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8 \[No. [26(85)](中含65-151#85).[ag](agamdm#^ma085) ] 佛說是法非法經`[出中阿含〔-〕【三】]` \(出《中阿含》) 後漢安息國`[三藏=沙門【三】]`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諸比丘,比丘應曰:「唯然。」比丘從佛聽。佛說:「有賢者法,比丘聽說,亦有非賢者法,當聽熟聽、熟知熟念說。」比丘唯然,從佛受教,佛便說是。 「何等比丘非賢者法?若比丘大姓,`[憙【CB】,熹【大】]`憙道欲學道,若有餘同學比丘非大姓,比丘大姓故,為自憍身欺餘,是非賢者法。 「何等為賢者法?賢者學計是我不必從大姓,能斷貪婬、能斷瞋恚、能斷愚癡。或時有比丘非大姓家,但有方便受法,如`[法說=說法【三】]`法說、如要行、隨法行,為從是名聞故;`[如=知【三】]`如法行、隨法諦,不自譽,亦不欺餘,是賢者法。 「或時一者比丘,色像多端正,餘比丘不如,便從端正故自譽欺餘,是非賢者法。賢者復不爾,賢者自計,色端正我不必從是,能斷貪婬、能斷瞋恚、能斷愚癡。或時有比丘不端正,但隨法多少受行,便從是得譽得名聞,受法諦隨法行,不自譽亦不欺餘,是賢者法。 「或時一者比丘,善語言善說,餘比丘不如,便從善語言善說自譽欺餘,是非賢者法。賢者復不爾,賢者學計是我不必從善美語,亦不從知善美說,能斷欲貪、能斷瞋恚、能斷愚癡。 「或時比丘,言語不善美,亦不善說故,但如法受教,多少隨行,便`[從=行【三】]`從是得恭敬,`[從〔-〕【三】]`從是得名聞,是法從受法行諦,不自譽亦不欺餘,是賢者法。 「或時是聞一者比丘,年大多知識,相知富饒,餘比丘不如,便從年大從多知識,從是自譽自憍欺餘,是非賢者法。 「賢者復不爾,賢者但念學計是我不必從年大故,亦不從多知識故,亦不從多得福故,能斷貪欲、能斷瞋恚、能斷愚癡。 「或時比丘年亦不大,亦不多知識,福亦不饒,但受法,欲隨法,欲隨法行多少,便從是`[得=得譽得【三】]`得名聞。是從法隨法諦,不自譽不自憍亦不欺餘,是賢者法。 「或時是聞一者比丘,知聞經能說經、知律知入通經,餘比丘不如,便從入故、從通經故,自譽自憍欺餘,是非賢者法。 「賢者復不爾,賢`[者【麗】,故【大】(cf. K19n0690_p0562c06)]`者但計學是我不必從入故,亦不從通經故,能斷貪欲、能斷瞋恚、能斷愚癡。 「或時有比丘,無有入,亦不通經,但受法隨法,正求隨法行,便從是得恭敬得名聞。是從持法隨法行諦,不自譽、不自憍亦不欺餘,是賢者法。 「或時一者比丘,自求不從相知求,不過七家,一處坐一時食,從後不取,餘比丘不如,便從一食後不取,自譽自憍欺餘,是非賢者法。賢者復不爾,賢者但學,我不必從一食後不取不從,是故能斷貪欲、能斷瞋恚、能斷愚癡。或時比丘不一食不從`[後=後不【三】]`後取,但受法隨法正受隨法,從是得恭敬,從是得名聞;是法隨法諦,不自譽、不自憍亦不欺餘,是賢者法。 「或時一者比丘,土中塚間止,但三領名故,餘比丘不如,便從名故,自譽自憍欺餘,是非賢者法。 「賢者復不爾,賢者但計學我不必從三領名故,能斷貪欲、能斷瞋恚、能斷愚癡。或時比丘,無有三領名,但受法隨法,正受隨法,便從是得恭敬得名聞;是法隨法諦,不自譽、不自憍亦不欺餘,是賢者法。 「或時一者比丘露中止,或時樹下,或時空澤塚間,在所臥具,餘比丘不如,便從是故,自譽自憍欺餘,是非賢者法。 「賢者復不爾,賢者但計學我不必從是露中樹下、空`[澤=澤塚【三】]`澤間故,能斷貪欲、能斷瞋恚、能斷愚癡。 「或時比丘,無有是上說,但受法隨法,正受隨法,便從是得恭敬得名聞;是法隨法諦,不自譽、不自憍、不欺餘,是賢者法。 「或時比丘,已得第一禪,餘比丘不如,便從第一禪故,自譽自憍欺餘,是非賢者法。 「賢者復不爾,賢者但學第一禪者,佛說自知是,受是法諦,不自譽、不自憍、不欺餘,是賢者法。 「或時比丘,有二禪`[8]德=得【宋明】*`德,或有三禪`[*8]`德,或有四禪`[德如=得如【三】]`德,如第一禪說,是賢者法。 「或時比丘,解空行意,或時解識行意,或時解非常行意,或時解無有思想`[意行=行意【三】]`意行有思想行意,餘比丘不如,便從是得思想無有思想行,便自譽自憍亦欺餘,是非賢者法。賢者復不爾,賢者但計學無有思想`[亦無=行亦【三】]`亦無有思想行,佛說從計我有是,是受法隨法諦,不自譽、不自憍、不欺餘,是賢者法。」 佛`[說=語【三】]`說:「比丘!我已說賢者法,亦說非賢者法,比丘當自思惟,賢者法亦當思惟。非賢者法已思惟,當行賢者法,捨非賢者法,受賢者法。隨法比丘應當學是。」 佛說是,比丘受著心行。 佛說是法非法經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 冊 No. 48 是法非法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