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25
`[此序依宋元明載]`增壹阿含`[經=經卷第一【宋】]`經序
`[晉沙門〔-〕【宋元】]`晉沙門釋道安`[撰=作【宋元】]`撰
四阿含義同,中阿含首以明其旨,不復重序也。增壹阿含者,比法條貫以數相次也。數終十,令加其一,故曰增一也;且數數皆增,以增為義也。其為法也,多錄禁律,繩墨切厲,乃度世檢括也。外國巖岫之士、江海之人,於四阿含多詠味茲焉。
有外國沙門曇摩難提者,兜佉勒國人也,齠齓出家,孰與廣聞,誦二阿含,溫故日新,周行諸國,無土不涉。以秦建元二十年來詣長安,外國鄉人咸皆善之,武威太守趙文業求令出焉。佛念譯傳,曇嵩筆受,歲在甲申夏`[出=乃【宋】]`出,至來年春乃訖,為四十一卷,分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無遺忘,下部十五卷失其錄偈也。余與法和共考正之,`[僧䂮=僧畧【宋】]`僧䂮、僧茂助校漏失,四十日乃了。此年有阿城之役,伐鼓近郊,而正專在斯業之中。全具二阿含一百卷,鞞婆沙、婆和須蜜、僧伽羅剎,傳此五大經。自法東流,出經之優者也。四阿含四十應真之所集也,十人撰一部,題其起盡,為錄偈焉,懼法留世久,遺逸散落也。
斯土前出諸經班班,有其中者,今為二阿含,各為新錄一卷,全其故目,注其得失,使見經尋之差易也。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經。凡諸學士撰此二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語,外國不通與沙彌、白衣共視也。而今已後,幸共護之,使與律同,此乃茲邦之急者也。斯諄諄之誨,幸勿藐藐聽也。廣見而不知護禁,乃是學士通中創也。中本起康孟祥出,出大愛道品,乃不知是禁經,比丘尼法`[甚=堪【宋】]`甚慊切真,割而去之,此乃是大鄙可痛恨者也。此二經有力道士乃能見,當以著心焉,如其輕忽不以為意者,幸我同志鳴鼓攻之可也。
`[增壹阿含(Ekottara-Āgama)=~Aṅguttara-Nikāya.]`增壹阿`[9]含=鋡【聖】*`含`[經卷=序品【宋】]`經卷第一
`[11]東晉𦋺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前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𦋺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序品第一〔-〕【宋】]`序品第一
自歸能仁第`[七=一【聖】]`七仙, 演說賢聖無上軌;
永在生死長流河, 世尊今為度𪏭庶。
尊長迦葉及`[眾僧=聖眾【三】]`眾僧, 賢哲阿難無量聞;
善逝`[泥曰=泥洹【明】]`泥曰供舍利, 從拘夷國至摩竭。
迦葉端思行四等, 此眾生類墜五道;
正覺演道今去世, 憶尊巧訓懷悲泣。
迦葉思惟正法本, 云何流布久在世?
最尊種種吐言教, 總持懷抱不漏失。
誰有此力集眾法, 在在處處因緣本?
今此眾中智慧士, 阿難`[賢善=賢哲【三】]`賢善無量聞。
即擊`[揵椎=揵搥【宋】,揵推【聖】]`揵椎集四部, 比丘八萬四千眾,
盡得羅漢心解脫, `[18]以=已【三】*`以脫縛著處福田。
迦葉哀愍於世故, 加憶尊恩過去報;
世尊授法付阿難, 願布演法長`[存=在【三】]`存世。
云何次第不失緒? 三阿僧祇集法寶,
使後四部得聞法, 已聞便得離眾苦。
阿難便辭吾不堪, 諸法甚深若干種,
豈敢分別如來教, 佛法功德無量智!
今尊迦葉能堪任, 世雄以法付耆舊;
大迦葉今為眾人, 如來在世請半坐。
迦葉報言雖有是, 年衰朽老多忘失,
汝今總持智慧業, 能使法本恒在世。
我今有三清淨眼, 亦復能知他心智,
一切眾生種種類, 無有能勝尊阿難。
梵天下降及帝釋, 護世四王及諸天,
彌勒兜`[術=率【聖】]`術尋來集, 菩薩數億不可計。
彌勒梵釋及四王, 皆悉叉手而啟白:
一切諸法佛所印, 阿難是我法之器。
若使不欲法存者, 便為壞敗如來教;
願存本要為眾生, 得濟危厄度眾難!
釋師出世壽極短, 肉體雖逝法身在;
當令法本不斷絕, 阿難勿辭時說法!
迦葉最尊及聖眾, 彌勒梵釋及四王,
哀請阿難時發言, 使如來教不滅盡。
阿難仁和四等具, 意轉入微師子吼,
顧眄四部瞻虛空, 悲泣揮淚不自勝。
便奮光明和`[顏【CB】,頻【大】]`顏色, 普照眾生如日初;
彌勒覩光及釋梵, `[收捨遲=叉十希【元明】]`收捨遲聞無上法。
四部寂靜專一心, 欲得聞法意不亂;
尊長迦葉及聖眾, 直視覩顏目不眴。
時阿難說經無量, 誰能備具為一聚?
我今當為作三分, 造立十經為一偈。
契經一分律二分, 阿毘曇經`[復=為【三】]`復三分;
過去三佛皆三分: 契經、律、法為三藏。
契經今當分四段, `[次=先【三】]`次名增一、二名中,
三名曰長多瓔珞, 雜經在後為四分。
尊者阿難作是念: 如來法身不敗壞,
永存於世不斷絕, 天人得聞成道果。
或有一法義亦深, 難持難誦不可憶;
我今當集`[一=此【三】]`一法義, 一一相從不失緒。
亦有二法還就二, 三法就三如連珠,
四法就四五亦然, 五法次六六次七,
八法義廣九次第, 十法從十至十一;
如是法寶終不忘, 亦恒處世久存在,
於大眾中集此法, 即時阿難昇`[乎=于【三】]`乎座;
彌勒稱善快哉說, 諸法義合宜配之。
更有諸法宜分部, 世尊所說各各異;
菩薩發意趣大乘, 如來說此種種別。
人尊說六度無極: 布施、持戒、忍、精進、
禪、智慧力如月初, `[逮=還【宋】]`逮度無極`[覩=觀【三】]`覩諸法。
諸有勇猛施頭目, 身體血肉無所惜,
妻妾國財及男女, 此名檀度不應`[5]棄=并【聖】*`棄。
戒度無極如金剛, 不毀不犯無漏失,
持心護戒如坏瓶, 此名戒度不應`[*5]`棄。
或有人來截手足, 不起瞋恚忍力`[強=彊【聖】]`強,
如海含容無增減, 此名忍度不應`[*5]`棄。
諸有造作善惡行, 身口意三無厭足,
妨人諸行不至道, 此名進度不應`[*5]`棄。
諸有坐禪出入息, 心意堅固無亂念,
正使地`[動=獄【聖】]`動身不傾, 此名禪度不應棄。
以智慧力知塵數, 劫數兆載不可稱,
書䟽`[業聚=數業【聖】]`業聚意不亂, 此名智度不應棄。
諸法甚深論空理, 難明難了不可觀,
將來後進懷狐疑, 此菩薩德不應棄。
阿難自陳有是念: 菩薩之行愚不信,
除諸羅漢信解脫, 爾乃有信無猶豫。
四部之眾發道意, 及諸一切眾生類;
彼有牢信不狐疑, 集此諸法為一分。
彌勒稱善快哉說, 發趣大乘意甚廣;
或有諸法斷結使, 或有諸法成道果。
阿難說曰此云何? 我見如來演此法,
亦有不從如來聞, 此法豈非當有疑?
設我言見此義非, 於將來眾便有虛;
今稱諸經聞如是, 佛處所在城國土,
`[波羅捺=波羅奈【三】]`波羅捺國初說法, 摩竭國降三迦葉;
釋翅、拘薩、迦尸國, 瞻波、`[句留=拘留【三】]`句留、毘舍離。
天宮、龍宮、阿須倫, 乾沓和等拘尸城;
正使不得說經處, 當稱原本在舍衛。
吾所從聞一時事, 佛在舍衛及弟子,
`[祇桓=祇洹【三】]`祇桓精舍修善業, 孤獨長者所施園。
時佛在中告比丘: 當修一法專一心,
思惟一法無放逸。 云何一法?謂念佛,
法念、僧念及戒念, 施念去`[相=想【三聖】]`相次天念,
息念、安般及身念, 死念除亂謂十念。
此名十念更有十, 次後當稱尊弟子;
初化拘隣真佛子, 最後小者名`[須拔=須跋【元明】]`須拔。
以此方便了一法, 二從二法三從三,
四五六七八九十, 十一之法無不了。
從一增一至諸法, 義豐慧廣不可盡;
一一契經義亦深, 是故名曰增壹含。
今尋一法難明了, 難持難曉不可明;
比丘自稱功德業, 今當稱之尊`[第一=弟子【三】]`第一。
猶如陶家所造器, 隨意所作無狐疑;
如是阿`[*9-1]含=鋡【聖】*`含增一法, 三乘教化無差別。
佛經微妙極甚深, 能除結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 能淨`[三眼=二眠【三】]`三眼除三垢。
其有專心持增一, 便為總持如來藏;
正使今身不盡結, 後生便得高才智。
若有書寫經卷者, 繒綵花蓋持供養,
此福無量不可計, 以此法寶難遇故。
說此語時地大動, 雨天`[華香=香華【三】]`華香至`[于=乎【聖】]`于膝,
諸天在空歎善哉! 上尊所說盡順`[宜=義【三】]`宜。
契經一藏律二藏, 阿毘曇經為三藏;
方等大乘義玄邃, 及諸契經為雜藏。
安處佛語終不異, 因緣本末皆隨順;
彌勒諸天皆稱善, 釋迦文經得久存。
彌勒尋起手執華, 歡喜持用散阿難;
此經真實如來說, 使阿難尋道果成。
是時,尊者阿難及梵天將諸梵迦夷天,皆來會集;化自在天將諸營從,皆來會聚;他化自在天將諸營從,皆悉來會;兜術天王將`[諸=諸兜率諸【三】]`諸天之眾,皆來會聚;豔天將諸營從,悉來會聚;釋提桓因將諸三十三天`[眾悉來集會=皆來會聚【三】]`眾,悉來集會;`[提頭賴吒=提地賴吒【宋】]`提頭賴吒天王將乾沓和等,悉來會聚;毘留`[勒=博【聖】]`勒叉`[天〔-〕【聖】]`天王將諸`[厭鬼=魘鬼【宋元】,魔鬼【明】]`厭鬼,悉來會聚;`[毘留跛叉=毘留波叉【三】,毘留勒叉【聖】]`毘留跛叉`[天王=火龍王【宋】]`天王將諸龍眾,悉來會聚;`[毘沙門天王=毘沙羅門王【三】]`毘沙門天王將閱叉、羅剎眾,悉來會聚。
是時,彌勒大士告賢劫中諸菩薩等:「卿等勸`[勵=厲【聖】]`勵諸族姓子、族姓女,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使天、人奉行。」
說是語時,諸天、世人、乾沓和、阿須倫、`[伽留羅=迦流羅【三】]`伽留羅、`[摩睺勒=摩休勒【三】]`摩睺勒、甄陀羅等,各各白言:「我等盡共擁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終不中絕。」
時,尊者阿難告優多羅曰:「我今以此增一阿`[*9-2]含=鋡【聖】*`含囑累`[於〔-〕【三】]`於汝,善諷誦讀,莫令漏減,所以者何?其有輕慢此尊經者,便為墮落為凡夫行。何以故?此,優多羅,增一阿`[*9]`含,出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
時,大迦葉問阿難曰:「云何,阿難!增一阿`[*9-4]含=鋡【聖】*`含乃能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
阿難報言:「如是,如是,尊者迦葉!增一阿含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皆由此生;且置增一阿`[*9-5]含=鋡【聖】*`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
迦葉問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
時,尊者阿難便說此偈: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是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心意清淨。是故,迦葉!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淨。」
迦葉問曰:「云何,阿難!增壹阿`[*9-6]含=鋡【聖】*`含獨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餘四阿`[*9]`含亦復出生乎?」
阿難報言:「且置。迦葉!四阿`[*9-8]含=鋡【聖】*`含義,一偈之中,盡具足諸佛之教,及辟支佛、聲聞之教。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戒具`[之=足【三聖】]`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云何,迦葉!戒清淨者,意豈不淨乎?意清淨者,則`[不=無【三】]`不顛倒;以無顛倒,愚惑想滅,諸三十七道品`[果=之果【三】]`果便得成就。`[5]以=已【三】*`以成道果,豈非諸法乎?」
迦葉問曰:「云何,阿難!以此增一付授優多羅,不囑累餘比丘一切諸法乎?」
阿難報言:「增一阿`[*9-9]含=鋡【聖】*`含則是諸法,諸法則是增一阿`[*9]`含,一無有二。」
迦葉問曰:「以何等故,以此增一阿`[*9-11]含=鋡【聖】*`含囑累優多羅,不囑累餘比丘乎?」
阿難報曰:「迦葉當知,昔者九十一劫,毘婆尸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此優多羅比丘名曰伊俱`[優多羅=憂多羅【宋元】]`優多羅,爾時彼佛以增一之法囑累此人,使諷誦讀。自此`[*5-1]以=已【三】*`以後三十一劫,次復有佛名式詰如來、至真、等正覺。爾時,此優多羅比丘名目伽優多羅。式詰如來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即彼三十一劫中,`[毘舍婆=毘舍羅【三】]`毘舍婆如來、至真、等正覺,復出於世。爾時,此優多羅比丘名龍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
「迦葉當知,此賢劫中有拘留孫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優多羅比丘名雷電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此賢劫中次復有佛,名拘那`[*9-12]含=鋡【聖】*`含`[8]如來=牟尼如來【三】*`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優多羅比丘名天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此賢劫中次復有佛,名迦葉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優多羅比丘名梵優多羅,復以此法囑累其人,使諷誦讀。
「迦葉當知,今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今此比丘名優多羅,釋迦文佛雖般涅槃,比丘阿難猶存於世。世尊以法盡`[以〔-〕【三】]`以囑累我,我今復以此法授與優多羅。所以者何?當觀其器,察知原本,然後授法。何以故?`[過去=過去世【三】]`過去時於此賢劫中,拘留孫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現於世。爾時,有王名摩訶提婆,以法治化,未曾阿曲,壽命極長,端`[正=政【聖】]`正無雙,世之希有,八萬四千歲中於童子身而自遊戲,八萬四千歲中以太子身以法治化,八萬四千歲中復以王法治化天下。
「迦葉當知,爾時世尊遊甘梨園中,食後如昔`[常=當【宋】]`常法中庭經行,我及侍者,爾時世尊便笑,口出五色光。我見已,前長跪白世尊曰:『佛不妄笑,願聞本末。如來、至真、等正覺,終不妄笑。』爾時,迦葉!佛告我言:『過去世時於此賢劫中,有如來名拘留孫`[至真〔-〕【三聖】]`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復於〔-〕【聖】]`復於此處為諸弟子而廣說法。復次,於此賢劫中,復有拘那`[*9-13]含=鋡【聖】*`含`[*8-1]如來=牟尼如來【三】*`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彼佛亦於此處而廣說法。次復,此賢劫中迦葉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迦葉如來亦於此處而廣說法。』
「爾時,迦葉!我於佛前長跪白佛言:『願令`[後〔-〕【三】]`後釋迦文佛亦於此處,與諸弟子具足說法,此處便為四如來金剛之座,恒不斷絕。』
「爾時,迦葉!釋迦文佛`[於=即於【三】]`於彼坐,便告我言:『阿難!昔者此坐,賢劫之中有王出世,名摩訶提婆。乃至八萬四千歲以王法教化,訓之以德,經歷`[年歲=年數【三】]`年歲,便告劫`[18]比=北【聖】*`比言:「若見我首有白髮者,便時告吾。」爾時,彼人聞王教令,復經數年,見王首上有白髮生,便前長跪白大王曰:「大王當知,首上`[19]已=以【聖】*`已生白髮。」時王告彼人言:「捉取金鑷,拔吾白髮,著吾手中。」爾時,彼人受王教令,便執金鑷,前拔白髮。
「『爾時,大王見白髮已,`[便說此偈=說偈曰【三】]`便說此偈:
「『「於今我首上, `[*19-1]已=以【聖】*`已生衰耗毛;
天使`[*19]`已來至, 宜`[當=應【聖】]`當時出家。
「『「我今已食人中之福,宜當自勉昇天之德,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離於眾苦。」
「『爾時,王摩訶提婆便告第一太子,名曰長壽:「卿今知不?吾首`[已=以【三】]`已生白髮,意欲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離於眾苦。汝紹吾位,以法治化,勿令有失,違吾言教,造凡夫行。所以然者,若有斯人,違吾言者,便為凡夫之行。`[凡夫=夫凡夫【三】]`凡夫`[者=行者【聖】]`者,長處三塗、八難之中。」爾時,王摩訶提婆以王之位授太子已,復以財寶賜與劫比,便於彼處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離於眾苦。於八萬四千歲善修梵行,行四等心,慈、悲、喜、護,身逝命終,生梵天上。
「『時,長壽王憶父王教,未曾暫捨。以法治化,無有阿曲,未經旬日,便復得作轉輪聖王,七寶具足。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藏寶、典兵寶,是謂七寶。復有千子,勇猛智慧,能除眾苦,統領四方。
「『時,長壽王以前王法,如上作偈:`[次行有(於今我首上…便說偈曰)二百九十九字【三】文在卷末]`
「『「敬法奉所尊, 不忘本恩報;
復能崇三業, 智者之所貴!」』
「我觀此義已,以此增一阿`[*9-14]含=鋡【聖】*`含授與優多羅比丘。何以故?一切諸法皆有所由。」
時,尊者阿難告優多羅曰:「汝前作轉輪聖王時,不失王教,今復以此法而相囑累,不失正教,莫作凡夫之行。汝今當知,若有違失如來善教者,便墮凡夫地中。何以故?時,王摩訶提婆不得至竟解脫之地,未得解脫至安隱處;雖受梵天福報,猶不至究竟;如來善業,乃名究竟安隱之處,快樂無極,天、人所敬,必得涅槃。以是之故,優多羅!當奉持此法,諷誦讀念:莫令缺漏。」
爾時,阿難便說偈`[曰=言【三】]`曰:
「於法當念故, 如來由是生;
法興成正覺, 辟支羅漢道。
法能除眾苦, 亦能成果實;
念法不離心, 今報後亦受。
若欲成佛者, 猶如釋迦文;
受持三藏法, 句逗不錯亂。
三藏雖難`[持=得【宋】]`持, 義理不可窮;
當誦四阿`[*9-15]含=鋡【聖】*`含, 便斷天人徑。
阿`[*9]`含雖難誦, 經義不可盡;
戒律勿令失, 此是如來寶。
禁律亦難持, 阿`[*9]`含亦復然;
牢持阿毘曇, 便降外道術。
宣暢阿毘曇, 其義亦難持;
當誦三阿`[*9]`含, 不失經句逗。
契經阿毘曇, 戒律流布世;
`[天人得奉行便生安隱處二句顛倒【三】]`天人得奉行, 便生安隱處。
設無契經法, 亦復無戒律;
如盲投於冥, 何時當見明?
以是囑累汝, 并及四部眾,
當持勿輕慢, 於釋迦文`[尼=佛【明】]`尼!」
尊者阿難說是語時,天地六反震動,諸尊神天在虛空中,手執天華而散尊者阿難上,及散四部之眾。一切天、龍、鬼神、乾沓和、阿須倫、`[加留羅=迦留羅【三聖】]`加留羅、甄陀羅、摩休勒等,皆懷歡喜而悉歎曰:「善哉!善哉!尊者阿難!上中下言,悉無不善,於法當恭敬。誠如所說,諸天、世人無不從法而得成就。若有行惡,便墮地獄、餓鬼、畜生。」
爾時,尊者阿難於四部眾中而師子吼,勸一切人,奉行此法。爾時,座上三萬天、人得法眼淨。爾時,四部之眾、諸天、世人,聞尊者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明】]`增壹阿含`[經〔-〕【宋元】]`經`[十念品(1-10)=~A. 1. 20. 93-102.]`十念品第二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佛=~Buddhânussati.]`念佛,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15]去=除【聖】*`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16]布=演布【聖】*`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奉行)二百四十一字〔-〕【聖】]`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15-1]去=除【聖】*`去眾亂想,`[18]逮=獲【三】*`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法=~Dhammânussati.]`念法,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20]去=除【三】*`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20-1]去=除【三】*`去眾亂想,`[獲=逮【三】]`獲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眾=~Saṅghânussati.]`念眾。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除眾亂想,逮`[沙【CB】,汝【大】]`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演〔-〕【三】]`演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是【三】]`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除=去【三】]`除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戒=~Sīlânussati.]`念戒。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除去眾想=除眾亂相【三】]`除去眾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是時=爾時【三】]`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20-2]去=除【三】*`去眾亂想,`[*18-1]逮=獲【三】*`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施=~Cāgânussati.]`念施。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除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如是=是故【三聖】]`如是,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天=~Devânussati.]`念天。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除去諸想=去諸亂想【三】]`除去諸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休息=~Upasamânussati.]`念休息。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諸亂想,`[12]獲=得【三】*`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安般=~Anāpānassati.]`念安般。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諸亂想,`[*12-1]獲=得【三】*`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身非常。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眾亂想,得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死。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眾亂想,得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聖】]`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法、聖眾念 戒、施及天念
休息、安般念 身、死念在後
增壹阿`[*9-19]含=鋡【聖】*`含經卷第一`[〔-〕=光明皇后願文【聖】]`
「『「`[(於今…偈曰)二百九十九字前頁如上作偈次行文]`於今我首上, 已生衰耗毛;
天使已來至, 宜當時出家。
「『「我今已食人中之福,宜當自勉昇天之德,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離於眾苦。」
「『時,長壽王告第一太子善觀曰:「卿今知不?吾已首上生白髮,意欲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離於眾苦。汝紹吾位,以法治化,勿令有失,違吾言教,造凡夫行。所以然者,若有斯人,違吾言者,為凡夫之行。夫凡夫者,長處三塗、八難之中。」時,王長壽八萬四千歲善修梵行,行四等心,慈、悲、喜、護,身逝命終,生梵天上。時,王善觀憶父王教,未曾暫捨,以法治化,無有阿曲。』
「迦葉!知不?爾時摩訶提婆,豈異人乎?莫作是觀,爾時王者,今釋迦文是;時長壽王者,今阿難身是;爾時善觀者,今優多羅比丘是;恒受王法未曾捨忘,亦不斷絕。時,善觀王復興父王勅,以法治化,不斷王教。所以然者,以父王教,難得違故。」
爾時,尊者阿難便說偈曰:
增壹阿`[含=鋡【聖】]`含經卷第二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廣演品第三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3]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獲【明】]`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佛。」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3-1]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之。」
答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自【元】]`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足【麗聖】,長【大】]`足,四無所畏,在眾勇健。如來顏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淨無瑕,亦如`[琉璃=瑠璃【三聖】]`琉璃。如來三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憍慢強梁,諸情憺`[怕=泊【聖】]`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網=慢【三】]`網結,皆悉除盡。如來慧身,智無`[崖底=涯底【三】]`崖底,無所罣礙。如來身者,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復生分,言我當更墮於生死。如來身者,度知見`[城=成【聖】]`城,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死此【三】]`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是謂修行念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3-2]至=具【明】*`至,得甘露`[味【CB】,昧【大】]`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佛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廣布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3-3]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法。」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法,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3-4]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佛告之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法。除諸欲愛,無有塵勞,渴愛之心,永不復興。夫正法者,於欲至無欲,離諸結縛、諸蓋之病。此法猶如眾香之氣,無有瑕疵亂想之念。是謂,比丘!修行`[念法=法念【三聖】]`念法者,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3-5]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法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功德,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僧。」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僧,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3-6]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眾=念僧【明】]`念眾。如來聖眾,善業成就,質直順義,無有邪業,上下和穆,法法成就。如來聖眾,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度=解脫【三】]`度知見成就。聖眾者,所謂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聖眾,應當恭敬,承事禮順。所以然者,是世福田故。於此眾中,皆同一器,亦以自度,復度他人至三乘道,如此之業名曰聖眾。是謂,諸比丘!若念僧者,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僧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3-7]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戒。」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戒,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3-8]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戒。所謂戒者,息諸惡故。戒能成道,令人歡喜,戒纓絡身,現眾好故。夫禁戒者,猶吉祥瓶,所願便剋,諸道品法,皆由戒成。如是,比丘!`[行〔-〕【聖】]`行禁戒者,成大果報,諸善普`[*3-9]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戒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3-10]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施。」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施,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3-11]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施。我今所施,施中之上,永無悔心,無`[返=反【聖】]`返報想,快得善利。若人罵我,我終不`[報=還報【三】]`報;設人害我,手`[捲=拳【三】,權【聖】]`捲相加,刀杖相向,瓦石相擲,當起慈心,不興瞋恚。我所施者,施意不絕。是謂,比丘!名曰大施,便成大果報,諸善普`[*3-12]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施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3-13]至=具【明】*`至,得`[甘露法=甘露味【明聖】]`甘露法,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建【宋元】]`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天。」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天,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3-14]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天。身、口、意淨,不造穢行,行戒成身;身放光明,無所不照,成彼天身;善果`[報=果報【三】]`報,成彼天身;眾行具足,乃成天身。如是,諸比丘!名曰念天,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3-15]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天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3-16]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休息。」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休息,便有名譽,成大果報,眾善普`[*3-17]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妙法【三聖】]`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休息。所謂休息者,心意想息,志性詳諦,亦無卒暴,恒專一心,意樂閑居,常求方便,入三昧定。常念不貪,勝`[光=先【三聖】]`光上達。如是,諸比丘!名曰念休息,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3-18]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休息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具=至【聖】]`具,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安`[般=般成【聖】]`般。」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安般,便有名譽,成大果報,眾善普具,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宣。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安般。所謂安般者。若息長時,亦當觀知我今息長;若復息短,亦當觀知我今息短;若息極冷,亦當觀知我`[今【麗聖】,身【大】]`今息冷;若復息熱,亦當觀知我今息熱。具觀身體,從頭至足皆當觀知。若復息`[有〔-〕【三聖】]`有長短,亦當觀息有長有短,用心持身,知息長短,皆悉知之,尋息出入,分別曉了。若心持身知息長短,亦復知之,數息長短,分別曉了。如`[是〔-〕【聖】]`是,諸比丘!名曰念安般,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3-19]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安般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3-20]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道=處【明】]`道,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身。」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身,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3-21]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宣。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法,諸比丘從如來聞法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身。所謂念身者,髮、毛、爪、`[齒=齒膜【聖】]`齒、皮、肉、筋、`[骨=骨髓【三聖】]`骨、膽、肝、肺、心、脾、腎、大腸、小腸、`[白䐈=白膜【三】,白直【聖】]`白䐈、膀胱、屎、尿、百葉、`[滄蕩脾泡=滄腸胃泡【宋】,倉腸胃脬【元明】]`滄、蕩、脾、泡、溺、淚、唾、涕、膿、血、肪脂、`[㵪【麗】,漾【大】,涎【三】]`㵪、髑髏、腦。何者是身為?地種是也?水種是也?火種是`[耶=也【三】]`耶?風種是也?為父種、母種所造耶?從何處來?為誰所造?眼、耳、鼻、`[口=舌【三】]`口、身、心,此終當生何處?如是。諸比丘!名曰念身,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3-22]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身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具【明聖】]`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死。」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死,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宣。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法,諸比丘從如來聞法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死。所謂死者,此沒生彼,往來諸趣,命逝不停,諸根散壞,如腐敗木,命根斷絕,宗族分離,無形無`[響=嚮【宋聖】]`響,亦無相貌。如是,諸比丘!名曰念死,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3-23]至=具【明】*`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死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法…別異=須倫益一道光明及闍冥道品沒盡信熾盛無與等【聖】]`佛、法及聖眾, 乃至竟死念,
雖與上同名, 其義各別異。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弟子品(1-10)=~A. 1. 14. 1-4.]`弟子品第四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所謂`[阿若拘隣=~Aññākoṇḍañña.]`阿若拘隣比丘是。初受法味,思惟四諦,亦是阿若拘隣比丘。善能勸導,福度人民,所謂優陀夷比丘是。速成神通,中不有`[誨=悔【三】]`誨,所謂摩訶男比丘是。恒飛虛空,足不蹈地,`[8]善=所謂善【三】*`善肘比丘是。乘虛教化,意無榮冀,所謂婆破比丘是。居樂天上,不處人中,所謂牛跡比丘是。恒觀惡露不淨之想,`[*8]`善勝比丘是。`[將養=將護【三】]`將養聖眾,四事供養,所謂`[優留毘迦葉=~Uruvela-Kassapa.]`優留毘迦葉比丘是。心意寂然,降伏諸結,所謂江迦葉比丘是。`[觀了=觀于【三】]`觀了諸法,都無所著,所謂象迦葉比丘是。」
拘隣、陀夷、男 善肘、婆第五
牛跡及善勝 迦葉三兄弟
(`[二【CB】,三【大】]`二)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威容端正,行步庠序,所謂馬師比丘是。智慧無窮,決了諸疑,所謂`[舍利弗=~Sāriputta.]`舍利弗比丘是。神足輕舉,飛到十方,所謂`[大目揵連=~Mahā-Moggallāna.]`大目揵連比丘是。勇猛`[精進=精勤【三】]`精進,堪任苦行,所謂`[二十億耳=二十耳億【三】]`二十億耳比丘是。十二頭陀,難得之行,所謂`[大迦葉=~Mahā-Kassapa.]`大迦葉比丘是。天眼第一,見十方域,所謂`[阿那律=~Anuruddha.]`阿那律比丘是。坐禪入定,心不錯亂,所謂離曰比丘是。能廣勸率,施立齋講,`[陀=所謂陀【三】]`陀羅婆摩羅比丘是。安造`[房舍=房室【三】]`房舍,`[興=與【三】]`興招提僧,所謂小陀羅婆摩羅比丘是。貴豪種族,出家學道,所謂`[羅吒婆羅=~Raṭṭhapāla.]`羅吒婆羅比丘是。善分別義,敷演道教,所謂`[大迦旃延=~Mahā-Kaccāna.]`大迦旃延比丘是。」
馬師、舍利弗 拘律、耳、迦葉
阿那律、離曰 摩羅、吒、旃延
(三)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堪任受籌,不違禁法,所謂`[軍頭波漢【CB】,軍頭婆漠【大】,軍頭婆漢【三】,軍頭波漠【麗】]`軍頭波漢比丘是。降伏外道,履行正法,所謂`[賓頭盧=~Piṇḍola-Bhāradvāja.]`賓頭盧比丘是。瞻視疾病,供給醫藥,所謂`[25]識=讖【三】*`識比丘是。四事供養衣被、`[飲食=飯食【三】]`飲食,亦是`[*25]`識比丘。能造偈`[頌=誦【三】]`頌,嘆如來德,`[鵬耆舍=所謂鵬耆舍【三】,~Vaṅgīsa.]`鵬耆舍比丘是。言論辯了而無疑滯,亦是鵬耆舍比丘。得四辯才,觸難答對,所謂`[摩訶拘絺羅=~Mahā-Koṭṭhita.]`摩訶拘絺羅比丘是。清淨閑居,不樂人中,所謂堅牢比丘是。乞食耐辱,不避寒暑,所謂難提比丘是。獨處靜坐,專意念道,所謂`[30]今毘=金毘【三】*`今毘羅比丘是。一坐一食,不移`[乎=于【三】]`乎處,所謂施羅比丘是。守持三衣,不離食、息,所謂浮彌比丘是。」
軍頭、賓頭盧 `[識=讖【三聖】]`識、鵬、拘絺羅
`[善牢=堅牢【元明】]`善牢及難提 `[*30-1]今毘=金毘【三】*`今毘、施羅、彌
(四)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樹下坐禪,意不移轉,所謂狐疑離曰比丘是。苦身露坐,不避風雨,所謂`[婆嗟=婆蹉【三聖】]`婆嗟比丘是。獨樂空閑,專意思惟,所謂陀素比丘是。著五納衣,不著榮飾,所謂尼婆比丘是。常樂塚間,不處人中,所謂優多羅比丘是。恒坐草蓐,日福度人,所謂盧醯甯比丘是。不與人語,視地而行,所謂優鉗摩尼江比丘是。坐起行步,常入三昧,所謂`[刪提=那提【宋】,【聖】]`刪提比丘是。好遊遠國,教授人民,所謂曇摩留支比丘是。喜集聖眾,論說法味,所謂`[36a]迦=伽【三】*`迦`[36b]淚=渠【三】*`淚比丘是。」
狐疑、婆蹉離 陀蘇、婆、優多
盧醯、優`[*36-1]迦=伽【三】*`迦摩 息、曇摩留、`[*36-1]淚=渠【三】*`淚
(五)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壽命極長,終不中夭,所謂`[婆拘羅=~Bakkula.]`婆拘羅比丘是。常樂閑居,不處眾中,`[所謂=亦是【三】]`所謂婆拘羅比丘`[是〔-〕【三】]`是。能廣說法,分別義理,所謂`[滿願子=~Puṇṇa Mantāni-putta.]`滿願子比丘是。奉持戒律,無所觸犯,`[優波離=所謂優波離【三】,優婆離【聖】,~Upāli.]`優波離比丘是。得信解脫,意無猶豫,所謂`[婆迦利=~Vakkalī.]`婆迦利比丘是。`[天體=大體【三】]`天體端`[44]正=政【聖】*`正,與世殊異,所謂`[難陀=~Nanda.]`難陀比丘是。諸根寂靜,心不變易,亦是難陀比丘。辯才`[卒發=卒起【三】]`卒發,解人`[疑=凝【聖】]`疑滯,所謂婆陀比丘是。能廣說義,理不有違,所謂斯尼比丘是。喜著好衣,行本清淨,所謂天須菩提比丘是。常好教授諸後學者,`[難陀迦=~Nandaka.]`難陀迦比丘是。善誨禁戒比丘尼僧,所謂須摩那比丘是。」
婆拘、滿、波離 婆迦利、難陀
陀、尼、須菩提 難陀、須摩那
(六)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功德盛滿,所適無短,所謂尸婆羅比丘是。具足眾行道品之法,所謂優波先迦蘭陀子比丘是。所說和悅,不傷人意,所謂婆陀先比丘是。修行安般,思惟惡露,所謂摩訶迦延那比丘是。計我無常,心無有想,所謂優頭槃比丘是。能雜種論,暢悅心識,所謂`[拘摩羅迦葉=~Kumāra-Kassapa.]`拘摩羅迦葉比丘是。著弊惡衣,無所羞恥,所謂面王比丘是。不毀禁戒,誦讀不懈,所謂`[3]羅雲=羅云【三聖】*,~Rāhula.`羅雲比丘是。以神足力能自`[隱曀=隱翳【三】]`隱曀,所謂`[5]般兔=槃特【三】*,般菟【聖】`般兔比丘是。能化形體,作若干變,所謂`[周…兔=~Cullapanthaka.]`周利般`[兔〔-〕【聖】]`兔比丘是。」
尸婆、優波先 婆陀、迦延那
優頭、`[王迦葉=迦葉王【三】]`王、迦葉 `[*3-1]羅雲=羅云【三聖】*,~Rāhula.`羅雲、二`[般兔=槃菟【宋】,般特【元明】,般菟【聖】]`般兔
(七)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豪族富貴,天性柔`[和【CB】,知【大】]`和,所謂釋王比丘是。`[乞〔-〕【聖】]`乞食無厭足,教化無窮,所謂`[11]婆提婆羅=婆提波羅【三】*`婆提婆羅比丘是。氣力強盛,無所畏難,亦是`[*11]`婆提婆羅比丘是。音`[12]響=嚮【聖】*`響清徹,聲至梵天,所謂羅婆那婆提比丘是。身體香潔,`[熏乎=動于【三】]`熏乎四方,鴦迦闍比丘是。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任奉上,所謂`[阿難=~Ānanda.]`阿難比丘是。莊嚴服飾,行步`[顧=願【元】]`顧影,所謂迦持利比丘是。諸王敬`[待=侍【聖】]`待,群臣所`[宗=崇【聖】]`宗,所謂月光比丘是。天人所奉,恒朝侍省,所謂輸提比丘是。以捨人形,像天之貌,亦是輸提比丘。諸天師導,`[旨授=指授【三】]`旨授正法,所謂天比丘是。自憶宿命無數劫事,所謂菓衣比丘是。」
釋王、婆提波 羅婆、鴦迦闍
阿難、迦、月光 輸提、天、婆醯
(八)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體性利根,智慧`[淵=深【三】]`淵遠,所謂鴦掘`[魔=摩【聖】]`魔比丘是。能降伏魔外道邪業,所謂僧迦摩比丘是。入水三昧,不以為難,所謂質多舍利弗比丘是。廣有所識,人所敬念,亦是質多舍利弗比丘是。入火三昧,普照十方,所謂`[善來=~Sāgata.]`善來比丘是。能降伏龍,使奉三尊,所謂那羅陀比丘是。降伏鬼神,改惡修善,所謂鬼`[陀=地【聖】]`陀比丘是。降乾沓和,`[23]懃=勤【三】*`懃行善行,所謂毘盧遮比丘是。恒樂空定,`[分別=分利【三】]`分別空義,所謂須菩提比丘是。志在空寂,微妙德業,亦是須菩提比丘。行無想定,除去諸念,所謂耆利摩難比丘是。入無願定,意不起亂,所謂焰盛比丘是。」
鴦掘、僧迦摩 質多、`[婆=善【三】]`婆、那羅
閱叉、浮盧遮 善業`[及摩難=摩難炎【宋】,摩難焰【元明】]`及摩難
(九)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入慈三昧,心無恚怒,`[梵=所謂梵【三】]`梵摩達比丘是。入悲三昧,成就本業,所謂須深比丘是。得`[喜=善【三】]`喜行德,無若干想,所謂`[娑彌=婆彌【三】]`娑彌陀比丘是。常守護心,意不捨離,所謂躍波迦比丘是。行焰盛三昧,終不`[解脫=懈墮【聖】]`解脫,所謂曇彌比丘是。言語麁`[獷=穬【宋元聖】]`獷,不避尊貴,所謂比利陀婆遮比丘是。`[入金光三昧亦是比利陀婆遮比丘〔-〕【宋】]`入金光三昧,亦是比利陀婆遮`[比丘〔-〕【聖】]`比丘。入金剛三昧,不可沮壞,所謂無畏比丘是。所`[說=謂【聖】]`說決了,不懷怯弱,所謂須泥多比丘是。恒樂靜寂,意不處亂,所謂陀摩比丘是。義不可勝,終不可伏,所謂須羅陀比丘是。」
梵`[摩【CB】,[-]【大】]`摩達、須深`[[-]【CB】,摩【大】]` `[娑彌=婆彌【元明】]`娑彌、躍、曇彌
`[毘利陀=比利陀【三】]`毘利陀、無畏 須泥陀、須羅
(一〇)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曉了星宿,預知吉凶,所謂那伽波羅比丘是。恒喜三昧,禪悅為食,所謂婆私吒比丘是。常以喜為食,所謂須夜奢比丘是。恒行忍辱,對至不起,所謂滿願盛明比丘是。修習日光三昧,所謂彌奚比丘是。明算術法,無有差錯,所謂尼拘留比丘是。分別等智,恒不忘失,所謂鹿頭比丘是。得雷電三昧`[者〔-〕【三】]`者,不懷恐怖,所謂地比丘是。觀了身本,所謂`[頭那=煩那【宋】]`頭那比丘是。最後`[取=時【宋】]`取證得漏盡通,所謂須拔比丘是。」
`[那迦=那伽【三】]`那迦、吒、舍那 彌奚、尼拘留
鹿頭、地、頭那 須拔最在後
此百賢聖,悉應廣演。
`[增壹阿含經〔-〕【三】,比丘尼品(1-5)~A. 1. 14. 5.]`增壹阿含經比丘尼品第五
(一)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久出家學,國王所敬,所謂`[大…彌=~Mahāpajāpatī Gotamī.]`大愛道瞿曇彌比丘尼是。智慧聰明,所謂`[43]讖摩【三聖】*,識摩【大】*,~Khemā.`讖摩比丘尼是。神足第一,感致諸神,所謂`[優…色=~Uppalavaṇṇā.]`優鉢華色比丘尼是。行頭陀法,十一限礙,所謂`[機…彌=~Kisā Gotamī.]`機梨舍瞿曇彌比丘尼是。天眼第一,所照無礙,所謂`[奢拘梨=奢拘利【三】,~Sakulā.]`奢拘梨比丘尼是。坐禪入定,意不分散,所謂奢摩比丘尼是。分別義趣,廣演道教,所謂波頭蘭闍那比丘尼是。奉持律教,無所加犯,所謂`[波…那=~Paṭācārā.]`波羅遮那比丘尼是。得信解脫,不復退還,所謂迦旃延比丘尼是。得四辯才,不懷怯弱,所謂最勝比丘尼是。」
大愛及`[*43-1]〖讖摩【三聖】*,識摩【大】*,~Khemā.〗`讖摩 優鉢、機曇彌
拘利、奢、蘭闍 `[那羅=波羅【三】,般羅【聖】]`那羅、迦旃、勝
(二)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自識宿命無數劫事,所謂`[拔【三聖】,扙【大】]`拔陀迦毘離比丘尼是。顏色端`[*44-1]正=政【聖】*`正,人所`[敬愛=愛敬【三】]`敬愛,所謂醯摩闍比丘尼是。降伏外道,立以正教,所謂輸那比丘尼是。分別義趣,廣說分部,所謂`[曇…那=~Dhammadinnā.]`曇摩提那比丘尼是。身著麁衣,不以為愧,所謂優多羅比丘尼是。諸根寂靜,恒若一心,所謂光明比丘尼是。`[衣服=衣被【三】]`衣服齊整,常如法教,所謂禪頭比丘尼是。能雜種論,亦無疑滯,所謂檀多比丘尼是。堪任造偈,讚如來德,所謂天與比丘尼是。多聞`[博知恩慧=廣博恩惠【三】,博知恩惠【聖】]`博知恩慧接下,所謂瞿卑比丘尼是。」
拔陀、闍、輸那 曇摩那、優多
光明、禪、檀多 天與及瞿卑
(三)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恒處閑靜,不居人間,所謂無畏比丘尼是。苦體乞食,不擇貴賤,所謂毘舍`[佉=法【聖】]`佉比丘尼是。一處一坐,終不移易,所謂拔陀婆羅比丘尼是。遍行乞求,廣度人民,所謂摩怒呵利比丘尼是。速成道果,中間不滯,所謂陀摩比丘尼是。執持三衣,終不捨離,所謂須陀摩比丘尼是。恒坐樹下,意不改易,所謂`[珕須那=珕那【三】]`珕須那比丘尼是。恒居露地,不念覆蓋,所謂奢陀比丘尼是。樂空閑處,不在人間,所謂優迦羅比丘尼是。長坐草蓐,不著`[服=文【聖】]`服飾,所謂離那比丘尼是。著五納衣,以次`[分越=分衛【三】]`分越,所謂阿奴波摩比丘尼是。」
無畏、多毘舍 `[婆陀阿奴波=拔陀摩怒訶【三】]`婆陀、阿奴波
檀、須檀、`[奢多=珕奢【三】]`奢多 優迦、離、阿奴
(四)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樂空塚間,所謂`[15]優迦=優伽【三】*`優迦摩比丘尼是。多遊於慈,愍念生類,所謂清明比丘尼是。悲泣眾生,不及道者,所謂素摩比丘尼是。喜得道者,願及一切,所謂摩陀利比丘尼是。護守諸行,意不遠離,所謂迦羅伽比丘尼是。守空執虛,了之無有,所謂提婆修比丘尼是。心樂無想,除去諸著,所謂日光比丘尼是。修習無願,心恒廣濟,所謂末那婆比丘尼是。諸法無疑,度人無限,所謂毘摩達比丘尼是。能廣說義,分別深法,所謂普照比丘尼是。」
`[*15-1]優迦=優伽【三】*`優迦、明、素摩 摩陀、迦、提婆
日光、`[摩=末【三】]`摩那婆 毘摩達、普照
(五)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心懷忍辱,如地容受,所謂`[曇摩=曇摩摩【三】]`曇摩提比丘尼是。能教化人,使立檀會,所謂須夜摩比丘尼是。辦具床座,亦是須夜摩比丘尼`[是〔-〕【三】]`是。心`[已=以【聖】]`已永息,不興亂想,所謂因`[陀=地【聖】]`陀闍比丘尼是。觀了諸法,而無厭足,所謂龍比丘尼是。意`[強=彊【聖】]`強勇猛,無所染著,所謂拘那羅比丘尼是。`[入水=入水光【三】]`入水三昧,普潤一切,所謂婆須比丘尼是。入焰光三昧,悉照萠類,所謂降提比丘尼是。觀惡露不淨,分別緣起,所謂`[遮波羅=遮娑羅【三】]`遮波羅比丘尼是。育養眾人,施與所乏,`[守=所謂守【三】]`守迦比丘尼是。我聲聞中最後第一比丘尼,`[拔…國=~Bhaddā Kuṇḍalakesā.]`拔陀軍陀羅拘夷國比丘尼是。」
曇摩、須夜摩 因提、龍、拘那
婆須、降、遮波 守迦、拔陀羅
此五十比丘尼,當廣說如上。
`[增壹阿含經〔-〕【明】,清信士品~A. 1. 14. 6.]`增壹阿`[27]含=鋡【聖】*`含經清信士品第六
(一)
「我弟子中,`[初=第一優婆塞初【三】]`初聞法藥,成賢聖證,`[29]三果=所謂三果【三】*`三果商客是。第一智慧,`[質多=~Citta.]`質多長者是。神德第一,所謂`[犍提=乾提【三】,揵提【聖】]`犍提阿藍是。降伏外道,所謂掘多長者是。能說深法,所謂優波掘長者是。恒坐禪思,`[呵…婆=~Haṭṭhaka Ālavaka.]`呵侈阿羅婆是。降伏魔`[宮=宦【三】,官【聖】]`宮,所謂勇健長者是。福德盛滿,闍利長者是。大檀越主,所謂`[須達=~Sudatta.]`須達長者是。門族成就,`[35]泯兔=泯逸【三】*`泯兔長者是。」
三果、質、乾提 掘、波`[及羅婆=掘及象【聖】]`及羅婆
勇、闍利、須達 `[*35-1]泯兔=泯逸【三】*`泯兔是謂十
(二)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好問義趣,所謂`[37]生漏=生滿【明】*`生漏婆羅門是。利根通明,所謂梵摩俞是。諸佛信使,`[38]御=所謂御【三】*`御馬摩納是。計身無我,喜聞`[39]笒=琴【三】*`笒婆羅門是。論不可勝,毘裘婆羅門是。能造`[誦偈=偈誦【三】]`誦偈,`[41]優婆離=優波離【三】*【聖】`優婆離長者是。言語速疾,亦是優波離長者。喜施好寶,不有悋心,所謂殊提長者是。建立善本,所謂`[優…離=~Ugga Vesālika.]`優迦毘舍離是。能說妙法,所謂最上無畏優婆塞是。所說無畏,善察人根,所謂頭摩大將領毘舍離是。」
`[*37-1]生漏=生滿【明】*`生漏、梵摩俞 御馬及聞`[*39-1]笒=琴【三】*`笒
毘裘、優波離 殊提、優、畏、摩
(三)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好`[喜=善【聖】]`喜惠施,所謂`[2]毘=瓶【聖】*`毘沙王是。所施狹少,`[3]光=所謂光【三】*`光明王是。建立善本,王波斯匿是。得無根善信,起歡喜心,所謂王阿闍世是。至心向佛,意不變易,所謂優填王是。承事正法,所謂月光王子是。供奉聖眾,意恒平等,所謂造`[祇洹=祇桓【三】]`祇洹王子是。常喜濟彼,不自為己,師子王子是。善恭奉人,無有高下,無畏王子是。顏貌端`[*44-2]正=政【聖】*`正,與人殊勝,所謂雞頭王子是。」
`[*2-1]毘=瓶【聖】*`毘沙王、光明 波斯匿、闍`[王=世【三】]`王
月、祇桓、優填 師子、畏、雞頭
(四)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恒行慈心,所謂不尼長者是。心恒悲念一切之類,所謂`[摩…種=~Mahānāma Sakka.]`摩訶納釋種是。常行喜心,所謂拔陀釋種是。恒行護心,不失善行,所謂毘闍先優婆塞是。堪任行忍,所謂師子大將是。能雜種`[論=論智慧深廣【聖】]`論,所謂`[毘舍御=毘舍佉【三聖】]`毘舍御優婆塞是。賢聖默然,`[難提婆=難提波【三】,所謂難提婆【三】]`難提婆羅優婆塞是。`[*23-1]懃=勤【三】*`懃修善行,無有休息,所謂優多羅優婆塞是。諸根寂靜,所謂天摩優婆塞是。我弟子中最後受證,所謂拘夷那`[摩羅=竭羅竭摩羅【聖】]`摩羅是。」
不尼、摩訶納 拔陀、`[優多羅=毘闍先【三】]`優多羅
師子、`[毘舍離=昆含難【三】]`毘舍、離 優多、天、摩羅
`[四十=此四十【元】]`四十優婆塞盡,當廣說如上。
`[增壹阿含經〔-〕【明】,清信女品~A. 1. 14. 7.]`增壹阿`[*27-1]含=鋡【聖】*`含經清信女品第七
(一)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斯,初受道證,所謂難陀`[難〔-〕【元明】]`難陀婆羅優婆斯是。智慧第一,`[16]久壽多羅=所謂久壽多羅【三】*,~Khujjuttarā.`久壽多羅優婆斯是。恒喜坐禪,`[須毘耶=~Suppiyā.]`須毘耶女優婆斯是。慧根了了,毘浮優婆斯是。堪能說法,`[鴦竭闍=鴦竭闇【元】]`鴦竭闍優婆斯是。善演經義,跋陀`[娑羅=婆羅【三】]`娑羅`[須焰摩〔-〕【三】]`須焰摩優婆斯是。降伏外道,婆修陀優婆斯是。音`[*12-1]響=嚮【聖】*`響清徹,`[21]無優=無憂【三】*`無優優婆斯是。能種種論,婆羅陀優婆斯是。勇猛`[精進=精勤【三】]`精進。所謂須`[頭優婆=賴優婆【聖】]`頭優婆斯是。」
難陀陀、久壽 須、`[毘=比【聖】]`毘、鴦竭闍
須焰及`[*21-1]無優=無憂【三】*`無優 婆羅陀、須`[頭=賴【聖】]`頭
(二)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斯,供養如來,所謂摩利夫人是。承事正法,所謂須賴婆夫人是。供養聖眾,`[26]捨=所謂捨【三】*`捨彌夫人是。瞻視當來過去賢士,所謂月光夫人是。檀越第一,雷電夫人是。恒行慈三昧,所謂`[摩訶光=摩訶先【三聖】]`摩訶光優婆斯是。行悲哀愍,毘提優婆斯是。喜心不絕,`[拔提=拔陀【三】]`拔提優婆斯是。行守護業,`[難陀母=~Uttarā Nandamātā.]`難陀母優婆斯是。得信解脫,照曜優婆斯是。」
摩利、須賴婆 捨彌、`[光月=月光【三】]`光月、雷
大光、毘提、陀 難陀及照曜
(三)
「我弟子中`[第一=第一優婆斯【三】]`第一,恒行忍辱,所謂`[*21-2]無優=無憂【三】*`無優優婆斯是。行空三昧,所謂毘讎先優婆斯是。行無想三昧,所謂優那陀優婆斯是。行無願三昧,無垢優婆斯是。好教授彼,尸利夫人優婆斯是。善能持戒,鴦竭摩優婆斯是。形貌端`[*44-3]正=政【聖】*`正,雷焰優婆斯是。諸根寂靜,最勝優婆斯是。多聞`[博知=博智【三】]`博知,泥羅優婆斯是。能造`[頌偈=誦偈【三】]`頌偈,脩摩迦提須達女優婆斯是。無所怯弱,亦是須達女優婆斯是。我聲聞中最後取證優婆斯者,所謂藍優婆斯是。」
`[*21-3]無優=無憂【三】*`無優、毘讎先 優那、無垢、尸
鴦竭、雷焰、勝 泥、`[脩藍摩=修摩藍【三】]`脩、藍摩女
此三十優婆斯,廣說如上。
`[增壹阿含經〔-〕【明】]`增壹阿`[*27-2]含=鋡【聖】*`含經阿須倫品第八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受形大者,莫過阿須倫王。比丘當知,阿須倫形廣長八萬四千由`[延=旬【聖】]`延,口縱廣千由旬。比丘當知,或有是時,阿須倫王欲觸犯日時,倍復化身十六萬八千`[37]由旬=由延【三】*`由旬,`[往=住【三聖】]`往日月前。日月王見已,各懷恐怖,不寧本處。所以然者,阿須倫形甚可畏故。彼日月王以懷恐懼,不復有光明;然阿須倫不敢前捉日月。何以故?日月威德有大神力,壽命極長,顏色端`[*44-4]正=政【聖】*`正,受樂無窮。欲知壽命長短者,住壽一`[劫=切【聖】]`劫。復是此間眾生福祐,令日月王不為阿須倫所見觸惱。爾時,阿須倫便懷愁憂,即於彼沒。
「如是。諸比丘!弊魔波旬恒在汝後,求其方便,壞敗善根。波旬便化極妙奇異色、聲、香、味、細滑之法,欲`[迷=惱【三】,嬈【聖】]`迷亂諸比丘意。波旬作是念:『我當會遇得比丘眼便,亦當得耳、鼻、`[口=舌【三】]`口、身、意之便。』爾時,比丘雖見極妙六情之法,心不染著。爾時,弊魔波旬便懷愁憂,即退而去。所以然者,多薩阿竭、阿羅呵威力所致。何以故?諸比丘不近色、聲、香、味、細滑法。爾時,比丘恒作是學,受人信施,極為甚難,不可消化,`[墮墜=墜墮【三】]`墮墜五趣,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要當專意,未獲者獲,未得者得,未度者度,未得證者教令成證。是故,諸比丘!未有信施,不起想念;`[以=已【三】]`以有信施,便能消化,不起染著。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1. 13. 1.]`(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多饒益人,安隱眾生,愍世群萌,欲使天、人獲其福祐。云何為一人?所謂`[多…佛=~Tathāgata arahaṃ sammā-sambuddha.]`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謂一人出現於世,多饒益人,安隱眾生,愍世群萌,欲使天、人獲其福祐。是故,諸比丘!常興恭敬於如來所。`[是故=如是【三】]`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便有一人入道在於世間,亦有二諦、三解脫門、四諦真法、五根、六邪見滅、七覺意、賢聖`[6]八道品=八品道【三】*`八道品、九眾生居、如來十力、十一慈心解脫,便出現於世。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謂一人出現於世,便有一人入道在於世間,亦有二諦、三解脫門、四諦真法、五根、六邪見滅、七覺意、賢聖`[*6]`八道品、九眾生居、如來十力、十一慈心解脫,便出現於世。是故,諸比丘!常興恭敬於如來所,亦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1. 13. 6.]`(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便有智慧光明出現於世。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謂一人出現於世,便有智慧光明出現於世。是故,諸比丘!當信心向佛,無有傾邪。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無明大冥便自消滅。爾時,凡愚之士為此無明所見纏`[結=絡【聖】]`結,生死`[所=五【三】,無【聖】]`所趣,如實不知,周旋往來今世、後世,從`[10]劫=初【聖】*`劫至`[*10]`劫,無有解已;若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出現世時,無明大闇便自消滅。是故,諸比丘!當念承事諸佛。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便有三十七品出現於世。云何三十七品道?所謂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真行,便出現於世。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故,諸比丘!常當承事於佛,亦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1. 13. 4.]`(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沒盡於世,人民之類多懷愁憂,天及人民普失`[12]廕=陰【宋】*,蔭【聖】*`廕覆。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謂一人沒盡於世,人民之類多懷愁憂,天及人民普失`[*12]`廕覆。所以然者,若多薩阿竭於世滅盡,三十七品亦復滅盡。是故,諸比丘!常當恭敬於佛。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爾時天及人民便蒙光澤,便有信心於戒、聞、施、智慧,猶如秋時月光盛滿而無塵穢,普有所照。此亦如是。若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出現世間,天及人民便蒙光澤,`[有=而有【三】]`有信心於戒、聞、施、智慧,如月盛滿,普照一切。是故,諸比丘!興恭敬心於如來所。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爾時天及人民皆悉熾盛,三惡眾生便自減少。猶如國界聖王治化時,彼城中人民熾盛,隣國力弱。此亦如是。若多薩阿竭出現世時,三惡趣道便自減少。`[如是=是故【三】]`如是,諸比丘!當信向佛。`[是故=如是【三】]`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1. 13. 5.]`(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無與等者,不可摸則,獨步無侶,無有儔匹,諸天、人民無能及者,信、戒、聞、施、智慧,無能及者。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謂一人出現於世,無與等者,`[不可摸=不可模【明】]`不可摸則,獨步無伴,無有儔匹,諸天、人民無能及者,信、戒、聞、施、智慧,皆悉具足。是故,諸比丘!當信敬於佛。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須`[倫=輪【聖】]`倫、益一道 光明及闇冥
道品、沒盡、信 熾盛、無與等
增壹阿`[*27-3]含=鋡【聖】*`含經卷第三`[〔-〕=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一子品第九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母人,心懷篤信,唯有一子,恒作是念:『云何當`[教=教授彼【三】]`教,使成為人?』」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義。世尊是諸法之本,如來所陳,靡不承受。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說此深法,聞已奉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猶彼優婆斯心懷篤信,作是教訓:『汝今在家,當如質多長者,亦如象童子。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世尊受證弟子,所謂質多長者、象童子也。』若童子意欲剃除`[鬚髮=髮鬚【三】]`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當如舍利弗、目犍連比丘。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所謂舍利弗、目犍連比丘!好學正法,莫作邪業,興起非法;設汝生此染著之想,便當墜墮三惡趣中。善念專心,不得者得,不獲者獲,未得證者,今當受證。所以然者,諸比丘!信施之重,實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是故,諸比丘!莫生染著之意,已生當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篤信優婆斯唯有一女,彼當云何教訓成就?」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義。世尊是諸法之本,如來所陳,靡不承受。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說此深法,聞已奉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
諸比丘對曰:「如是。」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猶彼篤信優婆斯教訓女曰:『汝今在家者,當如拘讎多羅優婆斯、難陀母。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世尊受證弟子,所謂拘讎多羅優婆斯、難陀母是。』若女意欲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者,當如讖摩比丘尼、優鉢花色比丘尼。所以然者,此是其量,此是其限。所謂讖摩比丘尼、優鉢華色比丘尼,好學正法,莫作邪業,興起非法;設汝生此染著之想,`[便【麗】,然【大】(cf. K18n0649_p0331b05; T02n0125_p0562b01)]`便當墜`[墮【CB】,墜【大】]`墮三惡趣中。善念專心,不果者果,不獲者獲,未得證者,今當受證。所以然者,`[諸〔-〕【三】]`諸比丘!信施之重,實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之趣。是故,諸比丘!莫生染著之想,已生當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見一法疾於心者,無`[譬可喻猶如獼猴捨一取一心不專定心亦如是前想後想所不同者〔-〕【三】]`譬可喻,猶如獼猴捨一取一,心不專定。心亦如是,前想、後想所不同者,以方`[便〔-〕【三】]`便法不可摸則,心迴轉疾。是故,諸比丘!凡夫之人不能觀察心意。是故,諸比丘!常當降伏心意,令趣善道,亦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見一法疾於心者,無譬可喻,猶如獼猴捨一取一,心不專定。心亦如是,前想、後想所念不同,是故,諸比丘!凡夫之人不能觀察心意所由。是故,諸比丘!常當降伏心意,得趣善道,`[是故=如是【三】]`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恒觀見一人心中所念之事,此人如屈伸臂頃墮`[泥𪏭=泥犂【三】]`泥𪏭中。所以然者,由惡心故,心之生病墜墮地獄。」
爾時,世尊便說偈言:
「猶如有一人, 心懷瞋恚想,
今告諸比丘, 廣演其義趣。
今正是其時, 設有命終`[者=時【三】]`者,
假令入地獄, 由心穢行故。
「是故,諸比丘!當降伏心,勿生穢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恒觀見一人心中所念之事,如屈伸臂頃而生天上。所以然者,由善心故;已生善心,便生天上。」
爾時,世尊便說偈`[言=曰【三】]`言:
「設復有一人, 而生善妙心,
今告諸比丘, 廣演其義趣。
今正是其時, 設有命終者,
便得生天上, 由心善行故。
「是故,諸比丘!當發淨意,勿生穢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所謂男子見`[2]女=女人【三】*`女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令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意不捨離,周旋往來,今世後世,迴轉五道,動歷劫數。」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梵音柔軟聲, 如來說難見;
或復有時見, 繫念在目前。
亦莫與女人, 往來與言語;
恒羅伺捕人, 不得至無為。
「是故,諸比丘!當除諸色,莫起想著。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不生=不至【三】]`不生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所謂`[*2-1]女=女人【三】*`女見男子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令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意不捨離,周旋往來,今世後世,迴轉五道,動歷劫數。」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若生顛倒想, 興念恩愛心,
`[除念=念除【三】]`除念意染著, 便無此諸穢。
「是故,諸比丘!當除諸色,莫起想著。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無欲想便起欲想;已起欲想便增益。無瞋恚想便起瞋恚;已起瞋恚便增多。無睡眠想便起睡眠;已起睡眠便增多。無調戲想便起調戲;已起調戲便增多。無疑想便起疑想;已起疑想便增多。亦當觀惡露不淨想,設作亂想,無欲想便有欲想;已有欲想便增多。瞋恚、睡眠,本無疑想便起疑想;`[疑想已起=已起疑想【三】]`疑想已起便增多。是故,諸比丘!莫作亂想,常當專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法中,不見一法,未有欲想便不生欲想;已生欲想便能滅之。未生瞋恚想便不生,已生瞋恚想便能滅之。未生睡眠想便不生;已生睡眠想便能滅之。未生調戲想便不生;已生調戲想便能滅之。未生疑想便不生;已生疑想便能滅之。亦當觀惡露不淨,已觀惡露不淨,未生欲想便不生;已生便能滅之。未生瞋恚便不生;已生瞋恚便能滅之。乃至疑,未生疑想便不生;已生疑想便能滅之。是故,諸比丘!常當專意觀不淨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斯及二心 一墮一生天
男女`[想受=相愛【元明】]`想受樂 二欲想在後
`[增壹阿含經〔-〕【明】]`增壹阿含經護心品第十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廣布一法已,便得神通,諸行寂靜,得沙門果,至泥洹界。云何為一法?所謂無放逸行。云何為無放逸行?所謂護心也。云何護心?於是,比丘!常守護心有漏、有漏法,當彼守護心有漏、`[有漏法〔-〕【三】]`有漏法,於有漏法便得悅豫,亦有信樂,住不移易,恒專其意,自力勸勉。
「如是。比丘!彼無放逸行,恒自謹慎。未生欲漏便不生;已生欲漏便能使滅;未生有漏便不生;已生有漏便能使滅;未生無明漏便不生;已生無明漏便能使滅。比丘於彼無放逸行,閑靜一處,恒自覺知而自遊戲,欲漏心便得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便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爾時,世尊便說`[斯=此【三】]`斯偈:
「無`[憍=慢【三】]`憍甘露跡, 放逸是死徑;
無慢則`[不=無【三】]`不死, 慢者`[即=則【三】]`即是死。
「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無放逸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廣布一法已,便得神通,諸行寂靜,得沙門果,至泥洹處。云何為一法?謂無放逸行於諸善法。云何無放逸行?所謂不觸嬈一切眾生,不害一切眾生,不惱一切眾生,是謂無放逸行。彼云何名善法?所謂賢聖八`[道品=聖道【三】]`道品:等見、等方便、等語、等行、等命、等治、等念、等`[定=定等【三】]`定,是謂善法。」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施一切眾生, 不如法施人;
雖施眾生福, 一人法施勝。
「是故,諸比丘!當修行善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云何觀檀越施主?」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是諸法之`[王=主【三】]`王,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而說此義,聞已盡當奉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與汝分別其義。」
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檀越施主當恭敬,如子孝順父母,養之、侍之,長益五陰,於閻浮利地現種種義。觀檀越`[主=施主【三】]`主能成人戒、聞、三昧、智慧。諸比丘多所饒益,於三寶中無所罣礙,能施卿等衣被、飲食、`[床榻=床蹋【宋元】]`床榻、臥具、病瘦醫藥。是故,諸比丘!當有慈心於檀越所,小恩常不忘,況復大者!恒以慈心向彼檀越,說身、口、意清淨之行,不可稱量,亦無有限。`[身行〔-〕【宋】]`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宋】]`慈,使彼檀越所施之物,終不唐捐,獲其大果,成大福祐,有大名稱,流聞世間,甘露法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施以成大財, 所願亦成就;
王及諸`[賊盜=盜賊【三】]`賊盜, 不能侵彼物。
施以得王位, 紹繼轉輪處;
七寶具足成, 本施之所致。
布施成天身, 首著雜寶冠;
與諸妓女遊, 本施之果報。
施得天帝釋, 天王威力盛;
千眼莊嚴形, 本施之果報。
布施成佛道, 三十二相具;
轉無上法輪, 本施之果報。」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檀越施主當云何承事、供養,精進、持戒諸賢聖人?」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是諸法之`[王=主【三】]`王,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而說此義,`[盡=聞已盡【三】]`盡當奉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與汝分別`[其=是【三】]`其義。」
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檀越施主承事、供養,精進、持戒諸多聞者,猶如與迷者指示其路,糧食乏短而給施食,恐怖之人令無憂惱,驚畏`[者=之者【三】]`者教令莫懼,無所歸者與作覆護,盲者作眼目,與病作醫王。猶如田家農夫修治田業,除去穢草,便能成就穀食。比丘常當`[除棄=除去【三】]`除棄五盛陰`[病〔-〕【三】]`病,求入無畏泥洹城中。如是,諸比丘!檀越施主承事、供養,精進、持戒諸多聞者,當`[施=於【三】]`施。」
爾時,阿那邠持長者集在彼眾,爾時長者阿那邠持白世尊曰:「如是,世尊!如是,如來!一切施主及與受者猶吉祥瓶,諸受施人如毘沙王,勸人行施如親父母,受施之人是後世良祐,一切施主及與受者猶如居士。」
世尊告曰:「如是,長者!如汝所言。」
阿那邠持長者白世尊曰:「自今已後,`[門=聞【宋】]`門不安守,亦不`[拒=巨【宋】]`拒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斯,及諸行路乏糧食者。」
爾時,阿那邠持長者白世尊曰:「唯願世尊及比丘眾受弟子請。」爾時,世尊默然受長者請。
爾時,長者`[見=已見【三】]`見世尊默然受請,即禮佛`[三=堯三【三】]`三匝,還歸所在,到舍已,即其夜辦具甘饌種種`[飯=飲【三】]`飯食,廣敷坐具,自白:「時到,食具已辦,`[唯願=唯然【宋】]`唯願世尊願時臨顧。」
爾時,世尊將諸比丘眾,著衣持鉢,詣舍衛城,至長者家,到已,各自就`[22]座=坐【三】*`座,諸比丘僧亦各隨次坐。爾時,長者見佛、比丘眾坐定,手自斟酌,行種種飲食。`[23]以=已【三】*`以行種種飲食,各收鉢`[坐=起【三】]`坐,更取卑`[*22]`座,在如來前欲聽聞法。
爾時,長者白世尊言:「善哉!如來!聽諸比丘隨所須物三衣、鉢盂、鍼`[筒=筩【三】]`筒、尼師壇、`[衣帶=衣裳【三】]`衣帶、法澡`[27]罐=灌【三】*`罐,及餘一切沙門雜物,盡聽弟子家取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若須衣裳、鉢器及尼師壇、法澡`[*27-1]罐=灌【三】*`罐,及餘一切沙門雜物,聽使`[此取=取此【三】]`此取,勿足疑難,起想著心。」
爾時,世尊與長者阿那邠持說微妙`[之〔-〕【三】]`之法。說`[妙=微妙【三】]`妙法已,便從坐起而去。
當於爾時,阿那邠持復於四城門而廣惠施,第五市中,第六在家,須食與食,須漿與漿,須車乘、妓樂、香熏、瓔珞,悉皆與之。
爾時,世尊聞長者阿那邠持於四城門中廣作惠施,復於大市布施貧乏,復於家內布施無量。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好喜布施,所謂須達長者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那邠持長者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世尊足,在一面坐。世尊告曰:「云何,長者!貴家恒布施貧乏耶?」
長者對曰:「如是。世尊!恒布施貧乏,於四城門而廣布施,復在家中給與所須。世尊!我或時作是念,并欲布施`[野=野獸【三】]`野、飛鳥、猪、狗之屬。我亦無是念,此應與,此不應與。亦復無是念,此應與多,此應與少。我恒有是念,一切眾生皆由食而存其命,有食便存,無食便喪。」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長者!汝乃以菩薩心,專精一意而廣惠施。然此眾生由食得濟,無食便喪。長者!汝當獲`[大果=大果報【三】]`大果,得大名稱,有大果報,聲徹十方,得甘露法味。所以然者,菩薩之`[處=家【三】]`處恒以平等心而以惠施,專精一意,念眾生類由食而存,有食便濟,無食便喪。是謂,長者!菩薩心所安處而廣惠施。」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說此偈【三】]`說偈曰:
「盡當普惠施, 終無悋悔心,
必當遇良友, 得濟到彼岸。
「是故,長者!當平等意而廣惠施。如是,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我今日審知眾生根原所趣,亦知布施之報。最後一`[摶【北藏】,搏【大】(cf. P056n0539_p0726a01)]`摶之餘,已不自食,惠施他人,爾時不起憎嫉之心如毛髮許。以此眾生不知施之果報,如我皆悉知之。施之果報,平等之報,心無有異。是故,眾生不能平等施而自墮落,恒有慳嫉之心,纏裹心意。」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眾生不自覺, 如來之言教;
常當普惠施, 專向真人所。
志性以清淨, 所獲福倍多;
等共分其福, 後得大果報。
所施今善哉, 心向廣福田;
於此人間逝, 必生於天上。
`[*23-1]以=已【三】*`以到彼善處, 快樂自娛樂;
吉祥甚歡悅, 一切無乏短。
以天威德業, 玉女為營從;
平等之施報, 故獲此福祐。」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莫畏福報,所以然者,此是受樂之應,甚可愛敬。所以名為福者,有此大報。汝等當畏無福。所以然者,此名苦之原本,愁憂苦惱不可`[7]稱記=稱紀【三】*`稱記,無有愛樂,此名無福。比丘!昔我自念七年行慈心,復過七劫不來此世,復於七劫中生光音天,復於七劫生`[空=空處天【三】]`空梵天處為大梵天,無與等者統百千世界,三十六`[反=變【三】]`反為天帝釋形,無數世為轉輪王。是故,諸比丘!作福`[10]莫惓=莫倦【三】*`莫惓。所以然者,此名受樂之應,甚可愛敬,是謂名為福。汝等當畏無福。所以然者,苦之原本,愁憂苦惱不可`[*7]`稱記,此名無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快哉福報, 所願者得, 速至滅盡, 到無為處。
正使億數, 天魔波旬, 亦不能嬈, 為福業者。
彼恒自求, 賢聖之道, 便盡除苦, 後無`[有=復【三】]`有憂。
「是故,諸比丘!為福莫厭。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承順一法,不離一法,`[魔=天魔【三】]`魔波旬不能得其便,亦不能來觸嬈人。云何為一法?謂功德福業。所以然者,自憶往昔在道樹下,與諸菩薩集在一處,弊魔波旬將諸兵眾數千萬億,種種形貌,獸頭人身不可稱計,天、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摩休勒等,皆來`[運=雲【三】]`運集。
「時,魔波旬而語我言:『沙門速投`[于=乎【三】]`于地!』佛以福德大力,降伏魔怨,諸塵垢消,無有諸穢,便成無上正真`[道=之道【三】]`道。諸比丘!當觀此義,其有比丘功德具足者,弊魔波旬不能得`[其〔-〕【宋】]`其便,壞其功德。」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有福快樂, 無福者苦, 今世後世, 為福受樂。
「是故,諸比丘!為福`[*10-1]莫惓=莫倦【三】*`莫惓。」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修行一法,便不能壞敗惡趣,一為趣善,一為趣`[泥=至泥【三】]`泥洹。云何修行一法,不能壞敗惡趣?所謂心無篤信,是謂修此一法不壞`[敗〔-〕【三】]`敗惡趣。云何修行一法趣善處者?所謂心行篤信,是謂修此一法得趣善處。云何修行一法得至泥洹?所謂恒專心念,是謂修行此法得至泥洹。是故`[謂〔-〕【三】]`謂,諸比丘!專精心意,念諸善本。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此眾生類便增壽益算,顏色光潤,氣力熾盛,快樂無極,音聲和雅。云何為一人?所謂如來、至真、等正覺。`[此=是【三】]`此謂一人出現於世,此眾生類便增壽益算,顏色光潤,氣力熾盛,快樂無極,音聲和雅。是故,諸比丘!常當專精一心念佛。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無慢二、念`[壇=檀【三】]`壇 二施、`[堅=慳【三】]`堅無厭
施福、魔波旬 惡趣及一人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
增壹阿`[含=鋡【聖】]`含經卷第五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不逮=不還【三】]`不逮品第十一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我證卿等成阿那含。云何為一法?所謂貪欲。`[諸=是諸【三】]`諸比丘!當滅貪欲,我證卿等得阿那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貪婬之所染, 眾生墮惡趣;
當`[11]懃=勤【三】*`懃捨貪欲, 便成阿那含。」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我證汝等成阿那含。云何為一法?所謂瞋恚是。諸比丘!當滅瞋恚,我證汝等得阿那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瞋恚之所染, 眾生墮惡趣;
當懃捨瞋恚, 便成阿那含。」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捨離一法,我證汝等成阿那含。云何為一法?所謂愚癡。是`[12]故〔-〕【三】*`故,諸比丘!當滅愚癡,我與卿等證阿那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愚癡之所染, 眾生墮惡趣;
當懃捨愚癡, 便成阿那含。」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捨離一法,我證汝等成阿那含。云何為一法?所謂慳貪。是`[*12-1]故〔-〕【三】*`故,諸比丘!當滅慳貪,`[我=我今【三】]`我證`[汝=卿【三】]`汝等`[阿那含=得阿那含【三】,成阿那含【聖】]`阿那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慳貪之所染, 眾生墮惡趣;
當懃捨慳貪, 便成阿那含。」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初不見一法不可降伏,難得時宜,受諸苦報,所謂心是。諸比丘!此心不可降伏,難得時宜,受諸苦報。是故,諸比丘!當分別心,當思惟心,善念諸善本。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初不見一法易降伏者,易得時宜,受諸善報。所謂心是。諸比丘!當分別心,善念諸善本。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若有一人而作是念,我悉知之。然`[後=復【三】]`後此人不以飲食,在大眾中而虛妄語。我`[或復=復或【三】]`或復於異時,觀見此人,生染著心,念於財物,便於大眾中而作妄語。所以然者,諸比丘!財物染著甚為難捨,令人墜墮三惡道中,`[18]不=不能【三】*`不得至無為之處!是故,諸比丘!已生此心,便當捨離;設未生者,勿復興心染著財物。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而作是念:『正使命斷,不於眾中而作妄語。』我或復於異時觀見此人,生染著心,念於財物,便於大眾中而作妄語。所以然者,諸比丘!財物染著甚為難捨,令人`[墮=墜墮【三】]`墮三惡道中,`[*18-1]不=不能【三】*`不得至無為之處!是故,諸比丘!`[已=以【聖】]`已生此心,便當捨離;若未生者,勿復興心染著財物。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3]羅閱=羅閱祇【三】*`羅閱`[城=域【宋元】]`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諸比丘!頗有見提婆達兜清白之法乎?然復提婆達兜為惡深重,受罪經劫不可療治。於我法中,不見`[5]毫=豪【聖】*`毫釐之`[善=善法【三】]`善可稱記者。以是之故,我`[今=於今【三】]`今說提婆達兜諸罪之原首不可療治。猶如有人而墮深廁,形體沒溺,無`[有〔-〕【三】]`有一淨處。有人欲來濟拔其命,安置淨處,遍觀廁側及彼人身,頗有淨處,吾欲手捉拔濟出之。彼人熟視,無一淨處而可捉者,便捨而去。如是,諸比丘!我觀提婆達兜愚癡之人,不見`[*5]`毫釐之`[法=善法【三】]`法而可記者,受罪經劫不可療治。所以然者,提婆達兜愚癡專意,偏著利養,作五逆罪已,身壞命終,生惡趣中。如是,諸比丘!利養深重,令人不得至安隱`[之〔-〕【三】]`之處。是故,諸比丘!`[11]以=已【三】*`以生利養心,`[便〔-〕【三】]`便當捨離;若未生者,勿興`[染=染著【元明】]`染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3-1]羅閱=羅閱祇【三】*`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有一比丘聞如來`[14]記別=記莂【三聖】*`記別調達,受罪一劫不可療治。時,彼比丘便至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問阿難曰:「云何,阿難!如來盡觀提婆達兜原本已,然後`[*14]`記別,受罪一劫不可療治乎?頗有所由可得`[而=受【三】,而授【聖】]`而記耶?」
時,阿難告曰:「如來所說終不虛設,身口所行而無有異。如來真實記提婆達兜`[別〔-〕【聖】]`別,受罪深重,當經一劫不可療治。」
爾時,尊者阿難即`[17]從坐=從座【三】*`從坐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阿難白世尊曰:「有一比丘來至我所,而作是說:『云何,阿難!如來盡觀提婆達兜原本已,然後`[*14-2]記別=記莂【三聖】*`記別,受罪一劫不可療治乎?頗有因緣可得`[*14]`記別耶?』作是語已,各自捨去。」
世尊告曰:「彼比丘者必`[晚暮=晚慕【宋明】]`晚暮學出家,未久方來至我法中耳。如來所說終不虛妄,云何於中復起猶豫?」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汝往至彼,`[語=諸【聖】]`語比丘言:『如來呼卿。』」
阿難對曰:「如是。世尊!」是時,阿難受世尊教,便往`[至〔-〕【三】]`至彼比丘所,到已,語彼比丘曰:「如來`[呼=喚【三】]`呼卿。」`[彼〔-〕【三】]`彼比丘對曰:「如是。尊者!」爾時,彼比丘便嚴衣服,共阿難至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告=問【三聖】]`告彼比丘:「云何,愚人!汝不信如來所說乎?如來所教無有虛妄,汝今乃欲求如來虛妄。」
時,彼比丘白世尊曰:「`[提=是提【三】]`提婆達兜比丘者,有大神力,有大威勢。云何世尊記彼一劫受`[罪重=重罪【三】]`罪重耶?」
佛告`[比丘〔-〕【三】]`比丘曰:「護汝口語,勿於長夜受苦無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遊`[禪=神【元明】]`禪世俗通, `[至=終【三】]`至竟無解脫,
不造滅盡跡, 復還墮地獄。
「若使我當見提婆達兜,身有`[*5-2]毫=豪【聖】*`毫釐之善法者,我終不記彼提婆達兜受罪一劫不可療治。是故,愚人!我不見提婆達兜有`[*5]`毫釐`[之〔-〕【三】]`之善法,以是故,記彼提婆達兜受罪一劫不可療治。所以然者,提婆達兜愚癡,貪著利養,起染著心,作五逆惡,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所以然者,利養心重,敗人善本,令人不到安隱之處!是故,諸比丘!設有利養心起,便當求滅;若不有心,勿興想著。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彼比丘`[*17-1]從坐=從座【三】*`從坐起,整衣服,禮世尊足,白世尊曰:「`[今自=自今【三】]`今自悔過,唯願垂恕!愚癡所致,造不善行。如來所說,無有二言,然我`[愚癡=愚騃【三】]`愚癡,起猶豫想。唯願世尊受我悔過,改往修來。」乃至再三。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悔汝所念,恕汝不及,莫於如來興猶豫想。今受汝悔過,後更莫作。」乃至三四。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設有作重罪, 悔過更不犯,
此人應禁戒, 拔其罪根原。」
爾時,彼比丘及四部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種阿那含 二心及二食
婆達二契經 智者當覺知
`[增壹阿含經〔-〕【三】]`增壹阿含經壹入道品第十二
`[~M. 10. Satipaṭṭhāna.,[No. 26(98)].]`(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入道,淨眾生行,除去愁憂,無有諸惱,得大智慧,成泥洹證。所謂當滅五蓋,思惟四意止。云何名為一入?所謂專一心,是謂一入。云何為道?所謂賢聖八品道,一名正見,二名正治,三名正業,四名正命,五名正方便,六名正語,七名正念,八名正定,是謂名道,是謂一入道。
「云何當滅五蓋?所謂貪欲蓋、瞋恚蓋、`[調=掉【元明】]`調戲蓋、`[眠睡=睡眠【三】]`眠睡蓋、疑蓋,是謂當滅五蓋。 ^panca-nivarana
「云何思惟四意止?於是,比丘內自觀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外自觀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內外觀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內觀痛痛而自娛樂,外觀痛痛,內外觀痛痛;內觀心而自娛樂,外觀心,內外觀心;內觀法,外觀法,內外觀法而自娛樂。
「云何比丘內觀身而自娛樂?於是,比丘觀此身隨其性行,從頭至足,從足至頭,觀此身中皆悉不淨,無有可貪。`[復=猶如【三聖】]`復觀此身有毛、髮、爪、齒、皮、肉、筋、骨、髓、腦、脂膏、腸、`[胃=𦝩【聖】]`胃、心、肝、脾、腎之屬,皆悉觀知。屎、尿、生熟二藏、目淚、唾、涕、血脈、肪、膽,皆當觀知,`[無可=可無【聖】]`無可貪者。如是,諸比丘!`[當=常當【三】]`當觀身`[自=而自【三】]`自娛樂,除去惡念,無有愁憂。
「復次,比丘!還觀此身有地種耶?水、火、風種耶?如是,比丘`[觀=當觀【三】]`觀此身。復次,比丘!`[觀=觀察【三】,還觀【聖】]`觀此身,分別諸界,`[此〔-〕【三】]`此身有四種,猶如巧能屠牛之士、若屠牛弟子,解牛節解,而自觀見此是脚,此是心,此是節,此是頭。如是,彼比丘分別此界,而自觀察此身有地、水、火、風種。如是,比丘觀身而自娛樂。
「復次,比丘!觀此身有諸孔,漏出不淨。猶如彼人觀竹園,若觀葦`[叢=聚【聖】]`叢。如是,比丘觀此身有諸孔,漏出`[諸〔-〕【三】]`諸不淨。
「復次,比丘!觀死`[14]屍=尸【聖】*`屍,或死一宿,或二宿,或三`[15]宿〔-〕【三】*`宿、四宿,或五`[*15]`宿、六`[*15]`宿、七宿,身體膖脹,臭處不淨。復自觀身與彼無異,吾身不免此患。若復比丘觀死`[*14]`屍,烏鵲、鵄鳥所見噉食;或為虎狼、狗犬、虫`[獸=狩【聖】]`獸之屬所見噉食。復自觀身與彼無異,吾身不離此患。是謂比丘觀身而自娛樂。
「復次,比丘!觀死`[*14-2]屍=尸【聖】*`屍,或噉半散落在地,臭處不淨。復自觀身與彼無異,吾身不離此法。復次,觀死`[*14]`屍,肉`[已=以【聖】]`已盡,唯有骨在,血所塗染。復`[以=次【聖】]`以此身觀彼身亦無有異。如是,比丘觀此身。復次,比丘!觀死`[*14]`屍筋纏束薪,復自觀身與彼無異。如是,比丘觀此身。
「復次,比丘!觀死屍骨節分散,散在異處,或手骨、脚骨各在一處;或`[膞=腨【三】]`膞骨,或腰骨,或尻骨,或臂骨,或肩骨,或脇骨,`[或〔-〕【三】]`或脊骨,或`[項【麗聖】,頂【大】,頸【三】]`項骨,或髑髏。`[復=復次【三】]`復以此身與彼無異,吾不免此`[法=身【宋】]`法,吾身亦當壞敗。如是,比丘觀身而自娛樂。
「復次,比丘!觀死`[*14-5]屍=尸【聖】*`屍白色、白珂色。復自觀身與彼無異,吾不離此法,是謂比丘自觀身。
「復次,比丘!若見死`[*14-6]屍=尸【聖】*`屍、骨青、瘀想,無可貪者,或與灰土同色不可分別。如是,比丘!自觀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此身無常,為分散法。如是,比丘內自觀身,`[外=外自【三】]`外觀身,內外觀身,解無所有。
「云何比丘內觀`[痛=樂【三】]`痛痛?於是,比丘得樂痛時,即自覺知我得樂痛;得苦痛時,即自覺知我得苦痛;得不苦不樂痛時,即自覺知我得不苦不樂痛。若得食樂痛時,便自覺知我得食樂痛;若得食苦痛時,便自覺知我得食苦痛;若得食不苦不樂痛時,亦自覺知`[我=我得【聖】]`我食不苦不樂痛。若得不食樂痛時,便自覺知我`[得〔-〕【三】]`得不食樂痛;若得不食苦痛時,亦自覺知我不食苦痛;若得不食不苦不樂痛時,亦自`[覺=覩【宋】]`覺知我`[得〔-〕【三聖】]`得不食不苦不樂痛。如是,比丘內自觀痛。
「復次。若復比丘得樂痛時,爾時不得苦痛,爾時自覺知我受樂痛。若得苦痛時,爾時不得樂痛,自覺`[知〔-〕【三】]`知我受苦痛。若得不苦不樂痛時,爾時無苦無樂,自覺知我受不苦不樂痛。彼`[31]習=集【聖】*`習法而自娛樂,亦觀盡法,復觀`[*31]`習盡之法。或復有痛而現在前可知可見,思惟原本,無所依倚而自娛樂,不起世間想;於其中亦不驚怖,`[*11-1]以=已【三】*`以不驚怖,便得`[泥洹=涅槃【三】]`泥洹: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真實知。如是,比丘內自觀痛,除去亂念,無有愁憂;外`[自〔-〕【三】]`自觀痛,內外觀痛,除去亂念,無有愁憂。如是,比丘內外觀痛。
「云何比丘觀心心法而自娛樂?於是,比丘有愛欲心,便自覺知有愛欲心;無愛欲心,亦自覺知無愛欲心。有瞋恚心,便自覺知有瞋恚心;無瞋恚心,亦自覺知無瞋恚心。有愚癡心,便自覺知有愚癡心;無愚癡心,便自覺知無愚癡心。有愛念心,便自覺知有愛念心;無愛念心,便自覺知無愛念心。有受入心,便自覺知有受入心;無受入心,便自覺知無受入心。有亂`[念〔-〕【三】]`念心,便自覺知有`[亂=亂念【聖】]`亂心;無亂心,便自覺知無亂心。有散落心,亦自覺知有散落心;無散落心,便自覺知無散落心。有普遍心,便自覺知有普遍心;無普遍心,便自覺知無普遍心。有大心,便自覺知有大心;無大心,便自覺知無大心。有無量心,便自覺知有無量心;無無量心,便自覺知無無量心。有三昧心,便自覺知有三昧心;無三昧心,便自覺知無三昧心。未解脫心,便自覺知未解脫心;已解脫心,便自覺知已解脫心。如是,比丘`[心=心心【三】]`心相觀意止。
「觀習法,觀盡法,并觀`[*31-2]習=集【聖】*`習盡之法,思惟法觀而自娛樂。可知、可見、可思惟、不可思惟,無所`[3]猗=倚【三】*`猗,不起世間想,已不起想,便`[無=不【三】]`無畏怖;已無畏怖,便無餘;已無餘,便`[涅槃=般涅槃【三】]`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如是,比丘內自觀心心意止,除去亂念,無有`[憂愁=愁憂【三聖】]`憂愁;外觀心,內外觀心心意止。如是,比丘心心相觀意止。
「云何比丘法法相觀意止?於是,比丘修念覺意,依觀、依無欲、依滅盡,捨諸惡法。修法覺意、修精進覺意、修`[喜【CB】,念【大】(cf. T02n0125_p0731a27; T02n0125_p0731b21; T02n0125_p0741b03)]`喜覺意、修猗覺意、修三昧覺意、修護覺意,依觀、依無欲、依滅盡,捨諸惡法。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復次,比丘!於愛欲解脫,除惡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猗念,樂於初禪而自娛樂。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復次,比丘!捨有覺、有觀,內發歡喜,專其一意,成無覺、無觀,念猗喜安,`[遊=遊於【三】]`遊二禪而自娛樂。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復次,比丘!捨於念,修於護,恒自覺知身`[覺〔-〕【三】]`覺樂,諸賢聖所求,護念清淨,行於三禪。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復次,比丘!捨苦樂心,無復憂喜,無苦無樂,護念清淨,樂於四禪。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彼行`[*31-3]習=集【聖】*`習法,行盡法,并行`[*31]`習盡之法而自娛樂,便得法意止而現在前。可知可見,除去亂想,無所依`[*3-1]猗=倚【三】*`猗,不起世間想;已不起想,便無畏怖;已無畏怖,生死便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諸比丘!依一入道眾生得清淨,`[遠=遠離【三】]`遠愁憂,無`[復=憂【三】]`復喜想,便逮智慧,得`[涅槃證=~Nibbānassa sacchikiriyā.]`涅槃證。所謂滅五蓋,修四意止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是中不見一法速`[磨=摩【三】]`磨滅者,憎`[嫉=𢇻【聖】]`嫉`[梵行=梵行人【三】]`梵行。是故,諸比丘!當修行慈忍,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世時,諸天、人民、魔及魔天、沙門、婆羅門,最尊最上,無與等者,福田第一,`[可事可敬=可敬可事【三】]`可事可敬。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是`[謂=謂此【三】]`謂一人出現世時,過諸天、人民、阿須倫、魔及魔天、沙門、婆羅門上,最尊最上,無與等者,福田第一,可事可敬。`[如是=是故【三】]`如是,諸比丘!常當`[供養=供事【三】]`供養如來。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其有瞻視病者,則為瞻視我已;有看病者,則為看我已。所以然者,我今躬欲看視疾病。`[諸=語諸【聖】]`諸比丘!我不見一人於諸天、世間、沙門、婆羅門施中,最上無過是施。其行是施,爾乃為施,獲大果報,得大功德,名稱普至,得甘露法味。所謂如來、至真、等正覺,知施中最上無過是施。其行是施,爾乃為施,獲大果報,得大功德。我今因此因緣而作是說:『瞻視病者,則為瞻視我已而無有異,汝等長夜獲大福祐。』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其有歎譽阿練若者,則為歎譽我已。所以然者,我今恒自歎譽阿練若行;其有誹謗阿練若者,則為誹謗我已。其有歎說`[20]乞食=乞食者【三】*`乞食,則為歎譽我已。所以然者,我恒歎說能乞食者;其有謗毀`[*20]`乞食,則為`[毀=謗毀【三】]`毀我已。其有歎說獨坐者,則為歎說我已。所以然者,我恒歎說能獨坐者;其有毀獨坐者,則為毀我已。其有歎譽一坐一食者,則為歎譽我已。所以然者,我恒歎譽一坐一食者;其有毀`[者=一坐一食者【三】]`者,則為毀我已。若有歎說坐樹下者,則為`[23]歎說=歎詠【三】*`歎說我身無異。所以然者,我恒歎譽在樹下者;若有毀彼`[在=坐【三】]`在樹下者,則為毀我已。其有歎說露坐者,則為歎說我已。所以`[者何=然者【三】]`者何?我恒歎`[說=詠【三聖】]`說露坐者;其有毀辱露坐者,則`[毀辱=為毀辱【三】]`毀辱我已。其有歎說空閑處者,則為歎說我已。所以者何?我恒歎說空閑處者;其有毀辱空閑處者,則為毀辱我已。其有歎`[1]說=譽【三】*`說著五納衣者,則為歎說我已。所以者何?我恒歎說著五納衣者;其有毀辱著五納衣者,則為毀辱我已。
「其有歎說持三衣者,則為歎說我已。何以故?我恒歎說持三衣者;其有毀辱持三衣者,則為毀辱我已。其有歎說在塚間坐者,則為歎說我已。何以故?我恒歎說在塜間坐者;其有毀辱在塚間坐者,則為毀辱我已。其有`[歎=歎說【三】]`歎一食者,則為歎說我已。何以故?我恒歎說一食者;其有毀辱一食者,則`[為〔-〕【聖】]`為毀辱我已。其有`[歎〔-〕【三】]`歎說日正中食者,則為歎說我已。何以故?我恒歎說`[5]正=日正【三】*`正中食者;其有毀辱`[*5]`正中食者,則為毀辱我已。
「其有歎`[*1-1]說=譽【三】*`說諸頭陀行者,則為歎`[*1]`說我已。所以然者,我恒歎說諸頭陀行;其有毀辱諸頭陀行者,則為毀辱我已。我今教諸比丘!當如大迦葉所行,無有漏失`[者〔-〕【三聖】]`者。所以然者,迦葉比丘有此諸行。是故,諸比丘!所學常當如`[大〔-〕【聖】]`大迦葉。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大迦葉`[住=作【三聖】]`住阿練若,到時乞食,不擇貧富,一處一坐,終不移`[9]易=徒【三】*`易,樹下,露坐,或空閑處,著五納衣,或持三衣,或在塚間,或時一食,或正中食,或行頭陀,年高長大。爾時,尊者大迦葉食後,便詣一樹下禪定。禪定已,`[*17-2]從坐=從座【三】*`從坐起,整衣服,往至世尊所。
是時,世尊遙見迦葉來,世尊告曰:「善來,迦葉!」
時,迦葉便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世尊告曰:「迦葉!汝今年高長大,志衰朽弊。汝今可捨乞食,乃至諸頭陀行,亦可受諸長者請,并受衣裳。」
迦葉對曰:「我今不從如來教。所以然者,若`[當〔-〕【三】]`當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我則成辟支佛。然彼辟支佛盡行阿練若,到時乞食,不擇貧富,一處一坐,終不移`[*9-1]易=徒【三】*`易,樹下,露坐,或空閑處,著五納衣,或持三衣,或在塚間,或時一食,或正中食,或行頭陀。如今不敢捨本所習,更學餘行。」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葉!多所饒益,度人無量,廣及一切,天、人得度。所以然者,若,迦葉!此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亦當久在於世。設法在世,`[益增=增益【三】]`益增天道,三惡道便`[減=滅【三】]`減,亦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乘之道,皆存於世。`[諸=是故諸【三】]`諸比丘!所學皆當如迦葉所習。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利養甚重,令`[人〔-〕【三】]`人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所以然者,諸比丘!彼提婆達兜愚人,取彼王子婆羅留支五百釜食供養。設彼不與者,提婆達兜愚人終不作此惡;以婆羅留支王子五百釜食日來供養,是故提婆達兜起五逆惡,身壞命終,生摩訶阿鼻地獄`[中〔-〕【三】]`中。以此方便,當知利養甚重,令人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若未生利養心不應`[生=令生【三】]`生,已生當滅`[之〔-〕【三】]`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提婆達兜壞亂眾僧,壞如來`[足=之【宋】]`足,教阿闍世取父王殺,復殺羅漢比丘尼,在大眾中而作是說:「何處有惡?惡從何生?誰作此惡當受其報?我亦不作此惡而受其報。」
爾時,有眾多比丘,入羅閱城乞食而聞此語。提婆達兜愚人在大眾中而作是說:「何處有惡?惡從何生?誰作此惡而受其報?」爾時,眾多比丘食後攝取衣鉢,以尼師`[壇=檀【聖】]`壇著右肩上,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曰:「提婆達兜愚人在大眾中而作是說:『云何為惡無殃,作福無報,無有受善惡之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有罪,善惡之行皆有報應。若彼提婆達兜愚人知有善惡報者,便當枯竭,愁憂不樂;沸血便從面孔出,以彼提婆達兜不知善惡之報,是故在大眾中而作是說:『無善惡之報,為惡無殃,作善無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愚者審自明, 為惡`[為=無【三聖】]`為有`[福=報【聖】]`福;
我今豫了知, 善惡之報應。
「`[如是=是故【三】]`如是,諸比丘!當遠離惡,為福莫惓。`[諸=如是諸【三】]`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受人利養甚重不易,令人不得至無為`[24]之〔-〕【三】*`之處。所以然者,利養之報,斷入人皮,`[*11-2]以=已【三】*`以斷皮,便斷肉;`[*11]`以斷肉,便斷骨;以斷骨,便徹髓。`[諸=是故諸【三】]`諸比丘!當以此方便,知利養甚重。若未生利養心`[便=應使【三】]`便不生,`[3]已=以【聖】*`已生求令滅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受人利養甚為不易,令人不得至無為`[*24-1]之〔-〕【三】*`之處。所以然者,若彼`[4]師利=利師【三】*【聖】`師利羅比丘不貪利養者,不作爾許無量殺生,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受人利養重, 壞人清白行;
是故當制心, 莫貪著於味。
`[*4-1]師利=利師【三】*【聖】`師利`[*11-4]以=已【三】*`以得定, 乃至天帝`[宮=釋【聖】]`宮;
便於神通退, 墮於屠殺中。
「`[諸=是故諸【三】]`諸比丘!當以此方便,知受人利養甚為不易。`[如是比丘當作是學〔-〕【三】]`如是,比丘當作是學,未生利養心制令不生,已生此心求方便令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五`[〔-〕=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9]含=鋡【聖】*`含經卷第六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利養品第十三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受人利養甚為不易,令人不得至無為`[11]之〔-〕【三】*`之處。所以然者,若修羅陀比丘不貪利養者,終不於`[法=我法【三】]`法中,捨三法衣而作居家。
「修羅陀比丘`[大=本【三】]`大作阿練若行;到時乞食,一處一坐,或正中食,樹下露坐,樂閑居`[*11-1]之〔-〕【三】*`之處,著五納衣,或持三衣,或樂塚間,懃身`[苦行=苦形【三】]`苦行,行此頭陀。
「是時,修羅陀比丘常受`[蒲呼=滿呼【三】]`蒲呼國王供養,以百味`[*11-2]之〔-〕【三】*`之食,日來給與。爾時,彼比丘意染此食,漸捨阿練若行:到時乞食,一處一坐,正中食,樹下露坐,閑居之處,著五納衣,或持三衣,或樂塚間,懃身苦體。盡捨此已,去三法衣,還為白衣,屠牛殺`[生=羊【聖】]`生,不可稱計,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諸=是故諸【三】]`諸比丘!`[以=當以【三】]`以此方便,知利養甚重,令人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若未生`[利養=利養心【三】]`利養,制令不生,`[已=以【聖】]`已生,求方便使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我證`[汝等成果〔-〕【三】]`汝等成果神通,諸漏得盡。云何為一法?所謂味欲。是`[故〔-〕【三】]`故,諸比丘!當滅此味欲,我證汝等成神通`[果〔-〕【三】]`果,諸漏得盡。」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眾生著此味, 死墮惡趣中;
今當捨此欲, 便成阿羅漢。
「是故,諸比丘!常當捨此味著之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87. Piyajātika.,[No. 26(216), No. 91]]`(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於舍衛城內,有一長者,適喪一子,甚愛敬念,未曾能捨。彼見子死,便生狂惑,周旋往來,不停一處。若見人時,便作是語:「頗有見我兒乎?」
爾時,彼人漸漸往至`[25]祇洹=祇桓【明】*`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在一面住。爾時,彼人白世尊曰:「瞿曇沙門!頗見我兒乎?」
世尊告長者曰:「何故顏貌不悅,諸根錯亂?」
爾時,長者報瞿曇曰:「焉得不爾。所以然者,我今唯有一子,捨我無常。甚愛敬念,未曾離目前;哀愍彼子,故令我生狂。我今問沙門,見我兒耶?」
世尊告曰:「如是,長者!如汝所問,生、老、病、死,世之常法;恩愛`[離=別離【三】]`離苦、怨憎會苦,子捨汝無常,豈得不念乎。」
爾時,彼人聞世尊所說,不入其懷,便捨`[而〔-〕【三】]`而退去。前行見人,復作是語:「沙門瞿曇說`[言=斯言【三】]`言曰:『恩愛`[分別=別離【聖】]`分別,便有快樂。』如沙門所說,`[為審=審實【三】]`為審爾不?」
前人對曰:「恩愛別離,有何樂哉?」
當於爾時,去舍衛城不遠,有眾多人而共博戲。爾時,彼人便作是念:「此諸男子聰明智慧,無事不知,我今當以此義問彼諸人。」爾時,即詣博戲所,問眾人曰:「沙門瞿曇向我說曰:『恩愛別離苦、怨憎`[會=合會【聖】]`會苦,此者快樂。』諸人等今於意云何?」
是時,諸博戲者報斯人曰:「恩愛別離,有何樂哉?言快樂者,此義不然。」
是時,`[彼=眾【三聖】]`彼人便作是念:「`[審=審知【三】]`審如來言終不虛妄。云`[何〔-〕【三】]`何恩愛別離,當有樂耶?此義不然。」
爾時,彼人入舍衛城,至宮門外稱:「沙門瞿曇而作是教:『恩愛別離、怨憎之會,此者快樂。』」爾時,舍衛城及中宮內,普傳此語,靡不周遍。
`[當於〔-〕【三】]`當於爾時,大王波斯匿及`[摩利=~Mallika,]`摩利夫人,共在高樓之上相娛樂戲。爾時,王波斯匿告摩利夫人曰:「沙門瞿曇審有斯語:『恩愛`[離別=別離【三】]`離別、怨憎之會,此皆快`[樂=樂也【聖】]`樂。』」
夫人報曰:「吾不從如來聞此言教,設當如來有此教者,事亦不虛。」
王波斯匿告曰:「猶如師教弟子:『為是、捨是。』弟子報言:『如是,大師!』汝今摩利亦復如是,彼瞿曇沙門雖作是說,汝應作是言:『如是不異,無有虛妄。』然卿速去,不須在吾前立。」
爾時,摩利夫人語`[竹膊=~Nāḷijaṅgha.]`竹膊婆羅門曰:「汝今往詣`[*25-1]祇洹=祇桓【明】*`祇洹精舍,到如來所,持我名字,`[跪如來=禮世尊【三】]`跪如來足,復以此義具白世尊云:『舍衛城內及中宮人有此言論,沙門瞿曇言恩愛別離、怨憎合會,此皆快樂。不審世尊有此教耶?』若世尊`[所有=有所言【三】,有所【聖】]`所有說者,汝善承受,還向我說。」
是時,竹膊婆羅門受夫人教勅,尋往至`[*25-2]祇洹=祇桓【明】*`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共相問訊。`[共〔-〕【聖】]`共相問訊已,在一面坐。
時,彼梵志白世尊曰:「摩利夫人禮世尊足,問訊如來`[興=起【聖】]`興居輕利,遊步康`[強=彊【聖】]`強乎?訓化盲冥,得無勞耶?」復作是語:「此舍衛城內普傳此言:『沙門瞿曇而作是教:「恩愛別離、怨憎之會,此樂快哉!」』不審世尊有是言教耶?」
爾時,世尊告竹膊婆羅門曰:「於此舍衛城內,有一長者喪失一子,彼念此子,狂惑失性,東西馳走,見人便問:『誰見我子?』然,婆羅門!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此皆無有歡樂。昔日此舍衛城中,復有`[9]一=一人【三】*`一老母無常,亦復狂惑不識東西;復有`[*9]`一老父無常;亦復有兄弟姊妹皆悉無常。彼見此無常之變,生狂失性不識東西。婆羅門!昔日此舍衛城中有一人,新迎婦,端正無雙。爾時,彼人未經幾時,便自貧`[窮=匱【三】]`窮。時,彼婦`[父〔-〕【聖】]`父母見此人貧,便生此念:『吾當奪`[女更=彼【三】,汝更【聖】]`女更嫁與餘人。』彼人竊聞婦家父母欲奪吾婦,更嫁與餘`[家=人【三】,處【聖】]`家。爾時,彼人衣裏帶利刀,便往至婦家,`[當於〔-〕【三】]`當於爾時,彼婦在牆外紡作。是時,彼人往至婦父母`[家=所【三聖】]`家問`[曰【麗】,[-]【大】(cf. K18n0649_p0344c20)]`曰:『我婦今為所在?』婦`[母=父母【三】]`母報言:『卿婦`[在〔-〕【三】]`在牆外陰中紡作。』爾時,彼人便往至婦所。到已,問婦曰:『云卿父母欲奪`[汝=我婦【聖】]`汝更餘嫁耶?』婦報言:『信有此語,然我不樂聞此言`[耶=也【三】]`耶。』爾時,彼人即拔利劍,取婦刺殺,復取利劍,自刺`[其〔-〕【三】]`其腹,並`[復〔-〕【三】]`復作是語:『我二人俱取死。』婆羅門!當以此方便,知恩愛別離、怨憎會苦,此皆`[愁憂=憂愁【三】]`愁憂,實不可言。」
爾時,竹膊婆羅門白世尊曰:「如是。世尊!有此諸惱,實苦不樂。所以然者,昔我有一子,捨我無常。晝夜追憶,不離心懷。時我念兒,心意狂惑,馳走東西,見人便問:『誰見我兒?』沙門瞿曇今所說者,誠如`[所=來【聖】]`所言。國事煩多,欲還所止。」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
竹膊婆羅門即`[24]從坐=從座【三】*`從坐起,遶佛三匝而去。`[往來〔-〕【三】]`往來至摩利夫人所,以此因緣具白夫人。
時,摩利夫人復至波斯匿王所,到已,白大王曰:「今欲有所問,唯願大王事事見報!云何,大王!為念`[琉璃=流離【三聖】,~Vajīrī.]`琉璃王子不?」
王報言:「甚念!`[愛=哀【三】]`愛愍不去心首。」
夫人問曰:「若當王子有遷變者,大王!為有憂`[也=耶【三】]`也?」
王復報`[言=曰【三】]`言:「如是,夫人!如汝所言。」
夫人問曰:「大王當知,恩愛別離,皆興愁`[想=相【聖】]`想。云何,大王!為念`[伊羅王子=~Viḍūḍabha senāpati.]`伊羅王子`[乎=不【三】]`乎?」
王報言:「我甚愛敬。」
夫人問曰:「大王!若當王子有遷變者,有愁憂耶?」
王報言:「甚有愁憂。」
夫人報言:「當以此方便知,恩愛別離,無有歡樂。云何,大王!念`[薩…種=~Vāsabhā khattiyā.]`薩羅陀剎利種不?」
王報言:「甚愛敬念。」
夫人言:「云何,大王!若使`[薩羅陀=薩羅【三】]`薩羅陀夫人有變易者,大王為有憂耶?」
王報言:「吾有愁憂。」
夫人言:「大王!當知恩愛別離,此皆是苦。」
夫人言:「王念我不?」
王言:「`[我〔-〕【三】]`我愛念汝。」
夫人言:「設當我身有變易者,大王有愁憂乎?」
王言:「設汝身有變易,便有愁憂。」
「大王!當以此方便知,恩愛別離、怨憎合會,無歡樂心。」
夫人言:「云何,大王!念`[迦…民=~Kāsi-kosalā.]`迦尸、拘薩羅人民乎?」
王言:「我甚愛念迦尸、拘薩羅人民。」
夫人言:「迦尸、拘薩羅人民設當變易者,大王有愁憂乎?」
王言:「迦尸、拘薩羅人民當有變易者,我命不存,況言愁憂乎?所以然者,我因迦尸、拘薩羅國人民力,當得自存。以此方便,知命尚不存,何況不生愁憂乎?」
夫人言:「以此知之,恩愛別離,皆有此苦,無有歡樂。」
爾時,王波斯匿右膝著地,叉手合掌而向世尊!作是說:「甚奇!甚`[奇=奇快哉【聖】]`奇!彼世尊而說此法。若當彼沙門瞿曇來者,爾乃`[可〔-〕【三】]`可得共言論。」復語夫人:「自今`[39]以=已【三】*`以後,當更看汝勝於常日,所著服飾與吾無異。」
爾時,世尊聞摩利夫人與大王立此論本,告諸比丘:「摩利夫人甚大聰明,設當王波斯匿問我此語者,我亦當以此義向彼王說之,如夫人向王所說而無有異。」又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得證優婆斯,篤信牢固,所謂摩利夫人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S. 22. 1. Nakula.,[No. 99(107)]]`(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拔祇=~Bhagga.]`拔祇國`[尸牧摩羅=尸收摩羅【三】,~Suṃsumāragira.]`尸牧摩羅山鬼林鹿園中。
爾時,`[那憂羅公=~Nakulapitā.]`那憂羅公長者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曰:「我今年朽,加復抱病,多諸憂惱,唯願世尊隨時教訓,使眾生類長夜獲安隱。」
爾時,世尊告長者曰:「如汝所言,身多畏痛,何可恃怙?但以薄皮而覆其上。長者當知,其有依憑此身者,正`[可=可見【三】]`可須臾之樂;此是愚心,非智`[慧〔-〕【三】]`慧者所貴。是故,長者!雖`[身【三聖】,心【大】]`身有`[病=痛【三】]`病,令心無病。如是,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長者聞說斯言,`[*24-1]從坐=從座【三】*`從坐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爾時,長者復作是念:「我今可往至尊者舍利弗所`[問=而問【三】]`問斯義。`[舍=是時舍【三】]`舍利弗去彼不遠,在樹下坐。」是時,那優羅公往至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舍利弗問長者:「`[顏=曰如今長者顏【三】]`顏貌和悅,諸根寂靜,必有所因。長者!故當從佛聞法耶?」
時,長者白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顏貌焉得不和悅乎?所以然者,向者世尊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懷。」
舍利弗言:「云何,長者!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懷?」
長者報言:「`[於是〔-〕【三聖】]`於是,舍利弗!我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我白世尊曰:『年朽長大,恒抱疾病,多諸`[苦痛=苦惱【三】]`苦痛,不可稱計,唯願世尊分別此身,普使眾生,`[獲此=長獲【三】]`獲此安隱!』爾時,世尊便告我言:『如是,長者!此身多諸`[衰=畏【三】]`衰苦,但以薄皮而覆其上。長者當知,其有恃怙此身者,正可有斯`[須=須㬰【聖】]`須之樂,不知長夜受苦無量。是故,長者!此身雖有患,`[當使=令【三】]`當使心無患。如是,長者!當作是學。』世尊以此甘露之法,而見溉灌。」
舍利弗言:「云何,長者!更不重問如來此義乎?云何身有患心`[無患=有患【三】]`無患。云何身有病心無病?」
長者白舍利弗言:「實無此辯重問世尊,身有患心有患,身有患心無患。尊者舍利弗必有此辯,願具分別。」
舍利弗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汝廣演其`[義=誼【聖】]`義。」
對曰:「如是。`[舍利弗從彼〔-〕【聖】]`舍利弗!」從彼受教。
舍利弗告長者曰:「`[於是長者〔-〕【聖】]`於是,長者!凡夫之人不見聖人,不受聖教,不順其訓;亦不見善知識,不與善知識從事。彼計色為我,色是我所,我是色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彼色、我色合會一處。彼色、我色`[*39-1]以=已【三】*`以集一處,色便敗壞,遷移不停,於中復起愁憂、苦惱。痛、想、行、識,皆觀我有識,識中有我,我中有識,彼識、我識合`[會=在【三】]`會一處。彼識、我識`[*39]`以會一處,識便敗壞,遷移不停,於中復起愁憂、苦惱。如是,長者!`[23]身=是為身【聖】*`身亦有患,心亦有患。」
長者問舍利弗曰:「云何身有患、心無患耶?」
舍利弗言:「於是,長者!賢聖弟子承事聖賢,修行禁法;與善知識從事,親近善知識。彼亦不觀我有色;不見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不見色是我所,我是色所。彼色遷轉不住,彼色`[*39-3]以=已【三】*`以移易,不生愁憂、苦惱、憂`[色=邑【宋】,悒【元明】]`色之患。亦復不見痛、想、行、識,不見識中有我,我中有識;亦不見識我所,亦不見我所識。彼識、我識以會一處,識便敗壞,於中不起愁憂、苦惱。如是,長者!`[*23-1]身=是為身【聖】*`身有患而心無患。是故,長者!當作是習,遺身去心,亦無染著。`[長=如是長【三】]`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那憂羅=那優羅【三聖】]`那憂羅公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M. 7. Vatthūpama.,[No. 26(93), 51, 99(1185), 100(99)]]`(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與數千萬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爾時,江`[側=測【聖】]`側婆羅門身負重擔,便`[至=往至【三聖】]`至世尊所。到已捨擔,一面在世尊所,默然而住。爾時,`[彼〔-〕【三】]`彼婆羅門作是思惟:「今日沙門瞿曇與數千萬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我今清淨,與沙門瞿曇等無有異。所以然者,沙門瞿曇食好粳糧,種種`[餚=豪【聖】]`餚饌,今我食`[32]菓=果【三】*`菓蓏以自濟命。」
爾時,世尊`[*39-4]以=已【三】*`以知婆羅門心中所念,告諸比丘:「其有眾生以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彼人必墮惡趣,不生善處。云何為二十一結?瞋心結、恚害心結、睡眠心結、調戲心結、疑是心結、怒為心結、忌為心結、惱為心結、`[33]疾=嫉【三聖】*`疾為心結、憎為心結、無慚心結、無愧心結、幻為心結、姦為心結、偽為心結、諍為心結、憍為心結、慢為心結,妬為心結、`[增=憎【三】]`增上慢為心結、貪為心結,諸比丘!若有人有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其人必墮惡趣,不生善處。猶如白`[35]㲲=疊【聖】*`㲲新衣,久久朽故,多諸塵垢,意欲染成其色,青、黃、赤、黑終不得成。何以故?以有塵`[垢〔-〕【三】]`垢故。如是,比丘!若有人以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其人必墮惡趣,不生善處。
「設復有人無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知斯人必生天上,不墮地獄中。猶如新淨白㲲,隨意欲作何色,青、黃、赤、黑,必成其色,終不敗壞。所以然者,以其淨故。此亦如是,其有無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其人必生天上,不墮惡趣。
「若彼賢聖弟子起瞋`[恚〔-〕【三】]`恚心結,觀已,便能息之。起恚害心結、起睡眠心結、起調戲心結、起疑心結、起怒心結、起忌心結、起惱心結、起`[*33-1]疾=嫉【三聖】*`疾心結、起憎心結、起無慚心結、起無愧心結、起幻心結、起姦心結、起偽心結、起諍心結、起憍心結、起慢心結、起妬心結、起增上慢心結、起貪心結。
「若彼賢聖弟子無瞋、無恚、無有愚惑,心意和悅,以慈心普滿一方而自娛樂,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四維上下,於一切中,`[一切〔-〕【聖】]`一切`[亦=亦爾【宋明】]`亦一切,`[3]一切〔-〕【三】*`一切世間以`[無限無量=無量無限【三】]`無限無量,不可稱計,心無恚怒而自遊戲。以此慈心,遍滿其中,得歡喜已,心意便正。
「復以悲心普滿一方而自娛樂,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四維上下,於一切中,`[一切〔-〕【聖】]`一切亦一切,`[*3-1]一切〔-〕【三】*`一切世間以無量無限,不可稱計,心無恚怒而自遊戲。以此悲心,遍滿其中,得歡喜已,心意便正。
「復以喜心普滿一方而自娛樂,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四維上下,於一切中,`[一切〔-〕【聖】]`一切亦一切,`[*3-2]一切〔-〕【三】*`一切世間,以無量無限不可稱計,心無恚怒而自遊戲。以此喜心,遍滿其中,得歡喜已,心意便正。
「復以護心普滿一方而自娛樂,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四維上下,於一切中,`[一切〔-〕【聖】]`一切亦一切,`[*3-3]一切〔-〕【三】*`一切世間以無量無限不可稱計,心無恚怒而自遊戲。以此護心,遍滿其中,得歡喜已,心意便正。
「便於如來所成於信根,`[根〔-〕【三】]`根本不移,`[豎=堅【宋】,竪【聖】]`豎高顯幢,不可移動。諸天、龍、神、阿須倫、沙門、婆羅門,或世人民,於中得歡喜,心意便正。此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三】,足【大】]`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於中得歡喜,心意便正,亦復成就於法。如來法者,甚為清淨,不可移動,人所愛敬。如是`[智=知【三】]`智者當作是觀,便於中而得歡喜,亦復成`[就〔-〕【宋】]`就於眾。如來聖眾甚為清淨,性行純和,法法成就,`[戒=戒戒【三】]`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聖眾者,四雙八輩,此是如來聖眾,可`[愛=敬【三】]`愛可貴,實可承事。於中得歡喜,心意便正。
「彼復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諸結`[便=使【三】]`便盡,亦無`[沾=玷【元明】]`沾污,性行柔軟,逮於神通,便得自識無量宿命事,所從來處,靡不知之。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成敗劫、不成敗劫、成敗不成敗劫、無數成敗劫、無數不成敗劫,我曾在彼,字某、名某、`[姓=性【聖】]`姓某,如是生、如是食、受如是苦樂,`[受命=壽命【三】]`受命長短,從彼終生彼間,從彼終生此間。如是自識無數宿命事。
「復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知眾生心所念之事。彼復以天眼觀眾生類,有生者、有終者,善色、醜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眾生行所作果報,皆悉知之。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心行惡,誹謗賢聖,`[邪見〔-〕【三聖】]`邪見造邪見行,身壞命終,生三惡道,趣`[泥𪏭=泥犁【明】]`泥𪏭中。或復有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心【三】]`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正見、無有邪見,身壞命終,生天上善處。是謂清淨天眼觀眾生類:有生者、有終者,善色、醜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眾生行所作果報,皆悉知之。
「彼復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無有結使,心性柔軟,逮於神通。復以漏盡通而自娛樂。彼觀此苦,如實知之;復觀苦`[習=集【聖】]`習,復觀苦盡,復觀苦出要,如實知之。彼作是觀已,欲漏心得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如是,比丘!賢聖弟子心得解脫,雖復`[食〔-〕【三】]`食粳糧、善美種種餚饍,`[摶=椯【聖】]`摶若須彌,終無有罪。所以然者,以`[無欲盡愛=無欲愛盡欲愛【三】]`無欲、盡愛故,以`[無瞋盡恚=無瞋恚盡瞋恚【三】]`無瞋、盡恚故,以無愚癡、盡愚癡故,是謂比丘中比丘!則內極沐浴已。」
爾時,江側婆羅門白世尊曰:「瞿曇沙門!可往至孫陀羅江側沐浴。」
世尊告曰:「云何,婆羅門!名之為孫陀羅江水?」
婆羅門`[曰=白世尊曰【三】]`曰:「孫陀羅江水是福之深淵,世之光明,其有人物在彼河水浴者,一切諸惡皆悉除盡。」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此身無數劫, `[經=逕【聖】]`經歷彼河浴;
及諸小陂池, 靡不悉周遍。
愚者常樂彼, 闇行不清淨;
宿罪內充軀, 彼河焉能`[救=沐【三】]`救?
