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行藏經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
# 一 施波羅蜜
## 第一 阿伽提所行
(1)於十萬劫與四無量〔劫〕其間所為之一切行,為熟練菩提者。
(2)於過去劫依有除有間之行,於此劫我談出行,向我聞之!
(3、4)我名阿伽提苦行者,於空漠彼森[1]等荒野,入住廣大之阿蘭若時,三天之天主我[2]苦行力而熱,取婆羅門之身相,為乞食者而近我。
ᅟᅟ==[1] 底本之 vivinakānane 不得譯,依在暹羅本有 vivanakānane 譯之。==
ᅟᅟ==[2] 底本之 tadā maṁ 亦被想像為 tadā naṁ?在暹羅本亦有 tadā maṁ,且在 Jtm 與此相當之處有 tasya(= bodhisattvasya)tapaḥprakarṣāt pravisṛtena yasasāsamāvarjitahṛdayaḥ śakro devendrḥ 之故 maṁ 應訂正為 me。==
(5)有由森林持來未加油、鹽之葉,見於我門口,我以己之鍋多量施與。
(6)我傾器物與彼葉,再求施捨,入由葉所成之小屋。
(7)再次又三次彼近我前。無震無躊,如是我已與之。
(8)依此,予之身體已未變色。持喜樂、持歡樂而過日。
(9)雖然若一月若二月,如得善受施者,不恐、不惓,我與最上之施物。
(10)與彼施物,名聲、所得,我無所求,以一切智性為目的,我為此等之業。
## 第二 僧伽所行
(1)又於他,我僧伽名為婆羅門時,欲渡大河以近港市。
(2)於彼路上,見我方向堅熱地步履難行之道,無他乃勝自在者。
(3)我於路上會見彼,思考以下之義:「此〔福〕[3]田願到福人來。」
ᅟᅟ==[3] 底本之 khetta 應為 puññakkhetta 之略,其次付以 * 號者亦然。==
(4)然為農夫之人,見有此大收護之土地,如不向彼處種芽,彼則非希求穀物者。
(5)如是我願為求福者,見最勝優良之福田,若於彼處不作業,則我非希求福者。
(6)恰如大臣於王後宮諸人之處,將欲得印[4],若不與彼等財、穀物,則不得印。
ᅟᅟ==[4] 底本 muddikāmo 誤,暹羅本有 muddakāmo。次之有 * 者底本亦為 muddito 暹羅本有 muddato。==
(7)如是我願為求福者,見廣大受施者,若我不與彼施物,未來將離福。
(8)如是我思考已,脫履禮彼之兩足,施蓋與履。
(9)由此,我實柔和百倍住於安樂。又充實施物,如是我施與彼。
## 第三 達難闍耶所行
(1)其他我又於最上之市因達跋陀,名達難闍耶〔庫魯國〕王,具備十善之時。
(2)住迦陵伽王國之諸婆羅門來近我。向我思求幸運吉兆之象。
(3)「大國土不降雨,乞食難、陷飢餓。與名安闍那最勝黑象!」
(4)「我[5]得乞求時,謝絕不適[6],為我勿絕於受,我與廣大之象。」
ᅟᅟ==[5] me yācakam anupatte(暹羅本 anuppatte)之 me 為於格,見 Pis-chala 415。==
ᅟᅟ==[6] 底本之 anucchava 與 anucchavika 同義。==
(5)捕象之鼻,手灑寶所成水瓶中之水,對婆羅門等與象。
(6)彼象之被與,大臣等如次云:「因何汝向求者等與最上之象?
(7)具備幸福而為吉兆,戰鬥最勝之象。如彼象與之,如何汝為治王國?」
(8)「我一切之王國亦將與之,己之身體亦可被與。我之愛求者為一切智性。如是之故我與象。」
## 第四 摩訶須達沙那所行
(1)於姑尸瓦提市,我為王名摩訶須達沙那,大力為轉輪王時。
(2)於此,我日三次,彼處此處高聲告示:「誰以何望為目的?向何人應施與何施物?
(3)誰為飢者?誰為恐怖者?誰為〔求〕花鬘、顏料者?誰為裸體,而著種種被染之衣類?誰[7]在路上受蓋?誰和而〔求〕淨履?」
ᅟᅟ==[7] 在底本雖有 Kopāhanā mudusabhā,在暹羅本則有 Ko pākana mudū subhā,依此譯之。==
(4)如此朝夕,彼方此方高聲高示。不唯於十塲所,又不只於百塲所。
(5)於幾百塲所,向希求者備財。晝有夜[8]亦有乞求者來。
ᅟᅟ==[8] 底本之 ratti 在暹羅本則有 rattiṁ,此為正。==
(6)為[9]得原望之食物,〔彼等〕手伸向前而行。如是極生之限我與之大施。
ᅟᅟ==[9] 底本之 yadicchikaṁ 應倣照暹羅本之 yad icchakaṁ。==
(7)又不與不有益[10]之財,不好之財,我亦不蓄財。恰亦實為病者除脫疾。
