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論 歸命彼世尊     應供正覺者 # 第一品 蘊分別 ## 一 經分別[1] ᅟᅟ==[1] 分別論之「分別」及蘊分別等各品之「分別」之文字為 vibhaṅga,各品中之經分別,對法分別之「分別」為 bhājaniya。== 五蘊[2]者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ᅟᅟ==[2] 依據註釋書,「五」者即數之限定,與五相比較不多不少之意,「蘊」者即聚(rāsi)、德(guṇa)、施設(paṇṇatti)、慣用(ruḷhi)之意思,在本論可見依聚義以為塊、眾、集、聚、區分之義,例如:所謂色蘊者是「以聚為相」、「以區分為相」,為色聚、色區分之意。== ### 〔色蘊〕 此中,如何為色蘊[3]耶?即諸所有[4]色之[5]過去、未來現在,或內、外、麤、細、劣、勝、遠、近,括此於一聚,總說為色蘊。 ᅟᅟ==[3] 依據註釋書以說欲之問為當問法之表示。== ᅟᅟ==[4] 依據註釋書,所謂「諸所有」者是「全部所攝者」,而「色」者是「止容有過」,此二語為攝無過不及色。以下全部依此形式。== ᅟᅟ==[5] 依註釋書,色(rūpa)者是依可壞之義、可壞之相而名之為色,前者即動、礙、壓迫、破壞,後者為寒、熱、陽熱、蛇等之苦難。== 此中,如何為過去色[6]耶?即所有色之過去、已滅、已離、已變易、已沒去,已離沒、生已離、令過去、過去分所攝——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是言過去之色。 ᅟᅟ==[6] 參閱法集論(Dhammasaṅgani)之 Nekkhepakaṇḍa。== 此中,如何為未來之色耶?即所有色之未生、未存在、未等生、未起、未現起、未現、未出生、未等出生、未生起、未等生起、未來、未來分所攝——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是言未來之色。 此中,如何為現在之色耶?即所有之色已生、已存在、已等生、已起、已現起、已現、已出生、已等出生、已生起、已等生起、現在、現在分所攝——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是言現在之色。 此中,如何為內色[7]耶?即所有色,彼彼之有情之內、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是言內色。 ᅟᅟ==[7] 同上,參閱一〇 四四項以下。== 此中,如何為外色耶?即所有色,彼彼之他有情他人之內、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是言外色。 此中,如何為麤色耶?即眼處……乃至……觸處。是言麤色。 此中,如何為細色耶?即女根……乃至[8]摶食。是言細色。 ᅟᅟ==[8] 同上,五九六項、六七六項,自同處譯為「女根、男根、命根、身表、語表、虛空界、色輕性、色軟性、色堪任性、色積集、色寂靜、色老性、色無常性、摶食」。== 此中,如何為劣色耶?即所有之色,彼彼有情之輕、輕蔑、棄、毀、卑、劣、思劣、等思劣、不可愛、不可愛樂、不可意——色、聲、香、味、觸——是言劣色。 此中,如何為勝色耶?即所有之色,彼彼有情之非輕、非輕蔑、非棄、非毀、非卑、勝、思勝、等思勝、可愛、可愛樂、可意——色、聲、香、味、觸——是言勝色。 更亦望於各各之色,可見劣、勝之色。 此中,如何為遠色耶?即女根……乃至……摶食。此外,所有之色不達、不接、遠、不近,是言遠色。 此中,如何為近色耶?即眼處……乃至……觸處。此外,所有之色達、接、不遠、近,是言近色。 更亦望於各各之色,可見遠、近之色。 ### 〔受蘊〕 此中,如何為受蘊耶?即諸所有受之過去,未來、現在,或內、外、麤、細、劣、勝、遠、近,括此於一聚,總說為受蘊。 此中,如何為過去之受耶?即所有受之過去、已滅、已離、已變易、已沒去,已離沒去、生已離、令過去、過去分所攝——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言過去之受。 此中,如何為未來之受耶?即所有受之未生、未存在、未等生、未起、未現起、未現、未出生、未等出生、未生起、未等生起、未來、未來分所攝——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言未來之受。 此中,如何為現在之受耶?即所有受之已生、已存在、已等生、已起、已現起、已現、已出生、已等出生、已生起、已等生起、現在、現在分所攝——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言現在之受。 此中,如何為內受耶?即所有受,彼彼之有情者之內、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言內受。 此中,如何為外受耶?即所有受,彼彼之他有情者他人之內、各自者、己身者、個人者、已取者——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言外受。 此中,如何為麤〔細〕之受耶?即不善之受是麤,善、無記之受是細;善、不善之受是麤,無記之受是細;苦之受是麤,樂與不苦不樂之受是細;樂、苦之受是麤,不苦不樂之受是細;非定中之受是麤,定中之受是細;有漏之受是麤,無漏之受是細。 更亦望於各各之受,可見麤、細之受。 此中,如何為劣〔勝〕受耶?即不善之受是劣,善、無記之受是勝;善、不善之受是劣,無記之受是勝;苦之受是劣,樂與不苦不樂之受是勝;樂、苦之受是劣,不苦不樂之受是勝;非定中之受是劣,定中之受是勝;有漏之受是劣,無漏之受是勝。 更亦望於各各之受,可見劣、勝之受。 此中,如何為遠受耶?即不善之受者比善、無記之受者遠,善、無記之受者比不善之受者遠;善之受者比不善、無記之受者遠,不善、無記之受者比善之受者遠;無記之受者比善、不善之受者遠,善、不善之受者比無記之受者遠;苦之受者比樂、不苦不樂之受者遠,樂、不苦不樂之受者比苦之受者遠;樂之受者比苦、不苦不樂之受者遠,苦、不苦不樂之受者比樂之受者遠;不苦不樂之受者比樂、苦之受者遠,樂、苦之受者比不苦不樂之受者遠;非定中之受者比定中之受者遠,定中之受者比非定中之受者遠;有漏之受者比無漏之受者遠,無漏之受者比有漏之受者遠。是言遠受。 此中,如何為近受耶?即不善之受者近於不善之受,善之受者近於善之受,無記之受者近於無記之受;苦之受者近於苦之受,樂之受者近於樂之受,不苦不樂之受者近於不苦不樂之受;非定中之受者近於非定中之受,定中之受者近於定中之受;有漏之受者近於有漏之受,無漏之受者近於無漏之受。是言近受。 更亦望於各各之受,可見遠與近之受。 ### 〔想蘊〕 此中,如何為想蘊耶?即諸所有想之過去、未來、現在,或內、外、麤、細、劣、勝、遠、近,括此於一聚,總說為想蘊。 此中,如何為過去之想耶?即所有想之過去、已滅、已離、已變易、已沒去、已離沒、生已離、令過去、過去分所攝——眼觸所生之想、耳觸所生之想、鼻觸所生之想、舌觸所生之想、身觸所生之想、意觸所生之想——是為過去之想。 此中,如何為未來之想耶?即所有之想為未生、未存在、未等生、未起、未現起、未現、未出生、未等出生、未生起、未等生起、未來、未來分所攝——眼觸所生之想……乃至……意觸所生之想——是言未來之想。 此中,如何為現在之想耶?即所有之想為已生、已存在、已等生、已起、已現起、已現、已出生、已等出生、已生起、已等生起、現在、現在分所攝——眼觸所生之想……乃至……意觸所生之想——是言現在之想。 此中,如何為內想耶?即所有之想,彼彼之有情之內、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眼觸所生之想……乃至……意觸所生之想——是言內想。 此中,如何為外想耶?即所有之想,彼彼之他有情,他人之內、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眼觸所生之想……乃至……意觸所生之想——是言外想。 此中,如何為麤〔細〕想耶?即瞋觸所生之想者是麤,增語觸所生之想者是細;不善之想者是麤,善、無記之想者是細;善、不善之想者是麤,無記之想者是細;與苦受相應之想者是麤,與樂、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想者是細;與樂、苦之受相應之想者是麤,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是細;非定中之想者是麤,定中之想者是細;有漏之想者是麤,無漏之想者是細。 更亦望於各各之想,可見麤、細之想。 此中,如何為劣〔勝〕想耶?即不善之想者是劣,善、無記之想者是勝;善、不善之想者是劣,無記之想者是勝;與苦受相應之想者是劣,與樂、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者是勝;與樂、苦受相應之想者是劣,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者是勝;非定中之想者是劣,定中之想者是勝;有漏之想者是劣,無漏之想者是勝。 更亦望於各各之想,可見劣、勝之想。 此中,如何為遠想耶?即不善之想者比善、無記之想遠,善、無記之想者比不善之想遠;善之想者比不善、無記之想遠,不善、無記之想者比善之想遠;無記之想者比善、不善之想遠,善、不善之想者比無記之想遠;與苦受相應之想者比與樂、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遠,與樂、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者比與苦受相應之想遠;與樂受相應之想者比與苦、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遠,與苦、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者比與樂受相應之想遠;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者比與樂、苦受相應之想遠,與樂、苦受相應之想者比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遠;非定中之想者比定中之想遠,定中之想者比非定中之想遠;有漏之想者比無漏之想遠;無漏之想者比有漏之想遠。是言遠想。 [A1]此中,如何為近想耶?即不善之想者近於不善之想,善之想者近於善之想,無記之想者近於無記之想;與苦受相應之想者近於與苦受相應之想,與樂受相應之想者近於與樂受相應之想,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者近於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非定中之想者近於非定中之想,定中之想者近於定中之想;有漏之想者近於有漏之想,無漏之想者近於無漏之想;是言近想。 ᅟᅟ==[A1] 此【CB】,比【南傳】== 更亦望於各各之想,可見遠、近之想。 ### 〔行蘊〕 此中,如何為行蘊耶?即諸所有行之過去、未來、現在,或內、外、麤細、劣、勝、遠、近,括此於一聚,總說為行蘊。 此中,如何為過去之行耶?即所有行之過去、已滅、已離、已變易、已沒去、已離沒、生已離、令過去、過去分所攝——眼觸所生之思、耳觸所生之思、鼻觸所生之思、舌觸所生之思、身觸所生之思、意觸所生之思——是言過去之行。 此中,如何為未來之行耶?即所有行之未生、未存在、未等生、未起、未現起、未現、未出生、未等出生、未生起、未等生起、未來、未來分所攝——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觸所生之思——是言未來之行。 此中,如何為現在之行耶?即所有行之已生、已存在,已等生、已起、已現起、已現、已出生,已等出生、已生起、已等生起、現在、現在分所攝——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觸所生之思——是言現在之行。 此中,如何為內行耶?即所有之行,彼彼之有情之內、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觸所生之思——是言內行。 此中,如何為外行耶?即所有之行,彼彼之他有情、他人之內、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觸所生之思——是言外行。 此中,如何為麤〔細〕行耶?即不善之行是麤,善、無記之行是細;善、不善之行是麤,無記之行是細;與苦受相應之行是麤,與樂、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是細;與樂、苦之受相應之行是麤,與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行是細;非定中之行是麤,定中之行是細;有漏之行是麤,無漏之行是細。 更亦望於各各之行,可見麤、細之行。 此中,如何為劣〔勝〕行耶?即不善之行是劣,善、無記之行是勝;善、不善之行是劣,無記之行是勝;與苦受相應之行是劣,與樂、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是勝;與樂、苦受相應之行是劣,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是勝;非定中之行是劣,定中之行是勝;有漏之行是劣,無漏之行是勝。 更亦望於各各之行,可見劣、勝之行。 此中,如何為遠行耶?即不善之行者比善、無記之行遠;善、無記之行者比不善之行遠;善之行者比不善、無記之行遠,不善、無記之行者比善之行遠;無記之行者比善、不善之行遠,善、不善之行者比無記之行遠;與苦受相應之行者比與樂、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遠,與樂、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者比與苦受相應之行遠;與樂受想應之行者比與苦、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遠,與苦、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者比與樂受相應之行遠;與不苦不樂受想應之行者比與樂、苦受相應之行遠,與樂、苦受相應之行者比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遠;非定中之行者比定中之行遠,定中之行者比非定中之行遠;有漏之行者比無漏之行遠,無漏之行者比有漏之行遠;是言遠行。 此中,如何為近行耶?即不善之行者近於不善之行,善之行者近於善之行,無記之行者近於無記之行;與苦受相應之行者近於與苦受相應之行,與樂受相應之行者近於與樂受相應之行,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者近於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非定中之行者近於非定中之行,定中之行者近於定中之行;有漏之行者近於有漏之行,無漏之行者近於無漏之行;是言近行。 更亦望於各各之行,可見遠、近之行。 ### 〔識蘊〕 此中,如何為識蘊耶?即諸所有識之過去、未來、現在,或內、外、麤、細、劣、勝、遠、近,括此於一聚,總說為識蘊。 此中,如何為過去之識耶?即所有識之過去,已滅、已離、已變易、已沒去、已離沒、生已離、令過去、過去分所攝——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言過去之識。 此中,如何為未來之識耶?即所有識之未生、未存在、未等生、未起、未現起、未現、未出生、未等出生、未生起、未等生起、未來、未來分所攝——眼識……乃至……意識——是言未來之識。 此中,如何為現在之識耶?即所有識之已生、已存在、已等生、已起、已現起、已出生、已等出生、已生起、已等生起、現在、現在分所攝——眼識……乃至……意識——是言現在之識。 此中,如何為內識耶?即所有之識,彼彼有情之內,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眼識……乃至……意識——是言內識。 此中,如何為外識耶?即所有之識,彼彼之他有情、他人之內、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眼識……乃至……意識——是言外識。 此中,如何為麤〔細〕識耶?即不善之識是麤,善、無記之識是細;善、不善之識是麤,無記之識是細;與苦受相應之識是麤,與樂、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是細;與樂、苦之受相應之識是麤,與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是細;非定中之識是麤,定中之識是細;有漏之識是麤,無漏之識是細。 更亦望於各各之識,可見麤、細之識。 此中,如何為劣〔勝〕識耶?即不善之識是劣,善、無記之識是勝;善、不善之識是劣,無記之識是勝;與苦受相應之識是劣,與樂、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是勝;與樂、苦之受相應之識是劣,與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是勝;非定中之識是劣,定中之識是勝;有漏之識是劣,無漏之識是勝。 更亦望於各各之識,可見劣、勝之識。 此中,如何為遠識耶?即不善之識者比善、無記之識遠,善、無記之識者比不善之識遠;善之識者比不善、無記之識遠,不善、無記之識者比善之識遠;無記之識者比善、不善之識遠,善、不善之識者比無記之識遠;與苦受相應之識者比與樂、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識遠,與樂、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者比與苦受相應之識遠;與樂受相應之識者比與苦、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遠,與苦、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識者比與樂受相應之識遠;與不苦不樂受相應者比與樂、苦受相應之識遠,與樂、苦之受相應之識者比與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遠;非定中之識者比定中之識遠,定中之識者比非定中之識遠;有漏之識者比無漏之識遠,無漏之識者比有漏之識遠;是言遠識。 此中,如何為近識耶?即不善識者近於不善識,善識者近於善識,無記識者近於無記識;與苦受相應識者近於與苦受相應識,與樂受相應識者近於與樂受相應識,與不苦不樂受相應識者近於與不苦不樂受相應識;非定中識者近於非定中識,定中識者近於定中識;有漏識者近於有漏識,無漏識者近於無漏識;是言近識。 更亦望於各各之識,可見遠、近之識。 ## 二 對法分別 五蘊者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 〔色蘊〕 此中,如何為色蘊耶? 一種色蘊——是一切之色者為非因、無因、因不相應、有緣、有為、應變壞[9]、世間、有漏、順結、順繫、順暴流、順軛、順蓋、已異取、順取、雜染、無記、無所緣、非心所、心不相應、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不有雜染雜染、非有尋有伺、非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非喜俱行、非樂俱行、非捨俱行、非見非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因、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非有學、非無學、小、欲纏、非色纏、非無色纏、所屬、非無所屬、不決定、不出離、已生、六識所識,無常、勝於老死——如是為一種色蘊。 ᅟᅟ==[9] 原本是 rūpaṁ,而法集論、註釋書皆為 rūpiyaṁ,因此譯為應變壞。== 二種色蘊——是為能取之色、非能取之色;已取之色、不已取之色;已取順取之色、不已取順取之色;有見之色、無見之色;有對之色、無對之色;根之色、非根之色;大種之色、非大種之色;表色、非表色;心等起之色、非心等起之色;心俱有之色、非心俱有之色;心隨轉之色、非心隨轉之色;內色、外色;麤色、細色;遠色、近色……乃至[10]……摶食之色、非摶食之色——如是為二種色蘊。 ᅟᅟ==[10] 參閱法集論五八五項。== 三種色蘊——是所有之內色者是能取,所有之外色者是能取、非能取;所有之內色者是已取,所有之外色者是已取、不已取;所有之內色者是已取順取,所有之外色者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乃至[11]……所有之內色者是非摶食,所有之外色者是摶食、非摶食——如是為三種色蘊。 ᅟᅟ==[11] 參閱法集論五八六項。== 四種色蘊——是所有能取之色者是已取、不已取,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已取、不已取;所有能取之色者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所有能取之色者是有對、無對,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有對、無對;所有能取之色者是麤、是細,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麤、是細;所有能取之色者是遠,是近,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遠、是近……乃至……見、聞、覺、知之色——如是為四種色蘊。 五種色蘊——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及所有能取之色[12]——如是為五種色蘊。 ᅟᅟ==[12] 參閱法集論五八八項。== 六種色蘊——是眼所識之色、耳所識之色,鼻所識之色、舌所識之色、身所識之色、意所識之色——如是為六種色蘊。 七種色蘊——是眼所識之色……乃至……意界所識之色、意識界所識之色[13]——如是為七種色蘊。 ᅟᅟ==[13] 參閱法集論五九〇 項。== 八種色蘊——是眼所識之色……乃至……身所識之色有樂觸與苦觸——意界所識之色、意識界所識之色——如是為八種色蘊。 九種色蘊——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根及非根之色——如是為九種色蘊。 十種色蘊——是眼根……乃至……命根及非根色之有對、無對——如是為十種色蘊。 十一種色蘊——是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及無見無對法處所攝之色——如是為十一種色蘊。 是言色蘊。 ### 〔受蘊〕 此中,如何為受蘊耶? (一) 一種受蘊——是觸相應。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四種受蘊——是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 五種受蘊——是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六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如是為六種受蘊。 七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意界觸所生之受、意識界觸所生之受——如是為七種受蘊。 八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有樂與苦——意界觸所生之受、意識界觸所生之受——如是為八種受蘊。 九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意界觸所生之受、意識界觸所生之受——善、不善、無記——如是為九種受蘊。 十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有樂與苦——意界觸所生之受、意識界觸所生之受——善、不善、無記——如是為十種受蘊。 (〔關於受蘊之對法分別者即更反複二十七次,其二十七次各各之中,與(一)出現不同者唯二種與三種之分別而已。一種、四種、五種、六種、七種、八種、九種、十種等八類之分別者皆與(一)相同。故以下唯詳細分別二種分別與三種分別,其他從略。(原本出版者記)〕) (二)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見所斷、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見非修所斷因;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小、大、無量;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劣、中、勝;邪性決定、正性決定、不決定;道所緣、道因、道增上;已生、未生、可生;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內、外、內外;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三) 二種受蘊——是因相應、因不相應;非因有因、非因無因;世間、出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有漏、無漏。漏相應、漏不相應;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順結、不順結;結相應、結不相應;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14]有關順繫、順暴流、順軛、順蓋之部分與順結相同從略)。已異取、不已異取;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異取不相應已異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已取、不已取;順取、不順取;取相應、取不相應;取不相應順取、取不相應不順取;雜染、不雜染;有雜染、不有雜染;染相應、染不相應;染不相應雜染、染不相應不雜染;(有關見所斷、修所斷、見及修所斷因者亦同)。有尋、無尋;有伺、無伺;有喜、無喜;喜俱行、非喜俱行;欲纏、非欲纏;(色纏及無色纏者亦同)。所屬、無所屬;出離、不出離;決定、不決定;有上、無上;有諍、無諍。 ᅟᅟ==[14] 原本 ganthaniyo。(順繫)脫落。==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四) 二種受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受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 以上二根本 (五)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 (六) 二種受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 (七)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 (八) 二種受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受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以上三根本 (九)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 (十) 二種受蘊——是因相應、因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乃至……如是…… (十一) 二種受蘊——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乃至……如是…… (十二) 二種受蘊——是世間、出世間。 三種受蘊——是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 ……乃至……如是…… (十三) 二種受蘊——是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 三種受蘊——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乃至……如是…… (十四) 二種受蘊——是有漏、無漏。 三種受蘊——是見所斷、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 ……乃至……如是…… (十五) 二種受蘊——是漏相應、漏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見非修所斷因。 ……乃至……如是…… (十六) 二種受蘊——是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 三種受蘊——是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 ……乃至……如是…… (十七) 二種受蘊——是順結、不順結。 三種受蘊——是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 ……乃至……如是…… (十八) 二種受蘊——是結相應、結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小、大、無量。 ……乃至……如是…… (十九) 二種受蘊——是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 三種受蘊——是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 ……乃至……如是…… (二十) 二種受蘊——是順繫[*]、不順繫。 ᅟᅟ原本 ganthaniyo。(順繫)脫落。 三種受蘊——是劣、中、勝。 ……乃至……如是…… (廿一) 二種受蘊——是繫相應、繫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邪性決定、正性決定、不決定。 ……乃至……如是…… (廿二) 二種受蘊——是繫不相應順繫、繫不相應不順繫。 三種受蘊——是道所緣、道因、道增上。 ……乃至……如是…… (廿三) 二種受蘊——是順暴流、不順暴流。 三種受蘊——是已生、不已生、可生。 ……乃至……如是…… (廿四) 二種受蘊——是暴流相應、暴流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過去、未來、現在。 ……乃至……如是…… (廿五) 二種受蘊——是暴流不相應順暴流、暴流不相應不順暴流。 三種受蘊——是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 ……乃至……如是…… (廿六) 二種受蘊——是順軛、不順軛。 三種受蘊——是內、外、內外。 ……乃至……如是…… (廿七) 二種受蘊——是軛相應、軛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以上兩種增上 七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如是為七種受蘊。 又他之七種受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如是為七種受蘊。 二十四種受蘊——是以眼觸為緣,受蘊之善、不善、無記;以耳觸為緣,受蘊之……乃至……以鼻觸為緣,受蘊之……乃至……以舌觸為緣,受蘊之……乃至……以身觸為緣,受蘊之……乃至……以意觸為緣,受蘊之善、不善、無記;眼觸所生之受、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如是為二十四種受蘊。 又他之二十四種受蘊——是以眼觸為緣,於受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以耳觸為緣,於受蘊……乃至……以鼻觸為緣,於受蘊……乃至……以舌觸為緣,於受蘊……乃至……以身觸為緣,於受蘊……乃至……以意觸所緣,於受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眼觸所生之受……乃至……意觸所生之受……如是為二十四種受蘊。 三十種受蘊——是以眼觸為緣,於受蘊有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於受蘊……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受蘊有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觸所生之受……乃至……意觸所生之受——如是為三十種受蘊。 多種受蘊——是以眼觸為緣,於受蘊有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受蘊有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觸所生之受……乃至……意觸所生之受——如是為多種受蘊。 又他之多種受蘊者——是以眼觸為緣,於受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受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A2]纏、無所屬;眼觸所生之受……乃至……意觸所生之受——如是為多種受蘊。是言受蘊。 ᅟᅟ==[A2] 纏【CB】,塵【南傳】(cf. N49n0025_p0018a11; N49n0025_p0028a05)== ### 〔想蘊〕 此中,如何為想蘊耶? (一) 一種想蘊——是觸相應。 二種想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想蘊——是善、不善、無記。 四種想蘊——是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 五種想蘊——是樂根相應、苦根相應、喜根相應、憂根相應、捨根相應。 六種想蘊——是眼觸所生之想、耳觸所生之想、鼻觸所生之想、舌觸所生之想、身觸所生之想、意觸所生之想——如是為六種想蘊。 七種想蘊——是眼觸所生之想……乃至……身觸所生之想、意界觸所生之想、意識界觸所生之想——如是為七種想蘊。 八種想蘊——是眼觸所生之想……乃至……身觸所生之想——樂俱行、苦俱行——意界觸所生之想、意識界觸所生之想——如是為八種想蘊。 九種想蘊——是眼觸所生之想……乃至……身觸所生之想、意界觸所生之想、意識界觸所生之想——善、不善、無記——如是為九種想蘊。 十種想蘊——是眼觸所生之想……乃至……身觸所生之想——樂俱行、苦俱行意界觸所生之想、意識界觸所生之想——善、不善、無記。如是為十種想蘊。 (〔同於色蘊之分別,以下唯二種與三種之分別不同而已,其他者同(一)。故唯將異者列出,其他從略。(原本出版者記)〕) (二) 二種想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想蘊——是與樂受相應、與苦受相應、與不苦不樂相應。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乃至……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想蘊。 (三) 二種想蘊——是因相應、因不相應。非因有因、非因無因。世間、出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有漏、無漏。漏相應、漏不相應。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順結……。順繫……。順暴流……。順軛……。順蓋……。已異取、不已異取。已取、不已取。順取、不順取。取相應、取不相應。取不相應順取、取不相應不順取。雜染、不雜染。有雜染、不有雜染。染相應、染不相應。染不相應雜染、染不相應不雜染。見所斷、非見所斷。修所斷……。見所斷因……。修所斷因……。有尋、無尋。有伺、無伺。有喜、無喜。喜俱行、非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欲纏……。色纏……。無色纏……。所屬、無所屬。出離……。決定……。有上、無上。有諍、無諍。 三種想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十種想蘊。 (四) 二種想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想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想蘊。 以上二根本 (五) 二種想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想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六) 二種想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想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七) 二種想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想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 (八) 二種想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想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想蘊。 以上三根本 (九) 二種想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想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十) 二種想蘊——是因相應、因不相應。 三種想蘊——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 ……乃至……如是為…… (十一) 二種想蘊——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 三種想蘊——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乃至……如是為…… (十二) 二種想蘊——是世間、出世間。 三種想蘊——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乃至……如是為…… (十三) 二種想蘊——是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 三種想蘊——是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 ……乃至……如是為…… (十四) 二種想蘊——是有漏、無漏。 三種想蘊——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乃至……如是為…… (十五) 二種想蘊——是漏相應、漏不相應。 三種想蘊——是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 ……乃至……如是為…… (十六) 二種想蘊——是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 三種想蘊——是見所斷、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 ……乃至……如是為…… (十七) 二種想蘊——是順結、不順結。 三種想蘊——是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見非修所斷因。 ……乃至……如是為…… (十八) 二種想蘊——是結相應、結不相應。 三種想蘊——是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 ……乃至……如是為…… (十九) 二種想蘊——是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 三種想蘊——是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 ……乃至……如是為…… (二十) 二種想蘊——是順繫、不順繫。 三種想蘊——是小、大、無量。 ……乃至……如是為…… (廿一) 二種想蘊——是繫相應、繫不相應。 三種想蘊——是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 ……乃至……如是為…… (廿二) 二種想蘊——是繫不相應、繫不相應不順繫。 三種想蘊——是劣、中、勝。 ……乃至……如是為…… (廿三) 二種想蘊——是順暴流、不順暴流。 三種想蘊——是邪性決定、正性決定、不決定。 ……乃至……如是為…… (廿四) 二種想蘊——是暴流相應、暴流不相應。 三種想蘊——是道所緣、道因、道增上。 ……乃至……如是為…… (廿五) 二種想蘊——是暴流不相應順暴流、暴流不相應不順暴流。 三種想蘊——是已生、不已生、可生。 ……乃至……如是為…… (廿六) 二種想蘊——是順軛、不順軛。 三種想蘊——是過去、未來、現在。 ……乃至……如是為…… (廿七) 二種想蘊——是軛相應、軛不相應。 三種想蘊——是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 ……乃至……如是為…… (廿八) 二種想蘊——是軛不相應順軛、軛不相應不順軛。 三種想蘊——即內、行、內外。 ……乃至……如是為…… (廿九) 二種想蘊——是順蓋、不順蓋。 三種想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想蘊。 以上兩種增上 七種想蘊——是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如是為七種想蘊。 又他之七種想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如是為七種想蘊。 二十四種想蘊——是以眼觸為緣,於想蘊有善、不善、無記;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想蘊有善、不善、無記;眼觸所生之想、耳觸所生之想、鼻觸所生之想、舌觸所生之想、身觸所生之想、意觸所生之想——如是為二十四種想蘊。 又其他之二十四種想蘊者——是以眼觸為緣,於想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所緣,於想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眼觸所生之想……乃至……意觸所生之想……如是為二十四種想蘊。 三十種想蘊——是以眼觸為緣,於想蘊有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想蘊有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觸所生之想……乃至……意觸所生之想——如是為三十種想蘊。 多種想蘊——是以眼觸為緣,於想蘊有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想蘊之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觸所生之想……乃至……意觸所生之想——如是為多種想蘊。 又其他之多種想蘊者——是以眼觸為緣,於想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想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觸所生之想……乃至……意觸所生之想——如是為多種想蘊。是言想蘊。 ### 〔行蘊〕 此中,如何為行蘊耶? (一) 一種行蘊——是心相應。 二種行蘊——是因、非因。 三種行蘊——是善、不善、無記。 四種行蘊——是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 五種行蘊——是樂根相應、苦根相應、喜根相應、憂根相應、捨根相應。 六種行蘊——是眼觸所生之思、耳觸所生之思、鼻觸所生之思、舌觸所生之思、身觸所生之思、意觸所生之思——如是為六種行蘊。 七種行蘊——是眼觸所生之思……乃至……身觸所生之思、意界觸所生之思、意識界觸所生之思——如是為七種行蘊。 八種行蘊——是眼觸所生之思……乃至……身觸所生之思中,樂俱行、苦俱行,意界觸所生之思、意識界觸所生之思——如是為八種行蘊。 九種行蘊——是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界觸所生之思、意識界觸所生之思有善、不善、無記——如是為九種行蘊。 十種行蘊——即眼觸所生之思……乃至……身觸所生之思有樂俱行、苦俱行;意界觸所生之思、意識界觸所生之思有善、不善、無記。如是為十種行蘊。 (〔同於色蘊之分別,以下唯二種與三種之分別不同而已,其他者同(一)。故唯將異者列出,其他從略。(原本出版者記)〕) (二) 二種行蘊——即因、非因。 三種行蘊——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應。 ……乃至……如是為十種行蘊。 (三) 二種行蘊——是有因、無因。因相應、因不相應。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非因有因、非因無因。世間、出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漏、非漏。有漏、無漏。漏相應、漏不相應。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以漏為漏相應、以漏相應為非漏。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結、非結。順結、不順結。結相應、結不相應。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繫、非繫。順繫、不順繫。繫相應、繫不相應。以繫為順繫、以順繫為非繫。以繫為繫相應、以繫相應為非繫。繫不相應順繫、繫不相應不順繫。暴流、非暴流。順暴流、不順暴流。暴流相應、暴流不相應,以暴流為順暴流、以順暴流為非暴流。以暴流為暴流相應、以暴流相應為非暴流。暴流不相應順暴流、暴流不相應不順暴流。軛、非軛。順軛、不順軛。軛相應、軛不相應。以軛為順軛、以順軛為非軛。以軛為軛相應、以軛相應為非軛。軛不相應順軛、軛不相應不順軛。蓋、非蓋。順蓋、不順蓋。蓋相應、蓋不相應。以蓋為順蓋、以順蓋為非蓋。以蓋為蓋相應、以蓋相應為非蓋。蓋不相應順蓋、蓋不相應不順蓋。異取、非異取。已異取、不已異取。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異取不相應已異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已取、不已取。取、非取。順取、不順取。取相應、取不相應。以取為順取、以順取為非取。以取為取相應、以取相應為非取。取不相應順取、取不相應不順取。染、非染。雜染、不雜染。有雜染、不有雜染。染相應、染不相應。以染為雜染、以雜染為非染。以染為有雜染、以有雜染為非染。以染為染相應、以染相應為非染。染不相應雜染、染不相應不雜染。見所斷、非見所斷。修所斷、非修所斷。見所斷因、非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修所斷因。有尋、無尋。有伺、無伺。有喜、無喜。喜俱行、非喜俱行。樂俱行、非樂俱行。捨俱行、非捨俱行。欲纏、非欲纏。色纏、非色纏。無色纏、非無色纏。所屬、無所屬。出離、不出離。決定、不決定。有上、無上。有諍、無諍。 三種行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四) 二種行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行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行蘊。 以上二根本 (五) 二種行蘊——是因、非因。 三種行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六) 二種行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行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七) 二種行蘊——是因、非因。 三種行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 (八) 二種行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行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想蘊。 以上三根本 (九) 二種行蘊——是因、非因。 三種行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十) 二種行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行蘊——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 ……乃至……如是為…… (十一) 二種行蘊——是因相應、因不相應。 三種行蘊——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乃至……如是為…… (十二) 二種行蘊——是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 三種行蘊——是已取順取、不己取順取、不己取不順取。 ……乃至……如是為…… (十三) 二種行蘊——是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 三種想蘊——是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 ……乃至……如是為…… (十四) 二種行蘊——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 三種行蘊——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乃至……如是為…… (十五) 二種行蘊——是世間、出世間。 三種行蘊——是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 ……乃至……如是為…… (十六) 二種行蘊——是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 三種行蘊——是見所斷、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 ……乃至……如是為…… (十七) 二種行蘊——是有漏、無漏。 三種行蘊——是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 ……乃至……如是為…… (十八) 二種行蘊——是漏相應、漏不相應。 三種行蘊——是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 ……乃至……如是為…… (十九) 二種行蘊——是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 三種行蘊——是小、大、無量。 ……乃至……如是為…… (二十) 二種行蘊——是以漏為漏相應、以漏相應為非漏[15]。 ᅟᅟ==[15] 原本之 āsavo ceva no ca āsavo 讀為 āsavasampayutto ceva no ca āsavo。== 三種行蘊——是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 ……乃至……如是為…… (廿一) 二種行蘊——是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 三種行蘊——是劣、中、勝。 ……乃至……如是為…… (廿二) 二種行蘊——是結、非結。 三種行蘊——是邪性決定、正性決定、不決定。 ……乃至……如是為…… (廿三) 二種行蘊——是順結、不順結。 三種行蘊——是道所緣、道因、道增上。 ……乃至……如是為…… (廿四) 二種行蘊——是結相應、結不相應。 三種行蘊——是已生、不已生、可生。 ……乃至……如是為…… (廿五) 二種行蘊——是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 三種行蘊——是過去、未來、現在。 ……乃至……如是為…… (廿六) 二種行蘊——是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 三種行蘊——是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 ……乃至……如是為…… (廿七) 二種行蘊——是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 三種行蘊——是內、外、內外。 ……乃至……如是為…… (廿八) 二種行蘊——是繫、非繫。 三種行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行蘊。 以上兩增上 七種行蘊——是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如是為七種行蘊。 又其他之七種行蘊者——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如是為七種行蘊。 二十四種行蘊——是以眼觸為緣,於行蘊有善、不善、無記;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行蘊有善、不善、無記;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觸所生之思——如是為二十四種行蘊。 又其他之二十四種行蘊者——是以眼觸為緣,於行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所緣,於行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觸所生之思——如是為二十四種行蘊。 三十種行蘊——是以眼觸為緣,於行蘊有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行蘊有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觸所生之思——如是為三十種行蘊。 多種行蘊——是以眼觸為緣,於行蘊有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行蘊有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觸所生之思——如是為多種行蘊。 又其他之多種行蘊者——是以眼觸為緣,於行蘊有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乃至……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行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觸所生之思——如是為多種行蘊。是言行蘊。 ### 〔識蘊〕 此中,如何為識蘊耶? (一) 一種識蘊——是觸相應。 二種識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識蘊——是善、不善、無記。 四種識蘊——是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 五種識蘊——是樂根相應、苦根相應、喜根相應、憂根相應、捨根相應。 六種識蘊——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如是為六種識蘊。 七種識蘊——是眼識……乃至……身識、意界意識界——如是為七種識蘊。 八種識蘊——是眼識……乃至……於身識有樂俱行、苦俱行,意界、意識界——如是為八種識蘊。 九種識蘊——是眼識……乃至……於身識、意界、意識界有善、不善、無記——如是為九種識蘊。 十種識蘊——即眼識……乃至……於身識有樂俱行、苦俱行;於意界、意識界有善、不善、無記。如是為十種識蘊。 (〔同於色蘊之分別,以下唯二種與三種之分別不同而已,其他者同(一)。故唯將異者列出,其他從略。(原本出版者記)〕) (二) 二種識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識蘊——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相應。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乃至……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識蘊。 (三) 二種識蘊——是因相應、因不相應。非因有因、非因無因。世間、出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有漏、無漏。漏相應、漏不相應。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順結、不順結。結相應、結不相應。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順繫……順暴流……順軛……。順蓋……。已異取、不已異取。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異取不相應已異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已取、不已取、取相應、取不相應。取不相應順取、取不相應不順取。雜染、不雜染。有雜染、不有雜染。染相應、染不相應。染不相應雜染、染不相應不雜染。見所斷、非見所斷。修所斷……。見所斷因……。修所斷因……。有尋、無尋。有伺……。有喜……。喜俱行,非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欲纏、非欲纏。色纏……。無色纏。所屬、無所屬。出離……。不決定……。有上……。有諍……。 三種識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四) 二種識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識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 以上二根本 (五) 二種識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識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六) 二種識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識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七) 二種識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識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 (八) 二種識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識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 以上三根本 (九) 二種識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識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十) 二種識蘊——是因相應、因不相應。 三種識蘊——即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 ……乃至……如是為…… (十一) 二種識蘊——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 三種識蘊——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乃至……如是為…… (十二) 二種識蘊——是世間、出世間。 三種識蘊——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乃至……如是為…… (如想蘊之兩增上,識之時亦可廣說)。 以上兩增上 七種識蘊——是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如是為七種識蘊。 又其他之七種識蘊者——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如是為七種識蘊。 二十四種識蘊——是以眼觸為緣,於識蘊有善、不善、無記;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識蘊有善、不善、無記;眼識……乃至……意識——如是為二十四種識蘊。 又其他之二十四種識蘊者——是以眼觸為緣,於識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識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眼識……乃至……意識——如是為二十四種識蘊。 三十種識蘊——是以眼觸為緣,於識蘊有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識蘊有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識……乃至……意識——如是為三十種識蘊。 多種識蘊——是以眼觸為緣,於識蘊有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識蘊有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識……乃至……意識——如是為多種識蘊。 又其他之多種識蘊者——是以眼觸為緣,於識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識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識……乃至……意識——如是為多種識蘊。 是言識蘊。 ## 三 問分 所謂五蘊者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蘊者幾何善?幾何不善?幾何無記?幾何樂受相應?……乃至……幾何有諍?幾何無諍? 色蘊者是無記,四蘊者即善、不善、無記。二蘊者是不可言樂受相應或苦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三蘊者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色蘊者是非異熟非異熟法法,四蘊者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色蘊者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四蘊者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色蘊者是不有雜染雜染,四蘊者是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色蘊者是無尋無伺,三蘊者即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行蘊者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不可言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色蘊者是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捨俱行,受蘊者是喜俱行而非樂俱行非捨俱行,不可言喜俱行,三蘊者是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捨俱行。色蘊者是非見非修所斷,四蘊者即見所斷、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色蘊者是非見非修所斷因,四蘊者即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見非修所斷因。色蘊者是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四蘊者是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色蘊者是非有學非無學,四蘊者即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色蘊者是小,四蘊者是小、大、無量。色蘊者是無所緣,四蘊者即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不可言小所緣或大所緣或無量所緣。色蘊者是中,四蘊者是劣、中、勝。色蘊者是不決定,四蘊者是邪性決定、正性決定、不決定。色蘊者是無所緣,四蘊者是道所緣、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所緣或道因或道增上。〔五蘊者〕即已生、不已生、可生。過去、未來、現在。色蘊者是無所緣,四蘊者是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不可言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內、外、內外。色蘊者是無所緣,四蘊者即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不可言內所緣或外所緣或內外所緣。四蘊者是無見無對,色蘊者是有見有對、無見有對、無見無對。 四蘊者是非因,行蘊者是因、非因。色蘊者是無因,四蘊者是有因、無因。色蘊者是因不相應,四蘊者是因相應、因不相應。色蘊者是不可言以因為有因或以有因為非因,三蘊者是不可言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不可言以有因為非因。行蘊者是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為有因或以有因為非因。色蘊者是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或以因相應為非因,三蘊者是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相應為非因,行蘊者是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或以因相應為非因。色蘊者是非因、無因,三蘊者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行蘊者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無因。 〔五蘊〕者是有緣、有為。四蘊者是無見,色蘊者是有見、無見。四蘊者是無對,色蘊者是有對、無對。色蘊者是色,四蘊者是無色。色蘊者是世間,四蘊者是世間、非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 四蘊者是非漏,行蘊者是漏、非漏。色蘊者是有漏,四蘊者是有漏、無漏。色蘊者是漏不相應,四蘊者是漏相應、漏不相應。色蘊者是不可言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三蘊者是不可言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有漏為非漏;行蘊者是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有漏或以有漏為非漏。色蘊者是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三蘊者是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以漏相應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相應為非漏;行蘊者是以漏為漏相應、以漏相應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色蘊者是漏不相應有漏,四蘊者是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不可言漏不相應有漏或漏不相應無漏。 四蘊者是非結,行蘊者是結、非結。色蘊者是順結,四蘊者是順結、不順結。色蘊者是結不相應,四蘊者是結相應、結不相應。色蘊者是不可言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三蘊者是不可言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不可言以順結為非結;行蘊者是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不可言以結為順結或以順結為非結。色蘊者是以結為結相應,不可言以結相應為非結;三蘊者即不可言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不可言以結相應為非結;行蘊者是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不可言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色蘊者是結不相應順結,四蘊者是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不可言結不相應順結或結不相應不順結。 四蘊者是非繫,行蘊者是繫、非繫。色蘊者是順繫,四蘊者是順繫、不順繫。色蘊者是繫不相應,四蘊者是繫相應、繫不相應。色蘊者是不可言以繫為順繫,以順繫為非繫;三蘊者是不可言以繫為順繫,以順繫為非繫,不可言以順繫為非繫;行蘊者是以繫為順繫、以順繫為非繫,不可言以繫為順繫或以順繫為非繫。色蘊者是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或以繫相應為非繫;三蘊者是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以繫相應為非繫,不可言以繫相應為非繫;行蘊者是以繫為繫相應、以繫相應為非繫,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或以繫相應為非繫。色蘊者是繫不相應順繫,四蘊者是繫不相應順繫、繫不相應不順繫,不可言繫不相應順繫或繫不相應不順繫。 四蘊者是非暴流……乃至……非軛……乃至……四蘊者是非蓋,行蘊者是蓋、非蓋。色蘊者是順蓋,四蘊者是順蓋、不順蓋。色蘊者是蓋不相應,四蘊者是蓋相應、蓋不相應。色蘊者是不可言以蓋為順蓋,以順蓋為非蓋;三蘊者是不可言以蓋為順蓋,以順蓋為非蓋,不可言以順蓋為非蓋;行蘊者是以蓋為順蓋、以順蓋為非蓋,不可言以蓋為順蓋或以順蓋為非蓋。色蘊者是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或以蓋相應為非蓋;三蘊者是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以蓋相應為非蓋,不可言以蓋相應為非蓋;行蘊者是以蓋為蓋相應,以蓋相應為非蓋,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或以蓋相應為非蓋。色蘊者是蓋不相應順蓋,四蘊者是蓋不相應順蓋、蓋不相應不順蓋,不可言蓋不相應順蓋或蓋不相應不順蓋。 四蘊者是非異取,行蘊者是異取、非異取。色蘊者是已異取,四蘊者是已異取、不已異取。色蘊者是異取不相應;三蘊者是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行蘊者是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不可言異取相應或異取不相應。色蘊者是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三蘊者是不可言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不可言以已異取為非異取;行蘊者是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不可言以異取為已異取,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色蘊者是異取不相應已異取,四蘊者是異取不相應已異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不可言異取不相應已異取或異取不相應不己異取。 色蘊者是無所緣,四蘊者是有所緣。四蘊者是非心,識蘊者是心。三蘊者是心所,二蘊者是非心所。三蘊者是心相應,色蘊者是心不相應,識蘊者是不可言與心相應或與心不相應。三蘊者是心俱住,色蘊者是心不俱住,識蘊者是不可言與心俱住或與心不俱住。三蘊者是心等起,識蘊者即非心等起,色蘊者是心等起、非心等起。三蘊者是心俱有,識蘊者是非心俱有,色蘊者是心俱有、非心俱有。三蘊者是心隨轉,識蘊者是非心隨轉,色蘊者是心隨轉、非心隨轉。三蘊者是心俱住等起,二蘊者是非心俱住等起。三蘊者是心俱住等起俱有,二蘊者是非心俱住等起俱有。三蘊者是心俱住等起隨轉,二蘊者是非心俱住等起隨轉。三蘊者是外,識蘊者是內,色蘊者是內、外。四蘊者是能取,色蘊者是能取、非能取。已取、不已取。 四蘊者是非取,行蘊者是取、非取。色蘊者是順取,四蘊者是順取、不順取。色蘊者是取不相應,四蘊者是取相應、取不相應。色蘊者是不可言以取為順取,以順取為非取;三蘊者是不可言以取為順取,以順取為非取,不可言以順取為非取;行蘊者是以取為順取、以順取為非取,不可言以取為順取或以順取為非取。色蘊者即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或以取相應為非取;三蘊者是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以取相應為非取,不可言以取相應為非取;行蘊者是以取為取相應、以取相應為非取,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或以取相應為非取。色蘊者是取不相應順取,四蘊者是取不相應順取、取不相應不順取,不可言取不相應順取或取不相應不順取。 四蘊者是非染,行蘊者是染、非染。色蘊者是雜染,四蘊者是雜染、不雜染。色蘊者是有雜染,四蘊者是有雜染、不有雜染。色蘊者是染不相應,四蘊者是染相應、染不相應。色蘊者是不可言以染為雜染,以雜染為非染;三蘊者是不可言以染為雜染,以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雜染為非染;行蘊者是以染為雜染、以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為雜染或以雜染為非染。色蘊者是不可言以染為雜染或以有雜染為非染;三蘊者是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以有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有雜染為非染;行蘊者是以染為有雜染、以有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或以有雜染為非染。色蘊者是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或以染相應為非染;三蘊者即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以染相應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相應為非染;行蘊者是以染為染應相、以染相應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或以染相應為非染。色蘊者是染不相應雜染;四蘊者是染不相應雜染、染不相應不雜染,不可言染不相應雜染或染不相應不雜染。 色蘊者是非見所斷,四蘊者是見所斷、非見所斷。色蘊是非修所斷,四蘊者是修所斷、非修所斷。色蘊者是非見所斷因,四蘊者是見所斷因、非見所斷因。色蘊者是非修所斷因,四蘊者是修所斷因、非修所斷因。色蘊者是無尋,四蘊者是有尋、無尋。色蘊者是無伺,四蘊者是有伺、無伺。色蘊者是有喜,四蘊者是有喜、無喜。色蘊者是非喜俱行,四蘊者是喜俱行、非喜俱行。二蘊者是非樂俱行,三蘊者是樂俱行、非樂俱行。二蘊者是非捨俱行,三蘊者是捨俱行、非捨俱行。色蘊者是欲纏,四蘊者是欲纏、非欲纏。色蘊者是非色纏,四蘊者是色纏、非色纏。色蘊者是非無色纏,四蘊者是無色纏、非無色纏。色蘊者是所屬,四蘊者是所屬、無所屬。色蘊者是不出離,四蘊者是出離、不出離。色蘊者是不決定,四蘊者是決定、不決定。色蘊者是有上,四蘊者是有上、無上。色蘊者是無諍,四蘊者是有諍、無諍。 # 第二品 處分別 ## 一 經分別 十二處者,是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眼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色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耳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聲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鼻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香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舌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味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身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觸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意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法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 二 對法分別 十二處者,是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 此中,如何為眼處耶?所有之眼[1]是四大種所造之淨色,是有自性、所屬、無見有對之物——依此無見有對之眼,若已見、今見、當見、欲見有見有對之色——亦是眼、眼處、眼界、眼根、世間、門、海、青白、田、事、導者、引導、此岸亦是空村——是言眼處。 ᅟᅟ==[1] 參閱法集論五九七項。== 此中,如何為耳處[2]耶?……鼻處耶……舌處耶……身處耶?即所有之身[3]是四大種所造之淨色……乃至……亦是空村——是言身處。 ᅟᅟ==[2] 參閱法集論六〇一項、六〇五項、六〇九項。== ᅟᅟ==[3] 參閱法集論六一三項。== 此中,如何為意處耶? 一種意處——是觸相應。 二種意處——是有因、無因。 三種意處——是善、不善、無記。 四種意處——是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 五種意處——是樂根相應、苦根相應、喜根相應、憂根相應、捨根相應。 六種意處——是眼識……乃至……意識。 七種意處——是眼識……乃至……身識、意界、意識界。 八種意處——是眼識……乃至……於身識有樂俱行、苦俱行及意界、意識界。 九種意處——是眼識……乃至……於身識、意界、意識界有善、不善、無記。如是為……。 十種意處——是眼識……乃至……於身識有樂俱行、苦俱行及意界、意識界之善、不善、無記——如是為十種意處。 此中,如何為色處耶?所有之色是四大種所造之顯色……乃至[4]……是色界——是言色處。 ᅟᅟ==[4] 參閱法集論六一七項。== 此中,如何為聲處[5]耶……香處耶……味處耶……觸處[6]耶?是地界……乃至……是觸界。是言觸處。 ᅟᅟ==[5] 參閱法集論六二一項、六二五項、六二九項。== ᅟᅟ==[6] 參閱法集論六四八項。== 此中,如何為法處耶?是受蘊、想蘊、行蘊與所有色之無見無對是法處所屬者與無為界。 此中,如何為受蘊耶? 一種受蘊——是觸相應。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乃至……如是為多種受蘊。 是言受蘊。 此中,如何為想蘊耶?一種想蘊——是觸相應。 ……乃至……如是多種想蘊。是言想蘊。 此中,如何為行蘊耶? 一種行蘊——是心相應……乃至……。 二種行蘊——是因、非因。 三種行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十種行蘊。 ……乃至……如是為多種行蘊。是言行蘊。 此中,如何色之無見無對是法處所屬之物耶?即女根……乃至[7]……[A1]摶食。是言色無見無對是法處所屬者。 ᅟᅟ==[7] 參閱法集論五九六項、六六〇項。== ᅟᅟ==[A1] 摶【CB】,搏【南傳】== 此中,如何是無為界耶?是貪滅盡、瞋滅盡、癡滅盡——是言無為界。 是言法處。 ## 三 問分 十二處者即眼處、色處……乃至……意處、法處。十二處者幾何善?幾何不善?幾何無記?……乃至……幾何有諍?幾何無諍耶? 十處是無記,二處是善、不善、無記。