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種姓經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 一 寶珠經行處品
(1)世界之主宰者而娑婆主梵天合掌向無比倫〔佛〕請申曰:
「於此眼覆塵穢少質之有情。〔世尊!〕愍此輩而為說法。」
(2)具明智、德行,有榮光,達最後之生,無比儔此如來對一切有情起悲愍之〔念〕。
(3)「卿!彼天、人,不知此人中最上之佛、乃如何之人?神通之力、智慧之力是如何者?利益世間者之佛力是如何者?
(4)卿!彼天、人,不知此人中最上之佛是如是,神通之力、智慧之力是如何者,利益世間者之佛力是如是者。
(5)來!予為汝示無上之佛力,以寶珠化造所飾空中之經行處。」
(6)〔住〕地上之諸大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所化〔天〕、他所化〔天〕、更與梵身諸天之喜者等發聲。
(7)〔大〕地與天界皆共光輝,廣大世中間〔地獄〕又已混沌〔黑暗〕,彼時見不思議之神通耶?密之黑暗已被攘去。
(8)於天、人、乾闥婆、羅剎〔等之上〕亦起廣大之光。於此世又於他世之兩所,於下於上又廣擴右斜光已。
(9)師是有情中之最上者,無比倫者,指導者而受天人之供養,有大威力,有百福相,示不思議之神通。
(10)彼之具眼者,人中最勝之〔佛〕,爾時,應最勝天子〔梵天〕之請,思彼事由,於此處世間導師乃化造經行處,巧妙一切寶珠建造。
(11)神足、宣示(讀心)、教誡,世尊已熟悉此三種神通,世間導師化造經行處,巧妙一切寶珠而建造。
(12)以十千世界最勝之須彌山,示如石柱,次第以寶珠造於經行處之上。
(13)勝者過十千世界,化造經行處,兩側皆是黃金所造鏤寶珠於經行處。
(14)平坦而縫接相宜,所蓋黃金造之板皆是黃金所造,於飛檐兩側而設計巧妙。
(15)散撒摩尼珠、真珠砂而化造寶珠之〔經行處〕,映照一切方角,如昇百光之〔日輪〕。
(16)三十二殊勝之優良相好賢士〔佛〕,於彼經行處上,勝者、正覺者放光而經行。
(17)一切天子等羣集,於經行處散撒天之曼陀羅華、蓮華、波利質多羅華。
(18)十千〔世界〕之天子羣喜而見此,滿悅欣躍禮〔佛〕歡喜而集。
(19)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諸天及自在天亦心中跳躍適快而禮見世間導師。
(20)天人、乾闥婆、羅剎、龍、金翅鳥更又緊那羅,如昇空中之月輪禮見彼世間利益者、慈愍者。
(21)光音天、遍淨天、廣果天、有頂天、著淨白之衣服,行合掌而立。
(22)散五種色曼陀羅華混栴檀抹香,爾時,振衣服於空中而言曰:「[A1]嗚呼!勝者、利益世間者、悲愍者。
ᅟᅟ==[A1] 嗚【CB】,鳴【南傳】==
(23)汝是師,是旗幟,是幢,是有生者之支柱、依處、寄託〔處〕,燈明,是兩足者中之最尊。」
(24)十千世界之天人、有大威力,然圍繞禮拜〔佛〕,滿悅欣躍而歡喜。
(25)天人、天女有淨信心、滿悅心,向〔此〕人〔中〕牛王以供養五色之花。
(26)天子之羣有淨信心、滿悅心,仰見此人〔中〕牛〔王〕以供養五色之花。
(27)於此世實不思議!未曾有而身毛彌立。我未曾有如是不思議而為身毛彌立。
(28)天子各各坐於天界,見空中之不思議,大笑而笑。
(29)住於空中者、棲於草之路邊、住於地上者,皆滿悅欣躍而喜,合掌禮拜。
(30)植彼之善根,長壽而有威力之龍王亦歡喜禮拜供養人中最尊之〔佛〕。
(31)於空中順風而起合誦,見上空成不思議而擊打皮鼓。
(32)螺貝與小鼓,由此又多之手鼓,見上空之不思議而於空中鳴響。
(33)「實是希有!今日我等起身毛彌立,我等必得義利,對我等來好機」。
(34)聞「佛」,彼等立即起喜念,言〔對〕「佛、佛」,合掌而立。
(35)種種之羣眾合掌,歡呼之聲,喝[A2]采之聲,禮讚欣悅之聲發於空中。
ᅟᅟ==[A2] 采【CB】,釆【南傳】==
(36)歌唱、呼叫、又奏樂、又拍手、又舞蹈,而散撒混栴檀抹香之五色曼陀羅華。
(37)大雄者!猶如在汝足下有輪相,有幢、金剛、幡,以被覆萬字之鈎。
(38)〔汝〕於形色,戒、三昧、智慧無雙,於解脫、於轉法輪之無等等。
(39)於汝身生得之力有十象之力,無以神通力相等者,於轉法輪亦無等者。
(40)如是所有之諸德,禮拜具有完全肢體大牟尼、悲愍之世尊。
(41)汝悉堪受恭敬、讚歎、禮敬、稱讚、禮拜、供養。
(42)如有於世應禮拜者,彼等堪受禮敬,大雄者!一切於汝之所長無有等者。
(43)有大智慧,熟練三昧、禪定舍利弗,依然立於靈鷲山上禮見世尊。
(44)禮見人〔中〕牛〔王〕如善開花沙羅樹王,又如空中之月,如日中之太陽。
(45)放光如燈明臺,昇如朝暾,禮見輝照一尋量之後光輝耀賢者、導者。
(46)所作已[A3]辦,諸漏盡已、無垢穢此之五百比丘於剎那之間集合。
ᅟᅟ==[A3] 辦【CB】,辨【南傳】==
(47)「示現之攝護世間名神通,我等亦往彼處禮敬勝者。
(48)來!我等皆行往禮問勝者,拜世間導師,以〔問〕而除疑念。」
(49)彼賢者攝諸根之輩,承諾云「可」,持鉢、衣急赴〔世尊之所〕。
(50)盡諸漏,無垢穢,與於最上之調御,被調御等大智者舍利弗共以神通赴〔世尊之所〕。
(51)伴此等之比丘,大羣〔之指揮〕者舍利弗,戲於天人之空中以神通近〔佛〕而禮敬。
(52)此等有恭敬心、有服從心、善禁行之諸人,擔心咳嗽、噴嚏而接近正等覺者。
(53)近已恰如上空之月,自存者,世間導師,昇至空中以見賢者。
(54)見放光如燈明臺、猶如上空電光,如日中太陽之世間導師。
(55)五百之比丘等見如一切澄清湖水、花開蓮華之世間導師。
(56)合掌滿悅欣躍歡喜,禮拜伏於〔大〕師輪相〔足之下〕。
(57)似同寇蘭德華,大智者、巧於三昧禪定舍利弗,禮拜世間導師。
(58)如黑雲、似同青蓮華,大神通目犍連於通力無等者。
(59)似溶解之黃金大迦葉長老,被置於頭陀第一位,被禮讚,為佛所稱揚。
(60)大羣之〔指揮〕者,阿那律為天眼者中第一,為世尊親族之長而立於〔彼〕側。
(61)有罪、無罪,通己身治癒之道優波離,於律置為第一位,得大師之稱揚。
(62)熟知纖細微妙之意義,演說者中最勝者,率羣之〔彼〕,伊西曼達尼之子富樓那廣被稱知。
(63)知此等諸人之心,巧為譬喻,以斷疑惑大雄牟尼〔尊〕而語己德。
(64)言:「有情之羣集、虛空、無邊之鐵圍山,其四阿僧祗數而不可知其果,佛智無量,而且不能知。
(65)予於〔此〕世所行神通,有何不思議耶?在他不可思議、未曾有而多身毛彌立。
(66)當予在兜率〔天〕羣中,彼時,予已稱為散多西達〔知足〕,十千〔世界〕之天羣集而合掌勸請予。〔言曰:〕
(67)『天〔王〕!大雄〔尊〕!〔今〕時〔來〕,令宿於母親之胎,度天〔人〕兩〔界〕悟不滅之路。』
(68)由兜率天滅而入於母胎,十千世界、大地爾時震動。
(69)予由母胎正智而出,十千世界舉喝[A4]采之聲而震動。
ᅟᅟ==[A4] 采【CB】,釆【南傳】==
(70)於入〔胎〕無等予者,於生、於出家〔無等於予者〕,於正菩提,於轉法輪予為最尊。」
(71)實不思議哉!於世諸佛之德廣大,十千數之世界六種震動。
(72)光明廣大而有不可思議,身毛彌立,爾時,世尊為世之第一尊而為人〔中〕之牛〔王〕。
(73)勝者以神通教示人天兩界之經行。於經行處經行,世間導師已示說,恰如於四手量之經行處,由中途而不轉還。
(74)為大智慧者而熟練三昧、禪定舍利弗,已達智慧之彼岸,向世間導師禮問:
(75)「大雄〔尊〕!上人!尊之〔起作佛之〕決意如何者?賢者!於如何時?尊乃志求最上菩提?
(76)布施、〔持〕戒、出離、智慧與精進是如何?忍辱、正諦、決定、慈與捨如何?
(77)賢者!世間導師!尊之〔果〕十波羅蜜如何者?以如何尊之十種近波羅蜜果,真諦波羅蜜如何?」
(78)逢彼〔舍利弗〕之問,持迦陵頻伽之蜜音,〔佛〕淨〔有情〕之心,於〔人〕天與喜說明。
(79)過去之諸佛,諸勝者之所說乃遊戲三昧,次第傳於諸佛之間,佛伴宿住智以智慧於人天界、說此世間利益之法。
(80)聞予之所言!起喜悅之心,拔憂悲之箭,以令念得一切之成就。
(81)以心踏行!醒狂醉,攘憂悲,令逃輪迴,滅一切苦惱之道。
寶珠經行處品 終
# 二 第一佛 提槃迦〔燃燈〕品
(1)四阿僧祗及十萬劫之昔,名為阿摩那〔不死〕美樂之都。
(2)滿十種之聲,食物飲料[A5]豐富。象聲、馬聲、鼓、螺又車之〔音〕。
ᅟᅟ==[A5] 豐【CB】,豊【南傳】==
(3)「飲!食!」以飲食互響〔招客〕聲響。都中各般設備,一切業務亦在此處。
(4)悉備七種之寶,種種諸人羣集,住善業之輩,繁榮如天人之都。
(5)於此阿摩那瓦提〔不死城〕之都,有稱為蘇美達〔善慧〕婆羅門,積數億〔之寶〕持有多財、穀。
(6)彼為學生而諳神咒、通三吠陀、相術、史傳、又於正法之上已達其極意。
(7)予彼時唯獨坐而如是思惟:「再出生是苦,身壞亦同。
(8)然,予是生、老、病質之身,以求無老、無死、平穩安樂。
(9)棄此滿種種死屍腐爛之身,無期待、無欲望之予去之。
(10)有彼之道,應有此,不能無此事。予脫離彼生存努力為道〔努力達成〕。」
(11)「恰如有苦者,亦存在樂,然如有〔生存〕者,非有〔非生存〕亦應有希望。
(12)恰如有熱者,亦存在寒,然有三種之火〔貪、瞋、癡〕時,涅槃亦應有希望。
(13)恰如有邪惡者,亦有善良,然有生時,不生亦應有希望。
(14)恰如陷入糞中之人,雖見滿水之池,不努力〔欲達〕於池,此非彼池之過。
(15)然雖洗淨煩惱之垢,以甘露之池,若不探索其池,此過不在甘露之池。
(16)恰如四方為敵所遮之人,有應去之路,〔由彼〕不遁,此非路之過。
(17)然諸方為煩惱所遮者,雖有安穩之路,不探索其路,此過不在安穩之路。
(18)恰如罹病者,雖有〔可癒〕彼醫生,於彼不令其病得癒,此過不在醫生。
(19)然被煩惱之病所苦、所惱,而不訪其師,此過不在導者。
(20)恰如厭掛人首之屍,棄此而安樂自由,善為自制而去。
(21)然予棄積種種死屍之此腐爛身、而無期待、無欲望之身。
(22)恰如男女於不淨處,棄不淨物,無期待、無欲望而去。
(23)然棄滿種種死屍之此肉身,如辨用〔以去〕不淨處。
(24)恰如其主之棄破舊漏水之船,為無期待、無欲望而去。
(25)然棄有九孔常漏出汁之此肉身,如為船主之〔棄〕破船。
(26)恰如人携寶與賊共行,見恐有失寶,棄賊而去。
(27)然此肉身如等大賊,有恐失善根故,棄此身而予去之。」
(28)予如斯思考向有依怙者、無依怙者施數百俱胝之財而入於雪山中。
(29)於近雪山之處,名為達摩伽〔有法〕山。於其處予善構道院,善設樹葉之家。
(30)予於其處離五種之不便[1],設有八種便利之經行處,獲神通力。
ᅟᅟ==[1] 五種之不便、八種之便利、九種之不便、十二之便利、八種之不便、十種之便利等見漢譯南傳大藏經三一卷本生經一三頁以下之註。==
(31)予在其處脫棄九種之不便俗衣,衣具十二種便利之樹皮衣。
(32)棄滿八種不便樹葉之家,赴有十種便利之樹下。
(33)蒔植穀類皆避〔攝守〕,有種種利益之果實,隨有摘取。
(34)於此處坐、立,又經行精進努力,未經七日獲得神通力。
(35)如此予達完成〔之域〕,於教得自在,而名曰提槃迦〔燃燈〕勝者、世間導師出世。
(36)〔佛〕宿於母胎,出生、開覺、說道,予則專樂禪定不見〔此等〕四種之相。
(37)〔諸人〕於邊鄙之土地,招奉如來,持歡喜之心繼續掃淨如來之來路。
(38)爾時予已出道院,振樹皮之衣,飛行於空中。
(39)諸人得感激之情,見而喜悅狂喜,予由空中下而先問諸人。
(40)「眾多人人起悅喜狂喜感激之情,為何人如此掃淨人應行之道路耶?」
(41)彼等受予之問答曰:「無比倫之佛名提槃迦羅勝者、世間導師已出世。為此佛而掃淨路。」
(42)聞言「佛」之語,予直起歡喜之念。予示滿悅之情云:「佛、佛」。
(43)立於其處,起欣喜、感激之心而如斯思惟:「予在此處蒔種子,勿空逸機會。
(44)若汝等為佛掃淨,與予一處,予亦掃淨人行之路。」
(45)爾時,彼等與予應掃路之處,予時,唯念「佛、佛」而掃路。
(46)予掃之處未終,大牟尼、勝者提槃迦羅具六種之神通力,與盡諸漏、離垢穢俱眾人四十萬,而步行其道。
(47)行迎拜,多鼓打鳴,人天揚起歡呼之聲。
(48)天人見人間,人間見天人,彼等共合掌,隨如來之後而行。
(49)天人以天界之樂器,人界以人間之〔樂器〕,響鳴隨如來之後而行。
(50)昇於空中之諸天人於處處散撒天之曼陀羅華、蓮華、波利質多羅華。
(51)於地上諸人於處處投上素馨花、沙羅羅〔芳香花〕、尼婆花、山花、芬那伽花、開他佳花。
(52)予於其處解髮,將樹皮之衣及獸皮佈敷於泥土之上而俯伏。
(53)「佛與弟子等俱,踏予而行,勿踏泥土,此應為予之利益。」
(54)予俯伏地上起如是念:「予以望今燒盡予之煩惱。
(55)予於此處有何要耶?以行異相而證法,予達一切智,於人天世界成佛。
(56)予唯一人度、作顯示力量之人、有某種之要。達一切智度人天世界。
(57)為最上人,予依此決心達一切智,度數多之諸人。
(58)斷輪迴之流,滅三之生有,乘正法之船,度人天世界。〔然希望將成佛人〕。
(59)生為人,得為〔男〕性,有因緣見佛奉侍,出家,具德,奉仕與願心,結合此八種之法〔完成作佛之決心〕。」
(60)〔相應〕於知世間受供養提槃迦羅佛立於予之頭邊而為是語。
(61)「見此結髮之行者,行極度之苦行!由此經無量劫時,彼將出世成佛。
(62)實則如來由名為迦毘羅樂都遁出,以勤應勤,以行難行。
(63)如來坐在阿伽婆羅〔牧羊〕樹下,於其處受乳糜供養,將入於尼連禪〔河〕。
(64)彼勝者於尼連禪河岸而啜乳糜,攀尋整理善道而近至菩提樹下。
(65)由於最上者,右繞菩提塲之禮,大名聲之人,於阿薩陀〔樹〕之下得〔正〕覺。
(66)此佛之生母名為摩耶。父名輸頭檀那〔淨飯〕彼是瞿曇。
(67)無漏、離垢穢,心寂靜,得禪定之寇利他〔目犍連〕與烏婆提沙〔舍利弗〕將成為上首弟子。
(68)侍者名阿難陀奉事此之勝者。企摩〔后〕與烏婆羅般那〔蓮華色〕而為上首之女弟子。
(69)無漏、離垢穢、心寂靜而為得定者。此世尊之菩提樹被名為阿薩陀。
(70)質多與阿他羅越迦而為上位之常侍信士,難陀之母與鬱多羅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71)無比倫之大仙聞此語,人天喜悅云:「彼為佛之種子、幼芽。」
(72)揚起歡呼之聲,拍手且笑,十千世界之人天,合掌而禮拜。
(73)我等甚善!然此世所依怙〔提槃迦羅佛〕之教將失,於來世會有眼目此行者。
(74)恰如渡河之人,若迷失對岸之登上塲,則指向下游之上塲渡此大河。
(75)然,我等皆向此〔提槃迦羅〕勝者別離,於來世將會有眼目此〔行者〕。
(76)〔相應〕知世間、受捧物之提槃迦羅〔佛〕,稱讚予之行後,舉右足而〔去〕。
(77)於在塲勝者之子等,皆向行右繞予禮,天人、阿修羅亦禮拜予而去。
(78)世間導師之弟子眾俱去,離予之視線,爾時予由座起,結跏而坐。
(79)爾時,予以樂而樂,以悅而樂,充滿歡喜之情結跏而坐。
(80)繼續結跏而坐,爾時予如是思惟:「予於禪定得自在,於神通達彼岸。
(81)於千世界,予為無等仙士,於神通法無儔類,予得此樂。」
(82)當予結跏而坐,十千世界之住者,發大聲言曰:「汝必成佛!