ᅟᅟ==[10] 底本之 na pāhaṁ 在暹羅本寫為一字之故應成為 'n apāhaṁ(na aprārthaṁ)之意。==
(8)猶如以財使醫師滿足[11]而由病逃脫,如是我知,將使人滿足而無遺。
ᅟᅟ==[11] vajjaṁ 在暹羅本有 vejjaṁ,通於此意。==
(9)為滿足少財者[12],我施物與乞求者。我無家,已無〔生活之〕資。為獲得正菩提故。
ᅟᅟ==[12] ūnadhanaṁ 雖得譯為少財,可見註釋為有財。==
## 第五 摩訶果銀達所行
(1)於他,我為七王之主宰,成為仰望人天婆羅門摩訶果銀達之時。
(2)其時,我於七王國中,若我如有贈物,以此,不易得譬喻大海而行大施。
(3)我非憎財與穀,我無蓄積[13]。我好一切智性,如此之故施與良財。
ᅟᅟ==[13] 在底本有 niccayo 為 nicayo 之誤。暹羅本亦作後者。==
## 第六 尼彌王所行
(1)於他,我於為最上彌提羅市,名為尼彌大王,有學識為求善法時,
(2)其時,我作四室,建有四入口之家,於此向獸、禽、男、女贈與施物。
(3)無有間斷令作包衣、臥榻、米飯、飲物、食物,我行大施。
(4)恰如奴僕以財之故近於主人,以身、語、意,向可尊者求。
(5)如是我,於一切之有,求菩提生。以施令眾生滿足,望最上之菩提智。
## 第七 闡陀庫摩羅所行
(1)於他,我為耶伽羅闍之實子,名為闡陀王子,於普婆瓦提城時,
(2)其時,我避離供犧,由供犧[14]塲出,〔對世〕生倦怠而行大施。
ᅟᅟ==[14] 在底本有(nikkhanto)yaññavāṭako,在暹羅本有 yaññavā tato 共如為誤。恐應成為 yaññavāṭato。==
(3)若我五六日間不與受施者,我亦不飲不嚙、又不攝食物。
(4)恰如實際商人,蓄積商品後,有得大利益處,持運去商品。
(5)如是實際為自享受,不若施與他人較有大果,故應與他應有百之得分。
(6)知此意義,由有於有之間〔我〕行施。為得正菩提,我依施不違。
## 第八 師威王所行
(1)於名為阿利托市,我名為斯威之士族。彼時座於勝大之高臺,如是我思。
(2)「無論如何之物,施人之物而不與者,非我之根本。任誰非我眼中所望者我無惜而施與。」
(3)諸天之主帝釋知予之思考,坐向天眾而為此語:
(4)「有大勢力之斯威王,坐於勝高臺上思惟:『彼不知種種施而有不與者。』
(5)彼為真實而非不真實。友!我尚未確認[15]。汝等可暫為應至。其間我可知其意。」
ᅟᅟ==[15] vimaṁsayāmi 由 Skt. vimarsayāmi→vimassayāmi 更為使變化者。==
(6)彼作不斷震顫、白髮之頭,曲軀而惱老,彼以盲目之狀近於王。
(7)彼於其時,伸左右肱,在頭上為合掌而為此語:
(8)「大王!我望法之繁榮。娛樂施故,汝之名聲高於人天。
(9)導我之目二皆被害成盲。與我一目,汝亦為一可過。」
(10)我聞彼之語而喜,心惓怠而為合掌喜悅,為此言曰:
(11)「今我思議由宮殿到此。汝知我心為望目而來。
(12)噢!我意成就,成滿思考。未嘗與之勝施,今日我與乞者。
(13)汝來!西瓦伽[16],汝立!勿躊躇[17],汝勿震動,兩眼皆取出,施與乞者。
ᅟᅟ==[16] 為師威王之醫師。在暹羅本有 Sivaka。==
ᅟᅟ==[17] 在底本雖有 dantayi,在暹羅本則有 dandhayi,依於此。==
(14)於此,彼西瓦伽被勸說,如我語而為。如陀羅之樹髓,彼施與乞者。
(15)我續與施,於續與施物之某時,予心無他。只為菩提之故。
(16)我非憎惡兩眼,我亦非憎惡自己。我為好一切智性。故我施與雙眼。」
## 第九 衛珊陀羅所行
(1)我母名為普沙提,是剎帝利族。彼於過去生,為帝釋之大妃。
(2)見彼女之命盡,天王如是云:「於汝,汝如有願望,將與汝十希望,吾愛者!」
(3)如是言而彼妃向破城者帝釋云:「我有何過失耶?我不為汝所好耶?汝由所樂令我將沒,恰如風中之樹!」
(4)如是言而彼帝釋亦再向彼女如次云:「依汝未為惡,又汝亦非我所不好。
(5)汝之壽命唯存僅少,沒時將來。應取吾與汝十最勝之願望。」
(6)彼女依帝釋所與之願望,滿喜歡喜,普沙提撰十之願望,我亦入於其中。
(7)彼女普沙提,由彼地沒而生為剎帝利。於闍頭陀羅市與珊闍耶結婚。
(8)我入愛母普沙提之胎時,我依威力,令我母常喜施捨。
(9)向無財者、病者、老者、乞者、願求諸人,〔又〕疲敝貧者、婆羅門與以施捨。
(10)彼女持我十個月後,右繞彼等之街。於衛沙諸人街之正中,普沙提生我。
(11)我無母方之名,由此無所出之名。我於衛沙街出生,故為衛珊陀羅。
