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統史 歸命彼世尊    應供正覺者 〔第一章 如來來降〕 歸命於出生清族極淨之正覺者,予說多數鞞益之一而無缺之大王統史。(一)此〔大王統史原〕由昔人所作,〔其〕或部過詳或部過簡約,又多反覆〔之箇所〕。(二)〔予此大王統史〕此等無瑕疵,易學易記憶,起信心與感激,亦繼承傳統。(三)於應起信心之處而起信心,同〔應〕起感激之處而〔起〕感激,聽此〔大王統史〕。(四) 吾等之勝者〔釋尊〕昔會燃燈正覺尊,為濟度煩惱之世人發成佛之誓願。(五)由此,彼正覺者憍陳如、聖者曼伽羅、須摩那、離婆多佛大聖蘇毘多(六)正覺者阿奴摩達西、波頭摩勝者那羅陀、正覺者蓮華上、善慧如來,(七)善生、喜見,與導師義見、法見,悉達多、帝沙、同勝者弗沙、(八)毘婆尸、正覺者尸棄、徧知之正覺者毘舍浮、拘留孫,正覺者拘那含牟尼又,(九)善逝迦葉。此二十四正覺者奉待大雄士〔釋尊〕由此等〔之諸佛〕得〔成〕菩提之豫言,(一〇)果行諸波羅蜜,達最上之菩提,最上尊瞿曇佛濟度生類之惱。(一一) 彼大牟尼〔座〕於摩竭陀國,優樓頻羅〔村〕之菩提樹下,於[1]吠舍佉月滿月之日,達無上菩提。(一二)彼自在者享最高解脫之樂,〔於他之人人亦〕示其甘味七七日間住於彼所。(一三) ᅟᅟ==[1] 當為印度曆之第二月。== 由此赴波羅捺斯〔城之外鹿野苑〕轉法輪,於其處過雨〔安居〕期,度六十人為阿羅漢。(一四)為說法〔四方〕遣此等之比丘,又[2]導入跋陀羅群之友人三十名,(一五)導師〔釋尊〕以[3]迦葉為始度一千之結鬘行者,待彼等〔之機〕熟於雪間住優樓頻羅。(一六)優樓頻羅迦葉之近大祭時,彼〔迦葉〕知〔佛〕自不願向其處來,(一七)伏敵者〔佛〕由北俱盧洲得來食物,於阿耨達池〔畔〕食〔此〕後,夕暮時自(一八)勝者由正覺第九個月[4]報沙月滿月之日,為[5]淨楞伽島而來至〔此〕楞伽島。(一九)此楞伽島為教光輝之地為勝者所知,又由充滿夜叉之楞伽島已知追拂。(二〇)又楞伽島中央可愛之河畔,長三由旬,廣一由旬之樂(二一)於大龍林園,〔即〕夜叉之集會地,〔知有〕棲於楞伽島〔所有〕夜叉之大會,(二二)善逝尊親赴彼夜叉之大會,於其處集會中央部,於彼等之頭上,(二三)〔即後〕立於空中摩虛央伽那塔處,由雨、風、黑闇等使激動於彼等。(二四)惱怯怖畏彼之夜叉等向無畏勝者請示無畏,施無畏之勝者宣告極度怯惱彼夜叉等:(二五)「汝夜叉等!予除汝等此之怖畏與苦惱。汝等於此處相和睦與予以座處。」(二六)彼等夜叉答覆善逝尊:「尊者!我等總此之全島雖與汝。汝與吾等無畏。」(二七)為退治彼等之怖畏、寒冷、黑闇,而與彼場所擴展一片之皮革而坐其處之勝者由此更(二八)擴張皮革,由其周圍發出火炎,而以火熱所至之輩,怖畏而立於周端。(二九)〔世〕尊由此為彼等所愛之吉利島引發至此方,於彼等移彼之時,又恢復至舊位。(三〇) ᅟᅟ==[2] 作三十名友人之童子等一團體稱跋陀羅〔善賢〕組。== ᅟᅟ==[3] 有優樓頻羅、那提、伽耶之三兄弟迦葉導一千之結鬘行者。== ᅟᅟ==[4] 印度曆之第一月。== ᅟᅟ==[5] 今之錫蘭島。== 世尊收彼皮革時,天人等群集,大師即於其席,為彼等說法。(三一)〔聽此〕領會正法之有情不知有幾千萬,安立於〔三〕歸與〔五〕戒者不可測其數。(三三)達須陀洹果,須摩那為峰石山之天神王大須摩那恭敬人〔釋尊〕尋求可恭敬之物。(三三)有青色無垢之頭髮,撫摩饒益有情勝者之頭,施捨一握之髮於彼。(三四)彼〔天王〕受取大師彼〔髮〕〔納入〕美之黃金筐,安置設積種種寶玉一切七寶之座所,彼以青玉之塔封此,且〔對此〕禮拜。(三五、三六) 當正覺者入圓寂耶!長老舍利弗之弟子名沙羅浮長老,由火葬堆以神通力受取勝者之頸骨,伴比丘、等捧來安置於彼塔中,大通力者以雲色石覆之,去令作十二肘高之塔(三七~三九)天愛帝須王弟之子而名[6]鬱達秋羅波耶〔王子〕拜其不思議之靈祠,覆其更高建三十肘之靈祠。(四〇、四一上)於其處起立之王睹達伽摩尼征服達米羅族民而建作八十肘高之掩被塔。此之摩喜揚伽那塔實為如斯所建造。(四一下、四二)此島為適如斯人間之住居者,〔法〕主、大勇猛精進之智者令去優樓頻羅。(四三) ᅟᅟ==[6] 協會本為鬱達求羅波耶。== 摩喜揚伽那來降畢 大慈悲者喜利所有世間之大師、勝者,由菩提第五年在祇陀林雨安居,(四四)見大腹龍與同小腹〔龍〕,舅父與甥之間因摩尼珠之座牀,(四五)組徒黨起鬥爭,正覺者於[7]制多月,黑分之布薩日(四六)朝早,持尊貴之鉢衣對龍族憐愍而來龍島。(四七)彼大通力龍王大腹當時於海中有一百五由旬之龍界,(四八)彼妹與康那瓦達摩那山之龍王,而其子小腹。(四九)彼母方之祖父龍〔王〕,殊勝良摩尼珠之座牀讓與其母而死,因此而舅父與甥之間起了爭執,雖然山部之龍彼等有大通力。(五〇、五一) ᅟᅟ==[7] 印度曆之第一月。== 名沙彌提須曼那天子,攜彼良棲家之祇陀林所在之羅奢耶達那樹,(五二)得佛之許於勝者之頭上,如傘之翳,曾有棲事而來其所。(五三)此天子直於前生,龍在島時是人,彼〔今〕之羅奢耶達那樹所立之處,見辟支佛等之取食而起信心,向彼等施以淨鉢之樹枝,由此而彼心地善良生於祇陀園之樹上。彼〔樹〕存於後樓門之傍外側。(五四~五六)超越諸天天子〔釋尊〕,見彼天子之繁榮,且又以此〔楞伽島〕之利益,與共伴樹彼。(五七) 於戰中為攘除黑闇之導師坐於上空其處,為此等事物起恐怖之黑闇。(五八)為慰勉彼等之怖惱,現露〔佛〕之光明,彼等見善逝而歡喜,禮拜大師之兩足。(五九)勝者為彼等說和親之法,彼等雙方共歡喜而以座牀奉於牟尼尊。(六〇)大師降於地上,就其處於座牀攝取此龍王等所奉天上之飲食,(六一)導師是此等[8]水住陸住繞行〔之有情〕八億令安立於〔三〕歸與〔五〕戒。(六二) ᅟᅟ==[8] 註為水生類、陸生類、及為龍蛇之類。== 大腹龍之舅父伽魯利耶尼之摩尼眼龍王為作戰往彼處(龍島),(六三)於佛之初來時,聽聞正法之說教,住於〔三〕歸〔五〕戒於此處申請如來,(六四)「〔世〕之恃怙!尊向吾等垂大慈愍。尊若不來吾等總將歸於灰燼。(六五)大慈愛者!吾無我心之人!尊再來予之棲地,更別〔示〕慈愍。」(六六)世尊已默諾,於彼處建立羅伽耶達那之靈祠。(六七)為了禮拜世之恃怙〔世尊〕彼羅伽耶達那〔祠〕及值得[9]恭敬座牀〔宣示〕贈與龍王等:(六八)「汝龍王等!禮敬予之受用物祠,諸子!為汝等之利益安樂。」(六九)初善逝如斯與龍王等訓誡,一切世間之慈愍者歸去祇陀林。(七〇) ᅟᅟ==[9] 或為高價。== 龍降來島畢 由此第三年彼摩尼眼龍王赴正覺者之前,與〔比丘〕眾共同招致供養。(七一)於成道之第八年住於祇陀林中之勝者〔世〕尊引五百比丘,(七二)勝者牟尼主於第二日報〔至〕食時,於樂吠舍佉月,滿月之日,於其所〔祇陀林〕纏僧伽梨衣,持鉢而來至伽魯利耶尼地方摩尼眼〔龍王〕之棲所。(七三、七四)伽魯利耶尼祠之所被設置寶珠假堂之中於高價之座牀上與〔比丘〕眾俱就座。(七五)以天人用之堅軟食物,率群之龍王心喜,飽供養率群勝者法王。(七六) 於其處世間之慈愍者大師說法後,須摩那昇峰為尊師印奉足跡,(七七)而於彼山麓與〔比丘〕眾俱如意為日中之休息已赴提伽瓦比。(七八)彼處為〔應立〕靈祠之所而世尊與比丘眾共坐,為附〔立祠〕之箇所之重味入於禪定。(七九)由彼所起,知適所不適所之大牟尼來[10]摩訶眉伽林園〔所立之〕箇所,(八〇)與弟子等俱坐於大菩提樹之立處,世尊入於禪定,而大塔之立〔處〕亦同,(八一)塔波園之塔所立亦同〔入定〕。由彼定出而赴西羅靈祠之處,佛踏一切智之道由此佛還於祇陀林。(八二、八三)如斯無量智之〔世〕尊待望楞伽島將來之利益,得見彼楞伽島之阿修羅、龍群其他物現在之福利,慈悲之念廣大為世間燈〔世尊〕三度來此善島,由此而此島為善人所蔽,正法之燈明光輝。(八四) ᅟᅟ==[10] 以下總就現在而言。即今之摩訶眉伽林園所立之意。== 伽里耶尼來降畢 善人之信心感激而作大王統史 名如來來降之第一章〔畢〕 〔第二章 摩訶三摩多王統〕 大牟尼〔世尊〕實由[1]摩訶三摩多王之族出生。於劫初有名摩訶三摩多王者,(一)魯伽與瓦羅魯伽[2],同二人之[3]伽魯利耶尼,烏波沙他與曼達他,二人之洽羅伽、烏婆洽羅,(二)姊提耶與木洽羅。摩訶木洽羅之名〔王〕,木洽林達,沙伽羅與沙伽羅提瓦名之〔王〕,(三)哈羅陀、安吉羅沙與魯奇與蘇魯奇亦共有二人,波達波、摩訶波達波與同二人之波那陀(四)須達沙那與內魯亦同有二人,阿奇摩與〔此等〕諸王,是彼〔摩訶三摩多王〕之子孫,(五)此二十八王有不可測年數之壽命,而住於拘舍婆〔城〕,王舍城,彌絺羅〔城〕。(六) ᅟᅟ==[1] Mahāsammatarāja 譯為世界最初之王,卡許摩訶,卡所許,大平等、大同意、民主、大王等。== ᅟᅟ==[2] 卡魯利耶尼與瓦羅卡魯利耶尼。== ᅟᅟ==[3] 協會本,為卡魯耶那迦。== 由此有一百王,五十六與六十,八萬四千,由此更三十六人〔王〕,(七)三十二與二十八,由其他二十二、十八、十七、十五、十四、(八)九、七、十二,由此他二十五、二十五、十二與十二與九,(九)摩佉提婆為最初八萬四千〔王〕,伽羅羅伽那伽為最初八萬四千〔王〕,(一〇)至[4]懿摩止此等合有十六之子孫,各次第於都而治國。(一一)懿摩之長子有奧伽木伽〔名〕〔王〕,尼布那,奢提摩,奢達木伽與西益柵伽耶,(一二)益柵陀羅大王,洽利與西哈瓦哈那,西哈沙羅,此等為彼〔懿摩〕之子孫。(一三)西哈沙羅王之子孫王有八萬二千,佳耶賽那為最後之王。(一四)此等於迦毘羅衛知為釋迦王。[5]師子頰大王為佳耶賽那之子,(一五)佳耶賽那之王女彼名為耶索多羅。在[6]提婆達洽〔城〕釋氏名提婆達洽之王,(一六)[7]安家那沙為伽洽那彼之二兒。彼伽洽那之女為師子頰王之首妃,(一七)彼耶索多羅女為安家那沙王之首妃。在安家那沙王有二王女,為摩耶與波闍波提,(一八)又有二人之王子,為釋氏丹達般尼與善覺。於師子頰有五人之王子與二人之王女,(一九)淨飯.多陀達那.〔斛飯〕[8]。沙庫〔達那〕〔釋飯〕、須庫〔達那〕〔白飯〕.阿米陀達那〔甘露飯〕、阿米達、波米達,此五〔王子〕,二〔王女〕。(二〇)阿米陀為釋氏善覺之第一妃,彼有巴達伽洽那與提婆達多之二兒。(二一)摩耶與波闍波提為淨飯之妃,吾等之勝者為淨飯大王與摩耶〔妃〕之子。(二二) ᅟᅟ==[4] 梵語 Ikṣvāku 懿摩〔師〕,伊摩,甘庶、為釋迦族之祖次摩訶三摩多為重要之王。== ᅟᅟ==[5] 釋尊之祖父。星賀賀努。== ᅟᅟ==[6] 釋迦族之分族拘利族之都城。== ᅟᅟ==[7] 協會本,為安迦那。== ᅟᅟ==[8] 師子頰有四王八子,他書不出此名。== 大牟尼尊如斯繁而未絕之摩訶三摩多王統為所有王族之長而出生。(二二)彼巴達洽那之女而為悉達多王子〔即〕菩薩之第一妃,羅睺羅為彼女之兒。(二四)頻毘沙羅〔王〕與悉達多王子為朋友兩者之父彼等亦為朋友。(二五)菩薩長頻毘沙羅〔王〕五歲年齡二十九〔歲時〕菩薩出家,(二六)精勤六年,年齡三十五歲而達菩提,經次第會見頻毘沙羅〔王〕。(二七) 大功德者頻毘沙羅十五歲由父王自身之手行即位禮,彼即王位至第十六年大師為之說法。(二八、二九上)而王司王事五十二年,由會勝者先在王位十五年,如來在世之間,〔彼治國之事實〕三十七年。(二九下、三〇)頻毘沙羅〔王〕之不肖兒阿闍世殺害彼〔父王〕之意圖,此大害親者見於王事三十二年。(三一)阿闍世王之第八年牟尼尊入涅槃,彼後尚彼在王位為二十四年。(三二)到所有德之極,已無執著於對境事之如來為無常之虜。如是於此處起怖畏觀無常之人到達苦惱之彼岸。(三三)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摩訶三摩多王統第二章〔畢〕 〔第三章 第一結集〕 有五種之眼無比倫之勝者,四十五年間立〔於世〕世間所有之事所有方法之成果,(一)於拘尸那羅雙生之沙羅樹間殊勝之〔處〕,於吠舍佉月、滿月之日,世彼燈明(釋尊)入於涅槃。(二)集其處而來之比丘,同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天子亦超越算術之道。(三)此中七十萬〔得〕解脫之比丘而長老摩訶迦葉其時為大眾之上座。(四)〔火葬供養等〕大師遺身舍利之處理後,彼大長老願大師之法久住〔於世〕,(五)〔且〕於十力世尊般涅槃後七日,思晚年僧善賢放不穩之言(六)〔佛之〕施法服己,又〔佛〕置己於平等之位,思及牟尼尊垂慈悲,為行正法之合誦,得正等覺者之印可,學持九分教,所有有〔德〕分之行者,以漏盡殊勝大比丘阿難長老故,選出五百名少數一名。(七~九)其次由諸比丘求行合誦,亦選阿難長老,此無彼而不能行此事。(一〇) 善歌舞七日與舍利供養之七日,如斯一切世間悲愍者〔之涅槃〕過半月而後,(一一)「吾等於王舍城入雨安居,為正法結集,他之〔比丘〕等不可住於其處。」如斯決議,(一二)憂沈之大眾到處安慰,此等諸長老遊行於閻浮洲,(一三)於[1]阿沙荼月之白分,願〔久〕住白分〔正法〕長老等來四要具備之王舍城。(一四)於此處入雨安居之摩訶迦葉為首,具堅實之德,熟知正覺者之意此等諸長老,(一五)於雨安居之第一月,語阿闍世王,請行一切住院之修理。(一六) ᅟᅟ==[1] 印度曆之第四月。== 住院修理畢,彼等問王曰:「今吾等行正法之合誦。」(十七)「應設於何?」彼等謂:「會所。」王問:「於何處?」彼速彼等之指定場所毘婆羅石山之中腹七葉窟之入口,設天神之集會堂、比樂之假堂。(一八、一九)王以所有方法裝飾彼,於其處應比丘之數布敷高價之敷物。(二〇)於其處倚南之部分面北方,設殊勝高價之長老座。(二一)於其假堂中央,面東方則調適殊勝善逝尊〔所用〕法座。(二二) 王告諸長老曰:「予之事業畢。」彼長老等歡喜而告與阿難長老,(二三)「阿難!明日應有集會,汝有學之身,不適行彼處之事。然汝應精勤〔獲得〕[2]己利。」(二四)如斯訓誡,長老自精進。離〔四種〕[3]威儀達阿羅漢果。(二五)於雨安居期之第二月第二日,此長老等集會於好地點之假堂。(二六)為阿難長老措適當之座席,阿羅漢等依年齡順次而座。(二七)彼長老為令知達阿羅漢果,不與彼等共來,何者!「阿難長老於何處?」(二八)潛入地中,或行空中路,阿難長老著於為己所留之座。(二九) ᅟᅟ==[2] 成阿羅漢果。== ᅟᅟ==[3] 於夜明臥於臥牀,頭安枕之剎那而得阿羅漢果故皆非行住坐臥任何之一。== 所有長老等於律令優波利長老,而餘之法皆阿難長老為責任者。(三〇)摩訶〔迦葉〕長老為己問律,而優波利長老亦為答彼,〔各各〕自行推薦。(三一)彼〔大長老〕上於長老座問彼律,彼〔優波利長老〕就法座而答此。(三二)通達律第一人之回答隨順次而通方法,此等之人人和誦一切。(三三)多聞其他之第一人者,大仙〔法〕藏之守護者阿難長老,彼〔大迦葉〕長老自行推薦問法。(三四)上於法座阿難長老同選自己,回答彼法〔之問〕而無餘。(三五)應彼之索智聖者〔阿難〕順次回答,通此法意之比丘等和誦一切法。(三六) 如斯此正法之合誦,依一切世間利益者,為一切世間利益於七個月而畢。(三七)「善逝尊之此教由於摩訶迦葉長老〔之功〕至五千年間堪存〔於世〕。」(三八)如斯合誦已,大地起歡喜心支〔彼〕至水際起六種震動,於世又起種種之不可思議。(三九、四〇上)由長老等所行故,此為長老系。(四〇下)第一結集之果,〔為〕世間行多利益,此等諸長老壽命之限於生存而總入於涅槃。(四一)〔以〕[4]羅漢果之燈明除去黑闇,此等諸長老雖退去世間之黑闇為大燈明,但亦為孤獨死之大風所吹消。由此念慮之人,對生命亦應捨狂醉心。(四二) ᅟᅟ==[4] 依提伽之解釋。==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第一結集第三章〔畢〕 〔第四章 第二結集〕 阿闍世〔王〕之子,弒逆者鬱陀耶跋陀羅弒彼〔父王〕在王位十六年,(一)鬱陀耶跋陀羅之子,阿㝹樓陀弒彼,名聞荼阿㝹樓陀〔王〕之子弒彼,雖然為心愚之弒逆者彼等亦上王位,此兩者在位之間共過八年。(二、三)聞荼〔王〕之子,逆徒那伽陀娑迦弒父即承二十四年間之王位。(四)「此弒逆之王統」令怒都民等,由此集退那伽陀娑迦王、(五)而所知之「修修那迦」,受大臣尊敬,由一切〔人〕之好意而登王位。(六)在此王位十八年,彼子迦羅阿育〔又〕在位二十八年。(七)如是由迦羅阿育王之即位十年而正等覺者般涅槃已過一百年。(八) 時於毘舍離〔城〕有多數跋耆子比丘等(一)〔蓄〕角塩,(二)〔日陰移正午〕〔不過二指間取食〕,(三)又〔入村落內更食〕,(四)於大住院內〔處處行布薩會〕,(五)〔於一部眾中行僧伽事〕,後求他承諾之事,(六)行反習慣〔之律〕,(七)喫〔不攪拌牛乳〕,(八)伽羅吉酒〔飲未熟如鳩足色〕,(九)〔使用〕無緣之尼師壇,(十)〔手取〕金銀,無恥之徒已為〔此〕十個條[1]「為淨」。(九、一〇、一一上)聞此而於跋耆〔比丘〕之間遊行中之耶舍長老迦乾陀婆羅門之子得六種神通力之〔長老〕制此努力共赴其處之大林。(一一下、一二)彼等於布薩堂內,據置盛水之金鉢,向信士等言:「對〔比丘〕眾施伽洽婆那〔金貨〕等。」(一三)「此〔對比丘〕不適,勿施與。」此長老遮止之。彼等遮耶舍長老已行[2]不至白衣家羯磨。(一四)彼求隨伴者與彼共入都,於已言告都民適之法。(一五)聞隨伴者之語,為擯斥而來之比丘等圍立於長老之家,(一六)長老飛上空中而行,〔降〕立於憍賞彌,於波婆,阿槃提之比丘等處速遣使者,己則赴阿普康迦山,語其一切於麻布衣者參浮多長老。(一七、一八)住波婆之長老六十名,住阿槃提之長老八十名,一切之大漏盡者〔共〕降阿普康伽〔山〕。(一九)由處處集來其處之比丘等〔其數〕九萬,此[3]得自由之人人亦相語,多聞漏盡之須離人離婆多長老乃知為當時之第一人者,欲見彼而赴。(二〇、二一) ᅟᅟ==[1] 無妨為適當。== ᅟᅟ==[2] 行此羯磨者於信者之面前應取消謝罪言予之言是非法。== ᅟᅟ==[3] akhila,無障礙,除煩惱邪障之自由人,阿羅漢等。== 彼長老聞此之談妥而赴毘舍離城欲安樂之旅,由此剎那立即出旅。(二二)追此大人〔之後者等〕,彼朝出之而夕達於其處,於娑呵邪提〔漸〕與彼相會。(二三、二四)於此處耶舍長老由參浮多長老之勸,向於聽聞正法優秀之士彼離婆多長老,就十箇條而問,長老非認(此)聞諍事,言:「吾等制止此。」(二五) 惡〔比丘〕等亦欲〔引〕自黨相會彼離婆多長老。彼等夥調沙門之資具,(二六)乘船速行達近娑呵邪提,到食時行配分食物。(二七)住於娑呵邪提漏盡長老娑羅冥思:「波婆之〔比丘〕等知語〔正〕法。」(二八)大梵天來〔此長老之所〕,言:「依住於正法。」彼亦語己常依住於正法。(二九) 彼等持資具,會見離婆多長老,長老〔自〕不為彼黨,追放為彼黨之〔弟子〕。(三〇)彼等赴毘舍離城,更赴至普巴普羅〔華氏城〕,無恥之輩語迦羅阿育王,(三一)「吾等為護吾等大師〔世尊〕之香室,住彼跋耆之地大林精舍中。(三二)住村落之比丘等若『專有精舍』,若來者,大王制此。」彼等邪引王入自黨,向毘舍離城去。(三三、三四上) 於其處有娑呵邪提,集離婆多長老之下,比丘百十九萬人,令鎮服其諍事。(三四下、三五)滅諍事為本之〔比丘〕,鎮此非〔長老〕所好,於是,此等長老比丘悉赴毘舍離〔城〕。(三六) 被邪引入彼王,於其處遣大臣,彼等迷於天人之威力而赴他所。(三七)派遣彼等彼大地之護者王同夜已夢見自投入銅壺〔地獄〕,(三八)甚為可怖,彼妹無漏之長老尼難,由虛空來此慰彼。(三九)「王為自由事,應向正義尊者等謝罪。彼等之成黨乃為圖王教之利,如斯王將有幸」言已而去。(四〇、四一上)地之主〔王〕於次朝往毘舍離〔城〕而行出,(四一下)往赴大林彼令集比丘眾,聞雙方之語,認是正義黨。(四二)大地之主一切向此等正義比丘謝罪,語已正義黨者,又,言:「汝等隨好所圖教之利益。」加保護彼等,己向都而去。(四三、四四) 為決此等(十)事,〔比丘〕眾其時集會,其處於眾中起論議不果。(四五)於是加於眾中彼離婆多長老諮〔眾〕,由委員決鎮諍事。(四六)波夷那國者四名,波婆邑者四名,為鎮比丘等之諍事,選出為委員。(四七)名薩婆迦眉、娑羅、級闍蘇毘多〔長老〕,婆娑伽摩迦與此等波夷那國之長老,(四八)離婆多,麻布衣之參浮多,迦乾陀之子耶舍,與須麻那此等四人為波婆邑之長老。(四九)為鎮此〔十〕事,此等八名漏盡之長老等無騷音無混雜赴婆利迦園,(五〇)欲知大牟尼〔尊〕之意此諸大長老於其處著年青之〔阿耆多〕所設之善座。(五一)就此等箇條之一一,普巧於尋問之大長老離婆多順序追問薩婆迦眉長老,(五二)薩婆迦眉大長老直答彼問云:「此等之箇條一切不適應於經藏。」(五三)於是彼等次第排除此紛諍,於〔比丘〕眾之間亦同行此問答。(五四)說十〔非〕事而制住此等一萬之惡比丘,是此諸大長老。(五五) 薩婆迦眉此時是地上大眾之長老,其時法臘為一百二十歲。(五六)薩婆迦眉與薩羅,離婆多,級闍蘇毘多,迦乾陀〔婆羅門〕之子耶舍與麻布衣之參浮多,(五七)此等六人之長老是阿難長老之弟子,婆裟伽摩迦與須摩那,(五八)此兩長老乃阿㝹樓陀長老之弟子,八〔大〕長老共嘗禮事如來為宿善之人。(五九)此時集來比丘一百二十萬人,一切比丘之長老是離婆多長老。(六〇) 時彼離婆多長老,為正法久住,行法之合誦,由一切比丘會集之中,(六一)具與[4]法等分(四無礙)智,精通三歲之阿羅漢比丘中選出七百人。(六二)此等一切於迦羅阿育王之保護婆利迦園〔集合〕,以離婆多長老為上首行法結集。(六三)亦於嘗行通過之後,法是〔佛〕所說,此〔第二合誦〕為八個月而畢。(六四)如斯此等名聲大而無失誤之長老等,相繼入涅槃。(六五)如斯有最上之智慧,達於應達之〔法〕,行三界之利益,由世尊之胸出生之〔人人〕思及死事,精勤無餘悟得有為〔諸法〕之無質。(六六) ᅟᅟ==[4] 法、義、辭、樂說此四者謂無礙智。==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欲作大王統史 名第二結集之第四章〔畢〕 〔第五章 第三結集〕 於初,摩訶迦葉等諸大長老所行正法之合誦稱為上座部之〔合誦〕(一)最初一百年間上座部說為唯一,由此以來生起他之阿闍梨說。(二)行第二之合誦會此諸長老為抑壓此等一萬惡比丘遂生起名大眾部阿闍梨說。由此生鷄胤部,亦〔生〕一說部。(三、四)由鷄胤部而亦〔生〕說假部、多聞部,制多部為此〔之兩部〕間〔所生〕,此等合〔根本〕大眾部為六部。(五)其次又由上座部而化地比丘與犢子比丘生此之二部眾。(六)如斯而法上部、賢胄部比丘、六城部、正量部〔之四〕是犢子部比丘也。(七)說一切有部比丘與法藏部比丘此二者共由化地部比丘中生。(八)由說一切有部而生迦葉遺部,由此生說轉部,而又生經量部比丘。(九)此等與〔根本〕上座部共為十二部,與前述之六部斯合為十八部。(一〇)如斯〔佛滅後〕第二百年間生十七〔部〕,他之阿闍梨說乃由此以後而生。(一一)雪山部、王山部,同義成部,與東山部比丘,同西山部,(一二)合計金剛部六部於閻浮洲所分,法喜部、海部〔之二〕於楞伽島所分。(一三) 阿闍梨家分裂畢 迦羅阿育王之兒兄弟共十人,彼等行政二十二年之間。(一四)由此次第追逐九人之難陀兄弟而為王,司政為二十二年間。(一五)激怒者闍那迦婆羅門,弒第九之陀那難陀〔王〕,生孔雀王家之統,具有威光,知旃陀羅崛多者即全閻浮洲之王位。(一六、一七)此之〔旃陀羅崛多〕在王位二十四年,彼之兒頻頭娑羅在位二十八年。(一八)頻頭娑羅之兒知為百一人,而其中之阿育〔王子〕有善根、威光、體力、神育力,殺戮異母兄弟九十九人即全閻浮洲唯一之王位。(一九、二〇)勝者涅槃之後,此王即位前,為二百十八〔年〕如是當知。(二一) 大名聲〔之王〕四年而統〔全閻浮洲〕為一王國,於波吒梨子城自登王位。(二二)彼即位同時於空中,同於地下,法令常由旬由旬而擴行。(二三)諸天由阿耨達池日日運來八擔之水,然王亦分此與人民。(二四)諸天又由雪山地方齎運那伽蔓樹之數有百千金價之楊杖木,(二五)由此,又〔齎運〕阿伽陀果,阿摩勒果、相同阿伽陀之阿梨勒果,熟之菴羅果色、香、味亦優。(二六)諸天又齎運五色之衣裳與拭手之黃色布巾與更由六牙池持來天人之飲料〔水〕[1],(二七)龍神由龍宮之塗香、塗眼膏,有素馨花〔模樣〕而無緣之布與天上之青蓮華與,[2](三〇)而鸚鵡以日由六牙池〔附近〕齎來九萬車量之籾米。(三一)有鼠去此籾米之殼,去糠,無損於米,於王宮以此為飯。(三二)蜜蜂常為王造蜜,熊同於鐵工店打下鎚。(三三)形美而聲如蜜之迦陵頻伽鳥來為王發蜜音。(三四)登於王位此阿育〔王〕立其弟名帝須王子為太子。(三五) ᅟᅟ==[1] 提伽本之二七-二八之間插入次之二偈。但此二偈之一語亦未加註解之點察看,或想非後日之竄入耶?(一)於彼都有死處之鹿豬鳥類,行大斷食而彼等自行死去。(二)此處牛等導欄伴來豹等,而護侍鹿與豬之畑池。== ᅟᅟ==[2] 以下之偈號數有二之齟齬。== 法阿育王即位畢 〔彼〕父供養大梵黨六萬之婆羅門,而彼亦供養彼等及三年。(三六)配食之時見彼等狂躁〔之樣〕,阿育王命諸大臣:「選拔上施物而施。」(三七)多智〔之王〕呼出諸派之外道等別別調查,放〔於食堂〕令取食。(三八) 曾〔王宮之〕近窗而行,來宮庭攝心之道士,見此尼拘律沙門,彼起淨信心。(三九)彼〔尼拘律〕童子乃頻頭娑羅之諸王子中最長兄須摩那王子之兒。(四〇)頻頭娑羅之疾病耶!彼阿育〔王子〕父棄鬱禪尼而來華氏城,(四一)逢父之死耶!己無都城,殺長兄於彼優秀之都握王權。(四二) 須摩那王子之妃同呼為〔須摩那〕而身已重,由此東門外出,(四三)至旋陀羅村。其處有尼拘律樹之神,呼彼女之名,與構家屋。(四四)於其日彼女產優秀之兒,彼兒名尼拘律。順天之恩惠。(四五)長大旋陀羅見彼女,思如己之主歸,七年間善奉侍。(四六)其時,成阿羅漢之摩訶婆樓那長老見此王子有〔阿羅漢之〕根機,請求其母使之出家,(四七)彼於剃髮堂達阿羅漢果,由此欲見母妃而出行,(四八)由南門入都,尋往彼村之路,偶爾過於王庭而行,(四九)由〔彼〕肅然之威儀使彼大地主信彼,於前〔世〕共棲而亦對彼生起愛情。(五〇) 傳言,昔有兄弟三人之蜜商,一人賣蜜,二人採蜜來。(五一)一人是辟支佛而惱於腫物之病,今一人之辟支佛為此而欲蜜,(五二)以行托鉢之形〔彼〕於時入都城,欲得水赴河邊見此一人婢女。(五三)問而知欲得蜜,以手指之而語彼:「尊者!彼是賣蜜店,請向彼處行。」(五四)〔辟支〕佛赴往彼處,信心甚深之彼商人由〔瓶〕口注出充鉢施蜜。(五五)見充滿蜜之〔鉢〕與盛上而溢於地上,彼起信心於其時祈誓云:「由此布施而吾於閻浮洲得統一之王位,法令空中一由旨之間,及地下又一由旬之間。」(五六、五七)於兩兄來云:「如是人施蜜,汝等隨喜此,〔此〕是汝等之蜜。」(五八)彼長兄不喜,言:「彼是旋陀羅,而此旋羅常被黃色衣故。」(五九)已言:仲兄,「彼辟支佛投入大海之彼岸。」聞彼之回向之語,二人亦又隨喜。(六〇)指示〔蜜賣之〕店之彼女,為彼之妃不見關節祈得極美之姿。(六一)阿育王是蜜之施者,阿僧提蜜達妃是婢女,謂旋陀羅是尼拘律,帝須則云向〔海之〕彼岸者是彼。(六二)彼〔尼拘律〕云是旋陀羅故,在旋陀羅村求解脫,七歲而得解脫。(六三) 彼王對彼〔沙彌〕得愛戀之心,由此而慌,令呼喚彼,彼坐作穩定入來。(六四)大王言:「兄弟!汝適著座。」彼不見他比丘近於師子座。(六五)彼接近王座而王如斯思:「今日此沙彌將成吾家之主。」(六六)王之手縋彼登上王座,坐於白傘下之王座。(六七)見彼坐其處,彼阿育大王敬〔其〕德,時大喜。(六八)以為所調之硬軟食物令彼飽,以正覺者所說之法問此沙彌。(六九)此沙彌為彼〔王〕,說[3]「不放逸品」,彼地護〔王〕聞此,向彼言勝者之教得信心:(七〇)「兄弟!將施汝以八〔人分之〕常住食。」彼〔又〕言:「大王!以彼奉余之和尚。」(七一)其次施八〔人食〕耶!彼以此奉彼和尚,其次又施與八〔人食〕耶!以供養比丘眾。(七二)其次施與八〔人食〕耶!覺者〔尼拘律沙彌〕諾此,伴三十二比丘於第二日赴於〔王宮〕,(七三)由王親手供養,為護地者〔王〕說法,大民眾亦皆受〔三〕歸〔五〕戒。(七四) ᅟᅟ==[3] 法句經之不放逸品。== 尼拘律沙彌會見〔畢〕 由此王起信心,日日倍加漸次增及六萬數之比丘。(七五)王追放六萬之外道,常為供養六萬比丘於〔王〕宮。(七六)供養六萬之比丘,王急欲調理價貴硬軟之食物,(七七)令飾於都,行招比丘眾,迎於〔王〕宮而供養,夥施沙門〔之要〕品,(七八)若問「師〔佛〕所說之法為幾何」,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其時為王說。(七九)聞有八萬四千之法蘊,彼地主〔王〕謂:「余對此等之法蘊行奉施一一精舍。」(八〇)其時王於地上八萬四千之都布施九億六千財,(八一)此處彼處王命開始〔建造〕精舍,自開始建造阿育〔王〕園。(八二) 於〔此〕教三寶與尼拘律〔沙彌〕與病者,彼於〔三者之〕一一彼日日行百千之施,(八三)以施佛之財有供養諸種之塔波,於諸多之精舍常行種種〔之供養〕,(八四)以財施於法,人人為護持〔正〕法之比丘等常齎來四種優良之資具。(八五)若干擔之阿耨達水中,以四擔施與〔比丘〕眾,向六十名三藏長老日日供養一擔。(八六)一擔則奉施阿僧提密陀天,而王自受用二〔擔〕。(八七)日日布施楊枝於六萬之比丘,一萬六千之婦女布施名那伽夢樹之〔楊枝〕。(八八) 於時一日王曾見四人之正覺者,壽命為一劫有大威神力之龍王,聞摩訶迦羅〔之事〕,(八九)彼為導來送黃金之鎖,導來於白傘之下,(九〇)結跏趺坐一萬六千之婦女所侍供養以種種花言:(九一)「汝!轉正法輪,示余一切智,無邊智之大仙姿。」(九二)具三十二相,〔以〕美八十隨好,圍一尋量之光,光輝光明之花環,(九三)彼龍王化作出樂佛之御姿。(九四)「此物化作之姿如是。如來之〔真〕御姿如何?」充滿悅喜之念。(九五)供養眼球為普知之彼大祭,大神通力之大王七日間中無斷而行。(九六) 〔阿育王之〕轉教畢 大地主[1]〔阿育王〕有如是大威力更篤信心,目犍連子長老亦〔同〕,彼等〔兩者〕已曾為自在者與〔羅漢〕之相會。(九七) ᅟᅟ==[1] 於錫蘭本九七上半偈,攝於「阿育王之轉教」章中。然考前後之關係雖為各半偈故見無分之要,隨協會本讓於次章。== 於第二次之結集彼長老等瞭望未來,於此王之時〔佛之〕教已識有邪魔之事。(九八)彼等瞭望於全世界可除去此邪魔,識帝須梵天之[2]生存不長,(九九)彼等往此大慧者之處,於人間出生中可請除此邪魔事。(一〇〇)使興教之念彼向彼等約束,〔彼之長老等歸還〕向幼年之道士悉伽和、栴陀跋闍言:(一〇一)「過一百十八年後,於教生邪魔,吾等不及此生,(一〇二)比丘等!汝等不與[3]此諍事故,有杖罰之價,然此為汝等之杖罰。(一〇三)為興教,大慧者帝須梵天託胎於目犍連婆羅門之家。(一〇四)若時至,汝等之中一人為彼童子而令出家,一人令善學正覺者之語。」(一〇五) ᅟᅟ==[2] 不遠死於梵天界。== ᅟᅟ==[3] 謂未參與第二結集事。== 優波利長老之弟子䭾索迦長老,須那迦是彼之〔弟子、而〕此二人之長老為須那迦〔之弟子〕。(一〇六) 昔於毘舍離城名駄索迦之婆羅門,彼為三百人之弟子之長住於阿闍梨之處。(一〇七)彼齡十二歲達吠陀之極意,與弟子等共同遊行,於(第一)結集畢,住婆梨迦園會優波利長老,坐於其傍問吠陀中難解箇所?彼〔長老又〕答此:(一〇八、一〇九)「青年!有一之法,追隨一切之法,一切之法終止於一之法,何者為彼〔之一法〕。」(一一〇)如是長老就〔其〕名目問,而彼青年為不知所問,「此為何之神咒耶?」言:「是佛之神咒。」(一一一)言:「授與予。」彼答:「吾授著吾之衣服者。」(青年)向其師問神咒之意,同樣向母與父問。(一一二)彼〔駄索迦〕青年與三百之青年等共於長老之處出家,時到受大戒。(一一三)彼優波利長老令駄索迦為長,此一千漏盡者無餘說三藏。(一一四)在長老之處學習聖典他之聖者凡夫,不可以測計。