往之方,不能食未曾食之草,不能飲未曾飲之水,而彼止足於前,思念:『我宜往未曾往之方,食未曾食之草,飲未曾飲之水』而不還安穩處。何以故耶?諸比丘!彼山中之牛者,為愚癡、不聰明而不知地,不能善巧行於不平等之山地。 諸比丘!如是,此處有一類比丘,為愚癡、不聰明而不知地,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生喜、樂,〕不能善巧具足初靜慮而住。彼乃不能習行、修習、多修其相,不善安立,如是思念:『我宜止息尋伺,〔成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從三摩地生喜、樂,〕當可具足第二靜慮而住。』彼為止息尋伺故,〔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從三摩地生喜、樂,〕不能具足第二靜慮而住。彼如是思念:『我宜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生喜、樂,〕當可具足初靜慮而住。』彼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生喜、樂,〕不能具足初靜慮而住。諸比丘!此比丘名為從二邊而墮,從二邊而退。猶如彼山中之牛,為愚癡、不聰明而不知地,不能善巧行於不平等之山地。 (2)諸比丘!譬如有山中之牛,為賢察聰明而知地,善巧行於不平等之山地。彼如是思念:『我宜往未曾往之方,食未曾食之草,飲未曾飲之水。』彼安置前足已而舉後足,往於未曾往之方,食未曾食之草,飲未曾飲之水。而彼止足於前而思念:『我宜往未曾往之方往,食未曾食之草,飲未曾飲之水。』而還安穩處。何以故耶?諸比丘!彼山中之牛者,為賢察聰明而知地,善巧行於不平等之山地。 諸比丘!如是,此處有一類比丘,為賢察聰明而知地,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生喜與樂,〕善巧具足初靜慮而住。 彼乃能習行、修習、多修其相,能善安立,如是思念:『我宜止息尋伺,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從三摩地生喜、樂。〕當可具足第二靜慮而住。』彼乃不損第二靜慮,為尋伺止息故,〔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從三摩地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 彼乃能習行、修習、多修其相,能善安立,如是思念:『我宜離喜,〔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於身正受樂,如諸聖者之宣說,有捨與念而樂住,〕當具足第三靜慮而住。』彼乃不損第三靜慮,為離喜故,〔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於身正受樂,如諸聖者之宣說,捨、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 彼乃能習行、修習、多修其相,能善安立,如是思念:『我宜斷樂〔斷苦,及先已滅憂與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當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彼乃不損第四靜慮,為斷樂斷苦,及先已滅憂、喜故,為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彼乃能習行、修習、多修其相,能善安立,如是思念:『我宜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所謂空是無邊,當具足空無邊處而住。』彼乃不損空無邊處,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所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 彼乃能習行、修習、多修其相,能善安立,如是思念:『我宜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當具足識無邊處而住。』彼乃不損識無邊處,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 彼乃能習行、修習、多修其相,能善安立,如是思念:『我宜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當具足無所有處而住。』彼乃不損無所有處,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是,具足無所有處而住。 彼乃能習行、修習、多修其相,能善安立,如是思念:『我宜徧超無所有處,當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彼乃不損非想非非想處,徧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 彼乃能習行、修習、多修其相,能善安立,如是思念:『我宜徧超非想非非想處,當具足想受滅而住。』彼乃不損想受滅,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 (3)諸比丘!比丘者,出入等至時,其心柔軟、堪任,以柔軟、堪任之心,善修習無量之等至,若能善修習無量之等至,則各各當證知、現證之法,於傾心而當證知、現證,隨處而獲得現見力。 若彼欲『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為多身,〔以多身為一身,或現或隱,越過牆壁山崖而無礙,如於虛空;出沒於地中,如於水;行於水上而無壞,如於地上;於虛空結跏趺坐而行,如飛鳥;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捫摸此日月,〕乃至以身威及於梵世』,於各各隨處而獲得現見力。 若彼欲『以清淨、超人之天耳界,〔俱聞遠、近、天、人之聲』,則於各各隨處而獲得現見力。 若彼欲『以心徧知他有情、他人之心,了知有貪心為有貪心,〔了知離貪心為離貪心,了知有瞋心為有瞋心,了知離瞋心為離瞋心,了知有癡心為有癡心,了知離癡心為離癡心,了知略心為略心,了知散心為散心,了知大心為大心,了知非大心為非大心,了知有上心為有上心,了知無上心為無上心,了知定心為定心,了知非定心為非定心,〕了知解脫心為解脫心,了知不解脫心為不解脫心』,則於各各隨處而獲得現見力。 若彼欲『隨念種種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於彼處沒……乃至……生於此處,〕具如是行相、名稱而隨念宿住』,則於各各隨處而獲得現見力。 若彼欲『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乃至……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則於各各隨處而獲得現見力。 若彼欲『漏盡之故,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則於各各隨處而獲得現見力。」 ### 9.36 三十六 靜慮 (1)「諸比丘!我說:依止於初靜慮而諸漏盡。諸比丘!我說:依止於第二靜慮而諸漏盡。諸比丘!我說:依止於第三靜慮而諸漏盡。諸比丘!我說:依止於第四靜慮而諸漏盡。諸比丘!我說:依止於空無邊處而諸漏盡。諸比丘!我說:依止於識無邊處而諸漏盡。諸比丘!我說:依止於無所有處而諸漏盡。諸比丘!我說:依止於非想非非想處而諸漏盡。 (2)諸比丘!我說:依止於初靜慮而諸漏盡。如是斯言者,緣何而言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生喜與樂,〕具足初靜慮而住。彼乃觀彼處之色類、受類、想類、行類、識類之諸法為無常、是苦、是病、是瘡、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滅壞、是空、是無我。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於不死界,為『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而謂:一切行之寂滅、一切依之定棄、渴愛之盡、離欲、滅盡、涅槃』,彼乃住於彼處而成就諸漏之盡。若復不能成就諸漏之盡,依其法愛、法喜而五順下分結滅盡故,為化生者。於彼處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之法。 諸比丘!譬如有射師或射師之弟子,於稻草人、土堆練習,於後時能遠射,能射而不誤[1],能壞大集體。諸比丘!如是,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生喜與樂,〕具足初靜慮而住。彼乃觀彼處之色類、受類、想類、行類、識類之諸法者為無常、是苦、是病、是瘡、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滅壞、是空、是無我。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於不死界,為『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而謂:一切行之寂滅、一切依之定棄、渴愛之盡、離欲、滅盡、涅槃』,彼乃住於彼處而成就諸漏之盡。若復不能成就諸漏之盡,依其法愛、法喜而五順下分結滅盡故,為化生者。於彼處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之法。 ᅟᅟ==[1] 「能射而不誤」(akkhanavedhi)。依別辭者「射如電光」。== 諸比丘!我說:依止於初靜慮而諸漏盡,如是言者,則緣此而言。 (3)諸比丘!我說:依止於第二靜慮而〔諸漏盡。如是言者,緣何而言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為尋伺止息故,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從三摩地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彼乃觀彼處之色類、受類、想類、行類、識類之諸法為無常、是苦、是病、是瘡、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滅壞、是空、是無我。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於不死界,為『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而謂:一切行之寂滅、一切依之定棄、渴愛之盡、離欲、滅盡、涅槃』,彼乃住於彼處成就諸漏之盡。若復不能成就諸漏之盡,依其法愛、法喜而五順下分結滅盡故,為化生者。於彼處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之法。 諸比丘!譬如有射師或射師之弟子,於稻草人、土堆練習,於後時能遠射,能射而不誤,能壞大集體。諸比丘!如是,有比丘,為尋伺止息故,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有從三摩地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彼乃觀彼處之色類、受類、想類、行類、識類之諸法為無常、是苦、是病、是瘡、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滅壞、是空、是無我。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於不死界,為『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而謂:一切行之寂滅、一切依之定棄、渴愛之盡、離欲、滅盡、涅槃』,彼乃住於彼處而成就諸漏之盡。若復不能成就諸漏之盡,依其法愛、法喜而五順下分結滅盡故,為化生者。於彼處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之法。 諸比丘!我說:依止於第二靜慮而諸漏盡。如是言者,則緣此而言〕。 諸比丘!我說:依止於第三靜慮而〔諸漏盡。如是言者,緣何而言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為離喜故,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於身正受樂,如諸聖者之宣說,捨、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彼乃觀彼處之色類、受類、想類、行類、識類之諸法為無常、是苦、是病、是瘡、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滅壞、是空、是無我。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於不死界,為『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而謂:一切行之寂滅、一切依之定棄、渴愛之盡、離欲、滅盡、涅槃』,彼乃住於彼處成就諸漏之盡。若復不能成就諸漏之盡,依其法愛、法喜而五順下分結滅盡故,為化生者。於彼處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之法。 諸比丘!譬如有射師或射師之弟子,於稻草人、土堆練習,於後時能遠射,能射而不誤,能壞大集體。諸比丘!如是,有比丘,離喜之故,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於身正受樂,如諸聖者之宣說,捨、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彼乃觀彼處之色類、受類、想類、行類、識類之諸法為無常、是苦、是病、是瘡、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滅壞、是空、是無我。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於不死界,為『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而謂:一切行之寂滅、一切依之定棄、渴愛之盡、離欲、滅盡、涅槃』,彼乃住於彼處成就諸漏之盡。若復不能成就諸漏之盡,依其法愛、法喜而五順下分結滅盡故,為化生者。於彼處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之法。 諸比丘!我說:依止於第三靜慮而諸漏盡。如是言者,緣此而言〕。 諸比丘!我說:依止於第四靜慮而諸漏盡。如是言者,緣何而言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斷樂斷苦故,及先已滅憂、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彼乃觀彼處之色類、受類、想類、行類、識類之諸法為無常、是苦、是病、是瘡、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滅壞、是空、是無我。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於不死界,為『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而謂:一切行之寂滅、一切依之定棄、渴愛之盡、離欲、滅盡、涅槃』,彼乃住於彼處成就諸漏之盡。若復不能成就諸漏之盡,依其法愛、法喜而五順下分結滅盡故,為化生者。於彼處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之法。 諸比丘!譬如有射師或射師之弟子,於稻草人、土堆練習,於後時能遠射,能射而不誤,能壞大集體。諸比丘!如是,有比丘,斷樂〔斷苦故,及先已滅憂、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彼乃觀彼處之色類、受類、〔想類、行類、識類之諸法為無常、是苦、是病、是瘡、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滅壞、是空、是無我。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於不死界,為『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謂:是一切行之寂滅、一切依之定棄、渴愛之盡、離欲、滅盡、涅槃』,彼乃住於彼處而成就諸漏之盡。若復不能成就諸漏之盡,依其法愛、法喜而五順下分結滅盡故,為化生者。於彼處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之法。 諸比丘!我說:依止於第四靜慮而諸漏盡。如是言者,緣此而言。 (4)諸比丘!我說:依止於空無邊處[2]而諸漏盡。如是言者,緣何而言耶? ᅟᅟ==[2] 「空無邊處」下面,原本有(jhānaṁ)一語,當除掉。(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2],今於此處加上[02]之註標。)==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所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彼乃觀彼處之受類、想類、行類、〔識類之諸法為無常、是苦、是病、是瘡、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滅壞、是空、是無我。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於不死界,為『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而謂:一切行之寂滅、一切依之定棄、渴愛之盡、離欲、滅盡、涅槃』,彼乃住於彼處成就諸漏之盡。若復不能成就諸漏之盡,依其法愛、法喜〕而五順下分結滅盡故,為化生者。於彼處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之法。 諸比丘!譬如有射師或射師之弟子,於稻草人、土堆練習,於後時能遠射,能射而不誤,能壞大集體。諸比丘!如是,有比丘,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所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彼乃觀彼處之受類、想類、〔行類、識類之諸法為無常、是苦、是病、是瘡、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滅壞、是空、是無我。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於不死界,為『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而謂:一切行之寂滅、一切依之定棄、渴愛之盡、離欲、滅盡、涅槃』,彼乃住於彼處成就諸漏之盡。若復不能成就諸漏之盡,依其法愛、法喜而五順下分結滅盡故,為化生者。於彼處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之法。 諸比丘!我說:依止於空無邊處而諸漏盡。如是言者,緣此而言。 (5)諸比丘!我說:依止於識無邊處〔而諸漏盡。如是言者,緣何而言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彼乃觀彼處之受類、想類、行類、識類之諸法為無常、是苦、是病、是瘡、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滅壞、是空、是無我。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於不死界,為『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而謂:一切行之寂滅、一切依之定棄、渴愛之盡、離欲、滅盡、涅槃』,彼乃住於彼處而成就諸漏之盡。若復不能成就諸漏之盡,依其法愛、法喜而五順下分結滅盡故,為化生者。於彼處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之法。 諸比丘!譬如有射師或射師之弟子,於稻草人、土堆練習,於後時能遠射,能射而不誤,能壞大集體。諸比丘!如是,有比丘,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彼乃觀彼處之受類、想類、行類、識類之諸法為無常、是苦、是病、是瘡、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滅壞、是空、是無我。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於不死界,為『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而謂:一切行之寂滅、一切依之定棄、渴愛之盡、離欲、滅盡、涅槃』,彼乃住於彼處成就諸漏之盡。若復不能成就諸漏之盡,依其法愛、法喜而五順下分結滅盡故,為化生者。於彼處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之法。 諸比丘!我說:依止於識無邊處而諸漏盡。如是言者,緣此而言〕。 諸比丘!我說:依止於無所有處而諸漏盡。如是言者,緣何而言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彼乃觀彼處之受類、想類、〔行類、識類之諸法為無常、是苦、是病、是瘡、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滅壞、是空、是無我。彼乃由此等之諸法而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引心於不死界,為『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而謂:一切行之寂滅、一切依之定棄、渴愛之盡、離欲、滅盡、涅槃』,彼乃住於彼處成就諸漏之盡。若復不能成就諸漏之盡,依其法愛、法喜而五順下分結滅盡故,為化生者。於彼處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之法。 諸比丘!譬如有射師或射師之弟子,於稻草人、土堆練習,於後時能遠射,能射而不誤,能壞大集體。諸比丘!如是,有比丘,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彼乃觀彼處之受類、想類、行類、識類之諸法為無常、是苦、是病、是瘡、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滅壞、是空、是無我。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於不死界,為『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謂:一切行之寂滅、一切依之定棄、渴愛之盡、離欲、滅盡、涅槃』,彼乃住於彼處成就諸漏之盡。若復不能成就諸漏之盡,依其法愛、法喜而五順下分結滅盡故,為化生者。〕於彼處[3]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之法。 ᅟᅟ==[3] 「於彼處云云」,於原本有誤,應知如前面。== 諸比丘!我說依止於無所有處而諸漏盡。如是言者,緣此而言。 諸比丘!如是,乃至有想等至而了知通達。諸比丘!然而,非想非非想處與想受滅之處者,說:『諸比丘!為等至善巧而出等至,善巧靜慮比丘之出入等至之後,所當正知。』」 ### 9.37 三十七 阿難[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二〇.二一(大正藏二.一四六a)。== (1)如是我聞:一時,具壽阿難住拘睒彌國之瞿師羅園。具壽阿難於此告諸比丘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回答具壽阿難。具壽阿難說: (2)「友等!是希有。友等!是未曾有。彼世尊、[A2]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於雜鬧中隨覺離脫之證得,是為眾生之清淨,為愁悲之超出,為苦憂之滅沒,為正理之證得,為涅槃之現證。唯眼尚有不領受色、處,唯耳尚有不領聲、處,唯鼻尚有不領受香、處。唯舌尚有不領受味、處,唯身尚有不領受所觸、處。」 ᅟᅟ==[A2] 知【CB】,智【南傳】(cf. N19n0007_p0091a04)== (3)如是說已,具壽優陀夷對具壽阿難言: 「友阿難!為有想而不領受彼處耶?或為無想耶?」 「友!為有想而不領受彼處,非為無想。」 「友!然則,彼何想而不領受處耶?」 (4)「友!此處有比丘,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所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友!依如是之想而不領受彼處。 (5)友!復次,有比丘,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友!依如是之想而不領受彼處。 (6)友!復次,有比丘,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友!依如是之想而不領受彼處。 (7)友!爾時,我住於裟祇城安禪林之鹿野苑。友!當時,有闍知羅比丘尼,到達我處。至已,禮敬我而立於一面。 立於一面之闍知羅比丘尼對我言:『大德阿難!若此三昧者不踊不沒,以有行折伏亦非抑制之性者,則解脫故而住,住故而滿足,滿足故而不恐懼。大德阿難!此三昧者世尊所說有何果耶?』 友等!如是所言,我對闍知羅比丘尼言:『姊!若此三昧者不踊不沒,以有行折伏亦非抑制之性者,則解脫故而住,住故而滿足,滿足故而不恐懼。姊!此三者世尊所說以智為果。』 友!依如是之想而不領受彼處。」 ### 9.38 三十八 婆羅門 (1)彼時,有二順世婆羅門,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交談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等婆羅門白世尊言: (2)「瞿曇!富蘭那迦葉,為一切知、一切見而有無餘之智見,稱為『我於行、住、眠、覺、常恆知見現前。』彼言:『我以無邊之智,知見有邊之世間而住。』瞿曇!尼乾陀若提子,亦為一切知、一切見而有無餘之智見,稱為『我於行、住、眠、覺、常恆智見現前。』彼言:『我以無邊之智[1],知見無邊之世間而住。』瞿曇!此二者互違之智論,何者說真實,何者為虛妄耶?」 ᅟᅟ==[1] 「無邊之」。原本為 antavantena 由異本改為 anantena. 同 antavantaṁ 改為 anantam。== (3)「且止!婆羅門!除言『此二者互違之智論,何者說真實,何者為虛妄耶?』之外。婆羅門!我當為汝等說法,諦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唯然。」 彼等婆羅門回答世尊。世尊說: (4)「婆羅門!譬如有四人立於四方,成就最勝之行速[2]與最勝之行步。其能成就如是之勢速,譬如有弓師,為有能而〔善〕學,熟練,練達,以輕矢容易通過多羅樹之蔭。又,如是之行步,譬如從東海到西海。時,立於東方之人,如是言:『我當步行到世間之邊。』彼乃除食、飲、嚼、味,除作大小便,排除睡眠、疲勞,有壽百歲、命百歲而往,亦不能到達世間之邊,當於中間命終。時,〔立於〕西方〔之人,如是言:『我當步行到世間之邊。』彼乃除食、飲、嚼、味,除作大小便,排除睡眠、疲勞,有壽百歲、命百歲而往,亦不能達世間之邊,當於中間命終〕。時,〔立於〕北方〔之人,如是言:『我當步行到世間之邊。』彼乃除食、飲、嚼、味,除作大小便,排除睡眠、疲勞,有壽百歲、命百歲而往,亦不能到達世間之邊,當於中間命終〕。時,立於南方之人,如是言:『我當步行到達世間之邊。』彼乃除食、飲、嚼、味,除作大小便,排除睡眠、疲勞,有壽百歲、命百歲而往,亦不能到達間之邊,當於中間命終。何以故耶?婆羅門!我說:如是之馳走,世之邊亦不可知、不可見、不可到。婆羅門!然而,我非說不得世間之邊而苦之滅盡。 ᅟᅟ==[2] 「速行」。原本為 gatiyā ca. 由異本除掉 ca。== (5)婆羅門!五妙欲者於聖者之律中名為世間。何等為五妙欲耶? (6)即眼所識之色為可愛、可親、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耳所識之聲〔為可愛、可親、可意、愛色、引欲、可染〕。鼻所識之香〔為可愛、可親、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舌所識之味〔為可愛、可親、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身所識之所觸為可愛、可親、可意、愛色、引欲、可染。 婆羅門!此五妙欲者於聖者之律中名為世間。 (7)婆羅門!此處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生喜、樂,〕具足初靜慮而住。婆羅門!此名為比丘到達世間之邊,住於世間之邊、或者有言:『此人尚為世間所攝,此人未出離世間。』婆羅門!我亦言:『此人尚為世間所攝,此人未出離世間。』 (8)婆羅門!復次,比丘者,為尋伺止息故,〔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由三摩地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婆羅門!此名為比丘到達世間之邊,住於世間之邊。或者有言:『此人尚為世間所攝,此人未出離世間。』婆羅門!我亦言:『此人尚為世間所攝,此人未出離世間。』 婆羅門!復次,比丘者離喜故,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於身正受樂,如諸聖者之宣說,捨、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婆羅門!此名為比丘到達世間之邊,住於世間之邊。或者有言:『此人尚為世間所攝,此人未出離世間。』婆羅門!我亦言:『此人尚為世間所攝,此人未出離世間。』 婆羅門!復次,比丘者斷樂斷苦故,及先已滅憂、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婆羅門!此名為比丘到達世間之邊,住於世間之邊。或者有言:『此人尚為世間所攝,此人未出離世間。』婆羅門!我亦言:『此人尚為世間所攝,此人未出離世間。』 (9)婆羅門!復次,比丘者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所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婆羅門!此名為比丘到達世間之邊,住於世間之邊。或者有言:『此人尚為世間所攝,此人未出離世間。』婆羅門!我亦言:『此人尚為世間所攝,此人未出離世間。』 (10)婆羅門!復次,比丘者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婆羅門!此名為比丘到達世間之邊,住於世間之邊。或者有言:『此人尚為世間所攝,此人未出離世間。』婆羅門!我亦言:『此人尚為世間所攝,此人未出離世間。』 婆羅門!復次,比丘者〕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婆羅門!此名為比丘到達世間之邊,住於世間之邊。或者有言:『此人尚為世間所攝,此人未出離世間。』婆羅門!我亦言:『此人尚為世間所攝,此人未出離世間。』 婆羅門!復次,比丘者〕徧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婆羅門!此名為比丘到達世間之邊,住於世間之邊。或者有言:『此人尚為世間所攝,此人未出離世間。』婆羅門!我亦言:『此人尚為世間所攝,此人未出離世間。』 (11)婆羅門!復次,比丘者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以慧觀而諸漏盡。婆羅門!此名為比丘到達世間之邊,住於世間之邊,渡世間之纏綿。」 ### 9.39 三十九 天 (1)「諸比丘!往昔,諸天與阿修羅之戰,正酣。諸比丘!於彼戰,阿修羅勝而諸天敗。諸比丘!諸天即敗而逃,阿修羅乃向北面追擊。諸比丘!當時,諸天則如是思念:『阿修羅追擊,我等宜二度與阿修羅作戰。』 (2)諸比丘!諸天即二度與阿修羅作戰。諸比丘!阿修羅二度勝而諸天敗。諸比丘!諸天即敗畏而逃,阿修羅乃向北面追擊。諸比丘!當時,諸天則如是思念:『阿修羅追擊,我等宜三度與阿修羅作戰。』 (3)諸比丘!諸天即三度與阿修羅作戰。諸比丘!阿修羅三度勝而諸天敗。諸比丘!諸天即敗畏而入天宮。諸比丘!到達天宮之諸天則如是思念:『今我等已得恐怖之救護,獨自而住,與阿修羅無關。』諸比丘!阿修羅亦如是思念:『今諸天已得恐怖之救護,獨自而住,與我等無關。』 (4)諸比丘!往昔,諸天與阿修羅之戰,正酣。諸比丘!於彼戰,諸天勝而阿修羅敗。諸比丘!阿修羅即敗而逃,諸天乃向南面追擊。諸比丘!當時,阿修羅則如是思念:『諸天追擊,我等宜二度與諸天作戰。』 (5)諸比丘!阿修羅即二與諸天作戰。諸比丘!諸天二度勝而阿修羅敗。諸比丘!阿修羅即敗畏而逃,諸天乃向南面追擊。諸比丘!當時,阿修羅則如是思念:『諸天追擊,我等宜三度與諸天作戰。』 (6)諸比丘!阿修羅即三度與諸天作戰。諸比丘!諸天三度勝而阿修羅敗。諸比丘!阿修羅即敗畏而入阿修羅宮。諸比丘!到達阿修羅宮之阿修羅則如是思念:『今我等已得恐怖之救護,獨自而住,與諸天無關。』諸比丘!諸天亦如是思念:『今阿修羅已得恐怖之救護,獨自而住,與我等無關。』 (7)諸比丘!如是,有比丘者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生喜、樂,〕具足初靜慮而住時。諸比丘!比丘乃如是思念:『今我已得恐怖之救護,獨自而住,與魔無關。』諸比丘!魔波旬亦如是思念:『今比丘已得恐怖之救護,獨自而住,與我無關。』 (8)諸比丘!比丘者尋伺止息故〔,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從三摩地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時。諸比丘!比丘乃如是思念:『今我已得恐怖之救護,獨自而住,與魔無關。』諸比丘!魔波旬亦如是思念:『今比丘已得恐怖之救護,獨自而住,與我無關。』 諸比丘!比丘者離喜故,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於身正受樂,如諸聖者之宣說,捨、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時。諸比丘!比丘者如是思念:『今我已得於恐怖之救護,獨自而住,與魔無關。』諸比丘!魔波[A3]旬亦如是思念:『今比丘已得恐怖之救護,獨自而住,與我無關。』 ᅟᅟ==[A3] 旬【CB】,甸【南傳】== 諸比丘!比丘者斷樂斷苦故,及先已滅憂、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時。諸比丘!比丘乃如是思念:『今我已得恐怖之救護,獨自而住,與魔無關。』諸比丘!魔波旬亦如是思念:『今比丘已得恐怖之救護,獨自而住,與我無關。』 (9)諸比丘!比丘者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之故,所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之時。諸比丘!此名為比丘令魔終息,遮魔眼之視野,不為波旬所見。 (10)諸比丘!比丘者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之時。〔諸比丘!此名為比丘令魔終息,遮魔眼之視野,不為波旬所見。 諸比丘!比丘者〕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時。〔諸比丘!此名為比丘令魔終息,遮魔眼之視野,不為波旬所見。 諸比丘!比丘者〕遍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時。〔諸比丘!此名為比丘令魔終息,遮魔眼之視野,不為波旬所見。 諸比丘!比丘者〕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以慧觀而諸漏盡。諸比丘!此名為比丘令魔終息,遮魔眼之視野,不為波旬所見,渡世間之纏綿。」 ### 9.40 四十 大象 (1)「諸比丘!林中之大象,將得餌,牡象、牝象、幼象、子象先來而食草頂尖。諸比丘!是故,林中之大象,辛苦、慚愧、嫌厭。諸比丘!林中之大象,將得餌,牡象、牝象、幼象、子象噉折枝束。諸比丘!是故,林中之大象,辛苦、慚愧、嫌厭。諸比丘!林中之大象,入於行水處,牡象、牝象、幼象、子象先來而以長鼻濁水。諸比丘!是故,林中之大象,辛苦、慚愧、嫌厭。諸比丘!林中之大象,入於行水處,牝象觸身而行。諸比丘!是故,林中之大象,辛苦、慚愧、嫌厭。 (2)諸比丘!其時,林中之大象思念:『今我與牡象、牝象、幼象、子象雜住,我唯噉缺頂尖之草,彼等噉我折之枝束,我飲濁水,我入於行水處,牝象觸身而行。我宜自群遠離而獨住。』彼於後時自群遠離而獨住,噉頂尖無缺之草,無有噉自己所折之枝束者,飲不濁之水,入於行水處,無牝象觸身而行。諸比丘!其時,林中之大象思念:『我前與牡象、牝象、幼象、子象雜住,我唯噉缺頂尖之草,彼等噉我折之枝束,我飲濁水,我入於行水處,牝象觸身而行。今我自群遠離而獨住,噉頂尖無缺之草,無有噉自己所折之枝束者,飲不濁之水,入於行水處,無牝象觸身而行。』彼以長鼻折枝束,以枝束擦其身而自散癢。 (3)諸比丘!如是,比丘與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王、王臣、外道、外道弟子雜住之時。諸比丘!比丘思念:『今我與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王、王臣、外道、外道弟子雜住,我宜自群遠離而獨住。』彼得遠離之坐臥處,〔謂〕阿練若、樹下、山中、洞窟、山洞、塚間、山林、露地、稻草堆。彼即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閑處,端坐結跏趺,直立其身,普令其念現前。彼乃斷世間之貪,以離貪心而住,由貪淨心。斷瞋恚,以無瞋心而住,饒益哀愍一切有情,由瞋恚淨心。斷惛眠,離惛眠而住,有光明想,為正知正念,由惛眠淨心,斷掉悔,無掉舉而住,內心寂靜,由掉悔淨心。斷疑,除疑而住,於善法無猶豫,由疑淨心。 彼即心隨煩惱而弱慧,斷此五蓋,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生喜、樂,〕具足初靜慮而住,自散癢。 為尋伺止息故,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從三摩地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自散癢。 為離喜故,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於身正受樂,如諸聖者宣說,捨、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自散癢。 為斷樂斷苦故,及先已滅憂、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自散癢。 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所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自散癢。 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自散癢〕。 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自散癢〕。 徧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自散癢〕。 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以慧觀而諸漏盡,自散癢。」 ### 9.41 四十一 多梨富沙[1] ᅟᅟ==[1] 參照三十四經。==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末羅國鬱鞞羅劫波,末羅人之邑。爾時,世尊於清晨時,著下衣,持鉢、衣,入鬱鞞羅劫波乞食。於鬱鞞羅劫波,乞食而行,食後自乞食還,告具壽阿難而言: 「阿難!且居此處,我欲入大林而晝日住。」 「唯然,大德!」 具壽阿難回答世尊。爾時,世尊即入大林,於一樹下,晝日住而坐。 (2)彼時,有多梨富沙居士,到具壽阿難之處。至已,禮敬具壽阿難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多梨富沙居士對具壽阿難言: 「大德阿難!我等在家人享諸欲,歡諸欲,喜諸欲,悅諸欲。大德!對於我等在家人享諸欲,歡諸欲,喜諸欲,悅諸欲,彼出離乃如嶮峻。大德!我聞:在此法律之中,各各壯年之比丘,於出離,心進、澄而安住,觀『此乃寂靜』而解脫。大德!在此法律之中,諸比丘與大眾等之出離,謂不同乎?」 「居士!此乃所應談。居士!我等往見世尊,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而向世尊稟告此義,如世尊之所說而受持。」 「唯然,大德!」 多梨富沙居士回答具壽阿難。 (3)彼時,具壽阿難即與多梨富沙居士俱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於此處,多梨富沙居士言:『大德阿難!我等在家人享諸欲,歡諸欲,喜諸欲,悅諸欲。大德!對於我等在家人享諸欲,歡諸欲,喜諸欲,悅諸欲,彼出離乃如嶮峻。大德!我聞:在此法律之中,各各壯年之比丘,於出離,心進、澄而安住,觀「此乃寂靜」而解脫。大德!在此法律之中,諸比丘與大眾等之出離,謂不同乎?』」 (4)「阿難!如是。阿難!如是。阿難!我亦於未等覺、現等覺而為菩薩時,思念:『善哉!出離。善哉!出離。』 阿難!爾時,我於出離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阿難!其時,我即思念:『依何因何緣,我於出離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耶?』 阿難!爾時,我即思念:『我於諸欲,未見過患,不能多習於此,於出離未能證得功德。不能修此,是故,我於出離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阿難!其時,我乃思念:『我若於諸欲,見過患而多習此,於出離證得功德。當修此,是故,我於出離而心進、澄、安住,觀「此乃寂靜」而得解脫。』 阿難!我於後時,於諸欲,見過患而多習此,於出離,修此而證得功德。阿難!其時,我於出離而心進、澄、安住,觀『此乃寂靜』而得解脫。 阿難!我於後時,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生喜、樂,〕具足初靜慮而住。阿難!我依此住而住之時,與欲俱行之想、作意之現行,乃我之病。阿難!譬如於安樂者,生苦惱而致病。如是,於我與欲俱行之想、作意之現行,乃我之病。 (5)阿難!爾時,我即思念:『我宜止息尋伺,〔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從三摩地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 阿難!其時,我於無尋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阿難!其時,我乃思念:『依何因何緣,我於無尋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耶?』 阿難!其時,我乃思念:『我於諸尋,未見過患,不能多習於此;於無尋,未能證得功德。不能修此,是故,我於無尋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 阿難!其時,我乃思念:『我若於諸尋,見過患而多習此;於無尋,證得功德。修此,是故,我於無尋而心進、澄、安住,觀「此乃寂靜」而得解脫。』 阿難!我於後時,於諸尋,見過患而多習此;於無尋,修此而證得功德。阿難!其時,我於無尋而心進、澄、安住,觀『此乃寂靜』而得解脫。 阿難!我於後時,為尋伺止息故,〔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從三摩地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阿難!我依此住而住之時,與尋俱行之想、作意之現行,乃我之病。阿難!譬如於安樂者生苦惱而致病。如是,於我與尋俱行之想、作意之現行,乃我之病。 (6)阿難!爾時,我即思念:『我宜離喜,〔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於身正受樂,如諸聖者之宣說,捨、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 阿難!其時,我於無喜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阿難!其時,我乃思念:『依何因何緣,我於無喜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耶?』 阿難!其時,我乃思念:『我於喜,未見過患,不能多習於此;於無喜,未能證得功德。不能修此,是故,我於無喜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 阿難!其時,我乃思念:『我若於喜,見過患而多習此;於無喜,證得功德。修此,是故,我於無喜而心進、澄、安住,觀「此乃寂靜」而解脫。』 阿難!我於後時,於喜,見過患而多習此;於無喜,修此而證得功德。阿難!其時,我於無喜而心進、澄、安住,觀『此乃寂靜』而得解脫。 阿難!我於後時,離喜之故,〔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於身正受樂,如諸聖者之宣說,捨、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阿難!我依此住而住之時,與喜俱行之想、作意之現行,乃我之病。阿難!譬如於安樂者,生苦惱而致病。如是,於我與喜俱行之想、作意之現行,乃我之病。 (7)阿難!爾時,我即思念:『我宜斷樂〔斷苦,及先已滅憂、喜,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阿難!其時,我於不苦不樂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阿難!其時,我乃思念:『依何因何緣,我於不苦不樂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耶?』 阿難!其時,我乃思念:『我於捨樂,未見過患而不能多習於此;於不苦不樂,未能證得功德。不修此,是故,我於不苦不樂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 阿難!其時,我乃思念:『我若於捨樂,見過患而多習此;於不苦不樂,證得功德。修此,是故,我於不苦不樂而心進、澄、安住,觀「此乃寂靜」而得解脫。』 阿難!我於後時,於捨樂,見過患而多習此;於不苦不樂,修此而證得功德。阿難!其時,我於不苦不樂而心進、澄、安住,觀『此乃寂靜』而得解脫。 阿難!我於後時,為斷樂〔斷苦故,及先已滅憂、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阿難!我依此住而住時,與捨俱行之想、作意之現行,乃我之病。阿難!譬如於安樂者,生苦惱而致病。如是,於我與捨俱行之想、作意之現行,乃我之病。 (8)阿難!爾時,我即思念:『我宜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所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 阿難!其時,我於空無邊處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阿難!其時,我乃思念:『依何因何緣,我於空無邊處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耶?』 阿難!其時,我乃思念:『我於諸色,未見過患而不能多習於此;於空無邊處,未能證得功德。不修此,是故,我於空無邊處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 阿難!其時,我乃思念:『我若於諸色,見過患而多習於此;於空無邊處,證得功德。修此,是故,我於空無邊處而心進、澄、安住,觀「此乃寂靜」而得解脫。』 阿難!我於後時,於諸色,見過患而多習此;於空無邊處,修此而證得功德。阿難!其時,我於空無邊處而心進、澄、安住,觀『此乃寂靜』而得解脫。 阿難!我於後時,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所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阿難!我依此住而住時,與色俱行之想、作意之現行,乃我之病。阿難!譬如於安樂者,生苦惱而致病。如是,於我與色俱行之想、作意之現行,乃我之病。 (9)阿難!爾時,我即思念:『我宜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 阿難!其時,我於識無邊處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阿難!其時,我乃如是思念:『依何因何緣,我於識無邊處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耶?』 阿難!其時,我乃思念:『我於空無邊處,未見過患,不能多習於此;於識無邊處,未能證得功德。不能修此,是故,我於識無邊處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 阿難!其時,我乃思念:『我若於空無邊處,見過患而多習此;於識無邊處,證得功德。修此,是故,我於識無邊處而心進、澄、安住,觀「此乃寂靜」而得解脫。』 阿難!我於後時,於空無邊處,見過患而多習此;於識無邊處,修此而證得功德。阿難!其時,我於識無邊處而心進、澄、安住,觀『此乃寂靜』而得解脫。 阿難!我於後時,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阿難!我依此住而住時,與空無邊處俱行之想、作意之現行,乃我之病。阿難!譬如於安樂者,生苦惱而致病。如是,於我與空無邊處俱行之想、作意之現行,乃我之病。 (10)阿難!爾時,我即思念:『我宜徧而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 阿難!其時,我於無所有處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阿難!其時,我乃思念:『依何因何緣,我於無所有處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耶?』 阿難!其時,我乃思念:『我於識無邊處,未見過患,不能多習於此;於無所有處,未能證得功德。不能修此,是故,我於無所有處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 阿難!其時,我乃思念:『我若於識無邊處,見過患而多習於此;於無所有處,證得功德。修此,是故,我於無所有處而心進、澄、安住,觀「此乃寂靜」而得解脫。』 阿難!我於後時,於識無邊處,見過患而多習於此;於無所有處,修此而證得功德。阿難!其時,我於無所有處而心進、澄、安住,觀『此乃寂靜』而得解脫。 阿難!我於後時,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阿難!我依此住而住時,與識無邊處俱行之想、作意之現行,乃我之病。阿難!譬如於安樂者,生苦惱而致病。如是,於我與識無邊處俱行之想、作意之現行,乃我之病。 (11)阿難!爾時,我即思念:『我宜徧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 阿難!其時,我於非想非非想處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阿難!其時,我乃思念:『依何因何緣,我於非想非非想處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耶?』 阿難!其時,我乃思念:『我於無所有處,未見過患,而不能多習於此;於非想非非想處,未能證得功德。不修此,是故,我於非想非非想處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 阿難!其時,我乃思念:『我若於無所有處,見過患而多習於此;於非想非非想處,證得功德。修此,是故,我於非想非非想處而心進、澄、安住,觀「此乃寂靜」而得解脫。』 阿難!我於後時,於無所有處,見過患而多習於此;於非想非非想處,修此而證得功德。阿難!其時,我於非想非非想處而心進、澄、安住,觀『此乃寂靜』而得解脫。 阿難!我於後時,徧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阿難!我依此住而住之時,與空無邊處俱行之想、作意之現行,乃我之病。阿難!譬如於安樂者,生苦惱而致病。如是,於我與無所有處俱行之想、作意之現行,乃我之病。 (12)阿難!爾時,我即思念:『我宜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 阿難!其時,我於想受滅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阿難!其時,我乃思念:『依何因何緣,我於想受滅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耶?』 阿難!其時,我乃思念:『我於非想非非想處,未見過患而不能多習於此;於想受滅,未能證得功德。不能修此,是故,我於想受滅而心不進、不澄、不能安住,觀「此乃寂靜」而不能解脫。』 阿難!其時,我乃思念:『我若於非想非非想處,見過患而多習於此;於想受滅,證得功德。修此,是故,我於想受滅而心進、澄、安住,觀「此乃寂靜」而得解脫。』 阿難!我於後時,於非想非非想處,見過患而多習於此;於想受滅,修此而證得功德。阿難!其時,我於想受滅而心進、澄、安住,觀『此乃寂靜』而得解脫。 阿難!我於後時,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以慧觀而我諸漏盡。 (13)阿難!我未於此九種次第住等至,未能如是出入於順逆之間時,阿難!我於天、魔、梵天之世界以及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生界,不稱為無上正等覺、現等覺。阿難!然而,我於此九種次第住等至,如是出入於順逆故。阿難!我於天、魔、梵天之世界以及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生界,稱為無上正等覺、現等覺。我復得智與見,言:『我心解脫不動,此乃我最後之生,更不受後有。』」 第四 大品〔畢〕 此中攝頌曰: (一~二)二之〔次第〕住、(三)是涅槃、 (四)牛、(五)靜慮、 (六)阿難、(七)婆羅門、(八)天、 (九)大象、(一〇)多梨富沙。 ## 第五 般闍羅健品 ### 9.42 四十二 般闍羅健 (1)如是我聞。一時,具壽阿難住拘睒彌國之瞿師羅園。時,具壽優陀夷到具壽阿難之處。至已,與具壽阿難相俱交談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優陀夷對具壽阿難言: 「友!般闍羅健天子有言: 黠慧即憒亂[1] 處所見餘地 覺靜慮覺者 牟尼無著雄 ᅟᅟ==[1] 此偈出於相應部經典原典第一卷四八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二卷八九頁)。== 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憒亂?及於憒亂而證得餘地耶?」 (2)「友!五妙欲為世尊所說之憒亂。何等為五耶? 即眼所識之色為可愛、可親、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耳所識之聲〔為可愛、可親、可意、愛色、引欲、可染〕。鼻所識之香〔為可愛、可親、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舌所識之味為〔可愛、可親、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身所識之觸為可愛、可親、可意、愛色、引欲、可染。 友!此五妙欲為世尊所說之憒亂。 (3)友!此處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生喜、樂,〕具足初靜慮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於憒亂證得餘地。又此中亦有憒亂,何等為此中之憒亂耶? 此中,尋伺之未滅者,為此中之憒亂。 (4)友!復次,比丘為尋伺止息故,〔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從三摩地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於憒亂證得餘地。又此中亦有憒亂,何等為此中之憒亂耶? 此中,喜之未滅者,為此中之憒亂。 (5)友!復次,比丘為離喜故,〔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於身正受樂,如諸聖者之宣說,捨、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於憒亂證得餘地。又此中亦有憒亂,何等為此中之憒亂耶? 此中,捨念之未滅者,為此中之憒亂。 (6)友!復次,比丘為斷樂〔斷苦故,及先已滅憂、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於憒亂證得餘地。又此中亦有憒亂,何等為此中之憒亂耶? 此中,色想之未滅者,為此中之憒亂。 (7)友!復次,比丘者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所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於憒亂證得餘地。又此中亦有憒亂,何等為此中之憒亂耶? 此中,空無邊處想之未滅者,為此中之憒亂。 (8)友!復次,比丘者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於憒亂證得餘地。又此中亦有憒亂,何等為此中之憒亂耶? 此中,識無邊處想之未滅者,為此中之憒亂。 (9)友!復次,比丘者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於憒亂證得餘地。又此中亦有憒亂,何等為此中之憒亂耶? 此中,無所有處想之未滅者,為此中之憒亂。 (10)友!復次,比丘者徧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於憒亂證得餘地。又此中亦有憒亂,何等為此中之憒亂耶? 此中,非想非非想處想之未滅者,為此中之憒亂。 (11)友!復次,比丘者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以慧觀而諸漏盡。友!如是為世尊不立差別所說於憒亂證得餘地。」 ### 9.43 四十三 身證者 (1)「友!身證者,稱為所言身證者。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身證者耶?」 (2)「友!此處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生喜、樂,〕具足初靜慮而住,隨處以身觸此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身證者。 (3)友!復次,比丘者為尋伺止息故,〔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從三摩地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隨處以身觸此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身證者。 友!復次,比丘者為離喜故,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於身正受樂,如諸聖者之宣說,捨、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隨處以身觸此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身證者。 友!復次,比丘為斷樂斷苦之故,及先已滅憂、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隨處以身觸此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身證者。 (4)友!復次,比丘者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所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隨處以身觸此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身證者。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隨處以身觸此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身證者。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隨處以身觸此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身證者。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隨處以身觸此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身證者〕。 (5)友!復次,比丘者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以慧觀而諸漏盡,隨處以身觸此而住。友!如是為世尊不立差別所說之身證者。」 ### 9.44 四十四 慧解脫者 (1)「友!慧解脫者,稱為慧解脫者。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慧解脫者耶?」 (2)「友!此處有比丘者,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生喜、樂,〕具足初靜慮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慧解脫者。 〔友!復次,比丘者為尋伺止息故,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從三摩地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慧解脫者。 友!復次,比丘者離喜之故,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於身正受樂,如諸聖者之宣說,捨與念而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慧解脫者。 友!復次,比丘者為斷樂斷苦故,及先已滅憂、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慧解脫者。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所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慧解脫者。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慧解脫者。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慧解脫者。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慧解脫者〕。 (3)友!復次,比丘者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以慧觀而諸漏盡,以慧了知此。友!如是為世尊不立差別所說之慧解脫者。」 ### 9.45 四十五 俱分解脫者 (1)「友!俱分解脫者,稱為俱分解脫者。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俱分解脫者耶?」 (2)「友!此處有比丘者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生喜、樂,〕具足初靜慮而住,隨處以身觸此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俱分解脫者。 〔友!復次,比丘者尋伺止息故,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從三摩地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隨處以身觸此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俱分解脫者。 友!復次,比丘者離喜故,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於身正受樂,如諸聖者之宣說,捨、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隨處以身觸此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俱分解脫者。 友!復次,比丘者斷樂斷苦故,及先已滅憂、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隨處以身觸此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俱分解脫者。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所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隨處以身觸此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俱分解脫者。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隨處以身觸此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俱分解脫者。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隨處以身觸此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俱分解脫者。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隨處以身觸此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俱分解脫者。 (3)友!復次,比丘者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以慧觀而諸漏盡,隨處以身觸此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為世尊不立差別所說之俱分解脫者。」 ### 9.46 四十六 現見法 「友!現見法,稱為現見法者。〔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現見法耶?」 「友!此處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生喜、樂,具足初靜慮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現見法。 友!復次,比丘者尋伺止息故,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從三摩地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現見法。 友!復次,比丘者離喜故,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於身正受樂,如諸聖者之宣說,捨、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現見法。 友!復次,比丘者斷樂斷苦故,及先已滅憂、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現見法。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之故,所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現見法。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現見法。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之現見法。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現見法。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以慧觀而諸漏盡。友!如是為世尊不立差別所說之現見法〕。」 ### 9.47 四十七 現見涅槃 「友!現見涅槃,稱為現見涅槃者。〔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現見涅槃耶?……乃至……〕」 ### 9.48 四十八 涅槃 「友!涅槃,稱為涅槃者。〔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涅槃耶?……乃至……〕」 ### 9.49 四十九 般涅槃 「友!般涅槃,稱為般涅槃者。〔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般涅槃耶?……乃至……〕」 ### 9.50 五十 一向涅槃 「友!一向涅槃,稱為一向涅槃者。〔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一向涅槃耶?……乃至……〕」 ### 9.51 五十一 現法涅槃 「友!現法涅槃,稱為現法涅槃者。〔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現法涅槃耶?」 (2)「友!此處有比丘者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生喜、樂,〕具足初靜慮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現法涅槃。 〔友!復次,比丘者尋伺止息故,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從三摩地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現法涅槃。 友!復次,比丘者離喜故,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於身正受樂,如諸聖者之宣說,捨、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現法涅槃。 友!復次,比丘者斷樂斷苦故,及先已滅憂與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現法涅槃。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所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現法涅槃。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現法涅槃。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現法涅槃。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現法涅槃〕。 (3)友!復次,比丘者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以慧觀而諸漏盡。友!如是為世尊不立差別所說之現法涅槃。」 第五 般闍羅〔健〕品〔畢〕 此中攝頌曰: (一)般闍羅〔健〕、(二)身證者、〔(三)慧解脫者〕、 (四)俱〔分解脫者〕、(五~六)二種之現見、 (七)涅槃、(八)般涅槃、 (九)一向〔涅槃〕、(一〇)現法〔涅槃〕。 九集初五十經畢 ## 第六 安穩品 ### 9.52 五十二 安穩 「友!安穩,稱為安穩者。〔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安穩耶?〕……乃至……」 ### 9.53 五十三 安穩逮得者 「友!安穩逮得者,稱為安穩逮得者。〔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安穩逮得者耶?〕……乃至……」 ### 9.54 五十四 不死 「友!不死,稱為不死者。〔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不死耶?〕……乃至……」 ### 9.55 五十五 不死逮得者 「友!不死逮得者,稱為不死逮得者。〔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不死逮得者耶?〕……乃至……」 ### 9.56 五十六 無畏 「友!無畏,稱為無畏者。〔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無畏耶?〕……乃至……」 ### 9.57 五十七 無畏逮得者 「友!無畏逮得者,稱為無畏逮得者。〔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無畏逮得者耶?〕……乃至……」 ### 9.58 五十八 輕安 「友!輕安,稱為輕安者。〔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輕安耶?〕……乃至……」 ### 9.59 五十九 次第輕安 「友!次第輕安,稱為次第輕安者。〔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次第輕安耶?〕……乃至……」 ### 9.60 六十 滅盡 「友!滅盡,稱為滅盡者。〔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滅盡耶?〕……乃至……」 ### 9.61 六十一 次第滅盡 (1)「友!次第滅盡,稱為次第滅盡者。友!云何為世尊所說之次第滅盡耶?」 (2)「友!