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統史
第三十七章 六王章
〔大〕[1]地之主,彼摩訶世那已與不良者交往,如是終生止行善事惡事隨業而去。(五一)然,智者與不良(者)親密,如遠避毒牙之蛇,應果得己利。(五二)由彼之後,彼子有西利梅伽萬那王,如曼陀多[2]與世所有之福利者,(五三)摩訶世那〔王〕為邪惡之徒所服,於被毀大精舍〔中〕集諸比丘,(五四)〔王〕近而禮拜,坐而恭問:「父與僧伽密陀〔比丘〕為友而毀者(五五)為何耶?」比丘等告彼人主:「汝父〔王〕雖努力撒去結界,(五六)但結界內之住比丘者,〔此〕已不能。此於彼處地中之室隱住七人比丘。(五七)名蘇那大臣惡徒僧伽密陀唆彼王令行不善。(五八)破壞七階之殊勝青銅殿,由此樣樣之屋舍持運往無畏山〔精舍〕,(五九)邪惡之輩於四佛所住之塔庭種植摩沙伽豆。言且見愚人之群。」(六〇)彼〔王〕聞父此所業,彼〔王〕惡愚人之群,於此,父所毀者總使復舊。(六一)先〔改〕造青銅殿摩訶波羅那陀王之殊勝宮殿如現在之師子國,(六二)總繕被毀之房舍,彼又對園丁等之受用品於各處備之。(六三)邪智者之父為斷〔比丘〕要品〔之供養〕,住者稀少之精舍〔彼〕智者住豐盛〔精舍〕。(六四)彼人主又父所建於周提那精舍所殘留事業亦皆使終結,(六五)其次,〔佛〕子由初無餘聞沙門摩哂陀長老之因緣,彼王人間之主,(六六)以其信德照島國,思惟:「長老實本島之主。」(六七)對彼罩發敬意造黃金之像於前迦[A1]剌底迦月[3]之前分第七日,(六八)其知長老之菴摩羅樹運來安波達陀羅塔,第八日恭置於同處,於第九日(六九)彼〔王〕於比天軍之大軍兵,後宮與都民,除護家者外伴,(七〇)又措住城內獄中人人及引帶楞伽島中一切比丘,(七一)此〔王〕對無邪障之人人供大施,以所有之供物行無比類之供養,(七二)如彼天王〔出迎〕〔大〕師〔世尊〕,出迎此島師,大師之優兒〔摩哂陀長老〕,(七三)由安波達陀羅塔至都城間之道路如由毘舍離至舍衛城間,善修理〔路〕,(七四)彼〔王〕如父〔阿育〕王目犍連子〔帝須〕長老來〔時之所作〕,其處皆供長老之受用物,(七五)此處〔又對〕貧民、浮浪人乞丐之徒亦行大施,使飽比丘等四種之資具,(七六)謂:「大眾等應見長老之來。」大名聲之〔王〕以大恭敬,取其〔像〕,(七七)由彼〔石壇〕[4]降下,自為先導,比丘等亦由四方圍繞,(七八)長老之黃金像,立於乳海中央濃暮色所包如雪須彌山之美。(七九)說:「如經典所說,世間導師亦如是而來毘舍離城。」亦使大眾見此。(八〇)彼人牛表如斯恭敬尊崇之意,日暮其都之東門傍向自建元蘇提耶伽羅〔幸福之源〕精舍來,此處亦恭置其勝者兒〔摩哂陀長老〕之像三日間。(八一、八二)善修理都城,由於第十二日,恰如師〔釋尊〕初入王舍城時,(八三)其像由蘇提耶伽羅精舍請出,於城中行如大海之大祭中,(八四)向大精舍持來,三箇月間停留於菩提樹園,由此儀式引入都城之內,(八五)近於王宮〔都〕之東南隅,為其像使構善住之屋。(八六)堪能之大賢者〔王〕亦令造意提耶其他之像,與長老之像安置同處。(八七)如斯令建立守護應定年年行供養之費,(八八)於此〔國〕彼統治之諸王隨彼之命,無害此儀式,守至今日。(八九)其後於自恣日,由都城遷來精舍,令十三日行年年供養,(九〇)為阿婆耶精舍之提沙瓦沙婆菩提樹,造石欄杆與可愛之柵。(九一)
ᅟᅟ==[1] 本章至五〇屬大王統史,小王統史由五一開始。==
ᅟᅟ==[2] Mandātar 釋迦族先王之一人。==
ᅟᅟ==[A1] 剌【CB】,刺【南傳】==
ᅟᅟ==[3] Pubbakattikamāsa 滿月與普雷阿提斯昂宿與合月。於太陽曆之十、十一月相當。==
ᅟᅟ==[4] 此為六九偈之安波達羅塔耶?==
於此〔王〕之第九年,某婆羅門婦攜大仙之齒舍利由迦陵伽國來。(九二)由齒舍利史話中所說儀式,彼〔王〕以大恭敬心受取之,行最大之尊敬(九三)納入淨玻璃樣之籠,天愛帝須〔王〕於王邨內(九四)設達摩奢伽〔法輪〕之屋舍,王奉遷此,由此以來此屋舍為齒舍利堂。(九五)王心〔喜〕滿,其後投九十萬金行大祭齒舍利,(九六)每年〔齒舍利〕遷至阿婆優陀羅精舍,令應如斯行供養之儀式。(九七)〔大〕地之主又為慈愍生類,十八之精舍無水涸而使設儲水池,(九八)開始供養菩提樹,行無數之善業,第二十八年彼〔王〕彼出生於所往之處。(九九)
由此其弟為巧於彫牙術之少年捷達提沙於楞伽國以翳〔王〕傘。(一〇〇)彼大賢者以果種種苦難之行,此術方教與諸多人。(一〇一)由父之命,彼如以化作神通力,等於菩薩自身之像而造極美之像。(一〇二)以臥床、座榻、傘、寶珠之假堂、象牙,造樣樣之作品。(一〇三)彼〔王〕九年間行楞伽島之教廻,〔行〕種種之善業,如業〔所引〕而往生。(一〇四)
其後彼兒,有〔大〕地之主普達達薩(佛使)為諸德之源,如所有寶珠之海。(一〇五)用所有方便圖島民之安樂,如有財者毘沙門〔天守〕阿羅伽曼多都,(一〇六)具智慧善業之德,清淨慈悲之庫,同有王者之十德,(一〇七)排除四種之不〔應〕趣而行裁判,又以四種之攝法攝取人人,(一〇八)以諸菩薩行示友愛生類,恰如父之愍子等,彼王愍生類。(一〇九)貧者施財,〔攝取〕心之所願滿,得安樂者,〔為〕守所財物與生命,(一一〇)又善人由攝取,不善人由統御,病者由醫業而彼大賢者則已攝取〔一切〕。(一一一)
時一日王跨優象之背,於提沙池為水浴而行於大道,(一一二)普陀婆伽〔兒分〕精舍之側有蟻塚之頂,一隻大蛇惱於腹病,為示腹部有腫物之病,見仰向而臥。時彼思惟,〔得〕判斷「蛇有病」,(一一三、一一四)於此由下大象而往大蛇之側,無害意大勇士如斯語大蛇:(一一五)「大蛇!余知汝來之所以。汝等大威光者誠是速怒之性,(一一六)然余不能觸汝行治療之業,又不能不觸〔汝〕,如是為奈何。」(一一七)如是云後彼蜷局之主言將己之蜷局完全差入〔蟻塚〕穴中靜臥,(一一八)由此〔王〕接近於彼,彼蜷局者之腹已在己膝上,執刀割除,(一一九)取去彼毒物,施良藥之療,彼〔大〕蛇其時,其剎那快癒,(一二〇)自讚歎〔思〕:「余有大慈悲心,雖畜生亦知此,余為良王國。」(一二一)見己之快癒彼大蛇為供養王,己〔有〕大價之摩尼珠奉敬於彼,(一二二)王以彼摩尼珠於阿婆優達羅精舍作正覺者石製像之眼。(一二三)
一比丘於多沙瓦提伽村托鉢,得無水氣之食物,更為欲乞乳而巡行,(一二四)得蟲入乳已飲彼,腹中蟲夥,食彼之胃。(一二五)於是來彼王處,報告此事,王言:「食何耶,起此之痛。如何耶?」(一二六)彼云:「於多沙瓦提村攝食乳。」王知蟲入乳。(一二七)偶然彼時有一匹馬須要[A2]刺血管之治療者,王[A3]刺彼血管取血液,(一二八)使沙門飲此,曰:「暫且忍耐,此是馬血。」沙門聞此而嘔吐。(一二九)蟲與血同出來,比丘得安樂,而王述己之喜曰:(一三〇)「由刀一打蟲、沙門、馬〔共〕皆無病。實余醫術之正確。」(一三一)
ᅟᅟ==[A2] 刺【CB】,剌【南傳】==
ᅟᅟ==[A3] 刺【CB】,剌【南傳】==
一人因無知飲水,嚥下水蛇之卵,由此生出水蛇,(一三二)有〔蛇〕口中咬,彼受此苦所壓,來於王〔之處〕。王問其事由,(一三三)知「其中有蛇」,使七日間斷食,入念沐浴,入念塗油,善整臥而(一三四)臥。由此彼疲勞開己之口,更由眠,在彼口中,(一三五)附肉片於紐而差入。彼〔腹中〕不運〔之蛇〕臭而咬此,始入其中。(一三六)由此以紐捕引落入鉢中之水,〔王〕為此語:(一三七)「傳聞正等覺者有耆婆醫師,世間有〔醫〕事,亦如何成果難事。以所有之敬意行此事,彼亦作如斯事而無疑,然實〔不可思議〕余善業之興隆。」(一三八、一三九)
同於或羅利村有旃陀羅種女之難產婦與胎兒七次〔王〕始令安樂。(一四〇)一人之比丘又為風疾所累,彼體如甚疲倦,智者之〔王〕使彼得脫苦痛。(一四一)〔有〕急飲含蛙種之水者,種由彼鼻孔行上頭,(一四二)破而成蛙,彼生長行於其處,雨來之時,彼青年甚為蛙所咬。(一四三)彼王剖頭取出蛙,接合頭蓋,即時使回復。(一四四)為島民之利益,大地之主於村村造設醫院,於其處已配還醫生。(一四五)集所有醫道之精髓,王於五箇村二倍〔十箇村〕命一人當醫生,(一四六)醫生之生活費與二十半之田地,給與醫生象、馬、軍力,(一四七)處處亦設置跛者盲者之〔療〕院,於大道又與受用物設立〔療〕院。(一四八)敬說法師而常聽聞正法,處處供說法師之施食,(一四九)而此之大慈悲者〔常〕隱忍刀鞘於衣服中,每見出苦惱之人人而令脫出苦惱。(一五〇)
時,一日王飾王者之瓔珞如瓦沙瓦〔帝釋天〕與天子等同〔行〕,與軍兵同行,(一五一)達榮耀與好運之絕頂,由王者之權威光輝,見此王結前生之敵意,(一五二)一人癩患者怒而以手打地,又叩地,以杖叩地面,(一五三)以種種之罵言又已罵〔王〕。王由遠見此異狀,(一五四)〔思考〕:「余對任何人亦未思起曾構怨心,彼應是前生之怨敵,令消解此。」(一五五)近立〔謂〕:「令前行,〔而〕知彼處癩者之心動。」彼去,(一五六)如友人,近坐癩者而問:「君何故怒耶?」彼語一切:(一五七)「此之普達達沙王由善業是余之奴僕,侮余而騎象行於余之前。(一五八)彼若來余之手中,會對下僕行一切之制裁,數日之間,自為了解。(一五九)若不來余手中,殺而啜彼之頸血。無疑汝不久即見〔此〕。」(一六〇)彼往向人間護者〔王〕報告此之事,大賢者悟:「此余前生之怨敵。」(一六一)彼〔思量〕:「善以方便拂敵之怨。」而〔謂〕:「汝善宥彼。」以遣其人。(一六二)彼近癩者,如友語彼:「此之〔長〕間彼王欲將逃亡,(一六三)余不得友,不能屠彼,〔今〕得汝余果將所願。(一六四)汝來!住余家為余伙伴。余於數日中將亡彼命。」(一六五)斯言而伴彼癩者來己家,善沐浴,善塗油,著柔之毛衣,(一六六)攝十分甘味食,受年少婦女子之恭敬,使〔彼〕已臥於美麗善整臥牀之上。(一六七)由此之方法住數日間,彼起信賴心而安樂,得知諸根之滿悅,(一六八)言:「〔此〕國王之所賜。」贈堅軟之食物及其他,而雖二三度相拒,彼所薦者皆受取。(一六九)漸次對國王信賴加甚,聞「地之護者歿」,彼心割為二。(一七〇)如是王癒身心之疾病,為未來島民之療養,令立醫生。(一七一)
由二十五肘之殿樓,美化名摩羅〔孔雀〕房舍令造於大精舍中,(一七二)施彼沙摩那、構羅波努二箇村,於法音聲之比丘等與受用物及寺男,(一七三)沙門四要具備之精舍,亦造房舍、儲水池、布施堂、〔佛〕像。(一七四)此王之治世,有〔名〕摩訶丹摩伽提行者,轉譯經典為新哈羅語(一七五)彼兒有八十人,勇敢而有英雄之肢相,愛容貌而取八十〔佛〕弟子之名。(一七六)沙利普陀名其他之兒等所圍繞,彼普達達沙如正覺王之光輝。(一七七)如斯為島民果行利益,人間之主普達達沙第二十九年已往生三十三天。(一七八)
由此其長子烏波提沙,具王者所有之美德,常〔守〕戒,有大慈悲心,(一七九)王捨十種之不善業,取王者之法十善業,充滿十波羅蜜,(一八〇)由四種攝法而攝取四方,王於摩訶波利〔食堂〕布施王食事之餘物,(一八一)為跋者、產兒婦、盲者、病者建立廣大之食堂與布施堂,(一八二)在曼伽羅〔吉祥〕靈祠之北方向,造塔、佛像堂、佛像。(一八三)造此彼王言:「不令大人煩惱。」給童子等糖菓而造〔此〕,(一八四)稱為羅救波羅〔王青蓮〕〔儲水池〕吉奢古陀〔鷲峰〕,普伽羅婆沙耶瓦羅哈沙〔雲馬〕,安普提,昆提村之儲水池、(一八五)堪達羅奢精舍,水不涸之儲水池,處處起無數之善業(一八六)彼於臥牀雖然漏雨,坐上以過終夜,〔言〕:「此人民之勞苦。」(一八七)大臣知此,伴來〔王〕苑,修理殿屋。如斯〔王〕為己者不為生類受苦之事。(一八八)
彼時代島有飢饉惡疫之苦而被責〔事〕喻拂罪惡黑闇之燈明彼善意之王,(一八九)以問比丘等:「諸大德!世為飢饉及其他怖畏所惱,大仙〔世尊〕緣何不作世間利益。」(一九〇)〔比丘等〕於此處教示甘伽羅哈那經[5]之起源,〔王〕聞此造正覺者舍利純金之模造品,(一九一)將〔大〕師之石鉢盛水置於掌上,彼模造載於大車,(一九二)自守戒法,大眾亦守〔此〕起大施,與所有生類無畏,(一九三)〔如〕天界以善心飾都,伴住島之諸比丘,(一九四)下行大道。集此比丘等誦寶經,同時灑水,(一九五)彼等行右繞禮,〔夜〕三分之間於王宮之傍、街路、城壁之附近巡行,(一九六)破曉則大雨降注〔全〕地上,病惱者亦快愈而行祭。(一九七)人王命令云:「在本島飢饉、惡疫其他之難時可為如斯。」(一九八)
ᅟᅟ==[5] 恐係指寶經(Suttanipāta II, I)者。法句經釋於毘舍離之都生饑饉惡疫時,佛授阿難寶經,由石鉢水灑病者惡鬼見終夜巡迴城內。堪伽羅哈那是由毘舍離歸途到恒河之岸道中之意。==
登塔〔王〕見〔蟻類之蟲〕,以孔雀之尾羽拂掃,〔謂〕:「靜去於森牀。」(一九九)用硨磲容水洗座巡行。於王宮之西南隅巡迴布薩堂、佛像堂之柵造美麗之林苑,(二〇〇、二〇一)〔白黑〕分之十四日十五日,至八日為止,於神變月分亦善具八支分,(二〇二)與訓誡布薩戒同守住其處,彼又終生於摩訶波利〔食堂〕進食。(二〇三)為栗鼠巡行王苑,以己食施捨為其食,今日尚行。(二〇四)見應行死刑之盜賊伴來而心被動,由墓所運死屍來投於銅釜之中(二〇五)向盜賊施財使之逃去。〔後〕夜太陽之昇起時,如怒盜賊已使荼毘彼之死屍。(二〇六)為塔中所有之塔舉行大祭,在塔波園精舍〔造〕塔黃金之頭卷與胴衣,(二〇七)四十二年之間彼王雖一瞬時亦不徒過,行善業成為天王之伴身。(二〇八)
此王弟摩訶那摩乃王之寵妃於不適之處,以落刀弒王。(二〇九)兄〔王〕存命之時,此弟已出家,王歿而還俗為王,(二一〇)弒兄之首妃為己首妃。構築病者堂,增築摩訶波利〔食堂〕,(二一一)建立名為羅哈多瓦羅、羅羅伽摩、寇提波沙瓦那之三精舍〔王〕與阿婆優陀羅〔精舍之〕比丘等。(二一二)於多摩羅伽山上構築精舍,由首妃之計略施與長老部之比丘等。(二一三)彼〔王〕對朽古之精舍,加以修理,常樂布施〔持〕戒,行物品之供養。(二一四)
近於菩提道場出現一婆羅門青年,〔彼〕通學藝技術,達三吠陀之彼岸。(二一五)熟知〔諸種〕意見,通曉所有之部說,為求論議者之論議巡行閻浮洲,(二一六)來至一精舍夜時,波丹奢利之教,語句具足,令〔一切〕充實,(二一七)此處〔有〕一人名雷瓦陀大長老,彼知「此者有大智慧!應須抑御」(二一八)謂:「為驢鳴之聲者誰耶?」如問〔長老〕曰:「知驢馬之鳴聲有意義否?」(二一九)彼長老謂:「余不知此。」彼解說己教,長老隨說而答,亦指示其反對說。以言迫:(二二〇)「然汝說明己之部說。」誦論藏之本文,彼不解彼意義。(二二一)〔彼〕問:「此何人之神呪耶?」答:「佛之神咒。」言:「余於授此。」並〔答〕「出家而受」(二二二)彼欲神呪而出家,學三藏,後彼「達此一點之道[6]」而開悟。(二二三)似佛之聲音深厚,彼稱為佛陀構沙〔佛音〕如佛之音聲於地上。(二二四)於此之際彼造論名「上智論」,談「法集論」,造「勝義說」(二二五)〔更〕彼智者著手「護經義解」之制作,雷瓦陀長老見此如次言:(二二六)「在此所傳者唯聖典,義解此處沒有,分裂之阿闍梨說[7]亦無有此。(二二七)由智者摩哂陀〔長老之手〕清洗錫蘭語之義解,所行三回之結集與正等覺者之所說與舍利弗其他所唱之談加以思考,譯為錫蘭語流布於錫蘭人間。(二二八、二二九)汝赴彼處聞此,請轉譯摩羯陀人之語法,此持所有世界之利益。」(二三〇)如斯言已,淨信心之彼大智者由去彼處,而來此島,此王之時,(二三一)著一切善人精舍之大精舍,赴摩訶哈達那〔大精勤〕庵僧伽波羅〔眾護〕之處(二三二)以錫蘭語之義解與長老說之取聽無餘,悟「只此是法王之本意」(二三三)於彼處集僧伽,言:「令造義解,話書與余作。」彼之僧伽,為試彼與二偈言:「汝之能力示此,見彼吾等與諸書。」(二三四、二三五)彼簡約包括三藏與義解造「論」名為「清淨道論」(二三六)彼由此熟知正等覺者之旨意,集比[A4]丘眾於大菩提樹側,開始誦此。(二三七)天人為示大眾彼之智能,隱於書籍,彼再三度而造此,(二三八)為第三次誦〔此〕,揭書之時,諸天人他之二書亦差出。(二三九)彼之時,比丘等誦一為三書,無論於文章意義,前後(二四〇)三書均與上座部之本文語句文字無異。(二四一)由此僧伽殊外歡喜踴躍而稱謂:「彼是彌勒〔尊〕無疑。」如斯再三而言,(二四二)與義解同三藏之書,彼離〔世〕而幸多住於甘陀伽羅〔文源〕之精舍,(二四三)其時所有譯成錫蘭語之義解,為一切人之根本言語摩羯陀語。(二四四)在生類所有言語中,如此〔語〕持來利益,所有之長老阿闍梨而見為如聖典。(二四五)由彼總終達耶!彼〔佛音〕為禮大菩提樹,而去閻浮洲。(二四六)摩訶那摩統治二十二年,行種種之善業,隨彼業所引而往生。(二四七)受〔他〕敬,有餘力,能具豐裕財富此等大地主,終不能超死,如是常知有情一切為死之虜,賢者於財於命皆善抑欲。(二四八)
ᅟᅟ==[6] 此句出於處處,舉一例 M. 10 中阿九八.念處經,有「一道」,增一二品一經,有一「入道」。==
ᅟᅟ==[7] 長老阿闍梨之說不分裂而被傳之意。==
ᅟᅟ==[A4] 丘【CB】,兵【南傳】==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起〕造大王統史
名六王章第三十七章〔畢〕
第三十八章 十王章
摩訶那摩之兒由達彌羅婦人之胎所生有蘇提塞那,同第一妃女兒有桑伽,(一)蘇提塞那即王位,即時為桑伽所殺。同日彼女打鼓迴繞,(二)與己夫持傘之稱陀王位,彼奢達伽哈伽〔持傘〕之儲水池,於〔彼〕年已歿。(三)
時彼友大智慧之大臣,此死者於王邸內附於荼毘,大力之米賊,(四)思:「適於王位。」令竊昇王位,住於〔王宮〕中,〔言〕:「王罹病。」(五)自行王事,然祭日來耶民眾叫喊曰:「王若在者與吾等共來。」(六)聞此而彼人民[1]之護者以〔身〕嚴著所有瓔珞,引來大象,曰:「此不適於余。」彼(七)命令齒舍利堂處之石膏象。云:「王之命。」彼來者乘此而〔王〕右遶行都,由東門外出,命築都於第一塔處、(八、九)三大塔之象構〔飾〕柵於門。此之密達塞那〔友軍〕行數多之善業,於彼年之內而歿。(一〇)
ᅟᅟ==[1] 密他塞那王。==
名搬多之達彌羅人在密達塞那戰場屠殺由對岸(閻浮洲)而來,行楞伽國之王事(一一)門閥之人人皆集於羅哈那,由河此方之主權只有達彌羅人振此。(一二)孔雀族之生畏懼斯巴軍帥之人人逃逸各處已構造住居,(一三)其中一人為南提瓦庇村居士名達多塞那〔舍利軍〕者,又其兒於達他那摩(一四)住安庇羅耶古〔酸粥〕村中,獲達多塞那、西羅提沙普提之同族生二兒。(一五)彼等母兄有信心而出家,於提伽桑達結菴室而住。達多塞那青年亦(一六)於彼處而出家,一日於樹下論誦,大雨降注。龍見此(一七)蜷局而卷,以鎌首掩之,護書與童子,伯父見此。(一八)他〔一人之〕行者,對彼發怒,頭上撒塵芥,彼心不荒立。伯父見此曰:(一九)「實此者成最妙人,或則成王,可護之。」伴彼向精舍而來,(二〇)於構尼沙提〔牛臥〕精舍,謂:「此者可成為政家。」使教此童子。般多伽王知此,(二一)〔言〕:「將捕彼。」已送屬徒,同夜長老感夢伴童子出。(二二)彼去同時,屬徒已亦包圍〔精舍〕,房舍中不見〔彼〕出。由此處出之彼等二人(二三)於南部地方,達名構那〔牛〕之大河,希望急渡而〔為〕滿水立即止住。(二四)謂:「如此之河遮吾等,於堀儲水池,汝亦遮此。」長老其時與童子共渡河,一龍王見此兩者捧彼之背。彼〔長老〕與童子共渡,帶彼往邊鄙之住處,得乳飯喫此,殘餘〔入〕鉢與彼。(二五、二六、二七)由心對長老敬重,〔彼〕投食物於地上而食,長老亦知「食此大地」。般多王亦即王位第五年而歿,其兒波林達〔王〕又彼第三〔年歿〕,彼弟庫達婆憐行大地之王政,從達多塞那之大眾無餘加以壓迫。(二八、二九、三〇)愛顧達多塞那之人人,與王戰,而彼〔婆憐達王〕行善惡之業十六年而歿。(三一)由此提利達羅為王,而達多塞那與彼大戰二個月而滅彼。(三二)此護地者之被殺耶?達彌羅人達提耶王其後三年為達多塞那所殺,由此(三三)達彌羅人庇提耶七箇月而亡,〔如斯〕與達多塞那戰之達彌羅之統率完全斷絕。(三四)
由此楞伽島有人民之主則有達多塞那王,〔彼〕於此島與兄弟共張二十一次之交戰陣營,用種種之方便,島民之殺戮者之達彌人,無餘而〔屠戮〕,善清大地,令人民安穩,其他者破壞教法者,仍復於舊所。(三五、三六、三七)隨達彌羅人之舊家又舊族之村,「彼等對余、教法亦不護」〔言之〕而怒,(三八)沒收彼等之村,為無守護之村,由羅哈那而來奉事彼一切舊族等彼隨宜尊重恭敬,為己苦難之友大臣等,又慰此。(三九、四〇)使大河之堰水不涸而造水田,於摩訶婆利〔食堂〕使供比丘等米飯。(四一)跛病之蔓延所,智者構築〔病〕院,掘伽羅儲水池使堰溝岳那大河,(四二)具列次整理大精舍無混雜者。亦見相同之菩提樹堂之可愛。(四三)彼施四種之要具,使比丘等滿足,愛護三藏如法阿育王。(四四)為諸長老構築財物豐盛之十八精舍,在島又〔設〕十八之儲水池。(四五)伽拉瓦庇〔黑池〕精舍與名寇提波沙瓦〔精舍〕,名有達吉那吉利〔南山〕〔精舍〕與名瓦達〔增〕之精舍、(四六)般那瓦羅伽布陀〔精舍〕與名巴羅陀伽〔精舍〕,於婆沙那那地方之達多塞那山〔精舍〕、(四七)曼伽那〔精舍〕,多巴乞提〔精舍〕與北〔方〕達多塞那精舍,東〔方〕安巴乞提〔精舍〕,同安達羅美吉利〔精舍〕,(四八)阿他魯西嘉達多塞那〔精舍〕與伽西庇提伽普波伽〔精舍〕,羅哈那之達耶伽摩、沙羅瓦那乞必沙那,(四九)庇利瓦那之〔諸〕精舍,以上被思惟為十八大精舍,般多羅伽翰巴提、摩訶達達等為儲水池。(五〇)彼人間之最勝者為小精舍十八與同數作儲水池施與此等〔之精舍〕(五一)二十五肘〔高〕之摩優羅〔摩羅〕房舍取拂為二十一肘之殿樓,(五二)〔王弟〕庫瑪摩塞那整從前之收益,清此則為伽羅瓦庇配〔利〕之半與田二百枚。(五三)對古銅殿施行修理,三箇之大塔亦〔修理〕古掩蓋。(五四)如天愛帝須之行菩提樹祭,〔王〕行洗浴供養菩提樹為勝菩提樹。(五五)於此奉青銅製之洗槽十六,為牟尼主尊〔釋尊〕造瓔珞,已行灌頂式。(五六)由大菩提樹植付以來至第十二年止,楞伽島諸王已行菩提樹供養。(五七)作大摩哂陀長老之像,行高價之供養,運來長老火葬之址。(五八)施一千金,命說「島史」,立於此之比丘亦令施捨糖丸。(五九)想起〔曾〕[2]在己頭上撒比丘之塵芥,住己之房舍之比丘不與利。(六〇)於阿巴優達羅精舍行大增築業,為大師[3]之石〔像〕設殿堂與假堂。(六一)普達達沙之所造之眼遺失,現以無價之摩尼珠二箇為大師之眼,同〔造〕光明之冠珠。(六二)以深青之摩尼卷有最勝之髮,金帶,同眉間之毫光,金衣、(六三)黃金之足網、蓮華、最良之燈火、種種雜色之布,於此為無數之供養。(六四)巴夫曼伽羅〔多吉祥〕塔之像殿造諸菩薩之像,於處亦有加羅塞羅〔黑石〕〔大〕師之〔像〕。(六五)名烏波遜巴〔近倒〕作世尊之光明冠珠,名阿庇塞伽〔灌頂〕彼亦〔造〕〔世尊〕。(六六)先語佛像作莊飾,於菩提樹之左側共構築菩薩堂。(六七)於彌勒〔菩薩〕施與一切王者之裝飾,於四方一由旬間已準備其守護。(六八)於諸精舍使迴繞步道名「舍利線」,同投百千金作大菩提樹堂。(六九)於塔波園〔精舍〕為塔行淨除腐朽之供養,於齒舍利堂,又修理腐朽之〔箇所〕。(七〇)高價之摩尼珠密於箝散,就金蓮〔之飾〕為有光舍利函,供養齒舍利,行無數之供養,施衣服其他與本島住之比丘等。(七一、七二)處處之精舍施行改修,於堂舍構柵,美麗〔施〕漆喰工事。(七三)三個之大塔施高價之漆喰工事,同〔加〕黃金之傘蓋與金剛之頭卷。(七四)奸邪之摩訶塞那〔王〕之亡,故大精舍為法喜部比丘所住,王欲施與上座部比丘等,於奢提耶山建安巴陀羅〔精舍〕,由彼等之請,施〔此與〕彼等。(七五、七六)以金銅造舍利之安置槽,以十安摩那〔之地〕行布施之務。(七七)無等比之〔王〕於都之內外,供養勝者之堂與像等於法阿育〔王〕。(七八)彼之善業一切委語誰能此耶?唯只顯示概略。(七九)
ᅟᅟ==[2] 見上之一九偈。==
ᅟᅟ==[3] 見三七章一二三偈。==
彼有二王子,加沙波生為低母之子,大力者莫伽羅那為同生母之子。(八〇),同又有美麗一人之王女,等於〔王之〕命,彼女與甥,又亦〔與〕彼軍帥之職。(八一)彼〔甥〕鞭無罪王女之股,王見彼女之衣服塗血,(八二)知此而怒,裸彼母而燒殺。自此以來彼〔對王〕懷怨,接近加沙波,(八三)以王位誘惑於彼,與父間決裂,愛撫人民,生擒於王。(八四)由此加沙婆,皆得惡友,已滅父黨之人人,令翳王傘。(八五)其後莫伽羅那欲與彼行大戰,不得兵力,欲得此而渡閻浮洲。(八六)失大王國,〔與莫伽羅那〕王子相離,住牢獄中受苦惱之王,(八七)為〔更〕令苦,無智彼〔將軍〕告加沙波僭王云:「大王!王家有蓄財,王之父語。」(八八)「不然」〔加沙波〕之答耶!復言:「大王!王不知彼之心,彼為莫伽羅那蓄財為使護。」(八九)聞此最劣之人、〔加沙婆〕惱怒,送使者至父之處,一追問:「語蓄財之在處。」(九〇)王然思:「殺我為此惡人之計略。」而默然,彼等行去,僭此語王。(九一)由此,怒更甚,再三再四派遣〔使者〕。王思:「然,見余之友後,於伽羅池水浴(九二)而死。」〔王〕告使者言:「若使余往伽羅池一行,則可得知。」彼等已去(九三)〔僭〕語於王,貪財之王歡喜踴躍,派遣使者與以古付中軸車。(九四)如斯王之去焉,彼御者走車,食炒米,亦與王以若干量。(九五)食此而〔王〕喜彼,愛顧彼,為莫伽羅那之門衛長,其時已與書信。(九六)如斯榮華搖動,譬如電光,然,有心者誰放心此〔榮華〕?(九七)聞「王來」,王之友彼長老得豆飯與善鳥肉,想起「王之好此」,護此而近於〔王〕,王亦來禮敬而坐於一方。(九八、九九)如斯坐之彼等兩者如共得王國者,相互語消除大苦。(一〇〇)長老饗應於彼,就不放逸與種種訓誡,示世之定法而別。(一〇一)由此,〔王〕赴儲水池,思跳入而洗浴、飲水,已告王臣等如斯言:(一〇二)「汝等,得知此是余之所有財產。」王臣聞此向都伴來報於〔僭〕王,〔彼〕人主(一〇三)恐:「此者為兒之護財,只要有生於〔此〕國欲離間人人。」怒而命將軍曰:(一〇四)「殺余之父。」甚憎於〔王〕,彼〔將軍〕曰:「余見敵之背。」踊躍歡喜,以所有瓔珞飾身,(一〇五)近於王而經行於彼面前。王見此而思:「此惡人使余心意〔痛苦〕,如使苦於身體,願陷於奈落。對彼雖然構忿,我何之心願得滿耶?」(一〇六、一〇七)如斯慈愛軍之王對彼曰:「余以同一心對莫伽羅那又對於汝。」(一〇八)彼微笑搖頭,王見此已知:「彼今日必殺余。」其時此暴惡人,(一〇九)繫鎖而裸王,使彼面向東方,縛入〔獄〕壁之中,(一一〇)使塗泥土。而見如斯,誰之賢者求財寶、生命、名譽、愉悅耶?(一一一)此人王達多塞那如斯〔為〕兒所殺,〔在位〕十八年而往天王之處。(一一二)此王造伽羅儲水池〔時〕見一人之比丘入定,由定而不能起,向比丘之頭撒塵土。此為說示彼業之現生果。(一一三、一一四)此等以十人之財豐優異之王亦無財面死而去。有財者之財亦見無常,有智者貪財耶?(一一五)
為以上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十王章第三十八章〔畢〕[4] \[5]
ᅟᅟ==[4] 恐是世之無常。(譯者:[04] \[05]出處不明)(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4],今於此處加上[04]之註標。)==
ᅟᅟ==[5] 將軍抱怨王故如斯言。得以勝敵之意。(譯者:[04] \[05]出處不明)(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5],今於此處加上[05]之註標。)==
第三十九章 二王章
由此,名加沙波彼奸邪之人護者〔王〕派遣馬丁與廚丁,對弟〔莫伽羅那〕不能殺,(一)難登可怖人去西哈吉利〔獅子山〕[1],拂去四方,(二)使迴柵,由獅子之處構梯子之家,於此可得此之名。(三)於是集財,彼善護蓄此,對己之蓄藏處處置守,(四)於其處為美麗善勢如第二之阿羅伽曼達〔宮〕而構王宮,於是如庫衛羅〔毘沙門天王〕而住。(五)名米伽羅軍師於其處因己名造房舍與灌頂佛之家,(六)此石〔像〕為正覺者,更不得請灌頂,「就主之〔即〕位更有所知」而止。(七)
ᅟᅟ==[1] Sīhagiri 現在之 Sigiri 阿努羅——都城之東南三十八哩地點。==
彼〔伽沙波王〕為自所行而悔恨,曰:「如何可脫此。」[2],多行善業。(八)彼於都門作大境地,島中於每一由旬亦設安婆樹園。(九)建設伊沙羅沙摩那園〔精舍〕,由舊之境地亦購與更多納貢之村。(一〇)彼已有〔菩提〕與〔蓮華色〕之二王女,彼與彼女等並〔與〕己之名為此精舍之〔名〕。(一一)上座部之沙門等言:「殺父者之行為。」恐為世間之非難,不欲受彼之施。(一二)王欲施彼等〔精舍〕,此為施正覺者之像,比丘等:「此我等之師受用。」承諾受之。(一三)同王於〔西哈吉利〕山附近之尼陽提園營建精舍,謂冠以彼女等之名。(一四)王對法喜部〔之比丘〕等施捨四種之要品具,乃施精舍與都北方之園,(一五)一婦人與熟桑尼羅果加入醍醐,添美味之羹而善作攝食,王(一六)思:「此為美味,對尊者等亦施斯。」與所有比丘等同食此,添衣服而行布施。(一七)保持布薩戒,〔四〕修無量心,行〔十三〕頭陀行,令寫聖典,(一八)無處不造營佛像、布施堂等,〔只〕恐他世界之莫伽羅那。(一九)
ᅟᅟ==[2] 殺己父故而斯言。又於未來世恐為報復。==
由此,十八年而有十二人優異之友大勇士莫伽羅那,由尼乾子等之指示由閻浮洲來此島,於安婆達寇羅伽地方名庫達利精舍行軍勢之集結。(二〇、二一)王聞此云:「捕彼食之。」不論卜者等之「不能者」,率大兵出行。(二二)有剛勇之身近莫伽羅那,又武裝軍力,恰如須奢巴提天〔帝釋〕赴阿修羅戰之〔出行〕,(二三)如海之決堤,彼雙方之軍兵,互為會合開始大決戰。(二四)加沙波見前面有大泥沼,由他之路而行,已返回象,(二五)軍兵見此而亂列,謂:「我等此主成逃也。」莫伽羅那之兵大叫:「〔彼等〕已戰敗。」(二六)彼王以刀刎〔己之〕首,投入空中,納刀入鞘。(二七)彼〔莫伽羅那〕信服彼所作,果為送墓之務,攜獲物還優異之都,(二八)比丘等聞此報,善著內衣纏外衣,清掃精舍,為列而立。(二九)彼〔入難陀園〕如天王,入摩訶蜜伽〔大雲〕園,彼大軍止於象壁之外,(三〇)近比丘眾敬禮而對彼等起淨信,供養王傘於僧團,彼等以此〔返〕彼。(三一)呼此所為恰達瓦提〔授傘〕,於其處設房舍亦取此名。入於都中(三二)〔莫伽羅那赴阿婆耶吉利、捷多瓦那之〕兩精舍,於此處亦禮拜僧眾,上於大王位以法護世。(三三)[3] \[4] \[5]
ᅟᅟ==[3] phussa 鬼宿與滿月之合太陽曆十二月一日頃。([03] \[04] \[05]出處不明)==
ᅟᅟ==[4] 達多塞那王見三八章之九五、九六。([03] \[04] \[05]出處不明)==
ᅟᅟ==[5] 三九章之六七參照。([03] \[04] \[05]出處不明)==
王:「家臣等隨我父之殺害者。」怒拔去齒,由此彼獲羅剎之名。(三四)彼殺家臣超一千名,斷耳鼻等,又多使出家。(三五)由此之後〔彼〕聽正法得寂靜,歸善心,催大施,如大地上之雨露。(三六)於弗沙月滿月之日行例年之施,由此以後此施島中雖至今日亦行。(三七)向父王獻炒米之彼御者,又持來父之命令書交與莫伽羅那,(三八)王見此而悲嘆,說對己父之愛情,而授彼衛長職。(三九)軍師米伽羅適宜向〔王〕通告,為灌頂勝者隨意行灌頂式。(四〇)彼〔王〕與名西哈吉利之達魯哈〔精舍〕與達多昆丹尼耶精舍亦與法喜部及海部之比丘等,(四一)變山為精舍,提伽沙那精舍給與名摩訶那摩〔長老〕,(四二)[6]彼大慧者又名羅積尼〔女王〕建造比丘尼院,施海部之比丘尼。(四三)
ᅟᅟ==[6] Mahānāma 為造大王統史三十七章之長老。==
蘭巴康那族出身之名達多普提,厭事加沙波王赴美雷利耶部落決定住居彼處,彼有一子,知為西羅伽羅。(四四、四五)彼亦恐怖加沙婆〔王〕與己親族共〔隨〕莫伽羅那赴閻浮洲,(四六)於菩提道場精舍出家,彼有恭敬心,隨順行而為僧團之務,(四七)供養菴摩羅果於僧團,由此,僧團信賴彼彼菴摩羅沙彌,斯為名。(四八)
彼於「髮舍利史」中依法,由此得髮舍利,由彼國持來。(四九)彼向彼〔沙彌〕呈出敬意,受取髮舍利,收藏於玻璃所造高價之筐,(五〇)於提班伽羅〔燃燈〕城優美之像家,整行列行大供養。(五一)亦造彼伯父、妻之黃金像,於彼處與〔他〕像亦具備美麗馬姿,(五二)髮舍利之筐與傘,寶珠之假堂,彼製造犛尾拂子與二人之長弟子。[7](五三)王自己亦增加保護彼〔髮舍利〕,使西羅伽羅取劍為防護而派遣,(五四)彼被知持劍之西羅伽羅,王與彼財共與彼妹。(五五)以上唯極簡略敘述,精細皆由「髮舍利史」,賢者可以學知。(五六)為鞏固海上之守護島中使於怖畏,以行正法,正法即清淨勝者之教。(五七)軍師鬱多羅以己名設精勤堂,王行十八年間之善業而歿。(五八)如斯達善業之滅盡耶?加沙波抱忿怒之大力彼〔莫伽羅那〕亦不能克近於死,恰如奴僕。然,智者碎死之畏可成為安樂,知己者乃最上之涅槃,不死,可達安穩道。(五九)
ᅟᅟ==[7] 指舍利弗與目連耶?==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起造大王統史
名二王章第三十九章〔畢〕
第四十章 〔缺〕
第四十一章 八王章
彼〔莫伽羅那王〕之歿後,彼子為王,為天人之姿有大力,知為庫瑪羅提達多塞那〔童初舍利軍〕,(一)〔彼〕行父所建精舍之修理,行正法結集,清佛之教,(二)以四種要品飽施大比丘眾,行種種之善業,後第九年歿。(三)其子氣提塞那為王,行善業為種種而第九個月棄王位。(四)〔其〕叔父殺彼而為王。行善業不少,於第二十五日〔又〕為烏婆提沙所殺。(五)莫伽羅那之妹夫為軍帥之烏婆提沙殺死西瓦伽而為王。(六)此王官職與其他之物愛撫人民,向西羅伽羅財併女子與之。(七)
烏婆提沙有一王子伽沙波。有大財,有布施心,據正義,行精進生活,善敬長上,此勇士同好友十六人勇士等相結合。(八、九)西羅加羅彼之後欺心渴望王位,赴南部瑪羅耶集合大軍,(一〇)掠奪邊境地方及近都,長子伽沙婆聞此,騎優美之象,(一一)安慰父王,率友之勇士而出都,會西羅伽羅而往。(一二)如斯行動遲鈍,西羅伽羅逃及七八回,由於方便東部西部地方收歸掌中,(一三)為戰鬥更赴巴奇那提沙山〔東帝須山〕。伽沙波又與友之勇士等共騎象(一四)赴彼處,使叛逆者走,而登至大象山頂,由此〔起名〕吉利伽沙波〔山迦葉〕。(一五)有必勝之軍西羅伽羅是憍慢頑固愈益破國土皆為己手中物,(一六)來都而圍此。王之部下戰鬥七日勢衰,伽沙波思:(一七)「此人人皆包圍都為害。〔王〕軍頹,王盲目而老,(一八)余移母與父於梅魯康達羅伽,集軍而後日可搦叛逆者。」(一九)彼乘夜陰攜王之財物,伴父及友〔勇士〕,向瑪羅耶出發,(二〇)時引導者,迷路而不知道,彷徨於近都之處處。(二一)
西羅伽羅得此報,急來包圍〔彼等〕,於是恐怖戰起,(二二)可比天人阿修羅之戰,開始大接戰,〔友之勇士〕倒下,大象退却,(二三)〔伽沙波〕與象於御者,自己切首,拭血而小刀納於鞘,(二四)兩手置象首而伸〔身〕,〔父〕烏婆提沙亦聞此,刺悲愛之箭而死去。(二五)
如斯一年半烏婆提沙之昇天,西羅伽羅而為王,與合前之名(二六)而呼彼為安巴沙摩奈羅提西羅伽羅[1]。〔彼存世〕十三年,已以法護國。(二七)人民之利益者是摩訶婆利〔食堂〕施高價之王食,醫院[2]亦增加給與,(二八)日日供養菩提樹,使作〔佛〕像,對住島之比丘等皆施三衣,(二九)島中禁止殺生一切生類,善供養自持來之佛髮舍利。(三〇)在阿巴優陀羅〔精舍〕施羅黑羅之水路,彼由東方上座部之精舍運來名昆達之座席,據於此處之王樹下。〔如斯彼〕畢生行無數之善業。(三一、三二)
ᅟᅟ==[1] 菴摩沙彌等,「石時」之意,三九章四八偈參照。==
ᅟᅟ==[2] 摩訶巴利精舍有附屬病院,三七章二一一偈參照。==
彼莫伽羅那,同達多婆善提與烏婆提沙之三子,長子與東部地方,(三三)又與名造阿提巴達[3]之官職,所謂「行住於彼處」,若遣〔彼〕,彼亦赴彼處住。(三四)與瑪羅耶之首王地位及南部地方,為護海以遣中子,(三五)唯烏婆提沙住己處,年青眉目美麗亦痛愛撫〔彼〕(三六)
ᅟᅟ==[3] Ādipāda 洲之長耶?出四二章三六、三八偈中。==
王於第十二年由此處赴迦尸城有年青商人,由彼〔國〕持法舍利[4],(三七)王見不能判為法非法,思黃金為娥之燈火,如此而落,(三八)思〔佛之法身〕能奉於此,尊重恭敬而安置近王宮家,(三九)令年年行祭,持來周達瓦那〔精舍〕,思為生類之利益而巡行。(四〇)如斯西羅伽羅行善業數多,達第十三年時!應彼之業而逝去。(四一)
ᅟᅟ==[4] Dhammadhātu 達磨都,法舍利,法身舍利,如來身分,即謂佛舍利。==
暗愚者達多普夫提伽奪得王位,言:「紊亂己弟[5]之順序。」令殺遮止,(四二)莫伽羅那次而聞此「己有奪不為之王位,無故談正法殺余弟。(四三)余謂彼行酒亂之政事」而怒,率大軍赴羅黑羅山。(四四)王亦聞而令武裝軍兵,張陣營於加林達伽山。莫伽羅那熟思此,(四五)向王送書信:「島之住民等對汝對余非有過,如〔吾等中〕一人死去,王國為二,然,他者戰事,謂只吾等兩者於此以試象背戰。」(四六、四七)彼〔王〕亦稱「善」,攜五種武具[6],騎象如之對牟尼〔尊〕魔王即時出發。(四八)莫伽羅那亦武裝,跨優象同行,彼等大象互相接近。(四九)〔彼等〕相互交打,聞響似雷鳴,牙牙互相接觸,如電光之起焰。(五〇)〔兩〕象塗血似夕之雲,莫伽羅那之象突出,王象退却。(五一)王見此始切己首,莫伽羅那此時向王敬禮,請「勿斯事」。(五二)請彼重自尊心而斷己首,為六月六日而捨王位。(五三)由彼大力之莫伽羅那為島之王,由有〔同名之〕祖父以冠「小」之名。(五四)彼有非凡之詩才,篤信三寶,布施、自制、清淨、善順等德之藏,(五五)由布施,由愛語,又由利益之行為,由〔他人〕同自己以攝取大眾,(五六)以供食精舍,又醫藥、被服,由正保護攝取比丘眾,(五七)以過分之供養,供養誦法師,令註疏共誦三藏。(五八)令法為燈火〔此〕大賢者,如欲與物誘童子等,己常令學〔正〕法。(五九)彼為人間最上者,作法之歌,於都〔乘〕象背者,夜間說法之終而令吟誦。(六〇)由山中部而遮伽丹巴河,造巴達沙那〔葉石〕池、達那〔財〕池、伽利多羅〔池〕,敬虔之彼,「長壽之因業」,令書寫正法,行三寶之供養,慈愍世人,如母慈愍彼實子,如欲之施,自行受用,於第二十年歿。(六一~六三)
ᅟᅟ==[5] 巴利語中是兄或是弟不明,於次莫伽羅那出來,應該是弟之烏婆提沙。即父王歿,長兄莫伽羅那繼之當然,然次兄之繼不順序。==
ᅟᅟ==[6] 五種之武器是劍、槍、弓、斧、楯。==
彼第一妃用毒殺諸親族,令實子即王位自行政事。(六四)如斯即王位,彼人主器提西利梅伽〔名稱福雲〕,先以鉛簿皮覆樹王〔大菩提樹〕之家,(六五)對貧民、旅人、乞丐之徒行大施,街道屋舍[7]供萬人受用。(六六)時彼之第一妃於長所有之業務,為此而彼王國顛倒上下,(六七)國王之〔手〕足大臣等賄賂第一事,地方有力之人人已惱無力之徒。(六八)
ᅟᅟ==[7] 協會本 maggapāla 校訂者解為 maggamāla 設街道處處之空屋,供旅人宿泊之物。==
西羅伽羅〔王〕之時,名桑吉羅村,稱為巴耶西瓦〔怖畏安穩〕之孔雀族出身,(六九)於西瓦有名為阿伽普提沙之兒,彼甥又知為摩訶那伽。(七〇)甥之摩訶那伽與阿伽普提同眉目美麗,而大力之彼摩訶那伽意圖甚大,(七一)棄農夫之業於森林內為盜賊,得大蜥蜴,送往伯母處,(七二)彼女見大蜥蜴,悟而送往穀籠,送兔與鐵工匠,彼亦同為。(七三)向妹乞種子,彼女供彼種子與奴僕,以飲食物等竊養之。(七四)
其時為飢饉,有通神咒一男人,為得食而皆共比丘之姿而乞食,(七五)入此村,彼不得些食物,為飢餓所壓,不斷震動忍耐〔此〕。(七六)有大恭敬心摩訶那伽見此而愍,受取彼之鉢,無隈巡視彼村,(七七)則粥亦不得,由彼與上衣,持來食物彼食之,信賴〔摩訶那伽〕,(七八)思:「此者值為此國王位。」伴彼赴構康那伽〔牛耳〕大海。(七九)由此,坐於其處,隨法唱誦,由神咒〔之力〕於普薩月滿月之夜,招來龍王。(八〇)令摩訶那伽言:「觸龍王。」彼恐〔夜〕初分來不能觸,(八一)中分亦同不觸,於後分以三指捕尾投之,如斯彼觸此。(八二)見彼而說明此:「余之勞力有效果,與三人王戰汝殺第四〔王〕,(八三)老而唯三年之間生為王,汝之族出三人同為王,(八四)行仕於王,後日見余之力。」如斯言派遣,彼亦行見王,(八五)已事於彼。王任彼為羅哈那〔地方〕之吏,彼於其處甚夥生物。(八六)王信賴彼,授彼職稱安達[8]將軍,赴任彼處。(八七)彼伴巴耶西瓦之兒與己之甥,行彼地方一切處理,(八八)棲止羅哈那,此為別個所有之財。〔彼〕大力者為與達多巴普提行戰鬥,(八九)而恐莫伽羅那去羅哈那,停止於其處,器提西利梅伽王之順位紊亂聞即位事?(九〇)思:「應取王位之時。」急由羅哈那來於第十九日殺王,(九一)自為王而復元〔彼〕地之情態,彼送書於甥,謂:「來。」(九二)彼〔甥〕來於〔途中〕認凶兆而引返,若死者知恩之彼,立伯父之兒〔阿伽普提〕為副王。(九三)
ᅟᅟ==[8] Andha 梵語 Andhra 案達羅。民族、國土之名,如此有關係之職務。==
於王樹之周堀溝,造黃金屋舍〔覆樹〕立牟尼尊之像於其周圍。(九四)建三之大塔施漆喰工事,設頭卷與象形之欄杆,施彩色工事,(九五)彼對烏達羅[9]〔精舍〕〔稱〕為江背羅巴耶織工之村,於大精舍名附天提尼伽村,(九六)將烏達伽瑪之瓦沙巴村與捷多瓦那〔精舍〕,亦已行三宗派[10]之衣服之施與。(九七)田地三百枚施與名為捷多[11]精舍,常時供養粥於此處比丘等。(九八)名多羅提沙〔池〕之田地施與一千行者,大精舍住〔之比丘〕等常時供養粥。(九九)喜德之〔王〕所謂奇羅瑪提伽之良水路亦施此,瑪優羅房舍行修理工事。(一〇〇)繕修加西康達〔地方〕之稱摩訶提瓦羅多庫羅瓦精舍、阿努羅羅瑪〔精舍〕朽檻,(一〇一)如斯為人王昇天之業,三年而伴天王而上生。(一〇二)此等八人之心滿悅,有無量之威光,有王中王者相之王等,以人、象、馬勇士、軍、車亦光輝,終於離眷屬,捨此一切,共赴墓所。智者惟此,欲捨此生之樂,尚為求益之人。(一〇三)
ᅟᅟ==[9] 無畏精舍之別名。==
ᅟᅟ==[10] 大精舍、逝多林精舍,應是無畏山精舍。==
ᅟᅟ==[11] 單名 Jeta 精舍,見前偈所言 Jetavana 之事,思此逝多林異,見 Geiger, Wijesinha 亦同。==
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起造大王統史
名八王章第四十一章〔畢〕
第四十二章 二王章
摩訶那伽王之好運從弟[1]達立志最上菩提,彼阿伽普提為今王,(一)於威光〔傚〕太陽,於快適滿輪月,於不動須彌山,於深如大海,(二)不採如大地,於行同於風,於叡智說不滅之聖師,於清淨秋之空,(三)於享受諸欲如天王,於利益財主〔毘沙門天〕,於淨居天主,於勇如獸王,(四)於王法與王國如轉輪王,於布施又傚法衛桑達羅以人人〔如〕實子。(五)彼叔父為副王,弟為年青王,甥為已據瑪羅耶王位。(六)〔彼〕任職所隨彼之所應長者大臣,以〔四〕攝法又以王法攝取人人,(七)南部地方附於彼一併與青年王。〔彼〕住於彼處,已堀西利瓦達瑪那池。(八)大賢之〔王〕構築大眾所屬之吉利精舍,令大眾受用,此施田二百枚,(九)於瑪羅耶王名達多與己王女名西利桑伽普提〔聖眾覺〕亦構造房舍。(一〇)為摩訶西瓦〔長老〕彼冠以己名建房舍,其從屬亦為同善業之第一義。(一一)由接近善人之事復古人正法,為攘邪障而繕古。(一二)彼國土之詩人輩以錫蘭語,多種類造數多意味優良之詩。(一三)於達氣那精舍築極美之殿樓,九年為島中除盡荊棘,(一四)建築名庫倫達一切僧團受用之精舍,以此同名之儲水池[2]亦〔造〕廣三由旬之椰子園。(一五)名為摩訶西瓦〔長老〕許居住於此,同時〔捧〕利得、尊重、恭敬與一百人之園丁。(一六)於彼側建築安必羅巴沙瓦精舍,同名之村施與長老行者等,(一七)於溫那瓦利精舍與久譽之羅達那村,安置石造之大師像。(一八)於啟刻利瓦達〔地方〕築名須曼那山,於大菩提堂〔造〕大油槽與石欄杆,(一九)修理青銅殿,於殿祭施彼三萬六千比丘等〔一一〕之三衣。(二〇)施村命令防護,於哈提庫奇精舍,智者此又冠立彼王女名之殿樓,(二一)善守達多西瓦比丘之教誡,隨法而行,已仕敬彼。(二二)彼亦建姆伽塞那巴提〔啞將軍〕廣大為精舍,彼奴僕之料而起羅基伽村,(二三)為追善摩訶那伽王,建附同王名之精舍,王以此施通三藏之大長老[3],(二四)此離執之〔長老〕同時似己之六十四名行者比丘與此精舍。(二五)此摩訶巴利耶那為住〔長老〕,而建立賓諾魯提婆〔精舍〕,由瓦多伽伽羅庇提〔割與〕土地,(二六)名達奇那吉利達魯哈精舍,瑪哈那伽山〔精舍〕,伽羅瓦庇精舍,彼王其他設布薩堂,(二七)同阿巴耶精舍王亦造大蓮池,於周提耶山造水不涸之那伽遜提〔龍池〕。(二八)亦善修築瑪心達陀陀池,其因緣令持來〔摩哂陀〕長老〔之像〕。(二九)「大摩哂陀長老之像運來於彼處,運來陀羅奢族之物」之約束,(三〇)彼為三宗派以高價之寶珠〔裝飾〕令造黃金製之傘及於七八九度,(三一)於大塔〔造〕二十四巴羅重之金傘,處處供養高價之上寶珠。(三二)以雜多之寶珠構造光輝之齒舍利堂,〔摩訶〕巴利〔食堂〕作金篋與金屬〔製之粥〕槽。(三三)彼稱為瑪尼梅伽羅環繞儲水池之堤,於瑪尼西羅伽池設大水路。(三四)
ᅟᅟ==[1] 於即 bhāgineyya 雖用「姊又妹兒」之字,阿伽普提,由摩訶那伽,伯父之兒即當從弟,四一章七〇、七一偈參照。==
ᅟᅟ==[2] 一五偈之後半、一六偈之前半在英譯:「王與此同名之儲水池與廣三由旬之椰子園,而又更已加米田不可變二枚之輪廓判然大形之地處。」可見原文著之異例。==
ᅟᅟ==[3] 上二二偈之達多西瓦長老吧!==
時名周提液羅伽一長老,依言論破柝島中之外睹羅說者[4],(三五)稱為達達巴普提之洲長痛恥此,舉手欲打長老,瞬時生腫物。(三六)王對彼〔長老〕起信心,令住於精舍中、達達把普由憍慢心不近彼據傳已死。(三七)大洲長之職授甥阿伽普提,命護彼長老,彼〔隨〕此行。(三八)〔王〕構建尼羅刻哈巴利周達精舍與長老,行如斯種種之善業,而後第三十四年歿。(三九)
ᅟᅟ==[4] Vetulla-vādin 此言為大乘佛教之一派亦不明了,提沙王之禁此經典出三六章四一偈中。==
由彼阿伽普提為王,前王為老年,彼已小區別〔阿伽普提〕。(四〇)彼熟通從前之慣習守護島內,彼又以己叔父之女桑伽巴達為第一妃,(四一)任第一妃之親族為持劍官,授官職不惜隨所應。(四二)王建衛魯瓦那〔精舍〕與海部比丘等,亦建江普蘭達羅伽羅〔精舍〕瑪提伽毘提伽〔精舍〕。(四三)
此王在位中,迦陵伽王見人人戰爭之死,心痛感動,(四四)決定來此國出家,於周提婆羅〔長老〕之下出家,王久尊敬彼。(四五)為彼瑪達山精舍設精進道場,彼大臣與第一妃來〔彼〕出家。(四六)〔阿伽普提〕王之妃聞彼女之尊出家,仕恭於彼女,造名為羅達那〔精舍〕。(四七)王為大臣於東部之康達羅吉村建立衛達瓦沙精舍,此行者以此施與僧團。(四八)王長老歿,則王憂歎,於秋羅伽羅精舍中設精進道場,(四九)亦於彼處建立巴蘭那伽羅伽〔精舍〕,如斯王為彼多行善根。(五〇)
禮拜周提巴利陀長老之塔波園之塔時,〔塔〕破一部已散落彼前,(五一)長老憂慮,呼王示此,王見心動,即時令起工事。(五二)彼於青銅殿之內陣安置右鎖骨舍利。晝夜供養加以守護。(五三)塔波園之工事遲鈍,天人於夜間以園丁之姿向王現夢,(五四)說:「若王猶豫建舍利堂者,吾等攜舍利去某處。」忽然(五五)王目醒感動,立即開始舍利堂彩色工事,已果關聯一切工事。(五六)四之像,石造之座席,金傘,石及象牙細工等總〔設〕於堂中。(五七)大臣等亦造一百九箇匣,天愛帝須〔王之遺〕業悉重新。(五八)致全努力,隨應處行大供養,彼以所有敬意由青銅殿運舍利來,(五九)周提巴羅大長老與大眾共圍繞,〔作〕行列奉安匣中舍利,(六〇)於楞伽島添自身布施舍利堂,〔從來〕彼第一妃有祿料村為守護者而奉侍。(六一)彼於那伽提〔龍島〕建立一堂,於羅奢耶達那達多〔精舍〕〔建〕溫那羅瑪〔眉間毫〕堂,於阿瑪羅周提耶〔精舍〕備傘,(六二)對此之精舍為施粥而施此村,向阿婆耶精舍施捨安伽那薩羅伽村。(六三)王自己並附第一妃之名阿巴優達羅精舍構築達多伽普提住院,(六四)彼妃亦設立精美之伽巴羅那伽精舍,於此同精舍已施無不足之四要品。(六五)王於周達瓦那〔精舍〕之堂設光輝之頭卷,挖堀大菩提樹堂之水井。(六六)亦作甘伽堤,瓦羅哈沙池,吉利堤,增築摩訶巴利〔食堂〕,亦作飯槽。(六七)第一妃令〔供養〕比丘尼等飯食,如此推行善業,王於彼第十年昇天。(六八)如斯喜為善根,財[A1]豐人間之主等亦為死所虜。然如斯見掟,應飽思慮,生有連結亦正皆斷,得出家決定之士面向涅槃為可行。(六九)
ᅟᅟ==[A1] 豐【CB】,豊【南傳】==
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二王章第四十二章〔畢〕
第四十三章 〔缺〕
第四十四章 六王章
持劍之吏僧伽提沙由此為王,願教與國之發展而喜道,(一)隨所應授官職,彼攝取人民,其時,小〔阿伽普提〕王之軍將莫伽羅那(二)住於魯哈那聞僧伽提沙為王,為戰爭而往摩訶伽羅設陣營。(三)僧伽提沙聞此,為與彼戰爭而派遣軍兵,有大軍之莫伽羅那欲威嚇此,(四)由此,彼〔王〕率象馬軍赴羅提精舍,募軍居住於彼處。(五)王聞之再來,於伽達提萊尼瓦達伽與彼走戰,送己之軍,(六)自行還都,彼〔莫伽羅那〕復元失去之兵又到達羅醯羅〔山〕。(七)
王之軍師用何等之策略,送〔彼〕兒於叛人之處,自行惱悲,(八)如同大病打臥牀頭〔不動〕。(八、九上)王聞此之報,即時赴〔其處〕命言:「汝勿憂!汝於此處教事王子,今汝護都,汝因病故,不能與余共來戰場。」(九下、一〇、一一上)人人皆出去,王用之食物絕時,於摩訶巴利〔食堂〕調理食送王之處。(一一下、一二上)王見之甚為嫌忌,思:「非不不利之間,於此想亦有〔用兵之要〕。」為戰而急去。(一二下、一三上)與王子共騎象,令武裝種獸,率小軍赴東部提沙山,(一三下、一四上)如斯雙方騎〔象〕於初戰鬥時,叛友之軍師於背後起戰。(一四下、一五上)王子見此向王云:「殺此者。」王遮曰:「汝勿欲為此,不能壓此軍,有大不利。」(一五上、一六)王陷於兩軍之間,彼軍已二分,叛逆將軍與王[1]。(一七)王之象名瑪多伽入於樹蔭,同時其傘擊突枝而落地上。(一八)叛逆人之軍見此,持來與王,彼立於山頂令翳此傘。(一九)同時王軍〔思惟〕:「此者是王耶?」往圍彼,王唯一人(二〇)由象背降下〔伴〕王子與忠義之大臣於其側而入梅魯瑪奢林中。(二一)
ᅟᅟ==[1] cora^senapatī patī 之二語甚曖昧,或「〔認〕叛逆將軍主,叛逆將軍倒」亦可,英譯:「彼等叛逆者並對自己之將軍亦不能不爭。」==
得勝利之莫伽羅那由此與軍兵,田叛友之軍師有罪隨彼兒,(二二)入都而為楞伽地主君之王,而後思之:「敵之生存不安穩。」(二三)彼聞「前王之兒於此處」而怒,令「速斷彼手足」。(二四)時受王命之彼人,即時圖斷手足,王子悲泣:(二五)「余可取食普瓦菓,手若斷者余以何取食普瓦菓?」聞此行事王者,(二六)惱王命之無情,此卑人斷彼左手左足。(二七)王之他兒周陀提沙逃變姿相名梅魯堪陀羅向瑪羅耶一地方去,(二八)王後竊伴此兒與大臣赴衛魯瓦那,於此為當比丘等而著黃色衣。(二九)為比丘姿態王欲赴往魯哈那而達瑪尼西羅,於此停留王臣等,(三〇)而見知此三人,遮彼手而行,已書送王。王聞而殊外之(三一)喜,曰:「速往捕彼人人,由此向西哈吉利帶來無疑惑無邪障,於此,取王與彼兒之首,但大臣如活伴來余處。」(三二、三三)如斯受命此之人人,捕三人依命令圖為帶來西哈吉利,(三四)其時王子告行刑人曰:「先刎余之首,與余安樂。」(三五)王吏如是之行,後斷王之首。知事之人人,見愚昧者之所為,(三六)如斯富貴無常不堅牢,不自由,何故著此不求常住之樂耶?(三七)願舊王之利大臣傳王之命,聞此〔彼〕笑言此。(三八):「余自生以來曾見刎余主之頸。措彼余尚仕他主耶?(三九)於此殺彼取去彼之影耶?思之汝等是愚昧者、發狂者。」(四〇)如斯言已,彼捕主王之足而臥,彼等如何為之,不見出移彼之術,(四一)〔不止〕斷彼之首,諸大臣持來三箇已示於王,王無怖畏,表示滿足意。(四二)由此之後,授惡軍師瑪羅耶之王位,其兒持劍據官位。(四三)[2]
ᅟᅟ==[2] 此偈、次偈、三八偈之王共現在之王莫伽羅那。(CBETA 按:[02]出處不明。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2],今於此處加上[02]之註標。)==
彼〔莫伽羅那王〕以新布覆三〔大〕塔,同時行楞伽島全地塔之大祭。(四四)彼與世尊之毛髮舍利及齒舍利、大菩提樹尊敬〔行〕大供養,(四五)於毘舍佉[3]〔月〕之供養,隨行其他一切之舊慣,由正法行掃清善逝一切之教。(四六)藏經之讀誦,與行大供養,施餘分之利益供養多聞之士,(四七)住全島之比丘等施法服,住院一切者獻納迦[A1]絺那衣,(四八)造〔佛〕像繕修古〔精舍〕,施與僧團三百枚以上之塩田。(四九)於伽羅庇提建莫伽羅那精舍、庇提伽瑪精舍、沙伽瑪〔精舍〕、瓦達伽瑪伽〔精舍〕(五〇)同設羅伽精舍塔之家,彼於數多之精舍施多之領邑,(五一)如斯此之王憶前王之榮華無常,乃行無量之善業。(五二)
ᅟᅟ==[3] 滿月與天稱座 libra〔氏宿〕相合衛沙伽 vesākha 月之白分十五日,錫蘭信佛誕、成道、入滅之當日行大供養。==
ᅟᅟ==[A1] 絺【CB】,締【南傳】==
爾時〔王〕為某過失對瑪羅耶王發怒,彼思歪曲前王之姿,(五三)用策捕彼,斷彼之手足。聞此彼持劍官伴己兒去魯哈那,(五四)住彼處彼速略其地,留隱瑪羅耶之地而往周達提沙。(五五)彼與彼共速荒全國地方,來至多哈羅山,於彼處張大陣營,(五六)王無餘聞此,令武裝彼軍兵,往彼之近處,同張陣營。(五七)時王之部下熱病之累,死者數多,聞此,彼持劍官,(五八)初戰王軍甚弱而逃,王亦由後逃之。(五九)近西哈山見唯一人行,持劍之吏殺大王併從者。(六〇)亦〔欲殺〕遲後而來之周達提沙,致書云:「來王,來。」(六一)彼看破而逃,還往瑪羅耶而去。「由艱難而得來之王位,我如何與彼耶?」(六二)
如斯整軍兵彼持劍官名為達羅,〔六年間在王位〕殺莫伽羅那王,由此入於阿㝹羅陀優都為王,國中轉命令輪。(六三、六四)此名西羅美伽灣那〔王〕禮拜僧團與菩提樹,恭敬三大塔,增築摩訶巴利〔食堂〕,(六五)施以僧團醍醐與糖加作粥,飢饉大難之際施漉水布。(六六)此大慈者由一切施攝取貧民、旅人、乞丐等,對小童等,已與錢財買〔普瓦菓〕。(六七)於阿婆耶精舍供養石造之佛像,於彼施已古之家種種色彩之寶玉,(六八)彼為保護勝者〔佛〕而與寇羅池,準備所有施物行常時供養。(六九)
此王而為如斯善業之器時可過活時,而周達提沙之伯父有一首領名西利那伽,(七〇)彼向赴對岸〔閻浮洲〕伴眾多達彌羅人,為來取北部地方,行其掠奪。(七一)王亦聞此,行戰於羅伽密達伽村,由此共來屠達彌羅人,(七二)捕屠餘之〔達彌羅〕人而多加侮蔑,處處建立精舍,〔此等〕奉為奴僕。(七三)
王如斯成勝利來都,掃清全國無所怖畏,時可過活時,(七四)名普提之一比丘於阿巴優優達羅精舍,見出多數之破戒者,彼出家以來雖亦猶新,(七五)謁王尋求〔行〕正法羯磨,王令彼於精舍內行正法羯磨。(七六)彼擯斥破戒之徒,皆集於一處而談,竊欲殺彼,令此羯磨歸於無效。(七七)時王聞此大怒,捕一切者,切斷兩手,仍捕縛於一所託於蓮池之守衛人,(七八)於此,又他一百比丘等亦被追放於閻浮洲,而彼思〔普提比丘〕之努力,掃清教團。(七九)彼上座部之比丘等為行布薩會,迎彼等之意,逢拒絕而怒,雖然不遜,(八〇)彼以粗暴之言語嘲罵彼等,彼等不謝罪而去南部地方。(八一)此處彼罹大病而慌死,如斯九年而棄大地。(八二)
由此,彼兒阿伽普提王子為王,由西利僧伽普提而知名,(八三)弟瑪那立為副王,添與南部地方之車馬軍兵。(八四)彼王不滅前王所設慣例,以法護國,亦大敬僧團。(八五)由此,住瑪羅耶地方周達提沙聞此一切來阿里達山攝取大眾,(八六)征服東南諸州,大力〔之王〕次第開始入都。(八七)為取西部洲,派遣達多西瓦大臣,王自入西力庇達伽村。(八八)王聞一切,附副王以軍兵遣往西部州,彼往而彼〔周達提沙〕已走。(八九)謂:「已得屠如巢中之雛鳥。」王向瑪耶提而來捕王子大臣,(九〇)謂:「捕此周達提沙。」無怖畏豪勇〔之王〕隨來少數之軍,(九一)而周達提沙亦聞此,令武裝軍兵如決堤之大海,彼襲王軍,(九二)破王軍,王騎象唯獨變姿而忽逃,(九三)即位第六箇月急乘船,捨財、土地、親族而往閻浮洲。(九四)
周達提沙由此於都為王,如前王行一切事務,守護〔佛〕教。(九五)彼以摩訶達羅吉利〔村〕施阿羅精舍,名摩訶密多〔大慈〕菩提樹施與大精舍。(九六)彼王仰提村,瑪多蘭伽那伽村,歐頓巴蘭伽那〔村〕亦施周達瓦那精舍,(九七)於摩訶那伽之精進堂,加沙巴吉利〔精舍〕亦施安庇羅庇伽之食邑,(九八)彼施伽衛蒂村於衛魯瓦那〔精舍〕,施刻里伽村於甘伽瑪提精舍,(九九)施秋羅瑪提伽村於名安達羅甘伽精舍,施沙汗那城於瑪耶達伽沙巴住院,(一〇〇)施名羅達村於伽羅瓦庇精舍,此等並他〔精舍〕彼以采邑令不為不足,(一〇一)彼又以三十萬金修繕朽癈之〔精舍〕,住島之比丘等施與三衣。(一〇二)
去閻浮洲〔西利僧伽〕王有同胞之士,彼等隱身於處處,圖謀奪取地方。(一〇三)彼周達提沙聞此,由此赴伽羅瓦庇,為與彼等戰,與軍共定住於此處。(一〇四)往對岸〔閻浮洲〕而王得達彌羅人之兵赴伽羅瓦庇,圖謀開始戰鬥,(一〇五)周達提沙亦令武裝軍兵,令取武具,急派達達西瓦伽大臣赴閻浮洲,(一〇六)著鎧騎象而戰鬥,見自身之軍衰退,己告同乘象大臣言:「向余第一妃傳〔余〕之言,而後汝可隨意而行。『大妃!出家誦佛經,說論藏,以〔其〕功德施王。』」(一〇七、一〇八、一〇九)如是託言與王,武器之續限,殺襲來之達彌羅人,達壽命之滅盡耶?(一一〇)見名衛魯巴之達彌羅人為戰來,王於其時,手中之蒟醬袋有忍短劍,(一一一)由此堅握其劍,斷己之首,坐於象背納劍入鞘。(一一二)大軍兵揚大聲,彼大臣亦行與敵交對,知王之首已斷,(一一三)傳妃囑言,妃於〔佛〕教出家,註解論藏與〔學〕終之時,(一一四)〔妃一日〕下法座坐於地上,〔彼〕自命:「來!見王之振死。」(一一五)坐於彼女之前,投劍斷己之首,言:「王如斯歿矣。」(一一六)彼女見此過度憂苦,裂心而死,如斯五箇月彼王上生天界。(一一七)
王如斯伏敵克戰,復王國於常態,住於勝都,(一一八)此王曾為副王時,自己建名摩訶羅羅伽之精勤堂,(一一九)施韓伽羅、沙姆伽瑪二村,刻〔施〕啟貨羅之王領與所有奴僕。(一二〇)同施摩訶瑪尼伽村於逝多林〔精舍〕,以薩羅村供養瑪耶提伽沙巴住院。(一二一)彼施安必羅巴多羅村於秋提耶山,於普羅提之都建立摩訶巴那提提伽〔精舍〕[4]。(一二二)
ᅟᅟ==[4] 協會本此為固有名詞而取,衛捷西哈氏解為精舍名。從此。==
名瑪那年青之王於王之後宮有非行,〔王〕亦恕此,由諸大臣殺彼,(一二三)王為護彼之家系,己幼弟名伽薩巴即副王之位。(一二四)達多西瓦聞瑪那之死,隨達彌羅人,速來名提因提尼村。(一二五)知彼之來,〔王〕率軍出戰,〔敗而其〕十二年逃閻浮洲,(一二六)棄一切而當行為證認已攜王之首環,彼只一人去,(一二七)達多西瓦無首環隨法而上王位,為達多巴提沙為世所知。(一二八)他〔之王〕[5]得戰機會取國,如是彼等重回交互令退王位,(一二九)為此兩王之戰惱苦世人舉財喪穀。(一三〇)達多巴提沙以前諸王之〔設者〕一切破壞,三僧團並舍利殿之財亦皆奪。(一三一)彼〔毀〕金像取黃金,破壞金製之花環及其他一切之物令滅功德,(一三二)取同塔波園堂黃金之塔頂,高價鏤寶玉塔之傘亦被毀壞。(一三三)彼以摩訶巴利〔食堂〕之粥槽施與達彌羅人,彼等以王舍及舍利堂共燒掉。(一三四)彼如此後日有悔,為告白己惡事,建沙伽瓦多精舍已附與領地。(一三五)彼之甥亦為羅多那達多為民眾所知,在摩訶提巴達職,有己之領地付於王。(一三六)
ᅟᅟ==[5] 阿伽普提,上之一一八偈。==
由阿伽普提戰之力而登上王位耶!愚昧而質躁急之彼,年青王伽沙巴為守己軍兵,唆使邪行惡性之徒,毀塔波園天愛帝須〔王〕,小〔阿伽普提〕王,並取奪前諸王奉獻之財資。(一三七、一三八、一三九)毀達器那精舍之塔,沒收其財資,如斯他〔精舍〕亦被毀棄。(一四〇)唆使邪行之徒,彼如斯行為王亦不能制止——實難制邪惡。(一四一)彼〔王〕不能制〔伽沙巴〕,投一千金建彼毀塔波園之塔,併〔營〕公祭。(一四二)時人間之主阿伽普提為達多巴提沙而失敗,為募軍兵,而赴魯哈那,(一四三)住於此處第十六年得病而歿。時王之弟彼年青王伽沙巴又(一四四)以達多把提沙王追往閻浮洲,國〔合〕為一王國,不載王冠。(一四五)由交往善人而彼心起追悔,惟思:「我果衍邪業之滅盡。」(一四六)設花園、果園、儲水池,以大供養恭敬三箇大塔,(一四七)供養塔波園,以施一村邑,令來島一切之比丘等說法。(一四八)於瑪利洽瓦提構築堅固之殿堂,此處住那伽沙羅〔住院〕大長老,(一四九)住於此處〔之長老〕奉以四要品,令共說論藏之註解書。(一五〇)彼〔王〕建那伽沙羅伽住院施彼,摩訶尼提羅村而四要品之料施彼。(一五一)
時彼達多巴提沙由閻浮洲率大軍兵來此,彼善武裝軍兵與伽沙巴戰鬥,已被打歿。此王者之治世經十二年(一五二、一五三)於此達多巴提沙有甥名哈多達多,畏怖此大戰逃往閻浮洲。(一五四)
如斯一切富是無常而難得,榮光乃瞬時之物。然對此等捨歡悅心應向法。(一五五)
以上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已起造大王統史
名六王章第四十四章〔畢〕
第四十五章 四王章
由此克戰滿願之伽沙婆在摩訶巴利〔食堂〕飽受用僧眾物(一)彼〔又〕以大,供養物,供養那伽沙羅院住之大說法行者,彼令談正法。(二)彼兄〔造〕於加丹達伽羅住院,〔比丘等〕令筆寫海部所有聖典藏外之書。(三)修理已朽靈祠,更行新築工事,又為僧團施捨彼處此處數多之采邑。(四)以造樣樣摩尼珠光輝三個之寶冠,布施百領之朽葉色衣令滿足。(五)
彼伽〔沙巴王〕有諸多〔王〕子,彼等之長兄為瑪那伽,彼等亦〔未〕達成年[1],智見暗之幼童。(六)由彼王冒病,以何人不得令癒,曰:「我兒等皆幼少。不堪此等王事。」(七)招住魯哈那地方大智者甥,己與王子等〔之行為〕共委一切王事。(八)王以香、華鬘其他供物,供養諸塔,向比丘眾懺悔,施四要品。(九)如是人人之主於朋友、廷臣、民眾〔之上〕行正法,九年業〔導〕而往生。(一〇)
ᅟᅟ==[1] 十六歲。==
彼瑪那恭行叔父(伽沙巴王)之葬禮,愛護民眾,放逐達彌羅人。(一一)達彌羅人結束,「以滅此〔之王〕」,瑪那滯在城外時,自己占領都城。(一二)彼等〔達彌羅〕去閻浮洲向哈多達多送書信:「卿來島之好機,奪取王位。」〔使知之〕。(一三)瑪那亦向魯哈那父〔之處〕速派書狀,父聞此不久已由魯哈那來。(一四)彼等兩名相談上,謀取與達彌羅人提攜之策,由此之人人一切同行動。(一五)其後瑪那伽令父即王位,王對諸宗派已施三千〔金〕。(一六)愛護僧團與國,由敵為守所有富藏於王家移於魯哈那。(一七)哈多達多亦又接達彌羅人之情報,即時率達彌羅之軍兵[A1]已來攻此島。(一八)其時在此島彼等所有達彌羅人者受蔑遇,〔哈多達多之〕來襲,於途上已隨於彼。(一九)瑪那又對彼事一切入耳?彼〔思〕:「此非交戰之時機。」送父王與財物往魯哈那,(二〇)自赴東部地方,募人人住。彼〔哈多達多〕獲達彌羅人之聲援,占領王城,(二一)稱己名為「達多巴提沙王」。世人呼彼名同叔父〔達多巴提沙〕。(二二)叔母之子名阿伽普提者付與年青王位,與南部地方。(二三)於依賴者所應從而授與官職,無論於教於世間果行一切〔務〕,(二四)於摩訶巴利〔食堂〕施與衣服、凝乳、米飯、牛乳、乳粥,守布薩戒而聞法,(二五)行所有供養而令說法,以如是之善行積己之善根。(二六)於伽沙婆精舍施賽那瑪村,於精勤堂已奉摩訶伽羅〔村〕。(二七)於毛羅〔孔雀〕房舍與伽沙村,於塔波園贈奔奈利〔村〕,恭敬塔。(二八)向阿波優達羅〔之僧團〕獻伽普羅〔樟腦〕房舍,建名提普多羅精舍而施。(二九)其建立特,上座部之比丘等:「於境界之中。」〔云阻止此〕,以軍兵放逐彼等,又遂行目的。(三〇)然,於其處之上座部比丘等對王著怒,知其無信仰心,覆鉢,〔不受布施〕。(三一)彼於聖者之言:「信士而企圖比丘等之損失,又罵彼等無信仰者。〔有〕對彼可覆鉢。」由此,彼等於王作其處分,世人解作他之意義,(三二、三三)「比丘仰向鉢而迴轉受食。至〔王〕宮之門,由惡意而覆」不取。(三四)其時此王冒大病,第九年達生命之滅盡。(三五)
ᅟᅟ==[A1] 已【CB】,己【南傳】==
由此,達普羅王赴自領之魯哈那,積累善根,住於彼處。(三六)以下就彼無紊之〔王〕統而述。於此處亦言及此,可無缺穩富之事。(三七)
於奧伽伽〔甘蔗〕之王統為摩訶提沙聞名,有一大智盛德之士。(三八)彼有一妻知為桑伽西瓦,為魯哈那領主之女,具富裕、善業之德。(三九)彼女有三兒。長子阿伽普提伽,次子名達普羅,三男為瑪尼阿器伽。(四〇)彼女更有一女,彼女又嫁於王。長子名魯哈那地方之王。(四一)彼大有福者於摩訶伽瑪[2]建立摩訶巴利〔精舍〕,又於彼處〔造〕名達陀伽普提房舍,(四二)於伽那村為盲人、病人造營療院,名巴提瑪精舍造大〔佛〕像堂。(四三)智者〔王〕以神通力如化造,於名瑪罕陀作石佛,安置於彼處。(四四)建沙羅瓦那〔精舍〕附己名之精舍,同〔造〕巴利耶那精舍並伽奢羅伽瑪伽〔精舍〕。(四五)此為智者〔王〕於丹瑪沙羅精舍行新築工事,自移私室於彼處,(四六)食比丘眾之殘食,又抱喜悅之〔王〕,以曼達伽瑪村施僧團。(四七)行彼此之善業,彼赴天界時,彼弟可愛之達普羅為彼地主,(四八)討伐諸敵,於彼處行使主權,行大施之施捨,使魯哈那無危惧〔之處〕。(四九)人人悅服彼,謂:「此是我等偉大之主。」由此以來世人稱彼為摩訶沙敏。(五〇)
ᅟᅟ==[2] 魯哈那王國之首都,大王統史第二十八章參照。==
人主西羅達陀〔王〕聞此,將己〔王〕女與彼,又滿足〔彼〕多數之德,(五一)讚「為適於王位者」,已授與年青王之位,瑪那灣瑪其他彼子等有盛名。(五二)〔西羅達陀王〕向住於巴沙那提婆之大長老之下聞法,向彼抱信心,為大恭敬彼,(五三)建立魯哈那精舍施彼。又大長老供此為招提比丘〔等〕之用。(五四)安巴瑪羅精舍開始、建多數之精舍,又亦建伽提羅利[3]精舍而供養〔天〕神。(五五)大賢者〔王〕清掃阿努羅園穆多蘭把甚腐朽之殿樓又於西利瓦多更清掃同達康比羅之殿樓,(五六)使三十二人之比丘住於彼處,飽施所有要品之布施。(五七)於那伽[4]精舍施啟瓦多康比羅村,同於羅駕精舍指定棍納村。(五八)如此彼於提沙精舍奉伽提伽扳婆達〔村〕,於質多羅山[5]〔精舍〕奉康那義提伽村。(五九)彼於阿利耶伽利精舍布施瑪羅瓦多伽村,於彼處建極美麗之〔佛〕像堂。(六〇)於彼處為安置勝者〔佛〕,使作高價眉間毫與黃金帶。王已行所有方法之供養。(六一)彼於朽敗諸塔〔施〕彩色漆喰工事、更造高十五肘之彌勒善逝〔尊〕。(六二)彼偉王自行如此等無數之善業,又對隨從者亦行之。(六三)隨從者等甚多作善根之人人準備資具由彼等建立多數之精舍。(六四)
ᅟᅟ==[3] 協會本索引及於瑪羅羅賽啟羅氏固有名詞辭典為伽提羅瓦利精舍。==
ᅟᅟ==[4] 於大王統史第二十二章九見造營之事。==
ᅟᅟ==[5] 大王統史第二十二章見二三創建。==
某時,王行軍之序,於無村落森林中整軍,張夜營,(六五)彼善水浴,善塗香油,大喰,快橫於臥牀,圖眠於善美家屋中,(六六)彼時不能入睡,「此彼何故?」晝間己〔所為〕之事一切作反省,(六七)理由內不能見出,但思:「必有於外。」為深此而命人,(六八)言:「必我長老等為夜〔露〕所濡應於樹下。伴彼等前來。」(六九)如是諸多人人攜燈火前往探索,恰彼時見由摩訶伽瑪而來比丘等宿於樹下,(七〇)彼等還而報告王,王走出見比丘非常喜悅,導於自己寢室,(七一)為比丘等常時設施,施彼等染衣,受取濡衣(七二)更令乾,洗濯以調其他,彼等皆善設施臥牀,(七三)盛藥,自行作〔此〕,又於天亮作食事及行其他應行之務,(七四)給侍僕,如是所好而去。悅善業之此〔王〕如是已過第一日。(七五)
