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00 `[此經十六卷宋元明俱作二十卷]`別譯雜阿含`[經=經初誦【三聖】]`經卷第一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聖】,失譯等八字宋元俱至其卷第十悉作失譯二字其卷第十一以下悉作失譯今附秦錄六字明作失譯人名附秦錄七字下皆同]`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初誦第一〔-〕【三聖】]`初誦第一 `[[No. 99(1062)]]`(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彌絺羅國菴婆羅園。爾時,尊者善生初始出家,剃除鬚髮,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佛告諸比丘:「此族姓子善生,有二種端嚴:一容貌`[璝=傀【三】]`璝偉,天姿挺特。二能剃除鬚髮,身服法衣,深信家法會歸無常,出家學道,盡諸煩惱,具足無漏心得解脫,慧得解脫,身證無為,生死永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 佛說是已,即說偈言: 「比丘常寂定,  除欲離生死,  住最後邊身,  能破於魔軍, 修心斷諸結,  端正無等倫。」 佛說是`[經〔-〕【三】]`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063)]]`(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無`[央=殃【聖】]`央數大眾圍遶說法。當于爾時,有一比丘,容色憔悴,無有威德,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叉手合掌,向諸比丘,在一面坐。時,諸比丘皆作是念:「今此比丘,何故如是顏容毀悴,無有威德?」世尊爾時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即告之言:「汝諸比丘,見彼比丘禮我已不?」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唯然已見。」佛復告`[言=曰【三】]`言:「汝等今者勿於彼所生下劣想。何以故?彼比丘者,所作已辦,獲阿羅漢,捨於重擔,盡諸有結,得正解脫。而今汝等,不應於彼生輕賤想。汝等若當知見如我,然後乃可籌量於彼。若妄稱量,則為自損。」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孔雀雖以色嚴身,  不如鴻鵠能高飛,  外形雖有美`[儀容=容儀【三聖】]`儀容,  未若斷漏功德尊。 今此比丘猶良馬,  能善調伏其心行,  斷欲滅結離生死,  受後邊身壞魔軍。」 佛說是已,諸比丘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064)]]`(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提婆達多獲得四禪,而作是念:「此摩竭提國誰為最勝?」覆自思惟:「今日太子阿闍世者,當紹王位,我今若得調伏彼者,則能控御一國人民。」時,提婆達多作是念已,即往詣阿闍世所,化作象寶,從門而入,非門而出。又化作馬寶,亦復如是。又復化作沙門,從門而入,飛虛而出。又化作小兒,眾寶瓔珞,莊嚴其身,在阿闍世膝上。時,阿闍世抱取嗚唼,唾其口中。提婆達多貪利養故,即`[嚥=咽【三】]`嚥其唾。提婆達多變小兒形,還`[伏=復【三】]`伏本身。時,阿闍世見是事已,即生邪見,謂提婆達多神通變化,踰於世尊。時,阿闍世於提婆達多所,深生敬信,日送五百車食而以與之。提婆達多與其徒眾五百人,俱共受其供。 時,有眾多比丘,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飲=飯【三】]`飲食已訖,往詣佛所,白佛言:「世尊!向以時到,入城乞食,見提婆達多招集遠近,大獲供養。」佛告諸比丘:「汝等不應於`[16]提婆達=提婆達多【三聖】*`提婆達所,生願`[羨【CB】,羡【大】]`羨心。所以者何?此`[提〔-〕【宋元】]`提婆達必為利養之所傷害。譬如芭蕉生實則死,蘆竹`[𤝙𤡣=駏驉【三】]`𤝙𤡣,騾懷妊等,亦復如是。提婆達多得於利養,如彼無異。提婆達多愚癡無智,不識義理,長夜受苦。是故汝等,若見於彼提婆達多為於利養之所危害,宜應捨棄貪求之事,審諦觀察,當作是解,莫貪利養。」即說偈言: 「芭蕉生實死,  蘆竹葦亦然,  貪利者如是,  必能自傷損。 而此利養者,  `[當=常【三聖】]`當為衰損減,  `[孾=嬰【明】]`孾愚為利養,  能害於淨善。 譬如多羅樹,  斬則更不生。」 佛說此`[經〔-〕【三】]`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065)]]`(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眾多比丘,食時已到,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時,諸比丘聞釋子象首比丘在於城內遇病命終,食訖迴還,往至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等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聞象首比丘其命已終,唯願世尊為我解說象首比丘為生何處?受何果報?」佛告諸比丘:「夫能增長三非法者,身壞命終,必墮地獄。云何名為三種非法?所謂增長慳貪、愚癡、瞋恚。今此比丘犯三非法,比丘當知,墮於地獄。」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生不善心,  成就貪瞋癡,  此身自作惡,  還復害於己, 如芭蕉生實,  自害於其身。  若無貪瞋癡,  是名為智慧, 不害於己身,  是名勝丈夫。  是以應除斷,  貪瞋癡大患。」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066)]]`(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老難陀著鮮淨衣,執持好鉢,意氣憍慢,`[1]陵蔑=凌懱【宋元】,陵懱【明】*`陵蔑餘人,自貢高言:「我是佛弟姨母之子。」爾時眾多比丘往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難陀比丘著鮮`[潔=淨【三聖】]`潔衣,手持淨鉢,稱是佛弟,云是姨子,內自憍`[慢=矜【三聖】]`慢,陵蔑餘人。」佛聞語已,遣一比丘往召難陀。時,一比丘受佛勅已,往至其所,語難陀言:「世尊喚汝。」難陀聞已,即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 佛告難陀:「汝實著鮮潔衣,手持好鉢,稱是佛弟姨母之子,憍慢於`[人=大人【三聖】]`人,有是事不?」難陀答言:「實爾,世尊。」 佛告難陀:「汝今不應作如是事,汝今應當樂阿練若,處塚間樹下,納衣乞食。若是我弟姨母所生,應當修行如是等事。」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我當云何見?  難陀樂苦行,  如彼阿練若,  塚間坐乞食, 山林閑靜處,  捨欲而入定。」 佛說是偈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067)]]`(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難陀往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說法中,難陀比丘最為第一。容儀端正,豪姓之子,難陀比丘最為第一。能捨盛欲,難陀比丘最為第一。收攝諸根,飲食知量,於初後夜精勤修道,修念覺意,常現在前,難陀比丘最為第一。云何名難陀比丘能攝諸根?不著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難陀能攝諸根。云何名難陀比丘飲食知量?食以止飢,不為色力,為修梵行,`[裁=纔【三】]`裁自取足,如似脂車。又如治癰,不為色力,肥鮮端正,是名難陀飲食知量。云何名難陀比丘於初後夜精勤修道?晝則經行,夜則坐禪,除陰蓋心。於其初夜,洗足已訖,正身端坐,`[繫【麗】,擊【大】(cf. K19n0651_p0002c13; T02n0100_p0375b06)]`繫念在前,入于禪定,訖於初夜。又於中夜,右脇著地,足足相累,繫心在`[明=前【三】]`明,修念覺意。於後夜初,正身端坐,繫念在前。而此難陀於初後夜專心行道,等無有異。族姓子,難陀得最上念覺,難陀比丘撿心不散,正觀東方,南西北方,亦復如是。撿心觀察,不令錯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悉知緣起,知此諸受起滅久近。亦知諸想起滅因緣,亦知諸覺當住起滅因緣。`[令=爾【聖】]`令諸比丘當作是學,守攝諸根,飲食知量,初中後夜,精勤修習,修最上念覺,當如難陀。」 佛告諸比丘:「我今教汝學難陀比丘所修之行,設有比丘所修之行,猶如難陀,我今亦當教汝等學。」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能善攝諸根者,  亦能繫念節飲食,  是則名為有智人。  善知心起之體相, 難陀如是我所歎,  汝等應當如是學。」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068)]]`(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比丘名曰窒師,是佛姑子。恃佛故,恒懷憍慢,不敬長老有德比丘,無有慚愧,每常多言。若諸比丘少有所說,便生瞋恚。時,諸比丘見其如是,往詣佛所,合掌禮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窒師比丘常生憍慢,自說我是佛姑之子,輕慢諸餘長老比丘,恒多言說。若諸比丘少有所說,便生瞋`[忿=恚【三】]`忿。」 佛告諸比丘:「汝等今者可往喚彼窒師比丘。」諸比丘等受佛教已,往喚窒師。窒師受勅,即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立。 如來爾時告窒師言:「汝見諸長宿比丘無恭敬心,無慚無愧,自多言說。若諸比丘少有所說,便生瞋忿。為實爾不?」窒師白言:「實爾,世尊。」 佛告窒師:「汝今若是我姑之子,應於宿`[德〔-〕【聖】]`德長老諸比丘深生恭敬,有慚有愧,應自少語。聞他所說,宜應忍受。」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恒應修善莫生瞋,  若生瞋恚名不善。  窒師汝今於我所,  宜應斷瞋及憍慢, 習行諸善修梵行,  若如是者我慶悅。」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069)]]`(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毘舍佉沙門般闍羅子於講堂上,集諸比丘而為說法,言辭圓滿,所說無滯,能令大眾聞者悅豫,聽之無厭,即得悟解。時,諸比丘聞其所說,踊躍歡喜,至心聽受,供養恭敬,撿心專意,聽其說法,不為利養及與名稱,應義才辯,無有窮盡,能令聞者憶持不忘,時,會大眾皆如是聽。有諸比丘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毘舍佉比丘般闍羅子在講堂上為眾說法,不為利養、名稱、讚嘆,應義辯才,無有窮盡,能令聞者憶持不忘。」 佛告諸比丘:「汝可往喚彼毘舍佉般闍羅子。」時,諸比丘受教,往喚毘舍佉。既受勅已,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佛問毘舍佉言:「汝實集諸比丘為其說法,乃至令諸比丘至心聽受。有是事不?」答言:「實爾。」 佛讚之言:「善哉!善哉!毘舍佉!汝集諸比丘在講堂上為其說法,又復不為利養名稱,言辭圓滿,聞者歡喜,至心信受。汝自今已後,常應如是說法饒益。汝諸比丘,若多若少,應行二事:一者、應說法要。二者、若無所說,應`[當【麗】,答【大】(cf. K19n0651_p0003c13)]`當默然,不得論說諸餘俗事。汝等今者,莫輕默然。而默然者,有大利益。」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諸大眾`[中=生【聖】]`中,  愚智共聚集,  若未有所說,  人則不別知; 若有所顯說,  然後乃別知。  是故汝今者,  常應說法要, 熾然於法炬,  竪立仙聖幢。  諸阿羅漢等,  咸妙法為幢; 諸仙勝人等,  以善語為幢。」 佛說是已,諸比丘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070)]]`(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于爾時,有眾多比丘集講堂中,各作衣服。時,有一年少比丘,出家未久,新受具戒,在僧中坐,不作僧衣。時,諸比丘作衣已訖,往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比丘在講堂中裁作衣服,此年少比丘在僧中坐,不為眾僧造作衣服。」 佛告年少比丘言:「汝實不佐眾僧而作衣`[耶=服【聖】]`耶?」比丘白佛言:「世尊!我隨力所能,亦為僧作。」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汝等勿嫌年少比丘無所作也,彼比丘者,所作已辦,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捨於重擔,獲於正智,心得解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我涅槃法,  終不為彼,  懈怠無智,  之所獲得。 猶如良馬,  上大丈夫,  斷除愛結,  盡諸煩惱。 除祛四取,  獲于寂滅,  能壞魔軍,  住最後身。」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071)]]`(一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比丘名曰長老,獨止一房,讚嘆獨住。時,諸比丘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長老比丘讚嘆獨住、獨行、獨坐。」 佛告比丘:「汝可喚彼長老比丘。」時,一比丘往至其所,語長老言:「世尊喚汝。」長老比丘受教勅已,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 佛告長老:「汝實獨住,讚嘆獨坐行法耶?」長老白佛言:「實爾,世尊。」佛復告言:「汝今云何樂於獨住,讚嘆獨住?」長老白佛言:「世尊!我實獨入聚落,獨出獨坐。」佛復告言:「更有獨住,勝汝獨住。何等是耶?欲本乾竭,來欲不起,現欲不生,是名婆羅門。無我、我所,斷於疑結,遠離諸入,滅於煩惱。」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一切世間,  我悉知之。  捨棄一切,  盡諸愛結。 如此勝法,  名為獨住。」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072)]]`(一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老僧鉗從驕薩羅國遊行至舍衛國,到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本二知僧鉗來至舍衛國,著衣服瓔珞,種種莊嚴,携將其子至僧鉗房。時,尊者僧鉗露地經行。到尊者所而語之言:「我子稚小,不能自活,故來相見尊者。」雖與相見,不共其語。第二第三,亦作是說。尊者僧鉗雖復相對,了不顧視,亦不與語。本二即言:「我來見爾,不共我語,此是爾子,爾自養活。」著經行道頭,棄之而去,遠住遙看。爾時,尊者亦復不共子語。本二復自思念:「`[今此=此今【三聖】]`今此沙門善得解脫,能斷愛結。彼仙所斷,盡以獲得。」不滿所願,還來取兒,負還向家。 爾時,世尊以淨天耳過於人耳,具聞僧鉗、本二所說。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見來亦不喜,  見去亦不憂,  捨除愛欲`[者=著【三聖】]`者,  最上婆羅門。 來時`[既=亦【聖】]`既不喜,  去時亦不憂,  離垢清淨行,  名智婆羅門。」 `[說=佛說【三】]`說是偈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善生及惡色  提婆并象首  二難陀、窒師  般闍羅、`[少年=年少【三】]`少年 長老并僧鉗 `[[No. 99(1073)]]`(一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仙人山中。時,尊者阿難處於閑靜,默自思惟:「世尊昔來說三種香,所謂根、莖、華香,一切諸香,不出此三。然三種香,順風則聞,逆風不聞。」尊者阿難思惟是已,即從坐起,往至佛所,禮佛足畢,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我於向者,獨處閑靜,默自思惟:『世尊所說根、莖、華等三種之香,眾香中上。然其香氣,順風則聞,逆則不聞。』世尊!頗復有香,逆風順風皆能聞不?」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世有好香,順逆皆聞。何者是耶?若聚落城邑,若男若女,修治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若諸天及得天眼者,盡皆稱嘆。彼城邑聚落,若男若女持五戒者,如是戒香,順逆`[皆=俱【三聖】]`皆聞。」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栴檀沈水,  根莖及花葉,  此香順風聞,  逆風無聞者。 持戒香丈夫,  芳`[馨=聲【聖】]`馨遍世界,  名聞滿十方,  逆順悉聞之。 栴檀及沈水,  優鉢羅`[拔=跋【元明】]`拔師,  如此香微劣,  不如持戒香。 如是種種香,  所聞處不遠,  戒香聞十方,  殊勝諸天香。 如此清淨戒,  不放逸為本,  安住無漏法,  正智得解脫。 眾魔雖欲求,  莫知其方所,  是名安隱道。  此道最清淨, 永離於諸向,  捨棄於眾趣。」 說是偈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074)]]`(一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摩竭提國,與千比丘俱。先是婆羅門耆舊有德,獲阿羅漢,諸漏已盡,盡諸有結,所作已辦,捨於重擔,逮得己利。如來往至善住天寺祠祀林中,頻婆娑羅王聞佛到彼祠祀林間,時,頻婆娑羅王即將騎`[隊=乘【聖】]`隊,有萬八千輦輿,車乘萬有二千,婆羅門居士數千億萬,前後圍遶,往詣佛所。至佛所已,捨象馬車,釋其容飾,往至佛所,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是摩竭提王頻婆娑羅。」三自稱說。佛言:「如是,如是,摩竭提王頻婆娑羅。」時,頻婆娑羅禮佛足已,在一面坐。摩竭提國諸婆羅門,及以長者,禮佛足已,各前就坐。時,此坐中,或有舉手,或默然坐。 爾時,優樓頻螺迦葉坐於佛所,摩竭提人咸生疑惑,而作是念:「為佛是師,為優樓迦葉是師耶?」爾時,世尊知摩竭提人深心所念,即以`[偈=偈頌【三聖】]`偈問迦葉曰: 「汝於優樓所,  久修事火法,  今以何因緣,  卒得離斯業?」 優樓頻螺迦葉以偈答曰: 「我先事火時,  貪嗜於美味,  及以五欲色,  此皆是垢穢, 以是故棄捨,  事火祠火法。」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我知汝不樂,  五欲及色味,  汝今所信樂,  當為人天說。」 尊者優樓頻螺迦葉復說偈言: 「我先甚愚癡,  不識至真法,  祠祀火苦行,  謂為解脫因。 譬如生盲者,  不見解脫道,  今遇大人龍,  示我正見法。 今日始覩見,  無為正真迹,  利益於一切,  調御令解脫。 佛出現於世,  開示於真諦,  令諸含生類,  咸得覩慧光。」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汝今為善來,  所求事已得,  汝有善思力,  能別最勝法。 汝今應觀察,  大眾之深心,  為其現神變,  使彼生敬信。」 尊者優樓頻螺迦葉即時入定,起諸神通,身昇虛空,坐臥經行,即於東方,行住坐臥,現四威儀。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入火光三昧,出種種`[色光=光色【三】]`色光,於其東方,現其神變,南西北方,亦復如是。現神足已,在佛前住,頂禮佛足,合掌而言:「大聖世尊是我之師,我於今者是佛之子。」佛言:「如是如是。汝從我學,是我弟子。」佛復命言:「還就汝坐。」 時,摩竭提頻婆娑羅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075)]]`(一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有陀驃比丘,力士之子。世尊于時勅陀驃比丘料理僧事,陀驃比丘奉命典知。後於一時,有一比丘名彌多求,於眾僧次,應當受請。陀驃`[爾=命【三】]`爾時即依僧次,遣彌多求比丘應請詣彼。值彼設供,飲食麁澁。如是再三,私自惆悵,生大苦惱,向其姊妹彌多羅比丘尼說:「陀驃所差因緣,每得麁澁,苦惱於我。」即語彌多羅比丘尼言:「姊妹!陀驃比丘三以惡食,苦惱於我。而汝今者,寧不為我設諸方便,報彼怨耶?」彌多羅比丘尼言:「我當云何能得相佐?」彌多求比丘言:「為汝計者,汝往佛所言:陀驃比丘先於我所,作非梵行。」我當證言:「實爾實爾。」彌多羅比丘尼言:「我當云何於淨戒人而作毀謗?」彌多求言:「姊妹,汝若不能為我作此事者,我自今後,更復不能與汝言語。」比丘尼言:「汝意必爾,我當從汝。」彌多求比丘言:「姊妹,我今先去,汝可後來。」 `[彌多=彌多求【三聖】]`彌多比丘往至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彌多羅比丘尼復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云何陀驃力士子,乃於我所作非梵行?」彌多求比丘言:「實爾,世尊。」時,陀驃比丘在大眾中。佛告陀驃比丘言:「聞是語不?」爾時,陀驃比丘白佛言:「世尊!佛自知我。」佛告陀驃:「汝今不應作如是語,若作是事,汝當言憶;若不作者,當言不憶。」即白佛言:「世尊!我實不憶有如此事。」時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此陀驃比丘共彌多羅比丘尼作非梵行。」彌多求比丘證言:「我見陀驃比丘於彌多羅比丘尼所作非梵行,陀驃比丘欲何所道?」 佛告羅睺羅:「若彼彌多羅比丘尼誣謗於汝言:『羅睺羅今於我所作非梵行。』彌多求比丘亦復證言:『我實見羅睺羅於彼彌多羅比丘尼所作非梵行。』汝何所道?」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若被誣,唯言婆伽婆自證知我。」佛告羅睺羅:「汝尚知爾,況彼清淨無有所犯,而當不知作如是語。」 佛告諸比丘:「汝等可為陀驃比丘作憶念羯磨;彌多羅比丘尼以自言故,為作滅擯。」爾時,諸比丘受佛勅已,於彌多求比丘苦切撿挍,語彌多求比丘言:「陀驃比丘共彌多羅比丘尼作非梵行,為何處見?為獨見耶?為共人見?」如是責問,彌多求比丘不能得對,方言誣`[謗=誑【三聖】]`謗陀驃比丘,先於僧次,差我受請,三得麁食。「我今實以貪瞋癡故,而生此謗。」 爾時,世尊出於靜室,在眾僧前敷座而坐。諸比丘等白佛言:「世尊!已為陀驃比丘作憶念羯磨,復為`[彌【CB】,禰【大】]`彌多羅比丘尼作滅擯竟,已為問彌多求,知其虛謗。」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成就一切,  所謂虛妄語,  則為棄後世,  無惡而不造。 寧當以此身,  吞食熱鐵丸,  不以破戒身,  而受淨信施。」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076)]]`(一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陀驃比丘往詣佛所,於大眾中,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欲入涅槃,唯願世尊聽我滅度。」如是三請。佛告陀驃:「汝入涅槃,我不遮汝。」時,陀驃比丘於如來前,作十八種變,踊身虛空。即於東方,現四威儀,青黃赤白,種種色像,或現為水,或現火聚。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水身上出火【三】]`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復現小。履水如地,履地如水。南西北方,亦復如是。作是事已,即於空中,入火光三昧,火炎熾然,如大火聚,即入涅槃,無有遺燼,猶如`[酥=蘓【聖】]`酥油一時融盡。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熱鐵,  椎打星流。  散已尋滅,  莫知所至。 得正解脫,  亦復如是。  已出煩惱,  諸欲`[淤=污【三】]`淤泥。 莫能知彼,  所趣方所。」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077)]]`(一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化=北【三聖】]`化摩竭陀國桃河樹林。見放牧人,稱此林中有鴦掘魔羅賊,或傷害人。佛告牧人言:「彼賊或能不見傷害。」即便前進。復見牧人,亦作是語,佛如前答,至於再三。佛故答言:「彼惡人者,或不見害。」 佛到林中,鴦掘魔羅遙見佛來,左手持鞘,右手拔刀,騰躍而來,彼雖奔走,如來徐步,不能得及。鴦掘魔羅極走力盡,而語佛言:「住!住!沙門。」佛語之言:「我今常住,汝自不住。」鴦掘魔羅即說偈言: 「沙門行不止,  自言我常住。  我今實自`[住=在【明聖】]`住,  `[今=爾【三】]`今言我不住。 云何爾言住,  道我行不住?」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我於諸眾生,  久捨刀杖害,  汝惱亂眾生,  不捨是惡業, 是故我言住,  汝名為不住。  我於有形類,  捨諸毒惡害, 汝不止惡業,  常作不善業,  是故我言住,  汝名為不住。 我於諸有命,  捨除眾惱害,  汝害有生命,  未除黑闇業, 以是我言住,  汝名為不住。  我樂於己法,  攝心不放逸, 汝不見四`[部=諦【三】]`部,  一切所不`[住=信【三聖】]`住,  是名我實住,  汝名為不住。」 鴦掘魔羅復說偈`[言【麗三聖】,〔-〕【大】]`言: 「我久`[處=住【三聖】]`處曠野,  未見如此人,  婆伽婆來此,  示我以善法。 我久修惡業,  今日悉捨離,  我今聽汝說,  順法斷諸惡。」 以刀內鞘中,  投棄於深坑,  即便稽首禮,  歸命於世尊, 信心甚猛利,  發意求出家。  佛起大悲心,  饒益諸世間, 尋言汝善來,  便得成沙門。 爾時,鴦掘魔羅族姓子,鬚髮自落,被服法衣,已得出家,處於空靜,心無放逸,專精行道,勤修精進。以能專精,攝心正念,修無上梵行,盡諸苦際,於現法中,自身取證明知,己法自知,我生已盡,梵`[行【麗】,所【大】(cf. K19n0651_p0007c03)]`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爾時,尊者無害已成羅漢,得解脫樂。即說偈言: 「我今字無害,  後為大殘害,  我今名`[有=為【明】]`有實,  真實是無害。 我今身離害,  口意亦復然,  終不害於他,  是真名無害。 我本血塗身,  故名鴦掘`[摩=魔【三】]`摩,  為大駛流㵱,  是故歸依佛。 歸依得具戒,  即逮得三明,  具知佛教法,  遵奉而修行。 世間調御者,  治以刀杖捶,  鐵鉤及鞭轡,  種種諸楚撻。 世尊大調御,  捨離諸惡法,  去離刀杖捶,  真是正調御。 `[渡=度【三聖】]`渡水須橋船,  直箭須用火,  匠由斤斧正,  智以慧自調。 若人先造惡,  後止不復作,  是照於世間,  如月雲翳消。 若人先放逸,  後止不放逸,  正念離棘毒,  專心度彼岸。 作惡業已訖,  必應墮惡趣,  蒙佛除我罪,  得免於惡業。 諸人得我說,  皆除怨結心,  當以忍淨眼,  佛說無諍勝。」 `[[No. 99(1078)]]`(一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中。爾時,有一比丘,天未明曉,往趣河邊,襞疊衣服,安著一處,入河洗浴,露形出水,於河岸上,晞乾其身。有天放光,照彼河岸,語比丘言:「汝出家未久,盛壯好髮,何不受五欲樂,非時出家?」比丘答言:「我今出家,正是其時,獲於非時。」天語沙門:「云何出家是時,獲於非時。」沙門答言:「佛世尊說五欲是時,佛法是非時。五欲之樂,受味甚少,其患滋多,憂惱所集。我佛法中,現身受證,無諸熱惱。諸有所作,不觀時日。種少微緣,獲大果報。」 天復問言:「佛云何說五欲是時?云何佛法名為非時?」比丘答言:「我既年稚,出家未久,學日又淺,豈`[曰=自【三】]`曰能宣如來至真廣大深義。婆伽婆今者,在近迦蘭陀竹林,爾可自往,問其疑惑。」天答之言:「今佛侍從大威德天,盈集左右,如我弱劣,不能得見。汝今為我往白世尊,如來慈矜,若垂聽許,我當詣彼,諮啟所疑。」比丘答言:「汝若能往,`[[-]【麗】,往【大】(cf. K19n0651_p0008a18)]`我當為汝啟白世尊。」天復答言:「我隨汝往詣世尊所。」 爾時比丘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具以天問而白世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名色中生`[相=想【元明】]`相,  謂為真實有,  當知如斯人,  是名屬死徑。 若識於名色,  本空無有性,  是名尊敬佛,  永離於諸趣。」 佛問天曰:「汝解已未?」天即答言:「未解。世尊!」佛復說偈言: 「勝慢及等慢,  并及不如慢,  有此三慢者,  是可有諍論; 滅除此三慢,  是名不動想。」 佛告天曰:「汝解已未?」天答佛言:「未解。世尊!」佛復說偈言: 「斷`[愛=受【聖】]`愛及名色,  滅除三種慢;  不觸於諸欲,  滅除於瞋恚; 拔除諸毒根,  諸想願欲盡。  若能如是者,  得度生死海。」 天白佛言:「我今已解。」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079)]]`(一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有一比丘,於清晨朝往趣河邊,脫衣洗浴,還出岸上,晞乾其身。有天放光,照于河岸,問比丘言:「比丘!此是巢窟,夜則烟出,晝則火燃。有婆羅門見是事已,破彼巢窟,并掘其地。時有智人語婆羅門言:『以刀掘地。』見有一龜,婆羅門言:『取是龜來。』復語掘地,見一蝮蛇,語令捉取。復語掘地,見一肉段,語令挽取。復語掘地,見一刀舍,婆羅門言:『此是刀舍。』語令掘取。復語掘地,見楞祇芒毒蟲,語令掘取。復語掘地,見有二道,復語掘出。語更掘地,見有石`[聚【麗】,娶【大】(cf. K19n0651_p0008c04; T02n0100_p0379c24)]`聚,語令出石。復語掘地,見有一龍,婆羅門言:『莫惱於龍。』即跪彼龍。」 天語比丘言:「莫忘我語,可以問佛。佛有所說,至心憶持。所以者何?我不見若天、若魔、若梵,有能分別者,除佛及以聲聞弟子比丘,無能得解如是問者。」 爾時比丘往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所聞天語,具向佛說:「世尊!云何巢窟夜則烟出,晝則火`[9]然=燃【聖】*`然?誰是婆羅門?誰是智人?云何是刀?云何是掘?云何為龜?云何蝮蛇?云何肉段?云何刀舍?云何楞祇芒毒`[蟲【磧乙】,虫【大】,䖝【麗】(cf. QC058n0669_p0013b09)]`蟲?云何二道?云何石聚?云何名龍?」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當為汝說。巢窟者,所謂是身。受於父母精氣,四大和合,衣食長養,乃得成身。而此身者,會至散敗,膖脹`[蟲【磧乙】,虫【大】,䖝【麗】(cf. QC058n0669_p0014a05)]`蟲爛,乃至碎壞。夜烟出者,種種覺觀。晝火`[*9-1]然=燃【聖】*`然者,從身、口業,廣有所作。婆羅門者,即是如來。有智人者,即諸聲聞。刀喻智慧。掘地者,喻於精進。龜者,喻於五蓋。蝮蛇者,喻瞋、惱害。肉段者,喻慳貪、嫉妬。刀舍者,喻五欲。楞祇芒毒`[蟲【磧乙】,虫【大】,䖝【麗】(cf. QC058n0669_p0014a10)]`蟲,喻如愚癡。二道者,喻於疑。諸石聚者,喻於我慢。龍者,喻於羅漢,盡諸有結。」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巢窟名為身,  覺觀如彼烟,  造作如火`[*9-2]然=燃【聖】*`然。  婆羅門如佛, 智人是聲聞,  刀即是智慧,  掘地喻精進。  五蓋猶如龜, 瞋恚如蝮蛇,  貪嫉如肉段,  五欲如刀舍。  愚癡如楞祇, 疑者如二道,  我見如石聚。  汝今莫惱龍!  龍是真羅漢。 善答問難者,  唯有佛世尊。」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080)]]`(一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波羅奈國仙人鹿野苑中。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入波羅奈城,見一比丘,身意不定,諸根散亂。時,彼比丘遙見佛已,低頭慚愧。佛乞食已,洗足入僧坊中,出於靜室,坐僧眾中,語諸比丘言:「我於今朝,見一比丘不攝諸根,時,彼比丘遙見我已,有慚愧色,低頭撿情,為是誰耶?」時,彼比丘即於坐起,以`[欝=郁【三】]`欝多羅僧著右肩上,叉手合掌,白佛言:「世尊!心意不定,諸根散者,即我身是也。」佛言:「善哉!比丘!見我乃能撿情攝意,見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當如是,撿情攝意,如似見我。汝能如是,於長夜中安樂利益。」 有一比丘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比丘乞食入聚落,  心意縱亂不暫定,  見佛精進攝諸根,  是故佛稱為善哉。」 `[[No. 99(1081)]]`(二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波羅奈國古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時到,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有一比丘在天祠邊,心念惡覺,嗜欲在心。時,佛世尊語比丘言:「比丘!比丘!汝種苦子,極為鄙穢,諸根惡漏,有漏汁處,必有蠅集。」爾時,比丘聞佛所說,知佛世尊識其心念,生大怖畏,身毛皆竪,疾疾而去。 佛乞食還,食已洗足,還僧坊中,入靜房坐。從靜房出,在眾僧前敷座而坐。佛告諸比丘:「我今入城乞食,見一比丘在天祠邊,心念惡覺。嗜欲在心。我即語言:『比丘!比丘!汝種苦子,極為鄙穢,諸根惡漏,有漏汁處,必有蠅集。』是時,比丘聞佛所說,生大驚怖,身毛皆竪,疾疾而去。」 佛說是已,有一比丘從坐而起,叉手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種苦子?云何名為鄙穢?云何名為惡漏?云何名為蠅集?」 佛言:「諦聽!諦聽!當為汝說。瞋恚嫌害,名種苦子。縱心五欲,名為鄙穢。由六觸入,不攝戒行,名為惡漏。煩惱止住,能起無明、憍慢、無慚、無愧,起諸結使,所謂蠅集。」 爾時,世尊`[即=而【明】]`即說偈言: 「若有不攝諸根者,  增長欲愛種苦子,  作諸鄙穢常流出,  親近欲覺惱害覺, 若在聚落空閑處,  心終無有暫樂時。  若於己身修正定,  修集諸通得三明, 彼得快樂安隱眠,  能滅覺蠅使無餘,  能修得行住健處,  履行聖迹到善方, 得正智迹終不還,  入於涅槃寂滅樂。」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No. 99(1082)]]`(二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比丘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已,迴還洗足,攝持坐具,入得眼林中,在一樹下,敷草而坐,起惡覺觀,貪嗜五欲。得眼林神知比丘念,念於不淨,在此林中,不應嗜惡,作如是念:「我當𭔏寤。」即作是言:「比丘!比丘!何故作瘡?」比丘答言:「我當覆之。」林神復語:「汝瘡如`[𤬪=瓨【三】]`𤬪,以何覆之?」比丘答言:「我以念覺,用覆此瘡。」林神讚言:「善哉!善哉!今此比丘善知覆瘡,真實覆瘡。」 佛以清淨天耳聞彼林神共比丘語。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世間嗜`[欲=惡【三聖】]`欲,  邪意所作。  瘡疣已生,  眾蠅唼食。 嗜欲即瘡,  覺觀即蠅。  我慢依貪,  鑽丈夫心。 貪利名稱,  疑惑所著。  不知出要,  內心修定。 具學諸通,  此不作瘡。  安隱見佛,  能得涅槃。」 說此偈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083)]]`(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眾多比丘著衣持鉢入城乞食。爾時,有一年少新學比丘,不以時節入於聚落。時,諸比丘處處見彼新學比丘,而語之言:「汝今新學,未知對治法門,云何處處經歷諸家?」新學比丘白諸比丘言:「大德諸長老等皆往諸家,云何遮我不至諸家?」 時,諸比丘乞食食已,收攝衣鉢,洗足已,往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諸比丘等白佛言:「世尊!我等入城乞食,見一年少新學比丘,不以時節,往至諸家。我等語言:『汝是新學,未知對治,何緣非時往至他家?』答我等言:『諸老比丘亦到諸家,何故獨自而遮我耶?』」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大曠野中有一大池,有諸大象入彼池中,以鼻拔取池中藕根,淨`[1]抖擻=斗藪【聖】*`抖擻已,用水洗之,然後乃食,身體肥盛,極得氣力。諸小象等亦復食藕,不知`[*1]`抖擻并`[及=汲【元明】]`及水洗,合埿`[出=土【三】]`出食,後轉羸瘦,無有氣力,若死若近死。」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大象入池時,  以鼻拔藕根,  `[*1-2]抖擻=斗藪【聖】*`抖擻洗去泥,  然後方食之。 若有諸比丘,  具修清白法,  若受於利養,  無過能染著, 是名修行者,  猶如彼大象。  不善解方便,  後受於過患, 後受其苦惱,  如彼小象等。」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阿難與結髮  及以二陀驃  賊并散倒吒  拔彌、慚愧根 苦子并覆瘡  小大食藕根 別譯雜阿含`[經=經初【宋元】,經初誦【明聖】]`經卷第一`[〔-〕=光明皇后願文【聖】]` 別譯雜阿含`[經=經初誦【三聖】]`經卷第二 `[失譯…秦錄=失譯【宋元】,〔-〕【聖】]`失譯人名`[今〔-〕【明】]`今附秦錄 `[初誦第二〔-〕【三聖】]`初誦第二 `[[No. 99(1084)]]`(二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住寒林中。爾時,佛告諸比丘:「人生壽淺,會必歸終,應勤行道,淨修梵行,是故汝等不應懈怠,應修善行,修於法義,及以真行。」 爾時,魔王聞是說已,即作是念:「沙門瞿曇在王舍城,住寒林中,為諸聲聞而說法要,我當至彼而作壞亂。」爾時魔王作是念已,化為摩納,往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而說偈言: 「人生壽長,  無諸`[11]嬈=擾【宋】*`嬈惱,  常得安隱,  無有死徑。」 佛作是念:「魔王波旬來作`[*11-1]嬈=擾【宋】*`嬈亂。」即說偈言: 「人命短促,  多諸`[*11-2]嬈=擾【宋】*`嬈害,  宜急修善,  如救頭燃。 當知波旬,  欲來惱觸。」 爾時,魔王聞說偈已,即作是念:「沙門瞿曇知我心念。」愁憂苦惱,深生悔恨,便即隱形,還于天宮。 `[[No. 99(1085)]]`(二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寒林之中。爾時,佛告諸比丘:「諸行無常,迅速不停,無可`[恃怙=怙恃【聖】]`恃怙,是敗壞法,應當`[速=遠【三聖】]`速離,趣解脫道。」 爾時,魔王波旬復作是念:「沙門瞿曇住王舍城在寒林中,為諸聲聞說如是法,我當往彼而為`[*11-3]嬈=擾【宋】*`嬈亂。」爾時魔王作是念已,化為摩納,往至佛所,在一面立,而說偈言: 「晝夜恒在,  `[命常迴=人名常【三】,人命常【聖】]`命常迴來,  如輪軸轉,  周迴無已。」 佛知魔王來作`[*11-4]嬈=擾【宋】*`嬈亂,即說偈言: 「命欲日夜盡,  壽者多患難,  猶如陷下河,  速盡無遺餘, 是故汝波旬,  不應作壞亂。」 魔作是念:「佛知我心。」愁憂苦惱,極生悔恨,隱形而去,還于天宮。 `[[No. 99(1086)]]`(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世尊於夜後分,經行林中。於其晨朝,洗足已,正身端坐,繫念在前。爾時,魔王作是念言:「沙門瞿曇在王舍城,於夜後分,林中經行。於其晨朝,洗足已,入於靜室,正身端坐,繫念在前。我今`[當=當應【聖】]`當往,而作嬈亂。」作是念已,即便化為摩納之形,在佛前立,而說偈言: 「我心能化作,  羅網遍虛空,  沙門於我所,  終不得解脫。」 佛作是念:「魔來`[*11-5]嬈=擾【宋】*`嬈亂。」即說偈言: 「世間有五欲,  愚者為所縛,  能斷此諸欲,  永盡一切苦。 我已斷諸欲,  意亦不染著,  波旬應當知,  我久壞欲網。」 爾時,魔王聞說偈已,不果所願,憂愁苦惱,隱形而去,還于天宮。 `[[No. 99(1087)]]`(二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在【三】]`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世尊於初夜後分,坐臥經行。於其晨朝,洗足入房,右脇著地,足足相累,繫心在明,修於念覺,而生起想。爾時,魔王波旬即作是念:「沙門瞿曇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中,經行坐臥。於其晨朝,洗足入房,右脇著地,足足相累,繫心在明,修於念覺,作於起想。我當至彼,而作嬈亂。」作是念已,化為摩納,在佛前住,而說偈言: 「何以睡眠?  何以睡眠?  云何睡眠,  如入涅槃? 如所作辦,  而自安眠,  乃至日出,  故復眠也。」 佛知天魔來作`[*11-6]嬈=擾【宋】*`嬈亂,`[即=而【三】]`即說偈言: 「愛網著諸有,  遍覆一切處,  我今破斯網,  諸愛永已斷。 一切有生盡,  安隱涅槃樂,  波旬汝今者,  於我復何為?」 爾時,魔王聞說偈已,憂愁苦惱,即便隱形,還于天宮。 `[[No. 99(1088)]]`(二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值天雲霧,降少微雨,`[電=雷電【聖】]`電光暉赫,處處晃耀。爾時,世尊即於其夜露地經行。魔王波旬而作是念:「沙門瞿曇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值天雲霧,降少微雨,電光暉赫,處處光`[耀=輝【三】,暉【聖】]`耀,於其夜中露地經行。我當往彼,而作壞亂。」爾時,魔王作是念已,在其山上,推大石下,欲到佛所。時,彼大石,自然碎壞。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汝壞靈鷲山,  令如粉微塵,  巨海及大地,  悉皆分碎裂。 欲使正解脫,  生於怖畏`[相=想【聖】]`相,  欲令毛髮竪,  終無有是處。」 爾時,魔王作是念言:「沙門瞿曇知我所念。」憂愁苦惱,即便隱身,還于天宮。 `[[No. 99(1089)]]`(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爾時,世尊於其`[中夜=夜中【三聖】]`中夜露地經行,洗足已,入靜房中,整身端坐,繫念在前。魔王波旬作是念言:「瞿曇沙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露地經行。我當往彼,而作嬈亂。」爾時,魔王即自變形作蟒蛇身,其形長大,猶如大船。雙目晃朗,如`[憍【麗】,矯【大】(cf. K19n0651_p0012a03; T03n0190_p0828b21)]`憍薩羅鉢。吐舌炎炎,又如掣電。出入息聲,如大雷震。住於佛前,以身遶佛,引頸舉頭,當佛頂上。 爾時,世尊知魔`[*11-7]嬈=擾【宋】*`嬈亂,而說偈言: 「我處于閑寂,  繫心正解脫,  安禪修其身,  如昔諸佛法。 毒蛇極猛暴,  狀貌甚可畏,  蚊虻及`[蚤蝨=蝨蚤【三】,𮨩𮕕【聖】]`蚤蝨,  種種諸惱觸, 不動我一毛,  況能令我畏?  假使虛空裂,  `[大【麗宋聖】,天【大】]`大地皆`[振=震【三聖】]`振動, 一切諸眾生,  皆生大驚`[懼=怖【三】]`懼,  欲令我怖畏,  終無有是處。 設復有毒箭,  中于我心者,  當于被箭時,  終不求救護, 然復此毒箭,  亦不能中我。」 爾時,魔王聞佛說偈,而作是念:「瞿曇沙門已知我心。」生大怖畏,憂愁悔恨,即變形去,還于天宮。 `[[No. 99(1090)]]`(二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曼直林中。佛於初夜坐禪經行。初夜以訖,洗足入室,右脇著地,足足相累,繫心在明,作於起想。魔王波旬知佛心已,而作是念:「沙門瞿曇在王舍城曼直林中,於其初夜,坐禪經行。至中夜前,洗足入房,右脇著地,足足相累,繫心在明,作於起`[想=相【聖】]`想。我今當往,而作壞亂。」爾時,魔王化作`[摩=魔【明聖】]`摩納,在如來前,而說偈言: 「云何無事務,  而作於睡眠?  安寢不𭔏寤,  如似醉人`[眠=睡【三聖】]`眠。 人無財業者,  乃可自恣睡,  大有諸財業,  歡樂快睡眠。」 爾時,世尊知魔來`[*11-8]嬈=擾【宋】*`嬈亂,而說偈言: 「我非無作睡,  亦非醉而眠。  我無世財故,  是以今睡眠, 我多得法財,  是以安睡眠。  我於睡眠中,  乃至出入息, `[皆能=能【聖】]`皆能有利益,  未`[甞=曾【三聖】]`甞有損減。  寤則無疑慮,  睡眠無所畏。 譬如有毒箭,  人射中其心,  數數受苦痛,  猶尚能得睡。 我毒箭已拔,  何故而不睡?」 魔聞是偈,作是念:「沙門瞿曇`[已=以【三】]`已知我心。」心懷憂惱,於即還宮。 `[[No. 99(1091)]]`(三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毘婆波世山七葉窟中。爾時,有一比丘名曰求悳,獨住仙山黑石窟中,處於閑靜,勤行精進,以不放逸,斷於我見,得時解脫,自身作證,復還退失。第二第三,乃至第六,亦還退失。比丘念言:「我今獨處,修行精進,六`[19]返=反【三】*`返退失,若更退失,以刀自割。」魔王波旬知佛在王舍城毘婆波世山七葉窟中,瞿曇弟子名曰求`[悳【CB】,㥲【大麗】,德【磧乙】(cf. QC058_p0020b14)]`悳,亦在王舍城獨住仙山黑石窟中,勤行精進,心不放逸,得時解脫,自身作證。得已,退失,如是六`[*19]`返。爾時,魔王而作是念:「求`[悳【CB】,㥲【大麗】,德【磧乙】(cf. QC058_p0020b17)]`悳比丘若第七得,必自傷害,出魔境界。」作是念已,捉琉`[璃【麗】,瑙【大】(cf. K19n0651_p0012c07)]`璃琴,往到佛所,扣琴作偈: 「大智大精進,  有大神通達,  於法得自在,  威光極熾盛。 汝聲聞弟子,  今將欲自害,  人中最上者,  汝今應遮斷。 云何樂汝法?  何故學`[他=地【宋】]`他死?」 爾時,魔王說是偈已,佛告魔言:「波旬!汝今乃是諸放逸者之大親友,汝今所說自為說耳,乃不為彼比丘說也。」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人不怯弱,  堅修行精進,  恒樂於禪定,  晝夜修眾善。 乾竭愛欲使,  壞汝魔軍眾,  今捨後邊身,  永入於涅槃。」 爾時,魔王憂悲苦惱,失琉璃琴,愁毒悔恨,還本宮殿。 佛告諸比丘:「當共汝等詣仙人山求`[悳【CB】,㥲【大麗】,德【磧乙】(cf. QC058_p0021a14)]`悳比丘所。」佛將諸比丘詣求`[悳【CB】,㥲【大麗】,德【磧乙】(cf. QC058_p0021a15)]`悳所,見求`[悳【CB】,㥲【大麗】,德【磧乙】(cf. QC058_p0021a15)]`悳尸東猶如煙聚。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此`[煙=𤒈【聖】]`煙聚`[已=以【元明】]`已不?」諸比丘言:「已見,世尊。」尸南西北亦如是聚。佛告比丘:「此是波旬隱形遶求`[悳【CB】,㥲【大麗】,德【磧乙】(cf. QC058_p0021a18)]`悳所,覓其心識。」佛告比丘:「求`[悳【CB】,㥲【大麗】,德【磧乙】(cf. QC058_p0021b01)]`悳比丘以入涅槃,無有神識,無所至方。」 爾時,魔`[王【麗三聖】,三【大】]`王化形`[摩【麗】,靡【大】(cf. K19n0651_p0013a05; T02n0100_p0382b20)]`摩納,而說偈言: 「上下及四方,  推求求`[悳【CB】,㥲【大麗】,德【磧乙】(cf. QC058_p0021b03)]`悳識,  莫知所至方,  神識竟何趣?」 爾時,世尊告波旬言:「如此健夫,破汝軍眾,以入涅槃。」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092)]]`(三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5]優樓=憂婁【聖】*,憂樓【宋元】`優樓比螺聚落尼連禪河菩提樹下,成佛未久。爾時,魔王而作是念:「佛在`[*5]`優樓比螺聚落尼連禪河菩提樹下,成佛未久。我當詣彼,伺求其便。」作是念已,往詣佛所,而說偈言: 「汝獨處閑靜,  閉默常寂然,  光顏顯神體,  諸根悉悅豫。 譬如失財者,  後還獲於財,  汝今翫禪寂,  歡喜亦如是。 既能遺國榮,  亦不悕名利,  何不與諸人,  而共為親友?」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我`[久=今【聖】]`久獲禪定,  其心常寂然,  破壞汝欲軍,  得於無上財。 `[我=諸【三聖】]`我根恒恬豫,  心中得寂滅,  以壞汝欲軍,  修道情歡`[喜=恬【三聖】]`喜。 獨一離憒閙,  安用親友為?」 爾時,魔王復說偈言: 「汝`[9]已=以【三聖】*`已獲正道,  安隱向涅槃,  既以得妙法,  宜`[常=當【三聖】]`常戢在懷, 誠應獨了知,  何以教眾人?」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人不屬魔者,  諮吾彼岸法,  我為正分別,  諦實得盡滅, 止心不放逸,  魔不得其便。」 爾時,魔王復說偈言: 「譬如白石山,  其色類脂膏,  群`[鳥=烏【三聖】]`鳥不別知,  飛來而`[噏=貪【元明聖】]`噏食。 既不得其味,  𭉨傷而虛還,  我今亦如是,  徒`[來=求【三聖】]`來無所為。」 爾時,魔王說是偈已,憂愁苦惱,極生悔恨,向一空處,蹲踞獨坐,以箭畫地,思作方計。時,魔三女:一名極愛,二名悅彼,三名適意。時,魔三女往至魔邊,向父說偈: 「父今名丈夫,  何以懷憂愁?  我當以欲羂,  羂彼如捕`[鳥=象【三聖】]`鳥, 將來至父所,  使父得自在。」 爾時,魔王說偈答言: 「彼人善斷欲,  不可以欲牽,  已過魔境界,  是故我懷憂。」 彼魔三女化其形容,極為端嚴,往`[至=詣【三】]`至佛所,即禮佛足,在一面立。三女同聲,俱白佛言:「我故來供養,與佛策使。」爾時,世尊無上斷愛,了不顧視,第二第三,亦作是語,佛不觀察。 時,魔三女退在一處,自共議論:「男子之法,所好各異,或愛小者,或愛中者,或愛大者。」即時一女,化作六百女人,或作小女,或作童女,或作未嫁女,或作已嫁女,或作已產女,或作未產女,化作如是眾多女已,俱往佛所,白佛言:「世尊!我等今來供養世尊,為其策使,給侍手足。」佛不觀察,第二第三,亦如是說,都不顧視。 時,魔女等復退一處,更共語言:「此必得無上斷愛欲解脫故,若不爾者,應見我等狂亂吐血,或能心裂。我等`[當=常【元】]`當往其所,以偈問難。」魔女極愛以偈問曰: 「端拱樹下坐,  閑靜獨思惟,  為失於財寶,  為欲求大財? 城邑聚落中,  都無愛著心,  何不與眾人,  而共作親友?」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我以得大財,  心中得寂滅,  我壞愛欲軍,  妙色都不著。 獨處而坐禪,  最受第一樂,  以是因緣故,  都不求親友。」 魔女適意復說偈言: 「比丘住何處,  能度五駛流,  六駛流亦`[過=通【三聖】]`過?  入何禪定中, 得度大欲岸,  永離有`[18]攝=槅【三】*`攝縛?」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身獲柔軟樂,  心得善解脫,  心離於諸業,  意不復退轉。 得斷覺觀法,  得離瞋愛掉,  得住此處住,  能度五駛流。 并度第六者,  作如是坐禪,  能度大欲結,  并離有`[*18-1]攝=槅【三】*`攝流。」 魔女悅彼復說偈言: 「已斷於愛結,  離眾所著處,  多欲度駛流,  多欲度死岸, 唯有`[黠=黜【明】]`黠慧者,  能度如斯難。」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大精進`[濟=度【聖】]`濟拔,  如來正法度,  如法得度脫,  `[智=知【三聖】]`智者莫不欣。」 三女不果所願,還至父所。爾時,魔王呵責三女,因說偈言: 「三女占壞彼,  形容猶如電,  向彼大精進,  如風吹兜羅。 `[爪以=以爪【三聖】]`爪以欲壞山,  齒齚於鐵丸,  `[嬰=嚶【宋】,孾【聖】]`嬰愚以藕絲,  欲懸於`[太=大【聖】]`太山。 佛`[7]已=以【聖】*`已度眾`[著=生【聖】]`著,  欲共彼講論,  羂摾欲捕`[風=魚【聖】]`風,  欲下虛空月。 以手掬大海,  望欲得乾竭,  佛`[*7]`已離諸著,  欲往共講論。 舉脚度須彌,  大海中覓地,  佛`[*7]`已出諸著,  而往共講論。」 魔王憂愁悔恨,於即滅沒,還于天宮。 `[[No. 99(1093)]]`(三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靈鷲山。爾時,佛與諸比丘讚嘆涅槃法。魔王作是念:「佛在王舍城,與諸比丘`[讚=讚歎【三聖】]`讚涅槃法。我今當往,而作壞亂。」作是念已,即便化形,作一百人,五十人極為端正,五十人極為醜惡,時,諸比丘皆生驚怪,今以何故,極為端正,復有極醜? 佛知魔來欲作壞亂。爾時,世尊告波旬言:「汝於長夜生死之中,具受如是好惡之形,汝當云何得度苦岸?如是變化,復何用為?若有愛著於男女者,汝當變化作眾形相。我今都無男女之相,何用變化作眾形為?」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長壽、`[何=河【三聖】]`何帝及羂摾  睡眠、經行、大毒蛇  無所為、求`[悳【CB】,㥲【大麗】,德【磧乙】(cf. QC058_p0024a09)]`悳、魔女  壞亂變形及好惡 `[[No. 99(1104)]]`(三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堅持七行,必得帝釋。何以故?昔者,帝釋為人之時,發初履行:孝順父母;恭敬尊長;所言柔軟,斷於兩舌;好施;無慳;恒修實語,終不欺誑;不起瞋恚,設生嫌恨,尋思滅之。」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於父母所,  極能孝順,  於諸尊長,  深心恭敬。 恒作軟善,  恩柔好語,  斷於兩舌,  慳貪瞋恚。 三十三天,  各作是語:  『如是行者,  勝我等輩, `[應當=當知【三】]`應當別住,  以為天王。』」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05)]]`(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獼猴彼岸大講堂中。有一離車,名摩訶離,來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頗曾見帝釋不?」佛言:「我見。」離車白佛言:「有夜叉鬼,狀似帝釋,世尊所見將無是彼夜叉鬼耶?」佛告離車:「是帝釋身,我善識之。夜叉之形如帝釋者,我亦識知。帝釋本行,及所行事,我亦盡知。帝釋本為人時,極孝順父母;敬於尊長;所言柔軟,斷於兩舌;除去慳嫉;常好布施;口常實語;除於瞋恚,不起嫌恨。」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於父母所,  極能孝順,  於諸尊長,  深心恭敬, 恒作軟善,  恩柔好語,  斷於兩舌,  慳貪瞋恚。 三十三天,  各作是語:  『如是行者,  勝我等輩, 應當別住,  以為天王。』」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06)]]`(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比丘往到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帝釋?云何作帝釋相?」佛告比丘:「帝釋本在人中,所有布施,生純信心,信心施於貧窮、沙門、婆羅門等。其所施時,施漿飲食,種種餚饍,種種華鬘,種種諸香,燒香、塗香,財帛床榻。以是因緣。時諸天等名為帝釋。」 比丘復白佛:「何故名帝釋為富蘭但那?」佛告比丘:「帝釋昔在人中,施無厭足,數數施故,諸天號名為富蘭但那。」 「以何因緣,復名帝釋為摩佉婆?」佛告比丘:「帝釋本作婆羅門,名摩佉婆。」 又問:「復何因緣,名婆娑`[婆=妥【聖】]`婆?」佛言:「數數常以衣服施沙門、婆羅門,以是緣故,名婆娑婆。」 又問:「復何因緣,名憍尸迦?」佛告比丘:「帝釋本為人時,姓憍尸迦,故名憍尸迦。」「復`[何因=以何【三聖】]`何因緣,名舍脂夫?」佛告比丘:「帝釋娶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女,名`[舍脂=舍脂夫【三聖】]`舍脂。」 又問:「復以何緣,名`[為=一為【聖】]`為千眼?」佛告比丘:「帝釋本為人時,極大聰明,斷事之時,須臾之間,能斷千事,以是因緣,故名千眼。」 「復以何緣,名因陀羅?」佛告比丘:「帝釋居天王位,斷理天事故,名因陀羅。」 爾時,世尊告比丘:「能具上七事,以是緣故,諸天號曰帝釋。」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07)]]`(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所有一夜叉,形狀甚小,顏色鄙惡,身形又黑,人不喜見,坐帝釋座上。爾時,三十三天見是夜叉坐於釋處,皆大瞋忿,種種毀罵。爾時,夜叉惡相漸滅,善色轉生,漸漸長大。諸天罵詈,瞋恚轉多,夜叉遂復身形長大,顏色鮮盛。諸天相將至帝釋所,白帝釋言:『有一夜叉,極為醜陋,身形甚小,坐帝釋`[處=座【三】]`處。我等諸天,盡共罵詈,而夜叉子顏色轉好,身形漸大。』帝釋語言:『有是夜叉,得諸罵詈,形色轉好,名助人瞋。』爾時,帝釋還向坐所,偏袒右肩,手擎香`[爐=罏【明】]`爐,語夜`[又=叉【三】]`又言:『大仙!我是帝釋,我是帝釋。』三自稱名,夜叉轉小,形色轉惡,於是消滅。帝釋還`[復=復坐【三】]`復帝釋坐,告諸天言:『自今以往,莫生瞋恚。若有惡對,慎莫加瞋。』即說偈言: 「『若他來侵欺,  莫還侵欺彼,  於來侵害者,  皆生於慈心。 無瞋無害者,  常應親近之,  彼即是賢聖,  亦賢聖弟子。 諸有瞋恚者,  為瞋山所障。  若有瞋恚時,  能少禁制者, 是名為善法,  如轡制惡馬。』」 佛告諸比丘:「帝釋居天王位,受諸欲樂,猶能制瞋,又常讚嘆禁制瞋者,況汝比丘,信家非家,出家入道,剃除鬚髮,被服法衣,而不制瞋,讚離瞋者?是故比丘,當`[如=作【三】]`如是學。」 爾時,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08)]]`(三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晨朝時到,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已,洗足,攝坐具,詣得眼林中,遍觀察已,於閑靜處,在樹下,結`[加=跏【明】]`加趺坐,住於天住。爾時,耆陀精舍中,有二比丘於僧斷事時,共生忿諍,一小默然忍,一瞋熾盛。彼熾盛者,自見`[己【CB】,巳【大】]`己過,而來歸向默忍比丘,求欲懺悔。默忍比丘,不受其懺。如是展轉,諸比丘等共相論說,出大音聲。 如來爾時住於天住,以淨天耳過於人耳,遙聞是聲,即從坐起,至於僧中,在於僧前,敷座而坐。佛告諸比丘:「我於今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乃至來入林中靜坐,聞諸比丘高聲大喚,為作何事?」 爾時,比丘即白佛言:「世尊!耆陀精舍有二比丘僧斷事時,共生忿諍。一比丘者,小自默忍;其一比丘,熾盛多語。熾盛比丘,自知己過,歸誠懺悔,默忍比丘,不受其懺。展轉共`[道=噵【聖】]`道,出大音聲。」 佛告比丘:「云何愚癡,不受他懺?諸比丘!當知昔日釋提桓因在善法堂諸天眾中,而說偈言: 「『譬如用瓢器,  斟`[酥=蘇【聖】]`酥以益燈,  火`[然=燃【聖】]`然轉熾盛,  `[反=返【三聖】]`反更燒瓢器。 瞋心亦如是,  還自燒善根,  我終不含怒,  瞋已尋復散。 不如水`[㳬=旋【三聖】]`㳬流,  `[迴復=洄澓【元明】]`迴復無窮已,  雖瞋不惡口,  不觸汝所諱。 所諱如要脈,  我終不傷害,  調伏於身已,  於己即有利。 無瞋無害者,  彼即是賢聖,  亦賢聖弟子,  常應親近之。 諸有瞋恚者,  重障猶如山。  若有瞋恚時,  能少禁制者, 是名為善業,  如轡制惡馬。』」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處天王位,天中自在,尚能修忍,讚嘆忍者,況汝比丘,出家毀形,而當不忍讚嘆於忍?」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09)]]`(三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釋提桓因將諸天眾,將欲往與阿脩羅戰。時,釋提桓因語毘摩質多羅阿脩羅王言:『我等今者,不必苟須多將人眾,共相傷害,但共講論,以決勝負。』毘摩質多羅`[語=諸【元明】]`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我=汝【三】]`我等講論,若有勝負,誰當分別?』釋提桓因言:『我等眾中,`[并=若【三】]`并阿修羅,亦有聰哲、智慧、辯才,能`[當=掌【三】,賞【聖】]`當善惡,決勝負者。』毘摩質多言:『帝釋汝今先說。』帝釋答言:『我亦能說;汝是舊天,應當先說。』 「毘摩`[20]質多=質多羅【三】*`質多即說偈言: 「『今我見忍過,  愚者謂忍法,  彼怖故生忍,  便以己為勝。』 「釋提桓因復說偈言: 「『隨彼言怖畏,  己利最為勝,  財寶及諸利,  無勝忍辱者。』 「毘摩質多羅復說偈言: 「『愚者無智慧,  要當須`[止=上【聖】]`止制,  譬如彼後牛,  騰陌先牛上, 是故須刀杖,  摧伏於愚者。』 「釋提桓因以偈答言: 「『我觀止制愚,  默忍最為勝,  極大瞋恚忿,  能忍彼自息。 無瞋無害者,  彼即是賢聖,  亦賢聖弟子,  常應親近之。 諸有瞋恚者,  瞋重障如山。  若有瞋恚時,  能少禁制者, 是名為善`[業=乘【聖】]`業,  如轡制惡馬。』 「諸天及阿脩羅眾有智慧者,詳共`[評=平【三聖】]`評議,量其勝負。以阿脩羅說諍鬪為本,釋提桓因止息諍訟,心無忿競,以阿脩羅負,帝釋為勝。」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天中自在,長夜忍辱,讚忍辱法,汝等比丘,若能忍辱,讚嘆忍者,稱出家法。」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10)]]`(三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往昔之時,釋提桓因共阿脩羅將欲戰鬭,治嚴已辦。爾時,釋提桓因告諸天言:『我等諸天,若得勝者,必以五縛繫阿脩羅,將詣天宮。』時,阿脩羅亦勅己眾:『我等若勝,亦以五縛繫釋提桓因,詣阿脩羅宮。』爾時,諸天眾勝,即以五縛繫毘摩質多羅,將詣天宮。毘摩`[*20-1]質多=質多羅【三】*`質多見帝釋時,瞋恚罵詈,極出惡言。帝釋爾時親聞罵聲,默不加報。爾時,御者摩得伽即說偈言: 「『釋脂之夫摩佉婆,  汝為怖畏無力耶?  毘摩質多面前罵,  極出惡言云何忍?』 「爾時,帝釋說偈答言: 「『我不怖畏而生忍,  亦不以我無力故,  而畏毘摩質多羅,  我以勝智自修忍。 愚者淺識智無及,  而常諍訟心不息,  若我以力用禁制,  與彼愚者同無異。』 「御者復說偈言: 「『`[4]孾=嬰【聖】*`孾愚若放縱,  轉劇不休息,  如彼後行牛,  騰陌前牛上, 健者`[為=宜【三聖】]`為以力,  禁制彼愚者。』 「帝釋復說偈言: 「『我`[觀=看【聖】]`觀制禁愚,  莫過於忍默,  瞋恚熾盛時,  唯忍最能制。 愚者謂有力,  而實是無力,  愚不識善惡,  無法可禁制。 我身有勇力,  能忍愚劣者,  是名第一忍,  忍中之善者。 微者於有力,  不得不行者,  是名怖畏忍,  不名為實忍。 威力得自在,  為他所毀罵,  默然不加報,  是名為勝忍。 微劣怖威力,  默然不能報,  是名為怖畏,  不名為行忍。 `[*4-1]孾=嬰【聖】*`孾愚無智等,  惡害以加他,  見他默然忍,  便以己為勝。 賢聖有智者,  謂忍最為勝,  是以聖賢眾,  恒讚忍功德。 除己并與他,  滅除諸難畏,  見他瞋恚盛,  但能行默忍。 彼瞋自然滅,  不煩刀`[7]杖=仗【三】*`杖力,  彼此得大利,  自利`[亦=知【三聖】]`亦利他。 愚者謂忍怯,  賢智之所讚,  忍於勝己者,  怖畏患害故。 若於等己諍,  畏俱害故忍,  能忍卑劣者,  忍中最為上。』」 佛告諸比丘:「帝釋於三十三天最為自在,行於王法,尚能修忍,讚嘆於忍,況諸比丘,毀形入法,應當修忍,讚嘆於忍。若能修忍,及讚嘆者,是出家法。」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11)]]`(四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比丘:「昔釋提桓因欲詣遊戲園,勅御者摩得梨伽:『汝駕千馬車。』時,摩得梨伽疾駕車已,即白釋言:『嚴駕已訖,宜知是時。』帝釋出毘禪延堂上,叉手合掌,東面向佛。摩得梨見帝釋東向合掌,心生驚懼,失所捉鞭,并所執轡。帝釋語言:『汝見何事,驚怖乃爾,失馬鞭轡?』摩得梨言:『摩佉釋脂之夫,我見汝叉手東向,以是心懼,故失鞭轡。一切有生,皆敬於汝。一切地主,盡屬於汝。四天王及三十三天,皆禮敬汝。誰復有德,勝於汝者?叉手合掌,東`[向=面【明】]`向而立。』帝釋答言:『一切敬我,信如汝言。一切人天,所恭敬者,號之為佛。我今恭敬,禮向於佛。』爾時,帝釋即說偈言: 「『最大名稱世間尊,  汝摩得梨應當知,  我今於彼生敬信,  是故叉手合掌立。』 「摩得梨即說偈言: 「『爾時敬禮世間勝,  我亦隨汝恭敬禮。』 「作是語已,合掌禮敬,乘輦而去。」 佛告諸比丘:「帝釋自在處天王位,猶尚恭敬禮拜於佛,汝諸比丘,剃除鬚髮,出家學道,勤當敬佛,應出家法。」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12)]]`(四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釋提桓因欲詣遊戲園,勅御者摩得梨:『汝駕千馬車。』時,摩得梨尋駕車已,詣帝釋所,即白`[釋=帝釋【三】]`釋言:『嚴駕已訖,宜知是時。』爾時,帝釋出毘禪延堂,合掌南向。時,摩得梨見已,心亦驚怕,失鞭及轡。帝釋語言:『汝見何事,驚怖乃爾?』摩得梨言:『摩佉釋脂之夫!我今見汝合掌南向,心懷懼故,致失鞭轡。一切有生,皆敬於汝。一切地主,盡屬於汝。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皆禮敬汝。誰復有德,勝於汝者?叉手合掌,南向而立。』帝釋答言:『一切敬我,信如汝言。一切天人,所恭敬者,名之為法,我今恭敬禮具足戒法。』爾時,帝釋即說偈言: 「『有諸出家者,  以修不放逸,  長夜入寂定,  修最上梵行。 捨棄於三毒,  能得解脫法,  有如是等法,  我今恭敬禮。 諸大阿羅漢,  遠離於欲者,  能滅無明闇,  斷除諸結使; 并在家修善,  不作惡業者,  如是正法子,  今我皆敬禮。』 「摩得梨言:『汝禮最勝,我願隨禮。』爾時,帝釋作是語已,合掌敬禮,乘輦而去。」 佛告諸比丘:「帝釋處於人天,而得自在,尚能恭敬禮敬於法,況汝比丘,剃除鬚髮,出家學道,而當不勤恭敬於法?」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13)]]`(四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昔釋提桓因欲詣遊戲園,勅御者摩得梨:『汝嚴駕千馬車。』時,摩得梨駕車已訖,詣帝釋所,白帝釋言:『嚴駕已訖,宜知是時。』爾時,帝釋出毘禪延堂,合掌`[西向=向西【明】]`西向。時,御者摩得梨見是事已,亦生驚懼,失鞭及轡。帝釋語言:『汝見何事,驚怖乃爾?』摩得梨言:『摩佉釋脂之夫!我`[今〔-〕【三聖】]`今見汝`[(合掌…懷懼)七字〔-〕【三聖】]`合掌西向,心懷懼,故致失鞭轡。一切有生,皆敬於汝。一切地主,盡屬於汝。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皆禮敬汝。誰復有德,勝於汝者?叉手合掌,敬向西方。』帝釋答言『一切敬我,如汝所言。一切天人,所恭敬者,名之為僧,今我恭敬信向於僧。』爾時,摩得梨`[說偈問=即說偈【三聖】]`說偈問言: 「『人身膿汗滿,  劇於露死屍,  恒患飢渴苦,  豈`[羨【CB】,羡【大】]`羨彼無家? 汝今以何故,  極能恭敬彼?  彼有何威儀,  及以道德行? 願汝為我說,  我今至心聽。』 「爾時,釋提桓因即說偈言: 「『以彼無家故,  我實`[羨【CB】,羡【大】]`羨於彼,  彼亦無庫藏,  倉庫及穀米。 離諸眾事務,  節食諧全命,  善護於禁戒,  辯說美妙法。 勇健無怯心,  行聖默然法,  諸天阿脩羅,  恒共有戰諍。 一切諸人中,  悉各有忿`[競=覺【聖】]`競,  今我所敬者,  悉皆離刀`[*7-1]杖=仗【三】*`杖。 一切皆積聚,  彼悉能遠離,  世間所愛著,  彼心皆捨棄。 我今敬禮者,  遠離一切過,  摩得梨!汝今  應當知此事。』 「爾時,摩得梨復說偈言: 「『汝禮者最勝,  我亦隨恭敬,  摩佉之所禮,  我今隨汝禮。』 「說是偈已,帝釋乘輿而去。」 佛告諸比丘:「彼帝釋者,處人天自在,尚能敬僧,況汝比丘,出家修道,各宜敬僧。」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帝釋、摩訶離  以何因、夜叉  得眼、`[得=說【聖】]`得善勝  縛繫及敬佛 敬法、禮僧`[十=捨【三聖】]`十 別譯雜阿含`[經=經初誦【明】]`經卷第二`[〔-〕=光明皇后願文【聖】]` 別譯雜阿含`[經=經初誦【三】]`經卷第三 失譯`[(人名…錄)六字〔-〕【宋元】]`人名`[今〔-〕【明】]`今附秦錄 `[初誦第三〔-〕【三】]`初誦第三 `[[No. 99(1114)]]`(四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阿修羅集諸四兵象馬車步,悉皆嚴備鬪戰之具,欲詣忉利天宮,與諸天共鬪。爾時,帝釋聞阿修羅莊嚴四兵,即告須毘羅天子:『我聞阿脩羅莊嚴四兵,汝亦莊嚴四兵,往與共鬪。』須毘羅白言:『此事最善。』作是語已,縱逸著樂,不憶此事。帝釋聞阿脩羅已來出城,復召須毘羅言:『阿脩羅今已出城,汝可莊嚴四兵往彼共鬪。』須毘羅白言:『憍尸迦!此是善事。』須毘羅仍爾著樂,不修戰備。阿脩羅莊嚴四兵,已至須彌山上,漸欲近來。帝釋復言:『我聞阿修羅漸來逼近,汝將四兵,可往擊之。』須毘羅即說偈言: 「『若有清閑無事處,  唯願與我如此處。』 「帝釋即說偈答言: 「『若有如此閑樂處,  汝當將我共至彼。』 「須毘羅復說偈言: 「『我今懈怠不欲起,  雖具聞知不莊嚴,  天女五欲光四塞,  唯願帝釋與此願。』 「帝釋以偈答言: 「『若有如此懈墮處,  百千天女而圍遶,  五欲自恣受快樂,  汝若往彼與我俱。』 「須毘羅復說偈言: 「『天王若無事役處,  與我無苦受斯樂。』 