(一一五) 迦尸國有名為須那迦商主之子,彼父母共為商用而赴王舍城。(一一六)十五歲之小童赴竹林園,五十五人之青年伴彼而行。(一一七)此處見出駄索迦長老伴〔弟子之〕群而起信心,求出家而彼言:「請汝之師。」(一一八)彼須那迦童子未攝食事三次,〔如是〕向父母承認來出家。(一一九)此童子等共至駄索迦長老之前得度受戒,且學三藏。(一二〇)彼須那迦道士為長老之弟子群,通三藏之漏盡者,為一千人之長。(一二一) 名為波吒梨之都有稱為悉伽婆之有智慧大臣之子,於三時季善適住於三宮殿,大臣之子伴〔己〕友栴陀跋闍,引具五百人人赴屈屈吒精舍,往見須那迦長老。(一二二~一二四)入禪定攝受諸根而坐彼知是〔須那迦長老〕雖禮拜而無談話,問彼大眾之理由。(一二五)彼等回答:「入於禪定者而無〔與人〕談話。」如言:「如何〔由禪定〕起?」比丘等回答:「由師所呼喚,由大眾之呼喚,規定〔入定〕期間之畢,又由壽命之盡事情而出〔定〕。」見彼等有〔羅漢果之〕根機,〔向長老〕傳播大眾之語,長老出定而赴彼處。(一二六~八)彼童子問:「尊師!何故不為談話?」「樂與可樂者。」「亦令吾等享樂!」(一二九)言:「如吾等能得享樂!」由此彼悉伽和童子由父母之承諾與栴陀跋闍彼五百人人又於須那迦長老之前出家受大戒。(一三〇、一三一)此二人於和尚之前學二藏,由努力而又達六神通。(一三二) 知帝須之託胎,由此,以後七年間,彼悉伽和長老已通於其家,而於七年之間,只言「去」亦無所得,第八年只在其家得彼言「去」(一三三、一三四)目犍連婆羅門〔由外入家〕見彼之去,問曰:「於我等之家得何物耶?」長老答言:「然。」(一三五)還家而問,其次日長老〔為托鉢〕來家,以虛言詰之。(一三六)聞長老之語,彼[4]再生起信心,為己故而調理常施食於彼。(一三七)住於家者等亦無餘次第信彼,再生者常留停彼在家攝食。(一三八) ᅟᅟ==[4] 婆羅門謂再生者。== 如斯次第經時,彼帝須童子其齡十六歲時,已達三吠陀海之彼岸,(一三九)〔悉伽和〕長老謂:「談話之最初應如是。」於彼之家除青年之座席〔如〕不見他之座席。(一四〇)由梵天界來故,彼喜好清淨,因此,彼其座席常懸置薰香。(一四一)不見他之座席,〔得見〕長老之所立耶!家中人人以童子之座席為長老所設。(一四二)由,阿闍梨之前還來,見長老坐於其處,青年怒而發粗暴言。(一四三)長老問彼言:「青年!汝知如何之神咒。」青年則反問長老此問。(一四四)長老言自證「余知」,彼則問長老吠陀中難解之箇所,長老說明此。(一四五)彼長老為在家者時已達吠陀之奧義,〔今四〕無礙智之長者,奈何不能為彼說明:(一四六)「人人心已起而未滅,彼之心滅,〔然而〕不起。或又人之心〔由此〕滅,〔然〕不起〔之時〕,彼之心已起而〔未〕滅。」(一四七)自若長老於「心雙論」中發此問,此對彼如黑闇,彼〔青年〕告長老言:(一四八)「比丘!此為何之神咒?」彼言:「成佛之神咒。」云:「授給余。」耶!答:「如著吾等之服裝者授此。」(一四九)彼為神咒而得父母之許諾而出家,長老宜隨令出家而授業處。(一五〇)專心想念大慧者不久而達預流果,長老如實知彼學習經律〔兩藏〕,送往栴陀跋闍之處,彼於其處為學此。(一五一、一五二)彼見悉伽和道士時授彼大戒,學律更學習其他之二藏,(一五三)由此,彼帝須少年開始修習觀法,獲[5]六神通,次第昇至長老之位。(一五四)彼如月如日著顯於世,世人以彼之言思如正覺者之言。(一五五) ᅟᅟ==[5] 於錫蘭本一五四偈只上半存而下半缺。隨以下之半偈有各各之齟齬,一五五偈之上半,屬於目犍連子帝須長老之出世章,下半則屬於次之章。余如此訂正。== 目犍連子帝須長老之出世畢 彼副王一日赴狩,於森林見鹿之娛。見此而〔彼心〕思忖,「為以草餌之鹿尚於森林如是之娛,〔得〕美食而生比丘等何故不娛耶?」(一五六、一五七)〔彼〕歸家以己之所思語王,彼〔王〕令解彼,七日間託彼王位。(一五八)「汝王子!七日間坐此王位。其後予殺汝。」大地之主如是言。(一五九)七日過時王言:「汝何故憔悴耶?」答曰:「死之可怖。」王再告彼言曰:(一六〇)「七日之後予當死去,汝不娛。弟!常想死此等道士奈何有娛耶?」(一六一) 如是得兄之言彼〔副王〕信〔佛之〕教,彼一日赴狩而坐於善攝漏盡之摩訶曇無勒棄多長老所坐之樹下,見以象之沙羅樹枝為扇。(一六二、一六三)「如此長老吾亦於勝者之教出家,何時住於森林中耶?」賢者〔帝須〕如是思考。(一六四) 長老令起信心,昇於空中赴阿育園,立止於蓮池水〔上〕。(一六五)彼置殊勝衣服於空中,入於蓮池手足注於水中。(一六六)彼副王見此神通而大喜,智慧者〔副王〕已決心:「今日吾出家。」(一六七)敬虔之〔彼〕近於王請求許可出家,大地之主不能制止,伴彼,(一六八)隨眾多之供養,自赴精舍,彼(副王)於摩訶曇無勒棄多長老之處出家。(一六九)與彼共四十萬人人亦均出家,更隨而出家者,其數已不可計算。(一七〇)人王〔阿育〕之甥普知謂阿吉布羅夫摩,為王女僧伽蜜多之夫。(一七一)彼女及彼子亦之名為須末那,彼阿吉布羅夫摩則請王而與副王共出家。(一七二)此副王之出家而為阿育王之第四年,此興大眾之福利。(一七三)具機根之彼副王於此處受大戒後,精進具六通為阿羅漢。(一七四) 於所有都府起工事此等一切是地點善好之精舍,三年而善竣工事。(一七五)由於工事監督者之蔭達古達長老之神通威力稱為阿育園〔精舍〕迅速成就。(一七六)又勝者〔佛陀〕之往來箇所,王則於各處令建立美麗之靈祠。(一七七)由四方八萬四千之都府同一日「完成精舍」等來報告。(一七八)聞報具大威光、神通、勇氣之大王所有精舍之大祭只行一時者,(一七九)向市中巡迴繫打大鼓:「由今第七日起於所有地方同時行所有精舍之大祭。(一八〇)國中每由旬由旬行大施,村之精舍與道路應為裝飾。(一八一)於一切之精舍對比丘眾用一切方法,隨時,應力起大施。(一八二)以燈鬘、華鬘、瓔珞於處處,又以所有樂器之樣樣〔行〕供養。(一八三)保持布薩日〔之八齋〕戒〔人〕皆可聽法,其日亦可行種種變之供養。」(一八四)如天界〔之眾〕樂人人由一切之所有之方法,〔王之〕命令之或調理增加更大之供養物。(一八五) 其日大王以所有裝飾著身,隨後宮,伴諸大臣,取圍眾多之軍勢,(一八六)大地如裂而來精舍,禮拜立於〔比丘〕眾中之最長者。(一八七)於此集會有八億之比丘,於此中有十萬漏盡之行者,(一八八)又有九百萬人之比丘尼,於其中有一千人之比丘尼既盡諸漏。(一八九)彼等呼「世界開顯」,行神通,為〔此〕法阿育王興信心。(一九〇)以前知為忿怒惡邪行之阿育,今後則知為正善行之法阿育。(一九一)彼見閻浮洲至四方海際止,又〔見〕所有精舍之樣樣供養物而嚴飾。(一九二)見[6]此彼〔王〕大喜,坐而問〔比丘〕眾言:「諸師!於善逝之教何人之奉捨為大耶?」(一九三)彼長老目犍連子帝須答王之問言:「雖然善逝〔尊〕在世之時,亦無等於王之奉捨者。」(一九四)聞此言王則愈益歡喜,向彼問:「佛教之嗣續者,為如余者耶?」(一九五)王子摩哂陀與同王女僧伽蜜多之根機觀察之長老,(一九六)觀見〔佛〕教之興隆與其之原因者,負教之荷彼〔長老〕答王:(一九七)「雖然如王之大奉捨者,非教之嗣續者,人王!〔如王〕只稱為資具之奉捨者,(一九八)然如若人男兒或女兒於此教令出家,彼為教之嗣續者又為吾等之施者。」(一九九) ᅟᅟ==[6] 此一偈之上半為錫蘭本。由 PTS 之原典補之。== 由此,〔大〕地之主欲為教之嗣續者,問立於其處之摩哂陀與僧伽蜜多言:(二〇〇)「兒等!欲出家耶如何?想出家為大〔功德〕事。」聞父之語,兩者回答父:「大王!王若望者,吾等今日當出家。於出家吾等對王亦有利益。」(二〇一、二〇二)彼〔摩哂陀〕由副王之出家時之此方法,彼女〔僧伽蜜多〕亦由阿吉布羅夫摩〔出家時之此方法〕皆有共出家之決心,(二〇三)〔大〕地之主欲授副王位,亦〔無受此之意〕,對彼增益彼女冀望於出家。(二〇四)以具智慧、容貌、力量優良之愛兒摩哂陀與王女僧伽蜜多具供養之禮令之出家。(二〇五)王之喜,彼摩哂陀其時為二十歲,王女僧伽蜜多有十八歲。(二〇六)彼之得度與受具戒於彼同日行之,又彼女得度與[7]受〔六〕學處亦於同一日。(二〇七)王子之和尚為目犍連,令得度者是摩訶提婆長老,末田地〔長老〕是羯磨戒師。彼摩哂陀於此授戒之道場,與〔四〕無礙辯共達阿羅漢果。(二〇八、二〇九)僧伽蜜多之和尚知為丹摩般羅尼,阿闍利是[8]阿優波利,而彼女亦時到為無漏〔人〕。(二一〇)兩者為教之燈明,為楞伽島之恩惠者,於法阿育王〔即位〕之第六年出家。(二一一)添教之光大摩哂陀三年於和尚〔摩伽利長老〕之處學習三藏,(二一二)彼女比丘尼是新月!摩哂陀比丘是太陽,彼等於其時常照正覺者教之空。(二一三) ᅟᅟ==[7] 六學處是受式沙摩那戒法,謂不婬、不盜、不殺、不虛誑語、不飲諸酒,不非時食之六者。而年大之婦女出家者亦受此六戒,二年間守此檢胎之有無,然後授比丘尼大戒。== ᅟᅟ==[8] 協會本有阿優波羅。== 傳言,昔有森林行者,由波吒梨子城〔出〕巡迴於森林,與緊那羅女[9]昆提同棲,(二一四)隨與彼之同棲,彼女與彼之間設生兩男兒。長兒為帝須幼兒其名為須蜜陀。(二一五)兩兒時到共往摩訶婆樓那長老之處出家,成阿羅漢果與六神通之德。(二一六)兄之足觸虫之毒覺痛,問於其弟,答良藥是少量之酥。(二一七)彼長老〔胃病而〕向王報告彼事,〔求給食〕罹病者事,為醍醐味之食後,拒行於〔諸所〕。(二一八)如斯帝須長老向優秀之須蜜陀言:「汝赴托鉢若得醍醐味,即持還。」(二一九)彼須蜜陀托鉢雖已往來,少量之酥亦無所得,〔如斯中〕之病雖以百壺之醍醐味亦不能癒。(二二〇)為此病正近於命終,長老由於精勤〔之教〕而教〔比丘等〕,決意令入涅槃。(二二一)為〔入〕火之大定,彼坐空中,如思集念,肉身般涅槃。(二二二)由肉身發火燄,肉灰亦至無餘止而長老之全身燒盡,〔但〕骨不燒。(二二三)聞此帝須長老之入涅槃,大地主為多數之眾所包圍而來精舍。(二二四)乘象背之王令遷〔他〕此等之骨行舍利供養,向〔比丘〕眾問彼之病。(二二五)聞此〔王〕動於痛心,於都之四門掘塗漆喰之空池,充藥品於其中,(二二六)而謂「比丘眾已不難得藥」,日日比丘眾往取藥品。(二二七)須蜜陀長老不斷經行於經行處入涅槃,然大眾對教起強烈之歸依心。(二二八)昆提之子為利益世間此二人之長老於阿育王之第八年入滅。(二二九)由此,以後精舍之利得甚為增大。此後入於日信者亦〔大〕起利得之故。(二三〇) ᅟᅟ==[9] 協會本有昆提。== 利得恭敬共減之外道等,為利得而自取黃色衣,與比丘等共住。(二三一)彼等依己說謂佛說,己之行雖非〔佛行〕如意行故,(二三二)由此,堅實之德崇,彼目犍連子長老,見令生此性惡癌腫之教〔上〕,(二三三)遠見〔之人〕觀察鎮此之時,對摩哂陀長老授己之大比丘群,(二三四)唯自一人溯恒河往阿普康迦山中獨住,專心過七年間。(二三五)外道等之數為多,不忍從比丘等依法不能制止彼等之事。(二三六)由此〔理由〕而於閻浮洲比丘等七個年間不得行布薩亦自恣。(二三七) 聞此而名聲大之法阿育大王派遣一人之大臣往優良之阿育精舍,〔曰〕:「往行鎮此之紛擾,於余汝精舍,使比丘眾行此布薩式。」(二三八、二三九)彼愚者往行集比丘眾,謂:「行布薩式。」令聞王之教勅。(二四〇)「吾等外道等不行布薩式。」比丘眾向彼心愚大臣申訴:「吾等與外道等不共行布薩式。」(二四一)彼大臣謂:「余令彼等行布薩式。」以刀次第切斷若干數長老之首。(二四二)王弟帝須長老目擊此行為,彼疾行就座席於彼大臣之傍。(二四三)彼大臣見長老而行,一切知報王,大地之主聞此而生熱惱,(二四四)心亂而速行,問比丘眾云:「如斯而作業,〔此〕為何人之罪?」(二四五)彼等之中,不賢者或〔謂〕:「〔此〕為王之罪。」或謂:「兩者之〔罪〕。」賢者〔謂〕:「此非王之罪。」(二四六)聞此大王問:「除余之疑,有堪護教之比丘耶?」(二四七)「車乘之主!有目犍連之子彼帝須長老。」比丘眾如此向王回答,王於其處滿恭敬之念。(二四八)各各以一千之比丘圍繞四人長老與隨同一千人人之四人大臣,王即日以己之命招來長老而差遣,然雖如斯命而彼已不來。(二四九、二五〇)聞此〔王〕再已遣長老與大臣共八人各各已〔附〕遣一千之人人,彼與前同樣不來。(二五一)王問曰:「如何者長老來耶?」比丘等語此長老來之理由:「『大德!應為支教之柱』如斯言之,大王!彼長老應來。」(二五二、二五三)復次又王與諸長老與諸大臣十六人,各各〔隨侍〕一千之人人如〔彼等〕言附而遣。(二五四)如斯言:「長老雖老年不可乘騎乘物。〔然〕長老應伴恒河之船而來。」(二五五)彼等行如上之言,長老聞彼而立上。彼等以船伴長老來,王則出迎於彼處。(二五六)王浸水至膝,差延右手而恭迎長老下船,(二五七)彼有應供之德慈悲心深之〔長老〕縋王之右手而下船。(二五八)王伴長老來至羅提瓦達那苑,洗長老之足塗〔油〕而坐,〔大〕地之主欲驗長老之智能,而言:「大德!余欲見神變事。」(二五九、二六〇)問曰:「何事耶?」答曰:「為大地震動。」彼〔長老〕再以語彼:「〔王〕見所欲者,彼全〔地〕之震動耶,抑一地方之〔震動〕耶?」(二六一)問曰:「何者難耶?」聞一地方之震動難,申旨願將見此。(二六二)長老以車、馬、人、與滿水鉢使置於一由旬限界之中四方,與彼等一部分共令一由旬之地震動,由於神通力令坐其處之〔王〕亦示此。(二六三、二六四)彼大臣由殺害比丘等事而〔王〕自身有罪耶抑或無耶?〔大〕地之主問於長老,(二六五)長老言:「無汗之心,則無絡業。」長老語[10]鷓鴣本生譚令王得悟。(二六六)長老其處樂住王苑而七日,令〔大〕地守護者學習佛之善教。(二六七) ᅟᅟ==[10] 本生經第三一九話。== 於彼七日間〔大〕地主派遣兩個夜叉而於地上集來比丘等。(二六八)於第七日〔王〕赴己所樂之精舍,無餘令集比丘眾。(二六九)與長老共同坐於帷帳中之一隅,〔王〕懷邪義之比丘等一一呼出至傍:「大德!善逝〔尊〕何說者耶。」〔大〕地之主問,彼等各各隨己見,答覆常見說等者,王對此之邪見家等令無餘還俗,〔如斯〕令還俗者為六萬人。(二七〇~七二)問正法之比丘等言,「善逝〔尊〕何說者耶?」彼等〔答〕:「分別說者。」如此說,王以此而問長老。(二七三)彼王:「大德!正覺者分別說耶?」長老:「然。」聞此而王於彼時心滿足,(二七四)如斯王向長老語:「〔比丘〕眾被淨掃故,如是大德!〔比丘〕眾可行布薩會。」(二七五)施行保護僧伽,入於美麗之都,僧伽相和合其時可行布薩式。(二七六) 長老為行正法之會誦於數阿僧祗之比丘眾〔中〕,信心堅固,得六神通,通達三藏,具有無礙辯之比丘選一千人。由彼等於阿育精舍施行正法會誦。(二七七、二七八)摩訶迦葉長老與耶舍長老,此等如行正法會誦,帝須長老亦同〔行〕此,(二七九)碎破他說〔名〕「論事」而論,帝須長老於此會誦之道場說。(二八〇)如斯由一千人之比丘,由阿育王之保護,此正法會誦九箇月而畢。(二八一)王之〔即位〕第十七年,彼仙士年七十二歲,於大自恣日會誦畢。(二八二)於教之住立,如與稱讚,會誦告終時,大地震動。(二八三)棄優良美麗之〔大〕梵天宮,彼〔帝須〕為教故來此可厭人間世界,〔此務〕已果,人果於教之熱勤。他之何人於教之熱勤為懈怠者耶?(二八四) 第三結集畢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第三結集第五章〔畢〕 〔第六章 毘闍耶之來島〕 萬伽國於萬伽之都,昔有萬伽王,羯陵伽王之〔王〕女為此王之妃,(一)王由此妃得一〔王〕女,占卜者等豫言此〔王〕女〔後日〕將與獸王同棲。(二)〔王女〕容色特勝,色情甚熾,王、妃亦恥厭。(三) 彼女唯獨出行,任意求樂,秘其身分與摩謁陀國往來之商隊交往。(四)羅羅國之森林有雄獅子,已襲商隊而來,他者向他處逃去,彼女則向獅子來方〔而去〕。(五)獲得餌食之獅子將還〔其窟〕,由遠見女,以染心振尾垂耳接近。(六)彼女見彼,思嘗聞占卜者言,無有怖事,以著心摩撫獅子之體。(七)為觸彼女,獅子色情猛烈,背乘彼女伴至己窟,〔並於其處〕同棲。(八)隨與彼同棲,時滿彼王女產生男兒與女兒之雙生兒。(九)男兒之手足類似〔彼〕獅子,由彼而名為西哈巴夫〔獅子腕〕,女兒則為西哈西瓦利。(一〇)此男兒十六歲時向母問言不審事,「母親!御身與我等之父何故〔如斯〕不相似耶?」(一一)彼女總告彼,彼言:「何故不遁去耶?」彼女言:「汝等之父以石塞窟。」(一二)肩負塞大窟〔石〕彼男兒一日可往返五十由旬,(一三)於獅子出而漁餌之時,〔彼〕則右肩乘母,左〔肩〕乘妹而由其處速行逃去。(一四)彼等纏樹枝,達邊鄙之村。於此處此時有王女叔父之兒,(一五)彼是萬伽王之軍帥,〔偶爾〕駐於〔此〕邊村,督勵業務而坐於尼拘律樹下。(一六)彼等見問,彼等答:「我等是住森林者。」因此彼軍帥給與彼等依服。(一七)此等優美之衣服。以樹葉而令與〔盛〕食物,由彼等之善業,此等成為黃金之器。(一八)彼軍帥驚此而問曰:「汝等是誰耶?」彼王女則說明彼出生之姓氏。(一九)彼軍帥伴伯父之此女兒還至萬伽之都,令彼女營同樣之生活。(二〇) 獅子急行還窟,然不見彼三人,兒之憂惱,不食且不飲。(二一)彼探求此兒等已來邊鄙之村,而入村來耶?彼等一一歸於荒廢。(二二)邊境之住民等行往告王言:「大王!有獅子窘汝之國,請抑止此。」(二三)不得抑彼〔獅子〕者,而彼王積一千金於象背云:「捕獅子者取〔此〕。」而巡都。(二四)同二千金,又三〔千金〕,人王〔懸賞〕,母二回亦制彼獅子腕,(二五)於第三回西哈巴夫欲屠己父而不告母受取三千金。(二六)童子〔西哈巴夫〕謁王,王告彼言:「汝若捕獅子,即時以國與汝。」(二七)彼往彼窟之入口,引獅子之兒愛由遠來見耶?放出一矢。(二八)矢中〔獅子之〕額,彼由慈愛心而返落於王子足下之地上。(二九)如斯及三度,由彼獸王怒,後放矢傷通彼身。(三〇) 與鬣共持獅子之首而彼赴都城,但偶然萬伽王歿已經七日。(三一)王歿無兒,彼〔為〕悅〔西哈巴夫〕之所作,彼聞王孫事,又知〔母事〕,(三二)集合大臣等謂:「西哈巴夫王子上於王位。」(三三)彼受王位與彼母之[1]夫,己伴妹西哈西瓦利往故鄉而去。(三四)於其處構都,此名為西哈布羅〔獅子之都〕〔拓展〕百由旬之森林使築村落。(三五)於羅羅國此之都人王西哈巴夫行王事,西哈西瓦利為第一妃。(三六)彼第一妃後日二人二人生產雙生兒事及十六回,長子名為毘闍耶。(三七)第二子名為須蜜多羅,計有三十二子,時到王令毘闍耶就福王之位。(三八) ᅟᅟ==[1] 二〇節參照。== 毘闍耶之行狀惡劣,彼之同行人〔然〕,彼等興作種種難忍之暴事。(三九)大眾怒而報此事於王,王誡彼等,善教於兒。(四〇)第二回亦與此同,而第三回大眾怒言:「殺汝之兒。」(四一)於是王彼毘闍耶又與彼同行人七百名令剃為半禿頭,(四二)投於船,使放於海上。彼等之妻亦同此,彼等之兒等亦同。(四三)此等之男女童子別別放逐,離離著島而棲。(四四)童子等所著之島知是那伽提波〔裸島〕。妻女等所著之島〔知〕是摩信達提波伽[2]〔大因陀羅島〕。(四五)然毘闍耶先著於蘇波羅哥港,於此處供連暴行可怖再行乘船。(四六)彼毘闍耶名堅固慧童子於雙列沙羅樹間,於如來入滅而臥之日,上陸於楞伽島之銅掌國。(四七) ᅟᅟ==[2] 協會本則為摩西羅提波伽。== 毘闍耶之來島〔畢〕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毘闍耶之來島第六章〔畢〕 〔第七章 毘闍耶之即位〕 所有為利益世界之世間導師,達最上安靜之剎那,臥於〔大〕般涅槃牀。(一)多數之諸天集時,說者中之最勝,大牟尼〔尊〕向近侍於其處帝釋天宣示:(二)「西哈巴夫之兒毘闍耶伴七百人之家臣由羅羅國〔來〕至楞伽島,(三)天王!〔彼〕為樹立我教於楞伽島。然彼與彼之侍臣善護楞伽島。」(四)天王承如來之教廻託蓮華色天守護楞伽島。(五)由帝釋天受命彼急遽趣楞伽島,為遊行者之姿而入於一樹下,(六)所有者以毘闍耶為開始接近於彼而來問:「吾友!此為何島耶。」彼答言:「為楞伽島。此處無人,又汝等無起危難之事。」如斯語而由水瓶向彼等注水,(七、八)彼等手結〔咒〕絲由虛空而去。有夜叉女之侍女現為牝犬之姿。(九)一人〔之侍臣〕,不單為王子所制,而曰:「有村犬亦可居。」從牝犬而行。(一〇)彼〔之侍女〕之主名[1]庫味尼夜叉女於彼處樹下紡絲,如女行者之坐。(一一)彼見坐於蓮池彼女行者於其處沐浴,飲〔水〕,取蓮莖,向蓮之葉〔汲〕水上來,彼女呼彼:「且止,汝為妾之餌食。」如彼言,彼男洽如被縛而立止。(一二、一三)由護絲之威力,彼女不能喰彼,請絲之男不與彼夜叉女。(一四)夜叉女喚捉彼投入坑中,如斯為一人一人之七百人亦均投入。(一五) ᅟᅟ==[1] 協會本為庫宛那。== 所有者不能還來,毘闍耶疑〔起災難事〕,五武具著身而行,見美麗之蓮池,(一六)入於池而見足跡,又見彼女行者,「實則余之侍臣等為此物之所捉耶?」如斯思考。(一七)問彼女云:「婦人!御身已未見余之侍臣等耶?」「王子!對侍臣等〔有〕何用。為飲水耶?使沐欲耶?」彼女已言。(一八)「如此成夜叉女耶余已知所生」確信速而告己之名,〔以矢〕詰寄於番弓。(一九)以鐵鉤索捉彼夜叉女之首,左手摑住頭髮,右〔手〕以劍振上言:「婢女!〔還〕與余侍臣等,〔不然〕將殺汝。」恐悶而彼夜叉女,請求生命(二〇、二一)「我主!妾請助生命。妾御身可讓王位,可奉女之勤勞又他何事亦均如所求」而言已。(二二)言辭為無偽,彼以彼女而為誓言,「侍臣等伴來」之謂耶?彼女立即伴來。(二三)「此者等尚為飢餓」之謂耶?彼女已自喰商人等之船載〔奪來〕之米及其他種種多數選別物。(二四)彼侍臣等調了米飯與副食物以饗王子,一切物亦食此。(二五)由毘闍耶喜〔取〕上食夜叉女食〔後〕變為十六歲之美麗少女姿,(二六)所有裝飾纏身接近於王子,於樹下已設高價之臥牀。(二七)於彼周迴惟帳,〔上〕莊嚴天蓋。王子見此思未來之利益,(二八)與彼女行交快寢於臥牀,侍臣等悉橫圍於帷帳之外。(二九) 於深更彼聞音樂與歌聲,問共臥之夜叉女云:「此何音耶?」(三〇)「捧主王位,〔彼〕將伐所有夜叉等。〔島〕為人間所棲之家故以夜叉等將殺妾。」(三一)彼夜叉女如斯思考向王子言:「主!此處為西利沙瓦多名夜叉之都。(三二)住於彼處為楞伽之都,兄夜叉之女兒伴來此處,〔彼〕母亦來。(三三)為婚禮於此處亦成饗宴之盛。此音響起於其處,此,此集和為大者。(三四)只有今日可討伐此等之夜叉,今以後不能討伐。」彼言:「為未見之事,如何討伐彼等耶?」(三五)「於彼處妾可發聲。由彼聲而可殺,由妾之威力武具可落於彼等之身。」(三六)如由彼女所聞而行,屠一切夜叉,(毘闍耶)得己國土,〔身著〕夜叉王之飾,以他之飾飾於一一侍臣。住其處數日而趣向銅掌國。(三七、三八) 毘闍耶於其處築銅掌城,為侍臣等所繞圍,與夜叉女共住。(三九)由船下於〔此〕地下,毘闍耶開始為大家疲勞之餘,附掌坐於地〔時〕,(四〇)觸及銅色之土塵,由於為銅色,彼地方亦彼島亦共名為銅掌。(四一)彼西哈巴夫人王為「執獅子者」〔呼〕為西哈羅(執獅子),彼有緣故者,此等一切又為西哈羅。(四二)此等彼諸侍臣於此處彼處建築村落,阿㝹羅陀村為彼[2]名,近於加旦波河之附近〔建此〕(四三)補臣烏波提沙於阿㝹羅陀村之北為甘比羅河之岸建設烏波提沙村(四四)他彼等三人之侍臣亦各同〔設〕鬱節尼、烏魯衛羅、維吉達城。(四五)決定國土,一切之侍臣等來集,告彼之王子言:「吾主!請即王位。」(四六)雖如斯言而王子不以剎帝利種之處女為第一妃,不肯即位。(四七) ᅟᅟ==[2] 名阿努羅是侍臣。== 由此,此等諸侍臣就主君即位謁力其難務,為除去其〔即位〕之危惧。(四八)遣使者持極高價之聘物、摩尼珠、真珠其他往摩多羅都。(四九)忠誠於主君之〔侍臣等〕,為主君〔得〕般多羅王之王女,為侍臣與人民而得其他〔人人〕之女兒,(五〇)此等之使者用船速到摩多羅都,聘物與書狀呈於彼王。(五一)由此,王與諸大臣協議,以己王女〔遣於毘闍耶〕,欲諸大臣他〔之人人〕亦遣其息女,(五二)得不足百名之處女,由此而打大鼓巡迴,「於此處願息女向往楞伽島之人人,(五三)於息女著二件衣服令立於〔己〕家之門前,由此標記受取彼女。」(五四)如斯得多處女,遣彼處女之家亦與滿足,調整所有嚴身具及被身具,以〔己〕王女〔遣往毘闍耶〕。(五五)一切對彼等處女隨宜表敬意,〔並〕適於王者之象馬車〔並〕從僕,(五六)〔送於〕十八軍帥,彼又以一千家族附以書面送交伏敵者毘闍耶。(五七)一切之大眾下船登上大渡海場,由此,此港則名大渡海場。(五八) 於毘闍耶由彼夜叉女已有一男一女,彼聞〔摩多羅〕王女之來,乞奢耶語彼夜叉女云:(五九)「婦!今汝置二人之子女而去,此人間之常畏怖非人。」(六〇)聞此畏怖夜叉〔族來〕之危難語於彼夜叉女:「汝無憂事送汝千金供食。」(六一)再三請示〔毘闍耶〕,持二人之子女,向未曾赴〔之彼處〕雖懷怖離去楞伽城。(六二)兒等使坐於外,彼女已都卓自入都,知彼是夜叉女而怖,想是為間諜。(六三)全都之夜叉動轉。然有一人之粗暴者,與掌唯一打使彼女命絕。(六四) 彼女叔父夜叉,出都城之外,見此童兒等而問:「汝等是誰人之兒耶?」(六五)言聞為庫味尼〔之兒〕,「汝等之母於此處已被殺害。汝等若被見者亦受殺。速逃去。」(六六)由此,疾逃來須摩那峰之中,而彼兄長大,與妹同棲,(六七)亦共繁殖兒女等,彼等得國王之許可,彼處成為住於摩羅耶地方。此實為普林達族之元祖。(六八) 般多王此使臣等向毘闍耶王子貢獻聘物並此等王女其他之物。(六九)而毘闍耶對使臣等表示恭敬尊重之意,處女等隨宜與大臣並人民。(七〇)集一切大臣等以法則令上毘闍耶王位,行大祀祭。(七一)於是乎彼毘闍耶王以般多王之王女具大威儀為第一妃之地位,(七二)施財於大臣等,向義父(般多王)每年贈與二十萬金價格之硨磲真珠。(七三)彼毘闍耶王捨棄前非行之跡,正治金楞伽島,於銅掌之都行三十八年間之王事。(七四)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毘闍耶之即位第七章〔畢〕 〔第八章 般多偉須提瓦之即位〕 彼毘闍耶大王達最後年如斯思惟:「余年已老,但余無兒。艱難中克取國土亦余之死後則有潰亂。為此國將呼余之弟須蜜多羅。」(一、二)由此,與諸大臣協議送書面於彼處,送書面後不久而毘闍耶則昇天上。(三)彼死而彼大臣等望王族士之來,於烏婆提沙村善治國。(四)由毘闍耶王沒而至王族士來之先一年之間,此楞伽島無國王。(五)於此獅子城西哈巴夫王之沒後,其子[1]為彼須蜜多羅王。(六)彼由摩達王之王女而有三兒。彼使臣等赴獅子城向王呈書。(七)彼王得書呼三兒等,吾兒等!「余既年老,汝等中一人,有種種美點可愛往余兄之所有楞伽,於彼之死往彼處行善政。」(八、九)最年少之王子般多偉須提瓦思考:「我去。」知此行有福利,(一〇)得父〔王〕之許諾,伴大臣之兒等三十二人,乘船以遊行沙門之姿(一一)彼等於摩訶康達羅河之河口下船,人人見此遊行沙門等飽表敬意。(一二) ᅟᅟ==[1] 是毘闍耶王之弟。== 於此處問都城,彼等次第而行,到天人守護之烏婆提沙村。(一三)於大臣等之同意〔一人〕大臣向占卜者問王族士來島之事,彼答此,彼更〔答〕他〔事〕,謂:「王族士〔由今〕第七日來島。彼族之生者將樹立〔此國〕之佛教。」(一四、一五)於七日見此等遊行沙門到此處而問,彼諸大臣知此,(一六)彼般多偉須提瓦所託楞伽之王事。〔只〕因無王妃彼尚不行即位式。(一七) 阿蜜多達那[2]釋種有〔名〕為般多釋種之子,知釋族將滅,彼伴彼人民他之口實下而〔去〕,趣恒河之彼岸於其處築都,建立王國得七人之兒。(一八)有名造婆達伽闍那最末之女兒具一切〔善〕相好,姿美,而多人望。(二〇)為此〔女兒〕七人之王以高價之聘物贈與此王,彼則怖畏此等之諸王,(二一)〔彼女〕旅有幸福,知果為王妃與三十二人之婦女共乘船,(二二)謂:「有能者取余女兒。」放入恒河,彼王等不得捕,船速去。(二三)第二日著於[3]溝那伽摩港,出家人之姿者悉於此處上陸。(二四)此處問都,彼等次第近來,到諸天守護之烏婆提沙村。(二五)聞占卜者言,於其處見彼等來,一大臣問而知〔彼為王女〕導與王引證。(二六)此等清淨智之諸大臣,一切滿足心,願令此般多偉須提瓦〔正式〕即王位。(二七)尊姿之婆達伽闍那,已坐於第一妃之地位,與彼女同來之〔處女等〕,則〔大〕地護者住於安穩。(二八) ᅟᅟ==[2] 甘露飯王,是淨飯王之弟。== ᅟᅟ==[3] 協會本為溝那伽摩伽。==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起作大王統史 名般多偉須提瓦之即位第八章〔畢〕 〔第九章 阿婆耶之即位〕 第一妃〔波達伽闍那〕產十人男兒一人女兒,最長子名為阿婆耶,末女則〔名〕奢陀。(一)見此女子通〔吠陀〕神咒之婆羅門言:「彼女之兒以王位故殺叔父等。」(二)決議「殺末女」,長兄阿婆耶制此,經時,使彼女住一根柱〔上之〕小屋。(三)彼入口造向王寢室之樣,內配一人之婢女,外配一百人之男子。(四)唯一見彼女而令人人為彼容色所狂故。彼女名令得〔人狂〕奢陀之形容語。(五) 聞婆達伽闍那妃赴楞伽島事,〔王〕子等強母止留一人來〔往楞伽島〕。(六)彼等來此處會楞伽王般多瓦須提瓦,亦可會彼妹〔婆達伽闍那〕與彼女共泣。(七)由王十分歡待,得王之許諾漫遊楞伽島。規定隨意居住。(八)喇嘛住所被稱喇嘛構那,烏魯威拉、阿㝹羅陀之住所各各〔呼彼名〕,(九)同威吉陀、提伽友、魯哈那之住所則稱為威吉陀村,提伽友村,魯哈那村。(一〇)彼造阿㝹羅陀蓄水池,由彼之南構王城,決定住居於其處。(一一)經過般多瓦須提瓦大王時,使己長子阿婆耶即副王之位。(一二) 提伽友王子之子提伽哥摩尼彼聞「人狂」奢及〔之事〕起戀慕之情,(一三)彼赴烏婆提沙村見人間之主,王與彼副王之位共授王近侍之職。(一四)見面窗之處立之哥摩尼,彼女奢陀抱染著之心問婢女,(一五)「彼誰人耶?」由此,聞「叔父之子」,於是命婢女,與彼結關係。(一六)夜以鉤梯子安置於窗,登〔彼〕破窗而入,(一七)與彼女共同過時,〔翌朝〕未明而出去。如斯常住,其處因已無穴隙,已無〔他〕所知。(一八)彼女由彼而懷胎,由此,胎熟婢女語〔王女之〕母,母問王女,(一九)告王報。王呼王子等言:「彼為吾等可養者。以彼女嫁彼。」(二〇)「若〔生〕男子,令彼殺之。」彼女與彼,產期將近耶?〔彼女〕入於產室。(二一)以衛卒疑闍陀與奴僕伽羅衛羅,有關此事,此等伽摩尼之家臣等,(二二)彼王子等不與誓言,唯殺害〔彼二人〕,然二人成為夜叉,護胎中之童子。(二三)彼女令婢他之產期近,使女查察,彼奢陀產生男兒,而彼婦人產女兒。(二四)奢陀以一千金與彼女與己男兒,而持來彼女兒,近〔己〕臥室。(二五)聞舉女兒而王子喜悅,母與母之母二人皆對新生之王子,(二六)以祖父之名字〔般多瓦須提瓦〕與長叔父〔阿婆耶〕之彼合為一名為般多伽婆耶。(二七)楞伽島之護者般多須提瓦司王事三十年而於般多伽婆耶〔王子〕生時歿去。(二八)彼人間之王者死去,人王之子等悉集,舉行彼施無畏者阿婆耶王子大規模之即位式。(二九)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阿婆耶之即位第九章〔畢〕 〔第十章 般多伽婆耶之即位〕 由於溫摩達奢陀之指圖,婢女伴童兒,投入籠中,往多瓦羅曼達羅伽村而去,(一)然王子等往[1]頓巴魯窟赴獵而見婢女,問曰:「汝往何處去,彼何物耶?」(二)婢女回答:「妾赴多瓦羅曼達羅伽村,〔此〕為妾女之糖菓。」王子等令彼女卸下彼。(三)奢陀與伽羅衛羅為守護彼〔童兒〕而出來,彼剎那使〔彼等〕見化作大野豬。(四)彼等追逐彼之野豬,而彼女伴彼〔童兒〕得達彼〔之村〕,童兒與一千金竊與受託之人。(五)偶偶其日彼妻舉一男兒,彼云:「余之妻產雙生男兒。」以養育彼。(六) ᅟᅟ==[1] 協會本為頓波羅。== 彼七歲時,伯父等又發見彼,遊男兒等遊玩於他雇〔人人〕殺害。(七)立水中樹木空洞所隱,潛入由穴至穴而久止,(八)由此,同出來,彼童已近他之童兒等,〔彼等〕問,以偽欺之。