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6-05 22:41</span> No. 52 \[No. [26(97)](中含65-151#97).[ag](agamdm#^ma097) , cf. No. [1(13)](長含#13).[ag](agamdm#^da13), No. 14] 佛說大生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施護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俱盧聚落,與苾芻眾俱。是時,尊者阿難獨止一處,`[12]於=于【明】*`於夜分中心生思念:「諸緣生法,其義甚深,難可了解,惟佛世尊,具正徧知,善能宣說。」作是念已,至明旦時,離`[*12]`於本處來詣佛所。到佛所已,頭面禮足,伸問訊已退住一面,即白佛言:「世尊!我獨止一處,`[*12]`於夜分中心生思念,諸緣生法甚深難解,願佛世尊為我宣說。」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是,如是。彼緣生法甚深微妙,難見難了復難思察,惟諸聖者具善巧智即能分別,非愚癡者之所曉解。何以故?愚癡眾生,此世他世滅已復生,如`[是【麗】,時【大】(cf. K40n1410_p0040a08; X34n0638_p0433b24)]`是輪迴,皆由不了緣生法故。阿難!當知諸法皆由因緣展轉相生,是故輪迴不能斷絕。 #### 十二支 緣生法者,所謂老死,由生為緣即有老死;生法若無老死何有?由是生緣展轉相生。所謂水族緣故而生水族,飛禽緣故而生飛禽,眾類緣故而生眾類,乃至人類緣故而生人類,由是緣故彼彼眾生,互相因緣而得生起。阿難!當知此生法者,是虛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緣故有老死,由是老死亦不究竟。 「復次,生法以何為緣?所謂有法為緣。因彼有故即起生法;有法若無生法何得?是故有法如前所說,令諸趣類展轉相生而不斷絕。阿難!當知此有法者,即虛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緣得起生法,由是生法亦不究竟。 「復次,有法以何為緣?所謂取法為緣。由取法故即起有法;取法若無有法何得?阿難!當知此取法者,即虛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緣得起有法,由是有法亦不究竟。 「復次,取法以何為緣?所謂愛法為緣。因有愛故即起取法;愛法若無取法何有?阿難!當知此愛緣故即起希求,希求為緣即有所得,以所得故心不決定,由不決定無所厭足,以其內心無厭足故即生喜貪,以貪緣故即生我見,我見生已有所取著,取著為緣心即散亂,由散亂故即起妄語論訟鬪諍、刀杖相治,由是因緣即便造作諸不善業。如此諸業皆由散亂而得生起;若無散亂諸業不生。 此散亂法以何為緣?所謂取著為緣。由取著故心即散亂;取著若無散亂何得? 此取著法以何為緣?所謂我見為緣取著得起;我見若無即無取著。此我見法以何為緣?所謂喜貪為緣我見得起;喜貪若無即無我見。 此喜貪法以何為緣?所謂內心無厭足為緣。以無厭足故即有喜貪;若內心有所厭足即不生喜貪。 此內心無厭足法以何為緣?所謂不決定為緣。以不決定故即無厭足;心若決定即生厭足。 此不決定法以何為緣?所謂有所得為緣。以有得故即不決定;若無所得心即決定。 此有所得法以何為緣?所謂希求為緣。以希求故即有所得;若無希求即無所得。如是諸法,皆由愛與希求互為緣故展轉生起。 當知愛法有其二種,所謂欲愛、有愛,由此二法生諸過失。 阿難!當知此愛法者,即虛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緣得起取法,由是取法亦不究竟。 「復次,愛法以何為緣?所謂受法為緣。由受緣故即起愛法;受法若無愛法何有?阿難!當知此受法者,即虛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緣得起愛法,由是愛法亦不究竟。 「復次,受法以何為緣?所謂觸法為緣。由觸緣故即起受法;觸法若無受法何有?由是眼觸為緣內生諸受,謂樂受、苦受、非苦樂受,如是耳鼻舌身意觸為緣內生諸受。此等諸受,皆由觸法以為緣故。阿難!當知此觸法者,是虛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緣得有受法,是故受法亦不究竟。 「復次,觸法以何為緣?所謂六處為緣。由六處緣即有觸法;六處若無觸法何有?阿難!當知此六處法,是虛妄故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緣而生觸法,是故觸法亦不究竟。 「復次,六處以何為緣?所謂名色為緣。由名色故即生六處;名色若無六處何有?此名色者,謂即色法及心等法有積聚故,即此名色與彼識法,互相為緣和合得生,是為名色。阿難!當知名色法,是虛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緣得有六處,是故六處亦不究竟。 「復次,此名色法以何為緣?所謂識法為緣。由識法故即有名色;識法若無名色何有?此識法者,最初受生居母胎藏依羯邏藍,識法具已無所增減,識因緣故而生諸蘊,如是名色圓滿具足,當知此識與彼名色,互相為緣而得生起。 「復次,當知此識緣者即是名色,是故識為名色緣,名色為識緣。 由如是故苦果生起,苦果既生即有老死相續而轉。由此集此因此生此緣,是故苦果是虛妄法而不究竟。 如是因緣,`[識=識識【三】]`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如是即得一大苦蘊集。」 佛告阿難:「汝今當知,諸語言及語言道,非語言及非語言道,所生及所生道,如是二種,皆不離名色。 