十處是不可言樂受相應或苦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意處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法處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不可言樂受相應或苦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十處是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二處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五處是已取順取,聲處[8]是不已取順取,四處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二處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十處是不有雜染雜染。二處是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十處是無尋無伺;意處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法處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不可言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十處是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捨俱行;二處是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捨俱行。十處是非見非修所斷,二處是見所斷、修所斷、非見所斷非修所斷。十處是非見非修所斷因,二處是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見非修所斷因。十處是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二處是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十處是非有學非無學,二處是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十處是小,二處是小、大、無量。十處是無所緣;二處是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不可言小所緣或大所緣或無量所緣。十處是中,二處是劣、中、勝。十處是不決定,二處是邪性決定、正性決定、不決定。十處是無所緣;二處是道所緣、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所緣或道因或道增上。五處是已生、可生,不可言不已生;聲處是已生、不已生,不可言可生;五處是已生、不已生、可生;法處是已生、不已生、可生,不可言已生或不已生或可生。十一處是過去、未來、現在;法處是過去、未來、現在,不可言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十處是無所緣,二處是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不可言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十二處〕是內、外、內外。十處是無所緣;二處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不可言內所緣或外所緣或內外所緣。色處是有見有對,九處是無見有對,二處是無見無對。 ᅟᅟ==[8] 參閱法集論六五四項、六五六項。== 十一處是非因,法處是因、非因。十處是無因,二處是有因、無因。十處是因不相應,二處是因相應、因不相應。十處是不可言以因為有因或以有因為非因;意處是不可言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不可言以有因為非因,法處是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為有因或以有因為非因。十處是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或以因相應為非因,意處是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相應為非因,法處是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或以因相應為非因。十處是非因無因;意處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法處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無因。 十一處是有緣,法處是有緣、無緣。十一處是有為,法處是有為、無為。十一處是無見,色處是有見。十處是有對,二處是無對。十處是色,意處是無色,法處者即色、無色。十處是世間,二處是世間、出世間。〔十二處〕是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十一處是非漏,法處是漏、非漏。十處是有漏,二處是有漏、無漏。十處是漏不相應,二處是漏相應、漏不相應。十處是不可言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意處是不可言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有漏為非漏;法處是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有漏或以有漏為非漏。十處是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意處是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以漏相應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相應為非漏;法處者即以漏為相應、以漏相應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十處是漏不相應有漏,二處是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不可言漏不相應有漏或漏不相應無漏。 十一處是非結,法處是結、非結。十處是順結,二處是順結、不順結。十處是結不相應,二處是結相應、結不相應。十處是不可言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意處是不可言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不可言以順結為非結;法處是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不可言以結為順結或以順結為非結。十處是不可言以結為結相應或以結相應為非結;意處是不可言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不可言以結相應為非結;法處是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不可言以結為結相應或以結相應為非結。十處是結不相應順結;二處是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不可言結不相應順結或結不相應不順結。 十一處是非繫,法處是繫、非繫。十處是順繫,二處是順繫、不順繫。十處是繫不相應,二處是繫相應、繫不相應。十處是不可言以繫為順繫,以順繫為非繫;意處是不可言以繫為順繫,以順繫為非繫,不可言以順繫為非繫;法處是以繫為順繫、以順繫為非繫,不可言以繫為順繫或以順繫為非繫。十處是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或以繫相應為非繫;意處是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以繫相應為非繫,不可言以繫相應為非繫;法處者即以繫為繫相應、以繫相應為非繫,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或以繫相應為非繫。十處是繫不相應順繫,二處是繫不相應順繫、繫不相應不順繫,不可言繫不相應順繫或繫不相應不順繫。 十一處是非暴流……乃至……非軛……乃至……非蓋,法處是蓋、非蓋。十處是順蓋,二處是順蓋、不順蓋。十處是蓋不相應,二處是蓋相應、蓋不相應。十處是不可言以蓋為順蓋,以順蓋為非蓋;意處是不可言以蓋為順蓋,以順蓋為非蓋,不可言以順蓋為非蓋;法處是以蓋為順蓋、以順蓋為非蓋,不可言以蓋為順蓋或以順蓋為非蓋。十處是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或以蓋相應為非蓋;意處是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以蓋相應為非蓋,不可言以蓋相應為非蓋;法處是以蓋為蓋相應、以蓋相應為非蓋,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或以蓋相應為非蓋。十處是蓋不相應順蓋,二處是蓋不相應順蓋、蓋不相應不順蓋,不可言蓋不相應順蓋或蓋不相應不順蓋。 十一處是非異取,法處是異取、非異取。十處是已異取,二處是已異取、不已異取。十處是異取不相應;意處是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法處是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不可言異取相應或異取不相應。十處是不可言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意處是不可言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不可言以已異取為非異取;法處是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不可言以異取為已異取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十處是異取不相應已異取;二處是異取不相應已異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不可言異取不相應已異取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 十處是無所緣,意處是有所緣,法處是有所緣、無所緣。意處是心,十一處是非心。十一處是非心所,法處是心所、非心所。十處是心不相應;法處是心相應、心不相應;意處是不可言心相應或心不相應。十處是心不俱住,法處是心俱住、心不俱住,意處是不可言心俱住或心不俱住。六處是非心等起,六處是心等起、非心等起。十一處是非心俱有,法處是心俱有,非心俱有。十一處是非心隨轉,法處是心隨轉、非心隨轉。十一處是非心俱住等起,法處是心俱住等起、非心俱住等起。十一處是非心俱住等起俱有,法處是心俱住等起俱有、非心俱住等起俱有。十一處是非心俱住等起隨轉,法處是心俱住等起隨轉、非心俱住等起隨轉。六處是內,六處是外。九處是能取,二處是非能取,法處是能取、非能取。五處是已取,聲處是不已取,六處是已取、不已取。 十一處是非取,法處是取、非取。十處是順取,二處是順取、不順取。十處是取不相應,二處是取相應、取不相應。十處是不可言以取為順取,以順取為非取;意處是不可言以取為順取,以順取為非取,不可言以順取為非取;法處是以取為順取、以順取為非取,不可言以取為順取或以順取為非取。十處是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或以取相應為非取;意處是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以取相應為非取,不可言以取相應為非取;法處是以取為取相應、以取相應為非取,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或以取相應為非取。十處是取不相應順取,二處是取不相應順取、取不相應不順取,不可言取不相應順取[9]或取不相應不順取。 ᅟᅟ==[9] 原本之 upādānavippayutta-anupādāniyā ti 讀為 upādānavippayutta-upādāniya ti。== 十一處是非染,法處是染、非染。十處是雜染,二處是雜染、不雜染。十處是不有雜染,二處是有雜染、不有雜染。十處是染不相應,二處是染相應、染不相應。十處是不可言以染為雜染,以雜染而為非染;意處是不可言以染為雜染,以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雜染為非染;法處是以染為雜染、以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為雜染或以雜染為非染。十處是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或以有雜染為非染;意處是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以有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有雜染為非染;法處是以染為有雜染、以有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或以有雜染為非染。十處是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或以染相應為非染;意處是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以染相應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相應為非染;法處是以染為染相應、以染相應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或以染相應為非染。十處是染不相應雜染,二處是染不相應雜染、染不相應不雜染,不可言染不相應雜染或染不相應不雜染。 十處是非[10]見所斷,二處是見所斷、非見所斷。十處是非修所斷,二處是修所斷、非修所斷。十處是非見所斷因,二處是見所斷因、非見所斷因。十處是非修所斷因,二處是修所斷因、非修所斷因。十處是無尋,二處是有尋、無尋。十處是無伺,二處是有伺、無伺。十處是無喜,二處是有喜、無喜。十處是非喜俱行,二處是喜俱行、非喜俱行。十處是非樂俱行,二處是樂俱行、非樂俱行。十處是非捨俱行,二處是捨俱行、非捨俱行。十處是欲纏,二處是欲纏、非欲纏。十處是非色纏,二處是色纏、非色纏。十處是非無色纏,二處是無色纏、非無色纏。十處是所屬,二處是所屬、無所屬。十處是不出離,二處是出離、不出離。十處是不決定,二處是決定、不決定。十處是有上,二處是有上、無上。十處是無諍,二處是有諍、無諍。 ᅟᅟ==[10] 原本是 dasāyatanā dassanena pahātabbā,依暹羅本為 dasāyatanā na dassanena pahātabbā。== # 第三品 界分別 ## 一 經分別 六界者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此中,如何為地界耶?是二種地界。為內、外。 此中,如何為內之地界耶?即所有之內、各自者之堅、堅性、堅固、堅固性、身內、已取。即是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膜、脾臟、肺臟、腸、腸間膜、胃、排泄物。所餘者更亦是內、各自之、堅、堅性、堅固、堅固性、身內、已取,是言內之地界。 此中,如何為外之地界耶?即所有之外、堅、堅性、堅固、堅固性、身外、不已取。即是鐵、銕、錫、鉛、鑞、真珠、摩尼、瑠璃、螺貝、璧玉、珊瑚、銀、金、紅玉、貓眼石、草、木、礫、碎石、大地、岩、山。所餘者更亦是外、堅、堅性、堅固、堅固性、身外、不已取,是言外之地界。 括此所有之內地界與外地界於一聚,總說此為地界。 此中,如何為水界耶?是二種水界。為內、外。 此中,如何為內之水界耶?是所有之內、各自者之水、水性、濕、濕性、色之結合、身內、已取。即是膽汁、痰、濃汁、血、汗、脂、淚、漿、唾、鼻汁、髓、尿。所餘者更亦是內、各自之水、水性、濕、濕性、色之結合、身內、已取——是言內之水界。 此中,如何為外之水界耶?是所有之外、水、水性、濕、濕性、色之結合、身外、不已取。即是根汁、莖汁、皮汁、葉汁、花汁、果汁、乳、凝乳、酥、酪、油、蜜、糖、若地水、若空中水。所餘者更亦是外、水、水性、濕、濕性、色之結合、身外、不已取。是言外之水界。 括此所有之內水界與外水界於一聚,總說此為水界。 此中,如何為火界耶?是二種火界。為內、外。 此中,如何為內之火界耶?是所有之內、各自者之火、火性、暖、暖性、煖、煖性、身內、已取。即是由是而熱,或由是而老、焦熱、所食所飲所噉所味之正易消化者。所餘者更亦是內、各自者之火、火性、暖、暖性、煖、煖性、身內、已取。是言內之火界。 此中,如何為外之火界耶?即所有之外、火、火性、暖、煖、暖性、煖性、身外、不已取。即是木火、碎石火、草火、牛糞火、穀皮火、屑火、雷火、火熱、陽熱、木集熱、草集熱、穀米集熱、灰集熱。所餘者更亦是外之火、火性、暖、暖性、煖、煖性、身外、不已取。是言外之火界。 括此所有之內火界與外火界於一聚,總說此為火界。 此中,如何為風界耶?是二種風界。為內、外。 此中,如何為內之風界耶?是所有之內、各自者之風、風性、動性[1]、色之身內、已取。即是上行風、下行風、胎風、臟風、隨支節風、刀風、剃刀風、青蓮風、入息、出息。所有者更亦是內、各自者之風、風性、動性[2]、色之身內、已取。是言內之風界。 ᅟᅟ==[1] 原本之 tambitattaṁ,可讀為 chambitattaṁ。== ᅟᅟ==[2] 同上。== 此中,如何為外之風界耶?是所有外之風、風性、動性、色之身外、不已取。即是東風、西風、北風、南風、有塵風、無塵風、寒風、熱風、小風、過大風、黑風、吠嵐婆風、翼風、金翅鳥風、多羅葉風、扇風。所餘者更亦是外之風、風性、動性、色之身外、不已取。是言外之風界。 括此所有之內風界與外風界於一聚,總說此為風界。 此中,如何為空界耶?是二種空界。為內、外。 此中,如何為內之空界耶?即所有之內、各自者之空、空性、無礙、無礙性、間隙、間隙性、無肉血之觸、身內、已取。即是耳穴、鼻穴、口孔、又吞嚥所食所飲所噉所味者、又所食所飲所噉所味安住之處、又所食所飲所噉所味擠向下部者。所餘者更亦有內、各自者之空、空性、無礙、無礙性、間隙、間隙性、無肉血之觸、身內、已取。是言內之空界。 此中,如何為外之空界耶?是所有之外、空、空性、無礙、無礙性、間隙、間隙性、無四大種之觸、身外、不已取——是言外之空界。 括此所有之內空界與外空界於一聚,總說此為空界。 此中,如何為識界耶?是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是言識界。 是為六界。 又更有六界。是樂界、苦界、喜界、憂界、捨界、無明界。 此中,如何為樂界耶?是所有身之快、身之樂,身觸所生之快、樂之領納,身觸所生之快、樂受。是言樂界。 此中,如何為苦界耶?是所有身之不快、身之苦,身觸所生之不快、苦之領納,身觸所生之不快、苦受。是言苦界。 此中,如何為喜界耶?是所有心之快、心之樂,心觸所生之快、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快、樂受。是言喜界。 此中,如何為憂界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觸所生之不快、苦之領納,心觸所生之不快、苦受。是言憂界。 此中,如何為捨界耶?即所有心之非快非不快,心觸所生之不苦不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不苦不樂受。是言捨界。 此中,如何為無明界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不現觀、不隨覺、不正覺、不領觸、不正洞察、不徧洞察、不等觀、不妙觀察、不現前業、不淨明、童愚、不正知、愚癡、極癡、正癡、無明、無明暴流、無明軛、無明隨眠、無明纏、無明[A1]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界。 ᅟᅟ==[A1]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是為六界。 又更有六界。是欲界、恚界、害界、棄欲界、無恚界、無害界。 此中,如何為欲界耶?是欲相應之推度、尋求、思惟、思考、注思、思、現前解、邪思惟。是言欲界。下以無間地獄為終,上以他化自在天為界限,所有之行於其中,所屬於其處者為蘊、界、處、色、受、想、行、識——是言欲界。 此中,如何為恚界耶?是恚相應之推度、尋求……乃至……邪思惟。是言恚界。或於十嫌恨事者為心之嫌恨、恚逆、憤恚、逆意、怒、極怒、激極怒、瞋、極瞋、激極瞋、心之害惡、意極瞋、忿、忿怒、忿怒性、瞋、敗德、敗德性、害惡、恚害、恚害性、心之妨害、敵害、獰惡、惡害。是言恚界。 此中,如何為害界耶?是害相應之推度、尋求……乃至……邪思惟。是言害界。此處或者若依手、塊、杖、刀、繩,以是等之一而捶打有情。所有者依其相同之方法則惱、困、損、害、憤、恚、害他。是言害界。 此中,如何為棄欲界耶?是棄欲相應之推度、尋求……乃至……正思惟。是言棄欲界。又一切之善法為棄欲界。 此中,如何為無恚界耶?是無恚相應之推度、尋求……乃至……正思惟。是言無恚界。所有者於有情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性解脫。是言無恚界。 此中,如何為無害界耶?即無害相應之推度、尋求、思惟、思考、注思、思、現前解、正思惟。是言無害界。所有者於有情之悲、悲性、現前悲性、悲心解脫。是言無害界。 是為六界。 括此三輪於一聚,總說此為十八界。 ## 二 對法分別 十八界者,是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此中,如何為眼界耶?是所有之眼是四大種所造之淨色……乃至……亦是空村。是言眼界。 此中,如何為色界耶?是所有之色是四大種所造之顯色……乃至……亦是色界。是言色界。 此中,如何為眼識界耶?是眼以色為緣而生之心、意、故意、紇利陀心、青白、意、意處、意根、識、識蘊。如是為眼識界。是言眼識界。 此中,如何為耳界耶?是所有之耳是四大種所造之淨色……乃至……亦是空村。是言耳界。 此中,如何為聲界耶?是所有之聲是四大種所造之無見有對之物……乃至……亦是聲界。是言聲界。 此中,如何為耳識界耶?是耳以聲為緣而生之心、意、故意、紇利陀心、青白、意、意處、意根、識、識蘊。如是為耳識界。是言耳識界。 此中,如何為鼻界耶?是所有之鼻是四大種所造之淨色……乃至……亦是空村。是言鼻界。 此中,如何為香界耶?是所有之香是四大種所造之無見有對之物……乃至……亦是香界。是言香界。 此中,如何為鼻識界耶?是鼻以香為緣而生之心、意、故意、紇利陀心、青白、意、意處、意根、識、識蘊。如是為鼻識界。是言鼻識界。 此中,如何為舌界耶?是所有之舌是四大種所造之淨色……乃至……亦是空村。是言舌界。 此中,如何為味界耶?是所有之味是四大種所造之無見有對之物……乃至……亦是味界。是言味界。 此中,如何為舌識界耶?是舌以味為緣而生之心、意、故意、紇利陀心、青白、意、意處、意根、識、識蘊。如是為舌識界。是言舌識界。 此中,如何為身界耶?是所有之身是四大種所造之淨色……乃至……亦是空村。是言身界。 此中,如何為觸界耶?是地界……乃至……亦是觸界。是言觸界。 此中,如何為身識界耶?是身以觸為緣而生之心、意、故意、紇利陀心、青白、意、意處、意根、識、識蘊。如是為身識界。是言身識界。 此中,如何為意界耶?是於眼識界之生,終滅等無間而生之心、意、故意、紇利陀心、青白、意、意處、意根、識、識蘊。如是為意界。於耳識界之……乃至……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之生,終滅等無間而生之心、意、故意、紇利陀心、青白、意、意處、意根、識、識蘊。如是為意界。更亦為於一切法之最初存念。是言意界。 此中,如何為法界耶?是受蘊、想蘊、行蘊以所有色為無見無對之法處所屬者與無為界。 此中,如何為受蘊耶?一種受蘊——是觸相應。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乃至……如是為多種受蘊。是言受蘊。 此中,如何為想蘊耶?一種想蘊——是觸相應。二種想蘊——是有因、無因。三種想蘊——是善、不善、無記……乃至……如是為多種想蘊。是言想蘊。 此中,如何為行蘊耶?一種行蘊——是心相應。二種行蘊——是因、非因。三種行蘊——是善、不善、無記……乃至……如是為多種行蘊。是言行蘊。 此中,如何為色之無見無對是法處所屬者耶?即女根……乃至[3]……[A2]摶食——是言色之無見無對是法處所屬。 ᅟᅟ==[3] 參閱蘊分別品之註[08]。== ᅟᅟ==[A2] 摶【CB】,搏【南傳】== 此中,如何為無為界耶?是貪滅盡、瞋滅盡、癡滅盡也。是言無為界。 以此說法界。 此中,如何為意識界耶?是於眼識之生,終滅等無間而生之意界,亦於意界生,終滅等無間而生之心、意、故意……乃至……如是為意識界。於耳識界之……乃至……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生,終滅等無間而生之意界,亦於意界生,終滅等無間而生之心、意、故意……乃至……如是為意識界。意以法為緣而生之心、意、故意、紇利陀心、青白、意、意處、意根、識、識蘊。如是為意識界。是言意識界。 ## 三 問分 十八界者,是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十八界之幾何為善耶?幾何為不善耶?幾何為無記耶?……乃至……幾何為有諍耶?幾何為無諍耶? 十六界是無記,二界是善、不善、無記。十界是不可言樂受相應或苦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五界是不苦不樂受相應,身識界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意識界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法界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不可言樂受相應或苦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十界是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五界是異熟,意界是異熟、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二界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十界是已取順取,聲界是不已取順取,五界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二界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十六界是不有雜染雜染,二界是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十五界是無尋無伺,意界是有尋有伺,意識界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法界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不可言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十界是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拾俱行,五界是捨俱行;身識界是非喜俱行,以樂俱行而非捨俱行,不可言樂俱行;二界是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捨俱行。十六界是非見非修所斷,二界是見所斷、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十六界是非見非修所斷因,二界是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見非修所斷因。十六界是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二界是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十六界是非有學非無學,二界是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十六界是小,二界是小、大、無量。十界是無所緣,六界是小所緣,二界是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不可言小所緣或大所緣或無量所緣。十六界是中,二界是劣、中、勝。十六界是不決定,二界是邪性決定、正性決定、不決定。十界是無所緣,六界是不可言道所緣或道因或道增上,二界是道所緣、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所緣或道因或道增上。十界是已生、可生,不可言不已生;聲界是已生、不已生,不可言可生;六界是已生、不已生、可生[4],法界是已生、不已生、可生,不可言已生或不已生或可生。十七界是過去、未來、現在,法界是過去、未來、現在,不可言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十界是無所緣,六界是現在所緣,二界是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不可言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十八界者〕是內、外、內外。十界是無所緣,六界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二界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不可言內所緣或外所緣或內外所緣。色界是有見有對,九界是無見有對,八界是無見無對。 ᅟᅟ==[4] 原本九十二頁十八行之 siyā uppādiniyo,可讀為 siyā uppādino。== 十七界是非因,法界是因、非因。十六界是無因,二界是有因、無因。十六界是因不相應,二界是因相應、因不相應。十六界是不可言以因為有因或以有因為非因;意識界是不可言[5]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不可言以有因為非因[6];法界是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為有因或以有因為非因。十六界是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或以因相應為非因;意識界是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相應為非因;法界是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或以因相應為非因。十六界是非因無因;意識界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法界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無因。 ᅟᅟ==[5] 原本九十三頁四行之 sahetukā cūti pi,可讀為 sahetukā cāti。== ᅟᅟ==[6] 原本九十三頁六行之 na ca ahetūti,可讀為 na ca hetūti。== 十七界是有緣,法界是有緣、無緣。十七界是有為,法界是有為、無為。十七界是無見,色界是有見。十界是有對,八界是無對。十界是色,七界是無色,法界是色、無色。十六界是世間,二界是世間、出世間。〔十八界者〕是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 十七界是非漏,法界是漏、非漏。十六界是有漏,二界是有漏、無漏。十六界是漏不相應,二界是漏相應、漏不相應。十六界是不可言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意識界是不可言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有漏為非漏;法界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有漏或以有漏為非漏。十六界是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意識界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以漏相應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相應為非漏;法界以漏為漏相應、以漏相應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十六界是漏不相應有漏,二界是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不可言漏不相應有漏或漏不相應無漏。 十七界是非結,法界是結、非結。十六界是順結,二界是順結[7]、不順結。十六界是結不相應,二界是結相應、結不相應。十六界是不可言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意識界是不可言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不可言以順結為非結;法界是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不可言以結為順結或以順結為非結。十六界是不可言之為以結為結相應或以結相應為非結;意識界是不可言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不可言以結相應為非結;法界是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不可言以結為結相應或以結相應為非結。十六界是結不相應順結,二界是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不可言結不相應順結或結不相應不順結。 ᅟᅟ==[7] 原本九十四頁二十行之 sujā saṅyojaniyā,可讀為 siyā saṅyojaniyā。== 十七界是非繫……乃至……非暴流……乃至……非軛……乃至……非蓋……乃至…… 十七界是非異取,法界是異取、非異取。十六界是已異取,二界是已異取、不已異取。十六界是異取不相應,意識界是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法界是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不可言異取相應或異取不相應。十六界是不可言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意識界是不可言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不可言已異取為非異取,法界是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不可言以異取為已異取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十六界是異取不相應已異取,二界是異取不相應已異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不可言異取不相應已異取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 十界是無所緣,七界是有所緣,法界是有所緣、無所緣。十一界是非心,七界是心。十七界是非心所,法界是心所、非心所。十界是心不相應,法界是心相應、心不相應,七界是不可言與心相應或與心不相應。十界是心不俱住,法界是心俱住、心不俱住,七界是不可言與心俱住或與心不俱住。十二界是非心等起,六界是心等起、非心等起。十七界是非心俱有,法界是心俱有、非心俱有。十七界是非心隨轉,法界是心隨轉、非心隨轉。十七界是非心俱住等起,法界是心俱住等起、非心俱住等起。十七界是非心俱住等起俱有,法界是心俱住等起俱有、非心俱住等起俱有。十七界是非心俱住等起隨轉,法界是心俱住等起隨轉、非心俱住等起隨轉。十二界是內,六界是外。九界是能取,八界是非能取,法界是能取、非能取。十界是已取,聲界是不已取,七界是已取、不已取。 十七界是取……乃至…… 十七界是非染,法界是染、非染。十六界是雜染,二界是雜染、不雜染。十六界是不有雜染,二界是有雜染、不有雜染。十六界是染不相應,二界是染相應、染不相應。十六界是不可言以染為雜染,以雜染為非染;意識界是不可言以染為雜染,以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雜染為非染;法界是以染為雜染,以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為雜染或以雜染為非染。十六界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或以有雜染為非染;意識界是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以有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有雜染為非染;法界是以染為有雜染,以有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或以有雜染為非染。十六界是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或以染相應為非染;意識界是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以染相應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相應為非染,法界是以染為染相應、以染相應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或以染相應為非染。十六界是染不相應雜染,二界是染不相應雜染、染不相應不雜染,不可言染不相應雜染或染不相應不雜染。 十六界是非見所斷,二界是見所斷、非見所斷。十六界是非修所斷,二界是修所斷、非修所斷。十六界是非見所斷因,二界是見所斷因、非見所斷因。十六界是非修所斷因,二界是修所斷因、非修所斷因。十五界是無尋,意識界是有尋,二界是有尋、無尋。十五界是無伺,意界是有伺,二界是有伺、無伺。十六界是無喜,二界是有喜、無喜。十六界是喜俱行,二界是喜俱行、非喜俱行。十五界是非樂俱行,三界是樂俱行、非樂俱行。十一界是非捨俱行,五界是捨俱行,二界是捨俱行、非捨俱行。十六界是欲纏,二界是欲纏、非欲纏。十六界是非色纏,二界是色纏、非色纏。十六界是非色纏,二界是色纏、非色纏。十六界是非無色纏,二界是無色纏、非無色纏。十六界是所屬,二界是所屬、非所屬。十六界是不出離,二界是出離、不出離。十六界是不決定,二界是決定、不決定。十六界是有上,二界是有上、無上。十六界是無諍,二界是有諍、無諍。 # 第四品 諦分別 ## 一 經分別 四聖諦者,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聖諦。 此中,如何為苦聖諦耶?是生苦、老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總說五取蘊是苦。 此中,如何為生耶?是所有之彼彼有情於彼彼有情聚之生、等生、趣入、現起、蘊現、處得。是言為生。 此中,如何為老耶?是所有之彼彼有情於彼彼有情聚之老、老衰、頹齒、斑白、皺緩、壽命之枯敗、諸根之徧熟。是言為老。 此中,如何為死耶?是所有之彼彼有情於彼彼有情聚之消滅、移轉、破壞、消失、葬死、時作、諸蘊之破壞、自死骸脫出、命根之斷絕——是言為死。 此中,如何為愁耶?若依血緣之不幸、財富之不幸、病之不幸、戒之不幸、見之不幸、他人等之不幸、他種種苦法[1]所感觸之愁、愁歎、愁性、內愁、內徧愁、心徧愁、憂、愁箭。是言為愁。 ᅟᅟ==[1] 依據註釋,不幸者即拋棄利益,而血緣之不幸者即「依盜病怖畏等而使血緣完全消滅」,財富之不幸者是「依王、盜等而使財富完全消滅」,病之不幸者乃「因病有害健康」,戒之不幸者是「惡戒」,見之不幸者是「正見消失而生見」,他人等者乃「自己之執著,或不執著所有之同僚友人、他人之不幸」,所具足者是「使束縛」,種種之苦法者則為「生苦之種種原因」。== 此中,如何為悲耶?苦依血緣之不幸、財富之不幸、病之不幸、戒之不幸、見之不幸、他人等之不幸、他種種苦法所感觸之嘆、悲嘆、悲、悲哀、悲性、悲哀性、語、空語、異空語、冗語、多語、多語性。是言為悲。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所有身之不快、身之苦,身觸所生之不快、苦之領納,身觸所生之不快、苦受。是言為苦。 此中,如何為憂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觸所生之不快、苦之領納,心觸所生之不快、苦受。是言為憂。 此中,如何為惱耶?若依血緣之不幸、財富之不幸、病之不幸、戒之不幸、見之不幸、他人等之不幸、他種種苦法所感觸之失望、惱、失望性、惱性。是言為惱。 此中,如何為怨憎會苦耶?是彼此所有之不可愛、不可愛樂、不可意之色、聲、香、味、觸。於彼所有之更不得欲、不利欲、不快欲、不安穩欲。一切與是等會合、來會、俱會、伴侶——是言為怨憎會苦。 此中,如何為愛別離苦耶?是彼此所有之可愛、可愛樂、可意之色、聲、香、味、觸。於彼所有之更得欲、利欲、安穩欲。一切與是等不會合、不來會、不俱會、不伴侶。是言愛別離苦。 此中,如何為求不得苦耶?是如是求生於生法之有情。「[A1]嗚呼!實非我等生法。」「實我等之生不來」。然而,實是求不可得。如是求生於老法之有情……乃至……病法之有情、死法之有情而愁、悲、苦、憂、惱法之有情。「[A2]嗚呼!實非我等愁、悲、苦、憂、惱法」!「實我等之愁、悲、苦、憂、惱法不來」。然而,實是求不可得。是言求不得苦。 ᅟᅟ==[A1] 嗚【CB】,鳴【南傳】== ᅟᅟ==[A2] 嗚【CB】,鳴【南傳】== 此中,如何總說五取蘊為苦耶?是是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等總說五取蘊為苦。 以此言苦聖諦。 此中,如何為苦集聖諦耶?是以諸所有之渴愛而再生、喜貪俱行、悅喜於彼等之物。是為欲愛、有愛、非有愛。 總此渴愛於何處生起而生起、於何處安住而安住耶?是所有於世間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於世間何等為愛色、好色耶?是於世間為眼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為耳……乃至……鼻……乃至……舌……乃至……身……乃至……意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於世間,色之愛色、好色。是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聲……乃至……香……乃至……味……乃至……觸……乃至……法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於世間,眼識之愛色、好色。是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耳識……乃至……鼻識……乃至……舌識……乃至……身識……乃至……意識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於世間,眼觸之愛色、好色。是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耳觸……乃至……鼻觸……乃至……舌觸……乃至……身觸……乃至……意觸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於世間,眼觸所生受之愛色、好色。是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彼之渴愛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耳觸所生受之……乃至……鼻觸所生受……乃至……舌觸所生受……乃至……身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於世間,色想之愛色、好色。是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聲想之……乃至……香想……乃至……味想……乃至……觸想……乃至……法想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於世間,色故思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聲故思之……乃至……香故思……乃至……味故思……乃至……觸故思……乃至……法故思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於世間,色渴愛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聲渴愛之……乃至……香渴愛……乃至……味渴愛……乃至……觸渴愛……乃至……法渴愛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於世間,色尋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聲尋之……乃至……香尋……乃至……味尋……乃至……觸尋……乃至……法尋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於世間,色伺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於世間,聲伺之……乃至……香伺……乃至……味伺……乃至……觸伺……乃至……法伺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安住而安住。 以此說苦集聖諦。 此中,如何為苦滅聖諦耶?是所有彼之渴愛之無餘離貪滅、捨離、棄捨、解脫、無著。 總此渴愛是捨於何處而捨、滅於何處而滅耶?於世間,所有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是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於世間,何等為愛色、好色耶?是於世間,眼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耳之……乃至……鼻……乃至……舌……乃至……身……乃至……意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於世間,色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聲之……乃至……香……乃至……味……乃至……觸……乃至……法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於世間,眼識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耳識之……乃至……鼻識……乃至……舌識……乃至……身識……乃至……意識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於世間,眼觸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耳觸之……乃至……鼻觸……乃至……舌觸……乃至……身觸……乃至……意觸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於世間,眼觸所生受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耳觸所生受之……乃至……鼻觸所生受……乃至……舌觸所生受……乃至……身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於世間,色想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聲想之……乃至……香想……乃至……味想……乃至……觸想……乃至……法想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於世間,色故思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聲故思之……乃至……香故思……乃至……味故思……乃至……觸故思……乃至……法故思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於世間,色渴愛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聲渴愛之……乃至……香渴愛……乃至……味渴愛……乃至……觸渴愛……乃至……法渴愛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於世間,色尋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聲尋之……乃至……香尋……乃至……味尋……乃至……觸尋……乃至……法尋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於世間,色伺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於世間,聲伺之……乃至……香伺……乃至……味伺……乃至……觸伺……乃至……法伺之愛色、好色。彼之渴愛捨於此處而捨,滅於此處而滅。 以此說苦滅聖諦。 此中,如何為苦滅道聖諦耶?即八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為正見耶?是於苦之智、於苦集之智、於苦滅之智、於趣向苦滅道之智。是言正見。 此中,如何為正思惟耶?是棄欲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是言正思惟。 此中,如何為正語耶?是虛妄語之遠離、離間語之遠離、麤惡語之遠離、雜穢語之遠離。是言正語。 此中,如何為正業耶?是斷人命之遠離、不與取之遠離、欲邪行遠離。是言正業。 此中,如何為正命耶?是世有聖聲聞、捨邪命、依正命以淨命。是言正命。 此中,如何為正精進耶?是世有比丘,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故,而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捨離故……乃至……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故……乃至……為令已生之善法而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之故,以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是言正精進。 此中,如何為正念耶?是世有比丘,身住於循身觀,以正勤、正知、正念而調伏於世間之貪憂。受住於……乃至……心住於……乃至……法住於循法觀,以正勤、正知、正念而調伏於世間之貪憂。是言正念。 此中,如何為正定耶?是世有比丘,離欲、不善法,以有尋有伺而由離生喜樂具足第一禪定而住。以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趣性故,由無尋無伺之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定而住。由於喜離貪之故,以住捨、念正知而正受樂身。是賜予宣說聖者之「捨念樂住」之處。具足此第三禪定而住。由於斷樂斷苦故,及先既沒滅喜、憂之故,以不苦不樂作捨念清淨具足第四禪定而住。是言正定。 以此說苦滅道聖諦。 ## 二 對法分別 四諦[2]者是苦、苦集、苦滅、至苦滅之道。 ᅟᅟ==[2] 於對法分別不為四聖諦而為四諦,有關註釋則記為「聖諦者不攝餘之煩惱、餘之不善法、三有漏善法。唯渴愛不集。是等亦為苦集,為明集因而不言聖諦,為四諦」。== (1)此中,如何為苦集耶?即渴愛。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餘之煩惱、餘之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餘之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與一切之色。是言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之捨離。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於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八聖道。即正見……乃至……正定。 此中,如何為正見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擇法覺支、道支、道所屬之物。是言正見。 此中,如何為正思惟耶?是所有之推度、尋求……乃至……正思惟、道支、道所屬之物。是等為正思惟。 此中,如何為正語耶?是所有四種語惡行之離去、離脫、離出、遠離、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切斷、正語、道支、道所屬。是言正語。 此中,如何為正業耶?是所有三種身惡行之離去、離脫、離出、遠離、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切斷、正業、道支、道所屬。是言正業。 此中,如何為正命耶?是所有邪命之離去、離脫、離出、遠離、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切斷、正命、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命。 此中,如何為正精進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精進。 此中,如何為正念耶?是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念。 此中,如何為正定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定。 以此言至苦滅之道。 餘之諸法是相應於至苦滅之道。 (2)此中,如何為苦集耶?是渴愛與餘之煩惱。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乃餘之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餘之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與一切之色——是言苦。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與餘煩惱等之捨離。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於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八聖道。即正見……乃至……正定。是言至苦滅之道。 餘之諸法是相應於至苦滅之道。 (3)此中,如何為苦集耶?是渴愛與餘之煩惱與餘之不善法。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三善根之有漏與餘之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與一切之色。是言為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與餘之煩惱與餘之不善等之捨離。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於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八聖道——即正見……乃至……正定。是言至苦滅之道。 餘之諸法是相應至苦滅之道。 (4)此中,如何為苦集耶?是渴愛與餘之煩惱、餘之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餘之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與一切之色。是言為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等之捨離。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於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八聖道。即正見……乃至……正定。是言至苦滅之道。 餘之諸法相應於至苦滅之道。 (5)此中,如何為苦集耶?是渴愛、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與餘之有漏善法。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與一切之色。是言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與餘有漏善法等之捨離。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於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八聖道。即正見……乃至……正定。是言至苦滅之道。 餘之諸法相應於至苦滅之道。 (6)四諦者即苦、苦集、苦滅、至苦滅之道。 此中,如何為苦集耶?是渴愛。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餘之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與一切之色。是言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之捨離。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於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五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為正見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擇法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見。 此中,如何為正思惟耶?是所有之推度、尋求、思惟……乃至……道支、道所屬。是言正思惟。 此中,如何為正精進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精進。 此中,如何為正念耶?是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念。 此中,如何為正定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定。 以此言至苦滅之道。 餘之諸法相應至苦滅之道。……乃至…… (7)此中,如何為苦集耶?是渴愛、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與餘之有漏善法。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及一切之色。是言為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餘之有漏善法等之捨離。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於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五聖道。即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言至苦滅之道。 餘之諸法相應至苦滅之道。 (8)四諦者即苦、苦集、苦滅、至苦滅之道。 此中,如何為苦集耶?是渴愛。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餘有漏之善法、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及一切之色。是言為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之捨離。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於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有不散亂——是言至苦滅之道。……乃至…… (9)此中,如何為苦集耶?是渴愛、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餘有漏之善法。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及一切之色。是言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與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餘之有漏善法等之捨離。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於彼時修出世間禪,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為至苦滅之道。 ## 三 問分 四聖諦者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聖諦。四聖諦者是幾何善?幾何不善?幾何無記?……乃至……幾何有諍?幾何無諍耶? 集諦是不善,道諦是善,滅諦是無記,苦諦是善、不善、無記。二諦是樂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滅諦是不可言樂受相應或苦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苦諦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不可言樂受相應或苦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二諦是異熟法法,滅諦是非異熟非異熟法法,苦諦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集諦是不已取順取,二諦是不已取不順取,苦諦是已取順取、不己取順取。集諦是有雜染雜染,二諦是不有雜染不雜染,苦諦是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集諦是有尋有伺,滅諦是無尋無伺,道諦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苦諦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不可言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二諦是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滅諦是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捨俱行;苦諦是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捨俱行。二諦是非見非修所斷,集諦是見所斷、修所斷,苦諦是見所斷、修所斷、非見所斷非修所斷。二諦是非見非修所斷因,集諦是見所斷因、修所斷因,苦諦是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見非修所斷因。集諦是能趣積集,道諦是能趣分散,滅諦是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苦諦是能趣積集、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道諦是有學,三諦是非有學非無學。集諦是小,二諦是無量,苦諦是小、大。滅諦是無所緣,道諦是無量所緣;集諦是小所緣、大所緣、非無量所緣,不可言小所緣或大所緣;苦諦是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不可言小所緣或大所緣或無量所緣。集諦是劣,二諦是勝,苦諦是劣、中。滅諦是不決定,道諦是正性決定,二諦是邪性決定、不決定。滅諦是無所緣,集諦是不可言道所緣或道因或道增上;道諦是非道所緣、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因或道增上;苦諦是道所緣、非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所緣或道增上。二諦是已生、不已生,不可言可生;滅諦是不可言已生或不已生、可生,苦諦是已生、不已生、可生。三諦是過去、未來、現在,滅諦是不可言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滅諦是無所緣,道諦是不可言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二諦是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不可言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滅諦是外,三諦是內、外、內外。滅諦是無所緣,道諦是外所緣,集諦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苦諦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不可言內所緣或外所緣或內外所緣。三諦是無見無對,苦諦是有見有對、無見有對、無見無對。 集諦是因,滅諦是非因,二諦是因、非因。二諦是有因,滅諦是無因,苦諦是有因、無因。二諦是因相應,滅諦是因不相應,苦諦是因相應、因不相應。集諦是以因為有因,滅諦是不可言以因為有因或以有因為非因,道諦是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苦諦是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為有因或以有因為非因。集諦是以因為因相應,滅諦是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或以因相應為非因,道諦是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苦諦是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或以因相應為非因。滅諦是非因、無因,集諦是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無因。道諦是非因有因,不可言非因有因[3]或非因無因。苦諦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無因。 ᅟᅟ==[3] 依原本之註釋譯之。== 三諦是有緣,滅諦是無緣。三諦是有為,滅諦是無為。三諦是無見,苦諦是有見、無見。三諦是無對,苦諦是有對、無對。三諦是色,苦諦是色、無色。二諦是世間,二諦是出世間。〔二諦〕是少分可識,〔二諦〕是少分不可識。 集諦是漏,二諦是非漏,苦諦是漏、非漏。二諦是有漏,二諦是無漏。集諦是漏相應,二諦是漏不相應,苦諦是漏相應、漏不相應。集諦是以漏為有漏,二諦是不可言以漏為有漏或以有漏為非漏,苦諦是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集諦是以漏為漏相應,二諦是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苦諦是以漏為漏相應、以漏相應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二諦是漏不相應無漏,集諦是不可言漏不相應有漏或漏不相應無漏;苦諦是漏不相應有漏,不可言漏不相應有漏或漏不相應無漏。 集諦是結,二諦是非結,苦諦是結、非結。二諦是順結,二諦是不順結。集諦是結相應,二諦是結不相應,苦諦是結相應、結不相應。集諦是以結為順結,二諦是不可言以結為順結或以順結為非結,苦諦是以結為順結、以順為非結。集諦是以結為結相應,二諦是不可言以結為結相應或以結相應為非結;苦諦是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不可言以結為結相應或以結相應為非結。二諦是結不相應不順結,集諦是不可言結不相應順結或結不相應不順結;苦諦是結不相應順結,不可言結不相應順結或結不相應不順結。 集諦是繫,二諦是非繫,苦諦是繫、非繫。二諦是順繫、二諦是不順繫。二諦是繫不相應,二諦是繫相應、繫不相應。集諦是以繫為順繫,二諦是不可言以繫為順繫或以順繫為非繫,苦諦是以繫為順繫、以順繫為非繫。集諦是以繫為繫相應,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二諦是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或以繫相應為非繫;苦諦是以繫為繫相應、以繫相應為非繫,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或以繫相應為非繫。二諦是繫不相應不順繫;二諦是繫不相應順繫,不可言繫不相應順繫或繫不相應不順繫。 集諦是暴流……乃至……軛……乃至……蓋,二諦是非蓋,苦諦是蓋、非蓋。二諦是順蓋,二諦是不順蓋。集諦是蓋相應,二諦是蓋不相應,苦諦是蓋相應、蓋不相應。集諦是以蓋為順蓋,二諦是不可言以蓋為順蓋或以順蓋為非蓋,苦諦是以蓋為順蓋、以順蓋為非蓋。集諦是以蓋為蓋相應,二諦是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或以蓋相應為非蓋;苦諦是以蓋為蓋相應、以蓋相應為非蓋,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或以蓋相應為非蓋。二諦是蓋不相應不順蓋,集諦是不可言蓋不相應順蓋或蓋不相應不順蓋,苦諦是蓋不相應順蓋,不可言蓋不相應順蓋或蓋不相應不順蓋。 三諦是非異取,苦諦是異取、非異取。二諦是已異取,二諦是不已異取。二諦是異取不相應,集諦是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苦諦是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不可言異取相應或異取不相應。集諦是不可言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二諦是不可言以異取為已異取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苦諦是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二諦是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二諦是異取不相應已異取,不可言異取不相應已異取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 二諦是有所緣,滅諦是無所緣,苦諦是有所緣、無所緣。三諦是非心,苦諦是心、非心。二諦是心所,滅諦是非心所,苦諦是心所、非心所。二諦是心相應,滅諦是心不相應;苦諦是心相應、心不相應,不可言與心相應或與心不相應。二諦是心俱住,滅諦是心不俱住;苦諦是心俱住、心不俱住,不可言與心俱住或與心不俱住。二諦是心等起,滅諦是非心等起,苦諦是心等起、非心等起。二諦是心俱有,滅諦是非心俱有,苦諦是心俱有、非心俱有。二諦是心隨轉,滅諦是非心隨轉,苦諦是心隨轉、非心隨轉。二諦是心俱住等起,滅諦是非心俱住等起,苦諦是心俱住等起、非心俱住等起。二諦是心俱住等起俱有,滅諦是非心俱住等起俱有,苦諦是心俱住等起俱有、非心俱住等起俱有。二諦是心俱住等起隨轉,滅諦是非心俱住等起隨轉,苦諦是心俱住等起隨轉、非心俱住等起隨轉。三諦是外,苦諦是內、外。三諦是非能取,苦諦是能取、非能取。三諦是不已取,苦諦者即已取、不已取。 集諦是取,二諦是非取,苦諦是取、非取。二諦是順取,二諦是不順取。二諦是取不相應,二諦是取相應、取不相應。集諦是以取為順取,二諦是不可言以取為順取或以順取為非取,苦諦是以取為順取、以順取為非取。集諦是以取為取相應,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二諦是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或以取相應為非取;苦諦是以取為取相應、以取相應為非取,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或以取相應為非取。二諦是取不相應不順取,二諦是取不相應順取,不可言取不相應順取或取不相應不順取。 集諦是染,二諦是非染,苦諦是染、非染。二諦是雜染,二諦是不雜染。集諦是有雜染,二諦是不有雜染,苦諦是有雜染、不有雜染。集諦是染相應,二諦是染不相應[4],苦諦是染相應、染不相應。集諦是以染為雜染,二諦是不可言以染為雜染或以雜染為非染,苦諦是以染為雜染、以雜染為非染。集諦是以染為有雜染,二諦是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或以有雜染為非染;苦諦是以染為有雜染、以有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或以有雜染為非染。集諦是以染為染相應,二諦是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或以染相應為非染;苦諦是以染為染相應、以染相應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或以染相應為非染。二諦是染不相應不雜染,集諦是不可言染不相應雜染或染不相應不雜染;苦諦是染不相應雜染,不可言染不相應雜染或染不相應不雜染。 ᅟᅟ==[4] 原本之 kilesasampayuttā,可讀為 kilesavippayuttā。== 二諦是非見所斷,二諦是見所斷、非見所斷。二諦是非修所斷,二諦是修所斷、非修所斷。二諦是非見所斷因,二諦是見所斷因、非見所斷因。二諦是非修所斷因,二諦是修所斷因、非修所斷因。集諦是有尋,滅諦是無尋,二諦是有尋、無尋。集諦是有伺,滅諦是無伺,二諦是有伺、無伺。滅諦是無喜,三諦是有喜、無喜。滅諦是非喜俱行,三諦是喜俱行、非喜俱行。滅諦是非樂俱行,三諦是樂俱行、非樂俱行。滅諦是非捨俱行,三諦是捨俱行、非捨俱行。集諦是欲纏,二諦是非欲纏,苦諦是欲纏、非欲纏。三諦是[5]非色纏,苦諦是色纏、非色纏。三諦是非無色纏,苦諦是無色纏、非無色纏。二諦是所屬,二諦是無所屬。道諦是出離,三諦是不出離。道諦是決定,滅諦是不決定,二諦是決定、不決定。二諦是有上,二諦是無上。集諦是有諍,二諦是無諍,苦諦是有諍、無諍。 ᅟᅟ==[5] 依暹羅本更正之。== # 第五品 根分別 ## 一 對法分別 二十二根者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此中,如何為眼根耶?是所有眼之四大種所造之淨色……乃至……是空村[1]。是言眼根。 ᅟᅟ==[1] 參閱蘊分別之對法分別中之識分別。== 此中,如何為耳根耶?……乃至……鼻根耶?……乃至……舌根耶?……乃至……身根耶?是所有身之四大種所造之淨色……乃至……是空村。是言身根。 此中,如何為意根耶?一種意根——是觸相應……乃至……如是為多種意根。是言意根。 此中,如何為女根耶?是女之女形、女相、女粧樣、女態樣、女勢分、女性。是言女根。 此中,如何為男根耶?是男之男形、男相、男粧樣、男態樣、男勢分、男性。是言男根。 此中,如何為命根耶?是二種命根,乃色之命根、無色之命根。 此中,如何為色之命根耶?是所有彼有色法之壽住、存活、生活、威儀、展轉、維持、命、命根。是言色之命根。 此中,如何為無色之命根耶?是所有彼無色法之壽住、存活、生活、威儀、展轉、維持、命、命根。是言無色之命根。 此中,如何為樂根耶?是所有身之快、身之樂,身觸所生之快、樂之領納,身觸所生之快、樂之受。是言樂根。 此中,如何為苦根耶?是所有身之不快、身之苦,身觸所生之不快、苦之領納,身觸所生之不快、苦之受。是言苦根。 此中,如何為喜根耶?是所有心之快、心之樂,心觸所生之快、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快、樂之受。是言喜根。 此中,如何為憂根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觸所生之不快、苦之領納,心觸所生之不快、苦之受。是言憂根。 此中,如何為捨根耶?是所有心之非快非不快,心觸所生之不苦不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不苦不樂之受。是言捨根。 此中,如何為信根耶?是所有之信、有信、善解、現心喜、信、信根、信力。是言信根。 此中,如何為進根耶?是所有心之發勤、盡力、勇勤、專心、精進、勤、喜、勢、固持、不息勵意、不棄志欲、不棄勤愛、勤愛努力、進、進根、進力、正精進。是言進根。 此中,如何為念根耶?是所有之念、隨念、對念、念之憶念、念持、不淺薄、不傲高、念之念根、念力、正念。是言念根。 此中,如何為定根耶?是所有心之住、等住、近住、不散、不亂、攝止意性、等持、定根、定力、正定。是言定根。 此中,如何為慧根耶?是所有之慧、知慧、簡擇、極簡擇……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慧根。 此中,如何為未知當知根耶?是諸所有法之未知、未見、未得、不明知、未已證之作證慧、知慧……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擇法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未知當知根。 此中,如何為已知根耶?是諸所有法之已知、已見、已得、已明知、已證之作證慧、知慧……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擇法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已知根。 此中,如何為具知根耶?是諸所有具知法之知、知慧、簡擇……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擇法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具知根。 ## 二 問分 二十二根者,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二十二根是幾何為善耶?幾何為不善耶?幾何為無記耶?……乃至……幾何為有諍耶?幾何為無諍耶? 十根是無記,憂根是不善,未知當知根是善,四根是善、無記,六根是善、不善、無記。十二根是不可言樂受相應或苦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六根是樂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三根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命根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不可言樂受相應或苦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七根是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三根是異熟,二根是異熟法法,已知根是異熟、異熟法法,九根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九根是已取順取,憂根是不已取順取,三根是不已取不順取,九根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九根是不有雜染雜染,憂根是有雜染雜染,三根是不有雜染不雜染,三根是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六根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九根是無尋無伺,憂根是有尋有伺,捨根是有尋有伺、無尋無伺,十一根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十一根是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捨俱行;喜根是喜俱行、非樂俱行非捨俱行,不可言喜俱行,六根是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四根是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捨俱行。十五根是非見非修所斷,憂根者即見所斷、修所斷,六根是見所斷、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十五根是非見非修所斷因,憂根是見所斷因、修所斷因,六根是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見非修所斷因。十根是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憂根是能趣積集,未知當知根是能趣分散,已知根是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九根是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十根是非有學非無學,二根是有學,具知根是無學,九根是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十根是小,三根是無量,九根是小、大、無量。七根是無所緣,二根是小所緣,三根是無量所緣;憂根是小所緣、大所緣、非無量所緣,不可言小所緣或大所緣;九根是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不可言小所緣或大所緣或無量所緣。九根是中,憂根是劣,三根是勝,三根是中、勝,六根是劣、中、勝。十根是不決定,未知當知根是正性決定,四根是正性決定、不決定,憂根是邪性決定、不決定,六根是邪性決定、正性決定、不決定。