(九)王子等派遣人人來時,彼男兒著衣服,下水中立於穴中。(一〇)〔彼等〕計算衣服殺害所餘之男兒等而去,而報告:「男兒皆殺。」(一一)彼等已去時,彼〔出〕赴己養父家,慰彼而令住,〔已經〕十二歲。(一二) 再聞童子〔尚〕生存,彼伯父等令其處飼牛等皆殺戮之。(一三)飼牛等其日〔偶偶〕捕護一頭四足獸,為持火來,派遣往彼童子之村落,(一四)彼赴〔己〕家:「我傷足,汝可持火至飼牛等之處。汝於彼處得食烤肉。」言派遣彼養父之子。(一五、一六上)彼養父之子聞彼言,持火赴飼牛等之處,於其剎那派遣者等包圍彼等一切飼牛而殺之,〔以〕報告伯父等。(一六下、一七) 其後十六歲〔時〕伯父等再見出彼,母〔與養父〕一千金,並已指示彼之保護法。(一八)養父以〔實〕母之便皆傳於彼,以一奴僕與一千金送至般多羅〔婆羅門〕之處。(一九)稱般多羅婆羅門為富有,精通吠陀,住於南部地方般多羅村。(二〇)童子赴於彼處謁般多羅婆羅門,問曰:「友!御身非般多伽婆耶乎?」答曰:「然。」(二一)婆羅門恭敬彼云:「御身為國王正司七十年間之王事。友!汝習學藝。」令習學藝,而彼子恙多〔又〕令彼迅速成就學藝(二二、二三)彼為募兵給與十萬金,集合五百人之軍兵時,彼〔婆羅門〕:(二四)「汝有手取木葉化為黃金之〔女〕,彼為御身之妃,又愚息恙多為王師。」(二五)語而與財,由此處令繰出彼軍兵。彼善德具有者名乘高揚由彼處出,(二六)〔得〕伽沙山麓都民七百人之郎黨與一切糧食,(二七)由此,王子率〔此等〕一千二百之士卒,向吉利康達山之〔方〕前進。(二八) 名吉利康達西瓦般多伽婆耶之伯父而使用般多瓦須提瓦贈與之土地,(二九)此王族子於其時〔偶偶〕廣百伽利沙之田地刈取有所成熟之〔稻〕,彼王女名波利具有容色之王族子之女性,(三〇)而彼女連眾多之伴乘美麗之車,與父並持刈手等之食而行。(三一)王族子〔般多伽婆耶〕之郎黨,於彼處見此王族女,告王族子,彼速往赴(三二)彼女伴黨分裂為二,彼從者與共車進彼女之傍,問彼女云:「將赴何處耶?」(三三)彼女語一切〔事情〕,心深為彼女所動,王族子於彼女欲配分求己之食物。(三四)彼之王族女立即下車,以黃金之鉢,於榕樹下薦食王族子,(三五)餘之人人應饗食,摘榕樹葉時,剎那而彼等之葉成為黃金器。(三六)彼王子見此等思再生者之語,悅而云:「得足為我妃之乙女。」(三七)彼女一切給彼等食,彼食無盡,於其處〔常唯〕如見取去一人分。(三八)如斯具有善業功德此華奢之王女,由此之後,名為黃金波利。(三九) 王族子〔般多伽婆耶〕攜彼王女乘車,圍繞數多之軍兵,無所怖而進。(四〇)聞此彼女之父遣彼一切郎黨,彼等行大聲,彼〔般多伽婆耶之郎黨〕所威而歸來。(四一)〔後〕此處名為卡羅哈那伽羅〔大聲城〕設一村落。聞此彼女之兄弟五人為戰鬥而出來,(四二)總為般多羅之息恙達所屠殺,彼戰場名為魯西達瓦哈康達〔血車團〕。(四三) 由其處彼般多伽婆耶,率大軍兵赴河之對岸多羅跋波陀(四四)住其處四年,伯父等聞彼於其處,留置王為與彼戰而來。(四五)於多摩羅伽山之麓張大陣營,彼等與彼甥交戰,而甥則追跡伯父等(四六)追入河之此岸而還,彼駐彼等陣營中二年,(四七)彼〔伯父〕等赴烏婆提沙村,報告王此事,彼之王密書送交王子,(四八) 〔曰〕:「汝可領有河之對岸,彼勿來至此方。」聞此彼九人兄弟等對王發怒,(四九)而言:「汝久為彼之支持者,而今則與〔彼〕國土。若然吾等殺汝。」(五〇)王以王事託付彼等,彼等總呼為一和提沙兄弟,為王國之統率者。(五一)此之施無畏者阿婆耶王同此一烏婆提沙村司王事二十年間。(五二) 住於多摩羅伽山名為奢提耶之女夜叉化牝馬之姿而徘徊於頓波利揚伽那之湖畔,(五三)一人之男,見全身純白而赤脚可愛〔此牝馬〕,報告王子謂有如是之牝馬。(五四)王子攜索捕彼女而靠近,然彼女見彼由背後而來,恐彼之威光而(五五)去,〔王子〕不消彼女之姿而追走,彼女週彼湖水走七回。(五六)跳入摩訶甘伽河,再行上來,由此周多摩羅伽山七回,(五七)再行周彼湖水三回,由此更由卡奢卡渡,躍入河中而在此處,彼(五八)捕彼女之尾,拾漂水之多羅葉,而由彼福業威力,彼為大劍。(五九)振劍不振言彼女:「余不殺〔汝〕。」彼女語彼云:「奉取王國之王子,主君!勿殺妾。」(六〇)彼攫彼女之首,以劍光突[A1]刺鼻,以索而縛,彼女已從順。(六一)大力彼〔王子〕騎彼女而赴彼多摩羅伽山,於此處住多摩羅伽山四年,(六二)由此去,與軍兵共來阿利達山,以待戰爭之時機,於此處住七年。(六三) ᅟᅟ==[A1] 刺【CB】,剌【南傳】== 留住阿婆耶與吉利康達西瓦二人之伯父,餘八人之伯父等調整戰備,來至此阿利達山,於都外設陣營,附軍帥於四方,包圍阿利達山。(六四、六五)王子與夜叉女議,順彼女之語,以國王之用品為贈物而添與武具,(六六)謂:「總受此等之物!余寬恕汝等。」王子先送軍兵。(六七)謂:「入來將捉。」彼等之〔信〕心,寬大之時,彼跨夜叉牝馬,率大軍兵,(六八)為戰而入於內,而彼夜叉女大聲鳴叫,內外兩軍大為歡呼。(六九)王子之軍勢,殺敵兵而無餘,八人伯父等亦〔殺〕,彼等築髑髏之山。(七〇)彼軍帥遁,入矮樹叢,此叢為此而名為軍帥叢。(七一)彼王子於髑髏山之頂見伯父之首上。云:「成如瓢矣。」由此出羅布村〔瓢村〕。(七二) 如斯克戰彼般多伽婆耶由彼處來至己大[2]祖父阿㝹羅陀之住所,(七三)彼大祖父以己之王舍與彼而〔自〕住於他處,彼又住其舍。(七四)星相學者,又問地相學者,於彼村令設殊勝都(七五)大臣阿㝹羅陀,妃之兄阿㝹羅陀此兩阿㝹羅陀之住處故,由阿㝹羅陀星〔之連合〕所建故,由此為阿㝹羅陀都。(七六)持來伯父等之傘蓋,洗此處自然成之湖水,以翳彼湖水之水,(七七)彼般多伽婆耶行己之即位式,立彼妃黃金波利為第一妃之位,(七八)於恙達青年授與適當王師之職,對他之家臣等亦與隨宜之官職。(七九)〔彼〕母而又己之利益者故,彼最年長之伯父阿婆耶王不與殺,(八〇)與彼以夜間之政權,〔時〕起都之守護,如此以來於都中置有都護者。(八一)義父為吉利康達西瓦亦不與殺,彼與〔此〕伯父吉利康達地方。(八二)彼堀蓄水池,令多量之水,戰勝時〔由此〕取水故,故名此為伽耶瓦皮〔戰勝池〕。(八三)伽羅衛羅夜叉住都之東方,奢陀羅伽夜叉住於阿婆耶池之下邊,(八四)前世恩人彼婢女〔今〕出生於夜叉族,知恩之人彼〔般多伽婆耶王〕住於都之南門,(八五)有牝馬顏夜叉女令住於王邸內,無論此等他者等年年之供物,(八六)使供給,於祭祀時彼王與奇陀羅伽共同坐座,天〔舞〕人舞,(八七)王樂興踊快戲。於四都門外之村落並作阿婆耶池。(八八)大墓地、死刑拷問之場所,同設於西之羅吉尼〔宮〕,為毘沙門〔天〕〔已值〕尼拘律樹,為獵天〔已植〕之多羅樹,(八九)[3]彼與其共同地所及別別之家,此等之物均設於近西門方面。(九〇)五百之旃陀羅人都市之清掃夫,二百之旃陀羅人為除糞夫、(九一)一百五十之旃陀羅人為死屍搬出夫,與彼雇入同數之墓守之旃陀羅。(九二)彼等之村設墓所於西北方,彼等〔照王之〕令行此等之事務。(九三)於彼旃陀羅村之西北方,設旃陀羅人之〔墓地〕名為尼奢須沙那伽〔賤民墓地〕,(九四)此墓地之北方,於波沙那山中,獵夫等之長屋亦設於此時。(九五)彼為北方地方至伽摩尼〔王〕池止,有設各種苦行者之修道院,(九六)其墓地之東方王為周提耶尼乾陀所構住屋,(九七)同其地方名吉利為尼乾陀所住,諸種外道沙門所住。(九八)同王為昆班達尼乾陀所構之天祠,為彼而冠以彼名。(九九)由此西方部,於獵夫長屋之東,住五百邪見〔外道〕之家族,(一〇〇)周提耶〔尼乾陀〕住屋之彼方,伽摩尼池之此方,彼〔王〕思建遊行出家之精舍,(一〇一)設立活命外道之家與婆羅門之住宅與駕籠、療病所之處處(一〇二)般多伽婆耶國王即位十年而設定全楞伽島內各村之境界,(一〇三)為夜叉鬼之友彼王目見與伽羅衛羅,奢陀共享受榮華,(一〇四)般多伽婆耶王與阿婆耶〔王〕之中間已空位十七年。(一〇五)為賢明之彼般多伽婆耶王三十七歲即〔大〕地王者之位,於[A2]豐樂之阿㝹羅陀都中於此處滿七十年之間行王事。(一〇六) ᅟᅟ==[2] 母方之祖父兄弟之意。== ᅟᅟ==[3] 此偈原文為種種甚難定譯,改用錫蘭本譯出。== ᅟᅟ==[A2] 豐【CB】,豊【南傳】==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般多伽婆耶〔王〕之即位第十章〔畢〕 〔第十一章 天愛帝須之即位〕 〔般多伽婆耶王〕歿後,其子[1]木達西瓦知為黃金波利〔妃〕之子,為無事即承王位。(一)此王構築稱為摩訶眉伽〔大雲〕林苑,具適名美點,有果樹花樹之〔林苑〕,(二)然林苑之敷地決定時,於非時起大雲降大雨,故〔名〕〔此〕苑為摩訶眉伽林。(三)木達西瓦王於楞伽國美顏優良阿㝹羅陀都六十年間施行王政,(四)其王子有十人互相輔益,二人之相等美王女亦已有適於王家。(五)為天愛帝須所知王之第二子,此等一切兄弟中優於善根與智慧。(六) ᅟᅟ==[1] 協會本為木達西瓦。== 彼天愛須帝於父之歿後為王,彼即位共表現諸多之吉瑞。(七)於全楞伽島中埋藏物並於〔地〕中所存之寶珠上昇出現於地面,(八)於楞伽島之近〔海〕難破船所積之〔寶珠〕與此〔海中〕所生寶珠共上陸地。(九)生於闍多山麓之三根竹,其大者等於車之[A1]刺棒,(一〇)其中之一為「蔓竹」有銀色之光,見此金色美麗可愛此等之蔓草,(一一)其一為「花竹」,其現種種之色,見彼等種種之花,〔於其中〕有開花者。(一二)其一為「鳥竹」,其有多數多種多色之鳥獸,見如活生生。(一三)馬〔真珠〕車、象〔真珠〕車、阿摩勒果、腕環、指環、迦屈婆果、自然〔真珠〕,此等八種,(一四)真珠由海出,岸邊積如銀製有樑之酒壺,此一切是天愛帝須善根之所生。(一五)青玉、瑠璃、紅玉、摩尼、此等之寶珠、此等之真珠、竹、與此等(一六)唯七日之間持來於王前。見此彼王喜如斯思惟:(一七)「此等高價之寶珠是吾友,正法阿育之外無堪〔受〕者。然,此等贈與彼。」(一八)天愛帝須與正法阿育,此等二人之王久來未見之友。(一九)是故彼王以甥之大阿利達大臣為首,婆羅門、大臣、會計師等四人,(二〇)為使節附夥軍力,差遣此等高價之寶珠、三種之摩尼珠,似車之棒〔三根之〕竹,右旋之硨磲貝,及攜彼八種之真珠。(二一、二二)彼等於獎普庫羅乘船,七日安穩至港,由此再七日,(二三)彼等到波吒梨子城,贈物以呈正法阿育王,見此彼喜。(二四)〔正法阿育〕王:「以如斯寶珠此處余之前無。」思甚滿悅,與阿利達軍帥之地位,(二五)婆羅門以王師之位,而彼大臣以裁判長之位,會計師授長者之位。(二六)巨額之財物與住宅給與彼等,與大臣等協議,見答禮之贈物,(二七)犛〔尾之〕拂子、頭被、劍、傘、履、頭飾、耳環、帶水瓶、赤旃檀、(二八)不要洗濯一領之衣服、成為高價之手巾、龍持來之眼藥、淡紅色之粘土,(二九)阿耨達池之水、恆河之水、右旋之硨磲貝、成育之處女,(三〇)金鉢〔等〕之器具,貴價之駕籠、訶梨勒果、阿摩勒果,高價之不死藥,(三一)鸚鵡運來六千車量之米,並即位式有用之特別隨行,(三二)〔正法阿育〕王於適宜之時機授與此等之贈物,此等妙法之贈物以使者送友王〔之前〕:(三三)「余歸命佛、法、僧團,於釋迦子之教,告白為信士。(三四)人間中之優者!汝亦澄心於此等勝妙之三寶,歸命而信仰,(三五)為余之友王行再度之即位式。」如斯云〔正法阿育〕友王厚遇此等諸大臣後送出。(三六) ᅟᅟ==[A1] 刺【CB】,剌【南傳】== 此等之諸大臣等停留五個月間大受厚遇,吠舍佉月白分之第一日使節出發,(三七)彼等由達摩利提乘船,於奘普庫羅下船,第十二日達到都城謁王、(三八)彼等使節獻此贈物與楞伽王,楞伽主與彼等大厚遇。(三九)忠誠此主君,喜主君益之大臣等傳正法阿育〔王〕之語,於[2]末伽始羅月之新月昇之日,行即位式,喜楞伽〔人〕之利益安樂,為楞伽王再行即位式。(四〇、四一)其名冠天愛之語,與人人安樂彼人王,於吠舍佉月滿月之日,於楞伽島盛行祭時,自上於王位。(四二) ᅟᅟ==[2] 印度曆之第九月。== 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天愛帝須之即位第十一章〔畢〕 〔第十二章 各地方之信心〕 顯揚勝者〔佛〕教彼目犍連子長老,成就結集後觀察將來,(一)豫見應樹立邊境地之教,於迦剌底迦月,派遣彼諸長老於各處。(二)伽濕彌羅,犍䭾羅國派遣末田地長老,摩醯沙慢陀羅國派遣摩訶提婆長老,(三)瓦那瓦沙國派遣羅吉陀長老,同阿波蘭陀伽國是臾那人名達摩羅奇陀,(四)摩訶羅陀國名摩訶曇無勒棄多長老,於臾那世界則差遣摩訶曇無勒棄多,(五)於雪山地方則派遣摩吉摩長老,在金地國則〔派遣〕須那、鬱陀羅之兩長老。(六)告知大摩哂陀長老並〔目犍連子〕自身之弟子伊提雅、鬱提耶、桑婆羅、巴達沙羅之諸長老,(七)謂:「御身等,於美麗之楞伽島可樹立美麗楞伽島之教。」如斯派遣五長老。(八) 於彼之時伽濕彌羅、犍駄羅國,〔具有〕大神力之阿羅瓦羅龍王[1]以名雹之雨降於熟穀物上、(九)伏此無慈悲者使一切流海中。末田地長老〔飛入虛空,速赴彼處,(一〇)行於阿羅瓦羅池之水面,為初行,以行〔住、坐、臥〕。諸龍見此而怒,報與〔龍〕王,(一一)彼龍王怒,行種種之威。吹大風,雲鳴雷降雨,(一二)由處處雷音響,雷光閃閃,生於地上之〔樹木〕倒,山峰〔崩落〕。(一三)又醜惡形貌之諸龍,由諸方面威脅〔彼〕,〔龍王〕自為種種之罵,發煙揚燄。(一四)長老以神通力總排此之威嚇,以最勝之力示彼龍王云:(一五)「雖以人天世界俱來威吾,亦無力示吾恐怖。(一六)大龍!汝若與山海共昂全大地,雖將吾擲上,(一七)亦無力可示吾於恐。腹行者之主!此正汝自行成為破滅。」(一八)聞此彼龍王頓挫其慢心,長老為彼說法,彼龍王受〔三〕歸〔五〕戒。(一九)如斯八萬四千之諸龍,多數雪山之乾闥婆、夜叉、鳩槃荼鬼,(二〇)名潘陀伽夜叉或哈利陀夜叉尼,〔其〕兒五百皆達初果〔預流果〕。(二一)彼「由今之後如前不生瞋恚,不害於穀稻,此眾生冀安樂者。(二二)對有情應行慈悲,人人應住於安穩。」如斯彼受〔長老〕之教,彼等隨行此。(二三)由此,彼腹行者之王使長老坐於寶座,彼則轉扇立於彼之傍。(二四)其時伽濕彌羅、犍䭾羅國所住之人人為供養龍王而來,認為長老是大神通力者、(二五)敬禮長老坐於一方。長老為彼等說〔名〕蛇喻經法,(二六)八萬〔人人〕了解此法,十萬人人於長老之處出家。(二七)由此,以來,伽濕彌羅、犍䭾羅國之民歸依三物〔佛法僧〕〔國〕以纏袈裟衣者為光輝。(二八) ᅟᅟ==[1] 協會本為阿羅瓦羅。== 摩訶提婆長老赴摩醯沙慢陀羅國,入於人中說[2]天使經,(二九)四萬〔人〕淨法眼,四萬人於彼之處出家。(三〇) ᅟᅟ==[2] 中部第一三〇經(漢譯南傳藏十二.一七二頁)。== 羅吉陀長老赴瓦那瓦沙國留於空中,於人中說相應〔尼柯耶〕[3]無始終〔經〕,(三一)六萬人人了解此法,三萬七千〔人人〕於彼之處出家。(三二)於其地建立五百精舍,彼長老於彼處使樹立勝者之教。(三三) ᅟᅟ==[3] 相應部因緣篇第四(同十四.二二二頁)。== 臾那人達摩羅奇陀長老赴阿波蘭陀伽國,於人中說[4]火聚喻〔經〕,(三四)熟知法與非法之彼,於其處集合三萬七千生類使飲正法之甘露,(三五)一千人男子並依此多數之女子等由士族之家出而出家(三六) ᅟᅟ==[4] 增支部七集六八(二二.三一九頁)。== 彼摩訶曇無勒棄多仙士赴摩訶羅陀〔國〕於彼處說「摩訶那羅陀伽沙婆」名本生物語〔本生經第五四四〕,(三七)八萬四千人達向果,一萬三千人至彼之處出家。(三八) 彼摩訶曇無勒棄多仙士赴臾那世界,於人中說[5]伽羅伽羅摩經,(三九)十七萬生類達於向果,一萬人出家。(四〇) ᅟᅟ==[5] 同四集二四(同二〇.四六頁)。== 摩吉摩仙士與四人長老共赴雪山之邊說[6]轉法輪經,(四一)八億之有生達向果,彼等五長老各別使歸依五箇國,(四二)於此〔等長老〕一一之處對十萬人人等正覺者由信心而出家。(四三) ᅟᅟ==[6] 律大品一.六(同三.一〇頁)。== 具有大神通力之須那長老與鬱陀羅長老共赴金地〔國〕,而於其時(四四)於〔此國之〕王家每當男兒之出生,恐羅剎女由海中出來,喰〔彼男兒〕而去。(四五)恰於其時王家誕生王子,人人見長老等,思「羅剎鬼之友」〔四六〕欲殺之,攜武具靠近而至。問:「此何事耶?」彼等長老對如此人人作如斯語:(四七)「吾等持戒之沙門,非羅剎女之友。」〔偶偶於其時〕彼羅剎女攜伴由海中出來,(四八)大眾見此大聲立叫。長老化現為物凄二倍之羅剎鬼,(四九)將其羅剎女及其部下由四方包圍。彼女思之:「此〔地〕為此等所占領。」畏怖而遁去。(五〇)長老於此地方由四面立守護,於其會中說[7]梵網〔經〕。(五一)多數人人受〔三〕歸〔五〕戒,六萬〔人人〕了解此法。(五二)三千五百人之良家男子出家,尚有一千五百人良家女子亦出家。(五三)由此以來,彼王家所生王子〔代代〕王命名為索努陀羅。(五四)為大慈悲勝者之斥,已拾得甘露之樂,彼等於其處此處為世間行利益。誰於利益世間事放逸乎耶!(五五) ᅟᅟ==[7] 長部一(同六.一頁)。== 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各地方之信心第十二章〔畢〕 〔第十三章 摩哂陀來島〕 彼大賢者,大摩哂陀長老,此時法臘十二年,受和尚並僧團之命,(一)待時機行教化楞伽島,如斯思惟:「無達西瓦王已老耄,〔彼〕子仍為王。」(二)其間決意訪親族一統,禮拜和尚與僧團,向〔父〕王告暇,(三)四人長老並僧伽蜜多〔尼〕之實子,有六通有大威力,伴須末那沙彌,(四)為垂恩顧親族者,而已赴達奇那吉利,由此,向此處遊行過六箇月。(五)〔彼〕幾無〔住〕母提奇之都,到衛提沙吉利,謁訪母親,而提奇見可愛之子,(六)與彼隨伴者共招待〔彼〕,而自造美麗招待衛提沙吉利精舍長老。(七) 然,彼阿育王子,父王己與領有阿槃提〔國〕,來至鬱禪尼,(八)住於衛提沙城,於其處得提奇長者美麗之少女,(九)營同棲,彼女因王子而身重,於鬱禪尼生下可愛摩哂陀王子,(一〇)過二年後,王女僧伽蜜多亦〔出生〕。其時彼女〔提奇〕曾住此衛提沙城,(一一)〔敏〕知時機之長老坐其處如斯思惟:「彼天愛帝須大王與我父同〔舉〕即位式,可行大祝祭,由使節聞,知三物〔佛法僧〕之德,(一二、一三)於逝瑟吒[1]月布薩會之日登眉沙迦山,吾等於其日將渡至勝之楞伽島。」(一四) ᅟᅟ==[1] 印度曆之第三月。== 大因陀羅〔帝釋天〕近於殊勝長老摩哂陀,言:為往楞伽島之教化,此是等正覺者所豫言。(一五)「吾等亦應支援於彼處。」名般多伽提奇之姪子,(一六)聽長老為〔母妃〕提奇之說法達於不還果,住長老之處。(一七)長老住其處一個月,於逝瑟吒月之布薩會之日,四人之長老,須末那、由此,彼在家人般多伽,以伴親族故,彼大神力者由其精舍昇入空中,(一八、一九)一行共降落此快樂之眉沙迦山,立於優勝之[2]西魯峰上美麗安巴陀羅。(二〇)眠楞伽中之牟尼〔尊〕,豫言有〔起〕楞伽信心之德,於此因楞伽之利益,等〔大〕師(世尊)彼〔摩哂陀長老〕當為楞伽諸天所奉敬而坐。(二一) ᅟᅟ==[2] 協會本為西羅峰。== 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摩哂陀來島第十三章〔畢〕 〔第十四章 長老之入都〕 彼天愛帝須王,許都之住民遊水,〔自〕行樂之獵,(一)伴四萬人人徒步而行走至眉沙迦山。(二)天神欲示諸長老〔於王〕,為大鹿之姿,居食於彼山之藪。(三)王見〔此〕:「無心射彼而不宣。」立弦之音,大鹿走入山間。(四)王追其跡,鹿走於長老之處,王見長老,消搔彼姿。(五) 長老「見眾多,恐為烈」而只示自身,見彼大地之主,(六)客氣而立之長老言彼:「汝來!帝須!」王由「帝須」之謂,思〔彼〕成是夜叉。(七)「大王!我等為法王之弟子沙門。慈愍御身故,由閻浮洲而來。」(八)長老如斯言。聞此王脫怖畏,思起友(阿育王)之書信,斷「此是沙門」,(九)投弓箭近彼仙士,親與長老交換問好之言,坐於彼傍。(一〇) 其時彼從者等來,圍繞彼等〔二人〕,其時大長老令見餘六人之伴等。(一一)王見彼等言曰:「何時彼等來耶?」長老云:「與余俱。」〔王〕問此,(一二)王言:「於閻浮洲如斯之行者尚有其他耶?」「閻浮洲以袈裟衣輝耀。而於彼處(一三)通三吠陀、得神通力、又具他心通、有天耳通之多數佛弟子阿羅漢。」(一四)〔王〕曰:「依何而來耶?」長老云:「我等不依陸不依海而來。」覺彼由〔彼等之〕空而來。(一五) 彼大智者彼探索,巧質問致〔王〕,大地之主隨彼所問,一一對彼質問之作答:(一六)「王!此樹如何之名耶?」「此之樹名菴羅。」「除此有其〔他〕之菴羅樹耶?」「有多數之菴羅樹。」(一七)「此菴羅樹與除此等之菴羅樹,有〔他〕之樹木耶?」「有多數之樹木,大德!然彼等之樹木不是菴羅樹。」(一八)「他之菴羅樹與除非菴羅樹之樹木尚有樹木耶?」「大德!彼是此菴羅樹。」「賢者之人王!」(一九)「御身有血緣者耶?大王!」「大德!一門有多數。」「有無血緣者耶?大王!」「彼等由血緣者亦多有此。」(二〇)「除去此等血緣者與無血緣者,〔尚〕有如何者耶?」「只有我,大德!」「善哉,御身是賢者,人王!」(二一)知〔是〕賢者,長老為大智者大地之主,講[1]小象跡喻經。(二二)說法畢時,彼王與彼之四萬人人共安立於三歸依。(二三) ᅟᅟ==[1] 中部第二七經(漢譯南傳藏九.二四三頁)。== 黃昏之時,為王取來食事,彼時大地之主:「此等〔沙門〕今不攝食。」雖知而(二四)「不用問」,問彼仙士等就食事,答:「今不攝食。」王又問〔食事之〕時刻。(二五)聞〔其〕時刻耶?王言:「我等赴都。」長老:「御身等還去,大王!我等應留此處。」(二六)「然者,此童子可與我等同去。」「此〔達〕不還果會得教者。(二七)大王!凡求出家者可住我等之處。今此者欲出家。大王!御身可行矣。」(二八)曰:「明朝當遣車者,諸大德可乘其入都。」拜諸長老伴行般多伽於一隅,(二九)王問〔彼〕長老奉侍之法,彼總以語王。知長老,王大喜悅,思:「此我利益也。」(三〇) 般多伽是在家人消去疑念之彼人王,知〔彼等之〕人,「使此者出家」,(三一)長老於其村之境界內,彼同行者為般多伽童子行得度,授戒〔之式〕,(三二)其剎那彼達阿羅漢果。由此長老向彼須末那沙彌,(三三)令:「須報汝聞法之時刻。」彼問:「我於幾何程之範圍可報此。」(三四)長老謂:「向金銅掌〔島〕〔報之〕,依己之通力,已使報知全楞伽島聞法之時刻。」(三五)彼王坐於那伽奢多伽之〔那伽〕自然池傍,攝取〔食事〕,聞其叫,派遣彼諸大臣,(三六)問:「非有變事耶?」謂:「無事故,聽聞正覺者語之報告時刻。」(三七)地神聞沙彌之叫而舉歡聲,此聲漸次傳及梵天界。(三八)由於此之響聲集合甚多諸天之數,長老於其會中說[2]平等心經。(三九)無數之諸天會得此法,多數之龍、金翅鳥,安立於〔三〕歸依。(四〇)恰如舍利弗長老已說此經〔時〕,諸天來集摩哂陀長老之處。(四一) ᅟᅟ==[2] 增支部二集第四(同一九.八三頁)。== 〔翌〕朝王遣車,彼馭者前往,謂:「乘車往都。」(四二)「〔我等〕不乘車。汝行,〔我等〕由汝之後行。」如斯言送馭者,善良意念彼之通力者等昇入空中,降於都之東方第一塔波之位置。(四四)長老等初降場所被建支提,此故今尚稱為第一靈祠。(四五)王後宮之婦女等,由王聞長老之德,欲謁長老故,王(四六)於王宮內設美假堂,以白布覆蓋,莊嚴白華。(四七)於長老之前聞及禁設高牀,並疑長老是否著高座。(四八)不久彼馭者見纏法衣立彼處諸長老而大驚動,(四九)行往告王,大地之主總聞,信:「不坐於座牀。」(五〇)謂:「善調敷地上之敷物。」出迎諸長老,慇勤敬禮,(五一)由大摩哂陀長老之手取鉢,依鄭重恭敬之形式招待長老於都。(五二) 見所設之座席占卜者等豫言:「地為此等人人所占有,〔彼等〕為此島主。」(五三)人王供養彼諸長老而導入都內。於此處彼等順次著於布〔覆〕座席,(五四)王以硬又軟之食物供應彼等,食事畢時,自行近侍坐,(五五)又弟副王之摩訶那伽之妃,住於王宮內呼阿㝹羅。(五六)彼阿㝹羅妃與五百之婦女共來,供養敬禮諸長老而近於一方。(五七)長老說餓鬼事、天宮〔事〕、相應〔尼柯耶〕之[3]四諦〔部〕,彼婦女等得初果。(五八)由前日親眼見到之人人聞長老多數之德,都人等欲見長老而來集,(五九)於王宮之門大聲揚言。大地之主聞此而問,知念彼等之福利,王(六〇)謂:「此處容於總數〔之人人〕過狹。〔然〕勿使障害。淨除王象之廐舍。此等之都民等可謁長老於彼處。」(六一)淨除彼象舍,以天蓋速莊嚴之,令設適宜之席。(六二)大長老與長老等共赴彼處而坐,彼大說教者逑天使經。(六三)彼等參集之都民聞此起信心,彼等中一千人得初果。(六四)領導等於世尊,於世無雙彼長老在楞伽島之二處以島之語言說法於楞伽島,如是島之燈明為正法之相續。(六五) ᅟᅟ==[3] 相應部五六。==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起〕作大王統史 名長老之入都第十四章〔畢〕 〔第十五章 受納大精舍〕 因「象舍亦無餘地,集其處彼虔敬之眾於都之南門外〔名〕快樂難陀園」,為長老設座席令蔭涼濃,清涼而翠綠深之王苑。(一、二)又長老由南門出而坐於彼處。只埋於〔王〕苑多數之名門婦女等亦來其所,坐於長老之近側,長老為彼女等說[1]賢愚經。(三、四)其內千人之婦女得達初果,如是在其苑已黃昏時侯。(五) ᅟᅟ==[1] 相應部一二.一九(漢譯南傳藏一四.二七頁)?== 由此,長老等謂:「我等可赴彼〔眉沙迦〕山。」出去,若此報告王,王立即來。(六)來向長老謂:「已〔夜〕深,山又甚遠。可樂住此難陀園。」(七)如是〔答此〕言:「過近於都不適。」〔王〕云:「摩訶眉伽林苑不過遠,亦不過近,(八)〔樹〕蔭、水具備而快。可樂居住彼處。大德等,可還來。」長老返還彼處。(九)彼返還之處所,於伽丹巴河之畔造名「返還之塔」而建立靈祠。(一〇)車駕之王者由其難陀苑之南方向東方門之摩訶眉伽苑自為長老之帶路。(一一)於此處愉快王舍中之調良臥牀與座榻,謂:「此處寬請住。」(一二)王禮拜長老等,伴家臣而入都,彼長老等其夜宿於其處。(一三) 大地之王者,翌日早持華近長老等,禮拜,供養華(一四)更問:「住於安穩耶,愉快王苑耶?」「住於安樂,大王!行者愉快王苑。」(一五)彼王問曰:「遊園適於僧團耶、否耶,大德!」謂:「適當。」熟知適,不適(一六)長老語〔佛陀〕受納竹林精舍事。聞此,彼〔王〕大悅,大眾亦踴躍歡喜。(一七) 為拜長老而來之阿㝹羅妃與五百婦女共得第二果。(一八)彼阿㝹羅妃與五百之婦等共向大地之王者言:「我等應出家,大王!」彼王以此語長老:(一九)「請令此者等出家。」長老〔答〕王言:「我不適令此等婦女出家。(二〇)有我妹於波吒梨子城為尼,知名謂僧伽蜜多,見聞廣大。(二一)大王!由沙門王〔佛〕之大菩提樹王取南枝,同伴優秀比丘尼等(二二)來,遣〔使者〕於我父王之處,彼長老尼來此令婦女等出家。」(二三)曰:「善哉。」王取最上之水瓶:「此摩訶眉伽林園布施與僧團。」(二四)注奉施水於摩哂陀長老之手,水落於地上時大地震動。(二五)大地之守護者〔王〕問彼〔長老〕:「何故大地震動耶?」彼〔答〕:「樹立教於楞伽島故。」(二六) 貴人〔王〕向長老獻素馨之花,長老赴王宮,向立於彼南方之棉樹[A1]撒八摑之華。於其處又大地震動,〔長老〕受彼〔王〕問,語彼因由:(二七、二八)「〔過去〕三佛之時亦於此處有道場。大王!今又有僧團行事之箇所。」(二九)長老赴王宮之北方美麗蓮池,於其處又散同量之華。(三〇)大地於彼處亦又震動,而又問,於語彼〔王〕其理由言:「大王!此為浴室之蓮池。」(三一)上人赴彼王宮之樓門,於其場所供養同量之華。(三二)彼時大地亦震動。身毛甚良之彼王問此理由,而長老以此語彼云:(三三)「此劫中由〔過去〕三佛取來菩提樹南枝植於此處,大地之護者!(三四)我等如來之菩提樹南枝亦植此處,大地之主!」(三五)由此,大長老往摩訶姆奢羅之〔道場〕以散同量之華於其處,(三六)然問此處又起大地震動,語彼其理由言:「僧團之布薩堂可設於此處,大王!」(三七)大賢由此,赴菴羅〔樹〕問答之道場處,王園之守衛,甚熟,以色香味最上之大菴羅果捧獻於王,王以美妙之〔果實〕獻與長老。(三八、三九)民眾慈念之長老示將坐之樣子,王則於其處使敷以上妙之毛氈。(四〇)長老坐於其處,大地之王者獻菴羅果,長老味彼後,為蒔彼菴羅果種子與王,而王自播其處。長老為其成長,洗手於其上。(四一、四二)於其剎那,彼種子發芽,不久則著葉與實成巨大之樹木。(四三)王含彼群眾,見彼神通,身毛彌立,敬禮諸長老而止立。(四四)此時長老[A2]撒八摑華於其處,其當場又大震動,而〔王〕問而語彼理由:(四五)「人間之主!此處獻種種施物於僧團為配分場所。」(四六)由此,長老赴四寶堂之處,於彼處散同量之華,其處亦大地震動。(四七)王問震動之原因,長老回答:「過去三佛之受納王苑時(四八)島民由諸方齎來施物積於此處,同供養三善逝〔佛〕僧團。(四九)然今此處有四室堂,此可為僧園之食堂。」(五〇)由此辨適處、不適處,〔楞伽〕島之燈明摩哂陀大長老赴立大塔之場所,(五一)其時王苑之構內名伽庫多之小池,於彼高明之水邊(五二)有適於建塔之陸地,長老赴彼處,為王齎八籠之簷葡華。(五三)王以彼等簷葡華獻於長老,長老以簷葡華供養彼土地。(五四)於彼處又大地震動,王問彼震動之原因,長老次第語彼理由:(五五)「大王!此為生類之利益安樂,〔過去〕四佛之常訪處適於建塔。」(五六)於此劫最初勝利者拘留孫〔佛〕出世,通一切法之師,為一切世間之慈愍者。(五七)此摩訶眉伽林稱為摩訶提陀,都名阿婆耶(無畏)在伽丹波河之對岸,在彼處有阿婆耶王。彼時,此島名為摳闍洲。(五八、五九)為羅剎鬼,此處之人民起惡疫頭熱病,十力拘留孫〔佛〕見此災害,(六〇)為撲滅此,於此島化導眾生,果為教流通,押慈悲之力,(六一)伴此等四萬之人人由虛空而來立於提婆鳩吒〔天峰〕山。(六二)於此依正覺者之神力,大王!此時滅全島之頭熱病。(六三)立於其處,人王!牟尼王之大牟尼使誓願:「摳闍洲所有之民,今日可見於我。(六四)又願來余處之人人皆安穩而且迅速而來。」(六五)放光此牟尼王與浴其光見為山,王及都民速行近之,(六六)捧供物於天神,來此處人人,思伴僧團世間之導師〔佛〕為天神。(六七)彼王大歡喜,會釋彼聖、王〔佛〕,伴來近都招待食事,(六八)與僧團共適於聖王之坐,思此美麗優良座席是無邪障之場所,(六九)大地之王者,華麗之假堂設上妙之牀,此處彼僧團共令坐正覺者。(七〇)見世間之導師在此處與僧團共著座,島民由四方持來贈物,(七一)彼王以己之硬軟食物並於彼等由手至手持來之物,令世間導師與僧團共滿足。(七二)彼王食後,向坐此處之勝者為絕妙之布施,以獻摩訶提陀伽王苑,(七三)此時摩訶提陀王苑不時飾華,請佛之受納,大地發生震動。(七四)彼導師坐於此處說法,四萬之人人達於向果。(七五)勝者於摩訶提陀林為日中休息,黃昏之時,赴適〔植〕菩提樹之土地,(七六)坐彼處入於三昧,由彼起,正覺者為〔楞迦〕島之住民之利益而思惟,(七七)「[2]魯波蘭多尼與〔他〕尼等同持來由我菩提樹尸利沙〔樹〕之南枝。」(七八)彼長老尼覺此心,立即伴王近於彼處之樹,(七九)大通力者(長老尼)以瑪諾西羅石附印南枝,切彼插入黃金之花瓶,(八〇)大王!彼女依神力與五百人之比丘尼等共攜菩提樹,伴天神等來此處,(八一)伸出正覺者之右手,連同載黃金之花瓶。如來受取其菩提樹,(八二)令植此與阿婆耶王,王以此植於摩訶提陀王苑。(八三)正覺者由此再赴北,如來坐於美麗尸利沙樹之圍中,(八四)為眾說法,大王!於彼處領解法之眾生有兩萬。(八五)勝者〔佛〕由此又赴北方,坐彼處塔波園之地,入於三昧,由此而起,(八六)正覺者為群眾而說法,其處又一萬生類達向果。(八七)己水瓶為人人崇拜而與,彼比丘尼與其從者共留停此處,(八八)又弟子摩訶提婆與千人之比丘共留停此地,正覺者東方,(八九)立於羅陀那道場教化人人,勝者伴僧團昇於虛空而赴閻浮洲。