如是此最勝人之〔王〕,於其他之善業渡日,開國土從事善業,(七六)瑪那住於東部地方,募軍兵,持來父之軍與財寶,(七七)若行交戰成可來至提絲秋羅沙村,大力者達多婆提沙聞此,赴丹巴羅,(七八)會彼行大戰鬥,達多婆提沙之軍兵,令瑪那至天[6]〔界〕。(七九)彼達普羅聞此,悲憂[A2]刺箭而歿。此〔王〕阿努羅達普羅七日止行王事,(八〇)於魯哈那司三年間政事。故彼故事於此亦傳承。(八一)如此於戰而倒敵,以艱苦雖所得財物,瞬間成雷電閃光。具知見者誰為喜耶?(八二)
ᅟᅟ==[6] 已殺之意。==
ᅟᅟ==[A2] 刺【CB】,剌【南傳】==
以上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四王章第四十五章〔畢〕
第四十六章 三王章
哈多達多之歿後,王弟阿伽普提為西利僧伽提普提加[1]〔王〕。(一)此法王為正見具有〔之人〕,是故行無數之善業。(二)彼見三宗派住之〔比丘等〕食堂,增築摩訶巴利〔食堂〕,實行不殺生。(三)又應分不惜與官職,又迎技能、家系殊勝者興合理待遇。(四)彼大賢者〔王〕又見比丘等,不問彼之如何,恭敬彼等,為於教中令唱呪。(五)彼赴往那伽沙羅院大智、持戒、多聞之長老達多西瓦之處,(六)恭敬於彼,由此得聞正等覺者之教,強起正法之信心「〔此〕得〔悟〕一切寂靜之人」,(七)己〔累代〕邪性惡心之祖先加入上座部數數妨害入耳,(八)復舊朽廢精舍房舍,處處施捨穀物為豐盛之食邑。(九)且資具斷絕時,如其時之生芽,又於僧團應當場所以備下人。(一〇)〔王〕為此長老,造名為精勤堂,大賢者受納而贈與僧團。(一一)又為彼食邑施捨波羅多羅〔村〕、器興美羅〔村〕、伽達伽〔村〕、多羅達羅〔村〕、更施捨安達那羅伽〔村〕,(一二)〔奉〕安達伽羅〔村〕、安多雷利〔村〕、巴羅瓦〔村〕、多瓦羅那耶伽〔村〕,摩訶尼伽提伽〔村〕更〔奉〕培羅哈羅〔村〕。(一三)彼人王布施彼此之食邑,又派遣己身內之園丁。(一四)同樣〔他〕二宗派之精舍要品不足,或見或聞,施多數之食邑。(一五)言多數為何?對三宗派五穀豐收奉安樂千村。(一六)彼憶念勝大三寶之德,云取首飾造念珠。(一七)如是王以所有方便為正法之篤信者,〔人〕皆見習,為正法行者。(一八)其時,彼侍僕,呼為波陀庫陀達彌羅人,名瑪丹庇耶見此事而建精勤堂,(一九)又其布伽伽羅〔村〕之安巴池、丹陀瓦伊伽奢提伽尼提羅衛提村[2]共奴僕施之。(二〇)彼又造伽普羅房舍、庫倫達普陀伽〔精舍〕並摩訶羅伽〔大王〕堂,(二一)大富有者於他場所以三個村奉精舍。智者名為普陀沙陀將軍於名質多精舍附王名以落成房舍,又達彌羅人摩訶康達帶其名〔造〕房舍。(二二、二三)同〔達彌羅人〕秋羅班陀建房舍,王之副王彼僧伽提沙,造塞哈羅宇巴羅奢伽〔副王〕房舍。(二四)其他極多數之人人亦習王建立彼此之精舍。有情有如此之性。(二五)有人或精勤善業或惡業,為行彼於世間,賢者悟此。(二六)又名捷陀彼王之妃為大善根者,比丘尼等之住房,造於捷陀園〔精舍〕,(二七)更於彼撥陀婆沙那之地,以此布達貝羅村並給與百人之園丁。(二八)又瑪羅耶王大富有者,為曼達羅山精舍塔,費用莫大建舍利堂,(二九)彼盛名之〔王〕普提徹沙令覆青銅殿之尖頂,〔令建〕普提提沙精舍。(三〇)又州長等全島處處應力造無數之精舍、房舍。(三一)此王之治世實善業興隆[3]之〔聖代〕,詳於恐過,悉不能舉。(三二)只以右之敘述,在余如見錯雜,以一部為示全體而述努力拂除。(三三)
ᅟᅟ==[1] Siri-saṁgha-ādi-bodhi 於原語 āgga 與 adi 有同意義。==
ᅟᅟ==[2] 原文同格,有 Tantavāyikacāṭikaṁ 協會本見為 cāṭika 井戶,Malalasekera 氏固有名詞辭典解為村名 cāṭikā。==
ᅟᅟ==[3] 意譯為 puññakammamaya。==
然其後〔王〕赴普羅提都,為住居於此積善業,(三四)而冒不治之病,悟己死期,呼集諸多之人人,(三五)彼以遵法,下遺廻而歿。彼之死歿,多數人悲痛嘆息,(三六)於葬場皆無缺處行彼葬禮,又彼荼毗之灰,為己之藥劑,(三七)王此一切遺品使鄭重攜守,率全軍至都城。(三八)
如是王在位十六年已昇天界,達彌羅人普多庫陀伽司彼王事。(三九)捉副王達陀西瓦投獄,命善守備指圖。(四〇)謂:「王不在不能領〔國〕土。」名達陀迎達那庇提〔地方〕之長,(四一)起王統令即王位,假彼之名,自司萬事。(四二)彼達陀附己名於他那庇提建立精舍,積其他之善根,(四三)彼〔王〕已同二年而歿。彼歿後普陀庫陀又再為向他之青年招來,(四四)生於溫哈那伽羅之哈多達陀,令即於王位,如前自為攝政。(四五)同建伽羅提伽義伽精勤堂,〔行〕其他善業彼六個月而赴冥府。(四六)如斯智者所見多數災厄之財物、富裕並有象馬〔事〕,棄王事之執著,愉悅樂善業之人善哉。(四七)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三王章第四十六章〔畢〕
第四十七章 〔失題[1]〕
ᅟᅟ==[1] 此章之末尾失題不明。==
此王之歿後,彼瑪那灣瑪為王。門地如何,何人之子,又如何即王位耶。(一)〔彼〕出生於摩訶桑瑪多之統具家門之德,塔波園[2]之掠奪者伽沙波之子。(一一)瑪罹耶王之僧伽瑪那王有〔一王〕女,已娶彼隱棲於北部。(三)〔先王〕哈多達多王知彼事而〔後〕渡閻浮洲,赴那羅西哈王〔之處〕(四)告己名以為〔楞伽島之瑪那灣瑪〕令彼為仕官,用所有方法令王滿足。(五)瑪那灣瑪知彼之友情,伴己妻赴〔閻浮洲〕,日夜仕那拉西瓦王為住居。(六)此人主康多衛提〔王〕亦又與彼〔瑪那灣瑪〕結誼,如悉運彼王國,贈與莫大之財寶。(七)名桑伽之妻與彼同棲已生四人之男兒與四人之女子。(八)
ᅟᅟ==[2] 四四章一三七【南傳】,~一三九參照。==
然一日〔那羅西瓦〕王與瑪那灣瑪共〔乘坐〕優美象背而出,隨欲而巡行。(九)覺渴之〔王〕,止彼處欲喝椰子〔水〕,思及他人,而給瑪那灣瑪,(一〇)彼取而思之:「此友又為王者,〔彼之〕殘留之物對於有情豈非最上之物耶?(一一)然適予喫。」彼思量而侍飲。如是賢者不撓不屈願勝利。(一二)王又見彼而驚懼,彼飲殘而自欲飲之。具善業之人行常如是。(一三)由此以來,此〔王〕以己食物、臥床、榮譽並乘物與〔瑪那灣瑪〕同等。(一四)
如是送過彼等之日內,瓦羅巴〔國〕王為與那羅西〔王〕戰鬥而襲來,那羅西哈思料:(一五)「此者〔瑪那灣瑪〕仕余『〔於楞伽島〕我嗣代代之王位』奉仕日夜不倦。(一六)若彼與余共出陣而有戰死者,又對余彼之情思悉為無果。」(一七)王如是思惟,令彼返都,自與瓦羅巴王開始交戰。(一八)瑪那灣瑪亦又如是思惟:「萬一,我王陣歿,則我雖生存有何果耶?(一九)若如是,〔那羅西哈王之〕友誼不由彼為此。與自身平等愛護余彼為何耶?(二〇)然余連打出戰場甚為適合。於此處雖生或雖死與彼共幸運。」(二一)如是思念,武裝軍隊,〔打乘〕優良象以赴,出陣於戰場,彼〔那羅西瓦〕示己。(二二)那羅西哈〔王〕亦見彼而歡喜,叫喚:「啊!於此余之友誼得報矣。」(二三)由此瑪那之軍兵與王之軍聯合,紛碎瓦羅婆之軍隊。(二四)瑪那灣瑪亦於其場現己之勇猛,如那羅延天於諸天之戰而奮戰。(二五)那羅西哈又喜悅瑪那灣瑪之武勇,以愛情而擁抱言:「卿實與余勝利之〔人〕。」(二六)還己都,催戰勝之祝賀,對摩訶灣瑪之軍隊行一切之賞。(二七)其時王如是思惟:「友人自報一切余之恩誼,彼實果余之義理。(二八)余亦自手回返受恩,余應清算債務。感恩知恩之人極為難得。」(二九)集合諸臣告此語:「余友此企圖是汝等之親信。(三〇)又余友得幸之〔一事〕,誠實余應為之事業。前為加勢者,行協助為善人之規則。」(三一)如是而言,此諸臣等答王言:「若〔我〕君所欲者,無論如何彼為我等之所悅。」(三二)然王亦與所有象馬與共軍隊一切之要品並與奴僕、(三三)曰:「汝行。」送彼出行,大地之王如失其子而嘆息。(三四)又瑪那灣瑪於海岸乘船,速行航海,不久而來島(三五)與軍共討伐,而入楞伽島,聞彼達多伽王已逃失。(三六)瑪那灣瑪已赴都城,王不在〔彼處〕,進而追逃。(三七)其時此達彌羅之軍隊耳聞:「主〔那羅西哈王〕被冒大患。」聞此彼〔軍兵〕已行去。(三八)達多巴提沙聞彼,率大軍追迫瑪那灣那,已開始挑動交戰。(三九)又瑪那灣瑪思:「余已去全軍。余死可達敵望。(四〇)然余赴閻浮洲,由此率軍可再奪王位。」故如彼之行。(四一)再赴巧會友那羅西哈伽恭仕得寵,(四二)彼瑪那灣瑪已賢住於四〔楞伽〕王之世代。其時那羅西瓦思惟:「為強誇盛名〔之士〕余友以〔自身之〕王權為目的而仕余,經年及於老年。余眺彼如何而行王事耶?」(四四、四五)彼如是思念集已之軍,善令武裝,任好已與諸道具。(四六)〔王〕自伴彼來至海岸,為施堅牢色彩製造多數之〔兵〕船,(四七)向臣等言及:「汝等與此者可共赴。」其時人人皆不欲乘船,(四八)時彼西哈思惟,自行藏姿,為王章所認,於己身附之(四九)自身所有裝身具與〔瑪那灣瑪〕,令彼乘船:「能行停於海中,(五〇)令名寇多打鼓。」而渡。彼又一切如彼所為:「余等為王之所行。」(五一)人人乘船與王合一。彼瑪那率軍勢開始出船。(五二)如此海一面如都。然彼至〔楞伽〕港,亦與軍兵共上陸,(五三)於此處過數日以憩軍兵,略北部地方,為掌中人民之物。(五四)若不搖大軍開始上都,大力者普陀庫陀亦聞此而出迎,(五五)兩軍完全破岸如大海之蹂躪。瑪那灣瑪由彼取武器乘象,(五六)普陀庫陀與彼王〔哈陀達陀〕二手分開追散,土民之眾見哈陀達陀之逃,(五七)搔下彼首級示獻於瑪那灣瑪。普陀庫陀走至梅魯康達羅地方,(五八)由此,彼地之領主見彼:「久我之朋友,然逃災厄來賴者不得不斥者。(五九)又我如何向友可避王之來襲耶?」如是思量入毒於普瓦果中喰而即死,(六〇)庫陀伽亦於彼場食普瓦果而斃。(六一)如是〔楞伽之〕島對瑪那灣瑪為無荊棘之處。(六二)又彼費用莫大多數之善業,有誰得悉順次述說?(六三)彼最勝者〔王〕被稱為伽巴伽瑪[3]〔殿樓〕,並在巴達那羅伽精舍建立名賽班尼〔殿樓〕,於西利桑伽提普提伽〔精舍〕建造帶光之西利殿,葺青銅殿,同覆塔波園堂。(六四、六五)於塔波園造殿樓,施糞掃衣部,修繕朽廢之〔傘〕[4]。……同時已修理腐朽〔多數之〕住院。(六六)……
ᅟᅟ==[3] 在原文有 katvā gāmadvyam c'eva 而校訂者為 kappāgamavhayañc = eva 依此而譯。==
ᅟᅟ==[4] 以下原文甚缺,不見章末之「以上善人……」之句,又若干之不補者向次章之連則絡困難。==
第四十八章 六王章
……[1]彼易得要品建住院,又羅質尼提波伽〔精舍〕亦施與法喜部。(一)彼〔王〕於摩訶內多提波提伽〔精舍〕設境界,施於彼等寇多瓦多地方之提婆沙伽村。(二)彼於摩訶陀羅村建名加丹波構那〔精舍〕,同於提婆利村建造吉利烏哈那伽羅精舍,(三)於安陀羅搜波村造名提婆精舍,建造羅奢瑪提伽精舍施與糞掃衣部。(四)又於構堪那精舍造精勤堂,建瓦達瑪那伽菩提樹之朽堂。(五)盛名之〔王〕更名桑伽齊陀〔精舍〕並於其他場所行彼此新築工事。(六)王得二萬六千之黃金,修繕支提耶山之朽廢〔建物〕。(七)建陀羅瓦多精舍。於斑那法陀伽村奉建名摩訶塞那王精舍。(八)於庫提村如儲水池[2]損壞之堰,所有施一切有情。(九)與島民共保持布薩〔戒〕,授世間最上之幸福,為彼等說示正法。(一〇)彼之在位中,人皆行昇天之業,而大地守護者〔王〕之所為,民眾亦踐彼而行。(一一)然,大智者王常躬行正法,彼住處任何時亦名聲高(一二)終於隨從者亦至於寂靜。故具智見之人,己利亦見他人之益。(一三)若己一人學習自制,大眾悉向戒律,賢者何人不破壞彼?(一四)為眾生提出現世來世之二世利益方便,而彼無不行,日夜亦無倦怠。(一五)又己所著上妙衣服亦奉糞掃衣部比丘等之法衣。(一六)彼向惡處之關係,隻手落著之愛護,無有可非難之享樂於所有之點。(一七)王於眾生之食處,彼此施彼等,眾生所悅之處,彼令彼等享樂。(一八)如是提出和平人人之主,行種種善業,六年而赴天王之處。(一九)
ᅟᅟ==[1] 原文缺。前章為瑪那宛瑪王之記述,本章恐為三位王子之阿伽普提王之治世有關者,此間文有脫落。==
ᅟᅟ==[2] 造此池事,見三七章一八五。==
然彼弟王族士伽沙波為王,善得擔先〔王〕司王事之重擔。(二〇)彼如父〔為〕子,由布施,由愛語,由利益行,愛護多數之民眾。(二一)各各應從授官職,自我亦除所有之苦而享幸福。(二二)王族士〔伽沙波〕於俗人、比丘、婆羅門行己梵行,令實踐不殺生。(二三)於瑪洽提陀建二住院,又建海利伽瑪嘉住院,造瓦泥奢加卡瑪精舍,並造伽沙婆提吉利精舍。(二四)同又〔建〕名為安巴瓦那最勝精勤堂食邑……[3](二五)
ᅟᅟ==[3] 此處缺原文。==
彼等末弟名瑪信陀之王族士雖當王位,但無擔王之王事。(二六)彼久睦有名為尼羅之友,先入無常,彼追憶於彼,不求王事。(二七)實若無友,於楞伽島之王事亦尚不思有幸。誠然友是難得者。(二八)故聖師有言:「不問諸法彼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又到涅槃法,(二九)彼等一切由善友而為有情〔者〕,對善友應常敬意。」(三〇)如是彼恰住島守護有情,為阿提巴達〔官〕司王事。(三一)彼以自身之兄伽沙波之子阿伽普提據為副王位,贈與不少之資金,(三二)與遣駐東部地方,王以己之王子授南部地方。(三三)於摩訶巴利〔食堂〕施車十輛之〔施物〕,所有富己與乞食者為等。(三四)彼不施與乞食者,則何物亦與食耶,〔萬一〕先食之時,施己喰之二倍。(三五)彼〔附〕己名造比丘尼房,施拿伽羅伽羅村精舍[4]之築地,(三六)喜善業之德王具四要品〔造〕瑪興達多多精舍行他多數之善業。(三七)彼大智者之〔王〕司王事三年問訊而赴天界。(三八)
ᅟᅟ==[4] ārāmamariyādakaṁ mariyadā 境界之意。==
阿伽普提王子[5]住於南部地方,然為要件而來京,(三九)彼於此之停住中,阿提巴達〔官〕著瑪興達大病歿,由此,王事為彼之掌握。(四〇)彼掌管整理,書狀送往東部地方於阿伽普提[6]。(四一)〔彼〕著京為王,知為西羅梅伽,王令〔瑪興多之子阿伽普提〕王子即副王之位。(四二)副王勸王,〔謂〕:「離心勞可有享樂。」自己奔走於王事。(四三)彼從於適當之處,於人民之上行守護制裁,具智眼之〔王〕,於〔楞伽〕島破戒之徒令行於〔正〕道。(四四)如是彼等過中,惡業之徒不得機會,企圖「使此等為不和」,(四五)近王之處,竊奏誣言:「卿只名王,一方名實〔副王〕之王。」(四六)言:「彼副王奪王事,愛護人民,不久為王無疑。」(四七)大地之護者〔王〕聞此,義絕王子,王子知此為王之反賊,(四八)走返己〔領〕地,於彼處集民,率大軍開始交戰。(四九)於卡達魯耶提尼瓦陀[7]激戰,彼王子被打破而赴瑪羅耶。(五〇)由彼知恩〔人〕彼王,王位之禪讓其他,思:援助〔阿伽普提〕明白嘆之,(五一)王子聞此而心軟,如此彼等互相述親愛之情。(五二)彼王只一人自赴瑪羅耶伴彼王子而自歸都,(五三)解開疑惑……彼甚……[8]名桑伽之王女嫁彼。(五四)與彼王和解之王子,與彼女共棲,彼妃有離散之罪,怒加打擲。(五五)己赴父王前悲訴彼夫:「父王所與之夫無故加殺余。」(五六)王亦聞此「誠然我之錯誤」即時赴比丘尼房令出家。(五七)其時,女之母方叔父之子名阿伽普提者,時久思彼女,(五八)知「此伴彼女走之好機」,潛入捉女,只一人赴魯哈那[9]。(五九)彼阿伽普提王聞阿伽普提〔事〕,謂征伐阿伽普提,自己入彼魯哈那〔領〕。(六〇)〔副王〕阿伽普提引止從弟之阿伽普提,討阿伽普提,自赴西方之山。(六一)大力者〔副王〕魯哈那無隈而收入掌中,與彼交戰,為捉自己妻之桑伽。(六二)由此而後彼等三人[10]互相信賴,過從和幸喜。(六三)建瓦波羅尼精舍並瑪那伽普提伽〔精舍〕,又於阿巴優陀羅精舍築沙巴多提沙普伽〔殿〕、(六四)更於哈提庫奇精舍、普那庇泰伽精舍、摩訶哈利衛那〔大房舍〕及瓦哈提巴伽〔精舍〕〔築造〕殿樓,(六五)復舊塔波園堂朽扉處,又已取換彼處之柱。(六六)如是力之所及亦行他之善業,彼第四十年至業之導〔者〕。(六七)
ᅟᅟ==[5] 本章三三所見為瑪興多之子。非伽沙波之子。==
ᅟᅟ==[6] 伽薩波之子。==
ᅟᅟ==[7] 同於四四章六之伽達利尼普陀伽,為韻律之關係 kadali-nivāta 思為 kadaly-ādinivāta。==
ᅟᅟ==[8] 此偈缺。hoti nissaṁsayam……ativa so。==
ᅟᅟ==[9] 無從者之意。勿論伴女行。==
ᅟᅟ==[10] 王與副王與其妃。==
阿提巴達官為瑪興達之子,具榮耀,勇猛彼副王阿伽普提為王。(六八)教之守護從適於世間之處,己王子瑪興達即副王之位。(六九)大菩提樹之朽廢堂重新為堅固之物,又建立伽蘭達、瑪羅瓦陀伽之二精舍,(七〇)以正法行淨恭勝者〔佛〕之教,則法裁決,滅虛妄之訴人。(七一)〔與〕病者藥劑,於全楞伽島無論慶祝與葬祭自行精勵。(七二)對住三宗派〔之比丘等〕使與籌食,對糞掃衣部〔布施〕為己所調成高價之食物。(七三)如是彼王行善業,住於普羅提部六年而歿。(七四)
彼雖有〔一〕子,彼年青之王在彼之前歿。然兵時彼王國無遺嗣。(七五)於西羅梅伽王[11]有〔王〕子名瑪興陀。應乎王位,愛護世間,堪為大善業者。(七六)彼之誕生日王問宿曜師,彼等答:「應為王位之〔君〕。」聞此,(七七)與彼等財物,令秘彼之事。然王對王子之長,令為己將軍,(七八)以一切王事彼之手委,為大賢者彼獨裁者則法行王之務。(七九)然彼〔王之〕歿時,為巧與徑綸之〔瑪興陀〕由阿伽普提王之手不取將軍之職。(八〇)其時彼為赴王用,已停在摩訶提多港之海岸,(八一)彼聞叔父之崩御,言:「反賊奪王事,行滅都,應速歸去。」(八二)
ᅟᅟ==[11] 本章四二參照。==
其後於北部地方州長並領主等掠其地方,阻向王之納稅。(八三)彼聞此,〔率〕大軍赴北部地方,鎮定一切之州長領主等,(八四)赴王死之場所見妃之叫,時悲而安慰,述此語:(八五)「余主〔王〕已壽終,御勿痛心,大妃!余輩仕守護楞伽島。御身司王事。」(八六)奸侫而望任享樂生活之彼女,默然應諾如裝,竊命殺彼。(八七)其將軍悟之,偽裝守護彼女,與組彼者等戰鬥,追拂諸多人人。(八八)由此彼縛妃投入車中,伴赴此都,與護物共已指示王位。(八九)西羅梅伽王之甥名達普羅,為阿提哈達官,〔有〕大軍與莫大之資財。(九〇)彼住於伽羅瓦庇,募軍兵,為交戰者,來至桑伽伽瑪地方。(九一)整備軍之將軍聞此,又伴其妃速赴彼處。(九二)於彼處彼兩者身毛催起行〔激〕戰,其時阿提哈達〔官〕見軍之遲,(九三)而逃至〔阿恰塞羅[12]〕上。將軍追拂彼,而彼處已住於安樂。(九四)又此時,北部地方一切州長等,聞都空虛,來集占領都城,(九五)勇猛果敢之將軍,擊退彼等,此時歸都,已從法精勵王事。(九六)對比丘眾,對世間,對魚獸鳥,對一族,對軍隊,行一切之應為者。(九七)其後勢力盛返達普羅赴瑪羅耶,由魯哈那招來二人之甥,(九八)率國中諸州之一切象馬乘夜來襲都城,如大海之押寄。(九九)軍勢圍取都城,起喊聲,其時馬嘶、象之唸、銅鑼鳴物之音,並響大鼓,為軍兵之雄叫,其虛空已〔被思〕峻裂[13]。(一〇〇、一〇一)時將軍見大軍兵而打心喜悅,自己之軍隊告知此樣,(一〇二)「此三王子等率大軍包圍我等之都城。汝等於此處應如何耶?」(一〇三)如是發言時,望戰之勇士等向將軍如是言:「閣下仕申之日,為臣等之生命無矣。(一〇四)臨於如是之時,萬一惜生命而退者,君公如何如是〔久〕問,將有扶持我等之事耶?」(一〇五)如是言於夜中,軍兵武裝,調節準備,指太陽昇,鎧武具乘象,(一〇六)如雷落由一門打出,數千之鎧者一而激戰。(一〇七)阿提巴達〔官〕之軍兵次第粉碎,使集合於一處宣佈赦免[14]。(一〇八)阿提巴達〔官〕達普羅於朝幾被打破,引帶生殘者等,逃赴魯哈那。(一〇九)彼〔將軍〕又其時與由魯哈那來二人王子亦與生命,伴彼等歸都。(一一〇)於是勇者獲得勝利,鎮服〔楞伽〕島之內亂。彼以東部地方為殷盛而派遣軍隊,(一一一)其等更於北部地方亦令整備,不久已收大軍。(一一二)王又以彼妃「此棄之事,殺之不能」,為自己之妻,(一一三)彼等同棲而身重,彼女產生具福德、善業相之男兒。(一一四)彼女由此以來為王甚寵愛者,彼又對彼〔王〕子與資財共授與副王之位。(一一五)
ᅟᅟ==[12] 原文 palayitvāna-m-āruhittha……savāhano 校訂者此之……之個所已伽入 acchaselaṁ。衛捷新哈氏亦從此說,又阿恰塞羅解為山名。==
ᅟᅟ==[13] 原文雖有 na tadā phali 又一本有 taṁ tadā……故從此。==
ᅟᅟ==[14] niyattiṁ sampavedayi 此語不明從校訂者之說。==
駐東部地方之阿提巴達〔官〕等注意彼:「此者將滅我等。」兩者必成一,(一一六)於雙方攜軍及大財,由魯哈那地方呼聯合兄弟,(一一七)此大軍使駐屯於河岸[15],王聞此一切,與彼處此處之州長等(一一八)通誼,殺害惡人等,與守護都,命善可為之事,(一一九)率大軍兵,又伴彼妃,設陣營於瑪焚瑪羅村。(一二〇)彼三人之阿提巴達〔官〕等亦知彼之來事,名寇技羅羅村起交戰。(一二一)其時率大軍兵之王,打破彼軍,彼達普羅敗走,二人之阿提巴達〔官〕已斃,(一二二)於彼處獲到勝利大地之主還都精勵王事,施行大施,(一二三)行大供養恭敬大菩提樹、三基大塔、又舍利。(一二四)彼達普羅歸到彼魯哈那再與王戰鬥而整軍。(一二五)又彼王為子孫絕領土之紛亂,於塔波園召集一切比丘等,(一二六)辨論適於不適他之大賢者等並通曉所有王法[16],〔已集合〕長於〔政〕策者等。(一二七)〔象、馬、車、步〕四部之大軍與具備所有物之〔王〕告彼事善得彼等之贊同,(一二八)到島中之處,並命令都應為之事,無出程赴瑪羅山,(一二九)蹂躪彼之地方,速登山,見彼魯哈那,〔有〕一切者恐怖彼之勢力而服從。(一三〇)由此尊大之〔王〕與達普羅締結講和,取得象馬並諸多之寶珠,(一三一)以伽魯瓦河作魯哈那所領之境,取河之此方為王領。(一三二)
ᅟᅟ==[15] Mahāvalukagaṅga 之事。==
ᅟᅟ==[16] 原文 nipuṇo 已解為 nipuṇe。==
如此大威力者除楞伽島荊棘之處者,摩一〔王〕傘之〔王〕已歸都而住於安樂。(一三三)彼王建名達瑪精舍之房舍,又同主於布羅提都已〔造〕桑尼羅〔精舍〕。(一三四)又在阿波耶山建摩訶勵伽房舍,同又於彼處建築極美之數層寶殿彷彿如耶伽樣陀〔天宮〕,更重有大富有者三十萬金[17]並以閻浮壇金六萬金造具無價之髻珠大師像,(一三五、一三六、一三七)由所有之施物行費用莫大之供養,於殿樓之祭己悉停止王事。(一三八)又造甚美麗銀之菩薩〔像〕,安置於美麗之西羅梅伽比丘尼房。(一三九)於塔波園之塔造黃金之衣,為裝飾之間設置銀帶,(一四〇)又於彼處朽廢之殿樓為〔改〕築。思慮深之〔王〕向住於黑麻沙利〔精舍〕之大長老說論藏而行大祭,為彼受用於彼處穿鑿蓮池。(一四一、一四二)於彼處多〔改〕築多數之腐朽之天神堂,亦令造作大價之諸天像。(一四三)又對婆羅門等施捨高價王之食物,混糖之牛乳用黃金之皿令喫,(一四四)彼等又對跛行者與以牡牛並生活之資,對達彌羅人只與馬而不給牛。(一四五)孤獨者畏懼外聞者竊與救護彼等,於〔楞伽〕島上應從之處不無愛護。(一四六)思惟:「牛等應如何與餌?」施千枚之田生乳汁之穀物。(一四七)彼為儲水不涸之伽羅儲水池之儲水[18]。彼作如是種類之善業實多不可數。(一四八)
ᅟᅟ==[17] 衛捷新哈氏以此三十萬金看作寶殿建立之費用,由文章前後之關係,此金已解為造大師像之一部。==
ᅟᅟ==[18] 原文 vārisampātaṁ 衛捷新哈氏解此為水門之意,恐 thiraṁ 所謂副詞之堅固義故,此為支配者。==
其時為副王彼〔王〕子赴於天界,〔王〕他於將軍時生有一兒。(一四九)王向諸王子等謂:「王位之資格者。」勿有殺害,無寵遇事同樣養育。(一五〇)某時都被敵所包圍時,王子赴父王處,慣乞戰場之象、(一五一)王授與可比魔王所造之〔象〕凄然大象與受訓練所有武器熟練之軍隊,(一五二)。如是言:「此為〔好〕機。」其時彼帶劍,打乘勝象,出於都外,(一五三)悉打破敵軍博難得之勝利。王眺而信賴彼,又授彼將軍之位。(一五四)彼率軍赴北部地方,彼阿提婆達〔官〕達普羅之軍勢亦皆驅遂。(一五五)由此以來,達普羅對彼結深怨,於摩訶溫瑪羅[19]之戰鬥見彼抱激怒(一五六)謂斃彼使疾驅己乘象,彼自身之象追突擊達普羅之象。(一五七)王見彼而大喜,在他不見有合於王位者,彼與自己副王之位。(一五八)王於二十年之間善淨此島,為受善業之果以赴天界。(一五九)如是諸多之方策,不只由人人之艱苦而得所有之富,瞬間而滅去,可悲哉,只有愚人為彼而成悅樂。(一六〇)
ᅟᅟ==[19] 與第一二〇偈瑪奮瑪羅同。==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六王章第四十八章〔畢〕
第四十九章 五王章
父〔王〕歿後,彼副王為王,朋友仇敵得加守護制裁。(一)對彼王為智者有名塞那妃,幼〔王〕子等貌美,已甚得王之寵愛。(二)〔王〕授己長子副王之位,又王女等為他阿提婆達官等之妃。(三)王從應處授各各官職,以四攝法愛護民眾。(四)然彼為事情趣續停瑪尼西羅伽,聞「邊境有亂」,(五)命令己長子並將軍「行彼地鎮撫」,已速遣(六)彼等之赴彼處時,不和之惡人等奏離間誣言,彼兩名已由人主離間。(七)兩者由此抱怨,已開始攻略地方,王耳入此,即時赴多羅提沙,(八)於彼處斃彼等兩人,捉彼等之一切,彼悉一味以殺害,而赴普羅提都。(九)
其時魯哈那地方之領主為阿提婆達官達多西瓦之子名瑪興達之王族士(一〇)彼背父赴王之前。王又見彼喜從應處登用。(一一)王與彼之友誼鞏固,名提娃之〔王〕女與彼,派遣軍隊赴魯哈那。(一二)彼與王軍兵共赴,破魯哈那,父走閻浮洲,彼佔領魯哈那。(一三)
〔王〕於大精舍建堅牢美麗之籌食堂,為寇羅吉耶[1]尊〔像〕之恭敬施與名摩訶瑪伽村,應力供養,〔改〕築瓦達瑪那〔菩提〕樹王堂之朽廢,(一四、一五)為其維持施與成豐穀物之寇達村,於尼羅〔青〕園〔精舍〕布施名伽魯沙村。(一六)於青銅[2]〔大師〕像施阿羅瑪沙村,修理已朽,更造〔佛〕像。(一七)大慈念者〔王〕於普羅提都築諸多之殿樓、靈祠、精舍並療養院。(一八)又同於巴達威設具〔食邑之療養院〕。為跛者、盲者之療養院造於各處。(一九)王正裁訴訟,恐不正確認於書類,保存於王宮。(二〇)彼有恭敬心之〔王〕施行采邑於名那伽瓦達那精舍,既發證書則無不履行,遵守成憲行父王之大布施及他之善業,亦悉不斷守此。(二一、二二)妃亦為大王行數多之善業,於支提耶山建伽多伽靈祠,(二三)又於伽耶塞那山造精舍與達彌羅人之比丘眾,彼女等更施其瑪奮瑪羅村。(二四)造西羅梅伽之比丘尼房[3],施西羅梅伽比丘尼房(二五)前賣出之諸〔食〕邑,施財於彼處之精舍,買回彼等已與精舍。(二六)悉伐支提耶山之大樹,供養種種顏色之幢幡並旗幟。(二七)修復普奢羅摩〔問答園〕精舍境內之殿樓,令彼困乏之〔采邑〕烏以那乞提〔村〕轉為富裕,(二八)又復舊吉利般陀精舍之荒廢,更施食邑與住彼處之比丘等。(二九)於安普耶那〔菴婆羅園〕精舍造達普羅山住院,具四要品施三百人之比丘。(三〇)又快建尼羅伽羅園〔精舍〕,並布施水路設穀物豐勝之〔食邑〕。(三一)又修理阿里伽里精舍之朽廢,又築前所無之籌食堂與殿樓。(三二)於瓦哈提婆伽〔精舍〕建塞那伽波提山〔殿〕,多聞人之〔王〕令三宗派說法,(三三)又比丘等取殊勝疣鐵鉢。王對善業者之何物悉不回避。(三四)對名家之孤獨婦人施與瓔珞,又對飢者於夜間無限次施食物。(三五)對牛與穀物,鳥及其他亦與餌,對童子添蜜、蔗糖與米。(三六)如是彼人主與眷屬共行諸善業,在位六年棄地上而去。(三七)
ᅟᅟ==[1] 原文 k-assa pariharāya dāpayi M. gāmaṁ,……為 dāpayi M. gāmam,……。==
ᅟᅟ==[2] 大王統史三十六章三一參照。==
ᅟᅟ==[3] 四八章一三九見此比丘尼房。==
由此,以後彼王子具所有容色之德名瑪興陀王族士,為新哈羅人御者之主〔王〕。(三八)王於地上為法燈火、法標,極清淨之法,被稱為丹密伽〔正法〕西羅梅伽。(三九)遵踐先王正法之道,非法悉不省畧而除。(四〇)彼王行修理寶殿之工事,令施啟頓巴水路[4]。(四一)又修復朽廢更行善業,司王事四年而歿。(四二)
ᅟᅟ==[4] sabbakālesu dāpesi Geṭṭhumbadakavārakaṁ 瑪羅羅塞啟羅氏固有名詞辭典此為耕作使用此水路之水,解釋為布施寶殿料金之意。==
由此以後,阿伽普提王[5]於都中不翳王傘,為一切有情計劃利益與福祉。(四三)彼於世尊所有勝德,行供養舍利,亦〔營〕祖父〔王〕之行正覺尊之大祭[6]。(四四)又彼人王父王與取己名造烏達耶伽普提房舍。(四五)建具采邑之名普陀之房舍,施與己長老、三百人之比丘等。(四六)於羅伽沙羅〔王庵〕精舍與秋羅瓦庇耶村,於伽魯羅[7]〔精舍〕、瑪羅瓦陀伽〔精舍〕布施二村。(四七)彼於布薩日於己都禁止入〔進〕魚肉酒類,(四八)王拜比丘或靈祠由彼處而出,「不使無〔敷〕沙樣」而濯足。(四九)抱〔佛、法、僧〕三事信心之王,昇天之業,向涅槃業,悉行彼。(五〇)
ᅟᅟ==[5] 本章四五瑪興陀王之父烏達耶王同稱為父,恐是先王之弟。==
ᅟᅟ==[6] 四八章一四一大祭之意長吧。==
ᅟᅟ==[7] 在協會本索引 kālūamallavāta 已如一精舍處理,於四八章七〇見瑪羅瓦陀伽精舍創建之故可解為二精舍。==
王日夜向母君奉事,王早晨赴奉事彼女,(五一)頭塗油落垢,爪清潔,慇懃令入浴,(五二)快觸九[A1]件衣裳自行纏附,彼所脫之著衣自己洗著。(五三)〔王〕彼水灌入己王冠頂,對彼母后以香、華鬘彷彿如靈祠之善供養。(五四)向母君行敬意三次行右繞禮,對彼母之近侍與衣服及其他任其所好。(五五)彼高價之食物由己手使食,食殘者自食,(五六)彼母之近侍則攝取最勝王用之食物,撤快香設於寢間,(五七)於其處自手敷好臥具,洗〔母君之〕足,塗滑潤之香油,坐而撫摩使彼母入睡,(五八)臥床三次右轉恭敬禮拜,對奴僕或召使用心囑咐,(五九)勿向母君之脊,由脊而先出,至不見處所為止,再行三拜。(六〇)由其所行而心快樂,返復再三憶彼返歸住居,如是王、生向母君之奉仕。(六一)
ᅟᅟ==[A1] 件【CB】,伴【南傳】==
某時自身說述對奴僕之污蔑言語,為此而行懺悔,使己語言有氣派。(六二)具智見之〔王〕使母君施己與僧團,與等己之價財物,為自由之身。(六三)如是勝善業者〔王〕行守護楞伽島十一年,已赴天界。(六四)
然彼之歿,彼王弟達普羅為王,彼悉同行先王之所行。(六五)其時,名瑪興達於魯哈那[8]〔領〕主之王子等為父所退,己赴父王之前,(六六)王會見彼等聞彼事,授以大軍,利緣者悅事之〔王〕,傾向與父交戰。(六七)大力者魯哈那之主瑪興達亦覺悟如是事,於途中與彼等已行戰鬥。(六八)又彼等兩〔王子〕持軍為主將,逃而再歸來,奉仕天地之護者〔王〕已住此地。(六九)父悅此,與他之眷族共戰鬥而斃命,彼一門亦毀滅。(七〇)王以甥之器多伽普提具所有容色之德,與名提婆王女,(七一)彼臣事彼王於達普羅止,自引軍赴魯哈那。(七二)具所有福德相之彼為魯哈那主,養育子女,住於彼處。(七三)
ᅟᅟ==[8] 本章一〇參照。==
此王以〔菩提〕樹王之朽堂作為堅牢而新,施鏤金工事,又為此,己雖為王事,對大師〔佛〕之十波羅密,應〔行〕正當相應之祭,行大供養。(七四、七五)〔改〕築哈提沽奇精舍朽廢之殿樓,修復瓦哈提波[9]之精舍與羅瓦羅瓦山〔精舍〕(七六)名捷多精舍造黃金之聖師〔佛〕像,增築菩提樹堂,思量超行供養。(七七)於島〔內〕衣服之布施為例年之行事,注意增築摩訶波利食堂。(七八)又與人[10]重要之財賃,更修理腐朽尚行先王之行,守此而不遺露。(七九)彼有名瓦吉羅大賢者將軍,彼為糞掃衣部建立伽恰瓦羅精舍。(八〇)善覆塔波園塔之家,又用金色之磚覆黃金門。(八一)如是此人王司十六年間王事,赴所有有情之應逝處。(八二)此王已至天界時,〔楞伽島〕有名造阿伽普提者,此時得王命巡大鼓。(八三)父〔王〕〔授〕己王子之王位,對己兄弟之子名瑪興陀者不與阿提波陀〔官〕,(八四)彼不能愛護眷屬,弟妹等,困却逃往彼岸〔閻浮洲〕。(八五)王聞彼等已歸來,差向大軍與此等者交戰,揚彼等之首級。(八六)彼於〔三〕宗派照料應所有之事,於全〔楞伽〕島禁制惡行。(八七)小精舍之比丘等得於大精舍之乳粥、藥劑,王聞彼心覺不滿。(八八)大堪陀庇提村、同野波羅村、泰羅村並奉多數之水路,(八九)又比丘等於各自之精舍入手乳粥者,由此之後,應有恭敬心之比丘等得此乳粥。(九〇)彼於島中巡打大鼓,求乞食者,三日間,有所欲者,施與黃金。(九一)又彼如是行善業三年,彼王己對三事〔佛、法、僧〕見信心之果,如赴天之車而歿。(九二)實則如是,生類悉無常。雖全智之者仍必到死。然具叡智覺者棄有、欲、生而為空。
ᅟᅟ==[9] 瓦哈提婆如已存精舍,〔第四十八章六五參照〕羅瓦羅瓦山精舍之名由此處始出。修復新築雖不明,由文勢判斷,為如是譯。==
ᅟᅟ==[10] 原文 Tulābhāra 已解作 tulābhāra purushadāna 之意。==
以上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五王章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一王章
由是以後彼弟塞那於都揭〔王〕傘,所有生類見大富有者〔王〕宛如愛兒。(一)勵行先王所〔為〕而行事,益〔正〕法行事前所未有者亦行之,(二)於住島比丘、比丘尼、眷屬、魚類、獸類、鳥類所應行之〔務〕悉行之。(三)彼命令赴對岸〔閻浮洲〕殺瑪興陀,如是彼無障礙,善掃蕩王敵。(四)為乞食者、求財者、比丘、比丘尼施莫大之財物與善美之王饌。(五)彼有瑪興陀,加沙波、並烏達耶三人之弟,於彼等中,瑪興陀為副王,近待恭敬奉仕於王。此王有名桑伽之王妃。(六、七)為海之遊樂於王之港行幸時,其時留在都中彼阿提波陀官名烏達耶,(八)名那羅受王之庇護伴伯母之〔王〕女赴普羅提之都。(九)王不怒彼,共[1]不動搖者,命大阿提波陀〔官〕令彼滿足,於此帶彼歸。(一〇)如是此王族士等由此以來相和,守護教與世間,已住安穩。(一一)
ᅟᅟ==[1] 王與烏達耶之事,烏達耶與那羅之事不明。==
其後大勢力者波多〔國〕王由閻浮洲來攻開始侵島,(一二)王耳聞,即時送出大軍。人主般多王得〔楞伽國〕諸大臣內爭機會,悉滅北部地方,設陣營於摩訶陀利陀村。(一三、一四)此〔原住楞伽國〕,多數之達彌羅人皆成彼之親信,由此彼大威力者,(一五)於此進軍開始與王之大軍戰鬥,般多王乘象背赴,(一六)此達彌羅人之軍兵見主之顏增加威勢,於此奉獻生命。(一七)島軍無主,不具氣力,戰敗而四散逃失,(一八)般多王之大軍,即時開擴,如魔軍之進軍,蹂躪多數之人人。(一九)王聞軍敗北,得運悉攜財寶捨都,向瑪羅耶逃跑。(二〇)由此副王瑪興陀乘象戰鬥,眺望己軍敗走,(二一)思惟:「余一人不能倒此等一切,又入此賤者之手亦不果快。(二二)然余〔選擇〕自死實為勝者。」彼乘象背前行,刎己首。(二三)多人從者見彼自刎,眺此達彌羅之軍勢欣喜雀躍。(二四)悉視取如是〔成行〕此阿提婆陀〔官〕加沙波打乘駿馬善武裝堅身,整頓武器,(二五)彼只一人赴阿婆耶精舍,躍如是大軍,入而分裂為二,(二六)恰如金翅鳥之捉龍,如入於海中。彼施回一切〔敵軍〕,又亦善守己,(二七)而一匹之馬,亦見如馬列。彼己一人之眾,不見有從者:(二八)「何我一人〔死〕,敵人有可滿望之事耶?經時長久,我有遂心願。(二九)然,只有退却才合式。」大戰士打破大軍無有怖畏,赴毘瓦達〔地方〕。(三〇)般多王之大軍由此占領都城,副王之首級獻示般多王。(三一)彼見此,行火葬,王等以般多之禮式於葬場,對彼命令應行一切儀式。(三二)王之倉庫運所有之物,於精舍、都府應取者互奪。(三三)彼於殿樓所有寶物、黃金之大師像,石造牟尼尊〔像〕之眼二個摩尼珠,並塔波園靈祠之黃金板,更彼處此處精舍之黃金〔佛〕像悉皆被掠奪,楞伽島成為無物之島,捨快都如〔為〕夜叉之喰。(三四、三五、三六)〔楞伽〕王於大道彼處此處具警備,於憂慮中住於兩河之合流點。(三七),般多〔國〕王由此,與新哈羅〔國〕王結說和議,諸大臣已送彼處,而新哈羅王見彼等,(三八)聞臣等之口上,悉應諾彼等,已響應任使者之欲,(三九)彼贈二匹象並所有裝身具,唯願交換己利之王向般多王派遣使臣。(四〇)般多王見彼一切甚喜悅,即日開渡都,(四一)由都出赴不遠之港,於彼處乘船到都城。(四二)由此大地之主西羅梅伽歸都,從治〔楞伽〕島,住於安樂。(四三)為第二弟名烏多耶王族士為大阿提波陀〔官〕,於彼為食邑與南部地方。(四四)彼又應從處行善業,而不久冒病,入於死〔王〕之口。(四五)
阿提波陀〔官〕加沙波住於普羅提之都,傳被般多王殺害。(四六)其時名伽沙波之阿提波陀〔官〕頗具福相,有甚優之四人王子。(四七)彼等皆為長子,名塞那彼之青年剛勇偉大優秀精力,誠堪任為王。(四八)王對大阿提波陀〔官〕之職從順位授彼,令掌管采邑南部地方與象馬。(四九)
為魯哈那之主器陀伽普提〔並〕有端正四子及三愛女。(五〇)其時為長子名瑪興陀王族士被殺害[2],財物共領土被奪,(五一)彼兄被暗殺時,三人之弟憤怒,伴三人之妹,來王前。(五二)為慈愛、溫顏之人王,見彼等寵愛,任何時如天人之童子成長幸福。(五三)由此之後,彼人主名伽沙波彼等之長兄,「占領彼地方,可行矣」,派遣授軍。(五四)又赴襲擊彼,此魯哈那徧為掌中自己之物,無現行災厄,住於彼處。(五五)然彼並招塞那及烏多耶二弟,分割〔領〕土,與彼等共住。(五六)王對彼〔王女〕等,亦善養育,彼三王女之成人,〔具〕福德與天女之美時,(五七)名桑伽〔王女〕據王妃之地位,〔全〕王國授與可比之大財寶,與副王。(五八)副王之弟名瑪興陀者,具所有之德,已通曉所有之學事,(五九)王稱彼為提沙與名器陀之二王女,授富令滿足。(六〇)如是,十王已具法[3],從彼王處為眷屬之愛護,又以布施其他(四)攝法,愛撫民眾,行善業,樂為〔國〕王。(六一、六二)為糞掃衣部之比丘等,於阿力陀山宛如神力之化作造精舍,施莫大之財物。(六三)彼適合於王者之關心,園丁並多餘之好僕工人,亦施而無餘之處。(六四)願將至佛之境地,彼大地之主築名捷陀精舍之餘多殿樓,(六五)造純金製之勝者〔佛〕像奉遷於彼處,設定大資財,更令住比丘等。(六六)摩訶提巴利威那[4]極美殿樓之火災〔而〕燒失,同改築彼精舍中,(六七)於阿巴優達羅精舍中造威蘭庫羅園〔精舍〕,與大眾部、上座部。(六八)彼名桑伽與己妃協力建立四要品備普波羅瑪〔東園〕〔精舍〕。(六九)大智〔之王〕與妃共建稱桑伽塞那住院,〔施〕莫大之財寶。(七〇)最勝者〔之王〕造純金制之〔佛〕髮舍利函,行大供養,奉王權。(七一)施支提耶山〔精舍〕穀物豐之加那瓦庇村[5],贈住〔楞伽〕島比丘等三衣。(七二)於普羅提都之多沙瓦庇池〔之旁邊〕造〔食〕邑、備園丁、塞那伽普提住院。(七三)又彼處設善整食物之食堂[6],於摩訶奈陀山為一切〔比丘〕建築食堂。(七四)於都之西方造療養院為無依靠之〔人〕添硬食行粥之布施。(七五)最勝者〔王〕為糞掃衣部之比丘等造單獨之廚房,常施恭敬食事。(七六)此之大阿提巴陀〔官〕為住伽普羅房舍〔之人〕,於烏陀羅魯哈〔精舍〕設附己名之境界。(七七)彼大富有者,施等於三次〔人〕最貴重財貨,其王為樣樣行其他善業。(七八)名桑伽彼妃於烏多羅精舍建瑪興達塞那住院,令住比丘等。(七九)美麗之達普羅山〔精舍〕於名達普羅賢王之世由摩訶提婆起工,(八〇)同名達魯伽沙波者著手建立伽沙波羅伽堪〔精舍〕,彼等兩〔精舍〕共未竣工,此王為落成。(八一)彼將軍巴達以備奴僕財物造巴達將軍之房舍。(八二)大臣烏多羅已建快設備勝住院。(八三)名瓦吉羅者於此建築瓦吉羅塞那伽住院,名羅伽沙者建築命名羅伽沙住院。(八四)見重大事之〔王〕由此之後二十年間憶念波多王之所行,住於普羅提都,(八五)如彼讓勇猛之塞那代〔王〕,恰如大風之吹消燈火而往生。(八六)富與生命無常。緣者朋友雖云如何之多,王者只一人極可恐怖,見遭死之口。(八七)
ᅟᅟ==[2] 父王之姊或妹不明?==
ᅟᅟ==[3] 布施、持戒、喜捨、公正、溫和、自制、寬恕、不殺生、忍耐、無抵抗之十。==
ᅟᅟ==[4] 四八章六五同摩訶巴利衛那。==
ᅟᅟ==[5] 索引為池之名處理,非池是池所在之村名。==
ᅟᅟ==[6] 摩訶巴利 mahāpāli 今且作固有名詞而處理,於此轉化為普通名詞,單如用為食堂之意。==
以上善人之信心與感激所起造大王統史
名一王章第五十章〔畢〕
第五十一章 二王章
如是彼歿之時,稱為塞那大阿提波達〔官〕,伴軍兵馬象來至都城,彼王葬儀隆重行之,於地上為王。於最初劫如示諸王之所行,(一、二)彼有信心,為大富有者,剛勇、寬仁,由欲離,心向喜捨有大資財,備軍兵馬象,(三)由名聲離染污,同依榮光之德,如日月會之明。(四)充滿無污之德,善辨別德、不德,脫惡,厭輪迴,見〔事物〕之精髓者。(五)桑伽是彼之妻,王應彼女與特典,即王妃之位。(六)王為己弟名瑪興達智者與南部地方授副王之位,(七)彼於後宮犯罪被王所覺,變姿伴妻子,赴瑪羅耶。(八)
其時妃桑伽示〔向古之〕巴那達王子[1]之姿如此己生王子,(九)王見彼生與否,為歡喜事,如須頭達那〔淨飯〕王已見悉達多〔太子〕之降誕藍毘尼〔園〕。(一〇)言:「具富與善業之德我〔王〕子統一〔楞伽〕島,更於全閻浮提王位為殊勝者。」(一一)於命名日添所有特典,使即副王之位,已授彼於南部地方。(一二)年青王瑪興陀住瑪羅耶,盤算方策迎王之意,由兄王之許,(一三)三宗派住之比丘等來,於此面接王,結不搖和解。(一四)此年青王有名提沙[2]之妻,此妃桑伽命名己生之〔王〕女。(一五)更〔有〕名乞提[3]他之妻,彼女亦生四男並生一女。(一六)其時賢者之王又思惟:「如是弟可對余不抱疑惑。」善重熟慮,青年王名極美之桑伽〔王〕女,使入與己〔王〕子加沙波。(一七、一八)王以南部地方與彼弟〔瑪興達〕,以種種己財物贈王子伽沙波者,(一九)在王位所有享樂亦與彼,提出島之利益〔王〕專心治島。(二〇)具善業由彼等〔王子、王女〕兩者同棲,生有富德與善業子女等。(二一)
ᅟᅟ==[1] 彌絺羅之王須魯質〔善喜〕與彼妃蘇美達〔善慧〕之間久待望而後得王子之名。本生經四八九參照。==
ᅟᅟ==[2] 五〇章六〇偈參照。==
ᅟᅟ==[3] 與五〇章六〇偈興器達同一人。==
以所有施物行齒舍利之大祭典,王上至稱寶〔殿〕之殿樓,(二二)又其時王見黃金之正等覺者〔佛〕像據無王座榻之目前,曰:「何故有如此者。」(二三)由此諸大臣之申述:「此非大王所存知者,人主!陛下之大父王[4]之御代,(二四)股多王來襲此處,掠奪此島,攜行島中所有重寶。」(二五)王聞此已,如己敗戰之恥,即日向諸大臣命軍之徵募。(二六)
ᅟᅟ==[4] 先王塞那之事實當為叔父。五〇章一二以下參照。==
其時,般多〔國之〕王子來島,彼望王位,被王所斥。(二七)王引見甚為喜悅,饗應於彼,赴摩訶提多〔大渡海場〕港。王駐於彼處,準備大軍勢及彼要具無缺,恰如派遣諸天之軍,大名聲之〔王〕與般多王子共送出己之將軍:「前往斃彼般多王,由此都悉攜運寶,與此王子之王位,經時歸島。」(二八、二九、三〇、三一)將軍又受命:「如是可仕。」向王敬禮,伴軍,即時乘船,(三二)由此赴對岸〔閻浮洲〕,如雲霞之軍勢馬象滅邊境,包圍瑪多羅都。(三三)閉諸門,遮斷往還,如是於城門望樓點火。(三四)如是新哈羅〔國〕之軍勢,侵入都,悉掠〔奪財物〕,我軍隊為擊滅中,(三五)般多王聞此,引帶己軍,速出會彼,開始交戰。(三六)兵力不充分,彼王為箭所刺,乘象背捨己之都(三七)向遠而逃,於〔彼之〕所失己命,彼妃亦與王共同落命。(三八)由此以後此新哈羅國之軍兵無怖而入城,於彼處掠奪所有之物,恰如諸天之軍〔劫掠〕阿修羅之都。(三九)將軍由此之後索求王宮之財寶,由此島運〔寶〕,又此置高價之〔寶〕,(四〇)於地方並都府悉取財寶,於此處行主權,治於己支配下,(四一)般多王子於彼即王位,行使特權,更附與彼領土,(四二)取所好象馬人民任而之。任何時無怖畏之將軍任其所欲住於此處彼處,(四三)來海岸,彼處安樂停住,彼沈著遊樂,有如此之乘船,(四四)到著摩訶提達〔大渡海場〕拜大地之主〔王〕傳彼之報告,示持來之財物。(四五)王云:「甚善!」行慰勞彼,歡喜軍來己都,(四六)煽勝酒行祝戰捷,振行乞食者所好之大喜捨,(四七)離欲〔者之王〕令楞伽島之寶物悉為復舊,又諸黃金像安置於適當之場所,(四八)寶殿之大師像滿於空座榻,以防備地上無怖畏〔處〕。(四九)由此以來王使〔楞伽〕島為無〔外〕敵侵難之〔國〕,恰如北俱盧洲之增長〔國〕富,(五〇)於先王之世楞伽島之生類受苦,然恰如夏日之雲來,成為安穩。(五一)
王之第二十年,糞掃衣部之比丘等出阿巴優達羅精舍,為〔一〕團。(五二)此年青王瑪興達為大師〔佛〕之〔大菩提〕樹王,為優美,見美麗,思建立快堂,(五三)其時工匠等營造菩提樹堂,擦尊貴菩提樹派生之枝,目擊有傷,(五四)「由此如何應消其傷耶?」以告年青王,彼赴其處行大供養,(五五)「大師!若為所有生類利益而出者,於此處建立無價之堂宇,為獲善根之〔人〕,(五六)能為此堂之建造,則枝諸向上!」年青王如此禮拜求諒解,返還〔王〕宮。(五七)其時樹王之枝於夜之中,已向上方。由此奴僕等向彼主〔年青王〕傳述一切。(五八)年青王甚為喜悅,告於兄王,散餘多之財寶行大供養。(五九)彼又建名瑪興達塞那之房舍,共施財寶於僧團,又行其他之諸善業。(六〇)彼施己分當之衣服、日傘、革履,同外出比丘之食物並水浴與食堂。(六一)如是彼之〔年青〕王行僅少之善業,王之三十三年,業之所導而已往生。(六二)
然彼王之歿,己弟烏達耶據其位,前年青王一切授與彼。(六三)王布施等人之[5]貴重財貨,令貧者孤獨者滿足,以正法行清淨三宗派共。(六四)充滿千皿中之真珠,於其上載每一美麗摩尼珠,(六五)於千人之婆羅門授清淨之寶器,興乳味、乳粥,與黃金之綬,(六六)同為嗜好新衣服所誘惑,具有善根之〔王〕,以大恩惠令滿足。(六七)又施三衣於住島之比丘等,於一切婦女施與極美麗之衣裳。(六八)衛伽揚多〔大勝殿〕亦〔改〕築似青銅殿,於此造黃金象眼之〔佛〕像。(六九)聞〔彼〕天聖師等之布薩堂,「此不可成空〔屋〕」,為僧團之住院。(七〇)施食邑,更任命守衛。規定「住三十二人之比丘」。(七一)王於河築瑪尼密伽羅堤堰[6],更於瑪尼虛羅伽池設水路。(七二)尚且,王於伽丹達之都令堰之伽那瓦庇〔池〕,又造支堤耶山之療養院。(七三)於普達伽瑪精舍、瑪虛揚伽那精舍並庫達提沙精舍奉仕食邑。(七四)彼於瑪達羅山精舍增與〔數〕村,又於烏達羅魯哈房舍築殿樓[7]。(七五)摩訶塞那精舍之佛〔像〕施采邑與守衛,更於蘇巴精舍建立〔佛〕像堂。(七六)更於瑪尼密伽羅殿造菩薩〔像〕,改築石造聖王〔佛〕像之朽廢堂,(七七)王又彼之菩薩像與堂合祀。於〔菩提〕樹王之周圍掘溝,行大祭。(七八)用黃金之板記述寶經之全〔文〕[8],彼行大供養,使說論藏。(七九)引阿蘭達[9]〔長老之〕像,於都行右繞之禮,對比丘少少順次而唱,(八〇)澆少量之水,使人人無有疾病,王又如彼為己領土使拂怖畏。(八一)於黑瑪瓦魯伽[10]靈祠取灌禮,記載年年[11]營彼事之狀。(八二)王又於月之四布薩日之時〔行〕添置食物施四千領之衣服。(八三)王施與貧民等飲食物並衣服,與彼等同樂毘舍佉[12]〔月之〕喜樂,(八四)於〔楞伽〕島之比丘眾行常住布施,又由布施貧民、旅人、乞丐已得滿足。(八五)更造名為桑伽王妃對阿巴優達羅〔精舍〕準備財寶建造名桑伽塞那山〔房舍〕,(八六)妃造石造之大聖〔佛〕(像)之青髻珠,為大師〔佛〕行供養所有施物。(八七)又剛勇名摩達伽將軍告具大財產之塞那塞那哈達房舍。(八八)如是彼盛名〔之王〕與眾共行諸善業,彼第三十五年已赴天界。(八九)
ᅟᅟ==[5] 解原文 Tulābhāra Tulābhārapurusadāna 之意。==
ᅟᅟ==[6] 為 Mahāvāluka-gangā 之事。==
ᅟᅟ==[7] 與五〇章七七之精舍同一。==
ᅟᅟ==[8] 三七章一九一之註參照。==
ᅟᅟ==[9] 毘舍離城之飢饉,惡疫流行時之故事為倣。==
ᅟᅟ==[10] Himāvaluka cetiya = 大塔 Mahāthūpa。==
ᅟᅟ==[11] 原文 anusaṁsaccharam 為 anusaṁvaccharaṁ?==
ᅟᅟ==[12] 於錫蘭毘舍佉月之滿月〔天秤座與滿月之合日〕為佛誕、成道、入滅之當日,行大供養祭。==
由此,彼弟名烏多耶王族士為王,以所有之方法為〔楞伽〕島住民之利益,(九〇)彼自為王,名伽沙婆己弟據大阿提巴達官之位。(九一)王思惟:「為愛護眷屬。」彼副王名塞那〔王〕女乃為〔先王塞那〕之謂伽沙巴〔王〕子之妃,王呼〔副王之〕提沙他之〔王女〕為已自之配偶。(九二、九三)由王女器提〔所生〕副王瑪興達之子,〔謂〕器達伽普提之阿提巴達〔官〕為暗愚者,(九四)為大王之反賊,乘夜出〔都〕,變一人姿赴魯哈那。(九五)彼納人民於掌中,悉滅領地,於彼處彼殺害己叔父。(九六)彼大地護者〔王〕已聞此,痛憤於此,謂欲引返彼,索彼此方策,(九七)王招謀王兄〔塞那〕之子為彼年青王伽沙巴,曰:「大善業者!應為余友。」(九八)「余應為何耶?」大地之主〔王〕答:「為汝子彼瑪興達成人為大力者。(九九)不論母方或父方亦〔足為〕魯哈那地方之領主,剛勇,堅忍所有之物,勇猛、秀達,練達弓技,(一〇〇)熟習交戰,智者而才人,為方策熟智之人。可帶來遣彼殺害叔父之惡行者。」(一〇一)有恭敬心之伽沙巴婆聞彼語,向王申述:「大王!由陛下所申述者可赴彼。以如何〔遣我子?〕(一〇二)又守我〔家〕系乃君之悅,主!然時不移,為〔我〕君所欲之事。」(一〇三)王聞彼所語甚悅,彼悉整全軍,(一〇四)應大注意可守護瑪興達王子,命令彼軍將瓦吉羅伽,(一〇五)使都為空虛,所有軍兵馬象並要品悉與無缺,(一〇六)王自徒步而從彼,送出而〔言〕:「大善業者!行,應守護〔大〕地。」(一〇七)瑪興達宛如率諸天之軍兵有如瑪興達〔大帝釋天〕之赴天、阿修羅之大交戰,燦然輝煌。(一〇八)彼行不久,到達庫達沙羅。由此諸地方一切州長並住民,(一〇九)為彼殺叔父之惡人有煩惱者行圍取,〔云〕:「我等得主。」(一一〇)然彼又倒賊,駐屯於吉利曼多羅,悉納大價之王財寶於掌中,(一一一)引帶象馬赴登上瑪羅耶。瑪興達之軍兵彼處此處破〔惡人等〕軍,(一一二)續進追其跡,「在此」,發見象馬而捕捉於瑪羅耶〔山〕麓。(一一三)悉拂查瑪羅耶之林、河川並沼池、道路,入於彼處。(一一四)又見暗愚者之人人,抑止怒氣,我等之財寶已捨棄於河、穴、提及其他之〔場所〕,(一一五)只一人坐於森林中之山窟。人人搜索,見此邪惡之人而捉之。(一一六)此之眾引連彼速來,以示坐庫達沙羅伽之瑪興達。(一一七)見彼此,見笑曰:「魯哈那已樂耶?」王之軍將瓦吉羅伽渡河,(一一八)自率軍赴摩訶伽瑪。〔彼〕為魯哈那之領主,行世間之愛護,(一一九)被暗愚者所壓制之人人令之復舊,又〔確〕立彼滅〔佛〕教之處,(一二〇)向彼處此處送花苑、果園、穿通沼池使堰摩訶那提(大河)(一二一)於所有處為僧團易得四要品,放逐姦惡之州長並住民,(一二二)又掃清賊,除荊棘,寬仁而具財寶,使滿足無間絕之世間,(一二三)可從求智,可仕財欲,舉出利益〔之彼〕,對一切有願之人,如成「望之樹木」。(一二四)於領地捨棄前〔領主〕所行之惡行,修正法,住於彼處。(一二五)
又將軍瓦吉羅伽捉捕阿提巴達〔官〕,赴阿努羅達〔都〕示於王。(一二六)王見彼又怒,直投獄看守彼,盡於方法使苦痛。(一二七)又彼有名聲之〔王〕施三次等應具〔人〕貴重之財貨,以黃金之板覆塔波園之塔。(一二八)彼處建殿樓使住比丘眾,又修理都中已朽之諸精舍。(一二九)堅堰止伽丹巴河制造瀑布,彼擴大瑪耶池之堤防。(一三〇)於此處設水路,又年年為〔三〕衣施優秀柔軟之布,(一三一)於飢饉之時為所有生類造布施堂,擴張摩訶巴利〔食堂〕行大施。(一三二)與三宗派所住之〔比丘等〕使與凝乳、食物,又常向貧民〔給食〕並與硬食施粥。(一三三)如是彼行昇天之業,而為十一年身成天〔王〕之友。(一三四)此王在位十一年之間喜捨黃金,為數百三十萬〔金〕。(一三五)此王等之一難打勝人主般多王。他堅固要害之魯哈那雖為如己意,以從自己死之威力。(一三六)
以上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之大王統史
名二王章第五十一章〔畢〕
第五十二章 二王章
由此之後加沙婆為立王位,為賢者名加沙婆之年青王與南部地方,(一)年青之王女,王女於提沙為己妻居首〔妃之〕位。(二)又乞食者名匠之由諸方至者,王與名丹提沙羅[1]之布施。(三)
ᅟᅟ==[1] daṇḍissara 此語於此如始出者。在梵語亦不見此之相當語 daṇḍa-issara。==
彼阿提巴達〔官〕瑪興達其時住於魯哈那,謂奪王之國土,率軍兵而來,(四)聞彼而怒之王,送己軍兵,大戰士瑪興達,戰爭擊破彼。(五)由此之後王欲為使〔敵〕後退,派遣瑪興達之父為副王加沙婆赴己子之處,(六)副王絡種種之說法,弄樣樣之詭辯,使己子由戰退而再歸。(七)此阿提婆達〔官〕後討地方之領主,見地方民眾之怒,赴都之近處,(八)比丘眾伴彼示於大地之主〔王〕,王與彼〔王〕女,再派遣至魯哈那。(九)王放逐住三宗派破戒之徒,新比丘等彼處此處使取住院。(一〇)使二度登位之〔王妃〕生子阿提婆達〔官〕於大精舍增加菩提樹之土而供養。(一一)其時造三宗派三體石造〔佛〕像,黃金之光輪、日傘、髻珠,(一二)在阿婆耶吉利精舍建附己名之殿樓,於處使住比丘等,已施〔食〕邑。(一三)彼贈村於瑪虛揚伽那精舍之靈祠,己所當用之衣服悉與所有之比丘等。(一四)其時對陸上並水中之有情與無畏,先王之所行事悉皆守〔此〕。(一五)生於王之一門此軍將塞那意蘭伽為上座部造住院於塔波園之西方,(一六)為法喜部之比丘等營造達磨羅瑪〔法園〕精舍,同於海部〔設〕名加沙婆塞那〔精舍〕。(一七)又彼在支提耶山〔精舍〕造名哈達優哈〔心熱〕房舍施於法喜部之比丘等。(一八)將軍好愛此精舍之比丘等建與一一之庵室。(一九)彼於秀麗羅達摩羅山而造輝煌之庵室,施與教主行者等。(二〇)於大精舍營善美之房舍名沙姆達吉利〔海山〕贈糞掃衣部之比丘等,(二一)於森林中建住院附己〔王〕統之名,施與住林中大精舍之比丘等。(二二)又於朽廢精舍行修理工事,對衣損之比丘悉使與補布。(二三)為比丘尼等造提沙羅瑪〔比丘尼〕房,依賴瑪利恰瓦提達與大菩提樹之照顧。(二四)又阿努羅達普羅之都並普羅提都設療養院以滅烏婆沙伽病。(二五)
更於己所建之住院有食邑、同園丁之〔[A1]采〕邑,使布施〔佛〕[2]像之莊嚴。(二六)彼於都之諸處建〔施〕藥院,更於糞掃衣部之尼等與食物、衣服。(二七)將軍又放縛多餘之畜生,對貧民施大布施。(二八)與比丘等種種之藥味、米飯、乳粥,樣樣之硬食物調糖為豚之姿。(二九)軍將塞那行如是之善業,名聲輝煌於四方。(三〇)為彼緣者,稱為盧伽將軍於沙瓦羅伽村建甚美之精舍,(三一)彼向勝大精舍住之比丘等定與善為重要行事。(三二)名塞那之摩訶羅伽〔官〕[3]建立大精舍為比丘等最勝之摩訶羅伽伽住院。(三三)其王之周羅羅伽大臣善再建彼朽廢快房舍。(三四)王更對於三宗派,類似外伽揚達〔施〕美麗彩色工事,建種種之假堂,魅眾之行供養諸多之〔佛〕齒,又在位十七年間,業之所導而已往生。(三五、三六)
ᅟᅟ==[A1] 采【CB】,釆【南傳】==
ᅟᅟ==[2] 義捷心哈氏解作 paṭina-bharanaṁ 在一本有 patimā-ābharaṇaṁ 從之。==
ᅟᅟ==[3] māhalekha 為大記錄官、大著述家而不明,由前後之關係而判斷。==
其時,再度受登位式之妃所生彼年青王伽沙婆得灌禮,繼承楞伽〔國〕之王位。(三七)彼有不還果之信,又如最勝智者之賢者恰如辯舌似諸天之師[4]〔祈禱主〕,為寬仁之事,恰如與財者[5]〔毘沙門天〕,(三八)為多聞者、說法者,通達所有學藝,明敏思慮適、不適,熟知方法之人,(三九)如帝釋天[6]石柱而不搖,安立善逝尊〔佛〕之教,依無所有外道之方式而被動之事,(四〇)又不許入奸詐、狡計、憍慢其他之諸惡業,為諸德之寶庫為如海洋諸寶之〔富源〕。(四一)為地上月輪之人王,己統所生阿提婆達〔官〕達普羅授為副王之位,(四二)以十王法、四攝法司理王事,守護世間如為一事,(四三)於大師〔佛〕之正法行而清所有之教,捉新比丘之擾亂住院。(四四)多達伽瑪尼王所建立瑪利恰瓦提伽[7]之癈寺,建種種之住院(四五)與屬上座部比丘等,行大祭,對彼等施五百之食邑。(四六)王於彼處,如彼世間導師彌勒〔佛〕於快樂兜率天,為榮諸天眾說最勝法,如示世人,為調所有物之精舍,以種種寶莊嚴坐於假堂,(四七、四八)被都民並所有之比丘等繞圍,楞伽王乃以佛之身形說阿毘曇磨。(四九)其時於黃金之板記述論藏,飾種種之寶造法集論之聖典,(五〇)建於都中央之最勝堂,於彼處安置,使行敬意。(五一)授己王子沙伽塞那巴提〔帝釋將軍〕之職,命為彼處之聖典守衛人。(五二)王年年如天都整理〔首〕都,裝飾打扮,由軍勢圍住,(五三)所有瓔珞著身,如天王之光輝,坐占象背,巡回都之街路,(五四)為最大敬意建立法集論,物皆調快伴精舍,(五五)於此以種種之寶裝嚴美麗之舍利堂,供養安置假堂之舍利座。(五六)〔改〕築摩訶梅伽〔大雲〕林康大伽羅房舍[8],又於都〔建〕療養院,更施彼等食邑。(五七)彼又於阿婆耶吉利〔精舍〕造般第伽房舍,並造西羅梅伽山〔房舍〕,於彼等與〔[A2]采〕邑。(五八)楞伽島主之王於周提瓦那精舍之食堂施與村,又同於阿婆耶吉利精舍〔亦如是〕。(五九)又最勝正法者彼王能知努力故名達器那吉利〔南山〕之精舍贈與村。(六〇)帝釋將軍善建附己名之美麗房舍,與諸村共施與上座部。(六一)彼之妃瓦吉羅附己之名營造房舍,與村共奉彼等〔上座部〕。(六二)彼女建造巴達蘭恰那〔比丘尼〕房,施與所受供養上座部之比丘尼等。(六三)帝釋將軍之母提婆妃為上座部之燈火住森林之比丘等,營造命己名之住院。(六四)彼女為瑪利恰瓦提〔精舍〕之大師像,造髻珠、足網、日傘並法衣。(六五)王在王宮付己名〔建〕王〔用〕之住院,而甚為美麗營名巴利伽殿樓。(六六)造名羅吉尼其他王妃向黑瑪瑪利伽靈祠供養頭被與胴衣。(六七)又彼妃名西達奢〔王〕子為長官,聞瑪羅耶王,為容姿勝〔如〕瑪伽羅達伽,(六八)王於其死時,向比丘等建最勝之庵室,於其時行布施,與王子利益。(六九)
ᅟᅟ==[4] 原文 amaramantar = skt. amara-rāja-mantrim = amara-guru = Bṛhaspati。==
ᅟᅟ==[5] 原文 dhanada = kuvera = vessavaṇa。==
ᅟᅟ==[6] 原文 indakhīla 或解為 Indakīla 山亦可。==
ᅟᅟ==[7] 見大王統史二六章之建立記事。島王統史不出此精舍。==
ᅟᅟ==[8] 三七章二四三出覺音住之精舍。==
ᅟᅟ==[A2] 采【CB】,釆【南傳】==
如是〔王〕於楞伽島遵法續司王事,其時般多〔國〕王與周羅〔國〕王戰鬥而敗,(七〇)為調動軍力,遣送餘多之禮物。楞伽主之彼王與大臣共計議,(七一)彼自行整軍,以帝釋將軍為軍之主將,赴摩訶提達〔大渡〕海場。(七二)立於海岸語先王等之戰勝,鼓舞士氣亦使乘船軍兵。(七三)其時帝釋將軍引具軍無恙渡海,至般多領土。(七四)般多王見彼軍喜悅,謂:「以一〔王〕傘可治閻浮洲。」(七五)彼王引二軍不能征服,生周羅之〔王〕統者,戰鬥中止而去。(七六)又帝釋將軍住言:「余此戰。」乃般多〔王〕之惡業故,冒犯烏波沙伽病而歿。(七七)楞伽王為彼病聞軍之滅,覺憐憫之情,由此使軍勢引還。(七八)此時彼〔帝釋將軍〕之子授帝釋將軍之職,其王子為軍主將而養育。(七九)其時都中由三宗派住〔之比丘等〕而祈願鎮護,對生類之疫病,旱魃使滅而除恐怖。(八〇)其王教世間行種種之鎮撫,當〔彼〕第十年安樂而赴三十三天。(八一)〔彼立楞伽島〕之王位,講三藏,明所有學藝之燈,已為辯舌家、詩人,為強記博識明敏論師,又實行家,具智慧、信心、慈愛,為重他人之利益,通處世物柔,世人皆悉,此王者之王伽沙波,為淨德〔者〕。(八二)
以上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二王章第五十二章〔畢〕
第五十三章 五王章
其時名達普羅之年青王為王,同名阿提巴達〔官〕據為副王。(一)其王施村與瑪利恰瓦精舍,由此前先王之所行者此守之,為己前世之業,經長時此至〔國〕王無有樂事,第七月入於死口。(二、三)
副王達普羅立即為王,阿提達〔官〕與烏達耶年青王之地位。(四)其時般多〔國〕王怖畏周羅〔國之軍〕棄己國土,乘船已到摩訶提多,(五)王使伴彼來面接,喜悅而贈彼大財使住居於都外。(六)「與周羅王戰取二港[1],與般多王。」楞伽王整頓武裝之時,(七)住島之王族士等有理由為般多王之惡業激爭,(八)般多王思:「此地無可住居之業〔因〕。」停止王冠其他,赴開羅羅〔國王之〕處。(九)使統治成就之時,王於摩訶梅伽園之大菩提樹堂,施與近都之村。(一〇)名羅伽伽、意郎伽彼將軍於塔波園之近處營命王名之住院。(一一)彼王遵守先王之所為,至第十二年為業所導而往生。(一二)
ᅟᅟ==[1] 開羅羅國面臨南印度岸之國。周羅國位於東海岸。==
其年青王烏達耶為楞伽島住民之主,名塞那阿提巴達〔官〕即副王之位。(一三)其時怖王之諸大臣已入行者之林[2],而與副王赴,之刎彼等之首。(一四)住彼處之聖師等由此患所行,此時捨王之領地赴魯哈那。(一五)時暴逆忿怒之田夫、都人並武人等如大海之動搖,(一六)上至阿巴優達羅精舍之寶殿,示威嚇之姿脅迫於王,(一七)其時於行者之林援爭而斬諸臣之首,由窗而落。(一八)青年王大臣及彼一味聞此,飛越城壁速赴魯哈那。(一九)軍勢追跡至堪哈〔黑〕河之岸,不得船之苦而歸。(二〇)此破無畏之王子等赴彼林,於彼聖師等之前,彼等之胸伏〔於地〕,(二一)沾濕衣服,沾濕頭髮,種種悲歎,流淚而向行者等懺悔。(二二)由此教之主忍耐、慈悲之神力,二人〔楞伽〕島之主等有善業之興隆。(二三)青年王之軍並三宗派住〔之比丘〕等已鎮撫大軍兵共赴而連來者。(二四)智者賢者之兩王子乞求糞掃衣部之比丘等,伴彼等可歸己都,(二五)比丘等之前於道中懺悔,伴彼等,引導至比丘等之林。(二六)由此之後,此之王守先王之所行,於第三年由業之所導而往生。(二七)
ᅟᅟ==[2] 糞掃衣部之比丘等之事。==
由之後賢者彼塞那即楞伽國之王位,為阿巴達〔官〕為友人之彼烏達耶為副王。(二八)此王終生於布薩日施貧人人並千卡哈波那於布薩行者。(二九)大地之主〔王〕對比丘等施〔佛〕像、食物、衣服,又對乞食者名匠〔名〕丹提沙羅布施。(三〇)王對比丘等之名處建立美麗之殿樓,更奉食邑。(三一)或施卡哈波那,或施五百〔金〕對楞伽〔島〕為朽癈之住院使行修理,(三二)大地之主〔王〕對於阿波優達羅靈祠以石舖裝使奉四萬〔金〕。(三三)於楞伽〔島中〕大池之崩壞水路,以土石堅固堤而行補修(三四)為王宮美麗費用莫大造華鬘堂,先王所定布施善行〔此〕,(三五)見瑪羅耶王為大臣之阿伽普提建立那伽沙羅房舍,其時施於村。(三六)又於四精舍善施美麗假堂之彩色工事,常行舍利供養。(三七)如此彼行種種餘多善業,於第九年業之所導而往生。(三八)
由此之後此年青王烏達耶踐楞伽〔國之〕王位,名塞那之阿提婆達〔官〕即副王之位。(三九)大酒豪之王對生類振奮惡行而成懶惰,周羅〔國王〕耳聞楞伽王之放逸而喜悅,(四〇)彼欲得般多地方之王位,般多〔國王〕止之,以王冠為依據遣〔使者〕,(四一)彼王如不與彼等,周羅王〔率〕大軍訴於武力而入手,派遣武裝之軍。(四二)其時,此地之將軍赴邊境之亂,而王命彼為交戰而送去。(四三)將軍赴彼若戰陣不歿,彼王攜王冠及其他去魯哈那。(四四)周羅軍來赴,亦不得入於彼處,由此之後,怖畏而退[A1]卻,歸於己國。(四五)由此之後,楞伽之主王有威風之賢將以義多羅伽付興將軍位。(四六)彼將軍略周羅王〔領〕之邊境,以示威嚇,由此〔島〕所運之物使持歸。(四七)由此之後,布施此〔楞伽〕島住糞掃衣部之比丘等悉高價所有資具。(四八)楞伽王以大精舍大師〔佛〕之像,飾光輝之摩尼珠造有覺之髻珠。(四九)此彼側室義多羅供養此石造佛像,摩尼珠燦足網。(五〇)周羅王之軍兵炎上而楞伽王則著工建立名摩尼之殿樓,〔發位〕第八年而歿。(五一)此等五人之大地王者等,大地以一〔王〕傘而制,以禁制、愛護支配全世間,與妻子、大臣、朋友、從者共遵死力。如此諸善人棄放逸、憍慢,常為[A2]憶念。(五二)
ᅟᅟ==[A1] 卻【CB】,郤【南傳】==
ᅟᅟ==[A2] 憶【CB】,億【南傳】==
以上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五王章第五十三章〔畢〕
第五十四章 三王章
由此之後其塞那[1]繼承楞伽島之王位,授阿提巴達〔官〕瑪興達副王之位。(一)彼王是智者而大詩人,有才學,對敵人公平而常具慈悲。(二)不失降雨時節,雨下善驟雨,住此國土者,常安樂而無怖畏。(三)彼王坐於青銅殿為三宗派住〔之比丘等〕所繞圍,解釋經典。(四)王以種種之寶造莊嚴齒舍利函,且行種種供養四精舍。(五)西達伽瑪房舍改為己住房,守護世間如我子,三年而赴天界。(六)
ᅟᅟ==[1] 五三章三九參照。==
副王瑪興達立即為王。大善業者而威勢強大,具大軍之盛名。(七)平賊之變亂,楞伽島於一王傘之糜下,州長等尚奉事。(八)人主〔王〕見楞伽〔島〕之王女後,加陵伽轉輪聖王統所生之王女(九)已伴來,彼為己首妃。彼妃生二王子〔並〕美麗之一王女。(一〇)王子等為阿提巴達官,〔王〕女為妃。如是,此王樹立新哈羅國之王統。(一一)
彼瓦羅巴〔國王〕欲滅此國土,送軍兵至那伽〔龍〕島,於此大地主聞之,(一二)此王其時呼塞那將軍授軍兵,與瓦羅巴〔國〕之軍交戰派遣至彼處。(一三)彼將軍與此王軍共赴彼地,戰鬥滅彼,占領戰場[2]。(一四)此瓦羅巴其他王等不能征服而與楞伽王結交為友。(一五)如是王之威勢擴充楞伽〔島〕,越海覆閻浮洲。(一六)
ᅟᅟ==[2] 那伽島之事。==
彼王向說正法〔比丘〕作最上之恭敬,聞法抱信心於佛教。(一七)彼王召集糞掃衣部之比丘等,乞求伴來己王宮,(一八)隆重設座席,勸坐,〔十年〕如一日常施夥淨食。(一九)王對住林林之行者[3]常時布施多量之藥味、高價而多量之淨食,(二〇)又慈愛深之〔王〕,對有病行者派遣醫師常為治療。(二一)尚且食後常施糖丸、調濟之生酥、蒜汁,口中香料之蒟醬。(二二)又常對糞掃衣部之比丘等施蒜、胡椒、庇巴里、生薑、糖丸、〔三種之〕果實,生酥、胡麻油、蜜滿鉢,同施上衣敷物。(二三、二四)大地主之〔王〕調度法衣其他要品與糞掃衣部之比丘等。(二五)王又於大精舍之一一比丘為法衣各各施新衣服。(二六)彼大地主之〔王〕對三宗派住〔並〕羅婆住之比丘等,二回之運贈等〔人〕貴重〔財貨〕。(二七)此王「將來王之富,不取僧團之資財」,已止刻於石上。(二八)又於孤獨者使唱三歸依與九佛德[4],使布施彼等食物與衣服。(二九)於哈提沙羅〔堂〕之地建布施堂,施乞食者之布施,又與彼等座臥具。(三〇)王又於所有療養院〔給與〕藥濟、臥牀,授獄屋盜賊之常食物,(三一)住於慈愛之〔王〕更對猿、豬、鹿、犬等,亦於所望與食物、普瓦菓。(三二)此王於四精舍造米之山,使施「孤獨者等之所欲」。(三三)〔王〕以種種之供養行恭敬營最勝之祭,其時又向有學識之比丘等令說律,(三四)為尊敬住於西達伽瑪房舍之達磨密多〔法友〕長老解釋阿毘曇磨,(三五)由楞伽島之莊嚴林住名達他那伽長老講阿毘曇磨。(三六)於黑瑪瑪利伽靈祠,供養胴衣與頭被,又種種之歌舞、香華,(三七)燈鬘、香料而行多種之供養,親自分衣服與比丘等。(三八)王常於己王國之彼處此處園林,取來種種之華,供養三寶。(三九)於瑪利恰瓦提精舍建立名羌達那殿樓而起工,又為比丘等贈整[A1]采邑。(四〇)此大地主〔王〕以諸寶造函,使藏〔佛〕髮舍利,供養安置於彼處。(四一)王用金銀磚覆塔波園之靈祠,行王位殊勝之供養。(四二)此王在彼舍利堂,陽光輝仰如須彌山使造黃金之門。(四三)彼〔王〕由周羅王之軍力而遭兵火之巴達蘭恰那〔比丘尼房〕,為四靈祠建立美麗之堂,(四四)大地之主〔王〕〔再〕築歸於灰燼之都中央〔佛〕齒舍利堂並法集論堂、摩訶巴利食堂。(四五)彼王於彼處設喫菜堂,料金給與上座部之藥費。(四六)建造摩訶瑪茲羅伽〔比丘尼〕房,與上座部之比丘尼等。(四七)由大地[5]之護者伯父烏達耶所著工名摩尼殿樓,其時落成。(四八)其時此王之四大臣於捷多瓦那精〔舍〕營建四房舍,(四九)等於王之名聲名器提美麗王妃於塔波園之後造快房舍。(五〇)妃又於彼房舍並於卡波沙村及奇瓦羅〔法衣〕靈祠設清潔之三蓮池,(五一)作善根〔人〕之彼女又以十二肘之黃金造幢供養於黑瑪瑪利伽靈祠。(五二)彼妃之〔王〕子為病者於都中設療養院,又有德〔之士〕帝釋將軍為比丘等於都之外〔營造療養院〕。(五三)王於四精舍建似天殿樓之殿樓,大地之主過一年,行多種舍利之供養,善守〔此〕先王之行。(五四、五五)如是已開始,行優秀多種諸善根,彼王於第十六年赴三十三天。(五六)