七根是無所緣,四根是不可言道所緣或道因或道增上;未知當知根是非道所緣、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增上;已知根是非道所緣、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因或道增上;九根是道所緣、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所緣或道因或道增上。十根是已生、可生,不可言不已生;二根是已生、不已生,不可言可生;十根是已生、不已生、可生。過去、未來、現在。七根是無所緣,二根是現在所緣,三根是不可言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十根是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不可言是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內、外、內外。七根是無所緣,三根是外所緣,四根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八根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不可言是內所緣或外所緣或內外所緣。五根是無見有對,十七根是無見無對。 四根是因,十八根是非因。七根是有因,九根是無因,六根是有因、無因。七根是因相應,九根是因不相應,六根是因相應、因不相應。四根是以因為有因,九根是不可言以因為有因或以有因為非因;三根是不可言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六根是不可言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不可言以有因為非因。四根是以因為因相應,九根是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或以因相應為非因;三根是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六根是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相應為非因。九根是非因無因,三根是非因有因,四根是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無因,六根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 有緣。有為。無見。五根是有對,十七根是無對。七根是色,十四根是無色,命根是色、無色。十根是世間,三根是出世間,九根是世間、出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 非漏。十根是有漏,三根是無漏,九根是有漏、無漏。十五根是漏不相應,憂根是漏相應,六根是漏相應、漏不相應。十根是不可言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三根是不可言以漏為有漏或以有漏為非漏;九根是不可言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有漏為非漏。十五根是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憂根是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以漏相應為非漏;六根是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以漏相應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相應為非漏。九根是漏不相應有漏,三根是漏不相應無漏,憂根是不可言漏不相應有漏或漏不相應無漏,三根是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六根是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不可言漏不相應有漏或漏不相應無漏。 非結。十根是順結,三根是不順結,九根是順結、不順結。十五根是結不相應,憂根是結相應,六根是結相應。十根是不可言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三根是不可言以結為順結或以順結為非結;九根是不可言以結為順結,順結為非結,不可言以順結為非結。十五根是不可言以結為結相應或以結相應為非結,憂根是不可言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六根是不可言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不可言以結相應為非結。九根是結不相應順結,三根是不相應不順結,憂根是不可言結不相應順結或結不相應不順結,三根是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六根是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不可言結不相應順結或結不相應不順結。 非繫。十根是順繫,三根是不順繫,九根是順繫、不順繫。十五根是繫不相應,憂根是繫相應,六根是繫相應、繫不相應。十根是不可言以繫為順繫,以順繫為非繫;三根是不可言以繫為順繫或以順繫為非繫;九根是不可言以繫為順繫,以順繫為非繫,不可言以順繫為非繫。十五根是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或以繫相應為非繫;憂根是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以繫相應為非繫;六根是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以繫相應為非繫,不可言以繫相應為非繫。九根是繫不相應順繫,三根是繫不相應不順繫,憂根是不可言繫不相應順繫或繫不相應不順繫,三根是繫不相應順繫、繫不相應不順繫;六根是繫不相應順繫、繫不相應不順繫,不可言繫不相應順繫或繫不相應不順繫。 非暴流……乃至……非軛……乃至……非蓋。十根是順蓋,三根是不順蓋,九根是順蓋、不順蓋。十五根是蓋不相應,憂根是蓋相應,六根是蓋相應、蓋不相應。十根是不可言以蓋為順蓋,以順蓋為非蓋;三根是不可言以蓋為順蓋或以順蓋為非蓋;九根是不可言以蓋為順蓋,以順蓋為非蓋,不可言以順蓋為非蓋。十五根是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或以蓋相應為非蓋;憂根[2]是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以蓋相應為非蓋;六根是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以蓋相應為非蓋,不可言以蓋相應為非蓋。九根是蓋不相應順蓋,三根是蓋不相應不順蓋,憂根是不可言蓋不相應順蓋或蓋不相應不順蓋,三根是蓋不相應順蓋、蓋不相應不順蓋;六根是蓋不相應順蓋、蓋不相應不順蓋,不可言蓋不相應順蓋或蓋不相應不順蓋。 ᅟᅟ==[2] 在原本與十五根同樣為「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或以蓋相應為非蓋」。然應無必要特別提出憂根。徵於前列之敘述法,如其譯文加予推定而譯之。== 非異取。十根是已異取,三根是不已異取,九根是已異取、不已異取。十六根是異取不相應,六根是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十根是不可言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三根是不可言以異取為已異取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九根是不可言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不可言以已異取為非異取。十根是異取不相應已異取,三根是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三根是異取不相應已異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六根是異取不相應已異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不可言異取不相應已異取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 七根是無所緣,十四根是有所緣,命根是有所緣、無所緣。二十一根是非心,意根是心,十三根是心所,八根是非心所,命根是心所、非心所。十三根是心相應,七根是心不相應,命根是心相應、心不相應。意根是不可言與心相應或與心不相應。十三根是心俱住,七根是心不俱住,命根是心俱住、意根是不可言與心俱住或與心不俱住。十三根是心等起,八根是非心等起,命根是心等起、非心等起。十三根是心俱有,八根是非心俱有,命根是心俱有、非心俱有。十三根是心隨轉,八根是非心隨轉,命根是心隨轉、非心隨轉。十三根是心俱住等起,八根是非心俱住等起,命根是心俱住等起、非心俱住等起。十三根是心俱住等起俱有,八根是非心俱住等起俱有,命根是心俱住等起俱有、非心俱住等起俱有。十三根是心俱住等起隨轉,八根是非心俱住等起隨轉,命根是心俱住等起隨轉、非心俱住等起隨轉。六根是內,十六根是外。七根是能取,十四根是非能取,命根是能取、非能取。九根是已取,四根是不已取,九根是已取、不已取。 非取。十根是順取,三根是不順取,九根是順取、不順取。十六根是取不相應,六根是取相應、取不相應。十根是不可言以取為順取,以順取為非取;三根是不可言以取為順取或以順取為非取;九根是不可言以取為順取,以順取為非取,不可言以順取為非取。十六根是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或以取相應為非取;六根是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以取相應為非取,不可言以取相應為非取。十根是取不相應順取,三根是取不相應不順取,三根是取不相應順取、取不相應不順取;六根是取不相應順取、取不相應不順取,不可言取不相應順取或取不相應不順取。 非染。十根是雜染,三根是不雜染,九根是雜染、不雜染。十五根是不有雜染,憂根是有雜染,六根是有雜染、不有雜染。十五根是染不相應,憂根是染相應,六根是染相應、染不相應。十根是不可言以染為雜染,以雜染為非染;三根是不可言以染為雜染或以雜染為非染;九根是不可言以染為雜染,以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雜染為非染。十五根是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或以有雜染為非染;憂根是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以有雜染為非染;六根是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以有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有雜染為非染。十五根是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或以染相應為非染;憂根是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以染相應為非染;六根是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以染相應為非染,不可言是以染相應為非染。九根是染不相應雜染,三根是染不相應不雜染,憂根是不可言染不相應雜染或染不相應不雜染,三根是染不相應雜染、染不相應不雜染;六根是染不相應雜染、染不相應不雜染,不可言染不相應雜染或染不相應不雜染。 十五根是非見所斷,七根是見所斷、非見所斷,十五根是非修所斷,七根是修所斷、非修所斷。十五根是非見所斷因,七根是見所斷因、非見所斷因。十五根是非修所斷因,七根是修所斷因、非修所斷因。九根是無尋,憂根是有尋,十二根是有尋、無尋。九根是無伺,憂根是有伺,十二根是有伺、無伺。十一根是無喜,十一根是有喜、無喜。十一根是非喜俱行,十一根是喜俱行、非喜俱行。十二根是非樂俱行,十根是樂俱行、非樂俱行。十二根是非捨俱行,十根是捨俱行、非捨俱行。十根是欲纏,三根是非欲纏,九根是欲纏、非欲纏。十三根是色纏,九根是色纏、非色纏。十四根是無色纏,八根是無色纏、非無色纏。十根是所屬,三根是無所屬,九根是所屬、無所屬。十一根是不出離,未知當知根是出離,十根是出離、不出離。十根是不決定,未知當知根是決定,十一根是決定、不決定。十根是有上,三根是無上,九根是有上、無上。十五根是無諍,憂根是有諍,六根是有諍、無諍。 # 第六品 緣行相分別 ## 一 經分別 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則愁悲苦憂惱而發生。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乃於苦之無知,於苦集之無知,於苦滅之無知,於至苦滅道之無知。是言無明。 此中,如何為「緣無明而有行」耶?乃福現行、非福現行、不動現行、身行、語行、心行。 此中,如何為福現行耶?乃以善思為欲纏色纏之施所成、戒所成、修所成者。是言福現行。 此中,如何為非福現行耶?乃以不善思為欲纏者。是言非福現行。 此中,如何為不動現行耶?乃以善思為無色纏者。是言不動現行。 此中,如何為身行耶?是身思、身行……乃至……語思、語行……乃至……意思、心行。 是等言「緣無明而有行」。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耶?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言「緣行而有識」。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色」耶?是名與色。此中,如何為名耶?乃受蘊、想蘊與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色耶?是四大種與四大種所造之色。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緣識而有名色」。 此中,如何為「緣名色而有六處」耶?是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是言「緣名色而有六處」。 此中,如何為「緣六處而有觸」耶?是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是言「緣六處而有觸」。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是眼觸所生之受、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是言「緣觸而有受」。 此中,如何為「緣受而有渴愛」耶?是色渴愛、聲渴受、香渴愛、味渴愛、觸渴愛、法渴愛。是言「緣受而有渴愛」。 此中,如何為「緣渴愛而有取」耶?是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是言「緣渴愛而有取」。 此中,如何為「緣取而有有」耶?是二種之有。業有、生有。 此中,如何為業有耶?是福現行、非福現行、不動現行。是言業有。一切之有趣業亦為業有。 此中,如何為生有耶?是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1]、四蘊有、五蘊有——是言生有。如斯是業有、是生有。是言「緣取而有有」。 ᅟᅟ==[1] 一蘊有(ekavokārabhava)、四蘊有(catuvokārabhava)、五蘊有(Pañcavokārabhava)之蘊(Vokāra)者,為異欺(梵語 Vyavacāra)而真諦在俱舍論譯為「判」,玄奘則譯為「行」。稱友之俱舍釋作為「異欺者即迦葉波如來名之為蘊」,又為「五異欺者即五蘊也」。又稱友為「差別而欺者為異欺,為異而欺誑之義」。== 此中,如何為「緣有而有生」耶?是所有彼彼有情於彼彼有情聚之生、等生、趣入、現起、蘊現、處得。是言「緣有而有生」。 此中,如何為「緣生而有老死」耶?是老、死。 此中,如何為老耶?是所有彼彼有情於彼彼有情聚之老、老衰、頹齒、斑白、皺緩、壽命之枯敗、諸根之徧熟。是言為老。 此中,如何為死耶?是所有彼彼有情於彼彼有情聚之消滅、移轉、破壞、消失、葬死、時作、諸蘊之破壞、由死骸之脫出、命根之斷絕。是言為死。 如斯是老、是死。是言「緣生而有老死」。 此中,如何為愁耶?是或依血緣[2]之不幸而感觸,依財富之不幸而感觸,依病之不幸而感觸,依戒之不幸而感觸,依見之不幸而感觸,依他人等之不幸而具足,依他種種苦法而感觸之愁、愁歎、愁性、內愁、內徧愁、心徧愁、憂、愁箭。是言為愁。 ᅟᅟ==[2] 諦分別中,參閱苦諦分別愁苦之註(本卷一五九頁)。== 此中,如何為悲耶?是或依血緣之不幸而感觸,依財富之不幸而感觸,依病之不幸而感觸,依戒之不幸而感觸,依見之不幸而感觸,依他人等之不幸而具足,依他種種苦法而感觸之嘆、悲嘆、悲、悲哀、悲性、悲哀性、語、空語、異空語、冗語、多語、多語性。是言為悲。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所有身之不快、身之苦,身觸所生之不快、苦之領納,身觸所生之不快、苦之受。是言為苦。 此中,如何為憂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觸所生之不快、苦之領納,心觸所生之不快、苦之受。是言為憂。 此中,如何為惱耶?是或依血緣之不幸而感觸,依財富之不幸而感觸,依病之不幸而感觸,依戒之不幸而感觸,依見之不幸而感觸,依他人等之不幸而具足,依他種種苦法而感觸之失望、惱、失望性、惱性。是言為惱。 「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者,乃如是有彼全苦蘊之集、起、結合、出現。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 二 對法分別 ### 論母 (1)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2)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3)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4)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以上緣四 (5)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為因。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為因。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為因。緣名而有第六處,是以名為因。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為因。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為因。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為因。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為因。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6)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為因。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為因。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為因。緣名而有觸,是以名為因。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為因。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為因。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為因。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7)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為因。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為因。緣識而有名色,是以識為因。緣名色而有第六處,是以名色為因。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為因。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為因。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為因。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為因。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8)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為因。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為因。緣識而有名色,是以識為因。緣名色而有六處,是以名色為因。緣六處而有觸,是以六處為因。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為因。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為因。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為因。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 以上因四 第二 (9)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相應。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相應。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相應。緣名而有第六處,是以名相應。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相應。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相應。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相應。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相應。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10)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相應。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相應。緣識而有名,是識相應。緣名而有觸,是名相應。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相應。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相應。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相應。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11)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相應。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相應。緣識而有名色,是以識相應。緣名色而有第六處,是以名色相應。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相應。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相應。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相應。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相應。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12)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相應。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相應。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相應。緣名色而有六處,是以名色相應。緣六處而有觸,是以六處相應。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相應。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相應。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相應。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 以上相應四 第三 (13)緣無明而有行,緣行亦有無明。緣行而有識,緣識亦有行。緣識而有名,緣名亦有識。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亦有名。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亦有第六處。緣觸而有受,緣受亦有觸。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亦有受。緣渴愛而有取,緣取亦有渴愛。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14)緣無明而有行,緣行亦有無明。緣行而有識,緣識亦有行。緣識而有名,緣名亦有識。緣名而有觸,緣觸亦有名。緣觸而有受,緣受亦有觸。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亦有受。緣渴愛而有取,緣取亦有渴愛。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15)緣無明而有行,緣行亦有無明。緣行而有識,緣識亦有行。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亦有識。緣名色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亦有名色。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亦有第六處。緣觸而有受,緣受亦有觸。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亦有受。緣渴愛而有取,緣取亦有渴愛。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16)緣無明而有行,緣行亦有無明。緣行而有識,緣識亦有行。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亦有識。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亦有名色。緣六處而有觸,緣觸亦有六處。緣觸而有受,緣受亦有觸。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亦有受。緣渴愛而有取,緣取亦有渴愛。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以上互緣四 (17)緣行而有無明,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乃至……有……之集。 (18)緣識而有無明,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乃至……有……之集。 (19)緣名而有無明,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乃至……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20)緣第六處而有無明,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乃至……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21)緣觸而有無明,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乃至……有……之集。 (22)緣受而有無明,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乃至……有……之集。 (23)緣渴愛而有無明,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乃至……有……之集。 (24)緣取而有無明,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乃至……如是便有……之集。 緣四 (1)諸法如何為不善耶?乃彼時有不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成見相應,或以色為所緣,以聲、香、味、觸、法為所緣,或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3]……無明[A1]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 ᅟᅟ==[3] 界分別中,參閱無明界之項(本卷一〇六頁)。== ᅟᅟ==[A1]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無明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無明而有行」。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紇利陀心、青白、意、意處、意根、識、識蘊,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緣識而有名」。 此中,如何為「緣名而有第六處」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紇利陀心、青白、意、意處、意根、識、識蘊,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名而有第六處」。 此中,如何為「緣第六處而有觸」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是言「緣第六處而有觸」。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是所有心之快、心之樂,心觸所生之快、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快、樂之受。是言「緣觸而有受」。 此中,如何為「緣受而有渴愛」耶?是所有之貪、有貪、隨貪、隨滿足、喜、喜貪、心之有貪。是言「緣受而有渴愛」。 此中,如何為「緣渴愛而有取」耶?是所有之見、成見、見稠林、見曠野、見諍、見惱、見結、執、別執、現貧、異取、惡道、邪道、邪性、外道處、顛倒執。是言「緣渴愛而有取」。 此中,如何為「緣取而有有」耶?是除取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言「緣取而有有」。 此中,如何為「緣有而有生」耶?是所有法之生、等生、起、現起、現有。是言「緣有而有生」。 此中,如何為「緣生而有老死」耶?是有老、有死。此中,如何為老耶?是所有法之老、老衰、壽命之枯敗。是言為老。此中,如何為死耶?是所有法之盡、少壯破壞、徧壞、無常性、消失。是言為死。如斯是老、是死。是言「緣生而有老死」。 「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者,即如是有彼全苦蘊之集、起、結合、出現。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2)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2]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 ᅟᅟ==[A2]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無明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無明而有行」。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緣識而有名」。 「緣名而有觸」者。此中,如何為名耶?是除觸是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言名。 此中,如何為「緣名而有觸」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是言「緣名而有觸」。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3)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3]閂、愚癡、不善根。是為無明。 ᅟᅟ==[A3]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無明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無明而有行」。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為「緣行而有識」。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色」耶?乃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色耶?是眼處之積集、耳處之積集、鼻處之積集、舌處之積集、身處之積集,所餘之色更亦於心所生、心因、心等起者。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緣識而有名色」。 「緣名色而有第六處」者。是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色耶?是所有之色以意識界為所依而轉者。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名色。 此中,如何為「緣名色而有第六處」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名色而有第六處」。 此中,如何為「緣第六處而有觸」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是言「緣第六處而有觸」。 ……乃至……依是為「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4)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4]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 ᅟᅟ==[A4]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無明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無明而有行」。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色」耶?乃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乃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色耶?是眼處之積集……乃至……身處之積集,所餘之色更亦是心所生、心因、心等起之物。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緣識而有名色」。 「緣名色而有六處」者是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色耶?是四大種與所有之色以意識界為所依而轉。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名色。 此中,如何為「緣名色而有六處」耶?是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是言「緣名色而有六處」。 此中,如何為「緣六處而有觸」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是言「緣六處而有觸」。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因四 (5)其時,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為因。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為因。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為因。緣名而有第六處,是以名為因。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為因。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為因。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為因。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為因。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5]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 ᅟᅟ==[A5]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為因」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為因」。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為因」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為因」。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為因」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為因」。 此中,如何為「緣名而有第六處,是以名為因」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名而有第六處,是以名為因」。 此中,如何為「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為因」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是言「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為因」。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為因」耶?是所有心之快、心之樂,心觸所生之快、樂之領納,心觸所生快、樂之受。是言「緣觸而有受,以觸為因」。 此中,如何為「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為因」耶?是所有之貪、有貪……乃至……心之有貪。是言「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為因」。 此中,如何為「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為因」耶?是有之見、成見、見稠林、見曠野、見諍、見惱、見結、執、別執、現貪、異取、惡道、邪道、邪性、外道處、顛倒執。是言「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為因」。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 (6)其時,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為因。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為因。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為因。緣名而有觸,是以名為因。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為因。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為因。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為因。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6]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 ᅟᅟ==[A6]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為因」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為因」。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為因」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為因」。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為因」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為因」。 「緣名而有觸,是以名為因」者耶?此中,如何為名耶?是除觸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言為名。 此中,如何為「緣名而有觸,是以名為因」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是言「緣名而有觸,是以名為因」。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7)其時,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為因。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為因。緣識而有名色,是以識為因。緣名色而有第六處,是以名色為因。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為因。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為因。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為因。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為因。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7]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 ᅟᅟ==[A7]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為因」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為因」。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為因」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為因」。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色,是以識為因」耶?是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色耶?是眼處之積集……乃至……身處之積集,所餘之色更亦是心所生、心因、心等起。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緣識而有名色,是以識為因」。 「緣名色而有第六處,是以名色為因」者,是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色耶?是所有之色以意識界為所依而轉者。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名色。 此中,如何為「緣名色而有第六處,是以名色為因」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名色而有第六處,是以名色為因」。 此中,如何為「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為因」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是言「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為因」。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8)其時,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為因。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為因。緣識而有名色,是以識為因。緣名色而有六處,是以名色為因。緣六處而有觸,是以六處為因。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為因。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為因。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為因。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8]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 ᅟᅟ==[A8]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為因」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為因」。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為因」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為因」。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色,是以識為因」耶?是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色耶?是眼處之積集……乃至……身處之積集,所餘之色更亦是心所生、心因、心等起。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緣識而有名色,是以識為因」。 「緣名色而有六處,是以名色為因」者,是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色耶?是四大種與所有之色,以意識界為所依而轉者。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名色。 此中,如何為「緣名色而有六處,是以名色為因」耶?是眼處……乃至……意處。是言「緣名色而有六處,是以名色為因」。 此中,如何為「緣六處而有觸,是以六處為因」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是言「緣六處而有觸,是以六處為因」。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相應四 (9)其時,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相應。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相應。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相應。緣名而有第六處,是以名相應。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相應。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相應。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相應。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相應。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9]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 ᅟᅟ==[A9]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相應」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相應」。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相應」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相應」。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相應」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相應」。 此中,如何為「緣名而有第六處,是以名相應」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名而有第六處,是以名相應」。 此中,如何為「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相應」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是言「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相應」。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相應」耶?是所有心之快、心之樂,心觸所生之快、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快、樂之受。是言「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相應之物」。 此中,如何為「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相應」耶?是所有之貪、有貪……乃至……心之有貪。是言「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相應」。 此中,如何為「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相應」耶?是所有之見、成見……乃至……外道處、顛倒執。是言「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相應」。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10)其時,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相應。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相應。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相應。緣名而有觸,是以名相應。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相應。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相應。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相應。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10]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 ᅟᅟ==[A10]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相應」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相應」。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相應」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相應」。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相應」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相應」。 「緣名而有觸,是以名相應」者。此中,如何為名耶?是除觸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言名。 此中,如何為「緣名而有觸,是以名相應」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是言「緣名而有觸,是以名相應」。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11)其時,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相應。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相應。緣識而有名色,是以識相應。緣名色而有第六處,是以名相應。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相應。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相應。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相應。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相應。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11]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 ᅟᅟ==[A11]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相應」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相應」。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相應」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相應」。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色,是以識相應之〔名〕」耶?是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色耶?是眼處之積集……乃至……身處之積集,所餘之色更亦是心所生、心因、心等起。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緣識而有名色,是以識相應之名」。 「緣名色而有第六處,是以名相應」者耶?是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此中,如何為色耶?是所有之色以意識界為所依而轉者。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名色。 此中,如何為「緣名色而有第六處,是以名相應」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名色而有第六處,是以名相應」。 此中,如何為「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相應」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是言「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相應」。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12)其時,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相應。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相應。緣識而有名色,是以識相應。緣名色而有六處,是以名相應。緣六處而有觸,是以六處相應。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相應。緣受而有渴愛,是以受相應。緣渴愛而有取,是以渴愛相應。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12]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 ᅟᅟ==[A12]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相應」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無明而有行,是以無明相應」。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相應」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相應」。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色,是以識相應」耶?是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色耶?是眼處之積集……乃至……身處之積集,所餘之色更亦是心所生、心因、心等起。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緣識而有名色,是以識相應之名」。 「緣名色而有六處,是以名相應」者,是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色耶?是四大種與所有之色是以意識界為所依而轉。如斯是名、是色。是言名色。 此中,如何為「緣名色而有六處,是以名相應」耶?是眼處……乃至……意處。是言「緣名色而有六處,是以名相應」。 此中,如何為「緣六處而有觸,是以六處相應」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是言「緣六處而有觸,是以六處相應」。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互緣四 (13)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亦有無明。緣行而有識,緣識亦有行。緣識而有名,緣名亦有識。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亦有名。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亦有第六處。緣觸而有受,緣受亦有觸。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亦有受。緣渴愛而有取,緣取亦有渴愛。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13]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 ᅟᅟ==[A13]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無明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無明而有行」。 此中,如何為「緣行亦有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14]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緣行亦有無明」。 ᅟᅟ==[A14]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 此中,如何為「緣識亦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識亦有行」。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緣識而有名」。 此中,如何為「緣名亦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名亦有識」。 此中,如何為「緣名而有第六處」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名而有第六處」。 此中,如何為「緣第六處亦有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緣第六處亦有名」。 此中,如何為「緣第六處而有觸」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是言「緣第六處而有觸」。 此中,如何為「緣觸亦有第六處」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觸亦有第六處」。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是所有心之快、心之樂,心觸所生快、樂之領納,心觸所生快、樂之受。是言「緣觸而有受」。 此中,如何為「緣受亦有觸」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是言「緣受亦有觸」。 此中,如何為「緣受而有渴愛」耶?是所有之貪、有貪……乃至……心之有貪。是言「緣受而有渴愛」。 此中,如何為「緣渴愛亦有受」耶?是所有心之快、心之樂,心觸所生快、樂之領納,心觸所生快、樂之受。是言「緣渴愛亦有受」。 此中,如何為「緣渴愛而有取」耶?是所有之見、成見……乃至……外道處、顛倒執。是言「緣渴愛而有取」。 此中,如何為「緣取亦有渴愛」耶?是所有之貪、有貪……乃至……心之有貪。是言「緣取亦有渴愛」。 此中,如何為「緣取而有有」耶?是除取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言「緣取而有有」。 此中,如何為「緣有而有生」耶?是所有彼法之生、等生、起、現起、現有。是言「緣有而有生」。 此中,如何為「緣生而有老死」耶?是有老、有死。此中,如何為老耶?是所有彼法之老、老衰、壽命之枯敗。是言為老。此中,如何為死耶?是所有彼法之盡、少壯破壞、徧壞、無常性、消失。是言為死。如斯是老、是死。是言「緣生而有老死」。 「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者,是如斯有彼全苦蘊之集、起、結合、出現。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14)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亦有無明。緣行而有識,緣識亦有行。緣識而有名,緣名亦有識。緣名而有觸,緣觸亦有名。緣觸而有受,緣受亦有觸。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亦有受。緣渴愛而有取,〔緣取亦有渴愛〕。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15]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 ᅟᅟ==[A15]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無明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無明而有行」。 此中,如何為「緣行亦有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16]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緣行亦有無明」。 ᅟᅟ==[A16]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 此中,如何為「緣識亦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識亦有行」。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緣識而有名」。 此中,如何為「緣名亦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名亦有識」。 「緣名而有觸」者,此中,如何為名耶?是除觸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言為名。 此中,如何為「緣名而有觸」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是言「緣名而有觸」。 此中,如何為「緣觸亦有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言「緣觸亦有名」。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15)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亦有無明。緣行而有識,緣識亦有行。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亦有識。緣名色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亦有名色。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亦有第六處。緣觸而有受,緣受亦有觸。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亦有受。緣渴愛而有取,緣取亦有渴愛。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17]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 ᅟᅟ==[A17]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無明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無明而有行」。 此中,如何為「緣行亦有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18]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緣行亦有無明」。 ᅟᅟ==[A18]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 此中,如何為「緣識亦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識亦有行」。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色」耶?是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名耶?是眼處之積集……乃至……身處之積集,所餘之色更亦是心所生、心因、心等起者。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緣識而有名色」。 「緣名色亦有識」者是即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色耶?是所有之色是以意識界為所依而轉。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名色。 此中,如何為「緣名色亦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名色亦有識」。 「緣名色而有第六處」者是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色耶?是所有之色是以意識界為所依而轉。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名色。 此中,如何為「緣名色而有第六處」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名色而有第六處」。 此中,如何為「緣第六處亦有名色」耶?是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色耶?是眼處之積集……乃至……身處之積集,所餘之色更亦是心所生、心因、心等起者。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緣第六處亦有名色」。 此中,如何為「緣第六處而有觸」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是言「緣第六處而有觸」。 此中,如何為「緣觸亦有第六處」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觸亦有第六處」。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16)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亦有無明。緣行而有識,緣識亦有行。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亦有識。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亦有名色。緣六處而有觸,緣觸亦有六處。緣觸而有受,緣受亦有觸。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亦有受。緣渴愛而有取,緣取亦有渴愛。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19]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 ᅟᅟ==[A19]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無明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無明而有行」。 此中,如何為「緣行亦有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20]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緣行亦有無明」。 ᅟᅟ==[A20]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 此中,如何為「緣識亦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識亦有行」。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色」耶?是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色耶?是眼處之積集……乃至……身處之積集,所餘之色更亦是心所生、心因、心等起者。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緣識而有名色」。 「緣名色亦有識」者是即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色耶?是所有之色是以意識界為所依而轉。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名色。 此中,如何為「緣名色亦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名色亦有識」[4]。 ᅟᅟ==[4] 原本為「由名而有識」。== 「緣名色而有六處」者,是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色耶?是四大種與所有之色以意識界為所依而轉。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名色。 此中,如何為「緣名色而有六處」耶?是眼處……乃至……意處。是言「緣名色而有六處」。 此中,如何為「緣六處亦有名色」耶?是有名、有色。此中,如何為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為名。此中,如何為色耶?是眼處之積集……乃至……身處之積集,所有之色更亦是心所生、心因、心等起者。是言為色。如斯是名、是色。是言「緣六處亦有名色」。 此中,如何為「緣六處而有觸」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是言「緣六處而有觸」。 此中,如何為「緣觸亦有六處」耶?是眼處……乃至……意處。是言「緣觸亦有六處」。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不善心 二[5]~四 ᅟᅟ==[5] 參閱法集論三六五項以下。== 諸法如何為不善耶?是彼時有不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成見相應、有行……乃至……喜俱行、成見不相應……乃至……喜俱行、成見不相應、有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而有勝觸,緣勝觸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21]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 ᅟᅟ==[A21]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無明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無明而有行」。……乃至…… 此中,如何為「緣渴愛而有勝解」耶?是所有心之勝解、了解、是信解。是言「緣渴愛而有勝解」。 此中,如何為「緣勝解而有有」耶?是除勝解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言「緣勝解而有有」。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乃至…… (5)諸法如何為不善耶?是彼時有不善心之生起,以捨俱行、成見相應,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22]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乃至…… ᅟᅟ==[A22]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是所有心之非快非不快,心觸所生不苦不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不苦不樂之受。是言「緣觸而有受」。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乃至…… (6~8)諸法如何為不善耶?是彼時有不善心之生起,以捨俱行、成見相應、有行……乃至……捨俱行、成見不相應……乃至……捨俱行、成見不相應、有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乃至…… (9~10)諸法如何為不善耶?是彼時有不善心之生起,以憂俱行、恚逆相應……乃至……憂俱行、恚逆相應、有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恚逆,緣恚逆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23]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乃至…… ᅟᅟ==[A23]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觸所生不快、苦之領納,心解所生不快、苦之受。是言「緣觸而有受」。 此中,如何為「緣受而有恚逆」耶?是所有心之嫌恨、恚逆、逆意、怒、極怒、激極怒、瞋、極瞋、激極瞋、心之害惡、意極瞋、忿、忿怒、忿怒性、瞋、敗德、敗德性、害惡、恚害、恚害性、心之妨害、敵害、獰惡、惡害[6]——是為「緣受而有恚逆」。 ᅟᅟ==[6] 參閱同一〇六〇項。== 此中,如何為「緣恚逆而有勝解」耶?是所有心之勝解、了解、是信解。是言「緣恚逆而有勝解」。 此中,如何為「緣勝解而有有」耶?是除勝解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言「緣勝解而有有」。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乃至…… (11)諸法如何為不善耶?是彼時有不善心之生起,以捨俱行、猶豫相應,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猶豫,緣猶豫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24]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乃至…… ᅟᅟ==[A24]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是所有心之非快非不快,心觸所生不苦不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不苦不樂之受。是言「緣觸而有受」。 此中,如何為「緣受而有猶豫」耶?是所有之惑、惑疑、已惑、疑、猶豫、二分、二路、疑惑、不一執、曖昧、徧曖昧、不穿入、昏迷、心之意後悔[7]。是言「緣受而有猶豫」。 ᅟᅟ==[7] 參閱同四二五項。== 此中,如何為「緣猶豫而有有」耶?是除猶豫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言「緣猶豫而有有」。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12)諸法如何為不善耶?是彼時有不善心之生起,以捨俱行、掉舉相應,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掉舉,緣掉舉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A25]閂、愚癡、不善根。是言無明。……乃至…… ᅟᅟ==[A25] 閂【CB】,[木*閂]【南傳】(cf. N46n0022_p0198a04)==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是所有心之非快非不快,心觸所生不苦不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不苦不樂之受。是言「緣觸而有受」。 此中,如何為「緣受而有掉舉」耶?是所有心之掉舉、不寂靜、心散亂、心之騷亂[8]。是言「緣受而有掉舉」。 ᅟᅟ==[8] 參閱同四二九項。== 此中,如何為「緣掉舉而有勝解」耶?是所有心之勝解、了解、是信解。是言「緣掉舉而有勝解」。 此中,如何為「緣勝解而有有」耶?