「帝釋以偈答言: 「『汝須毘羅有如是,  我當與汝同是樂,  頗曾見聞無事業,  而得生活受樂者? 汝今若有如是處,  可疾速往可隨汝,  汝當畏事好閑處,  應當速疾向涅槃。』 「聞是語已,須毘羅即集四兵,出與阿脩羅戰。時,諸天得勝,阿脩羅退壞,阿脩羅已種種莊嚴而來還宮。」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處天王位得大自在,猶自精勤,讚嘆精進,況復汝等,信心出家,被服法衣,而當不勤精進,讚嘆精進?若能精進,讚嘆精進,如是為應出家之法。」 佛說是已,`[諸〔-〕【三】]`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15)]]`(四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往昔之時,遠於聚落阿練若處,多有諸仙在中而住。離仙處不遠,有天阿脩羅,而共戰鬪。爾時,毘摩質多羅阿脩羅王著五種容飾,首戴天冠,捉摩尼拂,上戴華蓋,帶於寶劍,眾寶革屣,到仙人住處。行不由門,從壁而入,亦復不與諸`[仙=仙人【三】]`仙言語,共相問訊,還從壁出。爾時,有一仙人而作是語:『毘摩質多羅等無恭敬心,不與諸仙問訊共語,從壁而出。』復有一仙而作是言:『阿脩羅等若當恭敬問訊諸仙,應勝諸天,今必不如。』有一仙問言:『此為是誰?』有一仙言:『此是毘摩質多阿脩羅王。』仙人復言:『阿脩羅法知見微淺,無有法教,無尊敬心,猶如農夫,諸天必勝,阿脩羅負。』 「爾時帝釋後到仙邊,即捨天王五種容飾,從門而入,慰勞諸仙,遍往觀察,語諸仙言:『盡各安隱,無諸惱耶?』問訊已訖,從門而出。復有一仙問言:『此為是誰?安慰問訊,周遍察行,然後乃出,甚有法教,容儀端正。』一仙答言:『此是帝釋。』有一仙言:『諸天極能敬順,為行調`[適=伏【三】]`適,諸天必勝,阿脩羅負。』 「毘摩質多羅聞諸仙讚嘆諸天,毀呰阿脩羅,甚大瞋恚。諸仙聞已,往詣阿脩羅所,語言:『我等聞爾,甚大瞋忿。』即說偈言: 「『我等故自來,  欲乞索所願,  施我等無畏,  莫復生瞋忿, 我等若有過,  願教責數我。』 「毘摩質多以偈答言: 「『不施汝無畏,  汝等侵毀我,  卑遜求帝釋,  於我生毀呰, 汝等求無畏,  我當與汝畏。』 「爾時,諸仙以偈答言: 「『如人自造作,  自獲於果報,  行善自獲善,  行惡惡自報。 譬如下種子,  隨種得果報,  汝今種苦子,  後必還自受。 我今乞無畏,  逆與我怖畏,  從今日已往,  使`[汝=我【明】]`汝畏無盡。』 「諸仙面與阿脩羅`[語=論【三】]`語已,即乘虛去。毘摩質多羅即於其夜,夢與帝釋交兵共戰,生大驚怕,第二亦爾。第三夢時,帝釋軍眾,果來求戰。時,毘摩質多即共交兵,阿脩羅敗,帝釋逐`[進=退【三】]`進,至阿脩羅宮。爾時,帝釋種種戰諍既得勝已,詣諸仙所。諸仙在東,帝釋在西,相對而坐。時,有東風仙人向帝釋即說偈言: 「『我身久出家,  腋下有臭氣,  風吹向汝去,  移避就南坐, 如此諸臭氣,  諸天所不喜。』 「爾時,帝釋以偈答言: 「『集聚種種華,  以為首上鬘,  香氣若干種,  能不生厭離。 諸仙人出家,  氣如諸華鬘,  我今頂戴受,  不以為厭患。』」 佛告諸比丘:「帝釋居天王位,長夜恭敬諸出家者,汝諸比丘,以信出家,亦應當作如是欽敬。」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16)]]`(四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釋提桓因顏色殊妙,過於人天,於其中夜,來至佛所,稽首佛足,在一面坐。時,祇洹中,晃然大明,踰於晝日。爾時,釋提桓因即說偈言: 「除滅何事安隱眠?  滅除何物無憂愁?  滅何一法瞿曇讚?  唯願為我`[決【麗】,法【大】(cf. K19n0651_p0020b16; T09n0272_p0358a28)]`決眾疑。」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滅除瞋恚安隱眠,  滅除瞋恚無憂愁,  去除瞋恚棘毒根,  汝今帝釋應當知, 如是瞋恚壞美`[善=言【三】]`善,  除滅上事聽所讚。」 釋提桓因聞佛所說,遶佛三匝,歡喜奉行。 `[[No. 99(1117)]]`(四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月八日,四天王遣使者案行天下,伺察世間,有慈孝父母,敬順尊長,奉事沙門、婆羅門,修於善法,及行惡者,是故宜應修行善法,滅除眾惡,撿情守戒。至十四日,四天王復遣太子案行天下。至十五日,四天王自案行伺察,亦復如是。時,四天王既伺察已,往帝釋善法堂上,啟白帝釋并語:『諸天世間人中,多有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者,不奉事師及家尊長,乃至無有多持戒者。』爾時,帝釋及諸天眾聞斯語已,慘然不樂,諸天咸作是言:『損諸天眾,益阿脩羅。』若世間中,有人常能孝順父母,供養沙門、婆羅門,乃至多能持戒。四天王上啟帝釋,時諸天等極大歡喜,咸作是言:『世間人中,修行善事,極為賢善,作所應作,增益諸天,損阿脩羅。』帝釋歡喜,即說偈言: 「『月八十四日,  及以十五日,  并及神足月,  受持清淨戒, 是人得生天,  功德如我身。』」 佛告諸比丘:「帝釋所說,不名善說。所以者何?若漏盡阿羅漢,所作已辦,應作是偈: 「『月八十四日,  及以十五日,  并及神足月,  受持清淨戒, 斯人獲勝利,  功德如我身。』 「佛與羅漢應說斯偈,名稱實說,名為善說。」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18)]]`(四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往昔之時,質多阿脩羅王病患`[委=痿【元明】]`委困。時,釋提桓因往詣其所,阿脩羅語帝釋言:『願汝使我病差、安隱,身得平健,肥鮮如前。』帝釋語言:『汝可教我阿脩羅幻化之法,我當使汝安隱、病差,歡樂如前。』阿脩羅言:『待我問諸阿脩羅等,若可爾者,我當教汝。』阿脩羅王即問諸阿脩羅。爾時,其中有一諂偽阿脩羅語毘摩質多羅言:『帝釋長夜行直善行,無諸諂偽,汝可語帝釋言:「汝學阿脩羅諂偽幻者,當入盧樓地獄。」帝釋若語汝`[言=者【明】]`言:「我不學彼阿脩羅者,汝但捨去,汝患必愈。」』阿脩羅王即用其語,說偈語帝釋言: 「『千眼帝釋舍脂夫,  若知幻法必當墮,  於彼盧`[留=樓【明】]`留地獄中,  滿足一劫被燒煮。』 「爾時,帝釋聞斯語已,即言:『止止,不須幻法。』尋即願言:『令汝病差、安隱無患。』」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雖處天位,尚不諂曲,`[真=直【三】]`真實行事,況汝出家,剃除鬚髮,而當不離諸諂偽事,行質直乎?若行質直,應出家法。」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20)]]`(四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帝釋來詣佛所,將欲還時,請受一戒。何謂一戒?「若我還宮,見諸怨憎,設來害我,我於彼所,終不加害。」毘摩質多羅既聞帝釋持如是戒,便捉利劍,於路而待。時,釋提桓因聞阿脩羅在於路側捉劍而待,遙語阿脩羅言:「止!止!汝今自縛。」毘摩質多語帝釋言:「汝於佛所,受一戒言:『若我還宮,見諸怨憎,設彼害我,我於彼所,終不加惡,豈可不受如是戒耶?』」帝釋答言:「我雖受戒,語汝住住,汝今自縛。如是之言,於戒無犯。」毘摩質多羅言:「憍尸迦放我!」帝釋語言:「汝作呪誓,更於我所,不為怨疾,我當放汝。」毘摩質多羅即說誓言: 「貪瞋妄語謗賢聖,  如是惡報使我得。」 爾時,帝釋聞斯誓已,即語毘摩質多羅言:「我今放汝。」 釋提桓因還至佛所,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毘摩質多羅聞我受戒,即捉利劍,在於路側,伺圖於我。時,我遙語阿脩羅言:『止!止!汝今自縛。』毘摩質多即語我言:『汝於佛所受於一戒,若我還宮,見有怨憎,設來害我,我於彼所,終不加惡,豈可不受如是戒耶?』我即答言:『我雖受戒,但語汝住,汝今自縛。如是之言,於戒無犯。』毘摩質多羅即語我言:『憍尸迦!放我!』我即語言:『汝可重誓,更於我所,莫生憎`[疾=嫉【三】]`疾,我當放汝。』時,毘摩質多羅聞我語已,即說誓言: 「『貪瞋妄語謗賢聖,  如是惡報使我得。』 「我聞其誓,即放令去。」帝釋復白佛言:「此阿脩羅作重誓已,從今已後,更不作於怨憎惡耶?」佛告帝釋:「阿脩羅設不作誓,猶不為惡,況作誓已?」 爾時,帝釋聞佛所說,踊躍歡喜,即於坐沒,尋還天宮。 `[[No. 99(1222)]]`(四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昔於一時,帝釋與阿脩羅戰。當于爾時,諸天不如,阿脩羅勝。爾時,帝釋見已不如,尋即迴駕,欲還天宮。於其道中,見`[苦娑=薝婆【三】]`苦娑羅樹,時,樹上有金翅鳥巢。爾時,帝釋即勅御者摩得梨言:『此巢中有二鳥卵,脫能傷損,汝可迴車,避於此樹。』帝釋即向摩得梨而說偈言: 「『汝觀樹上巢,  巢中有二卵,  今車若往彼,  必衝而`[傷【麗三】,復【大】]`傷破。 我若以此身,  入阿脩羅陣,  喪失於身命,  終不傷鳥卵。』 「說是偈已,尋即迴車。時,阿脩羅眾見帝釋迴,生大恐怖,各作是言:『帝釋向者,詐現退散。今復迴者,必破我軍。』阿修羅眾即時`[退=退散【元明】]`退,諸天逐退,`[迫=自【三】]`迫到其城。」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居天王位,猶能長夜修於慈忍,汝等比丘,當如是學。」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19)]]`(五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釋提桓因與`[7]拔=跋【元明】*`拔利婆婁支阿脩羅夜詣佛所,威光熾盛,禮佛足已,在一面坐。時,彼帝釋、毘婁支光明普照祇洹,猶如晝日。時,`[*7]`拔利毘婁支在一面坐,而說偈言: 「夫人常精進,  所求必使得,  既求得義理,  安隱受快樂。」 帝釋亦說偈言: 「夫人常精`[進=勤【三】]`進,  所求必使得,  既求得事業,  修忍最為勝。」 爾時,帝釋白佛言:「世尊!我等所說,何者利益?何者無利?」佛告帝釋:「善分別者,皆是善說。汝等今當聽我所說。」即說偈言: 「一切眾生皆為利,  各各隨心之所欲,  等同利欲適願樂,  夫人精勤求必得, 既得事業忍最勝,  是故應當修行忍。」 帝釋、毘婁支聞佛所說,禮佛足已,即於彼處,而沒還宮。 `[[No. 99(1223)]]`(五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麗】,伽【大】(cf. K19n0651_p0022b18; T02n0100_p0381c16)]`迦蘭陀竹林。爾時,王舍城中有一貧人,極為窮困,甚可憐愍,於佛法中,生清淨信,能淨持戒,少讀誦經,亦能小施。有此四事因緣果報,身壞命終,生忉利天勝妙善處。此新生天有三事勝:一色貌勝,二名稱勝,三壽命勝。諸天見已,皆共恭敬,往帝釋所,白帝釋言:「有新生天,有三事勝於餘諸天。」帝釋言:「我先曾見,彼新生天,本為人時,貧窮困苦,極為寒悴,直`[以=心【三】]`以信心,向於三寶,能淨持戒,少多修施,今得生此忉利天上。」 爾時,帝釋即說偈言: 「若於三寶生淨信,  其心堅固不動轉,  持所受戒不毀犯,  當知此人不名`[貧=貪【宋】]`貧。 名為智慧壽命人,  以敬無上三寶故,  得生天上受勝樂,  是故應當作斯學。」 爾時,諸天聞此偈已,歡喜信受,作禮還宮。 `[[No. 99(1224-1225)]]`(五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爾時,王舍城有九十六種外道,各各祠祀。設有檀越,信心於外道遮勒者,言當先供養我師遮勒;若信外道婆羅婆寔者,亦言先當供養我師婆羅婆寔;若信外道乾陀者,咸言`[先=此【三】]`先與我師乾陀大嚫後與餘者;若信外道名三水者,言當供養我師三水;若信外道名老聲聞者,言先供養我師老聲聞;若信外道大聲聞者,`[亦言=言亦【宋】]`亦言供養我師大聲聞;若信佛者,咸言應先供養我師如來及以眾僧。 `[時【麗】,是【大】(cf. K19n0651_p0023a02)]`時釋提桓因作是念言:「今王舍城人生大邪見,佛僧在世,若生邪見,名為不善。」帝釋爾時尋自變身為老婆羅門,容貌端正,乘以白車,駕以白馬,諸摩納等圍遶`[左【麗】,在【大】(cf. K19n0651_p0023a07; T02n0100_p0464b24)]`左右,向於寺場,當中直過。時,王舍城人咸作是念:「今`[此【麗】,[-]【大】(cf. K19n0651_p0023a08)]`此老婆羅門先向何處,我等隨從。」爾時,帝釋知諸人等心之所念,迴車南旋,向靈鷲山。到諸乘駕所住之處,於中而止。下車前進,往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 爾時,帝釋即說偈言: 「轉法輪聖王,  能度苦彼岸,  無怨憎恐怖,  我今稽首禮。 設人欲修福,  當於何處施?  又欲精求福,  應生淨信敬。 今日修布施,  來世得善報,  於何福田中,  少施獲大果?」 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中,為天帝釋敷演祠中最為勝者,以偈答言: 「四果及四向,  禪定明行足,  功德力甚深,  猶如大海水。 此名為實勝,  調御之弟子,  於大黑闇中,  能燃智慧燈。 常為諸眾生,  說法而示`[道=導【三】]`道,  是名僧福田,  廣大無`[漄=崖【三】]`漄際。 若施斯福田,  是名為善與,  若`[祀=施【三】]`祀斯福田,  是名為善祀。 焚物而祭天,  徒費而無`[補=福【三】]`補,  不名為善燒。  若於福田所, 少作諸功業,  後獲大富利,  乃名為善燒。  帝釋應當知, 是名良福田,  施僧次一人,  後必獲大果。  此事是時說, 世間解所說,  無量功德佛,  以百偈讚僧。  祠祀中最上, 無過僧福田,  若人種少善,  獲報無有量。  是以善丈夫, 應當施於僧,  能總持法者,  是則名為僧。  譬如大海中, 多有眾珍寶,  僧海亦如是,  多饒功德寶,  若能施僧寶, 是名善丈夫。  已獲歡喜信,  若能信心施,  當知如此人, 得三時歡喜,  以三時喜故,  能度三惡道,  除祛諸塵垢, 離煩惱毒箭。  淨心手自施,  自利亦利彼,  能設如此祠, 是人則名為,  世間明智者。  信心既清淨,  得至無為處, 世間之極樂,  智者得生彼。」 帝釋聞是偈已,踊躍歡喜,於坐處沒,還於天宮。帝釋還宮未久之間,王舍城中長者婆羅門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及比丘僧,於明晨朝,受大祠歡喜請。」爾時,如來默然許之。時,王舍城婆羅門長者知佛默然受已請已,頂禮佛足,各還所止。時,諸人等既還家已,各各辦諸香美飲食,清淨香潔供設。辦已,晨朝敷座,具行淨水,遣使往詣靈鷲山中,白世尊言:「食時已到。」爾時,如來著衣持鉢,眾僧圍遶,世尊在前,往詣彼城,到大祠所。既至彼已,如來敷座,於僧前坐,彼城中人,敷好床座,與僧而坐。爾時,諸長者等察眾坐定,各行淨水,諸婆羅門長者手自斟酌種種香美飲食。時,諸人等各各勸益。 爾時,世尊觀諸眾僧飯食已訖,即時收鉢,付於阿難。時,諸人等各自敷座,在佛前坐,專心敬仰,求欲聽法。爾時,如來讚其所施,而說偈言: 「婆羅門經書,  祠祀火為最。  外道典籍中,  婆比室為最。 於諸世人中,  王者最為首。  百川眾流中,  巨海名為最。 星辰諸宿中,  月光名為最。  於眾明之中,  日光最為最。 上下及四方,  世間及`[天人=人天【三】]`天人,  諸賢聖眾中,  佛最第一尊。」 爾時,世尊為王舍城人種種說法,示教利喜,諸人踊躍,從坐而退。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須毘羅仙人  滅瞋、月八日  病并持一戒  鳥巢及婆梨 貧人及大祠 `[[No. 99(1226)]]`(五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俱薩羅國漸次遊行,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聞佛來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往詣佛所,稽首問訊,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我昔聞爾出家求道,要成無上至真、等正覺。汝為實有如是語耶?將非他人謬傳者乎?為是譏嫌,致於毀呰,作此語也?」佛告波斯匿言:「如此語者,是真實語,非為毀呰,亦非增減,實是我語,實如法說,非非法說,一切外人亦無有能譏嫌我者。」 波斯匿王復作是言:「我雖聞爾有如此語,猶未能信。何故不信?自昔諸人,有久出家,耆老宿舊,諸婆羅門:富蘭那迦葉、末伽梨俱賒梨子、刪闍耶毘羅`[邸=胝【元明】]`邸子、阿闍多翅舍欽婆羅、迦據多迦栴延、尼乾陀闍提弗多羅,彼諸宿舊,尚自不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況汝年少而出家未久,而當得乎?」佛言:「大王!世有四事,小不可輕。何者為四?一者、王`[子〔-〕【三】]`子雖小,最不可輕。二、龍子雖小,亦不可輕。三、火雖小,亦不可輕。四、比丘雖小,亦不可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王者雖為小,  具習諸技藝,  生處既真正,  亦不雜鄙穢。 有大美名稱,  一切悉聞知,  如此雖言小,  其實不可輕。 欲護己命者,  不應輕於小。  剎利雖云小,  法應紹王位, 既紹王位已,  法當行謫罰,  是以應敬順,  不宜生輕慢。 於諸聚落中,  及以閑靜處,  若見小龍子,  形狀雖微細, 能大亦能小,  亦復能興雲,  降注於大雨。  若以小故輕, 必能縱毒螫,  欲護身命者,  不宜輕於彼。  為於己利故, 宜應自擁護。  亦如有小`[火【三】,小【大】]`火,  若具於眾緣,  猛炎甚熾盛, `[遇=過【三】]`遇於大暴風,  能焚燒山野,  既焚林野已,  遇時還復生, 欲護己命者,  不應輕小火。  若於淨戒所,  惡口加罵辱, 其身及子孫,  一切皆毀謗,  於未來世中,  當同受惡報, 是故應自護,  莫以惡加彼。  剎利具技藝,  龍子及與火, 比丘持淨戒,  此四不可輕。  為護己命故,  謹慎應遠離。」 爾時,波斯匿王聞此語已,其心戰慄,身毛為竪,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實有過罪,自知毀犯,譬如`[孾=嬰【三】]`孾愚,狂癡無知,所作不善。唯願世尊憐愍我故,聽我懺悔。」佛告波斯匿王言:「我今愍汝,聽汝懺悔。」時,波斯匿王既蒙懺悔,心大歡喜,作禮而去。 `[[No. 99(1227), No. 125(26.7)]]`(五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稟性仁孝,母初崩背,哀號戀慕,不自堪勝。燒葬母已,便自沐浴,衣髮故濕,於日中時,往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佛告王曰:「王從何來?衣髮故濕。」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我之慈母情特尊敬,一旦崩背。我送母喪,遠至曠野,殯葬已訖,新`[浴洗=洗浴【三】]`浴洗故,衣髮猶濕。」 佛告大王:「汝於母所極愛敬不?」王即答言:「實為愛敬。設令有人能使我母`[還=復【三】]`還得活者,我以象軍、車軍、馬軍、步軍悉以與之,`[續=贖【三】]`續我母命,心無悔恨。設以半國賞之,亦不生恨。」王復言曰:「佛語誠實,一切生者,會必歸死。」 佛言:「實爾!實爾!生必有死,五趣四生,無不終者。王者、臣民、婆羅門眾,會歸當死。灌頂人王,威力自在,統領國土,會歸終`[沒=歿【明】]`沒。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七寶具足,亦會當死。五通神仙,在於山藪,飲水食果,亦歸於死。三十三天,極受快樂,光色熾盛,處天宮殿,壽命延長,亦歸終`[沒=歿【三】]`沒。諸羅漢等,捨於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正智解脫,後邊之身,亦歸散滅。諸辟支佛,獨一無侶,常在閑靜,亦當散滅。諸佛正覺,具於十力,有四無畏,得四無礙,能師子吼,身亦無常,會歸散滅。」佛言:「大王!我為大王,種種分別,生必有死。略而言之,無生不終。」 佛即說偈言: 「一切生皆死,  壽命必歸終,  隨業受緣報,  善惡各獲果。 修福上昇天,  為惡入地獄,  修道斷生死,  永入於涅槃。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諸佛與緣覺,  菩薩及聲聞,  猶捨無常身,  何況諸凡夫。」 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心開意解,更不憂愁,歡喜而去。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228)]]`(五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在空閑處獨靜思惟:「夫為人者,云何愛己?云何惡己?」復作是念:「若身口意行於善業,遠離諸惡,`[是名【麗】,名是【大】(cf. K19n0651_p0025b05; T02n0100_p0392c12)]`是名愛己。若身口意行不善業,作眾惡行,名不愛己。」波斯匿王思惟是已,從靜處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即白佛言:「世尊!我獨靜處,作是思惟:『云何名愛己?云何不愛己?若能於身口意行善,是名愛己;若身口意行不善業,名不愛己。』」 佛言:「大王!實爾。若人身口意行惡者,是名不愛己。何以故?彼為惡者,雖有怨讎,不必速能有所傷害;自造惡業,毀害甚深,是以自作惡業,名為不愛己。又有為己故,作殺盜婬,是為損己。若人身口意行善者,設作是念:『我捨所愛居家妻子。』名不愛己,實是愛己。何以故?如此之人,雖有親友、父母、兄弟,恩徹骨髓,至其衰老,不能`[得=相【元明】]`得救。要自身口意修行善,能自濟度,是名愛己。」 佛即說偈言: 「若人自愛己,  不以惡加彼,  無有造作惡,  得於快樂者。 若人自愛己,  應修諸善業,  速疾能獲得,  種種諸快樂。 夫欲愛己者,  應當自擁護,  譬如邊表城,  曠野多賊盜。 得值無難時,  應當自隱藏,  若其失無難,  值難苦無窮。」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229)]]`(五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於空閑處,作是思惟:「云何護己?云何不護己?」復自念言:「若人修善,名為護己;若人行惡,名不護己。」思惟是已,即從坐起,往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於靜處作是思惟:『云何護己?云何不護己?』復作是念:『若修善行,名為護己;若行不善,名不護己。』」 佛告`[大=天【元】]`大王:「實爾!實爾!若以四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圍遶自身,不名護己。何以故?非內護故。若人身口意善,雖無四兵,是名護己。何以故?有內護故。此內護者,勝於外護,故名護己。」 佛即說偈言: 「若人欲自護,  `[當【麗】,常【大】(cf. K19n0651_p0025c21)]`當護身口意,  修行於善法,  有慚亦有愧。 不護三業者,  邪見及眠睡,  障蔽諸善法,  隨從於惡魔。 則為自毀傷,  是以應自護,  修定及智慧,  常念佛所教。」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231)]]`(五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於閑靜處,作是思惟:「世界之中,少有能得富貴財業。設得財業,不尚`[4]驕=憍【三】*`驕奢,貞廉知足,節於嗜欲,不惱眾生,如是人少。世界多有眾人,得勝財業,`[*4]`驕逸自恣,貪嗜於欲,加惱眾生,如是人多。」波斯匿王於閑靜處,思惟是已,從坐而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即白佛言:「世尊!我於靜處作是思惟:『世界之中,若設有人,得勝財業,心自知足,能不`[*4]`驕恣,不嗜於欲,不惱於人,如是人少。若復有人,得勝基業,憍逸自恣,貪嗜於欲,加惱眾生,如是人多。』」 佛言:「大王!實爾,實爾。世界之中,多有眾人,得封祿已,憍慢自恣,貪嗜於欲,苦楚眾生。如是愚人,長夜受苦,得大損減,命終之後,必入地獄。」 佛言:「大王!譬如魚師及其弟子,於捕魚法善巧方便,以細密網截流而`[拖=施【三】]`拖,魚鼈黿鼉,水性之屬,為網所得。此水性等,入網之者,悉皆集在魚師之手,牽挽旋轉,任魚師意。世間之中,多有眾人,得勝封祿,憍慢自恣,貪嗜五欲,加惱眾生,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如斯愚人,即入魔網,為網所獲,周迴舉動,`[住=任【三】]`住魔所為。」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縱逸著事業,  荒迷嗜五欲,  不知有惡果,  如魚入密網, 此業已成就,  極受大苦惱。」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230)]]`(五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於閑靜處,作是思惟:「世界之中,少有於人,得勝封祿,而不憍恣,不嗜五欲,不惱眾生。世界之中,多有眾`[人=生【明】]`人,得勝基業,憍慢自恣,貪嗜五欲,加惱眾生。」思惟是已,從坐處起,即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今靜處,作是思惟:『世界之中,少有眾人,得勝基業,`[不=而不【三】]`不憍恣,不貪五欲,不惱眾生。多有眾人,得勝基業,貪嗜五欲,加惱眾生。』」 佛言:「大王!`[如是=實如是【三】]`如是,如是。實如汝語。譬如獵師,鑿穽捕鹿,驅入穽中,隨意而取。世界之中,多有眾人,得勝基業,憍逸自恣,貪嗜五欲,苦楚眾生,亦復如是。如斯愚人,入於魔穽,從魔所為,當入地獄,長夜受苦。」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縱逸著事業,  荒迷嗜五欲,  不知後惡果,  如鹿入深穽, 極受諸苦惱。  行此惡業者,  悲苦更苦報,  悔恨何所及。 修於善業者,  後獲妙果報,  臨終情歡豫,  後則無悔恨。」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232)]]`(五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即白佛言:「世尊!有一長者名摩訶南,其家巨富,多饒財寶。」 佛問王曰:「云何大富?」 王`[白=曰【明】]`白佛言:「彼長者家,金銀珍寶,數千萬億,不可稱量,況復餘財。雖有財富,不能`[飲=餘【宋】]`飲食,所可食者,雜糠麁澁。若作羹時,渾煮`[薑=薑一【元明】]`薑罷,煮已`[還=業【明】]`還取,賣為財用。所可衣者,唯著麁布,五總`[踈=䟽【宋】]`踈弊,以為內衣。乘朽故車,連綴樹葉,以為`[17]繖=傘【三】*`繖蓋。未曾見其施沙門、婆羅門、貧窮乞兒。若欲食時,要先閉門,恐諸沙門、婆羅門等來從其乞。」 佛言:「大王!如此之人,非善丈夫。何以故?得斯財富,不能開意正直受樂,又復不能孝養、供給妻子,亦不賜與奴婢僕使,又不時時施諸沙門、婆羅門,亦復不求上業生天之報。譬如鹵地,有少汪水,以鹹苦故,無能飲者,乃至竭盡。世間愚夫,亦復如是。大得財業,不能施用身自受樂,亦復`[末=未【三】]`末能供養父母及與妻子,并其眷屬、奴婢、僕使、親友知識,悉不惠與,雖豐財寶,都無利益。」 佛言:「大王!善丈夫者,得於財業,能自施用正直受樂,亦能供養師長父母及與妻子,并其眷屬、奴婢僕使、親友知識,乃至供養沙門、婆羅門、貧窮乞匃,悉能惠施。如斯善人,所得財寶,名為上`[業=還【明】]`業。作快樂因生天之緣,此人聚財,成就大善。譬如近城村邑聚落,有清冷池,流出好水,四邊平正,多饒林樹,種種華果,有柔軟草,遍布其地,一切眾人,皆得洗浴,并獲好飲,飛禽走獸,翱翔嬉樂。善健丈夫,亦復如是,乃至生天,成就大善。」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鹹鹵土,  中有冷汪水,  鹹苦不可飲,  後自煎涸盡。 儜夫亦復爾,  雖有多財寶,  不能自衣食,  亦不施他人, 是名為儜者。  有財能布施,  譬如平博地,  有好清流池, 林亦甚蔚茂,  人獸同快樂,  是名為智者。  如似大牛王, 生則受快樂,  死則生天上。」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233)]]`(六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城中有大長者,名摩訶`[男=南【三】]`男。無有子胤,遇患命終。爾時,國法若不生男,命終之後,家財入官。以是之故,摩訶南所有財產,應入國主。時,波斯匿王身體坌塵,往詣佛所,既頂禮已,却坐一面。佛告王曰:「今日何故,身體坌塵,顏容改常,而來至此?」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舍衛城中,有大長者,名摩訶南,昨日命終,以無子故,所有財寶,稅入于`[宮=官【三】]`宮,視其財寶,冒涉風塵,是以坌身。」 佛問王曰:「摩訶南實巨富耶?」 王即答言:「實爾!世尊。云何大富?金銀珍寶數千億萬,不可稱計,況復餘財。雖有珍寶,多諸儲積,以慳貪故,惜不噉食,所可食者,秕稗雜糠,極為麁澁。若作羹時,煮薑一罷,煮已還取,賣為財用。所可著者,唯衣麁布,五總麁弊,以為內衣。乘朽故車,`[連【麗】,進【大】(cf. K19n0651_p0027b23; T02n0100_p0393c20)]`連綴樹葉,以為繖蓋。未曾見其修少布施沙門、婆羅門、`[貧【CB】,貪【大】]`貧窮乞兒。」 佛言:「如此愚人,非善丈夫。何以故?雖有財寶,不能開意正直受樂,又復不能供養父母及與妻子,亦不賜與奴婢僕使,`[不=又不【三】]`不時時施與沙門及婆羅門,亦復不求生天善報。」 佛告王曰:「此摩訶南乃往昔時,已曾於多伽羅瑟辟支佛所,種少善根。爾時布施飲食,不至心施,不信心施,不手自施,不恭敬施,撩擲而與。布施已訖,後復生悔,作是念言:『我之飲食,云何與此剃頭沙門?不如自與家中僕使。』於其捨身,得生舍衛城第一巨富大長者家。雖復生彼富長者家,由先施食有悔心故,自然不憙著好衣裳,亦`[復〔-〕【三】]`復不喜食於美食,鞍馬車乘嚴飾之具,悉不喜樂。大王當知,摩訶南於昔往日,其家豪富,為錢財故,殺異母弟,以是因緣,入於地獄,無量年歲受諸苦惱,由是之故,錢財七`[返=反【三】]`返,常沒於官。摩訶南於多`[伽=迦【三】]`伽羅瑟辟支佛所,施食因緣,受福已盡,如大罪人,捨身之後,入于地獄,摩訶南捨身,亦復如是,入大叫喚地獄。」 時,波斯匿王復白佛言:「世尊!彼摩訶南捨身實入大叫喚地獄耶?」 佛言:「實入。」 時,王聞已,悲泣流淚,王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說偈: 「錢財穀帛并珍寶,  奴婢僕使及眷屬,  一切無隨無隨者,  亦不能取其少分。 為死所侵捨故尸,  一切財寶雖羅列,  都無一物是`[儲=其【三】]`儲有,  亦復不能持少去。 為有何物隨逐人,  譬如有影隨其形,  善惡受報必不失,  唯此隨人猶如影。」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善惡隨逐人,  譬如影隨形,  隨其所趣向,  未曾相捨離。 譬如少資糧,  越險增苦惱,  行惡亦如是,  不能至善徑。 譬如豐資糧,  安樂越險道,  修福者亦爾,  安隱至善處。 譬如久別離,  至於曠遠處,  安隱得還家,  其心甚悅豫, 妻子及眷屬,  歡喜極快樂。  修善者亦爾,  善業來迎接, 亦如`[離=彼【三】]`離眷屬,  會合得歡喜,  是以應積善,  當為後世故。 欲得後世福,  應修行正行,  今不被譏呵,  後受於快樂。」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234)]]`(六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于爾時,波斯匿王欲設大祀,養千牛王,皆繫於柱,并及`[12]𤛆=𤚐【三】*`𤛆牛、水牛、乳牛犢,及小牛,盡各數千;䍧羖羊等,亦復數千;種種畜生,皆繫祀場。時,餘國中,諸婆羅門聞王大祀,自遠而至,進集舍衛城。時,眾多比丘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聞波斯匿王欲設大祀,養千牛王,并及`[*12]`𤛆牛、水牛、乳牛、小牛及犢,盡各數千;䍧羖羊等,亦復數千。如是種種,諸畜生等,皆悉繫著於彼祀場。又聞餘國諸婆羅門,`[聞【CB】,斯【大】]`聞波斯匿王施設大祀,一切雲集在舍衛城。諸比丘乞食已訖,攝於衣鉢,洗足已`[去〔-〕【三】]`去,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入城乞食,聞如是事。」爾時,世尊聞是語已,即說偈言: 「月月百千祀,  修此以求福,  不如一信佛,  十六分中一。 月月百千祀,  修此以求福,  不如一信法,  十六分中一。 月月百千祀,  修此以求福,  不如一信僧,  十六分中一。 月月百千祀,  修此以求福,  不如一慈心,  十六分中一。 月月百千祀,  修此以求福,  不如憐眾生,  十六分中一。 月月百千祀,  修此以求福,  不如憐鬼神,  十六分中一。 月月百千祀,  不如一善心,  憐愍畜生類,  十六分中一。 月月百千祀,  不如於佛說,  生信而愛樂,  十六分中一。 假使修諸祀,  及與事火法,  修此欲求福,  行`[此=是【三】]`此諸祠祀, 滿足一年中,  不如正身立,  一禮敬向佛,  四分中之一。」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235)]]`(六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收=又【三】]`收攝剎利、毘舍、首陀羅、沙門、婆羅門,持戒、破戒出家,乃至`[5]伎=技【元明】*`伎兒、旃陀羅等,悉皆繫閉。時,諸比丘入城乞食,聞如是上事,食已,洗足,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等入城乞食,聞波斯匿王收攝剎利、毘舍、首陀羅、沙門、婆羅門、出家持戒、破戒,及`[*5]`伎兒、旃陀羅等,悉皆繫閉。」爾時,世尊聞斯語已,即說偈言: 「王者繫縛人,  以鐵木及繩,  賢聖觀斯事,  深知非牢縛。 若戀於妻子,  錢財及珍寶,  如是繫縛人,  堅牢過於彼。 妻子及財寶,  愚人生繫著,  其實如`[瀑=暴【三】]`瀑流,  漂沒諸凡夫。 是以宜速逝,  趣向於解脫。」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菩提及母  愛己及護己  捕魚并鹿穽  慳并及`[命終=終命【三】]`命終 祠祀及繫縛 別譯雜阿含`[經=經初誦【明】]`經卷第三 別譯雜阿含`[經=經初誦【三聖】]`經卷第四失譯`[(人名…錄)六字〔-〕【宋元】]`人名`[今〔-〕【明】]`今附秦錄 `[初誦第四〔-〕【三聖】]`初誦第四 `[[No. 99(1236)]]`(六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摩竭提國阿闍世王將領四兵來,共波斯匿王交陣大戰。時,阿闍世王,韋提希子,破波斯匿王所將軍眾。波斯匿王單乘一車,獨得入城。時,諸比丘入城乞食,見是事已,乞食訖,洗足,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我等晨朝入城乞食,見阿闍世王及波斯匿王各嚴四兵,極大鬪戰。波斯匿王所將四兵為彼所破,唯王一身,單乘一車,獨得入城。」 爾時,世尊聞斯事已,即說偈言: 「勝則多怨`[疾=嫉【三聖】]`疾,  負則惱不眠。  若無勝負者,  寂滅安睡眠。」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237)]]`(六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摩竭提阿闍世王及波斯匿王各嚴四兵,交兵大戰。波斯匿王大破阿闍世王所將兵`[眾〔-〕【三聖】]`眾,并復擒得阿闍世王身。波斯匿王既得勝已,與阿闍世王同載一車,來詣佛所,頂禮佛足。時,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此摩竭提阿闍世王,韋提希子,我於彼所,初無怨嫌。彼於我所,恒懷憎嫉。然其是我親友之子,以是之故,我今欲放,令得還國。」 佛言:「大王!可放令去。若能放彼王,於長夜有大利益。」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力能破他軍,  還為他所壞;  力能侵掠人,  `[還【麗】,邏【大】(cf. K19n0651_p0029c11; T02n0100_p0396a02)]`還為他所掠。 愚謂為無報,  必受於大苦;  若當命終時,  乃知實有報。」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238)]]`(六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於閑靜處,作是思惟:「佛所教法,極有義利:能得現報無有熱惱、不待時節、能將於人到于善處、語諸人言:『汝等來!善示汝妙法、`[夫=大【宋元】]`夫為智者自身取證深得解達。須善友,須善同伴,恒應親友如是善友,不向惡友并惡知識,遠離惡伴。』」思惟是已,從坐處起,往詣佛所,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於閑處,作是思惟:『佛所教法有大義利:能招現報無諸熱惱、不待時節……乃至不與惡友交遊。』」 佛告王曰:「實爾,實爾。佛所教法,有大義利,能招現報,乃至不與惡伴交遊。我於往時,在王舍城耆梨跋提林。爾時,阿難比丘獨在靜處,作是思惟:『善知識者,梵行半體。』阿難起已,來至我所,頂禮我已,而作是言:『善知識者,梵行半體,非惡知識、惡伴、惡友。』我告阿難:『止!止!莫作是語。所以者何?夫善知識、善友、善伴,乃是梵行全體。又善友伴者,不與惡知識、惡友、惡伴而為徒黨。何以故?我以善知識故,脫於生死。是故當知,善知識者,梵行全體。如是之事,應分別知。』佛所說法,有大義利,能招現報,乃至不與惡友惡伴惡知識等而為伴黨。」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於諸善法中,  不放逸最勝。  若當放逸者,  賢聖所譏嫌。 若不放逸者,  獲於天帝位,  於諸天中勝。  於作無作中, 不放逸最勝。  若不放逸者,  坐禪盡諸漏,  逮得於勝果。」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239)]]`(六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於閑靜處作是思惟:「頗有一法能得現利,及後世利?」作是念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頗有一法能得現利、後世利不?」 佛告王曰:「我有一法,修行增廣,現在未來多所饒益。所謂修行不放逸法,現得利益,來世亦利。譬如大地,能生百穀。一切草木一切善法,亦因不放逸生。不放逸增長,不放逸廣大。`[大=天【三】]`大王!猶如大地,一切種子,因地而生,因地增廣。一切眾生,因不放逸,亦復如是。一切根香中,黑堅實香最為第一,此事亦爾,一切善法,因不放逸。堅實香中,赤栴檀為第一,此事亦爾,一切善法,因不放逸為本。不放逸者,是實法因。不放逸者,善法生處。一切華鬘中,乾陀婆梨琴華鬘最為第一。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水生華中,青蓮華第一。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畜生跡中,象跡最大。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如與賊戰,能先`[出【麗】,諸【大】(cf. K19n0651_p0030b23; T02n0151_p0884a13)]`出鬪,名為第一。一切善法,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獸中,師子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樓觀,高波那`[寫=羅【元明聖】]`寫最為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閻浮提樹,閻浮提界上樹最為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為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詹=薝【明】]`詹婆羅樹中,鳩羅`[苦=薝【元明】]`苦婆羅最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波吒羅樹中,錦文芭吒羅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樹中,波`[利=梨【三】]`利質多羅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山中,須彌山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金中,閻浮檀金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妙衣,迦尸衣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色中,白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鳥中,金翅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明中,日光為第一。不放逸法,亦復如是。餘如上說。 「`[如上說=上【三】]`如上說諸修行善行,不放逸者是其根本,是其生因。是故大王,汝今應修不放逸法,亦應依止不放逸法。王若如是,王之夫人,及以妃后,亦不放逸;王子大臣,及諸官屬亦復如是。若不放逸,即是守護中宮`[內外=外內【三聖】]`內外。以不放逸故,倉庫盈滿。王不放逸,則為自護,并護一切。」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不放逸最勝,  放逸多譏嫌;  今世不放逸,  後世得大利。 現利他世利,  解知二俱利,  是名為健夫,  明哲之所行。」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240), No. 125(26.6)]]`(六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於閑靜處,作是思惟:「世有三法:一者可憎,二不可愛,三不可追念。何謂可憎?所謂老也。何謂不可愛?所謂病也。何謂不可追念,所謂死也。」波斯匿王思惟是已,即從坐起,往詣佛所,頂禮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於靜處作是思惟:『世有三法:一者可憎,二者不可愛,三者不可追念。何謂可憎?所謂老也。何謂不可愛?所謂病也。何謂不可追念?所謂死也。』」 佛告王曰:「如是!如是!此三種法實如王言。」佛言:「大王!世間若無此三,佛不`[出世=出也【宋】]`出世,亦不說法。以有此三故,佛出世為眾說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王車嚴飾盛,  莊挍甚奇妙,  久故色毀敗,  如身必歸老, 實法無衰老,  展轉相付故。  咄哉老賊惡,  端正殊妙色, 汝能壞敗也。  設壽滿百年,  必入于死徑。  病來奪其力, 老將付與死。  是故常樂禪,  撿心勤精`[進=定【三】]`進,  了知生邊際, 勝彼魔軍眾,  度有生死岸。」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45)]]`(六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布施之時,應與何處?」佛答王曰:「修布施者,隨意所樂,布施於彼。」 王復問佛:「布施何處,得大果報?」 佛答王曰:「汝問異前。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如出軍陣,欲鬪戰時,如東方有剎利,盛壯有力,然其不能善解兵法,亦復不知善調其身,及以射術,畏憚前敵,生于驚懼,每常先退,不能住其所止之處;射箭不遠,設復射箭,終無所中,不堪處彼大陣之中。大王若鬪戰時,有如此人,王當安慰,汝親近我,當重賞賜。王能爾不?」 王言:「世尊!我實不用如是之人。何以故?鬪戰之時,所不須故。」 「南方有婆羅門,西方有毘舍,北方有首陀,亦復如是。如此人等,王當用不?」 王言:「若鬪戰時,皆所不用。」 佛言:「若鬪戰時,東方有剎利來,年在盛壯,身體`[丁=長【三】]`丁大,驍勇有力,善解兵法,兼知射術,種種諸術,多諸手`[伎=技【元明】]`伎,善能調身,勇於向敵,大膽不懼,心無驚畏,見敵不退,住所`[住=往【三】]`住處;彎弓遠射,能中於物,箭不虛發,勇`[捍=悍【元明】]`捍直進,能壞大陣。大王若鬪戰時,當用何者?」 王答佛言:「用勇健者。何以故?鬪戰之法,須勇健故。南西北方,亦復如是。」 佛告大王:「如是。大王!若有沙門、婆羅門,五支不具,不任福田。復有五支滿足,堪任福田,施得大果,得大利益,極為熾盛,果報增廣。云何名為具於五支?斷除五蓋。云`[何【麗】,[-]【大】(cf. K19n0651_p0031c19)]`何斷除五蓋`[[-]【麗】,何【大】(cf. K19n0651_p0031c19)]`?斷除欲蓋、瞋恚、睡眠、`[調=掉【元明】]`調悔及疑。自知除五欲,名斷除五蓋。云何滿足五支?滿足無學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若能滿足如是五支,沙門、婆羅門,施得大果,名大熾然,果報深廣。」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有一人,  驍勇有大力,  兼善解射術,  眾`[11]技=伎【宋聖】*`技悉備知。 鬪戰須此人,  當厚賜財寶,  并與其爵賞,  不擇其種姓, 但錄其功勳,  大王應如是。  若能行善者,  柔和修忍辱, 能見四真諦,  得入於聖位。  供養黠慧者,  不應擇種姓, 住處悉應有,  飲食并臥具,  如此之供養,  應有具戒者。 於大洪流中,  應作浮囊栰,  并造作橋船,  自渡亦濟他。 安`[直=置【元明】]`直多聞者,  譬如有密雲,  遍覆於世界,  電光甚赫曜, 雷音聲遠震,  降注于大雨,  土地普沾洽,  眾卉木叢林, 無不蒙潤者。  禾稼既滋茂,  農夫生悅慶,  如是信施主, 多聞能惠施,  無有慳嫉者。  潤澤喻飲食,  勸讓益進與, 如雷音遠震,  譬如降注雨,  大獲於子實。  能修布施者, 大獲於功德,  後得涅槃樂。」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46)]]`(六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婆羅門種常生婆羅門家,剎利種常生剎利家不?」 佛`[告=答【三】]`告王曰:「汝今不應作如是語。何以故?有四種人:一者從明入明,二者從明入冥,三者從冥入明,四者從冥入冥。何謂從冥入冥?若有眾生生於下賤、貧窮之者,或生魁膾`[*11-1]技=伎【宋聖】*`技巧之家,或身羸瘦,其形極黑,聾盲瘖瘂,諸根不具,為他作使,不得自在。如此之人,或身行惡業,或口作惡業,或心念不善,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是名從冥入冥。如`[從=前【三聖】]`從廁出,復入一廁,我說此人從冥入冥。 「若如此人,生於下賤及魁膾`[*11-2]技=伎【宋聖】*`技巧,或身羸瘦,其形極黑,聾盲瘖瘂,諸根不具,為他走使,不得自在,是名為冥。若如此人,能身行善,能口行善,能意行善,身壞命終,得生天上。如此人從地而起,得昇於床。從床而起,得乘於車。從車而起,得乘於馬。從馬而起,得乘於象。從象而起,得昇宮殿。以是緣故,我說從冥入明。 「何謂從明入冥?若有人生於剎利家,或復生於婆羅門家,或生大長者家,多饒財寶,巨富無量,庫藏盈溢,多諸僕從,輔相大臣,親友眷屬,亦甚眾多,身形端正,有大威力,如是之人,是名為明。若此之人,身行惡業,口行惡業,意行惡業,身壞命終,墮於地獄。如人從宮殿下墮於象上,從象上下而乘於馬,從馬上下而乘於車,從車上下而坐於床,從床`[而=上【聖】]`而下墮落於地,從地而墮墜於糞坑,我說此人從明入冥。 「何謂從明入明?若有人生於`[剎利=剎利家【三】]`剎利大婆羅門家,或生長者,多饒財寶,巨富無量,庫藏盈溢,多諸僕從,輔相大臣,親友眷屬,亦甚眾多,身形端正,有大威力,此名為明。如此之人,身行善業,口行善業,意行善業,身壞命終,得生天上。如似從一宮殿至於宮殿,從象至象,從馬至馬,從車至車,從床至床。如此之人,我說從明入明。」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大王汝當知,  貧窮不信者,  瞋恚懷嫉妬,  恒起惡覺觀。 邪見無恭敬,  沙門婆羅門,  持戒及多聞,  見則加罵辱。 設有少財物,  無有奉施心,  毀罵施與者。  如此之業緣, 必墮於地獄,  是業墮地獄,  名從闇入闇。  大王今當知, 貧窮好施者,  有信無瞋恚,  慚愧而好施,  沙門婆羅門, 持戒及多聞,  起敬禮問訊,  常行正善行,  自施讚施者, 受者亦讚嘆。  如是至後世,  生三十三天,  此名從此闇, 將入於明處。  大王又當知,  大富而不信,  心常懷瞋恚, 常起貪嫉妬,  邪見不恭敬,  沙門婆羅門,  持戒及多聞, 見則加罵辱,  無有奉施心。  從此而命終,  墮於惡地獄, 名從明入闇。  大王又當知,  大富信無`[瞋=明【聖】]`瞋,  慚愧得具足, 能捨大慳心,  沙門婆羅門,  持戒及多聞,  起敬而問訊, 常行於正善,  自施讚施者,  受者所歎譽。  捨此身命已, 以是果報故,  生三十三天,  此名從於明,  而入於明處。」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47)]]`(七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波斯匿王於日中時,乘駕輦輿,往詣佛所,身體塵坌。爾時,世尊而問王言:「大王!何故以日中來至於此,身體塵坌?」 王白佛言:「世尊!國事廣大,眾務猥多,斷理`[庶=麁【三聖】]`庶訖,來詣佛所,以是之故,身體坌塵。」 佛言:「大王!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大王!譬如有人從東方來,稟性正`[直=真【三聖】]`直,未曾虛欺,為眾所信。設語王言:『今者東方有大石山,上連於天,下連於地。從東方來,其所歷處所,有林卉有生之類,悉皆摧碎。』南西北方,亦復如是,皆為眾人,深生信心,亦相謂言:『今者四方有大石山,一時俱至,又無孔穴可逃避處,天龍人鬼,有生之類,咸皆碎滅,甚可怖畏。』」佛告王曰:「當於爾時,設何方計而得免難?」 王言:「世尊!當爾之時,更無方計,唯信佛法,修行真行,更無餘方。」 佛言:「大王!如王所說,乃至除信佛法,更無餘計。大王!何故作如是語?」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設如灌頂受王位者,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各嚴戰具,如此大山,無可共鬪,刀箭弓矟,無可用處。若`[以=無【明】]`以呪術,錢財貢獻,如此之事,無如之何,亦復無有求名捔力諍勝之處。是故世尊!我言應修善法,遠離虛妄,除信佛法,更無餘計。」 佛言:「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老山能壞壯年盛色,病山能壞一切強健,死山能壞一切壽命,衰耗之山能壞一切榮華富貴,妻子喪沒,眷屬分離,錢財亡失。大王!有如是四方碎壞世間,隨逐於人,實如汝言,唯有修行真法,除於佛法,更無餘計。」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譬如四方有大山,  廣大深厚無`[涯=崖【元明聖】]`涯際,  從四面來一時至,  慞惶奔走無避處, 象車馬兵不能拒,  呪術財寶不能却,  如是大王無常山,  老病死山衰滅山, 殘滅一切有生類,  剎利首陀婆羅門,  乃至下賤真陀羅,  在家出家修梵行, 及以全戒至毀禁,  悉皆殘滅無遺餘。  是以智人應修善,  `[尊=遵【三聖】]`尊崇三寶行眾福, 身口及意常清淨,  現得名譽後生天。」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48)]]`(七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在一面坐。時,祇洹中有長髮梵志七人,復有裸形尼乾七人,復有一衣外道七人,身皆長大。波斯匿王見諸外道在祇洹中,經行彷徉。時,波斯匿王從坐而起,合掌敬心,向諸外道,自說:「我是波斯匿王。」如是三說。佛告波斯匿王:「何故見此長髮裸形一衣之人如此恭敬?」 王言:「世尊!我國有此三人,阿羅漢中,名為最勝。」 佛告王言:「汝不善知他心所趣,云何知是羅漢非羅漢也?如共久處,用意觀察,爾乃可知。持戒破戒,雖復久處,聰智能知,愚者不知。若其父母,親里眷屬,有死亡者,可分別知。若無此事,難可了知。若遭厄難,為人`[強逼=逼迫強【三聖】]`強逼,令行殺害。或為女人私處逼迫,而不犯戒。可知堅實。隨逐觀察,乃能可知,淨行不淨,欲試其智,聽其所說,唯有智者,善能分別。唯有智人,久處共住,爾乃可知。」 王即讚佛言:「善哉!世尊!如佛所說,久處共住,爾乃可知。持戒破戒,臨難別人,觀察其行,知淨不淨,講說議論,乃別其智凡,此上說有智能知,愚者不知。久處乃知,非可卒知。何以故?我所使人,亦使著如是形服,使遠至他國,察彼國中,或經八月,或至十月,作種種事已,還來歸國。五欲自恣,一切所作,如前無異。是以知佛所說實是善說。」王又白言:「世尊!我亦先知有如是事,但卒不觀察,便起恭敬。」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不以見色貌,  而可觀察知,  若卒見人時,  不可即便信。 相貌似羅漢,  實不攝諸根,  形貌種種行,  都不可分別。 如似塗耳`[鐺=璫【三聖】]`鐺,  亦復如塗錢,  愚者謂是金,  其內實是銅。 如是諸人等,  癡闇無所知,  外相似賢`[善=聖【三】]`善,  內心實毒惡。 行時多將從,  表於賢勝者。」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49)]]`(七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五國王共集一處,各相謂言:「五欲之中,何者最妙?」一王說曰:「色為第一。」次王說言:「聲為第一。」次王說言:「味為第一。」第四王言:「香為第一。」第五王言:「細滑第一。」諸王心意,人各不同,各見第一,乃相謂言:「我等心意,所美不同,各競其理,可詣佛所,稟受分別。」波斯匿王而為上首,共詣佛所。五王爾時禮佛足已,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我等五王私共議論五欲之中,何者第一?一王說言,色為第一。如此五王,所說不同,各稱第一。所`[說=謂【三聖】]`說不同故,來詣佛所,`[諮〔-〕【宋聖】]`諮問斯義,何者第一?」 佛說:「若於色中,取其像貌,心意封著,稱適其意。當於爾時,設有妙色勝於此者,但以所著為勝,不顧色妙。聲香味觸,亦復如是,乃至於觸受,其相貌心意計著,以為最勝。」 爾時,有一婆羅門名曰卑嶷,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欲有所說,唯願聽許。」佛告卑嶷:「宜知是時。」 卑嶷即說偈言: 「央伽大王畜寶鎧,  摩竭提主得大利,  佛出其國最上寶,  名稱普聞如山王。 譬如蓮華新敷榮,  光映泉池香遍至,  佛亦如日處虛空,  光明周普照世界。 諦視如來智慧力,  猶如猛火炎熾盛,  開諸眼目作大明,  諸有疑惑來稟化, 一切悉得決所疑。」 五王皆讚美`[偈訖=說竭【三聖】]`偈訖,各以上衣以用賞之。爾時,五王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從坐而去。王去已後,卑嶷合掌向佛,即以五衣奉上於佛,唯願納受,佛即納受。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50)]]`(七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身體肥大,喘息極麁,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佛告王言:「王今身體極為重大,至於動轉,出入息時,極為大難。」 王白佛言:「如是,如是。如世尊教,今患此身,以為慚愧,用自譏呵。」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夫人常當自憶念,  若得飲食應知量,  身體輕便受苦少,  正得消化護命長。」 爾時,烏帶摩納在於眾中。王告摩納言:「汝能受持此偈,於我食時,常能為我誦此偈不?若能誦者,我當賞汝日百金錢,我之所食常當聽汝先我前食。」烏帶摩納爾時答言:「我能。」佛重為波斯匿王種種說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波斯匿王禮佛而退,烏帶摩納小在後住,受持此偈。佛告摩納:「王若食時,恒為王說如此上偈。」 爾時,波斯匿王日日減食,身體日日`[轉=漸【聖】]`轉小,漸得輕便。波斯匿王後至佛所,身體輕便,轉得端正。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奉佛勅教,現身之中受無量樂。南無佛、婆伽婆、至真、等正覺!知我現報現前利益,由節食故。」 得勝、毀壞、從佛教  一法、福田、可厭患  明闇、石`[山=生【宋聖】]`山、著一衣  諸王、喘息名跋瞿 `[[No. 99(1151)]]`(七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摩納名阿脩羅鹽,往詣佛所,不善口意,面於佛前,加諸罵辱。爾時,如來見聞是已,即說偈言: 「行善不瞋恚,  布施常實語,  不瞋不害者,  勝於懷惡忿。 慳貪及妄語,  親近惡人者,  當知此眾生,  積瞋如丘山。 瞋恚如逸馬,  制之由轡勒,  控轡不名堅,  制心乃名堅。 是故我今者,  名為善調御。」 爾時,摩納即白佛言:「我實愚闇,所為不善,面於佛前,加諸罵辱。唯願世尊哀受我懺。」 佛言:「摩納!知汝至心,憐愍汝故,受汝懺悔,使汝從今善法增長,無有退轉。」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52)]]`(七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摩納名曰卑嶷,往詣佛所,面於佛前,不善口意,罵詈世尊,加諸誹謗種種觸惱。爾時,如來見聞是已,語卑嶷言:「譬如世間,於大節會,鋸無提日。當於其夜,汝於彼時,頗`[以=有【三】]`以衣服、瓔珞、種種餚饍,餉親戚不?」 卑嶷答言:「實爾!餉與。」 佛告卑嶷:「若彼不受汝之所餉,此餉屬誰?」 卑嶷答言:「若彼不受,我還自取。」 佛言:「如是,如是。卑嶷!汝於如來、至真、等正覺所,面加罵辱,作諸謗毀,種種觸惱。汝雖與我,我不受取。譬如世人,有所捨與,前者受取,是名捨與,亦名受取。有人雖施,前人不受,是名為捨,不名為受。若人罵詈、瞋打、毀呰,更還報者,是名為捨,是名為受。若人罵詈、瞋打、毀呰,忍不加報,是名為捨,不名為受。」 卑嶷言:「瞿曇!我聞先舊長老宿德咸作是言:『世若有佛、無上`[正=至【三】]`正真、等正覺,面前罵詈,終不生惱。』我今罵汝,汝便生惱。」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無有瞋恚者,  於何而得瞋?  調順正命者,  無瞋汝當知。 若瞋不報瞋,  鬪戰難為勝;  若不加報者,  是則名為上。 不瞋勝於瞋,  行善勝不善;  布施勝慳貪,  實言勝妄語; 不瞋不害者,  常與賢聖俱。  近諸惡人者,  積瞋如丘山。 瞋恚如狂`[馬=象【三】]`馬,  制之`[由=如【三】]`由轡勒;  轡勒未為堅,  制心乃名堅。 是故我今者,  名為善調乘。」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53)]]`(七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在祇洹外露地經行。時,婆`[羅=羅門【聖】]`羅突邏闍極為惡性,往詣佛所,面於佛前,惡口罵辱,生大瞋惱,加諸毀謗,望佛慚恥。爾時,世尊見`[聞=罵【三】]`聞是已,默然而住。時,婆羅突邏闍見佛默然,復作此言:「汝今默然,我已知汝墮於負處。」 爾時,如來即說偈言: 「除祛勝負者,  寂滅安隱眠。」 婆羅門言:「瞿曇!我實有過,嬰愚無智,所為不善,今我自知,唯願世尊聽我懺悔。」 佛告婆羅門:「汝於面前,毀罵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加諸誹謗,種種觸惱,汝實愚小,癡惑無智,所作不善,我隨汝故,受汝懺悔,使汝善法增長,履行不退。」受懺悔已,婆羅門甚大歡喜,頂禮而去。 `[[No. 99(1154)]]`(七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時,婆羅門突邏闍遙見如來,疾走往趣,到佛所已,`[覆=復【元明聖】]`覆於佛前,面加罵辱,毀謗世尊,種種觸惱。又復掬土欲以坌佛,然所掬土,風吹自坌,不能污佛。 爾時,如來見是事已,即說偈言: 「無瞋人所橫加瞋,  清淨人所生毀謗,  如似散土還自坌,  譬如農夫種田`[殖=植【三】]`殖, 隨所種者獲其報,  是人亦爾必得`[報=果【聖】]`報。」 婆羅門言:「我實有過,嬰愚無智,所為不善,唯願如來聽我懺悔。」 佛言:「汝於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所,面加毀謗,癡惑之甚,如汝所說。我愍汝故,受汝懺悔,使汝不退,善法增長。」婆羅門蒙佛聽許,歡喜而去。 `[[No. 99(1155)]]`(七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俱薩羅國,還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婆羅門名曰`[4]返=反【三】*`返戾,聞世尊遊俱薩羅還舍衛祇樹給孤獨園。時,婆羅門而作是念:「我當往至沙門瞿曇所,彼有所說,我當`[*4]`返戾。」時,婆羅門作是念已,即詣佛所。爾時,世尊數千億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世尊于時遙見彼婆羅門來,默無所說。時,婆羅門來到佛所,語佛言:「何不說法?我欲聽之。」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求過短者,  意欲譏彼闕,  汝不清淨心,  瞋恚極懷忿, 諸佛所說法,  終不能解悟。  善順離諍訟,  并`[祛=袪【明】]`祛不信心, 遠離諸惱害,  及以嫉妬想,  若能如此者,  善聽為汝說。」 時,婆羅門而作是念:「瞿曇沙門已知我心。」即起禮佛,而作是言:「我實有過,所念不善,唯願世尊受我懺悔。」爾時,世尊以憐愍故,受其懺悔。`[*4-2]返=反【三】*`返戾歡喜,頂禮而去。 `[[No. 99(1156)]]`(七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無害摩納往詣佛所,問訊安慰,情報備到,致問周訖,在一面坐。白佛言:「瞿曇!我名無害,因此名`[故=致【宋】]`故,得無害不?」佛言:「汝身口意都不生害,故稱無害。」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身不毀`[害=言【三聖】]`害,  口意亦然,  是故號汝,  名為無害。」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57)]]`(八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次第乞食,次到婆羅`[突邏闍=䟦羅殊【聖】]`突邏闍大婆羅門家。時,婆羅門清淨澡手,即取佛鉢,盛滿美`[飯=飲【聖】]`飯,以奉世尊。於第二日及第三日,亦次乞食,至婆羅突邏闍。婆羅門作是念:「今此剃髮沙門數來乞食,似我知舊。」 佛于爾時知婆羅門心之所念,即說偈言: 「天雨數數降,  五穀數數熟,  道人數數乞,  檀越數數與。 數數生天上,  數數受果報,  婦女數懷妊,  數數生子息。 數數`[𤛓=搆【聖】]`𤛓牛乳,  數數得酥酪,  數數受於生,  數數消滅盡。 數數至於死,  數數悲苦惱,  亦復數數燒,  數數埋塚墓。 得斷後有道,  則`[止=心【宋】]`止不數數,  若不數數生,  亦不數數死, 得不數數憂,  亦不數號哭。」  爾時婆羅門,  聞說是偈已, 心生最上信,  踊躍甚歡喜,  即取世尊鉢,  盛滿種種食, 欲以授與佛,  佛不為其受。  所以不受者,  為說法偈故。 時,婆羅門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所施之食,奉上如來,世尊不受,當以與誰?」佛言:「我不見沙門婆羅門,若魔若梵,若食此食,有能如法得消化者。」佛復言:「此食宜應若置無虫水中,無虫草中。」 時,婆羅門承佛教勅,尋以此食置無虫水中。即時熾然烟炎俱出,`[𭱖𭱖=湒湒【三】]`𭱖𭱖振爆聲大叫裂。婆羅門作是言:「沙門瞿曇所為神足,實為希有!於少食中,尚作此變。」婆羅門見斯事已,即詣佛所,頂禮佛足,白佛言:「唯願世尊聽我出家。」 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衣著身,便成沙門,獲具足戒。此族姓子,信家非家,出家修道,晝夜精勤,正念覺意,在前志念堅固,所作已辦,梵行已立,自身取證,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心善得解脫。 `[[No. 99(1158)]]`(八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舍衛城中婆私吒婆羅門女,於佛法僧前,心信清淨,歸依三寶,心不生疑,苦`[16]習=集【元明】*`習滅道,亦不生疑,得見四諦,逮第一果,見法同等。其夫婆羅門姓,婆羅突邏闍為夫所使,足`[趺=跌【明】]`趺倒地,從地起已,叉手合掌,向佛方所,而作是言:「南無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真金之色,圓光一尋,身體方整,如尼拘陀樹,說法第一,第七仙聖,解脫世雄,我之世尊。」 爾時,其夫婆羅門聞婦此語,極生瞋忿,而罵詈言:「汝是顛狂旃陀羅也。誰今為此癡旃陀羅,作蠱道也?更無如汝極下賤者,汝於三明大婆羅門所不能恭敬,方禮禿頭瘦黑之人,如此沙門,共耶那`[邏=羅【三】]`邏延斷人種者,極相讚嘆。汝若信樂極深厚者,咄我於今,請與汝師,共相講論。」 婦語夫言:「我都不見若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有能與佛共講論者。」其婦復言:「南無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真金之色,身體方整,圓光一尋,如尼拘陀樹,說法第一,第七仙聖,解脫世雄,我之世尊,汝自知。」 時,婆羅門即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說偈問曰: 「摧壞何物得安眠?  除`[却=祛【三聖】]`却何法獲無憂?  是何一法能死滅?  瞿曇沙門為我說。」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摧壞瞋恚得安眠,  除滅瞋恚得無憂,  瞋恚詐親能死害,  摩納如是應當知, 滅除瞋恚聖所讚,  能害彼者得無憂。」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如應說法,示教利喜,次第為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苦惱之本,出要為樂,廣示眾善白淨之法。時,婆羅門聞佛所說,心開意解,踊躍歡喜。佛知摩納心意調濡,踊躍歡喜,心無狐疑,堪任法器,為說一法,堪任解悟,如諸佛法,為說四諦,苦`[*16-1]習=集【元明】*`習盡道,廣為說已。時,婆羅突邏闍聞佛所說,如白淨㲲易受染色,即於坐上,見四真諦,了達諸法,得法真際,度疑彼岸,不隨於他,得無所畏,即從坐起,合掌向佛`[白=白佛【三】]`白言:「世尊!我已出離。今欲歸依佛法僧寶,盡我形壽為優婆塞,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即於佛所,得不壞信,禮佛歸家。 其婦見夫如上歎佛,「我師如是,汝共語耶?」夫答婦言:「我不見世間若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有能與佛共論議者。」復語婦言:「與我衣來。」婦即與之,既得衣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唯願聽我於佛法中出家學道。」佛即然許,命一比丘,度使出家。既出家已,稱出家法,獨已專精。餘如婆羅突邏闍經中廣說,乃至得阿羅漢,心得好解脫。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59)]]`(八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婆羅門名曰摩佉,往至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爾時,摩佉白佛言:「世尊!今我家中,若有一人來,及三人來,眾多人來,我盡施與。瞿曇!我行如是施,獲大福不`[也〔-〕【三】]`也?」 佛時答:「有,實獲大福。若施一人,及眾多人,悉皆施與,獲得無量阿僧祇福。」 摩佉婆羅門即說偈言: 「我今樂設祠,  所以施復施,  為`[求=來【明】]`求福德故,  我今問牟尼, 願`[聞【麗】,問【大】(cf. K19n0651_p0038b04)]`聞佛所說。  我今謂世尊,  與梵天齊等,  云何得解脫? 云何至諸趣?  云何階梵天?  云何作正禮,  及以為祠`[主=王【元明】]`主, 得生於梵天,  壽命長無極?」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欲使設祠時,  歡喜而施與,  作已三時善,  緣善故心喜。 隨其安心施,  悉能離過患,  善除於貪欲,  正斷欲解脫。 若修慈無量,  是名具足`[8]祀=禮【三聖】*`祀,  便得心具足,  於善趣亦生。 如是祠`[*8]`祀者,  是`[名=多【元明】]`名為正`[*8]`祀,  得生梵天上,  壽命極長久。」 時,摩佉婆羅門聞佛所說,作禮而去,歡喜奉行。 `[[No. 99(1160)]]`(八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剎利波羅毘空婆羅門往詣佛所,問訊世尊,在一面坐,即說偈言: 「剎利久修諸苦法,  終不能得名為淨。  婆羅門讀三`[圍=韋【明聖】]`圍陀,  如是得名為清淨。」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汝謂為清淨,  其實為不淨。」 婆羅門問佛:「汝說清淨道,亦說無上清淨。云何是`[淨=清淨【三】]`淨道?云何是無上清淨?」 `[佛=佛說【三聖】]`佛偈答言: 「乾竭欲淤泥,  亦竭于瞋癡,  是名無上淨。  正見正思惟、 正語及正業、  正命憑正志、  正念及正定,  如是婆羅門, 是名清淨道。  數數習正觀,  數數修正定,  增廣於正定, 得斷於貪欲,  亦斷瞋恚癡。」 婆羅門言:「汝說淨道已,亦說無上清淨。我今家事所纏,辭退還歸。」佛言:「婆羅門!宜知是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第一阿脩羅…是名為十種)五言六句=(第一阿脩羅卑嶷二種瞋罵及反戾婆私吒摩佉剎利以是十種名為十)七言四句【三】]`第一阿脩羅  卑嶷、`[二=十【宋】]`二瞋罵  返戾及無害  羅闍、`[婆〔-〕【聖】]`婆私吒 摩佉與剎利  是名為十`[種〔-〕【聖】]`種 別譯雜阿含`[經=經初誦【明】]`經卷第四`[〔-〕=光明皇后願文【聖】]` 別譯雜阿含`[經=經初誦【三】]`經卷第五 `[譯號(失譯人名今附秦錄)=失譯【宋元】]`失譯人名`[今〔-〕【明】]`今附秦錄 `[初誦第五〔-〕【三】]`初誦第五 `[[No. 99(1161)]]`(八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婆羅門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在於佛前,而說偈言: 「云何戒具足,  威儀不闕減?  