此處有比丘者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從離生喜、樂,〕具足初靜慮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次第滅盡。 〔友!復次,比丘者尋伺止息故,成為內淨,心達一趣,為無尋無伺,從三摩地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次第滅盡。 友!復次,比丘者離喜故,為捨而住,正念正知,於身正受樂,如諸聖者之宣說,捨、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次第滅盡。 友!復次,比丘者斷樂斷苦故,及先已滅憂、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次第滅盡。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所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次第滅盡。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空無邊處,所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次第滅盡。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識無邊處,所謂『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次第滅盡。 友!復次,比丘者徧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友!如是為世尊差別所說之次第滅盡〕。 (3)友!復次,比丘者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以慧觀而諸漏盡。友!如是為世尊不立差別所說之次第滅盡。」 ### 9.62 六十二 能 (1)「諸比丘!若未斷九種法,則不能現證阿羅漢性。何等為九種法耶? (2)即:貪、瞋、癡、忿、恨、覆、惱、嫉、慳。 諸比丘!若未斷九種法,則不能現證阿羅漢性。 (3)諸比丘!若已斷九法,則能現證阿羅漢性。何等為九種法耶? (4)即:貪、瞋、癡、忿、恨、覆、惱、嫉、慳。」 第六 安穩品〔畢〕 此中攝頌曰: (一~二)安穩、(三~四)不死、 (五~六)無畏、(七~八)輕安、 (九)滅盡、(一〇)〔次第〕滅盡、 (一一)斷法之能。 ## 第七 念處品 ### 9.63 六十三 學 (1)「諸比丘!有五學之弱處。何等為五學之弱處耶? (2)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妄語、飲酒。 諸比丘!此為五學之弱處。 (3)諸比丘!為斷此五學之弱處,當修習四念處。何等為四念處耶? (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身循觀身而住,為熾然、正知、具念而除世間之貪、憂。於受循觀受而住,〔為熾然、正知、具念而除世間之貪、憂〕。於心循觀心而住,〔為熾然、正知、具念而除世間之貪、憂〕。於法循觀法而住,為熾然、正知、具念而除世間之貪、憂。 諸比丘!為斷彼五學之弱處,當修習此四念處。」 ### 9.64 六十四 蓋 (1)「諸比丘!有五蓋。何等為五蓋耶? (2)即:欲貪蓋、瞋恚蓋、惛眠蓋、掉悔蓋、猶豫蓋。 諸比丘!此為五蓋。 (3)諸比丘!為斷此五蓋,當修習四念處。何等為四念處耶? (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身循觀身而住,為熾然、正知、具念而除世間之貪、憂。於受〔循觀受而住,為熾然、正知、具念而除世間之貪、憂〕。於心〔循觀心而住,為熾然、正知、具念而除世間之貪、憂〕。於法循觀法而住,為熾然、正知、具念而除世間之貪、憂。 諸比丘!為斷彼五蓋,當修習此四念處。」 ### 9.65 六十五 妙欲 (1)「諸比丘!有五妙欲。何等為五妙欲耶? (2)即:眼所識之色為可愛、可樂、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耳所識之色〔為可愛、可樂、可意、愛色、引欲、可染〕。鼻所識之香〔為可愛、可樂、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舌所識之味〔為可愛、可樂、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身所識之所觸為可愛、可樂、可意、愛色、引欲、可染。 諸比丘!此為五妙欲。 (3)諸比丘!為斷此五妙欲,〔當修習四念處。何等為四念處耶?〕……乃至…… 〔諸比丘!為斷彼五妙欲,〕當修習此四念處。」 ### 9.66 六十六 取蘊 (1)「諸比丘!有五取蘊。何等為五取蘊耶? (2)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諸比丘!此為五取蘊。 (3)諸比丘!為斷此五取蘊,〔當修習四念處。何等為四耶?〕……乃至…… 〔諸比丘!為斷彼五取蘊,〕當修習此四念處。」 ### 9.67 六十七 順下分結 (1)「諸比丘!有五順下分結。何等為五順下分結耶? (2)即:有身見、疑惑、戒禁取、欲貪、瞋恚。 諸比丘!此為五順下分結。 (3)諸比丘!為斷此五順下分結,〔當修習四念處。何等為四念處耶?〕……乃至…… 〔諸比丘!為斷彼五順下分結,〕當修習此四念處。」 ### 9.68 六十八 趣 (1)「諸比丘!有五趣。何等為五趣耶? (2)即:地獄、畜生、餓鬼、人、天。 諸比丘!此為五趣。 (3)諸比丘!為斷此五趣,〔當修習四念處。何等為四耶?〕……乃至…… 〔諸比丘!為斷彼五趣,〕當修習此四念處。」 ### 9.69 六十九 慳 (1)「諸比丘!有五慳。何等為五慳耶? (2)即:住處慳、家慳、利養慳、名聲慳、法慳。 諸比丘!此為五慳。 (3)諸比丘!為斷此五慳〔,當修習四念處。何等為四耶?〕……乃至…… 〔諸比丘!為斷彼五慳,〕當修習此四念處。」 ### 9.70 七十 順上分結 (1)「諸比丘!有五順上分結。何等為五順上分結耶? (2)即: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 諸比丘!此為五順上分結。 (3)諸比丘!為斷此五順上分結,〔當修習四念處。何等為四耶?〕……乃至…… 〔諸比丘!為斷彼五順上分結,〕當修習此四念處。」 ### 9.71 七十一 心荒蕪[1] ᅟᅟ==[1] 參照五集二百五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九卷二八八頁)十集十四經。== (1)「諸比丘!有五心栽荒蕪。何等為五心荒無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淨信其師。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淨信其師,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一之心荒蕪。 (3)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淨信〕其法。〔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淨信其法,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二之心荒蕪。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淨信〕其僧。〔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淨信其僧,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三之心荒蕪。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淨信〕其學。〔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淨信其學,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四之心荒蕪。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怒、不歡、心激、荒於同梵行者。諸比丘!比丘若怒、不歡、心激、荒於同梵行者,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五之心荒蕪。 諸比丘!此為五種心荒蕪。 (4)諸比丘!為斷此五心荒蕪,〔當修習四念處。何等為四耶?……乃至…… 〔諸比丘!為斷彼五心栽,〕當修習此四念處。」 ### 9.72 七十二 心縛[1] ᅟᅟ==[1] 參照五集二百六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一卷二八九頁)。== (1)「諸比丘!有五種心縛。何等為五種心縛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欲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不離渴愛。諸比丘!比丘若於欲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不離渴愛,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一之心縛。 (3)諸比丘!復次,有比丘者於身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不離渴愛。諸比丘!比丘若於身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不離渴愛,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二之心縛。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者〕於色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不離渴愛。諸比丘!若於色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不離渴愛,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三之心縛。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者〕隨欲於滿腹食已,耽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住。〔諸比丘!比丘若隨欲於滿腹食已,耽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住,其心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四心縛。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者〕誓願隨一之天眾而行梵行,為『我依此戒、禁、苦行、梵行而為天或隨一天』。諸比丘!比丘若誓願隨一之天眾而行梵行,為『我依此戒、禁、苦行、梵行而為天或隨一天』,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五之心縛。 諸比丘!此為五種心縛。 (4)諸比丘!為斷此五種之心縛,〔當修四念處。何等為四耶?〕……乃至…… 〔諸比丘!為斷五種之心縛,〕當修習此四念處。」 第七 念處品〔畢〕 此中攝頌曰: (一)學、(二)蓋、(三)〔妙〕欲、 (四)〔取〕蘊、(五)順下分〔結〕、 (六)趣、(七)慳、 (八)順上分〔結〕、 (九)心荒蕪、(一〇)〔心〕縛。 ## 第八 正勤品 ### 9.73 七十三~八十一[1] ᅟᅟ==[1] 七十三經乃至八十二經至前第八正勤品似同前之第七念處品。第九神足品亦然。== (1)「諸比丘!有五種學之弱處。何等為五耶? (2)即:殺生、〔不與取、卻邪行、妄語、〕飲酒。 諸比丘!此為五種學之弱處。 (3)諸比丘!為斷此五種學之弱處,當修習四正勤。何等為四正勤耶? (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為令不生未生之惡不善法,生欲,精進,發勤,策勵其心。為令斷息已生之惡不善法,生欲,精進,發勤,策勵其心。為令增長未生之善法,生欲,精進,發勤,策勵其心。為令住、不忘失、倍增、廣大、修習、圓滿已生之善法,生欲,精進,發勤,策勵其心。 諸比丘!為斷彼五種學之弱處,當修習此四正勤。」 ### 9.74-82 #### 9.74-81 (乃至於品末,以正勤而加以廣說)[(應該像念住品那樣以正勤使之被細說)] #### 9.82 八十二 心縛 (1)「諸比丘!有五種心縛。何等為五種心縛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者,於欲而不離貪……乃至…… 諸比丘!此為五種心縛。 (3)諸比丘!為斷此五種心縛,當修習四正勤。何等為四正勤耶? (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者〔……乃至……〕 諸比丘!為斷彼五種心縛,當修習此四正勤。」 第八 正勤品〔畢〕 ## 第九 神足品 ### 9.83 八十三~九十一 (1)「諸比丘!有五種學之弱處。何等為五耶? (2)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妄語、〕飲酒。 諸比丘!此為五種學之弱處。 (3)諸比丘!為斷此五種學之弱處,當修習四神足。何等為四神足耶? (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者,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 諸比丘!為斷彼五種學之弱處,當修習此四神足。〕」 ### 9.84-92 #### 9.84-91 〔其餘者以神足而加以廣說〕。 #### 9.92 九十二 心縛 (1)「諸比丘!有五種心縛。何等為五種心縛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者,於欲而不離貪……乃至…… 諸比丘!此為五種心縛。 (3)諸比丘!為斷此五種心縛,當修習四神足。何等為四耶? (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者〔……乃至……〕 諸比丘!為斷彼五種心縛,當修習此四神足。」 第九 神足品〔畢〕 〔攝頌曰:〕 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 當依照前面所言而加說明。 ## 第十 貪品[1] ᅟᅟ==[1] 原本不出此品名,暹羅本本文及目次「第五品」(若從第九集之初算則成為第十品)。應知類同八集之末(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三卷二七三頁以下)。然於原本雖算為第九十三~百經,今以八集之和譯分章節。== 第一章 貪 第一節 證知 ### 9.93 一 (1)「諸比丘!為證知貪,當修習九種法。何等為九種法耶? (2)即:不淨想、死想、食違逆想、一切世間不歡喜想、無常想、無常即苦想、苦即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是。 諸比丘!為證知貪,當修習此九種法。」 ### 9.94 二 (1)「諸比丘!為證知貪,當修習九種法。何等為九種法耶? (2)即: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 諸比丘!為證知貪,當修習此九種法。」 ### 9.95-432 #### 9.95-112 第二~第十節 $2*9=18$ 「諸比丘!為徧知貪……為徧盡……為斷……為盡……為滅……為離貪……為滅盡……為棄捨……為定棄〔貪〕,當修習此九種法。」 #### 9.113-432 第二~十六章 $2*10*16=320$ 「〔諸比丘!為徧知〕瞋……癡……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傲……憤發……慢……過慢……憍……」 第十七章 放逸 第一節 一 (1)「〔諸比丘!〕為證知放逸,〔當修習九種法。何等為九種法耶? (2)即:不淨想、死想、食違逆想、一切世間不歡喜想、無常想、無常即苦想、苦即無我想、斷想、離貪想。 諸比丘!為證知放逸,當修習此九種法〕。」 二 (1)「〔諸比丘!為證知放逸,當修習九種法。何等為九種法耶? (2)即: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 諸比丘!為證知放逸,當修習此九種法〕。」 第二~第十節 「〔諸比丘!〕為徧知〔放逸〕……為徧盡……為斷……為盡……為滅……為離貪……為滅盡……為棄捨……為定棄〔放逸〕,當修習此九種法。」 世尊如是所說。彼諸比丘對於世尊之所說,歡喜受持。 九集畢 # 十 集 ## 第一 功德品 ### 10.1 一 何義[1] ᅟᅟ==[1] 參照漢譯中阿四二(大正藏一.四八五a)。十一集一經(次卷所收)。== (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善戒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善戒者,以不悔為義,以不悔為功德。」 「大德!又,不悔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不悔者,以歡悅為義,以歡悅為功德。」 「大德!又,歡悅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歡悅者,以喜為義,以喜為功德。」 「大德!又,喜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喜者,以止為義,以止為功德。」 「大德!又,止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止者,以樂為義,以樂為功德。」 「大德!又,樂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樂者,以定為義,以定為功德。」 「大德!又,定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定者,以如實智見為義,以如實知見為功德。」 「大德!又,如實智見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如實智見者,以厭離為義,以厭離為功德。」 「大德!又,厭離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厭離者,以解脫智見為義,以解脫智見為功德。 (2)阿難!如是,善戒者,以不悔為義,以不悔為功德;不悔者,以歡悅為義,以歡悅為功德;歡悅者,以喜為義,以喜為功德;喜者,以止為義,以止為功德;止者,以樂為義,以樂為功德;樂者,以定為義,以定為功德;定者,以如實智見為義,以如實智見為功德;如實智見者,以厭離為義,以厭離為功德;厭離者,以解脫智見為義,以解脫智見為功德。阿難!如是,善戒者,次第而趣於最勝。」 ### 10.2 二 思[1] ᅟᅟ==[1] 參照漢譯中阿四三(大正藏一.四八五b)。十一集二經(次卷所收)。== (1)「諸比丘!持戒、具戒者,不可思『我欲得不悔』。諸比丘!法爾,持戒、具戒者得不悔。 諸比丘!不悔者,不可思『我欲得歡悅』。諸比丘!法爾,不悔者得歡悅。 諸比丘!歡悅者,不可思『我欲得喜』。諸比丘!法爾,歡悅者得喜。 諸比丘!喜意者,不可思『我欲得止身』。諸比丘!法爾,喜意者於身得止。 諸比丘!止身者,不可思『我欲覺樂』。諸比丘!法爾,止身者覺樂。 諸比丘!樂者,不可思『我欲得定心』。諸比丘!法爾,樂者得定心。 諸比丘!得定者,不可思『我欲如實知見』。諸比丘!法爾,得定者如實知見。 諸比丘!如實知見者,不可思『我欲厭離』。諸比丘!法爾,如實知見者厭離。 諸比丘!厭離者,不可思『我欲現證解脫智見』。諸比丘!法爾,厭離者現證解脫智見。 (2)諸比丘!如是,厭離者,以解脫智見為義,以解脫智見為功德;如實智見者,以厭離為義,以厭離為功德;定者,以如實智見為義,以如實智見為功德;樂者,以定為義,以定為功德;止者,以樂為義,以樂為功德;喜者,以止為義,以止為功德;歡悅者,以喜為義,以喜為功德;不悔者,以歡悅為義,以歡悅為功德;善戒者,以不悔為義,以不悔為功德。諸比丘!如是,法者生法,法者圓滿其法,令從此岸至彼岸。」 ### 10.3 三 戒[1] ᅟᅟ==[1] 參照漢譯中阿四七(大正藏一.四八六b)。十一集三經(次卷所收)。== (1)「諸比丘!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離之所依,無厭離壞厭離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諸比丘!譬如若壞樹、枝葉,其幼芽不能圓滿,皮、膚、心不能圓滿。諸比丘!如是,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離之所依,無厭離壞厭離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2)諸比丘!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離之所依,有厭離具足厭離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諸比丘!譬如若能具足樹、枝葉,其幼芽圓滿,皮、膚、心圓滿。諸比丘!如是,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離之所依,有厭離具足厭離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 10.4 四 所依[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一八.六(大正藏二.一二九a)。十一集第四經(次卷所收)、五集第一六八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一卷二三二頁)。== (1)具壽舍利弗於此告諸比丘言: 「友等!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離之所依,無厭離壞厭離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友等!譬如若壞樹、枝葉,其幼芽不能圓滿,皮、膚、心不能圓滿。友等!如是,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離之所依,無厭離壞厭離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2)友等!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離之所依,有厭離具足厭離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友等!譬如若能具足樹、枝葉,其幼芽圓滿,皮、膚、心圓滿。友等!如是,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離之所依,有厭離具足厭離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 10.5 五 阿難[1] ᅟᅟ==[1] 參照十一集第五經(次卷所收)。== (1)具壽阿難於此告諸比丘言: 「友等!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離之所依,無厭離壞厭離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友等!譬如若壞樹、枝葉,其幼芽不能圓滿,皮、膚、心不能圓滿。友等!如是,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離之所依,無厭離壞厭離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2)友等!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離之所依,有厭離具足厭離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友等!譬如若能具足樹、枝葉,其幼芽則能圓滿,皮、膚、心則能圓滿。友等!如是,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離之所依,有厭離具足厭離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 10.6 六 三昧[1] ᅟᅟ==[1] 參照十一卷七經(次卷所收)。== (1)爾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比丘者獲得如是三昧耶?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阿難!比丘者獲得如是三昧,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2)「大德!云何為比丘者獲得如是三昧耶?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阿難!此處有比丘者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謂:『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滅盡、涅槃。』阿難!若如是,比丘則獲得如是[2]三昧,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ᅟᅟ==[2] 「如是」。把底本 yathārūpo 改為 tathārūpo。== ### 10.7 七 舍利弗[1] ᅟᅟ==[1] 參照十一集八經(後半是不同)。== (1)爾時,具壽阿難,到具壽舍利弗之處。至已,與具壽舍利弗相俱交談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對具壽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比丘者獲得如是三昧耶?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友阿難!比丘者獲得如是三昧,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2)「友舍利弗!云何為比丘者獲得如是三昧耶?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友阿難!爾時,我住舍衛國之安陀林,入如是三昧,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3)「具壽舍利弗,當時,以何為想耶?」 「友!於我『有滅乃涅槃,有滅乃涅槃』之想生起,或想息滅。友!譬如一團火燃燒之時,或焰生,或焰滅。友!如是,於我『有滅乃涅槃,有滅乃涅槃』之想生起,或想息滅。友!其時,我乃以『有滅乃涅槃,有滅乃涅槃』為想。」 ### 10.8 八 信[1] ᅟᅟ==[1] 參照八集第七十一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三卷二三〇頁)。== (1)「諸比丘!有信而無戒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則此分圓滿。 (2)諸比丘!有信有戒而不多聞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不能法說者〔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為法說者而不以眾為境界〔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不說法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於眾中說法而不持律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於眾中說法而持律者?』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於眾中說法而持律者,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而不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而於邊陬起臥?』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而於邊陬起臥,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不能隨樂欲而得無艱難、無梗澀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隨樂欲而得無艱難、無梗澀之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邊陬起臥,隨樂欲而得無艱難、無梗澀之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臥陬起臥,〕隨樂欲而得無艱難、無梗澀之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非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隨樂欲而得無艱難、無梗澀之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依諸漏盡於現法而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邊陬起臥,隨樂欲而得無艱難、無梗澀之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依諸漏盡於現法而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比丘為普端嚴,一切相圓滿者。」 ### 10.9 九 寂靜[1] ᅟᅟ==[1] 參照增支部經典八集第七十二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三卷二三〇頁)。== (1)「諸比丘!有信而無戒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則此分圓滿。 (2)諸比丘!有信,〕有戒而不有多聞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不能法說者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不以眾為境界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應思惟:『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不於眾中說法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不持律者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眾中說法,為持律者?』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不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界境,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不超色而為無色,觸身於寂靜解脫而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超色而為無色,觸身於寂靜解脫而住?』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超色而無色,觸身於寂靜解脫而住,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超色而為無色,觸身於寂靜解脫而住,非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而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為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超色而為無色,觸身於寂靜解脫而住,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而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住於阿練若於邊陬起臥,超色而為無色,觸身於寂靜解脫而住,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而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具足而住,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比丘,為普端嚴一切相圓滿者。」 ### 10.10 十 明 (1)「諸比丘!有信而無戒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則此分圓滿。 (2)諸比丘!有信有戒而不有多聞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不能說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不以眾為境界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不於眾中說法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不持律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而不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於彼處,我名者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自彼處沒而往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自彼處沒而來生於彼處。』〕如是而不隨念種種之宿住與其相狀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無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隨念〕種種之宿住……乃至……隨念……?』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無而眾中說法,為持律者,〔隨念〕種種之宿念……乃至……隨念……,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隨念〕種種之宿住……乃至……隨念……,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嗟夫!此諸有情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夫!又此諸有情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善趣、天世。』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不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無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隨念種種之宿住……乃至……隨念……,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眾中說法,為持律者,〔隨念〕種種之宿住……乃至……隨念〔……〕,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則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隨念〕種種之宿念……乃至……隨念〔……〕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非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不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彼當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隨念種種之宿住……乃至……隨念〔……〕,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眾為境界,無畏而於眾中說法,為持律者,〔隨念〕種種之宿住……乃至……隨念〔……〕,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比丘,為普端嚴一切相圓滿者。」 第一 功德品〔畢〕 攝頌曰: (一)何義、(二)思、(三)戒、(四)所依、(五)阿難、 (六)三昧、(七)舍利弗、(八)信、(九)寂靜、(十)明。 ## 第二 救護品 ### 10.11 十一 坐臥處 (1)「諸比丘!五分成就之比丘若能親附、親近於五分成就之坐臥處,則不久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何等為比丘五分成就耶? (2)[1]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信而信如來之菩提,即:『此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少病、少惱而能平等消化成就腹臟,不過於冷,不過於暖,中庸而堪於精勤。無諂、無誑而於師、賢者、同梵行者,如實表示自己。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堅固,於諸善法而不捨軛。具慧之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 ᅟᅟ==[1] 參照五集第一三五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一卷一五四頁)。== 諸比丘!如是為比丘五分成就。 諸比丘!復次,何等為坐臥處五分成就耶? (3)諸比丘!此處有坐臥處,不過於遠,不過於近,便於往來。晝時少喧鬧,夜時少音聲。少虻、蚊、風、熱、蛇之觸。又,若能住於其坐臥處,則勞苦少而得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又,長老比丘住其坐臥處,多聞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本母),於此,時時親近請問而言:『大德!此為云何,此義為云何?』彼等具壽者為其開示所未開,顯示所未顯,於種種疑惑之法除疑惑。 諸比丘!如是為坐臥處五分成就。 諸比丘!若五分成就之比丘親附、親近於五分成就之坐臥處,則不久依諸漏盡,於現法而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 ### 10.12 十二 分 (1)「諸比丘!若捨棄五分,而能成就五分之比丘,於此法、律則稱之為獨存、〔梵行〕已住、最上人。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捨棄五分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斷欲貪,斷瞋恚,斷惛眠,斷掉悔,斷猶豫。 諸比丘!如是為比丘捨棄五分。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成就五分耶? (3)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成就無學之戒蘊,成就無學之定蘊,成就無學之慧蘊,成就無學之解脫蘊,成就無學之解脫智見蘊。 諸比丘!如是為比丘成就五分。 諸比丘!若捨棄五分而能成就五分之比丘,於此法、律則稱之為獨存、〔梵行〕已住、最上人。」 息斷欲貪與瞋恚 惛眠掉舉與猶豫 具足無學戒定慧 解脫與智之比丘 棄五分成就五分 以此之法乃至律 可稱之名為獨存 ### 10.13 十三 結 (1)「諸比丘!有十結。何等為十結耶? (2)即:五順下分結與五順上分結。 何等為五順下分結[1]耶? ᅟᅟ==[1] 九集六十七經。== (3)即:有身見、疑惑、戒禁取、欲貪、瞋恚。 此為五順下分結。 何等為五順上分結[2]耶? ᅟᅟ==[2] 九集七十經。== (4)即: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 此為五順上分結。 諸比丘!此為十結。」 ### 10.14 十四 心荒蕪[1] ᅟᅟ==[1] 五集二百五【南傳】,~二百六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一卷二四一頁)九集七十一~七十二經(本卷所收)。== (1)「諸比丘!比丘、比丘尼者,若未斷五種心荒蕪,未截五種心縛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滅是可預期,不可〔預期〕增長。 云何為未斷五種心荒蕪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淨信其師。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淨信其師,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斷第一之心荒蕪。 (3)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淨信〕其法。〔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淨信其法,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斷第二之心荒蕪。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淨信〕其僧。〔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淨信其僧,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斷第三之心荒蕪。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淨信〕其學。〔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淨信其學,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斷第四之心荒蕪。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怒、不歡、心激、荒於同梵行者。諸比丘!比丘若怒、不歡、心激、荒於同梵行者,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斷第五種心荒蕪。 若如是者,則未斷五種心荒蕪。 云何為未截五種心縛耶? (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欲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不離渴愛。諸比丘!比丘若於欲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不離渴愛,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截第一之心縛。 (5)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於身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不離渴愛。諸比丘!比丘若於身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不離渴愛,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截第二之心縛。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於色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不離渴愛。諸比丘!比丘若於色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不離渴愛,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截第三之心縛。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隨欲而食滿腹已,耽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住。〔諸比丘!比丘若隨欲而食滿腹已,耽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住,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截第四之心縛。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誓願隨一之天眾而行梵行,為『我依此戒、禁、苦行、梵行而為天或隨一天』。諸比丘!比丘若誓願隨一之天眾而行梵行,為『我依此戒、禁、苦行、梵行而為天或隨一天』,其心則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乃未截第五種心縛。 若如是者,則未截五種心縛。 諸比丘!比丘、比丘尼者若未斷此五種心荒蕪,未截此五種心縛,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減是可預期,不可〔預期〕增長。諸比丘!譬如月於黑分,晝夜來到,則色損減,圓損減,光損減,廣袤損減。諸比丘!如是,比丘、比丘尼若未斷此五種心荒蕪,未截此五種心縛,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減是可預期,不可〔預期〕增長。 (6)諸比丘!比丘、比丘尼者若已斷此五種心荒蕪,已截五種心縛,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減。 云何為已斷五種心荒蕪耶? (7)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對師不疑、不惑、信解、淨信。諸比丘!比丘若對師不疑、不惑、信解、淨信,其心則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斷第一之心荒蕪。 (8)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對法不疑、〔不惑、信解、淨信。諸比丘!比丘若對法不疑、不惑、信解、淨信,其心則傾於熾然、勤行、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斷第二之心荒蕪。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對僧不疑、〔不惑、信解、淨信。諸比丘!比丘若對僧不疑、不惑、信解、淨信,其心則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斷第三之心荒蕪。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對學不疑、〔不惑、信解、淨信。諸比丘!比丘若對學不疑、不惑、信解、淨信,其心則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斷第四之心荒蕪。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對於同梵行者不怒、歡喜、不心激、不荒。諸比丘!比丘若對於同梵行者不怒、〔歡喜、不心激、不荒,其心則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斷第五種心荒蕪。 若如是,則已斷五種心荒蕪。 云何為已善截五種心縛耶? (9)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欲而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惱、離渴愛。諸比丘!比丘若於欲而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惱、離渴愛,其心則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善截第一之心縛。 (10)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於身而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惱、離渴愛。諸比丘!比丘若於身而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惱、離渴愛,其心則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善截第二之心縛。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於色而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惱、離渴愛。諸比丘!比丘若於色而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惱、離渴愛,其心則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善截第三之心縛。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隨欲而食滿腹已,不耽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住。〔諸比丘!比丘若隨欲而食滿腹已,不耽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住,其心則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善截第四之心縛。 諸比丘!復次有比丘,〕誓願隨一之天眾而行梵行,不為『我依此戒、禁、苦行、梵行而為天或隨一天。』諸比丘!比丘若誓願隨一之天眾而行梵行,不為『我依此戒、禁、苦行、梵行而為天或隨一天』,其心則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傾於熾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則彼已善截第五種心縛。 若如是,則已善截五種心縛。 諸比丘!比丘、比丘尼者若已斷此五種心荒蕪,善截此五種心縛,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減。諸比丘!譬如月於白分,晝夜來到,則色增長,圓增長,光增長,廣袤增長。諸比丘!如是,比丘、比丘尼若已斷此五種心荒蕪,善截此五種心縛,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減。」 ### 10.15 十五 不放逸 (1)「諸比丘!於諸種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想非非想之有情,說如來、應供、正等覺者為最上。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2)諸比丘!譬如一切以步行為生類之足跡者能攝於象跡,說象跡為其最上,此乃大之故。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諸比丘!譬如一切重閣之重簷者向於屋頂,趣於屋頂,集於屋頂,說屋頂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諸比丘!譬如諸根香之中,說隨時檀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諸比丘!譬如諸核香之中,說赤檀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諸比丘!如諸華香之中,說夏生花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諸比丘!譬如一切之小王者隨屬於轉輪王,說轉輪王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諸比丘!譬如一切星辰之光明者不足於月光之十六分之一,說月光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即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諸比丘!譬如秋時,空豁無雲之時,日昇於蒼天,除一切虛空之闇冥,輝熱而照。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諸比丘!譬如一切之大河、恆河、夜摩那河、阿夷羅跋提河、舍勞浮河、摩企河向於海,趣於海,注於海,入於海,說海為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為根,趣於不放逸,說不放逸為彼諸法中之最上。」 ### 10.16 十六 應請[1] ᅟᅟ==[1] 參照七集第十四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二卷一七三頁)、九集第十經(本卷所收)等。== (1)「諸比丘!十種補特伽羅者,為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何等為十耶? (2)即:如來應供正等覺者、獨覺、俱分解脫者、慧解脫者、身證者、見至者、信解者、隨法〔行〕者、隨信〔行〕者、向種姓者。 諸比丘!此十種補特伽羅者,為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無上之福田。」 ### 10.17 十七 救護[1](一) ᅟᅟ==[1] 參照本經及次經、漢譯中阿含(大正藏一.五七七b)。== (1)「諸比丘!有救護而可住,不可不救護。不救護而住是苦。諸比丘!有十種救護法。何等為十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具戒,能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具足行、所行而住,於見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學學處。諸比丘!比丘者,具戒,〔能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具足行、所行而住,於見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學學處者,此乃救護之法。 (3)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所宣說之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諸法,以言而通利,以意而觀察,以見善通達。諸比丘!比丘者,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所宣說之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諸法,以言而通利,以意而觀察,〕以見善通達者,此乃救護之法。 (4)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諸比丘!比丘者,有善友、善朋、善輩者,此乃救護之法。 (5)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從順而成就從順之法,堪忍而善受教誡。諸比丘!比丘者,從順而成就從順法,堪忍而善受教誡者,此乃救護之法。 (6)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於同梵行者貴賤之事業,能於此不懈怠,於此成就所應之思量,能作能調。諸比丘!比丘者,於同梵行者〔貴賤之事業,能於此不懈怠,於此成就所應之思量,能作能調者,此乃救護之法。 (7)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樂法,愛語,於勝法、勝律而有廣大之勝喜。諸比丘!比丘者,樂法,愛語,於勝法、勝律而有廣大之勝喜者,此乃救護之法。 (8)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發勤而信,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堅固,於諸善法不捨其軛。諸比丘!比丘者,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堅固,於諸善法而不捨其軛者,此乃救護之法。 (9)諸比丘!復次有比丘,以任何之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皆滿足。諸比丘!比丘者,以任何之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皆滿足者,此乃救護之法。 (10)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憶念隨念久遠以前之所作,久遠以前之所說。諸比丘!比丘者,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憶念隨念久遠以前之所作,久遠以前之所說者,此乃救護之法。 (11)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慧,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諸比丘!比丘者,有慧,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者,此乃救護之法。 諸比丘!有救護而可住,不可不救護。不救護而住是苦。諸比丘!此乃十種救護之法。」 ### 10.18 十八 救護(二) (1)「諸比丘!有救護而可住,不可不救護。不救護而住是苦。諸比丘!有十種救護之法。何等為十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具戒,〔能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具足行、所行而住,於見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學學處,謂:『嗟夫!此比丘是具戒者,能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具足行、所行而住,於見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學學處。』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丘者,善法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滅。此乃救護之法。 (3)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所宣說之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諸法而受持,以言而通利,以意而觀察,〕以見善通達,而謂:『嗟夫!此比丘是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所宣說之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諸法而受持,以言而通利,以意而觀察,以見善通達。』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丘,善法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滅。此乃救護之法。 (4)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謂:『嗟夫!此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丘,善法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減。此乃救護之法。 (5)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從順而成就從順之法,堪忍而善受教誡,而謂:『嗟夫!此比丘是從順而成就從順之法,堪忍而善受教誡。』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丘,善法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減。此乃救護之法。 (6)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於同梵行者貴賤之事業,於此能不懈怠,於此成就所應之思量,能作,善調,而謂:『嗟夫!此比丘是於同於梵行者貴賤之事業,於此能不懈怠,於此成就所應之思量,能作,能調。』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丘,善法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減。此乃救護之法。 (7)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樂法,愛語,於勝法、勝律而有廣大之勝喜,而謂:『嗟夫!此比丘是樂法,愛語,於勝法、勝律而有廣大之勝喜。』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丘,善法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減。此乃救護之法。 (8)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堅固,於諸善法不捨其軛,而謂:『嗟夫!此比丘者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堅固,於諸善法而不捨其軛。』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丘,善法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減。此乃救護之法。 (9)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即使以任何之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皆滿足,而謂:『嗟夫!此比丘是以任何之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皆滿足。』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丘,善法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減。此乃救護之法。 (10)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憶念隨念久遠以前之所作,久遠以前之所說,謂:『嗟夫!此比丘者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憶念隨念久遠以前之所作,久遠以前之所說。』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丘,善法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減。此乃救護之法。 (11)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慧,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而謂:『嗟夫!此比丘者有慧,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長老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為可談可教誡之人。彼若能哀愍於長老比丘,能哀愍於中位比丘,能哀愍於新參比丘,善法增長是可預期,不可預期損減。此乃救護之法。 諸比丘!有救護而可住,不可不救護。不救護而住是苦。諸比丘!此乃十種救護之法。」 ### 10.19 十九 聖居[1](一) ᅟᅟ==[1] 本經及次經漢譯增一阿含(大正藏二.七七五c)。== (1)「諸比丘!有十種聖者之居處,聖者曾住,現住,當住。何等為十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已除五分,成就六分,守護一事,具足四依,除遣各別之諦,捨棄尋覓,思惟無濁,身行輕利,善心解脫,善慧解脫。 諸比丘!此十種聖者之居處,聖者曾住,現住,當住。」 ### 10.20 二十 聖居(二) (1)爾時,世尊在俱盧國劍摩沙之俱盧村。世尊於此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曰: (2)「諸比丘!有十種聖者之居處,聖者曾住,現住,當住。何等為十耶? (3)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已除五分,成就六分,守護一事,具足四依,除遣各別之諦,捨棄尋覓,思惟無濁,身行輕利,善心解脫,善慧解脫。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已除五分耶? (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斷欲貪,斷瞋恚,斷惛眠,斷掉悔,斷猶豫。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已除五分。 諸比丘!復次,云何比丘成就六分耶? (5)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而不喜、不憂、捨、正念正知而住。以耳聞聲而〔不喜、不憂、捨、正念正知而住〕。以鼻嗅香而〔不喜、不憂、捨、正念正知而住〕。以舌嚐味而〔不喜、不憂、捨、正念正知而住〕。以身觸所觸而〔不喜、不憂、捨、正念正知而住〕。以意識法而不喜、不憂、捨、正念正知而住。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成就六分。 諸比丘!復次,云何為比丘守護一事耶? (6)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成就念護之心。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守護一事。 諸比丘!復次,云何為比丘具足四依耶? (7)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計量而親近一事,計量而堪忍一事,計量而捨離一事,計量而除遣一事。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具足四依。 諸比丘!云何比丘為除遣各別之諦耶? (8)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種種沙門、婆羅門之種種各別之諦,即:世間是常,世間是無常,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命即是身,命與身是異,如來死後是有,如來死後是無,如來死後是有而無,如來死後是非有非無,將一切[A1]祛除、除遣、捨、吐、離、斷、捨棄。 ᅟᅟ==[A1] 祛【CB】,袪【南傳】==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除遣各別之諦。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捨棄尋覓耶? (9)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斷欲尋覓,斷有尋覓,滅梵行尋覓。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捨棄尋覓。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思惟無濁耶? (10)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斷欲思惟,斷瞋思惟,斷害思惟。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思惟無濁。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身行輕利耶? (11)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為斷樂斷苦之故,及先已滅憂與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身行輕利。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善心解脫耶? (1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從貪而心解脫,從瞋而心解脫,從癡而心解脫。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善心解脫。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善慧解脫耶? (13)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了知『我已斷貪,析根,如無根之多羅樹,令歸於滅無,為未來不生之法』,了知『我已斷瞋,〔析根,如無根之多羅樹,令歸於滅無,為未來不生之法』〕,了知『我已斷癡,析根,如無根之多羅樹,令歸於滅無,為未來不生之法』。 諸比丘!若如是,比丘為善慧解脫。 (14)諸比丘!於過去世,住於聖者居處之諸聖者,彼等皆住於此十種聖者之居處。諸比丘!於未來世,當住於聖者居處之諸聖者,彼等皆當可住於此十種聖者之居處。諸比丘!現在,住於聖者居處之諸聖者,彼等皆住於此十種聖者之居處。 諸比丘!有此十聖者之居處,聖者曾住,現住,當住。」 第二 救護品〔畢〕 攝頌曰: (一)坐臥處、(二)分、(三)結、(四)荒蕪、(五)不放逸、 (六)應請、(七~八)二救護、(九~一〇)二聖居。 ## 第三 大品 ### 10.21 二十一 師子[1] ᅟᅟ==[1] 參照無礙解道原典第二卷一七四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四十四卷俱存品集九九論)。六集第六十四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二卷一二七頁)。漢譯增一阿含(大正藏二.七七六b)、雜阿含(大正藏二.一八九a)。== (1)「諸比丘!獸王師子於晡時出居處,出居處而奮迅,奮迅而普觀四方,普觀四方而三度師子吼,三度師子吼為求食而出。何以故耶?不害迷道之小有情。諸比丘!所謂師子者,此乃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增上語。諸比丘!如來於眾中說法,此乃彼之師子吼。諸比丘!如來有如來十力,如來成就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何等為十耶? (2)諸比丘!此處如來者,如實了知處為處,非處為非處。諸比丘!如來如實了知處為處,非處為非處,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3)諸比丘!復次,如來者如實了知過去、未來、現在受業異熟之因緣。諸比丘!如來如實了知過去、未來、現在受業異熟之因緣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4)諸比丘!復次,如來者如實知徧行趣。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徧行趣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5)諸比丘!復次,如來者如實知多界種種界世間。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多界種種界世間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6)諸比丘!復次,如來者如實知有情之種種勝解。諸比丘!如來如實知有情之種種勝解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7)諸比丘!復次,如來者如實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諸比丘!如來者如實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8)諸比丘!復次,如來者如實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出離。諸比丘!如來如實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出離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9)諸比丘!復次,如來者隨念種種之宿住,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而謂:『在彼處,我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從彼處沒而往生於彼處;在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從彼處沒而來生於此處。』如是隨念種種之宿住、其相、狀。諸比丘!