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義釋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 彼岸道品 [1]序偈 ᅟᅟ==[1] 對此序偈之五十六偈由小義釋未作何等解說之點觀之,此之序偈或在小義釋成立後為被附加之物亦未可知。最低限度此之序偈應為在部派分裂後即現今巴利佛教之南方上座部別立後而被製作附加者。蓋相當此等之序偈之偈在他派之文獻亦未見出一偈。尚對序偈中之各各應注意之點於經集之此部分註記參照。== ## 一 一婆羅門〔婆和利〕     通達〔吠陀〕之真言 繼續冀求無所有     憍薩羅都去南路 (九七六) ## 二 阿攝迦與阿羅迦     中間境域等距離 瞿陀婆利河畔住     彼拾落穗食樹實 (九七七) ## 三 於彼〔住所〕之附近     已有廣大之村鎮 收獲為生在彼處     彼於營作大施與 (九七八) ## 四 已進行作大施與     彼再入於草菴屋 當彼再入草菴時     來一他處婆羅門 (九七九) ## 五 傷足焦日〔咽喉渴〕     頭受塵土齒著泥 彼接近彼婆和利     向彼乞討五百金 (九八〇) ## 六 婆和利見此之彼     招至坐所〔使坐息〕 問彼樂善〔健康〕耶     〔更〕向彼述次之語 (九八一) ## 七 我有一切之施物     我〔將以〕此為施捨 梵者!信認我之〔言〕     我無有五百之金 (九八二) ## 八 「若於我繼續行乞     卿不與我五百金 為七日而汝之頭     應使斷裂為七分」 (九八三) ## 九 〔呪咀〕作法有詭詐     〔婆羅門〕唱恐怖言 彼聞彼之〔呪咀〕言     婆和利陷苦惱中 (九八四) ## 一〇 彼為愁之箭所中     悄瘁已不為攝食 且彼成為如斯心     意念已不樂禪定 (九八五) ## 一一 見〔彼〕駭怖使苦惱     天神起義欲相助 彼即接近婆和利     向彼述如次之語 (九八六) ## 一二 「彼不知解頂之事     彼是求財詭詐者 有關頂又與頂墮     於彼非有此智慧」 (九八七) ## 一三 「苦卿欲知此之事     有關頂又頂墮〔智〕 為我所問且語汝     我將使卿聞其語」 (九八八) ## 一四 「然我對此亦無知     在我關此無有智 然關頂與頂墮智     此是諸勝者之見」 (九八九) ## 一五 「然而於此地之上     頂為頂墮有誰〔知〕 天神!請問汝知耶     請求將彼告知我」 (九九〇) ## 一六 「迦毘羅衛之都城     有世間出家導師 彼為甘蔗王後裔     釋〔迦族〕子光照世」 (九九一) ## 一七 彼實是等正覺者     一切諸法達彼岸 一切神通得〔十〕力     一切諸法具眼者 一切諸法達盡滅     解脫彼已斷盡依 (九九二) ## 一八 「彼佛世尊具眼者     現正說法於世間 汝往彼之前發問     彼將向汝解說〔彼〕」 (九九三) ## 一九 聽聞正覺者之語     踴躍意悅婆和利 彼之愁煩漸稀薄     〔彼〕獲得廣大之喜 (九九四) ## 二〇 踴躍意悅婆和利     感動向彼問天神 「如何村又如何街     如何地方世主〔在〕 將往最上人之處     我等禮拜正覺者」 (九九五) ## 二一 「憍薩羅都舍衛城     勝者博優廣慧者 卸荷無漏釋〔迦〕子     頂墮知者人牛主」 (九九六) ## 二二 聞此通達彼真言     告諸弟子婆羅門 「汝等前來諸學童     我語〔汝等〕聞我言 (九九七) ## 二三 彼向出現其世間     此為常時難得所 彼之正覺有令名     興起教化於世間 宜速急往舍衛城     最上之人汝等見」 (九九八) ## 二四 「然師婆羅門!見彼     如何成佛我等知 如何而為知彼耶     無知我等請師語」 (九九九) ## 二五 於諸真言〔吠陀〕中     完全大人三十二 相好光明被播傳     順次已能為解說 (一〇〇〇) ## 二六 彼之四肢與五體     大人相好所有者 在彼只有二途徑     除此無有第三事 (一〇〇一) ## 二七 〔彼〕若居住於在家     彼將征服此地上 不依笞杖與刀劍     依法統治其〔國家〕 (一〇〇二) ## 二八 若又彼由其家出     而為非家出家者 彼能開啟〔三毒〕蔽     無上正覺阿羅漢 (一〇〇三) ## 二九 〔我〕之生年姓特相     真言(吠陀)與弟子 有關頂與頂墮〔智〕     向彼尋問在意中 (一〇〇四) ## 三〇 〔彼〕若具有無障見     彼若成為佛(覺者) 〔我等〕以意為質問彼將以語成返答 (一〇〇五) ## 三一 聞婆和利〔右之〕語     弟子十六婆羅門 阿耆多帝須彌勒     富那迦與彌多求 (一〇〇六) ## 三二 廣多迦優波斯婆     難陀又與醯摩迦 刀提耶劫波兩人     與賢者闍都乾耳 (一〇〇七) ## 三三 更有跋陀羅浮陀     優陀耶及布沙羅 莫伽羅闍有慧者     〔最後〕賓祇耶大仙 (一〇〇八) ## 三四 〔彼等〕各各有徒眾     一切世間有令名 樂禪定者以禪定     為植宿善為賢者 (一〇〇九) ## 三五 結髮身著羚羊皮     〔彼等〕皆禮婆和利 對彼且為右繞禮     〔共使〕出發向北方 (一〇一〇) ## 三六 阿羅迦〔首都〕     入波底吒那 由彼向東方     之摩醯沙底 轉往優禪尼     〔又向〕瞿那墮 〔更向〕卑地寫     往〔都市〕婆那 (一〇一一) ## 三七 憍賞彌往沙枳多     入最上都舍衛城 斯波醯迦毘羅衛     入拘尸那羅都市 (一〇一二) ## 三八 波婆城向菩伽市     毘舍離向摩揭陀 〔王舍城〕中美適意     〔達〕波沙那迦塔廟 (一〇一三) ## 三九 如渴者之〔求〕冷水     如商人〔求〕得大利 如被暑熱〔求〕樹蔭     急登〔世尊所住〕山 (一〇一四) ## 四〇 世尊正當彼之時     比丘眾前〔被尊敬〕 如獅子於林中吼     為諸比丘說教法 (一〇一五) ## 四一 阿耆多見正覺者     身有黃金色之光 光明照耀如太陽     又如十五圓滿月 (一〇一六) ## 四二 彼見〔世尊〕之肢體     圓滿相好〔無等比〕 彼心欣悅立一方     意向〔世尊〕為質問 (一〇一七) ## 四三 有關〔我師之生〕年請語其姓與特相 請語真言通達〔狀〕     師婆羅門教幾人 (一〇一八) ## 四四 「年齡成百二十歲     彼姓乃是婆和利 彼之肢體有三相     〔彼已〕通達三吠陀 (一〇一九) ## 四五 〔大人〕相好與傳說     又〔達〕語彙與儀軌 教授五百之弟子     以達自法之〔極致〕」 (一〇二〇) ## 四六 「〔已使〕斷愛最上人     〔三〕相簡別婆和利 尊者請為我等說     勿使我等存疑惑」 (一〇二一) ## 四七 「時彼以舌覆蔽顏     〔兩〕眉中間有白[A1]毫 彼陰處隱覆被(馬陰藏)     學童!斯知彼三相」 ᅟᅟ==[A1] 毫【CB】,亳【南傳】(cf. T03n0191_p0940c02)== (一〇二二) ## 四八 何亦不聞質問者     聞佛對問之回答 一切人人心感激     〔悉皆〕合掌為思惟 (一〇二三) ## 四九 「無論諸天與梵天     須闍之夫如帝釋 在於意中問質問     得應答者將有誰」 (一〇二四) ## 五〇 「〔我等之師〕婆和利     徧問頂與頂墮〔智〕 世尊請為彼解說     仙人為我除疑惑」 (一〇二五) ## 五一 「須知無明成為頂     信與念與定〔三者〕 欲與精進使相應     有關明成頂墮智」 (一〇二六) ## 五二 於茲〔彼之諸〕學童     〔不斷〕狂喜大感激 片袒羚羊皮之依     〔向佛〕兩足頭伏禮 (一〇二七) ## 五三 「婆羅門之婆和利     〔彼與〕諸多弟子共 心中踴躍大喜悅     尊師足下為禮拜」 (一〇二八) ## 五四 「婆羅門之婆和利     與諸弟子共安樂 學童汝等亦〔皆然〕     成為安樂壽永久 (一〇二九) ## 五五 婆羅門之婆和利     汝之疑問被解明 汝等意欲將〔為問〕     可問所有一切事」 (一〇三〇) ## 五六 由正覺者為解明     〔諸眾學童〕合掌坐 茲阿耆多向如來     使為第一質問者 (一〇三一) 序偈畢 # 第一 阿耆多學童所問之義釋 ## 一 尊者阿耆多曰: 「由何〔世間〕為被蓋     由何〔世間〕無光輝 何成〔世間〕之染著     請語何成大怖畏」 (一〇三二) 「由何世間為被蓋」〔之句中「世間」〕者,是地獄世間、畜生世間、餓鬼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此世間、他世間、梵天世間、含天之世間。此謂世間。此世間「由何而被蔽、被蓋」,被妨障,被閉塞,被蔽,被隱蔽耶?此是「由何世間為被蓋」〔之義〕。 「尊者阿耆多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此是句之接續,句之相合、句之圓滿、字之合體、文之接著、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語、敬重語、尊重語、尊敬語。「阿耆多」是彼婆羅門之名稱、施設、語說、名、名業、命名、詞、文、稱呼。此是「尊者阿耆多曰」〔之義〕。 「由何世間無光輝」者,是由何世間無光輝耶?無照耀耶?無明照耶?無普照耶?不被認識耶?不被認耶?此是「由何世間無光輝」〔之義〕。 「何成世間之染著」者,何故彼世間之染著、懸著、結縛、隨染耶?由何而世間為被著、固著、染、雜染、塗著、混合、懸、懸著、礙著耶?此是「何成世間之染著」〔之義〕。「請語」者,為請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何成大怖畏」〔之義〕。 如何成為大佈畏?是如何彼世間之「大怖畏」、惱苦、衝擊、災禍、災厄耶?此是「請語何成大怖畏」〔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阿耆多曰: 「由何世間為被蓋     由何世間無光輝 何成世間之染著     請語何成大怖畏」 ## 二 世尊宣:「阿耆多! 〔世間〕被蓋由無明     慳悋放逸世無光 熱望〔世間〕之染著     我言〔世〕苦大怖畏」(一〇三三) 「世為被蓋由無明」〔之句中〕,無明者,是對苦而無智、對苦之集而無智、對苦之滅而無智、對至苦滅之道而無智、對前際而無智、對後際而無智、對前後際而無智、對此緣性緣起之諸法而無智、所有如斯無智、不見、不現觀、不隨覺、不正覺、不通達、不潛入、不沈潛、不正觀、不觀察、不現見業、惡慧、愚、癡、疑蒙、癡昧、無明、無明流、無明軛、無明隨眠、無明纏、無明網、癡、不善根。此云無明。世間是地獄世間、畜生世間、餓鬼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此世間、他世間、梵天世間、含天之世間。此云世間。由此無明之被蔽、蓋、妨障、閉塞、蔽、隱蔽。此是「世間被蓋由無明」〔之義〕。 「阿耆多」者,是世尊由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義語。又貪之破壞者故是世尊,瞋之破壞者故是世尊,癡之破壞者故是世尊,見之破壞者故是世尊,棘之破壞者故是煩惱,煩惱之破壞者故是世尊。頒法寶,頒與,頒布故是世尊。諸有之終熄者故是世尊。以修習身,修習戒,修習心(定),修習慧故是世尊。或世尊是在阿練若、森林之邊鄙無〔人〕聲,無〔騷〕音,無人人之景象,應隱人而住,禪思受用適當之臥坐所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義味、法味、解脫味、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十想修習、十徧定、安般念定、不淨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十如來力、四無畏、四無礙解、六神通、[1]六佛法故是世尊。世尊此之名非由母所作、非由父所作、非由兄弟所作、非由姊妹所作、非由朋友、同僚所作、非由親戚、緣者所作、非由沙門、婆羅門所作,非由天神所作。此世尊之〔名〕是諸佛世尊在菩提樹下解脫之後與一切知智之獲得作證共同之施設者。「此是世尊說示,阿耆多!」〔之義〕。 ᅟᅟ==[1] 有關六佛法大義釋一、一九五頁參照。== 「慳悋放逸世無光」〔之句中〕,所謂慳悋者,是住處慳、〔施主〕家慳、稱讚慳、法慳之五慳。所有如斯慳、慳悋、慳悋性、雜欲、悋、緊縮、心之堅執此言為慳。又蘊慳亦是慳、界慳是為慳、處慳亦是慳,把持此言為慳。放逸者,對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又對五種欲心之放縱,放縱之逐行,又對諸善法之修習不作恭敬、不作永續、不作持續、萎縮行、〔行〕欲之放棄、責任之放棄、不習行、不修習、不多作、不受持、不專念、是放逸。即所有如斯放逸、放慢、放慢性。此謂之放逸。「慳悋放逸世無光」者,由此慳由此放逸而世間無光輝、不照耀、不明照、不普照、不被認識、不被認。此是「慳悋放逸世無光」〔之義〕。 「熱望成世之染著」〔之句中〕,熱望者,是所有貪、染貪、隨導、隨和、喜、喜貪、心之染貪、欲求、昏迷、縛著、貪求、徧貪、執著、污泥、能動、幻、能生〔輪迴〕、〔苦〕生因、縫貪、有網、流貪、愛著、線綖、染著、營務、伴侶、願、導有者、貪林、愛林、親睦、愛情、期待、結縛、望、望求、望欲、色望、聲望、香望、味望、觸望、得望、財望、子望、命望、覓、徧覓、熱望、覓望、覓貪、覓欲、動貪、動轉貪、動欲貪、媚貪、善欲性、非法貪、不等貪、欲求、欲望、冀求、希望、求望、欲愛、有愛、無有愛、色愛、無色愛、滅愛、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暴流、軛、縛、取、障、蓋、欲、結縛、隨煩惱、隨眠、纏、蔓、種種欲、苦根、苦因緣、苦生、魔罟、魔鈎、魔境、愛河、愛網、愛羈、愛海、貪欲、貪、不善根,此言為熱望。〔熱望〕是世間之「染著」、懸著、結縛、隨染。由此熱望世間而被著、固著、染、雜染、塗著、混合、懸、懸著、礙著。我言者,〔所謂〕「我言」、我語、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熱望成世被染著」〔之義〕。 苦是其大布畏〔之句中〕,「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地獄之苦、畜生界之苦、餓鬼界之苦、人界之苦、入胎因之苦、在胎因之苦、出胎因之苦、隨結於生者之苦、生者為他所支配之苦。使自苦之苦、為他所苦之苦、苦苦、行苦、壞苦、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頭病、外耳病、口腔病、齒病、咳、喘息、外鼻病、熱病、老、腹病、氣絕、赤痢、腹痛、虎列剌、癲、癰、疱瘡、肺病、癲癎、輪癬、疥癬、風癬、抓傷、皸裂、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潰瘍、膽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風等起病、〔膽汁、痰、風〕集合病、氣候變化所生病、不等姿勢所生病、傷害所生病、業報所生病、寒、暑、飢、渴、大便、小便、虻、蚊、風、炎熱、與爬行類〔蛇類〕之接觸所生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姊妹死之苦、親子死之苦、親女死之苦、失親戚之苦、失財富之苦、失〔健康〕疾病之苦、失戒之苦、失〔正〕見之苦。於其等諸法有初故認為興起,有滅沒故認為滅。有依止於業之異熱〔報〕,有依止於異熱之業,有依止於名之色,有依止於色之名,〔彼〕從於生,受老所瀰漫,病所打勝,死所攻擊,住立於苦中,無救護所,無避難所,無歸依所,不可歸依者。此言為苦,苦成為世間之「大怖畏」、惱苦、衝擊、災禍、災厄。此是「我言其苦大怖畏」〔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阿耆多! 世間被蓋由無明     慳悋放逸世無光 熱望世間之染著     我言世苦大怖畏」 ## 三 尊者阿耆多曰: 「煩惱流流一切處     何以其等流遮障 流之防護請為語     由何流應被閉塞」 (一〇三四) 「煩惱流流一切處」〔之句中〕,「流」者,是渴愛之流、見之流、煩惱之流、惡行之流、無明之流。「一切處」者,是一切〔十二〕處。「流」者,是流、漏、流漏、作用。〔即〕由眼對色而〔煩惱流〕、漏、流漏、作用。由耳對聲流,由鼻對香流,由舌對味流,由身對所觸流,由意對法流、漏、流漏、作用。由眼色愛流、漏、流漏、作用。由耳聲愛流、漏、流漏、作用。由鼻香愛流,由舌味愛流,由身觸愛流,由意法愛流、漏、流漏、作用。此是「煩惱流流一切處」〔之義〕。 「尊者阿耆多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是此句之接續、句之相合、句之圓滿、字之合體、文之接著、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語、敬重語、尊重語、尊敬語。「阿耆多」者,是彼婆羅門之名、稱、名稱、施設、言說、名、名業、命名、詞、文、稱呼。此是「尊者阿耆多」〔之義〕。 「何以其等流遮障」者,是如何流之掩蔽、「遮障」、防護、守護、護。此是「何以其等流遮障」〔之義〕。 「流之防護請為語」者,是請語流之掩蔽、遮障、「防護」、守護、護,請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流之防護請為語」〔之義〕。 「由何流應被閉塞」者,是由如何之流「被閉塞」、被遮斷、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耶?此是「由何流應被閉塞」〔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阿耆多曰: 「煩惱流流一切處     何以其等流遮障 流之防護請為語     由何流應被閉塞」 ## 四 世尊宣:阿耆多! 世間所有煩惱流     其等遮障乃是念 流之防護我將語     此等由慧可閉塞 (一〇三五) 「世間所有煩惱流」者,是我宣說、述說、宣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所說明之所有此等之流,所謂渴愛之流、見之流、煩惱之流、惡行之流、無明之流。「世間」者,是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此是「世間所有煩惱流」〔之義〕。「阿耆多」者,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其等遮障乃是念」〔之句中〕,「念」者,是所有念、隨念、現念、念、憶念、憶持、沈潛、不忘失、念、念根、念力、正念、念覺支、一行道〔一乘道〕,此言為念。「遮障」者,是掩蔽、遮障、防護、守護、護。此是「其等遮障乃是念」〔之義〕。 「流之防護我為語」者,是我將語、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流之掩蔽、遮障、防護、「守護」、護。此是「流之防護我為語」〔之義〕。 「此等由慧可閉塞」〔之句中〕,「慧」者,是慧知解、思擇、簡擇、擇法、觀察、思察、省察、賢明、善巧、巧妙、辨別、思念、普觀、廣〔慧〕、慧導者、觀(毘鉢舍那)、正知、鞭、慧、慧根、慧力、慧刀、慧殿、慧明、慧光、慧燈、慧寶、不癡、擇法、正見。「此等由慧可閉塞」者,是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閉塞」、遮斷、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於「一切行無常」之知見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閉塞、遮斷、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於「一切行是苦」之知見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閉塞、遮斷、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於「一切法是無我」之知見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閉塞、遮斷、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於「緣無明而有行」之知見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閉塞、遮斷、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於「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之知見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閉塞、遮斷、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於「無明之滅故而有行之滅」、「行之滅故而有識之滅」、「識之滅故而有名色之滅」、「名色之滅故而有六處之滅」、「六處之滅故而有觸之滅」、「觸之滅故而有受之滅」、「受之滅故而有愛之滅」、「愛之滅故而有取之滅」、「取之滅故而有有之滅」、「有之滅故而有生之滅」、「生之滅故而有老死滅」之知見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閉塞、遮斷、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此是苦」、「此是苦之集」、「此是苦之滅」、「此是至苦滅道」之知見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閉塞、遮斷、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此是漏」、「此是漏之集」、「此是漏之滅」、「至此漏滅道」之知見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閉塞、遮斷、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此等諸法應知通」、「此等諸法應徧知」、「此等諸法應捨斷」、「此等諸法應修習」、「此等諸法應作證」之知見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閉塞、遮斷、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六觸處之集、滅沒、樂味、過患與出離之知見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閉塞、遮斷、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五取蘊之集、滅沒、樂味、過患與出離之知見者,四大種之集、滅沒、樂味、過患與出離之知見者,「所有集之法一切是此滅法」之知見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閉塞、遮斷、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此是「此等由慧可閉塞」〔之義〕。故世尊宣說。 世尊宣曰:「阿耆多! 世間所有煩惱流     其等遮障乃是念 流之防護我將語     此等由慧可閉塞」 ## 五 尊者阿耆多曰: 「慧與念為我所尊     〔與此同倫〕名與色 如何情況歸湮滅     彼為我問請為語」 (一〇三六) 「慧與念」〔之句中〕,「慧」者,是所有慧、知解、思擇、簡擇、擇法、觀察、思察、省察、賢明、善巧、巧妙、辨別、思念、普觀、廣〔慧〕、慧、導者、觀、正知、鞭、慧、慧根、慧力、慧刀、慧殿、慧明、慧光、慧燈、慧寶、不癡、擇法、正見。「念」者,是所有念、隨念……乃至(一八頁參照)……是正念。此是「尊者阿耆多曰,慧與念」〔之義〕。 「我尊!名與色」〔之句中〕,名者,是受想、行識之四無色蘊。「色」者,是地、水、火、風之四大種所造色。「我尊」者,此是敬語、敬重語、尊重語、尊敬語。此是「我尊!名與色」〔之義〕。 「彼為我問請為語」〔之句中〕,「彼於我」者,是我問、我乞、我求、我信樂之。「請為語」者,是請語、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彼為我問請為語」〔之義〕。 「如何情況歸湮滅」,此是何情況而滅、寂滅、滅沒、安息耶?此是「如何情況歸湮滅」〔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阿耆多曰: 「慧與念為我所尊     〔與此同倫〕名與色 如何情況歸湮滅     彼為我問請為語」 〔世尊宣:〕阿耆多! ## 六 汝斯所質問     我將為汝說 名與色無餘     為湮滅之時 由於識之滅     此處〔慧、念、名色〕滅(一〇三七) 「汝斯所質問」〔之句中〕,如斯所質問是慧、念、名色。質問,是問、乞、求、信樂。 阿耆多!「我將為汝說」〔之句中〕,「阿耆多」者,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我將說」者,是其我將說、言、示、將施設、將確立、將開顯、將分別、將顯示、將說明慧、念、名色。此是阿耆多!「我將為汝說」〔之義〕。 「名與色無餘,為湮滅之時」〔之句中〕,「名」是四無色蘊。色者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無殘」者,是普徧、一切之一切,無殘是無餘〔之義〕。無殘者,此是徧取之語。湮滅者、是滅、寂滅、滅沒、安息。此是「名與色無殘,為湮滅之時」〔之義〕。 「由於識之滅,此處〔慧、念、名色〕滅」,依須陀洹道智行作識之滅,而除[2]七有可生起無始輪迴之所有名與色,一切於此時湮滅、寂滅、滅沒、安息。依斯陀含道智行作識之滅,而除[3]二有可生起五有之所有名與色,一切於此時湮滅、寂滅、滅沒、安息。依阿那含道智行作識之滅,而除[4]一有可生起欲有之所有名與色,一切於此之時湮滅、寂滅、滅沒、安息。依阿羅漢道智行作識之滅,可生起所有名與色,一切於此之時湮滅、寂滅、滅沒、安息。於無餘般涅槃界般涅槃阿羅漢前識之滅而慧、念、名、識於此之時湮滅、寂滅、滅沒、安息。此是「由於識之滅,此處此湮滅」〔之義〕。故世尊宣示。 ᅟᅟ==[2] 七有。須陀洹之最劣者亦言極七反之生,而在惡趣世間不但絕對不墮,在人天世間亦只為今後最高七回生起而在其後稱為般涅槃。故須陀洹除七有而在其以上無輪迴事。有關此點及在有關次之二註 Visuddhi-magga P. 709f. 及俱舍論賢聖品(大正二九、一二三a以下)等參照。== ᅟᅟ==[3] 二有云云。如斯陀含義釋為一來,此只向人世間來一回而今後往人天世間一次生起後而為般涅槃。故斯陀含只殘留二有之輪迴。== ᅟᅟ==[4] 一有。如阿那含雖義譯為不還,在此人世間已不還來,一回生於色界天由其處般涅槃。故阿那含只有向色界之一有生起,無向欲界生起煩惱。== 〔世尊宣:〕「阿耆多! 汝斯所質問     我將為汝說 名與色無殘     為湮滅之時 由於識之滅     此處此湮滅」 ## 七 所有法之察悟者(阿羅漢)     及茲一般之有學 彼等行動(行道)     問我尊智者(佛)請語我(一〇三八) 「所有法之察悟者」〔之句中〕,法之察悟者是阿羅漢、漏盡者。何故阿羅漢、漏盡者謂法之察悟者耶?彼等察悟法、知法、考量法、度知法、辨知法、辨別法。〔即〕「一切行是無常」以察悟法、知法、考量法、度知法、辨知法、辨別法。「一切行是苦」以察悟法……乃至……「一切法是無我」以察悟法,「緣無明而有行」以察悟法……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所有集之法皆是滅法」以察悟法、知法、考量法、度知法、辨知法。或又在彼等〔阿羅漢〕已察悟蘊、察悟界、察悟處、察悟趣、察悟生起、察悟結生、察悟有、察悟輪迴、察悟輪轉。或又彼等在蘊之終邊、在界之終邊、在處之終邊、在趣之終邊、在生起之終邊、在結生之終邊、在有之終邊、在輪迴之終邊、在輪轉之終邊、在最後有、在最後之身體、在最後之持身者、是為阿羅漢。 [5]此為彼等最後身     此為最終之身體 最後之生死輪迴     彼等無有再有事 ᅟᅟ==[5] 本偈雖由 Thag. 202 之引用,文句則有多少相違。== 謂彼阿羅漢漏盡者是法之察悟者。此是「所有法之察悟者。」 「及茲一般之有學」〔之句中〕,「有學」者,何故言為有學耶?為學故是有學。學何耶?(一)亦學增上戒,(二)亦學增上心,(三)亦學增上慧。 (一)增上戒學者云何?茲有比丘,具戒,防護別解脫律儀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於微細之罪亦生怖畏,受持學諸學處〔戒〕。小戒蘊、大戒蘊、戒、住立、初行、自制、律儀、諸善法得達之首先、最先,此是增上戒學。 (二)增上心學者云何?茲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禪而住。於尋伺止息之故,為內之淨、為心之專一、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有具足第二禪而住。於喜之捨離故,住於有捨,有念有正知而以身受樂——說彼諸聖者「有捨有念而樂住」——具足第三禪而住。捨斷樂故、捨斷苦故、滅沒喜、憂故、成為不苦不樂、由捨念之清淨具足第四禪而住。此是增上心學。 (三)增上慧學者云何?茲有比丘具慧——是聖,為決擇,至正苦之盡滅——具備有關於生滅之慧。彼如實知解此是苦,如實知解此是苦之集,如實知解此是苦之滅,如實知解此是至此苦滅之道。如實知解此是漏,如實知解此是漏之集,如實知解此是漏之滅,如實知解此是至漏滅之道。此是增上慧學。 〔彼等有學〕學顧念此等三學,知而學、見而學、觀察而學、於心決意而學、以信信解而學、勉勵競進而學、使現起念而學、等持心而學、以慧知解而學、知通應知通而學、徧知應徧知而學、捨斷應捨斷而學、修習應修習而學、作證應作證而學、行、修行、正行、正持而行。由此而言為有學。「一般」者,是多此等之有學。〔即〕須陀洹與〔須陀洹〕向、斯陀含與〔斯陀含〕向、阿那含與〔阿那含〕向及[6]阿羅漢與〔阿羅漢〕向。所謂「茲」者,是於此佛教之見,於此之忍〔智〕,於此之意欲,於此之持說,於此之法,於此之律,於此之法與律,於此之宣說,於此之梵行,於此之師教,於此之身體,於此之人界。此是「及茲一般之有學」〔之義〕。 ᅟᅟ==[6] 阿羅漢若為無學,在此處亦舉為有學是誤解。== 「彼等行動〔行道〕,問我尊智者請語我」者,是尊師「智者」、賢者、覺慧者、知者、辨知者、有慧者、請語「彼等」法之察悟者及有學之「行動」所作、行為、所行、行處、住、行道。「問」者所問、質問、被乞、被求、信樂。「請語」者,是請語、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我尊」者,此是敬語、敬重語、尊重語、尊敬語。此是「彼等行動〔行道〕,問我尊智者請語我」〔之義〕。故彼之婆羅門言。 所有法之察悟者     及茲一般之有學 彼等行動〔行道〕     問我尊智者請語我 ## 八 諸欲不可為貪求     意之混濁不可有 善巧而於一切法     比丘有念應普行 (一〇三九) 「諸欲不可為貪求」〔之句中〕,欲者,概言之,是(一)事欲與(二)煩惱欲之二欲。 (一)事欲〔欲之對象物〕者云何?適意之色、適意之聲、適意之香、適意之味、適意之觸、敷物、著物、奴婢、奴僕、山羊、羊、鷄、豚、象、牛、馬、牝馬、田園、宅地、金〔銀〕、貨幣、村、街、王市、國土、地方、〔四兵之〕營舍、倉庫及所有染愛事物是事欲(欲之對象)。又有過去之〔事〕欲、有未來之〔事〕欲、有現在之〔事〕欲。有內之〔事〕欲、有外之〔事〕欲、有內外之〔事〕欲。有劣之〔事〕欲、中之〔事〕欲、勝之〔事〕欲、惡趣之〔事〕欲、人之〔事〕欲、天之〔事〕欲。[7]現起之〔事〕欲、[8]化作之〔事〕欲、由[9]他而所化作之〔事〕欲。有徧取之〔事〕欲、不徧取之〔事〕欲、我執之〔事〕欲、我所不執之〔事〕欲。欲界之一切諸法,無色界之一切諸法亦為渴愛之據所、渴愛之所緣而由欲愛之義、由染著之義、由使起憍之義而為〔事〕欲、此等言為事欲。 ᅟᅟ==[7] 令現起之事欲(Paccupaṭṭhitā)是除去地獄,為其餘之惡趣有情、人、四大王天乃至都率天。== ᅟᅟ==[8] 化作之事欲(nimmitā)是化樂天。== ᅟᅟ==[9] 由他而化作之事欲(Paranimmitā)是他化自在天。== (二)煩惱欲者云何?欲是〔煩惱〕欲、貪是〔煩惱〕欲、欲貪是〔煩惱〕欲、思惟是〔煩惱〕欲、貪是〔煩惱〕欲、思惟貪是〔煩惱〕欲。彼對〔五種〕欲是欲欲、欲貪、欲喜、欲愛、欲愛情、欲熱惱、欲昏迷、欲縛著、欲暴流、欲軛、欲取、欲貪蓋。 [10]欲!我見汝之根本     欲!汝由思惟而生 欲!我不思惟於汝     如是汝將成無有 ᅟᅟ==[10] 本偈為 J. III, 450 之引用。MNd. 2; 28; Mahāvastu III. 190 等參照。== 此等謂煩惱欲 貪求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四頁參照)……貪欲、貪、成為不善根。 「諸欲不可為貪求」者,是不可貪求事欲、煩惱欲,不可障礙於〔彼等〕,離貪求、捨貪求、唾棄貪求、脫貪求、捨遣貪求、離貪、捨貪、脫貪、捨遣貪、不愛、寂滅、清涼、受樂、自為梵而住。此是「諸欲不可為貪求」〔之義〕。 「意之混濁不可有」〔之句中〕,「意」者,是心意、意所、心臟、淨白〔心〕、意、意處、意根、識、識蘊、隨順〔觸等法〕之意識界。由身惡行而心混濁、動轉、搖、衝突、動搖、動亂而不寂滅。由於語惡行、意惡行、貪、瞋、癡、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強情、激情、慢、過慢、憍、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而心混濁、動轉、搖、衝突、動搖、動亂而不寂滅。「意之混濁不可有」者,是由心而不混濁、不動轉、不搖、不衝突、不動搖、不動亂、應為寂滅,捨混濁諸煩惱、捨斷、除去、滅除、使之滅無,遠離諸煩惱之混濁、離、捨離、出離、棄遣、寂滅、離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意之混濁不可有」〔之義〕。 「善巧而為一切法」者,是〔知〕「一切行無常」而善巧一切諸法,〔知〕「一切行是苦」而善巧一切諸法,〔知〕「一切法無我」而善巧一切諸法,〔知〕「緣無明而有行」而善巧一切諸法……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知〕「所有集之法皆是滅法」而善巧一切諸法。如斯是「善巧而為一切諸法」〔之義〕。 或又〔知〕「無常」而善巧一切諸法,〔知〕「是苦、病、癰、箭、痛、惱、敵、毀、疾、禍、不快、怖畏、災患、動、壞、不恒、無救護所、無避難所、無歸依所、不成為歸依者、是空缺、空虛、空、無我、過患、變易法、不堅實、痛恨、殺戮者、非有、有漏、有為、魔食、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悲苦憂惱法、雜染法、集、滅沒、[11]不樂味、過患、[12]不出離」而成善巧一切諸法。如斯亦是「一切諸法而為善巧」〔之義〕。 ᅟᅟ==[11] 不樂味(anassādato)在 MNd. 53 同文之個所雖為 assādato 在今之情況則不正確。== ᅟᅟ==[12] 不出離(anissaraṇato)在 MNd. 53 之同文個所雖為 nissaraṇato 在今之位則不正確。== 或又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念處善巧、正勤善巧、神足善巧、力善巧、覺支善巧、道善巧、果善巧、涅槃善巧。如斯亦是「一切諸法而為善巧」〔之義〕。 或又一切〔即〕言一切眼與色、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之一切言為十二處。對內外之〔十二〕處貪之捨斷、根絕、如被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故,由此而亦善巧一切諸法。此是「一切諸法而為善巧」〔之義〕。 「比丘有念應普行」〔之句中〕,有念者,是由四原因而有念。〔即〕對身修習身隨觀念處而有念,對受、對心、對法修習法隨觀念處而有念。又由他之四原因而亦有念。〔即〕由不念之迴避而有念,以念行應行諸法故而有念,〔以念〕害破念之對治諸法故而有念,不忘失念因之諸法故而有念。又由他之四原因而亦有念。〔即〕具備念之故而有念,以念能為自在故而有念,練達念之故而有念,由念不退轉故而有念。又由他之四原因而亦有念。〔即〕念之故而念、寂之故而有念,寂止之故而有念,具備善人之法故而有念。由佛隨念而有念,由法隨念而有願,由僧隨念而有念,由戒隨念而有念,由捨隨念而有念,由天隨念而有念,由安般念而有念,由死念而有念,由身至念而有念,由寂止隨念而有念。所有念、隨念、現念、念、憶持、沈潛、不忘失、念、念根、念力、正念、念覺支、一行道〔一乘道〕此言為念。具此之念、正具、達、正達、成、正成、令具備者言為有念。 比丘者,是[13]破壞七法故是比丘。〔即〕(一)破壞有身見,(二)破壞疑,(三)破壞戒禁取,(四)破壞貪,(五)破壞瞋,(六)破壞癡,(七)破壞慢。彼破壞雜染而齎再有、有不安有苦報、齎未來之生老死諸之惡不善法。 ᅟᅟ==[13] 比丘(bhikkhu)(由 bhikkhati<desid. √bhaj)而來者,bhikkhu 為 bhinna<√bhid 有(破壞)之意味,此不過世俗的語源之解釋而已。== [14]世尊宣示:「薩毘耶! ᅟᅟ==[14] 本偈由 Sn. 514 之引用。MNd. 71; Mahāvastu III, 395; 佛本行集經卷三九(大正三、八三四a)等參照。== 汝自由道使〔修習〕     至般涅槃度疑惑 已成〔梵行〕捨斷有     滅盡再有成比丘」 「比丘有念應普行」者,有念比丘應「普行」、應有念而步行、有念而立、有念而坐、有念而臥、有念而往、有念而來、有念而前視、有念而顧視、有念而屈身、有念而伸身、有念而携僧伽梨依、鉢衣、有念而行、有念而行作、應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此是「比丘有念應普行」〔之義〕。故世尊宣示: 諸欲不可為貪求     意之混濁不可有 善巧而為一切法     比丘有念應普行 〔世尊說法之偈〕將終?彼婆羅門向與同一欲、同一加行、同一意趣、同一熏習之熏習者之數千生類云:「所有集之法皆是滅法」已生遠塵離垢之法眼。又彼之婆羅門之心為無取而已解脫諸漏。將得阿羅漢果,已消失羚羊皮、結髮、樹皮衣、杖、[15]曼陀羅、髮、鬚。彼成著[16]黃色之袈[A1]裟依,携僧伽梨衣之比丘而由隨義之行道而合掌,禮拜世尊,坐曰:「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 ᅟᅟ==[15] 曼陀羅(maṇḍalā)在底本雖有 maṇḍalu,今從 PTS 本 Intro. XXIV。但此時,曼陀羅為何意義不明。== ᅟᅟ==[16] 黃色之(Paṇḍu)在底本雖有 bhaṇḍa,今從 PTS 本。== ᅟᅟ==[A1] 裟【CB】,娑【南傳】== 阿耆多學童所問之義釋第一〔畢〕 # 第二 帝須彌勒學童所問之義釋 ## 一 尊者帝須彌勒曰: 「誰能滿足此世耶     誰無動〔貪〕之事耶 兩邊〔極端〕誰知通     不著〔端〕中以慧智 請言誰為大人耶     誰在此處超縫〔愛〕」 (一〇四〇) 「誰能滿足此世耶」者,是〔誰在此世間〕有滿足、悅意,完全之思惟耶?此是「誰能滿足此世耶」〔之義〕。 「尊者帝須彌勒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此是句之接續、句之相合、句之圓滿、字之合體、文之接著、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語、敬重語、尊敬語。「帝須」者,是彼婆羅門之名、稱、名稱、施設、言說、名、名業、命名、詞、文、稱呼。「彌勒」者,是彼婆羅門之姓、稱、名稱、施設、言說、名、名業、命名、詞、文、稱呼。此是「尊者帝須彌勒曰」〔之義〕。 「誰無動之事耶?」是愛動、見動、慢動、煩惱動,此等之「動」誰無有之事耶?不存耶?不存在耶?不能得耶?所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燒耶?此是「誰無動事耶」〔之義〕。 「兩邊誰知通」者,誰知通兩邊、為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兩邊誰知通」〔之義〕。 「不著端、中以慧智」者,是不著、不固著、出離、棄遣、離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耶?此是「不著端、中以慧智」〔之義〕。 「請言誰為大人耶?」是請言誰為大人、最高人、最勝人、最殊勝人、秀逸人、最上人、勝妙人、請語誰、考誰、話誰、見誰、言說誰?此是「請言誰為大人耶」〔之義〕。 「誰在此處超縫愛?」者,是誰縫、凌渴愛、凌駕、越、超越、離越。此是「誰在此處超縫愛」〔之義〕。故婆羅門言。 尊者帝須彌勒曰: 「誰能滿足此世耶     誰無動〔貪〕之事耶 兩邊極端誰知通     不著端中以慧智 請言誰為大人耶     誰在此處超縫愛」 ## 二 世尊宣示:「彌勒! 於諸欲中具梵行     常為有念離渴愛 比丘寂滅察悟〔法〕     在彼無有動之事 (一〇四一) ## 三 極端兩邊彼知通     不著端中以慧智 我言彼為一大人     彼在此處超縫愛」 (一〇四二) 「於諸欲中具梵行」〔之句中〕,欲者,概言之,是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三八頁參照)……此等言為事欲……乃至(二七頁參照)……此等言為煩惱欲。「具梵行」〔之句中〕,梵行者,是遠離犯不妙法〔婬法〕之事,離、離去,是〔彼之〕離、不作、不行、不干犯、不越限。又為不由教說〔經典說〕言由〔阿毘達磨說〕,梵行者,是八支聖道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具此八支聖道,正具、達、正達、成、正成、所具備者言具梵行者。譬如由財產而言具財產者,由財富而言具財富者,由名聲而言具名聲者,由工巧而言具工巧者,由戒而言具戒者,由精進而言具精進者,由慧而言具慧者,由明而言具明者,如斯,具此八支聖道、正具、達、正達、成、正成、之所具備者言為具梵行者。此是「在諸欲中具梵行」〔之義〕。 「彌勒」者是世尊稱呼彼婆羅門之姓。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此……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彌勒!」〔之義〕。 「常有念離渴愛」〔之句中〕,渴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捨斷此之渴愛、正斷、寂滅、安息、不得令生起、以智火所燒者是離渴愛者、捨渴愛者、唾棄渴愛者、脫渴愛者、捨斷渴愛者、捨遣渴愛者、離貪者、捨貪者、唾棄貪者、脫貪者、捨斷貪者、捨斷貪者彼無愛,消滅〔煩惱〕,為清涼,覺受樂,自為梵而住。「常」者,是於常,於一切狀態、一切時、常時、恒時、常恒、繼續、不絕、如逐次水波之生無間斷、無間、相續、相接、食前、食後、初夜、中夜、後夜、新月〔黑分〕、滿月〔白分〕、兩季、冬季、夏季、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有念」者,是由四原因而有念。〔即〕對身而修習身隨觀念處者而有念……乃至(三一頁參照)……言彼為有念。此是「常為有念離渴愛」〔之義〕。 「比丘察悟〔法〕寂滅〔煩惱〕」〔之句中〕,「察悟」者,是智。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頁參照)……是不疑、擇法、正見。「察悟」者,是由察悟而知、考量、度知、辨知、而明暸。〔即〕「一切行是無常」由察悟而知、考量、度知、辨知、而明暸。「一切行是苦」、「一切法無我」、「緣無明而有行」……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所有集之法皆是此滅法」由察悟而知、考量、度知、辨知、而明暸。「是苦、病、癰、箭……乃至(二九頁參照)……不出離由察悟而知、考量、度知、辨知、而明暸。」「寂滅」者,是貪之寂滅故是為消滅、瞋之寂滅故是為消滅、癡之寂滅故是為消滅,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強情、激情、慢、憍、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之寂滅故是為消滅。比丘者,是破壞七法故是為比丘……乃至(三一頁參照)……〔梵行〕已行,滅盡再有者,此為比丘。此是「比丘消滅察悟〔法〕」〔之義〕。 「於彼無有動之事」〔之句中〕,「於彼」者,是阿羅漢、漏盡者。「動」者,是愛動、見動、慢動、煩惱動、業動。於彼無有此等之動事,不存、不存在、不能得、被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而燒。此是「於彼無有動之事」〔之義〕。 「極端兩邊彼知通,不著〔端〕中以慧智」〔之句中〕,「邊」〔極端〕者,是觸一邊,觸之集〔原因〕是第二邊。過去是一邊,未來是第二邊。樂受是一邊,苦受是第二邊。名是一邊,色是第二邊。六內處是一邊,六外處是第二邊。有身是一邊,有身之集是第二邊。「慧智」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頁參照)……是不癡、擇法、正見。「著」者,是(一)愛著與(二)見著之二著。 (一)愛著者云何?由渴愛者而有「此是我物,彼是我物,此等是我物,唯此是我物,我之色、聲、香、味、觸、敷物、著物、奴婢、奴僕、山羊、羊、鷄、豚、象、牛、馬、牝馬、田園、宅地、金〔銀〕、貨幣、村、街、王市、國土、地方、〔四兵〕之營舍、倉庫」為境界、限界、限定、制限而把取我執有限之物——又一切大地由渴愛而我執——乃至成為百八渴愛之[1]作用。此是愛著。 ᅟᅟ==[1] 作用者(Vicaritā)在底本雖有(Viparītā)(使顛倒),今從 PTS 本及 MNd. 49 之同文之句。== (二)見著者云何?有[2]二十事有身見[3]有十事邪見、[4]十事有邊見、所有如斯類之見、惡見、見執、見難路、見曲邪、見異動、見結、執、執取、住著、取、邪道、邪路、邪性、異學處、邪倒執、違邪執、顛倒執、對不如實如實執、乃至六十二見。此是見著。 ᅟᅟ==[2] 有關有二十事有身見,本卷二五六頁參照。== ᅟᅟ==[3] 有關十事有邪見,本卷三七五- 三七六頁參照。== ᅟᅟ==[4] 有關十事有邊見,大義釋一、七三頁註[26]參照。== 「極端兩邊彼知通,不著端中以慧智」者,彼以慧智知通兩邊與中央;知,考量、度知、辨知、而為明暸;「不著」,不附著、於不著、於不附著、出離、棄遣、離脫、離縛、於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兩邊彼知通,不著端中以慧智」〔之義〕。 「我言彼為大人」〔之句中〕,大人者,是大人、最高人、最勝人、最殊勝人、透逸人、最上人、勝妙人。「我言」、語、考、話、見、言說彼為大人。尊者舍利弗向世尊如斯言:「[5]尊師!言為大人者,尊師究竟!由云何而為大人耶?」「舍利弗!心解脫故我言為大人。心勝解故非言為大人。舍利弗!然者,心解脫者云何?舍利弗!茲有比丘,對內之身而身隨觀,有熱心、有正知、有念、而住於調伏世間之貪憂。對彼之身而身隨觀而住者之心離貪,不取而解脫諸漏。對受、心、法隨觀〔受、心、〕法,有熱心、有正知、有念、而住於調伏世間之貪憂。對此之法為法隨觀而住者之心離貪,不取而解脫諸漏。舍利弗!如斯比丘是心解脫者。舍利弗!心解脫故我言為大人。心勝解故非言為大人。此是『我言彼為大人』〔之義〕。」 ᅟᅟ==[5] 以下之文由 S. V, 158(S. 47, 11, mahāpurisa)之引用。雜阿含六一四經(大正二、一七二a)參照。== 「彼於此處超縫愛」〔之句中〕,縫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四頁參照)……是貪欲、貪、不善根。捨斷、此縫渴愛、正斷、寂滅、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是凌、越縫渴愛、凌駕、越、超越、離越。此是「彼於此處超縫愛」〔之義〕。故世尊宣說。 世尊宣示:「彌勒! 於諸欲中具梵行     常為有念離渴愛 比丘寂滅察悟〔法〕     在彼無有動之事 極端兩邊彼知通     不著端中以慧智 我言彼為一大人     彼在此處超縫愛」 〔世尊說法之〕偈將終,彼婆羅門與同一欲、同一加行、同一意趣、同一熏習之所熏習者,於數千之生類:「所有集法皆是滅法」之遠塵離垢之法眼生。又彼婆羅門之心無取而解脫諸漏。將得阿羅漢果,羚羊皮、結髮、樹皮衣、杖、[6]曼陀羅、髮、鬚已消失。彼成著[7]黃色之袈娑衣、携僧伽梨衣、鉢衣之比丘而由隨義之行道而合掌,禮拜世尊: ᅟᅟ==[6] 前義釋之註[15]參照。== ᅟᅟ==[7] 前義釋之註[16]參照。== 「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帝須彌勒學童所問之義釋第二〔畢〕 # 第三 富那迦學童所問之義釋 ## 一 尊者富那迦曰: 「〔佛〕見根本為不動     我已前來欲質問 為何仙人剎帝利     婆羅門及〔其他〕人 彼等在於此世間     廣營供養諸天神 世尊!我奉問尊師     尊師示彼請語我」 (一〇四三) 「〔佛〕見根本為不動」〔之句中〕,動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四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佛世尊捨斷根絕、彼之動、渴愛,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為不生起者。故佛是「不動」者。動之捨斷故是不動,世尊雖對利得亦不動、雖對不利得亦不動、雖對名聲亦不動、雖對不名聲亦不動、雖對賞讚亦不動、雖對毀訾亦不動、雖對樂亦不動、雖對苦亦不動、不動、不怖動、不動搖、不震、不震動、不震駭、此是不動者。「見根本」者,是世尊見根本、見因、見因緣、見發生、見等起、見食、見所緣、見緣、見集。 有三不善根,〔即〕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即世尊如斯說:「[1]諸比丘!為諸業之集起有此等之三因緣。〔即〕為諸業之集起有貪因緣、有瞋因緣、有癡因緣。諸比丘!由貪所生之業、瞋所生之業、癡所生之業天不能認(得),人不能得,又其他所有善趣亦〔不能得〕,但諸比丘!由貪所生之業、瞋所生之業、癡所生之業而地獄認(得),畜生界得,餓鬼界得,又其他所有惡趣〔得〕。此等三不善根是地獄、畜生界、餓鬼界之身體發生〔因〕」。如斯世尊知見。如斯世尊見根本……乃至……是見集。 ᅟᅟ==[1] 以下之文由 A. III, 338f 之引用。在引文中有多少之省略。== 有三善根,〔即〕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癡善根。即世尊如斯說:「[2]諸比丘!〔為諸業之集起〕有此等之三因緣……乃至……諸比丘!由無貪所生之業、無瞋所生之業、無癡所生之業而不得地獄,不得畜生界,不得餓鬼界,又其他所有惡趣〔不得〕。但諸比丘!由無貪所生之業、無瞋所生之業、無癡所生之業而天得,人得,又其他所有善趣〔得〕。此等三善根是天人之身體發生〔因〕」,如斯世尊知見,如斯世尊見根本……乃至……是見集。 ᅟᅟ==[2] 以下之文由 A. III, 339 之引用。== 又世尊已如斯說:「[3]諸比丘!所有不善而有不善分,屬於不善之諸法皆以無明為根本,與無明合體。無明若害破,彼等皆至害破」。世尊如斯知見,如斯世尊見根本……乃至……是見集。 ᅟᅟ==[3] 以下之文由 S. II, 263 之引用。== 又世尊已如斯說:「[4]諸比丘!所有善而有善分,屬於善諸法皆以不放逸為根本,與不放逸合體。說不放逸是彼等諸法之最高」。世尊如斯知見,如斯世尊見根本……乃至……是見集。 ᅟᅟ==[4] 以下之文由 S. V, 91 之引用。== 或又世尊知見:「無明是行之根本,行是識之根本,識是名色之根本,名色是六處之根本,六處是觸之根本,觸是受之根本,受是愛之根本,愛是取之根本,取是有之根本,有是生之根本,生是老死之根本」世尊知見,如斯世尊見根本……乃至……見集。 [5]或又世尊知見:「眼是眼病之根本,耳是耳病之根本,鼻是鼻眼病之根本,舌是舌病之根本,身是身病之根本,意是心病之根本」世尊知見。如斯世尊見根本、見因、見因緣、見發生、見等起、見食、見所緣、見緣、見集。此是「〔佛〕見根本為不動」〔之義〕。 ᅟᅟ==[5] 以下「世尊知見」為止之文,於底本雖揭與前之註[03]同一引用文:「又世尊如斯說」,明顯是誤。今從 PTS 本。== 「尊者富那迦曰」〔之句中〕,「曰」,是句之接續。「尊者」是敬語。「富迦那」,是彼婆羅門之名。 「我已前來欲質問」,我來欲質問,欲質問而我來,欲聞質問之〔回答〕而我來。如斯是「我已前來欲質問」〔之義〕。或又欲質問之人人,欲行質問之人人,欲聞質問之〔回答〕之人人來至,赴往,接近,近侍。如斯亦是「欲質問而來」〔之義〕。或又欲問尊師而來者(我),尊師為有能者、有力者,與我共同而問、說、答、顯示、得語。如斯亦是「我來欲質問」〔之義〕。 「為何仙人〔等〕之人人」〔之句中〕,所謂「為何」者,是依何、止著、繫著、近著、縛著、信解。「仙人」者,是謂有仙人之名者。即所有活命〔外學〕出家為仙人之出家尼乾結髮〔外學〕苦行者。「人人」即是人人之事。此是「為何仙人〔等〕之人人」〔之義〕。 「剎帝利與婆羅門於諸天神〔之句中〕」,剎帝利者,是所有剎帝利(王族)之出生者,婆羅門是所有呼為「卿者」(婆羅門族)。 「諸天神」者,是活命〔外學〕之弟子以活命〔外學〕是天神。於尼乾之弟子,尼乾是天神,於結髮〔外學〕之弟子,結髮〔外學〕是天神,於普行者之弟子,普行者是天神,於驅擯者之弟子,驅擯者是天神。於[6]象務者,象是天神,於馬務者,馬是天神,於牛務者,牛是天神,於鷄務者,鷄是天神,於鴉務者,鴉是天神,於世天務者,世天〔力士〕是天神,於力天務者,力天〔力士〕是天神,於滿賢務者,滿賢〔夜叉〕是天神,於珠賢務者,珠賢〔夜叉〕是天神,於火務者,火是天神,於龍務者,龍是天神,於金翅鳥務者,金翅鳥是天神,於夜叉務者,夜叉是天神,於阿修羅務者,阿修羅是天神,於犍闥婆務者,犍闥婆是天神,於大王務者,大王是天神,於月務者,月是天神,於太陽務者,太陽是天神,於帝釋務者,帝釋是天神,於梵天務者,梵天是天神,於天務者,天是天神,於方務者,〔禮拜〕方角是天神,各自禮拜所供養者是彼人人天神。此是「廣為供養諸天神」〔之義〕。 ᅟᅟ==[6] 象務者是崇拜象,是立誓為象之模倣者。就其他亦可推知。== 「於此世間,廣營供養」〔之句中〕,供養〔物〕者,是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食物、飲物、著物、乘物、鬘、香、塗油、臥牀、住宅、燈具〔等〕之施物。「營供養」者,(一)求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食物、飲物、著物、乘物、鬘、香、塗油、臥牀、住宅、燈具〔等〕供養之覓求、所徧求之人人亦營供養。又(二)是準備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食物、飲物、著物、乘物、鬘、香、塗油、臥牀、住宅、燈具〔等〕供養之人人亦營供養。又(三)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食物、飲物、著物、乘物、鬘、香、塗油、臥牀、住宅、燈具〔等〕供養〔物〕之施、獻、施捨人人亦營供養。「廣」者,(一)此等供養〔物〕多,又(二)獻此等供養之人人多,又(三)此等之受施者多。 (一)此等供養〔物〕多者云何?此等之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食物、飲物、衣物、乘物、鬘、香、塗油、臥牀、住宅、燈具〔等〕之供養〔物〕多。此是「此等供養〔物〕多」。(二)獻此等供養之人人多者云何?是獻此等供養人人之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天人等多。此是獻此等供養人人之多。(三)此等之受施者多者云何?是此等受施者之沙門、婆羅門、乞丐者、行乞者〔及彼等之〕弟子。此是「此等之受施者多」。 「在此世間」者,是於人世間。此是「彼等於此世間」〔之義〕。 「世尊!我奉問尊師,尊師請語我」〔之句中〕,問者,是(一)為欲明解未見之問,(二)為欲〔向他〕合流已見之問,(三)為欲斷疑念之問之三問。 (一)為欲明解未見之問者云何?原來〔某者之〕特相未知、未見、未考量、未度知、未辨知、於未明暸之時,為欲知見,為欲考量,為欲度知,為欲辨知,為欲明暸而問。此是「為欲明暸未見之問」。 (二)為欲〔向他〕合流已見之問者云何?原來〔某者之〕特相已知見、考量、度知、辨知、為明暸之時,為欲與他諸賢之說合流而問。此是「為欲向他合流已見之問」。 (三)為斷疑念之問者云何?原來〔就某事〕「如斯耶?不然耶?何耶?云何耶?」為疑所襲,為疑念所襲,於生迷惑之時,彼為欲斷〔彼〕疑念而問。此是「為欲斷疑念之問」。有此等之三問。 更有(一)人問、(二)非人問、(三)化人問之三問。 (一)人問者云何?是人接近佛世尊而問。〔即〕比丘問,比丘尼問,優婆塞問,優婆夷問,王問,剎帝利問,婆羅門問,毘舍問,首陀問,在家者問,出家者問。此是「人問」。 (二)非人問者云何?是非人接近佛世尊而問。〔即〕龍問、金翅鳥問、夜叉問、阿修羅問、犍闥婆問、大王問、帝釋問、梵天問、天神問。此是非人問。 (三)化人問者云何?世尊〔自〕有四肢五體化作完具諸根意所成之色身,彼之化人接近佛世尊而問,世尊答彼。此是化人問。有此等之三問。 更有(一)[7]自義問、(二)他義問、(三)兩義問之三問。 ᅟᅟ==[7] 自義問(attatthapucchā)他義問(paratthapucchā)之二語在 MNd. 340 之同文個所雖使為過去問(atītapucchā)未來問(anāgaṭapucchā),恐為誤傳吧。可以如今。== 更有(一)現世義問、(二)來世義問、(三)[8]第一義問之三問。 ᅟᅟ==[8] 第一義問(paramatthapucchā)MNd. 340 同文之個所雖為兩義問(ubhayatthapucchā),而如現在的為正。== 更有(一)無罪義問、(二)無煩惱義問、(三)淨白義問之三問。 更有(一)過去問、(二)未來問、(三)現在問之三問。 更有(一)內問、(二)外向、(三)內外問之三問。 更有(一)善問、(二)不善問、(三)無記問之三問。 更有(一)蘊問、(二)界問、(三)處問之三問。 更有(一)念處問、(二)正勤問、(三)神足問之三問。 更有(一)根問、(二)力問、(三)覺支問之三問。 更有(一)道問、(二)果問、(三)涅槃問之三問。 「世尊!我奉問尊師」者,我向尊師問,向尊師乞,向尊師求,向尊師信樂,請為我說。此是「我奉問尊師」〔之義〕。「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尊師示彼請語我」者,是請語我,請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世尊!我奉問尊師,尊師示彼請語我」〔之義〕。故婆羅門言。 尊者富那迦曰: 「〔佛〕見根本為不動     我已前來欲質問 為何仙人剎帝利     婆羅門及〔其他〕人 彼等在於此世間     廣營供養諸天神 世尊!我奉問尊師     尊師示彼請語我」 ## 二 世尊宣示:「富那迦! 所有此等之仙人     剎帝利與婆羅門 彼等在於此世間     廣營供養諸天神 彼等希望此狀態     依著老〔死〕營供養」 (一〇四四) 「所有此等之仙人」〔之句中〕,「所有此等」者,是普徧一切,一切之一切,無殘無餘〔之義〕。仙人者,謂有仙人之名者。即仙人之出家為出家所有活命〔外學〕、尼乾、結髮〔外學〕、苦行者。所謂人人,是人之事。此是「所有此等之仙人」〔之義〕。 「富那迦」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之世尊與(所謂語)……成為與作證為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富那迦!」〔之義〕。 「剎帝利與婆羅門於諸天神」〔之句中〕,剎帝利,是所有剎帝利之生活者。婆羅門是所有「呼為卿者」。「諸天神」者,於活命〔外學〕之弟子,活命〔外學〕是天神……乃至(四七頁以下參照)……於方務者,〔禮拜〕方角是天神,各自所禮拜供養者是彼人人之天神。此是「諸天神」〔之義〕。 「於此世間,廣營供養」〔之句中〕「供養〔物〕」,是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食物、飲物、著物、乘物、鬘、香、塗油、臥牀、住宅、燈具〔等〕之設物。「營供養」者,(一)是求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食物、飲物、著物、乘物、鬘、香、塗油、臥牀、住宅、燈具〔等〕之供養,覓求,所徧求之人人亦營供養。又(二)是準備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食物、飲物、著物、乘物、鬘、香、塗油、臥牀、住宅、燈具〔等〕供養之人人亦營供養。又(三)是施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食物、飲物、著物、乘物、鬘、香、塗油、臥牀、住宅、燈具〔等〕之供養〔物〕、獻、施捨之人人亦營供養。「廣」者,是此等供養〔物〕多,又獻此等供養人人多,又此等受施者多。此等供養〔物〕多者云何?