修習何等業,  成就何等法, 而能得名為,  三明婆羅門?」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能知於宿命,  見天及惡趣,  盡於生死有,  三通并三明。 心得好解脫,  斷欲及一切,  成就上三`[明【CB】,朋【大】]`明,  我名為三明。」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踊躍歡喜,退坐而去。 `[[No. 99(1162)]]`(八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阿難從佛,向舍衛城。時,於糞聚窟中,見夫妻二人,年`[幾=紀【三】]`幾老大,`[柱=拄【三】]`柱杖戰慄,如老鸛雀。佛遙見已,告阿難言:「汝見夫妻二人極為老朽,在糞窟`[中〔-〕【三】]`中不?」阿難白佛言:「唯然!已見。」 佛告阿難:「如斯老人,若年少時,在舍衛城中,應為第一長者。剃除鬚髮,被服法衣,應得羅漢。若少年時,聚積財錢,應為第二長者。若出家者,剃除鬚髮,被服法衣,應得阿那含。若第三時,聚集錢財,應為第三長者。剃除鬚髮,被服法衣,應得須陀洹。如今老熟,亦不能聚財,不能精勤,亦不得上人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少不修梵行,  亦不聚財寶,  猶如老鸛雀,  `[拪=棲【三】]`拪止守空池。 不修於梵行,  壯不聚財寶,  念壯所好樂,  住立如曲弓。」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63)]]`(八六) 如是我聞: 一`[時【CB】,切【大】]`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老婆羅門年耆根熟,先於往日,多造眾惡,極為麁弊,毀犯所禁,不`[信=修【三】]`信福善,不先作福,臨終之時,無所依止,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我於往日,多造眾惡,極為麁弊,毀犯所禁,不能修福,`[又=久【三】]`又不修善,亦復不能先作福德,臨終之時,無所依止。」佛言:「實如汝語。」老婆羅門言:「善哉!瞿曇!當為我說,使我長夜獲於安樂,得義得利。」 佛言:「實如汝說,汝於往日,身口意業不`[作善行=行於善【三】]`作善行,毀犯禁戒,不修福德,不能先造,臨命終時,作所`[怙恃=恃怙【三】]`怙恃。汝於今者,實為衰老,先造眾罪,所作麁惡,不造福業,不修善行,不能先造,可畏之時,所歸依處。譬如有人,將欲死時,思願逃避,入善舍宅,以自救護,如是之事,都不可得。是故今當身修善行,`[意口=口意【三】]`意口亦然,若三業善,臨命`[之=終【三】]`之時,即是舍宅,可逃避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人生壽命促,  必將付於死。  衰老之所侵,  無有能救者。 是以應畏死,  唯有入佛法。  若修善法者,  是則歸依處。」 佛說是已,第二經無差別,應求歸依處,大人宜修善。第三長行別偈則不同,偈言: 「壯盛及衰老,  三時皆過去,  餘命既無幾,  常為老所患。 近到閻王際,  婆羅門欲生,  二間無住處,  汝都無資粮。 應作小明燈,  依憑於精`[勤=進【三】]`勤,  前除於諸使,  不復生老死。」 `[~A. III. 52. Janā.]`(八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老婆羅門往至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吾今朽邁,往昔已來,造作眾惡,未曾作福,未更修善,又所不行離於怖畏救護之法。善哉!瞿曇!為我說法,使我命終有所救護、屋宅、歸依、逃避之處。」 佛告婆羅門:「世間熾然。何謂熾然?謂老病死。以是之故,應身修善,口意亦然。汝都不修身口意善,汝今若能於身口意修於善者,即是汝之船濟,乃至死時,能為汝救護,為汝屋宅,為汝歸依、逃避之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失火家,  焚燒於屋宅,  宜急出財寶,  以置無火處。 生老病死火,  焚燒於眾生,  `[宜=可【三】]`宜應修惠施,  賑`[眾=濟【三】]`眾於貧窮。 世間金寶等,  王賊水火侵,  死時悉捨離,  無有隨人者。 施逐人不捨,  猶如堅牢藏,  王賊及水火,  無能侵奪者。 慳貪不布施,  是名常睡眠;  修施濟匱乏,  是名為覺悟。」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88)]]`(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烏答摩納往至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而作是言:「瞿曇!我如法乞財,供養父母。又以正理,使得樂處,正理供給,得大福不?」佛言:「如是供養,實得大福。」 佛言:「摩納!不限汝也,一切如法乞財,又以正理供養父母,正理使樂,正理供給,獲無量福。何以故?當知是人,梵天即在其家。若正理供養父母,是阿闍梨即在其家。若能正理供養父母,正理得樂,一切皆遙敬其家。若能正理供養父母,正理使樂,正理供給,當知大天即在其家。若能正理供養父母,正理與樂供給,當知一切諸天即在其家。何以故?梵天王由正理供養父母故,得生梵世。若欲供養阿闍梨者,供養父母,即是阿闍梨。若欲禮拜,先應禮拜父母。若欲事火,先當供養父母。若欲事天,先當供養父母,即是供養諸天。」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梵天及火神,  阿闍梨諸天,  若供養彼者,  應奉養二親, 今世得名譽,  來世生梵天。」 `[[No. 99(89)]]`(八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摩納名`[3]優=憂【三】*`優`[北=比【元明異】]`北伽,往詣佛所,稽首問訊,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婆羅門如法乞財,聚設大祀,教他設祀。如是之祀,為當作祀,為當不作?」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馬脂及人脂,  牛脂并美食,  吸風開祀門,  此六名大祀; 作業雖廣大,  仙聖所毀呰。  䍧羊及羖羊,  牛王諸小牛, 一切殺生類,  此不為正祀,  如是是邪祀,  眾聖所不過。 若設正祀者,  終不惱群生,  不害有生命,  設祀斷諸有, 是名為正祀。  若設如是祀,  大仙必往彼,  施及祀`[場餘=餘場【三】]`場餘, 宜與彼應供。  清淨心惠施,  時施施何處?  當施勝福田。 云何勝福田?  所謂修梵行。  若能如是施,  斯名廣大祀。 設如是大祀,  以如法聚財,  淨水手自與,  若能如是施, 諸天生信敬,  名為自他利,  必獲大果報。  如是設大祀, 唯有智者能,  能生於淨信,  亦得心解脫,  惱害不能加, 得世間眾樂,  得生於勝處。  是名為智者,  所設之大祀。」 佛說是已,`[*3-1]優=憂【三】*`優`[6]北=比【明異】*`北伽摩納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No. 99(90)]]`(九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摩納名`[*3-2]優=憂【三】*`優`[*6-1]北=比【明異】*`北伽,往詣佛所,稽首問訊,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婆羅門如法乞財,聚斂大祀,教他設祀。如是之祀,為當作祀,為當不作?」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施設大祀具,  不擾害群生,  若能如是祀,  所作皆清淨, 是名祀深隱,  梵行者所受。  現於世間中,  名聞極遠者, 遠離於戰諍,  如是祀可讚,  諸佛所稱善。  祀及祀`[之=及【三】]`之`[道=通【三】]`道, 以清淨惠施,  宜施彼應供,  施時施何處,  斯名廣大祀, 諸天所信敬。  以如法聚財,  淨水手自與,  若能如是祀, 名為自他利,  必獲大果報。  如是之大祀,  唯有智者能, 能生於淨信,  亦得心解脫,  惱害不能加,  得世間最樂, 得生於勝處,  名為有智者。」 佛說是已,`[*3-3]優=憂【三】*`優`[*6-2]北=比【明異】*`北伽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No. 99(91)]]`(九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摩納名曰佛移,往詣佛所,稽首問訊,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為有幾法,教在家人處於家中得現報利,并得利樂?」 佛告摩納:「有四法使在家人得現世報,獲利益樂。何謂為四?一能精勤,二能守護諸根,三得善知識,四正理養命。云何精勤?隨所作業,家計資生,或為王臣,或為農夫,或復治生,或復牧人,隨其所作,不憚`[劬=勤【明】]`劬勞,寒暑風雨,飢渴飽滿,蚊虻蠅蜂,雖有勤苦,不捨作業,為成業故,終不休廢,是名精勤。云何名為守護諸根?若族姓子如法聚財,設有方計,不為王賊水火之所劫奪,怨憎之處悉不得侵,不生惡子,是名守護。云何名為近於善友?若族姓子近於善友,而此善友資性賢良,終不姦盜,亦不放逸飲酒醉亂,吐出實言,不為欺誑。與如此人共為親友,未生憂惱能令不生,已生憂惱能使`[滅除=除滅【三】]`滅除,未生喜樂能使得生,已`[生=得【三】]`生喜樂能使不失,是名善友。云何名為正理養命?若族姓子知其財物,量其多少,節其`[財=時【三】]`財用,入多於出,莫苟輕用。譬如有人食`[*3-4]優=憂【三】*`優曇果,初食之時,樹上甚多。既食之已,醉眠七日。既醒悟已,方覺失`[A3][-]【CB】,[*]【大】`果。宜處以理,奢儉得中。若有錢財,不能衣食,不能惠施,極自儉用,眾人咸言:『如`[此=是【三】]`此之人,死如狗死。』宜自籌量,不奢不儉,是名正理養命。」 摩納復白佛言:「修何等法,令在家人現受其利,後世得福?」 佛告摩納:「有四種法能獲福報。何謂為四?所謂信戒及施、聞、慧。云何名戒?能行不殺,乃至不飲酒。云何名施?施沙門、婆羅門、師長、父母、貧窮之者,乞與衣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種種所須,盡能惠與,`[名之=是名【三】]`名之為施。云何聞慧?如實知苦,知苦諦;如實知`[6]習=集【元明】*`習,知`[*6]`習諦;如實知道,知道諦;如實知滅,知滅諦;是名聞慧具足。」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精心修事業,  勤守護不失,  親近於善友,  能正理養命。 信戒施聞慧,  除斷於慳貪,  若能如是者,  速獲清淨道。 如是八種法,  能得現利喜,  於未來之世,  亦得天上樂。」 佛說是已,佛移摩納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78)]]`(九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彌絺羅國菴婆羅園。爾時,婆私吒婆羅門女新喪第六子,為喪子故,心意錯亂,裸形狂走,漸走不已,至彌絺羅菴婆羅園。爾時,世尊與無央數大眾圍遶說法。時,婆私吒婆羅門女遙見世尊,還得本心,慚愧蹲地。佛告阿難:「與其欝多羅僧,汝可將來,我為說法。」阿難受勅,即與欝多羅僧。婆私吒婆羅門女,尋取衣著,往詣佛所,頭面禮足。爾時,世尊為婆羅門女宣種種法,示教利喜,如昔諸佛,為說法要,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苦惱之本,出要為樂。 爾時,世尊廣為說法,知彼至心欲離蓋纏,為說四諦苦`[8]習=集【三】*`習滅道。此婆私吒女聰明解悟,聞法能持,譬如淨白㲲易受染色。婆私吒女即於坐上,見四真諦,見法到法,知法度疑彼岸,自已證`[法=知法【三】]`法,不隨他教,信不退轉,於佛教法,得無所畏,即從坐起,合掌禮佛,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得度於三惡,盡我形壽歸依三寶為優婆夷,盡壽不殺,清淨信向,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亦復如是。」時,彼婦女聞法歡喜,禮佛而去。 更於異時,婆私吒喪第七子,心不愁憂,亦不苦惱,亦不追念裸形狂走。 爾時,其夫婆羅突`[邏=羅【三】]`邏闍說偈問言: 「汝昔喪子時,  追念極荼毒,  愁憶纏心情,  彌時不飲食。 今者第七子,  遇患而命終,  汝備為慈母,  何故不哀念?」 時,婆私吒即便說偈答其夫言: 「從無量劫來,  受身無`[漄=崖【三】]`漄際,  由於恩愛故,  子孫不可計。 處處皆受身,  喪失亦非一,  生死曠路中,  受苦無窮已。 我了於生死,  往來之所趣,  是故於今者,  都無哀念情。」 其夫婆羅門復說偈言: 「如汝所說者,  自昔未曾有,  於誰得解悟,  而能忘所憂?」 時,婆私吒復以偈答: 「婆羅門當知,  往日三佛陀,  於彼彌絺羅,  菴婆羅園中, 說斷一切苦,  并與盡苦道,  修八聖道分,  安隱得涅槃。」 時,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亦欲詣,  菴婆羅園中,  諮問彼世尊,  除我念子苦。」 時,婆私吒復說偈言: 「佛身真金色,  圓光遍一尋,  永斷眾煩惱,  超度生死流。 如是大導師,  能調伏一切,  眾生咸蒙化,  故號為真濟。 汝今宜速往,  詣彼世尊所。」 時,婆羅門聞婦所說,歡喜踊躍,即時嚴駕,詣彼園中,遙見世尊威光顯赫,倍生恭敬。到已頂禮,在一面坐。爾時,世尊以他心智觀察彼心,知其慇重,即時為說苦`[*8-1]習=集【三】*`習滅道及八正道如此等法,能至涅槃。 時,婆羅門聞是法已,悟四真諦,已得見法,尋求出家,佛即聽許。既出家已,修不放逸,於三夜中,具得三明。佛記彼人得阿羅漢,是故更名為善生也。已得三明,勅其御者婆羅提言:「汝可乘於所駕寶車,還歸於家,語婆私吒:『汝於我所,可生隨喜。所以者何?佛今為我說四諦法,又蒙出家,獲於三明,是故於我應生淨信。』」時,婆羅提乘車還家,時,婆私吒見車已還,問御者言:「彼婆羅門見於佛不?」御者白言:「婆羅門即於坐上見四真諦,既見四諦,求索出家,佛聽出家,得出家已,於三夜中,獲阿羅漢。」爾時,其婦語御者言:「汝今能傳是善消息,當賜汝馬及千金錢。」御者白言:「我今不用馬及金錢,我欲願往詣`[佛=尊【三】]`佛所,聽受妙法。」 婆私吒言:「汝若如是,實為甚善。若汝出家,速能獲得阿羅漢道。」婆私吒語其女言:「汝善`[治=恃【三】]`治家,受五欲樂,我欲出家。」女孫陀利即白母言:「我父尚能捨五欲樂,出家求道,我今亦當隨而出家,離念兄弟眷戀之心,如大象去,小象亦隨,我亦如是,當隨出家,執持瓦鉢而行乞食。我能修於易養之法,不作難養。」婆私吒言:「汝所欲者,真為吉善,所願必成。我今觀汝不久必當得盡於欲,離諸結使。」時,婆羅門婆羅闍、婆私吒、并孫陀利,悉共相隨,俱時出家,皆得盡於諸苦邊際。 `[[No. 99(1179)]]`(九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國大林之中。爾時,如來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攝其衣鉢,并復洗足,坐一樹下,住於天住。時,有一婆羅門名欝`[4]湊=溱【三】*`湊羅突邏闍,失產乳牛,遍處推求,經於六日,不知牛處,次第求覓,趣大林中,遙見如來在樹下坐,容貌殊特,諸根寂定,心意恬靜,獲於最上調伏之意,如似金樓,威光赫然。見是事已,往詣佛所,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云何比丘樂獨靜,  如是思惟何所得?」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我於諸得失,  都無有愁憂,  汝莫謂於我,  與汝等無異。」 時,婆羅門復說偈言: 「此中真是梵住處,  實如比丘之所說,  我欲論`[我=於【三】]`我家中事,  唯願少聽我所說。 沙門汝今者,  宴坐林樹間,  亦無有失牛,  六日之憂苦, 當知此沙門,  真為寂然樂。  汝亦不種稻,  何憂於灌水? 亦不憂稻穗,  有出不出者,  如是等眾苦,  汝今久捨離。 亦不種胡麻,  又不恐荒穢,  汝亦無如是,  `[耘=芸【三】]`耘耨之苦惱。 當知彼沙門,  實為寂然樂。  我`[家=室【三】]`家有草敷,  敷來經七月, 中有眾毒蟲,  蝎螫生苦惱,  汝無如是事,  沙門為快樂。 汝無有七子,  𢤱悷難教授,  舉貸負他債,  汝無如是事, 沙門為快樂。  汝又無七女,  或有產一子,  或`[有無=無有【三】]`有無子者, 喪夫來歸家,  無有如是事。  當知沙門樂,  亦無諸債主, 晨朝來至門,  債索所負`[者=物【三】]`者,  無有如是事,  沙門為快樂。 汝無有朽舍,  遍中諸空器,  鼷鼠在中戲,  `[10]摚=棠【宋】*,掁【元明】*`摚觸出音聲, 擾亂廢我睡,  通夕不得眠。  汝無有惡婦,  醜陋目黃睛, 中夜強驅起,  日夕常罵詈,  或說家寒苦,  或云負他債, 沙門無此事,  當知為快樂。」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婆羅門當知,  汝言為至誠,  無賊偷我牛,  已經於六日, 無有如斯事,  真實為快樂。  我實無稻田,  而生乏水想, 又不憂稻穗,  有出不出者,  我無如是苦,  `[當【麗】,常【大】(cf. K19n0651_p0043b23; T02n0100_p0406c10)]`當知為快樂。 我無胡麻田,  生草而荒穢,  我無如`[11]是=此【三】*`是事,  真實`[名為=為快【三】]`名為樂。 我實無草敷,  經歷於七月,  又無毒蟲出,  蠍螫家眷苦, 我無如`[*11]`是事,  真實為快樂。  我無有七子,  𢤱悷而難教, 各自`[而=作【三】]`而債負,  為他所敦蹙。  我又無七女,  或產不產者, 喪夫還歸家,  我無如此苦。  我亦無債主,  晨朝來扣門, 徵索所負物。  又亦無朽舍,  滿中諸空器,  鼷鼠戲其中, `[*10-1]摚=棠【宋】*,掁【元明】*`摚觸出音聲,  擾亂廢我睡,  竟宿不得眠。  亦無有惡婦, 黃眼而醜陋,  中夜強驅起,  日夕常罵詈,  或說`[家貧苦=我家貧【三】]`家貧苦, 或云負他債。  都無如斯苦,  真實為快樂。  婆羅門當知, 汝不斷愛憎,  不得免是苦,  斷欲離`[諸=於【三】]`諸愛,  然後得快樂。」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利喜,廣說如上,乃至盡諸有結,不受後有。時,尊者欝`[*4-1]湊=溱【三】*`湊羅突`[邏=羅【明異】]`邏闍得阿羅漢,得解脫樂,踊躍歡喜,而說偈言: 「今我極憘樂,  大仙所說法,  聞法得解`[悟=脫【三】]`悟,  都無諸取捨, 不虛見世尊,  遇佛獲道果。」 `[[No. 99(1180)]]`(九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娑羅婆羅門聚落。爾時,世尊於其晨朝,著衣持鉢,欲入娑羅聚落乞食。有非時雲起,天降於雨,如來避雨至彼聚落。時,聚落中,婆羅門長者共集論處,遙見佛來,咸作是言:「剃髮道人知何等法?」佛聞其言,即告之曰:「汝婆羅門有知法者,不知法者。剎利居士,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即〔-〕【三】]`即說偈言: 「終不於親友,  令其生屈伏,  王者亦不取,  不應伏者伏。 妻不求夫伏,  父母衰老至,  子應致敬養,  不宜生勃逆。 無有眾聚處,  而無賢良人,  無有善丈夫,  而不說法語。 斷於貪瞋癡,  所說皆如法。」 時,諸婆羅門言:「汝善知婆羅門法,來入此眾。」即時敷座,請佛就座:「為我說法,我等樂聽。」爾時,世尊入其眾中,坐其座上,為說種種法,示教利喜,而說偈言: 「若默無所說,  莫知其愚智,  要因於言說,  然後乃別知。 若說妙法者,  說法趣涅槃,  是以應言說,  熾然於法燈。 已立仙聖幢,  皆由於言說,  言說即聖幢,  是以不應嘿。」 佛說是已,從坐而去。 `[[No. 99(1181)]]`(九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拘薩羅。爾時,彼國有婆羅門名曰天敬,其聚落中,有止客舍。爾時,尊者優波摩那為佛侍者,止客舍中。如來于時微患風動,苦於`[背痛=腰脊【三】]`背痛。尊者優`[婆=波【三】]`婆摩那著衣持鉢,詣天敬婆羅門家。爾時,天敬在於門中剃`[髮=鬚【三】]`髮而坐。彼婆羅門遙見尊者,即說偈言: 「落髮服法衣,  手中執應器,  住立我門側,  將欲何所求?」 時,尊者優波摩那以偈答言: 「大羅漢善逝,  牟尼患背痛,  須少`[11]燸=煖【明】*`燸藥水,  故來從汝乞。」 時,婆羅門即取鉢盛滿`[蘇=穌【三】]`蘇油,黑石蜜一篋,`[*11-1]燸=煖【明】*`燸藥水一車,而以與之。爾時,尊者既得之已,齎詣佛所,即以此油,并`[*11]`燸藥水洗塗佛身,飲黑蜜漿,背痛即愈。時,天敬婆羅門於後日朝,往詣佛所,問訊世尊,在一面坐。爾時,世尊以偈問婆羅門言: 「云何婆羅門,  行婆羅門法,  施何獲大果?  何者是施時? 於何福田中,  獲得於勝報?」 時,婆羅門復以偈答言: 「有多教學者,  多聞能總持,  父母真正淨,  顏容悉端嚴, 如是等名為,  三明婆羅門。  若施如斯處,  能獲大果報, 隨時施衣食,  是名勝福田。」 時,婆羅門復以偈問佛: 「瞿曇說何種,  名為婆羅門?  云何為三明?  施何得大果? 何者是施時?  云何勝福田?」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明知於三世,  見人天惡趣,  得盡`[於=于【三】]`於生死,  并獲諸神通, 心智得解脫,  是謂為三明。  施彼得大果,  是名勝福田。」 時,天敬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No. 99(1182)]]`(九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拘薩羅國,夜止娑羅林。爾時,有一婆羅門近林耕`[殖=植【三】]`殖,由晨行田,因到佛所。白佛言:「世尊!我近林耕,故樂此林。汝今亦樂此娑羅林,將非此中而耕種耶?」時,婆羅門即說偈言: 「汝`[將=今【三】]`將欲種`[殖=植【明】]`殖,  而樂此林耶?  無侶憘空寂,  以此林樂耶?」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言【三】]`曰: 「我於斯林中,  都無有所作,  拔斷其根本,  一切盡枯摧。 於林而無林,  已得出於林,  我永棄所樂,  禪定斷染著。」 時,婆羅門復說偈言: 「汝實名佛陀,  於諸世間尊,  善能滅諸結,  離於諸畜積。 世間之最上,  盡後有邊際,  汝傾欲華幢,  故號為世尊。」 婆羅門說是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183)]]`(九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拘薩羅國,在娑羅林。時有一婆羅門去林不遠,五百摩納,從其受學。時彼婆羅門每念世尊如來何時來遊此林,當往諮問,釋我疑滯。時婆羅門遣諸摩納,詣林採薪,欲以祀火。時諸摩納既至林已,見於如來在樹下坐,端正殊特,容貌和`[奕=懌【元明】]`奕,如真金樓,暉光赫然。時諸摩納覩如來已,尋負薪歸,白其師言:「和`[上=尚【三】]`上昔日,每思見佛,今者如來近在此林,若欲見者,宜知是時。」時婆羅門聞是語已,即詣佛所,問訊起居,在一面坐。即說偈言: 「深林極茂盛,  其中甚可畏,  何故獨宴坐,  修禪無懼心? 又無眾音`[樂=聲【三】]`樂,  可以娛自身,  云何樂閑居?  實為未曾有。 汝為求大梵,  世界自在主?  為求於帝釋,  三十三天尊? 何故樂獨處,  可畏深林中?  常修於苦行,  將欲何所求?」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著有所欲者,  多懷諸疑惑,  於無數境界,  各各生染著。 一切諸結使,  皆因無智起,  我斷無智根,  吐結欲埿乾。 悉斷於志求,  亦無諸諂曲,  於諸善法中,  證知得清淨, 正`[得=智【三】]`得無上道,  修禪離欲者。」 `[爾〔-〕【三】]`爾時,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稽首禮,  歸依牟尼尊,  於諸禪自在,  解悟無量覺。 於`[天人=人天【三】]`天人中尊,  具三十二相,  端正無與等,  猶彼雪山王。 於林得解脫,  而不著於林,  清淨解脫者,  無生拔毒箭。 如來所說法,  於諸論中上,  言說最第一。  人中師子吼, 敷演四真諦,  廣度於一切,  自離於大苦,  亦度諸群生, 咸`[令【麗】,今【大】(cf. K19n0651_p0045b14)]`令得安樂,  願為說此法,  我今歸命禮,  得度於彼岸。 離諸怖畏者,  善來`[住=至【三】]`住此林。  `[今=令【三】]`今我得值遇,  天人大導師, 能除滅眾生,  一切諸`[苦=煩【三】]`苦惱。」 爾時,婆羅門說是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184)]]`(九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拘薩羅國。爾時,世尊止於孫陀利河岸。時彼岸側有住婆羅門,往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即白佛言:「汝欲入此河中浴耶?」佛問之曰:「入此河浴有何利益?」婆羅門言:「今此河者,古仙度處。若入洗浴,能除眾惡,清淨鮮潔,名為大吉。」 佛聞是已,即說偈言: 「非彼孫陀利,  得`[閉=聞【三】]`閉及恒河,  竭闍`[婆=娑【三】]`婆鉢提,  入是諸河浴, 終不能洗除,  已作之惡業。  大力鉢健提,  并與愚下劣, 設共於中洗,  乃至百千年,  終不能除惡、  煩惱之垢穢。 若人心真淨,  具戒常布薩,  能修淨業者,  常得具足戒。 不殺及不盜,  不婬不妄語,  能信罪福者,  終不嫉於他, 法水澡塵垢,  宜於是處洗。  雖於孫陀利、  竭闍等諸河, 此皆是世水,  飲之及`[洗=沐【三】]`洗浴,  不能除垢污,  并祛諸惡業, 飲浴何用為?  實語而調順,  捨瞋不害物,  此是真淨水。 若入淨戒河,  洗除`[諸=眾【三】]`諸塵勞,  雖不除外穢,  能祛於內垢。 凶嶮殘害者,  `[孾=嬰【元明】]`孾愚造諸惡,  如是等不淨,  穢污垢惡者, 水正洗身垢,  不能除此惡。」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讚言:「善哉!`[善哉〔-〕【三】]`善哉!誠如所言。夫洗浴者,能除身垢。為惡業者,非洗能除。」 `[[No. 99(1185)]]`(九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拘薩羅孫陀利河岸。爾時,世尊新剃鬚髮,宿彼河岸。後夜早起,以衣覆頭,正身端坐,繫念在前。時,彼河岸有祀火婆羅門祀火之法,餘應施與諸婆羅門,於天欲曉,即持祀餘,求婆羅門,欲以施之。`[過=遇【三】]`過值於佛,爾時,世尊聞其行聲,即發却覆,`[𡄇咳=磬欬【三】]`𡄇咳出聲。此婆羅門既見佛已,而作是言:「此非婆羅門,乃是剃髮道人。」尋欲迴還,復作是念:「夫剃髮者,不必沙門,婆羅門中亦有剃髮。我當至彼問其因緣,所生種姓。」時,婆羅門即至佛`[所=所問其因緣所生種姓時婆羅門即至佛所【宋】]`所,問訊言:「汝生何處?為姓何等?」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不應問生處,  宜問其所行,  微木能生火,  卑賤生賢達。 亦生善調`[乘=伏【元明】]`乘,  慚愧為善行,  精勤自調順,  度韋陀彼岸。 定意`[收=𭷁【宋】]`收其心,  具足修梵行,  晨朝應施與,  祠祀之遺餘。 汝今婆羅門,  若欲修福`[者=田【三】]`者,  宜當速施與,  如是善丈夫。」 時,婆羅門說偈答`[言=曰【三】]`言: 「`[我今=今我【三】]`我今遇善祀,  此處真祀火,  我今觀察汝,  實度韋陀岸。 昔來祠祀殘,  每施與餘人,  未曾得如汝,  勝妙可施處。」 婆羅門即以此食奉上世尊,佛不為受,即說偈言: 「先無惠施情,  `[說=施【三】]`說法而後與,  如斯之飲食,  不應為受取。 常法封如是,  故我不應食;  所以不受者,  為說法偈故。 現諸大人等,  盡滅於煩惱,  應以眾飲食,  種種供養之。 欲求福田者,  斯處`[亦應施=應施與【三】]`亦應施,  若欲為福者,  我即是福田。」 時,婆羅門重白佛言:「今我此食當施與誰?」佛言:「我不見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能受是食,正理消化,無有是處。」佛言:「宜置于彼無蟲水中。」時,婆羅門受佛教已,即持置彼無蟲水中,烟炎俱起,`[𭱖𭱖=湒湒【三】]`𭱖𭱖作聲。時,婆羅門見是事已,生大驚怖,身毛為竪。以驚懼故,更採取薪,以用祀火。 爾時,世尊即到其所,而說偈言: 「汝齊整薪燃,  謂為得清淨,  薄福無智人,  乃然於外火。 婆羅門應當,  棄汝所燃火,  宜修內心火,  熾然不斷絕。 增廣如是火,  斯名為真祀;  數數生信施,  汝應如是祀。 汝今憍慢重,  非車所能載,  瞋毒猶如烟,  亦如油投火, 舌能熾惡言,  心為火伏藏,  不能自調`[順=慎【宋】]`順,  云何名丈夫? 若以信為河,  戒為`[津=律【三】]`津濟渡,  如`[是=彼【三】]`是清淨水,  善人之所讚。 若入信戒洗,  即汝毘陀呪,  能滅眾惡相,  得度`[於=于【三】]`於彼岸。 以法用為池,  瞿曇真濟渡,  清潔之淨水,  善丈夫所貴。 諸能洗浴者,  毘陀功德人,  身體不污濕,  得度于彼岸。 實語調諸根,  隱藏於三業,  具修於梵行,  忍慚愧最上。 信向質直人,  斯是法洗浴,  是故汝今者,  應當如是知。」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棄事火具,即起禮佛,合掌白言:「唯願聽我於佛法中出家受具,得為比丘,入於佛法,修于梵行。」佛即聽許,令得出家受具足戒。時,彼尊者勤修剋己,專精獨一,樂於閑靜,離於放逸,不樂親近出家在家。所以者何?此族姓子剃除鬚髮,`[服=被【三】]`服於法衣,正信出家,為修無上梵行,現在知見,自身證故。時此比丘修集定慧,得羅漢果,盡諸有漏,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No. 99(1186-1187)]]`(一〇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髻髮婆羅突邏闍婆羅門往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即說偈言: 「外髮悉被髻,  內有髻髮不?  世間髮所髻,  誰有能除者?」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明智竪立戒,  心修於智慧,  專精能勤學,  年少除髻髮。」 時,婆羅門復說偈言: 「外髮悉被髻,  內有髻髮不?  世間髮所髻,  誰能斷除者?」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眼耳鼻舌身,  及與於意法,  名色都無餘,  心意盡滅`[度=處【三】]`度, 若能如是者,  斷除於髻髮。」  旃陀、婆私吒  失牛、講集處 天敬娑羅林  聚薪、二孫陀 一髻髮`[為十=為十卷第五終【三】]`為十 `[[No. 99(1188)]]`(一〇一) `[如是以下為卷第六【三聖】]`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4]泥=尼【三聖】*`泥連河岸菩提樹下,成佛未久。爾時,世尊獨坐思惟,而作是念:「夫人無敬心,不能恭順於其尊長,不受教誨,無所畏憚,縱情自逸,永失義利。若如是者,眾苦纏集。若人孝事尊長,敬養畏慎,隨順不逆,所願滿足,得大義利。若如是者,觸事安樂。」復作是念:「一切世間,若天、若人,若天世界、若人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有生類中,若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勝於我者,我當親近,依止於彼,供養恭敬。遍觀察已,都不見於世間人、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有勝於我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我依止。」復作是念:「我所覺法,我今應當親近、供養、恭敬、誠心、尊重。何以故?過去諸佛,一切皆悉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斯法,未來、現在諸佛,亦復親近、依止斯法,供養、恭敬,生尊重心。我今亦當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於法。」 爾時,梵主天王遙知世尊在優樓頻螺聚落,`[*4-1]泥=尼【三聖】*`泥連河岸菩提樹下而作是念:「觀察世間,若天、若人、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一切生類,若有勝我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者,我當依止,然都不見有能勝我者。又復觀察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悉皆親近、依止於法,供養、恭敬,生尊重心,我今亦當隨三世佛之所,應作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於法。」時,梵主天`[復【麗聖】,彼【大】]`復作是念:「我當從此處沒,往到佛所。」時,梵主天譬如壯士屈`[6]申=伸【元明】*`申臂頃,來至佛所。白佛言:「世尊!實如所念,誠如所念。」即說偈言: 「過去現在諸如來,  未來世中一切佛,  是諸正覺能除惱,  一切皆依法為師。 親近`[7]於=于【三聖】*`於法依止住,  斯是三世諸佛法,  是故欲尊於己者,  應先尊重敬彼法。 宜當憶念佛所教,  尊重供養無上法。」 爾時,梵王讚歎世尊,深生隨喜,作禮而去。 `[[No. 99(1189)]]`(一〇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4-2]泥=尼【三聖】*`泥連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佛於樹下,獨坐思惟,而作是念:「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使離苦惱,亦能除滅不善惡業,獲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念處。云何名為四念處耶?觀身念處、觀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若人不修四念處者,為遠離賢聖之法,遠離聖道。若離聖道,即遠離甘露。若遠離甘露,則不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我說終不能得離於一切諸苦。若修四念處,即親近賢聖法者,若親近賢聖法,即親近賢聖道。若親近賢聖道,即親近甘露法。若親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若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即`[說=脫【元明】]`說離苦。」 時,梵主天遙知如來心之所念,作是念言:「我於今者,當至佛所,隨喜勸善。」思惟是已,譬如壯士屈`[*6-1]申=伸【元明】*`申臂頃,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誠如世尊心之所念,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乃至得免憂悲苦惱。」時,梵主天即說偈言: 「唯此道出要,  斯處可精勤,  欲求遠離苦,  唯有此一道。 若涉斯道者,  如鶴飛空逝,  釋迦牟尼尊,  逮得`[*7-1]於=于【三聖】*`於佛道。 一切正`[導=道【聖】]`導師,  當以此覺道,  顯示於眾生,  常應數數說, 咸令一切知,  生有之邊際,  唯願說一道,  愍濟諸眾生。 過去一切佛,  從斯道得度,  未來及今佛,  亦從此道度。 云何名為度?  能度瀑`[駛【麗】,駚【大】(cf. K19n0651_p0048a16)]`駛流,  究竟於無邊,  調伏得極`[淨=得【三】]`淨。 世間悉生死,  解知一切界,  為於`[具=見【元明】]`具眼者,  宣明如此道。 譬如彼恒河,  流赴於大海,  聖道亦如是,  佛為開顯現, 斯道如彼河,  趣於甘露海。  昔來`[未【CB】,末【大】]`未曾聞,  轉妙法輪音, 唯願天人尊,  度老病死者,  一切所歸命,  為轉妙法輪。」 時,梵主天頂禮佛足,即沒而去。 `[[No. 99(1190)]]`(一〇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梵主天於其中夜,光明倍常,來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梵主威光,照`[*7-2]於=于【三聖】*`於時會,赫然大明。即於坐上而說偈言: 「剎利二足尊,  種姓真正者,  明行已具足,  人天中最勝。」 佛告梵主言:「誠如是言,誠如是言。剎利二足尊,種姓真正者,明行已具足,天人中最勝。」 時,梵主天聞佛所說,踊躍歡喜,頂禮佛足,於彼坐沒,還`[*7-3]於=于【三聖】*`於天宮。 `[[No. 99(1191)]]`(一〇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拘薩羅國。時,彼國中有一阿蘭若住處,爾時世尊與諸大眾比丘僧俱在彼止宿。於時,世尊讚斯住處,說阿蘭若住處法。 時,梵主天知如來遊於拘薩羅,與比丘眾止宿阿蘭若住處,讚歎阿蘭若住處,說阿蘭若住處法。梵主天王作是念言:「我今當詣佛所,讚歎隨喜。」時,梵主天即於彼沒,譬如壯士屈`[*6-2]申=伸【元明】*`申臂頃,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即說偈言: 「處靜有敷具,  應斷於結縛,  若不能愛樂,  還應住僧中。 恒應正憶念,  調根行乞食,  具足禁戒者,  應至空靜處。 放捨於怖懼,  堅住於無畏,  斷除憍慢者,  堅心處中住。 如是我所聞,  不應懷疑惑,  一千阿羅漢,  於此斷生死。 學者二五百,  千一百須陀,  隨流修正道,  `[終【麗】,長【大】(cf. K19n0651_p0048c07)]`終不趣邪徑。 不能具宣說,  諸道得果者,  所以不能`[說=施【三聖】]`說,  畏懼不信敬。」 時,梵主天說是偈已,頂禮佛足,還`[*7-4]於=于【三聖】*`於天宮。 `[[No. 99(1192)]]`(一〇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釋翅迦毘羅衛林,與五百大比丘眾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於重擔,逮得己利,盡於後有,無復結使,正智解脫。復有十世界大威德諸天,來至佛所,問訊佛僧。`[*7-5]於=于【三聖】*`於時,世尊說於隨順涅`[4]盤=槃【三聖】*`盤之法。 有四梵身天各作是念:「今佛在釋翅`[迦=迦毘【三】]`迦羅衛林,與五百比丘僧俱,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於重擔,逮得己利,盡於後有,無復結使,正智解脫。復有十世界大威德天,來至佛所,問訊佛僧,世尊為其說於隨順涅`[*4-1]盤=槃【三聖】*`盤之法。我於今者,當往於彼佛世尊所。」時,梵身天作是念已,即於彼沒,譬如壯士屈`[*6-3]申=伸【元明】*`申臂頃,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時,第一梵身天而說偈言: 「今於此林中,  集會`[*7-6]於=于【三聖】*`於大眾,  是故我等來,  正欲觀眾僧, 不以不善心,  壞僧破和合。」 第二梵身天復說偈言: 「比丘誠實心,  宜應務精勤,  猶如善御者,  制馬令調順, 比丘亦如是,  應制御諸根。」 第三梵身天復說偈言: 「譬如野馬被羇繫,  拔柱蹋塹安隱出,  諸比丘等亦如是,  拔三毒柱斷欲塹, 世尊導師之所調,  能出是等大龍象。」 第四梵身天復說偈言: 「諸有歸依於佛者,  人中捨形得天身。」 時,四梵身天各說偈已,在於僧中,敬心戰慄,作禮而去。 `[[No. 99(1193)]]`(一〇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梵主天於其中夜,威光甚明,來至佛所。爾時,世尊入火光三昧。時,梵主天作是心念:「今者如來入於三昧,我來至此,甚為非時。」當爾之時,提婆達多親友瞿迦梨比丘,謗舍利弗及大目連。此梵主天即詣其所,扣瞿迦梨門喚言:「瞿迦梨!瞿迦梨!汝於舍利弗、目連當生淨信,彼二尊者,心淨柔軟,梵行具足。汝作是謗,後於長夜,受諸衰苦。」瞿迦梨即問之言:「汝為是誰?」答曰:「我是梵主天。」瞿迦梨言:「佛記汝得阿那含耶?」梵主答言:「實爾。」瞿迦梨言:「阿那含名為不還,汝云何還?」梵主天復作是念:「如此等人,不應與語。」而說偈言: 「欲測無量法,  智者所不應,  若測無量法,  必為所`[7]燒=嬈【三】*`燒害。」 時,梵主天說是偈已,即往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以瞿迦梨所說因緣,具白世尊。佛告梵`[言=主【三】]`言:「實爾,實爾。欲測無量法,能`[*7-1]燒=嬈【三】*`燒凡夫。」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夫人生世,  斧在口中,  由其惡口,  自斬其身。 應讚者毀,  應毀者讚,  如斯惡人,  終不見樂。 迦梨偽謗,  於佛賢聖,  迦梨為重,  百千地獄。 時阿浮陀,  毀謗賢聖,  口意惡故,  入此地獄。」 時,梵主天聞是偈已,禮佛而退。 `[不分卷於此【三聖】]`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五 `[(此卷末…二卷焉)百〇六字〔-〕【三聖】]`此卷末五經及第六卷初五經,皆國、宋本所無而丹本獨有者。第九是《梵問經》,第十是《度須跋經》。今撿《梵問經》者,與彼大本《雜阿含經》第四十四卷之初,同本異譯。《度須跋經》與大本第三十五卷十六幅已下,同本異譯。則國、宋二本無此經者,脫之耳。今依丹藏加之,分入二卷焉。 `[(別譯…第六)九字〔-〕【聖】]`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六 `[(失譯…秦錄)八字〔-〕【聖】]`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No. 99(1194)]]`(一〇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二天,一名小勝善閉梵,二名小勝光梵,欲來詣佛。時,婆迦梵見此二梵,即問之曰:「欲何所至?」二梵答言:「我等欲往詣世尊所,問訊禮敬」。時,婆迦梵即說偈言: 「四梵字`[4]鸛=鶴【三聖】*`鸛雀,  三梵名為金,  七十二五百,  名曰為餘毘。 汝觀我金色,  赫然而明盛,  所有威光明,  暉光蔽梵天, 云何不觀我,  乃欲詣佛所?」 爾時,二梵以偈答言: 「汝今有少光,  映蔽于梵天,  當知此光色,  皆有諸過患, 明智得解脫,  不樂斯光色。」 爾時,二梵說是偈已,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二梵白佛言:「世尊!我等欲來見佛。時,婆迦梵因問我言:『欲何所至?』我等答言:『欲詣佛所。』時,婆迦梵說此偈言: 「『四梵名`[*4-1]鸛=鶴【三聖】*`鸛雀,  三梵名為金,  七十二五百,  名曰為餘毘。 汝觀我金色,  赫然大熾盛,  所有身光明,  暉光蔽梵天, 云何不觀我,  乃欲詣佛所?』 「我等即便說偈答言: 「『汝今有少光,  映蔽於梵天,  當知此光色,  皆有諸過患, 智者得解脫,  不樂斯光色。』」 佛言:「梵天!實爾,實爾。彼梵雖復少有光色,映蔽梵天,當知光色皆有過患,智者解了,不應樂此。」 佛為二梵`[種【麗】,稱【大】(cf. K19n0651_p0050b07; T02n0100_p0407a09)]`種種說法,示教利喜。二梵聞法,歡喜頂禮,還`[5]於=于【三】*`於天宮。 `[[No. 99(1195)]]`(一〇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婆迦梵生於邪見言:「此處常堅實不壞,不復往來於其生死,若有過此不往來者,無有是處。」 爾時,世尊知婆迦梵心之所念,如來爾時譬如壯士屈`[申=伸【元明】]`申臂頃,尋即往彼婆迦梵宮。時,婆迦梵語佛言:「大仙!此處是常堅實不壞,都無往來。若有過此無往來者,無有是處。」 佛語梵言:「此處無常,汝今云何橫生常想?此處敗壞,而復橫生不敗壞想。此處不定,橫生定想。此處往來,汝今橫生不往來想。更有勝處,都無往來,汝便橫生更無勝想。」時,婆迦梵即說偈言: 「七十二梵作勝福,  悉皆於此而終`[沒=歿【三】]`沒,  一切諸梵皆知我,  唯我在此不退沒。」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汝謂為長壽,  其實壽短促,  我知汝壽命,  百千尼羅浮。」 時,婆迦梵說偈答`[曰=言【三聖】]`曰: 「婆`[伽【麗】,迦【大】(cf. K19n0651_p0050c07; T02n0100_p0412c16)]`伽婆世尊!  汝智實無盡,  過於生老憂,  為具眼者說。 我先造何業,  修何等戒行,  在此梵天上,  壽命得延長?」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往昔有群賊,  劫掠壞聚落,  剝脫繫縛人,  大取`[*5-1]於=于【三】*`於財物。 汝當於爾時,  甚有大勇力,  救解於諸人,  然復不加害。 尋共彼諸人,  一劫中修善,  慈仁好惠施,  復能持戒行。 汝於睡及寤,  宜憶本所行。  又有人乘船,  於彼恒河中, 惡龍`[提=捉【三】]`提船人,  盡欲加毒害,  汝時為神仙,  救濟於彼命。 此汝昔日時,  修戒之所致。」 時,婆迦梵即說偈言: 「汝實能知我,  壽命之脩短,  更有諸餘事,  汝亦悉知之。 汝光甚熾盛,  能蔽於諸梵,  靡所不了達,  故名婆伽婆。」 爾時,世尊為婆迦梵說種種法,示教利喜,尋復於彼沒,`[還=還于【三】]`還祇洹。 `[[No. 99(1196)]]`(一〇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梵起大邪見,而作是言:「我此處常不見有能生於我宮,況復有能過於我上者?」 爾時,世尊入`[*5-2]於=于【三】*`於三昧,從閻浮提沒,現於梵頂虛空中坐。尊者憍陳如以淨天眼觀於世尊為至何處?即知如來在梵頂上虛空中坐。時,憍陳如亦入是定,於此而沒,現梵頂上,處如來下,在於東面。 時,尊者摩訶迦葉以淨天眼觀於如來為至何處?尋知世尊在梵頂上,復入此定,於此處沒,在如來下,現梵頂上,在於南面。 尊者目連以淨天眼,觀於如來為至何處?尋知世尊在梵頂上,即入是定,於此處沒,現梵頂上,處如來下,`[現=在【三】]`現於西面。 時,尊者阿那律復以淨天眼觀察如來為至何處?尋知世尊在梵頂上,亦入是定,於此處沒,現梵頂上,處如來下,在於北面。 爾時,世尊告梵天言:「汝本所見,為捨`[2]已=以【三聖】*`已不?」復告梵天:「汝本心念:『我不見有能生我宮者,況能出過?』汝今試觀此等`[天=大【元明】]`天身,容貌光明,勝汝`[*2]`已不?」時,梵白佛:「唯然!已見。而今見之,斯等光明,昔所不見,而今見之,斯等光明,真為殊勝。自今已後,更不敢言此處常恒無有變易。」 佛告梵天:「此處無常,空不自在。」佛為彼梵種種說法,示教利喜,入如是三昧,從彼梵沒,還`[*5-3]於=于【三】*`於祇洹。尊者憍陳如、摩訶迦葉、阿那律等,亦為彼梵種種說法,示教利喜,亦入是定,從彼處沒,還`[*5]`於祇洹;唯尊者大目犍連在彼而坐。 爾時,彼梵問目連言:「世尊弟子頗有如汝有大威德、神足者不?」目連答言:「諸餘聲聞亦有如是威德、神足。」尊者目連即說偈言: 「牟尼弟子大羅漢,  有大威德具三明,  得盡諸漏知他心,  能現神變化群生, 如是聲聞甚眾多,  是故汝今宜恭敬。」 時,尊者目連說是偈已,種種說法,示教利喜,亦入是定,從彼梵沒,還於祇洹。 `[[No. 99(1197)]]`(一一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尸那竭力士生地,`[娑=婆【元明】]`娑羅林中。爾時,如來涅`[6]盤=槃【三聖】*`盤時到,告阿難曰:「汝可為我於雙樹間,北首敷座。」`[*5-5]於=于【三】*`於時,阿難受佛勅已,於雙樹間,北首敷座。既敷座已,還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於雙樹間,北首敷座,所作已竟。」 爾時,世尊即從坐起,往趣雙樹敷上,北首右脇而臥,足足相累,繫心在明,起於念覺,先作涅`[*6-1]盤=槃【三聖】*`盤想。爾時,拘尸那竭國有一梵志名須跋陀羅,先住彼國,其年朽邁,一百二十。時,彼國中諸力士輩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謂是【三】]`是阿羅漢。時,須跋陀羅傳聞人說婆伽婆於今日夜當入涅`[*6]`盤,作是念言:「我於法中,有所疑惑,唯有瞿曇,必能解釋,決我所疑。」作是念已,即出拘尸那竭,往詣娑羅林。 尊者阿難在外經行,時,`[8]須跋陀=須跋陀羅【三】*`須跋陀見阿難已,即詣其所,白阿難言:「我聞他說,沙門瞿曇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6-3]盤=槃【三聖】*`盤,吾今須見,諮決所疑。」阿難答言:「梵志!佛身疲`[惓=倦【三】]`惓,汝今擾惱。」須跋陀羅白阿難言:「我聞如來今日中夜入無餘涅`[*6]`盤,我昔曾聞宿舊仙言:『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如優曇鉢花,難可值遇。』我有少疑,思得諮決,願聽我見。」如是三請,阿難答言:「莫擾惱佛!」 爾時,世尊以淨天耳遙聞阿難遮`[*8-1]須跋陀=須跋陀羅【三】*`須跋陀,不聽前進。佛告阿難:「莫遮彼人,聽其前進,隨意問難。」時,須跋陀羅聞佛慈矜,聽令前進,踊躍歡喜,即至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聽我問不?」佛言:「恣汝所問。」須跋陀羅既蒙聽許,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師種種異見,富蘭那迦葉、未迦梨俱賒梨子、阿闍耶毘羅`[坻=胝【三】]`坻子、阿闍多翅舍婆羅、迦尼陀迦旃延、尼乾陀闍提子,斯等六師各各自稱已為世尊`[竟=意【宋明】]`竟,為實得一切智不?」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三十一出家,  爾來過五十,  推求諸善法,  戒定行明達。 一切諸世間,  不知實方所,  況知實法者?  若修八正道, 能獲於初果,  乃至第四果;  若不修八正,  初果不可知, 況復第四果?  我於大眾中,  說法師子吼,  如此正法外, 亦無有沙門,  及與婆羅門。」 佛說是時,須跋陀羅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須跋陀羅整欝多羅僧,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得過三惡道。」時,須跋陀羅白阿難言:「善哉!阿難!汝獲大利,為佛弟子,給侍第一。我於今者,亦得善利,於佛法中,願得出家。」阿難合掌白佛言:「須跋陀羅於佛法中,願樂出家。」爾時,世尊即告須跋陀羅:「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衣著身,即得具戒,得具戒已,即成羅漢。 須跋陀羅即作是念:「我今不忍見於世尊入般涅`[*6-5]盤=槃【三聖】*`盤,我當先入。」須跋陀羅即時先入涅`[*6]`盤,如來於後亦入涅`[*6]`盤。爾時,眾中有一比丘。而說偈言: 「雙樹入涅`[*6-8]盤=槃【三聖】*`盤,  枝條`[四遍=遍四【三聖】]`四遍布,  上下而雨花,  繽紛散佛上。 所以雨花者,  世尊入涅`[*6]`盤。」 釋提桓因復說偈言: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乃名涅`[*6-10]盤=槃【三聖】*`盤。」 時,梵主天復說偈言: 「世間有`[生=形【聖】]`生類,  捨身歸終滅,  今者大聖尊,  具足`[*5-6]於=于【三】*`於十力, 世尊無等倫,  今入於涅`[*6-11]盤=槃【三聖】*`盤。」 時,尊者阿那律復說偈言: 「法主意`[止=正【元明】]`止住,  出入息已斷,  如來所成就,  行力悉滿足。 今入於涅`[*6-12]盤=槃【三聖】*`盤,  其心無怖畏,  都捨於諸受,  如油盡燈滅, 滅有入涅`[*6]`盤,  心意得解脫。」 時,眾覩已,身毛皆竪。佛入涅`[*6-14]盤=槃【三聖】*`盤始經七日,爾時,阿難闍維如來右遶說偈: 「大悲梵世尊!  體同真淨寶,  有大神通力,  火出自`[然=燃【聖】]`然身, 千㲲用纏身,  `[內外二不燒連續卷第十三初【三】]`內外二不燒。」 `[二誦第一〔-〕【三】]`二誦第一 `[[No. 99(1136)]]`(一一一) `[佛在以下為卷第十三【三】]`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皆當勤修善行,漸漸增長,如月初生。」時,有比丘初始受戒,漸修慚愧,善持威儀,往返人間,柔和恭順,不為佷戾,能制身心,如明眼人避深空井,及山峻岸。比丘亦爾,如月初生,漸漸增長,善行日新。佛復告諸比丘:「今此會中,迦葉比丘勤修善行,如月初生,漸漸增長,漸修慚愧,往返人間,能制身心,柔和恭順,終不佷戾,如明眼人能避深井,遠離峻谷,迦葉比丘亦復如是。」 佛告比丘:「何等比丘與法相應,堪至諸家?」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來則是諸法根本,諸法之導,法所依憑。善哉!世尊!願為我等敷演斯義,我等聞已,至心受持。」 佛復告諸比丘:「諦聽!諦聽!至心憶念。若有比丘,無所染著,不愛縛家,不生增減,心無嫌恨,亦不嫉妬。見他利養,心生歡喜。見他施彼,亦不忿恨。於修福者,咸皆隨喜。又不自讚己有德行,諸所言說,恒為一切。見餘比丘,同至他家,終不譏毀,於自他所,心無高下。若諸比丘能修善心,如向所說,乃名隨順,如法周旋,往返人間。」 爾時,世尊於虛空中而自運手,告諸比丘:「今我此手,不著於空,不縛於空,無有嫌隙,亦無瞋恚,此手寧有縛著、增減`[*2-2]已=以【三聖】*`已不?」諸比丘即白佛言:「世尊!此空中手無縛無著,無有增減。」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若有比丘心無縛著,如空運手,乃可出入,往返諸家,不生增減,不生懊惱,亦不嫉妬。見他利養,心生歡喜。見他布施,不與於己,亦不忿恨。`[見=於【三】]`見修福者,普皆隨喜,乃至心無高下。」佛告比丘:「迦葉比丘亦復如是,往返人間,心無縛著,乃至心無高下。」 佛復空中第二運手,告諸比丘:「如上所說,乃至迦葉比丘亦復如是。」 佛告比丘:「云何比丘出入諸家,為人說法?云何得名清淨說法?云何名為不清淨`[說=說法【三】]`說?」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來則是諸法根本,法之所導,法所依憑。善哉!世尊!願為敷演,我等聞已,至心受持。」 佛告諸比丘:「諦聽!諦聽!至心憶念。若有比丘為人說法,作如是念:『我為彼人而說於法,當令彼人信敬於我,能多與我飲食、衣服、病瘦醫藥。』若作是說者,是名不淨。若有比丘為人說法,欲令聽者證解佛法,除現在苦,離諸熱惱,不擇時節,導示善趣,為其顯現,乃至能令`[知=智【三】]`知者自知,不從他教,`[離【麗】,難【大】(cf. K19n0651_p0053b12)]`離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能令聽者聞其所說,如法修行。為令聽者於長夜中,得法、得義、得利、得安,如是說者,名為清淨慈悲之說。憐愍利益,欲使正法得久住故,如是說法名為清淨。是故比丘應作是念,為人說法,當作是學。第三亦如上`[所〔-〕【三】]`所說,迦葉比丘能如是說,為令聽者證解佛法,乃至欲令正法得久住故,憐愍利益,作如是說,是名清淨,稱可佛法。」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37)]]`(一一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若有比丘將欲往詣於檀越家,先作是念:『若有所施,當速與我,勿令遲晚,至心施我,莫不至誠,願使多得,勿令寡少。`[惠=思【元明異】,與【明】]`惠我精細,勿得麁澁。』若作是念,決定意者,往檀越家。檀越雖與,不至心施,不恭敬與,雖施飲食,不令豐足,與其麁澁,不與精細,設有施與,遲緩不速。而此比丘,不稱意故,羞恥愁憂,生損減心。而此比丘應作是念:『至檀越舍,彼非`[己=我【三】]`己家,云何而得稱遂其心?何故生念,欲令檀越速施不遲,乃至精細,不用麁澁?』若作是念,設無所得,心不悔恨,離於增減,無有怨嫌。設彼檀越少有所施,不至心與,遲晚不速,乃至與麁,不與精細,如是比丘心不嫌恨,亦不愧恥,心無增減。迦葉比丘作如是心,至檀越所,斯非己家,云何而得自稱其意,望彼至心,速施不遲,乃至精細,莫得麁澁?迦葉比丘作如是念,至檀越家,雖不得施,都無慚恥,心不損減。是故比丘,應作是心,至於他家。不應生念,速施於我,乃至精細。是故汝等當作是學,如迦葉比丘往檀越家。」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38)]]`(一一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在彼舍衛舊園林中毘舍佉講堂。時,尊者摩訶迦葉即於其夜,從定而起,從定起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佛告迦葉:「汝當教授諸比丘等,指`[導【麗】,道【大】(cf. K19n0651_p0054a08)]`導教`[照=詔【三】]`照禪定之法,為說法要。何以故?我恒教授是比丘等,汝亦應爾。我常為諸比丘說於法要,汝亦應爾。」 迦葉白佛:「是諸比丘不能受語,難可教授。」 佛告迦葉:「汝於今者,以何因緣,不為說法?」 迦葉復白佛言:「今二比丘:一是阿難共行弟子,名曰`[難=離【元明】]`難`[荼=茶【明】]`荼。二是目連弟子,名阿毘浮。是二弟子互諍勝負,各自稱言:『我知見勝,我所說勝。』互共相引,欲決知見,及以言說:『為我說妙,為汝說妙?為我句義具足,為汝句義具足?』」 爾時,阿難侍於世尊,以扇扇佛。爾時,阿難語迦葉言:「止!止!尊者!聽我懺悔,如此比丘,新入佛法,愚無智慧,未有所解。」 尊者迦葉語阿難言:「`[爾止=止爾【三】]`爾止!阿難!汝莫僧中作偏黨語。」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可往喚彼二比丘。」時,彼比丘奉教往喚語二比丘言:「世尊喚汝。」時,二比丘承佛勅命,即`[往=往詣【三】]`往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爾時,世尊告二比丘:「汝等二人實作是語:『我讀誦多,我所知多,我所說言句偈不闕,欲決勝負。』為有是不?」時,二比丘白佛言:「實爾,世尊。」 佛復告言:「汝若解我所說修多羅、祇夜、授記、說偈、優`[7]他=陀【三】*`他那、尼`[*7]`他那、伊帝目多伽、本生、毘佛略、未曾有、優波提舍、本事是十二部,汝若讀誦,令通利者,是等經中,為有勝負以不?」 時,二比丘白佛言:「世尊!是十二部實無是說。」 佛復告二比丘言:「說十二部經,為欲除滅諍訟勝負。汝今云何作如是說?汝等愚人,作如是解,我豈可有如是說耶?若生諍訟,此非佛法,又復不應出家之法。我佛法中,終不如是我勝汝負,乃至我所說法句義具足,汝之所說句義不足。如是諍訟,實非我說。汝二比丘!如斯之事,汝應作不?」 時,二比丘即禮佛足,白佛言:「我等聞佛所說,自知有過。實如`[8]孾=嬰【三】*`孾愚,無所知解。作不應作,所作不善,乃共相決種種勝負,實有是過。唯願世尊憐愍我故,聽許懺悔。」 佛言:「知汝誠心慇重懺悔,汝實`[*8-1]孾=嬰【三】*`孾愚,無所知解,所作不善,不如佛教,非出家法,乃諍勝負,各云多知,乃至我所言說句義具足,汝不具足。如是勝負,實不應作。吾今受汝誠心懺悔,使汝善法增長,無有退失。何以故?若能至心,實知有罪,然後懺悔,後莫復作。如是懺者,善法增長,無有退失。」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No. 99(1139)]]`(一一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舊園林毘舍佉講堂中。時,尊者迦葉於日沒時,從禪定起,往至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佛告迦葉:「汝可教授諸比丘等,當為說法。所以者何?我恒教授,汝亦應爾。我常為諸比丘說法,汝亦應爾。」 迦葉白佛:「是諸比丘,難可教授,不能受語。」 佛告迦葉:「汝於今者,見何因緣,而不為說?」 迦葉對曰:「若不信者,退失善法,便生懈怠,無有`[慚【CB】,漸【大】]`慚愧,愚癡無智,貪著他物,有恚害心,睡蓋所覆,掉動不停,於法疑惑,深著我見,具於煩惱垢污之心,喜瞋失念,`[無=心無【三】]`無`[暫=慚【明】]`暫定,有如是等種種不善惡法,決定具有。如斯等人,尚無少善,況復增進善法,無有退失?若復有人,具於信心,不退善法,精進不倦,能修慚愧,有智之人,具行善法,無有貪想,遠離瞋嫌,除睡眠蓋,心不掉動,無有疑惑,不著身見,心淨無染,不喜瞋恚,能住心念,具於禪定,善法不退,若有具上種種善法,我尚不說彼人善法停住,況不增長?如斯等人,於日夜中,善法增長。」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不信者,退失善法,乃至如斯等人,尚無少善,況復增長?若復有人,具信心者,不退善法,乃至我尚不說彼人善法停住,況不增長?」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40)]]`(一一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舊園林毘舍佉講堂。時,尊者迦葉於日沒時,從禪定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佛告迦葉:「汝可教授諸比丘等,為其說法。所以者何?我常教授,汝亦應爾。我`[常=恒【三】]`常為彼而說法要,汝亦應爾。」 迦葉白佛言:「世尊!是諸比丘不能受語,難可教授。」 佛告迦葉:「汝`[何以=以何【三】]`何以故,而不教授,為其說法?」 迦葉對曰:「世尊是法根本,是法之導,法所依憑。善哉!世尊,願為敷演,我聞語已,至心受持。」 佛告迦葉:「汝今善聽,受持憶念,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迦葉白佛:「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迦葉:「昔有比丘自修阿練若行,讚嘆修阿練若行者,自行乞食,著糞掃衣,讚嘆乞食著、糞掃衣者。少欲知足,常樂空閑寂靜之處,勤修精進,心不馳散,恒樂禪定,自盡諸漏,讚盡漏者。以是之故,一切比丘咸來親近,而問訊之。而此比丘語諸來者:『善來比丘!可就此`[坐【麗】,座【大】(cf. K19n0651_p0055b14; T02n0100_p0416a17)]`坐。汝名為何?是誰弟子?履行賢良,應沙門法。夫出家者,宜應如汝,作於沙門。若見汝者,學汝所為,不久必當獲於己利。』新學比丘,覩斯事已,而作是念:『彼有比丘,共相恭敬,我今亦當習學其行,自修阿練若行,讚嘆修阿練若行者,自行乞食,著糞掃衣,讚嘆乞食著糞掃衣者。少欲知足,常樂空閑寂靜之處,勤修精進,心不馳散,恒樂禪定,自盡諸漏,讚盡漏者。以是之故,一切比丘咸來親近,安慰問訊。而此比丘語諸來者:「善來比丘!可就此坐。汝名為何?是誰弟子?履行賢良,應沙門法。出家之人,宜應如汝,作於沙門。若見汝者,學汝所為,不久必當獲己義利。」』諸新學者,若生是念,長夜利益,得義得樂,名自濟拔,能令正法得久住世,是人進趣,終不退沒。」 佛告迦葉:「若有比丘生則有福,初始出家,多得利養,衣服、湯藥、床敷`[[-]【麗】,敷【大】(cf. K19n0651_p0055c11; T02n0100_p0416a27)]`、臥具,四事豐饒。復有比丘,見是比丘,親近談語,安慰問訊。時,此比丘語彼比丘:『汝名何等?是誰弟子?生則有福,多得利養,衣服、湯藥、床敷、臥具,四事豐饒。若有比丘親近汝者,四事不乏。』若有新學比丘,覩斯事已,應作是念:『彼有生福比丘,共相恭敬,我今亦當修如是行,衣服、臥具、飲食、湯藥,四事供養,亦常豐饒。』若新學比丘作如是意,學如是事已,是名長夜衰耗,都無利益,及以利樂,非沙門法,受諸苦惱,名自輕毀,梵行不立,沒于淤泥,為惡所欺,具於結使,數受諸有,名生熱惱,獲得苦報,必當受於生老病死。」 時,大迦葉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41)]]`(一一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舊園林毘舍佉講堂。時,大迦葉於日沒時,從禪定起,往至佛所,頂禮佛足,却坐一面。爾時,世尊告迦葉言:「汝今朽老,年既衰邁,著此商那糞掃`[2]納=衲【三】*`納衣,垢膩厚重,汝今還可詣於僧中,食於僧食,檀越施衣,裁割壞色,而以著之。」 迦葉白佛言:「世尊!而此`[*2-1]納=衲【三】*`納衣是我久服,我亦讚嘆著`[*2]`納衣者,云何可捨?」 佛告迦葉:「汝見著`[*2-3]納=衲【三】*`納衣者,有何義利?長夜服翫,自行阿練若行,讚嘆阿練若行者,自行乞食,讚歎乞食者。」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見`[納=衲【明】]`納衣者有二種利:於現在世安樂而住;未來之世,為諸比丘作照明法,為後世人之所習學。後世人輩,當發是意:『昔佛在世,大德比丘,久修梵行,`[善=喜【三】]`善樂佛法,深達法式,少欲知足。自行阿練若行,讚嘆阿練`[若〔-〕【三】]`若行者。著糞掃衣,讚歎著彼糞掃衣者。次行乞食,讚嘆乞食者。』未來世人多生此心,欣慕斯法,為`[作=彼【三】]`作救拔,義利安樂。」 佛讚迦葉:「善哉!善哉!汝`[若=若作【三】]`若如是,於長夜中,憐愍世間,利益弘多,為作救`[濟=拔【三】]`濟,義利安樂。若有沙門及婆羅門毀頭陀者,是等即為毀呰於我。若有讚嘆頭陀功德,是等即為讚嘆於我。所以者何?我以種種因緣,無數方便,讚嘆頭陀所得功德,安立頭陀,讚嘆頭陀,諸行中勝。汝從今日已後,常應自行阿練若行,讚嘆能行阿練若行者。」 時,大迦葉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142)]]`(一一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在於邊遠,草敷而住,衣被弊壞,染色變脫,鬚髮亦長,來詣佛所。爾時,世尊大眾圍遶,而為說法。時,諸比丘見迦葉已,皆生是念:「彼尊者不知出家所有威儀,衣色變穢,鬚髮亦長,威儀不具。」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為欲令彼生欽尚故,遙見迦葉,即語之言:「善來迦葉!」尋分半座,命令共坐,我當思惟:「汝先出家,我後出家,是故命汝,與爾分座。」 摩訶迦葉聞斯教已,即懷惶悚,便起合掌,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是我大師,我是弟子,云何與師同共同坐?」第二第三,亦作是言。 佛告迦葉:「實如汝言,我是汝師,汝是弟子。」即命迦葉:「汝可於彼所應坐處,於中而坐。」時,尊者迦葉即奉佛教,敷座而坐。 爾時,世尊為欲令彼諸比丘等,益增厭惡,自呵責故,為欲讚歎摩訶迦葉`[功德=得道【三】]`功德尊重與佛齊故,告諸比丘:「我修離欲之定,入于初禪,作意思惟,迦葉比丘亦欲離惡不善,有覺有觀,入于初禪,亦復晝夜,欲入初禪;二禪、三禪,及第四禪,亦復如是。我若發心欲入慈心、無嫌怨心、無惱心、遍廣心、善修無量,於其東方,作如是心,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作是心,我於晝夜,欲修是心。摩訶迦葉,亦復如是,欲入慈心、無嫌怨心、無惱心、遍廣心、善修無量,於其東方,作如是心,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作是心。我若修於悲喜捨心,我於晝夜,常入此心。摩訶迦葉亦復如是,於晝夜中,常入此心。我欲滅除惱壞,`[却=袪【三】]`却於色想,除若干想,入無邊虛空,亦欲晝夜常入此定,識處不用處,非想非非想處,亦復如是。我亦欲入神通等定,能以一身作無量身,以無量身還作一身。我欲觀察諸方上下,入于石壁,無有障礙,猶如虛空,坐臥空中,如彼鴈王,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至梵天,手捫日月。若我晝夜欲修是定,迦葉比丘,亦復如是,欲入於彼神通等定,能以一身作無量身,以無量身還為一身,觀察四方,四維上下,能以此身入于石壁,無有障`[閡=礙【三】]`閡,猶如虛空,坐臥空中,如彼鴈王,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至梵天,手捫日月,亦欲晝夜常入此定。天眼、天耳,及他心智、宿命、漏盡,亦復如是。」爾時,世尊`[於【麗】,我【大】(cf. K19n0651_p0057a15)]`於彼無量大眾之中,稱讚迦葉功德,尊重如是,種種與己齊等。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以歡喜奉行為卷第十三終【三】]`歡喜奉行。 `[[No. 99(1143)],如是我聞以下為卷第十四【三】]`(一一八) 如是我聞: `[[-]【CB】,賤【大】]`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迦蘭陀竹林。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阿難在耆闍崛山中。于時阿難食時已到,語尊者摩訶迦葉言:「大德!食時已到,可共乞食。」於是摩訶迦葉著衣持鉢,與阿難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阿難語摩訶迦葉言:「日時猶早,我欲至彼比丘尼精舍,觀諸比丘尼等所行法式。」迦葉答言:「可爾。」即時共詣比丘尼精舍。 爾時,諸比丘尼遙見二尊者來,即敷床座。既敷座已,白二尊者:「可就此坐。」時,二尊者即就其坐。諸比丘尼既見坐已,稽首禮足,在一面立。爾時,摩訶迦葉為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利喜。於彼眾中,有比丘尼名偷羅難陀,聞說法要,心不甘樂,即出惡言:「今者云何長老迦葉在阿難前為比丘尼而說法要?如賣針人,至針師門,求欲賣針,終不可售。今者迦葉,亦復如是,云何乃在阿難前而說於法?」作是語已,嘿然而住。 時,摩訶迦葉以淨天耳聞其所言,語長老阿難:「汝見是偷羅難陀比丘尼心不喜`[樂悅心=悅【三】]`樂悅心,出麁言不?」是時阿難語迦葉言:「彼說何事?」迦葉答言:「彼作是說:『云何迦葉在阿難比提醯`[子〔-〕【明】]`子牟尼之前而說法要?以汝同彼針師之子,以我名為賣針之人。』」尊者阿難語迦葉言:「止!止!尊者!`[*8-2]孾=嬰【三】*`孾愚少智,不足具責,唯願大德聽其懺悔。」 迦葉即語長老阿難言:「如來、世尊、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為教導故,引彼月喻,日`[7]漸=新【三】*`漸增長,能具慚愧。離於無慚,忍`[于=於【明】]`于罵辱,禁制身心,往返人間,為`[導=道【三】]`導於我,為說於汝,同彼月耶?」 阿難答言:「如來世雄,實不說我同於彼月。」 