是除勝解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言「緣勝解而有有」。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善根 一[9] ᅟᅟ==[9] 欲界八大心之一。參閱法集論(一【南傳】,~一五九)。== 諸法如何為善耶?是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善根耶?是無貪、無瞋、無癡。 此中,如何為無貪耶?是所有之無貪、無貪欲、無貪欲性、無有貪、無有塵染、無有塵染性、無貪求、無貪之善根。是言無貪。 此中,如何為無瞋耶?是所有之無瞋、無敗德、無敗德性、無害瞋、恚害、無瞋之善根。是言無瞋。 此中,如何為無癡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10]……無癡、擇法、正見。是言無癡。 ᅟᅟ==[10] 參閱法集論三四項。== 是等為善根。 此中,如何為「緣善根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善根而有行」。……乃至……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是所有心之快、心之樂,心觸所生快、樂之領納,心觸所生快、樂之受。是言「緣觸而有受」。 此中,如何為「緣受而有心喜」耶?是所有之信、有信、善解、現心喜。是言「緣受而有心喜」。 此中,如何為「緣心喜而有勝解」耶?是所有心之勝解、了解、是信解。是言「緣心喜而有勝解」。 此中,如何為「緣勝解而有有」耶?是除勝解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言「緣勝解而有有」。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2~8)諸法如何為善耶?是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有行……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有行……乃至……捨俱行、智相應……乃至……捨俱行、智相應、有行……乃至……捨俱行、智不相應……乃至……捨俱行,智不相應、有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其時,緣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善根耶?是無貪、無瞋……乃至……是等言善根。 此中,如何為「緣善根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善根而有行」。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善[11]耶?是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緣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ᅟᅟ==[11] 色界善法。參閱法集論(一六〇項以下)。== 此中,如何為善根耶?是無貪、無瞋……乃至……是等言善根。 此中,如何為「緣善根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善根而有行」。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善耶?是彼時,修色生之道,尋伺寂靜故,具足第二禪定……乃至……第三禪定……乃至……第四禪定……乃至……第一禪定……乃至……地徧之第五禪定而住;其時,緣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善[12]耶?是彼時修無色生之道……乃至……超越一切無所有,以非想非非想處想俱行,捨離樂……乃至……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緣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ᅟᅟ==[12] 無色界善法。參閱同(二六五項以下)。== 此中,如何為善根耶?是無貪、無瞋、無癡……乃至……是等言善根。 此中,如何為「緣善根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善根而有行」。……乃至……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是所有心之非快非不快,心觸所生不苦不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受。是言「緣觸而有受」。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善[13]耶?是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緣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ᅟᅟ==[13] 出世間善法。參閱同(二七七項以下)。== 此中,如何為善根耶?是無貪、無瞋、無癡……乃至…… 此中,如何為無癡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擇法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無癡。 是等為善根。 此中,如何為「緣善根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善根而有行」。……乃至…… 「如是便有彼法之集」者,乃如是有彼法之集、起、結合、出現。依此言「如是便有彼法之集」。 善異熟行根本 諸法如何為無記[14]耶?乃彼時由欲纏之善業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有眼識之生起,以捨俱行,以色為所緣,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ᅟᅟ==[14] 善異熟五識。參閱同(四三一項以下)。== 此中,如何為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為行。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緣識而有名」。 此中,如何為「緣名而有第六處」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名而有第六處」。 此中,如何為「緣第六處而有觸」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是言「緣第六處而有觸」。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是所有心之非快非不快,心觸所生不苦不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不苦不樂之受。是言「緣觸而有受」。 此中,如何為「緣受而有有」耶?是除受為想蘊、行蘊、識蘊。是言「緣受而有有」。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五)[15]其時,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為因。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為因。緣名而有第六處,是以名為因。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為因。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為因。緣受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乃至……。 ᅟᅟ==[15] 此之(五)等者即與論母之(五)等相應為(五)等。== (九)其時,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相應[16]。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相應。緣名而有第六處,是以名相應。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相應。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相應。緣受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ᅟᅟ==[16] 原本是 saṅkhārakkhandho viññāṇaṁ,應讀為 saṅkhārapaccayā viññāṇaṁ。== (十三)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亦有行。緣識而有名,緣名亦有識。緣名而有第六處……乃至[17]……緣觸而有受,緣受亦有觸。緣受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乃至…… ᅟᅟ==[17] 原本只記為「緣名而有第六處,緣觸而有受」。==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由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異熟有耳識[18]之生起,捨俱行而以聲為所緣,有鼻識之生起,捨俱行而以香為所緣,有舌識之生起,捨俱行而以味為所緣,有身識之生起,樂俱行而以觸為所緣,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ᅟᅟ==[18] 參閱法集論四四三項。== 此中,如何為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為行。……乃至……。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是所有身之快、身之樂,身觸所生快、樂之領納,身觸所生快、樂之受。是言「緣觸而有受」。 此中,如何「緣受而有有」耶?是除受為想蘊、行蘊、識蘊。是言「緣受而有有」。……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由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異熟[19]有意界之生起,捨俱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ᅟᅟ==[19] 善異熟意界。參閱法集論(四五五項以下)。== 此中,如何為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為行。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界。是言「緣行而有識」。……乃至……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是所有心之非快非不快,心觸所生不苦不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不苦不樂[20]之受。是言「緣觸而有受」。 ᅟᅟ==[20] 原本(PTS P176)為 cetosamphassajā sātā adukkhamasukhā vcdanā。除此 sātā 而譯。== 此中,如何為「緣受而有勝解」耶?是所有心之勝解、了解、是信解。是言「緣受而有勝解」。 此中,如何為「緣勝解而有有」耶?是除勝解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言「緣勝解而有有」。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由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異熟[21]有意識界之生起,喜俱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苦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 ᅟᅟ==[21] 善異熟喜俱行意識界。參閱法集論(四六九項以下)。==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由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異熟[22]有意識界之生起,捨俱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ᅟᅟ==[22] 善異熟捨俱行意識界。參閱同(四八四項以下)。==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由欲纏善業之〔已作[23]〕,由已積集異熟[24]有意識界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乃至……喜俱行、智相應、有行……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有行……乃至……捨俱行、智相應……乃至……捨俱行、智相應、有行……乃至……捨俱行、智不相應……乃至……捨俱行、智不相應、有行,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ᅟᅟ==[23] 原本無「由已作」之句,譯者插入之。== ᅟᅟ==[24] 八大異熟。參閱法集論四九八項。== 此中,如何為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為行。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乃至…… 此中,如何為「緣受而有心喜」耶?是所有之信、有信、善解、現心喜。是言「緣受而有心喜」。 此中,如何為「緣心喜而有勝解」耶?是所有心之勝解、了解、是信解。是言「緣心喜而有勝解」。 此中,如何為「緣勝解而有有」耶?是除勝解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言「緣勝解而有有」。……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25]耶?是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有不散亂,是等之諸法為善。即由此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ᅟᅟ==[25] 色界之異熟。參閱法集論(四九九項以下)。==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修色生之道,尋伺寂靜故,具足第二禪定……乃至……第三禪定……乃至……第四禪定……乃至……第一禪定……乃至……地徧之第五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有不散亂,是等之諸法為善。即由此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捨離樂……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五禪定而住,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26]耶?是彼時修無色生之道……乃至……超越一切無所有處,以非想非非想處想俱行而捨離樂……乃至……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為善。即由此無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超越一切無所有處,以非想非非想處想俱行而捨離樂……乃至……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ᅟᅟ==[26] 無色界之異熟。參閱法集論(五〇一項以下)。== 諸法如何為無記[27]耶?是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以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為善。即由此出世間善禪定之已作,由已修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空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有是等法之集。……乃至……。 ᅟᅟ==[27] 淨道(Suddhikapaṭipadā)。參閱法集論(五〇五項以下)。== 不善異熟行根本 諸法如何為無記[28]耶?是彼時由不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有眼識之生起,捨俱行以色為所緣……乃至……有耳識之生起,捨俱行以聲為所緣……乃至……有鼻識之生起,捨俱行以香為所緣……乃至……有舌識之生起,捨俱行以味為所緣……乃至……有身識之生起,苦俱行以觸為所緣,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ᅟᅟ==[28] 不善異熟無記。參閱法集論(五五六項以下)。== 此中,如何為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為行。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身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乃至……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即所有身之不快、身之苦,身觸所生不快、苦之領納,身觸所生不快、苦之受。是言「緣觸而有受」。 此中,如何為「緣受而有有」耶?是除受為想蘊、行蘊、識蘊。是言「緣受而有有」。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由不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有意界之生起,捨俱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觸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為行。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由不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有意識界之生起,捨俱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為行。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作無記行根本 諸法如何為無記[29]耶?是彼時有意界之生起,以作無記、非善非不善而非業異熟,捨俱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觸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乃至……有意識界之生起,以作無記、非善非不善而非業異熟,喜俱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乃至……有意識界之生起,以作無記、非善非不善而非業異熟,捨俱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乃至…… ᅟᅟ==[29] 欲界作無記。參閱法集論(五六六項以下)。==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有意識界之生起,以作無記、非善非不善而非業異熟,喜俱行、智相應……乃至……喜俱行、智相應、有行……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有行……乃至……捨俱行、智相應……乃至……捨俱行、智相應、有行……乃至……捨俱行、智不相應……乃至……捨俱行、智不相應、有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30]耶?是彼時修色纏之禪定,以作無記、非善非不善而非善異熟,現法樂住而離欲……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ᅟᅟ==[30] 色界作無記。參閱法集論(五七七項以下)。==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修色纏之禪定,以作無記、非善非不善而非業異熟,現法樂住而尋伺寂靜故……乃至……具足第二禪定……乃至……第三禪定……乃至……第四禪定……乃至……第一禪定……乃至……地徧之第五禪定而住;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31]耶?是彼時修無色纏之禪定,以作無記、非善非不善而非業異熟,現法樂住而超越一切……乃至……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想俱行而捨離樂……乃至……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ᅟᅟ==[31] 無色界作無記。參閱法集論(五七九項以下)。== 善根異熟根本 (1)(一) 諸法如何為善[32]耶?是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ᅟᅟ==[32] 欲界八大心。參閱法集論(一【南傳】,~一五九)。== 此中,如何為「緣無明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無明而有行」。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二) 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三) 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四) 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2~8)諸法如何為善耶?是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有行而……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有行……乃至……捨俱行、智相應……乃至……捨俱行、智相應、有行……乃至……捨俱行、智不相應……乃至……捨俱行、智不相應、有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善耶?是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善耶?是彼時修色生之道,以尋伺寂靜……乃至……具足第二禪定……乃至……第三禪定……乃至……第四禪定……乃至……第一禪定……乃至……地徧之第五禪定而住;其時,緣無明而有行……乃至……有老死……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善耶?是彼時修無色生之道,超越一切……乃至……無所有處,以非想非非想處想俱行而捨離樂,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善耶?是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乃至……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其時,由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有眼識之生起,捨俱行以色為所緣,其時,緣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緣善根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善根而有行」。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由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有耳識之生起,捨俱行以聲為所緣……乃至……有鼻識之生起,捨俱行以香為所緣……乃至……有舌識之生起,捨俱行以味為所緣……乃至……有身識之生起,樂俱行以觸為所緣……乃至……有意界之生起,捨俱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觸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乃至……有意識界之生起,喜俱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乃至……有意識界之生起,捨俱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乃至……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由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有意識界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而……乃至……喜俱行、智相應、有行……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有行……乃至……捨俱行、智相應……乃至……捨俱行、智相應、有行……乃至……捨俱行、智不相應……乃至……捨俱行、智不相應、有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為善。即由此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第一禪定……乃至……尋伺寂靜……乃至……第二禪定……乃至……第三禪定……乃至……第四禪定……乃至……第一禪定……乃至……地徧之第五禪定而住;其時,緣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修無色生之道,超越一切……乃至……無所有處,以非想非非想處想俱行而捨離樂……乃至……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為善。即由此無色生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超越一切無所有處,以非想非非想處想俱行而捨離樂……乃至……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緣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為善。即由此出世間善之已作,由已修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空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緣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不善異熟根本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由不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有眼識之生起,捨俱行以色為所緣,其時,緣不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緣不善根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不善根而有行」。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由不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有耳識之生起,捨俱行以聲為所緣……乃至……有鼻識之生起,捨俱行以香為所緣……乃至……有舌識之生起,捨俱行以味為所緣……乃至……有身識之生起,苦俱行以觸為所緣……乃至……有意界之生起,捨俱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觸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不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由不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有意識界之生起,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不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緣不善根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緣不善根而有行」。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行而有識」。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是言「緣識而有名」。 此中,如何為「緣名而有第六處」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緣名而有第六處」。 此中,如何為「緣第六處而有觸」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是言「緣第六處而有觸」。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是所有心之非快非不快,心觸所生不苦不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不苦不樂之受。是言「緣觸而有受」。 此中,如何為「緣受而有勝解」耶?是所有心之勝解、了解、信解。是言「緣受而有勝解」。 此中,如何為「緣勝解而有有」耶?是除勝解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言「緣勝解而有有」。 此中,如何為「緣有而有生」耶?是所有法之生、等生、起、現起、現有。是言「緣有而有生」。 此中,如何為「緣生而有老死」耶?即有老、有死。 此中,如何為老耶?是所有法之老、老衰、壽命之枯敗。是言為老。此中,如何為死耶?是所有法之盡、少壯破壞、徧壞、無常性、消失。是言為死。如斯是老、是死。是言「緣生而有老死」。 「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者,是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起、結合、出現。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 第七品 念處分別 ## 一 經分別 四念處者,於世有比丘,於內身循身觀而住,於外身循身觀而住,於內外身循身觀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則調伏世間之貪憂。於內受循受觀而住,於外受循受觀而住,於內外受循受觀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則調伏世間之貪憂。於內心循心觀而住,於外心循心觀而住,於內外心循心觀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則調伏世間之貪憂。於內法循法觀而住,於外法循法觀而住,於內外法循法觀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則調伏世間之貪憂。 如何「有比丘,於內身循身觀而住」耶?於世有比丘,於內身觀察由足蹠之上、髮頂之下以及皮內種種不淨之充滿,「此之身中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膜、脾臟、肺臟、腸、腸間膜、胃、排泄物、膽汁、痰、濃汁、血、汗、脂、淚、漿、唾、鼻汁、髓、尿」者。彼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彼修習此相,多所作而安立、固住已,致心於外身。 如何「有比丘,於外身循身觀而住」耶?於世有比丘,於外身觀察由足蹠之上、髮頂之下以及皮內種種不淨之充滿,「彼之身中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膜、脾臟、肺臟、腸、腸間膜、胃、排泄物、膽汁、痰、濃汁、血、汗、脂、淚、漿、唾、鼻汁、髓、尿」者。彼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彼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已,致心於外身。 如何「有比丘,於內外身循身觀而住」耶?於世有比丘,於內外身觀察由足蹠之上、髮頂之下以及皮內種種不淨之充滿,「此之身中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膜、脾臟、肺臟、腸、腸間膜、胃、排泄物、膽汁、痰、濃汁、血、汗、脂、淚、漿、唾、鼻汁、髓、尿」者。如是有比丘,於內外身循身觀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則調伏世間之貪憂。 「循觀」者,此處如何為循觀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循觀。此之循觀者有得達、等得達、到達、等到達、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此言「循觀」。 「住」者,是令動、轉、保、趣、至、行、住。依此言「住」。 「正勤」者,此處如何為正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正勤。此之正勤者有得達、等得達、到達、等到達、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此言「正勤」。 「正知」者,此處如何為正知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正知。此之正知者有得達、等得達、到達、等到達、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此言「正知」。 「正念」者,此處如何為正念耶?是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是言正念。此之正念者有得達、等得達、到達、等到達、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此言「正念」。 「調伏世間之貪憂」者,此中,如何為「世間」耶?彼身即世間,五取蘊亦是世間。是言「世間」。此中,如何為「貪」耶?是所有之貪有貪……乃至……心之有貪。是言為「貪」。此中,如何為「憂」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觸所生不快、苦之領納,心觸所生不快、苦之受。是言為「憂」。如斯是貪、是憂。於此世間[1]〔有此貪憂之〕調伏、極調伏、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隱沒、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滅。依此言「調伏世間之貪憂」。 ᅟᅟ==[1] 原本是 imahā loke,應讀為 imamhi loke。== 如何「有比丘,於內受循受觀而住」耶?於世有比丘,受樂受者即知我受樂受,受苦受者即知我受苦受,受不苦不樂受者即知我受不苦不樂受;受有味之樂受者即知我受有味之樂受,受無味之樂受者即知我受無味之樂受;受有味之苦受[2]者即知我受有味之苦受,受無味之苦受者即知我受無味之苦受[3];受有味之不苦不樂受者即知我受有味之不苦不樂受,受無味之不苦不樂受者即知我受無味之不苦不樂受。彼以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彼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已,則致心於外受[4]。 ᅟᅟ==[2] 原本為「樂受」。錯誤。== ᅟᅟ==[3] 原本為「樂受」。錯誤。== ᅟᅟ==[4] 原本為「內受」。錯誤。== 如何「有比丘,於外受循受觀而住」耶?於世有比丘,受樂受者即知我受樂受,受苦受者即知我受苦受,受不苦不樂受者即知我受不苦不樂受;受有味之樂受者即知我受有味之樂受,受無味之樂受者即知我受無味之樂受;受有味之苦受者即知我受有味之苦受,受無味之苦受者即知我受無味之苦受;受有味之不苦不樂受者即知我受有味之不苦不樂受,受無味之不苦不樂受者即知我受無味之不苦不樂受。彼以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彼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已,則致心於內外受。 如何「有比丘,於內外受循受觀而住」耶?於世有比丘,知樂受為樂受,知苦受為苦受,知不苦不樂受為不苦不樂受;知有味之樂受為有味之樂受,知無味之樂受為無味之樂受;知有味之苦受為有味之苦受,知無味之苦受為無味之苦受;知有味之不苦不樂受為有味之不苦不樂受,知無味之不苦不樂受為無味之不苦不樂受。如是,有比丘,於內外受循受觀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則調伏世間之貪憂。 「循觀」者……乃至……「住」者……乃至……「正勤」者……乃至……「正知」者……乃至……「正念」者……乃至…… 「調伏世間之貪憂」者,此中,如何為「世間」耶?彼受即是世間,五取蘊亦是世間。是言「世間」。此中,如何為「貪」耶?是所有之貪、有貪……乃至……心之有貪。是言為「貪」。此中,如何為「憂」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觸所生不快、苦之領納,心觸所生不快、苦之受。是言為「憂」。如斯是貪、是憂。於此世間有〔此貪憂之〕調伏、極調伏、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隱沒、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滅。依此言「調伏世間之貪憂」。 如何「有比丘,於內心循心觀而住」耶?於世有比丘,若有貪心者則知我有貪心;若離貪心者則知我離貪心;若有瞋心者則知我有瞋心;若離瞋心者則知我離瞋心;若有癡心者則知我有癡心;若離癡心者則知我離癡心;若聚心者則知我有聚心;若散心者則知我在散心;若大心者則知我大心;若不大心者則知我不大心;若有上心者則知我有上心;若無上心者則知我無上心;若定心者則知我定心;若不定心者則知我不定心;若解脫心者則知我解脫心;若不解脫心者則知我不解脫心。彼即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彼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已,則致心於外心。 如何「有比丘,於外心循心觀而住」耶?於世有比丘,若彼心有貪者則知有貪之心;若彼心離貪者則知離貪之心;若彼心有瞋者則知有瞋之心;若彼心離瞋者則知離瞋之心;若彼心有癡者則知有癡之心;若彼心離癡者則知離癡之心;若彼心是聚者則知是聚之心;若彼心是散者則知是散心;若彼心是大者則知是大心;若彼心是不大者則知是不大心;若彼心是有上者則知是有上心;若彼心是無上者則知是無上心;若彼心是定者則知是定心;若彼心是不定者則知是不定心;若彼心是解脫者則知是解脫心;若彼心是不解脫者則知是不解脫心。彼即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彼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已,則致心於內外心。 如何「有比丘,於內外心循心觀而住」耶?於世有比丘,若有貪心者則知有貪心;若無貪心者則知無貪心;若有瞋心者則知有瞋心;若離瞋心者則知是離瞋心,若有癡心者則知有癡心;若離癡心者則知是離癡心;若聚心者則知是聚心;若散心者則知是散心;若大心者則知是大心;若不大心者則知是不大心;若有上心者則知是有上心;若無上心者則知是無上心;若定心者則知是定心;若不定心者則知是不定心;若解脫心者則知是解脫心;若不解脫心者則知是不解脫心。如是,有比丘,於內外心循心觀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則調伏世間之貪憂。 「循觀」者……乃至……「住」者……乃至……「正勤」者……乃至……「正知」者……乃至……「正念」者……乃至…… 「調伏世間之貪憂」者,此中,如何為「世間」耶?彼之心即是世間,五取蘊亦是世間。是言「世間」。此中,如何為「貪」耶?是所有之貪、有貪……乃至……心之有貪。是言為「貪」。此中,如何為「憂」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觸所生不快、苦之領納,心觸所生不快、苦之受。是言為「憂」。如斯是貪、是憂。於此世間有〔此貪憂之〕調伏、極調伏、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隱沒、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滅。依此言「調伏世間之貪憂」。 如何「有比丘,於內法循法觀而住」耶?於世有比丘,若內有欲貪者則知我內有欲貪;若內無欲貪者則知我內無欲貪;又,如實有未生欲貪之生起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欲貪之捨離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捨離欲貪之當來不生起者則知之;若內有瞋恚……乃至……若內有惛沈……乃至……若內有掉舉……乃至……若內有猶豫,則知我內有猶豫;若內無猶豫,則知我內無猶豫;又,如實有未生猶豫之生起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猶豫之捨離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捨離猶豫之當來不生起者則知之;若內有念覺支者則知我內有念覺支;若內無念覺支者則知我內無念覺支;又,如實有未生念覺支之生起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念覺支之修滿者則知之;若內有擇法覺支……乃至……若內有精進覺支……乃至……若內有喜覺支……乃至……若內有輕安覺支……乃至……若內有定覺支……乃至……若內有捨覺支者則知我內有捨覺支;若內無捨覺支者則知我內無捨覺支;又,如實有未生捨覺支之生起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捨覺支之修滿者,則知之。彼即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彼修習此相,相所作、安立、固住已,則致心於外法。 如何「有比丘,於外法循法觀而住」耶?於世有比丘,若彼有欲貪者則知彼有欲貪;若彼無欲貪者則知彼無欲貪;又,如實有未生欲貪之生起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欲貪之捨離者則知是;又,如實有已捨離欲貪之當來不生起者則知之;若彼有瞋恚……乃至……若彼有惛沈……乃至……若彼有掉舉……乃至……若彼有猶豫者則知彼有猶豫;若彼無猶豫者則知彼無猶豫;又,如實有未生猶豫之生起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猶豫之捨離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捨離猶豫之當來不生起者則知之;若彼有念覺支者則知彼有念覺支;若彼無念覺支者則知彼無念覺支;又,如實有未生念覺支之生起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念覺支之修滿者則知之;若彼有擇法覺支……乃至……若彼有精進覺支……乃至……若彼有喜覺支……乃至……若彼有輕安覺支……乃至……若彼有定覺支……乃至……若彼有捨覺支者則知彼有捨覺支;若彼無捨覺支者則知彼無捨覺支;又,如實有未生捨覺支之生起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捨覺支之修滿者則知之。彼即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彼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已,則致心於內外法。 如何「有比丘,於內外法循法觀而位」耶?於世有比丘,若有欲貪者則知有欲貪;若無欲貪者則知無欲貪;又,如實有未生欲貪之生起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欲貪之捨離[5]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捨離欲貪之當來不生起者則知之;若有瞋恚……乃至……若有惛沈……乃至……若有掉舉……乃至……若有猶豫者則知有猶豫;苦無猶豫者則知無猶豫;又,如實有未生猶豫之生起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猶豫之捨離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捨離猶豫之當來不生起者則知之;若有念覺支者則知有念覺知;若無念覺支者則知無念覺知;又,如實有未生念覺支之生起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念覺支之修滿者則知之;若有擇法覺支……乃至……若有精進覺支……乃至……若有喜覺支……乃至……若有輕安覺支……乃至……若有定覺支……乃至……若有捨覺支者則知有捨覺支;若無捨覺支者則知無捨覺支;又,如實有未生捨覺支之生起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捨覺支之修滿者則知之。如是,有比丘,於內外法循法觀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則調伏世間之貪憂。 ᅟᅟ==[5] 原本是 anuppanassa kāmacchandassa pahānaṁ,應讀為 uppanassa……。== 所謂「循觀」者,此處,如何為循觀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循觀。此循觀者有得達、等得達、到達、等到達、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此言「循觀」。 所謂「住」者,是令動、轉、保、趣、至、行、住。依此言「住」。 所謂「正勤」者,此處,如何為正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正勤」。此正勤者有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正勤」。 所謂「正知」者,此處,如何為正知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正知」。此正知者有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正知」。 所謂「正念」者,此處,如何為念耶?是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是言念。此念者有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正念」。 所謂「調伏世間之貪優」者,此中,如何為「世間」耶?諸法即是世間,五取蘊亦是世間。是言「世間」。此中,如何為「貪」耶?是所有之貪、有貪……乃至……心之有貪。是言為「貪」。此中,如何為「憂」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觸所生之不快、苦之領納,心觸所生不快、苦之受。是言為「憂」。如斯是貪、是憂。於此世間有〔此貪憂之〕調伏、極調伏、靜止、寂靜、沒滅、隱沒、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滅。依此言「調伏世間之貪憂」。 ## 二 對法分別 四念處者,於世有比丘,於身循身觀而住,於受循受觀而住,於心循心觀而住,於法循法觀而住。 如何「有比丘,於身循身觀而住」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於身循身觀;其時,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念處。餘之諸法是念處相應。 如何「有比丘,於受循受觀而住」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於受循受觀;其時,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念處。餘之諸法是念處相應。 如何「有比丘,於心循心觀而住」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於心循心觀;其時,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念處。餘之諸法是念處相應。 如何「有比丘,於法循法觀而住」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於法循法觀;其時,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念處。餘之諸法是念處相應。 四念處者,於世有比丘,於身循身觀而住,於受循受觀而住,於心循心觀而住,於法循法觀而住。 如何「有比丘,於身循身觀而住」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為善。即由此出世間善禪定之已作,由已修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空之第一禪定而住,於身循身觀;其時,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念處。餘之諸法是念處相應。 如何「有比丘,於受循受觀而住」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為善。即由此出世間善禪定之已作,由已修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空之第一禪定而住,於受循受觀;其時,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念處。餘之諸法是念處想應。 如何「有比丘,於心循心觀而住」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為善。即由此出世間善禪定之已作,由已修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空之第一禪定而住,於心循心觀;其時,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念處。餘之諸法是念處相應。 如何「有比丘,於法循法觀而住」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為善。即由此出世間善禪定之已作,由已修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空之第一禪定而住,法於循法觀;其時,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念處。餘之諸法是念處相應。 此中,如何為念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為善。即由此出世間善禪定之已作,由已修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空之第一禪定而住,於法循法觀;其時,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念處。餘之諸法是念處相應。 ## 三 問分 四念處者,於世有比丘,於身循身觀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則調伏世間之貪憂。於受循受觀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則調伏世間之貪憂。於心循心觀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則調伏世間之貪憂。於法循法觀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則調伏世間之貪憂。四念處者,幾何是善耶?幾何是不善耶?幾何是無記耶?……乃至……幾何是有諍耶?幾何是無諍耶? 有善、有無記。有樂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有異熟、異熟法法。不已取不順取。不有雜染不雜染。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非見非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因。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有學、無學。無量。無量所緣。勝。正性決定、不決定。道所緣。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因或道增上。已生、不已生、可生。過去、未來、現在。不可言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內、外、內外。外所緣。無見無對。 非因。有因。因相應。不可言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非因有因[6]。有緣。有為。無見。無對。無色。出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非漏。無漏。漏不相應。不可言以漏為有漏或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漏不相應無漏。非結……乃至……非繫……乃至……非暴流……乃至……非軛……乃至……非蓋……乃至……非異取……乃至……有所緣。非心,心所。心相應。心俱住。心等起。心俱有。心隨轉。心俱住等起。心俱住等起俱有。心俱住等起隨轉。外。非能取。不已取。非取……乃至……非染……乃至……非見所斷。非修所斷。非見所斷因。非修所斷因。有尋、無尋。有伺、無伺。有喜、無喜。喜俱行、非喜俱行。樂俱行、非樂俱行。捨俱行、非捨俱行。非欲纏、非色纏、非無色纏、無所屬。出離、不出離。決定、不決定。無上。無諍。 ᅟᅟ==[6] 原本是 na hctū-sahetuka,應讀為 na hetu sahetu。== # 第八品 正勤分別 ## 一 經分別 四正勤者,於世有比丘,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捨離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如何「有比丘,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耶? 此中,如何為「未生之惡不善法」耶?是三不善根。貪、瞋、癡此為一類之煩惱與此等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相應,是所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言「未生之惡不善法」。如斯,為令此等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生欲」者,此中,如何為欲耶?是所有之欲,求趣、希望、善法欲。是言為欲。為令此欲生、等生、起、等起、生起、現起。依此言「生欲」。 「策勵」者,此中,如何為策勵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策勵。依此策勵而有得達、等得達、到達、等到達、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此言「策勵」。 「發勤」者,此中,如何為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為勤。精勤此勤、等精勤、習、修、多所作。依此言「發勤」。 「策心」者,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令策此心、等策、堅固、把持。依此言「策心」。 「持心」者,此中,如何為持心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持心」。此持心者有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持心」。 如何「有比丘,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捨離[1]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耶? ᅟᅟ==[1] 原本是 akusalānaṁ dhammānaṁ Chandaṁ janeti, pahānāya(為捨離)之字脫落。== 此中,如何「已生之惡不善法」耶?是三不善根與貪、瞋、癡此為一類之煩惱。與此等相應之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所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為「已生之惡不善法」。如斯,為令是等已生之惡不善法捨離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生欲」者……乃至……「策勵」者……乃至……「發勤」者……乃至……「策心」者……乃至……「持心」者;此中,如何為「持心」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持心。此持心者有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持心」。 如何「有比丘,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耶? 此中,如何為「未生之善法」耶?是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是與相應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所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此等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如斯,為令是等未生之善法生起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生欲」者……乃至……「策勵」者……乃至……「發勤」者……乃至……「策心」者……乃至……「持心」者;此中,如何為持心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持心。此持心者有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持心」。 如何「有比丘,為令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耶? 此中,如何「已生之善法」耶?是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是與相應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所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言「已生之善法」。如斯,為令是等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堅住」者,堅住即不忘,不忘即倍增,令倍增即廣大,令廣大即修習,修習即圓滿。 「生欲」者……乃至……「策勵」者……乃至……「發勤」者……乃至……「策心」者……乃至……「持心」者;此中,如何為持心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持心。此持心者有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持心」。 ## 二 對法分別 四正勤者,於世有比丘,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捨離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如何「有比丘,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生欲」者,此中,如何為欲耶?是所有之欲、求趣、希望、善法欲。是言為欲。令生此欲、等生、起、等起、生起、現趣。依此言「生欲」。 「策勵」者,此中,如何為策勵耶?是所有心之發勤、盡力、勇勤、專心、精進、勤、喜、勢、固持、不息勵意、不棄志欲、不棄勤愛、勤愛努力、進、進根、進力、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策勵。此策勵者有得達、等得達、到達、等到達、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此言「策勵」。 「發勤」者,此中,如何為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為勤。此勤之精勤、等精勤、習、修、多所作。依此言「發勤」。 「策心」者,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令此心之策、等策、堅固、把持。依此言「策心」。 「持心」者,此中,如何為正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勤,餘之諸法是正勤相應。 如何「有比丘,為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捨離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為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捨離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生欲」者……乃至……「策勵」者……乃至……「發勤」者……乃至……「策心」者……乃至……「持心」者,此中,如何為正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勤。餘之諸法者是正勤相應。 如何「有比丘,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生欲」者……乃至……「策勵」者……乃至……「發勤」者……乃至……「策心」者……乃至……「持心」者,此中,如何為正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勤。餘之諸法者是正勤相應。 如何「有比丘,為令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為令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堅住」者,堅住即不忘。不忘即倍增,令倍增即廣大,令廣大即修習,修習即圓滿。 「生欲」者,此中,如何為欲耶?是所有之欲、求趣、希望、善法欲。是言為欲。令生此欲、等生、起、等起、生起、現起。依此言「生欲」。 「策勵」者,此中,如何為策勵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策勵。此策勵者有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策勵」。 「發勤」者,此中,如何為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為勤。此勤之精勤、等精勤、習、修、多所作。依此言「發勤」。 「策心」者,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令此心之策、等策、堅固、把持。依此言「策心」。 「持心」者,此中,如何為正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勤。餘之諸法者是正勤相應。 此中,如何為正勤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勤。餘之諸法者是正勤相應。 ## 三 問分 四正勤者,於世有比丘,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捨離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四正勤者幾何為善耶?幾何為不善耶?幾何為無記耶?……乃至……幾何為有諍耶?幾何為無諍耶? 唯善。有樂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異熟法法。不已取不順取。不有雜染不雜染。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非見非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因。能趣分散。有學。無量。無量所緣。勝。正性決定。非道所緣。道因。為道增上,不可言道增上。已生、不已生,不可言可生。過去、未來、現在。不可言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有內、外、內外。外所緣。無見無對。 非因。有因。因相應。不可言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非因、有因。有緣。有為。無見。無對。無色。出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非漏、無漏。漏不相應。不可言以漏為有漏或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漏不相應無漏。非結……乃至……非繫……乃至……非暴流……乃至……非軛……乃至……非蓋……乃至……非異取……乃至……有所緣。非心、心所。心相應。心俱住。心等起。心俱有。心隨轉。心俱住等起。心俱住等起俱有。心俱住等起隨轉。外。非能取。不已取。非取。非染。非見所斷、非修所斷。非見所斷因、非修所斷因。有尋、無尋。有伺、無伺。有喜、無喜。喜俱行、非喜俱行。樂俱行、非樂俱行。捨俱行、非捨俱行。非欲纏、非色纏、非無色纏、無所屬。出離。決定。無上。無諍。 # 第九品 神足分別 ## 一 經分別 四神足者,於世有比丘,修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修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修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修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如何是「有比丘,修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耶?於有比丘,為欲增上而得三摩地、心一境性,是言「欲三摩地」。彼即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捨離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是言「勝行」。 如斯是欲三摩地、是勝行。括此為一聚,總名為「欲三摩地勝行」。 此中,如何為欲耶?是所有之欲、求趣、悕望、善法欲,是言為欲。 此中,如何為三摩地[1]耶?於所有心之住、等住、近住、不散、不亂、攝止意性、等持、定根、定力、正定,是言三摩地。 ᅟᅟ==[1] 參閱法集論一一、一五、五四、五七項等。== 此中,如何為勝行耶?於所有心之發勤、盡力、勇勤、專心、精進、勤、喜、勢、固持、不息勵意、不棄志欲、不棄勤愛、勤愛努力、進、進根、進力、正精進,是言勝行。 如斯,此之欲、三摩地、勝行者有得達、等得達、到達、等到達、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是言欲三摩地勝行成就。 「神」者,是所有彼法之神、有神、神力、有神力、獲、獲得、得、等得、逮得、作證、具足。 「神足」者,是如實之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修神足」者,是修習、多所作是等之諸法,依是言「修神足」。 如何是「有比丘,修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耶?是有比丘,為勤增上而得三摩地、心一境性,是言勤三摩地。彼為令未生之……乃至……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是言勝行。 如斯是欲三摩地、是勝行。括此為一聚,總名為勤三摩地勝行。 此中,如何為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為勤。 此中,如何為三摩地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是言三摩地。 此中,如何為勝行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勝行。 如斯,此之勤、三摩地[2]、此勝行者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是言勤三摩地勝行成就。 ᅟᅟ==[2] 原本脫落 iminā ca samādhinā。== 「神」者,是所有彼法之神、有神、神力、有神力、獲、獲得、得、等得、逮得、作證、具足。 「神足」者,是如實之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修神足」者,是修習、多所作是等之諸法,依是言「修神足」。 如何「有比丘,修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耶?是有比丘,為心增上而得三摩地、心一境性,是言心三摩地。彼為令未生之……乃至……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是言勝行。 如斯是心三摩地、是勝行。括此為一聚,總名為心三摩地勝行。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中,如何為三摩地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是言三摩地。 此中,如何為勝行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勝行。 如斯,此之心、三摩地、勝行者有得達……乃至……成就,依是言心三摩地勝行成就。 「神」者,是所有彼法之神、有神、神力、有神力、獲、獲得、得、等得、逮得、作證、具足。 「神足」者,是如實之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修神足」者,是修習、多所作是等之諸法,依是言「修神足」。 如何「有比丘,修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耶?是有比丘,為觀增上而得三摩地、心一境性。是言觀三摩地。彼為令未生之……乃至……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是言勝行。 如斯是觀三摩地、是勝行。括此為一聚,總名為觀三摩地勝行。 此中,如何為觀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為觀。 此中,如何為三摩地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是言三摩地。 此中,如何為勝行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勝行。 如斯,此之觀、三摩地、勝行者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是言觀三摩地勝行成就。 「神」者,是所有彼法之神、有神、神力、有神力、獲、獲得、得、等得、逮得、作證、具足。 「神足」者,是如實之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修神足」者,是修習、多所作是等之諸法,依是言「修神足」。 ## 二 對法分別 四神足者,於世有比丘,修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修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修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修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如何「有比丘,修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修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此中,如何為欲耶?是所有之欲、求趣、悕望、善法欲,是言為欲。 此中,如何為三摩地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覺支、道支、道所屬,是為三摩地。 此中,如何為勝行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勝行。 如斯,此之欲、三摩地、此勝行者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是言欲三摩地勝行成就。 「神」者,是所有彼法之神、有神、神力、有神力、獲、獲得、得、等得、逮得、作證、具足。 「神足」者,是如實之觸、受……乃至[3]……策心、不散亂。 ᅟᅟ==[3] 參閱法集論一項。== 「修神足」者,是修習、多所作是等之諸法,依是言「修神足」。 如何「有比丘,修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修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此中,如何為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為勤。 此中,如何為三摩地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三摩地。 此中,如何為勝行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勝行。 如斯,此之勤、三摩地、此勝行者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是言勤三摩地勝行成就。 「神」者,是所有彼法之神、有神、神力、有神力、獲、獲得、得、等得、逮得、作證、具足。 「神足」者,是如實之觸、受……乃至……策心、不散亂。 「修神足」者,是修習、多所作是等之諸法,依是言「修神足」。 如何「有比丘,修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修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為心。 此中,如何為三摩地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三摩地。 此中,如何為勝行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勝行。 如斯,此之心、三摩地、此勝行者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是言三摩地勝行成就。 「神」者,是所有彼法之神、有神、神力、有神力、獲、獲得、得、等得、逮得、作證、具足。 「神足」者,是如實之觸、受……乃至……策心、不散亂。 「修神足」者,是修習、多所作是等之諸法,依是言「修神足」。 如何「有比丘,修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修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此中,如何為觀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擇法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為觀。 此中,如何為三摩地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三摩地。 此中,如何為勝行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勝行。 如斯,此之觀、三摩地、此勝行者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是言觀三摩地勝行成就。 「神」者,是所有彼法之神、有神、神力、有神力、獲、獲得、得、等得、逮得、作證、具足。 「神足」者,是如實之觸、受……乃至……策心、不散亂。 「修神足」者,是修習、多所作是等之諸法。依是言「修神足」。 四神足者,是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 此中,如何為欲神足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欲、求趣、悕望、善法欲,是言欲神足。餘之諸法者,是欲神足相應。 此中,如何為勤神足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勤神足,餘之諸法者,是勤神足相應。 此中,如何為心神足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心神足。餘之諸法者是心神足相應。 此中,如何為觀神足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擇法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觀神足。餘之諸法者,是觀神足相應。 ## 三 問分 四神足者,謂有比丘,修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修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四神足者幾何為善耶?幾何為不善耶?幾何為無記耶?……乃至……幾何為有諍耶?幾何為無諍耶? 唯善也。樂受相應、不苦不樂相應。異熟法法。不已取不順取。不有雜染不雜染。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善俱行、樂俱行、捨俱行。非見非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因。能趣分散。有學。無量。無量所緣。勝。正性決定。非道所緣、道因。非道增上。已生、不已生,不可言為可生。過去、未來、現在。不可言為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內、外、內外。外所緣。無見無對。 觀神足者是因,三神足者即非因、有因、因相應。觀神足者是以因為有因,三神足者是不可言為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觀神足者是以因為因相應,三神足者是不可言為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三神足者乃非因有因,觀神足者是不可言為非因有因或非因無因。 有緣。有為。無見。無對。無色。出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非漏。無漏。漏不相應。不可言為以漏為有漏或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為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漏不相應無漏。非結……乃至……非繫……乃至……非暴流……乃至……非軛……乃至……非蓋……乃至……非異取……乃至…… 有所緣。三神足者乃非心,心神足者是心。三神足者是心所,心神足者乃非心所。三神足者是心相應,心神足者是不可言為相應於心或不相應於心。三神足者乃心俱住,心神足者不可言為與心俱住或與心不俱住。三神足者是心等起,心神足者乃非心等起。三神足者是心俱有,心神足者是非心俱有。三神足者是心隨轉,心神足者乃非心隨轉。三神足者是心俱住等起,心神足者乃非心俱住等起。三神足者即心俱住等起俱有,心神足者乃非心俱住等起俱有。三神足者是心俱住等起隨轉,心神足者乃非心俱住等起隨轉。三神足者是外,心神足者是內。非能取。不已取。非取……乃至……非染……乃至……。 非見所斷。非修所斷。非見所斷因。非修所斷因。有尋、無尋。有伺、無伺。有喜、無喜。