(12)我於幼年,生為八歲時,思慮坐於宮殿行施捨。
(13)目、肉、血、心臟我亦可施與。若誰如願乞者,身體我亦可與。
(14)我無震、無住、思惟自性時,爾時,耳飾聞須彌山林之土地發生震動。
(15)每半月之第十五日,於滿月之布薩,乘乘料之象,為施而出。
(16)住於迦稜伽王國之婆羅門等近我。向我請求被思考為幸運吉兆之象。
(17)「大國土不降雨,為飢饉而飢餓。請乞與最良之象,純白而最良之象。」
(18)我不躊躇將與諸婆羅門對我之望。我不隱慝存在者,我意為樂施。
(19)我得求者時,謝絕不適,我勿為絕受,我欲與廣大之象。
(20)捕象以鼻……〔乃至〕〔第三之五〕……
(21)然又我與純白最勝之象時,耳飾聞須彌山林之土地發生震動。
(22)依彼施象而諸斯衛怒集,己由國土逐出。「彼行往萬伽之山。」
(23)為行無震、無住之大施,我被逐出,我將望彼等一撰擇。
(24)一切之斯衛等,願與我一撰擇。望耳鼓而我行大施。
(25)時於其處生大恐怖音響。〔彼等〕以施之故逐出我,然我行施。
(26)我與象、馬、車、奴、婢、牛、財而行大施,時我由街而出。
(27)我由街出,以目返顧,爾時耳飾聞須彌山林土地發生震動。
(28)施與四馬之車,立於十字路口大道,孤獨而無從者之我,摩提妃如次云:
(29)「摩提!汝伴康哈!彼女妹而輕。我應伴闍利而行,何以故?彼為其兄而重。」
(30)如蓮花、白蓮花,摩提捕捉康哈闍那。我則取剎帝利生如金像之闍利。以水灑手,我向諸婆羅門與象。
(31)生〔位〕高美我等四人之剎帝利,續步險要、平坦〔處〕,往萬伽山行。
(32)無論向如何之人,由風方向或反方向有來者,我等向彼等問道:「何處是萬伽山?」
(33)彼等見我等哀憫而語。彼等告苦云:「萬伽山在甚遠!」
(34)若於森中子等,如見結果諸樹,子等為此等果物之故而哭泣。
(35)高廣大[18]之諸樹,見子等之泣,實自下曲近子等。
ᅟᅟ==[18] 在底本 ubbidhā,在暹羅本有 ubbhiggā,應成為 ubbiddhā(= Sktụdviddhā)之誤。==
(36)喜而身毛豎立,見未曾有之不思議,全四支美之摩提出「善哉」之語。
(37)「為汝,於世令身毛豎立,有未曾有之不思議。依衛珊陀羅之威光,諸樹實自行彎下。」
(38)夜叉等憐憫兒童縮短道路。實於出發當日,彼等到達闡陀羅陀。
(39)爾時母方之兄弟住六萬之王。皆合掌號叫近於彼等。
(40)於此與闡陀等及闡陀之子等交談,彼等由彼離去行往萬伽山。
(41)天主帝釋有大神力,命令維須竭摩:「善作!中心地好隱遁處與善造葉屋!」
(42)聞帝釋之語,有大神力之維須竭摩善作中心地好隱遁處與善造葉屋。
(43)入於音響少而無雜亂之森中,我等四人住於彼處山中。
(44)我與妃摩提,又闍利與康哈闍那之[19]二人相互去憂,彼時住於隱遁處。
ᅟᅟ==[19] 底本之 cubho 見 'C ubho。==
(45)守子等在於隱遁處中我已無暇。摩提持來果實以養三人。
(46)旅人近我,求住森林之我子闍利與康哈闍那兩人。
(47)見乞求者接近,我生歡喜。取二人之兒女,彼時我施與婆羅門。
(48)自己之子等與婆羅門乞求者時,爾時,耳飾聞須彌之森林土地發生震動。
(49)天帝釋再降,現婆羅門之姿,向我乞求具戒貞婦摩提。
(50)以手取摩提,兩手滿水,以歡喜之意思考,我摩提與彼。
(51)因摩提之被與而於天空諸天歡喜,爾時又為耳輪聞須彌之森林地發生震動。
(52)施捨闍利與女康哈闍那及貞婦摩提妃,實為菩提之故,已無何考慮。
(53)二人之子於我非憎惡,妃摩提我亦非憎恨。我好一切智性,故我施與所愛之物。
(54)他於更大阿蘭若中遭遇時,父母以慈而嘆息,以談苦樂。
(55)兩親以恥之重痛近於我。爾時、以耳飾聞須彌之森林土地又發生震動。
(56)又更已與親類共同由大阿蘭若出,我入於可愛之街市最勝之闡頭陀羅市。
(57)雨降七寶,大雲降雨。爾時,又耳飾聞須彌之森林地發生震動。
(58)此地無心,不知苦樂,又我施力之故,七次之震動。
## 第十 兔賢者所行
(1)此外我為兔彷徨於森林,食草葉、枝、果,不為他害之時,
(2)彼時,猿、豺、水獺之子與我,住同一之鄰居。彼等朝夕[20]相見。
ᅟᅟ==[20] 底本之 Pāto 成為梵語之 prātas。==
(3)我向彼等教行為之善惡:「汝等避諸惡,雨注眾善。」
(4)於布薩日,見滿月,於此處我告彼等:「此日,今日為布薩。
(5)將與應供者準備諸施!施與應供者,汝等為布薩。」
(6)彼等向我云:「善哉」,相應力與能力,準備諸施而求應供者。
(7)我坐,思考可供相應之施物:「若我得應供者,我應如何之施物?