(九〇) ᅟᅟ==[A1] 撒【CB】,撤【南傳】== ᅟᅟ==[A2] 撒【CB】,撤【南傳】== ᅟᅟ==[2] 協會本為魯奢蘭陀。== 於此劫,第二名拘那含牟尼金智之師,為一切世間之慈愍者。(九一)此之摩訶眉伽林名為[3]摩訶那摩,名為跋闍摩之都在南方。(九二)此時於此名沙滅地之王,時名此〔楞伽〕島為婆羅洲。(九三)此時於此婆羅洲有旱魃之災害,彼勝者拘那含牟尼〔佛〕見彼災害,〔九四〕滅此,於此島為果眾生之化導與教之流通,壓於慈悲之力,(九五)伴此等三萬之比丘,由虛空而來,立於須摩那峰山,(九六)由正覺者之威神力終止旱魃,由〔拘那含牟尼佛之〕教消滅時為[A3]豐作。(九七)立於彼處,人王!聖王之大聖〔佛〕誓願:「婆羅洲之民眾,今日總可見我。(九八)又願來我處之人人皆安穩且速來。」(九九)王及都人,見放光牟尼王及浴光之山速近之(一〇〇)又彼處來之人人呈獻供物天神,思伴〔比丘〕眾之世間導師〔佛〕是天神。(一〇一)彼王大歡喜,會釋彼聖王〔佛〕招待食事伴來近都,(一〇二)思與僧團共適於聖王之坐,美麗殊勝此座席,此無邪障場所,(一〇三)大地之王者,設華麗之假堂與上妙之牀,於此處請其〔比丘〕眾與共正覺者就座。(一〇四)島民見世間之導師於此處與〔比丘〕眾共就座,由四方持來贈物,(一〇五)此王以為自己所作之硬軟之食物及以彼等持來之食物,供養世間之導師與〔比丘〕眾充分至飽。(一〇六)彼王食後向坐此處勝者呈獻彼絕妙施物摩訶那摩伽王苑。(一〇七)彼時摩訶那摩林,莊嚴非時之華,請佛受納!大地震動。(一〇八)彼導師坐此處說法,三萬之眾達向果。(一〇九)勝者於摩訶那摩林為日中休息,日暮赴昔立菩提樹之地,(一一〇)坐彼處住三昧,由此而起,正覺者為〔楞伽〕島民之利益,如是思惟:(一一一)「[4]伽那伽達陀比丘尼與諸比丘尼共持來由我菩提樹之烏曇跋羅〔樹〕南枝。」(一一二)彼長老尼知彼之此心,立即伴王近彼處之樹,(一一三)大通力者〔長老尼〕用瑪諾西羅石附印南枝,自斷而插入黃金之花瓶,(一一四)彼女依神力持來菩提樹,五百人之比丘尼同伴天神,大王!來此所,(一一五)正覺者伸出右手載彼黃金之花瓶,如來受取,(一一六)令植彼,若與沙滅地王,大地之王者令植彼處之摩訶那摩王苑。(一一七)正覺者由其處赴北尸利沙道場,坐那伽道場為眾說法、(一一八)大王!於彼處聞其說法,領解法之生類其數二萬。(一一九)〔更〕赴都之北過去佛所坐之場所,坐於其處入三昧,由此而起,(一二〇)正覺者為眾而說法,又於其處一萬之生類達向果。(一二一)彼為人人之崇敬,與腰帶遺品,伴隨從者比丘尼留停此處,(一二二)留停佛弟子[5]摩訶孫摩與一千比丘,正覺者由羅陀那道場此方、(一二三)而立於蘇多莎那道場教眾,勝者與〔比丘〕眾共昇虛空赴閻浮洲。(一二四) ᅟᅟ==[3] 協會本為摩訶諾瑪。== ᅟᅟ==[A3] 豐【CB】,豊【南傳】== ᅟᅟ==[4] 協會本為康陀伽蘭陀。== ᅟᅟ==[5] 協會本為摩訶孫波。== 於此劫,第三名迦葉姓勝者,金智之師,為一切世間之慈愍者。(一二五)摩訶眉伽林稱為摩訶沙伽羅,名毘沙羅都位於其西方。(一二六)其時於彼處有自稱支衍多王,其時,此島名為慢陀洲。(一二七)此時支衍多王與王弟起淒慘而傷害人之戰鬥、(一二八)彼大悲之聖者、十力之迦葉〔佛〕由其戰而見失生類之夥,(一二九)滅彼〔爭〕為此島化導眾生,果為教之流通,壓慈悲之力,(一三〇)伴此等二萬人人,由虛空而來立於須巴庫陀〔清淨峰〕山,(一三一)立於彼處,人王!聖主大牟尼已誓願:「慢陀洲之人人,今日皆見我,(一三二)又願來我處者,皆安穩速來。」(一三三)王及都人,見放光之牟尼王與浴光之山,速來附近,(一三四)多數之眾各各為自獲勝利,呈獻供物於天神,近於彼山、(一三五)思伴〔比丘〕眾世間之導師是天神。彼王與王子〔王弟〕亦驚而中止戰爭。(一三六)彼王大歡喜會釋彼聖王,招待食事伴來近都,(一三七)適於聖王之〔比丘〕眾共坐,思此最上美麗座席為無邪障之場所,(一三八)大地之王者令設華麗之假堂與上妙之牀,於此處伴彼僧團之正覺者就座。(一三九)見世間導師於此處與〔比丘〕眾共就座,島民由四方持來贈物,(一四〇)彼王以己所作之硬軟食物與彼等持來之食物,供養世間導師與眾共飽食。(一四一)彼王食後,向坐此處勝者呈獻絕妙之布施物摩訶沙伽羅王苑。(一四二)摩訶薩伽羅林,莊嚴不時之華,請佛受納,大地震動。(一四三)彼導師座於此處說法,二萬之人人達向果。(一四四)善逝〔佛〕於摩訶沙伽羅林為日中之休息,夕時赴昔菩提樹所立之地,(一四五)坐於彼處住入三昧,由此而起,正覺者思惟為楞伽島民利益:(一四六)「須丹摩比丘尼攜余菩提樹之尼拘律南枝今伴諸比丘尼來此。」(一四七)彼長老尼知彼之此心,立即伴王於彼處近彼樹,(一四八)大通力者〔長老尼〕用摩那西羅石附印南枝,自斷,插入黃金之花瓶(一四九)彼女以神力運菩提樹,與五百人比丘尼共為天神所圍繞來至此處,交大地之王者,(一五〇)正覺者伸出右手,如來受取,載黃金之花瓶,(一五一)令植彼,與支衍多王,王令植彼處摩訶沙伽羅王苑,大王!(一五二)由此,正覺者赴北方之那伽道場,坐於阿索伽道場為眾說法。(一五三)聞其說法於彼處領解法之生類為四千,人人之王者!(一五四)更赴都之北方彼過去佛所坐之場所,坐其處住三昧,由此而起,(一五五)正覺者為眾於此說法,達向果生類其數有一萬。(一五六)為人人之崇敬以洗浴衣為遺物而與,伴隨從者比丘尼留此處,(一五七)佛弟子[6]薩婆難陀與一千比丘共停留,由河之北方蘇達沙那道場,(一五八)往蘇瑪那沙道場教誡眾之勝者伴僧團昇虛空往閻浮洲而去。(一五九) ᅟᅟ==[6] 協會本為沙波難陀。== 於此劫第四通一切法之師,一切世間之慈愍者,勝者瞿曇。(一六〇)最初彼來此處追除夜叉,第二再來壞諸龍。(一六一)更於伽魯耶尼〔河〕為摩尼眼龍所招請,三度來島與〔比丘〕眾共取食於彼處、(一六二)昔日立菩提樹之場所,此塔婆之地,寬坐受用物舍利〔塔〕之處,(一六三)世間之燈明大聖赴過去佛所立地之此方,於其時楞伽島無有人之住居,(一六四)教化住島之天人眾及諸龍,與僧團共昇於虛空,返還閻浮洲。(一六五)「如斯,王!四佛常訪此場所。此場所將來當有塔婆,(一六六)安置一多納〔量〕之佛舍利,高有百二十羅陀那〔量〕,知為海摩摩利〔祠〕。」(一六七)「我建立〔其塔〕。」大地之王者如斯言:「御身有他多數之務,大地之王!(一六八)彼等當實行,又汝子孫造營此,御身之令弟,副王摩訶那伽之子(一六九)彼為耶陀羅耶伽提沙將來之王,名寇陀波耶王,彼子,(一七〇)彼子名伽伽灣那提沙,王!彼王子當為大王。(一七一)多陀伽摩尼之名為世所知,此大威光神通精進之阿婆耶於此處建立塔婆。」(一七二) 長老如斯語。由長老之語,王於此處立石柱,記下此之事,(一七三)彼大賢、大通力者大摩哂陀長老,由摩訶眉伽林受納快樂提沙遊園,(一七四)無震動,〔長老〕於八箇所使震大地,為行乞如海入於都,(一七五)於王宮食後,由宮殿出,坐於難陀林,於此處為眾說火聚喻經,於其處一千之人人達向果,住於摩訶眉伽林。(一七六、一七七) 於第三日長老於王宮攝食,坐於難陀林說蛇喻經,(一七八)令千人之眾達領解,由此,大長老赴提沙遊園。彼王欲聞說法,(一七九)坐於長老之側問:「勝者之教樹立否,大德!」大長老〔答〕:「未然,人人之王者!(一八〇)為布薩等之作法,從勝者之教廻,人王!若於此處設定結界,則可樹立教。」(一八一)大長老所言,王則對彼說:「我住正覺者於教令之內,持光者!(一八二)為速建都,內設定結界。」大王如此申述,長老告彼:(一八三)「如是者,大地之主!汝自量達結界之處,我等決定此。」(一八四)言:「善哉!」大地之主出難陀園如天王,由樂摩訶眉伽林而入自己之宮殿。(一八五) 第四日長老於王宮食事後坐於難陀林,說無始終經,(一八六)於彼處千人之眾令服甘露之水,大長老赴摩訶眉伽林園。(一八七)晨早〔打〕大鼓巡迴宏大之都,向精舍之道路並徧莊嚴精舍,(一八八)車駕之王者駕車,施身所有裝飾,與家臣、後宮、荷車、象馬俱,(一八九)與多數之隨從者共近己遊園,於彼處近會釋值得尊敬之諸長老、(一九〇)克服[7]伽丹波河之對岸而造溝緣,達於河終止〔結界決定事〕。(一九一)由[8]王依溝標明記號,〔亦明標〕三十二之道場與塔波園。(一九二)明標耶!大賢大長老隨法亦明瞭結界內之標,(一九三)聖者其同日定所有之結界。決定此結界事畢,大地震動。(一九四) ᅟᅟ==[7] 錫蘭本之一九一-一二〇之二十偈於協會本無,協會本之一九一及二一〇之兩偈於錫蘭本中無。此部分依協會本。== ᅟᅟ==[8] 本譯及協會本之一九二偈是錫蘭本二一一偈。即有一九之齟齬。== 第五日目長老於王宮中攝事,坐於難陀林為大眾說[9]應噉經,於此處一千之人人令服甘露之水,住於摩訶眉伽林。(一九五、一九六) ᅟᅟ==[9] 相應部三.七八、七九師子品(漢譯南傳一五.一二六【南傳】,~一二七頁)?== 第六日長老亦於王宮內食事,坐於難陀林,通於說法之人,說[10]牛糞塊經,令一千之人人達於領解,住於摩訶眉伽林。(一九七、一九八) ᅟᅟ==[10] 相應部三之九六。(同一五.二〇三頁)== 第七日長老於王宮中食事,坐於難陀林,說轉法輪經,令千人之眾達於領解,住於摩訶眉伽林。(一九九、二〇〇)如斯持光之人〔長老〕,七日間令八千五百之人人得領解。(二〇一) 彼大難陀林為如是之人而成教光輝之場所,而稱為光明林。(二〇二)王先為長老,速以炬火乾粘土,於提沙遊園令營造塔樓。(二〇三)其塔樓黑色而有光,是故,此於彼處得黑重閣寮之名。(二〇四)由此,令巧造大菩提寺、青銅殿及籌食堂、食堂。(二〇五)多數之寮舍,設殊勝之蓮池、晝間處、夜間處等。(二〇六)彼洗惡業人〔長老〕之浴池畔寮舍稱為善浴庵,(二〇七)島之善燈明〔長老〕之經行處,彼寮室稱為長經行。(二〇八)彼〔長老〕之頂果〔阿羅漢果〕,達等至定之處,以其故,稱此為頂果寮。(二〇九)[11]彼長老於其處據脇息而坐之箇所,是故稱為「長老所凭之寮舍。」(二一〇)多數之諸天群神,近彼側坐之箇所、為此,稱為群神寮。(二一一)彼王之將軍[12]提伽桑達伽,為長老由八根之大柱建塔樓,(二一二)於此,此殊勝之優勝者源泉之寮舍,稱為提伽桑達將軍寮。(二一三)提婆蘭毘耶〔天愛〕之語冠以其名,彼善意之王者〔帝須〕為無垢意大摩哂陀長老,於楞伽島此處建立此第一大精舍。(二一四) ᅟᅟ==[11] 此一偈錫蘭本中無,故以下之章末為一八之齟齬。== ᅟᅟ==[12] 協會本為提伽桑達那。==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大精舍受納第十五章〔畢〕 〔第十六章 受納支提耶山精舍〕 為行乞長老遊行城內攝取人民,於王宮內食事而攝取國王,(一)二十六日之間住於摩訶眉伽林中,而於[1]阿沙荼月之白分十三日,(二)於王宮內取食後,大賢者為大王說[2]大不放逸經,由此,彼(三)於彼處之支提耶山建成精舍,由東門出而赴支提耶山。(四)聞長老之赴彼處,大地王者乘車,伴二人之妃追行長老之跡。(五)諸長老於那伽奢茲伽池水浴,為欲登山而作列。(六)其時王由車降而會釋諸長老,彼謂:「王!何故苦於暑熱,而來此耶!」(七)曰:「為掛念御身等之出發而來也。」言:「此處過雨期而來。」(八)[3]健度通達之長老為王講述入安居犍度章,王甥,大阿利陀大臣共五十五人之兄弟同立於王側而聞此,(九、一〇)〔一同向王〕請即日出家於長老之處。此一切大賢者等,於剃髮堂達阿羅漢〔果〕。(一一)同日彼等於康達伽支提之位地邊開始六十八窟院之工事,(一二)回歸於都,彼諸長老仍住於彼處,此等之慈愍者於適宜之時刻入都行乞。(一三)窟院之竣工,於阿沙荼月滿月之日,王赴諸長老處行精舍之布施。(一四)超結界之人,長老與三十二道場,為此精舍設定結界,(一五)此日為一切第一之開始,彼於頓巴魯道場之境內,凡願出家之彼等為其一切行受戒。(一六)此等六十二人之阿羅漢,皆於此支提耶山入雨安居,以攝受王。(一七)天上人間之眾,負德廣之譽,有弟子眾〔彼大摩哂陀長老〕與其〔弟子〕眾接近禮讚,越增大積福業。(一八) ᅟᅟ==[1] 印度曆之第四月。== ᅟᅟ==[2] 相應部中有數經,其中指何者不得考。== ᅟᅟ==[3] 指律藏中之犍度篇。入安居犍度章是大品第三章。==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支提山精舍受納第十六章〔畢〕 〔第十七章 舍利來島〕 大賢者之大長老於雨安居畢,於迦剌底迦月[1]、滿月之日行自恣,以告王:(一)「人間之王!我等大師,久不謁正覺者,我等,無依怙而來住,於此處我等無有應崇敬者。」(二)「大德!〔貴僧非〕曾向余言正覺者已入滅?」〔王〕言而回答:「謁舍利謁勝者。」(三)「余應建立塔婆為大德之意思,余知此。余營建塔婆,大德對舍利所配慮。」(四)長老向王言:「可與須末那相談。」王言:彼沙彌「舍利由何處得耶?」(五)如斯彼沙彌須末那〔喜悅告王〕:「人間之王!莊嚴都城與道路,與眾共守布薩戒,乘王象,(六)翳白傘,伴樂人於黃昏時可赴大龍王園,(七)王!於彼處知舍利之分散,可得〔佛〕之舍利。」(八) ᅟᅟ==[1] 印度曆之第八月。== 於是,長老由王宮赴支提耶山,言達善心〔境〕之須末那沙彌,〔九〕「汝賢者須末那!來。赴妙之布波普羅〔華氏城〕,對汝祖父大王如斯傳我等之言。(一〇)『大王!汝友天愛大王於佛教起信心,欲建立塔婆。(一一)能贈牟尼尊之舍利與師所用之鉢。此於大王之處有此甚多之遺身舍利。』(一二)攜其滿鉢赴妙天宮,向彼帝釋天王如斯傳我等之言:(一三)『應受三界供養〔佛〕之右齒舍利於御身之處,天王!右之鎖骨亦然。(一四)御身唯供養佛齒!師之鎖骨請與我等。天王!楞伽島之務勿怠慢。』」(一五)「諾,大德!」斯言者,彼通力者沙彌於其剎那來至正法阿育〔王〕之前,(一六)於其處〔王之〕沙羅樹下置美麗大菩提樹,見捧迦剌底迦祭之供養。(一七)[2]聞長老之語攜王所得舍利之滿鉢,沙彌赴雪山。(一八)置舍利與上妙之鉢於雪山而赴天王之前,申述長老之言,(二九)天主帝釋由周羅摩尼周提耶〔髻珠塔〕取出右鎖骨與沙彌。(二〇)由此,行者須末那取其舍利與舍利鉢來至支提耶山,親手與長老。(二一) ᅟᅟ==[2] 協會本有:「傳語由王得云云。」== 於黃昏時〔前〕述鹵簿,王〔立〕於王軍之先頭而赴大龍王園。(二二)長老於其處之山安置所有舍利,由此,眉沙迦山為支提耶山。(二三)長老置其舍利之鉢於支提耶山,取鎖骨,伴眾而赴固定之場所。(二四)「若此是牟尼尊之舍利者,我天蓋自傾,象當跪下,此舍利函與舍利共來,當止停我頭上。」王如斯思惟,而依其所思惟。(二五、二六)大地之王者如灌甘露大為喜悅,由頭上取置於象背上。(二七)喜悅之象咆哮,大地震動。由此,象返迴伴長老、軍隊,由東門進入美麗之都中,由此更由南門出,(二八、二九)赴於塔波園支提場所背後所建,瑪黑夾〔夜叉〕堂地,由菩提樹之處還來,面東而立,其時此塔婆之場所充滿迦曇婆花及阿陀利蔓草蔓延。(三〇、三一)於其間人王使清掃莊嚴為天人所護之此淨地,(三二)舍利由象背降下時,象不欲如此,王問長老之意,(三三)彼〔答〕:「彼望安置與己背等〔高〕之場所。」是故謂:「不欲降下舍利。」(三四)王直令由乾燥之阿婆耶池〔持來〕乾土塊,積與彼象同高,(三五)王於此奇妙場所,莊嚴種種樣樣,由象背降下舍利,安置於其處。(三六)立舍利之守護役,置象於彼處,王心急於建立舍利塔、(三七)用多數之人人速造磚瓦,熟慮〔供養〕舍利之儀式,伴家臣入都。(三八)大摩哂陀長老一行俱向美麗之摩訶眉伽林,定住於彼處。(三九) 象於夜間往來彼舍利〔奉安之〕場所,晝則負舍利立菩提樹處於堂內。(四〇)大地之王者從長老之提案,須數日於彼敷地上築造及膝〔高〕之塔,(四一)於彼處來觸奉安之舍利,大眾亦徧由處處來會。(四二)於彼等之來會,舍利由象背騰空,見止於七多羅樹高之虛空中。(四三)舍利令眾人感動,於有瘤之菴羅樹下如佛之所〔為〕,行驚奇之二種神通,由〔其舍利〕出火炎,又水流,楞伽之地自然光輝為唯一色。(四四、四五) 臥於般涅槃牀之五眼〔具有〕之勝者,行五大決意。(四六)「大菩提樹之南枝阿育〔王〕之取此耶!自斷插入花瓶,(四七)所插之彼枝,輝耀諸方,由果實樹葉放六種美麗之光,(四八、四九)彼〔樹枝〕與可愛之金瓶俱上騰而不見,七日〔間〕止於雪〔雲之〕胎中,安置於塔波園中,我右鎖骨上昇於虛空,行二種之神通,(五〇)安置於楞伽島莊嚴之醯摩摩利伽祠中,余無多那量之舍利,(五一)具佛之相,上騰立於虛空中,行二種之神通而止。」(五二)〔如斯〕如來定五種之決意。是故,其時舍利行其神變。(五三)由空而下其〔舍利〕止於王之頭上,王大悅而奉安於靈祠中。(五四)奉安其之舍利之靈祠耶!其時有可驚愁悶大地震動,(五五)如斯諸佛是不可思議,諸佛之法是不可思議,信不可思議者之果〔又〕是不可思議。(五六) 目擊此神變之人人,對勝者起信心,王弟之末多婆耶王子亦(五七)對聖王〔佛〕懷具信心,乞求人王與一千人人共出家於〔佛〕教。(五八)由且陀衛村,又由多瓦羅曼陀羅,更由衛哈羅比伽,又由同一之伽羅伽比陀,(五九)並由烏婆提莎村一一之五百人青年喜悅,對如來起信心而出家。(六〇)如斯其時由都〔之內〕外,入勝者之教而出家者共三萬人之比丘。(六一)大地之王者於塔波園營建妙塔,常以多數之珠寶行供養。(六二)王之後宮、武士族、家臣,同都人士及所有地方民等各各供養。(六三)於此處先塔婆而建立精舍,此塔波園精舍為世所知。(六四) 世間導師雖入般涅槃尚以己遺身舍利由種種方法為人人行利益安樂。況勝者之存於此〔世〕耶?(六五)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舍利來島之第十七章〔畢〕 〔第十八章 受納大菩提樹〕 大地之王者,能伴來大菩提樹與長老尼,思起長老之言,於雨季之一日,於己宮廷內坐於長老之前,與諸臣共同協議,自思欲託己甥名阿利陀任大臣此事務,呼彼作如次語。(一、二、三)「愛者!汝赴正法阿育〔王〕之處,能伴大菩提樹與僧伽蜜多長老尼來此處耶?」(四)「王!吾能由彼處伴此兩者來此處,授譽之人!吾歸於此處若可得出家者。」(五)王言:「此可有。」遣彼於彼處,彼並承長老、王之命而禮拜,(六)彼熱意之士於[1]阿濕縛庾闍月白分之第二日而出發,由羌普寇羅港乘船,(七)而渡大海,依長老決意之力,出發之當日明麗,到華氏之都。(八) ᅟᅟ==[1] 印度曆之第七月。== 其時彼阿菟羅妃與五百之女並五百之後宮婦女等俱,(九)持十戒清淨纏袈裟衣,願志願出家為有學,待望長老尼之來島。(一〇)於都之王一面令造美麗比丘尼房,慎深〔妃〕可定居於彼處。(一一)此比丘尼房彼由優婆夷等住者,以此之故,於楞伽島知為優婆夷婆精舍。(一二)王甥大阿利陀向正法阿育王傳王之消息及言奏長老之傳言:(一三)「王中之龍象!汝友〔天愛帝須〕王之王弟妃欲出家,常自制營生活。(一四)為欲令彼女出家,能遣去僧伽蜜多比丘尼與彼女同〔遣〕去大菩提樹之南枝。」(一五)以長老之語事由傳於長老尼,彼長老尼赴父〔王〕之前語長老之意向。(一六)如王言:「吾姬!不見汝,如何得拂去我子與孫之別離所生悲憂耶!」(一七)彼女〔答〕言:「我兄之言重大,大王!又出家者〔有〕多數。因此,妾應赴彼處。」(一八)「大菩提樹以刃傷之不適。如何而取枝耶?」王思惟之,(一九)由名摩訶提婆之大臣之考案,彼王招比丘眾供養,問言:(二〇)「諸大德!大菩提樹可送楞伽島耶?」彼目犍連子長老言:「應遣。」(二一)五眼者〔佛〕之五大決意為王而語。聞此,大地之王喜悅,(二二)彼赴大菩提樹之處,七由旬之道路丹念令清潔,樣樣莊嚴,(二三)為造瓶令持來黃金。毘首羯磨〔天〕為寶玉商之姿而來,(二四)「瓶為如何之尺寸而造此耶」向彼問,而云:「汝自知尺寸而造。」(二五)取黃金以手碎之,其剎那造瓶而去。(二六)周九肘,深五肘,直徑三肘,厚八指之美,(二七)口緣有幼象之鼻大,如〔朝〕初昇太陽光輝。王使取此,(二八)長七由旬,幅三由旬之四兵軍隊並與大比丘眾俱,(二九)施以樣樣之莊嚴,飾種種之珍寶,附雜色之幢幡,撒樣樣之華,吹奏種種之樂器而近大菩提樹,以軍隊圍繞,以天幕圍蓋,以一千大長老為首及大眾羣,由王千餘人灌頂畢善圍己與大菩提樹,〔自身〕合掌看大菩提樹。(三〇~三三) 彼南枝四肘程度處之枝,存幹而消失,(三四)見此神變而大地之王者大歡喜,宣稱:「我以王位可供養大菩提樹。」(三五)大地之王者以大菩提樹即大王位,華以其他供養大菩提樹,(三六)行右遶之禮,於八箇所合掌禮拜。以彫黃金,飾以珠寶之座榻、(三七)枝之高為易登者,據其黃金之花瓶,可捉妙枝而自昇,(三八)以黃金之筆把握砒石附印於枝為誓,(三九)「若〔此枝〕由此大菩提樹可赴楞伽島,我又不背佛之教,(四〇)則美麗大菩提樹之此南枝,自斷立此黃金之花瓶。」(四一)彼之大菩提樹於印之處自斷,止住滿香泥之花瓶上,(四二)人王於最下位之印上,三指每三指,〔總計〕印十〔枝〕砒石印。(四三)開始由〔印〕大之根,其他由小〔根〕各各印出十,如網形而下。(四四)王見其神變甚喜悅,於其處揚呼喚之聲,四方之眾亦〔如是〕。(四五)比丘眾以悅喜心揚喚聲,振作著衣者四方及數千。(四六)如斯此大菩提樹以百根之根立其處之香泥上,大眾起信心,(四七)其幹長為十肘而可喜五根之枝,各各有四肘,一一飾五個果實。(四八)此等之枝又千根之小枝,如斯此大菩提樹美麗之〔姿〕具有福德。(四九)大菩提樹立於瓶中之剎那,大地震動有樣樣之奇瑞,(五〇)於人天之間諸種之樂器自〔奏〕樂音與天眾梵天眾呼喚之聲,(五一)雲雷、鳥獸、夜叉其他之叫聲,由大地震動之響,成唯一之喧騷。(五二)由菩提樹之樹葉、果實出美麗六色之光而徧輝於鐵圍山,(五三)大菩提樹由其花瓶上昇空中,七日間止於雪〔雲〕胎中而不見、(五四)王由座榻下來,其七日間止於其處,常於樣樣供養大菩提樹。(五五)其七日間過去,雪雲所有其光與共又入於大菩提樹。(五六)立其花瓶,美麗之大菩提樹,清淨於空中為所有大眾見之、(五七)行種種神變,大菩提樹下降於地上人人驚惧。(五八)為此等數數之神變而歡喜彼大王,更以大王之位供養大菩提樹。(五九)大菩提樹即大王之位,由種種之供養而尊崇,更七日間王住於其處。(六〇) 阿濕縛庾闍月之白分,十五日之布薩〔日〕得大菩提樹,由此,經二七日(六一)阿濕縛庾闍月之黑分十四日之布薩〔日〕,車駕之王者以美麗之車載大菩提樹,(六二)行供養,同日運來己宮中,設樣樣莊嚴美麗之假堂,(六三)迦剌底迦月白分之第一日[2],置大菩提樹於其〔都〕之東方美麗大沙羅樹下(六四),行數數之供養。由得〔大菩提樹〕之第十七日,一時得生其新芽,由此,人王喜悅,再以王位供養大菩提樹。(六五、六六)大地之王者以大菩提樹即大王位,以樣樣之方法行供養大菩提樹。(六七)如此〔如〕為華氏城池上之太陽,立雜多美麗之幢,廣大而心地善妙供養菩提樹,是人天之心喜悅。(六八) ᅟᅟ==[2] 印度曆之第八月。==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之大王統史 名大菩提樹受納第十八章〔畢〕 〔第十九章 菩提樹來島〕 御者之主〔王〕為守護大菩提樹,十八王族、八家臣族、八婆羅門族、更又八庶民族、牧牛者、貴金屬工、庫隣伽[1]等之各族、同又織匠、及陶工、各種之軍兵並龍、夜叉,(一、二、三)授榮譽之〔王〕與金銀瓶各八箇。大地之王者於恒河上積大菩提樹於船,(四)十一人之比丘尼伴僧伽蜜多長老尼乘船,阿利陀之一行亦〔乘〕、(五)彼王由都出而過賓陀之森林,七日而到陀摩立提。(六)天、龍及人間等又由極大規模之供養,而供養大菩提樹達於七日。(七)彼王使大菩提樹著於大海之岸邊,以大王之位更供養之。(八)授與所欲之人〔王〕以大菩提樹即大王位,由此末伽始羅月[2]白分之第一日,(九)為持上大菩提樹,配於沙羅樹下,此等善生之八族八族者等〔各自又〕於此處浸水至首,捧菩提樹,善積載於船。(一一)彼大長老尼與諸長老尼共乘船〔後,王〕向大臣大阿利陀告此語,(一二)「以我王位供養大菩提樹及三度。我友王亦如是以王位供養〔此〕」(一三)語此大王合掌立於岸邊,見大菩提樹之出行而流淚,(一四)如斯〔言〕:「十力〔佛〕之其大菩提樹,彼實如太陽放光以赴。」(一五)為大菩提樹之別離,達磨阿育〔法無憂〕王為有憂王,悲泣而還於己都中。(一六) ᅟᅟ==[1] 「有惡印者」之意,指何而不明。== ᅟᅟ==[2] 印度曆之第九月。== 載大菩提樹之船進出於海中,於大海周一由旬之間波靜〔不立〕,(一七)徧開五色之蓮華,又於空中鳴響幾多之樂器,(一八)多數之諸天行樣樣之供養,龍又更欲〔奪〕取大菩提樹而變相,(一九)神通力殊勝之僧加蜜多大長老尼化為金翅鳥姿,威脅此等諸大龍。(二〇)怖惧此等諸大龍乞求大長老尼捧來大菩提樹於龍宮,以彼(二一)七日間龍王位之供養,又以種種之方法恭敬,彼等捧來安置於船。(二二)大菩提樹此日至於此處羌普寇羅〔港〕,樂利益世間天愛帝須王,(二三)由前,聞須末那沙彌來島,自末伽始羅月之第一日以來常持敬意,(二四)由北門飾至羌普羅大港止,待大菩提樹之來到之〔王〕(二五)立於近海堂舍之所,由大長老之通力,見大菩提樹之來大海上。(二六)於彼場所建堂,紀念其不可思議,此處名莎摩達婆桑那莎羅〔海濱堂〕。(二七)其日王由大長老之神通力與彼長老等伴軍隊來至閻浮俱羅之〔港〕。(二八)大菩提樹至時肢體巧妙〔王〕得喜悅感激之心,述歡興之頌,浸於水〔中〕至首(二九)十六之族眾捧大菩提樹於頭上而下,置於岸邊美麗之假堂〔內〕(三〇)楞伽王以楞伽王位供養〔大菩提樹〕,己之王事託付十六族眾,(三一)人王自行門衛之任,三日間於其處行樣樣之供養。(三二)識別場所之人王第十日之樹王,大菩提樹用美麗之車載運來,置於東精舍之地位,彼〔亦〕與僧團共給眾人早餐。(三三、三四)此處大麾哂陀長老已〔曾〕就十力〔佛〕之果而馴伏彼龍已無餘而語(三五)王聞長老,世尊之坐〔臥〕用於他事之場所,於此處彼處造紀念物。(三六)王又以大菩提樹置於提提婆伽婆羅門村之入口,又置於此處彼處之場所,(三七)撒白沙滿種種之華,揭幢幡飾花綵於路上,(三八)晝夜無疲倦之大王供養大菩提樹,於第十四日運往阿㝹羅陀城之附近。(三九)日蔭濃之時,由北門而向所莊嚴之都供養而入城,(四〇)由南門出而常訪四佛入於摩訶眉伽林精舍,(四一)由須末那之語善調度準備,運往前菩提樹喜立之場所,(四二)彼帶王之裝身具與十六族眾共植下大菩提樹而放牛。(四三)由手離彼八十道場騰虛空而止,放六色之美光、(四四)其喜悅之光擴於〔全〕島,至梵天界而停,及日沒止。(四五)一萬之人人起信心於神變,觀念達阿羅漢〔果〕,於此處而出家。(四六)大菩提樹於日沒〔時〕由空而降,〔當〕於羅虛尼星宿[3]而立於大地,大地震動,(四七)彼根由瓶緣而上,覆其瓶由地上而下。(四八)參集一切之眾向立於〔地上〕之大菩提樹,以香、華等之供養物由四方行供養,(四九)大雲降雨,由雪雲胎濃密之冷氣來徧圍大菩提樹、(五〇)大菩提樹七日間不見於彼處,沒於雪〔雲〕胎中令眾起信心。(五一)經過七日其雲皆晴,大菩提樹亦現六色之光。(五二) ᅟᅟ==[3] 畢宿。== 大摩哂陀長老與僧伽蜜多比丘尼與隨從之人人共來此處,王亦伴從者來。(五三)伽奢羅村之王族,恙達那村之王族、提婆迦婆羅門及島之住民等亦(五四)依天人之神力欲來崇大菩提樹,大會眾驚嘆此神變時,(五五)注視熟之果實,東枝無瑕結出果實,長老取〔其〕落者,為植而與王。(五六)混香充土置金瓶於大座牀之所而植之,(五七)眾者之凝視間,出八根之芽,現〔高〕四肘幼菩提樹。(五八)王見其菩提樹之幼木心驚,以白傘供養,又施灌頂之禮。(五九)八株之〔內〕各一株菩提樹於恙普寇羅港由下船大菩提樹時安置於彼場所,(六〇)於提婆迦婆羅門村,同又塔波園,伊莎羅沙蔓那精舍,第一靈祠之廣場,(六一)支提耶山精舍,如是伽奢羅村並恙達那村亦種植。(六二)餘由四果實生之三十二株菩提樹之幼枝於四方一由旬之處處植精舍。(六三) 由大菩提樹王等正覺者之威光,為島住民之利益所植時,(六四)彼阿㝹羅〔妃〕共伴於僧伽蜜多長老尼之前出家達阿羅漢〔果〕。(六五)又彼阿利陀亦與五百之王族從者共於長老之前出家獲阿羅漢〔果〕。(六六)八長老者種族民等大菩提樹運來此處,以其故稱為菩提樹運搬種。(六七)彼僧伽蜜多長老尼與僧團共住於彼處優婆夷精舍所知之比丘尼房,(六八)開始三堂,彼處建立十二〔堂〕,其一之大〔堂,安置〕與大菩提樹共來之船帆柱,一〔堂〕〔安置〕櫂,一〔堂〕〔安置〕舵,此等諸堂依彼等品而知名。(六九、七〇)〔他日〕生一宗派之時,此十二堂常由哈陀魯哈伽〔精舍〕之比丘尼等而使用。(七一) 王之常用其象如意徘徊,止於都一方之涼爽洞窟中。(七二)於迦曇婆華之叢林中求餌而停止,知象愛其處,於其處作杭。(七三)然而一日,彼象不攝一口之食,彼王於島〔民〕起信心、問長老其意,(七四)大長老〔回答〕王謂:「象欲於迦曇婆華之叢林〔中〕建立塔。」(七五)常樂為眾利益之王容舍利於塔,為塔速建立堂。(七六)愛閑靜處彼僧伽蜜多大長老尼,由彼所住僧房之混雜,(七七)為教興隆與諸比丘尼之利益,尋求其他比丘尼房而有分別〔長老尼〕,(七八)赴彼閑靜快美之支提堂,住居有鑑識眼之無垢〔之人〕,於彼處為晝間之休息。(七九)王欲拜長老尼而赴比丘尼房,聞〔彼女〕往彼處,往彼處拜會彼女,(八〇)與彼女共會釋,彼女來彼處之動機,覺知彼之意向,覺〔他人〕意向之賢者,彼天愛帝須大王快營造塔堂周圍比丘尼房。(八一、八二)彼比丘尼房造近於哈陀魯哈伽〔象杭〕,是故名為哈陀魯哈伽精舍。(八三)彼大賢,善友僧伽蜜多大長老尼住於彼愉快比丘尼房中。(八四)如斯楞伽世界之利益與果教之興隆,此大菩提樹王於楞伽島為快適摩訶眉伽林〔中〕,具有多數之不可思議而為長時之對峙。(八五)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菩提樹來島第十九章〔畢〕 〔第二十章 長老入滅〕 正法阿育王之第十八年,於摩訶眉伽林精舍植大菩提樹,(一)由此,第十二年,此王所愛正妃為敬慕正覺者之阿桑第米陀歿去,(二)其後第四年大地之王者正法阿育使心柔之提莎羅伽[1]即正妃之位,(三)由此,第三年,此愚者誇容色之〔妃思〕:「此王較妾愛慕大菩提樹。」(四)為忿怒之情所壓,〔不知〕果己之不利,利用曼多之荊使大菩提樹彫枯。(五)其後四年名聲甚大正法阿育王已為無常之力所捉。此等〔合計〕為三十七年[2]。(六) ᅟᅟ==[1] 協會本為提莎羅伽。== ᅟᅟ==[2] 三十七年應是阿育王在位之年數。然合上記之十八、十二、四、三、四為四十一年。此繼目中間之年為一年與為二年所生之差。== 悅法之德天愛帝須王,於大精舍、同支提耶山(七)塔波園於適宜之新築竣工後,光輝〔楞伽〕島,向問答巧妙之長老問曰:(八)「大德!全於〔此島〕令建立多數之精舍,然應安置之舍利,如何而可得耶?」(九)「大王!須末那沙彌持來滿正覺者之鉢,安置於支提耶山舍利。(一〇)此舍利是象背所載運來此處」長老作如斯言,彼如言持來舍利。(一一)由旬至由旬之場處營造精舍,於其處之塔中適當安置舍利。(一二)王安置正覺者所用鉢於王廷〔內〕美麗堂中,常以供養多數之供養物。(一三) 五百人王等於大長老之前出家而住之場所伊莎拉莎摩那伽精舍。(一四)五百人之吠舍種於大長老之前出家住同一場所,有吠舍山〔精舍〕,(一五)於山之精舍大摩哂陀長老所住之石窟,皆〔稱〕為摩哂陀窟。(一六)第一大稱精舍,第二稱支提耶,第三美塔先建之塔波園,(一七)第四大菩提樹栽植而第五〔適於〕〔後日〕建立塔之善處事,(一八)〔即〕於大支提〔之處〕為正覺者之頸骨此是建美麗石柱事。(一九)第六伊莎羅莎羅曼那精舍,第七提莎池,第八第一祠,第九稱為吠舍山塔。(二〇)名優婆夷美麗之〔比丘尼房〕,同名為哈塔魯哈伽之比丘尼房,此等之二為比丘尼之安樂所〔建〕。