ᅟᅟ==[3] 應為糞掃衣部。==
ᅟᅟ==[4] 阿羅漢、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士、天人師、覺者、世尊。==
ᅟᅟ==[A1] 采【CB】,釆【南傳】==
ᅟᅟ==[5] 五三章五一參照。==
伽陵伽〔國王〕妃所生之王子已為十二歲,其時即王位為塞那王,(五七)與弟烏達耶年青王之位,父〔王〕之將軍塞那為彼將軍。(五八)率軍赴將軍之邊地時,王與母共居住使暗殺彼〔將軍〕之弟,其時,行己命名烏達耶之大臣為將軍。(五九、六〇)此時將軍聞此而怒,「捉仇敵」引軍而歸,(六一)王耳聞彼,曰:「守余行言此大臣〔烏達耶〕。」出赴魯哈那。(六二)由此而怒,彼母伴止年青王與王妃,往迎將軍,(六三)彼(將軍)向彼女示厚意,集合達彌羅人,與彼等地方,住於普羅提之都。(六四)此王言與彼戰鬥送軍魯哈那,將軍悉滅彼王軍。(六五)其時此達彌羅人等如羅剎苦擾地方,掠取人人之資財。(六六)難澀之民眾赴魯哈那王之前,陳述彼情況,使諸臣共計議,(六七)為護教與國,捨棄此將軍〔烏達耶〕與塞那結和,赴普羅提都,(六八)為守己〔王〕統以〔己王〕[6]女為妃,名卡沙波生最勝之〔王〕子。(六九)此楞伽王住於彼時為寵厚生賤人人之諸師,不得飲蘇羅酒,飲烈酒而說德,此大地之主使飲之。彼時彼為火酒所煽而為狂王[7],(七〇、七一)至絕食物,捨大地王難得之地位,彼第十年,不論其年青而歿。(七二)完全從惡友之事,覺得為破滅之因,或現世,或來世幸願人,惡〔人〕如猛毒應棄之。(七三)
ᅟᅟ==[6] Attajā 義捷辛哈氏亦解為將軍女之意,於錫蘭如何以己之王女為妃之風習,在本章一〇~一一者亦見其例。==
ᅟᅟ==[7] matta-vyālo vyālo 亦有虎之意思,義捷辛哈氏雖然取此,其外見說為王義而從此。==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三王章第五十四章〔畢〕
第五十五章 劫掠楞伽島
彼(塞那王)之歿後,彼弟瑪興達王子於殊勝之阿努羅達普羅,以白(王)傘遮蔽,(一)彼處由塞那將軍掌管地方諸族之民眾中,已為難住十年之間。(二)其時(王)萬事缺經綸之手腕,示為柔弱,其人民不納租稅,(三)此王於第十年生計之資甚窮,以知行不得愛護己軍。(四)由此,一切不得扶持而刻羅羅人等成為一團:「不給我等青祿之中,汝勿吃食。」手持弓,帶劍及其他之武具,兇猛之人人甚多,坐於王宮之門。(五、六)王欺彼等,持攜得貴重之品,由[A1]隧道出,速赴魯哈那。(七)王於西多拔巴多村張大陣營,以兄妻令即妃位,住於彼處,(八)不久而彼王妃歿,此王以己兄之(王)女立妃位。(九)此妃生名卡沙波(王)子時,大地之主(王)捨棄所住之陣營,(一〇)營都於卡波伽羅伽村,續振主權住魯哈那。(一一)其時如所欲行統治於殘餘之地刻羅羅族、新哈羅(執師子)族,並堪那多族。(一二)其時一人之伯樂由對岸(羅浮洲)來此地(楞伽島),告周羅王歸楞伽之事情,(一三)具威力願奪楞伽(島)之王,聞彼而送大軍,彼速登陸楞伽(島),(一四)由登陸地點開始劫掠餘多人民,彼周羅軍次第已侵入魯哈那。(一五)王第三十六年,彼等〔奪〕王妃並諸寶,同繼承王冠與所有裝身具,又由天神所授金剛石之無價腕輪,切厚板[1]而亦不損之劍。(一六、一七)又恐[A2]怖而入林中城寨之彼王,裝作和睦而生擒,(一八)由此王並彼資財,所有之護物已速送大地之護者周羅(王)之前。(一九)為三宗派之舍利室,又在全楞伽島上為高價多數黃金其他之像,(二〇)更忽然而破壞此處彼處所有之精舍,如同夜叉奪所有之生氣,奪楞伽貴重之品。(二一)彼等周羅人據普羅提都,名羅卡波沙那堪多之地為境,治此羅伽羅多。(二二)(楞伽)國之住民等伴此之卡沙波王子,維護由周羅人之危害,恭敬養育,(二三)而周羅王耳聞此王子為十二歲,為逮捕而遣諸大臣並大軍。(二四)彼等率九萬五千之軍,攪亂此處彼處全魯哈那。(二五)其時住於瑪伽庫多魯沙之住人名器提大臣,同瑪羅伽羅伽住人,乘名布多大臣,(二六)兩者共為大勇士,通曉戰術,言滅周羅之軍,堅固之決意,(二七)籠罩要害之地名巴魯多.吉利〔山〕,行交戰六個月,斃餘多之達彌羅人。(二八)漏討彼戰鬥之周羅人等恐怖所壓而退卻,住於如前之普羅提都。(二九)其時王子見占勝利之兩大臣而喜悅,言:「卿等!應取特典。」(三〇)此布多乞特典〔應相續〕繼承采邑。器提伽已願特典言喜捨於被奪僧團之食邑。(三一)由尊貴之王子得特典此為氣高、無怖、有恭敬心與威力之大臣等向彼足下敬禮。(三二)彼王十二年間渡過周羅之領土,〔王子〕第四十八年,已赴天界。(三三)如是由放逸罪業所得之富亦不為強固,然願善智利益之人應行常不放逸。(三四)
ᅟᅟ==[A1] 隧【CB】,墜【南傳】==
ᅟᅟ==[1] chinnapaṭṭikāddhātukaṁ 與 acchijjacchurikaṁ 試譯如形容語。此語難解。==
ᅟᅟ==[A2] 怖【CB】,佈【南傳】==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劫掠楞伽〔島〕第五十五章〔畢〕
第五十六章 六王章
全楞伽國人稱大地之護者〔瑪興達〕〔王〕子〔卡沙波〕義伽瑪巴夫,恭敬從彼命之行動。(一)此王言滅達彌羅人,愛護從應之臣等,用種種之方策,已集軍資。(二)諸大臣等〔舉行〕即位式,已懇願王冠、〔王〕傘、並調整王座,(三)「在未佔領羅佳羅多中,何故應以王傘遮擋耶?」而止之。(四)大威力者〔威茲伽瑪巴夫〕募十萬之兵,將為開戰之時機之邊,已胃風疾,(五)云為「不應交戰之時節」,早已經十二年,赴天之都已成為天神之友。(六)
又名器提之大臣已占將軍之位,盼望王位,八日之間發己〔王〕命。(七)名摩訶羅那器提,大威力者殺彼踐王位,統治魯哈那地方,(八)於第三年與周羅人交戰而敗,用自手斬己首而歿。(九)其時此達彌羅人等奪王冠、財寶、貴重之品,送往周羅王之前。(一〇)然此時,名為義伽瑪般多之一王子恐佈而捨國,住於多魯地方[1](一一)知楞伽島之情勢而歸魯哈那,住於伽羅提多一年間司王事。(一二)恰生於羅瑪[2]之統,由阿育奢之都[3]而來,名為佳伽提波羅之大威力王子,交戰使斃義伽瑪般多,由此四年間於魯哈那行王事。(一三、一四)周羅人又於戰鬥殺害彼,〔王〕女[4]與〔王〕妃並所有之財寶運往周羅國。(一五)由此,般多王之〔王〕子名波羅伽瑪王於二年間〔掌握王事〕與周羅人戰亦倒。(一六)此等貪欲之力被打敗之人人,無有剩者,亦為無力,赴於夥滅。知而如此,具智慧之人,常喜煩惱之滅盡。(一七)
ᅟᅟ==[1] Duḷudesa 楞伽島之外,恐是南印度之一地方。==
ᅟᅟ==[2] 敘事羅瑪耶那之主人公。==
ᅟᅟ==[3] Ayojjhā skt. Ayodhyā 阿輸陀國。羅馬王與西多妃所住之都。==
ᅟᅟ==[4] 王女之名利羅瓦提 Līlāvatī。==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六王章第五十六章〔畢〕
第五十七章 征服魯哈那之敵
名魯伽住於瑪伽庫多魯沙之將軍為真實而剛勇之人,以挫周羅人之驕傲(一)〔彼〕熟知舊慣儀禮克脫民眾,於魯哈那地方即王位住於加奢羅村。(二)
其時有名之器提大威力者之王子,謂彼代代〔血〕統有其他之榮華。(三)知名瑪那之加沙婆王之〔王〕子為賢者,飾以善行之阿提巴達官。(四)然而彼兄,大賢者瑪那萬瑪近於庫堪那伽河岸坐,(五)彼從方法通曉無餘之神咒,取念珠開始唱神咒。(六)庫瑪羅〔神〕〔韋馱天〕於彼〔咒文之〕終時,云與乘物〔孔雀〕共出現,而孔雀用嘴碎供養之鉢,(七)有穴,水之流出而乾椰子〔實之〕殼不見有水,赴續唱〔神咒〕人之顏前。(八)由此彼願未來之榮華,施己〔一〕眼,而孔雀破之忽飲,(九)庫瑪羅〔神〕對彼喜悅,授特典與王子之願,續輝虛空而去。(一〇)臣等使潰〔隻〕眼見彼而歎,彼獲特典使人人明慰。(一一)由此,彼臣等歡喜彼,〔勸王子〕:「至阿努羅達之都,可行即位式。」(一二)「今於余不具之身,王位有何利?我出家行苦行。(一三)名瑪那我弟,可繼承護楞伽之王位。」彼斥絕登位,(一四)一切知彼心動之臣等,由其時告知此〔弟之王子〕遣人去。(一五)〔瑪那〕聞彼而速來,見己兄倒於足下,痛歎悲傷,(一六)〔彼〕從順兄心,與兄共赴阿努羅城,於彼處戴王冠。(一七)由此,赴阿巴耶吉利〔精舍〕向彼處行者等以盡恭敬,乞己兄之出家,(一八)由此彼行者等對彼不具者為不拘泥教則[1],行得度、受戒。(一九)大地之主營烏多魯姆羅房舍,彼〔瑪那灣瑪〕房舍之主,(二〇)王添附彼處六百人比丘相態之彼用人以注意,又〔施〕五種奴僕。(二一)彼與種種之技術者,王從彼之人人為〔佛〕齒舍利之守衛。(二二)阿巴耶吉利〔精舍〕之比丘等為彼之忠告者,王又從彼等之指導,善守護世間。(二三)無論何人之生統,而不望出家,從欲而生活者,呼為摩訶沙眠〔大主〕。(二四)知王統之始源,行此法之瑪那萬瑪王,阿伽普提王子開始由〔王〕子〔王〕孫之歷代之無穢〔王〕統於楞伽島善司王事有出十六〔王〕(二五、二六)
ᅟᅟ==[1] 從教則不具者不許出家。==
大地之護者瑪興達叔父之二〔王〕女提瓦羅並知名魯器多之美女,(二七)此等二〔王〕女中,彼魯器多由叔父之子名加沙婆之美王子,得摩伽羅那並名羅伽輝煌之二〔王〕子,彼等長子並明世間之教道,(二八、二九)知為摩訶沙眼民〔大主〕,〔抱〕願奉事僧團,有餘多之優德,住於魯哈那。(三〇)
達多婆提沙〔王〕有〔一王〕孫,於善逝〔尊〕之教出家,有信心,保頭陀行,而持戒之〔人〕,(三一)志決隱遁,住邊地之坐臥處,諸天神對彼抱信心,到處讚其德。(三二)其時楞伽王遍耳聞之德,赴彼之前、歸命,言請教示己,(三三)再三乞求說得不欲者,伴來住營殿樓。(三四)行者之主依住於行者之主處,王悅德住其教示之道,遵法而已守護於世間。(三五)其時赴從其慈悲行者之王,楞伽王滿足申出,由岩間而出,(三六)由此,集比丘等住於彼處。其後稱為塞蘭多羅沙姆哈〔精舍〕。(三七)其時以來,夜間宿於天神堂,天神之善識比丘為著最高地位。(三八)由占最高職行者之教導,楞伽王守護世間及教。(三九)
名此〔王〕統之普達王女,生於達多婆提沙統之王子普提,(四〇)名羅器多容姿殊勝之王女,時機巧合,此〔王〕女已與賢者摩伽羅那。(四一)彼女由王子,生乞提〔王子〕並名密多王女,又瑪興達,羅乞多〔之二王子〕四人。(四二)長子〔乞提〕為賢者而剛勇,彼十三歲之時,習得弓技而無餘,由此,(四三)「余如何除仇敵荊棘,取楞伽國」,思慮深忱〔之王子〕住於姆羅沙羅。(四四)
彼時被知為佛及羅佳〔佛王〕一人之大力剛勇者是魯佳將軍之反賊,(四五)逃至群那沙羅之〔地〕,始以彼地方之乞多提所有方法以人人置於支配下,(四六)難征服,彼此時,於交戰與剛者之多數眷屬共住瑪羅耶山麓。(四七)名桑伽之宿曜師赴彼之前具述〔乞提〕王子之人品,(四八)彼〔謂〕:「摩訶沙眠之長子名乞提者是具福相,智勇〔兼〕備。(四九)愚察彼有統一閻浮洲之王權於一〔王〕傘之下才能。何況在於楞伽島如何?」(五〇)彼聞彼之語,決意:「可往仕〔乞提〕王子。」遣人人至王子之前。(五一)有威勢之王子聞彼等之言,恐被止之,亦不告知父。(五二)此剛勇者伴弓(五二)由家出,見種種之吉兆,大賢者速赴沙利瓦伽庇泰村。(五三)此勇者住於彼處,派遣己部下,征服敵方所支配之普提瓦羅村。(五四)由此,彼傲慢之〔魯伽〕將軍向彼送軍力,包圍彼村,始交戰。(五五)彼力銳戰士之王子,與彼等續戰鬥,恰如強風之〔飛〕棉,追散於四方。(五六)彼知場所,於其時赴羌那沙羅地方,住其處支配全瑪羅耶州。(五七)此時軍王〔魯伽將軍〕非一度送己軍隊,不能征服,意氣沮喪而去。(五八)然而此時,住於瑪伽庫多魯沙之臣,乞提[2]之子大力者,知為提婆瑪羅,(五九)住於魯哈那,引具諸多眷屬朋友共赴恭謁王子。(六〇)齡十五,怜俐為大名聲彼〔王子〕帶短劍,於此為阿提巴達〔官〕之職。(六一)大威力者由此,進軍至虛蘭尼瑪羅耶,布陣彼賴姆那塞羅。(六二)於彼處又〔魯伽〕將軍派遣軍兵雖戰鬥亦不得勝利,於此已捨棄再戰之意圖。(六三)彼時,此魯伽將軍[3],捨己世間,於第六年赴他之世界。(六四)
ᅟᅟ==[2] 乞提王子為別人。五五章二六、三一參照。==
ᅟᅟ==[3] 原文 Lokanātha 解為 Lokanāma。校訂者取此說。==
時,名加沙婆一人髮舍利[4]〔官〕長支配民眾,其時於魯哈那行己之命令。(六五)時周羅人聞此,武裝而出普羅提之都,赴卡佳羅村(六六)由此,與髮舍利〔官〕交戰,破達彌羅之軍兵,守護人民,設定羅伽波沙那之境界,(六七)得勝利而缺乏自制之大軍繞圍之勇者再歸入卡佳羅村。(六八)性堅強之阿提巴達〔官〕一切於耳,欲滅髮舍利〔官〕速武裝軍隊。(六九)甚高傲彼〔卡薩波〕由此率強兵赴西波多羅伽,(七〇)引連盤恰要伽那多[5]及其他所住餘多之民眾,接近難打勝之王子,(七一)彼又,知餘多土民之惡感情,「於此交戰為困難」,彼〔卡沙波〕赴伽提蘭伽尼。(七二)此十六歲之王子無怖與大軍共速入卡佳羅村,(七三)六個月間治理魯哈那,髮舍利〔官〕之長,怒而為交戰者赴彼處。(七四)然而王子之軍兵續激戰,有大威力之〔王子〕取髮舍利〔官〕長之首級。(七五)王子齡至十七歲,榮譽盛名榮光徧處擴展,有關懷柔其他餘多之方策巧於辨別,此全楞伽島已無仇敵荊棘之地處。(七六)
ᅟᅟ==[4] Kesadhātukanāyaka 任髮舍利之守衛長。有關髮舍利三九章四九參照。==
ᅟᅟ==[5] Pañcayojanaraṭṭha 現在之 Pasyodunkorala。==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魯哈那之敵征服第五十七章〔畢〕
第五十八章 向阿努羅達普羅進軍
然而通達方策〔乞提王子〕即青年王之位時,名為威佳耶巴夫,已為徧知,(一)而大智者由己命,於此使迴擊太鼓,授多種臣等適當之官職。(二)彼消滅住於羅佳羅多之周羅人,授軍兵四種之術策而住彼處。(三)周羅王耳聞此,送將軍與大軍至普羅提之都。(四)〔威佳耶巴夫〕將軍之來至卡佳羅村附近,知破之困難,由此,赴山中之險路。(五)將軍忽而掠奪卡佳羅村,然不得駐屯於彼處,再還於己領地。(六)此後,大阿提巴達官與大軍兵共由瑪羅耶速來,住於西波多羅伽。(七)王於羅曼尼耶國王之前,遣送諸多人人並不少貴重之財貨,(八)而集於港之諸船舶滿載種種之衣服、樟腦、栴檀木及其他物品。(九)由此大威力者用諸多之財物續施行募兵,住於丹巴羅村。(一〇)
羅佳羅多之住民,陷於相互不和,一切人人悉不納其說,(一一)周羅王之反賊破命、激背,橫行任意傷轄領官等。(一二)周羅王聞此,怒動憤懣,對己臣送授大軍。(一三)彼於摩訶提多〔大渡海場〕上陸,到處續殺害多人,以羅佳羅多之住民置於己支配下,(一四)權勢激劇之人,其時次第赴魯哈那,如破大海之堤,以軍勢覆之。(一五)名羅義提婆、恰羅之兩大威力者,為〔楞伽〕王之反賊,服從達彌羅之將軍勢力,(一六)將軍見彼等備大部隊,忽然思量以全魯哈那收己掌中。(一七)於第十一年此王〔義佳耶巴夫〕征服周羅人,設要塞於巴魯多山,住於彼處。(一八)其時周羅之軍徧行包圍彼岩〔山〕,於彼,此兩軍有凄然之交戰,(一九)王軍兵悉殲滅彼達彌羅之軍而逃竄,又追跡周羅人之大將軍,(二〇)於丹巴義提村取彼首級,奪其象馬軍乘,貴重之財寶共(二一)一切之財貨,運示於王,謂:「普羅提城攻略之時節。」(二二)其時,大地之護者〔義佳耶巴夫〕聞彼臣等之言,伴大軍赴普羅提之都。(二三)勇者周羅王一切耳聞,激怒之力所驅,欲捉王,自速至海港,又向楞伽島遣大軍。(二四、二五)大地之王〔義佳耶巴夫〕知此,與周羅軍交戰,向己將軍授送大軍,(二六)此將軍續進軍至阿努羅達普羅之附近,與達彌羅之軍共行激戰。(二七)於此之戰鬥,王方倒下眾多之民眾,再此住民已屬於達彌羅。(二八)大地護者其時捨普羅提之都,速到義利伽巴地方,(二九)其時滅去領彼地方之二臣,與軍兵共同集合而住。(三〇)聞有周羅將軍續追跡己,知時機之〔王〕赴瓦達吉利山,(三一)於彼岩〔山〕之麓築砦,戰事三個月擊退達彌羅人。(三二)前戰陣歿之髮舍利〔官〕長之弟,其時得餘多一味徒黨之軍,(三三)追憶己兄之死而抱怒,全背負庫多哈羅伽洲。(三四)其時大威力者楞伽王速赴彼處,張陣營於瑪秋多羅處,(三五)為交戰使由伽提蘭伽尼之要塞退卻,更為戰鬥,追拂庫普羅伽羅場所。(三六)彼悉捨妻子其他餘多之財寶軍兵而逃竄,速赴屬於周羅地方。(三七)其時人主〔義佳耶巴夫〕彼處獲得一切財物進軍至丹波羅村而築新砦,(三八)次第前赴,與周羅交戰,為摩訶那伽夫羅之都,駐屯整備軍隊。(三九)由此,彼王招見二人大力之臣,為統治南方之民眾,派遣至彼地,(四〇)王由此欲消滅周羅人之驕傲,二人強暴大臣送至海岸之大道。(四一)派遣至南方此二人大威力之臣等次第占領穆夫那魯村之砦、並巴達羅多羅〔村〕、瓦庇那伽羅要塞、同普達村,提羅庫羅〔村〕,摩訶伽羅〔村〕,曼達伽羅伽〔村〕,及阿努羅達之都,振刷國土之威權,赴摩訶提多〔大渡海場〕。(四二、四三、四四)派遣至海岸之大道二臣,由此,羌伽瑪彼之他襲擊彼處此處之陣營,(四五)漸次來至普羅提城之附近,書狀送至王之前,謂:「可速有臨幸。」(四六)聞赴二方臣等不尋常之勇烈,知時機,辨方法大地之主〔義佳耶巴夫〕迅速聯合武裝軍隊,欲根絕周羅人,由都而出。(四七、四八)王進軍由乾伽〔河〕至瑪西揚伽那塔之附近,設兵舍暫駐兵。(四九)通達場所之大勇者,次第而前來,於普羅提都之近郊張設優良堅固之陣營。(五〇)彼剛勇而猛惡之一切周羅人等已居住諸所,而彼等欲交戰,整勢於普羅提都。(五一)周羅人等由都外出行大會戰而敗北、狼狽入己都,(五二)堅固不殘之都門,據都門之櫓,畫多餘之努力,以恐怖開始大戰鬥。(五三)王之大軍續戰鬥一個月半,彼都城不得陷落之戰果,(五四)羅義提瓦.恰羅其他之大膽剛勇大王之大軍,誇高之兵卒,(五五)越躍城壁,俄然入都,忽殲滅全達彌羅人。(五六)如是得勝利見解廣大之義佳耶巴夫王命令大鼓巡視都。(五七)周羅王,耳聞己軍之消滅,「新哈羅人有勢力」畏怖不再送軍。勇敢而最勝之王傲然削滅周羅之將而無餘,知全楞伽羅多善確立,第十五年喜悅之〔王〕而被歡迎,更入優秀阿努羅多都城。(五九)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向阿努羅達普羅進軍第五十八章〔畢〕
第五十九章 愛護之行政
〔義佳耶巴夫〕選剛強戰士之臣等,任命海之四面順次為楞伽島之守備。(一)為即位式,而命大臣:「應行殿樓其他餘多之勤勞。」(二)對於彼處應盡敬意多禮拜場所,要三個月再赴普羅提之都。(三)
已聞阿提瑪羅耶之軍將公然渡萬事為王之反賊,(四)愚鈍者率全軍為交戰,知近都之安多村。(五)楞伽王出陣於彼處,除去此傲慢〔軍將〕,從彼軍為支配下,歸城普羅提之都。(六)
彼善人智者最勝人〔義佳耶巴夫〕有為副王,使記十七年。(七)通禮儀之〔義佳耶巴夫〕由此赴阿努羅達之都,則法式受即位之祝典,(八)彼〔王〕不住惡行,善立最勝行,安立在位使記十八年。(九)王由被知為西利桑伽普提稱號,由此,赴住於勝普羅提之都。(一〇)彼弟義羅巴夫即副王之位,與彼南部地方,則法已愛護彼。(一一)且王族士[1]〔義佳耶巴夫〕為弟之佳耶巴夫授與阿提波達〔官〕位,與魯哈那地方。(一二)對一切臣等從應所而與官職,於國中命令徵收適當之稅。(一三)慈愍深大地主之〔王〕,從久癈之〔國〕法而行裁判。(一四)
ᅟᅟ==[1] bahujo 由腕所生之意思。交見梨俱吠陀普魯夏〔原人〕之雙臂王族。==
王於如此根絕多敵與棘時,常善統治楞伽王國。(一五)奉持〔王〕傘〔官〕長,並裁判所之長,為富商等之長〔官〕此三人之〔王〕弟等,(一六)為王之反賊,走至閻浮洲,於〔王之〕第十九年,於楞伽島上陸,(一七)彼等皆忽然覆定南方如魯哈那地方,同瑪羅耶州。(一八)為賢者之〔王〕赴魯哈那並瑪羅耶州,對背叛之人人此處彼處殲滅多數,(一九)善鎮定彼,使駐於彼地諸臣,有大軍敏腕之王自赴南部地方,(二〇)勇者〔王〕派遣沙瑪尼[2]之兄弟統生之臣,其時凄然交戰逮捕己敵之彼等,(二一)使上刑柱,除楞伽島之荊棘,無憂懼還普羅提之都。(二二)
ᅟᅟ==[2] 在協會本索引亦為佛之夷母摩訶波闍婆提之名亦甚有唐突之感。義捷辛哈氏以 Samam非固有名詞而梵語之 Sramanī〔美女〕之意,解為王妃。==
住於周羅[3]領土之佳伽提波羅〔王〕王妃名利羅瓦提與王女共由周羅人之手逃出,速乘船至楞伽島陸上,其時謁見楞伽王。(二三、二四)人主〔西利羌伽波提王〕質驗彼女之血筋而知為淨統,使利羅瓦提即王妃之位。(二五)彼王妃由此興王得〔一王〕女,而大地主之〔王〕對彼女命名耶蘇多羅,(二六)王對梅魯堪達羅地方共將此王女與義羅瓦瑪,彼女舉二王女,(二七)彼二人中長女與祖母同名,妹名蘇伽羅。(二八)願己之〔王〕統永續,王由伽陵伽國迎伽陵伽〔國〕王之統所生名提羅伽孫達利〔三界之美女〕容姿優美可愛之王女使即王妃之位。(二九、三〇)妃須巴達並名此等須密多、羅卡那多、羅多那瓦利、魯波瓦提此等五人之〔王〕女,具福相之義卡瑪巴夫得王子,提出子孫繁榮之故,以奪王之心。(三一、三二)誠然於此之〔王〕宮除同一門閥之婦女外,他者等不由大地之護者〔王〕受胎。(三三)
ᅟᅟ==[3] 五六章一三【南傳】,~一五參照。==
然而一日,王於群臣之中出座,一切之王女等悉從順序立而眺之,(三四)通曉相此之〔王〕擱開所餘之王女等,見羅多那瓦利具有福相有誕生王子之兆相,抱喜悅之情,招羅多那瓦利接吻彼女之頭,(三五、三六)此〔王〕女之胎由榮譽、寬仁、智慧、剛毅凌駕過去及未來之諸王,常使楞伽島無有苦患,置於一〔王〕傘之下,為善教之守護,生輝餘多之德王子場所,滿足王靜云。(三七、三八、三九)自豪家門之此王,不論周羅王之種種懇望,而不與〔王〕妹,(四〇)彼迎淨生般多王名密達而與彼王妹。(四一)彼女生瑪那巴羅那、器提西利梅伽者、並西利瓦羅巴之三〔王〕子。(四二)大地主之〔王〕以王女須巴達與〔副王〕義羅巴夫,〔王女〕須密多與〔王弟〕佳耶巴夫以盛儀遣送。(四三)王將〔王〕女羅多那瓦利與王子瑪那巴羅那〔王子〕,名為羅卡那多之〔王女〕與乞提西利梅伽〔王子〕,(四四)名魯波瓦提王女雖然無常,但王對西利瓦羅巴〔王子〕遣送須伽羅王女。(四五)王妃〔提魯卡舜達利〕之血緣名瑪多康那瓦比瑪羅佳巴羅茲伽羅沙之王子等之見由西哈普羅[4]來島者,(四六)其時心生喜悅大地之護者〔王〕應各各授與官職,(四七)受厚遇之彼等皆無間斷使王滿足,從喜悅之處而住。(四八)〔王〕願王統之確立與〔王子〕須那利妹名義卡瑪巴夫王子。(四九)其時,彼喜眷屬之利益,由此,更為純潔之利羅瓦提[5]添加財寶,授與義卡瑪巴夫。(五〇)誠然具富慈悲深之此人主如此指圖眷屬,從經國之道,為一門人人之利益而設計。(五一)
ᅟᅟ==[4] Sīhapura 羅羅國之首都。為楞伽島最初王義佳耶之生都。大王統史六章三六參照。==
ᅟᅟ==[5] 本章二六、二七之義羅瓦瑪與揚多羅之間所生之女。==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愛護行〔政〕第五十九章〔畢〕
第六十章 世間與教之愛護行政
此大地主之〔王〕選拔調查皆舊家之人人,應行動之處,備為己警護。(一)於普羅提之都築高堅固之城壁,設餘多之都門,施漆喰工事與彩色。(二)普遍施設幅廣〔水〕深之濠,敵之難落具高之巴坦提羅[1]。(三)謀教確立之〔王〕,受戒其他之儀式〔要〕比丘等不滿定員[2]者,(四)其時友人羅曼尼耶國[3]阿努魯達王之下,與贈物共遣派使節,(五)王由彼處而通三藏,〔持〕戒具其他之德,認為長老而迎比丘等,(六)人主〔王〕以盛大供養而盡恭敬,由此等夥行出家、受戒。(七)又與彼註釋三藏共使大說,於楞伽島使光輝衰退勝者〔佛〕教。(八)於普羅提都之內建立甚美餘多之精舍,(九)三宗派住之比丘等使住彼處,又以夥四要品使滿足。(一〇)王篤信〔佛法僧之〕三事,備閥、柱之美,塀與濠,並與四面美麗離污之諸住院,有秀絕光輝之五層樓,製無有人人集而障碣,備有光輝門之精舍,施住三宗派住之比丘等。(一一、一二、一三)為維持僧團彼住民並水路[4]等全施阿利沙羅伽地方,(一四)王使數百人之比丘等住於彼處,為比丘等資給夥四要品而無間斷。(一五)彼莫大費用建美麗齒舍利堂,對齒舍利常行大祭禮。(一六)王日日早晨於美麗之法堂,避與人人之接觸,翻譯法集論。(一七)抱信仰之〔王〕開始舞踊,行香、鬘其他餘多之供養,低頭禮拜等正覺。(一八)彼喜捨而勇敢之王,對適於供養有叡智之聖師等由閻浮洲來島時,不知幾次供施財物使滿足。(一九)悅〔佛〕法之德彼王供養妙法之說法者,又使常談正法。(二〇)彼日三次布施等於人之重要財物,又於布薩,為守護非常清淨之布薩〔戒〕。(二一)王年年行丹提沙羅之布施,使書寫三藏施與僧團。(二二)彼送高價之摩尼珠、真珠其他之諸寶至閻浮洲,為餘多供養菩提樹。(二三)
ᅟᅟ==[1] Patthaṇḍila 應防備之設備。==
ᅟᅟ==[2] 以五人開始行儀式規定。==
ᅟᅟ==[3] 今之緬甸。==
ᅟᅟ==[4] 義捷辛哈氏以 nettika 解為 netti 之意,譯如其地方之長,此思為水路之意。水路施僧團,屢屢出於他之個所。==
康那多〔國〕王並周羅〔國〕王之派遣使節等,攜餘多之禮物使之來島,(二四)大地護者之〔王〕接見,由此彼歡喜,為彼之兩國之使節等行鄭重之接待,(二五)最初彼等中與康那多〔國〕之使節等,共攜贈物派遣己使者往康那多〔國〕,(二六)周羅人等則於新哈羅國〔楞伽〕之使者等之到達己領土時,俄然〔削〕彼耳鼻使不具。(二七)其時逢此異變彼等由此處歸島,周羅人加己之〔暴行〕悉告於王,(二八)王怒而燃一切之王臣出座於中,呼達彌羅之使者,向周羅〔王〕託言:(二九)「『無侵入一島[5]事,於大海中我等一騎打繫驗武力之強,(三〇)余尚於卿所好地方,武裝貴國全土之軍可行交戰』(三一)如是朕所言應向汝人主申述。」此使者等著婦女之瓔珞,(三二)直送周羅王之處,由此,引帶軍隊赴阿努羅達普羅。(三三)〔王〕遣派二人軍將等摩提佳瓦多提多並摩訶提多,(三四)此〔兩〕軍將等之〔軍〕船糧食續調整之時,(三五)〔王〕第三十年之周邊,其時名義羅伽羅抱叛意之部隊不欲赴此地,(三六)斃二人之軍將,傲然〔賊〕等無隅掠奪普羅提之都,(三七)王妹及三兒皆被捉,忽而使王宮炎上,(三八)此王迅速出赴南部地方,名瓦達義利岩〔山〕藏匿貴重之財寶,(三九)與如〔雄〕獅子勇勝副王義羅巴夫共由四方包圍大軍之洪水,(四〇)歸至普羅提都,已行激戰,會戰而〔反亂〕部隊瞬間使敗走。(四一)於被殺害軍將之遺骸上圍築葬堆,有怨軍將等(四二)於後手固縛木株,廣燃四方火炎而燒。(四三)大地主之王彼處伐傲豪族,為楞伽之地遍除荊棘。(四四)此王聲言與周羅之戰己堅固之約定不疏,當於〔第〕四十五年,伴武裝軍赴海港,為欲見彼〔周羅王〕之來暫住於彼處,(四六)如不來襲,此之周羅〔王〕送來使節,王再歸城,久住於布羅提都。(四七)常願提出貧民利益之王摩訶海利、薩雷海魯、摩訶達提伽之〔諸儲水池〕,名伽頓那魯〔池〕、班達池、卡羅羅瓦利伽〔儲水池〕並謁蘭達伽羅池與提伽瓦多伽池,更曼達瓦多伽池及乞多伽普提山〔池〕、瓦羅哈沙〔雲馬〕、摩訶達羅伽羅、昆比羅蘇巴伽及巴多巴沙那池及名伽那池,彼此之堰提崩潰之諸多儲水池使為堰。(四八~五一)又此王於溪谷、河川處處設堤道使國土成[A1]豐饒,(五二)王使崩壞之提羅瓦多伽水路使設堰,使瑪尼西羅伽池之水滿。(五三)破壞阿巴耶精舍之禮法己之王妃剝奪所有待遇,使摑彼頸,(五四)移於都之外,向大僧團懺悔,又向世間示己對僧團之恭敬心。(五五)王在於摩訶伽瑪之三宗派,築周羅人所破壞舍利室並二處之塔波園,(五六)對行母親並父親之恭毗之場所建五大住院,同於普多羅義提亦〔如此〕。(五七)又潘達瓦庇〔精舍〕、巴提那〔精舍〕、羅卡且提耶山〔精舍〕、同曼達羅山〔精舍〕瑪多多羅〔精舍〕,(五八)尚於提婆都[6]稱為烏魯威羅精舍、瑪西陽伽那精舍、並西多羅伽瑪窟院,(五九)更羌普庫羅精舍,同吉利堪達伽〔精舍〕,又庫魯因提精舍、羌普庫羅伽窟院,(六〇)更巴羅多伽精舍、同波羅伽瑪伽〔精舍〕、名伽沙伽羅〔精舍〕、羌他吉利精舍,(六一)尚名瑪哈塞那村之威羅伽瑪精舍,又同阿努羅達都之菩提樹堂,(六二)王如是開始修理餘多朽癈之精舍,又各各多施食邑。(六三)「拜沙曼多峰岩[7]所存聖師〔佛〕之足跡,為參詣險路之人人(六四)皆無困難。」為布施之費用,施稻田其他具名吉利瑪羅耶之〔村〕。(六五)卡達利村之道路同施富窪地方街道各各村,更造堂,(六六)天地之護者「將來諸王勿取此」,建記碑文之石柱。(六七)王又以安多羅威提村、同樣桑伽多村,更西利曼達伽羅村施與羅巴住〔之比丘〕。(六八)彼對萬多吉瓦伽派之比丘等施四要品,王又對彼等緣者亦與食邑。(六九)於冬期外套與火鉢並種種之藥劑亦多次施比丘眾,(七〇)具慧見之〔王〕與八資具[8]同樣,所有資具非一次布施恭敬僧團。(七一)住羅巴比丘等為維持僧團,又應供養其他靈祠之寺男,(七二)由先王所施為魯哈那〔地方〕諸多村落,彼等所有無缺如舊設定。(七三)此慈悲深之〔王〕對跛者等與牛,對乞食者施食,又對鳥、犬其他與餌。(七四)為大詩人〔之王〕對多數之詩作者等代代傳〔采〕邑,給與不少財物,(七五)聞王臣其他子弟之作詩,從此授彼等財寶。(七六)對盲者與跛者各各與〔食〕邑,更對種種之天祠,以前所施者,此不為省事。(七七)此王為良家之婦女孤獨寡婦者,從所應贈村與衣食。(七八)甚長用錫蘭語作詩之王,為新哈羅國詩人之第一人者。(七九)抱信心之副王再建名巴達古那美麗之精舍、周羅人破壞之靈祠。(八〇)由此,此熱心喜捨之〔王〕向彼勝精舍施與良村落,常行種種之供養。(八一)王於此精舍鄰接之森林附近、築堰堅固而水量[A2]豐富大儲水池。(八二)王女耶蘇多羅於卡步羅姆羅耶多那〔精舍〕建立堅牢而美麗〔佛〕像堂。(八三)王之王妃[9]築高而為美麗之波沙達殿樓。(八四)其時多數之大臣並王之後宮人人亦重積甚多之善業。(八五)
ᅟᅟ==[5] 閻浮洲耶?楞伽島之意思。==
ᅟᅟ==[A1] 豐【CB】,豊【南傳】==
ᅟᅟ==[6] 錫蘭島南部之都市,現在之 Dondra。==
ᅟᅟ==[7] 大王統史一章七七見佛所留足跡之傳說。現在 Adams Peak。==
ᅟᅟ==[8] 外衣、上衣、下衣、鉢、剃刀、針、帶、濾水器。==
ᅟᅟ==[A2] 豐【CB】,豊【南傳】==
ᅟᅟ==[9] 原文 rājinā rājinikatā 從校訂者之說,解為 rājino rājinī sakaṁ。==
如是楞伽王之續治楞伽島之時,有自制心之副王怖死之所導,(八六)彼勤行一切之果,從比丘等之意見,將副王之位已授與佳耶巴夫。(八七)更願〔王〕子利益之王與大臣計議,由此,謂此乞卡瑪巴夫所生之卡佳巴夫之王子授與阿提波達官之職,授與全魯哈那〔地方〕,遣使住於彼處。(八八、八九)由此,彼〔卡佳巴夫〕赴於彼處,以摩訶那佳夫羅之都為首都,使住居於彼處。(九〇)如是人主義佳耶普佳加五十年加五年,轉〔王〕命之車輪,除去爭鬥,其教,又賤達彌羅人所惱怖畏之世間亦使為興隆,見彼善業所生勝果報,已昇於天界。(九一)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世間與教之愛護行政第六十章〔畢〕
第六十一章 四王行狀次第
其時王妹密多彼女之三王子[1],並諸大臣,同住精勤[2]聖師等,(一)彼等其後住魯哈那〔領〕之阿提巴達〔官〕不傳大地護者之訃報,(二)相會協議,意向一致,奉副王為楞伽王之位,(三)頑迷之彼等,名瑪那巴羅那〔王〕子違背舊慣之道理,為副王所使。(四)然瑪那巴羅那始彼三人兄弟等為江耶巴夫王之一味,於其時速為(五)真珠、摩尼珠其他認為貴重一切寶為掌中之物,又以象始,悉率兵、馬,言:「立即捕義佳瑪普佳[3]。」此時由普羅提都出行。(六、七)彼義卡瑪巴夫一切過耳此事耶?言:「[A1]嗚呼,尚畫父〔王〕最後之敬意為不當。(八)然今速赴彼普羅提都,拜見父王之荼毗地(九)可除落我心如是悲憂之重擔。」堅固之決意,由彼之後,由都而出,(一〇)甚躁急質之阿提巴達〔官〕,由數七八百軍兵繞圍而赴普羅提之都,(一一)於古多哈羅佳平原名巴那沙普佳之村落,目擊整頓戰鬥準備大軍勢之來襲,離怖畏隨一之勇者交戰,瞬時之內使為四散。(一二、一三)彼三人兄弟於此過敗北〔之浮目〕,由此而怒狂,速調兵馬,(一四)云:「阿提巴達卡羌普知地方會戰之彼戰。」又不久打破三人。(一五)三回於伽多村,四度於伽羅瓦庇,第五回於烏打那多瓦羅,六返臉於汗伽威羅伽,彼〔義伽瑪巴夫〕(一六)與彼〔三兄弟〕交戰而常博勝利,與〔群〕臣從者共來至普羅提都。(一七)彼從意圖之順次眺望父王荼毗之場所,除大悲哀,得慰籍住於都城(一八)王子際苦難為己黨羽,對大臣等從應者共授與官職所有財物,(一九)又已於苦境〔之時〕,追憶行為黨羽,為己友悉為兵士等與應分。(二〇)
ᅟᅟ==[1] 五九章四二參照。==
ᅟᅟ==[2] 前章八七參照,受國事之相談比丘等。==
ᅟᅟ==[3] 同於義卡瑪巴夫。==
ᅟᅟ==[A1] 嗚【CB】,鳴【南傳】==
副王瑪那巴羅那與其他兄弟等共並在南部地方,普哈那納己掌中,(二一)由此,彼在器提西利梅伽授與多瓦達沙沙哈沙伽〔一萬二千〕地方,命駐此地。(二二)由兄受命,人人之主器提西利梅伽赴任,住彼處名為摩訶那伽蘇羅都。(二三)又名西利瓦羅巴王子亦與阿多沙哈薩〔八千〕之地方,命令住於彼處,(二四)彼亦同樣,名烏達那多瓦羅村為首府而統治。(二五)〔瑪那巴羅那〕自身與軍共赴南部地方,知為義羅巴夫住於芬佳村。(二六)三兄弟之母並大地之主佳耶巴夫〔王〕其時住於器提西利梅伽。(二七)瑪那巴羅那始彼等由此於一歲上交戰,而彼義伽瑪巴夫加於己此難忍大敗北與恥辱悉皆續思起,大生憤怒:(二八、二九)「只諸王行灌頂式〔亦奪〕羅佳羅多,如不灌頂將如何享〔王之〕名耶?」(三〇)又向他行猜忌,集合臣等,云為子孫會戰,再出陣。(三一)彼義伽瑪巴夫已由密偵而耳聞其事,立於大軍之先頭已赴彼等之領土,(三二)彼義伽瑪巴夫在南部地方普提塞那巴巴達村而戰鬥,打破彼三者(三三)而續退卻:「今余悉根絕我仇敵。」接踵而追跡。(三四)此〔三兄弟〕等更逃至般巧佳那〔五由旬〕地方,義伽瑪巴夫願將捕捉彼等,從速侵入伽利耶尼地方。(三五)
其時,〔南閻浮洲〕阿利耶地方之人,義羅提婆名高之勇者,甚強暴為波蘭提波地方之一王,(三六)思:「可得掌握楞伽島。」與勇兵共在摩訶提多陸上。(三七)其時此義伽瑪巴夫王耳報:「於此之楞伽島無占領〔處〕為止(三八)應與根絕。」由卡利耶尼地方出,赴摩訶提多名摩訶那羅村。(三九)義羅提婆又與彼交戰,王之阿尼康伽其他王子等並二人兄弟,(四〇)又知名器提之將軍,亦認為勇士諸多之人等,忽然而斃,(四一)彼又生擒羅伽伽將軍,其軍勢共打破王,接踵追跡。(四二)王怖畏續退卻,還己之都,攜得持貴重品,速赴庫多沙羅。(四三)義羅提婆由後進逐王而來都停住二三日,(四四)聲言捕義伽瑪普佳,急赴彼處,彼〔義伽瑪巴夫〕悉送大軍(四五)戰鬥,大軍勢於安多羅義提伽村為泥濘甚難之路,義羅提婆斃命,(四六)王不受灌頂,住於普羅提都,行羅佳羅多之統治。(四七)
其後三兄弟放棄交戰之意圖,歸住如舊各各領地,(四八)而此四人之大地護者始終不能在〔國〕王一傘下定事。(四九)彼等行〔政〕缺乏慎重故,薄遇舊家,重用合彼等氣之賤人等,(五〇)且愚人等受義伽瑪巴夫王之多度善興隆教、世間同為疏略,(五一)舊家人人無過之罪,屬其富而暴力強奪,(五二)此快樂貪財無果,徵收〔人人〕法外租稅,全世間令為苦事,宛如甘蔗之碎節。(五三)彼義伽瑪巴夫王奪取屬佛於其他食邑,授與臣等,(五四)於彼普羅提都,莊嚴舍利及諸多精舍由其他地方來之兵士等可住之,(五五)對鉢舍利並齒舍利由信心,為供養所施之摩尼珠、真珠開始,(五六)更對欲栴檀香、沈香、樟腦及黃金所造多種之像與以掠奪而消滅。(五七)對教並世間見重壓迫,其時王抱嫌厭之情(五八)承認八宗派根本精舍權威之聖師等並住二派糞掃衣部之比丘等:(五九)「如此於向教,雖屬外道亦有多加迫害可避〔王之〕原本之追放。」(六〇)攜最勝之齒舍利、鉢舍利赴魯哈那,彼處此處住於適心之場所,(六一)同此舊家之人人亦彼處此處四散,為隱棲者之住居。(六二)雙方大地之護者等占領境界付近之人人互相度重而鬥爭,(六三)許多放火富裕街村,切堤而滿水,(六四)由所有方法,破壞一切水路堰堤,〔濫伐〕椰子樹及其他有用之樹木,(六五)互相反目〔彼等〕,彼上之村位置亦不能知而至荒癈,國土亦同樣。(六六)又此大地之主等續動作剽盜街道,劫奪村落,由己之密偵,行世間之迫害。(六七)舊家人人之奴僕、下人等亦恐怖,而無遲疑背主,(六八)為諸王等之戰士,為親近關係,由得官職更使生一層之勢力,(六九)沙曼多庫多住於其他城塞人人,大地護者〔王〕等前定之租稅不納,(七〇)諸王不管,而起叛亂,以愚行住各自之領地。(七一)其時「多為不利者迴步[4]」之俚諺,於楞伽島所有情態已不通用。(七二)如是,此大地之主等皆似一村之地主,常甚棄威光,不絕慘而〔抱〕極憎惡之心。缺王者之豪,捨大志常住自他利益之盛衰所囚,住於違背舊慣之道。(七三)
ᅟᅟ==[4] 原文 anatthe nimitaṁ nāma parivattaṁ 從校訶者之說 nimitaṁ 為 nicitā。原文 n'eva 解為 yeva。依校訂者之說。==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所起造大王統史
名四王行狀次第第六十一章〔畢〕
第六十二章 王子誕生
其時此大地之主佳耶巴夫〔王〕並名密多王妃已歿。(一)然而西利瓦羅巴〔王〕之妃為須伽羅誕生瑪那巴羅那伽〔王〕子並名利羅瓦提〔王〕女之二兒,(二)大地護者瑪那巴羅那〔王〕之妃,羅多那瓦利亦又得密多、波巴瓦提二〔王〕女。(三)
大阿提哈達〔官〕義羅巴夫[1],見此兩〔兒〕皆為〔王〕女,其時已如是思惟:(四)「原本我等為所有王統之始源,世人敬為清淨生蘇瑪[2]之統,(五)希望容姿,所有才能優秀,種種學藝為巧,有象馬其他〔之術〕伎倆。(六)〔然〕此三〔兄弟〕如此義伽瑪巴夫唯只一人,於多次之交戰,蒙敗北侮辱,(七)可潔此污點之力不見〔王〕子之出現。啊!我等之善根為僅少。(八)由人人之風說已污王位對余有何之利?今捨領土之執著,為向精勤於日日不斷善業。」王事之麻煩悉皆託付大臣等,(九、一〇)於彼處住七八個月,某日於夜分於天王堂已續守戒而臥,(一一)由此,於明始飾有大威力天子之雜色衣、瓔珞、香、鬘,(一二)更為大姿,以自身之體輝,如太陽無隅照懸於虛空,(一三)如是物言而大地護者見夢:「可信大幸運者!喜彼大地之主!(一四)成就具福相之願望,有教養,滿於勢力世界之空地,(一五)有權威、力量、榮華、名譽、光輝,有諸德之寶庫,善世間、教,使隆盛汝〔王〕子,(一六)不久可得,大王!今與妻子住此都應速赴。」(一七)目覺生喜悅之衝動,其時夜白,由此,歸芬佳村。(一八)
ᅟᅟ==[1] 義羅巴夫=瑪那巴羅那。==
ᅟᅟ==[2] 蘇摩、月神。同時為阿多利 Atri 仙之子,又為 Budha 之父為月氏王統之祖。==
此大地主彼之美夢,所見之樣,始向妃語大臣等,(一九)續希望最勝之〔王〕子與王妃〔有〕共於彼處,有積布施、持戒為其他種類之善,(二〇)然一日夜明時,又亦耶一切夢之具相,悉〔身〕白而美(二一)勝少之象,為愛情故包牙於耳朵,入己妃之寢室(二二)見而目醒,由為優美臥牀起,使滿足生欣喜雀躍衝動心之王,(二三)其時速入王妃之寢室,見彼女語夢語。(二四)妃亦語:「我等亦夢為彼樣少象右繞我臥牀立用鼻捉拿愛情抓抱使入於寢牀。」(二五、二六)此兩人如是巧妙互相交談,喜不落睡,待日出。(二七)由彼而又早晨,問伺安伺侯王師之占相者,彼聞此喜悅,(二八)讚美說:「不久必有福相妙〔王〕子降誕。」(二九)
聞此王並大臣,同都民等皆行喜之祝祭,(三〇)由此之後,王強願恩寵,由比丘眾使祈求多度加護。(三一)日日布施摩尼珠、真珠高價財寶,於口無幾度喜捨於乞丐等,(三二)王師始由通曉吠陀[3]、吠旦伽[4]之婆羅門等,使執行適於安泰護摩其他之儀式。(三三)又甚荒癈之精舍、舍利室並使修理已崩壞之諸儲水池,使從事御用工人等。(三四)
ᅟᅟ==[4] Vedaṅga 吠陀支分:==
ᅟᅟ==[3] Veda 吠陀。==
1、Śiksā 式叉……發音學 Sikṣā
2、chandas 闡陀……音韻學
3、vyākaraṇa 毘加羅……文法
4、nirukta 尼祿多……語彙
5、jyotiṣa 樹提……天文學
6、kalpa 劫波……儀式書
由如是人主之〔王〕善業渡日中,不久王妃之胎勝胤之宿,(三五)由此喜悅人主之〔王〕赴妃之前,授與盛守大胎之式。(三六)胎成熟之妃仍然當星宿之緣起善時當生〔王〕子。(三七)其瞬時領土無餘處均甚歡喜,又有芳香涼冷微風吹送。(三八)更於其時,王宮象之咆哮、馬之嘶嚎甚為喧噪而已生煩惱。(三九)
如是見種種夥奇瑞出現,大地之護者瑪那巴羅那〔王〕驚嘆,(四〇)時聞己〔王〕子誕生之報,如以甘露成就灌頂之悅願,(四一)其時,獄屋解放諸多之眾,對沙門、婆羅門已行大布施。(四二)更於大臣始住都之人人,亦以其他芭蕉樹[5]之門,裝飾全首府以種種之方法,粧伴優美著飾之人人,二三日間樂而催大祝祭。(四三、四四)大地主之〔王〕為王子依法誦吠陀,由誕生式悉果其他之儀式。(四五)由此,王師而為其他之婆羅門,使招明占相〔師〕,先以優遇恭敬之法〔四六〕命為王子占相。彼等仔細考察喜悅王子之手足其他一切之相,諸大臣赴參集之中,王並告王妃,(四七、四八)〔言〕:「楞伽島並閻浮洲之地亦由一王傘鎮定有領有之手腕〔御方〕。」(四九)〔王〕與此〔占相師〕等財寶使之滿足,更恭敬問侯而言:「添此有無凶兆耶?」(五〇)彼〔答〕:「此王子為長命,無論何事可以推察此之凶兆之父〔王〕關係。」言是大地之主。(五一)王子由具明可蹂躪敵眾之威力,從意義而得波羅伽瑪巴夫之名。(五二)
ᅟᅟ==[5] kadalī = Musa sapientum L. = 香蕉樹。Musa Basjoo Sieb. = 與芭蕉不可混同。==
熟知方法之〔王〕康那威達〔耳貫〕式並從安那巴沙那〔初食〕之祝方式行無餘之處,(五三)其時王派遣己使臣赴普羅提之都向義伽瑪巴夫王述王子誕生之報。(五四)彼義伽瑪巴夫〔王〕聞甥有大運,並具剋父之相:(五五)「彼〔瑪那巴羅那〕有福運,由義佳耶王始,〔由〕諸王如有光輝之首飾親珠生我甥。(五六)於此〔王子〕常如何不起破滅之樣,如此我之元生於此地適可養育王子。(五七)此我王子伽佳巴夫任何而見亦不得利,又無可得守物之力。(五八)稱為瑪興達他之王子亦雖備力,但母之種姓賤,不適合於余之王位。(五九)必然為甥,由多種之方策,余畜積之資財、榮華共為王位之繼承者。」(六〇)如此可招來彼王子,派遣使臣授與王子之瓔珞並其餘成就貴重之贈物。(六一)
大地之主義羅巴夫〔王〕悉聞由使者口上:「彼之此言語由知余之利益者為正當之提言。(六二)然又阻止己凶兆,遣我子寶不適合之事。(六三)王子在此地相伴,則義伽瑪巴夫一黨如火得大風之力,不絕大威力可盛燃。誠然我等之損失甚大者。」(六五)彼將入手〔王子〕向赴之使臣等不還我子,以財物慰籍使去。(六六)此人人之主〔瑪那巴羅那〕與妻子共相和太過,住此之地,劇冒大病,與王位共已棄肉身。(六七)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王子誕生第六十二章〔畢〕
第六十三章 桑伽多利上京
時,他二兄弟聞兄〔瑪那巴羅那王〕之死,由己國速來,行最後之儀式。(一)其時〔次兄〕器提西利梅伽,兄之國乃為己物,招弟〔西利瓦羅波〕,(二)與他二國,使住於彼處。彼應諾兄之言辭,(三)王子並〔先王之〕王妃羅多那瓦利及伴二人王女赴摩訶那伽夫羅之都,(四)相睦而住於彼處,為王子行頂髻祭,常畫大注意行養育。(五)由此,彼王妃〔羅多那瓦利〕名密多之長女欲與己〔王〕子,與大臣等協議,(六)「誠然由伽陵伽〔王〕統所生之諸王,概多度為楞伽島之主。(七)此王妃若將王女由伽陵伽之統出,云與伽佳巴夫[1]如秘遣出,(八)彼〔伽佳巴夫〕結婚而為愈益強者,此我王子在所有狀態為無支持者。(九)故此〔王〕女與我王子之事為得當。如是實對我等應有之繁榮」如是〔宣稱〕。(一〇)阿提恰〔日氏〕統飾之妃悉聞其事,由任何點彼不欲向大地之主言:(一一)「悉討義奢耶〔王〕子夜叉等,其時此楞伽島無人居住,(一二)由此其人,與我等義奢耶統關係之結合,於上古只與伽陵伽〔王〕統之關係,(一三)除生於蘇瑪〔月氏〕統之諸王,與他王等之關涉前我等所來聞者。(一四)為生卿者,〔只為〕此阿利耶族所出王子與彼關係如何於我等為善耶?」(一五)如是,此〔西利瓦羅波〕由此妃種種拒絕,無理強使彼王女〔密多〕與己王子。(一六)由此,此王子從多種德憂美之妻,使一切人人所喜,住於父之前。(一七)
ᅟᅟ==[1] 伽佳巴夫是義伽瑪巴夫王之王子。==
彼義伽瑪巴夫〔王〕司二十一年間王事,由肉身之滅盡從業而往生,(一八)由此〔王子〕伽佳巴夫掌握具兵馬及其富國,住於普羅提之都。(一九)其後大地之護者器提西利梅伽〔王〕、西利瓦羅巴〔王〕知此之報,如此思量:(二〇)「彼義伽瑪巴夫為年長者故,於諸多之理,為根本王權之元首,其非我等之不面目。(二一)然青年少輩彼子握根本王權,我等之看過誠然失當。(二二)於此者之王位基礎尚不強固之內,可剝奪彼之王權。」(二三)給與財物切斷崩潰衛羅伽羅部隊[2],其時除去彼〔伽佳巴夫〕之腹臣,(二四)對伽佳巴夫王不滿之國民等,由其處,兩王多度派遣使臣,如是〔云〕:(二五)「我等堅固結束應奉呈王權。但只為援助者。」(二六)其後二兄弟迅速武裝己軍,由兩面向此國土之中央進軍,(二七)又彼等已送軍使,而由彼之後呼為伽佳巴夫大地之護者集己大臣協議:(二八)「威羅伽羅部隊悉皆公然反亂,二人之王為交戰已侵入我國土。(二九)最初彼等之中,擊破強力之一方,由此,可備他方。」(三〇)總之決議引帶己全軍向西利瓦羅巴王挑戰。(三一)西利瓦茲羅巴王亦由天曉至黃昏時凄然行使戰鬥,(三二)其任何程度亦不能克服,由彼處彼撤兵速歸己國。(三三)大地之主器提西利梅伽〔王〕亦被伽佳巴夫〔王〕子大臣構康那所擊破,赴己之國土。(三四)人主伽佳巴夫於此交戰來蒙如何程度之損傷,再歸都之附近,(三五)處刑有罪諸多之強軍將等,入己都城。(三六)由此以來此王等互相結交友,住各自之國土。(三七)由此之後大地護者之王子賢者波羅伽瑪布伽於諸多學藝甚善勉學,(三八)對諸多之道應為事,不應為事有智慧堪為考察,為洪大志望並有大運故,(三九)與己之母、妹同居之幸福,又無對諸多童蒙嬉戲亦無執著之心:(四〇)「如余之剛勇具其他王子等如何而住於邊境之地耶?(四一)今為青年少王赴我誕生地方。」由此,伴隨從者而出發。(四二)次第近來彼處名為桑伽那耶伽他利村,器提西利梅伽聞此,(四三)「余已成王位之繼承者無王子故為孤獨。」不絕而續悲泣,(四四)又謂:「余欲見我兄生身像,起大善業。」(四五)從喜悅之衝動力彼之都〔綠〕門以其他樣樣美麗而裝飾,(四六)在人主善整〔月象〕星宿之吉日,如大水之軍兵繞圍出迎,(四七)具諸德而非凡,又善兼備所有福相(四八)之王子見而喜悅,由愛情而擁抱,緊抱於胸,重度接吻於頭,(四九)在彼之眾人環視之中彼〔器提西利梅伽〕歡喜淚之流無止續下,(五〇)一臺美麗乘物,與〔王〕子共乘坐,鼓聲徧漲十方(五一)入城於都,彼處美麗裝飾,而己〔王〕子〔波羅伽瑪巴夫〕顯示入王宮。(五二)由此彼〔王子〕得侍僕、廚丁其他多種之從者,悅種種之德在父〔王器提西利梅伽〕之前,住於幸福。(五三)
ᅟᅟ==[2] 恐是伽佳巴夫傭兵之部隊。==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桑伽多利[3]上京第六十三章〔畢〕
ᅟᅟ==[3] 同於桑伽那耶伽多利。本章四三參照。==
第六十四章 向他州出遊
〔波羅伽瑪巴夫王子〕到達己望之誕生地時,意欲滿足,離憂慮,(一)又於師匠之前,以勝喻金剛石之智力,速行修得多量多種之學藝,(二)於勝者〔佛〕之諸阿含〔經〕,於寇達羅其他多種經國之策,語彙、儀式書共文法[1]並作詩法,(三)舞踊聲樂之藝能與象術始,弓術、劍法於其他多種之術,接受指導,特達奧義,向執著之處邁進之〔王子〕於父王〔器提西利梅伽〕之前,如其所欲振舞。(四、五)其時心常悅可敬之德大地之主,宛然如同愛友(六)與彼共園遊、水中遊戲,享受其他種種類之快樂,巡行己國之彼處此處,(七)某時忠誠堅固,赴己國之國境警備而赴任有勢力名聲桑伽將軍之(八)駐在巴達羅多利村之近處,旗幟之主〔將軍〕耳聞彼事,(九)忽然使村中十分裝飾,彼時出迎王子並大地之護者〔王〕,敬禮而立,(一〇)而王子〔波羅伽瑪巴夫〕並父王〔器提西利梅伽〕之兩人向彼語以愛語,種種慰藉,與此〔將軍〕共至村。(一一)大地之護者於此處過二三日招來將軍而告此語,(一二)〔言〕:「我王子〔波羅伽瑪巴夫〕今達入法式[2]之適合年齡。行此入法式速應調整可觀之品物(一三)。」此將軍聞之,速善調備祝賀必要一切雜具,(一四)以芳香之香料、燈火、華其他之物,對三寶三日間行大布施,(一五)大地之主熟悉威達,所作由老練婆羅門,適合於權勢完了其祝祭。(一六)其時,此大臣與彼波羅伽瑪王子共開始享樂春季之遊樂。(一七)
ᅟᅟ==[1] 原文 Saddalatthesu 從校訂者之說為 Saddasatthesu。==
ᅟᅟ==[2] 王族之子弟達十一歲入師門而受此之式。==
時器提西利梅伽王由住魯哈那〔地方〕名西利瓦羅巴〔王〕弟之死去,並(一八)由〔彼〕妃密多所生西利瓦羅巴之〔王〕子繼承瑪那巴羅那之王位[3]與〔其〕妃密多之〔王子〕誕生,(一九)己弟之死去,蒙極激悲憂之衝擊,(二〇)聞密多〔妃〕之王子誕生之報彼雖移〔悲憂〕,而中止春時之遊樂,(二一)名桑伽將軍止於彼處,此〔之王〕與王子共歸城於桑伽多利之都,(二二)王與波羅伽瑪王子共在彼處樂住過一歲。(二三)又瑪那巴羅那王之妃波哈瓦提亦得稱為器提西利梅伽第二〔王〕子,(二四)時巧逢器提西利梅伽王聞此,「我統為大」甚喜悅。(二五)
ᅟᅟ==[3] 六十三章六參照。(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3],今於此處加上[03]之註標。)==
其時此王子為非凡前世業之大,楞伽島之利益為單一之狀勢,由父〔器提西利梅伽王〕在己之上彷彿如愛友亦加大慈愛與愛撫,(二六、二七)喜好諸多臣等之患難,亦行奉仕、邁進,然亦不思如〔一根之〕草。(二八)彼欲自我速以此全楞伽島布飾於一〔王〕傘之下,如是思量:(二九)「此楞伽島雖不甚〔廣〕大,然為大師〔佛〕之髮〔舍利〕、鎖骨〔舍利〕、頸骨〔舍利〕、齒〔舍利〕、鉢〔舍利〕,更為〔佛〕之足跡與大菩提樹枝,又八萬四千之法蘊,常為等正覺者適合之器,餘多摩尼珠、真珠、其他之物為寶庫故,為秀絕而有榮譽。(三〇、三一、三二)我父王並叔父之三〔兄弟〕雖於任何之狀態,不能以一〔王〕傘治之而分割此,(三三)只享受彼〔範圍〕,思我等果勤,捨去王家為舊慣〔應受〕灌頂式之意欲,(三四),只於各自地方行使主權,始為農耕之業,宛如鄉主之態而住。(三五)彼等中除我叔父器提西利梅伽〔王〕其餘此三人之王等,從業而往生。(三六)誠然雖云年齡最長之人,已微微之者,幼童、青年、老翁,此等之有情追其順序(三七)應至於死,此又為規定,此世無論如何之時亦為無榮之事。(三八)故存在如我等王子由具眼之士蔑此之無力易破之肉身,捨棄所有狀態之欲念,常為永存,為可尊有光輝可羨之身體。(三九、四〇)溫瑪伽.伽他伽(〔大〕隧道本生譚)[4]開始在彼外場所,由菩薩其他勇烈之所為所行,(四一)羅瑪耶那、〔摩訶〕巴羅多,雖然在其他俗世間之故事,羅瑪之剛勇並彼羅瓦那之討伐,(四二)多約達那[5]其他諸王在交戰被滅,般多族之五王子振動勝力之威力,(四三)依提哈沙〔故事〕,往古諸天、阿修羅之戰鬥多桑多[6]由其他諸王所作為之驚嘆,(四四)又難達〔王〕統之人主等有絕滅手腕,恰那伽[7]婆羅門長之智力亦聞之,(四五)於世間等等之一切,至今日止於地上,彼等雖為遠者,善為所知。(四六)彼等善得如此非凡之生命,於地上為勝行動之能力。(四七)生王族之統,王者最勝之勇適合所行,我生無益。(四八)彼等幸運不只惠及於時耶?彼等智慧於其他,勝於何者耶?」思考:(四九)「今我父王於死滅之背後。若父之王權為余之掌握者,(五〇)余心具王運之力,放逸而從欲望者,余之損失亦甚大。(五一)若余續住於此處,動密偵明確知他州[8]之行動,(五二)密偵等對我所望乃敵方之弱點,顯示實情之力,或亦為無,(五三)此處之眾誰無彼,彼等悉向余續語重度敵方之強勢:(五四)『為各地方之主三人父王等為一團亦七度大交戰,(五五)難服〔此〕國土。以年少〔王之〕獨力領小國,如何能奪事耶?』(五六)『此根本易為征服之王國,卿應除此癡見。』(五七)宛如燒鍼入耳,雖語種種多度他州之強大,(五八)誠然而不知實情,愚人之語此等不可信之言,(五九)我用一策速赴他州,於彼處,可知彼之事情。」思惟:(六〇)「萬一我父王〔器提西利梅伽〕此意圖有著用之事,謂:『殊勝之素姓,王統之光明我王子(六一)赴敵領有危害』由愛情可阻余之旅,(六二)謂:余之念願當不成就。故以微服出立之事較佳。」(六三)其時知機會,不失巧妙優美方策之王子,一日夜半得彼好機,己父〔器提西利梅伽〕不住意其動作,以出離王宮。(六四)
ᅟᅟ==[4] 漢譯南傳四三.一以下。==
ᅟᅟ==[5] Duyyodhana = Skt. duryodhana 庫魯族百王子之長男與般多族五王子共在摩訶波羅多中之主要人物。==
ᅟᅟ==[6] Dussanta = Skt. Dṣhyanta 月氏。普魯王之後裔。夏昆多羅女之夫。==
ᅟᅟ==[7] Cāṇakka = Skt. Cāṇakya 羌睹羅庫普多王之臣。滅前王統使王即位。==
ᅟᅟ==[8] 羅佳羅多地方,謂伽佳巴夫之領地。==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向他州出遊第六十四章〔畢〕
第六十五章 將軍殺戮
此〔王子波羅伽瑪巴夫〕己之帶武器出發時節,前方餘多而何物響起此法螺貝,(一)由此餘多通曉〔吉凶之〕兆此之王子聞此,抱喜悅:「我志望忽然成就。」(二)離怖畏,獅子奮述之〔王子〕於彼處此處配置之衛兵由不領悟事之都出,(三)急速攀行五約伽那之道程,距巴達羅多羅村之地不遠,(四)知到著庇林瓦茨一村落。彼使集合己眾命令可坐於自身所赴之前,(五、六)其之時此王子見為受命而來者數名立於彼處,「來者只此耶?」如此問之,彼等亦向王子告此〔語〕:(七)「世間之事萬端承知之主如是之……,誰不知死之可怖耶?(八)主如是年青,在汝之口今日尚漂浮乳香,(九)為卿亦無別個定資財之事,又為君援助荷擔亦無〔人人〕。(一〇)久間難融合,已見馴染,除去我等,誰可從御身。(一一)卿之尊父人主〔器提西利梅伽王〕對我等來事下如何處置耶,對所有之點不知,(一二)我等之途上在王領之境,有大軍,住大剛勇者名桑伽將軍。(一三)除他之敵,我等亦此之少數,互相持甚猜疑之心。」(一四)「今日出時近。」各自刺心明怖畏。(一五)聞彼等之語,除疑惑之王子已浮後笑,眺望彼等之顏,(一六)謂:「此等皆如是〔久之〕間,不論與余共行動,余不解〔抱〕如此之怖畏。」(一七)為除此等恐怖立於傍,其時有獅子勇〔王子〕辯大獅子吼:(一八)「諸人皆止!武器在余之掌中。怒而雖謂天王帝釋應為如何?(一九)思余唯是幼童故、汝等生如此誤解。榮光與權威應為詮索,〔彼〕不聞年齡耶?(二〇)我之〔領〕地並他方之住民,如抱怖畏與愛慕於余,又汝等如棄此之恐怖,某種行動亦黑如今日我等亦應實行。(二一下[1]、二二)此夜之一時而如白,我應示高邁智慧、猛烈、剛勇。(二三)如果汝等,追跡我父〔器提西利梅伽王〕之軍為恐怖者,(二一上)汝等先應。」向彼等云,強猛一直之勇者取武器,由此村出(二四)在東山之頂應剋如此之日輪,在西方之山頂如升起他日輪之像(二五)放出光炎,照射人人,刺㦸眼淚[2],早晨來巴達羅茲脫利。(二六)
ᅟᅟ==[1] 二一上可被思考為二三下次之應有之物。==
ᅟᅟ==[2] 可以解為 Netta-ambu-javana。==
其時〔桑伽〕將軍以勝鬨之法螺貝響而醒目,騷起,知王子之來臨,(二七)以大軍勢共出迎而盡敬意,行慣例上之敬禮而屈臥於地上。(二八)軍兵等謂:「此〔將軍〕生而長壽,對我等將疼愛何之利益。今殺害此一切。」以見主,(二九)〔王子〕:「如抵抗者有殺戮之可能,不見此罪者之死,對余尤為不合。」以手式而止,(三〇)似如獅子〔彼王子〕訪問此館。(三一)〔將軍〕思量:「原來此旅行,不違王之不知者。至狀勢明顯止,此從者等不接此〔王子〕,應於別別而置。只有王子可止於我家。」(三二、三三)彼將軍言欺騙彼大賢者〔王子〕,使與賓客之待遇,向〔器提西利梅伽〕王已派遣使者。(三四)然而王子醒悟彼奸詐之謀,思惟:「我在此處應為之事不行,如為頓著者,(三五)思惟誠然不可成就己志之目的。此者今應予即刻殺害。」(三六)用從者使暗殺將軍。謂、「已殘殺將軍」有大動搖,(三七)對將軍捧獻生命之〔一人男〕唯一人佇向王子手執劍迅速走而叫曰:「我主之橫死有何理由?」(三八、三九)彼見王子之面容,為怖而戰鬥,向前起立之事為非故意,彼由足下而爬伏,(四〇)「捉住此物!」王子言之先,彼軍兵中之一卒而斃彼。(四一)王子乃曰:「無余之命令,彼作之決為不當。」對彼行相當之刑罰。(四二)其時,王子之眉只上揚,其時已生之恐怖騷動令鎮定。(四三)搞勞雄士,勝榮譽、資財、具智慧、勇者,巧盛名不搖之王子,將軍蓄積多量財寶,可隨所望而取,悉解放於戰士等。(四四)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名將軍殺戮
第六十五章〔畢〕
第六十六章 他州事情觀察
殊勝有先見之明雄士〔波羅伽瑪巴夫〕:「為遂行企圖目的,若今日赴之,『王子怖而行〔逃〕』,人人應臆測。無謀而坐殺將軍對余,在父〔器提西利梅伽王〕之下應彼處置,可見住於此處。」如是生想,於彼過二三日。(一、二、三)將軍之戰士等並領民多數之人人,將軍之暗殺起大恐怖,(四)由此後而不能〔安〕住於各自之場所,共由四方來晉謁王子。(五)領民等思考:「王子背叛彼父〔器提西利梅伽王〕殺害將軍。」(六)「如我等善良有力固勵忠節之奴僕,主則何事不成就?(七)已屬汝父君此王權應有其主,謂『王子為年少』如何而汝叔父〔器提西利梅伽王〕為可司者耶。(八)我等大舉赴桑伽那多利都,與財寶、共妻妾,以暴力王帶來。」(九)如此固約專心奪取王權之人人,來至名波達瓦羅孫尼耶康達之地。(一〇)王子向彼處派遣二三之部下,以彼等,使招伴來彼等中之軍將,(一一)「余背父〔器提西利梅伽王〕行殺戮將軍,不可如彼等之臆測。汝等無憤懣之要。(一二)余非叛父王〔而來此〕,又此王領一部亦非謂己所有而來。(一三)余如人之子所取者,老父不好之事自己少少亦不行,防止其他何人有如此所加壓迫,常應恭敬奉仕,只有專心於此。(一四、一五)汝等亦應如此思量。」駁彼等之主張,大智者〔之王子〕思念最勝之勤:(一六)「如果我在此處駐數日間,〔軍〕惡人等滅卻我等父子之兩者。(一七)此地為不可停留,為成就前之計劃,今即刻由此可前進。」而決斷,(一八)赴西利提威〔山〕付近之布達伽瑪,由巴達羅多利村出發。(一九)其時,由至西利耶羅村之前,〔彼地之〕領民已縐縐逃亡,(二〇)此時勇者之王子著物具固之鎧,與己之從者等共追跡,進入大道。(二一)「傍觀殺將軍王子之逃,向王賜食祿者而可為耶?」(二二)見數名惡人之謀策,續赴逮捕〔王子〕由街道背後襲擊。(二三)其時,王子對彼等一點亦不恐怖,手握劍而戰追散此〔賊〕,(二四)不見失者,相伴從者,克服怖畏大智者已至普多伽瑪。(二五)此〔王子〕赴彼處過數日,土民等結束謂〔將捕王子〕,(二六)交戰開始意氣踴躍之〔人人〕非常速度降下無有絕間之箭雨,包圍彼村落。(二七)謂:「由此而生利益,則我等將捨生命。」此〔與王子〕共前來戰士等怯懦怖畏,(二八)保持王子之傘與劍所餘之眾,於王子之傍由彼處此處已逃失。(二九)見有己之戰士等繼續逃亡,極應示勝剛勇得機會此〔王子〕,除去落著高聲含笑,(三〇)以:「用〔一〕武器可追拂怯敵。」王子忽然叫「給我大刀」(三一)彼之聲音強而深且有力故,先前逃之戰士等亦共聞得於四方鳴渡法螺貝之響聲,何者耶見敵之勇士已被斬落首級,引返彼原處,(三二、三三)戰而追散彼數千之敵,讚取圍王子之勇。(三四)
王子住於彼地,此時伽佳巴夫王之那伽羅吉利〔官〕使伴來住伽羅瓦庇之構康那,彼心態以自確認之心此〔王子〕由己之部攜書狀遣送至彼處。(三五、三六)彼〔構康那〕亦見彼書狀,稽首而受納,亦使音讀,由彼一切事態亦解開,(三七)其時此王子之勝勢威大故,思量不能違背命令,(三八)且所有之點知己王之意向而不準備,赴普多伽瑪,恭敬見王子。(三九)「此父王〔器提西利梅伽〕之原來余之事態,並專斷有力殺害有名聲將軍之事,(四〇)又由敵軍之後由後襲此故,余已振釀驚異聞剛勇,(四一)心不起伺己王〔伽佳巴夫〕之心態,既往來面識余之遣使者,(四二)見已送書狀,來而目通余事,汝善為者。」有威力〔王子〕喜悅,(四三)彼帶種種高價寶石、裝身具與已勝之象共悉與彼。(四四)由此又,對彼〔構康那〕之優秀戰士等開始授高價之耳飾,種種價格大之裝身具,(四五)給與營舍食糧,由其他之方法加以愛護,此大臣休息與戰士共由彼處送出。(四六)彼〔構康那〕至寢室,於彼處彼入夢,恰如由王子之命,如殺害將軍,(四七)見手執劍之暴漢,由四方已包圍自己,為死怖所迫,(四八)而叫起,其時由臥牀墜落地上,不顧持己劍、傘者等之事,(四九)又悉捨與己共來彼之軍兵,規定方角尚不得,(五〇)入大森林踏路已迷〔構康那〕彷徨於彼處,至明方認得往還至伽羅瓦庇,(五一)由此速赴入己之村。彼〔構康那〕軍將等亦聞己主逃亡事,(五二)他隱匿場所亦未得見,大恐怖而續戰惊,各自之武器亦留於彼處,(五三)速〔彼等〕與己主共徘徊於林中,至夜明時速赴伽羅瓦庇。(五四)聞此王子逃亡事件而洪笑,數日間留住彼處。(五五)此話,種種談話之味而能知〔王子〕不快之時,能為除憂之法。(五六)
彼器提西利梅伽王對此事悉為耳聞,呼集諸大臣,與彼等共協議,(五七)王子統領諸臣,集諸多之戰士,微服而由此警備堅固之都出行。(五八)彼等其後集合若干惡行者與浮浪人為一體,由此處逃竄,(五九)殺害我國諸臣〔中〕之威勢剛強將軍,悉奪彼蓄積資財,(六〇)彼由此逃竄,追跡己諸郡諸多戰士等處處倒斃,(六一)伽佳巴夫王之那伽羅吉利〔官〕置於支配下,聞止於普達伽瑪地方。(六二)此非應放置時勢。敵等若〔乘〕此隙,運具,殊勝智勇與此王子共結虛偽之提攜,欲開交戰,則我等將成大損失。(六三、六四)不抱前而他之惡料簡,停在彼處之村中決意可逮捕,(六五)呼塞那、瑪興達之聞名兩相,近侍於同君側童子曼伽羅那,(六六)此等者並他臣等呼集於己前,謂:「雖然不論何人在我國中取武器生活者,(六七)此等悉為一團,速赴,可引致克服此王子。」遣彼等於彼處。(六八)此大力者等伴各自大軍,離別十手肉迫西利耶羅。(六九)王子亦聞此,思惟:「余如是守砦對十手之別來襲軍兵只集中於一方面,忽然可令殲滅。」勇士由彼後速赴摩訶提羅地方之沙羅伽瑪〔村〕。(七〇、七一)王臣等所謂:「若此王子再由彼處逃竄,若入於山嶽逼迫地方之大要寨,(七二)無論以如何方法逮捕應是困難之事。」彼將迫於彼處者與向於一方。(七三)王子亦耳聞如此喜望如此整頓,於前方與〔敵〕軍應侵入之隙,(七四)於道路之兩側被認剛勇,忍堅物具鎧之姿,多數配置己部下,(七五)巧具力戰法之〔王子〕知敵軍悉皆入中,使討取多數之豪者。(七六)傅漏消息諸人悉無再戰之意欲,放棄武器,由彼處此處逃走。(七七)其時博得勝利之王子,由此場所出來,使父安心,赴普提伽瑪瓦羅地方(七八)此勇者在彼處住過二三日,由父王〔器提西利梅伽〕之命令,為交戰再襲來(七九)軍兵於彼處擊破而使敗走,此〔王子〕又赴郎伽巴巴達〔楞伽山〕地方羅坦普羅村。(八〇)由此賢者〔王子〕使癒己戰士行軍之疲勞,於彼處送數日之駐軍,(八一)「於余之多度一切之交戰,由余而導致敗滅,向不願戰之父王〔器提西利梅伽〕怖畏之故而不退卻,(八二)『此王子於砦中不落於我等之手』此等惡大臣等有皮相之見。(八三)今余住於此等者之駐軍場所附近,一掃此等之愚見」而思惟,(八四)赴敵軍之駐屯器羅瓦庇伽村,入於名安巴瓦那之地掌握此,(八五)由此〔之土民〕等知彼等之動靜,黃昏時出發夜中接近彼村落。(八六)此戰士等先夾刺足可恐不能觸入荊棘之垣,止於外部,(八七)立先無怖之勇者〔王子〕破垣自入,立於村中央使聞己名。(八八)前驚嘆王子之剛勇為敵等見有事,其時聞彼深叫之聲而恐怖,(八九)對己之衣服、武器等而空心,宛然亦如鹿等之見獅子,由四方逃竄。(九〇)戰士等亦又此〔敵等〕之由〔踏〕入之路而來,每見者則討取,更於村放火,(九一)王子於瞬間而赴那瓦吉利沙村,憩於彼處以待日出。(九二)
其時,父王〔器提西利梅伽〕之大臣等,彼處此處於交戰所有狀態王子之剛力,共同協議,(九三)謂:「『率算此數千大軍,速捕此王子。』滅己之軍,(九四)悉逃者,到處交戰,只王子之剛勇,傳達威力。(九五)非一度下達王書,應恐[A1]怖於此處無介意,無我等一族之生命,(九六)雖然如此,以彼此之方策,無努力成就王命,移時而不宜。(九七)捨己生命,賜食祿使主滿足,守護我一門。」(九八)而猛者物具堅纏此大軍兵,由密偵示道路,宛然如魔軍之進軍。(九九)由四方之門侵入村中,由此,王子之宿舍被包圍而無隅。(一〇〇)寒冷高地之故,披赤毛被坐此之〔王子〕,安慰於青年適合遊戲,(一〇一)其時由騷動而知敵之接近,恰於此時,己從者不見有一人,(一〇二)頂髻固結,披毛被如菱角纏身,劍在手凄然〔形相〕之王子,(一〇三)豎目如獅子進入敵中,瞬間彼等悉皆為世界之果示無效方角。(一〇四)〔王子〕怖大騷動入森林中呼集己之從者諸人,(一〇五)「雖然放棄父王,然此處已歸國之理由,敵之父王亦起何事之疑惑,(一〇六)除却殺害將軍始,一切對此所有已十分者,今可赴他洲」(一〇七)由此赴波羅伽哈利康達伽,注水由除去劍柄之赤,(一〇八)除掉纏粘血彼外被,著衣服彼快取休息,(一〇九)超父王之國境界,是伽佳巴夫〔王〕之國土,至名佳那波達之地。(一一〇)此〔王子〕停在彼處,於彼地方可以過數日好好之遊戲娛樂。(一一一)
ᅟᅟ==[A1] 怖【CB】,佈【南傳】==