(8)我〔無〕胡麻、綠草、豆類、粳米、酥油。我以草生活,不能與草。
(9)若應供者乞食來我近邊,我將自己施與。然彼無所得而將不去。」
(10)帝釋知我之思考,以婆羅門之形來近我住所,為將試練我之施與。
(11)我見彼滿足而為此語:「實善哉!為御身之食來我之前。
(12)今日我將與汝未嘗與之善施物。御身具戒德,害他於汝不宜。
(13)汝來!燃火,集種種之薪,我將自燒煮,可為汝食。」
(14)「善哉!」彼意喜而集種種薪。以炭中央作大薪堆。
(15)於此處迅速擴大如默火。振抖附塵之肢體彼坐於一方。
(16)大薪被積熱而〔起〕煙時,於彼時,彼飛上而於光焰中落下。
(17)恰如實際,任誰如入於冷水者,喜而消憂、熱,亦與滿足。
(18)如是入於燃火之時,諸憂之〔火〕恰如以冷水消失之。
(19)我以毛、皮膚、肉、腱[21]、骨、心臟、筋、單一之全身與婆羅門。
ᅟᅟ==[21] 底本 nahāru 在暹羅本有 nhāru。==
〔此之攝頌〕
(1)阿伽提婆羅門,僧伽、達難闍耶王,摩訶須達沙那王,摩訶果銀達婆羅門,
(2)尼彌、闡陀庫摩羅,斯威王、衛珊陀羅,彼時我為兔,我施彼等最勝物。
(3)此等裝飾之施與,此等施與之成就,施與乞求生命者,我成就此波羅蜜[22]。
ᅟᅟ==[22] 在底本雖有 idaṁ pāramī,在暹羅本有 imaṁ pārami。==
(4)我見來為乞食,為此我捨己之身。於施我為無等者,施[A1]波羅蜜吾成就。
ᅟᅟ==[A1] 波【CB】,婆【南傳】==
# 二 戒波羅蜜
## 第一 具戒象所行
(1)[1]我於森林中,為象而養母者時,於地上以功德,已無似我者。
ᅟᅟ==[1] 在底本雖有 ahosi,取暹羅本之 ahosiṁ。==
(2)樵夫於森林中見〔我〕,以我事告王:「大王!適汝之象住森林中。
(3)對彼而言,勿用試練,溝槍亦〔勿用〕。彼如以牙牽之,實將自來此處。」
(4)王聞彼之此言,意尚滿足,派遣有學識、才能之師而為象調御師。
(5)彼象調御師見〔我〕於蓮池中為養母而拔蓮根。
(6)彼見知我戒德之相:「汝來!子!」捕我之牙。
(7)爾時我身所具自然之力,以現等千象等力故。
(8)若我,遣怒為捕我而接近之諸人者,則不得對向全國之人。
(9)然我為守戒,為成滿戒波羅蜜,對落我於[2]溝者,心不作變異。
ᅟᅟ==[2] 底本之 ālaka 不見於辭典,在 Hemacandra; Desīnāmamālā I, 73 有 āla 之語附以 alpasrotas 之意。今依此在暹羅本有 āḷhake 此亦應成為誤。==
(10)若彼等於彼處,以諸斧槍雖欲擊打,我恐破戒故而不怒彼等
## 第二 般達龍所行
(1)於他,我般達龍,言為大神力者時,與威魯婆伽(廣目天)大王共往天界而行。
(2)於此我見諸天,具備安樂之一途,為往彼天而行持戒禁。
(3)為[3]身之處理,支持生之食量,持四分而橫臥於蟻穴之頂。
ᅟᅟ==[3] sarīrakicca 普通雖為火葬之意,在此處不適。返回原意譯之。==
(4)「以皮、毛膚、肉或腱骨,以此有可為事者,被與故可持去。」
(5)伴不知恩者之蛇使而捕我。投入籠中到處舞踊。
(6)投入籠中或用手打時,我恐破戒故,不令蛇使發怒。
(7)對我捨己生命事,較草還易。越戒之事,對我如由地上昇尚〔難〕。
(8)無限、百生、亦有捨我生之事,雖為四洲故,決定我不破戒。
(9)又我為守戒,為成滿戒波羅蜜,雖然投我入籠,〔我〕心已不作異態。
## 第三 瞻波龍所行
(1)於他,我為大神力者瞻波龍時,是順法者具戒禁。
(2)其時,我為法行者修布薩,調蛇者捕我於王門舞踊。
(3)彼之思考青、黃或赤色,以心從彼,我為似被思考者〔之色〕。
(4)我使地將成為水,使水亦將成為地。若我為彼事成怒,則一瞬之間將為灰燼。
(5)若於心力之下我如成就,則由戒脫落。無戒者不能成就最上之目的。
(6)身被破,於此處被分散亦佳。然則我不破戒,雖然身散如粉。
## 第四 周羅普提所行
(1)於他,我為周羅普提為善具戒者時,見為恐懼有為出離。
(2)我妻為梵女有如黃金。彼女不望成劫而為出離。
(3)無住所斷結縛,於家族或眾無願望,陸續迴繞市村我等至波羅奈。
(4)於彼處與族、眾不交往而為賢明我等居住,我等二人住於無雜然少音之王園。
(5)為見園而行,王見梵女。近而問我:「彼女為汝之物耶?為誰之婦耶?」
(6)如此問我,向彼作以下之語:「彼女非我之妻,乃為共一法教者。」
(7)對彼女得愛著,而令捕我,以力〔強〕壓使入後宮。
(8)為一教而我被牽行於水瓶婦之〔車〕,使予生怒。
(9)於怒起同時我憶念戒禁,實於此處捕怒,不許普徧增長。
(10)縱然雖有人用銳利之槍打擊梵女,我為菩提故我不破戒。
(11)我並非憎惡彼梵女,我亦非無力。我為好一切智性,故我守戒。
## 第五 牛王所行
(1)於他,我又為彷徨森林中水牛時,身體發達而有力,為一大可怖之形相。
(2)山之傾斜面、山之嶮岨地、或在樹下、水邊,在彼處有諸水牛之住所,各各〔水牛〕於彼處。
(3)步於大阿蘭若,我見滿幸福之處。到彼處我或立或臥。
(4)其時,於彼處有惡賤而輕率之猿[4]來,向肩、額、眉放尿[5]而擊打。
ᅟᅟ==[4] 底本之 kapi māgantvā 應為 kapi-m-āgantvā。==
ᅟᅟ==[5] mutteti 是 mūrtayati(Skt)。==
(5)第一日然、第二、第三、第四日亦是,一切之時使我受辱,由彼我為所苦。
(6)夜叉見我受苦,如是向我云:「汝以角蹄令彼為惡曲者亡!」
(7)夜叉如是云時,我如下話之:「何故汝為惡,持賤屍向我塗血?」
(8)若我怒彼之事,則將較彼為卑敝者。我將破戒歟?賢者等將[6]謗我。
ᅟᅟ==[6] 底本之 gahareyyum 不正確,於暹羅本有 garaheyyu 者為宜。==
(9)輕蔑生命之不若清淨故而死較為勝。雖然為生,我等可為害他人耶!