……乃至(四九頁參照)……此是「此等受施者多」。於此世間者,是於人世間。此是「彼等在於此世間,廣營供養」〔之義〕。 「富那迦!希望此狀態」〔之句中〕,希望者,是希望色之獲得,希望聲之獲得,希望香之獲得,希望味之獲得,希望觸之獲得,希望子之獲得,希望妻之獲得,希望財之獲得,希望名聲之獲得,希望於自在之獲得,希望於剎帝利大家身體之獲得,希望於婆羅門大家身體之獲得,希望於居士大家身體之獲得,希望於四大王天身體之獲得,希望於三十三天、夜摩天、都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身體之獲得,樂、冀求、冀望、熱望。此是「希望」〔之義〕。 「富那迦希望此狀態」〔之句中〕,在此處希望身體之發生,即希望於此剎帝利大家身體之發生,希望於此婆羅門大家身體之發生,希望於此居士大家身體之發生,希望於四大王天身體之發生,希望於此三十三天、此夜摩天、此都率天、此化樂天、此他化自在天、此梵眾天身體之發生,是樂,冀求,冀望,熱望也。此是「希望此狀態」〔之義〕。 「依著老死營供養」〔之句中〕,「依著老死」是依止老,依止病,依止死,依止愁悲苦憂惱。依止於[9]生,此即依止於老,依止於老者,此即依止於病,依止於病者,此即依止於死,依止於死者,此即依止於愁悲苦憂惱,依止於愁悲苦憂惱者,此即依止於趣,依止於趣者,此即依止於生起,依止於生起者,此即依止於結生,依止於結生者,此即依止於有,依止於有者,此即依止於輪迴,依止於輪迴者,此即依止、止著、近著、縛著,信解於輪迴。此是「依著老死營供養」〔之義〕。故世尊已宣示。 ᅟᅟ==[9] 令依止生,此即令依止老(yad eva te jātinissitā tad eva te jarānissitā)底本應相當於此文處為 devate jātinissitāya devate jātinissitā va devate jaranissitāya,又其次之 yad eva te jarānissitā tad eva te byādhinissitā(令依止於老此即令依止於病)應相當為 devate jaranisstā vā devate byādhinissitāya。以下亦同樣應知。此等之情況,底本之文其意義完全不通,明顯是誤傳誤記之禍。今由 PTS 本而讀之。== 世尊宣示: 「所有此等之仙人     剎帝利與婆羅門 彼等在於此世間     廣營供養諸天神 彼等希望此狀態     依著老〔死〕營供養」 ## 三 尊者富那迦曰: 「所有此等之仙人     剎帝利與婆羅門 彼等在於此世間     廣營供養諸天神 於供養路不放逸     果度生老與否耶 世尊!我向尊師問     尊師示彼請語我」 (一〇四五) 「所有此等之仙人」〔之句中〕,「所有此等」……乃至(五二頁參照)……於供養路不放逸〔之句中〕,「果」者,是「如斯耶」?「不然耶」?「成何耶」?「云何耶」?是疑之質問、疑念之質問、迷惑之質問。此是「果」〔之義〕。「彼等」是奉獻供養之人人。「世尊」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世尊之〔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於「供養路不放逸」〔之句中〕供養言為供養路。譬如聖道〔言〕為聖路,天道〔言〕為天路,梵道〔言〕為梵路,如是供養言為供養路。「不放逸」者,是於供養路不放逸、恭敬而作、常作、堅住作、不萎縮行、不放棄〔欲行之〕欲,不放棄責任而行彼,屢屢為彼,重視彼,向於彼,傾於彼,赴於彼,信解彼,是以彼為主。此是「於供養路不放逸」〔之義〕。恭敬作……乃至(前方參照)……以彼為主,求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食物、飲物、著物、乘物、鬘、香、塗油、臥牀、住宅、燈具〔等〕之供養,覓求、所徧求之人人亦於供養路不放逸。恭敬作……乃至……以彼為主,準備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食物、飲物、著物、乘物、鬘、香、塗油、臥牀、住宅、燈具〔等〕供養之人人亦是「於供養路不放逸」。恭敬而作……乃至……以此為主施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食物、飲物、著物、乘物、鬘、香、塗油、臥牀、住宅、燈具〔等〕供養,獻施捨之人人亦是「於供養路不放逸」。此是「於供養路不放逸」〔之義〕。 「果度生老與否耶?我尊!」是「能度」生、老、死耶?越度耶?度過耶?超度耶?離越耶?此是「果度生老與否耶」〔之義〕。「我尊者」,是敬語、敬重語、尊重語、尊敬語。此是「我尊!度生老耶」〔之義〕。 「世尊!我向尊師問,尊師示彼請語我」〔之句中〕,「我向尊師問」者,是我向尊師問,向尊師乞,向尊師求,向尊師信樂,請為我說。此是「我向尊師問」〔之義〕。世尊此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之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請為我語」者,是請語我以彼、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世尊!我向尊師問,尊師示彼請語我」〔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富那迦曰: 「所有此等之仙人     剎帝利與婆羅門 彼等在於此世間     廣營供養諸天神 於供養路不放逸     果度生老與否耶 世尊!我向尊師問     尊師示彼請語我」 ## 四 世尊宣示:「富那迦! 希望讚嘆望獻供     緣於利得熱望欲 彼等供養有貪染     我言不度生與死」 (一〇四五) 「希望讚嘆望獻供」〔之句中〕,希望者,是希望色之獲得、希望聲之獲得、希望香之獲得、希望味之獲得、希望子之獲得、希望妻之獲得、希望財之獲得、希望名聲之獲得、希望自在之獲得、希望於剎帝利大家身體之獲得、希望於婆羅門大家身體之獲得、希望於居士大家身體之獲得、於四大王天……乃至(五四頁參照)……希望於梵眾天身體之獲得,樂、冀求、冀望、熱望。此是「希望」〔之義〕。讚嘆是(一)讚嘆供養,(二)讚嘆果,(三)讚嘆受施者。 (一)讚嘆供養者云何?「〔此供養〕是可愛施,適意施,勝妙施,適切施,簡擇施,無罪施,屢屢施,施而〔施者之〕心信樂」而讚嘆,稱譽,讚說,賞讚。如斯是「讚嘆供養」。 (二)讚嘆果者云何?「於此之〔供養〕因緣而〔供養者〕可獲得色,可獲得聲,可獲得香,可獲得味,可獲得觸,剎帝利大家,婆羅門大家……乃至(五四頁參照)……可獲得於梵眾天之身體」而為讚嘆、稱譽、讚說、賞讚。如斯是「讚嘆果」。 (三)讚嘆受施者云何?「受施者具足生(善生),具足姓,習誦〔聖典〕,持真言,通達三吠陀、語彙、儀軌、音韻語原論〔阿闥婆吠陀〕為第五傳說〔諸書典之〕句與解說(文法),熟達順世論、大人相論、離貪、為貪之調伏而為行道,離瞋、為瞋之調伏而為行道,離癡、為癡之調伏而為行道,已具足信,具足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智見」,而為讚嘆,稱譽,讚說,賞讚。如斯是「讚嘆受施者」。 「熱望」者,是熱望色之獲得,熱望聲之獲得,熱望香之獲得,熱望味之獲得,熱望觸之獲得,熱望於剎帝利大家身體之獲得……乃至(五四頁參照)……熱望於梵眾天身體之獲得。此是「希望讚嘆獻熱望」〔之義〕。「獻」成為獻供,施、供養、施捨、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食物、飲物、著物、乘物、鬘、香、塗油、臥牀、住宅、燈具。此是「希望讚嘆獻熱望」〔之義〕。 「世尊宣示:富那迦!」〔之句中〕,「富那迦」,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此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世尊之(語)此……是與作證共同為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富那迦!」〔之義〕。 「緣於利得熱望欲」,緣於色之獲得而熱望欲,緣於聲之獲得而熱望欲,……乃至(五四頁參照)……緣於梵眾天身體之獲得而熱望欲,切望、翹望。此是「緣於利得熱望欲」〔之義〕。 「彼等供養有貪染,我言不度生與死」〔之句中〕,「彼等」是行供養之人人。行供養者,「是行供養」、加行、熱心、專心、行彼、屢屢為彼、重彼、向於彼、傾於彼、赴於彼、信解彼,是以彼為主。此是「行供養」〔之義〕。「有貪染」之(句中),有貪者是渴愛。即對所有之有有欲、有貪、有喜、有渴愛、有愛情、有渴、有熱惱、有昏迷、有縛著,由於有貪對諸有而貪、貪覓、昏迷、縛著、懸、懸著、礙著。此是「彼等供養有貪染」〔之義〕。 「我言不度生與死」,彼等行供養而受有貪所染,不得度生老死,不得越度,不得度過,不得超越,不得離越,不出離生老死,不棄遣,不越度,不超越,不離越,於生老死之中而動作,於輪迴路之中而動作,從於生,為老所瀰漫,為病所打勝,為死所害破,無救護所,無避難所,無歸依所,我言無歸依之狀態,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彼等供養有貪染,我言不度生與老」〔之義〕。故世尊已能宣示: 「希望讚嘆獻熱望     緣於利得熱望欲 彼等供養有貪染     我言不度生與死」 ## 五 尊者富那迦曰: 「彼等行供養     若不度生老 我尊!如若然     果在天人界 何人由供養     得度生老耶 我向尊師問     尊師請語我」 (一〇四七) 「彼等行供養若不度生老」者,彼等行供養之人人,行供養為貪所染,不得度生老死,不得越度,不得度過,不得超越,不得離越,為不出離生老死,為不棄遣,為不越度,為不超越,為不離越,於生老死之中而動作,於輪迴路之中而動作,從於生,為老所瀰漫,為病所打勝,為死所害破,無救護所,無避難所,無歸依所,如為於無歸依之狀態。此是「彼等行供養若不度生死」〔之義〕。 「尊者富那迦曰」〔之句中〕,「曰」,是此句之接續……乃至(一〇頁參照)……此是「尊者富那迦曰」〔之義〕。 我尊!依供養而生或老〔之句中,依供養者,〕是依供養、獻供、種種之供養,多供養。我尊!是敬語、敬重語、尊敬語。此是「我尊!依供養而生、老」〔之義〕。 「我尊!如若然,果在天人界?何人得度生老耶?」然者,何人含天、含魔、含梵天之於世界,含沙門、婆羅門,含天與人之於人人之中,得生老死耶?得越度耶?得度過耶?得超越耶?得離越耶?我尊!是此敬語、敬重語、尊重語、尊敬語。此是「然者果於天界人界何人得度生老耶?」〔之義〕。 「我向尊師問,世尊請語我」〔之句中〕,「我向尊師問」者,是我向尊師問,乞於尊師,求於尊師,信樂於尊師,請向我說。此是「我向尊師問」〔之義〕。世尊,此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之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請語我」者,請向我語,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世尊!我向尊師問請語我」〔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富那迦曰: 「彼等行供養     若不度〔生老〕 我尊!若然     果於大人界 何人由供養     得度生老者 我向尊師問     〔世尊〕請語我」 ## 六 世尊宣示:「富那迦! 察悟世間彼此〔狀〕     於世何等之動〔貪〕 寂靜無煙〔忿〕無苦     無求言彼度生老」 (一〇四八) 「察悟世間彼此狀」〔之句中〕,察悟者,是智。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頁參照)……不癡、擇法、正見。「彼此」〔之句中〕,「此」者,是人世間,「彼」者,是天世間。「此」是欲界,「彼」是色界、無色界。「此」是欲界、色界,「彼」是無色界。「察悟世間」彼此狀態,察悟彼此是無常,是苦,是病,是癰,是箭……乃至(二九頁參照)……察悟是無歸依所,是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察悟世間彼此狀」〔之義〕。 「世尊宣示:富那迦!」〔之句中〕,「富那迦!」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之語……是與作證共同施捨者。此是「世尊宣示:富那迦!」〔之義〕。 「於世間無何等之動人」〔之句中〕,「人」者,是阿羅漢、漏盡者。「動」者,是愛動、見動、慢動、煩惱動、業動。此等有無之動、不存、不存在、不能得、捨斷者、正斷者、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之人。「何等」者,是何等、亦如何、於何處亦、亦在內、亦在外、亦在內外。於此世間是惡趣世間……乃至(一八頁參照)……處世間。此是「有無何等之動人」〔之義〕。 「寂靜無煙無苦無求之人,我言彼度生與老」〔之句中〕,「寂靜」者,是貪之寂靜故是寂靜。瞋之寂靜故是寂靜,癡之寂靜故是寂靜,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強情、慢、過慢、憍、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之寂靜故、寂止故、寂滅故、燒盡故、消滅故、離去故、安息故,是寂靜、寂滅、消滅、安息。此是「寂靜」。 「無煙」者,是身惡行無煙,壞滅,涸渴,令之滅無,語惡行,意惡行無煙,壞滅,涸渴,令之滅無,貪無煙,壞滅,涸渴,令之滅無,瞋、癡、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強情、激情、慢、過慢、憍、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為無煙,壞滅,涸渴,令之滅無。又以忿言為煙。 [10]婆羅門!     實慢汝重擔 忿言成為煙     妄言成為[11]灰 〔獻供〕杓子舌     獻火之處[12]心 自使調御者     乃是人之[13]火 ᅟᅟ==[10] 本偈雖由 S. I, 169 之引用,在文句有多少之相違。雜阿含一一八四經(大正藏二、三二一b),別譯雜阿含九九經(大正藏二、四〇九b)參照。== ᅟᅟ==[11] 灰(bhasmani)在底本雖有 gamani 意義不通。今從 PTS 本及引用原文。== ᅟᅟ==[12] 心(hadayaṁ)在底本雖有 tapparassa,今從 PTS 本及引用原文。== ᅟᅟ==[13] 火(joti)在底本及 PTS 本雖有 jāti,今從引用原文。== 又由十行相生忿。〔即〕(一)「〔彼〕已行我不利」而生忿。(二)「〔彼〕於行我不利」而生忿。(三)「〔彼〕將行我不利」而生忿。(四)「已行我可愛可意者之不利」。(五)「行不利」。(六)「將行不利」而生忿。(七)「已行我不愛不可意者之利」。(八)「行利」。(九)「將行利」而生忿。(十)無道理而生忿。如斯所有心之瞋害、瞋恨、瞋恚、違逆、怒、激怒、大激怒、瞋、激瞋、心之大激瞋、恚、意之激瞋、忿、忿怒、忿怒性、瞋、瞋怒、瞋怒性、恚、恚怒、恚怒性、違背、違逆、憤怒、憤慨、心之不快此言為忿。 又對於忿應知有強烈、微弱事。於某時忿只亂心而未至於使口痙攣。於某時忿只使口痙攣而未至於動顎。於某時忿只動顎而未至於發惡口(麤語)。於某時忿只發惡口而未有怒目諸方。於某時忿只怒目諸方而未有執刀杖。於某時忿只執刀杖而未有揚起刀杖。於某時忿只揚起刀杖而未有以刀杖打下。於某時忿只以刀杖打下而未有斬斫。於某時忿只斬斫而未有種種撕裂。於某時忿只種種撕裂而未斬斷手足。於某時忿只斬斷手足而未奪生命。於某時忿只奪生命而未至於搶徧捨一切狀態。〔此〕忿殺害他人已而殺害自己故,斯忿至第一增盛,達第一廣大者。捨斷此之忿,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言為無煙〔者〕。此是無煙。 「無苦」者,貪是苦,瞋是苦,癡是苦,忿是苦,恨是苦。……乃至(三九頁參照)……一切不善行是苦。捨斷此苦,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言無苦〔者〕。此是「無苦」。 「無求」者,言求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四頁參照)……是貪欲、貪、不善根。捨斷此之求、渴愛、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言無求〔者〕。此是「無求」。 「生」者,是於彼彼之有情之彼彼之有情聚生、發生、入來、生起、諸蘊之現前(內六)處之獲得。「老」者,是彼彼之有情彼彼之有情聚老、老耄、齒落、白髮、皺皮、壽之損耗、諸根之毀熟也。 「寂靜無煙無苦無求之人我言彼度生與老」者,是所有寂靜、無煙、無苦、無所求之人,彼度生、老、死,越度、度過、超越、離越。此為我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寂靜無煙、無苦無求、我言彼度生與老」〔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富那迦! 察悟世間彼此狀     於世何等之動〔貪〕 寂靜無煙無苦無求     我言彼度生與老」 〔世尊說法之〕偈將終……乃至(三二頁參照)……合掌,禮拜世尊謂:「尊師! 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為坐。 富那迦學童所問之義釋第三〔畢〕 # 第四 彌多求學童所問之義釋 ## 一 尊者彌多求曰: 「世尊!我向尊師問     尊師以彼請語我 尊師吠陀之達人     我思自己修習者 世間所有多種苦     果由何處興起者」 (一〇四九) 「世尊我向尊師問,尊師以彼請語我」〔之句中〕,「問」者,(一)為欲明解未見之問(二)為欲向他合流已見之問(三)為欲斷疑念之問為三問。 (一)為欲明解未見之問者云何?原來〔某者之〕特相未知、未見、未考量、未度知、於未為明暸時,為欲知、欲見、欲考量、欲度知、欲辨知、欲為明暸而問。此是「為欲明暸未見之問」。 (二)為欲向他合流已見之問者云何?原來〔某者之〕特相已知、見、考量、度知、辨知、於明暸之時,為欲與其他諸賢者之(說)合流而問於彼。此是「為合流已見之問」。 (三)為欲斷疑之問者云何?原來〔就於某事〕「如斯耶?不然耶?何耶?云何耶?」為此疑所襲,為疑念所襲,於生迷惑之時,彼為斷彼疑念而問。此是「欲斷疑念之問」。有此等之三問。 更有(一)人問、(二)非人問、(三)化人問之三問。 (一)人問者云何?是人接近於佛世尊而問。〔即〕比丘問、比丘尼問、優婆塞問、優婆夷問、王問、剎帝利問、婆羅門問、毘舍問、首陀問、在家者問、出家者問。此是「人問」。 (二)非人問者云何?非人接近於佛世尊而問。〔即〕龍問、金翅鳥問、夜叉問、阿修羅問、犍闥婆問、大王問、帝釋問、梵天問、天神問。此是「非人問」。 (三)化人問者云何?世尊〔自〕有四肢五體,化作諸根完具意所成之色(身),彼之化人接近佛世尊而問,世尊對彼回答。此是「化人問」。有此等之三問。 更有(一)自義問、(二)他義問、(三)兩義問之三問。 更有(一)現世義問、(二)來世義問、(三)第一義問之三問。 更有(一)無罪義問、(二)無煩惱義問、(三)淨白義問之三問。 更有(一)過去問、(二)未來問、(三)現在問之三問。 更有(一)內問、(二)外問、(三)內外問之三問。 更有(一)善問、(二)不善問、(三)無記問之三問。 更有(一)蘊問、(二)界問、(三)處問之三問。 更有(一)念處問、(二)正勤問、(三)神足問之三問。 更有(一)根問、(二)力問、(三)覺支問之三問。 更有(一)道問、(二)果問、(三)涅槃問之三問。 「我向尊師問」者,〔我〕問於尊師,乞於尊師,求於尊師,信樂於尊師,請向我說。此是「向尊師問」〔之義〕。「世尊」,此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請以彼語我,〔以彼請向我〕語、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說明。此是「世尊!我向尊師問,世尊以彼請語我」〔之義〕。 「尊者彌多求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是此句之接續……乃至(一一頁參照)……此是「尊者彌多求曰」〔之義〕。 「尊師吠陀之達人,我思自己修習者」,我思尊師是吠陀之達人,我思尊師是自己修習者。吠陀之達人、自己修習者我如斯思,如斯了知、如斯識知、如斯別知、如斯通達。 然世尊是吠陀之達人者云何?吠陀者,是於四〔沙門〕道智、慧、慧根、慧力、擇法覺支、觀慧、觀(毘鉢舍那)、正見。世尊由其等吠陀而到生老死之終邊、達於終邊、到於終點、達於終點、到於究竟、達於究竟、到於最終、達於最終、到於救護所、達於求護所、到於避難所、達於避難所、到於歸依所、達於歸依所、到於無畏、達於無畏、到於無死、達於無死、到於不死(甘露)、達於不死、到於涅槃、達於涅槃。又到於吠陀(諸受)之終邊故是吠陀之達人。又由吠陀(諸受)到於終邊故是吠陀之達人。又知七法故是吠陀之達人。〔即〕知有身見、知疑、知戒禁取、知貪、瞋、癡、慢。於彼雜染齎再有不安有苦根,已知可齎未來之生老死之諸惡不善法。 [1]世尊宣示:「薩毘耶! ᅟᅟ==[1] 本偈是由 Sn. 529 之引用。MNd. 93; 205; Mahāvastu III, 397;佛本行集經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c)參照。== 存知沙門婆羅門     辨知一切之吠陀〔智〕 離貪一切之諸受     超一切受吠陀人」 世尊是自己修習者云何?世尊是修習身、修習戒、修習心、修習慧、修習念處、修習正勤、修習神足、修習根、修習力、修習覺支、修習道、捨斷煩惱、通達不動、作證滅。於彼已徧知苦、能捨斷集、能修習道、能作證滅、能知通應知通、能徧知應徧知、能捨斷應捨斷、能修習應修習、能作證應作證。不成小、成為大、為甚深、無量之、難沈替、為多寶、如海洋、具備六支捨。〔即〕以眼見色亦不喜不憂,為捨而有念,有正知而住。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嘗味,以身觸所觸,以意知法亦不喜不憂,捨而有念、有正知而住。以眼見適意之色亦不貪求、不希望、不生貪,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於內善安住、已能善解脫。又以眼見不適意之色亦無悄心,無反抗心,無[2]壞亂之意,無瞋心。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於內善安住、已善解脫。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身觸所,以意識適意法亦無貪求、無希望、不生貪。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於內善安住、已善解脫。又以意識不適意之法亦無悄心,無反抗心,無壞亂之意,無瞋心。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於內善安住、已善解脫。以眼見色亦對適意不適意之諸色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於內善安住、善解脫。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嘗味,以身觸所觸,以意識法,對適意不適意之諸法,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於內善安住、善解脫。以眼見色亦不貪所貪、不瞋於所瞋、不昏於所癡、不怒於所怒、不染於所染、不憍於所憍。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嚐味、以身觸所觸、以意識法亦不貪所貪、不瞋所瞋、不昏所癡、不怒所怒、不染所染、不憍所憍。見者儘所見、聞者儘所聞、覺儘所覺、所識儘所識、不著於所見、不著於所聞、不著於所覺、不著於所識。不近著於所見,不依止,不結縛,〔由彼〕離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不近著於所聞、所覺、所識者,不依止、不結縛,〔由彼〕離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於世尊有眼,世尊以眼見色,於世尊無有欲貪,世尊心善解脫。於世尊有耳,世尊以耳聞聲,於世尊無有欲貪,世尊心善解脫。於世尊有鼻,世尊以鼻嗅香,於世尊無有欲貪,世尊心善解脫。於世尊有舌,世尊以舌嚐味,於世尊無有欲貪,世尊心善解脫。於世尊有身,世尊以身觸所觸,於世尊無有欲貪,世尊心善解脫。於世尊有意,世尊以意識法,於世尊無有欲貪,世尊心善解脫。眼樂色、喜色、喜悅色。世尊調御彼〔眼〕,守、護、防護,且彼〔眼〕之防護而說示法。耳樂聲、鼻樂香、舌樂味、喜味、喜悅味。世尊調御彼〔舌〕,守、護、防護,且彼〔舌〕之防護而說示法。身樂所觸、意樂法、喜法、喜悅。世尊調御彼〔意〕,守、護、防護,且彼〔意〕之防護而說示法。 ᅟᅟ==[2] 無壞亂之意(abhinna-manaso)在底本雖有 ādina-manaso,今如在大義釋一、二九五頁註[21]之理由而為如斯讀之。== [3]〔人人〕使調御     連出合戰象 王乘調御象     〔馳驅於戰塲〕 自行為週御     堪忍誹謗者 彼於人人中     成為最勝者 所被調御者     皆為良騾馬 信度產良馬     大象亦良象 自己使調御     成為更良者 此等〔騾馬象〕     蓋由為駕獸 善調御〔自己〕     自己為〔駕獸〕 由於自調御     如至〔涅槃域〕 涅槃之〔聖〕域     不能不可至 對[4]種種〔煩惱〕     〔心能〕不動搖 由再有解脫     到達調御地 彼等於世間     成為征服者 於[5]內外世間     修習調諸根 此世與他世     〔一切為〕洞察 修習待時者     此成調御者 ᅟᅟ==[3] 以下之三偈是由 Dhp. 321-323 之引用。MNd. 243; 法句經卷下(大正藏四、五七〇b),法句譬喻經卷三(大正藏四、六〇〇b以下)參照。== ᅟᅟ==[4] 本偈是由 S. III, 84 之引用。MNd. 243;參照。== ᅟᅟ==[5] 本偈是由 Sn. 516 之引用。MNd. 244; Netti. 170; Mahāvastu III, 395f;佛本行集經卷(大正藏三、八三四a)參照。== 如斯世尊是自己修習者。此是「尊師吠陀之達人,我思自己修習者」〔之義〕。 「世間所有多種苦,果由何處興起者」〔之句中〕,果由何處者,是「如斯耶」?「不然耶」?「何耶」?「云何耶」?疑之質問、疑念之質問、迷惑之質問。此是「果由何處」〔之義〕。「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地獄之苦、畜生界之苦、餓鬼界之苦、人界之苦、入胎為原因之苦、在胎為原因之苦、出胎為原因之苦、隨結為生者之苦、被他支配為生者之苦、使自苦之苦、使他苦之苦、苦苦、行苦、壞苦、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頭病、外耳病、口腔病、齒病、咳、喘息、外鼻病、熱病、老腹病、氣絕、赤痢、腹痛、虎列[A1]剌、癩、癰、疱瘡、肺病、癲癇、輪癬、疥癬、風癬、抓傷、皸裂、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潰瘍、膽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風等起病、〔膽汁痰風〕集合病、氣候變化所生病、不等姿勢所生病、傷害所生病、業報所生病、寒、暑、飢、渴、大便、小便、虻、蚊、風、炎熱、與爬行類(蛇)接觸所生之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姊妹死之苦、親子死之苦、親女死之苦、失親戚之苦、失財富之苦、失〔健康〕疾病之苦、失戒之苦、失〔正〕見之苦。在其等諸法於初有故認為興起,有滅沒故認為滅。有依止於業之異熟(報),有依止於異熟之業,有依止於名之色,有依止於色之名,〔彼〕從於生,瀰漫於老,被病所打勝,被死所攻擊,住立於苦中,無救護所,無避難所,無歸依所,無可歸依者。云此等為苦。「此等之苦由何處興起者耶」?由何處生,由何處發生,由何處起,由何處生起,由何處現前,以何為因緣,以何為集,以何為發生〔因〕者耶?問此等苦之根本,問因、問因緣、問生成、問發生、問等起、問食、問所緣、問緣、問集,質問、乞、求、信樂。此是「世間所有多種苦,果由何處興起者」〔之義〕。 ᅟᅟ==[A1] 剌【CB】,刺【南傳】== 「世間所有多種」〔之句中〕,「所有」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無殘,無餘。「於世間」者,是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多種」者,是多樣者,多種類之苦。此是「世間所有多種」〔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彌多求曰: 「世尊!我向尊師問     尊師以彼請語我 尊師吠陀之達人     我思自己修習者 世間所有多種苦     果由何處生起者」 ## 二 世尊宣示:「彌多求! 苦之發生汝問我     隨依知解彼語汝 所有種種於世間     苦依因緣而發生」 (一〇五〇) 「苦之發生汝問我」〔之句中〕,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此是「苦」。「汝問我發生」者,汝問我苦之根本,問因、問因緣、問生成、問發生、問等起、問食、問所緣、問緣、問集,質問、乞、求、信樂。此是「苦之發生汝問我」〔之義〕。 「彌多求!」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謂世尊之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彌多求!」〔之義〕。 「隨依知解彼語汝」〔之句中〕,「彼語汝」,將語汝彼苦之根本、語汝因、語因緣、語生成、語發生、語等起、語食、語所緣、語緣、語集、告、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彼語汝」〔之義〕。「隨知解」者,是〔我〕知解、了知、識知、別知、隨所通達,不為使聞,不依傳說,不依傳承,不依藏經之說,不依思擇,不依推論,不依行相之審思,不依見省思、忍,自己自知通,說自現見之法。此是「隨知解」。 「苦依因緣而發生」〔之句中〕,依有十依。〔即〕(一)渴愛依,(二)見依,(三)煩惱依,(四)業依,(五)惡行依,(六)食依,(七)[6]瞋恚依,(八)[7]四取界依,(九)六內處依,(十)六識身依。一切之苦亦由苦義為依。言此等為十依。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乃至(七七頁以下參照)……由病所打勝,由死所攻擊,於苦中住立,無救護所,無避難所,無歸依所,不可歸依者。此等謂之苦。此等之苦以依為因緣,以依為因,以依為緣,有依為原因。〔以依為因緣〕而生成,發生、生、合生、起、生起、現前。此是「苦依因緣而發生」〔之義〕。 ᅟᅟ==[6] 瞋恚(Paṭigha)在 Paṭigha 之字,瞋恚之外,亦有「對」,「礙」等之意義。今雖未詳審彼是某意,而假定如上之譯出。(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6],今於此處加上[06]之註標。)== ᅟᅟ==[7] 四取界是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之四取。== 「所有種種於世間」〔之句中〕,「所有」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無殘、無餘。「於世間」者,是於惡起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種種」者,是多樣多種之苦。此是「所有種種於世間」〔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彌多求! 苦之發生汝問我     隨依知解彼語汝 所有種種於世間     苦依因緣而發生」 ## 三 不知而所作依之     愚鈍者屢屢近苦 苦之發生隨觀者     〔如實〕知而不作依 (一〇五一) 「而不知所作依之」(之句中),「所」者,是無論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家者、天、人、雖然任何容貌、任何業務、任何職分、任何階級、任何地位、任何法之具備者〔之義〕。「不知」者,乃不知、至無明、無智、無辨知、有惡慧。「作依」者,是作渴愛依、作見依、作煩惱依、作業依、作惡行依、作食依、作瞋恚依、作四取界依、作六內處依、作六識身依、令生、令發生、起。此是「而不知所作依之」〔之義〕。 「愚鈍者屢屢近苦」〔之句中〕,「屢屢近苦」者,是屢屢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接近、近寄、執、執取、住著。此是「屢屢近苦」〔之義〕。「愚鈍者」者,是愚鈍者、蒙昧者、無知者、至無明者、無智者、無辨知者、惡慧者。此是「愚鈍者屢屢近苦」〔之義〕。 「故〔如實知〕不作依」〔之句中〕,「故」者,乃是故,是彼理由,彼因,彼緣,彼因緣,於依正觀此之過患,此乃是「故」〔之義〕。「知」者,是知、了知、識知、別知、通達,〔即〕知「一切行是無常」,了知、識知、別知、通達,「一切行是苦」,「一切法是無我」……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知「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了知、識知、別知、通達。「不作依」,不可作愛依、不可作見依、不可作煩惱依、不可作業依、不可作惡行依、不可作食依、不可作瞋恚依、不可作四取界依、不可作六內處依、不可作六識身依、令生、令發生、不可起。此是「故如實知不作依」〔之義〕。 「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苦之〕發生隨觀者」,是隨觀根本者,隨觀因者,隨觀因緣者,隨觀生成者,隨觀發生者,隨觀等起者,隨觀食者,隨觀所緣者,隨觀緣者,隨觀集者。「隨觀」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頁參照)……是不疑、擇法、正見。此之隨觀、具慧、正具、達、正達、成、正成、所具備者言為隨觀者。此是「隨親苦之生起發者」〔之義〕。故世尊宣示: 而不知所作依之     愚鈍者屢屢近苦 苦之發生隨觀者     〔如實〕知而不作依 ## 四 我等問尊師     〔尊師〕告我等 我〔更〕問其他     冀師請語彼 如何諸賢者     暴流生與老 愁苦與悲泣     得為超度耶 我乞願牟尼     願請為解說 此之一切法     尊師如實知 (一〇五二) 「我等問尊師,〔尊師〕告我等」〔之句中,「我等所問尊師」〕,乃我等向尊師問、乞、求、所信樂。「尊師告我等」者是請尊師告我等,請述彼、請示、請設施、請確立、請開顯、請分別、請顯示、請說明。此是「我等問尊師,尊師告我等」〔之義〕。 「我更問其他,冀師請語彼」。「如何諸賢者,暴流生與老」及「愁苦與悲泣,得為超度耶?」〔之句中〕,「如何」是「如斯耶」?「不然耶」?「何耶」?「云何耶」?疑之質問、疑念之質問、迷惑之質問。「諸賢者」者,是諸之賢者、學者、有慧者、有覺者、辨別者、具慧者。暴流者,是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生」是於彼彼之有情之彼彼之有情聚而生、發生、入來、生起、諸蘊之現前、(內六)處之獲得。「老」者,是於彼彼之有情之彼彼之有情聚而老、老耄、齒落、白髮、皺皮、壽之損耗、諸根之毀熟。「愁」者,是失親戚、失財富、因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見,又失任何者,又遭遇任何不幸者之愁、憂愁、愁心、內愁、內徧愁、內熱、內熱惱、心之燒熱、憂、愁箭。「悲泣」者,是失親戚、失財富、因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見,又失任何者,又遭遇任何不幸者之哭、悲哭、涕哭、悲泣、哭歎、悲歡、泣言、涕泣、號泣、哭泣、慟哭。 「如何諸賢者,暴流生與死,愁苦與悲泣,得為超度耶」?如何諸賢者得度暴流、生、老、愁與悲泣,越度、度過、超越、離越耶?此是「如何諸賢者,暴流、生與老,愁苦與悲泣,得為超度耶」〔之義〕。 「我乞願牟尼,願請為解說」〔之句中〕,「彼」者,是我所問、我所乞、我所求、我所信樂。「牟尼」,言智為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頁以下參照)……不癡、擇法、正見。世尊具備彼智,牟尼而達於牟那。有(一)身牟尼、(二)語牟尼、(三)意牟尼之三牟尼。 (一)身牟尼者云何?捨斷〔殺生、偷盜、邪欲行之〕三種身惡行是身牟尼,三種身善行是牟尼,以身為所緣智是身牟尼,身之徧知是身牟尼,伴徧知道是身牟尼,對身欲貪之捨斷是身牟尼。身行(出入息)滅之第四禪定是身牟尼。此是「身牟尼」。 (二)語牟尼者云何?捨斷〔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之〕四種語惡行是語牟尼,四種之語善行是語牟尼。以語為所緣智是語牟尼,語徧知是語牟尼,伴徧知道是語牟尼,對語欲貪之捨斷是語牟尼,語行(尋伺)滅之第二禪定是語牟尼。 (三)意牟尼者云何?捨斷〔貪欲、瞋恚、邪見之〕三種意惡行是意牟尼,三種之意善行是意牟尼,以心為所緣智為意牟尼,心之徧知是意牟尼,伴徧知道是意牟尼,對心捨斷欲貪是意牟尼,心行滅之想受滅定是意牟尼。此是「意牟尼」。 [8]無漏身乃是     身語意牟尼 具足此牟尼     一切捨斷者 [9]無漏身乃是     身語意牟尼 具足此牟尼     惡之洗除者 ᅟᅟ==[8] 本偈 It. P. 55f; MNd. 58; 335 參照。== ᅟᅟ==[9] 本偈是由 It. P. 56 之引用。MNd. 58; 335 參照。== 具足此等之三牟尼者有六牟尼。〔即〕是在家牟尼、非家牟尼、有學牟尼、無學牟尼、辟支牟尼、牟尼牟尼。(一)在家牟尼者云何?為在家者而見〔涅槃〕句,能識教之人人此是在家牟尼。(二)非家牟尼者云何?為出家者而見涅槃句,能識教之人人此是非家牟尼。(三)七有學是有學牟尼。(四)阿羅漢是無學牟尼。(五)辟支佛是辟支牟尼。(六)如來阿羅漢等正覺者言為牟尼牟尼。 [10]無明智者為愚昧     由寂默而非牟尼 〔如取捨〕而但用秤     牟尼只取優秀業 迴避諸惡諸賢者     由彼而彼為牟尼 〔內外〕兩世間測者     〔由彼而〕彼言牟尼 一切世間於[11]內外     知不善與善之法 值由天人之供養     超著與網是牟尼 ᅟᅟ==[10] 次之二偈是由 Dhp. 268-269 之引用。MNd. 58; 336;法句經卷下(大正藏四、五六九a)法句譬喻經卷三(大正藏三、八三四b)參照。== ᅟᅟ==[11] 本偈是由 Sn. 527 之引用。MNd. 58; 336; Mahāvastu III, 399; 佛本行集經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b)參照。== 「願請為解說」者,是願請述、請示、請施設、請確立、請開顯、請分別、請顯示、請說明。此是「願請為解說」〔之義〕。 「此之一切法,尊師如實知」者,此法尊師如實知、識、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此之一切法,尊師如實知」〔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我等問尊師     〔尊師〕告我等 我〔更〕問其     他尊師請語彼 如何諸賢者     暴流生與老 愁苦與悲泣     得為超度耶 我乞願牟尼     我請為解說 此之一切法     尊師如實知」 ## 五 世尊宣示:「彌多求! 有關現世非傳聞     〔至涅槃〕法我告汝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間之愛著」 (一〇五三) 「〔至涅槃〕法我告汝」者,我將告、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而完全圓滿徧淨之梵行、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涅槃、至涅槃之行道。此是「〔至涅槃〕法我告汝」〔之義〕。 「彌多求」者,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 「有關現世非傳聞」〔之句中〕,關現世者,是現世(能見法)、能知法、能考量法、能度知法、能辨知法、能明暸法。〔即〕「一切行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而能見法、能知法、能考量法、能度知法、能辨知法、能明暸法。如斯有關現世(能見法)我將說。或又關於能見苦我將說之,關於能見集將語集,關於能見道將語道,關於能見滅將語滅。如斯有關能見法我將說。或又自見、無時的,可謂來見!〔聖道〕導引、〔我將語〕關於能見法諸,識者各自知者。如斯我將語能見之法。此是「有關現世(能見法)」〔之義〕。「非傳聞者」,不〔由他之〕傳聞,不依傳說,不依傳承,不依藏〔經〕之說,不依思擇,不依推論,不依行相之審思,不依見、省思、忍、自知通,自現見說法。此是「有關現世非傳聞」〔之義〕。 「知彼有念而行作」〔之句中〕,「知彼」者,是知解彼、考量、度知、辨知、而為明暸。〔即〕一切行是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知解「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對身修習身隨觀念處而有念……乃至(三〇頁參照)……言彼為有念。「行」者,是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不斷、維持。此是「知彼有念而行作」〔之義〕。 「可度世間之愛著」〔之句中〕,愛著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以下參照)……是貪慾、貪不善根。愛著者,由何之義而為愛著耶?擴大故而為愛著,廣大故而為愛著,染著故而為愛著,冒險故而為愛著,奪取故而為愛著,欺語者故而為愛著,毒根故而為愛著,毒果故而為愛著,毒受用故而為愛著,或又彼渴受廣大而為色、聲、香、味、觸、施主家、眾、住居、利得、名聲、賞讚、安樂、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12]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過去、未來、現在、見聞覺識於諸法中擴大擴展。此是「愛著」〔之義〕。「世間」者,是在於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 ᅟᅟ==[12] 有關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大意釋一、二五頁之註[11]參照。== 「可度世間之愛著」者,是世間所有愛著有念其愛著而可度、可越度、可度過、可超越、可離越。此是「可度世間之愛著」〔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彌多求! 有關現世非傳聞     〔至涅槃〕法我告汝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間之愛著」 ## 六 大仙!彼之最上法     〔聞而〕我乃歡喜〔彼〕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間之愛著 (一〇五四) 「我歡喜彼」〔之句中〕,「彼」者,是尊師之語、語路、說示、[13]教訓。「歡喜」者,是歡、歡喜、喜、隨喜、欲、樂、冀求、希望、熱望。此是「我歡喜彼」〔之義〕。 ᅟᅟ==[13] 教訓(anusaṭṭhiṁ or anusiṭṭhiṁ)在底本及 PTS 本,於一切狀況雖為 anusandhiṁ,此明顯是誤,今參照 MNd. 140 訂正。== 「大仙!以最上法」〔之句中〕,大仙者,由何義為大仙耶?世尊求大戒蘊,覓求,徧求故為[14]大仙(大求者)。是大定蘊、大慧蘊、大解脫蘊、求,覓求,徧求大解脫智見蘊故是大仙。又求,覓求,徧求大闇身之摧破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顛倒之破壞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愛箭之拔除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見葛藤之開解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慢[A2]幢之撤去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行作之寂滅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成為大暴流之度越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重擔之放下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輪迴、輪轉之斷絕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熱苦之消滅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熱惱之安息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法幢之舉揚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念處、大正勤、大神足、大根、大力、大覺支、大八支聖道、第一義、不死、涅槃故是大仙。又由有大權勢之有情「佛何處耶」?「世尊是何處耶」?「天中天是何處耶」?「人牛王是何處耶」?求,覓求,徧求故是大仙。「最上之法」者,是不死、涅槃言為「最上之法」。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最上」者,是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之法。此是「大仙!最上法」〔之義〕。 ᅟᅟ==[14] 大仙(mahesi = mahāisi)說明為大求者(mahāesin)不過俗的語源解釋。== ᅟᅟ==[A2] 幢【CB】,憧【南傳】== 「知彼有念為行作」〔之句中,知彼〕者,是知解彼、考量、度知、辨知、明暸。〔即〕「一切行是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知解「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對於身修習身隨觀念處而有念……乃至(三〇頁參照)……言彼為有念。「行」者,是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不斷維持。此是「知彼有念為行作」〔之義〕。 「可度世間之愛著」〔之句中〕,渴愛言為愛著。即所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愛著是由何義而為愛著耶……乃至(八九頁參照)……為擴大擴展。此是「愛著」〔之義〕。「世間」者,是惡趣世間……乃至(八九頁參照)……於處世間。 「可度世間之愛著」者,是世間所有愛著有念彼愛著而可度、越度、度過、超越、離越。此是「可度世間之愛著」〔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大仙!彼之最上法     (聞而)我乃歡喜彼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間之愛著」 ## 七 世尊宣示:「彌多求! 上下與橫及於中     汝善知解所有物 對於此等喜執著     除棄識不住立有」 (一〇五五) 「汝善知解所有物」者,是汝知解、了知、識知、辨知、通達所有之物。此是「汝善知解所有物」。 「彌多求」!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言此世尊之「語」……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彌多求!」〔之義〕。 「上、下橫及於中」〔之句中〕,上者是言未來,下是過去,橫及中是現在。上者,是天世間,下是地獄世間,橫及中是人世間。上者,是善法,下是不善法,橫及中是無記法。上者,是無色界,下是欲界,橫及中是色界。上者,是樂受,下是苦受,橫及中是不苦不樂受。上者,是由足蹠以上,下者,是由頂端以下,橫及中是胴體。此是「上下橫及於中」〔之義〕。 「對於此等喜執著,除棄識不住立有」〔之句中〕,「對於此等」者,是對於既述、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者。「喜」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執著」者,是愛執著與見執著之二執著。愛執著者云何?由渴愛物而……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愛執著。見執著者云何?有二十事有身見……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見執著。「除棄識」〔之句中識〕者,是與福行俱起識、與非福行俱起識、與不動行俱起識。除對此等喜、執著、於行俱起識,除棄、斥、除斥、捨、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對於此等除去喜、執、識」〔之義〕。 「不住立有」〔之句中〕,有者,是業有與結生為再有。業有者云何?是福行、非福行、不動行,此是業有。結生為再有者云何?是結生色、受、想、行、識,此是結生為再有。「不住立有」者,是捨斷喜、執著、於行俱起識、業有與結生再有,除去、滅除、令之滅無而不住立於業有,不住立結生為再有,不可止住。此是「除去識不住立有」〔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彌多求! 上下與橫及於中     汝善知解一切物 對於此等喜執著     除去識不住立有」 ## 八 如斯〔無執著〕     住念不放逸 行作之比丘     捨〔愛見〕我執 〔捨棄〕生與老     愁苦與悲泣 茲知如斯者     應以捨斷苦 (一〇五六) 「如斯而住,有念不放逸」〔之句中〕,「如斯而住」者,是捨所喜與執著、於行俱起之識、業有、結生再有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如斯而住」〔之義〕。「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對於身而修習身隨觀念處……乃至(三〇頁參照)……言彼為有念。「不放逸」者,是恭敬作諸善法,常作、堅住作、不萎縮而行、不放棄(行之)欲、不放棄責任。「我某時之日未圓滿戒蘊令圓滿耶?」又「我既已令圓滿之戒蘊於彼時時以慧助長。」對諸善法彼有所有之欲、精進、勇猛、努力、不退、念、正知、熱心、精勤、決意、勤勵、不放逸。「我某時之日,未圓滿之定蘊、[15]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令圓滿耶?」又「我既圓滿之解脫智見蘊,彼時時以慧令助長。」對諸善法,於彼處所有欲、精進、勇猛、努力、不退、念、正知、熱心、精勤、決意、勤勵、不放逸。又「我某時之日可徧知未徧知之苦耶?可捨斷未捨斷之煩惱耶?可修習未修習之道耶?可作證未作證之滅耶?」於彼處所有欲、精進、勇猛、努力、不退、念、正知、熱心、精勤、決意、勤勵、不放逸。此是「如斯而住,有念不放逸」〔之義〕。 ᅟᅟ==[15] 慧蘊(paññākkhandhaṁ)底本令此語脫漏。== 「行作之比丘,捨我執」〔之句中〕,比丘者,是善凡夫比丘又有學比丘。「行」者,是有行、行作、動作、活動、獲持、持續、維持不斷。「我執」,是愛我執與見我執之二我執……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愛我執……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見我執。捨斷愛我執、捨遣見我執、捨我執、是徧捨、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行作之比丘,捨我執」〔之義〕。 「〔捨〕棄生老愁悲泣,茲知如斯者,應為捨斷苦」〔之句中〕,「生」者,是彼彼之有情於彼彼之有情眾生、發生、入來、生起、諸蘊之現前、〔內六〕處之獲得。「老」者,是彼彼之有情於彼彼之有情聚老、老耄、齒落、白髮、皺皮、壽之損耗、諸根之毀熟。「愁」者,是失親戚、失財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見、又失任何者,又於遭遇任何不幸者之愁苦、憂愁、愁心、內愁、內徧愁、內熱、內熱惱、心之燒熱、憂、愁箭。「悲泣」者,是失親戚、失財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正〕見、又失任何者,又遭遇任何不幸者之哭、悲哭、涕哭、悲泣、哭嘆、泣言、涕泣、號泣、慟哭。「茲」者,是於此之見……乃至(二六頁參照)……於此之人世間。「知者」,是智者、明達者、有智者、辨知者、慧者。「苦」者,是生苦……乃至(七七頁參照)……是愁悲苦、憂惱苦。 「〔捨〕棄生、老愁悲泣,茲知如斯者,應捨斷苦」者,是知者、明達者、有智者、辨知者、慧者於茲捨斷生、老愁悲泣,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捨棄生老愁悲泣,茲知如斯者,應捨斷苦」〔之義〕。故世尊宣示: 如斯〔無執著〕     有念不放逸 行作之比丘     捨〔愛見〕我執 捨棄生與老     愁苦與悲泣 茲知如斯者     應為捨斷苦 ## 九 大仙此語我歡喜     瞿曇善告無依〔涅槃〕 世尊確已捨斷苦     此法尊師如實知 (一〇五七) 「大仙此語我歡喜」〔之句中〕,「此」者,是尊師之語、語路、說示、示教、[16]教訓。「我歡喜」者,是我歡、歡喜、喜、隨喜、欲、樂、冀求、希望、熱望。「大仙」者,是世尊求大戒蘊,覓求,徧求故是大仙(大求者)……乃至(九〇頁參照)……「人牛王於何處耶」?被求,覓求,徧求故是大仙。此是「大仙此語我歡喜」〔之義〕。 ᅟᅟ==[16] 前方註[13]參照。以下如斯狀況一切同樣故而不一一註記。== 「瞿曇善告無依〔涅槃〕」〔之句中〕,「善告」者,是善告、善言、善示、善施設、善確立、善開顯、善分別、善顯示、善說明。此是「善告」〔之義〕。「瞿曇!無依」〔之句中〕,「依」者,是煩惱、蘊、行。「無依」者,是依之捨斷、依之寂滅、依之捨遣、依之安息、不死、涅槃。此是「瞿曇!無依為善告」〔之義〕。 「世尊確已捨斷苦」〔之句中〕,「確」者,是此一向之語、無疑語、無疑惑語、不二之語、確實之語、嚴密之語、純粹之語、確立之語。「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此言世尊〔語〕……與作證共同之施設。「已捨斷苦」者,是捨斷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世尊確已捨斷苦」〔之義〕。 「此法尊師如實知」者,此法如實尊師知,識、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此法尊師如實知」〔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大仙此語我歡喜     瞿曇善告無依〔涅槃〕 世尊確已捨斷苦     此法尊師如實知 ## 一〇 牟尼!尊師懇切所教誡     人人亦應捨斷苦 龍象〔佛〕近至禮拜尊師     世尊懇切教誡我 (一〇五八) 「人人亦應捨斷苦否?」〔之句中〕,「人人」者,是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亦捨斷耶,若〔捨斷〕?是捨斷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人人亦捨斷苦否?」〔之義〕。 「尊師懇切所教誡」〔之句中〕,「所」者,是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尊師」者,是言世尊。「牟尼」者,言智為牟那……乃至(八四頁以下參照)……超越著、網此是牟尼。「懇切教誡」者,是殷勤教誡、反復教誡、再三教誡、教訓。此是「尊師懇切所教誡」〔之義〕。 「近至禮拜尊師」〔之句中〕,「尊師」是言世尊。「禮拜」是由身而禮拜、由[17]語而亦禮拜、由意而亦禮拜、由隨義之行道而亦禮拜、由法隨法之行道而亦禮拜,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也。「近至」者,是至近、真至近、相會、謁見、面前而禮拜尊師。 ᅟᅟ==[17] 雖依語而禮拜(vācāya vā namassāmi)底本雖闕此句,從底本一一三頁之同文而補入。== 「龍象」者,是龍象。世尊(一)不行罪惡故是龍象,(二)不行故是龍象,(三)不來故是龍象。 (一)不行罪惡故是龍象者云何?罪惡者有雜染、有齎再有之苦報,是齎未來生老死惡不善法。 [18]世尊宣示:「薩毘耶! ᅟᅟ==[18] 本偈是由 Sn. 522 之引用。MNd. 202; CNd. 373; MA. I, 153; SA. I, 77; Mahāvastu III, 397;佛本行集經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b)等參照。== 不行罪惡於世間     捨離一切結結縛 解脫染著一切處     斯者其故言龍象」 如斯「不行罪惡故是龍象」。 (二)不行故是龍象者云何?不行於欲趣、不行於瞋趣、不行於癡趣、不行於怖畏趣,由於貪而不行、由於瞋而不行、由於癡而不行、由於慢而不行、由於見而不行、由於掉舉而不行、由於疑而不行、由於隨眠而不行、由於違和之諸法而不趣、不導、不運、不將來。如是「不行故是龍象」。 (三)不來故是龍象者云何?由須陀洹道捨斷所有之煩惱,一切於此〔彼〕不再來、不返、不還。由斯陀含道、阿那含道捨斷所有之煩惱,一切於此不再來、不返、不還。由阿羅漢道捨斷所有之煩惱,一切於此不再來、不返、不還。如是「不來故是龍象」。此是「龍象!近至禮拜尊師」〔之義〕。 「世尊懇切教誡我」者,是世尊懇切、殷勤教誡、反復教誡、再三教誡、教訓。故彼婆羅門言: 牟尼!尊師懇切所教誡     人人亦應捨斷苦 龍象!近至禮拜尊師     世尊懇切教誡我 ## 一一 婆羅門吠陀達人     乃是無所有者也 向欲有之無著者     為〔汝〕所知通之 彼確度此之暴流     度彼無〔心〕栽猶豫(一〇五九) 「婆羅門吠陀之達人所汝知通」〔之句中〕,婆羅門者,是[19]拒外七法故是婆羅門,〔即〕是拒外有身見,拒外疑、拒外戒禁取、拒外貪、拒外瞋、拒外癡、拒外慢彼是雜染齎再有有不安、苦報,於未來拒外齎生老死諸惡不善法。 ᅟᅟ==[19] 婆羅門(brāhmaṇa = prākrit, Bāhamaṇa)(拒外)bāhita<bāheti 由拒外而來不過俗的語源解釋。(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9],今於此處加上[19]之註標。)== [20]世尊宣示:「薩毘耶! ᅟᅟ==[20] 本偈是由 Sn. 519 之引用。MNd. 87; CNd. 113; Mahāvastu III, 396;佛本行集經卷三九(大正三、八三四b)參照。== 離垢一切斥諸惡     等持善〔心〕自住立 超越輪迴有〔功德〕     無依止者婆羅門」 「吠陀之達人」〔之句中〕,吠陀者,是於四(沙門)道智……乃至(七二頁參照)……超一切受,此是吠陀之達人。知通者,是知通、了知、識知、別知、通達。此是「汝所知通婆羅門、吠陀之達人」〔之義〕。 「向欲有無著者,是無所有者」〔之句中〕,無所有者……〔所有〕者,是貪所有、瞋所有、癡所有、慢所有、見所有、煩惱所有、惡行所有……捨斷此等諸所有、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不得令生起、以智火所燒之人言為無所有者。「欲」者,概言之是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頁參照)……此等言為事欲……乃至(二七頁參照)……此等言為煩惱欲。「有」者,是業有與結生再有之二有……乃至(九三頁參照)……此是業有……乃至(九三頁參照)……此是結生再有。「向欲有無著者,是無所有者」,無所有而不懸於欲有、不懸者、是不礙著者。此是「向欲有無著者,是無所有者」。 「彼確度此暴流」〔之句中〕,「彼確」者,此是一向之語……乃至(九八頁參照)……是確立之語。「暴流」者,是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度」者,是度、越度、度過、超越、離越。此是「彼確度此暴流」〔之義〕。 「度彼無栽無猶豫」〔之句中〕,「度」者,是度欲流、度有流、度見流、度無明流、是越度、度過、超越、離越。