如來隨念種種之宿住……乃至……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10)諸比丘!復次,如來者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知有情隨業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而謂:『嗟夫!此諸有情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受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夫!又此諸有情是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受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知有情隨業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諸比丘!如來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見有情之生死,知有情隨業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11)諸比丘!復次,如來者依諸漏盡故,於現法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諸比丘!如來者依諸漏盡,於現法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諸比丘!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 10.22 二十二 勝解 (1)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世尊對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言: (2)「阿難!資於各各之勝解處而證知、現證諸法者,我於各各如如自說此法而無畏。依此而行於如如者,乃知有為有,知無為無,知劣為劣,知勝為勝,知有上為有上,知無上為無上,如如了知如如之所知、所見、所證,欲見、現證此理。阿難!各各之如實智,此乃諸智中之無上。阿難!我說離此智而更別無上妙之智。阿難!如來有如來十力,如來成就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何等為十力耶? (3)阿難!此處如來者,如實知處為處,非處為非處。阿難!如來如實知處為處,非處為非處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4)阿難!復次,如來者如實知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因緣。阿難!〔如來如實知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因緣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5)阿難!復次,如來者如實知徧行趣。阿難!〔如來如實知徧行趣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6)阿難!復次,如來者如實知多界種種界世間。阿難!〔如來如實知多界種種界之世間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7)阿難!復次,如來者如實知有情之種種勝解。阿難!〔如來如實知有情之種種勝解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解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8)阿難!復次,如來者如實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阿難!〔如來如實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9)阿難!復次,如來者如實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出離。阿難!〔如來如實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出離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10)阿難!復次,如來者隨念種種之宿住,即:一生、二生……乃至……隨念種種宿住、其相、狀。阿難!〔如來隨念種種宿住,謂:一生、二生……乃至……隨念種種宿住、其相、狀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11)阿難!復次,如來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乃至……知有情隨業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阿難!如來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乃至……知有情隨業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12)阿難!復次,如來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自證知現證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具足而住。阿難!如來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自證知、〕現證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具足而住者,此乃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阿難!此乃如來之十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勝群處,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 10.23 二十三 身 (1)「諸比丘!法,以身可斷,以語不可斷。諸比丘!法,以語可斷,以身不可斷。諸比丘!法,以身以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何等為法以身可斷,以語不可斷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身犯少分之不善。審視此而有智之同梵行者言:『具壽以身犯少分之不善。願具壽斷身惡行而修習身善行!』接受審視此而有智之同梵行者所言,斷身惡行而修習身善行。 諸比丘!此稱為法以身可斷,以語不可斷。 諸比丘!何等為法以語可斷,以身不可斷耶? (3)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語犯少分之不善。審視此而有智之同梵行者言:『具壽以語犯少分之不善。願具壽斷語惡行而修習語善行!』接受審視此而有智之同梵行者所言,斷語惡行而修習語善行。 諸比丘!此稱為法以語可斷,以身不可斷。 諸比丘!何等為法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耶? (4)諸比丘!貪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瞋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癡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忿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恨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覆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惱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慳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惡嫉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何等為惡嫉耶? (5)諸比丘!此處有居士、居士子,財、穀、金、銀豐富。於此有一奴僕、侍者[1]思念言:『嗟夫!令此居士、居士子不得財、穀、金、銀豐富。』或有沙門、婆羅門,得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於此有一沙門、婆羅門而思念言:『嗟夫!令此具壽不得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 ᅟᅟ==[1] 「侍者」。疑原語 upavāsa 有此意義。暫依原註謂:「依止、近住者」而譯之。== 諸比丘!此稱為惡嫉。 諸比丘!惡嫉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6)諸比丘!惡欲者以身、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諸比丘!何等為惡欲耶? (7)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不信而欲『令我了知有信』,破戒而欲『令我了知具戒』,少聞而欲『令我了知多聞』,樂聚會而欲『令我了知遠離者』,懈怠而欲『令我了知發勤者』,忘念而欲『令我了知具念』,不入定而欲『令我了知入定』,劣慧而欲『令我了知具慧』,不漏盡而欲『令我了知漏盡。』 諸比丘!此稱之為惡欲。 諸比丘!惡欲者以身以語皆不可斷,以慧作種種觀乃可斷。 (8)諸比丘!若貪已威伏比丘而存,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貪,貪乃威伏此具壽而存。』 諸比丘!若瞋……癡……忿……恨……覆……惱……慳……惡嫉……惡欲已威伏比丘而存,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惡欲,惡欲乃威伏此具壽而存也。』 (9)諸比丘!若貪不威伏比丘而存,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貪,貪乃不威伏此具壽而存。』 諸比丘!若瞋……癡……忿……恨……覆……惱……慳……惡嫉……惡欲不威伏比丘而存,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惡欲,惡欲乃不威伏此具壽而存也。』」 ### 10.24 二十四 周陀[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九十(大正藏一.五七二c)。== (1)爾時,具壽摩訶周陀住支提國之薩寒若。具壽摩訶周陀於此告諸比丘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回答具壽摩訶周陀。具壽摩訶周陀言: (2)「友等!比丘說智而言:『我知此法,見此法。』若貪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貪,貪乃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若瞋……癡……忿……恨……覆……惱……慳……惡嫉……惡欲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惡欲,惡欲乃威伏此具壽而住。』 (3)友等!比丘說修習而言:『我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貪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貪,貪乃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若瞋……癡……忿……恨……覆……惱……慳……惡嫉……惡欲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惡欲,惡欲乃威伏此具壽而住。』 (4)友等!比丘說智,說修習而言:『我知此法,見此法,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貪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貪,貪乃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若瞋……癡……忿……恨……覆……惱……慳……惡嫉……惡欲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惡欲,惡欲乃威伏此具壽而住。』 (5)友等!譬如人貧窮而說富裕,無財而說有財,無資而說有資,若有生用財富、財、穀、金、銀之機會則不得出與。則此人知:『此具壽貧窮而說富裕』,『此具壽無財而說有財』,『此具壽無資而說有資』。何以故耶?此具壽若有生用錢財,若出財、穀、金、銀之機會則不得出與。 友等!如是,比丘說智,說修習而言:『我知此法,見此法,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貪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貪,貪乃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若瞋……癡……忿……恨……覆……惱……慳……惡嫉……惡欲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不知無惡欲,惡欲乃威伏此具壽而住。』 (6)友等!比丘說有智而言:『我知此法,見此法。』若貪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貪,貪不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若瞋……癡……忿……恨……覆……惱……慳……惡嫉……惡欲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惡欲,惡欲不威伏此具壽而住。』 (7)友等!比丘說修習而言:『我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貪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貪,貪不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若瞋……癡……忿……恨……覆……惱……慳……惡嫉……惡欲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惡欲,惡欲不威伏此具壽而住。』 (8)友等!比丘說智,說修習而言:『我知此法,見此法,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貪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貪,貪不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若瞋……癡……忿……恨……覆……惱……慳……惡嫉……惡欲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惡欲者,惡欲不威伏此具壽而住。』 (9)友等!譬如人富裕而說富裕,有財而說有財,有資而說有資,若有生用財富、財、穀、金、銀之機會而與,人知此:『此具壽富裕而說富裕』,『此具壽者有財而說有財』,『此具壽有資而說有資』。何以故耶?此具壽者若有生財富、財、穀、金、銀之機會而與。 友等!如是,比丘說智,說修習而言:『我知此法,見此法,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貪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貪,貪不威伏此具壽而住。』 友等!若瞋……癡……忿……恨……覆……惱……慳……惡嫉……惡欲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則可知:『此具壽了知無惡欲,惡欲不威伏此具壽而住。』」 ### 10.25 二十五 徧處[1] ᅟᅟ==[1] 集異門足論卷二十(大正藏二六.四四七a)、荻原博士梵漢對譯佛教辭典七二.一-一二。== (1)「諸比丘!有十種徧處,何等為十耶? 二 一者了解地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 一者了解水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 一者了解火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 一者了解風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 一者了解青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 一者了解黃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 一者了解赤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 一者了解白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 一者了解空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 一者了解識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 諸比丘!此為十種徧處。」 ### 10.26 二十六 迦梨[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二〇.一三(大正藏二.一四三a)。== (1)爾時,具壽摩訶迦旃延住阿槃提國拘羅羅坂之波樓多山中。時,有拘羅羅坂之優婆夷迦梨,到具壽摩訶迦旃延之處。至已,禮敬具壽摩訶迦旃延而坐一面。坐於一面之拘羅羅坂優婆夷迦梨,對具壽摩訶迦旃延言: (2)「大德!世尊於童女所問中說[2]: ᅟᅟ==[2] 出相應部原典第一卷一二六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二卷二一〇頁)(以下省略)。== 逮得義心寂 降伏喜悅軍 獨受靜思樂 故無伴世間 我皆無伴黨 大德!世尊所略說之義,云何廣解耶?」 (3)「姊!有一類沙門、婆羅門,以地徧等至為最勝義。姊!世尊以地徧等至為最勝證知,世尊證知而見本[3]、見過患、見出離、見道非道智。彼了知本見因、過患見因、出離見因、道非道智見因〔等故為〕義之逮得、心之寂滅。 ᅟᅟ==[3] 「本」。異本作嘗味(assādaṁ)為非,於原註「本」釋集苦滅道四諦:「過患」、「出離」、「道、非道智」。== 姊!有一類沙門、婆羅門者,以水徧等至……火徧等至……風徧等至……青徧等至……黃徧等至……赤徧等至……白徧等至……空徧等至……識徧等至為最勝義。姊!世尊以識徧等至為最勝而皆證知,世尊證知見本、見過患、見出離、見道非道智。彼了知本見因、過患見因、出離見因、道非道智見因〔等故為〕義之逮得、心之寂滅。姊!如是,世尊於童女所問中說: 逮得義心寂 降伏喜悅軍 獨受靜止樂 故無伴世間 我皆無伴黨 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 10.27 二十七 大問(一)[1] ᅟᅟ==[1] 漢譯增一阿含四六.八(大正藏二.七七八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眾多比丘於清晨時,著下衣,持鉢、衣,欲入舍衛城乞食。時,彼諸比丘思念:「入舍衛城乞食,尚且過早。我等宜至外道修行者之園。」時,彼諸比丘即往外道修行者之園。至已,與彼諸外道修行者相俱交談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時,彼諸外道修行者對彼諸比丘言: (2)「友等!沙門瞿曇對諸弟子說法而言:『諸比丘!汝等應證知一切法!應將一切法數數證知而住!』友等!我等亦對諸弟子說法而言:『友等!汝等應證知一切法!應將一切法數數證知而住!』友等!於此處,沙門瞿曇與我等,對於說法與說法,教誡與教誡,有何差別、有何特相、有何相異耶?」 (3)時,彼諸比丘者對彼諸外道修行者之所說,既不歡喜亦不非難。不歡喜不非難,即從座起而去,言:「唯於世尊座前了知此所說之義。」時,彼諸比丘即於舍衛城乞食,食後,自乞食而還,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言: (4)「大德!於此我等於清晨時,著下衣,持鉢、衣,欲入舍衛城乞食。大德!時,我等乃思念:『欲入舍衛城乞食,尚且過早,我等宜往外道修行者之園。』大德!時,我等乃至外道修行者之園。至已,與彼諸外道修行者相俱交談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大德!坐於一面時,彼諸外道修行者對我等而言:『友等!沙門瞿曇對諸弟子說法而言:「諸比丘!汝等應證知一切法!應將一切法數數證知而住!」友等!我等亦對諸弟子說法而言:「友等!汝等應證知一切法!應將一切法數數證知而住!」友等!於此,沙門瞿曇與我等,對於說法與說法,教誡與教誡,有何差別、有何特相、有何相異耶?』大德!時,我等乃對彼諸外道修行者之所說,既不歡喜亦不非難。不歡喜不非難,即從座起而去,言:『唯於世尊座前了知此所說之義。』」 (5)「諸比丘!若外道修道者如是所說,應當言:『一問、一說、一答,二問、二說、二答,三問、三說、三答,四問、四說、四答,五問、五說、五答,六問、六說、六答,七問、七說、七答,八問、八說、八答,九問、九說、九答,十問、十說、十答。』諸比丘!如是所問,外道修行者不能回答,復更墮困惑。何以故耶?諸比丘!彼已非其境界。諸比丘!我於天、魔、梵世、沙門、天人、眾生,不見有能回答此問而令心喜悅者,除如來與如來之弟子或從此所聞者。 (6)說一問、一說、一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一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一法耶? 即:一切眾生,有食而住。 諸比丘!比丘於此一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一問、一說、一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7)說二問、二說、二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二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二法耶? 即:名與色。 諸比丘!比丘於此二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二問、二說、二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8)說三問、三說、三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三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三法耶? 即:三受。 諸比丘!比丘於此三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三問、三說、三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9)說四問、四說、四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四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四法耶? 即:四食。 諸比丘!比丘於此四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四問、四說、四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10)說五問、五說、五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五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五法耶? 即:五取蘊。 諸比丘!比丘於此五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五問、五說、五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11)說六問、六說、六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六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六法耶? 即:六內處。 諸比丘!比丘於此六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六問、六說、六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12)說七問、七說、七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七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七法耶? 即:七識住[2]。 ᅟᅟ==[2] 七集四一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二卷二三九頁)。== 諸比丘!比丘於此七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七問、七說、七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13)說八問、八說、八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八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八法耶? 即:八世法[3]。 ᅟᅟ==[3] 八集五【南傳】,~六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三卷九頁)。== 諸比丘!比丘於此八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八問、八說、八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14)說九問、九說、九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九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九法耶? 即:九有情居[4]。 ᅟᅟ==[4] 九集二四經(本書所收)。== 諸比丘!比丘於此九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九問、九說、九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15)說十問、十說、十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諸比丘!比丘於十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十法耶? 即:十不善業道[5]。 ᅟᅟ==[5] 十集一七六經(次卷所收)。== 諸比丘!比丘於此十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說十問、十說、十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 10.28 二十八 大問(二) (1)爾時,世尊住迦戰羅竹園。時,眾多迦戰羅之優婆塞,到迦戰羅比丘尼住處。至已,禮敬迦戰羅比丘尼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迦戰羅優婆塞,對迦戰羅比丘尼言: (2)「大姊!世尊於大問中所說,為:『一問、一說、一答,二問、二說、二答,三問、三說、三答,四問、四說、四答,五問、五說、五答,六問、六說、六答,七問、七說、七答,八問、八說、八答,九問、九說、九答,十問、十說、十答。』大姊!世尊所略說之義,云何廣解耶?」 (3)「友等!此非我從世尊處親近聽聞,親近受持,亦非從意修習之諸比丘處,親近聽聞,親近受持,然而聽我所思,善自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姊!」 迦戰羅之優婆塞,回答迦戰羅比丘尼。迦戰羅比丘尼說: (4)「世尊所說之一問、一說、一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一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一法耶? 即:一切眾生依食而住。 友等!比丘於此一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世尊所說之一問、一說、一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5)世尊所說之二問、二說、二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二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二法耶? 即:名與色。 〔友等!比丘於此二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世尊所說之二問、二說、二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世尊所說之三問、三說、三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此三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三法耶? 即:三受。 友等!比丘於此三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世尊所說之三問、三說、三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6)世尊所說之四問、四說、四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此四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四法耶? 即:四念處。 友等!比丘於此四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世尊所說之四問、四說、四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7)世尊所說之五問、五說、五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此五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五法耶? 即:五根是。 〔友等!比丘於此五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世尊所說之五問、五說、五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世尊所說之六問、六說、六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此六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六法耶? 即:六出離界[1]。 ᅟᅟ==[1] 六集一三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二卷一七頁)。== 〔友等!比丘於此六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世尊所說之六問、六說、六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世尊所說之七問、七說、七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七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七法耶? 即:七覺分。 〔友等!比丘於此七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世尊所說之七問、七說、七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世尊所說之八問、八說、八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此八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八法耶? 即:八支聖道。 友等!比丘於此八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世尊所說之八問、八說、八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8)世尊所說之九問、九說、九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此九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九法耶? 即:九有情居。 友等!比丘於此九法而正厭患,正離貪,正解脫,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世尊所說之九問、九說、九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9)世尊所說之十問、十說、十答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友等!比丘於此十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何等為十法耶? 即:十善業道[2]。 ᅟᅟ==[2] 十集一七六經。== 友等!比丘於此十法而正善修習其心,正觀邊際,正現觀其義,於現法而盡苦際。 世尊所說之十問、十說、十答者,緣此而如是說。 (10)友等!世尊於大問中所說:『一問、一說、一答,〔二問、二說、二答,三問、三說、三答,四問、四說、四答,五問、五說、五答,六問、六說、六答,七問、七說、七答,八問、八說、八答,九問、九說、九答,十問、十說、〕十答。』我將世尊所略說之義,如是廣解。 友等!汝等若有疑者,則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請教此義。如世尊所說,歡喜受持!」 「唯然,大姊!」 迦戰羅之優婆塞者,對於迦戰羅比丘尼之所說,歡喜隨喜,即從座起,禮敬迦戰羅比丘尼,作右遶而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迦戰羅優婆塞,將與迦戰羅比丘尼相俱所談話之一切稟告世尊。 (11)「善哉、善哉!居士等。居士等!迦戰羅比丘尼是聰明。居士等!迦戰羅比丘尼有大慧。居士等!汝等若至我處尋問此義,我亦如迦戰羅比丘尼之所說而說。此義如是。當如是受持!」 ### 10.29 二十九 拘薩羅(一)[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二一五(大正藏一.七九九b)。== (1)「諸比丘!凡於迦尸拘薩羅國之一切,凡於拘薩羅王波斯匿所有之境界中,說拘薩羅王波斯匿為最勝。諸比丘!連拘薩羅王波斯匿亦有變異、變易。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於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於下賤者! (2)諸比丘!凡日月周迴,徧照諸方為千世界。於其千世界有千日、千月、千須彌山王、千閻浮提洲、千西牛貨洲、千北俱盧洲、千東勝身洲、四千大海、四千大王、千四大天王、千忉利天、千夜摩天、千兜率天、千化樂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諸比丘!凡於千世界之中,說大梵為最勝。諸比丘!連大梵亦有變異、變異。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於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於下賤者! (3)諸比丘![2]時,此世亦當有敗壞。諸比丘!此世敗壞之時,眾生多生於光音天。於彼中為意生,以喜為食,自光明而行於虛空,淨住久遠長時而住。諸比丘!世敗壞之時,說光音天為最勝。諸比丘!連光音天亦有變異、變易。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於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於下賤者! ᅟᅟ==[2] 長部經典原典第一卷一七頁。O. Franke, Dighanikāya. S. 25 Anm. 5。== (4)諸比丘!有十種徧處[3]。何等為十徧處耶? ᅟᅟ==[3] 十集二五經(本卷所收)。== 一者了解地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一者了解水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一者了解火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一者了解風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一者了解青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一者了解黃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一者了解赤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一者了解白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一者了解空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一者了解識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 諸比丘!此為十徧處。 (5)諸比丘!於此十徧處中,所謂『一者了解識徧,於上、下、傍是無二、無量』乃最勝。諸比丘!有如是想之有情。諸比丘!連有如是想之有情亦有變異、變異。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於下賤者! (6)諸比丘!有八勝處[4]。何等為八勝處耶? ᅟᅟ==[4] 八集六五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三卷二一二頁)。== 一者內有色想,外觀少許好、醜之諸色,如是得『勝彼〔諸色〕而知見』之想。此乃第一之勝處。 一者內有色想,外觀無量好、醜之諸色,如是得『勝彼〔諸色〕而知見』之想。此乃第二之勝處。 一者內無色想,外觀少許好、醜之諸色,如是得『勝彼〔諸色〕而知見』之想。此乃第三之勝處。 一者內無色想,外觀無量好、醜之諸色,如是得『勝彼〔諸色〕而知見』之想。此乃第四之勝處。 一者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為青、青顯、青現、青光,猶如烏摩迦華之青、青顯、青現、青光,猶如磨碾兩面波羅㮈衣之青、青顯、青現、青光。如是,一者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為青、青顯、青現、青光,而如是得『勝彼〔諸色〕而知見』之想。此乃第五之勝處。 一者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為黃、黃顯、黃現、黃光,猶如羯尼迦華之黃、黃顯、黃現、黃光,猶如磨碾兩面波羅㮈衣之黃、黃顯、黃現、黃光。如是,一者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為黃、黃顯、黃現、黃光,而如是得『勝彼〔諸色〕而知見』之想。此乃第六之勝處。 一者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為赤、赤顯、赤現、赤光。猶如般豆時婆迦華之赤、赤顯、赤現、赤光,猶如磨碾兩面波羅㮈衣之赤、赤顯、赤現、赤光。如是,一者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為赤、赤顯、赤現、赤光,而如是得『勝彼〔諸色〕而知見』之想。此乃第七之勝處。 一者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為白、白顯、白現、白光。猶如太白之白、白顯、白現、白光,猶如磨碾兩面波羅㮈衣之白、白顯、白現、白光。如是,一者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為白、白顯、白現、白光,而如是得『勝彼〔諸色〕而知見』之想。此乃第八之勝處。 諸比丘!此為八勝處。 (7)諸比丘!於此八勝處之中,一者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為白、白顯、白現、白光,而如是得『勝彼〔諸色〕而知見』之想者為最勝。諸比丘!有如是想之有情。諸比丘!連有如是想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於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於下賤者! (8)諸比丘!有四行。何等為四行耶? 即: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 諸比丘!此為四行。 (9)諸比丘!於此四行中,樂速通行者為最勝。諸比丘!有如是行之有情。諸比丘!連有如是行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於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於下賤者! ^7aw96r (10)諸比丘!有四想。何等為四想耶? 一者少了解,一者多了解,一者無量了解,一者『無所有』而了解無所有處。 諸比丘!此為四想。 (11)諸比丘!於此四想中,『無所有』而了解無所有處者為最勝。諸比丘!有如是想之有情。諸比丘!連有如是想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於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於下賤者! (12)諸比丘!於諸異學之成見中,所謂『若無我無我所,則將無我無我所[5]』者,為最勝。諸比丘!於有如是見者,則可期『諸有之無厭者應無此人,諸有滅之厭足者,應無此人。』諸比丘!有如是見之有情。諸比丘!連有如是見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於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於下賤者! ᅟᅟ==[5] 「無我」云云。出相應部(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四卷二七七頁其他)。於原註言:「若我過去無者,則無現。現此我體;若我未來無,則無少分之障礙。」== ^ukrkji (13)諸比丘!有一類沙門、婆羅門[6],施設勝義清淨。 ᅟᅟ==[6] 沙門、婆羅門以下於原本「……乃至……」依暹羅本即無任何之省略。== (14)諸比丘!於施設勝義清淨者之中,徧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者,為最勝。證知此,為現證此而說法。諸比丘!有如是說之有情。諸比丘!連有如是說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於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於下賤者! (15)諸比丘!有一類沙門、婆羅門,施設勝義現法涅槃。 (16)諸比丘!於施設勝義現法涅槃者之中,如實知六觸處之集起、滅盡、嘗味、過患、出離,無取而解脫者,為最勝。諸比丘!我乃如是說,如是演說。 有一類沙門、婆羅門以非有、空虛、虛妄、非實而誹謗:『沙門瞿曇者,不施設諸欲之徧知,不施設諸色之徧知,不施設諸受之徧知。』 (17)諸比丘!我施設**諸欲之徧知**,施設**諸色之徧知**,施設**諸受之徧知**,於現法而無欲、寂滅、清涼,施設無取般涅槃。」 ^zwoei7 ### 10.30 三十 拘薩羅(二)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拘薩羅王波斯匿戰勝,得意趣,由戰鬥而還。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即出而往僧園。此車乘行至車乘所能到之處,自車乘而下,步入僧園。 (2)其時,眾多之比丘,露地經行。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到彼諸比丘住處。到已,對彼諸比丘而言: 「大德!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今住何處耶?大德!我等欲見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 「大王!於彼處有閉戶之精舍,靜往徐入外緣,謦咳而叩閂,世尊當為汝開門。」 (3)時,拘薩羅王波斯匿靜往於彼閉戶之精舍,徐入外緣,謦咳而叩閂,世尊即為之開門。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入於精舍,以頭面頂禮世尊之足,以口唯吻世尊之足,以手撫摸稱名而言: 「大德!我乃拘薩羅王波斯匿,大德!我乃拘薩羅王波斯匿。」 「大王!汝復觀何等義趣之故,於此身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耶?」 (4)「大德!我乃觀知恩、知報之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大德!世尊為眾人之利益、眾人之安樂而行,令眾人得聖正之理,即令安住正真法性、善法性。大德!世尊為眾人之利益、眾人之安樂而行,令眾人得聖正之理,即令安住正真法性、善法性故。大德!我觀此義趣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5)大德!復次,世尊有戒,有佛戒、聖戒、善戒,成就善戒。大德!世尊有戒,有佛戒、聖戒、善戒,成就善戒故。大德!我觀此義趣之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6)大德!復次,世尊於長夜住阿練若,親近於阿練若、林間、僻地等邊陬之坐臥處。大德!世尊於長夜住阿練若,住阿練若、林間、僻地等邊陬之坐臥處故,我觀此義趣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7)大德!復次,世尊以任何之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亦能滿足。大德!世尊以任何之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亦能滿足故,我觀此義趣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8)大德!復次,世尊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大德!世尊為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故,我觀此義趣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9)大德!復次,世尊是除遣能使趣向心離蓋之論,所謂:少欲論、知足論、遠離論、不雜處論、發勤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智見論,得如是之論者隨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大德!世尊是除遣能使趣向心離蓋之論,所謂少欲論、〔知足論、遠離論、不雜處論、發勤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智見論,得如是之論者,隨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故,我觀此義趣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10)大德!復次,世尊是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者,隨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大德!世尊是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者,隨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故,我觀此義趣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11)大德!復次,世尊是隨念種種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如是隨念:『在彼處,我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自彼處沒而往生於彼處;在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自彼處沒而來生於彼處。』隨念種種宿住、其相、狀。大德!世尊隨念種種宿住……乃至……如是隨念……故,我觀此義趣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12)大德!復次,世尊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嗟夫!此諸有情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業,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夫!又此諸有情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業,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以如是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大德!世尊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故,我觀此義趣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13)大德!復次,世尊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自證知,現證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具足而住。大德!世尊依諸漏盡而〔於現法自證知,〕現證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具足而住故,我觀此義趣故,於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14)大德!今我等當往,我等多所作,多所辦。」 「大王!然則,當自知時。」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即從座起,禮敬世尊,作右遶而去。 第三 大品〔畢〕 攝頌曰: (一)師子、(二)勝解、(三)身、 (四)周陀、(五)徧〔處〕、 (六)迦梨、(七~八)二之大問、 (九~一〇)二之拘薩羅。 ## 第四 優波離品 ### 10.31 三十一 優波離.遮說戒 (1)爾時,具壽優波離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詣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優波離白世尊而言: (2)「大德![1]如來[2]緣幾種之義趣為諸弟子制學處,說波羅提木叉耶?」 ᅟᅟ==[1] 參照第二【南傳】,~三節、二集十七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七卷一四六頁)、漢譯增一阿含四六.一(大正藏二.七七五c)。== ᅟᅟ==[2] 「如來」。底本 tathāgatassa 是 tathāgatena 之誤。== 「優波離!如來緣十種義趣為諸弟子制學處,說波羅提木叉。何等為十耶? (3)即為僧伽之極善,為僧伽之安樂,為惡人之折伏,為善美比丘之樂住,為防護現法之漏,為阻害當來之漏,為令未信者而信,為令已信者而增長,為令律正法,為攝受其律。 諸比丘!如來緣此十種義趣為諸弟子制學處,說波羅提木叉。」 (4)「大德![3]遮波羅提木叉有幾種耶?」 ᅟᅟ==[3] 參照第四【南傳】,~五節律藏原典第二卷二四三頁(南傳大藏經第四卷三二六頁)。== 「優波離!遮波羅提木叉有十種。何等為十耶? (5)即犯波羅夷者坐於其眾會,為波羅夷說未了,未受具足戒者坐於其眾會,為未受具足戒說未了,捨學者在其眾會,為捨學說未了,黃門在其眾會,為黃門說未了,污比丘尼者在其眾會,為污比丘尼說未了。 優波離!遮波羅提木叉有此十種。」 ### 10.32 三十二 斷事人[1] ᅟᅟ==[1] 律藏原典第二卷九五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四卷一三〇頁)。== (1)「大德!成就幾種法之比丘,可選為斷事人耶?」 「優波離!成就十法之比丘,可選為斷事人。何等為十法耶? (2)優波離!此處有比丘,具戒,防護波羅提木叉律儀,行、所行具足而住,見於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學學處。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諸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廣義了解兩部之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善分別,善通曉,善決定。於律安住不動。於自他兩派而堪能語、解、觀、靜。善巧止滅諍事之生起。知諍事。知諍事之集起。知諍事之滅盡。知順諍事滅盡之道。」 ### 10.33 三十三 具足戒[1] ᅟᅟ==[1] 參照律藏原典第一卷六四頁(南傳大藏經第三卷八四頁)第五卷一八一頁(南傳大藏經第五卷二八四頁)。== (1)「大德!成就幾種法比丘可授具足戒耶?」 「優波離!若成就十法,比丘可授具足戒。何等為十法耶? (2)優波離!此處有比丘,具戒,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行、所行具足而住,見於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學學處。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諸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廣義了解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善分別、善通達,善決定。能〔自〕侍於病者,或〔令他〕侍〔於病者〕。能〔自〕除不欣喜,或〔令他〕除〔不欣喜〕能如法滅已生之惡作。能如法離已生之成見。能勸導於增上戒。能勸導於增上心。能勸導於增上慧。 優波離!若成就此十法者,比丘可授具足戒。」 ### 10.34 三十四 依止沙彌[1] ᅟᅟ==[1] 參照前經。== (1)「大德!若成就幾種法,比丘可與依止耶?……乃至……可畜沙彌耶?」 「優波離!若成就十法,比丘可畜沙彌。何等為十法耶? (2)優波離!此處有比丘,具戒,〔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行、所行具足而住,見於微小之罪而佈畏〕受持而學學處。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諸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廣義了解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善分別,善通曉,善決定。能〔自〕侍於病者,或〔令他〕侍〔於病者〕。能〔自〕除不欣喜,或〔令他〕除〔不欣喜〕。能如法滅已生之惡作。能如法離已生之成見。能勸導於增上戒。能勸導於增上心。能勸導於增上慧。 優波離!若成就此十法者,比丘可畜沙彌。」 ### 10.35 三十五 破僧[1] ᅟᅟ==[1] 律藏原典第二卷二〇四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四卷二七八頁)。== (1)「大德!破僧,稱之為破僧者,何等為僧破耶?」 (2)「優婆離!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法,說法為非法,說非律為律,說律為非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誘惑而行不共之羯磨,誦不共之波羅提木叉。優波離!此為僧破。」 ### 10.36 三十六 和合僧[1] ᅟᅟ==[1] 律藏原典第二卷二〇四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四卷二七九頁)。== (1)「大德!和合僧,稱之為和合僧者,何等為僧和合耶?」 (2)「優婆離!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非法,說法為法,說非律為非律,說律為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不誘不惑而不行不共之羯磨,不誦不共之波羅提木叉。優波離!此為僧和合。」 ### 10.37 三十七 破僧(一) (1)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者白世尊而言: (2)「大德!破僧,稱之為破僧者,何等為僧破耶?」 (3)「阿難!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法,說法為非法,說非律為律,說律為非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誘惑而行不共之羯磨,誦不共之波羅提木叉。阿難!此為僧破。」 ### 10.38 三十八 破僧(二)[1] ᅟᅟ==[1] 參照律藏原典第二卷二〇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四卷二七九頁)。== (1)「大德!若破和合僧者,何等為積耶?」 (2)「阿難!積一劫住之罪過。」 (3)「大德!何等為一劫住之罪過耶?」 (4)「阿難!一劫煮於地獄 破僧者即赴 於惡趣地獄 而一劫留住 若是喜部眾 住於非法者 則是失安穩 破和合僧者 地獄煮一劫」 ### 10.39 三十九 阿難(一) (1)「大德!和合僧,稱之為和合僧者,何等為僧和合耶?」 (2)「阿難!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非法,說法為法,說非律為非律,說律為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而不誘不惑,不行不共之羯磨,不誦不共之波羅提木叉。阿難!此為僧和合。」 ### 10.40 四十 阿難(二)[1] ᅟᅟ==[1] 律藏原典第二卷二〇五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四卷二七九頁)。== (1)「大德!若使破僧和合者,則何等為積耶?」 (2)「阿難!積梵福。」 (3)「大德!何等為梵福耶?」 (4)「阿難!於天上受樂一劫。僧伽和合與和合者,攝受是樂。若喜和合住於法,則不失安穩。若令僧伽和合,於天上樂一劫。」 第四 優波離品〔畢〕 此中攝頌曰: (一)優波離.遮〔說戒〕、 (二)斷事人、(三)具足戒、 (四)依止、沙彌、(五~八)二破〔僧〕、 (九~一〇)二阿難。 ## 第五 罵詈品 ### 10.41 四十一 諍論 (1)爾時,具壽優波離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詣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優波離白世尊言: (2)「大德!有何因何緣,於僧伽生訴訟、鬥諍、論議、諍論,比丘不住於安樂耶?」 (3)「優波離!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法,說法為非法,說非律為律,說律為非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 優波離!有此因此緣,於僧伽生訴訟、鬥諍、論議、諍論,比丘不住於安樂。」 ### 10.42 四十二 諍根(一) (1)「大德!諍根有幾種耶?」 (2)「優波離!諍根有十種。何等為十種耶? (3)優波離!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法,說法為非法,說非律為律,說律為非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 優波離!此乃十種諍根。」 ### 10.43 四十三 諍根(二)[1] ᅟᅟ==[1] 參照一集十二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七卷一一六頁)律藏原典第二卷二四八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四卷三二八頁)。== (1)「大德!諍根有幾種耶?」 (2)「優波離!諍根有十種。何等為十種耶? (3)優波離!此處有諸比丘,說無罪為罪,說罪為無罪,說輕罪為重罪,說重罪為輕罪,說麤罪為非麤罪,說非麤罪為麤罪,說有殘罪為無殘罪,說無殘罪為有殘罪,說有悔除罪為無悔除罪,說無悔除罪為有悔除罪。 優波離!此乃十種諍根。」 ### 10.44 四十四 拘尸 (1)爾時,世尊住拘尸城之靈供處密林。世尊於此處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1]難詰比丘,若欲難詰他人,則須內觀察五法,內修五法而後,可難詰他人。 ᅟᅟ==[1] 參照律藏原典第二卷二四八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四卷三三一頁)第五卷一九〇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五卷二九八頁)。== 內可觀察何種五法耶? (3)諸比丘!難詰比丘,若欲難詰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身行清淨耶?具足清淨、無穿、無過之身行耶?於我有此法耶?』諸比丘!若比丘身行不清淨,不具足清淨、無穿、無過之身行,則對彼而有言說者。說:『具壽!但願且學身行!』 (4)諸比丘!復次,難詰比丘若欲難詰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乃語行清淨耶?具足清淨、無穿、無過之語行耶?於我有此法耶?』諸比丘!若比丘諸行不清淨,不具足清淨、無穿、無過之語行,則對彼而有言說者。說:『具壽!但願且學語行!』 (5)諸比丘!復次,難詰比丘若欲難詰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於同梵行者,修無礙之慈心耶?於我有此法耶?』諸比丘!若比丘於同梵行者,不修無礙之慈心,則對彼而有言說者。說:『具壽!但願且於同梵行者修慈心!』 (6)諸比丘!復次,難詰比丘若欲難詰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是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耶?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其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耶?於我有此法耶?』諸比丘!若比丘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其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非以見善通達,則對彼而有言說者,說:『具壽!但願且習阿含。』 (7)諸比丘!復次,難詰比丘,若欲難詰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廣義了解兩部之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善分別,善通曉,善決定耶?於我有此法耶?』諸比丘!比丘若不廣義了解兩部之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非善分別,善通曉,善決定,問:『具壽!此即世尊於何處所說耶?』而不能說,則對彼而有言說者。而說:『具壽!但願且學律!』 於內應觀察此五法。 (8)於內應修何等之五法耶? (9)『我以時說而不以非時說。以實說而不以非實說。以柔軟說而不以麤暴說。以有利益說而不以無利益說。以有慈心說而不以有瞋心說。』 內應修此五法。 諸比丘!難詰比丘,若欲難詰他人,則內應觀察此五法,內修此五法之後,可難詰他人。」 ### 10.45 四十五 入後宮[1] ᅟᅟ==[1] 參照律藏原典第四卷一五九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卷二一五頁)。漢譯增一阿含四六.六(大正藏二.七七七a)。== (1)「諸比丘!若入王之後宮,則有十種過失。何等為十過失耶? (2)諸比丘!王於此處與夫人俱坐,比丘來到此處,若夫人見比丘而笑,比丘見夫人而笑,王即思念:『必是已作或當作〔惡業〕。』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一過失。 (3)諸比丘!復次,王多所作,多所辦,往一夫人之後,不憶念。依彼而有娠,王即思念:『此處餘人不來到,但除出家者,當為出家者之所業。』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二過失。 (4)諸比丘!復次,當王之後宮失一寶,王即思念:『此處餘人不來到,但除出家者,當為出家者之所業。』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三過失。 (5)諸比丘!復次,當王後宮內之秘密事外漏,王即思念:『此處餘人不來到,但除出家者,當為出家者之所業。』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四過失。 (6)諸比丘!復次,於王之後宮,父犯子,子犯父,彼等即思念:『此處餘人不來到,但除出家者,當為出家者之所業。』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五過失。 (7)諸比丘!復次,王遷下位者而置於上位,不喜此者即思念:『王與出家者交往,當為出家者之所業。』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六過失。 (8)諸比丘!復次,王遷上位者而置於下位,不喜此者即思念:『王與出家者交往,當為出家者之所業。』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七過失。 (9)諸比丘!復次,王於非時起軍,不喜此者即思念:『王與出家者交往,當為出家者之所業。』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八過失。 (10)諸比丘!復次,王得時起軍,於中途令還,不喜此者即思念:『王與出家者交往,當為出家者之所業。』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九過失。 (11)諸比丘!復次,於王之後宮,有象之馳驅[2],馬之馳驅,車之馳驅,有可染之色、聲、香、味、所觸而不相稱於出家者。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十過失。 ᅟᅟ==[2] 「象之馳驅」等底本 sammada 是 sammadda 之誤。==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十種過失。」 ### 10.46 四十六 釋氏[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四一二(大正藏二.二九七b)。== (1)爾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毘羅衛之尼拘律園。時,眾多釋氏之優婆塞,於布薩之當日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詣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世尊對坐於一面之釋氏之優婆塞說: (2)「諸釋氏!汝等行八分成就之布薩[2]耶?」 ᅟᅟ==[2] 「八分成就之布薩」。出三集七十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七卷二九一頁)其他。== 「大德!我等對八分成就之布薩者,時而行,時而不行。」 「諸釋氏!汝等不利,不善利,汝等如是生憂悲之怖畏,生死之怖畏,於八分成就之布薩者,時而行,時而不行。 諸釋氏!汝等之意云何。此處有人,以若干之事業,不犯不善而於一日獲半迦利沙槃,能稱為『此人是堪能、精勤』耶?」 「唯、唯,大德!」 「諸釋氏!汝等之意云何。此處有人,以若干之事業,不犯不善而於一日獲一迦利沙槃,能稱為『此人是堪能、精勤』耶?」 「唯然,大德!」 「諸釋氏!汝等之意云何。此處有人,以若干之事業,不犯不善而於一日獲二迦利沙槃……乃至……獲三迦利沙槃……獲四迦利沙槃……獲五迦利沙槃……獲六迦利沙槃……獲七迦利沙槃……獲八迦利沙槃……獲九迦利沙槃……獲十迦利沙槃……獲二十迦利沙槃……獲三十迦利沙槃……獲四十迦利沙槃……獲五十迦利沙槃,能稱為『此人是堪能、精勤』耶?」 「唯、唯,大德!」 「諸釋氏!汝等之意云何。彼人日日獲百迦利沙槃、千迦利沙槃,隨得而藏,若活百歲[3]則成大蓄財耶?」 ᅟᅟ==[3] 「活百歲」vassastajivi 之前的 vassatāyuko 由暹羅本除去。若存在者,應讀為 vassasatāyuko。== 「唯然,大德!」 「諸釋氏!汝等之意云何。彼人以財為因,以財為緣,以財為基而於一夜、一日、半夜、半日,一向覺受安樂而住耶?」 「不也,大德!」 「何以故耶?」 「大德!欲為無常,是空虛,是虛妄,是虛誑法。」 (3)「諸釋氏!此處我弟子十年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彼將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不說十年。此處我弟子九年、八年、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彼將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不說一年。此處我弟子十月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彼將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不說十月。此處我弟子九月、八月、七月、六月、五月、四月、三月、二月、一月、半月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彼將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不說半月。此處我弟子十日夜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彼將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不說十日夜。此處我弟子九日夜、八日夜、七日夜、六日夜、五日夜、四日夜、三日夜、二日夜、一日夜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彼將欲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氏!汝等不利,不善利,汝等如是生憂悲之怖畏,生死之怖畏,於八分成就之布薩者,時而行,時而不行。」 「大德!我等從今日開始,當行八分成就之布薩。」 ### 10.47 四十七 摩訶離 (1)爾時,世尊住毗舍離大林重閣講堂。時,離車人摩訶離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離車人摩訶離白世尊言: (2)「大德!以何為因,以何為緣,作惡業,轉惡業耶?」 「摩訶離!以貪為因,以貪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訶離!以瞋為因,以瞋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訶離!以癡為因,以癡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訶離!以非如理作意為因,以非如理作意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訶離!以邪願心為因,以邪願心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訶離!以此為因,以此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3)「大德!復次,以何為因,以何為緣,作善業,轉善業耶?」 