阿難!若如是了知,即住平等見,是名了達緣生法。此緣生法,即是諸佛根本法,為諸佛眼,是即諸佛所歸趣處。」 是時尊者阿難作是讚言:「善哉世尊!善說此法,令我及諸苾芻皆得利樂。」 #### 受非我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我今為汝說無受法,汝當諦聽諦受,如善作意記念思惟。 阿難!當知離`[*12-3]於=于【明】*`於我相即無受法。何以故?我法若有受法隨生;為由了達我法是空,何有受者?阿難!我及受法二皆滅已,即無所有,住平等見。 「阿難!受法有其三種,謂樂受、苦受、非苦樂受。言樂受者,所謂受者及所受法,`[*12-4]於=于【明】*`於此二種,若能了達是滅壞法,即無樂受,是故無所受法。何以故?當知樂受是無常法,樂受滅已即離我相;我相既無,何為受者? 「復次,苦受,所謂受者及所受法,`[*12-5]於=于【明】*`於此二種,若能了達是滅壞法,即無苦受,是故無所受法。何以故?當知苦受是無常法,苦受滅已即離我相;我相既無,何為受者? 「復次,非苦樂受亦復如是。所謂受者、受法有其二種,若能了達此二是滅壞法,即`[*12-6]於=于【明】*`於苦、`[*12]`於樂及非苦樂,三法平等,即無所受。何以故?此三受法皆是無常竟無有實,此受滅已即離我相,我相既無,何有受者? 「阿難!`[*12-8]於=于【明】*`於汝意云何?當知諸受從心所生,心無轉故即內無受者,法無實故即外無所受。是故,阿難!如是了知住平等見,住是見者,即為了達無受法故。此無受法,即是諸佛根本法,為諸佛眼,是諸佛所歸趣處。」 是時阿難而復讚言:「善哉世尊!善說此法!我等聞已信解受持。」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我今為汝說無我法,汝等諦聽諦受,如善作意,記念思惟。阿難!了受無所有即離我見,離我見已住平等見,住是見者`[*12-9]於=于【明】*`於相平等,由平等故即於世間無所生起,了無生已即得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阿難!當知我見不生住平等見,如是即得心善解脫,無知無見及無所得,離諸思惟,`[*12]`於得、無得、非有得非無得而悉了達。 如是了達,即`[*12]`於語言及語言道,非語言及非語言道,所生及所生道,皆悉無知無見。 如是了達已即離我見,住平等見,如實了知,是即名為達無我法。 此是諸佛根本法,為諸佛眼,是諸佛所歸趣處。」 是時阿難聞佛所說又復讚言:「善哉世尊!善說此法!我等聞已信解受持。」 #### 色非我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我今為汝重復宣說,汝當諦聽諦受,如善作意,記念思惟。 阿難!當知無有色相可得,離諸我執如實了知,既了知已觀想此身,破壞不實非所愛樂。 如是觀察,離諸色相不生我執,我相滅已即了此身破壞不實,如是得住平等見。住是見者,即`[*12-12]於=于【明】*`於諸蘊了達皆空,諸蘊既空,我及色相`[*12]`於何有見? #### 七識住及二處-慧解脫 「復次,阿難!當知識所住處有其七種,非識住處有其二種。七識住處者:所謂若有色有眾生,種種身種種想,是為第一識所住處。若有色有眾生,種種身一想,所謂初禪天,此為第二識所住處。若有色有眾生,一身種種想,所謂二禪天,是為第三識所住處。若有色有眾生,一身一想,所謂三禪天,是為第四識所住處。若無色無眾生,彼一切處離諸色想,都一虛空,所謂空無邊處天,是為第五識所住處。若無色無眾生,彼一切處離`[*12-14]於=于【明】*`於空想,都惟一識,所謂識無邊處天,是為第六識所住處。若無色無眾生,彼一切處離識無邊,都無所有,所謂無所有處天,是為第七識所住處。阿難!二種非識住處者:所謂若有色有眾生,即無想天,是為第一非識住處。若無色無眾生,於彼一切離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即非想非非想處天,是為第二非識住處。」 佛言阿難:「如是有色有眾生,種種身種種想,是為第一識所住處。汝等諸苾芻!當如實了知,`[*12-15]於=于【明】*`於行坐語言,常當稱讚此等法門,廣為他人分別演說。 如是乃至第七識所住處,及二非識住處法門,亦復如是,`[*12]`於行坐語言,常當稱讚諸佛所說,生淨信心,如實了知;若了知者,即得慧解脫阿羅漢果。 #### 八解脫-俱解脫 「復次,阿難!當知有八解脫法門: 所謂若內有色觀外色,是為第一解脫。 若內無色觀外色,是為第二解脫。 若身證清淨解脫,是為第三解脫。 若得清淨已離諸色想,觀一虛空無有邊際,此觀成已,是為第四空無邊處解脫。 若離空無邊處,當觀`[*12-17]於=于【明】*`於識,識亦無邊,此觀成已,是為第五識無邊處解脫。 若離識無邊處已,當觀一切都無所有,此觀成已是為第六無所有處解脫。 若離無所有處已,當觀非想非非想處,此觀成已,是為第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若離是非想非非想處已,當滅受想住三摩地,彼身證已,是為第八滅受想解脫。 如是名為八解脫法門。」 佛言阿難:「汝今當知,我先所說七識住處,二非識住處,及八解脫法門,汝等諸苾芻!如我所說如實了知,常當隨喜稱讚,復當如理修行。若`[*12-18]於=于【明】*`於此等法門圓滿通達者,是得二種解脫阿羅漢果。」 爾時,世尊說此經已,尊者阿難及諸苾芻,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大生義經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 冊 No. 52 大生義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