(83)昔諸菩薩之結跏嚴坐時,前兆已現,然今日現此等〔之前兆〕。
(84)寒去熱亦退。此等之〔前兆〕今日出現,汝必成佛!
(85)十千世界無音亦無騷擾。此等〔之前兆〕今日出現,汝必成佛!
(86)大風不吹起,大雨不降注。此等〔之前兆〕今日出現,汝必成佛。
(87)陸生花,水生花,皆立即開花,此等又於今日開花,汝必成佛。
(88)蔓草及樹木立即結果實。此等今日結果實,汝必成佛。
(89)空中地上之寶立即共同放光。此等之寶又於今日放光,汝必成佛。
(90)人天界之樂器立即發聲。此等之兩者又於今日發聲,汝必成佛。
(91)各色各種之花立即由空中降下。此等之前兆今日出現,汝必成佛。
(92)大海〔之水〕退去,十千世界震動。此等兩者又於今日發音,汝必成佛。
(93)地獄中一萬之火立即消滅。此等之火今日亦消滅,汝必成佛。
(94)大陽無雲,星星皆出現。此等〔之前兆〕今日出現,汝必成佛。
(95)雨不降而即時於地上湧出水。此又於今日湧出於地上,汝必成佛。
(96)星羣星斗輝光於空之座,衛薩迦〔氐〕星與月相合,汝必成佛。
(97)棲穴棲窟者,已由棲處出。彼等又於今日出,汝必成佛。
(98)生者無有不滿事,皆立即已滿足。彼等又於今日皆滿足。汝必成佛。
(99)爾時病癒,嫌惡之念消失。此等〔之前兆〕今日出現,汝必成佛。
(100)爾時貪欲滅,瞋恚與愚癡已消失。此等又於今日皆消失,汝必成佛。
(101)爾時,已無恐怖心,今日又無此。由此之兆我等應知汝必成佛。
(102)塵已不向上吹散,今日又已見此。由此之兆,知汝必成佛。
(103)可厭之香已消去,天上香之吹來。今日又見此香吹來,汝必成佛。
(104)除無色界天一切天人皆已出現。彼等今日又總出現,汝必成佛。
(105)至地獄為止一切之物立即皆已出現。彼等今日又皆出現,汝必成佛。
(106)壁、扇、石,爾時此等而是無障礙。此等今日又〔同現〕於虛空,汝必成佛。
(107)死與生於彼剎那而不起。此等今日又復得見,汝必成佛。
(108)堅執而精進,不止、不退。我等又知此,汝必成佛。」
(109)聞佛之語與十千世界天人之語,大為滿悅歡喜,爾時予已如是思。
(110)「佛未宣二意味之語,勝者無虛妄之語,於諸佛無有虛偽,予必成佛。
(111)恰如向空中投土塊,必落下於地上,然尊佛之語確實不變。諸佛無有虛偽,予必成佛。
(112)恰如一切生物之死,確實是不變,然尊佛之語亦確實不變……乃至……
(113)恰如夜分之至盡,太陽之必昇,然尊佛之語確實而不變……乃至……
(114)恰如由棲處而出必為獅子吼,然尊佛之語確實而不變……乃至……
(115)恰如宿胎之生者,必定卸其荷擔,然尊佛之語確實不變……乃至……。」
(116)於是予於諸處探佛之本。上方、下方、十方乃至法界之邊際為止。
(117)予於爾時探求見第一之布施波羅蜜。此古諸大仙所依之大路。
(118)「汝若欲得菩提,先須堅持此第一〔波羅蜜〕,於行布施達成滿!
(119)滿水之水瓶,由某物而使之傾覆。其水無殘吐出更無所留。
(120)然汝若見乞物者,不問卑、貴與中間,行施無所餘,猶如被傾覆之水瓶。」
(121)成佛(之本法)不應唯於此。如於他可令熟練菩提之法將探求彼。
(122)予探訪於彼時,見第二之持戒波羅蜜。此古諸大仙之行所。
(123)「汝若欲得菩提,須堅持此第二之波羅蜜,於持戒達成滿。
(124)恰如犛牛之尾為某物所牽掛時,彼於其處,〔雖然待〕死而不損其尾。
(125)然於四階級成滿於戒,而常持戒,應如犛牛之護尾。」
(126)成佛〔之本〕法應非唯此等。此外如有可令熟練菩提之法,將探求彼。
(127)爾時,予探見第三出離波羅蜜。此古諸大仙常行之所。
(128)「汝若欲得菩提,須堅持此第三波羅蜜,而達成滿於出離。
(129)恰如久棲獄中而苦痛煩惱者,於其處不起愛著,唯求脫出。
(130)汝見一切生有如牢獄,為由生有脫出而趣向出離。」
(131)成佛〔之本〕法應不只此等。如有可令熟練菩提之法,將探求此。
(132)爾時,予探見第四智慧波羅蜜。此古諸大仙常行之所。
(133)「汝若欲得菩提,須先堅持此第四〔波羅蜜〕,於智慧達成滿。
(134)恰如乞食比丘於卑、貴、中間之諸家,無一遺漏如斯乞而得其資糧。
(135)然汝亦常問知者,如得智慧波羅蜜之成滿者將達菩提。」
(136)成佛〔之本〕法應不只此等。如有其他令熟練菩提之法,將探求此。
(137)爾時,予探見第五精進波羅蜜。此為古諸大仙之行所。
(138)「汝若欲得菩提,須堅持此第五〔波羅蜜〕,於精進達成滿。
(139)恰如獸類之王者獅子之坐、立又經行而有常高。
(140)然汝亦於一切生存中堅持精進,如得精進波羅蜜之成滿則成佛。」
(141)成佛〔之本〕法應不只此等。如有其他令熟練菩提之法,將探求彼。
(142)爾時,予探見第六堪忍波羅蜜。此為古諸大仙之行所。
(143)「汝今須堅持此第六〔波羅蜜〕,如心無脫離此,汝將達成上菩提。
(144)恰如大地,淨不淨亦皆堪忍被投擲,不瞋亦不慈。
(145)然汝須寬恕一切稱揚、毀訾,如得堪忍[A6]波羅蜜之成滿將達上菩提。」
ᅟᅟ==[A6] 波【CB】,婆【南傳】==
(146)成佛〔之本〕法不應唯此。如有其他令熟練菩提之法,予將探求彼。
(147)予探求時,見第七之真實波羅蜜。此為古諸大仙之行所。
(148)「汝今須堅持守此第七〔波羅蜜〕,此處無為二語,汝將達上菩提。
(149)恰如於人天界無比類之曉明星,無論如何時,如何之季節,亦無離其道外。
(150)然汝亦無外離真實道。得真實波羅蜜之成滿,將達成上菩提。」
(151)成佛〔之本〕法不應只有此等。如有其他令熟練菩提之法,予將探此。
(152)爾時予探見第八之決定波羅蜜。此為古諸大仙之行所。
(153)「汝今須堅持此第八〔波羅蜜〕,於此處汝無動搖,將達上菩提。
(154)恰如由盤石所成之山,堅立而無動,對強風亦不震動,時立於其處。
(155)然汝亦決定於上恒常不動,得決定波羅蜜之成滿,將達上菩提。」
(156)成佛〔之本〕法不應唯於此等。如有其令熟練菩提之法,予將探求彼。
(157)爾時予探見第九慈波羅蜜。此為古諸大仙之行所。
(158)「汝若欲得菩提,須堅持此第九波羅蜜,於慈愛成為無比類者。
(159)恰如水之於善人與惡人,皆令同等感受寒冷,除塵與垢。
(160)然汝亦於利者、不利者、養慈愛之平等心。如得慈波羅蜜之成滿、將達上菩提。」
(161)成佛〔之本〕法不應只於此,如有其他令熟練菩提之法,予將探求彼。
(162)爾時予探見第十捨波羅蜜。此為古諸大仙之行所。
(163)「汝今須堅持此第十〔波羅蜜〕。於此堅持無比,汝將達上菩提。
(164)恰如大地受投擲之物,污淨、忿怒、慈愛皆棄捨而見為〔平等〕。
(165)然汝對樂、苦當應平衡,如得捨[A7]波羅蜜之成滿,將達上菩提。」
ᅟᅟ==[A7] 波【CB】,婆【南傳】==
(166)於此世界可令熟練菩提之法唯有此。由此為以上者,有此而無他,須堅持此。
(167)此等之法,其性質、妙味、形相併為思惟,依法之威力,成為清淨,十方世界震動。
(168)如締結甘蔗之締機,大地搖動而且叫。恰如油締機之車輪,大地為之震動。
(169)限於隨侍佛之羣眾,皆震失其氣,而已倒臥於彼大地上。
(170)聞陶工所造數百數千之瓶,於其處互相擊打,已為碎末。
(171)激、戰、恐、震、心病之羣眾,集來提槃迦羅佛所言:
(172)「世將起何事,福耶或禍耶?世人皆為此所惱,有眼者!請與攘解!」
(173)爾時大牟尼提槃迦羅宣示彼等:「汝等安心!對此大地之震動勿懷畏怖!
(174)予今日預言『於未來世成佛』彼勝者踏行思惟古法。
(175)彼作佛之本法思惟無遺,因此大地、十千之人天世界乃震動。」
(176)聞佛之語,羣眾已安心。皆再來向予禮拜。
(177)持佛之德,心堅固,予拜提槃迦羅佛,其時由座而起。
(178)天人、人間之兩者,〔取〕天界、人界之花,由予座起散撒諸花。
(179)天人、人間之兩者,皆言確知予之幸運。「汝之願大。汝依汝之原望將得果。
(180)攘一切之禍,癒一切之病,於汝無障礙,速實現最上菩提。
(181)恰如時到花樹之花開,然大雄者!汝亦依佛智而開花。
(182)恰如一切正覺者十波羅蜜之行果,然大雄者!汝亦行十波羅蜜果!
(183)恰如一切正覺者之開悟於菩提塲!然大雄者!汝亦於開悟勝者之菩提!
(184)恰如轉一切正覺者之法輪,然大雄者!汝亦應轉法輪!