淨者常快樂, 禁戒清亦快;
清者作清行, 彼願必果成。
設護不與取, 行慈不殺生;
守誠不妄語, 心等無增減。
汝今於此浴, 必獲安隱處;
彼河何所至, 猶盲投`[乎=于【三】]`乎冥。」
爾時,婆羅門白世尊曰:「止!止!瞿曇!猶如`[軁=僂【三】,膢【聖】]`軁者得伸,闇者見明,迷者`[示=視【聖】]`示道,於闇室然明,無目者為作眼目。如是,沙門瞿曇!無數方便說此妙法,願聽為道。」
爾時,江側婆羅門即得`[作=為【三】]`作道,受具足戒。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孫陀羅諦利即成阿羅漢。
爾時,尊者孫陀羅諦利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S. 11. 2. 6. Yajamāna.]`(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Rājagaha Gijjhakūṭa-pabbata.]`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釋提桓因=~Sakka devānaminda.]`釋提桓因日時`[已=以【三聖】]`已過,向暮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住【三聖】]`坐。爾時,釋提桓因即以偈頌問如來義:
「能說能宣布, `[6]渡=度【三聖】*`渡流成無漏;
以`[*6]`渡生死淵, 今問瞿曇義。
我觀此眾生, 所作福祐業;
造行若干種, 施誰福最尊。
尊今靈鷲山, 唯願演此義;
知釋意所趣, 亦為施者宣。
`[四趣=爾時世尊以偈答曰四趣【三】]`四趣造福無, 四果具足成;
諸學得跡人, `[宜=直【三】]`宜信奉其法。
無欲亦無恚, 愚盡成無漏;
盡度一切淵, 施彼成大果。
`[諸此=此諸【三】]`諸此眾生類, 所作福德業;
造行若干種, 施僧獲福多。
此眾`[度=廣【聖】]`度無量, 猶海出珍寶;
聖眾亦如是, 演慧光明法。
`[瞿曇=拘翼【三】]`瞿曇彼善處, 能施眾僧者;
獲福不可計, 最勝之所說。」
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已,即禮佛足,便於彼退而去。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須菩提亦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側,別作`[屋廬=靜屋【三】]`屋廬而`[自=坐【三】]`自禪思。爾時,尊者須菩提身得苦患,甚為沈重,便作是念:「我此苦痛為從何生?復從何滅?為至何所?」爾時,尊者須菩提便於露地而敷坐具,直身正意,專精一心,結跏趺坐,思惟諸入,欲害苦痛。
爾時,釋提桓因知尊者須菩提所念,便以偈勅波遮旬曰:
「善業脫諸縛, 居在靈鷲山;
今得極重患, 樂空諸根定。
速來往問疾, 覲省`[尊上=上尊【三】]`尊上顏;
既得獲大福, 種德莫過是。」
時,波遮旬對曰:「如是。尊者!」
爾時,釋提桓因將五百天人及波遮旬,譬如士夫屈伸臂頃,便從三十三天沒,來至靈鷲山中,離尊者須菩提不遠,復以此偈語波遮旬曰:
「汝今覺善業, 樂禪三昧定;
柔和清淨音, `[今=令【三】]`今使從禪`[坐=起【三】]`坐。」
波遮旬對曰:「如是。」
爾時,波遮旬從釋提桓因聞語已,便調`[琉=流【聖】]`琉璃之琴,前至須菩提所,便以此偈歎須菩提曰:
「結盡永無餘, 諸念不`[錯亂=亂錯【三】]`錯亂;
諸塵垢悉盡, 願速從禪覺。
心息`[*6-2]渡=度【三聖】*`渡有河, 降魔度諸結;
功德如大海, 願速從定起。
眼淨如蓮花, 諸穢永不著;
無歸與作歸, 空定速時起。
`[*6]`渡四流無為, 善解無老病;
以脫有為災, 唯`[尊=願【元明】]`尊時定覺。
五百天在上, 釋`[種=主【三】]`種躬自來;
欲覲聖尊顏, 解空速時起。」
爾時,尊者須菩提即從`[21]坐=座【三】*`坐起,復歎波遮旬曰:「善哉!`[波旬=波遮旬【三聖】]`波旬!汝今`[23]音=聲【三】*`音與琴合,`[24]琴=笒【聖】*`琴與`[*23]`音合,而無有異。然`[*24]`琴`[*23]`音不離歌`[*23]`音,歌`[*23]`音不離`[*24]`琴`[*23]`音,二`[事=聲【三】]`事共合,乃成`[妙聲=妙音【三】]`妙聲。」
爾時,釋提桓因便往至尊者須菩提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釋提桓`[因〔-〕【宋元】]`因`[白=曰【元】]`白須菩提言:「云何善業所抱患苦有增損乎?今此身`[病=痛【三聖】]`病為從何生?身生耶?意生乎?」
爾時,尊者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善哉!拘翼!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猶如,拘翼!有毒藥,復有害毒藥。天帝釋!此亦如是,法法相亂,法法自息。法能生法,`[黑=法能滅法黑【三】]`黑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天帝釋!貪欲病者用不淨治,瞋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癡病者用智慧治。如是,釋提桓因!一切所有皆歸於空,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士、無夫,無形、無像,無男、無女。猶如,釋提桓因!風壞大樹,枝葉彫落;`[雷=雪【聖】]`雷雹壞苗,華`[*32-1]菓=果【三】*`菓初茂,無水自萎;天降時雨,生苗得存。如是,天帝釋!法法相亂,法法自定,我本所患疼痛苦惱,今日`[已=以【聖】]`已除,無復患苦。」
是時,釋提桓因白須菩提言:「我亦有愁憂苦惱,今聞此法無復有愁憂。眾事猥多,欲還天上。已亦有事及諸天事,皆悉猥多。」
時,須菩提言:「今正是時,宜可時去。」
是時,釋提桓因即從`[*21-1]坐=座【三】*`坐起,前禮須菩提足,遶三匝而去。
是時,尊者須菩提便說此偈:
「能仁說此語, 根本悉具足;
智者獲安隱, 聞法息諸病。」
爾時,釋提桓因聞尊者須菩提所說,歡喜奉行。
調達及二經 皮及利師羅
竹膞、孫陀利 善業、釋提桓
增壹阿`[*9-1]含=鋡【聖】*`含經卷第六`[〔-〕=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2]含=鋡【聖】*`含經卷第七
`[東晉…譯〔-〕【聖】,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五戒品第十四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是=此【三】]`是眾中,我不見一法修已、多修已,成地獄行、成畜生行、成餓鬼行。若生人中,`[5]受命=壽命【三】*`受命極短,`[6]所謂=云何一法所謂【三】*`所謂殺生`[者〔-〕【三】]`者也。`[8]諸=佛告諸【三】*`諸比丘!若有人意好殺生,便墮地獄、餓鬼、`[畜生=畜生中【三】]`畜生。若生人中,受命極短,所以然者,以斷他命故。是故,`[當學莫=諸比丘常當慈心莫得【三】]`當學莫殺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6-1]所謂=云何一法所謂【三】*`所謂不殺生也。」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不行殺生,亦不念殺,`[*5-1]受命=壽命【三】*`受命極長。所以然者,以彼不嬈亂故。是故,諸比丘!當`[學=行【三】]`學不殺`[生〔-〕【三】]`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行,餓鬼、畜生`[行〔-〕【聖】]`行。若生人中,極為貧匱,衣不蓋形,食不充口,`[*6-2]所謂=云何一法所謂【三】*`所謂劫盜也。`[*8-1]諸=佛告諸【三】*`諸比丘!若有人意好劫盜,取他財物,便`[墮=墮地獄【三】]`墮餓鬼、畜生中。若生人中,極為貧匱。所以然者,以斷他生業故。是故,諸比丘!`[當=常【三】]`當`[學遠離=莫學【聖】,當遠離【三】]`學遠離`[不=於不【三】]`不與取。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6-3]所謂=云何一法所謂【三】*`所謂廣施也。」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廣行布施,於現世中得色、得力,眾`[得=德【三】]`得具足,天上、人中食福無量。是故,諸比丘!當行布施,勿有慳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不=我不【三】]`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地獄行【三】]`地獄、`[餓鬼畜生=畜生餓鬼【三】]`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居家姦`[22]婬=淫【聖】*`婬,無有淨行,為人所譏,常被誹謗。`[(云何…亂)四十二字〔-〕【聖】]`云何一法?所謂邪婬也。」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婬泆無度,好犯他妻,便墮地獄、餓鬼、畜生中。若生人中,閨門婬亂。是故,諸比丘!`[常當=當常【聖】]`常當正意,莫興`[*22-1]婬=淫【聖】*`婬想,慎莫他`[*22]`婬。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佛=世尊【三】]`佛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6-4]所謂=云何一法所謂【三】*`所謂不他`[*22-3]婬=淫【聖】*`婬,`[身體…想〔-〕【三】]`身體香潔,亦無邪想。」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貞=真【宋元】]`貞潔不婬,`[便=身體香潔亦無邪想便【三】]`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是故,諸比丘!莫行邪`[*22-4]婬=淫【聖】*`婬以興`[婬=污【聖】]`婬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行,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口氣臭惡,為人所憎,`[*6-5]所謂=云何一法所謂【三】*`所謂`[妄語=妄語也【三】]`妄語。`[*8-2]諸=佛告諸【三】*`諸比丘!若有人妄言、綺語、鬪亂`[是非=彼此【三】]`是非,便`[墮=墮地獄【三】]`墮畜生、餓鬼中。所以者何?以其妄語故`[也〔-〕【三】]`也。是故,`[當=諸比丘常當【三】]`當至誠,莫得妄語。`[是故=如是【三】]`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CB】,澄【大】]`證。云何`[為〔-〕【三】]`為一法?所謂不妄語也。`[*8-3]諸=佛告諸【三】*`諸比丘!其不妄語者,口氣香芬,名德遠聞。是故,諸比丘!當行`[莫=不【三】]`莫妄語。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法【三】]`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畜生、餓鬼、地獄罪。若生人中,狂愚癡惑,不識真偽,`[*6-6]所謂=云何一法所謂【三】*`所謂飲酒也。`[*8-4]諸=佛告諸【三】*`諸比丘!若有人心好飲酒,所生之處,無有智慧,常懷愚癡。`[如是=是故【三】]`如是,諸比丘!慎莫飲酒。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無有一法勝此法者,`[若〔-〕【三】]`若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云何為一法?所謂不飲酒也。`[*8-5]諸=佛告諸【三】*`諸比丘!若有人不飲酒,生便聰明,無有愚惑,博知經籍,意不錯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五地獄經 此名不善行
五者`[天及人=及天人【三】]`天及人 令知次第數
`[增壹阿含經〔-〕【明】,增壹阿含經(二法初也)【宋元】,增壹阿含經(二法初)【明】]`增壹阿`[*2-1]含=鋡【聖】*`含經有無品第十五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知有此二見。云何為二?所謂有見、無見。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習已、誦已,終不從其法,如實而不知,此則非沙門、婆羅門。於沙門,則犯沙門法;於婆羅門,則犯婆羅門法,此`[沙門婆羅門【磧三】,沙門【大】]`沙門、婆羅門終不以身作證而自遊戲。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之後疑漏「不應」二字。]`二見誦讀、諷念,`[知=可捨知【三】]`知捨,如實而知,此則沙門`[持沙門行〔-〕【三】]`持沙門行,婆羅門知`[婆=沙門婆【三】]`婆羅門行,自身取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所作已辦更【三】]`更不復受有,`[如真=如實【三聖】]`如真知之。是故,諸比丘!於此二見不應習行,不應諷誦,盡當捨離。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見。云何為二見?所謂有見、無見。彼云何為有見?所謂欲有見、色有見、無色有見。彼云何為欲有見?所謂五欲是也。云何為五欲?所謂眼見色,甚愛敬念,未曾捨離,世人宗奉。若耳聞聲,鼻嗅香,`[11]口=舌【三】*`口知味,身知細滑,意了諸法,是謂有見。彼云何`[名〔-〕【三】]`名為無見?所謂有常見、無常見、有斷滅見、無斷滅見、有邊見、無邊見、有身見、無身見、有命見、無命見、異身見、異命見,此六十二見,名曰無見,亦非真見,是謂`[名為〔-〕【三】]`名為無見。是故,諸比丘!當捨此二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I. 13. 1-2.]`(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施。云何為二?所謂法施、`[財=財物【三】]`財施。諸比丘!施中之上者不過法施。是故,諸比丘!常當學法施。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I. 13. 1-2.]`(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業。云何為二業?有法業、有財業。業中之上者,不過法業。是故,諸比丘!當學法業,不學財業。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恩。云何為二?所謂法恩、財恩。恩中之上者,`[所謂〔-〕【三】]`所謂不過法恩也。是故,諸比丘!當修行法恩。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者有此二相像貌。云何為二?於是,愚`[者〔-〕【三】]`者所不能辦者而辦之,垂辦之事厭而捨之。是謂,諸比丘!愚者有此二相像貌。復次,比丘!智者有二相像貌。云何為二?於是,智者所不能`[辦【CB】,辨【大】]`辦事亦不成辦,垂辦之事亦不厭捨。是故,諸比丘!愚者二相像貌當捨離之,當念修行智者`[二相=二相像貌【三】]`二相。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如來。云何為二法?一為智慧,二為滅盡。是謂,比丘!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如來。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法寶,亦禮如來神廟。`[云何=云何為【三】]`云何二法?有力、有無畏。是謂,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法寶及如來神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禮如來寺。云何為二法?如來與世間人民無與等者;如來有大慈大悲,矜念十方。是謂,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禮如來寺。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因二緣起於正見。云何為二?`[受法教化=受彼教誨【三】,受彼教化【聖】]`受法教化,內思止觀。是謂,比丘!有此二因二緣起於正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見及二施 愚者有二相
禮法如來廟 正見最在後
`[增壹阿含經〔-〕【明】]`增壹阿含經火滅品第十六
`[~cf. Theragāthā. V. 279.]`(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難陀在舍衛城象華園中。是時,尊者難陀在閑靜處,便生是念:「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億劫乃出,實不可見,如來久遠長夜時乃出耳。猶如優曇鉢花時乃出現,此亦如是。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億劫乃出,實不可見,此處亦難遇,一切諸行`[悉=皆悉【三】]`悉休息`[止〔-〕【三聖】]`止,愛盡無餘,亦無染污,滅盡泥洹。」
爾時,有一魔行天子,知尊者難陀心中所念,便往至孫陀利釋種女所,飛在虛空,以`[頌=此頌偈【三】]`頌而嗟歎曰:
「汝今發歡喜, 嚴服作五樂;
難陀今捨服, 當來相娛樂。」
爾時,孫陀利釋種女聞天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自莊嚴,修飾房舍,敷好坐具,作倡`[妓=伎【聖】]`妓樂,如難陀在家無異。爾時,王波斯匿集在普會講堂,聞難陀比丘還捨法服,習`[于=乎【聖】]`于家業。所以然者,有天在空中告其妻曰。是時,王波斯匿聞是語已,便懷愁憂,即`[乘〔-〕【三】]`乘駕白象,往至彼園。到已,便入華象池中,遙見尊者難陀,便前至難陀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尊者難陀告波斯匿曰:「大王!何故來至此間,顏色變異?復有何事來至吾所?」
波斯匿報曰:「尊者當知,向在普`[集=會【三】]`集講堂,聞尊者捨`[法服=於法服【三】]`法服,還作白衣。聞此語已,故來至此,不審尊者何所`[勅告=告勅【三】]`勅告?」
是時,難陀含笑徐告王曰:「不見不聞,大王何故作此語耶?大王!豈不從如來邊聞:我諸結已除,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胞胎,如實`[而知=知之【三】]`而知,今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波斯匿曰:「我不從如來聞難陀比丘生死已盡,得阿羅漢,心得解脫。所以然者,有天來告孫陀利釋種女曰。是時,孫陀利夫人聞此語已,便作倡妓樂,修治服飾,敷諸坐具。我聞此語已,便來至尊者所。」
難陀告`[曰王=王曰【三】]`曰:「王不知不聞,何故大王而作是語?諸有沙門、婆羅門無不樂此休息樂、善逝樂、沙門樂、涅槃`[樂=一樂【聖】]`樂,而不自觀此婬火之坑。復當就者此事不然,骨猶如`[鎖=瑣【宋聖】]`鎖,肉如聚石,猶蜜塗刀,坐貪小利,不慮後患。亦如`[17]菓=果【三】*`菓繁折枝,亦如假借不久當還,猶如劍樹之藪,`[亦如毒樹【磧三】,亦【大】]`亦如毒樹、如毒害藥,亦如`[毒藥=毒葉【三】]`毒藥、如毒華`[*17]`菓,觀此`[*22-5]婬=淫【聖】*`婬欲亦復如是。意染著者此事不然,從火坑之欲乃至毒`[*17]`菓,不觀此事,欲得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者,此事不然。`[以=已【三聖】]`以不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無明流者【三】]`無明流,而欲得入無餘`[22]泥洹=涅槃【三】*`泥洹界而般`[*22]`泥洹者,此事不然。大王當知,諸有沙門、婆羅門觀察此休息樂、善逝樂、沙門樂、涅槃樂,此事`[不=必【三聖】]`不然。彼以作是觀察,解了`[*22]`婬坑之火,猶如骨鎖、肉聚、蜜塗利刀、菓繁折枝、假借不久,亦如劍樹、毒樹,`[如〔-〕【聖】]`如毒害藥,悉觀了知,此則有處。已解了知婬火所興,便能得`[25]渡=度【三聖】*`渡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必然。彼已`[*25]`渡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必然。云何,大王!以何見何知而作是說?今我,大王!已成`[羅漢=阿羅漢【三】]`羅漢,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CB】,辨【大】]`辦,更不復受母胞胎,心得解脫。」
爾時,王波斯匿心懷歡喜,善心生焉,白尊者難陀曰:「我今`[無=無有【三】]`無狐疑如毛髮許,方知尊者成阿羅漢,今請辭還,國事眾多。」
難陀對曰:「宜知是時。」
爾時,王波斯匿即從`[28]坐=座【三】*`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波斯匿王去未幾時,時彼魔天來至尊者難陀所,住虛空中,復以此偈向難陀`[曰=說【三】,說曰【聖】]`曰:
「夫人面如月, 金銀瓔珞身,
憶彼姿`[容顏=顏容【三】]`容顏, 五樂恒自娛。
彈琴鼓`[絃=弦【三聖】]`絃歌, 音`[響=嚮【聖】]`響甚柔軟,
能除諸愁憂, 樂此林間為。」
是時,尊者難陀便作是念:「此是魔行天人。」覺知此已,復以偈報曰:
「我昔有此`[心=念【三】]`心, `[*22-7]婬=淫【聖】*`婬泆無厭足;
為欲所纏裹, 不覺老病死。
`[我度愛=今我度【三】,我今愛【聖】]`我度愛欲淵, 無污無所染;
榮位悉是苦, 獨樂真如法。
我今無諸結, `[*22]`婬怒癡悉盡;
更不習此法, 愚者當覺知。」
爾時,彼魔行`[天人=人天【聖】]`天人聞此語便懷愁憂,即於彼沒不現。
爾時,眾多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端`[2]正=政【聖】*`正比丘者,無有勝難陀比丘;諸根澹泊,亦`[難陀比丘是=是難陀比丘【三】]`難陀比丘是;無有欲心,亦是難陀比丘;無有瞋恚,亦是難陀比丘;無有愚癡,亦是難陀比丘;成阿羅漢,亦是難陀比丘。所以然者,難陀比丘端`[*2]`正,諸根寂靜。」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弟子=第一【三】]`弟子端`[*2-2]正=政【聖】*`正者,`[難=所謂難【三】]`難陀比丘是。諸根寂靜,`[是亦=亦是【三】]`是亦難陀比丘。」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tiv. 44.]`(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三】]`法涅槃界。云何為二?`[有…界=~Saupādisesā nibbānadhātu.]`有餘涅槃界、`[無…界=~Anupādisesā nibbānadhātu.]`無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宋】]`來此世,是謂`[名為〔-〕【三】]`名為有餘涅槃界。彼云何`[名〔-〕【三】]`名為無餘涅槃界?`[於【麗】,如【大】(cf. K18n0649_p0354a10; T02n0125_p0579a15)]`於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所作已辨更【三】]`更不`[受=復受【三】]`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三】]`為無餘涅槃界。此二涅槃界,`[當=是故諸比丘當【三】]`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如是,`[諸〔-〕【三】]`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烏喻,亦當說猪喻,善思念之,吾當演說。」
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三】]`名為人喻如烏?猶如有人在寂靜處,恒習`[20]婬=婬泆【三】,淫【聖】*`婬欲,作諸惡行,後便羞恥,便自悔過,向人演說,陳所作事。所以然者,或為諸梵行人,所見譏`[21]彈=憚【宋】*,別【聖】*`彈:『此人習欲,作諸惡行。』彼作諸惡行已,向人悔過,自知羞恥,猶如彼烏恒患苦飢,便食不淨,尋即拭`[𠿘=觜【三】]`𠿘,恐有餘`[鳥=烏【三聖】]`鳥見言:『此烏食不淨。』此亦如是。若有一人在閑靜處,習於`[*20]`婬欲,作不善行,後便羞恥而自悔過,向人演說陳所作事。所以然者,或為諸梵行人所見記識,此人習欲,作諸惡行,是謂名為人猶如烏。
「彼云何`[名為人=為人喻【三】]`名為人如猪。若有一人在閑靜處,長習`[*20-2]婬=婬泆【三】,淫【聖】*`婬欲,作諸惡行,亦不羞恥,復`[非=不【三】]`非悔過,向人自譽,貢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娛,此諸人等不能得五欲。』彼作惡已,`[不=不知【三】]`不羞恥,此人喻如猪,恒食不淨,臥於不淨,便自跳踉向於餘猪。此亦如是。若有一人習於`[*20]`婬欲,作諸惡行,亦不羞恥,復非悔過,向人自譽,貢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娛,此諸人不能得五欲自娛。』是`[名為人=謂為人【三】]`名為人如猪。是故,諸比丘!當捨遠離。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聖】]`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人有似驢者,有似牛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人像驢者?若有一人,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以作【聖】]`以信`[30]牢=堅【三】*`牢固,出家學道。爾時,彼人諸根不定,若眼見色,隨起色想,流馳萬端,爾時眼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眼根。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隨起識病,流馳萬端,爾時意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意根。無有威儀禮節之宜,行步進止,屈伸低仰,執持衣鉢,都違禁戒,便為梵行人所見譏`[*21-1]彈=憚【宋】*,別【聖】*`彈:『咄,此愚人像如沙門?』便取`[31]彈=憚【宋】*`彈舉:『設是沙門者,宜不應爾。』彼作是說:『我亦是比丘!我亦是比丘!』猶如驢入`[牛群=群牛【三】]`牛群之中而自稱曰:『我亦是牛!我亦是牛!』然觀其兩耳復不似牛,角亦不似,尾亦不似,音聲各異。爾時,群牛或以`[角觝=角觝者【三】]`角觝,或以`[脚蹋=脚蹋者【三】]`脚蹋,或以口嚙者。今此比丘亦復如是,諸根不定,若眼見色,隨起色想,流馳萬端,爾時眼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眼根。耳聞聲,鼻嗅香,`[舌=口【聖】]`舌知味,身了細滑,意知法,隨起識病,流馳萬端,爾時意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念=於【三】]`念意根。無有威儀禮節之宜,行步進止,屈伸低仰,執持禁戒,便為梵行人所見譏`[*31]`彈:『咄,此愚人像如沙門?』便見`[*31]`彈舉:『設是沙門者,宜不應爾。』`[爾時〔-〕【三】]`爾時彼作是說:『我是沙門。』猶如驢入於牛群,是謂人像驢者也。
「彼人云何像牛者耶?若有一人,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學道。爾時,彼人諸根寂定,飲食知節,竟日經行,未曾捨離意遊三十七道品之法。若眼見色,不起色想,亦無流馳之念,爾時眼根則應清淨,生諸善想,亦能制持,無復諸惡,常擁護於眼根。耳聲、鼻香、`[38]口=舌【三】*`口味、身細滑、意法不起識病,爾時意根則得清淨。彼人便到諸梵行人所,諸梵行人遙`[以見來=見來已【三】]`以見來,各自揚聲:『善來,同學!』隨時供養,不使有`[短=乏【三】]`短,猶如良牛入牛眾中,而自稱說:『我今是牛!』然其毛尾、耳角、音聲都悉是牛,諸牛見已,各來舐體。此亦如是,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30-1]牢=堅【三】*`牢固,出家學道。爾時,彼人諸根寂定,飲食知節,竟日經行,未曾捨離意遊三十七道品之法。若眼見色,不起色想,亦無流馳之念,爾時眼根則`[得=應【三】]`得清淨,生諸善想,亦能制持,無復諸惡,常擁護於眼根。耳聲、鼻香、`[*38]`口味、身細滑、意法不起識病,爾時意根則得具足,是謂此人像牛者也。如是,諸比丘!當學如牛,莫像如驢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善、不善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世尊【三】]`世尊`[告=告曰【三】]`告彼:「云何名為不善?云何名為善?所謂殺生為不善,不殺為善。不與取為不善,與取為善。婬泆為不善,不`[婬=淫泆【聖】]`婬為善。妄語為不善,不妄語為善。綺語為不善,不綺語為善。兩舌為不善,不兩舌為善。鬪亂彼此為不善,不鬪亂彼此為善。貪他為不善,不貪他為善。`[7]起〔-〕【三】*`起恚為不善,不`[*7]`起恚為善。邪見為不善,正見為善。如是,`[8]比丘=諸比丘【三】*`比丘!行此惡已,墮畜生、餓鬼、地獄中。設行善者,便生人中、天上,及諸善趣阿須倫中。`[是故=是故諸比丘【三】]`是故,當`[遠離=離遠【聖】]`遠離惡行,修習善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與汝等說微妙法,初善、中善、至竟亦善,有義、有味,得修具足梵行之法,所謂二法也。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為【三】]`與汝具足說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為二法?所謂邪見、`[12]正=等【聖】*`正見,邪治、`[*12]`正治,邪語、`[*12]`正語,邪業、`[*12]`正業,邪命、`[*12]`正命,邪方便、`[正=等【宋聖】]`正方便,邪念、`[*12]`正念,邪三昧、`[*12]`正三昧,是謂`[*8-1]比丘=諸比丘【三】*`比丘名`[為=曰【三】]`為二法。我今已與汝說此二法,如來所應為者,今已周訖。善念、`[觀=諷【三聖】]`觀誦,勿有`[懈惓=懈倦【三】]`懈惓,今不行者,後悔無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燭明之法,亦當說由燭趣道之業。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彼云何名燭明者?所謂貪`[*20-4]婬=婬泆【三】,淫【聖】*`婬、瞋恚、愚癡盡。彼云何名為由燭趣道之業?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由燭趣道之業。`[我由此=我為比丘【三】,我由比丘【聖】]`我由此已說燭明,亦說由燭趣道之業,如來所應為者,今已周訖。善念、諷誦,勿有懈怠,今不行者,後悔無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力。云何`[為【麗聖】,得【大】]`為二力?所謂忍力、思惟力,設吾無此二力者,終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又無此二力者,終不於優留毘處六年苦行,亦復不能降伏魔怨,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以=已【聖】]`以我有`[忍力=此忍力【三】]`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眾,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此二力,忍力、思惟力,便成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那律在拘尸那竭國本所生處。爾時,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便往至尊者阿那律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復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歸命人中上, 眾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為依何等禪?」
爾時,有梵志名曰闍拔吒,是`[梵摩喻=梵摩踰【三】]`梵摩喻弟子。復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梵志問阿那律曰:「我昔在王宮生,未曾聞此自然之香,為有何人來至此間,為是天、龍、鬼神、人、非人乎?」
爾時,阿那律報梵志曰:「向者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復以此偈而歎我曰:
「『自歸人中上, 眾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為依何等禪?』」
梵志問曰:「以何等故,我今不見其形?釋、梵、四天王為何所在?」
阿那律報曰:「以汝無有天眼故`[也〔-〕【三】]`也,是故不見釋、梵、四`[天〔-〕【三】]`天王及五百天人,`[及=拜【三】]`及二十八大鬼神王。」
梵志問曰:「設我能得天眼者,見此釋、梵、四天王及二十八大鬼神王耶?」
阿那律報曰:「設當得天眼者,便能見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然復,梵志!此天眼者何足為奇!有`[梵天=梵天王【三聖】]`梵天名曰千眼,彼見此千世界,如有眼之士,自`[手=於【三】]`手掌中觀其寶冠。此梵天亦如是,見此千世界無有罣礙,然此梵天不自見身所著`[衣服=服飾【三】]`衣服。」
梵志問曰:「何以故?千眼梵天不自見形所著服飾?」
阿那律曰:「以其彼天無有無上智慧眼故,故不`[自〔-〕【三】]`自見己身所著服飾。」
梵志問曰:「設我得無上智慧眼者,見此身所著服飾不耶?」
阿那律曰:「若能得無上智慧眼者,則`[能=服【聖】]`能見己形所著服飾。」
梵志問曰:「願尊與我說極妙之法,使得無上智慧之眼。」
阿那律曰:「汝有戒耶?」
梵志問曰:「云何`[名之〔-〕【三】]`名之為戒?」
阿那律曰:「不作眾惡,不犯非法。」
梵志報曰:「如`[此=是【三】]`此戒者,我堪奉持如此之戒。」
阿那律曰:「汝今,梵志!當持禁戒,無失`[毫=豪【聖】]`毫釐,亦當除去憍慢之結,莫計吾我染著之想。」
時,梵志復問阿那律曰:「何者是吾?何者是我?何者是憍慢結?」
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識也,我者是形體之具也。於中起識生吾、我者,是`[名〔-〕【三】]`名為憍慢結也。是故,梵志!當求方便,除此諸結。如是,梵志!當作是學。」
梵志即從座起,禮阿那律足,遶三匝而去。未至所在,於中道思惟此義,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有天昔與此梵志親友,知`[識〔-〕【三】]`識梵志心中所得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彼天`[復=便【三】]`復往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即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梵志未至家, 中道得道跡;
垢盡法眼淨, 無疑無猶豫。」
爾時,尊者阿那律復`[以〔-〕【聖】]`以`[偈=此偈【三】]`偈告`[天=彼天【三】]`天曰:
「我先觀彼心, 中間應道跡;
彼人迦葉佛, 曾聞此法教。」
爾時,尊者阿那律即其時離彼處,在人間遊,漸漸至舍衛國,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世尊具以法語告阿那律,阿那律`[受佛=從佛受【三】]`受佛教已,便從`[*28-1]坐=座【三】*`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弟子=第一弟子【三】]`弟子,得天眼`[第一〔-〕【三】]`第一者,所謂阿那律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者阿那律【聖】]`者`[20]羅雲=羅云【三聖】*`羅雲奉修禁戒,無所觸犯,小罪尚避,況復大者,然不`[得=於【聖】]`得有漏`[心=心得【聖】]`心解脫。爾時,眾多比丘便`[至=往至【三】]`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曰:「羅雲比丘奉修禁戒,無所觸犯,然故有漏心不解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具足禁戒法, 諸根亦成就,
漸漸當逮得, 一切結使盡。
「是故,諸比丘!常當念修治正法,無有漏失。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難陀、涅槃、烏 驢不善有二
燭及忍思惟 梵志及羅雲`[卷第七終【?】]`
`[增壹阿含經〔-〕【三】,卷第八首]`增壹`[[-]【CB】,一【大】]`阿`[*2-2]含=鋡【聖】*`含經安般品第十七`[之一〔-〕【三聖】]`之一
`[~M. 62. Rāhulovāda.]`(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將`[羅雲=~Rāhula.]`羅雲入舍衛城分衛。爾時,世尊右旋顧謂`[羅雲=羅雲曰【三】]`羅雲:「汝今當觀色為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色為無常。」
世尊告曰:「羅雲!痛、想、行、識皆悉無常。」
`[*20-1]羅雲=羅云【三聖】*`羅雲對曰:「如是,世尊!痛、想、行、識皆為無常。」
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此有何因緣,今方向城分衛,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誨我?今宜當還歸所在,不應入城乞食。」
爾時,尊者`[*20-2]羅雲=羅云【三聖】*`羅雲即中道還到`[30]祇桓=祇洹【三】*`祇桓精舍,`[持=捨除【三】]`持衣鉢,詣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專精一心,念色無常,念痛、想、行、識無常。
爾時,世尊於舍衛城乞食已,食後在`[*30-1]祇桓=祇洹【三】*`祇桓精舍而自經行,漸漸至羅雲所。到已,告羅雲曰:「汝當修行`[安般=~Ānāpāna.]`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憂`[之=心【宋】]`之想皆當除盡。汝今復當修行惡露不淨想,所有貪欲盡當`[除滅=除盡【三】]`除滅。汝今,羅雲!當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護心,已行護心,所有憍慢悉當除盡。」
爾時,世尊向羅雲便說此偈:
「`[莫數=數莫【三】]`莫數起著想, 恒當自順法;
如此智之士, 名稱則流布。
與人執炬明, 壞於大闇冥;
天龍`[戴奉敬=所戴奉【三】]`戴奉敬, 敬奉師長尊。」
是時,羅雲比丘復以此偈報世尊曰:
「我不起著想, 恒復順於法;
如此智之士, 則能奉師長。」
爾時,世尊作是教勅已,便捨而去,還詣靜室。
`[是〔-〕【聖】]`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今〔-〕【三聖】]`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是時,羅雲即從`[*28-2]坐=座【三】*`坐起,便往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曰:「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羅雲!汝乃能於如來前而`[師=獅【明】]`師子吼,問如此義:『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汝今,羅雲!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
對曰:「如是,世尊!」爾時,尊者羅雲從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於=如【三】]`於是,羅雲!若有比丘樂於閑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繫意鼻頭,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入息【聖】]`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又=有【三】]`又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亂惱【三】]`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爾時,世尊具足與羅雲說微妙法`[已羅雲〔-〕【三】]`已,羅雲即從`[*28-3]坐=座【三】*`坐起,禮`[佛足遶〔-〕【聖】,遶【宋】]`佛足,遶三匝而去。往詣安陀園,在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餘念,繫心鼻頭,出息長`[亦〔-〕【三】]`亦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有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脫,無復眾惡。有覺、有觀,念`[持=歡【聖】]`持喜安,遊於初禪。有覺、有觀`[息〔-〕【三】]`息,內自`[歡=觀【三】]`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三昧念喜,遊於二禪。無復喜念,自`[守=專【三】]`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遊於三禪。彼苦樂已滅,無復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
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塵穢,身體柔軟,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萬生、數`[十=千【聖】]`十萬生,成劫、敗劫,無數成劫、無數敗劫,億載不可`[計=計劫【聖】]`計,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樂,壽命長短,彼終生此,此終生`[彼=被【元】]`彼。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諸結。亦知眾生所`[起=趣【三】]`起之心,彼復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
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謗賢聖,`[行=常行【三】]`行邪見,造邪見行,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或`[復=有【聖】]`復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恒行`[21]正=等【三聖】*`正見、造`[*21]`正見行,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復更施意,成盡漏心,彼觀此苦,如實知之。復觀`[苦習=苦集【元明】]`苦習,亦知苦盡,亦知苦出要,如實知之。彼以作是觀,欲漏心得解脫,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羅雲便成阿羅漢。
是時,尊者羅雲已成`[羅漢=阿羅漢【三】]`羅漢,便從`[*28-4]坐=座【三】*`坐起,更整衣服,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所求已得,諸`[漏=媱【宋元】,妄【明】,望【聖】]`漏除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得阿羅漢者,無有與羅雲等也。`[25]論=諸【三】*`論有漏盡,亦是羅雲比丘。`[*25]`論持禁戒`[者〔-〕【三】]`者,亦是羅雲比丘。所以然者,諸過去如來、等正覺,亦有此羅雲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羅雲比丘,親從佛生,法之上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謂羅雲比丘是。」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具足禁戒法, 諸根亦成就;
漸漸當逮得, 一切結使盡。」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譯〔-〕【三】,【三】不分卷]`增壹阿`[*2-3]含=鋡【聖】*`含經卷第七`[〔-〕=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含經卷第八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增壹…譯〔-〕【三】,【三】不分卷]`安般品之二
`[~A. II. 6. 2.]`(`[二【CB】,一【大】]`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二人出現於世甚為難得。云何為二人?所謂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甚為難得;轉輪聖王出現於世甚為難得。`[此=是謂比丘此【三】]`此`[二人=二人者【三】]`二人出現`[於〔-〕【三】]`於世間甚為難得。」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二人出現於世甚為難得。云何為二人?所謂辟支佛出現世間甚為難得;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出現世間甚為難得。是謂,比丘!此二人者出現於世甚為難得。」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在於世間,甚為煩惱。云何為二法?所謂作眾惡本,起諸怨嫌,復不造善行諸德之本。是謂,比丘!`[二=有此二【三】]`二法甚為煩惱。是故,諸比丘!當覺知此煩惱法,亦當覺知不煩惱法。諸煩惱`[5]之〔-〕【三】*`之法,當`[念斷除=離之【三】]`念斷除;不煩惱`[*5]`之法,當念修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邪見眾生所念、所趣及餘諸行,一切無可貴者,世間人民所不貪樂。所以然者,以其邪見不善故也。猶如有諸苦`[7]菓=果【三】*`菓之子。所謂苦`[*7]`菓、苦蔘子、`[葶藶=亭歷【宋聖】]`葶藶子、畢地槃持子,及`[9]諸〔-〕【三】*`諸餘苦子,便於良地種此諸子,然後生苗猶復故苦。所以然者,以其子本苦故。此邪見眾生亦復如是,所作身行、口行、意行,所趣、所念及諸惡行,一切無可貴者,世間人民所不貪樂。所以然者,以其邪見惡不善故。是`[故〔-〕【三】]`故,諸比丘!當除邪見,習行正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正見眾生所念、所趣及諸餘行,一切盡可貴敬,世間人民所可貪樂。所以者何?以其正見妙故。猶如有諸甜`[*7-2]菓=果【三】*`菓,若甘蔗、若蒲桃`[*7]`菓,及諸一切甘美之`[*7]`菓,有人修治良地,而取種之,然後生子皆悉甘美,人所貪樂。所以然者,以其`[*7]`菓子`[本=大【聖】]`本甘美故,此正見眾生亦復如是,所念、所趣及`[諸餘=餘諸【三】]`諸餘行,一切皆可貪樂,世間人民無不喜者。所以者何?以其正見妙故。是故,諸比丘!當習行正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9-1]諸〔-〕【三】*`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在閑靜`[*5-2]之〔-〕【三】*`之處,獨自思惟,便生是念:「諸有生民,興`[愛欲=欲愛【三】]`愛欲想,便生欲愛,晝夜習之,無有厭足。」
爾時,尊者阿難向暮即從`[坐=座【三】]`坐起,著衣正服,便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向在`[靜閑=閑靜【三聖】]`靜閑之處,便生此念:『諸有眾生,興欲愛想,便生欲愛,長夜習之,無有厭足。』」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諸有人民,興欲愛想,便增欲想,長夜習之,無有厭足。所以者何?昔者,阿難!過去世時有轉輪聖王,名曰頂生,以法治化,`[無有=有無【聖】]`無有`[奸罔=姦詐【三】,姧偽【聖】]`奸罔,七寶成就。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是謂七寶。`[復〔-〕【三】]`復有千子,勇猛`[強=彊【聖】]`強壯,能降伏諸惡,統領四天下不加刀杖。阿難當知,爾時頂生`[20]聖〔-〕【三】*`聖王便生此念:『我今有此閻浮`[提〔-〕【三】]`提地,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亦`[曾〔-〕【三】]`曾從耆年長老邊聞:「西有瞿耶尼土,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今當往統彼國土。』`[23]爾時阿難=阿難爾時【元明】*`爾時,阿難!`[頂生=頂生聖王【三】]`頂生適生斯念,將四部兵,`[從=便從【三】]`從此閻浮地沒,`[便=便生【聖】]`便往至瞿耶尼土。
「爾時,彼土人民見聖王來,皆悉前迎,禮跪問訊:『善來,大王!今此瞿耶尼國,人民熾盛,唯願聖王當於此治化諸人民,使從法教!』爾時,阿難!聖王頂生即於瞿耶尼統領人民,乃經數百千年。
「是時,聖王頂生復於餘時便生此念:『我有閻浮`[提=便【三】]`提,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亦雨七寶,乃至`[28]于=乎【聖】*`于膝;今亦復有此瞿耶尼,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29]亦〔-〕【三】*`亦曾從長年許聞:「復有弗`[*28]`于逮,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今當往統彼國土,以法治化。』爾時,阿難!頂生聖王適生斯念,將四部兵,從瞿耶尼沒,便往至弗于逮。
「爾時,彼土人民見聖王來,皆悉前迎,禮跪問訊,異口同`[30]響=嚮【聖】*`響而作是語:『善來,大王!今此弗`[*28-2]于=乎【聖】*`于逮,人民熾盛,多諸珍寶,唯願大王當於此治化諸人民,使從法教!』`[*23-1]爾時阿難=阿難爾時【元明】*`爾時,阿難!頂生聖王即於弗`[*28]`于逮統領人民,`[乃〔-〕【三】]`乃`[32]經=逕【聖】*`經百千萬歲。
「是時,聖王頂生復於餘時便生此念:『我於閻浮`[提=便【三】,地【聖】]`提,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亦雨七寶,乃至`[*28-4]于=乎【聖】*`于膝;今亦復有此瞿耶尼,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今亦復有此弗`[*28]`于逮國,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29-1]亦〔-〕【三】*`亦曾從耆年長老邊聞:「復有`[34]欝單越=欝單曰【三聖】*`欝單越,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所為自由,無固守者。壽不中夭,正壽`[千歲=千年【三】]`千歲。在彼壽終必生天上,不墮餘趣,著劫波育衣,食自然粳米。」我今當往統`[領〔-〕【三】]`領彼國土,以法治化。』
「`[*23-2]爾時阿難=阿難爾時【元明】*`爾時,阿難!頂生聖王適生斯念,將四部兵,從弗`[*28-6]于=乎【聖】*`于逮沒,便往至欝單越。遙見彼土欝然`[2]青=清【聖】*`青色,見已,便問左右臣曰:『汝等普見此土欝然`[*2]`青色不乎?』對曰:『唯然,`[見=皆悉見【三】]`見之。』王告群臣曰:『此是柔軟之草,軟若天衣而無有異。此等諸賢`[當=常【三】]`當於`[斯=其【聖】]`斯坐。』小復前行,遙見彼土晃然黃色,便告諸臣曰:『汝等普見此土晃然黃色`[不〔-〕【三聖】]`不乎?』對曰:『`[皆=如是皆【三】]`皆悉見之。』大王`[曰=告曰【三】,報曰【聖】]`曰:『此名自然粳米,此等諸賢恒食此食。如今卿等,亦當食此粳米。』爾時,聖王小復前行,復見彼土普悉平正,遙見高臺顯望殊特,復告諸臣:『汝等頗見此`[土=地【三】]`土普`[地〔-〕【三】]`地平正乎?』對曰:『如是,皆悉見之。』大王報`[曰=言【三】]`曰:『此名劫波育樹衣,汝等亦復當著此樹衣。』
「`[*23-3]爾時阿難=阿難爾時【元明】*`爾時,阿難!彼土人民見大王來,皆起前迎,禮跪問訊,異音同`[*30-1]響=嚮【聖】*`響而作是說:『善來,聖王!此`[*34-1]欝單越=欝單曰【三聖】*`欝單越,人民熾盛,多諸珍寶,唯願大王當於此治化諸人民,使從法教!』`[*23]`爾時,阿難!頂生聖王即於`[*34]`欝單越統領人民,乃`[*32-1]經=逕【聖】*`經百千萬歲。
「是時,頂生聖王復於餘時便生此念:『我今有閻浮地,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亦雨七寶,乃至`[*28-7]于=乎【聖】*`于膝;今亦復有此瞿耶尼、弗`[*28]`于逮及此`[*34-3]欝單越=欝單曰【三聖】*`欝單越,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29-2]亦〔-〕【三】*`亦曾從耆年長老邊聞:「有三十三天,快樂無比,壽命極長,衣食自然,玉女營從,不可稱計。」我今當往領彼天宮,以法治化。』
「`[*23-5]爾時阿難=阿難爾時【元明】*`爾時,阿難!頂生聖王適生斯念,將四部兵,從`[*34-4]欝單越=欝單曰【三聖】*`欝單越沒,便往至三十三天上。爾時,天帝釋遙見頂生`[聖〔-〕【三】]`聖王來,便作是說:『善來,大王!可就此坐。』`[*23]`爾時,阿難!頂生聖王即共釋提桓因一處坐。二人共坐,不可分別,顏貌舉動,言語聲`[*30-2]響=嚮【聖】*`響,一而不異。`[*23]`爾時,阿難!頂生聖王在彼,乃`[*32-2]經=逕【聖】*`經數`[千百歲=百千年【三】]`千百歲已,便生此念:『我今有此閻浮地,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亦雨七寶,乃至`[*28-9]于=乎【聖】*`于膝;亦有瞿耶尼,亦復有弗`[*28]`于逮,亦復有`[*34]`欝單越,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今=復【三】]`今至此三十三天,我今宜可害此天帝釋,`[便〔-〕【三】]`便於此間獨王諸天。』`[*23]`爾時,阿難!頂生聖王適生此念,即於座上而自退墮,至閻浮里地,及四部兵皆悉`[落墮=墮落【三】]`落墮。爾時,`[亦=即【聖】]`亦失輪寶,莫知所在,象寶、馬寶同時命終,珠寶自滅,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斯皆命終。
「爾時,頂生聖王身得重病,諸宗族親`[屬〔-〕【三聖】]`屬普悉`[運=雲【三】]`運集,問訊王`[病=疾【三聖】]`病:『云何,大王!若使大王命終之後,有人來問此義:「頂生`[大=天【三】]`大王臨命終時,有何言教?」設有此問,當何以報`[之〔-〕【三】]`之?』頂生聖王報曰:『若使我命終,`[命終〔-〕【三聖】]`命終之後有人問者,以此報之:「頂生王者,領此四天下而無厭足,復至三十三天,在彼`[*32-3]經=逕【聖】*`經數百千歲,意猶生`[貪=命【聖】]`貪,欲害天帝,便自墮落,即取命終。」』
「汝今,阿難!勿懷狐疑。爾時,頂生王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時頂生王者即我身是。爾時,我領此四天下,及至三十三天,於五欲中,無有厭足。阿難!當以此方便,證知所趣,興貪欲心,倍增其想,於愛欲中而無厭足;欲求厭足,當從聖賢智慧中求。」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便說此偈:
「貪`[婬=淫【聖】]`婬如時雨, 於欲無厭足;
樂少而苦多, 智者所`[屏=摒【元明】,迸【聖】]`屏棄。
正使受天`[欲=樂【三】]`欲, 五樂而自娛;
不`[如=知【三】]`如斷愛心, 正覺之弟子。
`[貪欲延=食福經【三】]`貪欲延億劫, 福盡還入獄;
受樂詎幾時, 輒受地獄痛。
「是故,阿難!當以此方便,知`[於〔-〕【三】]`於欲而去欲,永不興`[其〔-〕【三】]`其想。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f. A. V. 31. Verses.,[No. 26(148)]]`(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生漏婆羅門便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是時,生漏婆羅門白世尊曰:「當云何觀惡知識`[人〔-〕【三】]`人?」
世尊告曰:「當觀如觀月。」
婆羅門曰:「當云何觀善知識?」
世尊告曰:「當觀如觀月。」
婆羅門曰:「沙門瞿曇今所說者,略說其要,未解廣義。唯願瞿曇廣普說義,使未解者解。」
世尊告曰:「婆羅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汝廣演其義。」
婆羅門對曰:「如是,瞿曇!」生漏婆羅門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34]猶如婆羅門=婆羅門猶如【元聖】*`猶如,婆羅門!月末之月,晝夜周旋,但有其損,未有其盈。彼以減損,或復有時而月不現,無有見者。此亦如是,婆羅門!若惡知識,`[*32-4]經=逕【聖】*`經歷晝夜,漸無有信,無有戒,無有聞,無有施,無有智慧,彼以無有信、戒、聞、施、智慧,是時彼惡知識身壞命終,`[入=生【三】]`入地獄中。是故,婆羅門!我今說是惡知識者,猶如月末之月。`[*34]`猶如,婆羅門!月初`[生=滿【三】]`生時,`[隨所=若【三】]`隨所經過日夜,光明漸增,稍稍盛滿,便於十五日具足`[盛=成【三】]`盛滿,一切眾生靡不見者。如是,婆羅門!若善知識,`[*32]`經歷日夜,增益信、戒、聞、施、智慧。彼以增益信、戒、施、聞、智慧,爾時善知識身壞命終,生天上善處。是故,婆羅門!我今說此善知識所趣,猶月盛滿。」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若人有貪欲, 瞋恚癡不盡;
於善漸有減, 猶如月向盡。
若人無貪欲, 瞋恚癡亦盡;
於善漸有增, 猶如月盛滿。
「是故,婆羅門!當學如月初。」
爾時,生漏婆羅門白世尊曰:「`[善哉=善哉善哉【三】]`善哉!瞿曇!猶如屈者得伸,冥者見明,迷者見路,於闇冥然明。此亦如是,沙門瞿曇無數方便為我說法,我今自歸世尊及法、眾僧,自今`[以=已【三】]`以往,聽我為`[優=憂【聖】]`優婆塞,盡形壽不殺生。」
爾時,生漏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善知識法,亦當說惡知識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惡知識法?於是,比丘!惡知識人便生此念:『我於豪族`[出〔-〕【三】]`出家學道,餘比丘者卑賤家出家。』依己姓望,毀`[訾=呰【三聖】]`訾餘人,是謂名為惡知識法。
「復次,惡知識人便生此念:『我極精進奉諸正法,餘比丘者不精進持戒。』復以此義,毀呰他人,而自貢高,是謂`[為=名為【三】]`為惡知識法。
「復次,惡`[知【CB】,如【大】]`知識者復作是念:『我三昧成就,餘比丘者無有三昧,心意錯亂,而不一定。』彼依此三昧,常自貢高,毀`[呰=訾【聖】]`呰他人,是謂名為惡知識法。
「復次,`[惡知識=惡知識人【三】]`惡知識復作是念:『我智慧第一,此餘比丘無有智慧。』彼依此智慧,而自貢高,毀呰他人,是謂名為惡知識法。
「復次,惡知識人復作是念:『我今常得飯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此餘比丘不`[能〔-〕【三】]`能得此供`[養=給【聖】]`養之具。』彼依此利養之物,而自貢高,毀呰他人,是謂名為惡知識法。是謂,比丘!惡知識人行此邪業。
「彼云何為善知識`[之〔-〕【三】]`之法?於是,比丘!善知識人不作是念:『我豪族家生,此餘比丘不是豪族家。』己身與彼而無有異,是謂名為善知識法。
「復次,善知識人不作是念:『我今持戒,此餘比丘不持戒行。』己身與彼無有增減,彼依此戒,不自貢高,不毀他人,是謂,比丘!名為善知識法。
「復次,比丘!善知識人復不作是念:『我三昧成就,此餘比丘意亂不定。』己身與彼亦無增減,彼依此三昧,不自貢高,亦不毀呰他人,是謂,比丘!名為善知識法。
「復次,比丘!善知識人`[不=亦不【三】]`不作是念:『我智慧成就,此餘比丘無有智慧。』己身與彼亦無增減,彼依此智慧,不自貢高,亦不`[毀=毀呰【聖】]`毀他人,是謂,比丘!名為善知識法。
「復次,比丘!善知識人不作是念:『我能得衣被、`[15]飯=飲【三】*`飯食、床褥、臥具、`[疾病=病瘦【三】]`疾病醫藥,此餘比丘不能得衣被、`[*15]`飯食、床褥、臥具、疾病醫藥。』己身與彼亦無增減,彼依此利養,不自貢高,亦不毀他人,是謂,比丘!名為善知識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與汝分別惡知識法,亦復與汝說善知識法。是故,諸比丘!惡知識法當共遠離,善知識法念共修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釋翅尼拘留園,與大比丘`[眾〔-〕【三聖】]`眾五百人俱。
爾時,國中豪貴諸大釋種五百餘人,欲有所論,集普義講堂。爾時,世典婆羅門便往詣彼`[釋種=諸釋種【三】]`釋種所,語彼釋種言:「云何,諸君!此中頗有沙門、婆羅門及世俗人,能與吾共論議乎?」
爾時,眾多釋報世典婆羅門曰:「此中今有二人,高才博學,居在迦毘羅越國。云何為二人?一名周利槃特比丘,二名`[19]瞿曇=瞿蜜【三】*`瞿曇,釋種如來、至真、等正覺。眾中少`[20]知=智【三】*`知無聞,亦無智慧,言語醜陋,不別去就,如此槃特之比。又此`[迦維羅越=迦毘羅越【明】]`迦維羅越一國之中,無知無聞,亦無黠慧,為人`[醜陋=醜惡【三聖】]`醜陋,多諸`[穢惡=惡穢【三】]`穢惡,如此`[*19]`瞿曇之比。汝今可與彼論議。設婆羅門能與彼二人論議得勝者,我等五百餘人,便當供養隨時所須,亦當相惠`[千鎰=千兩【三聖】]`千鎰純金。」
爾時,`[婆=彼婆【三】]`婆羅門便生此心:「此迦毘羅越釋種,悉皆聰明,多諸`[技=伎【聖】]`技術,姦`[宄=室【聖】]`宄虛偽,無有正行。設吾與彼二人論議而得勝者,何足為奇,或復彼人得吾便者,便為愚者所伏。」思此二理,「吾不堪與彼論議也。」作是語已,便退而去。
是時,周利槃特到`[時=時着衣【聖】]`時持鉢,入迦毘羅越乞食。時,世典婆羅門遙見周利槃特來,便作是念:「我今當往問彼人`[義=議【宋】]`義。」時,世典婆羅門便往至比丘所,語周利槃特曰:「沙門!為字何等?」
周利槃特曰:「止!婆羅門!何須問字?所以來此欲問義者,時可問之。」
婆羅門言:「沙門!能與吾共論議乎?」
周利槃特言:「我今尚能與梵天論議,何況與汝盲無目人乎?」
婆羅門言:「盲者即非無目人乎?無目`[則=即【三】]`則非盲耶?此是一義,豈非煩重。」
是時,周利槃特便騰逝空中作十八變。爾時,婆羅門便作是念:「此沙門`[2]止=只【三】*,正【聖】`止有神足,不解論議;設當與吾解此義者,身便當與作弟子。」
是時,尊者舍利弗以天耳聽聞有是語:「周利槃特與世典婆羅門作此論議。」是時,尊者舍利弗即變身作槃特形,隱槃特形,使不復現,語婆羅門曰:「汝婆羅門!若作是念:『此沙門`[*2-1]止=只【三】*,正【聖】`止有神足,不堪論議。』者,汝今諦聽,吾當說之,報汝向`[議=義【元明】]`議,依此論本,當更引喻。汝今,婆羅門!名字何等?」
婆羅門曰:「吾名梵天。」
周利槃特問曰:「汝是丈夫乎?」
婆羅門曰:「吾是丈夫。」
復問:「是人乎?」
婆羅門報曰:「是人。」
周利槃特問曰:「云何,婆羅門!丈夫亦是人,人亦是丈夫,此亦是一義,豈非煩重乎?然,婆羅門!盲與無目,`[此=比【元】]`此義不同。」
婆羅門曰:「云何,沙門!名之為盲?」
周利槃特曰:「猶如不見今世、後世,生者、滅者,善色、惡色,若好、若醜,眾生所造善惡之行,如實`[而〔-〕【三】]`而不知,永無所覩,故稱`[6]之〔-〕【三】*`之為盲。」
婆羅門曰:「云何為無眼者乎?」
周利槃特曰:「眼者,無上智慧之眼。彼人無`[此〔-〕【三】]`此智慧之眼,故稱`[*6-1]之〔-〕【三】*`之為無目也。」
婆羅門言:「止!止!沙門!捨此雜論,我今欲問深義。云何,沙門!頗不依法得涅槃乎?」
`[周利=周利槃特【三】]`周利報曰:「不依五盛陰而得涅槃。」
婆羅門曰:「云何,沙門!此五盛陰有緣生耶?無緣生乎?」
周利槃特對曰:「此五盛陰有緣生,非無緣也。」
婆羅門曰:「何等是五盛陰緣?」
比丘曰:「愛是緣也。」
婆羅門曰:「何者是愛?」
比丘報曰:「生者是也。」
婆羅門曰:「何者名為生?」
比丘曰:「即愛是也。」
婆羅門曰:「愛有何道?」
沙門曰:「賢聖八品道是。所謂正見、正業、正語、`[正命〔-〕【三】]`正命、正行、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謂名為賢聖八品道。」
爾時,周利槃特廣為說法已,婆羅門從比丘聞如此教已,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即於其處,身中刀風起而命終。是時,尊者舍利弗還復其形,飛在空中,還詣所止。
是時,尊者周利槃特比丘往至普集講堂眾多釋`[種〔-〕【三】]`種所。到已,語彼釋言:「汝等速辦`[蘇=酥【三】]`蘇油、薪柴,往耶維世典婆羅門。」
是時,`[釋種=諸釋種【三】]`釋種即辦`[蘇=薪【三】]`蘇、油,往耶維世典婆羅門。於四道頭起鍮婆,各各相率,便往至尊者周利槃特比丘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時,諸釋種以此偈,向`[尊者〔-〕【三】]`尊者周利槃特說曰:
「`[耶維=維耶【三】]`耶維起鍮婆, 不違尊者教;
我等獲大利, 得遇此福祐。」
是時,尊者周利槃特便以此偈而報釋曰:
「今轉尊法輪, 降伏諸外道;
智慧如大海, 此來降梵志。
所作善惡行, 去來今現在;
億劫不忘失, 是故當作福。」
是時,尊者周利槃特廣與彼諸釋種說法已,諸釋白周利槃特言:「若尊者須衣被、飲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我等盡當事事供給,唯願受請,勿拒微情。」時,尊者周利槃特默然可之。
爾時,諸釋種聞尊者周利槃特所說,歡喜奉行。
`[~A. IV. 70.]`(一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提婆達兜惡人便往至婆羅留支王子所,告王子言:「昔者,民`[氓=萠【三聖】]`氓壽命極長,如今人壽不過百年。王子當知,人命無常,備不登位,中命終者不亦痛哉!王子,時可斷父王命,統領國人。我今當殺沙門瞿曇!作無上至真、等正覺,於摩竭國界,新王、新佛,不亦快哉!如日貫雲,靡所不照,如月雲消,眾星中明。」爾時,婆羅留支王子即收父王,著鐵牢中,更立臣佐,統領人民。
爾時,`[有〔-〕【三】]`有眾多比丘入羅閱城乞食,便聞提婆達兜教王子收父王,著鐵牢中,更立臣佐。是時,眾多比丘乞`[食=食已【三】]`食,還歸所在,攝舉衣鉢,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朝入城乞食,聞提婆達兜愚人教王子使收父王,閉著牢獄,更立臣佐。復勅王子言:『汝殺父王,我害如來,於此摩竭國界,新王、新佛,不亦快哉!』」
「`[爾時臣佐亦行非法臣佐已行非法〔-〕【聖】,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主治化不以正理爾時臣佐亦行非法臣佐已行非法【三】]`爾時,臣佐亦行非法;臣佐已行非法,爾時王太子亦行非法;太子已行非法,爾時群臣、長吏亦行非法;群臣、長吏已行非法,爾時國界人民亦行非法;國界人民已行非法,爾時人眾兵馬亦行非法;兵眾已行非法,爾時日月倒錯運度失時;日月已失時,便無年歲;已無年歲,日差月錯,無復精光;日月已無精光,爾時星宿現怪。星宿已現變怪,便有暴風起;已有暴風起,神祇瞋恚;神祇已瞋恚,爾時風雨不時。爾時穀子在地者便不長大,人民之類、蜎飛蠕動,顏色改變,壽命極短。
「若復有時,王法治正,`[爾時=風雨已不時爾時【三】]`爾時群臣亦行正法;群臣已行正法,時王太子亦行正法;王太子已行正法,爾時長吏亦行正法;長吏已行正法,國界人民亦行正法;日月順常,風雨以時,災怪不現,神祇歡喜,五穀熾盛;君臣和穆相視,如兄如弟,終無增損;有形之類,顏色光潤,食自消化,無有災害,壽命極長,人所愛敬。」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猶如牛`[2]渡=度【宋明】*`渡水, 導者而不正;
一切皆不正, 斯由本導故。
眾生亦如是, 眾中必有導;
導者行非法, 況復下細人。
萠類盡受苦, 由王法不正;
以知非法行, 一切民亦然。
猶如牛`[*2]`渡水, 導者而行正;
從者亦皆正, 斯由本導故。
眾生亦如是, 眾中必有導;
導者行正法, 況復下庶人。
萠類盡受樂, 由王法教正;
以知正法行, 一切民亦`[然【麗】,便【大】(cf. K18n0649_p0365a20; T02n0125_p0587a16)]`然。
「是故,諸比丘!當捨非法而行正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鋡【聖】]`含經卷第八`[〔-〕=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5]含=鋡【聖】*`含經卷第九
`[東晉…譯〔-〕【聖】,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慚愧品第十八
`[~A. II. 1. 9. Hirottapa.]`(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妙法擁護世間。云何為二法?所謂有慚、有愧也。諸比丘!若無此二法,世間則不別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宋】]`有妻子、知識、尊長、大小,便當與猪、雞、`[狗=猫【聖】]`狗、牛、羊……六畜之類而同一等。以其世間有此二法擁護世間,則別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長、大小,亦不與六畜共同。是故,諸比丘!當習有慚、有愧。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I. 1. 1. Vajja.]`(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二人,無有厭足而取命終。云何為二人?所謂得財物恒藏舉之;復有得物而喜與人。是謂二人無有厭足而取命終。」
爾時,有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不解世尊【元明】]`世尊!不解此略說之義。云何得物藏舉?云何得物與人?唯願世尊廣演其義。」
世尊告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
對曰:「如是。」
爾時,佛告諸比丘:「於是,有族姓子學諸`[技=伎【宋聖】]`技術,或習田作,或習書疏,或習計算,或習天文,或習地理,或習卜相,或學遠使,或作王佐,不避寒暑、飢寒、懃苦,而自營己。彼作是功力而獲財物,彼人不能食噉,亦不與妻子,亦不與奴婢親親之屬,皆悉不與。彼所得財物,或王劫奪,或`[復被賊=被賊盜【三】]`復被賊,或火燒水`[漂=㵱【聖】]`漂,分散異處,不獲其利,即於家中有人分散此物,不得停住。是謂,比丘!得財藏舉者也。
「彼云何得財分布?有族姓子學諸`[伎=技【元明】]`伎術,或習田作,或習書䟽,或習計算,或習天`[文=文或習【聖】]`文、地理,或習卜相,或學遠使,或作王佐,不避寒暑、飢寒、懃苦,而自營己。彼作是功力而獲財物,彼人惠施眾生,給與父母、奴婢、妻子,亦復廣及沙門、婆羅門,造諸功德,種天上之福。是謂,比丘!得而惠施。是謂,比丘!二人無厭足。如前一人得財物而舉者,當念捨離;第二人得而廣布,當學此業。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3. Dhammadāyāda.,[No. 26(88)]]`(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法施,勿習食施。所以然者,汝等今有果報之祐,使我弟子恭敬於法,不貪利養。設貪利養者,則有大過於如來所。何以故?謂眾生類不分別法,毀世尊教;已毀世尊教,後不復得至涅槃道,我便有恥。所以然者,謂如來弟子貪著利養,不行於法,不分別法,毀世尊教,不順正法;已毀世尊教,復不`[至=得至【三】]`至涅槃道。汝今,比丘!當念法施,勿思欲施,便得稱譽,`[多=名【三】]`多聞四遠,恭敬於法,不貪財物,此則無有羞恥。所以然者,如來弟子`[以好=好以【三聖】]`以好法施,不貪思欲之施。是謂,比丘!當念法施,勿學財施。汝等比丘,吾說此義,為因何義而說此緣乎?」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唯願世尊事事分別。」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有一人請吾供養,然吾爾時有遺餘法而可除棄。有二比丘從遠方來,形體困篤,顏色變易。爾時,我便語彼比丘,作是語:『有遺餘法而可除棄,隨時須者,便可取之而自營己。』時,一比丘便作是念:『世尊今日有遺餘法而可除棄,隨時須者,便可取之。設復我等不取食者,便當以此食`[捨=寫【三】]`捨`[于=乎【聖】]`于淨地。若著水中。然`[今=令【三】]`今我等宜取此食,以充虛乏,加得氣力。』爾時,彼比丘復作是學:『佛亦作是說:「當行法施,莫行思欲之施。所以然者,施中之上無過財施,然復法施於中最尊。」我今堪任竟日不食,猶得自濟,不須受彼信施之福。』爾時,彼比丘便自息意,不取彼施,形體困篤,不自顧命。
「彼時,第二比丘復作是念:『世尊亦有遺餘之法而可除者,設我等不取食者,便當困篤。今以此食用充虛乏,加得氣力,晝夜安寧。』爾時,彼比丘便取食之,晝夜安隱,氣力充足。」
佛告諸比丘:「彼比丘雖復取彼供養,除去虛乏,氣力充足,`[不=故不【三】]`不如先前比丘可敬,可貴,甚可尊重。彼比丘長夜名稱遠聞,於律知足,易充易滿。諸比丘當學法施,勿學思欲之施。我前所`[說=施【聖】]`說者,由此因緣。」
爾時,世尊說此語已,便從`[6]坐=座【三】*`坐起而去。
是時,眾多比丘復作是念:「向者,世尊略說其要,竟不廣普,便從`[*6-1]坐=座【三】*`坐起,入寂靜室。今此眾中誰能堪任於此略義而廣普演其義`[者也〔-〕【三】]`者也?」是時,眾多比丘復作是念:「今尊者`[舍利弗=~Sāriputta.]`舍利弗,世尊所譽,我當盡共詣彼舍利弗所。」是時,眾多比丘便往至尊者舍利弗所,共相禮拜,在一面坐。`[在〔-〕【三】]`在一面坐已。是時,眾多比丘所可從世尊聞事,盡向舍利弗說之。
是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云何世尊弟子貪著利養,不修行法?云何世尊弟子貪修行法,不貪利養?」
爾時,眾多比丘白舍利弗曰:「我等乃從遠來,請問其義,得修行之。尊者舍利弗堪任者,便與我等廣演其義。」
舍利弗告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汝廣演其義。」
爾時,眾多比丘對曰:「如是。」
舍利弗告曰:「世尊弟子所學寂靜念安,聲聞弟子不如是學;世尊吐教所應滅法,而諸比丘亦不滅之;於中懈怠起諸亂想,所應為者而不肯行,所不應為者便修行之。爾時,諸賢長老比丘於三處便有羞恥。云何為三?世尊常樂寂靜之處,爾時聲聞不作是學,長老比丘便有`[羞【CB】,差【大】]`羞恥。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然`[比丘=彼比丘【三】]`比丘不滅此法,長老比丘便有羞恥。於中起亂想之念,意不專一,長老比丘便有羞恥。
「諸賢當知,中比丘於三處便有羞恥。云何為三?世尊常樂寂靜之處,爾時聲聞不作是學,中比丘便有羞恥。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然彼比丘不滅此法,中比丘便有羞恥。於中起亂想之念,意不專一,中比丘便有羞恥。
「諸賢當知,年少比丘於三處便有羞恥。云何為三?世尊弟子常樂寂靜之處,爾時聲聞不作是學,年少比丘便有羞恥。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然彼比丘不滅此法,年少比丘便有羞恥。於中復起亂想之念,意不專一,年少比丘便有羞恥。是謂,諸賢!貪著於財,不著於法。」
諸比丘白舍利弗曰:「云何比丘貪著於法,不著於財?」
舍利弗曰:「於是,比丘!世尊樂寂靜之處,聲聞亦學如來樂寂靜之處;世尊所說`[當=常【聖】]`當滅此法,諸比丘便滅此法;不懈`[怠=怠意【聖】]`怠,`[亦〔-〕【三】]`亦不亂,所應行者便修行之,所不應行者便不行之。諸賢當知,長老比丘於三處便有名稱。云何為三?世尊樂寂靜之處,聲聞亦樂寂靜之處,長老比丘便有名稱。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爾時比丘便滅此法,長老比丘便有名稱。於中不起亂想之念,意`[常=當【聖】]`常專一,長老比丘便有名稱。
「諸賢當知,中比丘於三處便有名稱。云何為三?世尊樂寂靜之處,聲聞亦樂寂靜之處,中比丘便有名稱。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爾時比丘便滅此法,中比丘便有名稱。於中不起亂想之念,意常專一,中比丘便得名稱。
「諸賢當知,年少比丘於三處便有名稱:云何為三?於是,比丘!世尊樂寂靜之處,年少比丘亦樂寂靜之處,年少比丘便有名稱。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爾時比丘便滅此法,年少比丘便有名稱。於中不起亂想之念,意常專一,年少比丘便有名稱。
「諸賢當知,貪之為病,甚`[大=為【聖】]`大災患,瞋恚亦然。貪婬、瞋恚滅者,便得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纏【三聖】]`縛休息,得至`[涅槃=~Nibbāna.]`涅槃。慳`[疾=嫉【明聖】]`疾為病,亦復極重,煩惱燒煮,憍慢亦深。幻偽不真,無慚、無愧,不能捨離,婬欲敗正,慢、增上慢亦復不捨。此二慢滅,便得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休息,得至涅槃。」
比丘白曰:「云何,尊者舍利弗!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休息,得至涅槃?」
舍利弗言:「諸賢當知,所謂賢聖八品道是。`[所謂〔-〕【三】]`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諸賢!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休息,得至涅槃。」
爾時,眾多比丘聞尊者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在一街巷。爾時,彼巷有一梵志婦,欲飯食婆羅門,即出門,遙見世尊,便往至世尊所,問世尊曰:「頗見婆羅門不?」
爾時,尊者大迦葉先在其巷。世尊便舉手指示曰:「此是婆羅門。」
是時,梵志婦熟視如來面,默然不語。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無欲無恚者, 去愚無有癡;
漏盡阿羅漢, 是謂名梵志。
無欲無恚者, 去愚無有癡;
以捨結使聚, 是謂名梵志。
無欲無恚者, 去愚無有癡;
以斷吾我慢, 是謂名梵志。
若欲知法者, 三佛之所說;
至誠自歸彼, 最尊無有上。」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曰:「汝可往為此梵志婦,`[便=使【三】]`便現身,得`[免=勉【聖】]`免宿罪。」
是時,迦葉從佛受教,往至梵志婦舍已,就座而坐。是時,彼婆羅門婦便供辦餚饍種種飲食,以奉迦葉。
是時,迦葉即受食`[飲〔-〕【三】]`飲,欲度人故,而`[為=向【三聖】]`為彼人說此`[達嚫=噠嚫【三聖】]`達嚫:
「祠祀火為上, 眾書頌為最;
王為人中尊, 眾流海為上。
眾星月為首, 照明日為先;
四維及上下, 於諸方域境。
天與世間人, 佛為最尊上;
欲求其福者, 當歸於三佛。」
是時,彼梵志婦聞此語已,即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前白大迦葉曰:「`[唯=惟【三】]`唯願梵志恒受我請,在此舍食。」
是時,大迦葉即受彼請,在彼處受彼食。是時,婆羅門婦見迦葉食訖,更取一卑座,在迦葉前`[8]坐=座【明】*`坐。是時,迦葉以次與說微妙之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斷漏為上,出家為要。尊者大迦葉已知彼梵志婦心開意解,甚懷`[歡喜=歡欣【三】]`歡喜。諸佛所可常說法者,`[10]苦習=苦集【元明】*`苦、習、盡、道。
是時,尊者大迦葉悉為梵志婦說之時,梵志婦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新淨`[11]白褻=白氈【三】*,白縶【聖】*`白褻,無有塵垢,易染為色。時梵志婦亦復如是,即於座上得法眼淨,彼已得法、見法,分別其法,無有狐疑,已逮無畏,自歸三尊:佛、法、聖眾,受持五戒。是時,尊者大迦葉重`[為=與【三聖】]`為梵志婦說微妙法已,即從`[*8-1]坐=座【明】*`坐起而去。
迦葉去未久時,婦夫婿來至家。`[婆=至家已婆【三】]`婆羅門見婦顏色甚悅,非復常人。時,婆羅門即問其婦,婦即以此因緣具向夫婿說之。時,婆羅門聞是語已,便將其婦共詣精舍。往至世尊所,時,婆羅門與世尊共相問訊,在一面坐。婆羅門婦頭面禮世尊足,在一面坐。`[時〔-〕【聖】]`時,婆羅門白世尊曰:「向有婆羅門來至我家,今為所在?」
爾時,尊者大迦葉去世尊不遠,結跏趺坐,正身正意,思惟妙法。
爾時,世尊遙指示大迦葉曰:「此是尊長婆羅門也。」
婆羅門曰:「云何,瞿曇!沙門即是婆羅門耶?沙門與婆羅門豈不異乎?」
世尊告曰:「欲言沙門者,即我身是。所以然者,我即是沙門。諸有奉持沙門戒律,我皆已得。如今欲論婆羅門者,亦我身是。所以然者,我即是婆羅門也。諸過去婆羅門,所持法行,吾已悉知。欲論沙門者,即大迦葉是。所以然者,諸有`[沙門律=沙門戒【三】]`沙門律,迦葉比丘皆悉`[包=苞【聖】]`包攬。欲論婆羅門者,亦是迦葉比丘。所以然者,諸有婆羅門奉持禁戒,迦葉比丘皆悉了知。」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我不說梵志, 能知呪術者;
唱言生梵天, 此則不離縛。
無縛無生趣, 能脫一切結;
不復稱天福, 即沙門梵志。」
爾時,婆羅門白世尊曰:「言結縛者,何等名為結乎?」
世尊告曰:「欲愛是結,瞋恚`[是結〔-〕【三】]`是結,愚癡是結。如來者無此欲愛,永滅無餘,瞋恚、愚癡亦復如是。如來無復此結。」
婆羅門曰:「唯願世尊說深妙法,無復有此諸結縛著。」
是時,世尊漸與彼婆羅門說微妙`[之論=法【三】]`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斷漏為上,出家為要。爾時,世尊知`[彼〔-〕【三】]`彼婆羅門心開意解,甚懷歡喜,古昔諸佛常所說法:`[*10-1]苦習=苦集【元明】*`苦、習、盡、道,爾時世尊盡為婆羅門說之。
時,婆羅門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新淨`[*11-1]白褻=白氈【三】*,白縶【聖】*`白褻,無有塵垢,易染為色。時婆羅門亦復如是,即於座上得法眼淨,彼已得法、見法,分別其法,無有狐疑,已逮無畏,自歸三尊:佛、法、聖眾,受持五戒,為如來真子,無復退還。
爾時,彼婆羅門夫婦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Vinaya. cv. VII. 3. 2.]`(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王阿闍世有象,名那羅祇梨,極為兇弊暴虐,勇健能`[降=除【聖】]`降`[外=伏【三】]`外怨,緣彼象力,使摩竭一國,無不靡伏。
爾時,`[提婆達兜=~Devadatta.]`提婆達兜便往至王阿闍世所。到已,而作是說:「大王當知,今此象惡,能`[降伏=除【三聖】]`降伏眾怨,可以`[6]醇=純【宋聖】*`醇酒,飲彼象醉。清旦,沙門瞿曇必來入城乞食,當放此醉象,蹋蹈殺之。」
時,王阿闍世聞提婆達兜教,即告令國中:「明日清旦,當放醉象,勿令人民在里巷遊行。」
是時,提婆達兜告王阿闍世曰:「若彼沙門瞿曇有一切智,知當來事者,明日必不入城乞食。」
王阿闍世曰:「亦如尊教,設有一切智者,明日清旦不入城乞食。」
爾時,羅閱城內男女大小事佛之者,聞王阿闍世清旦當放醉象害於如來,聞已,各懷愁憂,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明日清旦,願世尊勿復入城!所以然者,王阿闍世今有教令,勅語城內人民之類:『明日勿復在里巷行來,吾欲放醉象,害沙門瞿曇。設沙門有一切智,明日清旦不入城乞食。』唯願世尊勿復入城,`[傷=儻【三】,備【聖】]`傷害如來,世人喪目,無復救護。」
世尊告曰:「止!止!諸優婆塞!勿懷愁惱。所以然者,如來之身非俗數身,然不為他人所害,終無此事。諸優婆塞當知,閻浮里地東西廣七千由旬,南北長二十一千由旬;瞿耶尼縱廣八千由旬,如半月形;弗`[8]于=乎【聖】*`于逮縱廣九千由旬,土地方正;`[9]欝單越=欝單曰【三聖】*`欝單越縱廣十千由旬,土地圓如滿月。正使此四天下醉象滿其中,如似稻、麻、叢林,其數如是,猶不能得動如來`[毫=豪【聖】]`毫毛,況復`[得=欲得【三】]`得害於如來?終無`[此事=是處【三聖】]`此事!
「則捨四天下,復有如千天下、千日月、千須彌山、`[千四=四大【三】,四千【聖】]`千四海水、千閻浮提、千瞿耶尼、千弗`[*8-1]于=乎【聖】*`于逮、千欝單越、千四`[天王=天王天【三】]`天王、千三十三天、`[千兜術天=千豔天千【聖】,千燄天千兜術天【元明】]`千兜術天、`[千豔天〔-〕【三】,兜術天【聖】,千燄天千豔天【宋】]`千豔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宋】]`化自在天,此名千世界;乃至二千世界,此名中千世界;乃至三千世界,此名三千大千世界;`[滿=遍滿【三】]`滿其中伊羅鉢龍王,猶不能動如來一毛,況復此象欲害如來哉?終無是處。所以然者,如來神力不可思議,如來出世,終不為人所傷害也。汝等各歸所在,如來自當知此變趣。」爾時,世尊與四部眾廣為說微妙之法。時,優婆塞、優婆斯聞正法已,各從`[*8-2]坐=座【明】*`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清旦著衣持鉢,欲入羅閱城乞食。是時,提頭賴吒天王將`[乾沓惒=諸乾沓惒【三】]`乾沓惒等,從東方`[來〔-〕【三聖】]`來,侍從世尊。是時,`[毘留勒=毘留勒叉【三】]`毘留`[勒=博叉天【聖】]`勒王將`[拘槃茶=拘槃荼【三聖】]`拘槃茶`[眾=眾從南方來【聖】]`眾,侍從如來。西`[方=方天王【聖】]`方`[毘留波叉=毘留博叉王【三】]`毘留`[波=勒【聖】]`波叉將諸龍眾,侍從如來。北方天王`[拘毘羅=毘沙門【聖】]`拘毘羅將`[羅=夜叉羅【聖】]`羅剎鬼眾,侍從如來。是時,釋提桓因將諸天人數千萬眾,從`[兜術=忉利【元明聖】]`兜術天沒,來至世尊所,時,梵天王將諸梵天數千萬眾,從梵天上來至世尊所。釋、梵、四天王及二十八天,大鬼神王各各相謂言:「我等今日當觀二神,龍象共鬪,誰者勝負?」
時,羅閱城四部之眾遙見世尊將諸比丘入城乞食,時城內人民皆舉聲喚曰。王阿闍世復聞此聲,問左右曰:「此是何等聲`[響=嚮【聖】]`響,乃徹此間?」
侍臣對曰:「此是如來入城乞食,人民見已,故有此聲。」
阿闍世曰:「沙門瞿曇亦無聖道,不知人心來變之驗。」王阿闍世即勅象師:「汝速將象飲以`[*6-1]醇=純【宋聖】*`醇酒,鼻帶利劍,即放使走。」
爾時,世尊將諸比丘詣城門,適舉足入門。時,天地大動,諸`[神尊=尊神【三】]`神尊天在虛空中散種種`[33]之〔-〕【三】*`之華。時,五百比丘見醉象來,各各馳走,莫知所如。時,彼暴象遙見如來,便走趣向。侍者阿難見醉象來,在世尊後,不自安處,白世尊曰:「此象暴惡,將恐相害,宜可遠之。」
世尊告曰:「勿懼!阿難!吾今當以如來神`[手=力【聖】]`手降伏此象。」
如來觀察暴象不近不遠,便化左右作諸師子王,於彼象後作大火坑。時,彼暴象見左右師子王及見火坑,即失`[尿=溺【聖】]`尿放糞,無走突處,便前進向如來。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汝莫害於龍, 龍現甚難遇,
不由害龍已, 而得生善處。」
爾時,暴象聞世尊說此偈,如被`[火燃=火然【三聖】]`火燃,即自解劍,向如來跪雙膝,投地以鼻舐如來足。`[時=𠇍時【聖】]`時,世尊伸右手摩象頭,而作是說:
「瞋恚生地獄, 亦作蛇蚖形;
是故當捨恚, 更莫受此身。」
爾時,`[神尊諸天=諸尊天神【聖】]`神尊諸天在虛空中,以若干百千種花散如來上。是時,世尊與四部`[*33-1]之〔-〕【三】*`之眾、天、龍、鬼神說微妙法。爾時,`[見降象=降龍【宋】]`見降象男女六萬餘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八萬天人亦得法眼淨。時,彼醉象身中刀風起,身壞命終,生四天王宮。
爾時,`[比丘=諸比丘【三】]`比丘、比丘尼,諸優婆塞、`[優婆夷=優婆斯【三】]`優婆夷,及天、龍、鬼神,聞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S. 21. 8. Nanda.]`(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難陀著極妙之衣,色曜人目,著金廁履屣,復`[抆=壯【宋】,文【元明】]`抆飾兩目,手執鉢器,欲入舍衛城。爾時,`[眾=有眾【三聖】]`眾多比丘遙見尊者難陀著極妙之衣,入舍衛城乞食。爾時,眾多比丘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於〔-〕【三】]`於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曰:「向者,難陀比丘著極妙`[*33-2]之〔-〕【三】*`之衣,色曜人目,入舍衛城乞食。」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速往至難陀比丘所:『如來呼卿!』」
對曰:「如是。世尊!」時,彼比丘受世尊教,頭面禮足而去。往至難陀比丘所,到已,語難陀曰:「世尊呼卿。」
是時,難陀聞比丘語,即來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世尊告難陀曰:「汝今何故著此極妙之衣,又`[則著=著金廁【三】,著【聖】]`則著履屣,入舍衛城乞食?」時,尊者難陀默然不語。
世尊復重告曰:「云何,難陀!汝豈不以信牢固出家學道乎?」
難陀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汝今族姓子不應律行,以信`[牢=堅【三】]`牢固出家學道,何由復著極妙之衣,摩治形服,欲入舍衛城乞食?與彼白衣有何差別?」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何日見難陀, 能`[治=持【三】]`治阿練行;
心樂沙門法, 頭陀度無極。
「汝今,難陀!更莫造此如是之行。」
爾時,尊者難陀及四部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難陀不堪行梵行,欲脫法衣,習白衣行。
爾時,眾多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曰:「難陀比丘不堪行梵行,欲脫`[法服=法衣【三】]`法服,習居家行。」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難陀所,云:『如來喚卿。』」
對曰:「如是。世尊!」時,彼比丘受世尊教,即從`[*8-3]坐=座【明】*`坐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至彼難陀比丘所云:「世尊喚。」
難陀對曰:「如是。」爾時難陀比丘尋`[隨=共【三】]`隨此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告難陀曰:「云何,難陀!不樂修梵行,欲脫法衣,修白衣行乎?」
難陀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何以故?難陀!」
難陀對曰:「欲心熾然,不能自禁。」
世尊告曰:「云何,難陀!汝非族姓子出家學道乎?」
難陀對曰:「如是。世尊!我是族姓子,以信牢固出家學道。」
世尊告曰:「汝族姓子!此非其宜,`[以=已【三】]`以捨家學道修清淨行。云何捨於正法`[欲=而欲【三】]`欲習穢污?難陀當知,有二法無厭足,若有人習此法者終無厭足。云何為二法?所謂`[16]婬=淫【聖】*`婬欲及飲酒。是謂二法無厭足。若有人習此二法,終無厭足,緣此行果,亦不能得無為之處。是故,難陀!當念`[捨=捨除【三聖】]`捨此二法,後必成無漏之報。汝今,難陀!善修梵行,趣道之果,靡不由之。」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蓋屋不密, 天雨則漏; 人不惟行, 漏`[*16-1]婬=淫【聖】*`婬怒癡。
蓋屋善密, 天雨不漏; 人能惟行, 無`[*16]`婬怒癡。」
爾時,世尊復作是念:「此族姓子欲意極多,我今宜可以火滅火。」是時,世尊即以神力手執難陀,猶如力人屈伸臂頃,將難陀至`[香=香熏【三】]`香山上。爾時,山上有一`[巖【CB】,嚴【大】]`巖穴,復有一瞎獼猴在彼住止。是時,世尊右手執難陀而告之曰:「汝,難陀!頗見此瞎獼猴不?」
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何者為妙?為孫陀利釋種妙耶?為此瞎獼猴妙乎?」
難陀對曰:「猶如有人傷極惡犬鼻,復加毒塗,彼犬倍惡。此亦如是。孫陀利釋女,今以此瞎獼猴相比,不可為喻,猶`[如〔-〕【三】]`如大火`[𧂐焚=積燌【聖】]`𧂐焚燒山野,加益以`[乾=于【聖】]`乾薪,火轉`[熾然=熾燃【三】]`熾然,此亦如是。我念彼釋女,不去心懷。」
爾時,世尊如屈伸臂頃,從彼山不現,便至三十三天。`[爾〔-〕【三】]`爾時,三十三天上諸天普集善法講堂,去善法講堂不遠,復有宮殿,五百玉女自相娛樂,純有女人,無有男子。爾時,難陀遙見五百天女,作倡伎樂,自相娛樂,見已,問世尊曰:「此是何等,五百天女作倡`[伎=妓【三】]`伎樂,自相娛樂?」
世尊告曰:「汝難陀自往問之。」
是時,尊者難陀便往至五百天女所,見彼宮舍,敷好坐具若干百種,純是女人,無有男子。是時,尊者難陀問彼天女曰:「汝等是何天女,各相娛樂,快樂如是?」
天女報曰:「我等有五百人,悉皆清淨,無有夫主。我等聞有世尊弟子,名曰難陀,是佛姨母兒,彼於如來所,清淨修梵行,命終之後當生此間,與我等作夫主,共相娛樂。」
是時,尊者難陀甚懷喜悅,不能自勝,便作`[是=此【三】]`是念:「我今是世尊弟子,`[且又=又且【三聖】]`且又復是姨母兒,此諸天女皆當為我作婦。」是時,難陀便退而去,至世尊所。
世尊告曰:「云何,難陀!彼玉女何所言說?」
難陀報`[曰=言【三】]`曰:「彼玉女各作是說:『我`[等=各【三】]`等各無夫主,聞有世尊弟子善修梵行,命終之後,當來生此。』」
世尊告曰:「難陀,汝意云何?`[難陀汝意云何〔-〕【三聖】]`難陀!汝意云何?」
難陀報曰:「爾時,即自生念:『我是世尊弟子,又且復是佛姨母兒,此諸天女盡當與我作妻。』」
世尊告曰:「快哉,難陀!善修梵行,我當與汝作證,使此五百女人皆`[為=當為【三】]`為給使。」
世尊復`[告=告曰【三】]`告:「云何,難陀!孫陀利釋女妙耶?為是五百天女妙乎?」
難陀報曰:「猶如山頂瞎獼猴在孫陀利前,無有光澤,亦無有色。此亦如是。孫陀利在`[他=彼【三】]`他天女前,亦復如是,無有光澤。」
世尊告曰:「汝善修梵行,我當證汝得此五百天`[人=女【聖】]`人。」
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我今=今我【三】]`我今當以火滅難陀火。」猶如力人屈伸臂頃,世尊右手執難陀臂將至地獄中。爾時,地獄眾生受若干苦惱。爾時,彼地獄中有一大鑊,空無有人。見已,便生恐懼,衣毛皆竪,前白`[世尊=佛【三】]`世尊曰:「此諸眾生皆受苦痛,唯有此釜而獨空無人。」
世尊告曰:「此者名`[為〔-〕【三】]`為阿毘地獄。」
爾時,難陀倍復恐怖,衣毛皆竪,白世尊曰:「此是`[阿毘地獄=何獄【三】,阿鼻地獄【聖】]`阿毘地獄,而`[獨=獄【三】]`獨自空,亦無罪人?」
世尊告曰:「汝難陀自往問之。」
是時,尊者難陀便自`[問=往問【三】]`問曰:「云何,獄卒!此是何獄?`[此是何獄〔-〕【三聖】]`此是何獄空無有人?」
獄卒報曰:「比丘當知,釋迦文佛弟子名曰難陀,彼於如來所,`[淨修=修淨【三】]`淨修梵行,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於彼壽千歲,快自娛樂。復於彼終,生此阿毘`[地〔-〕【聖】]`地獄中,此空鑊者即是其`[室=空【聖】]`室。」
`[時=是時【三】]`時,尊者難陀聞此語已,便懷怖懅,衣毛皆竪,即生此念:「此之空釜,正為我耳。」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願受懺悔,我自罪緣,不修梵行,觸嬈如來。」
爾時,尊者難陀便說此偈:
「人生不足貴, 天壽盡亦喪;
地獄痛酸苦, 唯有涅槃樂。」
爾時,世尊告難陀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涅槃者最是快樂。難陀!聽汝懺悔,`[21]汝=如【三聖】*`汝愚、`[*21]`汝癡,自知有咎於如來所。今受汝悔過,後更莫犯。」
爾時,世尊屈伸臂頃,手執難陀,從地獄不現,便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難陀曰:「汝今,難陀!當`[修=修行【三】]`修二法。云何為二法?所謂止與觀也。復當更修二法。云何為二`[法〔-〕【三】]`法?生死不可樂,知涅槃為樂,是謂二法。復當更修二法。云何為二法?所謂智與辯也。」爾時,世尊以此種種法向難陀說。
是時,尊者難陀從世尊受教已,從`[*8-4]坐=座【明】*`坐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至安陀園。到已,在一樹下結`[加=跏【三聖】]`加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思惟如來如此言教。是時,尊者在閑靜處,恒思惟如來教,不去須臾。所以族姓子,以信牢固出家學道,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難陀便成阿羅漢。
已成阿羅漢,即從`[*8-5]坐=座【明】*`坐起,整衣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尊者難陀白世尊曰:「世尊前許證弟子五百天女者,今盡捨之。」
世尊告曰:「汝今生死已盡,梵行已立,吾即捨之。」
爾時,便說偈曰:
「我今見難陀, 修行沙門法;
諸惡皆以息, 頭陀無有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得阿羅漢者,今難陀比丘是。無`[*16-3]婬=淫【聖】*`婬、怒、癡,亦是難陀比丘。」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釋翅瘦迦毘羅越`[尼拘留園=尼拘留國【三】]`尼拘留園中,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大愛道瞿曇彌便往`[至〔-〕【三】]`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願世尊長化愚冥,恒護生命。」
世尊告曰:「瞿曇彌!不應向如來作是言:『如來`[延=正【三聖】]`延壽無窮,恒護其命。』」
是時,大愛道瞿曇彌即說此偈:
「云何禮最勝, 世間無與等,
能斷一切疑, 由是說此語?」
爾時,世尊復以偈報瞿曇彌曰:
「精進意難缺, 恒有勇猛心;
平等視聲聞, 此則禮如來。」
是時,大愛道白世尊曰:「自今以後當禮世尊,`[如來今勅禮=如今如來勅視【三】]`如來今勅`[禮=視【聖】]`禮一切眾生,意無增減。天上、人中及阿須倫,如來為最上。」
是時,世尊可大愛道所`[說=說大愛道【聖】]`說。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廣識多知,所謂大愛道是。」
`[是時=爾時【三】,時【聖】]`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人,於如來`[眾=眾中【聖】]`眾而興誹謗。云何為二人?謂非法言是法,謂法`[是=言是【三】]`是非法,是謂二人,誹謗如來。復有二人不誹謗如來。云何為二?所謂非法即是非法,真法即是真法,是謂二人不誹謗如來。是故,諸比丘!非法當言非法,真法當言真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CB】,【大】]`○)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人獲福無量。云何為二?所謂應稱譽者`[便=使【聖】]`便歎譽之,不應稱者亦不稱歎之,是謂二人獲福無量。復有二人受罪無量。何等為二?所謂可稱`[歎=譽【三】]`歎反更誹謗,不應稱嘆者而更稱嘆。諸比丘!莫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5-1]含=鋡【聖】*`含經卷第九`[〔-〕=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
`[東晉…譯=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勸請品第十九
`[~S. 6. 1. 1. Brahma-āyācana.]`(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三】]`國道場樹下。
爾時,世尊得道未久,便生`[是=此【三】]`是念:「我今甚深之法難曉難了,難可覺知,不可思惟,休息微妙,智者所覺知,能分別義理,習之不厭,即得歡喜。設吾與人說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者,唐有其勞,則有所損。我今宜可默然,何須說法!」
爾時,梵天在梵天上,遙知如來所念,猶如士夫屈伸臂頃,從梵天上沒不現,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梵天白世尊曰:「此閻浮提必當壞敗,三界`[喪【CB】,[衷-口+(罩-卓)]【大】]`喪目。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應演法寶,然今復不暢演法味,`[唯=惟【三】]`唯願如來普為眾生廣說深法!又此眾生根`[原=源【三】]`原易度。若不聞者,永失法眼。此應為法之遺子,猶如`[優…華=~Uppala.]`優鉢蓮華、拘牟頭華、`[分…華=~Puṇḍarīka.]`分陀利華,雖出於地,未出水上,亦未開敷。是時,彼華漸漸欲生,故未出水,或時此華以出水上,或時此華不為水所著。此眾生類亦復如是,為生、老、病、死所見逼促,諸根應熟,然不聞法而便喪者,不亦苦哉!今正是時,唯願世尊當為說法。」
爾時,世尊知梵天心中所念,又慈愍一切眾生故,說此偈曰:
「梵天今來勸, 如來開法門;
聞者得篤信, 分別深法要。
猶`[在=住【三】]`在高山頂, 普觀眾生類;
我今有此法, 昇堂現法眼。」
爾時,梵天便作是念:「如來必為眾生說深妙法。」歡喜踊躍,不能自勝,頭面禮足已,即還天上。
爾時,梵天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S. 56. 11. Dhammacakka.]`(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波羅㮈國仙人鹿苑=波羅奈國仙人鹿苑【三】,~Bārāṇasī Isipatana Migadāya.]`波羅㮈國仙人鹿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事,學道者不應親近。云何為二事?所謂著欲及樂之法,此是`[下卑=卑下【三】]`下卑凡賤之法,又此諸苦眾惱百端,是謂二事學道者不應親近。如是,捨此二事已,我自有至要之道得成正覺,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諸神通,成沙門果,至於涅槃。云何為至要之道得成正覺,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諸神通,成沙門果,至於涅槃?所謂此賢聖八品道是。所謂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此名至要之道。`[今=令【三】]`今我得成正覺,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諸神通,成沙門果,至於涅槃。如是,諸比丘!當學捨上二事,習於至要之道。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羅云、迦葉、龍 二難、大愛道
誹謗、非`[梵法=梵請【三】]`梵法 二事最在後
`[~M. 37. Taṇhāsaṅkhaya.,[No. 99(505)]]`(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釋提桓因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云何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安隱之處,無有諸患,天、人所敬?」
爾時,世尊告釋提桓因曰:「於是,拘翼!若`[是=諸【三】]`是比丘聞此空法解無所有,則得解了一切諸法,如實知之。身所覺知苦樂之法,若不苦不樂之法,即於此身觀悉無常,皆歸於空。彼已觀此不苦不樂之變,亦不起想,`[22]以=已【三】*`以無有想,則無恐怖;`[*22]`以無恐怖,則`[般涅槃=~Parinibbānam.]`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安隱之處,無有災患,天、人所敬。」
爾時,釋提桓因禮世尊足已,繞三匝而退。
當於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去世尊不遠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爾時,尊者大目犍連便作是念:「向者,`[帝釋=此帝釋【三】]`帝釋得道跡而問事耶?為不得道跡`[而=為【三】]`而問義耶?我今當試之。」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即以神足,如`[屈=人屈【三】]`屈伸臂頃,便至三十三天。
爾時,釋提桓因遙見大目犍連`[遠來=從遠而來【三】]`遠來,即起奉迎,並作是語:「善來!尊者大目犍連!尊自不至此,亦大久矣!願欲與尊論說法義,願在此處坐。」
是時,目犍連問釋提桓因曰:「世尊與汝說斷愛欲之法,我欲聞之,今正是時,可與我說之。」
釋提桓因白言:「我今諸天事猥多,或自有事,或復有諸天事,我所`[聞=問【明】]`聞者即時而忘。昔者,目連,與諸阿須倫共鬪,當鬪之日,諸天得勝,阿須倫退。爾時,我身躬往自戰,尋復領諸天還上天宮,坐最勝講堂。因鬪勝故,故名為最勝講堂,`[階=街【三】]`階巷成行,陌陌相值,一一階頭,七百樓閣,一一樓閣上,各七玉女,一一玉女各有七使人,願尊目連在彼觀看。」
爾時,釋提桓因及`[毘沙門天王=~Vessavaṇa-mahārājā.]`毘沙門天王在尊者目連後,往至最勝講堂所。是時,釋提桓因及毘沙門天王,白大目犍連曰:「此是最勝講堂,悉可遊看。」
目`[8]犍〔-〕【三】*`犍連曰:「天王!此處極為微妙,皆由前身所作福祐故,致此自然寶堂,猶如人間小有樂處,各自慶賀,如天宮無異,皆由前身作福所致。」
爾時,釋提桓因左右玉女,各各馳走,莫知所如,猶`[如=若【三】]`如人間有所禁忌,皆懷慚愧。是時,釋提桓因所將玉女亦復如是。遙見大目犍連來,各各馳走,莫知所湊。
時,大目`[*8-1]犍〔-〕【三】*`犍連便作是念:「此釋提桓因意甚放逸,我`[今【CB】,令【大】]`今宜可使懷恐怖。」是時,尊者大目犍連即以`[右=左【三】]`右脚指案地,彼宮殿`[六變=六反【三】]`六變震動。是時,釋提桓因及毘沙門天王皆懷恐怖,衣毛皆竪,而作是念:「此大目犍連有大神足,乃能使此宮殿`[六返=六反【三】]`六返震動,甚奇!甚特!未曾有是!」
是時,大目犍連便作是念:「今此釋身以懷恐怖,我今宜可問其深義。」「云何,拘翼!如來所說除愛欲經者,今正是時,唯願與我等說。」
釋提桓因報言:「目連!我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是時,我即白世尊曰:『云何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至無為處,無有患苦,天、人所敬?』爾時,世尊便告我言:『於是,拘翼!諸比丘聞法已,都無所著,亦不著色,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13]以〔-〕【三】*`以知一切諸法已,若苦、若樂、`[若〔-〕【三】]`若不苦不樂,觀了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彼`[*13]`以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15]以=已【三】*`以無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無為之處,無有患苦,天、人所敬。』爾時,我聞此語已,便禮世尊足,遶三匝,即退而去,還歸天上。」
是時,尊者大目犍連以深法之語,向釋提桓因及向毘沙門具分別之。爾時,目`[*8-2]犍〔-〕【三】*`犍連具說法已,猶如士夫屈伸臂頃,從三十三天沒不現,便來至舍衛`[城〔-〕【三】]`城祇樹給孤獨園,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目犍連即於座上白世尊曰:「如來前與釋提桓因說除欲之法,唯願世尊當與我說之。」
爾時,世尊告目犍連曰:「汝當知之,釋提桓因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釋提桓因`[問我此=而問我【三】]`問我此義:『云何,世尊!比丘斷愛欲,心得解脫?』爾時,我告釋提桓因曰:『拘翼!若有比丘解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亦無所著,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15-1]以=已【三】*`以知一切諸法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彼`[已〔-〕【三】]`已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已無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欲,心得解脫。』爾時,釋提桓因即從坐起,頭面禮`[我〔-〕【三】]`我足,便退而去。還歸天上。」
爾時,大目犍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有此二人,若見雷電霹靂,無有恐怖。云何為二人?獸王師子、漏盡阿羅漢。是謂,比丘!有此二人在於世間,若見雷電霹靂,不懷恐怖。是故,諸比丘!當學漏盡阿羅漢。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令人無有智慧。云何為二法?不喜問勝人,但貪睡眠無精進意。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令人無有智慧。復有二法,令人成大智慧。云何`[為〔-〕【三】]`為二法,好問他義,不貪睡眠有精進意。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令人有智慧,當`[學〔-〕【三】]`學遠離惡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令人貧賤,無有財貨。云何為二法?若見`[他=人與他【三】]`他`[施=物【三】]`施時便禁制之,又自不肯布施。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令人貧賤,無有財寶。比丘!`[復=當知復【三】]`復有二法,令人富貴。云何為二法?若見人與他物時助其歡喜,己好布施。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令人富貴。如是,諸比丘!當學惠施,勿有貪心。」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令人生貧賤家。云何為二法?不孝父母、諸尊師長,亦不承事勝`[己=於己【三】]`己者。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令人生貧賤家。`[諸比丘=比丘當知【三】]`諸比丘!復有二法生豪族家。云何為二?恭敬父母、兄弟、宗族,將至己家,惠施所有。是謂,比丘!有此二法,生豪族家。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梵志女名須深,往至尊者大拘絺羅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梵志女須深白拘絺羅曰:「優蹋藍弗、羅勒迦藍,此深法中,竟不受化,各取命終,世尊記此二人曰:『一人生不用處,一人生有想無想處。此二人盡其壽命,各復命終,一人當為邊地國王,傷害人民,不可稱計;一人當為著翅惡狸,飛行走獸無得脫者;命終之後各生地獄中。』然復世尊不記彼人何時當盡苦際,何故世尊不記彼人當盡苦際?」
爾時,尊者拘絺羅語須深女人曰:「所以世尊不`[說=記【元明】]`說者,皆由無人問此義故,是故,世尊不記彼人何時當盡苦際。」
須深女人曰:「於是如來`[以取=已趣【三】]`以取涅槃,是故不得問之;若當在世者,`[往=便往【三】]`往問其義。如今尊者拘絺羅與我說之,彼人何時當盡苦際?」
爾時,尊者拘絺羅便說此偈:
「種種果不同, 眾生趣亦然,
自覺覺人者, 我無此辯說。
禪智解脫辯, 憶本天眼通,
能盡苦`[原=元【三】]`原本, 我無此辯說。」
爾時,須深女人便說此偈:
「善逝有此智, 質直無瑕穢,
勇猛有所伏, 求於大乘行。」
是時,尊者拘絺羅復說此偈:
「是意甚難得, 能獲異法要;
難為能`[辦=辯【元明】]`辦之, 向於奇特事。」
爾時,尊者與彼須深女人具說法要,便發喜心。時,彼女人即從`[11]坐=座【三】*`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時,須深女人聞尊者拘絺羅所說,歡喜奉行。
`[~A. II. 4. 7.]`(九)
聞如是:
一時,尊者`[摩訶迦遮延=~Mahākaccāna.]`摩訶迦遮延遊`[婆那=~Gundāvana.]`婆那國深池水側,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迦遮延有此名`[聞=問【宋】]`聞,流聞四遠。尊者長老`[姦茶=姦荼【三】,~Kaṇḍarāyana]`姦茶婆羅門在此遊化。爾時,婆羅門聞尊者迦遮延在此池側遊化,將五百比丘,尊者長老功德具足,「我今可往問訊彼人。」是時,上色婆羅門將五百弟子,往至尊者迦遮延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彼婆羅門問尊者迦遮延曰:「如迦遮延所行,此非法、律,年少比丘不向我等諸高德婆羅門作禮。」
迦遮延曰:「婆羅門當知,彼如來、至真、等正覺,說此二地。云何為二地?一名老地,二名壯地。」
婆羅門問曰:「何者`[17]為=是【三】*`為老地?何者`[*17]`為壯地?」
迦遮延曰:「正使婆羅門年在八十、九十,彼人不止婬欲,作諸惡行,是謂婆羅門雖可`[言=年【明】]`言老,今在壯地。」
婆羅門曰:「何者年壯住在老地?」
迦遮延曰:「婆羅門!若有比丘年在二十,或三十、四十、五十,彼亦不習婬欲,亦不作惡行,是謂婆羅門年壯在老地。」
婆羅門曰:「此大眾中頗有一比丘不行`[婬法=婬欲【三】]`婬法,不作惡行乎?」
迦遮延曰:「我大眾中無有一比丘習欲作惡者。」
時,`[婆=彼婆【三】]`婆羅門即從`[*11-1]坐=座【三】*`坐起,禮諸比丘足,並作是語:「汝今年少住於老地,我今年老住`[於=在【明】]`於少地。」爾時,彼婆羅門復往至迦遮延所,頭面禮足,而自陳說:「我今自歸迦遮延及比丘僧,盡形壽不殺。」
迦遮延曰:「汝今莫自歸我,我所自歸者汝可趣向之。」
婆羅門曰:「尊者迦遮延,為自歸誰?」
時,尊者迦遮延便長跪向如來所般涅槃處:「有釋種子出家學道,我恒自歸彼,然彼人即是我師。」
婆羅門曰:「此沙門瞿曇為在何處?我今欲見之。」
迦遮延曰:「彼如來已`[22]取=趣【三】*`取涅槃。」
婆羅門言:「若如來在世者,我乃可百千由旬往問訊之。彼如來雖`[*22-1]取=趣【三】*`取涅槃,我今`[重自=自重【宋】]`重自歸作禮及佛、法、眾,盡其形壽,不復殺生。」
爾時,上色婆羅門聞尊者迦遮延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人出現世間,甚難得遇。云何為二人?能說法人出現於世,甚難得值;能聞法人受持奉行,甚難得值。是謂,比丘!有此二人出現世間,甚難得遇。是故,諸比丘!當學說法,當學聞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D. 16. 2. 12-25.]`(一一)
聞如是:
一時,佛遊摩竭國界,漸來至毘舍離城。爾時,在毘舍離`[北=比【元】]`北`[3]闇婆婆利=菴婆婆利【元明】*`闇婆婆利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3-1]闇婆婆利=菴婆婆利【元明】*`闇婆婆利女聞世尊來在園中,與大比丘五百人俱。爾時,彼女駕乘`[4]羽寶=羽葆【元明】*`羽寶之車,便往出毘舍離城,至`[俠=挾【元】]`俠道口,`[即〔-〕【三】]`即到世尊所,`[自=即自【三】]`自下車往至世尊所。
爾時,世尊遙見彼女來,便告諸比丘:「皆悉專精,勿起邪想。」
是時,女人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說極妙`[8]之〔-〕【三】*`之法。
說極妙`[*8-1]之〔-〕【三】*`之法已,女白佛言:「唯`[然=願【三】]`然世尊!當受我請,及比丘僧。」爾時,世尊默然受女請。女見世尊默然受請已,即從`[*11-2]坐=座【三】*`坐起,頭面禮足,復道而歸。
爾時,毘舍離城男女大小,聞世尊在`[*3-2]闇婆婆利=菴婆婆利【元明】*`闇婆婆利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時=是時【三】]`時,城中有五百`[億〔-〕【三】]`億童子,乘種種`[*4-1]羽寶=羽葆【元明】*`羽寶之車——其中或乘白車白馬,衣蓋、幢幡、侍從皆白;其中或乘`[赤車赤馬=赤馬赤車【三】]`赤車赤馬,衣蓋、幢幡、侍從皆赤;或乘青車青馬,衣蓋、幢幡、侍從皆青;或乘黃車黃馬,衣蓋、幢幡、侍從皆黃——威容嚴飾,如諸王法,出毘舍離城,往至世尊所,未到之頃,道逢彼女,走`[打車=車打【三】]`打車牛,馳向城內。
是時,諸童子問女曰:「汝是女人,應當羞辱,何以打牛走車,馳向城內?」
時女報曰:「諸賢當知,我明日請佛及比丘僧,是故走車耳。」
童子報曰:「我亦欲飯佛及比丘僧,今與汝千兩純金,可限明日,使我等飯。」
時女報曰:「止!止!族姓子!我不聽許。」
童子復報:「與汝二千兩、三`[14]千=千兩【三】*`千、四`[*14]`千、五`[*14]`千,乃至百千兩金,是非聽許,明日使我等飯佛及比丘僧。」
女報言:「我不聽許。所以然者,世尊恒說:『有二希望,世人不能捨離。云何為二?利望、命望。』誰能保我至明日者,我`[*15-2]以=已【三】*`以先請如來,今當辦具。」
時,諸童子各振其手:「我等爾許人不如女人也。」作是語已,各自別去。
時,諸童子往至世尊所,頭面作禮,在一面住。爾時,世尊見童子來,告諸比丘:「汝等比丘,觀諸童子威容服飾,如天帝釋出遊觀時,等無差別。」
爾時,世尊告童子曰:「世間有二事,最不可得。云何為二?有`[15]反=返【三】*`反復之人,作小恩常不忘,況復大者?是`[謂〔-〕【三】]`謂,諸童子!有此二事,最不可得。童子當知,念有`[*15]`反復,亦`[識使=使識【三】]`識使小恩不忘,況復大者。」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知恩識`[*15-2]反=返【三】*`反復, 恒念教授人;
智者所敬侍, 名聞天世人。
「如是。諸童子!當`[知〔-〕【三】]`知作是學。」
爾時,世尊具與諸童子說微妙法。聞已,各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是時,女人即其夜,辦種種甘饌飲食,敷諸坐具,清旦便白:「時到,今正是時,唯願世尊臨顧鄙舍。」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將諸比丘前後圍遶,往至毘舍離城,到`[19]女=彼女【三】*`女舍。是時,女見世尊坐定,手`[自【CB】,目【大】]`自擎食上佛及比丘僧。飯佛及比丘僧已,行清淨水已,更取小金鏤座,在佛前坐。
爾時,女白世尊曰:「此`[*3-3]闇婆婆利=菴婆婆利【元明】*`闇婆婆利園用奉上如來及比丘僧,使當來、過去、現在眾僧,得止住中,願世尊受此園。」
爾時,世尊為彼女故,便受此園。世尊`[便=即便【三】]`便說此呪願:
「園果施清涼, 橋`[樑渡=梁度【三】]`樑渡人民;
近道作圊廁, 人民得休息。
晝夜獲安隱, 其福不可計;
諸法戒成就, 死必生天上。」
爾時,世尊說此`[記=語【三】]`記已,即起而去。
爾時,`[*19-1]女=彼女【三】*`女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斷愛及師子 無智、少於財
家貧、須深女 迦旃、法說、女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一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𦋺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善知識品第二十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親近善知識,莫習惡行,信`[於=彼【三】]`於惡業。所以然者,諸比丘!親近善知識已,信便增益,聞、施、智慧普悉增益。若`[比=諸比【三】]`比丘親近善知識,莫習惡行。所以然者,若近惡知識,便無信、戒、聞、施、智慧。是故,諸比丘!當親近善知識,莫近惡知識。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羅陀竹園所,與大`[比丘=比丘眾【三】]`比丘五百人俱。前後圍遶而為說法。
爾時,提婆達兜將五百比丘去如來不遠而`[逕=經【三】]`逕過。世尊遙見提婆達兜自將門徒,便說此偈:
「莫親惡知識, 亦莫愚從事;
當近善知識, 人中最勝者。
人本無有惡, 習近惡知識,
`[後=從【三】]`後必種惡根, 永在闇冥中。」
是時,提婆達兜五百弟子聞世尊說此偈已,便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斯須退坐,向世尊悔過:「我等愚惑,無所`[識知=知識【三】]`識知,唯願世尊受我等懺悔。」
爾時,世尊受彼五百比丘懺悔,便與說法,令得信根。
爾時,五百比丘在閑靜`[5]之〔-〕【三】*`之處思惟深法。所以然者,族姓子出家學道,以信堅固,修無上梵行。爾時,彼五百比丘便成阿羅漢:生死已盡,`[所作已辦梵行已立=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三】]`所作已辦,梵行已立,更不復受`[胎〔-〕【三】]`胎有,如實知之。爾時,五百人成阿羅漢。
`[諸=是時諸【三】]`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f. Divyāvadāna, pp. 246-254.]`(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與無`[央=鞅【宋】]`央數`[*5-1]之〔-〕【三】*`之眾圍遶說法。是時,`[曇摩留支=~Dharmaruci.]`曇摩留支在靜室中,獨自思惟,入禪三昧,觀見前身在大海中作魚,身長七百由旬。即從靜室起,猶如力士屈`[申=伸【三】]`申臂頃,便往至大海中故死屍上而經行。
爾時,曇摩留支便說此偈:
「生死無數劫, 流轉不可計;
各各求所安, 數數受苦惱。
設復見身已, 意欲造`[舍宅=屋舍【三】]`舍宅;
一切`[支=肢【三】]`支節壞, 形體不得全。
心已離諸行, 愛著永無餘;
更不受此形, 長樂涅槃中。」
爾時,尊者曇摩留支說此偈已,即從彼沒,來至舍衛`[15]祇洹=祇桓【明】*`祇洹精舍,往至世尊所。爾時,世尊見曇摩留支來,作是告曰:「善哉!曇摩留支!久來此間。」
`[曇【CB】,瞿【大】]`曇摩留支白世尊曰:「如是。世尊!久來此間。」
爾時,`[16]上坐=上座【三】*`上坐及諸比丘各生斯念:「此曇摩留支恒在世尊左右,然今世尊告曰:『善哉!曇摩留支!久來此間。』」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中所念,欲斷狐疑故,便告諸比丘:「非為曇摩留支久來此間,故我言此義。所以然者,昔`[者〔-〕【三】]`者過去無數劫時,有`[定光=錠光【元明】,~Dīpaṅkara.]`定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出現於世,治在鉢摩大國,與大比丘眾十四萬八千人俱。爾時,四部之眾不可稱計,國王、臣吏、人民之類,皆來供養給其所須。
「`[爾時=爾因【宋】]`爾時,有梵志名耶若達,在雪山側住,看諸祕讖,天文、地理靡不貫博,書䟽文字亦悉了知,諷誦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亦復了知,事諸火神、日月、星宿,教五百弟子宿夜`[不惓=不倦【三】]`不惓。耶若達梵志有弟子名曰`[21]雲雷=雷雲【三】*`雲雷,顏貌`[端政=端正【三】]`端政,世之希有,`[髮=眼【三】]`髮紺青色。`[*21]`雲雷梵志聰明博見,靡事不通,恒為耶若達所見愛敬,不去須臾。是時,婆羅門所行呪術,盡皆備舉。
「爾時,`[*21-2]雲雷=雷雲【三】*`雲雷梵志便作是念:『我今所應學者悉皆備已。』然復自念:『書籍所載,諸有學梵志行術過者,當報師恩。`[24]又=如【三】*`又我今日所應學者皆復知之,我今宜可報於師恩。然復貧匱,空無所有可用供養師者;宜當往詣國界求所須者。』
「爾時,`[*21-3]雲雷=雷雲【三】*`雲雷梵志便往至師所,而白師曰:『梵志所學`[25]技=伎【三】*`技`[A2][-]【CB】,[*]【大】`術之法,今悉知已,然復書籍所載,諸有學術過者,當報師恩。然復貧乏,無有金銀珍寶可用供養者,今欲詣國界求索財物,用供養師。』
「爾時,耶若達婆羅門便作是念:『此`[*21-4]雲雷=雷雲【三】*`雲雷梵志我之所愛,不去心首。設吾死者尚不能別離,何況今日欲捨吾去。我今當作何方宜,使留得住耶?』
「是時,耶若達梵志即告`[*21-5]雲雷=雷雲【三】*`雲雷曰:『汝梵志!今故有婆羅門所應學者,卿尚不知。』是時,`[*21]`雲雷梵志便前白師:『唯願見教,何者未誦?』是時,`[A3][-]【CB】,[*]【大】`耶若達梵志便思惟造五百言誦,告`[*21]`雲雷曰:『今有此書名五百言誦,汝可受之。』`[*21]`雲雷白言:『願師見授,欲得諷誦!』
「比丘當知,爾時,耶若達便授`[弟子此=此弟子【三】]`弟子此五百言誦。未`[逕=經【三】]`逕幾日,悉皆流利。是時,耶若達婆羅門告五百弟子曰:『此雲雷梵志`[*25-1]技=伎【三】*`技術悉備,無事不通,即以立名,名曰超術。此超術梵志極為高才,天文、地理靡不`[觀=貫【三】]`觀博,書䟽文字亦悉了知。』爾時,超術梵志復經數日,復白師曰:『梵志所學`[*25]`技術之法,今悉知已,然復書籍所載,諸有學術過者,當報師恩。加復貧乏,無有金銀珍寶可用供養師者,今欲詣國界求索財物,用供養師,唯願聽許!』爾時,耶若達梵志告曰:『汝知是時。』`[超術=是超術【三】]`超術梵志前禮師足,便退而去。
「爾時,鉢摩大國去城不遠,有眾梵志普集一處,欲共大祠,亦欲講論。時,有八萬四千梵志共集。第一上坐亦復諷誦外道書䟽,莫不練知,天文、地理、星宿變怪,皆悉了知。各欲散時,便以五百兩金及金杖一枚,金澡`[罐=灌【宋元】]`罐一枚,牛千頭,用奉上師,與第一上坐。
「爾時,超術梵志聞,去鉢摩大國不遠,有諸梵志八萬四千集在一處,其有試術過者,便與五百兩金及金杖一枚,金澡罐一`[枚【CB】,杖【大】]`枚,大牛千頭。是時,超術梵志自念:『我今何故家家乞求?不如詣彼大眾共捔`[*25-3]技=伎【三】*`技術。』是時,超術梵志便往至大眾所。
「爾時,眾多梵志遙見超術梵志,各各高聲喚曰:『善哉!祠主,今獲大利,乃使梵天躬自下降。』時,八萬四千諸梵志等各起共迎,異口同音而作是語:『善來,大梵神天!』時,超術梵志便生此念:『此諸梵志謂呼吾是梵天,然復吾亦非梵天。』是時,超術梵志語諸婆羅門曰:『止!止!諸賢!勿呼吾是梵天也。汝等豈不聞乎?雪山北有大梵志眾師,名耶若達,天文、地理靡不貫練。』諸梵志曰:『吾等聞之,但`[不見耳=不曾見【宋】]`不見耳!』超術梵志曰:『我是其弟子,名曰超術。』是時,超術梵志便向彼眾第一上坐而告之曰:『設知`[*25-4]技=伎【三】*`技術者,向吾說之。』
「爾時,彼眾第一上坐即向超術梵志誦三藏`[*25-5]技=伎【三】*`技術,無有漏失。時,超術婆羅門復語彼上坐曰:『一句五百言,今可說之。』是時,彼上坐曰:『我不解此義,何等是一句五百言者?』時,超術梵志告曰:『諸賢!默然聽說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
「比丘當知,爾時,超術梵志便誦三藏之術,及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爾時,八萬四千梵志歎未曾有:『甚奇!甚特!我等初不聞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今尊者宜在上頭第一上坐。』
「爾時,超術梵志移彼上坐已,便在第一上頭坐。爾時,彼眾上坐極懷瞋恚,發此誓願:『今此人移我坐處,自補其處。我今所誦經籍,持戒苦行,設當有福者,盡持用作誓:「此人所生之處,所欲作事,我恒當壞敗其功。」』
「是時,彼施之主即出五百兩金及金杖一枚,金澡罐`[一枚=一放【宋】]`一枚,牛千頭,好女一人,持用與上坐使呪願。爾時,上坐告主人曰:『我今受此五百兩金及金杖、金澡罐,當用供養師。此女人,及牛千頭還施主人。所以然者,吾不習欲,亦不積財。』
「是時,超術梵志受此金杖、澡罐已,便往詣鉢摩大國。其王名曰光明。時,彼國王請`[4]定光=錠光【元明】*`定光如來及比丘眾衣食供養。時,彼國王告令城內:『其有人民有香華,`[盡=者盡【三】]`盡不得賣,若有賣者當重罰之;吾自出`[買=價【三】]`買,不須轉賣。』復勅人民,掃灑令淨,勿使有`[土=土石【三】]`土沙穢惡;懸繒幡蓋,香汁塗地,作倡妓樂,不可稱計。
「爾時,彼梵志見已,便問行道人曰:『今是何日?掃灑道路,除治不淨,懸繒幡蓋,不可稱計。將非國主太子有所娉娶?』彼行道人報曰:『梵志不知耶?鉢摩大國王今請`[*4-1]定光=錠光【元明】*`定光如來、至真、等正覺,衣食供養,故平治道路,懸繒幡蓋耳。』然梵志祕記亦有此語:『如來出世,甚難得遇,時時乃出,實不可見,猶如優曇鉢華,時時乃出。』此亦如是,如來出現於世,甚不可值。又梵志書亦有`[語=此語【三】]`語:『有二人出世甚難得值。云何二人?如來及轉輪聖王。此二人出現甚難得值。』爾時,彼復作是念:『我今`[可=何【三】]`可急速報`[佛=師【三】]`佛恩,今且以此五百兩金奉上`[*4]`定光如來。』復作是念:『書記所載,如來不受金銀珍寶;我可持此五百兩金,用買`[11]華香=香華【三】*`華香,散如來上。』
「是時,梵志即入城內求買`[*11-1]華香=香華【三】*`華香。爾時,`[城中=城內【三】]`城中行人報曰:『梵志不知耶?國王有教令,其有香華賣者當重罰之。』時,彼超術梵志便作是念:『是我薄祐,求華不獲,將知如何?』便還出城,在門外立。
「爾時,有婆羅門女名曰善味,持水瓶行取水,手執五枚華。梵志見已,語彼女人曰:『大妹!我今須華,願妹見賣與我。』梵志女曰:『我何時是汝妹?為識我父母不?』時,超術梵志復生此念:『此女人性行寬博,意在戲笑。』即復語言:『賢女!我當與價,是非見惠此華。』梵志女曰:『豈不聞大王有嚴教,不得賣華乎?』
「梵志曰:『賢女!此事無苦,王不奈汝何!我今急須此五枚華,我得此華,汝得貴價。』梵志女曰:『汝急須華,欲作何等?』梵志報曰:『我今見有良地,欲種此華。』梵志女曰:『此華`[以=已【三】]`以離其根,終不可生。云何方言我欲種之?』梵志報曰:『如我今日所見良田,種死灰尚生,何況此華?』
「梵志女曰:『何者是良田,種死灰乃生乎?』梵志報曰:『賢女!有`[*4-3]定光=錠光【元明】*`定光佛、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梵志女曰:『`[*4]`定光如來為何等類?』梵志即報彼女曰:『`[*4]`定光如來者,有如是之德,有如是之戒,成諸功德。』梵志女曰:『設有功德者,欲求何等福?』梵志報曰:『願我後生當如`[*4]`定光如來、至真、等正覺,禁戒、功德亦當如是。』
「梵志女曰:『設汝許我世世作夫婦,我便與汝華。』梵志曰:『我今所行,意不著欲。』梵志女曰:『如我今身不求為汝作妻,使我將來世與汝作妻。』超術梵志曰:『菩薩所行,無有愛惜,設與我作妻者,必壞我心。』梵志女曰:『我終不壞汝施意,正使持我身施與人者,終不壞施心。』是時,便持五百金錢,用`[買=賣【宋元】]`買五枚華,與彼女人,共作誓願,各自別去。
「是時,`[*4-7]定光=錠光【元明】*`定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時到=到時【宋】]`時到著衣持鉢,與比丘僧前後圍繞,入鉢摩大國。時,超術梵志遙見`[*4]`定光如`[來=來來【三】]`來顏貌`[端政=端正【三】]`端政,見莫不歡,諸根寂靜,行不錯亂,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猶如澄水無有穢濁,光明徹照,無所罣礙。亦如寶山,出諸山上。見已,便發歡喜心,於如來所持此五莖華,至`[*4]`定光如來所。到已,在一面住。
「時,超術梵志白`[*4-10]定光=錠光【元明】*`定光佛言:『願見採受,`[設【麗】,說【大】(cf. K18n0649_p0382a22; T02n0125_p0599b04)]`設世尊今不授決者,便當於此處斷其命根,不願此生。』爾時,世尊告曰:『梵志!不可以此五莖華授無上等正覺。』梵志白言:『願世尊與我說菩薩所行法!』`[*4]`定光佛告曰:『菩薩所行,無所愛惜。』
「爾時,梵志便說`[偈言=此偈【三】]`偈言:
「『不敢以父母, 持施與外人;
諸佛真人長, 亦復不敢施。
日月周行世, 此二不可施;
餘者盡可施, 意決無有難。』
「爾時,`[*4-12]定光=錠光【元明】*`定光佛復以此偈報梵志曰:
「『如汝所說施, 亦不如來言;
當忍億劫苦, 施頭身耳目。
妻子國財寶, 車馬僕從人;
設能堪與者, 今當授汝決。』
「爾時,摩納復說此偈:
「『大山熾如火, 億劫堪頂戴;
不能壞道意, 唯願時授決。』
「爾時,`[*4-13]定光=錠光【元明】*`定光如來默然不語。時,彼梵志手執五莖華,右膝著地,散`[*4]`定光如來,並作是說:『`[持=特【宋】]`持是福祐,使將來世當如`[*4]`定光如來、至真、等正覺,而無有異!』即自散髮在于淤泥。『若如來授我決者,便當以足蹈我髮上過。』
「比丘當知:爾時,`[*4-16]定光=錠光【元明】*`定光如來觀察梵志心中所念,便告梵志曰:『汝將來世當作釋迦文佛、如來、至真、等正覺。』
「`[時=爾時【三】]`時,超術梵志有同學,名曇摩留支,在如來邊,見`[*4-17]定光=錠光【元明】*`定光佛授超術梵志決,又足蹈髮上。見已,便作是說:『此禿頭沙門何忍,乃舉足蹈此清淨梵志髮上?此非人行!』」
佛告諸比丘:「爾時耶若達梵志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耶若達者,今白淨王是。爾時八萬四千梵志上坐者,今提婆達兜`[8]身〔-〕【三】*`身是也。時超術梵志者,即我`[*8]`身是也。是時梵志女賣華者,今瞿夷是也。爾時祠主者,今執杖梵志是也。爾時曇摩留支,口所造行,吐不善響,今曇摩留支是也。然復曇摩留支無數劫中恒作畜生,最後受身在大海作魚,身長七百由旬,從彼命終,來生此間,與善知識從事,恒親`[A6][-]【CB】,[*]【大】`近`[在〔-〕【三】]`在善知識,習諸善法,根門通利。以此因緣故,我言:『久來此間。』曇摩留支亦復自陳:『如是,世尊!久來此間。』是故,諸比丘!常當修習身、口、意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人似師子者,有似羊者,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CB】,界【大】]`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人云何似師子者?於是,比丘!或有人得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彼得已,便自食噉,不起染著之心,亦無有欲意,不起諸想,都無此念,自知出要之法。設使不得利養,不起亂念,無增減心。猶師子王食噉小畜,爾時,彼獸王亦不作是念:此者好,此者不好,不起染著之心,亦`[無=無有【三】]`無欲意,不起諸想。此人亦復如是,若得供養衣被、`[11]飯=飲【三】*`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彼得已,便自食噉,不起想著之意;設使不得,亦無諸念。
「猶如有人受人供養衣被、`[*11-1]飯=飲【三】*`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得已,便`[自〔-〕【三】]`自食噉,起染著之心,生愛欲意,不知出要之道;設使不得,恒生此想念。彼人得供養已,向諸比丘而自貢高,毀蔑他人:『我所能得衣被、`[飯=飲【明】]`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此諸比丘不能得之。』猶如大群羊中有一羊,出群`[已詣=見諸【三】]`已,詣大糞聚,此羊飽食屎已,還至羊群中,便自貢高:『我能得好食,此諸羊不能得食。』此亦如是,若有一人,得利養衣被、`[床〔-〕【三】]`床臥具、病瘦醫藥,起諸亂想,生染著心,便向諸比丘而自貢高:『我能得供養,此諸比丘不能得供養。』是故,諸比丘!當學如師子王,莫如羊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言【三】]`有眾生知`[2]反復=返復【三】*`反復者,`[此=比【宋元】]`此人可敬,小恩尚不忘,何況大恩!設使離此間千由旬、百千由旬,故不為遠,猶近我不異。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我恒歎譽知返復者。諸有眾生不知`[*2]`反復者,大恩尚不憶,何況小者!彼非近我,我不近彼,正使著僧伽梨在吾左右,此人猶遠。所以然者,我恒不說無`[*2]`反復者。是故,諸比丘!當念反復,莫學無`[*2]`反復。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人懈惰,種不善行,於事有損。若能不懈惰`[精=而精【三】]`精進者,`[此者=此人【三】]`此者最妙,於諸善法便有增益。所以然者,彌勒菩薩經三十劫應當作佛、至真、等正覺,我以精進力、勇猛之心,使彌勒在後。過去恒沙多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皆由勇猛而得成佛。以此方便,當知懈惰為苦,作諸惡行,於事有損。若能精進勇猛心強,諸善功德便有增益。是故,諸比丘!當念精進,勿有`[懈怠=懈隋【三】]`懈怠。如是,`[諸〔-〕【三】]`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阿練比丘當修行二法。云何二法?所謂止與觀也。若阿練比丘得休息止,則戒律成就,不失威儀,不犯禁行,作諸功德。若復阿練比丘得觀已,便觀此苦,如實知之。觀苦`[習=集【宋元】]`習、觀苦盡、觀苦出要,如實知之。彼如是觀已,欲漏心`[解脫=得解脫【明】]`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亦〔-〕【三】]`亦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過去諸多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皆由此二法而得成就。所以然者,猶如菩薩坐樹王下時,先思惟此法止與觀也。若菩薩摩訶薩得止已,便能降伏魔怨;若復菩薩得觀已,尋成三達智,成無上至真、等正覺。是故,諸比丘!阿練比丘當求方便,行此二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阿練比丘在閑靜處,不在眾中,恒當恭敬,發歡喜心。若復阿練比丘在閑靜處,無有恭敬,不發歡喜心,正使在大眾中,為人所論、不知阿練之法,`[云=云何【三】]`云:『此阿練比丘無恭敬心,不發歡喜!』
「復次,比丘!阿練比丘在閑靜處,不在眾中,常當精進,莫有懈慢,悉當解了諸法之要。若復阿練比丘在閑靜`[之〔-〕【三】]`之處,有懈慢心,作諸惡行,彼在眾中,為人所論:『此阿練比丘懈怠,無有精進。』是故,比丘!阿練比丘在閑靜處,不在眾中,常`[當〔-〕【三】]`當下意發歡喜心,莫有懈慢、無有恭敬,念行精進,意不移轉,於諸善法,悉當具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人不能善說法語。云何為二人?無信之人與說信法,此事甚難;慳貪之人`[為=與【三】]`為說施法,此亦甚難。若復,比丘!無信之人與說信法,便興瞋恚,起傷害心,猶如狗惡,加復傷鼻,倍更瞋恚。諸比丘!此亦如是,無信之人與說信法,便起瞋恚,生傷害心。若復,比丘!慳貪之人與說施法,便生瞋恚,起傷害心,猶如癰瘡未熟,復加`[刀割=刀瘡【三】]`刀割,痛不可忍。此亦如是,慳貪之人與說施法,倍復瞋恚,起傷害心。是謂,比丘!`[16]此=有此【三】*`此二人難為說法。
「復次,比丘!有二人易為說法。云何為二?有信之人與說信法,不慳貪人與說施法。若,比丘!有信之人與說信法,便得歡喜,意不變悔。猶如有病之人,與說除病之藥,便得平復。此亦如是,有信之人與說信法,便得歡喜,心不改變。若復無貪之人與說施法,即得歡喜,無有悔心。猶如有男女端`[政=正【三】]`政,自喜沐浴手面;復有人來,持好華奉上,倍有顏色;復以好衣服飾奉上其人,彼人得已,益懷歡喜。此亦如是,無慳貪`[之〔-〕【三】]`之人與說施法,便得歡喜,無有悔心。是謂,比丘!`[*16-1]此=有此【三】*`此二人易為說法。是故,諸比丘!當學有信,亦當學布施,莫有慳貪。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法與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云何為二法?供養父母,是謂二人獲大功德,成大果報。若復供養一生補處菩薩,獲大功德,得大果報。是謂,比丘!施此二人獲大功德,受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是故,諸比丘!常念孝順供養父母。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I 4. 2. Duppaṭikāra.]`(一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報恩。云何為二?所謂父母也。若復,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萬歲,衣被、`[飯=飲【三】]`飯食、床`[蓐〔-〕【三】]`蓐臥具、病瘦醫藥,即於肩上放`[於屎溺=屎尿【三】]`於屎溺,猶不能得報恩。比丘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槃特告弟朱利槃特曰:「若不能持戒者,還作白衣。」是時,朱利槃特聞此語已,便詣`[5]祇洹=祇桓【明】*`祇洹精舍門外立而墮淚。
爾時,世尊以天眼清淨,`[觀是=觀見【三】]`觀是朱利槃特比丘在門外立,而悲泣不能自勝。時,世尊從靜室起,如似經行至`[*5-1]祇洹=祇桓【明】*`祇洹精舍門外,告朱利槃特曰:「比丘!何故在此悲泣?」
朱利槃特報`[曰=白【元】]`曰:「世尊!兄見驅逐:『若不能持戒者,還作白衣,不須住此。』是故悲泣耳。」
世尊告曰:「比丘!勿懷畏怖,我成無上等正覺,不由卿兄槃特得道。」
爾時,世尊手執朱利槃特`[詣=將詣【三】]`詣靜室教使就坐,世尊復教使執掃`[9]㨹=篲【三】*`㨹:「汝誦此字,為字何等?」
是時,朱利槃特誦得掃,復忘`[*9-1]㨹=篲【三】*`㨹;若誦得`[*9]`㨹,復忘掃。
爾時,尊者朱利槃特誦此`[掃【麗】,[-]【大】(cf. K18n0649_p0385a24; T02n0125_p0601b04)]`掃`[*9-3]㨹=篲【三】*`㨹`[[-]【麗】,掃【大】(cf. K18n0649_p0385b02; T02n0125_p0601b23)]`乃經數日。然此掃`[*9]`㨹復名除垢,朱利槃特復作是念:「何者是除?何者是垢?垢者灰土瓦石,除者清淨也。」復作是念:「世尊何故以此教`[悔=誨【三】]`悔我?我今當思惟此義。」以思惟此義,復作是念:「今我身上亦有塵垢,我自作喻,何者是除?何者是垢?」彼復作是念:「縛結是垢,智慧是除,我今可以智慧之`[*9]`㨹掃此結縛。」
爾時,尊者朱利槃特思惟五盛陰成者、敗者:所謂此色、色習、色滅,是謂痛、想、行、識,成者、敗者。爾時,思惟此五盛陰已,欲漏心得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復【宋】,後【元明】]`胎有,如實知之。尊者朱利槃特便成阿羅漢。已成阿羅漢,即從`[坐=座【三】]`坐起,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曰:「今已有智,今已有慧,今已解掃`[*9-6]㨹=篲【三】*`㨹。」
世尊告曰:「比丘!云何解之?」
朱利槃特報曰:「除者謂之慧,垢者謂之結。」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如汝所言,除者是慧,垢者是結。」
爾時,尊者朱利槃特向世尊而說此偈:
「今誦此已足, 如尊之所說;
智慧能除結, 不由其餘行。」
世尊告曰:「比丘!如汝所言,以智慧,非由其餘。」
爾時,尊者聞`[世尊=佛【三】]`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不可敬待,亦不足愛著,世人所捐棄。云何為二法?怨憎共會,此不可敬待,亦不足愛著,世人所捐棄;恩愛別離,不可敬待,亦不足愛著,世人所捐棄。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世人所不喜,不可敬待。
「比丘!`[復=當知復【三】]`復有二法,世人所不棄。云何為二法?怨憎別離,世人`[之=心【三】]`之所喜;恩愛集一處,甚可愛敬,世人`[之〔-〕【三】]`之所喜。是謂,比丘!有此二法,世人所喜。
「我今說此怨憎共會、恩愛別離;復說怨憎別離、恩愛共會,有何義?有何緣?」
比丘報曰:「世尊諸法之`[王=主【三】]`王,唯願世尊與我等說,諸比丘聞已,當共奉行。」
世尊告曰:「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說之。諸比丘!此二法由愛興,由愛生,由愛成,由愛起;當學除其愛,不令使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一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二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三寶品第二十一
`[~A. IV. 34. Pasāda.]`(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CB】,給【大】]`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自歸之德。云何為三?所謂歸佛第一之德,歸法第二之德,歸僧第三之德。
「彼云何名為歸佛之德?`[諸=謂【三】]`諸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有色、無色,`[有想無想=~Saññino vā asaññino.]`有想、無想,至`[尼維先天=~Nevasaññināsaññino.]`尼`[4]維=惟【三】*`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5]酥=蘓【聖】*`酥,由酥得醍醐;然`[復=後【三】]`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諸`[有=所有【聖】]`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至尼`[*4]`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諸有=所有諸【聖】]`諸有眾生承事佛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9]以=已【三】*`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為自歸法者?所謂諸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然涅槃法於諸法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5-1]酥=蘓【聖】*`酥,由`[*5]`酥得醍醐;然`[復=彼【三】]`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謂諸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然涅槃法,於諸法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諸有眾生承事法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為自歸聖眾?所謂聖眾者,大眾大聚有形之類。眾生之中,如來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5-3]酥=蘓【聖】*`酥,由`[*5]`酥得醍醐;然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謂聖眾者,大眾大聚`[者〔-〕【三】]`者,有形之類眾生之中,如來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9-1]以=已【三】*`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第一承事佛, 最尊無有上;
次復承事法, 無欲無所著;
敬奉賢聖眾, 最是良福田;
彼人第一智, 受福最在前。
若在天人中, 處眾為正導;
亦得最妙座, 自然食甘露。
身著七寶衣, 為人之所敬;
戒具最完全, 諸根不缺漏。
亦獲智慧海, 漸至涅槃界;
有此三歸者, 趣`[道=導【聖】]`道亦不難。」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f. A. IV. 32(gāthā)]`(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福之業。云何為三?施為福業,平等為福業,思惟為福業。
「彼云何名施為福業?若有一人,開心布施沙門、婆羅門、極貧窮者、孤獨者、無所趣向者,須食與食,須漿給漿,衣被、飯食、床臥之具、病瘦醫藥、香花、宿止,隨身所便,無所愛惜,`[此名曰施福=是謂布施為福【三】]`此名`[曰〔-〕【聖】]`曰施福之業。
「`[云何=彼云何【三】]`云何名平等為福業?若有一人不殺、不盜,恒知慚愧,不興惡想。亦不盜竊,好惠施人,無貪悋心,語言和雅,不傷人心。亦不他`[淫=媱【三】]`淫,自修梵行,`[己【CB】,已【大】]`己色自足。亦不妄語,恒念至誠,不欺誑言,世人所敬,無有增損。亦不飲酒,恒知避亂。復以慈心遍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八方、上下遍滿其中,無量無限,不可限,不可稱計。以此慈心普覆一切,令得安隱。復以悲、喜、護心,普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八方、上下悉滿其中,無量無限,不可稱計。以此悲、喜、護心悉滿其中,是謂名為平等`[為〔-〕【聖】]`為福`[之〔-〕【聖】]`之業。
「彼`[法〔-〕【明】]`法云何名思惟為福業?於是,比丘!修行念覺意,依無欲、依無觀、依滅盡、依出要。修`[法=擇法【聖】]`法覺意,修`[精進覺意,修喜【CB】,念【大】(cf. T02n0125_p0569a21; T02n0125_p0741b02-03; T02n0125_p0731a27; T02n0125_p0731b21)]`精進覺意,修喜覺意,修猗覺意,修定覺意,修護覺意,`[依無欲〔-〕【聖】]`依無欲、依無觀、依滅盡、依出`[要=要道【聖】]`要。是謂名`[為【麗】,[-]【大】(cf. K18n0649_p0387b08)]`為思惟為福`[業=之業【三】]`業。
「如是。比丘!有此三福之業。」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布施及平等, 慈心護思惟;
有此三處所, 智者所親近。
此間受其報, 天上亦復然;
緣有此三處, 生天必不疑。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索此三處。如是,諸比丘!當作如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f. M. 38. Taṅh saṇkhaya sutta.]`(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云何為三?於是,比丘!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復外識未應來趣,便不成胎。若復`[欲識=識欲【三聖】]`欲識來趣,父母不集,則`[27]非=不【聖】*`非成胎。若復母人無欲,父母共集一處,爾時父欲意盛,母不大`[28]慇懃=殷勤【聖】*`慇懃,則`[*27]`非成胎。若復父母集在一處,母欲熾盛,父不大`[*28]`慇懃,則非成胎。
「若復父母集在一處,父有風病,母有冷病,則不成胎。若復父母集在一處,母有風病,父有冷病,則`[*27-2]非=不【聖】*`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集在一處,父身水氣偏多,母無此患,則`[*27]`非成胎。
「若復有時父母集在一處,父相有子,母相無子,則不成胎。`[若=若復【三】]`若有時父母集在一處,母相有子,父相無子,則不成胎。若復有時父母俱相無子,則`[*27-4]非=不【聖】*`非成胎。
「若復有時`[識神=~Viññāṇaṃ.]`識神趣胎,父行不在,則`[*27-5]非=不【聖】*`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然母遠行不在,則`[不=非【三】]`不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然父身遇重患,時識神來趣,則`[*27]`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識神來趣,然母身得重患,則`[*27]`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集在【三】]`集一處,識神來趣,然復父母身俱得疾病,則`[*27]`非成胎。
「若復,比丘!父母集在一處,父母無患,`[識神=神識【明】]`識神來趣,然復父母俱相有兒,此則成胎。是謂有此三因緣而來受胎。是故,`[比丘=諸比丘【三】]`比丘,當求方便,斷三因緣。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II. 75. 2.]`(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眾生,欲起慈心,有篤信意,承受奉事父母、兄弟、宗族、室家、朋友、知識,當安三處,令不移動。云何為三?當發歡喜,於如來所,心不移動,彼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
「復當發意於正法中。如來法者,善說無礙,極為微妙,由此成果。如是智者當學知之!