(10)彼續對我輕侮,對他者等亦同樣將為如是。彼等必將在彼處害彼。此乃我將為解脫之事。
(11)向卑賤之人、中等之人、最勝之人忍耐侮蔑,如是而為善智者,以意得達如望。
## 第六 轆轤鹿王所行
(1)於他,我似金線,名為轆轤鹿王,具最上之戒時。
(2)美而樂,離人里而為人所不居之處,我入於心樂恒河岸之住家。
(3)爾時,於恒河之上游,為諸富者所惱之人,落入恒河:「我生耶?或死耶?」
(4)彼晝夜於恒河大水中流,續為哀呼之聲,行於恒河之當中。
(5)我聞彼悲哀之聲,立恒河之岸問曰:「汝為何人?」
(6)彼時,彼為我問,說明己之因緣:「我受富者恐怖戰慄,投入大河!」
(7)我起愍彼之情,捨生入河,於夜之黑闇中救彼[7]而出。
ᅟᅟ==[7] 底本暹羅本雖皆為 tassa,不僅成為多餘之字不得譯,應改為 taṁ。==
(8)知滿足之時,我向彼如下云:「於我有此一願,對任何人亦勿云我事!」
(9)往街行而被問,彼談財故。彼伴王來予之前。
(10)我向王說明一切因緣,王聽彼語向彼拉箭云:「我在此發現,將害我此偽騙[8]友之卑賤者。」
ᅟᅟ==[8] dubbhi 成為 dambhin(Skt)成為稀有之變化。==
(11)我為守護彼,以我身[9]化作。「大王!可置如原[10]先!汝之所望者我將不為!」
ᅟᅟ==[9] 底本之 nimmini 在暹羅本有 nimminiṁ。==
ᅟᅟ==[10] tiṭṭha te so mahārāja 之 te 為利害為格,so 第二人稱從屬為例譯之。==
(12)我守戒但我己不守生。此時實我為菩提故,我已成具戒者。
## 第七 摩坦伽所行
(1)於他,我為縺髮者心氣高傲,名為摩坦伽,具戒而心善安立之時,
(2)我與一婆羅門二人住於恒河之岸,我住於上游,婆羅門住於下游。
(3)沿岸繼續步行,往上彼見我苦行林。於彼處嘲我而咒我頭碎。
(4)若我怒彼,若我不守戒,我卑視彼,將成如灰。
(5)彼於其時,為惡心而發怒咒我,彼自行頭落依瑜伽而除我。
(6)我守戒,我己不守生。此時我實為菩提故,我為具戒者。
## 第八 法[11]天子所行
ᅟᅟ==[11] 在底本雖有 dhammadhammadevaputtacariyaṁ,依在暹羅本有 dhammadevaputtacariyaṁ。==
(1)於他,我為大夜叉有大神力,名為達摩大夜叉,為一切世界之愛愍者時,
(2)為大眾而令取十善業道,伴友與從者共同巡視街村。
(3)婆婆為一卑鄙夜叉,彼點現[12]十惡,彼亦時伴友與從者,共巡視地上。
ᅟᅟ==[12] 底本之 dasa pāvake 為誤,在暹羅本有 dasa pāpake。==
(4)說法者與非法者,吾等二人為相反者。共同對於道,軛於軛相衝張合[13]對峙。
ᅟᅟ==[13] 底本之 samimhā 為 sāmyati 之 I. Pl. iṣ aor.(cfḷabhimhā Geiger, Pāli Literatur undSprache 166)依荻原雲來博士之教示。==
(5)依此而善者與惡者之爭起。由避道發生大鬥。
(6)若我怒彼,如破苦行之德,與諸從者同使彼將成塵埃之態。
(7)然我為守戒,心意令寂,與從者同向下,我向惡者讓道。
(8)為心之寂靜,我由道向下,同時地立即於惡夜叉與孔隙。
## 第九 闍耶帝沙所行
(1)於般闍羅國中最勝市,都之迦毘羅名為闍耶帝沙王,具有戒德。
(2)我為其王子,名為須陀達摩,善具戒力有德而不衰退,常伴最上之從屬。
(3)我父行獵近食人者。彼捕我父。「汝為我[14]食物,勿動!」
ᅟᅟ==[14] 底本之 bakkho 為誤,在暹羅本有 bhakkho 方為正。Skt. bhakṣyo 相當。==
(4)彼聞此語充滿恐怖,見食人者,於彼腿起麻痺。
(5)「再取所獲之物,許一時歸宅,離〔我〕!」
父命我與婆羅門以財。
(6)「子!踐祚王位,再勿怠此事。食人者為許我一時之歸宅!」
(7)我禮父母變形自己,置弓與刃近食人者。
(8)若彼恐懼手執武器接近時,我如令作恐怖,則我將破[15]戒。
ᅟᅟ==[15] 底本之 bhijjissati 在暹羅本有 bhijjīssatī。metre 之關係上後者為正。==
(9)我恐破戒故,己不持彼之嫌惡物。以慈心利言我如下云:
(10)「請燃大火,我由薪木墮落,知時之至,汝!請食,祖父[16]!」
ᅟᅟ==[16] 顯示親愛之意。==
(11)如是持戒故,我己不守生命。又以彼之故,我常令其他之殺生者出家。
## 第十 珊伽婆羅所行
(1)於他,我為有大神力僧伽婆羅,有牙為劇烈之武器,毒蛇為諸蛇之王時,
(2)於四街大道為種種之人羣處,住四分布薩戒,於此處定為住所。
(3)「若人為皮、毛膚、肉、腿、骨如以此等有用者,為與之物則請持去!」
(4)粗暴而成貪欲無慈悲之普奢族等見吾,於此處手持棒、椎接近我。