「摩訶離!以無貪為因,以無貪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訶離!以無瞋為因,以無瞋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訶離!以無癡為因,以無癡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訶離!以如理作意為因,以如理作意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訶離!以正願心為因,以正願心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訶離!以此為因,以此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訶離!若世間無此十法,則此處無施設非法行、不平等行,如法行、平等行。摩訶離!然而,世間有此十法故,則有施設非法行、不平等行,如法行、平等行。」 ### 10.48 四十八 法 (1)「諸比丘!出家者應數數觀察十法。何等為十耶? (2)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棄彩色[1]。』 ᅟᅟ==[1] 「棄彩色」(vevaṇṇiya)原註舉對身斷鬚髮,對資具、衣、食、住、藥等之出家前後不同。==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命乃繫屬於他。』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欲改行儀。』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有無非難自我持戒耶?』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有智之同梵行者,審視無非難我持戒耶?』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一切之可愛、可意與處異而別離。』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所有業,領受業,胎業,以業為緣者,以業為歸趣,我領受我所造之善惡業。』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云何而過日夜。』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喜空閑處[2]耶?』 ᅟᅟ==[2] 底本 kacci no 是 kacci nu 之誤。==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上人法能證得為聖之殊勝智見耶?如是於末期問同梵行者而不羞愧耶?』 諸比丘!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此十法。」 ### 10.49 四十九 住身 (1)「諸比丘!十法住於身。何等為十法耶? (2)即:冷、煖、饑、渴、大便、小便、身律儀、語律儀、活命律儀、當來有有行。 (3)諸比丘!此十法住於身。」 ### 10.50 五十 訴訟 (1)爾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其時,眾多比丘食後,自乞食而還,集座於講堂,集會起訴訟,起鬥諍,為諍論,相互以口㦸衝突而住。時,世尊即於晡時,從宴默起到講堂。至已,坐於所設座。坐已之世尊告諸比丘言: (2)「諸比丘!汝等今為何論而集坐耶?又為何而中斷談論耶?」 「大德!我等於此處食後,自乞食而還,集座於講堂,集會起訴訟,起鬥諍,為諍論,相互以口㦸衝突而住。」 「諸比丘!汝等以信出家,而為出家之善男子不應起訴訟,起鬥諍,為諍論,相互以口㦸衝突而住。 諸比丘!有十種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何等為十耶? (3)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具戒,為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所防護,行、所行具足而住,見於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學學處。諸比丘!比丘具戒,〔為波羅提木叉所防護,行、所行具足而住,見於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學學處,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4)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諸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而善通達。諸比丘!比丘為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諸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而善通達。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5)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諸比丘!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6)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從順而成就從順法,堪忍而善受教誡。諸比丘!比丘從順而成就從順法,堪忍而善受教誡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7)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於同梵行者貴賤之事業,能不懈怠於此,於此成就所應思量,能作能調。諸比丘!比丘於同梵行者貴賤之事業,能不懈怠於此,於此成就所應之思量,能作能調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8)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樂法,愛語,於勝法、勝律而有廣大之勝喜。諸比丘!比丘樂法,愛語,於勝法、勝律而有廣大之勝喜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9)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堅固,於諸善法而不捨其軛。諸比丘!比丘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堅固,於諸善法而不捨其軛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10)諸比丘!復次有比丘,以任何之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亦滿足。諸比丘!比丘以任何之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亦能滿足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11)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憶念隨念久遠以前之所作,久遠以前之所說。諸比丘!比丘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憶念隨念久遠以前之所作,久遠以前之所說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12)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慧,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諸比丘!比丘有慧,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諸比丘!此十者為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趣。」 第五 罵詈品〔畢〕 攝頌曰: (一)諍論、(二~三)二〔諍〕根、 (四)拘尸、(五)入〔後宮〕、 (六)釋氏、(七)摩訶離、(八)法、 (九)住身、(一〇)訴訟。 初功德五十經〔畢〕 ## 第六 己心品 ### 10.51 五十一 己心[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一一〇(大正藏一.五九八c)。==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世尊於此處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曰: (2)「諸比丘!若比丘於他心不善能,則『於己心當為善能』。諸比丘!如是當學。諸比丘!云何比丘於己心為善能耶? (3)諸比丘!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於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鉢,自觀察面相,若於其處見垢、塵,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於其處不見垢、塵,則歡喜思惟圓滿,謂:『幸哉!我得清淨。』諸比丘!如是,若比丘有所觀察,則於善法多饒益[2]。謂:『我多貪欲而住耶?多無貪而住耶?我多瞋恚心而住耶?多無瞋心而住耶?我多纏惛眠而住耶?多離惛眠而住耶?我多掉舉而住耶?多無掉舉而住耶?我多疑惑而住耶?多超疑惑而住耶?我多忿而住耶?多無忿而住耶?我多染污心而住耶?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我多暴躁身而住耶?多非暴躁身而住耶?我多懈怠而住耶?多發勤而住耶?我多不得定而住耶?多得定而住耶?』 ᅟᅟ==[2] 「多饒益」。於原本及暹羅皆為 bhikkuno paccavekkhanā bahukārā hoti kusalesudhammesu 皆甚難解,今北傳漢譯:「比丘者若有比觀必多所饒益。」故由此改為 bahukārā 為 bahūpakārā。以下五十五經皆同此。== (4)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貪欲而住,多瞋恚心而住,多纏惛眠而住,多掉舉而住,多疑惑而住,多忿而住,多染污心而住,多暴躁身而住,多懈怠而住,多不得定而住。』諸比丘!則彼比丘為斷彼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諸比丘!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頭,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諸比丘!如是,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5)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無貪欲而住,多無瞋心而住,多離惛眠而住,多無掉舉而住,多超疑惑而住,多無忿而住,多不染污心而住,多非暴躁身而住,多發勤而住,多得定而住。』諸比丘!則彼比丘安住於彼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 10.52 五十二 舍利弗 (1)具壽舍利弗於此處告諸比丘而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回答具壽舍利弗。具壽舍利弗說: (2)「友等!若比丘於他心不善能,則『於己心當為善能』。諸比丘!當如是學。友等!云何比丘於己心為善能耶? (3)友等!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於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鉢,自觀察面相,若於其處見垢、塵,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於其處不見垢、塵,則歡喜思惟圓滿,謂:『幸哉!我得清淨。』諸比丘!如是,若比丘有所觀察,則於善法多饒益。謂:『我多貪欲而住耶?多無貪而住耶?我多瞋恚心而住耶?多無瞋心而住耶?我多纏惛眠而住耶?多離惛眠而住耶?我多掉舉而住耶?多無掉舉而住耶?我多疑惑而住耶?多超疑惑而住耶?我多忿而住耶?多無忿而住耶?我多染污心而住耶?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我多暴躁身而住耶?多非暴躁身而住耶?我多懈怠而住耶?多發勤而住耶?我多不得定而住耶?多得定而住耶?』 (4)友等!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貪欲而住,〔多瞋恚心而住,多纏惛眠而住,多掉舉而住,多疑惑而住,多忿而住,多染污心而住,多暴躁身而住,多懈怠心而住,〕多不得定而住。』諸比丘!則彼比丘為斷彼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友等!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頭,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友等!如是,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5)友等!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無貪欲而住,〔多無瞋心而住,多離惛眠而住,多無掉舉而住,多超疑惑而住,多無忿而住,多不染污心而住,多非暴躁身而住,多發勤而住,〕多得定而住。』友等!彼比丘安住於彼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 10.53 五十三 止住[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九五(大正藏一.五七七b)。== (1)「諸比丘!我對於善法之止住者不讚歎,況衰退者乎?諸比丘!我對於善法之增長者讚歎,不止住,不衰退。 諸比丘!云何於善法之衰退者不止住,不增長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若有所篤信、禁戒、所聞、布施、智慧、辯才,然而,彼之諸法不止住,不增長。諸比丘!此稱為善法之衰退者不止住,不增長。諸比丘!如是稱為對於善法之衰退者不止住,不增長。 諸比丘!云何善法之止住者不衰退,不增長耶? (3)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若有所篤信、禁戒、所聞、布施、智慧、辯才,然而,彼之諸法不衰退,不增長。諸比丘!此稱為善法之止住者不衰退,不增長。諸比丘!如是稱為善法之止住不衰退,不增長。 諸比丘!云何善法之增長者不止住,不衰退耶? (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若有所篤信、禁戒、所聞、布施、智慧、辯才,然而,彼之諸法不止住,不衰退。諸比丘!此稱為善法之增長者不止住,不衰退。諸比丘!如是稱為善法之增長者不止住,不衰退。 (5)諸比丘!若比丘於他心[2]不善能,則『於己心當為善能』。諸比丘!當如是學。諸比丘!云何比丘於己心為善能耶? ᅟᅟ==[2] 「他心」,底本 paricitta 是 paracitta 之誤。下文也是一樣。== (6)諸比丘!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於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鉢,自觀察面相,若於其處見垢、塵,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於其處不見垢、塵,則歡喜思惟圓滿,謂:『幸哉!我得清淨。』諸比丘!如是,若比丘有所觀察,則於善法多饒益。謂:『我多貪欲而住耶?多無貪而住耶?我多瞋恚心而住耶?多無瞋心而住耶?我多纏惛眠而住耶?多離惛眠而住耶?我多掉舉而住耶?多無掉舉而住耶?我多疑惑而住耶?多超疑惑而住耶?我多忿而住耶?多無忿而住耶?我多染污心而住耶?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我多暴躁身而住耶?多非暴躁身而住耶?我多懈怠而住耶?多發勤而住耶?我多不得定而住耶?多得定而住耶?』 (7)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貪欲而住,多瞋恚而住,多纏惛眠而住,多掉舉而住,多疑惑而住,多忿而住,多染污心而住,多暴躁身而住,多懈怠而住,多不得定而住。』諸比丘!則彼比丘為斷彼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諸比丘!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頭,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諸比丘!如是,彼比丘為斷彼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8)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無貪而住,多無瞋心而住,多離惛眠而住,多無掉舉而住,多超疑惑而住,多無忿而住,多不染污心而住,多非暴躁身而住,多發勤而住,多得定而住。』諸比丘!則彼比丘安住於彼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 10.54 五十四 寂止[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一〇九(大正藏一.五七八b)。== (1)「諸比丘!若比丘於他心不善能,則『於己心當為善能』。諸比丘!當如是學。諸比丘!云何比丘於己心為善能耶? (2)諸比丘!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於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鉢,自觀察面相,若於其處見垢、塵,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於其處不見垢、塵,則歡喜思惟圓滿,謂:『幸哉!我得清淨。』諸比丘!如是,若比丘觀察,則於善法多饒益。謂:『我得內心寂止耶?不得內心寂止耶?我得正觀增上慧法耶?不得正觀增上慧法耶。』 (3)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得內心寂止,但不得正觀增上慧法。』諸比丘!則彼比丘安住於內心寂止,當為正觀增上慧法而努力。彼於後時得內心寂止,且得正觀增上慧法。 (4)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得正觀增上慧法,不得內心寂止。』諸比丘!則彼比丘安住於正觀增上慧法,當為內心寂止而努力。彼於後時得正觀增上慧法,且得內心寂止。 (5)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不得內心寂止,不得正觀增上慧法。』諸比丘!則彼比丘為獲得彼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諸比丘!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頭,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諸比丘!如是,彼比丘為獲得彼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彼於後時得內心寂止,且得正觀增上慧法。 (6)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得內心寂止,且得正觀增上慧法。』諸比丘!則彼比丘安住於彼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7)諸比丘!我說:衣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諸比丘!我說: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諸比丘!我說:坐臥具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諸比丘!我說:村落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諸比丘!我說:國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諸比丘!我說:人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8)諸比丘!我說:衣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其衣,為『我若親近此衣,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衣。此中,若了知其衣,為『我若親近此衣,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衣。 諸比丘!我說:衣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9)諸比丘!我說: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其食,為『我若親近此食,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此中,若了知其食,為『我若親近此食,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食。 諸比丘!我說: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10)諸比丘!我說:坐臥具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其坐臥具,為『我若親近此坐臥具,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坐臥具。此中,若了知其坐臥具,為『我若親近此坐臥具,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坐臥具。 諸比丘!我說:坐臥具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11)諸比丘!我說:村落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其村落,為『我若親近此村落,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村落。此中,若了知其村落,為『我若親近此村落,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村落。 諸比丘!我說:村落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12)諸比丘!我說:國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其國土,為『我若親近此國土,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國土。此中,若了知其國土,為『我若親近此國土,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國土。 諸比丘!我說:國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13)諸比丘!我說:人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此人,為『我若親近此人,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人。此中,若了知其人,為『我若親近此人,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可親近其人。 諸比丘!我說:人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 10.55 五十五 衰退[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九六(大正藏一.五七七c)。== (1)具壽舍利弗於此處告諸比丘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回答具壽舍利弗。具壽舍利弗說: (2)「友等!衰退法之人所謂衰退法之人者。友等!云何為世尊所說衰退法之人耶?云何為世尊所說不衰退法之人耶?」 「友!我等從遠方來到具壽舍利弗座前,欲了知此所說之義。願具壽舍利弗顯示此所說之義,諸比丘乃從具壽舍利弗聽聞受持。」 「友等!然則,諦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唯然,友!」 彼諸比丘回答具壽舍利弗。具壽舍利弗說: 「友等!云何為世尊所說衰退法之人耶? (3)友等!此處有比丘,不聞未聞之法,忘失已聞之法,前所觸心之法,不現行,不識未識。友等!如是為世尊所說衰退法之人。 友等!復次,云何為世尊所說不衰退法之人耶? (4)友等!此處有比丘,聞未聞之法,不忘失已聞之法,前心所觸之法,現行,識未識。友等!如是為世尊所說不衰退法之人。 (5)友等!若比丘於他心不善能,則『於己心當為善能。』友等!如是當學。友等!云何比丘於己心為善能耶? (6)友等!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於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鉢,自觀察面相,若於其處見垢、塵,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於其處不見垢、塵,則歡喜思惟圓滿,謂:『幸哉!我得清淨。』友等!如是,若比丘有所觀察。則於善法多饒益。謂:『我多無貪而住耶?於我有此法耶?我多無瞋心而住耶?於我有此法耶?我多離惛眠而住耶?於我有此法耶?我多無掉舉而住耶?於我有此法耶?我多超疑惑而住耶?於我有此法耶?我多無忿而住耶?於我有此法耶?我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於我有此法耶?我得內法勝喜耶?於我有此法耶?我得內心寂止耶?於我有此法耶?我得正觀增上慧法耶?於我有此法耶?』 (7)友等!若比丘觀察,於己而無此一切之善法。友等!則彼比丘為獲得此一切之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友等!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頭,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友等!如是,彼比丘為獲得此一切之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8)友等!若比丘觀察,於己有一分之善法,於己無另一分之善法。友等!彼比丘安住於己而有之善法,為獲得於己所無之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友等!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頭,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友等!如是,彼比丘即安住於己而有之善法,為獲得於己所無之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9)友等!若比丘觀察,於己有此一切之善法。友等!彼比丘安住於此一切之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 10.56 五十六 想(一)[1] ᅟᅟ==[1] 本經及次經、漢譯增一阿含四六.九(大正藏二.七八〇a)。== (1)「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十想,則有大果、大功德,究竟於不死,究盡於不死。何等為十想耶? (2)即:不淨想、死想、食違逆想、一切世間不喜想、無常想、無常即苦想、苦即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盡想。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十想,則有大果、大功德,究竟於不死,究盡於不死。」 ### 10.57 五十七 想(二) (1)「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十想,則有大果、大功德,究竟於不死,究盡於不死。何等為十想耶? (2)即:無常想、無我想、死想、食違逆想、一切世間不喜想、骨想、蟲噉想、青瘀想、穿孔想、腿脹想。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十想,則有大果、大功德,究竟於不死,究盡於不死。」 ### 10.58 五十八 根本[1] ᅟᅟ==[1] 參照八集八十三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三卷二六一頁)、九集十四經(本卷所收)。== (1)「諸比丘!若外道修行者,如是問:『友!一切諸法,以何為根本耶?一切諸法,從何生起耶?一切諸法,從何集起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等趣耶?一切諸法,以何為上首耶?一切諸法,以何為增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最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核心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究竟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究盡耶?』諸比丘!若如是問,則汝等當云何答彼外道修行者耶?」 「大德!於我等,法是,以世尊為根,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依。大德世尊!願顯示此所說之義。諸比丘從世尊聽聞受持。」 「諸比丘!然則,諦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說: (2)「諸比丘!若外道修行者,如是問:『友!一切諸法,以何為根本耶?一切諸法,從何生起耶?一切諸法,從何集起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等趣耶?一切諸法,以何為上首耶?一切諸法,以何為增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最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核心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究竟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究盡耶?』諸比丘!若如是問,則汝等當如是答於彼外道修行者:『友!一切諸法,以欲為根本,一切諸法,從思念生起,一切諸法,從觸集起,一切諸法,等趣於受,一切諸法,以定為上首,一切諸法,以念為增上,一切諸法,以慧為最上,一切諸法,以解脫為核心,一[A2]切[A3]諸法,以不死為究竟,一切諸法,以涅槃為究盡。』諸比丘!若如是問,則汝等當如是答彼外道修行者。」 ᅟᅟ==[A2] 切【CB】,諸【南傳】== ᅟᅟ==[A3] 諸【CB】,切【南傳】== ### 10.59 五十九 出家 (1)「諸比丘!是故[1]當如是學: ᅟᅟ==[1] 「是故」,在文脈上應有前文。在註釋「是故」是不如是心積習者,不具足沙門之義故而言「是故」。== (2)『當如出家法積習我心。令已生之惡不善法,當永盡於我心而不住。當以無常想積習我心。當以無我想積習我心。當以不淨想積習我心。當以過患想積習我心。了知世間之平等、不平等[2],當以其想[3]積習我心。了知世間之生、滅,當以其想積習我心。了知世尊之集起、滅盡,當以其想積習我心。當以斷想積習我心。當以離貪想積習我心。當以滅盡想積習我心。』 ᅟᅟ==[2] 「世間之平等、不平等」。原註解釋為「有情世間之善行、惡行」。== ᅟᅟ==[3] 「其想」。原本足暹羅本俱有 taṁ-saññā。當改為 taṁ saññā。==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學。 (3)諸比丘!若比丘能如出家法積習其心,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永盡其心而不住,以無常想積習其心,以無我想積習其心,以不淨想積習其心,以過患想積習其心,了知世間之平等、不平等而以其想積習其心,了知世間之生滅而以其想積習其心,了知世間之集起、滅盡而以其想積習其心,以斷想積習其心,以離貪想積習其心,以滅盡想積習其心時,當期二果中之隨一果,〔謂〕:現法中之了悟,或若有餘依則是不還。」 ### 10.60 六十 耆利摩難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耆利摩難因疾病而重患困苦。時,具壽阿難即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2)「大德!具壽耆利摩難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大德世尊唯願哀愍而到具壽耆利摩難之處。」 「阿難!若汝往耆利摩難比丘處說十想,則耆利摩難比丘聞十想,而止其病,是有是處何等為十想耶? (3)即: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過患想、斷想、離貪想、滅盡想、一切世間不喜想、一切行無常想、入出息念。 阿難!何等為無常想耶? (4)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色是無常,受是無常,想是無常,行是無常,識是無常。』如是於此五取蘊觀無常而住。阿難!此名為無常想。 阿難!何等為無我想耶? (5)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眼是無我,色是無我,耳是無我,聲是無我,鼻是無我,香是無我,舌是是無我,味是無我,身是無我,所觸是無我,意是無我,法是無我。』如是於此內外之六處觀無我而住。阿難!此名為無我想。 阿難!何等為不淨想耶? (6)阿難!此處有比丘,自足下而上,自髮頂而下,以皮為邊際,觀察充滿種種之不淨之此身,謂:『此身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排泄物、膽汁、痰、膿、血、汗、脂、淚、漿、唾、鼻液、髓、尿[1]。』如是,於此身觀不淨而住。阿難!此名為不淨想。 ᅟᅟ==[1] 通例「尿」之下,加「頭中之腦髓」為三十二身分,現在之個處任何版本皆缺此第三十二。== 阿難!何等為過患想耶? (7)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此身者過患多苦。』謂:『此身生種種之疾病,謂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頭病、耳朵病、口病、齒病、咳嗽、喘氣、感冒、煩熱、瘧、腹病、惛絕、下痢、疼痛、霍亂、癩病、癰病、白癩、乾痟、癲狂、癤、癢、疥、爬傷[2]、連瘡、血膽病、糖尿病、麻痺[3]、瘡、痔、瘻、膽等起之諸病、痰等起之諸病、風等起之諸病、〔三〕和合生之諸病、季節變易所生之諸病、不平等姿勢所生之諸病、侵害所生之諸病、業異熟所生之諸病、寒、熱、飢、渴、大便、小便。』如是,於此身觀過患而住。阿難!此名為過患想。 ᅟᅟ==[2] 「爬傷」(rakhasā)巴利聖典無此語,註釋:「有以瓜爬之病病但處」。== ᅟᅟ==[3] 「麻痺」(aṁsā)此語不明。暫依德語 Nyāṇatiloka,亦不明其根據。== 阿難!何等為斷想耶? (8)阿難!此處有比丘,不忍許已生之欲尋,令歸於斷、除、離、無。〔不忍許〕已生之瞋尋〔,令歸於斷、除、離、無。〕〔不忍許〕已生之害尋〔,令歸於斷、除、離、無。〕〔不忍許〕已生之惡不善法〔,令歸於斷、除、離、無。〕阿難!此名為斷想。 阿難!何等為離貪想耶? (9)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此乃寂靜,此乃殊妙,即一切行之寂止,一切餘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涅槃。』阿難!此名為離貪想。 阿難!何等為滅盡想耶? (10)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此乃寂靜,此乃殊妙,即一切行之寂止,一切餘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涅槃。』阿難!此名為滅盡想。 阿難!何等為一切世間不喜想耶? (11)阿難!此處有比丘,於世間斷離近倚、執著,心之攝受、現貪、隨眠而不取。阿難!此名為一切世間不喜想。 阿難!何等為一切行無常想耶? (12)阿難!此處有比丘,羞、慚、愧恥於一切行。阿難!此名為一切行無常想。 阿難!何等為入出息念[4]耶? ᅟᅟ==[4] 「出入息念」。以下文及其釋義「出無礙解道」原典第一卷一七五頁(南傳大藏經第四十卷二八五頁)。== (13)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結跏趺坐,正身而持,修念於普前。如斯,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長入息者,即了知『我長入息』,長出息者,即了知『我長出息』,短入息者,即了知『我短入息』,短出息者,即了知『我短出息』,學『我覺徧身而入息』,學『我覺徧身而出息』,學『我止身行而入息』,學『我止身行而出息』,學『我覺喜而入息』,學『我覺喜而出息』,學『我覺樂而入息』,學『我覺樂而出息』,學『我覺心行而入息』,學『我覺心行而出息』,學『我止心行而入息』,學『我止心行而出息』,學『我覺心而入息』,學『我覺心而出息』,學『我令心歡喜而入息』,學『我令心歡喜而出息』,學『我令心得定而〔入息』,學『我令心得定而出息』〕,學『我令心解脫而〔入息』,學『我令心解脫而出息』〕,學『我觀無常而〔入息』,學『我觀無常而出息』〕,學『我觀離貪而〔入息』〕,學『我觀離貪而出息』〕,學『我觀滅盡而〔入息』,學『我觀滅盡而出息』,學『我觀定棄而入息』,學『我觀定棄而出息』。阿難!此名為入出息念。 (14)阿難!若汝往耆利摩難比丘處說十想,則耆利摩難比丘者聞此十想,而止其病,是有所是處。」 (15)時,具壽阿難即從世尊處親受此十想,往具壽耆利摩難之處。至已,對具壽耆利摩難說此十法。時,具壽耆利摩難聞此十法,其病即止,具壽耆利摩難自病痊癒,具壽耆利摩難之彼病乃斷。 第六 己心品 攝頌曰: (一)己心、(二)舍利弗、 (三)止住、(四)寂止、 (五)衰退、(六~七)二想、 (八)根本、(九)出家、(一〇)耆利〔摩難〕。 增支部經典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十 集 ## 第七 雙品 ### 10.61 六十一 無明[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五二【南傳】,~五三(大正藏一、四八七c~四八九c)。同上五一(大正藏一、四八七b)參照。== (1)「諸比丘!不了知無明之本際:『從此前無無明,其後生無明』,諸比丘!如是被〔他人〕說也。然而,當知所謂『緣此而有無明』者。諸比丘!復次,我說於無明有食非無食;何謂為無明之食耶?當說五蓋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五蓋有食非無食;何謂五蓋之食耶?當說三惡行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三惡行有食非無食;何謂三惡行之食耶?當說以不護諸根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不護諸根有食非無食;何謂不護根之食耶?當說不正念不正知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不正念不正知有食非無食;何謂不正念不正知之食耶?當說非如理作意為食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非如理作意有食非無食;何謂非如理作意之食耶?當說不信為食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不信有食非無食;何謂不信之食耶?當說聞惡法為食也。諸比丘!復次,我說聞惡法有食非無食;何謂聞惡法之食耶?當說親近惡知識為食也。 (2)諸比丘!如是,若具親近惡知識,則具惡法之聽聞;若具惡法之聽聞,則具不信;若具不信,則具非如理作意;若具非如理作意,則具不正念不正知;若具不正念不正知,則具不護諸根;若具不護諸根,則具三惡行;若具三惡行,則具五蓋;若具五蓋,則具無明。 如是,於此無明有食而具〔無明〕。 (3)諸比丘!譬如於山上降大雨雷鳴之時,往低處水展轉而山巖溪澗滿,山巖溪澗滿已則小池滿,小池滿已則大池滿,大池滿已則小河滿,小河滿已則大河滿,大河滿已則大海滿。如是,於此大海有食而滿〔大海〕。 諸比丘!如是,若具親近惡知識,則具惡法之聽聞;若具惡法之聽聞,則具不信;若具不信,則具非如理作意;若具非如理作意,則具不正念不正知;若具不正念不正知,則具不護諸根;若具不護諸根,則具三惡行;若具三惡行,則具五蓋;若具五蓋,則具無明。如是,於此無明有食而具〔無明〕。 (4)諸比丘!復次,我說於明解脫有食非無食;何謂明解脫之食耶?當說七覺支為食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七覺支有食非無食;何謂七覺支之食耶?當說四念處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四念處有食非無食;何謂四念處之食耶?當說三善行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三善行有食非無食;何謂三善行之食耶?當說護諸根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護諸根有食非無食;何謂護諸根之食耶?當說正念正知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正念正知有食非無食;何謂正念正知之食耶?當說如理作意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如理作意有食非無食;何謂如理作意之食耶?當說信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信有食非無食;何謂信之食耶?當說聞正法為食。諸比丘!復次,我說聞正法有食非無食;何謂聞正法之食耶?當說親近善知識為食。 (5)諸比丘!如是,若具親近善知識,則具正法之聽聞;若具正法之聽聞,則具信;若具信,則具如理作意;若具如理作意,則具正念正知;若具正念正知,則具護諸根;若具護諸根,則具三善行;若具三善行,則具四念處;若具四念處,則具七覺支;若具七覺支,則具明解脫。 如是,於此明解脫有食而具〔明解脫〕。 (6)諸比丘!譬如於山上降大雨雷鳴之時,往低處水展轉而山巖溪澗滿,山巖溪澗滿已則小池滿,小池滿已則大池滿,大池滿已則小河滿,小河滿已則大河滿。大河滿已則大海滿。如是,於此大海有食而滿〔大海〕。 諸比丘!如是,若具親近善知識,則具正法之聽聞;若具正法之聽聞,則具信;若具信,則具如理作意;若具如理作意,則具正念正知;若具正念正知,則具護諸根;若具護諸根,則具三善行;若具三善行,則具四念處;若具四念處,則具七覺支;若具七覺支,則具明解脫。 如是,於此明解脫有食而具〔明解脫〕。」 ### 10.62 六十二 有愛[1] ᅟᅟ==[1] 前經參照。== (1)「諸比丘!不了知有愛之本際:『從此前無有愛,其後生有愛』者,諸比丘!如是被〔他人〕說也。然而,當知所謂『緣此而有有愛』者。諸比丘!復次,我說於有愛有食非無食;何謂有愛之食耶?當說無明。諸比丘!復次,我說於無明有食非無食;何謂無明之食耶?當說五蓋。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五蓋有食非無食;何謂五蓋之食耶?當說三惡行。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三惡行有食非無食;何謂三惡行之食耶?當說不守護根。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不守護根有食非無食;何謂不守護根之食耶?當說不正念不正知。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不正念不正知有食非無食;何謂不正念不正知之食耶?當說非如理作意。諸比丘!復次,我說於非如理作意有食非無食;何謂非如理作意之食耶?當說不信。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不信有食非無食;何謂不信之食耶?當說惡法之聽聞。諸比丘!復次,我說於惡法之聽聞有食非無食;何謂惡法聽聞之食耶?當說親近惡知識。 (2)諸比丘!如是,若具親近惡知識,則具惡法之聽聞;若具惡法之聽聞,則具不信;若具不信,則具非如理作意;若具非如理作意,則具不正念不正知;若具不正念不正知,則具不守護〔諸〕根;若具不守護〔諸〕根,則具三惡行;若具三惡行,則具五蓋;若具五蓋,則具無明;若具無明,則具有愛。 如是,於此有愛有食而具〔有愛〕。 (3)諸比丘!譬如於山上降大雨雷鳴之時,往低處水展轉而山巖溪澗滿,山巖溪澗滿已則小池滿,小池滿已則大池滿,大池滿已則小河滿,小河滿已則大河滿,大河滿已則大海滿。如是,於此大海有食而滿〔大海〕。 諸比丘!如是,若具親近惡知識,則具惡法之聽聞;若具惡法之聽聞,則具不信;若具不信,則具非如理作意;若具非如理作意,則具不正念不正知;若具不正念不正知,則具不護諸根;若具不護諸根,則具三惡行;若具三惡行,則具五蓋;若具五蓋,則具無明;若具無明,則具有愛。如是,於此有愛有食而具〔有愛〕。 (4)諸比丘!復次,我說於明解脫有食非無食;何謂明解脫之食耶?當說七覺支。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七覺支有食非無食;何謂七覺支之食耶?當說四念處。諸比丘!復次,我說於四念處有食非無食;何謂四念處之食耶?當說三善行。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三善行有食非無食;何謂三善行之食耶?當說守護諸根。諸比丘!復次,我說於守護諸根有食而非無食;何謂守護諸根之食耶?當說正念正知。諸比丘!復次,我說於正念正知有食而非無食;何謂正念正知之食耶?當說如理作意。諸比丘!復次,我說於如理作意有食而非無食;何謂如理作意之食耶?當說信。諸比丘!復次,我說於信有食而非無食;何謂信之食耶?當說正法之聽聞。諸比丘!復次,我說於正法之聽聞有食非無食;何謂正法聽聞之食耶?當說親近於善知識。 (5)諸比丘!如是,若具親近善知識,則具正法之聽聞;若具正法之聽聞,則具信;若具信,則具如理作意;若具如理作意,則具正念正知;若具正念正知,則具守護諸根;若具守護諸根,則具三善行;若具三善行,則具四念處;若具四念處,則具七覺支;若具七覺支,則具明解脫。 如是,於此明解脫有食而具〔明解脫〕。 (6)諸比丘!譬如於山上降大雨雷鳴之時,往低處水展轉而山巖溪澗滿,山巖溪澗滿已則小池滿,小池滿已則大池滿,大池滿已則小河滿,小河滿已則大河滿,大河滿已則大海滿。如是,於此大海有食而滿〔大海〕。 諸比丘!如是,若具親近善知識,則具正法之聽聞;若具正法之聽聞,則具信;若具信,則具如理作意;若具如理作意,則具正念正知;若具正念正知,則具守護諸根;若具守護諸根,則具三善行;若具三善行,則具四念處;若具四念處,則具七覺支;若具七覺支,則具明解脫。 如是,於此明解脫有食而具〔明解脫〕。」 ### 10.63 六十三 究竟[1] ᅟᅟ==[1] 參照人施設論第十章(南傳大藏經第五十卷人施設論十章)。== (1)「諸比丘!於我達究竟者皆為見圓滿。其見圓滿者之中,五者於此世究竟,五者捨此世已而後究竟。 何等五者於此世究竟耶? (2)即:極七返、家家、一種子、一來、現法阿羅漢。此五者於此世究竟。 何等五者捨此世已而後究竟耶? (3)即:中間般涅槃、損害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至色究竟也。此五者捨此世已而後究竟。 諸比丘!於我達究竟者皆為見圓滿。其見圓滿者之中,五者於此世究竟,五者捨此世已而後究竟。」 ### 10.64 六十四 證淨[1] ᅟᅟ==[1] 前經參照。== (1)「諸比丘!於我證淨者皆為預流。其預流者之中,五者於此世究竟,五者捨此世已而後究竟。 何等五者於此世究竟耶? (2)即:極七返、家家、一種子、一來、現法阿羅漢。此五者於此世究竟。 何等五者捨此世已而後究竟耶? (3)即:中間般涅槃、損害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至色究竟也。此五者捨此世已而後究竟。 諸比丘!於我證淨者皆為預流。其預流者之中,五者於此世究竟,五者捨此世已而後究竟。」 ### 10.65 六十五 樂(一) (1)爾時,具壽舍利弗住摩竭陀國之那羅聚落。時,沙門出家到達具壽舍利弗之處,至已與具壽舍利弗相俱交談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沙門出家向具壽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何等為樂,何等為苦耶?」 (2)「友!轉生為苦,不轉生為樂。 友!有轉生之時,當期有如是之苦,〔謂:〕有寒、暑、飢、渴、大小便、火觸、杖觸、刀觸,親族、朋友與彼相會合而苦惱。 友!有轉生之時,當期有如是之苦。 (3)友!無轉生之時,當期有如是之樂,〔謂:〕無寒、無暑、無飢、無渴、無大小便、無火觸、無杖觸、無刀觸,無親族、無朋友與彼相會合之惱。 友!無轉生之時,當期有如是之樂。」 ### 10.66 六十六 樂(二) (1)爾時,具壽舍利弗住摩竭陀國之那羅聚落。時,沙門出家到達具壽舍利弗之處,至已與具壽舍利弗相俱交談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沙門出家向具壽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於此法、律,何等為樂,何等為苦耶?」 (2)「友!於此法、律,不欣喜為苦,欣喜為樂。 友!不欣喜之時,當期有如是之苦,〔謂:〕行不得愉樂,住亦〔不得愉樂〕,坐亦〔不得愉樂〕,臥亦〔不得愉樂〕,在村邑亦〔不得愉樂〕,在阿練若亦〔不得愉樂〕,在樹下亦〔不得愉樂〕,在空屋亦〔不得愉樂〕,在露處亦〔不得愉樂〕,在比丘中亦不得愉樂。 友!不欣喜之時,當期有如是之苦。 (3)友!欣喜之時,當期有如是之樂,〔謂:〕行得愉樂,住亦〔得愉樂〕,坐亦〔得愉樂〕,臥亦〔得愉樂〕,在村邑亦〔得愉樂〕,在阿練若亦〔得愉樂〕,在樹下亦〔得愉樂〕,在空屋亦〔得愉樂〕,在露處亦〔得愉樂〕,在比丘中亦得愉樂。 友!欣喜之時,當期有如是之樂。」 ### 10.67 六十七 那羅伽波寧(一) (1)爾時,世尊遊行於憍薩羅國,與大比丘眾俱往名為那羅伽波寧之憍薩羅村。此時,世尊在那羅伽波寧之葉林。 其時,世尊即於布薩之日,為比丘眾圍遶而坐。時,世尊乃於夜之多分,為諸比丘說法,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已,默然而觀比丘眾,告具壽舍利弗言—— 「舍利弗!比丘眾遠離惛眠。舍利弗!汝為諸比丘說法!我背痛,我欲伸背。」 「唯然!大德!」 具壽舍利弗應答世尊。時,世尊即四疊僧伽梨,右脇,兩足重疊,正念正知,起想作意,作師子臥。 (2)此時,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應答具壽舍利弗。具壽舍利弗即說: (3)「友等!若於善法無信……無慚……無精進,若於善法而無慧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減可期,而增長不可〔期〕。友等!譬如於月之黑分,則晝夜來到,色損減,圓損減,光損減,廣袤損減;友等!如是,若於善法無信……無慚……無愧……無精進,若於善法而無慧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減可期,而增長不可〔期〕。 友等!所謂無信人者,此乃損減。友等!所謂無慚人者,此乃損減。友等!所謂無愧人者,此乃損減。友等!所謂懈怠人者,此乃損減。友等!所謂愚人者,此乃損減。友等!所謂有忿人者,此乃損減。友等!所謂有恨人者,此乃損減。友等!所謂惡欲人者,此乃損減。友等!所謂有惡友之人者,此乃損減。友等!所謂邪見人者,此乃損減。 (4)友等!若於善法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若於善法而有慧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長可期,而損減不可〔期〕。友等!譬如於月之白分,則晝夜來到,色增長,圓增長,光增長,廣袤增長;友等!如是,若於善法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若於善法而有慧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長可期,而損減不可〔期〕。 友等!所謂有信人者,此乃不損減。友等!所謂有慚人者,此乃不損減。友等!所謂有愧人者,此乃不損減。友等!所謂發勤人者,此乃不損減。友等!所謂具慧人者,此乃不損減。友等!所謂無忿人者,此乃不損減。友等!所謂無恨人者,此乃不損減。友等!所謂少欲人者,此乃不損減。友等!所謂有善友之人者,此乃不損減。友等!所謂正見人者,此乃不損減。」 (5)時,世尊即起而告具壽舍利弗言: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若於善法無信……無慚……無愧……無精進,若於善法而無慧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減可期,而增長不可〔期〕。舍利弗!譬如於月之黑分,則晝夜來到,色損減,圓損減,光損減,廣袤損減;舍利弗!如是,若於善法無信……〔無慚……無愧……無精進,〕若於善法而無慧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減可期,而增長不可〔期〕。 舍利弗!所謂無信人者,此乃損減。所謂無慚人者……無愧人……懈怠人……愚人……有忿人……有恨人……惡欲人……有惡友之人……舍利弗!所謂有邪見之人者,此乃損減。 舍利弗!若於善法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若於善法而有慧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長可期,損減不可〔期〕。舍利弗!譬如於月之白分,則晝夜來到,色增長,圓增長,光增長,廣袤增長;舍利弗!如是,若於善法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若於善法而有慧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長可期,而損減不可〔期〕。 舍利弗!所謂有信人者,此乃不損減。舍利弗!所謂有慚人者……有愧人……發勤人……具慧人……無忿人……無恨人……少欲人……有善友之人……舍利弗!所謂正見人者,此乃不損減。」 ### 10.68 六十八 那羅伽波寧(二) (1)爾時,世尊住那羅伽波寧之葉林。 其時,世尊即於布薩之日,為比丘眾圍遶而坐。時,世尊乃於夜之多分,為諸比丘說法,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已,默然而觀比丘眾,告具壽舍利弗言: 「舍利弗!比丘眾遠離惛眠。舍利弗!汝為諸比丘說法!我背痛,我欲伸背。」 「唯然大德!」 具壽舍利弗應答世尊。時,世尊即四疊僧伽梨,右脇,兩足重疊,正念正知,起想作意,作師子臥。 (2)此時,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應答具壽舍利弗。具壽舍利弗即說: (3)「友等!若於善法無信……無慚……無愧……無精進……〔無慧〕……不傾聽……不持法……不觀義……非法隨法行,若於善法而無不放逸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減可期,而增長不可〔期〕。友等!譬如於月之黑分,則晝夜來到,色損減,圓損減,光損減,廣袤損減;友等!如是,若於善法而無信……無慚……無愧……無精進……無慧……不傾聽……不持法……不觀義……非法隨法行,若於善法而無不放逸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減可期,而增長不可〔期〕。 (4)友等!若於善法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慧……有傾聽……有持法……有觀義……有法隨法行,若於善法而有不放逸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長可期,而損減不可〔期〕。友等!譬如於月之白分,則晝夜來到,色增長,圓增長,光增長,廣袤增長;友等!如是,若於善法而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慧……有傾聽……有持法……有觀義……有法隨法行,若於善法而有不放逸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長可期,而損減不可〔期〕。」 (5)時,世尊即起而告具壽舍利弗言: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若於善法無信……無慚……無愧……無精進……無慧……不傾聽……不持法……不觀義……非法隨法行,若於善法而無不放逸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減可期,而增長不可〔期〕。舍利弗!譬如於月之黑分,則晝夜來到,色損減,圓損減,光損減,廣袤損減;舍利弗!如是,若於善法而無信……〔無慚……無愧……無精進……無慧……不傾聽……不持法……不觀義……非法隨法行,〕若於善法而無不放逸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損減可期,而增長不可〔期〕。 舍利弗!若於善法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慧……有傾聽……有持法……有觀義……有法隨法行,若於善法而有不放逸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長可期,而損減不可〔期〕。舍利弗!譬如於月之白分,則晝夜來到,色增長,圓增長,光增長,廣袤增長;舍利弗!如是,若於善法而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慧……有傾聽……有持法……有觀義……有法隨法行,〕若於善法而有不放逸者,則晝夜來到,善法之增長可期,而損減不可〔期〕。」 ### 10.69 六十九 論事[1](一) ᅟᅟ==[1] 漢譯增阿含四七、四(大正藏二、七八一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其時,眾多之比丘,從食後乞食而還,集坐集會於勤行堂,作種種之畜生論而住,謂:王論、盜賊論、大臣論、軍論、怖畏論、戰爭論、食論、飲論、衣服論、臥具論、華鬘論、香論、親族論、車乘論、村里論、聚落論、都城論、地方論、女人論、勇士論、街路論、池邊論、亡靈論、種種論、世間譚、海譚,如是等有無之論。 (2)時,世尊即於日暮時,從宴默而起,到達勤行堂,至已,設座而坐。坐已,世尊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汝等今為何論而集坐耶?又,中斷何之談論耶?」 「大德!我等於此處,從食後乞食而還,集坐集會於勤行堂,作種種之畜生論而住,謂:王論、盜賊論……乃至……如是等有無之論。」 「諸比丘!汝等有信之善男子,家而出家,此於汝等不相稱,汝等作種種之畜生論而住;謂:王論、盜賊論、大臣論、軍論、怖畏論、戰爭論、食論、飲論、衣服論、臥具論、華鬘論、香論、親族論、車乘論、村里論、聚落論、都城論、地方論、女人論、勇士論、街路論、池邊論、亡靈論、種種論、世間譚、海譚,如是等有無之論。 諸比丘!有十之論事。何等為十耶? (3)即:少欲論、知足論、遠離論、無雜論、發勤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智見論。 諸比丘!此為十之論事。 (4)諸比丘!汝等若數數執取此之論事而作論,則有如是大神通、有如是大威德之彼日月之威力尚能威伏之,更不論外道修行者乎?」 ### 10.70 七十 論事(二) (1)「諸比丘!有十之應稱讚處。何等為十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自己少欲而為諸比丘作少欲論。比丘少欲而為諸比丘作少欲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自己知足而為諸比丘作知足論。比丘知足而為諸比丘作知足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自己遠離而為諸比丘作遠離論。比丘遠離而為諸比丘作遠離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自己無雜居而為諸比丘作無雜居論。比丘無雜居而為諸比丘作無雜居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自己發勤而為諸比丘作發勤論。比丘發勤而為諸比丘作發勤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自己戒具足而為諸比丘作戒具足論。比丘戒具足而為諸比丘作戒具足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自己定具足而為諸比丘作定具足論。比丘定具足而為諸比丘作定具足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自己慧具足而為諸比丘作慧具足論。比丘慧具足而為諸比丘作慧具足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自己解脫具足而為諸比丘作解脫具足論。比丘解脫具足而為諸比丘作解脫具足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自己解脫智見具足而為諸比丘作解脫智見具足論。比丘解脫智見具足而為諸比丘作解脫智見具足論者,此乃應稱讚處。 諸比丘!此為十之應稱讚處。」 第七 雙品〔畢〕 攝頌曰: (一)無明、(二)〔有〕愛、(三)究竟 (四)證淨、(五~六)二樂 (七~八)二那羅伽波寧 (九~一〇)二論事。 ## 第八 願品 ### 10.71 七十一 願[1] ᅟᅟ==[1] 參照中部經典原典第一卷三三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九卷四一頁)。==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此時,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戒具足、波羅提木叉具足而住!守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正行、所行處具足而住!於少少罪見怖畏,受學處而學! 諸比丘!比丘若願『欲為同梵行者之所愛樂、可意、尊重、恭敬』,則應於戒圓滿,內心當行寂止,不捨靜慮,成就正觀,常行空屋。 諸比丘!比丘若願『欲得衣、食、牀座、病藥、資具』,則應於戒圓滿,內心當行寂止,不捨靜慮,成就正觀,常行空屋。 諸比丘!比丘若願『欲令授我衣、食、牀座、病藥、資具之人所作,有大果、大功德』,則應於戒圓滿……乃至……常行空屋。 諸比丘!比丘若願『欲令死去命終之親族血緣,以淨心憶念我者,有大果、大功德』,則應於戒圓滿……乃至……常行空屋。 諸比丘!比丘若願『欲於以任何之衣、食、牀座、病藥、資具亦能知足』,則應於戒圓滿……乃至……常行空屋。 諸比丘!比丘若願『欲能忍受寒、暑、飢、渴、虻、蚊、風、日、蛇之觸,罵詈讒謗之語路,已生之苦、劇、麤、猛、不悅、非可意、奪命之身受』,則應於戒圓滿……乃至……常行空屋。 諸比丘!比丘若願『欲能克服於不欣喜、欣喜,不被不欣喜、欣喜所克服,欲能克服隨生之不欣喜、欣喜而住』,則應於戒圓滿……乃至……常行空屋。 諸比丘!比丘若願『欲能克服於怖畏、恐懼,不被怖畏、恐懼所克服,欲能克服隨生之怖畏、恐懼』,則應於戒圓滿……乃至……常行空屋。 諸比丘!比丘若願『欲得增上心現法樂住之四靜慮,隨樂欲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則應於戒圓滿……乃至……常行空屋。 諸比丘!比丘若願『欲自諸漏盡,無漏而於現法之心解脫、慧解脫,欲能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則應於戒圓滿,內心當行寂止,不捨靜慮,成就正觀,常行空屋。 諸比丘!能說『戒具足、波羅提木叉具足而住!守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正行、所行處具足而住!於少少罪見怖畏,受學處而學』者,即緣此而說。」 ### 10.72 七十二 刺[1] ᅟᅟ==[1] 漢譯中阿八四(大正藏一、五六〇b)。== (1)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城大林之重閣講堂,與眾多高名之長老弟子俱,〔謂:〕具壽遮羅、具壽優簸遮羅、具壽伽伽羅、具壽迦陵縛、具壽尼迦陀、具壽迦多黎沙與其餘高名之長老弟子俱。 (2)其時,眾多高名之離車人,善美之車乘相連[2],發出高大聲,為親見世尊而進入大林。 ᅟᅟ==[2] 「相連」。底本之 carapurāya 者依據暹羅本改為 paramparāya。== 時,彼諸具壽即思念: 「此時,眾多高名之離車人,善美之車乘相連,發出高大聲,為親見世尊而進入大林。世尊說:『靜慮者以聲為其刺。』我等宜往牛角娑羅林,於彼處無聲,無雜鬧,當可安穩而住。」 (3)時,彼諸具壽乃往牛角娑羅林。於彼處,彼諸具壽乃得無聲、無雜鬧,安穩而住。 時,世尊即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遮羅在何處耶?優簸遮羅在何處耶?伽伽羅在何處耶?迦陵縛在何處耶?尼迦陀在何處耶?迦多黎沙在何處耶?諸比丘!彼諸長老弟子在何處耶?」 「大德!於此處,彼諸具壽即思念:『此時,眾多高名之離車人,善美之車乘相連,發出高大聲,為親見世尊而入大林。世尊說:「靜慮者以聲為其刺」,我等宜往牛角娑羅林,於彼處無聲、無雜鬧,當可安穩而住。』大德!時,彼諸具壽乃往牛角娑羅林。於彼處,彼諸具壽乃得無聲、無雜鬧,安穩而住。」 (4)「善哉,善哉!諸比丘!如彼大弟子之正說,應如是說。諸比丘!我說:『靜慮者以聲為其刺。』諸比丘!有十刺。何等為十耶? (5)於樂遠離者,樂眾會為刺。於修不淨相者,修淨相為刺。於守護根門者,觀劇為刺。於梵行者,與女相交為刺。於初靜慮,聲為刺。於第二靜慮,尋伺為刺。於第三靜慮,喜為刺。於第四靜慮,入出息為刺。於想受滅定,想、受為刺。貪為刺,瞋為刺,癡為刺。 諸比丘!無刺而住!諸比丘!離刺而住!諸比丘!無刺、離刺而住!諸比丘!阿羅漢無刺而住,諸比丘!阿羅漢離刺而住。諸比丘!阿羅漢無刺、離刺而住。」 ### 10.73 七十三 可愛 (1)「諸比丘!有十法,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何等為十耶? (2)財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美貌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無病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戒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梵行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友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多智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慧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法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天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 諸比丘!此十法為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 (3)諸比丘!此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之十法,有十法之障難。 (4)即:懈怠、不勤者財之障難;不莊嚴、不莊飾者美貌之障難;不攝生者無病之障難;有惡友者戒之障難;不守護諸根者梵行之障難;不信者友之障難;不學習者多智之障難;不恭敬聽聞且不質問者慧之障難;不勤且不觀察者法之障難;邪行者天之障難。 諸比丘!此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之十法,有十法之障難。 (5)諸比丘!此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之十法,有十法之食。 (6)即:不懈怠、勤勇者財之食;莊嚴、莊飾者美貌之食;攝生者無病之食;有善友者戒之食;守護諸根者梵行之食;信者友之食;學習者多智之食;恭敬聽聞、質問者慧之食;勤勉、觀察者法之食;正行者天之食; 諸比丘!此可愛、可樂、可意,於世亦難得之十法,有此十法之食。」 ### 10.74 七十四 增長[1] ᅟᅟ==[1] 參照五集六三.六四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一卷九七頁)、相應部三七女人相應三四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五卷三二〇頁)。== (1)「諸比丘!聖弟子若以十之增長而增長,以聖之增長而增長,得核心,得身之最勝。何等為十耶? (2)即:以田地而增長,以財穀而增長,以妻子而增長,以奴僕使丁而增長,以四足而增長,以信而增長,以戒而增長,以聞而增長,以捨而增長,以慧而增長。 諸比丘!聖弟子若以此十之增長而增長,以聖之增長而增長,得核心,得身之最勝。」 財穀妻子四足獸 皆是增長為富饒 親族知友於大王 有所供養之榮譽 抑或信戒慧捨聞 一切於此世增長 此乃賢智之善人 於現法二法增長[2] ᅟᅟ==[2] 「二法」。即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也。== ### 10.75 七十五 鹿住[1] ᅟᅟ==[1] 六集四四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二卷七九頁)參照。雜阿含三五.二一(大正藏二、二五七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具壽阿難於晨早時,著下衣,持衣鉢,到達鹿住優婆夷家,至已設座而坐。時,鹿住優婆夷即到具壽阿難之處,至已禮敬具壽阿難,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鹿住優婆夷對具壽阿難言: (2)「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法當云何了解耶?以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於後世皆能生於同一趣處也。大德!我之父富蘭那為梵行者、遠離行者,且遠離淫欲之鄙法,彼死之時,世尊授記為『為一來有情且生於兜率天中』。大德!我之叔父梨師達多為非梵行者,以知足妻己,彼死之時,世尊授記為『為一來有情且生於兜率天中』。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法當云何了解耶?以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於後世皆能生於一趣處。」 「姊妹!如是,世尊授記。」 (3)時,具壽阿難於鹿住優婆夷家,受食,從座起而離去。時,具壽阿難由食後乞食而還,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即白世尊言: 「大德!此處,我於晨早時,著下衣,持衣鉢,到達鹿住優婆夷家,至已、設座而坐。大德!時,鹿住婆羅夷即到我處,至已禮敬我,坐於一面。大德!坐於一面之鹿住優婆夷對我而言:『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法當云何了解耶?以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於後世皆能生於同一趣處。大德!我之父富蘭那為梵行者、遠離行者,且遠離淫欲之鄙法,彼死之時,世尊授記為「為一來有情且生於兜率天中」。大德!我叔父梨師達多為非梵行者,以知足己妻,彼死之時,世尊授記為「為一來有情且生於兜率天中」。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法當云何了解耶?以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於後世皆能生於同一趣處。』大德!對如是所說,我即對鹿住優婆夷言:『姊妹!如是,世尊授記。』」 「阿難!愚癡不聰明之女人鹿住優婆夷,以女人慧了知人與人補特伽羅優劣之〔差〕幾何耶? 阿難!世間存有十之補特伽羅。何等為十耶? (4)阿難!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破戒而滅其破戒使無餘,彼不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彼即不聽聞,不多聞,以見不能通達,不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退而不能勝進,唯退失而不能勝進。 (5)阿難!