(185)恰如十五日澄清月輪之光輝,然汝心滿徧十千世界之光輝。
(186)恰如由羅睺之口脫出之月輪似日輪之熱而輝,汝亦以汝尊嚴令世之人解脫而輝。
(187)恰如一切之河流入大海,然人天之兩界,皆流入汝所。」
(188)為彼等如是稱讚,持彼十種法,遂行此等之法,其時彼入於森林。
蘇美陀之譚 終
(189)爾時,彼等與彼比丘眾俱供養世間導師,歸依提槃迦羅〔大〕師。
(190)如來令某者住於三歸依,或者住於五戒,其他者令住十種戒。
(191)對某者與沙門道之四種最上果,對某者與無比類法之〔四種〕無礙解。
(192)人間之主對某者令得八種之勝禪定,或對某者令得三明、六神通。
(193)大牟尼用此方法教羣眾,世之依怙教由牟尼廣擴大。
(194)[A8]豐頰廣肩名提槃迦羅〔佛〕,度化諸多之人脫出苦界。
ᅟᅟ==[A8] 豐【CB】,豊【南傳】==
(195)大牟尼見應令開悟之人,於剎那往十萬由旬令彼得悟。
(196)於第一〔法〕之領會佛令十億人得悟,於第二〔法〕之領會所依者令九億人得悟。
(197)佛之於天宮中說法,於第三〔法〕之領會者,有九千億人。
(198)於提槃迦羅佛此三之集會。在第一之會座有一兆之有情。
(199)其次勝者在那拉達峰上閑居時,集合漏盡離垢者有十億。
(200)大雄〔尊〕住蘇達薩那〔善現〕山時,爾時,牟尼受九千億諸人之侍奉。
(201)爾時予為激烈苦行之結髮行者,往來虛空,達五種神通之彼岸。
(202)二十萬人領會法,一二之悟者不可以數計。
(203)爾時提槃迦羅〔吉〕祥者之教,[A9]豐榮廣行者,當應令羣生開悟。
ᅟᅟ==[A9] 豐【CB】,豊【南傳】==
(204)四十萬之悟者,有六神通、有大威神力,常侍奉世間之了解者提槃迦羅佛。
(205)爾時,棄人界未得志其有學之徒,尚不免非難。
(206)善為開花之佛語,由無煩惱、無垢穢之此等阿羅漢於人天界發光輝。
(207)都名藍摩瓦提(有喜樂),被稱為提槃迦羅師之〔父〕蘇美陀(善慧)為剎帝利族,母亦稱為蘇美陀。
(208)彼營在家生活於一萬年具有漢薩(白鳥)、崑闍(鷺)、瑪優羅(孔雀)三所優良之宮殿。
(209)有三十萬之善飾之婦女,夫人名為般頭摩(蓮華)、名烏薩巴堪達(牛王肩)乃其實子。
(210)見四種之相,騎象出城,勝者於滿十個月之間,已能執應勤之事。
(211)提槃迦羅大牟尼、大雄(尊)、由梵天王之請,牟尼行正勤行,令人人開悟。
(212)於難陀園之斯利伽羅(家)中,坐於斯利安樹下已擊碎外道等。
(213)蘇曼伽羅(善吉祥)與提薩為弟子中之上首,提槃迦羅師之侍者,名曰薩伽陀(善來)。
(214)難陀(喜悅)與蘇難陀(善喜悅)為女弟子中之上首。此世尊之菩提樹稱為毘波梨。
(215)陀普薩與婆利伽為上位之常侍信士,師利摩(有祥)與索諾為提槃迦羅師之常侍信女。
(216)大牟尼提槃迦羅之身量有八十肘,如第婆(燈明)樹,又已如開花之沙羅樹王之美。
(217)彼大仙之壽量為十萬歲。生存於此期間,此〔佛〕濟度多數之眾生。
(218)光輝正法,度脫大眾,光煇照明如大火聚,與彼弟子眾已共入涅槃。
(219)彼之通力,彼之名聲,於足下之輪寶,皆悉歸於無。豈非諸行是空耶!
(220)勝者提槃迦羅師於難陀園已入涅槃。其處有此勝者之塔,高三十四由旬。
提槃迦羅世尊之種姓第一 終
# 三 第二佛 孔達尼耶品
(1)提槃迦羅〔佛〕之次,名為孔達尼耶導師,威光無邊,名聲無限而不可測,不可勝。
(2)彼佛以忍辱比大地,以(持)戒比大海,定於須彌〔山王〕依智慧而譬大空。
(3)佛為利益一切有情而說明〔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四聖〕諦。
(4)世間導師、孔達尼耶〔佛〕之轉法輪,於第一會令領會法者,有一兆之數。
(5)由此之後,於人間天人之會座說〔法〕,於此第二會令領會者,有九千億。
(6)佛之說法時打挫外道等,於第三會令領會法者,有八千億。
(7)在康達尼耶大仙如是歸於漏盡、離垢、心寂靜諸人之集會俱有三次。
(8)第一會座為一兆數,第二(亦)一兆數,而第三為九千億。
(9)予於彼時名為威極他威(甚勝者)國王,以海為涯行主權〔於其間〕。
(10)一兆數之離垢大仙等與世間第一依怙之孔達尼耶〔佛〕共同受最上食物供養。
(11)此世間導師、孔達尼耶佛亦為予豫言宣示:「於由今難測之遠劫將〔出世〕成佛。
(12)勤應勤,行難行,於阿薩陀樹下開悟,將成大名聲之正覺者。
(13)此佛之生母應稱為摩耶,父名淨飯〔王〕,此為瞿曇〔姓〕。
(14)寇利他〔目犍連〕與烏婆提沙〔舍利弗〕為上首弟子,阿難陀為侍者奉事此勝者〔佛〕。
(15)企摩與烏婆羅般那(蓮華色)為上首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樹稱為阿薩陀。
(16)質多與阿達羅越迦為上位之常侍信士,難陀之母與鬱多羅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17)此譽高瞿曇佛之壽命應為一百歲。」
聞無比倫大仙之此語,人間天人歡喜而言:「為此佛之種子、幼芽。」
(18)〔由此〕揚起歡呼之聲,十千〔世界〕之天子等拍手且笑,合掌禮拜。
(19)「予等此世依怙孔達尼耶〔佛〕之教雖將失去,於未來世將面彼瞿曇佛。
(20)猶如眾人渡河,失見對岸之上岸處,指向下游之上岸處渡大河。
(21)又我等若皆雖與此勝者離別,於未來世,將面彼勝者。
(22)聞彼〔佛〕之此語,予心愈得澄淨。為實現此利益,予向勝者布施大王國,〔喜〕捨大王國,於彼佛之處出家。」
(23)佛之經、律有九分教,一切學盡以光輝勝者之教。
(24)於此處坐、立經行不放逸而過日,達神通之極予生梵、天界。
(25)都名藍瑪瓦提(有喜樂)。孔達尼耶大仙之〔父〕名為須難陀(善吉悅)為剎帝利族,名須伽陀(善生)為生母。
(26)一萬年之間彼營在家生活,具〔有〕盧至(喜)、須盧至(善喜)、須婆(淨)三所優美宮殿。
(27)有三十萬之善飾婦女,夫人名為盧至德威(喜妃),有子名威吉他闍那(能勝軍)。
(28)見四種之相,〔乘〕車之乘物而去,滿十個月之間,勝者能作應勤之事。
(29)成為兩足者中之尊,孔達尼耶大雄〔尊〕受梵天之請,為天上之勝都民而轉〔法〕輪。
(30)拔陀(賢)與須拔陀(善賢)而為上首之弟子,阿那律陀為大仙孔達尼耶之侍者。
(31)提沙與鳥婆提沙而為上首之女弟子,可喜可度之沙羅樹成為孔達尼耶大仙之菩提樹。
(32)須那與烏婆須那為上位之常侍信士,難陀與師利摩亦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33)彼大牟尼之身量為八十八肘,如同月王,日中太陽之光輝。
(34)時人壽為十萬年,此佛於此世生存中,濟度眾多之人。
(35)依漏盡離垢之徒眾,嚴飾大地,恰如於大空有多數月宮之美,彼亦為美者。
(36)此等龍象無限〔數〕,不搖不動,此等大名聲之諸人,恰如顯示落雷而入於涅槃。
(37)勝者此無比之神通,依慧〔而〕養定。一切歸於無〔故〕,諸行豈非成空耶!
(38)尊稱為孔達尼耶之勝佛於闡達羅摩(月園)而入於涅槃,其處有支提名質多,其高為七由旬。
孔達尼耶世尊之種姓第二 終
# 四 第三佛 曼伽羅品
(1)孔達尼耶〔佛〕之次有曼伽羅〔佛〕,為除世黑闇而揚舉法炬。
(2)此〔佛〕之光明無比,比他之勝者殊勝,伏日月之光照十千〔世界〕。
(3)此佛亦殊勝尊說四諦〔之理〕,人各各吸諦理之妙味,而攘除大黑闇。
(4)〔佛〕達無比之菩提後,開始說法,於第一會令〔領會法〕者,其數為一兆。
(5)佛於天王天〔帝釋〕宮中說法之時,於第二會令〔領會法〕者,其數有數百億。
(6)轉輪王須難陀(善慶)來正覺者之處,正覺者為彼擊殊勝之尊法鼓。
(7)此時須難陀王隨伴之輩九億數,彼等皆無遺,被言:「來,比丘!」〔而得出家〕。
(8)於曼伽羅大仙之有三集會,於第一會座〔集來者〕為一兆之數。
(9)第二會座一百億,而第三有九億,爾時,集漏盡離垢之徒眾。
(10)予其時名為須盧奇(善喜)婆羅門,是讀誦者、持呪者、三種之吠陀通達者。
(11)予詣彼佛之處,歸依於師,向正覺者為首及比丘眾行供獻香華。供獻香花更以饗宴牛乳。
(12)此兩足尊中之曼伽羅佛亦預言予:「由此於無量劫,將成佛。
(13)並宣示,勤應勤,行難行後。於未來世,吾等將面此佛。」
(14)予聞彼語心益澄淨,為成就十種波羅蜜,決心由此行苦行。
(15)爾時,予為成最殊勝正菩提,增喜悅心,施此家與佛,於其處出家。
(16)師之教有經律及九分教,一切學盡,光輝勝者之教。
(17)於此處住不放逸,修梵〔住〕修,達神通之極位,予往生於梵天界。
(18)都名鬱陀羅,〔父〕名鬱陀羅是剎帝利族,而名鬱陀羅〔夫人〕乃成此曼伽羅仙之生母。
(19)彼九千年之間,營在家之生活,具有雅薩瓦〔有名〕、須奇瑪〔有淨〕、師利瑪〔有祥〕三處優美之宮殿。
(20)有滿三萬數善飾之婦女,名雅薩瓦提〔有名〕之夫人與名師瓦羅之子。
(21)見四種之相,騎馬離去〔宮殿〕,滿八個月之間,勝者勤所應勤之事。
(22)世間導師大雄〔尊〕之曼伽羅〔佛〕,受梵天之請,於優善斯利〔吉祥〕之林轉大〔法〕輪。
(23)須德巴〔善天〕與丹瑪賽那〔法軍〕為曼伽羅大仙之上首弟子,名波利陀〔所護〕者是〔彼之〕侍者。
(24)師巴羅與阿殊伽〔無憂〕為世尊上首之女弟子,〔彼之〕菩提樹稱為那伽樹。
(25)難陀與威薩伽為上位之常侍信士,阿魯羅與須檀那為上首之常侍信女。
(26)大牟尼尊身量為八十八拉他那〔長量〕,由彼發數百千之光。
(27)時人壽九萬年,此佛於生存世間,濟度眾多之人。
(28)恰如不能計算海上之波數,此佛之弟子等亦不能計算彼〔之數〕。
(29)正覺者曼伽羅導師存在於世間,於其教無有不淨之死。
(30)揭法炬,度大民眾,如火放光,此大名聲〔之佛〕已入於涅槃。
(31)於人天世界,示諸行之真性,放光如火炬,沒如太陽。
(32)曼伽羅佛已在名衛薩羅苑林入寂,於此處有此勝者之塔,其高為三十由旬。
曼伽羅世尊之種姓第三 終
# 五 第四佛 須曼那品
(1)在曼伽羅〔佛〕之後有須曼那〔善意〕導師,依一切法而無等流,為存在一切有情之長。
(2)此〔佛〕亦於彼時,在美伽羅都調和法螺,擊甘露之鼓,〔即〕說勝者之九分教。
(3)此〔大〕師克服煩惱,達上正菩提,築造殊勝尊法城之都。
(4)彼佛常恒存在,廣擴正直無曲之大路,〔即〕創建殊勝尊之四念處。
(5)佛於此大路之上,擴建沙門之四種果,四種無礙解、六神通、八等至。
(6)人之精勤無邪障,有慚恥人、精進者等,隨意受納此等尊德。
(7)如是,依此方法,〔大〕師令大眾向上,初令一兆〔人〕開悟。
(8)大雄〔尊〕訓示外道之羣時,於〔此〕第二說法,領會法者,其數有數百億。
(9)天人、人間相和一心,問寂滅之事,又質問心之疑。
(10)於此第三時之說法,說明〔佛〕之涅槃,而領會法者,其數有九千億。
(11)須曼那大仙漏盡、離垢穢,心歸寂滅,如是輩之集會總有三次。
(12)雨安居終了宣示世尊之自恣,伴隨如來者,其數及一兆。
(13)由此後於康奢那〔黃金〕山無垢之諸人集合,此第二之會座者有九千億數。
(14)帝釋天王為見佛而來時,〔此〕第三之會座時,集會者為八千億數。
(15)爾時,予為大神通力之龍王,名為阿陀羅〔無比〕,積有善業之緣。
(16)時予出龍之住居,與親族一類,以共同龍族之天樂,向勝者及〔比丘〕眾侍供。
(17)以飲食之類饗一兆之眾,一一施一領之衣服,而向佛歸依。
(18)此佛、導師須曼那亦為予預言:「由此,於無量劫將成佛!
(19)勤應勤,行難行後。並宣示,予等於未來世將面此佛。」
(20)予聞此佛之語心益澄清,為令成就十種之波羅蜜,決意更〔行〕苦行。
(21)須曼那大仙之都為美伽羅,〔父〕名須達陀〔善施〕剎帝利族,名師利摩〔有祥〕是生母。
(22)彼佛營在家之生活為九千年,有闡達(月)、須闡達〔善月〕、瓦單薩三優美之宮殿。
(23)有六萬三千之善飾婦女。有名瓦單斯伽之夫人與稱阿努波摩之子。
(24)見四種之相,騎象出〔宮〕而去,滿十個月之間,勝者勤應勤之事。
(25)須曼那導師大雄尊受梵天之請,於優善之美伽羅園大轉法輪。
(26)薩羅那〔歸依〕與波威他陀〔修身〕為佛之上首弟子,烏提那〔上昇〕是須曼那大仙之侍者。
(27)須那與烏婆須那為上首之女弟子。此佛又名聲無限,在那伽樹下開悟。
(28)瓦魯那與薩羅那共為上位之常侍信士,奢羅〔動〕與烏婆奢羅〔近動〕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29)此佛身量為九十肘,如黃金之花環,照耀十千世界。
(30)時人壽為九萬年,此〔佛〕存在其世間,濟度眾多之人。
(31)應度者已度,應令悟者已令悟,正覺者入般涅槃,如八月夜之月王。
(32)彼等為漏盡比丘,彼佛為無等倫者,示現無比之光明,此等大名聲之諸人皆入於涅槃。
(33)其智慧無比者,其寶亦無比。皆歸於無故,諸行豈非成空耶!