(二一)〔王〕赴哈達魯哈伽比丘尼等之房,為與〔此等之〕比丘眾共所攝食,(二二)食物甚善,一切器物調滿,使用之人靈便〔建立〕名為摩訶波利伽[3]食堂,(二三)同樣,一千比丘施與上等之資具共逐年自恣日之施物,(二四)於那伽島於彼之〔恙普寇羅〕港有恙普寇羅精舍,提莎大精舍,東精舍,(二五)此等之工事為願楞伽〔島〕人人之利益,具有善根與智慧,愛德彼楞伽王天愛帝須〔即位〕之第一年令營造至死積多數之善業。(二六、二七)此王統治之間此島富榮,此王位為四十年。(二八) ᅟᅟ==[3] 協會本為摩訶波利。== 彼雖無子,其歿後,而〔王〕第鬱提耶知王子善行王事。(二九)有大羣眾楞伽〔島〕之燈明大摩哂陀長老勝者最上之教,學習、修行、證得、善於楞伽島之光輝,於楞伽等於世尊之彼長老為楞伽〔島〕行多數之利益,(三〇、三一)彼之鬱提耶王即位八年住於支提耶山兩安居,(三二)光明增加彼之摩哂陀長老,於阿濕縛庾闍月之白分第八日法臘六十歲而入滅[4]。(三三)而摩哂陀〔長老〕之第八日入滅故,此日第八日定為〔布薩日〕。(三四) ᅟᅟ==[4] 依協會本,三三偈於「阿濕縛庾闍月之白分第八日,〔長老〕入滅。由此之日而冠彼之名」。而此相當錫蘭本之三三、三四兩偈。而錫蘭本之三六偈之上句,為「六十夏〔彼〕又提耶山已雨安居」而不全之意義,由此如省此,至以下章終止,生一偈半之齟齬。== 聞此,如悲憂之箭所刺之鬱提耶王,往拜長老,樣樣頻為悲嘆,(三五)納長老之遺體於灌香油之金棺,善封彼棺,(三六、三七上)安置莊嚴金色棺架之上,扛棺架,使行聖祭,(三七下、三八上)由處處來之夥大眾及夥軍兵施行供養之儀式,(三八下、三九上)令樣樣莊飾道路引來莊嚴之都城,(三九下)巡迴城〔中〕之街路,引來大精舍,彼王七日間於此處菴羅〔樹〕問答道場據棺架,(四〇、四一上)穹門幢幡,以瓶充滿諸華及香,令飾精舍並四方三由旬〔之地〕,依全島由王之威力,又同由天神之威力令莊嚴。(四一下、四三上)彼王者七日間行種種之供養,於東部地方之提羅那般多摩羅伽(四三下、四四上)造香〔木〕之火葬堆,對大塔波行右遶禮,於其處引來彼可愛之棺架,據於葬堆上表最後之敬意,於此處又營造葬舍利之靈祠。(四四下、四六上)舍利半分葬於支提耶山,王族士一切於精舍造塔波。(四六下、四七上)行此聖人遺身之埋葬地,以最大之尊敬稱為「聖人庭」,由此以來此四方三由旬之地〔住〕貴人之遺身,持來此處焚燒。(四七下、四九上) 大通力之大賢者,僧伽蜜多大長老尼行教之務,同〔行〕多數世間之利益,而於鬱提耶王之第九年,彼女五十九歲住於安樂哈達魯哈伽〔比丘尼〕房中入滅。王與長老同為彼女,七日間行最上之供養恭敬,(四九下、五二上)又楞伽〔島〕與長老〔入滅之時〕,同令一切莊嚴。載棺架之長老尼遺體過七日後,由都出經塔波園之前面大菩提樹百步處近於畫堂,曾為尼已住之處施行火葬。(五二下、五四)彼鬱提耶王又於其處建立塔波。又阿利陀長老開始彼五大長老,同數千漏盡比丘,僧伽蜜多開始十二長老尼,並幾多千之漏盡比丘尼等,(五五、五六)此等多聞、大智之人人令律與其他勝者之教有光輝,經時隨無常之力所壓。(五七、五八上)彼鬱提耶王司王事不及十年。如斯此無常性為所有世界之破壞者[5]。(五八)人知此之極暴、極強、難以抵抗之無常性亦無厭生存之事,厭無惡不好之邪業福業,此〔無好惡〕極癡之強網,〔彼〕知迷卻者。(五九) ᅟᅟ==[5] 五八偈由三句而成。==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長老入滅第二十章〔畢〕 〔第二十一章 六王章〕 鬱提耶王之歿後,其弟為善人之僕摩訶西瓦[1]十年之間行王事(一)彼歸依婆達莎羅長老於〔都之〕東方,造營佳美精舍那伽蘭伽那。(二) ᅟᅟ==[1] 協會本為摩訶西瓦。== 摩訶西瓦之歿後,彼弟為敬虔善業之須羅提莎十年間行王事,(三)彼於南部地方那伽蘭伽那精舍,東部〔地方〕哈提康達〔象背〕公那吉利之〔兩精舍〕,(四)在萬具達羅山名為東山精舍,同羅貨羅伽山之附近庫蘭婆婆羅加〔精舍〕,(五)於阿利陀〔山〕麓蘭伽精舍[2],東方之阿奢伽羅伽〔精舍〕,城北方吉利內羅波那康陀[3]〔精舍〕,(六)敬三寶大地之王執政之前與後六十年間,如是以五百之美麗精舍始,為楞伽國康伽之此岸彼岸與處處隨法而設。(七、八)彼執政以前名蘇曼那頻達提薩,由即王位名為蘇羅提薩。(九) ᅟᅟ==[2] 協會本為摩庫羅伽。== ᅟᅟ==[3] 協會本為吉利內羅瓦哈那伽。== 〔巧於〕乘馬乘船之二達彌羅國青年塞那及古陀伽以大軍捉彼大地守護者蘇羅提薩,(一〇)二十二年之間行正王事。目達西瓦之子〔為〕同腹兄弟中第九人之弟為阿塞羅捉彼等,十年之間於阿㝹羅陀都行王事。(一一、一二) 乘名耶羅羅方直之質達彌羅人,為〔奪取〕王位由喬羅國來此國,捉阿塞羅王,(一三)坐四十四年間之王位,於裁判之際,無論原告、被告,皆公平。(一四)為求判決者為欲令鳴,彼於臥床之枕邊結一長索使吊至鐘。(一五)此王有一王子與〔一〕王女,此大地護者之子〔一日〕行車赴提沙池,(一六)與幼犢之牝牛共橫倒路上,不識而掛於車輪之轢而殺。(一七)牝牛怒以心行打鳴彼鐘,然王以彼同一車輪碎王子之頭。(一八)一隻蛇於多羅樹上食小鳥,彼小鳥之母鳥行打鳴鐘。(一九)王令捉來其〔蛇〕,割其腹放小〔鳥〕,蛇則吊於多羅樹上。(二〇) 雖不知最上寶者〔佛〕三寶其德性,此王已守〔教〕法,(二一)〔曾〕赴支提耶山,〔為〕比丘眾招待自恣之供養,乘車還來以車之一端,(二二)破毀勝者塔婆之一部。〔於是乎〕諸臣向王云:「大王!吾等之塔婆因王所損毀。」(二三)無心為事,此王由車降下,言:「以車輪碎我頭。」已臥於路上,(二四)而〔家臣等〕謂:「大王!害他之事,為世尊所不欲,繕修塔婆以懺悔。」(二五)於此處倒下五十之石而築,彼王與彼等五萬加哈波那。(二六) 一人之媼,為使乾米,以日曝此,天降不時雨而米濡。(二七)彼女攜米而行,鳴彼鐘,王聞不時之雨事,使彼婦還,(二八)行國王法得適時季之雨,為得其判決,王守持戒。(二九)受供物之天子為王威力所壓,赴四大天王之前語此。(三〇)彼等伴彼天子往報帝釋天,帝釋天語〔雨神〕波尊那,命令降適季節〔雨〕。(三一)受供物之天子以此告王,由此以來彼之王國,無日中降雨,每七日於夜間中夜降雨,到處雖小窪地亦充滿水。(三三)即不捨邪見之此王亦只求避過而行不可行之處,如是逢不思議。有佛智淨見之人,如何不捨行此不可行行之過耶?(三四)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六王章第二十一章[4]〔畢〕 ᅟᅟ==[4] 此章,協會本為五王章,錫蘭本為六王章。此前者為摩訶西瓦,蘇羅提薩、塞那、古達伽、阿塞羅,耶羅羅之中塞那、古達伽之二王名為一王之名處理。== 〔第二十二章 伽摩尼王子誕生〕 多達伽摩尼因耶羅羅〔王〕斃後而為王,說明此事件,乃次第之說話。(一)天愛帝須王之第二弟名為摩訶那伽,為兄〔王〕所愛,(二)王之愚妃望欲得己〔王〕子位,不絕懷有殺害副王之意圖,(三)彼造名陀羅奢耶池,〔一日〕於菴羅〔果〕塗毒置於菴羅〔果〕之上向彼送去。(四)彼女之幼王子亦與副王同行,開器耶與否!食其菴羅果而死。(五)彼副王伴妻女軍兵,欲守己身,向魯哈那去。(六)在耶陀羅耶精舍,彼懷胎之妃生產一男子,彼與兄之名。(七)由此,彼赴魯哈那,大分限者之主,王族士於摩訶伽摩全行魯哈那之政治。(八)彼因以己名營造那伽精舍,以鬱多康多羅伽始建造多數之精舍。(九)彼歿後〔王〕子耶陀羅耶伽提薩同頒行政治,彼〔王〕子阿伽耶亦同。(一〇)寇陀婆耶之〔王〕子所知為伽伽萬那提薩,彼王族士於彼歿後於同處行王事。(一一) 此王有名義哈羅提伊王妃,信心篤定為伽魯利耶尼王之王女有信心者。(一二)在於伽魯利耶尼之人王名為提薩之王族士,彼弟名阿伊耶宇提耶與妃通,觸〔王〕之怒,畏而逃往住他地。以此故,此地已名(阿伊耶宇提耶)。(一三、一四)彼〔王弟〕向著比丘服之男,遣密書與妃,彼行立於王宮之門,(一五)常於王宮食事〔一〕與阿羅漢共行,長老〔阿羅漢〕不知此事而入於王宮,(一六)與長老同攝食,王出行之時,於妃目擊之所,書狀落於地上。(一七)由彼音而王回歸,檢查知為書信,對長老怒,心邪之〔王〕,(一八)為怒而殺長老與彼男投於海中。以此海神怒,(一九)以海水淹漲彼國,彼王以純潔容姿美麗名提伊之王女,(二〇)記「王女」坐於黃金釜中,急由彼處放入海中。(二一)由此,女著近於楞伽精舍,伽伽萬那王立為妃,因語伊哈羅〔精舍〕,故呼為伊哈羅。(二二)伽伽萬那王又使營造提薩大精舍、同喬陀羅山〔精舍〕、伽密陀瓦利〔精舍〕、庫他利〔精舍〕等,(二三)衷心懷信於三寶,彼常以四資具奉僧團。(二四) 彼時,寇提山[1]名作精舍,持戒順行,常行種種善業之沙彌。(二五)於阿伽薩支提之廣場為安而上,彼據三段之平石,(二六)又行飲料之布施,對僧團亦果於行務,彼之身體常使疲勞,彼罹大病。(二七)有報恩心比丘等以〔乘〕彼伴行至提薩精舍之西羅婆薩耶僧房而為看護。(二八)有自制心之彼伊哈羅提伊於善嚴飾之王宮對食前常於僧團施行大施,(二九)食後攜香華醫藥衣服赴遊園表適宜恭敬之意。(三〇)如此,坐於彼女僧園長老之前時,長老說法語彼言:(三一)「汝由善業獲此之大果報。今尚行善業事不可大意。」(三二)如是云而彼女謂:「於此,有何果報耶?妾等無有一兒,如是妾等之果報是空無。」(三三)六神通者大長老豫見得〔王〕子之事,謂:「妃!請看彼病沙彌。」(三四)彼女赴為頻死之沙彌言:「妾之欲望兒事,我等有大果報。」(三五)知不卻其事,行諸多供養美麗之華,大賢者〔妃〕再乞此。(三六)然如是尚不欲此者,熟知方法之彼妃,施與僧團醫藥、衣服,更願於彼。(三七)彼望〔轉生〕於王家,彼女於彼樣樣之莊嚴、禮拜、乘車而去。(三八)由此,死去之沙彌,妃去之時,生入彼女之胎,彼女知彼而返,(三九)彼傳報於王,王與同再來,彼等二人為沙彌營葬儀,(四〇)以成靜之心,為住彼同一房室之比丘眾常行大施。(四一) ᅟᅟ==[1] 協會本為寇陀。== 此大善行者之妃,起如是懷胎婦之欲念,於己枕前造一〔長〕宇沙巴程度之蜜蜂之巢,(四二)於美麗臥牀上左脇向下而臥,施與一萬二千之比丘等〔餘之〕蜜願令嘗之。又〔達彌羅人〕耶羅羅王之勇士中,斷第一勇士之首級之洗劍〔水〕,(四四)站立於首級〔之上〕欲飲之。又由阿㝹羅城之蓮田,(四五)取來不萎青蓮之鬘為裝飾,妃以此語王,王以此問卜者等,(四六)卜者聞此謂:「妃之王子征服達彌羅人為一王國,於教將有光輝。」(四七)王「使見此蜜蜂巢,王與如是之果報」而使接觸。(四八)〔一〕田舍人,知寇陀海之岸邊潛伏一滿蜜之船,王告若彼,(四九)王以妃彼處最美裝飾之假堂,依彼願望使之嘗蜜。(五〇)大地之王者今為使遂彼女一之欲念彼名衛魯摩那[2]勇士用以此,(五一)彼赴阿㝹羅陀城,與國王用馬之守衛相親,常為彼之〔辨用〕。(五二)知信賴彼〔守衛〕事,彼早晨於加單婆河岸,大膽而置青蓮華與劍,(五三)引馬來乘之,往取青蓮華與劍,自報姓名,馬急行而去。(五四)王聞此為欲捕彼,遣大戰士,彼〔大戰士〕乘認知第二之馬追捕彼。(五五)彼藏身叢林內,安然坐於馬背拔劍,由〔馬〕背降來刺彼〔大戰士〕,(五六)馬速走斬斷戰士首級。攜帶雙馬與首級,日暮彼至於摩訶伽摩。(五七)彼妃如其所思而享樂,王對戰士表示適當之敬意。(五八) ᅟᅟ==[2] 次章八六偈以下參照。== 此妃時至而生具福相最妙之男子,此大王之家喜實大也,(五九)由彼〔王子〕之福業威力,彼同日種種之寶滿載於七隻船而由處處入來。(六〇)由彼福業之威力,象由六牙象族伴幼象而來,置於此處而已去,(六一)報姓名之康多羅漁夫立於有渡場湖水岸邊之叢林中,見彼〔幼象〕,立即以報王,(六二)王送於象師,伴彼來飼育。彼以康多羅所發見,作康多羅為所知。(六三)「金器以滿載其他之物船到此處。」人人告王,王令攜來此等。(六四)於〔王〕子命名之祝日,王算招待比丘眾一萬二千,(六五)如斯思惟:「我子若行政治於楞伽〔島〕全地,正覺者之教當有光輝,(六六)一千八人之比丘等可入場,又彼等身帶皆開身帶之鉢及法衣,(六七)先用右足入內,取出與一王國有緣之水瓶,(六八)名喬達摩之長老受取王子,彼又授〔三〕歸〔五〕戒。」一切如此。(六九)王見一切之徵候甚喜悅,施僧團以乳粥,為〔王〕子命名,(七〇)於摩訶伽摩之主權與己父之名〔寇達阿婆耶〕之兩者為一體〔名〕伽摩尼阿婆耶。(七一) 入於摩訶伽摩,由第九日,與妃共交,彼妃懷胎,(七二)王時至誕生王子命名提薩,而兩兒於大而華美之中成長。(七三) 為二兒行飯食之最初式時,敬虔之王向五百人比丘施捨乳粥,(七四)彼等食於〔施食之〕時,王與妃共以黃金之器,取小部分,向彼等〔兩兒〕與言:(七五)「若汝兒等棄正覺者之教,此入汝等之腹不可消化。」(七六)彼等兩王子覺言語之意義,以喜心食此乳粥如同甘露。(七七) 彼等為十歲與十二歲時,〔王〕欲試〔彼等〕,施食同比丘等,彼等所餘食物,(七八)用鉢取來置〔二兒〕之前,王以三分作如次言:(七九)「兒等!『我等家之〔守護〕天與比丘等不可違背。』如此思而食此分。」(八〇)更謂:「『我等二人之兄弟,思常不可互欺』可食此分。」(八一)彼等兩〔兒〕共二部分,如甘露之味,更又謂:「『不可與達彌羅人爭鬥』方可食此。」(八二)如此言說而彼提薩以手投棄食物,而伽摩尼則投食塊而入臥牀,(八三)縮手足而橫臥於己牀。妃行安慰伽摩尼而言此。(八四)「兒!何故不伸四肢安樂而臥耶?」彼答:「河之彼方有達彌羅。此方有寇達海。(八五)如何得伸我四肢而臥耶。」如是而言,王聞知彼意志而默然。(八六)彼次第成長為十六歲,具德,名聲高而有勇氣,有威光,有膂力之精進者。(八七)生類動搖雖無定趣,由善業而如望,生出善趣。如是得知而知者積善根常應有大關心。(八八)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起作大王統史 名伽摩尼王子誕生第二十二章〔畢〕 〔第二十三章 戰士獲得〕 軀體巨大彼象之康多羅,以力量、相貌、容姿及威光,敏捷之德為最勝。(一)蘭提密陀、蘇羅尼密羅、摩訶蘇那、寇多陰婆羅、提羅普脫阿婆耶、波羅那,同又衛魯須摩那,(二)更又,康奢提婆、普薩提婆、羅比耶偉沙婆[1],此等十大戰士是為彼〔伽摩尼阿波耶〕之大威力。(三) ᅟᅟ==[1] 協會本為羅美耶越沙婆。== 於耶羅羅王有名將軍蜜陀。彼領有村之東部,於康多羅之奢達山近處妹子〔外甥〕因於伯父名〔密陀〕,具陰藏相[2]。(四、五)遠處奔此之幼童,以革紐纏腰結於挽臼,(六)彼引臼摺此於地上,越閾時彼革紐切斷故,由此,(七)知為難提〔革紐〕、密陀有十象之力。長後,彼來都事伯父。(八)彼時達彌羅人行不敬塔波及其他,彼以足踏〔一人之〕腿,以手今捉一人(九)剛力者引裂〔此〕投棄〔城〕外,天神則消失彼投之屍骸。(一〇)〔人人〕見達彌羅人之消滅,告耶羅羅王,王雖謂:「掠奪物及彼一同捉!」然此無能為者。(一一)彼蘭捉密陀思:「我雖如此振作,唯人之損傷而已,不揚教之光輝。(一二)今有信心三寶王族士之魯哈那,於彼處事王,達彌羅人不餘捉捕,(一三)於王族士等與王國,佛之教有光輝。」如斯〔彼赴魯哈那處〕,以此言伽摩尼王子。(一四)彼〔伽摩尼〕謀之於母,對彼表敬意,恭敬彼戰士蘭提密陀,住於其處。(一五) ᅟᅟ==[2] 於外被藏皮膜之意,佛之三十二相之一。== 伽伽灣那提沙王,為防達彌羅人常於摩訶康迦河之所有渡場築塞堡。(一六)提康波耶之名〔伽伽灣那〕王之他妃之子,彼於康迦河之渡處築造塞堡。(一七)彼為防禦,令二旬四方之大家伴各一人之男子來彼處。(一八)寇提瓦羅郡、康多伽義提伽村,有七人子息名桑伽居士長者,(一九)求男子之王子亦遣使於彼,第七子名尼密羅息子有十象之力,(二〇)怒彼六人兄等懶惰之性,喜彼之去,但父母〔不喜〕。(二一)〔尼密羅〕憤對他之兄弟等,早晨行三由旬,日出時彼見王子。(二二)王子為試彼,令遠地之用。「近於支提耶山多瓦羅曼多羅村,(二三)余朋友婆羅門名昆多魯[3]。彼處有海彼方之品物者,(二四)汝往攜彼給之品還來。」如是言,使取食事,與書狀而遣去。(二五)由此,彼於午前中,來九由旬此阿㝹羅陀城,會彼婆羅門,(二六)婆羅門言:「年青者!入池水浴而來。」〔尼密羅〕未曾來至此處,於提莎池水浴,(二七)入都欲見全都,供養大菩提樹並塔波園靈祠,(二八)由市場攜香而來,由北門而出都,又由蓮華田取青蓮華,(二九)行至彼婆羅門處。尼密羅問彼及語此道理,彼婆羅門聞彼先來,〔後又〕來此處之事,(三〇)如斯驚思:「彼是人中之尊貴者,若耶羅羅知此,〔彼〕必置其配下。(三一)然此者近住於達彌羅人乃不適宜。〔彼〕居住王子之父處較得當。」(三二)如此認定書狀而彼,與滿增衣並多數之贈物,(三三)使彼食事,更又送還友〔王子〕之處。彼於日暮往王子之處,(三四)書狀與贈物交於王子,彼喜而言:「此者應以千金慰勞。」(三五)彼王子其他奴僕等對彼懷嫉妒心,而王子以一萬金使慰勞此兒。(三六)於河中洗浴梳彼頭髮,與一重滿增衣〔著〕香鬘,(三七)於頭上卷多庫羅〔布〕來者,〔王子〕以己〔相等〕禮薦彼食物,(三八)王族士以值一萬〔金〕己美麗臥榻,令彼之戰士橫臥。(三九)彼從所有一切運來父母之處,與母親一萬金,與父親臥榻,(四〇)其夜來現於塞堡之場所。於明方王子聞此心滿足,(四一)〔王子〕與彼家具又同與隨從者,給一萬〔金〕遣父之處。(四二)戰士〔尼密羅〕以一萬〔金〕攜往父母之處與彼等,往伽伽萬那提莎王之處。(四三)彼王以彼附於伽摩尼王子,與榮譽之戰士,蘇羅尼密羅[4]彼住於彼〔伽摩尼〕之處。(四四) ᅟᅟ==[3] 協會本為昆陀利。== ᅟᅟ==[4] 「蘇羅」是勇敢之意,起此名於四一隅尼密羅因塞所表現的事實,提伽註此。== 庫倫巴利郡芬多利瓦毘村有提莎之第八子名蘇那者。(四五)彼七歲時拔起多羅樹之幼樹,大力者十歲之時拔起多羅樹。(四六)經時彼摩訶蘇那有十象之力。王聞彼之如是由父親之處承受之,(四七)與伽摩尼王子〔為〕擁護者,由此得榮譽彼戰士住於〔王子〕之處。(四八) 名吉利郡之尼闍[5]羅基提伽村,摩訶那伽之子有十象之力者。(四九)因體軀矮少故,名寇達伽,六人之兄等嘲笑彼。(五〇)彼等〔兄等〕為〔造〕豆田,開懇大林,餘留彼分,往告彼,(五一)彼往其剎那拔蔭芭蘿樹木,土地平坦,往報〔彼等〕。〔五二〕兄弟等往見彼不思議之業,往彼之處讚彼之作業,(五三)由此,名彼為寇達蔭芭蘿。彼亦王使住伽摩尼〔王子〕之處。(五四) ᅟᅟ==[5] 協會本為尼多羅義提伽。== 名魯哈那之家主,為近寇多山之基提村之村長,出生己男子(五五)令與寇多〔伽〕阿婆耶王同名。此男兒十〔歲〕十二歲而有大力,(五六)其時四五人不能舉起之石,戲如投付手鞠。(五七)十六歲之時,父為彼作周圍三十八指,長十六肘之棍棒,(五八)彼以此擊打多羅樹並椰子樹之幹,若其等倒者,是故,彼博知〔為〕戰士。(五九)王亦以彼同令住於伽摩尼〔王子〕之處,而父又奉仕摩訶舜摩長老,(六〇)彼家主聞摩訶舜摩長老之〔說〕法,於寇多山精舍達預流果,(六一)彼感激此而申述王,家事讓與息子,長老之處出家,(六二)專修靜慮達阿羅漢果。此故彼子知為提羅普陀〔長老子〕阿婆耶。(六三) 為伽婆康多羅村之庫摩羅之子命名婆羅那,彼十〔歲〕十二歲之時,(六四)與兒等共往森林,追多數之兔,以足蹴裂為二投付地上。(六五)於十六歲時與村人共同往森林,同速倒鹿、大鹿、豬。(六六)是故彼婆羅那博知為大戰士,王亦同令彼住於伽摩尼〔王子〕之處。(六七) 名吉利郡之庫提因毘楊伽那[6]村,名越莎婆家主,於彼村受尊崇,(六八)彼村人衛羅與吉利〔郡〕之長須摩那,友之子誕生時,先呈贈物(六九)而行,兩人以己之名與兒。吉利〔郡〕之長令此兒住於己家,(七〇)彼一頭辛達瓦馬,任何人均不許乘騎,唯見耶魯須摩那,嘶喜、思:「此乃我適宜之騎手。」(七一、七二)知此彼郡之長語彼:「請乘〔此〕馬。」彼乘馬於彼馬場內疾驅,彼馬於全馬場內見為〔唯〕一續者。(七三)疾驅於彼背上如同坐柱,雖緩外衣亦無緊結之關心。(七四)所有群眾見此,齊發喚聲。彼吉利〔郡〕之長與彼一萬金:(七五)「彼〔耶魯須摩那〕為適〔仕〕王者。」喜彼棒王,王以彼耶魯須摩那住己之處,對彼表尊崇恭敬之意。(七六、七七下) ᅟᅟ==[6] 協會本為庫頓毘揚伽那。== 那庫羅那伽羅[7]郡之瑪喜沙多尼伽村(七七下)阿婆耶之末子名提婆為強力者,然少為跛足,人知彼為康奢〔跛〕提婆。(七八)其時彼青年與村人共出狩獵,突然發現追逐一大水牛,以手捉脚,週振於頭上,打於地上,粉粹彼等之骨。(七九、八〇)王聞此意外事,令伴來康奢提婆住於伽摩尼〔王子〕之處。(八一) ᅟᅟ==[7] 協會本為那庫羅那伽。== 質多羅山之近處稱伽毘陀[8]村,有鬱婆羅之子名普沙提婆瓦者。(八二)彼童子與〔村〕童共赴精舍奉納菩提樹取法螺具任力吹之,(八三)其聲大如落雷之音,其他兒童等皆恐慌如亂心者。(八四)由此,彼博知為狂人普沙提婆。彼令習彼家傳之弓術,(八五)彼〔由〕音而射,射如電光,為射毛髮者,滿沙之車,相同束百枚獸皮,(八六)阿莎那〔材〕宇頓婆羅〔材〕所造〔厚〕八〔指乃至〕十六指之〔板〕,同樣鐵〔製〕銅裝之〔厚〕二〔指乃至〕四指板,(八七)以矢貫之,彼所放之矢,行地上八宇沙巴,水中〔潛〕〔一〕宇沙巴。(八八)大王由彼父之處聞此異事,亦迎彼令住於伽摩尼〔王子〕之處。(八九) ᅟᅟ==[8] 協會本為伽義陀。== 睹羅達羅[9]山近處之義哈羅越毘村,於家主摩陀有名越沙婆子,(九〇)彼身體端直故,〔人〕知其為羅美耶越沙婆。彼二十歲時,為大兵剛力漢。(九一)彼大力者欲得田地,伴數人之男著手掘大池,(九二)十人或二十人之男搬運應搬運之土塊,彼速堀池終了。(九三)此故,彼彼博知,大地之護者,伴彼授彼以榮譽,以彼伽摩尼。(九四)彼土地博知為越沙婆之堰堤,如斯羅美耶越沙婆住於伽摩尼〔王子〕之處。(九五)王其時對〔彼〕子〔伽摩尼王子〕之優遇亦與此等十人大戰士等同等之優遇。(九六)領土之王者命令十大戰士等謂:「一人一人應各索十人之戰士。」(九七)彼等如命伴戰士來,大地之王者〔命令〕云:「此一百戰士亦同樣可再索。」(九八)彼等亦同戰士等伴來。大地之王者更向此一千之戰士告同索之。(九九)彼等伴來亦戰士等,所有集合彼戰士等為一萬一千百十人。(一〇〇)彼等一切常得大地之守護者之厚遇,且住彼伽摩尼王子之周圍。(一〇一)如斯欣求安樂之賢者生善行,聞不可思議,由不善之道背面,常可樂善道。(一〇二) ᅟᅟ==[9] 協會本為睹羅達羅。==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起作大王統史 名戰士護得第二十三章(畢) 〔第二十四 兄弟交戰〕 象、馬、劍術巧妙,弓術精熟彼伽摩尼王子其時住於摩訶伽摩,(一)王為警備地方,附以提莎王子軍兵,使駐畢於提伽瓦毘。(二)某時王子伽摩尼檢閱自[A1]己之軍隊,向父王進言:「應與達彌羅人一戰。」(三)王禁抑彼,言:「只制河之此方則十分夠。」然彼三次向〔王〕進言。(四)彼〔伽摩尼〕謂:「余父若是男子,不可如是說,然而〔父〕以此飾之。」以婦人之裝身具贈王。(五)王對彼憤激而〔命令〕:「作黃金之鑽,以縛彼。彼以他術不監禁。」(六)〔伽摩尼〕對父之怒,逃赴摩羅耶,而含父意趣故,彼被稱為多陀〔惡意〕伽摩尼。(七) ᅟᅟ==[A1] 己【CB】,已【南傳】== 此特,王正著手營造摩訶努伽羅靈祠,靈祠之工事畢,王集合〔比丘〕眾,(八)由質多羅山一萬二千人之比丘,由其處彼處來會一萬二千人。(九)王於比丘眾之臨場下行祭靈祠,其時集合一切之戰士而誓言。(一〇)彼等皆誓:「〔我等〕不出至王子等之戰場。」果然〔後日〕不參加彼戰。(一一) 彼王營造六十四之精舍,生存至同數之年,此時歿於彼處。(一二)王妃將王之遺骸載於覆付之車運往提莎大精舍,發表此事於僧團。(一三)提莎王子聞此,由提伽瓦毘行來,懇求自[A2]己行父之葬儀,(一四)大威力者〔提莎〕母與率康多羅象,怖兄由彼處速去提伽瓦毘。(一五)〔此處〕集合一切家臣等,遣使附書狀以變故報告多陀伽摩尼,(一六)彼多陀伽摩尼來此具陀哈羅放斥而赴摩訶伽摩自上王位。(一七)為〔得〕母及康睹羅〔象〕,送出書狀於弟,送至三度仍不得〔母與象〕,以戰逼迫彼〔弟〕。(一八)在秋蘭伽尼耶毘提兩者大交戰,但彼處王方之眾倒者及數千,(一九)王並家臣提莎與牝馬提伽陀尼伽之三者唯逃竄,〔提莎〕王子追彼等之跡。(二〇)比丘等於兩者之間化作山,彼〔提莎〕王子見此,知「比丘眾所為」而引返。(二一) ᅟᅟ==[A2] 己【CB】,已【南傳】== 彼王來〔渡〕伽波康多羅河之加瓦瑪利[1],語彼家臣提沙:「我等內飢。」如是說罷,(二二)彼〔提沙〕為彼攜來用黃金器所盛食物。(王)四分食物以供僧團〔後〕而食〔之習〕,(二三)如是云「報時」者,是提沙報時。授王以戒,住美映庫島之長老依天耳聞〔彼〕,(二四)彼處家主之子令提沙長老,彼由空中赴彼處。(二五)〔家臣〕提沙由彼手受取鉢給於王,王令僧團之分與已之分投於鉢,(二六)提沙亦投已之分,牝馬亦不欲取己之分,提沙亦投彼女之分於鉢。(二七)王滿食物於鉢與長老,彼速飛往空中捧獻與瞿曇長老。(二八)彼長老於〔偶偶〕取食之五百人之比丘等各各施一口量之食,彼等之前得分滿鉢,為王由空中投下。提沙見其來,受取示食於王,(二九、三〇)又自亦食牝馬亦食。王以鎧為臺,據鉢〔其上〕。(三一) ᅟᅟ==[1] 協會本為奢瓦摩羅。== 彼赴摩訶伽摩,再集六萬之軍兵,為與弟戰鬥而進,(三二)其時王乘牝馬提沙乘康多羅象兄弟二人為戰相逢,(三三)王以象為中心牝馬於〔外〕〔走〕圓形,如斯不見出空隙,決意示跳越,(三四)王使牝馬跳越象,由弟之上投槍,傷象之背與鎧[2]而止。(三五)不唯數千王子眾於彼處鬥戰而斃,大軍亦敗。(三六)謂:「由於騎手之拙,女性〔牝馬〕跳越於我。」怒眾打彼,近於一樹。(三七)王子攀樹而登,眾近於主〔睹陀伽摩尼〕,彼乘騎於彼追趕逃走之王子。(三八)彼王子入於精舍赴大長老之庵,因恐兄潛伏於彼臥榻下,(三九)大長老於彼處之臥榻擴展法衣,王追來問:「提沙於何處?」(四〇)長老向彼言:「大王!彼不臥於臥榻。」然長老言彼大地之王者知臥榻之下,由此而出,(四一)願警備精舍。長老令彼於臥[A3]榻,上蓋法衣,(四二)四人之年少行者擔負臥塌之四脚如死比丘之態運王子外出。(四三)大地之王者覺彼被運出,大地之主如是言:「提沙!汝於家神之頭上運出[3]。(四四)以暴力由家神之手奪汝,為余所不為。汝亦應常憶念家神之德。」(四五)由此,王赴摩訶伽摩,敬母之人〔王〕於彼處使帶母來(四六)彼以王心樹立八法,生存六十八年之間,使營造六十八之精舍。(四七) ᅟᅟ==[2] 協會本為「皮膚」。== ᅟᅟ==[A3] 榻【CB】,塌【南傳】== ᅟᅟ==[3] 年少之僧等推舉臥塌於頭上,如斯擔出。== 然,為比丘等外致彼提沙王子,由此徵服而赴提伽瓦毘,(四八)彼王子語瞿達伽陀提莎長老:「大德!余有罪,應向兄懺悔。」(四九)彼長老以扮奴僕之狀提沙與五百人比丘為伴赴王之處,(五〇)長老留王子於階段之上,而與〔比丘〕眾共入其中,信心篤實之大地護者示彼等坐,(五一)雖運乳粥其他之物品,而彼長老覆鉢,王問:「何故。」言:「伴提沙而來。」(五二)王:「賊在何處。」彼〔長老〕不斷指〔提沙〕站立之處,而〔王等之母〕義哈羅提義前來庇子而立。(五三)如王對長老說:「御身等縱然七歲之沙彌,雖已遣來我等之處處,則我等不起戰爭,亦無眾傷害。」「王!此僧團之過失。僧團應懺悔。」(五四、五五)〔彼王〕來訪之御身等有用務。使攝取乳粥及其他。此〔粥〕施比丘眾,而呼其弟。(五六)於其處僧團中〔王〕與弟共坐而食,共同送遣僧團。(五七)為推展農業送回提沙,令推行農業,自[A4]己亦叩大鼓,進行農事。(五八)如是善人已積種種大怨亦緩和,則有智之誰,如是思惟,對他不得心和耶。(五九) ᅟᅟ==[A4] 己【CB】,已【南傳】==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起作大王統史 名二兄弟交戰第二十四章〔畢〕 〔第二十五章 睹多伽摩尼之勝利〕 由此,睹多伽摩尼王徵募人民,附舍利於槍〔尖〕,率戰車、軍兵、馬車,(一)赴提沙大精舍禮拜僧團。言:「為我教之光輝,願赴河之彼方。(二)與我等共行可尊敬諸比丘,與我等,能見此諸比丘乃我等之吉瑞,又為守護者。」(三)謂為贖罪僧團與五百人之行者,大地之王者伴此比丘眾離此而去,(四)於摩羅耶地方來此,令淨掃中途,乘康睹羅象,伴戰士等,(五)與大軍兵共戰鬥而出行,彼軍兵已至具陀哈羅伽,〔而尚〕續至於摩訶伽摩。(六) 來至摩喜楊伽那,捕達彌羅人奢陀,於彼處斃〔他之〕達彌羅人,於河與濠之安婆渡來,(七)征討達彌羅人提坦婆,與精銳之大軍戰及四個月,(八)以見母親,依其誘惑捕提坦婆。由此王以下〔流〕,七人強勢之達彌羅等(九)於一日中捕之,大威力者行和睦,與軍隊財物,乃至被稱為凱摩羅摩〔和睦精舍〕。(一〇) 於安他羅索婆以摩訶寇陀,於睹那捕伽瓦羅,於哈拉寇羅捕伊薩利耶,於那利蘇巴捕那利伽(一一)於提第伽哈耶伽羅伽又捕提伽婆耶,在伽奢之渡口〔要〕四個月逮捕伽毘西沙。(一二)又於寇陀城捕寇陀,順於哈羅瓦哈那伽,於瓦喜多,達彌羅人瓦喜多,更於伽摩尼,(一三)又於群婆村、難提村捕難提伽,於伽奴村捕伽奴,尚又在丹婆溫那摩伽叔父與甥名為丹婆與溫那摩瑪伽二人,更捕恙普,如各各之村,呼各各之名。(一四、一五) 王聞如是言:「不知自己之軍隊,倒斃自己之眾。」王於此處誓言:(一六)「我為此之努力,絕不為王位之安泰。我此之努力,乃為樹立正覺者之教。(一七)由此真實〔語〕,我軍隊之纏甲冑,可為火炎之色。」其時為如是。(一八) 於河岸之戰時討漏之達彌羅人為避難皆入於維吉陀城,(一九)王則快開其地,設置〔陣營峰〕之,由康達瓦羅毘提〔陣營〕名而知。(二〇)人王為占取維吉陀城,於試驗中見難提密陀之行,放康多羅〔象〕,(二一)難提密陀來捕此象,用兩手押兩牙蹲踞而使坐。(二二)彼難提密陀於此處與象鬥,於此地造村呼為哈提波羅。(二三)王試兩者〔之力〕,赴維吉陀城,戰士等於南門凄涼交戰,(二四)又乘馬彼耶魯斯那於東門擊斃數阿僧祇之達彌羅人。(二五) 達彌羅人等閉門,王遣戰士等,於康多羅、難提密陀並於蘇羅尼彌羅南門,(二六)同時彼摩訶索那、構陀與提羅普陀三人活躍於他之三門。(二七)有三濠,護高城壁,有鐵製之門扉,實難破敵之城,(二八)此象以膝立,用牙食石、漆喰並崩瓦,迫鐵門。(二九)達彌羅人由城門投下種種武器,熱鐵塊及溶化金屬液體,(三〇)康多羅〔象〕脊背被投下熱鐵溶化之金屬續發煙痛楚不堪,赴水邊躍入其中。(三一)寇大因婆羅云:「此非為汝之勝酒。破壞鐵門〔乃汝之勝酒〕。去!以破門。」(三二)生誇最勝之象心,咆哮由水上升立於地上。(三三)同時象醫拭塗以西雷沙之藥王乘此象以掌摸撫顳顬:(三四)「汝康多羅!於全楞伽島之王權言慰汝。」與上妙之食物,(三五)卷付布,善使武裝,於皮膚上縛付折七重水牛皮,(三六)於其上〔浸油〕與皮以放之。彼則如雷咆哮堪危難而堪進,(三七)以牙製造門縫,以足攤打門閾,彼門與門柱一同起音而倒。(三八)城門上之物塊崩掛於象脊背上,難提密陀以腕推拂,(三九)康多羅〔象〕見彼之所作心喜,捨棄最初押下〔戰士之〕牙怨,(四〇)為〔乘〕己背入〔城〕,為最勝之象康多羅,引返見其處之戰士。(四一)戰士思惟「不可由我象作路入〔城〕」以腕打城壁,(四二)其倒及高十八肘,〔長〕八宇沙巴。〔象〕則見下蘇羅尼密羅,而彼又不欲〔取〕其路,(四三)〔以馬〕飛越城壁下於城內。庫達與蘇那破各各門扉而入〔城〕。(四四)象取車輪,米羅取車臺,庫達取椰子樹,尼密羅取最上之劍,(四五)摩訶蘇那取多羅樹,提羅普陀〔攜〕大棍棒,各各別別赴街,粉碎各處之達彌羅人。(四六)王族士〔剛摩尼〕要四個月破義質陀城,由此,赴義利羅伽,擊斃達彌羅人義利耶。