復次,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破戒而滅其破戒使無餘,彼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彼有聽聞,多聞,以見善能通達,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勝進而不退,唯勝進而不退失。 阿難!此中,有籌量者,籌量而曰:『此人亦有如是之法,彼人亦有如是之法,云何有其一者劣,其一者優耶?』阿難!若如是〔籌量〕,於長夜得不利苦惱。阿難!此中,破戒而滅其破戒使無餘,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且有聽聞,有多聞,以見善能通達,得時解脫之補特伽羅者,比先前之補特伽羅更優勝。何以故耶?阿難!法流能渡彼。非如來誰能了知此別耶?阿難!是故,於補特伽羅勿籌量,於補特伽羅勿計量。阿難!於補特伽羅計量之人則衰亡。阿難!我或等於我者當能於補特伽羅計量。 (6)阿難!復次,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持戒而滅其戒使之無餘,彼不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彼即不聽聞,不多聞,以見不能通達,不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退而不能勝進,唯退失而不能勝進。 (7)阿難!復次,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持戒而滅其戒使無餘,彼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彼有聽聞,有多聞,以見善能通達,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勝進而不退,唯勝進而不退失。 阿難!此中,有籌量者……乃至……阿難!我或等於我者當能於補特伽羅計量。 (8)阿難!復次,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苦貪而滅其貪使無餘,彼不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彼即不聽聞,不多聞,以見不能通達,不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退而不能勝進,唯退失而不能勝進。 (9)阿難!復次,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苦貪而滅其貪使無餘,彼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彼有聽聞,有多聞,以見善能通達,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勝進而不退,唯勝進而不退失。 阿難!此中,有籌量者……乃至……阿難!我或等於我者當能於補特伽羅計量。 (10)阿難!復次,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瞋恨而滅其瞋恨使無餘,彼不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彼即不聽聞,不多聞,以見不能通達,不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退而不能勝進,唯退失而不能勝進。 (11)阿難!復次,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瞋恨而滅其瞋恨使無餘,彼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彼有聽聞,有多聞,以見善能通達,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勝進而不退,唯勝進而不退失。 阿難!此中,有籌量者……乃至……阿難!我或等於我者當能於補特伽羅計量。 (12)阿難!復次,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掉舉而滅其掉舉使無餘,彼不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彼即不聽聞,不多聞,以見不能通達,不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退而不能勝進,唯退失而不能勝進。 (13)阿難!復次,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掉舉而滅其掉舉使無餘,彼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彼有聽聞,有多聞,以見善能通達,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勝進而不退,唯勝進而不退失。 阿難!此中,有籌量者,籌量而曰:『此人亦有如是之法,彼人亦有如是之法,云何有其一者劣,其一者優耶?』阿難!若如是〔籌量〕,於長夜得不利苦惱。阿難!此中,掉舉而滅其掉舉使無餘,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且有聽聞,有多聞,以見善能通達,得時解脫之補特伽羅者,比先前之補特伽羅更優勝。何以故耶?阿難!法流能渡彼。非如來誰能了知此別耶?阿難!是故,於補特伽羅勿籌量,於補特伽羅勿計量。阿難!於補特伽羅計量之人則衰亡。阿難!我或等於我者當能於補特伽羅計量。 阿難!愚癡不聰明之女人鹿住優婆夷,以女人慧了知人與人補特伽羅之優劣之〔差〕幾何耶? 阿難!世間存有十之補特伽羅。 阿難!富蘭那持戒,若梨師達多亦同持戒,富蘭那於此處不能了知梨師達多之趣。阿難!梨師達多持慧,若富蘭那亦同持慧,梨師達多於此處不能了知富蘭那之趣。阿難!如是,此之〔兩〕人者俱缺一邊。」 ### 10.76 七十六 不能[1] ᅟᅟ==[1] 參照漢譯雜阿含二八.一一(大正藏二、一九九c)、一四.四(大正藏二、九五c)。== (1)「諸比丘!世間若無三法,則世間不出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世間不現如來所說之法、律。何等為三耶? (2)〔謂:〕生、老、死也。諸比丘!世間若無此三法,則世間不出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世間不現如來所說之法、律。諸比丘!然而,世間有此三法之故,世間出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世間現如來所說之法、律。 (3)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生、斷老、斷死。何等為三耶? (4)若不斷貪,不斷瞋,不斷癡。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生、斷老、斷死。 (5)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貪、斷瞋、斷癡。何等為三耶? (6)若不斷有身見,不斷疑,不斷戒禁取。諸比丘!若不斷此三法,則不能斷貪、斷瞋、斷癡。 (7)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有身見、斷疑、斷戒禁取。何等為三耶? (8)若不斷非如理作意,不斷邪道修習,不斷心退縮。諸比丘!若不斷此三法,則不能斷有身見、斷疑、斷戒禁取。 (9)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非如理作意、斷邪道修習、斷心退縮。何等為三耶? (10)若不斷妄念,不斷不正知,不斷心散亂。諸比丘!若不斷此三法,則不能斷非如理作意、斷邪道修習、斷心退縮。 (11)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妄念、斷不正知、斷心散亂。何等為三耶? (12)若不斷不樂欲見聖者,不斷不樂欲聽聖法,不斷難詰心。諸比丘!若不斷此三法,則不能斷妄心、斷不正知、斷心散亂。 (13)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不樂欲見聖者、斷不樂欲聽聖法、斷難詰心。何等為三耶? (14)若不斷掉舉,不斷不律儀,不斷破戒。諸比丘!若不斷此三法,則不能斷不樂欲見聖者、斷不樂欲聽聖法、斷難詰心。 (15)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掉舉、斷不律儀、斷破戒。何等為三耶? (16)若不斷不信,不斷不親愛,不斷懈怠。諸比丘!若不斷此三法,則不能斷掉舉、斷不律儀、斷破戒。 (17)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不信、斷不親愛、斷懈怠。何等為三耶? (18)若不斷不恭敬,不斷不受諫,不斷惡友。諸比丘!若不斷此三法,則不能斷不信、斷不親愛、斷懈怠。 (19)諸比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不恭敬,斷不受諫,斷惡友。何等為三耶? (20)若不斷無慚,不斷無愧,不斷放逸。諸比丘!若不斷此三法,則不能斷不恭敬、斷不受諫、斷惡友。 (21)諸比丘!無慚、無愧、放逸之時,為放逸之故,不能斷不恭敬、斷不受諫、斷惡友。有惡友之故,不能斷不信、斷不親愛、斷懈怠。為懈怠之故,不能斷掉舉、斷不律儀、斷破戒。為破戒之故,不能斷不樂欲見聖者、斷不樂欲聽聖法、難詰心。有難詰心之故,不能斷妄念、斷不正知、斷心散亂。為心散亂之故,不能斷非如理作意、斷邪道修習、斷心退縮。為心退縮之故,不能斷有身見、斷疑、斷戒禁取。有疑之故,不能斷貪、斷瞋、斷癡。若不斷貪、不斷瞋、不斷癡,則不能斷生、斷老、斷死。 (22)諸比丘!若能斷三法,則能斷生、斷老、斷死。何等為三耶? (23)若能斷貪,斷瞋,斷癡。諸比丘!若能斷此三法,則能斷生、斷老、斷死。 (24)諸比丘!若能斷三法,則能斷貪、斷瞋、斷癡。何等為三耶? (25)若斷有身見,斷疑,斷戒禁取。諸比丘!若能斷此三法,則能斷貪、斷瞋、斷癡。 (26)諸比丘!若能斷三法,則能斷有身見、斷疑、斷戒禁取。何等為三耶? (27)若斷非如理作意,斷邪道修習,斷心退縮。諸比丘!若能斷此三法,則能斷有身見、斷疑、斷戒禁取。 (28)諸比丘!若能斷三法,則能斷非如理作意、斷邪道修習、斷心退縮。何等為三耶? (29)若斷妄念,斷不正知,斷心散亂。諸比丘!若能斷此三法,則能斷非如理作意、斷邪道修習、斷心退縮。 (30)諸比丘!若能斷三法,則能斷妄念、斷不正知、斷心散亂。何等為三耶? 若斷不樂欲見聖者,斷不樂欲聽聖法,斷難詰心。諸比丘!若能斷此三法,則能斷妄念、斷不正知、斷心散亂。 (31)諸比丘!若能斷三法,則能斷不樂欲見聖者、斷不樂欲聽聖法、斷難詰心。何等為三耶? (32)若斷掉舉,斷不律儀,斷破戒。諸比丘!若能斷此三法,則能斷不樂欲見聖者、斷不樂欲聽聖法、斷難詰心。 (33)諸比丘!若能斷三法,則能斷掉舉、斷不律儀、斷破戒。何等為三耶? (34)若斷不信,斷不親愛,斷懈怠。諸比丘!若能斷此三法,則能斷掉舉、斷不律儀、斷破戒。 (35)諸比丘!若能斷三法,則能斷不信、斷不親愛、斷懈怠。何等為三耶? (36)若能斷不恭敬,斷不受諫,斷惡友。諸比丘!若能斷此三法,則能斷不信、斷不親愛、斷懈怠。 (37)諸比丘!若能斷三法,則能斷不恭敬,斷不受諫,斷惡友。何等為三耶? (38)若斷無慚,斷無愧,斷放逸。諸比丘!若能斷此三法,則能斷不恭敬、斷不受諫、斷惡友。 (39)諸比丘!有慚、有愧、不放逸之時,為不放逸故,能斷不恭敬、斷不受諫、斷惡友。為善友故,能斷不信、斷不親愛、斷懈怠。為發勤故,能斷掉舉、斷不律儀、斷破戒。為持戒故,能斷不樂欲見聖者、斷不樂欲聽聖法、斷難詰心。無難詰心故,能斷妄念、斷不正知、斷心散亂。心無散亂故,能斷非如理作意、斷邪道修習、斷心退縮。心無退縮故,能斷有身見、斷疑、斷戒禁取。無疑故,能斷貪、斷瞋、斷癡。若能斷貪、斷瞋、斷癡,則能斷生、斷老、斷死。」 ### 10.77 七十七 鴉 (1)「諸比丘!鴉者成就十之邪法。何等為十耶? (2)即:傲倨、凶暴、強欲、大食、殘酷、無慈悲、怯弱、喧騷、妄念、吝嗇也。 諸比丘!鴉者成就此十之邪法。 (3)諸比丘!如是,惡比丘成就十邪法。何等為十耶? (4)即:傲倨、凶暴、強欲、大食、殘酷、無慈悲、怯弱、喧騷、妄念、吝嗇也。 諸比丘!惡比丘成就此十邪法。」 ### 10.78 七十八 尼犍子 (1)「諸比丘!尼犍子者成就十邪法。何等為十耶? (2)諸比丘!尼犍子者不信;諸比丘!尼犍子者破戒;諸比丘!尼犍子者無慚;諸比丘!尼犍子者無愧;諸比丘!尼犍子者與善士不交;諸比丘!尼犍子者自讚毀他;諸比丘!尼犍子者妄取現世,起堅固執,棄捨難;諸比丘!尼犍子者詭詐;諸比丘!尼犍子者有惡欲;諸比丘!尼犍子者有邪見。 諸比丘!尼犍子者成就此十邪法。」 ### 10.79 七十九 事[1](一) ᅟᅟ==[1] 參照九集第二十九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四卷七五頁)。== (1)「諸比丘!有十之嫌恨事。何等為十耶? (2)『彼已作不饒益於我』,故結嫌恨。『彼現作不饒益於我』,故結嫌恨。『彼當作不饒益於我』,故結嫌恨。『彼已作不饒益於我可愛、可意者』,〔故結嫌恨。『彼〕現作不饒益〔於我可愛、可意者〕』,〔故結嫌恨。『彼〕當作不饒益〔於我可愛、可意者〕』,故結嫌恨。『彼已作饒益於我非可愛、非可意者』,〔故結嫌恨。『彼〕現作饒益〔於我非可愛、非可意者』,故結嫌恨。『彼當作饒益於我非可愛、非可意者』,故結嫌恨。非理而忿。 諸比丘!此乃十嫌恨事也。」 ### 10.80 八十 事[1](二) ᅟᅟ==[1] 參照九集第三〇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四卷七六頁)。== (1)「諸比丘!有十嫌恨之調伏。何等為十耶? (2)『彼即使已作不饒益於我,有何相干耶?』故嫌恨調伏。『彼即使現作不饒益於我,有何相干耶?』故嫌恨調伏。『彼即使當作不饒益於我,有何相干耶?』故嫌恨調伏。『彼即使已作不饒益於我可愛、可意者,有何相干耶?』故嫌恨調伏。『彼即使現作不饒益於我可愛、可意者,有何相干耶?』故嫌恨調伏。『彼即使當作不饒益於我可愛、可意者,有何相干耶?』故嫌恨調伏。『彼即使已作饒益於我非可愛、非可意者,有何相干耶?』故嫌恨調伏。『彼即使現作饒益於我非可愛、非可意者,有何相干耶?』故嫌恨調伏。『彼即使當作饒益於我非可愛、非可意者,有何相干耶?』故嫌恨調伏。非理而不忿。 諸比丘!此乃十嫌恨之調伏也。」 第八 願品〔畢〕 此中,攝頌曰: (一)願、(二)刺、(三)可愛、 (四)增長、(五)鹿住、 (六)不能、(七)鴉、 (八)尼犍子、(九~一〇)二之事。 ## 第九 長老品 ### 10.81 八十一 婆醯迦 (1)爾時,世尊住瞻波國伽伽羅池邊。時,具壽婆醯迦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婆醯迦白世尊言: 「大德!如來出離、離繫、解脫幾何之法,以自在心而住耶?」 (2)「婆醯迦!如來出離、離繫、解脫十法,以自在心而住。何等為十耶? (3)婆醯迦!如來出離、離繫、解脫其色,以自在心而住。婆醯迦!如來出離、離繫、解脫其受……想……行……識……生……老……死……苦……煩惱,以自在心而住。 (4)婆醯迦!譬如優鉢羅、鉢曇摩、分陀利華,生於水中,長於水中,自水而現,不染於水而立。婆醯迦!如是,如來出離、離繫、解脫此十法,以自在心而住。」 ### 10.82 八十二 阿難 (1)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時,世尊對具壽阿難說: (2)「阿難!比丘無信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阿難!比丘破戒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阿難!比丘少聞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阿難!比丘惡語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阿難!比丘有惡友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阿難!比丘懈怠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阿難!比丘妄念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阿難!比丘不知足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阿難!比丘惡欲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阿難!比丘邪見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 阿難!比丘若能成就此十法,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無有是處。 (3)阿難!比丘有信而於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阿難!比丘持戒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阿難!比丘多聞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阿難!比丘善語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阿難!比丘有善友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阿難!比丘發勤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阿難!比丘持念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阿難!比丘知足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阿難!比丘少欲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阿難!比丘正見而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 阿難!比丘若成就此十法,於此法、律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 ### 10.83 八十三 芬那[1] ᅟᅟ==[1] 參照八集八十二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三卷二五九頁)。== (1)時,具壽普尼耶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普尼耶即白世尊言: 「大德!有何因何緣,如來有時思、有時不思說法耶?」 (2)「普尼耶!比丘若有信而不能來詣,則如來不思說法。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之時,如來即思說法。 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而不能承事,〔則如來不思說法。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且承事之時,如來即思說法。 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而不能請問,則如來不思說法。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之時,如來即思說法。 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而不能傾聽其法,則如來不思說法。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之時,如來即思說法。 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不能受持其法,〔則如來不思說法。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受持其法之時,如來即思說法。 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受持其法而不能觀察所持之法義,〔則如來不思說法。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受持其法,觀察所持法義之時,如來即思說法。 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受持其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而非法隨法行,〔則如來不思說法。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受持其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而法隨法行之時,如來即思說法。 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受持其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而法隨法行,然非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不能成就述義之語言,則如來不思說法。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受持其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而法隨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語言之時,如來即思說法。 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受持其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而法隨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之語言,不能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則如來不思說法。 (3)普尼耶!比丘若有信來詣,承事請問,傾聽其法,聽而受持其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而法隨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之語言,能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同梵行者之時,如來即思說法。 普尼耶!成就此十法時,如來一向即思說法。」 ### 10.84 八十四 記說 (1)此時,具壽摩訶目犍連告諸比丘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應答摩訶目犍連。摩訶目犍連即說: (2)「友等!此處有比丘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而記說了悟。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與彼審問、究明、談論。彼為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所審問、究明、談論而惑、困惑、厄、苦、厄苦。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作意,謂:『云何此具壽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而記說了悟耶?』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了知,謂:『此具壽有忿,以忿纏之心多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忿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恨,以恨纏之心多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恨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覆,以覆纏之心多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覆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惱,以惱纏之心多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惱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嫉,以嫉纏之心多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嫉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慳,以慳纏之心多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慳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誑,以誑纏之心多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誑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諂,以諂纏之心多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諂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惡欲,以欲纏之心多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欲之纏乃損減。此具壽妄念也,更有所作,以少分之勝進,中途而廢,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中途而廢者乃損減也。』 (3)友等!比丘若不棄此十法,欲於此法、律〔中〕增長、增大、增廣者無有是處。友等!比丘棄此十法之時,欲於此法、律〔中〕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 ### 10.85 八十五 誇 (1)爾時,具壽摩訶周陀住支提國之薩寒若。此時,具壽摩訶周陀告諸比丘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應答具壽摩訶周陀。具壽摩訶周陀即說: (2)「友等!此處有比丘,誇奢證得而言:『我乃入出初靜慮,我乃入出第二靜慮,我乃入出第三靜慮,我乃入出第四靜慮,我乃入出虛空無邊處,我乃入出識無邊處,我乃入出無所有處,我乃入出非想非非想處,我乃入出想受滅。』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與彼審問、究明、談論。彼為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所審問、究明、談論而惑、困惑、厄、苦、厄苦。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作意,謂:『云何此具壽誇奢證得而言:「我乃入出初靜慮……乃至……我乃入出想受滅」耶?』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了知,謂:『此具壽於長夜,其戒所作有缺,所作有穿,所作有雜,所作有穢;非作常恆,非轉常恆。此具壽破戒也,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破戒乃損減。此具壽無信,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無信乃損減。此具壽少聞而非法行,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少聞乃損減。此具壽惡語,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惡語乃損減。此具壽有惡友,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惡友乃損減。此具壽懈怠,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懈怠乃損減。此具壽妄念,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妄念乃損減。此具壽詭詐,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詭詐乃損減。此具壽難滿,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難滿乃損減。此具壽劣慧,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劣慧乃損減。』 (3)友等!譬如有友,語其友而言:『友!汝若須財,可乞財於我,我當與財於汝』。彼友有須財之事時,語其友而言:『友!我須財,當與財於我!』彼言:『友!果爾,可掘此處!』彼掘其處而不得。彼言:『友!汝言虛偽、言不實於我,言:「可掘此處!」』彼言:『友!我非言虛偽、言不實於汝,果爾,可掘此處!』彼掘其處而不得。彼言:『友!汝言虛偽、言不實於我,言:「可掘此處!」』彼言:『友!我非言虛偽、言不實於汝,果爾,可掘此處!』彼掘其處而不得。彼言:『友!汝言虛偽、言不實於我,言:「可掘此處!」』彼言:『友!我非言虛偽、言不實於汝,我顛狂,心顛倒也』。 友等!如是有比丘誇奢證得而言:『我乃入出初靜慮,我乃入出第二靜慮,我乃入出第三靜慮,我乃入出第四靜慮,我乃入出虛空無邊處,我乃入出識無邊處,我乃入出無所有處,我乃入出非想非非想處,我乃入出想受滅。』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與彼審問、究明、談論,彼為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所審問、究問、談論而惑、困惑、厄、苦、厄苦。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作意,謂:『云何此具壽者誇奢證得而言:「我乃入出初靜慮……乃至……我乃入出想受滅」耶?』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了知,謂:『此具壽於長夜,其戒所作有缺,所作有穿,所作有雜,所作有穢;非作常恆,非轉常恆。此具壽破戒,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破戒乃損減。此具壽無信,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無信乃損減。此具壽少聞而非法行,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少聞乃損減。此具壽惡語,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惡語乃損減。此具壽有惡友,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惡友乃損減。此具壽懈怠,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懈怠乃損減。此具壽妄念,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妄念乃損減。此具壽詭詐,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詭詐乃損減。此具壽難滿,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難滿乃損減。此具壽劣慧,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劣慧乃損減。』 (4)友等!比丘若不棄此十法,於此法、律中欲增長、增大、增廣者無有是處。友等!比丘若棄此十法之時,於此法、律中欲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 ### 10.86 八十六 悟了 (1)爾時,具壽摩訶迦葉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此時,具壽摩訶迦葉告諸比丘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應答具壽摩訶迦葉。具壽摩訶迦葉乃說: (2)「友等!此處有比丘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而記說了悟。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與彼審問、究明、談論。彼為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所審問、究明、談論而惑、困惑、厄、苦、厄苦。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作意,謂:『云何此具壽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而記說了悟耶?』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了知,謂:『此具壽為增上慢,謂增上慢為諦,想未得為得,想未作為作,想未證得為證得,以增上慢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而記說了悟。』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作意,謂:『此具壽依何故,為增上慢,謂增上慢為諦,想未得為得,想未作為作,想未證得為證得,以增上慢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而記說了悟耶?』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了知,謂:『此具壽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諸法為初善、中善、後善而義具文備;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如是之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是故此具壽為增上慢,謂增上慢為諦,想未得為得,想未作為作,想未證得為證得,以增上慢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而記說了悟。』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有靜慮,等至善巧、他心善巧、他心差別善巧者,以心如是了知其心而了知,謂:『此具壽有貪欲,以多纏貪欲之心而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貪欲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瞋恚,以多纏瞋恚之心而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瞋恚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惛眠,以多纏惛眠之心而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惛眠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掉舉,以多纏掉舉之心而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掉舉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疑惑,以多纏疑惑之心而住,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疑惑之纏乃損減。此具壽有事業之愛樂,愛樂事業,繫於事業之愛樂,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事業之愛樂乃損減。此具壽有談說之愛樂,愛樂談說,繫於談說之愛樂,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談說之愛樂乃損減。此具壽有睡眠之愛樂,愛樂睡眠,繫於睡眠之愛樂,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睡眠之愛樂乃損減。此具壽有伴侶之愛樂,愛樂伴侶,繫於伴侶之愛樂,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伴侶之愛樂乃損減。此具壽妄念,更有所作,以少分之勝進,中途而廢,然於如來所說之法、律,則中途而廢乃損減。』 (3)友等!比丘若不捨此十法,於此法、律中欲增長、增大、增廣者無有是處。友等!比丘若棄此十法之時,於此法、律中增長、增大、增廣者實有是處。」 ### 10.87 八十七 鬥諍[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九四(大正藏一、五七六a)。== (1)此時,世尊因黑比丘而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鬥諍為事,不稱讚止諍。諸比丘!比丘若以鬥諍為事,不稱讚止諍,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3)諸比丘!復次,有比丘,不欲學,不稱讚學之受持。諸比丘!比丘若不欲學,不稱讚學之受持,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4)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惡欲而不稱讚欲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有惡欲而不稱讚欲之調伏,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5)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忿而不稱讚忿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有忿而不稱讚忿之調伏,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6)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覆而不稱讚覆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有覆而不稱讚覆之調伏,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7)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誑而不稱讚誑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有誑而不稱讚誑之調伏,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8)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諂而不稱讚諂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有諂而不稱讚諂之調伏,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9)諸比丘!復次,有比丘,不察忍其法,不稱讚法之察忍。諸比丘!比丘若不察忍其法,不稱讚法之察忍,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10)諸比丘!復次,有比丘,不宴默,不稱讚宴默。諸比丘!比丘若不宴默,不稱讚宴默,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11)諸比丘!復次,有比丘,不敬禮同梵行者,不稱讚敬禮。諸比丘!比丘若不敬禮同梵行者,不稱讚敬禮,此乃不資於愛念、〔不資於尊重、不資於修習、不資於沙門法、〕不資於一趣之法。 (12)諸比丘!如是之比丘,生如是欲:『欲令同梵行者恭敬、尊重、敬重、供養於我』,同梵行者乃不恭敬、不尊重、不敬重而不供養於彼。何以故耶?諸比丘!即有智之同梵行者觀彼未斷彼等惡不善法。 (13)諸比丘!譬如有未調之馬,生如是欲:『令人置我於良馬之處,令食良馬之食,令施良馬之調理』,人乃不置彼於良馬之處,不令食良馬之食,不施良馬之調理。何以故耶?諸比丘!即有智之人觀彼未斷詐誑、詐瞞、歪曲、邪曲。諸比丘!如是,如是之比丘,生如是欲:『令同梵行者恭敬、尊重、敬重、供養於我』,同梵行者乃不恭敬、不尊重、不敬重而不供養於彼。何以故耶?諸比丘!即有智之同梵行者觀彼未斷彼等惡不善法。 (1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為鬥諍而稱讚止諍。諸比丘!比丘若不為鬥諍而稱讚止諍,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15)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欲學且稱讚學之受持。諸比丘!比丘若欲學且稱讚學之受持,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16)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少欲且稱讚欲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少欲且稱讚欲之調伏,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17)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無忿且稱讚忿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無忿且稱讚忿之調伏,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18)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無覆且稱讚覆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無覆且稱讚覆之調伏,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19)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無誑且稱讚誑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無誑且稱讚誑之調伏,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20)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無諂且稱讚諂之調伏。諸比丘!比丘若無諂且稱讚諂之調伏,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21)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察忍法且稱讚法之察忍。諸比丘!比丘若察忍法且稱讚法之察忍,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22)諸比丘!復次,有比丘,宴默且稱讚宴默。諸比丘!比丘若宴默且稱讚宴默,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23)諸比丘!復次,有比丘,禮敬同梵行者且稱讚禮敬。諸比丘!比丘若禮敬同梵行者且稱讚禮敬,此乃資於愛念、尊重、修習、沙門法、一趣之法。 (24)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不生如是欲:『令同梵行者恭敬、尊重、敬重、供養於我』,同梵行者亦恭敬、尊重、敬重、供養於彼。何以故耶?諸比丘!即有智之同梵行者觀彼已斷彼等惡不善法。 (25)諸比丘!譬如有良馬,不生如是欲:『令人置我於良馬之處,令食良馬之食,令施良馬之調理』,人亦置彼於良馬之處,令食良馬之食,施良馬之調理。何以故耶?諸比丘!即有智之人觀彼已斷詐誑、詐瞞、歪曲、邪曲。諸比丘!如是,如是之比丘,不生欲如是:『令同梵行者恭敬、尊重、敬重、供養於我』,同梵行者亦恭敬、尊重、敬重、供養於彼。何以故耶?諸比丘!即有智之同梵行者觀彼已斷彼等惡不善法。」 ### 10.88 八十八 〔難〕[1] ᅟᅟ==[1] 參照十一集第六經。== (1)「諸比丘!比丘若罵詈呵責同梵行者,誹謗聖者,則任何處、任何可能,無不墮於十難中隨一之難。何等為十耶? (2)即未證得者不能證得,已證得者失,不明正法,於正法有增上慢,不欣修梵行,犯隨一之雜染罪,病於重患,顛狂亂心,蒙昧而命終,身壞命終而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 諸比丘!比丘若罵詈呵責同梵行者,誹謗聖者,則任何處為任何可能,無不墮於此十難中隨一之難。」 ### 10.89 八十九 拘迦利[1] ᅟᅟ==[1] 參照相應部經典六.一.九【南傳】,~一〇(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二卷二五〇頁)、經集三.一〇(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六卷三大品拘迦利耶經)。漢譯相當之個處則出於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四卷拘迦利耶經註[01]。== (1)時,拘迦利比丘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拘迦利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舍利弗、目犍連有惡欲,制於惡欲。」 「勿言如是,拘迦利!勿言如是,拘迦利!拘迦利!對舍利弗、目犍連應有信心!舍利弗、目犍連乃善美者。」 拘迦利比丘二度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者我所信、所賴。然而,舍利弗、目犍連有惡欲,制於惡欲。」 「勿言如是,拘迦利!勿言如是,拘迦利!拘迦利!對舍利弗、目犍連應有信心!舍利弗、目犍連乃善美者。」 拘迦利比丘三度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者我所信、所賴。然而,舍利弗、目犍連有惡欲,制於惡欲。」 「勿言如是,拘迦利!勿言如是,拘迦利!拘迦利!對舍利弗、目犍連應有信心!〕舍利弗、目犍連乃善美者。」 (2)時,拘迦利即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拘迦利比丘離去不久,於其全身生像芥子粒之瘡。芥子粒乃變成像豆粒,豆粒乃變成像大豆,大豆乃變成像棗核,棗核乃變成像棗子,棗子乃變成像餘甘子,餘甘子乃變成像未熟之木瓜,未熟之木瓜乃變成像木瓜,木瓜乃裂流膿與血。彼即如吞毒之魚,臥於芭蕉之葉上。 (3)時,辟支梵都頭到拘迦利比丘之處,至已立於空中,對拘迦利比丘言: 「拘迦利!對舍利弗、目犍連應有信心!舍利弗、目犍連乃善美者。」 「友!汝是誰耶?」 「我乃辟支梵都頭。」 「友!世尊非授記汝為不還耶?然而,何故來此處耶?寧見汝所犯!」 時,辟支梵都頭即以偈對拘迦利比丘而說: 「人生如縷 口中生斧 愚人惡語 以此截己 稱讚毀訾 毀訾稱讚 依口而累積惡運 因惡運故不得樂 於骰子一切財產 失已惡運尚些少 於善逝意有瞋者 更加大之惡運也 若起惡語意而呵責聖者 則趣向 十萬三十六尼[A1]剌部陀歲 與五頞部陀歲間之地獄」 ᅟᅟ==[A1] 剌【CB】,刺【南傳】== (4)時,拘迦利比丘即以其病命終。命終之拘迦利比丘對舍利弗、目犍連起害心故,生於紅蓮地獄。 時,娑婆主梵天即於深夜現殊妙之色相,徧照祇樹林,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娑婆主梵天即白世尊言: 「大德!拘迦利比丘命終。大德!命終之拘迦利比丘對舍利弗、目犍連起害心之故,生於紅蓮地獄。」 娑婆主梵天如是而言,如是言已禮敬世尊,右繞而沒於其處。 (5)時,世尊於過其夜後,告諸比丘說: 「諸比丘!是夜,娑婆主梵天於深夜現殊妙之色相,徧照祇樹林,來到我處。來已禮敬於我,退立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娑婆主梵天白我言:『大德!拘迦利比丘命終。大德!命終之拘迦利比丘對舍利弗、目犍連起害心故,生於紅蓮地獄。』諸比丘!娑婆主梵天如是而言,如是言已禮敬我,右繞而沒於其處。」 (6)於如是所說,有一比丘即白世尊而言: 「大德!紅蓮地獄之壽量者幾何耶?」 「比丘!紅蓮地獄之壽量者長幾歲、幾百歲、幾千歲、幾百千歲者不易算數。」 「大德!果爾,能以譬喻說耶?」 「比丘!當能。」 世尊即說: 「比丘!譬如有二十拘薩羅量胡麻之載量,人從此經百歲每出一粒之胡麻,比丘!依此方便而二十拘薩羅量之胡麻盡,則此一頞部陀地獄還迅速。比丘!二十頞部陀地獄等於一尼[A2]剌部陀地獄。比丘!二十尼[A3]剌部陀地獄等於一阿婆婆地獄。比丘!二十阿婆婆地獄等於一阿訶訶地獄。比丘!二十阿訶訶地獄等於一阿吒吒地獄。比丘!二十阿吒吒地獄等於一白睡蓮地獄。比丘!二十白睡蓮地獄等於一青睡蓮地獄。比丘!二十青睡蓮地獄等於一青蓮地獄。比丘!〔二十〕青蓮地獄等於一白蓮地獄。比丘!二十白蓮地獄等於一紅蓮地獄。比丘!拘迦利比丘對舍利弗、目犍連起害心故,生於紅蓮地獄。」 ᅟᅟ==[A2] 剌【CB】,刺【南傳】== ᅟᅟ==[A3] 剌【CB】,刺【南傳】== 世尊如是所說。善逝、師如是說已,更說: 「人生如縷 口中生斧 愚人惡語 以此截己 稱讚毀訾 毀訾稱讚 依口而累積惡運 因惡運故不得樂 於骰子一切財產 失已惡運尚些少 於善逝意有瞋者 更加大之惡運也 若起惡語意而呵責聖者 則趣向 十萬三十六尼[A4]剌部陀歲 與五頞部陀歲間之地獄」 ᅟᅟ==[A4] 剌【CB】,刺【南傳】== ### 10.90 九十 力[1] ᅟᅟ==[1] 參照八集第三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三卷八六【南傳】,~八七頁)、雜阿含二六.五七~五八(大正藏二.一八八c)。== (1)時,具壽舍利弗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時,世尊對具壽舍利弗,言: 「舍利弗!於漏盡比丘有幾何之力,成就其力而漏盡比丘稱『我漏已盡』,為漏盡耶?」 「大德!於漏盡比丘有十力,成就其力之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云何為十? (2)大德!此處,漏盡比丘,已以正慧如實善觀『一切之諸行為無常』。大德!漏盡比丘,已以正慧如實善觀『一切之諸行為無常』,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3)大德!復次,漏盡比丘,已以正慧如實善觀『諸欲如火炭』。大德!漏盡比丘,已以正慧如實善觀『諸欲如火炭』,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4)大德!復次,漏盡比丘,已將其心,趣向於離,傾向於離,臨入於離,住於離,歡喜離,盡一切漏所生之法。大德!漏盡比丘,已將其心,趣向於離,傾向於離,臨入於離,住於離,歡喜離,盡一切漏所生之法,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5)大德!復次,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四念處。大德!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四念處,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6)大德!復次,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四正勤〔大德!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四正勤,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大德!復次,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四神足。〔大德!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四神足,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大德!復次,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五根。〔大德!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五根,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大德!復次,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五力。〔大德!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五力,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大德!復次,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七覺支。〔大德!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七覺支,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大德!復次,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八支聖道。大德!漏盡比丘,已修習善修八支聖道,此乃漏盡比丘之力。依此力而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大德!於漏盡比丘有如是十力,成就其力之漏盡比丘則稱『我漏已盡』,為漏盡。」 第九 長老品〔畢〕 攝頌曰: (一)婆醯迦、(二)阿難、 (三)普尼耶、(四)記別、 (五)誇、(六)悟了、(七)鬥諍、 (八)〔難〕、(九)拘迦利、(十)力。 ## 第一〇 優婆塞品 ### 10.91 九十一 行欲人[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一二六行欲經(大正藏一.六一五a)、伏婬經(大正藏一.八六三)。相應部經典原典第四卷一二三一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六卷三一頁)。==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給孤獨居士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時,世尊對給孤獨居士說: (2)「居士!有十之行欲人存於世間。何等為十耶? (3)居士!此處有一類之行欲人,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不快樂、不歡喜,而且不能分配、不作福業。 (4)居士!此處又有一類之行欲人,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但是不能分配、不作福業。 (5)居士!此處又有一類之行欲人,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 (6)居士!此處又有一類之行欲人,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不快樂、不歡喜,而且不能分配、不作福業。 (7)居士!此處又有一類之行欲人,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但是不能分配、不作福業。 (8)居士!此處又有一類之行欲人,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 (9)居士!此處又有一類之行欲人,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不快樂、不歡喜,而且不能分配、不作福業。 (10)居士!此處又有一類之行欲人,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但是不能分配、不作福業。 (11)居士!此處又有一類之行欲人,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貪著、迷卻、墮罪、不見過患、不知出要而受用此等之財物。 (12)居士!此處又有一類之行欲人,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不貪著、不迷卻、不墮罪、見過患、知出要而受用此等之財物。 (13)居士!此中,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不快樂、不歡喜,不能分配、不作福業之行欲人,當依三處而責。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第一之處而責;自己不快樂、不歡喜者,當依第二之處而責;不能分配、不作福業者,當依第三之處而責。 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三處而責。 (14)居士!此中,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不能分配、不作福業之行欲人,當依二處而責,當依一處而稱。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第一之處而責;自己快樂、歡喜者,當依一處而稱;不能分配、不作福業者,當依第二之處而責。 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二之處而責,當依此一之處而稱。 (15)居士!此中,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之行欲人,當依一處而責,當依二處而稱。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一之處而責;自己快樂、歡喜者,當依第一處而稱;能分布、作福業者,當依第二之處而稱。 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一之處而責,當依此二之處而稱。 (16)居士!此中,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不快樂、不歡喜,而且不能分配、不作福業之行欲人,當依一處而稱,當依三處而責。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一處而稱;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第一之處而責;自己不快樂、不歡喜者,當依第二之處而責;不能分配、不作福業者,當依第三之處而責。 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一之處而稱,當依此三之處而責。 (17)居士!此中,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但是不能分配、不作福業之行欲人,當依二處而稱,當依二處而責。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第一之處而稱;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第一之處而責;自己快樂、歡喜者,當依第二之處而稱;不能分配、不作福業者,當依第二之處而責。 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二之處而稱,當依此二之處而責。 (18)居士!此中,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非法無道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之行欲人,當依三處而稱,當依一處而責。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第一之處而稱;非法無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一處而責;自己快樂、歡喜者,當依第二之處而稱;能分配、作福業者,當依第三之處而稱。 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三之處而稱,當依此一之處而責。 (19)居士!此中,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不快樂、不歡喜,而且不能分配、不作福業之行欲人,當依一處而稱,當依二處而責。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一處而稱;自己不快樂、不歡喜者,當依第一之處而責;不能分配、不作福業者,當依第二之處而責。 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一之處而稱,當依此二之處而責。 (20)居士!此中,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不能分配、不作福業之行欲人,當依二處而稱,當依一處而責。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第一處而稱;自己快樂、歡喜者,當依第二之處而稱;不能分配、不作福業者,當依第一之處而責。 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二之處而稱,當依此一之處而責。 (21)居士!此中,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貪著、迷卻、墮罪、不見過患、不知出要而受用此等財物之行欲人,當依三處而稱,當依一處而責。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者,當依第一處而稱;自己快樂、歡喜者,當依第二之處而稱;能分配、作福業者,當依第三之處而稱;貪著、迷卻、墮罪、不見過患、不知出要而受用此等之財物者,當依一處而責。 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三之處而稱,當依此一之處而責。 (22)居士!此中,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不貪著、不迷卻、不墮罪、見過患、知出要而受用此等財物之行欲人,當依四處而稱。如法以道而求法者,當依第一處而稱;自己快樂、歡喜者,當依第二之處而稱;能分配、作福業者,當依第三之處而稱;不貪著、不迷卻、不墮罪、見過患、知出要而受用此等之財物者,當依第四之處而稱。 居士!此行欲人當依此四之處而稱。 居士!有此十之行欲人存於世間。 (23)居士!此十行欲人之中,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不貪著、不迷卻、不墮罪、見過患、知出要而受用此等財物之行欲人,當為此十行欲人中之最上最勝上首至上最尊。 居士!譬如依牛而有乳,依乳而有酪,依酪而有生酥,依生酥而有熟酥,依熟酥而有精酥,是名為此中之最上。居士!如是,此中行欲人之中,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如法以道而追求財物已,自己快樂、歡喜,而且能分配、作福業,不貪著、不迷卻、不墮罪、見過患、知出要而受用此等財物之行欲人,當為此十行欲人中之最上最勝上首至上最尊。」 ### 10.92 九十二 怨讎[1] ᅟᅟ==[1] 參照九集第二七經(南傳大藏經第二十四卷上七〇頁)。== (1)時,給孤獨居士〔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時,世尊對給孤獨居士說: (2)「居士!於聖弟子有五種怖畏與怨讎止息,成就四預流支,以慧善觀善通達聖理之時,若欲則自得記曰:『於我則地獄滅盡,畜生滅盡,餓鬼趣滅盡,惡生、惡趣、墮處滅盡,為預流也,墮法滅,決定而趣向等覺』。 何等為五種怖畏與怨讎止息耶? (3)居士!殺生者,緣殺生而於現法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生怖畏、怨讎,於心中受苦、憂。若能遠離殺生,則於現法不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不生怖畏、怨讎,於心中不受苦、憂。若能遠離殺生,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4)居士!不與取者,〔緣不與取而於現法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生怖畏、怨讎,於心中受苦、憂。若能遠離不與取,則於現法不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不生怖畏、怨讎,於心中不受苦、憂。若能遠離不與取,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居士!〕邪淫者,〔緣邪淫而於現法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生怖畏、怨讎,於心中受苦、憂。若能遠離邪淫,則於現法不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不生怖畏、怨讎,於心中不受苦、憂。若能遠離邪淫,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居士!〕妄語者,〔緣妄語而於現法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生怖畏、怨讎,於心中受苦、憂。若能遠離妄語,則於現法不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不生怖畏、怨讎,於心中不受苦、憂。若能遠離妄語,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居士!〕飲酒者,緣飲酒而於現法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生怖畏、怨讎,於心中受苦、憂。若能遠離飲酒,則於現法不生怖畏、怨讎,亦於來世不生怖畏、怨讎,於心中不受苦、憂。若能遠離飲酒,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此為五種怖畏與怨讎止息。 何等為成就四預流支耶? (5)居士!此處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於法成就證淨,曰:『世尊之法是善說、現見、不時、來見、引導、智者應自知』。 於僧成就證淨,曰:『世尊之聲聞眾是妙行者,世尊之聲聞眾是直行者,世尊之聲聞眾是應理行者,世尊之聲聞眾是和敬行者,謂是四雙八輩,世尊之聲聞眾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也』。 成就聖者所樂之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能發三摩地之戒。 此為成就四預流支。 何等為以慧善觀善通達聖理耶? (6)居士!此處有聖弟子,如是思擇:『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無故此無,彼滅故此滅。謂以無明為緣而行生,以行為緣而識生,以識為緣而名色生,以名色為緣而六處生,以六處為緣而觸生,以觸為緣而受生,以受為緣而渴愛生,以渴愛為緣而取生,以取為緣而有生,以有為緣而生生,以生為緣而老死愁悲苦憂惱生。如是則此一切苦蘊之集起。復次,無明無餘遠離滅盡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渴愛滅,渴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是則此乃一切苦蘊滅也。』 此為以慧善觀善通達聖理。 居士!於聖弟子有此五種怖畏與怨讎止息,成就此四預流支,以慧善觀善通達聖理之時,若欲則自得記曰:『於我則地獄滅盡,畜生滅盡,餓鬼趣滅盡,惡生、惡趣、墮處滅盡,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而趣向等覺』。」 ### 10.93 九十三 見[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四.三〇(大正藏二.二四八c)、別譯雜阿含一一.四(大正藏二.四四八b)。== (1)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給孤獨居士於日出時,出舍衛城,詣見世尊。時,給孤獨居士即思念: 「且非詣見世尊之時,世尊宴默〔未起〕,亦非參見意修習比丘之時,意修習之比丘亦宴默〔未起〕。我宜往詣外道修行者之園。」 時,給孤獨居士即往外道修行者之園。 (2)其時,諸之外道修行者,相集叫喚,出高大之聲,談論種種之畜生論而坐。彼等外道修行者,見給孤獨居士從遠處而來,見而互戒言: 「諸賢!少聲,諸賢!勿出聲。彼給孤獨居士來,乃沙門瞿曇之弟子,為沙門瞿曇之弟子:白衣之在家人等,住於舍衛城,此給孤獨居士是其中之一人。彼具壽等喜愛少聲,謹慎少聲,稱讚少聲,若知集會之為少聲,則思足來。」 時,彼等〔外道〕修行者乃沈默也。 (3)時,給孤獨居士即到達彼等〔外道〕修行者之處,至已與彼等外道修行者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時,彼等〔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言: 「居士!說!沙門瞿曇之見者云何?」 「大德等!我不悉知世尊之見。」 「居士!汝若不悉知沙門瞿曇之見,則居士!說!諸比丘之見云何?」 「大德!我不悉知諸比丘之見。」 「居士!汝若不悉知沙門瞿曇之見,若不悉知諸比丘之見,則居士!說!汝之見云何?」 「大德!說我之見於我非難事,然惟願先說具壽等自身之見,後說我之見,於我當非難事。」 (4)如是所說,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世間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世間是有邊,〔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世間是無邊,〔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命者即此身,〔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命與身者是異,〔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如來死後是有,〔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如來死後是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如來死後是有而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5)如是所說,給孤獨居士即對彼等〔外道〕修行者言: 「大德等!有謂『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之具壽,此具壽之見因自非如理作意或緣他說而生。彼見生成、有為、心所思〔皆〕緣起所生也。諸之生成、有為、心所思、緣起所生者無常也,無常者苦也。對於諸苦彼具壽執著,彼具壽繫著。大德等!有謂『世間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之具壽,此具壽之見因自非如理作意或緣他說而生。彼見生成、有為、心所思〔皆〕緣起所生也。諸之生成、有為、心所思、緣起所生者無常也,無常者苦也。對於諸苦彼具壽執著,彼具壽繫著。大德等!有謂『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命者即此身……命與身者異……如來死後是有……如來死後是無……如來死後是有而無……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之具壽,此具壽之見因自非如理作意或緣他說而生。彼見生成、有為、心所思〔皆〕緣起所生也。諸之生成、有為、心所思、緣起所生者無常也,無常者苦也。對於諸苦彼具壽執著,彼具壽繫著。」 (6)如是所說,彼等〔外道〕修行者即對給孤獨居士言: 「居士!我等已說一切自己之見。居士!說!汝之見云何?」 「大德等!諸之生成、有為、心所思、緣起所生者無常也,無常者苦也,苦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自我。大德等!此乃我之見也。」 「居士!諸之生成、有為、心所思、緣起所生者無常也,無常者苦也。對於諸苦,居士!汝乃執著,居士!汝乃繫著。」 「大德等!諸之生成、有為、心所思、緣起所生者無常也,無常者苦也;苦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自我。如是,以正慧如實善觀,更如實了知出離。」 如是所說,彼等〔外道〕修行者即沈默、羞愧、下肩、伏面、消沈,不能應答而坐。 (7)時,給孤獨居士了知彼等〔外道〕修行者之沈默、羞愧、下肩、伏面、消沈而不能應答,即從座起,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給孤獨居士即將與彼等外道修行者所談話之一切白世尊。 「善哉!善哉!居士!居士!汝如是時時以彼等愚人之法,善令墮負。」 時,世尊即說法而教示、勸導、讚勵、慶慰給孤獨居士。