喜俱行、非喜俱行。樂俱行、非樂俱行。捨俱行、非捨俱行。非欲纏、非色纏、非無色纏、無所屬。出離。決定。無上。無諍。 # 第十品 覺支分別 ## 一 經分別 七覺支者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此中,如何為念覺支耶?於世有比丘,成就最勝之念總慧,若久時所作、久時所說為憶持、隨憶持,是言念覺支。 彼住於此念,且依彼法於慧而為簡擇、極簡擇、遍尋思,是言擇法覺支。 彼依彼法於慧而為簡擇、極簡擇、遍尋思,且為發勤精進、無[怡-台+怠],是言精進覺支。 發勤精進而發生勝喜且遠離愛味,是言喜覺支。 以喜意之身為輕安,心亦為輕安,是言輕安覺支。 輕安身之快樂即是定心,是言定覺支。 彼如斯定而心善好、增上捨,是言捨覺支。 七覺支者,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此中,如何為念覺支耶?是於內法有念,於外法有念。於內法有念者,則其時有念覺支,導於智、等覺、涅槃。亦於外法有念者,則其時有念覺支,導於智、等覺、涅槃。 此中,如何為擇法覺支耶?是於內法有簡擇,於外法有簡擇、於內法有簡擇者,則其時有擇法覺支,導於智、等覺、涅槃。亦於外法有簡擇者,則其時有擇法覺支,導於智、等覺、涅槃。 此中,如何為精進覺支耶?是身有精進、心有精進、身有精進者,則其時有精進覺支,導於智、等覺、涅槃、亦心有精進者,則其時有精進覺支,導於智,等覺、涅槃。 此中,如何為喜覺支耶?是有有尋有伺之喜、無尋無伺之喜,有有尋有伺之喜者,則其時有喜覺支,導於智、等覺、涅槃。亦有無尋無伺之喜丈,則其時有喜覺支,導於智,等覺,涅槃。 此中,如何為輕安覺支耶?是有身之輕安、心之輕安。有身之輕安者,則其時有輕安覺支,導於智、等覺、涅槃。亦有心之輕安者,則其時有輕安覺支,導於智、等覺、涅槃。 此中,如何為定覺支耶?是有有尋有伺之定、無尋無伺之定。有有尋有伺之定者,則其時有定覺支,導於智、等覺、涅槃、亦有無尋無伺之定者,則其時有定覺支,導於智、等覺、涅槃。 此中,如何為捨覺支耶?是於內法有捨、於外法有捨。於內法有捨者,則其時有捨覺支,導於智、等覺、涅槃。亦於外法之捨,則其時有捨覺支,導於智、等覺、涅槃。 七覺支者,即念覺支……乃至……捨覺支。 此中,如何為念覺支耶?於世有比丘,修念覺支而為依止離、依止離貪、依止滅[1],捨離轉迴。修擇法覺支……乃至……修精進覺支……乃至……修喜覺支……乃至……修輕安覺支……乃至……修定覺支……乃至……修捨覺支而為依止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離轉迴。 ᅟᅟ==[1] 依止離、依止離貪、依止滅(vivekanissitaṁ virāganissitaṁ nirodhanissitaṁ)者,在翻譯名義大集為「居處寂靜、居處離欲、居處阻礙」。== ## 二 對法分別 七覺支者,是念覺支……乃至……捨覺支。 此中,如何為七覺支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七覺支,有念覺支……乃至……捨覺支。 此中,如何為念覺支耶?是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念覺支。 此中,如何為擇法覺支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擇法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擇法覺支。 此中,如何為精進覺支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2]……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精進覺支。 ᅟᅟ==[2] 參閱法集論二九二項。== 此中,如何為喜覺支耶?是所有之喜、極喜、喜悅、極悅、欣、極欣、旺喜、喜歡、滿足、心之喜覺支,是言喜覺支。 此中,如何為輕安覺支耶?是所有之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之輕安、止息、息靜、止息靜、息靜性、輕安覺支,是言輕安覺支。 此中,如何為定覺支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定覺支。 此中,如何為捨覺支耶?是所有之捨、捨性、增上捨、中庸性、心之捨覺支,是言捨覺支。 是等言七覺支。餘之諸法者是七覺支相應。 七覺支者,是念覺支……乃至……捨覺支。 此中,如何為念覺支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念覺支。餘之諸法是念覺支相應……乃至……餘之諸法是擇法覺支相應……乃至……餘之諸法是精進覺支相應……乃至……餘之諸法是喜覺支相應……乃至……餘之諸法是輕安覺支相應……乃至……餘之諸法是定覺支相應。 此中,如何為捨覺支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捨、捨性、增上捨、中庸性、心之捨覺支,是言捨覺支。餘之諸法是捨覺支相應。 七覺支者,是念覺支……乃至……捨覺支。 此中,如何為七覺支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間善之禪定已作,由已修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空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七覺支,即念覺支……乃至……捨覺支。 此中,如何為念覺支耶?是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念覺支。……乃至…… 此中,如何為捨覺支耶?是所有之捨、捨性、增上捨、中庸性、心之捨覺支,是言捨覺支。 是等言七覺支。餘之諸法是七覺支相應。 七覺支者,是念覺支……乃至……捨覺支。 此中,如何為念覺支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間善之禪定已作,由已修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空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念覺支。餘之諸法是念覺支相應……乃至……餘之諸法是擇法覺支相應……乃至……餘之諸法是精進覺支相應……乃至……餘之諸法是喜覺支相應……乃至……餘之諸法是輕安覺支相應……乃至……餘之諸法是定覺支相應。 此中,如何為捨覺支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間善之禪定已作,由已修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空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捨、捨性、增上捨、中庸性、心之捨覺支,是言捨覺支。餘之諸法是捨覺支相應。 ## 三 問分 七覺支者,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七覺支是幾何為善耶?幾何為不善耶?幾何為無記耶?……乃至……幾何為有諍耶?幾何為無諍耶? 有善、無記。喜覺支是樂受相應,六覺支是樂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有異熟、異熟法法。不已取不順取。不有雜染不雜染。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喜覺支是喜俱行、樂俱行、非捨俱行,六覺支是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非見非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因。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有學、無學。無量。無量所緣。勝。正性決定、不決定。非道所緣。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因或道增上。已生、不已生、可生。過去、未來、現在。不可言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內、外、內外。外所緣。無見無對。 擇法覺支是因,六覺支乃非因、有因。因相應。擇法覺支是以因為有因,六覺支是不可言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擇法覺支是以因為因相應,六覺支是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六覺支乃非因有因,擇法覺支是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無因。 有緣。有為。無見。無對。無色。出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非漏。無漏。漏不相應。不可言以漏為有漏或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漏不相應無漏。非結……乃至……非繫……乃至……非暴流……乃至……非軛……乃至……非蓋……乃至……非異取……乃至……有所緣。非心。心所。心相應。心俱住。心等起。心俱有。心隨轉。心俱住等起。心俱住等起俱有。心俱住等起隨轉。外。非能取。不已取。非取……乃至……非染。 非見所斷。非修所斷。非見所斷因。非修所斷因。有尋、無尋。有伺、無伺。喜覺支是無喜,六覺支是有喜、無喜。喜覺支乃非喜俱行,六覺支是喜俱行、非喜俱行。喜覺支是樂俱行,六覺支是樂俱行、非樂俱行。喜覺支乃非捨俱行,六覺支是捨俱行、非捨俱行。非欲纏、非色纏、非無色纏、無所屬。出離、不出離。決定、不決定。無上。無諍。 # 第十一品 道分別 ## 一 經分別 八聖道者,即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為正見耶?是於苦之智,於苦集之智,於苦滅之智,於至苦滅道之智,是言正見。 此中,如何為正思惟耶?是棄欲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是言正思惟。 此中,如何為正語耶?是遠離虛妄語、遠離離間語、遠離麤惡語、遠離雜穢語,是言正語。 此中,如何為正業耶?是遠離斷人命、遠離不與取、遠離欲邪行,是言正業。 此中,如何為正命耶?於世有聖聲聞、捨邪命、依正命而令命淨,是言正命。 此中,如何為正精進耶?於世有比丘,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捨離故……乃至……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故……乃至……為令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是言正精進。 此中,如何為正念耶?於世有比丘,身住於循身觀,以正勤、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受住於……乃至……心住於……乃至……法住於循法觀,以正勤、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是言正念。 此中,如何為正定耶?於世有比丘,離欲、不善法,以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境性故,由無尋無伺之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定而住。由於自喜離貪故,捨住,以念正知為正受樂身。此是聖者所宣說捨念樂住。此具足第三禪定而住。由於斷樂斷苦故,及先已沒滅喜憂故,以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具足第四禪定而住,是言正定。 八聖道者即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為正見耶?於世有比丘,修正見而依止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離轉迴……乃至……修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而依止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離轉迴。 ## 二 對法分別 八聖道者即是正見……乃至……正定。 此中,如何為八聖道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八聖道,即正見……乃至……正定。 此中,如何為正見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擇法覺支、道支、道所屬之物,是言正見。 此中,如何為正思惟耶?是所有之推度、尋求、思惟、思考、注思、思、現前解、正思惟、道支、道所屬之物,是言正思惟。 此中,如何為正語耶?是由所有四種語惡行中之離去、離脫、離出、遠離、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切斷、正語、道支、道所屬之物,是言正語。 此中,如何為正業耶?是由所有三種身惡行中之離去、離脫、離出、遠離、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切斷、正業、道支、道所屬,是言正業。 此中,如何為正命耶?是由所有邪命中之離去、離脫、離出、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切斷、正命、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命。 此中,如何為正精進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之物,是言正精進。 此中,如何為正念耶?是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念。 此中,如何為正定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定。 〔以上〕是言八聖道。餘之諸法是相應於八聖道。 五聖支道者,是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為五聖道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五聖道,即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為正見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擇法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見。 此中,如何為正思惟耶?是所有之推度、尋求、思惟……乃至……道支、道所屬,是言正思惟。 此中,如何為正精進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精進。 此中,如何為正念耶?是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念。 此中,如何為正定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定。 〔以上〕是言五支聖道。餘之諸法是相應於五支聖道。 五支聖道者,是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為正見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擇法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見。餘之諸法是與正見相應……乃至……餘之諸法是與正思惟相應……乃至……餘之諸法是與正精進相應……乃至……餘之諸法是與正念相應。 此中,如何為正定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定。餘之諸法是與正定相應。 八支聖道者,是正見……乃至……正定。 此中,如何為八支聖道耶?謂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間善之禪定已作,由已修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空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八支聖道,乃正見……乃至……正定。 此中,如何為正見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擇法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見。 此中,如何為正思惟……乃至……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耶?……乃至…… 此中,如何為正定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定。 〔以上〕是言八聖道。餘之諸法是相應於八支聖道。 五支聖道者,是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為五支聖道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拾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間善之禪定已作,由已修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空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五支聖道者,是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 〔以上〕是言五支聖道。餘之諸法是相應於五聖道。 五聖道者,是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為正見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間善之禪定已作,由已修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空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擇法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見。餘之諸法即與正見相應……乃至……餘之諸法即與正思惟相應……乃至……餘之諸法即與正精進相應……乃至……餘之諸法是與正念相應。 此中,如何為正定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間善之禪定已作,由已修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空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心之住、等住、近住、不散、不亂、攝止意性、等持、定根、定力、正定、定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定。餘之諸法是相應於正定。 ## 三 問分 八支聖道者即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支聖道之幾何為善耶?幾何為不善耶?幾何為無記耶?……乃至……幾何為有諍耶?幾何為無諍耶? 有善、無記。正思惟是與樂受相應,七支聖道是與樂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異熟、異熟法法。不已取不順取。不有雜染不雜染。正思惟是無尋唯伺,七支聖道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正思惟是喜俱行、樂俱行、非捨俱行,七支聖道是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非見非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因。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有學、無學。無量。無量所緣。勝。正性決定、不決定。非道所緣。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因或道增上。已生、不已生、可生。過去、未來、現在。不可言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內、外、內外。外所緣。無見無對。 正見是因,七支聖道乃非因、有因。因相應。正見是以因為有因,七支聖道是不可言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正見是以因為因相應,七支聖道是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七支聖道乃非因有因,正見是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無因。 有緣。有為。無見。無對。無色。出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非漏。無漏。漏不相應。不可言以漏為漏或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漏不相應無漏。非結……乃至……非繫……乃至……非暴流……乃至……非軛……乃至……非蓋……乃至……非異取……乃至……有所緣。非心。心所。心相應。心俱住。心等起。心俱有。心隨轉。心俱住等起。心俱住等起俱有。心俱住等起隨轉。外。非能取。不已取。非取……乃至……非染……乃至…… 非見所斷。非修所斷。非見所斷因。非修所斷因。正思惟是無尋,七支聖道是有尋、無尋。正思惟是有伺,七支聖道是有伺、無伺。正思惟是有喜,七支聖道是有喜、無喜。正思惟是喜俱行,七支聖道是善俱行,非喜俱行。正思惟是樂俱行,七支聖道是樂俱行、非樂俱行。正思惟是非捨俱行,七支聖道是捨俱行、非捨俱行。非欲纏、非色纏、非無色纏、無所屬。出離、不出離。決定、不決定。無上。無諍。 # 第十二品 禪定分別 ## 一 論母 世有比丘,以波羅提木叉防護律儀而住,淨行行境具足,見於少量之罪而畏,於學處而受學,於守根門,於噉食而知量,於前夜後夜隨警覺而隨順,以常作、總慧而為菩提分法之隨修習隨順。彼即於前進、後退而有正知之所作,於前觀、左右觀而有正知之所作,於背屈、前伸而有正知之所作,於持袈裟、鉢、衣而有正知之所作,於食、飲、嚼食、味而有正知之所作,於大小便利而有正知之所作,於行、住、坐、眠、覺醒、話、默而有正知之所作。彼即修於獨居坐臥處,修於閑靜處、樹之根、山、巖窟、山洞、塚、林叢、野天、麥之集積、無聲處、無音處、離人煙處、人秘密處、適宴默處。彼或到閑靜處、樹之根、空閑處而結跏趺坐,且正身端直,住於對面念而終,彼乃捨離世間之貪,以離貪之心而住,令心由貪澄淨。捨離瞋而住於無恚害心,一切有命者利益哀愍是令心由瞋澄淨。捨離惛沈隨眠,以離惛沈隨眠而住,明想念正知令心由惛沈隨眠澄淨。捨離掉舉惡作而住於無掉舉,內之寂靜心令心由掉舉惡作澄淨。捨離猶豫,以壓伏猶豫而住,善法之不疑令心由猶豫澄淨。彼捨離此五蓋,心之隨煩惱於慧之無力,離欲、不善法,以有尋有伺而由離生喜樂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趣性故,由無尋無伺之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定而住。由於喜離貪故,住於捨,以念正知而正受樂身。此是此聖者所宣說之捨念樂住。具足此之第三禪定而住。由於斷樂斷苦故,及先既沒滅喜憂故,以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禪定而住。超過一切色想、滅沒有對想、種種想不作意故,於無邊虛空具足虛空無邊處而住。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於識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超越一切識無邊處,於無少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超越一切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 ## 二 經分別 「世」者,是於此見、忍辱、妙光、執持、法、律、法律、佛語、梵行、大師之教,依此言「世」。 「比丘」者,是眾所知之比丘、所認知之比丘。謂乞飲食之比丘,乞求者之比丘,作持綴衣之比丘,破惡不善法之比丘,令惡不善法破之比丘,捨離特殊煩惱之比丘,捨離不特殊煩惱之比丘,有學之比丘,無學之比丘,非有學非無學之比丘,首〔座〕比丘,善賢比丘,醍醐比丘,堅比丘,具足聚集白四羯磨、不動、住應供之比丘。 「波羅提木叉」者,是戒安立等者,為善法之等至者,修行、禁戒、律儀之戒口[1]、極戒口[2]。「律儀」者,是身之不犯、口之不犯、身口之不犯。「防護」者,是此波羅提木叉律儀之得達、等得達、到達、等到達、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是言「波羅提木叉律儀之防護」。 ᅟᅟ==[1] 戒口(mukha)者,於註釋有 yathā hi sattāmaṁ catubhido āhāro mukhena pavisitvā angamaṅgāni pharati, evaṁ yogino pi catubhūmakakusalaṁ sīlamukhena pavisitvā athasiddhiṁ sampādeti. tena Vuttaṁ mukhan ti 之說明。== ᅟᅟ==[2] 極戒口(pāmokkha)者,於註釋有 pamukhe sādhūti pāmokkhaṁ, pubbangamaṁ seṭ ṭhaṁ padhānan ti attho 之說明。== 「住」者,是動、轉、保、令趣、令至、行、住,依是言「住」。 「淨行行境具足」者,是有淨行、有不淨行。 此中,如何為「不淨行」耶?是身之犯、口之犯、身口之犯,是言不淨行。一切之惡戒亦為不淨行。於世一類者,或依竹施[3]、葉施、花施、果施、水浴施、齒楊枝施,或依諂媚性、綠荳計性[4]、溺愛性,或依步宣傳者,依其他種種而佛所誹難之邪命為命者,是言「不淨行」。 ᅟᅟ==[3] 竹施(veludāna)者,依其註釋為:「起於精舍自林持來守護之竹,因我之緣而施,可施予從者而不展轉。如是……為邪命。」而「葉施等亦為同一理趣」。== ᅟᅟ==[4] 綠荳汁性(muggasūpatā)者,依其註釋為荳汁之荳,即如半煮,恰似半真之語者。== 此中,如何為「淨行」耶?是身之不犯、口之不犯、身口之不犯,是言淨行。一切之持戒亦為淨行。於世一類者,或不依竹施、葉施、花施、果施、水浴施、齒楊枝施,或不依諂媚性、綠荳汁性、溺愛性,或不依步宣傳者,不依其他種種而佛所誹難之邪命為命者,是言「淨行」 「行境」者,是行境、不行境。 此中,如何為「不行境」耶?世之一類者,或以吠奢女為行境〔親近處〕,或以寡婦、淫女、黃門、比丘尼、飲酒店為行境。或與王、王大臣、外道、外道聲聞、不隨順白衣共同俱住而住。更亦以所有之家族,對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不信、不喜明、不作井池、責罵誹謗者、不福利欲、不利益欲、不快樂欲、不安穩欲,對於如斯之家族習行遵行,是言「不行境」。 此中,如何為「行境」耶?世之一類者,或不以吠奢女為行境,或不以寡婦、淫女、黃門、比丘尼、飲酒店為行境。或不與王、王大臣、外道、外道聲聞、不隨順白衣共同俱住而住。更亦以所有之家族,對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信、喜明、作井池、〔其家具足〕黃衣之光輝、仙風轉展〔其家充滿諸多比丘之出入〕、福利欲、利益欲、快樂欲、安穩欲,對於如斯之家族習行遵行,是言「行境」。 如斯,此「淨行」、「行境」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是言「淨行行境具足」。 「於少量之罪而見畏」者,此中,如何為少量之罪耶?是所有之彼罪之小量、劣量、輕、輕量,可作制止、防護、心生起、有靠之作意,是等言少量之罪。如斯於少量之罪,或見罪,或見畏,或見過失,或見離脫,依是言「於少量之罪而見畏」。 「於學處而受學」者,此中,如何為學耶?是有四種學,比丘之比丘學、比丘尼之比丘尼學、優婆塞之優婆塞學、優婆夷之優婆夷學,是言為學。如斯,於此學依總為總,依一切時為一切,於不餘,於無餘受而轉,依是言「於學處而受學」。 「於守根門」者,是於守根門、於不守根門。 此中,如何是於「不守根門」耶?於世一類者即依眼見色終取相、取好,由於其眼根住於無防護而貪憂、惡不善法之流入,對於其事,從不防護,不護眼根,於眼根而不防護。依耳聞聲終……乃至……依鼻嗅香終……乃至……依舌味味終……乃至……依身觸觸終……乃至……依意識法終取相、取好,由其意根住於無防護而貪憂、惡不善法之流入,對於其事,從不防護,不護意根,於意根而不防護。所有此等六種根之不守、不藏、不守護、不防護,是言於「不守根門」。 此中,如何為於「守根門」耶?於世一類者,依眼見色終不取相、取好,由於其眼根住於無防護,則貪憂、惡不善法必流入,對於其事,從而防護,護眼根,於眼根而防護。依耳聞聲終……乃至……依鼻嗅香終……乃至……依舌味味終……乃至……依身觸觸終……乃至……依意識法終,不取相、取好,由其意根住於無防護,則貪憂、惡不善法必流入,對於其事,由此而防護,護意根,於意根而防護。所有此等六種根之守、藏、守護、防護,是言於「守根門」。於此守根門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是言「於守根門」。 「於噉食而知量」者,是於噉食有知量,於噉食有不知量。 此中,如何為「於噉食有不知量」耶?於世一類者即不省察,不如理,為遊戲、酩酊[5]、莊嚴、飄揚之食而食。此中,所有之於噉食則不知足、不知量、不省察,是言「於噉食之不知量」。 ᅟᅟ==[5] 原本之 manāya 讀為 madāya。== 此中,如何為「於噉食之知量」耶?於世一類者即省察而如理,不為遊戲、酩酊、莊嚴、飄揚即為身之住、持、給養、梵行隨取食而食。如斯而「我打破舊受,我不令生新受。依我而生活之持續、無過與快樂。」此中,於所有之噉食知足、知量、省察,是言「於噉食之知量」。此知量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是言「於噉食而知量」。 又如何有比丘,「於前夜後夜而隨警覺隨順」耶?於世有比丘,於晝經行,坐而由障蓋之法令心澄淨。於夜之初更經行,坐而由障蓋之法令心澄淨。於夜之中更向右臥如獅子,重足而念正知,作意起立之想;於夜之後更再起牀經行,坐而由障蓋之法令心澄淨。如是比丘「於前夜後夜而隨警覺隨順」。 「常作」者,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總慧」者,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 「菩提分法之隨修習隨順」者,此中,如何是「菩提分法」耶?乃七覺支,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言「菩提分法」。如斯修習、多所作是等之菩提分法,依是言「菩提分法之隨修習隨順」。 又如何比丘有「於前進、後退而有正知之所作,於前觀、左右觀而有正知之所作,於背屈、前伸而有正知之所作,於持袈裟、鉢、衣而有正知之所作,於食、飲、嚼食、味而有正知之所作,於大小便利而有正知之所作,於行、住、坐、眠、覺醒、話、默而有正知之所作」耶?於世有比丘,以念正知而前進、後退,以念正知而前觀、左右觀,以念正知而背屈、前伸,持袈裟、鉢、衣而有念正知之所作,於食、飲、嚼食、味而有念正知之所作,於大小便利而有念正知之所作,於行、住、坐、眠、覺醒、話、默而有念正知之作。 「念」者,此中,如何為念耶?是所有之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性、不失性、不遺性、不失念性、念之念根、念力、正念,是言為「念」。 「正知」者,此中,如何為正知耶?是所有之慧、知、簡擇、極簡擇、擇法、等了、近了、近對了、賢能、善巧、能察、觀相、思考、近解、總叡、徧導者、觀察、正知、錐慧、慧根、慧力、慧刀、慧淨色[6]、慧明淨、慧光顯、慧光明、慧珠寶、無癡、擇法、正見,是言「正知」。 ᅟᅟ==[6] 原本是 paññāpāsada,應為 Paññāpasāda(慧淨色)。== 如斯,此之念、正知者之得達……乃至……成就。如是,比丘是「以念正知而前進,後退,以念正知而前觀、左右觀,以念正知而背屈、前伸,持袈裟、鉢、衣而有念正知之所作,於食、飲、嚼食、味而有念正知之所作,於大小便利而有念正知之所作,於行、住、坐、眠、覺醒、話、默而有念正知之所作」。 「獨居」者,即有近之坐臥處,由其家無多出家、在家之居者,依此為「獨居」。又有遠之坐臥處,由其家無多出家、在家之居者,依此為「獨居」。 「坐臥處」者,牀亦是坐臥處,小牀亦是坐臥處,筵亦是坐臥處,厚枕亦是坐臥處,精舍亦是坐臥處,金翅鳥家亦是坐臥處,美屋亦是坐臥處,樓房亦是坐臥處,廓亦是坐臥處,住房亦是坐臥處,洞亦是坐臥處,樹根亦是坐臥處,籔亦是坐臥處,或又比丘一切之隱退處是坐臥處。 「修」者,是於此獨居之坐臥處修、等修、習、從習、等習,依是言「修」。 「閑靜處」者,是出於城門帝釋臺座之外而終,一切之處為「閑靜處」。 「樹之根」〔等〕者,乃樹之根元,即「樹根」。山者「山」也。巖窟者即「巖窟」也。山洞者即「山洞」也。塚者即「塚」也。野天者即「野天」也。麥之集積者即「麥之集積」。 「林叢」者,是遠坐臥處之增語[7]。「林叢」者,是密林之增語。「林叢」者,是恐怖坐臥處之增語。「林叢」者,是身毛豎立坐臥處之增語。「林叢」者,是遠處坐臥處之增語。「林叢」者,是不令人近行坐臥處之增語。「林叢」者,是難生坐臥處之增語。 ᅟᅟ==[7] 原本之 durānaṁ 讀為 dūranaṁ。== 「無聲處」者,即雖近於坐臥處,由其家無多出家、在家之居者,依此為「無聲處」。又,雖遠於坐臥處,由其家無多出家、在家之居者,依此為「無聲處」。 「無音處」〔等〕者,彼無聲處即是此之「無音處」。彼無音處即是此之「離人煙處」。彼離人煙處即是此之「人秘密處」。彼人秘密處即是此之「適宴默處」。 「或到閑靜處,或到樹之根,或到空閑處」者,或行於閑靜處,或行於樹之根,或行於空閑處。 「結跏趺坐」者,是結跏而趺坐。 「端身立直」者,是端身直立。 「對面念而住止」者,此中,如何為念耶?是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是言為念。此念者或於鼻端、面相,令安住、樂住,依是言「於對面念而住止」。 「捨離世間之貪」者,此中,如何為「貪」耶?是所有之貪、有貪……乃至……心之有貪,是言「貪」。 此中,如何為「世間」耶?五取蘊是世間,是言「世間」。於此世間有貪之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隱沒、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滅,依此言「捨離世間之貪」。 「以離貪之心」者,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此之心是離貪——依此言「以離貪之心」。 「住」者,是動、轉、保、令趣、令至、行、住,依此言「住」。 「令心由貪澄淨」者,此中,如何為貪耶?是所有之貪、有貪……乃至……心之有貪,是言為貪。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令此心由此貪而淨、離淨、澄淨、解脫、離脫、徧解脫,依此言「令心由貪澄淨」。 「捨離瞋」者即有恚、有瞋。 此中,如何為「恚」耶?是所有心之嫌恨、恚逆、憤恚、逆意、怒、極怒、激極怒、瞋、極瞋、激極瞋、心之害惡、意極瞋、忿、忿怒、忿怒性、瞋、敗德、敗德性、害惡、恚害、恚害性、心之妨害、敵害、獰惡、惡害,是言為「恚」。 此中,如何為「瞋」耶?所有之恚是「瞋」。所有之「瞋」即恚。 如斯,此之恚與此之瞋之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隱沒、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滅,依此言「捨離瞋」。 「無恚害心」者,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此心有無恚害,依此言「無恚害心」。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令心由瞋澄淨」者,是有恚、有瞋。 此中,如何為「恚」耶?是所有心之嫌恨、恚逆……乃至……心之敵害、獰惡、惡害,是言為「恚」。 此中,如何為「瞋」耶?所有之恚是「瞋」。所有之「瞋」是恚。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令此心由此瞋而淨、離淨、澄淨、解脫、離脫、徧解脫,依此言「令心自瞋澄淨」。 「捨離惛沈隨眠」者,是有惛沈、隨眠。 此中,如何為「惛沈」耶?是所有心之重性、不調柔性、固者、蠢愚、依附、固執、固執性、心之惛沈、頑魯、頑魯性,是言為「惛沈」。 此中,如何為「隨眠」耶?是所有身之重性、不調柔性、蔽、徧蔽、阻害、隨眠、睡眠、不活潑、夢睡、睡眠性,是言為「隨眠」。 如斯此惛沈與此隨眠之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隱沒、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滅,依此言「捨離惛沈隨眠」。 「離惛沈隨眠」者,此惛沈隨眠之拂除性、吐出性、解脫性、捨離性、捨了性、捨離捨了性,依此言「離惛沈隨眠」。「住」者……乃至……依此言「住」。 「明想」者,此中,如何為「想」耶?所有之想、正想、正想性,是言為「想」。此有想之明、離覆、澄淨、清淨,依此言「明想」。 「念正知」者,此中,如何為「念」耶?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是言為「念」。 此中,如何為「正知」耶?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為「正知」。 如斯,此念與正知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念正知」。 「令心[8]自惛沈隨眠澄淨」者,是有惛沈、隨眠。 ᅟᅟ==[8] 在原本無「心」之語句。== 此中,如何為「惛沈」耶?所有心之重性……乃至……心之頑魯性,是言「惛沈」。 此中,如何為「隨眠」耶?所有身之重性……乃至……睡眠性,是言「隨眠」。 此中,如何為「心」耶?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令此心由此惛沈隨眠而淨、離淨、澄淨、解脫、離脫、徧解脫,依此言「令心自惛沈隨眠澄淨」。 「捨離掉舉惡作」者,乃有掉舉、惡作。 此中,如何為「掉舉」耶?是所有心之掉舉、不寂靜、心散亂、心之騷亂,是言為「掉舉」。 此中,如何為「惡作」耶?於不淨事之淨事想性,於淨事之不淨事想性,於無罪之罪想性,於罪之無罪想性。所有之如斯等之惡作、變悔、惡作性、心之悔恨、意後悔,是言為「惡作」。 如斯,此掉舉與惡作之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隱沒、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滅,依此言「捨離掉舉惡作」。 「無掉舉」者,是此掉舉惡作之拂除性、吐出性、解脫性、捨離性、捨了性、捨離捨了性,依此言「無掉舉」。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內」者,是所有之內、各自者。 「寂靜心」者,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此內為心之靜止、靜寂、寂靜,是言為「內之寂靜心」。 「令心由掉舉惡作澄淨」者,乃有掉舉、惡作[9]。 ᅟᅟ==[9] 在原本無「惡作」之語句。== 此中,如何為「掉舉」耶?是所有心之掉舉、不寂靜、心散亂、心之騷亂,是言掉舉。 此中,如何為「惡作」耶?於不淨事之淨事想性……乃至……意後悔,是言「惡作」。 此中,如何為「心」耶?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令此心由此掉舉惡作而淨、離淨、澄淨、解脫、離脫、徧解脫,依此言「令心由掉舉惡作澄淨」。 「捨離猶豫」者,此中,如何為「猶豫」耶?是所有之惑、惑疑、已惑、疑、猶豫、二分、二路、疑惑、不一執、曖昧、徧曖昧、不穿入、昏迷、心意之後悔,是言為猶豫。此猶豫之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隱沒、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滅,依此言「捨離猶豫」。 「壓伏猶豫」者,是壓伏此猶豫之超出、出過、超越、超脫,依此言「壓伏猶豫」。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於善法之不疑」者,乃於善法依猶豫而不疑、不猶豫。有不疑、無疑、離疑,依此言「於善法之不疑」。 「令心由猶豫澄淨」者,此中,如何為猶豫耶? 是所有之疑、惑疑、已惑……乃至……昏迷、心之意後悔,是言為猶豫。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令此心由此猶豫而淨、離淨、澄淨、解脫、離脫、遍解脫,依此言「令心由猶豫澄淨」。 「捨離此之五蓋」者,是等五蓋之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隱沒、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滅,依此言「捨離此中之五蓋」。 「心之隨煩惱」者,是此五蓋「心之隨煩惱。」 「慧之無力時」者,即依此五蓋,未生之慧不生,已生之慧滅,依此言「慧之無力時」。 「離欲、不善法」者,此中,如何為「欲」耶?欲[10]者,是「欲」也。貪者是「欲」。欲貪是「欲」。思惟是「欲」。思惟貪是「欲」。是言為「欲」。 ᅟᅟ==[10] 原文是 chando Kāmo 為(妙欲即為貪欲)之意。== 此中,如何「不善法」耶?是欲欲、恚、惛沈隨眠、掉舉惡作、猶豫,是言「不善法」。 如斯,由此欲、不善法而離者,依此言「離欲、不善法」。 「有尋有伺」者,是有尋、有伺。 此中,如何為「尋」耶?是所有之推度、尋求、思惟、思考、注思、思、現前解、正思惟,是言為「尋」。 此中,如何為「伺」耶?是所有之伺察、伺、隨伺、近伺、心之隨屬、注意伺察,是言為「伺」。 如斯,此尋與此伺者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有尋有伺」。 「由離生」者,是尋、伺、喜樂、心之一境性。於此之離此等之生、等生、生起、現起、現前,依此言「由離生」。 「喜樂」者,是有喜、有樂。 此中,如何為喜耶?是所有心之喜、極喜、喜悅、極悅、欣、極欣、旺喜、喜歡、悅,是言為喜。 此中,如何為樂耶?是所有心之快、心之樂,心觸所生之快、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快、樂之受,是言為樂。 如斯,此樂與此喜之俱行、俱住、相應,依此言喜樂。 「第一」者,是計算順序之第一。此第一之定是「第一」。 「禪定」者,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具足」者,是所有之第一禪定之得、逮得、至、等至、獲得、作證、具足。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尋伺寂靜故」者,是有尋、有伺。 此中,如何為尋耶?是所有之推度、尋求……乃至……正思惟,是言為尋。 此中,如何為伺耶?是所有之伺察、伺、隨伺、近伺、心之隨屬、注意伺察,是言為伺。如斯,尋與伺之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隱沒、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滅,依此言「尋伺寂靜故」。 「內」者,是所有之內、各自者。 「等淨」者,是信、信入、心止定、現信。 「心一趣性」者,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 「無尋無伺」者,乃有尋、有伺。 此中,如何為尋耶?乃所有之推度……乃至……正思惟,是言為尋。 此中,如何為伺耶?乃所有之伺察、伺、隨伺、近伺、心之隨屬、注意伺察,是言為伺。 如斯,此尋與此伺之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隱沒、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滅,依此言「無尋無伺」。 「由定生」者,是等淨之喜樂、心之一境性。於此之定生、等生、生起、現起、現前,依此言「由定生」。 「喜樂」者,乃有喜、有樂。 此中,如何為喜耶?是所有心之喜、極喜……乃至……悅,是言為喜。 此中,如何為樂耶?是所有心之快……乃至……樂之受,是言為樂。 如斯,此樂與此喜之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喜樂。 「第二」者,是計算順序之第二。此第二之定是「第二」。 「禪定」者,是等淨喜樂、心一境性。 「具足」者,是所有第二禪定之得、逮得、至、等至、獲得、作證、具足。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由喜離貪」者,此中,如何為喜耶?是所有心之喜、極喜、極悅、喜悅、欣、極欣、旺喜、喜歡、悅,是言為喜。此喜之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隱沒、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滅,依此言「由喜離貪」。 「捨」者,此中,如何為捨耶?是所有心之捨、捨性、增上捨、中庸性,是言為捨。此捨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捨」。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念正知」者,此中,如何為念耶?是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是言為念。 此中,如何為正知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正知。 如斯,此念與此正知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念正知」。 「正受樂身」者,此中,如何為樂耶?是所有心之快、心之樂,心觸所生之快,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快、樂之受,是言為樂。 此中,如何為身耶?是想蘊、行蘊、識蘊,是言為身。 此樂依此身而正受,依此言「正受樂身」。 「此是聖者之宣說」者,此中,如何為聖者耶?所言聖者是佛與佛之聲聞。彼等此宣說、示、令知、確立、開示、分別、明示、明,依此言「此是聖者之宣說」。 「捨念樂住」者,此中,如何為捨耶?是所有心之捨、捨性、增上捨、中庸性,是言為捨。 此中,如何為念耶?是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是言為念。 此中,如何為樂耶?是所有心之快……乃至……樂受,是言為樂。 如斯,成就此捨、念、樂而動、轉、保、令趣、令至、行、住,依此言「捨念樂住」。 「第三」者,是計算順序之第三。此第三之定是「第三」。 「禪定」者,是捨、念正知、樂、心一境性。 「具足」者,是所有之第三禪定之得、逮得、至、等至、獲得、作證、具足。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斷樂斷苦」者,是有樂、有苦。 此中,如何為樂耶?是所有身之快、身之樂,身觸所生之快、樂之領納,身觸所生之快、樂之受,是言為樂。此中,如何為苦耶?是所有身之不快、身之苦,身觸所生之不快、苦之領納,身觸所生之不快、苦之受,是言為苦。 如斯,此樂與此苦者,有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隱沒、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滅,依此言「斷樂斷苦」。 「先既沒滅喜憂故」者,是有喜、有憂。 此中,如何為喜耶?是所有心之快、心之樂,心觸所生之快、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快、樂之受,是言為喜。 此中,如何為憂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觸所生之不快、苦之領納,心觸所生之不快、苦之受,是言為憂。 如斯,此喜與此憂者,是先既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隱沒、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滅,依此言「先既沒滅喜憂之故」。 「不苦不樂」者,即所有心之非快非不快,心觸所生之不苦不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不苦不樂之受,依此言「不苦不樂」。 「捨念清淨」者,此中,如何為捨耶?是所有心之捨、捨性、增上捨、中庸性,是言為捨。 此中,如何為念耶?是所有之念、隨念……乃至……正念,是言為念。 此之念者,由捨而有開放、清淨、純淨,依此言「捨念清淨」。 「第四」者,是計算順序之第四。此第四之定是「第四」。 「禪定」者,是捨、念、心一境性。 「具足」者,是所有第四禪定之得、逮得、至、等至、獲得、作證、具足。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超越一切色想故」者,此中,如何為色想耶?是所有以色纏之等至或成就者、已生者,或現法樂住者之想、等想、現前等想,是等言色想。是等色想之超越、出超、超過,依此言「超越一切色想之故」。 「沒滅有對想故」者,此中,如何為有對想耶?是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是等言有對想。是等有對想之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隱沒、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滅,依此言「沒滅有對想之故」。 「種種想不作意故」者,此中,如何為種種想耶?是所有非定之意界,或所具之意識界,或所具之想、等想、現前等想,是等言種種想。不作意此之種種想,依此言「種種想不作意之故」。 「無邊虛空」者,此中,如何為虛空耶?是所有之虛空、虛空性、無礙、無礙性、間隙、間隙性、無四大種之所觸,是言虛空。於此虛空心立、令等立、令徧滿於無邊,依此言「無邊虛空」。 「虛空無邊處」者,是以虛空無邊處或成就者、已生者、現法樂住者之心心所法。 「具足」者,是所有虛空無邊處之得、逮得、至、等至、獲得、作證、具足。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者,是此虛空無邊處之超越、出超、超過,依此言「超過一切虛空無邊處」。 「入於無邊識」者,此即虛空依於識而觸、作意,且徧滿於無邊,依此言「入於無邊識」。 「識無邊處」者,以識無邊處或成就者、已生者、現法樂住者之心心所法。 「具足」者,是所有識無邊處之得、逮得、至、等至、獲得、作證、具足。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超過一切識無邊處」者,此識無邊處之超越、出超、超過,依此言「超過一切識無邊處」。 「無所有」者,是見此識為無在、不在、不見、無少所有,依此言「無所有」。 「無所有處」者,以無所有處或成就者、已生者、現法樂住者之心心所法也。 「具足」者,乃所有無所有處之得、逮得、至、等至、獲得。作證、具足。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超過一切無所有處」者,乃此無所有處之超越、出超、超過,依此言「超過一切無所有處」。 「入於非想非非想」者,即此無所有處由實作意,修行餘等至,依此言「入於非想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處」者,以非想非非想處或成就者、已生者、現法樂住者之心心所法。 「具足」者,是所有非想非非想處之得、逮得、至、等至、獲得、作證、具足。 「住」者,是動、轉、保、令趣、令至、行、住,依此言「住」。 ## 三 對法分別 四種禪定者,是第一禪定、第二禪定、第三禪定、第四禪定。 此中,如何為第一禪定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五支禪: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是言第一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此中,如何為第二禪定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以尋伺寂靜故……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二禪定而住;其時,有三支禪:是喜、樂、心一境性,是言第二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此中,如何為第三禪定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由喜離貪之故……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三禪定而住;其時,有二支禪:是樂、心一境性,是言第三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此中,如何為第四禪定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斷樂……乃至……具足地徧之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有二支禪:是捨、心一境性,是言第四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五支禪:即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是言第一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以無尋唯伺而由離生喜樂者,具足地徧之第二禪定而住;其時,有四支禪:即伺、喜、樂、心一境性,是言第二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以尋伺寂靜故……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三禪定而住;其時,有三支禪:即喜、樂、心一境性,是言第三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由喜離貪之故……乃至……具足地徧之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有二支禪:即樂、心一境性,是言第四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斷樂……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五禪定而住;其時,有二支禪:即捨、心一境性,是言第五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乃至…… 世有比丘,彼時修無色生之道,超過一切無所有處,以非想非非想處想俱行而斷樂……乃至……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有二支禪:即捨、心一境性,是言第四禪定。 四種禪定者,是第一禪定、第二禪定、第三禪定、第四禪定。 此中,如何為第一禪定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五支禪:即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是言第一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此中,如何為第二禪定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以尋伺寂靜之故……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二禪定而住;其時,有三支禪:即喜、樂、心一境性,是言第二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此中,如何為第三禪定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由喜離貪故……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三禪定而住;其時,有二支禪:即樂、心一境性,是言第三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此中,如何為第四禪定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斷樂……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有二支禪:即捨、心一境性,是言第四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五支禪:即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是言第一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以無尋唯伺而由離生喜樂者,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二禪定而住;其時,有四支禪:即伺、喜、樂、心一境性,是言第二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以尋伺寂靜之故……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三禪定而住;其時,有三支禪:即喜、樂、心一境性,是言第三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自喜離貪之故……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有二支禪:即樂、心一境性,是言第四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斷樂……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五禪定而住;其時,有二支禪:即捨、心一境性,是言第五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四種禪定者,是第一禪定、第二禪定、第三禪定、第四禪定。 此中,如何為第一禪定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即由此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五支禪:即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是言第一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此中,如何為第二禪定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以尋伺寂靜之故……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二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即由此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以尋伺寂靜之故……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二禪定……乃至……第三禪定……乃至……第四禪定……乃至……第一禪定……乃至……地徧之第五禪定而住;其時,有二支禪:即捨、心一境性,是言第五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乃至……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無色生之道……乃至……超過一切無所有處,以非想非非想處俱行而斷樂……乃至……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即由此無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超過一切無所有處……乃至……以非想非非想處想俱行而斷樂……乃至……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有二支禪:即捨、心一境性,是言第四禪定。餘之諸法者是[A1]禪相應。 ᅟᅟ==[A1] 禪【CB】,〔-〕【南傳】(cf. N49n0025_p0314a14; N49n0025_p0315a06)== 四種禪定者,是第一禪定、第二禪定、第三禪定、第四禪定。 此中,如何為第一禪定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間善禪定之已作,由已修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空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五支禪:即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是言第一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此中,如何為第二禪定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以尋伺寂靜之故……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二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間善禪定之已作,由已修之異熟,以尋伺寂靜之故……乃至……具足第二禪定……乃至……第三禪定……乃至……第四禪定……乃至……第一禪定……乃至……苦遲通行、空之第五禪定而住;其時,有二支禪:即捨、心一境性,是言第五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四種之禪定者,是第一禪定、第二禪定、第三禪定、第四禪定。 此中,如何為第一禪定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纏之禪定,以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以現法樂住而離欲……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五支禪:即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是言第一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此中,如何為第二禪定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纏之禪定,以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以現法樂住而尋伺寂靜之故……乃至……具足第二禪定……乃至……第三禪定……乃至……第四禪定……乃至……第一禪定……乃至……地徧之第五禪定而住;其時,有二支禪:即捨、心一境性,是言第五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乃至……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無色纏之禪定,以作無記而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以現法樂住而超過一切無所有處,以非想非非想處想俱行而斷樂……乃至……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有二支禪:即捨、心一境性,是言第四禪定。餘之諸法是禪相應。 ## 四 問分 四種之禪定者,於世有比丘,離欲、不善法,以有尋有伺而由離生喜樂具足第一禪定而住。以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趣性之故,由無尋無伺之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定而住。由於由喜離貪之故,於捨住以念正知正受樂身。此是聖者所宣說捨念樂住。具足此第三禪定而住。由斷樂斷苦之故,及先既沒滅喜憂之故,以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四種之禪定是幾何為善耶?幾何為不善耶?幾何為無記耶?……乃至……幾何為有諍耶?幾何為無諍耶? 有善、無記。三禪定是於此處除已生之樂受而為樂受相應,第四禪定是此處除已生之不苦不樂受為不苦不樂受相應。有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有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有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第一禪定是於此處除已生之尋伺為有尋有伺,三禪定者是無尋無伺。二禪定者是於此處除已生之喜而為喜俱行,三禪定者是於此處除已生之樂而為樂俱行,第四禪定者是於此處除已生之捨為捨俱行。非見非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因。有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有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有大、無量。三禪定者[A2]不可言小所緣、大所緣,有無量所緣,不可言無量所緣,第四禪定是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不可言小所緣或大所緣或無量所緣。有中。有勝。有正性決定、不決定。三禪定是非道所緣,有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因、道增上,第四禪定是道所緣、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所緣或道因或道增上。有已生、不已生、可生。有過去、未來、現在。三禪定者即不可言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第四禪定是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不可言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為內、外、內外。三禪定者是外所緣,第四禪定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不可言內所緣或外所緣或內外所緣。無見無對。 ᅟᅟ==[A2] 不可言小所緣大所緣【CB】,雖是小所緣不可言大所緣【南傳】(cf. Vibh (PTS 1904[1978]: 270))== 非因。有因。因相應。不可言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非因有因。有緣。有為。無見。無對。無色。世間、出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非漏。有漏、無漏。漏不相應。不可言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非結……乃至……非繫……非暴流……非軛……非蓋……非異取……有所緣。非心。心所。心相應……心俱住。心等起。心俱有。心隨轉。心俱住等起。心俱住等起俱有。心俱住等起隨轉。外。能取。已取、不已取。非取。……乃至……非染。 非見所斷。非修所斷。非見所斷因。非修所斷因。第一禪定是於此處除已生之尋而為有尋,三禪定是無尋。第一禪定是於此處除已生之伺而為有伺,三禪定是無伺。二禪定是於此處除已生之喜而為有喜,二禪定是無喜。二禪定是於此處除已生之喜而為喜俱行,二禪定乃非喜俱行。三禪定是於此處除已生之樂而為樂俱行,第四禪定乃非樂俱行。第四禪定是於此處除已生之捨而為捨俱行,三禪定乃非捨俱行。非欲纏。色纏、非色纏。三禪定乃非無色纏,第四禪定是無色纏、非無色纏。所屬、無所屬。出離、不出離。決定、不決定。有上、無上。無諍。 # 第十三品 無量分別 ## 一 經分別 四無量者,於世有比丘,有慈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同樣地徧滿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徧滿於上、下、橫、一切方、一切處、一切邊之世間,由於慈俱行心之廣、大、無量,無怨而遠離惱害,徧滿而住。有悲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同樣地徧滿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徧滿於上、下、橫、一切方、一切處、一切邊之世間,由於悲俱行心之廣、大、無量,無怨而遠離惱害,徧滿而住。有喜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同徧滿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徧滿於上、下、橫、一切方、一切處、一切邊之世間,由於喜俱行心之廣、大、無量,無怨而遠離惱害,徧滿而住。有捨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同樣地徧滿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徧滿於上、下、橫、一切方、一切處、一切邊之世間,由於捨俱行心之廣、大、無量,無怨而遠離惱害,徧滿而住。 如何「比丘,有慈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耶?此實見一人之可愛、可意,當為如慈愛,如是,以慈愛徧滿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為「慈」耶?是所有於有情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紇利陀心、青白、意、意處、意根、識、識蘊、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慈者有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慈俱行之心」。 「一方」者,即或東方、西方、北方、南方,或上、下、橫、中心。 「遍滿」者,是遍滿而意解。 「住」者,是動、轉、保、令趣、令至、行、住,依此言「住」。 「同第二」者,如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橫、中心。 「於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者,是依一切之一切之時,是攝取一切於不餘、無餘之語,此是「於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 「慈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是「慈」耶?是所有於有情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之慈之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慈俱行之心」。 「廣」者,乃所有「廣」是「大」也,所有「大」是「無量」,所有「無量」是「無怨」,所有「無怨」是「遠離惱害」。 「徧滿」者,徧滿而意解。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如何「比丘,有悲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耶?如實見一人之墮苦、趣難,當如有悲愍。如是,以悲愍徧滿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為「悲」耶?是所有於有情之悲、悲性、現前悲性、悲心解脫,是言為「悲」。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悲者,有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悲俱行之心」。 「一方」者,或是東方、西方、北方、南方,若上、下、橫、中心。 「徧滿」者,是徧滿而意解。 「住」者,即為動……乃至……住——依是為「住」。 「同第二」者,是如同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橫、中心。 「於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者,是以一切之一切之時是攝取一切於不餘、無餘之語,是言「於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 「悲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為「悲」耶?是所有於有情之悲、悲性、現前悲性、悲心解脫,是言為「悲」。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悲之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悲俱行之心」。 「廣」者,乃所有之「廣」是「大」,所有「大」是「無量」,所有「無量」是「無怨」,所有「無怨」是「遠離惱害」。 「徧滿」者,是徧滿而意解。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如何「比丘,有喜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耶?實見一人之可愛,可意,當如有喜,如是,以喜遍滿於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為「喜」耶?是所有於有情之喜、喜性、現前喜性、喜心解脫,是言為「喜」。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喜之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喜俱行之心」。 「一方」者,或東方、西方、北方、南方、或上、下、橫、中心。 「徧滿」者,是徧滿而意解。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同第二」者,是如同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橫、中心。 「於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者,是以一切之一切之時是攝取一切於不餘、無餘之語,是言「於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 「喜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為「喜」耶?是所有於有情之喜、喜性、現前喜性、喜心解脫,是言為「喜」。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喜之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喜俱行之心」。 「廣」者,乃所有「廣」是「大」,所有「大」是「無量」,所有「無量」是「無怨」,所有「無怨」是「遠離惱害」。 「徧滿」者,是徧滿而意解。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如何「比丘,有捨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耶?實見一人之非可意非不可意,當如有捨。如是,以捨徧滿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為「捨」耶?是所有於有情之捨、捨性、現前捨性、捨心解脫,是言為「捨」。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捨之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捨俱行之心」。 「一方」者,或東方、西方、北方、南方,或上、下、橫、中心。 「徧滿」者,是徧滿而意解。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同第二」者,如同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橫、中心。 「於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者,是以一切之一切時是攝取一切於不餘、無餘之語,是言「〔徧滿〕於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 「捨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為「捨」耶?是所有於有情之捨、捨性、現前捨性、捨心解脫,是言為「捨」。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捨之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捨俱行之心」。 「廣」者,乃所有「廣」是「大」,所有「大」是「無量」,所有「無量」是「無怨」,所有「無怨」是「遠離惱害」。 「徧滿」者,是徧滿而意解。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 二 對法分別 四無量者,是慈、悲、喜、捨。 此中,如何為「慈」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餘之諸法是與慈相應。 此中,如何為「慈」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尋伺寂靜之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二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餘之諸法是與慈相應。 此中,如何為「慈」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自喜離貪之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三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餘之諸法是與慈相應。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餘之諸法是與慈相應。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以無尋唯伺,由離生喜樂者,慈俱行具足第二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餘之諸法是與慈相應。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尋伺寂靜之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三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餘之諸法是與慈相應。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由喜離貪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餘之諸法是與慈相應。 此中,如何為「悲」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悲、悲性、現前悲性、悲心解脫,是言為「悲」。餘之諸法是與悲相應。 此中,如何為「悲」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尋伺寂靜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二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悲、悲性、現前悲性、悲心解脫,是言為「悲」。餘之諸法是與悲相應。 此中,如何為「悲」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由喜離貪之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三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悲、悲性、現前悲性、悲心解脫,是言為「悲」。餘之諸法是與悲相應。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悲、悲性、現前悲性、悲心解脫,是言為「悲」。