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過去〔輪迴〕道、到〔涅槃之〕方域、到終點、護梵行、達最上之見、修習道、捨斷煩惱、通達不動之阿羅漢果,已作證滅(涅槃)。於彼能徧知苦、捨斷集、修習道、作證滅、已知通可知通、能徧知可徧知、能捨斷可捨斷、能修習可修習、能作證可作證。彼放捨障礙,埋沒〔輪迴之〕濠、拔除門柱(渴愛)、無有關鑰(五下分結)、而為聖、卸〔慢〕幢、卸重擔、離繫、捨斷五支〔蓋〕、具備六支〔捨〕、守護一〔念〕、〔由慧而有習行、迴避、除去、捨斷〕四依、除去獨一諦(徧見)、完全遣求覓、有不混濁之思惟、有安息身行、有善解脫心、有善解脫慧。而為獨存(完全)、已住〔於梵行〕而為最上人第一人,得達第一之得達。彼無積〔善惡之報〕、無除去、已除而住立。無捨斷(煩惱)無執取、已捨斷而住立。無由離〔煩惱〕、〔無由慢〕而高亢、已離而住立。令具備無學之戒蘊故而住立、具備無學之定蘊、無學之慧運、無學之解脫蘊、無學之解脫智見蘊故已住立。體得〔真〕諦而住立,超越動搖而住立,消盡煩惱火而住立,不迴行輪迴而住立,取達運而住立,由解脫習行而住立。依徧淨慈而住立,依徧淨悲、喜、捨而住立,依究竟清淨而住立,依徧淨無煩惱性而住立,解脫故而住立,知足故而住立。於蘊之終邊而住立,於界之終邊而住立,於處之終邊而住立,於趣之終邊而住立,於結生之終邊而住立,於有之終邊而住立,於輪迴之終邊而住立,於輪轉之終邊而住立,於最後之終邊而住立,於最後之人界而住立。最後之持身者,是阿羅漢。 [21]此是彼之最後有     此是最後之身體 成為〔最後〕生老死     彼無再有輪迴事 ᅟᅟ==[21] 本偈雖是由 Thag. 202 之引用,文句有多少之相違。MNd. 22; 460; CNd. 24; 420 等參照。(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21],今於此處加上[21]之註標。)== 此是「度」。「彼岸」者是不死(甘露)、涅槃。〔即〕是彼一切行之止寂、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滅盡、離貪、滅、涅槃。彼已到於彼岸、達於彼岸、到於終邊、達於終邊、到於終點、達於終點、到於究竟、達於究竟、到於最終、達於最終、到於救護所、達於求護所、到於避難所、達於避難所、到於歸依所、達於歸依所、到於無畏、達於無畏、到於無死、達於無死、到於不死(甘露)、達於不死、到於涅槃、達於涅槃。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一〇二頁以下參照)……是〔最後之〕生、老、死輪迴,於彼無再有。此是「又度彼岸」〔之義〕。 「無有栽」〔之句中〕,栽(頑迷)者,貪是栽、瞋是栽、癡是栽、忿是栽、恨是栽……乃至(四一頁參照)……一切不善行是栽。捨斷此等諸栽,為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言為無栽者。「無猶豫」〔之句中〕,「猶豫」者,是對苦猶豫(疑)、對苦集猶豫、對苦滅猶豫、對苦滅之道猶豫、對前際猶豫、對後際猶豫、對前後際猶豫、對此緣性之諸緣起法猶豫,是所有如斯猶豫、疑問、猶豫性、疑念、疑、迷惑、二路、疑惑、多岐取、不決定、不確定、不沈潛、心之硬直、意困惑。捨斷此等之猶豫、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使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言為「無猶豫」者。此是「無有(心)栽無猶豫」〔之義〕。故世尊宣示: 婆羅門吠陀達人     乃是無所有者也 向欲有之無著者     為〔汝〕所知通之 彼確度此之暴流     彼度無(心)栽猶豫 ## 一二 彼人知者達吠陀     對種種有遣去著 彼離愛無苦無求     我言彼已度生老 (一〇六〇) 「彼人知者達吠陀」〔之句中〕,知者,是知者、明達者、有智者、辨知者、慧者。「彼」者〔無論剎帝利〕……無論人、如何容貌……乃至(八一頁參照)……〔任何法之具備者〕。「達吠陀」〔之句中〕,吠陀者,是四〔沙門〕道智……乃至(七二頁參照)……超一切受、此是吠陀之達人。「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補特伽羅、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自在行者)、摩奴所生者。「茲」於此之見……乃至(二六頁參照)……於此人世間。此是「彼人知者達吠陀」〔之義〕。 「對種種有遣去著」〔之句中〕,「對種種有」者,是對於種種有之業有、再有。〔即〕於欲有對業有、於欲有對再有、於色有對業有、於色有對再有、於無色有對業有、於無色有對再有。是對再三之有、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結生、再三身體之發生。「著」者,是貪著、瞋著、癡著、慢著、見著、煩惱著、惡行者之七著。「遣去」者,是棄遣去諸著。或脫而遣去諸著、結、結縛、懸、懸著、礙著、縛。譬如著〔載〕於〔馬象等〕之乘物、車、貨車、戰車之物離著(放下)推落、如是棄遣、遣去彼等諸著,又脫、遣去諸著、結、結縛、懸、懸著、礙著、縛。此是「對種種諸有遣去著」〔之義〕。 「彼離渴愛無苦無求、我言彼已度生老」〔之句中〕,渴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言捨斷此愛、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是「離渴愛」者,捨渴愛者、唾棄渴愛者、脫渴愛者、捨斷渴愛者、捨遣渴愛者、離貪者、捨貪者、唾棄貪者、脫貪者、捨斷貪者、捨遣貪者,〔彼〕無愛、〔煩惱〕消滅,是清涼、覺受樂,自為梵而住。此是「彼離渴愛」〔之義〕。「無苦」者,貪是苦、瞋是苦、癡是苦、忿是苦、恨是苦……乃至(三九頁參照)……一切不善行是苦。言捨斷此苦、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使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為「無苦」〔者〕。「無求」者,言〔無〕求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是不善根。捨斷此之求、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言為無求〔者〕。「生」者,於彼彼有情之彼彼有情聚生、發生、入來、生起、諸蘊之現前、〔六內〕處之獲得。「老」者,是於彼彼有情之彼彼有情聚老、老耄、齒落、白髮、皮、壽之損耗,是諸根之毀熟。「死」者,於彼彼有情之彼彼有情聚死沒、死亡、破壞、滅失、死滅、死、命終、〔五蘊〕之破壞、屍骸之投棄、是命根之斷絕。 「彼離愛無苦無求,我言彼已度生老」者,是離渴愛,無苦無求之彼,度生、老、死、越度、度過、超越、令離越,我言、語、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彼離渴愛無苦無求,我言彼已度生老」〔之義〕。故世尊宣示: 彼人知者達吠陀     對種種有遣去著 彼離愛無苦無求     我言彼已度生老 世尊之說法終……乃至(三二頁參照)……合掌禮拜世尊,說:「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彌多求學童所問之義釋第四〔畢〕 # 第五 度多迦學童所問之義釋 ## 一 尊者度多迦曰: 世尊!我問尊師請語我     大仙!尊師之語我期待 聞尊師〔說法〕音聲     可學自己之寂滅 (一〇六一) 世尊!「我問尊師請語我」〔之句中〕,「我問」者,為明解未見之問、為令他合流己見之問、為斷疑念之問之三問……乃至(六三頁以下參照)……此是三問……乃至(四九頁以下參照)……是涅槃問。「我問尊師」者,我問於尊師、乞於尊師、求於尊師、信樂於尊師、請為我說。此是「我問尊師」〔之義〕。「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請語我」者請語〔我〕,請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說明。此是「世尊!我問尊師請語我」〔之義〕。 「尊者度多迦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此是句之接續。「尊者」是敬語。度多迦者,是彼婆羅門之名……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尊者度多迦曰」〔之義〕。 「大仙!尊師之語我期待」者,我期待尊師之語、語路、說示、示教、教訓而期待、欲、樂、冀求、希望、熱望。「大仙」者,由何之義而為大仙耶?世尊求大戒蘊、覓求、徧求故是大仙……乃至(一二頁參照)……「人牛王於何處耶」?〔求、覓求、徧求故是大仙〕。此是「大仙!尊師之語我期待」〔之義〕。 「聞尊師之音聲」,聞尊師之語、語路、說示、示教、教訓、聽、把持、保持、觀察。此是「聞尊師之音聲」〔之義〕。 「可學自己之寂滅」〔之句中〕,「可學」者,是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之三學……乃至(二五頁以下參照)……此是增上慧學。〔可學〕自己之寂滅者,為貪之消滅、瞋之消滅、癡之消滅、忿之消滅、恨之消滅……乃至(四一頁參照)……為一切不善行之寂、寂靜、寂滅、消滅、捨遣、安息亦學增上戒,亦學增上心,亦學增上慧。顧念學此等三學,知而學、見而學、觀察而學、於心決意而學、以信信解而學、勵精進而學、令現起念而學、等持心而學、以慧知解而學、知通應知通而學、以信信解而學、徧知應徧知而學、捨斷應捨斷而學、修習應修習而學、作證應作證而學,應行、應修行、應正行、應行正持。此是「可學自己之寂滅」〔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度多迦曰: 「世尊!我問尊師請語我     大仙!尊師之語我期待 聞尊師說法音聲     可學自己之寂滅」 ## 二 世尊宣示:「度多迦! 然而須熱心     茲〔佛教〕有智有念 由茲聞音聲     可學自寂滅」 (一〇六三) 「然而須熱心」者,須熱心、須努力、須勤勉、須精進、須堅固〔心〕、須精勤,令生〔努力之〕欲、令發生、令現起、令起、令生起、此是「然而須熱心」〔之義〕。 「世尊宣示:度多迦!」〔之句中〕,「度多迦」者,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度多迦!」〔之義〕。 「茲有智有念」〔之句中〕,「茲」者,是於此〔佛教之〕見,於此之忍(智)、於此之意欲、於此之持說、於此之法、於此之律、於此之法與律、於此之宣說、於此之梵行、於此之師〔佛〕教、於此之身體、於此之人界。有智者,是有智者、賢者、有慧者、覺慧者、智者、辨知者、慧者。有念者,是由四原因而有念。〔即〕對於身修習身隨觀念處而有念……乃至(三〇頁以下參照)……言彼為有念。此是「茲有智有念」〔之義〕。 「由茲聞音聲」者,是由茲聞我語、語路、說示、示教、教訓、聽、聽取、把取、保持、觀察。此是「由茲聞音聲」〔之義〕。 「可學自寂滅」〔之句中〕,「可學」者,是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之三學……乃至(二五頁以下參照)……此是增上慧學。「〔可學〕自寂滅」者,為貪之消滅、瞋之消滅、癡之消滅、忿之消滅、恨之消滅……乃至(三九頁參照)……為一切不善行之寂、寂靜、寂滅、消滅、捨遣、安息亦學增上戒,亦學增上心,亦學增上慧。顧念此等三學而可學、知而學……乃至(一一二頁參照)……作證應作證而學,可行、修行、正行、正持而行。此是「可學自寂滅」〔之義〕。 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度多迦! 然而須熱心     茲有智有念 由茲聞音聲     可學自寂滅」 ## 三 我見天與人之世界     動作無所有婆羅門 普眼者!我將禮尊師     釋迦〔佛〕!度我諸疑惑 (一〇六三) 「我見天與人之世界」〔之句中〕,[1]天者,是(一)世俗天、(二)生起天、(三)清淨天之三天。(一)世俗天者云何?世俗天,是王、王子、王后。(二)生起天者云何?生起天者,是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都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及其上之天。(三)清淨天者云何?清淨天者,是如來之弟子(聲聞)之阿羅漢漏盡者及辟支佛(緣覺)。世尊是世俗天、生起天、清淨天中之天,是勝之天,天中之勝天。是師子中之師子,是龍中之龍,眾主中之眾主,牟尼中之牟尼,王中之王。「我見天與人之世界」者,於[2]人間世間我見天、見勝之天、見天中之勝天、觀、眺、省思、普觀。此是「我見天與人之世界」〔之義〕。 ᅟᅟ==[1] 以下 Vibh. 422 參照。== ᅟᅟ==[2] 以下之文該當作為 Sn 之句之說明如亦不適當,在底本乃如斯之記載。== 「動作無所有婆羅門」〔之句中〕,「無所有」者,是貪所有、瞋所有、癡所有、慢所有、見所有、煩惱所有、惡行所有之捨斷。於佛世尊捨斷彼等諸所有、能根絕、如截多羅樹頂而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世尊是無所有者。「婆羅門」者,世尊乃拒外七法故是婆羅門。〔即〕拒外有身見、拒外疑、拒外戒禁取、拒外貪、拒外瞋、拒外癡、拒外慢。彼〔世尊〕拒外雜染而齎再有有不安有苦報於未來齎生老死諸惡不善法。 [3]世尊宣示:「薩毘耶! ᅟᅟ==[3] 有關本偈,前之義釋註[20]參照。== 離垢斥一切諸惡     等持善〔心〕自住立 有諸功德越輪迴     無依止者婆羅門」 「動作」者,是有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此是「動作無所有婆羅門」〔之義〕。 「普眼者我禮尊師」〔之句中〕,「尊師」者,是言世尊。「禮拜」者,是由身而禮拜,由語而禮拜,由意而禮拜,由隨義之行道而禮拜,由法隨義之行道而禮拜,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普眼者」〔之句中〕,「普眼」者,是一切知智。世尊具一切知智、正具、達、正達、成、正成、具備。 [4]彼不能見之物此世亦無何物 又不能識之物亦〔無〕不可知者 可能知之物一切此皆知通 旨此如斯之故如來是普眼者 ᅟᅟ==[4] 本偈是出處不明。PTS. I, 133; 134; II, 31; MNd. 360; CNd. 127; 242 參照。== 此是「普眼者!我禮拜尊師」〔之義〕。 「釋迦〔佛〕!度我諸疑惑」〔之句中〕,「釋迦」者,是世尊由釋迦族出家故而為釋迦。或又富者、大富者、具財者故亦為釋迦。彼有此等諸財、所謂、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捨財、慧財、念處財、神足財、根財、力財、覺支財、道財、果財、涅槃財。由此等多數之財寶而是富者、大富者、具財者故亦是釋迦。或又可能者、[5]權力者、[6]有用者、勇者、英雄、戰士、無怖者、無懼者、無駭者、無財走者、怖畏恐怖之捨斷者、身毛豎立之離去者故亦是釋迦。「疑惑」者,是疑。〔即〕對苦猶豫(疑)、對苦之集猶豫、對後際猶豫、對前後際猶豫、對此緣性之諸緣起法猶豫,是對所有如斯猶豫、疑問、猶豫性、疑念、疑、迷惑、二路、疑惑、多岐取、不決定、不確定、不沈潛、心之硬直、意困惑。 ᅟᅟ==[5] 權力者(vibbāvī)在底本雖有 visavī 意義不通。今從 PTS 本註記之一異本。== ᅟᅟ==[6] 有用者(alamattho)在底本有 alamatto。應用此字時雖極多,實際應正為 alamattho。== 「釋迦佛!度我諸疑惑」者,放我諸疑惑箭、請脫我、請度脫我、請拔取我、請拔去我、請使我上起。此是「釋迦佛!度我諸疑惑」〔之義〕。故彼之婆羅門言: 我見天與人之世界     動作無所有婆羅門 普眼者!我禮拜尊師     釋迦〔佛〕!度我諸疑惑 ## 四 度多迦!我於世間     不能度脫疑惑者 但〔汝自〕了最勝法     如斯汝可度暴流 (一〇六四) 「我不能令度脫」〔之句中〕,我不能由疑惑箭放汝、解放、令脫、令度脫、拔取、拔去、起上。此是「我不能令度脫」〔之義〕。或又不信、不欲、懈怠而乏精進,向不行道人說法我無力?不堪、不努力、不勵行、不努力、不盡力、不用力、不堅固心、不精進。不生〔努力〕之欲、不令發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我不能令度脫」〔之義〕。或又其他何人亦無可使脫。若彼等欲脫,〔彼〕由於己力勢、由於己力、由於己精進、由於己發勤、由於己堅強力勢、由於己堅強力、由於己堅強精進力、由於己堅強發勤,且自行道之正行道、隨順之行道、隨義之行道、法隨法之行道可令脫。此是「我不能使度脫」〔之義〕。 即世尊已如斯說:「[7]純陀!實彼自陷泥沼,其他無有道理可救出陷於泥沼。純陀!實彼自不調御、不週伏、不寂滅、其他無有道理可調御、調伏令寂滅」。此是「我不能令度脫」〔之義〕。 ᅟᅟ==[7] 以下之文是 M. I, 45 之略引用。中阿含九一、周那問見經(大正藏一、五七四b)參照。== 又世尊已如斯說     [8]自如行惡自污染 自如不行惡自淨     不可淨他各自淨 ᅟᅟ==[8] 本偈是由 Dhp. 165 之引用。MNd. 32; KV. 525; 527; 法句經卷上(大正藏四、五六六a)參照。== 如斯亦是「我不能令度脫」〔之義〕。 又世尊如斯說。[9]「如斯,婆羅門!涅槃存在。至涅槃是道亦存在。宣教者之我亦存在。而我諸弟子受我如斯之教誡、如斯之教示、一部者令成滿究極涅槃,一部者未成滿。婆羅門!此時我為何耶?婆羅門!如來是說道者,〔只〕被問而宣說道。〔學人〕自行道而不可不解脫」。如斯亦是「我不能令度脫」〔之義〕。 ᅟᅟ==[9] 以下之文由 M. III, 6 之引用。中阿含一四四經(大正藏一、六五三b)參照。== 「度多迦!我於世間不能度脫任何疑惑者」〔之句中〕,疑惑者,是有疑惑、猶豫、栽(頑迷)、迷惑、疑之人。是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亦是。「於世間」者,是惡趣世間……乃至(一八頁參照)……而於處世間。此是「度多迦!我於世間不能度脫任何疑惑者」〔之義〕。 「但汝且了最勝法」〔之句中〕,「最勝法」者,是不死、涅槃。是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最勝」者,是最高、最勝、最殊勝、透逸、最上勝妙之法。「且了知」是且了知、識知、別知、通達。此是「但汝且了最勝法」〔之義〕。 「如斯汝可度暴流」,如斯汝可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可超越、可離越。此是「如斯汝可度暴流」〔之義〕。故世尊宣示: 度多迦!我於世間     不能度脫疑惑者 但汝〔自〕了最勝法     如斯汝可度暴流 ## 五 梵者!悲愍請教授     我可識知遠離法 恰如虛空無障礙     可行無依茲寂靜 (一〇六五) 「梵者!悲愍請教授」〔之句中〕,梵者!請教授,梵者!請教授者,乃梵者!請攝取,梵者!請憐愍。此是「梵者!請教授」〔之義〕。悲愍者,是悲愍、哀愍、隨護、攝取、憐愍。此是「梵者!悲愍請教授」〔之義〕。 「我可識知遠離法」〔之句中〕,遠離法者,是不死、涅槃。即是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我可識知」者,是我可知、可識知、可別知、可所通達。此是「我可識知遠離法」〔之義〕。 「恰如虛空無障礙」者,是恰如虛空[10]無著、無縛、無結縛,如斯無著[11]、無縛、不結縛。此是「如虛空無障礙」。譬如虛空而亦血赤色、而亦鬱金色、而赤青色、亦深紅色而不染,如斯不染、不污、不昏迷、不染污。此亦是如「虛空無障礙」。譬如虛空不怒、不恚怒、不拒斥、不害破,如斯是不怒、不恚怒、不拒斥、不被害破。此亦是「如虛空無障礙」。 ᅟᅟ==[10] 無著(na sajjati)在底本雖有 nappajjati,今從 PTS 本。== ᅟᅟ==[11] 無著(asajjamāno)在底本雖有 apajjamāno,今從 PTS 本。== 「可行無依茲寂靜」〔之句中〕,「茲寂靜」者,是茲寂靜而坐於茲,而此坐為坐而在此眾中坐。此是「茲寂靜」〔之義〕。或又於茲是寂、寂靜、寂滅而安息。此亦是「茲寂靜」〔之義〕。無依〔之句中「依」者〕,是愛依、見依之二依……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愛依……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見依。捨斷愛依、捨遣見依、不依止眼、不依止耳、不依止鼻、不依止舌、不依止身、不依止意、不依止於色、聲、香、味、觸、施主、眾、住居、利得、名聲、賞讚、安樂、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有、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過去、未來、現在,可見聞覺識不依止諸法、不依著、不近著、不縛著、不信解、出離、棄遣、離脫、以不限定心而住。此是「無依」。「可行」者,是可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此是「可行無依茲寂靜」〔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梵者悲愍請教授     我可識知遠離法 恰如虛空無障礙     可行無依茲寂靜 ## 六 世尊宣示:「多度迦! 有關現世非傳聞     一切寂靜我告汝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間之愛著」(一〇六六) 「一切寂靜我告汝」〔之句中〕,我欲告貪之寂、瞋之寂、癡之寂、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強情、激情、慢、過慢、憍、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之寂、寂靜、寂滅、消滅、安息而欲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一切寂靜我告汝」〔之義〕。 世尊宣示:「度多迦!」〔之句中〕,「度多迦」者,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度多迦!」〔之義〕。 「有關現世非傳聞」〔之句中〕,「有關現世」者,是現世(所見之法)、所知之法、考量之法、度知之法、辨知之法、明暸之法。〔即〕「一切行是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是有關於所見之法、知之法、考量之法、度知之法、辨知之法、明暸之法。如斯是有關於現世(所見之法)。或又有關於所見之苦、我語苦、有關於所見集而語集、有關於所見道而語道、有關於所見滅而語滅。如斯亦是「有關於所見之法」。或又可自見,是無時的,可謂來見,可導引於〔聖道〕,諸識者是有關於所見法各自可知者。如斯亦是「有關於所見之法」。「非傳聞」者,不〔由他之〕傳聞、不傳說、不傳承、不依於藏〔經〕之說、不依於思擇、不依於推論、不依於行相之審思、不依於見、省思、忍,說自己自知通、自現見法。此是「有關現世非傳聞」〔之義〕。 「知彼有念而行作」〔之句中〕,「知彼」者,是知解彼,考量、度知、辨知、而明暸。〔即〕「一切行是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知解「所有集法皆是滅法」,考量、度知、辨知而明暸。「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對身修習身隨觀念處而有念……乃至(三〇頁參照)……言彼有念。「行作」者,是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且維持。此是「知彼有念而行作」〔之義〕。 「可度世間之愛著」〔之句中〕,愛著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是貪欲、貪、不善根。「愛著」由於何義而為愛著耶……乃至(八九頁參照)……能擴大擴展。此是「愛著」〔之義〕。「世間」者,是惡趣世間……乃至(八九頁參照)……於處世間。「可度世間之愛著」者,世間之所有愛著之有念彼愛著而可度、越度、超越、離越。此是「可度世間之愛著」〔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度多迦! 一切寂靜我告汝     有關現世非傳聞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間之愛著」 ## 七 大仙!彼之最上寂     我〔聞彼〕而成歡喜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間之愛著 (一〇六七) 「我〔聞彼〕而歡喜」〔之句中〕,「彼」者,是尊師之語、語路、說示、教訓。「歡喜」者,是歡、歡喜、喜、隨喜、欲、樂、冀求、希望、熱望。此是「我〔聞彼〕而歡喜」〔之義〕。 「大仙!彼之最上寂」〔之句中〕,大仙者,是世尊求大戒蘊、覓求、徧求故是大仙(大求者)。是大定蘊……乃至(九〇頁以下參照)……「人牛王於何處耶」?能求、覓求、徧求故是大仙。「最上之寂」〔之句中〕,寂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是離貪、滅、涅槃。最上者,是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此是「大仙!彼最上寂」〔之義〕。 「知彼有念而行作」〔之句中〕,知彼者,是知解彼,考量、度知、辨知、而明暸。〔即〕「一切行是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知解「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考量、度知、辨知、而明暸。「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對身修習身隨觀念處而有念……乃至(三〇頁參照)……言彼為有念。「行作」者,是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且維持。此是「知彼有念而行作」〔之義〕。 「可度世間之愛著」〔之句中〕,言渴愛為愛著。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是貪欲、貪、不善根。愛著者由何義而為愛著耶……乃至(八九頁參照)……於擴、擴大。此是「愛著」〔之義〕。「世間」者,是惡趣世間……乃至(八九頁參照)……於處世間。「可度世間之愛著」者,是世間之所有愛著有念愛著之可度、越度、度過、超越、離越。此是「可度世間之愛著」〔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大仙!彼之最上寂     我〔聞彼〕而成歡喜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間之愛著 ## 八 世尊宣示:「度多迦! 上與下與橫及中     汝善知解所有物 知於世間此是著     勿為種種有愛事」 (一〇六八) 「汝善知解所有物」〔之句中〕,汝知解、了知、識知、辨知、通達所有物。此是「汝善知解所有物」〔之義〕。 「度多迦!者」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是尊重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之物。此是「世尊宣示:度多迦!」〔之義〕。 「上與下與橫及中」〔之句中〕,上者是言未來,下是過去,橫及中是現在。上是天世間,下是地獄世間,橫及中是人世間。上是善法,下是不善法,橫及中是無記法。上是無色界,下是欲界,橫及中是色界。上是樂受,下是苦受,橫及中是不苦不樂受。上是由足蹠以上、下是由髮之頂端以下。橫及中是胴體。此是「上與下與橫及中」〔之義〕。 「知於世間此是著」,知此是著、此是懸著、此是結縛、此是礙著、了知、考量、度知、辨知、而明暸。此是「知於世間此是著」〔之義〕。 「勿為種種有愛事」〔之句中〕,「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種種之有」是於種種之有對業有、再有〔之義〕。〔即〕於欲有對業有、於欲有對再有、於色有對業有、於色有對再有、於無色有對業有、於無色有對再有〔之義〕。是對於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結生、再三之身體發生〔之義〕。勿向〔其等種種有之〕愛令生事、令發生事、起事、令生起事而須捨斷、除去、滅除、令為滅無。此是「勿為種種有愛事」〔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度多迦! 上與下與橫及中     汝善知解所有物 知於世間此是著     勿為種種有愛事」 〔世尊之說法之偈〕終否……乃至(三二頁參照)……說:「世尊!尊師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度多迦學童所問之義釋第五〔畢〕 # 第六 優波私婆學童所問之義釋 ## 一 尊者優波私婆曰: 「釋迦〔佛〕!我獨無依止     不能度於大暴流 普眼者請語所緣     依彼可度此暴流」 (一〇六九) 「釋迦!我獨大暴流」〔之句中〕,獨大暴流者,是依止於彼人、又依止於彼法,以度大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越度、度過、超越、所離越處之人究竟唯我一而無第二。又〔斯〕法究竟唯我一而無第二。此是「獨」〔之義〕。「釋迦者」,是世尊由釋迦族出家故,是釋迦。或又是富者、大富者、具財者故是釋迦。彼有此等諸財、所謂、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捨財、慧財、念處財、〔神足財、根財、力財、覺支財、道財、果財〕、涅槃財。由此等多數之財寶而是富者、大富者、具財者之故亦是釋迦。或又可能者、有能者、[1]權力者、[2]有用者、勇者、英雄、戰士、無怖者、無懼者、無駭者、無敗走者,怖畏恐怖之捨斷者、身毛豎立之離去者故亦是釋迦。此是「釋迦!我獨大暴流」〔之義〕。 ᅟᅟ==[1] 前義釋之註[05]參照。== ᅟᅟ==[2] 前義釋之註[05]參照。== 「尊者優波私婆曰」〔之句中〕,「曰」(斯)者,是句之接續。「尊者」,是敬語。優波私婆,是彼婆羅門之名……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尊者優波私婆曰」〔之義〕。 「無依止而不能度」〔之句中〕,「無依止」者,不為依止於人,又不依止於法。「不能」者,是力不及、不能、不堪。「度」者,是度大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越度、度過、超越、離越。此是「無依止而不能度」〔之義〕。 「普眼者!請語所緣」〔之句中〕,「請語所緣」者,請語所緣、對象、依止、近依、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請說明。此是「請語所緣」〔之義〕。「普眼者」,是言普眼一切知智。世尊具一切知智、正具、達、正達、成、正成、具備。 在[3]彼不能見之物此世亦無何物 又無不能識之物亦(無)不可知之物 可能知之物一切皆可知通 旨此如斯之故如來是普眼者 ᅟᅟ==[3] 有關本偈,前義釋之註[04]參照。== 此是「普眼者!請語所緣」〔之義〕。 「依彼可度此暴流」〔之句中〕,「依彼」者,是依止其人,又依止其法。「可度此暴流」者,可度大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可越度、度過、超越、離越。此是「依彼可度此暴流」〔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優波私婆曰: 「釋迦!我獨無依止     而不能度大暴流 普眼者!請語所緣     依彼可度此暴流」 ## 二 世尊宣示:「優波私婆! 具念且觀無所有     依〔無所有〕而『非有』 捨欲離惑受滅盡     晝夜觀察度暴流」 (一〇七〇) 「觀無所有具正念」者,彼婆羅門原來得無所有處定,此「是我之依止」,而不知〔彼之〕依止事。世尊向彼告〔其無所有處是彼之〕依止,更告以出路、〔婆羅門由此〕入定於非想非非想處定、由此出定,且觀察於其際所生心心所法「是無常」,〔又〕「是苦、是病、是癰、是箭、是痛、是惱、是敵、是毀、是疾、是禍、是不快、是怖畏、是災患、是動、是壞、是不恒、是無救護所、是無避難所、是無歸依所、是不歸依者、是空缺、是空虛、是空、是無我、是過患、是變易法、是不堅實、是痛根、是殺戮者、是非有、是有漏、是有為、是魔食、是生法、是老法、是病法、是死法、是愁、悲苦、憂惱法、是雜染法、是集、是滅沒、是不樂味、是過患、是不出離」,以且觀察、眺望、省思、普觀。「具念」〔之句中〕,「念」者,是所有念、隨念、想念……乃至(一八頁參照)……是正念。此言為念。「具」此之念、正具、達、正達、成、正成、令具備者言為具念者。此是「具念且觀無所有」〔之義〕。 「世尊宣示:優波私婆」〔之句中〕,「優波私婆!」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為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優波私婆」〔之義〕。 「謂非有〔依無所有處〕度暴流」〔之句中〕,一切「謂非有」是無所有處定。由何謂一切非有是無所有處定耶?於識無邊處定有念而入定、由此出定,彼識令無、令為非有、令消滅而觀一切非有。由此一切謂非有是無所有處定。依〔其無所有處定〕、近依、所緣、對象此而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須越度、度過、超越、離越。此是「謂非有度暴流」〔之義〕。 「捨斷諸欲離疑惑」〔之句中〕,欲者,若概言之是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頁參照)……言此等為事欲……乃至(二八頁參照)……言此等為煩惱欲。「捨斷諸欲」者,是徧知事欲、捨煩惱欲、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捨斷諸欲」〔之義〕。「離惑」〔之句中〕,言疑為疑惑。〔即〕對於苦猶豫……乃至(一〇五頁參照)……為遠離疑惑、離、離去、出離、棄遣、離脫、離縛,以不限定心而住,如斯是「離惑」〔之義〕。或又離[4]三十二之無用論、離、離去、出離、棄遣、離脫、離縛。以不限定心而住。如斯亦是[5]離惑(論)〔之義〕。此是「捨斷諸欲離疑惑」〔之義〕。 ᅟᅟ==[4] 有關三十二無用論,於大義釋一、二九三頁之註[06]參照。== ᅟᅟ==[5] 惑(kathāhi)於該當 Sn. 之原文 kathā 之語為 kathaṁkathā 之略,雖是用為疑惑之意義,今 kathā 不是疑惑之意義,是「論」又「說」之意義而說明者。== 「晝夜觀察渴愛滅」〔之句中〕,渴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夜」者,是夜。「晝」者,是日中。觀晝夜渴愛之盡滅、輪迴之盡滅、輪轉之盡滅,觀察、見、眺、省思、普觀。此是「晝夜觀察渴愛滅」〔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優波私婆! 具念且觀無所有     依〔無所有〕而『非有』 捨欲離惑愛滅盡     晝夜觀察度暴流」 ## 三 尊者優波私婆曰: 「一切諸欲於離貪     捨他依止無所有 第一有想解脫信     彼不退住立其處」 (一〇七一) 「一切諸欲於離貪」〔之句中〕,「一切」者,是普一切、一切之一切、無殘、無餘。此是「一切」。「於諸欲」者,〔欲〕者若概言之是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頁參照)……言此等為事欲……乃至(二八頁參照)……言此等為煩惱欲。「一切諸欲於離貪」者,於一切諸欲離貪、棄貪、唾棄貪、脫貪、捨斷貪、捨遣貪,能鎮伏所貪。此是「一切諸欲於離貪」〔之義〕。 「尊者優波私婆曰」〔之句中〕,「曰」(斯)者是句之接續。尊者是敬語。優波私婆者是彼婆羅門之名……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依止無所有而捨他」、捨下之六定(四禪定及下二無色定),遣、徧捨、越、超越、離越而依止無所有處定、止著、繫著、近著、縛著,信解。此是「捨他依止無所有」〔之義〕。 「信第一有想解脫」〔之句中〕,有想解脫者是[6]七有想解脫。無所有處定解是其等有想定之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第一」,是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之〔有想解脫〕由信解脫而信解,於其處信解,信解彼、行彼、屢屢為彼、重彼、向於彼、傾於彼、赴於彼,以彼為主。此是「信第一有想解脫」〔之義〕。 ᅟᅟ==[6] 七有想解脫是指四禪定及下三無色定者。== 「彼不退住立其處」〔之句中〕,應住立耶與否耶?「如斯耶」?「不然耶」?「如何耶」?「云何耶」?是疑之質問、疑念之質問、迷惑之質問。此是「可住立耶與否耶」〔之義〕。「於其處」者,是無所有處。「不退去」者,是不退去、不動轉、不離去、不消失。或又不染、不污、不昏迷、不染污。此是「彼不退住立其處」〔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優波私婆曰: 一切諸欲於離貪     捨他依止無所有 第一有想解脫信     彼不退住立其處 ## 四 世尊宣示:「優波私婆! 一切諸欲於離貪     捨他依止無所有 信第一有想解脫     彼不退住立其處」 (一〇七二) 「一切諸欲於離貪」〔之句中〕,一切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無殘、無餘。此是「一切」。「於諸欲」者,〔欲〕若概言之,是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頁參照)……此等言為事欲……乃至(二八頁參照)……此等言為煩惱欲。「一切諸欲於離貪」者,於一切諸欲離貪,棄貪、唾棄貪、脫貪、捨斷貪、捨遣貪、能鎮伏所貪。此是「一切諸欲於離貪」〔之義〕。 「世尊宣示:優波私婆!」〔之句中〕,優波私婆!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為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優波私婆」〔之義〕。 「捨他依止無所有」,捨下之六定,遣、徧捨、越、超越、離越而依止無所有處定、正著、繫著、近著、縛著、信解。此是「捨他依止無所有」〔之義〕。 「信第一有想解脫」〔之句中〕,「有想解脫」是七有想解脫。無所有處定解脫是其等有想定之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由信解解脫「第一」、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之〔有想解脫〕而信解、信解其處、信解彼、行彼、屢屢為彼、重彼、向於彼、傾於彼、赴於彼、以彼為主。此是「信第一有想解脫」〔之義〕。 「彼不退住立其處」〔之句中〕,「住立」者,可住立、可住立[7]六萬劫之間。「於其處」者,是於無所有處。「不退去」,是不退去、不動轉、不離去、不消失、而不滅損。或又不染、不污、不昏迷、不染污。此是「彼不退去住立其處」〔之義〕。故世尊宣示。 ᅟᅟ==[7] 生於無所有處天有情之壽量是六萬劫。A. I, 268; Vibh. 426 等參照。== 世尊宣示:「優波私婆! 一切諸欲於離貪     捨他依止無所有 信第一有想解脫     彼不退住立其處」 ## 五 若彼不退〔無所有〕     其處多年之住立 普眼者其處解脫     彼可成為清涼耶 又如斯者之識〔者〕     當於可為亡滅耶 (一〇七三) 「若彼不退去,其處若住立」〔之句中〕,「若彼住立」者,是若彼可住六萬劫之間。「其處」者,是無所有處。不退去者,是不退去、不動轉、不離去、不消失、不滅損。或又不染、不污、不昏迷、不染污。此是「若彼不退去,其處為住立」〔之義〕。 「普眼者!多年」〔之句中〕,「多年」者,是多年、數年、數百年、數千年、數十萬年、數百劫、數千劫、數十萬劫。「普眼者」,是言一切知智為普眼……乃至(一六二頁參照)……如來以其故是普眼者。此是「普眼者!多年」〔之義〕。 「彼解脫其處,可成清涼耶?〔又〕如斯者之識,可為亡滅耶」者,彼得其處清涼之狀態,是恒、常恒、不變易而可永久住立於其處耶?又彼之識亡、斷絕、滅、為非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之結生識而可生起耶?問生於無所有處者之常與斷。或在其處而可於無餘涅槃界般涅槃耶?又說彼之識亡而更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之結生識可生起耶?問於無所有處生者之般涅槃與結生。「如斯者」,是於無所有處生起之如斯者,如是住立彼之類、彼之部類者。此是「彼解脫其處,可為清涼耶?〔又〕如斯者之識,可為亡滅耶」〔之義〕。 故彼婆羅門言: 若彼不退〔無所有〕     其處多年之住立 普眼者其處解脫     彼可成為清涼耶 又如斯者之識〔者〕     當於可為亡滅耶 ## 六 世尊宣示:「優波私婆! 譬如於強風     吹飛之火焰 又如至滅沒     不入存在數 如斯之牟尼     名身〔識〕解脫 又如至滅沒     不入〔存在〕數」 (一〇七四) 「譬如於強風,吹飛之火焰」〔之句中〕,火焰者,是火之焰。風,是東風、西風、北風、南風、有塵風、無塵風、寒風、熱風、[8]微風、烈風、毘嵐風(颱風)、翼風、金翅鳥風、多羅葉扇風。「譬如於強風,吹飛之火焰」者,是強風所吹飛,被吹起、斥散、除去、伏、鎮伏者。此是「譬如於強風,吹飛之火焰」〔之義〕。 ᅟᅟ==[8] 微風(parittā vātā)此語在底本雖無,由本卷三六五頁之文補入。== 「世尊宣示:優波私婆!」〔之句中〕,「優波私婆!」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優波私婆!」〔之義〕。 「至滅沒不入〔存在〕數」〔之句中〕,「至滅沒」者,是至於滅沒、赴於滅沒、行於滅沒、滅、寂滅、終熄。「不入於數」者,〔謂〕行於此方向而不入(可言)之數,不可指示、不可數、不可認。此是「至滅沒不入於數」〔之義〕。 「如斯之牟尼,名身之解脫」〔之句中〕,「斯」者,是譬喻與〔事實〕為照合(句)。「牟尼」者,智言為牟那……乃至(八四頁以下參照)……超著與網此為牟尼。名身之解脫,彼牟尼原來既解脫名身、解脫色身、[9]由彼分〔捨斷〕、超越〔捨斷〕、鎮伏捨斷而捨斷,彼牟尼來於有之邊〔最終〕而獲得四聖道,獲得四聖道故,而亦徧知名身、色身,徧知名身、色身故而由究竟解脫而脫名身、色身,已解脫。此是「如斯之牟尼,名身之解脫」〔之義〕。 ᅟᅟ==[9] 彼分、超越、鎮伏之三捨斷,於後世之註釋時代為彼分(tadaṅga)鎮伏(vikkhambhana)正斷(samuccheda)安息(paṭippassaddhi)出離(nissaraṇa)之五捨斷。有關此等之意義 DhaA. 352f;解脫道論卷一(大正藏三二、三九九c以下)參照。== 「至滅沒不入數」〔之句中〕,「至滅沒」者,是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不入於〔存在之〕數,「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有色者、無色者、有想者、無想者、非想非非想者」,無可稱計彼因,無緣、無原因、不入〔存在之〕數,不可指示、不可數、不可認。此是「至滅沒不入數」〔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優波私婆! 譬如於強風     吹飛之火焰 又如至滅沒     不入存在數 如斯之牟尼     名身〔識〕解脫 又如至滅沒     不入〔存在〕數」 ## 七 滅沒之彼或非有     或是常恒而無病 牟尼!願彼為解說     此法尊師如實知 (一〇七五) 「滅沒之彼或非有」者,是滅沒之彼或此非有耶?彼滅、斷絕、亡滅耶?此是「滅沒之彼或非有」〔之義〕。 「或是常恒而無病」者,或是恒、常恒、不變易者而可永久住立於其處耶?此「或是常恒而無病」〔之義〕。 「牟尼!願彼為解說」〔之句中〕,「彼」者,是我問、我乞、我求、我信樂。「牟尼」者,言智為牟那……乃至(八四頁以下參照)……超著、網者是牟尼。「願彼為解說」,願請為語、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牟尼!願彼為解說」〔之義〕。 「此法尊師如實知」者,是尊師如實知此法、識、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此法尊師如實知」〔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滅沒之彼或非有     或是常恒而無病 牟尼!願彼為解說     此法尊師如實知 ## 八 世尊宣示:「優波私婆! 滅沒者無〔有非有〕量     彼不言〔有非有〕 彼己無其所〔煩惱〕     一切諸法害破時 一切語路被害破」 (一〇七六) 「滅沒者無有量」者,於滅沒無餘涅槃界般涅槃者、無有色之量、無有受之量、想之量、行之量、識之量,不存在、不能得、被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此是「滅沒者無有量」〔之義〕。 「世尊宣示:優波私婆!」〔之句中〕,「優波私婆!」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優波私婆!」〔之義〕。 「於彼無可所言彼」,可言「由彼貪而染」,可言「由彼瞋而怒」,可言「由彼癡而昏迷」,可言「由彼慢而結縛」,可言「由彼見而執取」,可言「由彼掉舉而散亂」,可言「由彼疑而不決定」,可言「由彼隨眠而強力」,其捨斷等諸行,於諸行之捨斷故,可言「由彼趣,〔彼〕地獄有情、畜生、餓鬼、人、天、有色者、無色者、有想者、無想者、非想非非想者」,可語、可言彼無因、無緣、無原因。此是「於彼無可所言彼」〔之義〕。 「一切諸法害破時」者,是一切諸法、一切諸蘊、一切諸處、一切諸界、一切諸趣、一切諸生起、一切諸結生、一切諸有、一切諸輪迴、一切諸輪轉,被破、害破、取去、取除、壞、破壞、捨斷、正斷而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之時。此是「一切諸法害破時」〔之義〕。 「一切語路被害破」〔之句中〕,語路者,是煩惱、蘊、行,彼之語、語路、增語、增語路、辭、辭路、施設、施設路、破、害破、取去、取除、壞、破壞、捨斷、正斷而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之。此是「一切語路、被害破」〔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優波私婆! 滅沒者無〔有非有〕量     彼不可言〔有非有〕 彼已無其所〔煩惱〕     一切諸法害破時 一切語路被害破」 世尊之說法終……乃至(三二頁參照)……「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優波私婆學童所問之義釋第六〔畢〕 # 第七 難陀學童所問之義釋 ## 一 尊者難陀曰:「『世間諸牟尼』 如何對此事     人人言之耶 以智使生起     牟尼言之耶 活命使生起     牟尼言之耶」 (一〇七七) 「世間諸牟尼」〔之句中〕,「有」者,有、存在、能得。「世」者,是惡趣世間……乃至(一八頁參照)……是處世間。「諸牟尼」者,命名為牟尼是活命〔外學〕、尼乾結髮外學、苦行者。此是「世間諸牟尼」〔之義〕。 「尊者難陀曰」〔之句中〕,「曰」(斯)者,是句之接續。「尊者」是敬語。「難陀」者,是彼婆羅門之名……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尊者難陀曰」〔之義〕。 「如何對此事,人人言之耶?」〔之句中〕,「人人」者,是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言」者,是語、話、說明、言說。「如何對此事」者,是「如斯耶」?「不然耶」?「何耶」?「云何耶」?是疑之質問、疑念之質問。此是「如何對此事,人人言之耶」〔之義〕。 「以智使生起,牟尼言之耶」?具八等至之智又五神通之智、正具、達、正達、成、正成、具備者〔世人〕言、語、話、說明、言說牟尼備者耶?此是「以智使生起,牟尼言之耶」〔之義〕。 「活命使生起,〔牟尼言之耶〕」者,或具種種極大之行作、向麤惡生活之勤勵、正具、達、正達、成、正成、具備者,〔世人〕言、語、話、說明、言說牟尼者耶?此是「活命使生起,牟尼言之耶」〔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難陀曰:「世間有諸牟尼! 如何對此事     人人言之耶 以智使生起     牟尼言之耶 活命使生起     牟尼言之耶」 ## 二 諸之善巧者     難陀!茲不說 由見與由智     牟尼亦不說 為破〔煩惱〕軍     無苦與無求 牟尼與我言     所行之人人 (一〇七八) 「由見與由聞,由智亦不〔說〕」〔之句中〕,「由見亦不〔說〕」者,是由見淨亦不〔說〕。由聞亦不〔說〕是由聞淨亦不說。由智亦不〔說〕者,由八等至智亦、又由邪智亦不說。此是「由見與由聞,由智亦不說」〔之義〕。 「諸善巧者,難陀!茲不說」〔之句中〕,善巧者,是所有蘊善巧者、界善巧者、處善巧者、緣起善巧者、念處善巧者、正勤善巧者、神足善巧者、根善巧者、力善巧者、覺支善巧者、道善巧者、果善巧者、涅槃善巧者。彼等諸善巧者具見淨與聞淨及八等至智、邪智、正具、達、正達、成、正成、俱備者牟尼不說、不語、不話、不說明、不言說。此是「諸善巧者,難陀!茲不說」〔之義〕。 「牟尼與我言,破〔煩惱軍〕而無苦與無求,所行之人人」〔之句中〕,「軍」者,是魔軍。〔即〕身惡行是魔軍、語惡是為魔軍、意惡行是魔軍、貪是魔軍、瞋是魔軍、癡是魔軍,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強情、激情、慢、過慢、憍、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是魔軍。即世尊如斯宣示: [1]汝之第一軍是欲     第二軍乃言不樂 汝第三軍是飢渴     第四軍是言可愛 第六軍乃言怖畏     汝第五軍是惛眼 汝之第七軍是疑     覆與強情第八軍 利得名譽與恭敬     以邪〔行〕而得名聲 又對自己為賞揚     貶下他人為不善 汝之軍障此解脫     〔汝〕是黑〔魔〕之軍勢 不勝〔於彼〕無勇者     〔勇者〕已勝而得樂 ᅟᅟ==[1] 以下之四偈是由 Sn. 436-439 之引用。MNd. 96; 174; 333f, Mahāvastu II, 240; Lalitavistara; 方廣大莊嚴經卷七(大正藏三、五八二c),佛本行集經卷二五(大正藏三、七六九c),大智度論卷五,卷一五(大正藏二五、九九b,一六九a)參照。== 由四〔沙門〕道而勝,打勝一切之魔軍、勝一切敵對煩惱,破〔此〕、摧破、令潰走故,彼等是破〔煩惱〕軍。「無苦」者,是貪苦、瞋苦、癡苦、忿苦、恨苦……乃至(四一頁參照)……一切不善行是苦。捨斷此苦、正斷、令寂滅、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言為無苦者。「無求」者,言求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捨斷此求、渴愛、正斷、令寂滅、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言為無求者。〔之義〕。 「牟尼與我言破軍無苦無求所行之人人」者,破軍而成阿羅漢、漏盡者,無苦無求而「行於世間」,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所行之人人,牟尼與我「言」,語、話、說明、言說。此是「牟尼與我言破軍無苦無求,所行之人人」〔之義〕。故世尊宣示: 諸之善巧者     難陀!茲不說 由智與由聞     牟尼亦不說 為破煩惱事     無苦與無求 牟尼與我言     所行之人人 ## 三 尊者難陀曰: 「所有此等之     沙門婆羅門! 由見亦由聞     而為說有淨 由戒與由努     而為說有淨 由多種之物     而為說有淨 我師世尊!     彼等於其處 〔自見〕行禁制     果度生老耶 我問於尊師     世尊請語我」 (一〇七九) 「所有此等之沙門婆羅門」〔之句中〕,「所有」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無殘、無餘。「沙門」者,是所有此處至〔佛教〕以外之出家,為出家者。「婆羅門」者所有呼為卿者。此是「所有此等之沙門、婆羅門」〔之義〕。 「尊者難陀曰」〔之句中〕,「曰」(斯)者,是句之接續。「尊者」是敬語。難陀者,是彼婆羅門之名……乃至(一〇頁參照)……此是「尊者難陀曰」。 「由見亦由聞、而為說有淨」者,由見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由聞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淨、清淨、脫、解脫、徧脫。此是「由見亦由聞,而為說有淨」〔之義〕。 「由戒與由努亦說有淨」者,由戒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由努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由戒與努而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此是「由戒與由努說有淨」〔之義〕。 「由多種之物,亦說有淨」,多種之努、由祭典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此是「由多種之物,說有淨」〔之義〕。 「世尊!彼等於其處,行禁制,果?」〔之句中〕,「果」者,是「如斯耶」?「不然耶」?「何耶」?「云何耶」?疑之質問、疑念之質問、迷惑之質問。此是「果」。「彼等」者,是惡見者。「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之物。此是「世尊!彼等果」〔之義〕。「於其處禁制」〔之句中〕,其處者,是已見、已忍、已意欲於持說。「禁制者」,是慎、用心、守護、防護。「且行」者,是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此是「世尊!彼等於其處,行禁制,果?」〔之義〕。 「我師!果度生老耶」,是度生、老、死、越度、度過、超越、離越。「我師」!此是敬語、敬重語、尊敬語。此是「我師!果度生老耶」〔之義〕。 「我問於尊師,世尊!請語我」〔之句中〕,「我問於尊師」者,是我問於尊師、乞於尊師、求於尊師、信樂於尊師、請為我說。此是「我問於尊師」〔之義〕。「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之物。「請語我」者,是請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我問於尊師,世尊!請語我」〔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難陀曰: 「所有此等之     沙門婆羅門 由見亦由聞     而為說有淨 由戒與由努     而為說有淨 由多種之物     而為說有淨 我師世尊!     彼等於其處 〔自見〕行禁制     果度生老耶 我問於尊師     世尊請語我」 ## 四 世尊宣示:「難陀! 所有此等之     沙門婆羅門! 由見亦由聞     而為說有淨 由戒與由努     而為說有淨 由多種之物     而為說有淨 假令於其處     彼等行禁制 我言之彼等     生老不得度」 (一〇八〇) 「所有此等之沙門、婆羅門」〔之句中〕,所有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無殘、無餘。「沙門」者,是所有至此處〔佛教〕以外之出家,為出家者。「婆羅門」者,是所有「呼為卿者」。此是「所有此等之沙門、婆羅門」〔之義〕。 「世尊宣示:難陀!」〔之句中〕,「難陀」者,是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難陀!」〔之義〕。 「由見亦由聞亦說有淨」,由見而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由聞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由見聞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此是「由見亦由聞亦說有淨」〔之義〕。 「由戒與由努亦說有淨」,由戒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由努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由戒與努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此是「由戒與由努亦說有淨」〔之義〕。 「由多種之物亦說有淨」,由多種之努、祭典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此是「由多種之物亦說有淨」〔之義〕。 「假令於其處,彼等行禁制」〔之句中〕,「假令」者,是此句之接續、句之相合、句之圓滿、句之合體、文之接著、句之次第。「彼等」者,是惡見者。「於其處」者,是己見、己忍、己意欲、己於持說。「禁制」者,是慎、用心、守護、守、護、防護。「行」者,是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此是「假令於其處,彼等行禁制」〔之義〕。 「我言之彼等,生老不得度」,〔彼等〕不得度生、老、死,不離越、越度、度過、超越,不出離生、老、死,不棄捨、不度過、不離越,於生、老、死之中而動作、於輪迴路之中而動作,從於生、為老所瀰漫、為病所打勝、為死所害破,無救護所、無避難所、無歸依所,我言於無歸依之狀態,說、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我言之彼等,生老不得度」〔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難陀! 所有此等之     沙門婆羅門! 由見亦由聞     而為說有淨 由戒與由努     而為說有淨 由多種之物     而為說有淨 假令於其處     彼等行禁制 我言之彼等     生老不得度」 ## 五 尊者難陀曰: 「所有此等之     沙門婆羅門 由見亦由聞     而為說有淨 由戒與由努     而為說有淨 由多種之物     而為說有淨 若牟尼!若彼等之說     不為度暴流 然我尊!於天界人界     果誰度生老 我向尊師問     世尊請語我」 (一〇八一) 「所有此等之沙門、婆羅門」〔之句中〕,「所有」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無殘、無餘。「沙門」者,是所有至此處〔佛教〕以外之出家,為出家者。「婆羅門」者,是所有「呼為卿者」。此是「所有此等之沙門、婆羅門」〔之義〕。 「尊者難陀曰」〔之句中〕,「曰」(斯)者,是句之接續。「尊者」,是敬語。「難陀」是彼婆羅門之名……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尊者難陀曰」〔之義〕。 「由見亦由聞,而為說有淨」,由見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由聞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由見聞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此是「由見亦由聞,而為說有淨」〔之義〕。 「由戒與由努,而為說有淨」,由戒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由努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由戒與努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此是「由戒與由努,而為說有淨」〔之義〕。 「由多種之物,而亦說有淨」,由多種之努,祭典亦說、語、話、說明、言說、有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此是「由多種之物,而亦說有淨」〔之義〕。 「若牟尼!若彼等之說,不為度暴流」〔之句中〕,「若彼等」者,是惡見者。「牟尼」言智為牟那……乃至(八四頁以下參照)……超著與網者,此是「牟尼」。