迦葉復言:「`[唯=唯顧【三】]`唯佛、世尊、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等正覺知者,說我同彼月初生時,日`[*7-1]漸=新【三】*`漸增長,能具慚愧。離於無慚,忍于罵辱,禁制身心,往返諸家。」 阿難白言:「實爾。」 尊者迦葉語阿難言:「如來世尊於無量百千大眾之前,稱我名字言:『是大德有慚愧人,智慧深遠,喻似於己。』佛告比丘:『我今離於欲惡不善,有覺有觀,喜樂一心,入於初禪,晝夜常在如是定中。迦葉比丘亦常離於欲惡不善,有覺有觀,喜樂一心,入於初禪,晝夜恒在如是定中。』」 阿難答言:「實爾。迦葉!」二三四禪,慈悲喜捨及四禪定、三明、六通,亦復如是。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於比丘尼大眾之前,作師子吼已,從坐而起,即還所止。 `[[No. 99(1144)]]`(一一九) 爾時,如來將欲涅槃。尊者阿難、摩訶迦葉在耆闍崛山。時世飢儉,乞食難得。於是尊者阿難將諸新學比丘,向于南山聚落。新學比丘之中,有諸年少,樂著嬉戲,躭嗜飲食,不攝諸根,無有威儀,初夜後夜,不勤行道,讀誦經典,左脇著地,自恣睡眠。既達彼已,諸比丘中,三十餘人罷道還俗。以是之故,徒眾減少,遊行己竟,還至於彼王舍大城耆闍崛山,收攝衣鉢,洗手足已,往詣尊者大迦葉所,禮尊者足,在一面坐。時,大迦葉告阿難曰:「汝從何來?徒眾減少。」 阿難答言:「我往至彼南山聚落,弟子之中三十餘人,昔日盡是童真出家,罷道還俗,以是事故,徒眾減少。」 摩訶迦葉語阿難言:「如來何故制別眾食,而聽三人共一處食?如是之意為欲擁護於諸人故,使不損減。復為制伏惡欲比丘,斷除於人多眷屬故,稱僧名字,多有所求,減損諸家,破壞眾僧,使作二部故,令如法比丘不得供養衣服飲食,非法比丘多獲利養。惡欲比丘既得供養,與淨行者而共諍訟。汝以何故,於飢饉世,將彼新學年少比丘以為徒眾?而此比丘,樂著嬉戲,貪嗜飲食,諸根馳散,無有威儀,貪嗜睡眠,無有厭足。初夜後夜不勤行道,讀誦經典,云何而`[此=與【三】]`此如是徒眾遊行至彼南山聚落?既達彼已,三十餘人昔日盡是童子出家,罷道還俗。汝於今者,徒`[眾=從【宋】]`眾破壞。汝今無智,猶如小兒。」 阿難答言:「我已年邁,云何而言『猶如小兒』?」 迦葉復言:「我非無故稱汝名字以為小兒。今世飢饉,乞匃難得,而汝云何多將人眾,遊行至彼南山聚落?汝弟子中,有諸年少,樂著嬉戲,貪嗜飲食,諸根馳散,無有威儀,貪好睡眠,無有厭足。初夜後夜不勤行道,讀誦經典,使三十餘人休道還俗。如是所作,豈非同彼小兒者乎?」 爾時,帝舍難陀比丘尼聞大迦葉呵責尊者阿難比丘作小兒行,心中不悅,生大憂惱,即出麁言:「此大迦葉本是外道,而今云何毀呰阿難比提醯牟尼作小兒行?」 是時,迦葉以淨天耳聞比丘尼出斯麁言毀罵己已,於是迦葉告阿難曰:「帝舍難陀比丘尼`[身〔-〕【三】]`身心中不悅,生大苦惱,發是惡言:『斯大迦葉本外道師,云何毀呰尊者阿難比提醯牟尼作小兒行?』」 即時阿難語迦葉曰:「此比丘尼稚小`[兒=無【三】]`兒智,猶如`[孾=嬰【明】]`孾孩,唯願大德,聽其懺悔。」 摩訶迦葉語阿難言:「我出家時,作是要誓:『世間若有阿羅漢者,我當歸依。』自出家來,未有異趣,唯依如來、無上至真、等正覺。我先在俗,未出家時,觀諸世間生老病死、憂悲愁惱眾苦聚集,如是之事,競來逼切。我於爾時,厭家迫迮,無有可處。樂出家法,能離塵垢。觀於在家,眾事憒閙,猶如入於鉤棘之林,鉤`[剴=斵【三】]`剴刺牽,傷毀形服,難可得出。在家亦爾,緣務纏縛,沒於欲泥,不得修於清淨梵行。晝夜思惟,不見一法能勝於彼,剃除鬚髮,被服法衣,棄捨家業,信心出家。欲出家時,選擇家中,最下衣裳,得一弊衣,其價猶直十萬兩金,即便取之為僧伽梨。先所居業,一切悉捨,眷屬親戚,亦悉捨離。復作是念:『世間若有阿羅漢者,我當歸依,隨其出家。』時,彼王舍大城中間,有羅羅健陀。羅羅`[健=乾【三】]`健陀中間,有多子塔。`[我=我時於彼遇值世尊【三】]`我端嚴殊妙,諸根寂定,心意惔怕,得於無上調伏之心,相好光飾,如真金樓。我既見已,心中踊躍,即作是念:『我昔推求出世之師,今所見者,真是我之婆伽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也。』作是念已,心不散亂,專念觀佛。更`[正=整【明】]`正衣服,右遶三匝,`[䠒=胡【三】]`䠒跪合掌,白佛言:『佛是我世尊,我是佛弟子。』如是三說。佛亦復言:『如是!迦葉。我是汝世尊,汝是我弟子。』亦復三說。佛告迦葉:『世間若有聲聞弟子,都無至心,實非世尊而言世尊,實非羅漢而言羅漢,非一切智言一切智。如是之人,頭當破壞作於七分。我於今日,實是知者,實是見者;實是羅漢,而言羅漢;實等正覺,言等正覺。我所敷演,實有因緣,非無因緣,而說法要。實有乘出,非無乘出。實有對治,非無對治。實有精進,非不精進。能斷結漏,非不能斷。迦葉!汝今應作是學,諸有所聽,是善法`[儀=義【三】]`儀,應當至心受持莫忘,尊重憶念,捨於亂心,宜應專意觀五受陰增長損減,常應觀彼六入生滅,安心住於四念處中,修七覺意,轉令增廣,證八解脫,繫念隨身,未曾放捨,增長慚愧。』爾時,如來為我種種分別法要,示教利喜。我於爾時,尋隨佛後,未曾捨離。每作是念:『佛若坐者,我當以此僧伽梨,價直十萬兩金者,與如來敷之。』佛知我心之所念故,出道而住,我疾`[牒=揲【元明】]`牒衣,以敷坐處。白佛言:『世尊!願就此坐。』佛即坐上,既坐上已,語迦葉言:『此衣輕軟。』迦葉白佛:『實爾,世尊。唯願世尊憐愍我故,當受此衣。』佛告迦葉:『汝能受我`[13]𬿞=商【三】*`𬿞那納衣不?』迦葉答言:『我能受之。』爾時,如來即`[受=授【三】]`受迦葉所著大衣。我於是時,自從佛手受是`[*13]`𬿞那糞掃之衣。佛授我已,即便起去,我隨佛後,遶佛三匝,為佛作禮,即還所止。我於八日,學得三果。至第九日,盡諸有漏,得阿羅漢。阿難當知,若有人能正實說者,應當言:『我是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持佛法家,禪定解脫諸三昧門中,出入無礙。』譬如轉輪聖王,所有長子,未受王位,五欲自恣。我於今者,亦復如是,是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持佛法家,禪定解脫諸三昧門,出入無礙。如轉輪王所有象寶甚為高大,持一多羅樹葉覆其身體,欲令不現,可得爾耶?」 阿難即言:「如是樹葉,終不能覆彼大象身。」 尊者迦葉語阿難言:「彼猶易覆,無有人能障覆於我六通之者。若有人於如意通中生疑惑者,我悉能為演說其義,令得明了。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生死智通、漏盡通,若復有人,於此通中生疑惑者,我亦能為演說其義,使得明了。」 阿難答曰:「我於長夜,每敬尊者,心生淨信。」 時,二尊者作是說已,歡喜而去。 `[[No. 99(905)]]`(一二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迦蘭陀竹林。爾時,尊者舍利弗及大迦葉俱在彼山。時,彼國中有諸異見六師徒黨,來詣尊者舍利弗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而作是言:「如來世尊頗說於我死此生彼,如是說不?」 舍利弗答言:「如斯之事,佛所不說。」 外道六師復作是言:「若如是者,說於我身在此間耶?更不生耶?」 舍利弗言:「如斯之事,佛亦不說。」 外道復言:「我於此死,亦生於彼,亦不生彼,如是說耶?」 舍利弗言:「佛亦不說。」 外道`[復〔-〕【三】]`復言:「我死之後,非生非不生耶?」 舍利弗言:「佛亦不說。」 外道復言:「我先問汝,死此生彼,乃至非生非不生,悉不見答。汝若名為宿舊出家,應廣解義,為我分別。今者觀汝不能答我,便是童蒙,無智愚人。」時,彼外道作是語已,即從坐起,還其所止。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去舍利弗不遠,外道去後,舍利弗即詣於彼大迦葉所,以外道問,向迦葉說:「如來何故,如是四問,默然不答?何以故,不`[引=能【三】]`引相似比類而答於彼?我昔曾聞,有人問佛:『於此死已,受後有不?』佛默然不答。又問:『死後不受有耶?』佛亦不答。又問:『我此死已,亦受後有,亦不受耶?』佛亦不答。又問:『我死之後,非受於有,非不受有耶?』佛亦不答。」 尊者迦葉語舍利弗言:「如來寧可說色滅已,生於後有,乃至非生非不生。世尊於彼色所盡處,正智解脫,然都無有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亦生亦不生,非生非不生,是故不答。如斯之義,甚深廣大,無量無邊,無有算數,乃至盡滅。受想乃至識,死此生彼,乃至非生非不生,亦復如是。此是動轉,此是憍慢,此是放逸,此是有為造作之業,此是愛結,此愛生彼愛不生,彼`[愛亦=亦愛【三】]`愛亦生彼,亦不生彼愛,非生彼非不生彼,如`[來=是【三】]`來愛盡得善解脫,愛盡生彼,有亦無也。不生彼,有亦無也。生彼不生彼,亦無也。非不有生彼,非不無生彼,亦無也。此義甚深,廣大無邊,無有算數,至於盡滅。大德舍利弗當知,以是因緣故,如來於問中,而不正答,死此生彼,此死不生彼,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非不生。」 此二大人互相讚美,各還所止。 `[[No. 99(906)]]`(一二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國西園林中毘舍佉講堂。彼大迦葉於日沒時,從禪定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如來初始制戒之時,極為尠少,修行者多?今日何故,制戒轉增,履行者少?」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眾生命濁、結使濁、眾生濁、劫濁、見濁,眾生轉惡,正法亦`[末=未【宋】]`末,是故如來為諸弟子多制禁戒,少有比丘,能順佛語,受持禁戒,諸眾生等,漸漸退沒。譬如金寶漸漸損減,乃至相似金出。如來正法亦復如是,漸漸損減,像法乃出。像法出故,正法滅沒。迦葉當知,譬如海中所有船舫,多載眾寶,船必沈沒。如來教法亦復如是,以漸滅沒。如來正法,不因地沒,亦非水火風之所壞。若我法中,生於惡欲,行惡威儀,成就眾惡。法言非法,非法言法,非是`[8]毘尼=比丘【三】*`毘尼說言`[*8]`毘尼,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如斯之事,出於世者,皆由像法句味相似,令佛正法漸漸滅沒。迦葉當知,有五因緣能令法滅,一切咸共忘失章句,善法退轉。何等為五?不恭敬佛、不尊重佛、不供養佛、不能至心歸命於佛,然復依止佛法而住。不敬法、不尊重法、不供養法,於正法中不能至心,然依法住。不恭敬戒、不尊重戒、不供養戒、不能至心持所受戒,然依戒住。不恭敬教授、不尊重教授、不供養教授。不能至`[心〔-〕【宋元】]`心向教授者,以不恭敬、尊重、供養,亦不至心向教授故,然復依此教授而住。於同梵行、佛所讚者不恭敬、不尊重、不供養、不能至心禮拜問訊,然猶依彼而得安住。迦葉!以此上來五因緣故,能令正法,漸漸滅沒,衰退忘失。 「迦葉!復有五因緣故,能令正法久住於世,不沒不退,不忘不失。何等為五?恭敬世尊、尊重於佛、供養於佛、常能至心歸依於佛。於法於戒,及以教授、同梵行者,亦應供養、恭敬、尊重、至心向之,以此五種善因緣故,能使正法久住於世,不沒不退,不忘不失。以是義故,應當恭敬佛、法、教`[授=法【三】]`授、同梵行者。」 諸比丘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月喻、施與  `[角=負【三】]`角勝、無`[信=住【三】]`信  佛為根本 極老、納衣重  是時、眾減少 外道、法損壞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六=十四【三】]`六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七=十五【三】]`七 失譯`[人名〔-〕【宋元】]`人名`[今〔-〕【明】]`今附`[秦【三】,奉【大】,奉【麗】]`秦錄 `[二誦第二〔-〕【三】]`二誦第二 `[[No. 99(907)]]`(一二二)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彼城中有伎人主,號曰動髮,往詣佛所。到佛所已,頭面禮足,却坐一面,而作是言:「瞿曇!我於昔者曾從宿舊極老伎人邊聞:『於伎場上,施設戲具,百千萬人皆來觀看,彈琴作倡,鼓樂絃歌,種種戲笑。所作訖已,命終之後,生光照天。』如是所說為實為虛?」佛告之曰:「止!止!汝今莫問是事。」時,彼伎主第二第三,亦如是問,佛悉不答。 爾時,如來語伎主言:「我今問汝,隨汝意答。若有伎人,於伎場上,施設戲具,彈琴作倡,鼓樂絃歌,以是事故,百千種人,皆悉來集。如此諸人,本為愛欲、瞋恚、愚癡之所纏縛,復更造作放逸之事,豈不增其貪、恚、癡耶?譬如有人,為繩所縛,以水澆之,逾增其急。如是諸人,先為三毒之所纏縛,復更於彼伎場之上作倡伎樂,唯當增其三毒,熾盛如是。伎主汝為斯事,命終得生光照天者,無有是處。若有人計於伎場上作眾伎樂,命終生於光照天者,我說是人名為邪見。邪見之果,生於二處,若墮地獄,或墮畜生。」佛說是已,時,彼伎主悲泣墮淚。佛告伎主:「以是因緣故,汝三請,我不為汝說。」 爾時,伎主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以聞佛語故而便涕泣,我愍如斯諸伎`[人=仁【宋】]`人等,`[8]孾=嬰【三】*`孾愚無智,所作不善。彼於長夜,作如是見,於未來世,當受大苦,常被欺誑,為人所輕。若有伎人作如是言:『於伎場上作倡伎樂,命終生彼光照天。』者,如是之言名大妄語。若以此業,生光照天,無有是處。世尊!我從今日更不造彼如是惡業。」佛即告言:「汝今真實,於未來世,必生善處。」 爾時,伎主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08)]]`(一二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彼城中有善鬪將,為聚落主,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問訊已訖,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於昔者,曾從宿舊耆老邊聞:『若欲戰時,要當莊嚴所持器仗,牢自防護,勇猛直進,無有怯弱,能破前敵,傷殺物命,使餘軍眾皆悉退散。作是事已,命終得生箭莊嚴天。』」彼時鬪將作如是問,佛告之曰:「止!不須說。汝於今者,所問義趣,甚為不善。」第二第三,亦如是問。 佛復告言:「汝已慇懃三問於我,汝若能受,當為汝說。諸有戰者,牢自莊嚴,善知鬪術,最為陣首,勇猛前進。如是戰將,豈不作意方便,欲得傷害彼諸軍眾,作是念言:『云何當繫縛於彼、傷害於彼,令其壞盡。』寧可不生如是念耶?戰將!汝於眾生所起三邪惡業。何等名為三邪惡業?所謂即是身口意也。若以如是三不善`[業〔-〕【宋】]`業,身壞命終,得生天者,無有是處。戰將!汝今若如是見者,即是邪見。邪見之業必生二處,或在地獄,或墮畜生。」爾時,鬪將聞佛語已,悲泣流淚。佛復告曰:「我以是故,三請不說。今為汝說,何故涕泣?」 時,彼鬪將白佛言:「世尊!我不為聞是說故,而生悲惱;憐愍諸鬪戰者,長夜愚闇,`[*8-1]孾=嬰【三】*`孾孩無智,所作不善,常為此事,於未來世,當受大苦。如是惡業,而實不得生於天中。若以此業,而生彼箭莊嚴天者,實無是處。世尊!我從今更不作於如是邪見。」佛即讚言:「善哉!善哉!汝所說者,甚為希有。」 爾時,鬪將聞佛所說,頂禮還去。 `[[No. 99(909)]]`(一二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善調馬師聚落主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佛告調馬師曰:「以幾因緣,令馬得調?」 馬師言:「瞿曇!以三事故,能令馬調:一者、一向須`[12]濡=軟【三】*`濡。二者、一向須麁。三者、亦`[*12]`濡亦麁。」 佛語之言:「若斯三事不能調者,復當云何?」 馬師對曰:「打令命`[終=絕【三】]`終。」馬師即言:「瞿曇!汝為無上調御之師,調丈夫時,以幾事調?」 佛言:「我亦以三事調御:一、須`[*12-2]濡=軟【三】*`濡語。二者、麁語。三者、不濡不麁,而得調伏。云何名為一向須`[*12]`濡?如佛告比丘:『汝若修三業善者,獲善果報,此是天,此是人。』是名一向以濡而得調伏。云何名麁?如說三惡道,此是身口意業造惡果報。云何名`[為=為亦【三】]`為麁而`[*12]`濡?`[說〔-〕【三】]`說身口意有諸善業,得生人天,此是身口意善所獲果報;亦說身口意有諸惡業,當墮三塗,斯亦身口意所獲果報。是則名為亦麁亦`[*12]`濡,而調眾生。」 馬師白佛:「若以此三不調伏者,當云何調?」 佛告之曰:「與其切言,若不調者,深加毀害。」 馬師對曰:「今汝沙門常說不殺,云何言害?」 佛言:「馬師!如是!如是!言如來者,實不應殺,所不應作。如來世尊以此三事用調眾生,若不調者,終不與語,亦不教詔,亦不指授。」佛告馬師:「於汝意云何?如來若不教授,設不與語,設不指授,如是者則名毀害,是真毀害。」 馬師對曰:「實爾!瞿曇。如來若當不與其語,不教授法,實成毀害,甚於世害。」馬師復言:「瞿曇!我自今`[1]已〔-〕【三】*`已後,當斷毀害,更不造惡。」 佛即讚言:「馬師!如汝所說,實為真正。」 爾時,馬師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No. 99(910)]]`(一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聚落主名曰惡性,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即白佛言:「世尊!如世有人無所修`[集=習【元明】]`集,惱觸於他,作惱觸語。是故諸人,咸稱其人,名為極惡。」 佛告聚落主:「設有一人,惱觸於彼,作惱害語,出惱語故,`[令=設令【三】]`令他瞋`[忿〔-〕【三】]`忿,以是之故,名為惡性。不修正見、正業、正語、正命、正念、正方便、正志、正定,不修正定故,惱觸於彼。以惱觸故,極生瞋忿。以瞋忿故,出瞋忿語。出瞋語故,名為惡性。」 時,村主言:「希有瞿曇!實如所言,以惱觸故,實名惡性。我以不修正見故,為彼觸惱。以惱觸故,稱我惡性。一切世人咸皆稱我,以為惡性,從是已來,名為惡性。」村主復言:「瞿曇!云何得不惱觸?」 「無惱觸故,得無惱`[語=語佛告聚落主【三】]`語。雖復為彼之所惱觸,不惱於他。雖復為彼之所惱語,而不惱語以惱`[於=于【三】]`於彼。雖為他惱,不生心惱。以不惱故,世人咸稱能忍善者,亦復於彼生忍善想。若如是者,能修正見。修正見故,正業、正語、正命、正志、正方便、正定、正念。修正定故,為他所觸,而不生惱。不生惱故,名為忍善。」 村主言:「希有瞿曇!所說甚善。實如所言,我以不修正見故,為他所惱。為他惱故,出惱觸言,是以世人,稱我惡性,皆生惡想,故名惡性。不修八正道故,為他所觸,出惱觸語,遂至瞋忿。有是想故,世人稱我,以為惡性。」 村主言:「瞿曇!我從今`[*1-1]已〔-〕【三】*`已後,如是惡性,卒暴、我慢、凶險,我當捨棄。」 佛讚之曰:「汝若如是,實為甚善。」 時,彼村主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No. 99(911)]]`(一二六) 爾時,有聚落主名如意珠頂髮,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即白佛言:「世尊!我於往日在王宮殿,與諸輔相共一處坐,群臣眷屬詳議講論,所謂作沙門者,為得捉於`[錢=財【明】]`錢寶,以不得捉金不?時,彼眾中有一人言:『縱令捉者,竟有何過?應當得捉。』有一人言:『不應得捉。沙門釋子不捉金寶。』世尊!如是二語,為得名為稱法而說,為不稱說?若作斯語,非為毀佛,非過言耶?為是佛說,為非是乎?」 佛告聚落主:「若作是說,斯名謗我,`[為〔-〕【三】]`為不稱說,名為過說。然我所說,實不同彼。何以故?為比丘者,沙門釋子,法不應捉金等錢寶。若捉金等錢寶,`[彼非=非彼【三】]`彼非沙門釋子之法,佛之教法轉勝端嚴。佛如是說,為比丘者,不應捉於金等錢寶,設有捉者,非沙門法。」 村主言:「我`[12]於=以【明】*`於彼時,於大眾中,亦作是說,沙門釋子實不應捉金等錢`[寶=財【明】]`寶,若有捉者,宜應自恣放逸五欲。」時,彼村主聞佛所說,頂禮而去。 當於爾時,阿難比丘侍立佛側,以扇扇佛。`[佛〔-〕【三】]`佛告阿難曰:「汝可召諸比丘依此王舍城而`[住=依【三】]`住止者,盡集講堂。」爾時,阿難奉佛教已,如佛所命,勅諸比丘,盡集講堂。時,諸比丘各來集已,阿難詣佛,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立【明】]`坐。白佛言:「世尊!諸比丘僧依王舍城迦蘭陀竹林者,皆來集在講堂之中,唯願世尊宜知是時。」 爾時,世尊即往講堂,於眾僧前敷座而坐。佛告比丘:「有如意珠頂髮聚落主來至我所,頂禮我已,而作是言:『我於往日,在王宮殿,與諸輔相共議講論沙門之法,為應捉持金等錢寶,為不捉耶?時,彼眾中有一人言:「假令沙門捉持錢寶及金銀等,有何過咎?但捉無苦。」復有人言:「沙門之法,法不應捉金等錢寶。」如`[斯=是【明】]`斯二人,其語不同,此二人言,何者稱法?』我即答言:『沙門釋子不應捉持金等錢寶。』時,聚落主而作是言:『我`[*12-1]於=以【明】*`於昔時,於彼眾中,亦作是語,如斯沙門,得捉金等及以錢寶,亦應恣令受於五欲。』時,彼村主聞我所說,歡喜而去。」 佛告諸比丘:「汝等當知,彼如意珠頂髮聚落主於眾人前作師子吼言:『沙門法不應受取金銀錢寶。』汝諸比丘從今已後,若有所須,欲捉之者,當作草木及捉糞想,寧捉糞穢,不捉寶物。」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No. 99(912)]]`(一二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瞻`[波=婆【三】]`波國竭城祇池岸。時,聚落主號王頂髮,來詣佛所,頂禮尊足,在一面坐。佛告之曰:「此世間中,多有眾生依二種法:一貪欲樂,二名習於無益。身事非聖之法,徒受無益損減。習於欲樂,是名下賤繫累之法。受欲樂者,凡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聚非法財,殘`[害物=物害【三】]`害物命,自樂己身,而為己身作正樂因,此亦不名供養父母,亦不名與妻子及其僮僕,亦非親友、知識、眷屬、輔弼己者,亦復不名為供養供給沙門、婆羅門,諸福田等。若如是者,不修上道,不作樂因,不得樂報,是名第一欲樂。設受欲樂,或時如法,或不如法,或為殘害,或不殘害,以樂己身,安樂父母、妻子、僮僕、親友、眷屬、輔弼己者,悉皆供養供給,與正安樂,然不施與沙門、婆羅門,及諸福田,亦復不修正道,不作樂因,不求樂報,不作生天因緣,是名第二欲樂。」 佛復告聚落主:「若有集於財`[寶=果【三】]`寶,如法而聚,`[而=不【三】]`而為殘害,以如法故,不造殘惡故,`[修=能【三】]`修自己身,正受其樂,亦名正理供養父母,及與妻子、僮僕、親友、眷屬、輔成己者,皆名正與安樂,正事給養。時時供養沙門、婆羅門,修立福田,修於上道,種於樂因,求樂果報,作生天因緣,是名第三受於欲樂。我今為諸受欲樂者,皆悉同說。設受欲樂,我說下賤。設受欲樂,我說為中。設受欲樂,我說為上。何者下賤?非法聚財,又不非法聚財,自樂己身,而為己身作正樂因,此亦不供養,亦不名與妻子、僮僕、親友、眷屬,亦不隨時供養沙門、婆羅門諸福田等,不修上道,不作樂因,不得樂報,不作生天因緣,是名為下。何等名中?設受欲樂,或時如法,或不如法,或為殘害,以自樂身,亦復安樂父母、妻子、僮僕、親屬,乃至不作生天因緣,是名為中。云何名上?所`[謂=說【三】]`謂如法聚財,不作殘害,身正受樂,正理供養父母及與妻子、僮僕、親友,乃至能作生天因緣,是名為上。 「何等無益三種苦身?所謂苦非聖法,無有義利,若有苦身,心已變壞。初犯禁戒,身心內外一切俱熱,追念此事,無時暫離。現在之世,不離煩熱,終不能得過人之法,是名初無益苦身法。若復有人,雖不犯戒,心亦不變,然復稱於身心二業,內外俱適,修學是事,現在之世,不離煩惱,終不能得過人之法,是名第二無益苦身。復次若更有人,雖不犯戒,心不變異,然復稱於身心二業,內外俱適,修念此事,現在之世,不離惱熱,有少增進過人之法,或得少智,或得見法,或少禪定,是名第三無益苦身。 「聚落主!我亦不說無益苦行都為一種,有一`[苦=名【元明】]`苦行名為下品,復有苦行名為中品,又有苦行名為上品。云何名下?初毀戒時,心已變壞,身心內外一切俱熱,追念此事,無時暫離,於現在世,不離煩惱,終不能得過人之法,是名為下。云何名中?若復有人,雖不犯戒,心亦不變,然復稱於身心二業,內外俱適,修學此事,於現在世,不離惱熱,亦不能得過人之法,是名為中。云何名上?若更有人,雖不犯戒,心不變異,然復稱於身心二業,內外俱適,修學此事,於今現在,不能永斷一切煩惱,有少增進過人之法,或得少智,或得見法,或觸禪樂,是名為上。 「為,聚落主!除是二邊,趣向於道,所謂三種欲樂,及以三種無益苦身,趣向中道。何等名為捨於三種欲樂之事,及以三種無益苦身,向中道耶?聚落主!貪染欲樂,惱害自`[身【麗】,見【大】(cf. K19n0651_p0065a16)]`身,亦惱害他,自他俱害,現集諸惡,於當來世,亦集諸惡。以此因緣,心煩悲`[憂=擾【三】]`憂,受諸苦惱。設盡欲結,亦無自苦,亦不苦他,亦復無有自他之苦,現在之世,不集諸苦,於未來世,亦復不集一切眾苦,以是義故,得現法樂,離眾惱熱,不擇時節,得近涅槃。於現在世,能得道果,智者自知,明了無滯,不隨他教,是名初中道。聚落主!復有中道,離於惱熱,不擇時節,得近涅槃,智者自知,不隨他教,所謂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定、正方便、正志、正念,是名第二中道。」說是法時,王頂髮聚落主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王頂髮聚落主知法、見法、得法,度疑彼岸,離於疑惑,不隨他教,不受異見,於佛法中,得自在辯。即從坐起,整衣服,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於今日,已得出過,歸依於佛,亦復歸依法僧`[二=三【元明】]`二寶,我持優婆塞戒,從今盡壽,歸依三寶。」 爾時,王頂髮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踊躍,頂禮而去。 `[[No. 99(913)]]`(一二八) 爾時,世尊遊行於末牢村邑,漸次至於優樓頻螺聚落,在鸚鵡閻無果林中。時,驢姓聚落主遙聞世尊遊末牢邑,至優樓頻螺聚落鸚鵡閻無果林,作是思惟:「我聞世尊瞿曇所說之法,能滅現在一切苦習,我亦欲滅現在一切苦習,宜應詣彼,聽斯妙法,彼或為我說於盡滅苦習之道。」時,彼驢姓思惟是已,即出聚落,往世尊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聞如來所說之法,能滅眾生現在苦習。善哉!世尊垂哀矜愍,願為敷演現在能滅苦習之義。」 爾時,世尊即告之曰:「我若為汝說於過去曾更無量眾苦滅`[苦=苦滅苦【三】]`苦習法,汝或時信,或不信,或樂不樂。我今亦欲為汝說於未來無量眾苦滅苦習法,而汝或信,或不信,或樂不樂。」佛復告曰:「我於今者,即於此處,為汝說於滅苦習法,汝當諦聽,至心受持。諸有眾生,起小苦處,而此苦中,種種差別,是等眾苦,因欲而生,皆習於欲,欲為根本,欲為因緣。」 時,聚落主復白佛言:「善哉!世尊!今我根鈍,不解略說,唯願垂愍,廣演斯義,令我開悟。」 佛復告言:「今我問汝,隨所樂答。此優樓頻螺聚落中,所有民眾,假設有人盡繫縛之,加諸罵辱,皆悉斬戮,汝頗於中,生苦惱不?」 聚落主言:「雖復憂慘,不必一向生大苦惱。」復白佛言:「世尊!此優樓頻螺聚落之中,是我愛者,則能生我憂悲苦惱,心不悅豫;非我愛者,非我所欲,非我所念,於斯等邊,我則無有憂悲苦惱。」 佛告之曰:「聚落主!是故當知,一切種種苦惱之生,皆由於欲,悉因於欲,欲為根本。」佛復告言:「聚落主!於汝意云何?若汝子未生,未依於母,未見聞時,頗於彼所,有欲親昵、愛念心不?」 對曰:「無也。」 佛復告言:「汝子依母而生長已,汝若見時,頗生欲親愛念以不?」 對曰:「實爾。」 佛言:「汝子依母生已,漸大,設當敗壞,王賊劫奪,若如是者,汝生苦惱憂悲念不?」 聚落主曰:「若遭是事,當于爾時,我心愁毒,若死若近死,況復不生憂悲苦惱?」 佛復告言:「是故當知,一切種種苦惱之生,皆因於欲,悉從欲生,欲為根本。」 聚落主言:「希有世尊!所說甚善!巧為方喻。」復白佛言:「我子設當在于遠處,遣使往看,使若還遲,我與其母心意不安,怪使遲晚,我子將不平安耶?」 佛言:「聚落主!是故當知,眾生苦惱,種種憂悲,皆因於欲,由欲而生,欲為根本。假`[使=設【三】]`使四愛敗壞變異,便生四種憂悲苦`[惱=惱苦惱【三】]`惱,若三亦皆生於憂悲苦惱,若有一愛,便生一憂悲苦惱。若無愛者,是則無有憂悲苦惱,離於塵垢,如池蓮華,不著`[於=于【三】]`於水。」 說是法時,驢姓聚落主遠離塵垢,得法眼淨,見法得法,`[解法〔-〕【三】]`解法知法,度疑離惑,不從他心,不趣異道,於佛教法,獲得辯力。即從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而作是言:「世尊!我已出離,歸依三寶,從今日夜為優婆塞,盡我形壽,生清淨信。」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14)]]`(一二九) 爾時,世尊與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僧、千優婆塞、五百乞兒,而自圍遶,遊行摩竭提國,從一聚落至一聚落,從城至城,乃至到彼那羅健陀城賣`[6]疊=㲲【明】*`疊園林,於中止住。時,閉口姓聚落主是尼乾陀弟子,聞佛在摩竭提遊,乃至是中到此園林,作是念言:「我當往白師尼乾陀,然後往詣瞿曇邊。」時,閉口姓即往尼乾陀所,頂禮其足,在一面坐。時,尼乾陀即告之言:「汝能以二種論難瞿曇不?如兩`[鍓=𮢦【宋】,鑐【元明】]`鍓鉤,`[鉤=釣【三】]`鉤取於魚,既不得吐,又不得`[9]嚥=咽【三】*`嚥,斯二種論,亦復如是,能令於彼不得吐`[*9]`嚥。」 聚落主言:「唯願教我,我當往問。何等二論能令瞿曇不得吐`[*9-2]嚥=咽【三】*`嚥?」 尼乾陀言:「汝詣彼所,如我辭曰:『汝今瞿曇,頗欲利益諸家不?若不利益,與諸凡愚有何差別?若言利益,汝今云何將千二百比丘、千優婆塞、五百乞兒,從一聚落至一聚落,從城至城,破壞諸家。所經之處,為汝踐蹈、摧壞、傷毀,如雹害禾,是名破壞,非為利益。』」 爾時,閉口受其教已,詣賣`[*6-1]疊=㲲【明】*`疊林,往`[詣=至【三】]`詣佛所,粗相問訊,在一面坐。即白佛言:「瞿曇!汝今寧可不欲增長利益於諸家耶?汝豈不常讚嘆增長利益者乎?」 佛告之曰:「我於長夜,恒欲增長利益之法。」 時,聚落主而作是言:「汝若利益,何故今者於飢饉世,與千二百比丘、千優婆塞、五百乞兒,俱從一聚落至一聚落,從城至城,破壞諸家?斯非增長利益之法,所為損減,如雹害禾,汝壞人民亦復如是。」 佛告之曰:「我憶九十一劫已來,無有一家以熟食施,而致損減。汝今且觀一切諸家,多饒財寶,眷屬僮僕,象馬牛羊,是富基業,有不從施而得者?不盡從施我,獲斯果報。有八因緣能壞諸家:若為王賊所侵,為火所燒,大水所漂,失所伏藏,生於惡子,不解生業,威逼用財,惡子無理,用於財貨。一切世人皆云:『八事能破居家。』我今更說第九之破。言第九者,所謂無常。離是九種外,言沙門瞿曇能破諸家,無有是處。若棄如是九種因緣,言沙門瞿曇,能破諸家,不增長者,無有是處。不捨是語,不捨是欲,如斯等人,猶如拍毱,必墮地獄。」 時,閉口姓聚落主聞是語已,`[心【麗】,必【大】(cf. K19n0651_p0067a10; T02n0100_p0424c03)]`心生驚怖,憂惱厭惡,身毛為竪,起禮佛足,歸命於佛,而作是言:「我今誠心向佛懺悔!我甚愚癡,猶如`[11]孾=嬰【三】*`孾兒,所作不善。今於佛前,虛妄不實,下賤妄語,唯願哀愍,聽我懺悔!」 佛告之曰:「知汝至心,汝實知罪,實`[知=如【元明】]`知愚癡,猶如`[*11-1]孾=嬰【三】*`孾兒,所作不善,汝於如來阿羅呵,作大虛妄鄙賤之業。今自知罪,誠心懺悔,善法增長,惡事退滅。我今愍汝,受汝懺悔,令汝善法增長,常不退失。」 時,閉口姓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No. 99(915)]]`(一三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那羅乾陀城賣`[*6-2]疊=㲲【明】*`疊林中。爾時,閉口姓聚落主而作是念:「我今欲見沙門瞿曇,不見我師尼乾陀者,不得往彼。」即時往詣尼乾陀所,頂禮其足,在一面坐。時,尼乾陀即告之曰:「今我教汝,作二種難,令彼瞿曇既不得吐,又不得`[*9-3]嚥=咽【三】*`嚥。」 閉口姓即問之曰:「阿闍梨!以何二難能令瞿曇不得吐`[*9-4]嚥=咽【三】*`嚥?」 復告之曰:「汝當往詣彼瞿曇所,作如是言:『汝可不為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汝亦讚嘆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之法,若言不為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與世凡愚有何差別?若言我欲利益安樂眾生,何不一切等同說法?云何而有不為說者?』」 時,聚落主受其教已,往詣佛所,粗相問訊,在一面坐。即白佛言:「汝實不欲利益安樂諸眾生耶?豈不常讚如是法乎?」 佛告之曰:「我於長夜,常欲利益一切眾生,亦恒讚嘆如是之法。」 閉口姓言:「若如是者,何不為諸眾生等同說法,有不說者?」 佛告之曰:「我今問汝,隨所樂答。譬如世人,有三種田:有一上田良美`[沃=沃【三】]`沃壤,極為上好。第二田者,適處其中好。第三田者,曠野邊遠,沙鹵鹹惡。有諸田夫,先於何田而下種子?」 閉口姓言:「為利益者,先種良田,望獲大利。」 佛告之言:「若良田盡,次種何田?」 閉口姓言:「次種中者。種中田已,次種下田。亦復擲子,亦望後時少有所獲。」 佛告之曰:「欲知上田,如我弟子,諸比丘、比丘尼,我為說法初中後善,成於己利,句義微妙,滿足利益,具足清白,顯發梵行。彼比丘、比丘尼聽我法已,依止我住,歸依於我,依憑於我,我為舟主,而濟渡之。我為開眼,令得視瞻,住於安樂。彼等聞已,各作是言:『佛為我說,我等咸當盡心修行,`[3]便=使【三】*`便於我等長夜利益,得義得樂。』彼中田者,如我弟子優婆塞、優婆夷,我為說法初中後善,成就己利,句義微妙,滿足利益,具足清白,顯發梵行。彼優婆塞、優婆夷聽我法已,依止於我,歸依於我,依憑於我,我為舟主,而濟渡之。我為開眼,令得視瞻,住於安樂。彼等聞已,各作是言:『佛為我說,我等咸當至心修行,`[*3]`便於我等,長夜利益,得義得樂。』欲知下田沙鹵惡者,如諸外道,我亦為說初中後善,乃至顯發梵行。彼諸外道各能聽受,隨其所樂,乃至一句,解其義趣,亦為彼等,於長夜中,救濟利益,得義得樂。」 時,閉口姓聞佛所說,而作是言:「希有!瞿曇,善說美喻。」 佛告之曰:「為成斯義,更說譬喻。如世人有三種瓫:有一水瓫,堅完不損,無有孔裂,亦無`[4]滲=淋【宋】*`滲漏。其第二瓫,亦完不破,無有孔裂,少有`[*4]`滲漏。第三瓫者,亦破亦漏。彼人注水,應先何器?」 對曰:「先於不破漏者。完器滿已,注第二器。其第二器雖完不破,然小`[*4-2]滲=淋【宋】*`滲漏。」 佛復告言:「滿是瓫已,更注何處?其第三瓫,雖復漏破,亦應注水,為未漏間,暫得用故。其第一瓫喻我弟子諸比丘、比丘尼,我為說法,乃至令其得義得樂。其第二瓫喻我弟子諸優婆塞、優婆夷,我為說法,乃至得義得樂。其第三瓫喻諸外道,我為說法,若少聽受,乃至令其得義得樂。」 時,閉口姓聚落主聞佛所說,心生驚怖,憂愁厭惡,身毛為竪,起禮佛足,而作是言:「我今誠心向佛懺悔!我甚愚癡,猶如`[*11-2]孾=嬰【三】*`孾兒,所作不善,面於佛前,虛妄不實,下賤妄語。唯願哀愍,聽我懺悔!」 佛告之曰:「知汝至心,汝實知罪,實知愚癡,猶如`[*11-3]孾=嬰【三】*`孾兒,所作不善。汝於如來阿羅呵所,虛妄下賤,作斯妄語。汝今知罪,誠心懺悔,善法日增,惡事退減。今我愍汝,受汝懺悔,令汝善法增長,常不退失。」 時,閉口姓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頂禮而去。 `[[No. 99(916)]]`(一三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那羅健陀城賣`[疊=㲲【明】]`疊林中。爾時,結集論者聚落主作是思惟:「我今不應往見尼乾,當到佛所。」作是念已,尋往詣佛,問訊已訖,在一面坐。爾時,佛告結集論者聚落主:「彼尼乾陀若提之子,為諸弟子說何等法?」 時,聚落主白佛言:「世尊!彼尼乾陀常作是說:『若作殺業,隨殺時多,必墮惡趣,入于地獄。偷盜邪婬及妄語等,亦復如是,隨作時多,必墮地獄。』」 爾時,世尊告聚落主:「若如尼乾之所說者,眾生都無墜墮惡趣,入于地獄。所以者何?如尼乾說,若作殺業,隨殺時多,必墮惡趣,入于地獄。偷盜邪婬及妄語等,亦如是者。一切眾生,殺生時少,不殺時多。若以時多入地獄者,殺生時少,不殺時多,是故不應墮惡趣中,入于地獄。偷盜邪婬及妄語等,亦復如是,`[作業=隨作業【三】]`作業時少,不作時多,悉皆不應墜墮惡趣,入于地獄。」 佛復告聚落主:「如汝說者,都無有人入于地獄。」 時,聚落主即白佛言:「實爾,瞿曇。」 佛復告聚落主:「世間若有教導者,出能`[善=善思【三】]`善量,有慧分別,在思量地,以己言辯才,是凡夫地,為諸弟子說如是法。若殺生者,盡墮惡道,入于地獄,隨作業時多,以是多業,牽入地獄。盜竊邪婬并妄語時,亦復如是,隨作業時多,墮於惡趣,入于地獄。其諸弟子專心信樂彼師所說,至心受持,作如是言:『我教導主,知彼前境,見彼所見。』此諸弟子復有弟子,而語之言:『我教導主作如是說,若有殺生時,隨殺時多,墮於惡趣,入于地獄。』彼`[孫=諸【三】]`孫弟子作是念言:『我先殺生,必墮地獄。偷盜、邪婬及妄語時,必墮惡道,入於地獄。』因此作見,即得是見,是名邪見。不捨是見,不解疑惑,不悔所作,惡業之因,而猶常作如是惡業,心不肯改,不能滿足。心所解脫,亦不滿足。慧解脫,亦不滿足。以心解脫、慧解脫,不滿足故,誹謗賢聖。謗賢聖故,即是邪見。」 佛復告聚落主:「設有一人,作是邪見,墮在惡道,入於地獄。一切眾生,皆有因緣染污心垢,以是緣故,一切眾生得業結使。設有佛出,如來、應、正遍知、阿羅呵、三藐三佛陀,佛以種種因緣呵於殺生、偷盜、邪婬,及妄語等,亦復如是。兼讚嘆彼勝法,有決定信解。」 復白佛言:「我之世尊,真實知見,種種說法,令我得與弟子說如是法,種種因緣呵責殺生,讚嘆不殺生。種種因緣讚不妄語、不邪婬、不偷盜。我於昔時,已曾殺生、偷盜、邪婬,及妄語等,我以此因緣,常自悔責。雖自悔責,而得名為不作罪業。是故深自悔責,如是惡業,以懺悔故,皆除疑悔,增`[進=長【三】]`進善業。更不殺生、偷盜、邪婬,及妄語等,悔責先造,後更不作種種惡業。以是之故,心得滿足,而獲解脫,亦能滿足慧解脫。心慧`[滿=滿足【三】]`滿故,不謗賢聖。不謗賢聖故,便得正見。」 佛告聚落主:「以能修於正見緣故,身壞命終,得向善趣,生于天上。以能懺悔正見之故,能淨一切眾生之心,亦能淨於眾生結業煩惱罪垢。賢聖弟子得聞此事,即時修學。若時及時分,時分`[中間=分中間【宋】]`中間,中間晝夜已過,如是時中,為殺時多,不殺時多?以義推之,殺生時少,不殺時多。我於彼時故作殺生,我實不善,所作非理。我從今`[已〔-〕【三】]`已後,更不復殺。我於一切更不生嫌,更不生恨,亦不生嫉,深生歡喜。生歡喜故,深生愛樂。生愛樂故,深得猗樂。深猗樂故,得受於樂。以受樂故,其心得定。賢聖弟子心得定故,得與慈俱。與慈俱故,無怨嫌恨,得於無嫉,其心廣大,志趣弘博,無量無邊。善修慈故,於彼東方一切眾生都無怨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於一切世界普生慈心,作是意解,當修立如是善心,於善中住。」 爾時,世尊取地少土,置於爪上,問造論姓聚落主言:「大地土多?`[爪【麗】,土【大】(cf. K19n0651_p0069b21; T02n0100_p0425b25)]`爪上土多?」 聚落主言:「爪上之土極為尠少,不可方喻。大地之土,百分、千分、千億分,不得比喻,共相挍量。」 佛告聚落主:「所有罪業,如爪上土,大地之土算數譬喻不能量度。」 聚落主言:「如是,如是。惡業挍量,可知如是少業,不能牽人令墮惡道,亦不能住,亦不可計。夫行慈者,所得功德,如大地土;殺生之罪,如爪上土。悲之功德,如大地土;偷盜之罪,如爪上土。喜之功德,如大地土;邪婬之罪,如爪上土。捨之功德,如大地土;妄語之罪,如爪上土。」 如來分別如是法時,造論姓聚落主聞佛所說,遠塵離垢,得法眼`[清〔-〕【三】]`清淨,得法證法,見法知法,得法邊際,度諸疑惑,不隨他信,尋得已辦。即起離坐,整衣合掌,白佛言:「世尊!我已得度!我已得度!今歸依佛,歸依法僧,為優婆塞,盡其形命,信心清淨。」聚落主復白佛言:「世尊!譬如為利養故,`[作於=於作【明】]`作於惡罵,日日轉惡,尚失己財,況復得利。我亦如是,為得利故,親近愚癡不善尼乾。我以狂惑,親近於彼,供養恭敬,我於彼所,不得善利,為其所陷,將墮地獄。世尊拔我,得離惡趣,今重歸佛法僧,我盡形壽為優婆塞。我先於彼愚癡尼乾所,有信心、愛念、恭敬,悉皆捨棄。我今第三亦重歸依佛法僧寶,盡我形壽為優婆塞,不生不信。」 時,造論姓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動搖及鬪諍  調馬與惡性  頂髮并牟尼  王髮及驢`[姓=性【三】]`姓 飢饉與種田  說何論為十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七=十五【三】]`七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八 失譯`[(人名…錄)六字〔-〕【宋元】]`人名`[今〔-〕【明】]`今附秦錄 `[[No. 99(995)]]`(一三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時,此天光甚為熾盛,普照祇洹,悉皆大明。爾時,此天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住阿練若處,  寂滅修梵行,  日常食一食,  顏色極和悅。」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不愁念過去,  亦不求未來,  現在正智食,  `[纔=裁【三】]`纔欲為存身。 欲於未來世,  追念過去事,  六情皆怡悅,  是以顏色和。 如新生茅葦,  剪之置日中,  凡夫自燋乾,  其事亦如是。」 天復說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久捨於嫌畏,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996)]]`(一三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時,此天光甚為熾盛,普照祇洹,悉皆大明。爾時,此天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諸有憍慢人,  終不可調習,  詐現修禪定,  放逸在空林, 由是放逸故,  不能度死岸。」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捨慢常入定,  別想盡知法,  一切處解脫,  不放逸空林, 由不放逸故,  能度彼死岸。」 天讚偈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怖畏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997)]]`(一三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時,此天光甚為熾盛,普照祇洹,悉皆大明。爾時,此天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於晝夜,  福業常增長?  如法而持戒,  何人趣天道?」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種植園苑林,  洪流置橋船,  曠野造好井,  要路造客舍, 是人於日夜,  福業常增長,  正法淨持戒,  如是趣天道。」 天讚偈`[曰=言【三】]`曰: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998)]]`(一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當【明】]`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時,此天光甚為熾盛,遍照祇洹,悉皆大明。爾時,此天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得大力,  并獲於妙色?  施何得安樂?  何緣得淨眼? 云何一切施?  願為我說之。」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施飲食得力,  施衣得盛色,  施乘得安樂,  燈明得淨目, 屋宅一切施,  如法教弟子,  能作如是施,  是名施甘露。」 天讚偈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999)]]`(一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熾盛,遍照祇洹,悉皆大明。爾時,此天禮佛足已,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世間`[天及=及天【三】]`天及人,  飲食生歡喜,  世間都無有,  飲食不生喜。」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有能信施,  使心極清淨,  今世若後世,  飲食福隨逐。」 爾時,此天聞佛所說,白佛言:「世尊!實為希有!善說斯偈。」復白佛言:「世尊!我憶過去,有一人王名曰遲緩,然彼國王於四城門施於飲食,城中及市亦施飲食。時,王夫人白於王言:『王今作福,願聽我等助王為福。』王聞其言,以城東門所施之食,迴與夫人。王之太子亦白父言:『父母修福,我亦樂修。』王聞其言,以城南門所施之食,迴與太子。輔相後來,啟白王言:『王今修善,夫人、太子皆修福業,唯願聽我助修福業。』王聞其言,以城西門所施之食,迴與輔相。時,有諸臣復白王言:『夫人、太子及以輔相咸修福德,我等今者亦樂助修。』王聞其言,即以北門所施之食,迴與諸臣。時,國中人復白王言:『夫人、太子、輔相咸修福德,願聽我等助修福業。』王聞其言,復以布施迴與人民。時,典施人白於王言:『王之所有,於四城門及以布施,悉皆迴與夫人、太子、輔`[相=國【三】]`相、大臣、國中人民,斷於王施,兼竭庫藏。』王即答言:『先所與者,已爾與盡,自今已後,他方小國所可貢獻,半入庫藏,半用修福。』世尊!我`[於=念【三】]`於爾時,長夜修福,我於長夜獲得勝報,常懷喜樂,所受福報,無有窮盡,不見邊際。如我所受,得大果報,乃知世尊善說斯偈。」 時,遲緩天子聞佛所說,歡喜踊躍,頂禮佛足,還于天宮。 `[[No. 99(1000)]]`(一三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甚為熾盛,遍照祇洹,却在一面,而說偈言: 「如遠至他國,  誰為可親者?  於其居家中,  復以誰為親? 於其資財中,  復以誰為友?  若至後世時,  復以誰為親?」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若遠至他國,  行伴名為親。  於自居家中,  慈母最為親。 於生財利所,  眷屬乃為友。  能修功`[福=德【三】]`福者,  是名後世親。」 天讚偈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No. 99(1001)]]`(一三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顯赫,普照祇洹,悉皆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人生壽不定,  日日趣死徑,  無常所侵奪,  壽命甚短促。 老來侵壯色,  無有救護者,  恐怖畏向死,  作福得趣樂。」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人生壽不定,  日日趣死徑,  無常所侵奪,  壽命甚短促, 老來侵壯色,  無有救護者。  恐怖畏向死,  欲得寂滅樂, 應捨世五欲,  不宜深生著。」 天讚偈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棄,  能度世間愛。」 時,此天子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S. 1. 1. 4. Accenti.]`(一三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顯赫,遍照祇洹,悉皆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四時不暫停,  命亦日夜盡,  壯年不久住,  恐怖死來至, 為於涅槃故,  應當勤修福。」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四時不暫停,  命亦日夜盡,  壯年不久住,  恐怖死來至。 見於死生苦,  而生大怖畏,  捨世五欲樂,  `[當=常【宋】]`當求於寂滅。」 天讚偈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棄,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No. 99(1002)]]`(一四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夜中有一天子,光色倍常,來詣佛所,威光顯赫,遍于祇洹,悉皆大明,却在一面,而說偈言: 「當思於何法,  應棄捨何法,  修行何勝事,  成就何等事, 能`[9]渡=度【三】*`渡駛流水,  得名為比丘?」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能斷於五蓋,  棄捨於五欲,  增上修五根,  成就五分法, 能`[*9-1]渡=度【三】*`渡駛流水,  得名為比丘。」 天讚偈言: 「往昔已曾`[見【麗】,苦【大】(cf. K19n0651_p0072b20; T02n0100_p0427b03)]`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No. 99(1003)]]`(一四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誰於睡名寤?  誰於寤名睡?  云何染塵垢?  云何得清淨?」 佛以偈答言: 「若持五戒者,  雖睡名為寤。  若造五惡者,  雖寤名為睡。 若為五蓋覆,  名為染塵垢。  無學五分身,  清淨離塵垢。」 天復說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阿練若、憍慢  修福日夜增  云何得大力  何物生歡喜 遠`[至=去【三】]`至、強親逼  日夜有損減 思惟及`[眠=睡【明】]`眠寤 `[[No. 99(1004)]]`(一四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爾時【三】]`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顯赫,照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若人有子孫,  則便生歡喜。  財寶及六畜,  有則皆歡喜。 若人受身時,  亦復生歡喜。  若`[見無=無有【三】]`見無身者,  則無歡悅心。」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若人有子孫,  則能生憂惱。  財寶及六畜,  斯是苦惱本。 若復受身者,  則為憂惱患。  若不受身者,  則名寂滅樂。」 天復說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聞佛所說,`[歡喜而去宋元明俱與卷第十二第十八經連續]`歡喜而去。 `[[No. 99(917)]]`(一四三) `[如是以下為卷第十六【三】]`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三種不調之馬,一切世人現悉知之。或有馬行步駿疾,然無好色,是則名為乘不具足。或復有馬,行步`[駿疾=不駿疾【三】]`駿疾,雖有好色,是亦名為乘不具足。或有良馬,行步駿疾,然有好色,是則名為乘得具足。人亦三種,如彼三種不調之馬。此三種人,於佛教法現所知見。何等為三?有人駿疾具足,色及可乘然不具足。或復有人,駿疾具足,顏色具足,乘不具足。或復有人,駿疾顏色及以可乘,悉皆具足。 「何者是駿疾具足,色不具足,乘不具足?如法中人,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向盡苦道,如是知見已,斷於三結,所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於道決定,乃至人天七生,盡于苦際,是名駿疾具足。云何色不具足?若有問難阿毘曇、毘尼,不能善通,於深問難,不能了達,句味相順,不能稱說,不能如理而為具說,是名色不具足。云何`[可=名【三】]`可乘不具足?少於福德,所生之處,無有福德,不得利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是名乘不具足。是名駿疾具足,色不具足,乘不具足。 「云何駿疾具足,顏色具足,乘不具足?何者駿疾具足?如法中人,如實知苦,如實知`[苦〔-〕【三】]`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道,知見是已,斷於三結,所謂身見、戒`[取=盜【宋】]`取、疑。斷三結已,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於道決定,乃至七生人天,盡於苦際,是名駿疾具足。云何名色具足?若有問難阿毘曇、毘尼,能善解`[說【麗】,脫【大】(cf. K19n0651_p0073b19)]`說,句味相應,稱理顯說,是名色得具足。云何名為乘不具足?少於福德,不能生便有大福德,不得利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是名駿疾及色得于具足,乘不具足。 「云何名為駿疾、色、乘悉皆具足?何等駿疾?如此法中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道。既知見已,斷於三結,得須陀洹,七生人天,不墮惡趣,是名駿疾具足。云何色得具足?若有問難阿毘曇、毘尼,能為通釋,句味相順,稱理顯說,是名色得具足。云何名為乘得具足?若多福德,生便有福,能得利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是名乘得具足,是名第三駿疾、色、乘,悉皆具足。」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18)]]`(一四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世有三馬,良善調順。或有馬駿疾具足,色乘不具。或復有馬駿疾及色二俱具足,乘不具足。或復有馬三事具足。人亦三差,如彼三馬。是三種人,佛教法中,現所知見,或有駿疾具足,色、乘不具足。有人具足於二,不具足一。有人三事具足。何者具足於一,不具於二?如佛法中,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道,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麗】,舍【大】(cf. K19n0651_p0074a01; T02n0100_p0429a02)]`含,是人不還,不墮惡趣。云何色不具足?若有問難阿毘曇、毘尼,不能解釋,句味順理,不能稱說,是名色不具足。云何名為乘不具足?少於福德,不能生便有大福德,不得利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是名乘不具足。云何第二,二事具足,一不具足?是人於佛法中,見四真諦乃至斷五下分結,得`[阿〔-〕【三】]`阿那含。若有問難阿毘曇、毘尼,能為解演說,餘如上說。一不具足,亦如上說,是名第二,具足於二,不具足一。云何第三,三事具足?是人於佛法中,如實知已,見四真諦已,得阿那含,乃至多有福德,獲於利養,是名第三,三事具足。」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19)]]`(一四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譬如世間善乘之馬,凡有三種,人亦如是。有三種人,其第一者,駿疾、色、乘,悉皆具足。若有人於佛法中,如實知見四真諦,已斷於三漏,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解脫知見具足,盡諸有結,心得自在,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得阿羅漢,是名駿疾具足。餘如上說。云何第二?二事具足,一不具足。於佛法中,如實知見四真諦已,乃至得阿羅漢,`[若=善【三】]`若通問難。餘如上說。云何第三?三事具足。是人於佛法中,如實知見四真諦已,乃至有福德,能得利養,是名三事具足。」 佛說是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20)]]`(一四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如是三種善調乘馬,應為王者及王子乘。何等三種?所謂駿疾具足、色具足、乘具足。三種比丘,如彼三馬。若比丘具足三事,宜應禮拜供養,合掌讚嘆,是名三事具足。云何色具足?具持禁戒,於波羅提`[木=未【宋】]`木叉善能護持,往返出入,具諸威儀。於小罪中,`[心=不【三】]`心生大怖,堅持禁戒,無有毀損,是名色具足。云何力具足?惡法未生,能令不生惡法,已生方便令滅;善法未生方便令生,善法已生方便令增廣。是名力具足。云何駿疾具足?若佛法中,如實知見四真諦已,是名駿疾具足。」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21)]]`(一四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有四良馬,王者應乘。何等為四?善調駿疾,能忍,善住不鬪。比丘如是`[成【麗】,我【大】(cf. K19n0651_p0074c06; T02n0099_p0234a11)]`成就四種,當應歸依,供養禮拜,合掌恭敬,於世間中,無上福田。何等為四?所謂善調駿疾,能令善住不鬪。」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22)]]`(一四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馬,賢人應乘,是世間所有。何等為四?其第一者,見舉鞭影,即便驚悚,隨御者意。其第二者,鞭觸身毛,即便驚悚,稱御者意。其第三者,鞭觸身肉,然後乃驚,隨御者意。其第四者,鞭徹肉骨,然後乃驚,稱御者意。丈夫之乘,亦有四種。何等為四?其第一者,聞他聚落,若男若女,為病所惱,極為困篤,展轉欲死。聞是語已,於世俗法,深知厭惡。以厭惡故,`[至=志【宋】]`至心修善,是名丈夫調順之乘,如見鞭影,稱御者意。其第二者,見於己身聚落之中,若男若女,有得重病,遂至困篤,即便命終。覩斯事已,深生厭患。以厭患故,至心修善,是名丈夫調順之乘,如觸身毛,稱御者意。其第三者,雖復見於己聚落中有病死者,不生厭惡。見於己身所有親族、輔弼己者,遇病困篤,遂至命終,然後乃能於世間法,生厭惡心。以厭惡故,勤修善行,是名丈夫調順之乘,如觸毛肉,稱御者意。其第四者,雖復見之所有親族、輔弼己者,遇病喪亡,而猶不生厭惡之心。若身自病,極為困篤,受大苦惱,情甚不樂,然後乃生厭惡之心。以厭惡故,修諸善行,是名丈夫善調之乘,如見鞭觸肉骨,隨御者意。」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24)]]`(一四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馬有八種,過世間所知,現在可見。何等為八?一者,乘馬之人控轡`[秉=乘【三】]`秉策,將即遠路,而彼惡馬嚙銜跳躑,頓絕羈勒,破碎乘具,傷毀形體,是名馬過。其第二者,御者乘之,不肯前進,而此惡馬騰`[躍=踊【三】]`躍叵制,破碎乘具。其第三者,御者乘之,不肯著路,但踰坑塹。其第四者,若乘之時,不肯前進,`[13]返=反【三】*`返更却行。其第五者,都不畏於御乘之人、鞭策之痛。其第六者,御馬之人,以鞭策之,方便距地二足雙立。其第七者,御馬之人意欲馳驟,`[*13]`返更臥地,不肯進路。其第八者,御馬之人意欲令行,而`[*13]`返停住。 「於佛法中,修學丈夫亦有如是八種過患。何等為八?若比丘同梵行者,有見聞疑事覺觸己身,即語彼言:『汝於今者,稚小無智,不善不了,汝今應當覺觸餘人,云何乃欲覺觸於我?汝自有過,反舉他事。』如是之人`[[-]【麗】,一【大】(cf. K19n0651_p0075b14; T02n0100_p0430a03)]`猶第`[一【麗】,[-]【大】(cf. K19n0651_p0075b14; T02n0100_p0430a03)]`一馬。其第二者,見他比丘有見聞疑罪,同梵行者即便語彼:『有罪人言,汝於今者,犯如是罪。』時有罪人復語彼言:『汝今自犯如是之罪,若懺悔者,然後乃可糺舉我罪。』如是之人猶第二馬所有過失。其第三者,若有比丘作見聞疑罪,為他所舉,便作異語,隨於愛瞋及以怖,癡心生忿怒,如是之人猶第三馬所有過失。其第四者,若有比丘亦復作於見聞疑罪,為他所舉,即便語彼舉事人言:『我都不憶犯如是罪。』當知此人同第四馬所有過失。其第五者,若有比丘亦復犯於見聞疑罪,同梵行者而來舉之。時,犯罪人即攝衣鉢,隨意而去,其心都無畏忌眾僧及舉事者。當知斯人同第五馬所有過失。其第六者,若有比丘亦復犯於見聞疑罪,同梵行者而舉其事。時犯罪人即便於彼高處而坐,與諸長老比丘諍論道理,舉手大喚,作如是言:『汝等諸人,悉皆自犯見聞疑罪,而更說我犯如是罪。』當知斯人同第六馬所有過患。其第七者,若有比丘亦復犯於見聞疑罪,清淨比丘糺舉其事,彼有罪人嘿然而住,亦復不言有罪無罪,惱亂眾僧。當知斯人同第七馬所作過失。其第八者,若有比丘亦復犯於見聞疑罪,清淨比丘發舉其事,彼犯罪人即便捨戒,`[退=過【宋元】]`退失善根,罷道還俗。既休道已,在寺門邊,住立一面,語諸比丘:『我今還俗,為滿汝等所願以不?汝今歡喜極快樂不?』當知是人同第八馬所有過`[2]患=惡【三】*`患。」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25)]]`(一五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八種馬為`[賢=賢者【三】]`賢所乘。所言賢者,轉輪聖王。何等為八?賢乘所生,是名第一賢馬之相。其第二者,極為調善,終不惱觸其餘凡馬,是名第二賢馬之相。其第三馬,所食之草,不擇好惡,悉盡無遺,是亦名為賢馬乘相。其第四者,`[有=諸【三】]`有穢惡物,生不淨相,大小便處,終不於中止住眠臥,是名第四具賢馬相。其第五者,能示御者惡馬之過,能教御者治於惡馬所有`[疹=疾【三】]`疹態,是亦名為賢馬之相。其第六者,能忍重擔,而不求輕,恒作是念:『我常見於餘馬擔時,當為伐之。』是名第六賢乘馬相。其第七者,常在道中,初不越逸,道雖微`[淺=滅【三】]`淺,明了知之,是名第七賢馬之相。其第八者,病雖困篤,乃至臨終,力用不異,是名第八賢乘馬相。 「丈夫賢乘亦有八事。何等為八?其第一者,若有比丘善持禁戒,具足威儀,往返人間,無所毀犯,設誤犯於微小罪者,心生大畏。持所受戒,猶如瞎者護餘一目。當知是人同彼初馬生賢乘處。其第二者,若有比丘具足善法,終不惱觸同梵行者,共住安樂,如水乳合。當知是人同第二馬,生於賢處。其第三者,復有比丘受飲食時,不擇好惡,悉食無餘。當知斯人同第三馬,生於賢處。其第四者,若有比丘見諸惡法不清淨者,心生厭`[*2-1]患=惡【三】*`患,悉皆遠離三業不善,呵責惡法鄙陋下賤。當知是人同第四馬,生於賢處。其第五者,若有比丘既犯罪已,親於佛前陳己過罪,亦復於梵行所說,自發瑕疵。當知是人同第五馬,生於賢處。其第六者,若有比丘具足學戒,見同梵行諸比丘等,於戒有犯,心每念言:『我當修學,令無所毀。』當知斯人同第六馬,生於賢處。其第七者,若有比丘行八正道,不行邪徑。當知此人同第七馬不行非道,生於賢處。其第八者,若有比丘病雖困篤,乃至欲死,精勤無懈,志性堅固,不可`[輕=轉【三】]`輕動,恒欲進求諸勝妙法,心無疲倦。當知是人同第八馬,至死盡力,生於賢處,佛教法中,能得真實。」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26)]]`(一五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那提迦國`[瓫=瓮【宋元】,甕【明】]`瓫寔迦精舍。爾時,世尊告大迦旃延:「定意莫亂,當如善乘,調攝諸根,勿同惡馬,諸根馳散。猶如惡馬繫之`[槽=櫪【元明】]`槽上,唯念水草,餘無所知。若不得食,斷絕羇`[12]靽=絆【三】*`靽。亦如有人多與欲結相應,以貪欲故,多有`[嫌=慊【三】]`嫌恨之心,多起欲覺,以有欲覺,生諸惱害,種種惡覺由斯而生。以是事故,不知出要,終不能識欲之體相。若復有人,躭好睡眠,以常眠故,多起亂想,種種煩惱從之生長。以是義故,不知出要、對治之法。若復有人,多生掉悔,以其常生掉悔心故,於諸法相不能分明。當知掉悔為散亂因,以是因緣,不知出要、對治之法。若復有人,多生疑心,以疑心故,於諸法中猶豫不了。以斯義故,不知出要、對治之法。如善乘馬,繫之櫪上,其心都不思於水草,不絕羇`[*12]`靽。譬如有人心無欲結,但有淨想,以不染著是欲想故,亦復不生掉悔疑等睡眠之蓋,以其不生五蓋之心因緣力故,便知出要、對治之法。比丘,如是不依於彼地水火風,亦復不依四無色定而生`[禪法=諸禪【三】]`禪法,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亦復不依日月星辰,不依見聞,不依識識,不依智知,不依推求心識境界,亦不依止覺知,獲得無所依止禪。若有比丘,不依如是諸地禪法,得深定故,釋提桓因、三十三天及諸梵眾,皆悉合掌恭敬尊重,歸依是人。我等今者,不知當依何法則而得禪定?」 爾時,尊者薄迦梨在佛後立,以扇扇佛,即白佛言:「世尊!云何比丘修諸禪定,不依四大及四無色,乃至不依覺觀之想?若如是者,諸比丘等云何而得如是禪定?釋提桓因及諸大眾合掌恭敬,尊重讚嘆得斯定者,而作是言:『此善男子,丈夫中上,依止何事而修諸禪?』」 佛告薄迦梨:「若有比丘深修禪定,觀彼大地悉皆虛偽,都不見有真實地`[想=相【三】]`想,水火風種,及四無色,此世、他世、日月星辰、識知見聞、推求覺觀、心意境界,及以於彼智不及處,亦復如是,皆悉虛偽,無有實法,但以假號,因緣和合,有種種名,觀斯空寂,不見有法,及以非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汝今薄迦梨,  應當如是知,  習於坐禪法,  觀察無所有。 天主憍尸迦,  及三十三天,  世界根本主,  大梵天王等, 合掌恭敬禮,  稽首人中尊,  咸皆稱斯言:  『南無善丈夫! 我等不知汝,  依憑何法則,  而得是深定,  諸人所不了。』」 說斯法時,大迦旃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薄迦梨比丘煩惱永滅,不受後生,盡諸有結。 時諸`[比【CB】,此【大】]`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惡馬、調順馬  賢乘、三及四  鞭影并調乘  有過、八種惡 迦旃延離垢  十事悉皆竟 `[[No. 99(927)]]`(一五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迦毘羅衛國尼拘陀林。時釋摩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優婆塞義?唯願如來為我敷演。」 佛告釋摩男:「在家白衣歸依三寶,以是義故,名優婆塞,汝即其人。」 時,釋摩男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信?」 佛告釋摩男:「於如來所,深生信心,安住信中,終不為彼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不信所壞,是名優婆塞信。」 時釋摩男復白佛言:「云何優婆塞戒?」 佛告釋摩男:「不殺、不盜、不婬、不欺,及不飲酒等,是名優婆塞戒。」 又問:「云何施具足?」 佛告釋摩男:「優婆塞法應捨慳貪,一切眾生,皆悉為彼貪嫉所覆,以是義故,應離慳貪及嫉妬意,生放捨心,躬自施與,無有疲厭,是名施具足。」 又問:「云何智慧具足?」 佛告釋摩男:「優婆塞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習【宋元】]`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道,知此四諦,決定明了,是名慧具足。」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28)]]`(一五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迦毘羅衛國尼拘陀林。時釋摩男與五百優婆塞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優婆塞義,在家白衣具丈夫志,歸命三寶,自言我是優婆塞者,云何而得須陀洹果?乃至阿那含耶?」 佛告釋摩男:「斷除三結,身見、戒`[取=盜【宋】]`取,及疑網等。斷三結已,成須陀洹,更不復受三塗之身,於無上道,生決定信,人天七返,盡諸苦際,入於涅槃,是名優婆塞得須陀洹。」 又問:「云何而得斯陀含果?」 佛告摩訶男:「斷三結已,薄婬怒癡,名斯陀含。」 又問:「云何而得阿那含果?」 佛告摩訶男:「若能斷三結及五下分,成阿那含。」 時摩訶男及五百優婆塞聞此法已,心生歡喜,而白佛言:「世尊!甚為希有!諸在家者,獲此勝利,一切咸應作優婆塞。」時摩訶男及諸優婆塞作是語已,禮佛而退。 諸比丘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29)]]`(一五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迦毘羅衛國尼拘陀林。時釋摩男往詣佛所,修敬已畢,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具丈夫志?廣說如上。復當云何滿足諸行?」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雖具足信,未具禁戒,是名有信,不具於戒。欲求具足信戒之者,當勤方便,求使具足,是名信戒滿足優婆塞。」佛復告摩訶男:「優婆塞雖具信戒,捨不具足,為具足故,勤修方便,令得具足。」 時,摩訶男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具信、戒、捨,具足三支。」 佛告摩訶男:「雖具三事,然不數往僧坊精舍,以是因緣,名不具足,應勤方便,數往塔寺。」 時,摩訶男言諸優婆塞:「我今應當具足信戒,及以捨心,詣於塔寺。」 佛告摩訶男:「若能具足信、戒、捨心,數詣塔寺,親近眾僧,是名具足。」佛告摩訶男:「雖復具足如上四事,若不聽法,名不具足。」 摩訶男言:「我能聽法。」 佛復告摩訶男:「雖能聽經,若不受持,亦名不具。雖能受持,不解其義,亦名不具。雖解義趣,而未能得如說修行,亦名不具。若能具足信、戒、捨心,數往塔寺聽法,受持、解其義趣,如說修行,是則`[名〔-〕【三】]`名為滿足之行。摩訶男雖復具足信、戒、捨心,數詣塔寺,親近眾僧,然猶未能專心聽法,是亦名為行不具足。以斯義故,應當方便專心聽法。雖能聽法,若不受持,亦名不具,是故應當受持正法。雖能受持,若不解義,亦名不具,是故應當解其言趣。雖解義`[味=趣【三】]`味,若復不能如說修行,亦名不具,是故應當如說修行。若能具足信心,持戒及捨心等,數往僧坊,專心聽法,受持莫忘,解其義趣,信戒捨心,往詣塔寺,聽受經法,受持不忘,解其義趣。若復不能如說修行,是亦名為不具足也。摩訶男!優婆塞以信心故,則能持戒。以持戒故,能具捨心。具捨心故,能往詣僧坊。往詣僧坊故,能專心聽法。專心聽法故,則能受持。能受持故,解其義趣。解其義趣,能如說修行。能如說修行故,勤作方便,能令滿足。」 時摩訶男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優婆塞具足幾支,自利未利於他?」 佛告摩訶男:「具足八支能自利益,未利於他。何等為八?優婆塞自己有信,不能教他。自持淨戒,不能教人令持禁戒。自修於捨,不能教人令行布施。自往詣塔寺,親近比丘,不能教人往詣塔寺,親近比丘。自能聽法,不能教人令聽正法。自能受持,不能教人受持。自能解義,不能教人令解其義。自能如說修行,不教他人如說修行。是名具足八支,唯能自利不能利他。」 時摩訶男復白佛言:「具足幾法,能自利益,亦利於他?」 佛告之曰:「若能具足十六支者,如是之人,能自他利。自生信心,教人令`[得=信【三】]`得。自行受持,教人受持。自行捨心,亦復教人令行捨心。身自往詣僧坊塔寺,亦復教人往詣僧`[坊=坊塔寺【三】]`坊,親近比丘。自能聽法,亦復教人令聽正法。自能受持,亦復教人令受持法。自解義趣,亦復教人解其義味。自如說行,亦復教人如說修行。