(34)名聲高之須曼那佛於安伽羅園入涅槃,此勝者之塔,於其同處,高四由旬。
須曼那世尊之種姓第四 終
# 六 第五佛 麗瓦陀品
(1)在須曼那〔佛〕之後,有名為麗瓦陀〔諂曲〕導師,無可喻之,無比無倫,最上之勝者。
(2)此〔佛〕亦依梵天之懇請,為蘊處界所攝,說由生而不現生之法。
(3)於佛之說法,領會〔人之法〕者有三次,於第一會領會法者,其數量不可語。
(4)麗瓦陀牟尼導阿林達摩〔伏敵〕王,於此第二會領會法者,其數為一兆。
(5)七日〔之後〕由宴坐而起,人〔中〕牛〔王〕導十億之人間天人,〔入於〕最上果。
(6)麗瓦陀大仙盡諸漏,離垢穢,如是解脫諸人集會計有三次。
(7)第一之會座,超越〔會者〕計數之路,第二之會座,為一兆之數。
(8)依智慧無等倫之彼〔佛麗瓦陀〕轉〔法〕輪者,此時有罹病命迫旦夕。
(9)此時欲問此弟子之病,來牟尼〔尊〕之前,阿羅漢其數為一兆,〔此〕為第三之會座。
(10)予彼時名阿提德瓦婆羅門,赴麗瓦陀佛之前,歸依於佛。
(11)禮讚彼戒、定、慧殊勝之德,予於禮讚同時施上衣。
(12)此世間導師麗瓦陀亦對予預言:「由此經無量劫後,將成佛。
(13)勤應勤,行難行後。並宣示予等於未來世將面此〔佛〕」
(14)予聞彼〔佛之此〕語,予心益澄淨,為成就十種波羅蜜,決心更行苦行。
(15)爾時,予增修憶念彼[A10]佛之法,自希求成就彼〔佛〕之法。
ᅟᅟ==[A10] 佛【CB】,彿【南傳】==
(16)麗瓦陀大仙〔在俗當時之〕都名須檀若伽,〔父〕為威普羅是剎帝利族,其生母名威普羅。
(17)六十萬年之間,彼〔佛〕營家庭之生活,須達沙那〔善現〕與羅陀那義及莊嚴之阿耶羅乃由善業生出為三所優美之宮殿。
(18)有三萬三千善飾之婦女,名須達沙那之妃與名瓦魯那之子。
(19)見四種之相,乘車出〔城〕而去,滿七個月之間,勝者勤應勤之事。
(20)世間導師之麗瓦陀大雄〔尊〕於瓦魯那園之斯利伽那〔吉祥密林〕大轉法輪。
(21)瓦魯那與普羅夫摩提瓦〔梵天〕為麗瓦陀大仙之上首弟子,名珊勃瓦〔出生〕彼之侍者。
(22)拔達與須拔達為上首之女弟子,此佛於那伽樹下開悟。
(23)婆度摩及昆加羅為上位之常侍信士、斯利摩及耶沙瓦提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24)此佛之身量,高達八十肘,如揭揚帝釋天之旗,照耀一切方。
(25)由其身無上光鬘晝夜無別,普照於一由旬之間。
(26)時人壽為六萬年,此〔佛〕於此世間,度化多數之人。
(27)說明於世不死之道,示現佛之力量,〔佛〕入無餘涅槃,恰如薪木燃盡之火。
(28)其身似寶珠,其法無等者,總歸於無〔故〕,一切之行豈非空耶!
(29)譽高之麗瓦陀佛彼大牟尼入於涅槃,此處彼處,各處土地,廣配分舍利。
麗瓦陀世尊之種姓第五 終
# 七 第六佛 須毘陀品
(1)在麗瓦陀〔佛〕之後,有稱須毘陀〔所照〕導師,住於善定心寂靜,無等無比類。
(2)彼勝者心由離遠彼在家〔生活〕,轉法輪而達一切智。
(3)上由有頂〔天〕下至無間〔地獄〕於其中間說法,〔唯〕一之集會。
(4)於此集會,正覺者之轉法輪,於第一會領會法者,其數不可說。
(5)由此以後,於人間天人之集〔會〕而說法,〔其〕第二會領會法者,為九千億數。
(6)其次又名奢耶闍那〔勝軍〕王子剎帝利族,彼爾時令植林園而以此向佛捧獻。
(7)有眼者〔成佛〕讚彼專精說法,於彼第三會領會法者,為百億之數。
(8)此須毘陀大仙盡諸漏,離垢穢,心歸寂靜,如是〔諸人〕之集會計有三次。
(9)彼名鬱伽陀〔上行〕之王對此人中尊行布施,參與此布施之阿羅漢有十億。
(10)復次,都中之眾供養此人中尊,此第二會座,為九億之數。
(11)勝者住天上之都而降來,時為第三之會座,八億之數。
(12)予爾時,名為須奢陀〔善生〕婆羅門,弟子等共同以飲食物供養佛。
(13)須毘陀,世間導師亦為予預言:「由此經無量劫將成佛。
(14)勤應勤……乃至……〔第四之一三〕將面此〔佛〕」。
(15)聞彼佛之語又欣悅,得感激之心,為欲成此義,予更為努力。
(16)須毘陀大仙之都城名須達摩(善法),〔父〕名為須達摩剎帝利族,母名須達摩。
(17)彼佛九千年間營在家之生活,具〔有〕庫姆達、那利羅、婆多摩所謂三所優美之宮殿。
(18)有七萬之善飾婦女,其妃名沙曼吉,有名為尸哈之子。
(19)見四種之相,由宮殿出,人中最尊者七日之間行正勤行。
(20)世間導師須毘陀大雄尊應梵天之請,於須達摩之優美苑林之中大轉法輪。
(21)阿沙摩(無等)與須內陀(善眼)為須毘陀大仙之上首弟子,名阿努摩為彼之侍者。
(22)那具羅與須奢陀為上首之女弟子,當開悟〔時〕此佛於那伽樹下開悟。
(23)蘭摩與須達陀為上位之常侍信士,那具羅與奢陀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24)大牟尼尊有五十八羅陀那〔長度〕身量,如千光之太陽,照耀一切方。
(25)恰如善開花林之種種香氣薰育,佛之語亦以持戒之香氣薰育。
(26)恰如大海水,只可見而不可飽(飲),只聞佛之語亦不可飽。
(27)時人壽為九萬年,佛存在此世間度化多數之人。
(28)對其他之諸人、訓誡與教示,如火之燃盡,此佛與弟子等同於入涅槃。
(29)彼佛為無等等,彼之弟子等獲得力量。一切歸於無〔故〕,諸行豈非空耶!
(30)須毘陀為尊貴正覺者,於尸哈(獅子)園中入於涅槃,此地彼地到處施行配分〔佛〕之舍利。
須毘陀世尊之種姓第六 終
# 八 第七佛 阿諾摩達西品
(1)於須毘陀〔佛〕之後,有兩足尊之正覺者阿諾摩達西(高見)〔佛〕,名聲無限,有威光而難勝。
(2)佛斷一切結縛,碎破三有,為人天說示到達不退轉之道。
(3)難搖如大海,難到如大山,無限如虛空,開花如沙羅樹王。
(4)生類只見此佛亦得滿悅,聞其發聲,彼等達不滅〔涅槃〕。
(5)彼時聞佛〔之說法〕令領會者數多而盛,第一次之說法,即有十億之〔人〕領會〔法〕。
(6)其後於領會〔法〕而降法雨,於第二次之說法,有八億人領會〔法〕。
(7)其後,又降〔佛之法雨〕,潤澤生類,第三次領會〔法〕者,為七億八千萬。
(8)此大仙亦獲神通力,在於解脫而開花之輩集會有三次。
(9)捨憍慢、愚癡,如是心歸寂靜之輩,為八十萬人之會座。
(10)第二次,無執著,離塵垢,如是歸靜息輩,為七十萬人會座。
(11)第三次,獲神通力,入於涅槃之苦行者,為六十萬人之會座。
(12)予彼時,有大威神力之夜叉,在淨居天,為數千萬夜叉之主將。
(13)爾時予亦接近此大仙、世間導師、殊勝之佛,與彼眾僧一併供養飲食。
(14)此清淨眼之牟尼彼時亦為予預言:「由此〔經〕無量劫時,將成佛。
(15)勤應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將面此佛。」
(16)聞彼佛之語而欣悅,得感激之心,欲成就十種之波羅蜜,決意更〔行〕苦行。
(17)阿諾摩達西師之都城名為闡達瓦提(有月),〔父〕耶沙瓦(有稱)為剎帝利族,母稱為耶輸陀羅。
(18)此佛營在家之生活事一萬年,具有斯利(榮)、烏婆斯利(近榮)、瓦達之三所優美之宮殿。
(19)有二十三萬之善飾婦女,妃名為斯利摩,實子名為烏婆瓦那。
(20)見四種之相,乘駕籠〔出城門〕,滿十個月之間勤所應勤。
(21)由大梵天之請,彼阿諾摩達西大牟尼、大雄〔尊〕於須達沙那苑林大轉〔法〕輪。
(22)尼沙娑(人主)與阿須伽(無憂)為上首弟子,阿諾摩達西師之侍者名瓦魯那。
(23)孫達利與須摩那為彼之上首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樹稱為阿周那。
(24)難第瓦達及斯利瓦達(吉祥增)為上位之常侍信士,鬱婆羅與婆多摩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25)大牟尼〔尊〕之身量為五十八羅陀那,放其光明如昇百光之太陽。
(26)當時人壽為十萬歲,此〔佛〕生存此之間,濟度多數之人。
(27)善開花之語,〔即〕勝者之教,依如是離貪、離垢之阿羅漢而愈益增美。
(28)彼〔大〕師名聲無限,對此〔諸人皆共〕無雙。總歸於無〔故〕,諸行豈非空耶!
(29)〔大〕師勝者阿諾摩達西於達摩園入涅槃,其處此勝者之塔,高為二十五由旬。
阿諾摩達西世尊之種姓第七 終
# 九 第八佛 婆睹摩品
(1)阿諾摩達西〔佛〕之後,有兩足尊之正覺者,其名為婆睹摩(蓮華),為無等者、無雙者之人。
(2)其戒為無等者,定亦無有涯際,殊勝之智慧不可量,解脫亦不可喻。
(3)此威光無雙〔之佛〕轉法輪,除大黑闇之〔法〕領會計有三次。
(4)於第一之〔法〕領會,佛令十億之人開悟,於第二之〔法〕領會所依者,令九億之開悟。
(5)婆睹摩佛訓示彼之實子,爾時,於第三之〔法〕領會,有八億人。
(6)婆睹摩大仙之集會有三,在第一之會座〔集合〕一兆之人。
(7)奉獻迦絺那〔衣〕之時,當施迦絺那衣,比丘等為正法將軍縫製法衣。
(8)彼時,此等離苦,有六通、有大威神力,無敗事之比丘集合者為三十萬。
(9)又其次,此人〔中〕牛〔王〕於森林中入雨安居,彼時集合二十萬〔之人〕。
(10)予爾時為〔百〕獸之王者獅子,於森林之中增修遠離之念來見勝者。
(11)以頭禮拜勝者之足下,行右繞之禮,三度為獅子吼,七日之間近侍勝者。
(12)七日〔而〕如來由殊勝之等至而起,心中繼續思惟,集千萬之比丘。
(13)爾時,此大雄〔尊〕亦於彼等之間豫言:「由此〔經〕無量劫時,此者將成佛。
(14)勤於應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將面此佛。」
(15)聞彼之語予心益為澄淨,為欲成就十種波羅蜜,決意更行苦行。
(16)婆睹摩大仙之都名為闡娑迦,〔父〕名阿沙摩(無等)為剎帝利族,生母名阿沙摩。
(17)營在家生活為一萬年,具有難陀、蘇耶沙、鬱陀羅三所優美之宮殿。
(18)有三百三十萬之善飾婦女,彼之夫人名鬱陀羅,實子名藍摩。
(19)見四種之相,乘車〔出城門〕而去,勝者滿半個月之間,勤所應勤。
(20)應梵天之請婆睹摩世間導師、大雄〔尊〕,於達難迦之良苑林中大轉法輪。
(21)娑羅與烏婆娑羅為婆睹摩大仙之上首弟子,名為瓦魯那為彼之侍者。
(22)羅陀與須羅陀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樹稱為摩訶須那。
(23)毘耶與阿沙摩為上位之常侍信士,盧奇與難陀羅摩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24)大牟尼上昇空中之事為五十八羅陀那,彼無雙之光明,光出四方。
(25)月之光、日之光、尊寶摩尼珠之光,會於勝者殊勝之光者,一切失勢。
(26)時人壽為十萬年,彼於生存其間,濟度多數之人。
(27)心熟之有情令悟無遺,其他者則唯訓示,而彼〔佛〕入於涅槃。
(28)如〔棄〕蛇之古蛻,〔棄〕樹之老葉,佛棄諸行〔蘊〕而入於涅槃,恰如火焰。
(29)殊勝之勝者〔大〕師婆睹摩,在達摩之園入於涅槃,依地方而此處彼處配分舍利。
婆睹摩世尊之種姓第八 終
# 一〇 第九佛 那羅陀品
(1)婆睹摩〔佛〕之後,兩足尊之正覺者,其名為那羅陀,無等類、無可比對之人。
(2)此佛轉輪王之長子、愛子,著華鬘瓔珞前赴苑林。
(3)於此處有一棵樹,美觀而名廣傳,蔓延清茂。近此而坐〔彼〕摩訶須那樹下。
(4)彼獲無限,可比金剛之勝智,由此識別諸行之興起、滅亡。
(5)彼於此處盡諸種煩惱無遺,達一切智與十四之佛智。
(6)達正菩提轉法輪,於第一會領會〔法〕者,有一兆之數。
(7)大牟尼調伏大都那龍王,彼時行神通向〔人〕天示現。
(8)彼時為人天說法,九千億者,超脫一切疑惑。
(9)大雄尊之訓己子時,彼之第三會領會〔法〕者,八千億之數。
(10)那羅陀大仙之集會〔總計〕有三,第一會座為一兆之數。
(11)佛之佛德併說其因緣,時九千億無垢〔之人〕達於寂靜。
(12)維樓奢那龍向〔大〕師捧獻施物,時勝者之弟子達寂靜者,為八千億。
(13)予彼時,為嚴厲苦行之結髮行者,步於虛空,於五種神通達到彼岸。
(14)彼時予亦伴無等等〔之佛〕,對僧眾亦一併供養飲食,亦奉獻栴檀之香。
(15)此世間導師那羅陀〔佛〕亦為〔予〕宣示豫言:「由今於無量劫,此者將成佛。
(16)勤應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將面此佛。」
(17)聞彼之語又益心喜,為欲十種之波羅蜜果,決意更行苦行。
(18)都城名為單尼耶瓦提(有穀),〔父〕為剎帝利族,為須提瓦〔善天〕。為阿諾摩〔非卑〕是那羅陀大仙之生母。
(19)彼營在家之生活事為九千年,有質陀、威質陀、阿毘羅三所優美之宮殿。
(20)有四萬三千之善飾婦女,名為質陀闍那是彼妃,名為難多鬱陀羅為其實子。
(21)見四種之相,步行由宮殿出行,七日之間,世間導師行〔正〕勤行。
(22)受梵天之請,世間導師那羅陀大雄〔尊〕,於達難迦之優美苑林大轉〔法〕輪。
(23)跋達沙羅(賢沙羅)與質陀蜜陀(勝友)為那羅陀大仙之上首弟子,名為瓦闍陀為彼侍者。
(24)鬱陀羅與跋具尼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樹稱為摩訶須那。
(25)鬱伽陵陀與瓦沙婆為彼上位之常侍信士,印達瓦利與闡提為彼上位之常侍信女。
(26)大牟尼〔尊〕之身量達八十八羅多那,似黃金花環,照耀十千世界。
(27)一尋量之光明由彼身發出,由一方及於一方,晝夜常擴散方由旬。
(28)當時徧於四方由旬之間,為佛之身光所覆,任何人亦無點燃炬火、燈火者。
(29)時人壽為九萬年,此〔佛〕生存此世間,濟度諸多之人。
(30)恰如大空因有月宮種種之美,彼之教亦因阿羅漢等而增添其美。
(31)其他入道之士為欲度由輪迴界之流,此人〔中〕生〔王〕堅構正法橋而入於涅槃。
(32)此佛為無等等,彼之漏盡弟子等又威光無雙。歸於無〔故〕,諸行豈非空耶!
