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佛說水沫所漂經](T02n0106_佛說水沫所漂經)ᅟ No. 105 \[No. [99(265)](雜含1-641#265).[ag](agamas#^sa0265) , No. 106] 五陰譬喻經 後漢`[安息三藏=三藏法師【宋元】,安息國三藏法師【明】]`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於靡勝國,度河津見中大沫聚隨水流,即告比丘言:「諸比丘!譬如此大沫聚隨水流,目士見之觀視省察,即知非有、虛無、不實、速消、歸盡。所以者何?沫無強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色去來現在,內外麁細好醜遠近,比丘見此當熟省視觀,其不有虛無不實,但病但結但瘡但偽,非真非常,為苦為空為非身為消盡。所以者何?色之性無有強。譬如,比丘!天雨`[渧=滴【三】]`渧水,一泡適起一泡即滅,目`[士【麗】,土【大】(cf. K19n0743_p0685a13; T02n0105_p0501a09)]`士見之觀視省察,即知非有、虛無、不實、速消、歸盡。所以者何?泡無強故。如是,比丘!一切所痛去來現在,內外麁細好醜遠近,比丘見知,當熟省視,觀其不有虛無不實,但病但結但偽但瘡,非真非常,為苦為空為非身為消盡。所以者何?痛之性無有強`[故〔-〕【三】]`故。 「譬如,比丘!季夏盛熱日中之炎,目士見之觀視省察,即知非有、虛無、不實、速消、歸盡。所以者何?炎無強故。如是,比丘!一切所想去來現在,內外麁細好醜遠近,比丘見是當熟省視觀,其不有虛無不實,但婬但結但瘡但偽,非真非常,為苦為空為非身為消盡。所以者何?想之性無有強。 「譬如,比丘!人求良材擔斧入林,見大芭蕉鴻直不曲,因斷其本、斬其末、`[劈=擘【三】]`劈其葉,理分分`[㓟=皮【三】]`㓟而解之,中了無心何有牢固?目士見之觀視省察,即知非有、虛無、不實、速消、歸盡。所以者何?彼芭蕉無強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行去來現在,內外麁細好醜遠近,比丘見此當熟省視知,其不有虛無不實,但婬但結但瘡但偽,非真非常,為苦為空為非身為消盡。所以者何?行之性無有強。 「譬如,比丘!幻師與幻弟子於四衢道大人眾中,現若干幻,化作群象群馬車乘步從。目士見之觀視省察,即知不有、虛無、不實、無形、化、盡。所以者何?幻無強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識去來現在,內外麁細好醜遠近,比丘見此當熟省視觀,其不有虛無不實,但婬但結但瘡但偽,非真非常,為苦為空為非身為消盡。所以者何?識之性無有強。」 於是佛說偈言: 「沫聚喻於色,  痛如水中泡, 想譬熱時炎,  行為若芭蕉, 夫幻喻如識,  諸佛說若此, 當為觀是要,  熟省而思惟。 空虛之為審,  不覩其有常, 欲見陰當爾,  `[真=直【三】]`真智說皆然。 三事斷絕時,  知身無所直, 命氣`[溫=熅【宋】]`溫`[燸=煖【元明】]`燸識,  捨身而轉逝。 當其死臥地,  猶草無所知, 觀其狀如是,  但幻而愚貪。 `[心心=正止【宋】,正正【元明】]`心心為無安,  亦無有牢強, 知五陰如此,  比丘宜精`[勤=進【三】]`勤。 是以當晝夜,  自覺念正智, 受行寂滅道,  行除最安樂。」 佛說如是。比丘聞,皆歡喜。 五陰譬喻經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 冊 No. 105 五陰譬喻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二校,維習安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