「若彼等之說,不為度暴流」,不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不越度、不度過、不超越、不離越,在生、老、死之中而動作、於輪迴路之中而動作,從於生,為老所瀰漫、為病所打勝、為死所害破,無救護所、無避難所、無歸依所,如說無歸依之狀態,若說、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若牟尼!若彼等之說,不為度暴流」〔之義〕。 「然我尊!於天〔界〕、人界,誰果度生老」,然於含天、魔、梵天之世界,於含沙門、婆羅門,含天人之人人中,誰度生、老、死,越度、度過、超越、離越者耶?「我尊!」此是敬語、敬重語、尊重語、尊敬語。此是「然我尊!於天界人界,誰果度生老」〔之義〕。 「我向尊師問,世尊請語我」〔之句中〕,「我向尊師問」者,是我問於尊師、乞於尊師、求於尊師、信樂於尊師、請向我說。此是「我向尊師問」〔之義〕。「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請語我」者,是請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我向尊師問,世尊請語我」〔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難陀曰: 「所有此等之     沙門婆羅門! 由見亦由聞     而為說有淨 由戒與由努     而為說有淨 由多種之物     而為說有淨 若牟尼!若彼等為說     不為度暴流 然我尊!於天界人界     誰果度生老 我向尊師問     世尊請語我」 ## 六 世尊宣示:「難陀! 我言『一切之     沙門、婆羅門 非言生與老     已能為所蓋』 見聞覺戒努     於茲一切捨 所有多種物     亦皆一切捨 令徧知渴愛     無漏之人人 我言彼人人     已能度暴流」 (一〇八二) 「世尊宣示:難陀!我言一切之沙門、婆羅門,非言生與老,已能為所蓋」,難陀!我非言一切之沙門、婆羅門,為生與老所遮障、所蓋覆、所妨障、所閉塞、所蔽、所隱蔽。我言彼等沙門、婆羅門捨斷生老死,為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而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示、施設、確立、分別、顯示、說明。此是「世尊宣示:難陀!我言一切之沙門、婆羅門,非言生與老,已為所蓋」〔之義〕。 「見聞、覺、戒、努,於茲一切捨之人人」,是捨一切之見淨,捨斷、除去、滅除、令滅無之人人,捨一切之聞淨、一切之見聞淨、一切之覺淨、一切之戒淨、一切之務淨、一切之戒務淨,捨斷、除去、滅除、滅無之人人。此是「見、聞、覺、戒、努,於茲一切捨之人人」〔之義〕。 「所有多種物,亦皆一切捨」者,是由多種之務,祭典捨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所有多種物,亦皆一切捨」〔之義〕。 「使徧知渴愛,無漏之人人,我言彼人人,已能度暴流」〔之句中〕,渴愛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使徧知」者,是渴愛(一)知徧知、(二)度徧知、(三)斷徧知之由三徧知而徧知。 (一)知徧知者云何?渴愛即是徧知。〔即〕徧知而觀此是色愛、此是聲愛、此是香愛、此是味愛、此是觸愛,此是法愛。此是「知徧知」。 (二)度徧知者云何?斯〔知徧〕知之後,度知渴愛。〔即〕渴愛是無常、是苦、是病、是癰……乃至(三〇頁參照)……度知是無歸依所。此是「度徧知」。 (三)斷徧知者云何?斯度知之後,捨斷渴愛、除去、滅除、令之滅無。〔即〕世尊已如斯說:「[2]諸比丘!對渴愛如有所有欲貪,須捨斷彼。若如斯,彼之渴愛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於未來不生起」。此是「斷徧知」。由此等三徧知而徧知彼渴愛,此是「徧知渴愛」〔之義〕。「無漏」〔者〕捨斷、根絕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之四漏、此等之漏,如截頂之多羅樹,令之滅無,於未來不生起。此言為無漏者。「人人」者,是阿羅漢漏盡者。 ᅟᅟ==[2] 以下之文 Sn. III, 27;雜阿含七七經(大正藏二、一九c)參照。== 「徧知渴愛無漏之人人,我言彼人人已能度暴流」者,徧知渴愛無漏者,彼等度欲流、度有流、度見流、度無明流、度一切輪迴路,我「言」,越度、超度、超、超越、離越者,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徧知渴愛無漏之人人我言彼人人,已能度暴流」〔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難陀! 我言一切之     沙門、婆羅門 非言生與老     已能為所蓋 見聞覺戒努     於茲一切捨 所有多種物     亦皆一切捨 使徧知渴愛     無漏之人人 我言彼人人     已能度暴流」 ## 七 「我喜大仙此之語     瞿曇善能說無依(涅槃) 茲捨見聞覺戒務     多種之物一切捨 徧知渴愛無漏人     我言彼能『度暴流』」(一〇八三) 「我喜大仙此之語」〔之句中〕,「此之」者,是尊師之語、語路、說示、示教、教訓。「我喜」者,是我歡、歡喜、喜、隨喜、欲、樂、冀求、希望、熱望。大仙者,是大仙(大求者)。世尊求大戒蘊、覓求、徧求故是大仙……乃至(九〇頁參照)……「人牛王何處耶」?〔被求、覓求、徧求故〕是大仙。此是「我喜大仙此之語」〔之義〕。 「瞿曇善說無依」〔之句中〕,「善說」者,是善告、善言、善示、善施設、善確立、善開顯、善分別、善顯示、善說明。此是「善告」〔之義〕。「瞿曇!無依」〔之句中〕,「依」者,是煩惱、蘊、行。「無依」者,是依之捨斷、依之寂滅、依之捨遣、依之安息、不死、涅槃。此是「瞿曇善說無依」〔之義〕。 「茲捨見聞覺戒務之人人」,是捨一切之見淨、捨斷、除去、滅除、令滅無之人人,是捨一切之聞淨、一切之見聞淨、一切之覺淨、一切之世淨、一切之務淨、一切之戒務淨,捨斷、除去、滅除、令滅無之人人。此是「茲捨見聞覺戒務」〔之義〕。 「多種之物一切捨」者,是由多種之務、祭典淨、清淨、徧淨、脫、解脫、徧脫,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多種之物一切捨」〔之義〕。 「徧知渴愛無漏人,我言彼能度暴流」〔之句中〕,渴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徧知渴愛」渴愛為(一)知徧知、(二)度徧知、(三)斷徧知之由三徧知之徧知。 (一)「知徧知」者云何?是徧知渴愛。〔即〕徧知、觀此是色愛、此是聲愛、此是香愛、此是味愛、此是觸愛、此是法愛,此是「知徧知」。 (二)「度徧知」者云何?斯〔知徧〕知之後,以度知渴愛。〔即〕度知渴愛是無常、是苦、是病、是癰、是箭、是痛、是惱、是敵、是毀、是疾、是禍、是不快、是怖畏、是災患、是動、是壞、是不恒、是無救護所、是無避難所、是無歸依所、是不為歸依者、是空缺、是空虛、是空、是無我、是過患、是變易法、是不堅實、是痛根、是殺戮者、是非有、是有漏、是有為、是魔食、是生法、是老法、是病法、是死法,是愁、悲、苦、憂、惱法,是雜染法、是集、是滅沒、是不樂味、是過患、是不出離。此是「度徧知」。 (三)「斷徧知」者云何?斯度知之後,以捨斷渴愛、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斷徧知」。由此等三徧知謂徧知彼渴愛,是「徧知渴愛」〔之義〕。「無漏」〔者〕,是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之四漏,捨斷、根絕此等之漏,如截頂之多羅樹,令之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此言無漏者。人人者,是阿羅漢漏盡者。 「徧知渴愛無漏之人人,我言彼能度暴流」者,徧知渴愛無漏者,彼等度欲流、度有流、度見流、度無明流、度一切輪迴路、越度、超度、超、超越、使離越者,「我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徧知渴愛無漏之人人,我言彼度暴流」〔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我喜大仙此之語     瞿曇善能說無依(涅槃) 茲捨見聞覺戒務     多種之物一切捨 徧知渴愛無漏人     我言彼能度暴流 終偈……乃至(三二頁參照)……「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難陀學童所問之義釋第七〔畢〕 # 第八 醯摩迦學童所問之義釋 ## 一 尊者醯摩迦曰: 瞿曇教之前     人人曾語我 「有斯應有斯」     自為解說事 此皆受賣說     此皆增思擇([A1]妄想) [1]我已不喜彼 ᅟᅟ==[A1] 妄【CB】,忘【南傳】== ᅟᅟ==[1] 此一句於 Sn. 已置於次偈即在 Sn. 1085 之最初。然由文意上言,則如本義釋為妥當。== (一〇八四) 「人人曾語我解說事」〔之句中〕,「事」者,是婆和利婆羅門及其他彼之阿闍梨(師)等解說自己之見,自己之忍、自己之意欲、自己之持說、自己之意樂、自己之意趣,說、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之事。此是「人人曾語我解說事」〔之義〕。 「尊者醯摩迦曰」〔之句中〕,「曰」(斯)者,是此句之接續……乃至……(一〇頁參照)……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語、敬重語、尊重語、尊敬語。「醯摩迦」者,各……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尊者醯摩迦曰」〔之義〕。 「瞿曇教之前」者,是由瞿曇教之前,由瞿曇教之外,由瞿曇教之以前,由瞿曇之教、佛之教、勝者之教、如來之教、阿羅漢之教開始。此是「瞿曇教之前」〔之義〕。 「有斯應有斯」者,實有已有如斯,實應有如斯。此是「有斯應有斯」〔之義〕。 「此皆受賣說」,一切此受賣(傳聞)之說。由傳說,由傳承,由藏經之說,由思擇,由推論,由行相之審思,由見、省、思、忍者,而非自己自知通之語者,非語自現見法者。此是「此皆受賣說」〔之義〕。 「此皆增思擇」者,是一切增此思擇、增尋、增思惟、增欲尋、增恚尋、增害尋、增親里尋、增國土尋、增不死尋、增關係向他人之憐憫尋、增關係於利得恭敬讚嘆尋、增關係於不輕賤尋。此是「此皆增思擇」〔之義〕。 「我已不喜彼」者,是我已無所得,無證得,無護得。此是「我已不喜彼」〔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醯摩迦曰: 「瞿曇教之前     人人曾語我 有斯應有斯     自為解說事 此皆受賣說     此皆增思擇 我已不喜彼」 ## 二 然則尊師語我法     牟尼!害破渴愛者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間之愛著 (一〇八五) 「然則尊師之語我」〔之句中〕,「尊師」者,是言世尊。「語法」〔之句中〕,法者,是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而完全圓滿徧淨梵行之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涅槃、至涅槃之行道。請語〔此法〕,請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尊師語我法」〔之義〕。 「牟尼!害破渴愛者」〔之句中〕,渴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害破渴愛〔者〕」,是害破渴愛、捨斷渴愛、令寂滅渴愛、捨遣渴愛、令安息渴愛乃不死、涅槃。「牟尼者」,言智為牟那……乃至(八四頁以下參照)……超著與網者,此是牟尼。此是「牟尼!害破渴愛者」〔之義〕。 「知彼有念而行作」〔之句中〕,「知彼」者為彼之知解、考量、度知、辨知、明暸。〔即〕「一切行是無常」之知解、考量、度知、辨知、明暸。「一切行是苦」,「一切法是無我」……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之知解、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對身修習隨觀念處而有念……乃至(三〇頁參照)……言彼為有念。「行」者,是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此是「知彼有念而行作」〔之義〕。 「可度世間之愛著」〔之句中〕,愛著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愛著」由何義而為愛著耶……乃至(八九頁參照)……能擴大擴展。此是愛著。「世間」者,於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可度世間之愛著」者,是世間所有之愛著,彼愛著有念而可度、越度、度過、超越、可離越。此是「可度世間之愛著」〔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然則尊師語我法     牟尼!害破渴愛者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間之愛著 ## 三 醯摩迦! 茲見聞覺識     對諸可愛色 除去諸欲貪     無死涅槃句 (一〇八六) 「茲見聞覺識」〔之句中〕,「見」者,是以眼見之。聞者,是以耳聞之。「覺」者,是強覺。〔即〕以鼻嗅、以舌味、以身觸者。「識」者,以意知之者。此是「見聞覺識」〔之義〕。 「醯摩迦!對諸可愛色」〔之句中〕,「可愛色」者,於世間所有可愛色、可意色。〔即〕眼於世間是可愛色、可意色。耳、鼻、舌、身、意於世間是可愛色、可意色。聲、香、味、觸、法於世間是可愛色、可意色。眼識於世間是可愛色、可意色。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於世間是可愛色、可意色。眼觸於世間是可愛色、可意色。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於世間是可愛色、可意觸。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於世間是可愛色、可意色。色想於世間是可愛色、可意色。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於世間是可愛色、可意色。色思於世間是可愛色、可意色。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於世間是可愛色、可意色。色愛於世間是可愛色、可意色。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於世間是可愛色、可意色。色尋於世間是可愛色、可意色。聲尋、香尋、味尋、觸尋、法尋於世間是可愛色、可意色。色伺於世間是可愛色、可意色。聲伺、香伺、味伺、觸伺、法伺於世間是可愛色、可意色,此是可愛色。「醯摩迦者」,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 「除去諸欲貪」〔之句中〕,欲貪者,是對諸欲之欲欲、欲貪、欲喜、欲愛、欲愛情、欲熱惱、欲昏迷、欲縛著、欲暴流、欲軛、欲取、欲貪蓋。「除去欲貪」者,是欲貪之捨斷、欲貪之寂滅、欲貪之捨遣、欲貪之安息、不死、涅槃。此是「除去欲貪」〔之義〕。 「無死涅槃句」者,是涅槃句、救護所句、避難所句、依據句、無畏句。「無死」者,是常恒、常恒不變易法,此是「無死涅槃句」。故世尊宣示: 醯摩迦! 茲見聞覺識     對諸可愛色 除去諸欲貪     不死涅槃句 ## 四 了知此有念     現世善寂滅 人人常寂靜     能度世愛著 (一〇八七) 「了知此有念」……〔之句中〕,此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是離貪、滅、涅槃。「了知」者,是了知、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即〕了知「一切行無常」,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一切行是苦」,「一切法無我」……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了知「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所之者,是阿羅漢漏盡者。「有念」者,由四原因而有念。〔即〕對身修習身隨觀念處而有念……乃至(三〇頁參照)……彼言為有念。此是「了知此有念」〔之義〕。 「現世善寂滅」〔之句中〕,「現世」者,是現世(能見法)、能知法、能考量法、能度知法、能辨知法、能明察法、〔即〕「一切法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而見法、知法、考量法、度知法、辨知法、明察法。「善寂滅」者,是貪之消滅故是善寂滅,瞋之消滅故是善寂滅,癡之消滅故是善寂滅,忿、恨……乃至(四一頁參照)……一切不善行之消滅故是善寂滅。此是「現世善寂滅」〔之義〕。 「人人常寂靜」〔之句中〕,「寂靜」者,是貪之寂故是寂靜,瞋之寂故是寂靜,癡之寂故是寂靜,忿、恨……乃至(四一頁參照)……一切不善行之寂故,寂止故、寂靜故、燒盡故、消滅故、離去故、安息故是寂、寂靜、寂滅、消滅、安息。此是寂靜。人人者,是阿羅漢、漏盡者。「常」者,是於常、於一切情況、一切時、常時、恒時、於常恒不絕、次第而如水波之生〔不間斷〕、於世間、相續、相接、食前、食後、於初夜、中夜、後夜、於新月(黑分)、滿月(白分)、於冬季、夏季、於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此是「人人常寂靜」〔之義〕。 「能度世愛著」〔之句中〕,「愛著」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愛著」者,是由何義而為愛著耶……乃至(八九頁參照)……能擴大擴展,此是愛著。「世」者,是世間、惡趣世間……乃至(八九頁參照)……於處世間。「能度世愛著」者,是於世間所有之愛著,廣彼世間之愛著而越度、度過、超越、離越。此是「能度世愛著」〔之義〕故世尊宣示: 了知此有念     現世善寂滅 人人常寂靜     能度世愛著 偈終否?……乃至(三二頁參照)……「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醯摩迦學童所問之義釋第八〔畢〕 # 第九 刀提耶學童所問之義釋 ## 一 尊者刀提耶曰: 「無有諸欲之住〔在〕     無有渴愛之存事 且度所疑惑之人     斯人如何有解脫」 (一〇八八) 「無有諸欲之住」者,是不住諸欲,不共住,不止住。 「尊者刀提耶曰」〔之句中〕,「曰」(斯)者,是句之接續……乃至(一〇頁參照)……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語、敬重語、尊重語、尊敬語。「刀提耶」者,是彼婆羅門之名……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尊者刀提耶曰」〔之義〕。 「無有渴愛之存事」者,是無有渴愛,不存在、不能得,被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燒者。此是「無有渴愛存在事」〔之義〕。 「且度所疑惑之人」者,是且度疑惑、越度、超度、超、超越、離越之人。此是「且度所疑惑之人」〔之義〕。 「斯人如何有解脫」?如斯之人如何?使如何住立,如何類之,不論如何解脫是可欲求耶?以問彼之解脫。此是「斯人如何有解脫」〔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刀提耶曰: 「無有諸欲之住〔在〕     無有渴愛之存事 且度所疑惑之人     斯人如何有解脫」 ## 二 世尊宣示:「刀提耶! 無有諸欲之住〔在〕     無有渴愛之存事 且度所疑惑之人     斯人別無有解脫」 (一〇八九) 「無有諸欲之所住」〔之句中〕,所者,是阿羅漢漏盡者。諸欲者,概言之是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頁參照)……此等言為事欲……乃至(二八頁參照)……此等言為煩惱欲。「無住」者,是不住諸欲,不共住,不止住。此是「無有諸欲之所住」〔之義〕。 「世尊宣示:刀提耶!」〔之句中〕,「刀提耶」者,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刀提耶!」〔之義〕。 「無有渴愛之所存」〔之句中〕,渴愛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所者,是阿羅漢漏盡者。「無有渴愛之所存」者,是無有渴愛,不存在,不能得,被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此是「無有渴愛之所存」〔之義〕。 「且度所疑惑之人」〔之句中〕,「疑惑」者,是疑。即對於苦猶豫……乃至(一〇五頁參照)……是心之硬直、意之困惑。「所之人」者,是阿羅漢漏盡者。「且度所疑惑之人」者,是且度疑惑、越度、超度、超、超越、離越之人。此是「且度所疑惑之人」〔之義〕。 「斯人別無有解脫」,如斯之人由彼解脫所應解脫者別無解脫。云何於如斯之人由解脫而應為耶?此是「斯人別無有解脫」〔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刀提耶! 無有諸欲之住〔在〕     無有渴愛之存事 且度所疑惑之人     斯入別無有解脫」 ## 三 彼成無意樂者耶     又成為意槳者耶 彼成為具慧者耶     又由慧計度者耶 釋迦〔佛〕!     我欲如實知牟尼 普眼者〔佛〕!     請向我為教說彼 (一〇九〇) 「彼成無意樂者耶,又成為意樂者耶」?彼是無渴愛者耶?又是有渴愛者耶?〔即〕望色耶?望聲、香、味、觸、施主家、眾住居、利得、名聲、賞讚、安樂、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過去、未來、現在、見聞覺識之諸法,欲求、樂、冀求、希望、熱望耶?此是「彼成無意樂者耶?又成為意樂者耶」〔之義〕。 「彼成為具慧者耶?又由慧計度者耶」〔之句中〕,「為具慧者耶」者,是彼為具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耶?又「由慧成計度者耶」?或由八等至之智,又五神通之智,又由邪智而計度愛又計度見計度,生〔計度〕,發生、起、令生起耶?此是「彼成為具慧者耶?又由慧計度者耶」〔之義〕。 「釋迦(佛)!我欲如實知牟尼」〔之句中〕,釋迦者,是世尊由釋迦族出家故而為釋迦。或又有富者、大富者、具財者故亦為釋迦。彼有此等諸財,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捨財、慧財、念處財、神足財、根財、力財、覺支財、道財、果財、涅槃財。由此等多數之財寶而富者、大富者、具財者故亦為釋迦。或又可能者、有能者、權力者、有用者、勇者、英雄、戰士、無怖者、無懼者、無駭者、無敗走者、怖畏恐怖之捨斷者、身毛豎立之離去者故亦為釋迦。 「釋迦!我欲如實知牟尼」者,釋迦!我欲知彼之牟尼,識知、別知、欲通達。此是「釋迦!我欲如實知牟尼」〔之義〕。 「普眼者!請向我為教說彼」〔之句中〕,「彼」者,是我問、我乞、我求、我信樂。「教說」者,是請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普眼者」,是言一切知智為普眼……乃至(一一六頁參照)……如來以其故是普眼者。此是「普眼者!請向我為教說彼」〔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彼成無意樂者耶     又成為意樂者耶 彼成為具慧者耶     又由慧計度者耶 釋迦(佛)!     我欲如實知牟尼 普眼者〔佛〕!     請向我為教說彼 ## 四 彼成為無意樂者     彼不成為意樂者 彼已成為具慧者     非由慧為計度者 刀提耶!     不著欲有無所有 應須如斯識牟尼 (一〇九一) 「彼成為無意樂者,彼不成為意樂者」,彼是無渴愛者,不為有渴愛者,〔即〕不望色、聲、香……乃至(一七七頁參照)……不望見聞覺識之諸法,不欲求、不樂、不冀求、不希望、不熱望。此是「彼成為無意樂者,彼不成為意樂者」〔之義〕。 「彼已成為具慧者,非由慧為計度者」〔之句中〕,「彼已成為具慧者」,〔彼〕是賢者、具慧者、覺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非由慧為計度者」,由八等至之智,又五神通之智,又邪智而計度愛,又計度見計度,不生〔計度〕,不發生、不起、不生起。此是「彼已成為具慧者,非由慧為計度者」〔之義〕。 「刀提耶!應須如斯識牟尼」者,牟尼,智言為牟那……乃至(八四頁以下參照)……超著與網者,此是牟尼。「刀提耶!牟尼乃為如斯識」者,刀提耶!須如斯知、識,別知牟尼。此是「刀提耶!應須如斯識牟尼」〔之義〕。 「不著欲有無所有」〔之句中〕,「無所有〔者〕」,是貪所有、瞋所有、癡所有、慢所有、見所有、煩惱所有、惡行所有、捨斷此等所有,正斷、令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言彼為無所有。「欲有」〔之句中〕,欲者,概言之是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頁參照)……言此等為事欲……乃至(二八頁參照)……言此等為煩惱欲。「有」者是業有與結生再有之二有……乃至(九三頁參照)……此是結生再有。「不著欲有無所有」,是無所有而不著欲與有,不懸、不懸著、不礙著、出離〔其等〕、棄遣、離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故世尊宣示: 彼成為無意樂者     彼不成為意樂者 彼已成為具慧者     非由慧為計度者 刀提耶!     不著欲有無所有 應須如斯識牟尼 偈終否?……乃至(三二頁參照)……「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刀提耶學童所問之義釋第九〔畢〕 # 第十 劫波學童所問之義釋 ## 一 尊者劫波曰: 暴流生時大怖畏     在於湖沼(輪迴)中 老死打勝之人人     我尊請語洲渚(依止所) 此〔苦〕更應無有事     尊師為我說洲渚 (一〇九二) 「於湖沼中」〔之句中〕,「湖沼」者,是輪迴、來、往、來往、時、趣、種種有、死亡、生起、起、破壞、生、老、死。輪迴之前際亦不承認,後際亦不承認,於輪迴中之諸有情是存在、住立、依著、近著、縛著、信解。 輪迴之前際不認者云何?只此使輪轉數生之輪轉,說此以上[1]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百生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千生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十萬生之輪轉,如說彼以上已為不輪轉之事。如斯亦成為輪迴之前際不被認〔之義〕。只此使輪轉數[2]億生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百億生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千億生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十萬億生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使輪轉此些年月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百年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千年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十萬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億年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百億年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千億年之輪轉,說此以上已為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十萬億年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劫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百劫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千劫之輪轉,說此以上已為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十萬劫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億劫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百億劫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千億劫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只此使輪轉數十萬億劫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亦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 ᅟᅟ==[1] 不輪轉(na vattī ti)底本及 PTS 本雖有 na vattati 此明顯成為 na vatti iti 之誤。vatti 為 vattati 之 aorist,以下全部同樣。== ᅟᅟ==[2] 億(koṭi)koṭi 實際雖是一千萬,在漢譯普通為一億,故今亦從彼已譯為億。以下全同。== 即世尊已如斯說:「[3]諸比丘!此輪迴是無始,而不認〔彼之〕前際。諸比丘!有無明蓋,有愛結而有續流轉輪迴之諸有情,斯亦長時經驗激苦與不幸,增大墓所。諸比丘!〔故〕於一切諸行,應厭離、離貪、解脫此是至當。」如斯認輪迴之前際(之義)。 ᅟᅟ==[3] 以下之文是由 S. II, 170 之引用。雜阿含九五三經(大正藏二、二四三a),別譯雜阿含三三四經、三三五經(大正藏二、四八六c以下)參照。== 不認輪迴之後際者云何?彼應輪轉此些數生之輪轉,說此以上不應[4]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不認輪迴之後際(之義)。彼應輪轉此些之數百生、此些之數千生、此些之數十萬生……乃至……此些之數億生、此些之數百億生、此些之數千億生、此些之數十萬億生、些此之年月、此些之數百年、此些之數千年、此些之數十萬年、此些之數億年、此些之數百億年、此些之數千億年、此些之數十萬億年、此些之數劫年、此些之數百劫、此些之數千劫、此些之數十萬劫、此些之數億劫、此些之數百億劫、此些之數千億劫、此些之數十萬億劫之輪轉,說此以上已不應[*] \[A1]輪轉者無如是事,如斯不認輪迴之後際(之義)。 ᅟᅟ==[4] 不應輪轉(na vattissatī)在底本及 PTS 本雖單有 na vattissati 亦是誤。== ᅟᅟ不應輪轉(na vattissatī)在底本及 PTS 本雖單有 na vattissati 亦是誤。 ᅟᅟ==[A1]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04]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如斯,亦不認輪迴之前際,亦不認輪迴之後際。諸有情於輪迴之中,是住立、依著、近著、縛著、信解。此是「在於湖沼輪迴中」(之義)。 「尊者劫波曰」〔之句中〕,曰(斯)者,是此句之接續……乃至(一〇頁參照)……是句之次第。「世尊」者,此是敬語、敬重語、尊重語、尊敬語。「劫波」者,彼婆羅門之名……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尊者劫波曰」〔之義〕。 「暴流生時大怖畏」者,是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之生、發生、起、生起、現前之時。大怖畏者,是生之怖畏、老之怖畏、病之怖畏、死之怖畏。此是「暴流生時大怖畏」〔之義〕。 「老死打勝之人人」,觸於老,被襲、圍,具〔老〕觸於死,被襲、圍,具、從於生、為老所瀰漫,為病所打勝,為死所害破,無救護所,無避難所,無歸依所,是無歸依狀態之人人。此是「老死打勝之人人」〔之義〕。 「我尊請語洲渚所」者,是「洲渚」,救護所、避難所、歸依所、趣之依據。「請語」者,是請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我尊」者,此是敬語、敬重語、尊重語、尊敬語。此是「我尊請語洲渚所」〔之義〕。 「尊師為我說洲渚」〔之句中〕,「尊師」者,是言世尊。「為我說洲渚」者,是請說洲渚、救護所、避難所、歸依所趣之依據,請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說明。此是「尊師為我說洲渚」〔之義〕。 「此苦更應無有事」者,苦滅於茲,寂滅、滅沒、安息、更不生結生之苦,〔即〕不生於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再趣、再生起、再結生、有、輪迴、輪轉、不發生、不生起、滅於茲、寂滅、滅沒,為可安息〔之云義〕。此是「此苦更應無有事」〔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劫波曰: 暴流生時大怖畏     在於湖沼輪迴中 老死打勝之人人     我尊請語洲渚所 此苦更應無有事     尊師為我說洲渚 ## 二 世尊宣:「劫波! 暴流生時大怖畏     在於湖沼〔輪迴〕中 老死打勝之人人     劫波!我將語汝洲渚」(一〇九三) 「在於湖沼中」〔之句中〕,「湖沼」者,是輪迴、來、往、來往、時、趣、種種有、死亡、生起、起、破壞、生、老、死。亦不認輪迴之前際,後際亦不認,在輪迴之中,諸有情在、住立、依著、近著、縛著、信解。不認輪迴之前際者云何……乃至(一八一頁以下參照)……如斯不認輪迴之前際〔之義〕不認輪迴之後際。者云何……乃至(一八三頁參與)……如斯不認輪迴之後際〔之義〕。如斯,輪迴之前際亦不認,輪迴之後際亦不認。諸有情在輪迴之中,住立、依著、近著、縛著、信解。此是「在於湖沼輪迴中」〔之義〕。 「世尊宣示:劫波!」〔之句中〕,「劫波!」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劫波!」〔之義〕。 「暴流生時大怖畏」者,是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之生,發生、起、生起、現前之時。大怖畏者,是生之怖畏、老之怖畏、病之怖畏、死之怖畏。此是「暴流生時大怖畏」〔之義〕。 「老死打勝之人人」,觸於老、被襲、圍、具〔老〕、觸於死、被襲、圍、具、從於生,為老所瀰漫,為病所勝,為死所害破,無救護所,無避難所,無歸依所,是無歸依狀態之人人。此是「老死打勝之人人」〔之義〕。 「劫波!我將語汝洲渚」,「語洲渚」,是語救護所、避難所、歸依所、趣之依據,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也。此是「我將語汝洲渚」〔之義〕。「劫波!於汝」〔之句中〕,劫波者,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此是「劫波!我將語汝洲渚」〔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劫波! 暴流生時大怖畏     在於湖沼〔輪迴〕中 老死打勝之人人     劫波!我將語汝洲渚 ## 三 無取著而無所有     在此洲渚無其他 老與死之使滅盡     我言此即是涅槃」(一〇九四) 「無取著而無所有」,「無所有」者,〔於所有〕貪所有、瞋所有、癡所有、慢所有、見所有、煩惱所有、惡行所有。(此)所有之[A2]捨斷、所有之寂滅、所有之捨遣、所有之安息,成為不死、涅槃。此是「無所有」〔之義〕。「無取著」——言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取著之捨斷、取著之寂滅、取著之安息,不死、涅槃。此是「無取著而無所有」〔之義〕。 ᅟᅟ==[A2] 捨【CB】,拾【南傳】== 「在此洲渚無其他」,此洲渚者,是救護所、避難所、歸依所、非其他趣之依據,由此而別無其他之洲渚,但只此為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之洲渚。此是「在此洲渚無其他」〔之義〕。 「我言此即是涅槃」〔之句中〕,「槃」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槃之捨斷、槃之寂滅、槃之捨遣、槃之安息是不死、涅槃。「興」者,此句之接續……乃至(一〇頁參照)……句之次第。「言」者,是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我言此即是涅槃」〔之義〕。 「老死之滅盡」者,是老死之捨斷、寂滅、捨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老死之滅盡」〔之義〕。故世尊宣示: 無取著而無所有     在此洲渚無其他 老與死之使滅盡     我言此即是涅槃 ## 四 有念所之了知此     現世寂滅之人人 彼等不隨行魔力     彼等不為魔從者 (一〇九五) 「有念所之了知此」〔之句中〕,「此」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了知」者,是了知、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即〕「一切行是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了知「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所之」者,是阿羅漢、漏盡者。「有念」者,是由四原因而有念,〔即〕對身修習身隨觀念處而有念……乃至(三〇頁參照)……彼言為有念。此是「有念所之了知此」〔之義〕。 「現世寂滅之人人」〔之句中,現世〕者,是現世(見法)、知法、考量法、度知法、辨知法、明察法也。「寂滅之人人」者,是貪之消滅故而令消滅之人人,瞋之消滅故而令消滅之人人,癡之消滅故而令消滅之人人,忿恨……乃至(三九頁參照)……一切不善行消滅故而消滅、安息之人人。此是「現世寂滅之人人」〔之義〕。 「彼等不隨行魔力」〔之句中〕,魔者,是所有彼魔、黑魔、主、邊行者、障解脫、放逸之親類。「彼等不隨行魔力」者,是彼等不在魔力中行動,又魔亦不及彼等之力,彼等對魔、對魔黨、對魔鈎、對魔味、對魔境、對魔內熱、對魔行處、對魔結縛亦勝、打勝、打超、奪去〔彼等〕,粉碎而住,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此是「彼等不隨行魔力」〔之義〕。 「彼等不為魔從者」,彼等不為為魔之從者、扈從者、侍從者、使者。彼等為佛世尊之從者、扈從者、侍從者、使者。此是「彼等不為魔從者」〔之義〕。故世尊宣示: 有念所之了知此     現世寂滅之人人 彼等不隨行魔力     彼等不成魔從者 偈終否……乃至(三二頁參照)……「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劫波學童所問之義釋第十〔畢〕 # 第十一 闇都乾耳學童所問之義釋 ## 一 尊者闇者乾耳曰: 「雄者!不欲欲者我有聞     〔佛〕越暴流可來問 俱生眼者語寂句     世尊!彼之如真請語我」(一〇九六) 「雄者!不欲欲者我有聞」〔之句中,聞〕者,是聽、把持、保持、觀察。〔即〕「斯彼之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解、無上者、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我聞。「雄者」,是雄者(英雄)。世尊是具精進者故是雄者。有能者故是雄者。[1]權力者故是雄者。[2]有用者故是雄者。是勇者、英雄、戰士、無怖者、無懼者、無駭者、無敗走者、怖畏恐怖之捨斷者、身毛豎立之離去者故是雄者。 ᅟᅟ==[1] 權力者,於底本一一四頁同語之註參照。== ᅟᅟ==[2] 有用者,同上。== [3]離此世之一切諸惡     彼精進者越地獄苦 有精進與有精勤者     斯人其故而言[4]雄者 ᅟᅟ==[3] 本偈由 Sn. 531 之引用。CNd. 201; 佛本行集經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c)參照。== ᅟᅟ==[4] 雄者(vīro)引用之原文有 dhīro。== 此「雄者!我聞」〔之義〕。「不欲欲者」〔之句中〕,欲概言之,是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頁參照)……此等言為事欲……乃至(二八頁參照)……此等言為煩惱欲。佛世尊徧知事欲,捨斷煩惱欲。事欲之徧知與煩惱欲之捨斷故,世尊不欲諸欲,不冀求[5]諸欲,不喜悅諸欲,不熱望諸欲。故佛為無欲者、不欲者、捨欲者、唾棄欲者、脫欲者、捨斷欲者、捨遣欲者、離貪者、離去貪者、捨貪者、唾棄貪者、脫貪者、捨斷貪者、捨遣貪者、無愛者、〔煩惱〕消滅者、清涼者、樂受者、為梵而自住。此是「雄者!不欲欲者我有聞」〔之義〕。 ᅟᅟ==[5] 不冀求諸欲(na kāme pattheti)在底本雖有 kāmā setthāti,今參照讀 PTS 本。== 「尊者闇都乾耳曰」〔之句中〕,「曰」(斯)者,是此句之接續……乃至(一〇頁參照)……句之次第。「尊者」者,此是敬語、敬重語、尊敬語。「闇都乾耳」者,彼波羅門之姓……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尊者闇都乾耳曰」〔之義〕。「佛越暴流可來問」〔之句中〕,「越暴流」者,是越暴流者、超暴流、超越、離越者。此是「越暴流」〔之義〕。「可問」者,是可問,問、乞、求、可信樂。「我等可來問無欲者」者,可問不欲者、捨欲者、唾棄欲者、脫欲者、捨斷欲者、捨遣欲者、離貪者、離去貪者、捨貪者、唾棄貪者、脫貪者、捨斷貪者、捨遣貪者。「我等來」,是來者、接近、達,與尊師相會。此是「佛越暴流可來問」〔之義〕。 「俱生眼者語寂句」〔之句中〕,「寂」者,若依一方面,寂亦與寂句同一。此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即世尊已如斯說:「[6]此是寂句,此是勝妙句。即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滅盡、離貪、滅、涅槃。」或又依他方面,〔寂句〕是所有寂之得達、寂之觸達、所至寂之作證諸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眼、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此等言為寂句。「語寂句」者,救護所句、避難所句、歸依所句、無畏句、無死句、不死句、涅槃句,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俱生眼者」〔之句中〕,眼者,是一切知智。佛世尊之眼與勝者位於菩提樹下而非前後一剎那生起。故佛是俱生眼者。此是「俱生眼者語寂句」〔之義〕。 ᅟᅟ==[6] 以下之文 A. V, 8; 110; 320; 322; 354 等參照。== 「世尊!彼之如真請語我」〔之句中〕,如真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請語彼於我,請語,言……乃至(同頁前面參照)……說明。此是「世尊!彼之如真請語我」〔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闇都乾耳曰: 「雄者!不欲欲者我有聞     (佛)越暴流可來問 俱生眼者語寂句     世尊!彼之如真請語我」 ## 二 太陽威光〔打勝〕地     世尊動作勝諸欲 語我小慧[7]廣慧者     我可識知語所法 ᅟᅟ==[7] 廣慧者(bhūripañño)在 Sn. 已為 vocative 即 bhūripañña(廣慧者)。== ——捨斷此世之生老—— (一〇九七) 「世尊動作勝諸欲」〔之句中〕,「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諸欲」者,概言之,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頁參照)……此等言為事欲……乃至(二八頁參照)……此等言為煩惱欲。世尊徧知事欲,捨斷煩惱欲,「打勝」者,是打勝,打超、奪去、粉碎而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此是「世尊動作勝諸欲」〔之義〕。 「太陽威光〔打勝〕地」〔之句中〕,太陽者,是日輪。地者,是[8]土地。譬如有威光之日輪以「威光」,具備威光,打勝於地、勝、打超、奪去、熱照、破斥一切虛空之物,摧破黑暗,放光明於虛空、行於中天之軌道,斯有智之威光之世尊,具備智之威光,一切行之集(原因)……乃至……煩惱之闇、摧破無明之暗黑,放智之光明而徧知事欲,捨斷煩惱欲、打勝、勝、打超、奪去、粉碎而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此是「太陽威光〔打勝〕地」〔之義〕。 ᅟᅟ==[8] 土地(jagatī)在底本雖有 jarā,改由 PTS 本。== 「語我小慧廣慧者」,我是小慧者、下劣慧者、劣小慧者。尊師是大慧者、博慧者、疾慧者、速慧者、利慧者、擇慧者。「廣」者,是地。如地其廣大,為廣博之慧。此是「語我小慧廣博者」〔之義〕。 「我可識知語所法」〔之句中〕,「語法」者,是初善、中善、後善而有義有文,完全圓滿徧淨梵行、語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涅槃、至涅槃行道,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語法」〔之義〕。「我可識知語所法」,我可知、識知、別知、通達、得達、觸達、作所證之法。此是「我可識知語所法」〔之義〕。 「捨斷此世之生老」者,是此世之生、老、死之捨斷、寂滅、捨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捨斷此世之生老」〔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太陽威光打勝地     世尊動作勝諸欲 語我小慧度慧者     我可識知語所法 ——捨斷此世之生老—— ## 三 世尊宣:「闇都乾耳! 調伏對諸欲貪求     〔如是〕見出離安穩 執著亦應捨離者     於汝何物令勿存」 (一〇九八) 「調伏對諸欲貪求」〔之句中〕,諸欲者,概言之,是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頁參照)……此等言為事欲……乃至(二八頁參照)……此等言為煩惱欲。「貪求」者,言渴愛為貪求。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調伏對諸欲貪求」者,須調伏、折伏、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調伏對諸欲貪求」〔之義〕。 「闇都乾耳」者,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姓。「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闇都乾耳!」〔之義〕。 「見出離安穩」〔之句中〕,出離者,是「安穩」正行道、隨順之行道、無害之行道、隨義之行道、法隨法之行道、諸戒之完成、諸根之守護、對食而知量、向警寤之努力、念正知、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涅槃、向涅槃之行道,是救護所、避難所、歸依所、在於歸依之狀態者,無畏,無死,不死,涅槃,見、觀、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見出離安穩」〔之義〕。 「執著應被捨離者」〔之句中〕,執著者,由愛見而取、執取、住著、縛著、信解。「應捨離者」,是應捨離,應脫者,應捨斷者,應除去者,應滅除者,應令之滅無者。此是「執著應捨離者」〔之義〕。 「於汝何物令勿存」者,是貪所有,瞋所有,癡所有,慢所有,見所有,煩惱所有,惡行所有,此等所有(何物)「於汝勿令存在事」,勿令在,勿令存在事,須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於汝何物令勿存」〔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闇都乾耳! 調伏對諸欲貪求     〔如是〕見出離安穩 執著亦應捨離者     於汝何物令勿存」 ## 四 涸渴[9]前(過去)所之物     後(未來)何物汝亦無 若於中(現在)汝不執     汝將成行為寂靜 ᅟᅟ==[9] 本偈與 Sn. 949 是同一偈。故本偈之義釋亦幾乎同於 Sn. 949 之義釋於大義釋二、二二二頁。== (一〇九九) 「涸渴前所之物」,關於過去之諸行可所生起之諸煩惱一切須令涸、令涸渴、令乾盡、令之無種、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如斯,是「涸渴前所之物」〔之義〕。或又涸過去之業行、未受所報之諸業行、涸渴、乾盡、令之無種、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如斯,是「涸渴前所之物」〔之義〕。 「後成何物汝亦無」——未來言為後——關於未來之諸行所生起之貪所有,瞋所有,癡所有,慢所有,見所有,煩惱所有,惡行所有,此等所有(何物)於汝無所有、不令現前、不生、不發生、不起、不生起、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後成何物汝亦無」〔之義〕。 「若成為中汝不執」——「中」,成為現在之受、想、行、識——,由於愛現在之諸行由於見而汝不執,不執著,不執受,如不住著。捨斷歡喜、歡迎、縛著、執、執取、住著、除去、滅除、如使為滅無。此是「若成為中汝不執」〔之義〕。 「汝將成行為寂靜」,貪之寂之故成為寂靜、瞋之寂故成為寂靜、癡之寂故成為寂靜,忿恨……乃至(三九頁參照)……一切不善行之寂之故,寂止之故,寂滅之故,消盡之故,消滅之故,離去之故,安息之故,成為寂,成為寂靜,寂滅,消滅,安息而汝將成行,將成行作,將成動作,將成活動,將成護持,將成持續,將成維持。此是「汝將成行為寂靜」〔之義〕。故世尊宣示: 固渴前所之物     後何物汝亦無 若於中汝不執     將於汝行寂靜 ## 五 婆羅門!普對名與色     於離貪求者 為死所左右     彼無諸漏事 (一一〇〇) 「婆羅門!普對名與色,於離貪求者」〔之句中〕,普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無殘、無餘。「名」者,是四無色蘊。色者,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貪求」者,是渴愛。〔即〕,彼所有之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婆羅門!普對名與色,為離貪求者」,是普對名色之離貪求者、離去貪求、捨貪求、唾棄貪求、脫貪求、捨斷貪求、捨遣貪求者。此是「婆羅門!普對名色離貪求者」〔之義〕。 「彼無諸漏事」〔之句中〕,漏者,是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之四漏。「彼」者,是阿羅漢、漏盡者。「無此事」者,是此等之諸漏,於彼為無有,不存、不存在、不能得、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此是「彼無諸漏事」〔之義〕。 「為死所左右」者,其等為諸漏,應為死所左右,應為死神所左右,應為魔黨所左右之無有諸漏事,不存、不存在、不能得、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此是「為死所左右」。故世尊宣示: 婆羅門!普對名與色     於離貪求者 為死所左右     彼無諸漏事 偈終否……乃至(三二頁參照)……「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闇都乾耳學童所問之義釋第十一〔畢〕 # 第十二 跋陀羅浮陀學童所問之義釋 ## 一 尊者跋陀羅浮陀曰: 「窟宅之捨者     渴愛之斷者 〔一切〕不動者     喜之捨斷者 暴流之度者     〔一切〕解脫者 計度之捨者     請問善慧者 聞龍象〔人人〕     由茲而將去」 (一一〇一) 「窟宅之捨者,渴愛之斷者不動者」〔之句中〕,「窟宅之捨者」者,於色界所有欲、所有貪、所有喜、所有渴愛、所有近著、取著、心之攝持、執著、隨眠,此一切於佛世尊所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窟宅之捨者。於受界、想界、行界、識界,所有欲、所有貪、所有喜、所有渴愛、所有近著、取著、心之攝持、執著、隨眠,此一切於佛世尊所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窟宅之捨者。「渴愛之斷者」〔之句中〕,渴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其渴愛於佛世尊所斷、斷絕、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故佛是「渴愛之斷者」。「一切不動者」〔之句中〕,「動」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此動是渴愛,於佛世尊所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一切不動者。動之捨斷故是不動者。世尊於利得亦不動,於不利得亦不動,於名聲亦不動,於不名聲亦不動,於賞讚亦不動,於毀訾亦不動,於樂亦不動,於苦亦不動,不動、不動搖、不震、不震動、不震駭。故佛是一切不動者。此是「窟宅之捨者、渴愛之斷者、一切不動者」〔之義〕。 「尊者跋陀羅浮陀曰」〔之句中〕,「曰」者,是此句之接續……乃至(一〇頁參照)……是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語、敬重語、尊敬語、尊重語。「跋陀羅浮陀」者,彼婆羅門之名……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尊者跋陀羅浮陀曰」〔之義〕。 「喜之捨斷者、暴流之度者、解脫者」〔之句中〕,「喜」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此喜渴愛,於佛世尊所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喜之捨斷者。「暴流之度者」者,是世尊度欲流、度有流、度見流、度無明流、度一切輪迴路,越度、超度、超越、已離越。彼已成〔梵行〕,〔所作〕已辨……乃至(一〇二頁以下參照)……為〔最後之〕生、老、死、輪迴、於彼無再有。此是「喜之捨斷者、暴流之度者」。「解脫者」者,是世尊之心由貪脫、解脫、善解脫,〔彼之〕心由瞋脫、解脫、善解脫,〔彼之〕心由癡脫、解脫、善解脫,忿恨……乃至(三九頁參照)……〔彼之〕心由一切不善行脫、解脫、善解脫。此是「喜之捨斷者、暴流之度者、解脫者」〔之義〕。 「計度之捨者,請問善慧者」〔之句中〕,計度者,見愛計度與見計度之二計度……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愛計度……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見計度。於佛世尊愛計度已捨斷,見計度為已捨遣。愛計度之捨斷故,見計度之捨遣故,佛是計度之捨者。「請問」者,請、請向、求、信樂、冀求、希望、熱望。「善慧者」〔之句中〕,「慧」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頁參照)……是不癡擇法正見。世尊具此之慧般若,正具、達、正達、成、正成、具備。故佛是善慧者。此是「計度之捨者,請問善慧者」〔之義〕。 「聞龍象由茲而去」〔之句中〕,「龍象」者,是龍象。佛不行罪惡故是龍象。不行(惡趣)故是龍象。不來煩惱故是龍象……乃至(一〇〇頁以下參照)……如斯,「不來故是龍象」。「聞龍象由茲而去」者,是聞聽尊師之語、語路、說示、示教、教訓,把持、保持,觀察「由茲而去」發足,往諸方行。此是「聞龍象由茲而去」〔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跋陀羅浮陀曰: 「窟宅之捨者     渴愛之斷者 〔一切〕不動者     喜之捨斷者 暴流之度者     〔一切〕解脫者 計度之捨者     請問善慧者 聞龍象〔人人〕     由茲而將去」 ## 二 雄者!尊師之說     〔繼續〕為期待 諸多之人人     由諸地方來 〔請〕願於尊師     解說於彼等 尊師〔善慧者〕     此法如實知 (一一〇二) 「諸多之人人由諸地方來集」〔之句中〕,「諸多之人人」者,是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由諸地方來集」者,是由鴦伽、摩竭陀、迦尸、憍薩羅、跋耆、末羅、支提、沙竭羅、般遮羅、阿槃提、臾那、劍蒲闍[1]來集者、來會者、入來者、集會者。此是「諸多之人人由諸地方來集」〔之義〕。 ᅟᅟ==[1] 於底本此前雖有 saṅgatā ti(來集)之句,今為妥善上而省略。== 「雄者!尊師之言說,繼續為期待」〔之句中〕,「雄者」是雄者(英雄)。世尊是具精進者故是雄者。有能者故是雄者……乃至(一九二頁參照)……身毛豎立之離去者故是雄者。 離[2]此世一切諸惡     越地獄苦精進者 有精進有精勤者     斯人其故言雄者 ᅟᅟ==[2] 本偈是由 Sn. 531 之引用。CNd. 187; 355;佛本行集經卷三(大正藏三、八三四c)參照。== 「雄者!尊師之言說,繼續為期待」〔之句中,尊師之言說〕,是尊師之語、語路、說示、示教、教訓。「期待」者,是待,期待、欲、樂、冀求、希望、熱望。此是「雄者!尊師之言說為期待」〔之義〕。 「請願於尊師,解說於彼等」〔之句中〕,「彼等」者,是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尊師」者,言世尊。「願尊師解說」者,願者,是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願尊師解說」〔之義〕。 「尊師是如實知法」者,是尊師如實知此法,識、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尊師如實知法」〔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雄者!尊師之說     〔繼續〕為期待 諸多之人人     由諸地方來 請願於尊師     解說於彼等 尊師〔善慧者〕     此法如實知 ## 三 世尊宣示:「跋陀羅浮陀! 上與下橫及於中     一切取愛須調伏 所有取著於世間     由物而魔從於人」 (一一〇三) 「一切取愛須調伏」〔之句中〕,取愛者,是色愛。因何色愛言為取愛耶?由彼〔之取愛〕而人人取色,取著、熱、熱取、住著。取受、想、行、識、趣、生起、結生、有、輪迴、輪轉,取著、執、執取、住著。因此而言色愛為取愛。「一切取愛須調伏」者,須調伏一切之取愛,折伏、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一切取愛須調伏」〔之義〕。 「世尊宣示:跋陀羅浮陀!」〔之句中〕,「跋陀羅浮陀」!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跋陀羅浮陀!」〔之義〕。 「上下橫及於中」〔之句中〕,「上」者,是未來,「下」者,是過去,「橫及於中」者,是現在。「上」者,是善法,「下」者,是不善法,「橫及中」者,是無記法。「上」者,是天世間,「下」者,是惡趣世間,「橫及中」者,是人世間。「上」者,是樂受,「下」者,是苦受,「橫及中」者,是不苦不樂受。「上」者,是無色界,「下」者,是欲界,「橫及中」者,是色界。「上」者,是由足蹠以上,「下」者,是由髮之頂端以下,「橫及中」者,是同體。