(5)突刺鼻尾與脊髓之骨,載乘於擔棒之上,普奢族人等運我。
(6)我望海、森林、山、共是此地,於此處以鼻息燒滅〔自焚〕。
(7)諸神以杵刺或以短鎗切,我已不怒普奢族等。此成就我戒波羅蜜。
〔此之攝頌〕
(1)具戒象,般達龍與瞻波龍,周羅普提、牛王、轆轤鹿、摩坦伽與大夜叉,
(2)闍耶帝沙王子,此等一切有戒力,為資具、指示者,捨棄生命守諸戒。
(3)僧伽婆羅自焚時,〔曾住四分布薩戒,〕一切生時[17]如何人,此為我戒波羅蜜。
ᅟᅟ==[17] 底本之 niyantaṁ 在暹羅本有 niyyantaṁ,兩者皆可。==
# 三 出離波羅蜜等
## 第一 優單闡耶所行
(1)我名聲無量之王子,為優單闍耶時,見露、水滴落於太陽之熱,心懷厭世之情。
(2)其不倦怠(厭世)之情所征服,使我已增大。禮父、母願求出家。
(3)合掌與村人,為共同與國人成彼等望我。「今日,子!領有富貴而為繁榮之大地!」
(4)實不顧王屬、後宮、村民、國人、悲憐之〔父母〕而我出家。
(5)捨棄一切之地、王國、親類、從屬、名聲,實為菩提故,我已不思。
(6)非憎惡父、母,亦非憎惡大名聲。我好一切智性,故捨棄國。
## 第二 須曼那沙所行
(1)於他,我在最上之市,印達婆陀,受慈愛之子,被知為須曼那沙時,
(2)具備戒德,有善辯才,恭敬老人,有廉恥,又通曉諸攝取。
(3)彼王之從者[1]是偽苦行者。種植摩羅之樹[2]而為生活。
ᅟᅟ==[1] 底本之 patikaro 在暹羅本有 paṭikaro,此在普通梵語而成為 prat ikaro,於此不能譯。此為 r 與 I 混同而被視 i 和 t 為同一故而成為 Parikara→Palikara→Paḷikara→Patikara?==
ᅟᅟ==[2] 底本之 mālāvacchañ ca 在暹羅本有 mālāgacchañ ca(摩羅之叢),ārāma 非為於格,又有 ca 故,並非為「在園植摩羅樹」之意,作園而用 ropayati 之語。==
(4)我見彼虛偽無內容稻穀之堆積,如中空之樹,無髓之芭蕉。
(5)於我無安堵。其法遠離沙門之道,生活故捨離廉恥、安樂之法。
(6)國境依遠住於森林住者而混亂。為除此而續行父之教誡我:
(7)「所愛者!汝勿輕蔑自我卓越縺髮者,與一切希望者!何以故?〔彼〕為施與一切之願望者。」
(8)我入彼勤行堂如下云:「家主!汝之健康如何?或汝應持何去者耶?」
(9)依此,彼之虛偽依憍慢而發怒:「今日我將令殺害汝,或將令逐放國外。」
(10)王除境外人後,向虛偽者云:「汝[3]有何難事耶?對汝行尊敬耶?」彼向王說明:「此惡王子換言之,應消滅[4]!」
ᅟᅟ==[3] 底本之 kacci te bhante khamanīyaṁ 在暹羅本有 kacci khamanīyaṁ tava。==
ᅟᅟ==[4] 底本之 nāsito 在暹羅本有 nāsiyo。依此視為與 nāsyo(Skt)相當者。==
(11)聞彼之語,王命令云:「即座斬頭為四片,由車道向車道以示汝等。此為輕蔑縺髮者[5]所行之道。」
ᅟᅟ==[5] sā gati jaṭila-hiḷitā 之最後之合成語可視為鬼語位置變遷而如此譯之。==
(12)於此處彼等所行無慈悲、殘忍、兇暴、無同情,我於母之膝坐時,引我而行。
(13)我向彼等如是云:「請堅縛我,速以我示於王,於我有應為王事!」
(14)彼等以我侍惡人、惡事示王。見彼我教示更說服之。
(15)爾時彼謝我,與大王國於我。我破迷妄而出家。
(16)我非憎惡大王國,非憎愛欲之享受。我好一切智性,故捨王位。
## 第三 阿育伽羅所行
(1)於他,我為伽斯王之子時,生長於鐵屋,名為阿育伽羅。
(2)我困苦中以得生命,於苦惱中被養育:「今日,子!汝踏此一切地!」
(3)國人、村人、與從屬皆合掌禮剎帝利,對我作此語。
(4)「於此地任何人,卑賤、貴重、中等亦均於己家中,無守護與親類共同生長。
(5)於苦難中,彼為養育我為最優秀者。〔我〕於鐵屋中,少光、太陽、月之下成長。
(6)由滿不淨、屍糞之母胎出生,由彼再投入恐怖苦難鐵屋之中。
(7)若我如是在最殘酷苦中落下,若我如染著王位,則將為惡人中之最上者。
(8)我以身成為不滿之物,我不以王位為目的者。死之我無可壓我望於滅。」
(9)如此我思,如斷象之縛,斷泣之大眾而入於森林。
(10)我非憎惡父母,我非憎惡大名聲。我好一切智性,故我捨王位。
## 第四 蓮根所行
(1)於他,我在伽斯人之最勝街市時,在一梵淨之家,生我七人姊妹兄弟。
(2)我為彼等之兄,具懺悔、清淨,見有恐怖,我樂出離。
(3)由父母送來之友人,為同樣之思考,以愛著相招致:「汝應維持家系!」
(4)彼等所云之語,為在家之法,齎與安樂,然對我則如熱刃鋩之殘酷。
(5)爾時,對有謝詞之我,彼等問我之目的:「若汝不享受愛欲,正以何為目的?」
