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論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論母設置分 攝.非攝.所攝〔者之〕非攝.非攝〔者之〕所攝.所攝〔者之〕所攝.非攝〔者之〕非攝。 相應.不相應.相應〔者之〕不相應.不相應〔者之〕相應.相應〔者之〕相應.不相應〔者之〕不相應。 所攝〔者之〕相應與不相應.相應〔者之〕所攝與非攝.非攝〔者之〕相相應與不相應.不相應〔者之〕所攝與非攝。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二十二根.緣起.四念處.四正勝.四神足.四靜慮.四無量.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觸.受.想.思.心.勝解.作意.三〔法〕之攝.三〔法〕之非攝.四〔法〕之相應.四〔法〕之不相應.同分.不同分。 〔此等〕皆是法聚界論之論母。 第一 所攝與非攝 (1)色蘊是所攝幾何之蘊、處、界耶?色蘊是所攝一蘊、十一處、十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一處、七界。 (2)受蘊所攝幾何之蘊、處、界耶?受蘊所攝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3)想蘊所攝幾何之蘊、處、界耶?想蘊所攝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4)行蘊所攝幾何之蘊、處、界耶?行蘊所攝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5)識蘊所攝幾何之蘊、處、界耶?識蘊所攝一蘊、一處、七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一界。 (6)色蘊與受蘊者所攝幾何之蘊、處、界耶?色蘊與受蘊者所攝二蘊、十一處、十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三蘊、一處、七界。 (7)色蘊與想蘊者……所攝二蘊、十一處、十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三蘊、一處、七界。 (8)色蘊與行蘊者……所攝二蘊、十一處、十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三蘊、一處、七界。 (9)色蘊與識蘊者……所攝二蘊、十三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雖〕非攝三蘊,於處、界無非攝。 (10)色蘊、受蘊、想蘊者所攝幾何之蘊、處、界耶?色蘊、受蘊、想蘊者所攝三蘊、十一處、十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二蘊、一處、七界。 (11)色蘊、受蘊、行蘊者……所攝三蘊、十一處、十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二蘊、一處、七界。 (12)色蘊、受蘊、識蘊者……所攝三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二蘊,於處、界無非攝。 (13)色蘊、受蘊、想蘊、行者所攝幾何之蘊、處、界耶?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者所攝四蘊、十一處、十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一處、七界。 (14)色蘊、受蘊、想蘊、識蘊者……所攝四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於處、界無非攝。 (15)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者所攝幾何之蘊、處、界耶?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者所攝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16)五蘊是所攝於幾何之蘊、處、界耶?五蘊是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17)眼處是所攝幾何之蘊、處、界耶?眼處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18)耳處是……。 (19)鼻處是……。 (20)舌處是……。 (21)身處是……。 (22)色處是……。 (23)聲處是……。 (24)香處是……。 (25)味處是……。 (26)觸處是……所攝於一、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27)意處者……所攝於一蘊、一處、七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一界。 (28)法處者……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四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一蘊、十一處、十七界。 (29)眼處、耳處是……所攝於一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十處、十六界。 (30~36)眼處與鼻處者……眼處與舌處者……眼處與身處者……眼處與色處者……眼處與聲處是……眼處與香處……眼處與味處者。 (37)眼處與觸處者……所攝於一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十處、十六界。 (38)眼處與意處是……所攝於二蘊、二處、八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三蘊、十處、十界。 (39)眼處與法處是……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一蘊、十處、十六界。 (40)十二處者所攝幾何之蘊、處、界耶?十二處是以無為〔法〕除蘊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處。 幾何非蘊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界。 (41)眼界是所攝於幾何之蘊、處、界耶?眼界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42~57)耳界……鼻界……舌界……身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界……意識界是……即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58)法界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四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一蘊、一處、十七界。 (59)眼界與耳界是……。 (60)眼界與鼻界是……。 (61)眼界與舌界是……。 (62)眼界與身界是……。 (63)眼界與色界是……。 (64)眼界與聲界是……。 (65)眼界與香界是……。 (66)眼界與味界是……。 (67)眼界與觸界是……所攝於一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十處、十六界。 (68)眼界與眼識界是……所攝於二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三蘊、十處、十六界。 (69)眼界與耳識界是……。 (70)眼界與鼻識界是……。 (71)眼界與舌識界是……。 (72)眼界與身識界是……。 (73)眼界與意界是……。 (74)眼界與意識界是……所攝於二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三蘊、十處、十六界。 (75)眼界與法界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一蘊、十處、十六界。 (76)十八界者所攝於幾何之蘊、處、界耶?十八界是以無為〔法〕由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界。 (77)苦諦是所攝幾何之蘊、處、界耶?苦諦是所攝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界。 (78)集諦是……〔所攝〕於一蘊……。 (79)道諦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80)滅道是……非所攝於蘊,而所攝於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五蘊、十一處、十七界。 (81)苦諦與集諦是……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82)苦諦與道諦是……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界。 (83)苦諦與滅諦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界。 (84)苦諦、集諦與道諦是……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界。 (85)苦諦、集諦、滅諦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界。 (86)苦諦、集諦、道諦、滅諦者……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界。 (87)四諦是所攝於幾何之蘊、處、界耶?四諦是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界。 (88)眼根者所攝於幾何之蘊、處、界耶?眼根者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八界。 (89~94)耳根者……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95)意根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七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一界。 (96)命根是……所攝於二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三蘊、十一處、十七界。 (97~109)樂根者……苦根者……喜根者……憂根者……捨根者……信根者……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110)眼根與耳根是……所攝於一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十處、十六界。 (111)眼根與鼻根是……。 (112)眼根與舌根是……。 (113)眼根與身根是……。 (114)眼根與女根是……。 (115)眼根與男根是……所攝於一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處、十六界。 (116)眼根與意根是……所攝於二蘊、二處、八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三蘊、十處、十界。 (117)眼根與命根是……所攝於二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三蘊、十處、十六界。 (118)眼根與樂根是……。 (119)眼根與苦根是……。 (120)眼根與喜根是……。 (121)眼根與憂根是……。 (122)眼根與捨根是……。 (123)眼根與信根是……。 (124)眼根與勤根是……。 (125)眼根與念根是……。 (126)眼根與定根是……。 (127)眼根與慧根是……。 (128)眼根與未知當知根……。 (129)眼根與已知根是……。 (130)眼根與具知根是……所攝於二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三蘊、十處、十六界。 (131)二十二根是所攝幾何之蘊、處、界耶?二十二根是所攝四蘊、七處、十三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五處、五界。 (132)無明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133)無明緣行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134)行緣識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七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一界。 (135)識緣名色是……所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一處、七界。 (136)名色緣六處是……所攝於二蘊、六處、十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三蘊、六處、六界。 (137)六入〔處〕緣觸是……。 (138)觸緣受是……。 (139)受緣愛是……。 (140)愛緣取是……。 (141)取緣業有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142~145)生有……欲有……想有……五蘊有是……所攝於五蘊、十一處、十七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非攝一處、一界。 (146)色有是……所攝於五蘊、五處、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非攝七處、十界。 (147~149)無色有……非想非非想有……四蘊有……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一蘊、十處、十六界。 (150~151)無想有……一蘊有……所攝於一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處、十六界。 (152~154)生……老……死……〔又此等是〕……所攝於二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三蘊、十一處、十七界。 (155~161)愁……悲……苦……憂……惱……念處……正勝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162)神足是……所攝於二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三蘊、十處、十六界。 (163)靜慮是……所攝於二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三蘊、十一處、十七界。 (164~174)無量〔心〕……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觸……受……想……思……勝解……作意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175)心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七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一界。 (176)善法、不善法是所攝於幾何之蘊、處、界耶?善法、不善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攝於一蘊、十處、十六界。 (177)無記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178)樂受相應法是……。 (179)苦受相應法是……所攝於三蘊、二處、三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二蘊、十處、十五界。 (180)不苦不樂受相應法是……所攝於三蘊、二處、七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二蘊、十處、十一界。 (181)異熟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八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一蘊、十處、十界。 (182)異熟法法是……。 (183)染污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184)非異熟非異熟法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三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非攝五界。 (185)執受有取法是……所攝於五蘊、十一處、十七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非攝一處、一界。 (186)無執受有取法是……所攝於五蘊、七處、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非攝五處、十六界。 (187)無執受無取法者……。 (188)不染不污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一蘊、十處、十六界。 (189)不染污法是……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190)有尋有伺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三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五界。 (191)無尋唯伺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192)無尋無伺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七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非攝一界。 (193)樂俱行法是……所攝於三蘊、二處、三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二蘊、十處、十五界。 (194)捨俱行法是……所攝於三蘊、二處、七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二蘊、十處、十一界。 (195)見所斷法是……。 (196)修所斷法是……。 (197)見所斷因法是……。 (198)修見斷因法是……。 (199)積集行法是……。 (200)無積行法是……。 (201)學法是……。 (202)無學法是……。 (203)大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204)非見非修所斷法是……。 (205)非見非修所斷因法是……。 (206)非積集行非損行法是……。 (207)非學非無學法是……無為〔法〕由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208)小法是……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209)無量道法是……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210)小所緣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八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界。 (211~220)大所緣法——無量所緣法——劣法——邪性定聚法——正性定法——道所緣法——道因法——道增上法——過去所緣法——未來所緣法……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221)中法……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222)不定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223)已生法是……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224)非已生法是……所攝於五蘊、七處、八界。 幾何非攝耶?無非攝蘊,非攝五處、十界。 (225)生起法是……所攝於五蘊、十一處、十七界。 幾何非攝耶?無非攝蘊,非攝一處、一界。 (226~231)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內法——外法——內外法……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232)外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233~234)過去所緣法……未來所緣……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235~238)現在所緣法——內所緣法——外所緣法——內外所緣法……所攝於四、二處、八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界。 (239)有見有對法……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240)無見有對……所攝於一蘊、九處、九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三處、九界。 (241)無見無對法……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無非攝蘊,非攝十處、十界。 (242~244)因法者——因有因法——因因相應法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245~248)非因法——無因法——因不相應法——非因無因法……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249~253)有因法——因相應法——因非因法——因相應非因法——非因有因法……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254~255)有緣法——有為法是……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256)無緣法——無為法是……亦無所攝於如何之蘊,所攝於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五蘊、十一處、十七界。 (257)有見法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258)無見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一處、十七界。 幾何非攝耶?無非攝蘊,非攝於一處、一界。 (259)有對法是……所攝於一蘊、十處、十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二處、八界。 (260)無對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二處、八界。 幾何非攝耶?無非攝於蘊,非攝於十處、十界。 (261)色法是……所攝於一蘊、十一處、十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一處、七界。 (262)無色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四蘊、二處、八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一蘊、十處、十界。 (263)世俗法是……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二六四出 世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265~266)所知法……非所知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267~269)漏法——漏有漏法——漏漏相應法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270~271)非漏法——漏不相應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272~274)有漏法——有漏非漏法——漏不相應有漏法是……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275~276)無漏法……漏不相應無漏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277~278)漏相應法——漏相應非漏法……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一蘊、十處、十六界。 (279~285)結法——縛法——暴流法——軛法——蓋法——取見法——取見所取見法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286~287)非取見法——取見不相應法……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288~290)所取見法——所取見非取見法——取見不相應所取法……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291~292)所取見法——取見不相應非所取見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一蘊、十處、十六界。 (293)見相相應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294)有所緣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八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界。 (295)無所緣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一蘊、十一處、十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一處、七界。 (296)心法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七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一界。 (297)非心法是……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四蘊、十二處、十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一處、七界。 (298~300)心所法——心相應法——心相雜法……所攝於三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二蘊、十一處、十七界。 (301)非心所法……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二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三蘊而無非攝處、界。 (302~303)心不相應法——心非相雜法……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一蘊、十一處、十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一處、七界。 (304)心等起法是……所攝於四蘊、六處、六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六處、十二界。 (305~306)非心等起法——非心俱有法……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二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三蘊而無非攝處、界。 (307~308)心俱有法——心隨轉法是……所攝於四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一蘊、十一處、十七界。 (309~310)心相雜等起俱有法——心相雜等起隨轉法是……所攝於三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二蘊、十一處、十七界。 (311~313)非心相雜等起法是——非心雜等起俱有法……非心相雜等起隨轉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二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三蘊而無非攝處、界。 (314)內法是……所攝於二蘊、六處、十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三蘊、六處、六界。 (315)外法是……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四蘊、六處、六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六處、十二界。 (316)所造性法是……所攝於一蘊、十處、十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二處、八界。 (317)非所造性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三處、九界。 幾何非攝耶?無非攝蘊,非攝九處、九界。 (318)有執受法是……所攝於五蘊、十一處、十七界。 幾何非攝耶?無非攝蘊,非攝一處、一界。 (319)無執受法……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七處、八界。 幾何非攝耶?無非攝蘊,非攝五處、十界。 (320~324)取法——煩惱法——煩惱污染——煩惱染法——煩惱煩惱相應……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325~327)非煩惱法——不染法——煩惱不相應相……以無為〔法〕由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328~330)污法——污非煩惱法——煩惱不相應污法是……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331~332)不污法——煩惱不相應不污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333~336)染法——煩惱相應法——染非煩惱法……煩惱相應非煩惱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337~340)見所斷法——修所斷法——見所斷因法是——修所斷因法……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一蘊、十處、十六界。 (341~344)非見所斷法——非修所斷法——非見所斷因法——非修所斷因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345~346)有尋法——有伺法……所攝於四、二處、三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十五界。 (347~348)無尋法——無伺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七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非攝一界。 (349~350)有喜法——喜俱行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351~353)非有喜法——非喜俱行法——非樂俱行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攝如何之蘊、處、界。 (354)樂俱行法是……所攝於三蘊、二處、三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二蘊、十處、十五界。 (355)捨俱行法是……所攝於三蘊、二處、十五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二蘊、十處、十一界。 (356)非捨俱行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三界。 幾何非攝耶?無非攝於蘊、處,非攝於五界。 (357~359)欲界法——攝法——有上法……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如何之蘊、處、界。 (360~362)非欲界法——非攝法——無上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363~367)色界法——無色界法——出法——定法——有諍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368~372)非色界法——非無色界法——不出法——不定法——無諍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第二 所攝〔者之〕非攝 (1)諸法而〔共〕眼處——〔共〕觸處——〔共〕眼界——〔共〕觸界,所攝於蘊之攝,於處之攝非攝,界之攝非攝,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幾何之蘊、處、界耶?此等之諸法者非攝於四蘊、二處、八界。 (2)諸法而〔共〕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界——意識界〔共〕所攝於蘊與處攝,非攝於界攝,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二界。 (3)諸法而〔共〕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共〕所攝於蘊之攝,非攝於處攝與界攝,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四蘊、二處、八界。 (4)諸法而〔共〕無想有——〔共〕一蘊有,所攝於蘊攝,非攝於處攝,非攝於界,此等之諸是……非攝四蘊、三處、九界。 (5)諸法而〔共〕悲——有見有對法〔共〕所攝於蘊攝,非攝於處攝,非攝於界攝,此等之諸法是……非攝四蘊、二處、八界。 (6)諸法〔共〕無見有對法,所攝於蘊攝,非攝於處攝,非攝於界攝,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四蘊、十處、十六界。 (7)諸法而〔共〕有見法〔共〕所攝於蘊攝,攝於處攝與界攝,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四蘊、二處、八界。 (8)諸法而〔共〕有對法——所造性法〔共〕所攝於蘊攝,非攝於處攝非攝於界攝,此等之諸法是非攝幾何之蘊、處、界耶?此等之諸是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十處、十七界 七根、無想有、一蘊有 悲、有見有對 及無見有對、所造性 所攝〔者之〕非攝句義之說明〔畢〕 第三 非攝〔者之〕所攝 (1)諸法〔共〕受蘊——想蘊——行蘊——集諦——道諦〔共〕非攝於蘊攝,所攝於處攝與界攝,此等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三蘊、一處、一界。 (2)諸法而〔共〕滅諦〔共〕非攝於蘊攝,非攝於處攝,所攝於界攝,此等之諸法是……所攝四蘊、一處、一界。 (3)諸法而〔共〕舌根〔共〕非攝於蘊攝,所攝於處攝與界攝,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二蘊、一處、一界。 (4)諸法而〔共〕女根——男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根——當知根——已知根——無明——無明緣行——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業有〔共〕非攝於蘊攝,所攝於處攝、界攝,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三蘊、一處、一界。 (5)諸法而〔共〕生法——老法——死法——定法〔共〕非攝於蘊攝,所攝於處攝與界攝,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二蘊、一處、一界。 (6)諸法而〔共〕愁——苦——憂——惱——念住——正勝——五力——七覺支——八聖道——觸——受——想——思——勝觸——作意——因法——因有因法——有因因相應法〔共〕非攝於蘊攝,所攝於處攝與界攝,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二蘊、一處、一界。 (7)諸法而〔共〕無緣法——無為法〔共〕非攝於蘊攝,所攝於處攝與界攝,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一處、一界。 (8)諸法而〔共〕漏法——漏有漏法——漏漏相應法〔共〕非攝於蘊攝,所攝於處攝與界攝,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三蘊、一處、一界。 (9)諸法而〔共〕結法——縛——暴流——軛——蓋——取見法——取見所取見法〔共〕非攝於蘊攝與處攝,所攝於界攝,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三蘊、一處、一界。 (10)諸法而〔共〕心所法——心相應法——心相雜法——心相雜等起法——心相雜等起具有法——心相雜等起隨轉法〔共〕非攝於蘊攝,所攝於處攝與界攝,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11)諸法而心俱有法——心隨轉法〔共〕非攝於蘊攝,所攝於處攝與界攝,此等之諸法……亦無所攝於如何之蘊,所攝於一處、一界。 (12)諸法而取法——煩惱法——煩惱污法——煩惱染法——煩惱煩惱相應〔共〕非攝於蘊攝,所攝於處攝與界攝,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幾何之蘊、處、界耶?此等之諸法是無為〔法〕由除蘊而外,所攝於三蘊、一處、一界。 第四 所攝〔者之〕所攝 (1)諸法而集諦——道諦〔共〕所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共〕是等之諸法,所攝於蘊攝、處攝、界攝,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幾何之蘊、處、界耶?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2)諸法而女根——男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無明——無明緣行——六入緣觸——受緣愛——愛緣取——業有——愁——悲——苦——憂——惱——念處——正勝——無量——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觸——思——勝解——作意——因法——因有因法——因因相應法——漏——結——縛——暴流——軛——蓋——取見——取見——煩惱染法——〔共〕煩惱煩惱相應法,所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共〕此等之諸法,所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共〕此等之諸法,所攝於蘊攝……此等之諸法……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二諦、十五根、十一緣起,其上更由十一類聚名〔中〕,於此處三十種。 第五 非攝〔者之〕非攝 (1)諸法而色蘊〔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共〕此等之諸法,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幾何之蘊、處、界耶?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一蘊、一處、七界。 (2)諸法而受蘊——想蘊——行蘊〔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二蘊、十一處、十七界。 (3)諸法而識蘊——意處——眼識界、意識界、意根〔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一界。 (4)諸法而眼處——觸處——眼處——觸界〔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四蘊、二處、八界。 (5)諸法而法處——法界——女根——男根——命根〔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一蘊、一處、七界。 (6)諸法而集諦——道諦——滅滅〔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二蘊、十一處、十七界。 (7)諸法而眼根——身根〔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四蘊、二處、十八界。 (8)諸法而意根〔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一界。 (9)諸法而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根——已知根——具知根——無明——無明緣行〔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二蘊、十一處、十七界。 (10)諸法而行緣識〔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一界。 (11)諸法而識緣名色〔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三蘊、一處、一界。 (12)諸法而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業有〔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二蘊、十一處、十七界。 (13)諸法而無色有——非想非非想有——四蘊有——神足〔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一蘊、十處、十界。 (14)諸法而無想有——一蘊有——生——老——死〔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一蘊、一處、七界。 (15)諸法而悲〔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四蘊、二處、八界。 (16)諸法愁——悲——苦——憂——惱——念住——正勝——靜慮——無量——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觸——受——想——思——勝解——作意〔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二蘊、十一處、十七界。 (17)諸法而心〔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一界。 (18)諸法而善法——不善法——樂受相應法——苦受相應法——不苦不樂受相應法——異熟法法——無執受無取法——染污法——不染不污法——有尋有伺法——無尋唯伺法——喜俱行法——樂俱行法——捨俱行法——見所斷法——修所斷法——見所斷因法——修所斷因法——積集行法——損行法——學法——無學法——大法——無量〔道〕法——小所緣法——大所緣法——無量所緣法——劣法——妙法——邪性定聚法——正性定聚法——道所緣法——道因法——道增上法——過去所緣法——未來所緣法——現在所緣法——內所緣法——外所緣法——內外所緣法〔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一蘊、十處、十界。 (19)諸法而有見對法——無見有對〔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四蘊、二處、八界。 (20)諸法而因法——因有因法——因因相應法〔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二蘊、十一處、十七界。 (21)諸法而有因法——因相應法——有因非因法——因相應非因法——非因有因法〔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是……非攝於一蘊、十處、十界。 (22)諸法而緣法——無為法〔共〕非攝於蘊攝、處蘊、界蘊,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二蘊、十一處、十七界。 (23)作為諸法而有見法——有對法〔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四蘊、二處、八界。 (24)諸法色法〔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一蘊、一處、七界。 (25)諸法而無色法——出世法〔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一蘊、十處、十界。 (26)諸法而漏法——漏有漏法——漏漏應法〔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二蘊、十一處、十七界。 (27)諸法而漏法——漏相應法——漏相應非漏法——漏不相應無漏法〔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一蘊、十處、十界。 (28)諸法而結法——縛法——暴流法——軛法——蓋法——取見法——取見所取見法〔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二蘊、十一處、十七界。 (29)諸法而非所取見法——取見相應法——取見不相應非所取見法——有所緣法〔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一蘊、十處、十界。 (30)諸法而無所緣法——非心法——心不相應法——心非相雜法——心等起法——心俱有法——心隨轉法——外法——所造性法〔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一蘊、一處、七界。 (31)諸法而心法〔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一界。 (32)諸法而心所法——心相應法——心相雜法——心相雜等起法——心相雜等起俱有法——心相雜等起隨轉法〔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二蘊、十一處、十七界。 (33)諸法而內法〔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三蘊、一處、一界。 (34)諸法而取法——煩惱法——煩惱染法——煩惱污法——煩惱煩惱相應法〔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彼等之諸法〔共〕……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二蘊、十一處、十七界。 (35)諸法而不污法〔共〕…… 諸法而不染法〔共〕…… 諸法而煩惱相應法〔共〕…… 諸法而染非煩惱法〔共〕…… 諸法而煩惱相應非煩惱法〔共〕…… 諸法而煩惱不相應染法〔共〕…… 諸法而見所斷法〔共〕…… 諸法而修所斷法〔共〕…… 諸法而見所斷因法〔共〕…… 諸法而修所斷因法〔共〕…… 諸法而有尋法〔共〕…… 諸法而有伺法〔共〕…… 諸法而有喜法〔共〕…… 諸法而喜俱行法〔共〕…… 諸法而樂俱行法〔共〕…… 諸法而捨俱行法〔共〕…… 諸法而非欲界法〔共〕…… 諸法而色界法〔共〕…… 諸法而無色界法〔共〕…… 諸法而非攝法〔共〕…… 諸法而出法〔共〕…… 諸法而定法〔共〕…… 諸法而無上〔共〕…… 諸法而有諍法〔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此等之諸法者非攝於幾何之蘊、處、界耶?即此等之諸法者非攝於一蘊、十處、十界。 色、法處、法界、女、男 命、名色、二有、生、老 死、色、無所緣、非心、不相應 非相雜、等起、俱有、隨轉 外、所造性、四十,此為所知之定式。 第六 相應與不相應 (1)色蘊是相應幾何之蘊、處、界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受蘊、想蘊、行蘊是與三蘊、一處、七界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識蘊是與三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4)眼處……觸處是〔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5)意處是與三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6)眼界……觸界是〔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7)眼識界……意界、意識界……相應於三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8)集諦、道諦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9)滅諦——眼根——身根——女根——男根——相應於〔幾何之蘊、處、界〕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10)意根是與三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11)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12)捨根是與三蘊、一處、六界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一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13)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無明——無明緣行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14)行緣識是與三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15)六處緣觸是與三蘊、一處、七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16)觸緣受是與三蘊、一處、七界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17)受緣愛——愛緣取——業有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18)色有……〔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亦無不相應如何之蘊、處,不相應於三界。 (19)無色有——非想非非想處有——四蘊有……〔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0)無想有——一蘊有——悲……〔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1)愁——苦——憂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2)惱——念住——正勝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3)神足是與二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4)靜慮是與二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5)無量心——慧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6)觸——思——作意是與三蘊、一處、七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7)受——想是與三蘊、一處、七界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8)心是與三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9)勝解是與三蘊、一處、二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五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0)善法——不善法是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1)樂受相應法——苦受相應法與一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可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五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2)不苦不樂受相應是與一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3)異熟法是〔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4)異熟法法——染污法是〔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5)非異熟非異熟法法是〔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耶?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五界不相應。 (36)無執受無取法——不染不污法者即〔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六界不相應。 (37)有尋有伺法是與一蘊、一處、一界之〔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五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8)無尋唯伺法——喜俱行法是與一蘊、一處、一界之〔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9)無尋無伺法是〔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即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一界不相應。 (40)樂俱行法是與一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五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41)捨俱行法是與一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一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42)見所斷法——修所斷法——見所斷因法——修所斷因法——積集行法——損行法——學法——無學法——大法者……〔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43)無量〔道〕法——妙法是〔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六界不相應。 (44)小所緣法者……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45)大所緣法——無量所緣法——劣法——邪性定聚法——正性定聚法——道所緣法——道因法——道增上法是……相應耶?無有。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46)非已生法……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不相應於五界。 (47)過去所緣法——未來所緣法……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48)現在所緣法——內所緣法——外所緣法——內外所緣法……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49)有見有對法——無見有對法……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四蘊、一處、一界〔其〕一部分不相應。 (50)因法——因有因法——因因相應法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51)有因法——因相應法……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52)有因法非因法——因相應非因法——非因有因法是與一蘊、一處、一界者〔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一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53)無緣法——無為法——有見法——有對法——色法……相應耶?無有。不相應於幾何耶?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54)出世法……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六界不相應。 (55)漏法——漏有漏法——漏漏相應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56)無漏法——漏不相應無漏法……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六界不相應。 (57)漏相應法者……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58)漏相應非漏法是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59)結法——縛法——暴流法——軛法——蓋法——取見法——取見所取見法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60)非所取見法——取見不相應非所取見法是……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六界不相應。 (61)取見相應法是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62)有所緣法是……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63)無所緣法——心不相應法——心非相雜法——所造性法……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64)心法是與三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65)心所法——心相應法——心相雜法——心相雜等起法——心相雜等起俱有法——心相雜等起隨轉法是相應於一蘊、一處、七界;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66)無執取法……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五界不相應。 (67)取法——煩惱法——煩惱污染——煩惱染法——煩惱煩惱相應法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68)不污染——煩惱不相應污法……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六界不相應。 (69)污法——煩惱相應法……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70)染非煩惱法——煩惱相應非煩惱法是所謂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71)見所斷法——修所斷法——見所斷因法——修所斷因法……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72)有尋法——有伺法是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五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73)無尋法——無伺法……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一界不相應。 (74)有喜法——喜俱行法是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五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75)捨俱行法是與一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一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76)非欲界法——非攝法——無上法……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六界不相應。 (77)色界法——無色界法——出法——定法——有諍法是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相應不相應句之說明〔畢〕 第七 相應〔者之〕不相應 (1)諸法而與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意處相應,與彼等之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與幾何之蘊、處、界不相應耶?此等之諸法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諸法而與眼識界……意界——意識界相應,與彼等之諸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者……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一界不相應。 (3)諸法而與意根相應,與彼等之諸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4)諸法而與捨根相應,與此等之諸法不相應之諸法者……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五界不相應。 (5)諸法而與行緣識——六處緣觸——觸緣受——觸——受——想——思——心——作意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6)諸法而與勝解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一界不相應。 (7)諸法而與捨受相應法——捨俱行法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五界不相應。 (8)諸法而與有尋有伺法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一界不相應。 (9)諸法而與心法——心所造——心相應法——心相雜法——心相雜等起法——心相雜等起俱有法——心相雜等起隨轉法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10)諸法而與有尋法——有伺法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一界不相應。 (11)諸法而與捨俱行法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幾何之蘊、處不相應,與五界不相應。 四蘊、一處 〔由〕七界中及二根 三緣主、第五之觸 於意之決定,於何為三耶? 又,與意連結二經中 尋、伺、捨〔此〕為定式。 相應〔者之〕不相應文說明〔畢〕 第八 不相應〔者之〕相應 (1)諸法而與色蘊不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 (2)諸法而與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有諍法——無諍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與幾何之蘊、處、界耶?無有。 第九 相應〔者之〕相應 (1)諸法而〔有〕與受蘊——想蘊——行蘊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彼等之諸法與三蘊、一處、七界,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2)諸法而與識蘊……意處——眼處界——意界——意識界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者……與三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3)諸法而與集諦——道諦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4)諸法而與意根相應,與此等諸相應之諸法是……與三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5)諸法而與樂根——苦根——喜根——憂根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三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6)諸法而與捨根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三蘊、一處、六界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7)諸法而與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無明——無明緣行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8)諸法而與行緣識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三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9)諸法而與六處緣觸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三蘊、一處、七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10)諸法而與觸緣受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三蘊、一處、七界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11)諸法而與受緣愛——愛緣取——業有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法者……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12)諸法而與愁——苦——憂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 (13)諸法而與惱——念住——正勝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乃與〔其〕一部分相應。 (14)諸法而與神足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二蘊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15)諸法而與靜慮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二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16)諸法而與無量心——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17)諸法而與觸——思——作意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與三蘊、一處、七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18)諸法而與受——想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三蘊、一處、七界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19)諸法而與心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三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20)諸法而與勝解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三蘊、一處、二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21)諸法而與樂受相應法——苦受相應法——不苦不樂受相應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22)諸法而與有尋有伺法——無尋有伺法——喜俱行法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是……一蘊、一處、一界與〔其〕一部分相應。 (23)諸法而與樂俱行法——捨俱行法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24)諸法而與因法——因有因法——因因相應法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界,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25)諸法而與有因非因法——因相應非因法——非因有因法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一處、一界者〔其〕一部分相應。 (26)諸法而與漏法——漏有漏法——漏漏相應法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27)諸法而與漏相應法——漏相應非漏法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28)諸法而與結法……縛法——暴流法——軛法——蓋法——取見法——取見所見法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29)諸法而與取見相應法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所謂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30)諸法而與心法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三蘊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31)諸法而與心所法——心相應法——心相雜法——心相雜等起法——心相雜等俱有法——心相雜等起隨轉法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一處、七界相界。 (32)諸法而與取法……煩惱法——煩惱染法——煩惱污法——煩惱煩惱相應法相應,與此等諸法應之諸法是……與三蘊、一處、一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33)諸法而與染非煩惱法——煩惱相應非煩惱法——有尋法——有伺法——有喜法——喜俱行法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34)諸法而與樂俱行法——捨俱行法相應,與此等諸法相應之諸法是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彼等之諸法與一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第十 不相應〔者之〕不相應 (1)諸法而與色蘊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幾何之蘊、處、界不相應耶?