若能具足十六`[支=支者【三】]`支,此則名為自利利他。如斯之人,若在剎利眾,若婆羅門眾,若居士眾,若沙門眾,隨所至處,能為此眾作大照明,猶如日光,除諸闇冥,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佛說是已,釋摩男禮佛而退。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30), No. 125(41.1)]]`(一五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迦毘羅衛國尼拘陀林。爾時,釋摩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却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此迦毘羅人民熾盛,安隱豐樂。我常在中,每自思惟:『若有狂象、奔車、逸馬、狂走之人來觸於我,我於爾時,或當忘失念佛之心,或復忘失念法僧心。』復自念言:『若當忘失三寶心者,命終之時,當生何處?入何趣中?受何果報?』」 佛告之曰:「汝當爾時,勿生怖畏,命終之後,生於善處,不墮惡趣,不受惡報。譬如大樹初生長時,恒常東靡,若有斫伐,當向何方,然後墜落?當知此樹必東向倒。汝亦如是,長夜修善,若墮惡趣,受惡報者,無有是處。」時釋摩男聞佛所說,頂禮佛足,還其所止。 `[諸=時諸【三】]`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31)]]`(一五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迦毘羅衛國尼拘陀林。爾時,釋摩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在於學地,所作未辦,`[常=當【三】]`常欲`[進求=求進【三】]`進求阿羅漢果,入於涅槃。云何比丘修習幾法,盡諸有漏,心得無漏,心得解脫,慧得解脫,於現在世獲其果證,得無漏戒,決定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佛告摩訶男:「若有比丘在於學地,未得無學,意恒進求,欲得涅槃,常修六念。譬如有人身體羸瘦,欲食美饍,為自樂故,諸比丘等,亦復如是,`[為=為得【三】]`為涅槃`[故〔-〕【三】]`故,修於六念。何等為六?一者、念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于爾時,無有貪欲、瞋恚、愚癡,唯有清淨質直之心。以直心故,得法得義,得親近佛,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猗樂。以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怨家及己親族,於此二人,無怨憎想,心常平等,住法流水,入於定心,修念佛心,趣向涅槃,是名念佛。二者、念法。所謂法者,即是如來所有功德,十力、無畏,必趣涅槃,應當至心觀察是法,智者自知,聖弟子者,應修念法。爾時,離於貪欲、瞋恚、愚癡,唯有清淨質直之心。以直心故,得義得法,以親近法,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猗樂。得猗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於怨憎所,其心平等,無有愛瞋,住法流水,入於定心。修念法觀,趣向涅槃,是名念法。三者、念僧。所謂僧者,如來弟子,得無漏法,能為世間作良福田。何等名為良福田耶?有向須陀洹,有得須陀洹已,有向斯陀含,有得斯陀含,有向阿那含,有得阿那含,有向阿羅漢,有得阿羅漢。是則名為良祐福田,具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應當合掌恭敬其人。以念僧故,得法得義,得親近僧,心生歡喜。生歡喜故,乃得快樂。得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於怨憎所,其心平等,無有貪欲、瞋恚、愚癡,唯有清淨質直之心,住法流水,入於定心。修念僧觀,趣向涅槃,是名念僧。云何念戒?所謂不壞戒、不缺戒、不雜戒、無垢戒、離恐懼戒、非戒盜戒、清淨戒、具善戒,念如是等諸禁戒時,即得離於貪欲、瞋恚、愚癡、邪見。離諸惡故,得法得義,得親近戒,心生歡喜。以心喜故,乃得快樂。心`[得=快【三】]`得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於怨憎所,其心平等,清淨質直,住法流水,入於定心。修念戒想,是名念戒。云何念施?念己所施,`[獲【麗】,護【大】(cf. K19n0651_p0080a16)]`獲得善利,一切世間為慳嫉所覆,我於今者得離如是慳貪之垢,住捨心中,於一切物,心無悋惜,持用布施。既布施已,我心應喜。猶如大祠,分己財物,捨與他人。若能如是修施心者,於現世中,得法得義,得親近施,無有貪欲、瞋恚、愚癡,唯有清淨質直之心,應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身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心定故,於怨憎所,心無高下,住法流水,入於定心。修念施想,是名念施。云何念天?所謂四天王、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此諸天等,若當信心、因緣力故,生彼天者,我亦有信、戒、施、聞、慧,亦復如是。以此功德,生天上者,我亦`[具=見【三】]`具有如是功德,當生彼天。念如斯天,以念天故,離於貪欲、瞋恚、愚癡,唯有清淨質直之心,於現世中,得法得義,得親近天,心生歡喜。心歡喜故,身得快樂。得快樂故,其心得定。`[心得=以心【三】]`心得定故,於怨憎所,心無高下,住法流水,入於定心。修念天想,是名念天。 「摩訶男!若有比丘住於學地,所作未辦,常欲進求阿羅漢果,入於涅槃,應當至心修是六念。以能修習`[斯=斷【三】]`斯六念故,盡諸有漏,心得解脫,慧得解脫,於現在世,獲其證果。即得證已,作是唱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時摩訶男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32)]]`(一五七) 爾時,世尊在迦毘羅衛國尼拘陀林夏坐安居。爾時,眾多比丘於夏欲末,在講堂中,為佛縫衣。諸比丘等縫衣已訖,作是思惟:「我等於今,縫衣已竟,當逐佛遊行。」時,釋摩男聞諸比丘縫衣已訖,欲隨佛遊行,聞斯語已,即往佛所,稽首禮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我今身心甚為重鈍,迷於諸方,雖復聽法,心不甘樂。所以者何?我聞諸比丘等,縫衣已竟,當隨佛遊行,即生念言:『何時當復還見世尊,及以修心諸比丘等?』」 佛告之曰:「我及比丘雖去餘處,汝若恒欲見於如來及比丘者,應以法眼至心觀察,常修五事。何等為五?所謂以`[具=其【宋】]`具信故,能隨順教,非是無信,能隨順教。持淨戒故,能隨順教,非是毀禁能順教也。以多聞故,能隨順教,非以少聞能隨順教。非以慳悋能行布施,以捨心故,能行布施。非以愚癡能修智慧,以慧心故,能識法相。是故摩訶男!若欲見佛及比丘者,恒應修習如是五事,并六念法,若如是者,我及比丘便常在前。所謂僧者,名為和合。」 時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禮足而去。 `[[No. 99(934)]]`(一五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迦毘羅衛國尼拘陀園林中。爾時,摩訶男釋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之義,獲定心故,而得解脫。若如是者,為先得定後解脫耶?為先解脫後得定耶?定與解脫為俱時耶?所未曾得,所未曾行,過去未來所未曾生,現在亦無。」爾時,世尊嘿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如是問,如來嘿然,悉皆不答。 時尊者阿難侍如來側,以扇扇佛。于時阿難作是念:「今釋摩訶男以此甚深之義諮問世尊,世尊今者,所患始除,氣力尚微,未堪說法,我當為彼略說少法,令其還去。」時尊者阿難作是念已,即語釋摩男:「如來所說,說於學戒,亦說於彼無學之戒。說於學定,亦說於彼無學之定。說於學慧,亦說於彼無學之慧。說學解脫,亦說於彼無學解脫。」 時,摩訶男白阿難言:「云何如來說於學戒及無學戒,學定、無學定,學慧、無學慧,學解脫、無學解脫?」 `[阿難言〔-〕【三】]`阿難言:「如來聖眾住戒持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正行【三】]`行所行`[處〔-〕【三】]`處,於小罪中,心生大怖,具持禁戒,是則名為持戒具足。厭於欲惡及諸不善,離生喜樂,入`[於=于【三】]`於初禪,乃至入第四禪,是名為禪。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道,如是知見,斷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盜【三】]`取、疑、欲愛、瞋恚。彼斷五下分結,便得化生,即於彼處,而得涅槃,名阿那含,更不還來至此欲界,是則名為學戒、學定、學慧、解脫。復次,更於異時,盡諸有漏,得於無漏,心得解脫,慧得解脫,現法取證,逮得無生,自知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復受有。當于爾時,得無學戒、無學定、無學慧、無學解脫。摩訶男!以是緣故,佛說於學及以無學。」時摩訶男聞其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時摩訶男既去不遠,佛告阿難:「此迦毘羅衛國諸比丘等,頗共諸釋講論如是深遠義不?」阿難白佛:「此迦毘羅衛諸比丘等,每與諸釋共論如是甚深之義。」 佛告阿難:「迦毘羅衛比丘與諸釋等,獲大善利,能解如是聖賢慧眼。」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35)]]`(一五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迦毘羅衛國尼`[2]俱=拘【三】*`俱陀園林中。時麁手釋往詣摩訶男所,語摩訶男言:「如來說須陀洹,有幾不壞信?」 摩訶男釋答言:「如來所說須陀洹人,有四支不壞信。所謂於佛不壞信,於法不壞信,於僧不壞信,聖所`[3]授=受【三】*`授戒得不壞信。」 麁手釋言:「汝今不應說言,如來說四不壞信。所以者何?如來唯說三不壞信,所謂於三寶所,得不壞信。」第二第三亦作是說,摩訶男亦作是答:「汝莫說言三不壞信,如是`[(如來…壞信)八字〔-〕【三】]`如來實說四不壞信。」二人紛紜,各競所見,不能得定,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請決所疑。 時,摩訶男白`[佛〔-〕【三】]`佛言:「世尊!彼麁手釋來至我所,作是言:『如來為說幾不壞信?』我即答言:『如來說於四不壞信,所謂三寶、聖所`[*3-1]授=受【三】*`授戒。』麁手釋言:『如來唯說三不壞信,云何言四?所謂三寶。』第二第三亦作是說,第二第三我亦答言:『如來說四,實不說三。』彼之所說,我不能解。我之所說,彼亦不解。」 時,麁手釋即從坐起,白佛言:「世尊!假設佛不教我,僧不教我,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天、若魔、若梵,此諸人等,都不教我,向於佛者,我亦一心迴向於佛,法僧亦然。」 佛告摩訶男言:「麁手釋作如是語,`[汝云=汝云(如來實說…作如是語汝云)二百二十一字重出【宋】]`汝云何答?」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我更無答。異於佛法,更無善處。離於佛法,更無真處。無異處善,無異處真。」 佛復告摩訶男:「汝從今日,應如是解,具足四事,名不壞信,所謂於佛、法、僧、聖所`[念=受【三】]`念戒。麁手釋以不解故,作如是語,即聞佛說,即得解了。」 時摩訶男及麁手釋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No. 99(936)]]`(一六〇) 爾時,佛在迦毘羅衛國尼`[*2-1]俱=拘【三】*`俱陀園林中。當爾之時,彼國諸釋集講論處,既集坐已,於其中間,各共談論,語摩訶男言:「無有前後,汝意謂誰以為後耶?麁手釋者,如來記彼得須陀洹,於人天中七生七死,得盡苦際。彼麁手釋毀犯禁戒,飲彼酒漿,佛尚記言得須陀洹。若如是者,有何前後?」復語摩訶男言:「汝可往詣於世尊所,問如斯義。」 時摩訶男釋尋如其言,即往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迦毘羅釋集講論處,於其中間作如是論,語我言:『誰為前後?時麁手釋其命已終,如來記彼得須陀洹,於人天中七生七死,得盡苦際。彼麁手釋毀犯禁戒,飲放逸漿,若記彼得須陀洹,當知是即無有前後。』」 佛告之曰:「皆稱我為善逝,世尊作是語者,亦名善逝。稱善逝故,生善逝心,賢聖弟子生正直見,稱言善逝。復次,摩訶男!如來弟子一向歸佛,亦復歸依法僧三寶,得疾智、利智、厭離智、道智,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及餘惡趣,得八解脫,獲於身證,具八解脫,住於具戒,以智慧見,盡於諸漏,是則名為得俱解脫阿羅漢也。復次,摩訶男!賢聖弟子,亦如上說,慧解脫阿羅漢不得八解脫。復次,摩訶男!一向歸佛,餘如上說,身證阿那含,成就八解脫,未盡諸漏。復次,摩訶男!一向歸佛,餘如上說,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不墮惡趣。如來教法,彼隨順不逆,是名見到。復次,摩訶男!賢聖弟子一向歸依佛。餘如上說。佛所教法,彼隨順解脫,是名信解脫。復次,摩訶男!若信佛語,欣尚翫習,忍樂五法,所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賢聖弟子不墮三塗,是名堅法。復次,賢聖弟子信受佛語,然有限量,忍樂五法,如上所說,是名賢聖弟子不墮三塗,是名堅信。摩訶男!我今若說娑羅樹林能解義味,無有是處。假使解義,我亦記彼得須陀洹。以是義故,麁手釋我當不記彼釋得須陀洹。所以者何?彼麁手釋不犯性重,犯於遮戒,臨命終時,悔責所作。以悔責故,戒得完具,得須陀洹。人少有所犯,悔責完具,何故不記彼麁手釋得須陀洹?」 摩訶男釋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云何優婆塞  得果、一切行  自輕及住處  十一與十二 解脫并舍羅  麁手為第十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八=第十六【三】]`第八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九`[(丹本…准)〔-〕【三聖】]` \(丹本第九卷初准)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宋元】]`人名`[今〔-〕【明】]`今附秦錄 `[[No. 99(576)]]`(一六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來詣佛所,身光顯照,遍`[5]於=于【三聖】*`於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不生歡喜`[園=國【聖】]`園,  終不能得樂。  是三十三天,  名稱滿世間, 常是彼天人,  之所居住處。」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汝如小`[嬰=孾【聖】]`嬰愚,  非爾智所及,  如斯之妙法,  乃是羅漢語。 諸行斯無常,  是生滅之法,  其生滅滅已,  寂滅乃為樂。」 天復以偈讚`[曰=言【三聖】]`曰: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捨離【三聖】]`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577)]]`(一六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來詣佛所,身光顯照,遍`[*5-1]於=于【三聖】*`於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能捨於家業,  斷諸一切法,  常教授於他,  不名善沙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夜叉汝當知,  若諸種姓中,  有遭苦難者,  諸有有智人, 不應不愍彼。  善逝以大悲,  安慰而教導,  羅漢法應爾。」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578)]]`(一六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來詣佛所,身光顯照,遍`[*5-2]於=于【三聖】*`於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若有賢善人,  能具修慚愧,  譬如彼良馬,  不為𢤱`[悷=戾【聖】]`悷惡。」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一切世間人,  少能修慚愧,  能遠離諸惡,  猶彼調乘馬。」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579)]]`(一六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來詣佛所,身光顯照,遍`[*5-3]於=于【三聖】*`於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不善知己法,  好欲習他`[法=教【三】]`法,  是名睡不寤,  有時必得寤。」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既善知己法,  不憙習他教,  漏盡阿羅漢,  棄惡就正法。」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580)]]`(一六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來詣佛所,身光顯照,遍`[*5-4]於=于【三聖】*`於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不善調於法,  依止於異見,  是名睡不寤,  有時或得寤。」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於法善調順,  不依止邪見,  度愛之彼岸,  佛知已涅槃。」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581-582)]]`(一六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來詣佛所,身光顯照,遍`[*5-5]於=于【三聖】*`於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比丘得羅漢,  盡諸有漏法,  如是滅結者,  住於最後身。 偽說言是我,  偽說言非我。」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比丘得羅漢,  盡諸有漏法,  如斯滅結者,  住於最後身。 內心終不著,  我及以非我,  隨順世俗故,  亦說我非我。」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已【明】]`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583)]]`(一六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羅睺羅阿脩羅王手障於月。時月天子極大驚怖,身毛為竪,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即說偈言: 「如來大精進,  我今歸命禮,  能於一切處,  悉皆得解脫。 今遭大艱難,  願作我歸依,  世間之善逝,  應供阿羅漢, 我今來歸依,  如來愍世間,  使彼羅睺羅,  自然放捨我。」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月處虛空中,  能滅一切闇,  有大光明照,  清白悉明了。 月是世`[明=間【聖】]`明燈,  羅睺應速放。」  羅睺聞偈已,  心中懷戰`[慄=憟【宋元】]`慄, 流汗如沐浴,  即速放彼月。 時,跋羅蒲盧旃見阿脩羅王速疾放月,即說偈言: 「汝何故驚懼?  速疾放於月,  身汗如沐浴,  掉動如病者?」 時,阿脩羅復說偈言: 「我聞佛說偈,  若不放月者,  頭當破七分,  終不見安樂。」 時,跋羅蒲盧旃復說偈言: 「佛出未曾有,  見者得安`[隱=樂【聖】]`隱,  阿修聞說偈,  即時放於月。」 `[[No. 99(584)]]`(一六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來詣佛所,身光顯照,遍`[*5-6]於=于【三聖】*`於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汝手為有杻,  及有`[7]靽=絆【三】*`靽桁`[不=械【三】]`不?  不處於牢獄,  乃至繫閉不?」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我都無手杻,  及以諸桁械,  羇`[*7-1]靽=絆【三】*`靽繫`[閉=縛【聖】]`閉等,  一切皆永滅。 夜叉汝當知,  我脫如是事。」 天復以偈問曰: 「云何名為杻?  云何是桁械?  云何是羇`[*7-2]靽=絆【三】*`靽?  云何為繫閉?」 佛復以偈答曰: 「母即名為杻,  婦名為桁械,  子名為羇`[*7-3]靽=絆【三】*`靽,  愛名為繫閉。 我無母之杻,  亦無妻桁械,  無有子羇`[*7]`靽,  復無愛繫閉。」 天復說偈言: 「善哉得無杻!  亦無有桁械。  善哉無羇`[*7-5]靽=絆【三】*`靽!  無繫閉亦善。」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585)]]`(一六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釋翅鳩羅脾大斯聚落。爾時,世尊剃除鬚髮,未久之間,晨朝早起,正身端坐,以衣覆頭。時彼鳩羅脾大斯聚落之中,有一天神來至佛所,而問佛言:「汝憂愁耶?」佛言:「我無所失,何故憂愁?」`[天=大【元】]`天神復言:「汝歡喜耶?」佛答之曰:「我無所得,何故歡喜?」復言:「沙門汝不憂愁不歡喜耶?」佛言:「誠如所言。」 天即說偈言: 「比丘汝云何,  得無煩惱耶?  汝無少歡喜,  獨坐於林野, 是處難忍樂。  而汝於今者,  不為不忍樂,  之所覆蔽障。」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我都無煩惱,  安住得解脫。  亦無有歡喜,  不樂所不亂, 天神應當知,  是故能獨住。」 天神復以偈問言: 「比丘汝今者,  何故無煩惱?  云何無歡喜?  而獨住林野, 不為彼不樂,  之所覆蔽障?」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歡喜即煩惱,  煩惱即歡喜。  我無喜煩惱,  天神應當知。」 天神復說偈言: 「比丘快善哉!  而無諸煩惱,  亦無有歡喜,  無歡喜善哉! 善哉處閑獨!  不樂所不亂。」 天神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586)]]`(一七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來詣佛所,身光顯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端坐百牟鋑,  頭上亦火`[1]然=燃【聖】*`然,  應勤思方便,  而斷於欲結。」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端坐百牟鋑,  頭上亦火`[*1-1]然=燃【聖】*`然,  念覺之比丘,  應勤思方便, 而斷於邊`[見=身【聖】]`見,  及以吾我見。」 天復以偈讚`[3]曰=言【三】*`曰: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是偈已,歡喜還宮。 `[[No. 99(587)]]`(一七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天女侍左右,  毘舍闍充滿,  愚癡黑闇林,  云何得過去?」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正直名為道,  無畏名方便,  無聲名快樂,  能覆善覺觀。 慚愧為`[拘=倨【宋聖】]`拘靷,  念為諸`[翼=習【宋】]`翼從,  智慧為善乘,  正見為引導。 男子若女人,  能乘是乘者,  必捨棄名色,  離欲斷生死。」 天復以偈讚`[*3-1]曰=言【三】*`曰: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588)]]`(一七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九門四輪轉,  內盛滿重銅,  深淤泥之中,  云何而得`[去=出【三】]`去?」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斷於喜愛結,  及以欲貪惡,  拔於愛根本,  然後安隱出。」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599)]]`(一七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外`[10]結=髻【三】*`結髮,  內亦有結髮,  世界俱`[*10]`結髮?  我今問瞿曇, 云何令`[11]結=髻【三聖】*`結髮,  作於不`[*11]`結髮?」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堅持立禁戒,  修心及智慧,  懃行於精進,  具念名比丘, 速能令`[*11-2]結=髻【三聖】*`結髮,  作於不`[*11]`結髮。」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600)]]`(一七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出家甚為難,  極難難可見,  愚者作沙門,  多有諸事難。 怖畏懈怠者,  常無歡喜`[心=見【三聖】]`心,  云何而得行,  於彼沙門法? 不能禁其心,  數生不歡喜,  想欲得自在,  云何而除滅?」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比丘覆惡覺,  譬如龜藏六,  比丘無所依,  亦不惱害彼, 比丘入涅槃,  都無有譏論。」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598)]]`(一七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睡`[臥=眠【三】]`臥厭`[16]頻申=顰伸【元明】*`頻申,  `[*16]`頻申而不樂,  飲食不調適,  并心下狹劣, 五事來覆障,  不得見`[賢=聖【三】]`賢道。」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人睡臥厭,  `[*16-2]頻申=顰伸【元明】*`頻申而不樂,  飲食不調適,  并其心下劣, 精`[進=神【明】]`進捨五事,  後必見聖道。」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601)]]`(一七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池水云何竭?  有何流還返?  世間之苦樂,  何處都消盡?」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眼耳與鼻舌,  并及於身意,  名色都消盡,  如是池枯竭。 盡於諸結業,  世間之苦樂,  於斯盡無餘,  亦無有還返。」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602)]]`(一七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牟尼之世雄,  猶如伊尼延,  少食不嗜味,  寂然處林坐。 我今有少疑,  欲問於瞿曇,  苦從誰出要?  云何解脫苦? 苦於何處盡?  願為決所疑。」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世間有五欲,  意第六顯現,  除斷於喜欲,  遠離一切苦, 是名苦出要,  亦名苦解脫,  斯處名盡滅,  是事汝當知。」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捨棄【三聖】]`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1269)]]`(一七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都無所`[緣攀=攀緣【三】]`緣攀,  又無安足處,  甚深洪流中,  誰能不沈沒? 誰有勤精進,  能度瀑駛流?」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淨持於禁戒,  修智及禪定,  觀察內身念,  難度而得度。 得離於欲`[結=界【聖】]`結,  出過色有使,  盡於歡喜有,  如是能履深, 而不為沒溺,  能度瀑駛流。」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1268)]]`(一七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赫然大明,遍于祇洹,來詣佛所,頂禮足已,在一面坐。問言:「瞿曇!汝今能知一切眾生所著所縛,及知一切眾生得解脫者,并淨解脫不?」 爾時,世尊即告天曰:「我實盡知一切之所縛著,及得解脫、盡解`[脫=脫淨解脫【聖】]`脫、淨解脫者。」 天復問言:「瞿曇!云何能知一切眾生之所縛著得解脫、盡解脫、淨解脫耶?」 佛復告言:「我盡觀`[見=喜【聖】]`見有,汝天當知,今我之心得善解脫,得解脫故,能知眾生之所縛著,得解脫、盡解脫、淨解脫,亦悉知之。」 天即讚言:「善哉!善哉!瞿曇!知縛著,乃至能知得淨解脫。」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1267)]]`(一八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晃然大明,却坐一面,而問佛言:「瞿曇!汝為能度瀑駛流耶?」 爾時,世尊答言:「實爾!」 天言:「瞿曇!如此駛流,深廣無際,傍無攀緣,中無安足,而能得度,甚為奇特。」 佛言:「實爾。」 天復問曰:「瞿曇!汝今云何於此駛流,無可攀挽,無安足處,而能得度?」 佛答天曰:「若我懈怠,必為沈沒。若為沈沒,必為所`[11]漂=㵱【聖】*`漂。若我精進,必不沈沒。若不沈沒,不為所`[*11]`漂。我於如是大洪流中,無`[可=有【三聖】]`可攀挽,無安足處,而能得度此大駛流。」 天即讚言:「善哉!善哉!比丘於此駛流,無所攀挽,而能得度,甚為希有!」 天復以偈讚言: 「我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久捨於嫌怖,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牟鋑及天女  四轉輪、髻髮  睡厭、極難盡  伊尼延、駛流 無縛著解脫  而能得濟度 `[[No. 99(596)]]`(一八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來詣佛所,身光顯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世間常驚懼,  眾生恒憂惱,  未得財封利,  及已得之者, 於得不得中,  能無喜懼心,  如斯之等事,  唯願為我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有智慧者,  苦行攝諸根,  棄捨一切務,  除如此等人, 更無出生死。  若不捨諸務,  常處於生死,  驚畏而怖迮, 憂愁等諸患,  苦惱所纏逼。  若捨於一切,  能除上諸患, 則離於生死,  憂怖等諸惡。」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597)]]`(一八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誰得色最勝?  誰乘和合逝?  當於其處住,  習學何事業? 是何等種類,  而能供養天?」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持戒有智慧,  善能修己者,  念禪不放逸,  除去四熱惱。 正法意解脫,  如此得上色,  美妙獲最勝,  和合斯乘道。 應形彼處住,  習學於善法,  若有如是人,  名知供養天。」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599)]]`(一八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羅吒國商估,  財產極巨富,  各各相貪利,  貪求無厭足。 為財產鬪諍,  愛欲結流`[*11-2]漂=㵱【聖】*`漂,  如斯之等類,  誰能捨欲愛?」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棄捨`[於眾緣=眾緣務【三聖】]`於眾緣,  妻子及六畜,  一切所翫愛,  除去欲貪癡。 捨欲而出家,  此能斷欲結,  永捨於一切,  `[*11-3]漂=㵱【聖】*`漂沒及諍訟。」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590)]]`(一八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於往昔時,俱薩羅國有五百乘車,而以為伴,行到曠野`[險=嶮【聖】]`險難之處,無有水草。有五百賊尋逐其車,規欲`[摽=漂【宋元】,勡【明】,剽【聖】]`摽掠。時有天神,住曠野中,知賊欲劫,而作是念:『我今當往詣彼車所,我當問之,彼若能答,當為救護。設有不通,我當放捨。』思惟是已,尋即來到行客車前,身光遍照,五百乘車盡皆大明,即便以偈問商估言: 「『誰於寤者名為睡?  誰於睡者名為寤?  誰能解達如斯義,  宜知是時應答我。』 「時商估中,有優婆塞,於三寶所深得淨信,歸佛法僧,於佛法僧得了決定,無有狐疑。又於四諦,亦無疑心。已得見諦,獲於初果。晨朝早起,正身端坐,繫念在前,高聲誦經,誦法句偈,及波羅`[緣=經【三】]`緣,種種經偈。彼優婆塞說偈答言: 「『我於寤者名為睡,  我於睡者名為寤,  我知斯事悉明了,  是故今者以偈答。』 「爾時,天神以偈問言: 「『汝今云何作是言:  我於寤者名為睡,  我於睡者名為寤?  云何`[如=知【三】]`如此而答我?』 「優婆塞以偈答言: 「『斷除貪欲瞋恚癡,  諸漏已盡阿羅漢,  彼稱為寤我名睡。  不知苦`[習=集【元明】]`習及滅道, 我於彼睡名為寤,  天神汝今應當知。』 「天神復說偈問言: 「『善哉於寤名為睡,  汝能善解答我問。  久來不見法兄弟,  今得相見大歡悅。 `[今=爾【聖】]`今爾眾伴為汝故,  一切安隱得歸還。』」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591)]]`(一八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乃往古昔,輸波羅城有優婆塞所居住處,諸優婆塞咸共集會於其堂上,`[2]訶=呵【聖】*`訶欲之過:欲現外形,如露白骨;又如肉段,眾鳥競逐;欲如糞毒,亦螫亦污;又如火坑,亦如疥人,向火`[癢=痒【宋元聖】]`癢痛,`[愈=逾【三】,踰【聖】]`愈增其疾;又如向風執炬逆走,若不放捨,必為所燒;亦如夢幻,又如假借,亦如樹果,又如`[鉾=矛【三】,牟【聖】]`鉾戟;欲為不淨,穢惡充滿;如食不消,噦臭可惡。雖復共集種種言說`[*2]`訶欲之過,然其還家,各自放逸。時優婆塞所集堂神,而作是念:『諸優婆塞集會此堂,說欲過患,及其還家,嗜欲滋甚,不名清淨,不依法行。我今為彼,作諸觸惱,令其覺`[寤=悟【三】]`寤。』作是念已,時彼堂神於優婆塞集會之時,即說偈言: 「『優婆塞集`[論=會【聖】]`論,  說欲是無常,  汝等還自為,  欲流所沈沒。 譬如深淤泥,  老牛墜在中,  如今我觀察,  優婆塞眾多, 多聞持禁戒,  唯說一欲過,  言欲是無常,  但空有是言, 實無棄欲心,  貪著男女相。  貪著名非法,  汝等宜捨棄, 於佛教法中,  應如法修行。』 「爾時,`[天=堂【三】]`天神說如是偈,諸優婆塞聞是偈已,皆悉解悟,厭惡於欲,剃除鬚髮,信家非家,出家學道,勤行精進,修戒定慧,悉皆獲得阿羅漢果。」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592)]]`(一八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須達多長者有少因緣,從舍衛國至王舍城,詣護彌長者家,見其家中,竟夜不睡,破薪`[*1-2]然=燃【聖】*`然火,辦諸供具,安置高座,敷諸床榻。須達多長者見是事已,作是思惟:「今此長者施設供具,為欲結婚歡樂宴會?為欲屈彼頻婆娑羅王及大臣乎?」復更思念:「若請國王,及以官屬,婚姻宴會,而此長者不應躬身,而自栖栖,執於勞苦,`[*1]`然火作`[食=會【聖】]`食;必有勝人,不審是誰?我今當問。」思惟是已,即以所念,問於長者。 時護彌長者即答之曰:「我亦不為婚姻歡會,亦不屈請頻婆娑羅王及大臣等,而為此會。我於明日,將欲請佛及比丘僧,故設斯供。」 須達多長者初聞佛名,身毛為竪,驚喜問言:「云何名佛?」 護彌答言:「釋種出家,剃除鬚髮,成於無上正真之道,號曰為佛。」 `[11]須達=須達多【三】*`須達又問:「云何名僧?」 長者答曰:「若剎利子,剃除鬚髮,`[逐=隨【明】]`逐佛出家。婆羅門種、居士種、首陀羅種,如`[是=此【三】]`是之等,信家非家,隨佛出家,是名為僧。我於今者,請佛及僧。」 須達多問言:「今日如來為可見不?」 護彌答言:「如來近在迦蘭陀`[林=竹林【三】]`林,爾今小待,佛當自來受我供養。」 時須達多內心踊躍,思覩世尊,便小睡眠,眠已尋寤,天猶未曉,意謂平旦,即便早起,趣於城門。然彼城門,初夜後夜二時常`[開=閉【三】]`開。時須達多既至門下,見城門開,謂天已曉,即出門外,欲詣佛所。先以念佛故,有光明來照其身。到城外已,見一天`[祠=祀【三聖】]`祠,即時繞祠,恭敬禮拜,還復黑闇,心自念言:「天大黑闇,若人非人,或能害我,當還入城。」 時尸婆天神放光照曜,乃至祇洹悉皆大明。天神即語須達多言:「汝可前進,不宜退還。」爾時天神即說偈言: 「假使百匹馬,  載滿眾珍寶,  并及百金人,  以持用布施, 如是展轉施,  遍滿閻浮提,  如是功德聚,  以用為一分, 不如有一人,  發心向佛所,  舉足行一步,  十六分中一。 假使雪山中,  所有大力象,  其數足滿百,  金寶莊挍身, 其體甚姝大,  其行極迅疾,  暴逸倍有力,  滿載諸雜寶, 以此用布施,  不如向佛所,  一步之功德,  十六分中一。 假使`[劍=斂【元明】]`劍摩耆,  所出之寶女,  顏容甚端嚴,  其數足滿百, 瓔珞以嚴身,  真金為首飾,  頭著寶珠瓔,  `[以此=此以【三聖】]`以此用布施, 所得之功德,  不如向佛所,  舉足行一步,  十六分中一。 是故我勸爾,  於此莫退還。」 時須達多即問之曰:「汝是誰耶?」 天即答言:「我是汝昔日親舊善身摩納,於舍利弗、大`[目【麗】,日【大】(cf. K19n0651_p0090a10)]`目連所,臨終之時,生歡喜心,命終生天,得為北方天王毘沙門子。我於如來弟子所,發心隨喜,尚獲此福,況復佛也?」 時須達多復自念言:「今此天神稱讚乃爾,以此量之,必知彼人功德尊勝。」爾時,世尊露地經行,須達多長者即詣佛所,初見世尊,不知禮敬,輒前直坐。時彼天神化作婆羅門,來至佛所,繞佛三匝,頂禮恭敬,然後就坐。時須達多既見之已,方效於彼,禮敬而坐,問訊:「不審聖體安樂以不?」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言【三聖】]`曰: 「一切事安樂,  婆羅門涅槃,  無為欲所污,  解脫於諸有。 心斷諸欲求,  心除熱惱病,  其心得清淨,  寂滅安隱眠。」 爾時,世尊即將長者須達多入於房中,敷座而坐。時須達多禮佛足已,在一面坐。佛為種種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出要為樂。佛知須達多心意專正,踊躍歡喜,佛為說四真諦,即於座上見四真諦,如新淨`[㲲=疊【聖】]`㲲易受染色,須達多易悟,亦復如是,見法證法,斷八十億洞然之結,得須陀洹。即從座起,整衣服,禮佛足已,白佛言:「世尊!我名須達多,我以布施貧乏之故,諸人稱為給孤獨氏。」 佛言:「汝是何國人?出生何種族?」 須達白言:「我所出生舍衛國,唯願世尊往詣彼國,我當終身施設供養。」 佛告須達多:「彼國為有僧坊以不?」 須達多白佛言:「世尊但往於彼,我當營造,使諸比丘來往於彼。」爾時如來默然受請。 時須達多聞佛所說,并受其請,頂禮佛足,歡喜而去。 `[[No. 99(593)]]`(一八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須達多長者遇病困篤。於時世尊聞其病甚,即於晨朝,著衣持鉢,往詣其家。`[*11-1]須達=須達多【三】*`須達長者遙見佛來,動身欲起,佛告長者:「不須汝起。」爾時世尊別敷座坐,佛告長者:「汝所患苦,為可忍不?醫療有降,不至增乎?」 長者白佛:「今所患苦,甚為難忍,所受痛苦,遂漸增長,苦痛逼切,甚可患厭。譬如力人以繩繫於弱劣者頭,`[㨑=總【三聖】]`㨑`[5]搣=滅【宋聖】*`搣掣頓,揉捺其頭,我患首疾,亦復如是。譬如屠家以彼利刀,而開牛腹,撓攪五內,我患腹痛,亦復如是。譬如二大力士,捉彼羸瘦極患之人,向火`[6]燺=拷【宋明聖】*,烤【元】*`燺炙,我患身體,煩熱苦痛,亦復如是。」 佛告長者:「汝於今者,應於佛所生不壞信,法僧及戒,亦當如是。」 長者白言:「如佛所說,四不壞信,我亦具得。」 佛告長者:「依四不壞,爾今次應修於六念,汝當念佛諸功德,憶佛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是名念佛。云何念法?如來所說勝妙之法,等同慶善,現在得利,及獲得證,離諸熱惱,不擇時節,能向善趣。現在開示,乃至智者自知,是名念法。云何念僧?常當憶念僧之德行,如來聖僧,得向具足,應病授藥,正真向道,所行次第,不越限度,能隨於佛。所行之法,須陀洹果,向須陀洹,斯陀含果,向斯陀含,阿那含果,向阿那含,阿羅漢果,向阿羅漢,是名如來聲聞僧。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他所請,如是等僧,宜應敬禮,合掌向之,是名念僧。云何念戒?自念所行滿足之戒,白淨戒,不瑕戒,不缺戒,不穿漏戒,純淨戒,無垢穢戒,不求財物戒,智者所樂戒,無可譏嫌戒。次應自念,是名念戒。云何念施?己所行施,我得善利,應離慳貪,行於布施,心無所著,悉能放捨。若施之時,手自授與,心常樂施,無有厭倦,捨心具足。若有乞索,常為開分,是名念施。云何念天?常當護心,念六欲天,念須陀洹、斯陀含,生彼六天。」 須達多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六念之法,我已具修。」須達白佛:「唯願世尊,在此中食。」佛默受請。日時既到,`[*11-2]須達=須達多【三】*`須達長者為於如來設眾餚饌,種種備具,清淨香潔。設是供已,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出世,難可值遇。」佛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利喜,從座而去。 須達長者於佛去後,尋於其夜,身壞命終,得生天上。既生天上,尋還佛所,須達天子光色倍常,照于祇洹,悉皆大明,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而說偈言: 「此今猶故是,  祇洹之園林,  仙聖所住處,  林池甚閑靜。 法主居其中,  我今生喜樂,  信戒定慧業,  正命能使淨。 若能修如是,  向來之上行,  非種姓財富,  能得獲斯事。 智慧舍利弗,  寂然持禁戒,  空處樂恬靜,  最勝無倫匹。」 佛告天曰:「如是!如是。」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信戒定慧業,  正`[念=命【三聖】]`念能使淨,  非種姓財富,  能獲如斯事。 智慧舍利弗,  寂滅能持戒,  空處樂恬靜,  最上無倫匹。」 須達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於座上沒,還於天宮。 爾時,世尊於天未曉,入講堂中,敷座而坐,告諸比丘:「向有一天,光色倍常,來詣我所,其光暉曜,普照祇洹,悉皆大明。禮我足已,却坐一面,而說斯偈: 「『此今猶故是,  祇洹之園林,  仙聖所住處,  林池甚閑靜。 法主`[居=於【聖】]`居其中,  我今生悅樂,  信戒定慧業,  正命能使淨。 若能修如是,  向來之上事,  非種姓財富,  能獲如斯事。 智慧舍利弗,  寂然持禁戒,  空處樂恬靜,  最勝無倫匹。』」 爾時,尊者阿難在如來後,聞天說偈,即白佛言:「此必是`[*11-3]須達=須達多【三】*`須達長者,得生天上,是故還來讚舍利弗。」 佛言:「如是!如是。彼須達多生天上,來至我所,說如斯偈。」 爾時,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594)]]`(一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曠野`[園=國【三聖】]`園第一林中。時首長者身遇困疾,爾時,世尊聞其患已,後日晨朝,著衣持鉢,往詣其家。時首長者遙見佛來,動身欲起,佛告長者:「不須汝起。」佛即慰問:「汝`[所=其【三】]`所患苦,為可忍不?醫療有降,不至增耶?」 長者白佛:「今我患苦,極為難忍,所受痛劇,遂漸增長,苦痛逼切,甚可厭患。譬如有力之人,以手`[㨑=總【元明聖】]`㨑`[*5-1]搣=滅【宋聖】*`搣無力者頭,揉捺牽掣,我患頭痛,亦復如是。譬如屠者以彼利刀,撓攪牛腹腸胃寸絕,我患腹痛,亦復如是。譬如二大力人,捉一羸病,向火`[*6-1]燺=拷【宋明聖】*,烤【元】*`燺炙,身體焦爛,患體熱痛,亦復如是。」 佛告長者:「汝今,應於佛所生不壞信,法僧及戒,亦當如是。」 長者白佛:「如佛所說,四不壞信,我已具得。」 佛告長者「依於如是四不壞信,應修六念。」 長者白佛:「如此六念,我已具修。」時首長者即白佛言:「唯願世尊,在此中食。」佛默然受請。日時已到,彼首長者為於如來設眾餚饍,種種備具,清淨香潔。設是供已,尋便奉施,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出世,難可值遇。」佛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利喜,從座而去。 時首長者如來去後,尋於其夜,身壞命終,生無熱天。既生天已,即作此念:「我於今者,應往佛所。」作是念已,尋來佛所,光色倍常,照于祇洹,悉皆大明,頂禮佛已,却坐一面,身`[6]滲=淋【三聖】*`滲入地,譬如`[蘇=酥【元明】]`蘇油。 佛告天子:「汝可化為麁身,當作住想。」時首天子受佛勅已,即便化作欲界麁形,不復`[*6-1]滲=淋【三聖】*`滲沒。佛告首天子言:「汝行幾法不生厭足,身壞命終,生無熱天?」 首天白佛:「我行三法,心無厭足,故得生天。見佛,聽法,供養眾僧,無厭足故,命終得生無熱天上。」時首天子即說偈言: 「我樂常見佛,  不捨於聽法,  供養比丘僧,  受持賢聖法, 調伏貪嫉心,  得生無熱天。」 時首天子說是偈已,歡喜頂禮,即從座沒,還於天宮。 `[[No. 99(595)]]`(一八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來至佛所,光色倍常,威光暉曜,遍照祇洹,悉皆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七比丘解脫,  生於無煩天,  盡於善`[受=愛【三】]`受有,  度世間愛著。 誰使度駛流?  而此駛流者,  死極得自在,  甚難可得度。 誰救死羂`[弶=𣚦【宋聖】]`弶?  出過天境界。」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言【三聖】]`曰: 「優`[比=毘【三】]`比羅建陀,  第三`[佛=弗【三聖】]`佛羯羅,  跋直羯提婆,  婆睺提毘紐, 如是等比丘,  盡度於駛流。  能度死自在,  盡斷生死羂, 出過於天界,  言說極深遠,  難識難可解,  所說無不善。 汝是何天耶?  來問我此事。」 爾時,此天以偈答曰: 「我不還此有,  名為無煩天,  是故我盡知,  七比丘解脫, 斷棄於愛有,  度世之縛結。  我生天先緣,  今日當具說。 梵行盡於漏,  迦葉優婆塞,  瓦師養父母,  遠離於`[婬=五【三】]`婬欲, 迦葉及父母,  愛答摩納等,  彼是我親友,  我亦與彼昵。 淨身守口意,  盡住最後身,  如是諸大人,  我共為善伴。」 爾時,世尊復答天曰:「如是!如是。實如所說。 「瓦師如爾言,  本毘婆陵伽,  難提婆瓦師,  迦葉優婆塞, 孝事於父母,  梵行盡於漏,  彼與我親友,  我亦為彼親。 如是諸大人,  本日相親近,  善修身口意,  住於最後身。」 爾時,彼天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常驚恐、顏色  羅吒國、估客  輸波羅、須達  須達多生天 首長者生天  `[又=人【宋】]`又有無煩天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九`[〔-〕=光明皇后願文【聖】]`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第十八【三】]`第十`[(丹本…准)〔-〕【三】]` \(丹本第十八卷初准) 失譯`[人名〔-〕【宋元】]`人名`[今〔-〕【明】]`今附秦錄 `[[No. 99(957)]]`(一九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犢子梵志往詣佛所,慰問如來,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將欲請問。汝若多聞,願垂聽察。」 佛告犢子:「若有所疑,隨汝所問。」 犢子問曰:「身之與我為是一耶?」 佛言:「如此之事,我所不答。」 又問:「身我異耶?」 佛言:「如此之事,我亦不答。」 犢子復言:「今我問汝,我身一耶?汝不見答。身我異耶?汝復不答。如斯等問,尚不見答,云何而能記諸弟子死此生彼天人之中?汝若記彼死此生彼,寧可不是身留於此,我往於彼五道之中?若如斯者,身之與我則為別異。」 佛告梵志:「我說有取,記彼受生;若無取者,則無受生。復`[次【麗】,此【大】(cf. K19n0651_p0093a18)]`次犢子,譬如彼火,有取則然;若無取者,火則不然。」 犢子言:「瞿曇!我亦見火無取而然。」 佛告犢子:「汝見何火無取而然?」 犢子復言:「譬如見大火,甚為熾盛,猛風絕炎,離火見然。」 佛告犢子:「如此絕炎,亦復有取。」 犢子言:「離火見然,以何為取?」 佛言:「如斯絕炎,因風而然,以風取故,炎得暫停。以風力故,絕炎可見。」 犢子言:「瞿曇!火尚可爾,人則不然。所以者何?身死於此,意生於彼,於其中間,誰為其取?」 佛言:「當於爾時,以愛為取,愛取因緣,眾生受生。一切世間,皆樂於取,一切皆為取所愛樂,一切悉皆以取為因。眾生見取,則生歡喜,一切眾生皆入于取。如來阿羅呵以無取故,而得成於無上正覺。」 犢子言:「我於今者,大有所作,欲還所止。」 佛言:「梵志!宜知是時。」 爾時,犢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58)]]`(一九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犢子梵志往詣尊者大目連所。既到彼已,問訊尊者,在一面坐。爾時,犢子梵志問目連曰:「何因緣故,若沙門、婆羅門來問於佛,死此生彼,乃至非生非不生,默然不答。其餘沙門、婆羅門,若見有人來問難者,隨意為說。我昔曾問沙門瞿曇,死此生彼,默不見答。死此不生彼,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不生彼,悉不見答。如斯之義,其餘沙門、婆羅門,皆悉答之。沙門瞿曇為何事故,默然不答?」 目連對曰:「其餘沙門、婆羅門,不知色從因生,不知色滅,不知色味,不知色過,不知色出要。以不能解如是義故著色,我生彼色,我不生彼著色,我亦生彼亦不生彼著色,我非生彼非不生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來如實知,色從因生,色從因滅,知色味,知色過,知色出要,如來如實知故,色生彼,心無取著,乃`[至【麗】,知【大】(cf. K19n0651_p0093c12; T02n0100_p0443b16)]`至色非生非不生,亦不取著。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斯之義,甚深無量,無有邊際,非算數所知,無有方處,亦無去來,寂滅無相。」 爾時,犢子梵志聞尊者目連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59a)]]`(一九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犢子梵志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諸餘沙門,及婆羅門,若有所問,皆稱順答說,我死此生彼,我死此不生彼,我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我非生彼非非生彼。」犢子復言:「瞿曇!如斯之難,何故不能稱順而答?」 佛告之曰:「諸餘沙門、婆羅門,不知色從因生,不知色滅,不知色過,不知色味,不知色出要。以不能知色從因生,乃至不知色出要故,而於色,我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非生彼,悉皆取著。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復告犢子:「如來不爾,知色因,知色滅,知色味,知色過,知色出要。如實知之,如來如實能知色因、色滅、色過、色味、色出要,能知色,我死此生彼,乃至非生非非生彼,悉皆不著。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告犢子:「是故此義甚深廣大,無量無邊,非算數所及。」復告犢子:「以是因緣,諸餘沙門、婆羅門等,不達義趣,隨問強答。若問如來,我色生彼,不生彼,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非生彼,以無義理,置而不答。我已生彼,乃至非生非非生,悉皆不答。」 犢子言:「希有。瞿曇!汝及弟子,義與義句,及與句味,所說之事,等無差別。」犢子復言:「我於異時,至沙門目`[犍=揵【宋】]`犍連所,我於爾時,以此句味問彼目連,彼以此義句味而答於我。瞿曇!汝今所可宣說,與彼無異,是故我今稱為希有。如此教法,昔所未有,亦未曾說,義理相順,善答斯問。」 犢子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No. 99(959b)]]`(一九三) 爾時,尊者僧提迦旃延在那提城群寔迦所住之處。爾時,犢子梵志以緣事故,往詣彼城。既至彼已,營事已訖,即便往彼尊者僧提迦旃延所,相問訊已,在一面坐。白尊者言:「我有所疑,欲相諮問,汝若閑裕,聽我所問,願為解說。」 尊者告言:「犢子!我聽汝問,然後乃知。」 犢子問言:「以何`[因〔-〕【三】]`因緣故,諸餘沙門、婆羅門,有人來問,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乃至非生彼非非生彼,悉皆能答;沙門瞿曇為以此問,色死此生彼,乃至非生彼非非生彼,無義理故,置不答乎?」 尊者告言:「我今問汝,隨汝所解,而答於我。於汝意云何?若因若緣,若行若根本,若行所從生,若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以此因,以此緣,以此行,以此根本,以此行所從生,無餘寂滅,無想盡處,若如是等,無有因緣,無行無相,及盡滅法,如來寧可說,死此生彼,乃至說非生彼非非生彼耶?」 犢子言:「迦旃延!如是因,如是緣,如是行,如是根本,如是行所從生,是色是無色,是想是無想,此等諸法,皆至無餘盡滅,無想滅盡,是等諸法,無有因緣,如來云何而當說之?」犢子聞已,心懷歡喜,問尊者言:「汝為佛弟子,從來久近?」 尊者答言:「我為佛弟子,始過三年。」 犢子言:「迦旃延!汝獲大利,能於眾中,身口智慧辯才如是,於少時中,能具斯事,實為希有。」犢子言:「我今緣事,欲還所止。」 尊者言:「宜知是時。」 犢子梵志聞尊者語,歡喜而去。 `[[No. 99(960)]]`(一九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犢子梵志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今欲諮問,若有閑裕,願為解說。」 佛言:「隨意問難。」 犢子言:「以何緣故?諸餘沙門、婆羅門等,有人來問,死此生彼,乃至非生彼非非生彼,悉皆能答。沙門瞿曇以斯問,死此生彼,乃至非生彼非非生彼,無義理故,置而不答?」 佛告犢子:「吾今問汝,隨汝所解,而答於我。於汝意云何?若因若緣,若行若根本,若行所從生,若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以此因,以此緣,以此行,以此根本,以此行所`[從=從生【三】]`從,無餘寂滅,無想盡處,若如是等,無有因緣,無行無想,及盡滅法,我寧於此無因緣等,盡滅法中,說死此生彼,乃至說非生彼非非生彼耶?」 犢子復白佛言:「如是因,如是緣,如是行,如是根本,如是行所從生,是色是無色,是想是無想,斯等諸法,皆至無餘盡滅,無想滅處,如是諸法,無有因緣,吾當云何而能答之?」爾時,犢子聞佛所說,心生歡喜,而作是言:「希有瞿曇!汝`[今=及【三】]`今弟子,說義句味,等無差別。」犢子復言:「我於異日,以少緣事,曾至于彼那提城群寔迦所住之處,問沙門僧提迦旃延如斯之事,彼以此義,而答於我,然義句味,及其文字,與今所說,等無有異,都無錯謬,是故我今稱為希有。如此教法,昔所未有,亦未曾說,義理相順,善答斯問。」 犢子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No. 99(961)]]`(一九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靈鷲山迦蘭陀竹林。彼時犢子梵志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瞿曇!一切眾生為有我不?」佛默然不答。又問:「為無我耶?」佛亦不答。爾時,犢子作是念:「我曾數問沙門瞿曇如是之義,默不見答。」 爾時,阿難侍如來側,以扇扇佛。彼時阿難聞其語已,即白佛言:「世尊!何故犢子所問默然不答?若不答者,犢子當言:『我問如來都不見答,增邪見耶?』」 佛告阿難:「於先昔,彼問一切諸法,若有我者,吾可答彼犢子所問。吾於昔時,寧可不於一切經說無我耶?以無我故,答彼所問,則違道理。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無我故。云何以我,而答於彼?若然者,將更增彼昔來愚惑。復次,阿難!若說有我,即墮常見;若說無我,即墮斷見。如來說法,捨離二邊,會於中道,以此諸法壞故不常,續故不斷,不常不斷,因是有是,因是生故,彼則得生,若因不生,則彼不生,是故因於無明,則有行生,因行故有識,因識故有名色,因名色故有六入,因六入故有觸,因觸故有受,因受故有愛,因愛故有取,因取故有有,因有故有生,因生故有老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因是故有果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滅盡,則大苦聚滅。」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62)]]`(一九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犢子梵志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問佛言:「瞿曇!汝頗作是見,作是論:『世界是常,唯我解了,餘人不知。』作是說不?」 佛告犢子:「我不作是見,不作是說:『唯我能知,餘人不解。』」 犢子又問:「汝若不作如是說者,一切世界悉無常耶?」 佛告犢子:「我亦不作如是說言:『世界無常,唯我能知,餘人不解。』」 犢子又問:「汝頗復作如是論言:『世界亦常無常,唯我能知,餘人不解。』作是說耶?」 佛告犢子:「我亦不作如是說言:『一切世界,亦常無常,唯我獨了,餘人不知。』」犢子又問:「汝頗復作如是說言:『一切世界非常非無常,非非常非非無常,唯我能解,餘人不了。』作是說耶?」 佛告犢子:「我亦不作如是說言:『一切世界,非常非無常,非非常非非無常,唯我能知,餘人不解。』」 犢子復問:「世界有邊,世界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非非有邊非非無邊。身即是命,命即是身,身異命異。眾生神我,死此生彼,為有為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瞿曇【麗】,曇瞿【大】(cf. K19n0651_p0096a12; T02n0100_p0445a22)]`瞿曇!汝今作是說耶?」 佛告犢子:「我不作是見,不作是論說言,世界有邊無邊,乃至非非有非非無。」 犢子復言:「瞿曇!汝今於斯法中,見何過患,不取一見?」 佛告犢子:「我亦不言世界是常,唯此事實,餘皆愚闇。彼見結障,彼見所行及所觀處,彼見塵埃垢穢不淨,見結與苦俱能為害,能與憂惱,能令行人受欝`[1]𭵱=蒸【三】*`𭵱熱,生諸憂患。若與見結相應,即是`[2]孾=嬰【明】*`孾愚,亦名無聞,亦名凡夫,能令生死迴流增長。」復告犢子:「世間常無常,亦常無常,非常非無常。世界有邊,及以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眾生神我,死此生彼,若有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若有人計斯見者,名為`[*2]`孾愚,亦名無聞,亦名凡夫,增長生死煩惱垢污,能令行人受欝`[*1]`𭵱熱,生諸憂患,無有安樂。以是義故,我於此見,無所執著。」 犢子又問:「汝若不計如是見者,汝今所計,為是何見?」 佛告犢子:「如來世尊,於久遠來諸有見者,悉皆除捨,都無諸見,雖有所見,心無取著。所謂見苦聖諦,見苦集諦,見苦滅諦,見至苦滅道諦,我悉明了,知見是已,視一切法皆是貪愛諸煩惱結,是我我所,名見取著,亦名憍慢。如斯之法,是可患厭,是故皆應當斷除之。既斷除已,獲得涅槃,寂滅清淨,`[如=始【三】]`如是正解脫。諸比丘等,若更受身於三有者,無有是處。」 犢子言:「瞿曇!汝於今者,見何因緣,說無生處?」 佛告犢子:「我還問汝,隨汝意答。譬如有人,於汝目前然大火聚,汝知是火然,不知此火聚,在汝前滅,汝知滅不?若復有人,來問汝言:『此火滅已,為至東方,南西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斯諸方中,為至何處?』若如是者,當云何答?」 犢子言:「瞿曇!若人問我,當如實答,若有草木及牛馬糞,此火與薪相得,便然不滅。草木牛糞,若都盡者,此火則滅,不至方所。」 佛告犢子:「如是!如是。若言色是如來,受想行識是如來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如來已斷如斯色故,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皆悉已斷。譬如有人斷多羅樹,斷已不生,如來亦爾,斷五陰已,不復受生。寂滅無想,是無生法。」 犢子言:「瞿曇!我於今者,樂說譬喻,唯願聽說。」 佛告之曰:「隨汝意說。」 犢子即言:「譬如去於城邑聚落不遠,平博之處有娑羅林,是娑羅林已百千年,枝葉悉墮,唯貞實在。汝今瞿曇,亦復如是,已斷一切煩惱結縛,四倒邪惑,皆悉滅盡,唯有堅固真法身在。瞿曇!當知我今緣務,將欲還歸。」 佛言:「宜知是時。」 犢子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No. 99(963)]]`(一九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犢子梵志來詣佛所,問言:「瞿曇!若有愚癡,起如是見,作斯論言:『世間是常,唯此事實,餘則無實。乃至我不生彼,非非生彼。』」 佛告犢子:「不知色者作是見,作是論說言,世間色悉皆是常,自執此見,以為真實,謂諸餘者,以為虛妄。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非常。世間有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非非有邊非非無邊。身一神一,身異神異。我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我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我死此非生彼非非生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犢子言:「瞿曇!若有智者,不取是見,不取是論,亦復不應起如此見,作如斯論言:『世界是常,此見為是,餘見為非。』」 佛告犢子:「若能知色,解其性相,如斯等人,不起是見,不作是論言,世界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非常見,亦復如是。世界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非有邊,亦復如是。身一命一,身異命異。我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非生彼,亦復如是。受想行識,亦如上說。若了知識,解其性相,如斯等人,不起是見,不作是論言,識是常,此見為是,餘見為非。識為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非常見,亦復如是。識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非有邊,亦復如是。身一命一,身異命異。我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不生彼,亦復如是。不知者,如知者說;見者不見者,如知者說;解不解,亦如上說;通徹不通徹,亦如上說;有相無相,亦如上說;其義深淺,亦如上說;`[1]寤寤=寐寤【三】*`寤寤不`[*1]`寤寤,亦如上說。」 犢子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No. 99(964)]]`(一九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爾時,犢子梵志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瞿曇!我有少疑,若蒙聽察,乃敢發問。」佛默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如是問。第二第三,佛亦默然。犢子言:「瞿曇!我於長夜,與汝親厚,我有少問,唯願答我。」 佛作是念:「犢子梵志長夜已來,稟性質直,無有諂偽,諸有所問,皆求解故,不為惱亂,吾當聽之,若阿毘曇、毘尼,隨其所問。」佛告犢子:「恣汝所問,諸有所疑,無得疑難。」 犢子白佛言:「瞿曇!一切世間有不善不?」 佛答言:「有。」 又問:「頗有善不?」 佛答言:「有。」 犢子言:「瞿曇!願為我說善不善法,令我解了。」 佛告犢子:「吾能多種說善不善,今當為汝略說其要。」`[佛〔-〕【三】]`佛復告犢子:「欲為不善,離欲為善;瞋恚愚癡,是名不善,離瞋恚癡,是名為善;殺生不善,離殺為善;偷盜、邪婬、妄語、惡口、`[兩舌=兩舌綺語【三】]`兩舌、貪恚、邪見,是名不善,離如是等,正見為善。吾為汝說三種不善,三種善。十種不善,十種善。」復告犢子:「若我弟子,解此三種善不善,及十種善不善,如實能知,便能盡欲,瞋恚、愚癡亦能永盡,貪欲諸惡都滅無餘。能盡貪欲、愚癡故,諸欲漏都盡。以盡漏故,成就無漏,心得解脫,慧得解脫,於`[5]見=現【三】*`見法中,自身解了,證知得法,自知生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犢子白佛:「頗有一比丘,於佛教法,成就無漏,心得解脫,慧得解脫,於`[*5-1]見=現【三】*`見法中,自身解了,證知得法,自知生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為有是不?」 佛告犢子:「得是法者,不但一二,及以三四,乃至五百,多有比丘,心得解脫,慧得解脫,於現法中,自身取證。」 犢子復問:「佛教法中,頗有一比丘尼,心得解脫,慧得解脫不?」 佛告犢子:「我教法中,比丘尼等,得斯法者,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數眾多。」 犢子又問:「除彼比丘及比丘尼,頗有一優婆塞,度疑彼岸以不?」 佛告犢子:「我佛法中,諸優婆塞度疑彼岸,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數眾多,斷五下分結,成阿那含,不還欲界。」 犢子又問:「除比丘、比丘尼,修梵行者除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除於疑悔,度疑彼岸不?」 佛告犢子:「我佛法中,得斯法者,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數眾多,斷五下分結,成阿那含,不還欲界。」 犢子梵志復白佛言:「置比丘、比丘尼,并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是佛法中,頗有優婆塞,獨在居家,受五欲樂,度疑彼岸不?」 佛告犢子:「是佛法中,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數眾多,如斯等人,乃與男女群居,逼迮共住,香華瓔珞,著細繒衣,用好旃檀眾妙雜香,以塗其身,受畜金銀種種珍寶,奴婢僮僕其數眾多,處斯憒閙逼隘之中,能斷三結,得須陀洹,決定必至於三菩提,盡諸苦際。極鈍根者,任運七生,不`[至=生【三】]`至三惡,人天流轉,自然得盡諸苦邊際。」 犢子又問:「且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又置優婆塞在欲得須陀洹,頗有女人,在佛教法,作優婆夷,在於欲中度疑彼岸者不?」 佛告犢子:「我佛法中,諸優婆夷,在欲度疑,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數眾多。諸優婆夷,雖處居家,如優婆塞,斷於三結,得須陀洹。」 犢子言:「瞿曇!汝於菩提,已得正覺,設當修梵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處欲優婆塞、處欲優婆夷,若如是等,不具道行,便為支不滿足。」犢子言:「瞿曇!汝今既得成等正覺,得果比丘、比丘尼、修梵行優婆塞、優婆夷、處欲優婆塞、處欲優婆夷,悉獲果證,於佛教法,是名具足。」犢子復言:「瞿曇!我今樂說譬喻,願聽我說。」 佛告之曰:「隨汝意說。」 「譬如天降大雨,隨下水流,注于大海。汝之教法,亦復如是,男女長幼,及以衰老,蒙佛法雨,於長夜中,盡趣涅槃。善哉!瞿曇!善哉!妙法,善哉!能入佛教法者。」犢子言:「我今相問,設得出家修梵行者,為久近成?」 佛告犢子:「若有外道異學,於佛法中,求出家者,先剃其鬚髮,滿足四月,於眾僧中,心意調濡,然後受戒,不必盡爾,亦隨人心。」犢子梵志聞佛語已,心生喜樂:「若蒙出家,得受戒者,假`[設=說【明】]`設四年,我尚為之,況四月也?」 佛告犢子:「吾先為汝說二種人,不必一切悉皆如是。」 犢子言:「瞿曇!先者實作是說。」 佛告比丘:「汝等今者,與彼犢子,剃髮受戒。」爾時,比丘受佛勅已,即剃其髮,并與受戒。 