餘之諸法是與悲相應。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以無尋唯伺而由離生喜樂者,悲俱行具足第二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悲、悲性、現前悲性、悲心解脫,是言為「悲」。餘之諸法是與悲相應。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尋伺寂靜之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三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悲、悲性、現前悲性、悲心解脫,是言為「悲」。餘之諸法是與悲相應。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由喜離貪之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悲、悲性、現前悲性、悲心解脫,是言為「悲」。餘之諸法是與悲相應。 此中,如何為「喜」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喜俱行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喜、喜性、現前喜性、喜心解脫,是言為「喜」。餘之諸法是與喜相應。 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尋伺寂靜故……乃至……第二禪定……乃至……第三禪定……第一禪……喜俱行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喜、喜性、現前喜性、喜心解脫,是言為「喜」。餘之諸法是與喜相應。 此中,如何為「捨」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斷樂……乃至……捨俱行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捨、捨性、現前捨性、捨心解脫,是言為「捨」。餘之諸法是與捨相應。 四無量者,是慈、悲、喜、捨。 此中,如何為「慈」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即由此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離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餘之諸法是與慈相應。 此中,如何為「慈」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尋伺寂靜故……乃至……第二禪定……乃至……第三禪定……乃至……第一禪定……乃至……慈俱行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即由此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由喜離貪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餘之諸法是與慈相應。 此中,如何為「悲」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為善。由此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離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悲、悲性、現前悲性、悲心解脫,是言為「悲」。餘之諸法是與悲相應。 此中,如何為「悲」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尋伺寂靜故……乃至……第二禪定……乃至……第三禪定……乃至……第一禪定……乃至……悲俱行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由此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由喜離貪之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悲、悲性、現前悲性、悲心解脫,是言為「悲」。餘之諸法是與悲相應。 此中,如何為「喜」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喜俱行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由此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離欲……乃至……喜俱行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喜、喜性、現前喜性、喜心解脫,是言為「喜」。餘之諸法是與喜相應。 此中,如何為「喜」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尋伺寂靜故……乃至……第二禪定……乃至……第三禪定……乃至……第一禪定……乃至……喜俱行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即由此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自喜離貪之故……乃至……具足喜俱行之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喜、喜性、現前喜性、喜心解脫,是言為「喜」。餘之諸法是與喜相應。 此中,如何為「捨」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斷樂……乃至……捨俱行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由此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斷樂……乃至……捨俱行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捨、捨性、現前捨性、捨心解脫,是言為「捨」。餘之諸法是與捨相應。 四無量者,是慈、悲、喜、捨。 此中,如何為「慈」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纏之禪定,以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以現法樂住而離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餘之諸法是與慈相應。 此中,如何為「慈」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纏之禪定,以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以現法樂住為尋伺寂靜故……乃至……第二禪定……乃至……第三禪定……乃至……第一禪定……乃至……慈俱行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餘之諸法是與慈相應。 此中,如何為「悲」耶?……乃至…… 此中,如何為「喜」耶?……乃至…… 此中,如何為「捨」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纏之禪定,以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以現法樂住為斷樂……乃至……捨俱行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捨、捨性、現前捨性、捨心解脫,是言為「捨」。餘之諸法是與捨相應。 ## 三 問分 四無量者,於世有比丘,有慈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同〔徧滿〕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依於上、下、橫、一切方、一切處、一切邊之世間由於慈俱行心之廣、大、無量,無怨而遠離惱害,徧滿而住。有悲俱行之心……乃至……喜俱行之心……乃至……捨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同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依於上、下、橫、一切方、一切處、一切邊之世間,由於捨俱行心之廣、大、無量,無怨而遠離惱害,徧滿而住。四無量者是幾何為善耶?幾何為不善耶?幾何為無記耶?……乃至……幾何為有諍耶?幾何為無諍耶? 為善、無記。三無量是為樂受相應,捨是不苦不樂受相應。有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有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有雜染雜染。三無量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捨是無尋無伺。三無量是喜俱行、樂俱行、非捨俱行,不可言喜俱行,捨是捨俱行。非見非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因。有能趣積集、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非有學非無學。大。不可言小所緣或大所緣或無量所緣。中。不決定。不可言道所緣或道因或道增上。有已生、不已生、可生[1]。有過去、未來、現在。不可言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有內、外、內外。外所緣。無見無對。 ᅟᅟ==[1] 原本之 Siyā uppadiniyo 讀為 isyā uppādino。== 慈是因,三無量乃非因。有因。因相應。慈是以因為有因,三無量不可言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慈是以因為因相應,三無量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三無量乃非因有因,慈是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無因。 有緣。有為。無見。無對。無色。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非漏。有漏。漏不相應。不可言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漏不相應有漏。非結……乃至……非繫……乃至……非暴流……非軛……非蓋……非異取……有所緣。非心。心所。心相應。心俱住。心等起。心俱有。心隨轉。心俱住等起。心俱住等起俱有。心俱住等起隨轉。外。非能取。已取、不已取。非取……乃至……非染……乃至…… 非見所斷。非修所斷。非見所斷因。非修所斷因。三無量是有尋、無尋,捨者即無尋。三無量是有伺、無伺,捨是無伺。三無量是有喜、無喜、捨是無喜。三無量是喜俱行、非喜俱行[2],捨者即非喜俱行。三無量是樂俱行,捨是非樂俱行。捨是捨俱行,三無量是非捨俱行。非欲纏。色纏。非無色纏。所屬。不出離。不決定。有上。無諍。 ᅟᅟ==[2] 原本之 Siyā na na pītisahagatā 讀為 Siyā na pītisahagatā。== # 第十四品 學處分別 ## 一 對法分別 五學處者,即遠離斷人命之學處,遠離不與取之學處,遠離欲邪行之學處,遠離虛妄語之學處,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學處。 (一)此中,如何為「遠離斷人命之學處」耶?於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而遠離斷人命者;其時,所有由斷人命之離去、離脫、離出、遠離、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之切斷,是言為「由斷人命遠離之學處」。餘之諸法即與遠離相應。 (二)此中,如何為「由遠離斷人命之學處」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而遠離斷人命者;其時,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為「遠離斷人命之學處」。餘之諸法是與思相應。 (三)此中,如何為「遠離斷人命之學處」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而遠離斷人命者;受……乃至……策心、不散亂,是言為「遠離斷人命之學處」。 (1)此中,如何為「遠離斷人命之學處」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有行而……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有行……乃至……捨俱行、智相應……乃至……喜俱行、智相應、有行……乃至……捨俱行、智不相應……乃至……捨俱行、智不相應、有行而遠離斷人命者;其時,所有之由斷人命離去、離脫、離出、遠離、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切斷,是言為「遠離斷人命之學處」。餘之諸法是與遠離相應。 (2)此中,如何為「遠離斷人命之學處」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捨俱行、智不相應、有行而遠離斷人命者;其時,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為「遠離斷人命之學處」。餘之諸法是與思相應。 (3)此中,如何為「遠離斷人命之學處」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捨俱行、智不相應、有行而遠離斷人命者,受……乃至……策心、不散亂,是為「遠離斷人命之學處」。 (一)~(三)此中,如何為「遠離不與取之學處」耶?……乃至……如何為「遠離欲邪行之學處」耶?……乃至……為「遠離虛妄語之學處」耶?……乃至…… (一)如何為「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學處」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而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者,其時,所有由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離去、離脫、離出、遠離、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切斷,是言為「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未陀酒、放逸處之學處」。餘之諸法是與遠離相應。 (二)此中,如何為「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學處」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而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者;其時,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為「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學處」。餘之諸法是與思相應。 (三)此中,如何為「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學處」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而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者,為觸、受……乃至……策心、不散亂,是言為「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學處」。 (1)此中,如何為「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學處」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有行……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有行……捨俱行、智相應……捨俱行、智相應、有行……捨俱行、智不相應……捨俱行、智不相應、有行而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者;其時,所有之由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離去、離脫、離出、遠離、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切斷,是言為「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學處」。餘之諸法是與遠離相應。 (2)此中,如何為「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學處」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捨俱行、智不相應、有行而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者;其時,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為「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學處」。餘之諸法是與思相應。 (3)此中,如何為「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未陀酒、放逸處之學處」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捨俱行、智不相應、有行而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者,為觸、受……策心、不散亂,是言為「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學處」。 五學處者,是遠離斷人命之學處,遠離不與取之學處,遠離欲邪行之學處,遠離虛妄語之學處,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學處。 (一)此中,如何為「遠離斷人命之學處」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劣而……乃至……中……乃至……勝……乃至……欲增上……乃至……勤增上……乃至……心增上……乃至……觀增上……乃至……以欲增上、劣……中……勝……勤增上、劣……中……勝……心增上、劣……中……勝……觀增上、劣……中……勝而遠離斷人命者;其時,所有之由斷人命之離去、離脫、離出、遠離、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切斷,是言為「遠離斷人命之學處」。餘之諸法是與遠離相應。 (二)此中,如何為「遠離斷人命之學處」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劣而……中……勝……欲增上……勤增上……心增上……觀增上……欲增上、劣……中……勝……勤增上、劣……中……勝……心增上、劣……中……勝……觀增上、劣……中……勝而遠離斷人命者;其時,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為「遠離斷人命之學處」。餘之諸法是與思相應。 (三)此中,如何為「遠離斷人命之學處」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劣而……中……勝……欲增上……勤增上……心增上……觀增上……欲增上、劣……中……勝……勤增上、劣……中……勝……心增上、劣……中……勝……觀增上、劣……中……勝而遠離斷人命者,為觸、受……策心、不散亂,是言為「由斷人命遠離之學處」。 (1)~(3)此中,如何為「遠離斷人命之學處」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有行而……喜俱行、智不相應……喜俱行、智不相應、有行……捨俱行、智相應……捨俱行、智相應、有行……捨俱行、智不相應……捨俱行、智不相應、有行、劣而……中……勝……欲增上……勤增上……心增上……欲增上、劣……中……勝……勤增上、劣……中……勝……心增上、劣……中……勝而遠離斷人命者;其時,所有之由斷人命之離去、離脫、離出、遠離、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切斷,是言為「遠離斷人命之學處」。餘之諸法是與遠離相應……乃至……餘之諸法是與思相應……乃至……為觸、受……策心、不散亂,是言為「遠離斷人命之學處」。 (一)此中,如何為「遠離不與取之學處」耶?……乃至……「遠離欲邪行之學處」耶?……乃至……「遠離虛妄語之學處」耶?……乃至……「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學處」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劣而……中……勝……欲增上……勤增上……心增上……觀增上……欲增上、劣……中……勝……勤增上、劣……中……勝……心增上、劣……中……勝……觀增上、劣……中……勝而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者;其時,所有由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離去、離脫、離出、遠離、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切斷,是言為「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學處」。餘之諸法是與遠離相應。(二)……乃至……餘之諸法是與思相應。(三)……乃至……為觸、受……策心、不散亂,是言為「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學處」。 (1)此中,如何為「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學處」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有行而……喜俱行、智不相應……喜俱行、智不相應、有行……捨俱行、智相應……捨俱行、智相應、有行……捨俱行、智不相應……捨俱行、智不相應、有行、劣……中……勝……欲增上……勤增上……心增上……欲增上、劣……中……勝……勤增上、劣……中……勝……心增上、劣……中……勝而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者;其時,所有之由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離去、離脫、離出、遠離、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切斷,是言為「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學處」。餘之諸法是與遠離相應。(2)……乃至……餘之諸法是與思相應。(3)……乃至……為觸、受……策心、不散亂,是言為「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學處」。 如何諸法為「學」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而或以色為所緣……乃至……或以法為所緣,或以彼等為初起者,其時,所有者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為「學」。 如何諸法為「學」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有行……喜俱行、智不相應……喜俱行、智不相應、有行……捨俱行、智相應……捨俱行、智相應、有行……捨俱行、智不相應……捨俱行……智不相應、有行而或以色為所緣……乃至……或以法為緣,或以彼等為初起者,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為「學」。 如何諸法為「學」耶?彼時修色生之道……乃至……修無色生之道……乃至……修出世間之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苦遲通行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為「學」。 ## 二 問分 五學處者,是遠離斷人命之學處,遠離不與取之學處,遠離欲邪行之學處,遠離虛妄語之學處,遠離宰羅酒、迷麗耶酒、末陀酒、放逸處之學處。五學處者幾何為善耶?幾何為不善耶?幾何為無記耶?……乃至……幾何為有諍耶?幾何為無諍耶? 唯善。樂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異熟法法。不已取順取。不有雜染雜染。有尋有伺。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非見非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因。能趣積集。非有學非無學。小。小所緣。中。不決定。不可言道所緣或道因或道增上。不可言已生、不已生,可生。過去、未來、現在。現在所緣。內、外、內外。外所緣。無見無對。 非因。有因。因相應。不可言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非因有因。有緣。有為。無見。無對。無色。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非漏。有漏。漏不相應。不可言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漏不相應有漏。非結……非繫……非暴流……非軛……非蓋……非異取……有所緣。非心。心所。心相應。心俱住。心等起。心俱有。心隨轉。心俱住等起。心俱住等起俱有。心俱住等起隨轉。外。非能取。不已取。非取……非染。非見所斷。非修所斷。非見所斷因。非修所斷因。有尋有伺。有喜、無喜。喜俱行、非喜俱行。樂俱行、非樂俱行。捨俱行、非捨俱行。欲纏。非色纏。非無色纏。所屬。不出離。不決定。有上。無諍。 # 第十五品 無礙解分別 ## 一 經分別 四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於義之智為義無礙解。於法之智為法無礙解。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於諸智之智是辯無礙解。 四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於苦之智是義無礙解。於苦集之智是法無礙解。於苦滅之智是義無礙解。於至苦滅道之智是法無礙解。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於諸智之智是辯無礙解。 四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於因智是法無礙解。於因果智是義無礙解。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四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所有法之生、存在、等生、生起、現起、現前,於是等諸法智是義無礙解。依其諸法,其諸法之生、存在、等生、生起、現起、現前,於是等諸法智是法無礙解。其法之於解、說明智是詞無礙解。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四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於老死智是義無礙解。於老死之集智是法無礙解。於老死之滅智是義無礙解。於至老死之滅道智是法無礙解。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四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是於生之智、有之智、取之智、渴愛之智、受之智、觸之智、六處之智、名色之智、識之智、道之智是義無礙解。於行之集智是法無礙解。於行之滅智是義無礙解。於至行滅之道智是法無礙解。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四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此中,如何為法無礙解耶?於世有比丘,知法為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本事、本生、希法、方廣,是言法無礙解。彼知彼彼之所說「是彼所說之義」、「是此所說之義」,是言義無礙解。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 二 對法分別 四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善耶?於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而或以色為所緣……乃至……或以法為所緣,或以彼彼為初起,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於是等諸法智是法無礙解。於是等異熟智是義無礙解。依彼辭而有是等諸法之表,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諸智,「是等之諸智是以此為義明瞭者」,於諸智智為辯無礙解。 四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善耶?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有行……喜俱行、智不相應……喜俱行、智不相應、有行……捨俱行、智相應……捨俱行、智相應、有行……捨俱行、智不相應……捨俱行、智不相應、有行而或以色為所緣……乃至……或以法為所緣,或以彼等為初起,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於是等諸法智是法無礙解。於是等異熟智是義無礙解。依彼辭而有是等諸法之表,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諸智,「是等之諸智是以此為義明瞭者」,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四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善耶?於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地徧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於是等諸法智是法無礙解。於是等異熟智是義無礙解。依彼辭而有是等諸法之表,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諸智,「是等之諸智是以此為義明瞭者」,於諸智智是辯無[A1]礙解……乃至…… ᅟᅟ==[A1] 礙解【CB】,解礙【南傳】== 四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善耶?於彼時修無色生之道,超越一切無所有處,以非想非非想處想俱行而斷樂……乃至……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於是等諸法智是法無礙解。於是等異熟智是義無礙解。依彼辭而有是等諸法之表,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依彼智[1]而知是等之諸智,「是等之諸智是以此為義明瞭者」,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ᅟᅟ==[1] 原本之 bhāṇena 讀為 ñāṇena。== 四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善耶?於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苦遲通行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於是等諸法智是法無礙解。於是等異熟智是義無礙解。依彼辭而有是等諸法之表,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諸智,「是等之諸智是以此為義明瞭者」,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乃至…… 四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不善耶?於彼時有不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成見相應而或以色為所緣……乃至……或以法為所緣,或以彼彼為初起,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不善。於是等諸法智是法無礙解。於是等異熟智是義無礙解。依彼辭而有是等諸法之表,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諸智,「是等之諸智是以此為義明瞭者」,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四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不善耶?於彼時有不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成見相應、有行……喜俱行、成見不相應……喜俱行、成見不相應、有行……捨俱行、成見相應……捨俱行、成見相應、有行……捨俱行、成見不相應……捨俱行、成見不相應、有行……憂俱行、恚逆相應……憂俱行、恚逆相應、有行……捨俱行、猶豫相應……捨俱行、掉舉相應而或以色為所緣……乃至……或以法為所緣,或以彼彼為初起,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不善。於是等諸法智是法無礙解。於是等異熟智是義無礙解。依彼辭而有是等諸法之表,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諸智,「是等之諸智是以此為義明瞭者」,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三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無記耶?於彼時由欲纏善業之已作,自已積集之異熟,有眼識之生起,以捨俱行、色所緣,其時有觸、受、想、思、心、捨、心一境性、意根、捨根、命根;其時,又有所餘之緣起無色諸法,是等之諸法是無記。於是等諸法智是義無礙解。依彼辭而有是等諸法之表,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諸智,「是等之諸智是以此為義明瞭者」,於諸智智為辯無礙解。 三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無記耶?於彼時由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有耳識之生起,以捨俱行、聲所緣……有鼻識之生起,以捨俱行、香所緣……有舌識之生起,以捨俱行、味所緣……有身識之生起,以樂俱行、觸所緣,其時有觸、受、想、思、心、樂、心一境性、意根、樂根、命根;其時,又有所餘緣起無色之諸法,是等之諸法是無記。於是等諸法智是義無礙解。依彼辭而有是等諸法之表,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諸智,「是等之諸智是以此為義明瞭者」,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三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無記耶?於彼時由欲纏善業之已作,自已積集之異熟,有意界之生起,以捨俱行而或以色為所緣……乃至……或以觸為所緣,或以彼等為初起;其時,有觸、受、想、思、心、尋、伺、捨、心一境性、意根、捨根、命根;其時,又有所餘緣起無色之諸法,是等之諸法是無記。於是等諸法智是義無礙解。依彼辭而有是等諸法之表,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諸智,「是等之諸智是以此為義明瞭者」,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三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無記耶?於彼時由欲纏善業……異熟,有意識界之生起,以喜俱行而或以色為所緣……乃至……或以法為所緣,或以彼彼為初起;其時,有觸、受、想、思、心、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意根、喜根、命根;其時,又有所餘緣起無色之諸法,是等之諸法是無記。於是等諸法之智……乃至……於諸智智為辯無礙解。 三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無記耶?於彼時由欲纏之善業……異熟,有意識界之生起,以捨俱行而或以色為所緣……其時有觸……捨根,又有所餘之無色法,是等之諸法是無記。於是等諸法之智……乃至……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三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無記耶?於彼時由欲纏善業之已作,自已積集之異熟,有意識界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喜俱行、智相應、有行……喜俱行、智不相應……喜俱行、智不相應、有行……捨俱行、智相應……捨俱行、智相應、有行……捨俱行、智不相應……捨俱行、智不相應、有行而或以色為所緣……乃至……或以法為所緣,或以彼等為初起;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無記。於是等諸法智是義無礙解。依彼辭而有是等諸法之表,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諸智,「是等之諸智是以此為義明瞭者」,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三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無記耶?於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地徧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即由此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離欲……乃至……地徧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無記。於是等諸法智是義無礙解。依彼辭而有是等諸法之表,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諸智,「是等之諸智是以此為義明瞭者」,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三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無記耶?於彼時修無色生之道,超越一切無所有處,以非想非非想處想俱行而斷樂……乃至……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即由此無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超越一切無所有處,以非想非非想處想俱行而斷樂……乃至……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無記。於是等諸法智是義無礙解。依彼辭而有是等諸法之表,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諸智,「是等之諸智是以此為義明瞭者」,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三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無記耶?於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苦遲通行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間善禪定之已作,由已修之異熟,離欲……乃至……苦遲通行、空具足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無記。於是等諸法智是義無礙解。依彼辭而有是等諸法之表,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諸智,「是等之諸智是以此為義明瞭者」,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三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無記耶?於彼時由不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有眼識之生起,以捨俱行而或以色為所緣者……乃至……有耳識之生起,以捨俱行而或以聲為所緣者……乃至……有鼻識之生起,以捨俱行而或以香為所緣者……乃至……有舌識之生起,以捨俱行而或以味為所緣者……乃至……有身識之生起,以苦俱行而或以觸為所緣者……乃至……其時有觸、受、想、思、心、苦、心一境性、意根、苦根、命根,其時又有所餘緣起無色之諸法,是等之諸法是無記。於是等諸法智是義無礙解。依彼辭而有是等諸法之表,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諸智,「是等之諸智是以此為義明瞭者」,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三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無記耶?於彼時由不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有意界之生起,以捨俱行而或以色為所緣……乃至……或以觸為所緣……乃至……有意識界之生起,以捨俱行而或以色為所緣……乃至……或以法為所緣,或以彼等為初起;其時,有觸、受、想、思、心、尋、伺、捨、心一境性、意根、捨根、命根;其時,又有所餘緣起無色之諸法,是等之諸法是無記。於是等諸法智是義無礙解。依彼辭而有是等諸法之表,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諸智,「是等之諸智是以此為義明瞭者」,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三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無記耶?於彼時有意界之生起,以作無記而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以捨俱行而或以色為所緣……乃至……或以觸為所緣……乃至……有意識界之生起,以作無記而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以喜俱行而或以色為所緣……乃至……或以法為所緣……乃至……有意識界之生起,以作無記而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以捨俱行而或以色為所緣……乃至……或以法為所緣,或以彼等為初起,其時有觸、受、想、思、心、尋、伺、捨、心一境性、進根、定根、意根、捨根、命根;其時,又有所餘緣起無色之諸法,是等之諸法是無記。於是等諸法智是義無礙解。依彼辭而有是等諸法之表,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諸智,「是等之諸智是以此為義明瞭者」,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三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如何諸法是無記耶?於彼時有意識界之生起,以作無記而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以喜俱行、智相應……乃至……喜俱行、智相應、有行……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有行……乃至……捨俱行、智相應……乃至……捨俱行、智相應、有行……乃至……捨俱行、智不相應……乃至……捨俱行、智不相應、有行……乃至……修色纏之禪定,以作無記而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以現法樂住而離欲……乃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一……地徧具足第五禪定而住……修無色纏之禪定,以作無記而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以現法樂住而超越一切無所有處,以非想非非想處想俱行而斷樂……乃至……具足第四禪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是無記。於是等諸法智是義無礙解。依彼辭而有是等諸法之表,於其法之辭、說明智是詞無礙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諸智,「是等之諸智是以此為義明瞭者」,於諸智智是辯無礙解。 四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三無礙解者,是依欲纏之善,四智相應心生起之時,依作無記,四智相應心生起之時而生起。義無礙解者,是其等之時,於四道而生,於四果而生。 ## 三 問分 四無礙解者,是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四無礙解幾何為善耶?幾何為不善耶?幾何為無記耶?……乃至……幾何為有諍耶?幾何為無諍耶? 有善、無記。樂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三無礙解是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義無礙解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三無礙解是不已取順取,義無礙解是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三無礙解是不有雜染,義無礙解即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三無礙解是有尋有伺,義無礙解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非見非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因。三無礙解是能趣積集、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義無礙解是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三無礙解乃非有學、非無學,義無礙解是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三無礙解是小,義無礙解是小、無量。詞無礙解是小所緣,三無礙解是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三無礙解是中,義無礙解是中、勝。三無礙解是不決定,義無礙解是正性決定、不決定。詞無礙解即不可言道所緣或道因或道增上;義無礙解是非道所緣、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因或道增上;二無礙解是道所緣、非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所緣或道增上。三無礙解是已生、不已生,不可言可生;義無礙解是已生、不已生、可生。過去、未來、現在。詞無礙解是現在所緣,二無礙解是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義無礙解是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不可言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內、外、內外。詞無礙解是外所緣,三無礙解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無見無對。 因。有因。因相應。以因為有因。以因為因相應。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無因。有緣。有為。無見。無對。無色。三無礙解是世間,義無礙解是世間、出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非漏。三無礙解是有漏,義無礙解是有漏、無漏。漏不相應。三無礙解是不可言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義無礙解是不可言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三無礙解是漏不相應有漏,義無礙解是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非結……非繫……非暴流……非軛……非蓋……非異取……有所緣。非心。心所。心相應。心俱住。心等起。心俱有。心隨轉。心俱住等起。心俱住等起俱有。心俱住等起隨轉。外。非能取。不已取。非取……非染……非見所斷。非修所斷。非見所斷因。非修所斷因。三無礙解是有尋,義無礙解是有尋、無尋。三無礙解是有伺,義無礙解是有伺、無伺。有喜。無喜。喜俱行、非喜俱行。樂俱行、非樂俱行。捨俱行、非捨俱行。三無礙解是欲纏,義無礙解是欲纏、非欲纏。非色纏。非無色纏。三無礙解是所屬,義無礙解是所屬、無所屬。三無礙解是不出離,義無礙解是出離、不出離。三無礙解是不決定,義無礙解是決定、不決定。三無礙解是有上,義無礙解是有上、無上。無諍。 # 第十六品 智分別 ## 論母 ### 〔一種智所依〕 五識乃非因。無因者。因不相應。有緣。有為。無色。世間。有漏。順結。順繫。順暴流。順軛。順蓋。已異取。順取。雜染。無記。有所緣。非心所。異熟。已取順取。無有雜染雜染。非有尋有伺。非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非喜俱行。非見非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因。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非有學非無學。小。欲纏。非色纏。非無色纏。所屬。非無所屬。不決定。不出離。已生意識可識。無常。老增上。 五識乃是已生所依。已生所緣。前生所依。前生所緣。內所依。外所緣。不壞所依。不壞所緣。各別所依。各別所緣。不緣感知相互之行境。無存念者不生。無作意者不生。不斷而不生。非前非後而不生。於相互等無間不生。五識是無功用。 依五識亦不認識任何法。唯隨一之觸、納。 依五識之等無間亦不認識任何法。 依五識任何威儀亦不現。 依五識之等無間任何威儀亦不現。 依五識者,身業不成立,口業不成立。 依五識之等無間者,亦不令身業成立,亦不令口業成立。 依五識而不成善不善法。 依五識之等無間亦不成善不善法。 依五識者不入定、不出定。 依五識之等無間者亦不入定、不出定。 依五識者不死沒、不再生。 依五識之等無間者亦不死沒、不再生。 依五識者不睡眠、不覺醒、不見夢。 依五識之等無間者亦不睡眠、不覺醒、不見夢。 如實所依觀相之慧。 如是為一種智所依。 ### 〔二種智所依〕 即世間之慧、出世間之慧。少分可識之慧、少分不可識之慧。有漏之慧、無漏之慧。漏不相應有漏之慧、漏不相應無漏之慧。順結之慧、不順結之慧。結不相應順結之慧、結不相應不順結之慧。順繫之慧、不順繫之慧、繫不相應順繫之慧、繫不相應不順繫之慧。順暴流之慧、不順暴流之慧。暴流不相應順暴流之慧、暴流不相應不順暴流之慧。順軛之慧、不順軛之慧。軛不相應順軛之慧、軛不相應不順軛之慧。順蓋之慧、不順蓋之慧。蓋不相應順蓋之慧、蓋不相應不順蓋之慧。已異取之慧、不已異取之慧。異取不相應已異取之慧、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之慧。已取之慧、不已取之慧、順取之慧、不順取之慧。取不相應順取之慧、取不相應不順取之慧。雜染之慧、不雜染之慧。染不相應雜染之慧、染不相應不雜染之慧。有尋之慧、無尋之慧。有伺之慧、無伺之慧。有喜之慧、無喜之慧。喜俱行之慧、非喜俱行之慧。樂俱行之慧、非樂俱行之慧。捨俱行之慧、非捨俱行之慧。欲纏之慧、非欲纏之慧。色纏之慧、非色纏之慧。無色纏之慧、非無色纏之慧。所屬之慧、無所屬之慧。出離之慧、不出離之慧。決定之慧、不決定之慧。有上之慧、無上之慧。性生之慧、生性之慧。 如是為二種智所依。 ### 〔三種智所依〕 思所成之慧、聞所成之慧、修所成之慧。 施所成之慧、戒所成之慧、修所成之慧。 增上戒之慧、增上心之慧、增上慧之慧。 增益善巧、損減善巧、方便善巧。 異熟之慧、異熟法法之慧、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之慧。 已取順取之慧、不已取順取之慧、不已取不順取之慧。 有尋有伺之慧、無尋唯伺之慧、無尋無伺之慧。 喜俱行之慧、樂俱行之慧、捨俱行之慧。 能趣積集之慧、能趣分散之慧、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之慧。 有學之慧、無學之慧、非有學非無學之慧。 小之慧、大之慧、無量之慧。 小所緣之慧、大所緣之慧、無量所緣之慧。 道所緣之慧、道因之慧、道主之慧。 已生[1]之慧、不已生之慧、可生之慧。 ᅟᅟ==[1] 底本之 uppañña 即是 uppnna。== 過去之慧、未來之慧、現在之慧。 過去所緣[2]之慧、未來所緣之慧、現在所緣[3]之慧。 ᅟᅟ==[2] 底本之 atītārammana 乃是 ārammaṇā。== ᅟᅟ==[3] 底本之 paccupaññā 則是 paccupannā。== 內之慧、外之慧、內外之慧。 內所緣之慧、外所緣之慧、內外所緣之慧。 於有尋有伺之慧,有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有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有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4]。 ᅟᅟ==[4] 底本之 upekhāsahagata 即是 sahagatā。== 有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 有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 有小、大無量。 有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 有道所緣、道因、道主。 有已生、不已生、可生。 有過去、未來、現在。 有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 有內、外、內外。 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於無尋唯伺之慧,有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有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有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 有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 有已生、不已生、可生。 有過去、未來、現在。 有內、外、內外。 於無尋無伺之慧,有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有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有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 有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 有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 有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 有道所緣、道因、道主。 有已生、不已生、可生。 有過去、未來、現在。 有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 有內、外、內外。 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於喜俱行……乃至[5]……樂俱行之慧,有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ᅟᅟ==[5] 底本之……pe……者,暹羅本無。== 有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有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有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 有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 有小、大、無量。 有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 有道所緣、道因、道主。 有已生、不已生、可生。 有過去、未來、現在。 有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6]所緣。 ᅟᅟ==[6] 底本之 paccupannā 乃是 paccupannārammaṇā。== 有內、外、內外。 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於捨俱行之慧,有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有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有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 有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 有小、大、無量。 有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 有道所緣、道因、道主。 有已生、不已生、可生。 有過去、未來、現在。 有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 有內、外、內外。 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如是為三種智所依。 ### 〔四種智所依〕 自業之智、諦隨順之智、道具足之智、果具足之智。 於苦之智、於苦集之智、於苦滅之智、於至苦滅道之智。 欲纏之慧、色纏之慧、無色纏之慧、無所屬之慧。 於法之智、於類之智、遍行之智、通俗之智。 於慧,有積集而非分散、分散而非積集、積集又是分散及非積集非分散。 有厭離而非證悟、證悟而非厭離、厭離又證悟及非厭離非證悟。 有退分之慧、決擇分之慧、勝進分之慧、住分之慧。 有四無礙解。 有四通行。 有四所緣。 有於老死之智、於老死集之智、於老死滅之智、於至老死滅道之智。 有於生之智……乃至……於有之智……乃至……於取之智……乃至……於愛之智……乃至……於受之智……乃至……於觸之智……乃至……於六處之智……乃至……於名色之智……乃至……於識之智……乃至……於行之智、於行集之智、於行滅之智、於至行滅道之智。 如是為四種智所依。 ### 〔五種智所依〕 五支之正定。 五智之正定。 如是為五種智所依。 ### 〔六種智所依〕 於六神通之慧。 如是為六種智所依。 ### 〔七種智所依〕 七十七智所依[7]。 ᅟᅟ==[7] 底本之 sattasattari 則是 sattasattati。== 如是為七種智所依。 ### 〔八種智所依〕 於四道、四果之慧。 如是為八種智所依。 ### 〔九種智所依〕 於九次第住定之慧。 如是為九種智所依。 ### 〔十種智所依〕 是如來之十如來力。具足此等力之如來者是最勝位者,於集會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如何為十耶? 於此處,如來是如實知以處為處,以非處為非處。此,如來如實知以處為處,以非處為非處者,即是如來之如來力。依此力之如來是最勝位者,於集會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復次如來依處依因而如實知過去未來現在受業之異熟。此,如來依處依因而如實知過去未來現在受業之異熟者,即是如來之如來力。依此力之如來,即是最勝位者,於集會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復次如來如實知往一切處之道。此,如來如實知往一切處之道,即是如來之如來力。依此力之如來,即是最勝位者,於集會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復次如來如實知非一界種種界世間。此,如來如實知非一界種種界世間,即是如來之如來力。依此力之如來即是最勝位者,於集會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復次如來如實知諸有情之種種勝解。此,如來如實知諸有情之種種勝解,即是如來之如來力。依此力之如來即是最勝位者,於集會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復次如來如實知他有情、他補特伽羅之根上下。此,如來如實知他有情、他補特伽羅之根上下,即是如來之如來力。依此力之如來即是最勝位者,於集會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復次如來如實知靜慮、解脫、三昧、等至雜染、清淨之出定。此,如來如實知靜慮、解脫、三昧、等至雜染、清淨之出定,即是如來之如來力。依此力之如來即是最勝位者,於集會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復次如來如實知隨念宿住。此,如來如實知隨念宿住,即是如來之如來力。依此力之如來即是最勝位者,於集會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復次如來如實知諸有情之生死。此,如來如實知諸有情之生死,即是如來之如來力。依此力之如來即是最勝位者,於集會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復次如來如實知漏之盡。此,如來如實知漏之盡,即是如來之如來力。依此力之如來即是最勝位者,於集會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如是為十種智所依 ### 〔一種〕 五識唯有非因。唯無因。唯因不相應。唯有緣。唯有為。唯無色。唯世間。唯有漏。唯順結。唯順繫。唯順暴流。唯順軛。唯順蓋。唯已異取。唯順取。唯雜染。唯無記。唯有所緣。唯非心所。唯異熟。唯已取順取。唯無有雜染雜染。唯非有尋有伺。唯非無尋唯伺。唯無尋無伺。唯非喜俱行。唯非見非修所斷。唯非見非修所斷因。唯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唯非有學非無學。唯小。唯欲纏。唯非色纏。唯非無色纏。唯所屬。唯非無所屬。唯不決定。唯不出離。唯已生意識可識。唯無常。唯老增上。 「五識是已生所依,已生所緣」者,是於已生之所依、已生之所緣而生。 「前生所依,前生所緣」者,是於先之生所依、先之生所緣而生。 「內所依,外所緣」者,是五識之所依為〔自[A1]己之〕內,所緣是為〔自[A2]己之〕外者。 ᅟᅟ==[A1] 己【CB】,已【南傳】== ᅟᅟ==[A2] 己【CB】,已【南傳】== 「不壞所依,不壞所緣」者,是於不壞[8]之所依、不壞之所緣而生。 ᅟᅟ==[8] 底本之 asambhinnavatthukā 即是未滅之事。(註書四〇四頁)(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對應之註標[04]與章節校注內容不符,故今將此處的[04]註標修訂成[08]註標。)== 「各別所依,各別所緣」者,是眼識之所依與所緣、耳識之所依與所緣、鼻識之所依與所緣、舌識之所依與所緣、身識之所依與所緣,但〔於各各之識〕各別而異。 「不緣感知相互之行境」者,是耳識不緣感知眼識之行境。眼識亦不緣感知耳識之行境。鼻識不緣感知眼識之行境。眼識亦不緣感知鼻識之行境。舌識不緣感知眼識之行境。眼識亦不緣感知舌識之行境。身識不緣感知眼識之行境。眼識亦不緣感知身識之行境。眼識不緣感知耳識之……乃至……鼻識之……乃至……舌識之……乃至……身識之行境。身識亦不緣感知眼識之行境。耳識不緣感知身識之行境。身識亦不緣感知耳識之行境。鼻識不緣感知身識之行境。身識亦不緣感知鼻識之行境。舌識不緣感知身識之行境。身識亦不緣感知舌識之行境。 「無存念而不生」者,是具有存念者生。 「無作意而不生」者,是具有作意者生。 「不斷而不生」者,是相續而不生。 「非前非後(不同時)而不生」者,是非一剎那〔俱〕生。 「相互不等無間生」者,是眼識已生之等無間不生耳識。耳識已生之等無間亦不生眼識。眼識已生之等無間不生鼻識。鼻識已生之等無間亦不生眼識、眼識已生之等無間不生舌識。舌識已生之等無間亦不生眼識。眼識已生之等無間不生身識。身識已生之等無間亦不生眼識。耳識……乃至……鼻識……乃至……舌識……乃至……身識已生之等無間不生眼識。乃於眼識已生之等無間亦不生身識。身識已生之等無間不生耳識。耳識已生之等無間亦不生身識。身識已生之等無間不生鼻識。鼻識已生之等無間亦不生身識。身識已生之等無間不生舌識。舌識已生之等無間亦不生身識。 「五識無功用」者,是五識無有向轉、功用、存念、作意。 「依五識而不認識任何之法」者,是依五識任何之法亦不認識。 「唯隨一之觸、納」者,是唯入〔色等之〕識域者唯隨其一而已。 「依五識[9]之等無間亦不認識任何之法」者,是依五識等無間之意界亦不認識任何之法。 ᅟᅟ==[9] 底本之 pañcaññaṁ 乃是 pañcannaṁ。== 「依五識亦不現任何之威儀」者,是或行、住、坐、臥之任何威儀,依五識亦不現。 「依五識之等無間亦不現任何之威儀」者,是或行、住、坐、臥之任何威儀,即依五識之等無間亦不現。 「依五識身業不成立、口業不成立」者,是依五識而不令身業、口業成立。 「依五識之等無間,身業亦不成立,口業亦不成立」者,是唯依五識等無間之意界,亦不令身業、口業成立。 「依五識而不成善不善之法」者是依五識而善不善之法不成。 「依五識之等無間亦不成善不善之法」者,是雖依五識等無間之意界,善不善之法亦不成。 「依五識而不入定,不出定」者,是依五識而不能入定,不能出定。 「雖依五識之等無間者亦不入定,不出定」者,是雖依五識等無間之意界,亦不能入定,不能出定。 「依五識不死沒、不再生」者,是依五識而不死沒,不再生。 「雖依五識之等無間者亦不死沒、不再生」者,是雖依五識等無間之意界,亦不死沒、不再生。 「依五識不睡眠、不覺醒、不見夢」者,是依五識而不睡眠、不覺醒、不見夢。 「雖依五識之等[10]無間亦不睡眠、不覺醒、不見夢」者,是雖依五識等無間之意界,亦不能睡眠、不能覺醒、不能見夢。 ᅟᅟ==[10] 底本之 samantarā 則是 samanantarā。== 如是為「如實所依觀相之慧」。 如是為一種智所依。 ### 〔二種〕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世間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出世間之慧」。 於一切之慧有具「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有漏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無漏之慧」。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漏不相應有漏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漏不相應無漏之慧」。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順結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不順結之慧」。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結不相應順結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結不相應不順結之慧」。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順繫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不順繫之慧」。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繫不相應順繫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繫不相應不順繫之慧」。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順暴流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不順暴流之慧」。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暴流不相應順暴流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暴流不相應不順暴流之慧」。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順軛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不順軛之慧」。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軛不相應順軛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軛不相應不順軛之慧」。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順蓋之慧」。於四道、四果[11]之慧是「不順蓋之慧」。 ᅟᅟ==[11] 底本之 maggesu 即是 phalesu。==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蓋不相應順蓋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蓋不相應不順蓋之慧」。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已異取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不已異取之慧」。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異取不相應已異取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之慧」。 於三地異熟之慧是「已取之慧」。於三地善、於三地無記作、於四道、四果之慧是「不已取之慧」。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順取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不順取之慧」。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取不相應取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取不相應不順取之慧」。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雜染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不雜染之慧」。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染不相應雜染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染不相應不雜染之慧」。 尋相應之慧是「有尋之慧」。尋不相應之慧是「無尋之慧」。 伺相應之慧是「有伺之慧」。伺不相應[12]之慧是「無伺之慧」。 ᅟᅟ==[12] 底本之 vicaravippayuttā 乃是 vicāravippayutta。== 喜相應之慧是「有喜之慧」。喜不相應之慧是「無喜之慧」。 喜相應之慧是「喜俱行之慧」。喜不相應之慧是「非喜俱行之慧」。 樂相應之慧是「樂俱行之慧」。樂不相應之慧是「非樂俱行之慧」。 捨相應之慧是「捨俱行之慧」。捨不相應之慧是「非捨俱行之慧」。 欲纏善無記之慧是「欲纏之慧」。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之慧是「非欲纏之慧」。 色纏善無記之慧是「色纏之慧」。欲纏、無色纏、無所屬之慧是「非色纏之慧」。 無色纏善無記之慧是「無色纏之慧」。欲纏、色纏、無所屬之慧是「非無色纏之慧」。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所屬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無所屬之慧」。 於四道、四果之慧是「出離之慧」。於三地善之慧、於四地異熟之慧、於三地無記作之慧是「不出離之慧」。 於四道之慧是「決定之慧」。於三地善之慧、於四地異熟之慧、於三地無記作之慧是「不定之慧」。 於三地善無記之慧是「有上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無上之慧」。 此處,如何為「性生之慧」耶?於四地,具有生阿羅漢神通者之慧、生等至無記作之慧是「性生之慧」。於四地之異熟,具有阿羅漢已生神通之慧、已生等至無記作之慧是「生性之慧」。 如是為二種智所依。 ### 〔三種〕 此處,如何為「思所成之慧」耶?是若於觀行已發之業處,若於觀行已發之工巧處,若於觀行已發之明處,若自業[13],若諦順觀,若「色是無常」,若「受是無常」,若「想是無常」,若「行是無常」,若「識是無常」者,一切如是不從他聞而得順觀之忍、見、明、知、觀、法知忍。此言為「思所成之慧」。 ᅟᅟ==[13] kammassakat 則是自業之慧。四種之項下參閱。== 此處,如何為「聞所成之慧」耶?是若於觀行已發之業處,若於觀行已發之工巧處,若於觀行已發之明處,若自業,若諦順觀,若「色是無常」,若「受即是無常」,若「想是無常」,若「行是無常」,若「識是無常」者,一切如是由他聞得順觀之忍、見、明、知、觀、法知忍。此言為「聞所成之慧」。 一切亦是入定者之慧,是「修所成之慧」。 此處,如何為「施所成之慧」耶?是依施而施獲得者,是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施所成之慧」。 此處,如何為「戒所之慧」耶?是依戒而戒獲得者,是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戒所成之慧」。 一切亦是入定者之慧,是「修所成之慧」。 此處,如何為「增上戒之慧」耶?是於別解脫律儀防護者,是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增上戒之慧」。 此處,如何為「增上心之慧」耶?是入定於色纏、無色纏等至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增上心之慧」。 此處,如何為「增上慧之慧」耶?是於四道、四果之慧。此言「增上慧之慧」。 此處,如何為「增益善巧」耶?是作意彼之諸法,若未生之不善法令不生。若已生之不善法令捨離。或作意彼之諸法,若未生之善法令生,若已生之善法導於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於此處之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增益善巧」。 此處,如何為「損減善巧」耶?是作意彼之諸法,若未生之善法不生。若已生之善法沒滅。或作意彼之諸法,若未生之不善法生,若已生之不善法導於倍增、廣大。於此處之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損減善巧」。 一切於彼方便之慧,是「方便善巧」。 於四地異熟之慧是「異熟之慧」。於四地善之慧是「異熟法法之慧」。於三地無記作之慧是「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之慧」。 於三地異熟之慧是「已取順取之慧」。於三地善、無記作之慧是「不已取順取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不已取不順取之慧」。 尋伺相應之慧是「有尋有伺之慧」。尋不相應伺相應之慧是「無尋唯伺之慧」。尋伺不相應之慧是「無尋無伺之慧」。 喜相應之慧是「喜俱行之慧」。樂相應之慧是「樂俱行之慧」。捨相應之慧是「捨俱行之慧」。 於三地善之慧是「能趣積集之慧」。於四道[14]之慧是「能趣分散之慧」。於四地異熟[15]、三地無記作之慧是「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之慧」。 ᅟᅟ==[14] 底本之 catusu bhūmīsu 即是 catūsu maggesu。== ᅟᅟ==[15] 底本缺 catusu bhūmisu vipāke。== 四道、三果之慧是「有學之慧」。究竟阿羅漢果之慧是「無學之慧」。於三地之善、異熟、無記作之慧是「非有學非無學之慧」。 欲纏善無記之慧是「小慧」。色纏無色纏善無記之慧是「大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無量慧」。 此處,如何為「小所緣之慧」耶?是以小法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小所緣之慧」。 此處,如何為「大所緣之慧」耶?是以大法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大所緣之慧」。 此處,如何為「無量所緣之慧」耶?是以無量法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無量所緣之慧」。 此處,如何為「道所緣之慧」耶?是以聖道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道所緣之慧」。 於四道之慧是「道因之慧」。 此處,如何為「道主之慧」耶?是以聖道為主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道主之慧」。 於四地異熟之慧有已生、可生而不可言不已生。於四地善之慧、三地無記作之慧有已生、不已生不可言可生。 一切之慧是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 此處,如何為「過去所緣之慧」耶?是以過去之法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過去所緣之慧」。 此處,如何為「未來所緣之慧」耶?是以未來之法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未來所緣之慧」。 此處,如何為「現在所緣之慧」耶?是以現在之法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現在所緣之慧」。 於一切慧是有「內」,有「外」,有「內外」。 此處,如何為「內所緣之慧」耶?是以內法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內所緣之慧」。 此處,如何為「外所緣之慧」耶?是以外法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外所緣之慧」。 此處,如何為「內外所緣之慧」耶?是以內外法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內外所緣之慧」。 如是為三種智所依。 ### 〔四種〕 此中,如何為「自業之智」耶?是「有布施、供犧、祭祀,有善作惡作業之果、異熟,有今世、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於世以沙門婆羅門,以正行正所行為證知今世與他世而令知〔其他〕者」。