(33)所謂那羅陀勝者人〔中〕牛〔王〕於須達沙那都入於涅槃,彼處勝者優美之塔,高為四由旬。
那羅陀世尊之種姓第九 終
# 一一 第十佛 跋陀無陀羅品
(1)在那羅陀〔佛〕之次,有兩足尊之正覺者,跋陀無陀羅(蓮華上)名為勝者,可譬喻為大海難擾之事。
(2)此佛出生之劫,為曼達劫,培植善〔根〕多數之諸人,於此劫中出生。
(3)跋陀無陀羅世尊於第一之說法,令領會法者,其數有一兆。
(4)其後〔佛之法雨〕降下,利樂生類,於第二會領會法者,有三萬七千。
(5)大雄〔尊〕之赴阿難陀父之處,擊甘露打法鼓。
(6)擊法鼓降法雨時,於第三會領會〔法〕者,有五百萬數。
(7)為一切生類之訓誡者、教示者、濟度者而巧妙說法之佛,濟度多數之眾生。
(8)此跋陀無陀羅〔大〕師之集會〔計〕有三,第一之會座,為一兆之數。
(9)無等等之佛住耶婆羅山,此第二會座〔集合〕者,為九千億之數。
(10)其次遊行出至大小村邑、國土,彼之第三會座集合者,為八千億之數。
(11)其當時予名奢提羅(結髮)之國吏,〔跋陀無陀羅〕正覺者為首及僧眾施捨食物與衣服。
(12)此佛亦坐於僧眾之間〔為〕予豫言:「由此十萬劫之後,此者將成佛。
(13)勤應勤者……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將面彼佛。」
(14)聞彼佛之語,決意更〔行〕苦行,為成滿十波羅蜜而強固守道。
(15)爾時,外道等一切皆被排除,其中任何者亦均心惑氣挫,無祭〔火神〕之事,被排除於國土之外。
(16)一總集於此處,赴佛之前而申告:「大雄〔尊〕!汝為依怙,有眼者!〔為我等〕作依所!
(17)〔汝〕一切生類之慈愛者、悲愍者、又求利益之人。令集來外道皆令住於五戒。
(18)如此汝為無煩惱之身,外道等而為空無,嚴飾伏此〔諸根〕之阿羅漢故。」
(19)都城名為漢沙瓦提(有鵞),〔父〕名阿難陀為剎帝利族。此跋陀無陀羅大仙之生母為須奢〔善生〕。
(20)彼營在家之生活為一萬年,〔有〕那羅瓦哈那、耶沙、瓦娑瓦提三所優美之宮殿。
(21)有四萬三千之善飾婦女,所謂〔大仙原有之〕妃為瓦須達陀,鬱陀羅為實子。
(22)見四種之相由宮殿出,七日之間,上人行正勤行。
(23)應梵天之請,導師跋陀無陀羅大雄〔尊〕,於所謂美提羅之優美苑林大轉法輪。
(24)帝瓦羅(執天)與須奢(善生)為跋陀無陀羅大仙之上首弟子,名須曼那(善意)為侍者。
(25)阿彌陀(無量)與阿娑摩(無等),為此世尊之上首女弟子,其菩提樹為娑羅羅。
(26)威提因那與提娑為上位之常侍信士,哈陀與威奇陀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27)大牟尼似黃金之花環,有三十二種之優美相好,其身量成為五十八羅陀那。
(28)雖有垣、扉、壁、樹木、丘陵、山岳,於四方十二由旬之間,無有妨彼之物。
(29)彼當時,人壽為十萬年,彼〔跋陀無陀羅〕於生存此世間,濟度多數之有情。
(30)度多數之諸人,斷一切之疑念,如火聚之放焰,佛與其弟子同入於涅槃。
(31)勝者跋陀無陀羅佛入涅槃於難陀園,此處此〔佛〕優美之塔,高為十二由旬。
跋陀無陀羅世尊之種姓第十 終
# 一二 第十一佛 須美陀品
(1)跋陀無陀羅〔佛〕之後,有名須美陀(善慧)之導師,高大而為難勝之威光,為一切世間之勝者牟尼。
(2)眼清口美,大直莊重,求一切有情之利益,令眾多之人脫出繫縛。
(3)達佛最上之全智,於須達娑那(善現)城大轉法輪。
(4)於彼說法〔人〕領會法有三次,於第一會領會法者,為一兆之數。
(5)其後又此勝者,調伏所謂昆婆康那(瓶耳)夜叉,於此第二會領會法者,為九千億之數。
(6)復次,此名聲無限〔之佛〕說明四種之諦理,此第三會之領會法者,為八千億之數。
(7)須美陀大仙漏盡離垢,心歸寂靜,為如是諸人之集會,〔總計〕有三次。
(8)勝者之近於須達娑那(善現),以近優美都城時,漏盡比丘來集者,有十億。
(9)又其次,於提瓦庫陀,向比丘等捧迦絺那衣,彼時,此第二之會座,為九億之數。
(10)其次又十力世尊之遊行,爾時,此第三之會座,為八億之數。
(11)予彼時名為鬱陀羅(上勝)之婆羅門青年,在予之家積財為八億。
(12)向世間導師及僧眾施捨,歸依於佛,且願出家。
(13)此佛亦述隨喜之辭,宣示豫言予:「由今於八萬劫,此者將成佛。
(14)勤應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將面於佛。」
(15)聞此佛之語心益澄淨,為成滿十種波羅蜜,決意更行苦行。
(16)〔大〕師之教經、律有九支分,一切盡習而光輝勝者之教。
(17)此處予坐〔臥〕行住上,為無疏失而過日,達六種之神通,出生於梵天之世界。
(18)〔彼之〕都名須達娑那(善現),〔父〕名須達陀(善施)為剎帝利族。須美陀大仙之生母名為須達陀。
(19)彼營在家之生活為九千年,具有須闡陀、康洽那、斯利瓦陀三所優美之宮殿。
(20)有四萬八千美飾之婦女,名須曼那(善意)為彼妃。須彌陀(善友)為彼子。
(21)見四種之相,騎象而出去,正半月之間,勝者勤所應勤。
(22)應梵天之請而會,須美陀世間導師大雄〔尊〕,於須達娑那優美之都大轉〔法〕輪。
(23)婆羅那(歸依)與薩娑伽摩(一切欲)而為須美陀大仙之上首弟子,沙迦羅(海)乃彼之侍者。
(24)羅摩及須羅摩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樹稱為哈寧巴(大苦[A11]楝)。
ᅟᅟ==[A11] 楝【CB】,棟【南傳】(cf. T18n0901_p0874a01)==
(25)烏魯耶羅與耶沙瓦(名稱家)而為上位之常侍信士,耶輸陀羅與斯利摩(光輝家)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26)大牟尼之身量為六十八肘,恰如星羣中之月,照耀一切方。
(27)如輪王之摩尼珠照耀一由旬〔之所〕,同等〔此佛〕之寶珠向四方放一由旬之光。
(28)時人壽為九萬年,此佛存在於此世間,曾濟度眾多之人。
(29)如彼〔佛〕之〔具〕三明、六通,如彼之得五力之阿羅漢等,均集於此教。
(30)彼等一切名聲無限,為善得解脫,滅〔再生之〕本質,現智慧之光,此等大名聲之士入於涅槃。
(31)殊勝之勝者須美陀佛於美陀園入涅槃,於處處之地方,廣分配舍利。
須美陀世尊之種姓第十一 終
# 一三 第十二佛 須闍陀品
(1)於同曼陀劫,有名須闍陀(善生)導師,有獅子之頰,有牛王之肩,不可測,不可勝。
(2)如無垢清淨之月,如千光日之多熱,如是正覺者由吉瑞放光明耀輝。
(3)正覺者達最上之全菩提,在須曼伽羅(善吉祥)之都大轉法輪。
(4)世間導師須闍陀〔佛〕說殊勝之法,於〔此〕第一會領會法者,有八億之數。
(5)名聲無限須闍陀〔佛〕於天界入雨安居,於此第二會領會法者,有三萬七千。
(6)無等等之須闍陀佛赴父之前時,於〔此〕第三會領會法者,有六百萬人。
(7)須闍陀大仙對諸漏盡,垢穢除,心歸寂靜,如此〔人人〕之集會有三次。
(8)既達〔六〕通、〔五〕力,與此〔轉〕未達生生,集於此等第一會座者,為六百萬。
(9)於次之集會勝者之降下三十三天,此第二之會座,為五百萬人。
(10)彼之為第一弟子者,赴正覺者人〔中〕牛〔王〕之前與四十萬者俱。
(11)予彼時為四洲之主,行空中大力量之輪王。
(12)見世有不思議、希有、身毛彌立,往詣世間導師須闍陀〔佛〕之處。
(13)四洲之大王權與七種之貴寶供養於佛,於其前出家。
(14)園丁等返施國土所產之受用具、坐臥之類向比丘眾等奉獻。
(15)十千〔世界〕之主此佛亦〔為〕予豫言:「由此為三千劫,此者將成佛。
(16)勤應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將面彼佛。」
(17)聞彼之語予益起喜悅心,為成滿十種波羅蜜,決意更行苦行。
(18)師之教有經、律九支分,一切盡習,以光輝師之教。
(19)此處予精勤以過時日,增修〔四〕梵住而達(六)神通之極,出生於梵天界。
(20)於名為須曼伽羅(善吉祥)之都,名鬱伽陀(上行)是剎帝利族,為須闍陀大仙之〔父〕,婆婆瓦提(有光)為其母。
(21)彼營在家生活為九千年,具有斯利(榮)、烏婆斯利(近榮)、難陀(善悅)三所優美之宮殿。
(22)有二萬三千之善飾婦女,有名斯利難陀(榮喜)之妃與烏婆闍那(近軍)是其實子。
(23)見四種之相,騎馬出城而去,滿九個月之間,勝者勤所應勤。
(24)世間導師依梵天之請,須闍陀大雄〔尊〕,在須曼伽羅殊勝之林苑大轉法輪。
(25)須達娑那(善現)與須提瓦(善天)為須闍陀大仙之上首弟子,名那羅陀為侍者。
(26)那伽(龍)與那伽娑摩羅(龍共鬘)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樹稱為摩訶耶魯(大竹)。
(27)此樹幹堅,無孔葉繁,直而大,美而可愛。
(28)先在幹之一枝而茂盛,由此而分枝葉,猶如善結之團扇,而為此樹之美麗。
(29)此樹無棘,孔亦不大,樹枝蔓延而繁濃,垂影甚為可愛。
(30)須闍陀與質陀為上首之常侍信士,須巴達與跋陀摩為上首之常侍信女。
(31)此勝者身量為五十羅陀那,皆具有優美之容姿。且具一切之美德。
(32)彼之光明無等者,散至四方,無量無儔,不可以譬比例。
(33)彼當時,人壽為九百萬,此如來生存此世之間,濟度眾多之人。
(34)恰如大海之波,恰如大空之星,如此教之語依阿羅漢而集。
(35)此佛他亦無等者,此等之德亦無儔比。歸於無〔故〕,諸行豈非空耶!
(36)優越之勝者須闍陀佛,於師羅(岩石)園入於涅槃,其處支提為三牛所呼之高遠。
須闍陀世尊之種姓第十二 終
# 一四 第十三佛 毘耶達西品
(1)在須闍陀〔佛〕之後,有自存之世間導師毘耶達西(喜見)佛,無等等、大名聲而不可勝。
(2)此名聲無限之佛,如太陽之光輝,拂去一切黑暗轉大法輪。
(3)此威光無比〔之佛〕亦有三次〔法〕領會,於第一會領會法者,為一兆之數。
(4)須達娑那(善現)天王執著邪見,〔大〕師排除彼之〔邪〕見而為說法。
(5)時行無雙之大集會,於第二會令領會法者,為九千億之數。
(6)成為人間之〔御者佛〕,調伏似水槽口之大象時,於第三會令領會法者,為八千億之數。
(7)此毘耶達西〔佛〕集會此有三次,第一之會座,為一兆之數。
(8)其次九億之牟尼等集於一處,第三會座,有八億之眾。
(9)予彼時,名為迦葉之婆羅門,為〔吠陀〕之讀誦者,神腭之護持者,通達三吠陀者。
(10)聞此〔佛說〕法,予心起喜悅,以一兆之金構築僧伽藍。
(11)向佛捧獻〔僧伽〕藍,得欣喜、感激之情,予歸依佛,堅時五戒。
(12)此佛亦坐於僧伽中,為予豫言:「由今一千八百劫,此者將成佛。
(13)勤所應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將彼面〔佛〕。」
(14)聞彼之語心益澄淨,為成滿十波羅蜜,決意更行苦行。
(15)在須單尼耶(善穀)之都,〔父〕謂須達陀為剎帝利族,名須闡陀(善月)為毘耶達西師之母。
(16)彼營在家之生活為九千年,有須尼摩羅(善無垢)、威摩羅(離垢)、義利屈哈(山窟)三所優美之宮殿。
(17)有三百三十萬之善飾婦女,名為威摩羅為夫人,名為康奢那羅(金濱)為實子。
(18)見四種之相,乘車出行,六個月之間,人中尊者行〔正〕勤行。
(19)大牟尼依梵天之請毘耶達西大雄〔尊〕,於可愛樂之鬱娑瓦那(興起)苑林轉大法輪。
(20)婆利陀(所護)與沙婆達西(一切見)為上首弟子,謂須毘陀(所照)為此毘耶達西師之侍者。
(21)須闍陀(善生)與達摩提那(法所施)為上首之女弟子,而此世尊之菩提樹稱為伽屈陀。
(22)山那伽(流下)與達彌伽(適法)為上位之常侍信士,而伊娑迦與達摩提那又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23)此名聲無限,具三十二殊勝相好之佛,高八十肘見如沙羅樹王。
(24)如此無等比之大仙之光,雖火、日、月亦非如是之光。
(25)此天中天者〔佛〕之有壽命之間,有眼者已九萬年間存立於世。
(26)此佛無等者,此等雙弟子亦無可比者,一切歸於無〔故〕,諸行豈非空耶!