時,給孤獨居士即於世尊說法而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後,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 (8)時,世尊於給孤獨居士離去不久,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比丘於此法、律,即使成滿法臘百歲,當如給孤獨居士之所作,如是以外道修行者之法,善令墮負。」 ### 10.94 九十四 跋耆 (1)爾時,世尊住[A5]瞻波城伽伽池邊。時,跋耆居士於日出時,出瞻波城,詣見世尊。時,跋耆居士即思念: ᅟᅟ==[A5] 瞻【CB】,膽【南傳】== 「且非詣見世尊之時,世尊宴默〔未起〕,亦非參見意修習比丘之時,意修習之比丘亦宴默〔未起〕。我宜往詣外道修行者之園。」 時,跋耆居士即往外道修行者之園。 (2)其時,諸之外道修行者,相集叫喚,出高大之聲,談論種種之畜生論而坐。彼等外道修行者,見跋耆居士從遠處而來,見而互戒言: 「諸賢!少聲,諸賢!勿出聲。彼跋耆居士來,乃沙門瞿曇之弟子,為沙門瞿曇之弟子:白衣之在家人等,住於瞻波城,此跋耆居士是其中之一人。彼具壽等喜愛少聲,謹慎少聲,稱讚少聲,若知集會之少聲,則思足來。」 時,彼等〔外道〕修行者乃沈默。 (3)時,跋耆居士即到彼等〔外道〕修行者之處,至已與彼等外道修行者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時,彼等〔外道〕修行者對跋耆居士言: 「居士!沙門瞿曇呵責一切之苦行,對於一切麤弊活命之苦行者一向罵詈誹謗,是真實耶?」 「大德等!世尊非呵責一切之苦行,對於一切麤弊活命之苦行者非一向罵詈誹謗。大德等!世尊呵責當呵責者,稱讚當稱讚者。大德等!世尊呵責當呵責,稱讚當稱讚,世尊是分別論者,世尊於此非一向論者。」 (4)如是所說,其中之一〔外道〕修行者即對跋耆居士言: 「居士!稍待。汝所稱讚之沙門瞿曇是無施設之虛無論者也。」 「大德等!我當以法對具壽等說。大德!世尊有施設『此乃善也』,大德!世尊有施設『此乃不善也』。世尊如是施設善不善之故,世尊有施設,世尊非無施設之虛無論者。」 如是所說,彼等〔外道〕修行者即沈默、羞愧、下肩、伏面、消沈,不能應答而坐。 (5)時,跋耆居士了知彼等〔外道〕修行者之沈默、羞愧、下肩、伏面、消沈而不能應答,從座而起,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於一面。坐於一面之跋耆居士即將與彼等外道修行者所談話之一切白世尊言。〔世尊曰:〕 (6)「善哉!善哉!居士!居士!汝如是時時以彼等愚人之法,善令墮負。居士!我非說:『可作一切之苦行』,居士!我亦非說:『不可作一切之苦行』。居士!我非說:『可作一切之願』,居士!我亦非說:『不可作一切之願』。居士!我非說:『可作一切之勤』,居士!我亦非說:『不可作一切之勤』。居士!我非說:『可作一切之棄』,居士!我亦非說:『不可作一切之棄』。居士!我非說:『可作一切之解脫』,居士!我亦非說:『不可作一切之解脫』。 (7)居士!若作苦行,不善法增長,善法損減,則我說:『不可作如是之苦行』。居士!若作苦行,不善法損減,善法增長,則我說:『可作如是之苦行』。居士!若作願,不善法增長,善法損減,則我說:『不可作如是之願』。居士!若作願,不善法損減,善法增長,則我說:『可作如是之願』。居士!若作勤,不善法增長,善法損減,則我說:『不可作如是之勤』。居士!若作勤,不善法損減,善法增長,則我說:『可作如是之勤』。居士!若作棄,不善法增長,善法損減,則我說:『不可作如是之棄』。居士!若作棄,不善法損減,善法增長,則我說:『可作如是之棄』。居士!若作解脫,不善法增長,善法損減,則我說:『不可作如是之解脫』。居士!若作解脫,不善法損減,善法增長,則我說:『可作如是之解脫』。」 時,跋耆居士即於世尊說法而教示、勸導、讚勵、慶慰後,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 (8)時,世尊即於跋耆居士離去不久,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比丘於此法、律,於長夜塵垢少,當如跋耆居士之所作,如是以外道修行者之法,善令墮負。」 ### 10.95 九十五 鬱低迦[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四.二七(大正藏二.二四七c)、別譯雜阿含一一.一(大正藏二.四四七b)。== (1)時,修行者鬱低迦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修行者鬱低迦即白世尊言: 「尊瞿曇!世間是常住耶?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耶?」 「鬱低迦!我無記為:『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 「尊瞿曇!世間是無常耶?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耶?」 「鬱低迦!我無記為:『世間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 「尊瞿曇!世間是有邊耶?……世間是無邊耶?……命者即此身耶?……命與身者異耶?……如來死後是有耶?……如來死後是無耶?……如來死後是有而無耶?……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耶?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耶?」 「鬱低迦!我無記為:『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 (2)「問:『尊瞿曇!世間是常住耶?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耶?』汝說:『鬱低迦!我無記為:「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問:『尊瞿曇!世間是無常耶?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耶?』汝說:『鬱低迦!我無記為:「世間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問:『尊瞿曇!世間是有邊耶?……世間是無邊耶?……命者即此身耶?……命與身者是異耶?……如來死後是有耶?……如來死後是無耶?……如來死後是有而無耶?……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耶?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耶?』汝說:『鬱低迦!我無記為:「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果爾,尊瞿曇記何耶?」 「鬱低迦!我證知而為諸弟子說法,令諸有情清淨,超越愁悲,息滅苦憂,證得正理,為現證涅槃也。」 「即使為『尊瞿曇證知而為諸弟子說法,令諸有情清淨,超越愁悲,息滅苦憂,證得正理,為現證涅槃也』,一切世間或其半,或其三分之一者當由此道而出耶?」 如是所說,世尊即沈默也。 (3)時,具壽阿難即思念: 「無令修行者鬱低迦獲惡成見,曰:『我問一切中之樞要於沙門瞿曇,怖而不答、不能答。』如是者,於長夜為修行者鬱低迦之不利苦惱。」 時,具壽阿難即對修行者鬱低迦言: 「友鬱低迦!我當說譬喻於汝,此處有一類之賢人依作譬而了悟所說義。友鬱低迦!譬如有王,於邊土有都城,其城壁牢固,壁樓牢固而唯有一門。此處有有智聰明賢能之守門者,遮陌生人,入所識人。彼即巡察其都城周匝之路,不看如壁隙、乃至壁洞之處容許貓之匍出者,又彼不思:『如是之生類出入此都城』,即使不思然知:『麤大生類而出入此都城者,一切自此門出入』。友鬱低迦!如是,如來即用如是之心;而『一切之世間或其半,或其三分之一者當自此〔道〕而出』,即是無有重要也。如來之思念為『自世間已曾出、現出、當出者,一切以慧斷五蓋——為隨煩惱使心羸弱,善繫心於四念處,如實修習七覺支,如是,自世間已出、現出、當出。』友鬱低迦!汝初問於世尊,又以異門問,故世尊不授記於汝。」 ### 10.96 九十六 俱迦那[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四、二九(大正藏二、二四八b)、別譯雜阿含一一、三(大正藏二、四四八a)。== (1)爾時,具壽阿難住王舍城之它補多園溫泉園。時,具壽阿難,夜過,於明相時起,到它補多河,洗濯手足。於它補多河,洗淨手足還上河岸,著一衣而立,摩拭手足。修行者俱迦那於夜過,於明相時起,到它補多河,欲洗濯手足。修行者俱迦那從遠處見具壽阿難而來,對具壽阿難言: 「友!何人耶?」 「友!我乃比丘也。」 「友!何之比丘耶?」 「友!沙門釋子之比丘也」。 「我等欲少問具壽,若具壽允許,則請答之。」 「友!問,當聞而後說。」 (2)「尊者謂『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耶?」 「友!我非謂『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 「尊者謂『世間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耶?」 「友!我非謂『世間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 「尊者謂『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命者即此身……命與身者異……如來死後是有……如來死後是無……如來死後是有而無……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耶?」 「友!我非謂『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 「果爾,尊者不知不見耶?」 「友!我非不知不見。友!我知、我見。」 (3)「問:『尊者謂「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耶?』汝說:『友!我非謂:「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問:『尊者謂「世間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耶?』汝說:『友!我非謂「世尊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問:『尊者謂「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命者即此身……命與身者異……如來死後是有……如來死後是無……如來死後是有而無……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耶?』汝說:『友!我非謂「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之見。』問:『果爾,尊者不知不見耶?』汝說:『友!我非不知不見。友!我知、我見。』友!云何可見此所說之義耶?」 (4)「謂『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友!此乃成見也。謂『世間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友!此乃成見也。謂『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命者即此身……命與身者異……如來死後是有……如來死後是無……如來死後是有而無……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友!此乃成見也。友!諸成見與諸見之住、著、纏、起、斷者,我知此,見此,我知此,見此,云何當說『我不知,不見』耶?(是故)我知、我見。」 「具壽之名為何耶?同梵行者云何稱具壽耶?」 「友!我名是阿難,同梵行者稱我為阿難。」 「與大師尊相談而不知具壽阿難,若我等知道具壽阿難,則不敢如是反問。具壽阿難,饒恕我。」 ### 10.97 九十七 應請 (1)「諸比丘!成就十法之比丘,為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何等為十耶? (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具戒而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正行、所行處具足而住,於微少之罪見怖畏,受持而學學處。 (3)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所宣說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及義具、文備之教法,顯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而受持如是諸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 (4)有善友、善朋、善輩。 (5)有正見,成就正見。 (6)領受多端神變,為一身而成多身,為多身而成一身;或現或隱,越過牆壁山崖而無礙,如於虛空;出沒於地中,如於水;行水上而不壞,如於地上;於虛空,結跏趺坐而行,如飛鳥;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捫摸日月,乃至以身威及至梵世。 (7)以清淨、超人之天耳界,俱聞遠近天、人之聲。 (8)以心普徧了知他有情、他人之心,了知有貪心為有貪心,了知離貪心為離貪心,了知有瞋心……離瞋心……有痴心……離痴心……攝心……散心……非大心……大心……有上心……無上心……非定心……定心……不解脫心……了知解脫心為解脫心也。 (9)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此處。具足如是之行相、名稱而隨念種種之宿住。 (10)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謂:『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11)諸漏已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比丘,為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無上之福田也。」 ### 10.98 九十八 長老 (1)「諸比丘!成就十法之長老比丘,即使住於何方,亦安穩而住。何等為十耶? (2)有出家已久、歷經長夜之長老,具戒而〔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行所行具足而住,於微少之罪見怖畏,〕受持而學學處。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及義具文備之教法,顯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如是諸法,以言而通利,以意而觀察,〕以見而善通達。廣泛了解兩部之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細相而善分別、善通曉、善決定。於諍事之生起與止滅善行也。樂於法,於勝法、勝律,有廣大之愛語勝喜。以任何之衣、食、坐臥具、病藥、資具亦能滿足。進退殊妙。坐於屋內而善律儀。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隨樂欲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諸漏已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而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長老比丘,即使住於何方,亦安穩而住。」 ### 10.99 九十九 優波離 (1)時,具壽優波離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優波離白世尊言: 「大德!我欲親近於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 (2)「優波離!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有難成,遠離者難,獨居樂難,比丘若未得三昧,林者奪其意。優波離!若欲言:『我未得三昧,當親近於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者,當期或畏縮、或跳出也。 (3)優波離!譬如有大池。時,大象來,有七尺或八尺也,彼思念:『我宜入此池,洗耳而樂、洗背而樂,洗耳樂洗背樂已,浴已飲已出,隨欲而去』。彼即入彼池,洗耳而樂、洗背而樂,洗耳樂洗背樂已,浴已飲已出,隨欲而去。何以故耶?優波離!體大而得立於深處也。時,兔或貓來,彼思念:『我宜入此池,洗耳而樂、洗背而樂,洗耳樂洗背樂已,浴已飲已而出,隨欲而去』。彼即匆匆,不思擇地跳入彼池,彼當期或畏縮、或跳出也。何以故耶?優波離!體小而不得立於深處也。優波離!如是,若欲言:『我未得三昧,當親近於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者,當期或畏縮,或跳出也。 (4)優波離!譬如幼稚而仰臥之孩兒,以己之糞尿遊戲。優波離!於汝意云何,此不為純一完全愚蒙之遊戲耶?」 「如是,大德!」 「優波離!彼童子後時生長,諸根成熟,以諸童子之所遊戲,謂:鋤戲、逆立戲、風車戲、桀戲、車戲、弓戲而遊戲。優波離!於汝意云何,此遊戲不比前之遊戲更勝、更妙耶?」 「如是,大德!」 「優波離!彼童子後時生長,諸根成熟,五妙欲[A6]豐足全備而樂,謂:眼所識之可愛、可樂、可意、種種可愛、引欲、可染之色;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可樂、可意、種種可愛、引欲、可染之所觸也。優波離!於汝意云何,此遊戲不比前之遊戲更勝、更妙耶?」 ᅟᅟ==[A6] 豐【CB】,豊【南傳】== 「如是,大德!」 (5)「優波離!於此處出現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於此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人、天眾中,自證知現證,為宣說正法。彼說初善、中善、後善及文具義備之教法,顯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居士、居士子或於任何族姓中之來生者,聽聞彼法,彼聽聞彼法而於如來獲得淨信。彼成就淨信獲得而如是思擇:『在家者有煩多塵,出家者閑寂也。住家則不易修一向圓滿、一向清淨潔白之梵行。我當剃除鬚髮,著袈裟,從家出而出家』。彼於後時,捨少之財蘊、或捨大之財蘊,捨少之親族、或捨大之親族,剃除鬚髮,著袈裟,從家出而出家。彼如是出家而具足比丘之戒活命,斷殺生、遠離殺生,捨杖捨刀,有恥有悲,利益一切之生類,哀愍而住。斷不與取、遠離不與取,取所與,望所與,不偷盜,清淨而住。斷非梵行、行梵行,行遠行,遠離邪淫之穢法。斷虛誑語、遠離虛誑語,語真實,續真實,真實可信賴,不欺世間。斷離間語、遠離離間語,不為離間於此處聞而於彼處說,不為離間於彼處聞而於此處說,如是令和合分破;勸和合、樂和合、欣和合、喜和合、令說和合之語。斷麤惡語、遠離麤惡語,語柔和而樂耳,可愛而令心喜,說優雅而他人可樂、他人可意之語。斷雜穢語、離雜穢語,應時而語,語真實、語義、語法、語律,語珍貴語,應時,具譬喻,有邊際,語引義利之語。彼遠離播種栽培。一食而遠離夜食,遠離非時食。遠離舞蹈、歌謠、音樂、觀劇。遠離華鬘、燒香、塗香之所持,遠離莊嚴、莊飾之具。遠離高床、大床。遠離金銀之收受,遠離生穀之收受,遠離生肉之收受,遠離婦女、童女之收受,遠離奴婢之收受,遠離山羊、羊之收受,遠離雞、豬之收受,遠離象、牛、馬、牝馬之收受,遠離田地之收受。遠離用事使走,遠離買賣,遠離偽秤、偽貨、偽斗,遠離賄賂、虛偽、詐騙、欺瞞,遠離割截、殺、縛、埋伏、掠奪、強盜。彼滿足衣以覆身,滿足食以養腹,即使行於何處,亦持此而行。譬如有翼之鳥,即使飛翔於何處,亦唯擔己翼而飛翔。如是之比丘,即滿足衣以覆身,滿足食以養腹,即使行於何處,亦持此而行。彼即成就此聖戒蘊,於內受無過之樂。 (6)彼以眼見色已,不取相,不取隨相;所以者,若不防護眼根而住,則當流入貪、[A7]憂之惡不善法。彼為防護而修行,守護眼根,為眼根之防護。以耳聞聲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嚐味已……以身觸所觸已……以意識法已,不取相,不取隨相,所以者,若不防護意根而住,則當流入貪、[A8]憂之惡不善法。彼為防護而修行,守護意根,為意根之防護。彼即成就此聖根律儀,於內受無垢之樂。 ᅟᅟ==[A7] 憂【CB】,愛【南傳】(cf. A. 10.99 (PTS 1900[1958]: V 206,13))== ᅟᅟ==[A8] 憂【CB】,愛【南傳】(cf. A. 10.99 (PTS 1900[1958]: V 206,20))== (7)彼往來正知而為,觀察前後正知而為,屈伸正知而為,持僧伽梨、鉢、衣,正知而為,食、飲、嚼、味正知而為,大小便正知而為,行、住、坐、眠、寤、說、默,正知而為。 彼即成就此聖戒蘊,成就此聖根律儀,成就此聖正念正知,起臥於阿蘭若、樹下、山中、洞窟、山洞、塚間、山林、露地、藁堆之遠離處。彼即在阿蘭若,在樹下,在空閑處而結跏趺坐,端正其身,於面前繫念。彼即斷世間之貪,以離貪心而住,貪由心而離;斷瞋恚,以無瞋心而住,利益哀愍一切之生類,瞋恚由心而離;斷惛眠,離惛眠而住,有光明想,為正念正知,惛眠由心而離;斷掉悔,離惛掉而住,內心寂靜,掉悔由心而離;斷疑,超越其疑而住,於善法不猶豫,疑由心而離。 (8)彼斷此五蓋為心之隨煩惱而弱慧,遠離諸欲,遠離諸之不善法,有尋有伺,具足離生喜樂之初靜慮而住。優波離!汝於意云何,此住者不比前住更勝、更妙耶?」 「如是,大德!」 「優波離!我弟子者,於己而觀此法,即使親近於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亦未逮得己利而住。 (9)優波離!復次,比丘為尋伺止息之故,〔為內淨,為心一趣,為無尋無伺,具足由三摩地而生之喜與樂〕之第二靜慮而住。優波離!汝於意云何,此住者不比前住更勝、更妙耶?」 「如是,大德!」 「優波離!我弟子者,於己而觀此法,即使親近於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亦未逮得己利而住。 (10)優波離!復次,比丘為離喜之故,以捨而住,正念正知,身樂正受,如諸聖者之宣說,具足捨與念而樂住〕之第三靜慮而住。優波離!汝於意云何,此住者不比前住更勝、更妙耶?」 「如是,大德!」 「優波離!我弟子者,於己而觀此法,即使親近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亦未逮得己利而住。 (11)優波離!復次,比丘為斷樂〔斷苦之故,及先滅憂與喜之故,具足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之〕第四靜慮而住。優波離!汝於意云何,此住不比前住更勝、更妙耶?」 「如是,大德!」 「優波離!我弟子者,於己而觀此法,即使親近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亦未逮得己利而住。 (12)優波離!復次,比丘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之故,具足『空者無邊也』之空無邊處而住。優波離!汝於意云何,此住者不比前住更勝、更妙耶?」 「如是,大德!」 「優波離!我弟子者,於己而觀此法,即使親近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亦未逮得己利而住。 (13)優波離!復次,比丘徧超空無邊處,具足『識者無邊也』之識無邊處而住……徧超識無邊處,具足『無所有也』之無所有處而住……徧超無所有處,具足『寂靜、殊妙』之非想非非想處而住。優波離!汝於意云何,此住者不比前住更勝、更妙耶?」 「如是,大德!」 「優波離!我弟子者,於己而觀此法,即使親近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亦未逮得己利而住。 (14)優波離!復次,比丘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以慧觀,諸漏盡。優波離!汝於意云何,此住者不比前住更勝、更妙耶?」 「如是,大德!」 「優波離!我弟子者,於己而觀此法,即使親近阿蘭若之林間、邊陬之坐臥處,亦未逮得己利而住。 優波離!住於僧伽之中!汝若住於僧伽之中,則安穩。」 ### 10.100 一百 不能 (1)「諸比丘!若不斷十法,則不能現證阿羅漢果。何等為十耶? (2)即:貪、瞋、癡、忿、恨、覆、惱、嫉、慳、慢也。 諸比丘!若不斷此十法,則不能現證阿羅漢果。 (3)諸比丘!若斷十法,則能現證阿羅漢果。何等為十耶? (4)即:貪、瞋、癡、忿、恨、覆、惱、嫉、慳、慢也。 諸比丘!若斷此十法,則能現證阿羅漢果。」 第十 優婆塞品〔畢〕 攝頌曰—— (一)行欲人、(二)怨讎、(三)見、 (四)跋耆、(五)鬱低迦、 (六)俱迦那、(七)應請、 (八)長老、(九)優波離、(一〇)不能。 第二 五十經畢 ## 第十一 沙門想品 ### 10.101 一百一 想 (1)「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三沙門想,則圓滿七法。何等為三耶? (2)所謂棄捨〔過去〕已得、我命依賴於他、我須改行為也。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三沙門想,則圓滿七法。何等為七耶? (3)即恆於戒常作常轉,無貪,無瞋,無過慢,欲學,於活命資具而思念『此是義也』,發勤而住。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三沙門想,則圓滿七法。」 ### 10.102 一百二 覺支 (1)「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七覺支,則圓滿三明。何等為七耶? (2)即: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也。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七覺支,則圓滿三明。何等為三耶? (3)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五十生、百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此處。〕具足如是行相、名稱而隨念種種之宿住。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謂:『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諸漏[A9]已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ᅟᅟ==[A9] 已【CB】,己【南傳】==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七覺支,則能圓滿此三明。」 ### 10.103 一百三 邪性[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二八、四〇(大正藏二、二〇四a)。== (1)「諸比丘!若依邪性,則有失無得。諸比丘!云何依邪性,則有失無得耶? (2)諸比丘!若有邪見,則邪思惟生;若有邪思惟,則邪語生;若有邪語,則邪業生;若有邪業,則邪命生;若有邪命,則邪精進生;若有邪精進,則邪念生;若有邪念,則邪定生;若有邪定,則邪智生;若有邪智,則邪解脫生。 諸比丘!如是,若依邪性,則有失無得。 (3)諸比丘!若依正性,則有得無失。諸比丘!云何依正性,則有得無失耶? (4)諸比丘!若有正見,則正思惟生;若有正思惟,則正語生;若有正語,則正業生;若有正業,則正命生;若有正命,則正精進生;若有正精進,則正念生;若有正念,則正定生;若有正定,則正智生;若有正智,則正解脫生。 諸比丘!如是,若依正性,則有得無失。」 ### 10.104 一百四 種子[1] ᅟᅟ==[1] 參照原典第一卷三二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九卷四二頁)。漢譯雜阿含二八、四一-四二(大正藏二、二〇四a)。== (1)「諸比丘!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之人、補特伽羅者,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身業、〔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語業、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意業、思、欲、願、行之一切法,資於不可樂、不可愛、不可意、不利益、苦。何以故耶?諸比丘!其見惡也。 (2)諸比丘!譬如[A10]菴婆樹之種子、葫蘆樹之種、苦瓢之種子,播種於濕地,取地味、取水味,亦皆資於一切之苦、辛、不悅。何以故耶?諸比丘!種子惡也。諸比丘!如是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之人、補特伽羅者,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身業、〔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語業、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意業、思、欲、願、行之一切法,資於不可樂、不可愛、不可意、不利益、苦。何以故耶?諸比丘!其見惡也。 ᅟᅟ==[A10] 菴【CB】,▆【南傳】== (3)諸比丘!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之人、補特伽羅者,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身業、〔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語業、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意業,思、欲、願、行之一切法,資於可樂、可愛、可意、利益、安樂。何以故耶?諸比丘!其見善也。 (4)諸比丘!譬如甘蔗之種子、稻之種子、葡萄之種子,播種於濕地,取地味、取水味,皆資於可悅、甘、甜美。何以故耶?諸比丘!種子善也。諸比丘!如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之人、補特伽羅者,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身業、〔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語業、隨見而所完全執取之意業、思、欲、願、行之一切法,資於可樂、可愛、可意、利益、安樂。何以故耶?諸比丘!其見善也。」 ### 10.105 一百五 明 (1)「諸比丘!以無明為先,隨不善法成就而有無慚、無愧。諸比丘!若無明無智,則邪見生;若有邪見,則邪思惟生;若有邪思惟,則邪語生;若有邪語,則邪業生;若有邪業,則邪命生;若有邪命,則邪精進生;若有邪精進,則邪念生;若有邪念,則邪定生;若有邪定,則邪智生;若有邪智,則邪解脫生。 (2)諸比丘!以明為先,隨善法成就而有慚、愧。諸比丘!若有明有智,則正見生;若有正見,則正思惟生;若有正思惟,則正語生;若有正語,則正業生;若有正業,則正命生;若有正命,則正精進生;若有正精進,則正念生;若有正念,則正定生;若有正定,則正智生;若有正智,則正解脫生。」 ### 10.106 一百六 滅 (1)「諸比丘!有十滅事。何等為十耶? (2)諸比丘!若有正見,則邪見滅。以諸邪見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思惟,則邪思惟滅,以諸邪思惟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思惟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語,則邪語滅,以諸邪語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語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業,則邪業滅,以諸邪業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業為緣而生,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命,則邪命滅,以諸邪命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命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精進,則邪精進滅,以諸邪精進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精進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念,則邪念滅,以諸邪念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念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定,則邪定滅,以諸邪定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定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智,則邪智滅,以諸邪智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智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解脫,則邪解脫滅,以諸邪解脫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滅,以正解脫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 諸比丘!此乃十滅事也。」 ### 10.107 一百七 洗滌 (1)「諸比丘!在南國有稱之為洗滌之祭式[1]。是時有食、飲、嚼食、噉食、舐食、飲料、舞蹈、歌謠、音樂。諸比丘!有如是之洗滌,無者我不說。諸比丘!然而,彼洗滌者為下劣、穢法、鄙法、非聖、不引義利而不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知、等覺、涅槃。諸比丘!我又當說聖之洗滌,此洗滌者一向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知、等覺、涅槃。依此洗滌而有生法之有情,由生而解脫,有老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死而解脫,有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由愁悲苦憂惱而解脫。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ᅟᅟ==[1] 「稱之為洗滌之〔祭式〕」,所謂洗滌者即骨之洗滌也。在彼國方面,親族之死者不附於荼毘,堀穴而埋於地中,若腐敗,則出骨洗滌,安置立於高處,以香、華鬘等供養而置。若祭日來,則取彼骨,號泣悲嘆,其後祝祭式。(原註)==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云何為聖之洗滌,此洗滌者一向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知、等覺、涅槃,依此洗滌而有生法之有情,由生而解脫,有老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死而解脫,有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自愁悲苦憂惱而解脫耶? (3)諸比丘!若有正見,則洗滌邪見,以諸邪見為緣而生,亦洗滌數多之惡不善法,以正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思惟,則洗滌邪思惟……諸比丘!若有正語,則洗滌邪語……諸比丘!若有正業,則洗滌邪業……諸比丘!若有正命,則洗滌邪命……諸比丘!若有正精進,則洗滌邪精進……諸比丘!若有正念,則洗滌邪念……諸比丘!若有正定,則洗滌邪定……諸比丘!若有正智,則洗滌邪智……諸比丘!若有正解脫,則洗滌邪解脫,以諸邪解脫為緣而生,亦洗滌數多之惡不善法,以正解脫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 (4)諸比丘!此乃聖之洗滌也。此洗滌者一向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知、等覺、涅槃,依此洗滌而有生法之有情,由生而解脫,有老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死而解脫,有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由愁悲苦憂惱而解脫。」 ### 10.108 一百八 醫(一) (1)「諸比丘!醫師為對治膽質所起之病,對治痰質所起之病,對治風質所起之病,故施下劑。諸比丘!有如是之下劑,無者我不說,諸比丘!然而,彼下劑者有奏效,有不奏效。諸比丘!我又當說聖之下劑,此下劑者定奏效無不奏效,依此下劑而有生法之有情,由生而解脫,有老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死而解脫,有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由愁悲苦憂惱而解脫。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云何為聖之下劑,此下劑者定奏效無不奏效,依此下劑而有生法之有情,由生而解脫,有老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死而解脫,有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由愁悲苦憂惱而解脫耶? (3)諸比丘!若有正見,則邪見泄下,以諸邪見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泄下,以正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思惟,則邪思惟泄下……諸比丘!若有正語,則邪語泄下……諸比丘!若有正業,則邪業泄下……諸比丘!若有正命,則邪命泄下……諸比丘!若有正精進,則邪精進泄下……諸比丘!若有正念,則邪念泄下……諸比丘!若有正定,則邪定泄下……諸比丘!若有正智,則邪智泄下……諸比丘!若有正解脫,則邪解脫泄下,以諸邪解脫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泄下,以正解脫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 (4)諸比丘!此乃聖之下劑也,此下劑者定奏效無不奏效,依此下劑而有生法之有情,由生而解脫,有老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死而解脫,有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由愁悲苦憂惱而解脫。」 ### 10.109 一百九 醫(二) (1)「諸比丘!醫師為對治膽質所起之病,對治痰質所起之病,對治風質所起之病,故施吐劑。諸比丘!有如是之吐劑,無者我不說。諸比丘!然而,彼吐劑者有奏效有不奏效。諸比丘!我又當說聖之吐劑,此吐劑者定奏效無不奏效,依此吐劑而有生法之有情,由生而解脫,有老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死而解脫,有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由愁悲苦憂惱而解脫。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云何為聖之吐劑,此吐劑者定奏效無不奏效,依此吐劑而有生法之有情,由生而解脫,〔有老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死而解脫,〕有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由愁悲苦憂惱而解脫耶? (3)諸比丘!若有正見,則邪見吐出,以諸邪見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吐出,以正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思惟,則邪思惟吐出……諸比丘!若有正語,則邪語吐出……諸比丘!若有正業,則邪業吐出……諸比丘!若有正命,則邪命吐出……諸比丘!若有正精進,則邪精進吐出……諸比丘!若有正念,則邪念吐出……諸比丘!若有正定,則邪定吐出……諸比丘!若有正智,則邪智吐出……諸比丘!若有正解脫,則邪解脫吐出,以諸邪解脫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吐出,以正解脫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 (4)諸比丘!此乃聖之吐劑也,此吐劑者定奏效無不奏效,依此吐劑而有生法之有情,由生而解脫,有老法之〔有情,由老而解脫,有死法之有情,由死而解脫,〕有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由愁悲苦憂惱而解脫。」 ### 10.110 一百十 消 (1)「諸比丘!有十消法。何等為十耶? (2)諸比丘!若有正見,則邪見消,以諸邪見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消,以正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諸比丘!若有正思惟,則邪思惟消……諸比丘!若有正語,則邪語消……諸比丘!若有正業,則邪業消……諸比丘!若有正命,則邪命消……諸比丘!若有正精進,則邪精進消……諸比丘!若有正念,則邪念消……諸比丘!若有正定,則邪定消……諸比丘!若有正智,則邪智消……諸比丘!若有正解脫,則邪解脫消,以諸邪解脫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亦消,以正解脫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 諸比丘!此乃十消法也。」 ### 10.111 一百十一 無學(一) (1)時,有一比丘,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即白世尊言: 「大德!說無學無學者,大德!云何為比丘無學耶?」 (2)「比丘!比丘成就無學之正見,成就無學之正思惟,成就無學之正語,成就無學之正業,成就無學之正命,成就無學之正精進,成就無學之正念,成就無學之正定,成就無學之正智,成就無學之正解脫。 比丘!比丘如是為無學也。」 ### 10.112 一百十二 無學(二) (1)「諸比丘!有十無學法,何等為十耶? (2)即:無學之正見、無學之正思惟、無學之正語、無學之正業、無學之正命、無學之正精進、無學之正念、無學之正定、無學之正智、無學之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十無學法也。」 第〔十〕一 沙門想品 攝頌曰: (一)想、(二)覺支、(三)邪性、 (四)種子、(五)明、(六)滅、 (七)洗滌、(八~九)〔二之〕醫、 (一〇)消、(一一~一二)無學。 ## 第十二 捨法品 ### 10.113 一百十三 非法(一) (1)「諸比丘!當知非法與非義;當知法與義;知非法與非義,知法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諸比丘!何等為非法與非義耶? (2)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名為非法與非義。 諸比丘!何等為法與義耶? (3)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名為法與義。 (4)諸比丘!當知非法與非義;當知法與義;知非法與非義,知法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如是所說者,則緣此而說也。」 ### 10.114 一百十四 非法(二) (1)「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諸比丘!何等為非法,何等為法,何等為非義,何等為義耶? (2)諸比丘!邪見者非法,正見者法也。以諸邪見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思惟者非法,正思惟者法也。以諸邪思惟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思惟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語者非法,正語者法也。以諸邪語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語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業者非法,正業者法也。以諸邪業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業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命者非法,正命者法也。以諸邪命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命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精進者非法,正精進者法也。以諸邪精進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精進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念者非法,正念者法也。以諸邪念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也;以正念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定者非法也,正定者法也。以諸邪定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也;以正定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智者非法也,正智者法也。以諸邪智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也;以正智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解脫者非法也,正解脫者法也。以諸邪解脫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也;以正解脫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 (3)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如是所說者,則緣此而說也。」 ### 10.115 一百十五 非法[1](三) ᅟᅟ==[1] 漢譯中阿含、阿夷那經之後半(大正藏一、七三四a)。== (1)「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 世尊即如是所說,善逝即如是說已,從座而起,入於精舍。 (2)時,彼諸比丘見世尊離去不久而思念: 「友等!世尊即如是略說,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誰可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耶?」 時,彼諸比丘即思念: 「彼具壽阿難為師所稱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恭敬,彼具壽阿難當能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我等宜往具壽阿難之處,往已當對具壽阿難訊問此義,當持如具壽阿難之所記。」 (3)時,彼諸比丘即往具壽阿難之處,往已與具壽阿難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即對具壽阿難言: 「友阿難!世尊如是略說,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友!我等見世尊離去不久而思念:『友等!世尊如是略說,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誰可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耶?』友!時,我等即思念:『彼具壽阿難為師所稱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恭敬。彼具壽阿難即當能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我等宜往具壽阿難之處,往已當對具壽阿難詢問此義,當受持如具壽阿難之所記』。具壽阿難請有所分別。」 (4)「友等!譬如有人,欲核心、求核心、尋核心而往有大核心之樹立,過根、過幹,思惟於枝葉當求核心。此事亦如是,具壽等,於師現前,世尊過,思惟當問我此義。友等!世尊是知知、見見,為眼、為智、為法、為梵,為說者、宣說者而現義、與甘露,為法王、為如來也。汝等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詢問此義,如世尊所記,當受持之。」 (5)「友!世尊實是知知、見見、為眼、為智、為法、為梵,為說者、宣說者而現義、與甘露,為法王、為如來也。我等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詢問此義,如世尊所記,當受持之。然而,具壽阿難為師所稱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恭敬也。具壽阿難當能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請具壽阿難,安易分別。」 (6)「友等!果爾,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友!」 彼諸比丘應答具壽阿難。具壽阿難即說: 「友等!世尊不分別所略說之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友等!何等為非法耶?何等為法耶?何等為非義耶?何等為義耶? (7)友等!邪見者非法。正見者法也。以諸邪見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邪思惟者非法,正思惟者法也……乃至……友等!邪語者非法,正語者法也……友等!邪業者非法,正業者法也……友等!邪命者非法,正命者法也……友等!邪精進者非法,正精進者法也……友等!邪定者非法,正定者法也……友等!邪智者非法,正智者法也……友等!邪解脫者非法,正解脫者法也。以諸邪解脫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解脫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世尊不分別所略說之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友等!我了悟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友等!復次,汝等若欲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詢問此義,如世尊所記,當受持。」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對於具壽阿難之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而起,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而言: (8)「大德!世尊不分別所略說之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大德!時,我等即於世尊離去不久而思念:『友等!世尊如是不分別所略說之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誰可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耶?』大德!時,我等即思念:『彼具壽阿難為師所稱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恭敬。彼具壽阿難當能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如具壽阿難所記,當受持之』。大德!時,我等即前往彼具壽阿難之處,至已問此義於具壽阿難。大德!時,具壽阿難即以如是之相、如是之句、如是之文,善分別其義也。」 (9)「善哉!善哉!諸比丘!諸比丘!阿難賢能。諸比丘!阿難有大慧。諸比丘!汝等若前來我處問此義,我亦如阿難之所記而記。此乃其義,如是當受持。」 ### 10.116 一百十六 阿夷那[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阿夷那經之前半(大正藏一、七三四a)。若依漢譯,則當取巴利異本 Ajina。== (1)時,修行者阿夷那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修行者阿夷那白世尊言: 「尊瞿曇!於我等有名為賢人[2]之同梵行者,彼思五百人之思,以難詰異學,彼等〔異學〕即了知己被難詰。」 ᅟᅟ==[2] 「賢人(Paṇḍita)」。漢譯者見人名,謂「沙門蠻頭」。== 時,世尊即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汝等能持賢人之事耶?」 「世尊!時也。善逝!時也。世尊當說,從世尊聽聞,諸比丘欲受持。」 「諸比丘!果爾,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此處有一類之人,以非法說屈敗非法說,以令非法聚歡喜,因此彼非法聚者出高大之聲而言:『賢人也賢人也』。 (3)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之人,以非法說屈敗法說,以令非法聚歡喜,因此彼非法聚者出高大之聲而言:『賢人也賢人也』。 (4)諸比諸!復次,此處有一類之人,以非法說屈敗法說與非法說,以令非法聚歡喜,因此彼非法聚者出高大之聲而言:『賢人也賢人也』。 (5)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之人,以法說屈敗非法說,以令法聚歡喜,因此彼法聚者出高大之聲而言:『賢人也賢人也』。 (6)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諸比丘!何等為非法,何等為法,何等為非義,何等為義耶? (7)諸比丘!邪見者非法,正見者法也。以諸之邪見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邪思惟者非法,正思惟者法也……諸比丘!邪語者非法,正語者法也……諸比丘!邪業者非法,正業者法也……諸比丘!邪命者非法,正命者法也……諸比丘!邪精進者非法,正精進者法也……諸比丘!邪念者非法,正念者法也……諸比丘!邪定者非法,正定者法也……諸比丘!邪智者非法,正智者法也……諸比丘!邪解脫者非法,正解脫者法也。以諸之邪解脫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解脫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 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如是所說者,則緣此而說也。」 ### 10.117 一百十七 傷歌邏[1] ᅟᅟ==[1] 參照漢譯雜阿含二八、二三(大正藏二、二〇一a)參照。法句經八五-八九偈(南傳大藏經第二三卷三〇頁)、相應部四五道相應三四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七卷一五二頁)。== (1)時,婆羅門傷歌邏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婆羅門傷歌邏白世尊言: 瞿曇!何為此岸,何為彼岸耶? (2)「婆羅門!邪見者此岸,正見者彼岸也。邪思惟者此岸,正思惟者彼岸也。邪語者此岸,正語者彼岸也。邪業者此岸,正業者彼岸也。邪命者此岸,正命者彼岸也。邪精進者此岸,正精進者彼岸也。邪念者此岸,正念者彼岸也。邪定者此岸,正定者彼岸也。邪智者此岸,正智者彼岸也。邪解脫者此岸,正解脫者彼岸也。 婆羅門!此是此岸,此是彼岸也。 人到彼岸少 眾生走岸邊 於正說之法 行如法之人 當到達彼岸 死界甚難超 賢者棄黑法 當修習白法 己入於出家 遠離樂難得 希求於喜悅 斷諸欲無有 賢者除心垢 淨化自己身 因此菩提分 而正心修善 不取欣棄執 光輝漏盡者 現世般涅槃」 ### 10.118 一百十八 此岸[1] ᅟᅟ==[1] 參照前經。== (1)「諸比丘!我對汝等當說此岸與彼岸,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此岸,何等為彼岸耶? 諸比丘!邪見者是此岸,正見者是彼岸。〔邪思惟者是此岸,正思惟者是彼岸。邪語者是此岸,正語者是彼岸。邪業者是此岸,正業者是彼岸。邪命者是此岸,正命者是彼岸。邪精進者是此岸,正精進者是彼岸。邪念者是此岸,正念者是彼岸。邪定者是此岸,正定者是彼岸。邪智者是此岸,正智者是彼岸。〕邪解脫者是此岸,正解脫者是彼岸。 諸比丘!此是此岸也,此是彼岸也。 人中到彼岸少,眾生走岸邊。於正說之法行如法之人,當到彼岸。死之境界甚難超,賢者應棄黑法,當修白法。 已入於出家 遠離樂難得 希求於喜悅 斷諸欲無有 賢者除心垢 淨化自己身 因此菩提分 而正心修善 不取欣棄執 光輝漏盡者 現世般涅槃」 ### 10.119 一百十九 捨法[1](一) ᅟᅟ==[1] 參照漢譯雜阿含三七、一八(大正藏二、二七二a)。「捨法」之譯語者依據漢譯而來。原語之 Paccorohaṇi(梵語 Pratyavarohaṇa)者為「再降下」之義,是 Mārgasirsa 月婆羅門之家庭行事也。於原註,解釋為「惡之除去」(pāpassa paccotāraṇaṁ)。== (1)其時,婆羅門生聞於布薩日,洗頭新著一雙劫芻麻衣,手握濕拘舍草,去世尊不遠,立於一面。世尊見婆羅門生聞於布薩日,洗頭新著一雙劫芻麻衣,手握濕拘舍草,於不遠立於一面,見已對婆羅門生聞言: 「婆羅門!汝云何於布薩日,洗頭新著一雙劫芻麻衣,手握濕拘舍草而立於一面耶?婆羅門家今日為何耶?」 「尊瞿曇!婆羅門家今日為捨法。」 「婆羅門!婆羅門之捨法云何?」 「尊瞿曇!此處,婆羅門,於布薩日,洗頭新著一雙劫芻麻衣,塗濕牛糞於地,敷生拘舍草,臥於砂地[2]與火爐之間。其夜,三度起而合掌,歸命於火,言:『我等,捨於尊,捨於尊』,捧多新熟酥油於火,其夜過而布施殊妙之嚼食、噉食於婆羅門。尊瞿曇!婆羅門之捨法者如是。」 ᅟᅟ==[2] 「砂地」(velā)。依據原註解釋為 vālikā-rāsi。== 「婆羅門!婆羅門之捨法與聖者律之捨法異也。」 「尊瞿曇!聖者律之捨法云何?當願尊瞿曇為我說法,云何為聖者律之捨法?」 「婆羅門!果爾,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尊者!」 婆羅門生聞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婆羅門!此處,聖弟子如是思擇:『邪見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見、捨邪見。『邪思惟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思惟、捨邪思惟。『邪語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語、捨邪語。 『邪業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業、捨邪業。『邪命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命、捨邪命。『邪精進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精進、捨邪精進。『邪念者於現法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念、捨邪念。『邪定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定、捨邪定。『邪智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智、捨邪智。『邪解脫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解脫、捨邪解脫。婆羅門!聖者律之捨法如是。」 (3)「尊瞿曇!婆羅門之捨法與聖者律之捨法異也,尊瞿曇!婆羅門之捨法亦不及此聖者律捨法之十六分之一。妙哉!妙哉!尊瞿曇!〔譬如使跌倒者站起,讓遮蔽者露出,教道於迷惑者,舉燈火於暗中,令有眼者見色。如是,尊瞿曇即以種種之方便,顯示其法。我於此處歸依尊瞿曇與法與及比丘眾〕,尊瞿曇容許我為優婆塞,從今以後乃至盡形壽歸依。」 ### 10.120 一百二十 捨法[1](二) ᅟᅟ==[1] 參照前經。== (1)「諸比丘!當說聖之捨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諸比丘!何等為聖之捨法耶? (2)諸比丘!此處,聖弟子如是思擇:『邪見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見、捨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者於現世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解脫、捨邪解脫。 諸比丘!此名為聖之捨法。」 ### 10.121 一百二十一 先驅 (1)「諸比丘!日輪上昇之時,其先驅前相者即明相出。諸比丘!如是,於諸善法其先驅前相者即正見也。 (2)諸比丘!若有正見,則正思惟生;若有正思惟,則正語生;若有正語,則正業生;若有正業,則正命生;若有正命,則正精進生;若有正精進,則正念生;若有正念,則正定生;若有正定,則正智生;若有正智,則正解脫生。」 ### 10.122 一百二十二 漏 (1)「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十法,則資於漏盡。何等為十耶? (2)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十法,則資於漏盡。」 第一二 捨法品〔畢〕 攝頌曰: (一~三)三之非法、(四)阿夷那、 (五)傷歌邏、(六)此岸、 (七~八)二之捨法 (九)先驅、(一〇)漏。 ## 第十三 清淨品 ### 10.123 一百二十三 清淨 (1)「諸比丘!此十法清淨潔白,不外於善逝之律儀。何等為十耶? (2)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十法清淨潔白,不外於善逝之律儀。」 ### 10.124 一百二十四 未生(一) (1)「諸比丘!此十法未生,生亦不外於善逝之律儀。何等為十耶? (2)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十法未生,生亦不外於善逝之律儀。」 ### 10.125 一百二十五 大果(一) (1)「諸比丘!此十法有大果、大功德,不外於善逝之律儀。何等為十耶? (2)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十法有大果、大功德,不外於善逝之律儀。」 ### 10.126 一百二十六 貪欲調伏(一) (1)「諸比丘!此十法究盡貪欲之調伏,究盡瞋恚之調伏,究盡愚癡之調伏,不外於善逝之律儀。何等為十耶? (2)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十法究盡貪欲之調伏,究盡瞋恚之調伏,究盡愚癡之調伏,不外於善逝之律儀。」 ### 10.127 一百二十七 一向厭患(一) (1)「諸比丘!此十法一向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現證、等覺、涅槃,不外於善逝之律儀。何等為十耶? (2)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十法一向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現證、等覺、涅槃,不外於善逝之律儀。」 ### 10.128 一百二十八 未生(二) (1)「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十法,則未生,生亦不外於善逝之律儀。何等為十耶? (2)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十法,則未生,生亦不外於善逝之律儀。」 ### 10.129 一百二十九 大果(二) (1)「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十法,則有大果、大功德,不外於善逝之律儀。何等為十耶? (2)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十法,則有大果、大功德。」 ### 10.130 一百三十 貪欲調伏(二) (1)「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十法,則究盡貪欲之調伏,究盡瞋恚之調伏,究盡愚痴之調伏,不外於善逝之律儀。何等為十耶? (2)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十法,則究盡貪欲之調伏,究盡瞋恚之調伏,究盡愚癡之調伏,不外於善逝之律儀。」 ### 10.131 一百三十一 一向厭患(二) (1)「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十法,則一向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現證、等覺、涅槃,不外於善逝之律儀。何等為十耶? (2)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十法,則一向資於厭患、離貪、寂止、現證、等覺、涅槃,不外於善逝之律儀。」 ### 10.132 一百三十二 邪性 (1)「諸比丘!有十邪性,何等為十耶? (2)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十邪性也。」 ### 10.133 一百三十三 正性 (1)「諸比丘!有十正性,何等為十耶? (2)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十正性也。」 第一三 清淨品〔畢〕 ## 第十四 善良品 ### 10.134 一百三十四 善良 (1)「諸比丘!我當說善良與不善。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不善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善。 (3)諸比丘!何等為善良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善良。」 ### 10.135 一百三十五 聖法 (1)「諸比丘!我當說聖法與非聖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非聖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聖法。 (3)諸比丘!何等為聖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聖法。」 ### 10.136 一百三十六 善 (1)「諸比丘!我當說善與不善。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不善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善。 (3)諸比丘!何等為善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善。」 ### 10.137 一百三十七 義 (1)「諸比丘!我當說義與非義。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非義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義。 (3)諸比丘!何等為義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義。」 ### 10.138 一百三十八 法 (1)「諸比丘!我當說法與非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非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法。 (3)諸比丘!何等為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法。」 ### 10.139 一百三十九 無漏 (1)「諸比丘!我當說有漏與無漏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有漏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有漏法。 (3)諸比丘!何等為無漏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無漏法。」 ### 10.140 一百四十 無過 (1)「諸比丘!我當說有過與無過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有過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有過法。〕 (3)諸比丘!何等為無過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無過法。」 ### 10.141 一百四十一 煩苦 (1)「諸比丘!我當說煩苦與無煩苦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煩苦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煩苦法。 (3)諸比丘!何等為非煩苦法。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煩苦法。」 ### 10.142 一百四十二 積集 (1)「諸比丘!我當說積集與損減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積集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積集法。 (3)諸比丘!何等為損減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損減法。」 ### 10.143 一百四十三 引苦 (1)「諸比丘!我當說引苦與引樂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引苦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引苦法。 (3)諸比丘!何等為引樂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引樂法。」 ### 10.144 一百四十四 苦報 (1)「諸比丘!我當說有苦報之法與有樂報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有苦報之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有苦報之法。 (3)諸比丘!何等為有樂報之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有樂報之法。」 第一四 善良品〔畢〕 ## 第十五 聖道品 ### 10.145 一百四十五 聖道 (1)「諸比丘!我當說聖道與非聖道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非聖道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聖道。 (3)諸比丘!何等為聖道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聖道。」 ### 10.146 一百四十六 黑道 (1)「諸比丘!我當說白道與黑道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黑道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黑道。 (3)諸比丘!何等為白道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白道。」 ### 10.147 一百四十七 正法 (1)「諸比丘!我當說正法與不正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不正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正法。 (3)諸比丘!何等為正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正法。」 ### 10.148 一百四十八 善士法 (1)「諸比丘!我當說善士法與不善士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不善士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善士法。 (3)諸比丘!何等為善士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善士法。」 ### 10.149 一百四十九 應起 (1)「諸比丘!我當說應起與不應起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不應起之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起之法。 (3)諸比丘!何等為應起之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起之法。」 ### 10.150 一百五十 應習 (1)「諸比丘!我當說應習與不應習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不應習之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習之法。 (3)諸比丘!何等為應習之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習之法。」 ### 10.151 一百五十一 應修習 (1)「諸比丘!我當說應修習與不應修習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不應修習之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修習之法。 (3)諸比丘!何等為應修習之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修習之法。」 ### 10.152 一百五十二 應多修 (1)「諸比丘!我當說應多修與不應多修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不應多修之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多修之法。 (3)諸比丘!何等為應多修之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多修之法。」 ### 10.153 一百五十三 應憶念 (1)「諸比丘!我當說應憶念與不應憶念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不應憶念之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憶念之法。 (3)諸比丘!何等為應憶念之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定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憶念之法。」 ### 10.154 一百五十四 應現證 (1)「諸比丘!我當說應現證與不應現證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不應現證之法耶? 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現證之法。 (3)諸比丘!何等為應現證之法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現證之法。」 第十五 聖道品〔畢〕 第 三 五十經〔畢〕 ## 第十六 人品 ### 10.155 一百五十五 應依附 (1)「諸比丘!成就十法之人不應依附。何等為十耶? (2)即有邪見、有邪思惟、有邪語、有邪業、有邪命、有邪精進、有邪念、有邪定、有邪智、有邪解脫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人不應依附。 (3)諸比丘!成就十法之人應依附。何等為十耶? (4)即有正見、有正思惟、有正語、有正業、有正命、有正精進、有正念、有正定、有正智、有正解脫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人應依附。」 ### 10.156-166 一百五十六~一百六十六 應親近——大福 (1)「諸比丘!成就十法之人不應親近……應親近…… ……不應敬奉……應敬奉…… ……不應供養……應供養…… ……不應稱讚……應稱讚…… ……不應尊重……應尊重…… ……不應恭順……應恭順[1]…… ᅟᅟ==[1] 「不恭順」「恭順」。依據異本及前文而修正為 appatisso,sappatisso。== ……不應能成……應能成…… ……不為清淨……為清淨…… ……不為敗慢……為敗慢…… ……於慧不能增長……於慧能增長…… ……積大非福……積大福。何等為十耶? (2)即有正見、有正思惟、有正語、有正業、有正命、有正精進、有正念、有正定、有正智、有正解脫也。 諸比丘!能成就此十法之人積大福。」 第十六 人品〔畢〕 ## 第十七 生聞品 ### 10.167 一百六十七 捨法[1](一) ᅟᅟ==[1] 參照前所述之第一一九經及其註解。== (1)其時,婆羅門生聞於布薩日,洗頭新著一雙劫芻麻衣,手握濕拘舍草,去世尊不遠,立於一面,世尊見婆羅門生聞於布薩日,洗頭新著一雙劫芻麻衣,手握濕拘舍草,於不遠立於一面,見已,對婆羅門生聞言: 「婆羅門!汝云何於布薩日,洗頭新著一雙劫芻麻衣,手握濕拘舍草而立於一面耶?婆羅門家今日為何耶?」 「尊瞿曇!婆羅門家今日為捨法。」 「婆羅門!婆羅門之捨法云何?」 「尊瞿曇!此處,婆羅門,於布薩日,洗頭新著一雙劫芻麻衣,塗濕牛糞於地,敷生拘舍草,臥於砂地與火爐之間。其夜,三度起而合掌,歸命於火,言:『我等,捨於尊,捨於尊』,捧多新熟酥油於火,其夜過而布施殊妙之嚼食、噉食於婆羅門。尊瞿曇!婆羅門之捨法者如是。」 「〔婆羅門!〕婆羅門之捨法與聖者律之捨法異也。」 「尊瞿曇!聖者律之捨法云何?當願尊瞿曇為我說法,云何為聖者律之捨法?」 「婆羅門!果爾,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尊者!」 婆羅門生聞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婆羅門!此處,聖弟子如是思擇:『殺生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殺生、捨殺生。『不與取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不與取、捨不與取。『欲邪行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欲邪行、捨欲邪行。『虛誑語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虛誑語、捨虛誑語。『離間語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離間語、捨離間語。『麤惡語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麤惡語、〕捨麤惡語。『雜穢語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雜穢語、捨雜穢語。『貪欲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貪欲、捨貪欲。『瞋恚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瞋恚、捨瞋恚。『邪見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見、捨邪見。婆羅門!聖者律之捨法如是。」 (3)「尊瞿曇!婆羅門之捨法與聖者律之捨法異也。尊瞿曇!婆羅門之捨法亦不及此聖者律捨法之十六分之一。妙哉!妙哉!尊瞿曇!〔譬如使跌倒者站起,讓遮蔽者露出,教道於迷惑者,舉燈火於暗中,令有眼者見色。如是,尊瞿曇即以種種之方便,顯示其法。我於此處歸依尊瞿曇與法與及比丘眾,〕尊瞿曇容許我為優婆塞,從今以後乃至盡形壽歸依。」 ### 10.168 一百六十八 捨法[1](二) ᅟᅟ==[1] 參照前經及上之第一二〇經。== (1)「諸比丘!我當說聖之捨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諸比丘!何等為聖之捨法耶? (2)諸比丘!此處,聖弟子如是思擇:『殺生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殺生、離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者於現法於來世皆有惡報』,彼如是思擇而斷邪見、捨邪見。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聖之捨法。」 ### 10.169 一百六十九 傷歌邏[1] ᅟᅟ==[1] 參照漢譯雜阿含三七、二九(大正藏二、二七四c)。再者,參照上之第一一七經註[01]。== (1)時,婆羅門傷歌邏者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婆羅門傷歌邏白世尊言: 「瞿曇!何等為此岸,何等為彼岸耶?」 (2)「婆羅門!殺生者是此岸,離殺生者是彼岸也。婆羅門!不與取者是此岸,離不與取者是彼岸。欲邪行者是此岸,離欲邪行者是彼岸也。虛誑語者是此岸,離虛誑語者是彼岸也。離間語者是此岸,離離間語者是彼岸也。麤惡語者是此岸,離麤惡語者是彼岸也。雜穢語者是此岸,離雜穢語者是彼岸也。貪欲者是此岸,無貪欲者是彼岸也。瞋恚者是此岸,無瞋恚者是彼岸也。邪見者是此岸,正見者彼岸也。 婆羅門!此是此岸,此是彼岸也。 人到彼岸少 眾生走岸邊 於正說之法 行如法之人 當到達彼岸 死界甚難超 賢者棄黑法 當修習白法 己入於出家 遠離樂難得 希求於喜悅 斷諸欲無有 賢者除心垢 淨化自己身 因此菩提分 而正心修善 不取欣棄執 光輝漏盡者 現世般涅槃」 ### 10.170 一百七十 岸[1] ᅟᅟ==[1] 參照前經註[01]。== (1)「諸比丘!我當為汝等說此岸與彼岸。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諸比丘!何等為此岸,何等為彼岸耶? (2)諸比丘!殺生者是此岸,離殺生者是彼岸也。不與取者是此岸,離不與取者是彼岸也。欲邪行者是此岸,離欲邪行者是彼岸也。虛誑語者是此岸,離虛誑語者是彼岸也。離間語者是此岸,離離間語者是彼岸也。麤惡語者是此岸,離麤惡語者是彼岸也。離穢語者是此岸,離雜穢語者是彼岸也。貪欲者是此岸,無貪欲者是彼岸也。瞋恚者是此岸,無瞋恚者是彼岸也。邪見者是此岸,正見者是彼岸也。 諸比丘!此是此岸,此是彼岸也。 人到彼岸少 眾生走岸邊 於正說之法 行如法之人 當到達彼岸 死界甚難超 賢者棄黑法 當修習白法 己入於出家 遠離樂難得 希求於喜悅 斷諸欲無有 賢者除心垢 淨化自己身 因此菩提分 而正心修善 不取欣棄執 光輝漏盡者 現世般涅槃」 ### 10.171 一百七十一 略 (1)「諸比丘!當知非法與非義,當知法與義;知非法與非義,知法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諸比丘!何等為非法與非義耶? (2)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法與非義。 諸比丘!何等為法與義耶? (3)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法與義。 諸比丘!當知非法與非義,當知法與義;知非法與非義,知法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如是所說者,則緣此而說也。」 ### 10.172 一百七十二 迦旃延[1] ᅟᅟ==[1] 參照上之第一一五經。== (1)「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 世尊如是說,善逝如是說已,從座而起,入於精舍。 (2)時,彼諸比丘於世尊離去不久,即思念: 「友等!世尊如是略說,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誰當可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耶?」 時,彼諸比丘即思念: 「彼具壽摩訶迦旃延為師所稱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恭敬。彼具壽摩訶迦旃延當能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我等宜往具壽摩訶迦旃延之處,往已當問此義於具壽摩訶迦旃延。應如具壽摩訶迦旃延之所記,受持之。」 (3)時,彼諸比丘即前往具壽摩訶迦旃延之處,往已,與具壽摩訶迦旃延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對具壽摩訶迦旃延言: 「友迦旃延!世尊如是略說而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友!時,我等於世尊離去不久,即思念:『友等!世尊如是略說,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誰可分別世尊所說、所不分別之廣義』。友!時,我等即思念:『彼具壽摩訶迦旃延為師所稱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恭敬。彼具壽摩訶旃延當能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我等宜往具壽摩訶迦旃延之處,往已當問此義於具壽摩訶迦旃延。應如具壽摩訶迦旃延之所說,受持之。』 具壽摩訶迦旃延請分別。」 (4)「友等!譬如有人,欲核心、求核心、尋核心而往有大核心之樹立,過根、過幹,思惟於枝葉當求核心。此事亦如是,具壽等於師現前,世尊過,思惟當問此義於我。友等!世尊是知知、見見,為眼、為智、為法、為梵,為說者、宣說者而現義、與甘露,為法王、如來。汝等往詣世尊之處,詢問此義,當如世尊所記,受持之。」 (5)「友!世尊為如實知知、見見,為眼、為智、為法、為梵,為說者、宣說者而現義、與甘露,為法王、如來也。我等往詣世尊之處,詢問此義,如世尊所記,當受持之。然而,具壽摩訶迦旃延為師所稱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恭敬。具壽摩訶迦延當能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請具壽摩訶迦旃延,安易分別。」 (6)「友等!果爾,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友!」 彼諸比丘應答具壽摩訶迦旃延。具壽摩訶迦旃延即說: 「友等!世尊略說而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友等!何等為非法耶?何等為法耶?何等為非義耶?何等為義耶? (7)友等!殺生者是非法,離殺生者是法也。以諸之殺生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此乃非義;以離殺生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不與取者是非法,離不與取者是法也。以諸之不與取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離不與取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欲邪行者是非法,離欲邪行者是法也。以諸之欲邪行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離欲邪行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虛誑語者是非法,離虛誑語者是法也。以諸之虛誑語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離虛誑語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離間語者是非法,離離間語者是法也。以諸之離間語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離離間語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麤惡語者是非法,離鹿惡語者是法也。以諸麤惡語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離麤惡語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雜穢語者是非法,離雜穢語者是法也。以諸雜穢語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離雜穢語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貪欲者是非法,無貪者是法也。以諸貪欲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無貪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瞋恚者是非法,無瞋者是法也。以諸之瞋恚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無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邪見者是非法,正見者是法也。以諸邪見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見為緣而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友等!世尊略說而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友等!我了悟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友等!復次,汝等若欲往詣世尊之處,詢問此義,當如世尊所記受持之。」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對具壽摩訶迦旃延之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而起,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言: (8)「大德!世尊略說而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大德!時,我等於世尊離去不久而思念:『友等!世尊如是略說而不分別廣義,從座而起,入於精舍,曰:「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誰可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耶?』大德!時,我等即思念:『彼具壽摩訶迦旃延為師所稱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恭敬。彼具壽摩訶迦旃延當能分別世尊所略說、所不分別之廣義,我等宜往具壽摩訶迦旃延之處,往已,當問此義於具壽摩訶迦旃延。應如具壽摩訶迦旃延之所記,受持之』。大德!時,我等即往具壽摩訶旃延之處,往已,詢問此義於具壽摩訶迦旃延。大德!具壽摩訶迦旃延即以如是之相、如是之句、如是之文而善分別其義。」 (9)「善哉!善哉!諸比丘!諸比丘!摩訶迦旃延賢明也,諸比丘!摩訶迦旃延有大慧也。諸比丘!汝等若來問此義於我,則我亦如摩訶迦旃延之所記而記。此乃其義,如是當受持。」 ### 10.173 一百七十三 非法 (1)「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諸比丘!何等為非法耶?何等為法耶?何等為非義耶?何等為義耶? (2)諸比丘!殺生者是非法,離殺生者是法也。以諸殺生為緣而生數多之惡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離殺生為緣而生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諸比丘!不與取者是非法,離不與取者是法也……。諸比丘!欲邪行者是非法,離欲邪行者是法也……。諸比丘!虛誑語者是非法,離虛誑語者是法也……。諸比丘!離間語者是非法,離離間語者是法也……。諸比丘!麤惡語者是非法,離麤惡語者是法也……。諸比丘!雜穢語者是非法,離雜穢語者是法也……。諸比丘!貪欲者是非法,無貪者是法也……。諸比丘!瞋恚者是非法,無瞋者是法也……。諸比丘!邪見者是非法,正見者是法也。以諸邪見為緣而生數多之不善法者,此乃非義;以正見為緣而生數多之善法修習圓滿者,此乃義也。 (3)諸比丘!當知非法與法,當知非義與義;知非法與法,知非義與義已,當隨法隨義而行。如是所說者,則緣此而說也。」 ### 10.174 一百七十四 因[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七、二七(大正藏二、二七四b)。== (1)「諸比丘!我說殺生有三種,〔謂〕因貪、因瞋、因癡也。諸比丘!我說不與取有三種,〔謂〕因貪、因瞋、因癡也。諸比丘!我說欲邪行有三種,〔謂〕因貪、因瞋、因癡也。諸比丘!我說虛誑語有三種,〔謂〕因貪、因瞋、因癡也。諸比丘!我說離間語有三種,〔謂〕因貪、因瞋、因癡也。諸比丘!我說麤惡語有三種,〔謂〕因貪、因瞋、因癡也。諸比丘!我說穢語有三種,〔謂〕因貪、因瞋、因癡也。諸比丘!我說貪欲有三種,〔謂〕因貪、因瞋、因癡也。諸比丘!我說瞋恚有三種,〔謂〕因貪、因瞋、因癡也。諸比丘!我說邪見有三種,〔謂〕因貪、因瞋、因癡也。 (2)諸比丘!如是,貪者生起業之因緣,瞋者生起業之因緣,癡者生起業之因緣;貪盡者滅盡業之因緣,瞋盡者滅盡業之因緣,癡盡者滅盡業之因緣。」 ### 10.175 一百七十五 出離[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七、二八(大正藏二、二七四c)。== (1)「諸比丘!此法有出離,此法非無出離。諸比丘!云何為此法有出離,此法非無出離耶? (2)諸比丘!於殺生者,離殺生者是出離也。〔諸比丘!於不與取者,離不與取者是出離也。〕諸比丘!於欲邪行者,離欲邪行者出是離也。諸比丘!於虛誑語者,離虛誑語者是出離也。諸比丘!於離間語者,離離間語者是出離也。諸比丘!於麤惡語者,離麤惡語者是出離也。諸比丘!於雜穢語者,離雜穢語者是出離也。諸比丘!於貪欲者,無貪欲者是出離也。諸比丘!於瞋恚者,無瞋恚者是出離也。諸比丘!於邪見者,正見者是出離也。諸比丘!如是,有出離。」 ### 10.176 一百七十六 淳陀[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七、一七(大正藏二、二七一b)。== (1)爾時,世尊住波婆城金師淳陀之奄婆園。時,金師淳陀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時,世尊對金師淳陀言: 「淳陀!汝喜樂何等人之淨行耶?」 「大德!西方之婆羅門等持罐,以苔草為花環,事火,水浴而修淨行,我即喜樂彼等之淨行。」 「淳陀!云何為西方之婆羅門等持罐,以苔草為花環,事火,水浴而修淨行耶?」 「大德!此處,有西方之婆羅門等持罐,以苔草為花環,事火,水浴,彼等即勸導其弟子曰:『男子!晨早從臥處而起,觸地!若不能觸地,則觸濕牛糞!若不能觸濕牛糞,則觸生草!若不能觸生草,則事火!若不能事火,則合掌而歸命於日輪!若不能合掌歸命於日輪,則於日暮時,三度水浴!』大德!如是,西方之婆羅門等持罐,以苔草為花環,事火,水浴而修淨行,我即喜樂彼等之淨行。」 「淳陀!西方婆羅門等持罐,以苔草為花環,事火,水浴而修淨行,與聖者律之淨行異也。」 「大德!聖者律之淨行云何?惟願大德世尊,為我說法,云何為聖者律之淨行?」 「淳陀!果爾,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彼金師淳陀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淳陀!身之不淨行有三種,語之不淨行有四種,意之不淨行有三種。 淳陀!何等為身之不淨行有三種耶? (3)淳陀!此處,有一類者殺生、暴戾、手血腥,思惟殺害、撾捶,於一切之生類無慈悲也。不與取,在聚落、空地,不與而盜取他人之財物。欲邪行,與有母、有父、有兄弟、有姊妹、有親屬、有守法守護,有夫、受刑,乃至與以華鬘裝飾之女人交往。 淳陀!如是,身之不淨行有三種。 淳陀!何等為語之不淨行有四種耶? (4)淳陀!此處,有一類者為虛誑語,在公會之中、或在集會之中、或在親屬之中、或在團體之中、或在王家之中,作證人,被喚問,曰:『男子!言汝所知』;彼不知而言『知』,知而言『不知』,不見而言『見』,見而言『不見』;如是,為己、或為他、或為少分之利得而故說虛誑。為離間語,為令離間,聞於此處而語於彼處;為令離間,聞於彼處而語於此處;令和合分裂,鼓勵分裂;樂部黨、歡部黨、喜部黨,說令作部黨之語。為麤惡語,麤暴、麤俗,酷於他人、叱責他人,充滿忿怒,說如此不和合之語。為雜穢語,非時說、非實說、非義說、非法說、非律說,說無價值、無譬喻、無邊際而不引義利之語於非時。 淳陀!如是,語之不淨行有四種。 淳陀!何等為意之不淨行有三種耶? (5)淳陀!此處,有一類者有貪欲,為貪著他人之財物,思『嗟!令屬於他人之物,令屬於我』。有瞋心,以瞋意思惟:『害此等之有情,當縛截滅亡』。有邪見,有顛倒見,思:『無施、無供施、無燒施、無善惡業之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生死之眾生,世間之沙門、婆羅門無正作正行者,令此世他世無自證、現證而宣說者』。 淳陀!如是,意之不淨行有三種。 (6)淳陀!此乃十不善業道也。淳陀!成就此十不善業道者,於晨早從臥處而起,觸地亦不淨,不觸地亦不淨也;觸濕牛糞亦不淨,不觸濕牛糞亦不淨也;觸生草亦不淨,不觸生草亦不淨也;事火亦不淨,不事火亦不淨也;合掌而歸命於日輪亦不淨,不合掌而歸命於日輪亦不淨也;於日暮時止三度水浴亦不淨,於日暮時止不三度水浴亦不淨也。何以故耶?淳陀!此十不善業道者為不淨而作不淨。淳陀!因成就此十不善業道而有地獄,有畜生,有餓鬼趣,及有其餘之惡趣。 (7)淳陀!身之淨行有三種,語之淨行有四種,意之淨行有三種。 淳陀!何等為身之淨行有三種耶? (8)淳陀!此處;有一類者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有慈悲,利益哀愍一切之生類而住。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在聚落、空地,不與不盜取他人之財物。斷欲邪行、離欲邪行,不與有母、有父、有兄弟、有姊妹、有親屬、有法守護,有夫、受刑,乃至不與華鬘裝飾之女人交往。 淳陀!如是,身之淨行有三種。 淳陀!何等為語之淨行有四種耶? (9)淳陀!此處,有一類者斷虛誑語、離虛誑語,在公會之中、或在集會之中、或在親屬之中、或在團體之中、或在王家之中,作證人而被喚問,曰:『男子!言汝所知』,彼不知而言『不知』,知而言『知』,不見而言『不見』,見而言『見』;如是,不為己、或為他、或為少分之利得而故說虛誑。斷離間語、離離間語,不為令離間,聞於此處而語於彼處;不為令離間,聞於彼處而語於此處;不令和合分裂,勵和合、樂和合、歡和合、喜和合,說令作和合之語。斷麤惡語、離麤惡語,為諸之清美、順耳、可樂、心樂、優雅,如此多人之可愛、多人之可意之語。斷雜穢語、離雜穢語,應時說、真實說、義說、法說、律說,說有價值、有譬喻、有邊際而能引義利之語於應時。 淳陀!如是,語之淨行有四種。 淳陀!何等為意之淨行有三種耶? (10)淳陀!此處,有一類者為無貪,不為貪著他人之財物而思:『嗟!令屬於他人之物,令屬於我』。無瞋心,無瞋意思惟:『令此等之有情,活命於無怨、無害、無惱、安樂』。有正見,無顛倒見,思:『有施、有供施、有燒施、有善惡業之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生死之眾生,世間之沙門、婆羅門有正作正行者,令此世他世有自證知,現證而宣說者』。 淳陀!如是,意之淨行有三種。 (11)淳陀!此乃十善業道。淳陀!成就此十善業道者,於晨早從臥處而起,觸地亦清淨,不觸地亦清淨也;觸濕牛糞亦清淨,不觸濕牛糞亦清淨也;觸生草亦清淨,不觸生草亦清淨也;事火亦清淨,不事火亦清淨也;合掌而歸命於日輪亦清淨,合掌而不歸命於日輪亦清淨也;於日暮時止三度水浴亦清淨,於日暮時止不三度水浴亦清淨也。何以故耶?淳陀!此十善業道者為清淨而作清淨。淳陀!因成就此十善道而有天、有人,及有其餘之善趣。」 (12)如是所說,金師淳陀即白世尊言: 「妙哉!妙哉!大德!〔譬如使跌倒者站起,使覆蔽者露出,教道於迷者,揭舉燈火於暗中,令有眼者見色;如是,世尊即以種種之方便,顯示其法。我於此處歸依世尊與法與及比丘眾。〕大德世尊!容許我為優婆塞,從今以後盡形壽歸依。」 ### 10.177 一百七十七 生聞[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七、一九(大正藏二、二七二b)。== (1)時,婆羅門生聞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互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婆羅門生聞白世尊言: 「尊瞿曇!我等婆羅門與布施、作信施,思『當供此布施於命終之親屬血緣,令命終之親屬血緣受此布施』。尊瞿曇!得供布施於命終之親屬血緣耶?命終之親屬血緣得受布施耶?」 「婆羅門!若為相應處得供,若非相應處不然。」 「尊瞿曇!何等為相應處耶?何等為非相應處耶?」 (2)「婆羅門!此處有人,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彼身壞命終而生於地獄。彼即於彼處,依地獄有情之食而活命安住。婆羅門!此乃非相應處,於住彼處者不得受布施。 (3)婆羅門!復次,此處,有一類者殺生……乃至……有邪見,彼身壞命終而生於畜生。彼即於彼處,依畜生有情之食而活命安住。婆羅門!此乃非相應處,於住彼處者不得受布施。 (4)婆羅門!復次,此處,有一類者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彼身壞命終而生於人之朋輩。彼即於其處,因人食而活命安住。婆羅門!此乃非相應處,於住其處者不得受布施。 (5)婆羅門!復次,此處有一類者,離殺生……乃至……有正見,彼身壞命終而生於天之朋輩。彼即於彼處因天食而活命安住。婆羅門!此乃非相應處,於住彼處者不得受布施。 (6)婆羅門!復次,此處有一類者,殺生……乃至……有邪見,彼身壞命終而生餓鬼趣。彼即於彼處,依餓鬼趣有情之食而活命安住,又依此世之朋友、知人、親屬、血緣所施之食而活命安住。婆羅門!此乃相應處也,於住彼處者得受布施。」 (7)「尊瞿曇!若彼命終之親屬血緣,不生於彼相應處,則誰受其布施耶?」 「婆羅門!其他命終之親屬血緣,生於彼相應處者,受其布施。」 「尊瞿曇!若彼命終之親屬血緣,不生於彼相應處,其他命終之親屬血緣亦不生於彼相應處,則誰受其布施耶?」 「婆羅門!於如是長時,彼相應處無命終親屬血緣之居住者,無有是處。婆羅門!而且,施者非無果。」 ^e31kz7 「尊瞿曇即使非相應處亦說分別耶?」 「婆羅門!我即使非相應處亦說分別。 婆羅門!此處,有一類者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彼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牀、宅、燈具於沙門、婆羅門。彼身壞命終而生於象之朋輩,彼即於彼處,受食、飲、鬘、種種莊嚴。婆羅門!於此世,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之故,彼身壞命終而生於象之朋輩;又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牀、宅、燈具於沙門、婆羅門之故,彼即於彼處,受食、飲、鬘、種種莊嚴。 婆羅門!復次,此處,有一類者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彼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牀、宅、燈具於沙門、婆羅門。彼身壞命終而生於馬之朋輩……乃至……生於牛之朋輩……乃至……生於鷄之朋輩,彼即於彼處,受食、飲、鬘、種種莊嚴。 婆羅門!於此世,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之故,彼身壞命終而生於雞之朋輩;又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牀、宅、燈具於沙門、婆羅門之故,彼即於彼處,受食、飲、鬘、種種莊嚴。 婆羅門!復次,此處,有一類者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彼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牀、宅、燈具於沙門、婆羅門。彼身壞命終而生於人之朋輩,彼即於其處,受人之五妙欲。婆羅門!於此世,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之故,彼身壞命終而生於人之朋輩;又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牀、宅、燈具於沙門、婆羅門之故,彼即於其處,受人之五妙欲。 婆羅門!復次,此處,有一類者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彼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牀、宅、燈具於沙門、婆羅門。彼身壞命終而生於天之朋輩,彼即於彼處,受天之五妙欲。婆羅門!於此世,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之故,彼身壞命終而生於天之朋輩;又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牀、宅、燈具於沙門、婆羅門之故,彼即於彼處,受天之五妙欲。 婆羅門!施者非無果。」 (8)「希有哉!尊瞿曇!未曾有哉!尊瞿曇!應與布施應為信施,所以者,施者非無果也。」 「如是,婆羅門!婆羅門!施者非無果也。」 「妙哉!妙哉!尊瞿曇!〔譬如使跌倒者站起,使覆蔽者露出,教道於迷者,揭舉燈火於暗中,令有眼者見色;如是,尊瞿曇以種種之方便而顯示其法。我於此處,歸依尊瞿曇與法及比丘眾。〕尊瞿曇容許我為優婆塞,從今以後乃至盡形壽歸依。」 第一七 生聞品〔畢〕 ## 第十八 善良品 ### 10.178 一百七十八 善良 (1)「諸比丘!我當說善良與不善。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不善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善。 (3)諸比丘!何等為善良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善良。」 ### 10.179 一百七十九 聖法 (1)「諸比丘!我當說聖法與非聖法。諦聽……乃至…… (2)諸比丘!何等為非聖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聖法。 (3)諸比丘!何等為聖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聖法。」 ### 10.180 一百八十 善 (1)「諸比丘!我當說善與不善。諦聽……乃至…… (2)諸比丘!何等為不善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善。 (3)諸比丘!何等為善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善。」 ### 10.181 一百八十一 義 (1)「諸比丘!當說義與非義。諦聽……乃至…… (2)諸比丘!何等為非義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義。 (3)諸比丘!何等為義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義。」 ### 10.182 一百八十二 法 (1)「諸比丘!我當說法與非法。諦聽……乃至…… (2)諸比丘!何等為非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法。 (3)諸比丘!何等為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法。」 ### 10.183 一百八十三 無漏 (1)「諸比丘!我當說有漏與無漏之法。諦聽……乃至…… (2)諸比丘!何等為有漏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有漏法。 (3)諸比丘!何等為無漏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無漏法。」 ### 10.184 一百八十四 無過 (1)「諸比丘!我當說有過與無過之法。諦聽……乃至…… (2)諸比丘!何等為有過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有過法。 (3)諸比丘!何等為無過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無過法。」 ### 10.185 一百八十五 煩苦 (1)「諸比丘!我當說煩苦與非煩苦之法。諦聽……乃至…… (2)諸比丘!何等為煩苦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煩苦法。 (3)諸比丘!何等為非煩苦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煩苦法。」 ### 10.186 一百八十六 積集 (1)「諸比丘!我當說積集與損減之法。諦聽……乃至…… (2)諸比丘!何等為積集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積集法。 (3)諸比丘!何等為損減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損減法。」 ### 10.187 一百八十七 引苦 (1)「諸比丘!我當說引苦與引樂之法。諦聽……乃至…… (2)諸比丘!何等為引苦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引苦法。 (3)諸比丘!何等為引樂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引樂法。」 ### 10.188 一百八十八 苦報 (1)「諸比丘!我當說苦報法與樂報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苦報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苦報法。 (3)諸比丘!何等為樂報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樂報法。」 第十八 善良品〔畢〕 ## 第十九 聖道品 ### 10.189 一百八十九 聖道 (1)「諸比丘!我當說聖道與非聖道。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非聖道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聖道。 (3)諸比丘!何等為聖道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聖道。」 ### 10.190 一百九十 黑道 (1)「諸比丘!我當說黑道與白道。諦聽……乃至…… (2)諸比丘!何等為黑道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黑道。 (3)諸比丘!何等為白道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白道。」 ### 10.191 一百九十一 正法[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七、三〇(大正藏二、二七四c)。== (1)「諸比丘!我當說正法與不正法。諦聽……乃至…… (2)諸比丘!何等為不正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正法。 (3)諸比丘!何等為正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正法。」 ### 10.192 一百九十二 善士法[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七、三二(大正藏二、二七五a)。== (1)「諸比丘!我當說善士法與不善士法。諦聽……乃至…… (2)諸比丘!何等為不善士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善士之法。 (3)諸比丘!何等為善士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善士法。」 ### 10.193 一百九十三 應起 (1)「諸比丘!我當說應起與不應起之法。諦聽……乃至…… (2)諸比丘!何等為不應起之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起之法。 (3)諸比丘!何等為應起之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之為應起之法。」 ### 10.194 一百九十四 應習 (1)「諸比丘!我當說應習與不應習之法。諦聽……乃至…… (2)諸比丘!何等為不應習之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習之法。 (3)諸比丘!何等為應習之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習之法。」 ### 10.195 一百九十五 應修習 (1)「諸比丘!我當說應修習與不應修習之法。諦聽……乃至…… (2)諸比丘!何等為不應修習之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修習之法。 (3)諸比丘!何等為應修習之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修習之法。」 ### 10.196 一百九十六 應多修 (1)「諸比丘!我當說應多修與不應多修之法……乃至…… (2)諸比丘!何等為不應多修之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多修之法。 (3)諸比丘!何等為應多修之法。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多修之法。」 ### 10.197 一百九十七 應憶念 (1)「諸比丘!我當說應憶念與不應憶念之法、諦聽……乃至…… (2)諸比丘!何等為不應憶念之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憶念之法。 (3)諸比丘!何等為應憶念之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憶念之法。」 ### 10.198 一百九十八 應現證[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七、三八(大正藏二、二七五c)。== (1)「諸比丘!我當說應現證與不應現證之法。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不應現證之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現證之法。 (3)諸比丘!何等為應現證之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現證之法。」 第十九 聖道品〔畢〕 ## 第二十 人品 ### 10.199 一百九十九 應依附——大福 (1)「諸比丘!成就十法之人,不應依附。何等為十耶? (2)即殺生、不與取、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人,不應依附。 (3)諸比丘!成就十法之人,應依附。阿等為十耶? (4)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人,應依附。 ### 10.200-210 (5)諸比丘!成就十法之人,不應親近……應親近…… 10.201 ……不應敬奉……應敬奉…… 10.202 ……不應供養……應供養…… 10.203 ……不應稱讚……應稱讚…… 10.204 ……不應尊重……應尊重…… 10.205 ……不應恭順……應恭順…… 10.206 ……不應能成……應能成…… 10.207 ……不為清淨……為清淨…… 10.208 ……不為敗慢……為敗慢…… 10.209 ……於慧不能增長……於慧能增長…… 10.210 ……積大非福……積大福。何等為十耶? (6)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人積大福。」 第二十 人品 第四 五十經畢 ## 第二十一 業所生身品 ### 10.211 二百 地獄、天界(一) (1)「諸比丘!成就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地獄。何等為十耶? (2)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殺生、暴戾、手血腥,思惟殺害、撾捶,於一切之生類無慈悲也。不與取,在聚落、空地,不與而盜取他人之財物。欲邪行,與有母、有父、有兄弟、有姊妹、有親屬、有法守護,有夫、受刑,乃至與華鬘裝飾之女人交往。虛誑語,在公會之中、或在集會之中、或在親屬之中、或在團體之中、或在王家之中,為證人而被喚問,曰:『男子!言汝所知』;彼不知而言『知』,知而言『不知』,不見而言『見』,見而言『不見』;如是,為己、或為他、或為少分之利得而故說虛誑。為離間語,為使離間,此處聞而語彼處;為使離間,彼處聞而語此處;令和合分裂,鼓勵分裂;樂部黨、歡部黨、喜部黨、為作部黨之語。為麤惡語,麤暴、麤俗,酷於他人、叱責他人,充滿忿怒,說如此不和合之語。為雜穢語,非時說、非實說、非義說、非法說、非律說,說無價值、無譬喻、無邊際而不引義利之語於非時。有貪欲,貪著他人之財物,思:『嗟!令屬於他人之物,令屬於我』。有瞋心,以瞋恚思惟:『害此等之有情,當縛截滅亡』。有邪見,有顛倒見,思:『無施、無供施、無燒施、無善惡業之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生死之眾生,世間之沙門、婆羅門無正作正行者,令此世他世無自證、現證而宣說者。』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地獄。 (3)諸比丘!成就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入天界。何等為十耶? (4)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有慈悲,利益哀愍一切之生類而住。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在聚落、空地,不與不盜取他人之財物。斷欲邪行、離欲邪行,不與有母、有父、有兄弟、有姊妹、有親屬、有法守護、有夫、受刑,乃至不與華鬘裝飾之女人交往。斷虛誑語、離虛誑語,在公會之中、或在集會之中、或在親屬之中、或在團體之中、或在王家之中,作證人而被喚問,曰:『男子!言汝所知』。彼不知而言『不知』,知而言『知』,不見而言『不見』,見而言『見』;如是,不為己、或為他、或為少分之利得而故說虛誑。斷離間語、離離間語,為不令離間,聞於此處而不語於彼處;為不令離間,聞於彼處而不語於此處;不令分裂和合,鼓勵和合、樂和合、歡和合、喜和合、作和合之語。斷麤惡語、離麤惡語,說如此諸清美、順耳、可樂、心樂、優雅而為多人之可愛、多人可意之語。斷雜穢語、離雜穢語,應時而說、真實說、義說、法說、律說,說有價值、有譬喻、有邊際而能引義利之語於應時。無貪,不貪著於他人之財物,不思:『嗟!屬於他人之物,令屬於我』。無瞋心,無瞋恚思惟:『令此等之有情而活命於無怒、無害、無惱、安樂』。有正見,無顛倒見,思:『有施、有供施、有燒施、有善惡業之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生死之眾生,世間之沙門、婆羅門有正作正行者,令此世他世有自證知、現證而宣說者。』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入天界。」 ### 10.212 二百一 地獄、天界[1](二) ᅟᅟ==[1] 底本第二〇一經之本文者與前經完全一致。且於邏羅本,以無此而不特別列出。== ### 10.213 二百二 婦女 (1)「諸比丘!成就十法之婦女,隨其所齎而墮地獄。何等為十耶? (2)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也[1-1]。 ᅟᅟ==[1-1] 在底本,於「殺生」以下各項之間,作為「……」,宛如前經,可見應予補足,恐怕未必如此,本經及其次之二經即如前經應無廣說者。於下面之第二一〇經,參照底本亦無廣說。尚且,在暹羅本,相當於第二節之文章裡,有「殺生……乃至……有邪見」之記載。==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婦女,隨其所齎而墮於地獄。 (3)諸比丘!成就十法之婦女,隨其所齎而入天界。何等為十耶? (4)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婦女,隨其所齎而入天界。」 ### 10.214 二百三 優婆夷(一) (1)「諸比丘!成就十法之優婆夷,隨其所齎而墮地獄。何等為十耶? (2)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優婆夷,隨其所齎而墮地獄。 (3)諸比丘!成就十法之優婆夷,隨其所齎而入天界。何等為十耶? (4)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優婆夷,隨其所齎而入天界。」 ### 10.215 二百四 優婆夷(二) (1)「諸比丘!成就十法之優婆夷,住家而非無畏。何等為十耶? (2)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優婆夷,住家而非無畏。 (3)諸比丘!成就十法之優婆夷,住家而無畏也。何等為十耶? (4)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優婆夷,隨其所齎,住家而無畏也。」 ### 10.216 二百五 蛇行法[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七.二四(大正藏二.二七三c)。== (1)「諸比丘!我當說蛇行之法門。諦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何等為蛇行之法門耶? 諸比丘!有情以業為所有,以業為相續,以業為胎,以業為親族,以業為歸趣,作善惡業而相續之。 三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殺生、暴戾、手血腥,思惟殺害、撾捶,於一切之生類無慈悲也。彼即以身蛇行、以語蛇行、以意蛇行,彼之身業邪歪,語業邪歪,意業邪歪,趣邪歪,生邪歪。諸比丘!於趣邪歪、生邪歪者,說二趣隨一之趣,謂:一向苦之地獄,或蛇行畜生也。諸比丘!何等為蛇行畜生耶?即蛇、蝎、百足、鼬、貓、鼠、梟,與其餘之畜生有情,見人則蛇行者也。諸比丘!生類之生者如是,隨所作而生,生則受觸。諸比丘!如是,說有情者業相續也。 (4)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者殺生……〔第二〇五經參照〕……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有顛倒見,思:『無施、無供施、無燒施、無善惡之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生死之眾生,於世間之沙門、婆羅門無正作正行者,令此世他世無自證知、現證而宣說者』。彼即以身蛇行、以語蛇行、以意蛇行,彼之身業邪歪,語業邪歪,意業邪歪,趣邪歪,生邪歪也。諸比丘!於趣邪歪、生邪歪者,說二趣隨一之趣,謂:一向苦之地獄,或蛇行畜生也。諸比丘!何等為蛇行畜生耶?即蛇、蝎、百足、鼬、貓、鼠、梟,與其餘之畜生有情,見人則蛇行者也。諸比丘!生類之生者如是,隨所作而生,生則受觸。諸比丘!如是,說有情者業相續也。 諸比丘!有情以業為所有,以業為相續,以業為胎,以業為親族,以業為歸趣,作善惡業而相續之。 (5)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有慈悲,利益哀愍一切之生類而住。彼即身不蛇行、語不蛇行、意不蛇行,彼之身業正直,語業正直,意業正直,趣正直,生正直。諸比丘!於趣正直、生正直者,說二趣隨一之趣,謂:一向樂之天界,或高貴剎帝利之大家、婆羅門之大家、居士大家,富饒、有大財、大受用物,多金銀、多財物、多財穀也。諸比丘!生類之生如是,隨所作而生,生則受觸。諸比丘!如是,說有情者業之相續也。 (6)諸比丘!復次,此處,有一類者斷不與取、離不與取……斷欲邪行、離欲邪行……斷虛誑語、離虛誑語……斷離間語、離離間語……斷麤惡語、離麤惡語……斷雜穢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有正見,無顛倒見,思:『有施、有供施、有燒施、有善惡業之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生死之眾生,於世間之沙門、婆羅門有正作正行者,令此世他世有自證知、現證而宣說者』。彼即身不蛇行、語不蛇行、意不蛇行,彼之身業正直,語業正直,意業正直,趣正直,生正直也。諸比丘!於趣正直、生正直者,說二趣隨一之趣,謂:一向樂之天界,或高貴剎帝利之大家、婆羅門之大家、居士大家,富饒、有大財、大受用物,多金銀、多財物、多財穀也。諸比丘!如是,生類之生如是,隨所作而生,生則受觸。諸比丘!如是,說有情者業之相續也。 諸比丘!有情以業為所有,以業為相續,以業為胎,以業為親族,以業為歸趣,作善惡之業而相續之。 諸比丘!此乃蛇行之法門也。」 ### 10.217 二百六 摩尼珠[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七.二五-二六(大正藏二.二七四a)、增一阿含四八.一(大正藏二.七八五c)。== (1)「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其消滅,彼現法或未來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作苦之邊際。諸比丘!此中,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身業過失有三種;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語業過失有四種;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意業過失有三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身業過失有三種耶? (2)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殺生、暴戾、手血腥,思惟殺害、撾捶,於一切之生類無慈悲也。不與取,在聚落、空地,不與盜取他人之財物。欲邪行,與有母、有父、有兄弟、有姊妹、有親屬、有法守護,有夫、受刑,乃至與以華鬘裝飾之女人交往。 諸比丘!如是,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身業過失有三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語業過失有四種耶? (3)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虛誑語,在公會之中、或在集會之中、或在親屬之中、或在團體之中、或在王家之中,為證人而被喚問,曰:『男子!言汝所知。』彼不知而言『知』,知而言『不知』,不見而言『見』,見而言『不見』;如是,為己、或為他、或為少分之利得而故說虛誑、離間語。為使離間,於此處聞而語於彼處,為使離間,於彼處聞而語於此處;令和合分裂、鼓勵分裂,樂部黨、歡部黨、喜部黨、作部黨之語。為麤惡語,麤暴、麤俗而酷於他人,叱責他人,充滿忿怒,說如此不和合之語。為雜穢語,非時說、非實說,說無價值、無譬喻、無邊際而不引義利之語於非時。 諸比丘!如是,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語業過失有四種。 諸比丘!云何依不善之畏惟,引苦、苦報之意業過失有三耶? (4)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有貪欲,貪著於他人之財物,思:『嗟!屬於他人之物,令屬於我。』有瞋心,以瞋恚思惟:『害此等之有情,當縛截滅亡。』有邪見,有顛倒見,思:『無施、無供施、無燒施、無善惡之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生死之眾生,於世間之沙門、婆羅門無正道正行者,令此世他世無自證知、現證而宣說者。』 諸比丘!如是,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意業過失有三種。 (5)諸比丘!依三種身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則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諸比丘!依四種語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則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諸比丘!依三種意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則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 (6)諸比丘!譬如擲於空中之圓滿摩尼珠,隨墮而善安立。諸比丘!如是,依三種身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則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依四種語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則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依三種意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則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 (7)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其消滅,彼現法或未來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作苦之邊際。諸比丘!此中,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身業成就有三種;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語業成就有四種;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意業成就有三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身業成就有三種耶? (8)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有慈悲、利益哀愍一切之生類而住。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在聚落、空地,不與不盜取他人之財物。斷欲邪行、離欲邪行,不與有母、有父、有兄弟、有姊妹、有親屬、有法守護、有夫、受刑,乃至不與華鬘裝飾之女人交往。 諸比丘!如是,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身業成就有三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語業成就有四種耶? (9)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斷虛誑語、離虛誑語,在公會之中、或在集會之中、或在親屬之中、或在團體之中、或在王家之中,為證人而被喚問,曰:『男子!言汝所知。』彼不知而言『不知』,知而言『知』,不見而言『不見』,見而言『見』;如是,不為己、或為他、或為少分之利得而故說虛誑。斷離間語、離離間語,不為令離間,於此處聞而不語於彼處,不為令離間,於彼處聞而不語於此處;令分裂和合,說鼓勵和合、樂和合、歡和合、喜和合、作和合之語。斷麤惡語、離麤惡語,說如是諸之清美、耳順、可樂、心樂、優雅而多人之可愛、多人可意之語。斷雜穢語、離雜穢語,應時說、真實說,義說、法說、律說,應時而說有價值、有譬喻、有邊際而能引義利之語。 諸比丘!如是,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語業成就有四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意業成就有三種耶? (10)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無貪,不貪著於他人之財物,不思:『嗟!屬於他人之物,令屬於我。』無瞋心,無瞋恚思惟:『令此等之有情,當活命於無怨、無害、無惱、安樂。』有正見,無顛倒見,思:『有施、有供施、〔有燒施、有善惡業之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生死之眾生,於世間之沙門,婆羅門有正道正行者,令此世他世有證知、現證而宣說者。』 諸比丘!如是,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意業成就有三種。 (11)諸比丘!依三種身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諸比丘!依四種語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諸比丘!依三種意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 (12)諸比丘!譬如擲於空中之圓滿摩尼珠,隨墮而善安立。諸比丘!如是,依三種身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依四種語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依三種意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 (13)[2]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其消滅,彼現法或未來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未受〔報〕,則我不說作苦之邊際。」 ᅟᅟ==[2] 暹羅本者缺以下之一節。== ### 10.218 二百七 思[1] ᅟᅟ==[1] 漢譯中阿含一五(大正藏一.四三七b)。本經即依前經之全文,單去譬喻而已。== (1)「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其消滅,彼現法或未來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未受〔報〕,則我不說作苦之邊際。諸比丘!此中,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身業過失有三種;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語業過失有四種;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意業過失有三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身業過失有三種耶?……乃至……〔前經參照〕…… 諸比丘!如是,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身業過失有三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語業過失有四種耶?……乃至…… 諸比丘!如是,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語業過失有四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意業過失有三種耶?……乃至…… 諸比丘!如是,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意業過失有三種。 (2)諸比丘!依三種身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諸比丘!依四種語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諸比丘!依三種意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 (3)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其消滅,彼現法或未來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作苦之邊際。諸比丘!此中,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身業成就有三種;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語業成就有四種;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意業成就有三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身業成就有三種耶?……乃至…… 諸比丘!如是,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身業成就有三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語業成就有四種耶?……乃至…… 諸比丘!如是,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語業成就有四種。 諸比丘!云何為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意業成就有三種耶?……乃至…… 諸比丘!如是,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意業成就有三種。 (4)諸比丘!依三種身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諸比丘!依四種語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諸比丘!依三種意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2]……乃至……」 ᅟᅟ==[2] 依照底本。若依此,則可加以廣說前經之第一、三節。暹羅本者以上完結,無「……等……」之記載。== ### 10.219 二百八 業所生身[1] ᅟᅟ==[1] 參照前經註[01]。== (1)「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其消滅,彼現法或未來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作苦之邊際。諸比丘!彼聖弟子,如是以離貪、離瞋、不癡、正知、正念而慈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方〕、上、下、橫、徧,於一切處、一切世界,以與慈俱行,極廣、甚大、無量、無怨、無害之心,徧滿而住。彼如是了知:『前我心微小,未修善,今我心無量,已善修也;諸有量之業,於此處無限、無量』。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若此童子,已自幼少修習慈心解脫,應作惡業耶?」 「不也,大德!」 「不作惡業而應受苦耶?」 「不也,大德!大德!若不作惡業,云何受苦!」 (2)「諸比丘!不論男女當俱修習此慈心解脫。諸比丘!男女俱〔於命終之時〕,不可持此身而去,諸比丘!此為可死而以心為因;彼如是了知『前我依業所生身而作之惡業者,皆受於此〔世〕,不使後有』。諸比丘!如是,比丘內觀,若能修習慈心解脫,則資於不還果,但未通達更上之解脫。 (3)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捨俱行之心,徧滿於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方〕、上、下、橫、徧,於一切處、一切世界,以與慈俱行,極廣、甚大、無量、無怨、無害之心,徧滿而住。彼如是了知:『前我心微小,未修善,今我心無量,已善修也;諸有量之業,於此處無限、無量』。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若此童子,已自幼少修習捨心解脫,應作惡業耶?」 「不也,大德!」 「不作惡業而應受苦耶?」 「不也,大德!大德!若不作惡業,云何受苦!」 (4)「諸比丘!不論男女當俱修習此捨心解脫。諸比丘!男女俱〔於命終之時〕,不可持此身而去,諸比丘!此為可死而以心為因;彼如是了知『前我依業所生身而作之惡業者,皆受於此〔世〕,不使後有』。諸比丘!如是,比丘內觀,若能修習捨心解脫,則資於不還果,但未通達更上之解脫。」 ### 10.220 二百九 婆羅門 (1)時,有一婆羅門,往詣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曇!有何因、何緣,此處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耶?」 「婆羅門!依非法行、不正行,如是,此處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 「尊瞿曇!復次,有何因、何緣,此處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耶?」 「婆羅門!依如法行、正直行,如是,此處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 「我不悟尊瞿曇所略說之廣義。尊瞿曇,願如是說法,我可得了悟尊瞿曇所略說之廣義。」 「婆羅門!果爾,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尊者!」 彼婆羅門應諾世尊。世尊即說: (2)「婆羅門!身之非法行、不正行有三種,語之非法行、不正行有四種,意之非法行、不正行有三種。 婆羅門!云何為身之非法行、不正行有三種耶?……乃至……〔第二〇六經參照〕…… 婆羅門!如是,身之非法行、不正行有三種。 婆羅門!云何為語之非法行、不正行有四種耶?……乃至…… 婆羅門!如是,語之非法行、不正行有四種。 婆羅門!云何為意之非法行、不正行有三種耶?……乃至…… 婆羅門!如是,意之非法行、不正行有三種。 婆羅門!如是,依非法行、不正行,如是,此處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 (3)婆羅門!身之如法行、正直行有三種,語之如法行、正直行有四種,意之如法行、正直行有三種。 婆羅門!云何為身之如法行、正直行有三種耶?……乃至…… 婆羅門!如是,身之如法行、正直行有三種。 婆羅門!云何為語之如法行、正直行有四種耶?……乃至…… 婆羅門!如是,語之如法行、正直行有四種。 婆羅門!云何為意之如法行、正直行有三種耶?……乃至…… 婆羅門!如是,意之如法行、正直行有三種。 婆羅門!如是,依如法行、正直行,如是,此處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 「妙哉!妙哉!尊瞿曇!〔譬如使跌倒者站起,讓覆蔽者露出,教道於迷者,揭舉燈火於暗中,令有眼者見色。如是,尊瞿曇以種種之方便,顯示其法。我於此處歸依尊瞿曇與法及比丘眾。〕尊瞿曇,容許我為優婆塞,從今以後,乃至盡形壽歸依。」 第二十一 業所生身品〔畢〕 〔廣說〕 ## [(22) 2.相似品] ### 10.221 二百十 十法[1] ᅟᅟ==[1] 漢譯增一阿含四七.一(大正藏二.七八〇c)、雜阿含三七.三四(大正藏二.二七五a)。== (1)「諸比丘!成就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於地獄。何等為十耶? (2)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於地獄。 (3)諸比丘!成就十法者,隨其所齎而昇於天界。何等為十耶? (4)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者,隨其所齎而昇於天界。」 ### 10.222 二百十一 二十法[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七.三五(大正藏二.二七五b)。== (1)「諸比丘!成就二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於地獄。何等為二十耶? (2)即自殺生,勸他殺生。自不與取,勸他不與取。自欲邪行,勸他欲邪行。自虛誑語,勸他虛誑語。自離間語,勸他離間語。自麤惡語,勸他麤惡語。自雜穢語,勸他雜穢語。自有貪欲,勸他有貪欲。自有瞋心,勸他有瞋恚。自有邪見,勸他有邪見。 諸比丘!成就此二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於地獄。 (3)諸比丘!成就二十法者,隨其所齎而昇於天界。何等為二十耶? (4)即自離殺生,勸他離殺生。自離不與取,勸他離不與取。自離欲邪行,勸他離欲邪行。自離虛誑語,勸他離虛誑語。自離離間語,勸他離離間語。自離麤惡語,勸他離麤惡語。自離雜穢語,勸他離雜穢語。自無貪欲,勸他無貪欲。自無瞋心,勸他無瞋恚。自有正見,勸他有正見。 諸比丘!成就此二十法者,隨其所齎而昇於天界。」 ### 10.223 二百十二 三十法[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七.三六(大正藏二.二七五b)。== (1)「諸比丘!成就三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於地獄。何等為三十耶? (2)即自殺生,勸他殺生,許可殺生。自不與取,勸他不與取,許可不與取。自欲邪行,勸他欲邪行,許可欲邪行。自虛誑語,勸他虛誑語,許可虛誑語。自離間語,勸他離間語,許可離間語。自麤惡語,勸他麤惡語,許可麤惡語。自雜穢語,勸他雜穢語,許可雜穢語。自有貪欲,勸他有貪欲,許可貪欲。