由此伽佳巴夫王由己警士之口聞王子來朝之事,甚感來之為難,(一一二)與己大臣等協議,就待遇法行決議,彼〔伽佳巴夫王〕衣服瓔珞其他之禮物遣送於此〔王子〕之前:(一一三)「余聞卿由我叔父王之前而出發,並於途中御身非常剛勇之一切,更赴他地,今入來我國,余之心,已溢湧喜悅之心。(一一四、一一五)或余在他卿之血緣者。彼姿在余而誠然可謂灌頂祭者。(一一六)我叔父王雖至老年,御自身之如此子寶不為手中富,(一一七)由某種之失政使歸於我手。此可為大善業興隆之端緒。(一一八)我等兩者今如結為一體,為交戰之流如何共敵之襲來者耶?(一一九)我威勢當此時於所有,宛如火得風之友可盛大。(一二〇)互相會見,使王子速即王位,余亦非難事。(一二一)途次無移時,余行面接。」送己使臣。(一二二)耐於判斷智者〔王子〕,謂:「王族士等之奸詐常難解之事。(一一三)可吟味赴之。」送名憐瑪羅熟知方策之一戰士與此使臣共送往。(一二四)王族士〔波羅伽瑪巴夫〕王並其他之大臣等之同〔意〕,向普羅提那伽羅之附近進軍。(一二五)
其時抱喜悅之衝動卡佳普佳王立於己軍之先頭而出迎,行多種之款待,(一二六)此王子乘己之象,示都之榮華,而入於王宮。(一二七)王子與卡佳巴夫王會見述悅已過數日,(一二八)王子明知此王外地所住部下中之忠誠者,異心者,(一二九)彼雖何等之人而捧身於主邁進者,通曉種種之方策,選拔巧者諸種地方之言語,(一三〇)明術策之〔王子〕更於此等諸人中,精通毒劑學數名令為蛇使之風態,(一三一)有手相術其他多種占相知識之人人,扮裝為旃陀羅種並婆羅門仕立琵琶師,(一三二)達彌羅人其他諸多長於歌舞者製造近似傀儡其他之見世物師,(一三三)於己理髮師以外之人人命令開始攜玻璃之指輪,腕輪常巡迴之商品,(一三四)又同有持傘杖其他以外之要品,裝行者之身,指示如信者村村行參拜靈祠巡遊之狀。(一三五、一三六)有醫療之工夫者任諸街村可行療之術,(一三七)在文字、武器之學術,教導童蒙之老練者,同精通化學者,長於妖術之人,(一三八)更命令多種之金細工其他巧妙工人等亦從事普行各各之業。(一三九)〔王子〕自身欲明確理解住於都中者,談話藉事集會於己之前,(一四〇)常於此之王子隙間窺伺人人之中,此〔王子〕甚為少年,粧作生來愚鈍,(一四一)大臣、軍將於其他中,傲驕者,抱憤懣者,又怯懦者及辨別貪欲者,(一四二)依提哈沙〔故事〕、普羅那〔古傳〕通曉其他多種典藉之說話,各各以適當方法、儀式而為老練之密偵等,(一四三)裝成沙門之狀體,訪問彼處此處之家,強得信賴至受要品之奉仕,(一四四)與訓諭立位置,挫此人人,令入於己支配下,行如是之處置。(一四五)謂:「王已至無危懼,余欲如故巡迴,誠為樂也,在〔國〕內所起之事悉得知之。」(一四六)此王子向魯哈那所住之母並己妹而具麗容〔王〕女巴達瓦提運送書狀,(一四七)對此〔王〕女所屬資財用策以博巨利,使持來彼富而為己所有,(一四八)彼王女任卡佳巴夫王,彼王對己使起信賴心。(一四九)由彼王宮[1]盛於春情之醉象共出,籍事遊樂為〔都〕路巡迴,(一五〇)王子如裝為此〔象〕所追,難得可隱之場所,於勢力下入於可引入者等之家家,(一五一)續隱對彼等給與高價瓔珞其他之財物,彼等悉皆導至己威勢之下。(一五二)身分賤之人人,戰士等〔及〕都之住民悉皆各各已思:「此我之恩人。」(一五三)此後此〔王〕財寶並穀物之貯藏量,軍兵同多種之軍用品及為其他(一五四)之計算,命令己老練之記[A2]錄,〔謂〕:「汝等記錄可記於各部門內。」(一五五)此〔王子〕欲知任命為都城警備任之將軍等之心,較他何人亦均節省,(一五六)自裝幼童之戲徘徊於彼處此處,克服危險確定都內外之情勢。(一五七)如此已積前世所具之善業,有情之為全企,不逢何等之妨因,知可至之成就,賢者可行之善業。(一五八)
ᅟᅟ==[1] tato rājakulaṁ; venakarinā madavāhinā……雖然如此 rājakulaṁ 在此之偈中為孤立之語補〔出〕譯。另一本中有 kula 而省去 m。義捷新哈氏之譯解為 Rāja-kulinena-karinā 之意。==
ᅟᅟ==[A2] 錄【CB】,綠【南傳】==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他州事情視察第六十六章〔畢〕
第六十七章 大阿提普達〔官〕之祝祭
然一日〔波羅伽瑪巴夫〕王子從者,乘乘物進入馳道,(一)放暴牛之〔雙〕頰目赤而見者每斃,向此〔王子〕襲來。(二)輿丁見彼水牛突擊,已感怖惑,並從者之人人忽已逃亡。(三)其時王子「如此等者之奔走,對余不適」不怖、不慌,(四)勇者〔波羅伽瑪巴夫〕對牛正向,自行近彼,深而勝語忽然喊叫,(五)水牛聞獅子吼而恐怖、轉向,與面向殺人人,倒退而行走。(六)彼驚嘆當面目擊,又聞,彼等皆驚嘆而賞讚揚起喚聲:(七)「請見〔王子之〕氣勢,見勇武,見剛毅,見此者之膽勇,見善業之興隆。」如此〔云〕。(八)
人主卡佳巴夫〔王〕亦就此〔王子〕之剛勇其他之德,耳聞民眾之對彼歎賞:(九)「由他優秀非凡之威力,〔具〕凄然之勇猛,此誠然偉大之男子。」對彼生不安。(一〇)其時,大地護者之子〔波羅伽瑪巴夫〕理會卡佳巴夫王生彼邪念,思量之:(一一)「若余住於此地而掌握王權,只如眉毛上揚可成就而無疑。(一二)如是不論權威、又優勝剛勇、膂力,而於世聞名事。(一三)振大腕余之切望亦看破,除戰遊外無可為者。(一四)然歸於誕生地由交戰而粉碎,此王與彼之從者等而共捕虜,(一五)余伴來至父器提西利梅伽〔王〕此都,於此頭上受灌頂水,(一六)以清我三人叔父敗戰之污〔辱〕,如是我亦於閻浮洲可覆勢威。」(一七)且於都設軍力之入城道路,更為出場狀況之道路,(一八)又適於己密偵之道,由獵夫調查,熟知詳細此王子,(一九)自裝狩獵徘徊都之近林,由種種之目標已確定街道間道。(二〇)「經時,時吸收甘味」憶念覺者之言,其時歸己之國土者,(二一)先送從者多數之人人,指定可集合名佳那波達之地方。(二二)思惟:「如斯〔久〕間使停在,無斷而出立,以男子之余而不適合。」(二三)由此於黃昏時飾立裝身之具,伺候於卡佳巴夫王之前,(二四)諸多之遊戲娛樂中於入宵之時,向前臥之〔王〕裝笑顏而告,(二五)〔言:〕「我赴少王之國,與父〔器提西利梅伽王〕對面,於此處順道回來,本日可立即出立。」(二六)此王聞彼之語,缺乏〔看破〕真義智慧故,思:「就向自家之歸省如是云。」(二七)「速使汝之思念目的得以成就。」伴笑,述此善兆之言詞。(二八)正當此時大地之主〔卡佳巴夫〕傍立婆羅門長,為博利益,適於安全、勝利,為滅敵方愈益可見葬堆,如是誦祝禱具如是幸運。(二九、三〇)王子亦曾前往而聞彼,「此對余為星運吉祥」,喜悅而歸己之家。(三一)
〔具〕勝大智慧、善業此王族士,由彼吉兆多度見聞,由家出立,(三二)如戲追羅瑪庫羅象,由道向道徘徊夜出都。(三三)此〔王子〕赴月光,向坐於樹下休憩之人問:「友!汝何人耶?」(三四)彼知旅人,快早而高聲:「汝能知余是何者。」雖然言已,彼更言物,怖而已立。(三五)「〔人人〕言余阿提波達〔官〕巴羅伽瑪巴夫。汝可勿恐。」直言慰彼,且使落著,(三六)云:「友!在此處由汝見何?余之利益可為大。今汝速赴陣營,(三七)『已見波羅佳瑪普佳王子,有歸自身之國土』余告之!」此〔王子〕直遣。(三八)「由背後有無追跡余之軍勢耶?」見張卡究羅伽瓦達瑪那池之畔,(三九)此王子雖然未見由後追來之軍,云赴名卡那巴達烏多之〔處〕由彼處而出,(四〇)於大森林中,銳而固,具爪可恐幅廣,伴仔熊牠熊如是跳躍〔發〕唸凄愴,(四一)壓楯之端斬彼二者,速取仔熊之背、足,遠投而飛。(四二)入怖森呼集彼從者等,克服怖畏,更越行西羅康達[1],(四三)發唸凄愴,率如是屠襲可怖之野豬。(四四)更由彼亦向戴梅利西伽瑪村,於未明在前述之村(四五)赴有若干之所用見有手持刀諸人,思:「此等於此之地較先著行。」(四六)猛者等用劍打楯之背,「〔我等〕討伐奸賊」頗加叫聲,(四七)彼等之中間如鹿等之向獅子躍入,怯落武器者,向大林之中逃入。(四八)由此王子無隅迴見,見彼等中一人之男,由崖落下,(四九)由崖引上問:「汝是何者。」由彼口而得知愍誘〔王子〕,(五〇)如此告云:「由任何捨怖畏,取自身之武器。」就己之行旅向彼等說明,(五一)於曼伽拉貝村之附近,已共成長戰士等,如指命悉來喜悅相見,(五二)此〔王子〕被從此等赴佳那巴達地,於彼處,〔由彼〕先駐屯從者等相會,(五三)有威勢之王子由與彼部下等行狩獵其他多種之遊戲、娛樂,於彼處過二三日。(五四)其時器提西利梅伽王由警備向身之人人,送書狀而聞王子之由彼處歸國,(五五)「久在敵之近手,實則何等不遭危難,由敵手脫出之事耶」而抱持喜悅,(五六)曰:「友!除余之悲王子,余言有危懼然無躊躇之事,伴來使對顏耶。」(五七)無疑之餘地,名高之五種奴僕人[2]人,共之禮物,授與自筆之書狀。(五八)王子亦見諸人並使依賴贈物而歡喜,將願與父王〔器提西利梅伽〕會面之〔王子〕赴沙羅伽瑪〔村〕。(五九)其時器提西利梅伽〔王〕聞王子停在彼處,謂:「不移時可伴彼來。」(六〇)此王送知庫達羅沙巴沙巴〔廳〕之長官,並住於班恰巴利威那慕羅聖師之主阿巴耶。(六一)王子聞彼等之述及父王之消息,謂:「星宿為吉祥之時可出發,汝等與余可赴之。」(六二)於多次飛瀑急湍之場所遊玩,於彼處樂過數日之時。(六三)
ᅟᅟ==[1] 協會本雖然成為 Silākhandaṁ atikkamaṁ 捷心哈氏西羅康達作為地名。從此。==
ᅟᅟ==[2] 木匠、織匠、洗濯夫、理髮師、沓師。==
王子之從者等廳長官之始,〔王〕臣等謂將見,見由彼處此處集來戰士等,(六四)於前己等與王子協力,回想犯曲惡,為恐怖之衝動所採取,(六五)由多數地合夥之戰士等寄集於此處。又此〔王〕臣等之意中難判。(六六)使參集此等者全部,於我等之中由四方圍取,已就各各之持場,(六七)如此生疑惑之〔人人〕相互合語,此事亦告知王子:(六八)「誠然無論何時,此等悉極陋劣者等,於所有情狀不見無畏,抱甚恐怖之見,(六九)謂見廳長官,見此處寄來鄉士,向餘述卑賤之語。」(七〇)怒耶〔王子〕告如是之言語。不論於彼〔從者〕等次第彼處此處而逃亡,(七一)王子亦知,謂:「在餘多之場所余之剛勇,又己之危難我被防事亦(七二)皆見之,小人之輩,不離生來之懦怯病法。彼等在此處或停止,或離去,於余有何意味。(七三)餘停住中,如何之人如何可思耶?」住於彼處,已移若干之時。(七四)
又王妃羅那瓦利,王子由王派遣諸人無共歸城,亦聞停住彼處:(七五)「王子不歸京有過如此之時,王若不心痛彼,不合如此之〔安閑〕。(七六)只吾伴王子於大地之護者〔為王〕,可使親眼看到。」直由魯哈那而來,(七七)赴桑伽那他多利,與大地主會面,快為禮儀相交,(七八)聲述自身來京由王使聞,由彼赴入沙羅伽瑪〔村〕,(七九)〔王〕子與聖師主之長老,並廳長官之面接,從易方法善協議,(八〇)謂:「於城外延滯,由任何之點已失當。」伴彼王子至巴達羅多利,(八一)於彼處與住軍將提婆共赴桑伽那達多利,已與父王對面。(八二)由彼具愛情之器提西利梅伽〔王〕子,其時於大臣之前所述,(八三)謂:「於何人之事見余老之麻煩,又可行最後之勤勞耶?余之心〔所受之愁箭〕今日已除去。(八四)汝等今勿考慮余利得之事。此善業之興隆又不為汝等一切之用耶。此後大家應向王子忠順。」託付己〔王〕子於彼等。(八六)大臣等有恭奉王之命時,此之器提西利梅伽王於死歿。(八七)
通曉大師〔佛〕之聖經智者之王子,其時由父王之死去所生憂悲之衝擊無為所動,(八八)大臣開始慰勞國之住民,彼對父王行適當之荼毗儀式,(八九)彼處此處之地方,並國境,任命己所育忠誠堅固之臣等,(九〇)明王族法,楞伽〔島〕之飾此王子,星宿為吉祥,大阿提波達〔官〕職之頭被大祝祭之時,裝飾所有瓔珞,用多種之飾,多種之方法裝飾都城,(九一、九二)而剛強優者第一〔波羅伽瑪巴夫〕乘象,被圍繞軍勢,〔迴轉〕天宮如天王行右繞禮。(九三)其時沙門、婆羅門由其他莫大財物之雨,積貧窮旱天〔之苦〕使為安穩。(九四)彼〔波羅伽瑪巴夫〕說欲告大地主卡佳巴夫並瑪那巴羅那王欲告此事,由此處遣己之使臣。(九五)以勝德捉多數軍將之心,由猛烈之威光痛使震駭敵人,己名聲富裕轟動全世界,以萬種之善行住於彼都城。(九六)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大阿提普達〔官〕之祝祭第六十七章〔畢〕[3]
ᅟᅟ==[3] 六六章七四、七五、七六參照。(內文註號不明)(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3],今於此處加上[03]之註標。)==
第六十八章 自國繁榮之行政
抱極勝之志望,精知他州此〔波羅伽瑪巴夫〕於彼處與腹臣等共有關國土而協議,(一)〔聲述〕「余王之成果,不滅餘敵等,指出世間、教興隆之成就,(二)由余之勝智慧,雖然云至極大繁榮,此國更甚弱小。(三)如他王國之強大,速使隆盛。」思惟有威勢之彼,(四)為竹馬之友多數之臣等應從地域授與官職,以愛護榮爵,(五)由沙曼多庫多山至海港止,多餘之場所配備己軍事,(六)又「首先第一應行,以所有之方法集積穀物」,如此思量,向臣等告知此〔由〕,(七)曰:「概而余之所領國土,除去雨水而成豐穰餘多之耕地,(八)河並同大池為賴引水,經營旱田甚稀少。(九)夥多之岩塊,密林並大泥澤普遍國土圍繞。(一〇)於如是地方,雖然由雨所生少量之水,不助世不可不注入於海。(一一)除去摩尼珠、黃金其他之物鑛區,殘餘之場所應可開墾旱田。(一二)如余世不料任何點欲得私益,已失當。(一三)又汝等皆從事困難工作,於彼處無弛力,不思彼難事,(一四)余之指命勿遺漏不破,示汝等可為精勵之事業。」(一五)有盛名此〔波羅伽瑪巴夫〕在佳佳羅河被知,由久前崩潰已成名殘,(一六)往時諸王命令甚難儀築大堤道之狀。(一七)然此臣等大家就所有而作艱難工事,又見善竣工亦不鞏固,諸種情形已加陳述,(一八)波羅伽瑪巴夫王斥彼言:「於此世界,取努力之人人何事不得成就者耶。(一九)『羅瑪〔王子〕與猿族共在大海建築提道』[1],此故事今日亦傳於世。(二〇)若楞伽〔島〕以一〔王〕傘統一,可使世間與教興隆,余勢威有出群之〔業〕因,(二一)只須努力而見成就。」如此大精進者鼓舞彼等之奮勵。(二二)有威光,大賢者大地之護者〔波羅伽瑪巴夫〕由築堤道之先,而由堤道起點名羅多伽羅地方止,有數人〔背丈〕之深,幅圓甚廣,造成極堅牢之大水路。(二三、二四)有名聲〔波羅伽瑪巴夫〕於國內雖然無有石工,驅集多數之鐵工、金匠、綱匠,(二五)使彼等從事石割作業,由於彼等難見分石之有接合處,極為堅牢,雖然見一枚厚平岩,施完成美好之圖漆工事使築成堤道。(二六、二七)有信心〔波羅伽瑪巴夫〕菩提樹並〔佛〕像堂,同舍利室,設於彼堤道之頂,(二八)此賢者如造流水各各從彼水流注入於海。(二九)伐彼兩側大林,使開墾數千輛之旱田,(三〇)無盡藏之米完滿穀倉能集之故,充實意義,得寇多巴多脫〔無盡穀倉〕之通稱。(三一)由彼有勢力〔波羅伽瑪巴夫〕桑伽瓦達瑪那並與昆比羅瓦那伽此等之河川之合流點,(三二)用前述方法堰須伽羅尼佳羅〔堰堤〕之場所,造同一水路,(三三)由彼處落水摩訶伽羅伽池,又彼處為破損〔修〕築無之餘處,(三四)清掃水之進路,由前方法亦使水門成大,(三五)由彼場所至須伽羅尼佳羅為止開闢旱田,又同蓄積穀物。(三六)於佳佳羅川之中央,多羅達提伽之地,設湛水之大水路,(三七)由彼處至須伽羅尼佳羅為止,可造旱田,同於彼處亦築造穀物之山。(三八)又以前已甚狹小之班達瓦庇〔池〕,堅牢堰堤,已使擴大高度、距離、幅員,(三九)彼排水量多之水門,世被知巴拉伽瑪海。(四〇)位於彼〔池〕之中央,位於島之巖頭,顯示開羅沙峰之榮光建立靈祠,(四一)於彼中央築三層極美麗而集世之悅宮殿〔亦謂〕王宮。(四二)摩訶伽羅〔池〕、塞提〔長者〕池,並恰多溫那達池、他巴池、同安巴瓦沙池,(四三)吉利巴池、波他羅〔池〕、曼第伽〔池〕、摩羅〔孔雀〕池、沙提耶伽瑪池、更有提羅姑羅伽池、(四四)瑪羅瓦利〔池〕、又伽利〔池〕、器他康達伽〔池〕、康尼伽羅伽羅池及布達伽摩訶尼佳羅〔池〕、(四五)須伽羅伽瑪池、摩訶器羅羅池、吉利雅池、羅伽那〔池〕、安巴羅〔池〕、又卡特溫那魯〔池〕、(四六)佳利巴瓦〔池〕、烏多羅羅〔池〕、同提因提尼伽瑪伽〔池〕、達瓦羅威提伽伽瑪〔池〕、更有器羅池、那蘭那魯〔池〕、(四七)卡羅威他威羅多〔池〕,又同烏頓巴羅伽瑪伽〔池〕,尚有慕那魯〔池〕、卡沙羅〔池〕,並卡羅羅哈利伽〔池〕,(四八)慕羅瓦利伽〔池〕,同吉利西伽慕伽〔池〕、抱倫那魯達朗〔池〕、並威西羅多羅〔池〕,(四九)有關此等及他十六已崩壞水門與儲水池,慈愛甚深〔波羅伽瑪巴夫〕思量己國土多數之築。(五〇)為潘洽約佳那〔五由旬〕地方之沼澤,由彼處排水使注入川中。(五一)又開懇旱田築五穀之山。彼處森林並於他之極多數場所,(五二)取所有土地之森林地,除村長住民等使行旱田種植工作。(五三)彼對國內新旱田之產出量價與舊耕地之收獲比較已多額之樣,(五四)使為之故,此國之住民無論何時不知飢饉之恐怖。賢者〔波羅伽瑪巴夫〕如是施政。(五五)「為政者〔波羅伽瑪巴夫〕於余之國土,雖然住何此狹隘空地不可放置而不為利用。」(五六)彼有多餘之果實,同諸花亂放,奇異蔓草、樹木深茂生,具多數偉觀種種美麗園林並快樂遊園設於彼處此處。(五七、五八)如是巧妙統治〔波羅伽瑪巴夫〕由勝自身之知慧,雖為己小國凌駕他之大國程度,使至隆威。(五九)
ᅟᅟ==[1] 敘事詩羅瑪耶那之主人公羅瑪王子之妃西多姬,為魔王羅瓦那帶去至楞伽島時,羅瑪王子得猿王哈瑪瑪多及彼其一族之援助,由閻浮州渡楞伽島奪還西多妃。==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自國繁榮之行政第六十八章〔畢〕
第六十九[A1]章 軍備資財之蓄積
ᅟᅟ==[A1] 章【CB】,[-]【南傳】==
波羅伽普佳如是,不善煩自國者,其時思念己應為之事:(一)「而暗愚善政之敵,前代諸王欲不久之間而滅卻世間、教。(二)犯律之法師等,以大師〔佛〕之教為邪法,勤省,從住於好處。(三)余今速以一王傘遮楞伽島,可使直安教、世間。」(四)如是思量,命令州長等可以入手武器與軍兵,(五)王族士先由羅他伽羅地方招來瑪羅耶羅佳之達彌羅人之軍將,(六)調整數千戰士及彼等具足戎器,遣於應住之彼地。(七)達巴地方,吉利巴地方並摩羅瓦庇〔地方〕、磨西波羅地方、波羅威提伽地方,(八)步達伽瑪伽地方,安巴瓦那地方,普提伽瑪瓦拉地方,於堪多伽培多伽地方,(九)集國境警備之臣等,各各數千之戰士、壘砦並甲冑。(一〇)備有劍、矛、槍其他多種之武器,彼處此處可派遣駐軍。(一一)由此蘭伽瑪哈羅那、西伽耶伽,同佳耶瑪哈羅那,塞泰那耶伽者,(一二)瑪興達所謂者,此等蘭巴康那族所出五士,具大名聲彼時住於磨利耶地方,(一三)命令彼等各各使募集千人之戰士,又軍需亦可調達,(一四)王於國內亦任命十一人之州長,一一已各援二千人之戰士。(一五)又在苦難中戰勝之八十四人之軍將等,別別與以〔戰士〕,(一六)數千之大兵剛力之士為棒兵,又給與軍需諸品。(一七)更刻羅羅〔國〕[1]其他外國之住民遍成數千之精兵。(一八)巧於用弓者賴月光於夜戰,與獸皮戎衣及其他,(一九)特別是對於老練數千獵夫開始投槍、大鼓,援與彼等適當之物。(二〇)此王其時命令於數千職人中以一千人營各自之工作。(二一)謂:「象術、馬術、劍術並可育外國語、舞踊、聲樂有才者、長者之王事。」(二二)王其時將多數之良家兒孫兄弟使養育於己宮殿。(二三)又持刀、樟腦係,童僕並錫蘭音樂家,亦近習,(二四)如是各各分群數千人在王宮養成。(二五)著法被之〔從僕〕,理髮師其他少者給與道具,許脫侍各自之頭領。(二六)由為父王藏司官之人人知財物之多寡,「余只以此之資財(二七)不能以一王傘使麾之事」已使判斷,彼不壓制人民,已如次而為蓄財。(二八)大地之主〔波羅伽瑪巴夫〕分財政、軍部之二省,設根本之二大臣,(二九)王以征服之國悉同樣分配,置世襲之主計官二名。(三〇)又此大地之主海岸地方、羅多那伽羅地方、大瑪羅耶地方、由其他主要場所悉與分割,造要地省而備大臣。(三一、三二)王用船舶送多餘之寶,行貿易增加庫金。(三三)又將軍需品並數千軍隊置於根本兩大臣之〔監督〕下。(三四)王對兩省並要地省已占三大臣使配屬極大規模之軍隊。(三五)為使戰士等成為剛勇,使行市街〔模擬〕戰,造個個剛勇之等級,最勝者而有厚遇。(三六)慈愍之〔王〕對不能戰者與免除,謂:「從事農業其他,可為幸福生活。」(三七)熟知如是方策之〔王〕完備戎衣、武器、勇壯之軍隊,計劃安寧無壓迫民眾之事,已行種種之蓄財。(三八)
ᅟᅟ==[1] Keralā 南印度瑪羅波魯海岸之一國。==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動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軍備資財之蓄積第六十九章〔畢〕
第七十章 王權附還
由此,彼〔波羅伽瑪巴夫〕大軍、資財、穀物其他,所有軍需已見完備,(一)思量:「不難只以錫蘭島亦攻略閻浮洲事。」開始整備國土。(二)餘多之山嶽險峻獰猛動物之有恐故,入事困難遮斷他〔國〕人之徘徊,(三)於赴一般徒步之道,被圍繞極可恐饕人之鱷魚〔所住〕深川水,(四)招說大瑪羅耶州耶提堪達伽,頓巴羅地方,伽佳巴夫王之丹達提那耶伽官羅佳(五),行鄭重最上之待遇,攻略瑪羅耶州激勵可奉彼。(六)時彼地方之住民耳聞此事,謂:「此之丹達那多〔官〕若來攻擊將與殺害。」而謀之,(七)丹達提那多〔官〕聞此速行襲來,戰而已追散彼賊,占領頓巴羅地方。(八)由此之後彼〔羅佳〕於耶提堪達進行交戰,使敵敗走,於彼處取軍將之首級。(九)於多羅刻多村為兩度之會戰,又那伽哈巴達村同又行二回之戰鬥。(一〇)更於須萬那多尼村、羅慕秋瓦利伽〔村〕、代瑪多哈達多利〔村〕一一交戰,(一一)大力者〔羅伽〕各各土地所住之敵悉皆消滅,占領耶提堪達伽地方。(一二)此〔羅伽〕與軍勢共末弟使駐於彼處,謂可晝策之事歸還於〔波羅伽瑪巴夫〕王之前。(一三)其時,其弟開始為戰士等出與敵交戰,攻取尼羅伽羅伽地方。(一四)彼丹達那脫〔官〕再來而沙刻多脫伽、羅多貝多瑪地方並於達努威利伽(一五)一一進行交戰,又討敵之果,占領尼羅伽羅伽極強固者。(一六)由此,又彼〔羅伽〕是達努曼達羅之護者,與剛力者歐多羅瑪羅伽再度交戰,(一七)占領尼塞尼刻多伽地方,除去荊棘歐多羅瑪羅伽其他導於己支配下。(一八)其時〔波羅伽瑪巴夫〕王呼丹達提那耶伽〔官〕羅伽,授與髮舍利之〔官〕職,且獲大成果,(一九)遣往瑪質瑪瓦伽伽地方。彼〔羅伽〕又赴尼羅吉利,武裝軍隊,由此(二〇)大力者〔羅伽〕於瓦多伽之地,並於瑪質瑪瓦伽交戰,博得勝利。(二一)彼人主伽佳巴夫耳聞此事,與彼交戰派遣大軍,(二二)髮舍利官知此,以精兵、象馬破此敵軍,占領瑪質瑪瓦伽。(二三)又彼雄獅子之勇名羅伽質多瓦那者並蘭伽提那耶伽〔官〕羅伽武裝軍隊而進軍,(二四)與蘭伽那多〔官〕夫器提交戰,斃彼,已掌握名雷魯波利伽地方。(二五)〔波羅伽瑪巴夫〕王利用寇沙伽瓦伽地方懷柔以厚遇對待自稱姓名者沙曼他瑪羅戰士,援大榮譽,(二六)其時送軍需品並大軍促成可取寇沙伽瓦伽地方,(二七)薩曼他瑪羅者並與歐多羅瑪伽其他之敵軍交戰,於戰場殺多數之敵。(二八)大力者等於西沙親那伽普提地方行大戰鬥,攻取寇沙瓦伽伽地方。(二九)
如此〔波羅伽瑪巴夫王〕於此住民有患難故,此之瑪羅耶州善為無憂者,而住己都,(三〇)從王法〔彼〕林遊、水戲並舞踊、歌謠中度日,(三一)其時,此〔王〕為牽制敵王,而作演習,並為制壓賊,以慣行狩鹿。(三二)然一日王與首妃共從大臣、從者赴狩鹿,(三三)見一大林鹿入集,此威王坐於妃之片側,(三四)〔鹿〕網並手持槍之獵夫等悉包圍彼林,於彼處此處使叫喊,(三五)大如小象之構康那〔牛耳〕牡鹿一匹,於彼處耳聞可恐之叫,由叢林出,(三六)目配彼此,驚怖而奔馳,由峰之難路轉落,由山之溪谷躍越,(三七)折嫩枝,裂網、絡、蔓草,使藪押分,破壞〔鹿〕網,(三八)面向諸人而倒,又續奔走,向妃疾風之勢而馳出。(三九)見此皆為恐怖所壓,捨王與王妃慌張四散而遁走。(四〇)可恐之力者此王對襲來之凄物大鹿由正向而馳走,對彼投槍而打仲,(四一)為此鹿受傷,頭已曲突,二根之角脫落於王之足下而墮。(四二)受痛手之鹿悲鳴喚耳,由彼處此處引返集來,(四三)大臣、獵夫、從僕、理髮師等見一雙角與有獅子之勇王,(四四)生感動甚歡喜,此林由讚歎之聲而一轟。(四五)剛力優秀之王大運具,有勇猛、威勢,多度讚嘆,(四六)圍住彼等攜一對角之王,裝如天都而還都。(四七)告諸大臣能順驚嘆,指示彼等之一雙角。(四八)令參集大臣等聞此奇異而震驚,彼不思議如是言表,(四九)謂:「啊大威力!此王若誕生於閻浮洲,必成轉輪王。」(五〇)如是開始,難超剛勇,返覆稱讚順言語讚智慮,(五一)由此一組之角刻銘文使納入寶藏。(五二)
其時人主〔波羅伽瑪巴夫〕耳聞:「大地之護者卡佳巴夫〔王〕,由外國招來邪教〔徒〕王子,為羅佳羅多〔地方〕使絡荊棘。」「如余之知慧、善業、神力、剛勇之有勝者,(五三、五四)而為如此之動作。」抱痛加嫌惡之心,命丹達那耶伽〔官〕等攻略羅佳羅多。(五五)有關戰事寇他羅師之優丹那瓦〔戰海〕其他善加研究,由己之判斷力考察,(五六)通曉適時所之兵法〔王〕記戰鬥法授與軍將等:(五七)「命令超越此指令亦只〔毛〕筋而何事勿作考慮。」(五八)此大力者等皆稽首受王之言語,而著手將行戰鬥。(五九)於伽佳巴夫王,說昆巴〔達彌羅人〕,具象馬奉持王傘〔官〕長通曉交戰,(六〇)彼於瑪羅瓦羅那村築壘堅固,防遇諸敵之流久籠其處,(六一)據瓦利伽刻多之壘羅耶羅〔官〕瑪羅耶戰鬥而追拂彼,占領彼壘。(六二)此勇者〔瑪羅耶〕立於大軍之先頭由彼處出,由水上船向此姆多伽羅,(六三)住於彼地與丹達那多〔官〕於海中行大交戰,殲滅敵軍。(六四)於第二回亦於彼處行激戰,送數千人往閻魔王之前。(六五)更呼丹巴髮舍利〔官〕之長其他之軍兵名瑪羅瓦利耶之處已滅敵,(六六)且毛羅瓦庇名尼羅伽羅伽軍將,至卡提耶伽瑪殺戮諸多敵人。(六七)伽佳巴夫王之那伽羅吉利丹達那達〔官〕知為構堪那於伽羅瓦辟村(六八)有優異剛勇之德,具軍勢、馬象,堪戰鬥大臣,為己主之忠誠,(六九)人主波羅伽瑪〔王〕之將,羅伽提瓦那在寇那伽姆伽之地交戰而擊破彼。(七〇)敗戰而傷心之臣構堪那再赴武裝軍兵,雖於辟羅威泰伽壘、(七一)並名伽薩羅伽之砦、又達達瓦辟伽、更江普寇羅、瓦吉羅瓦辟、南提瓦辟、(七二)尚波利伽瓦辟、同卡羅羅哈利伽之所有場所一一戰鬥皆敗北。(七三)「余軍以前與王共戰鬥更博勝利,今彼〔兵數〕二倍,波羅伽瑪巴夫之(七四)國境〔地方〕與二三之軍將個個戰鬥而敗軍,〔我〕失軍將等。(七五)思量今不能交戰。」向伽佳巴夫〔王〕悉送申情勢。(七六)大地之主彼伽佳巴夫聞彼一切與諸大臣協議,而述此語:(七七)「由此之前我等未聞敗此之事,今已敗戰,我等之喪失甚大。(七八)余諸臣中所謂,大力,奮勵之彼〔構康那〕交戰敗軍不唯一次,(七九)若重有敗事,可無余之榮光。」此大臣等評定,彼餘多財物並(八〇)軍勢、軍將,更種種武器,又調查未割害之甲冑,送彼之前。(八一)其時〔構康那〕由王遣軍,己前軍力及領民軍忽令武裝,(八二)再赴尼羅伽羅,此時與阿提那多〔官〕瑪耶伽哈行大交戰。(八三)於彼處衝突之際,彼多數之眾倒,拋武器又入於林,(八四)〔思〕「〔敵軍〕無鎮定者,可報告彼而去。」〔構康那〕捨己〔戰〕車、日傘入於林中,(八五)其後失去鬥志,築堅固彼處之壘,籠於伽羅瓦辟。(八六)
已駐軍於蘇羅安把瓦那地方〔波羅伽瑪巴夫〕之諸臣等由彼處進軍名佳那波達地方而屠敵軍。(八七)於普提伽瑪瓦羅地方駐屯軍將等,赴蘭伽吉利之處,於其處滅敵。(八八)〔波羅伽瑪巴夫王〕那伽羅吉利〔官〕瑪興達開始,軍將等再戰鬥,派遣往瑪羅瓦羅那地方,(八九)力者等赴此地退卻敵等,侵入占領彼地方,極為堅固而守護。(九〇)彼等皆由彼處出發,而於水上數百之兵船而進軍,以行突擊,(九一)攻取住於彼處之丹達那多〔官〕並此北部地方,向己主〔波羅伽瑪巴夫〕送真珠。(九二)由彼處此大地護者〔波羅伽瑪巴夫〕築造匹羅瓦須之壘使將卒得以駐屯彼處。(九三)
人主伽恰巴夫耳聞此情勢,與諸大臣協議,開始輸送軍兵。(九四)時熟知方策之波羅伽瑪巴夫知此,呼闌伽那多〔官〕者派遣前往佳那波達地方。(九五)人主伽佳巴夫聞此事募集軍隊,軍分二隊,(九六)具足武器堅身軍兵,佳那波達之地並庇羅瓦須壘之差向二手,(九七)蘭伽提那多官羅伽立於大軍之先頭,由彼處向安巴瓦那進軍,(九八)普普羅村與敵軍交戰,粉碎多數之敵,使敵軍敗去。(九九)時分領內之土民等切倒樹木並以有棘蔓草困難通過道路,(一〇〇)潛形於路上待受行戰鬥。其時名蘭伽者決意掃蕩敵,(一〇一)追跡〔八〕方之敵,切開防禦物,行處處大交戰,赴佳那波達,(一〇二)彼攻略彼地方,從波羅伽瑪巴夫之指命,築高壘駐軍於彼處。(一〇三)其時卡佳巴夫王謂牽制彼,派遣蘭伽提那耶伽〔官〕代瓦並達多巴羅者,(一〇四)由此,蘭伽提那多〔官〕與彼等共行大會戰,使彼等敗去而占領雅伽羅〔地〕。(一〇五)人王卡佳巴夫亦欲再交戰,令遣〔軍〕呼阿利薩羅伽地方之「四部隊」,(一〇六)此蘭伽那多〔官〕出面與彼等戰鬥,捕虜若干名,不平而進攻。(一〇七)時伽佳巴夫王而由懷柔、贈與欲克服彼,以高價諸寶瓔珞並(一〇八)麻布、絹布其他種種之織物,更以多種之禮物送至彼前。(一〇九)軍將取禮物不具使臣,彼禮物並使者送至己主〔波羅伽瑪巴夫〕之前。(一一〇)又〔波羅伽瑪巴夫〕王見喜悅,彼財物一切與大價禮物再遣彼,(一一一)其時軍籠於〔瑪哈瓦魯伽〕河畔之多羅多利之壘。(一一二)由彼伽佳普佳〔王〕派遣與彼同戰之丹達那多伽〔官〕西伽及其他戰士之大力者等。(一一三)具軍勢馬象彼等皆圍攻此壘使降〔急〕箭之雨,(一一四)蘭伽提那多〔官〕羅伽之戰士若干名立於門前凄然行戰鬥,(一一五)取弓其他戰士等據門之櫓,用箭、槍、劍消滅諸多之敵,(一一六)如是此氣力大之大氣力者等大家一齊無間絕五日之間行大交戰。(一一七)對敵之擊滅賣力卡佳巴夫王之軍勢又開始破壞壘之大門,(一一八)此時蘭伽提那多〔官〕及彼戰士等出擊至河彼岸殺戮敵人,(一一九)由此河水為敵之血潮所濁,生擒諸多軍將。(一二〇)於交戰博得勝利之蘭伽提那多〔官〕羅伽於己之壘催舉戰捷祝賀,(一二一)敵將之首級,〔王〕傘乘物,武器並捕虜送往己主〔波羅伽瑪巴夫〕之前。(一二二)
〔波羅伽瑪巴夫〕王由彼呼喚德瓦將軍,語以蘭伽提那多〔官〕羅伽之行動:(一二三)「耳聞卡佳巴夫軍被討伐,欲捕此丹達那多〔官〕者,必應派遣大軍。」(一二四)人王卡佳巴夫之大軍將分裂為二,大名聲之將軍送往吉利巴地方。(一二五)此大賢者整備全軍進軍伽羅瓦庇河岸,築壘停駐於彼處,(一二六)其時,由王命向伽羅瓦庇河進軍象兵、馬兵、步兵,用長二百肘[1]、幅二十肘,組織鐵板、螺釘,架橋為極堅牢快美之木橋。(一二七、一二八)此旗幟之主〔德瓦將軍〕若干軍將出發止於彼處,處處行大交戰,(一二九)博得勝利赴名安伽姆地,與敵軍交戰築壘籠於彼處。(一三〇)其時敵軍聞此,阻止將軍設置堅壘,據塞那村。(一三一)其時名聲大之將軍赴與敵軍戰,攻略塞那村之壘,(一三二)敵等二回交戰,敗而在瑪尼耶村築壘籠城。(一三三)由此彼將軍赴瑪尼耶壘並至密多城寨,占領須伽羅村軍壘,(一三四)於彼等城寨皆行修理,任何時亦不可空壘,使諸臣駐,(一三五)又此將軍於德利村築壘,有名之戰士軍將與軍勢共使據於彼處。(一三六)時卡佳巴夫王亦派遣討彼,尼羅吉利〔官〕軍將羅瑪並諸多軍將,(一三七)已固武裝彼等皆率軍兵,象馬而於德利村附近布陣,(一三八)兩軍由天曉開始至黃昏止行激烈之戰鬥。(一三九)由彼尼羅吉利〔官〕〔羅瑪〕及軍兵代表之勇士等,見己軍之退卻,(一四〇)倒大戰士等而怯敵,如入象群之雄獅子,突入軍勢之唯中。(一四一)於交戰無退卻之將軍戰士等,又名羅瑪之尼羅吉利〔官〕由四方包圍,(一四二)於戰場殺戮多數之軍將,大戰士伽達庫達捕護其他之戰士。(一四三)博得彼交戰勝利之將軍,其時此捕虜等送交己主〔波羅伽瑪巴夫〕。(一四四)
ᅟᅟ==[1] 從校訂者之說 āyataṁ 解為 dvisataṁ ayataṁ。==
其時彼處勇者〔德瓦將軍〕之近邊寬住智者巴羅伽瑪普伽,立於己側那伽羅吉利〔官〕瑪興達,言彼諸臣等引剛勇,(一四五、一四六)聞此而彼生自負心而誓:「余亦往赴攻略[2],阿努羅達烏羅城可以速奉。」(一四七)擊滅敵人〔瑪興達〕牽率大軍於於巴達利、巴伽瑪那地方行大交戰。(一四八)大名聲之〔瑪興達〕於面耶瑪漢多庫達羅村,泰沙池畔並於阿努羅達普羅近郊(一四九)大會戰而破敵,如大水之軍勢,占領阿努羅達普羅。(一五〇)然此人王卡佳巴夫聞彼情勢,遣根本大臣所屬諸多軍將,(一五一)使武裝戰士等竭盡全力,由〔阿努羅達〕都之四方遮斷道路,阻止交通。(一五二)此時德瓦將軍耳聞彼事,速向包圍都以救丹達那達〔官〕〔瑪興達〕,(一五三)於夏瑪漢多庫達羅村而戰鬥,又向於會戰之途上行三度激戰。(一五四)羅耶羅〔官〕瑪羅耶耳聞彼由己城寨出,途中二回交戰前來救援。(一五五)此由瑪羅耶將軍〔德瓦〕之命令一方進軍,與敵軍於阿努羅達步羅近部作戰。(一五六)將軍亦處演大衝突,赴阿努羅達步羅附近開始交戰。(一五七)此大力者丹達那多〔官〕瑪興達聞而壯美由阿努羅達都俄然擊出,(一五八)彼切開道路之障礙,忽然而與將軍會合。(一五九)將軍之軍勢並彼〔瑪興達〕之軍為一體,與敵軍戰而再使敵敗走,(一六〇)此將軍〔德瓦〕又歸於夏瑪漢伽庫達羅,設彼處此處陣營而駐軍。(一六一)
ᅟᅟ==[2] 從校訂者說,協會本 "gantvanahaṁ pi gaṇhisaṁ" Anurādhpuraṁ khippaṁ sadhetuṁ……解為 cc……pi gaṇhiya……khippam demiti……。==
其時波羅伽瑪普佳呼喚阿提那耶伽〔官〕瑪耶蓋瓦命令應赴阿利沙羅伽於戰鬥,(一六二)併有喜悅、技倆、剛勇之彼〔瑪雅蓋瓦〕由彼處赴所築伽羅羅哈利伽壘駐屯,(一六三)於南達姆羅伽村出城三度交戰,合領彼之城寨,向阿利薩羅伽進軍,(一六四)由彼陷落伽多羅村壘,彼又攻易器羅泰村之壘而行戰鬥。(一六五)人王卡佳巴夫之軍勢亦來參戰,於威羅那之地築壘而駐屯。(一六六)時間亦難超過勇者波羅伽瑪普佳〔王〕於那蘭達張陣營駐軍,(一六七)此時彼秘密命領竊送巧於穿孔之二五百人之盜賊,(一六八)取三叉之鹿角,赴深夜,破壞其壘乘取彼狀。(一六九)阿提那多〔官〕瑪耶蓋哈又從指領,破彼之壘,捕彼處之敵。(一七〇)彼又攻落瑪泰伽瓦庇〔地方〕之壘,亦奪得烏達庫蘭、阿多庫蘭兩村之壘。(一七一)占領破壞那興那村之壘,此〔瑪耶乞哈〕如是掌握阿利薩羅伽地方。(一七二)
此時熟知方策之〔波羅伽瑪巴夫〕王命令此軍將等速占領普羅提都,(一七三)蘭伽提那多〔官〕羅伽並速由蘇伽質威多普泰欽之多羅伽多利之壘出,(一七四)中途在彼處此處與敵軍返復衝突,於羅佳伽瑪達桑巴達之地區行會戰,(一七五)於米羅那平原之側交戰,由彼處平野之中央移動而戰,殺多數之敵,(一七六)由此追跡至達羅阿伽〔地〕,於此處戰鬥,於彼處雖然博得勝利,由彼(一七七)而赴曼伽羅貝村,破壘速滅彼處之敵,彼等據彼之壘。(一七八)
此時魯哈那〔地方〕之主瑪那巴羅那王與人主卡佳巴夫之將等多次,(一七九)行交戰,蒙敗軍之恥辱,其時捨棄鬥志喪失力而住,(一八〇)屈從前來住三宗派之比丘眾,彼與卡佳巴夫結同盟。(一八一)〔然〕「大地之護者波羅伽瑪〔王〕之將此大力者等,與彼人主卡佳巴夫行交戰,(一八二)每次戰鬥對敵獲致勝利。」如此瑪那巴羅那王耳聞如是之慮,(一八三)〔思惟〕:「今大富裕者此波羅伽瑪普佳王必速行攻略全羅佳羅多州。(一八四)此大地護者羅佳羅多占領之曉,〔余〕住魯哈那地方,不能定著。」(一八五)由彼〔瑪那巴羅那王〕破棄卡佳巴夫王之同盟,而已住於與波羅伽瑪巴夫提攜,(一八六)整備有威力兩地方之土民軍,已設陣營於名造蘇波羅村。(一八七)
其時波羅伽瑪普佳王振武勇如是思量:(一八八)〔決意〕:「處處住軍將等為不注意,余共成長與戰士等共赴普羅提都(一八九),戰而破樓門、櫓、入城而捕卡佳巴夫。」(一九〇)由此彼賢者〔波羅伽瑪巴夫王〕呼喚於安巴瓦那駐軍阿提那耶伽〔官〕瑪耶乞哈語己之意,(一九一)裝他要用赴安巴瓦那,由彼處向普羅提之都,秘密向彼如是述說,(一九二)謂:「『余為佛願行甚盛大之祭。為恭敬佛之供養要具並(一九三)法螺具、五種大音之樂器,又應送我前之拂子、白傘、旗幟。(一九四)又主亦來駕,此我乃供養亦請參閱』如此述說,請通知送余之前。」(一九五)彼〔瑪耶乞哈〕亦歸安巴瓦那如言供養精勵,而送消息,(一九六)王見彼而喜悅,其時於諸臣中出座而使朗讀書信,大名聲之〔王〕速向〔瑪耶乞哈〕(一九七)悉送種種供養之要品,向大臣等說明己臨場之意向。(一九八)由此領會王之本意,首〔相〕向使者語彼事,遣派己兄弟那伽羅吉利〔官〕〔瑪興達〕。(一九九)此〔瑪興達〕亦聞彼情勢,由莫羅瓦庇出發,伴軍勢速赴王之膝下,(二〇〇)〔由王〕問曰:「何故而來?」述曰:「知王之意圖者為事前來。」又如是語:(二〇一)「如小的下僕所知之工作,只為敵王之克服,(二〇二)余只赴具軍勢馬象捕卡佳巴夫,可以奉主。」(二〇三)軍將〔瑪興達〕乞王之許如是云而出陣,見彼抱自負心此阿提那耶伽〔官〕瑪耶乞哈,(二〇四)蘭伽提那多〔官〕器提並強者多數之軍將等志願而言:「小先陣,臣最先。」(二〇五)由此,通曉戰術此大地主明軍略而派遣戰士交戰。(二〇六)具戰車、軍勢、馬象彼等全部出陣,於那蘭達附近布陣。(二〇七)時起大雲開始降雨,水流遍損大地,(二〇八)悅誓言之德王,其時濡於軍勢,見有恐之嵐,而唱誓言:(二〇九)「若樹立世間、教興隆之王權,勿降雨!」一心不亂,於彼場所如是〔祈念〕。(二一〇)由彼多度輸送有酸味飯、香蕉[3]、稻穗其他並多硬食,(二一一)眾多一時飲水之狀,穿〔多數之〕孔,〔除節〕為一根之空筒,(二一二)送栓穴數千根之竹筒充實水。(二一三)然而付瑪興達名,有大軍之臣出陣殺敵,呼為羅夫羅之壘已陷落,(二一四)時蘭伽那多〔官〕〔器提〕亦聞此,攻略哈灘那壘使敵倒,(二一五)其時大威力者阿提那多〔官〕瑪耶乞哈又耳聞此,俄然出發,到著康戴村。(二一六)此人王卡佳巴夫之此〔象、馬、車、步〕四部之軍兵由三方行押住於康提村之溢路,(二一七)時蘭伽提那多〔官〕〔器提〕之子呼為蘭伽普羅大戰士而出逢,在康提村之隘路,(二一八)由三面走入軍而悉向一方,大戰士如雄獅子入於象群而追擊。(二一九)由彼蘭伽提那多〔官〕器提泰開始,軍將等殺戮卡佳巴夫之大軍,(二二〇)到達寇灘僱利伽刻達羅地方,敗北卡佳巴夫之軍兵來至普羅提都。(二二一)
ᅟᅟ==[3] 此譯語雖然礙眼,但漢譯之「芭蕉」kadalī(Musa sapientum L.)是別物故,故譯為香蕉。雖然亦有「甘露」之譯語,然非為一般的。==
人主卡佳巴夫見大軍入城,甚生自負心,如是思念:(二二二)「我父王天神之友而往生,父君之國土尚未確立時,(二二三)其時器提西利梅伽〔並〕西利瓦羅巴者,由兩面赴交戰與襲來,(二二四)余不能見勝利之旗而敗走,其後彼等棄交戰之意圖。(二二五)今羅佳羅多〔州〕至善確立,余見四部軍勢完備。(二二六)余戰軍隊、馬象武裝而出陣時,誰之王聞余軍鼓響而堪得者耶?」(二二七)如是卡佳普佳王高矜恃,命令肱股之臣可整備軍兵。(二二八)善堅身〔戰〕象並馬匹,精通戰事,帶十種戎器大戰士之大軍,(二二九)同啟羅羅族、堪那達族、達彌羅族亦瞬間善整,臣等向王言上。(二三〇)彼〔卡佳巴夫王〕與大軍隊共由壯麗普羅泰之都出,已至西伽威耶羅〔地方〕,(二三一)羅伽之蘭伽提那多〔官〕始,軍將等與此人主卡佳巴夫行戰鬥,(二三二)破〔騎〕象軍,破〔騎〕馬軍、騎士墮落,大勇士等此王與彼軍力共敗走。(二三三)此王速歸入己都,彼使鎖諸門,隱於瑪努羅耶[4]。(二三四)其時此戰士等又來集追擊於王,由四方圍攻波羅提城,(二三五)由彼著手城壁、望樓、都門之破壞,以前親手配置之密偵等開門,(二三六)不難侵入,生捕大地主卡佳巴夫,押入殿樓,(二三七)並捕縛橋羅乾卡庫瑪羅並同一威堪多巴夫伽之王子等,投入獄屋。(二三八)彼大臣等送彼之報告至人王〔波羅佳瑪巴夫〕之前,忍耐判斷智者大地之護者聞此,(二三九)謂:「星宿吉祥之節,相互之會見為止,常對余捨疑惑而過日。」(二四〇)送卡佳巴夫高價衣服、芳香、瓔珞並己雜物。(二四一)軍將並州長等彼一席協議,向〔波羅伽瑪巴夫〕王之前送如此上書:(二四二)「大地護者〔卡佳巴夫〕之存活中,領內之住民大眾不服從其統治。然此〔之王〕可以殺害。」而為進言。(二四三)大地守護者〔波羅伽瑪巴夫王〕聞彼而動憐憫之情,思惟:「彼王不可錯誤。」立即,(二四四)使駐軍於塞那村,招集大賢者德瓦將軍,由彼告此語,(二四五)「萬一戰捷傲州長並軍將等,捉大地護者〔卡佳耶巴夫王〕有暗殺為不宜。(二四六)更若劫掠彼都,使大眾有受苦之事亦不芳。(二四七)又一心為教、世間興隆之王權不成就耶?彼不殺害王。(二四八)然而赴彼方,抑制不規矩者等,可警護大地之護者〔卡佳巴夫〕,更應為堅固都城」(二四九)如是言,實王者之王〔波羅佳瑪巴夫王〕派遣〔德瓦〕將軍,此〔將軍〕率己軍出發,向普羅提都。(二五〇)
ᅟᅟ==[4] Manurayaṁ nīlīyi 義捷新哈氏讀為「阿努羅」恐註為塔、王宮、林中避難所,隱秘場所之意。==
時,亦由彼將軍行前,此陋劣完全無法者等無視人王〔卡佳巴夫〕其時於普羅提之都,(二五一)毀家屋之扉,掠奪財物,又奪取人人之衣服、瓔珞,(二五二)此最勝之普羅提城,為時世之終焉,為如嵐之戰海。(二五三)於都中所住人人生而嫌厭彼行狀,大臣並顧問官、市民、軍〔官〕等(二五四)全體赴瑪那巴羅那之前告彼情勢,述此之語,(二五五)「我等共請來京。為取王權可捧獻於卿。只管支持者」言。(二五六)構康那軍將籠居於伽羅瓦庇,於彼之前亦應速行送來使者狀。(二五七)此大地之主瑪那巴羅那取聞全般情勢,與愚昧魯鈍大臣等協議,(二五八)「赴王之救助為口實,殺戮敵軍,占領此全羅佳羅多〔州〕」以為企圖,(二五九)彼武裝兩地方之土民軍,住於羅佳羅多之大臣等軍隊,(二六〇)共同赴都,於彼處實行激戰,殺戮無殘夥數之大軍,(二六一)昇入巴沙達,大地護者〔瑪那巴羅那〕見人王卡佳巴夫,行舊例之敬禮,(二六二)由此彼人王〔卡佳巴夫〕將消滅彼領民等之恐怖須要數日,(二六三)其時大地之守護者卡佳巴夫之將等悉皆殲滅,捕王押籠入獄屋,(二六四)所有之象馬並寶藏之諸寶亦悉皆掌握,思:「成王權堅固。」(二六五)最勝之齒舍利並髮舍利與母君及一切妻妾等亦使由普哈那招來,(二六六)此暗愚而無慈悲大地之護者,其時自己之母君並大臣等秘密協議,(二六七)謂:「此王有生之間,羅恰羅多州之軍隊在此處不服從支配。如是此〔王〕應被殺害。(二六八)若余等以公式刑殺,將激成動亂,此大地之護者〔卡佳巴夫〕為人不知暗殺者。」(二六九)對王由粗食不眠而虐遇,企圖用盛毒方法殺者。(二七〇)此大地之主卡佳巴夫王不耐受由瑪那巴羅那王所受之迫害,(二七一)波羅加瑪普佳之前,秘密遣〔人〕如是言:「余輩無貴下而不見其他余之庇護者。(二七二)然貴下不絕苦痛之火熱以炎於余,請灌慈愍之水以消止。」(二七三)由使臣之口悉聞王彼言辭,由彼〔波羅伽瑪巴夫〕王抱不少憂悶,(二七四)思:「如余為激嘗之痛苦,彼由苦可救余當然〔之責務〕。」(二七五)又軍隊並軍需品雖然失之時,但好男兒之生故,不躊躇行動此〔王〕,(二七六)共勇士之人人而為別者,授與彼等官職,授與大榮華,(二七七)阿提那多〔官〕瑪耶乞哈與以阿提伽利〔官〕之職,同等蘭伽提伽利之位授與桑伽伽那耶伽〔官〕器提。(二七八)此大地之主〔波羅伽瑪巴夫〕以丹達那耶伽〔官〕授與〔器提.桑伽達多〕兄弟兩者,兄為髮舍利〔官〕長之位,弟(二七九)為那羅伽羅之位,心深之〔王〕對二人愛護授與大榮耀與不少之軍兵。(二八〇)
王如是強力速行整備軍事,此大賢王波羅伽瑪巴夫派遣彼多方面,(二八一)髮舍利〔官〕之長羅伽以與軍勢共派遣梅魯堪達羅地方、瓦恰瓦他伽〔地方〕,(二八二)派遣同曼伽羅背村之蘭伽提伽利伽〔官〕羅伽,於恰那村之地方,派遣蘭伽提伽利伽〔官〕器提,〔向〕(二八三)彼大地主此兄弟之丹達那耶伽〔官〕與大軍共送提尼瑪庫羅村。(二八四)其時大地之主對於普羅提都如被幽禁之德瓦將軍,己之前帶來派遣盜賊等,(二八五)準備方策巧妙之〔王〕授〔德瓦〕如天軍之大軍,派遣赴乾伽多多伽。(二八六)彼等與軍力共赴支配各各之地方,途中彼處此處之都城、村落動作掠奪,(二八七)切敵之首以行威壓,又遮斷穀物,使都之眾苦,(二八八)又為殺戮、劫掠都內外潛存此戰士等,(二八九)人人恐懼掠奪,薪、〔落〕葉尚且不出於城外者。(二九〇)由魯哈那來之街道亦處處遮斷,阻止彼住民等之往來。(二九一)其時城內閉塞,此瑪那巴拉那王之部下等,悉如苦籠之鳥。(二九二)由此彼兄弟丹達那耶伽〔官〕等力行戰鬥,捕虜軍將昆他提沙威佳耶,(二九三)與蘭伽提那多〔官〕有威力軍力之普提交戰,追跡至波羅提城之近郊。(二九四)在瓦恰瓦他伽村髮舍利〔官〕之長〔羅伽〕與烏他瑪丹達那他〔官〕行交戰,(二九五)博得勝利,進軍那羅村,與自稱布達將軍戰鬥獲致勝利。(二九六)曼伽羅背村駐軍名羅伽阿伽利〔官〕由彼與敵戰鬥,占領哈丹那之〔地方〕,(二九七)大名聲彼在堪提村與阿提伽利〔官〕那達交戰,與軍勢共使敗走。(二九八)大地之王瑪那普薩那[5]耳聞此事,欲與彼交戰引具戰士,赴名瑪西威耶羅〔地方〕,(二九九)時亦恰那村駐之軍阿提伽利〔官〕器提並乾伽多多伽將軍德瓦,(三〇〇)提尼瑪庫羅村在兄弟之丹達那耶伽〔官〕與此等軍勢整頓戰備出發,(三〇一)向敵人每次擊滅,使之敗北,由諸方面速向波羅提都進軍,(三〇二)追拂都四面防衛而被配備之戰士為救助大地主卡佳巴夫。(三〇三)又瑪那巴羅那王之後宮,〔王〕子,並母后悉為掌中之物。(三〇四)然其時彼等為救助人王卡佳巴夫忽然逃亡入於寇提沙羅伽村。(三〇五)此時瑪那巴羅那王亦與蘭伽提伽利〔官〕羅伽交戰彼情勢悉皆入耳,(三〇六)由愛別而生受憂惱之箭,不惜生命之〔王〕具足武器堅身,(三〇七)大軍勢夜間再至都城,為敵之擊滅而賣力之〔瑪那巴羅那〕,(三〇八)雖然奮鬥,蘭伽提那多〔官〕普提之陣歿時,不得踏止彼普羅提城,由此(三〇九)奪得齒舍利、鉢舍利,己母君並妻妾,於夜〔亂〕赴魯哈那。(三一〇)
ᅟᅟ==[5] 瑪那普沙那=瑪前波羅那。==
其時,普羅伽瑪普佳〔王〕為救援〔卡佳巴夫〕王,由普達村出而來至都之附近,(三一一)在吉利多多伽村使築快美二層樓,共駐屯軍勢象馬。(三一二)其時,大地之護者〔波羅伽瑪普佳〕之戰士等數名,消除戰鬥之勞苦,赴名丹那魯村,(三一三)卡佳巴夫王之軍將違反友誼,置王於背後,與彼等激烈交戰。(三一四)普羅伽瑪普佳〔王〕聞此而忿怒派遣己軍將等,捉此卡佳巴夫,(三一五)蘭伽提伽利〔官〕器提並德瓦將軍由彼帶引大軍赴丹那魯村,(三一六)大地之主卡佳巴夫軍將等曾三度大戰鬥,使滅多數之敵。(三一七)那伽羅吉利〔官〕那達與曼提及威達普泰欽在瓦魯伽波達村使敵軍敗走,(三一八)同其時軍將等大軍勢殺戮向丹那魯村而來之敵軍(三一九)進軍,於寇混巴村再行交戰,多數殺戮,占領破除彼處之壘。(三二〇)彼等於名安巴村整備戰備駐軍多數之敵等敗走,掌握此壘。(三二一)彼等由彼處進軍於丹尼提多博得勝利,再攻進安他羅威提使敵敗北。(三二二)其時此波羅伽瑪巴夫之戰士等任何時亦於普羅提之都有大力之譽,(三二三)阿提伽利〔官〕德瓦始,卡佳巴夫之臣等與彼等戰,來攻而敗戰。(三二四)同名卡羅庇羅〔地方〕破多數之敵,殺戮敵等於瑪多伽瓦那乾提駐軍。(三二五)彼等皆欲逮捕王,速赴各各方面擴展而行,(三二六)大地主〔卡佳巴夫〕耳聞延行四方追捕軍〔手〕,不見他之方策,(三二七)其時王向於波羅提都所住三宗派住之比丘送出申請,(三二八)〔乞願之言〕:「大德等如不化育,則在他不見余之庇護者。垂慈悲由苦救余。」(三二九)聞此語頗動憐愍之情此比丘等赴吉利多多伽會見大地之主〔波羅伽瑪巴夫〕,(三三〇)問訊、交談,由王尋問來意,如此論述講和締結,(三三一)說:「慈愍深切之世尊,鬥爭為罪惡,和解之利益多經典多次閱讀。(三三二)更此人王〔卡佳巴夫〕無有〔王〕子或〔王〕弟,而況自身年老面立於死。(三三三)為世間、教之興隆因之王權確立,卿之誓願亦不久即可成就。(三三四)然卿如尊重比丘眾之言,捨爭而應反赴御自身之國土。」(三三五)〔波羅伽瑪巴夫〕王如是由苦鬥奪得王權,以入僧團之容喙還附於〔卡佳巴夫〕王,徹兵歸己國。實彼寬仁非凡之事。(三三六)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王權附還第七十章〔畢〕
第七十一章 〔失題〕
此大地之主卡佳巴夫赴康伽多多伽,創設首府,於彼處快樂居住,(一)此時彼瑪那巴羅那王與卡佳巴夫結為同盟生活而送禮物,(二)人王卡佳巴夫與彼不欲結同盟,參詣名此曼達利吉利精舍,(三)謂:「余之羅佳羅達州讓與人王波羅伽瑪巴夫。」使記於平石,(四)彼再歸住於康伽多多伽,在位二十二年,一冒疾病而歿。(五)由此彼結束愚昧大臣等,取卡佳巴夫之遣骸赴寇多沙羅伽,(六)人王瑪那巴羅那送使者速來駕,其時恐有阻止。(七)人王波羅佳瑪又聞王之訃報,武裝軍隊,來京至波羅提之都。(八)
其特於魯哈那大地之主瑪那巴羅那聽入奸臣等之言,由羅佳羅達與著落之大軍勢,思量:「此等作同黨必定可取此羅佳羅達州。」(九、一〇)動此不結實之野望,與大軍勢共由魯哈那出發,赴寇多沙羅。(一一)未曾思及,難超剛勇之威王波羅伽瑪巴夫聞彼之情勢:(一二)「與大榮華之王卡佳巴夫,又大臣等,捨交戰之望,(一三)由無主之故恐怖唯著而著之如意逃亡,入於〔羅哈那州〕之羅佳羅達所住之(一四)惡人等,妄言信為真實,傳大地主瑪那巴羅那為交戰來襲。(一五)余臣等較卡佳巴夫王之敗軍亦應使之受二倍之戰敗。(一六)又對彼應使不得到大瓦魯卡康伽〔河〕。」於戰事王明設計,(一七)智者〔波羅伽瑪巴夫王〕由沙羅伽瑪渡至構康那,與大臣共配置〔馬、象、車、步之〕四部軍於渡場對岸。(一八)
其時集合賢者大臣等合掌向王懇願灌頂式,(一九)言:「大王!由往古已勝者王用所有之方法常增加人人之畏怖與愛情,(二〇)於所有之場所顯示一己優異之榮譽,雖臨戰場亦行灌頂式。(二一)於所有之道具方法與規律之主應遵守禮儀。(二二)〔大〕王!陛下使渡少壯。又〔大〕榮譽難支、難凌駕具強腕。(二三)善業之興隆〔王〕確立楞伽島,具有振全閻浮州王權之力。(二四)更由最初劫至今日止,陛下之王家如牛乳洗注硨磲貝之清純。(二五)然全世間之利益必定應於吉日行灌頂式。」(二六)〔只〕開眉打勝敵人之波羅伽瑪巴夫王入彼切願,優於辨別之〔王〕(二七)由讚星宿定吉日之時,於頭上纏繞頭被,飾所有瓔珞,(二八):聞「瑪那巴羅那王到河之對岸。」不用想彼亦如草之程度,(二九)自以寶〔飾〕美上假堂之時,近己具足並置武器,(三〇)以大威嚴出己之宮殿,如不知恐之獅子,行右繞之禮都,(三一)依彼之榮光奪來集民眾之膽,〔見〕瑞相入於王宮(三三)……[1]
ᅟᅟ==[1] 此章於三二被掉,此後有說文。如他章不見章末之文句。從第七十二章之初亦不定。==
第七十二章 灌頂祭次第
……〔缺?〕……
其時摩訶雷伽〔官〕瑪興達率大軍兵來襲,與於沙羅伽瑪之渡口駐軍髮舍利〔官〕之長羅伽伽之大軍行大戰鬥,呼為羅伽伽大威力者之髮舍利〔官〕,又(一、二)如入象群之雄獅子,於交戰斃此瑪興達之不少勇士等,似烈風〔吹散〕綿花,(三)剛者摩訶雷伽〔官〕與軍勢、馬象共追拂。然彼〔瑪興達〕由多羅尼伽瑪渡口上陸,(四)為交戰再來彼髮舍利〔官〕羅伽伽演激戰而敗走。(五)同會戰由普那伽瑪渡口渡河來攻之大地主瑪那巴羅那,(六)為防禦配置於彼處名普達之髮舍利〔官〕凄然舉行鬥爭,(七)殺多數之戰士使追散,彼〔瑪那巴羅那〕由此時再攻彼渡場寄望已斷。(八)同呼為沙米魯伽之渡口守備此之將軍瑪耶乞哈,由彼渡口來一鄉士謂「欲戰」而到達,名伽佳普佳者之軍勢同被擊破。(九、一〇)瑪多多羅聞此說與瑪羅吉利〔官〕之軍力共謂名「瑪哈魯伽」之渡場行渡河(一一)而彼地方之住人名羅瑪已領尼羅吉利威力非凡之士恐行劇戰,(一二)於戰鬥,足以捕護生擒大戰士等,殘餘之無力部隊使之敗北。(一三)更由此據名那利啟羅瓦多渡場之一軍來到與敵王之軍交戰,殺戮諸多之戰士,各軍兵無殘存使敗走。(一四、一五)名安多羅班達伽渡場守備而開始配置大力剛勇軍將數名,作戰與軍將共同〔粉碎〕彼處襲來敵王之大軍,搗碎戰場為一肉〔塊〕,(一六、一七)殘存軍隊,宛如發怒,如風〔吹〕徧雲峰,軍將一同追散八方。(一八)知為卡那達羅瓦那被命令警戒渡場,具軍勢、馬象近鄉之一軍將,欲戰來彼處之敵軍,(一九)行大交戰,為無再起之望者。(二〇)於耶卡須卡羅渡被配備名器提阿提伽利〔官〕欲戰由彼來襲敵軍,(二一)於極為激烈之交戰,殺戮多數之戰士等,使殘者敗走,駐於彼渡場,(二二)難背波羅伽瑪大王之命令,任命一人大軍將於彼處[1],自身歸去。(二三)此〔軍將〕又於彼處寄來敵軍三度為大戰鬥,無力再而被擊破。(二四)名義哈羅衛洽沙羅渡場布陣,為憂勢之軍力馬象名桑達之吉達吉利〔官〕之大軍由彼渡來,(二五)演悽慘之爭鬥,無殘存敵王之大軍至於死滅。(二六)據阿沙曼達羅渡名器提,有大軍之阿提普達欽〔官〕,名瑪西大威力者蘭伽吉利〔官〕(二七)並其他大軍力來襲殺戮敵之軍隊,自身再速退回至王之前[2]。(二八)勇士等躍越沙伽羅羅耶康伽河之堤道,入名為沙昆達遊園,由此瞬時(二九)交戰,至諸多戰士等生命之斷滅,使敵彼方再來之希望。(三〇)又名那達據於沙羅伽瑪渡之桑伽那耶伽〔官〕戰而破彼來敵王之軍力,(三一)自行渡河,於瓦泰耶曼達波村討敵之大軍,應還歸其位置。(三二)同備於沙密渡大軍,為戰鬥由彼方面蜂擁而來屠殺多數之敵軍(三三),使轉為再來襲之野望。據名秋羅那伽渡場多數之王軍,(三四)由其方面來攻固身具足武器不少敵王之軍悉被同殺戮。(三五)又於布魯達達利二人兄弟丹達那耶伽〔官〕擊破由彼邊來之敵軍。(三六)為阿戴伽利〔官〕名羅伽為尼滾提瓦魯伽渡口之護手為伏有怖畏之大勇士,由彼處渡河赴(三七)敵之大軍二個月間大戰鬥不間絕而殲滅。(三八)同於耶奇達村興知謂卡達庫達大勇者蘭伽普羅〔官〕行大交戰,(三九)騷起根絕敵軍,而強者大奮鬥家〔彼〕粉碎弱之敵軍。(四〇)據西羅巴他卡康達而為桑伽那耶伽〔官〕羅伽伽交戰由彼處而來破敵軍。(四一)有大軍勢,大交戰構身一大臣,云欲戰彼處來襲之王軍,行凄慘之戰鬥,再奪彼交戰之力而追拂彼。(四二、四三)行大戰鬥,強力之一軍將配備南提村者擊破彼來騷然之敵軍。(四四)更以軍勢馬象武裝此德瓦將軍於黑提羅康達伽瑪之地名馬興達王子之戰鬥與大軍隊共迎來,與彼四度交戰,(四五、四六)軍勢馬象無損,而見敵戰士之骸骨於戰場,而手負王子,(四七)與軍隊共使敗走而由背後追擊,進軍,時亦入於名比羅伽瑪渡場。(四八)更於背處有二個月間物凄之交戰,於彼處配備軍將使敵軍敗北。(四九)據名瑪羅伽瑪渡場近鄉之軍將企圖十度之大激戰,(五〇)由此渡河而來強門之敵軍如昇太陽之破濃暗而擊破。(五一)命令守備構羅巴哈渡場有大勢力近鄉之一軍將,(五二)欲戰鬥由彼處來襲敵軍,於戰鬥中一同追散,軍將彷彿如雄獅子〔於〕象群。(五三)聞提巴羅渡場指命一強將,在交戰破來之軍力。(五四)如是可恐威勢大王波羅伽瑪巴夫宛然如多他伽瑪尼王之行戰鬥,(五五)思量:「於戰敗瑪那巴羅那王,由今雖於曾哈那州亦不興憩息場所。」(五六)於摩訶尼耶瑪地方並攀洽約伽那地方名提維羅.羅伽兩髮舍利〔官〕及,(五七)阿羅伽康瑪那達〔官〕與康秋器那耶伽〔官〕,賢者而欲交戰,嚴厲之王命令攻略魯哈那。(五八)又彼等四名如帝釋天之命四大〔天〕王〔之出行〕由彼而出陣。(五九)更彼等到達知為那瓦約伽那地方〔九由旬〕,於彼處已駐軍敵王之大軍共,(六〇)行二十回大激戰,殺戮大軍占領那瓦約伽那。(六一)彼等且由彼出到達卡羅吉利班達,又於彼處已布陣軍勢與演二十次之大戰鬥,(六二)亦掌握彼處,彼等其後出發,以提伽利伽大平原亦共攻取。(六三)大地之主瑪那巴羅那耳聞此情勢,己軍二分,派遣一隊至彼處。(六四)
ᅟᅟ==[1] mahāmacca 於他之個處譯為大臣,但在此處不適當。==
ᅟᅟ==[2] 原文雖然為〔sīghaṁ āgañchuṁ yathāthānaṁ〕sayaṁ puna 此從校訂者之說,已解為 saya〔māgañchuṁ rājino santika〕m puna。==
然而某時,阿努羅達城守護司大臣呼為那羅雅那之丹大那耶伽〔官〕思惟:(六五)「掌握此國土設壘,不受王之支配而住。」暗愚者如此計〔謀〕。(六六)人王波羅伽瑪聞此情報,謂:「於不長根之中以絕彼根。」(六七)勇者敏速之〔王〕送奉持〔王〕傘〔官〕長,如鹿、小象之向獅子無比剛勇者,(六八)彼大臣赴而與彼行大戰鬥,與軍兵共斃彼,國土成無荊棘處。(六九)
其時,聞名渡場如羅剎之棲,大王之大臣等守護無間,(七〇)瑪那普沙那〔王〕由彼不能渡河,從於伏己支配羅伽羅多〔州〕之土民等之(七一)說,〔於世人〕不知渡而渡河。然波羅伽瑪巴夫王耳聞此策,(七二)為渡河場彼〔王〕思將軍勢由根全部刮削,設壘於瑪優羅波沙那〔孔雀岩〕之場所,(七三)為交戰,不少戰士等包圍,剛勇極勝率諸多軍力馬象(七四)派遣阿提伽利〔官〕羅伽。然彼〔羅伽〕有私怨於德瓦將軍行大交戰時,(七五)恩賞心慮波羅堪達王[3]喜悅,授彼大光榮,急嫉難耐,(七六)彼對王抱憎惡,無熱意戰鬥,弱嫉意之熱〔羅伽〕悲歎不再奮鬥。(七七)時人王卡伽巴夫有一邪心軍將,由大地之主波羅康達之前許一命與彼共往,(七八)由己之狀態察彼心情,早向瑪那巴羅那王內通:(七九)「於城寨起工以前應迅速來攻。」向瑪那巴羅那王之前速私報。(八〇)大地主瑪那布沙那聞彼事態,命令己軍於彼處此處大交戰。(八一)然而馬興達呼為王子向瓦利渡來,與德瓦將軍之軍將交戰,(八二)又彼處此〔德瓦將卒〕等於激戰,殺戮諸多之戰士,瞬間此有威力王子為無力者而擊滅。(八三)〔瑪那巴羅那〕王自己與阿提伽利〔官〕羅伽共戰鬥由劍而生火花行大激戰,(八四)於彼處雙方諸多之戰士等陣歿,更阿提伽利〔官〕羅伽之部下壞滅。(八五)由彼〔羅伽〕唯一人振自己手力鬥,多數精兵斃命,自身於彼場而討死。(八六)然威力可恐波羅伽瑪巴夫王聞此事,〔如〕蓮華之面浮笑:(八七)「只余而有生,彼等之生或由死而何事耶?雄獅子之裂象而如何有求友之事耶。(八八)對交戰欲於兩根之腕,余於今日之戰鬥,久積念願使滿。(八九)余與惡行諸多之王等之關係而污大地,由敵之體血潮洗之,(九〇)限於此時可導致戰爭斷滅[4]。〔由此時可結契〕。如余勇者之〔閨房〕為一室之大事矣。(九一)如余取太陽破敵之密雲,他力之炬火常又有何益耶。」(九二)如此思念,彼如第五太陽[5]之姿於敵軍之大海出現於戰場,(九三)又知味第一人者之王赴傾耳餘多歌姬之歌謠,氣分續止味。(九四)
ᅟᅟ==[3] 波羅康多王=波羅伽瑪巴夫王=波羅伽瑪布普王=波羅伽瑪王。==
ᅟᅟ==[4] saṅgāmāpaṇikataṁ 解為 saṅgāma-apaṇitaṁ 之意。義捷辛哈氏見為 saṅgama-paṇīkatam,大地即解為被女污楞伽島,以得敵之血潔之關係此得(saṅgama)註為(paṇīkataṁ)之譬喻。其次之 ekasālā 之語由其思考,認為妥當之說。恐由音之近似含雙方之意。==
ᅟᅟ==[5] 世之終而出現七太陽之第五,大海之水於此太陽之昇時而乾。==
其之時波羅伽瑪大王之大臣等由背後追擊敗大軍退回而來〔瑪那巴羅那〕引率敵軍由真正面突擊,於巴達羅瓦利行凄然之交戰,(九五、九六)自行擊破戰捷軍,演大爭鬥蒙戰傷,使餘多之戰士等陣歿,(九七)彼等疲憊,退入己國土,時敵之大軍勢力倍加。(九八)其時彼等負傷〔之兵〕交付醫師,見退卻中之大軍戲而哄笑,(九九)有臣等命令驕夫等可退卻示顰蹙之態度,(一〇〇)自行指揮驕夫向敵軍應〔直向之狀〕行剛勇幸福之相交四種之祝祭,(一〇一)取劍[6]為巧婦女使者謂遣往戰場,「余渡錫蘭刀。」欲行激戰為大勇者〔王〕告攜行武器者:「彼不解名閻浮洲劍(一〇二、一〇三)已持錫蘭刀者,此非錫蘭刀。在於閻浮洲敵之王家無殘亡滅之〔劍〕。置彼,速持來錫蘭刀。」(一〇四)如是謂,恐運錫蘭刀時,抱自負心之王如象已再捉敵象,思量:「於錫蘭島我由腕斷然無有能取武器者。」(一〇五、一〇六)王眺近於己之處立名羅伽髮舍利〔官〕並那伽羅吉利〔官〕那達之顏。(一〇七)彼等其時體會大王之舉動,獅子奮迅〔之〕兩〔將〕躍入大軍勢之唯中。(一〇八)赴戰場之中央剛勇無比之此兩名於敵軍彼之數,被算為數千。(一〇九)由晝迄夜,被劍打敵之體成二倍而演大戰鬥,(一一〇)其時,大臣等合掌上言:「大軍悉滅,我等殘存者為數名。(一一一)雖然如此〔我等〕勇猛,行大交戰,已無面向人王!(一一二)戰鬥之光景如怖,太陽已入西山。未明赴波羅提都行敵之殺戮。在交戰時刻過遲。」向王〔言〕。(一一三)王雖聞彼方策,彼處夜明而未明願開始戰鬥故不採取。(一一四)其時離怖畏之王暫時打盹,臣等於此之間運彼至波羅提都。(一一五)然而中夜到攀洽威哈羅時,王醒目而問曰:「此名何之場所耶?」此(一一六)人王由彼等之手得聞「攀洽威哈羅」,「汝等對入眠余之運事(一一七)已失當」而發怒,從者等一人亦無殘欲不引至於〔王〕,停止於彼處,(一一八)村中滿出五種之大音響與法螺貝之音,不來從者自行探望,([A1]一一九)從者為先,自身為王,於夜明將近時刻赴普羅提之都。(一二〇)
ᅟᅟ==[6] 原文雖見為 chekaṁ khaggalatādutiṁ……khagga-lātadūtiṁ 前後之文難解。==
ᅟᅟ==[A1] 一一【CB】,二【南傳】==
由此己之〔王家〕始祖之太陽昇時一人逍遙散步平野之波羅伽瑪普佳〔王〕,(一二一)於呼為鼻羅渡,德瓦將軍並從大軍名器提之阿提伽利〔官〕,(一二二)由此方面大家一齊名那多之阿提伽利〔官〕,呼為瑪興達王子並蘇伽將軍,(一二三)蘭伽吉利〔官〕那多如此〔面面〕其他,及到軍力之時,無間絕箭如兩〔降〕之交戰,(一二四)蘇伽將軍同蘭伽吉利〔官〕那多與諸多戰士等共使至生命斷滅,(一二五)更阿提伽利〔官〕那多與瑪興達王子與軍隊共敗走,而由背後追擊,(一二六)突入〔敵〕地之唯中時,聞:「敵軍一同與土民等共而難路道,普遍(一二七)閉塞、擊捕。」常激烈一途屠敵之〔王〕向救援而始。(一二八)其時彼處大臣等興起大交合戰引止大地之護者,使合掌而高舉,(一二九)「人王!他之場所陛下之威光可不平凡,難申凌駕之事,我等之外無有軍力,(一三〇)又一切之土民亦從敵之權力,由此處赴南打姆羅,由彼處將戰可為進擊」(一三一),如是始以其他之方便引止人王,由彼處妃亦共出止於道。(一三二)南打姆羅之近住居土民群眾而從者微力目擊王之前來,(一三三)由四方箭雨開始加注。然大地之主停止於卡羅瓦羅吉利之地,(一三四)由彼處已遣勇者所被認之二三之臣等,使飛彼武勢之戰意,(一三五)以從者為先,自身由背後前赴,大勇者大地之主到達漿布寇羅。(一三六)為救提婆將軍由彼處出進中,入於那瓦伽瑪普羅之地。(一三七)其時提婆將軍並名器提之阿提伽利〔官〕違背大王之申付指示,(一三八)與軍勢共陷於窮地,廢止戰鬥,於名須魯羅村伏敵之力,(一三九)知救護自己大地主來援中,而使退回之心送答書狀,(一四〇)謂:「我等於此處大羅多之中央,向敵之勢屈伏,於主無比之剛勇外,無有軍力。(一四一)又土民等亦違背與敵方成合。然威力極勝如主之奔馳,(一四二)迴轉大海大地〔楞伽島〕一〔王〕傘治興隆世間與教之御事業無疑。(一四三)於我等如有此之運得喜悅拜見陛下之蓮華之足。(一四四)陛下是四性並四住期者等之守護者故,由陛下可救我等。陛下請中止來援之御意圖。」(一四五)有先見之明大王聞此,於彼等由自身之赴不如先察〔臣等之〕被滅,(一四六)又臣等共合掌故乞大智者〔王〕引返,赴彼威伽瑪都。(一四七)
其〔率〕全軍大地之主瑪那巴羅那來至波羅提都,再由彼而出,(一四八)至吉利達達伽之地,大臣等完全知曉此等開始之情報,(一四九)聞彼而無寸分之違,於彼處此處之大戰軍已滅,事向〔波羅伽瑪巴夫〕王語,(一五〇)言上:「波羅伽瑪巴夫或赴名伽利雅尼村募軍隊可為(一五一)再戰。」如是。獅子王聞此,眉毛見煙,火瞋之(一五二):「彼等之怖畏對我等有何意義耶?彼等任意所好可行。如余有腕力有剛勇之大軍力,(一五三)余之有限,天王開始於三界不見有能躍越我王國之境界者。(一五四)余所領之王國,不能至敵王之事,彷彿獅子之守巖窟如象王之追迫。(一五五)誰人與余之一瞥將有不為勇者耶。余望乳兒亦可戰鬥。於如是之場所具腕與剛勇者等亦如余之對勇者悉見為空。」(一五八)彼如是失望彼等著力,剛勇之趣與己述自負之言辭。(一五九)由彼通曉方策之〔王〕阿提伽利〔官〕羅伽並軍將與阿提普多金〔官〕派遣應據守曼伽羅貝村。(一六〇)更相合式官職者授與官職,名拉茲伽為大雷伽〔官〕,曼提是吉威他普多金〔官〕,(一六一)桑伽達多.器提之二人兄弟丹達那耶伽〔官〕,如此於政治為老練而有盛名〔王〕此等之任命。(一六二)有大軍之王攻略鄰接大羅多之卡羅瓦庇與庇羅威提已派遣大軍。(一六三)極為優越威力者〔王〕同瑪羅吉利〔官〕尼庫羅達亦與軍兵共配置於烏達瓦庇。(一六四)如是由多方面將行大決戰,彼處此處與軍將共指命大軍。(一六五)其時由瑪那巴羅那之命令,交戰呼為佳那波達之地名瑪興達之大雷伽官,(一六六)駐軍佳那波達只戰技之軍力而行戰鬥,再度交戰之氣力挫折使敗走。(一六七)其軍住於那蘭達,常行餘多善業積聚種種娛樂睛〔憂〕而如天王之波羅伽瑪王申送如彼之情勢。(一六八、一六九)