「亦當發意`[於【麗】,此【大】(cf. K18n0649_p0388a12; T02n0125_p0603a21)]`於聖眾所。如來聖眾,悉皆和合,無有錯亂,法`[法〔-〕【聖】]`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所謂聖眾者,四雙八輩、十二賢聖,此是如來聖眾,可敬、可貴,此是世間無上福田。諸有比丘學此三`[處=處者【三】]`處,則成大果報。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S. 6. 1. 10. Kokālika.]`(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瞿波離=~Kokālika.]`瞿波離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白世尊曰:「此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造諸惡行。」
世尊告曰:「勿作是語。汝發歡喜心於如來所,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純=淳【三】]`純善,無有諸惡。」
是時,瞿波離比丘再三白世尊曰:「如來所說誠無虛妄;然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無有善本。」
世尊告曰:「汝是愚人,不信如來之所說乎?方言:『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汝今造此惡行,後受報不久。」
爾時,彼比丘即於坐上,身生惡瘡,大如`[芥=疥【明】]`芥子,轉如大豆,漸如`[阿摩勒=~Āmalaka.]`阿摩勒果,稍如胡桃,遂如合掌,`[膿=濃【明】]`膿血`[流逸=流溢【三聖】]`流逸,身壞命終,生`[蓮華地獄=~Paduma niraya.]`蓮華地獄中。
是時,尊者大目`[揵〔-〕【三】]`揵連聞瞿波離命終,便`[至=往【聖】]`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斯須=須臾【聖】]`斯須退坐,白世尊曰:「瞿波離比丘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彼命終者生蓮華地獄中。」
是時,目連白世尊曰:「我今欲往至彼地獄,教化彼人。」
世尊告曰:「目連!不須往彼。」
目連復重白世尊曰:「欲往至彼地獄中,教化彼人。」
爾時,世尊亦默然不對。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如力士屈申臂頃,從舍衛沒不現,便至蓮華大地獄中。當爾時,瞿波離比丘身體火然,又有百頭牛,以犁其舌。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虛空中結跏趺坐,彈指告彼比`[丘=丘曰【宋元】,丘曰時【聖】]`丘。
`[彼比丘即仰問=時瞿波離報【三】]`彼比丘即仰問曰:「汝是何人?」
目揵連報`[曰〔-〕【三】]`曰:「瞿波離!我是釋迦文佛弟子,字目揵連,姓拘`[利=律【聖】]`利陀。」
是時,比丘見目連已,吐此惡言:「我今墮此惡趣,猶不免汝前乎?」說此語訖,即`[其〔-〕【三】]`其時`[*9-2]以=已【三】*`以有千頭牛以犁其舌。
目連見已,倍增`[愁悒=愁邑【宋元】]`愁悒,生變悔心,即於彼沒,`[還至=還到【三】]`還至舍衛國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目連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告曰:「我前語汝,不須至彼見此惡人。」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由其惡言;
彼息我息, 此二俱善。 已造惡行, 斯墮惡趣,
此為最惡, 有盡無盡, 向如來惡, 此者最重。
一萬三`[千=十【聖】]`千, 六一灰獄, 謗聖墮彼, 身口所造。」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學三法,成就其行。云何為三?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II. 16. Kataṃ.]`(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三法,於現法中善得快樂,勇猛精進,得盡有漏。云何`[為三=三法【三】]`為三?於是,比丘!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
「云何比丘諸根寂靜?於是,比丘若眼見色,不起想著,無有識念,於眼根而得清淨,因彼求於解脫,恒護眼根。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不起想著,無有識念,於意根而得清淨,因彼求於解脫,恒護意根。如是,比丘諸根寂靜。
「云何比丘飲食知節?於是,比丘思惟飲食所從來處,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當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絕。猶如男女身生惡瘡,或用脂膏塗瘡。所以塗瘡者,欲使時愈故,此亦如是。諸比丘!飲食知節,於是,比丘思惟`[飯=飲【三聖】]`飯食所從來處,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當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絕。猶如重載之車所以膏轂者,欲致重有所至。比丘亦如是,飲食知節,`[思惟=思惟飲食【三】]`思惟所從來處,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當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絕。如是,比丘飲食知節。
「云何比丘不失經行?於是,比丘`[前=初【聖】]`前夜、後夜,恒念經行,不失時節,常念繫意在道品之中。若在晝日,`[若行〔-〕【聖】]`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陰蓋。復於初夜,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陰蓋。復於中夜,右脇`[臥=而臥【三】]`臥,思惟繫意在明。彼復於後夜起,`[行=若行若坐【三】]`行思惟深法,除去陰蓋。如是,比丘不失經行。
「若有比丘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常念繫意在道品之中,此比丘便成二果,於現法中得阿那含。猶如善御之士,在平正道中,御四馬之車,無有`[凝=疑【三聖】]`凝滯,所欲到處,必果不疑。此比丘亦復如是,若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常念繫意在道品之中,此比丘便成二果,於現法中漏盡,`[得=得阿羅漢若【三】,得羅漢【聖】]`得阿那含。」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大患。云何為三?所謂風為大患,`[9]痰=澹【宋】*【聖】*`痰為大患,冷為大患。是謂,比丘!有此三大患,然復此三大患有三良藥。云何為三?若風患者`[*5-5]酥=蘓【聖】*`酥為良藥,及`[*5]`酥所作飯食。若`[*9]`痰患者蜜為良藥,及蜜所作飯食。若冷患者油為良藥,及油所作飯食。是謂,比丘!此三大患有此三藥。
「如是,比丘亦有此三大患。云何為三?所謂貪欲、瞋恚,愚癡。是謂,比丘!有此三大患。然復此三大患,有三良藥。云何為三?若貪欲起時,以不淨往治,及思惟不淨道。瞋恚大患者,以慈心往治,及思惟慈心道。愚癡大患者,以智慧往治,及因緣所起道。是謂,比丘!此三`[患=大患【三】]`患有此三藥。是故,比丘!當求方便,索此三藥。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ti vuttaka, 64-65.]`(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惡行。云何為三?所謂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是謂,比丘!有三惡行。當求方便,修三善行。云何為三?身惡行者,當修身善行;口惡行者,當修口善行;意惡行者,當修意善行。」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當護身惡行, 修習身善行,
念捨身惡行, 當學身善行。
當護口惡行, 修習口善行,
念捨口惡行, 當學口善行。
當護意惡行, 修習意善行,
念捨意惡行, 當學意善行。
身行為善哉, 口行亦復然,
意行為善哉, 一切亦如是。
護口意清淨, 身不為惡行,
淨此三行跡, 至仙無為處。
「如是,諸比丘!當捨三惡行,修三善行。如是,比丘!當作如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13. Mahā-Dukkhakkhandha sutta.,[No. 26(99), No. 53]]`(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眾多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是時,眾多比丘便生此念:「我等入城乞食,日時猶早,今可相率至外道梵志所。」
爾時,眾多比丘便往至異學梵志所。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是時=時諸【三】]`是時,梵志問沙門曰:「瞿曇道士恒說欲論、色論、痛論、想論,如此諸論有何差別?我等所論亦是沙門所說,沙門所說亦是我等所論。說法同我說法,教誨同我教誨。」
是時,眾多比丘聞彼語已,亦不言善,復`[非=不【三】]`非言惡,即從坐起而去。並作`[15]是=此【三】*`是念:「我等當以此義往問世尊。」
爾時,眾多比丘食後便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眾多比丘從梵志所,`[問=聞【三】]`問事因緣本末,盡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設彼梵志作`[*15-1]是=此【三】*`是問者,汝等當以此義,詶彼來問:『欲有何味?復有何過?當捨離欲。色有何味?復有何過?當捨離色。痛有何味?復有何過?當捨離`[痛=色痛【聖】]`痛。』汝等設以此語詶彼來問者,彼諸梵志默然不對。設有所說者,亦不能解此深義,遂增愚惑,墮於邊際。所以然者,非彼境界。然復,比丘!魔及魔天、釋、梵、四天王、沙門、婆羅門、人及非人能解此深義者,除如來、等正覺及如來聖眾受吾教者,此`[即=則【聖】]`即不論。
「欲有何味?所謂五欲者是。云何為五?眼見色,為起眼識,甚愛敬念,世人所喜。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甚愛敬念,世人所喜。若復於此五欲之中,起苦、樂心,是謂欲味。
「云何欲有何過者?若有一族姓子,學諸`[伎=技【元明】]`伎術,而自營己。或學田作,或學書`[䟽=跡【聖】]`䟽,或學傭作,或學算數,或學權詐,或學`[剋=刻【三】]`剋鏤,或學通信,至彼來此。或學承事王身,不避寒暑,記累懃苦,不自由己,作此`[辛苦=勤苦【三】]`辛苦而獲財業,是`[為=謂【明異】]`為欲為大過。現世苦惱,由此恩愛,皆由貪欲。然復彼族姓子,作此懃勞,不獲財寶,彼便懷愁憂,苦惱不可稱`[記=計【明】]`記。便自思惟:『我作此功勞,施諸方計,不得財貨。如此之比者,當念捨離。』是為當捨離欲。
「復次,彼族姓子或時作此方計而獲財貨,`[以=已【三】]`以獲財貨,廣施方宜,恒自擁護,恐王`[勅=所【三】,劫【聖】]`勅奪,為賊偷竊,為水所`[10]漂=㵱【聖】*`漂,為火所燒。復作是念:『正欲藏窖,恐`[後亡=復忘【三】]`後亡失,正欲出利,復恐不剋。或家生惡子,費散吾財。』是為欲為大患,皆`[緣=由【三】]`緣欲本,致此災變。
「復次,族姓子恒生此心,欲擁護財貨。後猶復為國王所奪,為賊所劫,為水所`[*10-1]漂=㵱【聖】*`漂,為火所燒;所藏窖者亦復不剋;正使出利亦復不獲;居家生惡子,費散財貨,萬不獲一,便懷愁憂苦惱,`[椎=槌【明】]`椎胸喚呼:『我本所得`[財=所有財【三】]`財貨,今盡`[忘=亡【聖】]`忘失!』遂成愚惑,心意錯亂,是謂欲為大患,緣此欲本,不至無為。
「復次,緣此欲本,著鎧執`[16]仗=杖【宋聖】*`仗,共相攻伐。`[*9-3]以=已【三】*`以相攻伐,或在象眾前、或在馬眾前、或在步兵前、或在車`[眾=兵【三】]`眾前,見馬共馬鬪、見象共象鬪、見車共車鬪、見步兵共步兵鬪,或相斫射,以矟相`[斫〔-〕【聖】]`斫刺。如此之比,欲為大患。緣欲`[為=原【三】]`為本,致此災變。
「復次,緣此欲本,著鎧執`[*16-1]仗=杖【宋聖】*`仗,或在城門、或在城上,共相斫射,或以矟刺、或以鐵輪而轢其頭,或消鐵相灑。受此苦惱,死者眾多。
「復次,欲者亦無有常,皆代謝變易,不`[20]停=亭【聖】*`停不解。此欲變易無常者,此謂欲為大患。
「云何當捨離欲?若能修行除貪欲者,是謂捨欲。`[謂〔-〕【聖】]`謂諸`[有〔-〕【三】]`有沙門、婆羅門,不知欲之大患,亦復不知捨欲之原,如實不知沙門、沙門威儀,不知婆羅門、婆羅門威儀,此非沙門、婆羅門,亦復不能`[舉=與【三】,以【聖】]`舉身作證而自遊戲。謂諸沙門、婆羅門審知欲為大患,能捨離欲,如實不虛。知沙門有沙門威儀,知婆羅門有婆羅門威儀,已身作證而自遊戱,是`[為=謂【明】]`為捨離於欲。
「云何色味?設有見剎利女種、婆羅門女種、長者女種,年十四、十五、十六,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端政=端正【三】]`端政無雙,世之希有。`[彼〔-〕【三】]`彼最初見彼顏色,起`[喜=苦【三】]`喜樂想,是謂色味。
「云何`[為色=色為【三聖】]`為色大患?復次。若`[後=復【宋】]`後見彼女人,年八十、九十,乃至百歲,顏色變異,年過少壯,牙齒缺落,頭髮皓白,身體`[垢堺=垢圿【三聖】]`垢堺,皮緩面皺,脊`[僂=屢【聖】]`僂呻吟,身如故車,形體戰掉,扶杖而行。云何,比丘!初見妙色,後復變易,豈非是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諸比丘:「是謂色為大患。復次,此若見彼女人,身抱重患,臥於床褥,失大小便,不能起止。云何,比丘!本見妙色,今致此患,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諸比丘!是謂色為大患。復次,比丘!若見彼女人身壞命終,將詣塜間。云何,比丘!本見妙色,今`[*9-4]以=已【三】*`以變改,於中`[見=現【三】]`見起苦樂想,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為【三聖】]`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死經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乃至七日,身體`[胮=膖【聖】]`胮脹爛臭,散落一處。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烏、鵲、鵄、鷲競來食噉,或為狐、狗、狼、虎所見食噉,或為蜎`[飛=[((雪-雨)/(雪-雨))*?]【聖】]`飛蠢動、極細`[蠕=螺【宋】]`蠕蟲而見食噉。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身,蟲鳥`[*9-5]以=已【三】*`以食其半,腸胃肉血污穢不淨。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此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身,血肉`[*9-6]以=已【三】*`以盡,骸骨相連。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此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身,血肉`[*9-7]以=已【三】*`以盡,唯有筋纏束薪。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此=豈【三】,此豈【聖】]`此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復〔-〕【三】]`復見彼女人身,骸骨`[散落=離散【三】]`散落,各在一處,或脚骨一處,或膊骨一處,或`[䏶=髀【三】]`䏶骨一處,或臗骨一處,或脇`[肋=勒【聖】]`肋一處,或肩臂骨一處,或`[頸=項【三】]`頸骨一處,或`[髑【CB】,觸【大】]`髑髏一處。云何,諸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此〔-〕【三】]`此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身,骨皓白色,或似鴿色。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骸骨經無數歲,或有腐爛壞敗,與土同色。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豈非大患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此色無常、變易,不得久`[*20-1]停=亭【聖】*`停,無有`[老幼=牢強【元明】]`老幼,是謂色為大患。
「云何色為出要?若`[能=乃於色【三】]`能捨離於色,除諸亂想,是謂捨離於色。謂諸沙門、婆羅門,於色著色,不知大患,亦不捨離,如實而不知,此非沙門、婆羅門,於沙門不知沙門威儀,於婆羅門不知婆羅門威儀,不能己身作證而自遊戲。`[謂〔-〕【聖】]`謂諸`[有〔-〕【三】]`有沙門、婆羅門,於色不著色,深知為大患,能知捨離,是謂於沙門知沙門威儀,於婆羅門知婆羅門威儀,己身作證而自遊戲,是謂捨離於色。
「云何`[為名=名為【三聖】]`為名痛味?於是,比丘!得樂痛時,便知我得樂痛;得苦痛時,便知我得苦痛;若得不苦不樂痛時,便知我得不苦不樂痛。若得食樂痛時,便知我得食樂痛;若得食苦痛時,便知我`[得〔-〕【聖】]`得食苦痛;若`[得〔-〕【三聖】]`得食不苦不樂痛時,便知我得不苦不樂痛。不食苦痛時,便`[11]自〔-〕【三】*`自知`[我=我自【三】]`我不食苦痛;`[若【CB】,苦【大】]`若不食樂痛時,便`[*11]`自知我不食樂痛;若不食不苦不樂痛時,便自知我不食不苦不樂痛。
「復次,比丘!若得樂痛,爾時不得苦痛,亦復無不苦不樂痛,爾時我唯有樂痛。若得苦痛時,爾時無有樂痛,亦無不苦不樂痛,唯有苦痛。若復,比丘!得不苦不樂痛時,爾時無有樂痛、苦痛,唯有不苦不樂痛。復次,痛者無常、變易之法,`[*9-8]以=已【三】*`以知痛無常、變易法者,是謂痛為大患。
「云何痛為出要?若能於痛捨離於痛,除諸亂想,是謂捨離於痛。諸有沙門、婆羅門於痛著痛,不知大患,亦不捨離,如實而不知,此非沙門、婆羅門,於沙門不知沙門威儀,於婆羅門不知婆羅門威儀,不能`[*9-9]以=已【三】*`以身作證而自遊戲。諸有沙門、婆羅門於痛不著痛,深知為大患,能知捨離,是謂於沙門知沙門威儀,`[於〔-〕【三】]`於婆羅門知婆羅門威儀,`[*9]`以身作證而自遊戲,是謂捨離於痛。
「復次,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不知苦痛、樂痛、不苦不樂痛,如實而不知,復教`[14]化=他【三】*`化人使行者,此非其宜。若有沙門、婆羅門能捨離痛,如實`[而知=知之【三】]`而知,復勸教人使遠離之,此正其宜,是謂捨離於痛。
「我今,比丘!`[*9-11]以=已【三】*`以說著欲、味欲,`[欲〔-〕【聖】]`欲為大患,復能捨者;亦說著色、味色,色為大患,能捨離色;`[*9]`以說著痛、味痛,`[痛為大患〔-〕【聖】]`痛為大患,能捨離痛,諸如來所應行者,所`[謂=應【三】,〔-〕【聖】]`謂施設者,我今`[周訖=具說【三】,說訖【聖】]`周訖。常當念在樹下空閑之處,坐禪思惟,莫有懈怠,是謂我之教勅。」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不牢要。云何為三?身不牢要、命不牢要、財不牢要。是謂,比丘!有此三不牢要。於此,比丘!三不牢要中,當求方便,成三牢要。云何為三?不牢要身,求於牢要;不牢要命,求於牢要;不牢要財,求於牢要。
「云何不牢要身,求於牢要?所謂謙敬禮拜,隨時問訊。是謂不牢要身,求於牢要。
「云何不牢要命,求於牢要?於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盡形壽不殺生,不加刀杖,常知慚愧,有慈悲心,普念一切眾生;盡形壽不`[盜=得盜【三】]`盜,恒念惠施,心無悋`[相=想【三聖】]`相;盡形壽不`[22]淫=媱【三】*`淫,亦不他`[*22]`淫;盡形壽不妄語,常念至誠,不欺世人;盡形壽不飲酒,意不錯亂,持佛禁戒。是謂命不牢要,求於牢要。
「云何財不牢要,求於牢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念惠施與沙門、婆羅門、諸貧匱者,須食`[者〔-〕【三聖】]`者與食,須漿與漿,衣被、飲食、`[床敷=床席【三】,敷【聖】]`床敷臥具、病瘦醫藥、舍宅、城郭,所須之具`[25]悉皆=皆悉【三】*`悉皆與之。如是,財不牢要,求於牢要。
「是謂,比丘!`[以=有【三】]`以此三不牢要,求此三牢要。」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知身不牢要, 命亦不`[牢=堅【三】]`牢固,
財貨衰耗法, 當求牢要者。
人身甚難得, 命亦不久停,
財貨`[磨=摩【三】]`磨滅法, 歡喜念惠施。」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一德、福業 三因、三安、瞿
三夜、病、惡行 苦`[除=陰【三聖】]`除、不牢要
`[增壹阿含經〔-〕【三】]`增壹阿`[31]含=鋡【聖】*`含經三供養品第二十`[二=一【聖】]`二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人,世人所應供養。云何為三?如來、至真、等正覺,世人所應供養;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世人所應供養;轉輪聖王,世人所應供養。
「有何因緣,如來世人所應供養乎?夫如來者,不伏者伏,不降者降,不度者度,未得解脫者令得解脫,未般涅槃者使成涅槃,無救護者與作救護,盲者與作眼目,病者與作救護。最尊第一,魔若魔天、天及人民,於中最尊福田,可敬可貴,與人作`[導=道【聖】]`導,令知正路,未知道者與說`[導=道【三聖】]`導教,以此因緣,如來世人所應供養。
「復有何因緣,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世人所應供養乎?比丘當知,漏盡阿羅漢以度生死`[源=原【三】]`源,更不復受有,`[*9-13]以=已【三】*`以得無上法,`[*22-2]淫=媱【三】*`淫、怒、癡盡,永不得全,是世福田。以此因緣本末,使漏盡阿羅漢世人所應供養。
「復以何因緣,轉輪聖王世人所應供養?比丘當知,轉輪聖王以法治化,終不殺生,復教`[*14-1]化=他【三】*`化人使不殺生;自不`[盜=偷【聖】]`盜竊,亦復教`[他=化【宋】]`他人使不`[偷盜=盜竊【三】]`偷盜;自不`[*22-3]淫=媱【三】*`淫`[泆=沃【元】]`泆,復教他人不行`[*22]`淫泆;自不妄語,亦復教`[人=他人【三】]`人使不妄語;自不兩舌,鬪亂彼此,亦復教他人使不兩舌;自不`[嫉妬=妬嫉【三】]`嫉妬、恚、癡,亦復教他人不習此法;自行正見,復教他人使不邪見。以此因緣,以此本末,使轉輪聖王世人所應供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阿難:「`[有=曰有【三】]`有三善根,不可窮盡,漸至涅槃界。云何為三?所謂於如來所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於`[正法=正法中【三】]`正法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於`[聖眾=聖眾所【三】]`聖眾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是謂,阿難!此三善根不可窮盡,得至涅槃界。是故,阿難!當求方便,獲此`[不可窮=三不可【三】]`不可窮盡之福。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痛。云何為三?所謂樂痛、苦痛、不苦不樂痛。諸比丘當知,彼樂痛者,欲愛使也;彼苦痛者,瞋恚使也;不苦不樂痛者,是`[癡=護【宋】]`癡使也。是故,諸比丘!當學方便,求滅此使。所以然者,當自`[15]熾然=然熾【三】*`熾然,當自修行`[法=當修行法【三】]`法,得無比法。諸比丘當知,我滅度後,其有比丘念自`[*15]`熾然,修`[其行=行其【三】]`其行法,得無比法,此則是第一聲聞。
「云何,比丘!當自`[*15-2]熾然=然熾【三】*`熾然,當自修行,得修行法,獲無比法?於是,比丘!內自觀身,外自觀身,內外自觀身而自遊戲;內觀痛,外觀痛,內外觀痛;內觀意,外觀意,內外觀意;內觀法,外觀法,內外觀法而自遊戲。如是,比丘!當自`[*15]`熾然,`[盛〔-〕【三聖】]`盛修行其法,得無比法。`[諸=諸有【三】]`諸比丘行此法者,於聲聞中第一弟子。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事,覆則妙,露則不妙。云何為三?一者女人,覆則妙,露則不妙;婆羅門呪術,覆則妙,露則不妙;邪見之業,覆則妙,露則不妙。是謂,比丘!有此三事,覆則妙,露則不妙。
「復有三事,露則妙,覆則不妙。云何為三?日、月,露則妙,覆則不妙;如來法語,露則妙,覆則不妙。是謂,比丘!有此三事,露則妙,覆則不妙。」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女人及呪術, 邪見不善行,
此是世三法, 覆隱而最妙。
日`[月=日【元】]`月廣所照, 如來正法語,
此是三世法, 露則第一妙。
「是故,諸比丘!當露現如來法,勿使覆隱。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三有為有為相。云何為三?知所從起,知當遷變,知當滅盡。彼云何知所從起?所謂生,長大成`[五=此五【三】]`五陰形,得諸持、入,是謂`[所=知所【三】]`所從起。彼云何為滅盡?所謂死,命過不住、無常,諸陰散壞,宗族別離,命根斷絕,是謂為滅盡。彼云何變易?齒落、髮白、氣力竭盡,年遂衰微,身體解散,是謂為變易法。是為,比丘!三有為有為相,當知此三有為相,善分別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II. 2-9.]`(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人有三相三法,不可恃怙。云何為三?於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不可論說而論說之;不可行者而修習之。
「云何愚者不可思惟而思念之?於是,愚者意三行便思憶之。云何為三?於是,愚者起嫉心,於他財物及於女色,心念`[惡=要【宋】]`惡言悉興嫉心:『彼之所有,願是我許。』如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
「云何愚者不可論說而論說之?於是,愚者造口四過。云何為四?於是,愚者恒喜妄言、綺語、惡口、鬪亂彼此。如是,愚者造口四過。
「云何愚者造於惡行?於是,愚者造身惡行,常念殺生、竊盜、`[*22-5]淫=媱【三】*`淫泆。如是,愚者造於惡行。如是,比丘!愚者有此三行,愚癡之人習此三事。
「復次,比丘!智者有三事,當念修行。云何為三?於是,智者應思惟者,便思惟之;應論說者,便論說之;應行善者,便修行善。
「彼云何智者應思惟事,便思惟之?於是,智者思惟意三行。云何為三?於是,智者不嫉妬、恚、癡,常行正見,見他財貨,不生想念。如是,智者應思惟者,便思惟之。
「云何智者應論`[說之=說者便論說之【三聖】]`說之?於是,智者成就口四行。云何為四?於是,智者不行妄語,亦不教人妄語,見人妄語者意不喜樂,是謂智者而護其口。復次,智者不行綺語、惡口、鬪亂彼此,亦不教人使行綺語、惡口、鬪亂。如是,智者成就口四行。
「云何智者成就身三行?於是,智者思惟身行,無所觸犯。然復智者自不殺生,亦不教人殺生,見人殺者心不喜樂。自不偷`[竊=盜【聖】]`竊,不教人盜,見人盜者心不喜樂。亦不淫泆,見他女`[人〔-〕【三】]`人色,心不起想,亦不教人使行`[*22-6]淫=媱【三】*`淫泆。設見老母,視之如己親,中者如姊,小者如妹,意無高下。如是,智者身成就三行,是謂智者所行。如是,比丘!有此三`[有為之〔-〕【三】]`有為之相。是故,諸比丘!愚者三相常當捨離,此三智者所行,不`[發=廢【三】]`發斯須。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法,不可覺知,不見、不聞,經歷生死,`[7]未=末【元】*`未曾瞻覩,我及爾等`[8]曾不=不曾【三】*`曾不見聞。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不可覺知,不見、不聞,經歷生死,`[*7]`未曾瞻覩,我及爾等`[*8]`曾不見聞。賢聖三昧、賢聖智慧,不可覺知,不見、不聞,如今我身并及`[汝=爾【三】]`汝等,皆悉覺知賢聖禁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皆悉成就,不復受有,已斷生死根原。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此三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II. 39. Madā.]`(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甚可`[敬愛=愛敬【三】]`敬愛,世人所貪。云何為三?所謂少壯,甚可愛敬,世人所貪。無病,甚可愛敬,世人所貪。壽命,甚可愛敬,世人所貪。是謂,比丘!有此三法,甚可愛敬,世人所貪。
「復次,比丘!雖有此三法,甚可愛敬,世人所貪,然更有三法,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云何為三?雖有少壯,然必當老,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比丘當知,雖有無病,然必當病,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比丘當知,雖有壽命,然必當死,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是故,`[諸〔-〕【三】]`諸比丘!`[設=雖【三】]`設有少壯,當求不老,至涅槃界;雖有無病,當求方便,使不有病;雖有壽命,當求方便,使不命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春時天雨大雹,設如來不出`[世=世時【三】]`世,眾生入地獄,亦復如是。是時,女人入地獄多於男子。所以然者,比丘當知,以三事故,眾生之類,身壞命終,入三惡趣。云何為三?所謂貪欲、睡眠、調戲,有此三事纏著心意,身壞命終,入三惡趣。
「女人竟日習翫三法而自娛樂。云何為三?晨朝以嫉妬心而自`[15]纏縛=纏絡【三】*,纏裹【聖】*`纏縛,若至日中,復以睡眠結而自`[纏裹=纏絡【三】]`纏裹,向暮以貪欲心而自`[*15]`纏縛。以此因緣,使彼女人身壞命終,生三惡趣。是故,諸比丘!當念離此三法。」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嫉妬睡眠`[調=掉【元明】]`調, 貪欲是惡法,
牽人至地獄, 至竟無解脫。
是`[以=故【聖】]`以當捨離, 嫉妬及睡調,
亦當捨於欲, 莫造彼惡行。
「是故,諸比丘!當念去離嫉妬,無慳悋心,常行惠施,不著睡眠,當行不`[染=淨觀【三】,淨【聖】]`染,不著貪欲。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法,習之、翫之,不知厭足,亦復不能至休息處。云何為三?所謂貪欲。若有人習此法,初無厭足。若復有人習飲酒者,初無厭足。若復有人修習睡眠,初無厭足。是謂,比丘!若`[有人=人有【三】]`有人習此三法者,初無厭足,亦復不能至滅盡`[之〔-〕【三】]`之處。是故,諸比丘!常當捨離此三法,不親近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供養、三善根 三痛、三覆露
相、法、三不`[覺=學【三】]`覺 愛敬、`[春無=無厭【三聖】]`春、無足
增壹阿`[*31-1]含=鋡【聖】*`含經卷第十`[二=一【聖】]`二`[〔-〕=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三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地主品第二十三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王波斯匿告諸群臣曰:「汝等催嚴`[7]羽寶=羽葆【元明】*`羽寶之車,吾欲往詣世尊所,禮拜問訊。」
是時,左右受王教令,尋嚴駕`[*7-1]羽寶=羽葆【元明】*`羽寶之車,即白王曰:「嚴駕已辦,今`[正=王【元】]`正是時。」
爾時,王波斯匿即乘`[寶羽=羽寶【宋】,羽葆【元明】]`寶羽之車,步騎數千,前後圍遶,出舍衛國,至`[祇洹=祇桓【明】]`祇洹精舍,往詣世尊所。如諸王法,除去五飾,所謂蓋、天冠、劍、履屣及金拂,捨著一面,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與說深法,勸樂令喜。是時,王波斯匿聞說法已,白世尊曰:「唯願世尊受我三月請,及比丘僧,莫在餘處。」是時,世尊默然受波斯匿請。
時,王波斯匿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舍衛城,勅諸群臣曰:「吾欲飯佛及比丘僧三月供養,給所須物:衣被、`[飯=飲【三】]`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汝等亦當發歡喜心。」
諸臣對曰:「如是。」
時,王波斯匿即於宮門外,作大講堂,極為殊妙,懸繒幡蓋,作倡妓樂,不可稱計。施諸浴池,辦諸油燈,辦種種飯食,味有百種。是時,王波斯匿即白:「時到,唯願世尊臨顧此處。」
爾時,世尊以見時到,著衣持鉢,將諸比丘僧,前後圍遶,入舍衛城,至彼講堂所。到已,就座而坐,及比丘僧各隨次而坐。
是時,王波斯匿將諸宮人,手自行食,供給所須,乃至三月,無所`[短乏=乏短【三】]`短乏,給與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見世尊食訖,持種種華散世尊及比丘僧上,`[更=臾【元】]`更取`[小座=小床【三】]`小座於如來前坐,白世尊曰:「我曾從佛聞以因緣本`[末〔-〕【三】]`末:施畜生食者,獲福百倍;與犯戒人食者,獲福千倍;施持戒人食者,獲福萬倍;施斷欲仙人食者,獲福億倍;與向須陀洹食者,獲福不可計。況復成須陀洹乎?況向斯陀含、得斯陀含道!況向阿那含、得阿那含道!況向阿羅漢、得阿羅漢道!況向辟支佛、得辟支佛!況向如來、至真、等正覺!況成佛及比丘僧!其福功德不可稱計,我今所作功德,今日已辦。」
世尊告曰:「大王!勿作是語,作福無厭。今日何故說所作已辦?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稱`[16]記=計【明】*`記。
「過去久遠,有王名曰`[地主=地種【宋】]`地主,統領此閻浮里地。彼王有臣名曰善明,少小與王周旋,無所畏難。是時,彼王分閻浮地半與彼臣使治。是時,善明小王自造城郭,東西十二由旬,廣七由旬,土地豐熟,人民眾多。
「爾時,彼城名曰遠照,善明王`[主=王【宋】]`主第一夫人名日月光,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顏貌`[19]端政=端正【三】*`端政,世之希有。口`[出〔-〕【三】]`出優鉢華香,`[身=身體【三】]`身作栴檀香。未經幾日,身便懷妊。彼夫人即往白王:『我今有`[娠=身【宋元】]`娠。』王聞此語,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勅左右,更施設`[座=坐【三】]`座具,快樂無比。`[夫人=天人【元】]`夫人懷妊日數`[遂=已【三】]`遂滿,生一男兒。當生之時,閻浮`[里=地里【三】]`里`[內【麗】,見【大】(cf. K18n0649_p0397a18; T04n0212_p0659b15)]`內晃然金色,顏貌`[*19]`端政,三十二相,身體金色。善明大王見此太子,歡喜踊躍,慶賀無量,便召諸師,婆羅門、道士,躬抱太子,`[使【麗】,便【大】(cf. K18n0649_p0397a21; T50n2045_p0172c09)]`使彼瞻相:『我今`[27]以=已【三】*`以生此子,卿等與吾瞻相,便立名字。』
「時,諸相師受王教令,各共抱瞻,觀察形貌,咸共白王:『聖王!太子`[*19-2]端政=端正【三】*`端政無雙,諸根不缺,有三十二相。今此王子當有兩趣。若當在家者,便為轉輪聖王,七寶具足。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是為七。當有千子,勇悍剛`[強=健【三】]`強,能却眾敵,於此四海之內,不加`[刀杖=刀仗【元明】]`刀杖,自然靡伏。若此王子出家學道者,成無上`[正覺=道等正覺【三】]`正覺,名德遠布,彌滿世界。生此王子,當此之日,光明遠照,今字王子名曰燈光。』時,諸相師`[*27-1]以=已【三】*`以立名字,各退坐而去。
「時,王竟日抱此太子,未`[常=嘗【三】]`常離目。時,王為此王子立三講堂,秋、冬、夏節隨適所宜,宮人婇女充滿宮裏,使吾太子於此遊戲。
「`[時王=時王太子於此遊戲時王【三】]`時,王太子年二十九,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即日出家,即夜成佛。爾時,閻浮里地悉共聞知:『彼王太子出家學道,即日成佛。』父王清旦聞王太子出家學道,即夜成佛。時,父王便作是念:『昨夜吾聞諸天在空皆共稱善,此必善應,非有`[惡嚮=惡響【三】]`惡嚮,我今可往而共相見。』
「時,王將四十億眾,男女圍繞,便詣燈光如來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及四十億眾,各共禮足,在一面坐。是時,如來與父王及四十億眾漸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污,漏不淨行,出家為要,獲清淨報。爾時,如來觀眾生意,心性柔和;諸佛如來常所說法,苦、`[1]習=集【元明】*`習、盡、道,盡與彼四十億眾廣說其義,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時,四十億眾白燈光如來曰:『我等意願剃除鬚髮,出家學道。』大王當知。爾時,四十億眾盡得出家學道,即以其日成阿羅漢。
「爾時,燈光如來將四十億眾,皆是無著,遊彼國界。國土人民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無所渴乏。是時,地主大王聞子燈光成無上正真、等正覺,將四十億眾,皆是無著,遊彼國界。『我今當遣信,往請如來在此遊化;若使來者,充我本願;若不來者,我躬自當往拜跪問訊。』即勅一臣:『汝往至彼問訊如來,持我名字,頭面禮足,興居輕利,遊步康強。云王地主問訊如來,興居輕利,遊步康強。唯願世尊臨顧此土。』
「爾時,彼人受王教勅便往至彼國界。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立,便作是說:『大王地主禮如來足,問訊禮竟,興居輕利,遊步康強,唯願世尊臨顧彼國。』爾時,世尊默然受`[彼〔-〕【三】]`彼請。
「時,燈光如來將諸大眾,以漸人間遊行,與大比丘四十億眾俱。在在處處,靡不恭敬者,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皆悉貢獻,漸至地主國界,時,地主大王聞燈光如來至此國界,在北婆羅園中,將大比丘眾四十億人:『我今可躬自往迎。』時,地主大王復將四十億眾往詣燈光如來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及四十億眾禮足`[已〔-〕【三】]`已,在一面坐。
「爾時,燈光如來漸與彼王及四十億眾面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污,漏不淨行,出家為要,獲清淨報。爾時,如來觀眾生意,心性柔和,諸佛如來常所說法:苦、`[*1-1]習=集【元明】*`習、盡、道,盡與彼四十`[億【CB】,憶【大】]`億眾廣說其義,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時,四十億眾白燈光如來曰:『我等意願剃除鬚髮,出家學道。』大王當知。爾時,四十億眾盡得出家學道,即以其日,成阿羅漢道。時,地主國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時,`[燈光=登光【宋】]`燈光如來將八十億眾,皆是阿羅漢,遊彼國界,國土人民四事供養: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事事供給,無所乏短。是時,地主國王復`[於【CB】,與【大】]`於餘時,將諸群臣至彼如來所,頭面禮`[足=已【元明】]`足,在一面坐。是時,燈光如來與彼國王說微妙法,地主大王白如來曰:『唯願世尊盡我形壽受我供養,及比丘僧,當供給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悉當供給。』爾時,燈光如來默然受彼王請。
「時,王見佛默然受請,重白世尊:『我今從世尊求願,唯見聽許!』世尊告`[曰【CB】,白【大】]`曰:『如來法者,以過此願。』王白世尊:『我今求願者,極為淨妙。』世尊告曰:『所求之願,云何淨妙?』王白世尊:『如我意中,今日眾僧在一器食,明日復用餘器食;今日眾僧著一種服,明日復更易服;今日眾僧坐一種座,明日復更坐餘座;今日使人與眾僧使,明日復更易使人。我所求願者,正謂此耳。』燈光如來告曰:『隨汝所願,今正是`[時=時時【三】]`時。』
「地主大王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宮中。到已,告諸群臣:『我今意欲盡其形壽供養燈光如來、至真、等正覺及比丘眾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汝等亦當勸發佐吾供辦。』諸臣對曰:『如大王教。』去城不遠一由旬內,造立堂舍,彫文刻鏤,五色玄黃,懸繒幡蓋,作倡伎樂,香汁灑地,修治浴池,辦具燈明及甘饌、飲食、施設坐具。便白:『時到,今正是時,願尊屈顧!』
「時,燈光如來`[*27-2]以=已【三】*`以知時至,著衣持鉢,將比丘眾,前後圍遶,便往至講堂所,各各就座而坐。時,地主大王見佛、比丘僧坐訖,將宮人婇女及諸大臣,手自斟酌,行種種飲食,味各百種。大王當知,爾時,地主國王七萬歲中,供養燈光如來及八十億眾諸阿羅漢,未曾懈廢。時,彼如來教化周訖,便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時,地主大王`[以〔-〕【三】]`以`[若干=若千【明】]`若干百種香花供養,於四衢道路,起四廟寺,各用七寶金、銀、琉璃、水精,懸繒`[幡【麗】,繙【大】(cf. K18n0649_p0398c21; T02n0125_p0610c24)]`幡蓋,及八十億眾各各以漸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爾時,大王取八十億眾,收其舍利,各各興起神寺,皆懸繒幡蓋,香華供養。大王當知。爾時,地主大王復供養燈光如來寺及八十億羅漢寺,復經七萬歲,隨時供養,然燈、散華,懸繒幡蓋。大王當知,燈光如來遺法滅盡,然後彼王`[方=方王【元】]`方取滅度。
「爾時,地主大王者豈是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地主大王者,即我身是。我於爾時,七萬歲中,以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供養彼佛,令不減少。般涅槃後,復於七萬歲中供養形像舍利,`[燒香然燈=然燈燒香【三】]`燒香、然燈,懸繒幡蓋,無所渴乏。我於爾時,以此功德,求在生死獲此福祐,不求解脫。大王當知,爾時所有福德,今有遺餘耶?莫作是觀!如我今日觀彼`[富有=福祐【三】]`富有,無有毫釐如毛髮`[許=許在【元明】]`許。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稱`[*16-1]記=計【明】*`記,於中悉食福盡,無有毫釐許在。是故,大王!莫作是說言:『我所作福祐,今日已辦。』大王!當作是說:『我今身、口、意所作眾行,盡求解脫,不求在生死`[福業=食其福業【三】]`福業,便於長夜安隱無量。』」
爾時,王波斯匿便懷恐懼,衣毛皆竪,悲泣交集;以手抆淚,頭面禮世尊足,自陳過狀:「如愚、如騃,無所覺知,唯願世尊受我悔過!今五體投地,改已往之失,更不造此言教,唯願世尊受我悔過。」如是再三。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大王!今於如來前悔其非法,改往修來,我今`[要〔-〕【三】]`要受汝悔過,更莫復造。」
爾時,於大眾中有一比丘尼,名`[6]迦旃延=迦栴延【三】*`迦旃延,即從坐起,頭面禮足,白世尊曰:「今世尊所說,甚為微妙。又世尊告波斯匿`[王〔-〕【三】]`王作是語:『大王當知,身、口、意所作眾行,盡求解脫,莫求在生死食其福業,`[更=便【三】]`更於長夜獲安隱無量。』所以然者,我自憶三十一劫,`[飯式詰=有式詰【三】]`飯式詰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遊在野馬世界。
「爾時,彼佛到時著衣持鉢,入野馬城乞食。是時,城內有`[一=德【元】]`一使人,名曰純黑。時,彼使人見如來執鉢入城乞食。見已,便作是念:『今如來入城必須飲食。』即入家出食施與如來,興發此願:『持此功德,莫墮三惡趣中;使我當來之世,亦當值如此聖尊;亦當使彼聖尊為我說法,時得解脫。』世尊并波斯匿王咸共知之。當爾時,純黑使人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純黑使人者,即我身是。
「我於爾時,飯式詰如來作此誓願:『`[使=使我【元明】]`使`[將來=當來【三】]`將來之世,值如此聖尊,與我說法,時得解脫。』我於三十一劫不墮三惡趣中,生天、人中,最後今日受此身分,遭值`[聖尊=世尊【三】]`聖尊得出家學道,盡諸有漏,成阿羅漢。`[若=如【元明】]`若世尊所說極為微妙,語波斯匿王:『身、口、意所作眾行,盡求解脫,莫在生死食此福業。』我若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斯=優婆夷【三】]`優婆斯,歡喜心意向如來者,我便生此念:『此諸賢士,用意猶不愛敬供奉如來?』`[設【CB】,說【大】]`設我見四部之眾,即往告曰:『汝等諸賢,為須何物,衣鉢耶?`[尼師檀=尼師壇【三】]`尼師檀耶?`[針筒=針筩【元明】]`針筒耶?`[澡罐=法澡罐【三】,澡灌【宋】]`澡罐耶?及餘沙門什物,我盡當供給。』我`[已許之便在=許已盡便在在【三】]`已許之,便在處處乞求。若我得者是其大幸;若使不得,便往至欝單越、瞿耶尼、弗于逮,求索`[來【CB】,求【大】]`來與。所以然者,皆由此四部之眾得涅槃道。」
爾時,世尊觀察迦旃延比丘尼心,便告諸比丘:「汝等頗見如此之比信心解脫,如`[*6-1]迦旃延=迦栴延【三】*`迦旃延比丘尼乎?」
諸比丘對曰:「不見也,世尊!」
世尊告曰:「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得信解脫者,所謂`[*6-2]迦旃延=迦栴延【三】*`迦旃延比丘尼是也。」
爾時,迦旃延比丘尼及波斯匿王、四部之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婆拘盧在一山曲,補納故衣。是時,釋提桓因遙見尊者婆拘盧在一山曲補納故衣,見已,便作是念:「此尊者婆拘盧已成阿羅漢,諸縛已解,長壽無量,恒自降伏,思惟非常、苦、空、非身,不著世事,亦復不與他人說法,寂默自修如外道異學。不審此尊能與他說法?為不堪任乎?我今當與試之。」
爾時,天帝釋便從三十三天沒不現,來至耆闍崛山,在尊者婆拘盧前住,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釋提桓因便說此偈:
「智者所歎說, 何故不說法?
壞結成聖行, 何為`[寂然=寂默【三】]`寂然住?」
爾時,尊者婆拘盧復以此偈,報釋提桓因`[曰【CB】,白【大】]`曰:
「有佛舍利弗, 阿難均頭`[槃=葉【三】]`槃,
亦及諸尊長, 善能說妙法。」
爾時,釋提桓因白尊者婆拘盧曰:「眾生之根有若干種,然尊當知,世尊亦說眾生種類,多於地土,何故尊者婆拘盧不與他人說法?」
婆拘盧報曰:「眾生之類難可覺知,世界若干,國土不同,皆著我所、非我所。我今觀察此義已,故不與人說法。」
釋提桓因曰:「願尊與我說我所、非我所之義。」
尊者婆拘盧曰:「我人壽命,若男、若女士夫之類,盡依此命而得存在。然復,拘翼!世尊亦說:『比丘當知,當自`[熾然=然熾【三】]`熾然,無起邪法,亦當賢聖默然。』我觀此義已,故默然耳。」
是時,釋提桓因遙向世尊叉手,便說此偈:
「歸命十力尊, 圓光無塵翳,
普為一切人, 此者甚奇`[特=持【元】]`特。」
尊者婆拘盧報曰:「何故帝釋而作是說:『此者甚奇特』?」
釋提桓因報言:「自念我昔至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而問此義:『天、人之類有何想念?』爾時,世尊告我曰:『此世界若干種,各各殊異,根原不同。』我聞此語已,尋對曰:『如是,世尊`[所說=如世尊所說【三】]`所說世界若干種,各各不同,設與彼眾生說法,咸共受持有成果者。』我以此故說:『此者甚奇特!』然尊者婆拘盧所說,亦復如是。世界若干種,各各不同。」
是時,釋提桓因便作是念:「此尊堪任與人說法,非為不能。」是時,釋提桓因即從坐起而去。
爾時,釋提桓因聞尊者婆拘盧所說,歡喜奉行。
`[~A. VI. 55. Soṇa.,[No. 26(123), No. 99(254)]]`(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占波國雷聲池側。
是時,尊者`[二十億耳=~Soṇa.]`二十億耳在一靜處,自修法本,不捨頭陀`[十二=十一【三】]`十二法行,晝夜經行,不離三十七道品之教,若坐、若行,常修正法,初夜、中夜、竟夜,恒自剋勵,不捨斯須,然復不能於欲漏法心得解脫。是時,尊者二十億耳所經行處,脚壞血流,盈滿路側,猶如屠牛之處,烏鵲食血,然復不能於欲漏心得解脫。是時,尊者二十億耳便作是念:「釋迦文佛苦行精進弟子中,我為第一,然我今日漏心不得解脫;又我家業,多財饒寶,宜可捨服,還作白衣,持財物廣惠施。然今作沙門,甚難不易!」
爾時,世尊遙知二十億耳心之所念,便`[騰遊=騰逝【三】]`騰遊虛空,至彼經行處,敷坐具而坐。是時,尊者二十億耳前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問二十億耳曰:「汝向何故作是念:『釋迦文`[尼〔-〕【三】]`尼佛精進苦行弟子中,我為第一,然我今日漏心不得解脫;又我家業,饒財多寶,宜可捨服,還作白衣,持財物廣`[施=惠施【三】]`施。然今作沙門,甚難不易。』」
二十億耳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我今還問汝,隨汝報我。云何,二十億耳!汝本在家時,善彈琴乎?」
二十億耳對曰:「如是。世尊!我本在家時,善能彈琴。」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億耳!若`[彈絃=彈弦【三】]`彈絃極急,`[嚮=響【三】]`嚮不齊等,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億耳!若琴`[絃=弦【三】]`絃復緩,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億耳!若琴`[絃=弦【三】]`絃不急不緩,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如是。世尊!若琴`[絃=弦【三】]`絃`[不緩不急=不急不緩【三】]`不緩不急,爾時琴音便可聽採。」
世尊告曰:「此亦如是。極精進者,猶如調戲;若懈怠者,此墮邪見;若能在中者,此則上行。如是不久,當成無漏人。」
爾時,世尊與二十億耳`[比丘〔-〕【三】]`比丘說微妙法已,`[還=還在【三】]`還雷音池側。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思惟世尊教勅,不捨須臾,在閑靜處修行其法。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剃除鬚髮,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尊者二十億耳便成阿羅漢。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精懃=精勤【三】]`精懃苦行,所謂二十億耳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S. 3. 2. 10. Aputtaka.]`(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城中`[婆提長者~Seṭṭhi Gahapati,婆恐娑]`婆提長者遇病命終,然彼長者無有子息,所有財寶盡沒入官。爾時,王波斯匿塵土坌身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問王曰:「大王!何故塵土坌身來至我所?」
波斯匿王白世尊曰:「此舍衛城內有長者名婆提,今日命終,彼無`[子姓=子息【三】]`子姓,躬往收攝財寶,理使入官。純金八萬斤,況復餘雜物乎!然彼長者存在之日,`[所〔-〕【三】]`所食如此之食,極為`[弊=𭞲【宋元】]`弊惡,不食精細,所著衣服垢坌不淨,所乘車騎極為瘦弱。」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來言:『夫慳貪之人得此財貨,不能`[食【CB】,貪【大】]`食噉,不與父母、妻子、僕從、奴婢,亦復不與朋友、知識,亦復不與沙門、婆羅門、諸尊長者。若有智之士得此財寶,便能惠施廣濟,一切無所愛惜,供給沙門、婆羅門、諸高德者。』」
時,王波斯匿說曰:「此婆提長者命終,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此婆提長者命終,生`[20]涕哭大地獄=啼哭大地獄【元明】*,~Mahāroruva niraya.`涕哭大地獄中。所以然者,此斷善根之人,身壞命終,生`[*20]`涕哭地獄中。」
波斯匿王曰:「婆提長者斷善根耶?」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所說,彼長者斷於善根,然彼長者故福已盡,更不造新。」
王波斯匿曰:「彼長者頗有遺餘福乎?」
世尊告曰:「無也,大王!乃無毫釐之餘`[有〔-〕【三】]`有存在者,如彼田家公,但收不種,後`[便=更【三】]`便窮困,漸以命終。所以然者,但食故業,更不造新。此長者亦復如是,但食故福,更不造新福,此長者今夜當在`[*20-2]涕哭大地獄=啼哭大地獄【元明】*,~Mahāroruva niraya.`涕哭地獄中。」
爾時,波斯匿王便懷恐怖,`[收=抆【三】]`收淚而曰:「此長者昔日作何功德福業生在富家?復作何不善根本,不得食此極富之貨,不樂五樂之中?」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曰:「過去久遠迦葉佛時,此長者在此舍衛城中為田家子。爾時,佛去世後,有`[辟支佛=~Paccekabuddha.]`辟支佛出世,往詣此長者家。爾時,此長者見辟支佛在門`[外=外立【三】]`外,見已,便生是念:『如此尊者出世甚難,我今可以飲食往施此人。』爾時,長者便施彼辟支佛`[食〔-〕【三】]`食,辟支佛得食已,便飛在虛空而去。時,彼長者見辟支佛作神足,作是誓願:『持此善本之願,使`[世=我世【三】]`世世所生之處,不墮三惡趣,常多財`[寶=饒寶【三】]`寶。』後有悔心:『我向所有食,應與奴僕,不與此禿頭道人使食。』
「爾時,田家`[長=公長【三】]`長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田家長者,今`[此〔-〕【三】]`此婆提長者是。是時施已,發此誓願,持此功德,所生之處不墮惡趣,恒多財饒寶,生富貴之家,無所渴乏。既復施已,後生悔心:『我寧與奴僕使食,不與此禿頭道人使食。』以此因緣本末,不得食此極有之貨,亦復不樂五樂之中,不自供養;復不與父母、兄弟、妻子、僕從、朋友、知識,不施沙門、婆羅門、諸尊長者,但食故業,不造新者。是故,大王!若有智之士得此財貨,當廣布施,莫有所惜,復當得`[無=此無【三】]`無極之財。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曰:「自今`[*27-3]以=已【三】*`以後,當廣布施`[沙門=不限沙門【三】]`沙門、婆羅門四部之眾,諸外道、異學來乞求者,我不堪與。」
世尊告曰:「大王!莫作是念。所以然者,一切眾生皆由食得存,無食便喪。」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念當廣惠施, 終莫斷施心,
必當值`[賢聖=聖眾【三】]`賢聖, 度此生死`[源=原【三】]`源。」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曰:「我今倍`[復〔-〕【三】]`復歡慶`[向【麗】,[-]【大】(cf. K18n0649_p0402b13)]`向`[於〔-〕【三】]`於`[[-]【麗】,向【大】(cf. K18n0649_p0402b13)]` \`[如來=如來所【三】]`如來,所以然者,一切眾生皆由食得存,無食不存。」爾時,`[波斯匿王=王波斯匿【三】]`波斯匿王曰:「自今`[*27-4]以=已【三】*`以後,當廣惠施,無所悋惜。」
是時,世尊與王說微妙之法。時,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王波斯匿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II. 79. Gandha.]`(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在閑靜處,便生此念:「世間頗有此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17]逆=逆風【三】*`逆順風香乎?」爾時,尊者阿難便從坐起,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我於閑靜之處,便生此念:『世間頗有此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17-1]逆=逆風【三】*`逆順風香乎?』」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有此妙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17-2]逆=逆風【三】*`逆順風香。」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此`[是〔-〕【三】]`是何者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17-3]逆=逆風【三】*`逆順風香。」
世尊告曰:「有此之香,然此香氣力,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17-4]逆=逆風【三】*`逆順風香。」
阿難白佛言:「此何等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17-5]逆=逆風【三】*`逆順風香。」
世尊告曰:「此三種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17-6]逆=逆風【三】*`逆順風香。」
阿難言:「何等為三?」
世尊告曰:「戒香、聞香、施香。是謂,阿難!有此香種,然復此逆風香,亦順風香,亦`[*17-7]逆=逆風【三】*`逆順風香。諸世間所有之香,此三種香最勝、最上,無與等者,無能及者。猶如由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然此醍醐最勝、最上,無與等者,亦不能及。此亦如是,諸所有世間諸香,此三種`[香【麗】,者【大】(cf. K18n0649_p0402c20; T02n0125_p0613b27)]`香最勝、最上,無能及者。」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19]木蜜=木櫁【元明】*`木蜜及栴檀, 優鉢及諸香,
`[亦=此【三】]`亦諸種種香, 戒香最為勝。
此戒以成就, 無欲無所染,
等智而解脫, `[逝=遊【元明】]`逝處魔不知。
此香雖為妙, 及諸檀`[*19]`蜜香,
戒香之為妙, 十方悉聞之。
栴檀雖有香, 優鉢及餘香,
此諸眾香中, 聞香最第一。
栴檀雖有香, 優鉢及餘香,
此諸眾香中, 施香最第一。
「是謂此三種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17-8]逆=逆風【三】*`逆順風香。是故,阿難!當求方便,成此三香。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爾時,提婆達兜亦入城乞食。`[時=是時【三】]`時,提婆達兜所入巷中,佛亦往至彼,然`[佛〔-〕【三】]`佛遙見提婆達兜來,便欲退而去。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何故欲遠此巷?」
世尊告曰:「提婆達兜今在此巷,是以避之。」
阿難白佛言:「世尊!豈畏提婆達兜乎?」
世尊告曰:「我不畏提婆達兜也,但此惡人不應與相見。」
阿難曰:「然,世尊!可使此提婆達兜乃可使在他方。」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言〔-〕【三】]`言:
「我終無此心, 使彼在他方,
彼自當造行, 便自在他所。」
阿難白世尊曰:「然提婆達兜`[有〔-〕【三】]`有過於如來所。」
世尊告曰:「愚惑之人不應與相見。」是時,世尊向阿難而說此偈:
「不應見愚人, 莫與愚從事,
亦莫與言論, 說於是非事。」
是時,阿難復以此偈報世尊曰:
「愚者何所能, 愚者有何過,
正使共`[言說=言論【三】]`言說, 竟有何等失?」
爾時,世尊復以此偈報阿難曰:
「愚者自造行, 所作者非法,
正見`[反=返【三】]`反常律, 邪見日以滋。
「是故,阿難!莫與惡知識從事。所以然者,與愚人從事,無信、無戒、無聞、無智,與善知識從事,便增益諸功德,戒具成就。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五百人俱。
爾時,王阿闍世恒以五百釜食給與提婆達兜。彼時,提婆達兜名聞四遠,戒德具足,名稱悉備,乃能使王日來供養。
是時,提婆達兜得此利養已,諸比丘聞之,白世尊曰:「國中人民,歎說提婆達兜名稱遠布,乃使王阿闍世恒來供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比丘,莫`[施=抱【三】]`施此心,貪提婆達兜利養。所以然者,提婆達兜愚人造此三事,身、口、意行,終無驚懼,亦不恐怖,如今提婆達兜愚人,當`[復=消【三】]`復盡此諸善功德,`[如=猶如【三】]`如取惡狗鼻壞之,倍復凶惡。提婆達兜愚人亦復如是,受此利養,遂起貢高。是故,諸比丘!亦莫興意著於利養。設有比丘著於利養,而不獲三法。云何為`[三所=三法【三】]`三?所謂賢聖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而不成就。若有比丘不著利養,便獲三法。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若欲成此三法,當發善心,不著利養。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不善根。云何為三?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若比丘有此三不善根者,`[墮=便墮【三】]`墮三惡趣。云何為三?所謂地獄、餓鬼、畜生。如是,比丘!若有此三不善根者,便有三惡趣。
「比丘當知,有此三善根。云何為三?不貪善根、不恚善根、不癡善根,是謂比丘有此三善根。`[若有此三善根〔-〕【三】]`若有此三善根者,便有二`[善=善趣【元明】]`善`[處涅槃為三〔-〕【明】]`處,涅槃為三。云何`[二趣=為二趣【三】]`二趣?所謂人、天是也。`[是〔-〕【三】]`是謂比丘有此三善者,則生此善處。是故,諸比丘!當離三不善根,修三善根。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聚。云何為三?所謂等聚、邪聚、不定聚。彼云何`[為=名為【三】]`為等聚?所謂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是謂等聚。彼云何名為邪聚?所謂邪見、邪治、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是謂邪聚。彼云何名為不定聚?所謂不知苦、不知`[15]習=集【元明】*`習、不知盡、不知道、不知等聚、不知邪聚,是謂名為不定聚。
「諸比丘當知,復有三聚。云何為三?所謂善聚、等聚、定聚。彼云何`[名=為【三】]`名善聚?所謂三善根。何等`[善根=三善根【三】]`善根?所謂不貪善根、不恚善根、不癡善根,是謂善聚。云何名為等聚?所謂賢聖八品道,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三昧,是謂等聚。彼云何名為定聚?所謂知苦、知`[*15-1]習=集【元明】*`習、知盡、知道、知善聚、知`[惡趣=惡聚【三】]`惡趣、知定聚,是謂名為定聚。是故,諸比丘!此三聚中,邪聚、不定聚,當`[遠=遠離【三】]`遠之,此正聚者`[當=當共【三】]`當奉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觀想。云何為三?所謂觀欲想、瞋恚想、殺害想。是謂比丘有此三想。比丘當知,若`[有=有人【三】]`有觀欲想,命終時便墮地獄中。若觀瞋恚想,命終時生畜生中。所謂雞狗之屬,`[蛇蚖=蛇虺【三】]`蛇蚖之類而生其中。若觀害想,`[亦=而【三】]`亦命終者生餓鬼中,形體燒然,苦痛難陳。是謂,比丘!有此三想生地獄中、餓鬼、畜生。
「復有三想,云何為三?所謂出要想、不害想、不恚想。若有人有出要想者,命終之時生此人中。若有不害想者,命終時`[自然=生自然【三】]`自然天上。若有人不殺心者,命終時斷`[五結=下五結【三】]`五結,便於彼處而般涅槃。是`[謂=諸【元明】]`謂,比丘!有此三想,常念修行,此三惡想當遠離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地主、婆拘、耳 婆提、逆順香
愚、世、三不善 三聚、觀在後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三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四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一
`[~S. 11. 1. 3. Dhajagga.,[No. 99(982-983)]]`(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天帝釋告三十三天:『卿等若入大戰中時,設有恐怖畏懼之心者,汝等還顧視我高廣之幢,設見我幢者,便無畏怖。若不憶我幢者,當憶伊沙天王幢;`[以=已【宋】]`以憶彼幢者,所有畏怖,便自消滅。若不憶我幢,及不憶伊沙幢者,爾時當憶婆留那天王幢;`[以=已【三】]`以憶彼幢,所有恐怖,便自消滅。』
「我今亦復告汝等,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有畏怖衣毛竪者,爾時當念我身,此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現於世。設有恐怖衣毛竪者,便自消滅。
「若復不念我者,爾時當念於法。如來法者甚為微妙,智者所學。`[以=已【宋】]`以念法者,所有恐怖,便自消滅。
「設不念我,復不念法,爾時當念聖眾。如來聖眾極為和順,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知見【聖】]`見慧成就。所謂四雙八輩,此是如來聖眾,可敬可事,世間福田,是謂如來聖眾。爾時若念僧已,所有恐怖,便自消滅。
「比丘當知,釋提桓因猶有`[7]淫=婬【三】*`淫、怒、癡,然三十三天念其主即無恐怖;況復如來無有`[欲=淫【聖】]`欲、怒、`[癡〔-〕【三】]`癡心,當念有恐怖乎?若有比丘有恐怖者,便自消滅。是故,諸比丘!當念三尊:佛、法、聖眾。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拔祇國界有鬼,名為毘沙。在彼國界,極為`[兇=凶【三】]`兇暴,殺民無量,恒日殺一人,或日殺二人、三人、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宋】]`二十人、三十人、四十人、五十人。爾時,諸鬼神、羅剎充滿彼國。
是時,拔祇`[人民〔-〕【三】]`人民皆共集`[聚〔-〕【三】]`聚,而作是說:「我等可得避此國至他國界,不須住此。」
是時,毘沙惡鬼知彼人民心之所念,便語彼人民曰:「汝等莫離此處至他邦土。所以然者,終不`[免=勉【聖】]`免吾手。卿等日日持一人祠吾,吾`[要=便【三聖】]`要不觸擾汝。」
是時,拔祇人民日取一人祠彼惡鬼。是時,`[彼=惡【三】]`彼鬼食彼`[人=飲食【三】]`人已,取骸骨`[擲=填【三】]`擲著他方山中,然彼山中骨滿谿谷。
爾時,有長者名善覺,在彼住止,饒財多寶,積財千億,`[騾驢=驢騾【三】]`騾、驢、駱駝不可稱計,金、銀、珍寶、車𤦲、馬瑙、真珠、虎珀亦不可`[稱=稱計【三】]`稱。爾時,彼長者有兒,名那優羅,唯有一子,甚`[愛敬=欲愛【聖】]`愛敬念,未曾離目前。爾時,有此限制,那優羅小兒,次應祠鬼。
是時,那優羅父母沐浴此小兒,與著好衣,將至塚間,至彼鬼所。到已,啼哭喚呼,不可稱計,並作是說:「諸神,地神,皆共證明:我等唯有此一子,願諸`[神明=明神【三】,神祇【聖】]`神明當證明此;及二十八大鬼神王當共護此,無令有`[乏=厄【聖】]`乏,及四天王咸共歸命,願擁護此兒,使得免濟;及釋提桓因亦向歸命,願濟此兒命;及梵天王亦復歸命,願脫此命;諸有鬼神護世者亦向歸命,使脫此厄;諸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我今亦復歸命,使脫此厄;諸辟支佛無師自覺亦復自歸,使脫此厄;彼如來今亦自歸,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獲者獲,不脫者脫,不般涅槃者使般涅槃,無救者與作救護,盲者作眼目,病者作大醫王,若天、龍、鬼神、一切人民、魔及魔天,最尊、最上,無能及者,可敬可貴,為人作良祐福田,無有出如來上者。然如來當鑒察之,願如來當照此至心。」是時,那優羅父母即以此兒付鬼已,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以天眼清淨,復以天耳徹聽,聞有此言,那優羅父母`[啼=渧【聖】]`啼哭不可稱計。爾時,世尊以神足力,至彼山中惡鬼住處。時,彼惡鬼集在雪山北鬼神之處。是時,世尊入鬼住處而坐,正身正意,結跏趺坐。
是時,那優羅小兒漸以至彼惡鬼住處。是時,那優羅小兒遙見如來在惡鬼住處,光色炳然,正身正意,繫念在前,顏色`[25]端政=端正【三聖】*`端政,與世有奇,諸根寂靜,得諸功德,降伏諸魔,如此諸德不可稱計。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如須彌山,出諸山頂,面如日月,亦如金山,光有遠照。見已,便`[起=發【三】]`起歡喜心向於如來,便生此念:「此必不是毘沙惡鬼。所以然者,我今見之,極有歡喜之心,設當是惡鬼者,隨意食之。」
是時,世尊告曰:「那優羅!如汝所言,我今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故來救汝,及降此惡鬼。」
是時,那優羅聞此語`[已〔-〕【聖】]`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與說妙義。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惡,漏不淨行,出家為要,去諸亂想。爾時,世尊`[2]以=已【三】*`以見那優羅小兒心意歡喜,意性柔軟,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3]習=集【元明聖】*`習、盡、道,是時世尊具與彼說。彼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彼`[*2]`以見法、得法,成就諸法、承受諸法,無有狐疑,解如來教,歸佛、法、聖眾,而受五戒。
是時,毘沙惡鬼還來`[到本住=本【三】]`到本住處。爾時,惡鬼遙見世尊端坐思惟,身不傾動。見`[5]以=已【三】*【聖】`以,便興恚怒,雨雷電霹靂向如來所,或雨`[刀=刃【三】]`刀劍;未墮地之頃,便`[化=化作【三聖】]`化優鉢蓮華。是時,彼鬼倍復瞋恚,雨諸山河石壁;未墮地之頃,化作種種飲食。是時,彼鬼復化作大象,`[吼喚=喚吼【三聖】]`吼喚向如來所。`[爾時=是時【三】]`爾時,世尊復化作師子王。是時,彼鬼`[倍=復【聖】]`倍化作師子形向如來所。爾時,世尊化作大火聚。是時,彼鬼倍復瞋恚,化作大龍而有七首。爾時,世尊化作大金翅鳥。
是時,彼鬼便生此念:「我今所有神力,今`[*5-1]以=已【三】*【聖】`以現之,然此沙門衣毛不動,我今當往問其深義。」是時,彼鬼問世尊曰:「我今`[毘沙〔-〕【聖】]`毘沙欲問深義,設不能報我者,當持汝兩脚擲著海南。」
世尊告曰:「惡鬼當知,我自觀察,無`[天=有天【聖】]`天及人民、沙門、婆羅門、若人、非人,能持我兩脚擲海南者。但今欲問義者,便可問之。」
是時,惡鬼問曰:「沙門!何等是故行?何等是新行?何等是行滅?」
世尊告曰:「惡鬼當知,眼是故行,曩時所造,緣痛成行;耳、鼻、`[口=舌【聖】]`口、身意,此是故行,曩時所造,緣痛成行。是謂,惡鬼,此是故行。」
毘沙鬼曰:「沙門!何等是新行?」
世尊告曰:「今身所造身三、口四、意三,是謂,惡鬼!此是新行。」
時惡鬼曰:「何等是行滅?」
世尊告曰:「惡鬼當知,故行滅盡,更不興起,復不造行,能取此行,永`[*5-2]以=已【三】*【聖】`以不生,永盡無餘,是謂行滅。」
是時,彼鬼白世尊曰:「我今極飢,何故奪我食?此小兒是我所食,沙門!可歸我此小兒。」
世尊告曰:「昔我未成道時,曾為菩薩,有鴿投我,我尚不惜身命,救彼鴿厄。況我今日`[14]已=以【聖】*`已成如來,能捨此小兒令汝食噉?汝今惡鬼盡其神力,吾終不與汝此小兒。云何,惡鬼,汝曾迦葉佛時,曾作沙門,修持梵行,後復犯戒,生此惡鬼。」
爾時,惡鬼承佛威神,便憶曩昔所造諸行。爾時,惡鬼至世尊所,頭面禮足,並作是說:「我今愚惑,不別真偽,乃生此心向於如來,唯願世尊受我懺悔。」如是三、四。
世尊告曰:「聽汝悔過,勿復更犯。」爾時,世尊與毘沙鬼說微妙法,勸令歡喜。
時,彼惡鬼手擎數千兩金,奉上世尊,白世尊曰:「我今以此山谷施`[招=照【聖】]`招提僧,唯願世尊與我受之,及此數千兩金。」如是再三。
爾時,世尊即受此山谷,便說此偈:
「園果施清`[涼=淨【聖】]`涼, 及作水橋`[樑=梁【三聖】]`樑,
設能造大船, 及諸養生具。
晝夜無`[懈息=懈怠【元明】]`懈息, 獲福不可量,
法義戒成就, 終後生天上。」
是時,彼鬼白世尊曰:「不審世尊更有何教?」
世尊告曰:「汝今捨汝本形,著三衣,作沙門,入`[拔秖=拔祇【三聖】]`拔秖城,在在處處作此教令:『諸賢當知,如來出世,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解脫者令知解脫,無救者與作救護,盲者作眼目,諸天、世人、天、龍、鬼神、魔、若魔天、若人、非人,最尊、最上,無與等者,可敬、可貴,為人作良祐福田。今日度那優羅小兒及降毘沙惡鬼,汝等可往至彼受化。』」
對曰:「如是。世尊!」
爾時,毘沙鬼作沙門,`[披=被【三聖】]`披服著三法衣,入諸里巷,作此教令:「今日世尊度那優羅小兒,`[及=乃【三】]`及降伏毘沙惡鬼,汝等可往受彼教誨。」
當於爾時,拔祇國界人民熾盛。`[是=是時【三】]`是長者善覺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將八萬四千人民`[眾生=之眾【三】,〔-〕【聖】]`眾生,至`[彼〔-〕【聖】]`彼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拔祇人民或有禮足者,或有擎手者。爾時,八萬四千之眾,已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漸與說微妙之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大患。爾時,世尊觀察彼八萬四千眾,心意歡悅。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3-1]習=集【元明聖】*`習、盡、道,普與彼八萬四千眾而說此法,各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白淨之衣,`[易染=染易【聖】]`易染為色。此八萬四千眾亦復如是,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得法、見法、分別諸法,無有狐疑,得無所畏,自歸三尊:佛、法、聖眾,而受五戒。
爾時,那優羅父長者白世尊曰:「唯願世尊當受我請。」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時彼長者`[*5-3]以=已【三】*【聖】`以見世尊默然`[受已即=便【三】]`受已,即從坐起,頭面禮足,退還所在,辦種種飲食,味若干`[種=種種【三】]`種,清旦自白:「時到。」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入拔祇城,至長者家,就座而坐。是時,長者`[*5-4]以=已【三】*【聖】`以見世尊坐定,`[自手=手自【三】]`自手斟酌,行種種飲食,`[*5]`以見世尊食訖,行清淨水已,`[便=更【三】]`便取一座,在如來前坐,白世尊曰:「善哉!世尊!若四部之眾,須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盡使在我家取之。」
世尊告曰:「如是,長者!如汝所言。」
世尊即與長者說微妙之法,`[*5-6]以=已【三】*【聖】`以說法竟,便從坐起而去。
爾時,世尊如`[屈申=屈伸【三】]`屈申臂頃,從拔祇不現,還來至舍衛`[祇洹=祇桓【三】]`祇洹精舍。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四部之眾,須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者,當從那優羅父舍取之。」
爾時,世尊復告比丘:「如我今日優婆塞中第一弟子,無所愛惜,所謂那優羅父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釋翅尼拘留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釋種諸豪姓者數千`[人=之【三】]`人眾,往詣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諸釋白世尊曰:「今日當作王,治領此國界,我等種姓便為不朽,無令轉輪聖王位於汝斷滅。若當世尊不出家者,當於天下作轉輪聖王,統四天下,千子具足,我等種姓名稱遠布,轉輪聖王出於釋姓。以是故,世尊!當作王治,無令王種斷絕。」
世尊告曰:「我今正是王身,名曰法王。所以然者,我今問汝:『云何,諸釋!言轉輪聖王七寶具足,千子勇猛?』我今於三千大千剎土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成就七覺意寶,無數千聲聞之子以為營從。」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今用此位為? 得已後復失。
此位最為勝, 無終無有始,
`[以=已【宋】]`以勝無能奪, 此勝最為勝,
然佛無量行, 無跡誰跡將?
「是故,諸`[瞿曇=釋【聖】]`瞿曇!當求方便,正法王治。如是,諸釋!當作是學。」
爾時,諸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S. 22. 97. Nakhāsikha.]`(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白世尊曰:「頗有此色,恒在不變易耶?久`[9]在=存【三】*【聖】`在於世,亦不移動?頗有痛、想、行、識,恒在不變易耶?久存於世,亦不移動耶?」
世尊告曰:「比丘!無有此色,恒在不變易、久存於世者,亦復無痛、想、行、識,恒在不變易、久存於世者。若復,比丘!當有此色,恒在不變易、久存於世者,則梵行之人,不可分別。`[若=苦【元明】]`若痛、想、行、識,久存`[於世〔-〕【三】]`於世、不變易者,梵行之人,不可分別。是故,比丘!以色不可分別,不久存於世`[故〔-〕【三】]`故、是故梵行之人乃能分別盡於苦本,亦無痛、想、行、識,不久`[存=在【聖】]`存於世,是故梵行乃可分別盡於苦本。」
爾時,世尊取少許土,著`[14]爪=庎【聖】*`爪上,語彼比丘曰:「云何,比丘!見此`[*14]`爪上土不?」
比丘對曰:「唯然,見`[已〔-〕【三】]`已,世尊!」
佛告比丘:「設當有爾許色恒`[*9-1]在=存【三】*【聖】`在於世者,則梵行之人不可分別得盡苦際。以是,比丘!以無爾許色在,便得行梵行,得盡苦本。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我昔曾為大王!領四天下,以法治化,統領人民,七寶具足。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
「比丘當知,我`[於〔-〕【三】]`於爾時,作此轉輪聖王,領四天下,有八萬四千神象,象名菩呼。復有八萬四千`[羽寶=羽葆【元明】]`羽寶之車,或用師子皮覆,或用狼`[狗=豹【三】]`狗皮覆者,盡懸幢高蓋。復有八萬四千高廣之臺,猶如天帝所居之處。復有八萬四千講堂,如法講堂之比。復有八萬四千玉女之眾,像如天女。復有八萬四千高廣之座,皆用金銀七寶廁間。復有八萬四千`[衣被服飾=衣服被飾【三】]`衣被服飾,皆是文繡`[柔軟=綩軟【宋】,綩緛【元明】]`柔軟。復有八萬四千飲食之具,味若干種。
「比丘當知,我爾時乘一大象,色極白好,口有六牙,金銀`[交=校【三】,挍【聖】]`交具,身能飛行,亦能隱形,或大、或小,象名菩呼。我爾時,乘一神馬,毛尾`[朱=珠【三聖】]`朱色,行不身動,金銀`[交=校【元明】,挍【聖】]`交飾,身能飛行,亦能隱形,或大、或小,馬名毛王。我於爾`[時=時有【聖】]`時,八萬四千高廣之臺,住一臺中,臺名須尼摩,純金所作。爾時,我在一講堂中止宿,講堂名法說,純金所造。我於爾時,乘一`[寶羽=羽寶【宋】,羽葆【元明】]`寶羽之車,車名最勝,純金所造。我於爾時,將一玉女,左右使令亦如姊妹。我於爾時,於八萬四千高廣之座,在一座上,金銀、瓔珞不可稱計。我於爾時,著一妙服,像如天衣。所食之食,味如甘露。
「當於爾時,我作轉輪聖王,時八萬四千神象朝朝來至,門外多有傷害,不可稱計。我於爾時,便作是念:『此八萬四千神象朝朝來至,門外多有傷害,不可稱計。我今意中欲使分為二分,四萬二千朝朝來賀。』`[爾時比丘我=比丘我爾時【聖】]`爾時,比丘!我作是念:『昔作何福?`[復作何〔-〕【聖】]`復作何德?今得此威力,乃至於是。』復作是念:『由三事因緣故,使我獲此福祐。云何為三?所謂惠施、慈仁、自守。』比丘當觀,爾時諸行永滅無餘,爾時遊於欲意無有厭足。所謂厭足,於賢聖戒律乃為厭足。云何,比丘!此色有常耶?無常耶?」
比丘對曰:「無常也。世尊!」
「若復無常,為變易法,汝可得生此心,此是我許,我是彼所乎?」
對曰:「不也。世尊!」
「痛、想、行、識是常`[也=耶【三】]`也?`[是〔-〕【三】]`是無常耶?」
比丘對曰:「無常也。世尊!」
「設使無常,為變易法,汝可得生此心,此是我許,我是`[彼【麗聖】,此【大】]`彼所。」
對曰:「不也。世尊!」
「是故,比丘!諸所有色,過去、當來、今現在者。若大、若小。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此色亦非我所,我亦非彼所,此是智者之所`[學=覺【三】]`學也。諸所有痛,過去、當來、今現在,若遠、若近,此痛亦非我所,我亦非彼所。如是智者之所覺知。比丘當作是觀,若聲聞之人,厭患於眼,厭患於色,厭患眼識,若緣眼生苦樂,亦復厭患。亦厭`[患〔-〕【三】]`患於耳,`[厭於聲〔-〕【聖】]`厭於聲,厭於耳識,若依耳識生苦樂者,亦復厭患。鼻、舌、`[身〔-〕【聖】]`身、意、法亦復厭患,若依意生苦樂者,亦復厭患。已厭患,便解脫;已解脫,便得解脫之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爾時,彼比丘得世尊如是之教,在閑靜`[之〔-〕【三】]`之處,思惟自修,所以族姓子,`[剃=剔【聖】]`剃除鬚髮,著三法衣,離家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彼比丘便成阿羅漢。
爾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Vinaya, Mahavagga. 1. 6. 15-20 & 54.]`(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道場樹下,初始得佛。
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我今`[*5-7]以=已【三】*【聖】`以得此甚深之法,難解、難了、難曉、難知,極微極妙智所覺知,我今當先與誰說法?使解吾法者是誰?」爾時,世尊便作是念:「`[羅勒迦藍=~Āḷārakālāma.]`羅勒迦藍諸根純熟,應先得度,又且`[待=侍【聖】]`待`[我=吾【三】]`我有法。」作此念已,虛空中有天白世尊曰:「羅勒迦藍死已七日。」
是時,世尊復作念曰:「何其苦哉,不聞吾法,而取命終;設當聞吾法者,即得解脫。」是時,世尊復作是念:「我今先與誰說法,使得解脫?今`[欝頭藍弗=~Uddaka-Rāmaputta.]`欝頭藍弗先應得度,當與說之,聞吾法已,先得解脫。」世尊作是念,虛空中有天語言:「昨日夜半,`[*5-8]以=已【三】*【聖】`以取命終。」是時,世尊`[便=復【三】]`便作是念:「欝頭藍弗何其苦哉!不聞吾法,而取命過;設得聞吾法者,即得解脫。」
爾時,世尊復作是念:「誰先聞法而得解脫?」是時,世尊重更思惟:「五比丘多所饒益,我初生時,追隨吾後。」是時,世尊復作是念:「今五比丘竟為所在?」即以天眼觀五比丘,乃在`[16]波羅㮈=波羅奈【明】*`波羅㮈仙人鹿園所止之處。「我今當往先與五比丘說法,聞吾法已,當得解脫。」
爾時,世尊七日之中熟視道樹,目未曾眴。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我`[今此坐=念此王【三】]`今此坐處, 經歷生死苦,
執御智慧斧, 永斷`[18]根元=根原【三】*`根元栽。
天王來至此, 及諸魔`[怨=眷【聖】]`怨屬,
復以方便降, 令著解脫冠。
今於此樹下, 坐於金剛床,
`[*5-9]以=已【三】*【聖】`以獲一切智, 逮`[無所=所無【三】]`無所礙慧。
我坐此樹下, 見生死之苦,
已却死`[*18]`元本, 老病永無餘。」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便從坐起而去,欲向`[*16-1]波羅㮈=波羅奈【明】*`波羅㮈國。
是時,`[優毘伽=優比伽【三】,~Upaka.]`優毘伽梵志遙見世尊光色炳然,翳日月明,見已,白世尊曰:「瞿曇!師主今為所在?為依何人出家學道?恒喜說何法教?為從何來?為欲所至?」
爾時,世尊向彼梵志,而說此偈:
「我成阿羅漢, 世間最無比,
天及世間人, 我今最為上。
我亦無師保, 亦復無與等,
獨尊無過者, 冷而無復溫。
今當轉法輪, 往詣`[22]加尸=迦尸【明】*,~Kāsī.`加尸邦,
今以甘露藥, 開彼盲冥者。
`[*16-2]波羅㮈=波羅奈【明】*`波羅㮈國界, `[*22]`加尸國王土,
五比丘住處, 欲說微妙法。
使彼早成道, 及得漏盡通,
以除惡法`[元=無【宋】,原【元明】]`元, 是故最為勝。」
時,彼梵志歎`[吒儼=吒顉【明】,吒▆【聖】]`吒,儼頭叉手,彈指含笑,引`[道=導【明聖】]`道而去。
`[時=是時【三】]`時,世尊往詣`[*16-3]波羅㮈=波羅奈【明】*`波羅㮈。是時,五比丘遙見世尊來,見已各共論議:「此是沙門瞿曇從遠而來,情性錯亂,心不專`[精=一【聖】]`精。我等勿復共語,亦莫起迎,亦莫請坐。」
爾時,五人便說此偈:
「此人不應敬, 亦莫共`[親=觀【三聖】]`親視,
勿復稱善來, 亦莫請使坐。」
爾時,五人說此偈已,皆共默然。爾時,世尊至五比丘所,漸漸欲至。時,五比丘漸起來迎,或與敷`[座【麗】,床【大】(cf. K18n0649_p0410b08; T03n0191_p0953c13)]`座者,或與取水者。爾時,世尊即前就坐,作是思惟:「此是愚癡之人,竟不能全其本限。」爾時,五比丘稱世尊為卿,是時,世尊告五比丘曰:「汝等莫`[卿=輕【三】]`卿無上至真、等正覺。所以然者,我今已成無上至真、等正覺,已獲甘露善。自專念,聽吾法語。」
爾時,五比丘白世尊曰:「瞿曇!本苦行時,尚不能得上人之法,況復今日意`[情=行【聖】]`情錯亂,言得道乎?」
世尊告曰:「云何,五人!汝等曾聞吾妄語乎?」
五比丘曰:「不也。瞿曇!」
世尊告曰:「如來、等正覺已得甘露,汝等悉共專心,聽吾說法。」是時,世尊便復作是念:「我今堪任降此五人。」
是時,世尊告五比丘:「汝等當知,有此四諦。云何為四?苦諦、苦`[*3-2]習=集【元明聖】*`習諦、苦盡諦、苦出要諦。彼云何名為苦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愁憂苦痛,不可稱`[記=計【明】]`記。怨憎會苦、恩愛別苦、所欲不得,亦復是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苦諦。
「`[云何=彼云何【三】]`云何苦`[*3-3]習=集【元明聖】*`習諦?所謂受愛之分,`[習=集【三】]`習之不`[惓=倦【三】]`惓,意常貪著,是謂苦`[6]習=集【三聖】*`習諦。
「彼云何苦盡諦?能使彼愛滅盡無餘,亦不更生,是謂苦盡諦。
「彼云何名為苦出要諦?所謂賢聖八品道。所謂`[7]等=正【聖】*`等見、`[*7]`等治、`[*7]`等語、`[*7]`等業、`[*7]`等命、`[*7]`等方便、`[*7]`等念、`[*7]`等定。是謂名為四諦之法。
「然復,五比丘!此四諦之法,苦諦者`[眼生=本未聞法眼生【三】]`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本未聞法〔-〕【三】]`本未聞法。`[復次〔-〕【聖】]`復次,苦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諦。苦`[*6-1]習=集【三聖】*`習諦者,本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復次,苦`[*6]`習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6]`習諦。苦盡諦者,本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慧生、光生。復次,苦盡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盡諦。苦出要諦者,本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復次,苦出要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出要諦。
「五比丘當知,此四諦者,三轉十二行,如實不知者,則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我分別此四諦三轉十二行,如實知之、是故成無上至真、等正覺。」
爾時,說此法時,`[阿若拘隣=~Aññāta Kodañña.]`阿若拘隣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是時,世尊告拘隣曰:「汝今`[*5-10]以=已【三】*【聖】`以逮法、得法?」
拘隣報曰:「如是。世尊!`[*5-11]以=已【三】*【聖】`以得法、逮法。」
是時,地神聞此語已,作`[是唱今=此唱令【三】,是唱令【聖】]`是唱:「今如來在`[*16-4]波羅㮈=波羅奈【明】*`波羅㮈`[國〔-〕【三】]`國轉法輪。諸天、世人、魔、若魔天、人及非人所不能轉者,今日如來轉此法輪,阿若拘隣`[*14-1]已=以【聖】*`已得甘露之法。」
是時,四天王從地神聞唱令聲,復`[傳=轉【三】]`傳告曰:「阿若拘隣`[*5-12]以=已【三】*【聖】`以得甘露之法。」
是時,三十三天復從四天王聞,艶天從三十三天聞,乃至兜術天展轉聞聲,乃至梵天亦復聞聲:「如來在`[*16-5]波羅㮈=波羅奈【明】*`波羅㮈轉法輪,諸天、世人、魔、若魔天、人及非人所不轉者,今日如來轉此法輪。」爾時,便名為阿若拘隣。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汝等二人住受教誨,三人乞食,三人所得食者,六人當共食之;三人住受教誨,二人往乞食,二人所得食者,六人當取食之。」爾時教誨,此時成無生涅槃法,亦成無生、無病、無老、無死。是時,五比丘盡成阿羅漢。是時,三千大千剎土有五阿羅漢,佛為第六。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汝等盡共人間乞食,慎莫獨行。然復眾生之類,諸根純熟,應得度者,我今當往優留毘村`[15]聚=聚落【聖】*`聚,在彼說法。」
爾時,世尊便往至優留毘村`[*15-1]聚=聚落【聖】*`聚所。爾時,`[連若=尼連【聖】]`連若河側有迦葉在彼止住,知天文、地理,靡不貫博,算數樹葉皆悉了知,將五百弟子,日日教化。去迦葉不遠有石室,`[於石室〔-〕【三】]`於石室中,有毒龍在彼止住。
爾時,世尊至迦葉所。到已,語迦葉言:「吾欲寄在石室中一宿;若見聽者,當往止住。」
迦葉報曰:「我不愛惜,但彼有毒龍,恐相傷害耳。」
世尊告曰:「迦葉!無苦!龍不害吾,但見聽許,止住一宿。」
迦葉報曰:「若欲住者,隨意往住。」
爾時,世尊即往石室,敷座而宿,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是時,毒龍見世尊坐,便吐`[火毒=毒火【三】,火光毒【聖】]`火毒。爾時,世尊入慈三昧,從慈三昧起,入焰光三昧。爾時,龍火、佛光一時俱作。
爾時,迦葉夜起,瞻視星宿,見石室中,有大火光。見已,便告弟子曰:「此瞿曇沙門容貌`[*25-1]端政=端正【三聖】*`端政,今為龍所害,甚可`[憐慜=憐愍【三聖】]`憐慜!我先亦有此言:『彼有惡龍,不可止宿。』」是時,迦葉告五百弟子:「汝持水瓶,及`[輿=舉【宋】]`輿高梯,往救彼火,使彼沙門得濟此難。」
爾時,迦葉將五百弟子,往詣石室,而救此火;或持水灑者,或施梯者,而不能使火時滅,皆是如來威神所致。爾時,世尊入慈三昧,漸使彼龍無復瞋恚。時,彼惡龍心懷恐怖,東西馳走,欲得出石室,然不能得出石室。是時,彼惡龍來向如來,入世尊鉢中住。
是時,世尊以右手摩惡龍身,便說此偈:
「龍出甚為難, 龍與龍共集,
龍勿起害心, 龍出甚為難。
過去恒沙數, 諸佛般涅槃,
汝竟不遭遇, 皆由瞋恚火。
善心向如來, 速捨此恚毒,
已除瞋恚毒, 便得生天上。」
增壹阿`[含=鋡【聖】]`含經卷第十`[四=三【聖】]`四`[〔-〕=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4]含=鋡【聖】*`含經卷第十`[5]五=四【聖】*`五`[(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高=入高【聖】]`高幢品`[第二十四=分【聖】]`第二十四之二
爾時,彼惡龍吐舌,舐如來手,熟視如來面。
是時,世尊明日清旦,手擎此惡龍,往詣`[迦葉=迦葉所【元明聖】]`迦葉,語迦葉曰:「此是惡龍,極為兇暴,`[今=今日【宋】]`今`[以=已【三】]`以降之。」
爾時,迦葉見惡龍已,便懷恐怖,白世尊曰:「止!止!沙門!勿復來前,龍備相害。」
世尊告曰:「迦葉!勿懼,我今`[12]已=以【聖】*`已降之,終不相害。所以然者,此龍`[*12]`已受教化。」
是時,迦葉及五百弟子歎未曾有:「甚`[奇=存【宋】]`奇!甚特!此瞿曇沙門極大威神,能降此惡龍,使不作惡;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爾時,迦葉白世尊曰:「大沙門!當受我九十日請,所須衣被、`[14]飯=飲【三】*【聖】`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盡當供給。」爾時,世尊默然受迦葉請。
`[時=是時【三】]`時,世尊以此神龍著大海中,而彼惡龍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生四天王天上。是時,如來還止石室。
迦葉供辦種種飯食已,往白世尊:「`[*14-1]飯=飲【三】*【聖】`飯食`[*12-2]已=以【聖】*`已辦,可往就食。」
世尊告曰:「迦葉在前,吾正爾當往。」迦葉去後,便往至閻浮提界上,閻浮樹下取閻浮果。還,先至迦葉石室中坐。
是時,迦葉見世尊在石室中,白世尊曰:「沙門!為從何道,來至石室?」
佛告迦葉:「汝去之後,吾至閻浮提界上,取閻浮果,還來至此坐。迦葉當知,此果甚為香美,可取食之。」
迦葉對曰:「我不須是。沙門自取食之。」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足,有大威力,乃能至閻浮界上,取此美果。雖爾,故不如我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在彼止宿。
迦葉清朝至世尊所,到已,白世尊曰:「食時以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後當往。」迦葉去後,便至`[16]閻浮=閻浮提【三】*`閻浮界上,取阿摩勒果。還,先至迦葉石室中坐。
迦葉白世尊曰:「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間?」
世尊告曰:「汝去之後,至`[*16-1]閻浮=閻浮提【三】*`閻浮界上,取此果來,極為香美。若須者便取食之。」
迦葉對曰:「吾不須是,沙門自取食之。」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力,有大威神,吾去之後,取此果來。雖爾,故不如我,我已得`[道=道真【三】]`道。」
是時,世尊食已,還彼止宿。
明日,迦葉至世尊所,而作是說:「食時`[*12-3]已=以【聖】*`已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後當往。」迦葉去後,世尊至北`[18]欝單曰=欝單越【三】*`欝單曰,取自然粳米來,還`[至=先至【三】]`至迦葉石室。
迦葉問佛:「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坐?」
世尊告曰:「迦葉當知,汝去之後,吾至`[*18-1]欝單曰=欝單越【三】*`欝單曰,取自然粳米,極為香好。迦葉!須者便取食之。」
迦葉對曰:「吾不須是。沙門自取食之。」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足,有大神力。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彼止宿。
明日,迦葉至世尊所,而作是說:「食時`[*12-4]已=以【聖】*`已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後當=當後【三】]`後當往。」迦葉去後,世尊至瞿耶尼,取呵梨勒果,先至迦葉石室中坐。
迦葉問佛:「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坐?」
佛告迦葉:「汝去之後,吾至瞿耶尼,取此果來,極為香美。迦葉!須者可取食之。」
迦葉對曰:「`[不須=我不須【三】]`不須是。沙門自取食之。」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力,有大威神。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彼止宿。
明日,迦葉至世尊所而白:「時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後當往。」迦葉去後,世尊至弗`[22]于=乎【聖】*`于逮,取毘醯勒果,先至迦葉石室中坐。
迦葉問佛:「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坐?」
佛告迦葉:「汝去之後,吾至弗`[*22-1]于=乎【聖】*`于逮,取此果來,極為香好。迦葉!須者可取食之。」
迦葉對曰:「吾不須是,沙門自取食之。」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力,有大神足。雖爾,故不如我`[得〔-〕【三】]`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彼止宿。
是時,迦葉時欲大祠,五百弟子執斧`[破=斫【三】]`破薪,手擎斧而斧不下。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必沙門所為。」是時,迦葉問世尊曰:「今欲破薪,斧何故不下也?」
世尊告曰:「欲得斧下耶?」
曰:「欲使`[下斧=斧下【三】]`下。」斧尋時下。
是時,彼斧既下,復不得舉。迦葉復白佛言:「斧何故不舉?」
世尊告曰:「欲使斧舉耶?」
曰:「欲使`[舉斧=斧舉【聖】]`舉。」斧尋`[得=復【三】]`得舉。
爾時,迦葉弟子意欲然火,火不得然。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必沙門瞿曇所為。」迦葉白佛:「火何故不然?」
佛告迦葉:「欲使火然耶?」
曰:「欲使然。」火尋時然。
爾時,意欲滅火,火復不滅。迦葉白佛:「火何故不滅?」
佛告迦葉:「欲使火滅耶?」
曰:「欲使滅。」火尋時滅。迦葉便作是念:「此沙門瞿曇,面目`[1]端政=端正【三聖】*`端政,世之希有。吾明日欲大祠,國王人民盡當來集,設當見此沙門者,吾不復得供養。此沙門明日不來者,便為大幸。」
是時,世尊知迦葉心中所念:明日清旦,至欝單曰,取自然粳米,瞿耶尼取乳汁,往至阿耨達泉而食。竟日在彼住,向暮還至石室止宿。
迦葉明日至世尊所,問曰:「沙門!昨日何故不來?」
佛告迦葉:「汝昨日作是念:『此瞿曇極為`[*1-1]端政=端正【三聖】*`端政,世之希有。吾明日大祠,若國王人民見者,便斷吾供養。設不來者,便是大幸。』我尋知汝心之所念,乃至欝單曰,取自然粳米,瞿耶尼取乳汁,往阿耨達泉上食。竟日在彼,向暮還至石室中止宿。」
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大沙門,極有神足,實有威神。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石室止宿。即夜,四天王至世尊所而聽經法,四天王亦有光明,佛亦`[大放=放大【聖】]`大放光,照彼山野,洞然一色。
時,彼迦葉夜見光明。明日清旦,至世尊所,到已,白世尊曰:「昨夜是何光明照此山野?」
世尊告曰:「昨夜四天王來至我所而聽法,是彼四天王`[之〔-〕【聖】]`之光明。」
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大沙門【三】]`沙門極有神力,乃能使四天王來聽經法。雖`[有此力由=爾故【明】]`有此力,由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在彼宿。夜半,釋提桓因來至世尊所而聽法,天帝光明復照彼山。
時,彼迦葉夜起瞻星,見此光明。明日清旦,迦葉至世尊所,問曰:「瞿曇!昨夜光明極為殊特,有何因緣,有此光明?」
世尊告曰:「昨夜天帝釋來至`[此〔-〕【三】]`此聽經,故有此光明耳。」
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瞿曇極有神力,有大威神,乃能使天帝釋來聽經法。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在彼宿。夜半,梵天王放大光明照彼山中,至世尊所而聽經法。
時,迦葉夜起見光明,明日至世尊所而問曰:「昨夜光明倍有所照,勝於日月光明,有何等因緣,致此光明?」
世尊告曰:「迦葉當知,昨夜大梵天王來至我所而聽經法。」
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瞿曇極有神力,乃能使我祖父來至此沙門所而聽經法。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爾時,世尊得弊壞五納衣,意欲浣濯,便作是念:「我當於何處而浣此衣?」是時,釋提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即化作浴池,白世尊曰:「可在此浣衣。」
是時,世尊復作是念:「吾當於何處蹋浣此衣?」時,四天王知世尊心中所念,便舉大方石著水側,白世尊曰:「可在此而蹋衣。」
是時,世尊復作是念:「吾`[何處=於何處【三聖】]`何處而`[8]曝=暴【聖】*`曝此衣?」時,樹神知世尊心中所念,便垂樹枝,白世尊曰:「唯願在此`[曝【CB】,𭨃【大】]`曝衣。」
明日清旦,迦葉至世尊所,問世尊曰:「本無此池,今有此池;本無此樹,今有此樹;本無此石,今有此石。有何因緣,而有此變?」
世尊告曰:「此是昨夜天帝釋知吾欲浣衣,故作此浴池。吾復作是念:『當於何處蹋浣此衣?』時四天王知吾心中所念,便持此石來。吾復作是念:『當於何處而`[曝【CB】,𭨃【大】]`曝此衣?』時樹神知我心中所念,便垂此樹枝耳。」
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瞿曇雖神,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於彼宿。是時,夜半有大黑雲起而作大雨,連若大河,極為`[9]瀑溢=暴逸【聖】*,暴溢【三】*`瀑溢。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河`[*9]`瀑溢,沙門必當為水所`[10]漂=㵱【聖】*`漂,我今看之。」是時,迦葉及五百弟子往至河所,爾時世尊在水上行,脚不為水所漬。是時,迦葉遙見世尊在水上行。是時,迦葉便作是念:「甚奇!甚特!沙門瞿曇乃能在水上行,我亦能在水上行,但不能使脚不污耳。此沙門雖神,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語迦葉言:「汝亦非阿羅漢,復不知阿羅漢道,汝尚不識阿羅漢名,況得道乎?汝是盲人,目無所覩,如來現爾許變化,故言:『不如我得道真。』汝方作是語:『吾能在水上行。』今正是時,可共在水上行耶?汝今可捨邪見之心,無令長夜受此苦惱。」
是時,迦葉聞世尊語已,便前頭面禮足:「我今悔過,深知非法,乃觸如來,唯願受`[悔=我悔【聖】]`悔。」如是再三。
世尊告曰:「聽汝改過,乃能自知觸擾如來。」
是時,迦葉告五百弟子曰:「汝等各隨所宜,我今自歸沙門瞿曇。」
是時,五百弟子白迦葉言:「我等先亦有心於沙門瞿曇,當降龍時,尋欲歸命。若師自歸瞿曇者,我等五百弟子盡自歸於瞿曇所。」
迦葉報言:「今正是時,然復我心執此愚癡,見爾許變化,意`[由=猶【三】]`由不解,故自稱言:『我道真正。』」
是時,迦葉將五百弟子,前後圍繞,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白世尊曰:「唯願世尊聽我等得作沙門!修清淨行。」
諸佛常法。若稱:「善來,比丘!」便成沙門。是時,世尊告迦葉曰:「善來,比丘!此法微妙,善修梵行。」是時,迦葉及五百弟子所著衣裳,盡變`[作=成【三】]`作袈裟,頭髮自落,如似剃髮,`[2]以=已【三聖】*`以經七日。是時,迦葉學術之具及於呪術,盡投水中。
時,五百弟子白世尊曰:「唯願世尊聽我等得作沙門。」
世尊告曰:「善來,比丘!」時,五百`[弟子=比丘【三】]`弟子即成沙門,袈裟著身,頭髮自落。
爾時,順水下流,有梵志,名江迦葉,在水側住。是時,江迦葉見呪術之具,盡為水所`[*10-1]漂=㵱【聖】*`漂,便作是念:「咄哉!`[我〔-〕【三】]`我大兄為水所溺?」是時,江迦葉將三百弟子,順水上流,求兄`[屍=尸【聖】]`屍骸。遙見世尊在一樹下坐,及大迦葉五百弟子前後圍繞而為說法。見已,便前至迦葉所,而作是語:「此事為好耶?本為人師,今為弟子。`[大兄=大師【三】]`大兄何故與沙門作弟子乎?」
迦葉對曰:「此處為妙,無過此處。」
是時,優毘迦葉向江迦葉而說此偈:
「此師人天貴, 我今師事之,
諸佛興出世, 甚為難得遇。」
是時,江迦葉聞佛名號,甚懷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前白世尊:「願聽為道。」
世尊告曰:「善來,比丘!善修梵行,盡於苦際。」
是時,江迦葉及三百弟子即成沙門,袈裟著身,頭髮自落。是時,江迦葉及三百弟子呪術之具,盡投水中。
爾時,順水下頭有梵志,名伽夷迦葉,在水側住。遙見呪術之具,為水所`[*10-2]漂=㵱【聖】*`漂,便作是念:「我有二兄,在上學道。今呪術之具,盡為水所`[*10]`漂,二大迦葉必為水所害。」即將二百弟子,順水上流,乃至學術之處,遙見二兄而作沙門,便作是語:「此處好耶?本為人尊,今為沙門弟子。」
迦葉報曰:「此處最妙,無過此處。」
是時,伽夷迦葉便作是念:「今我二兄多知博學,此處必是善地,使我二兄在中學道,我今亦可在中學道。」是時,伽夷迦葉前白世尊:「唯願世尊聽作沙門。」
世尊告`[曰【CB】,白【大】]`曰:「善來,比丘!善修梵行,盡於苦際。」
是時,伽夷迦葉即成沙門,袈裟著身,頭髮自落,如似`[剃=剔【聖】]`剃頭,`[*2-1]以=已【三聖】*`以經七日。
是時,世尊在彼河側住,尼拘`[8]類=律【聖】*`類樹下,成佛未久,將千弟子,是皆耆舊宿長。是時,世尊以三事教化。云何為三?所謂`[神=四神【三】]`神足教化,言教教化,訓誨教化。
彼云何名為神足教化?爾時,世尊或作若干形,還合為一,或`[不現或現=現或不現【三聖】]`不現,或現。石壁皆過,無所罣礙,或出地,或入地,猶如流水,無所觸礙,或結跏趺坐,滿虛空中,如鳥飛空,無有罣礙。亦如大火山,烟出無量。此日月有大神力,不可限量,以手往捉,身乃至梵天。如是,世尊現神足。
彼云何名為言教教化?爾時,世尊教諸比丘:「當捨是、置是。當近是、遠是。當念是、去是。當觀是、不觀是。」彼云何當修是、不修`[是=是修【三】]`是者,當修七覺意,`[滅=滅者當滅【三】]`滅三結。彼云何當觀、當不觀`[者=觀者【三】]`者?當觀三結、沙門善:所謂出要樂、無恚樂、無怒樂。彼云何不觀?所謂三沙門苦。云何為三?所謂欲觀、恚觀、怒觀。彼云何念、云何不念?爾時,當念苦諦,當念`[14]習=集【元明聖】*`習諦,當念盡諦,當念道諦;莫念邪諦:有常見、無常見,有邊見、無邊見,彼命、彼身,非命、非身,如來命終、如來不命終,有終、有不終,亦不有終、亦不無終。莫作是念。
彼云何名為訓誨教化?復次,當作是去、不應作是去,作是來、不應作是來,默然、作是言說:「當持如是衣、不應持如是衣,應如是入村、不應如是入村。」是謂名為訓誨教化。
是時,世尊以此三事,教化千比丘。是時,彼比丘受佛教已,千比丘盡成阿羅漢。是時,世尊`[以見=已具【三】]`以見千比丘得`[羅漢=阿羅漢【三】]`羅漢,爾時閻浮里地有千阿羅漢及五比丘,佛為六師,迴坐向迦毘羅衛。
是時,優毘迦葉便作是念:「世尊何故向迦毘羅衛坐?」是時,優毘迦葉即前長跪,白世尊曰:「不審如來,何故向迦毘羅衛坐耶?」
世尊告曰:「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當轉法輪,二者當與父說法,三者當與母說法,四者當`[導=與【三】]`導凡夫人立菩薩行,五者當授菩薩`[別=莂【三】,記【聖】]`別。是謂,迦葉!如來出世當行此五法。」
是時,優毘迦葉復作是念:「如來故念親族本邦,故向彼坐耳。」
是時,五比丘漸來至尼連水側,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尊者優陀耶遙見世尊向迦毘羅衛坐,見已,便作是念:「世尊必當欲往至迦毘羅衛見諸親里。」是時,優陀耶即前長跪,白世尊曰:「我今堪任欲有所問,唯願敷演。」
世尊告曰:「`[欲=欲有【三】]`欲所問者便問之。」
優陀耶白世尊曰:「觀如來意,欲向迦毘羅衛。」
世尊告曰:「如是,如汝所言。優陀耶當知,先至白淨王所,吾比後當往。所以然者,剎利之種先當遣`[使=信【三】]`使令知,`[然〔-〕【三】]`然後如來當往。汝到,語王:『`[却〔-〕【三】]`却後七日,如來當來見王。』」
優陀耶對曰:「如是。世尊!」是時,優陀耶即從坐起,整衣服,禮世尊足,於世尊前不現,往至迦毘羅衛,到真淨王所。到已,在王前立。
爾時,真淨王在大殿上坐,及諸`[婇=綵【聖】]`婇女。是時,優陀耶飛在空中。時真淨王見優陀耶手執鉢,持杖而在前立,見已便懷恐怖,而作是說:「此是何人?`[人〔-〕【三】]`人耶?非人耶?天耶?鬼耶?閱叉、羅剎、天、龍、鬼神`[耶〔-〕【三】,也【聖】]`耶?」
時,真淨王問優陀耶曰:「汝是何人?」又以此偈向優陀耶說:
「為天為是鬼? 乾沓惒等乎?
汝今名為誰? 我今欲知之?」
是時,優陀耶復以此偈報王曰:
「我亦非是天, 非是乾沓惒,
於是迦毘國, 大王邦土人。
昔壞十八億, 弊魔波旬眾,
我師釋迦文, 是彼真弟子。」
時,真淨王復以此偈,向優陀耶說:
「誰壞十八億, 弊魔波旬眾?
誰字釋迦文? 汝今歎說之。」
是時,優陀耶復說此偈:
「如來初生時, 天地普大動,
誓願悉成辦, 今`[曰=日【三聖】]`曰號悉達!
彼降十八億, 弊魔波旬眾,
彼名釋迦文, 今日成佛道!