此是「上下橫及中」〔之義〕。 「所有取著於世間」者,是取,取著、執、執取、住著所有色、受、想、行、識。「於世間」者是惡趣世間……乃至(一八頁參照)……於處世間。此是「所有取著於世間」〔之義〕。 「由物而魔從於人」者,由彼業行而結生從、扈從蘊魔、界魔、處魔、趣魔、生起魔、結生魔、有魔、輪迴魔、輪轉魔。「從於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補特伽羅、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此是「由物而魔從於人」〔之義〕。 世尊宣示:「跋陀羅浮陀! 上與下橫及於中     一切取愛須調伏 所有取著於世間     由物而魔從於人」 ## 四 比丘有念諸世間     故且知解不取著 死之領域使愛著     有取有情斯且觀 (一一〇四) 「故且知解不取著」〔之句中〕,「故」者,故是彼理由,而於其因,於其緣,於其因緣。「且知解」者,是且知、知解、了知、識知、別知、通達。〔即〕「一切行是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知「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知解、了知、識知、別知、通達。「不取著」者,不是取色,不取著,不執,不執取,不住著。不取受、想、行、識、趣、生起、結生、有輪迴、輪轉,不取著,不執,不執取,不住著。此是「故且知解不取著」〔之義〕。 「比丘有念於諸世間以何物」〔之句中〕,「比丘」者,是凡夫比丘又有學比丘。此為比丘。「有念」者,是由四原因而有念。〔即〕對身修習隨觀念處而有念……乃至(三〇頁參照)……彼言為有念,此是「比丘有念」。「何物」者,是任何之色、受、想、行、識。「於諸世間」者,是一切惡趣世間、一切天世間、一切人世間、一切蘊世間、一切界世間、一切處世間。此是「比丘有念諸世間」〔之義〕。 「有取有情斯且觀」〔之句中〕,「有取有情」者,是色取,取著、執、執取、住著、取受、想、行、識、生起、結生、有、輪迴、輪轉,取著、執、執取、所住著之人人。「斯」者,是此句之接續……乃至(一〇頁參照)……是句之次第。「且觀」者,是見、覩、觀、眺、省思、普觀。此是「有取有情斯且觀」〔之義〕。 「死之領域使愛著此人人」〔之句中〕,人人者是有情之同義語。「死之領域」者,是煩惱、蘊、行言為死之領域。人人固著、止著、懸、懸著、礙著於死〔神〕之領域、魔之領域、死之領域。譬如壁釘於吊鉤品物是著、固著、取著、懸、懸著、礙著、如斯之人人於死〔神〕之領域,魔之領域,死之領域固著、止著、懸、懸著、礙著。此是「死之領域使愛著」〔之義〕。故世尊宣示: 比丘有念諸世間     故且知解不取著 死之領域使愛著     有取有情斯且觀 偈終否……乃至(三二頁參照)……「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跋陀羅浮陀學童所問之義釋第十二〔畢〕 # 第十三 優陀耶學童所問之義釋 ## 一 尊者優陀耶曰: 「離塵靜慮而為坐     所作已[A1]辦成無漏 一切諸法達彼岸     我已前來為欲問 無明破壞之狀態     請語了知之解脫」 ᅟᅟ==[A1] 辦【CB】,辨【南傳】== (一一〇五) 「離塵靜慮而坐」〔之句中〕,「靜慮」者,是世尊由初禪而靜慮,由第二禪而靜慮,由第三禪而靜慮,由第四禪而亦靜慮;由有尋有伺(有覺有觀)禪而靜慮,由無尋唯伺(無覺有觀)禪而靜慮,由無尋無伺(無覺無觀)禪而亦靜慮;由有喜禪而靜慮,由無喜禪而靜慮,由可意俱禪而靜慮,由捨俱禪而亦靜慮;由空禪而靜慮,由無相禪而靜慮,由無願禪而亦靜慮;由世間禪而靜慮,由出世禪而亦靜慮;樂禪,專念,重善義。此是「靜慮」。「離塵」〔之句中〕,貪是塵,瞋是塵,癡是塵,忿是塵,恨是塵……乃至(三九頁參照)……一切不善行是塵。彼等諸塵於佛世尊所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無塵者、離塵者、去塵者、塵之捨斷者、塵之離脫者。 [1]貪塵而言非塵芥     塵者貪之同義語 彼等賢者捨離塵     住於離塵之〔佛〕教中 瞋塵而言非塵芥     塵者瞋之同義語 彼等賢者捨離塵     住於離塵之教中 癡塵而言非塵芥     塵者癡之同義語 彼等賢者捨離塵     住於離塵之教中 ᅟᅟ==[1] 以下之諸偈出處不明。恐是四尼柯耶成立以後而製作者。MNd. 505; J. I, 117f; Vm. 388; DhpA. I. 246; Divyāvadāna P. 491;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一(大正藏二二、七九七a)等參照。== 此是離塵。「坐」者,是世尊坐於波沙那迦塔廟。此是「坐」。 [2]達苦之彼岸     牟尼坐山側[3] 三明破死〔神〕     諸弟子近侍 ᅟᅟ==[2] 本偈由 S. I, 195 = Thag. 1249 之引用。CNd. 293;雜阿含一二一一經(大正藏二、三二九c以下),別譯雜阿含二二八經(大正藏二、四五七c)參照。== ᅟᅟ==[3] 山側(nagassa passe)S. 及 Thag. 雖為 nāgassa passe,如底本之 nagassa passe 為正。== 如斯世尊「坐」。或又世尊於一切齷齪之安息故,〔梵行〕已成,〔所作〕已辨而坐……乃至(一〇二頁以下參照)……是(最後之)生、老、死輪迴。彼無再有。如斯而亦世尊坐。此是「離塵靜慮而為坐」〔之義〕。 「尊者優陀耶曰」〔之句中〕,曰(斯)者,此是句之接續……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語、敬重語、尊重語、尊敬語。「優陀耶」,是彼婆羅門之名……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尊者優陀耶曰」〔之義〕。 「所作已[A2]辦成無漏」,是於佛世尊所作〔已[A3]辦〕,種種之可作者〔無故〕,已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所作已[A4]辦」。 ᅟᅟ==[A2] 辦【CB】,辨【南傳】== ᅟᅟ==[A3] 辦【CB】,辨【南傳】== ᅟᅟ==[A4] 辦【CB】,辨【南傳】== [4]〔輪迴之〕流已捨斷     彼之比丘無愛著[5] 捨斷種種所作(善惡)     〔比丘〕無有熱惱事 ᅟᅟ==[4] 本偈由 Sn. 715 之引用。mahāvastu III, 388 參照。== ᅟᅟ==[5] 愛著(visaṭā)在底本雖有 paripatā,今從 PTS 本及引用原文。== 此是「所作已[A5]辦」。「無漏」〔之句中〕,「漏」者,是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之四漏。彼等諸漏,佛世尊已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無漏。此是「所作已[A6]辦成無漏」〔之義〕。 ᅟᅟ==[A5] 辦【CB】,辨【南傳】== ᅟᅟ==[A6] 辦【CB】,辨【南傳】== 「一切諸法達彼岸」者,是世尊由知通一切諸法之到彼岸者,由徧知之到彼岸者,由捨斷之到彼岸者,由修習之到彼岸者,由作證之到彼岸者,由等至(定)之到彼岸者。由一切法知通之到彼岸者,由一切苦徧知之到彼岸者,由一切煩惱捨斷之到彼岸者,由四〔沙門〕道修習之到彼岸者,由一切滅作證之到彼岸者,由一切等至之等至到彼岸者。彼於聖戒得自在,得第一,於聖定得自在,得第一,於聖慧得自在,得第一,於聖解脫得自在,得第一。彼到彼岸,達彼岸,到終邊,達終邊,到終點,達終點,到究竟,達究竟,到最終,達最終,到救護所,達救護所,到避難所,達避難所,到歸依所[6]達歸依所,到無畏,達無畏,到無死,達無死,到不死(甘露),達不死,到涅槃,達涅槃。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一〇二頁以下參照)……而為〔最後之〕生、老、死輪迴,於彼無再有。此是「一切諸法達彼岸」〔之義〕。 ᅟᅟ==[6] 歸依所(saraṇa)底本之 carana 是誤植。== 「我已前來為欲問」者,為問而我來,為質問而我來,為聞問而我來。如斯,是「我已前來為欲問」〔之義〕。或又,欲問之人人、欲質問之人人、欲聞問之人人之來、來至、接近。如斯,亦是「我已前來為欲問(由質問而前來)」〔之義〕。或又〔我〕欲來問尊師,尊師是有能者、有力者與我共問,而得語說、答、說示。如斯,是「我已前來為欲問」。〔之義〕。 「請語了知之解脫」〔之句中〕,「了知之解脫」者是向阿羅漢位之解脫。「請語」向阿羅漢位之解脫,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請語了知之解脫」〔之義〕。 「無明破壞之狀態」者,是無明之壞、破壞、捨斷、寂滅、捨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無明破壞之狀態」〔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優陀耶曰: 離塵靜慮而為坐     所作已[A7]辦成無漏 一切諸法達彼岸     我已前來為欲問 無明破壞之狀態     請語了知之解脫 ᅟᅟ==[A7] 辦【CB】,辨【南傳】== ## 二 世尊宣示:「優陀耶! 愛欲之捨斷     與憂之兩者 昏沈之棄除     後悔之遮除」(一一〇六) 「愛欲之捨斷」〔之句中〕,「欲」者,是對諸欲之所有欲欲、欲貪、欲喜、欲愛、欲愛情、欲熱惱、欲昏迷、欲縛著、欲暴流、欲軛、欲取、欲貪蓋。愛欲之捨斷者,是愛欲之捨斷、寂滅、捨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愛欲之捨斷」〔之義〕。 「世尊宣示:優陀耶!」〔之句中〕,優陀耶!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優陀耶!」〔之義〕。 「與憂之兩者」〔之句中〕,憂者,是所有心之不可意、心之苦、心觸所生之不可意、苦感,心觸所生之不可意、苦受。「與憂之兩者〔之捨斷者〕」,是愛欲與「憂」兩者之捨斷、寂滅、捨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與憂之兩者」〔之義〕。 「昏沈之棄除」〔之句中〕,昏沈者,是所有心之不善巧、不適業、鈍重、魯鈍、沈鬱、沈滯、沈滯性、昏沈、昏昧、昏昧性。「昏沈之棄除」者,是昏沈之棄除、捨斷、寂滅、捨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昏沈之棄除」〔之義〕。 「後悔之遮除」〔之句中〕,「後悔」(惡作)者,是由手惡作亦惡作(後悔),由足惡作亦是惡作,由手與足之惡作亦是惡作。想許不許者,想不許許者,想無罪為有罪,想有罪為無罪,〔斯誤行為後悔〕。如斯之惡作、追悔、追悔性、心之後悔、意悔恨,此言為惡作(後悔)。 又由作與不作之二原因而惡作、心之後悔生起意悔恨。作與不作故而惡作、心之後悔生起意悔恨者云何?謂:「我令作身惡行,我已不作身善行」而生起惡作、心之後悔、意悔恨。「我作語惡行,我已不作語善行」。「我作意惡行,我不作意善行」。「我作殺生,我不作離殺生」。「我作偷盜,我不作離偷盜」。「我作邪欲行,我不作離邪欲行」。「我作妄語,我不作離妄語」。「我作兩舌,我不作離兩舌」。「我作惡口(麤語),我不作離惡口」。「我作綺語,我不作離綺語」。「我作貪欲,我不作不貪欲」。「我作瞋恚,我不作不瞋恚」。「我作邪見,我不作正見」而生起惡作、心之後悔、意悔恨。如斯,由作與不作之二原因而生起惡作、心之後悔、意悔恨。 或又「我戒不圓滿」而生起惡作、心之後悔、意悔恨。「我不守護諸根」,「我不知食之(適)量」,「我不勵警寤」。「我不具備念、正知」,「我不修習四念處」,「我不修習四正勤」,「我不修習四神足」,「我不修習五根」,「我不修習五力」,「我不修習七覺支」,「我不修習八支聖道」,「我不徧知苦」,「我不捨斷集」,「我不修習道」,「我不為作證滅」。而生起惡作、心之後悔、意悔恨。 「後悔之遮除」者,是後悔之遮障、蓋覆、捨斷、寂滅、捨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後悔之遮除」。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優陀耶! 愛欲之捨斷     與憂之兩者 昏沈之棄除     後悔之遮除」 ## 三 捨念之清淨     前行法思擇 了知之解脫     無明之破壞 (一一〇七) 「捨念之清淨」〔之句中〕,「捨」者,於第四禪所有捨、放捨、捨置、[7]心平等性、[8]心安息性,是心之中庸。「念」者,於第四禪關係於捨之所有念、隨念……乃至(一八頁參照)……是正念。此是「捨與念」。「清淨」者,於第四禪有捨、念、淨、清淨、徧白、無穢、隨煩惱之離去,柔軟、適業、住立、不動之得達。此是「捨念之清淨」。 ᅟᅟ==[7] 心平等性(cittasamatā)在底本雖有 cittasamatho,今從 MNd. 501 之同文。== ᅟᅟ==[8] 心安息性(cittappassaddhatā)在底本雖有 cittappasādatā,今從 PTS 本及 MNd. 501 之同文。== 「前行法思擇」〔之句中〕,「法思擇」者,是正思惟。此是了知解脫之初步,是前,是先行。如斯,是「前行之法思擇」。或又「法思擇」者,是正見。此了知解脫之初步,是前,是先行。如斯,前行之法思擇。或又「法思擇」者,是於四〔沙門〕道之前分觀(毘鉢舍那)。此是了知解脫之初步,是前,是先行。如斯,是「前行法思擇」。 「我言了知之解脫」〔之句中〕,了知解脫是向阿羅漢位之解脫。我言向阿羅漢位之解脫,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了知之解脫」〔之義〕。 「無明之破壞」〔之句中〕,無明者,對苦而無智……乃至(一二頁參照)……無明閂、癡、不善根。無明之破壞者,是無明之壞、破壞、捨斷、寂滅、捨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無明之破壞」〔之義〕。故世尊宣示: 捨念之清淨     前行法思擇 了知之解脫     無明之破壞 ## 四 何結縛世間     何使此運行 由何物捨斷     能言有涅槃(一一〇八) 「何結縛世間」?是何為世間之結縛、懸著、縛、隨煩惱耶?於何伴世間,隨伴、應、相應、懸、懸著、礙著耶?此是「何世間結縛」〔之義〕。 「何使此運行」者,是何者令彼行、運行、運轉耶?由何而世間行、運行、運轉耶?此是「何使此運行」〔之義〕。 「由何物捨斷,能言有涅槃」者,由何物之捨斷、寂滅、捨遣、安息而「能言有涅槃耶」?能說、語、話、說明、言說耶?此是「由何物捨斷,能言有涅槃」〔之義〕。故彼之婆羅門言: 何結縛世間     何使此運行 由何物捨斷     能言有涅槃 ## 五 喜結縛世間     尋使此運行 渴愛之捨斷     能言有涅槃 (一一〇九) 「喜結縛世間」〔之句中〕,「喜」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世間所結縛、懸著、縛、隨煩惱之喜,於此喜之世間伴、隨伴、應、相應、懸、懸著、礙著。此是「喜結縛世間」〔之義〕。 「尋使此運行」〔之句中〕,「尋」者,是欲尋、恚尋、害尋、親里尋、國土尋、不死尋,關係於向他人之憐憫尋、關係於不輕賤尋之九尋。此等言為九尋。此等九尋使行彼世間,使運行,使運轉。由此等之九尋而彼之世間行、運行、運轉。此是「尋使此運行」〔之義〕。 「渴愛之捨斷,能言有涅槃」〔之句中〕,渴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渴愛之捨斷,能言有涅槃」,由渴愛之「捨斷」,寂滅、捨遣、安息而「能言有涅槃」,能說、語、話、說明、言說。故世尊宣示: 喜結縛世間     尋使此運轉 渴愛之捨斷     能言有涅槃 ## 六 行者如何而有念     〔行者之〕識止滅耶 我等來向世尊問     欲將聞彼尊師語 (一一一〇) 「行者如何而有念」者,是如何而有念,有正念而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此是「行者如何而有念」〔之義〕。 「識止滅耶」?識滅耶?寂滅耶?滅沒耶?安息耶?此是「識止滅耶」〔之義〕。 「我等來向世尊問」者,是可向佛世尊問,可質問、可乞、可求、可信樂、我等前來、接近、到達、與尊師相會。此是「我等來向世尊問」〔之義〕。 「欲將聞彼尊師語」〔之句中〕,「彼」者,是尊師。「欲聞」〔尊師之〕語、語路、說示、示教、教訓。欲把取、保持、觀察。此是「欲將聞彼尊師語」〔之義〕。故彼婆羅門言示: 行者如何而有念     〔行者之〕識止滅耶 我等來向世尊問     欲將聞彼尊師語 ## 七 內與外之受     不為歡喜者 如斯而有念     行者識止滅 (一一一一) 「內與外之受,不為歡喜者」,(一)對內之受而住於受隨觀,不歡喜受,不歡迎,不於縛著,捨斷歡喜、歡迎、縛著、執、執取、住著,除去、滅除,令之滅無。(二)對外之受而住於受隨觀,不歡喜受,不歡迎,不在於縛著,捨斷歡喜、歡迎、縛著、執、執取、住著,除去、滅除,令之滅無。(三)對內外之受而住於受隨觀,不歡喜受,不歡迎,不在於縛著,捨斷歡喜、歡迎、縛著、執、執取、住著,除去、滅除,令之滅無。(四)住於隨觀內受之集法,(五)住於隨觀內受之衰滅法,(六)住於隨觀內受集之衰滅法,(七)住於隨觀外受之集法,(八)住於隨觀外受之集衰滅法,(九)住於隨觀外受之集衰滅法,(十)住於隨觀內外受之集法,(十一)住於隨觀內外受之衰滅法,(十二)住於隨觀內外受之集衰滅法,不歡喜受,不歡迎,不在縛著,捨斷歡喜、歡迎、縛著、執、執取、住著及除去、滅除,令之滅無。由於此等十二行相,對受住於受隨觀,不歡喜受,不歡迎,不在於縛著、歡喜、歡迎、縛著……乃至(前方參照)……令之滅無。或又觀受(一)無常不歡喜受,不歡迎、不在縛著,捨斷歡喜、歡迎、縛著、執、執取、住著及除去、滅除,令之滅無。(二)是苦,(三)是病,(四)是癰,(五)是箭,(六)是痛,(七)是惱……乃至(三〇頁參照)……(三一)是觀無歸依所而不歡喜受,不歡迎,不於縛著,捨斷歡喜、歡迎、縛著、執、執取、住著及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日此等四十二行相,對受住於受隨觀,不歡喜受、不歡迎而不在縛著,捨斷、歡喜、歡迎、縛著、執、執取、住著及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內與外之受,不為歡喜者」〔之義〕。 「如斯而有念而行者」,是如斯有念有正知而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此是「如斯而有念」〔之義〕。 「識止滅」者,是福行俱起之識、非福行俱起之識、不動行俱起之識滅、寂滅、滅沒、安息。此是「識止滅」〔之義〕。故世尊宣示: 內與外之受     不為歡喜者 如斯而有念     行者識止滅 偈終否……乃至(三二頁參照)……「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優陀耶學童所問之義釋第十三〔畢〕 # 第十四 布沙羅學童所問之義釋 ## 一 尊者布沙羅曰: 說示過去之所之     不動而為斷疑惑 諸法到彼岸者(佛)     我已前來為欲問 (一一一二) 「說示過去之所之」〔之句中〕,「所之」者,是彼世尊、自存者、無師者、於未曾聞之諸法自正覺真諦者、其時得一切知者、力自在〔得者〕。此是「所之」。「說示過去」者,是世尊亦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亦說示未來,亦說示現在。 世尊說示自己之過去者云何?世尊對自己之過去,亦說示一生,亦說示二生,亦說示三生,亦說示四生,亦說示五生,亦說示十生,亦說示二十生,亦說示三十生,亦說示四十生,亦說示五十生,亦說示百生、千生、十萬生、諸多之壞劫、諸多之成劫、諸多之壞成劫。〔即〕「在我於某處已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樂之享受、斯壽量。其〔我〕由彼死而生於某處。於彼處我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樂之享受、斯壽量。其〔我〕由彼死而生於此〔人界〕」斯多說示宿住之樣相或素姓。 世尊說示他人之過去者云何?世尊對他人之過去亦說一生,亦說二生……乃至……亦說示諸多之壞成劫。〔即〕「〔彼〕於某處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樂之享受、斯壽量。彼由彼死而生於某處者。於彼處〔彼〕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樂之享受、斯壽量。彼由彼死而生於此人界」說示斯多之宿住之樣相或素姓。 世尊說五百本生談而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1]大本經而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2]大善見經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3]大典尊經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4]大天林經而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 ᅟᅟ==[1] 大本經(Mahāpadāniya-Suttanta)是長部第十四經(D. II, Iff.)。長阿含第一,大本經(大正藏一、一b以下)七佛經(大正藏一、一五〇),毘婆尸佛經(大正藏一、一五四),七佛父母姓字經(大正藏一、一五九)等相當。於底本雖為 Mahādhaniya-Sutta,今從 PTS 本。== ᅟᅟ==[2] 大善見經(Mahāsudassana-Sutta)是長部第十七經(D. II, 160ff.)。J. I, 391f;長阿含卷三(大正藏一、二一b以下),中阿含六八,大善見王經(大正一、五一五b以下)等參照。== ᅟᅟ==[3] 大典尊經(Mahāgovinda-Sutta)是長部第十九經(D. II, 220ff.)。J. III, 469; Mahāvastu III, 197ff;長阿含經第三,典尊經(大正藏一、三〇b以下),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大正藏一、二〇七)等參照。== ᅟᅟ==[4] 大天捺林經(Makhādeva-Sutta)是中部第八十三經(M. II, 74ff.)。J. I, 137;中阿含六七,大天捺林經(大正藏一、五一一c以下)增一阿含卷四八(大正藏二、八〇六c以下)等參照。在底本為(Maghadeva-Sutta)。== 又世尊已如斯說:「[5]純陀!關於過去世如來有念隨念之識。只彼所望之物一切隨念。純陀!未來……乃至……純陀!關於現在世如來生起覺所生之智,『此是最後之生,今無再有』。」根上下智是如來之如來力。諸有情之意樂隨眠智是如來之如來力。雙變智是如來之如來力。大悲定智是如來之如來力。一切智是如來之如來力。無障智是如來之如來力。於一切處無著、無害、無障智是如來之如來力。如斯世尊亦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亦說示未來,亦說示現在,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說示過去之所之」。 ᅟᅟ==[5] 以下之文雖由 D. III, 134 之引用文,而文句有多少之出入。長阿含一二(大正藏一、七五b)參照。== 「尊者布沙羅曰」〔之句中〕,「曰」(斯)者,是句之接續。尊者是敬語。「布沙羅」者,是彼婆羅門之名……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尊者布沙羅曰」〔之義〕。 「不動而為斷疑惑」〔之句中〕,「動」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佛世尊捨斷彼之動、渴愛、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不動〔者〕。動之捨斷故是不動。世尊於利得亦不動,於不利得亦不動,於名聲亦不動,於不名聲亦不動,於賞讚亦不動,於毀訾亦不動,於樂亦不動,於苦亦不動,不動、不怖動、不動搖、不震、不震動、不震駭。此是不動。「斷疑惑」〔之句中〕,疑惑者,〔即〕對苦猶豫……乃至(一〇五頁參照)……心之硬直意困惑。此之疑惑世尊已斷,斷絕、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故佛是斷疑惑。此是「不動斷疑惑」〔之義〕。 「一切諸法之到彼岸者」,佛世尊由知通是一切諸法之到彼岸者,由徧知是到彼岸者,由捨斷是到彼岸者,由修習是到彼岸者,由作證是到彼岸者,由等至(定)是到彼岸者。由一切法之知通是到彼岸者……乃至(二一四頁以下參照)……最後之生、老、死、輪迴,而彼無再有。此是「一切諸法之到彼岸」〔之義〕。 「我已前來為欲問」,我已前來為欲問……乃至(二一五頁參照)……說示,得語。如斯「我已前來為欲問」〔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布沙羅曰: 「說示過去之所之     不動而為斷疑惑 諸法到彼岸者〔佛〕     我已前來為欲問」 ## 二 無有色想事     捨斷一切身 內外無何物     見者之觀處 我問釋迦智〔佛〕     斯人如何導 (一一一三) 「無有色想事」〔之句中〕,色想者云何?色界定之入定者,〔於色界〕生起者,又於〔色界〕現法樂住者之想、想念、已想念,此是色想。「無有色想事」者,是得四無色定者之無有色想事,為非有、超、超越、離越。此是「無有色想事」〔之義〕。 「捨斷一切身」者,彼一切之結生,色身由彼分〔捨斷〕、超越〔捨斷〕、鎮伏捨斷而捨斷。彼之色身是捨斷故為「捨斷一切身」。 「內外無何物,見者之觀處」〔之句中〕,無何物者,是無所有處定。由何無何物是無所有處定耶?於識無邊處定有念而入定,由彼出定而其識是無,非有,觀消滅亦無何物。由此無何物者,是無所有處定。此是「內外無何物,見者之觀處」。 「我問釋迦智」〔之句中〕,釋迦!是釋迦〔族〕。世尊由釋迦族出家,故是釋迦……乃至(一一七頁參照)……是怖畏恐怖之捨斷者、身毛豎立之離去者故是釋迦。「我問釋迦智」,我問者,是彼於如何,如何之住立,如何類之,欲如何智耶?此是「我問釋迦智」〔之義〕。 「斯人如何導」?彼應如何導耶?應調伏耶?應指導耶?應令知耶?應令省思耶?應令觀察耶?應令信樂耶?如何令彼生起上級智耶?「斯人」者,如斯,如彼,令住立彼,為彼之類、彼部類之人。即得彼無所有處定者。此是「斯人如何導」〔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無有色想事     捨斷一切身 內外無何物     見者之觀處 我問釋迦智〔佛〕     斯人如何導 ## 三 世尊宣示:「布沙羅! 一切之識住     知通如來言 知〔有情〕止住     解脫與趣至」(一一一四) 「一切之識住」者,世尊是(一)知由行四識住,(二)知由結生七識住。 (一)知由行四識住者云何?即世尊已如斯說:「[6]諸比丘!近著於色識是續存立而住,以色為所緣,住立於色,受用喜,〔自〕增大、生長而為廣大。諸比丘!或近著於受……乃至……諸比丘!或近著於想……乃至……諸比丘!或近著於行,識乃續存立而住,以行為所緣,住立於行,受用喜,〔自〕增大、生長而廣大」。如斯,世尊知由行四識住。 ᅟᅟ==[6] 以下之文 S. III, 53 參照。== (二)世尊知由結生七識住者云何?即世尊如斯說:「[7]諸比丘!有此等之七識住。七者云何?諸比丘!有種種身、種種想之諸有情,所謂一部之人與一部之天是〔一切之〕墮處(惡趣),此是第一識住。諸比丘!種種身同一想之諸有情,所謂最初生記為梵眾天(初禪天),此是第二識住。諸比丘!同一身種種想之諸有情,所謂光音天(第二禪天),此是第三識住。諸比丘!同一身同一想之諸有情,所謂徧淨天(第三禪天),此是第四識住。諸比丘!普超越色想,滅沒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虛空是無邊』至空無邊處諸有情,此是第五識住。諸比丘!普超空無邊處,『識是無邊』至識無邊處諸有情,此是第六識住。諸比丘!普超識無邊處,『已無何物』至無所有處諸有情,此是第七識住。」如斯,世尊知由結生七識住。此是「一切之識住」〔之義〕。 ᅟᅟ==[7] 以下之文由 A. IV, 39f; 之引用。增一阿含卷三三(大正藏二、七三〇c以下)參照。== 「世尊宣:布沙羅!」〔之句中〕,「布沙羅」者,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布沙羅!」〔之義〕。 「知通如來」〔之句中〕,「知通」者,是知通、別知、通達。「如來」者,即世尊〔關於如來〕如斯說:「[8]純陀!若過去之〔事〕,不實不真〔其說〕不伴利益者,如來〔即〕不解說此。純陀!若過去〔之事〕如實、如真〔其說〕不伴利益,如來亦不解說此。純陀!若過去〔之事〕如實、如真〔其說〕如伴利益,如來其時知其質問應為解說之時。純陀!若未來〔之事〕……乃至……純陀!若現在〔之事〕而不實、不真,〔其說彼亦〕不伴利益,如來不解說此。純陀!若現在〔之事〕而如實、如真〔其說〕不伴利益,如來亦不解說此。純陀!若現在〔之事〕而如實、如真〔其說〕伴利益,如來其時知其質問應解說之時。如斯純陀!對過去、未來、現在之諸法如來是時說者、如實說者、義說者、法說者、律說者。故言如來。純陀!於[9]含天、含魔、含梵天世界〔之人人〕,於含沙門、婆羅門,含天、人之人人見、聞、覺、識、得、徧求,以意所尋求之一切,此由如來所現之正覺,故言如來。又純陀!如來現正覺無上正等覺之夜於無餘涅槃界般涅槃,於夜之中間說、話、說示一切之物如而不異,故言如來。純陀!如來如說而行,如行而說,如斯說而行,行如說故言如來。於含天、含魔、含梵天之世界,於含沙門、婆羅門,含天、人之人人之間,而如來自勝,不他所勝,見所有之物而得自在,故言如來」。此是「知通如來」〔之義〕。 ᅟᅟ==[8] 以下之文由 D. III, 134f; 之引用。長阿含經卷一二(大正藏一、七五c)參照。== ᅟᅟ==[9] 以下之文 A. II, 23f;參照。== 「知其止助」者,是世尊由〔有情之〕業行,「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知此之狀態。世尊由(有情之)業行,「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畜生界」,而知此之狀態。世尊由業行,「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餓鬼界」,而知此之狀態。世尊由業行,「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人中」,而知此之狀態。世尊由業行,「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善趣天界」,而知此之狀態。 即世尊如斯說:「[10]舍利弗!茲我以〔自己之〕心而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壞死後,應生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如其行道,如其動作,以進斯道』。又舍利弗!茲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畜生界,如其行道,如其動作,以進斯道』。又舍利弗!茲我以〔自己之〕斯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餓鬼界,如其行道,如其動作,以進斯道』。又舍利弗!茲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人中,如其行道,如其動作,以進斯道』。又舍利弗!茲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善趣天界,如其行道,如其動作,以進斯道』。又舍利弗!茲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世,自知通作證具足而住,如其行道,如其動作,以進斯道』。」此是「知彼之止住」〔之義〕。 ᅟᅟ==[10] 以下之文由 M. I, 74-76 之略引用。== 「解脫與趣至」〔之句中〕,「解脫」者,是於無所有處而解脫,信解此,以此為主。又或世尊知「此者信解色,信解聲,信解香,信解味,信解觸。信解施主家,信解眾,信解住居,信解利得,信解名聲,信解賞讚,信解樂,信解衣服,信解食物,信解臥坐所,信解病者之資具醫藥。信解經,信解律,信解論,信解糞掃衣支,信解但三衣支,信解常乞食支,信解次第乞食支,信解一坐食支,信解一鉢食支,信解食後不食支,信解阿練若住支,信解樹下住支,信解露地住支,信解塚間住支,信解隨處住支,信解常坐不臥支,信解初禪,信解第二禪,信解第三禪,信解第四禪,信解空無邊處定,信解識無邊處定,信解無所有處定,信解非想非非處定」。此是「解脫」者。「其趣至」,是無所有處所成之其趣至。〔即無所有處所成之〕業趣至、異熟(報)之趣至、應重業,應重結生。又或世尊知「此者以色為趣至(依據)……乃至(前方參照)……以非想非非想為趣至」。此是「解脫與趣至」〔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布沙羅! 一切之識住     知通如來〔言〕 知彼之止住     解脫與趣至」 ## 四 無所有〔處〕發生     喜結為障礙 及斯已知通     然後觀其處 彼有如實智     住梵婆羅門 (一一一五) 「知無所有之發生」〔之句中〕,「無所有之發生〔因〕」者,是至無所有處之業行。至無所有處業行知無所有之發生,知懸著、知結縛、知礙著、識、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知無所有之發生」〔之義〕。 「喜結為障礙」〔之句中〕,「喜結」者,是無色貪。由無色貪而其業是懸、懸著、礙著。知喜結是無色貪,知懸著,知結縛,知礙著、識、考量、度知、辨知、明暸。及者,是此句之接續……乃至(一〇頁參照)……句之次第也。此是「喜結為障礙」〔之義〕。 「斯此已知通」者,是如斯此已知通、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如是斯此已知通」〔之義〕。 「然後觀其處」者,於無所有處入定,由其處出定而觀於其處所生之心心所法無常,觀苦,病……乃至(三〇頁參照)……觀無歸依所、見、眺、省思、普觀。此是「然後觀其處」〔之義〕。 「彼有此如實智」者,彼有此之如理、事實、如真、不顛倒智。此是「彼有此如實智」〔之義〕。 「住者婆羅門」〔之句中〕,婆羅門者,是拒外七法故為婆羅門……乃至(一〇一頁參照)……無依止者此言婆羅門。此是「婆羅門」。「住者」,是善凡夫及七有學為得未得,為得達未得達,為作證未作證而住、止住、徧住。阿羅漢已住〔梵行〕,所作已[A1]辦,卸下重擔,隨得妙義,徧盡有結,有完全智、解脫,彼〔梵行〕已成,所作已[A2]辦……乃至(一〇二頁參照)……為〔最後之〕生、老、死輪迴,於彼無再有。此是「住者婆羅門」〔之義〕。故世尊宣示: ᅟᅟ==[A1] 辦【CB】,辨【南傳】== ᅟᅟ==[A2] 辦【CB】,辨【南傳】== 無所有發生     喜結為〔障礙〕 及斯已知通     然後觀其處 彼有如實智     住者婆羅門 偈終否……乃至(三二頁參照)……「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布沙羅學童所問之義釋第十四〔畢〕 # 第十五 莫伽羅闍學童所問之義釋 ## 一 尊者莫伽羅闍曰: 「釋迦(佛)!我先二度問     具眼者!不為我解[A1]說 及至第三回     天仙為解說」(一一一六) ᅟᅟ==[A1] 說【CB】,脫【南傳】(cf. N47n0023_p0239a04)== 「釋迦!我先二度問」者,是彼婆羅門二回向佛世尊質問。世尊於彼質問而不為解說,而〔思考:〕「[1]於其直後,此婆羅門之根成熟」。「釋迦」者,是世尊由釋迦族出家故而為釋迦。又或有富有者、大富者、具財者故亦為釋迦。彼有此等諸財,所謂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捨財、慧財、念處財、神足財、根財、力財、覺支財、道財、果財、涅槃財。由此等多數之財寶而為富者、大富者、具財者故亦為釋迦。又或為可能者、有能者、有力者、有用者、勇者、英雄、戰士、無怖者、無懼者、無駭者、無敗去者、怖畏恐怖之捨斷者、身毛豎立之離去者故亦為釋迦。「問」者,釋迦!我二度問、乞、求、信樂。此是「釋迦!我先二度問」〔之義〕。 ᅟᅟ==[1] 其直後(tadanantarā)在底本雖有 Cakkhu-Samanantarā,今從 PTS 本。== 「尊者莫伽羅闍曰」〔之句中〕,曰者,是句之接續。尊者是敬語。「莫伽羅闍」者,是彼婆羅門之名……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尊者莫伽羅闍曰」〔之義〕。 「具眼者不為我解說」,已不為我解說、不言、不示、不施設、不確立、不開顯、不分別、不顯示、不說明。「具眼者」,是世尊由五眼而為具眼者。〔即〕(一)由肉眼為具眼者(二)由天眼為具眼者(三)由慧眼為具眼者(四)由佛眼為具眼者(五)由普眼為具眼者。 (一)世尊由肉眼為具眼者云何?於世尊之肉眼存在青色、黃色、赤色、黑色、白色之五色。於此有眼毛而青,如烏摩羅華,美麗紺碧。彼之〔眼毛之〕根元如黃羯尼迦華,美麗正黃之黃金色。世尊之兩眼球赤如赤色甲蟲,美麗深紅。〔其〕中央黑如濡濕之木槵子,美麗不粗、濕潤之漆黑。彼之深奧白如明星(太白金星),美麗淨白、白、銀白。世尊屬於身體之宿世善行業而生起彼自然肉眼,於日中、夜中亦普見一由旬(三四里)。具備四支有闇黑之時亦〔即〕太陽沒,於黑份(新月)之布薩時,於鬱茂密林中,出現大非時之雨雲,如斯,具備四支於闇黑之中亦普見一由旬。對於見色彼之屋頂、門戶、壁柵、山岳、林藪、蔓藤不為障礙。假令一粒之胡麻置在〔數百粒〕胡麻之中亦可取出彼之胡麻粒。如斯世尊之肉眼原來是徧淨。如斯,世尊由肉眼而為具眼者。 (二)世尊由天眼為具眼者云何?世尊以超人之〔眼〕為清淨天眼,見諸有情之有死、生,知諸有情隨業而趣於劣、勝、美、醜幸與不幸。〔即〕「汝等!此等之有情具身惡行,具語惡行,具意惡行,誹謗諸聖者,有邪見,取得邪見業。彼等身壞死後,生於苦界、惡趣、墮處、地獄。或又汝等!此等之有情具身善行,具語善行,具意善行,不誹謗諸聖者,有正行,取得正見業,彼等身壞死後,生善趣天界」,如斯以超人清淨天「眼」,見諸有情之死、生,知隨諸有情之業而趣於劣、勝、美、醜、幸與不幸。又世尊如願意者,亦見一世界,亦見二世界,亦見三世界,亦見四世界,亦見五世界,亦見十世界,亦見二十世界,亦見三十世界,亦見四十世界,亦見五十世界,亦見一小千世界,亦見二中千世界,亦見三千〔大千〕世界。或又只要願意亦可見〔其他〕者。如斯世尊之天眼是徧淨。如斯「世尊由為具眼者」。 (三)世尊由慧眼為明眼者云何?世尊是大慧者、博慧者、疾慧者、速慧者、利慧者、擇慧者、於慧分別善巧而有明了智。證得無礙解,達於四無畏,是十力之保持者、人牡牛、人師子、人龍、人良馬、人軛獸、無邊智者、無邊威力者、無邊名聲者、富者、大財者、有財者、指導者、調伏者、教導者、令知者、令解者、令觀者、令信樂者。彼世尊實是未起之道令起者、未生之道令生者、未說之道宣說者、知道者、解道者、達道者。又現今隨從道之彼諸弟子,倣〔世尊〕而具備〔諸德〕而住,彼世尊實知應知之物,見應見之物,眼者、智者、法者、梵天者。告示者、告說者、義之將來者、不死之施與者、法主、如來者也。彼世尊無有由慧而不能知者、不能見者、不能解者、不能作證者、不能觸者。經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法由一切行相而現來於佛世尊之智門。如有所有應知,應所知之物,無論〔其〕自義、他義、俱義、現世之義、來世之義、明白之義、甚深之義、隱密之義、覆蔽之義、未了之義、已了之義,無罪之義、無煩惱之義、淨白之義、第一義,其一切作用於佛智之中。一切之身業隨佛世尊之智而起。一切之語業,隨〔佛〕智而起。一切之意業隨〔佛〕智而起。關於過去於佛世尊無有障害智。關於未來於佛世尊無有障害智。關於現在於佛世尊無有障害智。限於應知之物一切是佛智,限於有佛智一切是應知之物。佛智以應知之物為限界。應知之物以佛智為限界。超越應知之物無佛智之作用。超越佛智無有應知之義。彼等〔智與可知〕諸法相互同在一限界。譬如在於正相合致之函與蓋之二者,函對蓋無餘,蓋對函無餘,相互同在一限界,如斯於佛世尊應知之物與智相互同在一限界,應知限度之物一切是〔佛〕智。有佛智限度一切是應知之物。佛智以知之物為限界。超越應知之物而無〔佛〕智之作用,超越佛智無有應知之物。彼等諸法相互(同在一)限界。佛世尊智之作用於一切諸法。一切諸法關係於佛世尊之〔意門〕轉〔心〕,關係於意欲〔速行心〕,關係於作意,關係於心之生起。佛世尊智之作用對於一切有情。世尊知一切有情之意樂,知隨眠、知所作、知信解、了知小塵垢、大塵垢、利根、鈍根、善行相、惡行相、易教化、難教化、能、不能之有情。含天,含魔,含梵天之世界,及含沙門、婆羅門,含天、人之人人於佛智之中而活動。譬如任何之魚龜乃至吞舟之大魚為止,在大海中而活動,如斯含天,含魔,含梵天之世界,及含沙門、婆羅門,含天、人之人人亦在佛智中而活動。譬如任何之鳥乃至金翅鳥為止,在虛空之方域而活動,如斯等於舍利弗有慧之人人亦一切在佛智之方域而活動。佛智徧滿天與人之慧,而勝於〔彼〕。所有賢剎帝利、賢婆羅門、賢居士、賢沙門之聰敏而長於議論,亦以射貫毛髮程度之〔練達〕,以慧解能摧破〔他之〕諸惡見而行之人人頻為質問而接近如來,質問隱密覆蔽〔之義〕而彼等之質問由世尊而解說,解答。而〔彼〕解答之理由說示,而至彼等歸投於世尊。如斯於茲世尊所謂由慧而極耀。如斯,「世尊由慧眼而為具眼者」。 (四)世尊由佛眼為具眼者云何?世尊以佛眼眺世間,見諸有情之小塵垢、大塵垢、利根、鈍根、善行相、惡行相、易教化、難教化,或又見來世罪之怖畏而見住者。譬如於青蓮之池、紅蓮之池、白蓮之池、一部之青蓮、紅蓮、白蓮在水中生,在水中生長,尚未由水中出,沒在水中而發育,一部之青蓮、紅蓮、白蓮在水中生,在水中生長,而在水面之所,一部之青蓮、紅蓮、白蓮在水中生,在水中生長,由水出不染著於水。如斯,世尊以佛眼眺世間,見諸有情之小塵垢、大塵垢、利根、鈍根、善行相、惡行相、易教化、難教化、或又見來世罪之怖畏而見住者。世尊知「此者是貪行者,此是瞋行者,此是癡行者,此是尋行者,此是信行者,此是智行者」。世尊對貪行者說不淨說。世尊對瞋行者告慈修習。世尊對癡行者總說(聖典)與徧問(義釋)為時使聽法,時使語法使與師共住。世尊對尋行者告安般念(數息觀)。世尊對信行者應信樂之相,〔即〕告以佛之善覺、法之善法性、僧之善行道及自己之戒。世尊對智行者告以無常相、苦相、無我相之〔如〕觀(毘鉢舍耶)之相。 [2]譬如山巔站立者     普見下界諸人人 又如彼之善慧者     昇法所成之殿堂 打敗生老普眼者     瞰視沈愁世間人 ᅟᅟ==[2] 本偈由 V. I, 5f = M. I, 168 = S. I, 137 = It. P, 33 之引用。MNd. 360; 453 增一阿含卷一〇(大正藏二、五九三b)出曜經卷二一(大正藏四、七二〇b)法集要頌經卷二(大正藏四、七八七c以下)五分律卷一五(大正藏二二、一〇三c以下)參照。== 如斯,「世尊由佛眼而為具眼者」。 (五)世尊由普眼為具眼者云何?普眼者為一切知智。世尊具一切知智,正具、達、正達、成、正成、具備。 [3]彼所不見者     此世無何物 又不識之物     無可知之物 應知皆知通     如來故普眼 ᅟᅟ==[3] 本偈 PTS. I, 133; 134; II, 313; MNd. 360; 454; CNd. 113; 127 等參照。== 如斯,世尊由普眼為具眼者。此是「具眼者不為我解說」〔之義〕。 「及至第三回,天仙為解說」,及至第三回佛被正當之質問而解說,不與拒絕,斯我把持,斯我保持,斯我為觀察。天仙者,世尊是天而且是仙人故為天仙。譬如王之出家者言王仙,婆羅門之出家者言婆羅門仙。斯世尊是天而且是仙人故為天仙。或又世尊是出家者故亦為仙。求、覓求、徧求大戒蘊故亦為仙(求者)。求、覓求、徧求大定蘊、大慧蘊、大解脫蘊、大解脫智見蘊故亦為仙。求、覓求、徧求大闇身之摧破、大顛倒之破壞、大愛箭之拔除,大見葛藤之開解,大慢幢之撤去,大行作之寂滅,大暴流之度越、大重擔之放下、大輪迴輪轉之斷絕、大熱苦之消滅、大熱惱之安息、大法幢之舉揚故亦為仙。求、覓求、徧求大念處、大正勤、大神足、大根、大力、大覺支、大八支聖道、大第一義、不死、涅槃故亦為仙。求、覓求、徧求有大權勢諸有情「佛者何處耶」?「世尊者何處耶」?「天中天者何處耶」?故亦為仙。此「及至第三回,天仙為解說」〔之義〕。故彼之婆羅門言。 尊者莫伽羅闍曰: 釋迦佛!我先二度問     具眼者!不為我解說 及至第三回     天仙為解說 ## 二 此世界與他世界     含諸天之梵天界 有名聲尊師瞿曇     之見乃不知通也 (一一一七) 「此世界與他世界」〔之句中〕,此世界者,是人世界。他世界者,除人世界之其他一切世界。此是此世界與他世界。 「含諸天之梵天界」者,是含天,含魔之梵天界亦含沙門、婆羅門,含天、人之人人,此是「含諸天之梵天界」。 「尊師之見不知通」者,世間〔之人人〕不知尊師之見,忍、意欲、持說、意樂、意圖。〔即〕不知、不見、不觀、不得達、不存、不獲得:「此人之斯見,斯忍者,斯意者,斯持說者,斯意樂者,斯意圖者」。此是「尊師之見不知通」〔之義〕。 「有名聲瞿曇」者,世尊得名聲故,「有名聲」。或者世尊被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得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此是「有名聲瞿曇」。故彼婆羅門言: 此世界與他世界     含諸天之梵天界 有名聲尊師瞿曇     之見乃不知通也 ## 三 如斯優異之見者     我已前來欲將問 如何觀察世間者     死王無有見彼事 (一一一八) 「如斯優異之見者」,如斯優異之見者、最高之見者、最勝之見者、最殊勝之見者、秀逸之見者、最上之見者、勝妙之見者。此是「如斯優異之見者」〔之義〕。 「我已前來欲將問」,我已前來欲質問……乃至(四七頁參照)……說示、得語。如斯亦是「我已前來欲將問」〔之義〕。 「如何觀察世間者,以如何觀察、觀見、考量、度知、辨知、明暸者」。此是「如何觀察世間者」。 「死王無有見彼事」者,乃死王不見耶?不覩耶?不得達耶?無所有耶?不獲得耶?此是「死王無有見彼事」〔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如斯優異之見者     我已前來欲將問 如何觀察世間者     死王無有見彼事 ## 四 莫伽羅闍常有念     害破自我之〔諸〕見 世間空也須觀察     如斯可度死〔神關〕 如斯觀察世間者     死王無有見彼事 (一一一九) 「世間空也須觀察」〔之句中〕,「世間」者,是地獄世間、畜生世間、餓鬼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此世間、他世間、梵世間、天世間。有一比丘,白世尊言:「[4]尊師示!世尊宣:『世間』、『世間』。尊師!如何意義而言為世間耶」?「比丘!破壞故言為世間。然則何者是破壞耶?乃眼破壞,色破壞,眼識破壞,眼觸破壞,緣於眼觸所生起樂苦又不苦不樂之受亦破壞。耳破壞,聲破壞。鼻破壞,香破壞。舌破壞,味破壞。身破壞,觸破壞。意破壞,法破壞。意識破壞,意觸破壞,緣於意觸所生起樂苦又不苦不樂之受亦破壞。比丘!破壞故言為世間」。 ᅟᅟ==[4] 以下之文由 S. IV, 52 引用。雜阿含二三一經(大正藏二、五六b)參照。== 「世間空也須觀察」者,是由二行相觀察世間是空。〔即〕(一)由[5]不自在之正察,又(二)由空無行之正觀 ᅟᅟ==[5] 不自在(avasavattana)在底本及 PTS 本雖有 avassiyapavatta,今從 PTS 本註記之異本。== (一)由不自在之正察而觀察世間空無者云何?於色中不得自在,於受中不得自在,於想中不得自在,於行中不得自在,於識中不得自在。即世尊曾如斯說:「[6]諸比丘!色是無我。諸比丘!若色是我者,此色可不至於病。又於色可得謂:『我色有斯!我色勿有斯』。然諸比丘!色是無我故,色至於病。又於色不得謂:『我色有斯,我色勿有斯』。受是無我。諸比丘!若受是我,此受可不至於病。又於受可得謂:『我受有斯,我受勿有斯』然諸比丘!受是無我故,受至於病。又於受不得謂:『我受有斯,我受勿有斯』。想是無我。諸比丘!若想是我者,此想可不至於病。又於想可得謂:『我想有斯,我想勿有斯』。然諸比丘!想是無我故,想至於病。又於想不得謂:『我想有斯,我想勿有斯』。行是無我。諸比丘!若行是我者,此行可不至於病。又於行可得謂:『我行有斯,我行勿有斯』。然諸比丘!行是無我故,行至於病。又於行不得謂:『我行有斯,我行勿有斯』。識是無我。諸比丘!若識是我者,此識可不至於病。又於識可得謂:『我識有斯,我識勿有斯』。然諸比丘!識是無我故,識至於病。又於識不得謂:『我識有斯,我識勿有斯。』」 ᅟᅟ==[6] 以下之文由 S. III, 66f 之引用。雜阿含三四經(大正藏二、七c以下)參照。== 又世尊如斯說:「[7]諸比丘!此身不成汝等之物,又不為他人之物。諸比丘!此可見由先業所行作、意思、感受之物。諸比丘!於此有聞(博識)之聖弟子善緣起如理作意。〔即〕此有時〔故〕此有。此生故此生。無此時〔故〕無此。此滅故此滅」。「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斯,有此一切苦蘊之集。然無明之無餘滅故而行之滅,行滅故而識滅,識滅故而名色滅,名色滅故而六處滅,六處滅故而觸滅,觸滅故而受滅,受滅故而愛滅,愛滅故而取滅,取滅故而有滅,有滅故而生滅,生滅故而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斯有此一切苦蘊之滅」。如斯「由不自在之正察而觀察世間空」。 ᅟᅟ==[7] 以下之文由 S. II, 64f 之引用。== (二)由空無行之正觀而觀察世間空者云何?於色中不得堅實,於受中不得堅實,於想中不得堅實,於行中不得堅實,於識中不得堅實。色由常堅實而〔無〕堅實故,由樂堅實而〔無〕堅實故,由我堅實而〔無〕堅實故,常恒、〔不〕常恒故,〔不〕不變易法故,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也。受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想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行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識由常堅實而〔無〕堅實故,由樂堅實而〔無〕堅實故,由我堅實而〔無〕堅實故,常恒不常恒故,不不變易法故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譬如葦〔中空〕而不堅實,不堅實髓,以離堅實也,譬如伊蘭無堅實〔之髓〕以離堅實。譬如白〔花之〕藪不堅實,不堅實以離堅實。譬如肉色花樹不堅實,不堅實以離堅實。譬如泡沫不堅實,不堅實以離堅實。譬如水泡不堅實,不堅實以離堅實。[8]譬如陽炎不堅實,不堅實以離堅實。譬如芭蕉之幹不堅實,不堅實以離堅實。譬如幻術不堅實,不堅實以離堅實,如斯色由常堅實而〔無〕堅實故,由樂堅實而〔無〕堅實故,由我堅實而〔無〕堅實故,常恒〔不〕常恒故,不不變易法故,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受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想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行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識由常堅實而〔無〕堅實故,由樂堅實而〔無〕堅實故,由我堅實而〔無〕堅實故,常恒〔不〕常恒故而不不變易法故,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如斯「由空無行之正觀而觀察世間空」。由此等二行相而觀察世間空。 ᅟᅟ==[8] 以下一句在底本雖無,由 PTS 本及 MNd. 410 加入。== 又由六行相而觀察世間空。〔即〕觀察色(一)無主,(二)無欲作,(三)無樂決定,(四)無自在,(五)[9]他,(六)[10]種種(別離)。觀察受、想、行、識無主,無欲作,無樂決定,無自在,他,種種。如斯由六行相而觀察世間空。 ᅟᅟ==[9] 他(parato)底本雖有 pavuttito,今從 PTS 本註記之異本。== ᅟᅟ==[10] 種種(vicittato)在底本雖有 vivittato,今從 PTS 本。== 又由十行相而觀察世間空。〔即〕觀察色(一)是絕無,(二)是空無,(三)是空,(四)是無我,(五)是無堅實,(六)是殺戮者,(七)是非有,(八)是痛根,(九)是有漏,(十)是有為。觀察受、想、行、識是絕無、空無、空、無我、無堅實、殺戮者、非有、痛根、有漏,有為。如斯,由十行相而觀察世間空。 又由十二行相而觀察世間空。〔即〕觀察色(一)非有情。(二)非命者。(三)非人士。(四)非人。(五)非摩奴之子。(六)非女人。(七)非男子。(八)非我。(九)非我所。(十)非我。(十一)非我之物。(十二)任何者亦非。觀察受、想、行、識非有情,非命者,非人士,非人,非摩奴之子,非女人,非男子,非我,非我所,非我,非我之物,任何者亦非。如斯,由十二行相而觀察世間空。 又世尊如斯說:「[11]諸比丘!非汝等之物,須捨斷之。其捨斷者,是汝等長時之利益安樂。諸比丘!然非汝等之物者何耶?諸比丘!色非汝等之物,須捨斷之,其捨斷者,是汝等長時之利益安樂。諸比丘!受非汝等之物,須捨斷之,其捨斷者,是汝等長時之利益安樂。諸比丘!想非汝等之物,須捨斷之,其捨斷者,是汝等長時之利益安樂。諸比丘!行非汝等之物,須捨斷之,其捨斷者,是汝等長時之利益安樂。諸比丘!識非汝等之物,須捨斷之,其捨斷者,是汝等長時之利益安樂。諸比丘!汝等云何思惟此耶?於此之祗樹園所有草、薪木、樹枝、樹葉為人人持去,燃燒,又從於用途而應用。然時,汝等將斯思念:『人人持去我等,燃燒,又從於用途而用』耶?尊師!不然。其何因耶?尊師!此是非我,非我所。諸比丘!如斯,非汝等之物,須捨斷之,其捨斷者,是汝等長時之利益安樂。諸比丘!然非汝等之物者何耶?諸比丘!色非汝等之物,須捨斷之,其捨斷者,是汝等長時之利益安樂。諸比丘!受、想、行、識非汝等之物,須捨斷之,其捨斷者,是汝等長時之利益安樂」。如斯,而亦「觀察世間空」。 ᅟᅟ==[11] 以下之文由 S. III, 33f 之引用。M. I, 140f;雜阿含二六九經(大正藏二、七〇b)參照。== 尊者阿難白世尊言:「[12]尊師!言『世間空,世間空』。尊師!何故言『世間空耶』?」「阿難!我、我所亦空故言『世間空』。阿難!我、我所亦空者云何?阿難!眼是空,色是空,眼識是空,眼觸是空,由眼觸所生起樂苦又不樂不苦之受亦是,此我、我所無故是空。耳是空,聲是空,鼻是空,香是空,舌是空,味是空,身是空,所觸是空,意是空,法是空,意識是空,意觸是空,由意觸所生起樂苦又不苦不樂之受亦是,此我、我所〔無故〕亦是空。」阿難!我、我所空故言「世間是空」。如斯「觀察世間空」。 ᅟᅟ==[12] 以下之文 S. IV, 54 之引用。PTS. II, 177;雜阿含二三二經(大正藏二、五六b)參照。== [13]單法之生起     持續單諸行 有如實觀者     村長!無怖畏 [14]世等草薪木     於以慧觀時 除不結生〔涅槃〕     何物不冀求 ᅟᅟ==[13] 本偈由 Thang. 716 之引用。MNd. 438 參照。== ᅟᅟ==[14] 本偈 MNd. 438Ṭhag. 717 參照。== 如斯亦是「觀察世間空」。 又世尊如斯說:「[15]如斯諸比丘!有比丘至色之究極追求色,至受之究極追求受,至想之究極追求想,至行之究極追求行,至識之究極追求識,至色之究極追求色之彼,至受之究極追求受之彼,至想之究極追求想之彼,至行之究極追求行之彼,至識之究極追求識之彼,人言『我』或『我物』或『有我』者,是無所有。」如斯亦是「觀察世間空」。 ᅟᅟ==[15] 以下之文由 S. IV, 197 之引用。== 「世間空也須觀察」,須觀察世間空,須觀見、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世間空也須觀察」〔之義〕。 「莫伽羅闍常有念」〔之句中〕,莫伽羅闍!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常」者,是於一切時……乃至(三八頁參照)……於老年期。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對身修習身隨觀念處而有念……乃至(三八頁參照)……言彼有念。此是「莫伽羅闍!常有念」〔之義〕。 「害破自我之見」〔之句中〕,「自我之見」者,有二十事之有身見。〔即〕於[16]此無聞之凡夫不見諸聖,不熟達聖法,不於聖法中受教導,不見諸善人,不熟達善人法,不於善人法中受教導,(一)觀色是我,(二)觀我有色,(三)觀我中有色,(四)觀色中有我,(五)~(八)受、(九)~(十二)想、(十三)~(十六)行、(十七)觀識是我,(十八)〔觀〕我有識,(十九)〔觀〕我中有識,(二十)〔觀〕識中有我,所有如斯類之見、惡見、見執、見難所、見曲邪、見異動、見結、執、執取、住著、取、邪道、邪路、邪性、異學處、邪倒執、違邪執、顛倒執、邪執、對不如實為如實執,乃至為六十二惡見。此是「自我之見」。害破自我之見者,乃破自我之見,害破、取去、取除、壞、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害破自我之見」〔之義〕。 ᅟᅟ==[16] 以下之說明 Dhs. 182f; Vibh. 364 等參照。== 「如斯可度死」者,如斯可度死〔神〕,亦可度老、度死、越度、超越、離越。此是「如斯可度死」〔之義〕。 「如斯觀察世間者」,是如斯觀察世間、觀見、考量、度知、辨知、明暸者。此是「如斯觀察世間者」〔之義〕。 「死王無有見彼事」〔之句中〕,魔亦是死王,死亦死王。「無見彼事」者,不見死王,不覩、不得達、無所有、無獲得。即世尊如斯說:「[17]諸比丘!譬如有林野之鹿,遊於林野山林,安心而行,安心而立,安心而坐,安心而臥——其何因耶?諸比丘!乃不至獵師之眼——。如斯諸比丘!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禪而住。諸比丘!此比丘言:『魔是盲目,魔眼完全亡失,波旬至不見。』更又諸比丘!有比丘,尋、伺寂滅故而內之淨,心之專一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第二禪……第三禪……具足第四禪而住。諸比丘!此比丘[18]言:『魔是盲目,魔眼完全亡失,波旬至不見。』更又諸比丘!有比丘,普徧超越色想,滅沒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謂:『虛空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諸比丘!此比丘言:『魔是盲目,魔眼完全亡失,波旬至不見。』更又諸比丘!有比丘,普徧超越空無邊處,謂:『識無邊處』具足識無邊處而住……普徧超越識無邊處,謂:『無何物』,具足無所有處而住……普徧超越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普徧超越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又以慧見彼諸漏已盡滅。諸比丘!此比丘言:『魔是盲目,魔眼完全亡失,波旬至不見,已度世間之愛著。』彼安心而行,安心而立,安心而坐,安心而臥。其何因耶?諸比丘!不至惡魔之眼。」此是「死王無有見彼事」〔之義〕。故世尊宣: ᅟᅟ==[17] 以下之文由 M. I, 174f 之引用。中阿含二〇四經(大正藏一、七七八b)參照。== ᅟᅟ==[18] 言(vuccati)底本脫此語。== 莫伽羅闍常有念     害破自我之〔諸〕見 世間空也須觀察     如斯可度死〔神關〕 如斯觀察世間者     死王無有見彼事 偈終否……乃至(三二頁參照)……「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莫伽羅闍學童所問之義釋第十五〔畢〕 # 第十六 賓祗耶學童所問之義釋 ## 一 尊者賓祗耶曰: 「我老無力色衰者     聽力不佳視不明 使我中途勿蒙昧     勿亡〔勿死勿滅亡〕 須語我應識知法     捨斷生老於此世」 (一一二〇) 「我老無力色衰者」〔之句中〕,「老」者,是老、長、耆年、重齡、達於老齡、生而百二十歲。「無力」者,是力弱,力少,無力勢。「色衰」者,是容色已過,容色離去,彼青年時美麗光輝之容色者,此已消失,過患(衰相)現前。此是「我老無力色衰者」〔之義〕。 「尊者賓祗耶曰」〔之句中〕,「曰」,是句之接續。尊者是敬語。賓祗耶,是彼婆羅門之名……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尊者賓祗耶曰」〔之義〕。 「聽力不佳視力不明淨」〔之句中之視力成為不明淨〕,是視力不淨、不清淨、不徧淨、不淨白,我以眼不見如實色。此是「視力不明淨」〔之義〕。「聽力不佳」,是耳不淨、不清淨、不徧淨、不淨白,我以耳不聞如實聲。此是「視力不明淨聽力不佳視」〔之義〕。 「使我中途勿蒙昧、勿亡」,勿令我亡、死、滅亡。「蒙昧」,是無知而陷於無明、無智不辨知,為惡慧。「中途」者,不了知道、不闡明、不知、不獲得、不觸、不作證尊師之法、見、行道,於中途而應命終。