(四七)由此,赴摩貨羅城,然有三大濠,徧被蔓草包圍而花開之加單婆,(四八)有一門而入困難,大地之護者止其處四個月,以戰略捕摩貨羅王。(四九)由此王赴阿㝹羅陀城,於加沙山之對面張野營,(五〇)於逝瑟吒月[1]在其處造池塘,行水之祭,其處之村被稱為波索那城[2]。(五一) ᅟᅟ==[1] 單謂同逝瑟多月。== ᅟᅟ==[2] 協會本為波周陀。== 大地之護者耶羅羅聞彼多達伽摩尼王為戰而來此,招集家臣等:(五二)「聞彼王自為戰士,彼有數多之戰士。家臣等應作如何耶?彼等將對我等作〔何等〕耶?如是思之。」如是云已,(五三)提伽恙睹始耶羅羅王之戰士等,如是決意:「我等明日將戰。」(五四)睹他伽摩尼王亦與母共謀,由彼女之案築三十二之城塞,(五五)於其處置持王傘者與王之人形,王自留於塞中。(五六)武裝之耶羅羅王乘摩訶婆巴達象,由戰車軍兵。馬象所伴來於其此,(五七)戰爭開始,有大力凄涼提伽恙睹,取劍與楯續戰鬥,(五八)跳上空中十八肘以劍毀王之人形,破第一之城塞。(五九)如是大力者〔提伽恙睹〕殘餘之城塞亦皆被破,而伽摩尼王之所護城塞已被迫,(六〇)大力戰士彼蘇羅尼密羅對王續行使,自舉姓名而駡彼。(六一)一人惱怒,騰入空中「斃彼」,一人向降來者差出楯牌,(六二)彼思以「諸楯斬殺此者」,以劍打楯,又一人放下彼〔之楯〕(六三)而擊打大力者打〔提伽恙睹〕所放之楯而落於其處,蘇羅尼密羅起以劍誅殺落者。(六四)一度吹起普提瓦貝,達彌羅人之軍隊崩潰,耶羅羅王亦一度退卻,〔如是〕多數之達彌羅人被屠殺。(六五)其處之池之水已為所打,濁污多人之血,其故池,由庫蘭多瓦毘[3]〔一族終焉之池〕博知其名。(六六) ᅟᅟ==[3] 於一本中有庫蘭達瓦毘。協會本、錫蘭本共為庫羅達瓦毘。== 大地之王者睹達伽摩尼在此處〔打〕大鼓:「除余他〔之者〕不可殺耶羅羅王。」如是巡迴宣告。(六七)自行武裝之〔王〕身著武具,乘康多羅象,追耶羅羅王至南門。(六八)於城之南門兩王相戰,耶羅羅王投槍,伽摩尼避彼,(六九)使己象以其牙[A1]刺彼象,並向耶羅羅投槍,使彼與象共倒於其處。(七〇)戰勝之〔王〕伴以戰車、軍兵、馬象,使楞伽島統一於一王傘〔之下〕而入都,(七一)於都巡迴打大鼓集四方一由旬之眾,為行供養耶羅羅王,(七二)彼身體所倒之箇所〔構〕柩舍,終於荼毘,又於其處造靈祠表示恭敬之意。(七三)楞伽王等今尚近赴彼地,為表恭敬彼而[A2]鳴樂器。(七四)如是彼睹達伽摩尼捕三十二人之達彌羅王,於一王傘中統制楞伽〔島〕之王位。(七五) ᅟᅟ==[A1] 刺【CB】,剌【南傳】== ᅟᅟ==[A2] 鳴【CB】,嗚【南傳】== 義質多城之被破,彼戰士提伽恙睹加以甥之戰士事告耶羅羅(七六)彼名拔魯伽之甥〔申告〕來此處之事,拔魯伽聞彼之〔言〕(七七)耶羅羅荼毘日之第七日同六萬人之眾於此處上陸。(七八)上陸後彼聞彼王之斃事,心恥〔言〕:「我戰鬥。」由大渡海場來此處(七九)於寇蘭巴哈羅加村設置陣營,王聞彼來而出戰。(八〇)以全身武具著鎧乘康多羅象,象、馬、車、戰士並步兵無所缺,(八一)以十種之武具著鎧之溫摩達普沙提婆乃為島中第一之弓手,其餘之戰士亦從〔彼〕而行。(八二)騷動之戰起,武裝之拔魯伽向其處接近王,象王康多羅(八三)彼勢弱而次第退卻,軍隊亦與彼共次第退卻。(八四)彼王〔問〕:「此過去二十八次之戰未曾一次退卻,普沙提婆!此何故耶?」(八五)「王!無雙之勝利在於我等,此象見勝利之地而退卻,勝利之場所可立止於彼。」(八六)由此,彼象退卻,為大精舍之境地,都神之傍固踏而止立。(八七) 於象王之彼處立時,達彌羅人拔魯伽其處向王而來,己嘲王曰,(八八)王以劍覆己之口而駡,彼放一箭射射王之口,(八九)箭打劍刃而落於地上,拔魯伽思於口中揚起歡聲,(九〇)坐王背後之大力者彼普沙提婆彼射彼〔拔魯伽〕之口,箭掠〔過〕王之耳環,(九一)對彼〔拔魯伽〕以足向王倒去,彼〔拔魯伽〕放第二箭,貫彼之膝。(九二)用手之輕妙如拔魯伽而頭向王倒去,彼之倒去,頗昇起一時之勝鬨。(九三)普沙提婆於自告白己之過失,自切耳朵,示王以一掌量之血,(九四)王見此而問:「何事?」彼向大地之王者答云:「臣自行王刑。」(九五)問曰:「汝之罪過者何?」答:「射大王之耳飾。」「兄弟!以無罪而解為罪,何為如是之事耶?」(九六)有報恩心之大王更謂:「汝之名譽可與箭大相應。」(九七) 達彌羅人之倒斃得一切勝利之王,由此上昇高台著師子座,(九八)於舞妓,家臣等之中,普沙提婆持來彼箭,以箭羽垂直使立於地上,(九九)由上再由上伽哈波那〔金貨〕被注其箭,於其座與普沙提婆。(一〇〇)人王其時有莊嚴,點妙香之燈火,和種種之好香,參於舞人以天女飾於人王之高臺上,被敷延無價柔妙之臥榻(一〇一、一〇二)以橫張展,曾顧〔己〕光輝之大成果,回憶殺戮阿寇喜尼〔數〕〔之生類〕乃不得幸福。(一〇三)美央具島之阿羅漢等知彼之此之思,為慰其主派遣八阿羅漢,(一〇四)彼等而於中夜來降王宮之門,報而行空昇於高臺上。(一〇五)大王拜彼等使著座,表樣樣之敬意問來訪之理由,(一〇六)答:「人間之主!我等由美央具島之僧,為慰御身受遣而來。」王再言彼等:(一〇七)「諸大德!如何安慰我耶?我為行阿寇喜尼〔數〕大軍之殺戮。」(一〇八)「因彼業無障御身上天之道。人王!於此處唯殺一人半之人。(一〇九)一立於〔三〕歸依者,一人〔立於五戒〕者。他是邪見並惡行之徒而思等於獸類。(一一〇)御身又種種之法光輝佛之教。如是人王!御身拂去心之憂慮」(一一一)如是彼等安慰大王得如是安堵之思,拜送彼等出己,臥而又思:(一一二)「余之幼時,父母於食時誓:『無論如何之時,不與僧團共食。』(一一三)不與比丘眾而有食耶?」〔如是顧慮〕,於早上之食莢一黑胡椒,無意識供養僧團,見此事,又「因此,余思應謝罪。」(一一四、一一五)於此,善人思念害此等幾俱胝之人眾,此應思惟此乃為諸欲,總傾喜此應思惟此是患難。如斯應善〔思惟〕〔世之〕無常,善人不久而苦惱之解脫,或達善趣。(一一六)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起作大王統史 名睹多伽摩尼之勝利第二十五章〔畢〕 〔第二十六章 摩利闍越提精舍之祭〕 大名聲彼〔王〕統一楞伽島於一王傘〔下〕,為戰士等,隨能而定地位,(一)戰士提羅普陀阿婆耶以其與,而不欲問:「何故?」答:「有戰。」(二)更又問:「為一王國,戰者何耶?」「對煩惱賊難勝以行戰。」(三)如是言,王再三遮彼,彼再三重乞,得王之許而出家。(四)出家之後,時到達阿羅漢〔果〕,已有五百之漏盡〔比丘〕所圍繞。(五) 越怖畏彼阿婆耶〔無畏〕王,以盛儀即位踐祚祝典過七日時,(六)飾遊戲之儀,為祝儲水池,行即位而為守〔王〕之例格,赴提沙池,(七)王所有之被覆及數百贈物均置於摩利闍越提精舍之處。(八)持槍之王臣於其處塔之場所與舍利共立真直之勝槍。(九)大王與後宮,共日中於水中戲至日暮,如是云:「我等將行,汝等攜槍來。」(一〇)當役者等不能動者,集合王之兵等以香鬘供養。(一一)王見此大不可思議而心喜,於其處設警護,由此而入都,(一二)槍之周圍於其處建立靈祠,又塔之周圍建立精舍。(一三) 其精舍三年竣工,彼人王以精舍祭之故集合僧團,(一四)其時集合十萬之比丘與九萬之比丘尼。(一五)在彼集合中,大地之王者告僧團云:「大德!忘記僧團食里胡椒。(一六)此為我應贖罪,應營造靈祠共甚快美摩利闍越提〔黑胡椒〕精舍。(一七)僧團應受納此。」彼向比丘眾倒供養之水,樂快獻精舍。(一八)此精舍中其周圍造大美之假堂,於其處僧團行為大施。(一九)假堂是為浸脚阿婆耶池水而造,況其他之地上者耶?(二〇)人王七日之間施飲食物及其他之物,總施沙門所要高價之資具。(二一)彼資具價一萬〔金〕為最高,一千〔金〕之價者為最低,僧團皆得此。(二二)戰並施,有勇且賢,有信三寶,心不污染,願光輝教,(二三)知恩之王為供養三寶,此處結果無價之散財,除餘他者,始建立塔,雖唯精舍之祭終亦須一億九千萬〔金〕。(二五)具特殊智慧之人人所得之富,雖有五種過污,有五種之德,捉〔布施之〕精。如是智者努力捉此精。(二六)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起作大王統史 名摩利闍越提精舍之祭造第二十六章〔畢〕 〔第二十七章 青銅殿祭〕 王由此而博聞,思惟善聞之傳說,〔曰〕:「大善根者,常時善根者,以智慧決定,(一)令島光輝〔摩訶摩哂陀〕長老,聞我祖父〔天愛帝須〕王如是云:『汝孫睹多伽摩尼王(二)為大智者,喜悅黃金之華鬘,建立百二十〔肘〕高之大塔。(三)又以種種之寶珠莊嚴,九層樓布薩堂即亦〔建立〕青銅殿。』」(四)如斯思惟大地之王者,探討如上之記置,存在於王宮之函中(五)得黃金板,於此使讀彼銘文:「經未來百四十年[1],(六)伽伽圓那之子,睹多伽摩尼人王,此、此如是造營。」以示如是,(七)大地之王者聞而喜,拍手而呼叫。由此早晨赴優美之摩訶眉伽林,(八)謂催比丘眾之集會:「余為御身等建立等同天宮之殿樓。(九)[A1]遣使者於天上之宮殿,余與彼圖面。」比丘眾派八人漏盡者於彼處。(一〇) ᅟᅟ==[1] 在提伽有「百四十六年」。協會本為「百三十六年」。== ᅟᅟ==[A1] 遣【CB】,遺【南傳】== 迦葉牟尼之時,名阿索伽婆羅門,配僧團八籌食[2],(一一)向名巴羅尼[3]之下婢言置之:「常施。」彼女終生忠實施此,由此死後,(一二)樂麗生於空中之天宮,常以一千天女之圍繞。(一三)彼女之寶珠宮殿,高十二由旬,周四十八由旬,(一四)以一千之樓閣而莊嚴,為九層具一千之室,被彩色,有四入口,(一五)結付一千之貝殼,有窗如目,具檐付小鈴之羅網。(一六)安巴羅提伽殿樓,聳立中央,由四方能見揭舉幢幡群立。(一七)彼等長老赴三十三天,見此等以朱畫圖面於布,由彼(一八)帶返,來示僧團,僧團受取布圖送彼王之處。(一九)王見彼精神愉快來至最妙之遊園,企劃造營等同圖面之最勝青銅殿。(二〇) ᅟᅟ==[2] 以籌食卷交換而給食。隨八籌食是八人分之食。== ᅟᅟ==[3] 協會本為毘羅尼。== 工事開工之時,為富有〔王〕,於四門藏八十萬之黃金,(二一)每門儲備千籠之衣類,〔儲備〕糖丸、油、砂糖、蜂蜜以滿多數之瓶,(二二)宣言:「此處應非為無報酬業。」按所為之業對彼等支拂勞資。(二三)其殿樓各面有百肘,高亦與此相同,有四入口,(二四)其殊勝殿樓有九階,每一階有百之樓閣。(二五)所有樓閣以銀所作象眼,此等珊瑚之擔,以樣樣之寶所莊嚴。(二六)於其蓮華又鏤以種種之寶。而其又圍以一小列之銀鈴。(二七)其處殿樓善取空間有一千之室,以種種之寶所作象眼,有窗之目。(二八)彼聞毘沙門天之婦人運車〔之事〕,擬此中央造假之寶堂,(二九)以師子、虎其他之形,諸神之姿,嚴由造寶之柱。(三〇)假堂之內部徧圍以真珠之羅網,珊瑚之檐亦如前述。(三一)鏤七寶之假堂中央美麗之象牙之座榻有快樂水晶之臺。(三二)此處象牙所造之憑板,以黃金造之太陽,以白銀造之月及以真珠造之星,(三三)種種寶珠之蓮華處處適宜,本生譚被〔配置〕此處黃金之蔓草間。(三四)高價之褥付極美之座榻,置樂而美麗象牙之團扇,(三五)置其處水晶之〔足台〕珊瑚之覆,白銀柄之白傘,光輝於座榻之上。(三六)此白傘上間有摩尼珠與真珠,有七寶造之八瑞形[4]與四足〔獸〕之列,(三七)銀鈴之列吊於〔白〕傘之端,殿樓、白傘、座榻、假堂皆是無價。(三八)適宜敷置無價之臥床與座榻,同〔敷置〕高價之鋪物、毛布。(三九)於此處之煮〔物〕鍋杓子亦是黃金,況殿樓之於其他之調度品耶?(四〇)四周好地質之城壁,莊嚴殿樓四櫓門,光輝如三十三天之殿堂。(四一)此殿樓以青銅甎所葺故,知名為青銅殿。(四二) ᅟᅟ==[4] 言獅子、牛、象、水瓶、扇、幡、螺、燈之八種。== 青銅殿之〔工事〕完工,彼王集僧團,集僧團如摩利闍越提祭之時。(四三)凡夫位之比丘等則止於第一階,通三藏〔之比丘等〕於第二階,而預流〔果以上之比丘〕等(四四)各各〔止〕於第三以上之諸階,阿羅漢則止於頂上之四層。(四五)王先以布施水灑僧團供養殿樓,如前例行七日間大施,(四六)殿樓祭高價之供養物除外,〔此〕大地之王所行布施達於三億。(四七)有善智慧,無實質之積〔財〕不計度殊質之布施,此心不執著,以有情之利益為最第一之人,如斯行豐滿之布施。(四八)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起〕作大王統史 名作青銅殿祭第二十七章〔畢〕 〔第二十八章 得大塔建造之資材〕 由此,彼王用十萬之黃金,行勝好大裝置供養大菩提樹。(一)不久〔王〕入都城立大塔之地位,見據有石柱,歡欣思起古昔[1]之言:「使我建立大塔。」登上〔宮殿之〕上階以攝夜食,臥而如下思:(二、三)「當余征服達彌羅人等,若使此國〔人人〕受苦,〔更〕不能徵稅。〔然〕此稅於外者,(四)建立大塔如何能獲得正甎。」彼思如斯思惟,(五)白傘下之天人得知,由此,歡呼之聲起。諸天之間知〔此聲〕而帝釋天向毘首羯磨言:(六)「伽摩尼王提案塔之甎事,汝距〔阿㝹羅陀〕府一由旬,往彼康毘羅河畔,(七)於彼處造甎。」如斯受帝釋天之命,毘首羯磨來此〔楞伽島〕,於其處造甎。(八) ᅟᅟ==[1] 依提伽,先植大菩提樹之日,來大精舍之摩魯毘耶帝須與摩訶哂陀兩長老之間交談之傳說,為刻於金牒之古傳說。== 〔翌日〕早晨一獵夫伴犬入其處之森林,地居天子為大蜥蜴之形現於獵夫之前。(九)獵夫行追發見甎,而大蜥蜴之姿沒,彼於其處如斯思:(一〇)「傳聞我等之王將建立大塔,此為奉王之物。」行報〔彼王〕。(一一)彼聞此愛語,喜利民之王,以滿悅心向彼表示大敬意。(一二) 都之東北成三由旬處一地方,名阿奢羅義提村,面積四六加利沙之地面,(一三)降下黃金之粒塊雨,其大小有種種,大者有一搩手量,小者一指量。(一四)其村之住民等見其地黃金充滿,攜金鉢前往報王。(一五) 都之東方七由旬處,有大河之對岸,名丹巴毘陀〔村〕雨降銅之粒塊,(一六)村民等以鉢盛攜其銅塊赴王之前,申訴其事。(一七) 由都之東南四由旬之地名須蔓那瓦毘村雨降夥摩尼珠,(一八)村民等混以青玉紅玉〔入〕鉢,攜往報王。(一九) 都南之方角八由旬名安婆,陀寇羅〔村之〕洞窟產銀。(二〇)都城有一商人,攜多數之車輛,為由摩羅耶持來生薑〔薑黃〕其他之物而往摩羅耶。(二一)置車輛於洞窟之傍,得〔造〕[A1]刺棒之材。〔彼〕登其山。(二二)瓶之大小而熟波那沙果,其熟之重量而枝橈,又坐於石上見,(二三)以刃物斷其柄,以思:「善之部分奉施〔僧伽〕。」由信心報以〔食〕時到,〔應此〕無漏之士四人來。(二四)彼喜,恭敬禮拜彼等使著座,以刃物切其質四周之支皮,(二五)受取〔果物〕中充滿汁以注入鉢,彼汁充其等四個鉢以施彼等。(二六)彼等受之而去,彼再報〔食〕時,他四人漏盡長老等來至其處。(二七)彼受取四人之鉢,充施巴那沙果之種子,其中三人離去,一人不去。(二八)為示彼〔商人〕銀〔之所在〕,彼〔長老〕由此而下,坐於洞窟之入口食其種子。(二九)所餘種子商人亦飽食。所餘與商品共攜帶,隨行長老之跡。(三〇)〔彼〕往會長老,行奉仕之務,長老為彼向洞窟之入口設道。(三一)禮拜長老[2],彼依其〔路〕而行,見洞窟,立於窟之口彼亦見銀。(三二)以刃物打之,知其是銀,取一箇銀塊赴車之附近,(三三)棄車攜銀塊,急赴阿㝹羅陀城,〔彼〕善商人,(三四)示銀〔塊〕於王,報告此緣由。(三五上) ᅟᅟ==[A1] 刺【CB】,剌【南傳】== ᅟᅟ==[2] 在協會本,於此之上有「信士!今汝亦行此之道」之半偈,隨以下錫蘭本之半偈為齟齬。== 由都西方五由旬之處,於烏魯衛羅港之街,有大阿摩勒果大之真珠參交於珊瑚中,共由海中止於陸上。(三五下、三六)漁夫等見此置藏於一處,與真珠共〔盛〕珊瑚於鉢持來,往王之處報告此緣由。(三七、三八上) 由都北方七由旬之處,通過培利瓦毘伽村之儲水池,於洞門細砂上生四箇殊勝摩尼珠。(三八下、三九)大如磨石色,似溫摩花之美。見此[3]獵夫〔引〕犬往王之處,(四〇)報言:「余見如斯如斯之摩尼珠。」大功德之主,大志之〔王〕此日為〔建立〕大塔,聞此等甎[4]及其他所生物,彼以信心以此等呈奉適宜之敬意,彼等為保護者持來〔都〕。(四一、四二) ᅟᅟ==[3] 上之九偈參照。== ᅟᅟ==[4] 五-八偈以下參照。== 生身耐勞而不意為勞苦,如斯以信心而積善業,持安樂完成幾百事。〔然則〕以如斯信心行善業。(四三)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起〕作大王統史 名得大塔〔建設〕之資材第二十八章〔畢〕 〔第二十九章 大塔建造之初〕 如斯準備完畢,〔睹多伽摩尼王〕吠舍佉月滿月之日,吠舍佉星現時,為大塔建立之始。(一)取去彼處之石柱,國土之主樣樣令堅固,大塔之箇所堀下及七肘。(二)令兵士等持來圓石,由此,以鎚碎為小石,(三)判知利益與不利益之〔王〕,為堅固其地,用大象蓋皮之脚踏之。(四) 空河[1]〔水之〕落處,常住濕氣,於此處四方三十由旬之間土壤柔順。(五)以其柔故,此稱為酥土[2]。漏盡之沙彌等由其〔處〕運來〔此〕土。(六)於其處[3]王敷土於碎小石之上,於土之上敷甎,(七)於其上塗粗漆,其上以庫魯銀達〔石〕,其上以鐵網,其上〔播〕摩倫巴〔砂〕,(八)沙彌等由雪山持來香玻璃,大地之主令敷其上,(九)敷玻璃之上令敷石。一切〔所用〕之土稱為酥〔土〕。(一〇)於石上混伽毘陀樹之液汁及椰子樹之液汁[4]使〔堅固〕厚〔張〕八指量之銅鍱,(一一)其上以摩樓尸羅石浸胡麻油以〔固〕七指量之銀鍱,車乘之主令張之。(一二) ᅟᅟ==[1] 由阿耨達地流出之河〔註〕。== ᅟᅟ==[2] 五味中之第三為生酥。== ᅟᅟ==[3] 上之三、四偈參照。== ᅟᅟ==[4] 原語 rasodaka 雖為〔味水〕,隨原書舊英譯為椰子樹液,與伽毘陀樹液相混合則成為如塑膠堅固之物。== 大地之主,如斯立大塔,於箇處完豫備之業,以淨信心,(一三)於阿沙荼月白分之十四日,催比丘眾集會,如下云:(一四)「諸大德!余明日令建立大支提〔大塔〕拮據吉祥甎[5]。總集此處我等之〔比丘〕眾。(一五)為供養佛陀之法,願大眾之利益者,有意〔受〕大眾八齋戒者取香花等,(一六)明日請來大塔建立之處。」又為永久嚴餘支提之土地,對大臣等亦下命令。(一七)人主之命令下,以牟尼〔尊〕由喜敬〔心〕用種種之方法莊嚴彼處。(一八) ᅟᅟ==[5] 行定礎式。== 以都會全部〔此大精舍〕來之道路,生類之主〔王〕由種種法飾之,(一九)早晨於都城之四門,使配置浴人、沐人,同諸多理髮人,(二〇)以衣服、香鬘及甘味食物喜大眾之利益,〔大〕地之主為大眾(二一)令準備此等之物,隨意調配己,都人、田舍人亦來見大塔之處所。(二二) 以附飾於地位應乎地位,善飾而多數之大臣等所守,〔大〕地之主,(二三)調善飾如天女,圍繞多數之舞妓,〔自〕善裝飾,(二四)周邊有四萬之人人,〔令〕鳴打樣樣之樂器,有天王之光榮,(二五)而〔有眼之睹多伽摩尼王〕辨知理非理,歡喜大眾,〔其日之〕午後來至大塔建立之處所。(二六)彼王於中央準備一千零八包之衣服,由此,而又於其四隅積多數種種之衣服,為祝而提供蜜、醍醐、糖丸及其他之物。(二七、二八) 由各國來集此處眾多之比丘等,住此國之〔比丘〕眾來此處且不要言。(二九)群眾之導師音達庫陀長老由王舍城之四周伴八萬之比丘來,(三〇)丹摩賽那大長老由〔婆羅捺斯〕之仙人墮處伴比丘二萬人來支提之處,(三一)毘達西大長老由祇陀園精舍帶六萬比丘來此處,(三二)大弗達羅吉陀長老由毘舍離大林〔精舍〕率一萬八千比丘來,(三三)由憍賞彌之瞿史羅精舍,長老大丹摩羅吉陀伴三萬比丘來至此處,(三四)在鬱禪尼由達吉那義利之大丹摩羅吉陀長老伴行者四萬人來。(三五)隨比丘等十六萬人由普婆弗羅〔華氏城〕之阿育園名蜜提印耶長老〔來〕,(三六)帶二十八萬比丘之阿努天那長老由伽濕彌羅國,(三七)大智者大天〔帶〕四十六萬之比丘由婆羅瓦領來,(三八)彼長老摩訶達姆摩羅吉陀伴三萬之比丘由臾那國之阿荔散來,(三九)鬱陀羅長老由彼棲處之賓陀林道伴六萬比丘來。(四〇)奢多屈多大長老由普提蔓達精舍隨三萬比丘來此處,(四一)恙達屈達大長老由瓦那瓦沙地方率八萬行者來此處,(四二)須利耶屈達大長老由啟羅沙精舍伴九萬六千比丘來。(四三)住〔此〕島之比丘來會者,總計〔幾何耶?彼〕數量古人亦不記。(四四) 集來此集會之比丘中,至盡〔諸〕漏者謂唯九億六千。(四五)此等之比丘各各順其能迴巡大支提之處,中央為王之位留立空位。(四六)王由此處入來見比丘眾如斯立,以淨信心禮拜,以喜悅心供養香鬘,三度行右繞禮,具備禮儀,則近中央充〔據水〕瓶之處。(四七、四八)起清喜力之〔王〕,掛置金軸,以銀作清遊行之杖,(四九)念生類福祉之〔王〕,素性善著飾身,一切皆可喜可賀為大臣圍繞,(五〇)以極大塔圓周決意之〔王〕,始準備調配箇所巡迴。(五一)〔然〕其名為有大神通之西達陀,有遠見〔力〕大長老以遮王之如斯。(五二)謂:「此王如斯始建立大塔,塔〔之建立〕未成王將崩。(五三)〔為〕作大塔,修理困難。」如斯彼未來之見,遮〔其〕為大事。(五四)由〔比丘〕眾之承認且由恭敬長老等〔之意〕,雖欲造宏大之塔而〔王接受西達陀〕長老之言,(五五)基於彼長老之指示,王以塔之周圍使造中型甎〔塔〕。(五六)致全力建〔塔〕之王,令據置中央金與銀共八箇之瓶,其周圍,(五七)令據置千八箇〔滿水〕之新瓶,以及令據置八箇優善之甎[6]一一〔處為異〕,於其周圍使置有百八箇〔銀甎〕與百八領之衣服。(五八、五九)〔眾人〕所敬,飾著種種之一大臣,抽出其中認為有種種吉瑞之一甎,於東之方角第一吉瑞之甎,(五九下、六〇)據置於恭敬美事香泥之上。而於其處獻素馨花時,大地震動,他七箇為置七大臣,以行祝祭。(六一、六二) ᅟᅟ==[6] 註為金甎。== 如斯為阿沙荼月之穩白分十五日,據置甎於布薩式之日,(六三)其〔王〕順次大喜供養禮拜其處立四方漏盡之諸長老,(六四)赴東北方,敬禮漏盡大長老毘耶達西而立於傍。(六五)此處〔王〕高唱吉祥經[7],彼〔長老〕為王說法,長老之說〔法〕此之人人而有利益。(六六)有四萬人法之領會者,有四萬人之預流果者,(六七)有一千之一來者,又有同數之不還者,其處又有一千人在家人之阿羅漢,(六八)而一萬八千之比丘與一萬四千之比丘尼共住阿羅漢果。(六九)如斯對三寶有清淨念,專注於布施心,為利益人人者,成世間之利益者,知第一結信心等種種之德。(七〇) ᅟᅟ==[7] 經集第二品第四經。==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起〕作大王統史 名大塔〔建造〕之初第二十九章〔畢〕 〔第三十章 舍利室裝置〕 大王敬拜所有之〔比丘〕,招待供養:「塔之〔建造〕完畢山,悉受余之供食。」但〔比丘〕眾不受諾,次第請及七日,由半數之比丘等得受七日間之承諾。彼〔王〕喜得此,於〔建塔〕地之周圍十八箇所,(二、三)構置假舍,如是七日間對僧伽行大施,由此遣還僧伽。(四) 由此巡迴打擊大鼓,速集甎工,其數有五百人,(五)王問:「如何作〔此事業〕?」一人答彼:「余得百人從僕〔撒一車量之土〕而過一日。」王斥彼。(六、七上)由此半〔車量〕之土與二安摩那〔量之土〕〔撒〕而申述,王對訓斥此等四人之甎工。彼時有一人賢才有知能之甎工,向王申訴:(七下、八)「余於臼,搗〔土〕,以箕而簸一安摩那量之土,以碾磨於臼〔過一日〕。(九)如斯云耶?」似帝釋天努力家〔大〕地之主,許諾:「如是於〔大〕塔不〔生〕草及其他。」(一〇) 「汝以如何之形作此塔?」〔王〕問彼〔瓦工〕,於此之剎那毘首羯磨憑此瓦工。(一一)瓦工滿水於金鉢,用掌受水打水面,(一二)生似玻璃球之大水泡。言將似此作之塔,王喜彼,(一三)有一千金價之一套衣裳,同付飾之履並施彼一萬二千伽哈波那。(一四) 「無煩人人如何令來齎瓦?」如斯王於夜分思惟,而知此天人等,(一五)日日只得〔積瓦工〕之瓦,夜夜運來置於塔之四門。(一六)聞此王開心始〔建造〕塔業。知:「此非金錢而不作事業。」(一七)每門一供百八十萬之伽哈波那貨,更許多衣服(一八)種種飾具,軟硬之食物飲料、香、華鬘、糖等,並五種之薰口料,(一九)「隨意而作業,隨意而取〔此等〕之物」,見〔王命〕如斯事,王臣等取之而施彼等。(二〇) 希望加入〔建造〕塔之羣眾,有一人比丘自揑攜一塊之土,(二一)赴〔大〕塔之處,欺騙王之從業者等,以此與〔彼之〕瓦工,彼受取而知此。(二二)見彼之〔疑〕樣,其〔所集人人之間〕湧起感興,王次第傳聞,來問此瓦工。(二三)〔答:〕「王!比丘等一手攜華,一〔手〕〔握〕土塊與余。然余(二四)此外來之比丘,此知是常住〔之比丘〕。」聞此語王,為發見獻土塊行者〔比丘〕,彼王查問一使官。彼使官指示〔其比丘〕,使官以此報王(二五、二六)彼王[1]令備蕾〔入〕素馨花三大花瓶於菩提樹園,使官呈於比丘。(二七)不知而獻〔彼花〕於站立之彼比丘,經使臣明白此,彼行者〔比丘〕其時始知〔慚愧〕。(二八) ᅟᅟ==[1] 王雖對一塊土不付代價亦不用來建造此塔,然此比丘(二一以下)持來一握之土塊奉獻。王以素馨花獻與比丘,比丘由受此花之供養為支付土塊代價。== 於啟利瓦陀[2]地方之美央迦羅〔精舍〕住,有彼瓦工之親族,希望入支提〔建造之〕羣中,長老來此處,知此所用瓦之大小,以造〔一〕瓦,(二九、三〇)欺騙從事者等之甎工交出其〔瓦〕。彼命用之〕,又在此立風聲。(三一)王聞之而問彼甎工:「可得知其瓦耶?」甎工雖知但對王言:「不能〔知〕。」(三二)又問:「汝知彼長老耶?」彼答:「然。」知彼〔長老〕,王查問一使官。(三三)使官由彼而知〔長老〕,為得王之承認而往,於陀哈羅之僧房會見長老而談話,(三四)知長老出行日與前往處,言:「與汝共旅汝村。」(三五)一切報告王,王對彼〔使臣〕施一千金價一對衣服及高價之赤毛布。(三六)布施沙門用之多資具、糖、一那利量之善香油而遣彼。(三七)彼〔使臣〕與長老共同旅行,示毘耶伽羅迦〔精舍〕,令長老坐於有流水而清涼之樹蔭,(三八)供養糖水,塗油於足,使穿履,施與種種之資具。(三九)「此等往來余之家為長老乃余素所準備者,而彼一對之衣服余兒之物。此等悉布施長老。」(四〇)如斯言而施,取此〔欲離〕去之〔長老〕,以王之語禮拜,傳王之命言。(四一)大塔[3]之建造,依賃銀從事此業之無數人人〔得〕淨信心趣於善處。(四二)只對善逝〔佛〕有淨信心,知得趣於勝處,有智慧人應供養大塔。(四三)此處依賃銀從事此業有二婦人,大塔之建造畢,上生三十三天。(四四)有現〔世之福〕業之果,兩者回顧前世之福業,攜香鬘來獻於〔大〕塔。獻香鬘禮拜支提,於其瞬時,〔名〕摩訶西哈住於巴提萬伽之長老,(四六)夜入而「禮拜大塔」見來〔其處〕彼〔天〕女等贈添大七葉樹。(四七)不現己身而目擊未曾有之榮幸。彼女等之禮拜畢起立向二人問:(四八)「由汝等之身光,輝燿此處全島。作如何事〔汝等〕由此處得往天上界。」(四九)「對大塔所作業。」天人等語彼長老。對如來如斯淨信有大果報。(五〇) ᅟᅟ==[2] 協會本為寇提瓦羅。== ᅟᅟ==[3] 四二~五〇提伽亦未加註,非後日之入竈四一偈完畢,雖有「傳王命之言」,以下應有彼王命,却沒有。概為逸脫耶?== 以瓦積上塔,每至三段之花供養臺,有通力之〔人人〕使沈下等同大地。(五一)九度積累,彼等斯皆如是彼等由令沈,王已催比丘眾之集會。(五二)集於此處比丘之〔數〕有八萬人。於王近於僧伽,禮拜供養,(五三)問瓦沈下之原因,〔比丘〕眾說明曰:「有通力之比丘等〔將來〕不使塔沈下而為此。大王!今將勿為此。不移往他處,汝築大塔畢。」(五四、五五) 聞此王心神愉快行造塔之業,十箇花供養臺需要一億瓦。(五六)比丘眾等鬱陀羅沙彌與蘇摩那〔沙彌〕:「為〔設〕塔之舍利室而持來雲色之石。」〔言〕遣者,彼等赴北俱盧洲持來長幅共八十肘量如太陽之光輝,厚八指量而美似甘提花雲色之牢石。(五七、五八、五九)於花供養臺上,於〔其〕中之處據下一〔石〕,四〔石〕於四方,覆為箱形,(六〇)一石閉彼箱,此大神通家等〔據於〕東方下令不見之。(六一) 王於舍利室之中央,點所有殊妙寶玉製之菩提樹。(六二)其幹長為十八肘,五根之枝亦相同,根為珊瑚製立於青玉之上。(六三)有極純銀之幹,有摩尼珠葉之光。黃色之葉及果物是黃金所造,蕾是珊瑚〔所造〕。(六四)其幹之果物、蔓亦有八種之吉相,四足獸並又美麗之白鳥。(六五)上而以美麗覆蓋之下,有真珠鈴之網,處處列金水瓶,亦列〔寶珠〕之華鬘。(六六)覆蓋之四隅,懸真珠之絲,其價一一成為九十萬金。(六七)以寶玉造日月星之形與種種之蓮華,同懸覆蓋。(六八)高價而染種種色達一千八枚之多種類衣服,又懸而覆蓋。(六九)迴繞菩提樹有用種種之寶玉所造之欄杆,其間敷阿摩勒果大之大形真珠。(七〇)於苦提樹之下並列種種之寶玉花,並列四種之香水滿瓶。(七一)於菩提樹之東方設置價貴之座席放光明,安置黃金之佛像,(七二)其像之肢體適宜以種種之寶玉所造而美妙。(七三) 於此,大梵天取銀傘而立,帝釋天給灌頂〔水〕,又取〔名為〕伊奢優陀羅之螺貝而〔立〕。(七四)〔樂神〕般奢西伽以手彈琵琶,〔龍王〕伽羅與舞踊者共千手之魔羅,伴象與從僕〔而立〕。(七五)似東方之座席,一一有萬金價之座席,其他三方亦備之。(七六)以種種之珠而飾,值一千金財之臥牀,頭部設向菩提樹。(七七)〔佛成道後七日〕〔過〕七日於七高處,於其各處起示適宜之事,梵天之勸請,(七八)於波羅捺斯轉法輪及耶舍之出家、跋陀羅之羣眾出家、結鬘〔外道〕等之懷柔,(七九)頻畏沙羅〔王〕之來訪,〔佛〕入王舍城,得受竹林園之〔奉施〕,同八十人之弟子等〔事〕,(八〇)〔佛〕赴迦毘羅衛城,同寶珠經行處之〔經行〕,羅睺羅,難陀之出家,受祇陀林〔之奉施〕,(八一)於菴摩羅〔樹〕下〔顯示〕神通,於三十三天〔為母〕說法。為降天人而行之神通,與〔舍利弗〕長老問〔答時〕之集,(八二)大會經[4],羅睺羅誡經[5],大吉祥經[6]〔佛會過醉象〕達那波羅,(八三)〔曠野鬼〕阿羅瓦伽,〔兇賊〕安具利摩羅,以手懷〔怪龍〕阿波羅羅,婆羅耶那伽〔婆羅門〕之集會,同〔佛〕[7]捨壽命事〔告魔王〕,(八四)受旃檀樹耳[8]〔之供養〕,受一對辛義金色[9]之〔衣服〕,飲澄水[10]已般涅槃,(八五)人天悲嘆〔迦葉大〕長老禮敬佛足,火葬、火消,有人天之恭敬,(八六)多那〔婆羅門〕佛舍利之配分,善生〔睹多伽摩尼王〕常生喜悅心造本生譚。(八七)衛桑咀囉[11]本生譚,〔特別〕詳造,由兜率天宮至菩提道場皆同。(八八) ᅟᅟ==[4] 長部第二〇經(漢譯南傳藏七.二一二頁)。== ᅟᅟ==[5] 中部第六一經(同一〇.一七二頁)。== ᅟᅟ==[6] 經集第二小品第四經(同二七.七〇頁)。== ᅟᅟ==[7] 大般涅槃經第三誦品之九(同七.五七頁),自說經六.七(同二六.一三四)參照。== ᅟᅟ==[8] 大般涅槃經四.六(同七.七九頁)自說經八.五(同二六.一五八頁)參照。== ᅟᅟ==[9] 大般涅槃經四.三五(同七.八七頁)參照。== ᅟᅟ==[10] 大般涅槃經三.二一(同七.八一頁)自說經八.五(同二六.一六〇頁)參照。== ᅟᅟ==[11] 本生經第五四七(同四二.一七四頁)參照。== 四大王立彼四方,三十三天子,三十二童女,(八九)有二十八人夜叉軍將,於其上合掌之天人,由此〔持花天人〕,持滿瓶〔水天人〕,(九〇)亦有歌舞天人,取樂器〔天人〕,歌唱天人,取鏡天人,同持花枝〔天人〕,(九一)手持蓮華天人,亦有其他種種之天人,成貴重寶珠之一列,法輪之〔一列〕,(九二)持刀天人之列,同持鉢天人之〔列〕,彼等之頭上以香油滿〔鉢〕,大有五肘。(九三)〔其〕常點一列之麻絲之燈心,於〔舍利舍之〕四隅〔嵌〕貴重之玻璃,〔於其上〕〔嵌〕陷一一大摩尼珠。(九四)於四方之隅堆積黃金、摩尼、真珠並金剛石,堆積四箇所放光輝。(九五)雲色輝電火懸於石墻壁之上,是舍利室之裝飾。(九六)此處美麗舍利室所〔裝飾〕一切像,王以磨碎純金之所作。(九七)音多具陀大長老是六神通之大智者,為事業之監督者,按排一切事業。