彼人釋師子, 瞿曇次弟子,
今日作沙門, 本字優陀耶!」
是時,真淨王聞此語已,便懷歡喜,不能自勝,語優陀耶曰:「云何,優陀耶!悉達太子今故在耶?」
優陀耶報言:「釋迦文佛今日現在。」
時王問言:「今已成佛耶?」
優陀耶報言:「今已成`[佛=佛道【三】]`佛。」
王復問言:「今日如來竟為所在?」
優陀耶報言:「如來今在摩竭國界尼拘`[*8-1]類=律【聖】*`類樹下。」
時王報言:「翼從弟子斯是何人?」
優陀耶報`[曰=言【三】]`曰:「諸天億數及千比丘、四天王,恒在左右。」
時王問言:「所著衣服,為像何類?」
優陀耶報言:「如來所著衣裳,名`[曰=為【三】]`曰袈裟。」
時王問言:「食何等食?」
優陀耶報言:「如來身者,以法為食。」
王復問曰:「云何,優陀耶!如來可得見不?」
優陀耶報言:「王勿愁悒,却後七日,`[如來〔-〕【三】]`如來當來入城。」
是時,王極歡喜,不能自勝,手自斟酌,供養優陀耶。
是時,真淨王擊大鳴鼓,勅國界人民,平治道路,除去不淨,以香汁灑地,懸繒幡蓋,作倡伎樂,不可稱計。復勅國中諸有`[聾盲=盲聾【三】]`聾、盲、瘖瘂者,盡使不現,却後七日,悉達當來入城。是時,真淨王聞佛當來入城,七日之中,亦不睡眠。
是時,世尊`[以=已【三】]`以至七日,`[便=復【三】]`便作是念:「我今宜可以神足力,往詣迦毘羅衛國。」是時,世尊`[即〔-〕【三】]`即將諸比丘,前後圍遶,往詣迦毘羅衛國。到已,便詣城北薩盧園中。
是時,真淨王聞世尊`[已=以【聖】]`已達迦毘羅衛城北薩盧園中。是時,真淨王將諸釋眾,往詣世尊所。
是時,世尊復作是念:「若真淨王躬自來者,此非我宜,我今當往與共相見。所以然者,父母恩重,育養情`[甚=深【三聖】]`甚。」是時,世尊將諸比丘眾,往詣城門,飛在虛空,去地七`[仞=刃【聖】]`仞。
是時,真淨王見世尊`[*1-2]端政=端正【三聖】*`端政無比,世之希有,諸根寂靜,無眾多念,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自`[莊身=莊嚴【三聖】]`莊身,發歡喜之心,即便頭面禮足,而作是說:「我是剎利王種,名曰真淨王。」
世尊告曰:「令大王享壽無窮。是故,大王!當以正法治化,勿用邪法。大王當知,諸有用正法治化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是時,世尊即空中行,至真淨王宮中。到已,就座而坐。
時,王見世尊坐定,手自斟酌,行種種飲食,見世尊食竟,行淨水,更取一小座而聽`[經=法【三】]`經。
爾時,世尊與真淨王漸說妙義,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行,出要為樂。爾時,世尊見王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14-1]習=集【元明聖】*`習、盡、道,盡向王說。
是時,真淨王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是時,世尊與王說法已,即從座起而去。
是時,真淨王普集釋眾,而作是說:「諸沙門等,顏貌極醜,剎利之種,將諸梵志眾,此非其宜;剎利釋種還得剎利眾,此乃為妙。」
諸釋報言:「如是,大王!如大王教,`[剎利=剎利種【三】]`剎利還得剎利眾,此乃為妙。」
是時,王告國中:「諸有兄弟二人,當取一人作道,其不爾者,當重`[19]謫=擿【聖】*`謫罰。」
時,諸釋眾聞王教令:「諸有兄弟二人,當取一人為道,其不從教,當重`[*19-1]謫=擿【聖】*`謫罰。」是時,提婆達兜釋種語阿難釋言:「真淨王今日有教:『諸有兄弟二人,當分一人作道。』汝今出家學道,我當在家修治家業。」是時,阿難釋歡喜踊躍,報言:「如兄來教。」
是時,難陀釋語阿那律釋言:「真淨王有教:『其有兄弟`[二人=一人【元】]`二人者,當分一人作道,其不爾者,當重`[*19-2]謫=擿【聖】*`謫罰。』汝今出家,我當在家。」是時,阿那律釋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報曰:「如是。如兄來教。」
是時,真淨王將`[斛淨=縠淨釋【三】]`斛淨、`[叔=釋叔【聖】]`叔淨釋、`[甘露=甘露淨【三】]`甘露釋,至世尊所。爾時,駕四馬之車,白車、白蓋,白馬駕之;第二釋乘青車、青蓋,青馬駕之;第三釋乘黃車、黃蓋,黃馬駕之;第四釋乘赤車、赤蓋,赤馬駕之。是時,諸釋有乘象者,有乘馬者,皆悉來集。
`[是=𠇍【聖】]`是時,世尊遙見真淨王將諸釋眾而來,告諸比丘:「汝等觀此釋眾,并觀真淨王眾。比丘當知,三十三天出園觀時,亦如此法,`[無=而無【三】]`無有`[異=異也【聖】]`異。」
是時,阿難乘大白象、白衣、白蓋。見已,告諸比丘:「汝等見此阿難釋乘`[白象白衣=白車白象【三】]`白象、白衣不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世尊!我等見之。」
佛告比丘:「此人當出家學道,第一多聞,堪侍左右。汝等見此`[阿那律=阿那律釋【三】]`阿那律不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比丘:「此人當出家學道,天眼第一。」
是時,真淨王及兄弟四人,并難陀、阿難,皆步進前,除去五好,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真淨王白佛言:「昨日夜生此念:『剎利之眾不應將梵志眾,還將剎利眾,此是其宜。』我便告令國中:『諸有兄弟二人者,便取一人,使出家學道。』唯願世尊聽出家學道。」
世尊告曰:「善哉!大王!多所饒益,天、人得安。所以然者,`[此=此是【三】]`此善知識`[良祐=之良祐【三聖】]`良祐福田,我亦緣善知識,得脫此生、老、病、死。」是時,諸釋眾便得為道。
是時,真淨王白世尊曰:「唯願世尊教誨此新比丘,當如教誨優陀耶!所以然者,此優陀耶比丘極有神力。願優陀耶比丘恒在宮中教化,使眾生之類,長夜獲安隱。所以然者,此比丘極有神力,我初見優陀耶比丘,便發歡喜之心。我便作此念:『`[弟子=此弟子【三】]`弟子尚有神力,況彼如來而無此神力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教,此優陀耶比丘極有神力,有大威德。」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第一弟子,博識多知,國王所念,所謂阿若拘鄰比丘是。能勸化人民,優陀耶比丘是。有速疾智,所謂摩訶男比丘是。恒喜飛行,所謂須婆休比丘是。空中往來,所謂婆破比丘是。多諸弟子,所謂優毘迦葉比丘是。意得觀空,所謂江迦葉比丘是。意得止`[觀〔-〕【三】]`觀。所謂象迦葉比丘是。」
爾時,世尊廣與真淨王說微妙之法。爾時,王聞法已,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諸比丘及真淨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4-1]含=鋡【聖】*`含經卷第十`[*5-1]五=四【聖】*`五`[〔-〕=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一…譯〔-〕【三】,【三】不分卷]`增壹阿`[含=鋡【聖】]`含經卷第十`[13]六=五【聖】*`六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高=入高【聖】]`高幢品`[第二十四=分【聖】]`第二十四之三
`[~A. III. 36 & 70]`(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十五日中有三齋法。云何為三?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八日齋日,四天王遣諸輔臣,觀察世間,誰有作善惡者?何等眾生有慈孝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頗有眾生好喜布施、修戒、忍辱、精進、三昧、演`[散=布【聖】]`散經義、持八關齋者?具分別之。設無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是時輔臣白四天王:『今此世間無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道士,行四等心,慈愍眾生。』時,四天王聞已,便懷愁憂,慘然不悅。是時四天王即往忉利天上,集善法講堂,以此因緣具白帝釋:『天帝當知,今此世間無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是時,帝釋、三十三天聞斯語已,皆懷愁憂,慘然不悅,減諸天眾,增益阿須倫眾。
「設復有時,若世間眾生之類有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諸尊長【三】]`尊長者,持八關齋,修德清淨,不犯禁戒大如毛髮。爾時,使者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白四王:『今此世間多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天王聞已,甚懷喜悅,即往釋提桓因所,以此因緣具白帝釋:『天帝當知,今此世間多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時,帝釋、三十三天皆懷歡喜,不能自勝,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地獄拷掠自然休息,毒痛不行。
「若十四日齋日之時,遣太子下,`[察=案【三聖】]`察行天下,`[伺=司【聖】]`伺察人民,施行善惡,頗有眾生信佛、信法、信比丘僧,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好喜布施,持八關齋,閉塞六情,防制五欲。設無眾生修`[五=正【三】]`五法者,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爾時,太子白四天王。四天王聞已,便懷愁憂,慘然不悅,往至釋提桓因所,以此因緣具白天帝:『大王當知,今此世間無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是時,天帝、三十三天皆懷愁憂,慘然不悅,減諸天眾,增益阿須倫眾。
「設復眾生有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持八關齋。爾時,太子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往白四天王:『大王當知,今此世間多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是時,四天王聞此語已,甚懷喜悅,即往詣釋提桓因所,以此因緣具白天帝:『聖王當知,今此世間多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受三自歸,慈心諫諍,誠信不欺。』時,天帝、四王及三十三天皆懷歡喜,不能自勝,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
「比丘當知,十五日說戒之時,四天王躬自來下,案行天下,伺察人民。何等眾生`[孝順=有孝順【三】]`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好喜布施,持八關齋如來齋法。設無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尊長者,`[時=是時【聖】]`時四天王便懷愁悒,慘然不悅,往至帝釋所,以此因緣具白天帝:『`[3]大王=天王【三】*`大王當知,今此世間無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者。』是時,釋提桓因、三十三天皆懷愁憂,慘然不悅,減諸天眾,增益阿須倫眾。
「設復是時,眾生之類有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持八關齋。爾時,四天王便懷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往帝釋所,以此因緣具白天帝:『`[*3-1]大王=天王【三】*`大王當知,今此世間多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是時,釋提桓因、三十三天及四天王皆懷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十五`[日〔-〕【宋元】]`日持八`[關=關日【宋元】]`關齋法?」
是時,諸比丘白世尊曰:「如來是諸法之王,諸法之印。唯願世尊當為諸比丘布演此義,諸比丘聞已,當奉行之。」
世尊告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於是,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月`[十四=八日十四日【三】]`十四、十五日說戒、持齋時,到四部眾中,當作是`[語=說【三】]`語:『我今齋日,欲持八關齋法。唯願尊者,當與我說之!』是時,四部之眾,當教與說八關齋法。先教作是語:『善男子,當自稱名字。』彼已稱名字,便當與說八關齋法。是時,教授者當教前人作是語:『我今奉持如來齋法,至明日清旦,修清淨戒,除去惡法。若`[身=身行【三】]`身惡行,口吐惡語,意生惡念,身三、口四、意三`[諸有惡=業【聖】]`諸有惡行,已作、當作,或能以貪欲故所造,或能以瞋恚`[所造=故所造【三】]`所造,或能以愚癡所造,或能以豪族故`[造=所造【三】]`造,或能因惡知識所造,或能今身、後身、無數身,或能不識佛、不識法,或能`[鬪=鬪亂【三】]`鬪比丘僧,或能殺害父母諸尊師長,我今`[自〔-〕【聖】]`自懺悔,不自覆藏,依戒、依法成其戒行,受八關如來齋法。』
「云何為八關齋法?持心如真人,盡形壽不殺,無有害心,於眾生有慈心之念。『我今字某,持齋至明日清旦,不殺、無有害心,有慈心於一切眾生。
「『如阿羅漢,無有邪念,盡形壽不盜,好喜布施。我今字某,盡形壽不盜,自今至明日持心。
「『如`[是〔-〕【聖】]`是真人,我今盡`[形〔-〕【聖】]`形壽,不`[16]淫=婬【三】*`淫泆,無有邪念,恒修梵行,身體香潔,今日持不`[*16]`淫之戒,亦不念己妻,復不念他女人想,至明日清旦,無所觸犯。
「『如阿羅漢,盡形壽不妄語,恒知至誠,不欺他人,自今至明日不妄語,我自今`[17]以=已【三】*`以後不復妄語。
「『如阿羅漢,不飲酒,心意不亂,持佛禁戒,無所觸犯,我今亦當如是,自今日至明旦,不復飲酒,持佛禁戒,無所觸犯。
「『如阿羅漢,盡形壽不壞齋法,恒以時食,少食知足,不著於味。我今亦如是,盡形壽不壞齋法,恒以時食,少食知足,不著於味,從今日至明旦。
「『如阿羅漢,恒不在高廣之床上坐。所謂高廣之床,金、銀、象牙之床,或角床、佛座、辟支佛座、阿羅漢座、諸尊師座。是時,阿羅漢不在此八種座,`[我亦上坐=上坐我亦【聖】,上坐【三】]`我亦上坐不犯此坐。
「『如阿羅漢,不著香華、脂粉之飾。我今亦當如是,盡形壽不著香華、脂粉之好。
「『我今字某,離此八事,奉持八關齋法,不墮三惡趣。持是功德,不入地獄、餓鬼、`[畜生=畜生中【三】]`畜生八難之`[中=處【三】]`中,恒得善知識,莫與惡知識從事,恒得好父母家生,莫生邊地無佛法處,莫生長壽天上,莫與人作奴婢,莫作梵天,莫作釋身,亦莫作轉輪聖王,恒生佛前。自見佛,自聞法,使諸根不亂。若我誓願向三乘行,速成道果。』
「比丘當知,若有優婆塞、優婆`[夷=斯【聖】]`夷,持此八關齋法,彼善男子、善女人,當趣三道: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般涅槃。」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不殺亦不盜, 不`[*16-2]淫=婬【三】*`淫不妄語,
避酒遠香花, 著味犯齋者。
歌舞作倡伎, 學捨如羅漢,
今持八關齋, 晝夜不忘失。
不有生`[死苦=老死【三】]`死苦, 無有周旋期,
莫與恩愛集, 亦莫怨憎會。
願滅五陰苦, 諸`[痛=病【三】]`痛生死惱,
涅槃無諸患, 我今自歸之。
「是故,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持八關齋離諸苦者,`[得=欲得【三】]`得善處者,欲得盡諸漏入涅槃城者,當求方便,成此八關齋法。所以然者,人中榮位不足為貴,天上快樂不可稱計。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無上之福者,當求方便,成此`[齋=八關齋【三】]`齋法。
「我今重告勅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八關齋者,欲求生四天王`[上=天上【三】]`上,亦獲此願。持戒之人,所願者得,我以是故,而說此義耳。人中榮位不足為貴。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亦生`[艶天=艷大【元】]`艶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終不有虛。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願者得。
「諸比丘!我今重告汝,若有男子、女人持八關齋者,生欲天者,生色天者,亦成其願。何以故爾?以其持戒之人所願者得。若復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欲得生無色天者,亦果其願。
「比丘當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者,欲生四姓家者,亦復得生。又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人=者【三】]`人,欲求作一方天子,二方、三方、四方天子,亦獲其願。欲求作轉輪聖王者,亦獲其願。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願者得。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聲聞、緣覺、佛乘者,悉成其願。吾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無願不獲,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卷第十五終【三】]`
`[卷第十六首【三】,前行有(高幢品第二十四之四)九字【宋元】]`(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事現在前,爾時善男子、善女人獲福無量。云何為三?信`[現〔-〕【三聖】]`現在前,善男子、善女人獲福無量。若財現在前,爾時善男子、善女人獲福無量。若復`[持梵行=持梵行者【三聖】]`持梵行現在前,爾時善男子、善女人獲福無量。是謂,比丘!有此三事現在前,獲福無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信財梵難得, 受者持戒人,
覺此三事已, 智者隨時施。
長夜獲安隱, 諸天恒扶將,
在彼自娛樂, 五欲無厭足。
「`[以是=是故【聖】]`以是,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當求方便,成此三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48. Kosambiya.(初部); M. 128. Upakkilesiya.,[No. 26(72)]]`(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深城瞿師羅園=~Kosambī, Ghositārāma.]`拘`[12]深=睒彌【聖】*`深城瞿師羅園中。
爾時,拘`[*12-1]深=睒彌【聖】*`深比丘恒好鬪訟,犯諸惡行,面相談說,或時刀杖相加。爾時,世尊清旦往詣彼比丘所。到已,世尊告彼比丘:「汝等比丘,慎莫鬪訟,`[莫=共【聖】]`莫相是非。諸比丘!當共和合,共一師侶,同一水乳,何為鬪訟?」
爾時,拘`[*12-2]深=睒彌【聖】*`深比丘白世尊曰:「唯願世尊勿憂此事!我當`[自=息【聖】]`自慮此理;如此過狀,自識其罪。」
世尊告曰:「汝等云何,為王種作道,為`[畏恐=恐畏【聖】]`畏恐故作道,為以`[世儉=世險【三】]`世儉故作道耶?」
諸比丘對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汝等豈非欲離生死,求無為道故作道乎?然五陰之身實不可保。」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學道者,以求無為道,滅五陰身,`[是以=以是【聖】]`是以學道。」
世尊告曰:「諸比丘!不應作道而復鬪諍,手`[拳=捲【聖】]`拳相加,面相是非,惡聲相向。汝等當應成就此行:共同一法,共一師受,亦當行此六種之法,亦當行此身、口、意行,亦當行此供養諸梵行者。」
諸比丘對曰:「此是我等事,世尊勿足慮此事。」
爾時,世尊告拘`[*12-3]深=睒彌【聖】*`深比丘:「云何,愚人!汝等不信如來語乎?方語如來勿慮此事,然汝等自當受此邪見之報。」
`[以下=~Jātaka. 428.]`爾時,世尊重告彼比丘曰:「過去久遠,此舍衛城中有王,名曰`[長壽=~Dīghāyu.]`長壽`[王〔-〕【聖】]`王,聰明黠慧,無事不知。然善明刀劍之法,又乏寶物,諸藏`[無=不【三聖】]`無充,財貨減少,四部之兵,亦復不多,臣佐之屬,亦復減少。當於爾時,`[23]波羅㮈=波羅奈【明】*`波羅㮈國有王名梵摩達,勇猛剛健,靡不降伏,錢財、七寶,悉皆滿藏,四部之兵,亦復不乏,臣佐具足。
「爾時,梵摩達王便作是念:『此長壽王無有臣佐,又乏財貨,無有珍寶,我今可往攻`[24]罰=伐【元明】*`罰其國。』爾時,梵摩達王即便興兵,往`[*24]`罰其國。
「爾時,長壽王聞興兵攻`[*24-2]罰=伐【元明】*`罰其國,即設方計:『我今雖無七寶之財,臣佐之屬,四部之兵,彼王雖復多諸兵眾,如我今日一夫之力,足能壞彼百千之眾,殺害眾生,不可稱計,不可以一世之榮,作永世之罪。我今可出此城,更在他國,使無鬪諍。』
「爾時,長壽王不語臣佐,將第一夫人,及將一人,出舍衛城,入深山中。是時,舍衛城中臣佐、人民,以不見長壽王,便遣信使,往詣梵摩達王所,而作是說:『唯願大王來至此土,今長壽王莫知所在。』是時,梵摩達王來至迦尸國中,而自治化。
「然長壽王有二夫人,皆懷`[妊=任【聖】]`妊,臨欲在產。是時,夫人自夢在都市中`[生=產【聖】]`生,又日初出,四部之兵,手執五尺刀,各共圍繞,而獨自產無有佐者。見已,便自驚覺,以此因緣白長壽王。`[王=時長壽王【三】]`王告夫人曰:『我今在此深山之中,何緣乃當在舍衛城內,在都市中產乎?汝今欲`[生=產【三】]`生者,當如鹿生。』是時,夫人曰:『設我不得如此產者,正爾取死。』是時,長壽王聞此語已,即於其夜,更改衣服,不將人眾,入舍衛城。
「時,長壽王有一大臣,名曰善華,甚相愛念。有小事緣出城,而見長壽王入城。時,彼善華大臣熟視王已,便捨而去,嘆息墮淚,`[復=著【三聖】]`復道而行。時,長壽王便逐彼大臣,將在屏處而`[語言=共言語【三】]`語言;『慎莫出口。』大臣對曰:『如大王教,不審明王有何教勅?』長壽王曰:『憶我舊恩,便有`[反=返【三聖】]`反復。』時臣對曰:『大王有教令,我當辦之。』長壽王曰:『我夫人者,昨夜夢在`[市=都市【三】]`市中產,又有四部之兵而`[見=自【三】]`見圍遶,生一男兒,極自端正。若不如夢產者,七日之中,當取命終。』大臣報曰:『我`[令=今【聖】]`令堪辦此事,如王來勅。』作此語已,各捨而去。
「是時,大臣便往至梵摩達王所。到已,而作是說:『七日之中,意欲觀看大王軍眾:象兵、馬`[兵車〔-〕【聖】]`兵、車兵、步兵,竟為多少。』是時,`[9]梵摩達=梵摩達王【三】*`梵摩達勅左右曰:『時催上`[兵〔-〕【聖】]`兵眾,如善華語。』是時,善華大臣七日之中即集兵眾,在舍衛都市中。是時,彼夫人七日之中,來在都市中。時,善華大臣遙見夫人來,便作是說:『善來,賢女!今正是時。』
「爾時,夫人見四部兵眾已,便懷歡喜,勅左右人,施張大幔。時,夫人日初出時,便生男兒,端`[政=正【三聖】]`政無雙,世之希有。時,夫人抱兒還詣山中。時,長壽王遙見夫人抱兒而來,便作是語:『使兒老壽,受命無極。』夫人白王:『願王當與立字!』時,王即以立字,名曰長生。
「時,長生太子年向八歲。父王長壽有小因緣入舍衛城。爾時,長壽王昔`[臣=日【聖】]`臣劫`[13]比=北【聖】*`比,見王入城,從頭至足而熟觀視。見已,便往至梵摩達王所。到已,而作是說:『大王!極為放逸,長壽王者今在此城。』時,王瞋恚,勅左右人催收捕長壽王。
「是時,左右大臣將此劫`[*13-1]比=北【聖】*`比,東西求索。時,劫`[*13]`比遙見長壽王,便`[目=指【三】,自【聖】]`目示語大臣曰:『此是長壽王。』即前收捕,至梵摩達王所。到已,白`[言大王=王大言【宋元】,大王言【明】,王言【聖】]`言:『大王!長壽王者此人身是。』國中人民,悉皆聞知`[捉=傳捉【三】,捕捉【聖】]`捉得長壽王身。
「時,夫人亦復聞長壽王為`[*9-1]梵摩達=梵摩達王【三】*`梵摩達所捉得,聞已,便作是念:『我今復用活為?寧共大王一時同命。』是時,夫人即將太子入舍衛城。夫人語太子曰:『汝今更求活處。』時,長生太子聞已,默然不語。時,夫人徑往至梵摩達王所,王遙見來,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勅大臣:『將此夫人及長壽王,至四衢道頭,分作四分。』時,諸大臣受王`[教令=教命【三】]`教令,將長壽王及夫人身,皆取`[返=反【三聖】]`返縛,遶舍衛城,使萬民見。爾時,人民之類,莫不痛心!
「時,長生太子在大眾中,見將父母詣市取殺,顏色不變。時,長壽王還顧告長生曰:『汝莫見長,亦莫見短。』爾時,便說此偈:
「『怨怨不休息, 自古有此法,
無怨能勝怨, 此法終不朽。』
「是時,諸臣自相謂曰:『此長壽王極為愚惑,`[(長生…時)十七字〔-〕【聖】]`長生太子竟是何人,在我等前而說此偈?』時,長壽王告諸臣曰:『我不愚惑,但其中智者乃明吾語耳。諸`[賢=賢者【三】]`賢當知,以我一夫之力,足能壞此百萬之眾。然我復作是念:「此眾生類死者難數,不可以我一身之故,歷世受罪。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
「時,彼諸臣將長壽王及夫人身,`[到=至【三】]`到四衢道頭,分作四分,即`[而捨=捨而【三】]`而捨去,各還所在。時,長生太子向暮收拾薪草,耶維父母而去。
「爾時,梵摩達王在高樓上,遙見有小兒耶維長壽王及夫人身,見已,勅左右曰:『此必是長壽王親`[里=理【聖】]`里,汝催收捉來。』時,諸臣民即往詣彼,未到之頃,兒`[已=以【聖】]`已走去。
「時,長生太子便作是念:『此梵摩達王殺我父母,又住我國中,我今當報父母之怨。』是時,長生太子便往至彈琴師所。到已,便作是說:『我今欲學彈琴。』時琴師問曰:『今汝姓誰?父母為`[所在=何所在【三】]`所在?』小兒對曰:『我無父母,我本住此舍衛城中,父母早死。』琴師報曰:『欲學者便學之。』
「比丘當知,爾時,長生太子便學彈琴歌曲。時,長生太子素自聰明,未經數日,便能彈琴歌曲,無事不知。是時,長生太子`[抱=執【宋】]`抱琴`[詣=往詣【三】]`詣梵摩達王所,在象廐中,非人之時而獨彈琴,並復清歌。爾時,梵摩達王在高樓上,聞彈琴歌曲之聲,便`[問〔-〕【三】]`問`[勅〔-〕【聖】]`勅左右人曰:『此何人在象廐中,而獨彈琴歌戲?』臣`[佐報曰=左右白王【聖】]`佐報曰:『此舍衛城中有`[小兒=一小兒【三】]`小兒,`[而獨=在彼【聖】]`而獨彈琴歌戱。』時,王告侍者曰:『`[汝〔-〕【聖】]`汝可約勅使此小兒來在此戱,`[吾欲見之〔-〕【聖】]`吾欲見之。』`[時彼=是時【三聖】]`時,彼使人`[喚=受王勅已即王喚【三】,受王勅已即往喚【聖】]`喚此小兒,來至王所。是時,梵摩達王`[問小兒=問小兒曰【三】]`問小兒:『汝昨夜在象廐中彈琴乎?』對曰:『如是,大王!』梵摩達曰:『汝今可在吾`[側=前【三】]`側,彈琴歌舞,我當供給衣被、`[飯=飲【三】]`飯食。』
「比丘當知,爾時,長生太子在梵摩達前,彈琴歌舞,極為精妙。時,梵摩達王聞此琴音,極懷歡喜,便告長生太子:『當與吾守藏珍寶。』時,長生太子受王教勅,未曾有失,恒隨王意,先笑後語,恒`[認=忍【三聖】]`認王意。爾時,梵摩達王復告勅曰:『善哉!善哉!汝今作人極為聰明,今復勅汝宮內可否?汝`[2]斯=悉【三聖】*`斯知之。』是時,長生太子在內宮中,以此琴音教諸妓女,亦復`[使=教【聖】]`使乘象馬`[妓術=技術【三】]`妓術,無事不知。
「是時,梵摩達意欲出遊園`[舘=觀【聖】]`舘,共相娛樂,`[即勅長生〔-〕【三】]`即勅長生,催駕`[7]寶羽=羽寶【宋】,羽葆【元明】*`寶羽之車。時,長生太子即受王教,`[令〔-〕【三】]`令尋駕`[*7]`寶羽之車,`[被=鞁【元明】]`被象金銀`[鞍=案【聖】]`鞍勒,還來白王:『嚴駕`[11]已=以【聖】*`已辦,王知是時。』梵摩達王乘`[*7]`寶羽之車,使長生御之,及將四部兵眾。
「時,長生太子御車`[引導=引道【三聖】]`引導,恒離大眾。時,梵摩達王問長生太子曰:『今日軍眾,`[*2-1]斯=悉【三聖】*`斯為所在?』長生對曰:『臣亦不知軍眾所在?』時王告曰:『可小`[13]停=亭【聖】*`停`[14]住=車【聖】*`住,吾體疲極,欲小止息。』時,長生太子即自`[*13]`停`[*14]`住,使王`[懈息=憩息【元明】]`懈息。比頃,軍眾`[未=來【聖】]`未至。
「比丘當知,爾時,梵摩達王即枕太子長生膝上睡眠。時,長生太子`[*17-1]以=已【三】*`以見王眠,便作是念:『此王於我極是大怨,`[17]又〔-〕【三】*`又取我父母殺`[18]之〔-〕【三】*`之,`[19]加=又【三】*`加住我國界,今不報怨者,何時當報`[怨〔-〕【聖】]`怨?我`[今=今正爾【三】]`今斷其命根。』時,長生太子右手`[自〔-〕【三】]`自拔劍,左手`[摸=捉【三】]`摸王髮,然復作是念:『我父臨欲命終時,而告我言:「長生當知:亦莫見長,亦莫見短。」`[*19]`加說此偈:
「『「怨怨不休息, 自古有此法,
無怨能勝怨, 此法終不朽。」
「『我今捨此怨。』即還內劍。如是再三,復作是念:『此王於我極是大怨,`[*17-1]又〔-〕【三】*`又取我父母殺`[*18-1]之〔-〕【三】*`之,`[*19-2]加=又【三】*`加住我`[界=國界【三】,國【聖】]`界,今不報怨者,何日當尅?我今正爾斷`[此=其【三】]`此命根,乃名為報怨。』是時,復`[作=更【聖】]`作憶念:『汝長生,亦莫見長,亦莫見短。父王有是教勅:「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我今可捨此怨。』即還內劍。
「是時,王梵摩達夢見長壽王兒長生太子,欲取我殺,即便恐懼,尋時`[得覺時〔-〕【聖】]`得覺。時,長生太子曰:『大王!何故驚起,乃至於斯?』`[*9-2]梵摩達=梵摩達王【三】*`梵摩達曰:『向者睡眠,夢見長壽王兒長生太子拔劍欲取吾殺,是故驚耳。』
「是時,長生太子便作是念:『今此王`[*11-1]已=以【聖】*`已知我是長生太子。』即右手拔劍,左手捉髮,而語王`[曰=言【三】]`曰:『我今正是長壽王兒長生太子,然王是我大怨,`[*17-2]又〔-〕【三】*`又取我父母殺`[之〔-〕【聖】]`之,加住我國界,今不報怨,何日當剋?』時,梵摩達王即向長生而作是說:『我今命在汝手,願垂`[原=元【聖】]`原捨,得全生命!』長生報曰:『我可活王,然王不全我命。』王報長生:『`[唯=惟【三】]`唯願垂濟,吾終不取汝殺!』是時,`[長=王及長【聖】]`長生太子與王共作言誓:『俱共相濟命者,終不相害。』
「比丘當知,爾時,長生太子即活王命。是時,梵摩達王語長生太子言:『願太子還與我嚴駕`[*7-3]寶羽=羽寶【宋】,羽葆【元明】*`寶羽之車,還詣國界。』是時,太子即嚴駕`[*7]`寶羽之車,二人共乘,徑來至舍衛城。
「時,王梵摩達即集群臣而作是說:『設卿等見長壽王兒,欲取何為?』其中或有大臣而作是說:『當斷手足。』或有言:『當分身三段。』或有言:『當取殺之。』是時,長生太子在王側坐,正身正意,思惟來言。時,梵摩達王躬自手捉長生太子,語諸人言:『此是長壽王兒長生太子,此人身是。卿等勿得復`[有〔-〕【聖】]`有語,敢有所說。所以然者,長生太子見活吾命,吾亦活此人命。』時,諸群臣聞此語已,歎未曾有:『此王、太子甚奇!`[甚〔-〕【聖】]`甚特!`[及=乃【三聖】]`及能於怨而不報怨。』
「時,梵摩達王問長生曰:『汝應取我殺,何故見放,復不殺之。將有何因緣?今願聞之。』長生對曰:『大王!善聽,父王臨欲命終之時,而作是說:「汝今亦莫見長,亦莫見短。」又作是語:「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是時,群臣聞父王此語,皆相謂言:「`[此=此王【三】]`此狂惑,多有所說,長生者竟是何人?」長壽王對曰:「卿等當知,其中有智之人,乃明此語耳。」憶父`[王〔-〕【三】]`王此語已,是故全王命`[根〔-〕【三】]`根耳。』梵摩達王聞此語已,甚奇所作,歎未曾有,乃能守亡父教勅,不有所墮。
「時,梵摩達王語太子曰:『汝今所說之義,吾猶不解,今可與吾說其義,使得意解。』時,長生太子對曰:『大王!善聽!我當說之。梵摩達王取長壽王殺,設復長壽王本所有群臣極有親者,亦當取王殺之;設復梵摩達王所有臣佐,復當取長壽王臣佐殺之,是謂怨怨終不斷絕。欲使怨斷者,唯有無報`[人=耳【三】,〔-〕【聖】]`人。我今觀此義已,是故不害王也。』是時,梵摩達王聞此語已,甚懷踊躍,不能自勝,此王太子極為聰明,乃能廣演其義。
「時,王梵摩達即向懺悔:『是我罪過,而取長壽王殺之。』即自脫天冠與長生使著,`[復加=又復【三】]`復加嫁女,`[還付舍衛=與還將舍衛城【三】,與還治舍衛【聖】]`還付舍衛國土、人民,尋付長生使領,王`[還=還去【三】]`還`[*23-1]波羅㮈=波羅奈【明】*`波羅㮈治。
「比丘當知,然古昔諸王有此常法;雖有此諍國之法,猶相堪忍,不相傷害。`[況=然【三】]`況汝等比丘,以信堅固,出家學道,捨貪欲、瞋恚、愚癡`[心=之心【三】]`心,今復諍競不相和順,各不相忍而不懺改。諸比丘!當以此因緣,知鬪非其宜然。同一師侶,共一水乳,勿共鬪訟。」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無鬪無有諍, 慈心愍一切,
無患於一切, 諸佛所歎譽。
「`[是故=是時【三】]`是故,諸比丘!當修行忍辱。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是時,拘`[*12-4]深=睒彌【聖】*`深比丘白世尊曰:「唯願世尊勿慮此事,我等自當分明此法。世尊!雖有此語,其事不然。」是時,世尊便捨而去,詣跋耆國。
`[以下=~M. 128. p. 155ff.]`爾時,跋耆國中有三族姓子:`[阿那律=~Anuruddha.]`阿那律、`[難提=~Nandiya.]`難提、`[金毘羅=~kimbila.]`金毘羅。然彼族姓子,共作制限:其有出乞食者,後住者便掃灑地使淨,事事不乏。其得食來者分與使食,足者則善,不足者隨意所如。有遺餘者,`[瀉=寫【宋元聖】]`瀉著器中,便捨而去。若復最後乞食來者,足者則善,不足者便取器中食而自著鉢中。爾時,便取水瓶,更`[著=著水安置【聖】]`著一處,即當一日掃除房舍,復更在閑靜之處,正身正意,繫念在前,思惟妙法,然復彼人終不共語,各自寂然。
爾時,尊者阿那律思惟欲不淨想,念`[10]恃=得【明】*,持【聖】*`恃喜安而遊初禪。是時,難提、金毘羅知阿那律心中所念,亦復思惟欲不淨想,念`[*10]`恃喜安而遊初禪。若復尊者阿那律思惟二禪、三禪、四禪,爾時尊者難提、金毘羅亦復思惟二禪、三禪、四禪。若復尊者阿那律思惟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麗聖】,相【大】]`想處,是時尊者難提`[12]亦復=金毘羅亦復【三】*`亦復思惟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若復尊者阿那律思惟滅盡定,爾時尊者難提,`[*12]`亦復思惟滅盡定。如此`[諸〔-〕【聖】]`諸法,諸賢思惟此法。
爾時,世尊往師子國中。爾時,守`[14]國=園【三】*`國人遙見世尊來,便作是說:「沙門勿來`[入=勿入【三】]`入`[*14]`國中。所以然者,此`[*14]`國中有三族姓子,名阿那律、難提、金毘羅,慎莫觸嬈。」
是時,尊者阿那律以天眼清淨及天耳通,聞守`[*14-3]國=園【三】*`國人與世尊作如是說,使世尊不得入`[*14]`國。是時,尊者阿那律即出告守門人曰:「勿遮,世尊今來,欲至此看。」
是時,尊者阿那律尋入告金毘羅曰:「速來,世尊今在門外。」是時,尊者三人即從三昧起,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各自稱言:「善來,世尊!」尊者阿那律前取世尊鉢,尊者難提前敷座,尊者金毘羅取水與世尊洗足。
爾時,世尊告阿那律曰:「汝等三人在此和合,無有他念,乞食如意乎?」
阿那律曰:「如是。世尊!乞食不以為勞。所以然者,若我思惟初禪時,爾時難提、金毘羅亦復思惟初禪。若我思惟`[16]二禪〔-〕【聖】*`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滅盡三昧,爾時難提、金毘羅亦復思惟`[*16]`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滅盡定。如是,世尊!我等思惟此法。」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汝`[為=等【三】]`為頗有是時更得上人法乎?」
阿那律報曰:「如是。世尊!我等更得上人`[法=之法【三】]`法。」
世尊告曰:「何者是上人之法?」
阿那律曰:「有此妙法,出上人法上,若復我等以慈心,遍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復如是,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一切中一切,以慈心遍滿其中,無數無限,不可稱計,而自遊戲。復以`[悲心=慈心悲心【三】,慈悲心【聖】]`悲心、喜心、護心,遍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復如是,四維上下而自遊戲。是謂,世尊!我等更得此上人之法。」
爾時,尊者難提、金毘羅語阿那律曰:「我等何日至汝許問此義乎?今在世尊前而自稱說。」
阿那律曰:「汝等亦未曾至我許而問此義?但諸`[天=大【元】]`天來至我所而說此義。是故,在世尊前而說此義耳。但我長夜之中知諸賢心意,然諸`[賢=賢者【三】]`賢得此三昧故,在世尊前說此語耳。」
爾時,說此法時,長壽大將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長壽大將白世尊曰:「今日,世尊與此諸人而說法乎?」
是時,世尊以此因緣具向長壽大將說之。
是時,大將白世尊曰:「跋耆大國快得大利,有此三族姓子而自遊化:阿那律、難提、金毘羅。」
世尊告曰:「如是,大將!如汝所言,跋耆大國快得善利。且捨跋耆大國,摩竭大國快得善利,乃有此三族姓子。若當摩竭大國人民之類,憶此三族姓子,便長夜獲安隱。大將當知,`[若=若當【三聖】]`若縣邑城郭有此`[三〔-〕【明】]`三族姓子者,彼城郭之中,人民之類,長夜獲安`[隱〔-〕【聖】]`隱。此三族姓子所生之家,亦獲大利,乃能生此上尊之人,彼父母五種親族,若當憶此三人者,亦獲大利。若復天、龍、鬼神憶此三族姓子者,亦獲大利。若有人歎說阿羅漢者,亦當歎說此三人。若有人歎說無貪欲、無愚癡、無瞋恚者,亦當歎說此三人。若有人歎說此福田者,亦當歎說此三人。如我於三阿僧祇劫所行`[懃=勤【三聖】]`懃苦,成無上道,使此三人成此法義。是故,大將!當於此三族姓子,起`[歡【CB】,歎【大】]`歡喜心。如是,大將!當作是學。」
爾時,大將聞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結使,繫縛眾生,不能從此岸至彼岸。云何為三?`[所謂=第一【宋元】,〔-〕【明】]`所謂身`[3]邪=見【聖】*`邪、戒盜、疑。」
「`[4]彼〔-〕【聖】*`彼云何`[5]名為〔-〕【三】*`名為`[身邪=身邪結【三】]`身邪?所謂計身有我,生吾我`[之〔-〕【三】]`之想,有眾生想,有命、有壽、有人、有士夫、有緣、有著,是謂名為身`[*3-1]邪=見【聖】*`邪之結。
「`[8]云何=彼云何【三】*`云何名為疑結?所謂有我耶?無我耶?有生耶?無生耶?有我、人、壽命耶?無我、人、壽命耶?有父母耶?無父母耶?有今世、後世耶?無今世、後世耶?有沙門、婆羅門耶?無沙門、婆羅門耶?世有阿羅漢耶?世無阿羅漢耶?有得證者耶?無得證`[者〔-〕【三】]`者耶?是謂名為疑結。
「`[*4-1]彼〔-〕【聖】*`彼云何名為戒盜結?所謂戒`[盜者我〔-〕【聖】]`盜者,我當以此戒生大姓家,生長者家,生婆羅門家,若生天上及諸神中,是謂`[*5-1]名為〔-〕【三】*`名為戒盜結。
「`[是謂=如是【三】]`是謂,比丘!有此三結繫縛眾生,不能從此岸至彼岸,猶如兩牛同一`[軛=枙【三聖】]`軛,終不相離。此眾生類,亦復如是,三結所繫,不能得從此岸至彼岸。
「云何此岸?云何彼岸?所謂此岸者身邪是,彼岸者所謂身`[*3-2]邪=見【聖】*`邪滅是。`[是〔-〕【聖】]`是謂,比丘!三結繫縛眾生,不能從此岸至彼岸。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滅此三結。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II. 163.]`(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15]此=有此【三】*`此三三昧。云何為三?`[空三昧=~Suññata Samādhi.]`空三昧、`[無願=~Appaṇihita.]`無願三昧、`[18]無想=無相【三】*,~Animitta.`無想三昧。
「`[*4-2]彼〔-〕【聖】*`彼云何`[名〔-〕【三】]`名為空三昧?所謂空者,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是謂`[20]名為〔-〕【三】*`名為空三昧。
「`[*4-3]彼〔-〕【聖】*`彼云何名為無`[*18-1]無想=無相【三】*,~Animitta.`想三昧?所謂無`[*18]`想者,於一切諸法,都無想念,亦不可見,是謂`[*20-1]名為〔-〕【三】*`名為無想三昧。
「`[*8-1]云何=彼云何【三】*`云何名為無願三昧?所謂無願者,於一切諸法,亦不願求,是謂`[*20-2]名為〔-〕【三】*`名為無願三昧。
「如是,比丘!`[有〔-〕【聖】]`有`[不得〔-〕【三】]`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覺`[寤=悟【三】,〔-〕【聖】]`寤。`[如是=是故【聖】]`如是,諸比丘!當求方便,得此三三昧。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幢=僮【聖】]`幢、毘沙、法王 瞿默、神足化
齋戒、`[現在=神現【三】]`現在前 長壽、結、三昧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六`[〔-〕=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含=鋡【聖】]`含經卷第十`[2]七=六【聖】*`七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四諦品第二十`[五=五四法初【三】,四【聖】]`五
`[~S. 56. 21. Vijjā 1.]`(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四諦之法。云何為四?所謂`[初〔-〕【聖】]`初苦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第二`[7]者〔-〕【三】*`者苦`[8]習=集【元明聖】*`習諦,義`[不可盡義〔-〕【聖】]`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第三者〔-〕【聖】]`第三`[*7]`者苦盡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11]說法無盡〔-〕【三】*`說法無盡。第四`[*7]`者苦出要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11]`說法無盡。
「彼云何`[12]名為〔-〕【三】*`名為苦諦?所謂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三聖】]`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12]`名為苦諦。
「彼云何`[*12-2]名為〔-〕【三】*`名為苦`[*8-1]習=集【元明聖】*`習諦?所謂`[*8]`習諦者,愛與欲相應,心恒染著,是謂`[*12]`名為苦`[*8]`習`[A1][-]【CB】,[*]【大】`諦。
「彼云何`[*12-4]名為〔-〕【三】*`名為苦盡諦?所謂盡諦者,欲愛永盡無餘,不復更造,是謂`[*12]`名為苦盡諦。
「彼云何`[*12-6]名為〔-〕【三】*`名為苦出要諦?所謂苦出要`[諦〔-〕【聖】]`諦者,謂賢聖八品道,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12]`名為苦出要諦。
「如是,比丘!有此四諦,實有不虛,世尊`[之〔-〕【三】]`之所說,故名為諦。諸有眾生,二足、`[三足〔-〕【聖】]`三足、四`[足=足多足【聖】]`足,欲者、色者、無色者,有想、無想者,如來最上。然成此四諦,故名為四諦。是謂,比丘!有此四諦。然不覺知,長處生死,輪轉五道。我今`[18]以=已【三】*`以得此四諦,從此岸至彼岸,成就此義,斷生死根本,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今有四諦法, 如實而不知,
輪轉生死中, 終不有解脫。
如今有四諦, `[*18-1]以=已【三】*`以覺`[*18]`以曉了,
`[*18]`以斷生死根, 更亦不受有。
「若有四部之眾,不得此諦,不覺不知,便`[隨=墮【三】]`隨五道。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成此四諦。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四法,多饒益人。云何為四?第一法者當親近善知識,第二者當聞法,第三者當知法,第四者當法法相明。是謂,比丘!有此四法,多饒益人。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此四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V. 127. Abbh tadhammā.]`(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若如來出現於世時,便有四`[未曾有法=~Abbhutadhammā.]`未曾有法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此眾生類多有所著,若說不染著法時,亦復承受,念修行之,心不遠離。若如來出現於世時,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現於世,是謂初未曾有法出現於世。
「復次,阿難!輪轉不住,恒在五道,正使欲說法時,亦復承受,心不遠離。若如來出現世時,有此二未曾有法出現於世。
「復次,阿難!此眾生類,恒懷憍慢,不去心首,若使說法,亦復承受,心不遠離。然復,阿難!此眾生類,恒懷憍慢,不去須臾,設復說法時,亦復承受,是謂第三未曾有法出現於世。
「復次,阿難!此眾生類,無明所覆,設復說有明法時,亦復承受而不忘失。若復,阿難!說此有明、無明法時,而心意柔和,恒喜修行。是謂,阿難!若如來出現世時,便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現於世。若有`[多薩阿竭=~Tathāgata.]`多薩阿竭現在時,便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現於世。是故,阿難!當發喜心向如來所。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S. 22. 22. Bhāra.]`(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擔=~Bhāra.]`擔,亦當說持擔人,亦當說擔因緣,亦當說捨擔。汝等比丘,諦聽!`[諦聽〔-〕【聖】]`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當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26]名〔-〕【三】*`名為擔?`[27]所〔-〕【三】*`所謂五盛陰是。云何為五?所謂色、痛、想、行、識陰,是謂名為擔。
「彼云何`[28]名為〔-〕【三】*`名為持擔人?所謂持擔人者,人身是也。字`[某名某=其【聖】]`某、名某,如是生,食如是食,受如是苦樂,`[壽=受【聖】]`壽命長短,是謂`[*28]`名為持擔人。
「彼云何`[*28-2]名為〔-〕【三】*`名為擔因緣?所謂`[31]擔〔-〕【聖】*`擔因緣者,愛著因緣是。與欲共俱,心不遠離,是謂`[*28]`名為擔因緣。
「彼云何`[*28-4]名為〔-〕【三】*`名為當捨離擔?所謂能使彼愛永盡無餘,已除、已吐。是謂,`[比丘名〔-〕【三】]`比丘!名捨`[離〔-〕【三】]`離擔。
「`[如是比丘〔-〕【聖】]`如是,比丘!我今已說擔,已說擔因緣,已說持擔人,已說捨擔,然諸如來所應行者,我今已辦。若樹下、空處、露坐,常念坐禪,莫行放逸。」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當念捨重擔, 更莫造新擔,
擔是世間病, 捨擔第一樂。
亦當除愛結, 及捨非法行,
盡當捨離此, 更不復受`[愛=有【三】]`愛。
「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捨離於擔。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四生。云何為四?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彼云何名為卵生?所謂卵生者,鷄、雀、`[烏=鳥【三聖】]`烏、鵲、孔雀、蛇、魚、`[蟻子之屬=之屬蟻子【三聖】]`蟻子之屬,皆是卵生。是謂`[*28-5]名為〔-〕【三】*`名為卵生。
「彼云何`[*28-6]名為〔-〕【三】*`名為胎生?`[所謂人及=捨欲界天及人之屬【三】]`所謂人及`[畜=六畜【聖】]`畜生,至二足蟲,是謂`[*28]`名為胎生。
「彼云何`[*28-8]名為〔-〕【三】*`名為因緣生?所謂腐肉中虫、廁中虫、如`[尸=屍【聖】]`尸中虫。如是之屬,皆名為因緣生。
「彼云何`[*28-9]名為〔-〕【三】*`名為化生?所謂`[諸天大=大【宋元】,天【明】]`諸天、大地獄、餓鬼、若人、若畜生,是謂名為化生。是謂,比丘!有此四生。諸比丘捨離此四生,當求方便,成四諦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5. Anaṅgaṇa.,[No. 26(87), No. 49]]`(六)
聞如是:
一時,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健【聖】]`揵連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
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世間有此四人。云何為四?所謂第一人者與結相隨,然內有結而不知。或有一人與結相隨,然內有結如實知之。或有一人不與結相隨,然內無結如實而不知。或有一人不與結相隨,然內無結如實知之。
「諸賢當知,第一人者與結相隨,然內有結而不知,此二有結人中,此人最為下賤。所謂彼第二人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知之,此人極為妙。彼第三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而不知,此人於`[二=二人【三】]`二無結人中,此人最為下賤。所謂彼第四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知之,此人於無結人中最為第一。諸賢當知,世間有此四人。」
是時,尊者目連問舍利弗曰:「有何因緣,有結相隨人,一人下賤,一人最妙?復有何因緣,此二無結人相隨,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舍利弗對曰:「彼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不知。彼人作是念:『我當作淨想。』彼便思惟作淨想。當作淨想時,便起欲心,`[以〔-〕【三】]`以起欲心已,便有貪欲、瞋恚、`[癡=愚癡【三】]`癡心而命終。爾時,不求方便,滅此欲心,便有瞋恚、愚癡之心而命終。目連當知,猶如有人詣市買得銅器,塵土垢坌,極為不淨。彼人不`[13]隨=俱【聖】*`隨時`[摩抆不隨=磨拭不俱【三】]`摩抆,不隨時淨洗,然彼銅器倍更生垢,極為不淨。此第一人亦復如是,與垢相隨,內有結如實不知,彼便作是念:『我當思惟`[淨想已〔-〕【聖】]`淨想。』已思惟淨想,便生欲心,已生欲心,則有貪欲、瞋恚、愚癡而命終,不求方便,滅此欲心。
「彼第二人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知=知之【三】]`知!『我今可捨淨想,思惟不淨想。』彼已捨`[淨想=如實知我今可捨淨想【宋元】]`淨想,思惟不淨想,彼`[*18-4]以=已【三】*`以思惟不淨想,便不生欲心,求方便,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及者及,便無貪欲、瞋恚、愚癡,亦復無結而命終。猶如有人從市中買得銅器,塵垢所染,彼人隨時修治,`[洗蕩=蕩器【宋聖】,盪器【元明】]`洗蕩使淨。此人亦復如是。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知之。彼人便捨淨想,思惟不淨想,彼思惟不淨想,更求方便,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作證者`[教=而【三】]`教令得證,已無欲心、無瞋恚、愚癡而命終。是謂,目連!有此二人與結相隨,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目連曰:「復以何因緣,使此二人不與結相隨,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舍利弗曰:「彼第三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而不知。彼便作是思惟,我不求方便思惟,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作證者而作證。彼人有欲心、瞋恚、愚癡所縛而命終。猶如有人詣市買銅器,塵垢所染,然不隨時洗治,亦不隨時修治;此第三人亦復如是,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不知,亦不作是學,我當求方便,滅此諸結;而有`[貪欲〔-〕【聖】]`貪欲、瞋恚、愚癡之心而命終。
「彼第四人不與結俱,內無結如實知之。彼便作是思惟,求方便,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作證者令作證。彼以無此結而命終。猶如有人詣市,得好銅器極淨潔,復加隨時修治,`[磨洗〔-〕【三】]`磨洗其器。爾時,彼器倍復淨好,此第四人亦復如是,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知之,彼`[便〔-〕【三】]`便作是思惟,求方便,不獲者獲、不得者得、不作證者而作證,彼便無結使貪欲、瞋恚、愚癡,身壞命終。是謂,目連!有此二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知之,一人為上,一人下賤。」
是時,尊者目連問舍利弗曰:「何以故名曰結?」
舍利弗曰:「目連當知,惡不善法,起諸邪見,故名為結。或復有人而作是念:『如來問我義已,然後與諸比丘說法,不問餘比丘義,而如來與比丘說法。』或復有`[是〔-〕【三】]`是時,世尊語餘比丘而說法,然不語彼比丘如來說法。『如來不語我與比丘說法。』或有不善,或有貪欲。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恒在諸比丘前而入村乞食,不使餘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或有是時,餘比丘在前而入村乞食,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我不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目連當知,或`[復〔-〕【三】]`復有是時,比丘作是念:『我當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不使餘比丘先比丘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或復有`[時〔-〕【聖】]`時,餘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我不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食已與檀越說法,不使餘比丘食訖與檀越說法。』或復有時,餘比丘食竟與檀越說法,`[(不使…說法)十二字〔-〕【聖】]`不使彼比丘食竟與檀越說法。『不使我食竟與檀越說法。』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當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不使餘比丘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或復有時,餘比丘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不使餘比丘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不`[使〔-〕【聖】]`使我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使諸比丘不知我犯戒。』或復有時,彼比丘犯戒,諸比丘知此比丘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不使餘比丘語我言犯戒。』或復有時,彼比丘犯戒,餘比丘語`[言=我言【三】]`言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彼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使清淨比丘告我,`[不〔-〕【三】]`不使不清淨比丘告我。』或復有時,不清淨比丘告彼比丘言:『彼比丘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若有比丘告我者,當在屏處,不在大眾之中。』或復有時,彼比丘犯戒,在大眾中告語,不在屏處。比丘復作是念:『此諸比丘在大眾中告我,不在屏處。』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目連當知,此`[7]諸=語【聖】*`諸法之本,興起此行者,名為結使。目連!復知諸有四部之眾,犯此行者,皆共聞知。雖言我行阿練若,在閑靜之處,正使著五納衣,恒行乞食,不擇貧富,行不卒暴,往來住止,坐起動靜,言語默然,彼比丘作是念:『使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三】]`夷斯諸梵行者,恒來供養我。』彼比丘雖有是念,然四部`[眾=之眾【三】]`眾亦不隨時供養。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惡不善行未除故,見聞念知。猶如有人,一銅器極為清淨,復以不淨盛著銅器中,復以餘器蓋其上,持行詣國界。眾人見已,問彼人曰:『君所持者是何物乎?我等欲得觀見。』是時,眾人素既飢儉,謂呼:『是好飲食。』尋發器`[蓋=看【三】]`蓋,然是不淨,皆共`[得=惡【三】]`得見。此比丘亦復如是。雖有阿練若行,隨時乞食,著五納衣,正身正意,繫念在前,彼雖生此念:『欲使諸梵行者,隨時來供養。』然復諸梵行`[人=之人【三】]`人,不隨時供養。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惡不善法結使未盡故。
「目連當知,諸有比丘無此惡不善法,結使`[已=以【聖】]`已盡,見聞念知,雖在城傍行,猶是持法之人。或受人請,或受長者供養,彼比丘無此貪欲之想。是時,四部之眾及諸梵行者,皆來供養。所以然者,以彼比丘行清淨故,皆見聞念知。猶如有人有好銅器,盛好飲食,氣味極香,復以物蓋其上,持行詣國界,眾人見已,問彼人曰:『此是何物,我等欲得觀見。』時尋發`[看=觀看【三】]`看,見是飲食,皆共取食。此亦如是,比丘見聞念知,雖在城傍行,受長者供養,彼不作是念:『使諸梵行者來供養`[我〔-〕【三】]`我。』然復諸梵行者,皆來供養之。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惡不善行`[*18-5]以=已【三】*`以除盡故。是故,目連!以此諸行故,名為結使。」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歎曰:「善哉!善哉!舍利弗!所以然者,我昔遊此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到時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至彼車師舍,在門外默然而立。是時,彼工師手執斧而斫材。是時,更有長老工師有少事緣,來至此工師舍。是時,彼工師修治材板。是時,彼老工師而生此念:『此小工師斫材如我意不?我今當觀之。』是時,彼工師所嫌之處,彼工師盡取斫之。是`[時〔-〕【聖】]`時,彼老工師甚懷歡喜,而作是念:『善哉!善哉!卿所斫材盡如我意。』此亦如是,諸有比丘心不柔和,捨沙門行,心懷姦偽,不從沙門之法,性行麁踈,不知慚愧,強顏耐辱,為卑賤行,無有勇猛。或喜多忘失,不憶所行,心意不定,所作錯亂,諸根不定,然今尊者舍利弗觀察性行已,而修治之。
「諸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甚恭敬戒,不捨沙門賢聖之法,無有幻偽,不行卒暴,心意柔和,言常含笑,不傷人意,心恒一定,無有是非,諸根不亂。彼聞尊者舍利弗語已,便自承受,亦不忘失。猶如若男、若女,端正無雙,極自沐浴,著好`[新衣用香=華香兼用【三】]`新衣,用香塗身。若復有人,復加以優鉢華,持用奉上,彼人得已,即著頭上,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此亦如是,若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恭敬於戒,不失沙門之法,無有幻偽,不行卒暴,心意柔和,言常含笑,不傷人意,心恒一定,`[無有=又無【三】,有無【聖】]`無有是非,諸根不亂。彼從尊者舍利弗聞是語已,甚懷歡喜,不能自勝,而受其教。如此諸族姓子說此法教。」
爾時,諸賢各各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A. IV. 106. Ambāni.]`(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四`[4]果=菓【三】*`果。云何為四?或有`[*4]`果生而似熟,或有`[*4]`果熟而似生,或有`[*4]`果熟而似熟,或有`[*4]`果生而似生。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4]`果。世間有此四人,亦復如是。云何為四?或有人熟而像生,或有人生而`[像=似【聖】]`像熟,或有人生而`[6]似=像【三】*`似生,或有人熟而`[*6]`似熟。
「`[何=彼何【三】]`何等人生而`[*6-2]似=像【三】*`似熟?或有人往來行步不行卒暴,眼目視瞻恒隨`[法=順【聖】]`法教,著衣持鉢亦復隨法行步,視地不左右顧望;然復犯戒不隨`[正=心【聖】]`正行,實非沙門而似沙門,不行梵行而自言`[行〔-〕【宋】]`行梵行,盡壞敗正法,根敗之種,是謂此人生而像熟。
「彼`[人云何=云何有人【三】]`人云何熟而像生?或有比丘性行似踈,視瞻不端,亦不隨法行,喜左右顧視;然復精進多聞,修行善法,恒持戒律,不失威儀,見少非法,便懷恐懼,是謂此人熟而像生。
「彼云何`[人=有人【三】]`人生而像生?或有比丘不持禁戒,不知行步禮節,亦復不知出入行來,亦復不知著衣持鉢,諸根錯亂,心著色、聲、香、味、細滑之法,彼犯禁戒,不行正法,不是沙門而似沙門,不行梵行而似梵行,根敗之人,不可修飾,是謂此人生而`[*6-3]似=像【三】*`似生。
「彼云何有人`[熟【CB】,熱【大】]`熟而`[*6-4]似=像【三】*`似熟?或有比丘持`[戒禁=禁戒【明】]`戒禁限,出入行步不失時節,看視不失威儀;然極精進,修行善法,威儀禮節皆悉成就,見小非法,便懷恐怖,況復大者,是謂此人熟而`[*6]`似熟。
「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4-6]果=菓【三】*`果之人,當學熟`[*4]`果之人。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日空中有隨嵐風,設復有飛鳥至彼者,若`[鳥=烏【三聖】]`鳥、鵲、鴻、鵠值彼風者,頭`[腦=脇【三】]`腦、羽翼各在一處。此間一比丘亦復如是。捨禁戒已,作白衣行,是時三衣、鉢器、鍼`[筩=筒【宋】]`筩六物之屬各在一處,猶隨嵐之風吹殺彼鳥。是故,諸比丘!當修行梵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當知,有此四鳥。云何為四?或有鳥聲好而形醜,或有鳥形好而聲醜,或有鳥聲醜形亦醜,或有鳥形好聲亦好。
「彼云何鳥聲好而形醜?`[拘翅羅=拘抧羅【三】]`拘`[翅=翅(居梨)【聖】]`翅羅鳥是也。是謂此鳥聲好而形醜。彼`[云何=何者【聖】]`云何鳥形好而聲醜?所謂鷙鳥是也。是謂此鳥形好而聲醜。`[彼〔-〕【聖】]`彼云何鳥聲醜形亦醜?所謂`[兔〔-〕【三聖】]`兔梟是也。是謂此鳥聲醜形亦醜。復有`[何〔-〕【聖】]`何鳥聲好形亦好?所謂孔雀鳥是也。是謂此鳥聲好形亦好。是謂,比丘!有此四鳥,當共覺知。
「此亦如是,世間亦有四人似鳥,當共覺知。云何為四?於是,或有比丘顏貌`[23]端政=端正【三】*【聖】`端政,出入行來,著衣持鉢,屈`[24]申=伸【三】*`申俯仰,威儀成就;亦復不能有所諷誦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不能承法之教,亦復不能善諷誦讀。是謂此人形好而聲`[不好=醜【三】]`不好。
「復有何等人聲好而形醜?或有一比丘出入行來,屈`[*24-1]申=伸【三】*`申俯仰,著衣持鉢,威儀不成就,恒好廣說;然復彼人精進持戒,聞法能知所學,多聞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義理深邃,具足修梵行,然復彼法善持善誦。是謂此人聲好而形醜。
「`[彼〔-〕【三】]`彼復有何等人聲醜形亦醜?或有一人犯戒、不精進、`[不=亦不【三】]`不多聞,所聞便失;`[彼=彼人【三】]`彼於此法,應具足行梵行,然不`[肯=有【聖】]`肯承受。是謂此人聲`[30]亦〔-〕【三】*`亦醜形亦醜。
「`[彼=復有【三】]`彼何等人聲`[*30-1]亦〔-〕【三】*`亦好形亦好?或有比丘顏貌`[*23-1]端政=端正【三】*【聖】`端政,出入行來,著衣持鉢,不左右顧視;然復精進修行善法。然戒律具足,見小非法,尚懷恐懼,何況大者!亦復多聞,所受不忘,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修其善行,如此之法,善諷誦讀。是謂此人聲好形亦好。
「是謂世間有此四人,在世間者,當共覺知。是故,諸比丘!當學聲好形亦好。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V. 102. Valāhaka.]`(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雲。云何為四?或有雲雷而不雨,或有雲雨而不雷,或有雲亦`[雨=不雨【三】]`雨亦`[雷=不雷【三】]`雷,或有雲亦`[4]不〔-〕【三】*`不雨亦`[*4]`不雷,是謂四種雲。世間四種人而像雲,何等四人?或有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雨而不雷,或有比丘亦不雨亦不雷,或有比丘亦雨亦雷。
「彼云何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高聲誦習,所謂`[契經=~Sutta.]`契經、`[祇夜=~Geyya.]`祇夜、`[受決=授決【三】,~Veyyākaraṇa.]`受決、`[偈=~Gāthā.]`偈、`[本末=~Itivuttaka(?).]`本末、因緣、已說、`[生經=~Jātaka.]`生經、`[頌=~Udāna.(?)]`頌、`[方等=~Vedalla.]`方等、`[未曾有法=~Abbhutadhamma.]`未曾有法、譬喻。如是諸法,善諷誦讀,不失其義;不廣與人說法。是謂此人雷而不雨。
「`[彼〔-〕【聖】]`彼云何`[人=比丘【三】]`人雨而不雷?或`[比丘有=有比丘【三聖】]`比丘有顏色`[*23-2]端政=端正【三】*【聖】`端政,出入行來,進止`[之宜=威儀【聖】]`之宜,皆悉具知,修諸善法,無`[毫=豪【聖】]`毫釐之失;然不多聞,亦不高聲誦習,復不修行契經、本末、授決、偈、因緣、譬喻、生經、方等、未曾有法,然從他`[承〔-〕【三】]`承受,亦不忘失,好與善知識相隨,亦好與他說法。是謂此人雨而不雷。
「彼何等人亦不雨亦復不雷?或有一人顏色不`[*23-3]端政=端正【三】*【聖】`端政,出入行來,進止之`[20]宜=儀【聖】*`宜,皆悉不具,不修諸善法;然不多聞,亦不高聲誦習`[讀〔-〕【三聖】]`讀,復不修行契經至方等,亦復不與他說法。是謂此人亦不雨亦不雷。
「`[復=彼【三】]`復有何等人亦雨亦雷?或有一人顏色`[*23-4]端政=端正【三】*【聖】`端政,出入行來,進止之`[*20-1]宜=儀【聖】*`宜,亦悉具知,好喜學問,所受不失;亦好與他說法,勸進他人,令使承受。是謂此人`[亦雷亦雨=亦雨亦雷【三】]`亦雷亦雨。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人。是故,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諦、饒益、阿難 重擔、四生、結
四果、隨嵐風 四鳥、雷在後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2-1]七=六【聖】*`七`[〔-〕=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八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四意斷品第二十六`[之一〔-〕【三】]`之一
`[~cf. S. 3. 2. 7. Appamāda.]`(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山河、石壁、百草、五穀,皆依於地而得長大,然復此地最尊、最上。此亦如是,諸善`[道品=三十七道品【三】]`道品之法,住不放逸之地,使諸善法而得長大。
「`[29]無=若無【三】*`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Padhāna.]`意斷,多修四意斷。云何為四?於是,比丘!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不=而不【三】]`不`[32]忘=妄【聖】*`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32]`忘。如是,比丘修四意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f. S. 3. 2. 7. Appamādha.]`(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當知,諸有粟散國王及諸大王皆來附近於轉輪`[34]王=聖王【三聖】*`王,轉輪`[*34]`王於彼最尊、最上。此亦如是,諸善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之法最為第一。
「`[*29-1]無=若無【三】*`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於是=多修四意斷於是【三】]`於是,比丘!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重令增多,終不`[*32-2]忘=妄【聖】*`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諸〔-〕【三聖】]`諸比丘修四意斷。`[如是=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如是【三】]`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f. S. 3. 2. 7. Appamāda.]`(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有星宿之光,月光最為第一。此亦如是,諸善功德三十七`[品=道品【三】]`品之法,無放逸行最為第一,最尊、最貴。
「`[*29-2]無=若無【三】*`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云何為四?於是,比丘!若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若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滅;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若已生善法,求方便重令增多,終不`[*32-3]忘=妄【聖】*`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比丘修四意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f. S. 3. 2. 7. Appamāda.]`(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有華之屬,`[瞻=薝【三】,𭅇【聖】]`瞻蔔之華、須摩那華,天上、人中,婆師華最為第一。此亦如是,諸善功德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行`[為=最為【三】,為最【聖】]`為第一。
「若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云何為四?於是,比丘!若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滅;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終不`[*32-4]忘=妄【聖】*`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32]`忘。如是,比丘修四意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是故=如是【三】]`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f. S. 3. 3. 1. Puggalā.,[No. 127.]]`(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王波斯匿乘`[寶羽=羽寶【宋】,羽葆【元明】]`寶羽之車,出舍衛城,至`[4]祇洹=祇桓【明】*`祇洹精舍,欲覲世尊。諸王常法有五威容,捨著一面,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告大王曰:「大王當知,世間有四種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或有一人,先闇而後明;或有一人,先明而後闇;或有一人,先闇而後闇;或有一人,先明而後明。
「彼人云何先闇而後明?於是,或有一人生卑賤家,或`[旃陀羅=~Caṇḍāla.]`旃陀羅種、或噉人種、或工師種、或`[婬=淫【聖】]`婬泆家生,或無`[目=眼目【三】]`目、或無手足、或時裸跣、或諸根錯亂;然復身、`[口〔-〕【三】]`口行善法,`[意念=口修善法意念【三】]`意念善法。彼若見沙門、婆羅門、諸尊長者,恒念禮拜,不失時節,迎來起送,先笑後語,隨時供給。若復有時見乞兒者,若沙門、婆羅門,若路行者,若貧匱者,若有錢財,便持施與,設無財貨者,便往至長者家,乞求施與。若復見彼施者,便還歡喜踊躍,不能自勝。身行善法,口修善法,意念善法,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猶如有人,從地至床,從床`[乘馬〔-〕【聖】]`乘馬,從馬乘象,從象`[乘=入【聖】]`乘講堂,由是故我今說,此人先闇而後明。如是,大王!此人名曰先闇而後明。
「彼人云何先明而後闇?於是,或有一人在大家生,若剎利種、若長者種、若婆羅門種,饒財多寶,金、銀、珍寶、車𤦲、馬碯、水精、琉璃,僕從、奴婢不可稱計,象、馬、䐗、羊皆悉具足。然復此人顏貌`[12]端政=端正【三聖】*`端政,如桃華色,彼人恒懷邪見,`[邊=與邊【三】]`邊見相應,彼便有此見:無施、無受,亦無前人`[何所=所可【聖】,可所【三】]`何所施物,亦無善惡之`[行=報【聖】]`行,亦無今世、後世,亦無得道者,世無阿羅漢可承敬者,於今世、後世可作證者。彼若見沙門、婆羅門,便起瞋恚,無恭敬心。若見人惠施者,心不喜樂,身、口、意所作行而不平均,`[16]以=已【三】*`以行非法之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猶如有人從講堂至象,從象至馬,從馬至床,從床至地。由是故,我今說此人,如是,大王!所謂此人先明而後闇。
「彼云何有人從闇至闇?若復有人生卑賤家,或旃陀羅家、或噉人家、或極下窮家,此人必生此中,或復有時,諸根不具,顏色麁惡。然復彼人恒懷邪見,彼便有此見:無今世、後世,無沙門、婆羅門,亦無得道者,亦無阿羅漢可承敬者,亦無今世、後世可作證者。彼若見沙門、婆羅門,便起瞋恚,無恭敬心。若見人來惠施者,心不喜樂,身、口、意所作行而不平等,誹謗聖人,毀辱三尊。彼既自不施,又見他施,甚懷瞋恚,`[*16-1]以=已【三】*`以行瞋恚,身壞命終,生地獄中。猶如有人從闇至闇,從火焰至火焰,捨智就愚。由是而言,此人可謂先闇而後闇,大王當知,故名此人從闇至闇。
「彼名何等人從明至明?或有一人生豪族家,`[或=或有【聖】]`或剎利種、或國王家、或大臣家,饒財多寶,不可稱計。然復彼人顏色`[*12-1]端政=端正【三聖】*`端政,如桃華色。彼人恒有正見,心`[無=不【三】]`無錯亂。彼有此正見:有施、有福、有受者,有善、惡之報,有今世、後`[世=世世【聖】]`世,有沙門、婆羅門。設復彼人若見沙門、婆羅門,起恭敬心,和顏悅色,己身恒喜布施,亦復勸人使行布施`[之〔-〕【三】]`之,設布施之日,心懷踊躍,不能自勝,彼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身壞命終生`[善處=善處天上【三】]`善處。猶如有人從`[講=此【元】]`講堂至講堂,從宮至宮。由是而言,我今說`[此=講【元】]`此人從明至明。是為,大王!世間有此四人。」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王當知貧人, 有信好布施,
見沙門婆羅, 及諸可施者,
`[能復=復能【三】]`能復起迎逆, 而教於正見,
施時極歡喜, 所求不逆人。
彼人是良友, 終不為惡行,
恒喜行正見, 常念求善法。
大王如彼人, 死時有所適,
必生兜術天, 先闇而後明。
如人極為富, 不信好喜恚,
慳貪心怯弱, 邪見而不改。
見沙門梵志, 及諸乞求者,
恒喜`[呵=取【宋】,所【元明】]`呵罵詈, 邪見言無有。
見施起瞋恚, 不令有施人,
彼人行極弊, 造諸惡`[元=原【三】,無【聖】]`元本。
如是彼人者, 臨欲命終時,
當生地獄中, 先明而後闇。
如有貧賤人, 無信好瞋恚,
造諸不善行, 邪見不信正。
設見沙門士, 及諸可事者,
而`[取=輙【元明】]`取輕毀之, 慳貪無有信。
施時而不喜, 見他施亦然,
彼人所造行, 所適無安處。
如此彼之人, 必當取命終,
當生地獄中, 先闇而後闇。
如人極有財, 有信好布施,
正見不`[他念=念他【三】]`他念, 恒喜求善法。
設見諸道士, 及諸可施者,
起`[恭迎=迎恭【三聖】]`恭迎敬之, 而學於正見。
與時極和悅, 常念於平均,
惠施無悋惜, 不逆於人心。
彼人受命`[決=快【三】]`決, 不造諸非法,
當知彼之人, 臨欲命終時,
必生好善處, 先明而後明。
「是故,大王!當學先`[明=闇【聖】]`明而後明,莫學先明而後闇。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S. 3. 1. 3. Rājā.,[Nos. 99(1240),100(67)]]`(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斯須,復以兩手摩如來足已,復以口`[嗚【麗】,鳴【大】(cf. K18n0649_p0435b22)]`嗚如來足上,而作是說:「天尊之體,何故乃爾?`[身〔-〕【元明聖】]`身極緩`[爾=今【元明聖】]`爾,如來之身不如本故。」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今如來身皮肉`[9]已=以【聖】*`已緩,今日之體不如本故。所以然者,夫受形體,為病所逼。若應病眾生,為病所困;應死眾生,為死所逼。今日如來,年`[*9]`已衰微,年過八十。」
是時,阿難聞此語已,悲泣`[哽噎=哽咽【三聖】]`哽噎,不能自勝,並作是語:「咄嗟,老至乃至於斯。」
是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是時,世尊漸漸乞食,至王波斯匿舍。當於爾時,波斯匿門前,`[有〔-〕【三】]`有故壞車數十乘,`[捨=棄【三】]`捨在一面。
是時,尊者阿難以見車棄在一面,見已,白世尊曰:「此`[車=是【三聖】]`車王波斯匿車,昔日作時極為精妙,如今`[日〔-〕【聖】]`日觀之,與瓦石同色。」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如今觀所有車,昔日之時極為精妙,金銀所造,今日壞敗,不可復用。如是外物尚壞敗,況復內者?」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咄此老病死, 壞人極盛色,
初時甚悅意, 今為死使逼。
雖當`[壽=受【聖】]`壽百歲, 皆當歸於死,
無`[免=勉【聖】]`免此患苦, 盡當歸此道。
如內身所有, 為死之所驅,
外諸四大者, 悉`[趣=起【三】]`趣於本無。
是故求無死, 唯有涅槃耳,
彼無死無生, 都無此諸行。」
爾時,世尊即就波斯匿王坐。
是時,王波斯匿與世尊辦種種飲食。觀世尊食竟,王更取一小座,在如來前坐,白世尊曰:「云何,世尊!諸佛形體皆金剛數,亦當有老、病、死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語,如來亦當有`[此〔-〕【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數,父名真淨,母名摩耶,出轉輪聖王種。」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諸佛出於人, 父名曰真淨,
母名極清妙, 豪族`[剎利種=種剎利【三】]`剎利種。
死徑`[為極=極為【三】]`為極困, 都不觀尊卑,
諸佛尚不免, 況復餘凡俗。」
爾時,世尊與波斯匿王而說此偈:
「祠祀火為上, 詩書頌為尊,
人中王為貴, 眾流海為首。
眾星月為上, 光明日為先,
八方上下中, 世界之所載。
天及世人民, 如來最為尊,
其欲求福祿, 當供養三佛。」
是時,世尊說此偈已,便從座起而去,還`[*4-1]祇洹=祇桓【明】*`祇洹精舍,就座而坐。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法,在世間人所愛敬。云何為四?少壯之年,世間人民之所愛敬;無有病痛,人所愛敬;壽命,人所愛敬;恩愛集聚,人所愛敬。是謂,比丘!有此四法,世間人民之所愛敬。
「復次,比丘復有四法,世間人民所不愛敬。云何為四?比丘當知,少壯之年,若`[時老病=病老時【聖】]`時老病,世人所不喜;若無病者,後便得病,世人所不喜;若有得壽命,後便命終,世人所不喜;恩愛得集,後復別離,是世人所不喜。是謂,比丘!有此四法與世迴轉,諸天、世人,乃至轉輪聖王、諸佛世尊,`[共=共尊共【宋元】]`共有此法,是為,比丘!世間有此四法與世迴轉。
「若不覺此四法時,便流轉生死,周旋五道。云何為四?`[聖賢=賢聖【三聖】]`聖賢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賢聖解脫。是`[為=謂【三】]`為,比丘!有此四法而不覺知者,則受上四法。我今及汝等,以覺知此賢聖四法,斷生死根,不復受有。如今如來形體衰老,當受此衰耗之報。是故,諸比丘!當求此永寂涅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恩愛別離,常念無常之變。如是,`[比丘=諸比丘【三】]`比丘,當作是`[念=學【三聖】]`念。」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f. S. 3. 3. 2. Ayyakā.,[Nos. 99(1227), 100(54), 122.]]`(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王波斯匿即勅臣佐,嚴寶羽之車,欲出舍衛城觀地講堂。當於爾時,波斯匿王母命過,年極衰老,垂向百歲,`[王〔-〕【三】]`王甚尊敬,念未曾離目。是時,波斯匿王邊有大臣,名不奢蜜,高才蓋世,`[世人=人所【三】]`世人尊重。時,大臣便作是念:「此波斯匿王母年向百歲,今日命終;設當聞者,王甚愁憂,不能飲食而得重病。我今當設方便,使王不愁憂,亦使不病。」
是時,大臣即嚴駕五百白象,亦嚴駕五百`[疋=正【聖】]`疋馬,復`[嚴=嚴駕【三】]`嚴五百步兵,復嚴駕五百妓女,復嚴駕五百老母,復嚴駕五百婆羅門,復有五百沙門,復嚴駕五百衣裳,復嚴駕五百珍寶,與亡者作好大棺,`[彩=綵【聖】]`彩畫極令使妙,懸繒幡蓋,作倡妓樂,不可稱計,出舍衛城。
是時,波斯匿王還來入城。是時,王波斯匿有少事,是時王`[遙見=逢見【三】]`遙見亡者,問左右曰:「此是何人,供養乃至於斯?」
時不奢蜜曰:「此舍衛城中有長者母無常,是彼之具。」
時王復告曰:「此諸象馬車乘復用為?」
大臣報曰:「此五百老母者,用奉上閻羅王,持用贖命。」
時,王`[便〔-〕【三】]`便笑而作是說:「此是愚人之法,命也難保,有何可剋?`[如=猶如【三】]`如有人墮摩竭魚口,欲求出者,實復難得。此亦如是,墮閻羅王邊,欲求`[出=出者【聖】]`出,實難`[可〔-〕【三】]`可得。」
「此五百妓女亦用贖命。」
王報曰:「此亦難得。」
時大臣曰:「若此妓女不可得者,當用餘者贖之。」
王曰:「此亦難得。」
大臣曰:「若此不可得者,當用五百珍寶贖之。」
王報曰:「此亦難得。」
大臣曰:「`[此=若此【三】]`此不可得者,用五百衣裳贖之。」
王曰:「此亦難得。」
臣曰:「若此衣裳不可得者,當用此五百梵志呪術,`[呪術=行况而【三】,行况【聖】]`呪術取之。」
王曰:「此亦難得。」
大臣曰:「若此五百梵志不可得者,復當持此沙門高才說法,持用贖之。」
王曰:「此不可得。」
大臣曰:「若說法不可得者,當集兵眾,共大戰鬪而`[取=強取【聖】]`取之。」
時,波斯匿王大笑而曰:「此是愚人之法,以墮摩竭魚口,終不得出。」
時王曰:「汝當知之,頗有生而不死乎?」
時大臣曰:「此實不可得也。」
時`[大〔-〕【三】]`大王報曰:「實不可得,諸佛亦作是說,夫生有死,命亦難得。」
是時,不`[奢=捨【聖】]`奢蜜跪白王曰:「是故,大王!`[甚莫=莫甚【聖】,慎莫【三】]`甚莫愁憂,一切眾生皆歸於死。」
時王問曰:「我何故愁憂?」
時臣白王:「王當知之,大王母者,今日已死。」
是`[時【麗】,故【大】(cf. K18n0649_p0437a24)]`時,波斯匿王聞此語已,八九歎息而語大臣曰:「善哉!如汝所言,乃能知善權方便。」
是時,王波斯匿還入城,`[辦【CB】,辨【大】]`辦種種香華,供養亡母。供養亡母已,便還駕乘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問曰:「大王!何故塵土坌身?」
王白世尊:「天母命終,向送至城外。今來詣世尊所,問其所由。然天母在時,持戒精進,恒修善法,年向百歲,今日已命終,故來至世尊所耳。若當我持象贖命可得者,亦當用象贖之;若當馬贖命可得者,當用馬贖之;若當車乘贖命可得者,`[便〔-〕【三】]`便當用車乘贖之;若當金銀珍寶贖命可得者,當用金銀珍寶贖之;若當以奴婢、僕從、城廓、國界,贖命可得者,當以城廓、國界贖`[命=之【三聖】]`命;若以`[20]加尸=迦尸【明】*`加尸國界人民贖命可得者,當以`[*20]`加尸人民贖之,莫令我`[天〔-〕【三】]`天母命終。」
世尊告曰:「是故,大王!`[甚莫=慎勿【三】]`甚莫愁憂,一切眾生皆歸於死。一切變易之法,欲令不變易者,終不有此事。大王當知,人身之法猶如雪`[揣=摶【三】]`揣,要當歸壞;亦如土坏,同亦歸壞不可久保;亦如野馬幻化,虛偽不真;亦如空`[拳=捲【聖】]`拳,以誑小兒。是故,大王!莫懷愁憂,恃怙此身。大王當知,有此四大恐怖,來至此身,不可障護,亦不可以言語、呪術、藥草、符書,所可除去。云何為四?一者名為老,壞敗少壯,使無顏色;二者`[25]名=名為【三】*`名病盡,壞敗`[無病=無為【宋】]`無病;三者名為死盡,壞敗命根;四者有常之物歸於無常。是謂,大王!有此四法不可障護,非力所能伏也。
「大王當知,猶如四方有四大山,從四方來,`[使=便【三】]`使`[壓=押【聖】]`壓眾生,非力所却。是故,大王!非牢固物,不可恃怙。是故,大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王亦不久,當至生死之海。王亦當知,諸以法治化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若復以非法治化者,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是故,大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曰:「此法名何等?當云何奉行?」
世尊告曰:「此法`[*25-1]名=名為【三】*`名除愁憂之刺。」
王白佛言:「實爾,世尊!所以然者,我聞此法已,所有愁憂之`[刺=利【元】]`刺,今日`[*9-2]已=以【聖】*`已除。然,世尊!國界事猥,欲還所在。」
世尊告曰:「宜知是時。」波斯匿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f A. IV. 185. Samaṇasacca.,[Nos. 99(972), 100(206)]]`(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非獨在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中為尊,乃至世間人民中獨尊,今有四法本末,我躬自知之,而作證於四部之眾、天上、人中。云何為四?一者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我今知之,於四部之眾、`[天上人中=人中天上【宋】]`天上、人中而作證;二者一切諸行苦;三者一切諸行無我;四者涅槃休息。我今知之,於四部之眾,`[於〔-〕【三】]`於天上、人中而作證。是謂,比丘!四法之本,是故於天上、人中而獨得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世尊欲詣羅閱城夏坐,舍利弗亦欲詣羅閱城夏坐,千二百五十弟子皆欲詣羅閱城夏坐,然舍利弗、目揵連夏坐竟,當取`[涅槃=般涅槃【三】]`涅槃。
爾時,世尊將諸比丘、舍利弗、目揵連等,遊羅閱城迦蘭陀竹園,受夏坐已。爾時,世尊告舍利弗:「今千二百五十弟子,為汝等在此夏坐,然舍利弗、目揵連比丘當取滅度。云何,舍利弗!`[堪=而堪【三】]`堪任與`[諸〔-〕【三】]`諸比丘說妙法乎?我今脊痛,欲小止息。」
舍利弗對曰:「如是。世尊!」
爾時,世尊躬`[襞=辟【聖】]`襞`[僧迦利=僧伽梨【三】]`僧迦利,右脇著地,脚脚相累,`[計=繫【三聖】]`計意在明。
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我初受戒時,`[*16-2]以=已【三】*`以經半月,得四辯才而作證,義理具足。我今當說之,分別其義,使汝等知,布現分別之。`[諦聽=諦聽諦聽【三】]`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是時,諸比丘從舍利弗受教。
舍利弗告曰:「何等是四辯才?我得證者所謂義辯;我由此得證所謂法辯;我由此得證所謂應辯;我由此得證所謂`[自=揵疾【三】,疾【聖】]`自辯。我今當廣分別其義。若當四部之眾有狐疑者,我今現在,可問其義。若復,諸賢!於四禪有狐疑者,若復,諸賢!於四等心有狐疑者,可問`[我=我義【三】]`我,今當說之。設復,諸賢!於四意斷有狐疑者,可問我義,我今當說。四神足、四意止、四諦,有狐疑者,便來問我義,我今當說之。今不問者,後悔無益!我今唯有世尊、無所著、等正覺所有深法,所行眾事,亦問我義,我當說之,`[後=今不問者後【三】]`後勿有悔。」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到時,著衣持鉢,欲入羅閱城乞食。是時,執`[14]杖=扙【聖】*`杖梵志遙見目連來,各各相`[詣=謂【宋】,語【元明】,〔-〕【聖】]`詣謂曰:「此是沙門瞿曇弟子`[中=欲來乞食諸瞿曇弟子中【三】]`中,無有出此人上,我等盡共圍已,而取打殺。」
是時,彼梵志便共圍捉,各以瓦石打殺而`[便〔-〕【三聖】]`便捨去,身體無處不遍,骨肉爛盡,酷痛苦惱,不可稱計。
是時,大目揵連而作是念:「此諸梵志圍我取打,骨肉爛盡,捨我而去。我今身體無處不`[痛=破【聖】]`痛,極患疼痛,又無氣力`[可=何【元明】]`可還至`[園=國【三聖】]`園,我今可以神足還至精舍。」是時,目連即以神足還至精舍,到舍利弗所,在一面坐。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語舍利弗言:「此執`[*14-1]杖=扙【聖】*`杖梵志圍我取打,骨肉爛盡,身體疼痛,實不可堪,我今欲取般涅槃,故來辭汝。」
時舍利弗言:「世尊弟子之中,神足第一,有大威力,何故不以神足而避乎?」
目連報言:「我本所造行極為深重,要索受報,終不可`[避非〔-〕【三】]`避,`[非〔-〕【聖】]`非是空中而受此報。然我今日`[身=身體【三】]`身極患疼痛,故來辭汝,取般涅槃。」
舍利弗言:「諸有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多廣演其義,若彼人意中欲住劫、過劫,乃`[至=可【聖】]`至不滅度,何以不住而滅度乎?」
目連報言:「如是,舍利弗!如來`[言〔-〕【聖】]`言:『若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欲住壽經劫者,亦可得耳。』但如來住劫住者,我亦住耳。但今日世尊不久當取般涅槃,眾生之類壽命極短,又我不忍見世尊取般涅槃。然我身體極為疼痛,欲取般涅槃。」
爾時,舍利弗語目連言:「汝今小`[停=亭【聖】]`停,我當先取滅度。」是時,目連默然不對。
是時,舍利弗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欲取滅度,唯願聽許。」
是時,世尊默然不對。時舍利弗再三白世尊言:「我今正是時,欲取般涅槃。」
是時,世尊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不住一劫,`[乃=及【三】]`乃過一劫?」
舍利弗白世尊言:「我`[躬=躬自【三】]`躬從世尊聞,躬自承受,眾生之類`[29]受命=壽命【三】*`受命極短,極壽不過百歲,以眾生命短,故如來壽亦短。若當如來住壽一劫者,我`[當亦=亦當【三】]`當亦住壽一劫。」
世尊告曰:「如舍利弗言,以眾生命短,`[(故如…短)六字〔-〕【聖】]`故如來壽亦短,然復此事亦不可論。所以然者,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佛名`[善念=德善念【三】]`善念誓願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當於爾時,人壽八萬歲,無有中夭者。彼善念誓願如`[來=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當於爾時人壽八万歲無有中夭者彼善念誓願如來【聖】]`來當成佛時,即其日便化作無量佛,立無量眾生在三乘行,有在不退轉地住者;復立無量眾生在四姓家;復立無量眾生在四天王宮、艶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迦夷天、欲天、色天、無色天,亦於其日,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而今舍利弗言:『以眾生壽短,故如來壽命亦短。』云何,舍利弗!而作是說:『如來當住一劫,至一劫,我亦當住一劫,至一劫。』然復眾生,不能知如來壽命長短。舍利弗當知,如來有四不可思議事,非小乘所能知。云何為四?`[世=世界【三聖】]`世不可思議,眾生不可思議,龍不可思議,佛土境界不可思議。是謂,舍利弗!有四不可思議。」
舍利弗言:「如是,世尊!有四不可思議,世界、眾生、龍宮、佛土實不可思議。`[然=然我【三】]`然長夜恒有此`[念=四念【聖】]`念:『釋迦文佛終不住一劫。』又復諸天來至我所,而語我言:『釋迦文佛不久在世,年向八十,然今世尊不久當取涅槃。』我今不堪見世尊取般涅槃。又我躬從如來聞此語:『諸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上足弟子先取般涅槃,然後佛取般涅槃;又最後弟子亦先取般涅槃,然後世尊不久當取滅度。』唯願世尊聽取滅度。」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
舍利弗即`[住=於【三】]`住如來前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而入初禪;從初禪起,`[入=復入【三】]`入二禪;從二禪起,復入三禪;從三禪起,復入四禪;從四禪起,復入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聖】]`無想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起,入不用處、識處、空處;從空`[處〔-〕【聖】]`處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三=第三【三聖】]`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時,尊者舍利弗從四禪起已,告諸比丘:「此名師子奮迅三昧。」
是時,諸比丘`[歎【CB】,歡【大】]`歎未曾有:「甚奇!甚特!尊者舍利弗入三昧,速疾乃爾。」
爾時,舍利弗即從坐起,頭面禮世尊足,便退而去。
當於爾時,眾多比丘從舍利弗後。時舍利弗還顧語:「諸賢!各欲所至?」
眾多比丘報曰:「我等欲得供養尊者`[9]舍利=舍利弗【元】,【明聖】*`舍利。」
舍利弗言:「止!止!諸賢!此則為供養已。吾自有沙彌,足得供養我耳。汝等各還所在,思惟道化,善修梵行,盡於苦際。如來出世,甚難可遇,時時乃出,猶優曇鉢華時時乃出。如來亦復如是,億劫乃出。人身亦復難剋,有信成就亦復難得,欲求出家學如來法亦復難得。一切諸行欲使`[不〔-〕【三】]`不滅盡,此亦難得;滅於愛欲永盡無餘,滅盡涅槃。今有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云何為四?一切諸行無常,是謂初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一切諸行苦,是謂第二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一切諸行無我,是謂第三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涅槃為永寂,是謂第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是謂,諸賢!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
爾時,諸比丘咸共墮淚:「今舍利弗滅度,何速乃爾。」
`[爾〔-〕【三】]`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止!止!諸賢!慎莫愁憂,變易之法,欲使不變易者,此事不然。`[須=如須【三】]`須彌山王尚有無常之變,況復芥子之體,舍利弗比丘而免此患乎?如來金剛之身,不久亦當取般涅槃,何況我身?然汝等各修其法行,得盡苦際。」
是時,尊者舍利弗往詣精舍。到已,收攝衣鉢,出於竹園,往詣本生`[住〔-〕【三】]`住處。是時,尊者舍利弗漸漸乞食至摩瘦國。爾時,尊者舍利弗遊於摩瘦本生之處,身遇疾病,極為苦痛。時,唯有均頭沙彌供養,目下除去不淨,供給清淨。
是時,釋提`[14]桓=洹【聖】*`桓因知舍利弗心中所念,譬如`[力士=力人【三】]`力士`[屈申=屈伸【三】]`屈申臂頃,從三十三天沒不現,來至舍利弗精舍中。至已,頭面禮足,復以兩手摩舍利弗足,自稱姓名,而作是說:「我是天王帝釋。」
舍利弗言:「快哉!天帝!`[*29-1]受命=壽命【三】*`受命無窮。」
釋提`[*14-1]桓=洹【聖】*`桓因報言:「我今欲供養尊者`[*9-1]舍利=舍利弗【元】,【明聖】*`舍利。」
時舍利弗報言:「止!止!天帝!此則為供養已,諸天清淨,`[阿須輪=阿須倫【三】]`阿須輪、龍、鬼及諸天之眾。我今自有沙彌,足堪使令。」
時,釋提`[*14-2]桓=洹【聖】*`桓因再三白舍利弗言:「我今欲作福業,莫見違願,今欲供養尊者舍`[利=利弗【聖】]`利。」是時,舍利弗默然不對。時,釋提桓因躬自除糞,不辭謙苦。
是時,尊者舍利弗即以其`[夜=疾【三】]`夜而般涅槃。是時,此地六`[變=反【三】]`變`[震=振【聖】]`震動,有大音聲,雨諸天華,作倡伎樂,諸天`[側=𡍫【元明】]`側塞虛空,神妙諸天亦散拘牟頭華,或以栴檀雜碎之香而散其上。時,舍利弗`[*9-3]已=以【聖】*`已取滅度,諸天皆在空中,悲號啼哭,不能自勝,虛空之中,欲天、色天、無色天,悉共墮淚,亦如春月細雨和暢。爾時,亦復如是。「今尊者舍利弗取般涅槃,何其速哉。」
是時,釋提`[*14-3]桓=洹【聖】*`桓因集一切眾香,而耶維尊者舍利弗身,種種供養已,而收舍利及衣鉢,而付均頭沙彌,又告之曰:「此是汝師舍利及衣鉢,往奉世尊。到已,以此因緣,具白世尊,`[若=若世尊【三聖】]`若有所說者,便奉行之。」
是時,均頭報言:「如是,拘翼!」
是時,均頭沙彌捉衣、持鉢及舍利,往`[至〔-〕【聖】]`至阿難所,白阿難`[曰=白【元】]`曰:「我師`[*9-4]已=以【聖】*`已取滅度,今持舍利、衣鉢`[來用=用奉【三】]`來,用`[上=奉上【聖】]`上世尊!」
時阿難見已,即墮淚而作是語:「汝亦來共至世尊所,以此因緣,共白世尊。若世尊有所說,我等`[常=當【三聖】]`常奉行之。」
均頭報言:「如是,尊者!」
是時,阿難將均頭沙彌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此均頭沙彌來至我所,白我言:『我師`[*9-5]已=以【聖】*`已滅度,今持衣鉢來奉上如來。』我今日心意煩惱,志性迷惑,莫知東西,聞尊者舍利弗取般涅槃,悵然傷心。」
世尊告曰:「云何,阿難!舍利弗比丘用戒身般涅槃乎?」
阿難對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阿難!用定身、慧身、解`[脫=脫身解脫【聖】]`脫所見身,而取滅度乎?」
阿難白佛言:「舍利弗比丘不用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三】]`身、解脫所見身,而取滅度,但舍利弗比丘恒喜教化,說法無厭足,與諸比丘`[教誡=教戒【三聖】]`教誡,亦無厭足。我今憶此舍利弗深恩過多,是以愁悒耳。」
世尊告曰:「止!止!阿難!莫懷愁憂,`[不常=無常【三聖】]`不常之物,欲使恒在者,此事不然。夫生有死。云何,阿難!過去諸佛盡非滅度乎?`[譬〔-〕【三】]`譬如燈炷,`[油盡即=消息【三】]`油盡`[即=則【聖】]`即滅。`[如=於油【三】]`如從寶藏、`[定光=錠光【元明】]`定光至今七佛及弟子眾,盡非般涅槃乎?如是辟支佛審諦、高稱、遠聞、`[尼嗟優尼般嗟伽羅=尼蹉優般尼嗟伽羅【三】]`尼嗟優尼般嗟伽羅,優般伽羅,爾許辟支佛盡非滅度乎?賢劫之初,大國聖王名曰善悅摩訶提婆,如是轉輪聖王今為所在,豈非盡`[非〔-〕【三聖】]`非般涅槃乎?」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一切行無常, 生者當有死,
不生不復滅, 此滅最第一。」
增壹阿`[含=鋡【聖】]`含經卷第十`[八=七【聖】]`八`[〔-〕=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16]含=鋡【聖】*`含經卷第十`[17]九=八【聖】*`九`[(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四意斷品`[第二十六=分【聖】]`第二十六之`[餘=二【明】]`餘
世尊告阿難曰:「汝今授舍利弗舍利來。」
阿難對曰:「如是。世尊!」是時,阿難即授舍利在世尊手。
爾時,世尊手執舍利已,告諸比丘:「今此是舍利弗比丘舍利,智慧聰明高才`[之=大【三】]`之智。若干種智,智不可窮,智無涯底,`[智〔-〕【三】]`智有速疾之智,有輕便之智,有利機之智,有甚深之智,有審諦之智,少欲知足,樂閑靜`[之〔-〕【三】]`之處,有`[猛勇=勇猛之【三】,勇猛【聖】]`猛勇意,所為不亂,無怯弱心,能有所忍,除去惡法,體性柔和,不好鬪訟,恒修精進,行`[三=於三【三】]`三昧,習`[智慧=慧智【聖】]`智慧,念解脫,修行解脫所`[知〔-〕【三】]`知見身。比丘當知,猶如大樹而無其枝,然今日比丘僧,如來是大樹,舍利弗比丘而取滅度,似樹無枝。若舍利弗所遊之方,彼方便遇大幸云:『舍利弗在彼方止。』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能與外道異學共`[議論=論議【三】]`議論,無不降伏者。」
是時,大目揵連聞舍利弗滅度,即以神足,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大目揵連白世尊曰:「舍利弗比丘今`[29]已=以【聖】*`已滅度,我今`[辭〔-〕【三】]`辭世尊,欲取滅度。」
爾時,世尊默然不對。如是再三白世尊曰:「我欲取滅度。」爾時,世尊亦復默然不報。
爾時,目連`[以=已【三】]`以見世尊默然不報,即禮世尊足,便退而去。還詣精舍,收攝衣鉢,出羅閱城,自往本生處。爾時,有眾多比丘從尊者`[32]目連=目揵連【三】*`目連後。是時,眾多比丘共`[*32]`目連到摩瘦村,在彼遊化,身抱重患。
是時,目連躬自露地敷座而坐,而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火光三昧;從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從水光三昧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水光三昧;從水光三昧起,入火光三昧;從火光三昧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定〔-〕【三】]`定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識處、空處、四禪、三禪、二禪、初禪。從初禪起,飛在空中,坐臥經行,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作十八變,神足變化。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還下就座,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復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起入…處)九字〔-〕【聖】]`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火光三昧;從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從水光三昧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還入水光、火光、有想無想處、不用處、識處、空處、四禪、三禪、二禪、`[初禪=一禪【三】]`初禪。復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尋時取滅度。爾時,大目揵連已取滅度。
是時,此地極大震動,諸天各各相告來下,`[省覲=覲省【三】]`省覲大目揵連,持用供養尊德,或以種種香華來供養者,諸天在空中作倡`[伎樂=妓樂【三聖】]`伎樂,彈琴、歌舞用供養尊者目揵連上。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29-1]已=以【聖】*`已取滅度。是時,那羅陀村中一`[由旬=由延【三】]`由旬內,諸天側滿其中。爾時,復有眾多比丘持種種香華,散尊者目揵連尸上。
爾時,世尊從羅閱城漸漸乞食,將五百比丘,人中遊化,往詣那羅陀村,五百比丘俱。爾時,舍利弗、目連取滅度未久。爾時,世尊在露地而坐,`[默然察諸比丘已〔-〕【三】]`默然察諸比丘已,默然觀諸比丘已,告諸比丘:「我今觀此眾`[人〔-〕【三聖】]`人中,大有`[損【CB】,捐【大】]`損`[減=滅【聖】]`減。所以然者,今此眾中無有舍利弗、目揵連比丘。若舍利弗、目揵連所遊之方,彼方便為`[不〔-〕【三】]`不空。聞舍利弗、目揵連今在此`[一〔-〕【三】]`一方。所以然者,舍利弗、目揵連比丘堪任降此外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佛所造甚奇!甚特!有此二`[智慧〔-〕【三】]`智慧、神足弟子取般涅槃,然如來無有愁憂。正使過去恒沙如來,亦復有此智慧、神足弟子,正使當來`[諸〔-〕【三】]`諸佛出世,亦當有此智慧、神足弟子。比丘當知,世間有`[二施=此二財【三】,施二財【聖】]`二施業。云何為二?所謂財施、法施。比丘當知,若論財施者,當從舍利弗、目連比丘求;若欲求法施者,當從我求之。所以然者,我今如來無有財施,汝等今日可供養舍利弗、目揵連比丘舍利。」
爾時,阿難白佛言:「云何得供養舍利弗、目揵連舍利?」
世尊告曰:「當集種種香華,於四衢道頭,起四寺偷婆。所以然者,`[若有起寺此人〔-〕【聖】]`若有起寺,此人有四種`[應起偷婆〔-〕【三】,人應起偷婆【聖】]`應起偷婆。云何為四?轉輪聖王應起偷婆,漏盡阿羅漢應起偷婆,辟支佛應起偷婆,如來應起偷婆。」
是時,阿難`[白世尊〔-〕【三】]`白世尊`[曰=言【聖】]`曰:「有何因緣如來應起偷婆?復有何因緣辟支佛、漏盡阿羅漢、轉輪聖王應起偷婆?」
世尊告曰:「汝今當知,轉輪聖王`[加=自【元明】]`加行十善,修十功德,亦復教人行十善功德。云何為十?己身不殺生,復教他人使不殺生。己身不盜,復教他人使不盜。己身不`[16]婬=淫【聖】*`婬,復教他人使不`[*16]`婬。己身不妄語,復教他人使不妄語。己身不綺語,復教他人使不綺語。己身不嫉妬,復教他人使不嫉妬。己身不鬪訟,復教他人使不鬪訟。己身意正,復教他人使不亂意。身自正見,復教他人使行正見。比丘當知,轉輪聖王有此十功德,是故應與起偷婆。」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復以何因緣如來弟子應與起偷婆?」
世尊告曰:「阿難當知,漏盡阿羅漢以更不復受有,淨如天金,三毒五使永不復現,以此因緣如來弟子應與起偷婆。」
阿難白佛:「以何因緣辟支佛應與起偷婆?」
世尊告曰:「有辟支佛,無師自悟,去諸結使,`[更=有更【三】]`更不受胎,是故應與起偷婆。」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復以何因緣如來應與起偷婆?」
世尊告曰:「於是,阿難!如來有十力、四無所畏,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得道者令得道,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眾人見已,極懷歡喜。是謂,阿難!如來應與起偷婆。是謂如來應與起偷婆。」
爾時,阿難聞`[世尊=佛【三】]`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cf. S. 22. 87. Vakkali.,[No. 99(1265)]]`(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婆迦梨身得重患,臥在大小便上,意欲`[自刀殺=自殺然【三】,自力然【聖】]`自刀殺,無此勢可自坐起。是時,尊者婆迦梨告侍者:「`[汝今=曰汝【三】]`汝今可持刀來,吾欲自殺。所以然者,如今`[日〔-〕【三】]`日釋迦文佛弟子之中,信解脫者無出我上,然我今日有漏心不解脫。所以然者,`[然〔-〕【三】]`然如來弟子遇苦惱時,亦復求刀自殺。我今用此命為?不能從此岸至彼岸。」
是時,婆迦梨弟子出家未久,未知今世、後世,不知從此岸至彼岸,亦復不知死此生彼,便授刀與之。時,婆迦梨手執刀已,以信堅固,持刀自刺。
是時,婆迦梨以`[刀〔-〕【三】]`刀自刺,而作是念:「釋迦文佛弟子之中,所作非法,得惡利不得善利,於如來法中,不得受證而`[取=今【三】]`取命終。」是時,尊者婆迦梨便思惟是五盛陰:是謂此色,是謂色`[26]習=集【三聖】*`習,是謂色滅盡;是謂痛、想、行、識,`[是謂痛想行識集〔-〕【三】]`是謂痛、想、行、識集,是謂痛、想、行、識、滅盡。彼於此五盛陰熟思惟之,諸有生法皆是死法。知此已,便於有漏心得解脫。爾時,尊者婆迦梨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爾時,世尊以天耳聽聞尊者婆迦梨求刀自殺。爾時,世尊告`[阿難=阿難曰【三】]`阿難:「諸比丘在舍衛城者,盡集一處,吾欲所勅。」
是時,尊者阿難受世尊教,即集諸比丘,在普`[集=善【聖】]`集講堂,還白世尊`[曰〔-〕【三】]`曰:「今日比丘已集一處。」
是時,世尊`[將〔-〕【三】]`將比丘僧,前後圍遶,至彼婆迦梨比丘精舍。當於爾時,弊魔波旬欲得知尊者婆迦梨神識所在,為在何處?為在人耶?為非人耶?天、龍、鬼神、乾沓惒、阿須倫、迦留羅、摩休勒、閱叉?今此神識竟為所在,在何處生遊?不見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皆悉周遍而不知神識之處。是時,魔波旬身體疲極,莫知所在。
爾時,世尊將比丘僧,前後圍遶,至彼精舍。爾時,世尊觀魔波旬欲得知神識所在。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聞此精舍之中有大聲乎?又`[有【麗】,在【大】(cf. K18n0649_p0443c06)]`有光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我等`[*29-2]已=以【聖】*`已見。」
世尊告曰:「此弊魔波旬,欲得知婆迦梨神識所在。」
是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唯願世尊`[說=受【三】]`說婆迦梨比丘神識為`[何〔-〕【三】]`何所在?」
世尊告曰:「婆迦梨比丘神識永無所著。彼族姓子以般涅槃,當作如是持。」
是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此婆迦梨比丘何日得此四諦?」
世尊告曰:「今日之中得此四諦。」
阿難白佛:「此比丘抱病經久,本是凡人。」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但彼比丘`[謙【麗】,嫌【大】(cf. K18n0649_p0443c17)]`謙苦甚久,諸有釋迦文佛弟子之中,信解脫者此人最勝,然有漏心未得解脫:『我今可求刀自刺。』是時,彼比丘臨自刺時,即思惟如來功德;捨壽之日,思惟五盛陰:是謂此色`[*26-1]習=集【三聖】*`習、此色滅盡。爾時,彼比丘思惟此已,諸有`[習=集【元聖】]`習之法皆悉滅盡,此比丘`[*29-3]已=以【聖】*`已般涅槃。」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意斷之法 四闇、老耄法
阿夷、法本末 舍利、婆迦`[梨=利【聖】]`梨
`[增壹阿含經〔-〕【明】]`增壹阿`[*16-1]含=鋡【聖】*`含經等趣四諦品第二十`[七=六【聖】]`七
`[~M. 141. Sacchavibhaṅga.,[No. 26(31), No. 32.]]`(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是`[謂=諸【三聖】]`謂,比丘!我等常所說法,所謂四諦,以無數方便而觀察此法,分別其義,廣與人演。云何為四?所謂苦諦之法,以無數方便而觀察此法,分別其義,廣與人演;以無數方便說`[*26-2]習=集【三聖】*`習、盡、道諦,而觀察此法,分別其義,廣與人演。
「汝等比丘,當親近舍利弗比丘,承事供養。所以然者,彼舍利弗比丘以無數方便,說此四諦,廣與人演。當舍利弗比丘與諸眾生及四部眾,分別其義,廣與人演,時不可計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汝等比丘,當親近舍利弗、目`[9]犍=揵【聖】*`犍連比丘,承事供養。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眾生之父母,`[以〔-〕【三】]`以生已長養令大者,目`[*9]`犍連比丘!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與人說法要,成四諦;目犍連比丘與人說法要,成第一義,成無漏`[行=行法【三】]`行。汝等當親近舍利弗、目`[*9]`犍連比丘。」世尊作是語已,還入靜室。
世尊去未久,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其有能得四諦法者,彼人快得善利。云何為四?所謂苦諦,以無數方便廣演其義。云何為苦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苦、所求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苦諦。云何苦`[*26-3]習=集【三聖】*`習諦?所謂愛結是也。云何為盡諦?所謂盡諦者,愛欲結永盡無餘,是謂盡諦。云何為道諦?所謂賢聖八品道是。正見、正治、正語、正方便、正命、正業、正念、正定,是謂道諦也。彼眾生快得善利,乃能聞此四諦之法。」
爾時,尊者舍利弗當說此法,無量不可計眾生聞此法時,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我等亦快得善利,世尊與我說法,安處福地。」
「是故,四部之眾,求於方便,行此四諦。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11. Sīhanāda.,[No. 26(103).]]`(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眾多比丘入舍衛城。時,眾多比丘便作是念:「然我等乞食日猶故早,我等可往至外道異學村與共`[論義=論議【三】]`論義。」
是時,眾多比丘便往至外道村中。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已在一面坐〔-〕【三】,以在一面坐【聖】]`已,在一面坐。爾時,異學問道人曰:「沙門瞿曇與諸弟子而說此法:『汝等比丘,盡當學此法,悉當了知,以了知已,當共奉行。』我等`[亦〔-〕【三】]`亦與諸弟子而說此法:『汝等盡當而學此法,悉當了知,以了知已,當共奉行。』沙門瞿曇與我等有何等異?有何增減?所謂彼說法,我亦說法,彼教誨,我亦教誨。」
爾時,眾多比丘聞此語已,亦不言是,復不言非,即從坐起而去。爾時,眾多比丘自相謂曰:「我等當以此義,往白世尊!」
爾時,眾多比丘入舍衛城乞食,`[食〔-〕【三】]`食已,收攝衣鉢,以`[尼師檀=尼師壇【三】,居師檀【聖】]`尼師檀著左肩上,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彼外道作此問者,汝等當以此語報彼曰:『為一究竟?為眾多究竟乎?』或能彼梵志平等說者,應作是說:『是一究竟,非眾多究竟。』彼究竟者,為是有欲究竟?為無欲究竟?所謂彼究竟者,謂無欲究竟。云何彼究竟者,有恚究竟?為無恚究竟?所謂彼究竟者,無恚究竟,非有恚究竟。云何有癡究竟?無癡究竟?所謂彼究竟者,無癡究竟。云何彼究竟者,為是有愛究竟?為無愛究竟?所謂彼究竟者,無愛究竟。云何彼究竟`[者〔-〕【三】]`者,有`[2]受=愛【聖】*`受究竟?為無`[*2]`受究竟?所謂彼究竟者,無`[*2]`受究竟。云何彼究竟者,為是智者?為非智者?所謂智者所究竟。此究竟者,為是怒者所究竟?為非怒者所究竟?所謂此究竟,彼當作是說,非怒者所究竟。
「比丘!有此二見,云何為二見?所謂有見、無見。諸有沙門、婆羅門不知此二見之本末,彼便有欲心、有瞋恚心、有愚癡心、有愛心、`[有受心〔-〕【聖】]`有受心,彼是無知。彼有怒心,不與行相應,彼人不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辛酸萬端不脫於苦。諸有沙門、婆羅門如實而知之,彼便無愚癡、瞋恚之心,恒與行相應,便得脫生、老、病、死。今說苦之`[元本=原本【三】]`元本。如是,比丘!有此妙法,斯名平等之法。諸不行平等法者,則墮五見。
「今當說四受,云何為四受?所謂欲受、見受、戒受、我受,是謂四受。若有沙門、婆羅門盡知欲受之名,彼雖知欲受之名,復不相應者,彼盡分別諸受之名,先分別欲受之名,而不分別見受、戒受、我受之名。所以然者,以彼沙門、婆羅門不能分別此三受之名。是故,或有沙門、婆羅門盡分別此諸受,彼便分別欲受、見受,不分別戒受、我受。所以然者,以彼沙門、婆羅門不能分別二受。若使沙門、婆羅門盡能分別諸受,或復有不具者,彼便能分別欲受、見受、戒受,不分別我受。所以然者,以彼沙門、婆羅門不能分別我受故。是故,復有沙門、婆羅門盡分別諸受,然復有不具者。
「此名四受,有何等義?云何分別?所謂四受者,由愛而生。如是,比丘!有`[是=此【三聖】]`是妙法所應分別。若有不行此諸受,此不名為平等。所以然者,諸法之義難了難解。如此非法之義者,非三耶三佛之所說也。比丘當知,如來盡能分別一切諸受,以能分別一切諸受,則與相應,則能分別欲受、見受、我受、戒受。是故,如來盡分別諸受,則與法共相應,無有相違。
「此四受由何而生?然此四受由愛而生,由愛而長。成就此受,彼便不能起於諸受;`[6]以=已【三】*【聖】`以不起諸受,則不恐懼,`[*6]`以不恐懼,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造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如是,比丘!有此妙法,如實`[而〔-〕【三】]`而知之,具足諸法、法行之本。所以然者,以其此法極微妙故,諸佛之所說,則於諸行無有缺漏。於是,比丘!有初沙門、第二沙門、第三沙門、第四沙門,更無復有沙門出此上者、能勝此者,作如是師子之吼。」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X. 20. Velāma.,[Nos. 26(155), 72-74]]`(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那邠邸長者=~Anāthapiṇḍika.]`阿那邠邸長者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長者曰:「云何,長者!汝家中恒布施耶?」
長者白佛:「貧家恒行布施,又飲食麁弊,不與常同。」
世尊告曰:「`[若〔-〕【聖】]`若布施之時,若好、若醜,若多、若少,然不用心意,復不發願,復無信心,由此行報,所生之處不得好食。意不貪樂,意亦復不樂著於好衣裳,亦復不樂著`[好〔-〕【三】]`好田業,心亦不著五欲之中,正使有僕從奴婢,亦復不受其教。所以然者,正由其中不用心故,故受其報。`[若=若此【三】]`若長者布施之時,若好、若醜,若多、若少,當至誠用心,勿有增損,`[廢=發【聖】]`廢後世橋梁。彼若所生之處,飲食自然,七財具足,心恒`[樂=樂著【三】]`樂五欲之中,正使有奴婢使人,`[恒受其教=受其教令【三】]`恒受其教。所以然者,由於中發歡喜心故。
「長者當知,過去久遠有梵志名`[毘羅摩=~Velāma.]`毘羅摩,饒財多寶,真珠、虎珀、`[硨𤦲瑪=車𤦲馬【聖】]`硨𤦲、瑪瑙、水精、琉`[璃=離【聖】]`璃,好喜布施。爾時,布施之時,用八萬四千銀鉢盛滿碎金,復有八萬四千金鉢盛滿碎銀,作如是施。復以八萬四千金銀澡`[罐=灌【聖】]`罐施。復以八萬四千牛,皆以金銀覆角,皆作如是布施。復以八萬四千玉女布施,衣裳自覆。復以八萬四千臥具,皆用氍氀文繡`[毾=𣯈【聖】]`毾㲪自覆。復以八萬四千衣裳布施。復以八萬四千龍象布施,皆`[21]用=以【三】*`用金銀`[挍=文【聖】]`挍飾。復以八萬四千匹馬布施,皆`[*21]`用金銀鞍勒自`[副=覆【元明】]`副。復以八萬四千車布施,作如是大施。復以八萬四千房舍布施,於四城門中布施,須食與食,須衣與衣,衣被、`[飲=飯【聖】]`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皆悉與之。
「長者當知,彼毘羅摩雖作是布施,不如作一房舍,持用布施`[招提僧〔-〕【三】]`招提僧,此福不可計量。正使彼作如是`[施=布施【三】]`施,及作房舍持用施招提僧,不如受三自歸佛、法、聖眾,此福不可稱計。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又`[受〔-〕【聖】]`受三自歸,雖有此福,猶不如受持五戒。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受三自歸,受持五戒,雖有此福,故不如彈指之頃慈愍眾生,此福功德不可稱`[計=量【三聖】]`計。
「正使彼人作如是施,作僧房舍,受三自歸,奉持五戒,及彈指之頃慈愍眾生,雖有此福,故不如須臾之間,起於世間不可樂想,`[此=其【三】]`此福功德不可稱量。然彼所作功德,我盡證明,作僧房舍,我亦知此福;受三自歸,我亦知此福;受持五戒,我亦知此福;彈指之頃慈愍眾生,我亦知此福;須臾之間,起於世間不可樂想,我亦知此福。
「爾時,彼婆羅門作如是大施者,豈`[是〔-〕【三】]`是異人乎?莫作是觀`[也〔-〕【三】]`也。所以然者,爾時施主者,即我身是也。長者當知,過去久遠所作功德,信心不斷,不起著想。是故,長者!若欲布施之時,若多、若少,若好、若醜,歡喜惠施,勿起想著,手自布施,莫使他人,發願求報,後求受福,長者當獲無窮之福。如是,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日初出之時,人民之類普共田作,百鳥悲鳴,`[4]嬰姟=嬰孩【三】*,嬰咳【聖】*`嬰姟哀喚。我今,比丘當知,此是譬喻,當解其義。此義云何當解?若日初出之時,此譬如來出世。人民之類普共田作,此譬如檀越施主,隨時供給衣被、`[飯=飲【三聖】]`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百鳥悲鳴者,此高德法師之喻,能`[與=以【三聖】]`與四部之眾說微妙之法。`[*4]`嬰姟喚呼者,此弊魔波旬之喻。是故,諸比丘!如日初出,如來出世,除去闇冥,靡不照明。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彌勒菩薩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却【聖】]`在一面坐。爾時,彌勒菩薩白世尊言:「菩薩摩訶薩成就幾法,而行檀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佛告彌勒:「若菩薩摩訶薩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云何為四?於是,菩薩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選擇人,恒`[作=施【三】]`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無食則喪。』是謂菩薩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
「復次,菩薩若惠施之時,頭、目、髓、腦,國、財、妻、子,歡喜惠施,不生著`[想=相【聖】]`想。由如應死之人臨時還活,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爾時,菩薩發心喜悅,亦復如是,布施誓願不生想著。
「復次,彌勒!菩薩布施之時,普及一切,不自為己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是謂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
「復次,彌勒!菩薩摩訶薩布施之時,作是思惟:『諸有眾生之類,菩薩最為上首,具足六度,了諸法本。何以故?`[食已=以【三】]`食已,諸根寂靜,思惟禁戒,不`[興=與【三】]`興瞋恚,修行慈心,勇猛`[精進=精勤【三】]`精進,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錯亂,具足辯才,法門終不越次,使此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羅蜜。』
「若菩薩摩訶薩行此四法,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是故,彌勒!若菩薩摩訶薩欲施之時,當發此誓願,具足諸行。如是,彌勒!當作是學。」
爾時,彌勒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V. 8. Vesārajja.]`(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出世有四無所畏,如來得此四無所畏,便於世間無所著,在大眾中而師子吼轉於梵輪。
「云何為四?我今`[已=以【三聖】]`已辦此法,正使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蜎飛蠕動之類,在大眾中言我不成此法,此事不然。於中得無所畏,是為第一無所畏。
「如我今日諸漏`[已=以【聖】]`已盡,更不受胎。若有沙門、婆羅門,眾生之類,在大眾中言我諸漏未盡者,此事不然。是謂第二無所畏。
「我今已離愚闇法,欲使還就愚闇之法者,終無`[16]此處=此事【三】*`此處。若復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眾生之類,在大眾中言我還就愚闇之法者,此事不然。是謂如來三無所畏。
「諸賢聖出要之法,盡於苦際,欲使不出要者,終無`[*16-1]此處=此事【三】*`此處。若有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眾生之類,在大眾中言如來不盡苦際者,此事不然。是謂如來四無所畏。
「如是,比丘!如來四無所畏,在大眾之中,能師子吼轉於梵輪。`[如是=是故【三】]`如是,比丘!當求方便,成四無所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V. 7. Sobheti.]`(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人,聰明勇`[19]悍=捍【宋】*【聖】`悍,博古明今,法法成就。云何為四?比丘多聞博古明今,在大眾中最為第一。比丘尼多聞博古明今,在大眾中最為第一,優婆塞多聞博古明今,在大眾中最為第一,優婆斯多聞博古明今,在大眾中最為第一。是謂,比丘!有此四人在大眾中最為第一。」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勇`[*19-1]悍=捍【宋】*【聖】`悍無所畏, 多聞能說法,
在眾為師子, 能除怯弱法。
比丘戒成就, 比丘尼多聞,
優婆塞有信, 優婆斯亦爾。
在眾為第一, 若能和順眾,
欲知此義者, 如日初出時。
「是故,諸比丘!當學博古明今,法法成就。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金翅鳥。云何為四?有卵生金翅鳥,有胎生金翅鳥,有濕生金翅鳥,有化生金翅鳥,是四種金翅鳥。如是,比丘!有四種龍。云何為四?有卵生龍,有胎生龍,有濕生龍,有化生龍。是謂,比丘!有四種龍。
「比丘當知,若彼卵生金翅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而彼海水縱廣二十八萬里,下有四種龍宮,有卵種龍,有胎種龍,有濕種龍,有化種龍。是時,卵種金翅鳥,以大翅`[1]搏=擗【宋聖】*,闢【元明】*`搏水兩向,取卵種龍食之;設當向胎種龍者,金翅鳥身即當`[喪亡=死【三】]`喪亡。爾時,金翅鳥`[*1]`搏水取龍,水猶未合,還上鐵叉樹上。
「比丘當知,若胎生金翅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然彼海水`[3]縱廣=廣縱【聖】*`縱廣二十八萬里,`[*1-2]搏=擗【宋聖】*,闢【元明】*`搏水下至值胎種龍。若值`[卵生=卵生胎生【三聖】]`卵生龍者,亦能捉之銜出海水;若值濕生龍者,鳥身即死。
「比丘當知,若濕生金翅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彼若得卵生龍、胎生龍、濕生龍,皆能捉之;設值化生龍者,鳥身即死。
「若,比丘!化生金翅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然彼海水`[*3-1]縱廣=廣縱【聖】*`縱廣二十八萬里,`[*1-3]搏=擗【宋聖】*,闢【元明】*`搏水下至值卵種龍、胎種龍、濕種龍、化種龍,皆能捉之,海水未合之頃,還上鐵叉樹上。
「比丘當知,若使龍王`[身=有【三】]`身事佛者,是時金翅鳥不能食噉。所以然者,如來恒行四等之心,以是故鳥不能食龍。云何為四等?如來恒行慈心,恒行悲心,恒行喜心,恒行護心。是謂,比丘!如來恒有此四等心,有大筋力,有大勇猛,不可沮壞。以是之故,金翅之鳥不能食龍。是故,諸比丘!當行四等之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知識惠施之時,有四事功德。云何為四?知時而施,非不知時;自手惠施,不使他人;`[布〔-〕【三】]`布施常`[淨潔=淨潔施【三】]`淨潔,非不淨潔;施極微妙,不有穢濁。善知識`[惠施=施惠【三】]`惠施之時,有此四功德。
「是故,諸比丘!善男子、善女人布施之時,當具此四功德。`[*6-2]以=已【三】*【聖】`以`[具=具足【三】]`具此功德,獲大福業,得甘露滅。然此福德不可稱量,言當有爾許福業,虛空所不能容受。猶如海水不可`[計=斗【三】,升【聖】]`計量,言一`[11]斛=𭽎【聖】*`斛、半`[*11]`斛、一合、半合,稱數之名,但其福業不可具陳。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作功德不可稱計,獲大福業,得甘露滅,言當有爾許福德。是故,`[比丘=諸比丘【三】]`比丘,善男子、善女人當具此四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種之人,可敬可貴,世之福田。云何為四?所謂持信、奉法、身證、見到。
「彼云何名為持信人?或有一人受人教`[誡=戒【聖】]`誡,有篤信心,意不疑難,有信於如來、`[至真=於是如來至真【三】]`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亦信如來語,亦信梵志語,恒信他語,不`[任=住【宋】]`任己智。是謂名為持信人。
「彼云何名為奉法人?於是,有人分別於法,不信他人,觀察於法,有耶?無耶?實耶?虛耶?彼便作是念:『此是如來語,此是梵志語。』以`[是知=知是【三】]`是知如來`[諸=語【三聖】]`諸法者,便奉持之;諸有外道語者,而遠離之。是謂名為奉法`[人=之人【三】]`人。
「彼云何為身證人?於是,有人身自作證,亦不信他人,亦不信如來語,諸尊所說言教亦復不信,但任己性而遊。是謂名為身證`[人=又【宋】]`人。
「彼云何名為見到人?於是,有人斷三結,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彼有此見便有惠施,有受者,有善惡之報,有今世、`[後世=有後世【三】]`後世,有父,有母,有阿羅漢`[等=我等【三】]`等受教者,身信作證而自遊化。是謂名為見到人。
「是謂,比丘!有此四人,當念除上三人,念修身證之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16-2]含=鋡【聖】*`含經卷第十九`[〔-〕=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聲聞品第二十八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四大聲聞集在一處,而作是說:「我等共觀此羅閱城中,誰有不供奉佛、法、眾作功德者,由來無信`[者=今【三】]`者,當勸令信如來、法、`[僧〔-〕【三】]`僧。」尊者`[大目【CB】,目大【大】]`大目揵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那律、尊者賓頭盧。
爾時,有長者名跋提,饒財多寶,不可稱計:金、銀、珍寶、硨𤦲、瑪瑙、真珠、`[虎魄=琥珀【三】]`虎魄、象馬、車乘、奴婢、僕從,皆悉備具。又復慳貪不肯布施,於佛、法、眾無有毫釐之善,無有篤信,故福已盡,更不造新,恒懷邪見:無施、無福、亦無受者,亦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亦無父母及得阿羅漢者,亦復無有而取證者。彼長者有七重門,門門有守人,不得使乞者詣門,復以鐵籠絡覆中庭`[中〔-〕【三】]`中,恐有飛鳥來至`[庭中=中庭【三】]`庭中。
長者有`[6]姊=妹【三】*`姊名難陀,亦復慳貪不肯惠施,不種功德之本,故者已滅,更不造新,亦懷邪見:無施、無福、亦無受者,亦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亦無父母、得阿羅漢,亦復無有而取證者。難陀門戶亦有七重,亦有守門人,不令有來乞者,亦復以鐵籠覆上,不使飛鳥來入家中。「我等今日可使難陀母篤信佛、法、眾。」
爾時,`[拔提=䟦提【三】]`拔提長者清旦食餅。是時,尊者阿那律到時,著衣持鉢,便從長者舍地中踊出,舒鉢向長者。是時,長者極懷愁憂,即授少許餅與阿那律。是時,阿那律得餅已,還詣所在。
是時,長者便興瞋恚,語守門人言:「`[我=我先【三】]`我有教勅:『無令有人入門內。』何故使人來入?」時,守門者報曰:「門閤牢固,不知此`[道士=道人【三】]`道士為從何來?」爾時,長者默然不言。
時,長者已食餅竟,次食魚肉。尊者大迦葉著衣持鉢,詣長者家,從地中踊出,舒鉢向長者。時,長者甚懷愁憂,授`[少【麗】,小【大】(cf. K18n0649_p0449c19; T02n0125_p0647a25)]`少許魚肉與之。是時,迦葉得肉,便於彼沒,還歸所在。
是時,長者倍復瞋恚,語守門者言:「我先有教令:『不使人入家中。』何故復使二沙門入家乞食?」時,守門人報曰:「我等不見此沙門為從何來入?」
長者報曰:「此禿頭沙門善於幻術,`[狂=誑【三】]`狂惑世人,無有正行。」
爾時,長者婦去長者不遠而坐觀之。然此長者婦是質多長者妹,從摩師山中取之。時,婦語長者言:「可自護`[口=之【三】]`口,勿作是語,言:『沙門學於幻術。』所以然者,此諸沙門有大威神,所以來至長者家者,多所饒益。長者!竟識先前比丘者乎?」
長者報曰:「我不識之。」
時婦報言:「長者!頗聞迦毘羅衛`[國〔-〕【三】]`國`[斛淨=穀淨【三】]`斛淨王子名阿那律,當生之時,此地`[六變=六反【三】]`六變震動,遶舍一由旬內,伏藏自出?」
長者報言:「我聞有阿那律,然不見之耳。」
時,婦語長者言:「此豪族之子,捨居家已,出家學道,修於梵行,得阿羅漢道,天眼第一,無有出者。然`[如來=諸如來【三】]`如來亦說:『我弟子中天眼第一,所謂阿那律比丘是。』次第二比丘來入乞者,為識不乎?」
長者報`[言=曰【三】]`言:「我不識之。」
其婦語言:「長者!頗聞此羅閱城內大梵志名迦毘羅,饒財多寶,不可稱計,有九百九十九頭耕牛田作?」
長者報言:「我躬自見此梵志身。」
其婦報言:「長者!頗聞彼梵志息,名曰比波羅耶檀那,身作金色,婦名婆陀,女中殊勝者,設舉紫磨金在前猶黑比白?」
長者報言:「我聞此梵志有子,名曰比波羅耶檀那,然復不見。」
其婦報言:「向者,後來比丘即是。其身捨此玉女之寶,出家學道,今得阿羅漢,恒行頭陀,諸有頭陀之行具足法者,無有出尊迦葉上也。世尊亦說:『我弟子中第一比丘頭陀行者,所謂大迦葉是。』今長者快得善利,乃使賢聖之人來至此間乞食。我觀此義已,故作是言:『善自護口,莫誹謗賢聖之人,言作幻化。』此釋迦弟子皆有神德,當說此語。」
時,尊者大目`[17]揵〔-〕【三】*`揵連著衣持鉢,飛騰虛空,詣長者家,破此鐵籠,落在虛空中,結跏趺坐。
是時,跋提長者見目犍連在虛空中坐,便懷恐怖,而作是說:「汝是天耶?」
目連報言:「我非天也。」
長者問言:「汝是乾沓惒耶?」
目連報言:「我非乾沓惒。」
長者問言:「汝是鬼耶?」
目連報言:「我非鬼也。」
長者問言:「汝是羅剎噉人鬼耶?」
目連報言:「我亦非羅剎噉人鬼也。」
是時,跋提長者便說此偈:
「為天乾沓惒? 羅剎鬼神耶?