此是「勿使中途我蒙昧、勿亡」〔之義〕。 「須語我應識知法」〔之句中〕,「須語法」者,須語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而完全圓滿徧淨之梵行、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正道、至涅槃之行道,須告、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須語法」〔之義〕。「我應識知」者,是我應知、應識知、別知、通達、得達、觸達、作證。此是「須語我應識知法」〔之義〕。 「捨斷生老於此世」者,是於此世生、老、死之捨斷、寂滅、捨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捨斷生老於此世」。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賓祗耶曰: 「我老無力色衰者     聽力不佳視不明 使我中途勿蒙昧     勿亡〔勿死勿滅亡〕 須語我應識知法     捨斷生老於此世」 ## 二 世尊宣示:「賓祗耶! 有色之故見蒙害     色故病患放逸人 故汝而為不放逸     為不再有須捨色」 (一一二一) 「有色之故見蒙害」〔之句中〕,色者,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有情以色為因,以色為緣,以色為源因而被害、蒙害、加害、惱害。色有時〔人人〕行種種之懲罰。〔即〕以鞭笞,以杖笞,以棍棒笞,斷手,斷足,斷手足,斷耳,斷鼻,斷耳與鼻,破頭蓋而入鐵丸,剝頭皮,磨〔頭蓋〕,向口中入燈火,捲油布而燒全身,捲油布而燒手,捆倒而剝皮,剝下皮膚再行纏身,綁縛手足由四方放火,剝取皮、肉、腱令身粉碎,擦灰汁於受傷之身,向耳孔突刺鐵串而旋轉,拔骨令〔身體〕如藁蒲團,灌澆熱油使狗噉食,於生中刺串,以刀斷首。如斯,有情以色為因,以色為緣,以色為原因而被害,「蒙害」者,是被加害、惱害。如斯,見被害、蒙害、觀、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有色之故見蒙害」〔之義〕。 「世尊宣示:賓祗耶!」〔之句中〕,「賓祗耶」!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賓祗耶!」〔之義〕。 「色故病患放逸人」〔之句中〕,病患者,是病患、動心、惱心、受擊、痛心、憂心。〔即〕由眼病而病患,動心、惱心、受擊、痛心、憂心。由耳病而……乃至(一四頁參照)……由虻、蚊、風、炎熱、由與爬行類之接觸而病患、動心、惱心、受擊、痛心、憂心。此是「色之故而有病患」〔之義〕。或又眼減退、失、毀失、衰滅、離去,有消滅時,(人人)病患……乃至……憂心。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施主家、眾、住居、利得、名聲、賞讚、樂、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之減退、失、毀失、衰滅、離去,有消滅時,〔人人〕病患、動心、惱心、受擊、痛心、憂心。如斯亦是「色之故而有病患」〔之義〕。「人人」者,是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也。「為放逸」〔之句中〕,「放逸」者,是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又對五種欲心之放縱、放縱之遂行,又對諸善法之修習不作恭敬、[1]不作永續、不作持續、萎縮行、〔為行〕欲之放棄、責任之放棄、不習行、不修習、不多作、不受持、不專念、言為放逸。即如斯所有放逸、放漫、放漫性。此言為放逸。具備此放逸之人人言為放逸者。此是「色故病患放逸人」〔之義〕。 ᅟᅟ==[1] 不作永續 asātacca-kiriyatā 底本雖缺此語,今由底本一二頁之同文而補入。== 「故汝而為不放逸」〔之句中〕,「故」者,是彼理由,彼之因,彼之緣,彼之因緣,如斯有見色之過患故。是故。「汝不放逸」者,是恭敬而作,常為作……乃至(五六頁參照)……對諸善法而不放逸。此是「故賓祇耶汝而不放逸」〔之義〕。 「為不再有須捨色」〔之句中〕,色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捨色,須捨色,須捨斷色,須除去色,須滅除色,令之滅無色。此是「須捨色」〔之義〕。「為不再有」者,汝之色於此世滅,更結生有於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再趣、生起、結生、輪迴、輪轉為不再生,為不發生、為不起、為不生起,於此世而滅、寂滅、滅沒、為安息。此是「為不再有須捨色」〔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賓祗耶! 有色之故見蒙害     色故病患放逸人 故汝而為不放逸     為不再有須捨色」 ## 三 四方四維上與下     此等十方之世間 不聞不覺不見師     亦無何物又不識 須語我應識知法     捨斷生老於此世 (一一二二) 「四方四維上與下,此等十方之世間」者,是十方〔之一切世間〕,無論自義,無論他義,無論兩義,無論現世之義,無論來世之義……乃至(二四二頁以下參照)……無論第一義,何物亦不見尊師,不聞、不覺、不識、無有、不存、不存在、不得。此是「於不聞不覺不見師,亦不識何物」〔之義〕。 「須語我應識知法」〔之句中〕,「須語法」者,是語初善……乃至(二六一頁參照)……須語至涅槃之行道,告、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須語法」〔之義〕。「我應識知」者,是我應知、識知、別知、通達、得達、觸達、作證。此是「須語我應識知法」〔之義〕。 「捨斷生老於此世」者,是於此世生、老、死之捨斷,寂滅、捨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捨斷生老於此世」。故彼婆羅門言: 四方四維上與下     此等十方之世間 不聞不覺不見師     亦無何物又不識 須語我應識知法     捨斷生老於此世 ## 四 世尊宣示:「賓祗耶! 且見人人陷渴愛     為老所襲生熱苦 故汝而為不放逸     為不再有捨渴愛」 (一一二三) 「續見人人陷渴愛」〔之句中〕,渴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陷於渴愛者」,是從渴愛,渴愛之瀰漫,墮於渴愛,被打勝,有徧取心。人人者,是有情之同義語。「且見」,是且見、覩、眺、省思、普觀。此是「且見人人陷渴愛」〔之義〕。 「賓祗耶」者,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 「為老所襲生熱苦」〔之句中〕,生熱苦者,由於生而熱苦生,由於老而熱苦生,由於病而熱苦生,由於死而熱苦生,由於愁悲苦憂惱而熱苦生,由於地獄之苦而熱苦生……乃至(一四頁以下參照)……由於失(正)見苦而熱苦生、患惱生、災禍生、災厄之生者。此是「熱苦之生」〔之義〕。「為老所襲者」,是觸於老、被襲、圍、縱於生,為老所瀰漫,為病所打勝,為死所害破,無救護所,無避難所,無歸依所,於無歸依之狀態。此是「為老所襲生熱苦」。 「故汝而為不放逸」〔之句中〕,「故」者,是彼之理由,彼之因,彼之緣,彼之因緣,如斯且見渴愛之過患故。是「故」。「賓祇耶故汝而為不放逸」者,是恭敬而作,常作……乃至(九四頁參照)……對諸善法不放逸。此是「故賓祇耶汝而為不放逸」〔之義〕。 「為不再有捨渴愛」〔之句中〕,「渴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捨渴愛」者,是捨渴愛、捨斷渴愛、除去渴愛、滅除渴愛、令渴愛成為滅無。此是「捨渴愛」〔之義〕。「為不再有」者,是汝之渴愛於此世滅,更作結生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再趣、生起、結生、輪迴、輪轉不令生,不發生,不起,不生起,於此世而滅、寂滅、滅沒、為安息。此是「為不再有捨渴愛」〔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賓祗耶! 且見人人陷渴愛     為老所襲生熱苦 故汝而為不放逸     為不再有捨渴愛」 偈終否?彼婆羅門對於同一欲、同一加行、同一意趣、同一熏習之熏習者之數千類。言「所有集法皆是滅法」,遠塵離垢而法眼生。又彼婆羅門之心為無取而解脫諸漏。將得阿羅漢果,消失羚羊皮、結髮、樹皮、衣、杖、曼陀羅、髮、鬚。彼成為著黃色之袈裟衣,携僧伽梨衣、鉢衣之比丘,由隨義之行道而合掌,禮拜世尊,「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賓祗耶學童所問之義釋第十六〔畢〕 [A1]十六學童所問結語之義釋 ᅟᅟ==[A1] 十六【CB】,第十七【南傳】== 「世尊且住於摩竭陀國之波沙那迦塔廟,已說以上〔之諸偈〕。為門弟子之十六人婆羅門所請,所問,所問而解說質問」。 「世尊說以上」,說以上之彼岸道(波羅延)。「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說以上」〔之義〕。 「且住摩竭陀國」者,是且住於名摩偈陀地方,且動作,且活動,且護持身,且持續,且維持。「波沙那迦塔廟」者,是佛之坐所言波沙那迦塔廟。此是「且住於摩竭陀國之波沙那迦塔廟」〔之義〕。 「門弟之十六人婆羅門」,賓祗耶婆羅門是婆和利婆羅門之最勝、最第一之門弟子。彼等與賓祗耶共同十六人。如斯,為門弟子十六人之婆羅門〔之義〕。或又彼等十六人之婆羅門應為佛世尊之最勝最第一之門弟子。如斯亦是「門弟十六人之婆羅門」〔之義〕。 「所請,所問,所問而解答質問」〔之句中〕,「所請」者,是被求。「所問所問」者是所問、質問,被乞、求、信樂。「於解答質問」者,是解答於質問而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所請,所問,問而解答質問」〔之義〕。 「若了知一一質問之義,已了知法者,應行道法隨法,應到於老死之彼岸。此等諸法是令到於彼岸者故,此法教名稱為彼岸道」。 「若一一之質問」者,是若一一之阿耆多所問〔經〕,若一一之帝須彌勒所問〔經〕,若一一之富那迦所問〔經〕,若一一之彌多求所問〔經〕,若一一之度多迦所問〔經〕,若一一之優波私婆所問〔經〕,若一一之難陀所問〔經〕,若一一之醯摩迦所問〔經〕,若一一之刀提耶所問〔經〕,若一一之劫波所問〔經〕,若一一之闍都乾耳所問〔經〕,若一一之跋陀羅浮陀所問〔經〕,若一一之優陀耶所問〔經〕,若一一之布沙羅所問〔經〕,若一一之莫伽羅闍所問〔經〕,若一一之賓祗耶所問〔經〕。此是「若一一之質問」。 「了知義,已了知法者」〔之句中〕,法者,是此質問。義者,是解答。了知義、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了知義」已了知法者,是了知法、知、考量、度知、辨知、明瞭。此是「了知義已了知法」〔之義〕。 「應行道法隨法」者,是正行道、隨順之行道、無害敵之行道、隨義之行道、應行道法隨法之行道。此是「應行道法隨法」〔之義〕。 「應到老死之彼岸」〔之句中〕,老死之彼岸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應到老死之彼岸」者,可到彼岸,可達於彼岸,可觸達於彼岸,可作證彼岸。此是「應到老死之彼岸」〔之義〕。 「此等諸法可令到彼岸者」,是此等諸法可令到彼岸者,令達於彼岸,令到著於彼岸,令到達於彼岸,令至於度老死。此是「此等諸法可令到於彼岸者」〔之義〕。「故在此之法教」〔之句中〕,「故」者,故是彼之理由,彼之因,彼之緣,彼之因緣。此是「故」。「在此之法教」者,在此彼岸道(波羅延)。此是「故在此之法教」〔之義〕。 「有名稱彼岸道」〔之句中〕,「彼岸」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道」者,道也。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名稱(增語)者名、稱、名稱、施設……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有名稱彼岸道」〔之義〕。 ## 一 阿耆多、帝須彌勒     富那迦又彌多求 度多迦、優波私婆     難陀又與醯摩迦 (一一二四) ## 二 刀提耶、劫波兩人     闍都乾耳為賢者 〔還〕有跋陀羅浮陀     優陀耶與布沙羅 莫伽羅闍有慧者     乃至賓祗耶大仙 (一一二五) ## 三 彼等接近佛〔世尊〕     乃具足行之仙人〔佛〕 為諸微妙之質問     乃是接近最勝佛 (一一二六) 「彼等接近佛世尊」〔之句中〕,彼等者,是婆羅門。佛者,是彼世尊自存者、無師者。於未曾聞之諸法自正覺真諦,又於其處得一切知性,得自在性者。佛者,是由何之義而為佛耶?覺〔真〕諦故而為佛(覺者)。人人之令覺者故是佛。一切知者故是佛。一切見者故是佛。知道者故是佛。明照者故是佛。由漏盡者之稱是佛。由無煩惱者之稱是佛。一向離貪者故是佛。一向離瞋者故是佛。一向離癡者故是佛。一向無煩惱故是佛。行一行道故是佛。正覺獨一無上正等覺故是佛。破害不覺故,獲得覺故是佛。佛之名,非由母作,非由父作,非由兄弟作,非由姊妹作,非由友人、同僚作,非由親戚者作,非由沙門、婆羅門作,非由諸天神作。此佛是諸佛世尊於菩提樹下一切智者之獲得作證已共同之施設者。此是「於佛」。「彼等接近於佛」者,是彼等行近於佛、近至、近侍、徧問而徧問。此是「彼等接近佛世尊」〔之義〕。 「乃具足行之仙人」〔之句中〕,「行」者,是戒行之完成。亦行戒律儀,亦行根律儀,亦行知食(適)量,亦行向警寤之勤勵,亦行七妙法,亦行四禪。「令具足行」者,令具足行,有最勝行,有秀逸行,有最上行,有勝妙行。此是令「具足行」。「仙人者」,是仙人(大求者)。世尊求大戒蘊、覓求、徧求故是仙人(求者)……乃至(九〇頁參照)……又由有大權勢諸有情,「佛是於何處耶」?「世尊是於何處耶」?「天中天是於何處耶」?「人牛王是於何處耶」?被求、覓求、徧求故是仙人。此是「乃具足行之仙人」。 「為諸微妙之質問」〔之句中〕,「為質問」者,是問、乞、求、信樂。「諸微妙之質問」者,是甚深、難見、難隨覺、善、勝妙、不入於思擇、微妙,賢者知得之質問。此是「為諸微妙之質問」〔之義〕。 「乃是接近最勝佛」〔之句中〕,「佛」是彼世尊……乃至(二七三頁以下參照)……此謂佛名……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最勝」者,是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此是「最勝」。「近」者,是行至近,近至、近侍、徧問而徧問。此是「乃是接近最勝佛」〔之義〕。 故如斯能說: 彼等接近〔佛世尊〕     乃具足行之仙人 為諸微妙之質問     乃是接近最勝佛 ## 四 佛向彼等之質問     世尊如實為解說 由向諸問之解說     牟尼滿足婆羅門 (一一二七) 「佛向彼等已解說」〔之句中〕,「向彼等」者,是十六人應到彼岸之婆羅門。佛,是彼世尊……乃至(二七三頁以下參照)……此謂佛之名……已與作證共同施設者。「已解說」者,是佛已向彼等解說,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佛向彼等已解說」〔之義〕。 「所質問於如實」〔之句中〕,質問者,是以問問,乞、求、信樂。如實者,如應說而說,如應說示而說示,如應施設而施設,如應確立而確立,如應開顯而開顯,如應分別而分別,如應顯示而顯示,如應說明而說明。此是「所質問於如實」〔之義〕。 「由向諸問之解說」者,是由向諸問之解說而宣說、說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由向諸問之解說」〔之義〕。 「牟尼滿足婆羅門」〔之句中〕,已令滿足者,是令滿足、滿悅、信樂、愉悅、適意。諸婆羅門,是十六人到彼岸之婆羅門。牟尼者,以智言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〇三頁參照)……超越著、網之此牟尼。此是「牟尼滿足婆羅門」〔之義〕。故如斯說: 佛向彼等之質問     世尊如實為解說 由向諸問之解說     牟尼滿足婆羅門 ## 五 彼等依日種具眼     佛世尊甚示滿足 最勝優異慧者許     〔出家〕而為行梵行 (一一二八) 「彼等依具眼〔者〕示甚滿足」〔之句中〕,彼等者,是到彼岸十六人之婆羅門。「示滿足」者,是滿足、滿悅、信樂、愉悅、適意。具眼〔者〕,是世尊由五眼具眼者。即由肉眼為具眼者,由天眼為具眼者,由慧眼為具眼者,由佛眼為具眼者,由普眼為具眼者。世尊由肉眼為具眼者云何?……乃至(二四〇頁以下參照)……如斯世尊由普眼為具眼者。此是「彼等依具眼(者)示甚滿足」〔之義〕。 「日種佛」〔之句中〕,「佛」者,是彼世尊……乃至(二七三頁以下參照)……此謂佛之名……是與作證為共同施設者。「日種」〔之句中〕,太陽言日。彼〔太陽之〕姓是瞿曇,世尊姓亦是瞿曇。世尊由姓為太陽之親戚,由姓為親類。故佛日種(太陽之親戚)。此是「日種佛」〔之義〕。 「為行梵行」〔之句中〕,「梵行」者,遠離犯不妙法,離、離去,〔不如法之〕離、離去、不作、不行、不干犯、不越限,為橋之破壞。又不依教說(經典說),〔依於阿毘達磨說而言〕,梵行者,是八支聖道,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行梵行」者,是行梵行、受持而行動。此是「為行梵行」〔之義〕。 「最勝優異慧者許」〔之句中〕,「優異之慧者」者,是最高之慧者、最勝之慧者、秀逸之慧者、最上之慧者、勝妙之慧者。「許」者,是於許,於周邊,於近,於不遠,而近在。此是「最勝優異慧者許」〔之義〕。故斯言: 彼等依日種具眼     佛世尊甚示滿足 最勝優異慧者許     〔出家〕而為行梵行 ## 六 對一一之問     由佛如所示 如欲行道者     此岸到彼岸 (一一二九) 「對一一之問」者,是對一一之阿耆多之質問,對一一帝須彌勒之質問……乃至……對一一賓祗耶之質問。此是「對一一之問」。 「由佛如所示」〔之句中〕,佛者,是彼世尊……乃至(二〇〇頁參照)……此謂佛之名……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由佛如所示」者,是由佛如所說,如所示,如所施設,如所確立,如所開顯,如所分別,如所顯示,如所說明。此是「由佛如所示」。 「如欲行道者」,是正行道、隨順之行道、無害敵之行道、隨義之行道、法隨法之行道者。此是「如欲行道者」。 「由此岸到彼岸」〔之句中〕,「彼岸」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此岸」者,是煩惱與蘊之行。「由此岸可到彼岸」者,是由此岸可到彼岸,可到達彼岸,可觸達彼岸,可作證彼岸。此是「由此岸到彼岸」〔之義〕。故彼斯言: 對一一之問     由佛如所示 如欲行道者     此岸到彼岸 ## 七 修習最上之道者     由此岸可到彼岸 彼可到彼岸之道     是故〔稱為〕彼岸道 (一一三〇) 「由此岸可到彼岸」〔之句中〕,「此岸」者,是煩惱與蘊之行。「彼岸」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由此岸到彼岸」者,是由此岸可到彼岸,可到達彼岸,可觸達彼岸,可作證彼岸。此是「由此岸可到彼岸」〔之義〕。 「修習最上道者」〔之句中〕,道者,是八支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最上」者,是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也。此是「最上之道」。修習者,是修習、習行、多作者。此是「修習最上之道者」〔之義〕。 「彼可到彼岸道」〔之句中〕,道者,是道、道路、路徑、直道徑路、船、渡橋、迴廊通路。「可到彼岸」,可到彼岸,可到著彼岸,可到達彼岸,可度生死。此是「彼可到彼岸道」〔之義〕。 「是故〔稱〕及彼岸道」〔之句中〕,「故」者,是故,於彼之理由,於彼之因,於彼之緣,於彼之因緣。彼岸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道者,道也。「及」者,乃此句之接續……乃至(一〇頁參照)……句之次第。此是「是故稱及彼岸道」〔之義〕。 ## 八 尊者賓祗耶〔婆和利〕曰: 「我將隨誦彼岸道     〔世尊〕離垢廣智者 已如所見之為說     無欲無藪之龍象[1] 以何因是語虛妄」 ᅟᅟ==[1] 龍象(nāgo)在於 Sn. 有 nātho。== (一一三一) 「我將隨誦彼岸道」者,我將由〔佛〕誦而隨誦,我將由〔佛〕語而隨誦。我將由〔佛〕告而隨誦。我將由〔佛〕話而隨誦。此是「我將隨誦彼岸道」〔之義〕。「尊者賓祗耶曰」〔之句中〕,曰(斯)者,是此句之接續……乃至(一〇頁參照)……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語、敬重語、尊敬語。「賓祗耶」是彼長老之名、稱、名稱、施設(概念),世間之言說、名、名業、命名詞文、稱呼。此是「尊者賓祗耶曰」〔之義〕。 「已如所見之說」者,是已如所見之說,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即〕「一切行是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已如所見之說,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已如所見之說」〔之義〕。 「離垢廣智者」〔之句中〕,「離垢」者,貪是垢,瞋是垢,癡是垢,忿是垢,恨是垢……乃至(三九頁參照)……一切不善行是垢。彼等諸垢於佛世尊所捨斷、根絕,如截頂之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無垢者、離垢者、非垢者、垢之離去者、垢之捨斷者、垢之離脫者、一切垢之離越者。「廣」者,是言地。世尊等於此地,廣大,擴而具備慧。智者是慧也。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頁參照)……是不癡、擇法、正見。世尊具此之智慧、正具、達、成、正成之具備故佛是廣智者。此是「離垢廣智者」〔之義〕。 「無欲藪之龍象」〔之句中〕,「欲者」,概言之,則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頁參照)……此等言為事欲……乃至(二八頁參照)……此等言為煩惱欲。佛世尊徧知事欲,以捨斷煩惱欲。事欲之徧知故,煩惱欲之捨斷故,世尊不欲諸欲,不冀求諸欲,不希望諸欲,不熱望諸欲。欲諸欲,冀求,希望,熱望諸欲所之人人,是欲之欲者、貪之貪者、想之想者。世尊不欲諸欲,不冀求諸欲,不希望諸欲,不熱望諸欲。故佛而為無欲者、非欲者、捨斷者、唾棄欲者、脫欲者、捨斷欲者、捨遣欲者、離欲者、離去貪者、捨貪者、唾棄貪者、脫貪者、捨斷貪者、捨遣貪者、無愛者、〔煩惱〕消滅者、清涼者、樂之覺受者、為梵而自住。此是「無欲」〔之義〕。「無藪」者,貪是藪,瞋是藪,癡是藪,忿是藪,恨是藪,……乃至(三九頁參照)……一切不善行是藪。彼等諸藪於佛世尊已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無藪者」、非藪者(涅槃者)、藪之離去者、藪之捨斷者、藪之離脫者、一切藪之離越者。此是無藪。龍象者,是世尊不行罪惡故是龍象,不行故是龍象,不來故是龍象……乃至(一〇〇頁以下參照)……如斯不來故是龍象。此是「無欲無藪之龍象」〔之義〕。 「以何因耶語虛妄者」〔之句中〕,「以何因耶」是以何因耶,由何理由耶,由何緣耶。此是「以何因耶」〔之義〕。「語虛妄」者,是語妄言,語妄語,語非聖語。於此或者在集會中,又在會合中,又在親戚之間,又在法廷中被連出作為證人,於被問時「卿!須語汝所知」,彼不知而言,「我知」,知而言:「我不知」,未見而言:「我見」,又已見而言:「我未見」。如斯,為自己,又為他人,又為某等之利益語故意之妄語。此言為妄言。又由三行相而有妄語。〔即〕(一)於彼豫「我有妄語」〔之心〕。(二)於現且有〔妄〕言者「我於現有妄言」〔之心〕。(三)於既妄言者「我有妄言」〔之心〕。由此等三行相而有妄語。又由四行相而有妄語。〔即〕(一)於彼豫「我將有妄語」〔之心〕……乃至……由五行相、六行相、七行相、八行相而有妄語。〔即〕(一)彼豫「我有妄語」〔之心〕。(二)於現且有妄言者「我現有妄言」〔之心〕。(三)於既妄言者「我有妄言」〔之心〕。(四)自己之見相異,(五)忍於相異,(六)意欲相異,(七)想相異,(八)於實況相異而〔妄語〕。由此等八行相而有妄語。〔佛〕以何因耶而語虛妄、說、說明、言說,此是「以何因耶而妄語」〔之義〕。故賓祗耶長老言。 尊者賓祗耶曰: 「我將隨誦彼岸道     世尊離垢廣智者 已如所見之為說     無欲無藪之龍象[*] \[A2] 以何因是語虛妄」 ᅟᅟ龍象(nāgo)在於 Sn. 有 nātho。 ᅟᅟ==[A2]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01]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 九 捨斷垢與癡     捨斷慢與覆〔佛〕 言辭表讚嘆     如何我將述 (一一三二) 「捨斷垢與癡」〔之句中〕,垢者,貪是垢,瞋是垢,癡是垢,慢是垢,見成為垢,煩惱是垢,一切惡行是垢。「癡者」,對苦而無智……乃至(一二頁參照)……是無明閂、癡、不善根。以此言癡。垢與癡,佛世尊已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捨斷垢與癡」。此是「捨斷垢與癡」〔之義〕。 「捨斷慢與覆」〔佛〕〔之句中〕,「慢」者,(一)有一種慢。〔即〕所有心之高貢。(二)有二種慢。〔即〕稱揚自己之慢與貶下他人之慢。(三)有三種慢。〔即〕我勝之慢、我等之慢、我劣之慢。(四)有四種慢。〔即〕由利得而生慢、由名聲而生慢、由稱讚而生慢、由樂而生慢。(五)有五種慢。〔即〕我得可意之色而生慢、我得可意之聲、香、味、觸而生慢。(六)有六種慢。〔即〕由眼之具足而生慢、由耳之具足、鼻之具足、舌之具足、身之具足、意之具足而生慢。(七)有七種慢。〔即〕慢、過慢、慢過慢、卑慢、[2]增上慢、我慢、邪慢。(八)有八種慢。〔即〕由利得而生慢,由不利得而生卑慢、由名聲而生慢、由不名聲而生卑慢、由稱讚而生慢、由毀訾而生卑慢、由樂而生慢、由苦而生卑慢。(九)有九種慢。〔即〕勝者「我勝」之慢,勝者「我等」之慢,勝者「我劣」之慢,等者「我勝」之慢,等者「我等」之慢,等者「我劣」之慢,劣者「我勝」之慢,劣、劣者「我等」之慢,劣者我劣之慢。(十)有十種慢。〔即〕於茲或者生、姓、家世、麗容財、誦學、事業、技術、學術、博識、辨舌又由某種之根據而生慢。如斯所有慢、慢心、高慢、高貢、高舉〔心之〕幢幡、傲慢、心之旗幟,以此言慢。「覆」者是覆、覆偽、偽善、嫉視業。以此言覆。於佛世尊慢、覆已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捨斷慢、覆。此是「捨斷慢與覆」〔之義〕。 ᅟᅟ==[2] 增上慢(adhimāno)在底本雖有 avamāno,今由 PTS 本及 MNd. 80 之同文而改正。== 「言辭表讚嘆,如何我將述」〔之句中〕,「然我」者,「然」是此句之接續……乃至(一〇頁參照)……句之次第。「將述」者,是具讚辭、正具、達、正達、成、正成、具備「言辭」、語、語路、我將述發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言辭表讚嘆,如何我將述」〔之義〕。故賓祗耶長老言: 捨斷垢與癡     捨斷慢與覆〔佛〕 言辭表讚嘆     如何我將述 ## 一〇 世尊除闇者     覺者普眼者 知世間邊者     越度一切有 〔佛〕為無漏者     捨斷一切苦 切實名梵者     使我為近坐 (一一三三) 「世尊除闇者,覺者、普眼者」〔之句中〕,除闇者,世尊是除、排除、捨斷、除去、滅除、已滅無貪闇、瞋闇、癡闇、慢闇、見闇、煩惱闇、惡行闇、闇黑者、無眼者、無智者、滅慧者、害敵之黨不至涅槃者。此是除闇者。覺者彼世尊……乃至(二七三頁參照)……此之覺者(佛)之名……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普眼者〔之句中〕,普眼是一切知智……乃至(一一六頁參照)……如來〔已具備〕彼之普眼。此是「世尊除闇者,覺者、普眼者」。 「知世間邊者,越度一切有」〔之句中〕,世間者,有一世間,有世間。有二世間,是成具之有世間與毀失之有世間。有三世間,是三受。有四世間,是四食。有五世間,是五取蘊。有六世間,是六內處。有七世間,是七識住。有八世間,是八世間法。有九世間,是九有情居。有十世間,[3]十隨煩惱。有十一世間,是[4]十一欲有。有十二世間,是十二處。有十八世間,是十八界。「知世間邊者」,世尊到世間之終邊,達於終邊,到於終點,達於終點……乃至(一〇三頁參照)……到於涅槃,達於涅槃。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辦……乃至(一〇二頁以下參照)……為最後之生、老、死輪迴,彼無再有。此是「知世間邊者」。「越度一切有」〔之句中〕,有者,是業有與結生再有之二有。業有者云何?是福行、非福行、不動行。此是業有。結生之再有者云何?結生色、受、想、行、識。此是結生再有。世尊越度業有與結生再有、超越、離越。此是「知世間邊者,越度一切有」。 ᅟᅟ==[3] 關於十隨煩惱 PTS. II, 101f; Vm. 633ff 參照。== ᅟᅟ==[4] 十一欲有是指六欲天及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之五界。== 「佛為無漏者,捨斷一切苦」〔之句中〕,無漏者——「漏」者是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之四漏——此等之漏,佛世尊已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無漏者。「捨斷一切苦,彼〔世尊〕是一切結生之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乃至(一四頁以下參照)……失正見苦之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捨斷一切苦」。 「切實名梵者,使我為近坐」〔之句中〕,「有切實之名者」,是等於真實之名。〔即〕毘婆尸世尊、尸棄世尊、毘沙浮世尊、迦鳩孫陀世尊,拘那伽摩那世尊、迦葉世尊與佛世尊有同等之名,同等真實之名。是故「切實名梵〔者〕」。「使我為近坐於梵者」是我彼侍坐世尊,近坐、近侍、徧問、速徧問。此是「切實名梵者,使我為近坐」〔之義〕。故賓祗耶長老言: 世尊除闇者     覺者普眼者 知世間邊者     越度一切有 〔佛〕為無漏者     捨斷一切苦 切實名梵者     我使為近坐 ## 一一 譬如鳥捨於山林     止住果多之森林 斯我捨諸少見者     如鷲鳥到大海洋 (一一三四) 「譬如鳥捨山於林,止住果多之森林」〔之句中〕,鳥(二生者),鳥是(有翼者)。由何言鳥為二生者耶?二生者(鳥)是由母胎、卵殼之二回生。因此而言鳥為二生者。「譬如捨山林」者,譬如鳥於山林,〔即〕捨、棄、越去、離越食少、水少、貧乏之林,而得達於他之果多、食多、樹多之大林森林,所有、獲得、於彼森林以營住居。此是「譬如鳥捨於山林,止住果多大森林」〔之義〕。 「斯我捨諸少見者,如鷲鳥到大海洋」〔之句中〕,「斯」者,是譬喻與事實照合之句。「捨諸少見者」,是婆和利婆羅門及他之彼諸師比於佛世尊為少見者、小見者、僅少見者、下劣見者、賤劣見者、劣小見者。捨少見者、小見者、僅少見者、下劣見者、賤劣見者、劣小見者之彼等婆羅門、捨斷、過去、超越而得達最高見者、最勝見者、最殊勝見者、最上見者、勝妙者、無等者、無等等者、無比類者、無比肩者、天中天、人牡牛、人師子、人龍、人良馬、人牛王、人軛獸、十力者、如同者佛世尊使我所有、獲得。譬如鵝鳥為不動而得達無量水之大人工池、阿耨達池、又大海洋,所有、獲得、斯賓祗耶婆羅門不動而有無量威力,有明了智、明開之眼,證得巧慧分別無礙解,達於四無畏,淨信解,有[5]白蓋〔者〕,說不二而如同,公言如實不小,偉大、甚深、不可量、難沈潛、有多實、等同海洋、具備不分捨、無比、廣大、為如不可量之同者,[6]勝道之說者、山、嶽中之須彌,二生者(鳥)中之金翅鳥、獸中之師子、河海中之大洋,勝妙之勝者、得達,所有,獲得之佛世尊。此是「斯我捨諸少見者,如鷲鳥到大海洋」〔之義〕。故賓祗耶婆羅門言: ᅟᅟ==[5] 有白蓋(setacchattaṁ)底本雖有 setapaccattaṁ,今從 PTS 本。== ᅟᅟ==[6] 勝(pavara)在底本 PTS 本亦雖有 pavadata 意義不通。今假 pavara 讀之。== 譬如鳥捨於山林     止住果多之森林 斯我捨諸少見者     如鷲鳥到大海洋 ## 一二 瞿曇教之前     人人曾語我 「有斯應有斯」     已為之解說 一切此〔之語〕     成為受賣說 一切此思擇 (忘相)增〔尋〕物 (一一三五) 「人人曾向我解說事」〔之句中〕,「事」者,是婆和利婆羅門及其他彼阿闍梨〔師〕等「解說」自己之見、自己之忍、自己之意欲、自己之持說、自己之意樂、自己之意趣,說、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人人曾向我解說」〔之義〕。 「瞿曇之教前」者,由瞿曇之教前,由瞿曇之教以外,由瞿曇之教以前,是由瞿曇之教、佛之教、勝者之教、如來之教、阿羅漢之教開始。此是由「瞿曇之教前」。 「有斯應有斯」者,實有如斯,實應有如斯。此是「有斯應有斯」〔之義〕。 「一切此為受賣說」者,此一切是受賣之說(傳聞)。由於傳說,由於傳承,由於藏〔經〕之說,由於思擇,由於推論,由於行相之審思而由見、省思、忍之物,而非自己知通〔之語〕,而非自現見法之語。此是「一切此為受賣說」〔之義〕。 「一切此思擇為增物」,一切增此思擇,增尋,增思惟,增欲尋,增恚尋[7],增害尋,增親里尋,增國土尋,增不死尋,增關係他人之憐憫尋,增關係利得恭敬讚歎尋,增關係不輕賤尋之物。此是「一切此思擇為增物」〔之義〕。故賓祗耶長老言: ᅟᅟ==[7] 增恚尋(byāpāda-vitakka-vaddhanaṁ)在底本雖只有 byāpāda,以下之句已脫落者。== 瞿曇教之前     人人曾語我 「有斯應有斯」     已為之解說 一切此之語     成為受賣說 一切此思擇     ([A3]妄想)增〔尋〕物 ᅟᅟ==[A3] 妄【CB】,忘【南傳】== ## 一三 〔煩惱之〕闇獨坐除     彼具光者光照者 瞿曇乃是廣慧者     瞿曇是為廣智者 (一一三六) 「煩惱之闇獨坐除」〔之句中〕,「獨」者,是世尊(一)由出家之稱為獨。(二)由無伴義為獨。(三)由渴愛之捨斷義為獨。(四)一向離貪故為獨。一向離瞋故為獨。一向離癡故為獨。一向無煩惱故為獨。(五)行一行道(一乘道)故為獨。(六)獨自正覺無上正等覺故為獨。 (一)世尊由出家之稱為獨者云何?世尊年少而黑髮之青年,具備善福,青春,於〔人生〕之第一期。不欲〔捨〕〔彼出家〕淚顏涕泣之父母,〔捨〕親戚眾,斷一切家居之障礙,斷妻子之障礙,斷親戚之障礙,斷友人同僚之障礙,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家出家而非家,為無一物之狀態、獨行、行作、動作、活動、獲持、持續、維持。如斯「世尊由出家之稱為獨」。 (二)世尊由無伴義而獨者云何?彼如斯出家,(獨)住阿練若、森林之邊鄙、無〔人〕聲、無〔騷〕音、無人之境觀隱人而住,於禪思用適當之臥坐所,彼獨行,獨立,獨坐,獨臥,獨入村行乞,獨由行乞歸,獨密坐禪,獨為經行,獨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如斯,「世尊由無伴義為獨」。 (三)世尊渴愛之捨斷故為獨者云何?彼如斯無伴,不放逸而熱心住於精勤,於尼連禪河畔之菩提樹下精勤大精勤,擊破放逸親類之惡魔障解脫之軍,捨斷渴愛、網罟、〔輪迴之〕流,捨斷、愛著、除去、滅除、令之滅無。 [8]渴愛為友之人人     長時〔不斷〕入輪迴 由此狀態他狀態     向彼輪迴為超度 [9]渴愛苦發生之緣     如此知為大過患 離去渴愛無有取     有念比丘應普行 ᅟᅟ==[8] 以下之二偈由 Sn. 740-741 = A. II, 10 = It. p. 9; 109 之引用。MNd. 455; CNd. 320 等參照。== ᅟᅟ==[9] 本偈出曜經卷五(大正藏四、六三六b),法集要頌經卷一(大正藏四、七七八c)等參照。== 如斯,「世尊渴愛之捨斷故為獨」。 (四)世尊一向離貪故為獨者云何?貪之捨斷故,一行離貪故為獨。瞋之捨斷故一向離瞋故為獨。癡之捨斷故一向離癡故為獨。煩惱之捨斷故一向離煩惱故為獨。 (五)世尊行一行道故為獨者云何?一行道者,是四念處……乃至……是八支聖道。 [10]有情利益者     見生盡滅邊 憐愍者〔之佛〕     知解一行道 過去由此道     〔諸佛〕是已度 現在亦正度     未來度暴流 ᅟᅟ==[10] 本偈由 S. I, 168; 186 之引用。MNd. 456; CNd. 320;雜阿含一一八九經(大正藏二、三二二b),別譯雜阿含一〇二經(大正藏二、四一〇c)參照。== 如斯,「世尊行一行道故稱為獨」。 (六)世尊獨正覺無上正等覺故為獨者云何?覺(菩提)者,是於四〔沙門〕道智、慧、慧根、慧力……乃至……擇法覺支、觀慧、觀(毘鉢舍那)、正見。世尊由彼覺智而覺「一切行是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已覺「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或又所有應覺、隨覺、別覺、正覺、得達、觸達、所作證之一切物由覺智而覺、隨覺、別覺、正覺、得達、觸達、作證。如斯,「世尊獨正覺無上正等覺故為獨」。 「除闇」者,是世尊對貪闇、瞋闇、癡闇、慢闇、見闇、煩惱闇、惡行闇,令除闇黑者、無眼者、無智者、滅慧者、害敵之黨不至涅槃者,排除、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坐者,是請世尊能坐於波沙那迦塔廟。 [11]苦之彼岸已到達     牟尼而坐於山側 有三明而破死神     諸弟子來為近侍 ᅟᅟ==[11] 本偈由 S. I, 195 = Thag. 1249 之引用。CNd. 208; 雜阿含一二一一經(大正藏二、三二九c以下),別譯雜阿含二二八經(大正藏二、四五七c)參照。== 如斯世尊「坐」。或又世尊於一切齷齪之安息故,梵行已成,〔所作〕已辨而坐……乃至(一〇二頁參照)……為最後之生、老、死、輪迴,彼無再有。如斯亦世尊「坐」。此是「獨坐除闇」〔之義〕。 「彼具光者照者」〔之句中〕,「具光者」,是具光者、賢者、具慧者、覺慧者、有智者、辨知者、具智者。「光照者」,是明照者、光耀者、燃燈者、照耀者、輝耀者。此是「彼具光者光照者」〔之義〕。 「瞿曇是廣慧者」,瞿曇以廣〔慧〕為標識,以智為標識,以慧為旗幟,以慧為幢幡,以慧為主,思擇多,簡擇多,沈思多,[12]默考多,明暸法而住,行此,多為此,重此,向於此,傾於此,赴於此,信解此,以此為主。 ᅟᅟ==[12] 默考多,以明暸而住(samokkhāyana-bahulo dhamma-vibhūta-vihārī)在底本及 PTS本雖有 sammokkhāyanadhammo vibhūta-vihārī,今如上記而讀。== [13]旗幟乃車之標識     煙乃是火之標識 王是國家之標識     夫是〔妻〕女之標識 ᅟᅟ==[13] 本偈由 S. I, 42 之引用。雜阿含一〇二二經(大正二、二六六b),別譯雜阿含二四九經(大正二、四五一b)參照。== 如斯瞿曇以廣慧為標識,以智為標識,以慧為旗幟,以慧為幢幡,以慧為主,思擇多,簡擇多,沈思多,默考多,明暸法而住,行此,多為此,重此,向於此,傾於此,赴於此,信解此,以此為主。此是「瞿曇為廣慧者」〔之義〕。 「瞿曇是廣智者」〔之句中〕,「廣」者,是言地,世尊等於此地,具備廣大、擴展之慧。「智」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頁參照)……是不癡、擇法、正見。世尊具此之智慧,正具、達、正達、成、正成、具備。故佛是廣智者。此是「瞿曇為廣智者」〔之義〕。故賓祗耶長老言: 煩惱之闇獨坐除     彼具光者光照者 瞿曇乃是廣慧者     瞿曇是為廣智者 ## 一四 即時有果現〔能〕見     盡滅渴愛無患惱 〔彼已〕向我說示法     決無可譬於彼者 (一一三七) 「彼向我說示法」〔之句中〕,「彼」者,是彼世尊、自存者、無師者。於未曾聞之諸法自正等覺真諦,又於其處而得一切知性,於諸力而得自在性者。「說示法」〔之句中〕,「法」者,是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是完全圓滿徧淨之梵行、四念處……乃至……八支聖道、涅槃、至涅槃行道。說〔彼法〕,「說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彼向我說示法」〔之義〕。 「現見即時有(果)」者,是自見,無時的,可證見,導引,智識者是各自可知者。如斯是「現見即時有(果)」。或又於現世而修習八支聖道者,彼聖之無間直後證得〔聖〕果,所有、獲得。如斯亦是「現見即時有(果)」〔之義〕。譬如人人某時布施財,無間(直後)非得於〔彼果〕,待〔迄得果〕時,如斯者非此之法。於現世而修習八支聖道者,彼(聖)道之無間直後證得〔聖〕果,所有、獲得,不在於他處,不在於他世間。如斯亦是「現見即時有(果)」〔之義〕。此是「現見即時有果」。 「盡滅渴愛無患惱」〔之句中〕,「渴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盡滅渴愛」者,是令渴愛盡滅、貪盡滅、瞋盡滅、癡盡滅、趣盡滅、生起盡滅、結生盡滅、有盡滅、輪迴盡滅、輪轉盡滅也。「無患惱」者——患惱是煩惱、蘊、行——是患惱之捨斷、患惱之寂滅、患惱之捨遣、患惱之安息、不死、涅槃。此是「盡滅渴愛無患惱」〔之義〕。 「決無可譬於彼者」〔之句中〕,「彼」者,是涅槃。「無可譬者」,是可譬無可比較者,無等者,無可比肩者,不存在,不能得。「決」者,是決,於任何,於何處,於內,於外,於內外亦是。此是「決無可譬於彼者」〔之義〕。故賓祗耶長老言: 即時有果現〔能〕見     盡滅渴愛無患惱 〔彼已〕向我說示法     決無可譬於彼者 ## 一五 賓祗耶!雖須臾間     汝由彼而離住耶 由有廣慧之瞿曇     由有廣智之瞿曇 (一一三八) 「汝由彼而離住耶」?汝由彼佛離而住耶?離耶?離去耶?無佛而住耶?此是「汝由彼而離住耶」〔之義〕。 「賓祗耶!雖須臾間」者,是雖須臾、剎那、一時、[14]暫時、瞬時亦是也。此是「雖須臾間」〔之義〕。「賓祗耶」者,是婆和利呼彼甥之名。此是「賓祗耶!雖須臾間」〔之義〕。 ᅟᅟ==[14] 雖暫時亦雖瞬時(vassam api attham api)vassa 又於 attaha 無少時之意義。此等恐由其他某等語之誤而傳者。今假用暫時、瞬時之譯語。== 「由有廣慧之瞿曇」,以廣〔慧〕為標識,以智為標識,以慧為標識,以慧為幢幡,以慧為主,思擇多、簡擇多、沈思多、[15]默考多、明暸法而住,行此,多為此,重此,向於此,傾於此,赴於此,信解此,由以瞿曇為主。此是「由有廣慧之瞿曇」〔之義〕。 ᅟᅟ==[15] 以前之註[12]參照。== 「由有廣智之瞿曇」〔之句中〕,廣者,是言地。世尊等於此地,具備廣大,擴展之慧。智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頁參照)……是不癡、擇法、正見。世尊具此之智慧、正具、達、正達、成、正成、具備。故佛是廣智者。此是「由有廣智之瞿曇」〔之義〕。故彼婆和利婆羅門言: 賓祗耶!雖須臾間     汝由彼而離住耶 由有廣慧之瞿曇     由有廣智之瞿曇 十六 現能見即時有〔果〕     盡滅渴愛無患惱 決無可譬於彼者     向汝之所說示法 (一一三九) 「向汝之所說示法」〔之句中〕,「之所」者,是彼世尊……乃至(二九五頁參照)……於其處而得一切知性,於諸力已得自在性者。「說示法」〔之句中〕,「法」者,是初善……乃至(八七頁以下參照)……說至於涅槃行道,說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也。此是「向汝之所說示法」〔之義〕。 「現見即時有果」,是自可見,無時的,可證見,導引,智識者是各自可知者。如斯是「現見即時有果」。或又現世修習八支聖道者,於彼〔聖〕道之無間直後證得〔聖〕果,所有、獲得,如斯亦是「現見即時有(果)」。譬如人人於某時為布施財,於無間〔直後〕非得〔彼果〕,〔待迄得果〕時,而於斯者非此之法。於現世修習八支聖道者,彼〔聖〕道之無間直後證得〔聖〕果、所有、獲得,不於他處,不於他世間。如斯亦是「現見即時有(果)」〔之義〕。此是「現見即時有(果)」。 「盡滅渴愛無患惱」〔之句中〕,「渴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盡滅渴愛」者,是令盡滅渴愛、盡滅貪、盡滅瞋、盡滅癡、盡滅趣、盡滅生起、盡滅結生、盡滅有、盡滅輪迴、盡滅輪轉。無患惱——患惱者,是煩惱、蘊、行——是患惱之捨斷、患惱之寂滅、患惱之捨遣、患惱之安息、不死、涅槃。此是「盡滅渴愛無患惱」〔之義〕。 「決無可譬於彼者」〔之句中〕,「彼」者,是涅槃。「無可譬者」,是無可譬者,無可比較者,無有等者,無可比肩者,不存在,不能得。「決」者,是決,於任何,於何處,於內,於外,於內外亦是。此是「決無可譬於彼者」。故彼婆和利婆羅門言: 現能見即時有〔果〕     盡滅渴愛無患惱 決無可譬於彼者     向汝之所說示法 ## 一七 婆羅門!雖須臾〔間〕     我不由彼為離住 由有廣慧之瞿曇     由有廣智之瞿曇 (一一四〇) 「我不由彼為離住」,我不離彼佛而住,不離、不離去而非無佛。此為「我不由彼為離住」〔之義〕。 「婆羅門!雖須臾間」者,雖須臾、剎那、一時,[16]暫時、瞬時亦是。「婆羅門!」是尊敬稱呼叔父。 ᅟᅟ==[16] 以前之註[14]參照。== 「由有廣慧之瞿曇」,以廣慧為標識,以智為標識,以慧為旗幟,以慧為幢幡,以慧為主,思擇多、簡擇多、沈思多、默考多、明暸法而住,行此,多為此,重此,向於此,傾於此,赴於此,信解此,瞿曇為彼之主。此是「由有廣慧之瞿曇」〔之義〕。 「由廣智之瞿曇」〔之句中〕,「廣」者是言地。世尊等於此地,具備廣大擴展之慧。「智」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頁參照)……不癡、擇法、正見。世尊具此之智慧,正具、達、正達、成、正成、具備。故佛正是廣智者。此是「由有廣智之瞿曇」〔之義〕。故彼婆和利婆羅門言: 賓祗耶!雖須臾間     我由彼而不離住 由有廣慧之瞿曇     由有廣智之瞿曇 ## 一八 現能見即時有果     盡滅渴愛無患惱 決無可譬於彼者     為我之所說示法 (一一四一) 「為我之所說示法」〔之句中〕,「之所」者,是彼世尊,自存者、無師者。於未曾聞之諸法而自正等覺〔真〕諦,又於其處而得一切知性,於諸力得自在性者。「說示法」〔之句中〕,「法」者,是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為完全圓滿徧淨之梵行、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涅槃,是至於涅槃行道。說〔彼法〕,是「說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為我之所說示法」。 「現能見即時有〔果〕」,是自可見,無時的,可證見,導引,智識者是各自可知者。如斯是現見即時有〔果〕。或又於現世修習八支聖道者,於彼之〔聖〕道之無間直後證得〔聖〕果,所有、獲得、如斯為「現見即時有〔果〕」。譬如人人某時布施財,於無間〔直後〕而非得〔彼果〕,待〔迄得果〕時,於斯者非此之法。於現世為修習八支聖道者,於彼之聖道之無間直後證得〔聖〕果,所有、獲得,不於他處,不於他世間。如斯亦是「現見即時有〔果〕」〔之義〕。此是「現能見即時有〔果〕」。 「盡滅渴愛無患惱」者,渴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盡滅渴愛者,是令盡滅貪、盡滅瞋、盡滅癡、盡滅趣、盡滅生起、盡滅結生、盡滅有、盡滅輪迴、盡滅輪轉。「無患惱」——「患惱」者,是煩惱、蘊、行——是患惱之捨斷,患惱之寂滅,患惱之捨遣,患惱之安息、不死,涅槃。此是「盡滅渴愛無患惱」〔之義〕。 「決無可譬於彼者」〔之句中〕,「彼」者,是涅槃。「無可譬」者,是無可譬者,無可比較者,無等者,無可比肩者,不存在,不能得。「決」者,是決定,於任何,於何處,於內,於外,於內外亦是。此是「決無可譬於彼者」。故賓祗耶長老言: 現能見即時有〔果〕     盡滅渴愛無患惱 決無可譬於彼者     為我之所說示法 十九 「婆羅門!」晝夜不放逸     我以意眼見世尊 過夜繼續禮拜〔彼〕     故我思惟不離住 (一一四二) 「我以意眼見世尊」,譬如以眼眺人,見諸色、覩、眺、省思、普觀,如斯我以意見佛世尊,覩、眺、省思、普觀。此是「我以意眼見世尊」〔之義〕。 「婆羅門!晝夜不放逸」者,是夜、晝以意繼續修習而不放逸。此是「婆羅門!晝夜不放逸」。 「過夜繼續禮拜彼」〔之句中〕,「繼續禮拜」者,是由身不斷禮拜,由語不斷禮拜,由意不斷禮拜,由隨義之行道不斷禮拜,由法隨義之行道不斷禮拜,不斷恭敬、不斷尊重、不斷尊敬、不斷奉事、不斷敬重、過晝夜、過暮。此是「過夜繼續為禮拜」〔之義〕。 「故我思惟不離住」,我思惟修習彼佛隨念〔與佛〕不離住,我思惟不離住,斯知、斯了知、斯識知、斯別知、此是「故我思惟不離住」〔之義〕。故賓祗耶長老言: 「婆羅門!」晝夜不放逸     我以意眼見世尊 過夜繼續禮拜彼     故我思惟不離住 ## 二〇 我信與喜與意念     此等不離瞿曇教 廣慧者赴各方角     其處必是我歸向 (一一四三) 「我信與喜與意念」〔之句中〕,「信」者,是對於世尊所有信、信憑、信賴、信樂、信根、信力。「喜」者是對於世尊所有喜、悅喜、歡喜、喜悅、幸福、雀躍、適意、心之甚欣樂。「意」者,是對於世尊所有心、意、意所、心臟、淨白(心)、意、意處、意根、識、識蘊、隨順於〔觸等法〕之意識界。「念」者,是對世尊所有念、隨念……乃至(一八頁參照)……正念。此是「信與喜與意念」。 「此等不離瞿曇教」,此等四法是瞿曇之教、佛之教、勝者之教、如來之教、阿羅漢之教不離、不去、不捨離、不失。此是「不離瞿曇教」〔之義〕。 「廣慧者赴各方角」者,是〔世尊〕「趣」、行、步、過於「所有方角」,即於東方,於西方,於南方,於北方亦是。「廣慧者」是廣慧者、大慧者、利慧者、博慧者、疾慧者、速慧者、擇慧者。此是「廣慧者赴各方角」。 「其處必是我歸向」,此〔我〕必歸向於彼佛之處,向於彼處,傾於彼處,赴於彼處,信解於彼處,以彼處為主。此是「其處必是我歸向」〔之義〕。故賓祗耶長老言: 我信與喜與意念     此等不離瞿曇教 廣慧者赴各方角     其處必是我歸向 ## 二一 我老而為力弱身     是故身無至彼處 〔然欲〕思惟為常赴     婆羅門!我意與彼佛結合 (一一四四) 「我老而為力弱身」〔之句中〕,是「老」者,是老、長、老年、重齡、達於老齡,「成為老」。「力弱」者,是力弱、力少、力小。此是「我老而為力弱身」。 「是故身無至彼處」,身弱無至佛之處,不赴、不行、無趣至。此是「是故身無至彼處」〔之義〕。 「然欲思惟為常赴」,以思惟令行,以尋令行,以智令行,以慧令行,以覺令行而我赴、行、趣至。此是「然欲思惟為常赴」〔之義〕。 「婆羅門!我意與彼為結合」〔之句中〕,「意」者,是所有心、意、意所、心臟、淨白(心)、意、意處、意根、識、識蘊、隨順於〔觸等法〕之意識界。「婆羅門!我意與彼為結合」者,是我意與彼佛結合、相應。此是「婆羅門!我意與彼為結合」〔之義〕。故賓祗耶長老言: 我老而為力弱身     是故身無至彼處 然欲思惟為常赴     婆羅門!我意與彼為結合 ## 二二 不斷戰慄臥泥中     洲渚洲渚我漂流 我見無漏正覺者     彼乃已度於暴流 (一一四五) 「不斷戰慄臥泥中」〔之句中〕,「臥泥中」者,是臥於欲泥、欲污泥、欲染、欲鈎、欲熱惱、欲障礙、伏臥、且橫臥。此是「臥於泥中」〔之義〕。「不斷戰慄」,由愛顫而顫動,由見顫而顫動,由煩惱顫而顫動,由加行顫而顫動,由異熟顫而顫動,由惡行顫而顫動,由貪所染而顫動,由瞋怒而顫動,由癡蒙昧而顫動,由慢所結縛而顫動,由見所執取而顫動,由掉舉散亂而顫動,由疑不決定而顫動,由隨眠強力而顫動,由利得而顫動,由不利得而顫動,由名聲而顫動,由不名聲而顫動,由毀訾而顫動,由賞讚而顫動,由樂而顫動,由苦而顫動,由生而顫動,由於老而顫動,由病而顫動,由死而顫動,由愁悲苦憂惱而顫動,由地獄苦而顫動,由畜生界苦而顫動,由餓鬼界苦而顫動,人界之苦,以入胎原因之苦、在胎原因之苦、出胎原因之苦、隨結生者之苦、生者之受他所支配苦、令自苦之苦、為他所苦之苦、行苦、壞苦、眼病之苦、耳病之苦、鼻病之苦、舌病之苦、身病之苦、頭病之苦、外耳病之苦、口腔病之苦、齒病之苦、咳、喘息、外鼻病、熱病、老腹病、氣絕、赤痢、腹痛、虎列剌、癩、癰、疱瘡、肺病、癲癎、輪癬、疥癬、風癬、抓傷、皸裂、[17]出血、糖尿病、痔痰、疙疸、潰瘍、膽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風等起病、〔膽汁、疾風〕集合病、氣候變化所生病、不等姿勢所生病、傷害所生病、業報所生病、寒、暑、飢、渴、大便、小便、虻、蚊、風、炎熱、與爬行類之接觸〔之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姊妹死之苦、親子死之苦、親女死之苦、失親戚之苦、失財富之苦、失〔健康〕疾病之苦、失戒之苦、由失〔正〕見之苦而顫、戰慄、佈動、顫動。此是「不斷戰慄臥泥中」〔之義〕。 ᅟᅟ==[17] 出血(Lohitapittena)在底本雖有 Lohitena pittena 是錯誤。== 「洲渚洲渚我漂流」者,是由師向師,由法說向法說,由眾向眾,由見向見,由行道向行道,由道向道,我漂流、流浪。此是「洲渚洲渚我漂流」〔之義〕。 「時我得見正覺者」〔之句中〕,「時」者,是此句之接續……乃至(一〇頁參照)……句之次第。「得見」者,是見、觀、通達。「正覺者」,是彼世尊……乃至(二七三頁以下參照)……此謂佛名……與作證共同為施設者。此是「時我得見正覺者」〔之義〕。 「度暴流」者,是世尊度欲流、度有流、度見流、度無明流、越度、超度、超、超越、離越。彼〔梵行〕已成,所作已[A4]辦……乃至(八二頁以下參照)……為〔最後之〕生、老、死、輪迴,彼無再有。此是「度暴流」〔之義〕。「無漏」——漏者,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之四漏……此等之漏,於佛世尊被已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無漏〔者〕。此是「無漏度暴流」〔之義〕。故賓祗耶長老言: ᅟᅟ==[A4] 辦【CB】,辨【南傳】== 不斷戰慄臥泥中     洲渚洲渚我漂流 我見無漏正覺者     彼乃已度於暴流 ## 二三 譬如薄迦利     跋陀羅浮陀 阿邏毘瞿曇     彼已為信解 如斯賓祗耶     汝亦須信解 然汝死領域     將至於彼岸 (一一四六) 「譬如薄迦利,跋陀羅浮陀,阿邏毘瞿曇,彼已為信解」,譬如薄迦利信解,重信、以信為先,以信信解,以信為主,已達於阿羅漢位;譬如跋陀羅浮陀信解,重信、以信為先、以信信解、以信為主,已達於阿羅漢位;譬如阿邏毘瞿曇信解,重信,以信為先,以信信解,以信為主,已達於阿羅漢位。此是「譬如薄迦利,跋陀羅浮陀,阿邏毘瞿曇,彼已為信解」〔之義〕。 「如斯汝亦須信解」,如斯汝亦出信、放、放出、現出、置。〔即〕「一切行是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出信「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放、放出、現出、置。此是「如斯汝亦須信解」〔之義〕。 「然賓祇耶!汝死領域,將至於彼岸」。「死之領域」者,是煩惱、蘊、行。「死之領域之彼岸」者是不死、涅槃。〔即〕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然賓祇耶汝死領域,將至於彼岸」,此汝將至彼岸、到達、觸達、作證。此是「然賓祇耶汝死領域,將至於彼岸」〔之義〕。故世尊宣示: 譬如薄迦利     跋陀羅浮陀 阿邏毘瞿曇     彼已為信解 如斯賓祗耶     汝亦須信解 然汝死領域     將至於彼岸 ## 二四 而由聞牟尼之語     我益信樂此〔佛教〕 開煩惱蔽無栽(頑迷)     具應辯之正覺者 (一一四七) 「我益信樂此」者,是我益信樂此,信、信解、信賴。〔即〕「一切行是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我益信樂,信、信解、信賴。此是「我益信樂此〔佛教〕」〔之義〕。 「而由聞牟尼之語」〔之句中〕,牟尼者,是言智為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九〇頁以下參照)……超越著、網,此是「牟尼」。「而由聞牟尼之語」,由聞尊師之語、語路、說示、示教、教訓、聽、把取、保持、觀察。此是「而由聞牟尼之語」〔之義〕。 「正覺者開煩惱蔽」〔之句中〕,「蔽」者,是愛蔽、見蔽、煩惱蔽、惡行蔽、無明蔽之五蔽。彼等之蔽佛世尊已所開、摧破、害破、捨斷、正斷,令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故佛「開蔽」〔者〕。[18]「正覺者」,是彼佛世尊……乃至(二七三頁以下參照)……此謂佛名……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正覺者開煩惱蔽」〔之義〕。 ᅟᅟ==[18] 正覺者(sambuddho)在底本雖有 buddho,今從 Sn. 之語句改正。== 「無栽具應辯」〔之句中〕,「無栽」——貪是栽(頑迷),瞋是栽,癡是栽,忿是栽,恨是栽……乃至(三九頁參照)……一切不善行是栽——此等諸栽於佛世尊已捨斷、根絕,如多羅樹之截頂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無栽」。「具應辯」,是(一)對教說具應辯者,(二)對徧問具應辯者,(三)對證得具應辯者之三具應辯者。 (一)對教說應具辯者云何?於此或者是佛語。〔即〕如為學得契經、祗夜、記說、偈、自說、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毘陀羅,依(彼之)教說而〔具應辯者〕應辯。此是「對教說應具辯者」。 (二)對徧問應具辯者云何?於此某者[19]徧問有關義、所知、相、原因、處非處(理非理)而徧問,依彼徧問而〔應具辯者〕應辯。此是「對徧問應具辯者」。 ᅟᅟ==[19] 徧問(paripucchako)在底本雖有 paripucchitā,今由 MNd. 234 之同文個所而改正。== (三)對證得應具辯者云何?於此某者證得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四沙門果、四無礙解、六神通,彼知義、知法、知詞(文法),〔應具辯者〕對於知義者應說義,知法者應說法,知詞者應說詞。對此等〔義、法、詞〕三者之智是應辯無礙解。世尊具此應辯無礙解,正具、達、正達、成、正成、具備。故佛「具應辯」。 亦無有教說,亦不徧問,亦未所證得者〔應具辯者〕將如何應辯。此是「無栽應能具應辯」〔之義〕。故賓祗耶長老言: 而由聞牟尼之語     我益信樂此〔佛教〕 開煩惱蔽無栽(頑迷)     具應辯之正覺者 ## 二五 知通超天者     知彼此一切 師對諸質問     修令告其終 有疑問人人     公言無疑問 (一一四八) 「知通超天者」〔之句中〕,「天」者,是(一)世俗天、(二)生起天、(三)清淨天之三天。(一)世俗天者云何?王、王子、王后。此等言世俗天。(二)生起天者云何?是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都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及彼上之天。此等言生起天。(三)清淨天者云何?是如來之弟子諸阿羅漢漏盡者及辟支佛。此等言清淨天。知通「[20]世尊是超世俗天中之天者」,知通「超生起天中之天者」,知通「超清淨天中之天者」、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知通超天者」〔之義〕。 ᅟᅟ==[20] 以下之文所謂「知通超天之物」作為 Sn. 之文句說明,雖如所思之不恰當,在底本如此記載。== 「知彼此一切」,世尊知、了知、觸知、已通達自己及他人之超天法。(一)自己超天之法者云何?是正行道、隨順行道、無害敵行道、隨義行道、隨法行道、諸戒完成、諸根守護、對食知量、向警寤之努力、念正知、四念處……乃至……八支正道。此等言自己超天之法。(二)他人超天之法者云何?是正行道……乃至(前說參照)……八支聖道。此等言超天之法。如斯世尊知、了知、觸知、已通達自己及他人超天之法。此是「知彼此之一切」〔之義〕。 「師對諸質問,終令告其終」,世尊對彼岸道之諸質問,終令告其終、告終邊、告斷滅、告終止。對群集之諸質問令告其終、告終邊、告斷滅、告終止。對賓祗耶之諸質問令告其終、告終邊、告斷滅、告終止。對帝釋之諸質問、非人之諸質問、比丘之諸質問、比丘尼之諸質問、優婆塞之諸質問、優婆夷之諸質問、王之諸質問、剎帝利之諸質問、婆羅門之諸質問、毘舍之諸質問、首陀之諸質問、梵天之諸質問,以令告其終、告終邊、告斷滅、告終止。此是「師對諸質問,終令告其終」。師是師(隊商)。世尊是隊商主(導師)。譬如隊商主為諸隊商度難所,度盜賊難所,度猛獸難所,度饑饉難所,度無水難所,上度,下度,〔到達安隱地〕,如斯世尊為隊商主,為諸有情令度難所、度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之難所、度貪執、度瞋執、度癡執、度見、煩惱、惡行執,令上度、下度、到達不死、涅槃之安穩地。