(27)此毘耶達西為尊牟尼於阿娑陀園入涅槃,於其處有此勝者之塔,其高為三由旬。
毘耶達西世尊之種姓第十三 終
# 一五 第十四佛 阿陀達西品
(1)同於曼陀劫,有阿陀達西(義見)為人〔中〕牛〔王〕,攘除大黑闇成就最上菩提。
(2)依梵天之請,轉大法輪,以甘露饗與十千之〔人〕天世界。
(3)於此世界之依怙,此亦有三次〔法〕領會,於第一會領會〔法〕者,有一兆之數。
(4)阿陀達西佛之遊行天人界時,於第二會領會〔法〕者,有一兆之數。
(5)次又佛於父之前說〔法〕時,於此第三會領會〔法〕者,又有一兆之數。
(6)此大仙亦已盡諸漏,離垢穢,心歸寂靜,如是諸人之集會此有三次。
(7)第一會座有九萬八千人,第二會座,有八萬八千人。
(8)第三會座則集合三萬八千之無取著、得脫、離垢之大仙等。
(9)予其時為熱烈苦行之結髮行者,其名為須西摩,被認於地上第一。
(10)天上之曼陀羅華、波頭摩〔華〕、波利質多羅(晝度)〔華〕由天上世界採來供捧正覺者。
(11)此佛大牟尼阿陀達西為予豫言:「由此千八百劫,此者將成佛。
(12)勤應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將面彼佛。」
(13)聞此佛之語亦欣悅,心感激,為成就十波羅蜜,決意更〔行〕苦行。
(14)都城名為須婆那(嚴飾)。阿陀達西〔大〕師之〔父〕名沙迦羅〔海〕為剎帝利族,母名須達娑那〔善現〕。
(15)彼營在家之生活一萬年,有阿摩羅吉利(無魔山)、須羅吉利(天山)、吉利瓦哈那(山窟)三所優美之宮殿。
(16)有三萬三千善飾之婦女,其夫人名為威娑迦,彼之實子名為闍那。
(17)見四種之相後,騎馬出行,滿八個月之間,勝者勤應所勤。
(18)依梵天之請,大名聲之阿陀達西大雄〔尊〕,人〔中〕牛〔王〕在於阿諾摩(非卑)園轉大〔法〕輪。
(19)山陀(息)與烏婆山陀(安息)為阿陀達西師之上首弟子,名阿婆耶(無畏)為侍者。
(20)達摩(法)與須達摩(善法)為彼之上首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樹稱為闡婆迦。
(21)那屈羅與尼沙婆(人主)為上位之常侍信士,摩奇羅與須難陀(善喜)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22)此無等等之佛,身量亦有八十肘,如沙羅樹王之光輝,如烏魯羅伽(竹王)之[A12]豐滿。
ᅟᅟ==[A12] 豐【CB】,豊【南傳】==
(23)彼自然之身光有數十億,時時照耀上下十方由旬之間。
(24)此佛,人〔中〕牛〔王〕,所有生類中之最優者、有眼者、牟尼〔尊〕在世生存十萬年。
(25)與無雙光明照耀人天世界,如火燃薪盡,達於無常!
(26)優越勝者阿陀達西〔佛〕於阿諾摩園入涅槃,此處、彼處、隨處分配舍利。
阿陀達西世尊之種姓第十四 終
# 一六 第十五佛 達摩達西品
(1)同於一曼陀劫,有大名聲之達摩達西(法見)〔佛〕,彼破盲闇,光輝照耀人天界。
(2)此威無雙〔佛〕轉大法輪,於第一會領會法者,有一兆之數。
(3)達摩達西佛之調伏珊闍耶仙時,於〔此〕第二會領會〔法〕者,有九億之數。
(4)帝釋天與眷屬,共來達摩達西〔佛〕之前,於此第三會領會〔法〕者,有八億之數。
(5)此天中天亦滅盡諸漏,離垢穢,心歸寂靜,如是之〔人人〕之集會,此有三次。
(6)達摩達西佛於娑羅那入雨安居,此第一會座,為百億之數。
(7)其次,佛由天界來人界,此第二會座,為十億之數。
(8)其次,佛說頭陀行之德時,此第三會座,為八億之數。
(9)予於其時,為都市之破擊者帝釋天,以天上之香、花鬘、音樂供養佛。
(10)此佛亦坐於天人之間,為予豫言:「由此千八百劫,此者將成佛。
(11)勤應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將面彼佛。」
(12)聞彼之語,心益澄淨,為成就十種[A13]波羅蜜,決意更行苦行。
ᅟᅟ==[A13] 波【CB】,婆【南傳】==
(13)都城為娑羅那(歸依)。達摩達西師之〔父〕名為娑羅那為剎帝利族,母名為須難陀(善喜)。
(14)彼營在家生活八千年,具有阿羅奢(無塵)、威羅奢(離塵)、須達娑那(善現)為三所優美之宮殿。
(15)有四萬三千善飾之婦女,有夫人名威質多利,有芬若瓦達那(善業增)為實子。
(16)觀四種之異相,由宮殿脫出,人中殊勝者(佛)七日之間行〔正〕勤行。
(17)為梵天之請,人〔中〕牛〔王〕、人中殊勝者達摩達西大雄〔尊〕於美伽達耶(鹿野苑)轉大法輪。
(18)婆多摩(蓮華)與普娑提瓦(觸天)為彼之上首弟子,須爾陀(善眼)為達摩達西師之侍者。
(19)凱摩與娑奢那摩為彼之上位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樹稱為頻婆伽羅。
(20)須拔茲達(善賢)與伽提沙哈為上位之常侍信士,娑利耶與瓦利耶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21)此無等等之佛,亦身量八十肘,以彼之威光,照耀十千世界。
(22)如善開花之沙羅樹王,恰如空中之電,如日中之太陽,是彼〔佛〕之照耀。
(23)此威光無比之〔佛〕具眼者之壽命,亦同世生存十萬年。
(24)教之除垢膩,現光明,如空中之月,顯現光輝,與彼之弟子等共入涅槃。
(25)大雄〔尊〕達摩達西於凱沙(毛髮)園入涅槃,於彼處有彼優美之塔,其高為三由旬。
達摩達西世尊之種姓第十五 終
# 一七 第十六佛 悉達陀品
(1)於達摩達西〔佛〕之後,有名悉達陀(義成就)之導師,攘除一切黑闇,如昇空之太陽。
(2)此佛亦達正覺,度人天、降法雨、使人天入涅槃。
(3)此威光無雙〔之佛〕,亦有三次法領會,第一會之領會〔法〕者,為一兆之數。
(4)次於毘摩(怖畏)國,擊〔法〕鼓時,其第二會,領會法者,為九億人。
(5)此人中尊之佛於衛婆羅〔城〕說法時,此第三會,領會〔法〕者,為九億人。
(6)此兩足尊亦盡諸漏、離垢穢、心歸寂靜,如是人人之集會,有三次。
(7)於此三處有十億、九億、八億離垢穢諸人之會座。
(8)予其時,名為曼伽羅(吉祥)苦行者,威光熾盛,難與克擊,有〔六〕神通〔五〕力,達於善定。
(9)予由閻浮樹採果實來捧獻悉達陀〔佛〕,正覺者受取而宣示此語。
(10)「見此激烈之苦行結髮行者!由今九十四劫,此人將成佛。
(11)勤所應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將面此〔佛〕。」
(12)聞彼之語心益澄淨,為成就十種波羅蜜,決意更〔行〕苦行。
(13)都名衛婆羅。悉達陀大仙之〔父〕名烏提那為剎帝利族,母名須婆娑(善觸)。
(14)彼營在家之生活一萬年,有庫伽娑、鬱婆羅、庫伽努陀三所優美之宮殿。
(15)有四萬八千之善飾婦女,彼之夫人名須曼那(善意),名阿努婆摩(無譬喻)為實子。
(16)觀四種之相,乘駕籠〔轎〕出行,滿十個月之間,勝者勤應勤。
(17)依梵天之請,世間導師、人間之勝者,悉達陀大雄〔尊〕於鹿野苑轉大法輪。
(18)珊婆羅(共果)與須彌陀(善友)為上首之弟子,為悉達陀大仙之侍者名麗瓦陀。
(19)西瓦羅與須羅摩(善樂)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樹稱為伽尼伽羅。
(20)須毘耶(善意)與沙無達(海)為上位常侍信士,藍摩(所樂)與須藍摩(善所樂)為上位常侍信女。
(21)此佛上昇空中為六十羅陀那,似黃金之花環,照破十千世界。
(22)此佛,有眼者、是無等等、無雙、無比倫之人,生存在世十萬年。
(23)放無垢之光,使諸弟子開花,依等至令有光輝後,與弟子等同入涅槃。
(24)尊牟尼,悉達陀佛於阿諾摩園入涅槃,彼處彼尊之塔,高為四由旬。
悉達陀世尊之種姓第十六 終
# 一八 第十七佛 帝沙品
(1)於悉達陀〔佛〕之後,有無等無對比之人,持戒無限,名聲無量最第一之導師帝沙佛。
(2)彼攘盲闇、照人天、慈愍者、大雄〔尊〕,出現於世。
(3)彼神足,又無比類,戒、定均無有比類。於一切事達成滿而轉〔法〕輪。
(4)此佛對十方世界發清淨之音聲,彼第一說法〔之際〕,集者為一兆之數。
(5)於第二為九億,於第三為六億,爾時,彼〔佛〕於所集之人天,令脫出繫縛。
(6)世間第一之導師帝沙〔佛〕,以滅盡諸漏,捨離垢穢,心歸寂靜,如是〔人人〕之集會有三次。
(7)其第一會座漏盡之人為一千,第二會座,為九百萬。
(8)第三會座,盡諸漏,離垢穢,依解脫而開花之人人為八百萬。
(9)予彼時,名須闍陀(善生)為剎帝利族,棄多大之財寶,入仙人之道而出家。
(10)予出家值世間導師出〔世〕。聞「佛」之聲予心起喜悅。
(11)雙手持天之曼陀羅〔華〕、波頭摩〔華〕、波利質多羅〔華〕,不斷震顫來至佛前。
(12)伴四種姓之〔人人〕世間最第一之導師帝沙〔佛所〕,持彼華置於勝者〔之頭〕上。
(13)此佛亦坐於人人之間,為予豫言:「由此九十二劫,此者將成佛
(14)勤應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將面彼佛。」
(15)聞彼之語,心益澄淨。為成滿十種波羅蜜,決意更行苦行。
(16)都名凱摩伽,帝沙大仙之〔父〕名闍那珊陀(結民)是剎帝利族,母名婆頭摩(蓮華)。
(17)彼營在家生活七千年,有具哈闍羅(窟石山)、那利(婦女)、尼沙婆(人牛王)之三所優美宮殿。
(18)有三千之婦女,皆著善飾。夫人為須跋陀(善賢),名阿難陀為實子。
(19)見四種之相,勝者騎馬出行,而勤應勤,八個月無缺欠。
(20)應梵天之請,世間導師帝沙大雄〔尊〕於耶沙瓦提(有名聲)之優美〔都〕市轉大〔法〕輪。
(21)婆羅門提婆(梵天)與烏達耶(上昇)為此大仙之上首弟子,名沂曼迦(平等行)為彼之侍者。
(22)普薩(觸)與須達陀(善與)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樹稱為阿沙那。
(23)珊婆羅與斯利為上位之常侍信士,奇沙喬達彌與烏婆闍那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24)此佛勝者之身量為六十羅陀那,無譬喻無等類,見如雪山。
(25)此威光無雙之有眼者,壽命亦無上,生存在世為十萬年。
(26)受高尊優之大名聲,放光如火聚後,佛與彼弟子眾共入涅槃。
(27)如雲由風之被拂,如黑闇燈由之被滅,如露由日之被消,佛與弟子眾共同入涅槃。
(28)尊勝者帝沙佛於難陀園入涅槃,彼處有此勝者之塔,高三由旬。
帝沙世尊之種姓第十七 終
# 一九 第十八佛 普沙品
(1)於同曼陀劫,有無上之師,世間第一之導師,普沙佛為無譬無等者。
(2)此佛亦驅逐一切黑闇,解大纏結,降甘露之雨,使飽人天。
(3)普沙佛於星迴善日,轉大法輪,此第一會令領會〔法〕者,為一兆之數。
(4)於第二會領會〔法〕者而為九百萬之數,於第三會領會〔法〕者,為八百萬。
(5)普沙大仙盡諸漏、離垢穢、心歸寂靜、為如是人人〔集合〕有三次。
(6)第一會座〔集〕六百萬人,於第二會座〔集〕五百萬人。
(7)於第三會座無取著而解脫,斷謝托胎者,〔集〕四百萬人。
(8)予彼時,名威質多威(甚勝者)為剎帝利族,棄大王之位,於此佛之前出家。
(9)此世間第一之導師、普沙佛亦為予豫言:「由此九十二劫,此者將成佛。
(10)勤應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將面此佛。」
(11)聞彼之語,心益澄淨,為成滿十種波羅蜜,決意更行苦行。
(12)〔大〕師經、律九分之教,一切學盡,光輝勝者之教。
(13)於此〔教〕之上不放逸而度時,修〔四〕梵〔住〕,達〔六〕神通之彼岸,予往生梵天世界。
(14)普沙大仙之都府,名為伽西伽,〔父〕名伽闍耶那(勝軍)為剎帝利族,母為悉利摩(有祥)。
(15)彼營在家生活六萬年,〔有〕伽魯羅、漢沙〔鵞〕、須萬那婆羅(金養)三所優美之宮殿。
(16)有二萬三千善飾之婦女,夫人名奇沂瞿曇彌,實子名阿難陀。
(17)觀四種之相,騎象出行,行上人之正勤行為六月。
(18)受梵天之請,世間第一之導師普沙大雄〔尊〕上人於鹿野苑轉大〔法〕輪。
(19)須奇陀(所樂)與達摩闍那(法軍)為普沙大仙之上首弟子,侍者名為珊毘耶
(20)闍羅(動)與烏婆闍羅(近動)為世尊之上首女弟子,菩提樹稱為阿曼陀。
(21)達難闍耶(財勝)與威沙伽為上位之常侍信士,婆多摩與那迦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22)此牟尼之身量五十八羅陀那,如百光之日,滿月宮王之光輝。
(23)時人壽為九萬年,此佛生存此世之間,濟度眾多之人。
(24)誡諸多之有情,度大量人眾,此名聲無雙之師,與彼弟子眾同入涅槃。
(25)優越之勝者、普沙師於須那園入涅槃,隨處處地方分配其舍利。
普沙世尊之種姓第十八 終
# 二〇 第十九佛 毘婆尸品
(1)於普沙佛之後,有正覺者,兩足者中之尊勝者,其名為毘婆尸,具眼者出現於世。
(2)破一切無明,達最上之正菩提,為轉法輪,出至般多摩提(有親者)之都。
(3)轉大法輪,導師令〔在家出家〕兩者開悟,第一會令領會〔法〕者,其數不可計算。
(4)其次又名聲無量〔之此佛〕於此處說諦理,此第二會領會法者,有八萬四千人。
(5)八萬四千之人人,傚正覺者出家,彼等到達園林,具眼者為之說法。
(6)彼隨侍之徒,聞勝者一切方便之語,又達殊勝之法,此為第三之〔法〕領會。
(7)於毘婆尸大仙盡諸漏、離垢穢、心歸寂靜、為如是人人之集會,此有三次。
(8)第一之會座為六萬八千人,第二會座,〔集〕十萬之比丘。
(9)第三之會座,有八萬之比丘,正覺者於比丘眾之中,照耀光輝。
(10)予彼時,為龍王有大神通力,其名阿都羅為〔無比〕,植善根有榮光。
(11)彼時數千萬之龍,為供養避開天樂接近此尊貴者。
(12)接近世間導師毘婆尸正覺者,以摩尼真珠之寶鏤一切瓔珞為飾物,持來請獻法王,爾時以布施黃金之座牀。
(13)此佛亦於僧眾中為予豫言:「由今於九十一劫,此者將成佛。」
(14)於迦毘羅衛之樂都,如來出家,勤應勤,行難行後,
(15)如來坐於闍婆羅樹下,於彼處受取粥飯,達尼連禪河。
(16)於尼連禪河之岸,勝者啜粥,尋已修理之善路,近至菩提樹下。
(17)由此〔對〕殊勝善菩提道塲,右繞行禮,於阿沙陀樹下,大名聲之人將悟正菩提。
(18)此〔人〕之生母為摩耶,父名淨飯,此〔人〕為瞿曇。
(19)無諸漏、離垢穢、心歸寂靜、住善定之庫利達與烏婆提沙為彼上首之弟子。
(20、21)侍者名阿難陀,隨侍此勝者,凱摩與鬱婆羅萬那無漏、離垢、靜心、住善定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樹稱為阿沙陀。
(22)予聞此〔佛〕之語,心益澄淨,為成滿十種[A14]波羅蜜,決意更行苦行。
ᅟᅟ==[A14] 波【CB】,婆【南傳】==
(23)毘婆尸大仙之都名般頭摩提,父名般頭摩為剎帝利族,母名般頭摩提。
(24)彼營在家生活八千年,有難陀(喜悅)、須難陀(善喜悅)、斯利摩(有祥)之三所優美宮殿。
(25)有四萬三千之善飾婦女,彼女名須檀那為彼之夫人,名珊瓦達康陀為實子。
(26)見四種之相,乘車出去,滿八個月之間,勤應勤。
(27)應梵天之請,世間導師毘婆尸大雄〔尊〕最上人轉大法輪。
(28)康陀(蘊)與提沙為毘婆尸大仙之上首弟子,名阿須伽為侍者。
(29)闡陀(月)與闡陀彌陀(月友)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樹稱為婆陀利。
(30)普那婆須彌陀與那迦為上位之常侍信士,又斯利摩與鬱陀羅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31)毘婆尸世間導師之身量為八十肘,其光明及於四方七由旬。
(32)佛之壽量為八萬年,佛生存之間,濟度數多之人。
(33)為眾多之人天解繫縛,〔為〕餘地之凡夫,說道與非道。
(34)顯示光明,說不滅之道,如火聚照明光輝後,佛與弟子眾同入涅槃。
(35)優越之神通,優越之智慧,〔欲、色、無色、出世〕四地之相,一切歸無,然則諸行豈非空耶!