又言非是天, 羅剎鬼神者。
不似乾沓惒, 方`[域=城【宋】]`域所遊行,
汝今名何等? 我今欲得知?」
爾時,目連復以偈報曰:
「非天乾沓惒, 非鬼羅剎種,
三世得解脫, 今我是人身。
所可降伏魔, 成於無上道,
師名釋迦文, 我名大目連。」
是時,跋提長者語目連言:「比丘!何所教勅?」
目連報言:「我今欲與汝說法,善思念之。」
時,長者復作是念:「此諸道士長夜著於飲食,然今欲論者,正當論飲食耳。若當從我索食者,我當言無也。」然復作是念:「我今少多聽此人所說。」爾時,目連知長者心中所念,便說此偈:
「如來說二施, 法施及財施,
今當說法施, 專心一意聽。」
是時,長者聞當說法施,便懷歡喜,語目連言:「願時演說,聞當知之。」
目連報言:「長者當知,如來`[說〔-〕【三】]`說五事大施,盡形壽當念修行。」
時,長者復作是念:「目連向者欲說法施行,今復言有五大施。」是時,目連知長者心中所念,復告長者言:「如來說有二大施。所謂法施、財施。我今當說法施,不說財施。」
長者報言:「何者是五大施?」
目連報言:「一者不得殺生,此名為大施,長者!當盡形壽`[修行=而修行【三】]`修行之。二者不盜,名為大施,當盡形壽`[修行=而修行之【三】]`修行。不婬、不妄語、不飲酒,當盡形壽而修行之。是謂,長者!有此五大施,當念修行。」
是時,跋提長者聞此語已,極懷歡喜,而作是念:「釋迦文佛所說甚妙,今所演說`[者〔-〕【三】]`者,乃不用寶物,如我今日不堪殺生,此可得奉行。又我家中饒財多寶,終不偷盜,此亦是我之所行。又我家中有上妙之女,終不`[婬他=他婬【三】]`婬他,是我之所行。又我不好妄語之人,何況自當妄語,此亦是我之所行。`[如=如我【三】]`如今日意不念酒,何況自`[嘗=嘗飲【三】]`嘗,此亦是我之所行。」是時,長者語目連言:「此五施者我`[能=所能【三】]`能奉行。」
是時,長者心中作是念:「我今可飯此目連。」長者仰頭語目連言:「可屈神下顧,就此而坐。」
是時,目連尋聲`[下=來【三】]`下坐。是時,跋提長者躬自辦種種飲食與目連,目連食訖,行淨水,長者作是念:「可持一端㲲奉上目連。」是時,入藏內而選取白㲲,欲取不好者,便得好者,尋復捨之,而更取㲲,又故爾好,捨之,復更取之。
是時,目連知長者心中所念,便說此偈:
「施與心鬪諍, 此福賢所棄,
施時非鬪時, 可時隨心施。」
爾時,長者便作是念:「今目連知我心中所念。」便持白㲲奉上目連。
是時,目連即與呪願:
「觀察施第一, 知有賢聖人,
施中最為上, 良田生果實。」
時,目連呪願已,受此白㲲,使長者受福無窮。
是時,長者便在一面坐,目連漸與說法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樂。諸佛世尊所說之法,苦、`[10]習=集【元明】*`習、盡、道。時,目連盡與說之。即於座上得法眼淨,如極淨之衣易染為色,此跋提長者亦復如是,即於座上得法眼淨,`[11]以=已【三】*`以得法、見法、無有狐疑,而受五戒,自歸佛、法、聖眾。
時,目連`[*11-1]以=已【三】*`以見長者得法眼淨,便說此偈:
「如來所說經, `[根原=根元【三】]`根原悉備具,
眼淨無瑕穢, 無疑無猶豫。」
是時,跋提長者白目連曰:「自今已後恒受我請,及四部眾,當供給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無所愛惜。」是時,目連與長者說法已,便從`[13]坐=座【三】*`坐起而去。
餘大聲聞,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那律,語尊者賓頭盧言:「我等已度跋提長者,汝今可往降彼老母難陀。」
賓頭盧報曰:「此事大佳。」
爾時,老母難陀躬作酥餅。爾時,尊者賓頭盧到時,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漸漸至老母難陀舍,從地中踊出,舒手持鉢,從`[14]老〔-〕【三】*`老母難陀乞食。是時,老母見賓頭盧已,極懷瞋恚,`[並=而【三】]`並作是惡言:「比丘當知,設汝眼脫者,我終不乞汝食也。」
是時,賓頭盧即入三昧,使雙眼脫出。是時,母難陀倍復瞋恚,復作惡言:「正使沙門空中倒懸者,終不與汝食。」
是時,尊者賓頭盧復以三昧力,在空中倒懸。時,母難陀倍復瞋恚而作惡言:「正使沙門舉身烟出者,我終不與汝食。」
是時,賓頭盧復以三昧力舉身出烟。是時,老母見已,倍復恚怒,而作是語:「正使沙門舉身燃者,我終不與汝食也。」
是時,賓頭盧即以三昧,使身體盡燃。老母見已,復作是語:「正使沙門舉身出水者,我終不與汝食也。」
時,賓頭盧復以三昧力,`[便=使【三】]`便舉身皆出水。老母見已,復作是語:「正使沙門在我前死者,`[我〔-〕【三】]`我終不與汝食也。」
是時,尊者賓頭盧即入滅盡三昧,無出入息,在老母前死。時,老母以不見出入息,即懷恐怖,衣毛皆竪,而作`[是語=是說【三】]`是語:「此沙門釋`[種〔-〕【三】]`種子,多所`[識知=知識【三】]`識知,國王所敬,設聞在我家死者,必遭官事,恐不免濟。」並作是語:「沙門還活者,我當與沙門食。」是時,賓頭盧即從三昧起。
時,母難陀復作是念:「此餅極大,當更作小者與之。」時,老母取少許麵作餅,餅遂長大。老母見已,復作是念:「此餅極大,當更作小者。然餅遂大,當取先前作者持與之。」便前取之,然復諸餅皆共相連。時,母難陀語賓頭盧曰:「比丘!須食者便自取,何故相嬈乃爾?」
賓頭盧報曰:「大姊當知,我不須食,但須`[母=老母【三】]`母欲有所說耳。」
母難陀報曰:「比丘!何所`[2]戒=誡【三】*`戒勅?」
賓頭盧曰:「老母`[今〔-〕【三】]`今當知,`[今=爾【三】]`今持此餅往詣世尊所。若世尊有所`[*2-1]戒=誡【三】*`戒勅者,我等當共奉行。」
老母報曰:「此事甚快。」
是時,老母躬負此餅從尊者賓頭盧後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賓頭盧白世尊曰:「此母難陀是跋提長者`[*6-1]姊=妹【三】*`姊,慳貪獨食不肯施人。唯願世尊為說篤信之法,使得開解。」
爾時,世尊告母難陀:「汝今持餅施與如來及與比丘僧。」
是時,母難陀即以奉上如來及餘比丘僧。故有遺餘餅在,母難陀白世尊`[言=曰【三】]`言:「`[故=今以飯比丘餘故【三】]`故有`[殘餅=餅在【三】]`殘餅。」
世尊`[曰=告曰【三】]`曰:「更飯佛、比丘僧。」
母難陀受佛教令,復持此餅飯佛及比丘僧。然後`[復〔-〕【三】]`復故有餅在。是時,世尊告母難陀:「汝今當持此餅`[與=施與【三】]`與比丘尼眾、優婆塞、`[優婆夷=優婆斯【三】]`優婆夷眾。」
然故有餅在,世尊告曰:「可持此餅施與諸貧窮者。」
然故有餅在,世尊告曰:「可持此餅棄于淨地,若著極`[清〔-〕【三】]`清淨水中。所以然者,我終不見沙門、婆羅門、天及人民能消此餅,除如來、至真、等正覺。」
對曰:「如是。世尊!」是時,母難陀即以此餅,捨著淨水中,即時火焰起。母難陀見已,尋懷恐懼,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漸與說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CB】,在【大】]`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穢污,出家為要。爾時,世尊`[*11-2]以=已【三】*`以見母難陀心意開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10-1]習=集【元明】*`習、盡、道,爾時世尊盡與母難陀說之。
是時,`[老母〔-〕【三】]`老母即於座上得法眼淨,猶如白㲲易染為色。此亦如是,時母難陀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彼`[*11-3]以=已【三】*`以得法、成法無有`[狐【CB】,孤【大】]`狐疑,已度猶豫,得無所畏,而承事三尊,受持五戒。爾時,世尊重與說法,使發歡喜。
爾時,`[難陀=難陀母【三】]`難陀白世尊曰:「自今已後,使四部之眾在我家取施,自今已去恒`[常=當【三】]`常布施,修`[諸=行【三】]`諸功德,奉諸`[賢聖=賢者【三】]`賢聖。」即從`[*13-1]坐=座【三】*`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是時,跋提長者及母難陀,`[有〔-〕【宋】]`有弟名曰優婆迦尼,是阿闍世王少小同好,極相愛念。爾時,優婆迦尼長者經營田作,聞兄跋提及姊難陀受如來法化,聞`[已=以【三】]`已,歡喜`[踊【CB】,誦【大】]`踊躍,不能自勝,七日之中不復睡眠,亦不飲食。是時,長者辦田作已,還詣羅閱城中道,復作是念:「我今先至世尊所,然後到家。」爾時,長者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長者白世尊曰:「我兄跋提及姊難陀,受如來法化乎?」
世尊告曰:「如是,長者!今跋提、難陀`[*11-4]以=已【三】*`以見四諦,修諸善法。」
爾時,優婆迦尼長者白世尊曰:「我等居門極獲大利。」
世尊告曰:「如是,長者!如汝所言,汝今父母極獲大利,種後世之福。」
爾時,世尊與長者說微妙之法,長者聞法已,即從`[*13-2]坐=座【三】*`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往詣王阿闍世所,在一面坐。
爾時,王問長者曰:「汝兄及姊受如來化耶?」
對曰:「如是。大王!」
王聞此語,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擊`[鍾〔-〕【三】]`鍾鳴鼓,告勅城內:「自今已後,無令事佛之家有所貲輸,亦使事佛之人來迎去送。所以然者,此皆是我道法兄弟。」
爾時,王阿闍世出種種飲食持與長者,時長者便作是念:「我竟不聞世尊說夫優婆塞之法,為應食何等食?應飲何等漿?我今先往至世尊所,問`[此義=此義已【三】]`此義,然後當食。」
爾時,長者告左右一人曰:「汝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持我聲而白世尊云:『`[優婆迦尼=優波迦尼【宋】]`優婆迦尼長者白世尊曰:「夫賢者之法當持幾戒?又犯幾戒非清信士?當應食何等食?飲何等漿?」』」
爾時,彼人受長者教,往至`[世尊=佛【三】]`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彼人持長者名,白世尊曰:「夫清信士之法應持幾戒?犯幾戒非優婆塞?又應食何等食?飲何等漿?」
世尊告曰:「汝今當知食有二種,有可親近,有不可親近。云何為二?若親近食時,起不善法,善法有損,此食不可親近;若得食時,善法增益,不善法損,此食可親近。漿亦有二事,若得漿時,起不善法,善法有損,此不可親近;若得漿時,不善法損,善法有益,此可親近。夫清信士之法,限戒有五,其中能持一戒、二戒、三戒、四戒,乃至五戒,皆當持之。當再三問,能持者使持之;若清信士犯一戒已,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若復清信士奉持一戒,生善處天上,何況二、三、四、五?」是時,彼人從佛受教已,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彼人去不遠,是時世尊告諸比丘:「自今已後,聽授優婆塞五戒及三自歸。若比丘欲授清信士、女戒時,教使露`[臂=脚【元明】]`臂、叉手合掌,教稱姓名,歸佛、法、眾;再三教稱姓名,歸佛、法、眾,復更自稱;『我今已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如釋迦文佛最初五百賈客受三自歸,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若持一戒,餘封四戒;若受二戒,餘封三戒;若受三戒,餘封二戒;若受四戒,餘封一戒;若受五戒,當具足持之。」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V. 50. Upakkilesā.]`(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日月有四重翳,使不得放光明。何等為四?一者雲也,二者風塵,三者烟,四者`[阿須倫=~Rāhu Asurinda.]`阿須倫,使覆日月不得放光明。是謂,比丘!日月有此四翳,使日月不得放大光明。此亦如是,比丘!有四結覆蔽人心不得開解。云何為四?一者欲結,覆蔽人心不得開解。二者瞋恚,三者愚癡,四者利養,覆蔽人心不得開解。是謂,比丘!有此四結覆蔽人心不得開解,當求方便,滅此四結。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II. 34.]`(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阿羅毘=~Ālavī.]`阿羅毘祠側。爾時,極為盛寒,樹木凋落。
爾時,`[手=~Hatthaka.]`手阿羅婆長者子出彼城中,在外經行,漸來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長者子白世尊言:「不審`[宿昔=宿宵【三】]`宿昔之中得善眠乎?」
世尊告曰:「如是,童子!快善眠也。」
時,長者子白佛:「今盛寒日,萬物凋落,然復世尊坐用草蓐,所著衣裳,極為單薄,云何世尊作是說:『我快得善眠。』?」
世尊告曰:「童子!諦聽!我今還問汝,隨所報之。猶如長者家牢治屋舍,無有風塵,然彼屋中有床蓐、氍氀、㲩𣰆,事事俱具,有四玉女顏貌`[端政=端正【三】]`端政,面如桃華,世之希有,視無厭足,然好明燈,`[然〔-〕【三】]`然彼長者`[快【CB】,怯【大】]`快得善眠乎?」
長者子報曰:「如是。世尊!有好床臥,快得善眠。」
世尊告曰:「云何,長者子!若彼人快得善眠,時有欲意起,緣此欲意不得眠乎?」
長者子對曰:「如是。世尊!若彼人欲意起者,便不得眠也。」
世尊告曰:「如彼欲意盛者,今如來永盡無餘,無復根本,更不復興。云何,長者子!設有瞋恚、愚癡心起者,豈得善眠乎?」
童子報言:「不得善眠也。所以然者,由有三毒心故。」
世尊告曰:「如來今日無復此心,永盡無餘,亦無根本。童子當知,我今當說四種之`[坐=座【三】]`坐。云何為四?有卑`[*13-3]坐=座【三】*`坐、有天`[*13]`坐、有梵`[*13]`坐、有佛`[*13]`坐。童子當知,卑`[*13]`坐者,`[是=坐【三】]`是轉輪聖王`[*13]`坐也。天`[*13]`坐者,釋提桓因坐也。梵`[*13]`坐者,梵天王之坐也。佛`[*13]`坐者,是四諦之坐也。卑`[*13]`坐者,向須陀洹坐也。天`[*13]`坐者,得須陀洹坐也。梵`[*13]`坐者,向斯陀含坐也。佛`[*13]`坐者,四意止之坐也。卑`[*13]`坐者,得斯陀含之坐也。天`[*13]`坐者,向阿那含之`[*13]`坐也。梵`[*13]`坐者,得阿那含果坐也。佛`[*13]`坐者,四等之坐也。卑`[*13]`坐者,欲界之坐也。天`[*13]`坐者,色界之坐也。梵`[*13]`坐者,無色界之坐也。佛`[*13]`坐者,四神足之坐也。
「是故,童子!如來以坐四神足`[*13-25]坐=座【三】*`坐,快得善眠,於中不起婬、怒、癡,`[*11-5]以=已【三】*`以不起此三毒之心,便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故,長者子,我觀此義已,是`[故=以【三】]`故說如來快得善眠。」
爾時,長者子便說此偈:
「相見日極久, 梵志般涅槃,
以逮如來力, 明`[眼【CB】,眠【大】]`眼取滅度。
卑`[*13-26]坐=座【三】*`坐及天`[*13]`坐, 梵`[*13]`坐及佛`[*13]`坐,
如來悉分別, 是故得善眠。
自歸人中尊, 亦歸人中上,
我今未能知, 為依何等禪。」
長者子作是語已,世尊然可之。是時,長者子便作是念:「世尊`[*11-6]以=已【三】*`以然可,我極`[懷〔-〕【三】]`懷歡喜,不能自勝。」即從`[*13-30]坐=座【三】*`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彼〔-〕【三】]`彼童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從靜室起下靈鷲山,及將鹿頭梵志,而漸遊行到大畏塜間。爾時,世尊取死人髑髏授與梵志,作是說:「汝今,梵志!明於星宿,又兼醫藥能療治眾病,皆解諸趣,亦復能知人死因緣。我今問汝,此是何人髑髏,為是男耶?為是女乎?復由何病而取命終?」
是時,梵志即取髑髏反覆觀察,又復以手而取擊之,白世尊曰:「此是男子髑髏,非女人也。」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此是男子,非女人也。」
世尊問曰:「由何命終?」
梵志復`[手=以手【三】]`手捉擊之,白世尊言:「此眾病集湊,百節酸疼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當以何方治之?」
鹿頭梵志白佛言:「當取`[呵梨勒果=訶利勒菓【宋元】,訶利勒果【明】]`呵梨勒果,并取蜜和`[之〔-〕【三】]`之,然後服之,此病得愈。」
世尊告曰:「善哉!如汝所言,設此人得此藥者,亦不命終。此人今日命終,為生何處?」
時,梵志聞已,復捉髑髏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三惡趣,不生善處。」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生三惡趣,`[不生【麗】,生不【大】(cf. K18n0649_p0455a06; T02n0125_p0651a01)]`不生善處。」
是時,世尊復更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梵志曰:「此是何人,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女人身也。」
世尊告曰:「由何`[1]疹=疾【三】*`疹病致此命終?」
是時,鹿頭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女人懷妊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此女人`[者〔-〕【三】]`者,由何命終?」
梵志白佛:「此女人者,產月未滿,復以產兒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梵志!如汝所言。又彼懷妊,以何方治?」
梵志白佛:「`[如=原【三】]`如此病者,當須好酥醍醐,服之則差。」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今此女人`[*11-7]以=已【三】*`以取命終,為生何處?」
梵志白佛:「此女人`[*11-8]以=已【三】*`以取命終,生畜生中。」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梵志!如汝所言。」
是時,世尊復更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者,男子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由何`[*1-1]疹=疾【三】*`疹病致此命終?」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飲食過差,又遇暴下,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此病以何方治?」
梵志白佛:「三日之中絕糧不食,便得除愈。」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此人命終,為生何處?」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餓鬼中。所以然者,意想著水故。」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爾時,世尊復更捉一髑髏`[授〔-〕【三】]`授與梵志,問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者,女人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此人命終由何`[5]疹=疾【元明】*`疹病?」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曰【元】]`白世尊言:「當產之時以取命終。」
世尊告曰:「云何當產之時以取命終?」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女人身,氣力虛竭,又復飢餓以致命終。」
世尊告曰:「此人命終,為生何處?」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於人道。」
世尊告曰:「夫餓死之人欲生善處者,此事不然,生三惡趣者可有此理。」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女人者,持戒完具而取命終。」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彼女人身,持戒完具致此命終。所以然者,夫有男子、女人,禁戒完具者,設命終時,當墮二趣:若天上、人中。」
爾時,世尊復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者,男子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者〔-〕【三】]`者,此人由何`[*5-1]疹=疾【元明】*`疹病致此命終?」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無病,為人所害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為人所害故致命終。」世尊告曰:「此人命終,為生何處?」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善處天上。」
世尊告曰:「如汝所言,前論、後論而不相應。」
梵志白佛:「以何緣本而不相應?」
世尊告曰:「諸有男女之類,為人所害而取`[命終=命終者【三】]`命終,盡生三惡趣,汝云何言生善處天上乎?」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奉持五戒,兼行十善,故致命終生善處天上。」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持戒之人無所觸犯,生善處天上。」
世尊復重告曰:「此人為持幾戒而取命終?」
是時,梵志復專精一意無他異想,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持`[一戒=戒一【三】]`一戒耶?非耶?二、三、四、五耶?非耶?然此人持八關齋法而取命終。」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持八關齋而取命終。」
爾時,東方境界普香山南有優陀延比丘,於無餘涅槃界而取般涅槃。爾時,世尊`[屈申=屈伸【三】]`屈申臂頃,往取彼髑髏來授與梵志,問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我觀此髑髏,`[元=原【三】]`元本亦復非男,又復非女。所以然者,我觀此髑髏,亦不見生,亦不見斷,亦不見周旋往來。所以然者,觀八方上下,都無`[12]音嚮=音響【三】*`音嚮。我今,世尊!未審此人是誰髑髏?」
世尊告曰:「止!止!梵志!汝竟不識是誰髑髏?汝當知之,此髑髏者,無終、無始、亦無`[生死=死生【三】]`生死,亦無八方、上下所可適處,此是東方境界普香山南優陀延比丘,於無餘涅槃界取般涅槃,是阿羅漢之髑髏也。」
爾時,梵志聞此語已,歎未曾有,即白佛言:「我今觀此蟻子之蟲,所從來處,皆悉知之,`[鳥獸=鳥狩【宋】]`鳥獸`[*12-1]音嚮=音響【三】*`音嚮`[即=則【明】]`即能別知,此是雄,此是雌。然我觀此阿羅漢,永無所見,亦不見來處,亦不見去處,如來正法甚為奇特!所以然者,諸法之本出於如來神口,然阿羅漢出於經法之本。」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諸法之本出如來口,正使諸天、世人、魔、若魔天,終不能知羅漢所趣。」
爾時,梵志頭面禮足,白世尊言:「我能盡知九十六種道所趣向者,皆悉知之;如來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別,唯願世尊得在道次。」
世尊告曰:「善哉!梵志!快修梵行,亦無有人知汝所趣向處。」
爾時,梵志即得出家學道,在閑靜之處,思惟道術。`[所謂=所以【三】]`所謂族姓子,剃除鬚髮,著三法衣,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時,梵志即成阿羅漢。
爾時,尊者鹿頭白世尊言:「我今以知阿羅漢行所修之法。」
世尊告曰:「汝云何知阿羅漢之行?」
鹿頭白佛:「今有四種之界。云何為四?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是謂,如來!有此四界。彼時人命終,地即自屬地,水即自屬水,火即自屬火,風即自屬風。」
世尊告曰:「云何,比丘!今有幾界?」
鹿頭白佛:「其實四界,義有八界。」
世尊告曰:「云何四界,義有八界?」
鹿頭白佛:「今有四界。云何四界?地、水、火、風,是謂四界。彼云何義有八界?地界有二種,或內地、`[或【CB】,成【大】]`或外地。彼云何名為內地種?髮、毛、爪、齒、身體、皮膚、筋、骨、髓、腦、腸、胃、肝、膽、脾、腎,是謂名為內地種。云何為外地種?諸有堅牢者,此名為外地種。此名為二地種。
「彼云何為水種?水種有二,或內水種、或外水種。內水種者:`[唌=涎【元明】]`唌、唾、淚、`[尿=溺【三】]`尿、血、髓,是謂名為內水種。諸外`[軟溺=軟弱【三】]`軟溺物者,此名為`[外水種是名〔-〕【三】]`外水種。是名二水種。
「彼云何名為火種?然火種有二,或內火、或外火。彼云何名為內火?所食之物,皆悉消化無有遺餘,此名為內火。云何名為外火?諸外物熱盛物,此名為外火種。
「云何名為風種?又風種有二,或有內風、或有外風。所謂脣內之風、眼風、頭風、出息風、入息風,一切支節`[之間=間之【三】]`之間風,此名為內風。彼云何名為外風?所謂輕飄動搖、速疾之物,此名為外風。是謂,世尊!有二種,其實有四,數有八。如是,世尊!我觀此義,人若命終時,四種各歸其本。」
世尊告曰:「無常之法亦不與有常并。所以然者,地種有二,或內、或外。爾時,內地種是無常法、變易之法;外地種者,恒住、不變易。是謂地有二種,不與有常、無常相應。餘三大者亦復如是,不與有常、無常`[共〔-〕【三】]`共相應。是故,鹿頭!雖有八種,其實有四。如是,鹿頭,當作是學。」
爾時,鹿頭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V. 180. Mahāpadesana.]`(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大廣演之義。云何為四?所謂契經、律、阿毘曇、戒,是謂為四。比丘當知,若有比丘從東方來,誦經、持法,奉行禁戒,彼便作是語:『我能誦經、持法,奉行禁戒,博學多聞。』正使彼比丘有所說者,不應承受,不足篤信,當取彼比丘而共論議,案法共論。
「云何案法共論?所謂案法論者,此四大廣演之論,是謂契經、律、阿毘曇、戒,當向彼比丘說契經、布現律、分別法。正使說契經時,布現律、分別法時,若彼布現,所謂與契經相應,律、法相應者,便受持之。設不與契經、律、阿毘曇相應者,當報彼人作是語:『卿當知之,此非如來所說。然卿所說者,非正經之本。所以然者,我今說契經、律、阿毘曇都不與相應。』以不相應,當問戒行,設不與戒行相應者,當語彼人:『此非如來之藏也。』即當發遣使去,此名初演大義之本。
「復次,比丘!若有比丘從南方來,而作是`[語=說【三】]`語:『我能誦經、持法,奉行禁戒,博學多聞。』正使比丘有所說,不應承受,不足篤信,當取彼比丘而共`[論議=論義【三】]`論議。正使`[比丘=彼比丘【三】]`比丘有所說不與義相應者,當發遣之。設與義相應者,當報彼人曰:『此是義說,非正經本。』爾時,當取彼義勿受經本。所以然者,義者解經之`[源=原【三】]`源,是謂第二演大義之本。
「復次,比丘!若有比丘從西方來,誦經、持法,奉行禁戒,博學多聞。當向彼比丘說契經、律、阿毘曇,然彼比丘正解味,不解義,當語彼比丘作是語:『我等不明此語,為是如來所說`[也=耶【三】]`也?為非也?』正使說契經、律、阿毘曇時,解味不解義,雖聞彼比丘所說,亦不足譽善,亦不足言惡。復以戒行而問之,設與相應者念承受之。所以然者,戒行與味相應,義不可明故,是謂第三演義也。
「復次,比丘!若有比丘從北方來,誦經、持法,奉行禁戒:『諸賢,有疑難者,便來問`[義我=我義【三】]`義,我當與汝說之。』設彼比丘有所說者,不足承受,不足諷誦,然當向彼比丘問契經、律、阿毘曇、戒,`[共相=設與經經律阿毘曇戒共相【三】]`共相應者,便當問義。若復與義相應,便當歎譽彼比丘:『善哉!善哉!賢士!此真是如來所說。義不錯亂,盡與契經、律、阿毘曇、戒共相應。』當以法供養`[得=待【三】]`得彼比丘。所以然者,如來恭敬法故,其有`[供養=恭敬【三】]`供養法者,則恭敬我已。其觀法者,則觀我已。有法則有我已,有法則有比丘僧,有法則有四部之眾,有法則有四姓在世。所以然者,由法在世,則賢劫中有`[大威=大盛【三】]`大威王出世,從是已來便有四姓在世。若法`[在世=在世者【三】]`在世,便有四姓在世:剎利、婆羅門、工師、居士種。若法在世者,便有轉輪聖王位不絕。若法在世者,便有四天王種、兜術天、艶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便在於世。若法在世者,便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在於世間。若法在世者,`[便有〔-〕【三】]`便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佛乘便現於世。是故,比丘!當善恭敬於法,彼比丘隨時供養,給其所須,當語彼比丘作是語:『善哉!善哉!如汝所言,今日所說者,真是如來所說。』是謂,比丘!有此四大廣演`[說〔-〕【三】]`說之義。
「是故,諸比丘!當持心執意行此四事,勿有漏脫。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王波斯匿清旦集四種兵,乘`[寶羽=羽寶【宋】,羽葆【元明】]`寶羽之車,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大王曰:「大王!為從何來?又塵土坌體,集四種兵,有何事緣?」
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今此國界有大賊起,昨夜半,興兵擒獲。然身體疲`[惓=倦【三】]`惓欲還詣宮,然中道復作是念:『我應先至如來所,然後入宮。』以此事緣,寤寐不安;今`[*11-9]以=已【三】*`以壞賊功勞有在,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故`[來=詣來【三】]`來至拜跪覲省。設我昨夜不即興兵者,則不獲賊。」
爾時,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所說。王當知,`[此=之【三】]`此有四事緣本,先苦而後樂。云何為四?清旦早起先苦而後樂;設服油酥先苦而後樂;若服藥時先苦而後樂;家業娉娶先苦而後樂。是謂,大王!有此四事緣本,先苦而後樂。」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言:「世尊所說誠得其宜,有此四事緣本,先苦而後樂。所以然者,如我今日觀此四事,如掌觀珠,皆是先苦而`[後樂=後樂也【三】]`後樂`[義=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說此緣本先苦而後樂義【三】]`義。」
爾時,世尊與波斯匿王說微妙之法,發歡喜心。王聞法已,白世尊言:「國事猥多,欲還`[歸〔-〕【三】]`歸所在。」
世尊告曰:「宜知是時。」
時,波斯匿王即從`[*13-31]坐=座【三】*`坐起,頭面禮足,繞佛三匝,便退而去。
王去未久,是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此四事緣本,先苦`[後=而後【三】]`後樂。云何為四?修習梵行先苦而後樂;誦習經文先苦而後樂;坐禪念定先苦而後樂;數出入息先苦而後樂。是`[謂=諸【三】]`謂,比丘!行此四事者,先苦而後樂也。其有比丘行此先苦而後樂之法,必應沙門後得果報之樂。
「云何為四?若有比丘勤於此法,無欲惡法,念`[14]持=得【三】*`持喜安,遊心初禪,`[得=是謂初得【三】]`得沙門之樂。復次,有覺、有觀息,內`[有〔-〕【三】]`有喜心,專精一意,無覺、無觀,念`[*14]`持喜安,遊於二禪,是謂得第二沙門之樂。復次,無念遊心於護,恒自覺知,覺身有樂,諸賢聖所`[喜望=悕望【三】]`喜望者,護念樂,遊心三禪,是謂獲第三沙門之樂。復次,苦樂已盡,先無有憂慼之患,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心四禪,是謂有此四沙門之樂。
「復次,比丘!若有比丘行此先苦後獲沙門四樂之報,斷三`[結網=內結【三】]`結網,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必至滅度。復次,比丘!若`[斷=永斷【三】]`斷此三結,`[淫=媱【三】]`淫、怒、癡薄,成斯陀含,來至此世,必盡苦際。復次,比丘!若有比丘斷五下分結,成阿那含,於彼般涅槃,不來此世。
「復次,比丘!若有比丘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彼比丘修此先苦之法,後獲沙門四果之樂。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此先苦而後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V. 88. Saññojana.]`(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之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有似`[黃藍花=~Macala.]`黃藍花沙門;有似`[23]邠陀利=分陀利【元明】*,~Puṇḍarīka.`邠陀利華沙門;有似柔軟沙門;於柔軟中`[柔軟=~Sukhumāla.]`柔軟沙門。
「彼云何名為似黃藍花沙門?或有一人,斷三結使,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必至涅槃,極遲經七死七生;或復家家、一種,猶如黃藍之花朝取暮長。此比丘亦復如是,三結使盡,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必至涅槃,極遲`[至=經【三】]`至七死七生,若求方便勇猛意者,家家、一種便成道迹,是謂名為黃藍花沙門。
「彼云何名為`[*23-1]邠陀利=分陀利【元明】*,~Puṇḍarīka.`邠陀利花沙門?或有一人,三結使盡,婬、怒、癡薄,成斯陀含,來至此世盡於苦際。若小遲者,來至此世盡於苦際;若勇猛者,即於此間盡於苦際。猶如`[*23]`邠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是謂`[*23]`邠陀利花沙門。
「彼云何柔軟沙門?或有一人斷五下分結,成阿那含,即於彼般涅槃,不來此世,是謂柔軟沙門。
「彼云何柔軟中柔軟沙門?或有一人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謂柔軟中柔軟沙門。
「是謂,比丘!有此四人出現於世。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於柔軟中作柔軟沙門。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修陀、修摩均 賓頭、`[塵=盧【三】]`塵、翳、手
鹿頭、廣演義 後樂、柔軟`[經=音【三】]`經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
增壹阿`[1]含=鋡【聖】*`含經卷第二十一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苦樂品第二十`[九=八【聖】]`九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或有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人先樂而後苦;或有人先苦`[4]而後=後亦【聖】*`而後苦;或有人先樂`[*4]`而後樂。
「`[云=彼云【元明】]`云何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一人生卑賤家,或殺人種、或工師種、或邪道家生,及餘貧匱`[之=乏【宋】]`之家,衣食不充,彼人便生彼家。然復彼人無有邪見,彼便有此`[見=見者【宋】]`見:有施、有受者,有今世、`[有〔-〕【三聖】]`有後世,有沙門、婆羅門,有父、有母,世有阿羅漢等受教者,亦有善惡果報。若`[彼〔-〕【聖】]`彼有極富之家,以知昔日施`[德之=之德【三】]`德之報,不放逸報。彼若復見無衣食家者,知此人等不作施德,恒值貧賤。我今復值貧賤,無有衣食,皆由`[曩=徃【聖】]`曩`[日=昔【三聖】]`日不造福故,誑惑世人,行放逸法,緣此惡行之報,今值貧賤,衣食不充。若復見沙門、婆羅門修善法者,便向懺悔,改往所作;若復所有`[之遺=乏匱【三】]`之遺餘,與人等分。彼身壞命終,生善`[處=處天上【三】]`處;若生`[人=天上人【聖】]`人中,多財饒寶,無所乏短。是謂此人先苦而後樂。
「何等人先樂而後苦?於是,或有一人生豪族家,或剎利種、或長者種、或大姓家,及諸富貴之家,衣食充足,便生彼家。然彼人恒懷邪見,與邊見共相應,彼便有此見:無施、無受者,亦無今世、後世之報,亦無父母,世無阿羅漢,亦無有得證者,亦復無有善惡之報。彼人有此邪見,若復見有富貴之家,而作是念:『此人久有此財寶耳。』男者久是男,女者久是女,畜生者久是畜生。不好布施,不持戒律。若彼見沙門、婆羅門奉持戒者,起瞋恚`[心〔-〕【三】]`心:『此人虛偽,何處當有福報之應?』彼人身壞命終之後,生地獄中;若得作人,在貧`[窮=賤【三】]`窮家生,無有衣食,身體倮露,衣食不充。是謂此人先樂而後苦。
「何等人先苦`[*4-2]而後=後亦【聖】*`而後苦?於是,有人生貧賤家,或殺人種、或工師種,及諸下劣之家,無有衣食,而此人生彼家。然復彼人身抱邪見,與邊見共相應,彼人便有此見:無施、無有受者,亦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亦無父母,世無阿羅漢。不好布施,不奉持戒。若復見沙門、婆羅門,即興瞋恚向賢聖人;彼人見貧者,言久來有是;見富者,言久來有是;見父者,昔者是父,見母者,昔者是母。彼若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若生人中,極為貧賤,衣食不充,是謂此人先苦而後苦。
「彼云何人先樂而後樂?彼或有一人生富貴家,或剎利種、或梵志種、或生國王種、或長者種生,及諸饒財多寶家生,所生之處無有乏短,彼人便生此家。然`[後=復【三】]`後彼人有`[正=等【三】]`正見,無有邪見,彼便有此見:有施、有受者,有今世、後世,世`[有=世有【三】]`有沙門、婆羅門,亦有善惡之報,有父、有母,世有阿羅漢。彼人若復見富貴之家饒財多寶者,便作是念:『此人昔日布施之所致。』若復見貧賤之家,『此人昔者,皆由不布施故。`[故〔-〕【三聖】]`故我今可隨時布施,莫後更生貧賤之家,然常好喜施惠於人。』彼人若見沙門、道士者,隨時問訊可否之宜,供給衣被、`[22]飲=飯【聖】*`飲食、`[床=床敷【明】,床蓐【聖】]`床臥具、病瘦醫藥,盡惠施之。若復命終之後,生善處天上;若`[人=在人【三】]`人中,生富貴之家,饒財多寶,是謂此人先樂`[*4-3]而後=後亦【聖】*`而後樂。」
是時,有一比丘白世尊曰:「我觀今世眾生先苦而後樂,或有眾生於今世先樂而後苦,或有眾生於今世先苦`[*4-4]而後=後亦【聖】*`而後苦,或有眾生先樂`[*4]`而後樂。」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有此因緣,使眾生之類先苦而後樂,亦復有此眾生先樂而後苦,亦復有此眾生先苦`[*4-6]而後=後亦【聖】*`而後苦,亦復有`[眾=此眾【三聖】]`眾生先樂`[*4]`而後樂。」
比丘白佛:「復以何因緣先`[樂=苦【三】]`樂而後`[苦=樂【三】]`苦?復以何因緣先`[苦=樂【三】]`苦而後`[樂=苦【三】]`樂?復以何因緣先苦`[*4-8]而後=後亦【聖】*`而後苦?復以何因緣先樂`[*4]`而後樂?」
世尊告曰:「比丘當知,若人壽百歲,正可十十耳。若使壽終冬、夏、春、秋。若復,比丘!百歲之中作諸功德,百歲之中造諸惡業,作諸邪見,彼於異時,或冬受樂,夏受苦。若百歲之中,功德具足,未曾有短;若復在中百歲之內,`[在=作【三聖】]`在諸邪見,造不善行,先受其罪,後受其福。若復少時作福,長時作罪;後生之時少時受福,長時受罪。若復少時作罪,長復作罪,彼人後生之時先苦`[*4-10]而後=後亦【聖】*`而後苦。若復於少時作諸功德,分檀布`[施=施長復作諸功德分段布施【三】]`施,彼於後生先樂`[*4]`而後樂。是謂,比丘!以此因緣先苦而後樂,亦由此因緣先樂而後苦,亦由此因緣先苦而後苦,`[亦〔-〕【聖】]`亦由此因緣先樂而後樂。」
比丘白佛言:「唯`[願=然【三】]`願,世尊!若有眾生欲先樂而後樂,當行布施,求此先樂而後樂。」
世尊告曰:「如是,比丘!如汝所言,若有眾生欲成涅槃及阿羅漢道乃至佛道,當於中行布施,作諸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或有人身樂心不樂;或有人心樂身不樂;或有人心亦不樂身亦不樂;或有人身亦樂心亦樂。
「彼何等人身樂心不樂?於是,作福凡夫人,於四事供養衣被、飲食、`[1]床=床敷【三】*,床蓐【聖】`床臥具、病瘦醫藥,無所`[短乏=乏短【三】]`短乏,但不`[3]免=勉【聖】*`免餓鬼、畜生、地獄道,亦復不`[*3]`免惡趣中。是謂此人身樂心不樂。
「彼何等人心樂身不樂?所謂阿羅漢不作功德,於是四事供養之中,不能自辦,終不能得,但`[*3-2]免=勉【聖】*`免地獄、餓鬼、畜生之道,猶如羅漢`[唯喻=維渝【聖】,維喻【三】]`唯喻比丘。是謂此人心樂身不樂。
「彼何等人身亦不樂心亦不樂?所謂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能得四事供養衣被、飲食、`[*1-1]床=床敷【三】*,床蓐【聖】`床臥具、病瘦醫藥,`[恒=復【三聖】]`恒不免地獄、餓鬼、畜生道。是謂此人身亦不樂心亦不樂。
「彼何等人身亦樂心亦樂?所謂作功德阿羅漢,四事供養無所短乏,衣被、`[*22-1]飲=飯【聖】*`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復免地獄、餓鬼、畜生道。所謂尸`[6]波=婆【三聖】*`波羅比丘是。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人。是故,比丘!當求方便,`[當〔-〕【聖】]`當如尸波羅比丘。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說四梵之福。云何為四?若有信善男子、善女人,未曾起偷婆處,於中能起偷婆者,是謂初梵之福也。復次,`[8]信〔-〕【三】*`信善男子、善女人,補治故寺者,是謂第二`[受〔-〕【宋】]`受梵之福也。復次,`[*8]`信善男子、善女人,和合聖眾者,是謂第三受梵之`[福=福也【三】]`福。復次,若多薩阿竭初轉法輪時,諸天、世人勸請轉法輪,是謂第四受梵之福,是謂四受梵之福。」
爾時,有異比丘白世尊`[言=曰【三】]`言:「梵天之福竟為多少?」
世尊告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當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
世尊告曰:「閻浮里地東西七千由旬,南北二萬一千由旬,地形像車,其中眾生所有功德,正可與一`[12]輪=轉輪【聖】*`輪王功德等。
「瞿耶尼縱廣三十二萬里,地形如半月。比丘當知,閻浮地人民,及一`[*12-1]輪=轉輪【聖】*`輪王之德,比彼人者,與彼一人德等。
「復次,比丘!弗于逮`[里地〔-〕【聖】,人民地【三】]`里地縱廣三十六萬里,地形方正,計閻浮`[里=之【元明】]`里地及瞿耶尼二方之福,故不如彼弗于逮一人之福。
「比丘當知,欝單`[15]曰=越【三】*`曰縱廣四十萬里,地形如月滿,計三方人民之福,故不如欝單曰一人之福。
「比丘當知,計四天下人民之福,故不如四天王之德;計四天下人民之福及四天王,故不如三十三天之福;計四天下及四天王、三十三天,故不如釋提桓因一人之福;計四天下及四天王及三十三天及釋提桓因,故不如一豔天之福;計四天下及四天王、三十三天、釋提桓因`[及〔-〕【三】]`及豔天,故不如一兜術`[天=天之【三聖】]`天福;計從四天下至兜術天之福,故不如一化自在天之福;計從四天下至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他化自在天之福;計從四天下至他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梵天王之福。
「比丘當知,此是梵天之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其福者,此是其量也。是故,比丘!欲求梵天福者,當求方便,成其功德。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之類有四種食,長養眾生。何等為四?所謂`[18]摶=揣【宋元】*【聖】`摶食或大、或小,更樂食、念食、識食,是謂四食。
「彼云何名`[19]為〔-〕【三】*`為摶食?彼`[*18-1]摶=揣【宋元】*【聖】`摶食者,如今人中所食,諸入口之物可食噉者,是謂`[20]名為〔-〕【三】*`名為摶食。
「`[云=彼云【三】]`云何名更樂食?所謂更樂食者,衣裳、`[繖=散【聖】]`繖蓋、雜香華、熏火及香油,與婦人集聚,`[諸=語及【聖】]`諸餘身體所更樂者,是謂`[*20-1]名為〔-〕【三】*`名為更樂`[之〔-〕【三】]`之食。
「彼云何名`[*19-1]為〔-〕【三】*`為念食?諸意中所念`[想=所想【三】]`想、所思惟者,或以口說,或以體觸,及諸所持之法,是謂名為念食。
「彼云何`[為=名【三】]`為識食?所念識者,意之所知,梵天為首,乃至有想、無想天,以識為食,是謂`[*20-2]名為〔-〕【三】*`名為識食。
「是謂,比丘!有此四食,眾生之類以此四食,流轉生死,從今世至後世。是故,諸比丘!當共捨離此四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辯。云何為四?所謂義辯、法辯、`[27]辭=報【宋】*`辭辯、應辯。
「彼云何名為義辯?所謂義辯者,彼彼之所說,若天、龍、鬼神之所說,皆能分別其義,是謂名為義辯也。
「彼云何名為法辯?十二部經如來所說,所謂契經、祇夜、本末、偈、因緣、授決、已說、造頌、生經、方等、合集、未曾有,及諸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諸法之`[實=寶【聖】]`實不可沮壞,`[所〔-〕【三聖】]`所可總持者,是謂名為法辯。
「彼云何名為辭辯?若前眾生,長短之語,男語,女語,佛語,梵志、天、龍、鬼神之語,阿須倫、迦留羅、甄陀羅彼之所說,隨彼根`[原=元【三聖】]`原與其說法,是謂名為辭辯。
「彼云何名為應辯?當說法時,無有怯弱,無有畏懼,能和悅四部之眾,是謂名為應辯。
「我今當教勅汝,當如摩訶拘絺羅。所以然者,拘絺羅有此四辯,能與四部之眾廣分別說。如我今日觀諸眾中,得四辯才,無有出拘絺`[羅=羅者【三】]`羅。`[若=如【聖】]`若此四辯,如來之所有,是`[故=故諸比丘【三】]`故,當求方便,成四辯才。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V. 77. Acintita.]`(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事終不可思`[惟=議【三】]`惟。云何為四?眾生不可思議;世界不可思議;龍國不可思議;佛國境界不可思議。所以然者,不由此處得至滅盡涅槃。
「云何眾生不可思議?此眾生為從何來?為從何`[去=生【三】]`去?復從何起,從此終當從何生?如是,眾生不可思議。
「云何世界不可思議?諸有邪見之人:世界斷滅、世界不斷`[滅〔-〕【聖】]`滅,世界有邊、世界無邊,是命、是身,非命、非身,梵天之所造,諸大鬼神作此世`[界=間【宋】]`界`[耶【麗】,邪【大】(cf. K18n0649_p0462c20)]`耶?」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梵天造人民, 世間鬼所造,
或能諸鬼作, 此語誰當定?
欲恚之所纏, 三者俱共等,
心不得自在, 世俗有`[災=此【聖】]`災變。
「如是,比丘!世`[間=界【元明】]`間不可思議。
「云何龍界不可思議?云何此雨為從龍口出耶?所以然者,雨`[14]渧=滴【三】*`渧不從龍口出也。為從眼、耳、鼻出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雨渧不從眼、耳、鼻`[出=出也【三聖】]`出,但龍意之所念,若念惡亦雨,若念善亦雨,亦由`[行本=本行【三】]`行本而作此雨。所以然者,今須彌山腹有天,名曰大力,知眾生心之所念,亦能作雨,然雨不從彼天口出,眼、耳、鼻出也。皆由彼天有神力故,而`[能作=作此【三】]`能作雨。如是,比丘!龍境界不可思議。
「云何佛國境界不可思議?如來身者,為是父母所造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如來身者,清淨`[無=無瑕【三】]`無穢受諸天氣。為是人所造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以過人行。如來身者,為是`[大=天【元明】]`大`[身=身耶【三】]`身,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如來身者,不可造作,非諸天所及。如來壽為短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如來有四神足。如來為長壽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然復如來故`[興=與【三聖】]`興世間周旋,與善權方便相應。如來身者,不可摸則,不可言長、言短。音`[聲=響【三聖】]`聲亦不可法則,如來梵音,如來智慧、辯才不可思議,非世間人民之所能及。如是佛境界不可思議。
「如是。比丘!有此四處不可思議,非是常人之所思議。然此四事無善根本,亦不由此得修梵行,不至休息之處,乃至不到涅槃之處,但令人狂惑,心意錯亂,起諸疑結。
「所以然者,比丘當知,過去久遠,此舍衛城中有一凡人,便作是念:『我今當思議世界。』是時,彼人出舍衛城,在一華池水側,結跏趺坐,思`[23]惟=議【三】*`惟世界:『`[此世界云何=云何世界【宋】]`此世界云何成?云何敗?誰造此世界?此眾生類為從何來?為從何出?為何時生?』是時,彼人思`[25]議=惟【聖】*`議,此時便見池水中有四種兵出入。是時,彼人復作是念:『我今狂惑,心意錯亂,世間無者,我今見之。』時,彼人還入舍衛城,在里巷之中作是說:『諸賢當知,世界無者,我今見之。』
「是時,眾多人報彼人曰:『云何世間無者,汝今見之?』時,此人報眾多人曰:『我向者作是思惟:「世界為從何生?」便出舍衛城,在華池側,作是思`[*25-1]議=惟【聖】*`議:「世界為從何來?誰造此世界?此眾生類從何`[而〔-〕【三聖】]`而來?為誰所生?若命終者當生何處?」我當思`[*25]`議,此時,便見池水中有四種兵出入,世界無者,我今見之。』是時,眾多人報彼人曰:『如汝實狂愚,池水之中那得四種兵?諸世界狂`[愚=惑【宋】]`愚之中,汝`[最為=為最【三】]`最為上!』
「是故,比丘!我觀此義已,故告汝等耳。所以然者,此非善本功德,不得修梵行,亦復不得至涅槃處。然思`[*25-3]議=惟【聖】*`議此者,則令人狂,心意錯亂。然比丘當知,彼人實見四種之兵。所以然者,昔日諸天與阿須倫共鬪,`[當共鬪〔-〕【三】]`當共鬪時,諸天得勝,阿須倫不如。是時,阿須倫便懷恐怖,化形極`[使〔-〕【聖】]`使小,從藕根孔中過。佛眼之所見非餘者所及。
「`[是故諸=如是【三】]`是故,諸比丘!當思`[*25-4]議=惟【聖】*`議四諦。所以然者,此四諦者,有義、有理,得修梵行,行沙門法,得至涅槃。是故,諸比丘!捨離此世界之法,當求方便,思`[*25]`議四諦。`[知=如【三聖】]`知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神足。云何為四?自在三昧行盡神足;心三昧行盡神足;精進三昧行盡神足;`[誡=戒【元明】]`誡三昧行盡神足。
「彼云何為自在三昧行盡`[神足〔-〕【聖】]`神足?所謂諸有三昧,自在意所欲,心所樂,使身體輕便,能隱形極細,是謂第一神足。
「彼云何`[心=有心【三】]`心三昧行盡神足?所謂心所知法,遍滿十方,石壁皆過,無所罣礙,是謂`[5]名為〔-〕【三】*`名為心三昧行盡神足。
「彼云何名為精進三昧行盡神足?所謂此三昧無有懈`[惓=倦【三】]`惓,亦無所畏,有勇猛意,是謂名為精進三昧行盡神足。
「彼云何名為誡三昧行盡神足?諸有三昧,知眾生心中所念,生時、滅時,皆悉知之。有欲心、無欲心,有瞋恚心、無瞋恚心,有愚癡心、無愚癡心,有疾心、無疾心,有亂心、無亂心,有少心、無少心,有大心、無大心,有量心、無量心,有定心、無定心,有解脫心、無解脫心,`[一切=皆悉【三聖】]`一切了知,是謂名為誡三昧行盡神足。
「`[如是=是故諸【三】]`如是,比丘!有此四神足,欲知一切眾生心中所念者,當修行此四神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V. 9. Taṇhuppāda.]`(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10]愛起=起愛【三】*`愛起之法。若比丘愛起時便起。云何為四?比丘緣衣服故便起愛;由乞食故便起愛;由床`[坐=座【元明】]`坐故便起愛;由醫`[藥【CB】,樂【大】]`藥故`[比丘〔-〕【明】]`比丘便起愛。是謂,比丘!有此四起愛之法,有所染著。
「其有比丘著衣裳者,我不說此人。所以然者,彼未得衣時,便起瞋恚,興想著念。其有比丘著是食者,我不說此人。所以然者,彼未得乞食時,便興瞋恚,興想著念。其有比丘著床`[13]座=坐【宋聖】*`座者,`[不=我不【三】]`不說此人。所以然者,彼未得床座時,便`[起=興【三】]`起瞋恚,興想著念。其有比丘著醫藥者,我不說此人。所以然者,彼未得醫藥時,便興瞋恚,起想著念。
「比丘當知,我今當說衣裳二事,亦當親近,亦當不親近。云何親近?云何不親近?若得衣裳,極愛著衣者起不善法,此不可親近;若復得衣裳起善法心不愛著,此可親近。若乞食時起不善法,此不可親近;若乞食時起善法,此可親近。若得床座時起不善法,此不可親近;若得床座時起善法,`[此【麗】,亦【大】(cf. K18n0649_p0464b22; T02n0125_p0658b17)]`此可親近,醫藥亦爾。
「是故,諸比丘!當親近善法,除去惡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欲使檀越施主,獲其功德,受福無窮,得甘露`[滅=城【宋】,味【元明】]`滅。」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衣裳用布施, 飲食床臥具,
於中莫起愛, 不生諸世界。」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大河水從阿耨達泉出。云何為四?所謂恒伽、新頭、婆叉、私陀。彼恒伽`[水=水東流【三】]`水牛頭口出`[向東流〔-〕【三】]`向東流,新頭南流師子口出,私陀西流象口中出,婆叉北流從馬口`[中〔-〕【三】]`中出。是時,四大河水遶阿耨達泉已,恒伽入東海,新頭入南海,婆叉入西海,私陀入北海。
「爾時,四大河入海已,無復本名字,但名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云何為四?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種,於如來所,`[剃=剔【聖】]`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無復本姓,但言沙門釋迦`[子=弟子【三】]`子。所以然者,如來眾者,其猶大海,四諦其如四大河,除去結使,入於無畏涅槃城。
「是故,諸比丘!諸有四姓,剃除鬚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者,彼當滅本名字,自稱釋迦弟子。所以然者,我今正是釋迦子,從釋種中出家學道。比丘當知,欲論生子之義者,當名沙門釋種子是。所以`[者何=然者【三】]`者何?生皆由我生,從法起,從法成。是故,比丘!當`[求=來【元】]`求方便,得作釋種子。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CB】,爾【大】]`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等心。云何為四?慈、悲、喜、護,以何等故名為梵堂?比丘當知,有梵、大梵名千,無與等者,無過上者,統千國界,是彼之堂,故名為梵堂。比丘!此四梵堂所有力勢,能觀此千國界,是故名為梵堂。
「是故,諸比丘!若有比丘欲度欲界之天,處無欲之地者,彼四部之眾當求方便,成此四梵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1-1]含=鋡【聖】*`含經卷第二十`[一〔-〕【聖】]`一`[〔-〕=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二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須陀品第三十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波沙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清旦從靜室起,在外經行。是時,須陀沙彌在世尊後而經行。爾時,世尊還顧,謂沙彌曰:「我今欲問卿義,諦`[聽=聽諦聽【三】]`聽!善思念之。」
須陀沙彌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世尊告曰:「有常色及無常色,為是一義?為有若干之貌?」
須陀沙彌白佛言:「有常色及與無常色者,此義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有常色者是內,無常色者是外,以是之故,義有若干,非有一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快說此義,有常色、無常色,此義若干,非一義也。云何,須陀!有漏義、無漏義,為是一義?為若干義乎?」
須陀沙彌對曰:「有漏義、無漏義`[是=為【三】]`是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有漏義,是生死結使;無漏義者,是涅槃之法。以是之故,義有若干,非一義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有漏是生死,無漏是涅槃。」世尊告曰:「聚法、散法,為是一義?為是若干義乎?」
須陀沙彌白佛言:「聚法之色、散法之色,此義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聚法之色者,四大形也;散法之色者,`[苦=苦習【宋】,苦集【元明】]`苦盡諦也。以是言之,義有若干,非一義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聚法之色、散法之色,義有若干,非一義也。云何,須陀!受義、陰義,為是一義?為有若干乎?」
須陀沙彌白佛言:「受與陰`[義=義義【三】]`義有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受者,無形不可見;陰者,有色可見,以是之故,義有若干,非一義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受義`[事=陰義事【三】]`事有若干,非一義也。」世尊告曰:「有字、無字,義有若干?為是一義?」
沙彌白佛言:「有字、無字,義有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有字者,是生死結;無字者,是涅槃也。以是言之,義有若干,非一義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無字者,是涅槃。」世尊告曰:「云何,須陀!何以故,名有字是生死,無字是涅槃?」
沙彌白佛言:「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終、有始,無字者,無生、無死,無終、無始。」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之法;無字者,是涅槃之法。」爾時,世尊告沙彌曰:「快說此言,今即聽汝為大比丘。」
爾時,世尊還詣普集講堂,告諸比丘:「摩竭國界快得善利,使須陀沙彌遊此境界,其有以衣被、飲食、`[床=床敷【明】]`床臥具、病瘦醫藥持供養者,亦得善利;彼所生父母亦得善利,乃得生此須陀比丘。若須陀比丘所`[生=至【三】]`生之家,彼家便為獲其大幸。我今告諸比丘,當學如須陀比丘。所以`[者何=然者【三】]`者何?此須陀比丘極為聰明,說法無滯礙,亦無怯弱。是故,諸比丘!當學如須陀比丘!`[是=如是【三】]`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11]閱=越【明】*,【明】`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與無央數之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爾時,有長老比丘在彼眾中,向世尊舒脚而睡;爾時,修摩那沙彌年`[向=始【三】]`向八歲,去世尊不遠結`[13]加=跏【三】*`加趺坐,`[計=繫【三】]`計念在前。
爾時,世尊遙見長老比丘舒脚而眠,復見沙彌端坐思惟。世尊見已,便說此偈:
「所謂長老者, 未必剃`[髮鬚=鬚髮【三】]`髮鬚,
雖復年齒長, 不免於愚行。
若有見諦法, 無害於群萌,
捨諸穢惡行, 此名為長老。
我今謂長老, 未必先出家,
修其善本業, 分別於正行。
設有年幼少, 諸根無漏缺,
此謂名長老, 分別正法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此長老舒脚而睡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我等悉見。」
世尊告曰:「此長老比丘五百世中恒為龍身,今設當命終者,當生龍中。所以然者,無有恭敬之心於佛、法、眾。若有眾生無恭敬之心於佛、法、眾者,身壞命終,皆`[當〔-〕【三】]`當生龍中。汝等頗見修摩那沙彌年向八歲,去我不遠,端坐思惟?」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世尊告諸比丘:「此沙彌却後七日,當得四神足,及得四諦之法,於四禪而得自在,善修四意斷。所以然者,此修摩那沙彌,有恭敬之心向佛、法、眾。以是之故,諸比丘!恒當勤加恭敬佛、法、之眾。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s. 128-130.]]`(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有長者名阿那邠邸,饒財多寶:金銀、珍寶、車𤦲、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馬、牛、羊、奴婢、僕`[2]使=從【三】*`使,不可稱計。爾時,滿富城中有長者名滿財,亦饒財多寶:車𤦲、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馬、牛、羊、奴婢、僕使,不可稱量,復是阿那邠邸長者少小舊好,共相愛敬,未曾忘捨。然復阿那邠邸長者恒有數千萬珍寶財貨,在彼滿富城中販賣,使滿財長者經紀將護;然滿財長者亦有數千萬珍寶財貨,在舍衛城中販賣,使阿那邠邸長者經紀將護。
是時,阿那邠邸有女名修摩提,顏貌端正,如桃華色,世之希有。爾時,滿財長者有少事緣到舍衛城,往至阿那邠邸長者家,到已,就座而坐。是時,修摩提女從靜室出,先拜跪父母,`[後=後復【三】]`後拜跪滿財長者,還入靜室。
爾時,滿財長者見修摩提女顏貌端正,如桃華色,世之希有,見已,問阿那邠邸長者曰:「此是誰家女?」
阿那邠邸報曰:「向`[者=見【三】]`者女者,是我所生。」
滿財長者曰:「我有小息,未有婚對,可得`[適=嫡【元明】]`適`[貧【CB】,貪【大】]`貧家不?」
是時,阿那邠邸長者報曰:「事不宜爾。」
滿財長者曰:「以何等故事不宜爾?為以姓望?為以財貨耶?」
阿那邠邸長者報曰:「種姓、財貨足相`[詶=儔【元明】]`詶匹,但所事神祠與我不同,此女事佛釋迦弟子,汝等事外道異學,以是`[之=事【三】]`之故不赴來意。」
時,滿財長者曰:「我等所事自當別祀,此女所事別自供養。」
阿那邠邸長者曰:「我女設當適汝家者,所出財寶不可稱計,長者亦當出財寶不可稱計。」
滿財長者曰:「汝今`[責=索我【三】]`責幾許財寶?」
阿那邠邸長者曰:「我今須六萬兩金。」是時,`[長=滿財長【三】]`長者即與六萬兩金。
時,阿那邠邸長者復作是念:「我以方便前却,猶不能使止。」語彼長者曰:「設我嫁女,當往問佛,若世尊有所教勅,當奉`[行=行之【三】]`行。」
是時,阿那邠邸長者假設事務,如似小行,即出門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阿那邠邸長者白世尊曰:「修摩提女為滿富城中滿財長者所求,為可與?為不可與乎?」
世尊告曰:「若當修摩提女`[適=嫡【明】]`適彼國者,多所饒益,度脫人民不可稱量。」是時,阿那邠邸長者復作是念:「世尊以方便智應適彼土。」
是時,長者頭面禮足,遶佛三匝便退而去,還至家中,供辦種種甘饌飲食與滿財長者。滿財長者曰:「我用此食為?但嫁女與我不`[也=耶【三】]`也?」
阿那邠邸曰:「意欲爾者便可相從。却後十五日,使兒至此。」作此語已,便退而去。
是時,滿財長者辦具所須,乘`[13]寶羽=羽寶【三】*`寶羽之車,從八十由延內來;阿那邠邸長者復莊嚴己女,沐浴香熏,乘寶羽之車,將此女往迎滿財長者男,中道相遇。時,滿財長者得女便將至滿富城中。
爾時,滿富城中人民之類各作制限:「若此城中有女出適他國者,當重刑罰;若復他國`[取=娶【三】]`取婦將入國者,亦重刑罰。」
爾時,彼國有六千梵志,國人所奉。制限有言:「設犯制者,當飯六千梵志。」爾時,長者自知犯制,即飯六千梵志。然梵志所食,均食䐗肉,及䐗肉羹,重釀之酒。又梵志所著衣服,或被白㲲,或披毳衣。然彼梵志之法,入國之時,以衣偏著右肩,半身露`[15]見=現【元明】*`見。
爾時,長者即白:「時到,飲食已具。」
是時,六千梵志皆偏著衣裳,半身露見,入長者家。
時,長者見梵志來,膝行前迎,恭敬作禮,最大梵志舉手稱善,前抱長者`[項=頸【元明】]`項,往詣`[17]坐=座【三】*`坐所,餘梵志者各隨次而坐。
爾時,六千梵志坐已定訖。時,長者語修摩提女曰:「汝自莊嚴,向我等師作禮。」
修摩提女報曰:「止!止!大家,我不堪任向裸人`[禮=作禮【三】]`禮。」
長者曰:「此非裸人,非不有慚;但所著衣者,是其法服。」
修摩提女曰:「此無慚愧之人,皆共露形體在外,有何法服之用?長者願聽!世尊亦說有二事因緣,世人所貴。所謂有慚、有愧。若當無此二事者,則父母、兄弟、宗族五親,尊卑高下則不可分別。如今有雞、犬、䐗、羊、驢、騾之屬,皆共同類無有尊卑。以有此二法在世故,則知有尊卑之`[異=序【三】]`異。然此等之人離此二法,似雞、犬、䐗、羊、驢、騾同`[群=類【三】]`群,實不堪任向作禮拜。」
時,修摩提夫語其婦曰:「汝今可起向我等師作禮,此諸人皆是我所事之天。」
修摩提女報曰:「且止!族姓子!我不堪任向此無慚愧裸人作禮;我今是人向驢犬作禮。」
夫復語曰:「止!止!貴女!勿作是言,自護汝口,勿有所犯。此亦非驢,復非`[誑=狂【三】]`誑惑,但所著之衣,正是法衣。」
是時,修摩提女涕零悲泣,顏色變異,並作是`[說=語【三】]`說:「我父母五親寧形毀,五`[刻=刓【三】]`刻斷其命根,終不墮此邪見之中。」
時,六千梵志各共高聲而作是說:「止!止!長者!何故使此婢罵詈乃爾?若見請者,時供辦飲食。」是時,長者及修摩提夫即辦䐗肉、䐗肉羹、重釀之酒,`[食=飯【三】]`食六千梵志,皆使充足。諸梵志食已,少多論議,便起而去。
是時,滿財長者在高樓上,煩冤愁惋,獨坐思惟:「我今取`[此=此女【三】]`此來,便為破家,無異辱我門`[戶【CB】,尸【大】]`戶。」
是時,有梵志名修跋,得五通,亦得諸禪,然滿財長者所見貴重。時,修跋梵志而作是念:「我與長者別來日久,今可往相見。」是時,梵志入滿富城,往詣長者家,問守門者曰:「長者今為所在?」
守門人報曰:「長者在樓上,極為愁憂,大不可言。」
時,梵志徑上樓上,與長者相見,梵志問長者曰:「何故愁憂乃至於斯,無縣官、盜賊、水、火災變所侵抂乎?又非家中不和順耶?」
長者報曰:「無有縣官、盜賊之變,但小家中事緣不遂。」
梵志問曰:「`[須=願【三】]`須聞其狀,有何事緣?」
長者報曰:「昨日為兒娶婦,又犯國限;五親被辱,請諸師在舍,將兒婦往禮拜而不從命。」
梵志修跋報曰:「此女家者,為在何國近遠娉娶?」
長者曰:「此女舍衛城中阿那邠邸女。」
時,彼梵志修跋聞此語已,愕然驚怪,兩手`[掩=揜【三】]`掩耳,而作是說:「咄!咄!長者!甚奇!甚特!此女乃能故在,又不自殺,不投樓下,甚是大幸。所以然者,此女所事之師,皆是梵行之人,今日現在,甚奇!甚特!」
長者曰:「我聞汝語,復欲嗤笑。所以然者,汝為外道異學,何故歎譽沙門釋種子行?此女所事之師,有何威德?有何神變?」
梵志報`[言=曰【三】]`言:「長者!欲聞此女師神德乎?我今粗說其原。」
長者曰:「願聞其說。」
梵志報曰:「我昔日詣雪山北人間乞食,得食已,飛來詣阿耨達泉。時,彼天、龍、鬼神遙見我來,皆`[護=牙【元】,手【明】]`護持刀劍而來向我,並語我言:『修跋仙士,莫來`[止=至【三】]`止此泉邊,莫污辱此泉;設不隨我語者,正爾命根斷壞!』我聞此語,即離彼泉不遠而食。
「長者當知,此女所事之師,最小弟子名均頭沙彌,然此沙彌亦至雪山北乞食,飛來詣阿耨達`[泉=泉水【三】]`泉,`[叉=又【聖】]`叉手執塜間死人之衣,血垢污染。是時,阿耨達大神天、龍、鬼神皆起前迎,恭敬問訊:『善來,人師,可就此坐。』時,均頭沙彌往至泉水之處。又復長者,當泉水中央有純金之案。爾時,沙彌以此死人之衣,漬著水中;却後坐食,食竟,盪鉢,在金案上結加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便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滅盡三昧;從滅盡三昧起,入`[10]炎=燄【三】*`炎光三昧;從炎光三昧起,入水氣三昧;從水氣三昧`[起=起還【聖】]`起,入炎光三昧,次復入滅盡三昧,次復入有`[想=相【宋】]`想無想三昧,次復入不用處三昧,次復入識處三昧,次復入空處三昧,次復入四禪,次復入三禪,次復入二禪,次復入初禪,從初禪起而浣死人之衣。是時,天、龍、鬼神或與蹹衣者,或以`[洗=水澆【三】]`洗者,或取水而飲者。爾時,浣衣已,舉著空中而`[曝=暴【聖】]`曝之。爾時,彼沙彌收攝衣已,便飛在空中,還歸所在。
「長者當知,我爾時遙見而不得近。此女所事之師,最小弟子有此神力,況復最大弟子有何可及乎?何況彼師如來、至真、等正覺而可及乎?觀此義已,而作是說:『甚奇!甚特!此女乃能而不自殺,不斷命根。』」
是時,長者語梵志曰:「我等可得見此女所事師乎?」
梵志報曰:「可還問此女。」
是時,長者問須摩提女曰:「吾今欲得見汝所事師,能使`[來=我見【三】]`來不`[乎=干【聖】]`乎?」
時,女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而作是說:「願時辦具飲食,明日如來當來至此,及比丘僧。」
長者報曰:「汝今自請,吾不解法。」
是時,長者女沐浴身體,手執香`[爐=火【三聖】]`爐,上高樓上,叉手向如來,而作是說:「唯願世尊當善觀察無能見頂者,然世尊無事不知,無事不察,女今在此困`[厄=厄處【元明】]`厄,唯願世尊當善觀察。」
又以此偈而`[歎=頌【三】]`歎曰:
「觀世靡不周, 佛眼之所察,
`[20]降=除【聖】*`降鬼諸神王, 及`[*20]`降鬼子母。
如彼噉人鬼, 取人指作鬘,
後復欲害母, 然佛取降之。
又在羅閱城, 暴象欲來害,
`[且=見【宋明】]`且如自歸命, 諸天歎善哉。
復至`[馬提=烏仗【元明】,馬持【聖】]`馬提國, 復值惡龍王,
見密迹力士, 而龍自歸命。
諸變不可計, 皆使立正道,
我今復值`[厄=危【聖】]`厄, 唯願尊屈神。」
爾時香如雲, `[玄=懸【三】]`玄在虛空中,
遍滿祇`[25]洹=桓【明】*`洹舍, 住在如來前。
諸釋虛空中, 歡喜而`[作禮=禮佛【三】]`作禮,
又見香在前, 須摩提所請。
雨諸種種花, 而不可計量,
悉滿祇`[*25]`洹林, 如來笑放光。
爾時,阿難見祇`[1]洹=桓【明】*【聖】`洹中有此妙香。見已,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阿難白世尊言:「唯願,世尊!此是何等香,遍滿祇`[*1]`洹精舍中?」
世尊告曰:「此香是佛使,滿富城中須摩提女所請。汝今呼諸比丘!盡集一處而行籌,作是告勅:『諸`[比丘有=有比丘【三】]`比丘有漏盡阿羅漢,得神足者,便取舍羅,明日當詣滿富城中,受須摩提請。』」
阿難白佛:「如是。世尊!」是時,阿難受佛教已。即集諸比丘在普會講堂,而作是念:「諸有得道`[羅=阿羅【三】]`羅漢者,便取舍羅。」`[當=明當往受須摩提請當【三】]`當於爾時,眾僧上坐,`[名=名曰【三】]`名君頭波`[6]漢=歎【聖】*`漢,得須陀洹,結使未盡,不得神足。是時,上坐而作是念:「我今大眾之中最是上坐,又結使未盡,未得神足,我明日不能得至滿富城中食;然如來眾中最下坐者,名均頭沙彌,此有神足,有大威力,得至彼受請,我今亦當往受彼請。」爾時,上坐以心清淨,居在學地而受舍羅。
爾時,世尊以天眼清淨,見君頭波`[*6-1]漢=歎【聖】*`漢`[居=居在【三】]`居學地而受舍羅,`[即〔-〕【三】]`即得無學。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或【宋元】]`我弟子中第一受舍羅者,君頭波`[*6]`漢比丘是也。」
爾時,世尊告諸神足比丘,大`[目=目揵【三】]`目連、大迦葉、阿那律、離越、須菩提、優毘迦葉、摩訶迦`[匹=述【宋】]`匹那、尊者羅云、`[均=周【元明】]`均利`[般=半【聖】]`般特、均頭沙彌:「汝等以神足先往至彼城中。」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眾僧使人,名曰乾荼,明日清旦,躬負大釜,飛在空中,往至彼城。
是時,彼長者及諸人民,上高樓上欲`[覲=觀【明】]`覲世尊,遙見`[使=彼使【三】]`使人負釜而來。時,長者與女便說此偈:
「白衣而長`[髮=跪【聖】]`髮, 露身如`[疾=而【明】]`疾風,
又復負大釜, 此是汝師耶?」
是時,女`[人〔-〕【三】]`人復以偈報曰:
「此非尊弟子, 如來之使人,
三道具五通, 此人名乾`[茶=荼【磧乙】,𦲧【元明聖】]`茶。」
爾時,乾`[茶=荼【磧乙】,𦲧【三聖】]`茶使人,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均頭沙彌化作五百華樹,色若干種,皆悉敷`[茂=折【三】]`茂,其色甚好優鉢蓮華;如是之華不可計限,往`[至=詣【三】]`至彼城。
是時,長者遙見沙彌來,復以此偈問`[曰=女曰【三】]`曰:
「此華若干種, 盡在虛空中,
又有神足人, 為是汝師乎?」
是時,女復以偈報曰:
「須跋前所說, `[眾=泉【三】]`眾上沙彌者,
師名舍利弗, 是彼之弟子。」
是時,均頭沙彌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般特化作五百頭牛,衣毛皆`[青=清【聖】]`青;在牛上結`[26]加=跏【三聖】*`加趺坐,`[往=彼【元】]`往詣彼城。
是時,長者遙見,復以此偈問女曰:
「此諸大群牛, 衣毛皆青色,
在上而獨坐, 此是汝師耶?」
女復以偈報曰:
「能化千比丘, 在耆`[域=城【聖】]`域園中,
心神極為`[朗=明【三】]`朗, 此名為般特。」
爾時,尊者周利般特遶彼城三匝已,往詣長者家。
爾時,羅云復化作五百孔雀,色若干種;在上結加趺坐,往詣彼城。
長者見已,復以此偈問女曰:
「此五百孔雀, 其色甚為妙,
如彼軍大將, 此是汝師耶?」
時,女復以此偈報曰:
「如來說禁戒, 一切無所犯,
於戒能護戒, 佛子羅云者。」
是時,羅云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迦匹那化作五百金翅鳥,極為勇猛;在上結加趺坐,往詣彼城。
時,長者遙見已,復以此偈問女曰:
「五百金翅鳥, 極為盛勇猛,
在上無所畏, 此是汝師耶?」
時,女以偈報曰:
「能行出入息, 迴轉心善行,
慧力`[極勇=勇極【三】]`極勇盛, 此名迦匹那。」
時,尊者迦匹那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爾時,優毘迦葉化作五百龍,皆有七頭;在上結加趺坐,往詣彼城。
長者遙見已,復以`[偈=此偈【三】]`偈問女曰:
「今此七頭龍, 威顏甚可畏,
來者不可計, 此是汝師耶?」
時女報曰:
「恒有千弟子, 神足化毘沙,
優毘迦葉者, 可謂此人是。」
時,優毘迦葉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須菩提化作`[32]琉璃=流離【聖】*`琉璃山;入中結加趺坐,往詣彼城。
爾時,長者遙見已,以偈問女曰:
「此山`[為極=極為【三】]`為極妙, 盡作`[*32-1]琉璃=流離【聖】*`琉璃色,
今在窟中坐, 此是汝師耶?」
時,女復以`[此〔-〕【三】]`此偈報曰:
「由本布施報, 今獲此功德,
`[2]以=已【三】*`以成良福田, 解空須菩提。」
爾時,須菩提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時,尊者大迦`[3]旃=栴【聖】*`旃延復化作五百鵠,色皆純白,往詣彼城。
是時,長者遙見已,以此偈問女曰:
「今此五百鵠, 諸色皆純白,
盡滿虛空中, 此是汝師耶?」
時,女復以此偈報曰:
「佛經之所說, 分別其義句,
又演結使聚, 此名迦`[*3-1]旃=栴【聖】*`旃延。」
是時,尊者大迦旃延遶彼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離越化作五百虎;在上坐,而往詣彼城。
長者見已,以此偈問女曰:
「今此五百虎, 衣毛甚悅澤,
又在上坐者, 此是汝師耶?」
時,女以偈報曰:
「`[4]皆=昔【三】*`皆在祇洹寺, 六年不移動,
坐禪最第一, 此名離越者。」
是時,尊者離越遶城三匝,`[詣=往詣【三】]`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阿那律化作五百師子,極為勇猛;在上坐,往詣彼城。
是時,長者見已,以偈問女曰:
「此五百師子, 勇猛甚可畏,
在上而坐者, 此是汝師耶?」
時,女以偈報曰:
「生時`[天地=地大【三】]`天地動, 珍寶出於地,
清淨眼無垢, 佛弟阿那律。」
是時,阿那律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大迦葉化作五百匹馬,皆朱毛尾,金銀`[7]校=交【聖】*`校飾;在上而坐,並雨天華,往詣彼城。
長者遙見,`[以=己以【三】]`以偈問女曰:
「金馬朱毛尾, 其數有五百,
為是轉輪王, 為是汝師耶?」
`[女=時【聖】]`女復以偈報曰:
「頭陀行第一, 恒愍貧窮者,
如來與半坐, 最大迦葉是。」
是時,大迦葉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大目`[犍=揵【三聖】]`犍連化作五百白象,皆有六牙,七處平整,金銀`[*7-1]校=交【聖】*`校飾;在上坐而來,放大光明悉滿世界;詣城,在虛空之中,作倡伎樂,不可稱計,雨種種雜華。又虛空之中,懸繒、幡蓋,極為奇妙。
爾時,長者遙見已,以偈問女曰:
「白象有六牙, 在上如天王,
`[今聞=聞今【聖】]`今聞伎樂音, 是釋迦文耶?」
時,女以偈報曰:
「在彼大山`[上=中【三】]`上, 降伏難陀龍,
神足第一者, 名曰大目連。
我師故未來, 此是弟子眾,
聖師今當來, 光明靡不照。」
是時,尊者大目`[乾=揵【三聖】]`乾連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世尊以知時到,被僧`[伽=迦【聖】]`伽梨,在虛空中,去地七`[15]仞=刃【聖】*`仞。是時,尊者阿若拘隣在如來右,舍利弗在如來左。爾時,阿難承佛威神,在如來後,而手執拂,千二百弟子前後圍遶,如來最在中央,及諸神足弟子,阿若拘隣化作月天子,舍利弗化作日天子,諸餘神足比丘,或化作釋提桓因,或化作梵天者,或`[有〔-〕【三】]`有化作提頭賴吒,毘留勒形者,毘留博叉,或作毘沙門形者,領諸鬼神,或有作轉輪聖王形者,或有入火光三昧,或有入水精三昧,或有放光者,或有放煙者,作種種神足。是時,梵天王在如來右,釋提`[桓=洹【聖】]`桓因在如來左,手執拂,密迹金剛力士在如來後,手執金剛杵,毘沙門天王手執七寶之蓋,處虛空中,在如來上,恐有塵土坋如來身。是時,般遮旬手執`[*32-2]琉璃=流離【聖】*`琉璃`[琴=笒【宋元聖】]`琴,歎如來功德,及諸天神悉在虛空之中,作倡伎樂數千萬種,雨天雜華散如來上。
`[是=是時【三聖】]`是波斯匿王、阿那邠邸長者,及舍衛城內人民之類,皆見如來在虛空中,去地七`[*15-1]仞=刃【聖】*`仞,見已,皆懷歡喜,踊躍不能自勝。
是時,阿那邠邸長者便說此偈:
「如來實神妙, 愛民如赤子,
快哉須摩提, 當受如來法。」
爾時,波斯匿王及阿那邠邸長者散種種名香雜華。是時,世尊將諸比丘眾,前後圍遶,及諸神天不可稱計,如似`[鳳凰=風【聖】]`鳳凰`[王〔-〕【三】]`王在虛空中,往`[詣=諸【元】]`詣彼城。
是時,般遮旬以偈歎佛:
「諸生結永盡, 意念不錯亂,
以無塵垢碍, 入彼舊邦土。
心性極清淨, 斷魔邪惡念,
功德如大海, 今入彼邦土。
顏貌甚殊特, 諸使永不起,
為彼不自處, 今入彼邦土。
以`[渡=度【三聖】]`渡四流淵, 脫於生老死,
以斷有根`[原=元【三聖】]`原, 今入彼邦土。」
是時,滿財長者遙見世尊從遠來,諸根`[1]惔=憺【三】*,澹【聖】*`惔`[2]怕=薄【宋】*,泊【聖】*`怕,世`[[-]【CB】,尊【大】]`之希有,淨如天金,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猶須彌山出眾山上,亦如金聚放大光明。
是時,長者以偈問須摩提曰:
「此是日光耶? 未曾見此容,
數千萬億光, 未敢能熟視。」
是時,須摩提女長跪叉手向如來,以此偈報長者曰:
「非日非不日, 而放千種光,
為一切眾生, 亦復是我師。
皆共歎如來, 如前之所說,
今當獲大果, 勤加供養之。」
是時,滿財長者右膝著地,復以偈歎如來曰:
「自歸十力尊, 圓光金色體,
天人所歎敬, 今日自歸命。
尊今`[是=自【明】]`是日王, 如月星中明,
以度不度者, 今日自歸命。
尊如天帝像, 如梵行慈心,
自脫脫眾生, 今日自歸命。
天世人中尊, 諸鬼神王上,
降伏諸外道, 今日自歸命。」
是時,須摩提女長跪叉手,歎世尊曰:
「自降能降他, 自正`[能=復【三】]`能正人,
以度度人民, 已解復`[脫=解【聖】]`脫人。
度`[6]垢=岸【三】*【聖】`垢使度垢, 自照照群萌,
靡不有度者, 除鬪無鬪訟。
極自淨潔住, 心意不`[傾=須【聖】]`傾動,
十力哀愍世, 重自頂禮敬。
「有慈、悲、喜、護之心,具空,無`[相=想【聖】]`相、願,於欲界中最尊第一,天中之上七財具足,`[諸=擁護【三】,護【聖】]`諸天人自然梵生,亦無與等,亦不可像貌,我今自歸命。」
是時,六千梵志見世尊作如此神變,各各自相謂言:「我等可離此國,更適他土,此沙門瞿曇以降此國中人民。」`[是=是時【三】]`是六千梵志尋出國去,更不復入國。猶如師子`[獸=狩【宋元聖】]`獸王,出於山谷,而觀四方,復三鳴吼,方行所求,諸有`[12]獸=狩【宋聖】*`獸虫之類各奔所趣,莫知所如,飛逝沈伏。若復有力神象聞師子聲,各奔所趣,不能自安。所以然者,由師子`[*12]`獸王極有威神故。此亦如是,彼六千梵志聞世尊音`[響=嚮【聖】]`響之聲,各各馳走,不得自`[寧=守【聖】]`寧。所以然者,由沙門瞿曇有大威力故。
是時,世尊還捨神足,如常法則,入滿富城中。是時,世尊足蹈門閾上,是時天地大動,諸尊神天散華供養。是時,人民見世尊容貌,諸根寂靜,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自莊嚴。
人民之類便說此偈:
「二足尊極妙, 梵志不敢當,
無故事梵志, 失此人中尊。」
是時,世尊往詣長者家,就座而坐。爾時,彼國人民極為熾盛。時,長者家有八萬四千人民之類,皆悉`[運=雲【三】]`運集,欲壞長者房舍,見世尊及比丘僧。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此人民之類必有所損,可作神力,使舉國人民盡見我身及比丘僧。」爾時,世尊化長者屋舍作`[*32-3]琉璃=流離【聖】*`琉璃色,內外相視,如似觀掌中珠。
爾時,須摩提女前至`[世尊=佛【三】]`世尊所,頭面禮足,悲喜交集,便說此偈:
「一切智慧具, 盡度一切法,
復斷欲愛`[結=網【三聖】]`結, 我今`[而自歸=自歸命【三】]`而自歸。
寧使我父母, 而毀我雙目,
不來適此間, 邪見五逆中。
宿作何惡緣, 得來至此處,
如鳥入羅網, 願斷此疑結。」
爾時,世尊復以偈報女曰:
「汝今快勿慮, `[*1-1]惔=憺【三】*,澹【聖】*`惔怕自開意,
亦莫起想著, 如來今當演。
汝本無罪緣, 得來至此間,
願誓之果報, 欲度此眾生。
今當拔根`[原=元【三聖】]`原, 不墮三惡趣,
數千眾生類, 汝前當得度。
今日當淨除, 使得智慧`[明=眼【三】]`明,
使天人民類, 見汝如觀珠。」
是時,須摩提女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是時,長者將己僕從,供給飲食,種種甘饌,見世尊食已訖,行清淨水,更取一小座,在如來前坐;及諸營從及八萬四千眾各各次第坐,或有自稱`[姓=性【聖】]`姓名而坐。
爾時,世尊漸與彼長者及八萬四千人民之類說於妙論,所謂論者:戒論、施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穢惡,出家為要。爾時,世尊以見長者及須摩提女,八萬四千人民之類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集【元明】]`習、盡、道,普與此眾生說之。彼各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極淨白`[㲲=疊【聖】]`㲲易染為色。此亦如是,滿`[財=富【聖】]`財長者、須摩提女,及八萬四千人民之類,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無復狐疑,得無所畏,皆自歸三尊,受持五戒。
是時,須摩提女即於佛前,而說此偈:
「如來耳清徹, 聞我遇此苦,
降神至此`[已=化【三】]`已, 諸人得法眼。」
爾時,世尊以說法訖,即從坐起,還詣所在。
是時,諸比丘白佛言:「須摩提女本作何因緣,生富貴家?復作何因緣,墮此邪見之家?復作何善功德,今得法眼淨?復作何功德,使八萬四千人皆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久遠此賢劫中,有迦葉佛、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在`[波=婆【聖】]`波羅`[㮈=柰【三】]`㮈國界於中遊化,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爾時,有王名曰哀愍,有女名須摩那。是時,此女極有敬心,向迦葉如來奉持禁戒,恒好布施,又四事供養。云何為四?一者`[施=布施【三】]`施,二者愛敬,三者利人,四者等利。於迦葉如來所而誦法句,在高樓上高聲誦習,`[普=並【聖】]`普作此願:『恒有此四`[受=愛【三】]`受之法,又於如來前而誦法句,其中設有`[毫=豪【聖】]`毫`[釐【CB】,氂【大】]`釐之福者,所生之處不墮三惡趣,亦莫墮貧家,當來之世亦當復值如此之尊,使我莫轉女人`[身=身即於女身【三】]`身,得法眼淨。』
「是時,城中人民之類,聞王女作如此誓願,皆共聚集,至王女所,而作是說:『王女今日極為篤信,作諸功德,四事不`[乏=之【聖】]`乏,布施、兼愛、利人、等利。復作誓願:「使當來之世值如此之尊。若為我說法,尋得法眼淨。今日王女以作`[願誓=誓願【三】]`願誓,并及我等國土人民同時得度。」』爾時,王女報曰:『我持此功德,并施汝等,設值如來說法者,同時得度。』
「汝等比丘豈有疑乎?莫作是觀。爾時哀愍王,今須達長者是;爾時王女者,今須摩提女是也;爾時國土人民之類,今八萬四千眾是。由彼誓願,今值我身,聞法得道,及彼人民之類盡得法眼淨,此是其義,當念奉行。所以然者,此四事者最是福田。若有比丘親近四事者,便獲四諦,當求方便,成四事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二=一【聖】]`二`[〔-〕=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三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增上品第三十一
`[~M. 4. Bhayabherava.]`(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生漏=~Jāṇussoni.]`生漏婆羅門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婆羅門白世尊曰:「在閑居穴處,甚為苦哉!獨處隻步,用心甚難。」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閑居穴處,甚為苦哉!獨處隻步,用心甚難!』所以然者,我曩昔未成佛道時,為菩薩行,恒作是念:『在閑`[16]靜=居【元明】*`靜穴處,甚為苦哉,獨處隻步,用心甚難。』」
婆羅門白佛言:「若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今沙門瞿曇最為上首,多所饒益,為彼萠類而作獎導。」
世尊告曰:「如是。婆羅門!如汝所言:『諸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我最為上首,多所饒益,與彼萠類而作獎導。』設彼見我皆起慚愧,詣山澤之中閑`[*16-1]靜=居【元明】*`靜穴處,我爾時便作是念:『諸有沙門、婆羅門身行不淨,親近閑居無人之處;身行不淨,唐勞其功,不是真行,畏惡不善法;然我今日身行非為不淨,親近閑`[17]居=靜【三】*`居之處;諸有身行不淨,親近閑靜之處者,此非我之所有。所以然者,我今身行清淨,諸阿羅漢身行清淨者,樂閑居穴處,我最為上首。』如是,婆羅門!我自觀身所行清淨,樂閑居之處,倍復喜悅。
「我爾時便作是念:『諸有沙門、婆羅門,意行不清淨,命不清淨,親近閑居無人之處,彼雖有此行,猶不真正,惡不善法彼皆悉備具,此非我有。所以然者,我今所行身、口、意、命清淨。`[有=諸有【三】]`有沙門、婆羅門,身、口、意、命清淨,樂在閑居清淨之處,彼則我所有。所以然者,我今所行身、口、意、命清淨,諸有阿羅漢身、口、意、命清淨者,樂`[在=非【宋聖】]`在閑靜之處,我最為上首。』如是,婆羅門!當我身、口、意、命清淨,在閑靜之處時,倍增喜悅。
「爾時,我便作是念:『是謂沙門、婆羅門多所畏懼,處在閑靜之處,爾時便畏懼惡不善法;然我今日永無所畏,在無人閑靜之處,謂諸沙門、婆羅門有畏懼之心,在閑靜處,`[謂=者【三】]`謂彼非我有。所以然者,我今永無畏懼,在閑靜之處而自遊戲;諸有畏懼之心在閑居者,此非`[我=我有【三】]`我也。所以然者,我今`[22]以=已【三】*`以離苦患,不與此同也。』如是,婆羅門!我觀此義已,無有恐怖,增於喜悅。
「『諸有沙門、婆羅門毀彼自譽,雖在閑居之處,猶有不淨之想。然我,梵志!亦非毀他,復非自譽;諸有自歎復毀他者,此非我有。所以然者,我今無有慢故,諸賢聖無有慢者,我最為上首。』我觀此義已,倍復`[喜悅=歡喜【三】]`喜悅。
「『諸有沙門求於利養,不能自休,然我今日無有利養之求。所以然者,我今無求於人,亦`[同=自【三】]`同知足;然我知足之中,我最為上首。』我觀此義已,倍復歡喜。
「『諸有沙門、婆羅門心懷懈怠,不勤精進親近閑靜之處,彼非我有。所以然者,我今有勇猛之心,故中不懈`[3]惓=倦【三】*`惓,諸有賢聖勇猛之心者,我最為上首也。』我自觀此義已,倍增歡喜。
「我爾時復作是念:『諸有沙門、婆羅門多諸忘失,居在閑`[處=居【三聖】]`處,雖有此行,猶有惡不善法;然我今日無有諸忘失。設復,梵志!有忘失之人者,彼非我有,`[諸=設【三】]`諸有賢聖之人不忘失者,我最為上首。』我今觀此義已,在閑居處,倍增歡喜。
「爾時,我復作是念:『諸有沙門、婆羅門意亂不定,彼便有惡不善法,與惡行共并。然我今日意終不亂,恒若一心;諸有亂意心不定者,彼非我有。所以然者,我恒一心,設有賢聖心一定者,我最為上首。』我今觀`[此=此義【三】]`此已,雖居閑靜之處,倍增歡喜。
「我爾時復作是念:『諸有沙門、婆羅門,愚癡闇冥亦如群羊,彼人便有`[惡=怨【聖】]`惡不善法,彼非我有;然我今日恒有智慧,無有愚癡,處在閑居。設有如此行者,彼`[是=非【三】]`是我有,`[我〔-〕【聖】]`我今智慧成就,諸有賢聖智慧成就者,我最為上首。』我今觀此義已,雖在閑居,倍增歡喜。
「`[我當=當我【三】]`我當在閑居之中時,設使樹木摧折、鳥`[獸=狩【聖】]`獸馳走,爾時我作是念:『此是大畏之`[林=𭶾【三聖】]`林。』爾時復作是念:『設使畏怖來者,當求方便,不復使來。』若我經行有畏怖來者,爾時我亦不坐`[臥=不臥【三】]`臥,要`[除=使除【三】]`除`[15]畏=其畏【三】*`畏怖,然後乃坐。設我住時有畏怖來者,爾時我亦`[16]非=不【三】*`非經行,亦復不坐,要使除其畏怖,然後乃坐。設我坐時有畏怖來者,`[我=爾時我【三】]`我不經行,要除`[*15]`畏怖,然後乃`[坐=行【三】]`坐。若我臥時有畏怖來者,爾時我`[(亦非…要)九字〔-〕【聖】]`亦`[*16]`非經行,亦復不坐,要`[使〔-〕【三聖】]`使除`[其〔-〕【三聖】]`其畏怖,然後乃`[臥=坐【宋】]`臥。
「梵志當知,諸有沙門、婆羅門,日夜之中不解道法,我今說彼人極為愚惑。然我,梵志!日夜之中解於道法,加有勇猛之心,亦不虛妄,意不`[錯亂=亂錯【三】]`錯亂,恒若一心,無貪欲`[想〔-〕【聖】]`想,有覺、有觀,念`[持=待【宋元】]`持喜、樂,遊於初禪。是謂,梵志!是我初心於現法中而自娛樂。若除有覺、有觀,內`[有〔-〕【聖】]`有歡喜,兼有一心,無覺、無觀,定念`[喜=喜安【明】,~Pītisukham.]`喜,遊於二禪;是謂,梵志!第二之心於現法中而得歡樂。我自觀知內無念欲,覺身快樂,諸賢聖所希望,護念歡樂,遊`[於〔-〕【聖】]`於三禪;是謂,梵志!第三之心。若復苦樂`[已=以【聖】]`已除,無復憂喜,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是謂,梵志!第四增上之心,而自覺知遊於心意。
「當我在閑居之時,有此四增上之心,我以此三昧之心,清淨無瑕穢,亦無結使,得無所畏,自識宿命無數劫事。爾時,我憶宿命之事,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成敗之劫,皆悉分別:我曾生彼,字某、名某,食如是之食,受如是苦樂,從彼終而此間生,死此生彼。因緣本末,皆悉明了。
「梵志當知,我初夜時而得初明,除其無明,無復闇冥,心樂閑居而自覺知。復以三昧心無瑕穢,亦無結使,心意在定,得無所畏。復知眾生生者、死者,我復以天眼觀眾生類,生者、死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行善惡,皆悉分別。諸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謗`[賢聖=聖賢【三】]`賢聖,恒懷邪見,與邪見相應,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諸有眾生身行善行,口修善行,意修善行,不誹謗賢聖,恒修`[31]正=等【三聖】*`正見,與`[*31]`正見相應,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復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死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其行本,皆悉知之。
「梵志當知,若中夜時得第二明,無復闇冥,而自覺知樂於閑居。我復以三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結使,心意得定,得無所畏,得盡漏心,亦知此苦如實不虛,當我爾時得此心時,欲漏、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22-1]以=已【三】*`以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三】]`復受胎,如實知之。
「是謂,梵志!我後夜時得第三明,無復闇冥。云何,梵志!頗有此心:如來有欲心、瞋恚心、`[愚=愚癡【三】]`愚心,未盡在閑居之處?梵志!莫作是觀。所以然者,如來今日諸漏永除,恒樂閑居,不在人間,然我今日觀`[此=此二【三】,此人【聖】]`此義已,樂閑居之處。云何為二?又自遊閑居之處,兼度眾生,不可稱計。」
爾時,生漏梵志白佛言:「以為眾生愍度一切。」`[梵=時梵【三】]`梵志復`[白=向【元】]`白佛言:「止!止!世尊!所說過多,猶如`[僂=傴【三】,瘻【聖】]`僂者得`[申=伸【明】]`申,迷者得道,盲者得眼目,在闇見明。如是,沙門瞿曇無數方便而為說法,我今歸佛、法、眾,自今`[*22-2]以=已【三】*`以後受持五戒,不復殺生,為優婆塞。」
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深瞿師園中,`[過=是過【三】]`過去四佛所居之處。
爾時,王優填及五百女人、舍彌夫人等,欲詣園觀遊戲。當於爾時,舍衛城中有一比丘,便作是念:「與世尊別久,欲往禮敬、承受、問訊。」爾時,彼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後,除去衣鉢坐具,又以神足飛在虛空,往詣拘深園中。爾時,彼比丘還捨神足,往詣林中,在`[一〔-〕【元明】]`一閑靜之處,結`[加=跏【三聖】]`加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
爾時,舍彌夫人將五百女人等,往到此林。是時,舍彌夫人`[遙=逢【聖】]`遙見比丘以道神足在樹下坐,見已,往至比丘前,頭面禮足,在前叉手而住,及五百夫人皆悉頭面禮足,亦復叉手而圍遶之。
爾時,優填王遙見五百女人叉手,遶此比丘而住,見已,`[便=更【元】]`便作是念:「此中必當有群鹿。若當有雜`[獸=狩【聖】]`獸,必然不疑。」爾時,王乘馬急走,往詣女人聚中。
是時,舍彌夫人遙見王來,便作是念:「此優填王極為`[7]凶=殃【聖】*`凶惡備,能取此比丘害之。」是時,夫人舉右手白王曰:「大王當知,此是比丘,勿復驚怖。」
是時,王即下馬捨弓,來至比丘所,`[謂=語【三】,諮【聖】]`謂比丘言:「比丘!與我說法。」
是時,彼比丘即舉眼仰觀王,默然不語。
爾時,王復語比丘曰:「速與我說法。」
爾時,比丘復舉眼仰觀王已,默然不語。
是時,王復作是念:「我今可問禪中間事,若當與我說者,當供養之,盡其形壽,施與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設不與我說者,當取殺之!」爾時,王復語比丘言:「比丘!與我說法。」爾時,彼比丘亦默然不對。
爾時,樹神即知其心,便遙化作鹿群,欲亂王耳目,使起異想。是時,王遙見鹿已,便作是念:「今且捨此沙門!沙門竟當何所至湊!」即乘馬往射群鹿。
是時,夫人白道人曰:「比丘!今為所詣?」
比丘曰:「欲至四佛`[住=治【三聖】]`住處往`[覲【CB】,觀【大】]`覲世尊!」
夫人白言:「比丘!今正是時,速往所在,勿復住此,`[為=備為【三聖】]`為王所害者,罪王甚重。」
是時,彼比丘即從`[坐=座【三】]`坐起,收攝衣鉢,飛在虛空,遠逝而去。是時,夫人`[見=已見【三】]`見道人在虛空中高飛而去,便遙語王曰:「唯願大王觀此比丘有大神足,今在虛空踊沒自在。今此比丘尚有此力,何況釋迦文佛而可及乎?」
是時,彼比丘到瞿師園中,還捨神足,以常凡法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比丘曰:「云何,比丘!在舍衛城勞於夏坐乎?隨時乞食不亦`[*3-1]惓=倦【三】*`惓耶?」
比丘曰:「`[我=飛【聖】,〔-〕【三】]`我在舍衛城實無所`[*3-2]惓=倦【三】*`惓。」
佛語比丘:「今日何故來至此間?」
比丘白佛:「故來覲`[尊=世尊【三聖】]`尊,問訊`[起=興【三聖】]`起居。」
世尊告曰:「汝今見我及`[見〔-〕【三】]`見此四佛住處耶?汝今得脫王`[手=乎【三聖】]`手甚為大奇,汝何為不與王說法?又`[復〔-〕【三】]`復優填王作是言:『比丘!今當為我說法。`[汝〔-〕【聖】]`汝今何故不`[為我=與【三】]`為我說法?』若當比丘與王說法者,優填王極懷歡喜,`[已=以【三】]`已有歡喜,盡其形壽供養衣被、飲食、床`[敷〔-〕【聖】]`敷臥具、病瘦醫藥。」
是時,比丘白佛言:「時,王欲問禪中間事,是故不報此義耳。」
世尊告曰:「汝比丘!何故不與王說禪中間事?」
比丘報曰:「優填王用此禪為?本懷`[*7-1]凶=殃【聖】*`凶暴無有慈心,殺害眾生不可稱計,與欲相應,三毒熾盛,沒在深`[淵=溟【三】]`淵,不覩正法,`[習=皆習【聖】]`習惑無知,諸`[惡=怨【聖】]`惡普集,行於憍慢,依王力勢,貪著財寶,輕慢世人,盲無有眼,此人復用禪為?夫禪`[定=之【聖】]`定法,諸法中妙,難可覺知,無有形相,非心所測,此非常人所及,乃是智者所知。以是之故,不與王說法。」
是時,世尊告曰:「若有朽故之衣,要須浣之乃淨。極盛欲心,要當觀不淨之想,然後乃除。若瞋`[恚=意【三】]`恚盛者,以慈心除之。愚癡之闇,以十二緣法然後除盡。比丘!何故不與優填王說法?設當與說法者,王極歡喜,正使極盛之火猶可滅之,何況人哉?」爾時,彼比丘默然不語。
爾時,佛告比丘:「如來處世,甚奇!甚特!設天、龍、鬼神、乾沓惒問如來義者,吾當與說之;若使國王、大臣、人民之類問如來義者,亦當與說之;若剎利四`[姓=性【聖】]`姓來問義者,亦當與說之。所以然者,今日如來得四無所畏,說法無有怯弱;亦得四禪,於中自在,兼得四神足,不可稱計,行四等心,是故如來說法無有怯弱,非羅漢、辟支佛所能及也;是故如來說法亦無有難。汝今,諸比丘!當求方便,行四等心,慈、悲、喜、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所`[以【CB】,[-]【大】]`以然者,若比丘所為眾生善知識`[遇=過【聖】]`遇,及一切父母知親,盡當以四事教令知法。云何為四?一者當恭敬於佛,是時如來者,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度人無量。當求於法,修行正真之法,`[除=除去【三】]`除穢惡之行,此是智者之所修行。復當方便供養眾僧,如來眾者,恒共和合,無有諍訟,`[法=法法【元明】]`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智【三】]`知見成就。所謂四雙八輩、十二賢士,此是如來聖眾,可尊、可貴,世間無上福田。復當勸助使行賢聖法、律,無染無`[污=沽【宋】,玷【元明】,治【聖】]`污,寂靜無為。若有比丘欲行道者,`[普=着【聖】]`普共行此四事之法。所以然者,法之`[供養【麗聖】,恭養【大】,恭敬【三】]`供養三尊,最尊、最上,無能及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宋】]`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事行跡。云何為四?有樂行跡所行愚惑,此名初行跡;復有樂行跡所行速疾;復有苦行跡所行愚惑;復有苦行跡所行速疾。
「彼云何名為樂行跡所行愚惑?或有一人貪欲熾盛,瞋恚、愚癡熾盛,所行甚苦,不與行本相應,彼人五根愚闇亦不`[8]捷=速【三】,楗【聖】*`捷疾。云何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慧根定=定根慧【三】]`慧根、定根。若以愚意求三昧盡有漏者,是謂名為樂行跡鈍根得道者也。
「彼云何名為樂根行跡速疾?或有一人無欲、無婬;然於貪欲,恒自偏少不慇懃,為瞋恚、愚癡極為減少,五根捷疾無有放逸。云何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謂五根。然得五根成於三昧,盡有漏成無漏,是謂名為利根行於道跡也。
「彼云何名為苦行跡行於愚惑?`[或=二【聖】]`或有一人婬意偏多,瞋恚、愚癡熾盛。彼以此法而自娛樂,盡有漏成無漏,是謂名為苦行跡鈍根者也。
「云何苦行跡行於速疾?於是,或有一人少欲少婬,無有瞋恚,亦不起想,行此三`[法=三【元明】]`法。爾時,有此五根,無有缺漏。云何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謂為五。彼以此法得三昧,盡有漏成無漏,是謂苦行跡利根者也。
「是謂比丘有此四行跡,當求方便,捨前三行跡,後一行者當共奉行。所以然者,苦行跡三昧者難得,`[*22-3]以=已【三】*`以得便成道,久存於世。所以然者,不可以樂求樂,由苦然後成道。是故,諸比丘!恒以方便,成此行跡。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131]]`(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越【明】]`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四梵志皆得五通,修行善法,普集一處,作`[是=此【三聖】]`是論`[議=義【聖】]`議:「此伺命來時不避豪強,各共隱藏,使伺命不知來處。」
爾時,一梵志飛在空中,欲得免死,然不免其死,即在空中而命終。第二梵志復入大海水底,欲得免死,即於彼命終。彼第三梵志欲得免死,入須彌山腹中,復於中死。彼第四梵志入地至金剛`[際=剎【三聖】]`際,欲得免死,復即彼而命終。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見四梵志,各各避死,普共命終。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止=之【三】]`止不受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是,比丘!有梵志四人集在一處,欲得免死,各歸所奔,故不免死。一人在空,一人入海水,一人入山腹中,一人入地,皆共同死。是故,諸比丘!欲得免死者,當思惟四法本。云何為四?一切行無常,是謂初法本,當念修行。一切行苦,是謂第二法本,當共思惟。一切法無我,此第三法本,當共思惟。滅盡為涅槃,是謂第四法本,當共思惟。如是,諸比丘!當共思惟此四法本。所以然者,便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此是苦之元本。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此四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十三天有四園觀,諸天於中而自娛樂,五樂自娛。云何為`[四=四園觀【聖】]`四?難檀槃那園觀、麁`[19]澁=忽【聖】*`澁園觀、晝`[20]夜=度【元明】*`夜園觀、雜種園觀。`[然=三十三天有此四園觀然【三】]`然四園之內有四浴池;`[極=及【明】]`極冷浴池、香味浴池、輕便浴池、清`[徹=澈【三聖】]`徹浴池。云何為四?一`[者=名【三】]`者難陀浴池,二名難陀頂浴池,三名蘇摩浴池,四名歡悅浴池。
「比丘當知,四園之內有此四浴池,令人身體香潔無有塵垢。何以故名`[為〔-〕【三】]`為難檀槃那園?若三十三天入難檀槃那園已,心性喜悅,不能自勝,於中而自娛樂,故名為難檀槃那園。
「復以何故名為麁`[*19-1]澁=忽【聖】*`澁園觀?若三十三天入此園中已,身體極麁,猶如冬時以香塗身,身體極麁,此亦如是。若三十三天入此園中已,身體極麁不與常同,以是之故,名為麁`[*19]`澁園觀。
「復以何故名為晝`[*20-1]夜=度【元明】*`夜之園?若使三十三天入此園中已,爾時諸天顏色各異,作若干種形體,猶如婦女著種種衣裳,不與本形同。此亦如是,若三十三天入此園中已,作若干種色不與本同,以`[是=是之【三】]`是故名為晝`[*20]`夜之園。
「復以何故名為雜種之園?爾時,最尊之天及中天、下天,入此`[園=園中【三】]`園已,皆同一類,設復最下之天`[大〔-〕【三】]`大不得入餘三園中,猶如轉輪聖王所入之園,餘王不復得入園中浴洗,人民之類正可得遙見耳。此亦如是,若最尊神天所入園中浴洗,餘小天不復得入,是故名為雜種浴池。
「復以何故名為難陀浴池?若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極懷歡`[悅=喜【三】]`悅,是故名為難陀浴池。
「復以何故名為難陀頂浴池?若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兩兩捉手摩其頂而浴洗,正使天女亦復如是,以是之故,名為難陀頂浴池。
「復以何故名為蘇摩浴池?`[三=若三【三聖】]`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爾時諸天顏貌,盡同人色,無有若干,是故名為蘇摩浴池。
「復`[以=次【聖】]`以何故名為歡悅浴池?若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盡無憍慢上下之想,`[望=媱【三聖】]`望意偏少,爾時盡同一心而浴洗,故名為歡悅浴池。是謂,比丘!有此因緣,便有此之名。
「今如來正法之中亦復如是,有四園之名。云何為四?一者慈園,二者悲園,三者喜園,四者護園。是謂,比丘!如來正法之中有此四園。
「復以何故名為慈園?比丘當知,由此慈園生梵天上,從梵天終,當生豪尊之家,饒財多寶,恒有五樂自娛,未曾離目,以是之故,名為慈園。
「復以何故名為悲園?比丘當知,若能親近悲解脫心,生梵光音天。若來生人中,生豪族家,無有瞋恚,亦饒財多寶,故名為悲園。
「復以何故名為喜園?若能親近喜園者,生光音天。若來生人間,`[國王家生=生國王家【三】]`國王家`[生〔-〕【聖】]`生,恒懷歡喜,故名為喜園。
「復以何故名為護園?若有人親近護者,生無想天,壽八萬四千劫。若復來生`[人=比人【三】]`人中,當生中國家,亦無瞋恚,恒護一切非法之行,以是`[故=之故【三】]`故名為護園。
「比丘當知,如來正法之中有此四園,使諸聲聞得遊戲其中,然如來此四園之中有`[四〔-〕【聖】]`四浴池,使我聲聞於中洗浴而自遊戲,盡有漏成無漏,無復塵垢。云何為四?一名有覺有觀浴池,二名無覺無觀浴池,三名護念浴池,四名`[無苦無=不苦不【三】]`無苦無樂浴池。
「以何等故名為有覺有觀浴池?若有比丘得初禪已,於諸法中恒有覺、觀,思惟諸法,除去結纏,永無有餘,以是之故,名為有覺有觀。
「復以何故名為無覺無觀浴池?若有比丘得二禪已,滅有覺、有觀,以禪為食,以`[是故名之=是之故名【三】]`是故名之為無覺無觀。
「復以何故名為護念浴池?`[若=若有【三】]`若比丘得三禪已,滅有覺、有觀,`[無=滅無【三】]`無覺、無觀,恒護念`[三=二【聖】]`三禪,以是之故,名為護念浴`[池=池也【三】]`池。
「復以何故名為不苦不樂浴池?若有比丘得四禪已,亦不念樂,復`[非=不【三】]`非念苦,亦不念過去當來之法,`[但=恒【三】]`但用心於現在法中,以是之故,名為不苦不樂浴池。
「是故,諸比丘!如來正法`[之〔-〕【三聖】]`之中有此四浴池,使我聲聞於中洗浴,滅二十一結,度生死海,入涅槃城。`[是=是故【三】]`是諸比丘!若欲度此生死海者,當求方便,滅二十一結,入涅槃城。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S. 35. 197. Āsīvisa.]`(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四大毒蛇極為凶暴,舉著一函中。若有人從`[四=西【聖】]`四方`[來=求【元明】]`來,欲令活、不求死,欲求樂、不求苦,不愚不闇,心意不亂,無所繫屬。
「是時,若王、若王大臣喚此人而告之曰:『今有四大毒蛇極為兇暴,汝今當隨時將養沐浴令淨,隨時飲食無令使乏,`[今=王命【聖】]`今正是時,可往`[施行=蛇所【元明】]`施`[行〔-〕【聖】]`行。』是時,彼人心懷恐`[懼=怖【三】]`懼,不敢`[直=前【三】]`直前,便捨,馳走莫知所`[湊=奏【聖】]`湊`[深〔-〕【三】]`深。復重告彼人作是語:『今使五人皆持刀劍而隨汝後,其有獲汝者,當斷其命,不足稽遲。』
「是時,彼人畏四大毒蛇,復畏五人捉持刀劍者,馳走東西,不知如`[何=向【三聖】]`何?復告彼人曰:『今復使六怨家`[使=而【明】]`使隨汝後,其有得者當斷其命;欲所為者可時`[辦【CB】,辨【大】]`辦之。』是時,彼人畏四大毒蛇,復畏五人持刀`[35]杖=仗【三】*`杖者,復畏六怨家,便馳走東西,彼人`[若=便【元明】]`若見空墟之中,欲入中藏。若值空舍,若破牆間無堅牢處,`[若=彼若【三】]`若見空器,盡無所有,若復有人與此人親友,欲令免濟,便告之曰:『此間空閑之處多諸賊寇,欲所為者今可隨意。』
「是時,彼人復畏四大毒蛇,復畏五人持刀`[*35-1]杖=仗【三】*`杖者,復畏六怨家,復畏空墟村中,便馳走東西。彼人前行,若見大水極深且廣,亦無人民及橋梁可度得至彼岸,然復彼人所立之處多諸`[惡=怨【聖】]`惡賊。是時,彼人作是思惟:『此水極為深廣,饒諸賊寇,當云何得`[度=渡【三】]`度彼岸?我今可集聚材木草`[蘘=壤【宋】]`蘘作栰,依此栰從此岸得至彼岸。』是時,彼人便集薪草作栰已,即得至彼岸,志不移動。
「諸比丘當知,我今作喻,當念解之。說此義時,為有何義?言四毒蛇者,即四大是也。云何為四大?所謂地種、水種、火種、風種,是謂四大。五人持刀劍者,此是五盛陰也。云何為五?所謂色陰、痛陰、想陰、行陰、識陰是也。六怨家者,欲愛是也。空村者,內六入是也。云何為六?所謂六入者,眼入、耳入、鼻入、口入、身入、意入。
「若有智`[慧〔-〕【三】]`慧者而觀眼時,盡空無所有,亦不牢固;若復觀耳、鼻、口、身、意時,盡空無所有,皆虛、皆寂,亦不牢固。云水者,四流是也。云何為四?所謂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見流無明流【三】]`無明流、見流。大栰者,賢聖八品道是也。云何為八?正見、正治、正語、正方便、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是謂賢聖八品道也。水中求度者,善權方便精進之力也。此岸者,身邪也;彼岸者,滅身邪也。此岸者,阿闍世國界也:彼岸者,毘沙王國界也。此岸者,波旬國界也;彼岸者,如來之境界也。」
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舍衛城中有一優婆塞,而命終還生舍衛城中大長者家,最大夫人`[妊=任【聖】]`妊身。爾時,世尊以天眼觀,清淨無瑕穢,見此優婆塞生舍衛城中最富長者家。即於其日,復有梵志身壞命終,生地獄中,爾時世尊亦以天眼觀。`[復=彼【三】]`復即以其日,阿那邠邸長者命終,生善處天上,是時世尊亦以天眼觀。`[即=即以【三】]`即其日,有一比丘而取滅度,世尊亦以天眼觀見。
`[爾時世尊見〔-〕【三】,時世尊見【聖】]`爾時,世尊見此四事已,便說斯偈:
「若人受胞胎, 惡行入地獄,
善者生天上, 無漏入涅槃。
賢者今受胎, 梵志入地獄,
須達生天上, 比丘取滅度。」
是時,世尊從靜`[室〔-〕【聖】]`室起,詣普集講堂而就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事。若人能修行者,身壞命終,得生人中。云何為四?所謂身、口、意、命清淨無瑕穢者。若命終時得生人中。
「若復,比丘!更有四法,有人習行者,入地獄中。云何為四?所謂身、口、意、命不清淨。是謂,比丘!有此四法。若有人親近者,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復次,比丘!復有四法,習修行者,生善處天上。云何為四?惠施、仁愛、利人、等利。是謂,比丘!`[有人行此法=行此四【三】]`有人行此法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復次,比丘!更有四法,若有人`[修行=行此法【三】]`修行者,身壞命終,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以【聖】]`已立,所作已`[辦【CB】,辨【大】]`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云何為四?有覺有觀禪、無覺無觀禪、`[護念=念護【三】]`護念禪、苦樂滅禪,是`[謂【麗】,為【大】(cf. K18n0649_p0481b02; T02n0125_p0670b13)]`謂比丘有四事法。若有人習行者,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CB】,辨【大】]`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
「是故,諸比丘!若有族姓子、四部之眾,欲生人中者,當求方便,行身、口、意、命清淨;若得生天上者,亦當求方便,行四恩;若得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亦當求方便,行四禪。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12. Sīhanāda. (pp. 79 f.)]`(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毘舍離=~Vesālī.]`毘舍離城外林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昔未成佛道時,爾時依彼大畏山而住。是時彼山,其有欲心、無欲心入中者衣毛皆竪。若復極盛熱時,野馬縱橫,露其形體而坐,夜便入深林中。若復極寒之日,風`[雨=雪【三】]`雨交流,晝便入林中,夜便露坐。
「我爾時,正能誦一偈,昔所未聞,昔所未見也。
「澹`[淡=怕【元明】]`淡夜安, 大畏山中,
露其形體, 是我誓願。
「若我至塚間,取彼死人之衣,而覆形體。爾時,若案吒村人來取木`[支=枝【三】]`支,著我耳中,或著鼻中,或有唾者,或有`[溺=尿【明】]`溺者,或以土坌其身上;然我爾時,終不起意,向彼人民。爾時,有此護心。爾時,有`[𤚐牛=牛畜【三】]`𤚐牛之處,設見犢子𡱁,便取食之;若無犢子𡱁者,便取大牛𡱁食之。爾時,食此之食,我復作是念:『今用食為?乃可終日不食。』時我`[*22-4]以=已【三】*`以生此念,諸天便來到我所,而作是言:『汝今勿復斷食。若當斷食者,我當以甘露精氣相益,使存其命。』爾時,我復作是念:『今`[*22]`以斷食,何緣復使諸天送甘露與我?今身將有虛詐。』是時,我復作是念:『今可食麻米之餘。』
「爾時,日食一麻一米,形體劣弱,骸骨相連,頂上生瘡,皮`[19]肉=皮【三】*`肉自墮,猶如敗壞瓠`[盧=蘆【明】]`盧,亦不成就我頭。爾時亦復如是,頂上生瘡,皮`[*19]`肉自墮,皆由不食故也。亦如深水之中星宿現中,爾時,我眼亦復如是,皆由不食故。猶如故車敗壞,我身亦復如是,皆悉敗`[毀=壞【三】]`毀不可承順。亦如駱駝脚跡,兩尻亦復如是。若我以手`[按=樓【聖】]`按摩腹時,便值脊骨,若按脊時,復值腹皮,`[身=形【三】]`身體羸弱者,皆由不食故。
「我爾時,復以一麻一米,以此為食,竟無所益,亦復不得上尊之法。若我意中欲大小便者,即便倒地不能自起居。是時,諸天見已,便作`[是=是念【三】]`是說:『此沙門瞿曇`[以=可【聖】]`以取滅度。』或復有諸天,而作是說:『此沙門未命終,今必命終。』或復有諸天,而作是說:『此沙門亦非命終,此沙門實是阿羅漢,夫羅漢之法有此苦行。』
「我爾時,猶有神識,知外來機趣。時,我復作是念:『今可入無息禪中。』便入無息禪中,數出入息,我`[今〔-〕【三】]`今以數出入`[息=自【聖】]`息,覺知有氣從耳中出,是時風聲如似雷鳴。爾時,`[復=我復【三】]`復作是念:『我今`[閉=可閉【三】]`閉口塞耳,使息不出。』息`[*22-6]以=已【三】*`以不出,是時內氣便從手脚中出,正使氣不`[得〔-〕【三】]`得從耳、鼻、口出,爾時內聲如似雷吼,我爾時亦復如是。是時神識猶隨身迴。
「是時,復作是念:『我宜更入無息禪中。』是時,盡塞諸孔之息。我`[*22-7]以=已【三】*`以塞諸出入息,是時便患頭額痛,如似有人以鑽鑽頭,我亦如是極苦頭痛。爾時,我故有神識,爾時我復作是念:『我今更可坐禪,息氣不得出入。』爾時,我便塞出入息,是時諸息盡集腹中。爾時,息轉時極為少`[類=賴【三聖】]`類,猶如屠牛之家,以刀殺牛;我亦如是,極患苦痛。亦如兩健人共執一`[劣人=雀【聖】]`劣人於火上`[炙=灰【聖】]`炙,極`[患疼痛=獲疼患【三】,獲疼痛【聖】]`患疼痛不可堪忍;我亦如是,此苦疼`[痛=患【元明】]`痛不可具陳。爾時,我猶有神識存,當我爾時坐禪之日,形體不作人色;其中有人見已,而作是說:『此沙門顏色極黑。』`[有=或有【三】]`有人見已,而作是說:『此沙門顏色似`[終=綠【三聖】]`終。』比丘當知,我六年之中作此苦行,不得上尊之法。
「爾時,我作是念:『今日可食`[一=一小【三】]`一果。』爾時我便食一果。當我食一果之日,身形萎弱不能自起居,如年百二十,骨節離散不能`[扶持=自扶【三】,扶侍【聖】]`扶持。比丘當知,爾時一果者,如似今日小棗耳。爾時,我復作是念:『`[非我=此非【三】]`非我成道之本,故當更有餘道。』爾時,我復作是念:『我自憶昔`[日〔-〕【三】]`日,在父王樹下無婬、無欲,除去`[惡=怨【聖】]`惡不善法,遊於初禪;無覺、無觀,遊於二禪;`[念=護念【元明】]`念清淨無有眾想,遊於三禪;無復苦樂,意念清淨,遊於四禪。此或能是道,我今當求此道。』
「我六年之中勤苦求道而不剋獲;或臥荊棘之上;或臥板木鐵釘之上,或懸`[鳥=鈎【聖】]`鳥身體遠地,兩脚在上而頭首向地;或交脚𨀛踞;或養長`[鬚髮=髮鬚【三】]`鬚髮未曾`[𢶕=剪【三】]`𢶕除;或日`[暴=曝【三】]`暴火炙;或盛冬坐冰;身體沒水;或寂寞不語;或時一食;或時二食;`[或時三食四食〔-〕【三】]`或時三食、四食,乃至七食;或食菜果;或食稻麻;或食草根;或食木實;或食花香;或食種種果蓏;或時倮形;或時著弊壞之衣;或著莎草之衣;或著毛毳之衣;或時以人髮覆形;或時養髮;或時取他髮益戴。如是,比丘!吾昔苦行乃至於斯,然不獲四法之本。云何為四?所謂賢聖戒律難曉難知;賢聖智慧難曉難知;賢聖`[解脫=三昧【三】]`解脫難曉難知;賢聖`[三昧=解脫【三】]`三昧難曉難知。是謂,比丘!有此四法,吾昔苦行不獲此要。
「爾時,我復作是念:『吾今要當求無上之道。』何者是無上之道?所謂向四法是也:賢聖戒律、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賢聖解脫。爾時,我復作是念:『不可以此羸劣之體,求於上尊之道,`[多少=少多【三聖】]`多少食精微之氣,長育身體,氣力熾盛,然後得修行道。』當食精微之氣,時五比丘捨我還退:『此沙門瞿曇性行錯亂,以捨真法而就邪業。』
「當我爾時,即從`[32]坐=座【三】*`坐起,東向經行。是時,我復作是念:『過去久遠恒沙諸佛,成道之處為在何所?』是時,虛空神天住在上,而語我曰:『賢士當知,過去恒沙諸佛世尊,坐於道樹清涼`[蔭=陰【聖】]`蔭下而得成佛。』時,我復作是念:『為坐何處得成佛道?坐耶?立耶?』是時,諸天復來告我,而作是說:『過去恒沙諸佛世尊,坐於草蓐,然後成佛。』
「是時,去我不遠,有吉祥梵志在側刈草,即往至彼,`[問=所【三】]`問:『汝是何人,為名何等,為有姓耶?』梵志報曰:『我名吉祥,其姓弗星。』我爾時語彼人曰:『善哉!善哉!如是姓字,世之希有;姓名不虛,必成其號,當使現世吉無不利,生、老、病、死,永使除盡。汝姓弗星,與我`[共=昔【三】]`共同。吾今`[欲=欲有【三】]`欲所求,見惠少草。』吉祥`[問=報【三聖】]`問曰:『瞿曇!今日用斯草為?』爾時,我報吉祥曰:『吾欲敷樹王下求於四法。云何為四?所謂賢聖戒律、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賢聖解脫。』
「比丘當知,爾時,吉祥躬自執草詣樹王所。吾即坐其上,正身正意,結`[加=跏【三】]`加趺坐,`[計=繫【三】]`計念在前。爾時,貪欲意解,除諸惡法,有覺、有觀,遊志初禪;有覺、有觀除盡,遊`[40]志=心【元明】*`志二、`[三〔-〕【聖明】]`三禪;護念清`[淨=淨遊心三禪【元明】]`淨,憂喜除盡,遊志四禪。我爾時以清淨之心,除諸結使,得無所畏,自識宿命無數來變。我便自憶無數世事,或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百千萬生、成劫、敗`[劫=劫成敗之劫【三】]`劫、無數成劫、無數敗劫、無數成敗之劫,我曾死此生彼,從彼命終而來生此,`[無=原【三】]`無其本末因緣所從,憶如此無數世事。
「我復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終者,善趣、`[善色惡趣=惡趣善色【三】]`善色,惡趣、惡色,若好、若醜,隨其行本,皆悉知之。或有眾生身修惡行,口修惡行,意修惡行,誹謗賢聖,造邪業本,與邪見相應,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或有眾生之類,身、口、意行善,不誹謗賢聖,與`[正=等【三聖】]`正見相應,身壞命終,生於人間,是謂此眾生身、口、意行無有邪業。我以三昧之心清淨無瑕穢,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即`[成〔-〕【聖】]`成無上正真之道。
「若使比丘!或有沙門、婆羅門明了諸趣,然此趣`[無=原【三】]`無本,吾昔未始不行,除一淨居天上不來此世;或復沙門、婆羅門當可所生之處,然我不生者,則非其宜,已生淨居天,不復來此`[世間=間世【聖】]`世間。卿等`[*22-8]以=已【三】*`以得賢聖戒律,我亦得之;賢聖三昧,卿等亦得,我亦得之;賢聖智慧,卿等亦得,我亦得`[之〔-〕【聖】]`之;賢聖解脫,卿等亦得,我亦得之;`[(賢聖…之)十四字〔-〕【聖】]`賢聖解脫`[知見〔-〕【聖】]`知見,卿等亦得,我亦得之;以斷胞胎之根,生死永盡,更不復受`[胞〔-〕【三】]`胞胎。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就四法。所以然者。若`[比=有比【三】]`比丘得此四法者,成道不難,如我今日成無上正真之道,皆由四法而得成果。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是【三】]`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S. 1. 2.]`(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久遠,三十三天釋提桓因`[及〔-〕【三】]`及將諸玉女,`[詣=在【三】]`詣難檀槃那園`[遊=遊戲【三聖】]`遊。
「是時,有一天人便說此偈:
「『不見難檀園, 則不知有樂,
諸天之所居, 無有過是者。』
「是`[時=時更【三】]`時,有天語彼天言:『汝今無智不能分別正理,憂苦之物,`[反=及【聖】]`反言是樂;無牢之物,而言是牢;無常之物,反言是常;不堅`[要〔-〕【三】]`要之物,復言堅要。所以然者,汝`[竟〔-〕【三】]`竟不聞如來說偈乎?