彼等之諸法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 (2)諸法而與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意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諸法而與眼處……觸處——眼界……觸界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4)諸法而與眼識界……意界——意識界——集諦——道諦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5)諸法而與滅諦——眼根……身根——女根——男根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6)諸法而與意根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7)諸法而與樂根——苦根——喜根——憂根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其〕一部分不相應。 (8)諸法而與捨根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一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9)諸法而與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無明根——無明緣行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 (10)諸法而與行緣識——六處緣觸——觸緣受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11)諸法而與受緣愛——愛緣取——業有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12)諸法而與色有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處,與三界不相應。 (13)諸法而與無想有——一蘊有——悲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14)諸法而與無色有——非想非非想處有——四蘊有——愁——苦——憂——惱——念住——正勝——神足——靜慮——無量——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15)諸法而與觸——受——想——思——心——作意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16)諸法而與勝解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五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17)諸法而與善法——不善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一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18)諸法而與樂受相應法——苦受相應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五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19)諸法與不苦不樂受相應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一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0)諸法而與異熟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1)諸法而與異熟法法——染污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2)諸法而與非異熟非異熟法法——無執受有取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五界不相應。 (23)諸法而與無執受無取法——不染不污法不相應,與此等諸去不相應之諸法是……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亦與六界不相應。 (24)諸法而與有尋有伺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五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5)諸法而與無尋唯伺法——喜俱行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6)諸法而與無尋無伺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一界不相應。 (27)諸法而與樂俱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五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8)諸法而與捨俱行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一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9)諸法而與見所斷法——修所斷法——見所斷因法——修所斷因法——積集行法——損行法——學法——無學法——大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0)諸法而與無量道法——小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亦無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六界不相應。 (31)諸法而與小所緣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2)諸法而與大所緣法——無量所緣法——劣法——妙法——邪性定聚法——正性定聚法——道所緣法——道因法——道增上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3)諸法而與非已生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五界不相應。 (34)諸法而與過去所緣法——未來所緣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5)諸法而與現在所緣法——內所緣法——外所緣法——內外所緣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6)諸法而與有見有對法——無見有對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7)諸法而與因法——有因法——因相應法——因有因法——因因相應法——因相應非因法——非因有因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8)諸法而與無緣法——無為法——有見法——有對法——色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9)諸法而與出世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六界不相應。 (40)諸法而與漏法——漏相應法——漏有漏法——漏漏相應法——漏相應與非漏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41)諸法而與無漏法——漏不相應無漏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亦無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六界不相應。 (42)諸法而與結法……縛法——暴流法——軛法——蓋法——取見法——取見相應法——取見所取見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43)諸法而與非所取見法——取見不相應非所取見法不相應,此等諸法與不相應之諸法是……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六界不相應。 (44)諸法而與有所緣法——心法——心所法——心相應法——心相雜法——心相雜等起法——心相雜等起俱有法——心相雜等起隨轉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45)諸法而與所緣法——心不相應法——心相雜法——所造性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是……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46)諸法而與無執受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五界不相應。 (47)諸法而與取法……煩惱法——染法——煩惱相應法——煩惱染法——煩惱污法——煩惱煩惱相應法——煩惱相應非煩惱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48)諸法而與不染污——煩惱不相應染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六界不相應。 (49)諸法而與見所斷法——修所斷法——見所斷因法——修所斷因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五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50)諸法而與有尋法——有伺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五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51)諸法而與無尋法——無伺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不之諸法是……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一界不相應。 (52)諸法而與有喜法——喜俱行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53)諸法而與樂俱行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五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54)諸法而與捨俱行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與一蘊、十處、十一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55)諸法而與非欲界法——非攝法——無上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是……亦無與如何之蘊、處不相應,與六界不相應。 (56)諸法而與色界法——無色界法——出法——定法——有諍法不相應,與此等諸法不相應之諸法與幾何之蘊、處、界不相應耶?彼等之諸法者與一蘊、十處、十六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不相應〔者之〕不相應文之說明〔畢〕 第十一 所攝〔者之〕相應與不相應 (1)諸法而與集諦〔或〕道諦〔共〕所攝於蘊攝、處攝、界攝,此等之〔諸〕法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彼等之諸法與三蘊、一處、七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諸法而與女根〔或〕男根〔共〕所攝於蘊攝、處攝、界攝,此等之諸法相應於幾何之蘊、處、界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諸法而〔與〕樂根——苦根——喜根——憂根〔共〕所攝於蘊攝、處攝、界攝,此等之諸法是……與三蘊、一處、七界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4)諸法而〔與〕捨根〔共〕所攝於蘊攝、處攝、界攝,此等之諸法是……與三蘊、一處、二界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五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5)諸法而與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來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無明——無明緣行——六處緣觸——受緣愛——愛緣取——業有〔共〕所攝於蘊攝、處攝、界攝,此等之諸法是……與三蘊、一處、七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6)諸法而〔與〕悲〔共〕所攝於蘊攝、處攝、界攝,此等之諸法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7)諸法而〔與〕愁——苦——喜〔共〕所攝於蘊攝、處攝、界攝,此等之諸法是……與三蘊、一處、七界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8)諸法而〔與〕惱——念住——正勝——無量心——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觸——思——勝解——作意——因法——因有因法——因因相應法——漏法——漏有漏法——漏漏相應法——結法……縛法——暴流法——軛法——蓋法——取見法——有取法——有取法——煩惱法——煩惱染法——煩惱污法——煩惱煩惱相應法〔共〕所攝於蘊攝、處攝、界攝,此等之諸法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此等之諸法與三蘊、一處、七界相應,一蘊、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所攝〔者之〕相應與不相應文之說明〔畢〕 第十二 相應〔者之〕所攝與非攝 (1)諸法而〔有〕與受蘊——想蘊——行蘊相應,此等之諸法所攝於幾何之蘊、處、界耶?彼等之諸法所攝於三蘊、二處、八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二蘊、十處、十界。 (2)諸法而〔有〕與識蘊——意處——眼識界……意界——意識界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三蘊、一處、一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二蘊、十一處、十七界。 (3)諸法而〔有〕與集諦——道諦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4)諸法而〔有〕與意根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三蘊、一處、一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二蘊、十一處、十七界。 (5)諸法而〔有〕與樂根——苦根——喜根——憂根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三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二蘊、十處、十六界。 (6)諸法而〔有〕與捨根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三蘊、二處、七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二蘊、十處、十二界。 (7)諸法而〔有〕與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無明——無明緣行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8)諸法而〔有〕與行緣識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三蘊、一處、一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二蘊、十一處、十七界。 (9)諸法而〔有〕與六處緣觸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八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界。 (10)諸法而〔有〕與觸緣受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三蘊、二處、八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二蘊、十處、十界。 (11)諸法而〔有〕與受緣愛——愛緣取——業有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一蘊、十處、十六界。 (12)諸法而〔有〕與愁——苦——喜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三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二蘊、十處、十六界。 (13)諸法而〔有〕與惱——念住——正勝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14)諸法而〔有〕與神足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三蘊、一處、一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二蘊、十一處、十七界。 (15)諸法而〔有〕與靜慮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三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二蘊、十處、十六界。 (16)諸法而〔有〕與無量心——五力——七覺支——八聖道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八界。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一蘊、十處、十六界。 (17)諸法而〔有〕與觸——思——作意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八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界。 (18)諸法而〔有〕與受——想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三蘊、二處、八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二蘊、十處、十界。 (19)諸法而〔有〕與心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三蘊、一處、一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五界。 (20)諸法而〔有〕與樂受相應法——苦受相應法——不苦不樂受相應法——有尋有伺法——無尋唯伺法——喜俱行法——樂俱行法——捨俱行法相,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21)諸法而〔有〕與因法——因有因法——因相應法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諸法而與有因非因法——因相應非因法——非因有因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22)諸法而〔有〕與漏法——漏有漏法——漏漏相應法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一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23)諸法而〔有〕與漏相應非漏法相應,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一蘊、一處、一界。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24)諸法而〔有〕與結法……縛法——暴流法——軛法——蓋法……取見法——取見所取見法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25)諸法而〔有〕與取見相應法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26)諸法而〔有〕與心法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三蘊、一處、一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二蘊、十一處、十七界。 (27)諸法與心所法——心相雜法——心相雜等起法——心相雜等起俱有法——心相雜等起隨轉法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七界。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一界。 (28)諸法而〔有〕與取法……煩惱法——煩惱染法——煩惱污法——煩惱煩惱相應法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29)諸法而〔有〕與染非煩惱法——煩惱相應非煩惱法——有尋法——有伺法——有喜法——喜相應法——樂俱行法——捨俱行法相應法,此等之諸法所攝於幾何之蘊、處、界耶?彼等之諸法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十一處、十七界。 相應〔者之〕所攝與非攝說明〔畢〕 第十三 非攝〔者之〕相應與不相應 (1)諸法而〔與〕色蘊〔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此等之諸法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彼等之諸法與三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2)諸法而〔與〕法處——法界——女根——男根——命根——識緣名色——想有——一蘊有——生——老——死〔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此等之諸法是……與三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3)諸法而〔與〕無色有——非想非非想有——四蘊有——神足〔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此等之諸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4)諸法而〔與〕善法——不善法——樂受相應法——苦受相應法——不苦不樂受相法——異熟法——異熟法法——無執受無取法——染污法——不染不污法——有尋有伺法——無尋唯伺法——喜俱行法——樂俱行法——捨俱行法——見所斷法——修所斷法——見所斷因法——修所斷因法——積集行法——損行法——學法——無學法——大法——無量道法——小所緣法——大所緣法——無量所緣法——劣法——妙法——邪性定聚法——正性定聚法——道所緣法——道因法——道上法——過去所緣法——未所緣法——現在所緣法——內所緣法——外所緣法——內外所緣法——有因法——因相應法——有因非因法——因相應非因法——非因有因法〔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此等之諸法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5)諸法而〔與〕色法〔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此等之諸法是……與三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6)諸法而〔與〕無色法——出世法——無漏法——漏相應法——漏相應非漏法——漏不相應無漏法——非結法——非縛法——非暴流法——非軛法——非蓋法——非所取見法——取見相應法——取見不相應非所取朏法——有所緣〔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此等之諸法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7)諸法而〔與〕無所緣法——非心法——心不相應法——心相雜法——心等起法——心俱有法——心隨轉法——外法——所造性法〔共〕非攝於蘊攝、界攝、界攝,此等之諸法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彼等之諸法與三蘊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相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一蘊、十處、十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8)諸法而〔與〕無取法——取相應法——取不相應非取法——不污法——不染法——煩惱相應法——染非煩惱法——煩惱相應非煩惱法——煩惱不相應不污法——見所斷法——修所斷法——見所斷因法——修所斷因法——有尋法——有伺法——有喜法——喜俱行法——樂俱行法——捨俱行法——欲界法——色界法——無色界法——非攝法——出法——定法——無上法——有諍法〔共〕非攝於蘊攝、處攝、界攝,此等之諸法與幾何之蘊、處、界相應耶?無有。與幾何不相應耶?與四蘊、一處、七界不相應,一處、一界者與〔其〕一部分不相應。 茲〔有〕攝頌 色、法處、法界、女、男 命、名色、二有、生、老 死、色、無所緣〔法〕與心非不相應 非相雜、等起、俱有、隨轉 外、所造性,〔以上〕四十〔法〕,此為所示之定式。 非攝〔者之〕相應與不相應文之說明〔畢〕 第十四 不相應〔者之〕所攝與非攝 (1)諸法而與色蘊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所攝於幾何之蘊、處、界耶?彼等之諸法所攝於四蘊、二處、八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界。 (2)諸法而與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意處——意根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所攝於幾何之蘊、處、界耶?彼等之諸法者,以無為〔法〕由除蘊而外,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一處、七界。 (3)諸法而與眼處……觸處——眼界……觸界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八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界。 (4)諸法而與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界——意識界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由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七界。幾何非攝耶?無非攝於如何之、處,亦非攝於一界。 (5)諸法而與苦諦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6)諸法而與集諦——道諦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由除蘊而外,所攝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界。 (7)諸法而與滅諦——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八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界。 (8)諸法而與意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亦非攝於五界。 (9)諸法而與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無明——無明緣行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界。 (10)諸法而與行緣識——六處緣觸——觸緣受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一處、七界。 (11)諸法而與受緣愛——愛緣取——業有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界。 (12)諸法而與生有——想有——五蘊有不相應,此等之諸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五界。 (13)諸法而與欲有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三處、五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三界。 (14)諸法而與色有——無想有——一行有——悲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八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界。 (15)諸法而與無色有——非想非非想有——四蘊有——愁——苦——憂——惱——念住——正勝——神足——靜慮——無量心——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由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界。 (16)諸法而與觸——受——想——思——心——作意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一蘊、十一處、十一界。幾何非攝耶?非攝四蘊、一處、七界。 (17)諸法而與勝解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除〕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七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亦非攝一界。 (18)諸法而與善法——不善法——樂受相應法——苦受相應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由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三處、十八界。幾何非攝耶?亦無攝於如何之蘊、處、界。 (19)諸法而與無記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20)諸法而與不苦不樂受相應法——異熟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三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亦非攝五界。 (21)諸法而與異熟法法——染污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界。 (22)諸法而與非異熟非異塾法法——無取受有取法——無執受取法——不染不污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八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界。 (23)諸法而與執受有取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 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五界。 (24)諸法而與不染不污不相應,此等之諸有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25)諸法而與有尋有伺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七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亦非攝於一界。 (26)諸法而與無尋唯伺——喜俱行法——樂俱行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界。 (27)諸法而與無尋無伺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三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五界。 (28)諸法而與捨俱行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三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亦非攝五界。 (29)諸法而與見所斷法——修所斷法——見所斷因法——修所斷因法——積集行法——損行法——學法——無學法——大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界。 (30)諸法而與非有非修所斷法——非見非修所斷因法——非積集行非損行法——非學非無學法——小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31)諸法而與無量道法——妙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八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界。 (32)諸法而與小所緣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二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亦非攝六界。 (33)諸法而與大所緣法——無量所緣法——劣法——邪性定聚法——正性定聚法——道所緣法——道因法——道增上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34)諸法而與中法——不定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35)諸法而與已生法——非已生法——生起法——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內法——外法——有有對法——無見有對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者……所攝於四蘊、二處、八界。如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界。 (36)諸法而與過去所緣法——未來所緣法——內所緣法——外所緣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界。 (37)諸法而與現在所緣法——內外所緣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二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於如何之蘊、處,亦攝六界。 (38)諸法而與因法——有因法——因相應法——因有因法——有因非因法——因因相應法——因相應非因法——非因有因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39)諸法而與無因法——因不相應法——非因無因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一蘊、十處、十六界。 (40)諸法而與無緣法——無為法——有見法——有對法——色法——出世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八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界。 (41)諸法而與世俗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42)諸法而與漏法——漏相應法——漏有漏法——漏漏相應法——漏相應非漏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43)諸法而與有漏法——有漏相應法——有漏非漏法——漏不相應有漏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44)諸法而與無漏法——漏不相應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十八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界。 (45)諸法而與結法——縛法——暴流法——軛法——蓋法……取見法——取見相應法——取見所取見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46)諸法而與所取見法——取見不相應法——所取見非取見法——取見不相應所取見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47)諸法而與非所取見法——取見不相應非所取見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八界。非攝於幾何耶?非攝於一蘊、十處、十界。 (48)諸法而與有所緣法——心法——心所有法——心相應法——心相雜法——心相雜法——心相雜等起法——心相雜等起俱有法——心相雜等起隨轉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由除蘊而外,所攝於一蘊、十一處、十一界。幾何非攝耶?非攝於四蘊、一處、七界。 (49)諸法而與無所緣法——心不相應法——心相雜法——所造性法——無執受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八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五界。 (50)諸法而與執受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三界。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一蘊、十處、十五界。 (51)諸法而與取法……煩惱法——染法——煩惱相應法——煩惱染法——染非煩惱法——煩惱煩惱相應法——煩惱相應非煩惱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52)諸法而與污法——不染法——煩惱不相應法——污非煩惱法——煩惱不相應不污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一蘊、十處、十六界。 (53)諸法而與不污法煩惱不相應不污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非攝於四蘊、二處、八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界。 (54)諸法而與見所斷法——修所斷法——見所斷因法——修所斷因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55)諸法而與非見所斷法——非修所斷法——非見所斷因法——非修所斷因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56)諸法而與有尋法——有伺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七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亦非攝一界。 (57)諸法而與有喜法——喜俱行法——樂俱行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58)諸法而與捨俱行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是……以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三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亦非攝五界。 (59)諸法而與欲界法——攝法——有上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是……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60)諸法而與非欲界法——非攝法——無上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是……所攝於四蘊、二處、八界。幾何非攝耶?非攝於一蘊、十處、十界。 (61)諸法而與色界法——無色界法——出法——定法——有諍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是……以無為〔法〕由除蘊而外,所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幾何非攝耶?亦無非攝如何之蘊、處、界。 (62)諸法而與非色界法——非無色界法——不出法——不定法——無諍法不相應,此等之諸法所攝於幾何之蘊、處、界耶?彼等之諸法所攝於四蘊、二處、二界。幾何非攝耶?非攝一蘊、十處、十六界。 法處、法界、命根是實〔共〕六〔法〕 生、老、死。再生不可得 最初,七類聚、十〔法〕;再者,彼之十四〔法〕 六〔法〕。言最初是彼四十七法 由無知之問者,以滅盡〔無知〕而得〔知〕。 不相應〔者之〕所攝與非攝文之說明〔畢〕 界論是由大寺之主等,以暗誦而令完了。 攝、非攝、再者,相應、不相應。 深奧微妙亦由佛陀之所說。 所攝〔者之〕非攝、非攝〔者之〕所攝 所攝〔者之〕所攝、非攝〔者之〕非攝 深奧之法、四諦、根 如來以分四法。 相應〔者之〕不相應、不相應〔者之〕相應 相應〔者之〕相應、不相應〔者之〕不相應 色無色,多之法集 如來以法分四種 有成就 界論註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惡魔之破折者大勇〔佛陀〕依分十八品〔章〕 闡述分別論,以連續說界論 且說界分別 吾當明其意,入三昧者諦聽。 言本論是依攝、非攝等分十四〔章〕,其一切亦是說明與問答之二種。說明以其論母分為五種:定式論母、內論母、定式面論母、相論母、外論母。俱備所攝、非攝……乃至……不相應者之攝、非攝等之十四句足者稱為定式論母。原因於此論母之示處是依此所攝等之定式,依分界論之諸法,稱為定式論母。又,此論母是由成就三學之根本處亦言為根本論母。 具備五蘊……乃至……作意等之百二十五句足者稱為內論母。因此,於此等不云:一切為法聚論界論之論母,蘊等之諸法是依攝等之定式所分別說明時,以形相表示界論內所說之處,稱為內論母。又,蘊等之句〔足〕不存於法聚論之論母,稱為特殊論母較為適當。 所攝於三〔法〕、非攝於三〔法〕、與四〔法〕相應、與四〔法〕不相應,依此四句而俱備者稱為定式面論母。因此,於此一切五蘊等列於善事等之論母法中,攝、非攝於蘊、處、界,又可被結合〔於彼等〕。同樣有四非色蘊之相應、不相應。此為示此等攝、非攝等之定式面所置之處,稱為定式面論母。 同分、不同分,依此二句〔足〕而俱備者稱為相論母。因此,於依同分相法有所攝之定式,依不同分相法有非攝之定式。同樣於相應、非相應之定式可連結。依俱行、非俱行相,為示攝等之相由所置處,稱為相論母。 一切法聚論界論之論母,與彼三法類之六十六法、二法類之二百法皆具備者,稱為外論母。因此,於此五蘊……乃至……作意,如此於界〔論〕內部不言,一切法聚云云者,置於如此界〔論〕外之處,名為外論母。如以上所知論母有五種,此是於所攝、非攝等,所攝是依生、同生、業、數而有四種。此處言:「一切剎帝利者來,一切婆羅門、一切毘舍、一切首陀羅者來,友毘舍佉(visākha)!一切正語、正業、正命之諸法是戒蘊之所攝也」,此稱為生所攝。一生族云來之時,一切之族姓者是如入於一所攝。 「一切之拘薩羅人來,一切之摩訶陀人來,一切之巴爾卡查人來,友毘舍佉(visākha)!一切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定蘊之所攝也」,此名為同生所攝,生於一處而共成長者來之時,一切皆依共生,依〔持有〕共住之機會,如入於一之所攝。 「一切乘象者來,一切乘馬者來,一切乘車者來,友毘舍佉(visākha)!一切正見、正思惟之法是慧蘊所蘊也」,此稱為業所攝。因此,凡依自[A1]己之業因,如入於一所攝。 ᅟᅟ==[A1] 己【CB】,已【南傳】== 「眼處是入於如何之蘊數耶?」眼處是入於色蘊數。若眼處入於色蘊數者,則眼處是可言為所攝於色蘊,此名為數所攝。以上於是有所了解。依其相反而非攝可知。依其分配而有攝、非攝之句〔足〕。依同起、同滅、同事、同所緣而有相應,其相反者乃不相應。依此二之分配有相應者之不相應等。依彼兩者之連結分配而有所攝者之相應與不相應等。又,五蘊等是於蘊分說等依所說之定式而可知。又,觸等是作為結論,所敘述為共通於一切心生起之所說。 〔以上〕論母之註畢 (一) (1.1)今依五蘊等而俱備之論母與攝、非攝等定式論母之句〔足〕結合而示之,色蘊是依幾何之蘊云云之定式而開始有說明文。依攝、非攝等之定式論母,則〔如言〕所攝於三〔法〕、非攝於三〔法〕雖建立定式論母,從此為示色蘊等之所攝,於幾何之蘊、處、界〔云云〕,舉三之蘊、處、界之句〔足〕〔云云者〕,亦無一提及四諦等。 如同分、不同分建立相論母之同理由,依其問答而云色蘊是等一蘊。此等之蘊等是其同分。 此處,於一蘊者是於色蘊〔之意〕。依如何亦色亦色蘊與同分而入色蘊之攝,被列為色蘊之數,限定於色蘊。 十一處者是除去意處。凡色蘊是依〔眼處乃至觸處之〕十處與法處而為十一〔處〕。是故,被列為十一處之數,所限定〔云云〕。 十一界者是除去七識界,〔其餘〕之十一〔界〕。因此,〔此等〕十一界無非於色所攝。 於非攝定式之說明,「幾何非攝耶?」是概要而問。又,於回答是四蘊、一意處、七識界者是由於色蘊之不同分,云四蘊等。依此定式而於一切之句〔足〕之攝、非攝可知。 又,於此蘊之說明,色蘊於幾何蘊等〔之文〕,有一根〔法〕攝之定式者,五問五答者以表示完整形狀,有非攝之定式是五問五答以示概要之(畧形)。依此方法而二根〔法〕等之問答亦可知。由色蘊根而至二、三、四〔根〕所列示。又,於第五之色蘊……乃至……識蘊者〔如言〕分拆;再者,五蘊是幾何之蘊者〔如云〕不分拆,〔如此〕成二種形式之問答。 如此所知言聖文之定式者是依於內論母也。 蘊句〔足〕之問答畢 (1.17)於處句〔足〕之問答等。〔首先〕於處句〔足〕之問答,眼處之依於一蘊者可知是所攝於一色蘊、一眼處、一眼界。 (1.18)於耳處等,亦依前項之定式而知攝與非攝。 (1.28)無為[1]〔法〕除蘊而外,此處又有理由而無為法處即是涅槃,不入彼蘊之攝,以此云除蘊外。依四蘊者是以色、受、想、行蘊而除涅槃之法處是依此等之所攝。其〔法處〕是共依識蘊,除法處、法界外,即依餘之處、界亦非所攝。是故云非攝於一蘊、十一處、十七界。可進行一方之色蘊根分等,同於他方之眼處等之判斷。 ᅟᅟ==[1] 依此註釋而知分配法處於五蘊之時,即想示知除去含於法處中之無為法。「無為法除去蘊」者,以無為法除去蘊,分配含於無為法之法處中之無為法亦想此以示除外者。== (1.40)示於聖文二法〔迄〕,十二處〔云云〕不予分拆而問答。 (1.41)於界之問答是此定式。 (1.77)於諦問答一切之二、三、四〔法〕亦示於聖文。又云:於道諦之答亦由相似於二三法集諦之處,其〔答案〕即連續於集。 (1.90)於根之問答。命根是依二蘊,〔即〕色命根是於色蘊,非命根是所攝於行蘊。其餘追憶依既述之定式而知。聖文之決定是如處、界之問答。 (1.134)於緣起之問答,不以無明開始問於幾何之蘊,無明緣行於一蘊如是以答示。此處,〔如言〕行緣識〔有伺身識之〕結合進展,一切為異熟識,因此,云所攝於七界。 (1.137)名色可知依結合〔身識〕之進展。因此,又由此,取六處而示為十一處之所攝。 (1.139)於觸等可知蘊之分拆。因此,於觸是一蘊所攝,受是他之〔蘊〕,又愛、取、業有是行蘊所攝。又,有之句〔足〕是依業有等十一種而分。 (1.143)業有是由觸等與相似之答處,以示此等〔觸〕與共一起。生有、欲有、想有、五蘊有是〔有〕由相互相似之答處一起表示。又,此等是由有執受法處云十一處、十七界。因此,於聲處是無執受,此處不予採納。 (1.148)於色有之問答,於五處者是於眼、耳、意、色、法處。於八界者是於眼、耳、眼識、耳識、色、法、意界、意識界。 (1.149)非色等之三是由〔有〕相似之答處一起表示。 (1.152.3)同有無想有、一蘊有。此處,於二處者是於色處與法處。於界亦同定式。因此,由於住同一處俱有其餘梵天之眼,〔即〕由舉示其所緣之色處。 (1.154)生於二蘊是色生之色蘊與非色生之行蘊。對老、死亦同一定式。 (1.157)於愁等,於一蘊者,愁、苦、憂是於受蘊,悲是於色蘊,惱等是於行蘊。同可知其他之蘊。 (1.163)神足於二是行、識蘊,意、法處,法、意識界。 靜慮於二〔蘊〕者,是受、行蘊也。 (1.164)無量等是由〔有〕相似問答之〔處〕一同說明。 (1.175)又,心是置於思之後,由答相異處之問而成。於無量等,於一蘊者是於受蘊。〔又〕,想者是於想蘊,心者是於識蘊,其餘所攝於行蘊。同可知其餘之蘊。 (1.176)以上示內論母所攝,今為示外論母所攝,述出善法等。於三受是,於三界,為身識、意識、法界。於七〔界〕者是是眼、耳、鼻、舌之各識界與意、法、意識界。於三異熟,八界者是於〔前述之法〕與身識界。 (1.182)又,異熟法法是由〔有〕與染污〔法〕相似答〔之處〕一同攝取。於一切之二、三句〔足〕,然有句〔足〕與句〔足〕相似之答一同攝取而答。因此追憶既說而可知攝、非攝之定式。 攝、非攝句〔足〕畢 (二) (2.1)今為分別所攝〔者之〕非攝句〔以〕〔與〕眼處〔共〕等之〔文〕為始。此處有,如下之說明。此時有何等之彼〔法〕[1],所攝於蘊之句足,非攝於處、界之句足;或有所攝於蘊、處之句足,非攝於界之句足,依此蘊等問非攝之答。此〔問之句足〕是不適當於色蘊等。因此,於色蘊是為色蘊之所攝;又,色蘊確實沒有非攝於十一之處、界者(與如眼、耳、鼻、色、聲乃至法處之十一色有關之句足)。受蘊是受蘊之所攝,而受蘊又無非攝於法處、法界。如此,由無所謂非攝者,此等以及其他同類於此之意處、法處等之句足,於此時不予採納。而有何等之句足,不混淆非色而包攝於色且明確者,以及不混淆其他而包攝於識且明確者,於此處給予採〔用〕。又最後 ᅟᅟ==[1] 依以上註釋之要領是與眼處共所攝於蘊之句足是眼根外之四根及五境與法(含無見無對色 cf. vibh. p. 72: 9),此等可攝於色蘊。於處,此等無與眼處共所攝之句足,於界亦然。除眼處外,僅言有關十法者,非攝於此等之句足是於蘊應是受、想、行、識之四蘊,於處應是眼處與意處,於界應是眼界與六識界、意界等之八界。== 十處、十七界 念根、無想有、一蘊有 悲、有見有對 無見及有對、所造性 如是攝頌之偈示之。故依此等非可知〔其〕所攝與非攝。因此,於此時,對於質問有關處、界,得同樣之答,設纏二十法一問,纏七識界一問,纏七根一問,纏二有一問,依悲以及有見有對一問,依無見有對一問,依有見一問,依有對與所造性一問,如此設八問。此等之中,蘊等之分拆可知如下。即於第一問,依於四蘊是依非色之蘊〔受、想、行、識〕。依於二處是依於眼處等之一與意處。依於八界是依於眼界等之各一與七識界。以上為定式。色蘊(耳、鼻、色、聲乃至法處)是與眼處共為蘊攝所攝,彼〔眼處〕具攝色蘊之時,於處之攝是〔處中之眼處〕唯眼處所攝,其餘十〔處〕乃非攝。又,唯眼界是界攝所攝,其餘之十界乃非攝。如是彼〔處〕非攝十處是非攝於眼處與意處等之二處。又,於彼〔界〕非攝十界者是非攝於眼界與七識界。對有關色處等亦是〔此法〕為定式[2]。 ᅟᅟ==[2] 對於攝、非攝,十七界中之十界與其他之七界是如本文所示相異於蘊、處、界之攝與非攝。== (2.2)於第二質問,以識蘊所攝於如何之識界,是無非攝於意處。故言處攝所攝。此處,又依於四蘊是色等之四〔蘊〕。於十一處是除去意處。十二界是由原來之〔十八界〕除去六識界所剩下之十二界〔其中含〕眼識界。唯眼識界所攝,其他非攝於(眼識界)。對耳識界等亦同定式。 (2.3)於第三問,眼根等之答等於眼處等。對於女根、男根以含法,含二處、法界之八界應當知。 (2.4)於第四問,三處者是色處、法處、意處。因此,於此等,色處、法處之二處是非攝於此等(有),其餘之九色處,是〔所攝〕於此等(有),言非攝於〔此〕二(色處、法處)與意處之二(或三)。九界是色界、法界與七識界。 (2.5)於第五問,二處者是關於第一句乃聲處、法處、意處,而關於第二句是色處、意處。界亦此等之一與識界可知之。 (2.6)於第六問,十處是除去色處與法處。十六界是除去色界與法界。如何之理由?因為云無見有對法是為九麤之處[1]。與此等共所攝於蘊攝者是色蘊。此等九處是所攝於處攝,而〔與此共〕色處、法處[2]者乃非攝。又,此等九界是所攝於界攝,而色界與法界者是〔與此共〕非攝。如此與此等共非攝之二處[3]者是除去色處之九麤處與意處,即為非攝於十〔處〕。又,與此等共非攝之二界者是除去色界之九麤界與七識界,即可知為非攝於十六界。 ᅟᅟ==[1] 眼處乃至觸處之十處中,除去色處之九處。== ᅟᅟ==[2] 法處中之色是無見無對色。== ᅟᅟ==[3] 色處與法處。== (2.7)於第七問,二處者是色處與意處。八界者是色界與七識界。 (2.8)於第八問,十一處者是關於有對法除去法處。於所造性法除去觸處,於界亦同定式。八結亦可依此述之定式而知之。 所攝〔者之〕非攝之文畢 (三) (3.1)今為分拆非攝〔者之〕所攝之句足,與受蘊共……〔之文〕始。此處〔有〕說明如下。此時非攝於蘊攝而所攝於處[1]、界之句〔足〕者,問蘊所攝之答。如此之〔句足〕者不適當於色蘊、識蘊、眼處等。因為於四蘊與色蘊共非攝於蘊攝。雖為此等〔四蘊〕之一法,而無與此〔色蘊〕共所攝於處、界之攝。然而,受等是所攝於法處耶?所攝也。又,色蘊乃非〔所攝〕於法處。因為於由色蘊,唯精妙之色入於法處。是故,所攝於法處者即無所攝於色蘊。又,於識蘊其餘之四蘊為非攝。雖為彼等〔四蘊〕之一法,而無與彼(識蘊)共所攝於處、界之攝。如此依其無所攝,此等其他同種之眼處等之句〔足〕者,於此時不予採用。識或者不混淆麤色之法處唯明確之句〔足〕在此處給予採用。以下為彼等〔句足之〕攝頌。 ᅟᅟ==[1] 與受蘊共非攝於蘊攝,所攝於處及界攝者應是色、想、行。(但色是與五蘊之色蘊及法處、法界中之色,其內容相異,如註釋文所云。故此點嚴密缺乏)。即此等三法,蘊雖無與受共所攝於此等三法之句足,於處、界有法處、法界則起攝於此等。因此等三法是所攝於三蘊、一處、一界,他者無包攝於此等之句足。但蘊者非攝於無為法,法處、法界分配於蘊則無為法可由法處、法界中除外是理所當然。