由此,在鼻羅威提駐軍之大雷伽〔官〕羅伽開始,軍將等占據伽羅瓦西(一七〇)普達那多,與大瑪羅德瓦將軍[7]八日間於行甚激烈之會戰,(一七一)更屠餘多之戰士等,又使敗走,而由其時速行掌握,為無荊棘之處,(一七二)從人王波羅伽瑪之命令,築壘與軍兵共據於彼處。(一七三)於烏他瓦庇配備瑪羅吉利〔官〕尼古羅達行三回交戰而破敵軍,(一七四)依大王之命令聞丹那魯村以園林為壘,與軍共駐。(一七五)其時,大地之護者瑪那巴羅那亦授瑪興達〔王〕子官職並不少國土,(一七六)謂:「汝有大軍赴莫羅瓦庇地方,攻略南方,據最勝之阿努羅達之都(一七七)。余亦進擊普達伽瑪而赴巴羅瓦瓦羅。」與大軍,(一七八)先快遣至阿努羅達普羅,自身再駐軍至羅佳羅多。(一七九)主〔波羅伽瑪巴夫王〕對瑪興達〔王〕子之往阿努羅達普羅與大軍耳聞。(一八〇)外備大軍於卡羅瓦庇諸大臣等先在根尚未長之中彼等欲除之,(一八一)於此大雷伽〔官〕羅伽,班達羅普他欽〔官〕器提命令守備,自身與軍力馬象,(一八二)自行由此處出卡羅瓦庇,赴名卡那姆羅地方,設壘而據。(一八三)長久不敗之戰略,老練波羅伽瑪大王檢討聞彼之作戰:(一八四)「汝不通地理,戰鬥中不從余命令而突入於〔敵〕地中(一九五)勿能進擊。」如是大賢者有先見之明,發敕命,如巴伽沙沙那〔無知者之教師=帝釋天〕〔王〕遣發諸多指令。(一八六)彼等焦背王之命令,將速行攻略阿努羅達都,愚昧(一八七)而乏運,己不知利,附王命〔於等閑〕[8],不案內土地彼等拙於軍略如越王命而見結果者,至知卡多灣多之地。(一八八、一八九)彼等侵入彼處時,人人四散而有於大羅他州之中央彼處此處,以行惡行,(一九〇)其時亦呼為瑪興達王子體會彼戰法,由此計包圍彼等,著手戰鬥,(一九一)〔波羅伽瑪〕軍缺乏和合故,名瑪興達王子於彼處為戰場,其軍悉被擊破。(一九二)於彼處交戰敗此之軍將等,回想違背王之指令,再已歸於卡羅瓦庇,(一九三)大勢力之王子亦退回至阿努羅達普羅,己之地方迅速集結住人軍兵,(一九四)謂攻略派遣至卡羅瓦庇。大賢者大地之主耳聞彼情勢,(一九五)班達羅普達欽〔官〕普多有勇者之肢相授與不少軍兵,速派遣至彼處。(一九六)彼大剛勇者等皆相會於彼處,連日甚承激烈之交戰於三個月間。(一九七)老練之彼等不輕視王之命令演練激戰,擊破瑪興達之〔象、馬、車步之〕四部軍兵,(一九八)占領卡羅瓦庇鄰接之大羅多,據彼處讚王之指揮。(一九九)前越王之指揮者等行不正之戰鬥,無自制心王子武裝自赴。(二〇〇)呼為莫罷瓦庇任一軍將,有先見之明不無視王之指令,(二〇一)於道路兩側配備己部下,入敵軍無餘之內時,(二〇二)由四方包圍行凄然之戰鬥,餘多之軍將、主將等至於生命之斷滅,(二〇三)王子使敗走,又在戰場陣歿諸多敵之首級送至己王之前。(二〇四)由此奮勵可恐王此羅伽瑪巴夫任命集合軍隊於彼處此處,(二〇五)把大地主瑪那普河那追拂於羅佳羅多州,呼為羅伽為哈雷伽〔官〕,使安佳那為堪瑪那雅伽〔官〕(二〇六)命令在洽那村,於曼佳羅貝村名器提泰為阿提普他欽〔官〕並〔任〕羅伽為阿提伽利〔官〕。(二〇七)彼派遣森林、山嶽之要塞及通夜間之集會林棲人、盜賊其他之群,(二〇八)晝夜處處有殺害諸多之人,普羅提城之住民等如籠中之鳥而被束縛,(二〇九)恐怖已久,為保薪水於晝間不能由家門出去,(二一〇)行木工剝搗無殘之屋頂,所有狀況悉毀,共破壞各家屋。(二一一)同為都之境界中,於彼處此處之市場,種種樣樣之營業悉中絕,(二一二)於入都之路上基於王戰鬥[9]之生活時間同都城之動搖,(二一三)彼處之都甚為痛苦,大地之主瑪那巴羅那王宮為止亦為大患。(二一四)由彼深為困惑,心甚憂慮彼瑪那巴羅那王如是思惟:(二一五)「若余等赴羅哈那地方,於彼地居留羅佳羅多之住民等覺悟余等之微力而敗走,使余等於彼處不行,又可向波羅伽瑪巴夫示忠誠。(二一六、二一七)萬一此處駐軍之事亦為得當,我等日夜如此受非行彼亦無難。(二一八)與我等敵等之行激戰,其後可受樂、苦得以應時。」而〔顧慮〕,(二一九)己武裝四部之軍兵,帶箭彼〔之王〕為交戰而進軍至巴羅瓦瓦羅伽。(二二〇)由此行努力獅子奮迅之波羅伽瑪巴夫其作戰悉入於耳,由此(二二一)大賢者〔王〕蘭伽普羅〔官〕,並兄弟兩丹達那耶伽〔官〕與羅卡伽羅〔官〕教導不少之戰略,由三方派遣欲將外脇由其方面進來之敵軍。(二二二、二二三)此大軍勢赴於彼處,行日日壯絕之戰鬥已經一個月。(二二四)然大地主瑪那巴羅那其困苦為二倍,思量:「我等捨陣屋為交戰來此,(二二五)於此我等不安心,誠然余等之苦日夜愈益張固於根。(二二六)於彼處森林不甘受到來之苦樂,更如此激烈困苦所縛者。(二二七)再赴此處查勤,敵之大軍占據彼處此處之大道於現在彼又至極之難事。(二二八)困難之甚停在此地方為失當,此處彼處由布陣之敵軍中,(二二九)更求於此地方明了之人人,由彼等示世所不知任何之路而(二三〇)行。」向土民問訊由彼等指示之路而赴滾多魯瓦村。(二三一)其後阿提伽利〔官〕羅伽忠誠為大王之指令,住於密西羅比比羅村,(二三二)槍先似杭,以象如不搖動,互相結合埋於地中,(二三三)由此,由外部更以大柱組成矢來,無間隙而突立,(二三四)更於彼等之中間輻二三十羅他那,〔伸腕〕有百人之深濠穿徧,(二三五)於彼處推廣尖杙並荊棘,又由此,外部埋杙之足,(二三六)無間隙荊棘之垣固著之,彼等之中間如前掘濠,(二三七)於彼處亦敷杭與荊棘,〔結〕於外垣,又近水穿濠,(二三八)於此處亦以銳利之杙並擴展荊棘,由濠之外,矢之二三〔倍〕路程之(二三九)場所斬拂一打,由此處掘大穴為賊之〔通〕道路,(二四〇)擴敷無間隙之尖荊棘,以砂、朽葉無隙覆於此等,(二四一)使見為如是可行之路,由此之道路所到之敵軍無殘(二四二)而滅,徧設間道,配置敏腕射弓之手,(二四三)於要塞中央築四層之波薩達〔樓閣〕,於其樓上彼處此處配備射手。(二四四)由此敵軍使於近邊出動,派遣(二四五)練達弓術二三千之射手等,箭雨使降襲來敵軍之猛烈難耐,(二四六)戰敗與計略使見,追擊退卻而使〔敵等〕到達於彼處,(二四七)戰技長之勇者數千、優秀戰士等迅速武裝,如〔強猛〕孤棲之象,(二四八)彼等向敵軍殺到,宛然亦只見閻魔王之軍勢而行戰鬥。(二四九)又此時由四方箭雨開始發注,更為樓閣上人人射而奮戰,(二五〇)越算數之道以諸多岩石為戰器彼處此處飛投,(二五一)每一佪激起火焰,投擲竹棒,又使生猛烈之熱氣。(二五二)更以鎖結,點火用多數之投槍引來七日間續手荒之業。(二五三)此〔波羅伽瑪巴夫〕大王為大賢者大臣等依王命而行交戰,(二五四)其時宛然亦如連巨浪打大海之岸,忽然擊破威嚇敵之軍勢,(二五五)時於戰場與大地之護者〔瑪那巴拉那〕共為此軍勢,然於日出時月與共如諸星之已。(二五六)
ᅟᅟ==[7] 協會本索引雖解作 Buddhanātha-mahāmāladevasenādhināyaka,義捷辛哈氏處理如三人 Buddhanātha-mahāmāla-devasenādhināyaka。==
ᅟᅟ==[8] 筆寫之諸原文雖無 virādhentā 之語,協會本補此之此偈看作四音節之不足已。==
ᅟᅟ==[9] 義捷辛哈氏將 nibandhane 解為 nibandhaṁ。==
更於羅佳他刻達羅六個月日日於可恐怖之戰鬥以削弱敵軍。(二五七)彼大地之護者瑪那普沙那擴敷荊棘與陣營共開始構築壘,(二五八)其時果敢而優勝之智者,作眼如〔青〕睡蓮之波羅康達巴夫王注意深聞其軍略(二五九)而思量,思:「此賢明之戰略,萬一彼〔瑪那巴羅那〕開始據其壘,(二六〇)彼思再建已失之軍隊為可赴。此只管可逮捕瑪那普沙那〔好〕機會,(二六一)余亦將向彼處。彼對〔余之〕赴而不醒悟,以去事而為得當。若不如是彼可逃亡。」(二六二)如是決意,呼由普卡瑪之都而出,(以)一策裝如欲赴狩鹿,(二六三)至管絃、歌謠巧多之樂人等先頭至庫耶那村,(二六四)知味之智者〔王〕如瓦沙瓦〔帝釋天〕住於彼村,主、大地之主〔波羅伽瑪巴夫〕向阿戴伽利〔官〕羅伽,發佈命令速武裝軍勢與瑪那巴拉那王之名布達那多〔軍將〕可行激戰。(二六五、二六六)善聞彼之申送,由此行大王命大賢者阿提伽利〔官〕(二六七)通交戰,追拂敵事似暴風飛綿速行派[A2]遣整備軍隊。(二六八)此四部軍勢向羅佳他刻達羅進軍,日沒之前繼續激戰,(二六九)屠布達那多其他之軍將等,使殘餘之軍敗走,夜間駐軍於彼處。(二七〇)賢明波羅伽瑪布佳王耳聞彼情勢,赴名密西羅那比比羅村,(二七一)極優剛勇者卡達庫達更又招來兄弟二人之丹達那耶伽官等,(二七二)謂:「已受大怖畏心彼瑪那巴羅那王必於今宵之中可於遁走。(二七三)汝等由赴前方,可遮斷彼逸走道路。」賢〔王〕送出此等。(二七四)雷鳴轟降雨無絕間〔衝〕真闇之夜陰,彼等雖然續行軍,(二七五)為恐怖所迫而有逃走,大地之護者彼瑪那巴羅那於途上不能逮捕。(二七六)
ᅟᅟ==[A2] 遣【CB】,遺【南傳】==
大地之護者瑪那巴羅那其時思惟:「今日於敵軍之據壘,(二七七)如大海之荒使可聞可恐之喊聲。可到著彼敵王之壘。(二七八)若於此處夜明而不逃,則明方必從彼力打敗。(二七九)對所有從者一人亦不令知,由此場所去為得當。」為恐怖所迫切,(二八〇)且如此思量,捨己之王子等,豪雨續降,濃闇黑襲來之時亦(二八一)於彼處此處反復轉落大穴洞而重再驚躓於叢林,(二八二)彼抱恐怖困惑之心,赴大瓦魯卡乾伽〔河〕。「如世人知我渡河場逃走,(二八三)敵等追跡於余可與生擒」而顧慮,由何人亦不知而渡,(二八四)冒苦難赴河得思安堵耶?其時彼等土民軍亦覺甚怖,(二八五)已大恐怖〔瑪那巴羅那王〕而微服由村向村而行,經逃旅入於己之國土。(二八六)
彼處此處駐軍波羅伽瑪大王之戰士等知瑪那巴羅那王已去,(二八七)喜悅而振衣類數千,由四方燃起十萬本之炬火,(二八八)使至於數千餘多戰士等生命之斷滅,由八方鳴指起喊聲踊躍不止(二八九)由所有方面悉皆一齊侵入瑪那巴那羅王所據之大城寨。(二九〇)彼等已被置去於彼處名西利瓦羅巴王子與他之大臣等而被捕虜,(二九一)又敵王之彼處此處撒散餘多之財物,更奪略武裝象馬並不少武器,(二九二)彼等可備分配看守者,更一切者等共追擊大地主瑪那巴羅那,(二九三)彼等至大瓦魯卡乾伽〔河〕,由其時於彼處殺戮敵軍,(二九四)悉軍兵血潮與〔屍〕肉之流,赴至海為止,「不捕瑪那巴羅那王(二九五)而不歸」,彼等抱堅願而出行,對於〔彼之〕命令難以違背之肥大巨腕之波羅伽瑪普佳〔王〕派遣「不可赴河彼岸」之指令,使彼等退返。(二九六、二九七)由此不被打敗之王波羅堪他普佳王纏繞所有瓔珞,為軍隊所圍住,(二九八)從名西利瓦羅巴王子,如〔向〕與阿修羅之交戰已勝天王〔帝釋〕之天宮,(二九九)使漲四方八方之勝鬨,使入城名普羅泰普羅之快都。(三〇〇)
然瑪那巴羅那王為恐怖波羅伽瑪王而生病至於生命之斷滅,(三〇一)彼於後宮之中而伸雙手歎息,苦悶橫臥於臨終之牀,(三〇二)由此招來器泰西利梅伽王子並他大臣等亦告此語:(三〇三)「由信心而善男子等供養諸多之財物與尊齒舍利與最勝之缽舍利(三〇四)〔奪略〕其他,又負僧團所屬種種村落領地之利慾,為余所奪而滅。(三〇五)今余臥牀無〔再〕起,及死難避而由此去,余由何時〔得〕救。(三〇六)汝無如余之滅事,到波羅伽瑪王之前,行彼之命令,(三〇七)可過活順應彼言之方法。」更又如是言而續大悲歎,(三〇八)如此行不合於波羅伽瑪大王之優美戰士等之性格地方,同赴閻魔之都壘。(三〇九)常照善人波羅伽瑪普佳王聞知瑪那巴羅那王之死去,由彼處使伴來器提西利梅伽王子。(三一〇)其時此大臣等集合而向大地之主〔王〕合掌,懇願可行戴冠式,(三一一)無敵大地之主〔波羅伽瑪巴夫〕於星宿吉祥之佳節舉行可喜可賀之載冠式典。(三一二)時已多樣大鼓之大音響如世之終了颶風狂荒海之凄叫(三一三)馳道象著黃金之我衣似遭雲峰伴電光,(三一四)充滿全都巡迴軍馬如海如波。(三一五)種種之日傘、首飾,由黃金之幢幡列如徧覆空中,(三一六)都人打振衣類,又鳴指、叫「萬歲、萬歲」之語。(三一七)卡達利〔香蕉〕樹之綠門彼處此處設置,以充滿全地域之瓶鬘而有餘多之祝宴,(三一八)數百人之頌歌師之歌,阿伽魯〔沈香〕之薰氣充滿空中,(三一九)纏繞雜色衣飾諸種瓔珞之〔人人〕,更以手執種種之武器積鍛練之大戰等,(三二〇)〔具〕大小之肢體,美而又極勇之姿,垂〔液〕如狂象由彼方此方現〔其姿〕。(三二一)手弓數千之射手如地上迷於諸天之軍勢。(三二二)數百之黃金、摩尼珠,真珠其他無量蓄積之都,而如星之鏤空,(三二三)而以大威勢,如長〔青〕睡蓮眼之王如是續行諸多不思議驚嘆事,(三二四)覆黃金之被覆二匹之象結合,施與種種之裝飾乘入黃金之假堂,(三二五)如日之射昇〔東〕山上之帶光輝,摩尼珠之光燦然卷頭於頭被,(三二六)彼由己美力打敗春美,都之婦女使瞳清歡喜之淚,(三二七)輝吉兆時節,右繞於都,如千眼〔帝釋天〕之美入於王宮。(三二八)如是諸方並諸所悉由恭敬如整具,中央世界之護者,為轉輪王波羅伽瑪普佳之第二年行再度之灌頂式。(三二九)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灌頂祭次第第七十二章〔畢〕
第七十三章 普羅提普羅修理之次第
具智見利益優秀大地之主普羅康達行灌頂,由此,如是思惟:(一)「前先王等避圖世間、教之興隆,由慾、由罪、由怖、由愚,續夥非道,無際限賦稅,以徵發使其他受苦,此世間甚惱,而〔汝等〕可為安樂。(二、三)又大聖〔世尊〕之教亦由百惡見者等之嫉而久污,(四)三宗派之不和為原因而崩壞,無恥而勤事滿腹多數之比丘等,(五)又尚未經五千年已向衰頹,〔應〕從彼永續之方。(六)或備彼處此處大舊家之滅,應其處而分配適當守護,(七)又或如四大洲之雲無間絕使降大施之雨育乞食者。(八)以余之大思慮與困難,使繁榮王權而為果報,此等一切由多方面而生。(九)今欲行之時節。」彼王對相當於官職者授官職。(一〇)由此迴大鼓集合乞食者,年年布施等於〔人〕重要〔之財〕貨。(一一)此後大地之主圖教之興隆,集三宗派住之大僧團,(一二)同罪與無罪者以明顯優秀之分別方法集會諸多之師等,(一三)自身通律,宣論正邪而為第一人者,調查行者等之淨與不淨,(一四)不偏一宗派之事,斥親密,嫌忌之情,不放逸而孜孜為日夜〔事〕(一五)有否治療之價值如醫師、外科醫之判斷,具智慧,知方法之〔王〕調查缺點,(一六)彼可癒者續為癒之,不癒者棄,由罪解放,基於說律之作法,(一七)由瓦多伽瑪尼阿巴耶之治世至今日止,所有狀況先王等亦行之事,(一八)盡大努力,拂去破和合互相反目,種種論爭之三宗派(一九)可淨化教,過前生誓願之故,(二〇)由王權樹立蒙受二倍之激烈疲憊,大智者大地之主統一,(二一)五千年之間清淨之續,勝者〔佛〕之教如牛乳與水之性質,為〔已和合之物〕。(二二)
由此最勝人之彼〔王〕於都之中央有廣大種種之室,由四面有造四屋堂,(二三)具所有要品之大施,日日計算數千施與持戒者等。(二四)對彼等滿足人主之〔王〕年年常從〔法臘之〕老〔少〕,以贈衣服、外衣。(二五)彼更由都之四方為區劃,設計善美之四布施堂,(二六)於其處多為銅製之器物,並枕、褥、蓆、被覆、臥床(二七)準備千頭之乳牛良牝、牛等,更又其近淨水池,(二八)造種種之華果、樹躺飾快樂南達那園林。(二九)利他〔之人王〕於其附近藏富財穀物,糖丸蜜其他所有具要品,使建不少之倉庫,彼處數千人之持戒其他有德行者等,(三〇、三一)四方來之比丘等、婆羅門族、貧民等及其他乞食者等,又諸多之旅人,(三二)具智慧無動搖、無執著、心悅充滿之〔王〕於彼處已行大布施。(三三)
更又具慈愛之人王使造住數百病人之大病院,(三四)彼完備所有之受用物,設置如下所述之準序,彼處對一一之病人又給與(三五)一人之奴僕並奴婢,日日由量可得藥劑、硬軟之食及其他。(三六)使建彼處不少之倉庫見出種種之藥品材料之財物穀物,(三七)對所有判斷優異之〔王〕明白識別種種之事,對於聰明,而老練精通一切學術之醫師,從應支給生活費,由彼等日夜善行治療,(三八、三九)自身亦於月四布薩日悉行解開裝身具善實踐布薩〔戒〕,(四〇)有慈愛心穩成清淨之〔王〕以清淨之上衣〔纏繞〕,為大臣所繞圍而赴此病院,(四一)滿面喜悅之目光眺望病人等,人王自身亦通曉阿優貝達〔衛生醫療學〕,(四二)大智者王於彼處呼集任命之醫師等,就所有之點檢討醫療方法,(四三)勝〔王〕如果彼等之錯誤實施治療,指斥隨從正確之方法,教授說明,(四四)賢〔王〕自使適當科學之應用,二三之人人親手治療,(四五)調查同一切之病人快與不快,由免疾病加庇護,(四六)喜善之〔王〕由醫師之手〔對己之治療〕受取所得,又施療於彼等,赴己之〔王〕宮。(四七)從慈愛而行動,健康之王用此等之方法,年年由所有病癥救濟病人等。(四八)彼善續偉大慈愛之德,他亦又前所未曾見聞而有驚嘆者。(四九)於面頰生腫物之甚煩惱,大痛苦所打敗之一隻烏來〔病〕院,(五〇)此〔王〕之強烈慈愛之如罠之垂掛,然似羽被切斷,非常悲鳴由不能彼處外出。(五一)其時醫師等由此光景知彼之容態,由大王之命令言捕彼,與以治療。(五二)病癒之時,王使其乘象右迴都而放。(五三)極優異慈愛對於畜生亦又如是,何時說,何時何人耶,或見如是事,或聞者。(五四)
悅善人普羅伽卡瑪普佳王由此最勝之普羅提城之名雖有殘留衰微,但可振興甚盛大王權之光輝,又著手廣大愉快之物。(五五、五六)由彼大地之護者徧旋迴陣營,由先王等城壁之輪亦大(五七)而高,設漆喰工事輝仰秋雲之白〔城〕壁輪。(五八)由此次第圍繞小〔規模〕之三城壁,建種種種類之道路,(五九)同於己王宮,一切之後宮建築使旋迴較低障壁之圓。(六〇)七層而飾千室,而裝飾彩色數百之柱,(六一)刻羅薩山峰之姿重疊之千樓閣,種種種類之蔓〔飾〕工事、輝鬘工事,(六二)有黃金造之大扉、小扉、窗,與快所有季節善為區劃壁並段階,(六三)由黃金象牙所造其他之敷物,由千之種種臥牀,常飾光輝,(六四)常有不絕之大真珠房有光輝笑天河之輝,月光白平四隅,有黃金製之燭台續輝,(六五、六六)華、香等之芳香常時漂有更善具優美之寢室,(六七)黃金之鈴網似發五種樂器之音色響聲,(六八)似如告偉大之諸種善業,所有王之首位者〔普羅伽瑪普佳王〕等為威沙康瑪之非凡製作,無凌越者,營名威佳揚多最上美之殿樓。(六九、七〇)由其對婆羅門使行息災〔修法〕建立黑瑪〔黃金〕殿,為保持神咒建築快陀羅尼殿,(七一)且彼處住師所語聞大師〔佛〕之本生譚之曼荼羅殿,(七二)更又由袈裟衣之行者,授守護之水與為保修多羅建立般恰沙他提殿。(七三)以雅色之幕為垣普徧迴轉,用高價黃金之天蓋而莊嚴,(七四)處處為供養芳香色種種之華,如一束之花束光輝,(七五)用香油燈常輝內部,黑栴檀之薰香徧漂,(七六)飾黃金其他而所造諸多之勝者〔佛〕像,用布作金智者〔佛〕像列之際立,(七七)更親自行開眼勝者像,又供養如來聞法無超者,(七八)王者之王〔普羅伽瑪巴夫〕之入於彼處時,如天之歌謠歌優美之歌,從律調有舞(七九)與舞姬共起鳴聲,常入堂舞踊,使人人驚嘆,(八〇)用優美之孔雀建立光輝法堂,其常時修法。(八一)
彼聞多數樂人所具之律調歌謠,又見愉快之舞踊,(八二)由徧黃金造之柱有光輝,傳己所行繪畫之快美,(八三)耳輪、腕輪、真珠之首飾,其他種種瓔珞閃耀、麻布、絹布、中國〔絹〕其他色衣之光輝,(八四)黃金造之大樹幹與樹枝行列之光彩,施彩色多數之鳥群十分美麗,(八五)授所欲之利益,由「欲望之樹木」為裝飾,沙羅沙提假殿亦人王使經營。(八六)由此宛然名蘇丹瑪〔善法〕如下於堂地上,〔又〕如集全世界之習俗於一所,(八七)三層用種種之繪畫而裝飾,愉快包圍於美麗座榻之列,(八八)願「欲望之樹木」葉授與樂人及其他,低設而飾高價之座席,(八九)於楞伽之地交戰,如用己之強腕而得光輝之王冠,(九〇)人界加巴利〔神〕似為〔śiva印度三神之一〕結髮之結目,呼為羅洽衛西普羌伽,營快活之假堂。(九一)又於同地區聳製竣裂完備摩竭魚[1]美麗之葉佳丹巴〔一柱〕建立巴沙達〔殿樓〕,(九二)由此置黃金柱頭之牛〔像〕,彼獅子王之黃金窟有光耀,(九三)由黃金之牀只用〔一〕燭台之光,有快樂之黃住居之光彩。(九四)
ᅟᅟ==[1] makara 摩竭魚如見普羅布魯建築巨魚之裝飾。==
彼大地護者之主王,造宮殿園林[2]近於同王宮之近處。(九五)由光耀而為如見楠達那〔歡喜〕園,又與人人之眼歡而快樂,(九六)名為楠達那園,有素馨、蔓草圍絡之樹木,種種華汁之味有狂蜂之歌,(九七)旃簸迦〔樹〕、無憂〔樹〕、提羅佳〔樹〕、那迦樹、芬那伽〔樹〕、刻多伽〔樹〕、沙羅〔樹〕、波吒釐〔樹〕、尼巴〔樹〕、並菴羅〔樹〕、閻浮〔樹〕、卡丹巴伽〔樹〕,(九八)瓦庫羅〔樹〕、椰子〔樹〕與庫多佳〔樹〕、賓比佳羅伽〔樹〕又瑪羅提〔樹〕、瑪利伽〔樹〕及多瑪羅〔樹〕、那瓦瑪利伽〔樹〕(九九)與如是其他種種具有華果之樹木,又慰赴彼處人人之心,(一〇〇)由孔雀之叫而與冠器羅〔鳥〕之低鳴聲由佳調而常誘導喜悅之世界,(一〇一)又優秀蓮、睡蓮之良者,得最良者,堅岸有諸多之池,(一〇二)象牙所造無果之像列光輝之柱,支援而有光輝,(一〇三)常由工作之管所出之水流降大雲峰之雨而有美麗之狀態,(一〇四)又園之女神結髮飾之樣,作用奪目裝飾水浴之堂,(一〇五)諸多栴檀〔木〕之柱光輝,狀大而裝飾布〔密〕曼達〔華〕[3]〔阿拉伯素馨〕顯示光耀之狀,(一〇六)又如瓦丹沙伽〔頭飾〕由八角堂之宮殿無比光耀之光輝,(一〇七)更華麗快美而美麗盤列表現由大假堂之裝飾,(一〇八)彼處石〔蓆〕之浴池為大地護者之首王,於王始終寵愛喜善人等。(一〇九)常更愉快彼曼伽羅池、楠達蓮池,見如楠達那〔歡喜〕園。(一一〇)有芳香之水滿溢其他蓮池而光輝,〔如月〕此之大地護者〔普羅伽瑪巴夫〕使之喜悅。(一一一)知瓦散多窟院與蓮池相結合而不少光輝,呈最上之美觀。(一一二)
ᅟᅟ==[2] gharuyyānaṁ ghar 解為 √ghṛ 之意,想是「光輝之園林」。於此處試譯為 gharauyyānam。==
ᅟᅟ==[3] 一〇六 bhumaṇḍamaṇḍanākaram 之 bhūmaṇḍa 見為 bhūmimaṇḍa(Arabian Jasmine)。==
又擊破他〔王〕更於兩側流水之故,亦營似島土地提普耶雅那〔島園〕,(一一三)於彼處可驚嘆者乃所有漆喰工事,可喻開羅沙峰出現真白之殿堂,(一一四)又以諸種之學藝行故,為展示名學藝館由宮殿飾之。(一一五)結合金鈴裝置愉快之鞦韆離美麗之多羅曼達巴〔鞦韆堂〕於彼處光輝。(一一六)熟知笑味遊樂〔係〕之廷臣王始為彼處器羅曼達巴〔遊樂堂〕知於光輝之宮殿為快樂,同又象牙所造名薩尼曼達巴〔假堂〕,毛羅曼達巴〔孔雀堂〕由聞名之〔假堂〕,(一一七、一一八)更用優秀鏡所造阿達薩曼達巴〔鏡堂〕,由此常使〔彼園〕光輝。(一一九)於此彼處築似阿南陀龍,張石阿南陀浴池常使人人喜悅。(一二〇)彼處施種種彩色之質多浴池使伏王仙普羅伽瑪巴夫使滿悅,(一二一)種種色彩此上無有使輝彼處四層新伽羅沙達普巴宮殿光輝,(一二二)併有托羅樹具有心托羅〔樹〕、照映那伽〔樹〕、芬那伽〔樹〕併有卡達利〔樹〕、康尼伽羅〔樹〕[4]卡尼卡羅〔樹〕。(一二三)
ᅟᅟ==[4] kaṇṇikāra kaṇikāra 之兩者巴英辭典亦同視之,據此之第一二三偈如為異物。==
由此,所有大地之護者等於〔王〕家中而如須彌山[5]此王腹臣之中而愛三寶之人,(一二四)研究利益與非利益者,具智慧,心清淨,通曉諸多美業之修行,(一二五)不赴貪欲、瞋恚、怖畏、愚鈍之惡趣,由夥善業之洪水而不飽,彷彿如〔大〕海之水〔無滿足〕,(一二六),具慚愧心,常續精進,為一持戒者名為賢者瑪興達,(一二七)由注八萬四千法蘊之甘露使優秀齒舍利清淨之增長,(一二八)於所有之業常支持者,由此王之光輝之援助,(一二九)黃金之屋頂、扉、美窗,施內外諸多彩色工事為燦然,(一三〇)為電光所覆如黃金之山,裝飾種種色彩由天蓋而光輝,(一三一)種種之光搖垂照映,具高價之敷物,併有臥牀之列,(一三二)如西利〔吉祥天〕之宮居,所有地方快美者亦光輝而造形如一所之園食。(一三三)白美如真珠之首飾耶、雪耶、雲耶,快樂而壯大有光之堂而輝煌,(一三四)揚旗見美麗黃金所造有圓之屋頂,釀造光輝建美麗之巴沙達〔殿樓〕。(一三五)
ᅟᅟ==[5] 原文 Sabbamahīpālakulabhūdharamandire【南傳】,~bhūdharameruno 從校訂者之見解。==
由此器提西利梅伽大王如新月由大洋昇,奪世人之眼,(一三六)彼王族種姓之旗印為愛妃,如使悅西多羅瑪〔王子〕[6],此大地護者之最上者〔使樂普羅伽瑪巴夫王〕,(一三七)於後宮之婦女計算數百,〔誰〕亦常被寵愛,敬愛三寶,(一三八)於己之夫亦如天王,無論如何者亦不思之如草芥,(一三九)動作艷麗,向此人王語〔愛語〕,信心持戒裝扮其他之裝飾,(一四〇)巧於舞踊、歌謠,如屈沙〔吉祥草〕銳敏心之持主而常伴慈愛心冷靜,(一四一)端正有容姿〔王〕妃魯波瓦提貞淑而具智慧,有善業而清淨行有盛名,(一四二)「賤人之壽命短促,善人如頭上〔載〕火而行之人而不至於死。」(一四三)如是開始回憶其他無常性之纏繞,最勝諸多之聖者等之說,聞明勝者〔佛〕之教,(一四四)又壽命短促續飄流之生有海採取有情等而比善業續知無可助者,(一四五)勉勵賣力作種種種類之善業,由流轉之海迅速渡己,可達涅槃之岸(一四六)如用黃金之物造船,於都之中央亦建立黃金造之大塔。(一四七)
ᅟᅟ==[6] 原文 rañjantī 已解為 rañjentī 依校訂者之說。==
又大智者〔王〕於其外之快都,裝飾[7]二〔層〕三層其他數千軒,所有要品整備一切之市場,象、馬、車之往來無間絕,日日常大遊樂人人群集數千,使設彼處此處種種種類之街路。(一四八、一四九、一五〇)由此彼提出所有之榮華,持來光輝三基之三層殿裝飾近郊。(一五一)又維魯瓦那〔竹林〕[8]、伊西巴他那〔仙人墮處〕、庫西那羅呼為三精舍備於近處,(一五二)王已設鄰接都市羅伽維西普羌伽,更同於羅伽庫蘭他伽並伊吉他,(一五三)旦大地守護者之〔王〕與王宮三都市之中間每一伽宇他[9]莊嚴為快樂之正法〔堂〕、御影堂,(一五四)為四方來比丘等之休息室,使建立優良之精舍。(一五五)
ᅟᅟ==[7] -sālaya- 改為 -sālaya-。==
ᅟᅟ==[8] 以下,王舍城外之竹林精舍,初轉法輪之波羅㮈仙人墮處,採取佛入滅之拘尸那羅之地名。==
ᅟᅟ==[9] 四分之一由旬為一伽宇他。==
如是所有部分皆具,所欲者悉皆完備,合春時之美與似輝園,(一五六)長四伽宇他又幅七伽宇他,由己而築造故,以命自己之名,(一五七)有美之城壁輪,有愉快閭殿之光耀[10],眼之妙藥使設小路大道,(一五八)名普羅提都,似為普林達達[11]〔每都為布施者=帝釋天〕〔普羅伽瑪巴夫王〕賢明常守護得者與不得者之所得,(一五九)優秀羅佳〔王〕門,快西哈〔獅子〕門,廣哈提〔象〕門,又更達〔帝釋天〕門,(一六〇)尚名哈歐曼達門[12],高〔大〕庫維羅〔毘沙門天〕門,又以彩色羌提〔女神〕門,更有羅卡薩〔羅剎〕門,(一六一)高布羌伽〔龍〕門,巴尼耶〔清泉〕門,烏耶那〔林園〕門,又光輝瑪耶〔幻化〕門,(一六二)及摩訶提多〔大渡海場〕門與最上之康達巴〔樂人〕門,此等十四諸門為人王之使建。(一六三)
ᅟᅟ==[10] -hamma- Skt. 已解為 harmiya 之意。==
ᅟᅟ==[11] Purindada 梵語之 Puraṁdara〔富蘭陀羅〕都城破壞者之意。或者思為由此歪曲所生之語耶?在法句經註釋 Dhammapadaṭṭhakathā 1. 264 衛沙利之婆羅門摩訶利與佛對話中,見世尊之言辭 "Sakko……devānam indo pubbe manūssabhuto samāno pure pure dānam adāsi tasmā'Purindado'ti vuccati"。==
ᅟᅟ==[12] Hanumanta Hanumat 於羅瑪耶那中所現之猿王。而羅瑪之同黨由楞伽島救出西多妃。==
如是古代甚為狹少,諸多戰〔禍〕所滅外普羅提之都有〔須彌〕山王之堅強,如金剛石邊之〔銳利〕,有智慧之普羅伽瑪普佳王善飾如三十三天之都。(一六四)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普羅提普羅修理之次第第七十三章〔畢〕
第七十四章 齒舍利祭次第
由此,彼〔普羅伽瑪布佳王〕依周羅人之軍勢,己之首都彼阿努羅達普羅於所有之點悉滅,(一)存命大師〔佛〕之輪及具千根輻由輪相之足而為清潔地故,(二)又大菩提樹南枝並大聖者〔佛〕之一多那量[1]舍利亦安置此地故,(三)思恭敬不斷,人王亦著手使行彼之修理。(四)此後聰明人王〔普羅伽瑪巴夫〕招令一人大臣,欲命令彼。(五)由此彼〔大臣〕於彼無越一切命令之點,稽首受命,又捧合掌,(六)熟知方法之彼自赴阿努羅達都開始滿無餘之王命。(七)已具智慧由彼先王之首都境界城壁、障壁、街路、殿樓、都門(八)並善眺愉快之蓮池使設不久如舊之園林。(九)由此大塔之其他三精舍之諸塔並青銅殿開始及所餘之精舍,(一〇)且由自身之宮居,扉、櫓、門、王庭與,快美之平屋頂,(一一)光輝之殿樓與如是者其他使建設如古完備之都。(一二)與此之樣此〔王〕由先王等所為諸多之事業,由己一人臣下之手竣工。(一三)於諸多之生[2]而〔相互〕交出善業興隆之份,具智慧人人之念願悉皆滿足者。(一四)
ᅟᅟ==[1] Doṇa 是木製桶而使用於量之單位,是一阿羅哈加之四分之一。關於阿羅哈加量,見於律(漢譯南傳大藏一、三四六頁)「大鉢者,可容阿羅伽量之飯、四分之一主食物,其餘應容羹菜。」==
ᅟᅟ==[2] 王與大臣於過去生有互相混合善業,王於今生為其所分受,令大臣以成就己願之謂也。==
由此又名普羅伽瑪都之門扉、都門、城壁、周濠、街路、殿樓、市場而被裝飾,(一五)持戒具其他德之數百比丘等為住居而建築殿樓光輝莊嚴之精舍,(一六)亦如阿羅卡曼達之多富裕豐饒食物,常集合人人之群賢〔王普羅伽瑪巴夫〕使建設。(一七)此後於錫蘭島,各各之地方駐大臣等無虐各地之民,(一八)不減各地所納之年貢,應彼等收得而賦稅。(一九)由彼無恐以具智慧之〔此王〕於例月之四布薩日儲水池開始為楞伽島所有場所無餘之處,對水陸活動魚獸其他生類亦給與安心。(二〇、二一)
此後於魯哈那地方多數之軍將等,時大地之護者瑪那巴羅那歿時,自陷於苦境,(二二)不知普羅康堪多王之人格者,不見此王怖心戰鬥之故,(二三)又此時憶起己之咎時過,其怖畏為二倍,(二四)又此獅子王〔普羅伽瑪巴夫〕之大威剛勇狀態所有狀況覺悟他者亦不能超越,(二五)「已生成長之國土則一日生活亦佳」而思之,不考慮赴其他事,(二六)「河川、山嶽要塞其他所具此國土,為何時使敵軍之窺視耶?」(二七)總之如是始主張其他,納全領民於權力下,王母赴蘇伽羅之處,(二八)「瑪那巴羅那王之歿,縛〔心〕御悲遊之太后,御方雖然如此,欲望[3]所願勿使壓碎。(二九)實際我等長生之內,何人以諸多之壘具侵入此地耶?」(三〇)如此始以其他之言辭安慰此王妃,皆已結束,無餘下要害之地(三一)至國境止,雖由諸象無搖曳築諸多壘,及穿徧之濠,(三二)彷彿用鐵造如銳茨廣敷於彼處,通行困難而切倒樹木而為道路,(三三)由此彼領民等悉成叛賊,一一之大城寨數千倍之戰士等,(三四)為交戰使帶〔刀〕,彼等充分具足,取武器有大威力大軍勢而籠城。(三五)王妃亦又無堪吟味之智慧,自身亦又具惡性,(三六)劇悲之運可提而採用彼等之言,自身所有之財,並摩尼珠、真珠、其他諸多之〔財物〕,(三七)又同齒舍利、鉢舍利屬於多之財寶,如投此入於火中,悉皆委之於彼等,亦〔亂〕授(三八)地位之適不適,亦不通〔蘇伽羅〕官職,與彼等共自己始為叛賊。(三九)
ᅟᅟ==[3] 原文 kāmam 校堪者試看為 kamma 而從原文。==
超難剛勇之人王普羅伽瑪亦耳聞彼情勢,心善氣笑[4]以戲,(四〇)招見堪交戰呼為羅佳將軍,聞其道正確告彼情勢,(四一)曰:「汝速赴,消止昇起敵勢之火,手降箭之雨而於所有之點,(四二)為守護此地方,使駐者停止,可立即歸來。」已派遣彼大軍。(四三)
ᅟᅟ==[4] 以原文 Salīlam 為 Sa-līlaṁ。==
其時住於寇他薩羅之新哈羅〔族〕、刻羅羅〔族〕與威羅卡羅之軍勢共集合,(四四)思考:「人王普羅伽瑪與諸臣共攻略魯哈那〔洲〕,傳聞派遣極多數之戰士等。(四五)於此之期間可奪王領。」為一體而開始大交戰。(四六)一切王已屈伏之普羅伽瑪普佳王,向勇敢二三之臣添軍勢馬象(四七)送入彼處,為討伐之價殺戮諸人,不少之諸村向彼處群住〔比丘〕行布施,(四八)無有怖畏之〔普羅茲伽瑪巴夫〕又設施王所有諸村,於彼處對敵已和怖。(四九)
由彼羅佳將軍蒙此大王之敕命,稽首而敬禮受命,(五〇)為剛勇有盛名之彼,由普羅提都出,據呼為巴羅巴羅之地。(五一)於魯哈那一切大軍勢領民共說耳聞彼之襲來:(五二)「我等如有生,不得使有越我等之國境至此之地。」如是決意堅固,(五三)大威勢不顧己之生命,使開戰熱狂之〔人人〕至於彼地。(五四)由此之後羅佳將軍與彼軍勢共續殘酷之戰鬥,又續誅殺多數之戰[A1]士等,(五五)由彼〔敵〕等一面切開而切倒樹木,大軍勢更赴名康他卡瓦巴地,(五六)於彼處築壘與籠地敵軍共行戰鬥,擊破彼壘,彼〔將軍〕入城,(五七)更使數千之戰士討死,由此而出,赴呼為安巴羅羅之地,(五八)於彼之地,與軍勢共交戰,又破彼處之壘,彼戰場悉已充滿(五九)血與〔屍〕肉,彼由此處出發陷薩瓦名大城寨,殺戮諸多之戰士(六〇),當於彼提瓦羌丹他巴他巴,進路被大岩阻塞,(六一)又兩側岩之間間切倒諸多之大樹遮斷通行,(六二)於寬度一、二伽宇他〔四分之一由旬〕林之狂象不能搖動具大門極難接近七城壘(六三)順次使築,「不可使遂欲望之侵入,自身之籠個個之壘」,對所有之點(六四)確決意與敵軍共行數個月間之激戰,(六五)大臣等同屠戮諸多之戰[A2]士等,彼大威力之將軍駐軍於彼處。(六六)
ᅟᅟ==[A1] 士【CB】,土【南傳】==
ᅟᅟ==[A2] 士【CB】,土【南傳】==
住於波羅提都,普羅伽瑪王由使者之口聞交戰之成行,(六七)「如是〔長久〕間,彼下劣叛徒共於一切之點,同樣之戰鬥不得為得當[5]。(六八)門本余之全城寨,從余言之指圖而擊破,諸多軍勢悉與懺滅,(六九)如有述彼之報告速來送之前」如此宣告,住於己宮殿(七〇)通曉戰法之阿提卡利〔官〕普多,對彼授諸多戰士而送近戰場。(七一)
ᅟᅟ==[5] 以原文 Samarasaṁgāmaraṇaṁ yuttaṁ na me na te 改為 sama-saṅgāma-raṇaṁ neva yuttakaṁ。==
由此大威力者彼〔普多〕由優秀普羅提都出而與塞那提那多〔官〕羅卡相合,(七二)無背光輝人王之命令,用水牛之皮造楯者,(七三)武裝大軍,施行激戰,又數百計算餘多之戰士等倒死,(七四)築七之城寨順次使擊破,由此處出而赴金須卡巴多佳村,(七五)於此處亦演悽慘可恐之戰鬥,由彼處出發其時進軍至巴多羅佳多利,(七六)殺戮由諸方襲來之敵軍,於名達多巴達村施行大戰鬥,(七七)由彼知薩歐達羅村而大交戰,此後軍勢馬象優秀之羅佳將軍,(七八)據羅卡伽羅欲征服敵軍,於己之前〔唯〕數千之戰士而已,(七九)彼謂:「於此期間欲捕虜阿提卡利〔官〕之將軍。」對襲來大軍而使之敗走。(八〇)又赴羅卡伽羅之〔馬、象、車、步〕四部之大〔軍〕,於彼處敵之軍隊只存於話者[6],(八一)於所有之狀況略奪屬彼之資財,塞那提那達〔官〕之駐軍到著之處。(八二)兩軍一體,進軍瑪及瑪伽瑪佳〔村中〕,於彼處又,「駐軍羅卡伽羅之阿提佳利〔官〕將軍(八三)尊貴之齒舍利並優秀之鉢舍利不得取」,為堅固之決意,(八四)康達卡多巴羅巴達村〔有〕與敵軍更行大交戰,殺敵軍,(八五)赴烏達那多巴羅而又於彼處設壘,與籠敵軍之激戰(八六)門皆破壘,亡多數之敵,整頓軍勢馬象,占據彼處之村。(八七)由彼王妃蘇伽羅亦又奉持齒舍利、鉢舍利尊,到烏魯威羅。(八八)
ᅟᅟ==[6] Kathāsesaṁ vidhāy'aka「遺留言」是「死」事。「為唯留言」者,即「殺」之意。==
且欲征服提伽巴比敵軍,由人王普羅伽瑪所遣之軍勢,(八九)名器提之阿提卡利〔官〕及維他普他欽〔官〕器泰及武裝軍勢馬象其他之諸大臣亦(九〇)向維羅福魯之方向進軍,向所謂奇宇羅巴村布陣與敵行恐怖之交戰,(九一)破彼處之壘,殺戮不少之敵,又由彼處出而更赴烏達伽瑪佳,(九二)於彼地築壘而三個月間行無絕之大交戰,使大軍敗走,(九三)由彼名虛普夫所設置城寨,穿濠廣布茨草,(九四)募集軍隊,常為戰備與籠城之敵軍行恐怖之大戰鬥,(九五)與門共悉破彼之城寨,降箭之雨近寄難演交戰。(九六)由此又出發至呼為器林達村,於一伽宇他〔四分之一由旬〕地點,築如前之壘(九七)而據城,敵軍開始同被擊破,大軍據呼為提伽瓦庇地。(九八)
優秀有先見之明王普羅佳瑪亦赴於彼處,向諸臣派如此命令,彼謂:(九九)「於戰場破敵追散,攜最勝之鉢〔並〕齒舍利尊,(一〇〇)余聞彼等恐怖傳有赴對岸〔閻浮洲〕。如有如是,此楞伽島將為空虛。(一〇一)更又成此處錫蘭島摩尼珠、真珠其他種類高價種種寶之光輝,(一〇二)於所有狀態名非凡之寶者為法主〔佛〕之齒、鉢兩舍利尊。(一〇三)余亦費貴重餘多之財,無間絕與戎衣,武器與共蓄戰士,(一〇四)無患統治此優良楞伽島然而由余所為努力與願望可成無成果者。(一〇五)若又由種種寶之光而由光輝高價之頭被雖飾余之頭(一〇六)大聖師〔佛〕之齒、鉢兩舍利尊等待有榮接觸,可稱為清淨。(一〇七)故軍勢馬悉一致團結,完全不可逆余所述之指圖。(一〇八)打敗敵軍,可速送還最勝齒舍利並鉢舍利尊。」(一〇九)又名器提之阿提卡利〔官〕亦住於提伽瓦庇地方,稽首受彼〔王〕之命令,(一一〇)集合殘餘之軍隊並多數之臣等,到達阿提佳利〔官〕將軍駐軍之處。(一一一)
敵之諸部隊並又領民等之大軍勢等,有多數之戒衣武器,與一切臣等共同,(一一二)調治戰備為雄姿之勇者,願交戰之人人進軍至烏達那多巴羅佳村,(一一三)謀略云:「敵人侵入我等國內時,敵雖為一人亦不使得免,(一一四)於敵之逃脫途上築壘,只二三伽宇他道路通行困難,(一一五)徧及敵人之所據地域,遮斷買入種種種類之穀物,(一一六)敵人之全軍力缺乏之時,箭雨〔頻繁〕近寄難行大交戰(一一七)以行殲滅。」戰鬥熱望者等如前述之方法籠築大城寨。(一一八)由彼阿提佳利〔官〕普多並寨那提那耶卡〔官〕名羅佳,器提阿提佳利〔官〕及於戰場伏敵之猛者等整備大軍,如命令皆同出發,(一一九、一二〇)大軍極激而行交戰,又殺戮無殘存者[7],擊破名瑪哈利巴羅之壘,(一二一)由彼處出發,通過交戰之全〔軍〕,於名歐耶羅伽姆地方整齊形勢,(一二二)又由其最初,據名蘇瑪那伽羅地方用前述之方法(一二三)討取,而凄然之戰,於呼為巴達姑那地方悉皆打破所籠之敵軍,(一二四)且於烏魯繼羅、曼達羅〔地方〕以所言之地,築同壘籠城之軍勢,於大合戰悉擊破之,(一二五)攜最勝之鉢、齒舍利尊,彼等取包圍之大軍勢占據彼地。(一二六)
ᅟᅟ==[7] 原文 avasese bahū bhaṭe 改為 avasese māretvā。==
時,彼瑪那巴羅那王之一將為愚人,塞那提那多〔官〕蘇卡羅巴多得巴(一二七)由波羅伽他,王被鎖縛,切斷足鎖而脫走,入魯哈那。(一二八)由彼人王〔普羅伽瑪巴夫〕而使阿提佳利〔官〕曼糾曰:「蘇卡羅巴多將軍脫離自身之國土,彼於不固定中根據一箇所,汝可逮捕。」人王派遣彼。(一二九、一三〇)彼由普羅提都赴名沙巴達卡姆之地,於彼處與敵軍演大交戰,(一三一)殺多數之戰士,又於彼處設壘,而被己大軍勢圍繞,籠照於彼處。(一三二)其時結束住諸多之叛賊等國內所住人人至於童子悉使叛變[8],(一三三)「我等雖棄一命,齒鉢兩舍利於所有狀態不棄」而如此決意,(一三四)彼等皆持惡心策謀,打破驕傲之心,集合於呼為巴他須波村。(一三五)此時羅佳將軍阿提佳利〔官〕器提並由彼阿提佳利〔官〕普多及其他多數之軍將等,(一三六)與敵軍共演可恐之戰鬥,堪於交戰〔智者等〕使二人不得行一條理,(一三七)敬王,無可怖畏處〔彼〕出發奪齒舍利、鉢舍利行大供養。(一三八)
ᅟᅟ==[8] 原文 savaggavāsino 從別本改為 samaggavāsino。==
時,名得瑪他巴羅地方之一切敵軍速攜武器之具鎧,(一三九)〔於名巴庇之地布陣在此處〕[9]由四方相會,行身毛悚然、凄然之大交戰。(一四〇)將軍開始,又諸臣等於激戰,死之諸人並由遺棄武器,(一四一)到處不得落足,彼等攜最勝之齒、鉢舍利尊,到著名沙波那魯寇器羅村。(一四二)其時羅佳將軍為赤痢所打敗,而從業於他界。諸行阻滅者。(一四三)彼名曼糾、器提之兩阿提佳利〔官〕應官職不失敬意,(一四四)使行葬儀,然具智慧彼將軍之陣歿時,人王於遠地,(一四五)大地之王者由優秀剛勇、傑出之威光,使全軍為一團,(一四六)又對任何人妨害之任何之機會亦不與,更行最勝之兩舍利之大祭,(一四七)勇士等對光輝之人王送彼情報,於彼處過二三日。(一四八)大地之主普羅伽瑪耳聞彼情勢:「汝等行彼將軍之火葬地,(一四九)於彼處建立大四面之布施堂,由四方來之〔旅〕人,可與多種之布施。」(一五〇)此為最勝之知恩人,隱者之第一人者〔王〕送出供養之命令。(一五一)又辨方法,努力家之兩人喜悅故,遵法式而彼命果然止於彼處。(一五二)其時叛賊等由將軍之死,又得蘇佳羅巴多將軍故,(一五三)思考:「於此之間將行勝利之努力。」彼等皆集結於姑他薩羅佳地方。(一五四)滅敵軍普羅康達王之大軍與大臣等共耳聞彼情勢,(一五五)於多數之地方演大戰鬥,由四方向姑他沙羅佳地方。(一五六)其時所有之叛賊等捨彼村,由怖而逃村,彼等〔赴〕大伽瑪地方。(一五七)大地之主普羅伽瑪聞彼事:「由村赴村遷移齒、鉢兩舍利,(一五八)行交戰,誠然由所有之點為余所不悅之處。速送兩舍利至余之前。」如此(一五九)說示,難近之〔強者王〕已遣使者。阿提佳利〔官〕將軍聞彼之託言,(一六〇)於普羅提之都欲送齒、鉢兩舍利尊命一軍將警備,(一六一)由名興他羅瓦那村出發,到著器羅村與敵軍如前(一六二)行可恐之交戰,使由此處彼處敗走,彼等入器羅村,雖然於彼處,仍然而(一六三)激戰,殺甚多人,又由彼處出而於他那伽魯伽〔村〕、蘇佳吉利村,於佳他多羅瓦坦巴伽羅佳[10](一六四)又同於坦多羅巴多而行激烈戰鬥,為大恭敬攜齒鉢舍利,名曼糾送至阿提佳利〔官〕之前。(一六五)名沙佳巴多村並於羅佳伽羅不少戰士等悉被殺戮,又達努地方之民亦(一六六)置於權力之下,有於彼地,彼〔曼糾〕迎齒、鉢舍利日夜盡大恭敬,(一六七)彼任命康瑪那達〔官〕安架那為舍利之守衛,送兩舍利至大王之前,(一六八)由彼處出發進軍至呼為普庫沙羅村,堪協議〔之智者曼糾〕與一切臣等計議:(一六九)「通地理此敵等向我等之前出發,由此處彼處逃竄,(一七〇)入於我等之鎮定土地[11],有迫害歸順之民。我等之主又為大地之主,(一七一)錯誤指圖而善為統治,國土亦不思如草介,辨戰法者成功與否。(一七二)然彼等使歸順而不入土地之狀,彼之光輝忠言捧〔王〕,(一七三)同於彼處與軍將共各別配置餘多之軍力,敵悉根絕,(一七四)〔如〕主如蓮之足戴於頭上可赴申之運作。」智者決意堪為判斷。(一七五)由彼堪為交戰一切臣等應諾彼言辭,率大軍勢出發,(一七六)到達瓦利瓦沙羅村之地、多數之街道,而使解多數最後之敵人,(一七七)由此出而於名波羅波沙那〔力石〕地方築壘,由此在彼處蘭佳波羅〔官〕器提並又(一七八)使駐屯其他四部之大軍奮鬥家〔王〕臣等悉為大軍之先頭,(一七九)彼大軍勢從指圖,呼為戴伽瓦庇地方征服諸多叛賊之地而出去。(一八〇)
ᅟᅟ==[9] 原文 vapiṁ……〔缺〕……以 samāgamma samantato 改為 vapiṁ nāmāvasantidha samāgamma samantato 更以 vapi 取為固定詞 Vāpi 以從義踐新哈氏之說。==
ᅟᅟ==[10] 原文 Kaṭadorāvādambagallake 義踐新哈氏看為 Kaṭadorāvā,dambagallaka 之二地名,協會索引為一地名。Malalasekera 氏之固有名詞辭典為一案,以前半讀為 Kaṭadorāvāda 於本章八五 Kaṇṭakadvāravāta 言同非為地耶?其地就是現在之 Kaṭupelella。==
ᅟᅟ==[11] 原文 Sādhituṁ 依校正者之說 為 Sādhitaṁ。==
由此普羅康達普佳王向大地之主等〔諸王〕戰勝,與敵無交戰快住於波羅提都,(一八一)又具信心智慧德之〔王〕由種種善業之興隆,更於趣味執牛耳〔王〕樂由遊戲娛樂,(一八二)續度日,諸舍利之提出經過於耳,不過充滿滿足、喜悅之心:(一八三)「啊!我利得成大,余之生命亦善得之。余之王權樹立之努力大成果已達至頂點。(一八四)余拜謁聖王〔佛〕此一雙之舍利,又奉仕而可入手。」語此及其他之言語,(一八五)十分沐浴,善著衣服又塗適當之油,巧裝飾盛裝大地之護者,立於諸王子大臣等之先,(一八六)若如為群星包圍之秋月輪,大善業者〔王〕只一由旬之地出迎,(一八七)甚被尊敬之〔王〕親見彼耶,於最初用種種之瓔珞,更摩尼珠、真珠,其他種類之高價諸寶,種種燒香、燈明並芳香諸種之花,又由優秀之諸種香料供養,(一八八、一八九)剛勇〔之王〕如向存命之正覺者〔佛〕以示敬意,愉悅之淚,續如瀑布之流下,(一九〇)又心〔內〕之喜悅於外如發芽[12],續使光輝用毛逆立己全身,(一九一)大歡喜之流清己心,具如由甘露味之瀑布洗身。(一九二)優秀之賢〔王〕徧如半月持頭如羌達達羅〔持月=西瓦神〕,戴齒、鉢舍利於頭〔上〕,(一九三)對共來一切者示兩舍利,又善聞聖典,王說彼威光,(一九四)大智者〔王〕由彼等使行大祭,人王於彼處安置兩舍利。(一九五)善守自身之根〔普羅伽瑪巴夫王〕使〔規模〕警衛,又命令種種種類之供物,(一九六)心抱喜悅之〔王〕與大臣從者共宛如〔赴〕梵天之梵〔界〕天宮,歸己之宮殿。(一九七)
ᅟᅟ==[12] 原文 Sāmaṁ ankuritehi ca 依校正者之說改為 bahicaṅkuritehi va。==
由此,於都之中央善為設計光輝之齒舍利堂莊嚴如呼為會堂蘇達磨〔善法〕,(一九八)由王門只一由旬之道路如掌善使平坦,(一九九)悅所有之有情利益之〔王〕帶色彩釀造大地之歡喜,使設所有處所之諸門,(二〇〇)於彼之下,樣樣之花束、色種種之枝、天蓋、使結幡,(二〇一)一一門之柱,用各色之布所覆,彼等之頂由日傘拂子之列,(二〇二)由種種之花束,由天蓋,又由幡,更用其他之供養價值諸品裝飾,(二〇三)道路兩側有果實桑尼羅〔樹〕、佳達梨〔樹〕〔香蕉〕、普佳〔樹〕(檳[A3]榔子)、那利刻羅樹(椰子).用其他之光輝,(二〇四)又美麗之花束充滿水瓶,種種之幢幡並由燈明、燒香(二〇五)而布施,不外以〔善〕道配慮善道之〔王〕裝飾三十〔三〕天王〔帝釋天〕之如須達沙那〔善見〕之街市道路,(二〇六)堪使善人歡喜〔之智者〕王,齒舍利堂、門〔並〕於境內速飾如阿拉卡都,(二〇七)由彼此之大地王穿透一個無價之大摩尼珠,使充滿芬芳之香粉(二〇八)使國隆盛之〔王〕於彼處奉遷齒舍利,安置彼摩尼珠於諸寶之函,(二〇九)彼黃金所造高價之匱接納,更又彼鉢舍利費用莫大黃金製之(二一〇)種種寶光,美麗光輝,有〔如〕虹之光耀,於四輪之上似乎被弱〔朝〕日之光積重修護(二一一),於甚愉快之假堂,被覆以指適當而為高價敷物,(二一二)由散花之香遷奉於座上,堪守獲物之〔賢王〕,手持日傘、拂子、刀劍等,為守護垂耳族及其大舊家〔諸人〕令配置於假堂四方,(二一三、二一四)圍繞彼〔王〕於其假堂,費用大之數百假堂,裝飾所有之瓔珞,(二一五)尚備有 vina(絃)、vena(管)、mudinga(小鼓)等,持於手之諸人,又天姿之樂人及眾多樂人(二一六)各各以舞妓配置於前頭,依彼等之舞妓、歌謠及音樂而供養。(二一七)又依種種之華、香煙、種種香,一面悉淨都城一面令眾多人歡笑,(二一八)由數千燈火之光明普照〔四〕方,以同〔四〕維悉成一光輝,(二一九)依日傘、拂子之列,依種種幡幢之列,又由所有旗幟覆於全空間,(二二〇)由象等之咆哮、馬匹之嘶聲、諸車之轟動及鼓響,(二二一)更由所有祝祭法螺貝之興起,或喧噪大鼓之音、人人稱讚之勝哄聲,(二二二)拍手喝采之騷音及指彈之音及同叫聲,以騷擾〔十〕方,(二二三)又大地之守護者(Parakkama王)自己裝飾諸瓔珞,被覆美黃金於最殊勝之象駕,(二二四)乘於乘物之臣所圍之光景,持其大威勢,由最勝都而出,(二二五)又赴至齒舍利尊及卓越之鉢舍利處,捧恭而於頭〔上〕合掌,(二二六)彼〔王〕親手行供養諸華與諸香,捧兩舍利而直進(二二七)
ᅟᅟ==[A3] 榔【CB】,椰【南傳】==
正逢於深〔重〕音律之大鼓音,依虹列輝耀於虛空,(二二八)光輝閃閃由彼處出發,結圓之孔雀狂舞指揮者,(二二九)馬蹄搔揚上塵埃無其陣列[13]而覆蓋太陽,(二三〇)虛空悉成濃暗而路廣,以襲來大雲雨。(二三一)
ᅟᅟ==[13] 改為 pabhākara-akara-āvalī。==
見此諸臣等,想:「大祭之邪魔者降大雨。」來,甚是困惑,〔彼等〕返復賴他之心而往大賢者之大地主處,應計量可為之事。(二三二、二三三)其時彼大王亦想己之威光,以確認大聖師〔佛〕之神力:(二三四)「汝等勿思患,如是奪人天心之大祭[14]可言生不可思議事!(二三五)又實是大善業者、大神力者,而盛名有餘之出去,(二三六)於此任何天神、任何魔神及梵天,所行之餘,對極殊勝供養之妨害者。(二三七)汝等悉奉持兩舍利尊,不抱任何之疑懼,應向其方而出去。」具智慧之〔王〕進行。(二三八)由此,其大雲降雨之水流,外於祭典之場所而氾濫於所有之池沼河川,(二三九)正對面於大祭典〔場〕,自先唯沈降地上之塵埃。(二四〇)參集持戒佛子之都民等,算其數百,皆其不可思議,(二四一)「何大神力者!人天之此伏敵者,誠是由我等之大善業,彼〔君〕顯現於楞伽島。(二四二)此是大善業。此是智慧,此是對如來之信心。此是榮譽。此是殊勝之威光」(二四三)關於最初充滿其他驚歎之叫言,〔十〕方悉大叫稱讚而令充溢。(二四四)由此,大地之守護者是前未曾見聞,令續行如斯驚異,(二四五)有智慧之王,一面繼續自己威力所適合之大祭典,奉遷兩舍利於〔舍利〕堂,(二四六)全世間之一燈火之彼勇〔王〕於普羅提那伽羅所有之處,令行七日間供養明燈。(二四七)如是大地守護者等之屈伏,見前障礙之普羅加瑪婆夫王,驚歎誇示人人歡喜乃其興奮之一因,善行殊勝之大舍利祭。(二四八)
ᅟᅟ==[14] 原文 evārūpo mahāmaho narāmaramanogāhī vattate kira abbhuto 以【南傳】,~ūpe~mahe~hini 解初之主格而為位格而譯之。==
以上善人之信心及〔起〕感激而造名為大王統史
名齒舍利祭之次第第七十四章〔畢〕
第七五章 魯哈那州之征服
其時,有奮鬥家大軍,諸大臣等,以攻略提伽瓦毘地方之國土,(一)於名沙瓦義耶羅之地行大對戰,擊破所有為點之彼具十二門之堡壘,(二)由此,名伍摩耶伽摩〔牛糞村〕、闍伽摩〔六村〕之地,又於婆羅婆沙那〔力石〕堡壘行激戰,(三)以破敵軍,彼等軍勢馬象悉據於名為婆羅婆沙那之壘,(四)其後依奮勇之大臣由此再出發,於摩羅瓦睹伽地方而亂戰,(五)瓦達伽摩伽婆沙那及稱為無盧達村、勢那具達村,(六)於各處進行恐怖之大戰鬥,赴稱為興達羅瓦那伽瑪村,(七)唯於三伽宇達之地,普築眾多之障壁及大城寨為據,演出與敵軍(八)大對戰,屠殺不少戰士,彼等於此,令敵生恐怖而占據之。(九)正逢其叛賊等「要奪回所有被征服之國土」而出陣〔向往〕提伽瓦毘伽地方。(一〇)於興達羅瓦那村駐軍之大臣等,聞其有如是戰法,以派遣眾多之戰士。(一一)彼等於二夜要進軍於二十迦宇多[1]之路,以興起大戰鬥而殺戮敵等,(一二)於再三交戰成為無力怯懦,彼戰勝者等,歸其陣地。(一三)正好諸大臣等,於其村近處,於阿提婆達芬那康達之處(一四)築壘,而與具達沙羅地方之敵行大戰鬥,同於奢蘭婆村(一五)更於無羅那村、又同屈達羅曼達,於如是諸村出陣大激戰,(一六)由稱為興達羅伽瑪地方出發,交戰於奇提羅奢瓦盧伽村,(一七)於名宇羅達及名為瓦盧伽村,行恐怖之交戰,由此夫耶羅村,戰鬥殺戮殘敵而駐軍。(一八)由此為設首府,由大王遣住先王等之摩訶那伽夫羅都(一九)稱落伽之達爾羅提伽利〔官〕、康就氣那耶伽〔官〕羅伽,以武裝大軍,欲交戰而〔軍兵〕出陣。(二〇)康就氣那耶伽〔官〕羅伽,正好是般奢要奢那〔五由旬〕之住民,言與提婆羅奢〔天王〕髮舍利官,派遣大軍(二一)巧據而滅殘敵,於由為建首府,於銀哈提達村(二二)築眾多之堡壘以籠敵,熟知戰法之〔彼〕悉留其名,(二三)勇〔將〕於戰陣疲勞,犒勞軍隊,於此休息二三日。(二四)
ᅟᅟ==[1] 十二伽宇多是五由旬,一由旬是一日之行程。==
其時,敵軍又悉合集,彼等如是強思念戰敗之大困苦,(二五)如世終滅之火炎,人主婆羅伽瑪之榮光,由全閻浮提之諸王亦難戰勝。(二六)人王伽奢婆夫,又大地之主摩那婆羅那,兩獅子王等與彼等交戰至通曉,(二七)以武裝大軍,花費莫大之財寶,用令不注意之戰法,進行日夜交戰,(二八)從遙遠地聞到彼〔普羅伽瑪婆夫王〕勝利之大鼓聲,敗軍如為日出時之螢矣,(二九)為怖畏所迫,不能停住其領土,不見其他之趣,唯〔赴〕依〔閻魔死王〕。(三〇)又其他要害之地,我不必守之。此國土所有地點,皆是山嶽險路。(三一)故於所有之險處以築眾多之障壁,悉遮斷有名之大道,(三二)設眾多之便道,於出入國土之困難時,言集結而可進行交戰。(三三)由此,叛賊等悉自成一隊即抱鬥志,到達伽盧河之河口。(三四)其後康就氣那耶伽〔官〕耳聞其情勢,行軍於此,進行大交戰,令他等敗走。(三五)戰鬥敗走之彼軍隊,由四方之敵合流於摩訶瓦魯伽村。(三六)康就氣那耶伽〔官〕羅伽,其時,據出其軍隊,以戰於摩訶瓦魯伽村之敵,(三七)彼等悉滅敵,戰場被伽盧羅襲而如龍界,(三八)由此,彼等如豹〔追〕殘鹿而令敗走,伏敵之軍,自占據此地。(三九)其後,思慮利益不利益聰明彼康就氣那達〔官〕停駐於瓦魯伽村而如是思惟:(四〇)「此等之敵,皆不知火之熱,如蛾於此被燒滅,〔敗滅〕其數甚多。」(四一)「此等之滅亡時,國土亦如林之〔空虛〕。此者等不覺悟我等王之甚深慈悲。(四二)由此以後歸順余之威光,令與敵無畏,對彼行庇護」〔而決意〕,(四三)由此若干之土民送來令狀,言:「願續活者,誰亦可來我處。」(四四)聞此,求自己生命及自己之財寶,於瓦魯伽瑪港眾多之商人等及(四五)其他落膽之領民亦由四方集來,御見康就氣那耶〔官〕羅伽。(四六)由此,彼等於提婆那伽羅,同康瑪羅村並摩訶婆那羅村,更於瑪那伽畢提村,(四七)〔言〕渡尼羅瓦羅,及名伽多利跋達村,所有處所皆與敵共,(四八)送入自己之戰士,令行眾多之交戰,彼等處處得勝利,所到者彼等皆受庇護。(四九)其時諸叛敵等,「甚強力之敵軍,以渡摩訶啟達之河流(五〇)得令戰鬥」之決心,大暴惡之彼等已出發,自到達河岸。(五一)彼康就氣那耶〔官〕亦耳其情勢,是故彼赴其處,與敵對戰,(五二)送往自己之軍隊。由此兩方優秀之戰士激戰於河中。(五三)其時,兩軍恐怖之戰鬥,由海之上陸如達那瓦〔達魯之子孫=阿修羅〕與諸天。(五四)彼勇士正在與其敵軍交戰,如是思念:(五五)「置我主〔普羅伽瑪婆夫王〕,若彼耳聞康就氣那耶〔官〕(五六)之此情狀者,當不大好結果,把此等敵如斬荀,(五七)使落河水為魚、龜之食餌。若不如此,我等亦不畏為彼〔魚類〕之充飢。」(五八)恰如喇摩羅瓦那[2]之交戰,如猿群躍越大海,無耐忍之間與大激戰,(五九)大軍立即使〔敵〕軍成為血肉之流,為占領提伽利而出發。(六〇)彼戰士善巧而赴,入於伽達利〔婆那那〕林,如諸象〔之折根〕絕滅敵群。(六一)於此戰敗之敵,又集合於斯彎那瑪羅耶之地,開始再戰鬥。(六二)由此,康就氣那達〔官〕又遣派眾多戰士於此。彼等亦無耐忍之間飛降箭雨,(六三)依諜報者之手,以適正到林之路,彼等由〔其諜報者〕之示道而侵入,(六四)籠取各堡壘而殺戮殘餘戰士,又使須彎那瑪羅耶成為無荊棘之地。(六五)由此,彼康就氣那達〔官〕自己亦向瑪羅瓦拉達利進軍,赴斯彎那瑪羅耶於戰士之處,(六六)「余由此赴瑪羅瓦羅達利村,汝等亦向彼村道進軍」而如是(六七)宣送命令。彼等如聽令而為,皆率彼等向瑪羅瓦羅達利進軍。(六八)
ᅟᅟ==[2] 敘述詩喇摩耶那之喇摩是與猿群越海攻入楞伽島之故事。==
又激烈交戰之〔勇者〕羅伽,達彌羅阿提伽〔官〕,立於大軍陣頭到達多尼瓦伽。(六九)正好眾多敵軍耳聞其情勢,住於摩訶那伽夫羅都之蘭伽普羅〔官〕羅伽亦受其報告,送來訊束之書簡:(七〇、七一)「由多尼瓦伽至那瓦要奢那〔九由旬〕村,其道路極為險阻。是故,思量由此侵入其國土,(七二)由彼險路而阻之。」大威勢之彼等開始交戰。(七三)名羅伽,且熟知〔戰〕法之達彌羅提伽利〔官〕,依其戰略,與敵交戰之最(七四)欲行正面攻擊。希望交戰彼眾多戰士,又稱為魯伽之啟沙達多〔官〕,名那達之沙伽那耶伽〔官〕派遣軍將,初遭遇即與大交戰,博得大勝利。(七五、七六)其時,戰敗之彼敵,大狼狽恐怖,彼等集結於名為具羅羅達伽蘭奢之地。(七七)正好彼名為羅伽之達彌羅提伽利〔官〕又欲占領其地而派遣大軍力。(七八)其大戰士切崩眾多之障壁,又陷設有不少門之大城寨,(七九)彼等至敵之據地,捕者皆生擒,其餘之敵,(八〇)令其速至死口,嚴重地驅逐殘敵,其處亦成無荊棘之地,(八一)但彼從軍之〔人人〕凱旋於彼〔羅伽〕之處,其時,〔彼羅伽〕從其所應令授彼等休息。(八二)恰如夏之燒熱太陽,〔注〕雨於林達彌羅提伽利〔官〕依其王之威光,(八三)變成殘灰之敵,為庇護慰撫之方便,再來多尼瓦伽,(八四)整修地方,每應設置者即設置之,支配者即支配之,又淨潔其國土。(八五)於普伽單達伽阿瓦達築堡壘籠敵之大軍,再始戰鬥。(八六)善巧行軍戰略之達彌區提伽利〔官〕又,由此,派遣智巧眾多之軍將。(八七)進軍於彼大戰,令降箭雨、轟大鼓、揮其劍光,令己戰士樂嘗其味,以拂掉交戰之疲勞,(八九)依自己戰捷之大鼓供養剛勇之女神。其後耳聞彼等「於單婆村之地,據築餘敵之堡壘,選拔勇者等,欲示我等一味之剛勇,(九一)巧於夜中進軍,依陣鼓之聲以呼敵,侵入而戰。」(九二)正好叛敵聞大鼓聲,思如頭上之落雷,血迷者及(九三)某者而串逃,或者令炎上最後保荊棘成為殘灰,更是其時,彼(九四)大軍力歸還普伽單達瓦多。稱羅伽之達彌羅提伽利〔官〕再呼其軍(九五)為征其國土籠執各處之敵,派遣〔一〕軍將及〔象、馬、車、步〕四部軍,(九六)彼軍力於普提阿瓦達、賓那羅瓦那村及阿達蘭達摩訶普提康達,更行夜戰屠殺極多之敵,由此而凱旋。(九七)其時,達彌羅提伽利〔官〕立於大軍之陣頭,往赴斯加羅利黑利婆沙那之地,(九八)又於自己國土,令鞏固如舊,於所征服之領土,設備應設備者,(一〇〇)立於威力之大軍前,由此出發,到達斯瑪達羅達利村。(一〇一)正好此處巧據眾多叛賊等而引入土軍民,大軍力(一〇二)自己從數百之戰士,以蘭伽普羅〔官〕羅伽據將軍之地位,(一〇三)漲勢大鼓、陣大鼓聲響之方,率至那提般達村。(一〇四)具智慧之達彌羅提伽利〔官〕又耳聞其行動,對自己帶來之戰士等述言:(一〇五)「於此對主,汝等必示忠誠,余亦於此,見汝等之剛勇:(一〇六)『於此異境,不能不思此等是大敵。依我主之威光,(一〇七)不懷疑地思念勝利之得,於戰場應戰之地,以赴最先迫占。』」如是〔命〕。(一〇八)彼等大奮勇之〔人人〕依彼等甚猛之勢而出發,為交戰而占據摩訶西那村之地點,(一〇九)正雙方之戰士等,躍進戰場,互擊武器而生火花,全天晝間,如星之散,(一一〇)看所有者箭雨如注,一面叫呼勇者之喊聲而開始大交戰。(一一一)正好大力者達彌羅提伽利〔官〕任其剛勇舉起蘭伽普羅〔官〕羅伽之首級。(一一二)依其時所失之叛賊,悉越河岸,如海水氾濫。(一一三)戰場正如鳥、兀鷹群,達彌羅提伽利〔官〕正在交戰占於勝利,(一一四)行大祝祭,為軍隊所圍繞,以占領摩訶那伽具羅都。(一一五)
其時,康就氣那達〔官〕羅伽,由摩羅瓦羅達利出發,速往摩訶那伽具羅都,(一一六)會見達彌羅提伽利〔官〕,正好賢者熟知好機與禍機,彼〔康就氣那達官〕與彼〔達彌羅提伽利官〕如是共計:(一一七)「如主之敕命,我等雖占領摩訶那伽具羅都,又有眾多不死之敵。(一一八)無支持故,彼入赴康達瓦伽,得占據勝利之戰士等,急速向彼地(一一九)進軍者,乃余所喜之事。主之足下應是我等所依處。」若在此駐軍,(一二〇)滅除敵等,於此帶來善潛者等,令確立各地方,善於摩訶那伽具羅都過日。(一二一)正在赴康達瓦伽者等,令加壓眾多之敵徒黨,再與交戰,(一二二)想彼等悉結集於康達瓦伽。正好反達彌羅提伽利〔官〕「交戰之好機」(一二三)由摩訶那伽具羅都出發,於婆加伽盧達瓦毘開始可怖戰鬥,(一二四)大賢者悉令敗走彼等而凱旋。其時,若干之敵等到僧伽背達村,(一二五)欲交戰之名斯加羅婆睹將軍,已率戰士等來至摩訶迦摩。(一二六)達彌羅提伽利〔官〕正在帶來自己之戰士,自己最初派遣於僧伽背達伽村。(一二七)正好彼大勇士等亦進軍戰場,以彼王榮光之火(一二八)以燒數多之敵,於此開催盛大之大祝祭,再歸陣於摩訶那伽具羅都。(一二九)其時,尚且達彌羅提伽利〔官〕,把其將軍蘭加普羅〔官〕提婆,又逮捕其他者,又為交戰而派遣眾多之戰士(一三〇)。彼等又赴戰場,飛箭覆蓋全天,(一三一)稱突擊戰場,討取將軍以破敵。(一三二)正好彼戰士等,響起勝利之大鼓,令哄笑於達彌羅提加利〔官〕而到達摩訶伽摩。(一三三)蘭加普羅〔官〕羅伽一人之兄,自負自己阿提加利〔官〕之職責,(一三四)率死殘存之眾敵,來到摩訶那伽具羅都。(一三五)其時達彌羅提伽利〔官〕亦派遣精幹之戰士,彼等破彼敵,又於此屠殺數多之敵。(一三六)敗戰之戰士等,來到名具羅瓦加伽羅地方,名羅伽之達彌羅提伽利〔官〕由摩訶那伽具羅都出發,(一三七)悉破彼等而再歸陣。正好名義伽摩之魯加伽羅〔官〕又同其他之(一三八)餘敵無羅普達欽〔官〕摩羅交戰,由四方襲來摩訶伽摩。(一三九)又名摩那之彼無羅普達欽〔官〕於破壞之戰鬥,以敵同命而忽獲勝利。(一四〇)正好達彌羅提伽利〔官〕更與臣等計議:「於一一之大戰鬥,敗滅敵等,又目擊其驚惶之敗走者,(一四一)『敵等雖失再戰之氣力』如是〔我等〕推測,如斯不得見彼等根絕狀態。(一四二)放棄國之中部,與善潛者靠近國土之中央時而討取之。」有盛名之智者,歸還於普伽單達瓦達。(一四三)彼叛賊還不知其磋商,彼等由彼此之堡壘,結集於國之中央。(一四四)達彌羅提伽利〔官〕聞其如真相之情勢,由此出發,又立於勇士之陣頭,(一四五)以據普提瓦達加村,數多之敵等,由此,至斯加羅利背利婆沙那之地,(一四六)並於摩睹達羅堡壘,於所有場所大戰鬥於種種敵而使至命終,(一四七)達於國土之中央,於此諸所,以派遣自己之軍力,以悉殲滅彼等,(一四八)更聞於由住普耶羅村長處來之情報,到於群普村。(一四九)由此據普耶羅之堡壘,名曼就之阿提伽利〔官〕及名迦提普達,彼兩阿提伽利〔官〕,(一五〇)彼不少勇士、軍將,戰士等所圍繞,行大祝祭而到達其地。(一五一)名曼就之阿提伽利〔官〕,又向名羅加加之達彌羅提伽利〔官〕表敬意而言:(一五二)「由被擊破御身之國而〔追〕據種種之堡壘,還未得根絕餘敵之間,(一五三)我等皆殺戮彼等,於阿達沙婆沙伽〔八千〕城寨籠敵,並擒捕王妃斯伽羅(一五四)。尚且籠壘而多數之敵等,若困難依御身而伏者,我等願出戰士。」如是而〔言〕。(一五五)達彌羅提伽利〔官〕應諾其言,速與其軍力入瓦那河邊,於山寨上觀看,緊急出發於進入摩羅瓦羅達利之敵處。(一五七)於摩訶哈婆多〔大山〕所籠,彼等亦聞彼之出發落恐惶而入大林,(一五八)達彌羅提伽利〔官〕又包圍其山,與彼大交戰,(一五九)殲滅無餘,除荊棘占領彼睹瓦達沙沙哈沙伽〔一萬二千〕,又對生擒(一六〇)而應行調查,又於諸村鎮,從數百之敵令上刑柱,(一六一)大威力者,且於摩訶那伽具羅村之四方於柱,於多數之敵處於磔刑,(一六二)或者吊於支柱,坐於摩訶那伽具羅村,至燒成餘灰,(一六三)又正於星宿吉祥,以榮光人王之命令大鼓巡迴於種種市鎮。(一六四)述其事以送於人王之處,本得大王之信賴。(一六五)彼盛名之大智者,考究其所應為而駐軍於睹瓦達沙沙哈沙伽。(一六六)又據於群普村之大臣等,如是決議:「我等為交戰而向魯哈那時以來,(一六七)將我們送至各大戰鬥處之戰士,以敵等之骨蓋於地上。(一六八)於何時遮除此等戰士,於住閻浮州所有大戰士等亦未曾有此!(一六九)然,此後,可欲與善潛之敵於何時交戰耶?(一七〇)彼叛賊元兇之王妃斯加羅,令彼等入於[3]諸處之堡壘。(一七一)是故,應捕虜其王妃!」大賢者等由群普村出發,(一七二)赴哈利達去瓦達,於此配備於許多都,以配置剛勇之戰士,(一七三)於戎衣、武器之堅身者,由此進軍於康哈瓦達,於瓦那村之地,目睹王妃及敵軍,(一七四)於此與極恐怖之大交戰由勝利之大鼓聲如裂地面,(一七五)悉奪王妃及其不少資財,更於康就氣〔官〕令置警備財寶者而備之,(一七六)其時,於此企完結戰鬥,以地覆敵之手足及首級(一七七)諸逮捕以生擒,在所有之點,魯哈那成無荊棘之地。(一七八)正由三人之婆羅伽羅〔官〕之詐術脫離敵手,率數名戰士驚惶逃走,最後於怒消之時,知伽達具達之蘭加普羅〔官〕與其他將軍及餘之戰士,名達提伽摩.吧哈達兩蘭加普羅〔官〕,由此二人兄弟之單達那達〔官〕遭遇於宇達那睹瓦羅村,在大戰鬥而擊破之而到達尼具魯達瑪羅伽羅村。(一七九~一八二)其時,其大臣及軍將等,由背後追擊敵軍,〔一〕以婆羅伽羅〔官〕之首級(一八三)送至重臣之處,且生擒名吧吧達之蘭加普羅〔官〕,(一八四)所有狀態,敵皆成語題。正與名曼就之阿提伽利〔官〕如是協議,(一八五)「準備征服此魯哈那時以來,常與怖畏[4]王以交戰,依主之威光停止擊滅敵,(一八六)所行之制裁『如斯苦難乃王之罪』無可令大眾所認識。(一八七)然,所有之處應制者當制之、應助成者當助成之,如主(一八八)之命令當行愛護」大賢者如斯〔言〕。所有者以彼之提議恭恭敬敬應諾之。(一八九)行制裁者,帶來更多之敵,於諸市鎮多立刑柱,(一九〇)於此吊上數百之敵,數名處絞首之刑,其餘之敵以火燒之,(一九一)難支持人王普羅伽摩,引起超越驚嘆不容易,顯示榮光之德於一切處。(一九二)其後,相應於愛護者給適當愛護,正如火燒叢林而注雨於林,助成其國,必導其鎮定。(一九三)人王普羅伽摩聞此事,大喜悅而令送去書簡,(一九四)「被捕虜諸臣及王妃斯伽羅,先送來此。(一九五)一切責任託於阿提伽利〔官〕普達,住此處不少比丘眾於最前面,(一九六)由此派遣率四部軍力,應設置配備於彼此地方,(一九七)正好星宿吉祥之時刻,諸臣皆速來,御見余」如是〔命令〕。(一九八)由此,又所有諸臣如其命令而無遺漏由魯哈那出發,(一九九)立於大軍力之前來到普羅提之都,依於奏樂、叫聲、拍手,更(二〇〇)續拂振數千之衣服,所有之處,有舉勝鬥者,從普羅提城之住民(二〇一)到達光輝之王宮,於盛大華麗之狀況下而就其座,以有榮光(二〇二)之諸王,超王者〔普羅伽瑪婆夫〕,由〔如〕其蓮華足之塵埃,彼等己清洗其頭。(二〇三)比森林之火,激極恐怖威光之人王,如是從事政治、法律之秩序,具剛勇之賢〔王〕,以魯哈那逸去敵之荊棘。(二〇四)
ᅟᅟ==[3] 原文 Pavisanti 解作 Paveseti 與校正者之說同。==
ᅟᅟ==[4] 原文 accantabhayadayakaṁ 依校正者之說,解作 dāyako。==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魯哈那〔州〕之征服第七十五章〔畢〕
第七十六章 羅至那普羅之攻略次第
其後,具思慮此大地之護者〔普羅伽瑪婆夫王〕日夜不倦,行世間、教興隆之某時,(一)有榮光之彼人王第八年,使魯哈那州之領民皆為一團,(二)受〔過去世之〕惡業所迫,蒙上激烈之悲運,叛賊再蜂起。(三)彼婆羅伽瑪普奢王,耳聞其行動,與大臣等再派遣大軍,(四)於如前所述之市鎮,亦如前常起多次之交戰,(五)敵軍以自身威光為火薪,普願令魯哈那州速為無荊棘之地。(六)其後,超彼諸王之王者〔普羅伽瑪婆夫〕之第十六年,於摩訶提多〔大渡海場〕常於鄰接地方,(七)士民到定命數名之人人,認為激叛而與戰鬥。(八)具思慮之彼〔王〕又派精幹四部軍力,擊滅彼敵如塵土。(九)
令住抱正見之人人故,楞伽〔島〕與喇曼尼亞〔暹羅〕國常無不知。(一〇)常與楞伽島之諸王[1]〔並〕喇曼尼亞國主等,彼兩者皆是佛教徒(一一)故,於兩國之先王等,固結信賴心,親善而融合,(一二)互相送呈高貴之眾多禮物,長久之門保持連綿之友誼。(一三)喇曼尼亞國王,久續遵守如先代諸王,照常與婆羅伽瑪普奢王連繫。(一四)然,彼愚暗之〔喇曼尼亞〕王,聞赴〔楞伽島〕中傷使臣之言,(一五)來我處之楞伽王使臣,癈止前授與之謝禮。(一六)「〔國〕外甚多處所,依數多之〔人人〕賣象,象等不可賣」而發令:(一七)「前賣銀百尼伽羅或千〔尼伽羅〕之象等,於此(一八)應賣二千〔尼伽羅〕或三千〔尼伽羅〕。」對惡意之彼設制限。(一九)前持來贈物給〔楞伽國〕之回船亦癈止送一匹象之禮物。(二〇)見其所安排之金〔錢〕書簡,此是遣向柬埔寨[2]之使臣,(二一)皆[A1]掠奪其財寶,把楞伽〔國〕之使者,投於馬來亞[3]地方之堡壘。(二二)又對名單巴新之我使臣,由楞伽王所為之愛顧亦常聞於耳,(二三)缺無義德之〔喇曼尼亞王〕,悉強奪楞伽國王使臣之財寶、諸象並船舶,(二四)以棍棒大傷害彼等之脚,課其撒水之勞役而繫於獄屋。(二五)又一名伽沙婆,添上閻浮州將軍之金〔箋〕書簡,正送來貴重之禮物,(二六)停止上陸於岸彼人人,由此加以侮辱,書簡並其〔財物〕令送至我都。(二七)由此,有時,似錫蘭之使者言:「由此以後,我國〔不必要〕派遣執師子州之船(二八)。『其彼,萬一彼等再遣使,到達此以殺戮彼等,始終(二九)貴〔國〕無罪過』今與我等書信!若不與者,令汝不得歸家。」(三〇)彼等不能歡躍歸其〔故〕國,故若承認者,奪彼等手中書簡。(三一)把〔楞伽之使者〕瓦吃沙羅師並賢者單曼吃提由船洞放入海。(三二)更某時欲買象,楞伽王之遣者,禮物並財物由使者之手暴奪,(三三)告其「與貴下等十四匹象並銀」但給彼等任何之物,唯吐虛言。(三四)又其後,柬埔寨王,強奪楞伽王送來之王女,(三五)波羅伽瑪普奢王,常聞彼〔喇曼尼亞王〕所加之無禮,以抱激怒之心,(三六)「於全閻浮州依任何之王對餘之使臣有如是應有之教導!」(三七)然,彼王呼集大臣等,言:「把阿利曼達那〔都〕之〔喇曼尼亞〕王捕虜或該殺害。」(三八)其時所悉知之達彌羅提伽利〔官〕阿提奢,有一殊妙占星家之一臣捧上合掌,(三九)自己有向願而對彼王述此語:「此些役職根本不必任諸大臣,(四〇)不行陛下所指示之外,唯余一人受命之時,(四一)難背命令,應以主之敕令當之,必無疑懼。」(四二)王聞之喜悅,應派遣之戰士,皆授彼而令速出陣,(四三)名聲之王,由此下令:「應準備數百數之諸船舶。」(四四)其時〔海〕岸地方到處令起工密集造船工事,如一作業場,(四五)由此經五月此等皆完工,速召集於拔羅彎彎伽港,(四六)彼具威力之大王〔普羅伽瑪婆夫王〕充分一年之米及其他食量,並於戎衣、武器及其他眾多之軍需品,又為避銳尖之[A2]刺,而造黑金之胸當,更其數數千萬之伍康那〔牛耳〕矢,尚浸於毒,為箭所傷不癒,以漬入牛角之種種藥類,又同於甚多澤池以混毒,水之解毒用之藥劑,正以矢柄之深,入而矢難拔,為由此拔取,亦以鐵之鑷子,同老練之醫師及護士,與其無所缺者。(四七、四八、四九、五〇、五一、五二)通過甚多之安排,彼大地之主,且以算為數千極強之兵力,令乘船於船艦,由餘之精兵用具,及其雜物不餘留於一日送至。(五三、五四)急速駛度,一氣進航於海洋中,重重之諸〔兵〕船恰如移動之小島。(五五)為惡風所害,其中有難破於海中者,有乘入異國者。(五六)一隻兵船組乘甚強力多數之戰士等,上陸於加加提婆〔鳥島〕[4]而與戰鬥,(五七)捕虜甚多土民,由此帶來示於楞伽王〔普羅伽瑪婆夫〕。(五八)正好乘五隻軍船之戰士等,以大兵力而上陸於喇曼尼亞國名為庫斯彌港,(五九)那伽羅吃利〔官〕吃提為首,勇猛而身固戎衣、武器之彼戰士由港口上陸,(六〇)於淒慘之交戰,恰如狂象由四方,(六一)斬斷椰子樹有其甚多樹木,放火於各村,以滅王領。(六二)達彌羅提伽利〔官〕阿提奢之指揮,諸軍船〔之戰士〕登陸此國之吧婆拉瑪港,(六三)達彌羅提伽利〔官〕為首,人人同於迅速與起恐怖戰鬥以擊滅敵,(六四)彼等一面生擒多數之土民眾,令痛震喇曼尼亞國。(六五)由此侵入宇伽瑪都,剛勇恐怖、刀劍堅利之錫蘭〔軍〕,殺害羅曼那〔喇曼尼亞〕王,(六六)大勇者等於此征服羅曼那人,掌握其王權,乘最勝之白象,(六七)以伏怖畏之彼等,於其都行右繞禮,由此,巡迴賢楞伽王命令之大鼓。(六八)其時,喇曼尼亞領之人人來種種之恐怖,若不見其庇護者,皆集而莫依:(六九)「唯所要之象為貢物,其後年年由我等之手而取者,(七〇)楞伽〔國〕大地之護者〔普羅伽瑪婆夫王〕之〔滅如是我等之資產〕[5]不振破兇暴呼!(七一)所有之處,由甚深慈悲尊者之語言,我等皆警告彼等。」(七二)如言已手與書簡,速派遣己使者住楞伽島之僧團。(七三)其後由住三宗派僧團言,楞伽大地主之〔心〕穩靜之時,彼等(七四)年年又送多象,再與楞伽王共行誠實之提攜。(七五)