「『一切行無常, 生者必有死,
不生必不死, 此滅最為樂。』
「『`[彼=然【三聖】]`彼有此義,又有此偈,云何方言此處最為樂耶?汝今當知,如來亦說有四流法。若一切眾生沒在此流者,終不得道。云何為四?所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云=彼云【三】]`云`[何=欲【元】]`何名為欲流?所謂五欲是也。云何為五?所謂若眼見色起眼`[色=識【明】]`色想;若耳聞聲起識想;若鼻嗅香起識想;若舌知味起識想;若身知細滑起識想,是謂名為欲流。
「『云何名為有流?所謂有者,三有是也。云何為三?所謂欲有、色有、無色有,是謂名為有流也。
「『云何名為見流?所謂見流者:世有常、`[無常世=世無常【三】,世【聖】]`無常;世有邊見、無邊見;彼身彼命、非身非命;有如來死、無如來死、若有如來死`[無=若無【三】]`無如來死、亦非有如來死亦非無如來死;是謂名為見流。
「『彼云何無明流?所謂無明者,無知、無信、無見,心意貪欲恒有希望,及其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調戲蓋、疑蓋。若復不知苦、不知`[習=集【元明】]`習、不知盡、不知道,是謂名為無明流。天子當知,如來說此四流。若有人沒在此者,亦不能得道。』
「是時,彼天聞此語已,猶如力`[士=人【宋聖】]`士屈`[申=伸【三】]`申臂頃,從三十三天沒,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彼天而白我言:『善哉!世尊!快說此`[語=義【三】]`語!如來乃說四流。若凡夫之人不聞此四流者,則不獲四樂。云何為四?所謂`[休【CB】,伏【大】]`休息樂、正覺樂、沙門樂、涅槃樂。若凡夫之人不知此四流者,不獲此四樂。』作是語已,我復告曰:『如是,天子!如汝所言,若不覺此四流,則不覺此四樂。』
「我時與彼天人漸漸共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大患,出要為樂。爾時,天人`[*22-9]以=已【三】*`以發歡喜之心;是時,我便廣演說四流之法,及說四樂。爾時,彼天`[專=壽【聖】]`專心一意,思惟此法已,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我今亦說此四法、四樂,便得四諦之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無常想,當廣布無常想,已修無常想,廣布無常想,斷欲界愛、`[33]色=色界【三】*`色愛、無`[色愛〔-〕【聖】]`色愛,盡斷無明,盡斷憍慢,猶如燎燒草木,皆悉除盡。此`[亦〔-〕【聖】]`亦如是,若修無常想,盡除斷一切諸結。所以然者,往昔久遠有一天子,將五百玉女前後導從,出遊難檀槃那`[園中〔-〕【三】]`園中戲`[廬=盧【明】,〔-〕【聖】]`廬;轉詣迦尼樹下五欲自娛樂。時,彼天子登樹遊戲,心意錯亂,並復採華,即便墮樹而命終,生此舍衛城中大長者家。是時,五百玉女`[椎【三】,推【大】,推【麗】]`椎胸喚呼,不能自勝。
「我爾時,以天眼觀見天子,而`[命=取命【聖】]`命終生舍衛城中大長者家,經八、九月便生男兒,端`[3]正=政【聖】*`正無雙,如桃華色。是時,長者子漸漸長大,父母便求婦處。`[取=娶【三】]`取婦未久便復命終,生大海中,作龍蛇形。是時,彼長者居門大小,追慕號哭,痛毒傷心。是時,彼龍復為金翅鳥所食,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是時,諸龍女追慕情切,實不可言。」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彼天採華時, 心意亂不寧,
猶水`[飄=漂【三】]`飄村落, 悉沒不得濟。
是時玉女眾, 圍遶而啼哭,
顏貌極端`[*3-1]正=政【聖】*`正, 愛華而命終。
人中亦啼哭, 失我窮腸子,
尋`[復【麗】,腹【大】(cf. K18n0649_p0485a03; T02n0125_p0673a07)]`復取命終, 無常之所壞。
龍女隨後追, 諸龍皆共集,
七頭`[極勇=皆勇【明】,極踊【聖】]`極勇猛, 金翅之所害。
諸天亦愁憂, 人中亦復爾,
龍女亦愁憂, 地獄受苦痛。
四諦之妙法, 如實而不知,
有生亦有死, 不脫長流海。
是故當起想, 修諸清淨法,
必當離苦惱, 更不受有患。
「是故,諸比丘!常當修行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便斷色愛、無色愛,亦斷憍慢,無明永盡無餘。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目連弟子、阿難弟子二人共談:「我等二人同聲經唄,誰者為勝?」
是時,眾多比丘聞此二人各各共論,聞已,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言:「今有二人共論:『我等二人共誦經唄,何者為妙?』」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往呼此二比丘使來。」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比丘從佛受教。即往至彼二人所,語彼二人曰:「世尊喚卿。」
是時,二人聞比丘語已,即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爾時,世尊告二人曰:「汝等愚人實有此語:『我等共誦經唄,何者為妙?』」
二人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汝等頗聞我說此法共`[競諍=諍競【明】]`競諍乎?如此之法,何異梵志?」
諸比丘對曰:「不聞如來而說此法。」
世尊告曰:「我由來不與諸比丘而說此法,當諍勝負耶?然我今日`[所=所以【三】]`所說法,欲有降伏,有所教化。若有比丘受法之時,當念思惟四緣之法,`[意=竟【聖】,此法竟【三】]`意與契經、阿毘曇、律共相應不?設共相應者,當念奉行。」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多`[誦=調【聖】]`誦無益事, 此法非為妙,
猶`[算=等【元】]`算`[牛頭數=計牛頭【三】]`牛頭數, `[非此=此非【三】]`非此沙門要。
若少多誦習, 於法而行法,
此法極為上, 可謂沙門法。
雖誦千章, 不義何益? 不如一`[句=義【三】]`句, 聞可得道。
雖誦千言,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可得道。
千千為`[敵=摘【聖】]`敵, 一夫勝之, 未若自勝, `[已=以【三】]`已忍者上。
「是故,諸比丘!自今`[*22-10]以=已【三】*`以後,未復諍訟有勝負心。所以然者,`[念當=當念【三】]`念當降伏一切人民。若復比丘有勝負心,共諍訟心而共競者,即以法、律治彼。比丘!以是之故,當自修行。」
是`[故=時【三】,故時【聖】]`故,二比丘聞佛此語已,即從`[*32-1]坐=座【三】*`坐起,禮世尊足,而求`[19]悔=誨【聖】*`悔過:「自今已後,更不復為,唯願世尊受其`[*19]`悔過。」
世尊告曰:「大法之中快得`[改=愍【聖】]`改過,自知有`[諍=爭【聖】]`諍競之心,聽汝`[*19-2]悔=誨【聖】*`悔過。諸比丘!更莫復爾。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上、坐、行跡 無常、園觀`[池=地【三聖】]`池
無漏、無息、禪 四樂、無諍訟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三`[〔-〕=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苻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善聚品第三十`[二=二五法初【明】]`二
`[~ A. V. 2.]`(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善聚,汝等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善聚?所謂五根是也。云何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謂,比丘!有此五根。若有比丘修行五根者,便成須陀洹,得不退轉法,必成至道;轉進其行成斯陀含,而來此世盡其苦際;轉進其道成阿那含,不復來此世,即復取般涅槃;轉進其行,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彼【元明】]`復受胎,如實知之。
「言善聚者,即五根是也。所以然者,此最大聚,眾聚中妙。若不行此法者,則不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及如來、至真、等正覺也。若得此五根者,便有四果、三乘之道。言善聚者,此五根為上。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行此五根。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 52. Rāsi.]`(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不善之聚,汝等當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不善聚?所`[謂=為【明】]`謂五蓋。云何為五?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調戲蓋、疑蓋,是謂名為五蓋。欲知不善聚者,此名為五蓋。所以然者,比丘當知,若有此五蓋,便有畜生、餓鬼、地獄之分,諸不善法皆由此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滅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調戲蓋、疑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panca-nivarana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承事禮佛有五事功德。云何為五?一者端`[4]正=政【聖】*`正,二者好聲,三者多財饒寶,四者生長者家,五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所以然者,如來無與等也。如來有信、有戒、有聞、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就五功德。
「復以何因緣禮佛而得端`[*4-1]正=政【聖】*`正?以見佛形像已,發歡喜心,以此因緣而得端正。復以何因緣得好音聲?以見如來形像已,三自稱號:南無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此因緣得好音聲。復以何因緣多財饒寶?緣彼`[見〔-〕【三聖】]`見如來而作大施,散華、然燈,及餘所施之物,以此因緣獲大財寶。復以何因緣生長者家?若見如來形已,心無染著,右膝著地,長跪叉手,至心禮佛,以此因緣生長者家。復以何因緣,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諸佛世尊常法,諸有眾生,以五事因緣禮如來者,便生善處天上。是謂,比丘!有此五因緣禮佛`[功=之【聖】]`功德。是故,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禮佛者,當求方便,成此五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130. Devadūta.,[No. 26.(64), Nos.42, 43]]`(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如獨【三】]`猶如屋舍有兩門相對,有人在中住,復有人在上住,觀其下出入行來皆悉知見。我亦如是。以天眼觀眾生之類,生者、終者,善趣、惡趣,善色、惡色,若好、若醜,隨行所種,皆悉知之。
「若復有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誹謗賢聖,行`[正=等【三聖】]`正見法與等見相應,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名眾生行善。`[若=者【三】]`若復有眾生,行此善法不造惡行,身壞命終,來生人中。若復有眾生,身、口、意行惡,造不善行,命終之後,生餓鬼中。或復有眾生,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與邪見相應,命終之後,生畜生中。或復有眾生,身、口、意行惡,造不善行,誹謗賢聖,命終之後,生地獄中。
「`[是〔-〕【三】]`是時,獄卒將此罪人示`[閻羅=~Yama.]`閻羅王,並作是說:『大王當知,此人前世身意`[行=得【元】]`行惡,作諸惡行已,生此地獄中。大王!當`[觀=處【聖】]`觀此人以何罪治?』是時,閻羅王漸與彼人私問其罪,告彼人曰:『云何,男子!汝本前世為人身時,不見人有生者得作人身,處胎之時極為困厄,痛實難處,及其長大,將養乳`[哺=鋪【聖】]`哺,沐浴身體耶?』是時,罪人報曰:『實見,大王!』閻羅王曰:『云何,男子!汝自不知生法之要行耶?身、口、意法修諸善趣。』罪人報曰:『如是,大王!如大王教。但為愚惑,不別善行。』閻羅王曰:『如卿所說,其事不異,亦復知卿不作身、口、意行,但為今日,當究汝放逸`[16]罪=羅【元】*`罪行。非父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之所為也,本自作罪,今自受報。』
「是時,閻羅王先問其罪,`[却=約【三】]`却勅治之。次復,第二天使問彼人曰:『汝本為人時,不見老人形體極劣,行步`[苦=枯【三】]`苦竭,衣裳垢`[坌=圿【元明聖】]`坌,進止`[戰掉=顫𩑣【明】,戰𣏞【聖】]`戰掉,氣息呻吟,無復少壯之心。』是時,罪人報曰:『如是,大王!我已見之。』閻羅王報曰:『汝當自知:「我今亦有此`[形老之法=~Jarādhamma.]`形老之法,為老所厭,當修其善行。」』罪人報曰:『如是,大王!爾時,實不信之。』閻羅王報曰:『我實知之,汝不作身、口、意行,今當治汝罪,使後不犯。汝所作惡,非父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人民所造,汝今自造其罪,當自受報。』
「是時,閻羅王以此第二天使約勅已,復以第三天使告彼人曰:『汝前身作人時,不見有病人`[22]乎=于【聖】*`乎?臥在屎`[23]尿=溺【三聖】*`尿之上,不能自起居。』罪人報曰:『如是。大王!我實見之。』閻羅王曰:『云何,男子!汝不自知:「我亦當有此病,不`[1]免=勉【聖】*`免此患?」』罪人報曰:『實爾,大王!我實不見之。』閻羅王曰:『我亦知之,愚惑不解,我今當處汝罪,使後不犯此之罪行。非父、非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之所造作。』
「是時,閻羅王以此教勅已,復以第四天使告彼人曰:『云何,男子,身如枯木,風去火`[歇=次【宋元聖】,冷【明】]`歇而無情想,五親圍遶而號哭?』罪人報曰:『如是。大王!我已見之。』閻羅王曰:『汝何故不作是念:「我亦當不`[*1-1]免=勉【聖】*`免此死。」』罪人報曰:『實爾,大王!我實不覺。』閻羅王曰:『我亦信汝不覺此法,今當治汝使後不犯。此不善之`[*16-1]罪=羅【元】*`罪,非父、非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人民所造,汝本自作,今自受罪。』
「是時,閻羅王復以第五天使告彼人曰:『汝本為人時,不見有賊`[穿=竊【宋】,𤗇【元明】]`穿牆破舍,取他財寶,或以火燒,或道路隱藏。設當為國王所`[擒=禽【聖】]`擒得者,或截手足,或取殺之,或閉著牢獄,或反縛詣市,或使負沙石,或取倒懸,或攢箭射,或以`[5]融=鎔【明】*`融銅而灌其身,或以火炙,`[或=而【明】]`或剝其皮還使食之,或開其腹以草擆之,或以湯中煮之,或以刀斫輪`[轢=落【聖】]`轢其頭,或以象脚蹈殺,或著`[標=摽【三】,㯹【聖】]`標頭乃至於死?』罪人報曰:『我實見之。』閻羅王曰:『汝何故私盜他物?情知有事,何為犯之?』『`[(如是…惑)八字〔-〕【三】]`如是,大王!我實愚惑。』閻羅王曰:『我亦信汝所言,今當治汝罪,使後不犯。此之罪者,非父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人民所為,自作其罪,還自受報。』
「是時,閻羅王以問罪已,便勅獄卒:『速將此人往著獄中!』是時,獄卒受王教`[令=今【元明】]`令,將此罪人往著獄中。地獄`[左=佐【聖】]`左側極為火然,鐵城、鐵廓,地亦鐵作;有四城門極為`[臭=醜臭【聖】]`臭處,如似屎`[*23-1]尿=溺【三聖】*`尿所見染污,刀山、劍樹圍遶四面,復以鐵疏籠而覆其上。」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四壁四城門, 廣長實為牢,
鐵籠之所覆, 求出無有期。
彼時鐵地上, 火然極為熾,
壁方百由旬, 洞然一種色。
中央有四柱, 覩之實恐畏,
及其劍樹上, 鐵`[13]𠿘=觜【三】*`𠿘烏所止。
臭處實難居, 覩之衣毛竪,
種種之畏器, `[隔=鬲【三聖】]`隔子有十六。
「比丘當知,是時,獄卒以若干苦痛`[𭮂〔-〕【三聖】]`𭮂打此人。若彼罪人舉脚著獄中時,血肉斯盡,唯有骨在。是時,獄卒將此罪人,復以利斧`[16]斫=破【三】*【聖】`斫其形體,苦痛難計,求死不得。要當罪滅之後,`[爾乃=乃爾【三】]`爾乃得脫;彼於人間所作罪業,要使除盡,後乃得出。
「是時,彼獄卒將此罪人,緣刀劍樹,或上或下。是時,罪人以在樹上,便為此鐵`[*13-1]𠿘=觜【三】*`𠿘烏所食,或啄其頭,取腦食之;或取手脚,打骨取髓。然罪未畢,若罪畢者,然後乃出。
「是時,獄卒取彼罪人使抱熱銅柱坐。前世時,喜`[婬=淫【聖】]`婬泆故,故致此罪;為罪所追,終不得脫。是時,獄卒從脚`[跟=根【三聖】]`跟拔筋,乃至項中而前挽之;或使`[車載=載車【聖】]`車載,或進、或退不得自在,其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
「是時,獄卒取彼罪人,著火山上驅使上下。是時,極為爛盡,然後乃出。是時,罪人由此因緣求死不得,要當使罪除盡,然後乃出。
「是時,獄卒復取罪人,拔其舌擲著背後,於中受苦不可稱計,求死不得。是時,獄卒復取罪人著刀山上,或斷其脚,或斷其頭,或斷其手。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
「是時,獄卒復以熱`[大=火【三】]`大鐵`[葉=鐷【宋】,鍱【明】,【元】]`葉覆罪人身,如生時著衣,當時苦痛毒為難處,皆由貪欲之故,故致斯罪。是時,獄卒復`[使〔-〕【聖】]`使罪人,五種作役,驅令偃臥,取其鐵釘釘其手足,復以一釘而釘其心,於中受斯苦痛,實不可言。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
「是時,獄卒復取罪人,顛倒其身,舉著鑊中。時,身`[至下=下至【三聖】]`至下皆悉爛盡。若還至上亦復爛盡。若至四邊亦復爛盡,酸楚毒痛不可稱計,現亦爛,不現亦爛,猶如大釜而煮小豆,或上或下。`[今=令【三】]`今此罪人亦復如是,現亦爛,不現亦爛,於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受罪畢,然後乃出。
「比丘當知,或復有時彼地獄中,經歷數年,東門乃開。是時,罪人復往趣門,門自然閉。是時,彼人皆悉倒地,於中受苦不可具稱。或時,各各自稱怨`[債=責【聖】]`債:『我由汝等,不得出門。』」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愚者常喜悅, 亦如光音天,
智者常懷憂, 如似獄中囚。
「是時,大地獄中經歷百千萬歲,北門復開。是時,罪人復向北門,門便復閉,要當使罪滅,然`[後=復【三】]`後乃出。是時,彼罪人復經數百萬歲,乃復得出,人中所作罪,要當使畢。是時,獄卒復取罪人,以鐵斧`[*16-1]斫=破【三】*【聖】`斫罪人身,經爾許之罪,使令更之。要當使罪苦畢盡,然後乃出。
「比丘當知,或復有時彼東門復更一開。是時,彼眾生復詣東門,門復自閉而不得出;設復得出,外復有大山,而往趣之,彼入山中,為兩山所`[1]壓=押【聖】*`壓猶如`[*1]`壓麻油,於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苦盡,然後乃出。爾時,彼罪人轉得前進,復值熱灰地獄,縱廣數千萬由旬,於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畢其罪`[原=源【三】]`原,然後乃出。轉復前進,次有刀刺地獄。是時,罪人復入此刀刺地獄中,便有大風起,`[壞=懷【元】]`壞此罪人身體筋骨,於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罪滅,然後乃出。
「次復,有大熱灰地獄。是時,罪人復入此大熱灰地獄中,形體融爛,受苦無量。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是時,罪人雖得出此熱灰地獄,復值刀劍地獄,縱廣數千萬里。是時,罪人入此刀劍地獄中,於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
「次復,有沸屎地獄,中有細虫,入骨徹髓食此`[人=罪人【三】]`人,雖得出此地獄,前值獄卒。是時,獄卒問罪人曰:『卿等欲何所至?為從何來?』罪人報曰:『我等不知所從來處,亦復不知當何所至。但我等今日極為飢困,意欲須食。』獄卒報曰:『我等當相供給。』是時,獄卒取罪人仰臥,取大熱鐵丸,使罪人吞之,然罪人受苦不可稱計。是時,熱鐵丸從口下過,腸胃爛盡,受苦難量。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
「然彼罪人不堪受此苦痛,還復入熱屎地獄、刀劍地獄、大熱灰地獄,還來經爾許地獄。是時,彼眾生不堪受苦,還迴頭至熱屎地獄中。是時,獄卒語彼眾生曰:『卿等欲何所至?為從何來?』罪人報曰:『我等不能自知為從何所來,今復不知當何所至。』獄卒問曰:『今須何物?』罪人報曰:『我等極渴,欲須水飲。』是時,獄卒取罪人仰臥,`[*5-1]融=鎔【明】*`融銅灌口,使令下過,於中受罪不可具計,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是時,彼人不堪受此苦,`[還=受【宋元】,復【明】]`還入沸屎地獄、劍樹地獄、熱灰地獄,還入大地獄中。
「比丘當知,爾時,罪人苦痛,難可稱計,設彼罪人眼見色者,心不`[愛=受【宋】]`愛樂,設復`[聞聲嗅香=聞聲香【宋】,耳聞聲鼻嗅香舌【元明】]`聞聲、嗅香、知味、身更細滑、意知法,皆起瞋恚。所以然者,由本不作善行之報,恒作惡業,故致斯罪。
「是時,閻羅王勅彼罪人曰:『卿等不得善利,昔在人中受人中福,身、口、意行不與相應,亦不惠施、仁愛、利人、等利,以是之故,今受此苦。此之惡行,非父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之所為也。諸有眾生身、口、意清淨,無有`[沾=玷【元明】,治【聖】]`沾污,如似光音天;諸有眾生作諸惡行,如似地獄中。卿等身、口、意不淨,故致斯罪。』比丘當知,閻羅王便作是說:『我當何日脫此苦難,於人中生?`[9]已=以【三聖】*`已得人身,便得出家,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閻羅王尚作是念,何況汝等今得人身,得作沙門!是故,諸比丘!`[常當=當常【三】]`常當念行身、口、意行,無令有缺;當滅五結,修行五根。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Pravāraṇa. (Fragment, Hoernle, p. 36)~S. 8. 7. Pavāraṇā.,[Nos. 26(121), 61, 63, 99(1212), 100(228)]]`(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東苑鹿母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世尊七月十五日於露野地敷`[座=坐【三】]`座,`[比=諸比【元明】]`比丘僧前後圍遶,佛告阿難曰:「汝今於露地速擊揵椎。所以然者,今七月十五日是受歲之日。」
是時,尊者阿難右膝著地,長跪叉手,便說此偈:
「淨眼無與等, 無事而不練,
智慧無染著, 何等名受歲?」
爾時,世尊復以偈報阿難曰:
「受歲三業淨, 身口意所作,
兩兩比丘對, 自陳所作短。
還自稱名字, 今日眾受歲,
我亦淨意受, 唯願原其過。」
爾時,阿難復以偈問其義曰:
「過去恒沙佛, 辟支及聲聞,
盡是諸佛法? 獨是釋迦文?」
爾時,佛復以偈報阿難曰:
「恒沙過去佛, 弟子清淨心,
皆是諸佛法, 非今釋迦文。
辟支無此法, 無歲無弟子,
獨逝無伴侶, 不與他說法。
當來佛世尊, 恒沙不可計,
彼亦受此歲, 如今瞿曇法。」
是時,尊者阿難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昇講堂,手執揵椎,並作是說:「我今擊此如來信鼓,諸有如來弟子眾者,盡當普集。」
爾時,復說此偈:
「降伏魔力怨, 除結無有餘,
露地擊揵椎, 比丘聞當集。
諸欲聞法人, 度流生死海,
聞此妙`[14]響=嚮【聖】*`響音, 盡當`[運=雲【三】]`運集此。」
爾時,尊者阿難`[*9-1]已=以【三聖】*`已擊揵`[椎=槌【宋元】]`椎,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言:「今正是時,唯願世尊何所勅使。」
是時,世尊告阿難曰:「汝隨次坐,如來自當知時。」是時,世尊坐于草座告諸比丘:「汝等盡當坐于草座。」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時,諸比丘各坐草座。
是時,世尊默然觀諸比丘已,便勅諸比丘:「我今欲受歲。我無過咎於眾人`[*22-1]乎=于【聖】*`乎?又不犯身、口、意?」如來說此語已,諸比丘默然不對。是時,復再三告諸比丘:「我今欲受歲。然我無過於眾人乎?」
是時,尊者舍利弗即從`[2]坐=座【元明】*`坐起,長跪叉手,白世尊言:「諸比丘眾觀察如來,無身、口、意過。所以然者,世尊今日不度者度,不脫者脫,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無救者為作救護,盲者作眼目,為病者作大醫王,三界獨尊無能及者,最尊、最上,`[未=夫【宋】]`未起道意者使發道意,眾人未寤尊令寤之,未聞法者使令聞之,為迷者作徑路,恒以正法;以此事緣,如來無咎於眾人,亦無身、口、意過。」
是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令【元】]`今向如來自陳,然無咎於如來及比丘僧乎?」
世尊告曰:「汝今,舍利弗!都無身、口、意所作非行。所以然者,汝今智慧無能及者,種種智慧、無量智慧、無邊之智、無與等智、疾智、`[捷=健【宋】]`捷智、甚深之智、平等之智,少欲知足,樂靜之處,多諸方便,念不錯亂,總持三昧,根原具足: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三聖】]`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勇悍能忍,所說`[無惡不=知惡之【三聖】]`無惡,不為`[非法=法非【聖】]`非法,心性庠序,不行卒暴。猶如轉輪聖王最大太子,當紹王位,轉於法輪。舍利弗亦如是,轉於無上法輪,諸天、世人及龍、鬼、魔、若魔天,本所不轉,汝今所說,常如法義,未曾違理。」
是時,舍利弗白佛言:「此五百比丘盡當受歲。此五百人盡無咎於如來乎?」
世尊告曰:「亦不責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所以然者,此舍利弗大眾之中極為清淨,無`[有〔-〕【宋聖】]`有瑕穢,今此眾中最小下坐,得須陀洹道,必當上及不退轉法;以是之故,我不怨責此眾。」
爾時,`[多耆奢=~Vaṅgīsa.]`多耆奢在此眾中即從`[*2-1]坐=座【元明】*`坐起,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我今堪任欲有所論。」
世尊告曰:「欲有所說,今正是時。」
多耆奢即於佛前歎佛及比丘僧,而說此偈:
「十五清淨日, 五百比丘集,
諸結縛悉解, 無愛更不生。
轉輪大聖王, 群臣所圍遶,
普遍諸世界, 天上及世間。
大將人中`[尊=導【聖】]`尊, 為人作導師,
弟子樂徒`[從=眾【三】]`從, 三達六通徹。
皆是真`[佛=弟【三】]`佛子, 無有塵垢者,
能斷欲愛刺, 今日自歸命。」
爾時,世尊可多耆奢所說。是時,多耆奢作是念:「如來今日可我所說。」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從坐起,禮佛却退,還就本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造偈弟子,所謂多耆奢比丘是。所說無疑難,亦是多耆奢比丘是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14]閱=越【明】*`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三十三天有一天子,身形有五死`[15]瑞=相瑞【聖】*`瑞應。云何為五?一者華冠自萎,二者衣裳垢`[16]坋=圿【元明】*`坋,三者腋下流汗,四者不樂本位,五者玉女違`[17]叛=畔【聖】*`叛。爾時,彼天子愁憂苦惱,`[18]搥=推【聖】*`搥胸歎息。時,釋提桓因聞此天子愁憂苦惱,`[*18]`搥胸歎息,便勅一天子:「此何等音聲,乃徹此間?」
彼天子報言:「天`[子=王【三】]`子當知,今有一天子,命`[將〔-〕【三】]`將欲終,有五死`[*15-1]瑞=相瑞【聖】*`瑞應:一者華冠自萎,二者衣裳垢`[*16-1]坋=圿【元明】*`坋,三者腋下流`[21]汗=污【元】*`汗,四者不樂本位,五者玉女違`[*17-1]叛=畔【聖】*`叛。」
爾時,釋提桓因往至彼欲終天子所,語彼天子言:「汝今何故愁憂苦惱,乃至於斯?」
天子報言:「尊者因提,那得不愁憂苦惱,命將欲終,有五死怪,`[華=華冠自【三】]`華萎,衣裳垢膩,腋下流`[*21-1]汗=污【元】*`汗,不樂本處,玉女違`[叛=離【三聖】]`叛,今此七寶宮殿悉當`[忘=已【元明】]`忘失,及五百玉女亦當星散,我所食甘露者今無氣味。」
是時,釋提桓因語彼天子言:「汝豈不聞如來說偈乎?
「一切行無常, 生者必有死,
不生則不死, 此滅為最樂。
「汝今何故愁憂乃至於斯,一切行無常之物,欲使有常者,此事不然。」
天子報言:「云何,天帝!我那得不愁憂,我今天身清淨無瑕穢,光喻日月,靡所不照;捨此身已,當生羅`[*14-1]閱=越【明】*`閱城中猪腹中生,生恒食屎,死時為刀所割。」
是時,釋提`[25]桓=洹【聖】*`桓因語彼天子言:「汝今可自歸佛、法、眾,若當爾時,便不墮三惡趣。」
是時,天子報言:「豈當以歸三尊,不墮三惡趣乎?」
釋提`[*25-1]桓=洹【聖】*`桓因曰:「如是,天子!其有自歸三尊者,終不墮三惡趣也。如來亦說此偈:
「『諸有自歸佛, 不墮三惡趣,
盡漏處天人, 便當至涅槃。』」
爾時,彼天問釋提`[*25-2]桓=洹【聖】*`桓因:「今如來竟為所在?」
釋提`[*25-3]桓=洹【聖】*`桓因曰:「今如來在摩竭國羅`[*14-2]閱=越【明】*`閱城中,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天子報言:「我今無有此力,可得至彼覲省如來。」
釋提`[*25-4]桓=洹【聖】*`桓因報言:「天子當知,右膝著地,長跪叉手,向下方界,而作是說:『唯願世尊善觀察之,今在垂窮之地,願矜愍之!`[今=我今【聖】]`今自歸三尊,如來無所著。』」
是時,彼天子隨釋提`[*25-5]桓=洹【聖】*`桓因言,即便長跪向下方,自稱姓名,自歸佛、法、眾,盡其形壽為真佛子,非用天子。如是,至三說此語已,不復處猪胎,乃當更生長者家。
是時,彼天見此緣已,即向釋提`[*25-6]桓=洹【聖】*`桓因而說此偈:
「善緣非惡緣, 為法非為財,
導引以正道, 此者尊所歎。
蒙尊不墮惡, 猪胎甚難因,
自察生長者, 因彼當見佛。」
是時,天子隨時壽長短,生羅`[*14-3]閱=越【明】*`閱城中大長者家。是時,長者婦自知有`[娠=身【三聖】]`娠,十月欲滿,生一男兒,端`[*4-2]正=政【聖】*`正無雙,世之希有。是時,釋提`[*25-7]桓=洹【聖】*`桓因`[3]以=已【元明】*`以知此兒向十歲,數數往告:「汝可`[憶=億【聖】]`憶本所作緣本,自言:『我當因彼見佛。』今正是時,可見世尊;若不往者,後必有悔。」
是時,尊者舍利弗到時,著衣持鉢,入羅`[*14-4]閱=越【明】*`閱城乞食,漸漸往至彼長者家,在門外靜然而住。
爾時,長者子見舍利弗著衣持鉢,容貌殊特,見已,便往至舍利弗前,而作是說:「汝今是誰?為誰弟子?為行何法?」
舍利弗言:「我師出釋種,於中出家學道,師名如來、至真、等正覺,`[恒=正【宋】]`恒從彼受法。」
是時,小兒即向舍利弗,而說此偈:
「尊今靜然立, 持鉢容貌整,
今欲求何等? 與誰在此住?」
是時,舍利弗復以偈報曰:
「我今不求財, 非食非服飾,
故來為汝故, 善察聽我語。
憶汝本所說, 天上言誓時,
人中當見佛, 故來相告耳。
諸佛出興難, 說法亦復然,
人身不可獲, 亦如優曇花。
汝今隨我來, `[俱=但【三】]`俱覲如來容,
必當為汝說, 至要之善`[趣=處【三】]`趣。」
是時,長者子聞舍利弗語已,即往至父母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是時,長者子白父母言:「唯願聽許,至世尊所,承事禮敬,問訊康`[強=彊【聖】]`強。」
父母報曰:「今正是時。」
長者子即集香花及好白`[9]㲲=疊【聖】*`㲲,共尊者舍利弗,相隨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爾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此長者子居此羅`[*14-5]閱=越【明】*`閱城中,不識三尊,唯願世尊善與說法,令得度脫。」
是時,長者子遙見世尊`[威容=容儀【聖】]`威容端正,諸根寂靜,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亦如須彌山`[王=上【宋聖】,出眾山上【元明】]`王,面如日月,視之無厭。前進禮足,在一面住。爾時,長者子即以香華散如來上,復以新白`[*9-1]㲲=疊【聖】*`㲲奉上如來,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是時,世尊漸與說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為不【元明】]`不淨,漏為是大患,出家為要。是時,世尊`[*3-1]以=已【元明】*`以知小兒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集【元明】]`習、盡、道,是時世尊盡與彼長者子說。
是時,長者子即於`[*2-2]坐=座【元明】*`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無復瑕穢。是時,長者子即從`[*2]`坐起,頭面禮足,白世尊言:「唯願世尊聽`[使=受【三】]`使出家,得作沙門。」
世尊告曰:「夫為道者,不辭父母,不得作沙門。」
是時,長者子白世尊言:「要當使父母聽許。」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
爾時,長者子即從`[*2-4]坐=座【元明】*`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所在,白父母言:「唯願聽許,得作沙門。」
父母報言:「我等今日唯有一子,然家中生業饒財多寶,行沙門法,甚為不易。」
長者子報言:「如來出世,億劫乃有,甚不可遇,時時乃出耳。亦如優曇鉢華時時乃有耳。如來亦復如是,億劫乃出耳。」
是時,長者子父母各共嘆息而作是言:「今正是時,隨汝所宜。」
是時,長者子頭面禮足,便辭而去。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彼長者子白世尊言:「父母見聽,唯願世尊聽使作道。」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今度此長者子使作沙門。」
舍利弗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舍利弗從佛受教。度作沙彌,日日教誨。
是時,彼沙彌在閑靜處而自剋修,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剃除鬚髮,修無上梵行者,欲得離苦。是時,沙彌即成阿羅漢,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我今已見佛聞法,都無有疑。」
世尊告曰:「汝今云何見佛聞法而無狐疑?」
沙彌白佛言:「色者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復無我。如是智者所覺知;痛、想、行、識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無我,無我者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此智者所覺知,此`[盛=五盛【元明】]`盛陰無常、苦、空、無我、非有,多諸苦惱,不可療治,恒`[臭=在臭【元明】]`臭處,不可久保,悉觀無有我,今日觀察此法,便為見如來已。」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沙彌!即聽汝為大沙門。」
爾時,彼沙彌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 50. Nārada.(那羅陀)]`(七)
聞如是:
一時,尊者那羅陀在`[波羅梨=彼羅梨【聖】,~Pāṭaliputta.]`波羅梨國長者竹`[林=村【聖】]`林中。
爾時,`[6]文茶=文荼【三聖】*,~Muṇḍa.`文茶王第一夫人而取命終,`[王〔-〕【三聖】]`王甚愛敬,念未曾去懷。是時,有一人至王所,而白`[王言=言王【元】]`王言:「大王當知,第一夫人今已命終。」
是時,王聞夫人無常,即懷愁憂,告來人曰:「汝速輿夫人死`[屍=尸【聖】]`屍,著麻油中,使我見之。」
是時,彼人受王教命,即往持夫人身,著麻油中。
爾時,王聞夫人逝喪,極懷愁惱,不食不飲,`[復=不【三】]`復`[不持法=治王法【三】,非法治【聖】,~Na kammantam payojeti.]`不持法,不理王事。
是時,左右有一人名曰善念,恒與大王執劍,白大王曰:「大王當知,此國界中有沙門,名那羅陀,`[得=是得【聖】]`得阿羅漢,有大神足,博識多知,無事不練,`[13]辯=辨【聖】*`辯才勇慧,語常含笑。願王當往至彼,聽其說法。若王聞法,無復愁憂苦惱。」
王報之曰:「善哉!善哉!善說此語。汝今,善念!先往語彼沙門。所以然者,夫轉輪聖王欲有所至,先當遣人,不`[先遣〔-〕【宋】,先【聖】]`先遣信而至者,此事不然。」
時,善念報曰:「如大王教。」即受王教,往至長者竹園中,至那羅陀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善念白尊者那羅陀言:「尊當知之,大王夫人今已命終,緣此苦惱,不食不飲,亦復不治王法、國事,今欲來覲省尊顏,唯願善與說法,使王無復愁苦。」
那羅陀報言:「欲來者,今正是時。」
是時,善念已聞教令,即頭面禮足,便退而去。往至王所,`[而=面【元】]`而白王言:「`[已=以【聖】]`已語沙門!王宜知之。」
是時,即勅善念:「汝速嚴駕`[17]寶羽=羽葆【元明】*`寶羽之車,吾今欲往與沙門相見。」
是時,善念即嚴駕`[*17-1]寶羽=羽葆【元明】*`寶羽之車,前白王言:「嚴駕`[*9-2]已=以【三聖】*`已辦,王知是時。」
是時,王乘`[*17-2]寶羽=羽葆【元明】*`寶羽之車,出城詣那羅陀所,步入長者竹園中。夫人王法,除五威容,捨著一面,至那羅陀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那羅陀告王曰:「大王當知,夢幻之法起於愁憂,泡沫之法及以雪揣而起愁憂,亦復不可以華法之想起於愁憂。所以然者,今有五事最不可得,是如來之所說也。云何為五?夫物應盡,欲使不盡者,此不可得;夫物應滅,欲使不滅者,此不可得;夫老之法,欲使不老者,此不可得;復次,病法,欲使不病者,此不可得;復次,死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是謂,大王!此有五事最不可得,是如來之所說。」
爾時,那羅陀便說此偈:
「不`[以=可【明】]`以愁憂惱, 而獲其福祐,
`[設=說【元】]`設有懷愁憂, 外境得其便。
若使有智者, 終不思惟是,
外敵便有愁, 而不得其便。
威儀禮節具, 好施無悋心,
當求此方便, 使獲其大利。
設使不可得, 我及彼眾人,
無愁便無患, 行報知如何。
「又大王當知,應失之物便失之,已`[失〔-〕【三聖】]`失便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我所愛者今日已失,是謂失物便失之,於中起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是謂,大王!第一愁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來處。
「又復聞賢聖弟子所應失物便失之,是時彼人不起愁、憂、苦、惱,`[21]當=常【三聖】*`當作是學:我今所失非獨一已,餘人亦有此法;設我於中起愁憂者,此非其宜,或能使親族起愁憂,怨家歡喜,食不消化,即當成病,身體煩熱,由此緣本,便致命終。爾時,便能`[除〔-〕【三聖】]`除去憂畏之刺,便脫生、老、病、死,無復災患苦惱之法。
「`[復次=次復【聖】]`復次,大王!應滅之物便滅之,已滅便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我所愛者今日已滅,是謂滅物便滅之,於中起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是謂,大王!第二愁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來處。
「又復聞賢聖弟子所應滅物便滅之,是時彼人不起愁、憂、苦、惱,`[*21-1]當=常【三聖】*`當作是學:我今所滅非獨一已,餘人亦有此法,設我於中起愁憂者,此非其宜。或能使親族起憂,怨家歡喜,食不消化,即當成病,身體煩熱,由此緣本,便致命終。爾時,便能除去憂畏之刺,便脫生、老、病、死,無復災患苦惱之法。
「復次,大王!應老之物便老,已老便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我所愛者今日已老,是謂老物便老,於中起憂、愁、苦、惱,痛不可言。是謂,大王!第三愁憂之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來處。
「又復聞賢聖弟子所應老物便老,是時彼人不起愁、憂、苦、惱,`[*21-2]當=常【三聖】*`當作是學:我今所老非獨一已,餘人亦有此法,設我於中起`[愁=愁憂【元明】]`愁者,此非其宜。或`[能=能使【明】]`能親族起憂,怨家歡喜,食不消化,即當成病,身體煩熱,由此緣本,便致命終。爾時,便能除去憂畏之刺,脫生、老、病、死,無復災患苦惱之法。
「次復,大王!應病之物便病,已病便愁、憂、苦、`[惱=惱病【三】]`惱,痛不可言。我所愛者今日`[*3-2]以=已【元明】*`以病,是謂病物便病,於中起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是謂,大王!第四愁憂之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來處。
「又復聞賢聖弟子所應病物便病,是謂彼人不起愁、憂、苦、惱,`[*21-3]當=常【三聖】*`當作是學:`[我今=今我【三】]`我今所病非獨一已,餘人亦有此法,設我於中起愁憂者,此非其宜。或能使親族起憂,怨家歡喜,食不消化,即當成病,身體煩熱,由此緣本,便致命終。爾時,便能除去愁畏之刺,脫生、老、病、死,無復災患`[苦惱=惱苦【聖】]`苦惱之法。
「復次,大王!應死之物便死,已死是謂死物,於中起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是謂,大王!第五愁憂之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來處。
「又復聞賢聖弟子所應死者便死,是時彼人不起憂愁苦惱,`[*21-4]當=常【三聖】*`當作是學:我今死者非獨一已,餘人亦有此法,我設於中起愁憂者,此非其宜。或能使親族起憂,怨家歡喜,食不消化,即當成病,身體煩熱,由此緣本,便致命終。爾時,便`[能〔-〕【三聖】]`能除去愁畏之刺,脫生、老、病、死,無復災患苦惱之法。」
是時,大王白尊者那羅陀曰:「此名何法?當云何奉行?」
那羅陀言:「此經名曰除憂之患,當念奉行。」
時王報言:「實如所說,除去愁憂。所以然者,我聞此法已,所有愁苦今日永除。若尊者有所教勅者,數至宮中,當相供給,使國土人民長受福無窮。唯願尊者廣演此法,永存於世,使四部之眾長夜安隱,我今自歸尊者那羅陀。」
那羅陀曰:「大王!莫自歸我,當自歸於佛。」
時王問`[曰〔-〕【三聖】]`曰:「今佛在何處?」
那羅陀曰:「大王當知,迦毘羅衛大國,轉輪聖王種出於釋`[姓=性【聖】]`姓,彼王有子,名曰悉達,出家學道,今自致成佛,號釋迦文,當自歸彼。」
大王復問:「今在何方?去此幾所?」
那羅陀曰:「如來`[已=以【宋聖】]`已取涅槃。」
大王曰:「如來取滅度何其速疾?若當在世者,經數千萬由旬,當往覲省。」
是時,即從`[*2-5]坐=座【元明】*`坐起,長跪叉手,而作是說:「我自歸如來、法及比丘僧,盡形壽聽為優婆塞,不復殺生。國事猥多,今欲還宮。」
那羅陀曰:「今正是時。」是時,王從`[*2-6]坐=座【元明】*`坐起,禮足遶三匝而去。
爾時,文`[*6-1]文茶=文荼【三聖】*,~Muṇḍa.`茶王聞那羅陀所說,歡喜奉行。
`[~A. V. 124. Upaṭṭhāna.]`(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疾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時差,恒在床`[11]褥=蓐【三聖】*`褥。云何為五?於時,病人不擇飲食,不隨時而食,不親近醫藥,多憂喜瞋,不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謂,比丘!疾病之人成就此五法,不得時差。
「若復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時差。云何為五?於是,病人`[選=撰【聖】]`選擇而食,隨時而食,親近醫`[藥=師【聖】]`藥,不懷愁憂,咸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謂,比丘!病人成就此五法,便得時差。
「如是,比丘!前五法者當念捨離,後五法者當共奉行。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瞻病人成就五法,不得時差,恒在床`[*11-1]褥=蓐【三聖】*`褥。云何為五?於是,瞻病之人不別良藥;懈怠無勇猛心,常喜瞋恚,亦好睡眠;但貪食故瞻視病人;不以法供養故,亦不與病人語談往`[返=反【聖】]`返。是謂,比丘!若瞻病之人成就此五法者,不得時差。
「若復,比丘!瞻病之人成就五法,便得時差,不著床`[*11-2]褥=蓐【三聖】*`褥。云何為五?於是,瞻病之人分別良醫;亦不懈怠,先起後臥;恒`[喜=善【三】]`喜言談,少於睡眠;以法供養,不貪飲食;堪任與病人說法。是謂,比丘!瞻病之人成就此五法者,便得時差。
「是故,比丘!若瞻病人時,當捨前五法,就後`[五【CB】,王【大】]`五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 34. Sīha.,此經無【聖】]`(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毘舍離獼猴林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師子=~Sīha.]`師子大將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佛告師子:「云何,師子!家中恒布施乎?」
師子白佛言:「常於四城門外及都市,隨時布施,不令有缺,須食給食,衣裳、`[香華=華香【三】]`香華、車馬、坐具,隨彼所須,皆令給與。」
佛告師子:「善哉!善哉!乃能惠施,不懷悋想。`[施主檀越=~Dānapati.]`施主檀越隨時惠施,有五功德。云何為五?於是,檀越施主名聞四遠,眾`[人=大【元明】]`人歎譽:『某甲村落有檀越施主,恒喜接納沙門、婆羅門,隨所給與,不令有乏。』是謂,師子!檀越施主獲此第一之德。
「復次,師子!檀越施主若至沙門、剎利、婆羅門、長者眾中,不懷慚愧,亦無所畏,猶如師子獸王,在群鹿中亦無畏難。是謂,師子,檀越施主獲此第二之德。
「復次,師子!檀越施主眾人敬仰,見者歡悅,如子見父,瞻視無厭。是謂,師子,檀越施主獲此第三之德。
「復次,師子!檀越施主命終之後,當生二處,或生天上,或生人中;在天為天所敬,在人為人尊貴。是謂,師子,檀越施主獲此第四之德。
「復次,師子!檀越施主智慧遠出眾人上,現身盡漏,不經後世。是謂,師子!檀越施主獲此第五之德。夫人惠施`[有=主此【三】]`有五德,恒隨己身。」
爾時,世尊便說`[斯=此【明】]`斯偈:
「心常喜惠施, 功德具足成,
在眾無疑難, 亦復無所畏。
智者當惠施, 初無變悔心,
在三十三天, 玉女而圍遶。
「所以爾者,師子當知,檀越施主生二善處,現身盡漏,至無為處。」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施為後世糧, 要至究竟處,
善神常將護, 亦復致歡喜。
「所以然者,師子當知,布施之時,恒懷歡悅,身意牢固,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錯亂,如實而知之。云何如實而`[知=知苦諦如實而知【三】]`知?苦集、苦盡、苦出要如實而知。是故,師子!當求方便,隨時惠施,若欲得聲聞道、辟支佛`[道=道佛道【三】]`道,皆悉如意。如是,師子!當作是學。」
爾時,師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 37. Bhojana.,[No. 136]]`(一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檀越`[施〔-〕【三聖】]`施主惠施之日,得五事功德。云何為五?一者施命,二者施`[色=~Vaṇṇa.]`色,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13-1]辯=辨【聖】*`辯,是謂為五。復次,檀越施主施命之時,欲得長壽;施色之時,欲得端`[*4-3]正=政【聖】*`正;施安之時,欲得無病;施力之時,欲令無能勝;施`[*13]`辯之時,欲得無上正真之`[*13]`辯。比丘當知,檀越施主惠施之`[日【CB】,曰【大】]`日,有此五功德。」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施命色及安, 力`[*13-4]辯=辨【聖】*`辯為第五,
五功德`[*9-3]已=以【三聖】*`已備, 後受無窮福。
智者當念施, 除去貪欲心,
今身有名譽, 生天亦復然。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五功德者,當行此五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 36. Kāla.]`(一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時之施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施遠來人,二者施遠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儉時=~Dubbhikkha.]`儉時施,五者若初得`[新菓蓏=新果蓏【三】,~Navasassāni, navaphalāni.]`新菓蓏、若穀食,先`[與=施與【三】]`與持戒精進人,然後自食。是謂,比丘!應時`[之〔-〕【三】]`之施,有此五事。」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智者應時施, 信心不斷絕,
於此快受樂, 生天眾德備。
隨時念惠施, 受福如`[*14-1]響=嚮【聖】*`響應,
永`[已=以【元明聖】]`已無短乏, 所生常富貴。
施為眾行具, 得至無上位,
億施不起想, 歡喜遂增益。
心中生此念, 亂意永無餘,
覺知身安樂, 心便得解脫。
是故有`[智=知【聖】]`智人, 不問男與女,
當行此五施, 無失方便宜。
「是故,諸比丘!若`[善=比丘善【聖】]`善男子、善女人,欲行此五事者,當念隨時施。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善、不善、禮佛 天使、歲、五瑞
文`[茶親=荼觀【三聖】]`茶、親、瞻病 五施、隨時施
增壹阿`[含=鋡【聖】]`含經卷第二十`[四=三【聖】]`四`[〔-〕=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20]含=鋡【聖】*`含經卷第二十`[21]五=四【聖】*`五
`[東晉…譯=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五王品第三十`[三=二【聖】]`三
`[~S. 3. 2. 2. Pañcarājāno.]`(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五大國王`[波斯匿=~Pasenadi]`波斯匿為首,集在園觀之中,各作此論。云何為五王?所謂波斯匿王、毘沙王、優填王、惡生王、優陀延王。
爾時,五王集在一處,各作此論:「諸賢當知,如來說此五欲。云何為五?若眼見色甚愛敬念,世人所希望;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如來說此五欲。此五欲中何者最妙?為眼見色妙耶?為耳聞聲妙耶?為鼻嗅香妙耶?為舌知味妙耶?為身知細滑妙耶?此五事何者為最妙?」
其中或有國王而作是說:「色最為妙。」或有作是論:「聲最為妙。」或有作是論:「香最為`[勝=妙【明】]`勝。」或有作是論:「味最為妙。」或有作`[是=此【三】]`是論:「細滑`[為最勝=最為勝【宋元】,最為妙【明】]`為最勝。」是時,言色妙者,優陀延王之所說也。言聲妙者,優填王之所論也。言香妙者,惡生王之所論也。言味妙者,波斯匿王之所論也。言細滑妙者,毘沙王之所`[論=說【聖】]`論也。是時,五王各相謂言:「我等`[共=離共【宋】,雖共【元明】]`共論此五欲,然復不知何者為妙?」
是時,波斯匿王語四王曰:「今如來近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我等盡共至世尊所,問斯義。若世尊有所教勅,當共奉行。」
是時,諸王聞波斯匿王語已,便共相將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波斯匿王`[以〔-〕【三聖】]`以所共論五欲者,具白如來。
爾時,世尊告諸五王曰:「諸王所論各隨時宜。所以然者,夫人性行`[深=染【三聖】]`深著色者,覩無厭足,此人於色最妙、最上,無復過者。爾時,彼人不著聲、香、味、細滑之法,五欲之中色為最妙。若復有人性行著聲,彼聞聲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於聲最妙、最上,五欲之中聲最為妙。若復有人性行著香,彼聞香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於香最妙、最上,五欲之中香最為妙。若復有人性行著味,彼知味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於味最妙、最上,五欲之中味最為妙。若復有人性行著細滑,彼得細滑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於細滑最`[上最妙=妙最上【三】]`上、最妙,五欲之中細滑最為妙。
「若復彼人心以著色,爾時`[彼人〔-〕【聖】]`彼人不著聲、香、味、細滑之法;若復彼人性行著聲,爾時彼人不著色、香、味、細滑之法;`[若=若復人彼不着色香味細滑之法若【聖】]`若復彼人性行著香,爾時彼人不著色、`[聲=聲香【聖】]`聲、味、細滑之法;若復彼人性行著味,爾時`[彼人〔-〕【聖】]`彼人不著色、聲、`[香=香味【聖】]`香、細滑之法;若復彼人性行著細滑,爾時`[彼人〔-〕【聖】]`彼人不著色、聲、香、味之法。」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欲意熾盛時, 所欲必可`[12]克=剋【三】*【聖】`克,
得已倍歡喜, 所願無有疑。
彼`[13]以=已【三】*`以得此欲, 貪欲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 緣之最為妙。
若`[復=欲【元明】]`復聽聲時, 所欲必可`[*12]`克,
聞已倍歡喜, 所願無有疑。
彼`[*13]`以得此聲, 貪之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 從之`[最為妙=為最妙【聖】]`最為妙。
若復嗅香時, 所欲必可`[*12]`克,
嗅已倍歡喜, 所`[欲=願【三聖】]`欲無有疑。
彼以得此香, 貪之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 從之最為妙。
若復得味時, 所欲必可`[*12]`克,
得已倍歡喜, 所欲無有疑。
彼`[*13]`以得此味, 貪之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 從之最為妙。
若得細滑時, 所欲必可`[*12]`克,
得已倍歡喜, 所欲無疑難。
`[彼=從【元】]`彼以得細滑, 貪之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 從之最為妙。
「是故,大王!若言色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於色有氣`[味=味故【明】]`味。若色無味者,眾生終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色為最妙。然色有過失。若當色無過失,眾生則`[19]無=不【三】*`無厭患,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色有出要。若當色無出要者,此眾生類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色為最妙。
「然復,大王!若言聲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於聲有氣味故。若聲無味者,眾生終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聲為最妙。然聲有過失。若當聲無過失,眾生則`[*19-1]無=不【三】*`無厭患;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聲有出要。若當聲無出要者,此眾生類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聲為最妙。
「大王當知,若言香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於香有氣味故。若香無氣味者,眾生之類終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香為最妙。然香有過失。若香無過失者,眾生則不厭患;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香有出要。若當香無出要者,此眾生類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香為最妙。
「然復,大王!若言味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於味有氣味故。若味無氣味者,眾生之類終不染著;以其有氣味故,五欲之中味為最妙。然味有過失。若當味無過失者,眾生則不厭患;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味有出要。若當味無出要者,此眾生類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中五欲之中【三】]`中。味為最妙。
「然復,大王當知,`[言=若言【三】]`言細滑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於細`[滑=滑有氣味若細滑【三】]`滑無氣味者,眾`[生=生之類【三】]`生終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細滑為最妙。然細滑有過失。若細滑無過失者,眾生之類則不厭患之;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細滑有出要。若當細滑無出要者,此眾生類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細滑`[為最=最為【三】]`為最妙。是故,大王!所樂之處,心即染著。如是,大王!當作是知。」
爾時,五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城中有月光長者,饒財多寶,象馬七珍皆悉備具,金、銀、珍寶不可稱計。然月光長者無有兒息。爾時,長者以無兒故,求禱天神,請求日、月、天神、地神、鬼子母、四天王、二十八大`[神鬼=鬼神【三】]`神鬼王、釋及梵天、山神、樹神、五道之神、樹木、藥草,靡處不周,皆悉歸命,見賜一男兒。
爾時,月光長者婦經數日中便自懷妊,即語長者:`[〔-〕【磧三】,我自懷妊即語長者【大】]`「我自覺有`[娠=身【聖】]`娠。」長者聞已,歡喜`[踊躍【CB】,躍踊【大】]`踊躍,不能自勝,即與夫人敷好床座,食好甘食,著好衣裳。
是時,夫人經八、九月,便生男兒,顏色端正,世之希有,如桃華色。是時,此兒兩手執無價摩尼珠,即時,便說此偈:
「此家頗有財, 寶物及穀食,
我今欲惠施, 使貧無有乏。
若此無物者, 財寶及穀食,
今有無價珠, 常用惠施人。」
是時,父母及家中人聞此語已,各各馳走:「云何乃生此鬼魅種?」唯有父母哀愍兒故,不東西馳走。即時,母向兒說此偈:
「為天乾沓和, 鬼魅及羅剎,
是誰姓字何, 我今欲知之。」
是時,小兒復以偈報母曰:
「非天乾沓和, 非鬼魅羅剎,
我今父母生, 是人不足疑。」
是時,夫人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以此因緣,盡向月光長者說`[是語=此語【宋元】,是【明】]`是語。
時,長者便作是念:「此將是何緣?我今當以此事向尼`[6]犍=健【三】*【聖】`犍子`[說=說是時月光長者【三】]`說。」即抱此兒詣尼`[*6]`犍子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月光長者以此因緣具向尼`[*6]`犍子說。時,尼`[*6]`犍子聞此語已,告長`[者=者曰【三】]`者:「此兒薄福之人,無益於身;當取殺之。若不殺者,門戶衰耗,皆當死盡。」
是時,月光長者作是思惟:「我前後來無有兒息,由此因緣,請求天地,無處不遍,乃經歷爾許年歲,方生此兒,我今不堪取此兒殺。當更問餘沙門、婆羅門,令斷我疑。」
爾時,如來成佛未久,眾人稱號名大沙門,是時,月光長者便作是念:「我可`[以=以此【三】]`以因緣,具向大沙門說之。」是時,長者即從座起,抱此兒往詣世尊所。中道復作是念:「今有長老梵志,年過耆艾,聰明黠慧,眾人所敬待,彼尚不知、不見,況此沙門瞿曇!年少學道未久,豈能知此事乎?將恐不解吾疑。我今宜可中道還家。」
是時,有天神昔與長者知舊,知長者心中所念,在虛空中而告之曰:「長者當知,小可前進,必當獲利,得大果報,亦當至甘露之處。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如來降甘露雨。時時乃有。又復,長者!有四事最`[小〔-〕【聖】]`小不可輕。云何為四?國王雖小最不可輕;火雖小亦不可輕;龍雖小復不可輕;學道之人雖復年幼亦不可輕。是謂,長者!有此四事最不可輕。」
是時,天神便說此偈:
「國王雖復小, 斬害由其法,
小火雖未熾, 焚燒山草木。
神龍雖現小, 降雨隨時宜,
學者年幼稚, 度人無有量。」
爾時,月光長者心開意解,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前進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長者曰:「今此小兒極有大福,此小兒若當大者,當將五百徒眾來至我所,而出家學道得阿羅漢,我聲聞中福德第一,無能及者。」
是時,長者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白世尊言:「如世尊教,非如尼揵子語。」是時,月光長者重白世尊:「唯願受請及比丘僧并愍此小兒。」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時,長者`[*13-3]以=已【三】*`以見默然受請,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家中,供辦種種甘饌飲食,敷好坐具,清旦自白:「時到,`[唯願=唯尊【宋元】,惟尊【明】]`唯願降神。」
是時,世尊`[*13-4]以=已【三】*`以知時到,將諸比丘前後圍遶,入舍衛城,至長者家,即就于座。是時,長者見佛、比丘僧坐`[已=以【聖】]`已定,即辦種種飲食,自手斟酌,歡喜不亂,`[*13]`以見食竟,除去鉢器,行清淨水,更取小座,`[如=在如【三】]`如來前坐,欲得聞佛所說妙法。是時,月光長者白世尊言:「我今持居家田業盡與此兒,唯願世尊當與立名。」
世尊告曰:「此兒生時,人皆馳走東西,云是尸婆羅鬼,今即`[立=云【聖】]`立`[字=字名【三】]`字尸婆羅。」
爾時,世尊漸與長者及長者婦而說妙論,所`[謂〔-〕【聖】]`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大患,出要為妙。爾時,世尊以見長者及長者婦,心開意解,無復狐疑,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集【元明】]`習、盡、道,是時世尊盡與長者說之,令發歡喜之心。長者夫婦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新白㲲易染為色。是時,長者夫婦亦復如是,即於座上得法眼淨,彼以見`[法=法得法【三】]`法,分別諸法,`[*13-6]以=已【三】*`以度猶豫,無復狐疑,得無所畏,解如來深奧之法,即受五戒。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祠祀【麗】,祀祠【大】(cf. K18n0649_p0500a10; T02n0125_p0589b03)]`祠祀火為上, 諸論頌為首,
王為人中尊, 海為眾流源,
月為星中明, 日為眾明最。
八方及上下, 所生萬品物,
欲求其福者, 三佛最為尊。」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即從座起而去。
是時,長者求五百童子,`[使=便【聖】]`使侍衛尸婆羅。是時,尸婆羅年向二十,往至父母所,白父母言:「唯願二尊許使出家學道。」
爾時,二親即便聽許。所以然者,世尊先`[*13-7]以=已【三】*`以記之,當將五百童子至世尊所,求作沙門。是時,尸婆羅及五百人禮父母足,便退而去。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尸婆羅白世尊言:「唯願聽許,得在道次。」
是時,世尊即便聽許使作沙門。未經幾日,便成阿羅漢,六通清徹,`[具八=俱【聖】]`具八解脫。是時,五百童子前白佛言:「唯願世尊聽作沙門。」世尊默然`[可=許【三】]`可之,出家未經幾日,便成`[羅=阿羅【三】]`羅漢。
爾時,尊者尸婆羅還在舍衛國本邦之處,眾`[人=生【聖】]`人敬仰,得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褥=蓐【宋元聖】]`褥臥具、病瘦醫藥。是時,尊者尸婆羅便作是念:「我今在此本邦之中,極為煩閙,今可在人間遊化。」是時,尊者尸婆羅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詣所止,收攝坐具,著衣持鉢,出祇`[桓=洹【宋元】]`桓精舍,將五百比丘,前後圍遶,在人間遊化;所至到處,無不供養者,皆供給衣被、`[10]飲=飯【三】*`飲食、床褥臥`[具〔-〕【明】]`具、病瘦醫藥。復有諸天告諸村落:「今有尊者尸婆羅,得阿羅漢福德第一,將五百比丘,在人間遊化。諸賢可往供養,今不`[為=去【聖】]`為者,後悔無益。」
是時,尊者尸婆羅便作是念:「今甚厭患此供養,當何處避之,令人不知吾處?」是時,即入深山之中。諸天復在村落間,各各告曰:「今`[尊=世尊【聖】]`尊者尸婆羅在此山中,可往供養;今不為者,後悔無益。」是時,人民`[聞=間【元】]`聞天語已,即負飲食,往詣尊者尸婆羅所:「唯願尊住,為我等故。」
是時,尸婆羅漸漸人中遊化,來至羅`[閱=越【明】]`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丘眾【三】]`丘五百人俱,亦得供養衣被、`[*10-1]飲=飯【三】*`飲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時,尸婆羅復作是念:「我今向在何處夏坐,`[令=使【三】]`令人不知吾處?」復重作`[念=是念【三】]`念:「當在耆闍山東,廣普山西,於中夏坐。」即將五百比丘,在彼山中而受夏坐。
是時,釋提桓因知尸婆羅心中所念,即於山中化作浮圖,園果樹木皆悉備具,周匝有浴池,化作五百高臺,復化作五百床座,復化作五百小床座,復化作五百繩床,以天甘露而食之。是時,尊者尸婆羅便作是念:「我今`[已=以【三】]`已夏坐訖,不見如來甚久,今可往親覲世尊。」即將五百比丘,`[往=往詣【三】]`往舍衛城,爾時盛熱,比丘眾皆悉汗出,污染身體。
是時,尊者尸婆羅作是念:「今日比丘眾身體極熱,得少許雲在上及細雨者,甚是佳事,值小浴池及得少漿。」以生此念,即空中有大雲,及作細雨,亦有浴池。有四非人負好甘漿:「毘沙門`[王〔-〕【聖】]`王所遣,唯願尊者受此甘漿,及施比丘僧。」爾時,受此漿已,與比丘僧使飲之。
爾時,尸婆羅復作是念:「我今可在此間止宿。」是時,釋提桓因知尸婆羅心中所念,即於道側,化作五百房舍,床`[臥=座【三】]`臥備具。是時,諸天奉上飲食,尸婆羅食訖,即從`[23]坐=座【三】*`坐起而去。
爾時,尊者尸婆羅叔父在舍衛城內住,饒財多寶,無所短乏。然復慳貪,不肯布施,不信佛、法、眾,不造功德。是時,諸親族語此人曰:「長者!用此財貨為?然復不作後世`[遺=資【三】]`遺糧。」
爾時,彼長者聞此語已,一日之中以百千兩金布施與外道梵志,不向三尊。
是時,尊者尸婆羅聞叔父以百千兩金施與外道異學,不布施與三尊。是時,尊者尸婆羅往詣祇`[洹=桓【明】]`洹精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與尸婆羅說微妙之法。是時,尊者尸婆羅從如來聞法已,即從`[*23-1]坐=座【三】*`坐起,禮世尊足,右繞三匝,便退而去。
是時,尊者尸婆羅即`[其=以其【三】]`其日,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漸漸往詣叔父家。到已,在門外默然立。是時,長者見尊者尸婆羅在門外乞食,即語之曰:「汝昨日何故不來?我昨日以百千兩金惠施,我可以一張㲲,持用施卿。」
尸婆羅對曰:「我今不用㲲為,今日來者,故乞食耳。」
長者對曰:「我昨日以用百千兩金惠施,更不能復惠施。」
是時,尊者尸婆羅欲得度長者故,便飛在空中,身出水火,坐臥經行,隨意所造。是時,長者見此變化已,便作是說:「可還來下就坐,今當相施。」
是時,尊者尸婆羅即捨神足,尋來就坐。是時,彼長者以`[弊=憋【宋元】]`弊惡飲食極為麁`[醜=澁【三】]`醜,與尊者尸婆羅使食之。是時,尊者尸婆羅生長豪家,飲食自恣,但以彼長者故,而受此食,便取食之。是時,尊者尸婆羅食訖,還詣所在。
即其夜,虛`[空=空中【三】]`空神天來語`[長=此長【三】]`長者曰:
「善施極大施, 乃與尸婆羅,
無欲以解脫, 愛斷以無疑。」
夜半、清旦二時說此偈:
「善施極大施, 乃與尸婆羅,
無欲以解脫, 愛斷以無疑。」
是時,長者聞天人語,便作是念:「我昨日以百千兩金施與外道,乃無此應;我今日以弊惡食施與尸婆羅,乃致此應。何時當曉?自當以百千兩金`[施=施與【三】]`施尸婆羅。」是時,長者即其日檢校家中,`[有=所有【三】]`有直百千兩金者,即持詣尸婆羅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長者以`[百=此百【三】]`百千兩金,奉上尸婆羅,並作是`[語=念【元明】]`語:「唯願受此百千兩金。」
是時,尊者尸婆羅報曰:「當使長者受福無窮,長`[壽=受【三】]`壽自然;然復如來不許比丘受百千兩金。」
是時,長者便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長者白`[世=尊【元】]`世尊言:「唯願世尊使尸婆羅比丘受此百千兩金,使我蒙其福。」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尸婆羅比丘所,云吾喚卿。」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彼比丘從佛受教,即往至彼尸婆羅所,以如來語而告之。
是時,尊者尸婆羅承彼比丘語,即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告尸婆羅曰:「汝今可受此長者百千兩金,`[使蒙=便滿【聖】]`使蒙其福,此是宿緣之業,可受其報。」
尸婆羅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尊者尸婆羅即時而說`[達=噠【三聖】]`達嚫:
「施衣及餘物, 欲求其福德,
往至天世人, 五`[樂=欲【三】]`樂自娛樂。
從天至人中, 度有無疑難,
涅槃無為處, 諸佛之所樂。
施惠無難者, 蒙此獲福祐,
當起慈惠心, 作福無有懈。」
是時,尊者尸婆羅語長者言:「可持此百千兩金,著我房中。」爾時,長者承受其教,持此百千兩金,著尊者尸婆羅房中,便退而去。
是時,尸婆羅告諸比丘:「諸有所乏者,來至此而取之。若復須衣被、`[*10-2]飲=飯【三】*`飲食、床`[14]敷〔-〕【聖】*`敷臥具、病瘦醫藥,皆來取之,勿在餘處而求之也。展轉相告令知之。」
是時,眾多比丘白世尊言:「此尸婆羅昔作何福,生長者家,端`[正=政【聖】]`正無雙,如桃華色?復作何福,兩手捉珠出母胎中?復作何福,將五百人,詣如來所,出家學道,值如來世?復作何福,所至到處,衣食自然無所短乏,餘比丘無能及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久遠九十一劫,有佛號毘婆尸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出現於世,遊在槃頭國界,與六十萬八千眾`[俱=共俱【三】]`俱。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14-1]敷〔-〕【聖】*`敷臥具、病瘦醫藥。
「爾時,有梵志名曰耶若達,住彼土界,饒財多寶,金銀、珍寶、車𤦲、`[馬=碼【三】]`馬瑙、真珠、`[琥珀=虎魄【聖】]`琥珀,不可稱計。是時,耶若達出彼國界,往至毘婆尸如來所。到`[已=以【聖】]`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是時,毘婆尸如來漸與說法,便發歡喜之心,`[是=爾【三】]`是時,耶若達白毘婆尸如來:『`[唯=以【聖】]`唯願當受我請,欲飯佛及比丘僧!』是時,如來默然受請。耶若達梵志以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座起,遶佛三匝而`[去〔-〕【聖】]`去,`[至=往至【三】]`至家中辦種種甘饌飲食。
「是時,耶若達夜半便作是念:『我今已辦種種飲食,唯`[乏無=無有【三】]`乏無酪,明日清旦當往城門中,其有賣酪者,盡當買之。』是時,耶若`[達=達梵志【三】]`達清旦敷好坐具,尋復詣城門中求酪。
「當於爾時,有放牛人持酪,名尸婆羅,欲往祠祀。是時,耶若達梵志語放牛人曰:『卿酪賣者,`[吾〔-〕【聖】]`吾當與價。』尸婆羅報曰:『我今欲祠祀。』婆羅門報曰:『汝今祀天為何所求?但賣與我,當重顧價。』放牛人報曰:『梵志!`[今=令【元】]`今用酪為?』梵志報曰:『我今請毘婆尸如來及比丘僧;然飲食盡辦,唯無有酪。』是時,尸婆羅問梵志曰:『毘婆尸如來者,為何等相貌?』梵志報曰:『如來者,無與`[等=等也【三】]`等,戒具清淨,慧、定三昧`[不=皆不【三】]`不可及,天上、人中無能及者。』
「是時,耶若達梵志歎說如來之德,尸婆羅聞已心開意解。是時,尸婆羅語梵志曰:『我今躬持此酪往施如來,復用祀天為?』是時,耶若達梵志將此放牛人往至家`[中=中往詣佛所【三】]`中,即白:『時到。今正是時,唯尊屈`[顧=願【宋】]`顧!』
「時,如來以知時到,著衣持鉢,將諸比丘,前後圍遶,至耶若達梵志家,各次第坐。是時,放牛人見如來容貌世之希有,諸根`[惔=淡【宋】,憺【明】]`惔怕,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亦=面【三】]`亦如日月,猶如須彌山出眾山上,光明遠照,靡不蒙潤。見已歡喜,便前進世尊所,而作是說:『設當如來功德如梵志所論者,使此一瓶酪盡充眾僧!』爾時,尸婆羅白世尊言:『願`[受=授【宋】]`受此酪!』是時,如來即舒鉢受酪,亦復與比丘僧,猶故有酪。
「爾時,放牛人白世尊言:『今故有餘酪。』時,如來告曰:『汝今更持此酪施佛及比丘眾。』時,放牛人對曰:『如是。世尊!』是時,放牛人更重行酪,猶故遺餘酪在。放牛人復白佛言:『今故有遺餘酪在。』是時,如來告此人`[曰=曰今【三】]`曰:『今可持此酪與比丘尼眾、優婆塞、優婆`[夷=斯【三聖】]`夷眾,使得充飽。』故有遺餘酪在。爾時,佛語放牛人:『汝今`[持=可持【三】]`持此酪與檀越主人。』對曰:『如是。』尋復與檀越主人,故有遺餘酪在。復施與乞人貧匱者,亦有遺餘酪在。來白佛言:『故有遺餘酪在。』時佛告曰:『今持此酪,`[瀉=寫【宋元聖】]`瀉著淨地,若著水中。所以然者,我不見有`[人天=天人【三】]`人、天及世`[能消=人能有消【三】,能有【聖】]`能消此酪者,唯除如來。』`[放=時放【三】]`放牛人即受佛教,持此酪而著水中。尋時,水中大火`[炎=燄【三】]`炎出,高數十`[仞=刃【宋元聖】]`仞。
「是時,放牛人見此變怪已,歎未曾有,還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叉手而住,復作此誓願:『`[今=令【三】]`今持此酪施與四部之眾,設當有福德者,緣此福祐,莫墮八難之處,莫生貧匱之家,所生之處,六情完具,面目端正,亦莫在家,使將來之世亦值如此聖尊。』
「比丘當知,三十一劫復有佛名式詰如來,出現於世。是時,式詰如來遊化於野馬世界,與大比丘十萬人俱。是時,式詰如來到時,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時,彼城中有大商客,名曰善`[財=財是時善財【三】]`財,遙見式詰如`[來=來來【三】]`來諸根寂靜,容貌端正,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面如日月。見已,便發歡喜之心,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賈人以好寶`[珠=珍【聖】]`珠,散如來上,現其微心,`[普=並【聖】]`普作誓願:『持此功德,所生之處,饒財多寶,無所乏短,無令手中有空缺時,乃至母胞胎中亦使不空。』
「於此劫中復有毘舍羅婆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足成【聖】]`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爾時,有長者名善覺,饒財多寶,復`[請=詣【聖】]`請毘舍羅婆如來、至真、等正覺,及比丘僧。時,彼長者少於使人,是時長者躬自辦種種甘饌飲食,`[飯=食【聖】]`飯彼如來,作是誓願:『我持`[功=此功【三】]`功德,所生之處,常值三`[尊=寶【三聖】]`尊,無所短乏,恒多使`[人=入【聖】]`人,令將來之世值如來,如今日也。』
「今此賢劫中有佛名拘`[24]屢=婁【元】,樓【明】*`屢孫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有長者名多財,復請拘`[*24]`屢孫如來,七日之中飯佛及比丘僧,供養衣被、`[*10-3]飲=飯【三】*`飲食、床`[*14-2]敷〔-〕【聖】*`敷臥具、病瘦醫藥:『所生之處常饒財多寶,莫生貧賤之家,使我所生之處恒得四事供養,為四部之眾、國王、人民所見宗敬,天、龍、鬼神、人若非人,所見接遇。』
「諸比丘當知,爾時耶若達梵志,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今月光長者`[今〔-〕【三】]`今身是也。爾時放牛人,名尸婆羅,以酪供養佛者,今比丘尸婆羅是也。爾時善財賈人,豈異人乎?莫作是觀,今尸婆羅比丘是也。爾時善覺長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今尸婆羅比丘`[是=是也【三】]`是。爾時多財長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今日尸婆羅比丘是也。
「諸比丘當知,尸婆羅比丘作此誓願:『使我所生之處,恒端正無雙,常在富貴家生,使將來之世值遇世尊,設為我`[說=說法【三】]`說者,即得解脫,得出家作沙門。』緣此功德,今尸婆羅比丘得生富貴家,端正無雙,今遭值我,即得阿羅漢。然比丘當知,復以寶珠散如來上,持是功德,今處母胎,手執雙珠出母胎中,`[價直=賈值【聖】]`價直閻浮提,當生之日便作是說。復請拘`[*24-2]屢=婁【元】,樓【明】*`屢孫如來求多使人,今將五百徒眾`[至=來至【三聖】]`至我所,出家學道,`[得=盡得【三】]`得阿羅漢。復`[於〔-〕【聖】]`於七日之中供養拘`[*24]`屢孫如來,求得四事供養,今日不乏衣被、`[*10-4]飲=飯【三】*`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緣此功德,餘比丘所不及,釋提桓因身來供養給其所須,又且諸天轉告村落,使四部之眾知有尸婆羅,此其義也。我弟子中第一福德者,尸婆羅比丘是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 75. Yodhājīvā.]`(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五健丈夫堪任戰鬪出現於世。云何為五?於是,有人著鎧`[持〔-〕【聖】]`持`[34]仗=杖【宋聖】*`仗,`[入【CB】,人【大】]`入軍戰鬪,遙見風塵,便懷恐怖,是謂`[第〔-〕【三】]`第一戰鬪人也。
「復次,第二戰鬪人,著鎧持`[*34-1]仗=杖【宋聖】*`仗,`[欲〔-〕【聖】]`欲入軍戰。若見風塵,不懷恐怖;但見高幢,便懷恐怖,不堪前鬪,是謂第二人。
「復次,第三戰鬪人,著鎧持`[*34-2]仗=杖【宋聖】*`仗,欲入軍戰鬪,彼若見風塵,若見高幢,不懷恐怖;若見弓箭,便懷恐怖,不堪戰鬪,是謂第三人`[也〔-〕【三】]`也。
「復次,第四戰鬪人,著鎧持`[*34-3]仗=杖【宋聖】*`仗,入軍共鬪,彼若見風塵,若見高幢,若見`[2]箭=弓箭【三】*`箭,不懷恐`[懼=怖【三】]`懼;但入陣時,便為他所捉,或斷命根,是謂第四戰鬪人也。
「復次,第五戰鬪人,著鎧持`[*34-4]仗=杖【宋聖】*`仗,欲入陣鬪,彼若見風塵,若見高幢,若見`[*2-1]箭=弓箭【三】*`箭,`[若〔-〕【三】]`若為他所捉,乃至於死,不懷恐怖;能壞他軍境界`[無=內【三】]`無外而領人民,是謂第五戰鬪人也。
「如是,比丘!世間有此五種人。今比丘眾中亦有此五種之人出現於世。云何為五?或有一比丘`[遊〔-〕【聖】]`遊他村落,彼聞村中有婦人,端正無雙,面如桃華色。彼聞已,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即見此女人顏貌無雙,便起欲想,除去三衣,還`[佛=捨【明】,~Sikkham paccakkhāya.]`佛禁戒,而作居家,猶如彼鬪人,小見風塵,以懷恐怖,似此比丘也。
「復次,有比丘聞有女人在村落中住,端正無比,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彼若見女人不起欲想;但與彼女人共相調戲,言語往來;因此調戲,便捨法服,還為白衣。如彼第二人,見風塵不怖,但見高幢便懷恐怖,此比丘亦復如是。
「復次,有一比丘聞村落中有女人,容貌端正,世之希有,如桃華色,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若見女人不起欲想,設共女人`[共=共相【三】]`共調戲,亦復不起欲意之想;但與彼女人手拳相加,或相捻挃,於中便起欲想,捨三法衣,還為白衣,習於家業。如彼第三人入陣時,見風塵、見高`[幢【磧三】,憧【大】]`幢不恐怖,見弓箭便懷恐怖。
「復次,有一比丘聞村落中有女人,面容端正,世之希有,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彼若見女人不起欲想,設共言語,亦復不起欲想,設彼女人共相捻挃,便起欲想;然不捨法服,習於家業,如彼第四人入軍,為他所獲,或喪命根,而不得出。
「復次,`[有〔-〕【聖】]`有一比丘,`[依村…村=聞村落【三】]`依村落而住,彼聞村中有女人,`[然比丘〔-〕【三】]`然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彼若見女人不起欲想,設共言`[笑=語【三】]`笑,亦不起欲`[想=心【宋】]`想,`[設=若【三】]`設復共相捻挃,亦復不起欲想。是時,比丘觀此身中三十六物惡穢不淨,誰著此者?由何起欲?此欲為止何所?為從頭耶?形體出耶?觀此諸物了無所有。從頭至足亦復如是,五藏所屬,無有想像,亦無來處,彼觀緣本,不知所從來處。彼復作是念:『我觀此欲從因緣生。』彼比丘觀此已,欲漏心得解脫,有漏心`[得〔-〕【三聖】]`得解脫,無明漏心得解脫,`[便=已得解脫便【三】]`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如彼第五戰鬪之人,不難眾敵而自遊化。由是故,我今說此人捨於`[愛=憂【元】]`愛欲,入於無畏之處,得至涅槃城。是謂,比丘!有此五種之人,出現於世。」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生=汝【聖】]`生, 且汝而不有。
「是故,諸比丘!當觀惡穢婬不淨行,除去色欲。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 76. Yodhājīva.]`(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戰鬪之人出現於世。云何為五?或有一人著鎧持仗,入軍戰鬪,彼見風塵,便懷恐怖,不敢入彼大陣之中,是謂第一之人。
「復次,第二戰鬪之人著鎧持仗,入軍戰鬪,彼見風塵,不生畏懼;但聞擊鼓之音,便懷恐怖,是謂第二之人。
「復次,第三之人著鎧持`[仗=杖【元】]`仗,入軍戰鬪,`[彼=彼若【三】]`彼見風塵,不生畏懼,設聞鼓角之聲,不起畏懼;彼若見高幢,便懷恐怖,不堪戰鬪,是謂第三之人。
「復次,第四戰鬪之人著鎧持仗,入軍戰鬪中,若見風塵,不起畏懼,若聞鼓角之音,復`[23]非=不【三】*`非恐懼,若見高幢,亦`[*23]`非怖畏;設為他所捉,或斷命根,是謂第四之人。
「復次,第五有人著鎧持仗,入軍共鬪,彼盡能有`[所=所忍無所畏難能有所【三】]`所`[壞=懷【聖】]`壞廣接國界,`[是〔-〕【聖】]`是謂第五之人出現於世。
「`[比=現【元】]`比丘當知,今`[比丘亦=此比丘中亦復【三】]`比丘亦有五種之人,出現於世間。云何為五?或有一比丘住村落中,彼聞有女人,端正無雙,如桃華色。彼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守根門,不護身、口、意法,彼若見女人便起欲意,還捨禁戒,習白衣法。如彼初人聞揚塵之聲,不堪戰鬪,便懷恐怖,我由是故而說此人。
「復次,有比丘住在村落,彼聞村中有女人,端正無比,面如桃華色,`[而=即【三】]`而便捨戒,習白衣法。如彼第二鬪人,但聞鼓角之聲,不堪戰鬪,此亦如是。
「復次,有比丘住在村落,聞有女人在彼村落。彼聞已,便起欲意,`[若=彼若【三聖】]`若見女人不起欲想;但共女人共相調戲,於中便捨禁戒,習白衣法,如彼第三人遙見`[幢=箭【三聖】]`幢已,便懷恐`[怖=懼【三】]`怖,不堪戰鬪。由是故,今說此人,是謂第三戰鬪之人。
「復次,有比丘住在村落,彼比丘聞村中有女人。聞已,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守護身、口、意,彼見女人端正無雙,於中便起欲意,或與女人共相捻挃或手`[拳=捲【聖】]`拳相加,便捨禁戒,還為白衣。如彼第四戰鬪之人,在大軍中為他所捉,`[喪失=或喪【三】]`喪失命根,由是之故,今說此人。
「復次,有比丘聞村落中有女人,世之希有。彼雖聞此不起欲想,彼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而守護身、口、意。彼雖見女人,不起欲想,無有邪念;設共`[女=女人【三】]`女言語往返,亦不起欲想,亦無邪念:設共女人共相捻挃,手拳相加,爾時便起欲想,身、口、意便熾盛。欲意`[已=以【聖】]`已熾盛,還詣園中,至長老比丘所,以此因緣,向長老比丘說之:『諸賢當知,我今欲意熾盛,不能自禁制,唯願說法,使脫欲之惡露不淨!』是時,長老比丘告曰:『汝今當觀此欲為從何生?復從何滅?如來所說,`[夫=失【聖】]`夫去欲者,以不淨觀除之,及修行不淨觀之道。』
「是時,長老比丘便說此偈`[言〔-〕【三】]`言:
「『設知顛倒者, 加心而熾盛,
當去諸`[熾心=識想【三】,識心【聖】]`熾心, 欲意`[止=便【三】]`止休息。
「『諸賢知之,欲從想生,以興想念,便生欲意。或能自害,復害他人,起若干災患之變,於現法中受其苦患,復於後世受苦無量。欲意`[*13-8]以=已【三】*`以除,亦不自害,`[不=復不【三】]`不害他人,於現法報不受其苦。是故,`[今=汝今【三】]`今當除想念。以無想念;便無欲心,以無欲心,便無亂想。』
「爾時,彼比丘受如此教勅,即思惟不淨之`[相=想【三聖】]`相。以思惟不淨之想,爾時有漏心得解脫,至無為處,如彼第五人著鎧持仗入軍戰鬪,彼見眾敵無有恐懼,設有來害者心不移`[動=種【元】]`動,能破外寇,`[居=居也【元】]`居他界中。由是故,今說此人能`[破=敵【元明】]`破魔眾,去諸亂想,至無為處,是謂第五人出現於世。
「比丘當知,世間有此五人出現世間。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欲不淨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夫掃地之人有五事不得功德。云何為五?於是,掃地之人不知逆風,不知順風,復不作聚,復不除糞,然掃地之處復非淨潔。是謂,比丘!掃地之人,雖有五事,不成大功德。
「復次,比丘!掃地之人成五功德。云何為五?於是,掃地之人知逆風、順風之理,亦知作聚,亦能除之,不留遺餘極令淨好。是謂,比丘!有此五事成大功德。
「是故,諸比丘!當除前五事,修後五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人掃偷婆不得五功德。云何為五?於是,有人掃偷婆不以水灑地、不除去瓦石、不平整其地、不端意掃地、不除去穢惡。是謂,比丘!掃地之人不成五功德。
「比丘當知,掃地之人成五功德。云何為五?於是,掃偷婆之人以水灑地、`[去=除去【三】]`去瓦石、平整其地、端意掃地、除去穢惡。是謂,比丘!有五事令人得功德。是故,諸比丘!欲求其功德者,當行此五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 221. Dīghacārika.]`(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長遊行之人有五`[艱難=難事【元明】,難艱【聖】,~Ādīnava.]`艱難。云何為五?於是,恒遊行人不誦法教;所`[誦=謂【聖】]`誦之教而忘失之;不得定意;以得三昧,復忘失之;聞法不能持。是謂,比丘!多遊行人有此五難。」
「比丘當知,不多遊行人有五功德。云何為五?未曾得法而得法;已得不復忘失;多聞能有所持;能得定意;以得三昧不復失之。是謂,比丘!不多遊行人有此五功德。是故,諸比丘!莫多遊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恒一處止,有五非法。云何為五?於是,比丘一處住者,意著屋舍,畏恐人奪;或意著財產,復恐人奪;或多集物,猶如白衣,貪著親親,不欲使人至親親家;恒共白衣而相往來。是謂,比丘!一處住人有此五非法。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勿一處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不一處住人有五功德。云何為五?不貪`[屋=屋舍【三】]`屋,不貪器物,不多集財物,不著親族,不與白衣共相往來。是謂,比丘!不住一處人有此五功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行此五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II. 68. Aggi.,[No. 26(5)]]`(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光明池側,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在人間遊化。
爾時,世尊遙見大樹為火所燒,見已,如來更詣一樹下。到已,就樹下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比丘!寧持身投此火中?為寧與端正女人而共交遊?」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寧與女人共相交遊,不投身入此火中。所以然者,此火毒熱不可稱`[計=許【元】]`計,斷其命根,受苦無量。」
世尊告曰:「我今告汝等,非沙門行,言是沙門,非梵行人,言是梵行;不聞正法,言我聞`[法=正法【三】]`法。無清白法,如是之人,寧`[投=投身【三】]`投入此火中不與女人共相交遊。所以然者,彼人寧受此苦痛,不以此罪入地獄中受苦無量。云何,比丘!寧受人禮拜恭敬?為寧使人取利劍斷其手足?」
諸比丘對曰:「寧受恭敬禮拜,不使人以劍斷其手足。所以然者,斷其手足,痛不可稱計。」
世尊告曰:「我今告汝等,非沙門行,言是沙門;非梵行人,言是梵行;不聞正法,言聞正法。無清白行,斷善`[根=根本【三】]`根。如是之人,寧投身受此利劍,不以無戒受他恭敬。所以然者,此痛斯須間耳;地獄苦痛不可稱計。云何,比丘!寧受人衣裳?為寧以熱`[鐵〔-〕【聖】]`鐵`[7]鍱=葉【聖】*`鍱用纏裹身?」
諸比丘對曰:「寧以受人衣裳,不受此苦痛。所以然者,此毒痛不可稱計。」
世尊告曰:「我今重告汝,無戒之人,寧以熱鐵`[*7-1]鍱=葉【聖】*`鍱纏裹其身,不受人衣裳。所以然者,此痛須臾間耳;地獄苦痛不可稱計。云何,比丘!寧受人信施之食?為寧以吞熱鐵丸乎?」
諸比丘對曰:「寧受人信施之食,不吞熱鐵`[丸=丸也【三】]`丸。所以然者,此痛不可堪處。」
世尊告曰:「我今`[語=告【三聖】]`語汝,寧吞熱鐵丸,不以無戒受人信施。所以然者,吞熱`[鐵〔-〕【聖】]`鐵丸,痛斯須間,不以無戒受他信施。云何,比丘!寧受人床`[敷=臥【三聖】]`敷之具?為寧臥熱鐵床上?」
諸比丘對曰:「我等,世尊!寧受人床臥之具,不臥`[鐵=熱鐵【三】]`鐵床上。所以然者,此之毒痛不可稱計。」
世尊告曰:「彼愚癡之人無有戒行,非沙門言是沙門;無有梵行,言修梵行,寧當臥鐵床上,不以無戒受他信施。`[何以故=所以然者【三】]`何以故,臥鐵床上,痛斯須間,不以無戒受他信施。
「比丘當知,如我今日觀無戒之人所趣向處,設彼人`[間=聞【三聖】]`間者,形體枯悴,沸血從面孔出,便取命終,不與女人共相交遊,不受人禮敬之德,不受人衣被、飯食、床`[15]敷〔-〕【聖】*`敷臥具、病瘦醫藥,以其無戒之人,不觀後世、前世之罪,不顧命根受此苦痛,無戒之人`[當【CB】,意【大】]`當生三惡趣中。所以然者,以其造惡行之所致也。
「如來今日觀察善行人之所趣向,正使中毒,為刀所傷,自斷命根。何以故?欲捨此身受天之福,當生善處,皆由前世受善行報之所致也。
「是故,`[比=諸比【三】]`比丘,當念修行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所=知【三】]`所見身。欲使今世獲其果報,得甘露道,正使受人衣被、`[*10-5]飲=飯【三】*`飲食、床`[*15-1]敷〔-〕【聖】*`敷臥具、病瘦醫藥而無過失,又使檀越受福無窮。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說此法時,六十比丘漏盡意解,六十比丘還捨法服而作白衣。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王及月光 尸婆、二種鬪
二掃、二行`[法=來【宋】]`法 去住有二種
枯樹最在後
增壹阿`[*20-1]含=鋡【聖】*`含經卷第二十`[*21-1]五=四【聖】*`五`[〔-〕=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六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等見品第三十四
(一)
聞如是:
一時,尊者舍利弗在舍衛`[城=國【三】]`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眾多比丘到舍利弗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白舍利弗言:「戒成就比丘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報言:「戒成就比丘當思惟五盛陰無常、為苦、為惱、為多痛畏;亦當思惟苦、空、無我。云何為五?所謂色陰、痛陰、想陰、行陰、識陰。爾時,戒成就比丘思惟此五盛陰,便成須陀洹道。」
比丘白舍利弗言:「須陀洹比丘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報言:「須陀洹比丘亦當思惟此五盛陰為苦、為惱、為多痛畏;亦當思惟苦、空、無我。諸賢當知。若須陀`[洹【CB】,恒【大】]`洹比丘思惟此五盛陰時,便成斯陀含果。」
諸比丘問曰:「斯陀含比丘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報言:「斯`[陀=沱【明】]`陀含比丘亦當思惟此五盛陰為苦、為惱、為多痛畏,亦當思惟苦、空、無我。爾時,斯陀含比丘當思惟此五盛陰時,便成阿那含果。」
諸比丘問曰:「阿那含比丘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報言:「阿那含比丘亦當思惟此五盛陰為苦、為惱、為多痛畏;亦當思惟`[此〔-〕【三】]`此五盛`[陰=陰苦空無我爾時阿那含比丘當思惟此五盛陰【三】]`陰時,便成阿羅漢。」
諸比丘問曰:「阿羅漢比丘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報言:「汝等所問何`[其=甚【三】]`其過乎?`[羅=阿羅【三】]`羅漢比丘所作`[5]以=已【三】*`以過,更不造行,有漏心得解脫,不向五趣生死之海,更不受有、有所造作。是故,諸賢!持戒比丘、須陀`[洹【CB】,恒【大】]`洹、斯陀含、阿那含,當思惟此五盛陰。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波=婆【三】]`波羅`[㮈=柰【三聖】]`㮈仙人鹿野苑中。
爾時,如來成道未久,世人稱之為大沙門。爾時,波斯匿王新紹王位。是時,波斯匿王便作是念:「我今新紹王位,先應取`[釋=釋種【三】]`釋家女。設與我者,乃適我心;若不見與,我`[今=者【三】]`今當以力往逼之。」爾時,波斯匿王即告一臣曰:「往至迦毘羅衛至釋種家,持我名字,告彼釋種云:『波斯匿王問訊`[10]起=興【三聖】*`起居輕利,致問無量。』又語彼釋:『吾欲取釋種女,設與我者,抱德永已;若見違者,當以力相逼。』」
爾時,大臣受王教勅,往`[至〔-〕【三】]`至迦毘羅`[國=衛國【三】]`國。爾時,迦毘羅衛釋種五百人,集在一處。是時,大臣即往至五百釋種所,持波斯匿王名字,語彼釋種言:「波斯匿王問訊`[慇懃=殷勤【明】]`慇懃,`[*10-1]起=興【三聖】*`起居輕利,致意無量。吾欲取釋種之女,設與吾者,是其大幸;若不與者,當以力相逼。」
時,諸釋種聞此語已,極懷瞋恚:「吾等大姓,何緣當與婢子結親?」其眾中或言當與,或言不可與。
爾時,有`[釋=一釋【三】]`釋集彼眾中,名摩呵男,語眾人言:「諸賢勿共瞋恚。所以然者,波斯匿王為人暴惡,設當波斯匿王來者,壞我國界。我今躬自當往與波斯匿王相見,說此事情。」
時,摩呵男家中婢生一女,面貌端正,世之希有。時,摩呵男沐浴此女,與著好衣,載`[寶羽=羽葆【元明】]`寶羽車,送與波斯匿王,又白王言:「此是我女,可共成親。」
時,波斯匿王得此女極懷歡喜,即立此女為第一夫`[人=人時此夫人【三】]`人,未經數日,而身懷`[妊=任【聖】]`妊,復經八九月生一男兒,端正無雙,世所殊特。時,波斯匿王集諸相師與此太子立字。
時,諸相師`[聞王語=問訊王【三】]`聞王語已,即白王言:「大王當知,求夫人時,諸釋共諍,或言當與,或言不可與,使彼此流離;今當立名,名曰毘流`[勒=離【三】]`勒。」相師立號已,各從`[20]坐=座【三】*`坐起而去。
時,波斯匿王愛此`[21]流離=瑠璃【聖】*`流離太子,未曾`[離=去【三】]`離目前。然`[*21]`流離太子年向八歲,王告之曰:「汝今已大,可詣迦毘羅衛學諸射術。」
是時,波斯匿王給諸使人,使乘大象往詣釋種家,至摩呵男舍,語摩呵男言:「波斯匿王使我至此學諸射術,唯願祖父母事事教授。」
時,摩呵男報`[曰=言【三】]`曰:「欲學術者善可習之。」是時,摩呵男釋種集五百童子,使共學術。時,`[*21-2]流離=瑠璃【聖】*`流離太子與五百童子共學射術。
爾時,迦毘羅衛城中新起一講堂,天及人民、魔、若魔天`[在=不在【三】,未有在【聖】]`在此講堂中住。時,諸釋種各各自相謂言:「今此講堂成來未久,畫`[彩=綵【聖】]`彩已竟,猶如天宮而無有異。我等先應請如來於中供養及比丘僧,令我等受福無`[窮=窮然後我等當入此堂長夜之中受福無窮【三】]`窮。」是時,釋種即於堂上敷種種坐具,懸`[繒【CB】,繪【大】]`繒`[幡=憣【聖】]`幡蓋,香汁灑地,燒眾名香,復儲好水,燃諸明燈。是時,`[*21-3]流離=瑠璃【聖】*`流離太子將五百童子往至講堂所,即昇師子之`[座=坐【聖】]`座。時,諸釋種見之,極懷瞋恚,即前捉臂逐出門外,各共罵之:「此是婢子,諸天、世人未有居中者,此婢生物敢入中坐?」復捉`[*21]`流離太子撲之著地。是時,`[*21]`流離太子即從地起,長歎息而視後。是時,有梵志子`[名=名曰【三】]`名好苦。是時,`[*21]`流離太子語好苦梵志子曰:「`[此=此諸【三】]`此釋種取我毀辱乃至於斯,設我後紹王位時,汝當告我此事。」
是時,好苦梵志子報曰:「如太子教。」時,彼梵志子`[日【三】,曰【大】]`日三時白太子曰:「憶釋所辱。」便說此偈:
「一切歸於盡, 果熟亦當墮,
合`[集=會【三聖】]`集必當散, 有生必有死。」
是時,波斯匿王隨壽在世,後取命終,便立`[*21-7]流離=瑠璃【聖】*`流離太子為王。是時,好苦梵志`[至=往至【三】]`至王所,而作是說:「王當憶本釋所毀辱。」
是時,`[*21-8]流離=瑠璃【聖】*`流離王報曰:「善哉!善哉!善憶本事。」是時,`[*21]`流離王`[便=興【三聖】]`便起瞋恚,告群臣曰:「今人民主者為是何人?」
群臣報曰:「大王!今日之所統領。」`[*21-10]流離=瑠璃【聖】*`流離王`[時=報【三】]`時曰:「汝等速嚴駕,集四部兵,吾欲往征釋種。」
諸臣對曰:「如是。大王!」是時,群臣受王教令,即`[運=雲【三】]`運集四種之兵。是時,`[*21-11]流離=瑠璃【聖】*`流離王將四部之兵,往至迦毘羅越。
爾時,眾多比丘聞`[*21-12]流離=瑠璃【聖】*`流離王往征釋種,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是時,世尊聞此語已,即往逆`[*21-13]流離=瑠璃【聖】*`流離王,便在一枯樹下,無有枝葉,於中結`[加=跏【三聖】]`加趺坐。是時,`[*21]`流離王遙見世尊在樹下坐,即下車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21-15]流離=瑠璃【聖】*`流離王白世尊言:「更有好`[樹枝葉=樹樹枝【三】]`樹,枝葉繁茂,尼拘留之等,何故`[此=在此【三】]`此枯樹下坐?」
世尊告曰:「親族之`[4]廕=蔭【三聖】*`廕,故勝外人。」
是時,`[*21-16]流離=瑠璃【聖】*`流離王便作是念:「今日世尊故為親族;然我今日應還本國,不應往征迦毘羅越。」是時,`[*21]`流離王即辭還退。
是時,好苦梵志復白王言:「`[當=王當【三】]`當憶本為釋所辱。」
是時,`[*21-18]流離=瑠璃【聖】*`流離王聞此語已,復興瞋恚:「汝等速嚴駕,集四部兵,吾欲往征迦毘羅越。」
是時,群臣即集四部之兵,出舍衛城,往詣迦毘羅越征伐釋種。
是時,眾多比丘聞已,往白世尊:「今`[*21-19]流離=瑠璃【聖】*`流離王興兵眾,往`[攻=征【宋】]`攻釋種。」
爾時,世尊聞此語已,即以神足,往在道側,在`[一=一枮【三】]`一樹下坐。時,`[*21-20]流離=瑠璃【聖】*`流離王遙見世尊在樹下坐,即下車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21]`流離王白世尊言:「更有好樹,不在彼坐,世尊今日何故在此枯樹下坐?」
世尊告曰:「親族之`[*4-1]廕=蔭【三聖】*`廕,勝外人也。」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親族之蔭涼, 釋種出於佛,
盡是我枝葉, 故坐斯樹下。」
是時,`[*21-22]流離=瑠璃【聖】*`流離王復作是念:「世尊今日出於釋種;吾不應往征,宜可齊此還歸本土。」是時,`[*21]`流離王即還舍衛城。
是時,好苦梵志復語王曰:「王當憶本釋種所辱。」
是時,`[*21-24]流離=瑠璃【聖】*`流離王聞此語已,復集四種兵出舍衛城,詣迦毘羅越。
是時,大目`[乾=揵【三聖】]`乾連聞`[*21-25]流離=瑠璃【聖】*`流離王往征釋種,聞已,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目連白世尊言:「今日`[*21]`流離王集四種兵往攻釋種,我今堪任使`[*21]`流離王及四部兵,擲著他方世界。」
世尊告曰:「汝豈能取釋種宿緣,著他方世界乎?」
時,目連白佛言:「實不堪任使宿`[命=因【三】]`命緣,著他方世界。」
爾時,世尊語目連曰:「汝還就坐。」
目連復白佛言:「我今堪任移此迦毘羅越,著虛空中。」
世尊告曰:「汝今堪能移釋種宿緣,著虛空中乎?」
目連報`[曰=言【三】]`曰:「不也,世尊!」
佛告目連:「汝今還就本位。」
爾時,目連復白佛言:「唯願聽許以鐵籠疏覆迦毘羅越城上。」
世尊告曰:「云何,目連!能以鐵籠疏覆`[宿=釋宿【三】]`宿緣乎?」
目連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目連:「汝今還就本位,釋種今日宿緣`[已=以【聖】]`已熟,今當受報。」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欲使空為地, 復使地為空,
本緣之所繫, 此緣不腐敗。」
是時,`[*21-28]流離=瑠璃【聖】*`流離`[王〔-〕【聖】]`王往詣迦毘羅越。時,諸釋種聞流離王將四部之`[兵=眾【三】]`兵來攻我等,復集四部之眾,一由旬中`[往=任【聖】]`往逆`[*21]`流離王。是時,諸釋一由旬內遙射`[*21]`流離王;或射耳孔,不傷其耳;或射頭髻,不傷其頭;或射弓壞;或射弓弦,不害其人;或射鎧器,不傷其人;或射床座,不害其人,或射車`[輪壞=壞輪【宋】,壞輪【明】,輪【宋】]`輪壞,不傷其人;或壞幢麾,不害其人。是時,`[*21]`流離王見此事已,便懷恐怖,告群臣曰:「汝等觀此箭為從何來?」
群臣報曰:「此諸釋種,去此一由旬中射箭使來。」
流離王報言:「彼設發心欲害我者,普當死盡,宜可於中還歸舍衛。」
是時,好苦梵志前白王言:「大王勿懼,此諸釋種`[皆=皆共【三】]`皆持戒,虫尚不害,況害人乎!今宜前進,必壞釋種。」
是時,`[*21-32]流離=瑠璃【聖】*`流離王漸漸前進向彼釋種。是時,諸釋退入城中。時,流離王在城外而告之曰:「汝等速開城門。若不爾者,`[盡當=當盡【三】]`盡當取汝殺之。」
爾時,迦毘羅越城有釋童子,年向十五,名曰`[19]奢=舍【三】*`奢摩,聞`[*21-33]流離=瑠璃【聖】*`流離王今在門外,即著鎧持仗至城上,獨與`[*21]`流離`[王=王兵【三】]`王共鬪。是時,`[21]奢=舍【三聖】*`奢摩童子多殺害兵眾,各各馳散,並作是說:「此是何人?為是天`[22]也=耶【三】*`也?`[為是=是為【聖】]`為是鬼神`[*22]`也?遙見如似小兒。」
是時,`[*21-35]流離=瑠璃【聖】*`流離王便懷恐怖,即入地孔中而避之。
時,釋種聞壞`[*21-36]流離=瑠璃【聖】*`流離王眾。是時,諸釋即呼`[*21-1]奢=舍【三聖】*`奢摩童子而告之曰:「汝年幼小,何故辱我等門戶?豈不知諸釋修行善法乎?我等尚不能害虫,況復人命乎?我等`[能=亦能【三】]`能壞此軍眾,一人敵萬人。然我等復作是念:『然殺害眾生不可稱計。世尊亦作是說:「夫人`[殺=殺害【三】]`殺人命,死入地獄。若生人中,壽命極短。」』汝速去,不復住此。」
是時,`[*21-2]奢=舍【三聖】*`奢摩童子即出國去,更不入迦毘羅`[越=越城【三】]`越。
是時,`[*21-37]流離=瑠璃【聖】*`流離王復至門中語彼人曰:「速開城門,不須稽留。」
是時,諸釋自相謂言:「可與開門,為不可乎?」
爾時,弊魔波旬在釋眾中作一釋形,告諸釋言:「汝等速開城門,勿共受困於今`[日【三聖】,曰【大】]`日。」
是時,諸釋即與開城門。是時,`[*21-38]流離=瑠璃【聖】*`流離王即告群臣曰:「今此釋眾人民極多,非刀劍所能害盡,盡取`[埋=理【聖】]`埋脚地中,然後使暴象蹈殺。」
爾時,群臣受王教勅,即以象蹈殺之。
時,`[*21-39]流離=瑠璃【聖】*`流離王勅群臣曰:「汝等速選`[面=好面【三】]`面手釋女五百人。」
時,諸臣受王教令,即選五百端正女人,將詣王所。
是時,摩呵男釋至`[*21-40]流離=瑠璃【聖】*`流離王所,而作是說:「當從我願。」
`[*21-41]流離=瑠璃【聖】*`流離王言:「欲何等願?」
摩呵男曰:「我今沒在水底,隨我遲疾,使諸釋種竝得逃走。若我出水,隨意殺之。」`[*21-42]流離=瑠璃【聖】*`流離王曰:「此事大佳。」
是時,摩呵男釋即入水底,以頭髮繫樹根而取命終。
是時,迦毘羅越`[城〔-〕【聖】]`城中諸釋,從東門出,復從南門入;或從南門出,還從北門入;或從西門出,而從北門入。是時,`[*21-43]流離=瑠璃【聖】*`流離王告群臣曰:「摩呵男父何故隱在水中,如今不出?」
爾時,諸臣聞王教令,即入水中出摩呵男,`[已=以【聖】]`已取命終。爾時,`[*21-44]流離=瑠璃【聖】*`流離王以見摩呵男命終,時王方生悔心:「我今祖父已取命終,皆由愛親族故。我先不知當取命終,設當知者,終不來攻伐此釋。」
是時,`[*21-45]流離=瑠璃【聖】*`流離王殺九千九百九十萬人,流血成河,`[燒=繞【三】]`燒迦毘羅越城,往詣尼拘留園中。是時,`[*21]`流離王語五百釋女言:「汝等慎莫愁憂,我是汝夫,汝是我婦,要當相接。」
是時,`[*21-47]流離=瑠璃【聖】*`流離王便舒手捉一釋女而欲弄之。
時女問曰:「大王欲何所為?」
時王報言:「欲與汝情通。」
女報王曰:「我今何故與婢生種情通。」
是時,`[*21-48]流離=瑠璃【聖】*`流離王甚懷瞋恚,勅群臣曰:「速取此女,`[4]兀=刓【元明】*`兀其手足,著深坑中。」
諸臣受王教令,兀其手足,擲著`[坑=深坑【聖】]`坑中。及五百女人皆罵王言:「誰持此身與婢生種共交通?」
時,王瞋恚盡取五百釋女,`[*4-1]兀=刓【元明】*`兀其手足,著深坑中。是時,`[*21-49]流離=瑠璃【聖】*`流離王悉壞迦毘羅`[越=越城【元明】]`越已,還`[詣〔-〕【三】]`詣舍衛城。
爾時,祇陀太子在深宮中與諸妓女共相娛樂,是`[時〔-〕【三】]`時,`[*21-50]流離=瑠璃【聖】*`流離王聞作`[9]倡伎=妓【三】,倡妓【聖】*`倡伎聲,即便問之:「此是何音聲乃至於斯?」
群臣報`[王〔-〕【三】]`王言:「此是祇陀王`[子=子王【聖】]`子在深宮中,作`[*9-1]倡伎=妓【三】,倡妓【聖】*`倡伎樂而自娛樂。」
時,`[*21-51]流離=瑠璃【聖】*`流離王即勅御者:「汝`[迴【麗】,回【大】(cf. K18n0649_p0511c24; T50n2040_p0057b22)]`迴此象詣祇陀王子所。」
是時,守門人遙見王來而`[白=白王【三】]`白言:「王小徐行,祇陀王子今在宮中五樂自娛,勿相觸嬈。」是時,`[*21-52]流離=瑠璃【聖】*`流離王即時拔劒,取守門人殺之。
是時,祇陀王子聞`[*21-53]流離=瑠璃【聖】*`流離王在門外住,竟不辭諸妓女,便出在外與王相見:「善來,大王!可入小停駕。」
時,`[*21-54]流離=瑠璃【聖】*`流離王報言:「豈不知吾與諸釋共鬪乎?」
祇陀對曰:「聞之。」
`[*21-55]流離=瑠璃【聖】*`流離王報言:「汝今何故與妓女遊戲而不佐我`[*22-2]也=耶【三】*`也?」
祇陀王子報言:「我`[不=今【聖】]`不堪任殺害眾生之命。」
是時,`[*21-56]流離=瑠璃【聖】*`流離王極懷瞋恚,即復拔劍斫殺祇陀王子。是時,祇陀王子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中,與五百天女共相娛樂。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祇陀王子以取命終,生三十三天,即便說此偈:
「人天中受福, 祇陀王子德,
為善後受報, 皆由現報故。
此憂彼亦憂, `[*21-57]流離=瑠璃【聖】*`流離二處憂,
為惡後受惡, 皆由現報故。
當依福祐功, 前作後亦然,
或獨而為者, 或復人不知。
作惡有知惡, 前作後亦然,
或獨而為者, 或復人不知。
人天中受福, 二處俱受福,
為善後受報, 皆由現報故。
此憂彼亦憂, 為惡二處憂,
為惡`[後=復【三】]`後受報, 皆由現報故。」
是時,五百釋女自歸,稱喚如來名號:「如來於`[此=此生【三】]`此,亦從此間出家學道,而後成佛。然佛今日永不見憶,遭此苦惱,受此毒痛。世尊何故而不見憶?」
爾時,世尊以天耳清徹,聞諸釋女稱怨向佛。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盡來,共觀迦毘羅越,及看諸親命終。」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爾時,世尊將諸比丘出舍衛城,往至迦毘羅越。時,五百釋女遙見世尊將諸比丘來,見已,皆懷慚愧。
爾時,釋提桓因及毘沙門`[16]王=天王【三】*`王在世尊後而扇。爾時,世尊還顧語釋提桓因言:「此諸釋女皆懷慚愧。」
釋提桓因報言:「如是,世尊!」是時,釋提桓因即以天衣覆此五百女身體上。
爾時,世尊告毘沙門`[*16-1]王=天王【三】*`王曰:「此諸女人飢渴日久,當作何方`[宜【CB】,宣【大】]`宜?」
毘沙門王白佛言:「如是。世尊!」
`[是=時【三】]`是毘沙門天王即辦自然天食,與諸釋女皆悉充足。
是時,世尊漸與諸女說微妙法:「所謂諸法皆當離散,會有別離。`[諸=說【元】]`諸女當知,此五盛陰皆當受此苦痛諸惱,墮五趣中。夫受五`[盛〔-〕【三聖】]`盛陰之身,必當受此行報;`[*5-1]以=已【三】*`以有行報,便當受胎;已受胎分,復當受苦樂之報。設當無五盛陰者,便不復受形;`[若不受形=以無形像【三】]`若不受`[形=形像【聖】]`形,則無有生;以無有生,則無有老;以無有老,則無有病;以無有病,則無有死;以無有死,則無`[合=有合【三】]`合會別離之惱。是故,諸女!當念此五陰成敗之變。所以然者,以知五陰,則知五欲;以知五欲,則知愛法;以知愛法,則知`[染=深【聖】]`染著之法。知此眾事已,則不復受胎;以不受胎,則無生、老、病、死。」
爾時,世尊與眾釋女漸說此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樂。爾時,世尊觀此諸女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聖】]`常所說法:苦、`[2]習=集【元明】*`習、盡、道,爾時世尊盡與彼說之。爾時,諸女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各於其所而取命終,皆生天上。
爾時,世尊詣城東門,見城中`[烟=煙【聖】]`烟火洞然,即時而說此偈:
「一切行無常, 生者必有死,
不生則不死, 此滅為最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盡來往詣尼拘留園中,就`[座而〔-〕【三聖】]`座而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是尼拘留園,我昔在中與諸比丘廣說其法,如今空`[虛=墟【三】]`虛無有人民。昔日之時,數千萬眾於中得道,`[使=獲【三】]`使法眼淨。自今`[以=已【三聖】]`以後,如來更不復至此間。」
爾時,世尊與諸比丘說法已,各從`[*20-1]坐=座【三】*`坐起而去,往舍衛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21-58]流離=瑠璃【聖】*`流離王及此兵眾不久`[在=存【宋聖】]`在世,却後七日盡當`[磨=摩【聖】]`磨滅。」
是時,`[*21-59]流離=瑠璃【聖】*`流離王聞世尊所記:「`[*21]`流離王及諸兵眾,却後七日盡當`[10]消=銷【三】*`消滅。」聞`[11]已=以【三】*`已恐怖,告群臣曰:「如來今`[*5-2]以=已【三】*`以記之云:『`[*21]`流離王不久在世,却後七日及兵眾盡當沒滅。』汝等觀外境,無有盜賊、水`[火災=災火【聖】]`火災變來侵國者,何以故?諸佛如來語無有二,所言終不異。」
爾時,好苦梵志白王言:「王勿恐懼,今外境無有盜賊畏難,亦無水火災變;今日大王快自娛樂。」
`[*21-62]流離=瑠璃【聖】*`流離王言:「梵志當知,諸佛世尊,言無有異。」
時,`[*21-63]流離=瑠璃【聖】*`流離王使人數日,至七日頭,`[大王=王大【三聖】]`大王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將諸兵眾及諸婇女,往阿脂羅河側而自娛樂,即於彼宿。是時,夜半有非時雲起,暴風疾雨,`[14]是〔-〕【三】*`是時,`[*21]`流離王及兵眾盡為水所`[15]漂=㵱【聖】*`漂,皆悉`[*10-1]消=銷【三】*`消滅,身壞命終,入阿鼻地獄中。復有天火燒`[內=城內【三】]`內宮殿。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見`[*21-65]流離=瑠璃【聖】*`流離王及四種兵為水所`[*15-1]漂=㵱【聖】*`漂,皆悉命終,入地獄中。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作惡`[極為=為極【三】]`極為甚, 皆由身口行,
`[今=爾【三】]`今身亦受惱, 壽命亦`[短促=促短【三】]`短促。
設在家中時, 為火之所燒,
若其命終時, 必生地獄中。」
爾時,眾`[中〔-〕【三】]`中多比丘白世尊言:「`[*21-66]流離=瑠璃【聖】*`流離王及四部兵,今已命`[絕=終【三聖】]`絕,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21-67]流離=瑠璃【聖】*`流離王者,今入阿鼻`[地〔-〕【三】]`地獄中。」
諸比丘白世尊言:「今此諸釋昔日作何因緣,今為`[*21-68]流離=瑠璃【聖】*`流離王所害?」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日之時,此羅`[23]閱=越【明】*`閱城中有捕魚村。時世極飢儉,人食草根,一`[24]升=斗【三】*`升金`[貿=買【明】]`貿一`[*24]`升米。時,彼村中有大池水,又復饒魚。時,羅`[*23]`閱城中人民之類,往至池中而捕魚食之。當於爾時,水中有二種魚:一名拘璅,二名兩舌。是時,二魚各相謂言:『我等於此眾人,先無過失,我是水性之虫,不處`[平=乾【三】,乎【聖】]`平地,此人民之類,皆來食噉我`[等=等我等【聖】]`等,設前世時,少`[多〔-〕【三】]`多有福德者,其當用報怨。』
「爾時,村中有小兒年向八歲,亦不捕魚,復非害命。然`[復彼=後收【三】]`復彼魚在岸上者,皆悉命終;小兒見已,極懷歡喜。
「比丘當知,汝等莫作是觀。爾時羅`[*23-2]閱=越【明】*`閱城中人民之類,豈異人乎?今釋種是也。爾時拘璅魚者,今`[*21-69]流離=瑠璃【聖】*`流離王是也。爾時兩舌魚者,今好苦梵志是也。爾時小兒見魚在`[堓=岸【三聖】]`堓上而笑者,今我身是也。爾時,釋種坐取魚食,由此因緣,無數劫中入地獄中,今受此對。我爾時,坐見而笑之,今患頭痛,如似石`[押=𡑅【三】]`押,猶如以頭戴須彌山。所以然者,如來更不受形,`[*5-3]以=已【三】*`以捨眾行,度諸厄難,是`[謂=諸【三】]`謂,比丘!由此因緣今受此報。諸比丘當護身、口、意行,當念恭敬、承事梵行人。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當知【元明】]`當天子欲命終時,有五未曾有瑞應而現在前。云何為五?一者`[華=華冠自【三】]`華萎;二者衣裳垢`[35]坋=圿【元明】*`坋;三者身體`[污=汗【三聖】]`污臭;四者不樂本`[座=生【聖】]`座;五者天女星散。是謂天子當命終時有此五瑞應。爾時,天子極懷愁憂,`[椎=搥【明】,推【聖】]`椎胸喚叫。爾時,諸天子來至此天子所,語此天子言:『汝今`[爾=將【三】]`爾來可生善處,`[快得=已生【三】]`快得善處,快得善利;`[*5-4]以=已【三】*`以得善利,當念安處善業。』爾時,諸天而教授之。」
爾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處?云何快得善利?云何安處善業?」
世尊告曰:「人間於天則是善處,`[得善處〔-〕【三】]`得善處、得善利者,生正見家,與善知識從事,於如來法中得信根,是謂名為快得善利。彼云何名為安處善業?於如來法中而得信根,剃除鬚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彼`[*5-5]以=已【三】*`以學道,戒性具足,諸根不缺,`[42]飯=飲【三】*`飯食知足,恒念經行,得三達明,是謂名為安處善業。」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人為天善處, 良友為善利,