(6)望求彼等之幸福者,乃我云如是願求之目的:「我不望家主之位,我樂出離者。」
(7)彼等聞我之語,使父、母聞。父、母如是云:「我等亦皆去出家。」
(8)我父、母二人,兄弟姊妹七人,均捨無量財,我等入於大林。
## 第五 賢者須那所行
(1)於他,又我住婆羅門越陀那市,於彼殊勝大樓室之善家族中[6]出生時,
ᅟᅟ==[6] 底本之 ajāy, ahaṁ 在暹羅本有 ajāyi'haṁ。==
(2)我見世之闇黑態而住迷妄,心恰如被鈎急打由裏而外。
(3)見種種之惡,彼時我如是思考:「何時我由家出離入於森林!」
(4)親者等以享樂諸愛欲招我。我向彼等說我之望:「勿以彼等諸享樂招我!」
(5)我弟難陀為賢者。彼亦學我,樂於出家。
(6)我須那與難陀及我父母諸人,同捨享樂而入大林。
## 第六 提彌耶所行[7]
ᅟᅟ==[7] 在暹羅本為 mūgapakkha-cariya。==
(1)於他,又我為王之子名啞跛者,人呼我提彌耶時。
(2)彼時於一萬六千之婦女中無男兒。經幾晝夜我獨出生。
(3)由困苦而得,為可愛善生光輝子之我,父於臥牀持白蓋而養育。
(4)我眠於佳牀,爾時我醒覺,見我往地獄之白蓋故,
(5)我見蓋之同時發生恐怖:「何時到達決定而我將此逃脫?」
(6)我以前分血而為天神,為我而望幸福者,彼見我煩惱,令我止住於三立塲。
(7)「於同族之人,勿顯示賢明、思慮多。一切之人將輕蔑汝,如此可成目的。」
(8)加是我向彼[8]云以下之語:「天神!將如汝所云、汝之此語而作。
ᅟᅟ==[8] vutāya 應被用為能動意義之過去分詞,此語雖無用例,不然則以意義不通而如是譯之。==
(9)尊愛者!汝願為我之利益者、望幸福者,天神!」聞彼之語,我如在大海中得陸。
(10)持歡喜厭世之意,我決定三分。「聾啞、不能行、跛者。」
(11)決定為此之分住十六年。爾時、擦我手足、舌、耳,見我為無缺之物,人們罵我為「黑耳者[9]」。
ᅟᅟ==[9] 成為一種之惡兆。==
(12)由此一切國民、軍將、主宰、婆羅門,皆為一之思考,為喜捨之事。
(13)我厭世之意,聞彼等之思考而歡喜。「為彼我成就苦行之目的。」
(14)令我沐浴塗油,纏著王服,以蓋灌頂,人人為市右繞。
(15)使擔行七日間,日輪東昇之時,御者以車運我出城入於森林。
(16)於一空所、手離駕馬之車,御者為埋我於地而掘穴。
(17)雖依種種之因緣不斷恐怖而作決定,然為菩提故,我不破彼決定。
(18)父、母不憎我,自己亦不憎我。我好一切智性故,決定此事。
(19)決定此等之分,我住十六年之年月。以決定我無等者,此我成就決定波羅蜜。
## 第七 猿王所行
(1)我為猿在何之岸,住岩隙之獸穴時,為鰐所惱,我已不得步行。
(2)我立於河之或上、或下[10]休止處,鰐為恐懼害者之敵而相坐。
ᅟᅟ==[10] 底本之 orapāraṁ 在暹羅本有 orā pāraṁ,應為河之上游與下游之意。==
(3)彼命令我:「汝來!」我向彼云:「我將去!」超越彼頭到達彼岸。
(4)我如言而為,非向彼云偽。我於真實為無等者,此乃我真實波羅蜜。
## 第八 名為沙闍賢者所行
(1)於他,我又為沙闍苦行者時,以真實守護世間。我令人平和一致。
第九[11] 鶉雛所行
ᅟᅟ==[11] 底本之 vaṭṭāpoṭaka 在暹羅本有 vaṭṭakapotaka,此語甚良。==
(1)於他,我又於摩伽陀為鶉之雛,幼小於巢中不生羽而為肉團。
(2)母以嘴育我使食。由彼女之接觸,我始活而我身體無力。
(3)於某年之暑季、被點野火,使(物)變黑之火接近於我。
(4)如是煙煙相繼發生,大火立音,次又其次燒滅而火近於我。
(5)我父母為火勢之可怖而恐怖,棄巢捨我而自救。
(6)無足、羽而我身體無力,彼時我不得離去。時我如是思考。
(7)「彼等應走近充滿畏懼恐怖之我,然竟捨置我而去。我今有如何之方法耶?」
(8)世間有戒德,真實、清淨與慈愛。依彼之真實,我祈最上真實。
(9)思法力,憶念昔之勝者,依於真實力,我為真實祈誓。
(10)有不落之翼,有不蹣之足,父、母由離火而逃出去。
(11)我為真實祈誓,與大燃火退避距離十六伽里沙。恰如火之落水〔有如是〕。以真實我為無等者。此我真實波羅蜜也。
## 第十 魚王所行
(1)於他,我又為大湖之魚王時,太陽之暑熱,湖水已盡。
(2)於此處烏、鷲、鷺、鷹、兔鶻、日夜近坐食諸魚。
(3)與親族共所惱,彼時我如是思:「實以如何方法,將由苦得救親族耶?」
(4)思考[12]法利依真實而觀察[13]。「住於真實得救[14]親族之盡滅!」
ᅟᅟ==[12] 底本之 vicintayitvā 在暹羅本有 vicintayitvāna。==
ᅟᅟ==[13] 底本之 addasa 在暹羅本有 addasaṁ。==
ᅟᅟ==[14] pamocesiṁ 被用為希求法之 aorist 之例。與 M-Vastu, I, P. 224, 10 praviśensuḥ 對照。==