自有瞋心,勸他有瞋恚,許可瞋恚。自有邪見,勸他有邪見,許可邪見。 諸比丘!成就此三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於地獄。 (3)諸比丘!成就三十法者,隨其所齎而昇於天界。何等為三十耶? (4)即自離殺生,勸他離殺生,許可離殺生。自離不與取,勸他離不與取,許可離不與取。自離欲邪行,勸他離欲邪行,許可離欲邪行。自離虛誑語,勸他離虛誑語,許可離虛誑語。自離離間語,勸他離離間語,許可離離間語。自離麤惡語,勸他離麤惡語,許可離麤惡語。自離雜穢語,勸他離雜穢語,許可離雜穢語。自無貪欲,勸他無貪欲,許可無貪。自無瞋心,勸他無瞋恚,許可無瞋。自有正見,勸他有正見,許可正見。 諸比丘!成就此三十法者,隨其所齎而昇於天界。」 ### 10.224 二百十三 四十法[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七.三七(大正藏二.二七五c)。== (1)「諸比丘!成就四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於地獄。何等為四十耶? (2)即自殺生,勸他殺生,許可殺生,讚歎殺生。自不與取,勸他不與取,許可不與取,讚歎不與取。自欲邪行,勸他欲邪行,許可欲邪行,讚歎欲邪行。自虛誑語,勸他虛誑語,許可虛誑語,讚歎虛誑語。自離間語,勸他離間語,許可離間語,讚歎離間語。自麤惡語,勸他麤惡語,許可麤惡語,讚歎麤惡語。自雜穢語,勸他雜穢語,許可雜穢語,讚歎雜穢語。自有貪欲,勸他有貪欲,許可貪欲,讚歎貪欲。自有瞋心,勸他有瞋恚,許可瞋恚,讚歎瞋恚。自有邪見,勸他有邪見,許可邪見,讚歎邪見。 諸比丘!成就此四十法者,隨其所齎而墮於地獄。 (3)諸比丘!成就四十法者,隨其所齎而昇於天界。何等為四十耶? (4)即自離殺生,勸他離殺生,許可離殺生,讚歎離殺生。自離不與取,勸他離不與取,許可離不與取,讚歎離不與取。自離欲邪行,勸他離欲邪行,許可離欲邪行,讚歎離欲邪行。自離虛誑語,勸他離虛誑語,許可離虛誑語,讚歎離虛誑語。自離離間語,勸他離離間語,許可離離間語,讚歎離離間語。自離麤惡語,勸他離麤惡語,許可離麤惡語,讚歎離麤惡語。自離雜穢語,勸他離雜穢語,許可離雜穢語,讚歎離雜穢語。自無貪欲,勸他無貪欲,許可無貪,讚歎無貪。自無瞋心,勸他無瞋恚,許可無瞋,讚歎無瞋。自有正見,勸他有正見,許可正見,讚歎正見。 諸比丘!成就此四十法者,隨其所齎而昇於天界。」 ### 10.225-236 #### 10.225-228 二百十四 損害 「諸比丘!成就十法者,損害、根絕自己……不損害、不根絕自己…… 諸比丘!〔成就〕二十法…… 諸比丘!〔成就〕三十法…… 諸比丘!成就四十法者,損害、根絕自己……不損害、不根絕自己……」 #### 10.229-232 二百十五 惡生.善趣 「諸比丘!成就十法,如此之一類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如此之一類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 諸比丘!〔成就〕二十法…… 諸比丘!〔成就〕三十法…… 諸比丘!成就四十法,如此之一類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如此之一類有情,身壞命終而生於善趣、天世……」 #### 10.233-236 二百十六 賢愚 「諸比丘!成就十法者,當知為愚人也……當知為賢人也…… 諸比丘!〔成就〕二十法…… 諸比丘!〔成就〕三十法…… 諸比丘!成就四十法者,當知為愚人也……當知為賢人也……諸比丘!成就此四十法者,當知為賢人也。」 ## 貪品[1] ᅟᅟ==[1] 參照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四卷一六〇頁註[01]。== ### 10.237 二百十七 不淨想 (1)「諸比丘!為了知貪〔欲〕,應修習十法。何等為十耶? (2)即不淨想、死想、食違逆想、一切世間不歡喜想、無常想、無常即苦想、苦即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盡想也。 諸比丘!為了知貪〔欲〕,應修習此十法。 ### 10.238 (3)諸比丘!為了知貪〔欲〕,應修習十法。何等為十耶? (4)即無常想、無我想、食違逆想、一切世間不歡喜想、骨想、蟲噉想、青瘀想、穿孔想、膨脹想,〔腐敗想〕也。 諸比丘!為了知貪〔欲〕,應修習此十法。」 ### 10.239 二百十八 正見 (1)「諸比丘!為了知貪〔欲〕,應修習十法。何等為十耶? (2)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為了知貪〔欲〕,應修習此十法。」 ### 10.240-746 #### 10.240-266 $3*9=27$ 二百十九 徧知 (1)「諸比丘!為徧知貪〔欲〕……為徧盡〔貪欲〕……為斷〔貪欲〕……為盡〔貪欲〕……為滅〔貪欲〕……為離貪〔貪欲〕……為滅盡〔貪欲〕……為寂滅〔貪欲〕……為棄捨〔貪欲〕……為定棄〔貪欲〕,應修習此十法。 #### 10.267-746 $3*10*16=480$ (2)〔諸比丘!〕為了知瞋〔恚〕……〔愚〕痴……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傲……憤發……慢……過慢……憍……〔為了知〕放逸……為徧知〔瞋恚〕……為徧盡……為斷……為盡……為滅……為離貪……為滅盡……為寂滅……為棄捨……為定棄〔瞋恚……〕,應修習此十法。」 十集畢 # 十一 集 ## 第一 依止品 ### 11.1 一 何義[1] ᅟᅟ==[1] 參照十集第一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四卷一六二頁)。== (1)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善戒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善戒者以不悔為義,以不悔為功德。」 「大德!又,不悔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不悔者以歡悅為義,以歡悅為功德。」 「大德!又,歡悅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歡悅者以喜為義,以喜為功德。」 「大德!又,喜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喜者以止為義,以止為功德。」 「大德!又,止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止者以樂為義,以樂為功德。」 「大德!又,樂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樂者以定為義,以定為功德。」 「大德!又,定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定者以如實智見為義,以如實智見為功德。」 「大德!又,如實智見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如實智見者以厭患為義,以厭患為功德。」 「大德!又,厭患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厭患者以離貪為義,以離貪為功德。」 「大德!又,離貪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離貪者以解脫智見為義,以解脫智見為功德。 (2)阿難!如是,善戒者以不悔為義,以不悔為功德;不悔者以歡悅為義,以歡悅為功德;歡悅者以喜為義,以喜為功德;喜者以止為義,以止為功德;止者以樂為義,以樂為功德;樂者以定為義,以定為功德;定者以如實智見為義,以如實智見為功德;如實智見者以厭患為義,以厭患為功德;厭患者以離貪為義,以離貪為功德;離貪者以解脫智見為義,以解脫智見為功德。阿難!如是,善戒者次第而趣於最勝。」 ### 11.2 二 思[1] ᅟᅟ==[1] 十集第二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四卷一六四頁)參照。== (1)「諸比丘!持戒、具戒者,不可思:『我得不悔』。諸比丘!依於法,持戒、具戒者得不悔。 諸比丘!不悔者,不可思:『我得歡悅』。諸比丘!依於法,不悔者得歡悅。 諸比丘!歡悅者,不可思:『我得喜』。諸比丘!依於法,歡悅者得喜。 諸比丘!於意有喜者,不可思:『我得止於身』。諸比丘!依於法,於意有喜者得止於身。 諸比丘!於身有止者,不可思:『我覺樂』。諸比丘!依於法,於身有止者覺樂。 諸比丘!於樂者,不可思:『我得定心』。諸比丘!依於法,於樂者得定心。 諸比丘!得定者,不可思:『我如實知見』。諸比丘!依於法,得定者如實知見。 諸比丘!如實知見者,不可思:『我厭患』。諸比丘!依於法,如實知見者厭患。 諸比丘!厭患者,不可思:『我離貪』。諸比丘!依於法,厭患者離貪。 諸比丘!離貪者,不可思:『我現證解脫智見』。諸比丘!依於法,離貪者現證解脫智見。 (2)諸比丘!如是,離貪者以解脫智見為義,以解脫智見為功德;厭患者以離貪為義,以離貪為功德;如實智見者以厭患為義,以厭患為功德;定者以如實智見為義,以如實智見為功德。樂者以定為義,以定為功德;止者以樂為義,以樂為功德;喜者以止為義,以止為功德;歡悅者以喜為義,以喜為功德;不悔者以歡悅為義,以歡悅為功德;善戒者以不悔為義,以不悔為功德。諸比丘!如是,法生法,法圓滿法,自此岸導至彼岸。」 ### 11.3 三 所依[1](一) ᅟᅟ==[1] 參照十集第三經(南傳大藏經第二十四卷一六七頁)。== (1)「諸比丘!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患之所依;無厭患、壞厭患者,害離貪之所依;無離貪、壞離貪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2)諸比丘!譬如枝葉毀壞之樹,其幼芽不能完成圓滿,皮、材、心不能完成圓滿。諸比丘!如是,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患之所依;無厭患、壞厭患者,害離貪之所依;無離貪、壞離貪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3)諸比丘!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患之所依;有厭患、具足厭患者,具足離貪之所依;有離貪、具足離貪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4)諸比丘!譬如枝葉具足之樹,其幼芽完成圓滿,皮、材、心完成圓滿。諸比丘!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患之所依;有厭患、具足厭患者,具足離貪之所依;有離貪、具足離貪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 11.4 四 所依[1](二) ᅟᅟ==[1] 參照十集第四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四卷一六七頁)。== (1)爾時,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應諾具壽舍利弗。具壽舍利弗即說: (2)「友等!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患之所依;無厭患、壞厭患者,害離貪之所依;無離貪、壞離貪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3)友等!譬如枝葉毀壞之樹,其幼芽不能完成圓滿,皮、材、心不能完成圓滿。友等!如是,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患之所依;無厭患、壞厭患者,害離貪之所依;無離貪、壞離貪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4)友等!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患之所依;有厭患、具足厭患者,具足離貪之所依;有離貪、具足離貪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5)友等!譬如枝葉具足之樹,其幼芽完成圓滿,皮、材、心完成圓滿。友等!如是,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患之所依;有厭患、具足厭患者,〔具足離貪之所依;有離貪、具足離貪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 11.5 五 所依[1](三) ᅟᅟ==[1] 參照十集第五經(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二卷上二〇四頁)。== (1)爾時,具壽阿難告諸比丘言……乃至…… (2)「友等!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患之所依;無厭患、壞厭患者,害離貪之所依;無離貪、壞離貪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3)友等!譬如枝葉毀壞之樹,其幼芽不能完成圓滿,皮、膚、心不能完成圓滿。友等!如是,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患之所依;無厭患、壞厭患者,害離貪之所依;無離貪、壞離貪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4)友等!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患之所依;有厭患、具足厭患者,具足離貪之所依;有離貪、具足離貪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5)友等!譬如枝葉具足之樹,其幼芽完成圓滿,皮、材、心完成圓滿。友等!如是,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患之所依;有厭患、具足厭患者,〔具足離貪之所依;有離貪、具足離貪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 11.6 六 難[1] ᅟᅟ==[1] 參照十集第八八經。== (1)「諸比丘!比丘若罵詈呵責同梵行者、誹謗聖者,契理契機,無不墮入十一難中隨一之難。何等為十一耶? (2)即未證得者不能證得,已證得者失,無正法明,於正法有增上慢,修梵行者不欣,犯隨一之雜染罪,棄學而還俗,病於重患,顛狂亂心,蒙昧而命終,身壞命終而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 諸比丘!比丘若罵詈呵責同梵行者、誹謗聖者,契理契機,無不墮入此十一難中隨一之難。」 ### 11.7 七 想[1](一) ᅟᅟ==[1] 參照十集第六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四卷一七一頁)。== (1)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比丘可獲得如是之三[A1]昧耶?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ᅟᅟ==[A1] 昧【CB】,味【南傳】== (2)「阿難!比丘可獲得如是之三昧,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3)「大德!云何比丘可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於地無地想……乃至……於意所尋亦無想,而有知也。」 (4)「阿難!此處,比丘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靜也,此乃殊妙也,謂: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滅盡、涅槃也』。阿難!若能如是,比丘乃獲得如是之三昧,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八 想[1](二) ᅟᅟ==[1] 參照十集第七經(南傳大藏經第二十四卷一七三頁)。但後半者異。== (1)時,具壽阿難歡喜[A2]隨喜世尊之所說,從座而起,禮敬世尊,作右繞,往具壽舍利弗之處。往已與具壽舍利弗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對具壽舍利弗言: ᅟᅟ==[A2] 隨【CB】,隋【南傳】== 「友舍利弗!比丘可獲得如是之三[A3]昧耶?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ᅟᅟ==[A3] 昧【CB】,味【南傳】== (2)「友阿難!比丘可獲得如是之三昧,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3)「友舍利弗!云何比丘可獲得如是之三[A4]昧耶?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ᅟᅟ==[A4] 昧【CB】,味【南傳】== (4)「友阿難!此處,比丘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靜,此乃殊妙也,謂: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滅盡、涅槃也』。友阿難!若能如是,比丘乃獲得如是之三昧,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5)「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友!所以者師與弟子,於最勝句,義與義、文與文,相合相會而不違背也。友!我今往詣世尊之處,詢問此義,世尊亦如具壽舍利弗,以如是之句、如是之文,記如是之義。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友!所以者師與弟子,於最勝句,義與義、文與文,相合相會而不違背也。」 ### 11.8 九 作意 (1)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比丘可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眼不作意,色不作意,耳不作意,聲不作意,鼻不作意,香不作意,舌不作意,味不作意,身不作意,所觸不作意,地不作意,水不作意,火不作意,風不作意,空無邊處不作意,識無邊處不作意,無所有處不作意,非想非非想處不作意,此世不作意,他世不作意,見、聞、覺、知、得、求,以意所尋不作意,而作意也。」 (2)「阿難!比丘可獲得如是之三昧,謂:眼不作意,色不作意,耳不作意,聲不作意,鼻不作意,香不作意,舌不作意,味不作意,身不作意,所觸不作意,地不作意,水不作意,火不作意,風不作意,空無邊處不作意,識無邊處不作意,無所有處不作意,非想非非想處不作意,此世不作意,他世不作意,見、聞、覺、知、得、求,以意所尋不作意,而作意也。」 (3)「大德!云何比丘可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眼不作意,色不作意,〔耳不作意,聲不作意,鼻不作意,香不作意,舌不作意,味不作意,身不作意,所觸不作意,地不作意,水不作意,火不作意,風不作意,空無邊處不作意,識無邊處不作意,無所有處不作意,非想非非想處不作意,此世不作意,他世不作意,〕見、聞、覺、知、得、求,以意所尋不作意,而作意也。」 (4)「阿難!此處,比丘如是作意:『此乃寂靜也,此乃殊妙也。謂:一切行之寂行,一切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滅盡、涅槃也』。阿難!若能如是,比丘乃獲得如是之三昧,謂:眼不作意,色不作意,耳不作意,聲不作意,鼻不作意,香不作意,舌不作意,味不作意,身不作意,所觸不作意,地不作意,水不作意,火不作意,風不作意,空無邊處不作意,識無邊處不作意,無所有處不作意,非想非非想處不作意,此世不作意,他世不作意,見、聞、覺、知、得、求,以意所尋不作意,而作意也。」 ### 11.9 十 詵陀[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三.八(大正藏二.二三五c)、別譯雜阿含八.二〇(大正藏二.四三〇c)。有關偈頌方面,則參照相應部經典二二.七九.三八(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五卷一四九頁及其註釋)。== (1)爾時,世尊住那梨聚落之揵祁精舍。時,具壽詵陀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時,世尊對具壽詵陀言: (2)「詵陀!作良馬之靜慮,勿作未調馬之靜慮。 詵陀!何等為未調馬之靜慮耶? (3)詵陀!未調馬繫於槽而思慮穀草。何以故耶?詵陀!未調馬繫於槽而不思念: 『今日調馬師令我作何事耶?我能作耶?』彼乃繫於槽而思慮穀草。詵陀!如是,此處,一類之人如未調之馬者,在阿蘭若、在樹下、在空閑處,其心纏於欲貪、制於欲貪而住,不如實了知已生欲貪之出離,彼藏欲貪於內而靜慮、沈思、深慮、觀想。其心纏於瞋恚……纏於惛眠……纏於掉悔……纏於疑惑、制於疑惑而住,不如實了知已生疑惑之出離,彼藏疑惑於內而靜慮、沈思、深慮、觀想。彼依止於地而靜慮,依止於水而靜慮,依止於火而靜慮,依止於風而靜慮,依止於空無邊處而靜慮,依止於識無邊處而靜慮,依止於無所有慮而靜慮,依止於非想非非想處而靜慮,依止於此世而靜慮,依止於他世而靜慮,見、聞、覺、知、得、求,依止於以意所尋而靜慮。 詵陀!如是乃未調馬之靜慮也。 詵陀!何等為良馬之靜慮耶? (4)詵陀!賢良馬繫於槽而不思慮穀草。何以故耶?詵陀!賢良馬繫於槽而思念: 『今日調馬師令我作何事耶?我能作耶?』彼乃繫於槽而不思慮穀草。詵陀!賢良馬,若受鞭,則觀如債、如束縛、如壓制、如惡運。詵陀!如是賢人良馬者在阿蘭若、在樹下、在空閑處,其心不纏於欲貪、不制於欲貪而住,如實了知已生欲貪之出離。其心不纏於瞋恚……不纏於惛眠……不纏於掉悔……不纏於疑惑、不制於疑惑而住,如實了知已生疑惑之出離。彼不依止於地而靜慮,不依止於水而靜慮,不依止於火而靜慮,不依止於風而靜慮,不依止於空無邊處而靜慮,不依於識無邊處而靜慮,不依止於無所有處而靜慮,不依止於非想非非想處而靜慮,不依止於此世而靜慮,不依止於他世而靜慮,見、聞、覺、知、得、求,不依止於以意所尋而靜慮,然靜慮也。 詵陀!如是,靜慮之賢人良馬者,遙遠之帝釋、梵天、生主等諸天亦歸命也。 歸命人良馬 歸命最勝人 汝靜慮所依 我等難了知」 (5)如是所說,具壽詵陀即白世尊言: 「大德!云何為依靜慮而賢人良馬靜慮,彼不依止於地而靜慮,不依止於水而靜慮,不依止於火而靜慮,不依止於風而靜慮,不依止於空無邊處而靜慮,不依止於識無邊處而靜慮,不依止於無所有處而靜慮,不依止於非想非非想處而靜慮,不依止於此世而靜慮,不依止於他世而靜慮,見、聞、覺、知、得、求,不依止於以意所尋而靜慮,然靜慮耶?大德!復次,云何為靜慮之賢人良馬者,遙遠之帝釋、梵天、生主等諸天亦歸命耶? 歸命人良馬 歸命最勝人 汝靜慮所依 我等難了知」 (6)「詵陀!此處,賢人良馬者,於地調伏地想,於水調伏水想,於火調伏火想,於風調伏風想,於空無邊處調伏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調伏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調伏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調伏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伏調此世想,於他世調伏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以意所尋調伏想。詵陀!如是依靜慮而賢人良馬者,不依止於地而靜慮,不依止於水而靜慮,不依止於火而靜慮,不依止於風而靜慮,不依止於空無邊處而靜慮,不依於識無邊處而靜慮,不依止於無所有處而靜慮,不依止於非想非非想處而靜慮,不依止於此世而靜慮,不依止於他世而靜慮,見、聞、覺、知、得、求,不依止於以意所尋而靜慮,然靜慮也。詵陀!復次,如是靜慮之賢人良馬者,遙遠之帝釋、梵天、生主等諸天亦歸命也。 歸命人良馬 歸命最勝人 汝靜慮所依 我等難了知」 ### 11.10 十一 孔雀林[1] ᅟᅟ==[1] 長部經典原典第一卷九九頁、中部經典第一卷二七三頁、相應部經典第一卷一五七頁。漢譯長阿含六(大正藏一.三九a)、二〇(大正藏一.八三b)、中阿含一五四(大正藏一.六七六c)、雜阿含四四、一三(大正藏二.三二二c)、別譯雜阿含五.二〇(大正藏二.四一〇c)。宇井博士,「印度哲學研究」第三.一二六頁以下研究參照。== (1)爾時,世尊住王舍城之孔雀林異學園。此時,世尊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何等為三耶? (3)即無學之戒蘊、無學之定蘊、無學之慧蘊也。 諸比丘!成就此三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4)諸比丘!復次,成就其他三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何等為三耶? (5)即神變示導、記心示導、教誡示導也。 諸比丘!成就此三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6)諸比丘!復次,成就其他三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何等為三耶? (7)即正見、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成就此三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8)諸比丘!成就二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何等為二耶? (9)即明、行也。 諸比丘!成就此二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10)諸比丘!梵天常生童子亦說此偈: 種姓於人中 剎帝利最勝 明行具足者 人天中最勝 諸比丘!梵天常生童子,善偈誦、非惡誦,善說〔偈〕、非惡說, 引義利、非不引義利,我所許可也。諸比丘!我亦如是說: 種姓於人中 剎帝利最勝 明行具足者 人天中最勝」 第一 依止品〔畢〕 攝頌曰: (一)何義、(二)思、 (三~五)三之所依、(六)難、 (七~八)想、(九)作意、 (一〇)詵陀[1]、(一一)孔雀林。 ᅟᅟ==[1] 「詵陀」。底本暹羅本俱為 Sekkho, sekkho,亦參照異本而訂正為 Sandho。== ## 第二 憶念品 ### 11.11 十二 摩訶男[1-1](一) ᅟᅟ==[1-1] 漢譯雜阿含三三.一四(大正藏二.二三八b)、別譯雜阿含八.二六(大正藏二.四三三b)。== (1)爾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毘羅衛城之尼拘律園。其時,眾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釋子摩訶男聞:「眾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時,釋子摩訶男往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子摩訶男白世尊言: 「大德!我聞:『眾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大德!我等於種種住之間,當以何等之住而住耶?」 (2)「善哉!善哉!摩訶男!摩訶男!汝等往詣如來之處而問:『大德!我等於種種住之間,當以何等之住而住耶?』則汝相應於善男子之間也。摩訶男!若信則能成,若不信則不然;若發勤則能成,若懈怠則不然;若繫念則能成,若妄念則不然;若得定則能成,若不得定則不然;若慧則能成,若不得慧則不然。 (3)摩訶男!此處,汝當憶念如來,曰:『如是,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摩訶男!聖弟子憶念如來之時,心不纏於貪欲、心不纏於瞋恚、心不纏於愚癡,其時,依如來而心正直也。摩訶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也;若身輕安,則受樂;若樂,心則得定。摩訶男!故曰:聖弟子在不平等之眾生中,得平等而住;在瞋恚之眾生中,無瞋而住;具足聞法,修習念佛。 (4)摩訶男!復次,當憶念法,曰:『世尊所善說之法,為現見、非時,來觀、引導,而為智者之所內證也。』摩訶男!聖弟子憶念法之時,心不纏於貪欲、心不纏於瞋恚、心不纏於愚痴,其時,依法而心正直也。摩訶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也;若身輕安,則受樂;若樂,心則得定。摩訶男!故曰:聖弟子在不平等之眾生中,得平等而住;瞋恚之眾生中,無瞋而住;具足聞法,修習念法。 (5)摩訶男!復次,當憶念僧伽,曰:『世尊之弟子眾善行者,世尊之弟子眾正直行者,世尊之弟子眾正理行者,世尊之弟子眾和敬行者,謂:四雙八輩也。此世尊之弟子眾為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也』。摩訶男!聖弟子憶念僧伽之時,心不纏於貪欲、心不纏於瞋恚、心不纏於愚癡,其時,依僧伽而心正直。摩訶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也;若身輕安,則受樂;若樂,心則得定。摩訶男!故曰:聖弟子在不平等之眾生中,得平等而住;在瞋恚之眾生中;無瞋而住;具足聞法,修習念僧。 (6)摩訶男!復次,當自憶念戒,曰:『即無缺、不穿、無雜、無染、自在而為智者之所稱讚,無執取,資三昧』。摩訶男!聖弟子憶念〔自〕戒之時,心不纏於貪欲、心不纏於瞋恚、心不纏於愚癡,其時,依戒而心正直。摩訶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也;若身輕安,則受樂;若樂,心則得定。摩訶男!故曰:聖弟子在不平等之眾生中,得平等而住;在瞋恚之眾生中,無瞋而住;具足聞法,修習念戒。 (7)摩訶男!復次,當自憶念棄捨,曰:『利哉!益哉!我在纏於慳吝垢穢之眾生中,以遠離慳吝垢穢之心住家,常施,親手施、喜棄捨,相應於乞,喜分布布施』。摩訶男!聖弟子憶念棄捨之時,心不纏於貪欲、心不纏於瞋恚、心不纏於愚痴,其時,依棄捨而心正直。摩訶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若身輕安,則受樂;若樂,則心得定。摩訶男!故曰:聖弟子在不平等之眾生中,得平等而住;在瞋恚之眾生中,無瞋而住;具足聞法,修習念捨。 (8)摩訶男!復次,當憶念諸天,曰:『有四大王天、有忉利天、有夜摩天、有兜率天、有化樂天、有他化自在天、有梵眾天、更有餘天。彼諸天死沒於此處而往生於彼處,所成就之信我亦有;彼諸天,死沒〔於此處〕而往生於彼處,所成就之戒我亦有;彼諸天,死沒於此處而往生於彼處,所成就之聞我亦有;彼諸天,死沒於此處而往生於彼處,所成就之棄捨我亦有;彼諸天,死沒於此處而往生於彼處,所成就之慧我亦有。』摩訶男!聖弟子自憶念彼諸天之信、戒、聞、棄捨、慧之時,心不纏於貪欲、心不纏於瞋恚、心不纏於愚癡,其時,依諸天而心正直。摩訶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若身輕安,則受樂;若樂,則心得定。摩訶男!故曰:聖弟子在不平等之眾生中,得平等而住;在瞋恚之眾生中,無瞋而住;具足聞法,修習念天。」 ### 11.12 十三 摩訶男[1](二)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三.一五(大正藏二.二三八c)。== (1)爾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毘羅衛城之尼拘律園。其時,釋子摩訶男病癒,而病癒不久。其時,眾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釋子摩訶男聞:「眾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時,釋子摩訶男往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子摩訶男白世尊言: 「大德!我聞:『眾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大德!我等於種種住之間,當以何等之住而住耶?」 (2)「善哉!善哉!摩訶男!摩訶男!汝等往詣如來之處而問:『大德!我等於種種住之間,當以何等之住而住耶?』則汝相應於善男子之問也。摩訶男!若信則能成,若不信則不然;若發勤則能成,若懈怠則不然;若繫念則能成,若妄念則不然;若得定則能成,若不得定則不然;若慧則能成,若不得慧則不然。 摩訶男!依此五法而更應修習六法。 (3)摩訶男!此處,汝當憶念如來,曰:『如是,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也。』摩訶男!聖弟子憶念如來之時,心不纏於貪欲、心不纏於瞋恚、心不纏於愚癡,其時,依如來而心正直。摩訶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若身輕安,則受樂;若樂,心則得定。摩訶男!此念佛者,行亦當修習、住亦當修習、坐亦當修習、臥亦當修習、作事業亦當修習、住於子等紛亂之家亦當修習。 (4)摩訶男!復次,當憶念法……乃至……當憶念僧伽……乃至……當憶念戒……乃至……當憶念棄捨……乃至……當憶念諸天,曰:『有四大王天、〔有忉利天、有夜摩天、有兜率天、有化樂天、有他化自在天、有梵眾天、〕更有餘天。彼諸天死沒於此處而往生於彼處,所成就之信我亦有;〔彼諸天,死沒於此處而往生於彼處,所成就之〕戒〔我亦有;彼諸天死沒於此處而往生於彼處,所成就之〕聞〔我亦有;彼諸天死沒於此處而往生於彼處,所成就之〕棄捨〔我亦有;〕彼諸天死沒於此處而往生於彼處,所成就之慧,我亦有。』摩訶男!聖弟子自憶念彼諸天之信、戒、聞、棄捨、慧之時,心不纏貪欲、心不纏瞋恚、心不纏愚癡,其時,依諸天而心正直。摩訶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若身輕安,則受樂;若樂,心則得定。摩訶男!此念天者,行亦當修習、住亦當修習、坐亦當修習、臥亦當修習、作事業亦當修習、住子等紛亂之家亦當修習。」 ### 11.13 十四 難提[1] ᅟᅟ==[1] 漢譯雜阿含三〇.三〇(大正藏二.二一八a)。== (1)爾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毘羅衛城之尼拘律園。其時,世尊於舍衛城,將入雨安居。釋氏難提聞:「世尊於舍衛城,將入雨安居。」時,釋氏難提乃思念: 「我宜於舍衛城入雨安居,於彼處行事業,且時時得見世尊。」 時,世尊於舍衛城入雨安居;釋子難提亦於舍衛城入雨安居,於彼處行事業,且時時得見世尊。 (2)其時,眾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釋氏難提聞:「眾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時,釋氏難提往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子難提白世尊而言: 「大德!我聞:『眾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大德!我等於種種住之間[2],當以何等之住而住耶?」 ᅟᅟ==[2] 「住」。底本 viharitaṁ 者乃 viharataṁ 之誤。== (3)「善哉!善哉!難提!難提!汝等往詣如來之處而問:『大德!我等於種種住之間,當以何等之住而住耶?』則汝相應於善男子之間也。難提!若有信則能成,若無信則不然;若持戒則能成,若破戒則不然;若發勤則能成,若懈怠則不然;若繫念則能成,若妄念則不然;若得定則能成,若不得定則不然;若有慧則能成,若無慧則不然。 難提!依此六法,更應於五法繫念於內。 (4)難提!當憶念如來,曰:『如是,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難提!如是,應繫念如來於內。 (5)難提!復次,當憶念法,曰:『世尊所善說之法是現見、非時、來觀、引導,而為智者所內證也。』難提!如是,當繫念法於內。 (6)難提!復次,當憶念善友,曰:『利哉!益哉!我有善友,哀愍、欲義利、引導、教誡。』難提!如是,當繫念善友於內。 (7)難提!復次,當憶念棄捨,曰:『利哉!益哉!我於為慳吝垢穢所纏之眾生中,以遠離慳吝垢穢之心住家,常施、親手施,喜棄捨,相應於乞,喜分布布施。』難提!如是,當繫念棄捨於內。 (8)難提!復次,當憶念諸天,曰:『超越摶食諸天之朋輩,有生於意所成身之諸天,彼等自見無有所辦,已作不再積集。』難提!譬如非時解脫之比丘[3],自見無有所辨,已作不再積集。難提!如是,超越摶食諸天之朋輩,有生於意所成身之諸天,彼等自見無有所辨,已作不再積集。難提!如是,當繫念諸天於內。 ᅟᅟ==[3] 「非時解脫之比丘」。漏盡比丘也,(原註)。「時解脫」,(增支部經典原典第三卷一七三頁)之對。== 難提!如是,成就十一法之聖弟子斷惡不善法而不取。難提!譬如覆瓶吐水不還吞,放火於乾草原,燃已不還燃。如是,難提!成就此十一法之聖弟子斷惡不善法而不取。」 ### 11.14 十五 須菩提 (1)時,具壽須菩提與一有信比丘俱,往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時,世尊言具壽須菩提: 「須菩提!此比丘之名為何耶?」 「大德!此比丘即名之為信,為有信優婆塞之子,有信從家出而出家也。」 「須菩提!所謂此比丘信為有信優婆塞之子,有信從家出而出家,即可知其信之標識耶?」 「世尊!是時,善逝!是時。世尊說有信者信之標識,果爾,我了知此比丘是否相應於其信之標識。」 「須菩提!果爾,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具壽須菩提應諾世尊。世尊即說: (2)「須菩提!此處,比丘具戒,為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所防護,正行、所行處具足而住,於微小之罪見怖畏,受持而學學處。須菩提!比丘具戒,〔為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所防護,正行、所行處具足而住,於微小之罪見怖畏,〕受持而學學處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標識也。 (3)須菩提!復次,比丘為多聞,持所聞,積集所聞,如所宣說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教法,顯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如是諸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須菩提!比丘為多聞,〔持所聞,積集多聞,如所宣說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教法,顯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如是諸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標識也。 (4)須菩提!復次,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須菩提!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標識也。 (5)須菩提!復次,比丘為從順,成就從順事法,堪忍,善受教誡。須菩提!比丘為從順,成就從順事法,堪忍,善受教誡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標識也。 (6)須菩提!復次,比丘於同梵行者之貴賤事業,善巧而不懈怠,成就所應於此之思量,能作、能調。須菩提!比丘於同梵行者之貴賤事業,善巧而不懈怠,成就所應於此之思量,〕能作、能調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標識也。 (7)須菩提!復次,比丘樂法,愛語,於勝法、勝律有廣大之歡悅。須菩提!比丘樂法,愛語,於勝法、勝律有廣大之歡悅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標識也。 (8)須菩提!復次,比丘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有所努力,勇健堅固,於諸之善法而不捨其軛擔。須菩提!比丘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有所努力,勇健堅固,〕於諸善法而不捨其軛擔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標識也。 (9)須菩提!復次,比丘隨樂欲而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須菩提!比丘隨樂欲而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標識也。 (10)須菩提!復次,比丘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從彼處沒,往生於彼處;在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從彼處沒,來生於此處。如是隨念種種之宿住與其相、狀。須菩提!比丘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從彼處沒,往生於彼處;在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從彼處沒,來生於此處也。〕如是隨念種種之宿住與其相、狀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標識也。 (11)須菩提!復次,比丘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謂:『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須菩提!比丘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謂:『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標識也。 (12)須菩提!復次,比丘依諸漏已盡而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須菩提!比丘依諸漏已盡而〔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標識也。」 (13)對如是所說,具壽須菩提白世尊言: 「大德!如世尊所說之有信者信之標識,於此比丘可得見,於此等當知相應於此比丘。 大德!此比丘具戒,為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所防護,正行、所行處具足而住,於微小之罪見怖畏,受持而學學處。 大德!此比丘為多聞,持所聞,積集所聞,如所宣說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教法,顯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如是諸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 大德!此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 大德!此比丘從順,成就從順事法,堪忍,善受教誡。 大德!此比丘於同梵行者之貴賤事業,善巧而不懈怠,成就所應於此之思量,能作、能調。 大德!此比丘樂法,愛語,於勝法、勝律而有廣大之歡悅。 大德!此比丘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有所努力,勇健堅固,於諸之善法而不捨其軛擔。 大德!此比丘隨樂欲而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不艱難,得而無梗澀。 大德!此比丘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從彼處沒,往生於彼處;在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從彼處沒,來生於此處也。如是隨念種種之宿住與其相、狀。 大德!此比丘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謂『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大德!此比丘依諸漏已盡而〔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而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大德!如世尊所說之有信者信之標識,於此比丘可得見,於此等當知相應於此比丘。」 (14)「善哉!善哉!須菩提!須菩提!果爾,汝當與此比丘信俱住。須菩提!又,汝欲見如來之時,當與此比丘信俱來而見如來。」 ### 11.15 十六 慈[1] ᅟᅟ==[1] 參照漢譯增阿含四九.一〇(大正藏二.八〇六a)。八集第一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三卷一【南傳】,~三頁)。== (1)「諸比丘!若習、修習、多修慈心解脫,作乘、作基、隨成、積習、善能造作,可期則有十一種之功德。何等為十一耶? (2)即眠樂,覺樂,不見惡夢,為人愛樂,為非人愛樂,為諸天所守護,不受火、毒、劍,速疾入於心定,顏色明亮,不蒙昧而命終,若不能通達上位,則趣於梵世。 諸比丘!若習、修習、多修慈心解脫,作乘、作基、隨成、積習、善能造作,可期則有此十一種之功德。」 ### 11.16 十七 第十[1] ᅟᅟ==[1] 中部經典第五二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卷八八頁)及漢譯中阿含二一七(大正藏一.八〇二a)、十古居八城人經(大正藏一.九一六a)。== (1)爾時,具壽阿難住毘舍離城之竹林邑。其時,八城之居士第十,有所要事而來波羅利子城。時,八城之居士第十往雞園一比丘之處,往已,言彼比丘: 「大德!具壽阿難今在何處耶?大德!我等欲見具壽阿難。」 「居士!彼具壽阿難住毘離城竹林邑。」 (2)時,八城之居士第十於波羅利子城,濟彼所用事,往竹林邑具壽阿難之處。往已,禮敬具壽阿難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八城之居士第十言具壽阿難: 「大德阿難!有為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之彼世尊所正說之一法,若比丘於此能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則有未解脫之心解脫,未滅盡之漏滅盡,逮得未逮得之無上安穩耶?」 「居士!有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之彼世尊所正說之一法,若比丘於此能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則有如未解脫之心解脫、未滅盡之漏滅盡,逮得未逮得之無上安穩。」 「大德阿難!為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之彼世尊所正說之一法,若比丘於此能住不放逸、熱心、精勤,則有未解脫之心解脫、未滅盡之漏滅盡,逮得未逮得之無上安穩者為何耶?」 (3)「居士!此處,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自離而生喜與樂:具足初靜慮而住。彼如是思擇而了知『此為初靜慮者所作、所思,而諸所作、所思者為無常滅法也』。彼住於其處而得漏盡,又若不得漏盡,依樂欲其法、歡喜其法,滅盡五下分結而為化生者,於彼處而般涅槃,從彼世而得不還之法。居士!此為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之世尊所正說之一法,若比丘於此能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則有未解脫之心解脫,未滅盡之漏滅盡,逮得未逮得之無上安穩。 (4)居士!復次,比丘因尋伺止息故,為內淨、為心一趣,無尋、無伺,自三昧而生喜與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為離喜之故,以捨而住,正念正知,正受樂於身,如諸聖者之宣說,有捨與念而樂住:〕具足第三靜而住……〔為斷樂斷苦故,及先已滅憂與喜故,為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彼如是思擇而了知『此為第四靜慮者所作、所思,而諸所作、所思者為無常滅法也』。彼住於其處而得漏盡,又若不得漏盡,則依樂欲其法、歡喜其法,滅盡五下分結而為化生者,於彼處而般涅槃,從彼世而得不還之法。居士!此為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之彼世尊所正說之一法,若比丘於此能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則未解脫之心解脫、未滅盡之漏滅盡,逮得未逮得之無上安穩。 (5)居士!復次,比丘以與慈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橫,徧,於一切處,於一切世間,與慈俱行,以極廣、甚大、無量、無怨、無害之心,徧滿而住。彼如是思擇而了知『此為慈心解脫者所作、所思,而諸所作、所思者為無常滅法也』。彼住於其處而得漏盡,又若不得漏盡,則依樂欲其法、歡喜其法,滅盡五下分結而為化生者,於彼處而般涅槃,從彼世而得不還之法。居士!此為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之彼世尊所正說之一法,若比丘於此而能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則未解脫之心解脫、未滅盡之漏滅盡,逮得未逮得之無上安穩。 (6)居士!復次,比丘與悲俱行之心……與喜俱行之心……與捨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橫,徧於一切處,於一切世間,與捨俱行,以極廣、甚大、無量、無怨、無害之心,徧滿而住。彼如是思擇而了知『此捨心解脫者所作、所思,而諸所作、所思者為無常滅法也』。彼住於其處而得漏盡,又若不得漏盡,則依樂欲其法、歡喜其法,滅盡五下分結而為化生者,於彼處而般涅槃,從彼世而得不還之法。居士!此為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之彼世尊所正說之一法,若比丘於此能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則未解脫之心解脫、未滅盡之漏滅盡,逮得未逮得之無上安穩。 (7)居士!復次,比丘徧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空者無邊也』,具足空無邊處而住。彼如是思擇而了知『此空無邊處者所作、所思,而諸所作、所思者為無常滅法也』。彼住於其處而得漏盡,又若不得漏盡,則依樂欲其法,歡喜其法,滅盡五下分結而為化生者,於彼處而般涅槃,從彼世而得不還之法。居士!此為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之彼世尊所正說之一法,若比丘於此能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則未解脫之心解脫、未滅盡之漏滅盡,逮得未逮得之無上安穩。 (8)居士!復次,比丘徧超空無邊處,『識者無邊也』,具足識無邊處而住……徧超識無邊處,『無所有也』,具足無所有處而住。彼如是思擇而了知『此無所有處者所作、所思,而諸所作,所思者為無常滅法也』。彼住於其處而得漏盡,又若不得漏盡,則依樂欲其法、歡喜其法,滅盡五下分結而為化生者,於彼處而般涅槃,從彼世而得不還之法。居士!此為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之彼世尊所正說之一法,若比丘於此而能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則未解脫之心解脫、未滅盡之漏滅盡,逮得未逮得之無上安穩。」 (9)如是所說,八城之居士第十對具壽阿難言: 「大德阿難!譬如人求一財寶,一時得十一財寶;大德!如是,我求一甘露門,一時得聞[2]十一甘露門。大德!譬如人之屋舍有十一門,彼屋舍燃燒之時,依一一之門而自得安穩;大德!如是,我依十一甘露門之一一甘露門而自得安穩。大德!彼異學等為師求物師〔供養〕,云何我不供養具壽阿難耶?」 ᅟᅟ==[2] 「聞」。底本之 sevanaya 者依異本而改為 savanāya。== (10)時,八城之居士第十聚集毘舍離城與波羅利子城之比丘眾,以殊妙之嚼食、噉食,親自飽滿至謝,布施一一之比丘,各一對之衣,且布施三衣於具壽阿難,又為具壽阿難建立五百之精舍也。 ### 11.17 十八 放牛者[1] ᅟᅟ==[1] 中部經典第三三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九卷二九四頁)。漢譯增一阿含四六.一(大正藏二.七九四a)、雜阿含四七.九(大正藏二.三四二c)、放牛經(大正藏二.五四六a)。== (1)「諸比丘!成就十一支之放牛者不能保護長益牛羣。何等為十一耶? (2)諸比丘!此處有放牛者不知色,不解相,不除蟲卵,不覆護瘡痍,不放煙,不知渡處,不知飲料,不知道路,不解行境,搾乳無遺餘,不多分敬重諸牛王、牛父、牛師。 諸比丘!成就此十一支之放牛者不能保護長益牛羣。 (3)諸比丘!如是,成就十一法之比丘於此法、律,不能增長、增大、增廣。何等為十一耶? (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知色,不解相,不除蟲卵,不覆護瘡痍,不放煙,不知渡處,不知飲料,不知道路,不解行境,搾乳無遺餘,不多分敬重長老、耆宿、上臘、僧伽之父、僧伽導師之諸比丘。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不知色耶? (5)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色不如實知四大與四大所造之色。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知色。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不解相耶? (6)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如實知愚者依業相而愚,賢者依業相而賢。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解相。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不除蟲卵耶? (7)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忍許已生之欲尋,不斷、不除、不離、不令歸無。〔忍許〕已生之瞋尋,〔不斷、不除、不離、不令歸無。〕〔忍許〕已生之害尋,〔不斷、不除、不離、不令歸無。忍許已生之惡不善法,不斷、不除、不離、不令歸無。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除蟲卵。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不覆護瘡痍耶? (8)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執相執狀,依此不防護眼根而住之時,流入貪、憂之惡不善法,不為其防護而修行,不守護眼根,不作眼根之防護。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嘗味……以身觸所觸……以意知法,執相執狀,依此不防護意根而住時,流入貪、憂之惡不善法,不為其防護而修行,不守護意根,不作意根之防護。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覆護瘡痍。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不放煙耶? (9)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隨所聞、隨所解,不廣為他人說法。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放煙。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不知渡處耶? (10)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時時前往多聞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諸比丘處,不質問:『大德!此事云何?此義云何?』彼等具壽為彼、不顯未顯、不發未發,於種種疑惑之法而不除疑惑。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知渡處。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不知飲料耶? (11)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顯示如來所說法、律之時,不得義明,不得法明,不得法所引之歡悅。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知飲料。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不知道路耶? (1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如實了知八支聖道。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知道路。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不解行境耶? (13)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如實知四念處。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解行境。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搾乳無遺餘耶? (1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信之居士齎衣、食、床、座、病緣藥、資具,比丘受而不知量。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搾乳無遺餘。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不多分敬重長老、耆宿、上臘、僧伽父、僧伽導師之諸比丘耶? (15)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長老、耆宿、上臘、僧伽之父、僧伽導師之諸比丘,於顯於密皆不致慈身業……不致慈語業……不致慈意業。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多分敬重長老、耆宿、上臘、僧伽之父、僧伽導師之諸比丘。 諸比丘!成就此十一法之比丘於此法、律,不能增長、增大、增廣。 (16)諸比丘!成就十一支之放牛能保護長益牛羣。何等為十一耶? (17)諸比丘!此處有放牛者,知色,解相,除蟲卵,覆護瘡痍,放煙,知渡處,知飲料,知道路,解行境,留遺餘之乳,多分敬重諸牛王、牛父、牛師。 諸比丘!成就此十一支之放牛者能保護長益牛羣。 (18)諸比丘!如是,成就十一法之比丘於此法、律能增長、增大、增廣。何等為十一耶? (19)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知色,解相,除蟲卵,覆護瘡痍,放煙,知渡處,知飲料,知道路,解行境,留遺餘之乳,多分敬重長老、耆宿、上臘、僧伽之父、僧伽導師之諸比丘。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知色耶? (20)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色如實知四大與四大所造之色。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知色。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解相耶? (21)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如實知愚者依業相而愚,賢者依業相而賢。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解相。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除蟲卵耶? (22)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忍許已生之欲尋,斷除、遠離、令歸於無。〔不忍許〕已生之瞋尋,斷除、遠離、令歸於無。〕〔不忍許〕已生之害尋,斷除、遠離、令歸於無。〕不忍許已生之惡不善法,斷除、遠離、令歸於無。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除蟲卵。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覆護瘡痍耶? (23)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不執相,不執狀,依此防護眼根而住之時,不流入貪、憂之惡不善法,為其防護而修行,守護眼根,作眼根之防護。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嘗味……以身觸所觸……以意知法,不執相,不執狀,依此防護意根而住之時,不流入貪、憂之惡不善法,為其防護而修行,守護意根,作意根之防護。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覆護瘡痍。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放煙耶? (24)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隨所聞、隨所解,廣為他人說法。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放煙。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知渡處耶? (25)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時時而前往多聞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諸比丘處,質問:『大德!此事云何?此義云何?』彼等具壽為彼顯未顯、發未發,於種種疑惑之法而除疑惑。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知渡處。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知飲料耶? (26)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顯示如來所說之法、律時,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知飲料。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知道路耶? (27)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如實知八支聖道。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知道路。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解行境耶? (28)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如實知四念處。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解行境。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留遺餘之乳耶? (29)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信之居士齎衣、食、床、座、病緣藥、資具,比丘受而知量。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留遺餘之乳。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多分敬重長老、耆宿、上臘、僧伽之父、僧伽導師之諸比丘耶? (30)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長老、耆宿、上臘、僧伽之父、僧伽導師之諸比丘,於顯於密皆致慈身業……致慈語業……致慈意業。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多分敬重長老、耆宿、上臘、僧伽之父、僧伽導師之諸比丘。 諸比丘!成就此十一法之比丘於此法、律,能增長、增大、增廣。」 ### 11.18 十九 三昧[1](一) ᅟᅟ==[1] 參照上之第七經。== (1)時,眾多之比丘往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諸比丘!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大德!云何為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2)「諸比丘!此處,比丘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謂: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滅盡、涅槃也』。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11.19 二十 三昧(二) (1)此時,世尊告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即說: 「諸比丘!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大德!於我等,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歸趣。大德世尊,惟願敘述此所說之義,諸比丘從世尊聽聞,必當受持。」 「諸比丘!果爾,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即說: (2)「諸比丘!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大德!云何為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3)「諸比丘!此處,比丘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謂: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滅盡、涅槃也』。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11.20 二十一 三昧(三) (1)時,眾多之比丘前往具壽舍利弗之處,至已,與具壽舍利弗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對具壽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友等!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友舍利弗!云何為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2)「友等!此處,比丘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靜也,此乃殊妙也,謂: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滅盡、涅槃也』。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11.21 二十二 三昧(四) (1)此時,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言: 「友等!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友!我等為由具壽利弗親自了知此所說之義,皆從遠方而來。惟願具壽舍利弗敘述此所說之義,諸比丘由具壽舍利弗聽聞已而受持。」 「友等!果爾,諦聽!善作意之。我當說。」 「唯然!友!」 彼諸比丘應諾具壽舍利弗。具壽舍利弗即說: (2)「友等!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友舍利弗!云何為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3)「友等!此處,比丘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謂: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滅盡、涅槃也』。友等!若能如是,則為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謂:於地無地想,於水無水想,於火無火想,於風無風想,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於此世無此世想,於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於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第二 憶念品〔畢〕 攝頌曰: (一~二)二之摩訶男、(三)難提、 (四)須菩提、(五)慈 (六)第十、(七)放牛者、 (八~一一)四之三昧。 ## [3.相似品] 〔廣說〕 ### 11.22-501 #### 11.22-29 (1)「諸比丘!成就十一支之放牛者不能保護長益牛羣。何等為十一耶? (2)諸比丘!此處有放牛者,不知色,不解相,不除蟲卵,不覆護瘡痍,不放煙,不知渡處,不知飲料,不知道路,不解行境,搾乳無遺餘,不多分敬重諸之牛王,牛父、牛師。 諸比丘!成就此十一支之放牛者不能保護長益牛羣。 (3)諸比丘!如是,成就此十一法之比丘不能於眼觀無常而住……不能於眼觀苦而住……不能於眼觀無我而住……不能於眼觀盡而住……不能於眼觀滅而住……不能於眼觀離貪而住……不能於眼觀滅盡而住……不能於眼觀定棄而住…… #### 11.30-69 不能於耳……於鼻……於舌……於身……於意…… #### 11.70-117 於色……於聲……於香……於味……於所觸……於法…… #### 11.118-165 於眼識……於耳識……於鼻識……於舌識……於身識……於意識…… #### 11.166-213 於眼觸……於耳觸……於鼻觸……於舌觸……於身觸……於意觸…… #### 11.214-261 於眼觸所生之受……於耳觸所生之受……於鼻觸所生之受……於舌觸所生之受……於身觸所生之受……於意觸所生之受…… #### 11.262-309 於色想……於聲想……於香想……於味想……於所觸想……於法想…… #### 11.310-357 於色思……於聲思……於香思……於味思……於所觸思……於法思…… #### 11.358-405 於色愛……於聲愛……於香愛……於味愛……於所觸愛……於法愛…… #### 11.406-453 於色尋……於聲尋……於香尋……於味尋……於所觸尋……於法尋…… #### 11.454-501 於色伺……於聲伺……於香伺……於味伺……於所觸伺……不能於法伺觀無常而住…… 觀苦……觀無我……觀盡……觀滅……觀離貪……觀滅盡……觀定棄而住。 (4)諸比丘!成就此十一支之放牛者能保護長益牛羣。何等為十一耶? (5)諸比丘!此處有放牛者,知色,〔解相,除蟲卵,覆護瘡痍,放煙,知渡處,知飲料,知道路,解行境,留遺餘之乳,多分敬重諸之牛王、牛父、牛師。 諸比丘!成就此十一支之放牛者能保護長益牛羣。〕 (6)諸比丘!如是,成就十一法之比丘能於眼觀無常而住……乃至……觀定棄而住。」 ### 貪品 ### 11.502-671 #### 11.502 〔第一證知〕 (1)「諸比丘!為了知貪欲,當修習十一法。何等為十一耶? (2)即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慈心解脫、悲心解脫、喜心解脫、捨心解脫、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也。 諸比丘!為了知貪欲,當修習此十一法。」 #### 11.503-511 〔第二徧知〕 (1)「諸比丘!為徧知[1]貪欲……為徧盡……為斷……為盡……為滅……為離貪……為滅盡……為棄捨……為定棄〔貪欲〕,當修習此十一法。 ᅟᅟ==[1] 底本「為徧知」之前之「為證知」abhiññāya 者乃衍文。== #### 11.512-671 (2)諸比丘!為徧知瞋〔恚〕……〔愚〕痴……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傲……憤發……慢……過慢……憍……放逸……為徧知……為徧盡……為斷……為盡……為滅……為離貪……為滅盡……為棄捨……為定棄,當修習此十一法。」 世尊如是說已,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支部合計九千五百五十七經。 # 十一集畢 #----------------------------------------------------------------------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第 25 冊 No. 7 增支部經典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1-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