如比丘法,尊者犢子精勤修道,於半月中,具於學地,知法到法,見法覺法。既得學果,知已解已,得`[證=正【明】]`證法已。尊者犢子作是念:「我今應詣佛所。」作是念已,即往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我於學地,都證知已,唯願世尊,重為我說,令我聞法,心得解脫。」 佛告犢子:「汝若速求心得解脫,應修二法,當學二法,增廣二法。言二法者,所謂智定,若能如是修習增廣,是則名為知種種界,通達諸界,知無數界。」 佛告犢子比丘:「若欲離欲惡不善者,有覺有觀,入於初禪。如是比丘,應修二法,定及智慧,乃至四禪,慈悲喜捨,空處、識處、不用處、非想非非想處,亦復如是。犢子!欲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者,悉皆應學如是二法。欲學身通,欲知他心智,欲知宿命,欲得天眼耳,欲得漏盡智,應修二法,增廣二法,知種種界,通達諸界,知無數界。」尊者犢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大悲如來種種因緣教導,犢子受佛教已,於閑靜處,獨坐精懃,心不放逸,常處禪定。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欲為`[修=脩【宋元】]`修無上梵行故,於現法中,自身取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時眾多比丘往至佛所,爾時,尊者犢子見諸比丘,即問之言:「汝等欲何所至?」比丘答言:「我等將詣佛所,親近供養。」犢子比丘語諸比丘言:「汝等今者往至佛所,因以我語問訊世尊,起居輕利,少病少惱?并可為我白世尊言:『犢子比丘已報佛恩,為法供養,順佛所行。』」時眾多比丘往至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尊者犢子比丘,稽首世尊足下,問訊世尊,起居輕利,少病少惱?犢子比丘又作是言:『為我白佛,我已修行,隨順佛說,世尊所行,我已具得。』」 佛告比丘:「先汝有天來至我所言:『犢子比丘已得羅漢。』我已先知,天在後`[導=道【三】]`導,汝等今者復在天後。」爾時,世尊記彼犢子已成羅漢。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身命及目連  希有迦旃延  未曾有、有我  見及於愚癡 犢子所出家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第十八【三】]`第十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一=第十九【三】]`第十一`[(丹本…准)〔-〕【三】]` \(丹本第十九卷准) 失譯`[人名〔-〕【宋元】]`人名`[今〔-〕【明】]`今附秦錄 `[[No. 99(965)]]`(一九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時有梵志,厥名優陟,來詣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即問佛言:「瞿曇!一切世界為有邊耶?為無邊耶?」 佛告優陟:「如斯等問,吾初不答。」 優陟言:「瞿曇!我問世界有邊無邊,悉不見答。若然者,汝常說法,解釋問難,為何所答?」 佛`[言=告【三】]`言:「優陟!吾於諸法,悉善知已,為聲聞弟子分別正道,蠲除眾苦,盡其邊際。」 優陟言:「瞿曇!汝於諸法,悉善知已,為聲聞弟子,說`[於=于【三】]`於正道,蠲除眾苦,盡其邊際。若如是者,汝所得道,為一切人盡行是道,為有多少而行斯道?」爾時,如來默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如是問,如來默然,悉不加報。 爾時,阿難執扇侍佛,以扇扇佛,聞彼優陟所諮已,即語之言:「汝後所問,與前無異,是以世尊默`[然〔-〕【三】]`然不答汝。我且為汝說一方喻譬。如邊守有城,牆壁牢實,欄楯窓牖,悉皆堅固。街巷里陌,官府市肆,周障布置,不相干錯。而此城中,唯有一門。時守門人,聰明智慧,有大念力,善能分別客舊諸人,識者聽入,不識則遮。時城中人,欲有出者,不知出要,周匝遍觀,更無孔穴,唯此一門乃從求出。而此守門智慧之人,雖不具知城中種類,然知其中將出城者,皆由此門。如是優陟,如來亦爾,雖不具悉思惟分別,然知出入,皆由此門。如來亦然,知過去苦,現在、未來苦之邊際,皆由斯道,得盡於苦。」 優陟梵志聞`[佛=阿難【三】]`佛所說,歡喜而去。 `[[No. 99(966)]]`(二〇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尊者富那在靈鷲山,多諸異學外道梵志來至其所,問訊尊者富那,在一面坐。白尊者富那言:「我等皆聞沙門瞿曇說眾生斷,更不受生。此事云何?」 尊者答曰:「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佛終不說眾生死已,更不復有死此生彼,佛實不見眾生之相。所以者何?凡夫妄想,以有慢故,言有眾生。如來斷慢,讚歎斷慢故,無眾生想。」時諸外道聞尊者說,不生歡喜,亦不嫌毀,即便還歸。 其去未久,富那即便往詣佛所,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在一面立。以諸外道所問,具白世尊:「是諸外道皆言:『世尊說眾生斷,更不受生。此事云何?』我即答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佛終不說眾生死已,更不復有死此生彼,佛實不見眾生之`[想=相【三】]`想。所以者何?凡夫妄想,以有慢故,起於眾生。如來`[斷慢=慢斷【三】]`斷慢,讚歎斷慢,是故不起於眾生想。』」富那復言:「我為外道作如是說,將不違佛所說教法,致於謗毀,生增減耶?為同世尊之所宣說,為當異耶?為如法說,為不如法?為似法說,不似法說?不為同佛法者所譏呵耶?」 佛告富那:「汝說真實,非為毀謗,不增不減,如我所說,等無差別,是如法說,非非法說,無有同佛法者能譏呵汝。何以故?從本已來,一切皆為我慢所害,眾生煩惱,皆因我慢,而得生長。喜樂我慢,不知我慢,以不知故,譬如循環不知端緒,亦如亂織莫知其首,亦如麻`[縕=薀【宋】]`縕,亦如軍眾,被破壞時,擾攘亂走,眾生於何擾亂不定,此世他世,流馳不止,生死流轉,不能得出。」復告富那:「如是我慢,一切眾生,無盡盡滅無相,至於盡滅,悉皆散壞。若知如是,於人世界、天世界、魔世界、梵世界、沙門、婆羅門、天人,大眾之中,長夜得義,救拔得樂。」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67)]]`(二〇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尊者阿難於是夜中,詣多跋河,脫其衣裳,置于岸上,入河澡浴,著一浴衣,即出于水,待自身乾。時有外道,名具迦那提,往至彼河。尊者阿難聞彼行聲,及`[𡄇咳=謦欬【三】]`𡄇咳聲,外道亦聞尊者之聲。 外道問言:「汝為是誰?」 阿難答言:「我是沙門。」 「沙門甚多,汝今為是何等沙門?」 阿難答言:「我是釋子。」 外道言:「我欲問難,汝若閑暇,聽我所問。」 阿難答言:「欲問便問,聽已當知。」 外道問言:「我死此生彼以不?」 阿難言:「如來不說。」 又問:「我死此不生彼,亦生亦不生,非生非非生彼不?」 阿難又言:「如斯等問,佛悉不答。」 外道言:「我今問汝,死此生彼,乃至非生非非生,悉不見答,汝寧不知如此事乎?」 阿難言:「如是之事,我悉知見,非不知見。」 外道言:「汝所知見,為何謂也?」 阿難答言:「我所知見,見彼處所,見眾生行,乃至知見彼所從生,知見結業,舉動所作,見煩惱結,如墨聚集,無聞凡愚,與見結相應,順於未來,長處生死。我所知見,其事如是,豈可謂為不知見乎?」 外道俱迦那即問之曰:「汝名何等?」 阿難答言:「我名阿難。」 外道復言:「善哉,善哉!大師弟子,我今乃至共相談論,而不知汝乃是阿難,我若知汝,終不能得共相抗對。」 時彼外道聞阿難所說,歡喜而去。 `[[No. 99(968)]]`(二〇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須達多好欲詣佛,親近供養。復作是念:「我若往彼,日時故早,如來猶未從禪定起,我今應先至彼外道所住之處。」即往其所,既至彼已,共相慰問,在一面坐。 異學外道問須達言:「汝可為我說,彼沙門瞿曇為作何見?」 須達答言:「如來所說,我不能及其所知見,在吾分外。」 外道言:「汝若不知佛之所見,頗復能知比丘見不?」 須達答言:「如斯之事,我亦不知。」 外道復言:「汝若如是,竟何所見?若少所見,請`[聞=問【三】]`聞其說。」 須達復言:「汝當先說汝之所見,然後我當自說所見。」 爾時,外道語須達言:「我所見者,眾生之類,是常是實,餘皆妄語。」復有外道語須達言:「我之所見,一切無常,唯此為實,餘皆妄語。」又復有言:「亦常無常,非常非無常,唯此為是,餘皆妄語。世界有邊,世界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身即是命,命即是身,身異命異。眾生神我,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如是長者,我所見者,死此非生彼非不生彼。」時諸外道各各自說己所見已,語須達言:「仁者當說。」 須達答言:「如我所見,一切眾生悉是有為,從諸因緣和合而有。言因緣者,即是業也。若假因緣和合有者,即是無常,無常即苦,苦即無我。以是義故,我於諸見,心無存著。汝諸外道作如是言:『一切諸法常,唯此為實,餘皆妄語。』如此計者,乃是眾苦之根本也,以貪著斯諸邪見者,與苦相應,能忍大苦,於生死中,受無窮苦,皆由計有,世界是常,乃至死後非生於彼非不生彼。如斯諸見,實是有為,業集因緣之所和合。以此推之,當知無常,無常即苦,苦即無我。」 復有外道語須達言:「長者!眾生若是業集因緣和合而有,悉皆無常,無常即苦,苦即無我。若如是者,汝今亦復作諸苦本,與苦相應,於生死中,受無窮苦。」 須達答言:「我先已說,一切諸見,心無所著,是故我今亦復不著如斯之見。」 時彼外道讚須達言:「如是長者,汝`[亦=今【三】]`亦應當作如是說。」 爾時,須達於彼外道異見眾中,作師子吼,令諸外道邪見之心,皆悉息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以己所`[見〔-〕【三】]`見,共外道談論,向如來說。佛即讚言:「善哉!應當如是摧諸外道,令墮負處,應熾盛正法之論。」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69)]]`(二〇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長爪梵志往詣佛所,在一面坐,而作是言:「如我今者,於一切法悉不忍受。」 佛告長爪梵志:「汝於諸法悉不忍者,見是忍不?」 長爪復言:「如此之見,我亦不忍。」 佛告長爪梵志:「汝若不忍如是見者,何故而言:『我於諸法,悉皆不忍。』誰為汝出不忍之語?」佛復告`[大姓=火性【三】]`大姓:「汝若知若見,不忍是見,即斷是見,已棄是見。譬如有人,既嘔吐已,若如是者,於餘見中,即不次第,便為不取,便是不生。」 長爪梵志復作是念:「汝所言我已斷是見,已棄是見,譬如人吐,便於諸見,無有次第,不取不生。」 佛告長爪:「若如是者,多有眾生,同汝`[所=不【宋】]`所見,亦復如是論者,諸有異道沙門、婆羅門,若捨是見,更不受異見,是名少智,極為尠薄,亦名愚癡。梵志當知,世間眾生,皆依三見,初言我忍一切,第二言一切不忍,第三言我少忍少不忍。賢聖弟子,觀察初見,能起貪欲、瞋恚、愚癡,常為如是三毒纏縛,不得遠離,能生患害,能生結使,不得解脫,憙樂於欲,守護縛著,是名為忍。若不忍者,能生貪欲、瞋恚、愚癡,常為如斯三毒所纏,不能遠離、獲得解脫,憙樂於欲,常為愛取,守護縛著,是名不忍。若見少忍少不忍,亦復如是。忍如上忍中說,不忍如上不忍中說。賢聖弟子若說言忍,便為與彼二見共諍。若言不忍,亦復與彼二見共諍。若言少忍少不忍,亦與二見共諍。以己所見,違於他故,便起諍論。若起諍論,必相毀害。以共諍論生毀害故,以見是過,生諸諍論故,便棄是見,不受餘見。以`[是=見【三】]`是義故,能斷是見,棄離是見,猶如人吐,於諸見中,無有次第,不取不生。賢聖弟子若言忍,及以不忍,少忍少不忍,亦有是過。如是梵志,此色顯現四大所成,賢聖弟子見是身無常,既見無常,便能離欲。見此身滅,即便捨離。若見身無常,便離身欲,便離身愛,離身窟宅,除身決定想。梵志當知,`[受=受身【三】]`受有三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此三受,以何為因?云何為習?因何而生?從何處出?以觸為因,因觸生習,習從觸生,因觸所生。若觸滅則受滅,離熱得涼。譬如日沒,身邊命邊,受身邊時,知是身邊,受命邊時,知是命邊,如實而知,無有錯謬。賢聖弟子若受樂受,知身必壞。若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知身必壞。若受樂受、非和合受、`[苦=若【明】]`苦受、不苦不樂受,亦復如是。云何名為與受不和合?所謂貪欲、瞋恚、愚癡,不與生老病死而共和合,憂悲苦惱,眾苦聚集。」 爾時,尊者舍利弗出家半月,侍如來側,以扇扇佛,于時如來為說斷`[於=漏【元明】]`於離欲之法。時舍利弗如是觀察,諸法無常,即便離欲證成,棄捨諸見,無生漏盡,心得解脫。 長爪梵志於諸法中,得法眼淨,如上所說。既得信心,即白佛言:「唯願世尊聽我出家。」爾時,如來即聽出家,既出家已,懃修精進,得阿羅漢道。 `[[No. 99(970)]]`(二〇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岸。爾時,奢羅浮梵志在大眾中,而作是言:「我知釋子所說教法,我所知見,勝彼釋子。」當于爾時,有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見奢羅浮梵志在彼池岸,聞其所說,作如是言:「我知釋子所有法教,我所知者,出過於彼。」時諸比丘聞此語已,還至僧坊,收攝衣鉢,洗手足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入城乞食,食訖`[已〔-〕【三】]`已,還歸於其中,路經須摩竭陀池,彼池岸上有一梵志,名奢羅浮,在大眾中,唱如是言:『我知釋子所有教法,我所知者,出過於彼。』善哉!世尊,唯願當往彼池岸。」爾時,如來默然許之,與諸比丘前後圍遶,往詣於彼須摩竭陀池。 時奢羅浮遙見佛來,即從坐起,敷置高座,尋白佛言:「可就此坐。」佛即便就座,坐已而告之曰:「汝實作是言:『我知釋子所有法教,我所知者,出過於彼。』如是說不?」時彼梵志默然而住。佛復告曰:「何故默然而不答我?汝若解者,隨汝意說;若不解者,吾當為汝分別宣說,令汝具足;汝今若能具足說者,吾助爾喜。梵志當知,世若有人說言:『如來非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者。』如是說者,我稱善哉,當問彼言:『汝以何事,說言如來非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此眾生等,於理不決,不能正答,更說世間其餘談論,以諸雜語間錯其中,憍慢矜高,生毀害心。以不能答如斯問故,默然而住,慚愧低頭,失於機辯。奢羅浮!汝今亦爾。設復有人作如是言:『沙門瞿曇能善顯示,是有過法。』如是說者,我亦稱善。當問於彼:『以何智知如斯之事?』彼不能答,更說其餘世間談論,錯亂其中,辭窮理屈,慚愧低頭,默然而住,失於機辯,亦如汝今無有異也。若復說言:『沙門瞿曇所有弟子無善迴向,不具持戒。』我亦稱善,而問於彼:『汝以何法,驗知斯事?』彼不能答,更說世間其餘談論,錯亂其中,辭窮理屈,慚愧低頭,默然而住,失於機辯,汝今亦爾。」 當于爾時,奢羅浮同梵行者語奢羅浮:「汝今何故默然不答?汝昔日時,恒於大眾多人之中而言:『我所知見,出過瞿曇所有教法。』汝今宜問沙門瞿曇,云何乃使沙門瞿曇反問`[於汝=汝法【宋元】]`於汝?詰汝使說,作如是言:『汝所說者,若能具足,吾助爾喜,稱慶善哉;如其不具,吾當為汝分別宣示,令得具足。』」時奢羅浮聞斯語已,亦復默然,無所陳說。 爾時,世尊在須摩竭陀池岸,作師子吼已,即從坐起,還王舍城。 佛去不久,彼諸同行,種種呵責,作如是言:「汝於今者,如截角牛在屏處吼,汝亦如是。於閑靜處,作師子吼;於沙門瞿曇前,默然無所說。亦如童女,欲作男子聲,然不能作,還為女聲,汝亦如是。欲學瞿曇作師子吼而不能成,亦如雌野干欲作師子吼,然其出聲故作野干,終不能成師子之聲。」諸同行者如是種種呵責奢羅浮已,各四散`[而〔-〕【三】]`而去。 `[[No. 99(971)]]`(二〇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有梵志,名曰重巢,居在於彼須摩竭陀池岸上,於彼眾中作是唱言:「我所說偈,若有人能具足分別,顯示其義,我當為其而作弟子。」時諸比丘食時已到,著衣持鉢,入王舍城次第乞食,乞食已訖,即便還歸於其中,路經須摩竭陀`[池〔-〕【三】]`池岸,聞彼梵志作是語已,即還僧坊,收攝衣鉢,洗手足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須摩竭陀池岸,有重巢梵志作如是語:『我所說偈,若有人能具足分別,顯示其義,我當為彼而作弟子。』唯願世尊往至彼池。」爾時,如來默然許之,與諸比丘前後圍遶,往詣彼池。 爾時,重巢梵志遙見佛來,即從坐起,敷置高座,語佛言:「瞿曇!可就此座。」于時如來即就其座,而告之曰:「`[云=聞【三】]`云汝自言:『我所作偈,若有人能具足分別,顯示其義,我當為彼而作弟子。』為有是不?」 梵志對曰:「實爾。瞿曇!」 佛復告曰:「汝所作偈,今當為我誦其章句,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爾時,重巢梵志復敷高床而坐其上,自說偈言: 「若是比丘,  釋種子者,  應當如法,  清淨活命, 不宜`[嬈=腦【三】]`嬈害,  於諸眾生。  宜應遠離,  不善諸法, 守意清淨,  護所受戒,  如是調伏,  隨順定智。」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稱如是外,  隨順而履行,  於善丈夫中,  汝得為最勝。 比丘處閑靜,  清淨自調順,  不惱害眾生,  遠離一切惡。 如是調伏者,  隨順於定智,  柔和善`[7]濡=軟【三】*`濡心,  身口不造惡。 能攝三業者,  亦名順定智,  為世福田故,  持鉢`[諸=詣【三】]`諸家乞。 撿心修念處,  謙下處卑劣,  除欲棄貪求,  故獲無所畏。」 爾時,重巢梵志聞斯偈已,即生念言:「沙門瞿曇實知我心,我今宜應歸依三寶。」作是念已,即白佛言:「唯願如來,聽我出家。」佛即聽許,出家為道,受具足戒,便成沙門,精懃修習,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72), No. 125(26.8)]]`(二〇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中。當於是時,摩竭提國諸外道輩,相與聚集須摩竭陀池上,作斯論言:「此是婆羅門諦,此是婆羅門諦。」爾時,如來在於精舍,以禪淨天耳聞其所說,即從定覺,往詣於彼須摩竭陀池上。 諸婆羅門遙見佛來,悉從座起,為佛敷座,白佛:「就`[坐【麗】,座【大】(cf. K19n0651_p0104b11; T02n0099_p0250b07)]`坐。」 佛即就坐,而告之曰:「汝等聚集作何談論?」 諸婆羅門各白佛言:「瞿曇當知,我等今日共相聚集,作是說言:『此是婆羅門諦,此是婆羅門諦。』」 佛告之曰:「如是!如是!我昔求道,初成正覺,已證知竟。取要言之,一切世間不過三諦,吾當分別。何等為三?所謂一切不殺,此語是實,非虛妄說。此事若實,應勤精進,於諸眾生,恒生慈心,此是婆羅門初諦。我知是已,廣為人說。復次,婆羅門!一切苦集是生滅法,如斯之言,真實不虛。此事若實,應懃精進,於其中間,常宜修心,作生滅相,應如是住,是名婆羅門第二諦。我以知此生滅相故,成等正覺,常為眾生說如是法。復次,婆羅門!第三諦者,離我、我所,真實無我。若離如是三法相者,便能遠離一切諸惡。此事若實,應懃精進,求離眾惡,應如是住。」佛說是已,眾多外道聞佛所說,默然而`[坐=住【三】]`坐。 爾時,世尊而作是念:「斯愚癡人常為諸魔之所覆蔽,是大眾中,乃至無有一人能信斯語,生志學想,修持梵行。」于時如來作斯念已,從坐起去。 佛去不久,爾時,須摩竭陀池神而說偈言: 「譬如畫水欲求迹,  下種鹵地求苗`[稼【CB】,榢【大】]`稼,  如以芳香熏臭穢,  水𣷽注`[波=陂【三】]`波求`[*7-1]濡=軟【三】*`濡弱, 吹彼鐵杵求妙聲,  如於盛冬求野馬,  彼諸外道亦如是,  雖聞妙法不信受。」 爾時,諸婆羅門聞此池神說是偈已,競隨佛後,求索出家,佛即聽許。既出家已,精懃修道,得阿羅漢果。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73)]]`(二〇七) 爾時,尊者阿難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時有梵志名曰`[闡【CB】,聞【大】(cf. 溫宗堃與蘇錦坤:五十卷本《雜阿含經》字句斠勘)]`闡陀,詣阿難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而作是言:「汝以何事,於彼沙門瞿曇法中,出家學道?」 阿難答言:「我今為欲斷惡生善,以是義故,於佛法中,出家學道。」 梵志`[復=次復【三】]`復言:「斷何等惡?」 阿難答言:「我今欲為斷除貪欲、瞋恚、愚癡。」 梵志復言:「汝等亦知斷除貪欲、瞋恚、`[癡=愚癡【三】]`癡耶?」 阿難答曰:「唯佛法中,有斷如是貪欲、瞋恚、愚癡之法,禁制身心。」 梵志又言:「如此貪欲、瞋恚、愚癡,有何過患?汝等法中禁制之耶?」 阿難對曰:「欲愛染著能生惱亂,於現在世,增長`[惡法=諸惡【三】]`惡法,憂悲苦惱,由之而生;未來世中,亦復如是。瞋恚所著,愚癡所著,能壞`[己=自【三】]`己心,亦壞他心,自他俱惱,於現在世,增長諸惡;未來世中,亦復如是,增長諸惡。復次,若有染著此貪欲者,能令眾生盲無慧眼。貪欲因緣能令智慧微弱,損減諸善,不趣涅槃,不得三明及六神通,離菩提道。如貪欲,瞋恚、愚癡亦復如是。我等見斯貪欲、瞋恚、愚癡,有如是過患,以是義故,禁斷貪欲、瞋恚、愚癡。」 梵志又問:「頗復有道修集增廣,能斷貪欲、瞋恚、愚癡耶?」 阿難答言:「有八聖道,所謂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定、正念、正志,能斷貪欲、瞋恚、愚癡,趣向涅槃。」 梵志復言:「如斯之道,極為甚善,修集增廣,能斷貪欲、瞋恚、愚癡。阿難當知,我今緣務,極為猥多,今欲還歸。」 阿難告曰:「宜知是時。」 梵志聞阿難所說,歡喜而去。 `[[No. 99(974)]]`(二〇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于時如來為舍利弗種種說法,示教利喜已,默然而住。時舍利弗見佛默然,即從坐起,頂禮佛足,還其所止。未到所住處,道逢梵志,名曰`[8]優陟=憂陟【宋元】*`優陟,問舍利弗:「從何處來?」 舍利弗言:「梵志當知,我於今日,詣世尊所,聽法來還。」 `[*8-1]優陟=憂陟【宋元】*`優陟復言:「汝今故未`[離【麗】,難【大】(cf. K19n0651_p0105b17; T02n0100_p0451b20)]`離於教法,猶如`[9]孾=嬰【三】*`孾兒未離乳耶?」 舍利弗言:「我今聽法無有厭足,不同`[*9-1]孾=嬰【三】*`孾兒。何以故?`[*9]`孾兒轉大,則離母乳。」 `[*8-2]優陟=憂陟【宋元】*`優陟復言:「我已久離聽法教`[10]誡=戒【三】*`誡。」 舍利弗言:「如汝法中,雖復教`[*10-1]誡=戒【三】*`誡,無有義利,行於非道,不名乘出,不至菩提,是壞敗法,無有一法可恃怙者。汝之師尊,非是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汝今宜應速疾離彼邪師教法。譬如弊牛,志性輕躁,好為`[11]抵=觝【三】*`抵突,加復少乳,所生犢子,其形甚小,數數離母,隨意放逸,如汝師尊,無義教法,亦復如是,志性輕躁,所有教法,無有義利。所有弟子,稚小無智,遠離其師,隨意放逸,各自說言:『我已離於教`[*10]`誡之法。』如來法中,有義教誡。`[有義教誡〔-〕【三】]`有義教誡,有善乘出,趣向菩提,不為邪見之所破壞,有諸善法,而可恃怙。我之世尊是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諸弟子等,隨逐不捨,猶如善牛,志性不輕,不為`[*11]`抵突,加復多乳,其犢身體,日日長大,隨逐其母,終不捨離。」 `[*8-3]優陟=憂陟【宋元】*`優陟梵志讚舍利弗:「善哉!善哉!汝獲善利,所受教`[*10-3]誡=戒【三】*`誡,是出世法,趣向菩提,有善乘出,至於涅槃,不可沮壞,有所依憑。汝師世尊,是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作是語已,各還所止。 `[[No. 99(975)]]`(二〇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梵志名曰`[*8-4]優陟=憂陟【宋元】*`優陟,往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而作是言:「瞿曇於昔日時,諸外道等,相與聚集彼大講堂,作種種論。沙門瞿曇在於閑靜,修攝其心,智慧辯才,我於是時,亦共論議,作如是言:『此相應,此不相應。』譬如老牛,加復無目;我等亦爾,所有教法,甚為鄙陋,盲無慧眼。沙門瞿曇有大智慧,在於閑靜,修攝其心。瞿曇!汝今云何教諸弟子?」 佛告之曰:「我佛法中,童男童女共相聚會,`[歡娛燕=娛歡讌【三】]`歡娛燕會,隨`[意=喜【三】]`意舞戲,是名相應。譬如有人,年過八十,頭白面皺,牙齒墮落,然猶歌舞,作木牛馬,作於琵琶、箜篌、箏、笛,亦作小車及蹹毱戲。如斯老人,作如是事,名不相應。其有見者,當名此人為作智人,為作癡人?」 梵志對曰:「如是之人,名為嬰愚,無有智慧。」 佛告之曰:「我佛法中,相應相順,如童子戲。梵志當知,聖賢法中,如童子戲。」 `[*8-5]優陟=憂陟【宋元】*`優陟白佛:「云何比丘修集善法?」 佛告之曰:「比丘之法,應當遠離諸惡不善,修諸善法,不調伏者,為調伏故,應懃修集。不得定者,為得定故,應懃修集。不解脫者,為解脫故,應懃修集。所未斷者,為令斷故,應懃修集。所未知者,為令知故,應懃修集。所不修者,為欲修故,應懃修集。所未得者,為欲得故,應懃修集。」 梵志白佛言:「世尊!何等不調,欲令調故,應懃修集?」 佛言:「眼不調,乃至意不調,為令調故,應懃修集。」 梵志言:「何等不解脫,欲令解脫,應懃修集?」 佛言:「心不解脫,為令解脫,應懃修集。」 梵志言:「何等為斷惡,應懃修集?」 佛言:「斷欲無明與愛故,應懃修集。」 梵志言:「何等不知,為知故,應懃修集?」 佛言:「未知名色,為令知故,應懃修集。」 梵志言:「何等不修,為修故,應懃修集?」 佛言:「未修定慧,不得八道,應懃修集。」 梵志白佛:「比丘之行,甚為真實,我今事多,欲還歸家。」 佛告之曰:「宜知是時。」 `[*8-6]優陟=憂陟【宋元】*`優陟梵志即從坐起,還其所止。 `[[No. 99(976)]]`(二一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國中有一梵志,名曰尸蔔,往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而作是言:「瞿曇!所言學者,云何名學?」 佛告之曰:「學故名學。」 梵志又問:「云何學故名為學也?」 佛言:「時時修學,增上戒故,名之為學。時時修學,增上心故,名之為學。時時修學,增上智故,名之為學。」 梵志復言:「瞿曇!若有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辦,捨於重擔,逮得己利,心得自在,無復煩惱,正智得解脫,時,當何所學?」 佛言:「若有羅漢,盡諸煩惱,正見心得解脫,當于爾時,貪欲、瞋恚及以愚癡,一切悉斷,無有遺餘,是名無學。若彼羅漢,盡於貪欲、瞋恚、愚癡,更不造作身口意惡,無所進求,以是義故,名為無學。」 爾時,尸蔔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No. 99(977)]]`(二一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尸蔔梵志往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而作是言:「瞿曇!若有婆羅門作是說:『隨所作業,悉是過去,本所作因,於現在世,所作諸業,能增過去不善之因。現在之世,若不造業,則能破壞生死之橋,四流永絕,更不流轉。以業盡故,苦亦得盡,苦盡則苦邊際盡。』瞿曇!此事云何?」 佛告尸蔔:「如汝所言,彼諸沙門、婆羅門等,作如是說:『隨所造業,悉是過去本業因緣,乃至盡苦邊際。』若如是者,以何因緣,於現在世,而有種種風、冷、病等四大增損?若如是者,為自所作?為他所作?」 尸蔔白佛:「他之所作。」 佛告尸蔔:「云何自己所作?常拔鬚髮,或舉手立,不在床坐。或復蹲坐,以之為業。或復坐臥於`[棘【CB】,𣗥【大】]`棘刺之上,或`[邊=編【三】]`邊椽坐臥,或坐臥灰土,或牛屎塗地,於其中坐臥。或翹一足,隨日而轉,盛夏之月,五熱炙身,或食菜,或食稗子,或食舍樓伽,或食糟,或食油滓,或食牛糞。或日三事火,或於冬節,凍氷`[襯=𭣋【宋元】]`襯體。有如是等無量苦身法,是`[名〔-〕【三】]`名自己所作。云何名為從他作苦?為他手足,及以`[力=刀【三】]`力杖、瓦石打擲,如是等苦,是則名為從他得苦。一切世人,四大增損,或為風冷而起是患。如是`[等患=患等【三】]`等患,現所見事,云何彼諸婆羅門等,若作是見,言以此故,能盡苦際,即是自作過咎。如是等`[咎=法【三】]`咎,一切世人,皆共知之,彼自虛說,以五因緣故,能令身心受諸苦惱。何等為五?所謂貪欲、瞋恚、掉悔、疑,如斯五法,能令眾生現在之世身心苦惱。復有五因緣故,於現在世,能令身心常得快樂,不受苦惱。何等為五?所謂能斷貪欲之心,則於現在,能令身心受法快樂。何以故?以有貪欲、瞋恚、掉悔故,能令眾生受諸苦惱,若能斷除,則受快樂,無有憂患,是故應當斷除如是貪欲、瞋恚、掉悔。若斷除者,無熱無惱,不待時節,當得解脫,必趣涅槃,尸蔔!是名現在所得法。復有現前所得法,所謂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志、正念、正定。」 說是法時,尸蔔梵志遠`[離塵=塵離【三】]`離塵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既得道已,即整衣服,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慈哀憐愍,聽我出家。」如來即聽出家,既出家已,於空靜處,慇懃精進,得阿羅漢。 `[[No. 99(978)]]`(二一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那羅健陀`[置疊=賣㲲【元明】]`置疊聚落菴婆羅林。時聚落中有一梵志,名那利婆力,在彼村住,其年衰邁,已百二十。彼聚落中,所住人民,咸謂是人真阿羅漢,悉共恭敬,而供養之。然斯梵志,有一親友福盡命終,得生天上。爾時,此天作是思惟:「我今若勸是那利婆力,詣佛所者,必不信受。我今當教,脫能信我。」作是念已,即往於彼老梵志所,威光炎熾,遍照其人所住之處。即至彼已,語梵志言:「云何於己實是怨家,詐現親相?云何於自`[善〔-〕【三】]`善親友`[所〔-〕【三】]`所,視之如己?云何說斷?云何無熱惱?汝今應當心中默念,不應發言。若有能解如斯義者,當往其所,而求出家,淨修梵行。」爾時,此天作是語已,即`[沒=復【三】]`沒不現。 於是那利婆力梵志聞斯語已,即往於彼富蘭那迦葉所,心中默念如斯問難:「云何於己實是怨家,詐現親相?云何於自善親友所,視之如己?云何說斷?云何無熱惱?」然富蘭那迦葉尚不能知彼心所念,況能答之。復`[至=往【三】]`至刪闍耶毘羅胝子所,亦作如是心中所問,乃至尼揵陀若提子所,亦復如是,作心中難,彼若提子尚不能知是念,況復能答? `[時=爾時【三】]`時那利婆力梵志遍至六師,悉不能知如斯之難:「若不能答,我今何為於其法中出家修道?不如還俗受五欲樂,我今家業甚為豐饒,寧在家居,布施作福。」復作是念:「我當往詣沙門瞿曇所。」作是念已,即往佛所,於其中路,復作是念:「沙門瞿曇年少出家,而富蘭那六師之徒,悉是耆舊宿德之人,尚不能知,況彼沙門瞿曇?既是年少,出家未久,學日又淺,而當能解如斯之義?」作是念時,於其中路,迴車欲還,復更思惟:「我昔曾從耆舊宿德老梵志所,聞如是說:『出家之人,年雖幼稚,不應`[輕【CB】,經【大】]`輕蔑。何以故?年雖幼稚,有大神通及大智慧。』」作是念已,即往佛所。至佛所已,恭敬問訊,在一面坐。心中默念如是四難:「云何於己實是怨家,詐現親相?云何於自善親友所,視之如己?云何說斷?云何無熱惱?」 爾時,世尊知彼梵志心之所念,即說偈言: 「屏處極毀罵,  百千種誹謗,  面前而讚歎,  言是善好人, 實能`[辨=辯【三】]`辨諸事,  詐偽而不實,  智者應當知,  此是怨詐親。 出言詐親善,  所作無利益,  `[智=知【明】]`智者應當知,  此是怨詐親。 云何於親友,  愛重如己身?  不應於親友,  伺覓其過失, 親友心願同,  相念常不忘,  如是之親友,  不為他沮壞, 應當恒敬念,  愛重如己身。  何故說於斷?  斷能生喜樂, 亦能得勝利,  至於寂滅所,  能修於勝果,  丈夫向正道, 以是義故斷。  云何得無熱?  得於寂靜味,  獲得大智慧, 爾時得無熱,  遠離於諸惡,  入法歡喜味,  是名為無熱。」 爾時,梵志聞是偈已,即整衣服,而白佛言:「唯願世尊,聽我出家。」于時如來即聽出家,既出家已,精勤修道,得阿羅漢。 `[[No. 99(979)]]`(二一三) 須跋陀羅者,如集偈頌中說。 優陟、分匿、俱迦那  須達、長爪、奢羅浮  重`[床=巢【三】]`床、三諦及`[闡【CB】,聞【大】(cf. 溫宗堃與蘇錦坤:五十卷本《雜阿含經》字句斠勘)]`闡陀  二不留得、尸蔔根 尸蔔、那羅婆力迦  須跋陀羅第十五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一=第十九【三】]`第十一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丹本第六卷十二張後准)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No. 99(1198)]]`(二一四) `[如是以下連續卷第六第四經終內外=不燒故無此經題等【三】]`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有一【三】]`有比丘尼名曰曠野,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將欲向彼得眼林中。時魔王波旬作是心念:「瞿曇沙門今在舍衛得眼林中,其弟子曠野比丘尼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將欲往詣於彼林間,我當為其而作擾亂。」爾時,波旬化作摩納,於彼路側,問曠野言:「欲何所詣?」 比丘尼答言:「我今欲詣閑靜之處。」 爾時,摩納聞是語已,即說偈言: 「一切世間中,  無有解脫者,  汝詣空靜處,  將欲何所作? 汝今年盛美,  不受於五欲,  一`[旦=日【三聖】]`旦衰老至,  後莫生憂悔。」 時比丘尼而作是念:「此為是誰?欲惱亂我,甚為欺詐。為是人耶?是非人乎?」作是念已,入定觀察,知是波旬欲來惱亂,即說偈言: 「世間有解脫,  我今自證知,  波旬汝愚鄙,  不解如斯跡。 欲如摽利戟,  陰賊拔刀逐,  汝言受五欲,  欲苦可怖畏。 欲能生憂`[惱=愁【三聖】]`惱,  欲能生追念,  欲能生百苦,  欲是眾苦本。 斷除一切`[愛=受【三】]`愛,  滅諸無明闇,  `[逮=遂【三聖】]`逮證於盡滅,  住於無漏法。」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曠野比丘尼,善知我心。」懊惱悔恨,慚愧還宮。 `[[No. 99(1199)]]`(二一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蘇摩比丘尼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向得眼林。魔王波旬作是念:「今蘇摩比丘尼,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向得眼林。」爾時,波旬化作婆羅門,在路側立,而作是言:「阿梨耶欲何所至?」 比丘尼答言:「我今欲詣彼寂靜處。」 爾時,波旬即說偈言: 「仙聖之所得,  斯處難階及,  非汝鄙穢智,  獲得如是處。」 時比丘尼作如是念:「此為是人?是非人乎?而欲惱我。」入定觀`[察【CB】,眾【大】]`察,知是波旬,即說偈言: 「女相無所作,  唯意修禪定,  觀見`[於=于【三聖】]`於上法。  若有男女相, 可說於女人,  於法無所能。  若無男女相,  云何生分別? 斷除一切愛,  滅諸無明闇,  逮證于盡滅,  住於無漏法, 以是故當知,  波旬墮負處。」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蘇摩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No. 99(1200)]]`(二一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翅舍憍曇彌比丘尼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至得眼林,坐一樹下,住於天住。爾時,魔王波旬作是心念:「沙門瞿曇在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比丘尼名翅舍憍曇彌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至得眼林,坐一樹下,住於天住。」作是念已,化`[作=為【三】]`作摩納,欲為擾亂,即說偈言: 「汝今者何為,  懷憂坐樹下,  歔欷而流淚?  將不喪子乎? 獨處於林中,  欲求男子耶?」 時比丘尼而作是念:「此為是誰?甚為欺詐。為是人耶?是非人乎?而欲為我作大擾亂。」入定觀察,知是魔王,即說偈言: 「我斷恩愛已,  無欲無子想,  端坐林樹間,  無愁無熱惱。 斷除一切愛,  滅諸無明闇,  逮得於滅盡,  安住無漏法。 以是故當知,  波旬墮負處。」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翅舍憍曇彌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No. 29(1201)]]`(二一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蓮華色比丘尼,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并洗足已,入得眼林,坐一樹下,端坐思惟,住於天住。爾時,魔王而作是念:「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蓮華色比丘尼,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至=入【三】,〔-〕【聖】]`至得眼林中,坐一樹下,住於天住。我當為其而作擾亂。」作是念已,化為摩納,往至其所,而說偈言: 「娑羅樹下坐,  如華善開敷,  獨一比丘尼,  汝今坐禪`[耶=那【元明】]`耶? 更無第二伴,  能不畏愚癡?」 `[爾〔-〕【三聖】]`爾時,`[蓮華=蓮華色【元明聖】]`蓮華比丘尼即作是念:「此為是誰?擾亂於我,甚為欺詐。為是人耶?是非人乎?」入定觀察,知是波旬,即說偈言: 「百千姦偽賊,  皆悉令如汝,  不動我一毛,  故獨無所畏。」 爾時,魔王復說偈言: 「我今自隱形,  入汝腹中央,  或入汝眉間,  令汝不得見。」 時比丘尼復以偈答: 「我心得自在,  善修如意定,  斷絕大繫縛,  終不怖畏汝。 我已吐諸結,  得拔三垢根,  怖畏根本盡,  故我無所畏。 我今住於此,  都無畏汝心,  汝軍眾盡來,  我亦不怖畏。 斷除一切愛,  滅諸無明闇,  逮得於`[盡滅=滅盡【三】]`盡滅,  安住無漏法。 以是故當知,  波旬墮負處。」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蓮華色比丘尼善解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No. 99(1202)]]`(二一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石室比丘尼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向得眼林。爾時,魔王而作是念:「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有石室比丘尼,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向得眼林。我當為其而作擾亂。」作是念已,化為摩納,往至其所,而說偈言: 「眾生是誰造?  眾生造作誰?  云何名眾生?  眾生何所趣?」 時石室比丘尼聞是偈已,而作是念:「此為是誰?甚為欺詐。為是人耶?是非人乎?」入定觀察,知是魔王,以偈答言: 「眾魔生邪見,  謂有眾生想,  假空以聚會,  都無有眾生。 譬如因眾緣,  和合有車用,  陰界入亦爾,  因緣和合有。 業緣故聚`[會=集【三聖】]`會,  業緣故散滅,  斷除一切愛,  滅諸無明闇。 逮得於盡滅,  安住於無漏,  以是故當知,  波旬墮負處。」 爾時,魔王而作是念:「此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No. 99(1203)]]`(二一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尼,名曰`[3]鼻𭊵=鼻𠼝【三】*`鼻𭊵,在舍衛國王園精舍,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向得眼林。於時魔王而作是念:「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3]`鼻𭊵比丘尼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向得眼林。我當為其而作擾亂。」作是念已,化為摩納,即於路側,而說偈言: 「誰造於色像?  色像造作誰?  色像從何出?  色像何所趣?」 `[時【麗】,是【大】(cf. K19n0651_p0110b22; T02n0100_p0455b14)]`時比丘尼聞斯偈已,而作是念:「此為是誰?惱亂於我,甚為欺`[詐=誑【三】]`詐。為是人耶?是非人乎?」入定觀察,知是魔王,說偈報言: 「色像非自作,  亦非他所造,  眾緣起而有,  緣離則散滅。 譬如`[殖=植【三】]`殖種子,  因地而生長,  陰界諸入等,  和合是色像。 因苦故生長,  因苦故散壞,  斷除一切愛,  滅諸無明闇。 逮得於盡滅,  安住無漏法,  以是故當知,  波旬墮負處。」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此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No. 99(1204)]]`(二二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毘闍耶比丘尼從王園精舍,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至得眼林,坐一樹下,住於天住。爾時,魔王而作是念:「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王園精舍。毘闍耶比丘尼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至得眼林,坐一樹下,住於天住。我當為其而作擾亂。」作是念已,化為摩納,往詣其所,而說偈言: 「汝今極盛壯,  我年亦復少,  五欲共歡娛,  放意而受樂, 何以獨坐此,  而不與我俱?」 時比丘尼聞是偈已,而作是念:「此為是誰?來惱於我,甚為欺詐。為是人耶?是非人乎?」入定觀察,知是魔王,說偈報言: 「作樂縱歌舞,  及餘五欲樂,  盡迴用與汝,  非我之所宜。 人間一切樂,  并及天五欲,  盡迴用與汝,  都非我所宜。 我斷一切愛,  滅諸無明闇,  逮得於盡滅,  安住無漏法。 以是故當知,  波旬墮負處。」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此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No. 99(1205)]]`(二二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比丘尼,名曰折羅,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訖洗鉢,收攝坐具,入得眼林,在一樹下,正身端坐,入於天住。爾時,魔王作是念言:「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有一比丘尼,名曰折羅,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食已洗鉢,收攝坐具,入得眼林中,在一樹下坐,入於天住。我今當往而作擾亂。」爾時,魔王作是念已,化摩納形,往至其所,而語之言:「阿利耶欲生何處?」 比丘尼言:「如我今者,都無生處。」 爾時,摩納即說偈言: 「有生必得樂,  生`[必=便【三聖】]`必受五欲,  汝受誰教勅,  言不用復生?」 折羅比丘尼說偈報言: 「生者必有死,  眾苦所纏縛,  一切苦應斷,  是以不求生。 具眼牟尼尊,  說斯真諦法,  苦因生於苦,  皆應捨離之。 修聖八正道,  安隱趣涅槃,  世尊教導我,  我樂是教法。 我證知彼法,  是故不樂生,  斷除一切愛,  滅諸無明闇, 逮得於滅盡,  安住無漏法。  以是故當知,  波旬墮負處。」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此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No. 99(1206)]]`(二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優=憂【三】]`優波折羅比丘尼,住王園精舍,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洗鉢洗足,攝持坐具,詣得眼林,在一樹下,正身端坐,入於天住。爾時,魔王作是念言:「今瞿曇沙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王園精舍有比丘尼,名曰優波折羅,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訖洗足,收攝坐具,詣得眼林,在一樹下,正身端坐,入於天住。我今當往而作壞亂。」作是念已,化作`[摩【CB】,魔【大】]`摩納,即往其所,問比丘尼言:「阿利耶欲何處受身?」 比丘尼答曰:「我都無受身處。」 爾時,摩納即說偈言: 「忉利及炎摩,  兜率與化樂,  他化自在天,  是處極快樂, 汝應願樂彼,  受於勝妙事。」 優波折羅比丘尼復說偈言: 「忉利及炎摩,  兜率與化樂,  他化自在天,  諸處雖受樂, 不離於我見,  必為魔所縛,  世間皆動搖,  彼亦歸遷謝。 無有諸凡夫,  離`[魔=縛【三聖】]`魔之境界,  世間皆熾然,  世間皆烟出, 離於動搖者,  我樂如此處,  斷除一切愛,  滅諸無明闇, 逮得於滅盡,  安住無漏法。  以是故當知,  波旬墮負處。」 爾時,魔王而作此念:「此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還宮。 `[[No. 99(1207)]]`(二二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王園精舍有一比丘尼,名曰動頭,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乞食已,洗鉢洗足,攝持坐具,詣得眼林,在一樹下,正身端坐,入於天住。爾時,魔王作是念言:「瞿曇沙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有一比丘尼,名曰動頭,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訖【三聖】]`已,洗鉢洗足,收攝坐具,入得眼林中,在一樹下,正身端坐,入於天住。我今欲往而壞亂之。」作是念已,化作摩納,往詣其所,語比丘尼言「九十六種道,汝樂何道?」 比丘尼答言:「此道我都不樂。」 爾時,波旬即說偈言: 「受誰教剃髮,  自號比丘尼?  不欲樂外道,  汝為甚愚癡。」 動頭比丘尼復說偈言: 「此外諸異道,  `[悉【麗聖】,眾【大】]`悉為邪見縛,  種種諸見縛,  終竟墮魔網。 釋種大世尊,  無比之丈夫,  一切種中勝,  降魔坐道場, 悉過一切上,  諸事皆解脫,  能調盡有邊。  彼佛教於我, 是我之世尊,  我樂彼教法。  我今知彼已,  盡除諸結漏, 斷除一切愛,  滅諸無明闇,  逮得於滅盡,  安住無漏法。 以是故當知,  波旬墮負處。」 爾時,波旬而作是念:「此比丘尼善知我心。」憂愁悔恨,慚`[愧=悢【元】]`愧還宮。 曠野素彌  `[蘇=搜【三聖】]`蘇`[瞿曇=瞿曇彌【三】]`瞿曇  `[蓮華【麗】,華蓮【大】(cf. K19n0651_p0112a23; T02n0100_p0454b12)]`蓮華石室 `[及=及與【三】]`及毘羅  毘闍折羅  `[憂=優【三聖】]`憂波折羅  `[第十名動頭=第十名動頭無趣仙人汝今喪子華敷於上眾生誰造汝上壯年欲生何處何處受身【三聖】]`第十名動頭`[〔-〕=光明皇后願文【聖】]` \`[(此下…卷)七字〔-〕【三聖】]` \(此下丹本第七卷) `[[No. 99(1208)]]`(二二四) `[如=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七如【聖】,如是我聞以下為卷第七【三聖】]`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薩婆國竭闍池岸。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在僧前坐說戒。當於是夜,月初出時,婆耆奢在彼眾中,作是念言:「我今欲以月為喻,讚歎於佛。」作是念已,從座而起,合掌向佛言:「世尊!我今欲有所說,唯願善逝垂哀聽許。」 佛告婆耆奢:「聽汝所說。」 尊者婆耆奢即說偈言: 「猶如盛滿月,  無雲處空中,  光明照世界,  一切皆樂見。 釋迦牟尼尊,  世間大導師,  端嚴甚殊特,  名聞悉充滿。 月出白蓮榮,  日現紅蓮敷,  從佛受化者,  譬如華敷榮, 開彼宿善根,  悉令見道跡。」 時婆耆奢說此偈已,歡喜踊躍,還于所止。 `[[No. 99(1209)]]`(二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無央數大眾圍遶而為說法。爾時,尊者憍陳如適從餘處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時尊者婆耆奢亦在會中,作是念言:「我今欲在佛前以偈讚憍陳如。」作是念已,從坐而起,白佛言:「世尊!唯願聽我少有所讚。」 佛告婆耆奢:「隨汝所說。」 尊者婆耆奢即說偈言: 「上座比丘憍陳如,  安處實語住利樂,  常樂空閑寂靜處,  聲聞所求佛教法, 悉皆逮得不放逸,  有大威德具三明,  知心差別諸善根,  如來長子憍陳如, 歸命稽首禮世尊。」 時婆耆奢說此偈已,歡喜踊躍,還于所止。 `[[No. 99(1210)]]`(二二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CB】,佛【大】]`弗在講堂中,為眾說法,言音滿足,能使聽者心意喜樂,言`[辭=詞【三】]`辭正直,聞者開解,心無所為,所說辯了,諸比丘眾,至心聽受,聽者悅豫,尊重恭敬,至心`[憶=意【三】]`憶念,等同歡喜,聽受其法。 爾時,尊者婆耆奢在於會中,心作是念:「我欲以偈讚舍利弗。」作是念已,即`[正=整【三】]`正衣服,從坐而起,合掌白舍利弗言:「唯願尊者聽我所說。」 爾時,尊者告`[婆耆=婆耆奢【三】]`婆耆言:「若有所說,恣聽汝意。」 即說偈言: 「善哉舍利弗!  明知道非道,  為諸比丘僧,  略廣而宣說。 此優`[波室=婆窒【三聖】]`波室駛,  出於微妙音,  聞者皆悅豫,  出聲和雅妙, 可樂甚可愛,  大眾聽無厭。」 時婆耆奢說此偈已,歡喜踊躍,還于所止。 `[[No. 99(1211)]]`(二二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住龍山側,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於重擔,盡諸有結,心得解脫。爾時,尊者目連觀察時坐五百比丘,皆離愛欲。爾時,世尊在眾僧前,敷座而坐。當於爾時,月半說戒。時尊者婆耆奢亦在眾中,而作是念:「我今在於佛僧之前,欲有讚說。」即從坐起,整其衣服,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唯願世尊,聽我所說。」 佛言:「婆耆奢!隨汝所說。」 爾時,尊者婆耆奢即說偈言: 「無上之商主,  在於龍山側,  智慧能撫慰,  五百比丘僧。 目連神足者,  觀察五百心,  知此諸比丘,  咸斷欲結使。 一切皆具足,  牟尼大聖尊,  能度於苦岸,  世間最後身。 我今歸命禮,  瞿曇之`[大=本【三】]`大師。」 `[[No. 99(1212), No. 26(121)]]`(二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夏坐安居。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於重擔,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唯除一人,如來記彼現身盡漏。於七月十五日,自恣時到,佛於僧前,敷座而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知我是婆羅門,於般涅槃,受最後身,無上良醫,拔於毒箭。汝等皆是我子,悉從於我心口而生,是我法子,從法化生,我今`[欲=欲說【三】]`欲自恣,我身口意無過失不?」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眾中坐,從坐而起,整其衣服,合掌向`[佛白【麗聖】,白佛【大】]`佛白言:「世尊!如佛所說:『我是婆羅門,於般涅槃,受最後身,無上良醫,拔於毒箭。汝等皆是我子,悉從於我心口而生,是我法子,從法化生。』我等不見如來身口有少過失。何以故?世尊能使不調者調,不寂滅者,使得寂滅。苦惱之者,能`[使=使得【三】]`使安隱。未入涅槃者,使得涅槃。如來是知道者,是示道者,是說道者,是`[導〔-〕【宋】]`導道者,將來弟子相續不絕。世尊教法,次第修道,恒相教習,隨順正法,常應擁護,親愛善法。我等不見世尊若身口意有少過失。」 舍利弗言:「世尊自恣,說我若身口意有所闕短,垂哀教勅。」 佛告舍利弗:「我不見汝有少過失。何以故?汝舍利弗堅持淨戒,多聞、少欲、知足、遠離憒閙、樂於閑靜,有精進,具足定心、智慧,疾智、捷智、展轉智、有大`[種智=智種【三聖】]`種智、別智,唯除如來,諸餘智慧,無能及汝,深遠之智,成就實智,示教利喜。心無嫉妬,見他有能,示教利喜,隨喜讚歎。若為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法=諸法【三聖】]`法無有疲厭,是故汝今若身口意無有少過。」 舍利弗`[白=白佛【三聖】]`白言:「世尊!頗見是五百比丘於身口意有少過不?」 佛告舍利弗:「我不見五百比丘於身口意有少過失。何以故?是五百比丘,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於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以是義故,我不見是五百比丘若身口意有少過失。」 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終不譏彼小闕,亦不見五百比丘若身口意有少過失。世尊!此五百比丘幾具三明?幾得俱解脫?幾得慧解脫?」 佛言:「此比丘眾中,九十比丘具於三明,有百八十得俱解脫,其餘之者,盡慧解脫。」 舍利弗言:「此五百人離諸塵垢,無有腐敗,悉皆貞實。」 爾時婆耆奢在彼眾中,而作是念:「佛今自恣,我今欲說讚自恣偈。」婆耆奢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唯願聽我所說。」 佛言:「`[婆耆=婆耆舍【宋】,婆耆奢【元明】]`婆耆!隨汝所說。」 婆耆奢即說偈言: 「此十五日清淨朝,  五百比丘`[同共=共同【三】]`同共處,  皆悉斷於結使縛,  盡於後有之大仙。 誠心親近淨世尊,  悉得解脫離後有,  斷於生死所作辦,  諸漏已盡滅`[掉=調【聖】]`掉悔。 除貪憍慢斷有結,  拔愛毒箭滅愛有,  人中師子離諸取,  盡諸有結滅怖畏。 如似轉輪大聖王,  群臣翼從而圍遶,  遊行大地至巨海,  譬如鬪戰得大勝。 無上商`[主=王【元】]`主弟子眾,  悉具三明滅於死,  斯等皆是佛真子,  離諸垢穢純清淨, 如日親友今敬禮。」 `[[No. 99(1213)]]`(二二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婆`[耆〔-〕【宋】]`耆奢在空靜處,`[時=將【三】]`時欲撿心,繫念思惟,卒起異想,生不憙樂,即自覺知:「我於今者,便失善利。夫出家者,名為難得;若有是心不名難得,我今便為退失善心,得于惡心,今當說心,多諸過惡,說厭患偈。」時彼尊者即說偈言: 「棄捨樂諸著,  及不樂著者,  捨衣貪嗜覺,  不造煩惱`[林=枝【元明】]`林。 欲枝下垂布,  眾生樂緣`[著=者【三】]`著,  能斷於欲`[林=技【元明聖】]`林,  是名為比丘。 不垂下著欲,  無林名比丘,  第六意出覺。  然此欲覺者, 世間所樂著,  若得出覺意,  能離非結著,  不樂於勝欲。 樂出麁惡言,  不名為比丘,  樂嗜於受身,  因見聞意識, 想著生五根,  能離欲想著,  不受塗污辱,  是名得解脫。 大地及虛空,  世間有色處,  悉皆歸散壞,  一切同盡滅。 知見是事已,  行法已決定,  諸處不生受,  質直不諂偽。 雖求念存身,  為有所利益,  若能如是者,  同彼入涅槃。」 `[[No. 99(1214)]]`(二三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婆耆奢與阿難俱,著衣持鉢,入城乞食。見一女人,年在盛壯,容貌端正,便起欲想。爾時`[婆耆=婆耆奢【三】]`婆耆尋自`[覺知=知覺【三】]`覺知,極自呵責:「我今名為不得出家之利,我之壽命,極為難得,若生是心,名為不善。寧捨壽命,不作欲想,我於今者,不名出家。何以故?見於盛壯端正女人,即起愛心。若生此心,非我所宜。」即向阿難而說偈言: 「為欲結所勝,  燋然於我心,  唯願為我說,  除欲善方便。」 爾時,阿難即說偈言: 「起於顛倒想,  能`[9]燒=燋【三聖】*`燒`[10]然=燃【聖】*`然其心,  淨想能生欲,  應修不淨觀。 獨處而坐禪,  速滅於貪欲,  莫數受`[*9]`燒`[*10]`然,  `[當=常【三】]`當觀察諸行, 無常無有樂,  并及無我法,  安心念此身,  多厭惡生死。 修習正智慧,  除七慢結使,  若知斷慢已,  苦則有`[邊際下無夾註(十字)而連續卷第十三始【三聖】]`邊際。」 (此下丹本第八卷六張後) `[[No. 99(1005)]]`(二三一) `[如是以下連續第八卷第十一經終歡喜而去【三】]`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至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悉皆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義`[利勝=勝利【三】]`利勝?  誰為最親友?  眾生依何等,  而得自濟活? 修造何事務,  而能得聚斂?」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言【三】]`曰: 「種田為義利,  妻為最親友,  眾生依`[熟【麗】,熱【大】(cf. K19n0651_p0114c19)]`熟苗,  而得自濟活, 若能勤作者,  斯業勝聚斂。」 爾時,天復說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006)]]`(二三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中夜,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悉皆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愛中子第一,  財中牛第一,  明中日第一,  淵中海第一。」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所愛無過身,  能教第一財,  慧為第一明,  雨為第一淵。」 爾時,天復說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007)]]`(二三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於其二足中,  剎利最為勝。  於彼四足中,  牛最為勝者。 若於娶妻中,  童女為最勝。  於諸兒息中,  長子為最勝。」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兩【CB】,雨【大】]`兩足最勝正覺是,  四足中勝善乘是,  娶妻中勝貞女是,  兒子中勝孝者是。」 爾時,天復說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234-235) [No. 99(1008)]]`(二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中夜,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物生為勝?  何物入地勝?  種子何者勝?  擲種誰為勝?」 時有天子,先身從種田中得,因以為`[名=名焉【三】]`名,以偈答`[言=曰【三】]`言: 「苗稼生為勝,  子入地第一,  擁護於耕牛,  兒擲種為勝。」 爾時,彼天語此天言:「我不問汝,我欲問佛。」復以偈問佛: 「何物生為勝?  何物入地勝?  種子何者勝?  擲種誰為勝?」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明生最勝苗,  無明滅為勝,  親近供養佛,  擲種僧最勝。」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二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生世間=世間生【三】]`生世間?  云何得和合?  幾`[5]愛=受【三】*`愛世間有?  何物苦世間?」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六愛生世間,  六觸能和合,  六`[*5-1]愛=受【三】*`愛能得有,  六情生諸苦。」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009)]]`(二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劫世間?  云何名苦惱?  云何是一法?  世間得自在。」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意劫將諸趣,  意苦惱世間,  意`[名=明【明】]`名為一法,  世間得自在。」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010)]]`(二三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物縛世間?  云何得解脫?  斷於何等法,  得至於涅槃?」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欲縛於世間,  捨欲得解脫,  能斷於愛縛,  是名得涅槃。」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011)]]`(二三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物覆世間?  何物能圍繞?  何物縛眾生?  云何世間住?」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老能覆世間,  死能為圍繞,  愛縛於眾生,  如法住世間。」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012)]]`(二三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物迷世間?  何物和合有?  何`[誰=物【三】]`誰污眾生?  云何竪於幢?」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無明迷世間,  `[愛著=著我【宋】]`愛著和合有,  瞋污染眾生,  我慢竪為幢。」 天復以偈問言: 「何誰無蓋障?  何誰斷於`[欲=愛【三】]`欲?  誰出於污染,  `[誰【麗】,請【大】(cf. K19n0651_p0116b21; T02n0099_p0264c16)]`誰能倒大幢?」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如來無蓋障,  正智得解脫,  彼無有蓋障,  能盡`[于=於【明】]`于愛結, 出離於塵垢,  傾於我慢幢。」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013)]]`(二四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洹赫然大明【三】]`洹。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人財何者勝?  修行何善行,  能得快樂報?  味中何最勝? 云何諸壽中,  壽命得最勝?」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於諸財物中,  信財第一勝,  如法修善行,  能獲快樂報。 於諸滋味中,  實語為第一,  於諸壽命中,  慧命為最勝。」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014)]]`(二四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人於生死中,  何者是二伴?  誰為教授者,  歸向涅槃道? 比丘樂何法,  而斷於結縛?」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於諸生死中,  信為第二伴。  智慧如教授,  能樂涅槃者, 斷諸結使縛,  是則名比丘。」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015)]]`(二四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善能至老?  何善最安住?  何寶為第一?  何物賊不劫?」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持戒善至老,  信最為安住,  智慧人`[勝寶=寶勝【三】]`勝寶,  福財賊不劫。」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016)]]`(二四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眾生誰所生?  云何常馳求?  云何於生死,  流轉不解脫?」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愛生`[于=於【三】]`于眾生,  意馳於`[諸=出【宋】]`諸塵,  一切有命類,  輪轉於生死, 恒受於諸苦,  云何得解脫?」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017)]]`(二四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眾生誰所生?  云何常馳求?  於生死輪轉,  何者為怖畏?」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眾生從愛生,  心意馳不停,  眾生處生死,  苦為大怖畏。」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018)]]`(二四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眾生誰所生?  云何常馳求?  生死常輪轉,  何者大怖畏?」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愛能生眾生,  意識馳諸塵,  眾生處生死,  業為大怖畏。」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棄=棄捨【三】]`捨棄,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019)]]`(二四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於=于【三】]`於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名非道?  何物日夜逝?  梵行誰為垢?  誰惱害世間? 云何名澡浴,  而能不用水?  唯願佛世尊,  為我分別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欲名為非道,  人命日夜逝,  女為梵行垢,  亦惱害世間, 專修梵行者,  潔淨勝彼水。」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020)]]`(二四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物為第一,  諸物中最勝?  云何在處處,  而得於最上? 有何一種法,  於世間自在?」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於諸=諸於【三】]`於諸世物中,  四陰名最勝。  善於彼處處,  皆得為最上。 四陰名一法,  於世間自在。」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021)]]`(二四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偈為何者初?  云何為分別?  偈何所依止?  偈以何為體?」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偈以欲為初,  字為偈分`[別=段【三】]`別,  偈依止於名,  文章以為體。」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022)]]`(二四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以何知王車?  云何知於火?  云何分別國?  云何知女人?」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以幢知王車,  以烟知有火,  以主知有國,  以夫別女人。」 爾時此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信及第二及至老=(信財及第二持戒善至老)五言二句【三】]`信及第二及至老 `[種種=三種【三】]`種種生世間  非道、最上勝  偈為何者初  別車為第十 別譯雜阿含經`[第十二卷=卷第八【三】]`第十二卷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三(丹本第七卷六張已後准))二十字〔-〕【三】]`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三(丹本第七卷六張已後准)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三】]`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No. 99(1215)],如是以下八經連續卷第十二第十七經終苦則有邊際次行【三】]`(二五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長者,請佛及僧施設大會。