(36)毘婆尸是殊勝之勝者、賢者於須彌陀(善友)園入涅槃,其優美之塔其處為高七由旬。
毘婆尸世尊之種姓第十九 終
# 二一 第二十佛 尸棄品
(1)毘婆尸〔佛〕之後,有正覺者、兩足尊,其名為尸棄,為無等類,無可對比之勝者。
(2)碎魔王之軍,達最上之正菩提,〔佛〕為慈愍生類,轉大法輪。
(3)最上第一之勝者尸棄〔佛〕之轉法輪,第一會令領會〔法〕者,為一兆之數
(4)其後為羣之長、最上人〔佛〕之說法,第二會令領會〔法〕者,為九千億之數。
(5)於人天界示現二神通,第三會令領會〔法〕者,為八千億之數。
(6)於尸棄大仙盡諸漏、去垢穢、心歸寂靜,為如彼〔佛〕人人之集會有三次。
(7)於第一之會座有十萬之比丘,於第二之會座有八萬之比丘。
(8)於第三會座有七萬之比丘,如池中生長之蓮華,無污染之處。
(9)予彼時,名阿林達摩(伏敵)為剎帝利族,由正覺者為上首及比丘眾供養飲食物。
(10)布施幾千萬領諸多優美之衣服,予向正覺者布施飾象之乘物。
(11)象之乘物適宜之化造,常確乎建立予心立成滿。
(12)此世間第一導師尸棄佛亦為予豫言:「由此三十一劫,此者將成佛。」
(13)於迦毘羅衛之樂都……「……乃至言〔第二十之一四〕……〔勤應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將面彼佛。」
(14)聞彼之語,心益澄淨,為成滿十種波羅蜜,決意更行苦行。
(15)尸棄大仙之都,名為阿魯那瓦提(有日),〔父〕名阿魯那為剎帝利族,母名為婆婆瓦提(有光)。
(16)彼營在家生活七千年,〔有〕須闍陀(善月)、義利(山)、瓦哈那(運載)三所優美之宮殿。
(17)有二萬四千之善飾婦女,夫人名為沙婆羯摩(一切欲),實子名阿脫羅。
(18)此最上人見四種之相,騎象之乘物出去,八個月之間,行〔正〕勤行。
(19)應梵天之請,世間第一導師尸棄大雄〔尊〕、最上人,於鹿野苑轉大〔法〕輪。
(20)阿毘浮(優勝者)、名珊婆瓦(出生)為尸棄大仙之上首弟子,凱曼伽羅(作安穩),為彼之侍者。
(21)阿奇羅(無障礙)、婆頭摩(蓮華)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樹稱為芬達利伽(白蓮)。
(22)斯利瓦陀(吉禪增)、闡達(月)為上位之常侍信士,質多(心)、須屈陀(善所護)為常侍之信女。
(23)此佛之身量為七十肘,如黃金之花環,有三十二種之優美相好。
(24)由其身晝夜常向諸方放一尋量之光明,其光〔及〕三由旬。
(25)此大仙之壽量為七萬年,此佛在生存此世之間,濟度眾多之人。
(26)降法雨,潤人天,使彼等達到安穩〔地〕後,佛與其弟子等同入涅槃。
(27)有〔八十〕隨好,〔有〕三十二種尊相,一切歸無故,一切行豈非空耶!
(28)謂尸棄尊牟尼,佛於都沙(衣服)園入涅槃,其處有此佛之尊塔,高為三由旬。
尸棄世尊之種姓第二十 終
# 二二 第二十一佛 毘舍浮品
(1)於同曼陀劫,無比倫、無對等者,名為毘舍浮勝者,出現於世。
(2)此處知欲火之被點,渴愛之被伏,如龍象之斷繫縛,已達最上之菩提。
(3)世間導師、毘舍浮〔尊〕之轉法輪,第一會領會〔法〕者,有八千億。
(4)世間之長者、人〔中〕牛〔王〕於出此國遊行,第二會領會〔法〕者,為七千億。
(5)彼〔佛〕拂大〔邪〕見,行神通,十千世界之人間天人,集於人天兩界。
(6)為未曾有,身毛可彌立,見大不思議,天人、人間之開悟者,其數為六億。
(7)於毘舍浮大仙盡諸漏、離垢穢、心歸寂靜,如彼〔人人〕之集會,此有三次。
(8)第一之會座為八萬之比丘,第二之會座,為七萬之比丘。
(9)第三之會座,為六萬之比丘,有畏老衰之心,〔佛〕之實子等大仙。
(10)彼無比之佛,轉殊勝之〔法〕輪,聞彼之勝法予喜而出家。
(11)予彼時,名須達沙那(善現)為剎帝利族,以飲食、衣服、供養勝者與比丘眾俱。
(12)晝夜不懈行大布施,於勝者之前,具萬德出家之身。
(13)具阿闍梨之德,有苦行、持戒、善定,求一切智,使樂勝者之教。
(14)起信心、喜悅心,予禮拜佛〔大〕師。以菩提之故,予起喜悅心。
(15)知〔予〕心無退轉,正覺者如次宣告:「由此三十一劫,此者將成佛。
(16)於樂都迦毘羅衛……乃至言〔第二十之一四〕……〔勤應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將面彼佛。」
(17)聞此〔佛〕之語,心益澄淨,為成十種波羅蜜,決心更行苦行。
(18)毘舍浮大仙之都,名為阿諾摩,〔父〕為須婆提陀為剎帝利族,母名為耶沙瓦提(有名聲)。
(19)彼營在家之生活六千年,〔有〕盧奇(喜)、須盧奇(善喜)、瓦達那(增)三所優美之宮殿。
(20)有滿三萬之善飾婦女,彼夫人名為須奇陀(善心),實子名為須婆普達(善覺)。
(21)見四種之相,乘輿出去,最上人六個月之間,行〔正〕勤行。
(22)應梵天之請,世間導師、毘舍浮大雄〔尊〕於阿魯那(日)園轉大〔法〕輪。
(23)須那與鬱陀羅為毘舍浮大仙之上首弟子,名烏婆珊陀(安息)為侍者。
(24)達摩(調伏)與沙摩羅(共鬘)為此世尊之上首女弟子,大沙羅為彼之菩提樹。
(25)須提伽(吉瑞者)與藍摩(樂)為上位之常侍信士,又瞿曇彌與斯利摩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26)可等比黃金之柱,身量有六十肘,夜時身亦發光明,為如尸棄山。
(27)佛之壽量為六萬年,佛生存於此之間,濟度多數之人。
(28)為諸多之人人詳分別說法,整理法船,佛與其弟子等同入涅槃。
(29)大眾所見為美,精舍與威儀亦然。一切歸於無〔故〕,一切諸行豈非空耶!
(30)毘舍浮尊勝者〔大〕師於凱摩園入涅槃,隨處處地方行分配舍利。
毘舍浮世尊之種姓第二十一 終
# 二三 第二十二佛 拘留孫品
(1)於毘舍浮〔佛〕之後,有兩足尊之正覺者,其名為俱留孫,不可測,難克之事。
(2)斷盡一切生有,達行之彼岸。如破獅子之檻,達最上之菩提。
(3)世間導師俱留孫〔佛〕之轉法輪,第一會領會〔法〕者,為四千億。
(4)於中空、又於上空行雙變之神通,濟度三千億之人天。
(5)人中天〔佛〕為夜叉說四諦之理,已領會其法者,為難測其數。
(6)拘留孫世尊盡諸漏、離垢穢、心歸寂靜,為如彼〔佛〕人人唯一之集會。
(7)依滅諸漏其他之塊團,令人人調御達於地,彼時集合為四萬。
(8)予彼時,為剎帝利族,名為凱摩,向如來、勝者之子施大施物。
(9)施鉢、衣、塗眼藥、甘味之新芽,調此等殊勝尊之所望者。
(10)此牟尼、世間導師、拘留孫〔佛〕亦為予豫言:「於此賢劫,此者將成佛,
(11)於名迦毘羅衛之樂都……乃至言〔第二十之一四〕……〔勤應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將面彼佛。」
(12)予聞彼語,心益澄淨,為成滿十種波羅蜜,〔決意〕更行苦行。
(13)都城名凱摩瓦提(有安穩),予彼時,名凱摩(安穩),求一切智,彼佛之前出家。
(14)阿義達陀(火授)婆羅門為此佛拘留孫大仙之父,名威沙迦為其母。
(15)正覺者之大家族,住於其處之凱摩都,為人間中之優勝者、長者、家世善,名聲高者。
(16)彼營在家生活四千年,〔有〕盧奇、須盧奇、瓦達那三所最上之宮殿。
(17)有滿三萬數之著善飾婦女,名威羅闍摩那(能遍照)為夫人,名鬱陀羅為實子。
(18)見四種之相,乘車出行,勝者勤應勤之事,八個月無缺。
(19)應梵天之請,世間導師拘留孫大雄〔尊〕,最上人於鹿野苑轉大〔法〕輪。
(20)名威都羅(離擔)、珊闍瓦(共活)者,為拘留孫師之上首弟子,名菩提迦(覺生)為侍者。
(21)沙摩(黑)與闡婆那摩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樹稱為斯利沙。
(22)阿秋陀(未死)與須曼那(善意)為上位之常侍信士,難陀(欣喜)與須難陀(善欣喜)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23)大牟尼身量為四十羅陀那,發金色之光,〔及〕於四方十二由旬。
(24)此大仙之壽命為四萬歲,存在此世間濟度數多之人。
(25)於人天兩界為男女張設法店,作獅子吼,佛與弟子眾同入涅槃。
(26)彼之言語有八支分,常無瑕疵,一切歸無〔故〕,一切行豈非空耶!