(5)憶念正法,思考最勝義,我於世間真實祈誓永遠不變。
(6)我由思念自己,更又得理智性後,我以意識雖然為一生物,〔我〕不認應被殺害。依此真實之語,雨雲令之降雨。
(7)「雨雲!鳴響!滅烏之貯糧,妨烏之憂導,諸魚解於憂!」
(8)當我為真實之祈禱,雨雲又嗚響,一瞬陸地凹滿注雨水。
(9)如是最勝之精進真實之祈誓,依真實之威力,我令大雲以降雨,於真實我無等者。此乃我真實波羅蜜。
## 第十一 康哈提婆耶那所行
(1)於他,我又為康哈提婆耶那聖仙時,五十有餘年無歡樂而遊行。
(2)任何人不知此我無歡樂意。我不向任何人告我無歡樂,而等有歡樂之意者。
(3)同梵行者、曼達普耶是我友而為大仙,受前業所縛,蒙受槍之刺裂。
(4)我看護彼,令得健康,向彼告別,我到自己之隱遁處。
(5)我友婆羅門,伴妻子三人同來作客。
(6)我迎接彼等同坐於己之隱遁處,彼兒由後投球[15],以惱怒毒蛇。
ᅟᅟ==[15] vaṭṭa 譯為輪雖為不良,依前後之關係可譯為球。==
(7)於此彼男兒,往尋球之道,以手摩毒蛇之頭。
(8)彼之觸依止毒力之蛇怒。極〔怒〕而一瞬之間咬兒。
(9)為劇毒〔之蛇〕所咬,此兒滾轉於地。於此我煩惱,我喜亦成苦。
(10)我忍滿苦憂慰[16]彼等,始為為第一最勝之真實祈誓。
ᅟᅟ==[16] tyā 乃為吠陀之 tya 而與 te 相等。==
(11)我曾經七日間,以清淨之心求福而行梵行。其後五十餘年之間我一切為之。
(12)「我實無慾,依此真實有幸運,毒已消失,婆羅門童子得生!」
(13)我為真實之祈誓,毒勢力被貫徹之幼兒不覺而立,又為健全。以真實我無等者,此我真實波羅蜜。
## 第十二 須陀護摩所行
(1)於他,我又為王須陀護摩,為食人者所捕時,思出與婆羅門之約束。
(2)縛百人剎帝利之掌,令彼等柔弱,為犧牲而將我引入。
(3)食人者問我:「何故汝望為自由?若汝再歸於我,我應如汝所思而為。」
(4)對彼之問,我約再歸,近於樂都,我讓王位。
(5)依勝者而被用,為善人之法而憶念古者,財與婆羅門,而近於食人者。
(6)其時於我,彼之殺害與否已無疑惑。守真實之語為捨生命而接近。以真實我無等者。此乃我真實[A2]波羅蜜。
ᅟᅟ==[A2] 波【CB】,婆【南傳】==
## 第十三 須曼那.娑摩所行
(1)於森林中,我由帝釋化作娑摩時,森林中之獅、虎亦近於慈悲。
(2)由諸獅子、虎、豹又水牛,斑鹿、野豬、圍繞我而住森林中。
(3)於任何者我不令恐怖,又我於何者亦不恐怖。爾時依慈悲力之支持,樂於森林中。
## 第十四 耶伽羅闍所行
(1)於他我又,被知為耶伽羅闍時,住最勝之戒治理大地。
(2)進於十善業道而無遺,以四攝護事攝護大眾。
(3)如是於此世,於他世,我不放逸,而達婆闍那接近掠奪我都城。
(4)從屬於王或有軍備,或有國民之諸村落,均為其手中之物而埋我於穴中。
(5)大臣之羣有王位,我之繁榮後宮,亦被掠奪取去,我視彼如愛子,以慈悲我無等者。此乃我慈悲波羅蜜。
## 第十五 摩訶羅摩漢沙所行
(1)我於塚墓中置人骨而作臥牀。村民接近而示現多樣。
(2)又他者,以〔關懷〕世間倦怠之意,以手持來香、花鬘、多種多量之食物及其他捧獻物。
(3)等於對我為苦,又等於對我作樂,對一切者平等而無愛、恚。
(4)於樂、苦而平等,又於名聲、不名聲亦於一切時成為平等。此乃我捨波羅蜜。
〔此之偈頌〕
(1)優單闍耶、須曼那沙、阿育伽羅、毘沙〔蓮根〕,賢者須那、提彌耶,猿王、賢者名沙闍。
(2)鶉與魚王所行,康哈提婆耶那仙,須陀護摩與須曼那睒摩,耶迦羅闍捨婆羅。如是大仙,說捨波羅密。
(3)如是多種苦,多種之成就,由有而有受,最上之菩提。
(4)施與可與者,充實戒無遺,出離[A3]波羅蜜,最上之菩提。
ᅟᅟ==[A3] 波【CB】,婆【南傳】==
(5)食人問賢者,最勝之精進,忍成波羅蜜,最上之菩提。
(6)堅固為決定,信守真實語,慈悲波羅蜜,最上之菩提。
(7)有得與非得,名聲不名聲,尊敬與侮蔑,一切皆平等。
(8)恐怖懈怠為見解,安穩精進與發勤,汝等精進勤勞者,此為佛陀之教誡。
(9)恐怖諍論為見解,安穩見解無諍論,〔戒行〕一致無遺漏,此為佛陀之教誡。
(10)恐怖放逸為見解,安穩見解不放逸,人人修習八支道,此為佛陀之教誡。如是世尊自己言尊貴之前世行,說示名佛前生譚之法門。
#----------------------------------------------------------------------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第 44 冊 No. 21 所行藏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