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圍遶,至彼大長者家。時彼尊者婆耆奢,於僧直次守于僧`[坊【麗】,房【大】(cf. K19n0651_p0119a07; T02n0100_p0461c17)]`坊。當於爾時,有多女人詣彼僧坊,時,女人中,有一端正美色之者,時,婆耆奢`[見=覩【三】]`見斯事已,為色壞心,生於欲想。復自思念:「我今妄想失於大利,`[期=斯【三】]`期於非利,人身難得,命終亦然。若生是心,名為不善。寧捨壽命,不作欲想。我於今者,不名出家。何以故?見於少壯端正女人,不自制心,便生欲想,我今當說厭惡之患。」即說偈言: 「我今捨俗累,  住於出家法,  無明欲所逐,  將失本善心。 如牛食他苗,  甘味無制者,  五欲亦如是,  貪嗜無慚`[愧=恥【三】]`愧。 若不禁制者,  必害善法苗,  譬如剎利子,  具習諸`[伎=技【三】]`伎藝, 設有善射術,  具滿一千人,  如是剎利子,  戰鬪力勝`[彼=故【聖】]`彼。 比丘念具足,  如彼剎利子,  `[常【麗】,當【大】(cf. K19n0651_p0119a22)]`常持智慧力,  斷滅於欲覺。 既除欲覺已,  快樂常寂滅,  我親佛前聞,  二種之親友, 趣向涅槃道,  是我心所樂,  我修不放逸,  處林住空寂。 我熟讚於心,  是名立正法,  後必趣於死,  若得涅槃時, 當知是惡心,  云何能見我?」 `[[No. 99(1216)]]`(二五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婆耆奢於有德者,謙順柔軟諸比丘所,心生憍慢,尋自覺知,呵`[責=嘖【聖】]`責於己:「我極失利,都無饒益,人身難得,出家難遇,我既得之,不能謹慎,輕於出家,輕於`[受=壽【三聖】]`受命,以己智能輕`[蔑【CB】,篾【大】,懱【三】]`蔑於彼`[謙=謹【聖】]`謙順柔軟有德比丘,我今當說厭惡慢心。」即說偈言: 「汝悉捨諸慢,  不應自貢高,  莫以慢自退,  後悔無所及。 一切諸眾生,  皆為慢所害,  為害墮地獄。  是故我今者, 不應恃才辯,  而生憍慢心。  若遠憍慢者,  能捨諸障蓋, 淨心懷恭`[恪=敬【三聖】]`恪,  獲得於三明,  謙卑如是者,  名得念比丘。 憍陳如舍利,  龍脇及自恣,  不樂及欲結,  出離及憍慢。」 `[[No. 99(1217)]]`(二五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婆耆奢獨處閑靜,善能修己,勤行精進,終不放逸,住如是地,逮得三明。時尊者婆耆奢作是念:「我今獨處閑靜,逮得三明,我欲讚己所得三明。」即說偈言: 「我昔如荒醉,  經歷諸城邑,  遊行得值佛,  即蒙大福利。 瞿曇大`[悲愍=慈悲【三聖】]`悲愍,  為我說正法,  我聞正法已,  即得清淨信。 `[思惟=雖離【三聖】]`思惟出家者,  世間大導師,  導化無不普,  男女及長幼, 中年及老病,  佛`[曰是=是日【三聖】]`曰是親友,  能`[示=不【三聖】]`示善方所,  眾生無明盲, 將導示其門。  云何名為門?  所謂四真諦,  從因則生苦, 從苦得出家,  見於八正道,  拔出諸眾生,  安隱`[趣=處【三聖】]`趣涅槃。 我修不放逸,  林野空寂處,  獲得於三明,  作佛教已訖。」 `[[No. 99(1218)]]`(二五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我今欲演說四句偈法,汝等至心諦聽諦聽,我今當說。云何名為`[四句義=四句義法【三聖】]`四句義? 「善說最為上,  仙聖之所說,  愛語非麁語,  是名為第二。 實語非妄語,  是名為第三。  說法不非法,  是名為第四。 是名演四句,  四句之偈義。」 爾時,婆耆奢在眾會中,而作是念:「佛今演於四句之法,我今欲於一句以一偈讚。」爾時,婆耆奢即從座起,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今婆耆奢欲有所說,唯願聽許。」 佛告之言:「恣聽汝說。」 爾時,婆耆奢即說偈言: 「諸有所說不惱己,  亦不害他名善說。  常當愛語令他喜,  亦不造作諸過惡。 從諸佛口有所說,  必得安`[樂=隱【三聖】]`樂趣涅槃,  能斷諸苦讚善說,  實語甘露最無上, 實語應語得大利,  安立實說善丈夫。」 `[[No. 99(1220)]]`(二五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世有良醫能治四病,應為王師。何謂為四?一、善能知病。二、能知病所從起。三者、病生已,善知治愈。四者、已差之`[病=患【三聖】]`病,令更不生。能如是者,名世良醫。佛亦成就四種之法,如來、至真、等正覺無上良醫,亦拔眾生四種毒箭。云何為四?所謂是苦,是苦`[習=集【元明】]`習,是苦滅,是苦滅道。」 佛告比丘:「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此毒箭,非是世間醫所能知,生苦因緣,及能斷生苦,亦不知老病死,憂悲苦惱因緣,及能斷除。唯有如來、至真、等正覺無上良醫,知生苦因緣,及以斷苦,乃至知老病死,憂悲苦惱,知其因緣,及以斷除。是以如來善能拔出四種毒箭,故得稱為無上良醫。」 爾時,尊者婆耆奢在彼會坐,作是念言:「我今當讚如來所說拔四毒箭喻法。」即從座起,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我今歸命佛,  愍於群生類,  最上第一尊,  能拔出毒箭。 世有四種醫,  能治四種病,  所謂療身疾,  `[20]孾=嬰【三】*`孾兒眼毒箭。 如來治眼`[病=疾【三聖】]`病,  過於彼世醫,  能以智慧`[錍=裨【聖】]`錍,  `[決=抉【明】]`決無明眼膜。 如來治身患,  過於彼世醫,  世醫所療者,  唯能治四大。 `[〔-〕=如來乃至三毒身重病五言四句重出【三】,而其中六作三【宋】]`如來善分別,  六界十八界,  以此法能治,  三毒身重病, 能治`[*20]`孾愚病,  最勝無`[有上=上尊【三聖】]`有上,  故我今敬禮,  瞿曇之大師。 醫王名迦留,  多施人湯藥,  復有一明醫,  名為婆`[呼=吁【三聖】]`呼盧, 瞻毘及耆婆,  如是醫王等,  皆能療眾病。  是等四種師, 治者必得差,  雖差病還發,  亦復不免死。  如來無上醫, 所可療治者,  拔毒盡苦際,  畢竟離生死,  終更不受苦。 無量億那由,  阿僧祇眾生,  佛治令盡苦,  畢竟不還發。 我今白大眾,  諸賢在會者,  甘露不死藥,  咸當至心服。 諸人應受信,  最上治目者,  療身拔毒箭,  諸醫無與等, 是故宜至心,  歸命瞿曇`[尊=等【明】]`尊。」 `[[No. 99(1221)]]`(二五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尼瞿陀劫波比丘住彼第一曠野林中,而此`[野=野林【三】]`野中,復有一林。時此比丘於彼遇病,尊者`[婆耆=婆耆奢【三】]`婆耆供給彼病尼瞿陀劫波比丘,因此病故,即入涅槃。爾時,尊者婆耆奢耶旬供養和`[上=尚【三】]`上尼瞿陀劫波已,漸次遊行至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婆耆奢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乞食食已,洗鉢,收攝坐具,往詣佛所,整其衣服,合掌向佛,說偈問曰: 「我今欲問佛,  無量之解慧,  現在斷疑惑,  於曠野`[城=林【明】]`城中, 比丘入涅槃,  生來有福德,  守攝身口意,  兼有大名聞, 尼瞿陀劫賓,  佛為作是名,  佛為婆羅門,  立如是名字。」 `[[No. 99(993)]]`(二五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諸大聲聞耆舊之等,於佛左右,各造菴窟,於其中住。時憍陳如、頗發耆賢跋溝、摩訶南、耶舍那毘摩羅牛呞、尊者舍利弗、摩訶`[目=目揵【聖】]`目連、摩訶迦葉、摩訶俱絺羅、摩訶劫賓那、尊者阿那律、尊者難陀迦、尊者鉗比`[囉=羅【三聖】]`囉、耶舍賒羅俱毘訶、富那拘毘羅、拘婆尼、泥迦他毘羅,如是等輩,及諸餘大聲聞,各於草菴諸窟中住。於月十五日布薩,爾時,如來於眾僧前,敷座而坐,尊者婆耆奢亦在會中,即從座起,叉手合掌白佛言:「聽我所說。」 佛言:「我今恣汝所說。」 爾時,婆耆奢即說偈言: 「諸大比丘等,  必乾竭欲愛,  棄捨諸積聚,  勇`[捍=悍【元明】]`捍無怖畏。 知時`[知=如【三聖】]`知節量,  不貪嗜五欲,  離一切垢穢,  深心有𭶑慧。 有如斯事故,  名為大比丘。」 `[[No. 99(994)]]`(二五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婆耆奢來至毘舍佉鹿子母講堂中,遇病困篤。爾時,富匿於彼瞻病。時,尊者婆耆奢告富匿言:「汝可往詣於世尊所,如我婆耆奢頂禮世尊足下,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無諸苦不?』」爾時,富匿受尊者教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合掌白佛言:「世尊!婆耆奢比丘在毘舍佉講堂中,病疹困篤,而語我言:『往世尊所,稱我名字,頂禮佛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無諸苦不?」』」爾時,富匿復白佛言:「此婆耆奢,或因困疾,即入涅槃,唯願世尊,屈意往彼。」如來默然受富匿語。 爾時,富匿即還詣尊者婆耆奢所,白言:「`[和=如【元明】]`和上!我問訊已,復啟世尊:『婆耆奢或因困病,入于涅槃。』世尊默然聽受我語。」 爾時,世尊從禪定起,即往毘舍佉講堂婆耆奢所。時婆耆奢遙見佛來,自力欲起,佛告之曰:「不須汝起。」爾時,世尊別敷座坐,告婆耆奢:「汝今身體苦痛為可忍不?能飲食不?」 時婆耆奢白言:「此痛轉增,無有瘳損,今我所患,譬如力`[士【CB】,土【大】]`士捉儜人髮,`[㨑=總【三】]`㨑`[搣=滅【宋】]`搣揉捺,我患頭痛,亦復如是。又如大力殺牛之人,以刀刺腹,割其腸肚,我患腹痛,亦復如是。又如瘦人為有力者強捉,火炙,身體燋`[然=燃【聖】]`然,我苦體痛,亦復如是。我於今日欲入涅槃,我於最後欲讚於佛。」 佛告之曰:「隨汝所說。」即說偈言`[本無少偈〔-〕【聖】]` \(本`[無=云【元明】]`無少偈)。 ᅟ本如酒醉四句讚 龍脇、拔毒箭 尼瞿陀劫賓入涅槃 讚大聲聞 `[以婆耆奢滅盡為卷第七【三】]`婆耆奢滅盡`[〔-〕=光明皇后願文【聖】]` `[[No. 99(92)],如是以下十一經及卷末記宋元明俱無]`(二五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俱薩羅,還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摩納名曰極慢,其所承藉,七世以來,父母真正博通多聞,既自讀誦,亦教他人,其所聞者,聞則能持,四圍陀典,已達其趣:娑羅乾陀論,及與聲論、毘伽羅論、戲笑之論、毘陀羅論,善解法句義趣,通達如是種種諸論。容貌端正,才藝過人,難可儔匹,兼生豪族,又處富貴,自恃才力,生大憍慢,於父母所不生敬順,及和上阿闍梨、師長、親屬,斯不敬禮。 時極慢摩納聞佛從俱薩羅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將往佛所,而作是念:「我至彼時,若沙門瞿曇接待我者,我當問訊;若不問我,當默然還。」爾時,摩納作是念已,即詣佛所。 于時世尊大眾圍遶而為說法,極慢摩納雖往於彼,如來當時聊不顧視。時彼摩納默作是念:「沙門瞿曇都不以我而逕於懷。」尋欲歸依。爾時,世尊知其心念,即說偈言: 「為義來至此,  未得便欲還,  何不使獲得,  稱汝所來心?」 極慢摩納作是思惟:「沙門瞿曇知我所念。」即生信心,欲禮佛足。佛告摩納:「我錄汝心,不必禮敬,所為已足。」 爾時,大眾覩斯事已,怪未曾有,咸作是言:「沙門瞿曇有大神足,此極慢摩納於己父母、和上阿闍梨所,尚無恭敬,今見瞿曇能自謙下,恂恂恭順。」 爾時,極慢摩納見諸大眾言音暫止,在一面坐,端身正意,而說偈言: 「當於何等所,  不應起憍慢?  復更於何所,  而當生謙讓? 孰能却眾苦?  何者與利樂?  供養何者勝,  為賢智所讚?」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供養於父母,  以空淨滿月,  敬順兄諸親,  和上阿闍梨, 及餘尊長等,  於彼不應慢,  宜當自謙下,  都應悉恭敬。 若見憂惱者,  應為除諸苦,  亦與其快樂,  普皆應供養。 若斷貪欲瞋,  并離愚癡者,  漏盡阿羅漢,  正智得解脫。 於斯上人所,  除慢不自高,  應當向歸依,  合掌而敬禮。」 爾時,世尊為極慢說諸法要,乃至不受後有。餘如波羅蜜闍經中說。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3)].]`(二五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俱薩羅,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優竭提舍利婆羅門施設大祀,七百牛王繫之於柱,牸牛、犢子、䍧羖羊等,如是種種所有畜生,不可稱計,在祀場中,處處繫之,設諸餚饍,種種飲食。爾時,餘國諸婆羅門聞彼設祀,悉來雲集。 時優竭提舍利婆羅門聞佛從俱薩羅到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欲往佛所,作是念言:「我今設祀,所作會具,當問瞿曇,將不少耶?」時婆羅門乘羽葆車,所著衣裳,上下純白,提三岐金叉,持金藻盥,滿中淨水,諸摩納眾圍遶左右,餘國種種諸婆羅門亦為翼從,來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具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設斯大祀,繫七百牛王及諸畜生,乃至餘國婆羅門等,悉來雲集。辦具已訖,欲設大祀。願佛教我,滿足有勝,無少減不?」 佛言:「婆羅門!汝為祀主,大施求福,亦大得罪,竪三種刀,斯名不善。作於苦因,亦得苦報,得於苦利,受報亦苦。云何名為三種刀?意、口、身刀也。何名意刀?汝若祀時,意業不善,殺諸畜生,以為大祀,是名竪於意刀。何者口刀?汝欲祀時,而作是言:『我於明日當殺爾許種種生命。』是名竪於口刀。云何名為身刀?汝若祀時,手牽牛王及諸畜生,受於呪願,是名竪於身刀。」 佛言:「又有三種火,最勝最妙,宜應謹慎,亦當恭敬,非汝所事,邪見火也。何謂為三?一名恭敬火。二名苦樂俱火。三名福田火。云何名為恭敬火?應當供養、尊重、恭敬、擁護父母。何以故?父母求子,禱祀神祇,然後得子,父母赤白和合成身,生育長養,以是之故,名恭敬火。如是之火,應正供養,與眾快樂,令無乏苦。云何名為苦樂俱火?若族姓子起於精勤,積集錢財,於其妻子,并諸眷屬、奴婢、僕使、知友、輔相,及諸親族,皆應供養,供給所須,與其利樂,如是等輩,皆同苦樂,是名苦樂俱火。云何名為福田火?若沙門、婆羅門能斷貪欲,解脫貪欲,能斷瞋恚,解脫瞋恚,能斷愚癡,解脫愚癡,如是等沙門、婆羅門,名福田火。上趣諸天,能招樂報,此名福田火。是以族姓子,應當至心供養、恭敬,使得快樂。又有三種火必應滅之,何者三火?所謂貪欲、愚癡、瞋恚火,不如世間火,有時須然,有時須滅。」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恭敬俱福田,  此三火應祀,  若勤心供養,  獲得三種樂。 云何為三樂?  施戒及修定,  三種之果報,  人天涅槃樂。 若人於一切,  善解於方法,  於祠祀時節,  能養其眷屬, 供養應供者,  能供養應供,  終竟必獲得,  永離災患處。」 爾時,優竭提舍利婆羅門聞佛所說,即語烏答摩納:「汝可往詣彼祀場中,先所繫養諸畜生等,以係祀者,今悉散放,隨逐水草,盡其壽命,莫作拘礙。」 烏答摩納言:「和上如所教勅,我能為之。」即往祀場,宣告諸人:「我受優竭提舍利教勅,一切畜生悉皆解放,任意令去。」 烏答摩納往祀場所未久之間,如來於後即為優竭提舍利婆羅門如諸佛法為說法要,示教利喜。時婆羅門即受禁戒,乃至見諦。餘如突羅闍品中所說。 時優竭提舍利婆羅門即整衣服,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唯願明日與諸大眾往祀場中,受我供設。」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時婆羅門聞佛所說,又見受請,歡喜而去。 時婆羅門至祀場已,通夜辦具種種餚饍,乃至敷座,又具淨水。後日晨朝,往詣佛所,白佛言:「時到。」爾時,如來與諸大眾著衣持鉢,往詣祀場,在眾僧前敷座而坐。時婆羅門覩佛大眾,寂然坐定,手行淨水,施設種種餚饍飲食,食訖攝鉢。時婆羅門在世尊前敷座而坐,願樂聽法。 爾時,如來即為呪願: 「於諸大祀中,  祠祀火為上。  婆羅門書中,  薩婆底為上。 一切國土中,  人王最為上。  百川眾流中,  海水最為上。 列宿麗于天,  月光最為上。  一切眾明中,  日光最為上。 十方世界中,  佛為第一尊。」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利喜,從座而去。 `[[No. 99(94)].]`(二六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摩納名僧伽羅,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觀察不善丈夫?」 佛言:「譬如觀月。」 又問:「云何觀察善勝丈夫?」 佛復答曰:「亦如觀月。」 爾時,摩納復白佛言:「云何不善丈夫觀之如月?」 佛言:「不善丈夫如十六日月光,漸減圓滿,轉虧,乃至於盡損減不現。如佛法中不能信心受持禁戒,少所讀誦,若修少施,於其後時,懈怠不勤,漸失信心,毀犯禁戒,復不布施,親近惡友,不至僧坊諮受於法,不聽法故,身口意業造於不善,以造惡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是故當知惡丈夫者,猶如彼月漸漸損減,乃至滅盡。」 又問:「云何善勝丈夫亦復如月?」 佛言:「譬如初月,光明熾然,漸漸增長,至十五日圓滿具足。如佛法中,能有信心修行禁戒,習於多聞,修於布施,却除邪見,修於正見,於佛法中,得純信心,堅持禁戒,善修多聞,能施不慳,具於正見,信心持戒,多聞惠施,以漸增長,是善丈夫身口意行,親近善友,具修諸善,身壞命終,得生天上。是故當知善丈夫者亦復如月。」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盛滿月,  處於虛空中,  圓光甚暉曜,  映蔽於諸星。 亦如具信人,  戒聞捨貪嫉,  於諸嫉妬者,  如月蔽眾星。」 時僧伽羅摩納聞佛所說,`[踊【CB】,誦【大】]`踊躍而去。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5)].]`(二六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婆羅門名曰生聽,往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即白佛言:「我曾聞人說:『世尊言:「但施於我,莫施餘人,但施我弟子,莫施他弟子。若能施我及我弟子,得大果報;若施他人及餘弟子,不得果報。」』實說是不?將非世人誹謗者乎?」 佛言:「此實虛妄,誹謗於我,都無此語。若如是說,作二種難:一者遮難,二者受者得減損難。若如此說,作大損減,身壞命終,墮三惡道。汝今應知,乃至洗鉢之水,我尚說言:『施與虫蟻,獲大福報。』況於施我?實作是語:『施持戒者,得福甚多,施破戒者,得福尠少。』」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一切布施處,  我常生讚歎,  破戒得福少,  持戒獲大果。 黑白赤青牛,  生犢各差別,  駕用取其力,  不擇其產種。 人亦復如是,  剎利婆羅門,  毘舍首陀羅,  真陀羅富且, 能持於淨戒,  施之得大果,  如似齎麻幹,  捨之取珍寶。 孾愚無智者,  未曾聽聞法,  不能修梵行,  施之獲少果。 若親近賢聖,  正覺及聲聞,  能信於善逝,  信根立堅固, 生處恒尊貴,  最後得涅槃。」 爾時,生聽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6)]]`(二六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有一老婆羅門,捉杖持鉢而行乞食,時,佛見已,語婆羅門言:「汝今極老,何以捉杖持鉢而行乞食?」 婆羅門言:「我有七子,各為妻娶,分財等與,我今無分。為子驅故,而行乞食。」 佛告之言:「我今為汝說偈,汝能於大眾中說此偈不?」 答言:「我能。」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生子太歡喜,  為之聚財寶,  各為娶妻子,  而便驅棄我。 此等無孝慈,  口言為父母,  如彼羅剎子,  垂死驅棄我。 譬如馬槽櫪,  滿中置穀䴬,  少馬無敬讓,  驅蹋於老者。 此子亦如是,  無有愛敬心,  棄我使行乞,  不如杖愛我。 我今捉此杖,  御狗及羊馬,  行則佐我力,  闇夜為我伴。 指水知深淺,  若`[跌【金藏乙】,趺【大】(cf. AC6115_013_0027a03)]`跌扶杖起,  蒙杖除多聞,  是杖愛念我。」 婆羅門受此偈已,誦讀使利。爾時,七子在大會中,時,婆羅門於大眾中而作是言:「汝等今當聽我所說。」大眾默然,即說上偈。七子慚愧,起來抱父各共修敬,將父歸家,置本坐處,諸子各出妙㲲二張,奉上於父。 時婆羅門即作是念:「我今得樂,是瞿曇力,瞿曇即是我阿闍梨。婆羅門法,法應供養和上阿闍梨。」選最好衣往至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今家中得諸利樂,是汝之恩,我經書中說:『阿闍梨者,應與阿闍梨分。和上者,應與和上分。』瞿曇!汝今是我阿闍梨,應憐愍我,受我此衣。」爾時,世尊以憐愍故,為受是衣。 婆羅門踊躍,從座而起,歡喜而去。 `[[No. 99(97)]]`(二六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時有一老婆羅門,捉杖持鉢而行乞食,遙見佛已,往至佛所,而作是言:「我捉杖持鉢,從他乞食,汝亦乞食,我之與汝俱是比丘。」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不必從他乞,  得名為比丘。  雖具在家法,  正修於梵行。 福果及惡報,  俱斷無相著,  乾竭諸有結,  是名比丘法。」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8)]]`(二六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王舍城北有耕作婆羅門,名豆羅闍。爾時,世尊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往至彼所。時婆羅門遙見佛來,即至佛所,白言:「世尊!我種作人耕種而食,不從人乞。瞿曇!汝今亦可耕種而食。」 佛言:「我亦耕種而食。」 時豆羅闍婆羅門即說偈言: 「汝自說知耕,  未見汝耕時,  汝若知耕者,  為我說耕法。」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吾以信為種,  諸善為良田,  精進為調牛,  智慧為轅𮝣, 慚愧為犁具,  念為御耕者,  身口意調順,  持戒為鞅子。 耕去煩惱穢,  甘雨隨時降,  芸耨為善心,  大獲善苗稼, 趣向安隱處,  可以剋永安。  吾所耕如是,  故得甘露果, 超昇離三界,  不來入諸有。」 婆羅門言:「汝耕實是耕無上之勝耕。」婆羅門聞是偈,心生信解,盛滿鉢飲食,來用奉佛,佛不受。餘如上豆羅闍婆羅門所說,乃至不受後有。 `[[No. 99(99)]]`(二六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比丘名曰梵天,遊行央伽國,來到瞻波至健伽池邊,後日晨朝,著衣持鉢,入瞻波城,次第乞食,到於本家。爾時,尊者梵天母在中門中,以蘇米、胡麻以投火聚,望生梵天。尊者梵天在門中立,其母不識。爾時,毘沙門天王敬信梵天,即與無數夜叉之眾,乘虛而行,見梵天母祠祀於火,不見其兒,唯見道人,不謂己子。毘沙門天王即為其母而說偈言: 「婆羅門家女,  梵天去此遠,  祀火望梵世,  斯非其逕路。 不解趣梵天,  勤苦事火為?  梵天中梵天,  在汝門中立。 都無有取著,  亦無所養育,  遠離諸惡趣,  結使塵不著。 遠離諸欲求,  不染污世法,  如龍象善調,  而無所惱觸。 勝念之比丘,  心善得解脫,  如是應真者,  今來受汝供。 汝應然意燈,  淨心速施與。」 爾時,其母聞毘沙門說,心即覺悟,母即施食與梵天食已,為其作照明,後世安樂因。 `[[No. 99(100)]]`(二六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婆羅門,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世人稱汝為佛陀、佛迭,如是之名從何而生?」婆羅門說偈問言: 「佛陀是勝名,  名生津濟義,  為父母制名,  故名汝為佛。」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今我哀愍汝,  當為分別說,  所以有是稱,  汝今善諦聽。 佛知過去世,  未來世亦然,  現在普悉知,  諸行壞滅相。 明達了諸法,  應修者悉修,  應斷盡斷除,  以是故名佛。 總相及別相,  分別解了知,  一切悉知見,  是故名為佛。 婆羅門當知,  無量劫觀察,  諸行之苦惱,  受生必終沒。 遠塵離垢習,  拔毒箭煩惱,  得盡生死際,  以是故名佛。」 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01), No. 125(38.3)]]`(二六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憍薩羅國遊行,至沙林聚落。爾時,世尊捨於道次,在一樹下,正身端坐,繫念在前。時有一婆羅門,姓曰煙氏,在佛後來,見佛跡中,千輻輪相,怪未曾有。即自思惟:「我未見人有如是跡,我當推尋是何人跡。」作是念已,即尋其跡,`[往【麗】,住【大】(cf. K19n0651_p0125c22)]`往至佛所,瞻仰尊顏,容色悅豫,覩者信敬,諸相寂定,心意亦定,得最上調心,寂滅之寂,身真金色,猶如金樓。即白佛言:「世尊!汝當得天也。」 佛言:「婆羅門!我不得天也。」 婆羅門言:「當得阿修羅,為得龍、揵闥婆、夜叉、緊那羅、摩睺羅伽也。」 佛言:「我皆不得。」 婆羅門言:「汝得人也。」 佛言:「我不得人也。」 婆羅門言:「我問汝為得天及龍、阿修羅、揵闥婆、夜叉、緊那羅、摩睺羅伽,及人,汝皆言不得,為何所得也?」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我非天龍阿修羅,  緊那摩睺乾闥婆,  亦非夜叉及以人,  我漏已盡斷煩惱。 我雖調馴如龍象,  終不為他所制御,  不為他制斷疑故,  斷愛解脫離諸趣。 一切盡知斷後生,  如芬陀利善開敷,  處於水中得增長,  終不為水之所著。 清淨香潔人所樂,  八法不污如蓮華,  我亦如是生世間,  同於世法不染著。 無量劫來常觀察,  諸行所緣受苦惱,  諸受生者皆終沒,  遠塵離垢斷眾習, 拔出毒箭斷煩惱,  皆得盡於生死際。 「以是之故,號之為佛。」 煙姓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ᅟ慢、優竭提 生聽、極老 比丘、種作 及梵天 佛陀、輪相為第十 `[[No. 99(102)]]`(二六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入城乞食,到火姓達賴殊婆羅門家。爾時,火姓達賴殊於中門前祀祠於火,佛來至門,達賴殊遙見佛來,而語之言:「住!住!旃陀羅!莫來至此。」 佛告之言:「汝識旃陀羅,知旃陀羅法不?」 婆羅門答言:「不識不知旃陀羅、旃陀羅法,汝識旃陀羅,知旃陀羅法耶?」 佛告之言:「我識旃陀羅,知旃陀羅法。」 時婆羅門於坐處起,為佛敷座,而白佛言:「汝為我說旃陀羅法。」 爾時,世尊即坐其座,而說偈言: 「惡性喜瞋久嫌恨,  為人剛惡懷憍慢,  行於倒見及幻惑,  當知此是旃陀羅。 含忿嫉妬好惡欲,  難可調化無慚愧,  行如是者旃陀羅。  傷害胎生及卵生, 心無慈愍害生類,  傷殘毀害於四生,  當知是此旃陀羅。  若人齎物涉道路, 聚落空處有財寶,  悉能劫奪并害命,  行如是者旃陀羅。  造行眾惡無悔恨, 是則名為旃陀羅。  捨自己妻及婬女,  邪姦他婦無所避,  如是亦名旃陀羅。 於己種姓及親友,  如是之處造邪惡,  不擇好惡而姦婬,  是亦名為旃陀羅。 以理問義為倒說,  如是亦名旃陀羅。  自歎己德毀呰他,  貪著我慢下賤行, 如是亦名旃陀羅。  橫加誹謗極愚癡,  為小利故生誹謗,  如是亦名旃陀羅。 自己有過推與他,  專行欺誑謗毀人,  如是亦名旃陀羅。  多有財寶饒親族, 自食好美與他惡,  如是亦名旃陀羅。  己到他家得美食,  他若來時與麁惡, 如是亦名旃陀羅。  父母衰老離盛壯,  而不孝順加供養,  如是亦名旃陀羅。 父母兄弟及姊妹,  罵詈惡口無遜弟,  如是亦名旃陀羅。  沙門及與婆羅門, 中時垂至不施與,  更加罵詈而瞋恚,  如是亦名旃陀羅。  沙門及與婆羅門, 貧窮乞匃請向家,  不與飲食亦不施,  如是亦名旃陀羅。  毀罵於佛及聲聞, 出家在家加毀罵,  如是亦名旃陀羅。  竟非羅漢詐稱是,  於天人中為殘賊, 生於大家婆羅門,  韋陀典籍悉通利,  數數造作諸惡業,  種姓不能遮謗毀, 亦不能遮地獄報,  現前為人所罵辱,  未來之世墮惡趣,  生旃陀羅須陀延。 得好名稱必不聞,  又得盛樂生梵處,  種姓不能遮梵處,  現在稱歎終生天。 我今為汝顯示說,  如是之事應當知,  種姓不是婆羅門,  種姓不是旃陀羅, 淨業得作婆羅門,  惡行得為旃陀羅。」 婆羅門聞是偈,讚言:「如是!如是!大精進!實如所說,大牟尼!不以種姓是婆羅門,不以種姓旃陀羅。善能修行是婆羅門,作惡行者旃陀羅。」婆羅門聞是偈已,歡喜信解,盛滿鉢飲食,持以奉佛,佛不為受。何以故?以是說法食故。婆羅門白佛言:「此食當以施誰?」 佛言:「我不見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能消此食者,無有是處。當以此食著淨無虫水中。」 婆羅門即以此食著無虫水中,烟炎俱起,滑滑大聲。爾時,婆羅門生未曾有想,佛世尊尚於食所,出大神足。婆羅門還至佛所,白佛言:「唯願世尊聽我出家,得及道次。」 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即得具戒,如出家法,於空靜處,獨己精修。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被服法衣者,為正修無上梵行故。族姓子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得解脫樂。而說偈言: 「我昔迷正真,  愚惑造邪行,  不識清淨道,  又不知死路。 妄想生橫計,  劬勞承奉火,  空為虛妄事,  徒損無所獲。 今遇天中天,  黑闇蒙惠光,  獲得樂中樂。  具戒得三明, 於佛教法中,  所作皆已訖。  本雖婆羅門,  實是旃陀羅, 今日真實是,  淨行婆羅門,  遠離於淤泥,  淨自澡浴已, 過韋陀彼岸。」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三 (自極慢已下十一經,皆丹藏所無,於大本經中亦無同本異譯者。然其文相不異,當經前後。則丹藏無者,脫之耳。故此仍之。 癸卯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勅彫造)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四=第十【三】]`第十四`[(丹本…准)〔-〕【三】]` \(丹本第十卷初准) 失譯`[人名…秦錄〔-〕【宋元】]`人名`[今〔-〕【明】]`今附秦錄 `[[No. 99(1270)]]`(二六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尼山中。有一天女,名求迦尼娑,本是波純提女,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暉曜,普照此山,悉皆大明,頂禮佛足,在一面坐,即說偈言: 「口意宜修善,  不應作諸惡,  身不以小惡,  加害於世間。 觀欲空無實,  修於念覺意,  設自不樂苦,  莫作損減業。」 爾時,世尊讚`[天=天女【三】]`天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說: 「『口意宜修善,  不應作眾惡,  身不以小惡,  加害於世間。 觀欲空無實,  修於念覺意,  若`[自不=不自【三】]`自不樂苦,  莫作損減業。』」 時波純提女聞佛所說,歡喜頂禮,即於坐沒,還于天宮。 `[[No. 99(1271)]]`(二七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阿難告諸比丘:「我今欲演四句之法,咸當善受,至心諦聽,`[憶【CB】,億【大】]`憶持莫忘。云何名為演四句法? 「口意宜修善,  不應作諸惡,  身不以小惡,  加害於世間。 觀欲空無實,  修於念覺意,  若自不樂苦,  莫作損減業。」 時有一婆羅門,去阿難不遠,聞說斯偈,即便思惟:「如此偈義,義味深遠,非是人作,必是非人之所宣說,當往問佛。」作是念已,時,婆羅門即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白佛言:「瞿曇!我從阿難聞說此偈,如我思惟,此偈句義,非人所作。」 佛告婆羅門:「實爾!實爾!實是非人之所宣說,非人所造。我於往時,在王舍城耆尼山中,求迦尼娑天女來詣我所,頂禮我已,在一面坐,即說斯偈。而斯偈者,實非人說。」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No. 99(1273)]]`(二七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尼山中。時求迦尼娑天,本是波純提女,身光晃曜,猶如電光。淳誠至信,歸依三寶,來詣佛所,在一面坐,以此光明,普照此山,悉皆洞然。求迦尼娑天女即說偈言: 「我今以種種,  讚詠佛法僧,  今但略宣說,  隨意所樂足。 口意宜修善,  不應造眾惡,  身不以小過,  加害於世間。 觀欲性相空,  修於念覺意,  若自不樂苦,  莫作損減業。」 爾時,世尊告天女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求迦尼=求迦尼娑【三】]`求迦尼天女聞佛說已,歡喜頂禮,於此處沒,還於天宮。 `[[No. 99(1274)]]`(二七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北獼猴彼岸精舍之中。時波純提天女、拙羅天女,光色倍常,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時此二天女放大光明,遍照獼猴及毘舍離,悉皆大明。時拙羅天女即說偈言: 「世尊婆伽婆,  無上等正覺,  在於毘舍離,  住於大林中。 求迦尼娑天,  并及於拙羅,  波純提女等,  稽首尊足下。 我`[往【麗】,住【大】(cf. K19n0651_p0128b12)]`往昔曾聞,  能善稱說法,  牟尼世尊者,  今現在演說。 諸有生譏毀,  如斯深法者,  是則名愚癡,  後必墮惡趣。 有能讚聖法,  成就具於念,  是名有智者,  後必生善處。」 時求迦尼娑天女復說偈言: 「口意宜修善,  不應造眾惡,  身不以小惡,  加害於世間。 觀欲性相空,  修於念覺意,  若自不樂苦,  莫作損減業。」 爾時,世尊告天女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時天女等聞佛說已,歡喜而去。 `[[No. 99(1275)]]`(二七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麗】,住【大】(cf. K19n0651_p0128b23)]`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大明,遍照祇洹,頂禮既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不觸者勿觸,  觸者必還報,  以如是事故,  不應妄有觸。 若非津濟處,  不應作`[渡=度【三】]`渡意。」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可瞋而不瞋,  清淨無結使,  若欲惡加彼,  惡便`[及己身=來及己【三】]`及己身。 如逆風揚土,  塵來自坌身,  欲以瞋加彼,  彼受必還報。 是二竝名惡,  兩俱不脫患,  若瞋不加報,  能伏於大怨。」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久棄捨嫌怖,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276)]]`(二七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顏熾盛,容色殊常,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而說偈言: 「`[孾=嬰【三】]`孾愚少智者,  造於諸惡業,  為已自作怨,  後受大苦報。」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所作業不善,  作已自燒煮,  愚癡造眾惡,  受報悲啼哭。」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久棄捨嫌怖,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No. 99(1277)]]`(二七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麗】,住【大】(cf. K19n0651_p0129a06)]`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威容光赫,顏色殊常,來詣佛所,既頂禮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不以言說故,  得名為沙門,  此實趣向道,  成就堅履跡。 若有勇健者,  能深修禪定,  獲得於解脫,  壞於魔結縛。 作及不作業,  二俱稱實說,  詐偽無誠信,  智者所棄捐。 己身實無`[得=德【三】]`得,  虛讚`[以=已【三】]`以自`[憍=驕【三】]`憍,  詐偽虛誑說,  世間之大賊。」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不顯己功德,  不知他心行,  知已復涅槃,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聞佛偈已,而白佛言:「我於今者,實有罪過,唯願聽我誠心懺悔。」時佛默然。天復說偈言: 「`[我今=今我【三】]`我今說罪悔,  汝不受我悔,  懷惡心不善,  不捨於怨嫌。」 世尊以偈復答天曰: 「說罪言懺悔,  內心實不滅,  云何除嫌隟?  云何`[而=如【三】]`而得善?」 天又說偈重問曰: 「人誰無𠎝過?  人誰無誤失?  `[2]何=阿【三】*`何誰離愚癡?  `[*2]`何誰常具念?」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如來婆伽婆,  正智得解脫,  彼無諸𠎝過,  亦復無得失, 彼已離愚癡,  能具於正念。」 天復以偈讚言: 「我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久棄捨嫌怖,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278)]]`(二七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提婆達多友瞿迦梨,往詣佛所,在一面立。佛告瞿迦梨:「汝於舍利弗有緣,莫生嫌想。舍利弗、目連淨修梵行,心意柔軟,汝莫生嫌`[恨【麗】,根【大】,〔-〕【三】]`恨,長夜受諸苦惱。」 瞿迦梨言:「我信佛語,我隨於佛,然舍利弗、目連實有惡欲,惡欲於彼,實得自在,彼隨惡欲。」 佛復告瞿迦梨:「汝今勿於彼二人所,生嫌恨心。」如是至三。而瞿迦梨雖聞佛言,惡心不改,捨佛而去。去佛不遠,身生惡瘡,初如芥子,須臾之頃,猶如豆許,復漸長大,如毘梨果,身體爛潰,膿血流出,身壞命終,墮大蓮華地獄。 時有三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第一天白佛言:「世尊!瞿迦梨是夜命終。」第二天言:「墮大蓮華地獄。」第三天即說偈言: 「夫人生世,  斧在口中,  由其惡言,  自斬其身。 應讚而毀,  應毀而讚,  口出綺語,  後受苦殃。 綺語奪財,  是故小過,  謗佛`[聖賢=賢聖【三】]`聖賢,  是名大患。 受苦長遠,  具滿百千,  入尼羅浮,  及三十六, 入阿浮陀,  乃至墮彼,  五阿浮陀。  誹謗賢聖, 口意造惡,  入斯地獄。」 時彼三天禮佛足已,還於天宮。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欲聞彼阿浮陀地獄壽命長短以不?」 比丘白言:「願為我說,我等聞已,信受憶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二十佉利胡麻得波羅`[捺=㮈【三】]`捺,滿溢一車,有長壽`[人=天【三】]`人,足滿百年取其一粒,如是胡麻一切都`[盡=澌【三】]`盡,此阿浮陀地獄所得壽命,猶故未盡。此二十阿浮陀觝,成一尼羅浮陀。二十尼羅浮陀觝,一呵吒吒。二十呵吒吒觝,一睺睺。二十睺睺觝,一蓮華地獄。二十蓮華地獄觝,一大蓮華地獄。瞿迦梨比丘以謗舍利弗、目連故,墮是大蓮華地獄中。」 佛告諸比丘:「被燒燋柱,尚不應謗,況情識類。」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279)]]`(二七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威顏晃曜,遍照祇洹,來`[詣=詣佛所【三】]`詣頂禮,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輕賤他,  及不輕賤他?  為他所輕賤,  以何為首目? 我今問如來,  大仙為我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善知不輕賤,  不知名輕賤。  樂法名恭敬,  慢法名不恭。 不近善知識,  是名不敬首。  樂行於非法,  親友生怨嫉。 與怨為親友,  是為不敬首。  如有婦女人,  履行不貞良, 好與姦婬通,  作於無`[理=聖【宋】]`理行,  男子違禮度,  其義亦復然, 如是等名為,  輕賤之元首。  斗秤欺誑人,  巧偽不均平, 苟且懷貪利,  是名輕賤首。  博弈相侵欺,  損喪錢財盡, 如是等名為,  輕賤之首目。  嗜睡著美味,  早眠而晚起, 懈怠於事務,  而復憙瞋恚,  如斯之等人,  亦名輕賤首。 耳璫及`[鐶=環【三】]`鐶釧,  擎蓋錦`[屣履=履屣【三】]`屣履,  貧窮自嚴飾,  是名輕賤首。 財物既尠少,  愛著情愈濃,  雖生剎利種,  冀求得王位, 如是愚癡人,  是名輕賤首。  財寶`[其=基【三】]`其業大,  多眷屬親友, 自`[食=身【三】]`食於美味,  不分施與他,  受他好飲食,  及得財寶利, 彼來至己家,  都無報答心,  乃至不與食,  是名輕賤首。 父母年朽邁,  衰老既至已,  自食於甘美,  終不知供養, 如斯之等人,  是名輕賤首。  父母及兄弟,  親屬并姊妹, 打罵出惡言,  是名輕賤首。  沙門婆羅門,  中時來至家, 不請不施食,  是名輕賤首。  沙門婆羅門,  及貧窮乞匃, 罵辱不施`[食=與【三】]`食,  是名輕賤首。  謗佛及聲聞,  出家在家人, 為此非法事,  是名輕賤首。  實非是羅漢,  自稱是羅漢, 天人婆羅門,  沙門中大賊,  若為如是者,  是`[名【麗】,多【大】(cf. K19n0651_p0130b20; T02n0100_p0471a06)]`名輕賤首。 如斯之等類,  為他所輕賤,  世間可輕賤,  我悉知見之, 宜應遠捨離,  如怖畏嶮道。」 天復以偈讚言: 「我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久棄捨嫌怖,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280)]]`(二七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顏容暉赫,光色甚明,遍于祇洹,來詣佛所,頂禮足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誰名為敬順?  誰名為陵邈?  誰為`[3]孾=嬰【三】*`孾愚戲,  如小兒弄土?」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男子若敬順,  女人必陵邈。  男子若陵邈,  女人必敬順。 女人`[*3-1]孾=嬰【三】*`孾愚戲,  如小兒弄土。」 天復以偈讚言: 「我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久棄捨嫌怖,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1281)]]`(二七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身光晃曜,猶如電光,遍照祇洹,赫然甚明,來詣佛所,頂禮足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覺觀意欲來,  遮止應遮止,  一切盡遮止,  不造生死塵。」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覺觀意欲來,  遮止應遮止,  不應一切遮,  但遮惡覺觀。 惡`[惡=意【三】]`惡應遮止,  遮止能遮止,  若能如是者,  不為生死遮。」 天復以偈讚言: 「我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久棄捨嫌怖,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1282)]]`(二八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身光晃曜,遍照祇洹,來詣佛所,禮佛足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得名稱?  云何得財業?  云何得稱譽?  云何得親友?」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持戒得名稱,  布施得財寶,  實語得稱譽,  普施眾皆親。」 天復以偈讚言: 「我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久棄捨嫌怖,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1283)]]`(二八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顏晃曜,赫然甚明,遍于祇洹,來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生為人,  `[如=知【三】]`如見極明了,  集諸財寶利,  多少義云何?」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先學眾`[技=伎【宋】]`技能,  次集諸財寶,  集財為四分,  一分供衣食, 二分營作事,  一分俟匱乏。  種田是初業,  商估是為次, 蕃息養牛群,  羔`[羊【麗】,牛【大】(cf. K19n0651_p0131b08)]`羊并六畜。  復有諸子息,  各為`[求=取【三】]`求妻婦, 出女并姊妹,  及六畜家法,  調和得利樂,  不和得苦惱。 作事令終訖,  終不中休廢,  智者善思惟,  深知於得失。 善解作不作,  財寶來趣己,  如河歸大海,  勤修於事業。 如蜂採眾華,  日日常增長,  晝夜聚財業,  如彼蜂增長。 財不寄老朽,  不與邊遠人,  惡人作鄙業,  勢力勝己者, 終不以財寶,  與如是等人。  與財為親厚,  債索時忿諍, 怪哉財義利,  失財失親友。  但如法聚財,  不應作非法, 丈夫如法作,  端嚴極熾盛。  既能自衣食,  又復惠施人, 調適不失度,  命終得生天。」 天復以偈讚`[曰=言【三】]`曰: 「我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久棄捨嫌怖,  以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1284)]]`(二八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乃往古昔,俱薩羅國有一善彈琴人,名俱㝹羅,涉路而行。時有六天女各乘宮殿,陵虛而行。天等出宮,語此人言:『舅可為我彈奏清琴,我當歌舞。』時彈琴人覩其容貌,光明異常,生希有想。問言:『姊妹!作何功德,得生斯處?爾先為我說其先因,我當為爾彈奏清琴。』天女答曰:『汝今但當為我彈琴,我於歌中,自說往緣。』時俱㝹羅於六天前即鼓琴,時,第一天女而說偈言: 「『諸能以上衣,  用施於他人,  人中生尊勝,  處天如我今。 身如真金聚,  光色甚`[凞怡=喜悅【三】]`凞怡,  天女有數百,  我為最尊勝。 施於所愛物,  其福勝如是。』 「第二天女復說偈言: 「『若以諸上味,  餚饍飲食施,  生人為男女,  男女中最勝。 若生於天上,  猶如我今日,  以捨所愛故,  隨意受快樂。 汝觀我宮殿,  乘`[空=虛【三】]`空自在行,  身如真金聚,  光顏甚殊妙。 天女有數百,  我為最尊勝,  施上味飲食,  獲勝報如是。』 「第三天女復說偈言: 「『若以勝妙香,  布施而修福,  生人得尊勝,  處天如我身, 以捨所愛故,  隨意受快樂。  汝觀我宮殿,  乘空自在行, 身如真金聚,  光顏甚殊妙。  天女有數百,  我為最尊勝, 以施勝香故,  獲報得如是。』 「第四天女復說偈言: 「『我本人中時,  孝事難舅姑,  罵詈麁惡言,  我悉能忍受。 是故於今者,  獲得此天身,  以能孝順故,  隨意受快樂。 汝觀我宮殿,  乘空自在行,  身如真金聚,  光顏甚殊妙。 天女有百數,  我為最尊勝,  以能孝事故,  獲勝報如是。』 「第五天女復說偈言: 「『我於先身時,  屬人為婢使,  奉侍於大家,  隨順不瞋戾, 精勤不懈怠,  早起而晚臥。  若於大家所,  得少飲食時, 分施於沙門,  及與婆羅門,  是故得天身,  隨意受快樂。 汝觀我宮殿,  乘空自在行,  身如真金聚,  光顏甚殊妙。 天女數百中,  我最為尊勝,  處賤修福田,  獲勝報如是。』 「第六天女復說偈言: 「『我於先身時,  得見於比丘,  及以比丘尼,  生大歡喜心。 彼教我精勤,  得聞彼說法,  一日受齋法,  是故今生天。 隨意受快樂,  汝觀我宮殿,  乘空自在行,  身如真金色, 光顏甚殊妙。  天女數百中,  我為最`[尊勝【麗】,勝尊【大】(cf. K19n0651_p0132b05; T02n0100_p0472b24)]`尊勝。  汝今且觀我, 以用善教故,  獲勝報如是。』 「時彈琴者復說偈言: 「『我今極善行,  可樂薩羅林,  我今見天女,  晃曜如電光, 見聞如`[斯=是【三】]`斯事,  還歸造功德。』」 爾時,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1285)]]`(二八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來`[至=詣【三】]`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是天威德,光明熾盛,普照祇洹,悉皆大明。彼天爾時即說偈言: 「云何起必壞?  云何遮不生?  云何捨所畏?  云何成法樂?」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瞋恚起時滅,  貪欲生必遮,  棄無明無畏,  證滅最為樂。 棄恚捨貪欲,  出於諸結使,  不著於色名,  觀諸法空林。 欲為生死根,  欲能生諸苦,  斷欲得解脫,  諸苦亦復然。 `[苦=若【明】]`苦得解脫故,  苦本亦解脫,  `[*3-2]孾=嬰【三】*`孾愚無智`[者=人【三】]`者,  放逸不觀苦。 是故沒苦海,  纏縛無窮已,  智者撿亂心,  不宜著諸欲。 夫為放逸行,  能壞禪定樂,  是故應攝想,  勿得著欲染。 譬如巨富者,  守護其珍寶。」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已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286)]]`(二八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天=一天【三】]`天,光色倍常,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是天威德,光明熾盛,普照祇洹,悉皆大明。彼天爾時即說偈言: 「雖到於五塵,  不名為貪欲。  思想生染著,  乃名為貪欲。 欲能縛世間,  健者得解脫。」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欲性本無常,  斷滅則悟道,  著欲生繫縛,  永不得解脫。 若以信為伴,  不信莫由起,  名稱轉增長,  壽終得生天。 若復斷除欲,  不數數受有,  不還來生死,  永入於涅槃。 知身空無我,  觀名色不堅,  不著於名色,  從是而解脫。 亦不見解脫,  及以非解脫,  哀愍利群生,  廣饒益一切。」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287)]]`(二八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天光明倍常,來至佛所,頭面禮佛,在一面坐,而說偈言: 「應共誰止住?  復應親近誰?  從誰所受法,  得利不生惡?」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應共善人住,  親近於善者,  從彼人受法,  得利不生惡。 應共善人住,  親近於善者,  從彼人受法,  智者得利樂。 應共善人住,  親近於善者,  從彼人受法,  智者得名譽。 親近於善者,  從彼人受法,  智者得解慧,  是故應共住。 親近於善者,  從彼人受法,  親族中尊勝,  能離於憂愁, 於一切苦中,  而能得解脫。  遠離諸惡趣,  能斷一切縛, 純受上妙樂,  得近於涅槃。」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288)]]`(二八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天光明倍常,普照祇洹,悉皆大明,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貪悋貧窮苦,  皆由不惠施,  若欲求福德,  智者應施與。」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可怖莫過貪,  貧乏恒飢渴,  恐貧不布施,  不施畏甚大。 今世若後世,  飢窮苦難計,  若得少能施,  得多亦能施。 生時得快樂,  壽終得生天,  難施而能施,  是名難作業。 孾愚不知解,  諸佛賢聖法,  愚智俱命終,  生處各別異。 愚者墮地獄,  受於種種苦,  智者生人天,  乃可得解脫。 貧窮捃拾活,  以用養妻子,  淨心割少施,  其福無有量。 設百千大`[5]祀=祠【三】*`祀,  供養於一切,  不及貧布施,  十六分中一。 大`[*5]`祀有鞭打,  侵掠他財寶,  種種苦惱人,  以成大`[*5]`祀業。 以惡`[取=聚【三】]`取財寶,  眾皆不歡悅,  如是不淨施,  及以小淨施, 受報有好醜,  不可以相比。  如法聚財物,  終不非法求, 得財捨用施,  正直而施與。  具戒修禪定,  正直者受取, 福聚布四方,  猶如大海水。」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No. 99(1289)]]`(二八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毘婆山側七葉窟中。時佛為`[佉=却【宋】]`佉陀羅刺脚,極為苦痛,如來默受,雖復苦痛,無所請求。 爾時,有八天子顏容端正,來詣佛所。中有一天言:「沙門瞿曇實是丈夫人中師子,雖受苦痛,不捨念覺,心無惱異,若復有人於瞿曇大師子所生誹謗者,當知是人甚大愚癡。」 第二天亦作是說:「瞿曇沙門丈夫龍象,雖受苦痛,不捨念覺,心無惱異,若復有人於瞿曇龍象所生誹謗者,當知是人甚大愚癡。」 第三天復作是言:「沙門瞿曇如善乘牛。」第四天復作是言:「沙門瞿曇如善乘馬。」第五天復作是言:「沙門瞿曇猶如牛王。」第六天復作是言:「沙門瞿曇無上丈夫。」第七天復作是言:「沙門瞿曇人中蓮花。」 第八天復作是言:「沙門瞿曇猶如分陀利,觀彼禪寂,極為善定,終不矜高,亦不卑下。止故解脫,解脫故止。」時第八天即說偈言: 「非彼清淨心,  假使滿百千,  通達五比施,  為於戒取縛, 沒溺愛欲海,  不能度彼岸。」 爾時,八天說此偈已,頂禮佛足,還其所止。 垂下及遮止  名稱及`[技=伎【宋】]`技能  彈琴并棄捨  種別、善丈夫 慳貪不惠施  `[以八天為第十為卷第十終【三】]`八天為第十 `[[No. 99(1290)],如是以下為卷第十一【三】]`(二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顏色殊常,來詣佛所,赫然大明,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而說偈言:`[(丹本…准)〔-〕【三】]` \(丹本澄函第十一卷初准) 「譬如彼大地,  廣大無有邊,  又亦如巨海,  甚深無`[崖=涯【元明】]`崖際。 須彌極高峻,  無以能喻及,  誰如那羅延?  男子中無比。」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無物廣於愛,  深大不過`[腹=瞋【三】]`腹,  憍慢高須彌。  唯有佛世尊, 於諸男子中,  最勝無倫匹。」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1291)]]`(二八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於其中夜,來詣佛所,威光照曜,赫然甚明,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而說偈言: 「何物火不燒,  旋嵐不能壞?  劫盡大洪水,  一切浸爛壞, 何物於彼所,  而得不爛潰?  男子若女人,  所有諸財寶, 以何方便故,  王賊不能侵?  是何堅牢藏,  無能毀壞者?」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福聚火不燒,  旋嵐不吹壞,  劫盡洪水浸,  不能令腐朽。 男女有福聚,  王賊不能侵,  福是堅牢藏,  無能侵毀者。」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而去【三】]`還宮。 `[[No. 99(1292)]]`(二九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照曜,赫然大明,頂禮佛足,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誰能具曠路,  涉道之資糧?  以何因緣故,  賊所不能劫? 設復逢奸惡,  云何得守護?  云何`[被【麗】,彼【大】(cf. K19n0651_p0134b22)]`被劫奪,  而生大歡喜? 云何常親近,  智者生欣悅?」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信為遠資糧,  福聚非賊劫,  賊劫戒遮殺,  沙門劫生喜, 數親近沙門,  智者生欣悅。」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1294)]]`(二九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中夜=夜中【三】]`中夜,來詣佛所,威光赫然,悉皆大明,頂禮佛足,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樂者所思念,  稱意`[盡=所【三】]`盡獲得,  一切諸樂中,  欲樂最為勝。」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樂者無思念,  苦者有願求,  若人捨思願,  是為最為勝。」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1293)]]`(二九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顏殊特,赫然大明,來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佛為天人師,  於諸物中勝,  能知一切法,  利益諸世間。 一切諸難中,  何`[物=佛【明】]`物最為難?  唯願大仙尊,  為我分別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於他得自在,  忍彼觸惱難。  貧窮能布施,  危厄持戒難。 盛年處榮貴,  捨欲出家難。」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1295)]]`(二九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來詣佛所,威光晃曜,赫然大明,頂禮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車為云何生?  誰將車所至?  車去為遠近,  車`[云=去【元明】]`云何損`[滅=減【三】]`滅?」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從業出生車,  心將轉運去,  去至因盡處,  因盡則滅壞。」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1296)]]`(二九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來詣佛所,身光晃曜,遍照祇洹,悉皆大明。時此天子却坐一面,`[而〔-〕【三】]`而白佛言:「世尊!須多蜜奢鋸陀女生子。」 佛言:「斯是不善,非是善也。」 爾時,此天即說偈言: 「子生世言樂,  生子極欣慶,  父母漸老朽,  何故說不善?」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我知生子者,  必有愛別離,  陰聚和合苦,  此都非是子。 是名與諸苦,  `[*3-3]孾=嬰【三】*`孾愚謂為樂,  是故我說言,  生子為不善。 不善作善`[7]想=緣【三】*`想,  不愛作愛想,  苦作於樂`[*7]`想,  放逸所極熟。」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1297)]]`(二九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顏暉曜,威色倍常,赫然大明,來詣祇洹,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而說偈言: 「云何自思算,  不為煩惱覆?  云何復名為,  永離於眾數?」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善算計者,  `[二漏=三漏【三】]`二漏不流轉,  名色永已滅,  彼名離眾處。 總數不覆藏,  已去於總數。」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1298)]]`(二九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暉曜,赫然大明,來詣祇洹,頂禮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物重於地?  何物高於空?  何物疾於風?  何物多草木?」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持戒重於地,  憍慢高於空,  心念疾於風,  亂想多草木。」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捨離,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No. 99(1299)]]`(二九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威顏晃曜,光色殊常,來詣祇洹,赫然`[大=甚【三】]`大明,頂禮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修行何戒行?  復作何威儀?  有何功德力?  造作何業行? 具足何等法,  得生於天上?  願世尊悲愍,  為我開顯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言【三】]`曰: 「我今為汝說,  汝當至心聽。  諸欲生天者,  先當斷殺生。 善修於禁戒,  守攝於諸根,  不害有生類,  便得生天上。 不盜他財物,  彼與樂受取,  斷於奸盜心,  便得生天上。 不奸他婦女,  度邪婬彼岸,  自足己妻色,  便得生天上。 為利自己身,  亦`[欲=用【三】]`欲利于彼,  并為財利故,  遠離諸放逸。 實語不虛妄,  便`[得=往【三】]`得生天上。  除去於兩舌,  不鬪亂彼此, 樂出和合語,  以此因緣故,  便得生天上。  斷於麁惡言, 讒刺觸惱故,  吐辭皆柔軟,  聞者生欣悅,  以是業緣故, 得生于天上。  除斷`[於=于【三】]`於綺語,  不談無益事,  知時`[而=如【三】]`而說法, 便得生天上。  若聚落曠野,  不生貪利想,  於他財物所, 不起愚癡心,  便得生天上。  慈心不害物,  不`[挾=俠【宋】]`挾怨憎心, 向於群生類,  心無怒害想,  便得生天上。  信業及果報, 能修信施者,  二事俱生信,  具足得正見,  便得生天上。 如斯眾善法,  白淨十業道,  悉能修行者,  必得生天上。」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久捨於嫌怖,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大地、火不燒  誰齎糧、所願  `[甚=其【三】]`甚能及車乘  鋸`[陀=質【三】]`陀女、算數 何重并十善 `[不分卷於此【三】]`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四 `[不分卷於此【三】]`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五`[(丹本第十一卷第五張准)〔-〕【三】]` \(丹本第十一卷第五張准)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三】]`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No. 99(1300)]]`(二九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天子名曰因陀羅,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身光暉曜,遍照祇洹,赫然大明,頂禮佛足,`[却=退【三】]`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不知壽?  云何覺了壽?  云何貪著壽?  云何繫縛壽?」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色不能知壽,  行不覺了壽,  貪著己身壽,  愛壽為繫縛。」 時因陀羅天子復說偈言: 「如佛之所說,  色非壽命者,  云何共意識,  而得成身聚?」 世尊復以偈答曰: 「識依歌羅羅,  歌羅羅最初,  歌羅羅生胞,  從胞生肉段, 肉段生堅`[12]䩕=鞭【三】*`䩕,  從`[*12]`䩕生五胞,  從胞生髮爪,  由是生五根, 男女相別異,  遷變不暫住,  以是因緣故,  云何有壽命?」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S. 10. 2. Sakka.]`(二九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釋迦,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身光暉曜,遍照祇洹,赫然大明,頂禮佛足,却`[坐一面=一面坐【三】]`坐一面,而說偈言: 「斷於一切結,  `[當=常【三】]`當捨眾事務,  若有教授他,  不名`[善=著【三】]`善沙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夜叉應當知,  諸種苦惱逼,  智者宜悲愍,  說法而教導。 不應放捨彼,  墜墮於苦道,  羅漢懷慈慧,  救拔無過咎。」 時釋迦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No. 99(1301)]]`(三〇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最勝長者,神光暉赫,`[遍照=照遍【三】]`遍照祇洹,頂禮佛足,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常學說善偈,  親近敬沙門,  恒樂空靜處,  寂定於諸根。」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常學說善偈,  親近敬沙門,  恒樂空`[寂=靜【三】]`寂處,  寂定於心意。」 `[20]時=爾時【三】*`時最勝長者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No. 99(1302)]]`(三〇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天子【三】]`一天名曰尸毘,威光顯曜,顏色殊常,遍于祇洹,赫然大明,頂禮佛足,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應共誰`[止住=住止【三】]`止住?  宜與誰和合?  於誰得正法,  獲勝無過患?」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應共賢聖住,  宜與賢和合,  從賢諮正法,  獲勝無𠎝過。」 時尸毘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No. 99(1303)]]`(三〇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月自在,威光顯照,遍于祇洹,頂禮佛足,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修禪至盡處,  食草雞鹿戒,  成就於棄樂,  逮得於四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雖復修彼禪,  猶在生死網,  `[能=真【宋】]`能具正念者,  獨處心惔怕, 遠離於生死,  如鵠出網羅。」 時月自在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No. 99(1304)]]`(三〇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毘`[3]忸=紐【三】*`忸,威光炳曜,赫然大明,來詣祇洹,頂禮佛足,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諸親近佛者,  無不得歡喜,  咸令一切人,  樂於`[汝=如【三】]`汝法教, 能令修學者,  獲得不放逸。」