ᅟᅟ==[5] 第七十一偈前半原文缺,寫本甚多錯誤,所有之寫本如 A,由校正者說 B 而譯之。==
ᅟᅟ==[1] 原文以 Laṅkādīpādhipatino 見為 patayo,從校正者之說。==
ᅟᅟ==[2] Kamboja 現在柬埔寨。雜阿含經(大正二、一五八上)之金菩闍國是別的。金菩闍國多出於犍陀羅之地名,Kabul 河畔有產馬之地。不可混同。==
ᅟᅟ==[A1] 掠【CB】,略【南傳】==
ᅟᅟ==[3] Malayadesa 南印馬來亞和錫蘭島馬來亞有別,羅曼尼耶國是馬來亞。==
ᅟᅟ==[A2] 刺【CB】,剌【南傳】==
ᅟᅟ==[4] Kākadīpa 怕是安達曼群島 Andaman Islands(Malalasekera 依個有名詞辭典)。==
A. acchiddamamhākaṁ jātussanamīdisaṁ
B. acchijj' evaṁ pan'amhākaṁ dhanājataṁ taṁ idisaṁ
然,於摩多羅之都,名婆羅伽摩,曼睹〔國〕王,名庫羅闍伽羅是好戰之敵王,(七六)以兵力皆來襲,攻圍我都城,若不見閻浮州之地,足為可靠之王者,(七七)「敵之榮光火炎,余之獨捉之,甚是何等之難。金剛石之檻〔如〕卿之兩足方足以依賴。」(七八)言之而送使者至楞伽王之處。楞伽之主〔普羅伽瑪婆夫王〕聞其等之言而告之(七九)言:「我等入庇護困窮者時,若被斥責者,普羅伽瑪婆夫,他足以〔打伏手腕〕如何是我等所應為。(八〇)唯依靠我者,任何敵亦難制伏。據月之兔,有依何敵獸而破耶?(八一)單達那達〔官〕蘭伽普羅!以屠庫羅哂伽羅,令確立般陀王自己之國土,應歸國。」(八二)極勇猛之蘭伽普羅之單達那達〔官〕通於戰法,以火炎燒敵之大林,(八三)「如是〔為之〕」以王之命令正如花環而受稽首,巧妙之交戰,隨從多數之軍將等,(八四)於戰鬥中,立於不能阻止之大軍力之陣頭,由都出而到達摩訶提達。(八五)庫拉哂伽羅王、般陀〔國〕及妻子亦一[A3]併殺害,以占領摩睹羅都。(八六)大王〔普羅瑪婆夫〕耳聞其情勢,再令「以奪王權,授與生於彼〔王〕統者」,彼〔蘭伽普羅〕由此岸而赴達羅提羅港。(八七)數百之兵船,載大兵力,出航而進航於海上,向往一晝夜(八八)見彼岸站立敵軍,武裝船中之全軍,(八九)海深[6]而因轉回,於此下船之全軍,其戎衣濡水故,(九〇)彼以兵力數百載於船首,據以上陸,達彌羅人等射〔箭〕若繁雨,(九一)令革楯立於前,上陸般陀國之達羅提羅港。(九二)據港彼達彌羅人令敗走而占領其港,於此駐軍曾與四次之戰鬥,(九三)名瓦達瓦羅提如伽提之那達如瓦羅〔官〕,同羅耶羅〔官〕軍達耶無達、羅耶羅〔官〕義羅瓦,(九四)那達如瓦羅〔官〕安就庫達、那羅西哈提瓦〔人獅子王〕之五人將軍等,戰亂而來襲時,(九五)又與彼戰鬥,殺戮眾多之達彌羅人,奪彼等之馬,使大軍敗走,(九六)興起五次之交戰而占領羅彌沙羅,更由其占據與彼等起九次之交戰,於第十次戰鬥,(九七)名西羅面伽、那羅屯加浮羅夫瑪大王,羅耶羅〔官〕伊郎伽並羅耶羅〔官〕安就庫達,(九八)羅耶羅〔官〕巴如提耶.名巴那舍王,與其六將軍及前述之五將軍等,(九九)正率大軍到達,博其戰鬥之戰利,分捕多數之馬匹,(一〇〇)其後屠殺達彌羅人,位於由羅彌沙羅四伽宇達兩海之中[7],而進軍於群睹伽羅。(一〇一)〔蘭伽普羅〕入於恐怖之林,捕彼眾多達彌羅人,由此令數名上於刑柱。(一〇二)「由前達彌羅人所破壞於楞伽島之塔,應該由彼等全修復」而思量。(一〇三)楞王之下命,帶數名往楞伽島,令於在羅達那瓦如伽〔摩訶塔婆=大塔〕進行工事。(一〇四)楞伽主〔普羅伽瑪婆夫〕由達彌羅人所裂之塔,令其粘接,完工時行尖頂祭,(一〇五)大臣與隨從者,赴阿奴羅達都,又令集合楞伽島之大比丘眾,(一〇六)尚以四要點招待僧團,至十四日之時,於都巡迴大鼓:(一〇七)「以莊嚴都,明日大眾持來香鬘及其他往大塔。」皆令從古法進行,當於滿月,(一〇八)〔王〕散種種摩尼珠,由頭被、首飾、腕環及其他高貴之裝身具,飾如天人之戲,(一〇九)依天女之美飾其身及數百而立於後宮之前。(一一〇)種種之瓔珞衣服衣美,從隨於士氣盛名多數之將軍,(一一一)由全身燈明之供養[8],以供養塔,〔人人〕並纏繞耀輝黃金於象馬之群,(一一二)為支持群眾,大地將沈,於諸方面覆以日傘、拂子、旗幟,(一一三)由種種樂器之響聲,如穿[9]越山窟,由其榮華而奪世人之眼[10],(一一四)由篋、幅、水瓶、團扇、鉢及其黃金器之光,其處真成黃金。(一一五)彼〔普羅伽瑪婆夫王〕增影〔如黃昏〕時,由王宮出而詣往塔之境內,以天王之美而起立。(一一六)又數百之比丘等,恰如珊瑚欄干,卷圍來場,圍繞其塔。(一一七)王立於黃金製之塔尖頂,頂如太陽之光,啟羅沙〔如山〕以示世人之光輝。(一一八)其日都之夜,由王之燈明供養,〔又〕因立於塔尖頂,成如大光明。(一一九)如是大地之護者普羅伽瑪普奢,為此殊勝之塔而行大褫祭而赴普羅提之都。(一二〇)
ᅟᅟ==[A3] 併【CB】,拼【南傳】==
ᅟᅟ==[6] 原文 agādhe yeva nāvanaṁ 奇支遠新哈氏,不是「深」因為「淺」船靠岸不能出,若行水中者,戎衣被水濡濕,那說應解乘小舟,指摘此文字是錯誤。又古代附近之海岸言多淺瀨。==
ᅟᅟ==[7] Kundukāla 是突出舌狀於岬上。==
ᅟᅟ==[8] 依奇支達新哈氏之駐,為祝祭時之供養,頭上與兩手持燈明而行。此 sabbaṅgadīpapūjaya 之語,怕是全身如攜狀態之裝置。==
ᅟᅟ==[9] 原文 bhindanto 別一本解為 bhindaṁ va。==
ᅟᅟ==[10] 原文 haraṁharaṁ,奇支達新哈取為歡喜流淚之意,今解為由 harati 而來之語。==
彼單達那達〔官蘭伽普羅〕亦於群睹伽羅,稱婆羅伽瑪普羅之地設置陣營,(一二一)令造長有二千四百羅多那〔肘〕高石造三城壁及十二之門,(一二二)四屋堂並三條濠,水成由海如通於海。(一二三)〔蘭伽普羅〕於留守堡壘,名為蘇康奢庫提耶王並就羅康伽,以其他將軍等亦引入配下。(一二四)如是錫蘭軍正在日日強大,庫羅西伽羅王亦由令敗退彼等,(一二五)孫單羅般睹羅奢,並般多羅奢,再派遣其他有餘力之將軍。(一二六)蘭伽普羅〔單達那達官〕與彼等起三次之戰鬥,令彼等敗走,占領名為奢律伽達村。(一二七)由此更出發,彼軍將等並稱阿羅彎達背如瑪羅與達彌羅人(一二八)行大交戰,博得勝利,又攻略庫如宇羅村及摩如多吧〔村〕。(一二九)單達那達〔官〕於蘇康奢屈提耶地方及伍如如地方,征服摩羅瓦羅戰士。(一三〇)大力者〔蘭伽普羅〕掠奪義羅康加地方之區那普那如羅及其他多數之諸市鎮,(一三一)羅耶羅〔官〕摩羅瓦及有勢力之將軍以威勢令服達彌羅人之數千人而駐軍於此。(一三二)彼等又由此引迫而歸婆羅伽瑪普羅,依供給食物、補貼皆由自己之軍抽出(一三三)於歸陣之途中,據瓦達利村,與阿羅彎達交戰而屠殺彼等。(一三四)
然,具有力之獅子勇者,有堪於交戰大軍,通曉戰法之庫羅西伽羅王(一三五)遣派大臣並有餘之兵力馬象,不能伏彼〔蘭伽普羅〕,自己為戰鬥而出陣。(一三六)名摩羅瓦奢伽瓦提及摩羅瓦之羅耶羅〔官〕,名巴利提君提耶羅及幢達磨那羅耶者,(一三七)睹瓦提婆提耶羅羅、羅耶羅〔官〕義羅背羅耶,先軍提耶之羅耶羅〔官〕,羅耶羅〔官〕謂尼伽羅達者,(一三八)羅耶羅〔官〕伽倫瑪羅達,同羅耶羅〔官〕那庫羅,那達如瓦羅〔官〕芬康達及羅耶羅〔官〕伽蘭巴者,(一三九)那達如瓦羅〔官〕康提憂如,並阿達羅憂如,康伽耶羅二人之義羅康伽,羅耶羅〔官〕無瓦者,(一四〇)那達如瓦羅〔官〕阿拉睹如,羅耶羅〔官〕三人之曼那耶,南達如瓦羅〔官〕伽羅圓提耶,啟羅羅名哈無達羅,(一四一)如是者其他,率前述之將軍,又般陀王婆羅加瑪國土殘餘之軍,(一四二)更於母之兄弟等之兩康庫地方[11]所有兵力,尚且提利那耶利地方自己之全軍,(一四三)羅耶羅〔官〕日奢義老達羅耶羅〔官〕(一四四)阿羅圓達背如瑪羅,週羅庫那羅,同單吃背如瑪羅,羅那羅〔官〕名阿羅氣耶者,(一四五)瑪那地羅那瑪哈羅奢,羅耶羅〔官〕阿圓提耶,無那耶達之羅耶羅〔官〕並又達彌羅人義達羅(一四六)如是此將軍並率大軍馬象來攻婆羅伽瑪普羅附近,(一四七)「刎錫蘭人之首,於此羅彌沙羅地,示我天神供養之機會。」(一四八)名獅子吼伊達伽沙羅,並於耶如伽達之諸村築陣營,(一四九)由此區羅勢伽羅,攻略婆羅伽瑪普羅之陣營,遣由陸之大軍,又浮海眾多之兵船,(一五〇)如是由眾多地方襲來而行大交戰,最高潮如氾濫於兩海岸。(一五一)名彼蘭伽普羅之〔單達那達官〕正與武裝大軍出陣,即以彼等開始戰鬥。(一五二)由此與彼達彌羅兵力行大交戰,不少受刀傷及矢傷(一五三)而苦惱,退卻而令歸自己之陣營,如是遭遇五十三次之交戰。(一五四)如是庫羅勢伽羅王,見每交戰之敗軍,又自[A4]己出戰而派兵。(一五五)名蘭伽羅普羅之〔將軍〕門扇悉開放,如大山而先其軍將,(一五六)與達彌羅〔軍〕對戰,屠殺數名又奪馬匹而獲勝利並追擊,進軍於庫倫邦達那伽利。(一五七)使敵起恐怖,庫羅勢伽羅於此開始築堡壘以交戰失敗彼大軍成示一團,又等於自己而率殊勝之大軍,自己襲來而戰。(一五八、一五九)〔如〕魚數千之劍,又數百馬之波,〔似〕大水之步兵,更〔見〕如泡之日傘列,(一六〇)如河瀨之落箭與大鼓轟響,戰場正如大海洋而引起戰慄。(一六一)興起如是大戰時,具大剛勇之錫蘭〔軍〕望癒其腕。(一六二)名義羅瓦之羅耶羅〔官〕又週羅庫那羅,並羅耶〔官〕耶達瓦及極大力之〔一〕將軍,(一六三)數百之戰士與王之軍將等皆陣亡而庫羅勢伽羅王之乘馬亦被射。(一六四)由此庫羅勢伽羅〔王〕恰如與大刀所斬之好機,見錫蘭軍之背。(一六五)於戰鬥敗走之彼等而不理,唯不見其剛勇,獅子座〔玉座〕、王傘、瓔珞及其他〔將失掉矣〕。(一六六)蘭伽普羅赴敵王庫羅勢伽羅所守名耶如加宇羅堡壘(一六七)而燒此,其後即令自造城寨,其時,蘭伽普羅則停於此幕間,(一六八)由此出而侵入瓦達利,又由此進軍,其後即攻略提義耶跋達那。(一六九)由此往斯利耶瓦羅,以據庫如宇庫達堡壘,以武器固身,與彼羅耶羅〔官〕庫達康奢群達起激戰而擊破之,更與庫羅勢伽羅王之眾多大臣,於此興交戰而令敗走亦占領其堡壘,(一七〇、一七一)恐怖之奮鬥家〔蘭伽普羅〕於單提伽燒掉二十七大村落,其時,駐軍於庫如宇庫達,(一七二)達彌羅人般提央達羅、週羅庫那羅其兩人,軍將之羅耶羅〔官〕耶達瓦,同庫羅耶羅〔官〕吃羅瓦,(一七三)達彌羅人之羅耶羅〔官〕加憐加,羅耶羅〔官〕孫達羅般陀,耶羅西合提瓦羅,並同羅耶羅〔官〕般提耶,(一七四)此等皆住婆羅門村時,又起交戰,擊破彼等,屠殺多數之達彌羅人,(一七五)分捕其餘之馬匹,具兵力馬象之〔蘭伽普羅〕由此駐軍於群達央庫達之地,(一七六)羅耶羅〔官〕群達耶無多,同羅耶羅〔官〕伽提利耶,並羅耶羅〔官〕耶達瓦及達彌羅人三軍將(一七七)一拼征服,於〔識別〕土地明敏之〔蘭伽普羅〕駐此怖畏之地,名吃伽瑪週羅培羅住於堡壘,羅耶羅〔官〕般提耶,(一七八)那達如瓦羅〔官〕般提曼達羅,並羅耶羅〔官〕吃羅康伽、康伽孔達培羅耶羅,其時三人之(一七九)加瑪那庫達之住民等,大勇者克服之,欲為大交戰而進瑪如睹庫達。(一八〇)又住於怖畏之週羅庫那羅並幢睹利耶同他〔一人〕斯單達羅,達彌羅人軍將吃羅康伽羅(一八一)同屈單達羅,如是與其他者共興敵戰,於此,幢睹利耶以至命終(一八二)奪其馬,又殺戮眾多之達彌羅人,更康伽庫達那聞之而占據其堡壘。(一八三)由此出發,以據名為吧尼瓦之地,那達如瓦羅〔官〕阿羅睹如等二名,羅耶羅〔官〕般陀利耶,(一八四)羅耶羅〔官〕吃羅瓦並羅耶羅〔官〕週羅康奢群達與如是彼等行大交戰,於此,擊破彼等,(一八五)彼等攻略吧尼瓦庫達,更由此引還,如〔前〕之占領,歸陣於康伽孔達那,(一八六)[12]又由此為戰鬥而進軍於怖畏之瓦羅庫達,羅耶羅〔官〕康達提瓦瑪羅瓦,及二人之吃羅康伽羅,(一八七)又達彌羅人週拉庫那羅,與此等亦行大交戰,皆破彼等,屠殺眾多之達彌羅人,(一八八)分捕多數之馬匹,又攻敗其堡壘及禮多如而自占據此,(一八九)庫單達〔羅〕並吃羅康伽,達吃培如瑪羅,落在手中者及屬數百之達彌羅人,(一九〇)又令同依郎吃耶及羅耶羅〔官〕安週庫達歸順,與種瓔珞、耳環及其他,(一九一)羅耶羅〔官〕伊郎吃〔耶〕願授所望之名,〔彼〕為羅奢耶西普姜伽[13]西羅迷伽聞名。(一九二)有關之間,般陀王婆羅康達之吃羅般陀王子知最年少之〔王〕子,(一九三)父王〔王〕妃〔王〕子等皆敗滅,屈服於敵,正最後開解,(一九四)由其方略,由敵手脫出,恐怖之國不能歸去,(一九五)耳聞停於馬來亞〔地〕而派遣使者:「余於此大交戰而打敗與臣等度來庫羅西伽羅,(一九六)以奪王領確立摩睹羅近郊二三伽宇達之地。(一九七)余之主〔普羅伽瑪婆夫王〕雖懇望由卿之父王支援,為敵而彼王陣亡時,(一九八)聞其情勢之啟示,『余所願者為令斃其敵王。領亦〔欲〕屠彼,(一九九)若何人有使〔王〕統生存者,則授彼於婆羅伽瑪般陀王之王權!』此乃我等之命。(二〇〇)然,無怖畏地速來駕,以司父〔王〕之王權。」以述親切真實之語言,(二〇一)王子亦聞其消息,即時不空費時宜而至彼處。(二〇二)其時蘭伽普羅給〔普羅伽瑪婆夫〕大王,述王子瀕臨窮乏,送書簡於楞伽〔島〕。(二〇三)大王知其事,於適當〔王者之〕食物,及眾多相稱之金銀製之鉢,(二〇四)又金銀製之多數燭臺,足以纏身高價自己之衣服(二〇五)及諸寶造之耳環、首飾、腕環,〔普羅伽瑪婆夫王〕送去如是之物與其他滿喜悅之進物。(二〇六)由此王子恭敬向王之方角禮拜,悉受賢〔王〕其贈物。(二〇七)
ᅟᅟ==[11] 兩康具是 Teṅkongu, Vaḍakoṅgu 參照本章二八八。==
ᅟᅟ==[A4] 己【CB】,已【南傳】==
ᅟᅟ==[12] 此偈之前半對諸寫本皆為難解。雖由協會本之本文而譯,但於 tato vālakkottaṁ……gantvā yuddhāya tattha ca 不足二音節。校正者為補此,見出此案 vāḷakkoṭṭaṁ 為 anivaḷakkoṭṭaṁ,寫本皆以 tato vāla……開始。==
ᅟᅟ==[13] 原文 Rājavesibhujangādi-Silāmegho 見為 ādi 之音節不足而補之。==
其時,大威光之〔蘭伽普羅〕於芬提伽羅交戰,使羅耶羅〔官〕康達提瓦瑪羅瓦從此地敗走。(二〇八)吃羅曼伽羅,並於名為迷羅曼伽羅兩地方,制伏達彌羅人而停於此,(二〇九)由此,勇者〔蘭伽普羅〕,其時打敗怖畏失心而歸順之羅耶羅〔官〕瑪羅瓦,(二一〇)又與芬提伽羅〔之地〕,並命與適當之官職,更從彼封為兩曼伽羅地方之領主,(二一一)蘭伽普羅正要赴芬單那蘭庫達,從伍康那蘭達那耶伽於阿尼瓦羅庫達而克服之,(二一二)由此出發,自己急速入於禮多如,守顧瑪那義羅瑪多羅之軍將等。(二一三)那達如尼瓦羅〔官〕阿羅睹如等二名羅耶羅〔官〕加憐伽及羅耶羅〔官〕加利伽羅,與是等者大交戰,(二一四)殺害眾多之達彌羅人及同羅耶羅〔官〕加利伽羅,大威力者〔蘭伽普羅〕掌握彼摩睹羅,(二一五)更以多數之達彌羅人及無瓦羅耶與羅耶羅〔官〕加倫普羅達,置於自己威光之下,(二一六)由此,強者〔蘭伽普羅〕,向那達如瓦羅〔官〕阿羅睹如之堡壘,羅耶羅〔官〕加憐伽並羅耶羅〔官〕週羅康奢群達,(二一七)與如是等者共起大交戰,難超之事,應大奮勇之〔蘭伽普羅〕使彼等由此地敗退,(二一八)又燒討有名之二三之村村,大勇者由此,再到禮睹如。(二一九)正由南方之羅耶羅〔官〕週羅康奢群達,二名之那達如瓦羅〔官〕阿羅睹如,羅耶羅〔官〕曼那耶,(二二〇)吧利提群提耶羅,又同羅耶羅〔官〕先君提,又其他熟知戰法多數之達彌羅人,(二二一)屈羅勢加羅王心腹之將羅耶羅〔官〕加憐伽,並羅耶羅〔官〕殿那瓦那拔羅,(二二二)阿羅圓達培如瑪羅,與如是此等超至難之〔勇將等〕武裝以自己之軍力出陣,到名吧達婆羅之地,有心想戰者,此次皆有打勝〔此〕敵之決意。(二二三、二二四)然,通於方略之蘭伽普羅,耳聞其情勢,派遣多數之軍力馬象至此。(二二五)彼等善赴而由攻圍四熱之堡壘,燒掉堡壘附近二十大村,(二二六)更知「應攻堡與否」,述其事而派使者至蘭伽普羅處。(二二七)彼〔蘭伽普羅〕聞此再派大軍,指令遣者「應攻堡壘」,(二二八)其時,彼等皆聞彼所送之指圖,開始激極之戰鬥。(二二九)此兩吹荒世終之風而行難受之大激戰,(二三〇)使數千之達彌羅人及〔屈羅勢伽羅〕王之腹心羅耶羅〔官〕殿那瓦那拔羅至於命終,(二三一)討取受突傷阿羅圓達培如曼羅之敗走,以分捕(二三二)其馬乘及其他多數馬匹,彼剛勇〔如〕獅子之錫蘭〔軍〕,勇如女神之蓮,使之笑顏而擊破達彌羅軍。(二三三)蘭伽普羅掌握婆達婆達,停置之兵力而後令帶來自己之處。(二三四)彼蘭伽普羅而後進軍於阿尼瓦羅吃庫達,征服瑪羅瓦奢伽越展及安週庫達。(二三五)如是彼又占領幢提及婆沙,北方地方成為無敵之地,而往庫倫單群提耶。(二三六)於精巧之羅耶羅〔官〕瓦如提置於自己之支配下,授彼恩惠及黃金腕環等,(二三七)由此出發,其時,進軍於提利康吧瑪,令於此之西羅迷伽羅又同羅耶羅〔官〕加那西耶,(二三八)那達如瓦羅〔官〕安週庫達,歸順於自己之威勢,此等皆如前授與恩惠,(二三九)真實大勇者〔蘭伽普羅〕令從自己之威勢,由此,問那達如瓦羅〔官〕芬康達送遣書簡,(二四〇),其時,彼〔芬康達〕不來面謁而往先崩瑪利,因此,要逮捕彼,蘭伽普羅自己赴先崩瑪利。(二四一)傳說其堡壘以前週羅軍亦來襲攻略,經二年間之交戰不得占領,(二四二)但獅子之勇者錫蘭〔軍〕,其要害堡壘,只要半日程度之時,(二四三)擊破二城壁並四城門,侵入城寨內,彼等宛如弧棲〔猛〕象,(二四四)於此屠殺數百之達彌羅人,如是於瞬間,攻取先崩瑪利之壘。(二四五)正此時角羅羅軍,又瑪羅瓦羅〔軍〕,同伍利哈羅〔軍〕,尚有群達瓦羅〔軍〕,(二四六)瓦拉屈達羅軍,並宇齊那軍及在安週庫達之地有強力之軍兵,(二四七)如是達五六萬之數,極為奮速恐怖之達彌羅軍(二四八)攻圍錫蘭〔軍〕所據堡壘,由此又開始淒慘之戰鬥。(二四九)然,其時,蘭伽普羅〔官〕提婆及蘭伽義利〔官〕蘇羅以開南門之門,(二五〇)率引剛勇難超自己之軍,令數千之達彌羅人以至命終,(二五一)把從彼方面勇猛襲來之達彌羅軍,獅子奮速之〔錫蘭軍〕,恰如〔向〕群象之雄獅子而擊破之。(二五二)正在單達那耶伽〔官〕伍康那並名為魯伽髮舍利〔官〕由南門出,(二五三)在交戰,屠殺敵多數之戰士,討殘餘之敵軍,又至無留由一卒而粉碎之。(二五四)由北門之大力者髮舍利〔官〕義提及奢伽睹義奢耶是難近之一將軍(二五五)出,勇士等迅速擊破達彌羅軍,令達彌羅戰士多數以至命終。(二五六)如是錫蘭〔軍〕瞬刻所立之處,皆殺戮達彌羅軍,令敗走而更分捕多數之馬匹,(二五七)征服敵有盛名之眾多勇士等,再回至先崩那瑪利堡壘。(二五八)其時,群達瓦羅〔軍〕並同角羅羅軍,伍利哈羅軍與瑪羅瓦羅軍,(二五九)瓦拉屈達羅軍及宇週那之眾,同那達瓦羅〔官〕阿達羅右魯及康伽耶羅,(二六〇)此等戰敗之軍,並達羅右如那睹之住民等,於伽羅海那睹之軍力,阿達羅隱那睹之住民,(二六一)加康那睹之住民,如是與此達彌軍至週羅國之境,由節羅魯村(二六二)能來至此地者,皆導於自己之支配下,彼〔蘭伽普羅〕從於順次,與此等之恩惠。(二六三)此時,取益沙族〔農商階級〕及耶瓦那[14]人〔阿拉伯人〕所提示之禮物,又與甚多受顧優待彼等,(二六四)又來〔求〕庇護之瑪羅瓦奢伽瓦珍,再授與先普那瑪利,以據彼自己之地位,(二六五)由此出發進軍於提利耶康吧瑪,又由此出而向往庫倫單群提。(二六六)
ᅟᅟ==[14] Yavana = Yona 此本由 Ionia 而出,古時指希臘人,但後世其意為阿拉伯人歐州人或一般外國人之語,漢譯寫臾那之字。==
正強力之那達如瓦羅〔官〕伽羅彎提與羅耶〔官〕瑪拉瓦行戰鬥,以占領芬提伽羅。(二六七)羅耶羅〔官〕瑪拉瓦正見不出庇護彼者,「卿是我依靠處」而至蘭伽普羅處。(二六八)其時,指揮者蘭伽普羅,與殊勝軍將於有名聲之吃提魯伽兩髮舍利〔官〕並單達單那達〔官〕伍康那交戰,及以芬提伽羅令彼為〔羅耶羅官瑪羅瓦〕。(二六九、二七〇)彼等赴彼處行難打勝之交戰,於此擊退〔伽羅圓提〕,屠殺多數之達彌羅人,(二七一)羅耶羅〔官〕瑪羅瓦亦與之地位,由此自集合來蘭伽普羅之處。(二七二)那達如瓦羅〔官〕名芬庫康達今一人之軍將又來西利耶瓦羅之地駐軍,(二七三)與瑪羅瓦奢伽瓦珍行大交戰,使彼敗退於所知之奢央康達那,(二七四)自己攻略所經之先普那瑪利,其時勇者而殊勝智略之蘭伽普羅耳聞彼行動,(二七五)自從阿尼瓦羅去之壘出,其日即奪還先普那瑪利,彼又向於提利耶康吧瑪。(二七六)那達如瓦羅〔官〕芬康達聞其行動,經先普那瑪利之地,由此而赴西利耶瓦羅。(二七七)然,勇者蘭伽普羅,到先普那瑪利。那達如瓦羅〔官〕想來「歸順」,(二七八)但不面謁而再向西利耶瓦之地,蘭伽普羅亦赴西利耶瓦羅村,(二七九)由四方開始至為激烈之戰鬥。然,那達如瓦羅〔官〕芬康達,送如是書箋,(二八〇)言:「因大怖畏,心垂將烈,若得身之安全,可服於卿之威光,不然者即不能赴。」(二八一)蘭伽普羅聞此,派回箋述:「目除怖畏者可來!」(二八二)由守其真實之書,離怯懦來到彼勇者蘭伽普羅處,(二八三)由此,蘭伽普羅授與不少恩惠,瑪羅瓦奢伽瓦珍亦帶來自己之處,(二八四)彼兩友亦據原之地位,大勇者〔蘭伽普羅〕至禮闍如。(二八五)癈羅奢西哈摩訶羅並瓦如伽瑪,皆與復舊,造水溝及二儲水池,(二八六)同於西利耶瓦羅與培魯倫吧耶羅亦令造水溝築二儲水池使行耕作。(二八七)
大地之護者庫羅勢伽羅〔王〕率〔於〕提利那耶利兵力及展孔具、瓦達孔具之母兄弟等軍兵(二八八),同其時,溫情施與其他種種方策,英明之〔王〕,以瓦解導於〔蘭伽普羅〕支配下眾多之達彌羅人,(二八九)具備馬象,開始為交戰而攻來。然,賢者蘭伽普羅,熟慮深細注意之方法,(二九〇)為制惡而立脚於主之命令,〔彼〕有策略才智而行殲滅達彌羅人。(二九一)其時,為後備之軍,乃〔普羅伽瑪婆夫〕大王之派遣,於世難超之勇者,隨從步兵及眾多之馬匹,越海而阿尼瓦羅奇。(二九二、二九三)有盛名之蘭伽普羅亦由禮睹如出發,到阿尼瓦羅奇,今到達而與彼對面,(二九四)親切抱擁,行無隔意之會談,要擊破他之〔蘭伽普羅〕再歸陣於禮睹如,(二九五)但由此出,傳為廣博剛勇,機敏之彼〔要識別〕場所,聞而赴芬多蘭那達那之地,於此駐軍,(二九六)於奇羅庫達及曼伽羅瑪之地,與達彌羅人興大戰鬥,屠其多數之戰士,(二九七)捕應生擒者,分捕敵軍遺棄眾多之馬匹,(二九八)由此出而赴奧利提右如幢吧瑪,那達魯瓦羅〔官〕芬康達、西羅迷伽羅者,(二九九)那達如瓦羅〔官〕安週庫達,對此等無任何束縛,而遂與具剛者〔蘭伽普羅〕行恐怖之大交戰,(三〇〇)屠其不少達彌羅人,由此向於西利瓦羅,那達如瓦羅〔官〕芬康達,歸順於自己之支配故,(三〇一)使炎燒二層壯大之婆沙達〔殿樓〕,由提利伽那培羅地方出發。(三〇二)正在奢加睹奇奢那將軍由阿尼瓦羅奇到達禮睹如,又由此出去,(三〇三)名瑪睹蘭瑪那奇羅〔壘〕及巴達那如如、蘇蘭達庫達,擊破如是要害[15]之諸城寨,(三〇四)再歸禮睹如而駐軍,把那達如瓦羅[16]〔官〕並羅耶羅〔官〕週羅康奢群達令之歸順。(三〇五)某時,彼大威力者〔奢伽督奇奢耶〕來巴達那如如,其時,對勇者蘭伽普羅送來書箋,(三〇六)〔言〕:「卿應速來[17]瓦奇伽河必面會,此申呈。」(三〇七)大威力者蘭伽普羅聞其事而由此出發,急就道,(三〇八)據名為提利哈如如之地,敵軍軟弱其戎衣,又自己〔具備〕眾多之馬匹(三〇九)而來襲,於途中之提婆蘭伽普羅及其他赴於交戰,開始與勇士等行激戰。(三一〇)於此立即粉碎其勇士之大軍,於正如散去陽光之濃暗。(三一一)〔如〕劫火、奮束之蘭伽普羅,如是立即攻略提利吧如如,而駐軍於此。(三一二)熟知計略,有挑戰力名奢伽多奇奢耶軍將,亦守於般那單庫達〔之壘〕,於戰場擊破達彌羅之大軍,收壘於手中而占據於此。(三一三、三一四)
ᅟᅟ==[15] 原文以 duggamo 解為 duggame 以從校正者之說。==
ᅟᅟ==[16] Aḷattūrunaḍālvāre 是 nāḍālvāre 之誤排。==
ᅟᅟ==[17] 此河名之寫本有種種。Vayiga, Vayiha, Vasiga, Sīha, Sīga 奇支達新哈取為 Sīha 協會本是 Vayiga。==
然,甚躁急性質之具羅勢伽羅王,同睹瓦羅提婆提耶羅羅,幢達瑪那羅,(三一五)奇羅培羅耶羅[18],又同羅耶羅〔官〕尼加耶,耶達如瓦羅〔官〕伽羅圓提耶,更同康伽羅,(三一六)武裝自己所有之戰士,引率、帶武器,彼為交戰而到羅至那,(三一七)有奮迅恐怖大軍彼〔具羅勢伽羅〕,令自己駭人之大軍與蘭伽普羅交戰。(三一八)其時,勇者通曉方略彼蘭伽普羅向奢伽睹奇奢,十分明其策,(三一九)述「與余共為令具羅勢伽羅敗走,一方面武裝挑戰之軍,(三二〇)卿束來援」以[A5]遣書狀,立即整備自己強力軍兵,(三二一)由此出而與達彌羅軍大交戰。彼〔達彌羅軍〕由敗走而入於羅支那,即時把此(三二二)城門之大小門關閉,達彌羅人等與大地之護者〔具羅勢伽羅〕共立即守於〔城〕內。(三二三)正於先陣之勇士單達那耶伽〔官〕伍康那,並名為魯伽髮舍利〔官〕,同蘭伽普羅〔官〕提婆,(三二四)此等近〔攻〕西門,倒其城壁,或破其城門而著手。(三二五)蘭伽普羅〔官〕提婆並單達那耶伽〔官〕伍康那破其城壁、城門而侵入城內,(三二六)由此名魯伽有自負心之髮舍利〔官〕思念:「由他人所向之道余不赴。」(三二七)彼殺眾多之勇士又屠多數之馬,打破南門立即侵入。(三二八)正在恐怖失心,對自己之上下衣失去自主權彼具羅勢伽羅,(三二九)開東門之扇而出門,依〔好〕運由敵手脫出。(三三〇)彼等皆於此屠殺達彌羅人多數之戰士,分捕眾多馬匹並多量之財寶,(三三一)打振衣服,由此而跳躍,彈指而哄笑,行戰勝之祝賀。(三三二)由此蘭伽普羅,並奢伽睹奇奢耶將軍與此等勇者至羅奇那。(三三三)如是行善業者,具銳智慧者,明政治法律者,有可怖之威力、財力者,精進不放逸者等之狀態,正如於秋月之白分,每日向於隆盛者也。(三三四)
ᅟᅟ==[18] 本章一三八奇羅培羅那是同一人。==
ᅟᅟ==[A5] 遣【CB】,遺【南傳】==
以上善人之信心與感激為〔起〕造大王統史
名羅奇那普羅攻略次第之第七十六章〔畢〕
第七十七章 於般睹國之勝利
大地之主,彼具羅勢伽羅,恐怖而此敗走,以守名為幢達瑪那之堡壘。(一)奇羅律伽羅軍,並同由庫伽羅之〔他〕軍及瑪睹羅達瑪伽羅軍至於羅奇那。(二)述具羅勢伽羅王所有情勢,其時赴瑪睹羅,以勸誘蘭伽普羅。(三)由此蘭伽普羅並奢伽睹奇奢耶將軍,具大光榮赴瑪睹羅之都,(四)然,父王之住居,以自己誕生之宮殿與奇羅般陀王子,彼等停於此地。(五)王集此斯利瓦羅瓦者,並那羅耶那者,名瑪拉伽瑪般陀者三人之奇羅培羅耶羅,(六)羅耶羅〔官〕軍將曼那耶,同羅耶羅〔官〕先群提,他之奇羅培羅耶羅,啟羅羅西哈達羅等(七)者,授與瓔珞,週羅康伽羅者,於歸順自己威光時,(八)吧利提群提地方等食〔邑〕許自為領主,據彼自己之地位。(九)來「入於支配下」那達如瓦羅〔官〕伽羅圓提耶,於瑪睹羅之間來京,「面謁恐對余有〔危難〕」(一〇)不為過目而去自己之〔領〕地。其時,難超之勇者,蘭伽普羅,赴彼之地方,欲捕之而行交戰,使他敗走,有大威力而奮勇之〔人蘭伽普羅〕以占領阿羅具瓦那奇利。(一一、一二)名那達如瓦羅〔官〕伽羅圓提耶、斯羅提瓦他〔一人〕於庇護下,由此求〔一〕地方之領主。(一三)蘭伽普羅與其所乞之地方,其時,盛名之〔蘭伽普羅〕赴羅耶羅〔官〕具倫吧之地方,(一四)把羅耶羅〔官〕具倫吧亦置於自己之支配下,引同康伽耶羅駐軍於尼耶瑪,(一五)勇者其後欲征服羅耶羅〔官〕尼伽羅達,由此進軍於提利普睹如之地。(一六)羅耶羅〔官〕尼伽羅達亦令集結於自己之軍力,那達如瓦羅〔官〕阿伽蘭伽,同羅耶羅〔官〕康羌吧,(一七)羅耶羅〔官〕瑪羅耶吧,又乞奢拉達羅耶羅,如是,此等週羅軍將及其不少兵力,(一八)率其所屬多數之馬匹來,開始興起難打勝之戰鬥。(一九)由此以其敵軍之馬匹、步兵一起,先於提利普陀如,而至普那阿瑪羅瓦提,(二〇)以此大道長為二三伽宇達而擂破如肉而粉碎其大軍,(二一)屬於錫蘭人之軍力,到於普那阿瑪羅瓦提,於此燒討建於此三層之婆沙〔殿樓〕,(二二)又燒掉其他眾多之家屋及豐裕之米倉,消滅土民之怖畏,由此(二三)勇者以巡迴,令住領內之民眾導以自己之支配下,再歸陣於瑪睹羅。(二四)
其時,〔王〕令嚴肅大地之護者〔普羅伽瑪婆夫王〕,下令與王子舉行戴冠式。(二五)〔蘭伽普羅〕聞其難背之命令,立即舉行灌頂式。(二六)命令難背之〔王〕,令瑪羅瓦奢加越提因並羅耶羅〔官〕瑪羅瓦,那達魯瓦羅〔官〕阿達羅右如,此等於蘭吧康那〔垂耳〕族,為蘭吧康那之役職,彼等以大鼓巡迴於國中,令(二七、二八)從於自己之軍而集合諸軍將,施種種之裝飾於般陀王國,(二九)由先王之宮殿於北方之天神殿,以先勝利之鼓聲顯示其光輝,(三〇)行王子之灌頂,大名聲之〔蘭伽普羅〕以從禮式,令行都之右繞禮。(三一)
然,逃於幢達瑪那之山寨之具羅勢伽羅王,幢達瑪那置於自己之配下,(三二)彼軍力並隨帶阿魯奢奇三彌達之恐怖剛勇者,(三三)由山寨出而來襲,以侵入名為曼伽羅瑪大城寨,(三四)彼等與歸順錫蘭軍之羅耶羅〔官〕瑪那耶及羅耶羅〔官〕先群提耶行大交戰,(三五)彼等擊破其堡壘而占據。其時,蘭伽普羅有聞如是之情勢,(三六)由彼地敗退敵王,令淨山〔寨〕林壘此國土,(三七)思惟應歸京,由瑪睹羅之都出,築堡壘據於曼伽羅康庫達之附近,(三八)又耶利耶哈之壘與所有之兵力守之,幢達瑪那之妻三兄弟等,(三九)同喝拉伽耶羅羅〔官〕,羅耶羅〔官〕無那耶達,並羅耶羅〔官〕伽憐伽,行大交戰,(四〇)擊破其壘而屠殺多數之達彌羅人,其後陷西瓦利普陀如,盛名之〔彼〕等(四一)駐軍之。其時,敵王具羅勢伽羅,守於提利那耶利,令結集軍,(四二)送給二人同母兄弟之書狀,合集於展康具,瓦達康具之軍力,(四三)其時,大軍〔具羅勢伽羅〕把其軍力帶來,令守於三達禮利堡壘。(四四)蘭伽普羅並奢加睹奇奢耶將經其堡壘,一直猛進而急進軍。(四五)唯是戰略,具羅勢那羅,為障礙敵軍之進路,掘放大儲水池。(四六)勇者蘭伽普羅,聞其報,其時,「為與敵大交戰而進軍,(四七)於途中不見切放儲水池」,大威力者,其時,〔所經之處〕示有溝堰,(四八)赴其大城寨,有大軍而勇猛〔蘭伽普羅〕興大戰,在打戰中擊破之,(四九)名伽羅伽之耶羅羅〔官〕並殺戮其他甚多達彌羅人,又捕多數達彌羅人之馬匹,(五〇)由此,名提利瑪羅伽及名喝達羅立即侵入幢達瑪羅二村,(五一)「般陀王於此被討」,燒掉提利瑪拉伽村唯留其名。(五二)盛名之〔蘭伽普羅〕由此出發,赴週羅具蘭達伽村,駐軍於此幕間。(五三)然具羅勢伽羅王自己二人甥及其兩者軍力,同其眾多馬匹,(五四)與那達如瓦羅〔官〕阿伽蘭伽,同羅耶羅〔官〕吧羅瓦,羅耶羅〔官〕瑪羅那吧,並同羅耶羅〔官〕康單吧,(五五)與奇奢拉達羅耶羅及大力奮迅〔之具羅勢伽羅王〕把如是周羅人之軍將及彼等眾多之軍力,(五六)那達瓦羅〔官〕伽羅圓提耶,並其軍力,又從自己之軍,由那達如瓦羅〔官〕芬康達(五七)自己率領,來名為吧蘭庫達村之地,彼大勢力者〔具羅勢伽羅〕其時決意戰勝其敵,於般陀那睹庫達那及宇利耶利之地而任其大軍。(五八、五九)其時,蘭伽普羅為與奢伽睹奇奢耶將軍交戰,由週羅具羅蘭達伽村出發,(六〇)於敵軍據二三之大城寨,如裝在探測於其戰場開始戰鬥,(六一)其時,於宇利耶利村,精巧築儲水池大城寨,夜間停駐於此,(六二)正守二三之壘,敵軍分散而向具羅勢伽羅王之處。(六三)明敏之蘭伽普羅正〔識別〕場所之良否,並呼奢伽睹奇奢耶赴其〔地〕,(六四)勇士等與敵王行激戰,殺戮眾多之戰士,分捕多數之馬匹。(六五)令大地之護者具羅勢伽敗走,其時,占領吧蘭庫達,又由此而出,(六六)名睹瓦羅提婆提赴一耶羅羅之處,取彼與馬、象,(六七)聞:「具羅勢伽羅王,歸於瑪睹羅。」欲擊滅彼,其後由此(六八)來阿達羅提利,於此征服羅耶羅〔官〕尼伽耶,授彼不少恩惠,(六九)彼由此出發時,大地之主具羅勢伽羅為恐怖所使而入週羅國。(七〇)由此蘭伽普羅命奢伽睹奇奢耶大臣,應停駐於吧達那如如之地,(七一)自己立於軍陣之先頭,向提利伽那培羅。具羅勢伽羅王又依種種懇願之行為(七二)令滿足週羅王,由彼王之指謀,名巴羅瓦之羅耶羅〔官〕之軍,並以甚多馬匹,(七三)與名依奈達巴達者,更以幢達瑪那,同羅奢羅奢伽羅吧之羅耶羅〔官〕,(七四)又其上名康伽康達伽羅吧之羅耶羅〔官〕,尚以羅耶羅〔官〕那伽羅尼比如吧提,(七五)更以羅耶羅〔官〕勇者尼奢奇老達瓦那瓦,並於那羅西哈巴睹瑪羅,羅耶羅〔官〕勢奇羅巴睹馬,(七六)又羅真達普羅夫瑪瑪哈羅奢,羅耶羅〔官〕瑪達瓦並以〔羅耶羅官尼伽羅達〕[1]及週羅庫那羅,(七七)奢那普羅夫瑪瑪哈羅奢,羅耶羅〔官〕週羅提利伽,此等於宇姜屈達獲得軍將等,(七八)又尼耶羅耶與喝濱真培屈羅亦并之,更是羅耶羅〔官〕瑪達瓦,加上康睹耶提,(七九)同那達如瓦羅〔官〕康伽曼伽羅,並那達如瓦羅〔官〕阿伽蘭伽,羅耶羅〔官〕康單巴及那達如瓦羅〔官〕奇羅曼伽羅,(八〇)羅耶羅〔官〕奇沙羅無達,更以此等者之多數馬匹,彼〔具羅勢伽羅王〕遣於幢提巴沙。耳聞其行動(八一)之蘭伽普羅思彼等唯留其名,瑪睹羅命奢伽睹奇奢耶,勇者自己由提利伽那培羅出去,(八二)至以名為奇禮尼羅之瑪睹區鄰接之都,週羅之軍力正開始大交戰。(八三)唯其死屍混亂於四伽宇多之道路,又殺戮甚多戰士落於海中,(八四)敵之血潮〔如〕海水,更捕多數之馬並甚多達彌羅人,(八五)及生擒羅震陀婆羅門摩訶羅奢及蘭趕吧睹瑪羅乃至那羅西哈拔睹馬羅,週羅庫那羅,大威力者,再(八六)〔唯〕留瓦達瑪那迷群提及瑪那迷群提並曼奢群提之等土地而燒掉,(八七)由週羅國約燒掉七伽宇多,彼如明確週羅〔國〕,而由此退還,(八八)送書狀於屬羅耶羅官尼伽羅達,彼應來耶蘭群提村,(八九)彼〔尼伽羅達〕服於具羅勢伽羅王之威力,其時,具羅勢伽羅王,並西羅迷伽羅,那達如瓦羅〔官〕阿加蘭加,同羅耶羅〔官〕康達巴,(九〇)又羅耶羅〔官〕瑪羅耶巴,羅耶羅〔官〕奇沙羅無達,那達如瓦羅〔官〕伽羅圓提於提利那耶利之軍力(九一)及合併那達如羅〔官〕芬康達,大威者〔尼伽羅達〕於普那阿瑪羅瓦提開始興起大交戰。(九二)有大軍蘭伽普羅,聞其報告,為克服敵王,由耶蘭群提出,(九三)由五方攻來而起大交戰,可怕之剛勇者〔彼〕於此瞬刻擊破敵軍,(九四)屠數千之達彌羅人,分捕多數之馬匹,令敗走大地之主具羅勢伽羅。(九五)尼伽羅達其後恐畏而送書狀:「請取屬余之財寶並余所有之馬匹(九六)以願贈此余之罪過。卿必不計謀余之破滅。」(九七)其時蘭伽普羅聞此而遣送回信與彼,告曰:「財寶、馬匹雖即是必要物,余無〔其必要〕。(九八)無須怖畏,親來面述。」彼聞此其時,為面謁蘭伽普羅而來。(九九)〔蘭伽普羅〕接見彼,授與彼恩惠及國土,築造燒掉之家屋,並與多額之資財,(一〇〇)由此出而來尼耶瑪,大名聲者之彼,使其他方悉為無荊棘〔之處〕,(一〇一)大地之守護者,巴羅伽瑪〔王〕之名記印於伽哈巴那〔金〕幣,令舉國、全土之通用,(一〇二)其國贈於奇羅般睹王子,由週那國並由般睹國所護不少馬、人、象,速送於錫蘭。(一〇三)
ᅟᅟ==[1] 七七後半任何寫本皆缺文。==
Rājindabrahmamahārājam cāpi Mādhavarāyaraṁ
……c'eva Coḷakonaraṁ eva ca
校正者補為 nikaladharayāraṁ。
其時獅子王,巴拉伽瑪普奢王,傳於般陀國之勝利,於名般陀奇奢耶,造所有時節富裕最勝之村,喜常施之王,其正在布施於婆羅門等。(一〇四、一〇五)王家[2]中之最上者彼普羅康達婆夫,對政治之良否,具判斷心,以所有之德為居家……彼一人長久配於海所圍繞之大地。(一〇六)
ᅟᅟ==[2] 原文 Dharaṇipatikulaggo so Parakkantabāhi==
anayanayavicittopetacittappācāro
nikhilaguṇanivāso cārukandapparūpo
vahati dharaniṁ eko so ciram sagarantaṁ
第二三行目甚難解所見如次
anaya-naya-vicitta-upeta-citta-upacāro
nikhila-guṇa-nivaso cāru-kanda-paruso?
第三行終之字遂不能譯,雖譯為奇節新哈,對此偈極難信賴。至止所書參照。
So triumphs Parakkama Bahu, the chief of the race of kings, whose power and might are infinite. And so bears he rule alone over the earth that the ocean boundeth by the supreme power that he possesseth to discern right and wrong,
又校正者抹殺第三行目。
以上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為於般陀國之勝利第七十七章〔畢〕
第七十八章 令建立精舍
如是受灌頂明其政治之楞伽王普羅伽瑪普奢,以鎮定楞伽之地,(一)為精勤之果報,王權成立成就之時,以行恭敬之〔王〕欲使興大師〔佛〕之教,(二)僧眾之僧團置於〔食〕邑以養妻子,「戒應如是而由此無其他之戒」,(三)其他同一作法,任何正確之戒律亦省略之,不望見互相相會者,(四)有於教化之最初,欲令三宗派之比丘和合,(五)如人主〔正〕法阿育〔無憂〕〔王〕之〔依賴〕莫加利弗陀提舍,任命名摩訶迦葉之大長老,(六)〔其〕通曉三藏,亦熟知戒律之義,於上座部〔唯〕一之燈火,由久以前計量調整。(七)於阿㝹羅陀都,彼弟子若那婆羅,並於沙巴羅地方之比丘等,請來普羅提都,(八)莫伽羅那長老,共那銀達婆利耶長老,及副王之領〔內〕其他所有之比丘等,(九)住勢蘭達羅耶達那〔精舍〕之殊勝蘭達長老,於魯哈那為主長三宗派住〔之比丘〕,(一〇)其時大地之主〔普羅伽瑪婆夫〕懇請大精舍之比丘等之互相和協。(一一)又眾多比丘等無恥而最久分裂故不同意和合。(一二)有赴於異國,其他者為還俗,數名不願就裁判之座。(一三)由此提出極難解之大誠問,恰如築須彌山〔困難忍受〕實現其和合。(一四)無私心猛裂奮勵〔之人〕,正法者大地之主勉勵彼比丘等,令應諾困難。(一五)由此,每問題之發生,應導於解決,摩訶迦葉為首,令比丘等裁斷之。(一六)自己加於彼等裁決之保護,為集會[1]中之獅子,由三藏保護者之〔人人〕,(一七)準許得則於法者,令其齋戒,〔令〕住大精舍諸比丘和合。(一八)彼〔王〕破戒者之徒,「勿為利得目的而滅教」者,授重要之地位而令還俗。(一九)由是大勞力而淨大精舍,〔瓦達迦摩尼[2]〕阿婆耶王之治世,此等分離(二〇)而阿婆耶奇利〔之比丘〕等,並由人主[3]摩訶勢那之時分裂,非佛教之耶睹羅毘達伽〔方廣說〔三〕藏〕之其他,說是「佛語」者以避修行,屬於至達瓦那之比丘等,(二一、二二)由所有高德住大精舍〔之比丘〕,〔有〕如最中之諸寶與玻璃珠,令進行和合。(二三)其時,彼〔比丘〕等,缺少持戒及其他重要之〔德〕者,大僧團並雖以王之威光而為,而不見喜佛之教。(二四)又同正法者之王,令依熟知〔之人人〕調查,但若無得一人之高潔受戒僧者,(二五)其時眾多行者〔比丘〕等令為沙彌,使破戒者還俗,以授重官職,(二六)彼〔王〕如是精勤淨化與和合,要時甚久,以大勞力以僧團為如佛之時代。(二七)
ᅟᅟ==[1] 原文 Sahācariyasihehi 以見為 Sāhacariyasīhehi。==
ᅟᅟ==[2] 參照大王統史第三三章七八。==
ᅟᅟ==[3] 同第三七章三二參照。==
〔王〕年年引導大僧團於河岸,或獻身住林園,(二八)令配置於河之中央不動之諸船,於此設計建殊快之假堂,(二九)大賢者之彼等布施高貴之〔三〕衣及眾多之要品,行受戒之作法。(三〇)如是增加數百比丘快適之住而欲建大精舍,(三一)彼王如見至達瓦那之大精舍,建造至達瓦那〔祇園〕真似之壯麗。(三二)為住處之長老等,品質堅牢,築弗用大之三層八巴沙達〔殿樓〕。(三三)為持戒堅固名舍利弗陀長老於屋上室有高大之巴沙達,(三四)又以良好之設備,以諸〔佛〕像為裝飾,以新案無比之三層〔佛〕像堂,(三五)於此為三十五之房舍,呈現美觀,唯其〔數〕二層長之巴沙達〔殿樓〕,(三六)更於百七十八之小巴沙達,又三十四之櫓及二箇之書庫,(三七)行尖塔、窟並庵室鬘及蔓〔飾〕工事,有如諸天梵天之姿態眾多之寢室(三八)又為〔三面〕提圓伽像[4],造磚瓦漆喰為目藥之提圓伽堂,(三九)獅子、緊那羅、白鳥及其他姿態之列,種種之網、窗並由甚多軒蛇腹之光躍,(四〇)輝耀之柱、梯階、壁亦裝飾其他,圓形而美,悉是石造之齒舍利堂,(四一)三說法堂、一靈祠、有八經行所長,又長幅〔之大〕一食堂,(四二)更磚瓦所蓋之八十五之火堂,及設百七八之便房。(四三)為教淨化比丘之內心,令淨污穢,為洗落外部之垢而入浴,(四四)瓦達〔圓〕浴院,具哈〔窟〕浴院、叛陀摩〔蓮〕浴院,(四五)關連巴達〔福〕浴院之物及其他柱、梯階、軒蛇腹由其他之飾,造石造之八浴院,大王以結甚多垣屏,(四六)如是至多達瓦那,悉有五百二十之堂宇,與要品,於此住僧團。(四七)王族士〔普羅茲伽瑪巴夫〕於此,不甚遠,具所有其他之條伴,極善塗之而令建造房舍,(四八)於此為長老有甚快之屋上室,具種種殊勝之室,塔輝耀而〔築〕三層巴沙達〔殿樓〕,(四九)長四十之巴沙達〔殿樓〕並有此等便房,又有八小哈沙達〔殿樓〕及六箇之樓門,(五〇)有三十四之火室及二條之大週壁,更於須巴達靈祠,魯巴瓦提靈祠,(五一)〔尚〕有鬘工事[5]、蔓工事,諸天梵〔天〕其他之姿態,依尖塔、窟、房、庵室、堂而輝光,(五二)從其意名為蘭卡提羅伽〔楞伽之飾〕,以〔建〕彼快五層〔佛〕像堂,(五三)於此所知蘭卡提羅伽目藥〔佛之〕立像,如佛生存中之大而造。(五四)多數之尖塔,並房、庵、堂同備般奢羅詣哈〔籠堂〕十二層之(五五)建立為巴達西摩殿與所知之布薩堂,可觀其境界,飾所有之瓔珞,(五六)大軍,彼〔王〕隨伴大臣、後宮、馬象,以天王之美而至精舍,以摩訶迦葉為上首,勉勵大僧眾,(五七)祝祭之讚歌、樂器之轟動,由喝采之喧噪以滿四方,(五八)黃金及其他所造水瓶、筐並甚多之幢幡,及持日傘之人人所圍繞,(五九)有行大祭之時,大地之護者〔普羅伽瑪婆夫〕黃金鋤結於福象,以起掘而前進。(六〇)有甚多場所之僧團於此,因回復前所說境界舖物之疑,以先撒癈其境界,(六一)從王所〔掘〕之溝,依所有具榮譽羯磨儀軌,正確公告其目標。(六二)彼王設定三部分境界及〔一〕大境界。立於東其他八方之標石,以一杖五肘比蘭卡提羅伽堂,(六三)於順次為四十四、四十九、三十八、三十六、三十五、五十七、及四十五及六十六杖,(六四)據南方之方角,標石是由巴羅山有五十八杖,(六五)又置於北方之標石,由奇奢達羅窟五十杖,(六六)此等之石,為大境界之目標。於婆達西摩訶哈沙達作〔結界殿〕長十五〔杖〕幅有十三〔杖〕之結界。(六七)於康達西瑪之瑪羅伽〔道場〕設長五十杖,幅六杖境界,(六八)同於長老之巴沙達〔殿樓〕之結界又有長十八肘幅二十肘。(六九)王以其精舍及要品皆布施於比丘,人主〔普羅伽瑪婆夫〕同樣令建設巴至摩精舍。(七〇)於此唯二十庵室,唯此〔數之〕長二層,巴沙達並二十之火室,(七一)有四十一之二層小巴沙達迦,同三十五之便房,並二經行所,(七二)唯一之說法堂及有十門樓,以精舍為要品皆施於比丘等。人主〔普羅伽瑪婆夫〕同令造鬱陀羅精舍。(七三)摩訶塔婆〔大塔〕使靠近山,以示於此一切工事,奇奢陀羅〔咒術師〕窟,又(七四)尼新那婆提瑪〔坐像〕窟,尼般那婆提瑪〔臥像〕窟,令老練之工匠營造如是三窟院。(七五)
ᅟᅟ==[4] Tivankapaṭimā 奇節新哈氏於註記信五面之佛像,協會本非為天神之名,於索引提疑問,瑪羅勢啟羅之固有名詞辭典,大約可說不是佛像之名。==
ᅟᅟ==[5] 過遠者於托鉢不方便,過近來者患於都會之喧噪,其他言泉清,不少花果,住者具快適諸條件。==
以攻略般陀國,由彼帶來之達彌羅人建立故而稱為達彌羅塔。(七六)加千周圍為三百肘,所有之大塔〔中〕如第二之啟羅沙〔山〕(七七)摩訶塔婆〔大塔〕,大地之主不借漏盡者通力、天神之神力,依王者之大威力而建築。(七八)同彼〔王〕為行者〔比丘等〕之喜悅,以伊西婆多羅〔仙人墮處〕精舍,造於西為羅闍耶西普堅伽鄰接之都,(七九)有一精巧舍利室,並[6]高貴彩色光輝三尊佛像於三層佛像堂,(八〇)又鮮明之工事有二層婆沙達更有二培長之婆沙達、四樓門,(八一)尚有小八婆沙達及說法堂、經行處,同有八火室並六便房,(八二)一專石造快適之浴房、一周垣及屬僧團之林園,(八三)
ᅟᅟ==[6] 原文 Va 解為 Ca。==
有獅子勇大地之主,同於近郊都市西哈普羅建立拘尸那羅精舍。(八四)於此亦有舍利室,並三層〔佛〕堂,六基長之婆沙達〔殿樓〕、說法堂與經行堂。(八五)有十六之小婆沙達及三樓門、十一便房、六火室。(八六)
婆羅伽瑪普奢王,於名奇至達接近之都,令建造耶如瓦那精舍,(八七)於此有精美之佛像,彩色燦然三之三層〔佛〕像堂,並〔一基〕塔、經行處,(八八)二層婆沙達〔殿樓〕與四樓門、有四箇長之婆沙達,及八小婆沙達,(八九)一食堂與同唯一之說法堂,又有七火室及十二便房。(九〇)又彼人王〔普羅伽瑪婆夫〕於每〔一〕伽宇達備精美之〔佛〕像堂,並樓門、周垣、說法堂,令設「伽宇幸精舍」[7]。(九一)望閑居,可保頭陀行之比丘等為快住居,令造伽毘羅精舍,(九二)於此莫大弗用之二層婆沙達〔殿樓〕有四箇長之經行處,及四棟長二層婆沙達,(九三)又為聖師伽毘羅所建,種種彩色工事,尖塔及其他光耀之磚〔造〕住院,(九四)四小婆沙達〔殿樓〕三便房,如是此等要品與精舍共施於比丘等。(九五)
ᅟᅟ==[7] Gāvutavi = kāra 第七三章一五四、一五五參照。==
又前於阿㝹羅達之都,為達彌羅人所破壞,有餘之難故,甚多諸王不能〔再〕見之諸精舍令(九六)建立,遣一大臣令完成高百二十哈達〔肘〕之羅達那瓦如伽塔,有百四十哈達名阿婆耶奇利塔、周高百六十肘至達瓦那塔、高八十羅陀那[8]之瑪利奢瓦提大塔。往昔為達彌羅所滅此三塔[9]之(九七、九八、九九)大樹所覆,熊、虎出沒,磚瓦、塵埃之堆積,為險難荒蕪之地,(一〇〇)開墾林木,令十分構築,施漆喰工事,淨化塔之境內。(一〇一)
ᅟᅟ==[8] 一羅達那是十二安具羅。==
ᅟᅟ==[9] 前述塔有四基。是作者之誤、誤傳,或指四塔之何三塔不明。==
各側面之大為百肘,有此高度之青銅殿,為周羅人所毀損,(一〇二)又建造千六十支之石柱,數百室殊勝之尖塔,(一〇三)由窗之列而飾,人主令築,造成驚嘆數層樓之工事。(一〇四)名勢般尼普婆〔修復〕六十婆沙達〔殿樓〕,並摩哂陀勢那之癈殿,(一〇五)令造同垣及甚多庵室,又設布典堂令行布施。(一〇六)塔婆羅摩〔塔婆園〕優其他古庵室,亦令修理破損。(一〇七)彼於支提耶奇利〔支提耶山〕亦令建立六十四塔,亦修繕古住院之損傷。(一〇八)如是知「清淨之賢者,於大榮華〔之內〕喜悅行善事」,所謂智者任何人,提出地上所有之幸福,有向善行之怠慢耶?(一〇九)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建立精舍第七十八章〔畢〕
第七十九章 築造其他之林園
〔普羅伽瑪婆夫〕王,使都人無困難得之一切必需品,各處營設林園,(一)人民之所悅之〔王〕具花果,植飾數百之樹林,造名為蘭達那〔歡喜〕林園,(二)植那利啟羅(椰子)〔樹〕、庵羅〔樹〕、巴那沙〔樹〕、普伽(檳榔子)〔樹〕,多羅樹及其他,各數十萬支,(三)從其意義而與其名故,所知者有羅伽〔十萬〕園。大奮勇〔之人〕王,以大林園作為僧團所有,(四)當於暑熱之時,比丘等欲為水浴,於此又設快窟院、十石造蓮華池。(五)於日中休息,由其榮譽之光輝,植樹於提婆園,(六)同摩訶迷伽〔大雲〕至達羅達林、迷沙伽之林園,及稱為羅奢那羅耶那,(七)名蘭卡提羅迦,又言提魯蘭達那,名瓦那羅迦羅,及稱為那耶律沙瓦,(八)名瑪瑙哈羅並憐米達普羅,名姜伽婆羅及芬那瓦達那,(九)名三沙羅婆羅更同稱為巴如沙伽,名沙利普達及蘇瑪那達,(一〇)名達那庫康伽那及名鬱達羅具羅,名婆如伽奢及普羅節利,(一一)名奇羅伽羅及名般達瓦林,稱為羅米沙羅又沙米三睹沙林園,同真達瑪尼〔如意寶珠〕林園及般周羅林園亦令〔運作之〕。(一二)又彼王於羅奢羅達州,於眾多之諸市鎮,建造九十九座之新塔。(一三)大地之主〔普羅伽瑪婆夫〕修理七十三破損之舍利室、行漆喰工事。(一四)更修理腐朽之六千百之〔佛〕像堂,又令造新三百之〔佛〕像堂。(一五)又製作種種之種類〔佛〕像四百七十六尊,植九十一支之菩提樹。(一六)為四方來之僧眾往來時之住宿,設二百三十之宿院,(一七)建造五十六之說法堂、九經行處,並百四十四之樓門,(一八)建造百九十二之獻華堂[1]並六十七之周垣及十三之天堂,(一九)又為外來比丘之十二精舍,更二百外來者〔用〕之庵室。(二〇)大地之主〔普羅伽瑪婆夫〕修理二十九之說法堂並三十之窟院、五遊園,(二一)〔使修復〕五十一外來者〔用〕庵室,並七十九之朽廢天神堂。(二二)最勝人之〔王〕為令消滅生類飢饉之苦難,處處造眾多儲水池、水路。(二三)大地之主,以大岩石之堤道,堰止其水流幅廣之伽羅康伽〔河〕,(二四)由名阿加沙康伽〔天河〕引來大水路,燈明輝光王殊勝婆沙達〔宮殿〕,(二五)名聞之婆羅伽瑪海,水常湛於王之儲水池,其設第二之大海。(二六)難近構築石,百肘之水門,並造名為婆羅伽瑪達羅伽之摩大儲水池。(二七)彼〔令造〕摩哂陀達羅伽〔池〕,並耶伽哈池,婆羅伽瑪伽羅池及庫達婆達[2]之瀑布。(二八)又人主有眾多之地,設千四百七十一之小儲水池。(二九)大地主之王,同唯置三十之池,唯此之數,令造石造水門。(三〇)彼〔王〕有甚多古舊儲水池決潰而築堤,摩尼喜羅大儲水池,摩訶達羅伽羅伽〔池〕,(三一)名斯圓那提沙池,並吐羅提沙,名伽羅池及普羅夫瑪那伽瑪,(三二)名那利啟羅瑪單婆,及羅系羅〔池〕,同奇利達羅迦,名群毘羅蘇婆,(三三)伽那池,婆提池之儲水池,婆達婆沙那池及名為瑪般那池,(三四)稱為摩訶那瑪瑪達伽之儲水池,名瓦達那,言摩訶達達池,更名為伽那伽瑪,(三五)奇羅及瓦羅哈沙與名斯羅瑪那,名婆沙那伽瑪〔池〕,及伽羅瓦利,(三六)名加哈利池,並名為安伽伽瑪,喜羅婆達加康達及瑪具〔儲水池〕,大地之主(三七)使此等破壞之儲水池復舊,更〔修理〕六十七崩壞之小儲水池。(三八)千三百九十五之多儲水池,破損之處,以識別其場所,王令作極堅牢之塞。(三九)王又婆羅伽瑪海之名為瑪伽羅,由水門出,名康毘羅水路之設置,(四〇)同由向此摩訶迷伽林流出,系瑪瓦提以〔令造〕大水路。(四一)名瑪羅提普婆水門流出之水路,〔言〕其名高之尼羅喜尼,(四二)由奇羅伽如耶那之水門,至沙羅羅瓦提之水路,(四三)更由名耶達瓦提所聞之水門發,則名為耶達瓦提大水路,(四四)尚由達奇那水門出以童伽婆達又同名為曼伽羅水門〔流〕出,於曼伽羅康伽、闡提門,由水門闡巴名水路,(四五)由睹耶池發,赴芬那瓦達那之沙羅沙提〔水路〕,由其西為耶魯瑪提水路,(四六)由芬那瓦達那池向西走是耶無耶〔水路〕,由北面發之沙羅普,(四七)赴羅伽園林之中央水路名為闡達婆伽,又由至達瓦那精舍之內發,為蘭瑪達〔水路〕,(四八)同由北方走名禮蘭奢羅,又稱由阿魯達達池至婆奇羅提〔水路〕,(四九)由此赴南方,名阿瓦達康伽,由安婆羅池向北為單婆班尼〔水路〕,(五〇)更由摩訶瓦如加康伽〔河〕向西走,久絕飢饉之阿至羅瓦提〔水路〕,(五一)〔摩訶瓦如加康伽河〕發赴東方伍摩提,又至北方之摩羅婆哈羅尼〔水路〕,(五二)由阿至羅瓦提〔水路〕向東走是沙達如達,並尼敏達、達瓦羅及西達〔水路〕,(五三)又由瑪尼喜羅大池南之水道向南方走是加憐提水路,(五四)更名奇利達羅伽池,赴喝睹羅瓦達瓦那池,名加耶利水路,(五五)又同蘇瑪瓦提池,並伽睹羅瓦達瑪那池,向阿利瑪達奇奢村水路,(五六)及由加羅康伽〔河〕入婆羅加瑪沙伽羅之伍達瓦利〔水路〕,彼大地之守護者〔普羅伽瑪婆夫王〕令所設。(五七)王族士〔普羅加瑪婆夫〕由加羅瓦毘出,向阿魯羅達普羅,造名奢康伽崩壞之水路。(五八)令設五百三十四之小水路,又修復破損之三千三百。(五九)老練之主〔普羅伽瑪婆夫〕於副王之領,令營造甚多場所之諸種工事。(六〇)彼〔王〕芬伽村,於自〔誕生〕之產屋地,令建立高度百二十肘之斯提伽羅〔產室〕塔,(六一)二十二之舍利室,並植三十七支菩提樹,百之〔佛〕像堂及十五之窟院。(六二)為四方來之僧眾而建二十一住院,同八十七之外來者〔用〕之庵室。(六三)又唯二十九之獻華堂、七說法堂及五箇之周牆,(六四)造四十三尊之種種類〔佛〕像,令修理朽廢二十四之〔佛〕像堂。(六五)摩訶伽羅伽池,達羅伽羅伽池,羅至尼瀑布,及名為提羅婆伽瀑布,(六六)奢奢羅瀑布,及奇羅達康達〔池〕,大地之守護者〔普羅伽瑪婆夫〕為〔五〕穀之豐饒而施設牆垣。(六七)於諸儲水池,〔令修理〕三百五十八之決潰場所,同十三之儲水池,設石造之水門,(六八)同樣王令於百六十之儲水池作堰堤,又朽壞者唯三十七作牆垣。(六九)喜行善事之王,於魯哈那地方之諸市鎮亦令興種種之工事。(七〇)王族士〔普羅伽瑪婆夫〕於母親之火葬地之奇羅村,以造廣百二十肘之羅達那瓦利支提耶[3]〔塔〕,(七一)又造十六之舍利室,七支之菩提樹,並大菩提樹堂及七十之菩提樹[4]之周垣,(七二)更四十三之二層〔佛〕像堂及二說法堂、七十五尊之〔佛〕像,(七三)為四方來之僧眾以三十七之住院,四十七之塀,二十之樓門,(七四)並令造同六十九之外來者〔用〕庵室及四遊園及三尊彌勒尊像。(七五)王令建五棟之舞人堂,更令其破損者修理之。(七六)修膳三十七支塔、及二十二之菩提樹周垣,二百七十四之大〔佛〕像堂,(七七)一宇之舍利堂、七臥像堂,四十之窟院及四棟之磚瓦〔造之〕堂,(七八)四箇長婆沙達〔殿樓〕、三層之六婆沙達、二十九說法堂及三經行處,(七九)百二十六之臥室、百二十八之書閣並外來者〔用〕之四庵室,(八〇)二十四之天堂及百零三之門,百二十六之塀,主〔普羅加瑪婆夫〕令修膳之。(八一)大地之主令修宇魯耶羅大儲水池、般睹、庫蘭巴池,其他二百十六之決壞儲水池,並十八崩壞之堰提,及為破損二百零五之儲水池作堰堤。(八二、八三)於十水池,設石造之水門,四十四之水路於彼處穿過。(八四)如是造美好之精舍、林園、池及其他,由此等眾多之物,裝飾全楞伽。(八五)興如是甚多善業,彼婆羅康提婆夫,尚常甚悅大師〔佛〕之教,具殊勝之智勇,人主又行三十三年間之王事。(八六)
ᅟᅟ==[1] Pupphāsanaghara = Puppha-āsana-ghara 此語至魯達朱、利斯提奇卒之兩巴英辭典,及協會本卷末之語彙,於母尼耶奇利耶母斯之梵英辭典亦沒看到。此語參考奇節新哈之譯。==
ᅟᅟ==[2] 原文 koṭṭhakabaddhanijjharaṁ 雖不能當為固有名詞,但於 Koṭṭhabaddha 堤道之名,見第六十八章一六、三一,故可見為固名詞。==
ᅟᅟ==[3] 摩訶塔婆〔大塔〕亦是稱呼,此是別塔。==
ᅟᅟ==[4] Bodhikoṭṭhaka 此語任何辭典都找不到,雖依據於梵語 Koṣṭhaka 有 a surrounding wall,恐非是 bodhikoṭṭhaka,若依其各處推察,應是 dvārakoṭṭhaka 之誤吧,奇至新哈氏為 bodhigrove 而譯,但不知其根據。又氏以省去 Sattati 而翻譯的。==
以上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林園及其他第七十章〔畢〕
第八十章 十六王章
其時,彼大王〔普羅加瑪婆夫〕之外甥,為詩聖而賢者有奇奢耶婆夫〔之〕楞伽王。(一)踐王位〔行〕灌頂此賢〔王〕仁寬而大,又其時依自己叔父普羅瑪普奢王,令投獄受笞縛痛苦之楞伽住民解放其苦惱。(二、三)於各處,與彼等所有各自之〔領〕邑、田地及其他,常使增大喜悅,(四)彼之首府之普羅提都,宛如具培羅〔毘沙門天〕之阿羅伽〔都〕、阿瑪羅瓦提帝釋天之〔都〕。(五)〔王〕自己以摩羯陀語,以作成殊勝之國書,送與住於阿利瑪達那[1]之人主〔羅曼尼耶國王〕,(六)又如自己之祖父〔王〕奇奢耶婆夫,與彼甚親善而紿為友情,(七)大名聲之王,以增楞伽、阿利曼達那〔兩〕地方比丘等之愉悅,令光輝正等覺者之教。(八)大地之主,無何一違背摩奴之法律,以四攝法令滿足大眾。(九)彼〔王〕以善順、清淨為始,具諸德,持佛其他清淨三寶之信心。(一〇)善教導、有喜悅心之〔王〕以妙好之四要品,供養於比丘眾。(一一)具慧見之〔王〕宛如菩薩,示大精勤,於所有方面,於所有地方,皆是為有情而行動。(一二)彼大賢者〔王〕捨四惡趣[2],識別善人惡人,為愛護而行制裁。(一三)如是於世間、教〔團〕有盛名,大地守護者彼〔王〕行種種善業,振展一年間之王權。(一四)
ᅟᅟ==[1] Arimaddana 現在緬甸婆康之古名。==
ᅟᅟ==[2] 貪、瞋、怖畏、疑。==
其後,為無誠實之友,名瑪興陀一具憐伽之族士,一味獲得名提巴尼之飼牛女,(一五)愚人依惡計而弒殺彼大地之護者,憤激之至,若不得將軍、戰士、領民(一六)並諸大臣之贊同,甚痛苦五日間司楞伽縱王事。(一七)
生於羯楞伽〔之王統〕,名奇提尼三伽,奇奢耶婆夫王之副王,殺彼而為王。(一八)彼即位而受灌頂,於殊勝之普羅提都,令建立石造之精美齒舍利堂。(一九)以補強彼最勝而高之羅達那瓦利支提耶〔塔〕,由黃金莊嚴全屋頂。(二〇)因彼名而〔命名〕,裝飾千之婆沙達〔殿樓〕,造〔一〕精舍,令供養布施於比丘眾。(二一)由黃金光輝,壁、柱有光耀,有朱砂造之牀,黃金之屋頂瓦〔舖敷〕,(二二)建立強普庫羅之精舍,賢〔王〕於此安置七十二尊黃金大師〔佛〕像。(二三)彼大地之主,為信心所使,與〔象、馬、車、步之〕四部軍,同赴沙曼達[3]峰恭敬禮拜,(二四)又於單婆般尼〔銅掌、楞伽〕島所有處所,令設花苑、果園並所有會堂十分美化。(二五)彼大地之主,日日積如是多種之善事,九年間善行王事。(二六)
ᅟᅟ==[3] Samantakūta = Sumanakūta 現在之 Adams Peak。==
其時,奇羅婆夫及所知彼之〔王〕子以司王事,只一夜而歸順於死之威力。(二七)
其後,奇提尼三伽王之〔王〕弟奇伽瑪婆夫王,三月間喜樂王事。(二八)
然,尼三伽王之外甥大地之主,周達康伽,弒殺彼而司九月間之王權。(二九)
由此,大力者奇提抉彼王之〔雙〕眼而斥之,(三〇)婆羅康達普奢王之首妃利羅瓦提,使三年間無事以行王事。(三一)
其後,生於奧伽伽〔懿師摩=甘蔗〕之統,〔稱〕沙哈沙瑪羅獅子之勇王,振展二年間王權。(三二)
其時,剛勇難打勝者,彼阿耶斯曼達將軍,追放其王,(三三)賢者〔將軍〕以奇提尼三伽〔王〕之首妃加利耶那瓦提,依法律與政治,六年間令興王事。(三四)加利耶那瓦提妃,是大師〔佛〕教之愛慕者,於般那沙羅伽村以自己名,因而(三五)令營造精舍,附屬於彼村,村之田地,(四)要品、奴僕、林園及其他皆布施之。(三六)阿耶斯曼達將軍,依彼〔妃〕之同意,建楞伽所有王事之助言者之康達羅瓦羅家,(三七)於美麗之瓦利村,派遣阿提加利官,於此建立精舍,令施大僧團。(三八)彼由己名〔而命名〕,令建造高名之羅奢具羅瓦達那房舍,置守護〔人〕,(三九)彼亦難打勝之飢饉,以施遊園其他周圍之田地、要品,奴婢等,(四〇)又欲為善事之彼,計量混亂四姓之分離,亦進行有關法律[4]之學術。(四一)
ᅟᅟ==[4] 原文 dhammādhikaraṇam satthaṁ kārayi。==
其後生三名達磨蘇加〔法無憂〕一王子,司一年間之王權,(四二)大阿提婆達〔官〕阿尼康伽立於大軍先頭,由周羅國來襲,都普羅提之主(四三)彼從達摩蘇加王子、阿耶斯曼達將軍一拼殺戮,彼行七日間之王事。(四四)
但是彼邪惡之將軍,彼奇康達奢母那加,弒殺彼大地之主阿尼康伽,(四五)先亦曾司王事,彼〔先〕王〔普羅加瑪婆夫〕之名為利羅瓦提首妃,令其行治王事。(四六)
正於肩受槍傷之魯奇沙羅〔世界主〕王,率達彌羅之大軍,由對岸〔閻浮州〕(四七)攻來,以全楞伽島置於自己之支配下,九月間司王事而住於普羅提之都(四八)
其時生加羅那伽羅之統,勇者中之最勝者,大力奮迅之婆羅伽瑪將軍,(四九)是依於日月之〔王〕統,有王者之威光與麗容之彼利羅瓦提妃,其使〔就〕王位而灌頂。(五〇)
如是彼王妃經過七箇月時,由般睹國導來般睹之大軍,(五一)〔具〕榮光之般睹王,上陸於婆羅加瑪,責斥其王妃並將軍婆羅加瑪,(五二)使楞伽〔島〕為無荊棘之地,彼於最勝之普羅提都,不違背摩奴之法律,三年間掌握王權。(五三)
然,因為楞伽住民過去惡行、貪欲之積聚,(五四)其時,令楞伽之守護,於此之天神等,正不注意加護之安排,(五五)採取欲邪行,所欲好邪行,布施以火燒其他之森林、叢林,(五六)並使正法之具母達〔華〕〔睡蓮〕於太陽中枯萎,列成忍辱蓮之美,〔如〕絡之不鉸縫為〔國之〕輪,(五七)名瑪伽一人不法之王,於羯楞伽〔國〕家是大暗愚者,徒事行而徘徊,(五八)為二萬四千戰事之王,彼羯楞伽〔國〕〔來襲〕上陸,占領楞伽島。(五九)〔亦言〕是大暑熱,瑪伽王命所有之戰士,森林〔亦以〕火災,於楞伽國避此折磨,(六〇)由此彼大戰士等,激烈之迫害世間,怒號:「我等是啟羅羅兵。」依彼此(六一)強奪眾人之衣服瓔珞及其他,絕久來所保之家系,(六二)斷手足及其他,破壞餘之宮殿、縛牛、水牛及其他為己有。(六三)捕縛半殺有大財之諸人,又財物被掠奪,使彼等悉為浮浪者,(六四)破毀諸〔佛〕像堂,到壞多數之塔,打擲住於精舍之信眾,(六五)虐待童兒,令苦出家五眾[5],使諸人搬軍行李,令作資多之用事,(六六)取掉綴紐使彼有名而受賞讚多數之書籍彼此散失。(六七)等於有信心先王等之名聲與軀體,令倒壞消滅高大羅達那瓦利耶及其他之塔,(六八)嗚呼!此等可比於生命甚多之遺身舍利使之消失。(六九)如是欲所欲為邪惡彼達彌羅之戰士等,彷魔〔軍〕之戰士,破滅世間之教。(七〇)由此於普羅提之都攻圍所有之點,捕虜立於大軍先頭之般睹王。(七一)其後抉取彼人王之〔兩〕眼,掠奪瑠璃、摩尼珠及其他所有之財寶。(七二)由此,以瑪那婆羅那為始,主要戰士等,以羯楞伽族士瑪伽,令即榮光楞伽之王位。(七三)於此大地之主瑪伽,為掌握其國土,彼踐王位以〔行〕灌頂,居住於普羅捷都。(七四)彼大地之護者,對大眾抱邪見,以分離四姓而令極大混亂。(七五)於錫蘭人所屬之村、田地、家宅、遊園、奴僕、牛、水牛,悉與於啟羅羅人。(七六)然,為戰士等之住處,決定於精舍,房舍並眾多之處所,(七七)彼等又略奪屬佛之物,並附屬僧團之財物。造向於地獄甚多之惡業。(七八)如是大地之主瑪伽活動其橫暴,二十一年間,司楞伽之王事。(七九)於此楞伽島,為對富貴之貪欲大,次次續殺戮其王,而自己亦依其業而成短命者,踐其王位,其所據實亦不久。然,智者應停止殺生,要行其公正而滅富貴之貪。(八〇)
ᅟᅟ==[5] 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學戒女。==
以上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為十六王章第八十章〔畢〕
第八十一章 一王章
彼〔瑪伽〕王治世之間,有多數之大善業者,此處彼處,於大險難之山中,營築(一)美都城村落,各處分住,以遵守世間之教。(二)諸敵所難攀舉於斯婆山頂,建築似阿羅加曼達之都,恰如耶沙瓦那〔毘沙門天〕,(三)將軍斯婆守於此處,以阻止啟羅羅人之鬼,庇護其他及此教。(四)諸敵之難近,於伍敏達摩羅頂,據築其都,聞剛勇於世(五)大地之主,名普瓦禮伽普奢之阿提婆達〔官〕守護魯哈那州、比丘眾及其教。(六)同又於西為瑪尼米伽羅地方,在高峻之康伽睹尼山,造築最勝之都,(七)居住於此,由此距離二由旬〔之地〕駐屯,以彼邪惡大地之主瑪伽之軍力(八)不想其草芥不如,名三伽之將軍,不動[1]於此地方,並保護其教。(九)
ᅟᅟ==[1] nibbhītako 此語不見於諸辭典,見有關連於 skt. nibhṛta 而如是譯之。==
其時,由西林三伽普提王之統,知其為奇奢耶婆夫〔三世〕是心地善良之勇者,(一〇)為敵之恐怖,入於彼此之大林、城寨,久停於此,至為圓尼人等之王。(一一)大威力者〔奇奢耶婆夫三世〕,於錫蘭從大臣等,置於自己之勢力下,與錫蘭軍共出陣,(一二)如〔破〕穩固大光明,完整戰備,皆擊破〔象、馬、車、步〕四部之敵軍,(一三)欲為所為,居住於村村、家家之達彌羅戰士等,悉令由此敗走,(一四)以彼最勝之瑪耶地方,進行除敵之荊棘,於此彼更於峻險之姜普睹尼山頂,(一五)設城壁都門狀快適之都,賢者之彼大地之主,樂於此居城司王事。(一六)
前他經過之交戰時,由普羅提都,於彼處取大師〔佛〕之牀舍利並齒舍利,(一七)瓦茲沙羅其他之大長老等,皆出來至於瑪耶地方,於彼庫睹摩羅山麓,(一八)而且安全恭埋於此地,彼等藏其兩舍利〔尊〕。(一九)由此彼等之中,於瓦茲沙羅,與其他教名行慈悲之大長老等,為教之永續,探索對楞伽之守護,越高波之大海,赴般睹、周羅及其他之國,(二〇、二一)彼奇奢耶婆夫〔三世〕派遣大臣等,由彼處招請彼長老等。(二二)彼(王)禮拜其到來其長老等,可言:「齒、牀舍利〔尊〕何時以安置於此。」(二三)彼等述:「於如是之處。」可看出人王全身[2]五種之喜悅,(二四)彼大地之主,以其大長老一團為先頭,又與軍兵同赴庫睹摩羅山。(二五),具眼〔之王〕由山之四方行大供養,於此拜謁齒、牀兩舍利〔尊〕。(二六)其時,住於歡喜之〔王〕,如得輪及其他寶。或大財寶,又如得涅般,(二七)如曼達達〔王〕有榮華之〔王〕,持其兩舍利,由村至村,由都至都(二八)而持運,大地之主,企劃善人之美乃敷大祝祭,愉快而持至姜普睹尼都,(二九)如是賢王考量向此舍利〔尊〕如是日日行大供養之儀式,(三〇)「又於未來時,生缺位之時,此等聖師之諸舍利〔尊〕,不論於何處,無有由敵者(三一)所患,更難接近,注意設堅固安全之處」而思量之,(三二)除虛空之天神,從〔任何〕四方地上,諸敵所不能向之毘羅勢羅〔山〕,(三三)築堅固障壁、門等之防備,令建造於彼岩山頂最勝之齒舍利堂,(三四)由天界來,美如天宮,令建造其四方種種之婆沙達(殿樓)、假堂、(三五)夜間處、善美之往還並儲水池,具蓮池之伽藍,(三六)賢王於行大祝祭於舍利堂安置齒、牀兩舍利〔尊〕。(三七)為守護舍利〔尊〕,任命持戒堅固之長老等,授與其伽藍,又行布施,(三八)對兩舍利〔尊〕,制定日日正式應行最勝之供養法大祭典。(三九)