(27)拘留孫勝者,於凱摩園入涅槃,於其處有彼美優之塔,聳立於空中為一牛呼〔聲之高廣〕。
拘留孫世尊之種姓第二十二 終
# 二四 第二十三佛 拘那含牟尼品
(1)拘留孫〔佛〕之後,為正覺者、兩足尊,名為拘那含牟尼勝者,是世界之長者、人〔中〕牛〔王〕。
(2)滿十種之法,過難路,除盡一切垢穢,已達最上之正菩提。
(3)尊師拘那含牟尼之轉法輪,第一會領會〔法〕者為三千億數。
(4)行神通,伏外道等,於第二會領會〔法〕者,為二千億數。
(5)由彼又行神通,勝者上天子之都,住於其處,為赤黃毛氈色之石座。
(6)牟尼尊說七部論,入雨安居,於第三會領會〔法〕者,為一千億數。
(7)於此天中天〔佛〕盡諸漏、離垢穢、心歸寂靜,此如彼人人之會座之一。
(8)時超四種之瀑流,打碎死王,比丘等之集合者,為三萬。
(9)予彼時,名婆婆陀(山)為剎帝利族,有朋友同僚,持無限之力。
(10)為見正覺者前往赴會,開無上之法,招勝者與比丘俱,隨求而奉獻施物。
(11)毛織物、中國製之布、絹布、毛布、與黃金製之履亦奉獻於師之弟子等。
(12)此牟尼〔尊〕亦坐於大眾之間,為予豫言:「於此賢劫,此者將成佛
(13)於迦毘羅衛之樂都……乃至言〔第二十之一四〕……〔勤應勤〕……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將面彼佛。」
(14)聞彼之語,心益澄淨,為成滿十種波羅蜜,決意更行苦行。
(15)求一切智,向最上人捧獻施物,予投棄大王之位,於彼佛之前出家。
(16)都名須婆瓦提(有彩),彼名須婆(彩)為剎帝利族,正覺者之大家族住於其處為都城。
(17)彼映若達陀(祭施)婆羅門為佛之父,名鬱陀羅為拘那含牟尼之生母。
(18)彼營在家生活三千年,〔有〕頭斯陀(滿足、)珊頭斯陀(知足)、珊頭陀三優美之宮殿。
(19)滿一萬六千善飾之婦女,名盧奇伽陀(喜肢)為夫人,名薩陀瓦哈(商主)為實子。
(20)見四種之相,騎象出去,最上人六個月之間,行〔正〕勤行。
(21)依梵天之請導師拘那含牟尼大雄〔尊〕最上人於鹿野苑轉大法輪。
(22)名頻約沙(漸多)與鬱陀羅,為上首之弟子,名須提奢(吉祥生)為拘那含牟尼師之侍者。
(23)沙摩陀(海)與鬱陀羅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樹,稱為優曇婆羅。
(24)鬱伽(上)與須摩德瓦(月天)為上位之常侍信士,喜瓦羅與沙摩(黑)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25)此佛其身長三十肘,如坩堝邊緣之環,飾以光明。
(26)彼佛之壽量為三萬年,佛生存於此之間,濟度數多人。
(27)以正法之衣服,建立飾正法之支提,造正法之花環,佛與其弟子眾同入涅槃。
(28)彼人人有大魅力,說明吉瑞之法者。一切歸無〔故〕,一切行豈非空耶!
(29)正覺者拘那含牟尼於婆婆陀(山)園入涅槃,隨此處、彼處之地方行分配舍利。
拘那含牟尼世尊之種姓第二十三 終
# 二五 第二十四佛 迦葉品
(1)於拘那含牟尼之後,有正覺者、兩足尊,名為迦葉為法王,放大光輝。
(2)棄傳家財寶與諸多之飲食物,與乞食等施物,滿心〔之所願〕,如破牛王之杙,達最上之正菩提。
(3)世間導師、迦葉〔佛〕之轉法輪,於初會領會法者,有二千億之數。
(4)佛四個月之間遊行於世,彼時,第二會領會〔法〕者,為一千億之數。
(5)行雙神變,宣示智根,於第三會領〔會法〕者,為五百億之數。
(6)於天上之樂都須達摩(善法)城,於其處說法,勝者令三百億之天人開悟。
(7)其後人中天〔佛〕,為夜叉說法,於彼等之中,領會〔法〕者,其數不可舉算。
(8)此天中天亦盡諸漏、離垢穢、心歸寂靜,亦如彼人人一次之會座。
(9)其超越生有,依慚與戒如彼之比丘為二萬人之會座。
(10)予彼時,為婆羅門青年名為覺提婆羅(光護)為人所知,有學志,諳神咒,精通三種之吠陀。
(11)達相術、傳說、正法之極意,巧知地上空中〔之吉兆〕,通諸明,無疾病。
(12)於迦葉世尊,有名伽提迦羅(作瓶)為侍者,有服從心、恭敬心,於第三果而入涅槃。
(13)伽提迦羅,伴予赴迦葉勝者之處,予聞彼之〔說〕法,於彼處出家。
(14)精進努力,善識別正與不正之勤,任何事亦無退墮,以完成勝者之教。
(15)凡佛所宣示,師之九分教,一切修習,以光輝勝者之教。
(16)見予之不思議,此佛亦豫言:「於此賢劫,此者將成佛。
(17)於名為迦毘羅衛樂都,如來出家,勤應勤,行難行後……乃至言〔第四之一三〕……將面彼〔佛〕」。
(18)如來坐於阿闍婆羅樹下,於彼處受取粥飯,而至尼連禪之河。
(19)於尼連禪河之岸,勝者啜粥,登上善加修理之路,以近菩提樹下。
(20)於是,彼最上人,〔對〕於菩提道塲,右繞行禮,為難克取之塲所,登最上菩提之座上,
(21)以跏趺坐,此大名聲之〔人〕將開覺。此人之生母為摩耶,父名淨飯,此人為瞿曇。
(22)無諸漏、離垢穢、心歸寂靜、住於善定之庫利達與烏婆提沙為彼之上首弟子。
(23、24)侍者名阿難陀,隨侍此勝者,凱摩與鬱婆羅蔓那,無漏、離垢、靜心、住善定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樹稱為阿沙陀。
(25)質多與哈達羅瓦迦為上位之常侍信士,又難陀母與鬱多羅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26)聞無等比之大仙此語,天人與人間歡喜:「此佛種子將成幼芽。」
(27)十千世界之天與人揚讚美之聲,拍手且笑,合掌謨拜。
(28)若我等雖有將失此世尊之教,於未來世我等將面此佛。
(29)恰如人人渡河,如見失對岸之上塲,指向下流為上塲,以渡大河。
(30)然我等一切雖然離別此勝者,於未來世將面彼勝者。
(31)聞彼佛之語,心益澄淨,為成滿十種波羅蜜,決意更行苦行。
(32)予如是記憶,避非行,亦行難之行,唯為成菩提故。
(33)都名波羅奈,彼名奇奇為剎帝利族,正覺者之大家族住其處為都城。
(34)彼婆羅門達陀(梵與)婆羅門為佛之父,名檀那瓦提(有財)為迦葉大仙之生母。
(35)彼營在家生活二千年,〔有〕漢沙(白鵞)、耶沙(名聲)、斯利難陀(吉祥喜)三所優美之宮殿。
(36)有四萬八千之美飾婦女,名須難陀為夫人,名伊質多闍那(能勝軍)為實子。
(37)見四種之相,由宮殿而出,最上人七日之間,行〔正〕勤行。
(38)應梵天之請,世間導師、迦葉大雄〔尊〕、最上人於鹿野苑轉大法輪。
(39)帝沙與婆羅豆瓦闍為迦葉大仙之上首弟子,薩婆彌陀(一切友)為彼之侍者。
(40)阿魯羅與烏魯衛羅為上首之女弟子,此世尊之菩提樹稱為尼拘律。
(41)須曼伽羅(善吉祥)與伽提迦羅為上位之常侍信士,又伊質多闍那(能勝軍)與婆達(賢)為上位之常侍信女。
(42)如謂身長,此佛為二十羅陀那,如空中之電杖,如蝕〔後再〕滿之月光。
(43)此大仙之壽量二萬年,佛生存此之間濟度多數之人。
(44)掘正法之池,施〔持〕戒之塗香,著正法之衣服,飾正法之花鬘。
(45)〔依〕正法離垢穢,立於大眾間之鏡,〔宣示〕:「無論任何人欲望得涅槃者,見予之莊嚴!」
(46)施〔持〕戒之胸衣、禪定之甲冑,著正法之皮衣,施最善之武裝。
(47)施正念之楯、銳利智慧之楯,可碎〔破〕戒之敵,施正法殊勝之刀。
(48)三明之裝飾,四果之花鬘,六神通之瓔珞,正法之華彩飾。
(49)施制邪惡之正法白傘,化造無畏之花,佛與其弟子等共入涅槃。
(50)彼實難測難克之正覺者,實唯此〔應示云〕「來見!」善說之法寶!
(51)實此為善履行塲所之無上法寶。一切歸無〔故〕,一切行豈非空耶!
(52)勝者大迦葉師於闍陀圍耶園入涅槃,於其同處有此勝者之塔,高為一由旬。
迦葉世尊之種姓第二十四 終
# 二六 第二十五佛 瞿曇品
(1)予今為釋迦族之增長者,為瞿曇佛,勤應勤,達最上之正菩提。
(2)受梵天之請,轉大法輪,第一會領會〔法〕者,有一億八千數。
(3)由彼而後,又〔為〕人天之會座說法,於第二會領會〔法〕者,為不可說之數。
(4)今同於此處教誡實子,第三會領會法者,為不可說之數。
(5)予大仙聲聞之集會,唯有一次,集聚一千二百五十人之比丘等。
(6)離垢穢於比丘眾中輝光,與一切望,滿足一切之諸欲,如摩尼珠。
(7)棄生有之欲,望得〔極〕果之有情等,垂慈悲而說四諦之理。
(8)領會法者有一萬乃至二萬,以一人二人之領會者,為不可量。
(9)遠聞,為大眾之物,[A15]豐榮,善開花,予釋迦牟尼之教,善淨於此處。
ᅟᅟ==[A15] 豐【CB】,豊【南傳】==
(10)盡諸漏、離垢穢、心歸寂靜、住於善定比丘幾百之徒常伴於予。
(11)今於此處,棄人間之生有者,彼心少己我,有學之比丘等,無被智者所難處。
(12)讚歎聖直者,常喜正法之人人,有正念不忘輪迴之輩、將得開悟。
(13)予之都府迦毘羅衛,父為淨飯大王,予之生母稱為摩耶妃后。
(14)予營在家生活二十九年,具有羅摩(脫樂)、須羅摩(善悅樂)、須婆陀(善養)三所優美宮殿。
(15)有四萬善飾之婦女,夫人名為婆達迦闍那,名羅睺羅為實子。
(16)見四種之相,騎馬出城,六年之間,予勤行〔正〕精勤、難苦行。
(17)於婆羅奈之伊西波陀那(仙人墮處)予轉〔法〕輪。予為正覺者瞿曇,為一切有情之所依處。
(18)寇利陀與烏婆提沙二人之比丘為上首弟子,名阿難陀為予近侍之侍者。
(19)凱摩與鬱婆羅萬那為比丘尼上首之女弟子,質多與跋陀羅瓦伽為上位之常侍信士。
(20)難陀母與鬱陀羅為上位常侍之信女,予於阿沙陀樹下達最上之菩提。
(21)予一尋量之身光,常昇及十六肘之高。今在此處壽命,僅為百歲。
(22)予生存之間令悟最後生之人人,開設法炬,度多數之人。
(23)予亦不久與弟子眾同於此處入涅槃,一如火之燃盡〔時〕。
(24)彼等威光無盡之人人,此等有十力之人人,具此三十二相,殊勝有德之身。
(25)如六色之太陽,放無雙光明,一切歸於無,實亦一切諸行空耶!
瞿曇世尊之種姓第二十五 終
# 二七 諸佛品
(1)由今不可測劫之前,有四人之導師。單罕伽羅(作愛)、美單伽羅(作慧)、其後是沙羅難伽羅(作歸依)與正覺者提槃迦羅(燃燈),此等同一劫出為勝者。
(2)在提槃迦羅之後,有名毘檀尼耶導師,一劫中唯有一人濟度數多之人。
(3)提槃迦羅世尊與毘檀尼耶師,此等間之劫,以數不可計算。
(4)毘檀尼耶之後〔有〕名曼伽羅(吉祥)導師,彼等以中間劫亦數之,是不可計算。
(5)曼伽羅(吉祥)、須曼那(善意)、麗瓦陀(諂曲)、與須毘陀(所照)牟尼,此等有眼者、放光明之佛亦同出一劫。
(6)於須毘陀〔佛〕之後,有阿諾摩達西(高見)大名聲家,彼等之中間劫亦數之,是不可計算。
(7)阿諾摩達西、婆多摩、那羅陀導師,此等之佛亦同一劫除黑闇之智者。
(8)於那羅陀〔尊〕之後,有名導師婆都無達羅,於同一劫中出現,濟度數多之人。
(9)那羅陀世尊與婆都無達羅師,又其中間劫亦數之,是不可測。
(10)由今十萬劫之昔,有一人之大牟尼尊、世間解之婆都無達羅為應受供養之人。
(11)〔由今〕三萬劫之昔,有二人之導師,須彌陀(善慧)與婆都無達羅之兒須闍陀(善生)。
(12)由此八千劫之昔,有三人之導師,毘耶達西(喜見)、阿陀達西(義見)、達摩達西(法見)之諸導師。
(13)須闍陀〔佛〕之子,此等正覺者、兩足尊於同一劫之中出現為世無比倫之正覺者。
(14)由今九十四劫之昔,有一人之大牟尼〔尊〕,彼世間解之悉達陀(義成)為無上之辨別者。
(15)由今九十二劫之昔,有二人之導師,提沙、普沙無等同、無比倫之正覺者。
(16)由此九十一劫之昔,有名毘婆尸之導師,彼亦為悲愍之佛,令有情脫出繫縛。
(17)由今三十一劫,有二人之導師,為無等同、無比倫之尸棄與毘沙浮。
(18)於此賢劫有三人之導師,為拘留孫、拘那含牟尼及導師迦葉。
(19)予今成正覺者,彌勒亦將成正覺者。此等之此五人佛,為賢世間之慈愍者。
(20)此等諸法王等,向其他數億之〔法王等之賜教〕語說彼道,彼佛與彼弟子等共入涅槃。
諸佛品 終
# 二八 舍利配分品
(1)優異勝者、大瞿曇於拘尸那揭羅入涅槃,彼處此處,依地方而行分配舍利。
(2)一分向阿闍世王之都,一分向毘舍離之都,一分向迦毘羅衛,一分向遮羅頗,
(3)一分向羅摩村、一分向毘留提,一分向波婆所屬之末羅族,一分向拘尸那揭羅。
(4)名為香姓婆羅門〔用配分舍利之〕瓶築塔,心喜之莫利耶族民建炭灰之塔。
(5)八座之舍利塔,第九為瓶塔,第十為炭灰塔,彼時已建立此十塔。
(6)齒在三十〔三天〕之都,一〔齒〕在龍〔王〕之都,一〔齒〕在健陀羅之地,而一〔齒〕在迦陵王之〔都〕。
(7)四十排列甚善之齒、髮、毛一切由鐵圍山為次第之天人等,將此一一持去。
(8)世尊之此金剛之鉢、杖、衣服、內衣於其姑尸之都,敷具於名為迦毘羅之都。
(9)於華氏城有水盌與帶,於瞻波城有浴水衣,於拘薩羅國有白毫。
(10)於梵天世界有袈裟,於三十〔三天〕之都有纏頭布,又有印於石上之優美足跡,猶如涅槃不滅之足跡。在阿槃提之都有座具,同在其國有敷具。
(11)於彌提羅城有火燧石,於伊提哈國有漉水布,同在因達羅陀又有刀與針箱。
(12)其他之資具,一切在阿婆羅陀地方無有遺漏,牟尼尊所受用諸人供養之物。
(13)瞿曇大仙之舍利配分已,為有生之慈悲,古人彼時所言。
舍利配分譚 終
#----------------------------------------------------------------------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第 44 冊 No. 20 佛種姓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