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此法善教`[誡=戒【三】]`誡,  知時不放逸,  於魔得自在,  魔不得其便。」 時毘`[*3-1]忸=紐【三】*`忸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No. 99(1305)]]`(三〇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一天子【三】]`天子名般闍羅,光色暉曜,赫然甚明,威儀`[詳=庠【三】]`詳序,來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在家纏眾務,  出家甚寬博,  牟尼由專`[精=靜【三】]`精,  從禪出覺了, 廓然而大悟,  開發顯大智。」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雖處眾緣務,  亦能獲得法,  能具念力者,  由能專定故, 唯有明智人,  逮證於涅槃。」 時般闍羅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No. 99(1306)]]`(三〇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須尸摩,與其眷屬五百人俱,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告阿難言:「世若有人,能稱實說,彼當應言:『舍利弗比丘持戒多聞,少欲知`[定=足【三】]`定,樂於閑靜,精勤修定,有大念力,成就智慧,速疾智利智,善知出要,深解出乘,滿足實智。』」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聖教,若稱實說,彼應當言:『舍利弗比丘持戒多聞,最為第一,乃至成就實智。』」 時諸天子聞於如來及與阿難讚舍利弗,天之容貌轉復端嚴,其身光曜,倍更殊常,遍照祇洹,赫然大明。 時須尸摩天子顏貌威光轉熾盛已,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舍利弗多聞,  咸稱為大智,  持戒善調順,  世尊所`[12]讚=稱【三】*`讚歎。」 世尊`[復〔-〕【三】]`復以偈答曰: 「舍利弗多聞,  `[咸【麗】,威【大】(cf. K19n0651_p0138a17; T02n0100_p0477b17)]`咸稱為大智,  持戒善調順,  世尊所`[*12-1]讚=稱【三】*`讚歎, 得無生寂滅,  破魔住後身。」 時須尸摩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No. 99(1307)]]`(三〇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赤馬,光色倍常,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當於何處而能得有不生老死,不沒不出,眾生盡處?如是邊際,為可知不?」 爾時,世尊告赤馬天子言:「不生老死,既不終沒,亦不出生,無有人能行至邊際,亦無有能往詣於彼,盡其崖限。」 時赤馬天子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甚善希有,不生老死,乃至無能得其邊際。所以者何?念我過去,曾為仙人,號名赤馬,斷於欲結,得世五通,神力駿疾,過於日月,舉足一`[踔=趠【三】]`踔,能`[16]渡=度【三】*`渡大海。而作是念:『我今神力駿疾如是,我當行盡眾生邊際。』我於爾時,志欲專求眾生邊故,心意`[𢛌𢛌=怱怱【宋明】,惡念【元】]`𢛌𢛌都無閑暇,唯除洗手,并飲食時及大小便,於百年中,竟不能得眾生邊際,而便命終。以是故知,如來善說,不生老死,不出不沒,欲往於彼,知其邊際,都無是處。」 佛告赤馬天`[子〔-〕【三】]`子曰:「如是!如是!若有`[不=了【元明】]`不生老死,不出不沒,眾生邊際,實無是處。若欲知者,眾生邊際即是涅槃,若盡苦際,是即名為得其邊際。」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雖有是神力,  終無有能得,  行盡眾生邊。  若不得邊際, 何能盡苦際?  是故我牟尼,  得名善知世,  唯有勝智人, 能曉了邊際,  梵行已得立,  正`[智=知【三】]`智眾生邊,  度邊之彼岸。」 時赤馬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No. 99(1308)]]`(三〇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當于爾時,有六天子,本是外道六師徒黨,一名難勝,二名自在,三名顯現,四名決勝,五名時起,六名輕弄。此六天子咸於其夜,來詣佛所,在一面坐。斯諸天光倍勝於常,遍照祇洹,赫然大明。爾時,難勝即說偈言: 「可譏毀比丘,  四時自禁制,  見聞其住已,  是人離諸惡。」 自在天子復說偈言: 「苦行可譏毀,  `[撿攝=攝檢【三】]`撿攝於己身,  斷惡口忿諍,  苦樂同世尊, 於其法主所,  不造作眾惡。」 顯現天子復說偈言: 「斬截及傷害,  祠祀火燒等,  皆無善惡報,  迦葉之所說。」 決勝天子復說偈言: 「尼`[乾=揵【三】]`乾若提子,  `[常=當【三】]`常說如是言,  長夜修苦行,  `[斷除=除斷【三】]`斷除於妄語, 離羅漢不遠,  墮於世尊數。」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曰【三】]`言: 「從今令汝等,  獨己若多眾,  我觀皆鄙穢,  悉同於死尸, 云何以野干,  同彼師子王?  汝尊裸形眾,  極惡喜妄語, 如斯外道等,  彼去羅漢遠。」 時有天子復說偈言: 「作彼苦行者,  深為可譏毀,  雖處於閑靜,  徒為勞苦事。 願當擁護彼,  為其作教導,  必趣於色有,  生梵世歡喜。」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 「世界所有色,  此處及他處,  并在虛空中,  有大光明者, 如是等一切,  悉入魔羂`[𣚦=弶【元明】]`𣚦,  譬如捕魚師,  以網掩眾魚。」 又有一天復說偈言: 「說有及欲過,  并諸癡幻惡,  一切悉斷除,  讚歎斷欲結。 應向彼禮拜,  供養以稱讚,  所以如是者,  彼即世尊故。」 有一天子復說偈言: 「說有及瞋過,  并諸癡幻惡,  一切悉斷除,  讚歎斷瞋結。 應向彼禮拜,  供養以`[讚歎=稱讚【三】]`讚歎,  所以如是者,  彼即世尊故。」 時一天子復說偈言: 「說有及癡過,  并諸癡幻惡,  一切悉斷除,  讚歎斷癡者。」 時一天子復說偈言: 「說有憍慢過,  并諸慢幻惡,  一切悉斷除,  讚歎斷憍慢。」 時一天子復說偈言: 「說有諸見過,  并諸見幻惡,  一切悉斷除,  讚歎斷見者。」 時一天子復說偈言: 「說有愛著過,  并諸愛幻惡,  一切悉斷除,  讚歎斷愛者。」 有一天子復說偈言: 「王舍城諸山,  毘富羅最上,  `[大=天【宋】]`大地諸山中,  雪山王最上。 四方諸世界,  上下及四維,  一切天人中,  如來最為尊。」 時諸天子聞佛所說,各說偈已,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因陀羅問壽  斷於一切結  說善稱長者  尸毘`[問=闍【三】]`問共住 速疾問邊際  婆睺諮大喜 大喜毘`[*3-2]忸=紐【三】*`忸問  般闍羅揵持  須`[深=尸【明】]`深摩問第一  有外道問諸見 `[[No. 99(1309)]]`(三〇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摩佉,來詣佛所,光色熾盛,赫然大明,禮佛足已,却住一面,而說偈言: 「害誰安隱眠?  害誰不憂愁?  滅何等一法,  為聖所稱`[歎=讚【三】]`歎?」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害瞋安隱眠,  害瞋得無憂,  瞋恚之毒根,  `[詐=雜【三】]`詐親傷害人, 滅是等一法,  賢聖所稱歎。」 爾時,摩佉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No. 99(1310)]]`(三〇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彌佉,來詣佛所,威光顯耀,赫然大明,頂禮佛足已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於世間,  顯發於照明?  何者是無上,  第一之照明? 如是甚深義,  願佛為我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於一切世間,  凡有三照明,  云何三照明?  所謂日月火。 能於晝夜中,  處處為照明,  天上及人間,  唯佛無上明。」 時,彌佉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No. 99(1311)]]`(三一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曇摩尸,來詣佛所,威光暉赫,遍于祇洹。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婆羅門今者,  斷三有欲結。  不願求諸有,  `[竟何為=意為何【三】]`竟何為所作?」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麗】,言【大】(cf. K19n0651_p0140a04; T02n0100_p0478c23)]`曰: 「婆羅門無作,  念作已終訖,  涉水足盡底,  以至于彼岸, 若足不盡底,  不能到彼岸,  手足必運動,  是名有所作。 以此為方喻,  以明無作義,  曇摩汝當知,  已盡於諸漏, 住於最後身,  諸有愛欲過,  一切悉斷除,  超`[*16-1]渡=度【三】*`渡生死海。」 爾時,曇摩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No. 99(1312)]]`(三一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多羅健陀,來詣佛所,光`[顏=色【宋明】]`顏暉赫,明遍祇洹,却坐一面,而說偈言: 「斷除於幾法?  棄捨於幾法?  增進修幾法?  比丘成幾法? 凡修除幾法?  得度於駛流。」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除五欲受陰,  棄捨於五蓋,  增進修五根,  成就五分身, 如是之比丘,  超`[*16-2]渡=度【三】*`渡生死海。」 爾時,多羅健陀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No. 99(1313)]]`(三一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迦默,來詣佛所,光色暉赫,明照祇洹,禮佛足已,却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難為難作?」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學者為難作,  具足於戒定,  得離眾緣務,  恬靜而快樂。」 爾時,迦默天子復白佛言:「誠如聖教,默靜為難。」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 「迦默汝今者,  難得而欲得,  晝夜修定意,  必能安靜默。」 時迦默復白佛言:「心意難定。」 世尊復以偈答: 「定攝擾亂心,  決定根難住,  壞於死羂網,  能獲於聖智。」 迦默復白佛言:「深嶮道`[岨=阻【三】]`岨難,何由得濟`[*16-3]渡=度【三】*`渡?」 世尊復以偈答: 「非聖必墮嶮,  頹墜莫由過,  賢聖履嶮`[途=道【三】]`途,  安隱從中度。」 爾時,迦默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No. 99(1314)]]`(三一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迦默,來詣佛所,光明赫然,遍照祇洹,禮佛足已,却住一面,而說偈言: 「貪欲及瞋恚,  以何為根本?  樂不樂恐怖,  為是而誰耶? `[孾=嬰【三】]`孾孩`[捉=提【明】]`捉母乳,  意覺從何生?」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從愛至我心,  如尼拘陀樹,  根鬚從土生,  然後入于地。 各各於異處,  愛著生於欲,  亦如摩樓多,  纏縛覆林`[樹=木【三】]`樹。 若知其根本,  夜叉當捨離,  能`[*16-4]渡=度【三】*`渡生死海,  度更不`[受=愛【三】]`受有。」 時迦默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314-315) [No. 99(1315-1316)]]`(三一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栴檀,來詣佛所,光顏熾盛,明照祇洹,却`[13]立=坐【三】*`立一面,而說偈言: 「我今問瞿曇,  種別大利智,  除去諸障蔽,  知見悉明了, 止住於何處?  為習何法教?  於後世不畏,  得善之果報。」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除棄口意惡,  身不行非善,  若處於居家,  布施如流水, 信心數受戒,  攝念分財與,  天當住此處,  習學如上事, 若能勤心行,  後世都無畏。」 時栴檀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三一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栴檀,來詣佛所,光顏熾盛,明照祇洹,却`[*13-1]立=坐【三】*`立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度駛流?  晝夜恒精`[進=勤【三】]`進,  如此駛流中,  濤波甚暴急, 無有攀挽處,  亦無安足地,  誰能處深流,  而不為漂沒?」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一切戒完具,  定慧充其心,  思惟內`[心=身【三】]`心念,  此能度難`[度=處【三】]`度。 除去於欲想,  度有結使流,  盡於喜愛有,  處深不沈沒。」 時栴檀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No. 99(1317)]]`(三一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名曰迦葉,身光倍常,來詣佛所,所出光明遍照祇洹,却坐一面,而白佛言:「比丘!我今欲說比丘勝利。」 佛告迦葉:「恣汝所說。」 爾時,迦葉即說偈言: 「比丘能具念,  心得善解脫,  諸欲有所求,  逮得無垢處。 能知於世間,  有垢及無垢,  捨離一切有,  亦無`[諸畜=有蓄【三】]`諸畜積, 是名為比丘,  有勝利功德。」 時迦葉天子說此偈已,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No. 99(1318)]]`(三一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天子【三】]`一天名曰迦葉,光色倍常,即於其夜,來詣佛所,身光顯照,遍于祇洹,却坐一面,白佛言:「`[比丘=比丘比丘【三】]`比丘大德!我今亦復欲說比丘所得功德。」 佛言:「迦葉!隨汝意說。」 迦葉即說偈言: 「比丘能具念,  心得善解脫,  願求得涅槃,  已知於世間。 解有及非有,  深知諸法空,  是名為比丘,  離有獲涅槃。」 時迦葉天子說此偈已,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摩佉問所害  彌佉諮照明  曇摩誦應作  多羅詢所`[短=斷【元明】]`短 極難及伏藏  迦默決二疑  實`[智=知【三】]`智及`[*16-5]渡=度【三】*`渡流  栴檀之所說 無垢有非有  斯兩迦葉談 (此中章次因陀羅夜叉與上因陀羅天子所說不異,以其繁重故闕而不傳,次章釋迦夜叉與上釋迦天子不別,亦闕`[不書=而不書【三】且以不書為卷第十一終【三】]`不書) `[(此下…卷初)九字〔-〕【三】]` \(此下丹本第十二卷初) `[[No. 99(1319)],以如是為卷第十二初【三】]`(三一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摩竭提國,將欲向彼崛默夜叉宮中。時崛默夜叉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及比丘僧,於今日夜在我宮宿。」爾時,世尊默然許之。 時崛默夜叉為欲安置佛徒眾故,即時化作五百宮殿,床敷臥具,`[皆悉=悉皆【三】]`皆悉備足。又復化作五百火爐,中火熾然,都無烟氣。請佛詣宮,奉以上房,五百比丘以次取房。爾時,如來入房坐已,崛默夜叉在一面立,而說偈言: 「得正憶念樂,  憶念正亦樂,  志念常不忘,  正念得安眠, 正念得賢樂。  不害不杖捶,  不勝亦不`[負=貪【三】]`負,  於一切眾生, 普皆生慈愍,  離一切怨憎,  斯乃為大樂,  更無有過者。」 時崛默夜叉說此偈已,歡喜頂禮而還。 `[[No. 99(1320)]]`(三一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白山。爾時,尊者象護為佛侍者。於時世尊夜中經行,天降微雨,電光晃曜。時天帝釋即便化作琉璃寶堂,以覆佛上,作是事已,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如來經行,猶未休止。時彼國人若小兒啼泣,不時止者,輒以薄俱羅鬼而以恐之。然諸佛常法,師不入室,弟子不得在前入房,而先眠睡。爾時,象護作是心念:「今夜既久,世尊不`[眠=睡【三】]`眠,我當作薄俱羅鬼,恐其令眠。」作斯念已,尋便`[反=返【三】]`反`[被=披【宋】]`被,俱執至經行道頭,而語佛言:「沙門!沙門!薄俱羅鬼來。」 爾時,佛告象護:「汝甚愚癡,以薄俱羅鬼恐怖於我,汝寧不知如來久斷驚懼、毛竪、一切畏耶?」 時釋提桓因見聞是已,白佛言:「世尊!佛法之中亦有如是出家人也。」 佛告天帝:「憍尸迦!瞿曇種姓極為寬廓,多所容納,如是之人,不久亦當得清淨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於自己法,  具行婆羅門,  到于彼岸者,  盡諸`[有結=結有【三】]`有結漏。 若於自己法,  具行婆羅門,  名到于彼岸,  觀諸受滅沒。 若於自己法,  具行婆羅門,  到于彼岸者,  觀因之盡沒。 若於自己法,  具行婆羅門,  能度`[于彼岸=彼岸者【三】]`于彼岸,  觀結使寂滅。 若於自己法,  具行婆羅門,  度于彼岸者,  觀生老病死。 若於自己法,  具行婆羅門,  度于彼岸者,  能度毘舍闍, 薄俱羅彼岸。」 爾時,帝釋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 `[[No. 99(1321)]]`(三二〇) 爾時,尊者阿那律從佛遊行,至彼摩竭提國鬼子母宮。時阿那律中夜早起,正身端坐,誦法句偈,及波羅延大德之偈,又復高聲誦習其義,及修多羅等。時鬼子母所愛小子,字賓伽羅,啼泣墮淚。時鬼子母慰撫子言:「道人誦經,汝莫啼泣。」即說偈言: 「汝賓伽羅止爾聲,  聽道人誦法句偈,  聽是偈已除破戒,  獲得清淨能守禁。 汝賓伽羅止爾聲,  聽道人誦法句偈,  聽是偈已得不殺。  汝賓伽羅止爾聲, 聽道人誦法句偈,  聽是偈已得實語。  汝賓伽羅止爾聲,  聽道人誦法句偈, 聽是偈已離鬼胎,  是故汝應止啼聲。」 `[[No. 99(1322)]]`(三二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富那婆修夜叉母宮。佛於其夜,在彼宮宿,其子夜叉婆修,及女`[2]優=憂【三】*`優怛羅,夜中啼泣。其母爾時慰撫男女,欲令不啼,即說偈言: 「富那婆修,  及`[*2-1]優=憂【三】*`優怛羅,  汝等今者,  宜止啼聲。 佛之世雄,  所說法要,  使我得聞,  非父非母, 能脫苦惱。  唯有世尊,  善巧說法,  能令聞者, 永離諸苦。  一切眾生,  隨於欲流,  沒生死海, 我欲聽法,  斷斯欲流。  富那婆修,  及`[*2]`優怛羅, 是故汝等,  宜應默然。」 時富那婆修,即說偈言: 「我今隨母教,  更不`[生=出【三】]`生音聲,  小妹`[*2-3]優=憂【三】*`優怛羅,  爾今亦默然, 願聽彼沙門,  說於微妙法。  佛於摩竭提,  人中最為上, 廣為諸眾生,  演說斷苦法。  說苦能生`[苦=善【宋明】]`苦,  說苦出要道, 說賢聖八道,  安隱趣涅槃。  善哉聞沙門,  所說法之要。」 母以偈答: 「汝是知見者,  所說稱我心,  汝善讚歎彼,  世間之導師。 以汝等默故,  令我見四諦,  `[*2-4]優=憂【三】*`優怛羅後時,  亦當見四諦。」 `[[No. 99(1323)]]`(三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摩竭提國,至摩尼行夜叉宮。時摩尼行夜叉共諸夜叉,不在己宮,集於餘處。有一女人,持好香華,并齎美酒,來至於此夜叉宮中。爾時,世尊處彼宮坐,諸根寂定。時此女人見於如來,在宮中坐,顏色悅豫,志意湛然,諸根寂定,得上調心,譬如金樓。見斯事已,即生此念:「我於今者,便為現見摩尼行夜叉。」時此女人前禮佛足,而說偈言: 「汝實應供養,  請與我所願,  使汝得賢善,  此摩竭提人, 咸從汝求願,  `[汝=此【三】]`汝常稱其心,  能與福慶祐。  汝今稱我願, 令我現在樂,  來世得生天。」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汝慎莫放逸,  而生於憍慢,  常當樂信戒,  汝當自化度。 請求摩尼行,  彼將何所為?  未若汝自修,  生天之業緣。」 時彼女人聞斯偈已,復作是念:「彼必不是摩尼夜叉,乃是瞿曇沙門。」即此女人尋以香花、酒瓶,屏於一處,頂禮佛足,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云何能獲得,  現樂後生天?  趣向於何事,  能得受快樂? 當作何業行?  我今問瞿曇,  云何今得樂,  命終得生天?」`[次行=次行爾時世尊以偈答曰【三】]` 「施與調諸根,  能生於快樂,  正見賢善俱,  親近於沙門, 正命自活者,  何用生`[于=於【三】]`于彼,  三十三天中,  彼即苦羅網。 汝除於欲愛,  至心聽我說,  我今當為汝,  說無塵垢法, 汝諸夜叉眾,  善哉聽甘露。」 爾時,世尊即為說法,示教利喜,如諸佛法,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出世為要。佛知其心,志意調順,為說四諦苦集滅道。女人意`[聰=聽【三】]`聰,聞法信悟,如新淨㲲,易受染色,即於座上見四聖諦法,知法逮得於法,盡法崖底,斷於疑網,渡疑彼岸,不隨於他,即起禮佛,合掌而言:「世尊!我已得出,我已得出,我盡形壽歸依三寶,成就不殺。」 時此女人聞法歡喜,頂禮而去。 `[[No. 99(1324)]]`(三二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摩竭提國,至箭毛夜叉宮,於夜止宿。時箭毛夜叉與諸夜叉餘處聚會,不在宮中。時箭毛同伴其名為炙,此炙夜叉見佛在於箭毛舍中,詣箭毛夜叉所,而語之言:「汝得大利,如來、至真、等正覺今在汝宮,於中止宿。」 箭毛夜叉言:「彼云何在我宮宿?」 時夜叉復語之言:「彼雖人類,實是如來、至真、等正覺。」 箭毛復言:「我今還宮,足自別知,為是如來、至真、等正覺?為非是耶?」箭毛夜叉聚會既訖,尋還己宮,以身欲觸佛,佛身轉遠,即問佛言:「沙門!今者為驚懼耶?」 佛言:「我不畏,汝觸極惡。」 箭毛復言:「沙門!我今問難,汝若解釋,甚善無量;若不答我,當破汝心,令熱沸血從面而出,又拔汝膊,擲置婆耆河岸。」 佛言:「我不見世間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有能令我心意顛倒,破我之心,面出沸血,能拔我膊,擲置于彼婆耆岸者。」 爾時,箭毛即說偈言: 「貪欲瞋恚,  以何為本?  樂及不樂,  怖畏毛竪, 為是何耶?  彼意覺者,  住在何處?  `[孾=嬰【三】]`孾孩小`[兒=人【三】]`兒, 云何生便,  知捉於乳?」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愛從以我生,  如尼拘陀樹,  欲愛隨所著,  亦如摩樓多, 纏縛尼拘樹。  夜叉應當知,  若知其根本,  必能捨棄離。 `[知【麗】,如【大】(cf. K19n0651_p0143c14; T02n0100_p0482a11)]`知彼根本者,  能度生死海,  度於有駛流,  更不受後有。」 時箭毛夜叉聞佛所說,心開意解,歡喜踊躍,即受三歸。 `[[No. 99(1325)]]`(三二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優=憂【宋】]`優婆夷有一男兒,受持八戒,於戒有缺,以犯戒故,鬼著而狂。時優婆夷即說偈言: 「十四十五日,  及以月八日,  如來神足月,  清淨持八戒。 修行不缺減,  鬼神不擾亂,  我從羅漢所,  得聞如是事。」 時有夜叉而說偈言: 「十四十五日,  及以月八日,  神足月齋日,  持戒不毀缺, 具受八支齋,  鬼神不擾亂。  汝於羅漢所,  所聞皆稱實。 我今必當放。」  夜叉作是語:  「毀戒鬼擾`[弄=亂【三】]`弄,  若有所毀缺, 現在鬼神惱,  將來獲惡果。  受戒如執刀,  急緩俱能傷, 智者須`[菩提=善捉【三】]`菩提,  得中則無害,  不持法沙門,  後受地獄苦。 如彼拙用刀,  必傷於其手,  善捉者不傷,  能護沙門法, 後必得涅槃。」  夜叉捉兒竟,  捉已尋復放。  時彼優婆夷, `[尋=即【三】]`尋語其子言:  「汝今當聽我,  夜叉之所說,  諸有遲緩業, 梵行不清淨,  邪命并諂曲,  彼不成大果。  譬如拙用刀, 必自傷害手,  善持沙門法,  後必近涅槃,  如似善捉刀, 不自傷其手。」 爾時,優婆夷為子種種說是法已,其子尋即生於厭惡,既厭惡已,便求出家,剃除鬚髮,即著法服,年少出家,不能深樂出家之法,以不樂故,便還歸家。 時優婆夷遙見子來,舉手大`[喚=歎【三】]`喚,而說偈言: 「舍既被燒,  烟炎熾盛,  善出諸物,  何以復來, 而欲入火?  舍既焚燒,  烟`[炎【麗】,焰【大】(cf. K19n0651_p0144b02; T02n0100_p0482b22)]`炎熾盛,  何緣復來, 欲被燒害?」 爾時,其子復說偈言: 「一切世人死,  必應`[悲=愁【三】]`悲號哭,  現在若不見,  亦復應啼泣, 母今以何故,  如彼餓鬼哭?」 其母復說偈言: 「汝以先捨欲,  出家為沙門。  汝今欲還家,  恐為魔所縛。 我今以是故,  是以哭於汝。」 時優婆夷,  如是種種,  呵責其子,  使生厭惡。 爾時,其子即向阿練若處,精勤修道,晝夜不廢,獲阿羅漢。 `[[No. 99(1326)]]`(三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摩竭提國,往至於彼曠野夜叉所住之宮,於夜止宿。時彼夜叉與諸夜叉餘處`[聚會=會聚【三】]`聚會,不在己宮。時有夜叉名曰驢駒,見於如來在曠野宮宿,即`[往=詣【三】]`往於彼曠野鬼所,而語之言:「汝獲大利,如來、至真、等正覺在汝宮宿。」 曠野答言:「彼人云何在我宮宿?」 時驢駒夜叉復語之言:「雖是人類,實是如來、至真、等正覺。」 曠野復言:「汝審真實,是如來、至真、等正覺?為非是耶?」爾時,曠野聚會已訖,還於己宮,既見佛已,而作是言:「出去!沙門。」如來爾時以彼住處故,隨語出。復語佛言:「沙門還入。」佛斷我慢,復隨語入。第二第三,語佛出入,佛悉隨之。第四亦言:「沙門出去。」佛言:「汝已三請,我於今者,不為汝出。」 曠野`[即=鬼【三】]`即言:「我欲問難,汝若解釋,當聽汝坐;若不答我,當令汝心意倒錯,又破汝心,使熱沸血從面而出,挽汝之膊,擲置婆耆河岸。」 佛言:「不見世間若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有能以我如汝語者。汝欲問者,隨汝所問。」 時曠野鬼即說偈言: 「一切財寶中,  何者最為勝?  修行何善行,  能招於樂報? 於諸美味中,  何者最為勝?  於諸壽命中,  何者壽命勝?」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於諸人中財,  信財第一勝。  修行於法者,  能得於快樂。 實語最美味,  智慧壽命勝。」 時曠野夜叉復說偈言: 「誰`[1]渡=度【三】*`渡於駛流?  誰`[*1]`渡於大海?  誰能捨離苦?  誰得於清淨?」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信能`[*1-2]渡=度【三】*`渡駛流,  不放逸`[*1]`渡海,  精進能離苦,  智慧能清淨。」 曠野夜叉復說偈言: 「云何能得信?  云何能得財?  云何得名稱?  云何得善友?」 爾時,世尊復以偈`[言=答【三】]`言: 「阿羅漢得信,  行法得涅槃,  `[順=慎【三】]`順行所應作,  精勤能聚財。 實語名遠聞,  廣施得親友,  汝可廣請問,  沙門婆羅門, 誰邊得實語?  離我誰有法?  九十六種道,  汝觀察諦問, 誰法有不害,  能具調順者?」 爾時,`[曠野=曠野鬼【三】]`曠野復說偈言: 「何須更問彼?  沙門婆羅門,  大精進顯示,  善分別說法。 我今念汝恩,  由汝示我故,  令我今得見,  無上大商主。 我從於今日,  隨`[所=順【三】]`所行來處,  城邑及聚落,  常當歸命佛, 顯示於正法。」 時曠野夜叉聞佛所說,歡喜踊躍,歸依三寶,并受禁戒為佛弟子。 `[[No. 99(1328)]]`(三二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王園精舍有比丘尼,名曰毘𠼝(`[毘𠼝〔-〕【三】]`毘𠼝秦言雄也)。時彼國人一切共為俱`[蜜=密【三】]`蜜頭星會,七日七夜歡娛聚集,無有延請比丘尼者。時有夜叉,於彼毘𠼝比丘尼所生信敬心,知諸國人都無請者,於里巷中說斯偈言: 「王舍城諸人,  一切咸醉眠,  毘𠼝比丘尼,  寂然入善定, 行者實是雄,  成就於雄法。  而此比丘尼,  善能修諸根, 永離於塵垢,  寂滅到涅槃。  如斯大德人,  宜勤加供養。 汝等今云何,  都無請命者?」 時彼城中諸優婆塞聞是偈已,各持衣服及諸餚饍而來,施與彼比丘尼。于時夜叉見諸人等,各各供養,復說偈言: 「毘𠼝比丘尼,  斷除一切結,  優婆塞有智。  能施於彼食, 以施彼食故,  得大福增長。  毘𠼝比丘尼,  斷一切結使。 優婆塞有智,  能施毘𠼝衣,  以施彼衣故,  得大福增長。」 `[[No. 99(1327)]]`(三二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王園精舍有比丘尼,名曰白淨。爾時,國人一切共作俱`[蜜=密【明】]`蜜頭星會,七日七夜歡娛聚集,無有請彼比丘尼者。時有夜叉於白淨比丘尼所生信敬心,知諸國人都無請者,於里巷中說斯偈言: 「王舍城諸人,  一切皆醉眠,  不請比丘尼,  修於諸根`[者=人【三】]`者。 白淨白淨法,  比丘尼善定,  永離於塵垢,  寂滅到涅槃。 如斯大德人,  宜勤加供養。  汝等今云何,  都無命請者?」 時彼城中諸人聞是偈已,各持衣食施比丘尼。于時夜叉見得衣食,復說偈言: 「白淨比丘尼,  斷除於愛結。  優婆塞有智,  能施`[於彼=彼衣【三】]`於彼食, 以施彼食故,  獲於無量福。  白淨比丘尼,  斷除於慳貪。 優婆塞有智,  能施於彼衣,  以施彼衣故,  獲於無量福。」 `[[No. 99(1329)]]`(三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二夜叉:一名七岳,二名雪山。此二夜叉共為親友,而作誓言:「若汝宮中有妙寶出,當語於我;若我宮中有妙寶出,亦當語汝。」時雪山夜叉宮中,有千葉蓮花,大如車輪,紺瑠璃莖,金剛為鬚。雪山夜叉覩斯事已,即便遣使語彼七岳言:「我宮中有是異物,汝可來觀。」 爾時,七岳夜叉聞是語已,即作心念:「如來世尊近在不遠,可`[使=便【三】]`使詣雪山夜叉所言,我當必詣彼,往看寶華。」作是念已,即復遣使言:「我此中有如來、至真、等正覺,在此現形,汝宮雖有如是寶華,為何所益?」 爾時,雪山夜叉聞其使語,侍從五百夜叉,往詣于彼七岳夜叉所止宮中。雪山夜叉向於七岳而說偈言: 「十五日夜月,  圓足極淨明,  聞命將徒眾,  今故來相造, 應當親近誰?  誰是汝羅漢?」 七岳夜叉說偈答`[曰=言【三】]`曰: 「如來世所尊,  王舍城最上,  說於四諦法,  斷除一切苦。 說苦從因生,  能生苦名`[習=集【元明】]`習,  賢聖八正道,  趣向於寂滅。 彼是我羅漢,  汝當親近之。」 雪山夜叉復說偈言: 「普於群生類,  若有慈等心,  於愛不愛覺,  為得自在不?」 七岳夜叉復`[3]以=說【三】*`以偈`[4]答=言【三】*`答: 「心意極調柔,  於諸群萠類,  了知一切法,  為世大導師, 於愛不愛覺,  心皆得`[自=因【元明】]`自在。」 雪山夜叉復說偈言: 「若能真實語,  終不虛妄言,  慈愍眾生類,  除斷於殺生, 遠離於放逸,  於禪而不空。」 七岳夜叉復說偈言: 「終不虛妄語,  遠離於殺害,  常捨諸放逸,  佛無不定時。」 雪山夜叉復說偈言: 「若不著於欲,  心無諸擾亂,  為有法眼耶?  盡於愚癡不? 能捨諸煩惱,  得於解脫不?」 七岳夜叉復以偈答: 「超出欲淤泥,  心淨無擾亂,  法眼甚清徹,  得盡於愚癡, 永`[離=捨【三】]`離眾結使,  獲得於解脫。」 雪山夜叉復說偈言: 「誰無別離惱?  誰能不綺語?  誰見物不貪?  誰不生想見?」 七岳夜叉復`[*3-1]以=說【三】*`以偈`[*4-1]答=言【三】*`答: 「久斷愛別苦,  未曾無義言,  除捨貪欲心,  永無邪見想。」 雪山夜叉復說偈言: 「頗具於諸明,  戒行清淨不?  為能盡諸漏,  不受後有耶?」 七岳夜叉復`[*3-2]以=說【三】*`以偈`[*4-2]答=言【三】*`答: 「明行悉具足,  持戒行清淨,  久斷諸結漏,  永不受後有。」 雪山夜叉復說偈言: 「如來三業中,  頗具眾善行,  汝今得遵行,  讚歎真實法。」 七岳夜叉復以偈答: 「如來身口意,  具足眾善行,  明達悉充備,  我讚真實法。」 雪山夜叉復說偈言: 「牟尼天世雄,  𨄔如伊梨延,  少食不著味。  仙聖處林禪, 我等可共往,  禮敬瞿曇尊。」 爾時,七岳夜叉共雪山等,將千夜叉同時俱往,既到佛所,各整衣服,合掌敬禮,而說偈言: 「婆伽婆世雄,  佛陀兩足尊,  諸天所不知,  具眼悉明了。」 爾時,雪山、七岳等說此偈已,在一面坐。雪山夜叉以偈問佛: 「云何苦出要?  云何捨離苦?  世尊為我說,  苦於何處盡?」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五欲意第六,  於此處離欲,  解脫於諸苦,  斯是苦出要。 如斯解脫苦,  即於苦處滅。  汝今問於我,  為汝如是說。」 雪山夜叉復以偈問: 「云何池流迴?  何處無安立?  苦樂於何處,  滅盡無有餘?」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眼耳鼻舌身,  意根為第六,  此處池流迴,  此無安立處。 名色不起轉,  此處得盡滅。」 雪山夜叉復以偈問: 「云何世間生?  云何得和聚?  幾為世間受?  幾事為苦求?」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世間從六生,  因六得和集,  從六生於受,  六事恒苦求。」 雪山夜叉復以偈問: 「云何修善法,  晝夜不懈怠?  云何度駛流,  無有安足處, 亦無所攀緣,  處深不沈沒?」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一切戒無犯,  智慧具禪定,  思惟眾過患,  具足於念力。 此能度難度,  遠離欲和合,  捨諸有結使,  盡於歡喜有。 如是人名為,  處深不沈沒。」 雪山夜叉復以偈問: 「誰度於駛流?  孰能越大海?  誰能捨於苦?  云何得清淨?」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信能度駛流,  不放逸越海,  精進能捨苦,  智慧能使淨。 汝詣諸沙門,  及諸婆羅門,  各各種別問,  誰有知法者? 誰能說實捨?  離我誰能說?」 雪山夜叉復以偈問: 「我今聞佛說,  疑網皆已除,  何須種別問,  沙門婆羅門? 世雄善顯示,  具實分別說,  七岳恩深重,  能使我得見。 無上大導師,  我今所至處,  城邑及聚落,  在在并處處, 日夜常歸依,  如來三佛陀,  法中之正法。」  一千諸夜叉, 心各懷踊躍,  皆合掌向佛,  咸求為弟子,  歸依佛世尊。 `[[No. 99(1330)]]`(三二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尊者舍利弗、大目犍連在靈鷲山。時舍利弗新剃髮竟,晨朝早起,正身端坐,以衣覆頭。當于彼時,有二夜叉:一名為害,二名復害。爾時,復害見舍利弗,語為害言:「我於今者,欲以拳打剃頭沙門。」 為害答言:「而此比丘有大神德,汝勿為此,長夜受苦。」第二第三,亦如是諫。復害故欲以拳打舍利弗,以不用其所諫曉故,乃至以身躬自抱捉。 爾時,復害惡心熾盛,雖聞他諫,乃至抱捉,都`[不=無【三】]`不從順。即以拳打舍利弗頭,既打之已,復害夜叉語為害言:「今打比丘,便為燒煮於我,汝今應當救拔於我。」作是語時,地自開裂,現身陷入無間地獄。 爾時,尊者大目`[揵【CB】,捷【大】]`揵連去舍利弗坐處不遠,坐一樹下,尋聞打於舍利弗聲,往詣尊者舍利弗所,而語之言:「不能堪忍受如是苦,將無驚怖,散壞身耶?」 舍利弗言:「我身忍受,都無`[苦痛=痛苦【明】]`苦痛,亦不散壞。」 尊者即讚歎言:「實有神德,假令復害以手打彼耆闍崛山,猶當碎壞,而舍利弗都無異相。」 斯二尊者作是語時,爾時,世尊晝在房坐,以淨天耳遙聞其言,即說偈言: 「正心如大山,  安住無動搖,  諸所可染著,  染不染著法, 遠離於愛樂。  所謂愛樂者,  即是塵欲法。  若來加惱觸, 不報惱觸者,  是名不惱觸。  若如是修心,  終不受於苦。」 爾時,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因陀羅、釋迦、崛`[默【CB】,摩【大】]`默白山、賓迦`[羅富=富羅【三】]`羅、富那婆修、曼遮尼羅、箭毛、受齋、曠野及雄、淨、七岳并雪山。害及於無害。是名第十`[四〔-〕【三】]`四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五=十二【三】]`十五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六=十七【三】]`十六`[(丹本…准)〔-〕【三】]` \(丹本第十七卷初准) 失譯`[人名〔-〕【宋元】]`人名`[今〔-〕【明】]`今附秦錄 `[[No. 99(937)]]`(三三〇) 爾時,世尊在毘舍離獼猴陂岸大講堂中。時有四十波利蛇迦比丘皆阿練若,著糞掃衣,盡行乞食,悉在學地,未離欲法,咸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作是念:「此諸比丘皆阿練若,著糞掃衣,盡行乞食,悉是學人,未斷`[諸=欲【三】]`諸結,吾當為彼,如應說法,令諸比丘不起于坐,心得解悟,盡諸結漏。」 佛告之曰:「比丘當知,生死長遠,無有邊際,無有能知其根`[13]源=原【三】*`源者,一切眾生皆為無明之所覆蓋,愛結所使,纏繫其頸,生死長途,流轉無窮,過去億苦無能知者,譬如恒河流入四海。我今問汝:汝處生死,所出血多?為恒河多?」 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我處生死,身所出血,多彼恒河四大海水。」 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汝從往世所受象身,為他截鼻、截耳,或時截足,鐵鉤`[斲【磧】,𮠋【大】,斵【三】]`斲頭,及以斬項,所出之血,無量無邊。又受牛、馬、騾、驢、駱駝、猪、雞、犬、豕,種種禽獸,如受雞形,截其羽翼,及其項足,身所出血,是諸禽獸,各被割截,所出之血,不可計量。」復告諸比丘:「色為是常?是無常乎?」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色是無常。」 佛復問言:「色若無常,為當是苦?為非苦乎?」 比丘對曰:「無常故苦。」 佛復告言:「若無常苦是敗壞法,於此法中,賢聖弟子計有我,及我所不?」 比丘對曰:「不也。世尊!」 佛復告曰:「受、想、行、識為是常耶?為無常乎?」 比丘對曰:「斯皆無常。」 佛復問言:「若是無常,為是苦耶?為非苦耶?」 比丘對曰:「無常故苦。」 佛又問言:「若無常苦是敗壞法,賢聖弟子寧計是中我、我所不?」 比丘對曰:「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無常,無常故即無我,若無有我,則無我所,如是知實正慧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若有是色,乃至少時,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近、若遠,此盡無我,及以我所,如是稱實正見所見。若受、想,若行、若識,若多、若少,若內、若外,若近、若遠,過去、未來、現在,都無有我,亦無我所,如實知見。賢聖弟子見是事已,即名多聞。於色厭惡,受、想、行、識亦生厭惡,以厭惡故`[得=則得【三】]`得離欲,得離欲故,`[則=則得【三】]`則解脫。得解脫故,則解脫知見。若得解脫知見,即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佛說是時,四十波利蛇迦比丘不受後有,心得解脫。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38)]]`(三三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麗】,住【大】(cf. K19n0651_p0148c09)]`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當知,生死長遠,無有邊際,無有能知其根源者。一切眾生皆為無明之所覆蓋,`[愛【麗】,受【大】(cf. K19n0651_p0148c13; T02n0100_p0486b27)]`愛結纏縛,流轉生死,無有窮已,過去億`[苦【麗】,若【大】(cf. K19n0651_p0148c14; T02n0100_p0485c15)]`苦無能知者,譬如恒河流注四海。」復告比丘:「生死長遠,於昔過去受形已來,憂悲哭泣,所出目淚為多?為恒河多?」 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生死長遠,目所出淚,踰彼恒河,亦多四海。」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所集目淚,實多四海。誠如汝言,過去來世,父母棄背,伯叔、兄弟、姊妹、兒子、宗親、眷屬,悉皆死喪,及失錢財、象、馬、牛、羊,或受鞭`[杖=打【三】]`杖,或被傷`[刖=割【三】]`刖,侵毀形體,乃至繫閉,如斯眾苦,悲惱流淚,不可稱計。譬如`[6]瀑=暴【三】*`瀑流,漂眾草木,聚沫塞路。愛之聚沫,遮賢聖道,`[血=雨【明】]`血`[8]渧=滴【三】*`渧受身,數受地獄、餓鬼、畜生,及餘惡趣。」 佛問比丘:「色為是常?是無常乎?」 比丘對曰:「色是無常。」 佛復問言:「色若無常,為當是苦?為非苦耶?」 比丘對曰:「無常故苦。」 佛告比丘:「若無常苦是敗壞法,於斯法中,賢聖弟子寧計有我,及我所不?」 比丘對曰:「不也。世尊!」佛又問言:「受、想、行、識為是常耶?是無常乎?」 比丘對曰:「斯皆無常。」 佛又問言:「若是無常,為是苦耶?為非苦乎?」 比丘對曰:「無常故苦。」又問:「若無常苦是敗壞法,賢聖弟子寧計是中我、我所不?」 比丘對曰:「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無常,無常故苦,苦即無我。若無有我,則無我所,如是知實正慧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若有是色,乃至少許,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近、若遠,此盡無我,及以我所,如是稱實正見所見。若受、想、行、識,若多、若少,若內、若外,若遠、若近,過去、未來、現在,都無有我,亦無我所,如實知見,賢聖弟子見是事已,即名`[多〔-〕【三】]`多聞,於色解脫,受、想、行、識,亦得解脫,憂悲苦惱一切解脫。」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39)]]`(三三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言:「生死長遠,無有邊際,無有能知其根`[*13-1]源=原【三】*`源者。一切眾生皆為無明之所覆蓋,愛結纏縛,流轉生死,無有窮已,過去億苦無能知者。」復告比丘:「譬如恒河流注四海,於昔過去生死曠遠,飲於母乳比恒河水,何者為多?」 比丘白佛:「如我解佛所說義者,過去久遠所飲母乳,多彼恒河,及四海水。」 「受形已來,無量無邊,或受象、馬、駝、驢、牛、羊、鹿等,種種畜獸,所飲母乳,不可稱計。譬如`[*6-1]瀑=暴【三】*`瀑流,漂諸草木,合成聚`[集=沫【三】]`集,妨塞途路。愛之聚沫,亦復如是,能遮聖道。」餘如上說。 `[[No. 99(940)]]`(三三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無有邊際,無有能知其根`[*13-2]源=原【三】*`源者。一切眾生皆為無明之所覆蓋,愛所纏縛,流轉生死,無有窮已,過去億苦無能知者。假設有人,斬截天下大地草木,悉以為籌,盡此諸籌,欲數過去無量世來所生之母,亦不能盡其邊際。假設斬於大地草木,悉皆以為四指之籌,欲算過去所生之父,終不能得知其邊際。」復告比丘:「生死長遠,邊不可得。」餘如上說。「汝諸比丘,當作是學,斷於生死,斷於諸有,更不受有。」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41)]]`(三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無有邊際,無有能知其根`[*13-3]源=原【三】*`源者。一切眾生皆為無明之所覆蓋,愛所纏縛,流轉生死,無有窮已;過去億劫恒受眾苦,一切無有能得知者。」復告比丘:「假設有人,`[丸=九【元】]`丸大地土,猶如豆粒,以此豆粒欲數過去所受生母,盡此地土,亦不能得盡其邊際。」餘如上說。「是故汝等,應作是學,學斷後有,懃求方便,斷於後有。」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42)]]`(三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無有邊際,無有能知其根`[*13-4]源=原【三】*`源者。一切眾生皆為無明之所覆蓋,愛所纏縛,流轉生死,無有窮已,過去億數所受眾苦,一切無有能得知者。」 佛告比丘:「汝觀世間喜樂之眾,受上樂者,汝等決定應作是念:『我從過去以來,受如此樂,數受斯樂,亦皆敗失,如是生死長遠。』」餘如上說。「汝等今者,當作是學,懃修方便,斷於後有。」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43)]]`(三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餘如上說。「若見眾生受極苦毒,憂愁懊惱,當作是念:『我從昔來無量劫中,亦受如是無量苦惱,生死長遠。』」餘如上說。「汝等比丘,當作是學,應懃方便,斷於後有,莫作起有因緣。」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44)]]`(三三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餘如上說。「汝等比丘,若見有人,心生驚怖,身毛為竪,當知前身曾作怨害,是故生死長遠。」餘如上說。「汝等比丘,應作是學,當懃方便,斷於後有。」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45)]]`(三三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餘如上說。「若見眾生自然愛樂,起於欲心,心極親愛,汝等當知,先身之時,必為父母、兄弟、妻子,或作和`[上=尚【三】]`上、阿闍梨、師長所尊,是故當知,生死長遠。」餘如上說。「汝等比丘,`[應=當【三】]`應作是學,懃修方便,斷於後有,莫作生有因緣。」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46)]]`(三三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婆羅門,往詣佛所,問訊世尊,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未來當有幾佛出世?」 佛答之言:「未來當有恒河沙諸佛出現於世。」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作是念:「我當於未來佛所修梵行,迴還不遠。」復作是念:「我竟不問過去之世幾佛出世?」作是念已,還至佛所,白佛言:「世尊!過去之世幾佛出世?」 佛答之曰:「過去有無量恒河沙諸佛已出於世。」 時婆羅門復作是念:「過去、未來諸佛出世,我不值遇,今得值佛,云何空過?我當於佛法中出家學道。」即起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慈愍,聽我出家,於佛法中,修行梵行。」佛即聽許,尋得出家。既出家已,獨處閑靜,精勤修`[習=集【三】]`習,斷於生死,得阿羅漢。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47)]]`(三四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在【三】]`住王舍城毘富羅山足。佛告諸比丘:「若有一人,於一劫中,流轉受生,收其白骨,若不毀壞,積以為聚,如毘富羅山。賢聖弟子隨時聞,如實知苦聖諦,如實知苦集、知苦滅、知趣苦滅道,如是知見已,斷於三結,所謂身見、戒取、疑,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菩提,趣於涅槃,極至七生七死,得盡苦際。」說是事已,復說偈言: 「一人一劫中,  流轉受生死,  積骨以為聚,  集之在一處, 使不毀敗壞,  猶如毘富羅。  若觀四真諦,  正智所鑒察, 說苦因從生,  苦滅八聖道,  安隱趣涅槃,  流轉生死輪, 任運過七生,  得盡於苦際。」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頂禮而去。 血淚及母乳  土丸如豆粒  恐怖及彼愛  恒沙及骨聚 `[[No. 99(948)]]`(三四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生死長遠。」亦如上說。爾時,眾中有一比丘,從坐而起,整衣服,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劫為久近?」 佛告比丘:「吾可為汝敷演而說,恐汝不解。」 比丘白佛:「頗可方喻`[說不〔-〕【三】]`說不?」 `[佛言可作方喻=使我得知佛告比丘吾今為汝說其方喻諦聽善思佛言比丘譬如【三】]`佛言:「可作方喻。以鐵為城,縱`[橫=廣【三】]`橫正等,高一由旬,設盛芥子,滿中流溢。假設有人百年之中,取一芥子,城中芥子,可得都盡,劫之邊際,不可得知。」復告比丘:「劫之長遠,其喻如是。如斯長劫,百千億萬,乃至`[百=百千【元明】]`百億萬苦惱,無量無邊麁惡痛苦,意所不憙,猶如聚沫,`[14]血=雨【元明】*`血`[*8-1]渧=滴【三】*`渧受身,數受地獄、餓鬼、畜生惡趣之中,人中惡趣,是故應斷後有,宜勤方便,遠離諸有。汝等比丘,當作是學。」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49)]]`(三四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餘如上說。於彼眾中有一比丘,即從坐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劫為久近?」 佛告比丘:「可為汝說,汝不能解。」 比丘白佛:「為可作方喻以不?」 佛言:「可作方喻。」佛告比丘:「如有`[硬=破【三】]`硬石,無有孔穴,共同一體,縱廣高下,滿一由旬。假使有人,以細羅縠衣,或`[初=芻【元明】]`初摩細`[濡=軟【三】]`濡,或以細㲲,百年一拂,令其壞盡,劫猶未盡。是故我說,劫之長遠,邊際難得。劫之久近,其喻如是。如是長劫,數百、數千、數萬、數千億萬眾生,於斯長劫之中受大苦惱,麁澁痛苦,意所不憙,如似聚沫,`[*14-1]血=雨【元明】*`血`[*8-2]渧=滴【三】*`渧所受,數受地獄、餓鬼、畜生,入於惡趣。是故汝等,當斷後有,勤修行道,離於諸有因緣,應作是學。」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50)]]`(三四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眾中有一比丘,從坐而起,整衣服,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從昔已來,多少劫過?」 佛告比丘:「吾可說之,汝不能解。」 比丘白佛`[言〔-〕【三】]`言:「可作方喻說不?」 佛言:「可作方喻。假設有人,年滿百歲,於一日中,晨起、日中及日暮,三時各憶百千劫事,如是日日憶念,滿足百年,猶不能得過去劫數邊際。劫數長遠,亦復如是。眾生於是長遠劫中,受眾苦極麁澁痛苦,心不生憙,數受地獄、餓鬼、畜生,入於惡趣。是故比丘,應斷後有,勤修方便,絕離諸有。汝等比丘,應作是學。」 `[諸=時諸【三】]`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51)]]`(三四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餘如上說。「乃至過去億數之劫不可得知,於此大地,無有不是汝等故身生處死處。」復告比丘:「生死長遠,邊際難知。汝等比丘,應勤方便,斷離諸有。」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元】]`行。 `[[No. 99(952)]]`(三四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乃至如上所說。復告比丘:「此世間中,無有一人不作汝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及以和上、阿闍梨、所尊之者,此世間中,無一眾生不殺害汝,為汝`[怨=怨者亦復無有一眾生等汝不食其肉血之者【三】]`怨。亦復無有一眾生等,不食於汝身肉之者。如是無始生死,餘如上說。是故比丘,應勤方便,斷離諸有,當作斯學。」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53)]]`(三四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譬如天雨,既至於地,即便生泡,速生速滅,生死之法,速生速滅,亦復如是。無始生死,長遠若斯。是故比丘,應勤方便,斷離諸有,當作是學。」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54a)]]`(三四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死生=生死【三】]`死生長遠。」如上所說。復告比丘:「天雨密緻,如縛掃篲,東西南北,及以四維,間無空處。東方無量世界眾生,熾盛安樂,無量世界悉皆碎壞,無量世界眾生滿中,無量世界悉皆空虛,無有眾生在中居止;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生死無始。」餘如上說。「是故比丘,當勤方便,斷離諸有,應作是學。」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54b)]]`(三四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生死長遠。」如上所說。乃至無始生死,亦如上說。復告比丘:「譬如擲杖,或根著地,或頭著地,或墮不淨、穢惡之處,或復墮於清淨之處。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為無明所覆,或生天上及在人中,或墮地獄、餓鬼、畜生,或復墮於阿修羅有,以是義故,生死長遠。」廣說如上。「是故比丘,當斷諸有,應如是學。」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55)]]`(三四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譬如五輻車輪,其有力者,旋轉速疾。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為無明覆,輪轉五道,所謂人、天、地獄、餓鬼,及以畜生,如是無始生死。是故比丘,當斷諸有,應作善法。」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99(956)]]`(三五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毘富羅山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無有住時,不可保信,是`[壞【麗】,懷【大】(cf. K19n0651_p0152b14; T02n0100_p0488c21)]`壞敗法。以是義故,汝諸比丘,於諸行所,應知止足,生厭惡想,離於愛欲,而求解脫。」 復告比丘:「此毘富羅山,往昔之時,名曰婆耆半闍。爾時,此城名帝彌羅,彼時人民壽四萬歲,諸人民等,欲上此山,經於四日,然後乃能至彼山頂。時世有佛,號迦孫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諸弟子而說法要,初中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比丘當知,爾時,婆耆半闍山相,於今已滅,人民盡死,是佛世尊入涅槃後,人壽轉減。以是義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無有住時,不可保信,是壞敗法。是故比丘,於諸行所,應知止足,生厭惡想,離於愛欲,而求解脫。」 復告比丘:「乃往昔時,此山名曰朋迦,于時此城名阿毘迦,時,彼世人壽三萬歲,此諸眾生,若欲上山,經於三日,便得往還。時世有佛世尊,號迦那含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爾時,如來普為大眾演說法要,所演說者,初中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具足清淨,顯發梵行之相。比丘當知,彼佛世尊入涅槃後,人民轉減,于時山相,於今已`[滅=減【明】]`滅,人民死盡。是故比丘,諸行無常,是變易法,不可恃怙,會歸磨滅。汝等應當於諸行所,宜知止足,生厭惡想,離於愛欲,而求解脫。」 佛復告諸比丘:「乃往古昔,此山名曰善邊,爾時,國土名曰赤馬,于時人民壽二萬歲。當爾之時有佛出世,號曰迦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廣為大眾敷演分別諸法秘奧,其所說者初中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比丘當知,善邊山名於今已滅,人皆終`[沒=歿【三】]`沒,彼佛世尊入般涅槃,人命轉減。以是義故,諸行無常,是變易法,無有住時,不可恃怙,會歸磨滅。是故宜應於諸行所,生於止足,厭惡之想,離於愛欲,而求解脫。 「此山今復名毘富羅,而斯國`[土=上【明】]`土名摩竭提,是中眾生壽命百年,或增或減,此諸眾生若欲上山,須臾之頃,即便往還。我釋迦文出現於世,十號具足,為眾演說無量經典,其所說者,初中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復告比丘:「此山名字并及國人,不久亦當悉皆滅盡,我亦不久當入涅槃。以是義故,諸行無常,是變易法,無有住時不可恃怙,會歸磨滅。是故比丘,宜應至心於諸行所,生止足想,厭惡之心,離於愛欲,而求解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婆耆半闍帝彌羅,  阿毘迦羅朋伽迦,  善邊之山赤馬國,  毘富羅山摩竭提, 諸山悉滅人亦終,  佛入涅槃壽命滅。 「以是義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城、山、過去  無地方所  眾生無不是 麁雨渧雨、如縛掃篲  擲杖、還轉輪 `[以毘富羅為卷第十七終【三】]`毘富羅`[(此下…准)〔-〕【三】]` \(此下與丹本第二十卷准) `[[No. 99(1331)]]`(三五一) `[爾時以下為卷第二十【三】]`爾時,眾多比丘在俱薩羅園竹林中夏坐安居。彼園林中,有天神住,天神愁念,而作是言:「今僧自恣,月十五日已復欲去。」 更有天神即問之言:「汝今何故愁憂如是?」即說偈言: 「天神汝今者,  何以懷愁憂?  淨戒諸比丘,  今日當自恣, 得遇如是事,  宜應自欣悅。」 彼林天神以偈答曰: 「我亦知彼等,  今日當自恣,  非是無慚愧,  同諸外道等。 斯等皆精懃,  具有慚愧者,  收`[斂=檢【三】]`斂衣鉢已,  自恣各散去。 比丘既散已,  此林空無人,  更無所聞見,  是故我愁憂。」 時諸比丘既自恣已,各散出林,還其所止。爾時,天神見其四散,心懷憂慘,即說偈言: 「諸比丘去已,  但見遊居處,  牟尼諸弟子,  多聞有知見, 善能具分別,  種種清淨說。  如斯持法人,  今者安所詣?」 時餘天神復說偈言: 「此諸比丘等,  四散道不同,  有向摩竭提,  或有詣跋耆, 亦復有向彼,  毘舍離國者。  此阿練若處,  集會諸比丘, 譬如野鳥鹿,  栖止無恒所。  此諸比丘等,  捨`[棄【麗】,樂【大】(cf. K19n0651_p0153c11; T02n0100_p0489c16)]`棄於緣務, 常求空閑處,  靜坐得安樂。」 `[[No. 99(1332)]]`(三五二) 有一比丘,從俱薩羅國,詣俱薩羅林,於中止住,晝日睡眠。時彼林中,有天神作是念言:「今此比丘處林而睡,甚非所宜,非沙門法,污辱此林。我於今者,當`[覺悟=𭔏悟【宋】,𭔏寤【元明】]`覺悟之。」作是念已,即往其所,`[𡄇咳=謦欬【三】]`𡄇咳彈指,而說偈言: 「咄比丘汝起,  無得`[嗜=著【三】]`嗜睡眠,  如是睡眠者,  竟有何義利? 身遭極重病,  云何而安眠?  毒箭中汝心,  求拔云何眠? 汝既能出家,  捨離眾緣務,  當滿本願求,  勿為睡所覆。 𧄼瞢無覺了,  失於昔所願,  欲體性無常,  掉動不停住, 眴息不可保,  凡夫愚惑著。  汝今已出家,  離於在家縛, 云何離縛已,  而復樂眠睡?  若未斷愛欲,  其心未解脫, 未得最上智,  不具斯事者,  不名為出家。  云何安睡眠, 欲稱出家法?  應當勤精進,  晝夜不懈`[惓=倦【三】]`惓,  堅固求涅槃。 所求既未獲,  出家為何眠?  慧識`[却=袪【宋元】,祛【明】]`却無明,  盡於諸漏結, 善調於心行,  獲最後邊身,  能具如上事,  乃可安眠睡。」 `[[No. 99(1333)]]`(三五三) 爾時,復有一比丘,亦住於彼俱薩羅林,晝入房坐,起於惡覺,依於貪嗜。時林天神`[知【麗】,如【大】(cf. K19n0651_p0154a12; T02n0100_p0490a26)]`知彼比丘起於惡覺,依於貪嗜。「不能稱可出家法式,是不善`[事=士【明】]`事,處此林中,起於惡覺。我於今者,當`[3]𭔏=覺【元明】*`𭔏悟之。」作是念已,即往其所,而說偈言: 「比丘`[惡怖=怖惡【元明】]`惡怖欲,  故來處此林,  形雖坐林間,  心意出林表, 馳騁逐外塵,  起于`[惡=慈【明】]`惡覺觀。  若滅諸欲著,  然後得解脫, 既得解脫已,  乃爾知快樂。  汝應捨不樂,  安心樂此法, 我今`[*3-1]𭔏=覺【元明】*`𭔏悟汝,  令汝還得念。  欲如惡焦山,  煎涸諸善法, 惡焦無厭足,  難可得小離。  勿貪於欲樂,  坌污已淨心, 如鳥為塵坌,  奮翮振塵穢。  比丘亦如是,  禪思去塵勞, 塵垢來染心,  正念能除捨。  愛欲即塵垢,  非謂外埃土, 欲覺及瞋癡,  謂之為塵勞。  攝心有智者,  爾乃能除去。」 `[[No. 99(1334)]]`(三五四) 爾時,復有一比丘,亦住於彼俱薩羅林,晝入房坐,而於欲所,起清淨想。彼林天神知其所念,為覺悟故,即說偈言: 「汝思欲淨想,  欲覺之所吞,  捨欲不淨心,  妄取欲淨想。 比丘汝今者,  處林獨閑坐,  應念佛法僧,  及已所受戒, 多獲歡喜心,  便知苦邊際。」 `[[No. 99(1335)]]`(三五五) 爾時,復有一比丘,遊俱薩羅國,止一林中,於其日中,盛熱之時,心生不樂。時此比丘即說偈言: 「日中既盛熱,  林木甚欝蒸,  眾禽以熱故,  各自停不飛, 布穀厲其聲,  我聞生驚懼。」 彼林天神聞此偈已,即說偈言: 「日中盛熱時,  眾鳥皆停住,  布穀厲聲鳴,  汝應生快樂, 不應生怖懼,  此處當畏誰?」 `[[No. 99(1336)]]`(三五六) 爾時,尊者阿那律遊俱薩羅國,止住一林。時阿那律天上本妻,來至此林,禮尊者足,在一面坐,即說偈言: 「汝昔天上時,  善巧奏琴樂,  又復能歌舞,  縱意受快樂。 汝當發心願,  還向本宮殿,  處三十三天,  彼天豐諸欲, 天女恒翼從,  極樂甚可樂。」 尊者阿那律說偈答曰: 「天女極為苦,  依止於身見,  諸樂生天者,  一切無不苦。 我不受後有,  更不生彼天,  天女汝當知,  我盡於生死。」 `[[No. 99(1337)]]`(三五七) 爾時,復有一比丘,在俱薩羅國,止一林住,晝夜誦習,精懃修道,得阿羅漢。已得阿羅漢,止不誦習。彼時天神而說偈言: 「汝常誦法句,  精懃不休廢,  今何故默然,  都無所誦習?」 比丘說偈答言: 「我先求法句,  未得離欲結,  吾今既離欲,  法句義已成。 我今已知見,  不墮於諸道,  所`[其=期【三】]`其得出要,  何用文字為? 世間諸所有,  一切聞見事,  悉皆都捨離,  不受於後有。」 `[[No. 99(1338)]]`(三五八) 爾時,復有一比丘,在俱薩羅國,依止彼林,眼視不明,請醫占之。醫語之言:「比丘!若能嗅蓮華香,眼還得明。」彼比丘即信其言,又語之曰:「我於何處得斯蓮花?」醫即答言:「汝若欲得蓮花香者,當詣蓮花池所。」時彼比丘即用其言,至彼池所,端坐嗅香。爾時,天神見其如是,即說偈言: 「池中所生華,  香氣甚馝馥,  汝都不見主,  云何偷花香? 而汝於今者,  真實得名盜,  大仙汝何故,  而盜於彼香?」 比丘說偈答言: 「天神汝當知,  蓮華生池中,  我不傷根莖,  亦不偷盜取, 但遠嗅香氣。  以何因緣故,  名為偷香者?  我不受此語。」 天神復說偈言: 「池中有香花,  不問其主取,  檀越不施與,  世人名為盜。 大仙汝偷香,  一向成盜罪。」 時有一人來入此池,以鎌芟截蓮花根葉,重負而去。比丘見已,復說偈言: 「斯人入池中,  斬拔花根子,  狼籍而踐蹈,  重擔而齎歸。 何故不遮彼,  語言汝盜取?」 天神說偈答言: 「彼人入池者,  恒作於惡業,  譬如乳兒母,  而著於黑衣, 雖有諸`[唌=涎【三】]`唌唾,  都不見污辱。  汝如白淨衣,  易受其點污, 是故止制汝,  不能遮于彼。  惡人如衣黑,  造惡不譏呵; 鮮白上有點,  猶如蠅脚等,  世人皆共見。  設諸賢智人, 有少微細過,  其喻亦如是,  珂貝上黑點,  人皆遠見之。 若斷結使者,  諸業皆潔淨,  有如毛髮惡,  人見如丘山。」 比丘復說偈言: 「天今利益我,  為欲拔濟故,  隨所見我處,  數數覺悟我。」 天神說偈答言: 「汝不以錢財,  而用市我得,  又不`[破=被【元明】]`破他國,  虜掠見擒獲。 損益汝自知,  誰逐汝覺悟?  汝今應自忖,  諸有損益事。」 `[[No. 99(1339)]]`(三五九) 爾時,尊者十力迦葉在俱薩羅國`[4]拪=栖【三】*`拪泥窟中。有一獵師名連迦,去尊者不遠,施鹿羂`[摾=𣚦【宋】,弶【元明】]`摾。爾時,尊者憐愍獵師,為其說法,彼不解法。尊者迦葉指端出光,獵師雖見,亦不厭離如此惡事,但自思念:「鹿來入羂?為不入羂?」 爾時,`[*4-1]拪=栖【三】*`拪泥窟神而說偈言: 「獵師處深山,  少智盲無目,  非時`[又=有【三】]`又所說,  `[徒【麗】,從【大】(cf. K19n0651_p0155b18)]`徒自失其言。 假令汝十指,  一時都出光,  終不能令彼,  得見於四諦。 彼都無智故,  造作諸非法,  不樂及睡眠,  厭離`[倒=到【三】]`倒淨想, 安住闍利那,  誦習花迦葉。」 `[[No. 99(1340)]]`(三六〇) 爾時,跋耆子遊俱薩羅國,住止彼林。時彼國人一切皆作拘`[蜜=密【三】]`蜜提大會,七日七夜。爾時,跋耆子見是事已,心小退壞,即說偈言: 「我在`[林=榛【三】]`林樹間,  譬如彼棄木,  我今如棄木,  獨處寓空林, 今日到滿月,  誰苦劇於我?」 爾時,天神知其所念,說偈問言: 「汝今處空林,  云何似棄木?  地獄`[羨【CB】,羡【大】]`羨忉利,  天慕汝亦然。」 `[[No. 99(1341)]]`(三六一) 爾時,有一比丘在俱薩羅,止住彼林,修持禁戒,已為滿足,更不求勝。時彼天神即說偈言: 「不應以持戒,  多聞及禪定,  住於空`[靜=閑【三】]`靜處,  未盡諸漏結。 不應作是事,  用智自損減,  遠離凡夫法,  逮得菩提樂。」 `[[No. 99(1342)]]`(三六二) 爾時,俱薩羅國有一比丘,號曰龍與,住止彼林,好樂家法,晨入聚落,日暮乃還。爾時,天神作是念言:「此年少比丘親近憒閙,朝往暮還。我於今者,為作覺悟。」即說偈言: 「去時何太早?  迴還何逼暮?  瞻形觀相貌,  如似在家者。 數數常往返,  苦樂同世俗,  龍與汝當知,  宜應自思量。 勿貪著居家,  以損清淨行,  汝今慎勿為,  無自在所牽。」 `[[No. 99(1343)]]`(三六三) 爾時,復有眾多比丘在俱薩羅國,止住彼林。眾多比丘掉動不停,少於慚恥,輕躁`[15]佷=狠【明】*`佷戾,識念不定,心意`[惶=慞【三】]`惶惶,諸根馳散。爾時,天神作是念:「比丘之法不應如是,斯甚不善。我當為其說覺悟偈。」即說偈言: 「瞿曇諸弟子,  正命用自活,  乞食及住時,  常思於無常, 於`[彼=行【三】]`彼住坐臥,  亦復思無常。  已自難將養,  `[*15-1]佷=狠【明】*`佷戾心馳散, 譬如世俗人,  食訖皆睡眠,  棄於自己舍,  親近著他家。 如為人所迫,  強逼作沙門,  無實無信心,  亦不求出家, 強著僧伽梨,  如老牛駕犁。」 爾時,諸比丘即答之言:「今者汝欲譏我等耶?」天復說偈答言: 「我不`[見=覓【三】]`見種姓,  亦不稱名字,  我今敬禮僧,  譏毀作過者, 若能住精進,  我今亦禮足。」 `[[No. 99(1344)]]`(三六四) 爾時,憍薩羅國有一比丘,林中止住,與一長者共為親友。是時長者有一兒婦,年少端正,時,此比丘少共語言,眾人皆謗,謂為非法。是時比丘聞是語已,心中懊惱,欲向林中而自刑戮。天神念言:「彼比`[丘=丘者【三】]`丘實無過患,於此林中,若自刑害,甚為非理。我當令其使得`[覺=𭔏【宋】]`覺悟。」 時此天神即便化作彼兒婦形,至比丘所。比丘見已,即向化婦而說偈言: 「如市在四衢,  甚為寬博處,  `[唯=惟【三】]`唯有染污語,  三四人眾中, 親近生誹謗。  汝知是事已,  宜應速疾去,  勿得此間住。」 時化天神復說偈言: 「出家應忍受,  譏毀誹謗言,  謗語是不實,  不宜生愁惱。 空聲不著己,  但是虛妄`[語=言【三】]`語,  自省無過咎,  不應生惱苦。 聞謗而恐畏,  云何處深林?  譬如彼野鹿,  終身行不立, 能忍諸音聲,  善惡上中下,  有識之`[佳=行【三】]`佳人,  成就具正行, 不以他語故,  得名賊牟尼。  汝今自審己,  既無諸過咎, 賢聖及諸天,  亦知汝無過。」 時化天神說是偈已,即於其處隱沒不現。彼時比丘晝夜精勤,心不懈息,斷除煩惱,得成羅漢。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六=二十【宋元】,二十終【明】]`十六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 冊 No. 100 別譯雜阿含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11-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二校,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