如斯世尊是隊商主。或又世尊是導者、調伏者、指導者、令知者、令解者、令觀者、令信樂者。或又世尊是未起道之令起者、未生道之令生者、未說道之宣說者、知道者、解道者、達道者。又現今,隨從道諸聲聞(弟子)倣世尊具備諸德而住。如斯世尊是隊商主(導師)。此是「師對諸質問,終令告其終」〔之義〕。 「有疑問人人,公言〔無疑問〕」者,有疑問而來者令至無疑問,有困惑而來者令至無困惑,有迷惘而來者令至無迷惘,有疑而來者令至無疑,有貪而來者令至離貪,有瞋而來者令至離瞋,有癡而來者令至離癡,有煩惱而來者令至無煩惱。此是「有疑問人人,公言無疑問」〔之義〕。故賓祗耶長老言: 知通超天者     知彼此一切 師對諸質問     修令告其終 有疑問人人     公言無疑問 ## 二六 無可譬之物     決為無所有 不搖與不動     〔不死之涅槃〕 確切我將至     茲我無有疑 我心令信解     如斯能認受 (一一四九) 「不搖與不動」〔之句中〕,「不搖」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不搖」者,由貪、瞋、癡、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強情、激情、慢、過慢、憍、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而不動搖常、恒、不變易法。此是「不搖」。「不動」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不認生起,對無所衰滅者,確承認為常、恒、常恒、不變易法涅槃。此是「不搖與不動」〔之義〕。 「無可譬之物,決為無所有」〔之句中〕,「所之」者,是涅槃。「無有可譬之物」,無可譬之物,無可比較之物,無相等之物,無可比肩之物,不存在,不能得。此是「無有可譬之物」。「決」者是決定,於任何、於何處、於內、於外,於內外亦是。此是「無可譬之物,決為無所有之」。 「確切我將至。茲我無有疑」〔之句中〕,「確切我將至」者,是確切我將至,將到達,將觸達,將作證。此是「確切我將至」〔之義〕。「茲我無有疑」,關於得此涅槃,無疑問、無疑、無迷惘、無疑惑、不存在、不能得,〔疑〕已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此是「確切我將至,茲我無有疑」〔之義〕。 「我心令信解,如斯能認受」〔之句中〕,「如斯能認受」者,是如斯省察我。「我心令信解」者,是向於涅槃,傾於涅槃,赴於涅槃,信解涅槃。此是「我心令信解,如斯能認受」〔之義〕。故賓祗耶長老言: 無可譬之物     決為無所有 不搖與不動     〔不死之涅槃〕 確切我將至     茲我無有疑 我心令信解     如斯能認受 彼岸道〔之義釋〕畢 犀角經之義釋 ## 一 一切生物以笞控     彼等亦無何害事 不欲子〔女〕況朋友     應可獨行如犀角 (三五) 「一切生物以笞控」〔之句中〕,「一切」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無殘、無餘。一切者是此徧取之語。對生物〔之句中〕,「生物」者,是強弱之生物。「弱」者,是尚未捨斷渴愛,尚未捨斷怖畏恐怖之人。由何而言弱耶?彼等駭、駭怖、懼怖、陷於戰慄。由此而言彼等弱(駭怖)。「強」者,是捨斷渴愛,捨斷怖畏恐怖之人人。由何而言強耶?彼等不駭、不駭怖、不懼怖、不陷於戰慄。由此而言為「強」。「笞」者是身笞、語笞、意笞之三笞。〔殺生、偷盜、邪欲行之〕三種身惡行是身笞。〔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四種之語惡行是語笞。〔貪欲、瞋恚、邪見〕三種之意惡行是意笞。「一切生物以笞控」者,是對一切生物控笞,收、奪、投、棄而止息。此是「一切生物以控笞」。 「彼等亦無何害」,對唯一有情無以手,以石塊、以笞、以刀、[1]以枷、以繩加害,對一切之有情無以手、以石塊、以笞、以刀、[*] \[A1]以枷、以繩害。此是「彼等亦無何害」〔之義〕。 ᅟᅟ==[1] 以枷(anduyā)在底本及 PTS 本雖有 aruyā,意義不通。應為 anduyā 之誤傳。== ᅟᅟ以枷(anduyā)在底本及 PTS 本雖有 aruyā,意義不通。應為 anduyā 之誤傳。 ᅟᅟ==[A1]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01]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不欲子〔女〕況朋友」〔之句中〕,「不欲」者是禁止。子者是自生之子,乳母所育之子,領養之子,徒弟子之〔四種〕子。朋友者,是共同往而愉快,來而愉快,往來而愉快,坐而愉快,臥而愉快,招呼而愉快,談而愉快,會談而愉快之人人。 「不欲子〔女〕況朋友者,子亦不可欲、不可樂、不可希望、不可熱望。況可將欲、樂、希望、熱望友人、知己、同輩朋友耶」?此是「不欲子〔女〕況朋友」〔之義〕。 「應可獨行如犀角」〔之句中〕,「獨」者,是彼辟支佛(獨覺、緣覺)(一)由出家之稱而為獨。(二)由無伴之義而為獨。(三)由渴愛之捨斷義而為獨。(四)一向離貪故而為獨,一向離瞋故而為獨,一向離癡故而為獨,一向無煩惱故而為獨。(五)能行一行道(一乘道)故而為獨。(六)於現覺獨無上之辟支菩提故而為獨。 (一)彼辟支佛由出家之稱而為獨者云何?彼辟支佛斷家居之障礙,斷妻子之障礙,斷親戚之障礙,斷財寶之障礙,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家非家而出家,為無一物之狀態而獨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如斯,「彼辟支佛由出家之稱而為獨」。 (二)彼辟支佛由無伴義而為獨者云何?彼如斯出家,獨於阿練若之邊鄙、無人聲、無〔騷〕音、無人人之境況隱人而住,禪思受用適當臥坐所,彼獨行、獨立、獨坐、獨臥、獨入村而行乞,獨〔由行乞〕歸,獨密而坐禪,獨經行,獨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如斯,是「彼辟支佛由無伴義而為獨」。 (三)彼辟支佛渴愛之捨斷故而為獨者云何?彼如斯無伴,不放逸熱心精勤而住、精勤大精勤、擊破放逸親類惡魔障解脫之軍、捨斷、滅除、令之滅無渴愛、網罟、〔輪迴之〕流、愛著。 [2]渴愛令為友之人     〔不斷〕輪迴於長時 由此狀態他狀態     無有超度輪迴事 渴愛乃是苦生〔因〕     此為過患〔應須〕知 離渴愛而無有取     有念比丘應普行 ᅟᅟ==[2] 以下之二偈由 Sn. 740-741 = A. II, 10 = It. p. 9; 109 之引用。MNd. 455; CNd. 291 參照。== 如斯,「彼辟支佛渴愛捨斷故而為獨」。 (四)彼辟支佛一向離貪故而為獨者云何?貪之捨斷故而一向離貪故而為獨,瞋之捨斷故而一向離瞋故而為獨,癡之捨斷故而一向離癡故而為獨,煩惱之捨斷故而一向無煩惱故而為獨。如斯,彼辟支佛一向離貪故而為獨。 (五)彼辟支佛行一行道故而為獨者云何?一行道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 [3]見生盡滅邊     有情利益者 〔及至〕憐愍者     知解一行道 由此之行道     過去〔聖者〕度 現在亦正度     未來度暴流 ᅟᅟ==[3] 本偈由 S. I, 168; 186 之引用。MNd. 456; CNd. 292;雜阿含一一八九經(大正藏二、三二二b),別譯雜阿含一〇二經(大正藏二、四一〇c)參照。== 如斯,彼辟支佛行一行道故而為獨。 (六)彼辟支佛現正獨覺無上辟支菩提故而為獨者云何?覺(菩提)者,是於四〔沙門〕道智、慧、慧根、慧力、擇法覺支、覩慧、觀(毘鉢舍那)、正見也。辟支佛由辟支佛智而覺諸諦(真理)。〔即〕覺「一切行是無常」。覺「一切行是苦」。覺「一切法是無我」。覺「緣無明而有行」。覺「緣行而有識」。覺「緣識而有名色」。覺「緣名色而有六處」。覺「緣六處而有觸」。覺「緣觸而有受」。覺「緣受而有愛」。覺「緣愛而有取」。覺「緣取而有有」。覺「緣有而有生」。覺「緣生而有老死」。覺「無明滅故而行滅」。覺「行滅故而識滅」。覺「識滅故而名色滅」。覺「名色滅故而六處滅」。覺「六處滅故而觸滅」。覺「觸滅故而受滅」。覺「受滅故而愛滅」。覺「愛滅故而取滅」。覺「取滅故而有滅」。覺「有滅故而生滅」。覺「生滅故而老死滅」。覺「此是苦」。覺「此是苦之集」。覺「此是苦之滅」。覺「此是至苦滅之道」。覺「此等是漏」。覺「此是漏之集」。覺「此是漏之滅」。覺「此是至漏滅之道」。覺「此等之法應知通」。覺「[4]此等之法應徧知」。覺「此等之法應捨斷」。覺「此等之法應修習」。覺「[5]此等之法應作證」。覺六觸處之集、滅沒、過患與出離。覺[6]五取蘊之集、滅沒、過患與出離。覺〔地水火風〕四大種之集、滅沒、過患與出離。覺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所有應覺、隨覺、正覺、觸知、作證者,一切皆此彼辟支菩提智而覺、隨覺、正覺、解知、作證。如斯,彼辟支佛現獨正覺無上辟支菩提故而為獨。 ᅟᅟ==[4] 此等法覺徧知(ime dhammā pariññeyyā ti bujjhi)底本此文脫漏。== ᅟᅟ==[5] 此等法覺作證(ime dhammā sacchikātabbā ti bujjhi)底本此文脫漏。== ᅟᅟ==[6] 五取蘊之(pañcannaṁ upādanakkhandhānaṁ)底本雖有 channaṁ upādanakh 是誤植。== 「應遊行」者,(一)[7]威儀行,(二)處行,(三)念行,(四)定行,(五)智行,(六)道行,(七)[8]行道行,(八)[9]世間利益行之八行。 ᅟᅟ==[7] 關於以下之諸行 PTS. II, 19f; 225f 參照。== ᅟᅟ==[8] 行道行(paṭipatti-cariyā)PTS 而有 patticariyā。== ᅟᅟ==[9] 世間利益行(lokatthacariyā)PTS 而有 lokuttara-cariyā。(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9],今於此處加上[09]之註標。)== (一)威儀行者,是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之〔行〕。(二)處行者,是於內外處之〔行〕。(三)念行者,是於四念處之〔行〕。(四)定行者,是於四禪之〔行〕。(五)智行者,是於四聖諦之〔行〕。(六)道行者,是於四道之〔行〕。(七)行道行者,是於四沙門果之〔行〕。(八)世間利益行者,是於如來阿羅漢等正覺者行與於一部之辟支佛(緣覺)、一部之聲聞之〔行〕。又(一)於具足願之人人有威儀行。(二)於護諸根門之人人有處行。(三)於不放逸而住之人人有念行。(四)於勵神變心之人人有定行。(五)於具足覺慧之人人有智行。(六)於正行道之人人有道行。(七)於得果之人人有行道行。(八)於如來、阿羅漢、等正覺者及一部之辟支佛,一部之聲聞有世間利益行。此是八行。 又有他之八行。(一)以信而信觸行。(二)以精進而策勵行。(三)以念而現起行。(四)以定而不散亂行。(五)以慧而知解行。(六)由於識行而識知行。(七)「如斯行道者令能將來諸之善法」由處行而行。(八)「如斯行道者證得殊勝之涅槃」由殊勝行而行。此是八行。 又有他之八行。(一)於正見有見行。(二)於正思惟有攀著行。(三)於正語有適取行。(四)於正業有等起行。(五)於正命有淨化行。(六)於正精進有策勵行。(七)於正念有現起行。(八)於正定有不散亂行。此是八行。 「如犀角」者,譬如犀之角是獨一無第二,如斯彼辟支佛譬為此,於此等同,於此比類。譬如言塩之極鹹,言苦瓜子之極苦,言密之極甘,言火之極熱,言雪之極冷,言海之大水聚,言聲聞如師(佛)之得大神通。如斯,彼辟支佛譬為此(犀角),等同於此,比類於此,獨、無伴(第二者),脫結縛、正行於世間,行作、動作、活動、獲得、持續、維持。此是「應可獨行如犀角」〔之義〕。故彼辟支佛言: 一切生物以笞控     彼等亦無何害事 不欲子〔女〕況朋友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二 已為交者有親愛     從於親愛此苦生 觀察親愛之過患     應可獨行如犀角 (三六) 「已為交者有親愛」〔之句中〕,「為交」者,是(一)見交與(二)聞交之二交。 (一)見交者云何?此某者麗,見美而欲,見、觀具備第一之麗容婦人或少女,執隨形之相。〔即〕見、觀、歡喜其美髮、美顏、美眼、美耳、美鼻、美唇、美齒、美口、美頸、美乳房、美胸、美腹、美腰、美腿、美脛、美手、美指、美爪,歡迎、冀求、隨取、隨縛貪縛彼等,此是見交。 (二)聞交者云何?於此某者於某村又〔某〕町,見美而欲,具備第一之麗容婦人或少女,聞、聽、歡喜、歡迎、冀求,隨取,隨縛貪縛,此是聞交。 「親愛」者,是(一)愛親愛與(二)見親愛之二親愛。 (一)愛親愛者云何?由渴愛者而「此是我物,是我色、聲、香、味、觸敷物、著物、奴婢、奴僕、山羊、羊、鷄、豚、象、牛、馬、牝馬、田園、宅地、金〔銀〕、貨幣、村、町、王市、國土、地方、〔四兵之〕營舍、倉庫」為境界,為限界,為限定,為制限而把取我執為限者——又一切之大地亦由渴愛而我執——乃至為百八渴愛之[10]作用者。此是「愛親愛」。 ᅟᅟ==[10] 作用者(vicaritā)在底本雖有 viparītā,今從 MNd. 49 之同文。== (二)見親愛者云何?有二十事之有身見、有十事之邪見、有十事之邊見,所有如斯類之見、惡見、見執、見難路、見曲邪、見異動、見結、執、執取、住著、取、邪道、邪路、邪性、異學處、邪倒執、違邪執、顛倒執、邪執、對不如實而如實執,乃至為六十二見。此是見親愛。 「已為交者有親愛」者,是緣於顛倒,緣於見、聞之交而有愛親愛與見親愛,生、發生、起、生起、現前。此是「已為交者有親愛」〔之義〕。 「從於親愛此苦生」〔之句中〕,「親愛」者,是愛親愛與見親愛之二親愛……乃至(前方參照)……此是愛親愛……乃至……此是見親愛。「此苦生」者,於此某者由身而行惡行,由語而行惡行,由意而行惡行,殺生物,取不被與,破家之間隙,掠奪,包圍家,待伏於路邊〔而追剝〕,與通他妻,語虛妄。〔人人〕捕此者示於王,「陛下!此者是盜賊、惡漢。對此者陛下請欲行所有刑罰」。王譴責此者。彼緣於譴責而受苦憂。此怖畏、苦憂由何處生耶?是緣於彼之親愛,緣於喜,緣於貪,緣於喜貪而生。王以此為不滿足。王令縛以枷縛、繩縛、鎖縛、籐縛、蔓縛、柵縛、村縛、街縛、市縛、國縛、地方縛,且判決:「汝由此處不可去」。彼緣於縛而受苦憂。此怖畏、苦憂由何處生耶?緣於彼之親愛,緣於喜,緣於喜貪而生起。王以此為不滿足。王由此者沒收百金又千金之彼財。彼緣於失財而亦受苦憂。此怖畏、苦憂由何處生耶?緣於彼之親愛,緣於喜,緣於貪,緣於喜貪而生起。王以此為不滿足。王令此者受種種懲罰。〔即〕以鞭笞,以棒笞,以棍棒笞,斷手,斷足,斷手足,斷耳,斷鼻,斷耳與鼻,破頭蓋而入鐵丸,剝頭皮而磨,向口中而燃燈火,捲曲布而燒全身,捲油布而燒手,剝皮膚而捆倒,剝皮膚而纏身,縛手足而由四方放火,剝取皮、肉、腱、寸斷身、傷壞身而擦入灰汁,突刺鐵串於耳孔而迴轉,拔骨而為如藁蒲團,灌注熱油使狗噉食,生而刺串,以刀斷首。彼由於懲罰而受苦憂。此怖畏、苦憂由何處生耶?緣於彼之親愛,緣於喜,緣於貪,緣於喜貪而生。王是此等四罰之主權者。彼〔罪人〕由於自己之業而身壞死後,生於苦界、惡趣、隨處、地獄。獄卒等向此者行命名為五種縛之懲罰。〔即〕令赤熱鐵棒觸於隻手,赤熱鐵棒觸於次之手,赤熱鐵棒觸於隻足,赤熱鐵棒觸於次之足,赤熱鐵棒觸於胸,彼於其際受激甚之苦痛。而尚未盡彼惡業之間命不終止。此怖畏、苦憂由何處生耶?緣於彼之親愛,緣於喜,緣於貪,緣於喜貪而生起。獄卒等誘行此者而以斧截。獄卒等捕此者足為上頭為下以利斧截。獄卒等令此者軛於車而往返於燃燒之熱地上。獄卒等使此者上下於大炭火之山。獄卒等捕此者足為上頭為下投於燃燒之熱銅釜。彼於其處而被煮沸。彼於其處而受不斷之煮沸,或行於上,或行於下,或行於橫。彼於其際受激甚之苦痛。而彼惡業尚未盡之間命不終止。此之怖畏、苦憂由何處生耶?緣於彼之親愛,緣於喜,緣於貪,緣於喜貪而生起。獄卒等投此者於大地獄。而彼大地獄: [11]有四隅而有四門     被區分而被區劃 圍以鐵柵蔽以鐵     鐵製牀地火燃燒 上下四方百由旬     常時存續普擴展 有窮之而有熱苦     恐怖火焰難接近 有怖畏而有苦痛     將令身毛為豎立 東方之壁火焰聚     業者突擊西方壁 西方之壁火焰聚     業者突擊東方壁 南方之壁火焰聚     業者突擊北方壁 北方之壁火焰聚     業者突擊南方壁 火焰聚由下方起     業者突擊向天井 火焰聚由天井起     業者突擊向牀地 阿鼻地獄揚鐵鍋     上下四側燃赤熱 兇惡罪過諸有情     為極惡業煮不死 身體如同火大聚     灰亦不存滓亦無 [12]〔彼等〕由東向〔西〕走     復由〔西方〕走向〔東〕 復由北方向〔南〕走     再由〔南方〕走向〔北〕 為求出脫欲出離     所至之處皆門閉 [13]苦對彼等不受報     諸多惡業存〔限度〕 彼等緣於彼惡業     不能出離由彼處 ᅟᅟ==[11] 此等諸偈 MNd. 405 參照。最初之二偈在 M. III, 167; 183 = A. I, 149f = Pv. 9 亦出。最初之三偈 J. V, 266; Mahāvastu I, 9;中阿含六四經(大正藏一、五〇四c),增一阿含卷二四(大正藏二、六七五b)參照。== ᅟᅟ==[12] 以下二偈 J. V, 266 參照。== ᅟᅟ==[13] 若(ce)底本雖有 ca,今從 MNd. 405。== 此怖畏、苦憂由何處生耶?緣於彼之親愛,緣於喜,緣於貪,緣於喜貪而生起。又所有地獄之苦,所有畜生界之苦、所有餽鬼界之苦、所有人界之苦由何處生,由何處發生,由何處起,由何處生起,由何處現前耶?緣於親愛,緣於喜,緣於貪,緣於喜貪而有、生成、生、發生、起、生起、現前。此是「從於親愛此苦生」〔之義〕。 「觀察親愛之過患」〔之句中〕,「親愛」者,是愛親愛與見親愛之二親愛……乃至(三二五頁參照)……此是愛親愛……乃至(三二五頁參照)……此是見親愛。 「觀察親愛之過患」者,不斷觀察愛親愛與見親愛之過患,不斷眺、不斷省思、不斷普觀。此是「觀察親愛之過患」〔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者。故彼辟支佛言: 已為交者有親愛     從於親愛此苦生 觀察親愛之過患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三 不斷憐愍友親友     心被繫縛失利益 觀察親睦怖畏事     應可獨行如犀角 (三七) 「不斷憐愍友、親友、心被繫縛失利益」〔之句中〕,「友」者,是(一)在家友與(二)非家友之二友人。 (一)在家之友者云何?於此某者〔對於友〕與難與之物,捨難捨之物,為難為之事,忍難忍之事,對彼打開已之秘密,守彼之秘密,友遭遇災難亦不見捨,為彼而擲身命,〔彼〕零落而亦無輕蔑,此是在家之友。 (二)非家之友者云何?於此有比丘,為友所愛,適友之意,為友所尊重,所崇敬,語溫和而話甚深之語,不勸〔友〕不合理事,令受持增上戒,受持四念處之勤勵修習,四正勤……乃至……受持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之勤勵修習。此是非家之友。 「親友」者,是共愉快而往,愉快而來,愉快而往來,愉快而坐,愉快而臥,愉快而招呼,愉快而談,愉快而會談之人人也。 「不斷憐愍友、親友,心被繫縛失利益」者,是不斷憐愍友人、親友、知己、同輩、朋友,且攝益,亦失自利,亦失他利,亦失俱利,亦失現世之利,亦失來世之利,亦失第一義之利、摧破、徧捨、令消失。此是「不斷憐愍友、親友,心被繫縛失利益」〔之義〕。 「心被繫縛者」是由二行相而心被繫縛。(一)眨下自己,高揚他人而心被繫縛。又(二)高揚自己貶下他人而心被繫縛。 (一)貶下自己高揚他人而心被繫縛者云何?〔向檀越之人人言〕:「卿等是我之大饒益者。我依於卿等而他之人人亦與我又欲作與所思惟得之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依於卿等,為與卿等相識而父母之付與——以前我之姓名消失,我被知作為某氏(貴氏)之被護者,某女(貴女)之被護者」。如斯,成為貶下自己高揚他人而心被繫縛。 (二)高揚自己貶下他人而心被繫縛者云何?向檀越之人人言:「我是卿等之大饒益者。卿等由我而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由我〕而離殺生,離偷盜,離邪欲行,離妄語,離穀酒,果酒〔等〕放逸原因之酒。我向卿等亦總說(聖典),亦徧問(義疏),亦告戒,亦告布薩,亦決心〔教〕新業。然卿等捨我而去,恭敬他之人人,尊重、供養、敬重」。如斯,高揚自己貶下他人而心被繫縛。此是「不斷憐愍友、親友,心被繫縛失利益」〔之義〕。 「觀察親睦怖畏事」〔之句中〕,「怖畏」者,是生之怖畏,老之怖畏,病之怖畏,死之怖畏,王之怖畏,賊之怖畏,火之怖畏,水之怖畏,自責之怖畏,他責之怖畏,刑罰之怖畏,惡趣之怖畏,波浪之怖畏,蛟龍(鮫)之怖畏,旋流之怖畏,鰐魚之怖畏,生活之怖畏,污名之怖畏,於眾中而臆測之怖畏,可怖畏,身硬直、身毛豎立,心之悚懼、駭怖。「親睦」者是愛親睦與見親睦之二親睦……乃至(三九五頁參照)……此是愛親睦……乃至(三九五頁參照)……此是見親睦。「觀察親睦怖畏事」者,是於親睦「觀察」此之怖畏、眺、省思、普觀。此是「觀察親睦怖畏事」〔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不斷憐愍友親友     心被繫縛失利益 觀察親睦怖畏事     應可獨行如犀角 ## 四 對子妻有貪愛者     恰如鬱茂竹縛著 如筍無為附著事     應可獨行如犀角 (三八) 「恰如鬱茂竹縛著」〔之句中〕,竹者,是竹藪。譬如於竹藪,枝網縺結、縫合、縛著、懸、懸著、礙著,如斯。「縛著」(愛著)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隨導、隨知、喜、喜貪、心之染貪、欲求、昏迷、縛著、貪求、徧貪、執著、污泥、能動、幻、能生〔輪迴〕、〔苦〕生因、縫貪、有網、流貪、愛著、線綖、染著、營務、伴侶、願、導有者、貪林、愛林、親睦、愛情、期侍、結縛、望、望求、望欲、色望、聲望、香望、味望、觸望、得望、財望、子望、命望、覓、徧覓、熱望、覓望、覓貪、覓欲、動貪、動轉貪、動欲貪、[14]媚貪、[15]不善欲性、非法貪、不等貪、欲求、欲望、冀求、希望、求望、欲愛、有愛、無有愛、色愛、無色愛、滅愛、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暴流、軛、縛、取障、蓋欲、結縛、隨煩惱、隨眠、纏蔓、種種欲、苦根、苦因緣、苦生、魔罟、魔鈎、魔境、魔住所、魔縛、愛河、愛網、愛羈、愛海、貪欲、貪、不善根也。 ᅟᅟ==[14] 在媚貪(pucchañcikatā)MNd. 8 而為 Mucchañcikatā。== ᅟᅟ==[15] 不善欲性(asādhukamyatā)在 MNd. 8 而為 sādhukamyatā(善欲性)。== 愛著(縛著)者由是何義而為愛著耶?由擴大故為愛著。由廣大故為愛著。由染著故為愛著。由冒險故為愛著。由奪取故為愛著。由欺語故為愛著。由毒根故為愛著。由毒果故為愛著。由毒受用故為愛著。或又彼渴愛而廣大於色、聲、香、味、觸、施主檀家、眾、住居、利得、名聲、賞讚、安樂、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在於過去、未來、現在、於見聞覺識諸法中為擴大擴展。此是「愛著」。此是「恰如鬱茂竹縛著」〔之義〕。 「對子妻有愛著者」〔之句中〕,子者,是自生子,乳母所育之子,領養之子,徒弟子之四種子。妻者,是妻也。貪愛(期待)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此是「對子妻有貪愛者」〔之義〕。 「如筍無為附著事」〔之句中〕,竹者,是竹藪。譬如筍於竹藪,荀不著於他竹、不懸、不卷附、不礙著,〔由他竹〕出離、棄遣、離脫,如斯——是愛著與見著之二著……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愛著……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見著——彼辟支佛捨斷愛著,捨遣見著。由愛著之捨斷故,由見著之捨遣故,彼辟支佛不著於色,不著於聲,不著於香,不著於味,不著於觸,不著於施主檀家、眾、住居、利得、名聲、賞讚、安樂、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過去、未來、現在、不著於應見聞覺識之諸法,不執、不縛、不繫縛、出離、棄遣、離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如筍無為附著事」〔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對子妻有貪愛者     恰如鬱茂竹縛著 如筍無為附著事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五 恰如鹿在林野中     求食行處不被縛 觀察獨存有識者     應可獨行如犀角 (三九) 「恰如鹿在林野中,求食行處不被縛」〔之句中〕,鹿者,是羚羊(伊尼)鹿與沙羅婆鹿之二種鹿。譬如林野之鹿住於林野,安心而行,安心而立,安心而坐,安心而臥。 即如斯說:「[16]諸比丘!譬如有林野之鹿,遊於林野、山林、安心而行,安心而立,安心而坐,安心而臥——彼因何耶?諸比丘!是獵師之眼所不能屈——。如斯諸比丘!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有喜、樂具足初禪而住。諸比丘!此比丘能言:『魔已盲目,魔眼完全亡失,已至波旬不能見』。更又諸比丘!於尋與伺之寂滅故,為內之淨,為心之專一性,無尋無伺,由定生有喜、樂具足第二禪而住。諸比丘!此比丘能言:『魔已盲目,魔眼完全亡失,已至波旬不能見』。更又諸比丘!有比丘,由喜之捨離故,有捨而住,有念有正知而以身受樂——彼諸聖者能說『有捨有念而樂住』——具足第三禪而住。諸比丘!此之比丘能言:『魔盲目,魔眼完全亡失,已至波旬不能見』。更又諸比丘!有比丘,由捨斷樂故,由捨斷苦故,由滅沒喜、憂故,不苦不樂,由捨念之清淨具足第四禪而住。諸比丘!此比丘能言:『魔已盲目,魔眼完全亡失,已至波旬不能見』。更又諸比丘!有比丘,普超越色想,滅沒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虛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汝諸比丘!此之比丘能言:『魔為盲目,魔眼完全亡失,已能至於波旬而不能見』。更又諸比丘!有比丘,普超越空無邊處,『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而住。普超越識無邊處,『何物亦無』具足無所有處而住。普超越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普超越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又以慧見彼諸漏已盡滅。諸比丘!此比丘能言:『魔已盲目,魔眼完全亡失,已至波旬不能見,已度世間之愛著』。彼安心而行,安心而立,安心而坐,安心而臥。彼因何耶?諸比丘!是惡魔之眼不能屈。」此是「恰如鹿在林野中,求食行處不被縛」〔之義〕。 ᅟᅟ==[16] 以下之文由 M. I, 174 之引用。CNd. 255;中阿含二〇四經(大正藏一、七七八b)參照。== 「觀察獨存有識者」〔之句中〕,「有識〔者〕」,是識者、賢者、具慧者、覺慧者、有智者、辨知者、有慧者。「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補特伽羅、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獨存者」,是(一)獨存之法與(二)獨存人人之二獨存。(一)獨存之法者云何?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此是「獨存之法」。(二)獨存之人者云何?具備此所獨存之法者言為獨存之人。 「觀察獨存有識人」者,是有識之人觀察獨存、眺、省思、普觀。此是「觀察獨存有識」〔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恰如鹿在林野中     求食行處不被縛 觀察獨存有識者     應可獨行如犀角 ## 六 朋友之間雖住立     雖步遊行交語話 〔愚者〕不願觀獨存     應可獨行如犀角(四〇) 「朋友之間雖住立,雖步遊行交語話」〔之句中〕,「朋友」者,共愉快而往,愉快而來,愉快而往來,愉快而坐,愉快而臥,愉快而招呼,愉快而談,愉快而會談人人。「朋友之間雖住立,雖步履雖遊行交相語話」者,於朋友之間雖住雖立,步履、遊行,有自利之語話,他利之語話,俱利之語話,現世利之語話,來世利之語話,第一義〔之利〕之語話。此是「朋友之間雖住雖立,雖步履雖遊行交相語話」〔之義〕。 「〔愚者〕不願觀獨存」者,是諸愚者、不善人、外學、外學之弟子不願此事。〔即〕是著[17]黃色之袈裟衣。諸賢者、善人、佛弟子、辟支佛願此事。〔即〕是著[*] \[A2]黃色之袈裟衣事。「獨存」者,是(一)獨存之法與(二)獨存人之二獨存。(一)獨存之法者云何?是〔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此是「獨存之法」。(二)獨存之人者云何?是具備此所獨存之法者言為獨存之人。「不願觀獨存」者,是觀察獨存,眺、省思、不斷普觀。此是「不願觀獨存」。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ᅟᅟ==[17] 黃色之(paṇḍu)在底本及 PTS 本雖有 bhaṇḍa 恐為 paṇḍu 之誤傳。== ᅟᅟ黃色之(paṇḍu)在底本及 PTS 本雖有 bhaṇḍa 恐為 paṇḍu 之誤傳。 ᅟᅟ==[A2]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17]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朋友之間雖住立     雖步遊行交語話 〔愚者〕不願觀獨存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七 朋友之間有戲樂     〔妻〕子之中大愛生 愛別離苦續嫌忌     應可獨行如犀角(四一) 「朋友之間有戲樂」〔之句中〕,「戲」者,是(一)身戲與(二)語戲之二戲。 (一)身戲者云何?〔人人〕以象戲,以馬戲,以車戲,以弓戲,以八條盤碁戲,以十條盤碁戲,以無盤碁戲,以蹴石戲,以拔取戲,以投骰子戲,以棒打戲,以遊筆手戲,以骰子戲,以葉笛戲,以玩具鋤戲,逆立戲,以風車戲,以玩具而戲,以玩具弓戲,以文字判戲,以意志判戲,以模倣殘障者戲。此是「身戲」。 (二)語戲者云何?是口大鼓、[18]口阿藍巴達、口殿第摩迦、口瓦利摩迦、口貝魯拉迦、口達達利迦、舞戲、舞蹈、詩歌、戲言。此是「語戲」。 ᅟᅟ==[18] 以下用片假名而使音譯為樂器名亦不知為如何樂器。== 「樂」者,此是滿悅之語。「於朋友之間」〔之句中〕,「朋友」者,是共愉快而往,愉快而來,愉快而往來,愉快而坐,愉快而臥,愉快而招呼,愉快而談,愉快而會談之人人。「朋友之間有戲樂」者,是朋友之間有戲與樂。此是「朋友之間有戲樂」〔之義〕。 「(妻)子之中大愛生」〔之句中〕,「子」者,是自所生子、為乳母所育子、領養子,徒弟子之四〔種〕子。又「於子之中大愛生」者,於子中有過大之愛。此又是「(妻)子之中大愛生」〔之義〕。 「愛別離苦續嫌忌」〔之句中〕,「愛」者,是(一)愛有情與(二)愛行之二愛。 (一)愛有情者云何?於此彼欲彼等〔有情〕之利、欲益、欲幸福、欲瑜伽所安穩之母父、兄弟、姊妹、親子、親女、友人、同僚、親戚、緣者。此是愛有情。 (二)愛行者云何?是可意色、可意聲、可意香、可意味、可意觸。此是愛行。 「愛別離苦續嫌忌者,是嫌忌愛別離〔之苦〕、續忌、續嫌惡」。此是「愛別離苦續嫌忌」〔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朋友之間有戲樂     〔妻〕子之中大愛生 愛別離苦續嫌忌     應可獨行如犀角 ## 八 四方有情無瞋怒     多少衣食住滿足 堪諸危難不動轉     應可獨行如犀角(四二) 「四方有情無瞋怒」〔之句中〕,四方者,彼辟支佛是以慈俱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同樣於第二〔方〕,同樣於第三〔方〕,同樣於第四方。斯於上於下於橫,於一切處,於含一切〔有情〕世界,自己一切見為廣大、偉大、無量、無怨恨、無瞋惱、徧滿慈俱心而住。「於四方無瞋怒者」,慈之修習故於東方有情一切無厭逆,於西方有情一切無厭逆,於南方有情一切無厭逆,於北方有情一切無厭逆,於東隅有情一切無厭逆,於西隅有情一切無厭逆,於南隅有情一切無厭逆,於北隅有情一切無厭逆,於下方有情一切無厭逆,於上方有情一切無厭逆,於〔四〕方〔四〕維有情一切無厭逆。悲之修習故,喜之修習故,捨之修習故,於東方有情一切無厭逆……乃至……於〔四〕方〔四〕維有情一切無厭逆。此是「四方有情無瞋怒」〔之義〕。 「多少亦滿足」者,(一)彼辟支佛於多少衣服而滿足,於多少衣服而讚說滿足。又為衣服不適當而無陷邪求。不得衣服亦無懼怖,得衣服亦不貪覓,不昏迷,不縛著,觀過患,有出離之慧而受用。又彼多少衣服亦無以滿足高揚自己,亦無貶下他人。其時而巧善,無懶惰、有正知、有所念處者,斯辟支佛言住古之最高聖種者。(二)以多少之食物而滿足,多少之食物而讚說滿足。又為食物不適當而無陷於邪求。不得食物亦無懼怖,得食物亦不貪覓,不昏迷,不縛著,觀過患,有出離之慧而受用。又多少之食物亦無以滿足高揚自己,亦無貶下他人。其時而巧善,無懶惰,有正知,有所念慮者,斯辟支佛言住古之最高聖種者。(三)以多少之臥坐所而滿足,多少之臥坐所而讚說滿足。又為臥坐所之不適當而無陷於邪求。不得臥坐所亦無懼怖,得臥坐所亦不貪覓,不昏迷,不縛著,觀過患,有出離之慧而受用。又多少之臥坐所亦無以滿足高揚自己,亦無貶下他人。其時而巧善,無懶惰,有正知,有所念慮者,斯辟支佛言住古之最高聖種者。(四)以多少之病者資具藥品而滿足,多少之病者資具藥品而讚說滿足。又為病者之資具藥品不適當而無陷於邪求。又得病者之資具藥品亦無懼怖,得病者之資具藥品亦不貪覓,不昏迷,不縛著,觀過患,有出離之慧而受用。又多少之病者之資具藥品亦無以滿足高揚自己,亦無貶下他人。其時而巧善,無懶惰,有正知,有所念慮者,斯辟支佛言住古之最高聖種者。此是「多少衣食住滿足」。 「堪諸危難不動轉」〔之句中〕,危難者,是(一)顯現之危難與(二)隱密危難之二危難。 (一)顯現之危難者云何?是有獅子、虎、豹、熊、鬣狗、狼、野牛、象、蛇、蠍、百足、又盜賊又既遂未遂之兇暴人。〔又〕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頭病、外耳病、口腔病、齒痛、咳、喘息、外鼻病、熱病、老、腹病、氣絕、赤痢、腹痛、虎列[A3]剌、癩、癰、疱瘡、肺病、癲癇、輪癬、疥癬、風癬、抓傷、皸裂、[19]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疸、潰瘍、膽汁等起病、痰等起病、〔膽汁疾風〕集合病、氣候變化所生病、不等姿勢所生病、傷害所生病、業報所生病、寒、暑、飢、渴、大便、小便、虻、蚊、風、炎熱、與爬行類(蛇類)之接觸。此等言為顯現之危難。 ᅟᅟ==[A3] 剌【CB】,刺【南傳】== ᅟᅟ==[19] 出血 lohitapittaṁ 在底本 lohitaṁ pittaṁ 為誤。== (二)隱密之危難者云何?是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欲貪蓋、瞋恚蓋、昏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貪、瞋、癡、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強情、激情、慢、過慢、憍、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此等言為隱密之危難。 「危難」者,由何義而為危難耶?是(一)征服〔善人〕故為危難。(二)至於〔善法之〕減退故為危難。(三)〔不善法〕以其處為依所故為危難。 (一)征服〔善人〕故為危難者云何?彼等危難征其人,征服、勝、蹂躪、奪取、打破。如斯,「征服故為危難」。 (二)至於〔善法之〕滅退故為危難者云何?彼等危難至諸善法之減退、消滅。諸善法者云何?是正行道、隨順之行道、無害敵之行道、隨義之行道、法隨法之行道、諸戒之完成、諸根之守護、對食而知量、向警寤之努力、向念正知、四念處修習之努力、向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正道修習之努力。至於此等諸善法之減退、消滅。如斯,「至於減退故而為危難」。 (三)不善法以其處為依所故為危難者云何?此等之惡不善法生起而自體依止於其處。譬如以洞穴為依所之生物橫臥於洞穴,以水為依所之生物橫臥於水中,以林為依所之生物橫臥於林中,以樹為依所之生物橫臥於樹上,如斯,此等諸不善法生起而自體依止於其處。如斯,「依止於其處故是危難」。 即世尊如斯說:「[20]諸比丘!與門人(煩惱)共,與阿闍梨(煩惱)共之比丘苦而不樂住」。諸比丘!與門人共與阿闍梨共之比丘苦而不樂住者云何?諸比丘!茲有比丘,以眼見色後,〔彼〕憶念思惟生起結縛惡不善法。彼等之惡不善法於彼之內而住,隨住。故彼言與彼門人(內住者)共。彼等惡不善法於彼現行。故〔彼〕與阿闍梨(現行者)言共。更又諸比丘!有比丘,以耳聞聲之後,以鼻嗅香之後,以舌嚐味之後,以身觸所觸之後,以意識法之後,〔於彼〕憶念思惟生起結縛惡不善法。彼等惡不善法住隨住於彼之內,故言〔彼〕與門人(內住者)共。彼等諸不善法現行於彼。故言〔彼〕與阿闍梨(現行者)共。如斯,諸比丘!是與門人共,是與阿闍梨共之比丘苦而不樂住。如斯,「以其處為依所故而為危難」。 ᅟᅟ==[20] 以下之文是 S. IV, 136f;之略引用。雜阿含二三五經(大正藏二、五七a)參照。== 又世尊已為斯說:「[21]諸比丘!此等三之內垢、有內不友、內敵、內殺戮者、內反敵者」。三者云何?諸比丘!貪是內垢、內不友、內敵、內殺戮者、內反敵者。瞋是內垢、內不友、內敵、內殺戮者、內反敵者。癡是內垢、內不友、內敵、內殺戮者、內反敵者。諸比丘!此等是三之內垢、內不友、內敵、內殺戮者、內反敵者。 ᅟᅟ==[21] 以下之文由 It. P, 83f 之引用。== [22]貪者生不利     貪者心動亂 怖畏由內生     人不覺知彼 貪者不知義     貪者不見法 貪而征人故     時有黑闇冥 瞋者生不利     瞋者心動亂 怖畏由內生     人不覺知彼 瞋者不知義     瞋者不見法 忿而征人故     時有黑闇冥 癡者生不利     癡者心動亂 怖畏由內生     人不覺知彼 癡者不知義     癡者不見法 癡而征人故     時有黑闇冥 ᅟᅟ==[22] 以下諸偈亦同上。第四偈與以用原文多少相異。MNd. 15f; 363f; 470 參照。== 如斯亦「以其處為依所故而為危難」。 又世尊如斯說:「[23]大王!於人有三法之生起。〔彼等〕於內生起不利益、苦、不樂住」。三者云何?大王!於人有貪之生起。〔彼〕於內生起不利益、至苦、不樂住。大王!在人有瞋之生起。〔彼〕於內生起不利益、至苦、不樂住。大王!於人有癡之生起。〔彼〕於內生起不利益、至苦、不樂住。大王!於人有此等三法之生起。〔彼〕於內生起不利益、至苦、不樂住。 ᅟᅟ==[23] 以下之文由 S. I, 70 之引用。S. I, 98 參照。== [24]自己之心中     生之貪瞋癡 害人有惡心     自果如〔枯〕竹 ᅟᅟ==[24] 本偈由 S. I, 70; 98 = It. P. 45 之引用。MNd. 16; 364; 471 參照。== 如斯亦「以其處為依所故為危難」。 又世尊如斯說: [25]貪與瞋為〔身體〕因     身毛豎立由此生 不樂與樂〔身〕等起     諸〔不善〕尋〔善〕意 如諸童子〔放〕捨鳥     〔一切諸鳥均〕放棄 ᅟᅟ==[25] 本偈由 Sn. 271 = S. I, 207 之引用。MNd. 16; 364; 471;瑜伽師地論卷一八(大正藏三〇、三七六c)參照。== 如斯亦「以其處為依所故而為危難」。 「堪諸危難」者,是堪於諸危難,超乘、[26]奪去、[27]破碎。「不動轉」者,是彼辟支佛無恐怖、不動轉、不駭怖、不逃走、捨斷怖畏、恐怖,離去身毛豎立而住。此是「堪諸危難不動轉」〔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ᅟᅟ==[26] 奪去(pariyāditā)底本雖有 pītavā,今從 PTS 本。== ᅟᅟ==[27] 碎破(maddita)底本雖有 ghāṭavā,今從 PTS 本。== 四方〔有情〕無瞋怒     多少〔衣食住〕滿足 堪諸危難不動轉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九 一類出家者     攝益之事難 住家在家者     於如此亦然 對他人子〔女〕     無有執心事 應如犀角之     可為獨遊行(四三) 「一類出家者,攝益之事難」,於此一類出家者雖亦與依止〔和尚〕,亦與總說(聖典),亦與徧問(義疏)亦與依服,亦與鉢,亦與銅椀,亦與水瓶,亦與濾水器,亦與剃刀,亦與履物,亦與腰帶,但不聞〔正法〕,不傾耳,不起欲知之心,不聞、不從順,不遵〔他〕語,為違背行為,以顏外向。此是「一類出家者,攝益之事難」〔之義〕。 「住家在家者,亦然」者,於此一類在家者雖亦與象,亦與車,亦與田園,與宅地,與黃金,與金〔銀貨〕,亦與村、街、市、地方、但不聞〔正法〕,不傾耳、不起欲知之心,不聞、不順從、不尊(他)語,為違背行為,以顏外向。此是「住家在家者亦然」〔之義〕。 「對他人子〔女〕,無有執心事」〔之句中〕,他人之子者,是言於此情況除自己之一切者。「對他人子〔女〕無有執心事」者,無有執心,不持關心,無有觀待〔愛著〕。此是「對他人子女,無有執心事」〔之義〕。應如犀角之可為獨遊行。故彼辟支佛言: 一類出家者     攝益之事難 住家在家者     〔於如此〕亦然 對他人子〔女〕     無有執心事 應如犀角之     可為獨遊行 ## 一〇 如晝度樹之落葉     取除鬚髮無俗相 雄者斷世之結縛     應可獨行如犀角(四四) 「取除鬚髮世俗相」〔之句中〕,「世俗之相」者,是髮、鬚、華鬘、薰香、塗料、纓絡、飾物、衣裳、纏物、頭捲布、塗香、按摩、沐浴、洗髮劑、鏡、眼藥、華鬘、塗油、白粉、口紅、腕環、髮飾、杖、棒、劍、傘蓋、有彩色履物、髻、寶珠、扇、長短之白衣等。「取除鬚髮世俗相」,是奪去、投棄、息[28]。此是「取除世俗相」〔之義〕。 ᅟᅟ==[28] 息(paṭippassambhayitvā)底本雖有 paṭīsambhayitvā 恐為誤植。今從 PTS 本。== 「如晝度樹之落葉」,譬如晝度樹之葉離落、已落葉、如斯,彼辟支佛之世俗相成為斷落。此是「如晝度樹之落葉」。 「雄者斷世之結縛」〔之句中〕者,是具精進者故而為雄者。是有能者故而為雄者。是權力者故而為雄者。是有用者故而為雄者。是勇者、英雄、戰士、無怖者、無懼者、無駭者、無敗走者、怖畏恐怖之捨斷者、身毛豎立之離去者故而為雄者。 [29]遠離[30]此世一切惡     越地獄苦精進者 有精進有精勤者     斯人其故言[31]雄者 ᅟᅟ==[29] 本偈由 Sn. 531 之引用。CNd. 187; 201;佛本行集經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c)參照。== ᅟᅟ==[30] 遠離(ārato)在 Sn. 而有 virato。== ᅟᅟ==[31] 雄者(vīro)在 Sn. 而有 dhīro。== 世俗之結縛者,是子、奴婢、奴僕、山羊、羊、鷄、豚、象、牛、馬、田園、宅地、黃金、金〔銀貨〕、村、街、王市、國土、地方、〔四兵之〕營舍、倉庫及所有可染愛之事物。「雄者斷世之結縛」者,是雄者彼辟支佛斷世俗之結縛,正斷、捨、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雄者斷世之結縛」〔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如晝度樹之落葉     取除鬚髮無俗相 雄者斷世之結縛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一一 若聰明友汝等得     善住賢者與共行 打勝一切諸危難     有念愉快應遊行(四五) 「若聰明友汝等得」者,若得聰明、賢、具慧、有覺慧、有智、有辨知、有慧之友,如獲得、如得達、如所有。此是「若聰明友汝等得」〔之義〕。 「善住賢者與共行」〔之句中〕,「與共行」者,是與同行。「善住」者,是由初禪而善住,由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亦善住,慈心解脫亦善住,由悲、喜、捨心解脫亦善住,由空無邊處定亦善住,由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亦善住,由滅盡定亦善住、由果定亦善住。「賢者」者,是賢者、學者、具慧者、覺慧者、有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善住賢者與共行」〔之義〕。 「打勝一切諸危難」〔之句中〕,危難者,是顯之危難與隱密危難之二危難……乃至(三四二頁以下參照)……此言顯現之危難……乃至(三四三頁以下參照)……此言隱密之危難。「打勝一切諸危難」,是打勝、勝、打超、奪去一切之諸危難。此是「打勝一切諸危難」。 「有念愉快應遊行」,彼辟支佛與彼聰明、賢、具慧、有覺慧,有智,有辨知,有慧之友共愉快,意滿、意笑、意笑喜、意雀躍、意喜悅而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可維持。此是「有念愉快應遊行」〔之義〕。「有念」者,彼之辟支佛有念,具備第一之念慧、憶念、隨念於甚久以前所行,於甚久以前所語亦憶、隨念。此是「有念愉快應遊行」〔之義〕。故彼辟支佛言: 若聰明友汝等得     善住賢者與共行 打勝一切諸危難     有念愉快應遊行 ## 一二 若聰明友汝不得     善住賢者與共行 征服國土如王捨     應可獨行如犀角 (四六) 「若聰明友汝不得」,若不得聰明、賢、具慧、有覺慧、有智、有辨知,有慧之友、不獲得、不得達、不為所有。此是「若聰明友汝不得」〔之義〕。 「善住賢者與共行」〔之句中〕,「共行」者,是同行。「善住」者,是由初禪而善住……乃至(前方參照)……由滅盡定而善住,由果定而善住。「賢者」是賢者、學者、具慧者、覺慧者、有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善住賢者與共行」〔之義〕。 「征服國土如王捨」,如戰爭之勝,打破敵,已得意欲之物,〔而以戰利品〕充滿倉庫之灌頂剎帝利王亦將國土、地方、充滿黃金、金銀貨之倉庫,以徧捨〔城〕市而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家非家而出家,成為無一物之狀態而獨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斯辟支佛亦斷一切家居之障礙,斷妻子之障礙,斷親戚、緣者之障礙,斷友人、同僚之障礙,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家非家而出家,成為無一物之狀態而獨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此是「征服國土如王捨」〔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若聰明友汝不得     善住賢者與共行 征服國土如王捨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一三 正使成具友     我等應賞讚 勝〔又〕等之友     等等可親近 如不得彼等     無罪受用者 應如犀角之     可為獨遊行 (四七) 「正使成具友,我等應賞讚」〔之句中〕,「正」者,此是一向之語,無疑之語,不二之語,確實之語,嚴密之語,純粹之語,確立之語。「使成具之友」者,是具備無學之戒蘊,具備無學之定蘊、無學之慧蘊、無學之解脫蘊、無學之解脫智見蘊之所有之朋友。「正使成具友,我等應賞讚」者,是我等賞讚、讚嘆、稱譽、讚說正成具之朋友。此是「正使成具友,我等應賞讚」〔之義〕。 「勝〔又〕等之友,我等可親近」,有由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而殊勝之朋友,有由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而等同之朋友。對此等之勝朋友,又等朋友而可親近、可親近,可近侍,可徧問,應徧問。此是「勝又等之友,我等可親近」〔之義〕。 「如不得彼等,無罪受用者」〔之句中,於受用者〕者,(一)有罪受用者,(二)無罪受用者。 (一)有罪受用者云何?於此某者由於詭詐,由虛談,由現相,由激磨,由以利成利,由木之施與,由竹之施與,由葉之施與,由草之施與,由沐浴〔水〕之施與,由洗粉之施與,由浴土〔肥皂〕之施與,由楊枝之施與,由洗顏水之施與,由諂諛,由荒唐語,由取悅,由背後說,由家相學,由賤劣學,由手足判斷學,由占星學,由通使,由遣使,由使走,由醫業,由[32]普請,由食物之贈答,由施物之贈答,於不如法,於不正當而得、獲、獲得、得達,所有而營生活。此言有罪受用者。 ᅟᅟ==[32] 由普請(navakammena)在底本雖有 dūtakammena,今參照 MNd. 372 改正。== (二)無罪受用者云何?於此某者不由詭詐,不由虛談,不由激磨,不由以利成利,不由木之施與,不由竹之施與,不由葉之施與,不由草之施與,不由沐浴〔水〕之施與,不由洗粉之施與,不由浴土(肥皂)之施與,不由楊枝之施與,不由洗顏水之施與,不由諂諛,不由荒唐語,不由取悅語,不由背後語,不由家相學,不由賤劣學,不由手足判斷學,不由占星學,不由通使,不由遣使,不由使走,不由醫業,不由[33]普請,不由食物之贈答,不由施物之贈答,於如法正當而得、獲、獲得、得達,所有而營生活。此言無罪受用者。 ᅟᅟ==[33] 不由普請。前註參照。== 「如不得彼等,無罪受用者」,如不得彼等,如不獲、如不獲得、如不得達、如非所有。此是「如不得彼等,無罪受用者」〔之義〕。「應如犀角可獨遊行」。故彼辟支佛言: 正使成具友     我等應賞讚 勝〔又〕等之友     等等可親近 如不得彼等     無罪受用者 應如犀角之     可為獨遊行 ## 一四 金工善能細作為     二環懸腕續接觸 見有黃金之光輝     應可獨行如犀角 (四八) 「見有黃金之光輝」〔之句中〕,「見」者,是見、觀、考量、度知、辨知、明暸。黃金者金也。光輝者是徧淨、徧白。此是「見有黃金之光輝」〔之義〕。 「金工善能細作為」〔之句中〕,「金工」者,是金匠工。「金工善能細作為」者,是金工之善能細作、善作、善製造。此是「金工善能細作為」。 「二環懸腕續接觸」〔之句中〕,「腕」者,是手。譬如隻手所懸之[34]二環相打,斯諸有情由渴愛而相打,〔即〕於畜生界而相打,於餓鬼界而相打,於人世界而相打,於天世界而相打,由趣向趣,由生起向生起,由結生向結生,由有向有,由輪迴向輪迴,由輪轉向輪轉相打而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此是「二環懸腕續接觸」〔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ᅟᅟ==[34] 環(dhuvarāni)此字辭書中無。恐為他之某等語之誤者。今假譯為環。== 金工善能細作為     二環懸腕續接觸 見有黃金之光輝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一五 如斯第二者     與我成共同 冗漫之言語     又應有親著 未來斯怖畏     而且為觀察 應如犀角之     可為獨遊行 (四九) 「如斯第二者,與我成共同」〔之句中〕,「第二者」,是(一)以渴愛為第二者(伴侶),又有以(二)人為第二者(伴侶)。 (一)以渴愛為第二者云何?渴愛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如不捨斷此渴愛者,言為「渴愛為第二者」。 [35]使渴愛為第二者     長時〔繼續〕於輪迴 由此狀態他狀態     無有超越輪迴事 ᅟᅟ==[35] 本偈由 Sn. 740 = A, II, 10 = It. P. 9; 109 之引用。MNd. 455; CNd. 291; 320 等參照。== 如斯,是「渴愛為第二者」。 (二)以人為第二者云何?於此某者亦非為自己,亦無〔何等〕理由,掉舉而心不寂靜,亦向一人之居所加入為第二者,亦向二人之居所加入為第三者,亦向三人之居所加入為第四者,於其處而多為綺語。所謂王論、賊論、大臣論、軍論、怖畏論、食物論、飲物論、著物論、華鬘論、親戚論、乘物論、村論、街論、市論、地方論、婦人論、男子論、英雄論、道傍論、井邊論、俗哲學、宇宙發生論、有無論等。如斯,以人為第二者。此是「如斯第二者,與我成共同」〔之義〕。 「冗漫之言語又應有親著」〔之句中〕,「冗漫之言語」者,是三十二之無用論。王論,賊論……乃至(前方參照)……有無論等……親著乃至(前方參照)……有無論等。親「著」者,是愛著與見著之二者……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愛著……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見著。此是「冗漫之言語,又應有親著」〔之義〕。 「未來斯怖畏,而且為觀察」〔之句中〕,「怖畏」者,是生之怖畏,老之怖畏,病之怖畏,死之怖畏,王之怖畏,賊之怖畏,火之怖畏,水之怖畏,自責之怖畏,他責之怖畏,刑罰之怖畏,惡趣之怖畏,波浪之怖畏,蛟龍之怖畏,旋流之怖畏,鰐魚之怖畏,生活之怖畏,污名之怖畏,於眾中而臆怖畏,可怖畏、身硬直、身毛豎立、心之悚懼、駭怖。「未來斯怖畏,而且為觀察」,於未來觀察有斯怖畏、覩、眺、省思、普觀。此是「未來斯怖畏,而且為觀察」〔之義〕。「應如犀角之,可為獨遊行」。故彼辟支佛言: 如斯第二者     與我成共同 冗漫之言語     又應有親著 未來斯怖畏     而且為觀察 應如犀角之     可為獨遊行 ## 一六 種種為甘美     實欲在意樂 由雜多之欲     將令攪亂心 由於五種欲     見有過患事 應如犀角之     可為獨遊行 (五〇) 「種種為甘美,實欲在意樂」〔之句中〕,欲者,概言之,是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頁參照)……此等言為事欲……乃至(二八頁參照)……此等言為煩惱欲。「種種者」,是多種之色、多種之聲、多種之香、多種之味、多種之觸。「甘美者」,是世尊即斯說:「[36]諸比丘!有此等之五種欲。五者云何?好、望、適意、可愛、伴欲,可染著眼所識之色,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好、望、適意、可愛、伴欲,可染著身所識之觸。諸比丘!緣此等之五種欲而生起所樂、喜、此言為欲樂、穢污樂、凡夫樂、非聖樂。對此之樂不可親,不可修習,不可多作,我言〔彼〕可怖畏」。此是「種種為甘美,實欲在意樂」。〔之義〕 ᅟᅟ==[36] 以下之文 M. I, 454;中阿含一九二經(大正藏一七四三a)參照。== 「意樂」〔之句中〕,「意」者,是心意、意所、心臟、淨白(心)、意、意處、意根、識、識蘊、隨順於〔觸等法〕之意識界。 「由雜多之欲,將使攪亂心」者,於多種之色……乃至……由多種之觸而攪亂心,使駭怖、損、毀損。此是「由雜多之欲攪亂心」〔之義〕。 「於由五種欲,見有過患事」,世尊即斯說:「[37]諸比丘!諸欲之過患者云何?諸比丘!於此有善男子,由所有工巧而營生活」。〔即〕以[38]印而或以算,而或以數,或以耕作,或以商[A4]賈,或以牧畜,或以弓術,或以仕官,或以[39]其他之工巧營生活而遭寒冷,遭暑熱,由與虻、蚊、風、炎熱、爬行類(蛇類)之接觸而苦,為飢渴所惱。諸比丘!此是諸欲之過患。〔此〕以欲為因,以欲為因緣,關係於欲,為諸欲(而所起)現世之苦蘊。諸比丘!如斯發奮、努力,有不斷精進於彼之善男子,若彼等之財富如不能得,彼「實我發奮成為徒爾,實我精進已成無益」而愁、疲、悲、捶胸而泣、陷於蒙昧。諸比丘!此亦為諸欲之過患。〔此〕以欲為因,以欲為因緣,關係於欲,為諸欲(而所起)現世之苦蘊。諸比丘!如斯發奮、努力,有不斷精進於彼之善男子,若彼等之財富如得者,彼「如何而我之財產王不奪,劫賊不奪,火不燒,水不流,不愛後繼者不持去」彼為守護彼等之財富而覺受苦憂。如斯有不斷守護保護彼等之財富,王奪,劫賊奪,火燒,水流,不愛後繼者持去。彼「我所有之所有物今已無」而愁……乃至……陷於蒙昧。諸比丘!此是諸欲之過患。〔此〕以欲為因,以欲為因緣,關係於欲,為諸欲〔而所起〕現世之苦蘊。復次諸比丘!以欲為因,以欲為因緣,關係於欲,為諸欲而王與王諍論,剎帝利與剎帝利諍論,婆羅門與婆羅門諍論,居士與居士諍論,母與子諍論,子與母諍論,父與子諍論,子與父諍論,兄弟與兄弟諍論,兄弟與姊妹,姊妹與兄弟諍論,朋友與朋友諍論。彼等於其處陷於鬥爭諍論,相互以手擊,以石塊擊,以杖擊,以刀擊。彼等於其處而至死,〔又〕受等於死之苦。諸比丘!此亦是諸欲之過患。〔此〕以欲為因,以欲為因緣,關係於欲,為諸欲(而所起)現世之苦蘊。復次諸比丘!以欲為因,以欲為因緣,關係於欲,為諸欲而執劍與楯,用弓與箭筒固身,矢亂飛,鎗亂飛,劍不斷閃有中跳入於兩軍密集之戰陣。彼等於其處射矢,射鎗,以劍切首。彼等於其處至於死,(又)受等於死之苦。諸比丘!此亦是諸欲之過患。此以欲為因,以欲為因緣,關係於欲,為諸欲而所起現世之苦蘊。復次諸比丘!以欲為因,以欲為因緣,關係於欲,為諸欲而執劍與楯,用弓與箭筒固身,矢亂飛,鎗亂飛,劍不斷閃中跳入[40]善塗固之保壘。彼等於其處射矢,射鎗,以〔煮沸〕之獸糞降注,以強力,令粉碎,以劍切首。彼等於其處而至於死,又受等於死之苦。諸比丘!此亦是諸欲之過患。(此)以欲為因,以欲為因緣,關係於欲,為諸欲〔而所起〕現世之苦蘊。復次諸比丘!以欲為因,以欲為因緣,關係於欲,為諸欲而破家之隙間,行掠奪,包圍家,待伏於路邊〔而搶掠〕,通他人妻。王捕此者而行種種懲罰。〔即〕以鞭笞,以棒笞,以棍棒笞,斷手,斷足……乃至(二六二頁以下參照)……以劍斷首。彼等於其處而至死,又受等於死之苦。諸比丘!此亦是諸欲之過患。〔此〕以欲為因,以欲為因緣,關係於欲,為諸欲〔而所起〕現世之苦蘊。復次諸比丘!以欲為因,以欲為因緣,關係於欲,為諸欲而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身壞死後,生於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諸比丘!此亦是諸欲之過患。〔此〕以欲為因,以欲為因緣,關係於欲,為諸欲〔而所起之〕世之苦蘊。 ᅟᅟ==[37] 以下之文由 M. I, 85ff 之引用。中阿含九九經(大正藏一、五八五a以下),一〇〇經(五八六b以下),苦陰經(大正藏一、八四七a以下),苦陰因事經(大正藏一、八四九a以下),增一阿含卷一二(大正藏二、六〇五a以下)等參照。== ᅟᅟ==[38] 以印(muddāya)在底本有 muddhāya 為誤。== ᅟᅟ==[A4] 賈【CB】,賣【南傳】== ᅟᅟ==[39] 以其他之工巧(sippaññatarena)在底本雖有 sippāyatanena,今從引用原文。== ᅟᅟ==[40] 善塗、固(addāvalepanā)底本之 addhāvalepanā 為誤植。== 「由於五種欲,見有過患事」,由五種欲見有過患而觀、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由於五種欲,見有過患事」。「應如犀角之,可為獨遊行」。故彼辟支佛言: 種種為甘美     實欲在意樂 由雜多之欲     將令攪亂心 由於〔五〕種欲     見有過患事 應如犀角之     可為獨遊行 ## 一七 此我是為疾     乃為癰與禍 乃為病與箭     又是為怖畏 由於五種欲     見有怖畏事 應如犀角之     可為獨遊行 (五一) 「此我乃為疾,乃為癰與禍,是為病與箭,又是為怖畏」者,世尊即斯說:「[41]諸比丘!怖畏者是此諸欲之同義語。諸比丘!苦者是此諸欲之同義語。諸比丘!病者是此諸欲之同義語。諸比丘!癰者是此諸欲之同義語。諸比丘![42]箭者是此諸欲之同義語。諸比丘!著者是此諸欲之同義語。諸比丘!泥者是此諸欲之同義語。諸比丘!胎者是此諸欲之同義語。諸比丘!然者,而何故怖畏,此是諸欲之同義語。於此之欲貪,染貪於欲貪者為欲貪所結縛,由現世之怖畏不徧脫,由來世之怖畏不徧脫,故怖畏是此諸欲之同義語。又諸比丘!何故而病、癰、[*] \[A5]箭著、泥、胎者此是諸欲之同義語。於此於染貪欲貪者,為欲貪所結縛,由現世之胎不徧脫,由來世之胎不徧脫。故胎者,是此諸欲之同義語。」 ᅟᅟ==[41] 以下之文由略 A. IV, 289f 之引用。A. III, 310f;七處三觀經第二八經(大正藏二、八七九c以下)參照。== ᅟᅟ==[42] 箭(salla)底本雖有 lagga(懸),今從引用原文。== ᅟᅟ箭(salla)底本雖有 lagga(懸),今從引用原文。 ᅟᅟ==[A5] 南傳大藏經此處註標[42]有誤,今予以修訂為[*]。== [43]怖畏苦與病     兩者著與泥 此等言諸欲     凡夫著其處 可意色因〔彼〕     至赴於胎中 諸比丘當知     因為不怠禪 彼超此頗難     如斯度難路 人人迫生老     觀察且顫動 ᅟᅟ==[43] 以下之諸偈由 A. III, 311; IV, 290 之引用。== 此是「此我之疾、癰、禍、病、箭,又怖畏」〔之義〕。 「由於〔五〕種欲,見有怖畏事」者,由於五種欲,見有此怖畏、觀、考量、度知、辨知而明暸。