ᅟᅟ==[2] Pañcavaṇṇā pīti(1)khuddikā 微弱之善,(2)khaṇikā 瞬時之喜,(3)okkantikā 充滿之喜,(4)ubhegā 忘我之喜,(5)pharaṇā pīti 滿足之喜。==
然,大地之主依信仰,進行恭奉正覺尊之教,若有所述者,必說〔如是〕語:(四〇)「關於楞伽島正法多數之書籍,為敵所滅失。」於心受衝動之〔王〕,(四一),具完全之知識,為有信仰之博受家而怠惰,〔於書寫〕敏速,〔書體〕美而彈力之善書家,(四二)信士等並集其他眾多之著作家,王皆依彼等,(四三)亦令恭奉筆寫八萬四千之法蘊。彼依其法蘊之數,(四四)皆施與金貨而行法供養,以積善業。(四五)令集和三西哈羅(錫蘭)之長老、半〔修行〕者、新修者及沙彌等,負戒行之重擔,(四六)守護彼大師(佛)之教,不和合等令和解。由此又、(四七)思量:「受戒是教興隆之因。然,余令善行之。」(四八)彼〔王〕施行和合所有大僧團於八要品,更於心滿足(四九)大地之護者,開始恭敬供養,令七日間行之受戒法會。(五〇)大地之主以自己之名令知於世,以奇奢孫達羅精舍為僧團所有而與僧眾。(五一)「正信之比丘,或沙彌學三藏者,當常行高潔之行,(五二)彼等為受要品而非苦勞。來余之家門,任其所需以(五三)受取要品。」大地之主,行如是之仁慈,恭敬招待,來己宮殿之門,(五四)彼眾多比丘等,於布施熟練之王,行最勝高價之施食。(五五)由此王給與長老、大長老之地位所有行者(比丘)等生活費。(五六)如是大地之護者,行教之愛護,由此供養佛及其他之三寶。(五七)
王更於瓦達羅村,為比丘等,因以自己之名,令於奇奢耶婆夫造築精美之精舍。(五八)尚彼大地之主,於名加利尼精舍,令築(五九)為達彌羅人所破壞之大塔,對此又令造黃金之圓屋頂,令於東側設門。(六〇)於此,修理〔佛〕像堂、周牆其他及所有之朽廢。(六一)瑪耶地方,王亦令與起修復所存之婆沙達(殿樓)、〔佛〕像堂、精舍、房舍並塔、假堂、(六二)屏、門其他各各如舊之工事。(六三)尚又王更如是思惟,徧願世間、教之興隆,(六四)「年青已過,至老年時,余得王者榮華之享受,(六五)今征殘存有害意之敵,為悉擊滅彼等而守護世間,同(六六)令修理腐朽破損諸精舍之工事,計量世間興隆,〔餘〕時短少」而思之,(六七)賢〔王〕自己正兩王子,婆羅加摩普奢並普瓦禮加普奢之相,尋到通相者,皆自占相之,「婆羅加摩普奢有此相。彼(六八、六九)依自己之威力、榮光,行敵之擊滅,全楞伽島,以無上之一王傘治之,(七〇)又令興隆極清淨全知者〔佛〕之教,擴其名聲於〔四〕方〔四〕維,(七一)又由各國得後宮主女其他之禮物,長久為島之轉輪王」(七二)如是知之,〔王〕喜悅之淚湛於眼,載彼於膝,更接吻其頭,(七三)於身近之彼末王子,又重眺望之,充含愛情之兩人為最勝,(七四)給與種種訓諭,令修得所有之學術,又使此兩人為賢者。(七五)其時更彼等中之長子婆羅加摩普奢,名聞於三伽羅奇多,載大營長,(七六)託於集之僧團,由此又贈與彼聖師(佛)之齒、牀兩舍利〔尊〕,(七七)與所有住楞伽之人民,善鼓勵大地之主彼(婆羅加摩普奢)。(七八)王如是於楞伽之田地蒔王者之種子,行四年間之王事而赴天界。(七九)
此人主奇奢耶婆夫,如無邪障庇護世間與勝者(佛)之教,於未來之楞伽王等亦與其兩者無畏而應守護之。(八〇)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A1]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ᅟᅟ==[A1] 感【CB】,惑【南傳】==
名一王章第八十一章〔畢〕
第八十二章 齒舍利尊神變示現
父〔奇奢耶婆夫王〕歿後,名婆羅加摩普奢王,住三西哈羅悉統一大眾,(一)等於天王之彼〔王〕,裝飾快適之都,弟一先舉行即位大祝典。(二)彼為賢者故,自己得加利加羅、沙喜奢,薩般柔、般提達(加利期全知之賢者)所知之稱號。(三)彼對其弟普瓦禮加普奢亦授與小王之位,又與王國之一部份,(四)彼王抱負擊滅諸敵之雄志:「余以楞伽姬不為〔他所有〕應唯為余之物。」(五)思量:「最初行供養聖師〔佛〕之齒舍利,其後出陣與達彌羅人交戰。」(六)共大祭典由彼毘羅山,隨伴齒舍利〔尊〕來最勝之姜奢睹尼都。(七)思惟:「余於三時思念,〔其〕每次時,有禮拜恭敬齒舍利〔尊〕之欲願。」(八)大地之主,於自己宮殿附近,建造美而費用大之齒舍利堂。(九)彼王於中央,令設莫大費用之座,覆以高價之被覆。(一〇)大地之主,以大摩尼珠造齒舍利用之一容器。又由此容器,(一一)於種種高價之摩尼珠,以製作美麗殊勝之大摩尼筐。(一二)其後以〔重量〕五千日加之黃金,令調製其容器光輝之第二筐,(一三)由此又以二萬五千日加之銀,造第三之筐。(一四)先於舍利堂而後盛飾都,行供齒舍利之大供養,(一五)王如自己之蓮華,手持齒舍利〔尊〕,於大僧眾之中央,如是行祈誓,(一六)推測:「我等以世尊為覺者,是天神中之天神,具大威力者,聖師三次降臨此楞伽島,御坐於處處,於此造最勝之十六受用處而去。(一八)然,楞伽不確立邪見王之支配下,善永續於正信行王者等之勢威。(一九)往古亦於此島[1],大地之守護者,母達西瓦之〔王〕子,熟知方策名阿勢羅之人王,(二〇)克服馬商人之子二達彌羅人世那,具達伽,守護世間、教以司王權。(二一)更所知之睹達伽摩尼之阿婆耶大王[2],破滅周那人耶羅羅,庇護世間、教。(二二)然,大地之護者,瓦達伽摩尼[3]於激戰伏五達彌羅人、以守世間、教。(二三)又人王達睹勢那[4],征服六達彌羅王及眾多之大戰士等,以守護世間教。(二四)更於大奇奢耶婆夫於大交戰[5],令敗走周那人達彌羅人,愛護世間、教。(二五)余今克服傲慢二達彌人瑪伽王並奢耶婆夫之滅精舍及大師之教,住於婆提達羅達(羅奢羅達)州,祈誓興隆世間、教,(二六、二七)此是真實語也。余又述於過去之事。[A1]憍薩羅〔國王〕為首,具善業,大名聲諸王等,(二八)在世之大師前,聽聞說法,又願見種種神變。(二九)於正覺〔尊〕入滅後,具大神力,達磨阿育(法無憂)及其他諸王,見諸種之不可思議,(三〇)正覺〔尊〕之形像再現及其他,有善果報各自之一生。(三一)行覺者之所行,赴末羅族之處而臥於圓寂林世主〔佛〕,(三二)附於奇蹟行五大決意,世尊則於種種小之決意亦誠是實行。(三三)由其時至今止,由〔世〕尊威德存在之舍利並殘留之受用物等,(三四)此等所有之遺品,於此世間行不思議也。然,聖師之主〔佛〕實行其種種之決意,(三五)有信仰對五千年存續之教,堅固保持戒,某大地之守護者,由智眼之具見,(三六)世尊是『在彼等中又余亦來曾見』,余所不思之處,若如是由〔佛〕有受〔余之〕一瞥者,(三七)又萬一於所有之時保持信仰,於大雄者大地護者等之間,(三八)〔更〕若〔余之將來〕,於恐怖之戰鬥、擊滅敵,而行進世間教興隆者,(三九)此齒舍利〔尊〕今會對余示現光輝之奇蹟。」(四〇)其剎那間,齒舍利〔似〕蓮華由掌,如三日月上於空中,(四一)化作美麗聖師王〔佛〕之面影,放濃厚六色之光,令都悉光輝而驚,(四二)示神變,令滿足人王,再由虛空還於手中。(四三)見其可驚舍利〔尊〕之不可思議,大眾之群並大僧眾〔發起〕喜悅,(四四)歡呼不止,依讚嘆之叫聲、於所有之點,舉都化為一喧鬧。(四五)言:「[A2]嗚呼!余今日得生命。余今日之生命成為殊勝。余之一生由今日生善果。(四六)依余善業之威力,今日見如是之奇蹟。大眾亦積善業之成就。(四七)於此聖師〔佛〕之教,依〔如〕大水之諸德而博知,於彼古人王等,今余含括在內。」(四八)大賢而大神力者之大王,於大會眾之中作獅子吼。(四九)大地之主,以瓔珞及王冠、腕輪其他等六十四品,供養齒舍利〔尊〕,(五〇)恭敬而藏彼摩尼筐,由此又容生色之黃金筐,(五一)其後又謹置於精美白銀造筐。(五二)其時,彼如是以王筐順次藏齒舍利〔尊〕,安置於舍利堂,彼〔王〕於七日間,以七寶、大〔華〕鬘、香、種種之硬軟之食物行大供養。(五三)
ᅟᅟ==[1] 參照大王統史二一.一一。==
ᅟᅟ==[2] 同參照二五.五四以下。==
ᅟᅟ==[3] 參照島王統史二〇.一四以下,大王統史三三.三四以下。==
ᅟᅟ==[4] 參照大王統史三八.一四以下一〇以下。==
ᅟᅟ==[5] 參照同五八~六〇。大奇奇耶耶婆夫者,及奇奢耶婆夫一世之意。==
ᅟᅟ==[A1] 憍【CB】,僑【南傳】==
ᅟᅟ==[A2] 嗚【CB】,鳴【南傳】==
以上善人因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為齒舍利〔尊〕神變現第八十二章〔畢〕
第八十三章 敵王克服次第
其時,楞伽之住民等,皆見彼王殊勝之善業力,對彼抱恭敬,(一)抱怖畏、抱善悅、抱愛情之行動,於任何時,皆不能越之命令。(二)對彼王之光輝,抱愛慕於心,諸國之人王皆送禮物。(三)彼〔王〕以斬首刑之〔囚〕人堅固抑留繩於獄屋,而更放之。(四)無上仁慈大地之主,有值於下獄之人人,加於制裁而懲戒。(五)彼大地之主,於國土追放之罪人,恰如摩奴法典,唯科千〔金〕之罰金刑。(六)相當於罰金刑之人人,見其忿怒,而依種種譴責之語而行善導之。(七)剛勇擊滅諸敵,赴不能陷落自己父王之〔地〕,據叢林、城寨、楞伽所有之敵軍,以彼王威光之力並以慈悲之力克服而著手。(八、九)是否著於獅子座(王座),備軍力馬象,以西哈羅之圓尼族之王等,悉導入於支配下。(一〇)彼人王赴三西哈羅,悉集合獅子之勇者錫蘭人令滿足。(一一)構築陣營誠以統御各處駐軍之達彌羅人大戰士,(一二)於戰場如〔向〕狂敵象之獅子,派遣數名錫蘭人於各處。(一三)錫蘭人大戰士等,宛如伽魯羅之前進,如龍以壓達彌羅戰士,(一四)其時之全盛廣聞四方,於庫達沙羅伽村,同康伽達羅加,(一五)名加加羅耶村,婆提羅達、具倫提、瑪那瑪達、摩訶提達(大渡海碼頭)並於曼那羅港,(一六)名普羅節利碼頭,同瓦利加村,廣大之伍那地方,尚又伍奴斯地方,(一七)於瑪睹婆達婆碼頭,更於斯加羅碼頭,如是〔各處〕及其他之地設立陣營,(一八)續振其暴威,久住之間,達彌羅之二王者,瑪伽王、奢耶婆羅夫、(一九)使達彌羅人啟羅羅人之彼四萬士手持搶,制壓錫蘭之戰士,(二〇)不能停止,怖畏戰敗,由此彼處來普羅提都,如是協議方策,(二一)「婆羅加瑪普奢王,有大光輝、大威力者。於地上為賢者,而何人無有勿視彼命令耶!(二二)異國之諸王等今亦歸順彼,然、錫蘭人亦有服彼之威勢,(二三)我等達彌羅亦有為彼臣下,其他應有何言。我眾以何之悲,(二四)今彼光輝如太陽之昇特,我等如螢之無光。(二五)然,於錫蘭島將來不能行支配故而赴異國」可如是言。(二六)象、馬同高價之真珠、摩尼珠尚又有王冠、妻妾寵妃(二七)所有之瓔珞並布裳籠,及持其他〔種種〕之貴重品,因怖畏(二八)其時亦開始落住於彼都。依〔婆羅伽摩普〕奢王之善業威力,〔達彌羅軍〕不知彼之方角,(二九)如是彼等思惟:「東之都門。」而由西門出,以消散錫蘭軍之(三〇)陣營而赴彼加羅瓦毘加,各各共其財寶,誠以生命(三一)各自與錫蘭軍,與之,唯王之所意仲者,整齊而奉與。(三二)錫蘭人彼等之財寶悉為被奪,由此時有成富有者,恰如往古[1],(三三)依恐怖唯百人之王等所棄如得所有幸福之彌提羅都民。(三四)彼等以如是之威力行敵之擊滅,著手令隆盛楞伽島。(三五)
ᅟᅟ==[1] 參照漢譯南傳小部經四二.六【南傳】,~九六(本生經五四六大隧道本生譚)。==
然,至彼王之第十一年之時,其時奢瓦人,所知姜達婆奴彼一王,(三六)欺瞞「我等是佛教徒」與猛惡之奢瓦軍一起上陸。(三七)彼奢瓦人之戰士等,皆突入所有港口,恰如恐怖之蛇,毒塗於矢,(三八)每見惡人等,不久之間,惱害眾人,怒惡之彼等到處奔跑以悉滅楞伽〔島〕。(三九)如電光之裂,如大水占領其他,制壓瑪伽及其他,以楞伽使奢瓦加人更苦。(四〇)其時王為與奢瓦加人交戰,外甥之勇者大地之主奇羅婆夫,共遣戰士,(四一)引起怖畏,有恐怖之形相〔名〕奇羅婆夫,月蝕於戰場之虛空,擊滅姜達婆奴(月光)。(四二)彼勇者任命錫蘭戰於各處與奢瓦人戰士開始交戰。(四三)在戰鬥奢瓦人之戰士等,鏃以塗毒,依飛道具之矢,矢早繼續發射,向以種種才略,(四四)名射手持弓之錫蘭人大戰士,依薩羅矢、婆羅矢,四散粉碎彼等。(四五)大地之主奇羅婆夫,恰如羅瑪那樣而赴交戰,以眾多奢瓦之戰士,宛如羅剎而屠殺。(四六)〔如〕耶蘭婆風保大速度,奇羅婆夫〔譬〕大森林,奢瓦之疊度而潰滅。(四七)彼如是交戰,令敗走奢瓦人,全楞伽之大地,成除諸敵之〔處〕。(四八)由此赴提婆普羅,禮拜蓮華色[2]之天神〔像〕,於此供養天神。(四九)彼自於此令建立屬於僧團之房舍,「人人之喜」故,彼命名為蘭達那(歡生喜)。(五〇)彼由此返回至姜普睹尼,甚喜悅赴婆羅伽普奢之處會面,(五一)大地之主婆羅加瑪普奢,如是與起種種大交戰,悉除滅可怕之敵群,擴大威光之〔王〕,其時,獲勝利之榮華。(五二)
ᅟᅟ==[2] devaṁ uppalavoṇṇakaṁ 奇節新哈氏以此註為奇修奴神。瑪羅羅勢啟羅氏之固有名詞辭典,解為鬱婆羅圓那神。於此鬱婆羅圓那,不見為固有名詞。==
以上善人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敵王克服次第第八十三章〔畢〕
第八十四章 於教行奉事
然,通曉摩奴法律彼大地之主〔普羅伽瑪婆夫二世〕,長久之間被敵所奪之家傳〔食〕邑、田地、家屋其地,如舊給與而定種種之境界。(一、二)又同於屬佛法之村落,遊園及其他,要品〔維持之食〕邑、群〔住比丘〕所有之〔食〕邑,(三)並設定獨住〔比丘〕之〔食〕邑、八處所屬之村、庵室人主者之〔食〕邑而彼〔王〕布施之。(四)彼同制定配置王家所屬五部之奴僕及十部之奴僕。(五)彼大地之主,使住楞伽所有人民而富裕,為有財產者,令全國土到〔處〕食物豐富,(六)其時,始停於空位時代之頑迷,入於邪惡之生活而不制其根,(七)悉引出無恥之徒而除之,彼〔王〕令清淨正覺者之教。(八)彼〔王〕更於大國周羅遣送眾多之禮物,以善具戒、保三藏有名聲之周羅比丘等,伴來銅掌島(楞伽島)令和合兩教派[1]。(九、一〇)
ᅟᅟ==[1] 奇節新哈之註,以 Ubhayasasana 解為:一、摩訶奇哈羅,二、阿婆耶奇利並質達瓦那二派。==
其時,彼(王)「常住於單波地方,於知恥比丘等之中,聞名為達摩奇提,有持戒之威力光輝一人之大長老。(一一)實為托牀而赴彼長老之(一二)前方於路上有時生蓮華。」如是聞而驚歎,觸奉齒舍利〔尊〕(一三)香、栴檀之汁及其他之法施,並以殊勝王者之贈物,送於單波地方。(一四)大地之主彼大長老來楞伽島,宛如面接阿羅漢之度喜悅,(一五)對彼行大供養,恭以供養恭敬之器以奉事彼於四要品。(一六)大王自己行如是隆盛之教十分守護,於首府之四方,(一七)為八處住之大長老,又為村落、森林住之耽於思索之長老等,(一八)適於居住,使廣大莊嚴種種之殿樓,具種種之假堂,備諸種之蓮池,(一九)夜間處、晝間處、經行處、住房輝耀,行列圍繞於華苑、果園,(二〇)建立甚多之伽藍,施於彼等,其後又以所有要品由此行大供養。(二一)王更使村落、森林住之大僧眾為一團,由此,常精進於戒清淨,(二二)保頭陀行者、通曉苦行者、具捨離俗情之他德者、立慚愧之法者,(二三)悉選拔彼等、設於普達婆達山之林住處,奉施於彼等。(二四)又彼(王)使彼等達大苦行,自己治世之楞伽如是具阿羅漢。(二五)其時,「於〔楞伽〕島持保阿含之長老稀有」由閻浮洲索取所有之書籍,(二六)阿含並使學論理學、文法及其他之一切,以眾多之比丘垂示為賢者。(二七)賢〔王〕如是行,並增大才能,由於供養、信仰,以供養善逝〔尊〕(佛)。(二八)彼亦令普瓦禮伽普奢王弟學習,使(二九)通曉三藏,大地之主,由彼使長老說法,又於聽講眾多比丘等(三〇)於大僧眾之中央,授長老之允可,以施所有之要品,以行供養長老。(三一)
〔王〕依八聖道,由大流轉海赴彼岸,因願求善業之成就,(三二)於自己之第三、第六並第十一、又同第十二,更第十七年(三三)第二十一、第二十七及第三十〔年〕,如是八次,令建造六十支柱之大堂,(三四)又於其四方設最勝之大假堂,彼更以雜色之布,各各莊嚴之,於此並命住眾多之比丘群,有恭敬心之〔王〕,日日(三五、三六)以自己之名行供養、恭敬,令甚多之沙彌授具足戒,(三七)由此立即以長老、大長老處及其他之最勝役職亦與比丘等,(三八)甚多高價而重要之器具,並眾多善美之要品,(三九)積重,對最初得大長老處之役者,王者施與適稱之要品,由此(四〇)從屬長老、師之期間終了者,於其他之僧等,大地之主,悉以順次施八要品。(四一)如是勝人王施八要品,每七日營大祭。(四二)其後彼(王)又舉行多次之受戒法會,彼令隆盛勝者(佛)之教。(四三)王如是行種種之奉事,如〔膨脹〕月輪之海,善興隆正法王如來之教。(四四)
以上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奉事於教第八十四章〔畢〕
第八十五章 行種種之善事
其時,彼(普羅伽瑪婆夫二世)於自己誕生都、名光彩無比之西利瓦達那之最勝之都。(一)具殿樓、假堂,有高周牆、門,莊飾菩提樹、塔、遊園、〔佛〕像堂,(二)行種種之莊嚴工事,最上之光耀而輝,建立大繁榮之大精舍,由此(三)姜普睹尼之都始,至西利瓦達那之都止,長度、幅半由旬一宇沙婆之間,(四)加大鼓之表面美而平,無裂痕細而清淨以覆砂,(五)遮陽光所戀眾多高幢幡、旗幟,依加達利(香蕉)樹之列,(六)施於華飾附美色彩,依散〔水〕之水瓶飾於兩測,(七)又此廣空地之間,長度五肘之地,〔造〕一一之王門,(八)長十肘之地,設一一布製之門,長百肘之地施以雜色,(九)一一大殿樓之高尖頂,人王令建造三層具正等覺者之像,(一〇)由此徧於精舍、周牆、道場,行〔規模〕大而〔數〕多美麗彩色工事(一一)如帝天之戲弓,光輝之門,滿月之形,模仿白傘,(一二)又有空中踊天舞人之美,依幢而保五色之種種色彩,(一三)由天界行列而來,如甚多之宮殿,美無間絕,光輝〔如〕摩尼造之假堂,(一四)受持白傘之列而舞,巧妙之美由梵天像之列,(一五)結合巡迴,恭敬合掌於頭上,有種種色彩,依諸天之裝置人形,(一六)〔如〕大海洋波浪巨濤之列美,以彼此依裝置之馬列,(一七)疑降下地上雲之象,象裝飾之操縱,(一八)如是物之其他,世人之喜具甚多形,以此供養物嚴精舍。(一九)由此,依此精舍,看出四方一伽宇達間隙之地。(二〇)行〔讚〕佛祭,比丘持來供養之華及其他、及沙彌、同信士信女持供物唯限瓔珞,知〔佛法僧〕三事之德者及其他男女等,令住於楞伽〔之人人〕站立讚嘆正覺者之德。(二一、二二、二三)其後莊飾所有之瓔珞,大地之護者,為促信心,自與四部之軍力,(二四)費莫大所有之車及飾所有車之莊飾,載彼齒舍利〔尊〕,由此(二五)以金幢並銀幢、金壺同美銀壺、金拂子、銀拂子,(二六)同金筐更是銀筐,又美麗之金扇與銀扇(二七)尚有金製、銀製皿滿金蓮池、銀蓮池,(二八)各各行列此如是等其他之供養物,立於前頭而出發。(二九)又由其後而繼其後,行五種樂器之音響大供養,彼莊飾由街路(三〇)之次第,導引至名為斯利瓦達那都,於彼精舍之中央摩尼珠之假堂,(三一)恭設安置佛座,由各各之眾開始行種種之供養,(三二)其時,持掛瓔珞所有之眾,由晝前之信心,以齒舍利並髮舍利,(三三)由黃金華混其他色香其他之輝耀奢提(大花素馨)〔樹〕、奢婆伽(輕庫撲具)〔樹〕、那伽樹諸種之花而供養,(三四)積久傳大王之榮譽,以〔如是〕之光輝,及堆積種種芳香之米飯而供養。(三五)善熟、甚香、善色、甚甘美伽達利(香蕉)、婆那沙(波羅蜜)、安婆(芒果)、由其他諸種之果實而供養。(三六)其後,王自己如是以種種方法之供養,供養最勝之兩舍利〔尊〕,由此(三七)更熟練之王,以飲食、硬軟食並流動食恭奉比丘眾,(三八)由此有喜悅心彼大地之主,其時更以八要品布施數百人之比丘等。(三九)其後,彼(王)以〔初中終〕三夜分,依十萬燈〔數〕千萬燈之燈明點油燈於精舍之四方,(四〇)飾以美麗所有樟腦之燈鬘,全地上如散於空中之星。(四一)於彼此構造殊勝之舞壹,作種種扮裝,演種種之舞踊,(四二)歌唱之舞妓等所作數多之種種歌謠,依可愛之歌唱而快樂,(四三)又雨雲之雷鼓,亦如羞斥如大海之大喚聲,(四四)宛如自己之善業〔似〕大海之渦卷,依五種樂器之響音而盛大,(四五)依有信心之〔人人〕,於各處恭設法座而坐,取彩圓扇,(四六)說正法徹於聞者之心,由說正法者之法音而轟動,(四七)續讚嘆「此佛、此法、此僧團」共唱三事之德、(四八)〔幾次〕彼此[A1]徘徊述隨喜,飾以〔比丘、比丘尼、信士、信女〕四眾善哉之呼聲,(四九)站於各各方位,〔再次〕下停止伴頌歌師行向佛之祝福,(五〇)依飾種種瓔珞之婆利普奢加(奉獻供物)族士之長,大地之主,續讚與供養佛。(五一)大地之主(普羅伽瑪婆夫二世),於此如所示:「於〔三十〕三之天王(帝釋)如是行佛之供養。」(五二)同「錫蘭大地王古昔之王等,大威力者如是行正等覺者之供養」,亦如錫蘭住之所知,〔又言〕「如是全知波羅蜜『望木』之果」(五三、五四)如是如悉向人人說,七日間續行三事之大供養。(五五)由此,彼(王)建立屬僧團彼摩訶毘哈羅(大精舍),布施於大僧團,充滿名聲與善業。(五六)其後普羅伽瑪婆夫王,又飾高殿樓,因令自己之名造房舍,(五七)調達種種適合並種種殊勝之食邑,施彼精舍,又行大供養。(五八)彼王又於蜜羅勢羅精舍,因由自己副王之名,建造普瓦禮加普奢(五九)殿樓、假堂及其他莊嚴房舍,於彼斯利瓦達那都,(六〇)依前述之順序所有之供養物,七日間繼續,恭敬〔佛法僧〕三事之大供養。(六一)王再使彼等建立殊勝大精舍於哈提奇利之都,由此,彼因其名(六二)被稱為摩訶摩哂陀婆夫,營建美麗房舍、行大供養、堆積善業。(六三)由前王耶達羅提沙建立於最勝加利尼之都五層之婆沙達〔殿樓〕已腐朽,(六四)令修理所有之腐朽,由此,依漆喰工事方法,以原之狀態。(六五)精巧修復聖師之王(佛)臥像堂並提圓伽像堂。(六六)於此,大地之主,為平坦於長方形彼大塔之境內,依廣幅之石(六七)善成平面而舖裝,由此,更入念其前而令建造大假堂。(六八)由此而後又有大信心大地之主,於彼精舍,使眾人喜悅,作甚多殊妙華、燈明、食物之供養,餘時行菩提樹、塔、正等覺者之供養而得幸福。(六九、七〇)又彼王日日於彼精舍作續燈明之供養,依自己之名(七一)於其附近之地域,令造輝美那利啟羅(椰子)〔樹〕之大林而施。(七二)又殊勝之大地之主王,始施斯利三伽普提王[1]之彼貧人,其時,於此地,名伍達婆耶王,造二層之圓形舍利堂,於稱為哈達瓦那伽茲羅精舍,令建高而黃金尖頂之三層樓。(七三、七四、七五)於其精舍,自己父王死歿〔遺〕身之地,令建造殊勝之塔。(七六)又造甚多八角之〔佛〕像堂,於此安置石造之正等覺者像。(七七)聞:「善逝〔尊〕世界之主,正等覺者在世時,得相續其最勝之糞掃衣(七八)〔佛〕入滅之時,守護握其教權彼正等覺者之〔佛〕子,(七九)大迦葉長老之唯一支齒舍利〔尊〕,經前之次第至銅掌島,(八〇)現在安置於般奢約奢那(五由旬)地方之毘摩提達精舍。」對名聲大而(八一)彼長老起信心恭敬,彼王受四部軍力之圍繞,(八二)赴其精舍,御見彼最勝〔舍利尊〕,以無限芳香、美諸種華,(八三)同以燈明、香料、食物之山,恭敬供養舍利,喜悅之中繼續三日間。(八四)更耳聞:「善業之寶庫於最勝提婆之都,蓮華色天神之天王堂,今(八五)所造時久故而起腐敗。」大地之守護者赴彼最勝都,(八六)於此之天王堂,宛如天王(帝釋)之宮殿,成極新所有受用財〔具〕之堂,(八七)最勝之王由此,其都適於天之都,美麗而所有榮華之充滿。(八八)又其後於彼都,為天神,命年年應行阿沙魯哈[2]〔月〕之祝祭。(八九)其時大王赴最勝之奢普督尼都,拜見父王所建精美彼斯利奇奢耶孫達羅(九〇)精舍,令造高周牆及門,由此彼以令新建造三層之舍利堂,(九一)於此,大師(佛)之齒舍利〔尊〕,載於高而高價之座榻,(九二)以所有榮成就三事之大供養,如前述之順序繼續七日間。(九三)彼〔王〕如存命之大師姿態,美而日日敬窺視一善逝〔尊〕像,(九四)具種種寶,經行大寶廊,如存命中之世尊,無以比美(九五)佛之容姿,人王以精巧之畫工,描寫於大畫布。(九六)由此名聲大之彼王,使住於楞伽所有之比丘眾、大眾為一團,(九七)由前述之方法,於斯利瓦達那都,七日間續盛大〔讚〕佛法會。(九八)又其時大王聞「布施迦絺那衣有不可思議之果報」而起喜悅心,(九九)「於此世可恐畏流轉海之一橋梁,由生類、世間所恭敬尊貴釋迦族之旗幟,(一〇〇)為牟尼中之牟尼王大師,世間主,聖者而威力者,世人之友、日輪之友〔世尊〕,(一〇一)具大神力,對八十弟子,余又布施八十最殊勝之大迦絺那衣」(一〇二)賢王志如是住楞伽島男女之眾悉成一團,(一〇三)速行終了修理木綿其他所有製衣作業,(一〇四)彼(王)先調達所有適合之重要,一日令布施八十迦絺那衣,(一〇五)通曉布施之〔王〕使住銅掌島之長老皆至而悉施於彼等。(一〇六)又其日為八十大弟子等,行別別八十大供養。(一〇七)彼如是眾多之大迦絺那衣布施於大僧團而增大大善業。(一〇八)
ᅟᅟ==[A1] 徘【CB】,排【南傳】==
ᅟᅟ==[1] 參照大王統史三六.七三以下、島王史二二.五三以下。==
ᅟᅟ==[2] 中國天文學之箕年,西洋天文學之射手座之阿沙魯哈星宿與合滿月,對月行祝祭。由此日雨期開始。==
然,甚愉悅之王,有餘時思念:「依楞伽王位供養正等覺者。」(一〇九)以天王之宮殿如自己之王宮,恭敬而裝嚴,以都適合天都而〔飾〕,(一一〇)由此其王殿設高價之獅子座,安置大師(佛)之齒舍利尊,(一一一)由種種拂子、日傘,由種種之寶冠,由種種瓔珞、衣服、由種種寶之堆積。(一一二)由種種之象、馬〔兵〕並種種步〔兵〕,種種之鼓聲及種種法螺貝之響,(一一三)由種種幢幡,種種加達利(香蕉)樹之列,由種種之乳池,種種之華樹,(一一四)由種種最上之香曼,種種最上之轎,種種最上之味食,各各種類之果子,(一一五)由種種燈明、香煙、諸香,如是其他適合王者所有之供養物,成為一以恭敬(一一六)住楞伽島之大僧團,彼(王)續行七日七日大供養。(一一七)
然,彼最勝王,共四部軍力,於諸山頂,髻摩尼珠而赴彼沙曼達峰,(一一八)眾多諸神中之神而法王大師(佛),諸天其他所拜之禮拜彼足跡,(一一九)又其山嶽王之四方唯十伽宇達持現種種之寶,集男女群(一二〇)之地方,於有其光榮之足跡以信心而施,其後,又以供養諸寶、瓔珞。(一二一)如是具智慧王,對佛有信心,渡流轉海之橋梁,又如赴天界之梯子,〔越來越〕行高積聚善業。(一二二)
以上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為行種種之善事第八十五章〔畢〕
第八十六章 行起種種之善事
其時,〔普羅伽瑪婆夫二世〕如是思惟,呼彼言:「今余無餘統治楞王國,到巡視恭禮聖地,(一)如其所欲日日積善業,又所有方面皆為世間之利益。(二)添余之念頭,積善業之成就,當為利益世間,任何大臣都老練。(三)今余之大臣名提婆波提羅奢,對佛、法並僧團起甚歡喜者。(四)此者,行決意欲覺者,其時於此,植椰子樹之實,(五)由三節而生三支椰子樹芽。殊勝仁慈之此者,見彼一人之乞食,(六)自己之妻子諸多之幸皆施於彼,祈念:『我可成覺者。』(七)然,此者,滿足我之念願。」(八)言:「其威力如惡魔化作,由泥、水、巖、難路而向斯瑪那山(九)彼道路到處被遮斷甚為難險,以拜聖師之足跡,積善業之成就。(一〇)有參詣住十八國之人民等生苦難。然者,汝應成良好道路。(一一)余身更聞:『又於名為婆達瓦那伽羅精舍,前一人大神力之大長老,依自己善業之威力,轟動虛空並大地達於阿羅漢,於此優婆低沙王(一二、一三)其時,完成黃金之屋頂,令建立五層之大殿樓,經時至令朽廢,此此(一四)唯存立四柱。』汝今將此亦以余之名建造之。(一五)同尼三加王所建毘瑪提達精舍,以余之名營作果〔樹〕園,(一六)由椰子樹其他所見,令植林為一大林園。」任命彼奉行種種之善業。(一七)彼「如是」受命,其時赴康伽奇利之都,最初於此,令造全肢之美相(一八)愉快斯瑪那之天像,以此飾黃金諸寶之瓔珞,(一九)其時,又由此欲向三曼達峰,共祭式彼天神,持此(二〇)而出發,彼赴名菩提達村,由此著手構築橋渠。(二一)彼於彼加周達河之河口,〔造〕長三十五肘並長三十肘〔之橋〕(二二)同於鬱羅婆那村架造三十六羅達那〔橋〕,於安婆村有三十四肘長美耀,(二三)一層堅牢之大橋梁,得通行象、馬、牛、水牛。(二四)令建造於各各大橋之堤上美麗而高柱其他輝耀之大堂宇,(二五)招待諸比丘等,使眾多而成一團,對彼等行大施之大供養。(二六)於其餘之場所建造種種之休息小屋,設橋、堤而鋪疊石,(二七)採伐大林以造大道,參詣三曼達峰,禮拜〔佛〕足跡,(二八)以天神像立於光耀〔佛〕足跡塔境內之地,彼又令營造有光輝之〔佛〕足跡堂。(二九)賢者(提瓦婆提羅奢)參觀此而令周牆,由此,更以大銷其堂,(三〇)結於鐵柱為堅牢,又對有光彩〔佛〕足跡,依燈明其他供養三日間,(三一)自己之頭持香油燈,由己主大王之名,(三二)彼拂拂恭敬,續行其美〔佛〕足跡之右繞禮,續繼終夜。(三三)從此事情,令依順序皆刻於高石柱,由此(三四)彼於諸王中之大王,如婆羅伽瑪普奢名聲之柱,於此喜悅以建碑。(三五)看此成果,其後彼以此事,一切由使者傳送於王,(三六)彼由此赴哈達瓦伽羅精舍,依王所告之方法而費甚多財物,(三七)令建造有高尖頂三層之殿樓,大主而為賢者名阿老瑪達哂,以此施於〔佛〕,(三八)由此,依彼大王之命令,給與施物而造碑。(三九)大臣由此赴毘瑪提達伽港,於此伽羅河口〔架造〕八十六肘之橋。(四〇)於加達利勢那村,長百杖之〔橋〕,於沙羅伽瑪河四十杖之橋,(四一)於沙羅婆達沼百五十肘之〔橋〕,如是及其他之橋樑,於通行困難場所處處設橋樑,(四二)同令造其他多數之遊園、說法堂,又繼續行大供養。(四三)又王之大臣,於毘瑪提達精舍至伽羅河碼頭止,幅一由旬之地,(四四)由名婆羅康提婆夫,博聞蔭富果實,設有椰子樹之林園,(四五)又於彼此之地方,以木綿織機及其他之作業,於一日終了,(四六)大名聲之〔彼〕,布施二十六之高價迦絺那衣於比丘眾,又行大供養。(四七)如是彼巡迴各處而布施,再重六十六之迦絺那衣贈於比丘眾。(四八)尚且於名摩訶羅普奢伽奢,悉連根拔掉之大森林,於此一非常殊勝之村落,(四九)其附近得大婆那沙(波羅蜜)〔樹〕林,於此為一宇之三層〔佛〕像堂,(五〇)令建造圍繞菩提樹、塔、遊園之周牆,又依王之名行大供養。(五一)依王[1]之名行一切之善業,再歸來報告彼王。(五二)
ᅟᅟ==[1] 原文 rājaññanāmato,又另一冊見為 rañño va 從此,奇節新哈氏認為 Rājañña 是大臣之異名。==
其時,彼王對彼生大慈愛心,摩訶羅普奢伽奢村及其他(五三)與彼所造之村落及其家產,由此,彼帶領赴齒舍利堂,(五四)於僧團之中央,言:「此殊勝余之大臣常對〔佛法僧〕三事有喜悅心,(五五)然,對佛與王者有利他心之此者,可愛又有心情之善者。故余從所愛者(五六)施於齒舍利〔尊〕。」其時,殊勝之大臣共其妻子,布施於彼聖師〔佛〕之齒舍利。(五七)
如是其時此中,世界(大地)之守護者彼〔王〕,彼依提瓦婆提羅奢,為世間利益之三寶,常作種種供養高價之供養物。(五八)
以上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起造種種之
行善事名第八十六章〔畢〕
第八十七章 讓王事之荷負
然,依不吉星之威力,時楞伽島又生大暑熱,所有作物於熱之原因(一)而枯萎,所有住楞伽之大眾,難克勝飢饉之恐惶時,(王)其時,應三寶、塔、菩提樹、諸神中之神有大威力之受供養,最勝之守護者(奇修如)〔神〕、彌勒〔菩薩〕,依種種之方法以〔祭〕供養,使王楞伽〔島〕成一祭典,(三、四)以大比丘眾為一團,先供養唱呪,於大聖師之齒舍利〔尊〕(五)善右巡轉於都,如是「降雨」者令心定。(六)然而此時,起眾多之大雲,以電光重次光輝,(七)又返復全世間耳恍惚而轟動,大暑熱消滅,使大眾哄笑,(八)然以消滅飢饉,飾虛空,更慰作物,彼又降雨,(九)言:「依唯佛之威力,我等之心充滿喜悅。」此雨雲如是而降雨。(一〇)然,諸天、梵〔天〕、人間中何知「佛之諸德如是」之賢。(一一)然,我等之王是大威力大神力者,無有相等於彼王者,是不可有。(一二)如是其時,住楞伽之人人,敘述、讚歎聖師王(佛)之德及王德。(一三)〔王〕如是依法守護世間,又自己有價值之物,(一四)一面樂長久王者之榮華,於自己之妹子奇羅婆夫亦(一五)並乎集〔王〕子奇奢耶婆夫與普瓦禮加普奢,同彼提普瓦那摩羅及婆羅加瑪普奢並(一六)奢耶婆夫加如是所愛之五王子,開始給此六人如此教訓,(一七)當知:「兒等!聽我言,於此世間之子等,下賤之生、良好之生、殊勝之生,有此三者。(一八)於彼等之中,不耐從德以享受父母家傳之榮華,〔撕拔〕華鬘(一九)如猿之滅,為零落者之徘徊,自古以來,賢者言此是『下賤之生』。(二〇)又如是得幸運,同父親之享受而守家產,(二一)當知彼等是『良好之生』。余又語一人,以共家傳之榮華(二二)由此更作其他之幸,得幸福之賢者,應知彼等是『殊勝之生』。(二三)余亦雖受取父〔王〕所與摩耶地方,今又征服其他二地方。(二四)三地方皆餘,應於一王之傘下又擊破,彼(父王)所不能服者之一切達彌羅人,(二五)又藏於處處山寨之圓尼族之諸王,悉帶來余之處,(二六)亦擴展名聲於外國之各處。如是余依正法、依政治而久司王事。(二七)依閻浮洲之禮物而得王女,異國之王族亦成汝等之緣者。(二八)依日月之統出之般睹國、周羅國之勇士等向余送來王冠與瓔珞。(二九)又此等一切,應知汝等未來時七代之子孫,(三〇)所無缺乏諸寶之山,余適如具耶羅(毘沙門天)如九寶而蓄積。(三一)余以制裁惡人,庇護善人,又令正等覺者之教和合,(三二)故余是父王之『殊勝生』之子,汝等亦是余如是殊勝生之子。(三三)往昔奧加加之所統沙伽羅王[1]之六萬人之王子等,建設有此之數首府(三四)以全閻浮洲為六萬分,如聯合各各之王國,(三五)先於十人兄弟之王等,以閻浮洲為十洲,如是彼等善司王事,(三六)汝等!適當分割此楞伽,互相勉勵應善行王事,(三七)王子等!於所有之處,下可察見敵之羽弱點。」如自己之〔王〕子,並〔王〕之外甥亦教之。(三八)
ᅟᅟ==[1] Sagara 是王,見為 Mahābhārata III, 106。==
由此,彼令參集大僧團、大眾,王問:「此六人之我王與外甥之中,(三九)誰適合於王位耶!」然,彼時,大僧眾聞此語而告言:(四〇)「大王!陛下之此諸王子、彼王外甥等皆是賢者而剛勇、博識。(四一)誰皆精通交戰伏敵之士,適合王位,世間、教之守護者。(四二)然而陛下之長子奇奢耶婆夫,由幼時始,信心於三寶,(四三)常介抱病比丘有奉事之心,誠實而知恩之人,信仰、智慧之高德,(四四)為無依人人之靠者,對於弱者並苦難之有情,殊勝之慈愍者,(四五)生其空位時,比丘眾之緣者並其他諸人,雖眾多奴隷等,(四六)彼〔王子〕是彼等各自之主人,與〔其種種〕黃金諸寶及其他,其後解放奴隷之狀態。(四七)於眾多之盜賊等……大王!雖於王宮行盜而生罪時,至於彼等之處(四八)無苦難故,棄其強情、恐怖、不至失彼等〔四〕肢而得一命。(四九)於各村之納租稅,見侵吞而徘徊者,王!於此等之人人,亦與己之財物,(五〇)對困苦一切人民,免除各各之稅,通於世間守護之〔王子〕是常於庇護。(五一)陛下所征服西哈羅圓尼族之諸王之過去,先面謁於彼,其後無怖畏,於陛下亦於過日而傚仿。(五二)『將來更於保護我等之財產,彼奇奢耶婆夫〔王子〕由今日繼續(五三)請忠實效勞。』如是大臣家之妻女等應教各自之夫注意。(五四)又欲聞二三歲童兒可愛之片言其父母,(五五)問:『童兒將為誰效勞。』兒童說:『我等要為彼奇奢耶婆夫效勞。』(五六)父母忿怒痛打兒童,於彼等來告訴各自之苦。(五七)其時,奇奢耶婆夫以慈愛呼其〔父母〕,言:『汝等從此不要打兒子。』(五八)又由自己之所蓄,給兒童種種食品。(五九)有眼之人見彼空之滿月:『今滿月者何耶!』如是問之,(六〇)請知『讓造彼王國之喜悅』啊!王!陛下如何常訪僧團耶。(六一)聞此等,大王!於彼唯有吉相守護楞伽島及閻浮洲。」(六二)如是由其他眾多有德彼僧伽之口聞,其時王歡喜之淚濕於眼,(六三)又大地之王以滿足而招請,最近於同等之座席令奇奢耶婆夫〔王〕子就座,(六四)其時,由大王自己悉告彼勤務彼世間、教,(六五)〔言〕:「令造由諸敵所破壞之羅達那瓦利節提耶〔大塔〕,飾以黃金之塔,(六六)往古錫蘭王等之首府,所有都城之莊飾,是彼最勝之普羅提都,(六七)有如舊之高城壁、櫓,有善配置之四門,亦造具深之濠。(六八)又有天宮之美,於前之齒舍利堂,安置彼齒鉢兩舍利,(六九)誠於此古諸王之首都,余又欲行灌頂之大祝祭。(七〇)赴三西哈羅與全比丘眾〔並〕大眾伴渡沙哈沙,於此先供養,(七一)汝於摩訶瓦利加河設受戒道場,以計量世間、教之興隆。」(七二)以如是開始,皆述勤務世間教,於彼手委囑王事之業。(七三)
王更於餘之五王子,尊聖師〔佛〕彼殊勝齒、鉢兩舍利、行者(比丘)之眾,所有種類之臣及楞伽之地亦囑託於彼。(七四)
以上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讓王事之荷負第八十七章〔畢〕
第八十八章 建設普羅茲提城
其時,無怖畏之王〔子〕奇奢耶婆夫,「如是」受諾,以取王權荷負。(一)彼更決意:「父王之生存中,余應示是『殊勝之子』。」(二)對此常返復思惟:「主權者、大臣、王友其他之王政[1]之七要素中,適於王友之要素,應信任而協議於老練者,(三)於不幸之友,又真實語之人而快活者,今余有何人耶!」(四)知:「父妹之子阿提婆達〔官〕奇羅婆夫,誠是賢人,飾示於德,所有勤務之精通者。(五)從戲砂時以至今日,〔如〕於諸人所拂,對余〔抱〕強固之信賴。(六)彼不見余特常不得微少停止,余若不見彼亦不耐於坐。(七)智慧力體力殊勝之彼,是與余同行勞力令世間、教之興隆。(八)然,彼相當有王友之條件。」其時示招彼,命忠友職。(九)思惟:「余更應誠行最勝而愉快之大善業。又彼齒、鉢兩舍利(一〇)所託余故,余為此今造新殿樓。又昔依父王所建造之齒舍利堂,已經朽廢,應令改修此。」(一一、一二)於所有技術、作業老練技術家之群,又其他甚多匠工皆集於此,(一三)進行比前之工事外觀之二倍快而修理工事,悉令完工有天宮之美(一四)之齒舍利堂,於此,彼安置正等覺者之兩舍利〔尊〕,(一五)比前更殊勝日日之舍利大供養,並善繼續〔代〕我之守護。(一六)
ᅟᅟ==[1] 王政七要素(sattarajjaṅga):sāmi(主權者)、amacca(大臣)、sakhā(王友)、kosa(寶藏)、dugga(城寨)、vijita(領土)、bala(軍力)。==
其後,彼王以父王之愛不斷增大為二倍三倍。(一七)大地之主思惟:「於我父王無有與子離別之憂。」令婆羅加瑪普奢並奢耶婆夫,如是此等之我弟等常住父之身邊。(一八、一九)由此,又名提魯加瑪羅我弟,由奢普睹尼之都始至南海止,(二〇)在此間之錫蘭軍,皆授為彼所屬,彼為父王之(二一)之警護,其時駐在南方摩訶瓦達羅村。(二二)思量:「彼敵時常由對岸(閻浮洲)之北方具達瓦利加村上陸。(二三)令守備其方面,若向交戰之恐怖,除我弟普瓦禮加普奢,(二四)有何人!」大地之主呼彼,於此,授與北部地方所有大軍力,(二五)於其方面為守護父王,而應命駐於彼孫達羅山。(二六)
然,王自己與奇羅婆夫行準備巡視各處,彼消滅所有之惡人,(二七)使楞伽島為無荊棘之島,由此得父之許,出立:「建設普羅提之都。」(二八)
其時,慈愛殊勝之彼婆羅伽碼普奢大王,又向〔王〕子如動洪水之愛情,以充滿愛情(二九)令由後而赴。(三〇)由此,彼常向父王再禮拜,以充其力便使不行折迴,(三一)正當時令彼:「於我子〔奇奢耶婆夫〕人人抱愛情,此應悉服從彼。」(三二)聞彼之其語,其時甚歡喜諸王之大臣並所有之將軍,(三三)皆剛勇之大戰士等,同所有之象使,一切之馭者,又所有之車夫等,(三四)言:「我等之菩薩奇奢耶婆夫今為赴名普羅提建設首都,(三五)若彼君行者,我等亦應速向之。」與彼同赴,彼等已準備出發。(三六)然,生不精之廷臣戰士,其時有下欲赴者,其妻子等,(三七)言:「主等!汝等是否與等一起!我今為求德,願與彼君共赴之(三八)。當住於此君所造最勝之都。」彼如等先出發。(三九)拾棄同兒童等不欲走各自之父,其時從於彼。(四〇)〔幾次〕見各自之村、家,或捨受用財即出發其大眾,(四一)彼〔奇奢耶婆夫〕王,以大慈愛再三向等說,應折迴之大眾使之回去。(四二)唯取彼欲者之四部軍力,通越高竣大難險之瓦達山。(四三)於其山頂、費用莫大令建造高據城壁之王宮,(四四)彼由自己父王所與大財物,皆埋藏於此,以備不慮之災厄。(四五)於此大山營建美麗之伽藍,招請摩訶禮達婆沙達管長(四六)之大長老,與彼最勝之〔精舍〕,行大供養,設定薪給。(四七)
由此,彼〔奇奢耶婆夫〕赴於斯瑪那峰,禮拜聖師(佛)之足跡,而後,王向於康伽斯利都。(四八)於此,前其時令修復名尼伽瑪巴沙達精舍於荒癈之支離滅裂,為住此之比丘設薪給,彼至新度羅瓦那。(五〇)彼王令造甚多瓦那伽瑪巴沙達精舍,其後又於父王之名,(五一)建阿婆耶羅奢房舍,彼更由此施與種種種類之要品、〔食〕邑、田地及其他。(五二)其時,大地之主赴殊勝婆提義利都,於此,由叔父王所建快愉(五三)之大精舍,常傾注敬意其相稱彼遺體之處再次眺視,(五四)人主奇奢耶婆夫〔並〕與將兵悲嘆,於此數次常思念而淚。(五五)其後,於彼處建立最勝之三層〔佛〕像堂,於此造大佛像,(五六)由此飾所有瓔珞之美,令製作叔父之像安置此場所。(五七)於像堂之附近,設美麗要品〔維持食〕邑,施許多奉事者,(五八)大地之主,以叔父之名而命名為普瓦禮加普奢。(五九)其後,此都為男女群勤務之處,使周濠圍繞城壁。(六〇)剛勇之王由此出發,帶領四部軍力,向斯婆美利都。(六一)
其時,前起大交戰而令敗走彼王姜達婆奴,由般睹周羅國(六二)募集達彌羅之大戰士並大軍,與奢瓦之軍力,同上陸於摩訶提達。(六三)彼〔姜達婆奴〕王,更與住婆提具倫提地方之錫蘭人王聯合而進軍斯婆山,(六四)構成陣營,言:「占領三西哈羅,不取彼等故,要聖師(佛)之齒舍利(六五)與鉢舍利及其王權讓度於余!不然,即行大交戰。」又派遣使臣。(六六)時,奇奢耶婆夫大地之主,呼奇羅婆夫行熟議,令整備大軍,(六七)言:「嗚呼!今日又是我等兩人應示其強腕。」彼兩人出陣,(六八)普為包圍姜達婆奴之大軍,於羅摩之大交戰中,繼續激烈之大戰鬥。(六九)其時拾敗戰之武器,敵軍,怖畏苦痛而彷徨,稱讚,〔低〕頭平身,(七〇)佇立身戰栗,於戰鬥而求助,正在此時,敵之戰士等,恐怖而叫哭。(七一)去者向林,其他向於海,又其他向於山,敵等落入恐怖而逃走。(七二)如是彼交戰,殺戮甚多敵,令失去武器之彼人王姜達婆奴敗走。(七三)更以其美麗妾、所有象馬、刀劍及其他眾多之武器、大財物、(七四)勝利法螺、勝利之日傘、勝利大鼓、戰勝幢幡,此等皆送至父〔王〕之處。(七五)彼所著手之激戰,克服戰場得勝利,以一王之傘下統治楞伽。(七六)
其後,彼〔斯婆義利〕都,令具高厚之城壁及周濠,尚且於此造莫大費用之王宮(七七),使完工,由此於彼都,其時為大比丘眾設定薪給。(七八)其時,彼慰問王弟普瓦禮加普奢,如前使駐於斯婆山。(七九)大地之王更赴阿如羅達普羅,於許多塔婆園始,參詣所有聖地,(八〇)令伐如魔神化作之大森,又造城壁中,如於煩惱流之構築堤,(八一)彼大地主,令修復此等聖地之快,繼行大供養。(八二)然,於彼羅達那瓦利節提耶,依父王所企之修理工事未完成,(八三)於使完了後,住於都之大眾,由各去之地,令速聚集。(八四)又於此命令許多老練之技術家,更於勢那那達房舍之長老王為始,(八五)以設僧團之薪給,大地之主,為彼〔長老〕行修理工事而命令。(八六)其時,住婆提達地方之圓尼族大地守護者(王)等,貢捧許多禮物,御見大地之主。(八七)彼於其時,授與彼等搖牀[2]、白傘、拂子及其他大圓尼王章,(八八)示甚歡喜,令任彼等皆為守護於都,其後,由此而赴普羅提都。(八九)
ᅟᅟ==[2] andoli 此原語不明,於梵語有 andolayati「搖」之意,依斯而譯,奇節新哈氏亦同意見。==
其時,大地之主呼適稱戈人奇奢耶婆夫,人王與彼共議:「我等令建設此光輝根本首都。(九〇)名聲洋溢,以芳香滿於地面。」(九一)述:「今於普羅提都,殿樓、〔佛〕像掌精舍、庵室並塔、舍利殿、(九二)城壁、櫓、阿達瑜伽殿[3]、〔佛〕像堂、宮殿、假堂、說法堂,同天神堂及其他,(九三)然,皆為生草木所覆而立,其他許多朽廢之柱,支柱失而倒壞。(九四)由基礎至屋頂皆裂痕,大障壁因重而傾斜,無其他支柱故當倒壞[4](九五)恰如老人,因腐朽而脆弱,故不能依何物而立日日彎曲。(九六)然者,樑折鳩舍壞,域屋頂破而磚瓦崩。(九七)或者斷折而屋瓦落,殘立壁、柱。(九八)或者門扇倒而門柱悄然。其他段階鬆搖而周牆破。(九九)然者唯礎石存,對餘者見如遺蹟。(一〇〇)何用多述。失去榮華之此都,當回復其具榮耀。許可下之大王!(一〇一)其後於此最勝之都行光榮之灌頂式。」彼以使者送至父〔王〕之處。(一〇二)
ᅟᅟ==[3] aḍḍhayoga 如伽加達形之屋頂,某建築樣之堂。==
ᅟᅟ==[4] 原文 patisant' 以解作 patissanti。==
其時,王聞其事亦喜悅之餘,令建設根本首府之心,乃於自己之時(一〇三)招集彼大臣之眾,凡住楞伽者,皆任命於彼處[5],(一〇四)鐵匠並刳物師、竹細工師、鐵工、陶工、金匠、畫工、(一〇五)運搬夫。雇人、奴隷、賤民、於作業老練之瓦師、土水、木匠、(一〇六)及諸種之石匠等為一團,由此,更以脚踏風箱、槌、鉗、大鐵槌、鐵牀始,(一〇七)所有鐵工之器具並所有銳利之鋸、手斧、斧、短刀、石割斧、(一〇八)刃具、馬鍬、鋤、筵、籠其他,所有之用具,又更優厚(一〇九)之真珠、琉璃為始之大財物及軍力,遣至子〔奇奢耶婆夫〕王之處。(一一〇)
ᅟᅟ==[5] 原文……tahiṁ tahiṁ, niyojetvā 以解作……tahiṁ tahiṁ niyojetvā。==
其時,奇奢耶婆夫王亦於歡喜之思於彼衰滅,久荒廢之國土,(一一一)大堤防斷崩,深水枯渴之儲水池、蓮華池堰,其他(一一二)如前水深滿、覆種種之蓮華為種種魚群之處,(一一三)常生產所有穀物之土地,令足為最勝之田地,(一一四)更收穫所有之穀物,以彼處為美而榮譽之地方。(一一五)
其時,大地之主,具有海深之濠,如鐵圍山所圍住之美城壁,(一一六)種種之遊園所卷圍,有種種蓮池,有種種精舍,充滿各樣之塔,(一一七)亦雜於種種鳥形之屋頂堂,光輝之種種殿樓,有種種堂宇之工事,裝飾種種之假堂,(一一八)具備種種之天神堂,種種光耀之櫓,種種宅之美列,有各樣光輝之街道,(一一九)有甚廣之門,美麗之十字路,最勝之普羅提都,令如前建築。(一二〇)如是彼打敗彼彌絺羅〔城〕,破建志之都,以笑舍衛〔城〕,勝秣蒐羅,傷波羅奈之名聲,滅毘舍離,如自勝於瞻波之都,以比彼帝釋天之都而並建設羅提之都。(一二一)
以上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建設名普羅提城第八十八章〔畢〕
第八十九章 灌頂祝典說明
其時,〔奇奢耶婆夫〕王,說:「此普羅提之都,令建設具如往昔都城所有之要素。(一)今此都持有光輝華麗、富貴之好運。伏〔此〕節睹達羅〔城〕,取奢羯羅〔城〕,(二)伐失收魔羅山〔城〕,以沙計多〔城〕,當介有何意。[A1]嗚呼!欲生擒王舍〔城〕。(三)亦滅僧迦施〔城〕,以罵因陀羅波薩多〔城〕。可得與共迦毘羅衛城〔城〕之數。(四)然,如於帝釋天都之諸天帝釋,今於此都,王者之王,大威力者之父〔王〕,(五)為行灌頂之祝典以示行幸。」彼遣使者於父之處。(六)然,其時王由使者之口聞順次之報告而歡喜,立於軍之先頭,(七)同於王者適稱之大祝典,彼由姜普睹尼之都,至彼根本首府〔並羅提城〕。(八)正其時,奇奢耶婆夫王出迎唯〔一〕伽宇達,伴隨大王於彼首府。(九)其時,於彼都從順次行王之灌頂大典,續七日間而完了。(一〇)更,彼〔奇奢婆夫〕乃授於奇羅婆夫,其最勝之國王,彼以其成就而停駐首府,(一一)然,「應由導引聖師〔佛〕於此首府」,與父王同赴姜普睹尼。(一二)其時,集合住楞伽之大眾,由姜普睹尼城,始至最勝之普羅提都,(一三)平坦五由旬之大道,每其間半由旬之距離,(一四)令建祝祭之幢幡、蘭婆(香蕉)〔樹〕之對綠間,費具大宛如一棟之屋舍。(一五)其時,於如天車之美大車,以奉遷大仙師〔佛〕之齒鉢兩舍利〔尊〕,(一六)以大梵天之車,等於梵天眾〔之輿〕,由四方以某最勝之大舍利〔尊〕方祭之車,(一七)以奉事,由眾多之比丘群所〔圍繞〕,於此殊勝大姜普睹尼都出發,(一八)黃金真珠之日傘、黃金真珠之拂子、黃金真珠之旗、黃金真珠之鬘、(一九)金銀之壺、金銀之團扇、金銀之水瓶、金銀之法螺、(二〇)金銀之容器、金銀之筐、金銀之皿、並金銀之鏡、(二一)金銀之蘭婆(香蕉)〔樹〕與金銀〔製〕之硨磲、金銀馬與金銀象(二二)眾多之金根燭臺其他,此等為供養舍利〔尊〕而持行於先頭,更又後方(二三)續赴讚歎不絕其間,各各所受命人人之役而美,(二四)以廣幅裝飾象而於飾象之列,所有裝飾馬又於甚美依於馬之列,(二五)於認真戰士之飾,各種武器於手,行戰士之遊戲由於戰士之列,(二六)著祝祭之裝束,光輝於種種瓔珞之王、大臣之列而供養,(二七)唱:「嗚呼善哉!嗚呼善哉!嗚呼善哉。」專念於善業之人人,依呼叫善哉之飾,(二八)前面又前面無有能競止者,所出甚多無垢行之美,(二九)依信士之眾並信女之眾,所持之供養華其他之列所取之調和,(三〇)與眾多之強勇衛士,返復又返復地互相弄說奇妙之大言,(三一)如粉碎〔對方〕而使人快樂,大力之衛士等,依其高聲之喧鬧,(三二)聞而愉快,響往四方,以奏五種樂器妙音(三三)之樂人,依祝祭之吟誦歌人而所讚,依頌歌師稱讚之辭,重次所讚歎,(三四)演歌舞於觀聽之快,有種之舞人依歌手恭而從,(三五)繼續大供養,無邪障,由其所飾之道路而赴,到於前所(三六)各種之屋舍,又於每處,安置舍利〔尊〕而行大供養,〔其每次〕由此(三七)出發,更進又進,運彼聖師之舍利〔尊〕至彼根本首府。(三八)
ᅟᅟ==[A1] 嗚【CB】,鳴【南傳】==
其時,王以全都他為一祝祭,於星宿月象吉祥之日時,正是時(三九)飾〔如〕天王殿堂之美,於往昔最勝殿堂之舍利殿(四〇)種種寶之耀輝之大寶牀,恭敬安置彼兩舍利〔尊〕,(四一)其後日日由王,更依四種之香料,好芳香、香烟、(四二)普那伽〔樹〕、那伽〔樹〕、普伽〔樹〕其他各種華,依無量數之摩尼珠、樟腦燈之殊妙光,(四三)點油燈依於松明之列,依美所善煮之柔乳粥皿,(四四)似於啟那沙峰,善香之米飯山,又依取合硬食、軟食、流動食,以〔行供養〕,(四五)賢〔王〕於世人所樂之令三箇月間,法螺之供養大舍利之供養完了。(四六)
更於大地之主言:「應於沙婆沙渡處,設無污染之受戒道場。」(四七)於最初大地之守護者,派遣奇羅婆夫,以彼而於數千之美伽藍,(四八)建造高而種種莊嚴光輝,具殊妙布製之門,有六十支柱之大堂,(四九)各各受戒供養物之一切,並準備四要品時,(五〇)婆提達、魯哈那及其他,住於彼處所有之圓尼族之王等,(五一)恭持甚多之魚類、獸肉始及各種藥品、米、白米之荷酪味、熟酥等,(五二)蜜糖、糖水、砂糖、糖蜜等,布施於大僧團時,(五三)奇奢耶婆夫王亦於適時而赴:「我等開始行受戒法會。(五四)於我等善住於喜悅者,彼等皆大長老,〔修道〕半途者,新〔心丘〕等,(五五)行者之主等,於沙險沙度處當有足勞。」行親和送使者至此處。(五六)聞其事者,住於銅掌〔島〕所有行者等,達於大喜悅,(五七)即各倉庫當迫之行者,其完全不能停止而由於彼處出發,(五八)其時次第準備完整,彼行者之王,速集合赴沙哈沙之渡處。(五九)其時依行者等圍繞於沙哈沙渡處,王返復眺視,得安樂與喜悅。(六〇)又其時大地之主,以殊妙之飲食,恭敬奉事其大比丘眾。(六一)於其沙哈沙渡處,其時日日續行大供養,依行〔受戒〕之比丘,(六二)求具足戒者,授於大戒,續行半月間受戒會。(六三)其後,又摩訶沙彌(大主)職、無羅(根本)職、同摩訶提羅〔大長老〕職、提羅巴利耶那(精舍長老)職為始之職官,(六四)各得適當教之光輝授與一切者,由此,王給與其等,適當善美,價值千金之八要品。時,其他所有行者等,亦由於順次(六五、六六)又施餘高價之要品,眾多之要品,遣送於住般睹周羅國之(六七)比丘等,念願滿足之〔王〕省察過去,報告:「於我等所行任何之善業,(六八)此悉以父王之名而行。」送使者於父王之處。(六九)
如是彼於名瓦利加仁那伽——(摩訶瓦如加康伽)〔河〕沙哈沙之大渡處,於名清淨宇達具啟婆結界,行眾生行者等授與具足戒,以顯示光輝世尊佛陀之此九分教。(七〇)於此世間,地上之荷負與彼〔王〕子,以託我〔王〕子,如是眾多之善業,由彼(王子)而行,彼王者中之勝王婆羅伽瑪普奢,自至第三十五年時而赴天界。(七一)
以上善人之信心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灌頂祝典說明第八十九章〔畢〕
第九十章 奇奢那耶婆夫人以下八王
此〔普羅伽瑪婆夫第二世王〕歿後,支配全楞伽王國,於奇奢耶〔第四世〕王之第二年,於其將軍名迷茲達(友)一人之叛逆者,得王之信任,得一侍臣之親信,彼惡人由心貪王位,某時於夜分使誑於賄賂心之彼〔侍臣〕,令弒此王。(一、三)聞知此事,其時王之弟普瓦禮普奢王[1],以其姜普睹尼城出發,為警戒,乘於覆附之乘物,難到達而至於斯婆奢羅城。(四、五)〔然〕其時,由此奸邪迷達將軍之手受取賄賂,由初與彼奸邪有關係暴惡之魔那西哈等九人之兄弟,緊急追其後,以銳利刀刃,無慈悲地悉切斷王之乘物、搖物[2]、旗其他〔車之添附物〕以貫其劇。(六、八)時,彼王降其車而〔出〕地上,無所恐怖速赴加羅伽羅加村,應有繫象於此之最良象舍,〔於此〕取一頭象而打騎,由此渡滿大水之庫羅賓那大河,大地之護者,赴其具婆拔婆達城[3]。(九、一一)迷茲達將軍此時,入於姜普睹尼城之大王宮,於此飾於〔適稱〕之王者,上於美飾之王座,此邪惡之〔徒〕自接見一切軍隊。(一二、一三)由此於大臣中,與彼親密者等,此是皆集聚,互相順於相應曰:「此地彼地之所屬兩方軍隊,支付十分之薪奉,不講餘之所有手段而當收攬之。」(一四、一五)如是第一思先支付達具羅加以下之阿利耶加達武族等一切薪奉,「我等於任何時皆有收[A1]攬之用意,〔然〕,汝等先以所有之手段,以薪給收攬西哈羅武族,當返復慰藉之」[4],如是言時,彼等皆不受取薪奉。(一六、一八)「如是、如是」言,其時〔先對〕西哈羅〔武族〕無餘地令與薪奉,由此彼等亦談應受取薪奉。(一九)然,彼等皆言:「薪給可後日而與,此次我等不受。」而退。(二〇)對此一切大臣等為受納薪給而再三為煩惱所迫?彼等七百之徒輩,總點查身之準備阿利耶加達加等,暫謁迷達將軍,虔敬而直立。(二一、二三)由此武士達具羅加,其時心無所臆,與身近者之暗示,於剎那拔自巴之利刃而不見手,彼速斷彼將軍之頭落於地上。(二四、二五)時,城內已起大擾亂,西哈羅武士等,團結一切大強力為一。「何故汝等敢為此不法之事?」以達具羅加始,結問阿利耶之一切兵等。(二六、二七)「是受住於斯婆拔婆達城普瓦禮加普奢王之命令而為。」彼等言此而答。(二八)「於其可矣!」阿利耶與西哈羅〔兩族〕武士等皆協合之。普瓦禮加普奢君王,其時,由斯婆奢羅城,奉來姜普睹尼城,恭彼以就王位。(二九、三〇)
ᅟᅟ==[1] 善瓦禮加婆夫第一世。==
ᅟᅟ==[2] andoli 梵語 andolayana 釋為馬車之一部可「搖」。==
ᅟᅟ==[3] Sndhagiri, Subhapabbata, Subhācala 同一城之異名。==
ᅟᅟ==[A1] 攬【CB】,欖【南傳】==
ᅟᅟ==[4] 迷茲達將軍方之西哈羅族與普瓦禮加普奢耶王方之阿利耶加茲達族之謂。==
由此以後,彼王支付薪奉其他,以兩軍力服從於自己,加憐伽羅耶羅、周達康伽提瓦等為始,由對岸渡〔來〕一切達彌羅敵眾,如加達利瓦達、阿婆那、提婆宇哈、虛爾耶那加等,為西哈羅族之圓尼王等所退去,楞伽島成為無敵人之荊棘地,數年間安定居住於姜普睹尼城,經往斯婆奢羅城,此處美而光耀,令築極廣大之王城而住其中。(三一、三五)
由此以來,王以正道,使歡喜全人民,篤信〔佛〕教為正義之〔王〕,書寫聖典,施與眾多財於智者等,令彼等書寫三藏而不餘,以〔此〕奉安於楞伽國中處處之精舍,彼王以策巴利正法之增展。(三六、三八)大地之護者,不唯幾次行廣大莊嚴之供養恭敬,祝授與大戒[5]、為世間之祝,恭敬供養三界〔之有情〕,其最第一雄大之牟尼教,王更令廣大增長。(三九、四〇)彼日日行齒舍利之大供養,以四種要品奉事於比丘眾等。(四一)如是於斯婆義利城內生活繁榮,彼於王位十有一年而往天界。(四二)
ᅟᅟ==[5] 於沙彌授二百五十戒為比丘之式,一般言 upasampadā 於此用 upasampatti 之語。==
當年飢饉[6],般睹王國之主導者五人之兄弟王等,附其軍隊派遣彼達彌羅人之主大力之某大臣,自己非阿利耶而知阿利耶轉輪王,往此國而討各處,難接近廣大絕勝而押入斯婆義利城,(四三、四五)取齒舍利尊與其處精良之財物而不餘,再還般睹國。(四六)於此彼以齒舍利與如般睹大王系統光輝之具羅勢加羅王[7]。(四七)
ᅟᅟ==[6] 原典此缺一言,但別本言 ohātasmiṁ〔jāyamānasmiṁ〕於英語為 and there arose famine in the land。==
ᅟᅟ==[7] 英譯 who was even like unto a sun expanding the lotus-like race of the great Pandian kings,余之釋正可信。(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7],今於此處加上[07]之註標。)==
時,菩薩奇奢耶婆夫〔王〕之子而彼大神力之婆羅康達婆夫之孫名婆羅加瑪普奢王[8],為楞伽住民如雲以妨炎熱,有優秀王者之象徵,清涼而善心地,擬如滿月之相,以翳傘蓋。(四八、五〇)於時彼思:「我王統供養最上之天及岸尼〔尊〕之齒舍利被持去般睹國,得依何等之手段而取回耶?」不見有其他手段,只王自己與某某巧智之兵士等共赴般睹國,見彼王日日會談使王滿足,由彼王之手受取齒舍利,再還楞伽島,奉安於此殊勝之普羅提那伽羅〔城〕古昔之齒舍利堂。(五一、五五)王定居此都城之中,守王者之道,開始治國。(五六)彼王日日行齒舍利之祭,精勤而積無量之善行,以衣服及其他之要品奉事比丘眾,增長世間與〔佛〕法,圖虜死王。(五七、五八)
ᅟᅟ==[8] 普羅加瑪婆夫第三世。(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8],今於此處加上[08]之註標。)==
斯婆羅城之主[9]普瓦禮加普奢〔王之〕子普瓦禮加普奢[10]乃為哈提勢羅城之王。(五九)願善根喜施與及其他之善業,此王為常住一千人比丘之食而供施物。(六〇)王每年以王之第一財寶,令造適於自己之寶冠,續此於周達母羅月,隨伴周月供養,行授與大戒之式,以光明勝者之教。(六一、六二)
ᅟᅟ==[9] 依原典相當於此 ādhīsa 之語,此語之意義雖不明,以此譯為「主」似最妥當。==
ᅟᅟ==[10] 普瓦禮加婆夫第二世。==
如是等幾次行種種之善根,此普瓦禮加普奢第二世亦成為無常之身。(六三)
此王之實子名婆羅加瑪普奢[11]剛養氣質之賢者,住此殊勝之都。(六四)彼歸信於三寶,令集比丘等,不只幾次行大戒之授與〔式典〕。(六五)時王於其王庭施種種色彩工作,供金色之突角與金門柱,專念建三層燦爛之齒舍利殿,更於此以雜色之布片與帛片其他之物以使吊傘蓋,王更以飾金之花環、同銀之花環、美麗之真珠之花環、到處有懸物,張展美美絹布之幔幕,於是,於此掛雜色而眩目之被物,備座榻,其四週排以金銀之瓶,列飾銀〔寶〕金寶之燭燈,更於此叮重安置齒舍利之龕與鉢舍利龕,有種種之華香、薰香、燈明之光輝,準備所有類之硬飲之食物、可䑛、可飲之食物,依五支樂器之音而遍響而美,有舞妓歌手[12]之演奏之美舞踊唱歌,而使世間歡喜,日日始善勤行世尊舍利供養之祭事。(六六、七五)以種種村落田畝,又以下婢奴僕及其他,以象牛水牛等行舍利供養,思:「一切世間第一導師正覺者,若在世者對此〔佛〕應有日日行事,此後唯有對於齒舍利。」稱「齒舍利之行事」,其說明書,令以西哈羅語寫之,由此,王準此常行事日日行舍利之日。(七六、七九)
ᅟᅟ==[11] 普羅加瑪婆夫第四世。==
ᅟᅟ==[12] 相當於原典之 cāraka,此有徘徊者、御者、間諜者等之意,然,於此在前後之關係上不很穩當。==
時,彼王出身周羅地方而通諸種之語,熟於推理之法,善調順〔自己〕一人之長老,王立為王師之地位,於其處聞所有之本生譚,常聞而學其意義以憶持,此等一切有五百五十之善譚,次第依巴利語而轉譯西哈羅語,於護持三藏之諸大長老間而讀誦校正,令書寫流通於楞伽國中之到處。(八〇、八四)又〔王〕以此等故事,希望依自己之法統轉傳而守護,託於一人名彌單加羅賢明之長老。(八五、八六)普羅那村、三尼羅勢羅、羅普奢曼達加、摩羅圓加,此四箇村王亦施。(八七)提達伽瑪精舍之中,摩訶奇奢耶婆夫〔王〕所建長四十五羅達那之殿堂[13]已歸腐朽,此婆羅加瑪普奢王,於此再施長三十哈達有美重層而尖突角之種種色彩工事,設光耀之殿堂,此等以當侍名奇奢耶婆夫,施於住寺院內加耶沙提大德大長老,近於西瑪河岸名沙羅伽瑪以一村,施為其寺院之所屬。(八八、九二)於此好地之提達村、王造五千支椰子樹之林園。(九三)其次於提瓦普羅,王令建二箇美入口,長而重層〔容〕獅子臥〔佛〕像之堂舍,此周圍有林園,歸信佛〔法〕名康提瑪那,以添一村落而施,(九四、九五)於瓦利伽瑪精舍,因以己名,建名為婆羅蘇瑪普奢重層之殿堂,此為大〔比丘〕眾之有,亦施此沙利義利納貢之大邑。(九六、九七)近於羅奢伽瑪城,而於美麗奇睹瑪伽瑪,併建斯利伽那蘭達寺包括精舍、菩提樹〔佛〕像堂,此施於己師周羅大長老。(九八、九九)王更於瑪耶達奴之樂國土,構造美城壁城門或小都城,此有尖突角,成重層,令建有壁與門一好地之天祠,於中安置蓮華色之天王像,行大供養會。(一〇〇、一〇二)如是等,王〔為〕世間為佛法,行大利益與種種善根為死〔王〕之虜。(一〇三)曾有果之善根力,彼〔王〕始喜自己之利益,對於得無實之財,棄捨貪欲心,行所有之善行。〔思〕自己之利益,思一切皆是無常,信心為財寶之諸善人等,始布施持戒,行善業以固執〔此〕。(一〇四)
ᅟᅟ==[13] 於原典有 dīghapāsāda 長殿之意,Wijesingha 之英譯為殿堂。==
彼歿後有圓尼普瓦禮加婆夫王[14],王歿後有大力之王奇奢耶婆夫[15]。(一〇五)此等諸王歿後,近於摩訶瓦如加河有快適之康伽義利城,第四大地之主名普瓦禮加普奢[16]有信心,有大智慧,以德本為美之王,(一〇六、一〇七)其第四年,乃牟尼〔尊〕之涅槃,過一千八百九十四年,見道者當知之。(一〇八)
ᅟᅟ==[14] 普瓦禮加婆夫第三世。==
ᅟᅟ==[15] 奇奢耶婆夫第五世。==
ᅟᅟ==[16] 普瓦禮加婆夫第四世。==
應難逢極難逢,逢於佛陀之時代,而知昔殊勝之人等(諸王)常精勤而行布施其他之善業,汝等亦善果一切善業。(一〇九)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奇奢耶婆夫以下八王說明〔之章〕第九十章〔畢〕
第九十一章 婆羅茲加瑪普奢等四王
此〔王〕歿後,於此婆羅茲加瑪普奢(普羅加瑪婆夫第五世)與賢明之奇瑪婆夫(奇瑪婆夫第四世或三世)有此等二人之王。(一)由此於摩訶提河畔,美樂名高之倍羅睹尼都,於奇加瑪婆夫王之時代,稱為阿羅伽庫那羅,於義利族出身,於威光信仰之所飾,願世間佛法(兩者)增長之果,有大智大力之王。(二、四)有樓臺、菩提樹、殊勝之經行處、假堂,亦有牆壁、講堂〔佛〕像堂、支提,加耶利尼都,有美美之店舖,不如有美城門、拱明之光輝。如是等所稱讚,曾來降大牟尼〔尊〕[1],距離加利耶尼都城之南方,住有歸信佛陀等之人民,甚明顯之處所,於達如如村所掘之大湖水〔畔〕,列甚大之牆壁,以門或房舍所莊嚴,建設奢耶瓦達那庫達名高之都。(五、七)
ᅟᅟ==[1] 參照大王統史二.七五。==
願善此大力之〔王〕住於此都,行佛法增展其他甚多之善根。(八)於此都有第五之〔王〕普瓦禮加普奢(普瓦禮加普奢第五世)有信心,常有敬意供養佛陀其他之物,對於僧伽行非少布施於常住供食等,為得佛法增長之果,集比丘檢出破戒者令還俗,攝取有慚愧者、給與勢力,令光耀勝者(佛)之教。(九、一一)以七千銀使作龕而奉安齒舍利,常以敬意供養,行王事三十年,此王之時終耶!知一人為奇羅婆夫〔第二世〕,上於王位,以佛法增展為始,同行所有之〔善業〕,又為死王所虜。(一二、一四)
此後,由光榮之正覺者般涅槃於第一千九百五十三年,智慧勇毅德之舍,日種族所出之彼婆羅加瑪普奢王[2],稱奢耶瓦達那,於此快樂之都城,得尊勝最第一優秀王位之光榮,以信心行三寶之祭始。(一五、一六)彼大地之主,特定牟尼之齒〔舍利〕,作成三層美觀好地之宮殿,善嵌入九種寶珠之黃金筐,覆此〔筐〕而放種種之光明,殊勝之摩尼珠善巧如象眼,今一箇金製之筐,此亦入其中而作黃金之龕。以無上所愛之黃金張貼一〔筐〕,作無比優勝之大龕,願有非有之樂,王以此等四龕中安奉齒〔舍利〕。(一七、一九)對正覺者之勝教,有淨心恭敬心,王所行之一切,追憶楞伽國祭,王亦如是以全國土之利益不懈怠供養此,王以恭敬心思惟,以所有信心行〔齒〕舍利之供養。為僧伽有常住施食,以八種之要品,彼於月月供養,施追年迦絺那衣,於三之國土,為比丘等〔行〕大施,以信心每年布施法衣,願善根大名稱之〔王〕,累積善業。(二〇、二三)善根者〔之王〕,為自己母之名於彼婆婆達林間,令作斯禮達[3]寺與僧伽藍,供養甚多之村落或田地,於由三國來之修行者等,三日間為施〔食物〕,王令設最上之大眾施,於此好堆集善根。(二四、二六)於最上之三藏,令書寫加註解與復註,特待佛陀之教法,為日日書寫當時正法之書,王於書寫人,與村邑其他之物。(二七、二八)完成瑪喜央伽那[4]支提及其他各處,於支提朽廢修理等之工事及堊塗工事,於康達羅睹尼阿羅瑪、蘭伽提羅等〔之精舍〕亦堊塗其他一切〔之工事〕,此時同完成。(二九、三〇)不唯幾次行大祭事,行大供養,行大戒授與式。
ᅟᅟ==[2] 普羅加瑪婆夫第六世。==
ᅟᅟ==[3] 母之名為 Sunetā。==
ᅟᅟ==[4] 參照有傳說如來在世中來降,大王統史一.二三以下。==
彼人間之主,得王位之重責,其後五十二年間,多行善業,此賢明之〔國土〕,包攝於信心,施三萬六千一百四十領之三衣及其他之需要品,以施比丘眾三千四百三十二領之法衣。(三一、三四)獻身於勝者教之此〔王〕,信仰三寶、施無量之財寶,行種種之善業。(三五)
有信心有智慧,富於同情心,〔有〕殊勝之德寶,知不獲富之質,〔王〕之如是常不懈怠,知行種種善業,欲自己之利益,知願有非有之樂者,汝等又善行,常與種種之樂,完成善業之積集。(三六)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婆羅力瑪普奢等四王說明〔章〕之第九十一章〔畢〕
第九十二章 奢耶婆夫等七王