出家為善業, 有漏盡無漏。
「比丘當知,三十三天著於五欲,彼以人間為善趣;於如`[來=來法【三】]`來得出家,為善利而得三達。所以然者,`[佛=諸佛【三】]`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聖】]`天而得也。是故,比丘!於此命終當生天上。」
爾時,彼比丘白世尊:「云何比丘當生善趣?」
世尊告曰:「涅槃者,即`[*14-1]是〔-〕【三】*`是比丘善趣。汝今,比丘!當求方便,得至涅槃。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沙門出家有五毀辱之法。云何為五?一者頭髮長;二者`[爪=抓【聖】]`爪長;三者衣裳垢`[*35-1]坋=圿【元明】*`坋;四者不知時宜;五者多有所論。所以然者,多有論說比丘復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人不信言;二者不受其教;三者人所不喜見;四者妄言;五者鬪亂彼此。是謂多論說之人有此五事。比丘!當除此五,而無邪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133]]`(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諸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頻`[6]毘=婆【三】*`毘娑羅王勅諸群臣:「速嚴駕`[7]寶羽=羽寶【宋】*,羽葆【元明】*`寶羽之車,`[吾=欲【聖】]`吾`[至=欲至【三】]`至舍衛城親覲世尊。」
是時,群臣聞王教勅,即駕寶羽之車,前白王言:「嚴駕`[已=以【聖】]`已訖,王知是時。」
爾時,頻`[*6-1]毘=婆【三】*`毘娑羅王乘`[*7-1]寶羽=羽寶【宋】*,羽葆【元明】*`寶羽之車出羅`[*23-3]閱=越【明】*`閱城,往詣舍衛城。漸至祇`[11]洹=桓【聖】*`洹精舍,`[欲=步【三】,出【聖】]`欲入祇洹精舍,夫水灌頭王法有五威容,悉捨之一面,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漸與說微妙之法。爾時,王聞法已,白世尊言:「唯願如來當在羅`[*23-4]閱=越【明】*`閱城`[夏=憂【聖】]`夏坐!亦當供給衣被、`[*42-1]飯=飲【三】*`飯食、床`[14]敷〔-〕【聖】*`敷臥具、病瘦醫藥。」
爾時,世尊默然受頻`[15]毘=婆【元明】*`毘娑羅王請。`[是=是時【三】]`是王`[*5-6]以=已【三】*`以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20-2]坐=座【三】*`坐起,頭面禮足,繞三匝便退而去,還詣羅`[*23-5]閱=越【明】*`閱城入`[於〔-〕【聖】]`於宮中。
爾時,頻`[*15-1]毘=婆【元明】*`毘娑羅王在閑靜處,便生此念:「我亦堪任供養如來及比丘僧,盡其形壽,衣被、`[18]飲=飯【聖】*`飲食、床`[*14-1]敷〔-〕【聖】*`敷臥具、病瘦醫藥,但當愍其下劣。」是時,頻`[*15]`毘娑羅王尋`[其日〔-〕【三】]`其日告群臣曰:「我昨日而生此念:『我能盡形壽供養如來及比丘僧,衣被、`[*18]`飲食、床`[*14]`敷臥具、病`[瘦【CB】,庾【大】]`瘦醫藥,`[亦=然【三】]`亦復當愍諸下劣。』汝等各各相率,次第飯如來諸賢,長夜受福無窮。」爾時,摩竭國王即於宮門前起大講堂,復辦種種食具。
爾時,世尊出舍衛國,及將五百比丘,漸漸人間遊化,至羅`[*23-6]閱=越【明】*`閱城迦蘭陀竹園所。是時,頻`[*15-3]毘=婆【元明】*`毘娑羅王聞世尊來至迦`[蘭=闌【聖】]`蘭陀竹園中,尋時乘羽`[22]寶=葆【元明】*`寶之車,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頻`[23]毘=婆【三】*`毘娑羅王白世尊言:「我在閑靜之處,便生此念:『如我今日能供辦衣被、`[*42-2]飯=飲【三】*`飯食、床`[臥敷=敷臥【三】]`臥`[*14-3]敷〔-〕【聖】*`敷具、病瘦醫藥,`[便=但【三】]`便念下劣之家。』即告群臣:『汝等各各供辦`[26]飲=飯【三】*`飲食之具,次第飯佛。』云何,世尊!此是其宜?為非其宜?」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大王!多所饒益,為天、世人而作福田。」
爾時,頻`[*23-1]毘=婆【三】*`毘娑羅王白世尊言:「唯願世尊明日就宮中食。」
爾時,頻`[*23-2]毘=婆【三】*`毘娑羅王`[*5-7]以=已【三】*`以見世尊默然受請。時王尋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明日清旦,著衣持鉢,入城至王宮中各次第坐。爾時,王給以百味食,手自斟酌,歡喜不亂。爾時,頻`[*23-3]毘=婆【三】*`毘娑羅王見世尊食訖,除去鉢器,`[便取一=更取【三聖】]`便取一卑座,在如來前坐。
爾時,世尊漸與王說微妙之法,令發歡喜之心。爾時,世尊與諸大王及群臣之類,說微妙之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淫=婬【三】]`淫為穢惡,出要為樂。
爾時,世尊`[*5-8]以=已【三】*`以知彼眾生心`[開意=意開【三】]`開意解,無復狐疑,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爾時,世尊盡與說之。當於`[坐=座【三聖】]`坐上六十餘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六十大臣及五百天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即與頻`[*23-4]毘=婆【三】*`毘娑羅王及諸人民說此頌偈:
「祠祀火為上, 書中頌為最,
王為`[人=天【宋】]`人中尊, 眾流海為`[源=原【三聖】]`源,
星中月照明, 光明日為上。
上下及四方, 諸所有萬物,
天及世人民, 佛為最尊上,
欲求其福者, 當供養於佛。」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便從`[33]坐=座【三】*`坐起而去。爾時,羅`[*23-7]閱=越【明】*`閱城中人民之類,隨其貴賤,從家多少,飯佛及比丘僧。
爾時,世尊在迦蘭陀竹園中住,國界人民靡不供養者。爾時,羅`[*23-8]閱=越【明】*`閱城中諸梵志等次應作食。是時,彼梵志集在一處,各作`[是=此【三】]`是論:「吾等各各出`[35]三兩=二兩【三聖】*`三兩金錢,以供食具。」
爾時,羅`[*23-9]閱=越【明】*`閱城中有梵志,名曰雞頭,極為貧匱,趣自存活,無金錢可輸,便為諸梵志所驅逐,使出眾中。
是時,雞頭梵志還至家中,而告其婦:「卿今當知,諸梵志等所見驅逐,不聽在眾。所以然者,由無金錢故。」
時婦報言:「還入城中,隨人舉`[債=請【聖】]`債,必當得之。」又語其`[主=王【元】]`主:「七日之後,當相報償。設不償者,我身及婦沒為奴婢。」
是時,梵志隨其婦言,即入城中,處處求索,了不能得。還至婦所,而告之曰:「吾所在求索了不能得,當如之何?」
時婦報曰:「羅`[*23-10]閱=越【明】*`閱城東有大長者,名不奢蜜多羅,饒財多寶,可往至彼而求`[債=請【三聖】]`債之:『見與`[*35-1]三兩=二兩【三聖】*`三兩金錢,七日之後自當相還;設不`[還=償【三】]`還者,我身及婦沒為奴婢。』」
是時,梵志從婦受語,往`[詣=語【三聖】]`詣不奢蜜多羅,從求金錢:「不過七日自當相還;若不相還者,我與婦沒身為奴婢。」是時,不奢蜜多羅即與金錢。
是時,雞頭梵志持此金錢還`[至=詣【三】]`至婦所,而告之曰:「`[*5-9]以=已【三】*`以得金錢,當何方宜?」
時婦報言:「可持此錢,眾中輸之。」
時,彼梵志即持金錢,往眾中輸之,諸梵志`[等〔-〕【三】]`等語此梵志曰:「我等辦具已訖,可持此金錢還歸所在,不須住此眾中。」
時,彼梵志即還到舍,以此因緣,向婦說之,其婦報言:「我等二人共至世尊所,自宣微意。」
爾時,梵志即將其婦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又復,其婦禮如來足,在一面坐。爾時,梵志以此因緣,具白世尊。爾時,世尊告梵志曰:「`[如=汝【三聖】]`如今可為如來及比丘僧辦`[其=具【三聖】]`其飲食。」
爾時,梵志`[還=還顧【三】]`還熟視其婦。時婦報曰:「但隨佛教,不足疑難。」
爾時,梵志即從`[*33-1]坐=座【三】*`坐起,前白佛言:「唯願世尊及比丘眾當受我`[請【CB】,【大】]`請。」
是時,世尊默然受梵志請。
爾時,釋提桓因在世尊後,叉手侍焉。爾時,世尊`[回=迴【聖】]`回顧謂釋提桓因:「汝可佐此梵志共辦食具。」
釋提桓因白佛言:「如是。世尊!」
爾時,毘沙門天王去如來不遠,將諸鬼神眾不可稱計,遙扇世尊。是時,釋提桓因語毘沙門天王曰:「汝亦可佐此梵志辦此食具。」
毘沙門報曰:「甚善。天王!」
是時,毘沙門天王前至佛所,頭面禮足,遶佛三匝,自隱其形,化作人像,領五百鬼神`[共=供【三】]`共`[辦=辨【聖】]`辦食具。是時,毘沙門天王勅諸鬼神:「汝等速往至`[14]栴=旃【聖】*`栴檀林中而取`[*14]`栴檀。」`[鐵=著鐵【三】]`鐵𢊍`[中=中爾時廚中【三】]`中有五百鬼神於中作食。
`[*14-2]是〔-〕【三】*`是時,釋提桓因告自在天子曰:「毘沙門今日`[以=已【三聖】]`以造鐵厨,與佛、比丘僧作`[*42-3]飯=飲【三】*`飯食。汝今可化作講堂,`[使佛=佛使【聖】]`使佛、比丘僧於中得`[*42]`飯食。」
自在天子報曰:「此事甚佳。」是時,自在天子聞釋提桓因語,去羅`[*23-11]閱=越【明】*`閱城不遠,化作七寶講堂。所謂七寶者:金、銀、水精、琉璃、馬瑙、赤珠、車𤦲。復化作四梯`[19]陛=階【聖】*`陛:金、銀、水精、琉璃。金梯`[*19]`陛上化作銀樹,銀梯`[*19]`陛上化作金樹,金`[根〔-〕【聖】]`根、`[21]銀=金【三】*`銀莖、`[*21]`銀枝、`[*21]`銀葉。若復金梯`[*19]`陛`[上〔-〕【聖】]`上化作`[銀=金【元明】]`銀葉、銀枝,水精`[梯=梯陛【三】]`梯上化作琉璃樹,亦各雜種不可稱計。復以雜寶而廁其間,復以七寶而覆其上,周匝四面懸好金鈴,然彼鈴聲皆出八種之音。復化作好床`[座=坐【聖】]`座,敷以好`[褥=蓐【聖】]`褥,懸繒`[幡=憣【聖】]`幡蓋,世所希有。爾時,以牛頭`[*14-2]栴=旃【聖】*`栴檀`[28]然=燃【聖】*`然火作食,羅`[*23]`閱城側十二由旬,香`[熏=勳【聖】]`熏遍滿其中。
是時,摩竭國王告諸群臣:「我生長深宮,初不聞此香,羅`[*23-13]閱=越【明】*`閱城側何緣聞此好香。」
羣臣白王:「此是雞頭梵志在食厨中,`[*28-1]然=燃【聖】*`然天`[*14-3]栴=旃【聖】*`栴檀香,是其瑞應。」
是時,頻`[*23-5]毘=婆【三】*`毘娑羅王勅諸羣臣:「速嚴駕羽`[*22-1]寶=葆【元明】*`寶之車,吾欲往至世尊所問訊此緣。」
是時,諸臣報王:「如是,大王!」
頻`[*23-6]毘=婆【三】*`毘娑羅王即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國王見此鐵厨中有五百人作食,見已,便作是語:「此是何人所作飲食?」
時,諸鬼神以人形報曰:「雞頭梵志請佛及比丘僧而供養之。」
是時,`[諸〔-〕【三】]`諸國王復遙見高廣講堂,問侍人曰:「此是何人所造講堂?昔所未有,為誰所造?」
群臣報曰:「不知此緣。」
是時,頻`[31]毘=婆【元明】*`毘娑羅王作是念:「我今`[至=可至【三】]`至世尊所問此義,然佛世尊無事不知,無事不見。」
`[*14-3]是〔-〕【三】*`是時,摩竭國頻`[*31-1]毘=婆【元明】*`毘娑羅王往`[至〔-〕【三】]`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頻`[*31]`毘娑羅王白世尊言:「昔日不見此高廣講堂,今日見之。昔日不見此鐵厨,今日見之。將是何物?為是誰變?」
世尊告曰:「大王當知,`[此=此是【三】]`此毘沙門天王所`[造=造鐵廚【三】]`造,及自在天子`[造此=作是【三】]`造此講堂。」
是時,摩竭國王即於`[坐=座【三聖】]`坐上悲泣交集,不能自勝。世尊告曰:「大王!何故悲泣乃至於斯。」
時,頻`[*31-3]毘=婆【元明】*`毘娑羅王白佛言:「不敢悲泣,但念後生`[人民=民人【三】]`人民不覩聖興,當來之人慳著財物,無有威德,`[尚=常【聖】]`尚不聞此奇寶之名,何況見乎!今蒙如來有奇特之變,出現於世,是故悲泣。」
世尊告曰:「當來之世,國王、人民實不覩此變。」
爾時,世尊即與國王說法,使發歡喜之心。王聞法已,即從`[*33-2]坐=座【三】*`坐而去。
是時,毘沙門天王即`[其=於其【三】]`其日語雞頭梵志曰:「汝舒右手。」是時,雞頭即舒右手,毘沙門天王即授與金鋌,又告之曰:「`[自〔-〕【三聖】]`自以此金鋌`[投=沒【元】]`投`[43]于=乎【聖】*`于地上。」
是時,梵志即投`[*43-1]于=乎【聖】*`于地上,乃成百千兩金。毘沙門天王報曰:「汝持此金鋌入城中買種種`[*26-1]飲=飯【三】*`飲食,持來此間。」
是時,梵志受天王教,即持此金入城買種種`[*26-2]飲=飯【三】*`飲食,持來厨所。是時,毘沙門天王沐浴梵志,與著種種衣裳,手執香火,教白:「時到,今正是時,願尊屈顧。」
是時,梵志即受其教,手執香爐而`[白=曰【聖】]`白:「時`[到=至【三聖】]`到,唯願屈顧。」
爾時,世尊`[*5-10]以=已【三】*`以知時至,著衣持鉢,將諸比丘眾往至講堂所,各次第坐,及比`[丘=丘尼【明】]`丘眾亦次第坐。是時,雞頭梵志見飲食極多,然眾僧復少,前白世尊言:「今日`[食飲=飲食【三】,食飯【聖】]`食飲極為豐多,然比丘僧少,不審云何?」
世尊告曰:「汝今,梵志!手執香爐,上高臺上,向東、南、西、北,並作是說:『諸釋迦文佛弟子得六神通,漏盡阿羅漢者,盡集此講堂。』」
梵志白言「如是,世尊!」是時,梵志從佛受教,即上樓上請諸漏盡阿羅漢。是時,東方有二`[5]十=萬【元明】*`十一千阿羅漢,從東方來詣此講堂;南方二`[*5]`十一千,西方二`[*5]`十一千,北方二`[*5]`十一千阿羅漢集此講堂。爾時,講堂上有八萬四千阿羅漢集`[在=此【明】]`在一處。
是時,頻`[*31-4]毘=婆【元明】*`毘娑羅王將諸群臣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及禮比丘僧。是時,雞頭梵志見比丘僧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以飯食之具,飯佛及比丘僧,手自斟酌,歡喜不`[辭=亂【三聖】]`辭。然故有遺餘之食,是時雞頭梵志前白佛言:「今飯佛及比丘僧,故有遺餘`[*42-5]飯=飲【三】*`飯食在。」
世尊告曰:「汝今可請佛及比丘僧七`[日=日中【三聖】]`日供養。」
梵志對曰:「如是,瞿曇!」是時,雞頭梵志即前長跪,白世尊言:「今請佛及比丘僧七日供養,自當供給衣被、`[*42-6]飯=飲【三】*`飯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
`[爾=今【聖】]`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爾時,大眾之中有比丘尼名舍鳩利。是時,比丘尼白世尊言:「我今心中生念:『頗有釋迦文佛弟子漏盡阿羅漢不集此乎?』又以天眼觀東方界,南方、西方、北方皆悉觀之,靡不來者,皆悉`[10]運=雲【三】*`運集。今此大會純是羅漢真人`[*10]`運集。」
世尊告曰:「如是,舍鳩利,如汝所言,此之大會純是真人,東、西、南、北無不集者。」爾時,世尊以此因緣,告諸比丘:「汝等頗見比丘尼中天眼徹覩,如此比丘尼等乎?」
諸比丘對曰:「不見也。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天眼第一者,所謂舍鳩利比丘尼是。」
時,雞頭梵志七日之中供養聖眾衣被、`[飯=飲【三】]`飯食、床`[*14-4]敷〔-〕【聖】*`敷臥具、病瘦醫藥,復以`[華香=香華【三】]`華香散如來上。是時,此華在`[虛〔-〕【三】]`虛空中化作七寶交露臺。是時,梵志見交露臺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前白佛言:「唯願世尊聽在道次,得作沙門。」
爾時,雞頭梵志即得為`[道=道已得為道【三】]`道,諸根寂靜,自修其志,除去睡眠,設眼見色亦不起想念;其眼根亦無惡想流馳諸念而護眼根。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不起細滑之想,意知法亦然。是時,便滅五結蓋,覆`[蔽=弊【三】]`蔽人心者,令人無智慧;亦無殺害之意,而淨其心,不殺,不念殺,不教人`[殺=教【元】]`殺,手不執刀杖,起仁慈之心向一切眾生;除去不與取,不起盜心,而淨其意;恒有施心於一切眾生,亦使不盜。已不`[婬妷=淫泆【聖】]`婬`[妷=泆【三】]`妷,亦復教人使不`[婬=婬泆【三】,淫【聖】]`婬;恒修梵行,清淨無瑕穢,於梵行中而淨其心。亦不妄語,亦不教人`[使=梵【元】]`使行妄語;恒念至誠,無有虛詐誑惑世人,於中而淨其心。復`[非=不【三】]`非兩舌,亦不教人使兩舌。`[若=若聞【聖】]`若此`[23]間=問【宋】,聞【明】*`間語不傳至彼,設彼`[間=聞【明聖】]`間語不傳至此,於中而淨其意。於食知足,不著氣味,不`[著榮=知禁【聖】]`著榮色,不著肥白,但欲支其形體,使全其命。欲除故痛,使新者不生,得修行道,長處無為之地,猶如有男女,以脂膏塗瘡者,但欲除愈故也。此亦如是,所以於食知足者,欲使故痛除愈,新者不生。
或復是時,達曉行道,不失時節,不失三十七道品之行。或坐、或行,除去睡眠之蓋;或初夜時,或坐或行,除去睡眠之蓋;或中夜時右脇著地,脚脚相累,繫意在明。彼復以後夜時,或坐、或經行而淨其意。是時,飲食知足,經行不失時節,除去欲不淨想,無諸惡行,而遊初禪,有覺、有觀;息念、`[猗=待【三】,行【聖】]`猗歡樂,而遊二禪;無有樂;護念清淨,自知身有樂,諸賢所求護念清淨者而遊三禪;彼苦樂`[*11-1]已=以【三】*`已滅,無有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
彼以三昧心,清淨無瑕穢,亦得無所畏。復得三`[昧=明【三】]`昧,自憶無數世事,彼便憶過去之事。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萬生、數千萬生、成劫、敗劫、成敗之劫,我曾生彼處,`[姓=性【宋元】]`姓某、字某,食如此之食,受如是苦樂,壽命長短,彼`[死此生=生此死【三聖】]`死此生,死此生彼,因緣本末,皆悉知之。彼復以三昧心清淨無瑕穢,得無所畏,觀眾生類生者、死者。彼復以天眼觀眾生類,生`[者=有【元】]`者、死者,善趣、惡趣,善色、惡色,若好、若醜,隨行所種,皆悉知之。或有眾生類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造邪業本,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或復有眾生身、`[口=口意【三】]`口行善,不誹謗賢聖,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復以清淨天眼觀眾生類若好、若醜,善趣、惡趣,善色、惡色,皆悉知之,得無所畏,復施心盡漏,後觀此苦,`[以=如【三】]`以實知之。此是苦,此是苦`[習=集【元明】]`習、苦盡、苦出要,如實知之。彼作是觀已,欲漏心、有漏心、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聖】]`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時,雞頭梵志便成阿羅漢。
爾時,尊者雞頭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五事最不可得。云何為五?應喪之物欲使不喪者,此不可得;滅盡之法欲使不盡者,此不可得;夫老之法欲使不老者,此不可得,`[夫=天【元】]`夫病之法欲使不病者,此不可得也;夫死之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是謂,比丘!有此五事最不可得。若如來出世,若如來不`[出=出世【三】]`出,此法界恒住如故,而不朽敗,有喪滅之聲,生、老、病、死。若生、若逝,皆歸於本。是謂,比丘!此五難得之物。
「當求方便,修行五根。云何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謂,比丘!行此五根已,便成須陀洹;家家、一種,轉進成斯陀含;轉進滅五結使,成阿那含,於彼般涅槃不來此世;轉進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化,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當求方便,除前五事,修後五根。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五人不可療治。云何為五?一者`[諛=論【聖】]`諛諂之人不可療治;姦邪之人不可療治;惡口之人不可療治;嫉妬之人不可療治;`[(無反…療治)九字〔-〕【聖】]`無反復之人不可療治。是謂,比丘!有此五人不可療治。」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姦邪惡口人, 嫉妬無反復,
此人不可療, 智者之所棄。
「是故,諸比丘!常當學正意,除去嫉妬;修行威儀,所說如法,當知反復,`[識=議識【聖】]`識其恩養,小恩`[尚=常【三聖】]`尚不忘,何況大者,勿懷慳貪,又不自譽,復不毀他人。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S. 11. 1. 4. Vepacitti.]`(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釋提桓因告三十三天曰:『若諸賢與阿須倫共鬪時,設阿須倫不`[如=如者【三聖】]`如,諸天得勝`[者〔-〕【三聖】]`者,汝等捉`[毘摩質多羅=~Vepacitti.]`毘摩質多羅阿須倫,將來至此,身為五繫。』是時,毘摩質多羅阿須倫,復告諸阿須倫曰:『卿等!今日與諸天共鬪,設得勝者,便捉釋提桓因,縛送此間。』比丘當知,爾時,二家共鬪,諸天得勝,阿須倫不如。是時,三十三天躬捉毘摩質多羅阿須倫王,束縛其身,將詣釋提桓因所,著中門外,自觀`[彼=被【三】]`彼五繫。
「是時,毘摩質多羅阿須倫王便作是念:『此諸天法`[16]整=正【元明】*`整,阿須倫所行非法,我今不樂阿須倫,便當即住此諸天宮。』是時,以生此念言:『諸天法`[*16]`整,阿須倫非法,我欲住此間。』作此念已。是時,毘摩質多羅阿須倫王便自覺知身無縛繫,五欲而自娛樂。設毘摩質多羅阿須倫王生此念已,言:『諸天非法,阿須倫法`[*16]`整,我不用此三十三天,還`[欲〔-〕【聖】]`欲詣阿須倫宮。』是時,阿須倫王身被五繫,五欲娛樂自然消滅。
「比丘當知,纏縛之急,莫過此事;魔之所縛,復甚於斯。設`[與=興【三聖】]`與結使魔`[*5-11]以=已【三】*`以被`[縛=縛若不興結使魔已得脫毀人魔被縛不毀人魔不被縛【三】]`縛,動魔被縛,不動魔不被縛。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使心不`[被縛=移【聖】]`被縛,樂閑靜之處。所以然者,此諸結使是魔境界。若有比丘在魔境界者,終不脫生、老、病、死,不脫愁、憂、苦、惱。我今說此苦際。若復比丘心不移動,不著結使,便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我今說此苦際。是故,`[諸〔-〕【三】]`諸比丘!當`[作是〔-〕【三聖】]`作是學,無有結使,越出魔界。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是時,阿難白世尊言:「夫言盡者,名何等法言盡乎?」
世尊告曰:「阿難!色者無為,因緣而有此名;無欲、無為,名滅`[盡=之【三聖】]`盡法。彼盡者,名曰滅盡。痛、想、行、識,無為、無作,皆是`[24]磨=摩【宋元】*【聖】`磨滅之法,無欲、無污,彼滅盡者,故名滅盡。阿難當知,`[五=此五【三】]`五盛陰無欲、無作,為`[*24]`磨滅法;彼滅盡者,名為滅盡。此五盛陰永`[以=已【聖】]`以滅盡,更不復生,故名滅盡。」
是時,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云何,瞿曇!有何因緣,有何宿行,使此人民之類有盡、有滅、有減少者?本為城廓,今日已壞;本有人民,今日丘荒。」
世尊告曰:「梵志!欲知由此人民所行非法故,使本有城廓,今日`[*24-2]磨=摩【宋元】*【聖】`磨滅,本有人民,今日丘荒,皆由生民慳貪`[結〔-〕【聖】]`結縛習行,愛欲之所致故,使風`[雨=以【明】]`雨不時,雨以不時,所種根栽,不得長大,其中人民死者盈路。梵志當知,由此因緣,使國毀壞,民不熾盛。
「復次,梵志!人民之類所行非法,便有雷電霹`[靂=礰【聖】]`靂自然之應,天降雹雨,壞敗生苗,爾時人民死者難計。復次,梵志!人民之類所行非法,共相`[諍=爭【明】]`諍競,或以手`[拳=搼【聖】]`拳相加,瓦石相擲,各各自喪其命。復次,梵志!彼人民之類已共諍競,不安其所,國主不寧,各興兵眾共相攻`[伐=罰【宋元】]`伐,至大`[眾=眾中【三】]`眾死者難計。或有被`[刀=刀死【三】]`刀者,或有矟箭死者。如是,梵志!由此因緣,使民減少不復熾盛。復次,梵志!人民之類所行非法故,使神祇不`[祐=神【聖】]`祐而得其便,或遭困厄,疾病著床,除降者少,疫死者多。是謂,梵志!由此因緣,使民減少不復熾盛。」
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瞿曇!所說甚為快哉!說此人本減少之義。實如來教,本有城廓,今日`[*24-3]磨=摩【宋元】*【聖】`磨滅;本有人民,今日丘荒。所以然者,以有非法,便生慳`[10]疾=嫉【三聖】*`疾;`[*5-12]以=已【三】*`以`[生=有【三】]`生慳`[*10]`疾,便生邪業;以`[生〔-〕【三】]`生邪業,故`[便=使【三】]`便天雨不時,五穀不熟,人民不熾,故使非法流行,天`[降=雨【三】]`降災變,壞敗生苗。彼以行非法,`[著貪=貪著【三】]`著貪慳`[*10]`疾,是時國`[主=王【宋】,生【元】]`主不寧,各興兵眾,共相攻伐,死者`[叵=巨【元】,難【明】]`叵計,故使國土流荒,人民迸散。今日世尊所說甚善,快哉!由非法故,致此災患。正使為他所捉,便斷其命:由非法故,便生盜心;以生盜心,後為王殺;以生邪業,非人得其便。由此因緣,便`[取=邪【聖】]`取命終,人民減少,故使無有城廓之所居處。
「瞿曇!今日所`[出以=話已【三】]`出以自過多,猶如僂者得`[申=伸【明】]`申,盲者得眼目,冥中得明,無目者為作眼目。今沙門瞿曇無數方便`[而=時【元】]`而說法,我今重自歸佛、法、眾,願聽`[為〔-〕【聖】]`為優婆塞,盡形`[壽〔-〕【三聖】]`壽不敢復殺。若沙門瞿曇見我若乘象騎馬,我由恭敬。所以然者,我為王波斯匿、頻`[毘=婆【三】]`毘娑羅王、優填王、惡生王、優陀延王,受梵之福,我恐失此之德。設我偏露右肩時,唯願世尊受我禮拜!設我步行時,見瞿曇來,我當去履,唯願世尊受我`[等禮=禮拜【三】]`等禮。」
爾時,世尊`[儼=顉【三】]`儼頭可之。是時,生漏梵志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前白佛言:「我今重自歸沙門瞿曇!唯願世尊聽`[為=我為【三】]`為優婆塞。」
爾時,世尊漸與說法,使發歡喜之心。梵志聞法已,即從`[*33-3]坐=座【三】*`坐起,便退而去。
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鋡【聖】]`含經卷第二十`[六=五【聖】]`六`[〔-〕=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邪聚品第三十五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人在邪見聚者,有何相像?有何`[相貌=因緣【三】]`相貌?」爾時,諸比丘白世尊言:「如來是諸法之王,諸法之尊。善哉!世尊!當與諸比丘而說此義。我等聞已,當奉行之。」
世尊告曰:「`[汝=汝等【三】]`汝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在邪聚之人,當以五事知之,以見五事則知此人為住邪聚。云何為五?應笑而不笑,應歡喜時而不歡喜,應起慈心而不起慈心,作惡而不恥,聞其善語而不著意;當知此人必住邪聚。若有眾生住邪聚者,當以此五事知之。
「復次,有眾生有住正聚者,有何相貌?有何因緣?」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如來是諸法之`[王=主【宋】]`王,諸法之尊。唯願,世尊!當與諸比丘而說此義。我等聞已,當奉行之。」
世尊告曰:「汝等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在正聚之人,當以五事知之,以見五事則知此人為住正聚。云何為五?應笑則笑,應歡喜則歡喜,應起慈心則起慈心,可恥則恥,聞善`[著意=言專意聽【三】]`著意;當知此人`[已=以【三】]`已住正聚。是故,諸比丘!當除邪聚,住於正聚。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出現世時,必當為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當轉法輪,二者當度父母,三者無信之人立於信地,四者未發菩薩意使發菩薩心,五者當授將來佛決。若如來出現世時,當為此五事。是故,諸比丘!當起慈心向於如來。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惠施不得其福。云何為五?一者以刀施人,二者以毒施人,三者以野牛施人,四者婬女施人,五者造作神祠。是謂,比丘!有此五施不得其福。
「比丘當知:復有五施令得大福。云何為五?一者造作園觀,二者造作林樹,三者造作橋梁,四者造作大船,五者與當來、過去造作房舍住處。是謂,比丘!有此五事令得其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園觀施清涼, 及作好橋梁,
河津渡人民, 并作好房舍。
彼人日夜中, 恒當受其福,
戒定以成就, 此人必生天。
「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此五`[德=惠【元明】]`德施。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女人有五力輕慢夫主。云何為五?一者色力,二者親族之力,三者田業之力,四者兒力,五者自守力。是謂女人有此五力。比丘當知,女人依此五力已,便輕慢夫主。設復`[夫=夫主【三】]`夫以一力,盡覆蔽彼女人。云何為一力?所謂富貴力也。夫人以貴,色力不如,親族、田業、兒、自守盡不如也。皆由一力,勝爾許力也。
「今弊魔波旬亦有五力。云何為五?所謂色力、聲力、香力、味力、細滑力,夫愚癡之人著色、聲、香、味、細滑之法者,不能得度波旬境界。若`[聖=賢聖【三】]`聖弟子成就一力,勝爾許力。云何為一力?所謂無放逸力。設賢聖弟子成就無放逸者,則不為色、聲、香、味、細滑之所拘繫。以不為五欲所繫,則能分別生、老、病、死之法,勝魔五力,不墮魔境界,度諸畏難,至無為之處。」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戒為甘露道, 放逸為死徑,
不貪則不死, 失道為自喪。」
佛告諸比丘:「當念修行而不放逸。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女人有五`[4]欲想=想欲【三】*`欲想。云何為五`[*4]`欲想?一者生豪貴之家,二者嫁`[5]適=𡣪【元明】*`適富貴之家,三者使我夫主言從語用,四者多有兒息,五者在家獨得由己。是謂,比丘!女人有此五事可欲之想。
「如是。比丘!我比丘亦有五事可欲之想。云何為五?所謂禁戒、多聞、`[三昧成就=成就三昧【三】]`三昧成就、智慧、智慧解脫。是謂,比丘!有此五事可欲之法。」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我生豪族種, 亦`[*5-1]適=𡣪【元明】*`適富貴家,
能役使夫主, 非福不剋獲。
使我饒兒息, 香華自嚴飾,
雖有此想念, 非福不剋獲。
信戒而成就, 三昧不移動,
智慧亦成就, 懈怠而不剋。
尋欲得道果, 不`[由=遊【三】]`由生死淵,
願欲至涅槃, 懈怠而不剋。
「如是,諸比丘!當求方便,行於善法,除去不善法,漸當前進,無有中悔之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時不應向人禮。云何為五?若在偷婆中不應向禮,在大眾中不應向禮,又在道路不應向禮,病痛著床不應向禮,若飲食時不應向禮。是謂,比丘!有此五事不應向禮。
「復有五事知時之禮。云何為五?不在偷婆中,不在大眾中,不在道路,亦不病痛,復非飲食,此應向禮。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知時之行。」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8]閱=越【明】*`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優頭槃:「汝今入羅`[*8-1]閱=越【明】*`閱城求少溫湯。所以然者,如我今日脊患風痛。」
優頭槃白佛:「如是。世尊!」是時,優頭槃受佛教已,到時著衣持鉢,入羅`[*8-2]閱=越【明】*`閱`[城=城中【三】]`城求湯。爾時,尊者優頭槃便作是念:「世尊有何因緣,使我求湯?如來諸結已盡,諸善普會。然如`[來=求【元】]`來復作是語:『我今患風。』又復世尊不授姓名,當至誰家?」
是時,尊者優頭槃以天眼觀羅`[*8-3]閱=越【明】*`閱城男`[子=女【三】]`子之類,必應度者。是時,見羅`[*8]`閱城中有長者名毘舍羅先,不種善根,無戒、無信、邪見,於佛、法、眾與邊見共相應。彼便有此見:無施、無與、無有受者,亦復無有善惡果報,無今世、後世、無父、無母,世無沙門、婆羅門等成就者,於今世、後世自身作證而自遊化。壽命極短,餘五日之後當取命終。又事五道大神。是時,優頭槃便作是念:「如來必欲度此長者。所以然者,此長者命終之後,當生啼哭地獄中。」是時,優頭槃便笑,五道大神遙見笑,即隱其形而作人像,來至優頭槃所`[而=以【明】]`而給使令。是時,尊者優頭槃將此使人往至長者門外住,默然不語。
是時,長者遙見有道人在門外立,即時便說此偈:
「汝今默然住, 剃頭著袈裟,
為欲求何等, 因由何故來?」
爾時,優頭槃復以此偈報曰:
「如來無著尊, 今日患風發,
設有溫湯者, 如來欲洗浴。」
是時,長者默然不報。是時,五道大神告毘`[舍〔-〕【三】]`舍羅先曰:「長者可以湯相惠,必當獲福無量,當得甘露之報。」
是時,長者報曰:「我自有五道大神,用此沙門為?能加益何等事?」
是時,五道大神便說此偈:
「如來當生時, 天帝來下侍,
更誰出是者, 能與共儔匹。
用五道神為, 不能有所濟,
寧供養釋師, 便獲大果報。」
爾時,五道大神復重語長者曰:「汝好自守護身、口、意行,汝不知五道大神之威力乎?」是時,五道大神即化作大鬼神形,右手執劍語長者曰:「今我身`[者〔-〕【三】]`者是五道大神,速與此沙門湯,勿足稽留。」
是時,長者便作是念:「甚奇!甚特!五道大神乃供`[養=事【三】]`養此沙門。」即以香湯授與道人,復以石蜜授與沙門。
是時,五道大神自執此香湯,共優頭槃至世尊所,以此香湯奉上如來。爾時,世尊以此香湯,沐浴身體,風尋時差,更不增劇。
是時,長者後五日便取命終,生四天王中。是時,尊者優頭槃聞長者命終,即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優頭槃白如來言:「此長者命終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此長者命終生四天王中。」
優頭槃白佛言:「此長者於彼命終當生何處?」
世尊告曰:「於彼命終當生四天王中,三十三天,乃至生他化自在天,於彼命終,復來生四天王中。此長者身,六十劫中不墮惡趣,最後得作人身,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成辟支佛。所以然者,湯施之德,其福乃爾。是故,優頭槃!恒念浴眾僧,聞說`[道教=教道【三】]`道教。如是,優頭槃!當作是學。」
爾時,尊者優頭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不樂修梵行,欲捨禁戒還為白衣。是時,彼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白世尊言:「我今不樂修於梵行,欲捨禁戒還為白衣。」
世尊告曰:「汝今何故不樂修梵行,欲捨禁戒還為白衣?」
比丘報曰:「我今心意熾盛,身中火`[燃=然【三】]`燃。若我見女人時,端正無雙,我爾時便作是念:『使此女人與我共交。』又復作是念:『此非正法,設我從此心者,則非正理。』我爾時復作是念:『此是惡利,非為善利;此是惡法,非為善法。』我今欲捨禁戒還為白衣,沙門禁戒實不可犯,我於俗人中可分檀布施。」
世尊告曰:「夫為女人有五`[種惡=種【宋元】,難【明】]`種惡。云何為五?一者穢惡,二者兩舌,三者嫉妬,四者瞋恚,五者無`[反=返【三】]`反復。」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非=悲【三】]`非喜由財義, 現善內懷毒,
壞人趣`[道善=善道【三】]`道善, 如鷹捨`[污=于【明】]`污`[池=地【三】]`池。
「是`[故=時【三】]`故,比丘!當除不淨之想,思惟`[16]淨=不淨【元明】*`淨觀。比丘思惟`[*16]`淨觀已,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盡斷無明、憍慢。汝今,比丘!欲從何生?為從髮生?然髮惡露不淨,皆由幻化誑惑世人。手、`[爪=瓜【宋】]`爪、齒、形體之屬,乃無淨處,何者是真?何者是`[實=生【三】]`實?從頭至足皆悉如是。肝、膽、五藏、有形之物,無一可貪,何者是真?汝今,比丘!欲從何生,汝今善修梵行,如來正法必當盡苦,人命極短不久存世,雖復極壽不過百歲,所出無幾。
「比丘當知,如來出世,甚為難`[值=遇【三】]`值,聞法亦難;受四大形,亦復難得;諸根具足,亦復難得;得生中國,亦復難值;與善知識相遭,亦復難得;聞法亦難,分別義理,亦復難得;法法成就,此事亦難。汝今,比丘!設與`[善=義【元】]`善知識從事者,便能分別諸法,亦當與人廣演其義。設當聞法已,則能分別,能分別法已,則能`[說=解說【三】]`說其義,無有欲想、瞋恚、愚癡之想,`[以=已【三】]`以離三毒,便脫生、老、病、死,我今粗說其義。」
爾時,彼比丘從佛受教,便從`[4]坐=座【三】*`坐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
是時,彼比丘在閑靜之處,思惟其法。所以族姓`[之〔-〕【三】]`之子剃除鬚髮,出家學道,欲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爾時,彼比丘便成阿羅漢。
爾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8-5]閱=越【明】*`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阿難、多耆奢`[時到=到時【三】]`時到,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是時,多耆奢在一巷中見一女人,極為端正,與世奇特;見已,心意錯亂,不與常同。
是時,多耆`[奢=奢貪【三】]`奢即以偈向阿難說:
「欲火之所燒, 心意極熾然,
願說滅此義, 多有所饒益。」
是時,阿難復以`[此〔-〕【三】]`此偈報曰:
「知欲顛倒法, 心意極熾然,
當除想像念, 欲`[意=念【三】]`意便自休。」
是時,多耆奢復以偈報曰:
「心為形之本, 眼為候之原,
睡臥見扶接, 形如亂草萎。」
是時,尊者阿難`[即=即時【三】]`即前進,以右手摩多耆奢頭。爾時,即說此偈:
「念佛無貪欲, 度彼欲難陀,
覩天現地獄, 制意離五趣。」
是時,多耆奢聞尊者阿難語已,便作是說:「止!止!阿難!」俱乞食訖,還至世尊所。
是時,彼女人遙見多耆奢便笑。時,多耆奢遙見女人笑,便生此想念:「汝`[今=念【元】]`今形體骨立皮纏,亦如畫瓶,內盛不淨,誑惑世人,令發亂想。」爾時,尊者多耆奢觀彼女人,從頭至足,此形體中有何可貪?三十六物皆悉不淨。今此諸物為從何生?是時,尊者多耆奢復作是念:「我今觀他形,為不如自觀身中,此欲為從何生?為從地種生耶?水、火、風種生耶?設從地種生,地種堅強不可沮壞;設從水種生,水種極`[濡=軟【三】]`濡不可`[13]獲=護【三】*`獲持;設從火種生,火種不可`[*13]`獲持;設從風種生,風種無形而不可`[*13]`獲持。」是時,尊者便作是念:「此欲者,但從思想生。」
爾時,便說此偈`[(上文火種類餘應少二字本同未詳)〔-〕【三】]` \(上文火種,類餘應少二字,本同未詳):
「欲我知汝本, `[但以=意從【三】]`但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汝, 則汝而不有。」
爾時,尊者多耆奢又說此偈,`[如=加【三】]`如思惟不淨之想,即於彼處有漏心得解脫。
時,阿難及多耆奢出羅閱城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多耆奢白世尊言:「我今快得善利,以有所覺。」
世尊告曰:「汝今云何自覺?」
多耆奢白佛言:「色者無牢,亦不堅固,不可覩見,幻偽不真;痛者無牢,亦不堅固,亦如水上泡,幻偽不真;想者無牢,亦不堅固,幻偽不真,亦如野馬;行亦無牢,亦不堅固,亦如芭蕉之樹,而無有實;識者無牢,亦不堅固,幻偽不真。」重白佛言:「此五盛陰無牢,亦不堅固,幻偽不真。」
是時,尊者多耆奢便說此偈:
「色如聚沫, 痛如浮泡, 想如野馬, 行如芭蕉,
識`[為=偽【三】]`為幻法, 最勝所說。 思惟此已, 盡觀諸行,
皆悉空寂, 無有真正, 皆由此身, 善逝所說。
當滅三法, 見色不淨, 此身如是, 幻偽不真,
此名害法, 五陰不牢, `[已=以【三】]`已解不真, 今`[還=逮【三】]`還上跡。
「如是。世尊!我今所覺正謂此耳。」
世尊告曰:「善哉!多耆奢!善能觀察此五盛陰本。汝今當知,夫為行人當觀察此五陰之本,皆不牢固。所以然者,`[當觀=我當觀察【三】]`當觀此五盛陰時,在道樹下`[成〔-〕【三】]`成無上等正覺,亦如卿今日所觀。」爾時,說此法時,`[*4-1]坐=座【三】*`坐上六十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尊者多耆奢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 134]]`(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僧`[23]迦=伽【三】*`迦摩長者子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長者子白佛言:「唯願世尊聽在道次。」
是時,長者子即得為道,在閑靜之處,剋己修行,成其法果。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出家學道: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時,僧`[*23-1]迦=伽【三】*`迦摩便成阿羅漢。是時,在閑靜之處,便生此念:「如來出現甚為難遇,多薩阿竭時時乃出,亦如優曇鉢花時時乃出。此亦如是,如來出現於世時時乃有,一切行滅亦復難遇,出要亦難,愛盡、無欲、涅槃,此乃為`[要=妙【三】]`要。」
爾時,僧迦摩婦母聞女聟作道`[人〔-〕【三】]`人,不復著欲,捨於家累,又捐我女,如棄聚唾。爾時,此母往至女所,而語女曰:「汝聟實作道乎?」
其女報曰:「女亦不`[詳【CB】,許【大】]`詳為作道不耶?」
其老母`[曰=告曰【三】]`曰:「汝今可自莊嚴著好衣裳,抱此男、女,往至僧`[*23-2]迦=伽【三】*`迦摩所。」爾時,母及女共相將至僧`[*23]`迦摩所。爾時,尊者僧`[*23]`迦摩在一樹下結`[加=跏【三】]`加趺坐。是時,婦、母二人在前,默然而立。
是時,老母及女觀僧`[*23-5]迦=伽【三】*`迦摩從頭至足,而語僧`[*23]`迦摩曰:「汝今何故不與我女共語乎?今此兒女由汝而生,汝今所為實為非理,人所不許,汝今所思惟者,非是人行。」
是時,尊者僧`[*23-7]迦=伽【三】*`迦摩即時便說此偈:
「此外更無善, 此外更無妙,
此外更無是, 善念無過是。」
是時,婦母語僧`[*23-8]迦=伽【三】*`迦摩曰:「我女今有何罪?有何非法?今何故捨之出家學道?」
是時,僧`[*23-9]迦=伽【三】*`迦摩便說此偈:
「臭處不淨行, 瞋恚好妄語,
嫉妬心不正, 如來之所說。」
是時,`[老=彼老【三】]`老母語僧`[*23-10]迦=伽【三】*`迦摩曰:「非獨我女而有此事,一切女人皆同此耳。舍衛城中人民之類,見我女者,悉皆意亂,欲與交通,如渴欲飲,覩無厭足,皆起想著。汝今云何捨之學道,方`[更=便【宋】]`更謗毀?設汝今日不用我女者,汝所生男、女,還`[自=目【宋】]`自錄之。」
爾時,僧`[*23-11]迦=伽【三】*`迦摩復說此偈:
「我亦無男女, 田業及財寶,
亦復無奴婢, 眷屬及營從。
獨步無有侶, 樂於閑靜處,
行作沙門法, 求於`[正佛=佛正【三】]`正佛道。
有男有女者, 愚者所習行,
我`[常=向【元明】]`常無我身, 豈有男女哉。」
是時,`[婦=老【三】]`婦、母、男、女聞說此偈已,各作是念:「如我今日觀察此意,必不還家。」復更觀察從頭至足,長歎息已,前自長跪,而作是語:「設身、口、意所造非法者,盡共忍之。」即遶三匝而退所在。
是時,尊者阿難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遙見老母及女而問之曰:「向者頗見僧`[*23-12]迦=伽【三】*`迦摩乎?」
其老母報曰:「雖見亦不為見。」
阿難報`[曰=言【三】]`曰:「頗共言語乎?」
老母報曰:「雖共言語,不入我意。」
是時,尊者阿難便說此偈:
「欲使火生水, 復使水生火,
空法欲使有, 無欲欲使欲。」
是時,尊者阿難乞食已,還詣祇樹給孤獨園。往至僧`[*23-13]迦=伽【三】*`迦摩所,在一面坐。語僧`[*23]`迦摩曰:「已知如真法乎?」
僧`[*23-15]迦=伽【三】*`迦摩報曰:「我已覺知如真法也。」
阿難報曰:「云何覺知如真法乎?」
僧`[*23-16]迦=伽【三】*`迦摩報曰:「色者無常,此無常義即是苦;苦者`[即=即是【三】]`即無我;無我者即是空也。痛、想、行、識皆悉無常,此無常義即是苦;`[苦=苦者【三】]`苦即無我;無我者即是空也。此五盛陰是無常義;無常義者即是苦`[義〔-〕【三】]`義;我非彼有,彼非我有。」是時,僧`[*23]`迦摩便說此偈:
「苦苦還相生, 度苦亦如是,
賢聖八品道, 乃`[至=成【三】]`至滅盡處。
更不`[還此=過七【三】]`還此生, 流轉天人間,
當盡苦原本, 永息無移動。
我今見空跡, 如佛之所說,
今得阿羅漢, 更不受胞胎。」
是時,尊者阿難歎曰:「善哉!如真之法善能決了。」
是時,阿難便說此偈:
「善守梵行跡, 亦能善修道,
斷諸一切結, 真佛之弟子。」
爾時,阿難說此偈已,即從`[*4-2]坐=座【三】*`坐起而去。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阿難以此因緣,具白世尊。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欲平等論阿羅漢,當言僧`[*23-18]迦=伽【三】*`迦摩比丘是也。能降伏魔官屬者,亦是僧`[*23]`迦摩比丘。所以然者,僧`[*23]`迦摩比丘七`[15]變=返【三】*`變往降魔,今方成道。自今已後,聽七`[*15]`變作道。過此限者,則為非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比丘能降伏魔,`[今方成道者〔-〕【三】]`今方成道者,所謂僧`[*23-21]迦=伽【三】*`迦摩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八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聽法品第三十六
`[~A. V. 202. Dhammasavana.]`(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隨時聽法有五功德,隨時承受不失次第。云何為五?未曾聞者,便得聞之;`[以得聞者=已聞【三】]`以得聞者,重諷誦之;見不邪傾;無有狐疑;即解甚深之義。隨時聽法有五功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隨時聽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造作浴室有五功德。云何為五?一者除風,二者`[病=病者【三聖】]`病得差,三者除去塵垢,四者身體輕便,五者得肥白。是謂,比丘!造作浴室有此五功德。是故,諸比丘!若有四部之眾欲求此五功德者,當求方便,造立浴室。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A. V. 200. Kaṭṭhaṃ.]`(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施人`[楊枝=~Dantakaṭṭha.]`楊枝有五功德。云何為五?一者除風,二者除`[涎=唌【三】]`涎唾,三者生藏得消,四者口中不臭,五者眼得清淨。是謂,比丘!施人楊枝有五功德。若善男子、善女人求此五功德,當念以楊枝用惠施。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屠牛之人,以此財業後得乘車馬、大象乎?」
諸比丘對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善哉!諸比丘!我亦不見、不聞屠牛之人殺害牛已,得乘車馬、大象。所以然者,我亦不見屠牛之人得乘車馬、大象,終無此理。云何,比丘!汝等頗見屠羊、殺`[猪=䐗【聖】]`猪,或獵捕鹿,如此之人作此惡已,得此財業後得乘車馬、大象乎?」
諸比丘對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善哉!諸比丘!我亦不見、不聞屠`[6]牛=羊【三】*`牛之人殺害生類已,得乘車馬、大象,終無此理。汝等比丘,若見殺牛之人乘車馬者,此是前世之德,非今世福也;皆是前世宿行所致也。汝等若見殺羊之人得乘車馬者,當知此人前世宿福之所種也。所以然者,皆由殺心不除故也。何以故。若有人親近惡人,好喜殺生,種地獄之罪。若來人中,壽命極短。若復有人好喜偷盜,種地獄罪,如彼屠牛之人,賤取貴賣,誑惑世人,不`[按=案【三聖】]`按正法。屠`[*6]`牛之人亦復如是,由殺心故,致此罪咎,不得乘車馬、大象。是故,諸比丘!當起慈心於一切眾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釋提桓因如屈`[申=伸【三】]`申臂頃,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釋提桓因白世尊言:「如來亦說:『夫如來出世必當為五事。云何為五?當轉法輪;當度父母;無信之人立於信地;未發菩薩心令發菩薩意;於其中間當`[受=授【三】]`受佛決。此五因緣如來出現必當為之。』今如來母在三十三天,欲得聞法,今如來在閻浮里內,四部圍遶,國王人民皆來`[運=雲【三】]`運集。善哉!世尊!可至三十三天與母說法。」是時,世尊默然受之。
爾時,難陀、優`[11]槃=般【三】*`槃難陀龍王便作是念:「此諸`[禿=禿頭【三】]`禿沙門在我上飛,當作方便,使不`[陵易=凌虛【三】]`陵易。」是時,龍王便興瞋恚,放大火風,使閻浮里內洞然火`[燃=然【三】]`燃。
是時,阿難白佛言:「此閻浮里內,何故有此`[15]烟=煙【聖】*`烟火?」
世尊告曰:「此二龍王便生此念:『`[禿=此禿【三】]`禿頭沙門恒在我上飛,我等當共制之,令不`[陵=凌【三】]`陵虛。』便興瞋恚,放此`[*15-1]烟=煙【聖】*`烟火,由此因緣,故致此變。」
是時,大迦葉即從`[18]坐=座【三】*`坐起,白世尊言:「我今欲往,與彼共戰。」
世尊告曰:「此二龍王極為兇惡,難可受化,卿還就`[*18-1]坐=座【三】*`坐。」
是時,尊者阿那律即從`[*18-2]坐=座【三】*`坐起,白世尊言:「我今欲往降彼惡龍。」
世尊告曰:「此二惡龍極為兇暴,難可受化,卿還就`[*18-3]坐=座【三】*`坐。」
是`[時=時尊者【三】]`時,離越、尊者迦旃延、尊者須菩提、尊者優陀夷、尊者`[婆=娑【三聖】]`婆竭,各從`[*18-4]坐=座【三】*`坐起,白世尊言:「我今欲往降伏惡龍。」
世尊告曰:「此二龍王極為兇惡,難可受化,卿還就`[*18-5]坐=座【三】*`坐。」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即從`[*18-6]坐=座【三】*`坐起,偏露右肩,長跪叉手,`[白=前白【三】]`白佛言:「欲往詣彼,降伏惡龍。」
世尊告曰:「此二龍王極為兇惡,難可降化,卿今云何化彼龍王?」
目連白佛言:「我先至彼,化形極大,恐怯彼龍,後復化形極為微小,然後以常法則而降伏之。」
世尊告曰:「善哉!目連!汝能堪任降伏惡龍。然今,目連!堅持心意,勿興亂想。所以然者,彼龍兇惡備觸嬈汝。」
是時,目連即禮佛足,屈申臂頃,於彼沒不現,往至須彌山上。爾時,難陀、優`[*11-1]槃=般【三】*`槃難陀龍王遶須彌山七匝,極興瞋恚,放大`[*15-2]烟=煙【聖】*`烟火。
是時,目連自隱本形,化作大龍王,有十四頭,遶須彌山十四匝,放大火`[*15-3]烟=煙【聖】*`烟,當在二龍王上住。
是時,難陀、優`[*11-2]槃=般【三】*`槃難陀龍王見大龍王有十四頭,便`[懷【CB】,壞【大】]`懷恐怖,自相謂言:「我等今日當試此龍王威力,為審勝吾不乎?」
爾時,難陀、優`[*11-3]槃=般【三】*`槃難陀龍王以尾擲大海中,以水灑三十三天,亦不著目連身。是時,尊者大目連復以尾著大海水中,水乃`[至〔-〕【三】]`至到梵迦夷天,并復灑二龍王身上。
是時,二龍王自相謂言:「我等盡其力勢,以水灑三十三天;然此大龍王復過我上去,我等正有七頭,今此龍王十四頭;我等遶須彌山七匝,今此龍王遶須彌山十四匝;我今二龍王當共并力與共戰鬪。」
是時,二龍王極懷瞋恚,雷電`[2]霹靂=礔礰【聖】*`霹靂放大火`[炎=燄【三聖】]`炎。是時,尊者大目連便作是念:「凡龍戰鬪以火`[*2]`霹靂,設我以火`[*2]`霹靂共戰鬪者,閻浮里內人民之類,及三十三天皆當被害。我今化形極小,當與戰鬪。」是時,目連即化形使小,便入龍口中,從鼻中出;或從鼻入,從耳中出;或入耳中,從眼中出;以出眼中,在眉上行。
爾時,二龍王極懷恐懼,即作是念:「此大龍王極有威力,乃能從口中入,鼻中出;從鼻入,眼中出。我等今日實為不如。我等龍種今有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然無有出我等者,今此龍王威力乃爾,不堪共鬪,我等性命死在斯須。」皆懷恐懼,衣毛`[皆=悉【三】]`皆竪。
是時,目連以見龍王`[心〔-〕【三】]`心懷恐`[懼=懼故【三】]`懼,還隱其形,作常形容,在眼𥇒上行。是時,二龍王見大目連,自相謂言:「此是目連沙門!亦非龍王。甚奇!甚特!有大威力,乃能與我等共鬪。」是時,二龍王白目連言:「尊者何為觸嬈我乃爾,`[欲=今欲【三】]`欲何所`[誡=戒【三聖】]`誡勅?」
目連報曰:「汝等昨日而作是念:『云`[何=此【三】,何此【聖】]`何禿頭沙門恒在我上飛,今當制御之。』」
龍王報曰:「如是,目連!」
目連告曰:「龍王當知,此須彌山者是諸天道路,非汝所居之處。」
龍王報曰:「唯願恕之,不見重責,自今`[以=已【三聖】]`以後更不敢觸嬈,興惡亂想,唯願聽為弟子。」
目連報`[曰=言【三】]`曰:「汝等莫自歸我身,我所自歸者,汝等便自歸之。」
龍王白目連:「我等今日自歸如來。」
目連告曰:「汝等不可依此須彌山,自歸世尊;今可共我至舍衛城,乃得自歸。」
是時,目連將二龍王,如屈申臂頃,從須彌山上至舍衛城。爾時,世尊與無`[12]央=鞅【宋聖】*`央數之眾而為說法。是時,目連告二龍王曰:「汝等當知,今日世尊與無`[*12]`央數之眾而為說法,不可作汝形至世尊所。」
龍王報曰:「如是,目連!」
是時,龍王還隱龍形,化作人形,不長不短,容貌端正,如桃華色。
是時,目連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時龍王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三】]`時,目連語龍王曰:「今正是時,宜可前進。」
是時,龍王聞目連語,即從`[*18-7]坐=座【三】*`坐起,長跪叉手,白世尊言:「我等二族姓子,一名難陀,二名優`[*11-4]槃=般【三】*`槃難陀,自歸如來,受持五戒,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盡形壽不復殺生。」爾時,世尊彈指可之。時,二龍王還復故坐,欲得聞法。
爾時,波斯匿王便作是念:「有何因緣,使此閻浮`[利=里【三】]`利內`[*15-4]烟=煙【聖】*`烟火乃爾?」是時,王波斯匿乘`[寶羽=羽寶【宋】,羽葆【元明】]`寶羽之車出舍衛城,至世尊所。爾時,人民之類遙見王來,`[咸=皆【三】]`咸共起迎:「善來,大王!可就此坐。」
時,二龍王默然不起。是時,波斯匿王禮世尊足,在一面坐。是時,大王白世尊言:「我今欲有所問,唯願世尊事事敷演。」
世尊告曰:「欲有所問,今正是時。」
波斯匿王白佛言:「有何因緣,`[令=今【三】]`令此閻浮里內`[*15-5]烟=煙【聖】*`烟火乃爾?」
世尊告曰:「難陀、優`[*11-5]槃=般【三】*`槃難陀龍王之所造。然今,大王!勿懷恐懼,今日更無`[*15-6]烟=煙【聖】*`烟火之變。」
是時,波斯匿王便作是念:「我今是國之大王!人民宗敬,名聞四遠。今此二人為從何來?見吾至此,亦不起迎。設住吾境界者當取閉之;設他`[界=境【明】]`界來者當取殺之。」
是時,龍王知波斯匿心中所念,便興瞋恚。爾時,龍王便作是念:「我等無過於此王所,更欲反害吾身;要當取此國王及迦夷國人,盡取殺之。」是時,龍王即從`[*18-8]坐=座【三】*`坐起,禮世尊足`[即便=便退【三】]`即便而去。離祇洹不遠,便不復現。
是時,波斯匿王見此人去,未久,白世尊言:「國事猥多,欲還宮中。」
世尊告曰:「`[宜=王【三】]`宜知是時。」
是時,波斯匿王即從`[*18-9]坐=座【三】*`坐起,便退而去。告群臣曰:「向者二人為從何道去?速`[捕取=取捕【三】]`捕取之。」是時,諸臣聞王教令,即馳走求之而不知處,便`[還=住【明】]`還宮中。
是時,難陀、`[優槃=般【聖】]`優槃難陀龍王各生此念:「我等無過於彼王所,方欲取我等害之。我等當共害彼人民,使無遺餘。」是時,龍王復作是念:「國中人民有何過失?當取舍衛城人民害之。」復重作是念:「舍衛國人有何過失於我等?當取王宮官屬盡取殺之。」
爾時,世尊以知龍王心中所念,告目連曰:「汝今當救波斯匿王,無令為難陀、優`[*11-6]槃=般【三】*`槃難陀龍王所害。」
目連對曰:「如是。世尊!」是時,目連受佛教`[誡=戒【宋聖】]`誡,禮世尊足,便退而去;在王宮上,結`[加=跏【三聖】]`加趺坐,令`[身=宮【聖】]`身不現。是時,二龍王雷吼`[*2-3]霹靂=礔礰【聖】*`霹靂,暴風疾雨,在王宮上,或雨瓦石,或雨刀劍,未墮地之頃,便為優鉢蓮華在虛空中。是時,龍王倍復瞋恚,雨大高山於宮殿上。是時,目連復化使作種種飲食。是時,龍王倍復瞋恚熾盛,雨諸刀劍。是時,目連復化使作極好衣裳。是時,龍王倍復瞋恚,復雨`[大=火【聖】]`大沙礫石,在`[波斯匿=波斯匿王【三聖】]`波斯匿`[宮=見【元】]`宮上,未墮地之頃,便化作七寶。
是時,波斯匿王見宮殿中雨種種七寶,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作是念:「閻浮里內有德之人,無復過我,`[唯〔-〕【三】]`唯除如來。所以然者,我家中種粳米一根上生,收拾得一斛米,飯以`[甘蔗=甘柘【宋元】,干柘【聖】]`甘蔗之`[漿=𤚀【聖】]`漿,極為香美,今復於宮殿上雨七寶,我便能`[作=得作【三】]`作轉輪聖王乎!」是時,波斯匿王領諸婇女收攝七寶。
是時,二龍王自相謂言:「今將有何意?我等來時欲害波斯匿王,今日變化乃至於斯。所有力勢今日盡現。猶不能動波斯匿王`[毫氂=毫釐【聖】]`毫氂之分。」
是時,龍王見大目`[揵〔-〕【聖】]`揵連在宮殿上結`[10]加=跏【宋明聖】*`加趺坐,正身正意,形不傾`[斜=邪【三聖】]`斜。見已,便作是念:「此必是`[大目連=大目揵連【三】]`大目連之所為也。」是時,二龍王以見目連便退而去。是時,目連見`[龍=龍王【聖】]`龍去,還捨神足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14]時=是時【三】*`時,波斯匿王便作是念:「今此種種飲食不應先食,當先奉上如來,然後自食。」是時,波斯匿王即車載珍寶,及種種飲食,往至世尊所:「昨日天雨七寶及此飲食,唯願納受。」
爾時,大目揵連去如來不遠,佛告王曰:「汝今可持七寶飲食之具,與大目連。所以然者,蒙目連恩,`[得=蒙得【三】]`得更生聖賢之地。」
波斯匿王白佛言:「有何因緣,言我更生?」
世尊告曰:「汝朝不至我所,欲得聽法`[乎=座中【三】]`乎?爾時,有二人亦來聽法。王生此念:『我於`[此=世【聖】]`此國界,最為豪尊,眾人所敬,然此二人為從何來?見我不起承迎。』」
時王白佛:「實然,世尊!」
世尊告曰:「此亦非人,乃是難陀、優`[*11-7]槃=般【三】*`槃難陀龍王。彼知王意,自相謂言:『我等無過於此人王,何故`[反=欲反【三】]`反來害我?要當方宜滅此國界。』我`[等〔-〕【三】]`等尋知龍王心中所念,即勅目連:『今可救波斯匿王,無令為龍所害`[也〔-〕【三】]`也。』即受我教,在`[宮=王宮【三】]`宮殿上,隱形不現,作此變化。是時,龍王極懷瞋恚,雨沙礫石於宮殿上,未墮地之頃,`[化=化使【三】]`化作七寶、衣裳、`[飲=飯【聖】]`飲食之具。由此因緣,大王!今日便為更生。」
是時,波斯匿王便懷恐怖,衣毛皆豎,前跪膝行至如來前,而白佛言:「唯願世尊恩垂過厚,得濟生命。」復禮目連足,頭面禮敬:「蒙尊之恩,得濟生命。」
爾時,國王便說此偈:
「唯尊壽無窮, 長夜護其命,
度脫苦窮厄, 蒙尊得脫難。」
是時,波斯匿王以天香華散如來身,便作是說:「我今持此七寶奉上三尊,唯願納受。」頭面禮足,遶佛三匝,便退而去。
是時,世尊便作是念:「此四部之眾多有懈怠,`[替=皆【三】]`替不聽法;亦不求方便,使身作證,亦`[不復=復不【三】]`不復求未獲者獲,未得者得;我今宜可使四部之眾渴仰於法。」爾時,世尊不告四部之眾,復不將侍者,如屈申臂頃,從祇`[桓=洹【三聖】]`桓不現,往至三十三天。
爾時,釋提桓因遙見世尊來,將諸天眾,前迎世尊,頭面禮足,請令就`[*18-10]坐=座【三】*`坐,並作是說:「善來,世尊!久違覲省。」
是時,世尊便作是念:「我今當以神足之力自隱形體,使眾人不見我為所在。」爾時,世尊復作是念:「我今`[於=可於此【三】,於此【聖】]`於三十三天,化身極使廣大。」
爾時,天上善法講堂有金石縱廣一由旬。爾時,世尊石上結`[*10-1]加=跏【宋明聖】*`加趺坐,遍滿石上。爾時,如來母摩耶將諸天女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並作是說:「違奉甚久,今來至此,實蒙大幸,渴仰思見,佛今日方來。」是時,母摩耶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釋提桓因亦禮如來足,在一面坐。三十三天禮如來足,在一面坐。是時,諸天之眾見如來在彼增益`[天=諸天【三】]`天眾,減損阿須`[倫=倫眾【三】]`倫。
爾時,世尊漸與彼諸天之眾說於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婬為穢惡,出要為樂。爾時,世尊以見諸來大眾及諸天人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30]習=集【元明】*`習、盡、道,普與諸天說之。`[31]各=各各【三】*`各於`[坐=座【三聖】]`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復有十八億天女之眾而見道跡,三萬六千天眾得法眼淨。是時,如來母即從`[33]坐=座【三】*`坐起,禮如來足,還入宮中。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我今當以何食飯如來乎?為用人間之食,為用自然天食?」
世尊告曰:「可用人間之食用`[食=飯【三】]`食如來。所以然者,我身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於人間得佛。」
釋提桓因白佛言:「如是,世尊!」是時,釋提桓因復白佛言:「為用天上時節?為用人間時節?」
世尊告曰:「用人間時節。」
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釋提桓因即以人間之食,復以人間時節飯食如來。
爾時,三十三天各各自相謂言:「我等今見如來竟日飯食。」
是時,世尊便作是念:「我今當入如是三昧,欲使諸天進便進,欲使諸天退便退。」是時,世尊以入此三昧,進却諸天,隨其時宜。
是時,人間四部之眾不見如來久,往至阿難所,白阿難言:「如來今為所在?渴仰欲見。」
阿難報曰:「我等亦復不知如來所在。」
是時,波斯匿王、優填王至阿難所,問阿難曰:「如來今日竟為所在?」
阿難報曰:「大王!我亦不知如來`[所〔-〕【元】]`所在。」
是時,二王思覩如來,遂得苦患。爾時,群臣至優填王所,白優填王曰:「今為所患?」
時王報曰:「我今以愁憂成患。」
群臣白王:「云何以愁憂成患?」
其王報曰:「由不見如來故也。設我不見如來者,便當命終。」
是時,`[群=諸【三】]`群臣便作是念:「當以何方便,使優填王不令命終?我等宜作如來形像。」是時,群臣白王言:「我等欲作形像,亦可恭敬承事作禮。」
時,王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告群臣曰:「善哉!卿等所說至妙。」
群臣白王:「當`[以=用【三】]`以何寶作如來形像?」
是時,王即勅國界之內諸奇巧師匠,而告之曰:「我今欲作形像。」
巧匠對曰:「如是。`[大=天【聖】]`大王!」
是時,優填王即以牛頭`[5]栴=旃【聖】*`栴檀作如來形像高五尺。
是時,波斯匿王聞優填王作如來形像高五尺而供養。是時,波斯匿王復召國中巧匠,而告之曰:「我今欲造如來形像,汝等當時辦之。」時,波斯匿王而生此念:「當用何寶,作如來形像耶?」斯須復作是念:「如來形體,`[黃=煌【三】]`黃如天金,今當以金作如來形像。」是時,波斯匿王純以紫磨金作如來像高五尺。爾時,閻浮里內始有此二如來形像。
是時,四部之眾往至阿難所,白阿難曰:「我等渴仰於如來,所思欲覲尊,如來今日竟為所在?」
阿難報曰:「我等亦復不知如來所在。但今共至阿那律所而問此義。所以然者,尊者阿那律天眼第一,清淨無瑕穢,彼以天眼見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彼能知見。」
是時,四部之眾共阿難往至阿那律所,白阿那律曰:「今此四部之眾來至我所,而問我曰:『今日如來竟為所在?』唯願尊者以天眼觀如來今為所在!」
是時,尊者阿那律報曰:「汝等且止!吾今欲觀如來竟為所在。」
是時,阿那律正身正意,繫念在前,以天眼觀閻浮里內而不見之,復以天眼觀`[拘=瞿【三】]`拘耶尼、弗于逮、欝單`[曰=越【三】]`曰而不見之,復觀四天王、三十三天、`[9]豔=炎【宋】*,燄【元明】`豔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乃至觀梵天而不見之。復觀千閻浮地、千瞿耶尼、千欝單曰、千弗于逮、千四天王、千`[*9]`豔天、千兜術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而不見如來。復觀三千大千剎土而復不見。即從`[*33-1]坐=座【三】*`坐起語阿難曰:「我今已觀三千大千剎土而不見之。」
是時,阿難及四部之眾默然而止。阿難作是念:「如來將`[不=無【三】]`不般涅槃乎?」
是時,三十三天各各自相謂言:「我等快得善利,唯願七佛常現於世,天及世人多所潤益。」或有`[天=天子【三】]`天而作是語:「且置七佛,但使有六佛者,此亦甚善。」`[或=哉【聖】]`或有天子言:「但`[使〔-〕【三】]`使有五佛。」或言:「四佛。」或言:「三佛。」或言:「二佛出現世者,多所潤益。」
`[*14-1]時=是時【三】*`時,釋提桓因告諸天曰:「且置七佛,乃至二佛,但使今日釋迦文佛久住世者,則多所饒益。」
爾時,如來意欲使諸天來,諸天便來,意欲使諸天去,諸天便去。是時,三十三天各各自相謂言:「如來何故竟日而食?」
是時,釋提桓因告三十三天曰:「如來今日食,以人間時節,不用天上時節。」是時,世尊`[14]以=已【聖】*`以經三月,便作是念:「閻浮里人四部之眾不見吾久,甚有虛渴之想。我今當捨神足,使諸聲聞知如來在三十三天。」是時,世尊即捨神足。
時,阿難往阿那律所,白阿那律言:「今四部之眾甚有虛渴,欲見如來。然今如來不取滅度乎?」
是時,阿那律語阿難曰:「昨夜有天來至我所,云:『如來在三十三天善法講堂。』汝今且止!吾今欲觀如來所在。」是時,尊者阿那律即結`[*10-2]加=跏【宋明聖】*`加趺坐,正身正意,心不移動,以天眼觀三十三天,見世尊在`[壁=辟【三】]`壁方一由旬石上坐。是時,阿那律即從三昧起,語阿難曰:「如來今在三十三天與母說法。」
是時,阿難及四部之眾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是時,阿難問`[16]四部=四部之【三】*`四部眾曰:「誰能堪任至三十三天問訊如來?」
阿那律曰:「今尊者目連神足第一,願屈神力往問訊佛。」
是時,四部之眾白目連曰:「今日如來在三十三天,唯願尊者持四部姓名,問訊如來!又持此義往白如來:『世尊在閻浮里內世間得道,唯屈威神還至世間!』」
目連報曰:「甚善!諸賢!」
是時,目連受四部之教,屈申臂頃,往至三十三天,到如來所。`[是=於是【聖】]`是時,釋提桓因及三十三天遙見目連來,諸天各生此念:「`[正是=此必【三】]`正是僧使?若當是諸王之使?」是時,諸天皆起往迎:「善來,尊者!」
是時,目連遙見世尊與無`[*12-2]央=鞅【宋聖】*`央數之眾而為說法。見已,`[生=便生【三聖】]`生此念:「世尊在此天中,亦復煩鬧。」目連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目連白佛言:「世尊!四部之眾問訊如來;`[起=興【三聖】]`起居輕利,遊步康強。」又白此事:「如來生長閻浮里內,於世間得道,唯願世尊還來至世間,四部虛渴,欲見世尊!」
世尊告曰:「使四部之眾進業無`[2]惓=倦【三】*`惓。云何,目連!四部之眾遊化`[勞=比勞功【聖】]`勞乎?無鬪訟耶?`[外=邪【三】]`外道異學無觸`[嬈=遶【聖】]`嬈乎?」
目連報曰:「四部之眾行道無`[*2-1]惓=倦【三】*`惓。」
「但,目連!汝向者作是念言:『如來在此亦煩閙。』此事不然。所以然者,我說法時亦不經久,設我作是念:『欲使諸天來,`[便=諸天便【三】]`便來;欲使諸天不來,諸天則不來。』目連!汝還世間,却後七日,如來當往僧`[7]迦=伽【三】*`迦尸國大池水側。」
是時,目連屈申臂頃,還詣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往詣`[*16-1]四部=四部之【三】*`四部眾,而告之曰:「諸賢當知,却後七日,如來當來下至閻浮里地僧`[*7-1]迦=伽【三】*`迦尸大池水側。」
爾時,四部眾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是時,波斯匿王、優填王、惡生王、優陀延王、頻`[8]毘=婆【三】*`毘娑羅王,聞如來却後七日,`[當=當來【三】]`當至僧`[*7-2]迦=伽【三】*`迦尸國大池水側,極懷歡喜,不能自勝。是時,毘舍離人民之眾,迦毘羅越釋種,拘夷羅越人民之眾,聞如來當來至閻浮里地,聞`[已=以【宋】]`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
爾時,波斯`[匿=匿王【聖】]`匿集四種之兵,詣池水側,欲見世尊。是時,五王皆集兵眾往世尊所,欲得覲省如來及人民之眾。迦毘羅越釋皆悉往世尊所,及四部之眾皆悉`[往=往至【三】]`往世尊所,欲得見如來。
爾時,臨七日頭,釋提桓因告自在天子`[曰〔-〕【三】]`曰:「汝今從須彌山頂至僧`[*7-3]迦=伽【三】*`迦尸池水作三`[道=徑【三】]`道路,觀`[如來=如來意【三】]`如來不用神足至閻浮地。」
自在天子報曰:「此事甚佳,正爾`[時=當【三聖】]`時辦。」爾時,自在天子即化作三道金、銀、水精。是時,金道當在中央,`[俠=夾【元明】]`俠水精道側、銀道側,化作金樹。當於爾時,諸神妙尊天,七日之中皆來聽法。
爾時,世尊與數千萬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說:「五盛陰苦。云何為五?所謂色、痛、想、行、識。云何為色陰?所謂此四大身,是四大所造色,是謂名為色陰也。
「彼云何名為痛陰?所謂`[苦痛樂=樂痛苦【宋】]`苦痛、樂痛、不苦不樂痛,是謂名為痛陰。
「彼云何名想陰?所謂三世共會,是謂名為想陰。
「彼云何名為行陰?所謂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陰。
「彼云何名為識陰?所謂眼、耳、鼻、口、身、`[意=意識【三】]`意,此名識陰。
「彼云何名為色?所謂色者,寒亦是色,熱亦是色,飢亦是色,渴亦是色。
「云何名為痛?所謂痛者,痛者名覺。為覺何物?覺苦、覺樂、覺不`[苦=苦覺【聖】]`苦不樂,故名為覺也。
「云何名為想?所謂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黃=黃赤【聖】]`黃、白、黑,知苦`[樂=知樂【三】]`樂,故名為知。
「云何名為行?所謂行者,能有所成,故名為行。為成何等?或成惡行,或成善行,故名為行。
「云何名為識?所謂識,`[識=識者【三】]`識別是非,亦識諸味,此名為識也。
「諸天子當知,`[此=由此【三】]`此五盛`[陰=陰亦【聖】]`陰,知三惡道、天道、人道;此五盛陰滅,便知有涅槃之道。」爾時,說此法時,有六萬天人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與諸天人說法已,即從`[*33-2]坐=座【三】*`坐起,詣須彌山頂,`[說=便說【三】]`說此`[偈=偈言【聖】]`偈:
「汝等當`[勤=懃【聖】]`勤學, 於佛法聖眾,
當滅死`[逕=徑【聖】]`逕路, 如人鈎調象。
若能於此法, 而無懈怠者,
便當盡生死, 無有苦原本。」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便詣中道。是時,梵天在如來右處銀道側,釋提桓因在水精道側,及諸天人在虛空中散華燒香,作倡`[伎=妓【三】]`伎樂,娛樂如來。
是`[時〔-〕【聖】]`時,優鉢華色比丘尼聞如來今日當至閻浮提僧`[*7-4]迦=伽【三】*`迦尸池水側,聞已,便生此念:「四部之眾、國王、大臣、國中人民,靡不往者。設我當以常法往者,此非其宜。我今當作轉輪聖王形容,往見世尊。」是時,優鉢華色比丘尼還隱其形,作轉輪聖王形,七寶具足。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居士【三聖】]`典兵寶、典藏寶,是謂七寶。
爾時,尊者須菩提在羅`[閱=越【明】]`閱城耆闍崛山中,在一山側`[縫=而縫【三】]`縫衣裳。是時,須菩提聞世尊今日當來至閻浮`[里=至【元】,提【明】]`里地,四部之眾靡不見者,我今`[者〔-〕【三聖】]`者宜可時往問訊禮拜如來。爾時,尊者須菩提便捨縫衣之業,從`[*33-3]坐=座【三】*`坐起,右脚著地。是時,彼復作是念:「此如來形,何者是世尊?為是眼、耳、鼻、口、身、意乎?往見者復是地、水、火、風種乎?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造、無作,如世尊所說偈言:
「『若欲禮佛者, 及諸最勝`[者=尊【三聖】]`者,
陰持入諸種, 皆悉觀無常。
曩昔過去佛, 及以當來者,
如今現在佛, 此皆悉無常。
若欲禮佛者, 過去及當來,
`[說=設【三】]`說於現在中, 當觀於空法。
若欲禮佛者, 過去及當來,
現在及諸佛, 當計於無我。』
「此中無我、無命、無人、無造`[作=無作【三聖】]`作,亦無形容,有教、有授者,諸法皆悉空寂。何者是我?我者無主。我今歸命真法之聚。」爾時,尊者須菩提還坐縫衣。
是時,優鉢華色比丘尼作轉輪聖王形,七寶導從至世尊所。是時,五國王遙見轉輪聖王來,歡喜踊躍,不能自勝,自相謂言:「甚奇!甚特!世間出二珍寶,如來、轉輪聖王。」
`[爾=於【元明】]`爾時,世尊將數萬天人從須彌山頂來,至池水側。是時,世尊舉足蹈地,此三千大千世界六`[變=反【三】]`變`[震=振【聖】]`震動。是時,化轉輪聖王漸漸至世尊所,諸小國王及人民之類各各避之。是時,化聖王覺知`[*14-1]以=已【聖】*`以近世尊,還`[復=服【聖】]`復本形,作比丘尼禮世尊足。五王見已,`[*31-1]各=各各【三】*`各自稱怨,自相謂言:「我等今日極有所失,我等先應見如來,然今此比丘尼先見之。」
是時,比丘尼至世尊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我今禮最勝`[尊=最尊【三聖】]`尊,今日先得覲省,我優鉢花色比丘尼是如來弟子。」
爾時,世尊與彼比丘尼而說`[偈言=此偈【三】,此偈言【聖】]`偈言:
「善業以先禮, 最初無過者,
空無解脫門, 此是禮佛義。
若欲禮佛者, 當來及過去,
當觀空無法, 此名禮佛義。」
是時,五王及人民之眾不可稱計,往至世尊所,各自稱名。「我是迦尸國王波斯`[匿=匿王【聖】]`匿。」「我是拔`[嗟=耆【三】]`嗟國王,名曰優填。」「我是五都人民之主,名曰惡生。」「我是南海之主,`[名=名曰【三】]`名優陀延。」「我是摩竭國頻`[*8-1]毘=婆【三】*`毘娑羅王。」爾時,十一那術人民運集,及四部之眾,最尊長者,千二百五十人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優填王手執牛頭`[*5-1]栴=旃【聖】*`栴檀像,并以偈向如來說:
「我今欲所問, 慈悲護一切,
作佛形像者, 為得何`[等=報【元明】]`等福?」
爾時,世尊復以偈報曰:
「大王今聽之, 少多演其義,
作佛形像者, `[今【麗聖】,令【大】]`今當粗說之。
眼根初不壞, 後得天眼視,
白黑而分明, 作佛形像德。
形體`[當=常【三聖】]`當完具, 意正不迷惑,
勢力倍常人, 造佛形像者。
終不墮惡趣, 終輒生天上,
於彼作天王, 造佛形像福。
餘`[福=德【三聖】]`福不可計, 其福不思議,
名聞遍四遠, 造佛形像福。
「善哉!善哉!大王!多所饒益,天、人蒙祐。」
爾時,優填王極懷歡悅,不能自勝。
爾時,世尊與四部眾及與五王演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大患,出要為妙。爾時,世尊以知四部之眾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30-1]習=集【元明】*`習、盡、道,`[盡〔-〕【聖】]`盡與彼說之。爾時,`[*33-4]坐=座【三】*`坐上天及人民六萬餘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五王白世尊言:「此處福妙最是神地,如來`[始=如【宋】]`始從`[兜術=忉利【元明】]`兜術天來下至此說法,今欲建立此處,使永存不朽。」
世尊告曰:「汝等五王,於此處造立神寺,長夜受福,終不朽敗。」
諸王報`[曰=言【三】]`曰:「當云何造立神寺?」
爾時,世尊申右手,從地中出迦葉如來寺,`[視=示【聖】]`視五王而告之曰:「欲作神寺者,當以此為法。」
爾時,五王即於彼處起大神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過去恒沙如來翼從多少,亦如今日而無有異。正使當來諸佛世尊翼從多少,亦如今日而無有異。今此經名遊天法本。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四部之眾及五國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鋡【聖】]`含經卷第二十`[八=七【聖】]`八`[〔-〕=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22]含=鋡【聖】*`含經卷第二十`[九=八【聖】]`九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一=六【聖】]`七`[之一=之一(六法初)【明】]`之一
`[~A. VI. 1. Āhuneyya.]`(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當思念六重之法,敬之、重之、`[執=軌【聖】]`執在心懷,無令忘失。云何為六?於是,比丘!身行念慈,如鏡視其形,可敬、可貴,無令忘失。
「復次,口行念慈,意行念慈,可敬、可貴,無令忘失。
「復次,得法利之具,能與諸梵行者共之,亦無悋想,此法可敬、可貴,無令忘失。
「復次,諸有禁戒不朽、不敗,極為完具,而無缺漏,智者之所貴;復欲使此戒分布與人,使同其味;此法可敬、可貴,無令忘失。
「復次,正`[見=見邪見【三】]`見賢聖得出要;如是之見,欲與諸梵行者共同此法,亦可敬、可貴,無令忘失。
「是謂,比丘!有此六重之法,可敬、可貴,無令忘失。是故,諸比丘!常當修行身、口、意行,設得利養之具,當念分布,莫起貪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f. S. 6. 2. 4. Aruṇavatī.]`(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阿耨達泉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斯是羅漢,三達、六通神足自在,心無所畏,唯除一比丘,阿難是也。
爾時,世尊坐金蓮華,七寶為莖,及五百比丘各各坐寶蓮華。爾時,阿耨達龍王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爾時,龍王遍觀聖眾已,白世尊曰:「我今觀此眾中,空缺不具,無尊者舍利弗,`[惟=唯【三聖】]`惟願世尊遣一比丘喚舍利弗使來。」
爾時,舍利弗在祇洹精舍,補納故衣。爾時,世尊告目連曰:「汝至舍利弗所,語舍利弗云:『阿耨達龍王欲得相見。』」
目連報曰:「如是。世尊!」
是時,尊者大目連如人屈伸臂頃,往至祇洹精舍`[舍=至舍【三聖】]`舍利弗所,語舍利弗言:「如來有教云:『阿耨達龍王欲得相見。』」
舍利弗報曰:「汝竝在前,吾後當往。」
目連報曰:「一切聖眾及阿耨達龍王遲`[想=相【聖】]`想尊顏,欲得相見,唯願時`[赴=起【聖】]`赴,勿`[輕=經【三聖】]`輕時節。」
舍利弗報曰:「汝先至彼,吾後當往。」
是時,目連復重語曰:「云何,舍利弗!神足之中能勝吾`[乎=于【聖】]`乎?然今先遣使在前耶?若舍利弗不時起者,吾當捉臂將詣彼泉。」
是時,舍利弗便作是念`[曰=今日【三聖】]`曰:「目連方便試弄吾耳。」
爾時,尊者舍利弗躬解竭支`[帶=帶在地【元明】]`帶,語目連曰:「設汝神足第一者,今舉此帶`[9]使=便【聖】*`使離於地,然後捉吾臂將詣阿耨達泉。」
是時,目連`[作=復作【三】]`作是念:「今舍利弗復輕弄我,將欲相試乎?今解帶在地云:『能舉者然後捉吾臂將詣泉所。』」是時,目連復作是想:「此必有因,事`[不苦=不可若【宋】,不可苦【元明】]`不苦爾。」即時,`[申=伸【三】]`申手而取帶舉,然不能使帶移動如`[毫=豪【聖】]`毫釐許。是時,目連盡其力勢移此帶,不能使動。是時,舍利弗取此帶繫著閻浮樹枝。是時,尊者目連盡其神力,欲舉此帶,終不能移,當舉此帶時,此閻浮地大`[14]振=震【三】*`振動。
爾時,舍利弗便作是念:「目連比丘尚能`[*9-1]使=便【聖】*`使此閻浮`[地=提【聖】]`地動,何況此帶?我今當持此帶繫著二天下。爾時,目連亦復舉之;繫著三天下、四天下,亦能舉之,如舉輕衣。」是時,舍利弗復作是念:「目連比丘堪任舉四天下,而不足言,我今持此帶,繫著須彌山腹。」是時,目連復能動此須彌山及四天王宮,三十三天宮皆悉動搖。是時,舍利弗復以此帶繫千世界。是時,目連亦能使`[動〔-〕【聖】]`動。時,舍利弗復以此帶繫二千世界、三千世界,亦復能動。是時,天地大動,唯有如`[來坐=眾生【聖】]`來坐阿耨達泉而不移動,猶如力士弄於樹葉而無疑難。
是時,阿耨達龍王白世尊言:「今此天地何故`[*14-1]振=震【三】*`振動?」
爾時,世尊具與龍王說此`[本緣=緣本【三】]`本緣,龍王白佛:「此二人神力何者最勝?」
世尊告曰:「舍利弗比丘神力最大。」
龍王白佛言:「世尊前記言:『目連比丘神足第一,無過是者。』」
世尊告曰:「龍王當知,有四神足。云何為四?自在三昧神力、精進三昧神力、心三昧神力、`[試=誡【宋聖】,戒【元明】]`試三昧神力。是謂,龍王!有此四神足之力。若有比丘、比丘尼有此四神力者,親近修行而不放捨者,此則神力第一。」
阿耨達龍王白佛:「目連比丘不得此四神足乎?」
世尊告曰:「目連比丘亦得此四神足之力,親近修行,初不放捨。然目連比丘欲住壽至劫,亦復能辦。然舍利弗所入三昧,目連比丘不知名字。」
是時,尊者舍利弗復作是念:「三千大千剎土,目連皆能移`[轉=動【三聖】]`轉,蠕虫死者不可稱計,然我躬自聞:『如來座者不可移動。』我今可以此帶繫著如來座所。」是時,目連復以神足而舉此帶,然不能動。時,目連生此念:「非我於神足退乎?今舉此帶而不能動。我今往詣世尊所,而問此義。」
爾時,目連捨此帶已,即以神足至世尊所,遙見舍利弗在如來前坐,見已,目連復作是念:「世尊弟子神足第一,無出我者,然我不如舍利弗乎?」爾時,目連白佛言:「我將不於神足退乎?所以然者,我先發祇洹精舍,然後舍利弗發,今舍利弗比丘先在如來前坐。」
佛言:「汝不於神足有退,但舍利弗所入神足三昧之法,汝所不解。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智慧無有量,心得自在,`[不=一【聖】]`不如舍利弗從心也;舍利弗心神足得自在。若舍利弗比丘心所念法,即得自在。」`[大=是時大【三】]`大目連即時默然。
是時,阿耨達龍王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今舍利弗比丘極有神力,不可思議,所入三昧,目連比丘而不知名字。」爾時,世尊與阿耨達龍王說微妙之法,勸令歡喜,即於彼說戒。清旦,將諸比丘僧,還詣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諸比丘自相謂言:「世尊口自記:『我聲聞中神足第一者,目連比丘是也。』然今日不如舍利弗。」
爾時,諸比丘起輕慢想於目連所。是時,世尊便作是念:「此諸比丘生輕慢之想向目連,受罪難計。」告目連曰:「現汝神力使此眾見,無令大眾起懈怠想。」
目連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目連禮世尊足,即於如來前沒不現,往詣東方七`[1]恒=江【聖】*`恒河沙佛土,有佛名奇光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彼土。是時,目連以凡常之服往詣彼土,在鉢盂緣上行,又彼土人民,形體極大。是時,諸比丘見目連已,自相謂言:「汝等`[觀【麗】,視【大】(cf. K18n0649_p0536c16)]`觀此虫,正似沙門。」是時,`[諸〔-〕【聖】]`諸比丘復`[持=持下【聖】]`持示彼佛:「唯然,世尊!今有一虫,正似沙門。」
爾時,奇光如來告諸比丘曰:「西方去此七`[*1-1]恒=江【聖】*`恒河沙,`[彼土=土彼【三】]`彼土世界,`[佛=名忍有佛【三】,有佛【聖】]`佛名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是彼弟子,神足第一。」爾時,彼佛告目連曰:「此諸比丘起輕慢意,現汝神足,使大眾見之。」
目連對曰:「如是。世尊!」是時,目連聞佛教已,以鉢盂`[6]絡=終【聖】*`絡盛彼五百比丘至梵天上。是時,目連以左脚登須彌山,以右脚著梵天上。
爾時,便說此偈:
「常當念勤加, 修行於佛法,
降伏魔眾怨, 如鈎調於象。
若能於此法, 能行不放逸,
當盡苦原際, 無復有眾惱。」
是時,目連以此音響,遍滿祇洹精舍,諸比丘聞已,往白世尊:「目連為住何處而說此偈。」
世尊告曰:「此目連比丘去此佛土七`[*1-2]恒=江【聖】*`恒河沙,正在東方,以繩`[*6-1]絡=終【聖】*`絡盛彼五百比丘,`[左=以左【三聖】]`左脚登須彌山,右脚著梵天上,而說此偈。」
爾時,諸比丘歎未曾有:「甚奇!甚特!目連比丘有大神足,我等起於懈`[慢=怠【三】]`慢於目連所,唯願世尊使目連比丘將此五百比丘來至此間。」
是時,世尊遙現道力,使目連知意。
是時,目連將五百比丘來至舍衛`[城〔-〕【三】]`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數千萬眾而為說法。時,大目連將五百比丘至世尊所。然釋迦文佛弟子仰觀彼比丘!是時,東方世界比丘禮世尊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告彼比`[丘=丘曰【三聖】]`丘:「汝等比丘為從何來?是誰弟子?道路為經幾時?」
彼五百比丘白釋迦文佛:「我等世界今在東方,佛`[名〔-〕【聖】]`名奇光如來,是彼弟子。然我等今日亦復不知為從何來?為經幾日?」
世尊告曰:「汝等知佛世界乎?」
諸比丘對曰:「不也,世尊!」
「汝等今日欲詣彼土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世尊!欲還詣彼土。」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今當與汝說六界法,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六界之法?比丘當知,六界之人稟父母精氣而生。云何為六?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是謂,比丘!有此六界,人身稟此精氣而生六入。云何為六?所謂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是謂,比丘!有此六入,由父母而得有,以依六入便有六識身。云何為六?若依眼識則有眼`[識身〔-〕【聖】]`識`[身〔-〕【三】]`身,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謂,比丘!此名六識身。若有比丘解此六界、六入、六識者,能度六天而更受形,設於彼壽終來生此間,聰明高才,於現身上,盡於結使,得至涅槃。」
`[爾=入【聖】]`爾時,世尊告目連曰:「汝今還將此比丘詣彼佛土。」
目連報曰:「如是。世尊!」是時,目連復以`[*6-2]絡=終【聖】*`絡盛五百比丘,遶佛三匝,便退而去。如屈伸臂頃,`[15]以=已【三】*`以至彼佛土。是時,目連捨此比丘已,禮彼佛足已,還來詣此忍界。是時,彼土比丘聞此六界已,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聲聞神足難及,所謂大目`[16]乾=揵【宋元聖】*,犍【明】*`乾連比丘是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32. Gosiṅga.,[No. 26.(184)]]`(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拔=跋【三】]`拔耆國`[師子園=牛師子園,~Gosiṅgasālavanadāya.]`師子園中。
諸神足高德比丘,賢者舍利弗、賢者大目`[*16-1]乾=揵【宋元聖】*,犍【明】*`乾連、賢者迦葉、賢者離越、賢者阿難等五百人俱。是時,大目`[*16]`乾連、大迦葉、阿那律晨旦至舍利弗所,然阿難遙見三大聲聞詣舍利弗所,語`[離越=~Revata.]`離越言:「三大聲聞往至舍利`[弗=弗所【三】]`弗,我等二人亦可往至舍利弗所。所以然者,備聞舍利弗說奇妙之法。」
離越報曰:「此事可然。」
是時,離越、阿難往至舍利弗所。是時,舍利弗言:「善來,諸賢!就此處坐。」是時,舍利弗語阿難曰:「我今欲有所問:『此牛師子園極為快樂,自然天香流布四遠,云何當使此園快樂?』」
`[阿難=何【聖】]`阿難報曰:「若有比丘多`[有=聞【宋】]`有所聞不忘,總持諸法義味,具足修行梵行,如此諸法皆悉具足,亦不漏脫,與四部之眾而為說法,不失次第,亦`[不=不可【宋元】]`不卒暴,無有亂想。如是,比丘在`[此〔-〕【三】]`此牛師子園快樂。」
是時,舍利弗語離越言:「阿難今日`[以=已【元明】]`以演說之,我今復欲問汝義。牛師子園快樂如是。汝今次說,義復云何?」
離越報曰:「於是,比丘樂閑靜之處,思惟坐禪,與`[正=止【三聖】]`正觀相應。如是,比丘樂牛師子園中。」
是時,尊者舍利弗語阿那律曰:「汝今當說`[悅=快【聖】]`悅樂之義。」
阿那律報曰:「若有比丘天眼徹視,觀眾生類,死者、生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皆悉知之。或有眾生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或復有眾生身、口、意行善,不誹謗賢聖,猶如士夫觀空中,靡不備悉。有天眼比丘亦復如是,觀`[世=諸世【三聖】]`世界無有疑難。如是,比丘在牛師子園中,快樂如是也。」
是時,舍利弗語迦葉曰:「我今`[語=問【三】]`語汝。如是諸賢`[*15-1]以=已【三】*`以說快樂之義,汝今次應說之。」
迦葉報曰:「若有比丘行`[阿練若行=~Āraññako.]`阿練若行,復教`[他人〔-〕【聖】]`他人使行阿練若,歎說閑靜之德;己身著補納之衣,復教`[他=他人【三】]`他使行頭陀;身自知足在閑居之處,復教他人使修其行;己身戒德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復教他人使行其法,歎說其法已能勸化,復教他人使行其法;教訓無厭足。如是,比丘在牛師子園中快樂無比。」
爾時,尊者舍利弗語大目連曰:「諸賢`[聖〔-〕【三】]`聖`[*15-2]以=已【三】*`以說快樂之義,汝今次說快樂之義。牛師子園中快樂無雙,汝今欲云何說之?」
目連報曰:「於是,比丘有大神足,於神足而得自在,彼能變化無數千事而無疑難,亦能分一身作無數身,或復還合為一,石壁皆過,`[7]踊=涌【三】*`踊沒自在。亦如駛河,猶如飛鳥在空中無跡,譬如暴火`[燌=焚【三聖】]`燌燒山野,亦如日月靡所不照,亦能舉手摩`[抆=挍【元】,收【聖】]`抆日月,亦能化身至梵天上。如此,比丘宜牛師子園中。」
是時,目連語舍利弗曰:「我等各隨其`[10]辯=辨【聖】*`辯而說`[之〔-〕【聖】]`之,我等今問舍利弗義,牛師子園極為快樂,何等比丘宜在其中?」
舍利弗言:「若有比丘能降心,然`[彼=彼比丘【三】]`彼心不能降比丘。設彼比丘欲得三昧,即時彼比丘能得三昧,隨意遠近成三昧者,即能成辦之。猶如長者家有好`[衣=衣服【三】]`衣,盛著箱篋,爾時彼長者隨意欲取何等衣,隨意取之而無疑難;亦能隨意入三昧中,此亦如是,心能使比丘,非比丘能使心,隨意入三昧亦無疑難。如是,比丘能使心,非心使比丘,如是之人宜在牛師子園中。」
是時,舍利弗告諸賢曰:「我等隨其`[*10-1]辯=辨【聖】*`辯而說,各隨方宜,善說此義;今各相將往問世尊,云何比丘得樂此牛師子園?若世尊有所說,我等當奉行。」
諸比丘報曰:「如是。舍利弗!」
是時,大聲聞等各各相將往至如來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大聲聞以此因緣具白`[佛=佛言【三】]`佛。爾時,世尊告曰:「善哉!如阿難所說。所以然者,阿難比丘聞法能持,總攝諸法,具足修行梵行。如此之法,善聞不忘,亦無邪見,與四部之眾而說法,言不錯亂,亦不卒暴。
「離越比丘所說亦復快哉!所以然者,樂閑靜之處,不處人間,常念坐禪,無有諍訟,與`[止=正【聖】]`止觀相應,閑居寂寞。
「阿那律比丘亦復快哉!所以然者,阿那律比丘天眼第一。彼以天眼觀三千世界,猶如有眼之人,掌中觀珠。阿那律比丘亦復如是,彼以天眼觀此三千大千世界而無疑難。
「今迦葉比丘亦復快哉!所以然者,迦葉比丘己身是阿練若行,復能歎說閑居之行;身能乞食,復能歎譽乞食之德;身著補納衣,復能歎說補納衣之德;己身知足,復能歎說知足之德;己身處巖穴,`[復=復能【三】]`復歎說巖穴之德,己身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復能教人成此五分法身,身能教化,復能教人使行其法。
「善哉!善哉!如目連所說。所以然者,目連比丘有大威力,神足第一,心得自在,彼意欲所為,則`[能=能成【三】]`能辦`[之〔-〕【三】]`之,或化一身,分為`[萬〔-〕【三】]`萬億,或還合為一,石壁皆過,無有罣礙,`[踊=涌【明】]`踊沒自在;亦如駛水亦無觸礙;如空中之鳥亦無足跡,猶如日月靡所不照,能化身乃至梵天。
「善哉!如舍利弗之所說。所以然者,舍利弗能降伏心,非心能降伏舍利弗。若欲入三昧時,則能成辦無有疑難,猶如長者`[好=有好【聖】]`好衣裳,隨意取之而無疑難。舍利弗比丘亦復如是,能降伏心,非心能降伏舍利弗,隨意入三昧,皆悉在前。
「善哉!善哉!諸比丘!汝等所說各隨方便,但今復聽我所說。云何比丘樂牛師子園中?若有比丘依村落住,彼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彼`[已〔-〕【三】]`已乞食已,還歸所`[在=住【三】]`在,洗手面,在一樹下正身正意,結`[加=跏【三聖】]`加趺坐,繫念在前。彼比丘便作是念:『我今不壞`[于=於【聖】]`于坐,要當盡有漏成無漏。』爾時,彼比丘即有漏心得解脫。如是,比丘宜在牛師子園中。如是,比丘恒勤精進,莫有懈怠,所在之處靡不宗奉者。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呪願有六德。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六德?於是,施主檀越成就三`[法=法法【聖】]`法。云何檀越施主成就三法?於是,檀越施主信根成就、戒德成就、聞成就,是謂檀越施主成就此三法。施物之法復成三法。云何為三?然彼物色成就、味成就、香成就,有此三法。是謂,比丘!有此六事獲大功德,名德遠聞,獲甘露之報。是故,諸比丘!若欲成就此六事者,當念惠施。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I. 2. Āhuneyya.]`(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與無`[央=鞅【宋聖】]`央數之眾而為說法。爾時,坐上有一比丘,便生此念:「願如來告我有所論說。」爾時,世尊知比丘心中所念,告諸比丘:「若有比丘生此念:『如來躬教訓我。』彼比丘戒具清淨,無有瑕穢,修行止觀,樂閑靜之處。
「若`[比=復比【三聖】]`比丘意欲求衣被、`[飲=飯【三】]`飲食、床`[敷〔-〕【聖】]`敷臥具、病瘦醫藥者,亦當戒德成就,在空閑處而自修行,與止觀共相應。
「若復比丘欲`[求〔-〕【聖】]`求知足`[者〔-〕【聖】]`者,當念戒德具足,在`[閑=空閑【三】]`閑靜處而自修行,與止觀共相應。
「若復比丘欲求使四部之眾、國王、人民有形之類所見識知,彼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聖】]`復比丘意欲求四禪,中無悔心,亦不變易,當念戒德成就。
「若復比丘意欲求四`[神足=禪定【三】]`神足,彼亦當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八解脫門而無罣礙,彼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天耳徹聽,聞天人`[聞〔-〕【三聖】]`聞聲,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知他人心中所念,諸根缺漏,彼亦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知眾生心意,有欲心、無欲心,有瞋恚心、無瞋恚心,有愚癡心、無愚癡心,如實知之。有愛心、無愛心,有受心、無受心,如實知之。有亂心、無亂心,有疾心、無疾心,有少心、無少心,有量心、無量心,有`[13]痛=度【三】*,疾【聖】*`痛心、無`[*13]`痛心,有三昧心、無三昧心,有解脫心、無解脫心,如實知之。欲`[如=知如【三聖】]`如是者,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得無量神足,分一身作無`[數=數身【聖】]`數,復還合為一,`[*7-1]踊=涌【三】*`踊沒自在,`[化=能化【三聖】]`化身乃至梵天,彼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自憶宿世無數劫事,或一生、二生,乃至千生、百千億生、成劫、敗劫、成敗之劫,不可稱計,我曾死此生彼,名某、字某,或從彼終,來生此間,自憶如此無數劫事,當念戒德具足而無他念。
「若復比丘意欲求天眼,徹視觀眾生類,善趣、惡趣,善色、惡色,若好、若醜,如實知之。或復有眾生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或復有眾生身、口、意行善,不誹謗賢聖,心意正見,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意欲如是者,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彼當念戒德具足,內`[自=息【聖】]`自思惟無有亂想,居在閑處。
「諸比丘!當念戒德具足,無他餘念,威儀成就`[具足=見【元明】]`具足,`[少〔-〕【宋】]`少過常恐,何況大者!若有比丘意欲使如來共論者,`[常=當【三】]`常念戒德具足;已戒德具足,當念聞具足;聞已具足,當念施具足;施已具足,當念智慧具足,解脫知見,皆悉具足。若`[比=有比【三】]`比丘戒身、`[定=定身【三聖】]`定、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便為天、龍、鬼神所見供養,可敬、可貴,天、人所奉。是故,`[諸=說諸【三】]`諸比丘!當念五分法身具足者,是世福田,無能過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22-1]含=鋡【聖】*`含經卷第二十九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六重品`[第三…二=之餘【宋元】]`第三十七之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26]以=已【三】*`以在舍衛城夏坐,意欲人間遊化。」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時,舍利弗即從`[27]坐=座【三】*`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時,舍利弗去未久,有一比丘懷誹謗意,白世尊言:「舍利弗與諸比丘共諍競,不懺悔,今遊行人間。」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速往持吾聲,喚舍利弗。」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佛勅目連、阿難:「汝等使諸房中召諸比丘詣世尊所。所以然者,舍利弗所入三昧,今當在如來前作師子吼。」
是時,諸比丘聞佛教已,各集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彼比丘受世尊教,即往至舍利弗所,語舍利弗言:「如來欲得相見。」
爾時,舍利弗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佛告舍利弗言:「卿向者去未久,有`[穢=一穢【三】]`穢行比丘來至我所,而白我言:『云舍利弗比丘與諸比丘共諍,亦不悔過,在人間遊化。』審實爾乎?」
舍利弗白佛言:「如來自當知之。」
世尊告曰:「我自知耳。但今大眾各懷狐疑。汝今於大眾中,可以己辯而自明淨。」
舍利弗白佛言:「自出母胎年向八十,每自思惟,未曾殺生,亦不妄語,正使於調戲之中亦不妄語,亦復未曾鬪亂彼此;設不專意之時,或能有此行耳。我今,世尊!心意清淨,豈當與梵行人共鬪諍乎?亦如此地,亦受淨,亦受不淨,屎尿穢惡皆悉受之,膿血`[涕=洟【三】,㖒【聖】]`涕唾終不逆之;然此地亦不言惡,亦不言善,我亦如是,世尊!心不移轉,何得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行?心不專者能有此耳。我今心正,何得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乎?亦如水,亦能使好物淨,亦能使不好物淨;彼水不作是念:『我淨是、置是。』`[此=我【三】,〔-〕【聖】]`此亦如是,無有異想,何得與梵行人共鬪而遠遊乎?猶如熾火焚燒山野,不擇好醜,終無想念。我亦如是,豈當有意與梵行人共諍乎?亦如掃`[灑=箒【明】]`灑,不擇好醜,皆能除之,終無想念。猶如牛無其雙角,極自良善,亦不`[𣧑=兇【三】]`𣧑暴,善可將御,隨意所至,終`[無=不【三】]`無疑難。唯然,世尊!我心如是,亦不`[與=興【三聖】]`與想有所傷害,豈當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乎?亦如旃陀羅女著弊壞衣,在人間乞食亦無禁忌。我亦如是,世尊!亦無想念,當興諍訟而遠遊也?亦如脂釜,處處漏壞,有目之人皆悉觀見處處漏出。我亦如是,世尊!九孔之中漏出不淨,豈當與梵行人共諍?猶如女人年少端`[正=政【聖】]`正,復以死`[尸=屍【三】]`尸繫彼女頸,而厭患之。世尊!我亦如是,厭患此身如彼無異,豈當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乎?此事不然,世尊!自當知之,彼比丘亦當知之。設當有是者,願彼比丘受我懺悔。」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汝今可自悔過。所以然者,若不悔者頭便破為七分。」
是時,彼比丘心懷恐怖,衣毛皆竪,即從`[*27-1]坐=座【三】*`坐起,禮如來足,白世尊言:「我今自知犯舍利弗,唯願世尊受我懺悔。」
世尊告曰:「汝比丘!自向舍利弗懺悔,若不爾者頭便`[為=破為【三】]`為七分。」
是時,彼比丘即向舍利弗頭面禮足,白舍利弗言:「唯願受我懺悔,愚不別真。」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今可受此比丘悔過,又以手摩頭。所以然者,若當不受此比丘懺悔者,頭破為七分。」
爾時,舍利弗以手摩頭,語比丘曰:「聽`[汝=汝汝【聖】]`汝懺悔!如愚如惑,此佛法中極為曠大,能隨時悔過者,`[善哉=甚善我【三】]`善哉!今受汝懺悔,後更莫犯。」如是再三。
是時,舍利弗告彼比丘曰:「汝更莫犯。所以然者,有六法入地獄,六法生天,六法至涅槃處。云何為六?欲害他人,我`[*26-1]以=已【三】*`以起此害心,便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我當教人使害他,於中起害心;`[*26]`以得害人,於中起歡喜,我當得此不馨之問;未起`[此事=事此【聖】]`此事便`[快=懷【三】]`快愁憂。是謂有此六法,令人墮惡趣。
「云何有六,令人至善處?所謂身戒具足,口戒具足,意戒具足,命根清淨,`[不=無【三】]`不殺害心,無`[妬嫉=嫉妬【三】]`妬嫉心。是謂有此六法,生於善處。
「云何修六法至於涅槃?所謂六思念法。云何為六?所謂身行慈無瑕穢;口行慈無瑕穢;意行慈無瑕穢;若得利養之具,能與人等共分之而無悋想;奉持禁戒無瑕疵,智者所貴;如是之戒能具足諸有邪見、正`[見〔-〕【聖】]`見、賢聖出要,`[能〔-〕【三聖】]`能得盡苦本。如是諸見皆悉分明。是謂六法得至涅槃。汝今,比丘!當求方便,行此六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彼比丘重從`[*27-2]坐=座【三】*`坐起,禮舍利弗足:「我今重自`[懺=懺悔【三】]`懺,如愚如惑而不別真。唯願,舍利弗!受我悔過,後不復犯。」
舍利弗曰:「聽汝悔過!賢聖法中極為曠大,能自改往修來,莫復更犯。」
爾時,彼比丘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第一最空法,汝等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為名=名為【三】]`為名第一最空之法?若眼起時則起,亦不見來處,滅時則滅,亦不見滅處;除假號法、因緣法。云何假號、因緣?所謂`[是=緣是【三】]`是有`[則有=是【三聖】]`則有,此生則生,無明`[緣=無明緣【三】]`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受受緣〔-〕【聖】]`受,受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愁、憂、苦、惱,不可稱計。如是苦陰成此因緣。
「無是則無,此`[滅則滅=此滅則【三】]`滅則滅。無明`[滅=滅無明滅【三】]`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更樂滅,更樂滅則痛滅,痛滅則愛滅,愛滅則`[受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聖】]`受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死滅,死滅則愁、憂、苦、惱,皆悉滅盡,除假號之法。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起時則起,亦不知來處,滅時則滅,亦不知滅處,除其假號之法。彼假號法者,此起則起,此滅則滅。此六入亦無人造作,亦名色、六入法,`[(六入…作)七字〔-〕【三】]`六入亦無人造作,由父母而有胎者亦無,因緣而有,此亦假號,要前有對,然後乃有。猶如鑽木求火,以前有對,然後火生;火亦不從木出,亦不離木。若復有人`[劈=擗【聖】]`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緣合會,然後有火。此六情起病亦復如是,皆由緣會於中起病。此六入起時則`[起〔-〕【聖】]`起,亦不見來,滅時則滅,亦不見滅;除其假號之法,因由父母合會而有。」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先當受胞胎, 漸漸如凍`[酥=蘓【聖】]`酥,
遂復如`[息=瘜【元明】]`息肉, 後轉如像形。
先生頭`[項=頂【元明聖】]`項頸, 轉生手足指,
支節各各生, 髮毛`[爪【元明】,瓜【大】,抓【聖】]`爪齒成。
若母飲食時, 種種若干饌,
精氣用活命, 受胎之原本。
形體以成滿, 諸根不缺漏,
由母得出生, 受胎苦如是。
「比丘當知,因緣合會,乃有此身耳。`[又=有【聖】]`又復,比丘!一人身中骨有三百六十,毛孔九萬九千,脈有五百,筋有五百,虫八`[9]萬=十【宋】*`萬戶。比丘當知,六入之身有如是災變。比丘!當念思惟,如是`[之患=患之【聖】,知患【元明】]`之患,誰作此骨?誰合此筋脈?誰造此八`[*9]`萬戶虫?」
爾時,彼比丘作是`[念〔-〕【三】]`念思惟,`[便=時便【三】]`便獲二果、`[阿=若阿【三】]`阿那`[含=鋡【聖】]`含、若阿羅漢。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三百六十骨, 在此人身中,
`[古=諸【三】]`古佛之所演, 我今亦說之。
筋有五百枚, 脈數亦如是,
虫有八`[萬=十【聖】]`萬種, 九萬九千毛。
當觀身如是, 比丘`[勤=懃【聖】]`勤精進,
速得羅漢道, 往至涅槃界。
此法皆空寂, 愚者之所貪,
智者心歡悅, 聞此空法本。
「是謂,比丘!此名第一最空之法,與汝等說。如來之所`[說=施【三聖】]`說行之法,我今`[*26-3]以=已【三】*`以為起慈哀心,我今`[*26]`以辦。常當念修行其法,在閑居之處坐禪思惟,勿有懈怠。今不修行,後悔無益!此是我之教訓。如是,諸比丘!當`[作是=脩【聖】]`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I. 52. Khattiya.,[No. 26(149)]]`(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生漏=~Jāṇussoṇi.]`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瞿曇!剎利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婆羅門意欲何求?有何`[行〔-〕【聖】]`行業?為著何教?`[究=為究【三】]`究竟何事?國王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盜賊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女人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
爾時,世尊告梵志曰:「剎利種者,常好鬪訟,多諸`[技=伎【宋】,妓【聖】]`技術,好喜作務,`[所=所作【三】]`所要究竟終不中休。」
梵志問曰:「梵志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梵志意好`[呪=祝【三聖】]`呪術,要作居家,樂閑靜之處,意在梵天。」
又問曰:「國王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梵志當知,王意所欲得國`[政=故【三】]`政,意在兵`[仗=杖【聖】]`仗,貪著財寶。」
「盜賊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賊意盜竊,心在姦邪,欲使人類不知所作。」
「女`[人=人世尊【聖】]`人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女人意在男子,貪著財寶,心繫男女,心欲自由。」
爾時,梵志白世尊言:「甚奇!甚特!盡知爾許之變,如實不虛。今日比丘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戒德具足,心遊道法,意在四諦,欲至涅槃。此是比丘之所求也。」
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如是。世尊!比丘所行意不可移轉,其義實爾,瞿曇!涅槃者極為快樂。如來所說乃為過多,猶如盲者得視,聾者得聽,在闇者見明,今日如來所說亦復如是,而無有異。我今國事猥多,欲還所止。」
世尊告曰:「宜知是時。」是時,生漏梵志即從`[*27-3]坐=座【三】*`坐起,繞佛三匝,便退而去。
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II. 47. Methunā.]`(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所【宋元】]`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梵志白世尊言:「此中頗有比丘,云何得修梵行無有缺漏,清淨修梵行?」
世尊告曰:「若有人戒律具足而無所犯,此名清淨`[修得=得修【三】]`修得梵行。復次,梵志!若有眼見色,不起想著,不起識念,除惡想,去不善法,得`[全=令【聖】]`全眼`[根〔-〕【聖】]`根,是謂此人清淨修梵行。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都無識想,不起想念,清淨得修梵行,`[(全其意…缺漏)十六字〔-〕【聖】]`全其意根,如此之人得修梵行,無有缺漏。」
婆羅門白佛言:「何等之人不修梵行,不具足清淨行?」
世尊告曰:「若有人俱會者,此名非梵行。」
婆羅門白佛言:「何等之人漏`[不=行不【三】]`不具足?」
世尊告曰:「若有人與女人交接,或手足相觸,`[擑=戢【三】,藏【聖】]`擑在心懷而不忘失。是謂,梵志!行不具足,漏諸`[2]婬=淫【聖】*`婬泆,與`[*2]`婬、怒、癡共相應。
「復次,梵志!或與女人共相調戲,言語相`[3]加=迦【聖】*`加。是謂,梵志!此人行不`[4]全=令【聖】*`全具,漏`[*2-2]婬=淫【聖】*`婬、怒、癡,梵行不具足修清淨行。
「復次,梵志!若有女人惡眼相視而不移轉,於中便起`[*2-3]婬=淫【聖】*`婬、怒、癡想,生諸亂念。是謂,梵志!此人梵行不淨,不修梵行。
「復次,梵志!若復有人遠聞或聞哭聲,或聞笑聲,於中起`[*2-4]婬=淫【聖】*`婬、怒、癡,起諸亂想。是謂,梵志!此人不清淨修梵行,`[與〔-〕【聖】]`與`[*2]`婬、怒、癡共相應,行不`[*4-1]全=令【聖】*`全具。
「復次,梵志!若有人曾見女人,後更生想,`[憶=億【聖】]`憶其頭目,於中生想;在屏閑之處,生`[*2-6]婬=淫【聖】*`婬、怒、癡,與惡行相應。是謂,梵志!此人不修梵行。」
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甚奇!甚特!此沙門瞿曇亦知梵行,亦知不梵行;亦知漏行,亦知不漏行。所以然者,我今亦生此念,諸有人民,`[女=與女【三】]`女人手足相`[*3-1]加=迦【聖】*`加,起諸亂想。我時便生此念:『此人行不清淨,與`[*2-7]婬=淫【聖】*`婬、怒、癡共相應。』第一更樂者,女人是也。第一可欲者,所謂眼眼相視,然彼女人或語、或笑,繫`[綴=惙【聖】]`綴男子,或共言語而繫`[綴=縛【三聖】]`綴男子。是時,我便生此念:『此六人盡行不清淨行。』如來今日所說甚過,猶如盲者得目,迷者見路,愚者聞道,有目之人見色,如來說法亦復如是。我今自歸佛、法、眾,自今之後不復殺生,唯願受為優婆塞。」
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35. Saccaka.,[No. 99(110.)]]`(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毘舍離=~Vesālī.]`毘舍離城外林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馬師=~Assaji.]`馬師到時,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是時,`[薩遮=~Saccaka.]`薩遮`[14]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尼健子遙見馬師來,即往語馬師曰:「汝師說何等義?有何教訓?以何教`[誡=戒【宋聖】]`誡向弟子說法乎?」
馬師報曰:「梵志!色者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也,空者彼不我有,我非彼有。如是者智人之所學也。痛、想、行、識無常,此五盛陰無`[常=常無常【三】]`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卿欲知者,我師教`[17]誡=戒【聖】*`誡其義如是,與諸弟子說如是義。」
是時,尼`[*14-1]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以兩手`[掩=閹【聖】]`掩耳,而作是言:「止!止!馬師!我不樂聞此`[語=說【三】]`語。設瞿曇沙門有此教者,我實不樂聞。所以然者,如我義者色者是常,沙門義者`[無=色者無【三】]`無常。何日當見沙門瞿曇與共論`[議=義【三】]`議,當除沙門瞿曇顛倒之`[心=想【三】]`心。」
爾時,毘舍離城五百童子集在一處,欲有所論。是時,尼`[*14-2]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往至五百童子所,語童子曰:「汝等皆來,共至沙門瞿曇所。所以然者,意欲與彼沙門瞿曇共論,使彼沙門得見正諦之道。沙門所說者色者無常,如我義者色者是常。猶如力士手執長毛之羊,隨意將東西,亦無疑難。我今亦復如是,與彼沙門瞿曇論議,隨我捉捨而無疑難。猶如猛象`[凶=𣧑【聖】]`凶暴而有六牙,在深`[山=水【三】]`山中戲,亦無所難。我今亦復如是,與彼論議亦無疑難。猶如兩健丈夫而捉一劣者,在火上炙,隨意轉側,亦無疑難。我今與彼論`[義=議【三聖】]`義亦無疑難。我論議中尚能害象,何況人乎?亦能使象東、西、南、北,豈不如人乎?今此講堂樑柱無情之物,尚能使移轉,何況與人共論能勝,`[我=我乎【三】]`我使彼`[血=沸血【三】]`血從面孔出而命終。」
其中或有童子而作`[是=此【三聖】]`是言:「尼`[*14-3]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終不能與沙門論議,但恐沙門瞿曇與尼`[*14]`健子論議耳。」或有作是說:「沙門`[不=不能【三】]`不與尼`[*14]`健子論議,尼`[*14]`健子能與沙門共論議。」是時,尼`[*14]`健子便作是念:「設令沙門瞿曇所說如馬師比丘者,足得相疇。若`[有=更有【三】]`有義者,聞已當知。」
是時,尼`[*14-8]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將五百童子,前後圍繞,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是時,尼`[*14]`健子白世尊言:「云何,瞿曇!有何教`[*17-1]誡=戒【聖】*`誡,以何教`[*17]`誡訓諸弟子?」
佛告尼`[*14-10]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我之所說,色者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有我【聖】]`我有,我非彼有;痛、想、行、識及五盛陰皆悉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無我,無我者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我之教`[*17-3]誡=戒【聖】*`誡其義如是。」
尼`[*14-11]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報曰:「我不樂聞此義。所以然者,如我所解義,色者是常。」
世尊告曰:「汝今`[且專=專其【三】,其專【聖】]`且專心意,思惟妙理,然後說之。」
尼`[*14-12]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報曰:「我今所說色者是常,此五百童子其義亦爾。」
世尊告曰:「汝今所說色者是常,此五百童子其義亦爾。」世尊告曰:「汝今以己之辯說之,何為引彼五百人乎?」
尼`[*14-13]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報曰:「我今說色是常,沙門欲何等言論?」
世尊告曰:「我今說色者無常,亦復無我。權詐合數有此色`[者=名【三】]`者,亦無真實,無固、無牢亦如雪`[搏=揣【三聖】]`搏,是`[等〔-〕【三】]`等`[磨=摩【宋元聖】]`磨滅之法,是變易之法。汝今`[方〔-〕【三】]`方說色者是常,我還問汝,隨意報我。云何,尼`[*14-14]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轉輪聖王還於己國得自在不乎?又彼大王不應脫者而脫之,不應繫者而繫之,可得爾乎?」
尼`[*14-15]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報曰:「此聖王有此自在之力,不應殺者能殺之,不應繫者能繫之。」