此是「由於五種欲,見有此怖畏」。「應如犀角之,可為獨遊行」。故彼辟支佛言: 此我是為疾     乃為癰與禍 乃為病與箭     又是為怖畏 由於五種欲     見有怖畏事 應如犀角之     可為獨遊行 ## 一八 寒與暑與飢與渴     風炎熱虻爬行類 此等一切堪打勝     應可獨行如犀角 (五二) 「寒與暑與飢與渴」〔之句中〕,「寒」者,是由二行相而有寒。〔即〕(一)由身內界之動搖而有寒,又(二)由外部之氣候而有寒。「暑」者,由二行相而有暑。〔即〕(一)由身內界之動搖而有暑,又(二)由外部之氣候而有暑。飢者,是餓。渴者,是欲求。此是「寒與暑與飢與渴」。 「風、炎熱、虻、爬行類」〔之句中〕,「風」者,是東風、西風、北風、南風、有塵風、[44]無塵風、寒風、熱風、微風、烈風、毘嵐風(颱風)、[45]翼風、金翅鳥風、多羅葉(扇)風、扇風。「炎熱」者,是太陽之熱。「虻」者,成為赤眼蠅。爬行類者,是蛇。此是「風、炎熱、虻、爬行類」。 ᅟᅟ==[44] 無塵風(aparaja-vātā)底本亦缺此語,從底本一三六頁及PTS 本而補入。== ᅟᅟ==[45] 翼風(pakkha-vātā)同上。== 「此等一切堪打勝」者,是〔對此等一切〕打勝、打超、奪去、粉碎。此是「此等一切堪打勝」。「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寒與暑與飢與渴     風炎熱虻爬行類 此等一切堪打勝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一九 肩善發育似蓮華     大象獨臥避難群 儘如所欲住林野     應可獨行如犀角 (五三) 「象以避群」〔之句中〕,象者,是有鼻之象。辟支佛亦是龍象。由何而辟支佛是龍象耶?(一)不行罪惡故是龍象。(二)不行故是龍象。(三)不來故是龍象。 (一)彼辟支佛不行罪惡故是龍象者云何?罪惡者,是有雜染齎再有,有不安,有苦報,齎生老死於未來之惡不善法。 不行罪惡於[46]世間     捨離一切之結縛 解脫染著一切處     斯者其故言龍象 ᅟᅟ==[46] 本偈由 Sn. 522 之引用。MNd. 202; CNd. 98; Mahāvastu III, 397; 佛本行集經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b)等參照。== 如斯,「彼辟支佛不行罪惡故是龍象」。 (二)彼辟支佛不行故是龍象者云何?彼辟支佛不行於欲趣,不行於瞋趣,不行於癡趣,不行於怖畏趣,由貪而不行,由瞋而不行,由癡而不行,由慢而不行,由掉舉而不行,由疑而不行,由隨眠而不行,由違和之諸法而不趣,不受導,不受運,不受將來。如斯,「彼之辟支佛不行故而是龍象」。 (三)辟支佛不來故是龍象者云何?由須陀洹道而捨斷所有煩惱,一切此不再來,不返,不還。由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而捨斷所有煩惱,一切此不再來,不返,不還。如斯,彼辟支佛不來故而是龍象。 象避群者,是譬如彼有鼻象之避群、迴避、辟離、獨於林野深入林中而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辟支佛亦避群、迴避、避離而獨如犀角,可隱住於阿練若(林野)森林之邊鄙,無〔人〕聲,無〔騷〕音,無人人之境況,禪思受用適當之臥坐所,彼獨行、獨立、獨坐、獨臥、獨入於村行乞,獨〔由行乞〕歸,獨密而坐禪,獨為經行,獨遊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此是「象避群」〔之義〕。 「肩善發育大似蓮華」者,譬如彼有鼻象肩善發育,〔高〕有[47]七肘又八肘,辟支佛亦由無學之戒蘊、無學之定蘊、無學之慧蘊、無學之解脫蘊、無學之解脫智見蘊而蘊善發育。譬如彼有鼻象似蓮華,辟支佛亦由七覺支之華,〔即〕念覺支之華,擇法覺支之華,精進覺支之華,喜覺支之華,輕安覺支之華,定覺支之華,捨覺支之華而似蓮華。譬如彼有鼻之象是大勢力、速力、勇氣,辟支佛亦是大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此是「肩善發育似蓮華」〔之義〕。 ᅟᅟ==[47] 肘(ratana)同於 hattha。一肘可當於一尺餘。== 「儘如所欲住林野」,譬如彼有鼻之象儘如所欲住於林野,辟支佛亦儘如所欲而住於林野。〔即〕由初禪而儘如所欲住於林野。由第二、第三、第四禪亦儘如所欲住於林野。由慈心解脫亦儘如所欲住於林野。由悲、喜、捨心解脫亦儘如所欲住於林野。由空無邊處定亦儘如所欲住於林野。由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果定亦儘如所欲住於林野。此是「儘如所欲住林野」〔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之辟支佛言: 肩善發育似蓮華     大象獨臥避難群 儘如所欲住林野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二〇 樂群集者時解脫     無有可至道理事 〔然〕遵日種佛之語     應可獨行如犀角 (五四) 「樂群集者時解脫,無有可至道理事」者,世尊即斯說:「[48]阿難!有比丘,喜群集,樂群集,耽於群集之樂,喜眾,樂眾,喜悅眾,只要耽於眾之樂,『〔彼〕欲得所有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寂止之樂,正覺之樂,容易得,簡單得』無有此道理。然,阿難!彼比丘若遠離眾而獨住,彼比丘能期待此事。〔即〕『〔彼〕欲得所有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寂止之樂,正覺之樂,欲得彼之樂,容易得,簡單得』有此道理。阿難!有比丘,喜群集,樂群集,耽於群集之樂,喜眾,喜悅眾,只要耽於眾之樂,『〔彼〕時心解脫,又可具足非時不動〔心解脫〕而住者』無有此道理。然,阿難!若彼比丘遠離眾而獨住,彼比丘能期待此。〔即〕『〔彼〕時心解脫,又具足可於非時不動〔心解脫〕而住者』有此道理。」此是「樂群集者時解脫,無有可至道理事」〔之義〕。 ᅟᅟ==[48] 以下之文亦由 M. III, 110f 之引用,文句有多少出入。中阿含一九一經(大正藏一、七三八a以下)參照。== 「然遵日種佛之語」〔之句中〕,日者,是太陽。彼〔太陽之〕姓是瞿曇。辟支佛之姓亦是瞿曇。由彼之辟支佛由於姓是太陽之親戚、姓是親戚。故辟支佛是日種。遵日種(佛)之語者,是聞日種之語、語路、說示、示教、教訓、聽、把取、保持、觀察。此是「然遵日種佛之語」。「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樂群集者時解脫     無有可至道理事 然遵日種佛之語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二一 超越戰鬥邪見事     達正決定獲得道 不被導我起〔覺〕智     應可獨行如犀角 (五五) 「超越戰邪見事」〔之句中〕者,「戰見事」者是二十事有身見。〔即〕於無聞之凡夫不見諸聖者,不熟達聖法,不受教導於聖法中,不見諸善人,不熟達善人法,不受教導於善人法中,(一)觀我是色,(二)〔觀〕我是有色,(三)〔觀〕我中有色,(四)〔觀〕色中有我,(五)~(八)受,(九)~(十二)想,(十三)~(十六)行,(十七)觀識是我,(十八)〔觀〕我是有識,(十九)〔觀〕我中有識,(二十)〔觀〕識中有我。所有如斯類之見、惡見、見執、見難所、見曲邪、見異動、見結、執、執取、住著、取、邪道、邪路、邪性、異學處、邪倒執、違邪執、顛倒執、邪執、對於不如實之如實執,乃至為六十二惡見。此是戰見事。「超越」者,是超越戰見事,越度、正越、離越。此是「超越戰邪見事」〔之義〕。 「達正決定獲得道」〔之句中〕,「決定」者,是四〔沙門〕道、八支聖道。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具備四聖道、正達、得達、觸達、作證是「達於決定」。獲得道者,是得道,獲得道,得達道,觸達道。此是「達正決定獲得道」〔之義〕。 「不被他導我起智」者,彼辟支佛起智、生起、生、發生、現前。〔即〕起「一切行是無常」之智、生起、生、發生、現前。「一切行是苦」……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起「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之智、生起、生、發生、現前。此是「我起智」〔之義〕。「不為他導」,彼辟支佛不被他導,由他不能得,不緣於他,不行結縛於他,〔自〕如實知、見、不蒙昧、有正知、有念慮。〔即〕「一切行是無常」……乃至(二八頁以下參照)……「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不被他導,由他不能得,不緣於他,不行結縛於他,自如實知、見、不蒙昧、有正知、有念慮。此是「不被他導我起智」〔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超越戰邪惡見事     達正決定獲得道 不被導我起〔受〕智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二二 動貪詭詐渴欲無     除覆(偽善)惡濁癡 無意樂〔渴愛〕於世間     應可獨行如犀角 (五六) 「動貪、詭詐、渴欲無」〔之句中〕,「動貪」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彼動貪、貪是彼辟支佛所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在辟支佛是不動貪。「無詭詐」者,〔詭詐〕有三詭詐事。〔即〕(一)稱為資具受用之詭詐,(二)稱為威儀之詭詐,(三)稱為周邊語之詭詐。 (一)稱為資具受用之詭詐者云何?於此諸居士為〔布施〕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而招待比丘。彼比丘有惡欲而敗於欲,有欲求,由欲得更多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資具藥品之欲念而〔更〕拒絕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彼斯言:「於沙門高價衣服有何用」?沙門由塚墓或又由塵堆,或又由店前拾集襤褸而作僧伽梨衣方為應著,若此乃相應。於沙門上等之食物有何用?沙門行乞,由團食而營生活,若此乃相應。於沙門上等之臥坐有何用?沙門是樹下住者又或露地住者,若此乃相應。於沙門高價之病者資具藥品有何用?沙門以〔牛之〕腐尿又或阿梨勒果片藥,若此乃相應。為此著粗糙之衣服,攝粗糙之食物,受用粗糙之臥坐所,受用粗糙之病者資具藥品。諸居士如斯思考此彼「此沙門少欲而知足,獨居而不雜〔於眾〕,是勵精進之頭陀行者」,愈益將〔布施〕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而招待。彼如斯言:「由三者之現前而有信善男子生多福」。〔即〕由信之現前而有信善男子生多福。由施物現前而有信善男子生多福。由應施者(聖者)之現前而有信善男子生多福。於汝等有此之信。又此施物之存在。而我是受者。若我不受,汝等將失福。於我此之〔施物〕無用。然為憐愍汝等故我受〔施物〕。由此而多之衣服亦受,多之食物亦受,多之臥坐所亦受,多之病者資具藥品亦受。(而彼時示澀面而似有麻煩之態度)。如斯所有澀面、顰蹙、詭詐、詭瞞、詐欺,此言為「稱資具受用之詭詐」。 (二)稱威儀之詭詐者云何?於此某者有惡欲敗於欲,意欲〔由他之〕尊敬,「若為斯,人人將尊敬我,為裝〔如得阿羅漢果〕而步行,裝而立,裝而坐,裝而臥,願求〔將見得阿羅漢果人〕而步行,願求而立,願求而坐,願求而臥,如入定者而步行,如入定者而立,如入定而坐,如入定者而臥,為欲使他見而為禪定」。如斯所有威儀之假立、建立、澀面、顰蹙、詭詐、詭瞞、詐欺,此言「稱為威儀之詭詐」。 (三)稱周邊語之詭詐者云何?於此某者有惡欲而敗於欲,意欲〔由他之〕尊敬,「若如斯者人人將尊敬我」,依據聖法而言詐。〔即〕語:「著如斯衣服之沙門,此是大有能者」。語:「持如斯鉢、銅椀、水瓶、濾水器、鍵,履履物,著帶,著腰紐之沙門,此是大有能者」。語:「有如斯和尚有如斯沙門此是大有能者」。語:「有如斯同於阿闍梨和尚者(弟子兄弟)、同阿闍梨者(同門)、有友人知己、同輩、朋友之沙門,此是大有能者」。語:「如斯住精舍之沙門此是大有能者」。語:「如斯住於單屋頂家、住於臺觀、住於平屋、住於山窟、住於洞穴、住於小屋、住於重閣、住於樓房、住於圓屋、住於寶庫、住於集會所、住於假屋、住於樹下所之沙門,此是大有能者」。或又有惡染之心而屢屢澀面,為大詭詐,為大多言,由口〔巧言〕而得〔他之〕尊敬者如言:「此沙門(我)如斯寂靜住等至(禪定),為甚深、秘密、微妙、隱蔽、為出世間而與空相應之論」。如斯所有澀面、顰蹙、詭詐、詐欺,此言為「稱為周邊語之詭詐」。 彼辟支佛捨斷此等三詭詐,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故彼辟支佛是無詭詐。 「無渴欲」〔之句中〕,渴欲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此渴欲愛為彼辟支佛所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故彼辟支佛是無渴欲。此是「無動貪、詭詐、渴欲」〔之義〕。 「無覆除去惡濁、癡」〔之句中〕,「覆」者,是所有覆、覆偽、為善、嫉視、嫉視業。「惡濁」者,貪是惡濁,瞋是惡濁,癡是惡濁,忿、恨、覆、惱……乃至(三九頁參照)……一切不善行是惡濁。癡者,是對苦而無智、對苦集而無智、對苦滅而無智、對至苦滅之道而無智、對前際無智、對後際無智、對前後際無智、對此緣性之緣起諸法無智,所有如斯無智、不見、不現觀、[49]不隨覺、不正覺、不通達、不潛入、不沈潛、不正觀、不觀察、不現見業、惡慧、愚、癡、癡蒙、癡昧、無明、無明流、無明軛、無明隨眠、無明纏、無明閂、癡、不善根。彼辟支佛覆、惡濁、癡亦已唾棄、除去、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故彼辟支佛已「無覆、除去惡濁與癡」。 ᅟᅟ==[49] 不隨覺(ananubodho)底本雖有 ananurodho 為誤植,今由底本一〇頁之同文而訂正。== 「無有意樂於一切世間」〔之句中〕,意樂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於一切世間」者,是於一切惡趣世間、一切人世間、一切天世間、一切蘊世間、一切界世間、一切處世間。 「無有意樂於一切世間」,於一切世間而無有意樂,無有渴愛,無有渴欲。此是「無有意樂於一切世間」〔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動貪詭詐渴欲無     除覆〔偽善〕惡濁癡 無意樂〔渴愛〕於世間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二三 住著邪曲不見義     〔十事〕惡友應迴避 依著放逸不可習     應可獨行如犀角 (五七) 「惡友應迴避」〔之句中〕,惡友者,是(一)不布施,(二)不獻供,(三)不祭祀,(四)無善作、惡作諸業之果報,(五)無此世,(六)無他世,(七)無母,(八)無父,(九)無化生有情,(十)無正生活於世間、正行道、且無自通達作證於此世他世而向(世人)宣說之沙門、婆羅門,所具備十事邪見之彼朋友。此是「惡朋友」。惡友應回避者,是須迴避惡朋友、離避、迴避。此是「惡友應迴避」〔之義〕。 「住著邪曲不見義」〔之句中〕,「不見義」者,是不布施、不獻供……乃至(前方參照)……無自通達、作證此世他世〔向世人〕宣說之沙門、婆羅門,所具備十事邪見彼朋友。此是「不見義」。「住著於邪曲」者,住著邪曲之身業,住著邪曲之語業,住著邪曲之意業,住著邪曲之殺生,住著邪曲之偷盜,住著邪曲之邪欲行,住著邪曲之妄語,住著邪曲之兩舌,住著邪曲之惡口,住著邪曲之綺語,住著邪曲之貪欲,住著邪曲之瞋恚,住著邪曲之邪見,住著邪曲之諸行,住著邪曲之五種欲,著、繫著、近著、縛著而信解。此是「住著邪曲不見義」〔之義〕。 「依著、放逸不可習」〔之句中〕,「依著」者,是求諸欲、覓求、徧求、行此、屢屢為此,重此,向於此、傾於此、赴於此、信解此,以此為主者。此是欲依著者。又由渴愛而求諸色所徧求者,由渴愛而所獲得者,由渴愛而所受用諸色者,受用諸聲、香、味、觸、行此,屢屢為此,重此,向於此,傾於此,赴於此,信解此,以此為主者亦是此欲依著者。「放逸」〔之句中〕,放逸者是對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又謂對五種欲心之放縱、放縱之遂行,又對諸善法之修習不作恭敬、不作永續、不作持續、委縮行、將行欲放棄、責任之放棄、不習行、不修習、不多作、不受持、不專念,放逸。即如斯所有放逸、放慢、放慢性。此言為放逸。自依著、放逸不可習者,不可習於依著者,不可向放逸者習〔彼等之行為〕,不可習行、不可常習、不可行、不可共行、不可正持而動作。此是「自依著、放逸不可習」〔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住著邪曲不見義     〔十事〕惡友應迴避 依著放逸不可習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二四 應交持法多聞友     交具偉大應辯友 調伏疑惑了知義     應可獨行如犀角 (五八) 「應交持法多聞友」〔之句中〕,「多聞」者,是多聞而持聞,以積聞。〔即〕說完全圓滿徧淨梵行之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彼諸法,多聞(憶)持斯諸法,以語通曉,以意觀察,以見通達。持「法」者,是持契經、祇夜、記說、偈、自說、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毘陀羅之法者。「應交持法多聞〔友〕,應交多聞而且持法之友,應習、應習作、應常習」。此是「應交持法多聞〔友〕」〔之義〕。 「交具偉大應辯友」〔之句中〕,由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而偉大之友。具應辯者,是(一)對教說而具應辯者、(二)對徧問而具應辯者、(三)對證得而具應辯者之三具應辯者。 (一)對教說而具應辯者云何?於此某者學得佛語,〔即〕契經、祇夜、記說、偈、自說、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毘陀羅,彼依〔其〕教說而〔具應辯者〕應辯。此是對教說之具應辯者。 (二)對徧問而具應辯者云何?於此某者有關義、所知相、原因、處非處、[50]徧問而依彼之其徧問而〔具應辯者〕應辯。此是對徧問之具應辯者。 ᅟᅟ==[50] 徧問。於底本三一一頁同文之註[19]參照。== (三)對證得而具應辯者云何?於此某者證得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四沙門果、四無礙解、六神通、彼若知義、知法、知詞(文法)者應說法,知詞者應詞。對此等〔義、法、詞〕三者,智是應辯無礙解。彼辟支佛具此應辯無礙解,正具、達、正達、成、正成、具備故,辟支佛是「具應辯者」。 亦無有教說,亦不徧問,亦無所證得者,〔具應辯者〕將何以應辯?此是「交具偉大應辯友」〔之義〕。 「調伏疑惑了知義」,了知自義者,是了知他義,了知俱義,了知現世之義,「了知」者是了知來世之義、知通、知、考量、度知、辯知、明暸,調伏疑惑者,是折伏、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調伏疑惑了知義」〔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應交持法多聞友     交具偉大應辯友 調伏疑惑了知義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二五 世間戲樂與欲樂     不莊嚴而不期待 實語者離嚴飾處     應可獨行如犀角 (五九) 「世間戲樂與欲樂」〔之句中〕,「戲」者,是身戲與語戲之二戲……乃至(三三九頁參照)……此是身戲……乃至(三三九頁參照)……此是語戲。「樂」者,此是滿悅之語。「欲樂」者,世尊即如斯說:「[51]諸比丘!有此等五種欲。五者云何?是好,望,適意,可愛,伴欲,可染著眼所識之色、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及〕好,望,適意,可愛,伴欲,可染著身所識之觸。諸比丘!此是五種欲。諸比丘!緣此五種欲而生喜樂。此是欲樂」。「世間」者,是人世間。此是「世間戲樂與欲樂」〔之義〕。 ᅟᅟ==[51] 以下之文由 M. I, 85 之引用。A. III, 411; IV, 458 參照。== 「不莊嚴而不期待」者,以世間之戲、樂與欲樂〔而自〕不莊嚴,不期待〔彼〕而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不莊嚴而不期待」。 「實語者離嚴飾處」〔之句中〕,「嚴飾」者,是二嚴飾。〔即〕(一)在家者之嚴飾,(二)非家者之嚴飾。 (一)在家者之嚴飾者云何?是髮鬚、華鬘、薰香、塗料、瓔珞、飾物、衣服、裝飾、頭巾、塗香、按摩、沐浴、洗髮劑、鏡、眼藥、華鬘塗油、白粉、口紅、腕環、髮飾、杖、棒、傘蓋、有彩色履物、頭巾、扇、長短之白衣等。此是「在家者之嚴飾」。 (二)出家者之嚴飾者云何?是美飾之衣服、美飾之鉢、美食、臥坐所,又此污穢身外部諸資具之美飾、嚴飾、奢侈、貪求、貪求性、浮薄、輕佻。此是「出家者之嚴飾」。 「實語者」,彼辟支佛是實語者、遵真實人、實直人、世人可信賴人〔辟支佛是實語者〕而遠離嚴飾處,離去、捨遣、離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實語者離嚴飾處」〔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世間戲樂與欲樂     不莊嚴而不期待 實語者離嚴飾處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二六 亦子亦妻亦父母     財寶穀物亦親類 各各諸欲亦捨斷     應可獨行如犀角 (六〇) 「亦子亦妻亦父母」〔之句中〕,子者,是自所生子、乳母所育子、領養之子、徒弟子之〔四種〕子。妻者,妻也。父者,所有之男親。母者,是所有之女親。此是「亦子亦妻亦父母」〔之義〕。 「財寶穀物亦親類」〔之句中〕,財寶者,是真珠、寶珠(摩尼)、瑠璃、螺貝(車渠)、寶石、珊瑚、銀、金、赤珠、瑪瑙。穀物者,是言前食與後食。前食者,是米、粳、麥、小麥、稷、荳、稗。後食者,是羹湯〔之蔬菜〕。親類者,是四親類。〔即〕(一)親戚亦是親類。(二)同姓者亦是親類。(三)友人亦是親類。(四)同習藝者亦是親類。此是「財寶穀物亦親類」〔之義〕。 「各各諸欲亦捨斷」〔之句中〕,「諸欲」者,概言之是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頁參照)……此等言事欲……乃至(二七頁參照)……此等言煩惱欲。「諸欲亦捨棄」者,是徧知事欲,捨煩惱欲、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諸欲亦捨斷」。「各各」者,是由須陀洹道所捨斷之諸煩惱,此不再來、不返、不還來。由斯陀含道所捨斷之諸煩惱、由阿那含道所捨斷之諸煩惱、由阿羅漢道所捨斷之諸煩惱,此不再來、不返、不還來。此是「各各諸欲亦捨斷」〔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亦子亦妻亦父母     財寶穀物亦親類 各各諸欲亦捨斷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二七 此〔受無〕縛著     茲之可樂小 〔如此〕快味少     茲有多之苦 知此為[52]癰與     此之覺慧者 應如犀角之     可為獨遊行 ᅟᅟ==[52] 癰(gaṇḍo)在 Sn. 而有 gaḷo(鈎針)。== (六一) 「此縛著,茲之可樂小」〔之句中〕,「縛著」者亦言鈎、食啄、懸著、礙著、此是五種欲之同義語。「茲之可樂小」〔之句中〕,「可樂」者,世尊即如斯說:「[53]諸比丘!有此等五種欲」。五者云何?是喜好、欲望、適意、可愛、伴欲,可染著眼所識之色、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及〕喜好、欲望、適意、可愛、伴欲?可染著身所識之觸。諸比丘!此是五種欲。此樂少。此樂是下賤,此樂是卑賤,此樂是苦。此是「縛著,茲之可樂小」〔之義〕。 ᅟᅟ==[53] 就以下之文而參照前方之註[51]。== 「快味少,茲有多之苦」〔之句中〕,「快味少」者,是「[54]世尊說欲有多苦,有多惱,於茲有多過患。世尊說欲如骨鎖。世尊說欲如藁之炬火。世尊說欲如信用物。世尊說欲如樹果。世尊說欲如屠殺場。世尊說欲如劍㦸。世尊說欲如蛇頭[55],有多苦,有多煩惱。於茲有多過患」。此是「快味少,茲有多苦」〔之義〕。 ᅟᅟ==[54] 以下之文由 M. I, 130 = V. II, 25f = V. IV, 134 之引用。A. III, 97;中阿含二〇〇經(大正藏一、七六三c)參照。== ᅟᅟ==[55] 蛇頭(sappasira)底本之 sapasira 為誤植。== 「知此癰與覺慧者」〔之句中〕,「癰」者亦言鈎、食味、懸著、礙著、此是五種欲之同義語。「與」者,是此句之接續、句之相合、句之圓滿、字之合體、文之接著、句之次第。「知此癰與覺慧者」,「覺慧者」者,是賢者、具慧者、有覺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知〔此〕是癰睡,知是鈎,知是食味,知是懸著,知是礙著,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知此癰與覺慧者」〔之義〕。「應如犀角之,可為獨遊行」。故彼辟支佛言: 此〔受樂〕縛著     茲之可樂小 〔如此〕快味少     茲有多之苦 知此為癰與     此之覺慧者 應如犀角之     可為獨遊行 ## 二八 如水中魚破壞網     捨斷〔十〕結結破裂 如火燃燒不返已     應可獨行如犀角 (六二) 「結破裂」〔之句中〕,「結」者,是欲貪結、瞋恚結、慢結、見結、疑結、戒禁取結、有貪結、嫉結、慳結、無明結之十結。「破裂結」者,是裂十結、破裂、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破裂結」〔之義〕。 「如水中魚破壞網」〔之句中〕,「網」者,絲之網。「水」者,水也。魚(行水中物)是魚。如〔魚〕如斯破網、破壞、裂、割裂、破裂而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於網〕是愛網與見網之二網……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愛網……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見網。彼辟支佛已捨斷愛網,捨遣見網,愛網之捨斷故,見網之捨遣故,彼辟支佛不著色、不著聲、不著香……乃至(一七七頁參照)……不著見聞覺識之諸法,不執、不縛、出離此,棄遣、離脫、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如水中魚破壞網」〔之義〕。 「如火燃燒不返已」,譬如由藁與薪有燃之火,行〔燃〕不返,如斯彼辟支佛,由須陀洹道而所捨斷之煩惱不再來,不返,不歸來,由斯陀含道所捨斷之煩惱,由阿那含道所捨斷之煩惱,由阿羅漢道所捨斷之煩惱不再來、不返、不歸來。此是「如火燃燒不返已」〔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如水中魚破壞網     〔捨斷〕結破裂 如火燃燒不返已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二九 眼向下投無彷徨     護持諸根守〔制〕意 無流漏〔而火〕不燒     應可獨行如犀角(六三) 「眼向下投無彷徨」〔之句中〕,投眼者云何?於此某者動眼,具眼之動貪。〔即〕「可見未見之物,可超越已見之物」,為見色而由庭園向庭園,由花園向花園,由村向村,由街向街,由市向市,由國向國,由地方向地方長途之旅行,耽於無目的地之旅行。如斯是投眼。或又〔行乞入於村落〕家家之間,行於街路,不防護〔眼根〕而行。〔即〕眺象〔兵〕,眺馬〔兵〕,眺車〔兵〕,眺步〔兵〕,眺女,眺男,眺男兒,眺女兒,眺店內,眺家之入口,眺上,眺下,左顧右眄而行。如斯是投眼。或又以眼見色已而取相,取細相。不防此眼根而住者,應為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浸,彼為其防護而不行道,不護眼根,至無眼根之律儀。如斯亦是「投眼」。又譬如有一部應尊敬之沙門、婆羅門。為享信施之食,例如彼等耽住於觀覽舞蹈、歌謠、音樂、曲藝、歌曲、手鈴樂、鐃鈸樂、銅羅樂、奇術、鐵丸戲、竹棒戲、輕業、象鬥、馬鬥、鬥水牛、鬥牡牛、鬥牝牛、鬥牡山羊、鬥牡羊、鬥鷄、鬥鶉、鬥杖、鬥拳、角力、模擬戰、兵列、兵團、閱兵等,如斯亦是投眼。 「眼向下投」者云何?於此有比丘。動眼,無具眼之動貪。〔彼〕「可見未見之物,可超越已見之物」,為見色而由庭園向庭園,由花園向花園,由村向村,由街向街,由市向市,由國向國,由地方向地方,無沈於長途之旅行、無目的地之旅行。如斯是「眼下投」。或又有比丘。〔行乞而入村落〕之家家間,行於街路而防護〔眼根〕而行,不眺象,不眺馬,不眺車,不眺步〔兵〕,不眺女,不眺男,不眺男兒,不眺女兒,不眺店內,不眺家之入口,不眺上,不眺下,不左顧右眄而行。如斯亦是眼下投。或又以眼見色已而無取相,無取細相。不防護此眼根而住者,可為貪憂諸惡不善法所侵故,為防護其眼根而行道,護眼根,至於眼根之律儀。如斯亦是眼下投。又譬如有一部應尊敬之沙門、婆羅門。享信施之食,而彼等譬如無耽住於舞蹈、歌謠、音樂……乃至……閱兵等物之觀覽,如斯不耽於觀覽物而住,如斯離去沈於觀覽物。如斯亦眼下投。 「無彷徨」〔之句中〕,彷徨者云何?於此某者彷徨,具備彷徨性。〔即〕由由庭園向庭園,由花園向花園,由村向村,由街向街,由市向市,由國向國,由地方向地方,耽住於長途之旅行、無目的地之旅行。如斯是彷徨。或又有比丘,於僧伽藍中而具備彷徨性。〔即〕無目的,無理由,掉舉,心不寂滅而由僧房向僧房行,由精舍向精舍行,由片面屋頂家向片面屋頂家行,由臺觀向臺觀行,由平屋向平屋行,由山窟向山窟行,由洞穴向洞穴行,由小屋向小屋行,由重閣向重閣行,由樓房向樓房行,由圓屋向圓屋行,由寶庫向寶庫行,由集會所向集會所行,由假屋向假屋行,由樹下向樹下行。或又諸比丘坐又於行之處而在其處比丘若一人,(自加)為第二人,若二人則成為第三人,若三人則成為第四人,於其處而多綺語。王論、賊論……乃至(三五七頁參照)……有無論等。如斯亦是「彷徨」。 「無彷徨」者,彼辟支佛遠離彷徨,離、離去、出離、棄遣、離脫、離縛,以不限定心而住,喜獨坐,樂獨坐,勤勵於內心之止(奢摩他),不輕視禪,具備觀(毘鉢舍那),常赴空閉處,為靜慮者而樂禪,專注於一境,重最上義。此是「眼下投無彷徨」〔之義〕。 「護諸根」者,彼辟支佛以眼見色已而無取相,無取細相。不防護此之眼根而住者,可為貪憂諸惡善法所侵故,為防護其〔眼根〕而彼行道,護眼根至眼根之律儀。以耳聞聲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嚐味已,以觸所觸已,以意識法已而無取相,無取細相。不防護此〔意根〕而住者,可為貪憂諸惡不善法所侵故,為彼意根之防護而彼行道,護意根,至意根之律儀。此是「護諸根」〔之義〕。「守意」者,是護意、守意。此是「護諸根守意」〔之義〕。 「無流漏而不燒」〔之句中〕,「無流漏」者,即由尊者大目犍連如斯說:「[56]友等!我將示流漏之教說及無流漏之教說。諦聽善作意。我將說之。」「唯諾,友!」彼等諸比丘應諾大目犍連。尊者大目犍連告曰:「友等!有流漏者云何?友等!於此有比丘。以眼見色已可愛之色,〔喜此〕而信解,不可愛之色,〔不喜此〕而恚怒,不現起身念,以劣小心而住,於其處彼生起諸惡不善法,如實不知解無餘所滅彼心解脫、慧解脫。以耳聞聲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嚐味已,以身觸所觸已,以意識法已而可愛之色〔喜此〕而信觸,不可愛之法,〔不喜此〕而恚怒,不現起身念,以劣小心而住,於其處彼生起諸惡不善法,如實不知解無餘滅彼心解脫、慧觸脫。友等!此比丘眼所識之色而有流漏,於耳所識之聲而有流漏……乃至……言為於意所識之法而有流漏。友等!如斯有流漏而住之比丘。若彼由眼近於惡魔,惡魔得機會,惡魔得所緣。若彼由耳……乃至……若彼由意近於惡魔,惡魔得機會,惡魔得所緣。譬如友等!乾燥,無水氣[57]經年葦葺之家,又有藁葺之家。若由東方人持燃藁之炬火近於彼〔家〕,火得機會,火[58]可得所緣。若由西方於彼〔之家〕,若由北方於彼〔之家〕,若由南方於彼〔之家〕,若由[59]下方於彼〔之家〕,若由上方於彼〔之家〕,〔即〕由何處人持燃藁之炬火近之火得機會,火[60]可得所緣。如斯友等!如斯有流漏而住之比丘。由眼若近彼惡魔,惡魔得機會,惡魔得所緣。由耳若彼……乃至……由意若近彼惡魔,惡魔得機會,惡魔得所緣。友等!如斯住之比丘為色所打勝,比丘不打勝於色。比丘為所聲打勝,比丘不打勝於聲。比丘為香所打勝,比丘不打勝於香。比丘為味所打勝,比丘不打勝於味。比丘為觸所打勝,比丘不打勝於觸,比丘為法所打勝,比丘不打勝於法。友等!此比丘言為為色所打勝,為聲所打勝,為香所打勝,為味所打勝,為觸所打勝,為法所打勝。彼由彼等諸煩惱所打勝,有雜染齎再有,有苦患,有苦報,齎未來之老死,不為打勝諸惡不善法。友等!如斯是有流漏。 ᅟᅟ==[56] 以下之文亦由 S. IV, 184-187 之引用,文句有相當之出入。雜阿含一一七六經(大正藏二、三一六b以下)參照。== ᅟᅟ==[57] 經年(terovassikaṁ)在底本亦有 corovassikaṁ,今從引用原文。== ᅟᅟ==[58] 不得(Labhetha)底本亦有 Labhati,今從引用原文。== ᅟᅟ==[59] 由下方(heṭṭhimato)底本亦有 pacchato,今從引用原文。== ᅟᅟ==[60] 不得。前註[58]參照。== 於次友等!無流漏者云何?友等!於此有比丘,以眼見色已,可愛之色〔喜此〕而無信解,不可愛之色亦〔為不喜〕而無恚怒,以無量心而住,如實知解於其處生起彼諸惡不善法,無餘滅彼心解脫、慧解脫。以耳聞聲已……乃至……以意識法已,可愛之法〔亦喜此〕而無信解,不可愛之法〔亦不喜此〕而無恚怒,以無量心而住,如實知解於其處彼生起諸惡不善法,無餘滅彼之心解脫、慧解脫。友等!言此比丘於所識之色而無流漏、於耳所識之聲而無流漏……乃至……於意所識之法而無流漏。友等!如斯有無流漏而住之比丘。由眼若惡魔雖近於彼,惡魔不得機會,惡魔不得所緣。由耳若於彼……乃至……由意若惡魔雖近於彼,惡魔不得機會,惡魔不得所緣。譬如友等!有以厚土堅塗之高樓閣。若由東方人持能燃藁炬火而近於彼家,火亦不得機會,火不[61]得所緣。若由西方於彼〔家〕,若由北方於彼〔家〕,若由南方於彼〔家〕,若由[62]下方於彼〔家〕,若由上方於彼〔家〕,〔即〕由何處人持能燃藁炬火而近,火亦不得機會,火不得[63]所緣。如斯友等!有無流漏而住之比丘。由眼若雖惡魔近於彼,惡魔不得機會,惡魔不得所緣。由耳若於彼……乃至……由意若雖惡魔近於彼,惡魔不得機會,惡魔不得所緣。友等!如斯住言為不色所打勝於比丘,比丘是打勝於色。聲不為打勝於比丘,比丘是打勝於聲……乃至……法不為打勝於比丘,比丘是打勝於法。友等!言此之比丘打勝於色,打勝於聲,打勝於香,打勝於味,打勝於觸,打勝於法。彼不為彼等諸煩惱打勝,打勝有雜染齎再有,有苦患,有苦報齎來世之老死諸惡不善法。友等!『如斯是無流漏』。」 ᅟᅟ==[61] 不可得(na Labhetha)底本亦有 Labhati,今從引用原文。== ᅟᅟ==[62] 由下方。前註[59]參照。== ᅟᅟ==[63] 不可得。註[61]參照。== 「火不燒」者,是於貪火不能燒,於瞋火不能燒,於癡火不能燒。此是「無流漏而火不燒」〔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眼向下投無彷徨     護持諸根守〔制〕意 無流漏而火不燒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三〇 令葉斷除如晝度     取除鬚髮世俗相 著袈裟衣而出家     應可獨行如犀角 (六四) 「取除鬚髮世俗相」〔之句中〕,世俗相者,是鬚髮……乃至(三四九頁參照)……長短之白衣等。「取除世俗相」者,是取除、奪去、息止、此是「取除鬚髮世間相」〔之義〕。 「令葉斷除如晝度樹」,譬如[64]樹葉生茂蔭森晝度樹〔之落葉〕,如斯彼辟支佛〔取除世俗相〕而完全是鉢、衣之保持者。此是「令葉斷除如晝度樹」〔之義〕。 ᅟᅟ==[64] 以下之文,葉之斷除(sañchinnapatto)在 Sn. 文句之解釋,多少不適當。蓋以下文Sn.之句非為 Sañchinnapatto, sañchannapatto 看做(葉之茂蓋)之說明。然今施以插入句而努力為不適合彌縫。== 「著袈裟衣而出家」,彼辟支佛斷一切家居之障礙,斷妻子之障礙,斷親戚之障礙,斷財寶之障礙,剃除鬚髮,纏袈裟衣,由家非家而出家,成為無一物之狀態而獨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持續。此是「著袈裟衣而出家」〔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令葉斷除如晝度     取除鬚髮世俗相 著袈裟衣而出家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三一 不求諸味不動貪     次第乞食不養他 家家心無所結縛     應可獨行如犀角 (六五) 「不貪求諸味不動貪」〔之句中〕,「諸味」者,是根味、幹味、皮味、葉味、花味、果味、酸、甘、苦、辛、鹹、鹼、收斂性、澀、美味、不味、冷熱。於世間有貪求味之沙門、婆羅門。彼等以舌端徧求最高之味而徘徊。彼等得〔酸味〕已而徧求不〔酸味〕,得不酸味已而徧求酸〔味〕。得甘味已而徧求不甘〔味〕,得不甘味已而徧求甘〔味〕。得苦味已而徧求不苦〔味〕,得不苦味已而徧求苦〔味〕。已得辛味而徧求不辛〔味〕,已得不辛味而徧求辛〔味〕。已得鹹味而徧求不鹹〔味〕,已得不鹹味而徧求鹹〔味〕。已得鹼味而徧求不鹼味,已得不鹼味而徧求鹼味。已得收斂性〔味〕而徧求澀味,已得澀味而徧求收斂性味。已得美味而徧求不味,已得不味而徧求美味。已得冷而徧求熱,已得熱而徧求冷。彼等已得各各之味而彼不滿足,徧求他物之他者,對諸味貪、貪求、貪覓、昏昧、縛著、戀、懸著、礙著。彼味愛,彼辟支佛已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令之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彼辟支佛如理而省察,不為戲,不為憍慢,不為裝飾,不為莊嚴,為存續此身體,為維持,為止害,「如斯我無古之苦痛,不令生新之苦痛,又我有存命、無罪與安樂住」,為攝益梵行之限內攝食。譬如於植林之限內燒林,或又譬如於運搬貨物之限內注油於車輛,或又譬如於度過難所(沙漠)之限內攝食子之肉,彼辟支佛如理而省察,不為戲,不為憍慢,不為裝飾,不為莊嚴,為存續此身體,為維持,為止害,「如斯我無舊之苦痛,不令生新之苦痛,又我為有存命、無罪與安樂住」,為於攝益梵行之限內攝食,由欲愛之遠離、離、離去、出離、棄遣、離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不貪求諸味不動貪」〔之義〕。 「不動貪」〔之句中〕,動又「動貪」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此之動、動貪、渴愛為彼辟支佛所捨斷,所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辟支佛是不動貪。此是「不貪求諸味不動貪」〔之義〕。 「次第乞食不養他」〔之句中〕,「不養他」者,彼辟支佛只養自己,不〔養〕他。 不養[65]他有完全智     〔漏盡〕真髓善住立 令為唾棄過惡者     彼言我為婆羅門 ᅟᅟ==[65] 本偈亦由 Ud. P. 4 之引用,字句多少有相異。== 此是不養他〔之義〕。「次第乞食」者,彼辟支佛於晨朝著(內)衣,携鉢、衣,為行乞而入於村又街。〔彼時彼〕護身、護語、護心、令現起念,防護諸根,眼下投,具足威儀,由家向家而行過,乞食而步履。此是「次第乞食不養他」〔之義〕。 「家家心無被結縛」者,是由二行相而心被結縛。〔即〕(一)貶自己高揚他人而心被結縛。又(二)高揚自己貶下他人而心被結縛。 (一)貶下自己高揚他人而心被結縛者云何?言:「卿等是我大饒益者。我依卿等而他之人人亦與我,又製作與獲得所思惟之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依於卿等,為與卿等相識,請父母付我以前之姓名消失,我〔至於〕被知為某氏(貴氏)之所護者,某女(貴女)之所護者。如斯是「貶下自己高揚他人而心被結縛」。 (二)高揚自己貶下他人而心被結縛者云何?言:「我為卿等之大饒益者。卿等由我而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由於我〕而離殺生、離偷盜、離邪欲行、離妄語、離穀酒、果酒〔等〕放逸原因之酒。我向卿等亦告(教)總說〔聖典〕,徧問〔義疏〕,戒,布薩,亦決心新業,然卿等捨去我而恭敬他之人人,尊重、供養、敬重」。如斯是「高揚自己貶下他人而心被結縛」。 「於家家心無被結縛」者,是彼辟支佛由(施主)家之障礙而心不被結縛,由眾之障礙而心不被結縛,由住居之障礙而心不被結縛,由衣服之障礙而心不被結縛,由食物之障礙而心不被結縛,由臥坐所之障礙而心不被結縛,由病者之資具藥品而心不被結縛。此是「於家家心無被結縛」〔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不求諸味不動貪     次第乞食不養他 家家心無被結縛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三一 〔初禪〕捨斷心五蓋     除卻一切隨煩惱 斷貪瞋恚無依止     應可獨行如犀角 (六六) 「〔初禪〕捨斷心五蓋」者,是彼辟支佛捨斷欲蓋貪,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捨瞋恚蓋、昏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能生樂與喜具足初禪而住。此是「初禪捨斷心五蓋」〔之義〕。 「除卻一切隨煩惱」〔之句中〕,貪是心之隨煩惱,瞋是心之隨煩惱,癡是心之隨煩惱,分恨……乃至(四〇頁參照)……一切不善行是心之隨煩惱。「除卻一切隨煩惱」者,是除卻心之一切隨煩惱,除斥、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除卻一切隨煩惱」〔之義〕。 「斷貪瞋恚無依止」〔之句中〕,「無依止」者,是〔依止〕愛依與見依之二依……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愛依……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見依。「貪〔愛〕」者,是愛貪愛與見貪愛之二貪愛……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愛貪愛……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見貪愛。「瞋恚」者,是所有心之瞋害、瞋恨、瞋恚、違逆、怒、激怒、大激怒、瞋、激瞋、心之大激瞋、恚意之激瞋、忿、忿怒、忿怒性、瞋、瞋怒、瞋怒性、恚、恚怒、恚怒性、違背、違逆、憤怒、憤慨、心之不快。「斷貪瞋恚無依止」者,是彼辟支佛斷愛貪愛與見貪愛與瞋恚、斷絕、正斷、捨斷、除去、減除、令之滅無,不依止於眼,不依止於耳……乃至(一七七頁參照)……不依止於可見聞覺識之諸法,不繫著、不近著、不縛著、不信解、出離、棄遣、離脫、離縛、以不限定心而住。此是「斷貪瞋恚無依止」〔之義〕。「應可如犀角獨行遊」。故彼辟支佛言: 〔初禪〕捨斷心五蓋     除卻一切隨煩惱 斷貪瞋恚無依止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三二 豫樂與苦令離去     〔除二三禪〕喜與憂 四禪清淨得捨止     應可獨行如犀角 (六七) 「豫樂與苦令離去,除二三禪喜與憂」,彼辟支佛捨斷樂、捨斷苦,令滅沒喜、憂故,由捨而不苦不樂念之清淨具足第四禪而住。此是「豫樂與苦令離去(除)」〔之義〕。 「四禪清淨得捨止」〔之句中〕,「捨」者,是於第四禪所有捨,放捨、捨置、心平等性、心安息、心之中庸。止(奢摩他)者,是心之止住、住立、均衡、不散亂、不亂意、止、定根、定力、正定。於第四禪捨與止淨、清淨、徧白、無穢、離隨煩惱、柔軟、適業、達住立而不動。「清淨得捨止」者,是於第四禪得獲捨與止。此是「四禪清淨得捨止」〔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豫樂與苦令離去     除〔二三禪〕喜與憂 四禪清淨得捨止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三四 精勤為達第一義     無沈滯心無懈怠 有固努力具勢力     應可獨行如犀角 (六八) 「精勤為達第一義」〔之句中〕,「第一義」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為達第一義」者,為得、獲得、得達、觸達、作證,「精勤」而住。〔即〕捨斷諸不善法,成就諸善法,而對諸善法有力勢,有堅固發動,不放捨重擔(責任)。此是「精勤為達第一義」〔之義〕。 「無沈滯心無懈怠」者,彼辟支佛未起諸惡不善法為不欲生起而精進,勵精進、策勵心、精勤。為捨斷已起之諸惡不善法而精進、勵精進、策勵心、精勤。已起諸善法之持續、不逸失、增大、廣大、修習圓滿而精進、勵精進、策勵心、精勤。如斯是「無沈滯心無懈怠」〔之義〕。或又「雖寧皮與腱與骨乾盡,依堅固之力勢,依堅固之力,依堅固勇猛而[66]不得可能得者我則不令精進停止」,策勵心、精勤。如斯亦是「無沈滯心無懈怠」〔之義〕。策勵心,精勤「無取而由諸漏至我心解脫止,我則不解此結跏趺坐」。如斯亦是「無沈滯心無懈怠」〔之義〕。 ᅟᅟ==[66] 為不得(apāpuṇitvā)底本亦有 pāpuṇitvā,今由 PTS 本及/之同文而改正。== 「[67]愛箭不能拔     我不食不飲 不外出精舍     又不橫脇臥」 ᅟᅟ==[67] 本偈由 Thag. 223 = 313 之引用。MNd. 67 參照。== 是策勵心,精勤。如斯亦是「無沈滯心,無懈怠之行為」〔之義〕。「由諸漏無取,我心未解脫之間我不起此座」,以策勵心、精勤。如斯亦是「無沈滯心,無懈怠之行為」〔之義〕。「無取而由諸漏我心未解之間我不下經行處,不外出精舍,不外出片屋頂家,不外出臺觀,不外出平屋,不外出山窟,不外出洞穴,不外出小屋,不外出重閣,不外出樓房,不外出圓屋,不外出寶庫,不外出集會,不外出假屋,不外出樹下」而策勵心、精勤。如斯亦是「無沈滯心無懈怠」〔之義〕。「於此晨朝時我將取得聖法,正得、證達、觸達、作證」,策勵心、精勤。如斯亦是「無沈滯心無懈怠」〔之義〕。「於此正午時,於日暮時,於食前,於食後,於中夜,於中夜,於後夜,於新月,於滿月,於兩期,於冬期,於夏期,於青年期,於中年期,於老年期,我將取得聖法、正得、證達、觸達、作證」,以策勵心、精勤。如斯亦是「無沈滯心無懈怠之行為」〔之義〕。 「有固努力具勢力」〔之句中〕,有固努力者,彼辟支佛對諸善法已堅固受持。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施物之頒與,戒之受持,布薩之遂行,向母之孝養,向父之孝養,向沙門之供養,向婆羅門之供養,家長之敬重,對其他各各之增上善法已確固受持。此是「有固努力」〔之義〕。「具勢、力」者,是彼辟支佛具勢、力、精進與發勤,正具、達、正達、成、正成、具備。此是「有固努力具勢、力」〔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精勤為達第一義     無沈滯心無懈怠 有固努力具勢力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三五 獨坐與禪無遣事     常於諸法行隨法 思惟諸有之過患     應可獨行如犀角 (六九) 「獨坐與禪無遣事」,彼辟支佛喜獨坐、樂獨坐、勤勵內心之止(奢摩他),不怠禪,不遣禪。〔即〕為未起初禪之生起而行、加行、正行、熱心、專心,為未起第二禪、未起第三禪、未起第四禪之生起而行、加行、正行、熱心、專心。如斯是「無遣禪事」。或又習行已起之初禪、修習、多作。習行已起第二禪、已起第三禪、已起第四禪,修習,多作。如斯「無遣禪事」。此是「獨坐與禪無遣事」〔之義〕。 「常於諸法行隨法」〔之句中〕,法者,是四念處……乃至……八支聖道。隨法者云何?是正行道、隨順之行道、無害敵之行道、隨義之行道、法隨法之行道、諸戒之完成、諸根之守護、對食之知量、向警寤之努力、念正知。此等言隨法。 「常於諸法行隨法」者,是於諸法常時,常恒引續不絕,逐次如水波之生〔不間斷〕,無間而相續、相接、於食前,於食後,於初夜,於中夜,於後夜,於新月,於滿月,於雨季,於冬季,於夏季,於青年期,於中年期,於老年期、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此是「常於諸法行隨法」〔之義〕。 「思惟諸有之過患」者,乃「一切行為無常」以思惟諸有之過患,「一切行是苦」,「一切法無我」……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以思惟諸有之過患。此是「思惟諸有之過患」〔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獨坐與禪無遣事     常於諸法行隨法 思惟諸有之過患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三六 求滅渴愛不放逸     有聞有念非聾啞 決定有勤察悟法     應可獨行如犀角 (七〇) 「求滅渴愛不放逸」〔之句中〕,渴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求滅渴愛不放逸」者,是欲求、冀求、熱望貪之盡滅,瞋之盡滅,癡之盡滅,趣之盡滅,生起之盡滅,結生之盡滅,有之盡滅,輪迴之盡滅。此是「求滅渴望不放逸」〔之義〕。「不放逸」者,彼辟支佛恭敬而作,常而作……乃至(九四頁參照)……是對諸善法不放逸。此是「求滅渴愛不放逸」〔之義〕。 「有聞有念非聾啞」〔之句中〕,非聾啞者,彼辟支佛是賢者、具慧者、覺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非聾啞」〔之義〕。 「有聞」者,彼辟支佛已多聞而持聞、積聞。〔即〕完全成而圓滿所徧知梵行之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彼之諸法,多聞〔憶〕持如斯諸法,以語通曉,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此是「有聞」〔之義〕。「有念者」,是彼辟支佛有念,具備第一念慧、憶念、隨念甚久以前所行之事、甚久以前所語之事。此是「有聞有念非聾啞」〔之義〕。 「決定有勤察悟法」〔之句中〕,法之察悟者是智。即所有慧、知觸……乃至(一八頁參照)……不癡、擇法、正見。「察悟法者」,是彼辟支佛察悟法,知法、考量法、度知法、辨知法、辨別法。〔即〕「一切行是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而察悟法、知法、考量法、度知法、辨知法、辨別法。或又彼辟支佛已蘊之察悟、界之察悟、處之察悟、趣之察悟、生起之察悟、結生之察悟、有之察悟、輪迴之察悟、輪轉之察悟。或又辟支佛在蘊之終邊,在界之終邊,在處之終邊,在趣之終邊,在生起之終邊,在結生之終邊,在有之終邊,在輪迴之終邊,在輪轉之終邊,在最後有,在最後之身體,在最後之持身者,是辟支佛。 [68]此是彼之最後有     此乃最終之身體 〔最後〕生老死輪迴     於彼無有再有事 ᅟᅟ==[68] 本偈亦由 Thag. 202 之引用,文句有多少相異。MNd. 22; 460; CNd. 24; 103 參照。== 此是「察悟法」。 「決定」〔之句中〕,決定者,是四聖道。具備四聖道者是「決定」。〔即〕由聖道而達決定、正達、觸達、作證。此是「決定」〔之義〕。「有勤」〔之句中〕,「勤」者,是精進。即所有心之勤精進、勇勤、發勤、勇猛、努力、力勢、堅固、緊張、發勤、不棄欲、不棄重擔、重擔、堅持、精進、精進根、精進力、正精進。彼辟支佛具此之勤、正具、達、正達、成、正成、具備。故辟佛是「有勤」。此是「決定有勤察悟法」〔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求滅渴愛不放逸     有聞有念非聾啞 決定有勤察悟法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三七 師子諸聲不戰慄     如同諸風不著網 如蓮不塗著於水     應可獨行如犀角 (七一) 「師子諸聲不戰慄」者,是譬如獸王之師子不戰慄於諸聲、不戰駭、不駭怖、不悚懼、不慴、不駭、不恐怖、不動轉、不駭怖、不逃走。辟支佛亦對諸聲不戰慄、不戰駭、不駭怖、不悚懼、不慴、不駭、不恐怖、不動轉、不駭怖、不逃走、捨斷怖畏、恐怖、離去身毛豎立而住。此是「師子諸聲不戰慄」〔之義〕。 「如同諸風不著網」〔之句中〕,風者,是東風、西風、北風、南風、有塵風、寒風、熱風、微風、烈風、黑風(颱風)、毘嵐風、翼風、金翅鳥風、多羅葉〔扇〕風、扇風。「網」者,是絲之網。譬如風不著網、不執、不縛、不結縛,如斯——有愛網與見網之二網……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愛網……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見網——於彼辟支佛,已愛網之捨斷,見網之捨遣。愛網之捨斷故,見網之捨遣故,彼辟支佛不著於色,不著於聲……乃至(一七七頁參照)……不著於可見聞覺識諸法、不執、不縛、不結縛、出離、棄遣、離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如同諸風不著網」〔之義〕。 「如蓮不塗著於水」〔之句中〕,「蓮」者,是蓮華。「水」者,是水也。譬如蓮華不著於水,不著,不染著,如斯——有愛著與見著之二著……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愛著……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見著——於彼辟支佛已愛著之捨斷,見著之捨遣。愛著之捨斷故,見著之捨遣故,彼辟支佛不著於色、不著於聲……乃至(一七七頁參照)……不著於可見聞覺識諸法,不染著、不著、不染著、出離、遣、離脫、離縛〔彼等〕,以不限定心而住。此是「如蓮不塗著於水」〔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師子諸聲不戰慄     如同諸風不著網 如蓮不塗著於水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三八 師子牙強百獸王     克服而行制壓〔他〕 受用邊境臥坐所     應可獨行如犀角 (七三) 「師子牙強百獸王,克服而行制壓」者,是譬如牙齒強,以齒牙為武器百獸王之師子,克服一切之畜生、生物而打勝、打超、奪去、粉碎而行、行作、動作、活動、獲得、持續、維持。此是「師子牙強百獸王,克服而行制壓」〔之義〕。 「受用邊境臥坐所」者,是譬如百獸之王師子深入於林野森林而行、行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如斯辟支佛亦於林野森林之邊鄙無〔人〕聲,無騷音,無人人之境況,隱人而住,於禪思受用適當之臥坐所,彼獨行、獨立、獨坐、獨臥、獨入於村行乞,獨由行乞歸,獨密坐禪,獨為經行,獨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此是「受用邊境臥坐所」〔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師子牙強百獸王     克服而行制壓〔他〕 受用邊境臥坐所     應可獨行如犀角 ## 三九 慈捨悲喜〔四無量〕     時時解脫且習行 無違背諸世間事     應可獨行如犀角 (七三) 「慈、捨、悲、喜時時解脫且習行」者,彼辟支佛以慈俱之心令一方徧滿而住。同樣於第二〔方〕,同樣於第三〔方〕,同樣於第四(方)。如斯於上,於下,於橫,於一切處,於含一切有情之世界,自己一切見為廣大,偉大,無量,無怨恨,無瞋惱令徧滿慈俱心而住。以悲俱之心、以喜俱之心、以捨俱之心令徧一方而住。同樣於第二〔方〕,同樣於第三〔方〕,同於第四〔方〕,如斯於上,於下,於橫,於一切處,含一切〔有情〕之世界,自己一切見為廣大,偉大,無量,無怨恨,無瞋惱而令捨俱之心而住。此是「慈、捨、悲、喜之時時解脫習行」〔之義〕。 「無違背於一切世間」者,已修習慈等故而於東方之有情一切無厭逆,於西方之有情一切無厭逆,於南方之有情一切無厭逆,於北方之有情一切無厭逆,於東隅之有情一切無厭逆,於西隅之有情一切無厭逆,於南隅之有情一切無厭逆,於北隅之有情一切無厭逆,於下方之有情一切無厭逆,於上方之有情一切無厭逆,於〔四〕方〔四〕維之有情一切無厭逆。 「無違背於一切世間」者,無違背於一切有情世間,無違逆,無衝突,無害破。此是「無違背於一切世間」〔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慈捨悲喜〔四無量〕     時時解脫且習行 無違背諸世間事     應可獨行如犀角 ## 四〇 捨斷貪與瞋與癡     裂破〔滅除〕諸之結 生命滅盡不戰慄     應可獨行如犀角 (七四) 「捨斷貪與瞋與癡」〔之句中〕,「貪」者,是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瞋」者,是所有心之瞋害……乃至(三九七頁參照)……是憤怒、憤慨、心之不快。「癡」者,是對於苦無智……乃至(一二頁參照)……是無明閂、不善根。「捨斷貪與瞋與癡」,彼辟支佛捨貪與瞋與癡,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捨斷貪與瞋與癡」〔之義〕。 「裂破滅除諸之結」〔之句中〕,諸之結者,是欲貪結,瞋恚結……乃至(三七六頁參照)……無明結之十結。「裂破〔滅除〕諸之結」,裂破諸結、裂、引裂、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裂破滅除諸之結」〔之義〕。 「生命滅盡不戰慄」,彼辟支佛對生命之終滅亦不戰慄,不戰駭、不駭怖、不悚懶、不慴、不駭、不恐怖、不動轉、不駭怖、不逃走、捨斷怖畏、恐怖,離去身毛豎立。此是「生命滅盡不戰慄」〔之義〕。「應可獨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捨斷貪與瞋與癡     裂破滅除諸之結 生命滅盡不戰慄     應可獨行如犀角 ## 四一 人人為利親交他     無所得友今難得 不淨人人為己慧     應可獨行如犀角 (七五) 「為利親交」,為自利者,是為他利,為俱利,為現世之利,為來世之利,為第一義之利,〔人人〕親於他,親近、交、親交。此是「為利親交」〔之義〕。 「無所得友今難得」〔之句中〕,「友」者有二種之友。〔即〕在家之友與非家之友……乃至(三三〇頁參照)……此是在家之友……乃至(三三〇頁參照)……此是非家之友。「無所得友今難得」者,是無以〔利己〕為因,無以〔利己〕為緣,無所得此等二種友之難得。此是「無所得友今難得」〔之義〕。 「不淨人人為己慧」〔之句中〕,「為己慧」者,為自己,以自己〔之利益〕為因,以自己〔之利益〕為緣,以自己〔之利益〕為理由而親、親近、交、交際、親交、行、正行、近侍、問、徧問。此是「為己慧」〔之義〕。「不淨人人」者,是具備不淨之身業故為不淨人人,具備不淨語業故為不淨人人,具備不淨意業故為不淨人人,具備不淨之殺生,不淨之偷盜,不淨之邪欲行,不淨之妄語,不淨之兩舌,不淨之惡口,不淨之綺語,不淨之貪欲,不淨之瞋恚,不淨之邪見,故為不淨人。具備不淨思故為不淨人人,具備不淨冀求故為不淨人人,具備不淨願故為不淨,劣、賤劣、下劣、卑賤、劣小,為小人人。此是「不淨人人為己慧」〔之義〕。 「應可獨行如犀角」〔之句中〕,「獨」者……乃至(三一九頁以下參照)……「可獨遊行」者,〔有行〕於八行……乃至(三二三頁以下參照)……此是「應可獨行如犀角」〔之義〕。故彼辟支佛言: 〔人人〕為利親交〔他〕     無所得友今難得 不淨人人為己慧     應可獨行如犀角 犀角經之義釋畢 阿耆多帝須彌勤     富那迦與彌多求 度多迦優波私婆     難陀又與醯摩迦 刀提耶劫波兩人     賢者為闍都乾耳 還有跋陀羅浮陀     優陀耶與布沙羅 莫伽羅闍有慧者     及〔已有〕賓祇大仙 此等共為十六人     婆羅門教(彼岸道) 以上義釋彼岸道     乃至犀角經義釋 義釋應知有二種     彼已圓滿所善書 #----------------------------------------------------------------------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第 47 冊 No. 23 小義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