王之歿後,其孫奢耶婆夫〔第二世〕為護地者〔王〕,殺此護地者,而普瓦禮加普奢〔普瓦禮加婆夫第六世〕成為〔王〕。(一)完成即位式,王取住七年之間,其歿後,知其賢故為〔賢王〕,婆羅加瑪普奢[1],於此美麗之都城為王,其後冠奇羅之名婆羅加普奢〔普羅加瑪婆夫第八世〕亦為王。(二、三)其歿後飾於德之奇奢耶婆夫(第六世)為王,其歿後普瓦禮加普奢〔第七世〕〔亦〕為王。(四)此等諸王,應其信心,應其力以完成世間與佛法之增長,順其業而去世。(五)生於西利三伽菩提姓,一人〔名〕奇羅羅奇加瑪,由正覺者之般涅槃二千加八十五年為大力量之王,飾摩訶瓦如加河[2]之濠,冠先康達勢羅之名,住於西利瓦達那之彼都城,此王以四攝法喜於人民,由信行善根業始,(六、八)於自己之王宮不遠之處,快心之地區,奉安牟尼王之〔齒〕舍利,建美美之支提,於附近令設重階之布薩會道場與瓦葺〔之家〕等八十六之僧伽住屋於都府之周圍,〔於此〕奉事比丘住於處處,聽聞佛所說之正法。(九、一一)王行廣大之供養會,以信心傾聽經五十五次正法終夜之說法。(一二)令書寫三萬葉之〔佛〕典,以六萬量金行供養三藏。(一三)為奉安正覺者像一百八十尊舍利而造一百五十之龕,〔如是〕積集善業。(一四)出自己之都城,以自己之足力,唯一日行七伽宇達之路程,以種種芳香之花與燈明薰香行大祭,供養瑪響伽那〔塔〕。(一五、一六)人間之主亦於一日之中赴斯瑪那峰,其時周圍十五手,高五羅達那之燈明,注一百瓶油以供養。(一七)拓開片行之道,望〔設〕最好之道,王使人人安易往來,以七百八十之岩石設階段。如是行樣樣種種善根,〔大〕地之守護者,欲行大戒授與式,令於康伽之岸邊建甚多家屋,住三國土之比丘等,伴來其處行大祭事,此賢明之〔王〕,於此等之比丘中,以單瑪奇提大長老為始招三十五人之比丘眾行大祭事,選取三百五十五人善家之良兒,行大戒授與式。(一八、二二)
ᅟᅟ==[1] 普羅加瑪婆夫第七世。==
ᅟᅟ==[2] 錫蘭名摩訶耶利康伽,是先康達即錫蘭舊都,以流康提之周圍,宛然為濠之形,故如是云。==
巴達利弗城〔昔〕人間之主有摩訶勢那,彼日日供一千比丘僧之食,以此廣大之意望,彼無滿足,思彼以完成清淨物之布施,拋棄王者之尊榮而赴鬱達羅瑪睹羅城,聞王行賃工事,以得穀物行信心之布施,喜清淨施之賢者,依自己之身力而作米田,以所得之米穀,行十分施。(二三、二六)有淨信三寶之彼〔王〕,施二千一百八十二領之法衣,彼王投五十八萬七千之財而行善業。(二七、二八)〔此〕人間之主,供養六十二頭之象馬、四百五十頭之水牛、牛,如是以種種方法而願善根之〔王〕行善業,以清天之路。(二九、三〇)
知:「有信心賢明而愛好利他,得〔解〕身等之非精,〔王〕知與種種之樂、各種之善根,完成如是。」甚恐畏劇輪廻苦之人人,憶精非精之身等,棄一切貪欲,不懈怠以接善根之精!(三一)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奢耶婆夫等七王說明〔章之〕第九十二章〔畢〕
第九十三章 瑪耶達奴等二王
時於此〔王〕歿後,近此近海國土,名奢耶瓦達那庫達加高名美麗之都,住於各處,生日種族諸王之中,名瑪耶達奴一人有威光之王是人主。(一、二)王之實子羅奢西哈,強暴而處處行戰以博勝利。(三)得勝利〔此〕大愚人亦弒殺己父,此邪智之人,收王國於己手。(四)於西達瓦加城,知為羅奢西哈(第一世),歸信於〔佛〕教,少時行善業,懷恐怖此王曾問諸大長老,言:「如何者余當脫弒父之罪。」(五、六)時,諸長老無憂畏而說彼之非法,不能宥和此惡智者之邪心,彼等言:「不能滅此所犯之罪。」〔王聞此〕唯持猛毒〔蛇〕之杖打之,〔受此〕如怒,亦問耆婆神之奉信者,言「得滅」聲,聞入如甘露而以身塗灰,奉耆婆神之教,以滅勝者之教,殺比丘眾而焚正法之書,令毀精舍以塞上天之道,彼〔自〕為輪迴之障礙而執邪見。(七、一一)為獨占生於斯瑪那之一切利得,雇用此奸惡邪見之行者,而不知奉非法愚蒙之彼〔王〕,奉不應奉者必逢大苦。(一二、一三)時,比丘等怖畏王而還俗,於其中依輪廻之怖畏,去而往各處。(一四)佛之教是無垢,為一切世間之利益,王壞此,依前世之善根力即此王位,具教令威力,此奸惡者全楞伽之地收於己手中以行王事。(一五、一六)
如是,具有國王之力,此護地者以示教令之力,行一切不善業之積集而歸於魔王之手。如是為於邪見愚癡之虜見有過患,恐怖一切無放逸,成就多利益!(一七)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瑪耶達奴王等名二王說明〔章之〕第九十三章〔畢〕
第九十四章 單瑪羅奢王
此王於(羅奢西哈第一世)之時,稱康伽斯利城,其處有出日種族之一〔王子〕赴庫蘭婆港[1],不得停於此,彼往伍瓦國[2]。久住於此,與大力者名伽奢夫名高〔將軍〕戰而屠彼,得勝利,獲幾次之功名,再還來楞伽島,彼賢者得般周達國住民之兵力而為大力者。(一、四)弒父王(羅奢西哈)之歿後,由牟尼〔尊〕之涅槃,達二千一百三十五年之時,有信心,有善根,大力量大名稱之彼,於彼西利瓦達那城,為奇瑪羅單瑪斯利耶(第一世)之王。(五、六)以此大都城,圍所有四方,處處築十八箇嚴重高之所用城壁,為防敵亦用於防護人人,全楞伽島成為無障礙之地,王立同一階級之王女為第一妃,行即位式,願善根有大名稱之王,依其信心並圖起世間〔並〕〔為佛〕法之利益。(七、一〇)
ᅟᅟ==[1] 今日之古倫布(Colombo)。==
ᅟᅟ==[2] 今日之伍阿(Goa)。==
詮索「正覺者之齒〔舍利〕於何處!」人間之主聞於「羅普奢伽瑪精舍」而大歡喜,奉安沙婆羅伽𣳠大國之羅普奢伽瑪,得齒舍利〔迎來〕己美之都,日日禮敬,為勤務亦行之,彼賢明〔之王〕,於王宮附近之處殊勝美事之地區,設重階好地點之舍利堂,於此安置齒〔舍利〕,以常住恭故心而供養。(一一、一四)
全楞伽國無授與比丘大戒,〔王〕呼諸大臣!派遣羅康伽之地,招請蘭提奢加以下之比丘來楞伽國,住西利瓦達那之殊勝都,彼王恭敬而奉事,於名摩訶瓦如加河之康單婆渡河處,設圍於水快適之結界堂,勝者涅槃後,第二千一百四十年,伴來比丘等,以大比丘眾,授與眾多良家兒等之大戒,〔如是〕護正覺者之教。(一五、一九)使甚多良家兒於〔此〕教出家,以奉事甚多四種要品,願望善根之〔王〕,依如是等之方法完成甚多善業,以淨天上之道。(二〇、二一)其時此王之弟,出家於佛之教,〔王〕伴來使彼還俗,以當三位之重任,賢〔王自己〕隨業而往生。(二二)
如是有國王之力,〔此〕護地者,行眾多善業,光輝無垢穢勝者之教,以示教令之力。具信等四種之財,如是〔王〕,知為魔之虜,〔知世〕之一切亦是禍患無常等,歡喜精勤之。(二三)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稱單瑪羅奢說明〔章之〕第九十四章〔畢〕
第九十五章 勢那羅達那王
勢那羅達那,此王上於王位耶!常以恭敬心勤布施其他善業,依四攝法使喜當時之人人,齒舍利之祭與行大施。(一、二)長〔兄〕王彼第一妃為〔己之〕妃,住於彼處之都(西利瓦達城),當時住於庫蘭婆港之商業者等,久留於此,其數漸多。(三、四)彼等名婆蘭義[1],皆是邪見惡逆之徒,暴戾殘忍而赴處處美麗之國國,荒廢田畝,燒掉村落家屋而滅家統,如是以害西哈羅人。毀壞都城、支提、精舍,亦滅菩提樹,佛像等,破壞佛〔教〕與世間〔人民〕,處處構兵舍而絕,行戰而止。(七、八)般奢沙達其他有森林山河等,稱為安全處所,於此奉安齒舍利,立舍利守護人住於其處,行供養之式,齒舍利安全而後,彼勢那羅達那王出其都,什器其他及長兄王之子等,善根之婦而身重淑首妃,善巧乘載於車而赴瑪喜央伽那,住於其都中,彼如合吉瑞之相,勝可喜星〔之下〕舉威光之兒。(九、一三)
ᅟᅟ==[1] 葡萄牙人。==
偶然於夜分夢見敵長而恐怖,〔曰〕:「似螢火之火光從都城之西出,於其次第大起來,以至庫蘭婆港之中央,又更剎那大燒一切物。」至西利瓦達那附近,敵人其日恐怖其威光,感動而逃去。(一四、一六)
誕生之王子次第成長如第二之月輪,其他一切鄭重守護,知時至之事,具引一切之物,還來西利瓦達那,長兄王之子[2]等,己實子亦〔共〕成長耶!憐愛心之王,其遺產為山岳所圍,分割己所屬之國土,善罵於三葉之遺書,此三業置於齒舍利之近處,呼王子等隨意取之。(一七、二一)時長子是具瑪羅西哈宇瓦國,奇奢耶婆羅(次子)同瑪睹羅國,羅奢西哈之季子是宇達般奢(上部五洲)國,如是得見三葉,〔大〕之主見自子所得宇達般奢之書而歡喜,言「大善根者」。(二二、二四)人間之主,與王子等各各之國,以應力而布施,行其他之善業與世間〔及〕佛法之利益,彼存世七年。(二五)
ᅟᅟ==[2] 王之長兄奇瑪羅單瑪斯利耶有二子,王容其妃為己妃(三節),生一子(一三節)兩者合為王子。==
彼護地者,為善護楞伽之此教,以遺產國土分與實子其他,〔而〕難止逢於死神。(二六)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稱勢那羅達那王說明〔章之〕第九十六章〔畢〕
第九十六章 羅普奢西哈王
由此各各所居,人間之主等,隨時之經過[1],享受王位之樂,彼等相協和,後與彼婆蘭義人戰鬥,處處博得勝利,此三兄弟之人主而後至相違背。此中名羅普奢西哈(第二世),彼大名稱〔之王〕排除兄弟,〔以其他之地〕為己物。(一、三)參配毒物〔於長王子〕而殺之,常時在摩睹羅之〔仲王子〕,乘車赴國境,得過與一人共走外國。(四)
ᅟᅟ==[1] 原典 Manakālaṁ 意義不明,暫據英譯之 as the time passed 尤更適當之譯,如言「時經之間」。==
由此,今一人之羅奢西哈其命難違背[2],難近難克,如獅子之豪勇,如是先取父存有之國土,如其正見有天神等為作世間〔與佛〕法之增長,〔彼〕為有戰力賢明剛勇之人。(五、六)〔曾〕為王子之戲時,一奇自馬與其他馬共行,與合示而馬驅於街路,而入歿於彼處淤泥中。有勇氣之賢者,自己跳上於空中,退騎於後來之馬。大力〔王〕自騎坐此而去。(七、九)
ᅟᅟ==[2] 有一難辭之語,余以此見為 dur(難)+ atikkama(超克)+ sāsana(勒令),譯為「難背命」,英譯 an imperious man(帝王等是指揮人物),想不離太遠。==
名斯圓那單婆,從恐怖河岸之此岸岩跳上而達對岸之岩石,〔曾有此事〕。(一〇)如是等依種種方法以現其力,大名譽〔之王〕,欲圖世間與佛法之增展,調備戰具,為幾次之戰,隨彼熟練戰事之西哈羅人,到於好因緣好,到於好因緣好機運時,出彼斯利瓦達那城,伴隨象兵、馬兵、勤王者以下之大武士、諸大臣等,執弓刀槍等武器之步兵等,大小各種之鼓與樂器於陣頭,為施與其他之善業,率佛子之王,赴各處〔揚〕喚聲如雷鳴。以響戰鼓之音,無所怖畏而啟戰端。(一一、一六)彼人間之主,於般周達國之家,先與大敵之戰,屠甚多邪惡之徒,由處處令走暴戾卑陋之敵,毀滅陣營,博得勝利。(一七、一八)張望處處恐怖之戰而走,墜於山間之險路,懸於山間之溪流,入戰場之敵,成如風中之棉花。〔王〕如群象到來之獸王,無有所畏。(一九、二〇)於此處彼處,幾次與敵戰,殺對敵之眾人又令逃走,以取國國而無邪障,毀保疊以示〔己〕大威力。(二一、二二)恐戰之敵眾多隱而逃去,於海濱近處,到處〔張〕設陣營而暫住,此邪見邪惡之徒等,屢屢開始掠奪國國。(二三、二四)聞此,難以背命之羅奢西哈,再由東部地方之提伽互毘來。(二五)赴彼處而止,摩奴道之通達者之彼〔羅奢西哈〕王,聞知荷蘭人[3],「可」理解,遣二大臣,取彼等美麗之國,以多數之船,此多人人,富裕繁榮住民,〔招來〕提伽互毘之附近,以愛顧彼等,思示其楞伽國之力,言命令:「觀覽而止。」與住附近之敵軍幾次交戰,屠此處之彼等,張設陣營,於此荷蘭人等,與其土地其他愛顧,王令一切滿足彼等。(二六、三一)
ᅟᅟ==[3] Olanda 荷蘭人。==
由此以來,楞伽之主,二軍於先,於四方行海陸戰為始,以飾到處存在之盤石壁,打碎保疊而殺敵,於全楞伽島備火兵力,築保疊,以長存之敵眾,王滅之無餘而除去障礙,為牽制對敵,荷蘭住民於海濱之近處,用以保護楞伽國。(三二、三五)王定彼等例年應持來幾次之朝貢物,與阿修羅〔軍〕戰,勝如金剛手〔之帝釋天〕,以伴隨自己而還都城。(三六、三七)人間之主,賢明之羅奢西哈〔王〕無障害而住,善檢適其地位之人人,與將軍及其他之地位。(三八、三九)人間之主,對於村落田畝等佛陀、天神,一切如前於適當之布施,彼大力羅奢西哈護地者,對日族牟尼之教與世間,如自己之眼又自己之身而善護之,彼優秀之人去死王之處矣。(四〇、四一)
如是巧挫敵力,大強力有情之主,王亦以強力難克魔。知其理由,賢者先於魔之制服,以大敬意,常行施與及其他之善業。(四二)
以上善人之信心感激而〔起〕作王統史
稱羅奢西哈王說明〔章〕第九六章〔畢〕
第九十七章 奇瑪羅單瑪等二王
由此,此〔王子稱〕奇瑪羅單瑪斯利耶(第二),王備信心等之德,身敬三寶,(一)彼由瑪睹城迎來妃所生女為首妃,依四攝法使諸人喜,具德之彼人民之主,於楞伽國,常平等正守王位。(二、三)即位之式已,〔彼〕於勝者之教有淨信心,幾次行齒〔舍利〕供養及其一切事,特定牟尼王之齒舍利,建種種殊勝工藝輝美之三層樓閣,以二萬五千之銀作美廚子,以塗金而附九種之寶珠,於似寶支提此大廚子,安置勝者之舍利。(四、七)地之護者,思行大戒之授與,各別備衣服其他美要具及各五百套,與贈物及王之翰書其他諸物,王派明敏之大臣赴羅康伽之地方,招請三單那長老以下之比丘眾,隨來三十三人之比丘,令住於斯利瓦達都,恭敬四要具,彼以如前建造康伽之渡河處園[1]於水之〔結界〕堂,伴來於此三十三人良家兒等,授與大戒。〔如是〕令光輝勝者之教。(八、一三)加有信心二十,百數之良家兒等得沙彌之地位,以供養甚多之四種要品,以習正法,累積善業。(一四、一五)思交足為大善根,赴斯瑪那峰[2](佛足山),以摩尼、真珠等,金寶〔作為〕器物,並於種種之布帛等行大祭,七日間停其處。(一六、一七)以彼牟尼〔尊〕之足跡安置於沙曼達具達奢羅之頂上。〔王〕以白銀之大傘覆而行大祭。(一八)日日聞〔佛之〕正法,於布薩日每守布薩戒,願善之王,行眾多之善根,依如是種種之法,日夜不放逸而行諸善根。(一九、二〇)如是此王為世間及佛教,圖特別之利益,存世二十二年為王死〔王〕所虜。(二一)於布施其他之善業上,有慈愛心之賢者(奇瑪羅)王,彼世間唯一之主尊,輝耀牟尼王之教,知而以恭敬心,常不放逸,又光輝此殊勝之教。(二二)
ᅟᅟ==[1] 九四.一七參照。==
ᅟᅟ==[2] Samantaūṭa Samanakūta, Saṁantakuṭācala, Sumanācala 等皆指同峰。日人呼為佛足山,英人云 Adams Peak 參照一八節。==
其次,〔王〕之子有王〔名〕西利奇羅婆拉伽瑪那憐達西哈,彼王乃善業剛勇之藏,為護楞伽之王位,由瑪睹羅城迎來諸王女為首妃,日日行布施等之善根與祭齒舍利積集善根。(二三、二五)父王之時援護授與比丘等之大戒,而王令有信心眾多良家兒出家,〔如是圖佛〕教之特利。(二六)為禮拜正等覺者在世之時所建瑪喜央伽那之支提,大力王其時以種種彩色之布帛供養支提,以金銀之花、水生陸生之種種芳香之花,硬軟之食物,行大供養,積集大功德。(二七、二九)率大軍同赴瑪喜中伽那,每二回而行大供養,彼人間之主,以信心登斯瑪那峰二回積集善業。(三〇、三一)隨伴眾多隨從而出大城,赴阿如羅達城行大供養,作善逝(佛)之法衣大之法衣,以供養物,常常供養善逝之齒〔舍利〕。(三二、三三)
河流之湊合處,美而近根本城廓,於椰子樹之大園中,設名群達沙羅支城,王住此而設善座臥處,令住沙彌等,日日行布施其他之善,令書寫經卷,於大城[3],見父王〔曾〕設而特定齒舍利堂屋之古舊而心感動,彼人間之主,建殊勝美麗層階〔之堂〕,(三四、三七)以種種色彩之細工,取掛明亮之門、施覆蓋之莊飾、似白銀之山,為堊土工事而使[A1]迴光。於道場二階之牆壁,而精巧彩色之彫物,令作比豆梨賢者本生故事[4]、古提拉(音樂師)、〔大〕隧道本生譚、凝乳運搬王、大黑〔犬〕、須達那青年、六牙象之本生譚、法幢、大護法、摩訶伽那迦本生譚,足跡善知童子、單瑪孫達、大那羅陀迦葉梵天、大蓮華王子、油鉢、小蓮華王本生譚、菓子袋、生卵、羌培耶、兔本生譚、維薩易哈、姑尸王、小須陀蘇摩、尸毘王本生譚、以此等及提迷耶、小弓術師、薩迦奇羅本生譚(真實語)、無智、迦陵誐王菩提樹本生譚、有德〔象〕本生譚、同康哈提帕耶那道士本生譚、毘輸安呾囉王子本生譚,此等三十二之本生故事。人間之主累積無量之功德。(三八、四五)
ᅟᅟ==[3] 西利瓦達那城,現在之見提。==
ᅟᅟ==[A1] 迴【CB】,迥【南傳】==
ᅟᅟ==[4] 於此舉三十二本生譚,皆出南傳大藏經中,左大藏經之譯,括弧中之數字是故事之號,次為大藏卷數和頁數。比豆梨賢者(五四五.四一卷二四九頁),古提拉音樂師(二四三.三三卷二四九頁),大隧道(五四六.四二卷一頁),凝乳運搬王(一八六.三三卷九八頁),大黑犬(四六九.三七卷四〇頁),須達那青年(三九八.三五卷一六七頁),六色牙象(五一四.三八卷一七二頁),法幢(二二〇.三三卷一八七頁;三五卷一一三頁),大護法(四四七.三六卷一八五頁),摩訶伽那迦(五三九.四〇卷二五〇頁),足跡善知童子(四三二.三六卷八八頁),單瑪孫達(不明),大那羅陀迦葉梵天(五四四.四一卷二〇六頁),大蓮華王子(四七二.三七卷四九頁),油鉢(九六.三二卷一六四頁),小蓮華王(一九三.三三卷一一三頁),菓子袋(四〇二.三五卷一八六頁),生卵(六二.三二卷三五頁),羌培耶(五〇六.三八卷九〇頁),兔(三一六.三四卷二四三頁),維薩易哈(三四〇.三四卷三二〇頁),姑尸王(五三一.三九卷一七一頁),小須陀蘇摩(五二五.三九卷六三頁),尸毘王(四九九.三八卷三〇頁),提迷耶(暹本提迷耶、羅馬本無伽婆加、啞躄五三八.四〇卷二〇八頁),小弓術師(三七四.三五卷六九頁),原典為 Culladhanuddhara 於本生譚 Culladhanuggaha 沒有 uddhara 大約想是鬱伽哈,薩迦奇羅(真實語,七三.三二卷七六頁),無智(五〇.三一卷三三六頁),迦陵誐王菩提樹(四七九.三七卷九七頁),有德象(七二.三二卷七二頁),康哈提帕耶那道士(四四四.三六卷一五九頁),毘輸安呾囉王子(五四七.四二卷一七四頁)。==
於此都市之中央,以大菩提樹、支提、那達神祠於中,四方厚高之石造,〔由〕堊塗工事之光,都女子之首飾似於首環美而亦作牆壁,〔王為自己之〕記念物。(四六、四七)於自己所出沙彌之間,一人具有戒行之德,常喜精勤,熟說種種之佛語,是詩人、說者、群眾之導者、為自利及利他以放捨生命,楞伽國之〔佛〕教如於空之明亮月輪。以〔其〕信心與智慧為家,樂於精勤,對於名沙羅蘭加羅沙彌,生類主之彼王,依法物〔之兩〕利,奉安再三利益世間正覺者、牟尼王之舍利,作一羅達那半高之龕,塗黃金,使縷七百顆之摩尼珠,於此光輝之龕添舍利,共與種種正法之書而特遇〔沙彌〕。(四八、五四)與彼〔沙彌〕法衣等之要具,眾多之淨人,人民之主依物〔施〕特遇之。(五五)
為令正法久住〔於世〕,鄭重招請〔沙彌〕,所飾一萬一千句,名沙羅達三伽哈正法輪書,以意釋大菩提樹之楞伽國語,曾於姜普睹尼城,名婆羅加瑪普奢王時,住於五箇寺房〔比丘〕之長有智慧,願福業之長者,言:「充足行教者,成一切無病。」以意釋藥箱之句,人民之主,名沙彌加羅有智識,願正菩提之清淨,使沙彌作之。(五六、六〇)行如是種種善業,彼賢者行王事三十三年,為死〔王〕所捕。(六一)
彼王極樂於楞伽國,得至上之尊敬,捨其一切,知捨自己之民草、良友、生類而去,汝等〔亦〕思諸尊牟尼〔尊〕語言教法,〔求〕最高之解脫,行善業與天上之樂。(六二)
善人之信心與激動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奇瑪羅單瑪等第二王說明〔章〕九十七章〔畢〕
第九十八章 西利奇奢耶羅奢西哈王
由此,此王(西利奇奢耶羅奢西哈)首妃之弟王有嚴飾之德。(一)彼有西利奇耶之名,所知為羅奢西哈,行即位式!於三寶有淨信,熱心聽聞正法,精勤而明敏,與善良士之交,常有恭敬心,為保護其種族,由彼瑪睹羅城,招請諸王女為首妃,全楞伽國等,於硬軟食物,依四種攝法善於民,定居住於美麗都中。(二、五)此王之首妃捨久奉邪見〔之教〕而與甘露〔味〕,附於正見之教,聞世間唯一之主佛陀無上正法,常以恭敬心供養佛等之〔三〕寶。(六、七)彼女等以信心日日恭敬,以斯蔓那花之花鬘、種種之花香、附甘蒟醬樟腦其他之〔香〕、善燃之油燈、香芳之栴檀、樣樣之薰香、糖、蜜、藥及其他之衣服、食物、䑛飲食物、滿緣之金銀鉢,門帳舖物、高價之衣服、雜多要具,如是等物供養舍利,堆集善根。(八、一二)熱心聽聞正法,常時於五戒,每布薩日護布薩戒,如守犛牛〔之尾〕,增修念佛等之觀念,令書寫正法,願布施其他之功德,日常食更善知於外來者〔食〕病者食等之別,得財無執著,施日常食等。(一三、一六上)兒等令出家,與眾多之特遇,善習教、行〔兩法〕,於所望之布施,等於願叶樹[1](一六下、一七)以楞伽國之全民,善利益多悲愍,此功德之本〔妃等〕如母之思兒而有慈〔心〕。(一八)善巧作佛像與佛龕,常恐一切惡事,樂一切善事,如是等最飾種種之德,〔妃等〕普知於全楞伽島中。(一九、二〇)彼王〔又〕令造住房,住沙彌等,有信心,於彼等有敬意之〔王〕,以衣服等之要具行大利益,聞最勝之正法,諸沙彌中之宇普沙達住於園內,彼有信心為德之泉,供養名沙羅蘭加羅沙彌。(二一、二三)招請〔此沙彌〕令作楞伽語之四誦釋義[2],〔如是〕王亦護教[3]法。(二四)言:「令新奉安舍利堂,應有大患難來。」信邪智外道等之語,備建他[4]〔之都〕,王由此往他都而住其處,其中諸大臣等,集奉務者努力共開舍利龕。大力者種種奮勵終夜亦不開,大臣等往傳報大王。(二五、二八)聞此,王急來最勝之都,種種芳香之花,以燈明薰香等,恭而供養禮拜彼地之護者,畏而取鍵於剎那龕開。(二九、三〇)次第存其中,開龕見正覺者之齒舍利,〔王〕言「得利益伴果報」發喜之語,集都之住民行大祭,起大供養。(三一、三二)〔王〕見此奇異〔之事〕而充滿喜悅,以象馬、以摩尼真珠等供養,手[5]中執蓮華,示牟尼王之殊勝齒〔舍利〕,〔如是〕彼護地者,一切於十分滿足。(三三、三四)昔王時所建舍利堂,莊飾以金之彩色及布帛,以種種芳香之油點燈火,備〔水〕滿瓶,似於天祠此色彩堂中,奉安牟尼王之舍利於銀座上,供大祭,行舍利之供養,全都無餘處,清掃撒砂,於此舍利祭,堂舍之周圍及場道之內部外部,為之平處,大王庭與此等一切街路之兩側,以高直之柱,建無間隙之門,以此縛於芭蕉樹,善調和於椰子花椰子花等。(三五~四一)結著於柱端,種種之色光,眩輝之布條,其時,都之上空如集來鶴群之壯觀。(四二、四三上)處處堂舍之周圍平坦,假堂之前亦如是,適宜置〔水〕滿之瓶。設金銀造種種之彩色,輝過結傘蓋,以[A1]迴色色之光於所張之幔幕,眩目於種種細工,於此廣舖適宜之舖物,以籾[6]為第五之花,準備撒散於全部周圍,「〔帝釋〕天王之住居亦行如是之祭。昔楞伽國之主,〔大〕地之護者等,亦行此祭」所示如彼,王以王者飾以最其身,於此都中住楞伽國之沙彌,其次信男信如一切都民及住〔都〕外之國民皆集來,最大悲愍之彼〔大〕地主,愍彼等故,五體投地而禮拜牟尼王之舍利,合掌奉〔此〕於蓮花之上,彼王大滿足而離去舍利堂,銀製之傘蓋及金製之龕,美列[A2]麈尾及銀金花等種種之花祭,以樣樣之摩尼、真珠等、衣莊飾具其他,各種之供養品及五支器樂,如大海行無間斷之供養,種種之飾行往外假堂,楞伽之主,王站立見尊勝之齒〔舍利〕,〔如是〕立於四方充滿無數之人眾而無餘地,〔而〕齒估安置於元位。(四三下、五六)
ᅟᅟ==[1] kapparukkha 譯劫樹,令任何事滿足所願之樹。此等妃所望任何物皆應其所得。==
ᅟᅟ==[2] 一偈由三十二語而成,言二十五偈為一誦(bhāṇavāra)如以偈釋三藏之義。==
ᅟᅟ==[3] 有行法(patipatti)與教法(pariyatti)參照一七節。==
ᅟᅟ==[4] 以下翻譯困難,多少依於意譯。==
ᅟᅟ==[5] hatthapankaja 如合掌而於兩手中挾蓮花。==
ᅟᅟ==[A1] 迴【CB】,迥【南傳】==
ᅟᅟ==[6] 如籾炒焦而開花之形,此混合其他四種花撒於周圍。==
ᅟᅟ==[A2] 麈【CB】,塵【南傳】==
如見如是生存之佛陀,其時一切令悅一切者,積集眾多善業。(五七)黃金、摩尼、真珠等種種之飾,以象、馬、婢僕等之供養,斯瑪那、姜婆加等花,以教次供養善開之旃檀等,彼人民之主,思:「燈明之供養功德大。」「於自都、於國國處處之支提應行燈明供養。」只於一日夜命令而集諸人,其時以七十九萬六百之燈明行供養。(五八、六二)如是楞伽之主,王其楞伽國之地,以光輝燈火,如眾星群於太空。(六三)彼奉三千三萬三千八百之花,以積集功德。(六四)
以喜造像[7]彼偉德之王,於瑪睹羅國之阿魯加窟其他,處處之山窟,與新造臥立坐像之勝者等身大之佛像及支提,安樂於生類,行多破損箇所之修理,造佛像堂,利益彼等,增大善根之積集。(六五、六七)於彼西利瓦達城昔所作者〔今尚〕存在,取掉多朽之王宮,王令作輝耀之細工,取掛美麗之門扇,有鐵製之門,施以多種形蔓草之細工,作層階之門舍。(六八、七〇)於聞法有恭敬心之王,住於此都,於王庭之中央建假堂,調和彩色大及其他,吊傘蓋,設座席,以大行列[8]迎眾正法說教師使著於座。彼等取雜色之扇,說教訓其他之道,聞徹心之正法,淨信心之彼〔大〕地護者,以燈明薰香等,各種彩色之吊帛及供養物時時供養。〔如是〕與大臣等,軍兵等共護地者,幾次積集大善根。(七一、七六)聞:「法施〔其功德〕廣大。」依〔護持〕正法之〔心〕,願住於各國人人之利益,彼人民主,於處處適於大眾集會之等處,設大座臥處及法堂,送眾多之說法師,於處處令集人人,令說正法,以行法施。(七七、七九)
ᅟᅟ==[7] 或「作信〔功德〕」之意。==
ᅟᅟ==[8] 「依大祭」方適譯之。依英譯為 with much trouble,大約是 mahussavena 誤為 mahussāvena 吧!==
於羅奢西哈王之時代,殘存於都邪見非法巴蘭欺之凶民等,近來居住於各處,以努力令人信其〔邪〕見及其他,專為金錢施與等方便,不敬佛法而住。(八〇、八二上)聞此報王怒之,速令大臣等,滅彼等之家與書,不捨其邪見者追放於國外。(八二下、八三)彼〔大〕地之主,於斯瑪那峰正覺者尊之足跡,行燈明供養等一切事,於阿奴羅達普羅、瑪毘央伽那其他各處行大供養。(八四、八五)由都[9]對西通行〔多〕水路之困難,〔於此〕王為往來者之安易而設石橋。(八六)於楞伽國因不得比丘,見勝者教衰退狀,大地之主心動,想迎比丘眾,「牟尼之教存於何處耶!」不只幾次思慮,言:「倍具、羅康伽、沙民達之地方到處存在。」聞荷蘭人之善語,探查各國牟尼教之狀況,以根本言語[10]令能寫翰,附與於諸大臣等,王於各別而派遣,聞「阿育奢耶地方之教,甚是無垢〔清淨〕,有善美情態」之言語,人間之主,由此為迎勝者之實子(佛弟子)來楞伽,種種之贈物及助於供養者,共與書翰,其時,王遣大臣。(八七、九三)彼大地之主,為奉安牟尼王之齒〔舍利〕,作高一羅達那半美黃金製之龕,令縷高價之摩尼、真珠未畢,作盡善業,八年間在〔王位〕,嚴飾信心等之諸德之彼,以佛以聖教,善淨有欲之彼,與無限之樂,行大善根,後〔此〕最勝人行魔王之處。(九四、九六)
ᅟᅟ==[9] 原典有 purato pracchime,英譯誤譯為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districts。==
ᅟᅟ==[10] 說是巴利語。==
如是好他人之利益,彼楞伽之主,最尊最勝人而願善根人人之主,行政完成自利利他。汝等亦願世間之快樂與出世間之廣大安樂,捨棄懈怠,與種種安樂,成善根之積集(九七)
以上善人〔起〕信心與感激為作大王統史
名西利奇奢耶羅奢西哈說明〔章之〕第九十八章〔畢〕
第九十九章 即位祝事等
最勝而有德此之主(西利奇奢耶羅奢西哈)之歿,其義弟王,彼巧導人民,得〔妙〕容福運,樂照全楞伽洲,最勝之瑞德,柔軟之王[1]乃勝王。(一)由正覺之般涅槃至二千二百九十年,樂〔此〕楞伽洲,其時因大王之滅歿,人民沈憂,喜楞伽洲之利益此人民之主慰拊之。(二、三)然,太陽之沒時,如照黑暗之諸方,其時,大名稱之王,於憂所累之人民,徧照無餘憂,彼如昇之太陽,徧照一切之方角,即楞伽之王位,慰拊一切者。(四、五、六上)
ᅟᅟ==[1] Rājādhirājā = rājā+adhi+rāja「勝於諸王」之意,佛陀稱為天中天 devadeva 天越天 devatideva。==
於佛等三寶有淨信,不放逸而欲善業,彼人民主上於王位耶!令清淨全都,以布片綠門等為莊飾,於此勝美之都,乃楞伽全國民之善集時,有大名譽,本善業之大王,以王者之權威,巡行都中,使彼等知:「王歿之楞伽王國〔今〕有王也。」〔如是〕彼人間之主,專心行大功德而住於西利瓦達那城。(六下、一〇)為守牟尼之教,起誓願之主,彼奇提西利羅奢西哈最勝王,到達於楞伽,有楞伽王國之尊嚴,以信為財寶善賢之士,憶念精非精,〔為〕佛等之三寶行祭事。(一一)
捨惡有接近於賢士,聞事善人最上之法,彼人間之主,有信心之智慧者而辨是事非事,以避非事樂於是事,彼〔又〕以四種攝事令喜全國民,所稱揚賢智之人人,聞法施之果報與正法之〔效〕果,聞書寫正法,供養法之善根,思惟:「依正法〔發〕而應作。」到處建〔說〕法之假堂,以種種彩色之布片縛於傘蓋,裝置樣樣之種種綠門其他者,點明燈,設座席,以崇敬尊重心,恭請迎說法師,使就所設之座,以此等正法之說法師,說「轉法輪經」等眾多之正法,終夜謹聽諸經,依聽聞正法,〔知〕彼身體生命財產之非堅實,以知堅實為堅實,有信心有淨信,有淨潔心,彼與諸大臣軍隊,共以供養物不只幾次行大祭,都內之住民,城外之住民,為一切人民團體之利益、安樂,於幾多之時行法施,彼人間之王,〔如是〕依法施來為善業〔之積集〕。(一二、二四)
對由羅康伽來之比丘眾,次對於楞伽之比丘等,對甚多之出家者,對於沙彌,以恭敬心〔布施〕衣服等之要具,特遇彼等,人間之主,令說「護經」、「吉祥經」等。(二五、二六)如是於眾多之時轉正法,施要具而增大善業之積集。(二七)依信心奉施九千六百之金,作殊勝金製之經卷,於此金葉中,寫「轉法輪經」其他甚多經卷,正使正法說教師而行終夜說教,以供養種種之物,多數之時間最上之法。(二八、三〇)人間之主,令集書寫者,於一日間書寫「長部經」,與甚多之特遇,由此竟夜詳說正法,行大供養,自己聽、他〔人亦〕聽。(三一、三二)令書寫「相應部經」其他甚多經卷,以信心書寫而施於財。(三三)其他出家或在家者之謹慎書寫正法書,自出〔於前〕耶!王喜以施財,於彼對行大特遇,彼常以恭敬心護取楞伽住民〔及〕其他種種善業。(三四、三五)
願善根彼人民之立,伴隨從而赴阿奴羅達之殊勝都城,於菩提樹、殊勝支提,以供養象馬等及金銀等,〔如是〕王時時積集善根。(三六、三七)具威力之王者而赴瑪毘史伽那支提及勝之爪支提,禮拜而行大祭,彼大名譽人民之主積善業。(三八)
婆羅加瑪王,令建普羅提之殊勝都城、支提及漂亮之精舍,使禮拜供養,大信心大榮譽之王,隨眾多之隨從行十分之供養。(三九、四〇)王具信心之德,亦禮拜名羅奢達精舍而得大善根。(四一)
昔之楞伽主,〔如是王〕為生類之護者,認為於世有吉瑞,先供養那達神、蓮華色(奇修奴)神等之天神,為見軍之部隊,以全部裝飾如天神之都,集楞伽之全人民於其都,其中由一一之國,由各各之官,而分別〔來〕之人民,處處舉旗章令保留場所,以天祠之標識上於象背,種種之舞妓群、種種之鼓類、種種之象群、種種之馬群、〔於〕種種之衣服裝飾成婆羅[A1]門之服裝,持種種大傘、有種種之[A2]麈尾、種種之婦女群、種種之大臣群、持種種之楯、佩種種之刃物、取種種之槍、持種種之武器、持種種之布片,手執種種幢,由種種之國來,熟種種之言語、過於種種之學藝、從事於種種之勞作,共如是種種物,彼等圍繞〔此〕象,令於前後行,其直後王如天神,具王者之大威嚴,欲巡行而出全都,〔其〕畢耶!彼等再還入適宜之處。(四二、五二)
ᅟᅟ==[A1] 門【CB】,間【南傳】==
ᅟᅟ==[A2] 麈【CB】,塵【南傳】==
吾等之王中王者,增進信心智慧及其他,想初行阿沙荼月祭[2]、供養佛尊、於吉祥象之背施善金工,縛於輿之家,以裝飾,飾此白象,持銀傘、拂子、花騎於象,取樣樣之供養物及花蓋、種種之幢幡及著種種之衣裳者,種種之王大臣及由種種之地方來者,令從導於其象之前後,此畢耶!人間之主,奉安佛陀遺身舍利,安置於善輿之家勝輝之金龕,散花以降花之雨。(五三、五九)
ᅟᅟ==[2] 陽曆七月八日之亘月。==
善哉善哉[3]之叫及螺貝鈸鼓、以種種之鼓聲,成大歡喜,以不思議希有之念,為善良之人人,合掌於頭上,常供養〔舍利〕。(六〇、六一)人間之主是燭燈奉持者,吉瑞之衣服著用者,種種特異之供養,以天非天人間等,所有供養中,先於第一位勝者舍利,天人及其他無餘地,命應由背後來,祝福感謝之聲,依於其他王者之大威嚴及王者之大威神力與大祭事,「則天上之居住,天王〔亦〕如是行供養舍利」如此示人民而去!(六二、六五)
ᅟᅟ==[3] 錫蘭佛教徒,感激之叫聲為 sādhu, sādhu 之聲,我等呼「萬歲」時,於說教之感激,我等呼「那曼那曼」時,同彼等言沙睹沙睹。==
具信心種種之德,事於佛法僧,憶念堅實非堅實,正念之彼〔王〕,常住行布施其他之善業,有信心智慧慈悲,〔以〕勝之最勝德,照耀〔楞伽〕國,對正覺者有淨信心,〔準〕行十牟尼尊之善法,常下懈怠以恭敬心行布施等之善業,憶念堅實非堅實、彼〔思〕全國國民之利益,具如是也。(六六、六七)
以大祭祠,表敬意於三寶,日日行齒舍利之大祭禮,以興自己之時代,於自己之僧伽常有恭敬心,以自己準備之四種種要具奉事彼等,彼等正法有極淨信,常有恭敬心,積無量之善業,以勝者之教,轉如佛陀生存時,為住於楞伽國之人人,增展大善根,聞婆羅加瑪普奢等昔王等之所為,是諾「善哉」,聞彼等所為於傚王道,於王道大有恭敬心,於不應行之道懷怖畏,於四種攝法,能令順應自己,自己兄弟等一切就於適當之業務,彼善慰藉統督而捕捉彼等之心。(六八、七四)
如是而楞伽殊勝之王,樂他人之利益,如是常不懈怠於〔大〕師教及世間,喜護人民之主,聞昔楞伽王,為人間主群之行跡,追憶彼等之所為,如是快心而思惟:「余亦勤最勝之王法。」人間之主由大王統之諸王及小王統之諸王、摩訶三摩多〔王〕至哈提勢羅城止,編往昔之偈,綴其古事蹟,己成之偈書,名「大王統史」。(七五、七八上)存於楞伽國,由沙民達國持來此楞伽諸王之王統書,此兩書以次第分別研鑿,聞「有缺陷」,楞伽之主其後,由普羅加瑪婆奢等未寫之〔王〕,於至今日止,令寫諸王之事蹟以成王統。(七八下、八〇)
如是不超彼王道與法道,正確行平等於王命,順應於王法而日日施與等,行眾多之善業,彼人間之主,憶持最上之法,於四攝法中,專心於布施,專心於愛語利益行,同立於自己[4],王自己之兄弟諸為同一以示世間,附與無餘馬車乘物等之榮光,二人之副王與滿足,如是以充第四之攝法。(八一、八五)
ᅟᅟ==[4] 四攝法之第四,知普通之同爭(梵 samānartha)巴利文獻同自(samānattata)應注意。==
如是得名譽,分別行彼等二人齒舍利之大祭,令書寫經卷而施財於書寫者,招待比丘眾而施日常食等之施,〔此〕為常住施,由聞正法辦知應作之事及不應作之事,厭惡業,於善業〔有〕大敬意,選練達優秀而可愛喜之沙彌等,於此沙彌等,王者施於適當之要具八種,令授與大戒,善學律法與經,建大功德果之住庵,其處住比丘等,細心而以恭敬心奉事,不唯幾次研鑿世間〔並佛〕教之務,應王之意,彼等於適宜行攝取善良之民,排擊不良之民。(八六、九二)依如是等種種之法而願善業,世間〔並佛〕教以為自己之物,昔之某王,依獲得王位等之原因,不思惟兄弟等,於互相煩惱,其人民亦為爭論亦同其事。〔反之〕如是此三人,果獲得王位,措此爭論不示不和,住於一都城中,常樂如蔭。(九三、九六)如是亦無關唯念於王位,傚有德象本生故事之菩薩德行[5],(九七)奇沙羅[6]之利奢奇人,相和合無鬥意而勤於王事,彼果得獲得勝利。狂心於楞伽國女子之美,少智之人主,作不應作之事而遇種種災禍,惠於楞伽國女子之美,具智之人主,作應作之事,為好運者、大名稱者。(九八、一〇〇)此等三人人間之主,王等依此至和合狀態:「余云此物為不思議。」(一〇一)有大德之大王,與大傘其他之光榮,伴王者之隨從,往來見自己之弟,心喜而常見,彼[7]一次一次修梵〔住〕之修。(一〇二、一〇三)
ᅟᅟ==[5] 見九七章四四節之註。==
ᅟᅟ==[6] 毘(吠)舍離城之離車毘(栗砧毘)族。==
ᅟᅟ==[7] 常常見往來從王弟之行列,每見此王自己喜而退,以修四梵住之意。有「喜心」若 mnaditaṁ patvā 此亦四梵住之一。==
生於〔大〕地之主家,為受持〔佛〕教者,保無量之功德,彼等行善法,禁止行不應行之處,接近於良友,赴善處欲成於道,(一〇四)具有如是之善德,信心為財,大地之護者,供養有吉瑞正覺者之此齒舍利與法及殊勝之僧伽,與光榮而無餘,積大善根,護無垢之教及此好楞伽〔國〕。(一〇五)善保世間唯一主,牟尼〔尊〕之精德於胸而常憶念,追念〔牟尼尊〕最上之德聚,常於奉事此優德之楞伽主。(一〇六)如是具有王力大地之護者,大王中之勝王,護無垢牟尼尊之教及此楞伽國,無餘地滿足地方之人民,與大光榮,有善業之威力及教令權力之善賢王,以輝耀自己之人天[8]。(一〇七)
ᅟᅟ==[8] 如是譯者,此一〇七偈無定動詞。此一〇四(或一〇一)以下四偈,偈體與前後偈不同,在意義上亦無任何之連絡。怕是後日之竄入吧!上之六六、六七二偈亦然。==
大威神力,有大名稱之大王,住於大都城,護世間並於佛之教中,羅奢西哈王時,為護楞伽〔國〕,雇海上商人,彼大力量之荷蘭住民等,從事於楞伽主權者諸之傳令事務。(一〇八、一〇九)於種種地方所產之多種多量之衣服,善研鑿高價而適稱王之受用,以大敬意,以大喜悅持來為獻納品、年年彼皆獻納。(一一〇、一一一)於時,依楞伽人人生前之業,或任世間佛教之守護,天神等格差之怠慢,時時極暴戾之彼等,忿怒之餘,以昔楞伽〔國〕人。(一一二、一一三)聞此報大名稱之大王,思「此不適」,其時以遣大臣,彼等諸大臣如命而行,彼荷蘭之住人等,恐為戰爭,以衝對適,燒家屋毀疊,依幾多方法與彼等恐怖。(一一四、一一六)敵勢之〔如是〕於怖畏而怯時,背逆、暴戾、卑賤而餘命無幾何一惡人,立為己指揮者之地位,奢瓦人及其他引具眾多無數,再三破壞處處之國、村、精舍、天祠、橋樑、休息堂及其他。(一一七、一一八)受楞伽主君命之大臣,於戰〔地〕,巧與勇士等時時共戰於各處,此處彼處盡其手段,雖屠敵者,無所畏壓而向還於都。(一一九、一二〇)〔為〕戰所遣諸大臣,途中為防禦常立敵軍之前,速制其前進。(一二一)楞伽之主而知時機,大智者之大王談:「不飽等於森林之火,不能防敵軍之來襲。」尊貴之齒舍利與首妃、妹等,一切精良之財,亦為二副王之責任,當護此等,由山林嶮道,送往難行之國。(一二二、一二四)由此之敵群如一切夜叉軍之暴戾而入都耶!毀正法經典及其他之物,(一二五)種種將軍與大臣等,巧知於戰之可不可,被勇士等所圍繞,彼大王出於大軍之前,住於大城附近支城之各處,由四方圍都城。(一二六、一二八上)住楞伽之人人,隨王之意者等,敬奉佛教,與敵者交者之中,隨處發見,隨殺戮甚多人,王之使者等諸人臣與比丘眾保護此。(一二八中、一二九)王之黨者賢而有力,剛勇之有德者等,行戰之遊戲,欲守護此勝者之教者等,交戰圍繞勇武士,住於途中處處等者,再三戰而破,與城內之敵戰始再三破彼等。(一三〇、一三二)
人而隨吾等王之心,不思惟為不思議,〔此〕諸天亦如是作。(一三三)然,取大愚闇之敵領袖,此美都城亦由天神之威力,由善業之威力不久而為卒然,〔彼領袖〕得怖畏、戰慄、恐惶及狂亂心,喪失〔王〕者之威光而陷於死火。(一三四、一三五)
遇愚人之懷柔而入敵群者,一切彼等無歸依信仰之〔體〕而陷破威或冒病,或為渴病所惱,如是滅敵黨卑賤之輩。(一三六、一三七)「被天神人間所守護此地者,如是堅固有大威神。」眾人言:「大善根者也。」〔亦言〕:「有如是威力,具善根此王之命令,於此地上,誰能超越耶?」(一三八、一三九)
敵群遠去耶?大名稱之大王,不見敵勢而清掃全都如已前,特令嚴飾齒舍利堂其他,彼人間之主,對殊勝之正覺者教而〔有〕淨敬〔心〕,常憶念正覺者殊勝之語,專心憶念正覺者諸弟子之德,常祭正覺者之齒〔舍利〕,如是對三寶之正處人間之主,依離齒舍利,可不〔得〕生自己之苦惱,其時,與隨從共〔赴〕大險難之國。(一四〇、一四三)
大信心之大王見舍利龕,〔懷〕不思議希有之念,善禮拜〔此〕而顯著地,以最上之支體〔頭〕而恭禮,拜比丘眾而拂自己之苦惱。(一四四、一四五)得美喜悅,彼王以其龕及舍利共置於己頭上,呼善哉及以五種之樂器,行大祭而還己都。(一四六、一四七)
其時,楞伽之人人併見〔大〕地護者與齒〔舍利〕,喜揚善哉之叫,(一四八)〔王〕於昔之齒堂中奉安齒舍利,行增加一切昔之供養,(一四九)於一切都府之精舍,眾多之僧伽王其他之佛子等,亦見敵之恐怖,增大輪廻恐怖,彼等無捨出家事,持經卷、舍利、要具去其處,住於外國而護〔佛〕教。王中王又迎彼等一切來都,令急清掃都中之精舍,使比丘等住其中,專心習教法、行法之〔比丘等〕中,選而招請有能之說法師,彼時時聞「王訓〔本生故事〕」等正法。(一五〇、一一五四)
於多敵對荷蘭住人之中,憶持地方之習俗,此等之一切者,集來一起謀議,言:「以此楞伽不得取餘之處。」為確實而知〔此〕:「反對此楞伽主人之王,一切人等陷於破滅,吾等亦然。然,吾等亦對楞伽王,表示忠誠、愛情、大尊敬心而應住於此城中。」彼等常常謀議獻納品擔當者,令彼大愚人[9]持來,輝如支提,未容舍利銀製之龕及恭持金之輿,「己等(荷蘭)親族等之犯而謝罪,已後亦住之」,思惟而來,彼等大崇敬〔大〕地之主,且禮拜樣樣令喜於〔王〕,(一五五、一六一)於時,楞伽之主,王恕彼等無量之罪過,於彼等施種種名譽。(一六二)如是吾等之王亦結為友好,堅其因而至與彼等為友。(一六三)荷蘭之人民,亦信賴楞伽王,由種種地方所產高價之獻品,共持王翰而半年獻貢。(一六四)落於邪見〔徒之〕手,以此大龕,人間之主,令塗金銀,鏤以摩尼珠,美而擬百光,〔於中〕奉安齒舍利而供養如日輪王。(一六五、一六六)如是奸惡邪見之敵群,挫其憍慢。正見者西哈羅統王善業之力實是偉大。知此不思議希有之因,具人人之敬意,接近善人所稱揚最勝無比正見之德。(一六七)
ᅟᅟ==[9] 皆是荷蘭人,如荷蘭持來者。==
美而楞伽之島無一比丘,〔因此王〕受王者之任,住於斯利瓦達那城,甚多沙彌及同良家兒使之出家[10]得具戒,於此比丘中,或是說法師,〔或是〕通律、或觀念家,〔或〕住林者。(一六八、一七〇)具有如是等之德,作幾百之比丘,亦無一比丘住此美麗此楞伽國,日日行善業願利益,彼招待施僧伽常住食及病僧食。(一七一、一七二)於此之比丘與沙彌之身心上有種病,為癒此中心病,兩足尊說律法與經。(一七三)心病之中,滅貪等病因,於比丘等習此經律,彼等若於深身病所惱,以學教法行法亦困難。(一七四、一七五)然,〔大〕地之主,為治老病,招請習熟僧伽之療事者,分配醫師與從者二人,於彼等與村落田畝及衣服瓔珞等之榮光,為藥代每年由王室施百金,彼於精舍內之各處,檢查比丘、沙彌之苦樂,人間之主,令彼等看病。(一七六、一七九)如是彼王主王亦令施僧伽之利得,佛說:「此等一切利得中,無病之利得,是最大最上。」由此亦供養,使正覺者之教十分輝耀。(一八〇、一八一)
ᅟᅟ==[10] 良家兒即善男子之出家,沙彌受大戒為比丘,此云具戒。==
昔之楞伽主是教之護持者,彼等最優勝之人人,遠離敵人群之邪,以運王國之負荷。聞此亦與無量之譽,自知得見法,常無懈怠,教之護者〔王又〕行善根。(一八二)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稱即位祝事等說明〔章之〕第九十九章〔畢〕
第一百章 奇提西利羅奢西哈王
彼〔王〕如常敬輪〔寶〕祭齒舍利,以素馨、瞻波、芬那伽、那伽、黃花、啟達奇、紅蓮、青蓮等種種之花,以旃檀、阿伽如等之良香,於樣樣有種種之芬香、薰香,以糖蜜等,以椰子梓腦、荺醬等之佳藥種,以美味之食物、粥、硬食類等之食物,以金色之香蕉果、閻浮果,以波那沙果、菴羅果、頗留沙果,以殿婆如沙加、蜜柑、殊勝之芬達伽果、黃色綠色之椰子果,善熟之石榴果,以棗果、葡萄果,以種種樣樣之果物,以好芋類、幼芽,(一、六)以如是供養物,〔更又〕以五支之樂器,依昔王所傳起甚多之〔供養物〕,以新物日日供養齒舍利,願善根大名稱〔之王〕,增加善根之積集,以金銀,以好摩尼珠、真珠,以多光輝,樣樣之彩色工作,以布片、傘蓋、幔幕、樣樣之要具、樣樣之瓔珞、甚多象馬、同牛水牛、眾多之奴婢、多村落田畝而供養,彼人民之主,以敬心禮拜,見正覺者之齒〔舍利〕,善淨信人民之主,昔生類主〔王〕之時代,所作未完工金製之龕想作之,以作二千七尼加之金,摩尼色之快於龕中,高價而勝妙佳麗之大金剛石嵌其頂,人間之主,令鏤美好、殊勝金剛摩尼珠一百六十八顆、美黃寶石一百七十一顆,令鏤青色摩尼珠五百八十五顆及赤色摩尼寶四千四百八十顆,令鏤真珠七百七十八顆,高價之龕制作畢後,為據其內部,作二箇之龕,令鏤高價勝美之摩尼珠,有譽之國王奇瑪羅單瑪斯利耶之所作,於彼大龕,塗以金色,王行大祭,奉安牟尼〔尊〕之齒舍利。十分信仰牟尼〔尊〕之齒舍利,此王供養於名阿加羅般睹大村。(七、二三)
地護者於此齒舍利之祭,想以悲愍,以齒舍利示於楞伽島民,令清掃一切西利瓦達那城,以作種種彩色及布片綠門,以列立芭蕉門及黃色椰子之幼芽,以種種幢幡,整備而無間隙,於此集全楞伽之人民,生類之主,樣樣之王者瓔珞著飾如天王,先與種種大供養物,人間之主赴齒舍利堂,樣樣供養而五體投地,以禮拜、敬意於牟尼王之齒舍利,舍利及金色蓮華共安置於合掌蓮華之頂,奉持由其堂出,以銀傘及犁〔尾〕之拂子,以金銀花及焦籾等五種花,以種種芳香之花,以甚多燈明薰香,螺貝鈸鼓,五支樂器之音,善哉之叫,〔起〕如大海之波濤,叫幾千之萬歲以行供養耶!大名稱之王,有輪〔寶〕,如轉輪王之行,以種種之彩色裝飾之布片等之,如天上之假堂,立於勝美之假堂中,人民主之彼王,如立於天人群前之天王,則百千劫亦極難得牟尼王之優美齒舍利以示人民令無餘之滿足,積善業而奉於龕中。(二四、三八)
如是如見存命中之佛陀,人民亦於所有方面,滿悅而積集善業。如是願善業,王於種種狀態公示齒舍利而甚多之大善根。(三九、四〇)指定昔楞伽王等之奉施村落田畝於正覺者之齒舍利,則僅少亦不使衰滅以行大供養,有信心而日日供養甚多之象馬與牛、水牛,豐饒而住人民於名羅奢加達羅一村及名母達婆達及其他一大邑而彼得善業之果。(四一、四三)
望佛教之清淨,彼〔王〕令住楞伽之第一最勝都之比丘,得出家一切沙彌中,或怖畏罪而尊重正法,有堅守戒清淨之生活;或重罪惡,污戒邪法而養妻子等,有喜於在家之務,從事於占星醫療等之業。(四四、四六)聞報如是無恥之〔輩〕,地護者於廉恥善良之中,為努力增長清淨生活者、住者、勝者之教,善解知持戒者、有德者、多聞者,於文典善通正覺者之語,名沙羅蘭加羅高譽之沙彌,思惟:「此可。」而得其援助,依法而研鑿,壓服彼等,由而後避一切占星醫療業等不應作之事,當護正覺者語、行法與十分之誡,願大退墮了〔此〕教之增長,彼王附與廉恥比丘等之力,依種種方法以圖教之利益。(四七、五三)
痛感:「通全楞伽國,沒有受戒之比丘在,當破滅牟尼王極淨之教。」〔大〕地之護者思惟:「余如是人間之主行楞伽之王事而破滅勝者之教事非是。」也。思:「昔王之時代為迎比丘,處處遣〔人〕而不得教增展之果,余才是應作此焉。」人間之主大善根之護者,願大仙之教久住,為迎勝者之弟子,由牟尼尊般涅槃至二千二百九十三年〔時〕,以樣樣之贈物、種種之供養物,共附與尊王之書翰,以諸大臣貴重地遣至阿育奢城。(五四、六〇)楞伽之統王欲佛之教為極淨者,圖勝者王(佛)教之增展。(六一)
此諸大臣持王翰其他之物,於大行列大尊儀之裏而去,從事楞伽〔國〕之守備荷蘭人共乘彼等船到沙數達國之阿育奢城,其地方人民之主,受取王翰其他,對諸大臣行特遇,皆依法則而行,見尊之王翰,望覺者佛位〔於上昇〕,圓滿十波羅密而善護教,名單爾加人間之主,〔聞〕知勝者之教於楞伽〔國〕衰退等一切之報,甚為感動,思惟:「正覺者之教增展於彼國,余當為其支柱。」彼大地之主,於其沙敏達國,僧伽王等多聞、持法、知律而出家已久,能行勤教,令集眾多之大長老,十分研鑿,是容少欲知足之德,具有行、戒之德,以優波利長老為首,招待以下十人之眾,楞伽島不存之法律書,黃金之〔佛〕像,優美黃金之經卷,楞伽大王於所信服彼大地之主,似毘輸安多羅彼王,以尊王翰及種種之贈物及阿育王之大臣,並送楞伽勝者優美之舍利堂。(六二、七四)
如是載送金像其他物之船,於種種怖畏群多難深海以無難之來,此大船到達於楞伽國之優秀提庫那瑪羅。(七五、七六)楞伽之統主彼大王,聞此報,於西利瓦達那城,集一切都民,淨信之人間主,令行大祭,由大海至優美之西利瓦達那城止,令清掃其間之道路,處處令建精舍,彼人民之主遣大將軍其他諸大臣,勝者之像、正法之書,比丘眾其他之一切,次第持來,大尊儀大行列之裏以過長途,達斯曼那峰流出之摩訶如河之附近時,西利瓦達那城之王,欲善根人民之主,由初出迎三寶願生果,求善根大名稱之大王,與象馬共立於軍隊之先頭,以信出迎優秀大長老以下,大眾禮拜其時,鄭重於會釋。善交喚會釋之語後,以三寶為先而還自己之都城,設無普婆園內之美場所,以瓦、葺善飾其快於僧伽藍中,使此殊勝之比丘眾住,由此,以要具日日恭敬而奉侍,為探苦樂[1]以任大臣。(七七、八八)
ᅟᅟ==[1] 為知比丘快不快一同之心情。(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1],今於此處加上[01]之註標。)==
阿育奢城,彼王所遣持來美王翰其他之物,王使以下之大臣等,住於其各處,人間之主與彼等適當之特遇,由正覺者之般涅槃二千二百九十六年,達名阿沙荼月之滿月之日,彼大力之地護者,有王者之大威神力之大王,入此園而立其處之中央,於美布薩中,善查座席,具戒、行方便善巧,練達而喜一切眾生之利之優波利大長老,第二之阿利耶牟尼長老,與大眾共招待而坐,楞伽王人間之主,此時,行祭而於沙彌中精勤努力者等,令授比丘戒。(八九、九六)
由此以後,招請通達正法與音聲學之沙彌其他,令授比丘戒,又同次第〔通〕正覺者之無上教法,以適於出家授戒者以善研鑿,令與其等出家之具戒,於楞伽國眾多比丘眾中,護教、行法,堪為常恭敬,適〔坐〕師位之比丘以穿研,令彼等學習於阿育奢來之僧伽中,行勝者之教,此等廉恥之比丘中,於楞伽國而久時以來,為光輝向於破滅牟尼〔尊〕之教,長於努力學習者,應於智慧之努力,日夜不懈怠光輝牟尼王之教法、行教者,令他多數弟子等,於教法、行法之上於十分學習,於此光輝於教者,專心於自利利他者為令長存牟尼之教,常樂清淨者,願於楞伽〔國〕德、戒、頭陀上之利益,為勝者之一切弟子等如明鏡者,與沙門指定為(沙彌)時,稱沙羅蘭加羅,其次受大戒,戒行〔具足〕以勝者之弟子,立於僧伽王之位,隨彼之比丘等之中,勤〔大〕師之教令熟通精達,如是選住兩園之〔比丘〕,與彼等地位,「行勝者之教者,一切和合而晝夜不懈廢,準於律、準於法而行。」令如是王多所優待,為教之久住,存在光輝於楞伽國。(九七、一一一)
由沙敏達國而來之王使以下,獻王翰其他之物而謁王。(一一二)楞伽之統護者大王,受取此等一切,鄭重披閱優勝之王翰,彼〔大〕地之護者,以淨信心特遇彼等。(一一二、一一四上)時時〔行〕自利利他與教之利益,果善業、願正法,於教使存在光輝,賢王入園參於僧伽之中,亦樣樣穿研〔佛〕教久住之因,想於教光輝而存在。〔大〕地之主鄭重招請最勝之優波利長老,於長部至相應部,以信心而與薩單瑪三伽哈等,種種之共言,聞十種之王法、四種之攝法之如是等,大智者辨別應作事、不應作事、罪福〔二業〕及有過無過,不應作事、罪法、有過事皆謝之,而應作事、正法、無過事善自就之。(一一四下、一二〇)
日日行布施等之善根,使嚴飾都城之一切,如前與阿育奢來之諸大臣,其次一切楞伽人,大長老之比丘,其次楞伽之比丘等,令集一切沙彌,以敬意為此等一切之利益安樂,王之瓔珞等,以供養物,如已前行樣樣之祭,示齒舍於〔人民〕。(一二一、一二四)[2]王使等之諸大臣希望摩喜央伽那塔場之禮拜,楞伽之大臣等共送之,使隨所好之處而禮拜,對於彼等,應為所為之一切特遇而還去。(一二五、一二六)
ᅟᅟ==[2] 總有十六處:Mahiyaṅgana, Nāgadīpa, Kalyāni, Snmanakūṭa, Divāguhā, Dighavāpi, Mntīyaṅgana, Tissa Mahāvihāra, Bodhi, Mirisa-vetiya, Ruvanveli, Thūparama, Abhayagiri, Jetavana, selacetiya, Kataragama。==
特優秀優波利長老等之比丘眾亦同給供養物,配置諸大臣,於摩喜央伽那等楞伽國,禮拜十六貴箇處之諸塔,於斯利瓦達那城其他,令起結界,願比丘之利益,〔王〕於處處建布薩堂住庵。(一二七、一二九)對比丘眾有淨信之〔王〕,使設三夏間園,令住比丘眾,作扶助夏中之應作,聽聞正法,守布薩戒。(一三〇、一三一)僧伽之自恣畢,施與樣樣之要具、自恣之衣服、共迦絺那衣服。(一三二)三夏之間,人民之利益者,〔王〕對其無上之僧團,令行七百數〔沙彌〕之受戒,指定三千數之良家兒應為沙門而許之出家,(一三三、一三四)「為世間利益之人間主,王是圖教之增展者。」如是梵、阿修羅、勝妙之〔諸天神〕,無餘地與此地護者光榮及壽命!(一三五)
〔於〕楞伽教,令增展大援助之賢〔君〕,願作佛,稱單爾加人間之主,以戒、行之德為家,有信心等德之飾,為德之泉奇斯達奢利大長老與瓦羅若那牟尼,勝妙練達之副長老為首,含括十餘人之比丘,呼豬眾之年[3],為增展楞伽之教,由阿育奢城送來楞伽。(一三六、一三九)
ᅟᅟ==[3] 謂亥之年。==
其僧伽之顯著,有大名譽之楞伽王,如前表大敬意伴來都住於普婆園,日日恭敬常住食等,施一切如前。(一四〇、一四一)殊勝之彼優波利長老三年之間日夜精勤、為〔大〕師教之增展,行應作之務,積集善根,因鼻病之起,劇而苦痛。(一四二、一四三)此優勝大長老之罹病,令善醫療看護,西哈羅〔人〕之統護者,大名譽之王,再三往精舍,以見冒病之大長老而心感動,知治療之不可能耶!常以供養物,起佛陀供養,彼行功德施[4]。(一四四、一四六)其次彼之死耶!鄭重整大行列,高貴之遺身,安置於布[5]之家,以種種供養而運至墓場,果而〔火葬〕之勤積集功德。(一四七、一四八)
ᅟᅟ==[4] 供養 Pattidāna 佛,積功德回向於將死之長老,祈其病之早癒。==
ᅟᅟ==[5] 以布張設假屋為作死體之安置。==
「於楞伽國為增展牟尼王之教,依送來二次善良之比丘眾,無存一比丘之楞伽島,由出現有數百之比丘,再三送來不存在之經卷,沙敏達國之統王,名單迷加人間之主,知〔是〕牟尼〔尊之〕教增長之援助者。」「對多大之援助者之彼〔王〕,余想應行十分之厚遇。」牟尼齒舍利之模型及高貴之摩尼珠所作之勝者像,右旋螺貝等多種多數之贈物,以附勝貴之王翰,託〔沙敏達國〕諸大臣,望還己國之比丘共還自國。(一四九、一五五)以恭敬心受取此一切,此諸大臣歸去而達彼沙敏達國耶!單迷加王心大喜,見勝者齒〔舍利〕之模型及其他,依己所好如得正覺者之齒,以清淨心,日日行大祭,對王翰〔中〕所示佛法之增展等,聞而且知對功德施與等多語,信賴楞伽王,於楞伽〔國〕不存之諸書及美尊足跡,並為勝者齒舍利供養,金製之假堂大傘,適於王者之受用種種殊好可愛之贈物及自己受戒所得其他一切善業上之所得,說明而書兩王〔結〕為友好因緣,附與貴王翰,一切送於楞伽第一優勝之〔王〕。(一五六、一六三)
受取此等一切,大名稱之楞伽王,見正法書及牟尼〔尊之〕足跡其他之物,喜而行大祭禮,作大行列,以示一切〔之國民〕。(一六四、一六五)閱〔王〕中所示,善知多功德施與等及示〔結為〕友好上之語,獲隨喜心及極大喜悅心所結西哈羅統王,想:「教之增展他其他善業之生效果,現在余目所見。」何況未來生而應正獲〔放效果耶!〕如是對於三寶有十分淨信心彼〔大〕地之主,入於園內,再集諸大長老聽聞正法,楞伽國人民之主,於第一來之比丘眾已受大戒之比丘等,奇斯達奢利耶大長老等之比丘眾等,應分配甚多良家兒之學習,就此等長老受大戒。(一六六、一七二)
此等楞伽之比丘等中,有德之飾,或者於名奇斯達奢利耶大長老之處,習彼毘婆舍那觀法而〔達〕涅槃之路,或者於至羅若那牟尼副長老之處,學習正法律之意義及音聲學。(一七三、一七五上)如是楞伽主之王,使楞伽之比丘就教法、行法,以護正覺者之教。精勤於明敏,而〔依〕戒、行、頭陀、少欲〔等〕,繫於尊族系彼楞伽之比丘等,不懈廢、不懈惰、實行勝者之教而晝夜不放逸,學為法家、觀念家。彼王由施坐臥處等以殊遇彼等。(一七五下、一七八)
第二次來者,望還自國之比丘眾,王依荷蘭之商人等而送還。(一七九)當於斯利瓦達那城之東方,不過遠有美場所,位置適宜之山,依精巧工人,作石細工等之九羅達那高之勝者尊貴立像,使存在此貴石像之輝,以金葉覆之,似存活中之牟尼〔尊〕,此佛像中美而堅固,以建尖角堂,作石屏坐於殊好之石柱上,起層階優美可愛之殿堂,設美廣之庭。(一八〇、一八四)亦善作周牆、假堂等,以種種彩色之布條掛於傘蓋,四周圍無間隙設綠門,調和樣樣之裝飾,使處處掛種種之幢幡,於彼佛眼供養之日,點數列之燈火,置〔水〕滿之瓶,認為吉祥種種之式法,應作於此,善調一切事,於彩色彫刻之工人,隨施其所好之甚多衣服瓔珞,〔如是〕令滿足彼等,螺貝鼓鈸等,並於樂器之大音響,令起如大海之樂音,認為日好時刻好善吉時,〔王〕入其兩眼,以許多之金葉、甚多之銀器,高價之要具,大價之三衣、幡、白傘楯、拂子、如是等一切之美供養物,人民之主,憶持供養佛之功德,思在存活牟尼王之前,以淨信心求善根〔之王〕行供養。(一八五、一九五上)以美味之食物、粥、硬食等種種多量之食物類,糖、蜜、蒟醬、粉樟腦等、藥、精香等種種之芳香類、斯瑪那、姜婆加等之好樂花類,供養如是等種種之供養物,於勝者像工人等,以令歡喜而施象、牛、水牛等之有情無情等樣樣之物器,對此牟尼尊之像等之工作者,此時,此精舍之祭,知財之價而王奉捨之財,超一萬六千百五十金。(一九五下、二〇〇)
其精舍宏大美而殊妙,以建於摩訶瓦如加河之畔,快善之土地,康加園依王所建,知為羅奢大精舍。(二〇一、二〇二)如是所建,併有好運與光榮之好精舍,為入〔此〕都之敵所破壞。(二〇三)王丹念行修裡之工作,如前之〔佛〕眼祭之時,行大行列,彩色工人其他於設布帛瓔珞等無數之品,供養種種之供養物,人間之主,於其附近建快適之僧伽藍,專心於教法、行法,常存供敬心,使住彼之比丘眾,以要具與樣樣援助,彼〔王〕對三寶有恭敬,於上做次第行佛供養,於法、僧彼亦唯一時供養,為世間為自己增加善根之積累。(二〇四、二〇九)
如是所造美樂甚好之精舍,於此行一切無量之供養事,以多布施僧伽之善業,為使之長善存續,〔大〕地之護者,於精舍之附近,名阿如婆羅之一村及其他甚多村落田畝,決定為公園,稱摩耶達那國之宇達加伽瑪,施人民能住之大村落,王在此可樂之山,彫刻文字,確實遺留。(二一〇、二一四)如是王統之主,有光榮有德者,〔自〕知得財非堅實,供養佛及行供養特秀勝者之弟子僧伽,信心〔之主〕常起一切善業之精進,然,彼汝等一切常不懈怠而積善業。(二一五)
名群達沙羅美麗支城之快樂公園,具備周牆、假堂,善造美美殊妙之精舍,以牟尼〔尊〕之舍利、像,安置其處,而有波那沙、菴羅、椰子等之果樹,美麗之此公園供養甚多村落田畝及事園之諸人,求善根之人間主,日日行所有供養事之食供養等。(二一六、二一九)
西達瓦加城而知為羅奢西哈彼惡王,弒父之〔惡〕事與勝者教破壞之果,不知自己之所作,奉信邪見,為邪見徒輩之歸依者,〔彼〕於斯瑪那峰正覺尊貴之足跡,為生彼利得之占有而命人人,由此以後其一切為邪教徒所毀壞。(二二〇、二二二)聞此報大名譽之大王,知「不適當」,於正覺者有恭敬心之彼王:「從此以後不可有如是。」命令邪見者等,於此應作恭敬,為多行供養事,託於佛子等,豐饒而人人住,名屈達毘提沙瑪之大村,供養尊貴足跡,為遮日光與雨,以天井之大傘,添以美傘蓋,設假堂,縛以鐵銷,行供養事而積多大之善根,生此處之利得,此奉〔佛之〕教也。(二二三、二二七)如是邪智之主,不知牟尼之德而作,有光榮於特秀善業之西哈羅王,想為「不適當」,捨此不應作之事,特託勝者弟子而優秀無垢之比丘眾,彼人民之主,與殊勝之甘露味,行佛之供養。(二二八)
〔往昔〕瓦達伽瑪尼有情之護王者所建,彼瑪奢耶羅精舍至於廢滅,〔王〕令修補此精舍及支提,久傳而各別,施於新伽達羅村,日日善於此行供養,如是至於未來,清彼天上之路。(二二九、二三一)稱達那睹尼沙瑪村,本屬於此睹提耶勢羅精舍,別來之事,由石文字所示而知,求大善根大名稱之王,施於〔如元〕而行供養。(二三二、二三三)人民之主為令作彼瑪奢婆利精舍,十分特遇送伽羅奇達比丘,作大臥像工事畢,行大祭,於同處行佛眼之祭,為行供養事,獻名瑪羅伽瑪沙瑪村,日日善行供養。(二三四、二三六)
願彌勒牟尼王之勝弟子來,睹達伽瑪尼王所造,彼名羅奢達大精舍,王施於西達沙彌,楞伽之王,於此令受大戒,此比丘又住於普薩達園,與一切勝者弟子等之地位於種種之優遇。(二三七、二三九)
為復舊此陷於久朽屋狀態之精舍,楞伽之人王,設樣樣之工作者、多彩色工人始、塗料佛像、多量之精舍、手工事等之一切,得此一切,彼西達達行者之王,善取除廢朽等一切物,有堅固石造之尖角,牆與美屋礎外,令作假堂,與惡魔戰之正覺者像,〔描畫〕於上之岩石,善描種種之花蔓等。(二四〇、二四四)以良質之瓦、粉、漆喰,以造大臥像、坐〔像〕、立〔像〕。瞬時[6]之牟尼〔像〕等、甚多勝者之像。一切數輝耀正覺者,立於牆之內部,依多種種之彩色工事,令盡善美,大臥像之足下依其順序,作佛之侍者乃正法護持者之阿難陀彌勒菩薩、勝之那達天神、〔睹茲達〕伽瑪王〔等〕之美像,五大佛像以金塗之,於內部應作者,此樣樣作之,牆外為供養而來者,於手持花之天、梵天之美一列之等身像,快而殊妙之大門,入口之兩側二隻之獅子像,牆內之餘場所以作鬼神像。(二四五、二五二)
ᅟᅟ==[6] Muhuttamuniādika 巴利梵語辭典皆無此字。於英譯亦不明瞭,想是瞬時成道時釋尊之意。==
瑪喜央伽那等十六之殊勝場所、薩奢婆達[7]〔佛〕足山殊妙之足跡,十種之波羅密,三種之行,更說明又五種之大奉施等法,多作種種彩色之本生故事。(二五三、二五四)作獅子之一列、象之一列、白鳥之一列、假堂、同花蔓等種種之彩像,其次於岩石上於快窟中,殊妙、勝美之大像堂以甚多石細工其他〔以〕精心而作,此處之坐佛像有如生命之光輝,大而美麗,見而可愛,直立於兩側善美之像,是彌勒菩薩與蓮色神,此等作於此處。樣樣描寫其他甚多牟尼像、同數百之羅漢、二十四佛、同數之菩提樹,二十四之記別、十六處、美鬼神像、五次結集法、極殊妙之彩色美,於此奉安牟尼〔尊〕之舍利而飾以金塔亦作支提,於像堂與上面之殊勝坂道,描畫舍利弗始,伴五百弟子之牟尼〔尊〕殊妙坐像,庭中各處設作周牆、假堂、入口、梯階、其他美工,修理甚多廢屋,作甚多新物,令果了一切事業,彼樂〔佛〕眼祭,王與甚多衣服裝飾類給所派遣之大臣等,由數列而成,無間隙設種種之大門,於此作甚多應作之裝飾,行最上之吉祥式,行恭敬大祭,麗輝之瞬間,於此行〔佛〕眼祭,由此以來全國之人民之眾多,如於海之上陸,由各處來集一切人,於其中之所作,見金工事其他種種之多物,心大歡喜,如到二神通佛之眼前,得心淨歡悅,先於行大祭叫善哉!以清上天之路。(二五五、二七三)
ᅟᅟ==[7] 暹羅之佛足山。==
其祭於精舍內招請比丘,精舍之建物內設座席說正法,請比丘就坐,使彼等聽聞「大吉祥經」,談最尊之法,謹行法供養。(二七四、二七五)一切之見聞之諸人同見正覺者,聞正法者亦於唯一次〔獲得〕,如於生存牟尼之說法,日日得種種喜悅歡喜。(二七六、二七八上)
外庭立柱,建立假堂,於此設座席,群集於假堂之周圍大眾守五戒,彼等一切使日日聞無量之法,亦招請說法師三分一夜〔連續〕說法,不只幾次而恭說。(二七八下、二八一)
於正覺者般涅槃二千三百一年,建名為羅奢達精舍而行大祭,當於精舍之南方,建美快廣石之面,欲修理彼勝支提之朽廢如土塊,由處處運來粉、瓦、石等,善堅固方形之基礎,奉藏有榮光正覺者之舍利,於是近而清淨之地區亦令築支提,恭請〔比丘〕眾行結界,布薩堂始,而設瓦葺等僧伽藍,周圍之地區莊嚴種種之花樹、種種之花蔓、種種之果樹,設有甚多蓮池園,於其中住善良之勝者之子〔佛弟子〕,以大恭敬心,勤行教法、行法。(二八二、二八九)
如是依王力之所建,依阿羅漢等之所用,此場所依昔之楞伽王等亦所供養,聞此報大名聲之王,定精舍之境界而供養,增行此一切供養式及甚多僧伽之布施其他,積集善業。(二九〇、二九二)
於檳榔子、芬那伽、那伽等樹木之光輝,一切邊際唧喳鳴鳥類之妙音,冷無白塵〔如〕石盤平處,種種獸類之群,於睹哈羅山麓之斯加羅美麗之遊園中,依王命之大臣,以作勝者之像堂。(二九三、二九五)斯圓那伽瑪大臣,立石柱建立布薩堂,以獻牟尼王之子。(二九六)王集柱其他材木之必要物,其時,於此多造假堂。(二九七)為住此比丘等之常住需要,人間之主獻多村落田畝。(二九八)人間之主,令造此等一切之物,其時,以善心行者之主,送往單瑪羅奇達。(二九九)如是積種種善業之人主,〔即位〕三十五年,應業而去〔世〕。(三〇〇)
思財、身〔皆〕非堅實性,移家更遠。汝等亦事奉三寶,接近出世間等之善!(三〇一)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造大王統史
名為奇提西利羅奢西哈〔王〕說明〔章之〕第一百章〔畢〕
第一百零一章 [A1]未完
ᅟᅟ==[A1] 未完【CB】,[-]【南傳】==
西利羅奢提羅奢西哈是彼之弟,彼之歿後就楞伽國之王位。(一)上於王位之〔彼王〕,於三寶有淨信,於專心聽聞正法,精進而明敏,兄之所作事,皆使增展世間〔與佛〕教之物,人民之主無廢棄此,照行如前。(二、三)大名稱者,於殊勝齒舍利亦飲食物無罷,供養如前。(四)於前為勝者之實子等(佛弟子)所設施與物,王之施命隨其次第應照樣施之。(五)兄王之時,由沙敏達國來之比丘等,以優波利長老為首[1]於西利瓦達那城,由此,此〔外〕來之比丘等,優波利長老為始,於都之南方,所知為具斯瑪羅瑪之〔處〕,依一白一羯磨以結界。(六、八上)
ᅟᅟ==[1] 見一百章七一、九四節。==
見奇提西利王,其時所作城中布薩堂之朽,求善根之人王,先於此境地立尖角塔,四周用更多之石材,築結界內垣[2]。(八下、一〇)彼生類之主,立石柱設布薩堂,施於四方來之僧伽。(一一)精通巴利,梵文學等種種之學,喜常住施,具相如欲神。(一二)熟此音聲學之〔王〕阿沙提沙本生故事之詩,令書寫為西哈羅語。(一三)清淨心〔之王〕,依信心一夜點百千之燈明,以迎齒舍利。(一四)以迦絺那衣無差別之布施聞有功德,彼〔王〕每年於僧伽行迦絺那衣之施,以青銅作安義羅沙像,為王〔自〕等身之大,亦欲得勝者之鉢,於康伽羅瑪,於〔人〕所尊敬之精舍內,作喜樂殊妙之支提,(一五、一七)積如是等之善業,彼〔大〕地主,於第十八年,隨業而去此〔世〕。(一八)
ᅟᅟ==[2] 見九九章一一節。(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2],今於此處加上[02]之註標。)==
羅奢提羅姜西哈之外甥人民之主,為剛毅之國主,有西利加瑪羅奢西哈,喜聽勝者所語之法,〔大〕地之主,對齒舍利尊,供養摩尼珠真珠等,同幾多村落田畝。(一九、二〇)以佛陀為始,不只幾次施與僧伽勝妙之食物,願無限之光榮。(二一)
依不良之交,〔王〕逢如次之變化,集協議之諸大臣與其他之甚多官吏,如〔滅〕羅剎之人而滅之。(二三、二四上)數百阿羅僧祇之諸人,由各處捕來,無慈悲如死王,串刺〔彼等〕,此等諸人傳來巨大之財產,此王破壞村落如盜賊之掠奪。(二四下、二六上)如此王行種種之非法,怒而住於庫蘭婆之西哈羅人等由各處來,此邪法之王,其即位過十八年時,生擒而追放於對岸。(二六下、二八)壓迫世間此〔王〕追放於對岸而因義利西人收一王國於己手中。(二九)
[A2]小王統史 畢
ᅟᅟ==[A2] 小【CB】,大【南傳】==
有成就吧!
#----------------------------------------------------------------------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第 66 冊 No. 34 小王統史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