所有之如是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除諦隨順之智,一切有漏善之智是「自業之智」。 此中,如何為「諦隨順之智」耶?是若「色是無常」,若「受是無常」,若「想是無常」,若「行是無常」,若「識是無常」者,所有如是隨順之忍、見、明、知、觀、法知忍,此言「諦隨順之智」。 四道之慧是「道具足之智」。 四果之慧是「果具足之智」。 「道具足之智」者,是於彼苦之智,於彼苦集之智,於彼苦滅之智,於至彼苦滅道之智。 此中,如何為「於苦之智」耶?是以苦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於苦之智」。以苦集為所緣……乃至……以至苦滅道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擇法、正見,此言「於至苦滅道之智」。 欲纏善無記之慧是「欲纏之慧」。色纏善無記之慧是「色纏之慧」。無色纏善無記之慧是「無色纏之慧」。於四道、四果之慧是「無所屬之慧」。 此處,如何為「於法之智」耶?於四道、四果之慧是「於法之智」。 彼依此之知、見、得、明知、遍行而理解過去未來之理趣。即誰之沙門、婆羅門知一切過去世是苦。知苦之集。知苦之滅。知至苦滅之道。彼等知此是苦。彼等知此是苦之集。彼等知此是苦之滅。彼等知此是至苦滅之道。又或沙門、婆羅門亦知一切未來世是苦。知苦之集。知苦之滅。知至苦滅之道。彼等知此是苦。彼等知此是苦之集。彼等知此是苦之滅。彼等知此是至苦滅之道。於此處之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類智」。 此處,如何為「遍行之智」耶?於此處有比丘,依他有情、他人之心,徧行而知於心。若有貪之心知有貪之心,若離貪之心知離貪之心,若有瞋之心知有瞋之心,若離瞋之心知……乃至……有癡之心……乃至……離癡之心……乃至……略集之心……乃至……混亂之心……乃至……大之心……乃至……非大之心……乃至……有上之心……乃至……無上之心……乃至……定之心……乃至……非定之心……乃至……解脫之心知解脫之心。於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遍行之智」。 除於法之智、類智、徧行智,其餘之慧是「通俗之智」。 此處,如何為「是積集而非分散」之慧耶?欲纏善之慧是「積集而非分散」之慧。四道之慧是「分散而非積集」之慧。色纏無色纏善之慧是「積集又是分散」。餘之慧是「亦非積集亦非分散。」 此處,如何為「厭離而非證悟」之慧耶?是依彼之慧,於欲而離貪,不證悟神通,不證悟其諦,此言「厭離而非證悟」之慧。 彼於欲而離貪,依慧而證悟神通,不證悟其諦,此言「證悟而非厭離」之慧。 於四道之慧是「是厭離又是證悟」。 其餘之慧是「亦非厭離亦非證悟」。 此處,如何為「退分之慧」耶?得初靜慮者,欲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耶?其隨法念是住「住分之慧」,無尋俱行之想作意是行「勝進分之慧」,厭離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離貪具足「決擇分之慧」。 得第二靜慮者,尋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其隨法之念是住「住分之慧」,捨俱行之想作意是行「勝進分之慧」,厭離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離貪具足「決擇分之慧[16]」。 ᅟᅟ==[16] 底本缺 nibbedhabhāgini。== 得第三靜慮者,喜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其隨法之念是住「住分之慧」,非苦非樂俱行之想作意是行「勝進分之慧」,厭離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離貪具足「決擇分之慧」。 得第四靜慮者,樂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其隨法之念是住「住分之慧」,虛空無徧處俱行之想作意是行「勝進分之慧」,厭離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離貪具足「決擇分之慧」。 得虛空無徧處[17]者,色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其隨法之念是住「住分之慧」,識無遍處俱行之想作意是行「勝進分之慧」,厭離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離貪具足「決擇分之慧」。 ᅟᅟ==[17] 底本之 akāsānañcayatanassa 乃是 ākāsa。== 得識無徧處者,虛空無徧處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其隨法之念是住「住分之慧」,無所有處俱行之想作意是行「勝進分之慧」,厭離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離貪具足「決擇分之慧」。 得無所有處者,識無徧處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自體隨法之念是住「住分之慧」,非想非非想處俱行之想作意是行「勝進分之慧」,厭離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離貪具足「決擇分之慧」。 此處,如何為「四無礙解」耶?是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於義之智是義無礙解。於法之智是法無礙解。於其法辭說明之智是詞無礙解。於諸智之智是辯無礙解。此是四無礙解。 此處,如何為「四通行」耶?是苦遲通行之慧、苦速通行之慧、樂遲通行之慧、樂速通行之慧。 此中,如何為苦遲通行之慧耶?是依所應作之苦[18]而達定者,以遲鈍而通達其處所生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苦遲通行之慧。 ᅟᅟ==[18] 此之苦則是 kasira 之譯語。== 此中,如何為苦速通行之慧耶?是依所應作之苦而達定者,以速而通達其處所生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苦速通行之慧。 此中,如何為樂遲通行之慧耶?是依非所應作之非苦而達定者,以遲而通達其處所生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樂遲通行之慧。 此中,如何為樂速通行之慧耶?是依非所應作之非苦而達定者,以速而通達其處所生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樂速[19]通行。 ᅟᅟ==[19] 底本之 dandhābhiññā 即是 khappabhinnā。== 此等為四通行。 此處,如何為四所緣耶?是以小為小所緣之慧、以小為無量所緣之慧、以無量為小所緣之慧、以無量為無量所緣之慧。 此中,如何為以小為小所緣之慧耶?是不得所欣之定,有限徧滿於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以小為小所緣之慧。 此中,如何為以小為無量所緣之慧耶?是不得所欣之定,有大徧滿於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以小為無量所緣之慧。 此中,如何以無量為小所緣之慧耶?是得所欣之定,少所緣徧滿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以無量為小所緣之慧。 此中,如何以無量為無量所緣之慧耶?是得所欣之定,大所緣徧滿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無量為無量所緣之慧」。 是等[20]為四種所緣。 ᅟᅟ==[20] 底本脫落。== 道具足之智即於彼老死之智、於彼老死集之智、於彼老死滅之智、於彼至老死滅道之智。 此中,如何為於老死之智耶?是緣老死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於老死之智。緣老死之集而……乃至……緣老死之滅……乃至……緣至老死滅之道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至老死滅道之智。 道具足之智是於生之智……乃至……。 於有之智……乃至……。 於取之智……乃至……。 於愛之智……乃至……。 於受之智……乃至……。 於觸之智……乃至……。 於六處之智……乃至……。 於名色之智……乃至……。 於識之智……乃至……。 於行之智,於行集之智,於行滅之智,於至行滅道之智。 此中,如何為於行之智耶?是緣行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於行之智。緣行之集而……乃至……緣行之滅……乃至……緣至行滅之道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於至行滅道之智。 ### 〔五種〕 此處,如何為五支之正定耶?是喜徧滿、樂徧滿、心徧滿、明徧滿、觀察相。 於二禪之慧是喜徧滿。於三禪之慧是樂遍滿。於他心之智是心徧滿。天眼是明徧滿。由彼彼之定而出者之觀察智是觀察相,此言五支之正定。 此處,如何為五智之正定耶?「此定是現在樂為未來樂異熟」,彼自身之智生。「此定是聖無資[21]」,彼自身智之智生。「此定乃非卑賤人」,彼自身之智生。「此定是獲寂靜、好善、煩惱除滅,達〔心〕一趣定而無隨有行呵責遮障[22]」,彼自身之智生。彼實又我此定「念我入定」、「念出定」,彼自身之智生。此是五智之正定。 ᅟᅟ==[21] nirāmiso 即謂無欲之資糧,無輪迴之資糧,無世間之資糧。== ᅟᅟ==[22] 底本之 sasaṁkhāraniggayhavāritavato 者為 na saṁkhāraniggayhavāritagato。== 如是為五種智所依。 ### 〔六種〕 此中,如何為六神通之慧耶?是種種神通[23]之智、耳界清淨智、他心智、宿住隨念智、有情死生智、漏盡智,此等是六種神通之慧。 ᅟᅟ==[23] 作種種神變為神通智。== 如是為六種智所依。 ### 〔七種〕 此處,如何為七十七智所依耶?是「緣生而有老死」之智。「無生則無老死」之智。過去世之「緣生而有老死」之智。「無生則無老死」之智。未來世之「緣生而有老死」之智。「無生則無老死」之智。於此法住智之處,「是盡法、消法、離貪、滅法」之智。 「緣有而有生」之智……乃至……。 「緣取而有有」之智……乃至……。 「緣受而有取」之智……乃至……。 「緣受而有愛」之智……乃至……。 「緣觸而有受」之智……乃至……。 「緣六處而有觸」之智……乃至……。 「緣名色而有六處」之智……乃至……。 「緣識而有名色」之智……乃至……。 「緣行而有識」之智……乃至……。 「緣無明而有行」之智。「無無明則無行」之智。過去世之「緣無明而有行」之智。「無無明則無行」之智。未來世之「緣無明而有行」之智。「無無明則無行」之智。於此法住智之處,亦「是盡法、消法、離貪法」之智。此等為七十七智所依。 如是為七種智所依。 ### 〔八種〕 此處,如何為於四道、四果之慧耶?是預流道之慧、預流果之慧、一來道之慧、一來果之慧、不還道之慧、不還果之慧、阿羅漢道之慧、阿羅漢果之慧,此等為四道、四果之慧。 如是為八種智所依。 ### 〔九種〕 此處,如何為九次第住定之慧耶?是初禪定之慧、第二禪定之慧、第三禪定之慧、第四禪定之慧、虛空無邊處定之慧、識無邊處定之慧、無所有處定之慧、非想非非想處定之慧、想受滅盡定之慧,此等是九次第住定之慧。 如是為九種智所依。 ### 〔十種〕 此處,如何為如來以處為處,以非處為非處之如實智耶? 此處,如來如此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見具足之人執著「以諸行[24]為常」者,此非有是處。然,有是處,知異生執著「諸行是常」者,有是處。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見具足之人執著「諸行是樂」者無有是處。然又有是處。即異生執著「諸行是樂」者是有是處。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見具足之人執著「以諸法是我」者無有是處。然有是處,即異生執著「以諸法是我」者是有是處。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見具足之人「可奪母之生命」者無有是處。然又有是處,即異生「可奪母之生命」者是有是處。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見具足之人「可奪父之生命」者……乃至……「可奪阿羅漢之生命」者……乃至……「以惡心可出如來之血」者……乃至……「可破僧伽」者……乃至……「可就於他師」者……乃至……「可生於第八有」者無有是處。然,有是處,即異生「可生於第八有」者有是處。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於一世界有二應供正自覺者出於非前非後者無有是處。然,有是處,即於一世界出一應供正自覺者有是處。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於一世界出二轉輪王於非前非後者無有是處,然有是處,即於一世界出一轉輪王者有是處。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女人可為應供正自覺者無有是處。然有是處,即男人可為應供正自覺者有是處。又無是處,不可得有,即女人可為轉輪王者無有是處。然有是處,即男人可為轉輪聖王者有是處。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女人可為〔帝〕釋,可為魔,可為梵〔天〕者無有是處。然有是處,即男人可為〔帝[25]〕釋,可為魔,可為梵〔天〕者有是處。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於身惡行者應起可愛、可樂、可意之異熟者無有是處。然有是處,即於身惡行者應起非可愛、非可樂、非可意之異熟者有是處。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於語惡行者……意惡行者應起可愛、可愛、可意之異熟者無有是處。然有是處,即於〔語惡行者……〕意惡行者應起非可愛、非可樂、非可意之異熟者有是處。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於身妙行者應起非可愛、非可樂、非可意之異熟者無有是處。然有是處,即於身妙行者應起可愛、可樂、可意之異熟者有是處。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於語妙行者……意妙行者應起非可愛、非可樂、非可意之異熟者則無有是處。然有是處,即於〔語妙行者……〕意妙行者應起可愛、可樂、可意之異熟者有是處。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具身惡行者依其因緣[26]、依其緣而身壞死後,可生於善趣、天世者無有是處。然有是處,即具身惡行者依其因緣、依其緣而身壞死後,可生於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者有是處。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具語惡行者……具意惡行者依其因緣、依其緣而身壞死後,可生於善趣、天世者無有是處。然有是處,即具〔語惡行者……〕意惡行者依其因緣、依其緣而身壞死後,應生於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者有是處。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具身妙行者依其因緣、依其緣而身壞死後,應生於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者無有是處。然有是處,即具身妙行者依其因緣、依其緣而身壞死後,應生於善趣、天世者有是處。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具語妙行者〔……具意妙行者〕依其因緣、依其緣而身壞死後,應生於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者無有是處。然有是處,即具語妙行者……乃至……具意妙行者依其因緣、依其緣而身壞死後,應生於善趣、天世者有是處。彼彼之法即取彼彼法之因、緣為彼彼之處。彼彼之法即取彼彼法之非因、非緣為彼彼之非處。所有於此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如來以處為處,以非處為非處之如實智。 ᅟᅟ==[24] kañci saṁkhāraṁ 者依其慣用譯為諸行。== ᅟᅟ==[25] 底本缺 sakkattaṁ kareyya mārattaṁ kareyya。== ᅟᅟ==[26] 此處之「因緣」者即以 nidāna 之譯語使用之。== 此處,如何為如來依處依緣而〔知〕過去未來現在受業異熟之如實智耶?此處,如來知此,即為一類惡業受因遮止幸趣[27]而未熟。此處,為一類惡業受因遮止幸依而未熟。此處,一類惡業受因遮止幸時而未熟。此處,為一類惡業受因遮止幸加行而未熟。此處,為一類惡業受因之不幸趣而熟。此處,為一類惡業受因之不幸依而熟。此處,為一類惡業受因之不幸時而熟。此處,一類惡業受因之不幸加行而熟。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不幸趣而未熟。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不幸依而未熟。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不幸時而未熟。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不幸加行而未熟。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幸趣而熟。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幸依而熟。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幸時而熟。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幸加行而熟。於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如來依處依緣而〔知〕過去未來現在受業異熟之如實智。 ᅟᅟ==[27] 幸趣(gatisampattī)者即 sampannā gati 為天界與人界。又,不幸趣(gativipattī)者即與前者相反為四種之惡趣。(註四三九頁參閱)== 此處,如何為如來一切處往道之如實智耶?於此處如來知此道是往地獄之道。知此道是往畜生之道。知此道是往餓鬼境界之道。知此道是往人間界之道。知此道是往天界之道。知此道是往涅槃之道。於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為如來一切處往道之如實智。 此中,如何為如來之非一界、種種界、世間之如實智耶?於此處如來知蘊之種種。知界之種種。知處之種種。知非一界、種種界、世間種種。於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如來之非一界、種種界、世間之如實智。 此處,如何是如來之諸有情種種勝解之如實智耶?如來知此,即有諸有情之劣勝解,有諸有情之勝勝解。劣勝解之有情即是依附、親近、敬奉於劣勝解之有情。勝勝解之有情是依附、親近、敬奉於勝勝解之有情。於過去世,劣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於劣勝解之有情。勝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於勝勝解之有情。於未來世,劣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於劣勝解之有情。勝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於勝勝解之有情。於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如來之有情種種勝解之知實智。 此處,如何是如來之他有情、他補特伽羅根上下之如實智耶?此處,如來知諸有情之所依。知隨眠。知行。知勝解。知小纏、大纏者、利根、鈍根、妙相、惡相、善了知、惡了知、可使不可使者之諸有情。 又如何為有情之所依耶?或為「世間是常」,或為「世間是無常」,或為「世間是有邊」,或為「世間是無邊」,或為「命即是身」,或為「命與身異」,或為「如來死後有」,或為「如來死後無」,或為「如來死後亦有亦無」,或為「如來死後非有非無」。如是或有有見所依之有情,或有非有見所依之有情,或更不隨於此之兩邊而於相依性緣起之法得順觀之忍。或有〔得〕如實智。是為諸有情之所依。 又,如何為諸有情之隨眠耶?諸有情之隨眠者,是欲貪隨眠、瞋隨眠、慢隨眠,見隨眠、猶豫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關於彼之世間之愛色、好色,有情之貪隨眠而住。關於彼之世間之不愛色、不好色,諸有情之瞋隨眠而住。於此二邊應如是見:無明隨行、隨伴而有空想、邪見、疑。是為諸有情之隨眠。 又,如何為諸有情之行耶?是福行、非福行、不動行者,或為少地,或為大地者,是為諸有情之行。 又,如何為諸有情之勝解耶?是有諸有情之劣勝解、諸有情之勝勝解。劣勝解之有情是依附、親近、敬奉於劣勝解之有情。勝勝解之有情是依附、親近、敬奉於勝勝解之有情。於過去世,劣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於劣勝解之有情。勝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於勝勝解之有情。於未來世,劣勝解之有情亦可依附、親近、敬奉於劣勝解之有情。勝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於勝勝解之有情。是為諸有情之勝解。 如何為彼大塵者之諸有情耶?是有十煩惱事:貪、瞋、癡、慢、見、猶豫、惛沈、掉舉、無慚、無愧。諸有情習、修、多所作、增大是等之十煩惱事者,此等為彼大塵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小塵者之諸有情耶?即諸有情不習、不修、不多所作、不增大是等之煩惱事者,此等為彼小塵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鈍根者之諸有情耶?即是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諸有情不習、不修、不多所作、不增大此等之五根者,此等為彼鈍根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利根者之諸有情耶?是諸有情習、修、多所作、增大此等之五根者,此等為彼利根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惡相者之諸有情耶?是諸有情為惡所依、惡隨眠、惡行、惡勝解、大塵、鈍根者,此等為彼惡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妙相者之諸有情耶?是諸有情為善所依、善行、善勝解、小塵、利根者,此等為彼妙相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惡了知者〔善了知者〕之諸有情耶?是彼之諸有情為惡相即是惡了知者之諸有情。以彼之諸有情為妙相即是善了知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不可使者之諸有情耶?是諸有情為業障具足、煩惱具足、異熟障具足、不信、不妙欲、惡慧者,於善法入正性決定者為不可使,此等為彼不可使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可使者之諸有情耶?是諸有情為欲障不具足、煩惱障不具足、異熟障不具足、信、妙欲、慧者,於善法可入正性決定者為可使,此等為彼可使者之諸有情。 於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為如來之他有情、他補特伽羅根上下之如實智。 此處,如何為如來之靜慮、解脫、三昧、等至之雜染、清淨、出定之如實智耶?靜慮者是將靜慮分為四種之靜慮者,或為靜慮者,即是以正得之平等為不正得。或為靜慮者,即是以不正得之平等為正得。或為靜慮者,即是以正得之平等為正得。或為靜慮者,即是以不正得之平等為不正得,此等為四種之靜慮者。 亦有或為靜慮者,即是遲入定而速出定者。或為靜慮者,即是速入定而遲出定者。或為靜慮者,是遲入定而遲出定。或為靜慮者,即是速入定而速出定者,是等為四種之靜慮者。 亦有四種之靜慮者。或為靜慮者,即於定有定善巧,而無等至善巧者。或為靜慮者,即於定有等至善巧,而無定善巧者。或為靜慮者,即於定有定善巧,亦有等至善巧。或為靜慮者,即於定無定善巧,亦無等至善巧,此等為四種之靜慮者。 靜慮者,有四種之靜慮: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 解脫者,是八解脫。即於有色觀諸色是第一解脫。內為無色想而外觀諸色則是第二解脫。於勝解之實為清淨即是第三解脫。超越一切之色想而滅有對想且不作意種種想,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是第四解脫。超越一切之空無邊處,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是第五解脫。超越一切之識無邊處,謂「無少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是第六解脫。超越一切之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是第七解脫。超越一切之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之滅而住是第八解脫。 三昧者,是三種之定,有尋有伺定、無尋唯伺定、無尋無伺定。 等至者,是九次第住等至:初靜慮等至、第二靜慮等至、第三靜慮等至、第四靜慮等至、空邊處等至、識無邊處等至、無所有處等至、非想非非想處等至、想受滅盡等至。 雜染者,是順退分法。 清淨者,是順勝進分法。 出定者,是以清淨為出定。由彼彼之三摩地而出定是出定。 於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如來之靜慮、解脫、三昧、等至之雜染、清淨、出定之如實智。 此處,如何為如來宿住隨念之如實智耶?此處如來隨念無數若干之宿住。即或於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無數成劫生、無數壞劫生、無數成壞劫生,於彼處知如是名、種姓、姓生、食,為勝、妙色、惡色以至於如善趣者、惡趣者、業者之有情。實以此等諸有情之具足身惡行[28]、具足語惡行、具足意惡行為呵責聖者、惡見者、惡見業所定者即彼等身壞死後生於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亦實以此等諸有情之具足身善行、具足口善行、具足意善行而不呵責聖者、正見者、正見業所定者即彼等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世。如是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而觀有情之有死、有生,如是為樂苦受、壽長,彼由此處死而於彼處生,於彼處為如是名、種姓、姓生、食、樂苦受、壽長,彼即自此處死而於彼處生,於彼處如是為名、種姓、姓食、食、樂苦受,壽長,彼自彼處死而於此處生。如是具足行相與方處而隨念無數若干之宿住。於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如來宿住隨念之如實智。 ᅟᅟ==[28] 底本之 bhāyaduccaritena 乃是 kāya。== 此處,如何為如來之諸有情死生之如實智耶?此處如來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而觀有情之有死、有生,為劣、勝、妙色、惡色,有善趣者、惡趣者之有情。於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如來之有情死生之如實智。 此處,如何為如來漏盡之如實智耶?此處於如來是漏盡而以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知、作證、具足而住。於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如來漏盡之如實智。 此等為如來之十如來力。具足此等力之如來為最勝位者,於集會中作獅子吼而轉梵輪。 如是為十種智所依。 # 第十七品 小事分別 ## 論母 ### 〔一種〕 生憍。種憍。無病憍。血氣憍。命憍。利得憍。恭敬憍。尊重憍。尊敬憍。眷屬憍。受用憍。顯色憍。聞憍。辨才憍。知識憍。乞食憍。不呵毀憍。威儀憍。神通憍。美稱憍。戒憍。靜慮憍。工巧憍。長高憍。寬廣憍。形色憍。圓滿憍。憍。放逸。傲。爭。過欲。大欲。惡欲。角。欲貪。浮薄。無禮儀。不樂。頻申。缺呿。食不調。心昧劣性。詭詐。虛談。現相。激磨。以利成利。「我是善妙」之慢。「我是如等」之慢。「我是劣」之慢。善妙者「我是善妙」之慢。善妙者「我是如等」之慢。善妙者「我是劣等」之慢。如等者「我是善妙」之慢。如等者「我是如等」之慢。如等者「我是劣等」之慢。劣等者「我是善妙」之慢。劣等者「我是如等」之慢。劣等者「我是劣等」之慢。慢。過慢。慢過慢。卑慢。增上慢。我慢。邪慢。親緣尋。住鄉尋。不死尋。同情於他之尋。利養恭敬名稱相應之尋。不輕賤相應之尋。 ### 〔二種〕 忿與恨。覆與惱。嫉與慳。諂與誑。無明與有愛。有見與無有見。常見與斷見。有邊見與無邊見。前際隨見與後隨見。無慚與無愧。惡言性與惡友性。不質直與不柔和。不堪忍與不敦厚。不和順與不款待。於不護根門與於噉食之不知量性。失念與不正知。破戒與破見。內結與外結。 ### 〔三種〕 三不善根。三不善尋。三不善想。三不善界。三惡行。三漏。三結。三愛。其他三愛。三尋。三自負。三暗。三畏。三外道處。三障。三穢。三垢。三邪。其他三邪。三火。三瑕。其他三瑕。昧著見、隨我見、邪見。不樂、害、非法行。惡言性、惡友性、異想。掉舉、懈怠、放逸。不知足性、不正知性、大欲性。無慚、無愧、放逸。不尊敬、惡言性、惡友性。不信、不寬仁性、懈怠。掉舉、非律儀、惡戒。對於聖者之不見欲、不聞欲、難詰心。失念、不正知、心散亂。不如理作意、惡道依付、心昧劣性。 ### 〔四種〕 四漏。四繫。四暴流。四軛。四取。四渴愛取。四不應行。四顛倒。四非聖言。其他四非聖言。四惡行。其他四惡行。四怖畏。其他四怖畏。再者其他四怖畏。再者亦有其他四怖畏。四見。 ### 〔五種〕 五順下分結。五順上分結。五慳。五著。五箭。五心栽。五心縛。五蓋。五無間業。五見。五讎。五不幸。五過失。五怖畏。五現法涅槃論。 ### 〔六種〕 六諍根。六在家欲貪法。六違逆事。六渴愛身。六不恭敬。六退還法。其他六退還法。六喜近行。六憂近行。六捨近行。六在家喜。六在家憂。六在家捨。六見。 ### 〔七種〕 七隨眠。七纏。七結。七不妙法。七惡行。七慢。七見。 ### 〔八種〕 八煩惱事。八懈怠事。於八世法心所對。八非聖言。八邪性。八人過。八無想論。八非有想非無想論。 ### 〔九種〕 九害心事。九人垢。九種慢。九愛根法。九動。九幻想。九悸動。有戲想。九有為。 ### 〔十種〕 十煩惱事。十害心事。十不善業道。十結。十邪性。十事邪見。十事邊見。 ### 〔十八愛行等〕 取內〔五蘊〕之十八愛行。取外〔五蘊〕之十八愛行。括此一聚,總名為三十六愛行。如斯所言,括過去之三十六愛行、未來之三十六愛行、現在之三十六愛行於一聚,總名為百八愛行。又彼六十二成見是且依世尊於梵網經之廣說。 ### 〔一種〕 此處,如何為生憍耶[1]?是以生為緣之憍、憍相、憍性、慢、慢相、慢性、心之騰、騰性、幢、僭越、自家廣告,此言為生憍。 ᅟᅟ==[1] 生憍即是 jātimada 之譯。== 此處,如何為種憍耶[2]?是以種為緣[3]……乃至……以無病為緣……乃至……以血氣為緣……乃至……以命為緣……乃至……以利得為緣……乃至……以恭敬為緣……乃至……以尊重為緣……乃至……以尊敬為緣……乃至……以眷屬為緣……乃至……以受用為緣……乃至……以顯色為緣……乃至……以聞為緣……乃至……以辨才為緣……乃至……以知識為緣……乃至……以乞食為緣……乃至……以不呵毀為緣……乃至……以威儀為緣……乃至……以神通為緣……乃至……以美稱為緣……乃至……以戒為緣……乃至……以靜慮為緣……乃至……以工巧為緣……乃至……以長高為緣……乃至……以寬廣為緣……乃至……以形色為緣……乃至……圓滿為緣之憍、憍相、憍性、慢、慢相、慢性、心之騰、騰行、幢、僭越、自家廣告,此言為圓滿憍。 ᅟᅟ==[2] 種憍即是 gottamada 之譯。== ᅟᅟ==[3] 在底本無……pe……。而暹羅本有。== 此處,如何為憍耶?是所有之憍、憍相、憍性、慢、慢相、慢性心之騰、騰性、幢、僭越、自家廣告,此言為憍。 此處,如何為放逸耶?是或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五妙欲等心之弛緩、弛緩之所業,或善法所修之不堅固作性、不常作性、不窮終作性、耽溺〔不修〕性、離脫欲性、離縛性、不習、不修、不多作業、不攝持、不隨行、放逸。如是所有之放逸、放逸相、放逸性,此言為放逸。 此處,如何為傲耶?是所有之傲、傲相、傲性、粗堅、硬酷、心直、不柔軟,此言為傲。 此處,如何為爭耶?是所有之爭、向爭、爭相、向爭相,此言為爭。 此中,如何為過欲性耶?是或依彼此之衣服、施食[4]、牀座、病緣藥資具,或依五妙欲而不知足之多欲。如是所有之欲望、墮欲、過欲、貪、等貪……乃至……心之等貪,此言為過欲性。 ᅟᅟ==[4] 底本脫落 senāsana。== 此處,如何為大欲性耶?是或依彼此之衣服、施食、牀座、病緣藥資具,若依五妙欲而不知足之多欲性。所有如是為欲望、墮欲、大欲、貪、有貪……乃至……心之有貪,此言為大欲性。 此處,如何為惡欲性耶?此處一類者雖有不信,可望令知我為「有信之人」;雖有惡戒,可望令知我為「有戒之人」;雖有少聞,可望[5]令知我為「多聞之人」;雖有愛集會,可望令知我為「孤住之人」;雖有怠惰,可望令知我為「勤精進之人」;雖有忘念,可望令知我為「住念之人」;雖有不得定,可望令知我為「得定之人」;雖有惡慧,可望令知我為「具慧之人」;雖有諸漏未盡,可望令知我為「諸漏已盡之人」。所有之如是欲望、墮欲、惡欲、有貪……乃至……心之有貪,此言為惡欲。 ᅟᅟ==[5] 底本脫落 icchati。== 此處,如何為角耶[6]?是彼之角、角性、巧緻、聰〔慧〕、作事、口實,此言為角。 ᅟᅟ==[6] siṅga 即依透入之義為角。此乃名之為都市性煩惱之角(註四七六頁)。為淫蕩之意。== 此中,如何為欲貪耶?是彼之慾貪、慾貪相、具慾貪性、酷貪、酷貪相、酷貪性、欲擾、義哉欲,此言為欲貪。 此處,如何為浮薄耶?是依飾、鉢飾、牀座飾,或此之爛壞身,或外之飾,飄揚之歡戲、遍歡戲、耽著、耽著性、浮薄性、浮薄,此言為浮薄。 此處,如何為無禮儀耶?是或於母、父、兄姊、弟妹、教授師、親授師、佛、聲聞、某某師長之逆取、不隨順、敵對性、不尊敬、不尊敬性、不畏敬、不敬禮,此言為無禮儀。 此處,如何為不樂耶?是或於清淨住處[7]以及增上善法第一之不樂、不樂相、不愛樂性、不愛樂相、不滿、激情,此言為不樂。 ᅟᅟ==[7] panta-senāsana 直譯則可譯為邊際住處、獨閉處。== 此處,如何為頻申耶?是所有之頻申、頻申相、頻申心、厭倦、厭倦相、厭倦性,此言為頻申。 此處,如何為缺呿耶?是所有之身之缺呿、重缺呿、前屈、背屈、全屈、全身傾倒、振動,此言為缺呿。 此中,如何為食不調耶?是所有之終食者食後之昏迷、食後之疲勞、食後之熱煩、身之麤雜,此言為食不調。 此處,如何為心昧劣性耶?是所有心之不安、不堪任性、固著、俱固著、昧劣、昧劣相、昧劣性、心之惛沈、惛沈相、惛沈性,此言為心之昧劣性。 此處,如何為詭詐耶?是依止於利養恭敬名稱之有惡欲受欲所困,或依止於資具受用名稱,或依止於傍側私語,或依止於威儀設立,設定、建立之顰蹙、顰蹙性、詭詐、詭詐相、詭相,此言為詭詐。 此處,如何為虛談耶?是依止於利養恭敬名稱之惡欲受欲所困,對於其他之無問虛談、虛談、極虛談、賞讚虛談、極賞讚虛談、纏縛語、舉故稱、極舉故稱、隨愛語、媚諂、豆汁性、養育,此言為虛談。 此處,如何為現相耶?是依止於利養恭敬名稱之惡欲受欲所困,對於其他者之相、相業、暗示、暗示業、向傍側之私語、周邊語,此言為現相。 此處,如何為激磨耶?是依止於利養恭敬名稱之惡欲受欲所困,對於其他者之罵詈、輕蔑、呵嘖、挑發、極挑發、嘲弄、極嘲弄、惡口、極惡口、惡宣傳、蔭口,此言為激磨。 此處,如何為以利成耶?是依止於利養恭敬名稱之惡欲受欲所困,以此處所得之物持行彼處,又以彼處所得之物持來〔示〕此處,於依如是物之希求之物過希求、遍希求、尋求、過尋求、遍尋求,此言為以利成利。 此處,如何言「我是善妙」之慢耶?此處有人或對於生、種、善家子、美妙顯色、財、念誦、業處、工巧處、明處、聞、辨才以及其他餘事,多說為慢。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騰、騰性、幢、僭越、自家廣告,此言為「我是善妙」之慢。 此處,如何言「我是如等」之慢耶?此處有人或對於生、種、善家子、美妙顯色、財、念誦、業處、工巧處、明處、聞、辦才以及其他餘事,多說為慢。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騰、騰性、幢、僭越、自家廣告,此言為「我是如等」之慢。 此處,如何言「我是劣等」之慢耶?此處有人或對於生、種、善家子、美妙顯色、財、念誦、業處、工巧處、明處、聞、辨才以及其他餘事,多說為卑慢。如是所有之卑慢、卑慢相、卑慢性、輕賤、輕蔑、輕蔑性、自己卑下、自己卑賤、自己輕蔑,此言為「我是劣等」之慢。 此處,如何言善妙者之「我是善妙」之慢耶?此處有善妙者,或對於生、種、善家子、美妙顯色、財、念誦、業處、工巧處、明處、聞、辨才以及其他餘事,另外主張自己之善妙。彼即依止此事而多說為慢。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騰、騰性、幢、僭越、自家廣告,此言為善妙者之「我是善妙」之慢。 此處,如何言善妙者之「我是如等」之慢耶?此處有善妙者,或對於生、種、善家子、美妙顯色、財、念誦、業處、工巧處、明處、聞、辨才以及其他餘事,另外主張自己之如等。彼即依止於事多說為慢。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騰、騰性、幢、僭越、自家廣告,此言為善妙者之「我是如等」之慢。 此處,如何言善妙者之「我是劣等」之慢耶?此處有善妙者,或對於生、種、善家子、美妙顯色、財、念誦、業處、工巧處、明處、聞、辨才以及其餘事,另外主張自己之劣。彼依止於此事多說為卑慢。如是所有之卑慢、卑慢相、慢性、心之騰、騰性、幢、僭越、自家廣告,此言為善妙者之「我是如等」之慢。 此處,如何言善妙者之「我是劣等」之慢耶?此處有善妙者,或對於生、種、善家子、美妙顯色、財、念誦、業處、工巧處、明處、聞、辨才以及其餘事,另外主張自己之劣。彼依止於此事多說為卑慢。如是所有之卑慢、卑慢相、卑慢性、輕賤、輕蔑、輕蔑性、自己卑下、自己卑賤、自己輕蔑,此言為善妙者之「即是劣等」之慢。 此處,如何言如等者之「我是善妙」之慢耶?此處有如等者,或對於生、種、善家子……乃至……其餘之事,另外主張自己之善妙。彼依止於此事多說為慢。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騰、騰性、幢、僭越、自家廣告,此言為如等者之「我是善妙」之慢。……乃至…… 此處,如何言劣等者之「我是如等」之慢耶?此處有劣等者,或對於生、種、善家子……乃至……其餘之事,另外主張自己之如等。彼依止於此事多說為慢。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騰、騰性、幢、僭越、自家廣告,此言為劣等者之「我是如等」之慢。 此處,如何言劣等者之「我是劣等」之慢耶?此處有劣等者,或對於生、種、善家子……乃至……其餘之事,另外主張自己之劣。彼依止於此事多說為慢[8]。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卑慢、卑慢相、卑慢性、輕賤、輕蔑、輕蔑性、自己卑下、自己卑蔑、自己輕蔑,此言為劣等者之「我是劣等」之慢。 ᅟᅟ==[8] 此處即是 mānaṁ,不記為 omānaṁ。== 此處,如何為慢耶?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騰、騰性、幢、僭越、自家廣告,此言為慢。 此處,如何為過慢耶?此處有人,或對於生、種、善家子……乃至……其餘之事,另外過慢自己。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騰、騰性、幢、僭越、自家廣告,此言為過慢。 此處,如何為慢過慢耶?此處有人,或對於生、種、善家子……乃至……其餘之事,於前時另外主張自己之如等,於後時主張自己之善妙。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騰、騰性、幢、僭越、自家廣告,此言為慢過慢。 此處,如何為卑慢耶?此處有人,或對於生、種、善家子、美妙顯色、財、念誦、業處、工巧處、明處、聞、辨才以及其餘之事,多說卑慢。如是所有之卑慢、卑慢相、卑慢性、輕賤、輕蔑、輕蔑性、自己卑下、自己卑蔑,此言為卑慢。 此處,如何為增上慢耶?於非得之得想,於不作之作想,於非得達之得達想,於非諦證之諦證想。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騰、騰性、幢、僭越、自己廣告,此言為增上慢。 此處,如何為我慢耶?於色言「我」之慢、「我」之欲望、「我」之隨眠。於受……乃至[9]……於想……乃至……於行……乃至……於識言「我」之慢、「我」之欲望、「我」之隨眠。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騰、騰性、幢、僭越、自家廣告,此言為我慢。 ᅟᅟ==[9] 底本缺……pe……。== 此處,如何為邪慢耶?此處有人,或對於惡業處、惡工巧處、惡明處、惡聞、惡辨才、惡戒、惡勇行、惡戒禁取、惡見以及其餘之事,多說為慢。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騰、騰性、幢、僭越、自家廣告,此言為邪慢。 此處,如何為親緣尋耶?是以親緣者為所緣而作世俗性之推度、尋求、思惟、止意、留意、心之集中、邪思惟,此言為親緣尋。 此處,如何為住鄉尋耶?是以住鄉為所緣而作世俗性之推度、尋求……乃至……邪思惟,此言為住鄉尋。 此處,如何為不死尋耶?是或難作相應者[10]、成見相應者之世俗性之推度、尋求……乃至……邪思惟,此言為不死尋。 ᅟᅟ==[10] 所謂「難作相應之不死尋」者是「作難作之事而死隨之來世即我幸福」。又,成見相應即為捕捉於常見等者之事。== 此處,如何為同情於他之尋耶?此處有人,與白衣共住而住。共同地歡樂、憂愁,於幸福而為幸福,於不幸而為不幸,於作事而自己努力。於如此之時,所有世俗性之推度、尋求……乃至……邪思惟,此言為同情於他之尋。 此處,如何為利養恭敬名稱相應之尋耶?是以利養恭敬名稱為所緣之世俗性之推度、尋求……乃至……邪思惟,此言為利養恭敬名稱相應之尋。 此處,如何為不輕賤相應之尋耶?此處有人,或依生、種、善家子、財、念誦、業處、工巧處、明處、聞、勇行以及其餘之事,則為「他者無輕賤於我」。於如斯之時,所有為世俗性之推度、尋求……乃至……邪思惟,此言為不輕賤相應之尋。 ### 〔二種〕 此處,如何為忿耶?是所有之忿、忿怒、忿怒性、瞋恚、污穢、污穢性、害惡、恚害、恚害性、違逆、反逆、暴惡、惡害、心之非悅性,此言為忿。 此處,如何為恨耶?忿於前時,恨〔續〕於後時。如是所有之恨、怨恨、已恨性、〔忿之〕無聞性[11]、自性住、再再來住、隨具、隨縛、忿之堅業,此言為恨。 ᅟᅟ==[11] 無間住(aṭṭhapanā)、自性住(thapanā)、再再來住即依註釋為 anantaraṭṭhapanā, pakati-ṭhapanā, punapunaṁ agataṭṭhapanā。== 此處,如何為覆耶?是所有之覆、覆藏、已覆藏性、不仁、不仁業,此言為覆。 此處,如何為惱耶?是所有之惱、惱害、已惱害性、惱食、諍論處、軛取、不棄捨,此言為惱。 此處,如何為嫉耶?是所有他人之利養、恭敬、敬重、尊崇、禮拜、於供養之嫉、嫉妒、已嫉妒性、妒、妒羨、妒性,此言為嫉。 此處,如何為慳耶?是五慳:住處慳、家族慳、利養慳、色慳、法慳。如是所有之慳、慳吝、已慳吝性、貪吝、吝、吝嗇、心之吝惜性,此言為慳。 此處,如何為諂耶?此處有人,依身而行惡行,依語而行惡行,依意而行惡行,為其隱蔽,以惡欲望為希望。欲望為「勿知我」——思惟為「勿知我」——語「勿知我」之語——依身為「勿知我」而努力。如是所有之諂、有諂性、虛偽、欺瞞、詐欺、瞞著、隱藏、覆藏、遍覆藏、隱蔽、遍隱蔽、不明業、不顯業、隱覆、惡作,此言為諂。 此處,如何為誑耶?此處有人是奸誑、徧奸誑。此處所有之奸誑、奸誑性、粗俗性、粗俗、遍粗俗性、遍粗俗,此言為誑。 此處,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閂、愚癡、不善根,此言為無明。 此處,如何為有愛耶?是所有於諸有之有欲、有貪、有喜、有愛、有悶、有渴、有惱、有著,此言為有愛。 此處,如何為有見耶?言「我與世間是有」,所有如是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有見。 此處,如何為無有見耶?言「我與世間是非有」,所有如是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無有見。 此處,如何為常見耶?言「我與世間是常住」,所有如是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常見。 此處,如何為斷見耶?言「我與世間是斷絕」,所有如是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斷見。 此處,如何為有邊見耶?言「我與世間是有邊」,所有如是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有邊見。 此處,如何為無邊見耶?言「我與世間是無邊」,所有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無邊見。 此處,如何為前際隨見耶?是以前際為所緣而生,所有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前際隨見。 此處,如何為後際隨見耶?是以後際為所緣而生,所有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後際隨見。 此處,如何為無慚耶?是所有之無慚應慚之事,無慚惡不善法之成就,此言為無慚。 此處,如何為無愧耶?是所有之無愧應愧之事,無愧惡不善法之成就,此言為無愧。 此處,如何為惡言性耶?於有同法者告言之時不受如法諫性[12]、不受如法諫、惡言性、逆取、故對性、不尊敬、不尊敬性、不畏敬、不敬禮,此言為惡言性。 ᅟᅟ==[12] Dovacassayaṁ 之譯語。Daurvacasyam(梵)即於律僧殘法第十三譯為不受如法諫。== 此處,如何為惡友性耶?是彼所有之不信、惡戒、寡聞而有慳、惡慧,對於人人所作之依附、倚賴、倚、親近、等親近、親敬、等親敬、親交性,此言為惡友性。 此處,如何為不質直耶?是所有之不質直、不質直性、邪性、歪性、姦詐性,此言為不質直。 此處,如何為不柔和耶?是所有之不柔軟性、不柔和性、粗堅性、堅固性、苛酷、心直性、不柔軟心,此言為不柔和。 此處,如何為不堪忍耶?是所有之不堪忍、不耐忍、不容受性、逆、暴惡、惡害、心之非悅性,此言是謂為不堪忍。 此處,如何為不敦厚耶?是身所犯之過失、語所犯之過失、身語所犯之過失,此言為不敦厚。一切之惡戒亦為不敦厚。 此處,如何為不和順耶?是所有彼之語為粗惡、粗暴,令他苦,令他怒而隨之俱忿怒,不益定,以作如斯之語。此時所有之不軟滑語性、不親密語性、苛酷語性,此言為不和順。 此處,如何為不款待耶?是二種款待:食款待、法款待。此處有人,或依食款待、法款待而有不款待,此言為不款待。 此處,如何於根門而不護耶?此處有人,依眼見色已而取相取好,故其眼根住於無防護者,則貪憂、惡不善法將流入。對於其事,從不防護,不護眼根,於眼根而不作防護。依耳聞聲已……乃至[13]……依鼻嗅香已……乃至……依舌嗜味已……乃至……依身觸所觸已……乃至……依意識法已而取相取好,故其意根住於無防護者,則貪憂、惡不善法將流入,對於其事,從不防護,不護意根,於意根而不作防護。所有此等六種根之不守、不藏、不守護、不防護,此言為於根之不護門。 ᅟᅟ==[13] 底本缺……pe……。== 此處,如何於噉食而不知量耶?此處有人,不省察,不如理,為遊戲、酩酊、莊嚴、飄揚之食而食,於此處所有之於噉食不知足、不知量、不省察,此言於噉食不知量性。 此處,如何為失念耶?是所有之不念、不隨念、不專念、不念、不憶念、不憶持、浮薄性、忘性,此言為失念。 此處,如何為不正知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閂、愚癡、不善根,此言為不正知。 此處,如何為破戒耶?是身所犯之過失、語所犯之過失、身口所犯之過失,此言為破戒。一切之惡戒亦為破戒。 此處,如何為破見耶?是無布施、供犧……乃至……證知今世與他世而無示知〔他〕者。所有如是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破見。一切之邪見亦為破見。 此處,如何為內結、〔外結〕耶?五下分結是內結。五上分結是外結。 ### 〔三種〕 ### 〔[A1]三不善根〕 ᅟᅟ==[A1] 三【CB】,二【南傳】== 此處,如何為三不善根耶?是貪、瞋、癡。 此中,如何為貪耶?是所有之貪、等貪、隨貪、滿足、喜、喜貪、心之等貪、欲求昏迷、耽著、饕、貪著、結、淤泥、誘惑、諂、母、產出、縫著、綱著、河、渴愛、絲、漫、齷齪者、伴侶、大望、有導者、林、下生、親交、愛著、願望、連結、希望、豫期、豫期性、色希望、聲希望、香希望、觸希望、利得希望、財希望、兒希望、活命希望、思望、欲望、熱望、渴望、渴望性、貪望、貪婪、貪婪性、動搖、欲好性、非法貪、背理貪、志願、願望、欲望、羨望、切願、欲愛、有愛、無有愛、色愛、無色愛、滅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暴流、軛、繫、取、覆、障、蓋、欲、縛、隨煩惱、隨眠、纏、蔓草、吝慳、苦根、苦緣、苦生、魔羂索、魔鉤、魔境、愛、喜中貪、欲網、欲革紐、海、貪欲、貪不善根,此言為貪。 此中,如何為瞋耶?是「彼行損害於我」之嫌恨生。「彼現行損害於我」之嫌恨生。「彼當行損害於我」之嫌恨生。「既行損害、現行損害、當行損害於我之可愛者、可意者」之嫌恨生。「既行利益、現行利益、當行利益於我之非可愛者、非可意者」之嫌恨生。或於非處亦生嫌恨。所有如是之心之嫌恨、恚逆、逆意、怒、極怒、激極怒、瞋極、極瞋、激極瞋、心之害惡、意極瞋、忿、忿怒、忿怒性、瞋、敗德、敗德性、害惡、恚害、恚害性、違、逆、暴惡、心之非悅性,此言為瞋。 此中,如何為癡耶?於苦之無知、於苦集之無知、於苦滅之無知、於至苦滅道之無知。於前際之無知、於後際之無知、於前後際之無知、於相依性緣起法之無知。所有如是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閂、愚癡、不善根,此言為癡。 此為三不善根。 ### 〔三不善尋〕 此處,如何為三不善尋耶?是欲尋、恚尋、害尋。 此中,如何為欲尋耶?是欲相應之推度、尋求……乃至……邪思惟,此言為欲尋。 此中,如何為恚尋耶?是恚相應之推度、尋求……乃至……邪思惟,此言為恚尋。 此中,如何為害尋耶?是害相應之推度、尋求……乃至……邪思惟,此言為害尋。 此為三不善尋。 ### 〔三不善想〕 此處,如何為三不善想耶?是欲想、恚想、害想。 此中,如何為欲想耶?是欲相應之想、等想、已等想性,此言為欲想。 此中,如何為恚想耶?是恚相應之想、等想、已等想性,此言為恚想。 此中,如何為害想耶?是害相應之想、等想、已等想性,此言為害想。 此為三不善想。 ### 〔三不善界〕 此處,如何為三不善界耶?是欲界、恚界、害界。 此中,如何為欲界耶?欲尋是欲界。恚尋[14]是恚界。害尋是害界。 ᅟᅟ==[14] 底本於欲界及恚界之後填入……pe……。== 此中,如何為欲尋耶?欲相應之推度、尋求……乃至邪思惟,此言為欲尋。 此中,如何為恚尋耶?是恚相應之推度、尋求……乃至……邪思推,此言為恚尋。 此中,如何為害尋耶?是害相應之推度、尋求……乃至……邪思惟,此言為害尋。 此為三界。 ### 〔三惡行〕 此處,如何為三惡行耶?是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 此中,如何為身惡行耶?是斷人命、不與取、欲邪行,此言為身惡行。 此中,如何為語惡行耶?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此言為語惡行。 此中,如何為意惡行耶?是貪欲、瞋恚、邪見,此言為意惡行。 此中,如何為身惡行耶?不善之身業是身惡行。……乃至……不善之語業是語惡行。……乃至……不善之意業是意惡行。 此中,如何為不善之身業耶?不善之身故,思是不善之身業……乃至……不善之語故,思是不善之語業……乃至……不善之意故,思是不善之意業。 此為三惡行。 ### 〔三漏〕 此處,如何為三漏耶?是欲漏、有漏、無明漏。 此中,如何為欲漏耶?是所有者於欲之欲欲、欲貪、欲喜、欲愛、欲親、欲悶、欲渴、欲惱、欲著,此為欲漏。 此中,如何為有漏耶?是所有者於有之有欲……乃至……有著,此言為有漏。 此中,如何為無明漏耶?是於苦之無知……乃至……無明閂、愚癡、不善根,此言為無明漏。 此為三漏。 ### 〔三結〕 此處,如何為三結耶?是有身見、猶豫、戒禁取。 此中,如何為有身見耶?此處,以無聞之異性,不見聖者不知聖法,於聖法而不調順;不見善士不知善士之法,於善士之法而不調順。以色是我之等循觀。或以我是有色之〔等循觀〕。或於我有色……或於色有我之〔等循觀〕。以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識是我之等循觀。或以我有識之〔等循觀〕。或於我有識……或於識有我之〔等循觀〕。如斯所有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有身見。 此中,如何為猶豫耶?於師疑惑且猶豫。於法疑惑且猶豫。於僧疑惑且猶豫。於學疑惑且猶豫。於前際疑惑且猶豫。於後際疑惑且猶豫。於前後際疑惑且猶疑。於相依性緣起法疑惑且猶豫。如是所有之惑、疑惑、已惑、疑、猶豫、二分、二路、疑惑、不一執、曖昧、遍曖昧、不穿入、昏迷、心意之後悔,此言為猶豫。 此中,如何為戒禁取耶?是依此〔佛教〕以外諸沙門、婆羅門之戒、淨禁、淨戒禁而為清淨。如是所有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戒禁取。 此為三結。 ### 〔三愛〕 此處,如何為三愛耶?是欲愛、有愛、無有愛。 此中,如何為有愛耶?是有見俱行之貪、等貪、隨貪、滿足、喜、喜貪、心之等貪,此言為愛。 此中,如何為無有愛耶?是斷見俱行之貪、等貪……乃至……心之等貪,此言為無有愛。 其餘之渴愛是欲愛。 此中,如何為欲愛[15]耶?是欲界相應之貪、等貪……乃至……心之等貪,此言為欲愛……乃至…… ᅟᅟ==[15] 於此句之前,應補充一句:「此處,如何為其他之三愛耶?」== 色界……乃至……無色界相應之貪、等貪……乃至……心之等貪,此言為有愛。 斷見俱行之貪、等貪……乃至……心之等貪,此言為無有愛。 此為三愛。 此處,如何為更有其他之三愛耶?是欲愛、色愛、無色愛。 此中,如何為欲愛耶?是欲界相應之貪、等貪……乃至……心之等貪,此言為欲愛。 此中,如何為色愛耶?是色界相應之貪、等貪……乃至……心之等貪,此言為色愛。 此中,如何為無色愛耶?是無色界相應之貪、等貪……乃至……心之等貪,此言為無色愛。 此為三愛。 此處,如何更有其他之三愛耶?是色愛、無色愛、滅愛。 此中,如何為色愛耶?是色界相應之貪、等貪……乃至……心之等貪,此言為色愛。 此中,如何為無色愛耶?是無色界相應之貪、等貪……乃至……心之等貪,此言為無色愛。 此中,如何為滅愛耶?是斷見俱行之貪、等貪……乃至……心之等貪,此言為滅愛。 此為三愛。 ### 〔三尋〕 此處,如何為三尋耶?是欲尋、有尋、梵行尋。 此中,如何為欲尋耶?是所有於欲之欲欲……乃至……欲著,此言為欲尋。 此中,如何為有尋耶?是所有於有之有欲……乃至……有著,此言為有尋。 此中,如何為梵行尋耶?世間是常住,或世間是無常……乃至……或如來死後存在亦非存在亦非不存在。所有如是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梵行尋。 ### 〔其他之三尋〕 此處,如何為欲尋耶?是欲貪,與此一類不善之身業、語業、意業,此言為欲尋。 〔此中,如何為有尋耶?〕即有貪,與此一類不善之身業、語業、意業,此言為有尋。 〔此中,如何為梵行尋耶?〕是邊執見,與此一類不善之身業、語業、意業,此言為梵行尋。 此為三尋。 ### 〔三自負〕 此處,如何為三自負耶[16]?是「我勝」之慢、「我等」之慢、「我劣」之自負。 ᅟᅟ==[16] vidhā 之意譯語,為三種之慢。== 此言為三自負。 ### 〔三畏〕 此處,如何為三畏耶?是生畏、老畏、死畏。 此中,如何為生畏耶?是以生為緣之畏、畏相、身振、身毛[A2]竪立、心之畏怖,此言為生畏。 ᅟᅟ==[A2] 竪【CB】,堅【南傳】== 此中,如何為老畏耶?是以老為緣之畏、畏相、身振、身毛[A3]竪立、心之畏怖,此言為老畏。 ᅟᅟ==[A3] 竪【CB】,堅【南傳】== 此中,如何為死畏耶?是以死為緣之畏、畏相、身振、身毛[A4]竪立、心之畏怖,此言為死畏。 ᅟᅟ==[A4] 竪【CB】,堅【南傳】== 此為三畏。 ### 〔三暗〕 此處,如何為三暗耶?或以過去世為所緣之疑惑、猶豫、不勝解、不等靜。或以未來世為所緣之疑惑、猶豫、不勝解、不等靜。或以現在世為所緣之疑惑、不勝解、不等靜。 此為三暗。 ### 〔三外道處〕 此處,如何為三外道處耶?此處一類者,或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語、如是見。即「所有之任何士夫補特伽羅之領受,或樂、苦、不苦不樂,一切是前〔世〕之宿作因」。 此處一類者,或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語、如是見。即「所有之任何士夫補特伽羅之領受,或樂、苦、不苦不樂,一切是自在〔天〕所變因。」 此處一類者,或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語、如是見。即「所有之任何士夫婆羅門之領受,或樂、苦、不苦不樂[17],一切是無緣」。 ᅟᅟ==[17] 底本之 adukkhamasukkaṁ 即是 asukhaṁ。== 此為三外道處。 ### 〔三障〕 此處,如何為三障耶?是貪障、瞋障、癡障,此為三障。 ### 〔三穢〕 此處,如何為三穢耶?是貪穢、瞋穢、癡穢,此為三穢。 ### 〔三垢〕 此處,如何為三垢耶?是貪垢、瞋垢、癡垢,此為三垢。 ### 〔三火〕 此處,如何為三邪耶?是貪邪、瞋邪、癡邪,此為三邪。 此處,如何亦有其他之三邪耶?身邪、語邪、意邪,此為三邪。 ### 〔三火〕 此處,如何為三火耶?是貪火、瞋火、癡火,此為三火。 ### 〔三瑕〕 此處,如何為三瑕耶?是貪瑕、瞋瑕、癡瑕[18],此為三瑕。 ᅟᅟ==[18] 底本之 mohokasāvo 乃是 mohakasāvo。== 此處,如何亦有其他之三瑕耶?是身瑕、語瑕、意瑕,此為三瑕。 ### 〔三見〕 此處,如何為味著見耶?此處一類者,或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說、如是見。即「於欲而無過失」,彼於欲而墮於墮落性,此言為味著見。 此處,如何為隨我見耶?此處有無聞之異性。不見聖者不知聖法,於聖法而不調順;不見善士不知善士之法,於善士之法不調順。以色是我之等循觀。或我是有色之〔等循觀〕,或於我為有色……或於色是有我之〔等循觀〕。以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識是我之等循觀。或我是有識〔之等循觀〕,若於我且有識……若於識有我之〔等循觀〕。所有如是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隨我見。 此處,如何為邪見耶?即「無布施、無供犧……乃至……一切自證知今世與他世而無示知〔他〕者」。所有如是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邪見。 常見是味著見。有身見是隨我見。斷見是邪見。 ### 〔不樂、害、非法行〕 此處,如何為不樂耶?或於清淨住處[19],或於唯一增上善法之不樂、不樂相、不愛樂性、不愛樂相、不滿、激情,此言為不樂。 ᅟᅟ==[19] 同於註[07]。== 此處,如何為害耶?人或依手、塊、杖、刀、繩以此等之一捶打有情。所有依如是之方法令惱、困、損、害、憤、恚、害他,此言為害。 此處,如何為非法行耶?依身之非法行、邪行。依語之非法行、邪行。依意之非法行、邪行,此言為非法行。 ### 〔惡言性、惡友性、異想〕 此處,如何為惡言性耶?於同法者有行告言之時不受如法諫性[20]、不受如法諫、惡言性、逆取、敵對性、不尊敬、不尊敬性、不畏敬、不敬禮,此言為惡言性。 ᅟᅟ==[20] 同於註[12]。== 此處,如何為惡友性耶?即彼所有之不信、惡戒、寡聞為有慳、惡慧,對於人人所作之依附、倚賴、倚、親近、等親近、親敬、等親敬、親交性,此言為惡友性。 此處,如何為異想耶?是欲想、瞋想、害想,此言為異想。一切之不善想亦為異想。 ### 〔掉舉、懈怠、放逸〕 此處,如何為掉舉耶?是所有心之掉舉、不寂靜、心之散亂、心之騷亂,此言為掉舉。 此處,如何為懈怠耶?或於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或於五妙欲心之弛緩、弛緩之所業,或於善法之修不堅固作性、不常作性、不窮終作性、遲鈍性、離脫欲性、離縛性、不習、不修、不多作業、不攝持、不隨行、放逸,此言為懈怠。 此中,如何為放逸耶?或於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或於五妙欲,心之弛緩、弛緩之所行,或於善法之修不堅固作性、不常作性、不窮終作性、耽溺〔不修〕性、離脫欲性、離縛性、不習、不修、不多作業、不攝持、不隨行、放逸,此言為放逸。 ### 〔不知足性、不正知性、大欲性〕 此處,如何為不知足性耶?或依彼此之衣服,施食、牀坐、病緣藥資具,或所依五妙欲不知足之多欲。所有如是之欲望、隨欲、不知足、貪、等貪……乃至……心之等貪,此言為不知足性。 此處,如何為不正知性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閂、癡、不善根,此言為不正知性。 此處,如何為大欲性耶?或依彼此之衣服、施食、牀坐、病緣藥資具,或依五妙欲不知足之多性。所有如是之欲望、墮欲、大欲、貪、等貪……乃至……心之等貪,此言為大欲性。 ### 〔無慚、無愧、放逸〕 此處,如何為無慚耶?是所有之無慚應慚之事,無慚惡不善法之成就,此言為無慚。 此處,如何為無愧耶?是所有之無愧應愧之事,無愧惡不善法之成就,此言為無愧。 此處,如何為放逸耶?或於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或於五妙欲心之弛緩、弛緩之所業,或於善法之修不堅固作性、不常作性、不窮終性、耽著〔不修〕性、離脫欲性、離縛性、不習、不修、不多作業、不攝持、不隨行、放逸。所有如是之放逸、放逸相、放逸性,此言為放逸。 ### 〔不尊敬、惡言性、惡友性〕 此中,如何為不尊敬耶?是所有之不尊敬、不尊敬性、不畏敬、不敬禮、不謹禮、不謹慎相、已不謹慎性、非戒、不慇重,此言為不尊敬。 此中,如何為惡言性耶?是於同法者有告言之時,不受如法諫性、不受如法諫、惡言性、逆取、敵對性、不尊敬、不尊敬性、不畏敬、不敬禮,此言為惡言性。 此處,如何為惡友性耶?彼諸所有之不信、惡戒、寡聞為有慳、惡慧,對於人人所作之依附、倚賴、倚、親近、等親近、親敬、等親敬、親友性,此言為惡友性。 ### 〔不信、不寬仁性、懈怠〕 此處,如何為不信耶?此處有人不信,或不信佛陀、法、僧伽。所有如是之不信性、不信相、不確信、不現前信,此言為不信。 此處,如何為不寬仁性耶?是五慳:住處慳、家慳、利養慳、色慳、法慳。所有如是之之慳、慳吝、慳吝性、貪吝、吝、吝嗇、心之吝惜性,此言為不寬仁性。 此處,如何為懈怠耶?或於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或於五妙欲,心之弛緩、弛緩所業,或於善法之修不堅固作性、不常作性、耽溺〔不修〕性、離脫欲性、離縛性、不習、不修、不多作業、不攝持、不隨行、放逸,此言為懈怠。 ### 〔掉舉、非律儀、惡戒〕 此處,如何為掉舉耶?是所有心之掉舉、不寂靜、心之散亂、心之騷亂,此言為掉舉。 此中,如何為非律儀耶?此處有人,依眼見色已而取相取好,故其眼根住於無防護者,則貪憂、惡不善法將流入。對於其事,從不防護,不護眼根,於眼根而不作防護。依耳聞聲已……乃至……依鼻嗅香已……乃至……依舌嗜味已……乃至……依身觸所觸已……乃至……依意識法已而取相取好,故其意根住於無防護者,則貪憂、惡不善法將流入。對於其事,從不防護,不護意根,於意根而不作防護。〔所有此等六種根之不守、不藏、不守護、不防護〕。此言為非律儀。 此處,如何為惡戒耶?是身所犯之過失、語所犯之過失、身語所犯之過失,此言為惡戒。 ### 〔不見、不聞、難詰心〕 此處,如何為對於諸聖之不見欲耶? 此中,如何為諸聖耶?諸聖者,是或諸佛、諸佛聲聞。所有如是之對於諸聖之不見欲、非見欲、非俱會欲、非俱同欲,此言為對於諸聖之不見欲。 此處,如何為妙法之不聞欲耶? 此中,如何為妙法耶?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此言為妙法。所有如是對於妙法之不聞欲、不聽欲、不習持、不受持,此言為妙法之不聞欲。 此處,如何為難詰心耶? 此中,如何為難詰耶?是所有之難詰、隨難詰、非難、隨非難、隨已非難、輕蔑、輕侮、侮蔑、求缺點者,此言為難詰心。 ### 〔失念、不正知、心散亂〕 此處,如何為失念耶?是所有之不念、不隨念、不專念、不念、不憶念、不憶持、浮薄性、忘性,此言為失念。 此處,如何為不正知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閂、愚癡、不善根,此言為不正知。 此處,如何為心之散亂耶?是所有心之掉舉、不寂靜、心之散亂、騷亂性,此言為心之散亂。 ### 〔不如理作意、惡道依付、心昧劣性〕 此處,如何為不如理作意耶?於無常為常之不如理作意。於苦為樂之不如理作意。於無我為我之不如理作意。於不淨為淨之不如理作意。若於〔四〕諦不隨順、或心向轉[21]、隨轉、功用〔認知〕、存念、作意,此言為不如理作意。 ᅟᅟ==[21] 底本之 āvaṭṭanā 即是 āvajjanā。ānvattanā 乃是 anvajjanā。== 此處如何依付惡道耶? 此中,如何為惡道耶?是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此言為惡道。對於所有此惡道之依付、倚賴、倚、親近、等親近、親敬、等親敬、親交性,此言為依付惡道。 此中,如何為心昧劣性耶?是所有心之不安、不堪任性、固著、俱固著、昧劣、昧劣相、昧劣性、心之惛沈、惛沈相、惛沈性,此言為心昧劣性。 ### 〔四種〕 ### 〔四漏〕 此處,如何為四漏耶?是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 此中,如何為欲漏耶?於所有欲之欲欲、欲貪、欲喜、欲愛、欲親、欲悶、欲渴、欲惱、欲著,此言為欲漏。 此中,如何為有漏耶?所有於有之有欲……乃至……有著,此言為有漏。 此中,如何為見漏耶?或世間是常,或世間是無常,或世間是有邊,或世間是無邊,或命是身,或命與身異,或如來死後有,或如來死後非有,或如來死後有非有,或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所有如是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見漏。一切之邪見亦為見漏。 此中,如何為無明漏耶?於苦之無知……乃至……無明閂、愚癡、不善根,此言為無明漏。 此為四漏。 ### 〔四繫〕 此處,如何為四繫耶?是貪之身繫、瞋之身繫、戒禁取之身繫、執取為「是、真實」之身繫。 此中,如何為貪之身繫耶?是所有之貪、等貪……乃至……貪欲、貪、不善根,此言為貪之身繫。 此中,如何為瞋之身繫耶?是「彼既行損害於我」之……乃至……逆、暴惡、心之非悅性,此言為瞋之身繫。 此中,如何為戒禁取之身繫耶?是依此〔佛教〕以外之諸沙門、婆羅門之戒、淨禁、淨戒禁而為清淨。所有如是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戒禁取之身繫。 此中,如何為執取「是、真實」之身繫耶?或「世間是常。唯此是真實。其他是愚癡」。或「世間是無常。唯此是真實。其他是愚癡」。若……乃至……或「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唯此是真實。其他是愚癡」。所有如是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執取「是、真實」之身繫。除戒禁取[22]之身繫,一切之邪見亦為執取「是、真實」之身繫。 ᅟᅟ==[22] silabbata 則是。sīlabbta。== 此為四繫。 ### 〔四暴流、四軛、四取〕 此處,如何為四暴流耶……乃至……四軛耶……乃至……四取耶?是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此中,如何為欲取耶?是所有於欲之欲欲……乃至……欲著,此言為欲取。 此中,如何為見取耶?是無布施、無供犧……乃至……證知今世與他世而無示知〔他〕者。所有如是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見取。除戒禁取與我語取外,一切之邪見亦為見取。 此中,如何為戒禁取耶?是依此〔佛教〕以外之諸沙門、婆羅門之戒、淨禁、淨戒禁而為清淨。所有如是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戒禁取。 此中,如何為我語取耶?此處有無聞之異生。不見聖者不知聖法,於聖法而不調順;不見善士不知善士之法,於善士之法而不調順。以色是我之等循觀,或我是有色之〔等循觀〕,若於我是有色之〔等循觀〕,若於色有我之〔等循觀〕。以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以識是我之等循觀,或「我有識」之〔等循觀〕,或「於我有識」之〔等循觀〕,或「於識有我」之等循觀。所有如是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此言為我語取。 此為四取。 ### 〔四渴愛生〕 此處,如何為四渴愛生耶?比丘或以衣為原因,所生之渴愛。或以施食為原因,所生之渴愛。或以牀坐為原因,所生之渴愛。或以如是之好,更好為原因,所生之渴愛。 此是四渴愛生。 ### 〔四不應行〕 此處,如何為四不應行[23]而行耶?以貪欲不應行而行、瞋恚不應行而行、愚癡不應行而行、怖畏不應行而行。所有如是之不應行、不應行而行、貪欲而行、不順[24]而行、順而行[25],此言為四不應行而行。 ᅟᅟ==[23] agatigamenāni 之譯。== ᅟᅟ==[24] 依註書則 vaggagamana = asamaggabhāvena gamanaṁ。== ᅟᅟ==[25] 依註書則 varigamana = vāri viya yatha-ninnaṁ gamanaṁ。== ### 〔四顛倒〕 言「於無常為常住」之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言「於苦為樂」之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言「於無我為我」之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言「於不善妙為善妙」之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 此為四顛倒。 ### 〔四非聖言〕 此處,如何為四非聖言耶?於不見言見,於不聞言聞,於不覺言覺,於不識言識,此言為四非聖言。 此處,如何為其他之四非聖言耶?乃於見言不見,於聞言不聞,於覺言不覺,於識言不識,此言為四非聖言。 ### 〔四惡行〕 此處,如何為四惡行耶?是斷人命、不與取、欲邪行、虛妄語,此言為四惡行。 此處,如何為其他之四惡行耶?是虛妄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此言為四惡行。 ### 〔四畏〕 此處,如何為四畏耶?是生畏、老畏、病畏、死畏,此言為四畏。 此處,如何為其他之四畏耶?是王畏、賊畏、火畏、水畏,此言為四畏。 此處,亦如何為其他之四畏耶?是浪畏、蛟龍畏、洄洑畏、鰐魚畏,此言為四畏。 此處,亦如何為其他之四畏耶?是自責畏、他責畏、刑罰畏、惡趣畏,此言為四畏。 ### 〔四見〕 自作之樂苦,於諦實、真實中見生。他作之樂苦,於諦實、真實中見生。自作與他作之樂苦,於諦實、真實中見生。非自作與非他作之自然生樂苦,於諦實、真實中見生,此言為四見。 ### 〔五種〕 ### 〔五順分結〕 此處,如何為五順下分之結耶?是有身見、猶豫、戒禁取、欲欲、瞋恚,此言為五順下分之結。 此中,如何為五順上分之結耶?是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此言為五順上分之結。 ### 〔五慳〕 此處,如何為五慳耶?是住處慳、家慳、利養慳、色慳、法慳,此言為五慳。 ### 〔五著〕 此處,如何為五著耶?是貪著、瞋著、癡著、慢著、見著,此言為五著。 ### 〔五箭〕 此處,如何為五箭耶?是貪箭、瞋箭、癡箭、慢箭、見箭,此言為五箭。 ### 〔五心栽〕 此處,如何為五心栽耶?於師而惑、疑、不信解、不信認。於法而惑、疑、不信解、不信認。於僧伽而惑、疑、不信解、不信認。於學而惑、疑、不信解、不信認。於同梵行者而怒、不歡、心激、荒,此言為五心栽。 ### 〔五心縛〕 此處,如何為五心縛耶?於欲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不離渴愛。於身而不離貪……乃至……於色而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惱、不離渴愛。隨心所欲滿腹食已而沈溺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住。願唯一之天眾梵行而行,為「我若依此戒、禁、苦行、梵行,或當可為天,或可為唯一之天」。此言為五心縛。 ### 〔五蓋〕 此處,如何為五蓋耶?是欲欲蓋、瞋恚蓋、惛眠蓋、掉悔蓋、猶豫蓋,是名為五蓋。 ### 〔五無間業〕 此處,如何為五無間耶?是奪母命、奪父命、奪阿羅漢之命、以惡心出如來之血、破僧伽,是名為五無間業。 ### 〔五見〕 此處,如何為五見耶?此處有人主張「我是有想,死後無病而有」。此處有人主張「我是無想,死後無病而有」。此處有人主張「我是非有想非無想,死後無病而有」。若亦有人示說現在有之斷滅、消失、死滅,或亦有人示說現法涅槃。此言為五見。 ### 〔五讎〕 此處,如何為五讎耶?是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妄語、有穀酒木酒酒精分之放逸處,此言為五讎。 ### 〔五不幸〕 此處,如何為五不幸耶?是血緣之不幸、財富之不幸、疾病之不幸、戒之不幸、見之不幸,此言為五不幸。 ### 〔五過失〕 此處,如何為五種堪忍之過失耶?不為眾人所可愛、可意。讎多、過多。迷惑而為死時。於身壞死後,生於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此言為五種不堪忍之過失。 ### 〔五畏〕 此處,如何為五怖畏耶?是活命怖畏、非難怖畏、集恐怖畏、死怖畏、惡趣怖畏,此言為五怖畏。 ### 〔五現法涅槃論〕 此處,如何為五現法涅槃論耶?即今一類者或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說、如是見者。「汝!實此我持五妙欲,具足而遍行。是故,汝!實於此時,此我乃獲得最上現法涅槃」。如是,有人說示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對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說如斯之我實存在。我不說無如斯者。然而,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非獲得最上現法涅槃。何故耶?汝!實欲是無常,苦是變易法。此等之變易變化法性乃生愁悲苦憂惱。是故,汝!此我離欲……乃至……具足第一禪定而住。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獲得最上現法涅槃」。如是,有人說示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對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說如斯之我實存在。我不說無如斯者。然而,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非獲得最上現法涅槃。何故耶?汝!實於該處(第一禪定)之尋求、伺察。因此,是粗者。是故,汝!此[26]我實尋伺寂靜之故……乃至……具足第二禪定而住。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獲得最上現法涅槃」。如是,有人說示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ᅟᅟ==[26] 底本之 yani 即是 ayaṁ。(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26],今於此處加上[26]之註標。)== 對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說如斯之我實存在。我不說無如斯者。然而,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非獲得最上現法涅槃。何故耶?汝!實於該處(第二禪定)即墜喜而使心快樂。因此,是粗者。是故,汝!實此我自喜離貪之故……乃至……具足第三禪定而住。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獲得最上現法涅槃」。如是,有人說示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對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說如斯之我實存在。我不說無如斯者。然而,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非獲得最上現法涅槃。何故耶?汝!實於該處(第三禪定)即以樂為心功用。因此,是粗者。是故,汝!此我斷樂……乃至……具足第四禪定而住。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獲得最上現法涅槃」。如是,有人即說示在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是名為五現法涅槃論。 ### 〔六種〕 ### 〔六諍根〕 此處,如何為六諍根耶?是忿、覆、嫉、誑、惡欲、自見取著,此言為六諍根。 ### 〔六在家欲貪法〕 此處,如何為六在家欲貪法耶?是於可意色之在家者為貪、等貪……乃至……心之等貪,於可意聲……於可意香……於可意味……於可意觸……於可意法之在家者為貪、等貪……乃至……心之等貪,此言為六在家欲貪法。 ### 〔六違逆〕 此處,如何為六違逆事耶?是於非可意之色心嫌恨、恚逆……乃至……心之妨害、敵害、獰惡、惡害,於非可意聲……於非可意香……於非可意味……於非可意觸……於非可意之法心嫌恨、恚逆……乃至……心之妨害、敵害、獰惡、惡害,此言為六違逆事。 ### 〔六渴愛身〕 此處,如何為六渴愛身耶?是色渴愛、聲渴愛、香渴愛、味渴愛、觸渴愛、法渴愛,此言為六渴愛身。 ### 〔六不恭敬〕 此中,如何為六不恭敬耶?是於〔大〕師不恭敬而住,不隨順。於法……乃至……於僧伽……乃至……於學處……乃至……於不放逸……乃至……於交友不恭敬而住,不隨順,此言為六不恭敬。 ### 〔六退還法〕 此處,如何為六退還法耶?是好事業、好談說、好睡眠、好伴侶、好雜鬧、好戲論,此言為六退還法。 此處,亦如何為其他之六退還法耶?是好事業、好談說、好睡眠、好伴侶、惡言性、惡友性,此言為六退還法。 ### 〔六喜近行〕 此處,如何為六喜近行耶?是依眼見色已,為近行喜悅之色。依耳聞聲已……乃至……依鼻嗅香已……乃至……依舌嗜味已……乃至……依身感觸已……乃至……依意識法已,為近行喜悅之法,此言為六喜近行。 ### 〔六憂近行〕 此中,如何為六憂近行耶?即依眼見色已,為近行憂惱之色。依耳聞聲已……乃至……依鼻嗅香已……乃至……依舌嚐味已……乃至……依身感觸已……乃至……依意識法已,為近行憂惱之法,此言為六憂近行。 ### 〔六捨近行〕 此處,如何為六捨近行耶?是依眼見色已,為近行捨之色。依耳聞聲已……乃至……依鼻嗅香已……乃至……依舌嚐味已……乃至……依身感觸已……乃至……依意識法已,為近行捨之法,此言為六捨近行。 ### 〔六在家喜〕 此中,如何為六在家喜耶?是於可意色之在家,心之快、心之樂、心觸所生之快與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快與樂之受。於可意聲……乃至……於可意香……乃至……於可意味……乃至……於可意觸……乃至……於可意法之在家,心之快、心之樂、心觸所生之快與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快與樂之受,此言為六在家喜。 ### 〔六在家憂〕 此處,如何為六在家憂耶?是於不可意色……乃至……於不可意聲……乃至……於不可意香……乃至……於不可意味……乃至……於不可意觸……乃至……於不可意法之在家,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觸所生之不快與苦之領納、心觸所生之不快與苦之受,此言為六在家憂。 ### 〔六在家捨〕 〔此處,如何為六在家捨耶?〕於捨之色……乃至於捨之聲……乃至……於捨之香[27]……乃至……於捨之味……乃至……於捨之觸……乃至……於捨法之在家,心之非快非不快、心觸所生之非苦非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非苦非樂之受,此言為六在家捨。 ᅟᅟ==[27] 底本之……gandhesu 乃是 gandhesu……。== ### 〔六見〕 此處,如何為六見耶?或「我中有我」之見,諦於彼而真實生起。或「我中無我」之見,諦於彼而真實生起。或「有我之我正知我」之見,諦於彼而真實生起。或「有我之我正知無我」之見,諦於彼而真實生起。或「無我之我,我正知無我」之見,諦於彼而真實生起。或亦同時,於彼如是見生起。即「予語『此之我』者,言『於彼等之處,於長夜經驗善惡法之異熟[28]』。不為生者,不曾生。不為生者,當不應有。為常住、常恒、恒存、不變易法」之見,諦於彼而真實生起,此言為六見。 ᅟᅟ==[28] 底本之 tatra 則是 tatratatra。== ### 〔七種〕 ### 〔七隨眠〕 此處,如何為七隨眠耶?