== 三蘊、諦與十六根 於緣相之十四,更有十四句〔足〕 及於十類聚之三十句〔足〕 小二法〔中〕之二、大〔二法中之〕八 又於此等句〔足〕,〔有〕相似答句〔足〕為一起,成為十二問。當知此等中蘊之分別。可是,無處、界之分拆。於第一問,三蘊者是色蘊、想蘊、行蘊。又,處、界者應知是法處、法界。以上於受蘊之定式。所謂涅槃與精妙之色、想、行者乃非攝於蘊攝,所攝於處、界之攝。其中,涅槃是不入於蘊攝,餘者入於色、想、行蘊之攝。而且涅槃亦入於處、界之攝。故云無為〔法〕除蘊而外,所攝於三蘊、一處、一界。 於想之部分,於除想含受之三蘊、行等,應知是除行蘊而外之色、受、想之三蘊。於第二〔問〕,四蘊者是除識〔蘊〕而外之〔餘蘊〕。此等與滅共非攝於蘊攝,所攝於處、界之攝。於第三〔問〕,二〔蘊〕者是受〔蘊〕、想蘊。因為於受、想、識蘊是與色非色之命根共非攝於蘊攝。可是,其中之受、想是所攝於處、界之攝。故云與受、想蘊共。依此方法一切所涉蘊之分拆乃可知。再者,於其〔他〕以言蘊之名。 (3.4)於第四〔問〕,三蘊者於女根、男根是受、想、行。於第五受是色、想、行。〔與〕信根等於最後之觸是色、受、想蘊。於受相似於受蘊者,於愛、取、業有相似於行是不同之點。 (3.5)於第五〔問〕,有生、老、死乃相似於命根。而且涅槃、精妙之色及想與靜慮共非攝於蘊攝,所攝於處、界〔之攝〕。由此與彼等一起之色、想二蘊是可理解。 (3.6)於第六〔問〕,愁等之三是相似於受,惱等乃相似於行,受是相似於受蘊,想是相似於想蘊,思是相似於行蘊等之區別。依此方法,於第七問等,攝亦可理解。 非攝〔者之〕所攝之文畢 (四) (4.1)今為分拆所攝〔者〕所攝之文,以集諦等為始。此處,〔有〕所攝於蘊等,〔更〕〔與彼共〕所攝於蘊等,如此為問所攝之答。涉及蘊、處、界一切之句足而採納其一則不相應所舉之文。因為於涉及一切蘊等之句足,或與蘊等之句足共,或無云與蘊等〔之句足〕共所攝。〔一旦〕為自身共取得所攝,可再與彼等進入〔回到〕所攝。故如上所述之句足者於此時不予採納。與他無混淆之單一行蘊,或者單一之受,或精妙之色,或單一之想而明確者,此處乃給予採用。以下為彼等之攝頌。 二諦、十五根 十一緣起 更有十一〔法〕 類聚句足三十種 問,此處有二。於問題所舉之句足是〔共〕所攝於蘊之〔攝〕,如彼諸法一起,皆言於一蘊等。此處,有如下之定式。除愛而外其餘之行與集諦(愛)共所攝於蘊攝。愛者[1]又與彼等(其餘之行者)所攝。彼愛是與諸行共所攝於蘊攝。此為涉及一切之定式。 ᅟᅟ==[1] 集諦者是如雜阿含經轉法輪經所示,如愛(taṇhā),(分別論 vibhanga 擴大愛之範圍,可從 p. 108~p. 109 涉及之文知之)。註釋即以愛為行蘊所攝。所攝於行蘊者是心相應。(vibh. p. 40: 20; vism. p. 462; p. 472)在漢譯論書裡之阿毘達磨俱舍論第四,五法之行唯攝心不相應法,又,品類足論卷一,五法之行亦是心不相應法,但是另方面同品類足論第二於五蘊之行蘊與心不相應法共攝於心相應法,又見舍利弗阿毘曇論第三,於五蘊之行蘊,亦與心不相應法共攝於心相應法。今若取行蘊中之思,是與愛共攝於行蘊中,因此所攝於法處、法界而非攝於其餘者,更如行蘊中其他之法、癡、無慚是與思共攝於行蘊、法處、法界而非攝於其餘者。由此可知與愛同一句足之諸法是所攝於一蘊、一處、一界。== 於非色法之問,行蘊或受蘊乃言一蘊,於色法之問,色蘊是,悲之問,聲處言一處,又聲界言一界。於其他之時,依法處、法界而意義可理解。 所攝〔者之〕所攝之文畢 (五) (5.1)今為分拆非攝〔者之〕非攝文而依於色蘊等〔文〕為始。於蘊等[1]〔有〕非攝,〔有〕與彼共〔更〕非攝於蘊等,如此為蘊等非攝之問答。在五蘊之領域,苦諦等,識與精妙色之領域,無見有對等之句足〔此問是〕不適當。因為於涅槃乃與如此句足共同不入於蘊攝。無非攝於餘蘊之諸法。故如此之句足於此時不予採用。而且於五蘊之識是很明白不與精妙之色共,在此處給予採用。彼等之攝頌者如左: ᅟᅟ==[1] 採納與色蘊共非攝於蘊、處、界者之識,更於採用與識共非攝於蘊、處、界者之色、受、想、行之四蘊,此等之四蘊是蘊而非攝於識之一蘊,於處此等四蘊是占有眼處乃至觸處之十色與意,且非攝於意之一處,於界即非攝於七界。== 一切之蘊,同處、界,三諦 由根、諦、緣二十三 由他十六句〔足〕、作者四十三 類聚之七十,小〔二法〕之七句〔足〕 大〔二法〕之句〔足〕十八乃更述。 十八〔法〕乃可知。餘此處不語。 問與類似之答者一起共有三十四。此處,於問所舉之句足,與何等之〔法〕共非攝於蘊,以何等之法一起言於一蘊等。此處,定式者如下。 與色蘊共四蘊(受、想、行、識)及涅槃是非攝於蘊攝。可是,於處、界之攝除識餘(受、想、行)是〔與色共〕所攝。如此雖唯言識與三〔法〕共非攝於蘊攝等。又,此識與涅槃乃四蘊(色、受、想、行)為非攝於蘊等之攝。此等一切是(四蘊)與識共非攝於蘊等之攝。如此言非攝於一蘊、一處、七界。或〔有如此之解釋〕。識與色蘊共同非攝於蘊等三蘊。又彼色法與彼之識法共非攝於三者之攝。識乃於蘊是一識蘊,於處是一意處,於界是七識界。故言於一蘊等。依此方法凡舉所問之句足,何等之彼法非攝於蘊等之時,關於其何等彼法,蘊等乃可知之。 (5.2)於第二問,依色、識可知。因為於受等[1]與色、識共非攝於蘊等之攝,而此之二蘊〔色、識〕者是十一處、十七界。 ᅟᅟ==[1] 採納與受共非攝色、識,或者採用與色、識共非攝受、想、行,可得二蘊、十一處、十七界之答。== (5.3)於第三問,識乃非攝於色等之四,如此依此〔四〕蘊等可知。 (5.4)於第四問,眼處[1-1]者是與受等之四〔句足〕共〔非攝〕。依此方法而凡涉及蘊等可知。最後於〔章末〕,於色與法處〔等〕攝頌之偈所示之法是依其他之方法結合而所示。 ᅟᅟ==[1-1] 採納與眼處共非攝色外四蘊之其一,或者採用與其中其一共非攝色蘊,則云得答色外四蘊、意、法之二處、十色界外之八處。== (六) (6.1)今[1]為示分拆相應,不相應之文而〔以〕色蘊等〔之文〕為始。此處,可能者或不可能者者一切尋問。又,於不能回答者乃不拒為無。由言四〔法〕相應,與四〔四〕不相應,同分、不同分,依四〔法〕唯於非色蘊、同分之於唯一之連續剎那生,唯得非色蘊之互相相應。色法與色或涅槃之〔相應〕,又云涅槃與色無相應者。同云色、涅槃與非色蘊〔無相應者〕,是此等〔色、涅槃〕是彼等(非色蘊)之不同分。又如非色蘊與色、涅槃之無〔相應者〕,間斷連續剎那相異無與非色法之〔相應〕。如此對於連續、剎那之依不同分而為不同分。又,此不同分是依所攝無礙,不存所攝之定式,因為在於所攝只不過入數而已。又,於相應之定式,有依同一生起等之互相相應,如是與彼一法相應之互相不適當者,於雖問所攝亦不拒絕。與彼不相應之互相為適當者即示不相應。又,於句足雖為七識界之一為不相應,明是色或與涅槃混合之法者此處視為不適當而決不予採用。彼等之攝頌如下: ᅟᅟ==[1] 色蘊無相應故言無。因此,不相應者於蘊應是非色之四蘊,於處,其中之色,即眼處乃至觸處之十處者與意處不相應,且法處中除無見無對色,即與法處之一部分不相應。又於界其中之色法,即眼界乃至觸界之十界是與眼識界乃至意界之十界及法界之一部分不相應。== 法處、法界、苦諦與命 生、老、死,於三〔法〕之十九 於類聚之五十,於小〔二法〕之八句足 大〔二法〕之十五,其他之十八 百二十三句足乃如是依相應而得。 因為於法處是由色、涅槃之混合者,即依非攝於識亦不能言相應。又云受蘊等是由於與識蘊相應不得言〔有〕不相應者。於餘亦同定式。如是凡涉及此等即不適當且不予採用,其餘之蘊等為適當,則採用彼等而一一一起問答。 於其第一問,於一處是意處。於一部分是包含法處、法界之受、想、行。 (6.2)於第二〔問〕,三者是除各問者而外之餘者(四非色蘊中之三)。與一部分相應者是受、想、行與(法處、法界中之行)他(行),亦除其自身以外。與一部分不相應者,是色與涅槃(法處、法界中之無見無對色與涅槃)。如此凡涉及一切色之不相應,於法處、法界,可見非色與非色及不相應之色。 (6.3)於第三問者是意義明瞭。 (6.4)於第四〔問〕者即不言〔幾何之蘊等而言無相應。此處,又依蘊等可知。他於如是問亦同一定式。因為於第一問,以示俱形於其他聖文乃給予簡略。依此定式應知凡涉及一切之意義。又,學習終了之時,是以其完成為進。 (6.7)十六界者是自除眼識界乃六識界與十色界。對於其餘是同定式。 (6.8)三蘊者是除行蘊而外其餘〔之非色蘊〕。一界者是意識界。所言集、道〔諦〕者是無與〔其〕他之界者相應。一蘊者是行蘊。一處者是法處。一界者是法界。因為於此等彼二諦者是〔其〕一部分相應。 (6.11)於樂根等之問,三者是想、行、識。一界者是身識界〔或者〕意識界。〔十六界中之〕六界者是除去身識界〔餘之六識界〕。 (6.18)於色有之問,有一切之非色蘊〔或者〕非色處之〔想應〕。故如何言〔蘊、處亦〕無〔非相應〕。又無與鼻、舌、身識界之〔相應〕,故言與三界不相應。 (6.29)於勝解之問,二界者是意界、意識界。十五者是〔其〕餘之十色界與眼等之五識界。 (6.30)於善之問,依善而所把握〔非色之〕四蘊拒絕相應。 (6.31)於三受之問,一蘊者是受蘊。十五〔界〕者是眼、耳、鼻、舌識界與意界及十一(十?)色界。又身識界與色界(?) (6.35)於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之問,五〔界〕者是眼識界等。 (6.36)於無執受無取法之問,三(六?)者是除去意識界。 (6.37)於有尋有伺之問,十五〔界〕者是五識與〔十〕色界。 (6.38)於無尋唯伺之問,一蘊者應知是行蘊。言第二禪者是除伺而外,其餘之無尋唯伺,除喜而外其餘之喜俱行。伺是伺與喜,無與喜相應,故言與行蘊、法處、法界之部分相應。十六〔界〕者是除去法界、意識界。 (6.39)於無尋無伺之問,一界者是意界。 (6.40)樂俱行與捨俱行〔四一〕〔即〕或者稱為三受者,見所斷〔四二〕,是等於善〔法〕〔三〇〕,小所緣〔四四〕是等於異熟法〔三三〕。於彼一界者是法界。與一部分〔相應〕者是見此小所緣。因為於此處之法界為小所緣之六心起,由處所攝於四,分配第一之否定。 (6.45)大所緣法等者是等於善〔法〕。 (6.46)於非已生之問,五界者是眼識等。因為於此等以完全生起法之性質者,為屬於已生之部。 (6.48)現在所緣等是等於小所緣,因等(五〇)是等於集〔諦〕(八),有因非因(五二),是等於喜俱行(七四),取見相應(六一)是等(?)於無執受非已生(三六、無執受無取法?)餘者一切意義明瞭。 相應、不相應之文畢 (七) (7.1)今為分拆相應〔者之〕不相應之文,而以受蘊等為始。此處,說明如下。此處有與所舉句足相應之法,更有與此法不相應之法[1]。於其〔不相應法之〕蘊等,以問不相應而答之。其〔相應法〕於色蘊等,言不適當,是言無相應於色蘊。故此色蘊及他色之句足(處等)於此時不予採用。相應於法界之諸法,與他不混淆之識,明確而予採納。彼等之攝頌者如下: ᅟᅟ==[1] 與受蘊相應者是想、行、識之三蘊。與此三蘊不相應者是色蘊。色蘊是蘊乃與自己以外之非色四蘊不相應,於處色即眼處乃至觸處之十處是與意處不相應,且與法處一部分之受、想、行、無為法不相應。又,於界乃其中之色即眼界乃至觸界是與眼識界乃至意界之七界及法界一部分不相應。== 四蘊、一處 二根、七界足 三緣、七觸 三法之三、大〔二法〕之七 一一有尋有伺 結合於捨者之一 最後,四蘊者是亦含有最初之意義。關於有同樣之答,與〔此〕一起為受等之問。於此等,如以下蘊等之分說可知之。 於受蘊等之問,一〔處〕者是意處。七〔思〕者是識界。一部分者是於法處之受等。 (7.2)於識界之問,此等之諸法者如何〔亦與〕蘊、處非為〔不相應〕者是除了所舉句足之識界而外,餘為六識界、法、色、涅槃,依此等而一切蘊處是由所攝與任何之蘊、處皆不為不相應。一界[1]者是所舉問也。 ᅟᅟ==[1] 想參考十四之第四項,於法界中之受、想、行之各各中,是應有與眼識界相應不相應,若採用其相應,則其不相應者亦於受、想、行之各各中,又應以意識始眼識外之識及色不相應。今若將此等統一採納,應涉及五蘊、十二處之全部,於蘊、處,更於此等不相應者當無所舉。唯於界應得,舉出眼識界。尚可嚴密為一部分,受、想、行之三蘊、法處、法界之一部應舉為不相應。== (7.4)於捨根之問,五〔界〕者是捨相應之眼識界等。於依此定式與一切所舉問之句足不相應者,其意義可知。 相應〔者之〕不相應之文畢 (八) (8.1)今為分拆不相應〔者之〕相應之文,以色蘊等為始。此處,一切之問是愚問。因為於與色蘊[1]不相應之四蘊,謂與其〔四蘊〕以外者無相應,與受蘊不相應之色、[A2]涅槃者亦無與任何者相應。如是,於一切之句足,無不相應者之相應可知之。如是,由於為愚問,故無一切之答。無者乃是解問也。 ᅟᅟ==[1] 與色蘊不相應者是非色之其他四蘊。今若統一採用此四蘊,其他於此四蘊無相應。因此如此無關係者之蘊、處、界相應者不予考慮。然,採用與色不相應之無為法而非色之四蘊者,色是同樣與無為法不相應。== ᅟᅟ==[A2] 涅【CB】,労【南傳】== 不相應〔者之〕相應之文畢 (九) (9.1)今為分拆相應〔者之〕相應之文而以受蘊等〔之文〕為始。此處〔更有〕相應於蘊等者而問與蘊等相應為答[1]。如此之〔法〕混淆著色或色之間,或凡色蘊所攝之句足者不應柑挾之。又言:對於混淆色或色者,與其他不存相應。凡色蘊所攝者〔又〕與凡得把相應蘊等握之相違者,則不存在與色相應。故如此之句足,此處乃不予採用。於此色不混淆非色明確乃採納之。彼等之攝頌者如下: ᅟᅟ==[1] 與受蘊相應者,因為是想、行、識。故若採用其中之想,或亦採納與想相應之行,則行對於蘊是與受、想、行之三蘊相應,對於處乃與意處相應,法處之一部分即其中之受、想相應,對於界是與眼識界乃至意界之七界及法界之一部分相應。對想、行亦可同樣得論之。註釋者異於採用蘊之法而以反覆採用受。== 非色之四蘊、意處 七識界、二諦、十四根 十二因緣,更有十六句足 三〔法〕之八、類聚之四十三 大二〔法〕之七句足、後二法 問答所攝九 又,於一切之問,由於所舉問法與相應蘊分拆乃可知。又言:受蘊與其他三蘊是相應,更於此等與受蘊是相應。其(受)是與想等之三蘊、意處、七識界、法處、法界之一部分〔即〕想、行相應。涉此一切之定式。 相應〔者之〕相應文畢 (10) (10.1)今為分拆不相應〔者之〕不相應之文而以色蘊等之文為始。於相應[1]、不相應句足之問答所舉出色蘊等法,於此一切之問。類似答之句足為令一致,置於其他連續。由於所舉問之句足不相應,故知蘊等之分拆。因為於受蘊等是與色蘊不相應,色蘊又與其〔受蘊等〕不相應。又,屬於涅槃〔與〕精妙之色者〔亦然〕。彼色蘊是四蘊、一處、七識界、法處、法界之一部分,〔即〕與受等之法不相應。此為涉一切之定式。 ᅟᅟ==[1] 若按照註釋,與色蘊不相應者是其他之四蘊。與此等四蘊不相應是色蘊,此色蘊與四蘊不相應,與意處、法處之一部分不相應,與眼識界乃至意界之七界及法界之一部不相應。== 不相應〔者之〕不相應之文畢 (11) (11.1)今為分拆所攝者之相應與不相應文而以集諦等〔文〕為始。〔首先〕所攝者,於所攝文之問答(第七章)所舉彼集諦[1]等之諸法,是於舉一切之問。又,〔有〕類似之答〔者〕即由處一起採納,句足是連續其他而來。於舉問之諸法,是與句足共所攝於蘊攝,而此等又與他法相應或不相應之時,則關係他法蘊等之分拆乃可知之。此處,有如下之定式:集諦中行蘊所攝之諸法是所攝於蘊等之攝。又,此等與餘之三蘊、一意處、七識界相應,〔又〕言:於法處、法界除愛之餘者行蘊是與由處相應之一部分相應。又與一色蘊、十色處、〔十〕色界不相應。又於一法處、法界,與〔其〕色、涅槃不相應而〔即〕與一部分不相應。依此方法而一切所涉之意義可知。 ᅟᅟ==[1] 集諦即愛(愛是行蘊之所攝者,說明於四、一之註處)共所攝於蘊者,乃如應屬於行蘊之尋伺等,此等於處、界愛共為所攝於法處、法界。此之尋伺等,與非色四蘊中行蘊外之三相應,於處則與意處相應,又言與法處之一部分相應,又,於界與眼識界乃至意界之七界及法界之一部分相應。所謂與一蘊之一部分相應,是行蘊中本身以外之諸法。又,不相應為色之一蘊、眼處乃至觸處之十處、法處之一部分即無見無對色、無為法,又應為眼界乃至觸界之十法與法處之一部分。== 所攝者之相應與不相應〔畢〕 (12) (12.1)今為分拆相應者之所攝、非攝之文而以受蘊等為始。於所攝者之所攝文之問答,所舉受蘊等之法,此等所舉一切之問。所舉於問之諸法是與句足相應。由於所攝此諸法或非攝,故蘊等之分拆乃可知之。有以下之定式:受蘊[1]是與想等相應,彼想等是所攝於想等之三蘊、法處、意處之二、法界與七識界之八界,其餘非攝於蘊、處、界。依此方法而涉及一切之意義可知之。 ᅟᅟ==[1] 若按照註釋,與受相應之想、行、識是分攝於三蘊,於處則所攝意、法之二處,於界則所攝於眼識界乃至意界之七界及法界等之八界。== 相應者所攝、非攝之文畢 (13) (13.1)今為分拆非攝者之相應與不相應文而以色蘊等說為始。於第五〔章〕非攝者之非攝文之問答,舉出有問色蘊與類似之諸法及非色有與類似者,〔其〕餘非有效者不予舉出。因為於色[1]、非色之諸法是與受蘊共非攝於蘊等。又言無此等〔色、非色〔非色有〕之諸法〕相應者。故唯有效之句足乃與類似之答共一起給予舉示。所舉問之諸法,而與諸法共非攝於蘊等。由於與此等相應又不相應者,則蘊等之分別可知。有以下之定式:識蘊是與色蘊共非攝於三〔蘊〕之攝,與受等之三蘊以及法處、法界中之受等相應,與一色蘊、十色處、〔十〕色界以及法處、法界中之色、涅槃法不相應。以上一同言此等之諸法是與三蘊相等。依此方法涉一切之意義可知之。 ᅟᅟ==[1] 若按照註釋,採用識蘊者,識蘊與色蘊共非攝於蘊、處、界之攝。而識蘊是蘊,與受、想、行之三蘊相應,於處是法處之一部分,即所攝於法處中之受、想、行相應,又於界則與其中之識,即眼識界乃至意界之七界及法界之一部分相應。又,其不相應之蘊是與色蘊之一蘊不相應,於處是與眼處乃至觸處之十處及法處之一部分所攝於其中之無為法、無見無對色不相應。於界則與眼界乃至觸界之十界以及法界中之一部分不相應。== 非攝者之相應與不相應文畢 (14) (14.1)今為分拆不相應者之所攝、非攝文而以色蘊[1]等說為始。此處,其不相應且不適切之句足者於此時不予採用。如此者是法處等。因為於言法處乃與蘊等之一不相應者為不適切。於法界亦同為定式。彼等之〔法〕攝頌如下: ᅟᅟ==[1] 與色蘊不相應者,於蘊則是受、想、行、識之四蘊,與此色蘊不相應此等之法是除無為法而外應攝於非色之四蘊,於處其色不相應於眼處乃至觸處之十處之法,應攝於意、法之二處,又於界則不相應於其色,即眼界乃至觸界十界之諸法是應攝於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之八界,其非攝之句足應是色蘊之一蘊、眼處乃至觸處之十處、眼界乃至觸界之十界。章末之攝頌是不相應之對象,以舉不適當者乃註釋所指示之處。== 法處、處界、命根 名色句足及六入 生等之三、一句足、三〔法〕中之第二十 三〔法中〕終之一、小〔二法〕中之七句足 類聚中之十、大〔二法〕之十四 更於六句足所舉出,一切有關聯 又,十四〔法〕及七〔法〕乃為不可能 章末之法處、法界之偈頌亦明此意義。除此等而外,餘之一切者為可能。對此等蘊等之分別,應依憶念既述定式而可知。 不相應者之所攝、非攝文畢 如來界分別之善事 彼之界說,如以下曰: 彼〔如來〕說明此定式面分別畢。 依此定式面分別之說明, 賢者即得知一切, 又,定式之約說乃如是所說。 若增修一一句足者詳細之說明, 增修極多之措詞, 又,不予分別意義者。 二倍者乃唯滅其聖句。 依予〔所為〕此悲心所達之功德 成為世間之幸福。 界說論註畢 #----------------------------------------------------------------------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第 50 冊 No. 26 界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