(九八)此依王之神通力,依天人之通力,依聖者之通力,無障魔一切安定。(九九)世間最上者無迷之黑闍。以供養人人最長者在世之善逝〔尊〕之供養,所分之舍利由心冀望世之利益而供養,知其功德同一,如〔供養〕生存之善逝〔尊〕,〔以〕飾淨信之德之智者、賢者應善供養舍利。(一〇〇)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起作大王統史 名舍利室裝置第三十章〔畢〕 〔第三十一章 舍利奉安〕 令舍利室之事業完畢,行伏敵者〔比丘〕眾之集會,告此而言:(一)「余令完畢舍利室之事業,明白奉安舍利。大德等!得舍利!」(二)大王言此,由此入都,比丘眾思料舍利將來之比丘,(三)名蘇努陀羅住於普伽僧院而有六通之行者,已託舍利之將來事。(四)〔世間之〕所依〔佛〕為利益世間,處處遊行時,於恒河畔,有其名〔稱為〕難達陀羅[1]青年,(五)與正覺者共請比丘眾行食供養,〔大〕師於波耶迦港與〔比丘〕眾共乘船。(六)其處之巴達質長老具六神通大威力者,見水渦卷之箇所言比丘等:(七)「我住摩訶鉢那達時,所住二十五由旬〔廣〕之黃金造宮殿於此沈沒。(八)恒河之水到此處彼〔生渦卷之流〕。」比丘等不信此而申述佛。(九)佛!「排比丘等之疑惑」而宣說,由此彼梵天世界亦隨己意得示事,(一〇)依神通而昇空中,立〔高〕等於七多羅樹之〔處〕,梵天世界以〔佛〕之衣裳塔置〔自己〕擴展之手上,(一一)特來此處示顯人人,再據置彼處於元來之所,依通力來恒河。(一二)彼以足大指捕捉宮之頂,取示於人人,〔再〕投此於河中。(一三)難達陀羅青年見此神變:「往他人手之舍利我亦能自行取來。」(一四)如斯若欲祈願前世,〔比丘〕眾於此業,用齡唯十六歲之蘇努陀羅行者。(一五)「舍利由何處取來耶?」彼問〔比丘〕眾,眾語此舍利〔事〕於長老。(一六) ᅟᅟ==[1] 協會本為難多多羅。== 世間導師臥於般涅槃牀,雖由舍利為世間利益而語〔帝釋〕天王曰:(一七)「天王!余之遺身舍利八多那中,一多那在於羅摩村受拘利那人之恭敬,(一八)由此,向龍之世界持來,彼受龍之恭敬,奉安於楞伽島之大塔中。」(一九)大行者有遠見〔之眼〕摩訶迦葉長老亦由法阿育大王依〔佛〕舍利廣配分之理由,(二〇)於王舍城之附近以阿闍世王設壯麗善美之大舍利藏,(二一)〔佛〕舍利之中七多那持來其處奉安,而為羅摩村之一多那〔彼〕知師之御心而不取。(二二)〔大〕地之主法阿育亦見彼大舍利藏,思惟命〔造〕第八之多那〔藏〕,(二三)於大塔藏〔此〕,此亦為勝者〔佛〕豫定之處,此處漏盡行者等制止法阿育〔王〕。(二四) 羅摩村塔,設於恒河之畔,由此之後此舍利篋為恒河大水所毀。(二五)入於海中,於是水分二方之處,〔彼〕立其種種寶珠〔所造〕椅子上而交光。(二六)龍見此篋,到曼求利伽龍宮,以報告龍王。(二七)彼〔龍王〕與一億之龍共到彼處,彼舍利奉來供養於己宮,(二八)其上所有以寶造塔同造之屋舍,與龍群共常行恭敬供養。(二九)於彼處守衛嚴,往持舍利來此,〔大〕地之護者,〔睹多伽摩尼王〕明日應行舍利奉安〔之式〕故。(三〇)如斯聞〔比丘〕眾之語,彼〔蘇那長老〕云:「諾。」計量可行之時刻自赴僧院。(三一)謂:「明日將行舍利奉安〔之式〕。」王於都中叩迴大鼓,調整一切事務,(三二)都中全部與通過此〔之僧院〕之路準備令莊嚴,都人等亦著飾。(三三)帝釋天王呼毘首羯磨來楞伽島無餘飾付種種。(三四)都四方之門,人民之主為大眾之受用,衣服飲食物樣樣皆須配置。(三五)十五日布薩會日之日暮,賢於王務〔彼睹多伽摩尼王〕以所有飾具飾身,精神愉快,(三六)所有舞妓與取武具之兵士與〔如〕大水之兵士〔伴〕象馬車,(三七)裝飾種種樣樣等取圍四方,乘坐純白之四辛駄馬〔之牽〕善美車,(三八)飾付美麗象康多羅而為先導,白傘下攜〔一〕金篋。(三九)一千八名之美麗男女,持飾滿〔水〕之瓶,圍繞〔王之〕彼車。(四〇)種種之花籠,同炬火,婦人等攜以同數,(四一)一千八名之善著飾童子等攜種種色之美幢而從王。(四二)處處有種種之音樂響,有象馬車之音,而〔大〕地之面恰如被裂。(四三)大名聲之彼〔伽摩尼王〕,以王者之尊嚴到摩訶眉伽園,到難陀園,美如天王。(四四)出王都立而耶?蘇努陀羅行者坐於僧院而聞得大音樂之響,(四五)大地潛赴龍宮,速其處出現於龍王之前。(四六)禮拜起座,請彼〔蘇努陀羅〕入座,龍王表示恭敬之意,問彼所來方土。(四七)受此回答耶?〔龍王〕次問長老所來之理由,彼〔長老〕語一切事情,傳達僧伽之命令:(四八)「為〔令〕大塔之奉安,配置佛之事,舍利在汝手邊,請與余,彼等言。」(四九)聞此,龍王甚有憂色,彼思惟:「此沙門,用力能取。(五〇)然舍利可持運他處。」於是與站立之甥合謀知彼事。(五一)〔名甥〕之瓦斯羅多陀,由彼身振可知,赴彼塔之家,吞下其篋。(五二)彼〔大龍〕往須彌山麓,蜷局而臥,長三百由旬〔胴〕周一由旬。(五三)彼大神通力,化造鎌首數千,〔一面〕臥,而發煙以揭煙焰。(五四)化造等己之蛇數千,迴己臥於四方。(五五)〔曰〕:「欲見吾等兩那伽[2]之戰。」眾多之天人與龍於其時下來此處。(五六)知叔父「以其等之舍利為甥所持去」,語長老云:「舍利不在余之手。」(五七)長老由開始語此等舍利之由來,彼向龍王言:「授與舍利。」(五八)彼腹行類之主由他之手段令彼領悟,伴彼赴塔之家,向彼說明:(五九)「以種種之寶善造樣樣之塔,請見巧構之塔屋舍,比丘!(六〇)於全楞伽島所有之寶亦不值段楷端半月石,何況他處耶?(六一)由大尊敬之處遷向小尊敬之處,比丘!此非汝所適之事。」(六二)「大龍!汝不領會真理,然舍利向有領會真理之處遷移而適宜。(六三)為〔令〕脫輪迴之苦惱,如來出世。此佛之意志,然則去奉舍利。(六四)彼王唯今日行舍利奉安〔式〕。然則不可猶豫速授余舍利。」(六五)龍王言:「大德!汝若欲見舍利,請去受取。」長老向彼返覆三次,(六六)彼長老化造細腕,立於彼所,而即時以手插入甥〔龍〕之腹,(六七)攜舍利之篋而云:「汝止,龍王!」潛入大地現於僧院。(六八)龍王〔思〕:「比丘已欺我等而去。」為令持來舍利,遣人至甥龍之處。(六九)時甥於〔彼〕腹中不見〔舍利〕篋,悲歎而來報告叔父。(七〇)其時龍王亦感「我等被欺」出言悲歎,集合龍等,總皆歎悲。(七一)集來諸天,喜優者比丘之勝利,奉舍利於彼等,彼〔蘇努多羅〕與共來。(七二)龍等悲歎來至〔比丘〕眾之處而大悲歎,感傷舍利已被取。(七三)〔比丘〕眾憐彼等,施與少舍利,依此彼等歡喜,行運來供養之品。(七四)帝釋攜寶珠之座席與黃金之篋,與諸天共到彼處。(七五)長老〔由地中〕出現之處,據置座席於毘首羯磨所建善美之寶珠假堂中,(七六)由彼長老之手取舍利篋,受於金龕之中,安置於優秀座席上。(七七)〔大〕梵天揭傘,知足天〔手持〕拂子,善時分天〔手持〕摩尼珠之扇,帝釋天〔手持〕入水之硨磲。(七八)四大〔天〕王子持刀而立,有威神力之三十三天子手攜籠,(七九)以波利奢陀伽華供養其所而立,三十二人之童女等又手取炬火而立。(八〇)由二十八〔人組成〕夜叉軍追拂惡性之夜叉,為守護而立,(八一)般闍西迦[3]於其處化造音樂堂,合提巴魯樂之音而彈琵琶而立。(八二)巧妙音樂之無數天子等,摩訶迦羅龍王,樣樣讚嘆共秦天樂,起天之合誦,諸天子又以雨降天香。(八三、八四)彼印達具陀長老〔為〕排卻摩羅,建造等鐵圍山之青銅傘,(八五)於舍利之前,處處於五箇所集合比丘等,謂行〔尼柯耶之〕讀誦。(八六)於其處大歡喜之睹多伽摩尼大王已持來黃金製之龕載於頭上來,(八七)措舍利龕,使安置舍利於座上,供養禮拜而合掌,立於彼處。(八八)於此見天傘及其他天香者,聞天樂其他之音,王(八九)雖不見〔大〕梵天以下,喜不思議未曾有之思,以傘供養舍利而即楞伽王之位。(九〇)「天傘、人傘、並解脫傘,有此三傘為世間依怙之〔大〕師,(九一)三度供獻我王國。」心喜彼〔睹多伽摩尼王〕向楞伽王國供獻舍利,及於三度。(九二) ᅟᅟ==[2] nāga〔那伽〕是龍、象,人中殊勝者等之意,此兩那伽之戰是瓦蘇羅多陀〔龍〕與蘇努陀羅〔人〕舍利之爭。== ᅟᅟ==[3] 般闍西迦為五髻天子。見天子之名提波魯。然此一偈得譯為「般奢西迦續彈奏琵琶而立於彼所,奏樂器之提波魯化作音樂堂」。== 天人、人間同供養此等舍利,王以金龕、安舍利置於頭上,(九三)伴比丘眾等向塔右繞行禮,下東方運來之舍利室。(九四)九億六千萬之阿羅漢等善勝圍繞此塔之周圍,合掌而立。(九五)人間之主〔王〕降下,「貴重之舍利室安於最佳臥臺之上」,思惟喜滿耶?(九六)舍利龕、舍利同由王之頭上昇,由此立於空中七多羅樹〔高〕。(九七)舍利篋自開,舍利由此而上昇,〔具〕相好隨好現佛陀之相,(九八)如瘤多菴羅樹下之佛陀,彼等行善逝在世時之二神通。(九九)見其神通,歡喜且得唯一念,達阿羅漢果人天〔合〕一億二千萬。(一〇〇)其他達三果者超計數之道。由此棄佛之相,彼〔舍利〕已落篋之中(一〇一)由此,篋〔由空中〕降止於王之頭上,王又與印多具多長老,舞妓等同(一〇二)持〔佛陀之〕光榮持於身之〔王〕,迴巡〔舍利之〕安息所之舍利室,入於其中,置龕於寶珠之台上,(一〇三)次以香水洗手,以四種之香〔摩擦〕身體,而恭敬(一〇四)開篋取出舍利,願大眾之利益〔大〕地主如次思惟:(一〇五)「舍利若存在則無何之阻礙,舍利若住者,則為人人之依怙,(一〇六)如臥師之般涅槃牀,善調臥於大價之臥牀。」(一〇七)如斯思惟彼〔王〕安舍利於勝牀之上,舍利如師〔臥於般涅槃牀〕,乃臥於勝牀之上。(一〇八)於阿沙荼月之白分,滿月布薩會之日,鬱陀羅阿沙荼星宿之時,如斯奉安舍利。(一〇九)舍利之奉安同時大地震動,樣樣生起多種之神變。(一一〇) 王以淨信心,飾白傘而供養舍利,七日間奉獻楞伽之全王國,(一一一)著〔己〕身所有飾具亦捧獻舍利室,舞妓、大臣、羣集、諸天子亦俲此。(一一二)王向僧團施衣裳、糖丸、乳酪等,以比丘等令終夜集園讀誦,(一一三)翌日人民之利益者〔王〕,於都中叩迴大鼓,謂:「人民無餘於此七日間應禮舍利。」(一一四)有大威力之印多具陀大長老,「凡楞伽島人欲禮舍利者,(一一五)其剎那來此處禮拜舍利,各還其家」而祈誓,此如祈誓。(一一六)彼大名聲之大王,此七日間常行大施於大比丘眾,(一一七)謂:「舍利室之業,余令完成。舍利室之閉鎮僧伽應知此。」(一一八)僧伽託此事於彼二人沙門,彼等以不污之石閉舍利室。(一一九)此處華鬘不枯,此等之香不失,燈火無消滅,亦無何等之障礙。(一二〇)脂肉色六枚之石常連而不離,如此漏盡之士等,皆祈誓此。(一二一)思〔民之〕利益大王下令云:「大眾能在此為舍利之奉安。」(一二二)大舍利奉安後,大眾應力不管如何行幾千舍利之奉安。(一二三)王悉令閉建〔大〕塔,其處又支提之上,於四隅令積小塔。(一二四)如斯[4],獲〔運中〕最幸運之本,有樣樣殊勝之人人伴連之本,自行無污穢之福業,無障礙以清淨心亦行於其他。(一二五) ᅟᅟ==[4] 於協會本為一二五偈,加入「如斯諸佛不可思議,諸佛之法〔亦〕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持淨信心者,果報亦不可思議」。一七章五六偈參照。==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起〕作大王統史 名舍利奉安第三十一章〔畢〕 〔第三十二章 上生兜率宮〕 大塔之繖蓋工事,塗堊工事未完之時,王已罹近死之疾。(一)彼〔王〕由提伽瓦毘〔村〕令呼其弟提沙來言:「大塔未完,終其工事!」(二)以兄〔王〕罹重病故,彼令縫工以淨白布造覆布,令掩其塔,(三)令塗工於其處作水滿瓶之列,〔以描〕擴五指掌之列,使做完成欄杆,(四)同令傘工以竹製之傘,以伽拉波陀木造欄杆頭部日月〔形〕(五)以樂庫、桑夫蘭之塗料,樣樣巧塗〔此塔〕,以報告王:「塔應為之事完了。」(六)王臥於駕籠來至此所,坐於駕籠右繞禮塔,(七)〔近於〕敷南門地上之臥牀上,彼以右脇下而臥,拜此殊勝之大塔,(八)以左脇下而臥〔拜〕此殊勝青銅殿,見比丘眾心喜。(九)為問〔王之〕疾病,處處集來比丘有九億六千萬數,(一〇)比丘等依羣列而行集團讀誦,王於此不見提羅弗陀阿婆耶長老,(一一)言:「行二十八回無敗北之大戰爭,未曾退卻,大戰士住余[1]之處(一二)今〔余〕臨死之戰而見敗,彼提羅弗陀阿婆耶長老不來〔余之處〕。」(一三)如斯〔王〕已思惟,彼長老住於伽林達河源之般加耶利山,知彼王之所念,(一四)伴漏盡〔比丘〕五百人,依神通力由虛空來侍王而立。(一五)王見而得淨信心,使坐彼面前,云:「余曾得汝等十人之大勇士而戰,而今唯開始一人與死戰,不能克服死敵。」(一六、一七)長老答曰:「大王!勿恐怖,人間之君主!不克煩惱敵者,非可克死敵。(一八)入於諸行中者必將毀滅,『一切行是無常』,如斯〔大〕師宣說。(一九)雖然脫去羞恥、怖畏之諸佛,亦成無常。如是思一切行是無常、苦、無我。(二〇)於〔前之〕第二世汝之法慾大,由天上世界來,汝捨天上之安樂,(二一)來此處汝行樣樣諸多之善業,汝亦為興隆一國之〔佛〕教。(二二)大善業者!汝至今日止皆行福業,思起一切,如斯汝之安樂立即而來。」(二三) ᅟᅟ==[1] 提羅弗陀阿婆耶長老此為大戰士之後身。「長老子無畏」之意,一三偈之提羅陀阿婆耶亦同義。== 聞長老之語王歡喜,曰:「於死之戰汝亦守護我,汝言此。」(二四)爾時〔王〕喜令持來善業帳,向書記官讀之,彼讀其帳薄,(二五)「由大王所建之大精舍九十九,摩利質耶瓦提精舍以一億九千萬金,(二六)殊勝之青銅殿以三億〔金〕所建築,大塔高價之物〔總〕造二十。(二七)善覺者〔王〕令設大塔及其他之物,大王!〔大塔〕總價有百億金。(二八)更又在名難坡[2]之地方食阿佳〔樹果〕之飢饉時,受取兩個貴價之耳環,(二九)對五人漏盡大長老以淨信心施與美味稷之酢團子。(三〇)於秋蘭哥尼耶之戰,戰敗而逃竄,向由空而來之漏盡行者告以食時〔到〕,不顧自己自身,施以〔金〕器之食」如斯言之,〔大〕地之主言:(三二)「精舍之祭七日,青銅殿之祭同〔七日〕,大塔〔工事〕之初七日,同舍利奉安亦〔七日〕(三三)對由四方來兩大僧團,余起貴價無餘之大施。(三四)此毘舍佉月之大供養亦行三十四次,對國中僧園令三度施捨三衣。(三五)七七日之間,余以喜悅之心,此國之王位五度奉於〔佛之〕教。(三六)常於二十箇處,余〔添〕燈心淨酥油供養善逝〔尊〕。點一千之燈心。(三七)於十八處所,醫調和病者用之食物藥料令常與病者。(三八)於四十四個所善煮蜜粥,於同數之箇所以胡麻油及[A1]摶食,(三九)與此同數之箇所熟酪,付大形綱目之餅,常令供養同等參於飯(四〇)在月月之布薩會日,供獻楞伽島之八精舍燈火〔用之〕油。(四一)聞法施較物施功德大,於青銅殿之下,余為比丘眾說吉祥經,雖然著席,感〔比丘〕眾之壓,而不能說。(四三)由此以來,於楞伽島內處處之精舍令施行說法,對說教師表尊敬之意,(四四)一人於說教師施與熟酥、麤糖一那利〔斤量〕,又砂糖四指〔量〕。(四五)甘草各一握,衣裳各施二枚,然此之施事悉於君主位〔事〕,余之心不喜此。(四六)余之貧不期生,又何有所行施悉余心喜。」(四七)聞此,彼阿婆耶長老,為令王心喜,只以二種施事樣樣讚說:(四八)「此等五人長老中,受取稷酢團子摩利耶提婆大長老[3]於須摩那峰上,(四九)此〔自〕食亦施九百之比丘。然大地護持者丹摩具陀長老,(五〇)於伽利耶尼精舍為五百數比丘等,分施此〔食物〕自亦受用。(五一)住於達蘭伽〔精舍〕而由毘揚具〔島出身〕者丹摩顛那長老施島中一萬〔比丘等〕〔自己亦〕受用。(五二)住曼伽那有大通力之屈達提沙長老施啟羅莎〔精舍〕六萬人,〔自己亦〕受用。(五三)摩訶義伽長老,於鬱伽那精舍[4],施七千人自身亦受用。(五四)受〔金〕器之食長老在毘揚具島施食一萬二千人〔自己亦〕食。」阿婆耶長老使王心喜者,王得淨信心向長老申述:(五六) ᅟᅟ==[2] 協會本為寇陀。== ᅟᅟ==[A1] 摶【CB】,搏【南傳】== ᅟᅟ==[3] 協會本為摩羅耶摩訶提婆長老。== ᅟᅟ==[4] 協會本為鬱伽那伽羅。== 「二十四年間〔余〕為僧團之利益者,此身亦是僧團之利益者。(五七)所得大塔之禮拜,於僧團之羯磨道場,尊等!僧團之奴,余之〔遺〕身附之荼毘。」(五八)喚弟〔提沙王子〕言:「汝提沙!於大塔未終,一切之工作用汝意善令終此。(五九)早晚以華奉大塔,三度行供養之大塔。(六〇)余對善逝之教奉仕勤慎,一切無有廢事,弟!汝行此。(六一)弟!僧團之務,一切不可惰。」如斯誡彼〔弟〕大地之主沈默。(六二) 其剎那比丘眾為一會讀經,天人等〔牽〕六天人持六臺之車來。(六三)此等諸天立於車上,各別請言:「王!汝來我等心樂之天界。」(六四)王聽彼等之言,由手振動而遮此:「余聽法終了之間汝等之待。」(六五)比丘等〔見此「王〕斷一會讀經」思之而中止讀經,王問其中止之理由,(六六)彼等言:「『等待』與合示。」王言:「大德!等此非左。」(六七)聞此某人人考慮此〔王〕恐怖死之言,思之,為除彼等之疑念,(六八)彼阿婆耶長老對王如斯言:「〔王!〕為汝持來天車,如何示知。」(六九) 賢明之王,令向空中一一投擲華鬘,其等〔如〕掛物,掛於轅。(七〇)見掛於空中等物,大眾拂去疑念,彼王以此長老語:(七一)「大德!何之天界快樂。」長老言:「王!兜率天為宮快樂,善人等所思之處,(七二)待佛之時機,大名聲之彌勒菩薩〔今〕住兜率宮。」(七三)聞長老之語大智之大王,仰見大塔坐而閉眼。(七四)其剎那沉沒〔王〕生於兜率〔天〕,由此立持來之車仰於天身。(七五)示自作福業之果,善嚴飾己身為示大眾,(七六)立於車上不動,〔王〕三度右繞行禮大塔,禮塔與〔比丘〕眾而去兜率天。(七七) 於舞妓來脫冠處,於此設「脫冠堂」。(七八)王之遺身堆積火葬上,而大眾叫喚,於此設堂名為叫喚場。(七九)王之遺身附荼毘界外之道場,以此,此處稱為王道場。(八〇)彼睹多伽摩尼大王為偉人而適王之名,為彌勒世尊之第一弟子。(八一)王之父是彼〔彌勒世尊〕之父,母又應為母,弟沙達提沙應為第二之上弟子。(八二)此王之兒彼沙利王子應稱為彌勒世尊之兒。(八三)最要如斯之福業,蔽多數不定惡業而行善業人,趣於天界如〔還〕己家。如是有智慧之人,常喜善業。(八四)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上生兜率宮第三十二〔畢〕 〔第三十三章 十王章〕 於睹多伽摩尼王之治世中人民富榮,沙利王子為彼〔一人〕兒所善知。(一)彼至〔王子〕為幸運之人,常喜善業,而容貌極美旃陀羅女所執著,(二)由前生〔之因緣〕絡此〔旃陀羅女〕阿蘇伽摩羅提乞為容姿而愛慕,彼不欲〔即〕王位,(三)睹多伽摩尼之弟沙陀提沙於彼之死後即位行王事正及十八年。(四)〔彼由〕信心而得名,為大塔覆蓋工作,塗堊工作,亦調象形所付之四方障壁。(五)極好壯美之青銅殿〔由〕為燈火之所燒,彼更構七階之青銅殿。(六)此青銅殿,其時價九百萬兩。達吉那義利〔南山〕精舍,伽羅伽雷那[1]〔精舍〕,同(七)具倫巴羅精舍[2],同貝丹伽瓦利伽〔精舍〕,衛蘭伽義提伽,多巴羅瓦毘提沙伽與(八)多羅提沙瓦毘〔等之各精舍〕,同為母〔所建〕精舍,〔由阿㝹羅陀府〕至於提伽瓦毘,於一由旬一由旬建一精舍,(九)於提伽瓦毘精舍添建靈祠,其祠鏤造種種之珍寶,(一〇)於此又繼目每一繼目造懸車輪大之美麗黃金之華鬘。(一一)王對八萬四千之法蘊,行八萬四千之供養,(一二)如斯〔大〕地之主行種種善業身壞〔後〕,上生而兜率天人中。(一三) ᅟᅟ==[1] 協會本為伽羅伽雷那。== ᅟᅟ==[2] 協會本為伽蘭波伽。== 沙達提沙大王之〔尚〕住於提伽瓦毘時,長子羅質提沙[3]建立稱為吉利羣比羅之質優良精舍,其小弟陀羅他那亦造立呼為康多羅之精舍。(一四、一五)陀羅他那父往兄之處時,彼與〔父〕皆為來供養己精舍〔比丘〕眾之食。(一六)沙陀提沙王沒,集諸大臣等,不餘比丘眾集於塔波園,為護國,由〔比丘〕眾之承認,令陀羅達那〔王子〕即承王位,而羅吉提沙伽聞此,(一七、一八)來此處,捕彼〔王〕自行王事。陀羅達那王〔在位〕一箇月及十日間。(一九) ᅟᅟ==[3] 協會本為蘭伽提沙。== 羅吉提沙三年之間對僧團不表恭敬之意,言:「〔此比丘等〕不知依年次。」而蔑視彼等,(二〇)後向僧團懺謝,王為贖罪向大塔喜捨三十萬金,(二一)以石令造三花之戴臺,次大地之主以十萬金平均大塔、塔波園間之地面,(二二、二三上)於塔波園為塔排開石之善掩被塔,塔之前面〔令建〕石塔,為比丘眾亦令建羅吉伽[4]座席堂。(二三下、二四)更以十萬金布施名支提耶精舍,造塔周圍以石掩被塔,(二五)名吉利羣比羅精舍之祭,彼〔王〕對六萬比丘〔一一〕行布施三衣[5],(二六)與阿利達陀精舍,同令建康多羅西那伽[6]〔精舍〕,於村里之比丘等施與藥品(二七)向比丘尼[7]等施捨奇密奢伽〔欲何〕米殼。〔如是〕彼於此處司王事九年半月。(二八) ᅟᅟ==[4] 協會本為蘭伽加。== ᅟᅟ==[5] 協會本為六衣。== ᅟᅟ==[6] 協會本為昆奢羅喜那加。== ᅟᅟ==[7] 施捨比丘尼等所欲之米穀。== 羅吉伽提沙〔王〕沒後,其弟名為造伽羅陀.那伽在王位六年(二九)此王為美飾青銅殿,於青銅殿之伴,已構建三十二極美麗之殿樓。(三〇)美麗繁摩摩利大塔周圍,令造播砂庭,及周圍之壁,(三一)此王又令建庫倫達婆沙伽[8]精舍,並作他之善業。(三二) ᅟᅟ==[8] 協會本為庫倫達瓦蘇伽。== 此〔大〕地之主,伽羅陀那伽〔王〕,以名為摩訶羅達伽[9]捕將軍於都中,(三三)王弟名瓦達伽摩尼殺此姦惡之將軍,自己昇於王位。(三四)彼以己兄伽羅陀那伽王之兒名為摩訶秋利伽據〔己〕兒之地位,(三五)又其母阿努羅妃已為第一妃,彼坐於父地位之故,人呼彼為父王。(三六) ᅟᅟ==[9] 協會本為康摩訶羅他伽。== 如斯彼由即王位第五個月,於羅哈那那庫羅[10]之都城名提耶[11]之一人愚者婆羅門奴,聞婆羅門之語,窺竄〔王位〕,又〔得〕多勢之部下,(三七、三八)與一行七名之達彌羅人共下於大渡海場,時此婆羅門提耶與此等七名達彌羅人(三九)為〔奪〕王位,送書於王之處,有道士之王,送回音與婆羅門,(四〇)言:「王位今乃汝物,汝須捕〔七人〕達彌羅人。」彼言〔諾〕而與達彌羅人戰鬥,彼被彼等所捕。(四一)由此,彼達彌羅人等與王戰鬥之始,而寇蘭巴羅伽附近之戰王取敗,(四二)乘車通外道寺院之門[12]而遁。此外道寺院〔曩〕為般多伽婆耶王之所建,(四三)〔以來〕二十一王之間,常繁榮。見彼遁去,名義利之尼乾陀,(四四)大聲叫謂:「形大色黑之一新哈羅人遁走。」聞此,大王「余心所願成就者,(四五)余將建立此所之精舍。」其時心如斯思惟,為保護懷胎中阿努羅妃亦伴之。(四六)摩訶秋羅,摩訶那伽兩王子亦以保護而〔伴〕之,為車輕,王於蘇摩提衛之承認下與彼美麗王冠寶珠,〔由車〕而下。當赴戰場,王子與二人之妃,(四七、四八)伴行,憂懼之餘而戰敗,不能得彼勝者用之鉢,(四九)彼〔王〕遁隱於吠舍山林中,具提屈羅摩訶提沙長老[13],於其處得見彼,(五〇)自先以味托鉢食獻王[14]。由此王心喜,書寫留於啟陀奇花之葉,(五一)施其精舍,以受用僧伽物,由此而行,棲於西羅搜巴康多伽[15],由此(五二)前行赴近摩多耶蘭伽之沙摩伽羅,於其處〔王〕曾見長老,長老又曾〔見王〕,(五三)彼王善命其侍者達那西瓦,於其處於彼侍者達那西瓦之處(五四)受彼之隨侍與彼共住達於十二年。七人達彌羅人中之一人戀慕蘇摩提衛〔妃〕,(五五)慾愛所引,捕〔彼女〕速去對岸,一人存於阿㝹羅陀都攜十力〔佛〕之鉢(五六)滿足而急去對岸。達彌爾人之普魯哈陀[16],以名婆虛耶之達彌羅人為軍師,行三年之政,而婆虛耶捕此普魯哈陀,行二年間之(五七、五八)政,又彼軍將巴那耶摩羅捕彼婆虛耶為王(五九)〔行政事〕為七年,而彼軍將毘羅耶摩羅捕巴那耶摩羅為王,(六〇)彼王毘羅耶摩羅〔行政〕七個月間,彼軍將達提耶[17]捕毘羅耶摩羅,而彼達彌羅人達提耶(六一)於阿㝹羅陀都執政事二年。如斯此等五人之達彌羅王之(在位年數)十四年加七個月。為得阿努羅妃之食物而赴摩羅耶地方,(六二、六三)達那西瓦之妻以足蹴籠,彼女怒泣,來王之處。(六四)彼達那西瓦聞此取弓外出,聞妃之語,王亦先彼〔達那西瓦〕而出,伴二王子與妃出來,用番弓而來近,摩訶西瓦〔大安泰者〕射通〔達那〕西瓦(六五、六六)王舉姓名,安撫人民,得偉大勇士之名,得八人之大臣。(六七)守護隨侍王者亦增大,大名聲士〔王〕見昆比羅伽摩訶提沙長老,(六八)於阿奢伽羅精舍行奉佛供養,大臣伽毘西沙為淨除境地,上阿伽沙支提之臺地,將下來時,王與妃同登上,中途已見〔伽毘西沙之〕坐,(六九、七〇)謂彼「不俯」而生怒,屠伽毘西沙。其他七人大臣等亦嫌惡王,(七一)遁王之處任意而去,中途為盜賊所劫掠,到達翰普伽羅伽精舍,(七二)於此會博學之長老提沙,彼長老通四尼柯耶,得衣服、粗糖、油米、同客食,隨施之,彼等之感激時,長老問彼等:「將赴何處?」(七三、七四)彼等明其素性,以其事由報告〔長老〕。彼等更由長老問及:「勝者教之保護與達彌羅人,王由何者得實現耶?」答以:「由王。」如斯使彼等滿意,(七五、七六)〔庫提屈羅、摩訶提莎〕、翰普伽羅伽、摩訶提莎兩長老,由此伴彼等往王之處令互為謝罪。(七七) ᅟᅟ==[10] 協會本為羅哈那庫羅。== ᅟᅟ==[11] 協會本為提沙。== ᅟᅟ==[12] 四三、四四上之一偈半協會本中無。== ᅟᅟ==[13] 協會本為窟毘羅伽羅摩訶提沙。== ᅟᅟ==[14] 托鉢所得食物不觸,而給在家人食是非法。然此長老先自食少分,餘施王。== ᅟᅟ==[15] 協會本為尸羅蘇波康達伽。== ᅟᅟ==[16] 協會本為普羅哈陀。== ᅟᅟ==[17] 協會本為達提伽。== 王與彼等諸大臣請長老等如斯言:「事如此吾等遣〔人〕者,〔汝等可來吾等之〕處。」(七八)彼長老等與約束而各歸己之處。大名聲之王又來阿㝹羅陀之都,(七九)殺達彌羅人達提耶自行政治。由此王令倒尼乾陀寺院,(八〇)於此令建有十二房舍之精舍。由大精舍之創建二百十七年加十個月,更過十日後,恭順心之(八一、八二)彼大地主,建阿巴耶吉利精舍,招請彼〔二人〕長老,於其中受利益之,(八三)以其精舍贈獻摩訶提莎長老,原來此寺院為〔外道僧〕吉利[18]所有故,為懷敬意彼阿巴耶王,以此精舍名為阿巴耶吉利。彼〔王〕已呼蘇摩提支來,與於原來之地位,(八四、八五)為彼女而以彼名構〔精舍〕稱為蘇摩精舍。此貴女〔曾〕下車,隱於伽丹巴花之叢,用一沙彌之手覆於〔便〕道,見為用便〔有得信心〕(八六、八七)王聞彼女之語,於其處建精舍。此王實於大塔之北方,構築名尸羅須巴康達伽臺地之高塔(八八、八九上) ᅟᅟ==[18] 第十章九七偈參照。== 此七人之勇士中,名鬱提耶於〔阿㝹羅陀〕都之南方建名為達其那精舍,於其同處名穆羅大臣又建一精舍之故,冠其名,為穆羅奧伽沙精舍。名沙利耶大臣創建沙利耶精舍(八九下、九〇、九一)稱為扳巴陀大臣造扳巴陀精舍,提沙大臣起鬱陀羅提沙精舍。(九二)喜樂精舍工成之時,彼等到提莎長老之處言:「為敬愛尊師吾等建精舍奉獻於尊師。」而奉獻,長老對此等彼等比丘隨宜使住於各處。(九三、九四) 諸大臣以適於沙門種種之物施捨僧團,王住於己精舍比丘等以要品奉仕不使缺乏,由此比丘等成數多。常有在家人混入長老,摩訶提沙所知,(九五、九六)混入是在家人之過,僧團排斥彼於團外,於其弟子示知婆哈羅瑪須.提長老,(九七)憤而去阿巴耶吉利,設黨住於其處。由此以來此比丘等不入大精舍,(九八)如斯此阿巴耶吉利離上座部,達其那精舍之行者等〔離〕阿巴耶吉利而分裂(九九)如斯上座部分裂為二種比丘。此等住本島之摩訶阿巴耶比丘為增大,(一〇〇)彼瓦陀伽摩尼王讓渡租稅於彼等,於一列設計精舍房舍,(一〇一)如斯思為容易修理。三藏之本文或其註釋書,(一〇二)曩昔由大智比丘等口誦所縛,見眾生之退墮,其時集比丘等,(一〇三)為法久住於世,此令錄於書冊。彼瓦陀伽摩尼、阿巴耶王初五個月,後行十二年間之政。(一〇四)如斯有智者,握主權實行他利與自利,貪財無智之徒,雖得莫大之財,不為兩者之利。(一〇五)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十王章第三十三章〔畢〕 〔第三十四章 十一王章〕 彼〔瓦陀伽摩尼王〕歿後、摩訶秋利.摩訶提沙正當且平等行政事為十四年。(一)彼聞以己手作施有大果報,第一年行於假裝之下,(二)造稻田,由此得錢財,國土之主向摩訶遜摩長老施捨團食。(三)其次此王於蘇那吉利三年之間動糖丸之機械,由此得糖丸之工資,(四)持來此等之糖丸,國土之王赴都,對比丘眾行大施。(五)以被服施三萬之比丘等,一萬二千比丘尼等亦同施。(六)國土之護者,構造堅固之精舍,對六萬之比丘等,施三衣,(七)彼對三萬數之比丘尼〔亦施三衣〕。曼達瓦毘精舍同阿巴耶伽羅伽〔精舍〕、(八)萬伽瓦達加伽羅〔精舍〕[1]、提伽巴夫伽羅伽〔精舍〕、瓦羅伽摩精舍[A1]等為王所建。(九)此王以如斯信心行種種善業十四年終於上天界。(一〇) ᅟᅟ==[1] 協會本為洽羅伽瑪。== ᅟᅟ==[A1] [-]【CB】,[01]【南傳】== 瓦陀伽摩尼王子,知為「山賊」,於摩訶秋羅在位之間,即盜賊橫行,(一一)摩訶秋羅歿,來阿㝹羅陀都行王事,不與宿己盜賊時代,(一二)打倒彼等十八精舍。無智山賊居於王位及十二年,(一三)〔歿後〕此惡人生於世界中間之地獄[2]。彼之歿,摩訶秋羅王之王子為政三年,知為提沙王。山賊王之妃阿努羅〔己〕姦惡而對將軍懷愛執心,與毒殺姦惡〔山賊〕,執著彼將軍之彼阿努羅,(一四~一六)亦毒殺提沙〔王〕,授彼〔將軍〕王位。名西瓦此將軍於彼都為衛士長。(一七)彼以阿努羅為第一妃,於阿㝹羅陀都行一年加二個月間之政,阿努羅妃執心〔名〕瓦睹伽之達彌羅人,又以毒殺彼西瓦,授王位與瓦睹伽。此達彌羅人瓦睹伽原是都之木工。(一八、一九)〔彼〕以阿努羅為第一妃,一年加二個月間於都行政治,而阿努羅來其處,(二〇)見搬柴夫,彼女戀慕此,以毒殺睹伽給王位於彼。(二一)彼搬柴夫提沙以阿努羅為妃,一年一個月之間行政於都,(二二)於摩訶眉伽園內急堀蓮池。彼之阿努羅戀著補臣婆羅門名尼利耶[3]之達彌羅人與彼同棲,與毒殺彼搬柴夫、(二三、二四)授與尼利耶王位,彼尼利耶婆羅門亦以彼女為妃,常得隨侍彼女,(二五)於此阿㝹羅陀都行政及六個月,妃[4]與三十二人之將軍隨意之欲念以恣情,(二六)以毒殺彼尼利耶,彼阿努羅妃四個月之間自行執政。(二七) ᅟᅟ==[2] 在協會本之一四偈上句,有「謂與己妻飲毒而死」隨以下半偈之有齟齬,至二六偈之上句。== ᅟᅟ==[3] 協會本為尼利耶。== ᅟᅟ==[4] 二六偈之下句在協會本無。== 然摩訶秋利伽王之第二王子名伽羅伽尼[5].提沙深恐阿努羅妃,(二八)遁而出家,經時得腕力,來此處殺彼邪心之阿努羅,(二九)人間之主執政二十二年。於支提耶山建大布薩堂,(三〇)於其堂之前建石造之塔,其同支提耶山使植菩提樹之此王。(三一)於河畔建培羅伽摩精舍,同所〔設〕名灣那伽大水路。(三二)〔掘〕安貝多伽大儲水池[6]、巴約魯波羅〔池〕,都之周圍〔作〕高七肘之柵掘堀,(三三)於大殿內以無節操阿努羅妃荼毘少離之處建設大殿。(三四)以波多茲薩羅林園作都中,彼母洗齒後於佛教出家。(三五)王家所屬之邸內為母設比丘尼之住院,由此,此〔院住〕知為齒院。(三六) ᅟᅟ==[5] 協會本為具達康那.達沙。== ᅟᅟ==[6] 協會本為安巴頭伽。== 彼歿其子名巴提伽巴耶行王者政事及二十八年,(三七)此國土之主摩訶多提伽王之兄,於〔此〕國知為巴提伽王,為正義之〔王〕。(三八)彼於此處加以修理青銅殿,大塔二之欄杆於名為,塔波〔精舍〕設布薩堂。(三九)擲棄己之租稅,於都周圍一由旬之地種植蘇曼那花與鬱秋伽花,(四〇)人間之主由欄杆礎至頂之覆蓋,大塔塗四指厚之香,花善著花質,塔比華鬘之球。(四一、四二)其次以二指厚之瑪瑙西拉石,塗支提耶,同其花堆。(四三)次由楷段至頂之覆蓋,撒花於大塔,以花堆覆彼,(四四)由阿巴雅儲水池以機械揚水,水注於塔,行水供養。