是欲貪隨眠、瞋恚隨眠、慢隨眠、見隨眠、猶豫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此言為七隨眠。 ### 〔七纏〕 此處,如何為七纏耶?是欲貪纏、瞋恚纏、慢纏、見纏、猶豫纏、有貪纏、無明纏,此言為七纏。 ### 〔七結〕 此處,如何為七結耶?是欲貪結、瞋恚結、慢結、見結、猶豫結、有貪結、無明結,此言為七結。 ### 〔七不妙結〕 此處,如何為七不妙法耶?是不信、無慚、無愧、少聞、懈怠、多忘、惡慧,此言為七不妙法。 ### 〔七惡行〕 此處,如何為七惡行耶?是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妄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此言為七惡行。 ### 〔七慢〕 此處,如何為七慢耶?是慢、過慢、慢過慢、卑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此言為七慢。 ### 〔七見〕 此處,如何為七見耶?是今一類者,或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說、如是見。「汝!實以有色為四大種所成,以父母所生而身壞之時,斷滅、消失而死後無存。是故,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完全正斷」。如是,有人說示現有情之斷滅、消失、死滅。 對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說如斯之我實存在。我不說無如斯者。然而,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非完全斷絕。汝!實尚有其他天為有色、欲界繫屬,則有段食長養之我。汝不知不見。我是有知有見。汝!此我於身壞之時,斷滅、消失而死後無存。是故,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完全正斷」。如是,有人說示有情之斷滅、消失、死滅。 對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說如斯之我實存在。我不說無如斯者。然而,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非完全斷絕。汝!實尚有其他天為有色、意所成,有一切大小肢,有無劣根之我。汝不知不見。我是有知有見。汝!此我於身壞之時,斷滅、消失而死後無存。是故,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完全正斷」。如是,有人說示有情之斷滅、消失、死滅。 對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說如斯之我實存在。我不說無如斯者。然而,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非完全斷絕。汝!實尚有其他者,超過一切之色想,滅沒有對之想,不作意種種想之故,虛空即是無邊,有達於虛空無邊處之我。此汝不知不見。此我有知有見。汝!實此我於身壞之時,斷滅、消失而死後無存。是故,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完全正斷」。如是,有人說示現在有情之斷滅、消失、死滅。 對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說如斯之我實存在。我不說無如斯者。然而,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非完全斷絕。汝!實尚有其他者,超過一切之虛空無邊處,識是無邊,有達於識無邊處之我。汝不知不見。我有知有見。汝!實此我於身壞之時,斷滅、消失而死後無存。是故,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完全正斷」。如是,有人說示有情之斷滅、消失、死滅。 對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說如斯之我實存在。我不說無如斯者。然而,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非完全斷絕。汝!實尚有其他者,超過一切之識無邊處,無少所有,有達於無所有處之我。汝不知不見。我有知有見。汝!實此我於身壞之時,斷滅、消失而死後無存。是故,於如此之時,此我完全正斷」。如是,有人說示有情之斷滅、消失、死滅。 對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說如斯之我實存在。我不說無如斯者。然而,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非完全斷絕。汝!實尚有其他者,超過失一切之無所有處,有達於非想非非想處之我。汝不知不見。我有知有見。汝!實此我於身壞之時,斷滅、消失而死後無存。是故,汝!實於如此之時,此我完全正斷」。如是,有人說示有情之斷滅、消失、死滅。 此名為七見。 ### 〔八種〕 ### 〔八煩惱事〕 此處,如何為八煩惱事耶?是貪、瞋、癡、慢、見、猶豫、惛沈、掉舉,此言為八煩惱事。 ### 〔八懈怠事〕 此處,如何為八懈怠事耶?今比丘有當作之事業者。彼如是〔之思想〕生,「確實,於我有當作之事業。而且確實,我作事業,則身應疲憊。然而,我令臥憩」。彼乃臥憩不努力精進於得未得,逮達未逮達,證未證,此言為第一之懈怠事。 再者,比丘即作事業。彼如是〔之思想〕生,「確實,我既作事業。而且確實,我為作事業,故身疲憊。然而,我令臥憩」。彼乃臥憩不努力精進於得未得,逮達未逮達,證未證,此言為第二之懈怠事。 再者,比丘有當行之道。彼如是〔之思想〕生,「確實,我有當行之道。而且確實,我行道,則身應疲憊。然而,我令臥憩」。彼乃臥憩不努力精進於為得未得,逮達未逮達,證未證,此言為第三之懈怠事。 再者,比丘即行道。彼如是〔之思想〕生,「確實,我既行道。而且確實,我為行道,則身疲憊。然而,我令臥憩」。彼乃臥憩不努力精進於為得未得,逮達未逮達,證未證,此言為第四之懈怠事。 再者,亦有比丘。或於町、村而行乞食,若或未得必要充分之麤食、好食。彼如是〔思想〕生,「確實,我於市、村而行乞食,未得必要充分之麤食、好食。是故,我之身疲憊不堪。然而,我令臥憩」。彼乃臥憩不[A5]努力精進於為得未得,逮達未逮達,證未證,此言為第五之懈怠事。 ᅟᅟ==[A5] 努【CB】,奴【南傳】== 再者,亦有比丘。或於市、村而行乞食,得必要充分之麤食、好食。彼如是〔思想〕生,「確實,我以市、村而行乞食,得必要充分之麤食、好食。是故,我之身疲憊不堪。然而,我令臥憩」。彼乃臥憩不努力精進於為得未得,逮達非逮達,證未證,此言為第六之懈怠事。 再者,比丘有少疾之起。彼如是〔思想〕生,「確實,於我生此少疾是適應臥憩。然而,予令臥憩」。彼乃臥憩不努力精進於為得未得,逮達未逮達,證未證,此言為第七之懈怠事。 再者,比丘病癒,病癒不久。彼如是〔思想〕生,「確實,我病癒,病癒不久。是故,我之身不堪非力。然而,我令臥憩」。彼乃臥憩不努力精進於為得未得,逮達未逮達,證未證,此言為第八之懈怠事。 是名為八之懈怠事。 ### 〔八世法〕 此處,如何為於八世法之心所對耶?於得之等貪、於非得之恚逆、於稱名之等貪、於非稱名之恚逆、於稱譽之等貪、於誹謗之恚逆、於樂之等貪、於苦之恚逆,此言為於八世法之心所對。 ### 〔八非聖言〕 此處,如何為八非聖言耶?於不見言見、於不聞言聞、於不覺言覺、於不識言識、於見言不見、於聞言不聞、於覺言不覺、於識言不識,此言為八非聖言。 ### 〔八邪性〕 此處,如何為八邪性耶?是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此言為八邪性。 ### 〔八人過〕 此處,如何為八人過耶?今比丘等以罪責難比丘。受彼比丘等依罪責難之比丘,依無記憶而言「不能記憶,不能記憶」作逃。此言為第一人過。 再者,比丘等以罪責難比丘。受彼比丘等以罪責難之比丘,對徵問者反駁而言「確實,汝依愚暗不明之所說,汝為語予應思之何耶?」此言為第二人過。 再者,比丘等以罪責難比丘。受彼比丘等以罪責難之比丘,反責難徵問者「汝亦墮於如斯之罪,汝首先當償」。此言為第三人過。 再者,比丘等以罪責難比丘,受彼比丘等依罪責難之比丘,以他以異而異答,轉說於外而現忿恨、瞋恚、不滿。此言為第四人過。 再者,比丘等以罪責難比丘。受彼比丘等依罪責難之比丘,於僧中振手而使混亂語[29]〔無恥之語〕。此言為第五人過。 ᅟᅟ==[29] 底本之 bhanti 即是 bhanati。== 再者,比丘等以罪責難比丘。受彼比丘等以罪責難之比丘,不介意僧,不介意徵問者而如喜好有罪者出去。此言為第六人過。 再者,比丘等以罪責難比丘。受彼比丘等以罪責難之比丘,默而不答「我墮」,或亦「非我墮」而困僧。此言為第七人過。 再者,比丘等以罪責難比丘。受彼比丘等以罪責難之比丘,如是言「尊具壽等之所責即過重於予。今予廢學而欲還俗」。彼廢學而還俗已,如是言「有具壽等之悅意焉」。此言為第八人過。 此言為八人過。 ### 〔八無想論〕 此處,如何為八無想論耶?是主張「有有色之我,死後無病即是無想」〔無停止〕。 主張「有無色之我,死後無病即是無想」。 主張「有有色無色之我,死後無病即是無想」。 主張「有非有色非無色之我,死後無病即是無想」。 主張「有有邊之我,死後無病即是無想」。 主張「有無邊之我,死後無病即是無想」。 主張「有有邊無邊之我,死後無病即是無想」。 主張「有非有邊非無邊之我,死後無病即是無想」。 是名為八無想論。 ### 〔八非有想非無想論〕 此處,如何為八非有想非無想論耶?是主張「有有色之我,死後無病為非有想非無想」。 主張「有無色之我,死後無病為非有想非無想」。 主張「有有色無色之我,死後無病為非有想非無想」。 主張「有非有色非無色之我,死後無病為非有想非無想」。 主張「有有邊之我,死後無病為非有想非無想」。 主張「有無邊之我,死後無病為非有想非無想」。 主張「有有邊無邊之我,死後無病為非有想非無想」。 主張「有非有邊非無邊之我,死後無病為非有想非無想」。 此言為八非有想非無想論。 ### 〔九種〕 ### 〔九害心事〕 此處,如何為九害心事耶?是「已行不利益於我」而生害心。「以行不利益於我」而生害心。「當行不利益於我」而生害心。「已行不利益於我之可愛、可意者……乃至……即行不利益於……乃至……當行不利益於……」而生害心。「已行利益於我之非可愛、非可意者……乃至……即行利益於……乃至……當行利益於……」而生害心。 此言為九害心事。 ### 〔九人垢〕 此處,如何為九人垢耶?是忿、覆、嫉、慳、諂、誑、妄語、惡欲、邪見,此言為九人垢。 ### 〔九慢〕 此中,如何為九種之慢耶?是善妙者之「我是善妙」之慢,善妙者之「我是如等」之慢,善妙者之「我是劣等」之慢,如等者之「我是善妙」之慢,如等者之「我是如等」之慢,如等者之「我是劣等」之慢,劣等者之「我是善妙」之慢,劣等者之「我是如等」之慢,劣等者之「我是劣等」之慢。 此言為九種之慢。 ### 〔九愛根法〕 此處,如何為九根愛法耶?是緣渴愛而有徧尋求,緣徧尋求而有獲得,緣獲得而有分別,緣分別而有欲貪,緣欲貪而有取著,緣取著而有把持、緣把持而有慳,依慳而有護,以護為原因而執杖、執刀、爭論、論難、爭鬥、相違、離間語、虛妄語等無量之惡不善法生。 此言為九愛根法。 ### 〔九動〕 此處,如何為動耶?乃「有我」者是動,「是我」者是動,「我是在」者是動,「我應在」者是動,「我應有色」者是動,「我應有無色」者是動,「我應有有想」者是動,「我應有無想」者是動,「我應有非想非非想」者是動。 此言為九動。 ### 〔九幻想、九悸動、九戲想、九有為〕 此處,如何為九幻想……九悸動……九戲想……九有為耶?乃「我在」者是有為,「是我」者是有為,「我是」者是有為,「我應在」者是有為,「我應有有色」者是有為,「我應有無色」者是有為,「我應有有想」者是有為,「我應有無想」者是有為,「我應有非想非非想」者是有為。 此言為九有為。 ### 〔十種〕 ### 〔十煩惱事〕 此處,如何為十煩惱事耶?是貪、瞋、癡、慢、見、猶豫、昏沈、掉舉、無慚、無愧,此言為十煩惱事。 ### 〔十害心事〕 此處,如何為十害心事耶?是「已行不利益於我」者之害心生,「行不利益於我」者之害心生,「當行不利益於我」者之害心生,「已行不利益於我之可愛、可意者……乃至……行不利益於……乃至……當行不利益於……」者之害心生,「已行利益於我之非可愛、非可意者……乃至……行利益於……乃至……當行利益於……」者之害心生,於不當地〔有荊等之不利益〕害心生。 此言為十害心事。 ### 〔十不善業道〕 此處,如何為十不善業道耶?是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妄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瞋、邪見,此言為十不善業道。 ### 〔十結〕 此處,如何為十結耶?是欲貪結、瞋恚結、慢結、見結、猶豫結、戒禁取結、有貪結、嫉結、慳結、無明結,此言是名為十結。 ### 〔十邪性〕 此中,如何為十邪性耶?是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此言為十邪性。 ### 〔十事邪見〕 此處,如何為十事之邪見耶?乃無布施,無供犧,無祭祀,無善作、惡作業之果、異熟,無今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化生之有情,世無沙門婆羅門,以正行、正所行而證知今世與他世,令〔其他〕知者。此言為十事之邪見。 ### 〔十事邊見〕 此處,如何為十事之邊執見耶?或「世間是常」,或「世間是無常」,或「世間是有邊」,或「世間是無邊」,或「命是身」,或「命與身異」,或「如來死後有」,或「如來死後無」,或「如來死後有亦無」,或「如來死後非有非無」者。 此言為十事之邊執見。 ### 〔十八愛行〕 此處,如何取內〔五蘊〕之十八愛行耶?「我是有」,「我是如是」,「我乃如〔彼〕」,「我應〔與彼〕異」,「我應是有」,「我應如是有」,「我應如〔彼之〕有」,「我應有〔與彼〕異」,「我是常」,「我是無常」,「願我有」,「願我如是有」,「願我如〔彼〕有」,「願我〔與彼〕異」,「我應當有」,「我應當如是有」,「我應當如〔彼之〕有」,「我應當〔與彼〕異」。 如何「我是有」耶?是色、受、想、行、識之任何一法亦與得「我是有」之欲,得「我是有」之慢,得「我是有」之見,無有分別於此之〔欲、慢、見之〕有是等之戲想,即「我如是」者、「我如〔彼〕」者、「我〔與彼〕異」者。 如何「我如是」耶?或「我是剎帝利」,或「我是婆羅門」,或「我是吠舍」。或「我是首陀」,或「我是家主」,「我是出家」者,或「我是天」,或「我是人」,或「我是有色」者,或「我是無色」者,或「我是有想」者,或「我是無想」者,或「我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我即如是」者。 如何「我如〔彼〕」耶?即比較於他人,或「如彼剎帝利,我同是剎帝利」,或「如彼婆羅門,或同是婆羅門」,或「如彼吠舍,我同是吠舍」,或「如彼首陀,我同是首陀」,或「如彼家主,我同是家主」,或「如彼出家,我同是出家」者,或「如彼人,我同是人」,或「如彼天,我同是天」,或「如彼有色,我同是有色」者,或「如彼無色,我同是無色」者,或「如彼有想,我同是有想」者,或「如彼無想,我同是無想」者,或「如彼非想非非想,我同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我即如〔彼〕」者。 如何「我〔與彼〕異」耶?乃比較於他人,或「雖如彼剎帝利,同樣我非剎帝利」。或「如彼婆羅門,同樣我非婆羅門」,或「如彼吠舍,同樣我非吠舍」,或「如彼首陀,同樣我非首陀」,或「如彼家主,同樣我非家主」,或「如彼出家,同樣我非出家」,或「如彼天,同樣我非是天[30]」,或「如彼人,同樣我非人」,或「如彼有色,同樣我非有色」者,或「如彼無色,同樣我非無色」者,或「如彼有想,同樣我非有想」者,或「如彼無想,同樣我非無想」者,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同樣我非非想非非想」者,如是為「我〔與彼〕異」者。 ᅟᅟ==[30] 底本缺 tathā。== 如何「我應是有」耶?是色、受、想、行、識之任何一法皆與得「我應是有」之欲,得「我應是有」之慢,得「我應是有」之見,無分別〔欲、慢、見之〕有是等之戲想,即「我應如是有」,若「我應如〔彼之〕有」,「我應〔與彼〕異有」者。 如何「我應如是有」耶?或「我應是剎帝利」,若「我應是婆羅門」,或「我應是吠舍」,或「我應是首陀」,或「我應是家主」,或「我應是出家」者,或「我應是天」,或「我應是人」,或「我應是有色」者,或「我應是無色」者,或「我應是有想」者,或「我應是無想」者,或「我應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為「我應如是有」者。 如何「我應如〔彼之〕有」耶?是比較於他人,或「如彼剎帝利,同樣我應是剎帝利」,或「如彼婆羅門,同樣我應是婆羅門」……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同樣我應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為「我應如〔彼之〕有」者。 如何「我應〔與彼〕有異」耶?是比較於他人,或「如彼剎帝利,同樣我應非是剎帝利」,或「如彼婆羅門,同樣我應非是婆羅門」……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同樣我應非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為「我應〔與彼〕有異」者。 如何「我是常」耶?是色、受、想、行、識之任何一法皆與為「我是常住」者、「我是堅固」者、「我是常恆」者、「我是不變易法」者,無有分別。如是「我是常」者。 如何「我是無常」耶?是色、受、想、行、識之任何一法皆與為「我應斷滅」者、「我應消失」者、「我應非有」者,無有分別。如是為「我是無常」者。 如何「願我是有」耶?是色、受、想、行、識之任何一法皆與得「願我是有」之欲,得「願我是有」之慢,得「願我是有」之見,無有分別。於此之〔欲、慢、見之〕有是等之戲想,即「願我如是有」,「願我如〔彼〕」,「願我〔與彼〕異」者。 如何「願我即如是」耶?或「願我是剎帝利」,或「願我是婆羅門」,或「願我是吠舍」,或「願我是首陀」,或「願我是家主」,或「願我是出家」者,或「願我是天」,或「願我是人」,或「願我是有色」者,或「願我是無色」者,或「願我是有想」者,或「願我是無想」者,或「願我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為「願我即如是有」者。 如何「願我如〔彼〕」耶?是比較於他人,或「如彼剎帝利,願同樣我是剎帝利」,或「如彼婆羅門,願同樣我是婆羅門」者……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願同樣我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為「願我如〔彼〕者」。 如何「願我〔與彼〕異」耶?是比較於他人,或「如彼剎帝利,願同樣我非剎帝利」,或「如彼婆羅門,願同樣我非婆羅門」……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願同樣我是非非想非非想」者。如是為「願我〔與彼〕異」者。 如何「我是應當有」耶?是色、受、想、行、識之任何一法皆與得「我應有」之慢,「我應有」之欲,「我應有」之見,無有分別。於此之〔欲、慢、見之〕有是等之戲想,即「我應如是有」,「我應如〔彼〕有」,「我應〔與彼〕有異」者。 如何「我即應如是有」耶?或「我應是剎帝利」,或「我應是婆羅門」,或「我應是吠舍」,或「我應是首陀」,或「我應是家主」,或「我應是出家」者,或「我應是天」,或「我應是人」,或「我應是有色」者,或「我應是無色」者,或「我應是有想」者,或「我應是無想」者,或「我當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為「我應如是有」者。 如何「我應如〔彼〕有」耶?是比較於他人,或「如彼剎帝利,同樣我應是剎帝利」,或「如彼婆羅門,同樣我應是婆羅門」……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同樣我應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為「我應如〔彼〕有」者。 如何「我應〔與彼〕有異」耶?是比較於他人,或「如彼剎帝利,同樣我應非剎帝利」,或「如彼婆羅門,同樣我應非婆羅門」……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同樣我應非非想非非想」者。如是為「我應〔與彼〕有異」者。 此等為取內〔五蘊〕之十八愛行。 此處,如何為取外〔五蘊〕之十八愛行耶?是「因此,我是有」,「因此,我如是」,「因此,我如〔彼〕」,「因此,我〔與彼〕異」,「因此,我應是有」,「因此,我應如是有」,「因此,我應如〔彼〕有」。「因此,我應〔與彼〕有異」。「因此,我是常」,「因此,我是無常」,「因此,願我是有」,「因此,願我如是有」,「因此,願我如〔彼之〕有」,「因此,願我〔與彼〕有異」者。「因此,我應是有」,「因此,我應如是有」,「因此,我應如〔彼〕有」,「因此,我應〔與彼〕有異」者。 如何「因此,我是有」耶?是色、受、想、行、識之任何一法皆與得「因此,我是有」之欲,得「因此,我是有」之慢,得「因此,我是有」之見,有分別。於此之〔欲、慢、見之〕有是等之戲想,即「因此,我如是」,「因此,我如〔彼〕」,「因此,我〔與彼〕異」。 如何「因此,我如是」耶?或「因此,我是剎帝利」,或「因此,我是婆羅門」,或「因此,我即是吠舍」,或「因此,我是首陀」,或「因此,我是家主」,或「因此,我是出家」,或「因此,我是天」,或「因此,我是人」,或「因此,我是有色」者,或「因此,我是無色」者,或「因此,我是有想」者,或「因此,我是無想」者,或「因此,我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我如是」者。 如何「因此,我如〔彼〕」耶?是比較於他人,或「如彼剎帝利,因此我同樣是剎帝利」,或「如彼婆羅門,因此我同樣是婆羅門」……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因此我同樣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我如〔彼〕」者。 如何「因此我〔與彼〕異」耶?是比較於他人,或「如彼剎帝利,因此同樣我非剎帝利」,或「如彼婆羅門,因此同樣我非婆羅門」……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因此同樣我非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我〔與彼〕異」者。 如何「因此,我應是有」耶?是色、受、想、行、識之任何一法與得「因此,我應有」之欲,得「因此我應有」之慢,得「因此我應有」之見,有分別。於此之〔欲、慢、見之〕有是等之戲想,即「因此我應如是有」,「因此我應如〔彼〕有」,「因此我應〔與彼〕有異」者。 如何「因此我應如是有」耶?或「因此我應是剎帝利」,或「因此我應是婆羅門」,或「因此我應是吠舍」,或「因此我應是首陀」,或「因此我應是家主」,或「因此我應是出家」,或「因此我應是天」,或「因此我應是人」,或「因此我應是有色」者,或「因此我應是無色」,或「因此我應是有想」者,或「因此我應是無想」者,或「因此我應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我應如是有」者。 如何「因此我應如〔彼〕有」耶?是比較於他人,是「如彼剎帝利,因此同樣我應是剎帝利」,或「如彼婆羅門,因此同樣我應是婆羅門」……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因此同樣我應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我應如〔彼〕有」者。 如何「因此我應〔與彼〕有異」耶?是比較於他人,或「如彼剎帝利,因此同樣我應非剎帝利」,或「如彼婆羅門,因此同樣我應非婆羅門」……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因此同樣我應非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我應〔與彼〕有異」者。 如何「因此我是常」耶?是色、受、想、行、識之任何一法與為「因此我是常住」,「因此我是堅固」,「因此我是常恆」,「因此我是不變易法」者,有分別。如是「因此我是常」者。 如何「因此我是無常」耶?是色、受、想、行、識之任何一法與「因此我應斷滅」,「因此我應消失」,「因此我應非有」者,有分別。如是「因此我應是無常」者。 如何「因此願我是有」耶?是色、受、想、行、識之任何一法與得「因此願我是有」之欲,「因此願我是有」之慢,「因此願我是有」之見,有分別。於此之〔欲、慢、見之〕有是等之戲想,即「因此願我如是有」,「因此願我如〔彼〕有」,「因此願我〔與彼〕有異」者。 如何「因此願我如是有」耶?或「因此願我是剎帝利」,或「因此願我是婆羅門」,或「因此願我是吠舍」,或「因此但願我是首陀」者,或「因此願我是家主」,或「因此願我是出家」者,或「因此願我是天」者,或「因此願我是人」,或「因此願我是有色」者,或「因此願我是無色」者,或「因此願我是有想」者,或「因此願我是無想」者,或「因此願我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願我如是有」者。 如何「因此願我〔與彼〕有異」耶?是比較於他人,或「如彼之剎帝利,同樣因此願我乃非剎帝利」,或「如彼婆羅門,同樣因此願我乃非婆羅門」……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同樣因此願我乃非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願我〔與彼〕有異」者。 如何「因此我應有」耶?是色、受、想、行、識之任何一法與得「因此我應有」之欲,得「因此我應有」之慢,得「因此我應有」之見,有分別。於此之〔欲、慢、見之〕有是等之戲想,即「因此我應如是有」者,「因此我應如〔彼〕有」,「因此我應〔與彼〕有異」者。 如何「因此我應如是有」耶?或「因此我應是剎帝利」,或「因此我應是婆羅門」,或「因此我應是吠舍」,或「因此我應是首陀」,或「因此我應是家主」,或「因此我應是出家」者,若「因此我應是天」,或「因此我應是人」,或「因此我應是有色」者,或「因此我應是無色」者,或「因此我應是有想」者,或「因此我應是無想」者,或「因此我應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我應如是有」者。 如何「因此我應如〔彼〕有」耶?是比較於他人,或「如彼剎帝利,因此同樣我應是剎帝利」,或「如彼婆羅門,因此同樣我應是婆羅門」……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因此同樣我應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我應如〔彼〕有」者。 如何「因此我應〔與彼〕有異」耶?是比較於他人,或「如彼剎帝利,因此同樣我應非剎帝利」,或「如彼婆羅門,因此同樣我應非婆羅門」……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因此同樣我應非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我應如〔與彼〕有異」者。 此等為取外〔五蘊〕之十八愛行。 如是括此等取內〔五蘊〕之十八愛行與此等取外〔五蘊〕之十八愛行於一聚,總名為三十六愛行。 如此括如是過去之三十六愛行、未來之三十六愛行、現在之三十六愛行於一聚,總名為百八愛行。 ### 〔六十二成見〕 此處,如何於梵網〔經〕之廣說而依世尊說六十二成見耶?是四之常住論、四之一分常住論、四之邊無邊論、四之詭辯論、二之無因論、十六之有想論、八之無想論、八之非有想非無想論、七之斷滅論、五之現法涅槃論,此是於梵網經廣說而依世尊說六十二成見。 # 第十八品 法心分別 ## [幾何之蘊等] 幾何之蘊、幾何之處、幾何之界、幾何之諦、幾何之根、幾何之因、幾何之食、幾何之觸、幾何之受、幾何之想、幾何之思、幾何之心耶? 即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二十二根、九因、四食、七觸、七受、七想、七思、七心。 此處,如何是五蘊耶?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此言為五蘊。 此處,如何是十二處耶?是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此言為十二處。 此處,如何是十八界耶?是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此言為十八界。 此處,如何是四諦耶?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此言為四諦。 此處,如何是二十二根耶?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此言為二十二根。 此處,如何是九因耶?是三善因、三不善因、三無記因。 此中,如何是三善因耶?是無貪欲之善因、無瞋恚之善因、無愚癡之善因,此言為三善因。 此中,如何是三不善因耶?是貪欲之不善因、瞋恚之不善因、愚癡之不善因,此言為三不善因。 此中,如何是三無記因耶?是或依善法之異熟,或於作無記法之無貪欲、無瞋恚、無愚癡,此言為三無記因。 此處,如何是四食耶?是[A1]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此言為四食。 ᅟᅟ==[A1] 摶【CB】,搏【南傳】== 此處,如何是七觸耶?是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界觸、意識界觸,此言為七觸。 此處,如何是七受耶?是眼觸所生之受、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界觸所生之受、意識界觸所生之受,此言為七受。 此處,如何是七想耶?即眼觸所生之想、耳觸所生之想、鼻觸所生之想、舌觸所生之想、身觸所生之想、意界觸所生之想、意識界觸所生之想,此言為七想。 此處,如何是七思耶?是眼觸所生之思、耳觸所生之思、鼻觸所生之思、舌觸所生之思、身觸所生之思、意界觸所生之思、意識界觸所生之思,此言為七思。 此處,如何是七心耶?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界、意識界,此言為七心。 ### [欲界] 於欲界,幾何之蘊……乃至……幾何之心耶?於欲界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諦、二十二根、九因、四食、七觸、七受、七想、七思、七心。 此中,如何是欲界之五蘊耶?是色蘊……乃至……受蘊,此言為欲界之五蘊。 此中,如何是欲界之十二處耶?是眼處、色處……乃至……意處、法處,此言為欲界之十二處。 此中,如何是欲界之十八界耶?是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此言為欲界之十八界。 此中,如何是欲界之三諦耶?是苦諦、集諦、道諦,此言為欲界之三諦。 此中,如何是欲界之二十二根耶?是眼根……乃至……已知根、具知根,此言為欲界之二十二根。 此中,如何是欲界之九因耶?是三善因、三不善因、三無記因,此言為欲界之九因。 此中,如何是欲界之四食耶?是[A2]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此言為欲界之四食。 ᅟᅟ==[A2] 摶【CB】,搏【南傳】== 此中,如何是欲界之七觸耶?是眼觸……乃至……意識界觸,此言為欲界之七觸。 此中,如何是欲界之七受……乃至……七想……乃至……七思……乃至……七心耶?是眼識……乃至……意界、意識界,此言為欲界之七心。 ### [色界] 於色界,幾何之蘊……乃至……幾何之心耶?於色界是五蘊、六處、九界、三諦、十四根、八因、三食、四觸、四受、四想、四心。 此中,如何為色界之五蘊耶?是色蘊……乃至……識蘊,此言為色界之五蘊。 此中,如何是色界之六處耶?是眼處、色處、耳處、聲處、意處、法處,此言為色界之六處。 此中,如何是色界之九界耶?是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此言為色界之九界。 此中,如何是色界之十四根耶?是眼根、耳根、意根、命根、喜根、捨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此言為色界之十四根。 此中,如何是色界之八因耶?是三善因、二不善因、三無記因。 此中,如何是三善因耶?是無貪欲之善因、無瞋恚之善因、無愚癡之善因,此言為三善因。 此中,如何是二不善因耶?是貪欲之不善因、愚癡之不善因,此言為二不善因。 此中,如何是三無記因耶?是或依善法之異熟,或於作無記法之無貪欲、無瞋恚、無愚癡,此言為三無記因。 此中,如何是色界之三食耶?是觸食、意思食、識食,此言為色界之三食。 此中,如何是色界之四觸耶?是眼觸、耳觸、意界觸、意識界觸,此言為色界之四觸。 此中,如何是色界之四受……乃至……四想……乃至……四思……乃至……四心耶?是眼識、耳識、意界、意識界,此言為色界之四心。 ### [無色界] 於無色界,幾何之蘊……乃至……幾何之心耶?於無色界是四蘊、二處、二界、三諦、十一根、八因、三食、一觸、一受、一想、一心。 此中,如何是無色界之四蘊耶?是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此言為無色界之四蘊。 此中,如何是無色界之二處耶?是意處、法處,此言為無色界之二處。 此中,如何是無色界之二界耶?是意識界、法界,此言為無色界之二界。 此中,如何是無色界之三諦耶?是苦諦、集諦、道諦,此言為無色界之三諦。 此中,如何是無色界之十一根耶?是意根、命根、喜根、捨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已知根、具知根,此言為無色界之十一根。 此中,如何是無色界之八因耶?是三善因、二不善因、三無記因,此言為無色界之八因。 此中,如何是無色界之三食耶?是觸食、意思食、識食,此言為無色界之三食。 此中,如何是無色界之一觸耶?是意識界觸,此言為無色界之一觸。 此中,如何是無色界之一受……乃至……一想……乃至……一思……乃至……一心耶?是意識界,此言為無色界之一心。 ### [無所屬] 於無所屬,是幾何之蘊……乃至……幾何之心耶?是於無所屬,乃四蘊、二處、二界、二諦、十二根、六因、三食、一觸、一受、一想、一思、一心。 此中,如何為無所屬之四蘊耶?是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此言為無所屬之四蘊。 此中,如何是無所屬之二處耶?是意處、法處,此言為無所屬之二處。 此中,如何所屬之二界耶?是意識界、法界,此言為無所屬之二界。 此中如何是無所屬之二諦耶?是道諦、滅諦,此言為無所屬之二諦。 此中,如何是無所屬之十二根耶?是意根、命根、喜根、捨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此言為無所屬之十二根。 此中,如何是無所屬之六因耶?是三善因、三無記因。此中,如何是三善因耶?是無貪欲之善因、無瞋恚之善因、無愚癡之善因,此言為三善因。 此中,如何是三無記因耶?是依善法異熟之無貪欲、無瞋恚、無愚癡,此言為三無記因。此言為無所屬之六因。 此中,如何是無所屬之三食耶?是觸食、意思食、識食,此言為無所屬之三食。 此中,如何是無所屬之一觸耶?是意識界觸,此言為無所屬之一觸。 此中,如何是無所屬之一受……乃至……一想……乃至……一思……乃至……一心耶?是意識界,此言為無所屬之一心。 ### [欲界所屬] 五蘊之幾何是欲界所屬耶?幾何是非欲界所屬耶?……乃至……七心之幾何是欲界所屬耶?幾何是非欲界所屬耶? 色蘊是欲界所屬。四蘊是欲界所屬、非欲界所屬。 十處是欲界所屬。二處是欲界所屬、非欲界所屬。 十六界是欲界所屬。二界是欲界所屬、非欲界所屬。 集諦是欲界所屬。二諦是非欲界所屬。苦諦是欲界所屬、非欲界所屬。 十根是欲界所屬。三根是非欲界所屬。九根是欲界所、非欲界所屬。 三不善因是欲界所屬。六因是欲界所屬、非欲界所屬。 [A3]摶食是欲界所屬。三食是欲界所屬、非欲界所屬。 ᅟᅟ==[A3] 摶【CB】,搏【南傳】== 六觸是欲界所屬。意識界觸是欲界所屬、非欲界所屬。 六受、六想、六思、六心是欲界所屬。意識界是欲界所屬、非欲界所屬。 ### [色界所屬] 五蘊之幾何是色界所屬耶?幾何是非色界所屬耶?……乃至……七心之幾何是色界所屬耶?幾何是非色界所屬耶? 色蘊是非色界所屬。四蘊是色界所屬、非色界所屬。 十處是非色界所屬。二處是色界所屬、非色界所屬。 十六界是非色界所屬。二界是色界所屬、非色界所屬。 三諦是非色界所屬。苦諦是色界所屬、非色界所屬。 十三根是非色界所屬。九根是色界所屬、非色界所屬。 三不善因是非色界所屬。六因是色界所屬、非色界所屬。 [A4]摶食是非色界所屬。三食是色界所屬、非色界所屬。 ᅟᅟ==[A4] 摶【CB】,搏【南傳】== 六觸是非色界所屬。意識界觸是色界所屬、非色界所屬。 六受……六想……六思……六心是非色界所屬。意識界是色界所屬、非色界所屬。 ### [無色界所屬] 五蘊之幾何是無色界所屬耶?幾何是非無色界所屬耶?……乃至……七心之幾何是無色界所屬耶?幾何是非無色界所屬耶? 色蘊是非無色界所屬。四蘊是無色界所屬、非無色界所屬。 十處是非無色界所屬。二處是無色界所屬、非無色界所屬。 十六界是非無色界所屬。二界是無色界所屬、非無色界所屬。 三諦是非無色界所屬。苦諦是無色界所屬、非無色界所屬。 十四根是非無色界所屬。八根是無色界所屬、非無色界所屬。 三不善因是非無色界所屬。六因是無色界所屬、非無色界所屬。 [A5]摶食是非無色界所屬。三食是無色界所屬、非無色界所屬。 ᅟᅟ==[A5] 摶【CB】,搏【南傳】== 六觸是非無色界所屬。意識界觸是無色界所屬、非無色界所屬。 六受……六想……六思……六心是非無色界所屬。意識界是無色界所屬、非無色界所屬。 ### [是所屬] 五蘊之幾何是所屬耶?幾何是非所屬耶?……乃至……七心之幾何是所屬耶?幾何是無所屬耶? 色蘊是所屬。四蘊是所屬、無所屬。 十處是所屬。二處是所屬、無所屬。 十六界是所屬。二界是所屬、無所屬。 二諦是所屬。二諦是無所屬。 十根是所屬。三根是無所屬。九根是所屬、無所屬。 三不善因是所屬。六因是所屬、無所屬。 [A6]摶食是所屬。三食是所屬、無所屬。 ᅟᅟ==[A6] 摶【CB】,搏【南傳】== 六觸是所屬。意識界觸是所屬、無所屬。 六受……六想……六思……六心是所屬。意識界是所屬、無所屬。 ### [欲界轉生之剎那]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幾何之蘊出現耶?……乃至……幾何之心出現耶?即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一切者五蘊出現。或者十一處出現。或者十處出現。或者更有〔其他〕十處出現。或者九處出現。或者七處出現。或者十一界出現。或者十界出現。或者其他之十界出現。或者九界出現。或者七界出現。於一切者一諦出現。或者十四根出現。或者十三根出現。或者其他之十三根出現。或者十二根出現。或者十根出現。或者九根出現。或者其他之九根出現。或者八根出現。或者其他之八根出現。或者七根[1]出現。或者五根出現。或者四根出現。或者三因出現。或者二因出現。或者以無因者出現。於一切者四食出現。於一切者一觸出現。於一切者一受……一想……一思……一心出現。 ᅟᅟ==[1] 底本之 satindriyāni 即是 satti。==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一切者如何五蘊出現耶?是色蘊……乃至……識蘊。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一切者此等之五蘊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十一處出現耶?是欲纏之天、初劫者之人、化生之餽鬼、化生之阿修羅、化生之畜生趣、地獄者、全處者,於轉生之剎那則十一處出現。即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於欲界轉生之剎那則此等之十一處於此等者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十處出現耶?是化生之餽鬼、化生之阿修羅、化生之畜生趣、地獄者、生盲者,於轉生之剎那十處出現。即眼處、色處[2]、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此等之十處於此等者出現。 ᅟᅟ==[2] 底本之 rupāyatanaṁ 乃是 rūpa。==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其他之十處出現耶?是化生之餽鬼、化生之阿修羅、化生之畜生趣、地獄者、生聾者,於轉生之剎那十處出現。即眼處、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十處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九處出現耶?是化生之餽鬼、化生之阿修羅、化生之畜生趣、地獄者、生盲聾者,於轉生之剎那九處出現。即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九處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七處出現耶?是胎生之有情者於轉生之剎那七處出現。即色處、香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觸、法處。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七處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十一界出現耶?是欲纏之天、初劫者之人、化生之餽鬼、化生之阿修羅、化生之畜生、地獄者、完全處者,於轉生之剎那十一界乃出現。即眼界、色界、耳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身界、觸界、意識界、法界。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十一界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十界出現耶?是化生之餽鬼、化生之阿修羅、化生之畜生趣、地獄者、生盲者,於轉生之剎那十界出現。即色界、耳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身界、觸界、意識界、法界。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十界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其他之十界出現耶?是化生之餽鬼、化生之阿修羅、化生之畜生趣、地獄者、生聾者,於轉生之剎那十界出現。即眼界、色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身界、觸界、意識界、法界。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十界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九界出現耶?是化生之餽鬼、化生之阿修羅、化生之畜生、地獄者、生盲聾者,於轉生之剎那九界出現。即色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身界、觸界、意識界、法界。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九界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七界出現耶?是胎生之有情於轉生之剎那七界出現。即色界、香界、味界、身界、觸界、意識界、法界。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一切者此等之七界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一切者如何一諦出現耶?是苦諦。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一切者此一諦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十四根出現耶?是欲纏之天、以有因智相應者,於轉生之剎那十四根出現。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喜根、捨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十四根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十三根出現耶?是欲纏之天、以有因智不相應者,於轉生之剎那十三根出現。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或男根、命根、喜根,或捨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十三根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十三根出現耶?是胎生之有情、以有因智相應者,於轉生之剎那十根出現。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命根、喜根,或者捨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十三根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十二根出現耶?是初劫之人者、以有因智不相應者,於轉生之剎那十二根出現。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命根、喜根,或者捨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十二根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十根出現耶?是胎生之有情、以有因智相應者,於轉生之剎那十根出現。即身根、意根、女根,或者男根、命根、喜根,或者捨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十根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九根出現耶?是胎生之有情、以有因智不相應者,於轉生之剎那九根出現。即身根、意根、女根,或者男根、命根、喜根,或者捨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九根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其他之九根出現耶?是化生之餽鬼、化生之阿修羅、化生之畜生趣、地獄者、完全處者,於轉生之剎那九根出現。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或者男根、命根、捨根。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九根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八根出現耶?是化生之餽鬼、化生之阿修羅、化生之畜生趣、地獄者、生盲者,於轉生之剎那八根出現。即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或者男根、命根、捨根。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八根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其他之八根出現耶?是化生之餽鬼、化生之阿修羅、化生之畜生趣、地獄者、生聾者轉生之剎那八根出現。即眼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或者男根、命根、捨根。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八根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七根出現耶?是化生之餽鬼、化生之阿修羅、化生之畜生趣、地獄者、生盲聾者於轉生之剎那七根出現。即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或者男根、命根、捨根。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七根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五根出現耶?是胎生之有情、除無性之無因者於轉生之剎那五根出現。即身根、意根、女根,或者男根、命根、捨根。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五根出現。 於欲界有情轉生之剎那於何人四根出現耶?是胎生之有情、以無因無性者,於轉生之剎那四根出現。即身根、意根、命根、捨根。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四根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三因出現耶?是欲纏天、初劫之人、胎生之有情、以有因智相應者,於轉生之剎那三因出現。即無貪欲之異熟因、無瞋恚之異熟因、無癡之異熟因。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三因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何人二因出現耶?是欲纏之天、初劫之人、胎生之有情、以有因智不相應者,於轉生之剎那二因出現。即無貪欲之異熟因、無瞋恚之異熟因。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此等者此等之二因出現。其餘之有情以無因而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一切人如何之四食出現耶?是[A7]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一切者此等之四食出現。 ᅟᅟ==[A7] 摶【CB】,搏【南傳】==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一切人如何之觸出現耶?是意識界觸。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一切者此之一觸出現。 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一切者如何一受……一想……一思……一心乃出現耶?是意識界。於欲界轉生之剎那於一切者此之一心出現。 ### [色界轉生之剎那] 於色界轉生之剎那則幾何之蘊出現耶?……乃至……幾何之心出現耶?即於色界轉生之剎那除無想有情天而外, 五蘊出現。 五處出現。 五界出現。 一諦出現。 十根出現。 三因出現。 三食出現。 一觸出現。 一受……乃至……一想……乃至……一思……乃至……一心出現。 於色界轉生之剎那如何之五蘊出現耶?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於色界轉生之剎那此等之五蘊出現。 於色界轉生之剎那如何之五處出現耶?是眼處、色處、耳處、意處、法處。於色界轉生之剎那此等之五處出現。 於色界轉生之剎那如何之五界出現耶?是眼界、色界、耳界、意識界、法界。於色界轉生之剎那此等之五界出現。 於色界轉生之剎那如何一諦出現耶?是苦諦。於色界轉生之剎那此一諦出現。 於色界轉生之剎那如何之十根出現耶?是眼根、耳根、意根、命根、喜根,或捨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於色界轉生之剎那此等之十根出現。 於色界轉生之剎那如何之三因出現耶?是無貪欲之異熟因、無瞋恚之異熟因、無愚癡之異熟因。於色界轉生之剎那此等之三因出現。 於色界轉生之剎那如何之三食出現耶?是觸食、意思食、識食。於色界轉生之剎那此等之三食出現。 於色界轉生之剎那如何一觸出現耶?是意識界觸出現。於色界轉生之剎那此之一觸出現。 於色界轉生之剎那如何一受……一想……一思……一心出現耶?是意識界。於色界轉生之剎那此之一心出現。 於無想有情天轉生之剎那幾何之蘊出現耶?……乃至……幾何之心出現耶?於無想有情天轉生之剎那乃 一蘊出現。是色蘊。 二處出現。是色處、法處。 二界出現。是色界、法界。 一諦出現。是苦諦。 一根出現。是色命根。 無想有情是無因、無食、無觸、無受、無想、無思、無心而出現。 ### [無色界轉生之剎那] 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幾何之蘊出現耶?……乃至幾何之心出現耶?是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乃 四蘊出現。 二處出現。 二界出現。 一諦出現。 八根出現。 三因出現。 三食出現。 一觸出現。 一受……一想……一思……一心出現。 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如何之四蘊出現耶?是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此等之四蘊出現。 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如何之二處出現耶?是意處、法處。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此等之二處出現。 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如何之二界出現耶?是意識界、法界。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此等之二界出現。 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如何一諦出現耶?是苦諦。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此之一諦出現。 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如何之八根出現耶?是意根、命根、捨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此等之八根出現。 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如何之三因出現耶?是無貪欲之異熟因、無瞋恚之異熟因、無愚癡之異熟因。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此等之三因出現。 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如何之三食出現耶?是觸食、意思食、識食。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此等之三食出現。 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如何一觸出現耶?是意識界觸。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此等之一觸出現。 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如何一受……一想……一思……一心出現耶?是意識界。於無色界轉生之剎那此之一心出現。 ### [欲纏之諸法等] 欲纏之諸法。非欲纏之諸法、色纏之諸法、非色纏之諸法。無色纏之諸法、非無色纏之諸法。所屬之諸法、無所屬之諸法。 如何諸法是欲纏耶?是下則以無間地獄為界限,上以他化自在天為終,所有之於其中間者是此處之纏、此處所屬之蘊、界、處、色、受、想、行、識,此等諸法為欲纏。 如何諸法非欲纏耶?是色纏、無色纏、無所屬者,此等諸法非欲纏。 如何諸法是色纏耶?下以梵世為界限,上以色究竟天為終,所有之於其中間者是此處之纏、此處之所屬,或等至、所生、現法樂住者之心、心所法,此等諸法是色纏。 如何諸法是非色纏耶?是欲纏、無色纏、無所屬者,此等諸法是非色纏。 如何諸法是無色纏耶?是下以虛空無邊處天為界限,上以非想非非想處天為終,所有之於其中間者是此處之纏、此處之所屬,或等至、所生、現法樂住者之心、心所法,此等諸法是無色纏。 如何諸法是非色纏耶?是欲纏、色纏、無所屬者,此等諸法是非無色纏。 如何諸法是所屬耶?是以有漏善不善無記之諸法是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此等諸法是所屬。 如何諸法是無所屬耶?是道、道果及無為界,此等諸法是無所屬。 ### [天] 天者,有三天:通俗天、出生天、清淨天。名為通俗天者是諸王、諸后、諸〔王〕子。稱出生天者是由四大王天始以上之諸天。言清淨天者是言阿羅漢。 施以施而終,戒以正持而終,布薩羯磨以作而終,生於何處耶?施以施而終,戒以正持而終,布薩羯磨以作而終,或一類者是長者大家之朋友而生。或一類者是婆羅門大家之朋友而生。或一類者是剎帝利大家之朋友而生。或一類者是四大王天之朋友而生。或一類者是三十三天之朋友而生。或一類者是夜摩天之朋友而生。或一類者是覩史多天之朋友而生。或一類者是化樂天之朋友而生。或一類者是化自在天之朋友而生。 人間是幾何之壽命耶?是百歲,或〔稍〕少,或〔稍〕長。 四大王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此人間之五十年是彼四大王天之一日一夜。彼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彼月之十二個月為一年。彼一年天數之五百年是四大王天之壽命。 以人間之數為幾何耶?是九百萬年。 三十三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此人間之百年是彼三十三天之一日一夜。彼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彼月之十二個月為一年。彼一年天數之千年是三十三天之壽命。 以人間之數為幾何耶?是三千六百萬年。 夜摩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此人間之二百年是彼夜摩天之一晝夜。彼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彼月之十二個月為一年。彼一年天數之二千年是夜摩天之壽命。 以人間之數為幾何耶?是一億四千四百萬年。 覩史多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此人間之四百年是彼覩史多天之一晝夜。彼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彼月之十二個月為一年。彼一年天數之四千年是覩史多天之壽命。 以人間之數為幾何耶?是五億七千六百萬年。 化樂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此人間之八百年是彼化樂天之一晝夜。彼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彼月之十二個月為一年。彼一年天數之八千年是化樂天之壽命。 以人間之數為幾何耶?是二十三億四百萬年。 他化自在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此人間之千六百年是彼他化自在天之一晝夜。彼夜之三十夜為一月。彼月之十二個月為一年。彼一年天數之一萬六年是他化自在天之壽命。 以人間之數為幾何耶?是九十二億六百萬年。 此等六〔欲天〕之欲纏、欲成就者, 若一切之〔壽命〕於一數之,為幾何之壽命耶? 於彼,依百二十億及二億八千萬, 依五十百千之雨期而明確。 若劣修初禪,則生於何處耶?劣修初禪,為梵眾天之同朋而生。 於彼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四分之一劫[3]。 ᅟᅟ==[3] 底本之 tatiyo bhāgo 則是 catuttho bhāgo。== 若中等修初禪,生於何處耶?修中等初禪,為梵輔天之同朋而生。 於彼為幾何壽命耶?是半劫。 若勝修初禪,生於何處耶?勝修初禪,為大梵天之同朋而生。 於彼為幾何之壽命耶?是一劫[4]。 ᅟᅟ==[4] 底本之 kappo 即是 eko kappo。== 若劣修第二禪,生於何處耶?劣修第二禪,為少光天之同朋而生。 於彼為幾何之壽命耶?是二劫。 若中等修第二禪,生於何處耶?中等修第二禪,為無量光天之同朋而生。 於彼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四劫。 若勝修第二禪,生於何處耶?勝修第二禪,為極光淨天之[5]同朋而生。 ᅟᅟ==[5] 底本之 abhassarānaṁ 乃是 ābhassarānaṁ。== 於彼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八劫。 若劣修第三禪,生於何處耶?劣修第三禪,為少淨天之同朋而生。 於彼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十六劫。 若中等修第三禪,生於何處耶?中等修第三禪,為無量淨天之同朋而生。 於彼為幾何之壽命耶?是三十二劫。 若勝修第三禪,生於何處耶?勝修第三禪,為徧淨天之同朋而生。 於彼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六十四劫。 修第四禪而所緣之種種性、作意之種種性、欲之種種性、願之種種性、勝解之種種性、引發之種種性、慧之種種性。或一類者為無想有情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廣果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無煩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無熱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善現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善見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色究竟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到達虛空無邊處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到達識無邊處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無所有處天之同朋而生。或一類者為到達非想非非想處天之同朋而生。 無想有情天與廣果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五百劫。 無煩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千劫。 無熱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二千劫。 善現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四千劫。 善見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八千劫。 色究竟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十六千劫。 到達虛空無邊處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二十千劫。 到達識無邊處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四十千劫。 到達無所有處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六十千劫。 到達非想非非想處天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八十四千劫。 「雖散施功德,能往於欲、色之趣者, 縱獲有之最上,再往於惡趣, 有情唯其長壽者,壽盡而死, 依大仙所說:『如何之有亦無常住。』 故有知、聰慧、賢明真實者之思考, 為老死之解脫以修最高之道。 為沒入涅槃以修諦道, 徧知一切漏,以無漏而般涅槃。」 ### [所知通所遍知等] 五蘊之幾何為所知通耶?幾何為所遍知耶?幾何為所斷耶?幾何為所修耶?幾何為所證耶?幾何為非所斷耶?……非所修耶?……非所證耶?……乃至……七心之幾何為所知通耶?幾何為所遍知耶?幾何為所斷耶?幾何為所修耶?幾何為所證耶?幾何為非所斷耶?……非所修耶?……非所證耶? 色蘊是所知通、所遍知而非所斷、非所修、非所證。四蘊是所知通、所遍知而有所斷、所修、所證、非所斷、非所修、非所證[6]。 ᅟᅟ==[6] 底本之 siyā na 的 siyā 可刪除。== 十處是所知通、所遍知而非所斷、非所修、非所證。二處是所知通、所遍知而有所斷、所修、所證、非所斷、非所修、非所證。 十六界是所知通、所遍知而非所斷、非所修、非所證。二界是所知通、所遍知而有所斷、所修、所證、非所斷、非所修、非所證。 集諦是所知通、所遍知、所斷而非所修、非所證。道諦是所知道、所遍知而非所斷、所修、非所證。滅諦是所知通、所遍知而非所斷、非所修、所證。苦諦是所知通、所遍知而有所斷、非所修、非所證、非所斷。 九根是所知通、所遍知而非所斷、非所修、非所證。憂根是所知通、所遍知而所斷、非所修、非所證。已知根是所知通、所遍知、非所斷而所修、所證。具知根是所知通、所遍知而非所斷、非所修、所證。三根是所知通、所遍知、非所斷而所修、所證、非所修、非所證。六根是所知通、所遍知而有所斷、所修、所證、非所斷、非所修、非所證。 三不善因是所知通、所遍知而非所修、非所證。三善因是所知通、所遍知、非所斷而有所修、非所證、非所修。三無記因是所知通、所遍知、非所斷、非所修而有所證、非所證。 [A8]摶食是所知通、所遍知而非所斷、非所修、非所證。三食是所知通、所遍知而有所斷、所修、所證、非所斷、非所修、非所證。 ᅟᅟ==[A8] 摶【CB】,搏【南傳】== 六觸是所知通、所遍知而非所斷、非所修、非所證。意識界觸是所知通、所遍知而有所斷、所修、所證、非所斷、非所修、非所證。 六受……六想……六思……六心是所知通、所遍知而非所斷、非所修、非所證。意識界是所知通、所遍知而有所斷、所修、所證、非所斷、非所修、非所證。 ### [有所緣] 五蘊幾何為有所緣耶?幾何為無所緣耶?……乃至……七心之幾何為有所緣耶?幾何為無所緣耶? 色蘊是無所緣。四蘊是有所緣。 十處是無所緣。意處是有所緣。法處是有所緣、無所緣。 十界是無所緣。七界是有所緣。法界是有所緣、無所緣。 二諦是有所緣。滅諦是無所緣。苦諦是有所緣、無所緣。 七根[7]是無所緣。十四根是有所緣。命根是有所緣、無所緣。 ᅟᅟ==[7] 底本之 satindriyā 則是 sattindriyā。== 九因是有所緣。 [A9]摶食是無所緣。三食是有所緣。 ᅟᅟ==[A9] 摶【CB】,搏【南傳】== 七觸……七受……七想……七思……七心是有所緣。 ### [有所緣所緣] 五蘊幾何為有所緣所緣耶?幾何為無所緣所緣耶?幾何為無所緣耶?……乃至……七心幾何為有所緣所緣耶?幾何為無所緣所緣耶?幾何為無所緣耶? 色蘊是無所緣。四蘊是有所緣所緣、無所緣所緣。 十處是無所緣。意處是有所緣所緣、無所緣所緣[8]。法處是有所緣所緣、無所緣所緣、無所緣。 ᅟᅟ==[8] 底本之 siyā anārammaṇaṁ 可取消。== 十界是無所緣。六界是無所緣所緣。意識界是有所緣所緣、無所緣所緣。法界是有所緣所緣、無所緣所緣、無所緣。 滅諦是無所緣。道諦是無所緣所緣。集諦是有所緣所緣、無所緣所緣[9]。苦諦是有所緣所緣、無所緣所緣、無所緣。 ᅟᅟ==[9] 同上。== 七根是無所緣。五根是無所緣所緣。九根是有所緣所緣、無所緣所緣。命根是有所緣所緣、無所緣所緣、無所緣。 九因是有所緣所緣、無所緣所緣。 [A10]摶食是無所緣。三食是有所緣所緣、無所緣所緣。 ᅟᅟ==[A10] 摶【CB】,搏【南傳】== 六觸是無所緣所緣。意識界觸是有所緣所緣、無所緣所緣。 六受……六想……六思……六心是無所緣所緣。意識界是有所緣所緣、無所緣所緣。 ### [見聞覺識] 五蘊幾何為見耶?幾何為聞耶?幾何為覺耶?幾何為識耶?幾何為非見、非聞、非覺、非識耶?……乃至……七心之幾何為見耶?幾何為聞耶?幾何為覺耶?幾何為識耶?幾何為非見、非聞、非覺、非識耶? 色蘊是有見、聞、覺、識[10]。有非見、非聞、非覺、非識。四蘊是非見、非聞、非覺而識。 ᅟᅟ==[10] 暹羅本缺 viññato。== 色處是見而非聞、非覺、非識[11]。聲處是非見而聞、非覺、識。香處……味處……觸處是非見、非聞而覺、識。七處是非見、非聞、非覺而識。 ᅟᅟ==[11] 暹羅本為 na viññato。== 色界是見而非聞、非覺、識。聲界是非見而聞、非覺、識。香界……味界……觸界是非見、非聞、覺、識。十三界是非見、非聞、非覺、識。 三諦是非見、非聞、非覺、識。苦諦是見、聞、覺、非見、非聞、非覺、識。 二十二根是非見、非聞、非覺、識。 四食是非見、非聞、非覺、識。 七觸是非見、非聞、非覺、識。 七受……七想……七思……七心是非見、非聞、非覺、識。 ### [善不善] 五蘊幾何為善耶?幾何為不善耶?幾何為無記耶?……乃至……七心幾何為善耶?幾何為不善耶?幾何為無記耶? 色蘊是無記。四蘊是善、不善、無記。 十處是無記。二處是善、不善、無記。 十六界是無記。二界是善、不善、無記。 集諦是不善。道諦是善。滅諦是無記。苦諦是善、不善、無記。 十根是無記。憂根是不善。未知當知根是善。四根是善、無記。六根是善、不善、無記。 三不善因是不善。三善因是善。三無記因是無記。 [A11]摶食是無記。三食是善、不善、無記。 ᅟᅟ==[A11] 摶【CB】,搏【南傳】== 六觸是無記。意識界觸是善、不善、無記。 六受……六想……六思……六心是無記。意識界是善、不善、無記。 ### [受相應] 五蘊幾何為樂受相應耶?幾何為苦受相應耶?幾何為不苦不樂受相應耶?……乃至……七心幾何為樂受相應耶?幾何為苦受相應耶?幾何為不苦不樂受相應耶? 二蘊不可言為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三蘊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 十處不可言為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意處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法處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不可言為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 十界不可言為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五界是不苦不樂受相應。身識界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意識界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法界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不可言為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 二諦是樂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滅諦不可言為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苦諦是苦受相應、樂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不可言為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 十二根不可言為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六根是樂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三根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命根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不可言為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 瞋恚之不善因是苦受相應。七因是樂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愚癡之不善因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 [A12]摶食不可言為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三食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 ᅟᅟ==[A12] 摶【CB】,搏【南傳】== 五觸是不苦不樂受相應。身觸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意識界觸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 七受不可言為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 五想……五思……五心是不苦不樂受相應。身識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意識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 ### [異熟法法] 五蘊幾何為異熟耶?幾何為異熟法法耶?幾何為非異熟非異熟法法耶?……乃至……七心幾何為異熟耶?幾何為異熟法法耶?幾何為非異熟非異熟法法耶? 色蘊是非異熟非異熟法法。四蘊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十處是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二處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十界是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五界是異熟。意界是異熟、異熟非異熟法法。二界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二諦是異熟法法。滅諦是非異熟非異熟法法。苦諦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七根是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三根是異熟。二根是異熟法法。已知根是異熟、異熟法法。九根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六因是異熟法法。三無記因是異熟、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A13]摶食是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三食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ᅟᅟ==[A13] 摶【CB】,搏【南傳】== 五觸是異熟。意界觸是異熟、非異熟非異熟法法。意識界觸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五受……五想……五思……五心是異熟。意界是異熟、非異熟非異熟法法。意識界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 [已取順取] 五蘊幾何為已取順取耶?幾何為不已取順取耶?幾何為不已取不順取耶?……乃至……七心幾何為已取順取耶?幾何為不已順取耶?幾何為不已取不順取耶? 色蘊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四蘊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五處是已取順取。聲處是不已取順取。四處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二處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十界是已取順取。聲界是不已取順取。五界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12]。二界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ᅟᅟ==[12] 底本缺 siyā。== 集諦是不已取順取。二諦是不已取不順取。苦諦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 九根是已取順取。憂根是不已取不順取。三根是不已取不順取。九根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三不善因是不已取順取。三善因是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三無記因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A14]摶食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三食者乃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ᅟᅟ==[A14] 摶【CB】,搏【南傳】== 五觸是已取順取。意界觸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意識界觸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五受……五想……五思……五心是已取順取。意界者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意識界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 [有尋有伺] 五蘊幾何為有尋有伺耶?幾何為無尋唯伺耶?幾何為無尋無伺耶?……乃至……七心幾何為有尋有伺耶?幾何為無尋唯伺耶?幾何為無尋無伺耶? 色蘊是無尋無伺。三蘊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行蘊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不可言為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十處是無尋無伺。意處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法處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不可言為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十五界是無尋無伺。意界是有尋有伺。意識界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法界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不可言為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集諦是有尋有伺。滅諦是無尋無伺。道諦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苦諦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13],不可言為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ᅟᅟ==[13] 底本缺此一句。暹羅本有。== 九根是無尋無伺。憂根是有尋有伺。捨根是有尋有伺、無尋無伺。十一根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A15]摶食是無尋無伺。三食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ᅟᅟ==[A15] 摶【CB】,搏【南傳】== 五觸是無尋無伺。意界觸是有尋有伺。意識界觸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五受……五想……五思……五心是無尋無伺。意界是有尋有伺。意識界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 [色無色] 五蘊幾何為色耶?幾何為無色耶?……乃至……七心幾何為色耶?幾何為無色耶? 色蘊是色。四蘊是無色。 十處是色。意處是無色。法處是色、無色。 十界是色。七界是無色。法界是色、無色。 三諦是無色。苦諦是色、無色。 七根是色。十四根是無色。命根是色、無色。 九因是無色。 [A16]摶食是色。三食是無色。 ᅟᅟ==[A16] 摶【CB】,搏【南傳】== 七觸是無色。 七受……七想……七思……七心是無色。 ### [世間出世間] 五蘊幾何為世間耶?幾何為出世間耶?……乃至……七心幾何為世間耶?幾何為出世間耶? 色蘊是世間。四蘊是世間、出世間。 十處是世間。二處是世間、出世間。 十六界是世間。二界是世間、出世間。 二諦世間。二諦是出世間。 十根是世間。三根是出世間。九根是世間、出世間。 三不善因是世間。六因是世間、出世間。 [A17]摶食是世間。三食是世間、出世間。 ᅟᅟ==[A17] 摶【CB】,搏【南傳】== 六觸是世間。意觸界觸是世間、出世間。 六受……六想……六思……六心是世間。意識界是世間、出世間。 #----------------------------------------------------------------------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第 50 冊 No. 25 分別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