(四五)以信心由百車量之真珠令混堊土,施〔大塔〕堊土工事。(四六)造珊瑚之網令投彼支提,繼目以車輪大之金蓮華,(四七)使懸,由彼真珠列至下方止,吊列蓮華,行供養大塔。(四八)彼王〔坐於〕舍利室,聞此等〔羅漢〕之一齊讀誦聲,決意:「不見此余不起。」(四九)於東方石柱下斷食而坐,諸長老設舍利室之入口王案內。(五〇)彼國土之主見室內之莊嚴,出來則以等彼模型供養,(五一)蜜〔製〕之等品,香味、水瓶、安闍那青膏,同又以瑪瑙西羅石,(五二)於瑪瑙西羅石如雨降落於支提耶庭立者沒入踵並青蓮華,(五三)以一切香泥滿塔庭,以彩色敷物〔上之〕洞差以青蓮華,(五四)遮水之行路,於彼滿酥油,以樣樣之燈心以作燈心之火冠,(五五)同瑪多伽油,同胡麻油,同燈心以夥火冠,(五六)如以上述之物,王七回別別行供養大塔。(五七)〔行〕年年定〔行〕最勝之堊土祭,菩提樹乳浴供養,同大菩提樹(五八)於大吠舍佉月〔行〕大規模供養二十八日間,規模雖不大亦行八萬四千供養。(五九)種種之舞伎,樣樣之器樂音樂,起信心而立大塔之音聲,一日三回為奉仕佛陀而來,二回供養花,彼必行之。(六〇、六一)祭禮之布施與自恣之布施,必以胡麻油、粗糖、衣服及其他沙門適需品,(六二)夥施僧團,附支提耶之田地亦為修理,王到處而施,(六三)於支提耶山精舍之一千比丘等,彼王常籌呈施飯食。(六四)彼〔王〕以名質多、瑪尼、慕羅[7]造三大宮殿,同扳陀麻宮與美麗之質多殿,(六五)於〔此等〕五地方專心研究聖曲之比丘等施與食物,常敬法之〔王〕以生活必需品仕彼等。(六六)古來王之規定有關佛教之善業,如何種種之物,巴提伽王一切行此。(六七) ᅟᅟ==[7] 協會本為姆奢羅。== 此巴提伽王之歿後,彼弟名為摩訶那伽,〔行〕種種善業為第一念,摩訶達提王[8]十二年間行王事,敷大塔以輕質伽石,(六八、六九)廣素馨花之園作塔庭,島中所有精舍令獻說法座。(七〇)王〔又〕築安巴陀羅大塔。〔此塔〕尚未據礎石時,〔王〕憶牟尼尊之德,(七一)捨己命自臥其處,置礎石令築了其塔,(七二)於四門工人美麗之巧作種種寶珠光輝,令著四個之寶環,(七三)於支提令建附種種寶珠掩被塔,令附彼黃金泡形與真珠之垂物。(七四)以飾支提耶山之周圍大街道一由旬之間,結付四方之門,(七五)於街道之兩側擴展店舖,以幢、環、門飾以處處,(七六)諸方作列燈火,亦演出舞妓之舞踊、唱歌、音樂。(七七)由伽丹巴河至支提耶山止,為得洗足而行事,以敷物敷於道路。(七八)於此無踊音樂共以唱歌行祭,於都四門行大施,(七九)舉全島之燈火連續為列,海之四方〔亦同〕於一由旬之水上。(八〇)於支提耶山之祭禮,彼所行優美之供養,於此國稱為吉利般達之供養。(八一)於此之供養之集,為集比丘等,王於八處供施物,(八二)其處存打八個金鼓,起二萬八千之大施,(八三)施六枚之衣服,亦行解放被縛者。於四門使理髮人不絕行業務,(八四)先王之積,同兄〔王〕之積善業,王行一切無損。(八五)自己、王妃、兩兒、象並王乘用之馬,為僧團所辭退,王尚施於彼等。(八六)彼以六十萬金價之其物,對比丘眾,以六十萬金價之其物亦施比丘尼之羣,(八七)詳規律之王,施種種適宜之物品,己與他者由僧團請受。(八八)此人間之主,於伽羅耶那地方,建造名為瑪尼那伽山精舍、名為伽蘭達精舍,(八九)於具普般達河[9]畔之,建造沙姆達精舍、富瓦瓦[10]地方名建秋羅那伽山精舍,(九〇)建波沙那提波伽精舍,王沙彌自持來之水,(九一)傍坐於四方八由旬〔之地〕為其精舍僧團之受用〔而〕施。(九二)於般大瓦毘[11]精舍王喜沙彌〔之所為〕施精舍、同彼僧團所要物。(九三)如斯極淨信之士,遠離陶醉與放逸,捨愛欲與執著,不為人之卑,樂善得巨大之財,行廣大種類多之善業。(九四) ᅟᅟ==[8] 協會本為摩訶達提伽。== ᅟᅟ==[9] 協會本為具普康達。== ᅟᅟ==[10] 協會本為福瓦奢。== ᅟᅟ==[11] 協會本為曼多瓦毘。==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起作大王統史 名十一王章第三十四章〔畢〕 〔第三十五章 十二王章〕 摩訶達提王之歿,其子,阿曼達伽摩尼.阿巴耶〔即王位〕,九年八個月間行王事,(一)快為大塔於覆蓋上設覆蓋,又於同所之礎部與頭部造欄杆。(二)同青銅殿,塔波園之布薩堂、亦設置屋內中庭與屋內段階,(三)於兩所又建美麗寶珠之假堂,人間之主構建羅奢陀雷那精舍。(四)施善業之人〔王〕,於摩訶伽摩[1]堀兩側之儲水池施與達吉那精舍,(五)人間之主令全島為不殺生〔地〕,所有〔種類之〕瓜果,處處令附植,(六)阿曼提耶國土主,以名曼沙昆般陀〔肉瓜〕〔果滿比丘等之〕鉢,作布輪〔上載鉢〕,(七)以淨信心施所有之僧伽。〔以施〕滿鉢,彼示知為阿曼多伽摩尼。(八) ᅟᅟ==[1] 協會本為摩訶伽門提池。== 彼弟伽尼伽努[2].達沙王殺兄而行政於都三年,(九)彼於支提耶〔山〕精舍裁決布薩堂之訴事,對王犯罪六十名之比丘等,(一〇)王於支提耶山併捕其與黨。此破戒之徒名投入伽林多窟中。(一一) ᅟᅟ==[2] 協會本為伽尼羅伽努.提沙。== 伽尼〔伽努〕王之沒後,阿曼多伽摩尼〔王〕子,秋羅巴耶王即位一年,(一二)此國土之主於構那伽河[3]畔,於〔阿㝹羅陀〕都之南方,建立秋羅伽羅伽精舍[4]。(一三)秋羅巴耶歿去,其妹〔即〕阿曼達王之女,西瓦利坐四箇月間之王位。(一四)然阿曼達王之甥名為伊羅那伽,退此西瓦利,於都翳傘,(一五)即位之初年,王往達沙池時,眾多之蘭巴康那〔垂耳〕族民棄王而還都。(一六)王不見彼等而怒,於儲水池之傍踐踏彼等造大塔堆,(一七)據旃陀羅族民為監督彼等,蘭巴康那人怒,總結為一園,(一八)捕此王,〔王〕拘禁於自己之宮,〔彼等〕自行王事。時王之妃飾裝其兒月面[5]西瓦王子,託乳母等之手於王乘用之象處告送〔妃之〕傳言。乳母等伴行王子於彼處,傳妃言無餘,語王象:(一九~二一)「此汝主公之兒,汝主公今為監視之身。為敵取此兒殺之,不如由汝殺之為善。(二二)謂汝殺此,此為妃言。」斯言已臥兒於象脚下。(二三) ᅟᅟ==[3] 協會本為後那伽。== ᅟᅟ==[4] 協會本為秋羅伽羅伽。== ᅟᅟ==[5] 協會本為月面西瓦。== 惱著之彼象、泣而破其小舍,入大境地,以強力倒門,(二四)於王之坐所破窗,背王乘來大渡海場,(二五)於是王乘船,象自西海岸傳赴瑪拉耶地方。(二六)彼王棲於對岸三年,後率軍勢乘船來羅哈那,(二七)王於沙伽羅蘇巴港下,彼於羅哈那行召集大軍兵。(二八) 彼王乘之象為達成彼務,由彼南部瑪羅耶地方來羅哈那,(二九)於是名摩訶波多摩,有談本生譚住陀羅達羅山〔精舍〕之大長老,〔王〕於其處,(三〇)聞猿猴本生譚[6]對菩薩起信心,〔擴展〕那伽大精舍,不張弦之弓為一百挺〔量〕,(三一)立〔古〕塔而擴大,與達沙儲水池,同名杜羅儲水池之設立。(三二)此率王軍為戰而出來,蘭巴康那族民亦聞此為戰之準備。(三三)於伽巴羅康達之入口,阿漢伽羅毘陀[7]之田野,兩者間互相損傷之戰開始,(三四)王之部下於船身體疲勞已退卻,彼王舉名乘自入〔戰場〕,(三五)蘭巴康那民等為彼所討腹伏而爬,王切彼等之首,積於車軸之下。(三六)如斯事及三度,〔大〕地之主憐之,謂:「不為殺事,而捕捉之。」(三七) ᅟᅟ==[6] 本生經第二五〇與第四〇四均有。== ᅟᅟ==[7] 協會本為漢伽羅毘提伽。== 由此克戰,王入於都,使翳王傘,赴提沙儲水池之祭禮,(三八)由水中遊戲而昇,善飾裝,見己之榮達,想起其障害蘭巴康那民,王怒調車,過〔車〕之頸木,彼等〔蘭巴康那民〕先入都。(三九、四〇)彼立大境地之門國,王發令言:「汝等於此敷居斷彼等之首。」(四一)〔答覆〕:「車乘之主!此等繫王之車牛,使斷其角與蹄。」時此事王母知之,止於斷首,王切斷彼等之鼻與拇指。(四三)王於象所棲地方施於象,〔此〕地方其名為知〔象之受用〕。(四四)如斯國土之主伊羅那伽王於阿㝹羅陀城即王位正六年。(四五) 伊羅那伽之歿後,彼兒月面王西瓦執王事八年七箇月。(四六)王於摩尼伽拉村令造儲水[A1]池,彼以此施與名伊沙羅沙摩那精舍。(四七)知達彌羅妃此王之第一妃於此村,同所得施精舍。(四八) ᅟᅟ==[A1] 池【CB】,地【南傳】== 此月面〔王〕西瓦,其弟之耶沙羅羅伽提沙為所知者,於提沙池之水戲時殺之,(四九)楞伽國之快美顏容於阿㝹羅陀都司王事為七年八箇月。(五〇)門衛達多之兒己亦為門衛者,其名為須巴,顏貌似王,(五一)耶沙羅羅伽王戲以此須巴將軍箸國王之裝束,使坐於王座,(五二)以頭被卷將軍之頭,自攜手杖立於門傍。(五三)使坐彼〔王〕座,見諸大臣之敬禮而王笑。彼如斯再三。(五四)〔然〕一日將軍對王之歡笑說:「此將軍何故於余之前而歡笑耶?」(五五)令殺王,於此須巴將軍行王事六年,所知須巴王。(五六)須巴王於二大精舍[8]冠以須巴王之名令設以善品質列房舍。(五七)同烏魯衛羅〔城〕之傍建瓦利精舍,於都之東建耶伽多瓦羅精舍,於〔伽奢〕河畔建立難提伽瑪〔精舍〕。(五八) ᅟᅟ==[8] 阿巴耶吉利伊哈羅與摩訶伊哈羅。== 一人蘭巴康那族之子名瓦沙巴住鬱陀羅波沙者〔來都〕仕軍帥之叔父,時王由流言:「瓦沙巴現稱王。」國中凡名為瓦沙巴者皆殺之。(五九、六〇)「此瓦沙巴奉王」語彼軍帥之妻早赴王宮。(六一)彼與〔瓦沙巴〕軍帥共出行時,為堅護彼,彼女不給瓦沙巴手煉石灰而給蒟醬[9]。(六二)至王宮之門,軍帥見出〔持來〕蒟醬無石灰而送彼返。(六三)軍帥夫人為石灰而來,言由瓦沙巴所竊,與一千金使逃去。(六四)然後彼瓦沙巴赴大精舍之處,於此,由長老等受牛乳、食物、衣服之有惠施,(六五)由此後又由癩患者聞己決為王而喜,決意「為盜賊」,(六六)得有能之人,而後行掠奪村里,由伽波羅普瓦地方向羅哈那前進,(六七)次第取國,彼王從所有種之軍力,而二年來近都,(六八)彼大力之瓦沙巴殺須巴王於王庭上,使翳傘於都。然〔由〕叔父戰斃,(六九)曩圖利益於彼叔父之妻,瓦沙巴王名未陀[10]為第一妃。(七〇)彼問占星者己之壽量,彼秘密答王,由言十二年,(七一)為秘密之圍護,王令與彼一千金,集〔比丘〕眾禮拜而問彼等:(七二)「諸大德!壽命增加有因與否?」〔比丘〕眾答謂:「有。須排除障礙,(七三)行漉水布之布施、住宅之布施、病人扶助之布施。王!(七四)同為舊住院之修理,受五戒法而善守,(七五)於布薩日持布薩禁戒。」王曰:「可。」行如彼之〔言〕而行。(七六) ᅟᅟ==[9] 蒟醬在熱帶地常嚙口之物,葛草之葉,檳榔子實作碎之物,加入少量石灰。== ᅟᅟ==[10] 協會本為波達。== 三年三年之終了,王對國中之僧眾施三衣,(七七)對〔自〕不來送長老等此施,於三十二處施蜜粥,(七八)於六十四處行混合大施,於四處使點千燈心。(七九)〔所謂四箇所〕:支提耶山〔精舍〕,塔波精舍之塔、大塔、大菩提樹堂,是此等之〔處處〕。(八〇)於質多羅峰建立十箇之塔波,修理全島之古住院。(八一)彼信仰瓦利耶羅精舍長老,建立名摩訶瓦利陀精舍,(八二)建立近於摩訶伽摩之阿努羅多精舍[11],一千八伽利沙廣之黑利伽摩施彼〔精舍〕。(八三)於提沙瓦達摩那伽建摩智羅精舍,以施捨阿利湖水之一部,(八四)伽蘭巴提陀塔設瓦掩被塔,建立布薩堂,為彼燈時燈油,(八五)施捨堀一千伽利沙之儲水池,於昆比伽羅伽精舍施建布薩堂。(八六)彼〔大〕地主又於此處伊沙拉沙摩那伽〔精舍〕建布薩堂、於塔波園〔精舍〕建塔波之家,(八七)於大精舍〔沿〕西門建一列房舍,修理古朽之四室堂。(八八)過去四佛之美像與同像之堂宇使王建立彼美麗大菩提園。(八九) ᅟᅟ==[11] 協會本為阿努羅園。== 此王之彼首妃,名鬱陀喜塔[12]與美麗之塔舍建立此處,(九〇)〔大〕地主於塔波園〔精舍〕令建築塔波之家,其落成之祝又行大施。(九一)通佛言詞之比丘等,以〔四種〕要品談法比丘等,施酥油、粗糖,(九二)於都之四門救助貧民,對病比丘等行病人之救助。(九三)瑪野提[13]、羅秋波羅、瓦哈池、庫蘭波村〔之池〕、摩訶尼伽瓦提池[14]、摩訶伽瑪[15]之二〔池〕,開哈羅[16]、開利瓦沙、恙普提、瓦達曼伽那[17]、阿比瓦達瑪那伽[18],此等十一之儲水池是〔此王之堀〕。(九四、九五)於第十二為餘分設為[A2]豐作,為護都城,障壁如斯高。(九六)於四門設望樓,〔為己〕築大殿,使造遊園放白鳥於其處。(九七)於都處處堀蓮池,由墜道而王落水其處。(九八)〔大〕地主瓦沙巴行如斯種種之善業,彼對善業有敬意除障礙,(九九)四十四年間於都執政,行吠舍佉之祭及四十四回。(一〇〇) ᅟᅟ==[12] 協會本為波達。== ᅟᅟ==[13] 協會本為洽央提。== ᅟᅟ==[14] 協會本為摩訶尼伽瓦提。== ᅟᅟ==[15] 協會本為摩訶羅霉提。== ᅟᅟ==[16] 協會本為庫哈羅。== ᅟᅟ==[17] 協會本為洽耶達曼伽那。== ᅟᅟ==[18] 協會本為阿吉瓦達摩那伽。== ᅟᅟ==[A2] 豐【CB】,豊【南傳】== 彼須巴王唯有己之王女一人,疑瓦沙巴有難,託〔彼女〕於瓦工,(一〇一)自身之毛布衣及附國王之要具。須巴王之為瓦沙巴而被殺耶?瓦工引取彼女,(一〇二)為養女而育於己家,其少女彼從事業務時,運食。(一〇三)此有智慧之女於伽丹巴華叢中,彼第七日施食物見出入滅盡定〔長老〕(一〇四)已再調理食物運父之處,問遲延之理由,以此事由語父。(一〇五)彼〔父〕喜令再送食物與長老,親善之長老見通〔彼女之〕未來語少女云:(一〇六)「少女!汝得權勢憶起此地。」而其日長老入般涅槃。(一〇七) 彼瓦沙巴王其子萬伽那西伽.提沙達成年時,彼適求處女,(一〇八)〔見〕婦女之相人人巧,瓦工村見此少女,(一〇九)上報於王,王令伴彼女來。此時瓦工語彼女之為王女,(一一〇)由毛布衣其他之物證明是須巴王之王女。王喜無止行彼女與彼子之式。(一一一) 瓦沙巴王歿後,〔彼〕萬伽那西伽.提沙伽於阿㝹羅陀都行政事三年,(一一二)此萬伽那西伽.提沙伽王於庫那河[19]畔建稱摩訶曼伽羅精舍,彼王妃摩訶瑪陀憶起長老之言為建立精舍而蓄財。(一一四) ᅟᅟ==[19] 協會本為後那。== 萬伽那西伽.提沙歿後,〔彼〕子伽奢巴府加伽摩尼,二十二年間行政,(一一五)彼聞母之語,為母營造伽丹巴華林王母精舍。(一一六)彼賢明之母〔妃〕為〔購入〕土地施千萬金,大精舍之彼精舍亦為營造。(一一七)自於其處建石造之舍塔,由處處購施〔比丘〕眾之受用物,(一一八)擴大阿波郵達羅大塔之積,於彼四方之門令造弓形門。(一一九)此大地主堀伽瑪尼.提沙儲水地施與為維持阿巴耶吉利精舍,(一二〇)於瑪利洽瓦提伽塔設掩被塔,以購十萬金施〔比丘〕眾之受用物。(一二一)於最後之年建名羅瑪伽[20]之精舍,都中亦構大王座堂。(一二二) ᅟᅟ==[20] 協會本為羅姆伽。== 伽奢巴府之歿後,此王之義父老那伽見政事六年,(一二三)於東方波伽羅伽[21]〔精舍〕,於南方庫提泡巴達[22],於西方達伽泡沙那,於那伽島沙利泡巴達〔精舍〕,(一二四)於比奢村洽那衛羅[23],於羅哈那地方睹巴羅那伽山〔精舍〕,而內部地方吉利衛哈羅[24]〔精舍〕(一二五)此老那伽王雖甚短年月,但令造營此七箇寺。(一二六)如斯知者以可滅之財,多行善業得不滅者,然昧者愚癡以欲之故多行惡業。(一二七) ᅟᅟ==[21] 協會本為賽伽羅伽。== ᅟᅟ==[22] 協會本為構達巴巴達。== ᅟᅟ==[23] 協會本為達那威利。== ᅟᅟ==[24] 協會本為吉利哈利伽。==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十二王章第三十五章〔畢〕 〔第三十六章 十三王章〕 老那伽〔王〕之歿後,〔彼〕子巴提伽.提沙伽見楞伽之政二十四年,(一)使大精舍之周造柵,彼王築造伽瓦羅提沙精舍,(二)施此精舍有摩訶伽瑪尼伽[1]儲水池,築造名巴提耶.提沙[2]精舍。(三)設愉快塔波園之布薩堂,王於〔此〕國,使堀他之一儲水池。(四)彼對生類有柔心,對僧團有強敬意,大地護持者對兩僧團行大布施。(五) ᅟᅟ==[1] 協會本為摩訶摩尼。== ᅟᅟ==[2] 協會本為波提、提沙。== 巴提伽.提沙之歿後,其弟提沙伽於楞伽島行二十八年[3]間王事,(六)此〔王〕信普陀園〔精舍〕之摩訶那伽長老,於阿巴耶吉利〔精舍〕令建精嚴之寶珠殿(七)於阿巴耶吉利建柵與大房舍,於名為瑪尼蘇瑪〔精舍〕築大房舍。(八)其同處塔之家,雖在安波達羅同為〔塔之家〕,而那伽島之塔家加以修理,(九)此所撤消大精舍之結界境,王則丹念營造庫庫達達吉利〔精舍〕之房舍列。(一〇)人間之主,於大精舍令建立十二美快方形之大殿。(一一)於達基那伊哈拉塔建造掩被塔,撒摩訶眉伽林〔精舍〕之境界〔建立〕食堂,(一二)彼一方撒大精舍之柵,造通達基那精舍之道路。(一三)普達園精舍與拉瑪構那伽〔精舍〕與同那那提沙[4]〔精舍〕亦設遊園,(一四)於東方之河並阿努羅.提沙山〔精舍〕、尼野羅.提沙〔山〕園〔精舍〕、毘羅毘提精舍、羅奢大精舍,〔此〕人間之主營造之,尚此王設立三處之布薩堂。(一五、一六)即名伽魯利耶尼伽〔精舍〕、曼達羅山〔精舍〕、多巴羅瓦毘.提沙〔精舍〕,為此等之諸精舍。(一七) ᅟᅟ==[3] 協會本十八年。== ᅟᅟ==[4] 協會本為難達提沙。== 伽尼陀.提沙〔王〕之歿後,其子僅見王事二年,知為秋羅那伽[5]。(一八)秋羅那伽之弟庫達那伽[6]殺兄王行楞伽國之政一年,(一九)此王於「一那利伽」[7]飢饉之際,摩訶巴利〔精舍住〕五百之比丘眾無中斷供養。(二〇)庫達那伽王妃之兄,西利那伽軍帥,此時為王位之窺窬者,(二一)率軍力來近都城,與王軍戰庫達那伽王(二二)彼走而獲勝利,於阿㝹羅陀殊勝都十九年間行楞伽國之政。(二三)王勝作大塔之傘蓋,施美快之金工。(二四)改青銅殿造為五階,更於大菩提樹園之四門設置段階。(二五)設奢陀殿,於其祝日行布施,令慈愛第一之王,國中家家免稅。(二六) ᅟᅟ==[5] 協會本為庫奢那伽。== ᅟᅟ==[6] 協會本為昆奢那伽。== ᅟᅟ==[7] 一那利伽量謂四掌量。飢饉人人之一日食量一那利伽謂為被減之事耶?== 西利那伽之死後,正巧裁判其子提沙行王事二十二年,(二七)彼於此〔都〕建立脫害之裁判法,所謂被名「握哈羅伽.提沙王」〔裁判帝須王〕。(二八)彼於康布[8]村住之提婆長老前聽法,修理五箇住院,(二九)信仰住阿努羅園摩訶提沙長老,於木且羅之港街,行連續布施。(三〇)彼提沙王於兩大精舍建立假堂與大菩提樹家之青銅像,(三一)彼建安隱住之七葉大殿,月月一千金布施大精舍。(三二)於阿巴耶吉利精舍,於名為達基那姆羅〔精舍〕,於瑪利洽瓦提精舍,於稱為庫羅提沙[9]〔精舍〕,(三三)於瑪喜陽伽那精舍,於名摩訶伽瑪那伽〔精舍〕、那伽島稱為庫羅提沙〔精舍〕,同稱為伽魯利耶尼伽〔精舍〕(三四)如斯於八處,〔王〕行繖蓋工事,姆伽那伽[10]軍帥在達基那精舍同行此,(三五)瑪利洽瓦提精舍,同稱普陀巴伽〔精舍〕,稱為伊沙羅沙瑪那〔精舍〕,名那伽島之提沙〔精舍〕,此等六個精舍四周設柵,設布薩堂稱為阿努羅園精舍。(三七)彼王由正法恭敬之念連續行布施於楞伽全島之聖系譜之所談,(三八)愛教人間之主,布施三十萬金救濟有負債之負債比丘眾,(三九)彼〔又〕為島民等行吠舍佉之大供養,對所有比丘等施三衣,(四〇)以伽毘羅大臣碎不平等部[11],壓姦邪,如斯光輝聖教。(四一) ᅟᅟ==[8] 協會本為加普伽。== ᅟᅟ==[9] 協會本為庫羅提沙。== ᅟᅟ==[10] 協會本為姆羅那伽。== ᅟᅟ==[11] 協會本為耶多魯耶。== 此王之弟知為阿巴耶那伽,與彼妃親密,被發見而怖己兄,(四二)與從者共遁往巴羅之渡,〔裝〕如叔父切斷之手足。(四三)為分割王國,彼留〔叔父〕於此處,示大譬喻,伴極柔順者,(四四)於彼處上船,自往對岸而去。叔父蘇巴提婆來王之處,(四五)彼裝親密割王國。為知此阿巴耶在此處派遣使者,(四六)王見此〔使者〕,〔取〕檳榔樹之周以槍柄巡迴,踏之根弱,(四七)追誹以腕倒彼。使者知之以報阿巴耶王此由。(四八)阿巴耶知此,由此與多之達彌羅人相從,為與兄〔提沙〕戰而來近於都。(四九)王知此遁乘馬與妃,共往瑪羅耶地方,其弟追此而行,(五〇)刺〔提沙〕王於瑪羅耶,伴妃而還,為王於都行政事為八年。(五一)王對大菩提樹之周構右欄杆,〔構〕築青銅殿庭之假堂,(五二)以二十萬金〔買〕取種種之布片,彼對國中之比丘眾行衣服之布施。(五三) 阿巴耶〔王〕歿後,彼兄提沙實子西利那伽行楞伽之王事二年,(五四)修理菩提樹之周之柵,大菩提樹家之砂利上,彼(五五)於姆且羅樹之彼方精美之漢薩瓦陀〔精舍〕,令設大假堂。(五六)西利那伽〔王〕子,名威伽耶王子,父之歿後行王為一年。(五七)於瑪喜央伽那有出蘭巴康那族之友三人,桑伽提沙,桑伽普提,第三構達伽婆耶。(五八)提沙池之堤防居一人明敏之盲人,彼等為伺侯王而來之足音〔而知之〕,言曰:(五九)「地運此等三人之大地主。」由後來聞此之阿巴耶來問,彼盲人再答,(六〇)「續何者之系統耶?」彼再問?彼答謂「為最後者」聞此彼與〔他〕二人共行。(六一)三人入都受王愛寵,王〔對〕誠勤而棲於王之處。(六二)於王宮內二人為一殺威伽耶王,軍帥桑伽提沙即王位。(六三)於是此桑伽提沙於阿㝹羅陀之優都即位,為政四年,(六四)大塔之傘蓋施鍍金工事,有一一十萬金之價大摩尼珠四箇,(六五)王令嵌四個太陽之中央。同塔之頭上嵌以無價之金剛石之頭裝,(六六)彼人間之主,為供養傘蓋祭,施四萬僧團六枚之衣服。(六七) 住於達瑪伽羅伽[12]之摩訶提婆長老說諸蘊品中,聞經明粥[13]〔供養〕之功德,(六八)王對僧得淨信心,於都之四門恭而且行適當之施粥。(六九)彼時時為食熟閻浮果,伴大臣伴後宮,來巴奇那提巴伽,(七〇)住巴奇那〔島〕之人人,惱王之〔再〕來,對王食閻浮樹果實塗置毒品。(七一)食此等閻浮熟果彼立死其處,阿巴耶以軍帥桑伽普提即王位。(七二) ᅟᅟ==[12] 協會本為達摩哈羅伽。== ᅟᅟ==[13] Andhaka-vinda-sutta 雜阿含四四卷一四經空閑處。== 王持五戒知為聖桑伽普提,於阿㝹羅陀都行政二年,(七三)設大精舍美麗籌食堂,時彼知島中人人之凶作所禍,(七四)以慈悲哀憐之心自臥於大塔之庭內地上,如斯決意:(七五)「天降大雨無浮水餘之上,余假令死此處不立。」(七六)王之斯臥耶?天立即降雨全楞伽島,使大地喜,(七七)雖然如斯彼尚為不水所浮,不為立上,諸大臣由塞流路,(七八)水續浮正義之王立上,如斯由慈悲心王除島中凶作之難。(七九)盜賊其處此處聞起,王令伴來之盜賊竊逃,(八〇)彼〔更〕持來竊死者之屍,投火〔如斯〕除盜賊之難。(八一) 一人之夜叉來此處,已被知「赤眼」,而赤處處人人之眼。(八二)人人互相見,語〔對方〕眼赤,〔由此〕而死者,此夜叉無疑食此〔人人〕。(八三)王聞彼等之災禍,心震戰一人於布薩堂護持八齋戒者,(八四)臥〔而言〕:「不見此夜叉余不起立。」彼夜叉依彼法之威力來至王之傍。(八五)王問:「汝是誰?」答曰:「彼為余。」王言:「何故汝食余之人人,〔以後〕勿為食。」(八六)彼言:「一部地方之人民與余。」王言:「不可。」彼次第言〔減〕與一人。(八七)王言:「余不能與他之人人,食余!」彼〔夜叉〕〔言〕:「不可。」請村村之供物。(八八)言:「可。」大地之主於全島報村之入口施與彼供物。(八九)如斯慈悲所有有情此之大薩埵,由島之燈火〔雖然〕生大病難,可滅去。(九〇) 〔名為〕庫達巴耶彼主藏大臣,〔由〕都之北方進入篡奪〔王位〕者,(九一)彼王不好傷他,攜漉水布唯一人由南門遁逃。(九二)一人之旅人攜食〔盛〕籠而行,薦食於王為再三,(九三)慈愛心豐富之〔王〕,只漉水為食,彼為授恩惠,如斯言此:(九四)「余是桑伽普提王,汝攜余頭示與庫達巴耶,彼給汝多財。」(九五)彼不欲若然此事,地主為彼坐著不動而死,彼攜王之首(九六)示與庫達巴耶,彼〔庫達巴耶〕心驚,與彼財,向〔桑伽普提〕王表十分敬意。(九七) 如斯此庫達巴耶亦知於每伽灣那巴耶,視楞伽之政十三年,(九八)令構大境地,於境地之入口造飾假堂,彼由僧團〔招〕比丘,(九九)日日使坐一千八名,以粥、堅食、軟食、與種種之甘菓,(一〇〇)衣服之類設大施二十一日間,如斯續行此。(一〇一)於大精舍建優石之假堂,於青銅殿四周令建石柱(一〇二)大菩提樹之石欄杆,〔建〕北入口之門,於四隅彫輪相令建〔石〕柱。(一〇三)於三入口設三石像,南方則令石造之座榻據其上。(一〇四) 大精舍之後設「正勤地」[14],修理島中之一切古住院,(一〇五)於塔波園塔之家,雖然提蘭巴陀羅伽園、同名瑪尼蘇瑪園亦為修理。(一〇六)塔波園、瑪尼蘇瑪園、瑪利洽瓦提伽〔精舍〕,名達基那精舍而營造布薩堂(一〇七)建梅伽萬那波耶新精舍,為供養精舍之祭禮,集島內住比丘三萬施六枚法衣,吠舍佉大供養亦如斯於彼時行之。(一〇八、一〇九)逐年以六衣施僧團,邪惡之比丘破門,彼淨化教。(一一〇)勝者教之障礙住於阿巴耶吉利精舍,衛多羅部所屬之比丘六十人被[A1]捕,(一一一)彼等破門使投棄於對岸,而投棄其處長老之依屬有出周羅國之比丘,(一一二)其名僧伽密多通鬼類之學,於大精舍比丘等有包含來此處,(一一三)此之無自制心〔比丘〕,入於塔波園之集中,彼於此處呼〔原本〕庫達巴耶王之名,退彼住叔父房舍之長老桑伽波羅之言,(一一四、一一五)彼為王宮出入者,王信仰彼,長子之闍達提沙與弟之摩訶賽那,(一一六)託此比丘,彼〔比丘〕寵愛第二子,闍達提沙王對此比丘已構敵意。(一一七) ᅟᅟ==[14] Padhānabhūmi 入於三昧真實修行場所之意。== ᅟᅟ==[A1] 捕【CB】,補【南傳】== 父〔王〕之歿後,彼闍達提沙為王,對父之遺骸表敬意不欲出行,(一一八)為排除惡大臣,王自先為弟出行,父之遺骸於其次,(一一九)由此使諸大臣〔行之〕自成為主人,與弟出父遺骸之門?立即(一二〇)閉門殺惡大臣等,串刺於父之火葬堆四周。(一二一)由此行為有添名「暴王」。彼比丘僧伽密多恐此王,(一二二)其即位之共與摩訶闍那談,續期望彼即位,由此往去對岸國。(一二三) 彼尊重父之未竣工事,有一千萬金價造青銅殿七階樓,(一二四)有六百萬金價獻彼摩尼珠,闍達提沙構造彼摩尼殿,(一二五)高價之摩尼二箇施與大塔,為大菩提寺建立三門。(一二六)此大地之主,設波基那提沙山精舍,施舍五個住院於僧團。(一二七) 彼闍達提沙〔王〕見昔天愛帝須〔王〕於塔波園中所建優美石製之大像,(一二八)由塔波園持來彼安置於波基那山精舍,(一二九)將伽羅瑪提伽池施與支提耶山〔精舍〕,精舍與殿樓之祭,吠舍佉大祭亦(一三〇)彼闍達提沙所行向三萬比丘等各施六衣,使堀阿蘭波伽瑪池,(一三一)如斯此王建殿等,行種種善業坐王位十年間。(一三二)如斯人間之主,〔行〕多種善業之因、多種惡業之因。如蜜與毒相參之食物,有善人之心者斷然無親此事。(一三三)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十三王章第三十六章〔畢〕 〔第三十七章 摩訶闍那〕 闍達提沙之歿後,彼弟摩訶闍那王行政二十七年,(一)彼為此即位式之舉行,彼僧伽密多長老知好時機,由對岸來此處,(二)行王之即位式其他之事〔完成後,此〕無自制之士〔長老〕欲破碎大精舍,(三)言:「住此等大精舍〔之比丘等〕說非律者,王!我等是說律者。」以詐騙王,(四)王定處罰謂:「若人對住大精舍之比丘施食物,值罰一百金。」(五) 為彼等之累,住大精舍之比丘等棄大精舍赴瑪羅耶及魯哈那、(六)為此,此大精舍被廢棄九年,大精舍之比丘等〔悉〕成空。(七)謂:「無主之物則為王所有。」彼邪智之長老說伏王,(八)大精舍之滅,得王之承認,惡意之長老為滅大精舍而捧一身。(九)僧伽密多長老之從者,及王之嬖臣暴惡蘇那大臣與無恥比丘等,(一〇)毀棄優秀之七層樓、青銅殿種種建物,由此處移立於阿巴耶吉利。(一一)如斯為移多之層樓,此阿巴耶吉利精舍成具多層之樓。(一二) 惡友僧伽密多長老與彼從者蘇那之近彼王行極多之惡事。(一三)彼王以巨大之石像,由波奇那提沙山運往安立於阿巴耶吉利精舍、(一四)造石像堂、菩提樹堂,殊勝之舍利堂、四室堂,修理稱為屈屈吒之房舍。(一五)由此暴惡行之僧伽密多長老,此時見此阿巴耶吉利精舍之美麗者。(一六)呼為梅伽萬那波耶,為王完成一切利益者,此友之大臣亦怒〔王〕毀大精舍,(一七)叛逆而去,往瑪羅那地方,得大兵野營於多羅提沙伽池〔之畔〕。(一八)王聞彼來其所,為與此友戰,迎彼於〔同〕野營。(一九)得由瑪羅耶持來甘味之飲料與肉片,彼思:「若無友之王,不用此。」(二〇)自攜此於夜分唯一人出,往王之處語彼之由。(二一)彼持來之物與彼打開而食。王問彼:「何故汝對余叛逆耶?」(二二)彼答:「汝為毀大精舍。」「住之〔大〕精舍〔比丘等〕,余恕此之過。」(二三)王如斯言,彼恕王,王從彼之勸告來都。(二四)彼梅伽萬那波耶續勸告於王,為蒐集要品之理由不與王同來。(二五)而為書記士之一女子,得王寵愛之婦人,大精舍廢滅之不快,使此等廢滅,(二六)憤怒之餘而殺長老,〔更〕捉毀塔波園而來之惡心瓦工,(二七)殺之,使僧伽密多長老為暴惡,而暴惡無自制之蘇那大臣亦殺之。(二八) 彼梅伽萬那波耶集合持來之要品,營造大精舍中種種房舍。(二九)為阿巴耶鎮定彼不祥事,比丘等由處處來住大精舍,(三〇)王當大菩提寺中西方造立二體之青銅像。(三一) 〔王〕而住達基那園,心逆無自制心瞞著漢之惡友,信仰提沙長老,(三二)接大精舍之結界於苑中名光明,彼不拘反對,創設祗陀林精舍,(三三)由此彼向比丘眾要求撤結界,而比丘等不許而退出精舍。(三四)於此處其他之〔使嗾〕有撤消結界者,為妨害此或比丘等隱於諸處。(三五)如斯大精舍不住比丘為九箇月間,其他比丘等思:「我等果真撤去〔大精舍之〕結界。」(三六)由此撤去成就結界業之時,比丘等可來此處住大精舍中。(三七)此精舍之占據者,對提沙長老訴事,應視為極重之罪過,為十分理義持出於僧團中,(三八)被認為正義之士裁判大臣,不但王之不同意,令彼還俗。(三九) 彼王創建瑪尼喜羅伽精舍,毀天祠而建立三精舍。(四〇)彼婆羅門村之構康那,耶伽伽毘羅[1],伽蘭達。彼亦建立彌伽伽瑪精舍與康伽闍那伽山精舍。(四一)由此王當西方達闍那山〔精舍〕,亦建寇伽瓦陀〔地方〕之大精舍,(四二)魯巴蘭瑪精舍[2],秋羅乞提〔精舍〕[3],名鬱陀羅巴耶〔場所〕為比丘尼建二箇之房室,(四三)於伽羅威羅伽夜叉之處建塔,修理島中古住院多所。(四四)對僧團之長老一千名〔各各〕施以一千金價之物,總之,對比丘行年年衣服之長老施,(四五)不限飲食之布施,彼又為豐作而使堀十六之儲水池。(四六)〔彼〕瑪尼喜羅大池[4],名伽魯羅[5]、伽努〔池〕,摩訶摩尼,寇伽瓦陀、毛羅伽[6]、波羅伽池[7]、(四七)昆巴羅伽,瓦哈陀[8],羅陀瑪羅康達伽,愛蘭伽威提伽,(四八)摩訶伽羅[9],奇羅池,摩訶達羅伽羅伽,伽羅波沙那池,此等十六池。(四九)彼王亦設名波波陀大運河。如斯彼積善業惡業之夥。(五〇) ᅟᅟ==[1] 協會本為耶羅伽乞羅。== ᅟᅟ==[2] 協會本為塔園。== ᅟᅟ==[3] 協會本為富羅毘提。== ᅟᅟ==[4] 協會本為瑪尼喜羅.摩訶伽瑪。== ᅟᅟ==[5] 協會本為洽魯羅。== ᅟᅟ==[6] 協會本為丹瑪蘭瑪。== ᅟᅟ==[7] 協會本缺。== ᅟᅟ==[8] 協會本為瓦哈那。== ᅟᅟ==[9] 協會本為摩訶伽羅伽。== 大王統史終 〔本章於二四八終,即此以下尚有一九八偈,此作者相異故,純粹意味之「大王統史」以上以五〇偈止。〕 #----------------------------------------------------------------------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第 65 冊 No. 33 大王統史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