世尊告曰:「云何,尼`[*14-16]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轉輪聖王當復老乎?頭白、面皺、衣裳垢`[坋=圿【元明】]`坋?」是時,尼`[*14]`健子默然不報。世尊再三問之,彼亦再三默然不報。是時,密跡金剛力士手執金剛之杵,在虛空中而告之曰:「汝今不報論者,於如來前破汝頭作七分。」
爾時,世尊告尼`[*14-18]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曰:「汝今觀虛空中。」
是時,尼`[*14-19]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仰觀空中,見密跡金剛力士,又聞空中語:「設汝不報如來論者,當破汝頭作七分。」見已驚恐,衣毛皆竪,白世尊言:「唯願瞿曇當見救濟,今更問論當`[疇=相酬【三】]`疇對。」
世尊告曰:「云何,尼`[*14-20]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轉輪聖王當復老乎?亦當頭白、齒落、皮緩、面皺耶?」
尼`[*14-21]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報曰:「沙門瞿曇!雖有此語,如我`[3]義=議【宋】*`義者,色者是常。」
世尊告曰:「汝善思惟而後報之,前之與後,義不相應。但`[具=且【三】]`具論聖王當復老乎?亦當頭白、齒落、皮緩、面皺耶?」
尼`[*14-22]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報曰:「轉輪聖王許`[使老=使老耶【宋】,有老耶【元明】]`使老。」
世尊告`[曰=曰耶【聖】]`曰:「轉輪聖王常能於己國得自由,何以故不能却老、却病、却死?我不用老、病、死,我是常之應。欲使然者,其義可乎?」
是時,尼`[*14-23]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默然不對,愁憂不樂,寂然不語。是時,尼`[*14]`健子身體汗出,`[汗【麗】,污【大】(cf. K18n0649_p0545c18)]`汗`[汙=于【三】]`汙衣裳,亦徹坐處,乃至於地。
世尊告曰:「尼`[*14-25]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汝在大眾中而師子吼:『汝等童子共我至瞿曇所,與共論議,當降伏,如捉長毛之羊,隨意東西,而無疑難。亦如大象入深水中,隨意自遊,亦無所畏。亦如兩健丈夫捉一劣者,在火上炙,隨意轉側。』`[又復汝=汝復【三】]`又復汝說:『我常能論害大象,如此樑柱草木斯皆無情,與共論議能使屈`[申=伸【三】]`申低仰,亦能使腋下流汗。』」
爾時,世尊舉三法衣,示尼`[*14-26]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曰:「汝觀如來腋無流汗,然汝今日`[返=反【三聖】]`返更有汗,乃徹乎地。」是時,尼`[*14]`健子復默然不對。
爾時,有童子`[名=名曰【三】]`名`[頭摩=~Dumukha.]`頭摩,`[𬾃=集【三】,侯【聖】]`𬾃在彼`[眾=眾中【三】]`眾。是時,頭摩童子白世尊言:「我今堪任有所施行,亦欲所說。」
世尊告曰:「隨意說之。」
頭摩童子白佛言:「猶如去村落不遠有好浴池,然彼浴池有虫饒脚。然村落人民,男女大小往至浴池所,而出此虫,各各以瓦石取此虫,打之傷破手脚,彼虫`[意=意中【三】]`意欲還入水者,終無此事。此尼`[*14-28]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亦復如是,初意猛盛,與如來共論,心懷`[姤=妬【三】]`姤意,兼抱憍慢。如來盡以除之,永無有餘。此尼`[*14]`健子更終不能重至如來所而共論議。」
是時,尼`[*14-30]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語頭摩童子曰:「`[汝今=今汝【三】]`汝今愚惑,不別真`[偽〔-〕【聖】]`偽,亦不與汝共論,乃與沙門瞿曇共論。」是時,尼`[*14]`健子白佛言:「唯問`[*3-1]義=議【宋】*`義理,當更說之。」
世尊告曰:「云何,尼`[*14-32]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轉輪聖王欲使老、病、死不至,可得爾乎?彼聖大王果此願耶?」
尼`[*14-33]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報曰:「不果此願也。」
「欲使有此色,欲使無此色,`[可=此可【三】]`可果乎?」
尼`[*14-34]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報曰:「不果也。瞿曇!」
世尊告曰:「云何,尼`[*14-35]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色者是常?為是無常?」
尼`[*14-36]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報曰:「色者無常。」
「設復無常,為變易法,汝復見此是我,許我是彼有乎?」
對曰:「不也。瞿曇!」
「痛、想、行、識為是常?為是非常?」
對曰:「無常。」
世尊告曰:「設復無常,為變易之法,汝頗見有乎?」
對曰:「無也。」
世尊告曰:「此五盛陰是常、無常也?」
尼`[*14-37]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報曰:「無常也。」
佛言:「設復無常,為變易法,汝頗見有乎?」
對曰:「無也。」
「云何,尼`[*14-38]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汝言是常,此理不與義相違乎?」
是時,尼`[*14-39]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白世尊言:「我今愚癡,不別真諦,乃興此懷,與瞿曇共論,言色是常。猶如猛`[獸=狩【聖】]`獸師子遙見人來,有恐怖心乎?終無此事!今日如來亦復如是,無有`[毫氂=豪釐【聖】]`毫氂。我今狂惑,未明深義,乃敢觸嬈。沙門瞿`[曇=曇止止瞿曇【三】]`曇所說過多,猶如盲者得眼,聾者徹聽,迷者見路,無`[目=目者【三】]`目見色。沙門瞿曇亦復如是,無數方便而為說法。我今自歸沙門瞿曇、法、比丘僧,自今`[*26-5]以=已【三】*`以後盡形壽,聽為優婆塞,不復殺生,唯願瞿曇及比丘僧!當受我請,欲`[飯=飲飯【聖】]`飯佛及比丘僧。」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是時,尼`[*14-40]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27-4]坐=座【三】*`坐起,繞佛三匝,頭面禮足而去。往詣毘舍離童子所。到已,語童子曰:「汝等所應供養我具,`[以當=當以【三】]`以當時給我,莫以非時。我今請沙門瞿曇及比丘僧,明當飯之。」
是時,諸童子`[各=各各【聖】]`各辦`[飲=飯【三】]`飲食之具,持用與之。是時,尼`[*14-41]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即以其夜,`[辦=供辦【三】]`辦種種甘饌飲食,敷好坐具,而白:「時到,今正是時,唯願屈`[伸【CB】,神【大】]`伸。」
是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將諸比丘僧入毘舍離,往至尼`[*14-42]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家。到已就`[*27-5]坐=座【三】*`坐,及比丘僧各次第坐。是時,尼`[*14]`健子`[*26-6]以=已【三】*`以見佛、比丘僧坐定,自手斟酌,行種種飲食,見佛、比丘僧食訖,行清淨水,`[便=更【三聖】]`便取一小`[座=坐【聖】]`座,在如來前坐,欲得聞法。
爾時,世尊漸與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惡,`[*2-8]婬=淫【聖】*`婬不淨行,出要為樂。爾時,世尊`[*26-7]以=已【三】*`以見尼`[*14-44]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集【元明】]`習、盡、道,盡與彼尼`[*14]`健子說之。是時,尼`[*14]`健子即於`[*27-6]坐=座【三】*`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祠祀火為上, 詩書頌為首,
人中王為最, 眾流海為`[源=原【宋聖】]`源,
星中月`[為=有【聖】]`為明, 光明日最勝。
上下及四方, 諸地所出物,
天及人民類, 佛為無上尊,
欲求其德者, 三佛為最上。」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即從`[*27-7]坐=座【三】*`坐起而去。
是時,尼`[*14-47]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五百弟子聞師受佛教化,聞已,各各自相謂言:「我等大師,云何師宗瞿曇?」是時,諸弟子出毘舍離城,在中道立。是時,尼`[*14]`健子欲至佛所聽法。是時,世尊與尼`[*14]`健子說法,`[助=歡【三】]`助令歡喜。尼`[*14]`健子聞法已,即從`[*27-8]坐=座【三】*`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是時,尼`[*14-51]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弟子遙見師來,各各自相謂言:「此沙門瞿曇弟子今著道來,各各取瓦石而打殺之。」
時,諸童子聞尼`[*14-52]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為弟子所殺,往至世尊`[所〔-〕【聖】]`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諸童子白世尊言:「如來所可教化尼`[*14]`健子者,今為弟子所殺。今`[*26-8]以=已【三】*`以命終,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彼是有德之人,四諦具足,三結使滅,成須陀`[洹=恒【聖】]`洹,必盡苦際,今日命終生三十三天,彼見彌勒佛已,當盡苦際。此是其義,當念修行。」
爾時,諸童子白世尊言:「甚奇!甚特!此尼`[*14-54]尼健子=尼揵子【三聖】*,~Nigaṇṭhaputta.`健子至世尊所,`[捔論議=欲捔議論【三】]`捔論議,還以己論而自縛,`[來=束【三】]`來受如來化。夫見如來者終無虛妄,猶如有人入海取寶,必有所剋獲,終不空還。此亦如是,其有眾生至如來所者,要得法寶,終不空還。」
爾時,世尊與諸童子說微妙法,`[使令=令使【三】]`使令歡喜。爾時,諸童子從佛聞法已,即從`[*27-9]坐=座【三】*`坐起,`[繞=而繞【三】]`繞佛三匝,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諸童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鋡【聖】]`含經卷第三十`[〔-〕=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一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力品第三十八`[之一〔-〕【宋元】]`之一
`[~A. VIII. 27. Bala.]`(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凡常之力。云何為六?小兒以啼為力,欲有所說,要當先啼;女人以瞋恚為力,依瞋恚已,然後所說;沙門、婆羅門以忍為力,常念下,下於人然後自陳;國王以憍`[慠=慢【三】]`慠為力,以此豪勢而自陳說;然阿羅漢以專精為力,而自陳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為力弘益眾生。是`[謂=諸【明異】]`謂,比丘!有此六凡常之力。是故,比丘!常念修行此大慈`[悲=悲力【三】]`悲。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已思`[惟=惟無常想【三】]`惟、廣布無常想,盡斷欲界愛,色界、無色界愛,亦斷無明、憍慢。猶如以火`[燒焚=焚燒【三】]`燒焚草木,永盡無餘,亦無遺跡,此亦如是。若修無常想,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無明、憍慢永無有餘。所以然者,比丘!當修無常想時,而無欲心;彼`[21]以=已【三】*`以無欲心,便能分別法,思惟其義,無有愁、憂、苦、惱。彼`[*21]`以思惟法義,則無愚惑、`[錯誤修行=設修行人【三】,心設修行【聖】]`錯誤修行。若見有鬪諍者,彼便作是念:『此諸賢士不修無常想,不廣布無常想,故致此鬪訟耳。彼`[*21]`以鬪諍,不觀其義;`[*21]`以不觀其義,則有迷惑之心;彼`[*21]`以執此愚惑,而命終入三惡道,餓鬼、畜生、地獄中。』是故,諸比丘!當修,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便無瞋恚、愚惑之想,亦能觀法,亦觀其義。若命終`[之〔-〕【三】]`之後,生三`[善〔-〕【三】]`善處,生天上、人中、涅槃之道。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V. 36. (1-2),[Nos. 99(101), 100(267.)]]`(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憂迦支=優迦支【三聖】,~Ukkaṭṭha.]`憂迦支江水側。
爾時,世尊詣一樹下,躬自敷座而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
爾時,有一梵志往至彼處。是時,梵志見世尊脚跡`[為=極為殊【三】]`為妙,見已,便生此念:「`[是=此是【三】]`是何人之跡?為是天、龍、鬼神、`[乾沓和=~Gandhabba.]`乾沓和、阿須倫、人、若非人?為`[我=是我【三】]`我先祖梵天耶?」是時,梵志即逐跡前進,遙見世尊在`[一=上【三】]`一樹下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見已,`[作=便作【三聖】]`作是語:「為是天耶?」
世尊告曰:「我非是天。」
「為乾沓和耶?」
世尊告曰:「我非乾沓和也。」
「為是龍`[子〔-〕【三】]`子乎?」
對曰:「我非是龍`[也為=為是【三】]`也。」
「為`[閱叉=~Yakkha.]`閱叉`[36]也=耶【三】*`也?」
佛報梵志:「我非閱叉。」
「為是祖父`[*36-1]也=耶【三】*`也。」
佛報曰:「我非祖父。」
是時,婆羅門問世尊曰:「汝今是誰?」
世尊告曰:「有愛者則有`[受=愛【三】]`受,有受則有`[愛=受【三】]`愛,因緣合會,然後各各相生如此,`[如此〔-〕【三聖】]`如此五苦盛陰無有斷絕時。以知愛已,則知五欲,亦知外六塵、內六入,即知此盛陰之本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世間有五欲, 意為第六`[生=王【三】]`生,
以知內外六, 當念盡苦際。
「是故,當求方便,滅內外六事。如是,梵志!當作是學。」
爾時,彼梵志聞佛如是教,思惟翫習不去心懷,即於`[坐=座【三】]`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彼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S. 12. 65. Nagara.]`(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本為`[菩薩=~Bodhisatta.]`菩薩時,未成佛道中有此念:『此世間極為勤苦;有生、有老、`[有病〔-〕【聖】]`有病、有死,然此五盛陰不得盡本原。』是時,我復作是念:『由何因緣有生、老、病、死?復由何因緣致此災患?』當思惟此時,復生此念:『有生則有老、病、死。』爾時,當思惟是時,復更生念:『由何因緣有`[生此=此生【三】]`生?』此由有而生。復生此念:『有者,何由而有?』`[當=我當【三聖】]`當思惟是時,便生此念:『此有由`[11]受=取【聖】*`受而有。』復念:『此受何由而有?』爾時,以智觀之,由愛而有`[受〔-〕【聖】]`受。復更思惟:『此愛何由而生?』重`[觀察=察觀【三聖】]`觀察之,由痛而有愛。復更思惟:『此痛何由而生?』當作是觀察時,由更樂而有此痛。復重思惟:『此更樂何由而有?』我生此念時,緣六入而有此更樂。時我重思惟:『此六入何由而有?』觀察是時,由名色而有六入。時我復作是念:『名色何由而有?』觀察是時,`[復〔-〕【三】]`復由識而有名色。『此識何由而有?』觀察是時,由行生識。時我復作是念:『行何由而生?』觀察是時,行由癡而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愛)六字〔-〕【聖】]`緣痛,痛緣愛,愛緣受,受`[緣=緣愛愛緣取取緣【聖】]`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愁、憂、苦、惱,不可稱計。如是名為苦盛陰所`[習=集【聖】]`習。
「我爾時復作是念:『由何因緣滅生、老、病、死?』我觀察是時,生滅,老、病、死滅。時復生此念:『由何而無生?』觀此生原,有滅,生則滅。復念:『由何而無有?』時生此念:『無`[*11-1]受=取【聖】*`受則無有。』時我生`[此念由何=念由何而【三】,念由何【聖】]`此念:『由何滅受?』觀察是時,愛滅,`[*11]`受則滅。復生此念:『由何而滅愛?』重更觀察,痛滅,愛則滅。復思惟:『由何而滅痛?』觀察是時,更樂滅,則痛滅。`[復=復更【三聖】]`復思惟:『更樂何由而滅?』觀察是時,六入滅,則更樂滅。復觀此六入何由而滅?當觀察時,名色滅,則六入滅。復觀名色何由而滅?識滅,則名色滅。復觀`[察〔-〕【三】]`察此識何由而滅?行滅,則識滅。復觀此行何由而滅?癡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更樂滅;更樂滅,則痛滅;痛滅,則愛滅;愛滅,則受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病死【三】]`病滅,`[老病滅則死滅〔-〕【三】]`老、病滅,則死滅,是謂名為五盛陰滅。
「時我復生此念:『此識最為原首,令人致此生、老、病、死;然不能知此生、老、病、死`[生〔-〕【三】]`生之原本。』猶如有人在山林中行,逐小徑道。小復前行,見舊大道,古昔諸人在中行處。是時,彼人便復`[此=行此【三】]`此道,小復前進,見舊城`[25]郭=墎【聖】*`郭、園觀、浴池,皆悉茂盛,但彼城中無有居民。此人見已,還歸本國,前白王言:『昨遊山林見好城`[*25]`郭,樹木繁茂,但彼城中無有人民。大王!可使人民在彼`[城〔-〕【三】]`城止住。』是時,國王聞此人語,即居止人民;然此城郭還復如故,人民熾盛,快樂無比。
「`[諸〔-〕【三】]`諸比丘當知,我昔未成菩薩時,在山中學道,見古昔諸佛所遊行處,便從彼道,即知生、老、病、死所起原本,有生有滅,皆悉分別,知生苦、生`[28]習=集【元】,【明聖】*`習、生盡、生道,皆悉了知,`[有受=受有【三】,有取【聖】]`有、受、`[愛=受【宋】]`愛、痛、更樂、六入、名色、識、行、癡,亦復如是。無明起則行起,行所造者復由於識,我今`[*21-5]以=已【三】*`以明於識,今與四部之眾而說此本;皆當知此原本所起,`[知苦〔-〕【三】]`知苦、知`[*28]`習、知盡、知道,念使分明,`[*21]`以知六入,則知生、老、病、死,六入滅則`[生〔-〕【三】]`生、老、病、死滅。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滅於六入。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與無`[央=鞅【宋】]`央數百千萬眾而為說法。爾時,阿那律在彼坐上。是時,阿那律在眾中睡眠。
爾時,佛見阿那律`[睡眠=坐睡【聖】]`睡`[眠〔-〕【三】]`眠,便說此偈:
「`[受=愛【三】]`受法快睡眠, 意無有錯亂,
賢聖所說法, 智者之所樂。
猶如深淵水, 澄清無瑕穢,
如是聞法人, 清淨心樂受。
亦如大方石, 風所不能動,
如是得毀譽, 心無有傾動。」
是時,世尊告阿那律:「汝畏王法及畏盜賊而作道乎?」
阿那律報曰:「不也。世尊!」
佛告阿那律:「汝何故出家學道?」
阿那律白佛言:「厭患此`[老=生老【三】]`老、病、死、愁、憂、苦、惱,為苦所惱,故欲捨之,是故出家學道。」
世尊告曰:「汝今,族姓子!信心堅固,出家學道。世尊今日躬自說法,云何於中睡眠?」
是時,尊者阿那律即從座起,偏露右肩,長跪叉手,白世尊言:「自今已後形融體爛,終不在如來前坐睡。」
爾時,尊者阿那律達曉不眠,然不能除去睡眠,眼根遂損。爾時,世尊告阿那律曰:「勤加精進者與調戲蓋相應,設復懈怠與結相應,汝今所`[行=應【明】]`行當處其中。」
阿那律白佛:「前`[已=以【聖】]`已在如來前誓,今不能復違本要。」
是時,世尊告耆域曰:「療治阿那律眼根。」
耆域報曰:「若阿那律小睡眠者,我當治目。」
世尊`[告=若【宋】]`告阿那律曰:「汝可寢寐。所以然者,一切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眼者以眠為食,耳者以聲為食,鼻者以香為食,舌者以味為食,身者以細滑為食,意者以法為食,我今亦說涅槃`[有=為【三】]`有食。」
阿那律白佛言:「涅槃者以何`[等〔-〕【三】]`等為食?」
佛告阿那律:「涅槃者以無放逸為食,乘無放逸,得至`[於〔-〕【三】]`於無為。」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雖言眼者以眠為食,然我不堪睡眠。」
爾時,阿那律縫故衣裳。是時,眼遂敗壞,而得天眼,無有瑕穢。是時,`[阿那律=尊者【三聖】]`阿那律以凡常之法而縫衣裳,不能得使縷通`[針=吾【聖】]`針孔中。是時,阿那律便作是念:「諸世間得道羅漢,當與我貫`[10]針=鍼【三聖】*`針。」
是時,世尊以天耳清淨,聞此音聲:「諸世間得道阿羅漢者,當與我貫`[*10-1]針=鍼【三聖】*`針。」爾時,世尊至阿那律所而告之曰:「汝持`[*10]`針來,吾`[與=與汝【三】]`與貫之。」
阿那律白佛言:「向所稱說者,謂諸世間欲求其福者,與`[我=吾【明】]`我貫`[*10-3]針=鍼【三聖】*`針。」
世尊告曰:「世間求福之人無復過我,如來於六法無有厭足。云何為六?一者施;二者教`[誡=戒【三聖】]`誡;三者忍,四者法說、義說;五者將護眾生,六者求無上正真之道。是`[謂=謂六【三】]`謂,阿那律!如來於此六法無有厭足。」
阿那律曰:「如來身者真法之身,復欲更求何法?如來`[已=以【三聖】]`已度生死之海,又脫愛著。然今日故`[求為=為求【三】]`求為福之`[首=道【三聖】]`首。」
世尊告曰:「如是,阿那律!如汝所說,如來亦知此六法為無厭足。若當眾生知罪惡之原身、口、意所行者,終不墮三惡趣;以其眾生不知罪惡之原,故墜墮三惡趣中。」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世間所有力, 遊在天人中,
福力最為勝, 由福成佛道。
「是故,阿那律!當求方便,得此六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86. Aṅgulimāla.,[Nos. 99(1077), 100(16), 118-120].]`(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眾多比丘入舍衛城乞食,聞王`[波斯匿=~Pasenadi.]`波斯匿宮門外有眾多人民,於中舉手喚呼皆稱怨:「國界有賊名`[20]鴦掘魔=鴦掘摩【聖】*,~Aṅgulimāla.`鴦掘魔,極為兇暴,殺害生類不可稱計,無`[慈悲=有慈心【三】,慈【聖】]`慈悲於一切眾生,國界人民無不厭`[患=患者【三】]`患,日取人殺以指為鬘,故名為指鬘。唯願大王當往共戰。」
是時,眾多比丘乞食已,還詣祇洹精舍。收攝衣鉢,以尼師`[23]檀=壇【三】*`檀著肩上,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言:「我等眾多比丘入舍衛城乞食,見眾多人民在王宮門外,稱怨訴辭:『今王國界有賊名鴦掘`[*20-1]鴦掘魔=鴦掘摩【聖】*,~Aṅgulimāla.`魔,為人兇暴,無有慈心,`[殺〔-〕【宋】]`殺`[於〔-〕【元明聖】]`於一切眾生,人亡國虛皆由此人,又取人指以為華鬘。』」
爾時,世尊聞彼比丘語已,即從座起,默然而行。
是時,世尊尋到彼所,諸有取薪、負草、犁作之人,及牧牛`[羊=牧羊【三】]`羊者,見世尊詣彼道,各白佛言:「沙門!沙門!勿從彼道。所以然者,此路側有賊名鴦掘`[*20-2]鴦掘魔=鴦掘摩【聖】*,~Aṅgulimāla.`魔,於中止住。諸有人民,欲就此道者,要集十人、或二十人、或三十、四十、五十人,猶不得過,盡為鴦掘`[*20]`魔所`[擒=禽【聖】]`擒獲。然沙門瞿曇獨無有`[侶=侶備【三】]`侶,為鴦掘`[*20]`魔所觸嬈者,於事不省。」世尊雖聞此語,故進不住。
爾時,鴦掘`[*20-5]鴦掘魔=鴦掘摩【聖】*,~Aṅgulimāla.`魔母,持食詣鴦掘`[*20]`魔所。是時,鴦掘`[*20]`魔便作是念:「吾指鬘為充數不乎?」是時,即數指,`[未=猶未【三】]`未充數,復更重數,唯少一人指。是時,鴦掘`[*20]`魔左右顧視,求覓生人,欲取殺之;然四遠顧望,亦不見人,便作是念:「我師有教:『若能害母者,必當生天。』我今母躬來在此,即可取殺之,得指充數,生於天上。」
是時,鴦掘魔左手`[捉=撮【三聖】]`捉母頭,右手拔劍而語母言:「小住,阿母。」是時,世尊便作是念:「此鴦掘魔當為五逆。」即放眉間相光明,普照彼山林。是時,鴦掘魔見光明已,`[復=彼【聖】]`復語母言:「此是何光明照此山林?將非國王集諸兵眾,攻伐我身乎?」
是時母告曰:「汝今當知,此非日月火光,亦非釋、梵天王光明。」
爾時,其母便說此偈:
「此非火光明, 非日月釋梵,
鳥`[狩=獸【三】]`狩不驚怖, 和鳴殊於常。
此光極清`[淨=明【三聖】]`淨, 使人悅無量,
必是尊最勝, 十力至此間。
於天世人中, `[天=無【聖】]`天眼`[覩=觀【三】]`覩世界,
故欲度汝身, 世尊來至此。」
是時,鴦掘魔聞佛音`[響=嚮【聖】]`響,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作是語:「我師亦有教`[誡=戒【聖】]`誡而勅我曰:『設汝能害母,并殺沙門瞿曇者,必生梵天上。』」
是時,鴦掘魔語母曰:「母!今且住,我先取沙門瞿曇殺,然後當食。」
是時,鴦掘魔即放母而往逐世尊。遙見世尊來,亦如金聚,靡所不照,見已,並笑而說是語:「今此沙門定在我手,必`[7]殺=然【三】*`殺不疑。其有人民欲行此道者,皆集大眾而行此道;然此沙門獨無伴侶,我今當取殺之。」
是時,鴦掘魔即拔`[腰=要【聖】]`腰劍,往`[逆=逐【三】]`逆世尊。是時,世尊尋還復道,徐`[而行=行而【聖】]`而行步,而鴦掘魔奔馳而逐,亦不能及如來。是時,鴦掘魔白世尊言:「住,住,沙門!」
世尊告曰:「我自住耳,汝自不住。」
是時,彼鴦掘魔並走,遙說此偈:
「去而復言住, 語我言不住,
與我說此義, 彼住我不住。」
爾時,世尊`[以=復以【三聖】]`以偈報`[曰=言【三】]`曰:
「世尊言已住, 不害於一切,
汝今有殺心, 不離於惡原。
我住慈心地, 愍護一切人,
汝種地獄苦, 不離於惡原。」
是時,鴦掘魔聞此偈已,便作是念:「我今審為惡耶?又師語我言:『此是大祠,獲大果報。能取千人殺,以指作鬘者,果其所願;如此之人,命終之後,生善處天上。設取所生母及沙門瞿曇殺者,當生梵天上。』是時,佛作威`[神=神令被【三】]`神,神識`[㸌【磧乙三】,𭟙【大】,煥【聖】]`㸌寤,諸梵志書籍亦有此言:『如來出世甚為難遇,時時億劫乃出。彼出世時,不度者`[令〔-〕【三】]`令度,不解脫者令得解脫。彼說滅六見之法。云何為六?言有我見者,即說滅六見之法;無有我者,亦與說滅無有我見之法;言有我見、無有我見,亦與說有我見、無我見之法,復自觀察、說觀察之法;自說無我之法,亦非我說、亦非我不說之法。若如來出世,說此滅六見之法。』又我奔走之時,能及象、馬、車乘,亦及人民。然此沙門行不暴疾,然`[今=我今【三】]`今日不能及此,必當是如來。」
是時,鴦掘魔便說此偈:
「尊今為我故, 而說微妙偈,
惡者今識真, 皆由尊威神。
即時捨利劍, 投于深坑中,
今禮沙門跡, 即求作沙門。」
是時,鴦掘魔即前白佛言:「世尊!唯願聽作沙門。」
世尊告曰:「善來,比丘!」即時鴦掘魔便成沙門,著三法衣。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汝今`[*21-7]以=已【三】*`以剃頭, 除結亦當爾,
結滅成大果, 無復愁苦惱。」
是時,鴦掘魔聞此語已,即時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世尊將鴦掘魔比丘還詣舍衛城祇洹精舍。
是時,王波斯匿集四部之眾,欲往攻伐賊鴦掘魔。是時,王便作是念:「我今可往至世尊所,以此因緣,具白世尊。若世尊有所說者,當奉行之。」爾時,王波斯匿即集四部之兵,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王曰:「大王!今日欲何所至?塵`[污=坌【三聖】]`污身體,乃至於斯。」
波斯匿王白佛言:「我今國界有賊名鴦掘魔,極為兇暴,無有慈心於一切眾生,使國丘荒,人民流迸,皆由此賊。彼今取人殺之,以指為鬘,此是惡鬼,非為人也。我今欲誅伐此人。」
世尊告曰:「若當大王見鴦掘魔信心堅固,出家學道者,王當奈之何?」
王白佛言:「知復如何?但當承事供養,隨時禮拜。然復,世尊!彼是惡人,無`[毫=豪【聖】]`毫`[釐=氂【元】]`釐之善,恒殺`[害=害人【三】]`害,能有此心出家學道乎?終無此理。」
是時,鴦掘魔去世尊不遠,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爾時,世尊伸右手指示王曰:「此是賊鴦掘魔。」
王聞此語,便懷恐怖,衣毛皆竪。世尊告王:「勿懷恐怖,可往至前,自當`[悟=窹【宋元聖】,寤【明】]`悟王意耳。」
是時王聞佛語,即至鴦掘魔前,語鴦掘魔曰:「汝今姓誰?」
鴦掘魔曰:「我姓`[伽伽=~Gagga.]`伽伽,母名`[滿足=~Mantāṇī.]`滿足。」
是時王禮足已,在一面坐。爾時王問曰:「善樂此正法之中,勿有懈怠,修清淨梵行,得盡苦際,我當`[盡形=形盡【聖】]`盡形壽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
是時,鴦掘魔默然不對。王即從座起,頭面禮足,還詣世尊所,頭`[面【CB】,而【大】]`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王復白佛言:「不降者使降,不伏者使伏,甚奇!甚特!曾所不有,乃能降伏極惡之人。唯願`[大=天【三聖】]`大尊受命無窮,長養生民,蒙世尊恩,得免此難。國事猥多,欲還城池。」
世尊告曰:「王知是時。」爾時,國王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鴦掘魔作阿練若,著五納衣,到時持鉢,家家乞食,周而復始,著補納弊壞之衣,極為麁醜;亦復露坐,不覆形體。是時,鴦掘魔在閑靜之處,自修其行,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者,欲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時,鴦掘魔便成`[羅=阿羅【三】]`羅漢,六通清徹,無有塵垢,已成阿羅漢。
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是時,有婦女臨產甚難,見已,便作`[是=此【聖】]`是念:「眾生`[類=之類【三】]`類極為苦痛,受`[胎=惱【三聖】]`胎無限。」是時,鴦掘魔食後,收攝衣鉢,以尼師`[*23-1]檀=壇【三】*`檀著肩上,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鴦掘魔白世尊言:「我向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見一婦`[人=女【三】]`人身體重`[6]妊=任【聖】*`妊。是時,我便作是念:『眾生受苦何至於斯?』」
世尊告曰:「汝今往彼婦人所,而作是說:『我從賢聖生`[7]已=以【聖】*`已來,未曾殺生。』持此至誠之言,使此母人胎得無他。」
鴦掘魔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鴦掘魔即其日,著衣持鉢,入舍衛城,往至彼母人所,語彼母人曰:「我從賢聖生`[*7-1]已=以【聖】*`已來,`[8]更〔-〕【三】*`更不殺生。持此至誠之言,使胎得解脫。」是時,母人胎即得解脫。
是時,鴦掘魔城中乞食,諸男女大小見之,各各自相謂言:「此名鴦掘魔,殺害眾生不可稱計,今復在城中乞食。」
是時,城中人民,各各以瓦石打者,或有以刀斫者,傷壞頭目,衣裳裂盡,流血污體,即出舍衛城至如來所。是時,世尊遙見鴦掘魔頭目傷破,流血污衣而來,見已,便作是說:「汝今忍之。所以然者,此罪乃應永劫受之。」
是時,鴦掘魔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鴦掘魔在如來前,便說此偈:
「堅固聽法句, 堅固行佛法,
堅固親善友, 便`[成=至【三】]`成滅盡處。
我本為大賊, 名曰鴦掘魔,
為流之所`[㵱=漂【三】]`㵱, 蒙尊拔濟之。
今觀自歸業, 亦當觀法本,
今`[*21-8]以=已【三】*`以逮三明, 成就佛行業。
我本名`[無害=~Ahiṃsaka.]`無害, `[殺=然【三聖】]`殺害不可計,
今名`[真諦實=~Sacca.]`真諦實, 不害於一切。
設復身口意, 都無害心識,
此名無殺害, 何況起思想。
弓師能調角, 水人能調`[水=船【三聖】]`水,
巧匠調其木, 智者自調身。
或以鞭杖伏, 或以言語屈,
竟不加刀杖, `[今我=我今【三】,今身【聖】]`今我自降伏。
人前為過惡, 後止不復犯,
是照於世間, 如雲消月現。
`[宋元明三本無(人前…現)四句,聖本無(人前…消)八句]`人前為過惡, 後止不復犯,
是照於世間, 如雲消日現。
比丘老少壯, 修行佛法行,
是照於世間, 如彼月雲消。
比丘老少壯, 修行佛法者,
是照`[此=於【三】]`此世間, 如彼`[日=月【元明】]`日雲消。
我今受痛少, 飲食自知足,
盡脫一切苦, 本緣今`[*7-2]已=以【聖】*`已盡。
更不受死跡, 亦復不樂生,
今正`[待=是【三】]`待時節, 歡喜而不亂。」
是時,如來可鴦掘魔所說。是時,鴦掘魔`[*21-9]以=已【三】*`以見如來然可之,即從座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
是時,諸比丘白世尊言:「鴦掘魔本作何功德,今日聰明`[智=黠【三】]`智慧,面目端`[21]政=正【三】*【聖】*`政,世之希有?復作何不善行,於今身上,殺害生類不可稱計?復作何功德,於今值如來,得阿羅漢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過去久遠於此賢劫之中,有佛名迦葉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迦葉如來去世之後,有王名大果,統領國界,典閻浮提。爾時,彼王有八萬四千宮人`[婇=綵【聖】]`婇女,各無兒息。爾時,大果王向諸樹神、山神、日月、星宿,靡所不周,欲求男女。爾時,王第一夫人身即懷`[*6-1]妊=任【聖】*`妊,經八、九月便生男兒,顏貌端`[*21-1]政=正【三】*【聖】*`政,`[世=希【明】]`世之希有。是時,彼王便生`[是=此【三】]`是念:『我本無有兒息,經爾許時,今方生兒,宜當立字,`[於=使於【三聖】]`於五欲之中,而自娛樂。』
「是時,王召諸群臣能瞻相者,而告之曰:『我今`[*21-10]以=已【三】*`以生此兒,各與立字。』是時,群臣聞王教已,`[即=因【宋元】]`即白王言:『今此太子極為奇妙,端`[*21-2]政=正【三】*【聖】*`政無比,面如桃華色,必當有大力勢,今當立字名曰大力。』是時,相師與太子立字已,各從座起而去。
「是時,國王愛`[慜=愍【三聖】]`慜此太子,未曾去目前。是時,太子年向八歲,將諸臣佐往`[父=父王【宋元】,至父【聖】]`父所,朝賀問訊。父王復作是念:『今此太子極自奇特。』即告之曰:『吾今與汝`[29]取=娶【三】*`取婦何如乎?』太子白王:『子今年幼何須娉娶?』是時,父王權停不與`[*29]`取婦。復經二十`[歲=年【三】]`歲,王復告曰:『吾欲與汝`[*29]`取婦。』太子白王:『不須`[*29]`取婦。』是時,父王告群臣人民曰:『我`[本=今【三】]`本無兒息,經`[歷=立【明】]`歷久遠,方生一子,今不肯`[*29]`取婦,清淨無瑕。』爾時,王太子轉字名曰清淨。
「是時,清淨`[大=太【三聖】]`大子年向三十,王復勅群臣曰:『吾今年`[*7-3]已=以【聖】*`已衰微,更無兒息;今唯有清淨太子,今王高位應授與太子。然`[太=此太【三】]`太子不樂五欲之中,當云何理國事?』群臣報曰:『當為方便,使樂五欲。』是時,父王即`[椎=推【聖】]`椎鐘鳴鼓,勅國中人:『其能使清淨太子樂五欲者,`[吾〔-〕【三】]`吾當賜與千金及諸寶物。』
「爾時,有女人名曰婬種,盡明六十四變。彼女人聞王有教令:『其能使王太子習五欲者,當賜與`[金千斤=千金【三聖】]`金千斤及諸寶物。』即往至父王所,而告之曰:『見與千金及諸寶物,能使`[王〔-〕【三】]`王太子習於五欲。』父王報曰:『審能爾者,當重相賜,不負言信。』時婬女白`[王=王王【聖】]`王:『太子為寢宿何處?』王報曰:『在東堂上,無有女人,唯有一男兒,在彼侍衛。』女人白曰:『`[惟=唯【三聖】]`惟願大王勅內宮中,勿見限遮,隨意出入!』
「是時,婬女即其夜鼓二時,在太子門側,`[佯=陽【聖】]`佯舉聲哭。是時,太子聞女人哭聲,便勅侍人曰:『此是何人於斯而哭?』侍人報曰:『此是女人在門側哭。』太子告曰:『汝`[速往=往速【三】]`速往問所由哭耶?』時,彼侍臣往而問之所由哭耶?婬女報曰:『夫主見棄,是故哭耳。』侍臣還白太子:『此女人為夫主所棄,又畏盜賊,是故哭耳。』太子告曰:『將此女人著象廐中。』到彼復哭;復將至馬廐中,復哭。太子復語侍臣:『將來在此。』即將入堂,復於中哭。太子躬自問曰:『何為復哭?』婬女報`[曰太子=太子曰【三】]`曰:『太子!女人單弱極懷恐怖,是故哭耳。』太子告曰:『上吾床上,可得無畏。』`[時=是時【三】]`時,女人默然不語,亦復不哭。是時,女人即脫衣裳,前捉太子手,舉著己胸上,即時驚覺,漸漸起欲想,`[*21-11]以=已【三】*`以起欲心,便身就之。
「是時,清淨太子明日清旦,往父王所。是時,父王遙見太子顏色,殊於常日,見已,便作是說:『汝`[今〔-〕【三聖】]`今所欲者,事果乎?』太子報曰:『如`[14]大=太【聖】*`大王所言。』是時,父王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並作是說:『欲求何願,吾當與之。』太子報曰:『所賜願者,勿復中悔,當求其願。』時王報曰:『如汝所言,終不中悔,欲求何願?』太子白王:『大王!今日統領閻浮提內,皆悉自由;閻浮提`[里〔-〕【聖】]`里內諸未嫁女者,先適我家,然後使嫁。』是時王曰:『隨汝所言。』王即勅國內人民之類曰:『諸有女未出門者,先使詣清淨太子,然後嫁之。』
「爾時,彼城中有女名須蠻,次應至王所。是時,須蠻長者女露形倮跣在眾人中行,亦無羞恥。眾人見已,各相對談:『此是長者女,名稱遠聞。云何露形在人中行?如驢何異?』女報眾人曰:『我非為驢,汝等眾人斯是驢耳。汝等頗見女人還見女人有相恥乎?城中生類盡是女人,唯有清淨太子是男子矣!若我至清淨太子門者,當著衣裳。』是時,城中人民自相謂言:『此女所說`[誠=成【聖】]`誠入我意,我等實是女,非男也。唯有清淨太子乃是男也。我等今日當行男子之法。』
「是時,城中人民各辦`[戰〔-〕【聖】]`戰具,著鎧持`[杖=仗【三】]`杖,往至父王所,白父王曰:『欲求二願,唯見聽許。』王報之曰:『何等二願?』人民白王:『王欲存者當殺清淨太子;`[子=太子【三】]`子欲存者今當殺王。我等不堪任承事清淨太子辱國常法。』
「是時,父王便說此偈:
「為家`[20]忘=亡【聖】*`忘一人, 為村`[*20]`忘一家,
為國`[*20]`忘一村, 為身`[*20]`忘世間。
「是時,父王說此偈已,告人民曰:『今正是時,隨汝等意。』是時,諸人`[將=即將【三】]`將清淨太子取兩手縛之,將詣城外,各相謂言:『我等咸共以瓦石打殺,何須一人殺乎?』
「是時,清淨太子臨欲死時,而作是說:『又作誓`[願=言【聖】]`願,`[諸=此諸【三】]`諸人民取吾抂殺,然父王自與我願,我今受死亦不敢辭。使我將來之世,當報此怨。`[又=人【宋】]`又使值真人羅漢,速得解脫。』是時,人民取太子殺已,各自散去。
「諸比丘!莫作是觀,爾時大果`[王=長【宋元】]`王者,豈異人乎?今鴦掘魔師是也。爾時`[婬=淫【聖】]`婬女者,今師`[婦=妻【三】]`婦是也。爾時人民者,今八萬人`[民〔-〕【三】]`民死者是也。爾時清淨太子,今鴦掘魔比丘是也。臨欲死時作`[是=此【三】]`是誓願,今還報怨無免`[手=乎【聖】]`手者。緣此因緣,殺害無限,`[後=復【三聖】]`後作誓願,願欲值佛,今得解脫,成阿羅漢。此是其義,當念奉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聰明捷疾智者,所謂鴦掘魔比丘是`[也〔-〕【三】]`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鋡【聖】]`含經卷第三十`[一〔-〕【聖】]`一
增壹阿`[1]含=鋡【聖】*`含經卷`[第三十二=三十一【聖】]`第三十二`[(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力品`[第三十八之二=分之餘【聖】]`第三十八之`[二=餘【宋元】]`二
`[~M. 116. Isigili.]`(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Rājagaha.]`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見此`[靈鷲山=~Gijjhakūṭa.]`靈鷲山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卿等=汝等【聖】]`卿等當知,過去久遠世時,此山更有異名。汝等復見此`[廣普山=~Vepulla.]`廣普山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汝等當知,過去久遠,此山更有異名,不與今同。汝等見`[白善=白墡【元明】,~Paṇḍava.]`白善山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過去久遠,此山更有異名,不與今同。汝等頗見此`[負重=~Vebhāra.]`負重山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汝等頗見此`[仙人掘=仙人窟【三】,~Isigili.]`仙人掘山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此山過去久遠,亦同此名,更無異名。所以然者,此仙人山,恒有神通菩薩、得道羅漢、諸仙人所居之處;又`[辟支佛=~Paccekabuddha.]`辟支佛亦在中遊戲。我今當說辟支佛名號,汝等諦聽!善思念之!有辟支佛,名`[阿利吒=~Ariṭṭha.]`阿利吒、`[婆利吒=~Upariṭṭha.]`婆利吒,審諦`[重=童【三】]`重辟支佛、`[善觀=~Sudassana.]`善觀辟支佛、究竟辟支佛、聰明辟支佛、無垢辟支佛、帝奢念觀辟支佛,無`[滅=減【三】]`滅、無形、勝、最勝、`[20]極=漿【元明】*,將【聖】`極大、`[*20]`極雷電光明辟支佛。此,比丘!諸辟支佛若如來不出世時,爾時此山中有此五百辟支佛,居此仙人山中。如來在兜術天上欲來生時,淨居天子自來在此,相告:『普勅世間,當淨佛土,却後二歲,如來當出現於世。』
「`[是=是時【三】]`是諸辟支佛聞天人語已,皆騰在虛空,`[而〔-〕【三】]`而說此偈:
「『諸佛未出時, 此處賢聖居,
自悟辟支佛, 恒居此山中。
此名仙人山, 辟支佛所居,
仙人及羅漢, 終無空缺時。』
「是時,諸辟支佛即於空中燒身取般涅槃。所以然者,世無二佛之號,故取滅度耳。一商客中終無二`[導=道【聖】]`導師,一國之中亦無二王,一佛境界無二尊號。所以然者,過去久遠,此羅閱城中有王名喜益,彼恒念地獄苦痛,亦念餓鬼、畜生之痛。爾時,彼王便作是念:『我今恒憶地獄、`[畜生餓鬼=餓鬼畜生【聖】]`畜生、餓鬼之苦痛,我今不宜更入此三惡道中。今宜盡捨國王正位、妻子、僕從,以信堅固,出家學道。』
「爾時,大王喜益,厭此酸苦,即捨王位,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在空閑之處,而自剋已,觀五盛陰,觀了無常。所謂此色,此色`[25]習=集【元明聖】*`習,此色盡,痛、想、行、識,亦復如是,皆悉無常。當觀此五盛陰時,諸可`[*25]`習法,盡是滅法;觀此法已,然後成辟支佛道。
「是時,喜益辟支佛`[已=以【聖】]`已成道果,便說此偈:
「『我憶地獄苦, 畜生五道中,
捨之今學道, 獨逝而無憂。』
「是時,此辟支佛在彼仙人山中。比丘當知,以此方便,知此山中恒有神通菩薩、得道真人、學仙道者而居其中,是故名曰仙人之山,更無異名。若如來不出現於世時,此仙人山中諸天恒來恭敬。所以然者,斯山中純是真人,無有雜錯者。若彌勒佛降神世時,此諸山名各各別異,此仙人山更無異名。此賢劫之中,此山名亦不異。汝等,比丘!當親近此山,承事恭敬,便當增益諸`[功=善功【三】]`功德。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聖】]`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S. 35. 206. Chapāna.]`(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專念而自修己。云何當專念?於是,比丘!可行知行,舉動、進止、屈`[申=伸【三】]`申、`[俯=低【聖】]`俯仰、著衣法則、睡眠、覺寤、或語、或默,皆悉知時。若復比丘心意專正,彼比丘欲漏未生便不生,已生便滅之;未生有漏使不生,已生令滅之;未生無明漏使不生,已生令滅之。若專念分別六入,終不墮惡道。
「云何六入為惡道?眼觀此色,若好、若醜,見好則喜,見惡不喜;若耳聞聲,若好、若醜,聞好則喜,聞不好則不喜;鼻、口、身、意,亦復如是。猶如`[有〔-〕【三】]`有六種之虫,性行各異,所行不同。若有人取繩`[纏〔-〕【聖】]`纏縛之,取狗、野狐、獼猴、鱣魚、`[蚖蛇=蛇蚖【三】]`蚖蛇、飛鳥,皆`[悉=來【聖】]`悉縛之,共繫一處而放之。爾時,六種之虫各有性行。爾時,狗意中欲`[赴=起【三】]`赴趣村中;野狐意中欲`[趣赴=起趣【三】]`趣赴塜間;鱣魚意中欲趣水中;獼猴意中欲向山林之間;毒蛇意中欲入穴中;飛鳥意中欲飛在空。爾時,六種之虫各各有性行而不共同。
「設復有人取此六種之虫,繫著一處,而不得東、西、南、北。是時,六種之虫雖復動轉,亦不離故處。此內六情亦復如是,各各有所`[主=生【宋元】]`主,其事不同,所觀別異,若好、若醜。
「爾時,比丘繫此六情而著一處。是故,諸比丘!當念專精,意不錯亂,是時弊魔波旬終不得其便,`[諸=眾【三】]`諸善功德皆悉成就。如是,諸比丘!當念具足眼根,便得二果,於現法中得阿那含果,若得阿羅漢果。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波羅`[2]㮈=奈【三聖】*`㮈鹿野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3]以=已【三】*`以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便斷欲愛、色愛、無色愛,盡斷憍慢、無明。何以故?昔者過去久遠世時,有辟支佛名善目,顏貌端`[4]政=正【三】*【聖】`政,面如桃華色,視`[瞻【麗】,贍【大】(cf. K18n0649_p0556c15)]`瞻審諦,口作`[5]優=憂【聖】*`優鉢華香,`[身=體【三聖】]`身作`[7]栴=旃【聖】*`栴檀香。
「是時,善目辟支佛到時,著衣持鉢,入波羅`[*2-1]㮈=奈【三聖】*`㮈城乞食。漸漸至大長者家,在門外默然而立。是時,長者女遙見有道士在門外立,端`[*4-1]政=正【三】*【聖】`政無雙,顏貌殊特,世之希有,口作`[*5-1]優=憂【聖】*`優鉢`[華=蓮華【三】]`華香,`[體=身【三】]`體作`[*7-1]栴=旃【聖】*`栴檀香,便`[起=興【三】]`起欲心,向彼比丘所,便作是說:『汝今端`[11]政=正【三聖】*`政,面如桃華色,世之希有!我今雖處女人,亦復端`[*11]`政,可共合會。然我家中饒`[多珍=財多【聖】]`多珍寶,資財無量;然作沙門,甚為不易。』
「是時,辟支佛問曰:『大妹!今為染著何處?』
「長者女報曰:『我今正著眼色,又復口中作`[*5-2]優=憂【聖】*`優鉢華香,身作`[*7-2]栴=旃【聖】*`栴檀香。』
「是時,辟支佛舒左手,以右手挑眼著掌中,而告之曰:『所愛眼者,此之謂也。大妹!今日為著何處?猶如癰瘡,無一可貪,然此眼中,亦`[漏=漏淨亦漏【三聖】]`漏不淨。大妹當知,眼如浮泡,亦不牢固,幻偽非真,誑惑世人;`[14]眼〔-〕【三】*`眼、耳、鼻、口、身、意皆不牢固,欺詐不真。口是唾器,出不淨之物;純含白骨,身為苦器,為`[磨=摩【宋元】]`磨滅之法,恒盛臭處,諸虫所擾;亦如畫瓶,內盛不淨。大妹!今日為著何處?是故,大妹!當專其心,思惟此法幻偽不真。如妹思惟眼、色無常,所有著欲之想`[自=便自【三】]`自消滅。耳、鼻、口、身、意皆悉無常。思惟此已,所有欲意自當消除;思惟六入,便無欲想。』
「是時,長者女便懷恐懼,即前禮辟支佛足,白辟支佛言:『自今已去,改過修善,更不興欲想。唯願受悔過,如是再三修行。』
「辟支佛報曰:『止!止!大妹!此非汝咎,是我宿罪,受此形故,使人見起欲情意。當熟觀眼,此眼非我,`[我〔-〕【三】]`我亦非彼有;亦非我造,亦非彼為,乃從無有中而生,`[18]已=以【聖】*`已有便自壞敗;亦非往世、今世、後世,皆由合會因緣。所謂合會因緣者,緣是有是,此起則起,此無則無,此滅則滅。`[*14-1]眼〔-〕【三】*`眼、耳、鼻、口、身、意亦`[復〔-〕【三】]`復如是,皆悉空寂。是故,大妹!莫著眼色,以不著色,便至安隱之處,無復情欲。如是,大妹!當作是學。』
「爾時,辟支佛與彼女人,說四非常之法已,昇在虛空,現十八變,還歸所止。
「爾時,彼女人觀眼、耳、鼻、`[舌=口【三】]`舌、身、意了無所有,便在閑靜`[之〔-〕【三】]`之處,思惟此法。彼女人復更思惟六情無主,得四等心,身壞命終,生梵天上。
「比丘當知,若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盡斷欲、色、無色愛,憍慢、無明皆悉除盡。是故,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告御車人曰:「汝今辦羽`[22]寶=葆【元明】*`寶之車,吾欲出外遊觀。」
是時,彼人受王教勅,即辦羽`[*22-1]寶=葆【元明】*`寶之車,前白王曰:「已嚴駕羽`[*22]`寶之車,王宜知是時。」
波斯匿王將此人便出舍衛城,至彼園觀,觀諸樹木,皆無聲`[23]響=嚮【聖】*`響,亦無人民,寂然空虛。見已,便憶如來說諸法之本。是時,彼人在王後,執扇而`[扇=扇於【聖】]`扇王。「此園`[果=菓【聖】]`果樹木皆無聲`[*23]`響,亦無人民,寂然空虛,我今欲請如來、至真、等正覺在此遊化,然不知如來今為所在?我欲往`[覲=觀【聖】]`覲。」
侍人報曰:「釋種有村名曰鹿堂,如來在彼遊化。」
波斯匿王告曰:「此鹿堂去此`[近遠=遠近【三】]`近遠?」
侍人白王:「如來住處去此不遠,計其道里有三由旬。」
是時,波斯匿王告曰:「速辦羽`[*22-3]寶=葆【元明】*`寶之車,我今欲見如來。」
是時,彼人受王教已,即辦駕車,前白王曰:「車今`[*18-1]已=以【聖】*`已駕,王知是時。」王即乘車往詣彼村。
爾時,眾`[比=多比【三】]`比丘輩於露地而經行,是時王下車至眾多比丘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是時,王白比丘曰:「如來`[為=今為【三】]`為所在?吾欲見之。」
眾多比丘報曰:「世尊在此講堂中住,可往見之,勿以為難。王欲去時,徐舉其足,無令有聲。」是時,波斯匿王還顧視彼侍人,是時侍人便作是念:「王今獨與世尊相見,我應住此。」
是時,王獨往至世尊所。爾時,世尊以天眼觀見波斯匿王在門外立。是時,世尊即從`[30]座=坐【聖】*`座起與王開門。王見世尊,頭面禮足,自稱姓名:「我是波斯匿王。」三自稱號。
世尊告曰:「汝今是王,我今釋種出家學道。」
時王白佛:「唯願世尊延壽無窮,使天、人得安。」
世尊告曰:「使大王當延壽無窮,以法治化,莫以非法。諸有以法`[化=治化【三】]`化者,皆生天上善處,正使命終之後,名稱不朽。世人所傳云:『昔有國王以法治化,未曾有`[枉=抂【宋元】]`枉。』設有人民住此王境界,歎王功德,思憶不忘者,王身在天上,增六事功德。云何為六?一者天壽,二者天色,三者天樂,四者天神足,五者天豪,六者天光。是故,大王!當以法治,莫以非法。我今`[日〔-〕【聖】]`日身中有此功德,應受`[人=天人【三】]`人恭敬禮拜。」
王白佛言:「如來功德應受人`[拜=禮拜【三】]`拜。」
世尊告曰:「汝今云何言如來應受人禮拜?」
王白佛言:「如來有六功德,應得受人禮拜。云何為六?如來正法甚為和雅,智者所修行,是謂如來初功德,可事、可敬。
「復次,如來聖眾極為和順,法法成就;戒成`[就=就三昧成就【三】]`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所謂聖眾者四雙八輩,此是如來聖眾,可敬、可貴,世間之大福田,是謂如來第二功德。
「復次,如來有四部之眾,所施行法皆習行之,更不重受觸擾如來,是謂如來第三功德。
「復次,世尊!我見剎利之姓、婆羅門、居士、沙門,高才蓋世,皆來集論議:『我等當以此論往問如來,設彼沙門瞿曇不報此論者,則有缺也;設當能報者,我等當稱其善。』是時,四姓來至世尊所,而問此論,`[或=或復【三】]`或有默然者。爾時,世尊與彼說法,彼聞法已,更不復問事,況復欲論,皆師事如來,`[是=是謂如來【三】]`是第四功德。
「復次,諸六十二見,欺誑世人,不解正法,由此致愚。然如來能除此諸邪見業,修其正見,是謂第五如來功德。
「復次,眾生身、口、意`[行=修【三】]`行惡,彼若命終,憶如來功德,離三惡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得生天上,是謂第六如來功德。其有眾生見如來者,皆起恭敬之心,而供養之。」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大王!乃能如來前作師子吼,演如來功德。是故,大王!常當興心向於如來。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世尊與王波斯匿說微妙之法,使令歡喜。是時,大王聞`[佛〔-〕【三】]`佛說法已,即從`[*30-1]座=坐【聖】*`座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
`[未=王去未【三】,去未【聖】]`未久,佛告比丘:「汝等當`[持=於【聖】]`持此法供養,善諷誦念。所以然者,此波斯匿王之所說也。汝等亦當與四部眾廣演其義。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加=迦【明】]`加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阿闍世王告群臣曰:「汝等速駕羽`[*22-4]寶=葆【元明】*`寶之車,吾欲往見世尊!」
是時,群臣受王教勅,即駕羽`[*22-5]寶=葆【元明】*`寶之車,前白王言:「嚴駕`[*18-2]已=以【聖】*`已辦,王宜知時。」
時,王乘`[寶羽=羽寶【宋】,羽葆【元明】]`寶羽之車,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住【三】]`坐。爾時,阿闍世王白世尊言:「唯願世尊受我請,在羅閱城九十日夏坐。」
爾時,世尊默然受王請。是時,王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30-2]座=坐【聖】*`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是時,阿闍世王隨時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
爾時,毘舍離城鬼神興盛,人民死亡不可稱計。一日之中死者百數,鬼神羅剎充滿其中,面目黃色,或經三、四日而死者。是時,毘舍離人民恐懼,皆集一處,而共`[16]論議=議論【明】,論義【聖】*`論議:「此大城中極為熾盛,`[土=士【明】]`土人豐熟,富樂無限,如彼天宮釋所住處。然今日為此鬼神所害,盡當死亡,`[丘=坵【聖】]`丘荒猶如山野。誰能有此神德,却此災患?」
是時,人民`[各=各各【三聖】]`各自相謂曰:「我等聞:『有沙門瞿曇,所至到處,眾邪惡鬼不得嬈近。』若當如來來至此者,此諸鬼神各自馳散。但今日世尊在此羅閱城`[住=中【三聖】]`住,為阿闍世所供養,將恐不來此間遊化。」
或復有作是說:「如來有大慈悲,愍念眾生,遍觀一切,未度者使令得度,不捨一切眾生,如母愛子。設當有人請者,如來便來,阿闍世王終不留住。誰能堪`[往=任【三】]`往至阿闍世王界,而白世尊云:『我等城中今遭此`[困〔-〕【三】]`困厄,唯願世尊慈愍屈顧!』」
爾時,有大長者,名曰最大,集在彼眾。是時,諸人語長者曰:「我等聞:『沙門瞿曇所至到處,諸邪惡鬼無`[能害者=有能害【三】]`能害者。』若當如來至此間者,便能除此災患。汝可往世尊所,具白此意,使此城廓永得存在。」
是時,長者默然從眾人語,即從`[*30-3]座=坐【聖】*`座起,往至家中。到已,辦道路行具,將諸`[人使=使人【三】]`人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長者白世尊言:「毘舍離城中人民遇此`[災患=鬼災【三】]`災患,人民之類死亡者`[多=眾【三】]`多,計彼城中一日之內,連車載`[尸=屍【三】]`尸,動有百數。唯願世尊垂愍接度,使`[餘人=彼遺餘【三】]`餘人拔擇安處,令得無為。又聞:『世尊所至到處,天、龍、鬼神不敢`[嬈=繞【聖】]`嬈近。』願垂屈顧,至彼城中,度彼人民,安處無為。」
世尊告曰:「我今`[*18-3]已=以【聖】*`已受羅閱城阿闍世王請。諸佛世尊言無有二,若當阿闍世王見聽者,如來當往。」
最大長者白佛言:「此事甚難,阿闍世王終不放如來使至彼國。所以然者,阿闍世王於我國`[土=王【三】]`土,無有`[毫=豪【聖】]`毫釐之善,長夜求方便,欲害彼民。設當阿闍世王見我者,即取我殺,況復得陳此事!若當聞彼國人民為鬼神所害者,歡喜無量。」
世尊告曰:「勿懷恐懼,汝今`[往=徑【三聖】]`往至王所,而白此事言:『如來記`[4]前=莂【三】*`前王身,終無虛妄,所言無二。父王無咎而取害之,當生阿鼻地獄中,經歷一劫。然今日以離此罪,改其過罪,於如來法中,信根成就,緣此德本,得滅此罪,永無有餘,於今身命終,當生拍`[5]毬=毱【三聖】*`毬地獄中;於彼命終當生四天王上,於彼命終生豔天上;於豔天上命終生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復還以次來至四天王中。大王當知,二十劫中不墮惡趣,恒在`[人=天人【三】]`人中生。最後受身,以信堅固,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名曰除惡辟支佛。』彼王聞此語,便當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亦當告汝作是語:『隨汝所求要願,吾不違之。』」
是時,長者白世尊言:「我今當持世尊威神至彼王所。」即從`[*30-4]座=坐【聖】*`座起,頭面禮足,往彼王所。
爾時,阿闍世王與諸群臣在高殿上,有所講論。是時,大長者往至王前,王遙見來,語群臣曰:「若當此人今至此所,汝等欲取何為?」或有作是說:「我等當取五`[兀=杌【元明】]`兀之。」
或言:「當梟其首。」
阿闍世王言:「汝等催取殺之,不須見吾。」
是時,長者聞此語已,極懷恐懼,尋時高聲而作是語:「我是佛之所使。」
王聞佛音已,即下`[坐=座【三】]`坐,右膝著地,向如來所,問彼長者曰:「如來何所教勅?」
長者報曰:「世尊記`[*4-1]前=莂【三】*`前聖王而無虛妄,所吐言教,終無有二。如來言:『王取父王害之,緣此罪本當入阿鼻地獄中,經歷一劫;然`[復=後【聖】]`復尋時改過於如來所,今當`[生〔-〕【聖】]`生拍`[*5-1]毬=毱【三聖】*`毬地獄中;於彼命終當生四天王中;展轉生他化自在天中;還復次來生四`[王天=天王【三】,天【聖】]`王天中,二十劫中不墮三惡趣,流轉天、人之中。最後受身,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名曰除惡辟支佛,出現於世。』」
王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告大長者曰:「汝今欲求何願,吾當與之。」
長者白王:「所求願者,王勿見違。」
阿闍世王告曰:「汝今但說欲求何願,吾不違之。」
長者`[白=曰【元】]`白王:「毘舍離城人民遇災,為鬼神所害,不可稱計。如今羅剎鬼神極為暴虐。唯願大王聽放世尊至彼`[世=國【三】]`世界,令彼鬼神各各馳散!所以然者,我等曾聞:『若如來所至到處,天、龍、鬼神不得其便。』唯願大王聽許世尊至彼國界。」
王聞此語已,便長歎息,告長者曰:「此願極大,非常人`[之〔-〕【三】]`之所及;汝若當隨吾求城`[廓=墎【聖】]`廓、村落、國財、妻子,吾不悋之。我不慮汝,當屈`[願=顧【三聖】]`願世尊;然我先`[*3-1]以=已【三】*`以許所求之願,今隨汝意。」
是時,長者極懷歡喜,即從`[*30-5]座=坐【聖】*`座起,辭`[退而=王退【三】]`退而去,往至世尊所`[言=白世尊言【三】]`言:「阿闍世王`[*3-2]以=已【三】*`以許放世尊詣彼國界。」
世尊告曰:「汝並在前,如來自當知時。」
是時,長者頭面禮足,繞佛三匝,便退而去。
是時,世尊清旦將諸比丘眾,前後圍繞出迦`[蘭=羅【聖】]`蘭陀竹園所,往詣毘舍離城。爾時,`[阿闍世王=王阿闍世【三】]`阿闍世王在高樓上,及將持蓋一人。爾時,王遙見世尊向彼國界,便自歎息告左右曰:「我等為此長者所欺,我今復用活為?乃使如來出此國界。」
是時,阿闍世王持五百蓋,往送世尊,恐有`[塵=塵土【三】]`塵坋身。羅閱城中復有五百寶蓋從如來後。是時,釋提`[桓=洹【聖】]`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復以五百寶蓋在虛空中,恐有塵土坋如來身;及諸河神復持五百寶蓋在虛空中。是時,毘舍離城人民之類聞世尊今當入城,復持五百寶蓋,前迎世尊。爾時,有二千五百寶蓋懸在空中。
爾時,世尊見此蓋已,即時便笑。此是諸佛世尊常法,設如來笑時,口中便有五色光出,青、黃、白、黑、赤。
侍者阿難見此光明,作此思惟:「此是何緣?設世尊笑,必有因緣,事不`[唐=虛【三】]`唐`[爾=捐【聖】]`爾。」是時,阿難長跪叉手,白世尊言:「如來終不妄笑,笑必當有緣。」
世尊告曰:「汝今見此二千五百寶蓋供養如來乎?」
阿難白佛:「唯然,見之。」
世尊告曰:「若如來不出家學道者,當二千五百世作轉輪聖王,治化人民;以如來出家學道,更不受此寶蓋。
「阿難當知,過去久遠,有王名善化治,在蜜絺羅國,以法治化,`[接=綏【元明聖】]`接納有方,統此閻`[浮=浮提【三】]`浮里地,靡不從令者。爾時,彼王有八萬四千`[夫=宮【三】,〔-〕【聖】]`夫人婇女,皆是剎利種姓,第一夫人名曰日光,亦無兒息`[繼=用繼【三】,係【聖】]`繼嗣者。
「是時,彼王便作是念:『我今統此閻浮里地,然今無有兒息。』便向諸山神、樹神、天地神明求有兒息。又未經數日之中,夫人懷`[妊=任【聖】]`妊。是時,日光夫人白王言:『大王當知,我今覺知有`[娠=身【三聖】]`娠,宜自將護。』復經八、九月,生一男兒,顏貌端`[31]政=正【三】*`政,面如桃華色。夫人見已,極懷歡喜,往`[視=示【三聖】]`視`[大【麗】,天【大】(cf. K18n0649_p0560c20)]`大王,王見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及八萬四千夫人,見生太子,亦各歡喜。
「是時,國王召諸群臣國師、道士,使瞻相之,又與立字使世稱傳。爾時,相師前白王言:『今生太子極為端`[*31-1]政=正【三】*`政,與世有異,其有見者,莫不愛念,今當立`[名愛念自=字名曰愛念【三】,字名愛目【聖】]`名愛念。』自`[*18-4]已=以【聖】*`已立字竟,各還所在。是時,國王愛念太子,未曾離目,即與太子起三時講堂;復以婇女充滿其中,與王太子共相娛樂。
「爾時,太子便作是念:『此中婇女,頗有常存不離世間,亦不變易。然觀彼眾中,盡皆無常,無有常存於世者,悉是幻偽,無有真實,使人民之類染著愛樂,皆不知遠離之。我今復用此為?可捨而學道。』是時,愛`[念=目【聖】]`念太子即以其日,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尋即其夜,斷諸結縛,思惟有`[*25-2]習=集【元明聖】*`習之法,皆是磨滅,成辟支佛。`[成佛〔-〕【三】]`成佛已,便說此偈:
「『欲者無常法, 變易無實定,
知此為大患, 獨遊不與俱。』
「是時,辟支佛說此偈已,即飛在虛空,遶彼蜜絺羅城三匝。
「是時,國王在高殿上,及諸宮人共相娛樂,見辟支佛遶城三匝,極懷歡喜,不能自勝:『我今太子,騰在虛空,如彼飛鳥。』又不知成辟支佛,而告之曰:『兒!今來下至此殿上,與吾共相娛樂。』是時,阿難!彼辟支佛尋下殿上,欲度父母故。時王語曰:『太子!今日何為著此`[婇女=綵【三】,綵女【聖】]`婇女衣,又剃鬚髮,與人有異?』辟支佛報曰:『子今所著甚為奇雅,非常人`[之〔-〕【三】]`之所習。』時王報曰:『何緣更不至宮中?』辟支佛言:『自今已後,不復習欲,亦不樂此五欲之中。』時王語言:『設不樂此五欲中者,在吾後園中住。』
「爾時,國王即自至園中,造立屋舍。是時,辟支佛欲度父母故,便住彼園舘中受王供養,經歷數時,便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王取舍利而`[耶維=維耶【宋】]`耶維之,`[於=即於【三】]`於彼`[處〔-〕【聖】]`處立大神`[祠=寺【三聖】]`祠。`[是=是時【三聖】]`是王復以餘日往至園中觀看,見彼神寺,彫落壞敗。見已便作是念:『此是我兒神寺,今`[*3-3]以=已【三】*`以彫壞。』是時,國王即以己蓋,覆彼神寺上,皆由愛心未盡。
「`[是〔-〕【三】]`是故,阿難!莫作`[異【CB】,是【大】]`異觀,爾時善化王者,即我身是。時,以兒故,以一蓋覆寺上,緣此德本,流轉天、人之間,數百千變為轉輪聖王,或為帝釋、梵天。我爾時不知是辟支佛,設我知是辟支佛者,其德不可稱量。若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更二千五百`[變=反【三】]`變作轉輪聖王,治化天下;以成道故,今有此二千五百蓋,自然應現。是謂,阿難!緣此因緣,如來笑耳。承事諸佛,功德乃爾不可稱計。是故,阿難!當求方便,供養諸佛世尊!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是時,世尊將諸比丘眾,往詣毘舍離城,住城門中,便說此偈:
「今以成如來, 世間最第一,
持此至誠語, 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法, 得至涅槃界,
持此至誠語, 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僧, 賢聖眾第一,
持此至誠語, 毘舍離無他。
二足獲安隱, 四足亦復然,
行道亦吉祥, 來者亦復然。
晝夜獲安隱, 無有觸嬈者,
持此至誠語, 使毘舍無他。」
如來說此語已,是時羅剎、鬼神各自馳走,不安其所,更不復入毘舍離城;諸有疾病之人各得除愈。
爾時,世尊遊在`[獼猴=彌獲【聖】]`獼猴池側,國土人民承事供養衣被、`[14]飯=飲【三聖】*`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隨其貴賤,各來飯佛及比丘僧,亦受八關齋,不失時節。
是時,毘舍離城內,有六師在彼遊化。所謂六師者:不蘭迦葉、阿夷`[15]耑=湍【三聖】*`耑、瞿耶樓、波休迦`[*7-3]栴=旃【聖】*`栴、先比盧持、尼揵子等。是時,六師集在一處,而作是說:「此沙門瞿曇住此毘舍離城,為人民所供養,然我等不為人民所供養。我等可往與彼`[*16-1]論議=議論【明】,論義【聖】*`論議,何者得勝?何者不如?」
不蘭迦葉曰:「諸有沙門、婆羅門不受他語,方`[16]便=更【三】*`便致詰,此非沙門、婆羅門之法;然此瞿曇沙門不受他語,方`[*16]`便致難,我等那得與彼`[*16-2]論議=議論【明】,論義【聖】*`論議?」
阿夷`[*15-1]耑=湍【三聖】*`耑言:「無施、無受,亦無與者,亦無今世、後世眾生之類,亦無善惡之報。」
瞿耶樓說曰:「在恒水側殺害人民不可稱計,積肉成山;在恒水左,作諸功德,緣此都無善惡之報。」
`[彼=波【三】]`彼休迦`[栴=旃【三聖】]`栴言:「正使在恒水左,布施、持戒,隨時供給不令有乏,亦復無此福報。」
先比盧持言:「無有言語,亦無言語之報,唯默然快樂。」
尼揵子曰:「有言語,亦有言語之報。沙門瞿曇亦是人,`[我=我等【三】]`我亦是人;瞿曇有所知,我等亦有所知;沙門瞿曇有神足,`[我=我等【磧乙】]`我亦有神足。若彼沙門現一神足,`[A5]` \`[我=我等【三聖】]`我`[等〔-〕【三】]`等當現二神足;彼現二神足,我現四神足;彼現四,我現八;彼現八,我現十六;彼現十六,我現三十二,恒使增多,終不為彼屈,足得與`[角=捔【三】]`角力。設彼不受我等論者,即是彼之咎,人民聞已,不復供養,我等便得供養。」
ᅟᅟ==[A5] CBETA 按:「我等」,《大正藏》校勘注[20] \[21]載宋、元、明本作「我等」、聖本作「我等等」。CB查找藏經,宋.《思溪》本、明.《嘉興》本均作「我」,《中華藏》校勘記(C32n0699_p0376c01-02)載《資》、《磧》、《普》、《南》、《徑》、《清》無「等」字。疑《大正藏》所載校勘注[20] \[21]有誤。相關資料可參考《思溪藏》(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第2570冊第36圖第5行)、《嘉興藏》(日本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藏正編第76帙第3冊第39圖左欄第7行)。==
`[[-]【麗】,如【大】(cf. K18n0649_p0562b03)]`是時,有比丘尼聞此語`[云=云何【聖】]`云:「六師集在一處,生此論本:『沙門瞿曇不受人論,我等足得勝。』」是時,輸盧`[尼〔-〕【三】]`尼比丘尼飛在虛空,向彼六師,而說此偈:
「我師無等倫, 最尊無過者,
是彼尊弟子, 名曰輸盧尼。
汝設有境界, 便與我`[*16-3]論議=議論【明】,論義【聖】*`論議,
我當事事報, `[如=汝【明】]`如師子掩鹿。
且捨我尊師, 本無如來者,
我今比丘尼, 足能降外道。」
是比丘尼說此語已,六師尚不能仰視顏色,況與論議。
是時,毘舍離城人民之類,遙見比丘尼在虛空中,共六師而`[*16-4]論議=議論【明】,論義【聖】*`論議,然六師不能報之;各各稱慶,歡喜無量:「六師今日屈折於彼。」
是時,六師極懷愁憂,出毘舍離城而去,更不入城。
是時,眾多比丘聞輸盧比丘尼與六師共論而得勝,聞已,至世尊所,頭面禮足,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告諸比丘:「輸盧比丘尼有大神足,有大威神,智慧多聞。我長夜恒生此念:『更無有能與六師共論,唯有如來及此比丘尼。』」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餘比丘尼能降伏外道如此比丘尼`[乎=比乎【三】]`乎?」
諸比丘對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三】]`曰:「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能降伏外道,所謂輸盧比丘尼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CB】,一【大】]`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細滑更樂入。云何為六?所謂眼、耳、鼻、`[舌=口【三】]`舌、身、意入,是謂六入。凡夫之人,若眼見色,便起染著之心,不能捨離;彼`[*3-4]以=已【三】*`以見色,極起愛著,流轉生死,無有解時。六情亦復如是,起染著`[想〔-〕【三】]`想,意不能捨離,由是流轉,無有解時。
「若世尊賢聖弟子,眼見色已,不起染著,無有污心,即能分別此眼是無常之法,苦、空、非身之法。六情亦復如是,不起染污心,分別此六情無常、苦、空、非身之法。當思惟此時,便獲二果,於現法中得阿那含、若阿羅漢。猶如有人極飢,欲修治穀麥,`[揚=颺【三】]`揚治令淨而取食之,除去飢渴。賢聖弟子亦復如是,於此六情,思惟`[污=惡【元明】]`污露不淨,即成道跡,入無餘涅槃界。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滅此六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1-1]含=鋡【聖】*`含經卷第三十`[二=一【聖】]`二`[〔-〕=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13]含=鋡【聖】*`含經卷第三十`[三=二【聖】]`三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等法品第三十`[九=九(七法初)【三】,八【聖】]`九
`[~A. VII. 64. Dhammaññū.,[Nos. 26(1), 27]]`(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於現法中受樂無窮,欲得盡漏,便能獲之。云何為七法?於是,比丘知法、知義、知時,又能自知,復能知足,亦復知入眾中,觀察眾人,是謂七法。
「云何比丘知法?於是,比丘知法,所謂`[契經=~Sutta.]`契經、`[祇夜=~Geyya.]`祇夜、`[偈=~Gāthā.]`偈、因緣、譬喻、`[本末=~Itivuttaka.]`本末、廣演、`[方等=~Vedalla.]`方等、`[未曾有=~Abbhutadhamma.]`未曾有、廣普、`[授決=~Veyyākaraṇa.]`授決、`[生經=~Jātaka.]`生經。若有比丘不知法者,不知十二部經,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法故,名為知法。如是,比丘解了於法。
「云何比丘解了於義?於是,比丘知如來機趣,解了深義,無所疑難。若有比丘不解`[了〔-〕【三】]`了義者,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知深義故,名為解義也。如是,比丘能分別義。
「云何比丘知其時宜?於是,比丘知其時節,可修觀時便修觀,可修止時便修止,可默知默,可行知行,可誦知誦,可授前人便授前人,可語知語。若有比丘不知此者,不知止觀進止之宜,此非比丘。若復比丘知其時節,不失時宜,`[此=此則【三】]`此名為隨其方宜。如是,比丘知其時宜。
「云何比丘自能修己?於是,比丘能自知己:『我今有此見聞念知,有如是智慧,行步進止,恒隨正法。』若有比丘不能自知智慧之宜,出入行來,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自修己進止之宜,此名為自修己行,是謂比丘能自知己。
「云何比丘自知止足?於是,比丘能自`[籌=調【聖】]`籌量睡眠、覺`[寤=悟【聖】]`寤、坐臥、經行、進止之宜,皆能知止足。若有比丘不能知是者,則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此故,名`[為〔-〕【三】]`為知足。如是,比丘名為知足。
「云何比丘知入大眾?於是,比丘分別大眾,此是剎利種,此是婆羅門眾,此是長者眾,此是沙門眾,我當以此法宜則適彼眾中,可語可默,皆悉知之。若有比丘不知入眾,此非比丘。以其比丘知入大眾故,名為知入眾也。是謂比丘知入大眾也。
「云何比丘知眾人根`[元=原【三】]`元?比丘當知,有二人。云何為二?彼或有一人,欲往至園中親覲比丘;彼第二人不喜至彼觀見比丘。彼人欲至園`[中=觀【三】]`中親覲比丘者,此人最為上。
「比丘!復有二人。云何為二?彼一人雖至比丘所,然不問其`[宜=誼【三】]`宜;彼第二人亦不往至寺中見比丘。彼至寺人最為第一。
「比丘!復有二人。云何為`[二=二人【三】]`二?彼一人至比丘所問訊時宜;彼第二人不至比丘所問訊時宜。彼人至寺者,最尊第一,出彼人上。
「比丘!復有二人。云何為二?彼一人至比丘所,至心聽法;彼第二人不至比丘所,不至心聽法。彼至心聽法者,於彼人最為第一。
「比丘!`[5]復〔-〕【聖】*`復有二人。云何為二?彼有一人能觀察法,受持諷誦;彼第二人,不能受持諷誦。彼人受持諷誦者,於此人上最為第一。
「比丘!`[*5-1]復〔-〕【聖】*`復有二人。云何為二?彼有一人,聞法解其義;彼第二人,聞法不解其義。彼人聞法解義者,於此人最尊第一。
「比丘!復有二人。云何為二?彼有一人聞`[6]法法=法法法【三】*`法,法成就;彼第二人不聞`[*6]`法,法不成就。彼`[人=人聞【三】]`人`[*6]`法法成就者,於此人第一。
「比丘!復有二人。云何為二?彼一人聞法能堪忍修行,分別護持正法;第二人不能堪忍修行其法。彼能修行法者,於此諸人最尊第一。猶如牛有酪,由酪有`[8]酥=蘓【聖】*`酥,由`[*8]`酥有醍`[醐=醐醍醐【三】]`醐,最為第一,無能及者。此亦如是,若有人能修行者,此人最為第一,無能及者,是謂比丘觀察人根。若有人不了此者,則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聞法分別其義者,此為最上。如是比丘觀察人根。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於現法中快樂無為,意欲斷漏亦無有疑。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成此七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II. 65. Pāricchattaka.,[Nos. 26(2), 28]]`(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十三天`[晝度樹=~Pāricchattka.]`晝度樹,本縱廣五十由旬,高百由旬,東、西、南、北蔭覆五十由旬,三十三天在彼四月自相娛樂。比丘當知,或有是時,彼晝度樹華葉`[12]凋=彫【三聖】*`凋落,萎黃在地。爾時,諸天見此瑞應,普懷歡喜,欣情內發:『此樹不久當更生華實。』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彼樹華實皆悉`[*12-1]凋=彫【三聖】*`凋落,捐棄在地。是時,三十三天倍復歡喜,自相謂言:『此樹不久當作灰色。』
「比丘當知,復經歷數時,彼樹便作灰色。是時,三十三天已見此樹而作灰色,甚懷喜悅,自相謂言:『而今此樹`[13]已=以【聖】*`已作灰色,不久當生羅網。』是時,三十三天見此晝度樹已生羅網,不久當生`[14]雹=皰【三】*`雹節。爾時,三十三天見已,復懷歡喜:『此樹今日`[已〔-〕【三】,以【聖】]`已生`[*14]`雹節,不久當復開敷。』
「比丘當知,三十三天`[*13-1]已=以【聖】*`已見此樹漸漸開敷,各懷歡喜:『此樹`[不久=已【三】,〔-〕【聖】]`不久漸漸開敷,不久當盡著華。』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彼樹普悉開敷,皆懷歡喜:『此樹今日皆悉著華。』爾時,此香逆風,百由旬內無不聞香者。爾時,諸天四月之中於彼自相娛樂,樂不可計。
「此亦如是,若賢聖弟子意欲出家學道時,如似彼樹始欲`[*12-2]凋=彫【三聖】*`凋落。
「復次,賢聖弟子捐`[棄妻=妻棄【三】]`棄妻財,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剃除鬚髮,如似彼樹葉落在地。
「比丘當知,若賢聖弟子無貪欲想,除不善法,念持歡`[喜=樂【三聖】]`喜,遊志`[一禪=初禪【三】]`一禪,`[似【CB】,以【大】]`似彼晝度樹而作灰色。
「復次,賢聖弟子有覺、有觀息,內有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遊心二禪,如似彼樹而生羅網。
「復次,賢聖弟子`[念=無念【三】]`念而有護,自覺`[身有=有身【聖】]`身有樂,諸賢聖所`[救=求【聖】]`救,護念具足,遊`[在=心【元明】]`在三禪,如似彼樹而生`[*14-2]雹=皰【三】*`雹節。
「復次,賢聖弟子苦樂已盡,先無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志四禪,如似彼樹漸漸`[開敷=敷開【三】]`開敷。
「復次,賢聖弟子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現=於現【三】]`現法中而自娛樂:生死`[*13-2]已=以【聖】*`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如似彼樹皆悉敷花。
「是時,賢聖弟子戒德之香,遍聞四遠,無不稱譽者,四月之中`[而自=自相【三】]`而自娛樂,遊心四禪,具足行本。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戒德之香。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II. 15. Upakūpama.,[Nos. 26(4), 29]]`(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七事水喻,人亦如是。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彼云何七事水喻而似人?猶如有人沒在水底,如復有人暫出水還沒,如復有人出水觀看,如復有人出`[頭=水【明】]`頭而住,如復有人於水中行,如復有人出水而欲到彼岸,如復有人`[*13-3]已=以【聖】*`已到彼岸。是謂,比丘!七事水喻出現於世。
「彼云何人沒在水底而不得出?於是,或有一人,不善之法遍滿其體,當經歷劫數,不可療治,是謂此人沒在水底。
「彼何等人出水還沒?或有一人信根`[漸=漸漸【聖】]`漸薄,雖有善法而不牢固,彼身、口、意行善,後復身、口、意行不善法,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是謂此人出水還沒。
「彼何等人出水觀看?於是,或有人有信善根,身、口、意行,更不增益其法,自守而住,彼身壞命終,生阿須倫中,是謂此人出水而觀。
「彼何等人出水住者?於是,或有人有信精進,斷三結使,更不退轉,必至究竟成無上道,是謂此人出水而住。
「彼何等人欲`[3]渡=度【三聖】*`渡水者?於是,或有人信根精進,恒懷慚愧,斷三結使,`[4]婬=淫【聖】*`婬、怒、癡薄,來至此世而斷苦際,是謂此人欲`[*3]`渡水`[者=者也【三】]`者。
「彼何等人欲至彼岸?或有人信根精進,斷下五結,成阿那含,即彼`[般涅槃=~Parinibbāyī.]`般涅槃,更不來此世,是謂此人欲至彼岸者也。
「何等人`[*13-4]已=以【聖】*`已至彼岸者?於是,或有一人,信根精進而懷慚愧,盡有漏成無漏,於現法中而自娛樂;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於此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是謂此人`[*13]`已渡彼岸者也。
「是謂,比丘!有此七人水喻向汝等說,諸佛世尊所應修行接度人民,今`[*13-6]已=以【聖】*`已施行。當在閑居靜處,若在樹下,當念坐禪,勿起懈怠。此是我之教誨。」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II. 63. Nagara.,[No. 26(3)]]`(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聖王在遠國治化,七法成就,不為怨家盜賊所`[擒=禽【聖】]`擒獲。云何為七?然彼城`[9]郭=墎【聖】*`郭極為高峻,修治齊整,是謂彼王先成就第一之法。復次,彼城門戶牢固,是謂彼城成就`[第=此【三聖】]`第二法。復次,彼城外塹極深且廣,是謂此城成就第三之法。復次,彼城內多諸穀米,倉庫盈滿,是謂彼城成就第四之法。復次,彼城饒諸薪草,是謂彼城成就第五之法。復次,彼城多諸器`[11]杖=仗【三聖】*`杖,備諸戰具,是謂彼`[城〔-〕【三】]`城成就六法。復次,彼城主極聰明高才,豫知人情,可鞭則鞭,可治則治,是謂彼城成就七法,外境不能來侵。是謂,比丘!彼城國主成就`[13]此〔-〕【三】*`此七法,外人不得嬈`[近=近之【三】]`近。
「此比丘亦復如是,若成就七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云何為七?於是,比丘!戒律成就,威儀具足,犯小律尚畏,何況大者!是謂比丘成就此第一之法,弊`[魔=魔波旬【三】]`魔不得其便,猶如彼城,高廣極峻,不可`[沮=爼【聖】]`沮壞。
「復次,比丘!若眼見色,不起想著,亦不興念,具足眼根,無所缺漏,而護眼根;耳聲、鼻香、舌味、`[身觸〔-〕【聖】]`身觸、意法,亦復如是,亦不起想,具足意根而無亂想,具足擁護意根,是謂比丘成就此`[18]第〔-〕【三】*`第`[二=二之【聖】]`二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9-1]郭=墎【聖】*`郭,門戶牢固。
「復次,比丘!多聞不忘,恒念思惟正法道教,昔所經歷皆悉備知,是謂比丘成就此第`[三=三之【三】]`三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9-2]郭=墎【聖】*`郭,外塹極深且廣。
「復次,比丘!多諸方便,所有諸法,初善、中善、竟善,具足清淨,得修梵行,是謂比丘成就此`[*18-1]第〔-〕【三】*`第四法,如彼城`[*9-3]郭=墎【聖】*`郭,多諸穀米,外寇不敢來侵。
「復次,比丘!思惟四增上心之法,亦不脫漏,是謂比丘成就此第五之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9-4]郭=墎【聖】*`郭,多諸薪草,外人不能來觸嬈。
「復次,比丘!得四神足,所為無難,是謂比丘成就`[*13-1]此〔-〕【三】*`此第六之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內,器`[*11-1]杖=仗【三聖】*`杖備具。
「復次,比丘!具能分別陰、`[入=持入【三】]`入、界,亦復分別十二因緣所起之法,是謂比丘成就`[此〔-〕【三】,第【聖】]`此七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9-5]郭=墎【聖】*`郭之主,聰明高才,可收則收,可`[23]捨=放【三】*`捨則`[*23]`捨。
「今此比丘亦復如是,具知分別陰、持、入諸病。若有比丘成就此七法者,弊魔波旬終不得其便。是故,諸比丘!當求方宜,分別陰、持、入及十二因緣,不失次第,便度魔界,不處其中。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七神止處,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世尊告諸比丘:「彼云何名為七神識住處?所謂眾生若干種身`[想=若干種想【三】]`想,所謂人及天也。又復眾生若干種身而有一`[25]想=相【聖】*`想,所謂梵迦夷天`[也〔-〕【三】]`也,初出現`[世=世也【三】]`世;又復眾生一身若干`[*25]`想,所謂光音天也;又復眾生一身一`[*25]`想,所謂遍淨天也;又復眾生無量空,空處天也;又復眾生無量識,識處天也;又復眾生無有處,無有處天也。是謂,比丘!七識住處,我今`[*13-7]已=以【聖】*`已說七識處,諸佛世尊所可施行接度人民,今日`[*13]`已辦。當在閑居樹下,善修其行,勿有懈怠。此是我之教誨。」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於爾時,尊者均頭身抱重患,臥在床`[褥=蓐【聖】]`褥,不能自起居。是時,均頭便念:「如來世尊今日不見垂愍,又遭重患,命在不久,醫藥不接。又聞世尊言:『一人不度,吾終不捨。』然今獨見遺棄,將何苦哉!」
爾時,世尊以天耳聞均頭比丘作是稱怨。是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皆集至均頭比丘所,問其所疾。」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將眾多比丘漸漸至均頭比丘房。是時,均頭遙見如來來,即自投地。爾時,世尊告均頭曰:「汝今抱患極為篤重,不須下床,吾自有`[坐=座【三】]`坐。」
爾時,世尊告均頭曰:「汝所患為`[增為…乎=有增損病不增乎【三】]`增為損,`[不增損=病不增【聖】]`不增損乎?`[有=又【三】]`有能堪任受吾教`[也=耶【三】]`也?」
是時,均頭比丘白佛言:「弟子今日所患極篤,但有增無損也。所服藥草,靡不周遍。」
世尊問曰:「`[視瞻=瞻視【三聖】]`視瞻病者竟為是誰?」
均頭白言:「諸梵行來見瞻視。」
爾時,世尊告均頭曰:「汝今堪與吾說七覺意乎?」
均頭是時,三自稱說七覺意名:「我今堪任於如來前說七覺意法。」
世尊告曰:「若能堪任向如來`[說=說者【三】]`說,今便說之。」
是時,均頭白佛言:「七覺意者,何等為七?所謂念覺意,如來之所說,法覺意、精進覺意、喜覺意、猗覺意、定覺意、護覺意。是謂,世尊!有此七覺意者,正謂此耳。」
爾時,尊者均頭說此語已,所有疾患,皆悉除愈,無有眾惱。是時,均頭白世尊言:「藥中`[之盛=盛者【三】]`之盛,所謂此七覺意`[10]之〔-〕【三】*`之法是也。欲言藥中`[*10]`之盛者,不過此七覺`[意=意也【三】]`意,今思惟此七覺意,所有眾病皆悉除愈。」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受持此七覺意法,善念諷誦,`[勿=設【三】]`勿有狐疑於佛、法、眾者,彼眾生類所有疾患皆悉除愈。所以然者,此七覺意甚難曉了,一切諸法皆悉了知,照明一切諸法,亦如良藥療治一切眾病,猶如甘露食`[無厭足=之無厭【三】]`無厭足。若不得此七覺意者,眾生之類流轉生死。諸比丘!當求方便,修`[七=一【元】]`七覺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S. 46. 42. Cakkavatti.,[Nos. 26(58), 38, 99(721)]]`(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轉輪聖王出現世間時,便有七寶出現世間。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是為七寶。是謂轉輪聖王出現世時,便有此七寶流布世間。
「若如來出現世間時,便有七覺意寶出現世間。云何為七?所謂念覺意、法覺意、精進覺意、喜覺意、猗覺意、定覺意、護覺意,出現於世。若如來出現世間時,便有此七覺意寶出現世間。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此七覺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轉輪聖王出現世`[間=間時【三】]`間,爾時便選擇好地而起城`[*9-6]郭=墎【聖】*`郭,東、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豐熟,快樂不可言。爾時,彼城外`[*9]`郭,七重圍繞,七寶廁其間。所謂七寶者,金、銀、水精、琉璃、琥珀、`[瑪瑙𤥭璖=馬瑙車𤦲【聖】]`瑪瑙、𤥭璖,是謂七寶。復有七寶`[塹〔-〕【聖】]`塹遶彼七重,極為深廣,人所難踰,其間皆有金沙。復有七`[寶=重【三】]`寶樹兼生其間;然彼樹復有七`[種=重【聖】]`種色,金、銀、水精、琉璃、`[𤥭璖瑪=車𤦲馬【聖】]`𤥭璖、瑪瑙、琥珀。然彼城中周匝有`[七=十【元】]`七重門,皆悉牢固,亦七寶所造。銀門以金`[23]間=扉【三聖】*`間施其間,金門以銀`[*23]`間錯其間,水精門以琉璃`[*23]`間錯其間,琉璃門以水精`[*23]`間錯其間,`[瑪=馬【聖】]`瑪瑙門以琥珀`[*23]`間錯其間,甚為快樂,實不可言。然彼城中四面有四浴池,一一浴池縱廣一由旬,自然有水,金、銀、水精所造。銀`[水池=池水【三】]`水`[池〔-〕【聖】]`池凍,便成銀寶,金池水凍,便成金寶,然轉輪聖王以此為用。
「爾時,彼`[地〔-〕【三】]`地城中有七種音聲。云何為七?所謂貝聲、鼓聲、小鼓聲、鐘聲、細`[腰=要【聖】]`腰鼓聲、舞聲、歌聲,是謂七種聲。爾時,人民以此恒相娛樂。`[然=而【三】]`然彼眾生無有寒溫,亦無飢渴,亦無疾病。然轉輪聖王在`[世=彼【三】]`世遊化,成就此七寶及`[四=四種【三】]`四神足,無有缺減,終無`[亡=忘【三】]`亡失。轉輪聖王云何成就七寶?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復有千子,極為勇猛,能降伏外寇,此閻浮里地不以刀杖化彼國。」
爾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轉輪聖王云何成就輪寶?」
世尊告曰:「是時,轉輪聖王十五日清旦沐浴洗頭,在大殿上玉女圍遶。是時,輪寶千輻具足,從東方來而在殿前,光曜煌煌,非人所造,去地七`[33]刃=仞【三】*`刃,漸漸至王前住。轉輪`[聖〔-〕【三】]`聖王見已,便作是說:『吾從舊人邊聞:「`[轉輪=若轉輪聖【三】]`轉輪王十五日沐浴頭、手,在殿上坐,是時輪寶自然從東方來在王前住。」吾今當試此輪寶。』是時,轉輪王以右手執輪寶,而作是說:『汝今以法迴轉,莫以非法。』是時,輪寶自然迴轉,又在空中住。轉輪聖王復將四部兵,亦在虛空中。是時,輪寶迴向東方,轉輪聖王亦從寶輪而去。若輪寶住時,是時轉輪聖王所將之眾,亦在中住。是時,東方`[粟〔-〕【聖】]`粟散王及人民之類,遙見王來皆悉起迎,又以金鉢盛碎銀,銀鉢盛碎金,奉上轉輪聖王,而白王言:『善來,聖王!今此方域人民熾盛,快樂不可稱計,唯願大王當於中治化!』是時,轉輪聖王告彼民曰:『汝等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亦莫殺生、竊盜、`[*4-1]婬=淫【聖】*`婬泆,慎莫非法治化。』是時,輪寶復移至南方、西方、北方,普綏化人民;還來至王治處,去地七`[*33]`刃而住。如是,比丘!轉輪聖王成就`[*13-2]此〔-〕【三】*`此輪寶也。」
是時,比丘白世尊言:「轉輪聖王云何成就象寶?」
世尊告曰:「比丘當知,轉輪聖王於十五日中,沐浴澡洗在大殿上。是時,象寶從南方來,而有六牙,衣毛極白,七處齊整,皆以金、銀、珍寶而挍飾之,能飛行虛空。爾時,轉輪聖王見已,便作是念:『今此象寶極為殊妙,世之希有,體性柔和,不行卒暴,我今當試此象寶。』是時,轉輪聖王清旦日欲初出,乘此象寶,遊四海外,治化人民。如是,轉輪聖王成就象`[2]寶=寶也【三】*`寶。」
是時,比丘白世尊言:「轉輪聖王云何成就馬寶?」
世尊告`[曰【麗聖】,白【大】]`曰:「`[4]轉=若轉【三】*【聖】`轉輪聖王出現世時,是時馬寶從西方來,毛衣極青,`[尾毛=毛尾【三】]`尾毛朱光,行不移動,能飛在虛空,無所罣礙。見已,極懷喜悅:『`[此=比【元】]`此馬寶實為殊妙,今當役之,又體性良善,無有暴疾,吾今當試此馬寶。』是時,轉輪聖王即乘此馬,經四天下,治化人民,還來至王治處。如是,比丘!轉輪聖王成就馬`[*2-1]寶=寶也【三】*`寶。」
比丘白佛言:「復以何`[緣〔-〕【聖】]`緣成就珠寶乎?」
世尊告曰:「於是,比丘!轉輪聖王出現世時,是時珠寶從東方`[來而=而來【聖】]`來,而有八角,四面有`[火=大【三】]`火光,長一尺六寸,轉輪聖王見已,便作是念:『`[此=今此【三】]`此珠寶極為殊妙,吾`[今〔-〕【三】]`今當試之。』是時,轉輪聖王夜半`[悉〔-〕【三】]`悉集四部之兵,以此摩尼寶舉著高幢頭,是時光明照彼國界十二由旬。爾時,城中人民之類,見此`[光=光明【三】]`光已,各各自相謂言:『日今已出,可理家事。』是時,轉輪聖王在殿上普見人民已,還入宮中。是時,轉輪聖王持此摩尼舉著宮內,內外悉明,靡不周遍。如是,比丘!轉輪聖王成就`[*13-3]此〔-〕【三】*`此珠寶也。」
爾時,比丘白佛言:「轉輪聖王云何成就玉女寶?」
世尊告曰:「比丘當知,`[若〔-〕【三】]`若轉輪聖王出現世時,自然有此玉女寶現,顏貌端`[15]政=正【三】*`政,面如桃華色,不長不短,不白不黑,體性柔和,不行卒暴,口氣作`[憂=優【三】]`憂鉢華香,身作`[栴=旃【宋元】]`栴檀香。恒侍從`[聖=轉輪聖【三】]`聖王左右,不失時節,常以和顏悅色,視王顏貌。如是,比丘!轉輪聖王成就此玉女`[19]之寶=寶也【三】*`之寶。」
是時,比丘白佛言:「轉輪`[王=聖王【三】]`王云何成就居士寶?」
世尊告曰:「於是,比丘!轉輪聖王出現世時,便有此居士寶出現世間,不長不短,身體紅色,高才智達,無事不`[開=閑【三】]`開,又得天眼通。是時,居士來至王所,而白王言:『唯願聖王延壽無窮!若王欲須金、銀、珍寶者,盡當供給。』是時,居士以天眼觀有寶藏者、無寶藏者,皆悉見之,王有所須寶,隨時給施。是時,轉輪聖王欲試彼居士時,便將`[*13-4]此〔-〕【三】*`此居士度水,未至彼岸,便語居士言:『我今欲須金、銀、珍寶,正爾便辦。』長者報曰:『前至岸上當供給。』`[轉輪聖王=之轉輪王【三】]`轉輪聖王言:『我今此間須寶,不須至岸上。』是時,居士即前長跪叉手向水,尋時水中七寶`[踊=涌【三】]`踊出。是時,轉輪聖王語彼長者:『止!止!居士,更不須寶。』如是,比丘!轉輪聖王成就此居士寶也。」
是時,比丘白佛言:「轉輪聖王云何成就典兵`[24]之〔-〕【三】*【聖】`之寶?」
世尊告曰:「`[於是比丘=若【三聖】]`於是,比丘!轉輪聖王出現世時,便有`[此=典兵【三聖】]`此寶,自然來應,聰明蓋世,豫知人情,身體`[好=紅【三】]`好色,來至轉輪聖王所,白聖王言:『唯願聖王快自娛樂!若聖王欲須兵眾,正`[爾=念【宋】]`爾給辦,進止之宜,不失時節。』是時,典兵寶隨王所念,`[29]運=雲【三】*`運集兵眾,在王左右。是時,轉輪聖王欲試典兵寶。`[是〔-〕【三】]`是時,便作是念:『使我兵眾正爾運集。』尋時,兵眾在王門外。若轉輪聖王意欲使兵眾住便住,進便進。如是,比丘!轉輪聖王成就此典兵之寶。比丘當知,轉輪聖王成就此七寶。」
是時,彼比丘白世尊言:「轉輪聖王云何成就`[四=四人【宋元】,四大【明】]`四神足快得善利?」
佛告比丘:「於是,轉輪聖王顏貌端`[*15-1]政=正【三】*`政,世之希有,出過世人,猶彼天子無能及者,是謂轉輪聖王成就此第一神足。
「復次,轉輪聖王聰明蓋世,無事不練,人中`[*24-1]之〔-〕【三】*【聖】`之雄猛,爾時智慧之豐,無過此轉輪聖王。是謂成就此第二神足。
「復次,比丘!轉輪聖王無復疾病,身體康強,所可飲食,自然`[消=銷【三】]`消化,無便利`[*24-2]之〔-〕【三】*【聖】`之患。是謂,比丘!轉輪聖王成就此第三`[2]之〔-〕【三】*【聖】`之神足。
「復次,比丘!轉輪聖王`[受=壽【三聖】]`受命極長,壽不可計,爾時`[人=人中【三】]`人`[之〔-〕【聖】]`之命,無過轉輪聖王之壽。是謂,比丘!轉輪聖王成就此第四神足。是謂,比丘!轉輪聖王有此四神足。」
爾時,彼比丘白佛言:「若轉輪聖王命終之後,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轉輪聖王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受命=壽天【聖】]`受`[命=天【三】]`命千歲。所以然者,轉輪聖王自不殺生,復教他人使不殺生;自不竊盜,復教他人使不偷盜;自不`[*4-2]婬=淫【聖】*`婬泆,復教他人使不行`[*4]`婬;自不妄語,復教他人使不妄語;自行十善之法,復教他人使行十善。比丘當知,轉輪聖王緣此功德,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
爾時,彼比丘便作是念:「轉輪聖王甚可貪慕,欲言是人,復非是人,然其實非天,`[又=人【宋聖】]`又施行天事,受諸妙樂,不墮三惡趣。若我今日持戒勇猛,所有之福,使將來`[*2-1]之〔-〕【三】*【聖】`之世得作轉輪聖王者,不亦快哉!」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中所念,告彼比丘曰:「今在如來前勿作是念。所以然者,轉輪聖王雖成就七寶,有四神足,無能及者,猶`[不=故不【三】]`不免三惡之趣:地獄、畜生、餓鬼之道。所以然者,轉輪聖王不得四禪、四神足,不得四諦,由此因緣,復墮三惡趣。人身甚為難得,遭值八難,求出甚難;生正國中,亦復不易;求善良友,亦復不易;欲與善知識相遇,亦復不易;欲從如來法中學道者,亦復難遇;如來出現,甚不可遭;所演法教,亦復如是,解`[脫四=四真【三】]`脫、四諦及四非常,實不可得聞。轉輪聖王於此四法,亦不得究竟。若,比丘!如來出現世時,便有此七寶出現世間,如來七覺意寶,至`[邊=無邊【三聖】]`邊究竟,天、人所譽。比丘今日善修梵行,於此現身得盡苦際,用此轉輪聖王七寶乎?」
爾時,彼比丘聞如來如是之教,在閑靜之處,思惟道教,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出家學道,欲修無上正業: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爾時,彼比丘便成`[羅=阿羅【三】]`羅漢。
爾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尊者童真迦葉在舍衛國晝闇園中。
是時,迦葉夜半而經行。爾時,有天來至迦葉所,在虛空中語迦葉言:「比丘!當知:此舍夜便有烟,晝日火然。婆羅門語智者曰:『汝今`[持=可持【三】]`持刀鑿山。`[當〔-〕【三】]`當鑿山時,必當見有負物。當拔濟之!汝`[當=重【三聖】]`當鑿山!當鑿山時,必當見山。汝今當捨山!汝今當鑿山!當鑿山時,`[必=必當【三】]`必見蝦蟇。`[今=汝今【三】]`今當捨蝦蟇!汝今當鑿山!當鑿山時,當見肉聚;已見肉聚,當捨離之!汝今當鑿山!當鑿山時,當見枷;已見枷,便捨離之!汝今當鑿山!`[*13-9]已=以【聖】*`已鑿山,當見二道;已見二道,當捨離之!汝今當鑿山!`[*13]`已鑿山,當見樹枝;已見樹枝,當捨離之!汝今當鑿山!已鑿山,`[見=當見【三】]`見龍;已見龍,`[勿=勿與【三】]`勿共語!當自歸命,`[慕=務【三】]`慕令得所。』比丘!當善思念此義;設不解者,便往至舍衛城,到世尊所,而問此義。若如來有所說`[者【麗】,[-]【大】(cf. K18n0649_p0570b17; T02n0125_p0778c06)]`者,善念行之。所以然者,我今亦不見有人、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能解此義者,除如來及如來弟子若從我聞。」
是時,迦葉報天曰:「此事甚佳!」
爾時,迦葉清旦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爾時,迦葉問世尊曰:「今當問如來義:天之所說,何所趣向?何以故`[舍夜=言當知此舍夜便【三】]`舍夜有烟,晝便火然?何以故名為婆羅門?何以故名為`[智者=聰明【金藏乙】]`智者?又言鑿山者,其義何所趣向?言刀者,亦所不解。何以故名為負物?又言山者,其義云何?何以故復言蝦蟇?何以故復言肉聚?何以故復言枷?何以故`[復〔-〕【三】]`復言二道?樹枝義其義云何?何以`[故〔-〕【三】]`故名龍?」
世尊告曰:「舍者,即是形體也。四大色所造,受父母血脈,漸漸長大,恒當養食,不令有乏,是分散`[法=法也【三】]`法。夜有烟者,眾生之類,心之所念`[25]是=是也【三】*`是。晝日火然者,身、口、意所造行是也。婆羅門者,是阿羅漢也。智者,是學人也。鑿山者,精進之心是也。刀者,智慧是也。負物者,是五結也。山者,是憍慢也。蝦蟇者,瞋恚心是也。肉聚者,貪欲是也。枷者,五欲是也。二道者,疑是也。樹枝者,是無明也。龍者,`[是〔-〕【三】]`是如來、至真、等正`[A4]CBETA 按:本卷前文無任何「覺*」字,經查《磧砂》、《龍》二藏,「是」字下有「也」字;前文「夜有烟者,眾生之類,心之所念[25]是」之校注為「是=是也【三】*」,其後卻未有對應之「[*]是」字。故疑《大正藏》誤把「*」從後字「是」旁移至前字「覺」旁。(cf. 高明道〈《蟻垤經》初探〉《中華佛學學報》4(1991)第64頁、QC056n0667_p0282a02、L051n0539_p0125a12)`覺`[是=是也【磧乙龍】]`是。彼天所說,其義如是。汝今當熟思惟,不久當盡有漏。」
爾時,迦葉受如來`[如是之〔-〕【三】]`如是之教,在閑靜`[*2-2]之〔-〕【三】*【聖】`之處,而自修行,所以族姓子,`[剃=制【元】]`剃除鬚髮,出家學道者,欲修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聖】]`如實知之。」爾時,迦葉便成`[阿【麗】,陀【大】(cf. K18n0649_p0570c25)]`阿羅漢。
爾時,迦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24. Rathavinīta.,[No. 26(9)]]`(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Rājagaha.]`羅閱城`[迦蘭陀=~Kalandaka.]`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滿願子=~Puñña-Mantāṇīputta.]`滿願子亦將五百比丘遊本生處。爾時,世尊於羅閱城九十日夏坐已,漸漸在人間遊化,來至舍衛城中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眾多比丘各散在人`[間=間遊化【三】]`間,亦來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問諸比丘:「汝等為在何處夏坐?」
諸比丘對曰:「在本所生處而受夏坐。」
世尊告曰:「汝等所生之處比丘之中,能自行阿練若,復能稱譽阿練若,自行乞食,復教他人使行乞食,不失時宜,自著補`[2]納=衲【明】*`納衣,復教他`[人〔-〕【聖】]`人使著補`[*2]`納衣,自修知足,亦復歎譽知足之行,自行少欲,亦復歎說少欲之行,自樂閑靜之處,復教他人在閑靜`[4]之〔-〕【三】*`之處,自守其行,復教他人使守其行,己身戒具清淨,復教他人使修其戒,己身三昧成就,復教他人使行三昧,己身智慧成就,復教他人使行智慧,己身解脫成就,復教他人使行解脫,己身解脫見慧成就,復教他人使行此法,身能教化不有厭足,說法無懈`[倦=惓【聖】]`倦。」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言:「比丘滿願子於此諸比丘中,堪任教化,己身修阿練若行,亦復歎譽阿練若行,己身著補`[*2-2]納=衲【明】*`納衣,少欲知足,精進勇猛,乞食,樂閑靜`[*4-1]之〔-〕【三】*`之處,戒、三昧、智慧、解脫、解脫見慧成就,復教他人使行此法,自能教化,說法無厭足。」
爾時,世尊與諸比丘說微妙法。是時,諸比丘聞佛說法已,小`[停=亭【聖】]`停左右,便從`[7]坐=座【三】*`坐起,遶佛三匝,便退而去。
爾時,`[舍利弗=~Sāriputta.]`舍利弗去世尊不遠,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爾時,舍利弗便作是念:「今滿願子快得善利。所以然者,諸梵行比丘歎譽其德,然復世尊稱可其語,亦不逆之。我當何日與彼人得共相見,與`[其=共【三】]`其談論?」
是時,滿願子於本生處,教化周訖,漸漸人間教化,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漸與說法。是時,滿願子聞說法已,即從`[*7-1]坐=座【三】*`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以尼師`[10]檀=壇【三】*`檀著右肩上,往詣`[晝闇園=~Andhavanaṃ.]`晝闇園中。
爾時,有一比丘,遙見滿願子以尼師`[*10-1]檀=壇【三】*`檀著右肩上,至彼園中,見已,即往至舍利弗所,白舍利弗言:「`[世〔-〕【三】]`世尊常所歎滿願`[子=子者【三聖】]`子方至如來所,從佛聞法,今詣園中,尊`[者〔-〕【三】]`者宜知是時。」
是時,舍利弗聞比丘語,即從`[*7-2]坐=座【三】*`坐起,以尼師`[*10-2]檀=壇【三】*`檀著右肩上,往至彼園中。
是時,滿願子在一樹下結跏趺坐,舍利弗亦復在一樹下端坐思惟。是`[時〔-〕【三】]`時,舍利弗`[便=復【三】]`便從`[*7-3]坐=座【三】*`坐起,往至滿願子所。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舍利弗問滿願子曰:「云何,滿願子。為由世尊得修梵行為弟子乎?」
滿願子報`[曰=言【三】]`曰:「如是,如是。」
時,舍利弗復問`[曰=白【聖】]`曰:「復因世尊得修清淨戒乎?」
滿願子言:「非也。」
舍利弗言:「為由心清淨於如來所,而修梵行乎?」
滿願子報曰:「非也。」
舍利弗言:「為見清淨於如來所,得修梵行乎?」
滿願子報曰:「非也。」
舍利弗言:「云何為無猶豫,得修梵行乎?」
滿願子報曰:「非也。」
舍利弗曰:「為由行跡清淨,得修梵行乎?」
滿願子報曰:「非也。」
舍利弗言:「云何於道之中,智`[修〔-〕【三】]`修清淨,得修梵行乎?」
滿願子報曰:「非也。」
舍利弗言:「云何知見清淨,得修梵行乎?」
滿願子報曰:「非也。」
舍利弗言:「我今所問,於如來所,得修梵行乎?汝復報吾言:『如是。』吾復問,智慧、心清淨,道知見清淨,得修梵行耶?汝`[復=皆【三聖】]`復言:『非也。』`[汝=如【聖】]`汝今云何於如來所,得修梵行耶?」
滿願子報曰:「戒清淨義者,能使心清淨,心清淨義者,能使見清淨,見清淨義者,能使無猶豫清淨,無猶豫清淨義者,能使行跡清淨,行跡清淨義者,能使道清淨,道清淨義者,能使知見清淨,知見清淨義者,能使入涅槃義,是謂於如來所得修梵行。」
舍利弗言:「汝今所說義,何所趣向?」
滿願子言:「我今當引譬喻解此義,智者以譬喻`[解此…者〔-〕【三】]`解此義,智者自`[寤=悟【元明】]`寤。猶如今日`[波斯匿=~Pasenadi.]`波斯匿王,從舍衛城至`[25]婆=波【聖】*`婆祇國,兩國中間布七乘車。是時,波斯匿王出城先乘一車,至第二車,即乘第二車,復捨第一車,小復前行,乘第三車而捨第二車,小復前行,乘第四車而捨第三車,小復前行,乘第五車而捨第四車,又復前行,乘第六車而捨第五車,又復前行,乘第七車`[而〔-〕【三】]`而捨第六車,入`[*25]`婆祇國。是時,波斯匿王`[以=已【三】]`以至宮中。設有人問:『大王今日為乘何等車來至此宮?』彼王欲何報。」
舍利弗報言:「設當有人問者,當如是報曰:『吾出舍衛城,先乘第一車至第二車,復捨第二車乘第三車,復捨`[28]第〔-〕【三】*`第三車乘第四車,復捨`[*28]`第四車乘第五車,復捨`[*28]`第五車乘第六車,復捨`[*28]`第六車乘第七車,至`[*25-2]婆=波【聖】*`婆祇國。』所以然者,皆由前車至第二車,展轉相因,得至彼國。設有人問者,應當作是報之。」
滿`[願【CB】,類【大】]`願子報曰:「戒清淨義,亦復如是。由心清淨,得見清淨,由見清淨,得至除猶豫清淨,由無猶豫義,得至行跡清淨,由行跡清淨義,得至道清淨,由道清淨義,得至知見清淨,由知見清淨義,得至涅`[槃=槃由涅槃【三】]`槃義,於如來所得修梵行。所以然者,戒清淨義者,是受入之貌,然如來說使除受入,心清淨義亦是受入之貌,然如來說除受入,乃至知見之義亦是受入,如來說除受入,乃至涅槃。如來所得修梵行。若當戒清淨,於如來所得修梵行者,凡夫之人亦當取滅度。所以然者,凡夫之人亦有此戒法,世尊所說者,以次成道,得至涅槃界,非獨戒清淨,得至滅度。猶如`[有=有人【三】]`有欲上七重樓上,要當以次而至。戒清淨義,亦復如是。漸漸至心,由心至見,由見至無猶豫,由無猶豫`[淨至=得至淨【三】]`淨至於行跡,由淨行跡得至於道,由於淨道得至知見,由淨知見得至涅槃。」
是時,舍利弗`[即=即時【三聖】]`即稱:「善哉!善哉!快說此義,汝今為名何等?諸比丘梵行之人,稱汝何等號?」
滿願子言:「我今名為滿願子,母姓`[彌多那尼=~Mantāṇī.]`彌多`[那=耶【三】]`那尼。」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滿願子!賢聖法中實無等倫,懷抱甘露,演布無窮,我今所問甚深之義,汝盡演說。設當諸梵行人以首戴行世間,猶不能得報其恩。其有來親近問訊者,彼人快得善利,我今亦得`[其〔-〕【三】]`其善利,承受其教。」
滿願子報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汝今為名何等?諸比丘為何`[等〔-〕【三】]`等號?」
舍利弗報曰:「我名`[憂波提舍=優波提舍【三】,~Upatissa.]`憂波`[提=帝【三聖】]`提舍,母名舍利,諸比丘號吾為舍利弗。」滿願子言:「我今與大人共論,先亦不知法之大主來至此間,設當知尊者舍利弗來至此者,亦無此辯共相酬答,然尊問此甚深之義,尋時發遣。善哉!`[舍=尊者舍【三】]`舍利弗!佛弟子中最為上首,恒以甘露法味而自娛樂,設當諸梵行人,以首戴尊者舍利弗行世間,從歲至歲,猶不能報斯須之恩。其有眾生來問訊尊者、親近者,彼人快得善利,我等亦快得善利。」
爾時,二賢在彼`[園=園中【三】]`園共如是論`[議=義【三聖】]`議。
是時,二人各聞所說,歡喜奉行。
等法及晝度 水及城`[*9-8]郭=墎【聖】*`郭喻
識、均頭、二輪 `[波=婆【三】]`波蜜及七車
增壹阿`[*13-1]含=鋡【聖】*`含經卷第三十`[三=二【聖】]`三`[〔-〕=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17]含=鋡【聖】*`含經卷第三十`[18]四=三【聖】*`四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七日品第`[四十之一=三十九【聖】]`四十`[之一〔-〕【宋元】]`之一
`[~A. VII. 62. Suriya. (1-8) & D. 27. Aggañña.]`(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眾多比丘食後皆集普會講堂,作如是論議:「此`[須彌=~Sineru.]`須彌山極為廣大,非眾山`[之〔-〕【三】]`之所及,甚奇!甚特!高廣極峻。如是,不久當復壞敗,無有遺餘,依須彌山更有大山,亦復壞敗。」
爾時,世尊以天耳聞眾多比丘而作是論,即從`[25]座=坐【聖】*`座起,往至彼講堂所,即就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在此為何等論?欲何所施行?」
諸比丘對曰:「諸人集此,論其法事,向所論說,皆自如法。」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汝等出家正應法論,亦復不捨賢聖默然。所以然者。若比丘集聚一處,當施行二事。云何為二?一者當共法論,二者當賢聖默然。汝等論此二事,終獲安隱,不失時宜。汝等向者,作何等如法之`[義=議【三】]`義?」
諸比丘對曰:「今眾多比丘來集此堂,作如是論`[義=議【聖】]`議:『甚奇!甚特!此須彌山極高廣大,然此須彌山如是不久當復`[敗壞=壞敗【三】]`敗壞,及諸四面鐵圍山亦當如是壞敗。』向者,集此作如法論也。」
世尊告曰:「汝等欲聞此世間境界壞敗之變乎?」
諸比丘白佛言:「今正是時,唯願世尊以時演說,使眾生之類心得解脫。」
世尊告`[諸比…等=曰汝諸比丘【三】]`諸比丘曰:「汝等善思念之,`[藏=戢【三聖】]`藏在心`[懷【麗三聖】,壞【大】]`懷。」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須彌山者極為廣大,非眾山所及。若比丘欲知須彌山,出水上高八萬四千由旬,入水亦深八萬四千由旬。然須彌山四種寶所造:金、銀、水精、琉璃;又有四角,亦四種所造:金、銀、水精、琉璃;金城銀`[32]郭=墎【聖】*`郭,銀城金`[*32]`郭,水精城琉璃`[*32]`郭,琉璃城水精`[*32]`郭。然須彌山`[上=下【宋】]`上有五種天在彼居止,皆由`[宿=宿命【三】]`宿緣而住彼間。云何為五?所謂彼銀城中,有細脚天在彼居止;彼金城中,有尸利沙天在彼居止;水精城中,有歡悅天在彼居止;琉璃城中,有力盛天在彼居止;金、銀城中間,毘沙門天王在彼居住,將諸閱叉不可稱計。金城、水精城中間,`[有〔-〕【三】]`有毘留`[博=波【三】]`博叉天王,將諸龍神在彼居止;水精城、琉璃城中`[間〔-〕【聖】]`間,有毘留勒`[叉〔-〕【三聖】]`叉天王在彼居止;琉璃城、銀城中間,有提頭賴吒天王在彼居止。
「比丘當知,須彌山下有阿須倫居止。若阿須倫欲與三十三天共鬪時,先與細脚天共鬪;設得`[勝=勝已【三】]`勝,復至金城與尸利沙天共鬪;`[2]已=以【聖】*`已勝尸利沙天,復至水精城與歡悅天共鬪;`[*2]`已勝`[彼=彼天【三】]`彼,復至琉璃城;`[*2]`已勝彼天,便共三十三天共鬪。
「比丘當知,須彌山頂三十三天在彼居止,晝夜照明,光自相照,故致此耳。依須彌山,日月流行,日天子城`[*32-4]郭=墎【聖】*`郭縱廣五十一由旬,月天子城`[*32]`郭縱廣`[三=四【三】]`三十九由旬,最大星縱廣一由旬,最小星縱廣二百步。須彌山頂東、西、南、北,縱廣八萬四千由旬,近須彌山南有大鐵圍山,長八萬四千里,高八萬里。又此山表,有尼彌陀山圍彼山;`[去〔-〕【三聖】]`去尼彌陀山,復有山名佉羅山;去此山,復更有山名`[俾=伊【三聖】]`俾沙山;去此`[山〔-〕【三】]`山,復更有山名馬`[頭山=頭山去馬頭山【三】]`頭山;復更有山名毘那耶山;次毘那耶有山名鐵圍大鐵圍山。
「鐵圍中間有八大地獄,一一地獄有十六隔子。然彼鐵圍山於閻浮里地多所饒益,閻浮里地設無`[鐵=此鐵【三】]`鐵圍山者,此間恒當臭處。鐵圍山表有香積山,香積山側有八萬四千白象王,止住彼間,各有六牙,金銀`[校=挍【聖】]`校飾。彼香山中有八萬四千窟,諸象在彼居止,皆金、銀、水精、琉璃所造。最上象者,釋提`[桓【麗三】,恒【大】,洹【聖】]`桓因躬自乘之,最`[下=下象【三】]`下者,轉輪聖王乘之。香積山側有摩陀池水,皆生`[13]優=憂【聖】*`優鉢蓮華、拘牟頭華,然彼諸象掘根而食。摩陀池水側復有山名`[*13]`優闍伽羅,然彼山皆生若干種草木,鳥`[狩=獸【三】]`狩虫`[蠡=豹【宋】,豸【明】]`蠡悉在彼間。依彼山,皆有神通得道之人而`[往=住【聖】]`往彼間。次復有山名般荼婆,次復有山名耆闍`[崛=掘【聖】]`崛山,此是閻浮里地所依之處。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若此世間欲壞敗時,然天不降雨,所種生苗不復長大,諸有小河泉`[源=原【宋】]`源皆悉枯竭。一切諸行皆歸無常,不得久住。比丘當知,或有是時,此四大駛河,所謂`[恒伽=~Gaṅgā.]`恒伽、`[私=辛【三聖】]`私頭、`[死=悉【三】,私【聖】]`死陀、婆叉,亦復枯竭而無遺餘。如是,比丘!無常百變,正謂此耳。
「比丘!或有是時,若此世間有二日出時,是時百草樹木皆悉`[凋=彫【三聖】]`凋落。如是,比丘!無常變易,不得久停,是時諸泉源小水皆悉枯竭。比丘當知,若二日出時,爾時四大海水百由旬內皆悉枯竭,漸漸至七百由旬,水自然竭。
「比丘當知,若世間`[三=二【元】]`三日出`[現〔-〕【三】]`現時,`[25]四=是時四【三】*`四大海水千由旬內,水自然竭,漸漸乃至七千由旬,水自然竭。
「比丘當知,若四日出現世時,四大海水深千由旬在。如是,比丘!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不得久住。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若世間有五日出時,是時四大海水,餘有七百由旬水,漸漸至百由旬。比丘當知,若五日出時,是時海水一由旬在,漸漸水竭而無遺餘。若五日出時,餘正有七尺水在,`[五=時五【聖】]`五日出時,海水盡竭無有遺餘。比丘當知,一切行無常,不得久住。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六日出時,此地厚六萬八千由旬皆悉烟出,須彌山亦漸漸融壞。若六日出時,此三千大千國土皆悉融壞,猶如陶家燒瓦器也。是時,三千大千剎土,亦復如是,洞然火出,靡不周遍。比丘當知,若六日出時,八大地獄亦復消滅,人民命終。依須彌山五種之天,亦復命終,三十三天、`[27]豔=燄【三】*`豔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復命終,宮殿皆空。若六日出時,是時須彌山及三千大千剎土,皆悉洞然而無`[遺=有【三】]`遺餘。如是,比丘!一切行無常,不得久住。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若七日`[出=出時【三】]`出,是時此地雖厚六萬八千由旬及三千大千剎土,皆悉火起。若復七日出時,此須彌山漸漸融壞,百千由旬自然崩落,永無有餘,亦復不見塵烟之分,況見灰乎!是時,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宮殿,皆悉火然,此間火炎乃至梵天上。新生天子在彼天宮者,由來不見劫燒,見此炎光,普懷恐懼,畏為火所燒。然彼舊生天子等曾見劫燒,便來慰勞後生天子:『汝等勿懷恐`[懼=怖【三】]`懼,此火終不來至此間。』比丘當知,七日出時,從此間至六天,乃至三千大千剎土,悉為灰土,亦無形質之兆。如是,比丘!一切行無常,不可久保,皆歸於盡。爾時,人民命終,盡生他方剎土,若生天上。設復地獄中眾生宿罪`[*2-3]已=以【聖】*`已畢,生天上、若他方剎土;設彼地獄眾生罪未畢者,復移至他方剎土。比丘當知。若七日出時,無復日月光明、星宿之兆,是時日月`[*2]`已滅,無復晝夜。是謂,比丘!由緣報故,致此壞敗。
「比丘復當知,劫還成就時,或有是時,火還自滅,虛空之中有大雲起,漸漸降雨。是時,此三千大千剎土,水遍滿其中,水乃至梵天上。比丘當知,是時此水漸漸停住而自`[消=銷【三】]`消滅。復有風起,名曰隨嵐,吹此水聚著一處。是時,彼風`[起=復起【三】]`起千須彌山、千祇彌陀山、千尼彌陀山、千佉羅山、千伊沙山、千毘那`[山=耶山【三】]`山、千鐵圍山、千大鐵圍山;復生八千地獄,復生千馬頭山、千香積山、千般荼婆山、千`[*13-2]優=憂【聖】*`優闍`[伽=伽羅【三】]`伽山、千閻浮`[提=地【聖】]`提、千瞿耶尼、千弗于逮、千欝單`[曰=越【三】]`曰;復生千`[海=四海【三】]`海水;復生千四天王宮、千三十三天、千`[*27-1]豔=燄【三】*`豔天、千兜`[術=述【三】]`術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水滅地復還生。是時,地上自然有地肥,極為香美,勝於甘露。欲知彼地肥氣味,猶如甜`[蒲=婆【三】,蒱【聖】]`蒲桃酒。比丘當知,或有此時,光音天自相謂言:『我等欲至閻浮`[提觀看=地看觀【三】,地觀看【聖】]`提,觀看彼地形還復之時。』光音天子來下世間,見地上有此地肥,便以指甞著口中而取食之。是時,天子食地肥多者,轉無威神,又無光明,身體遂重而生骨肉,即失神足,不`[復能=能復【三】]`復能飛;又彼天子食地肥`[少=少者【三】]`少,身體不重,亦復不失神足,亦能在虛空中飛行。
「是時,天子失神足者,皆共`[呼=號【三】]`呼哭自相謂言:『我等今日極為窮厄,復失神足。』即住世間,不能復還天上,遂食此地肥。各各相視顏色。彼時天子欲意多者,便成女人,遂行情欲,共相娛樂。是謂,比丘!初世成時,有此`[婬=淫【聖】]`婬`[法=欲【三】]`法,流布世間,是舊常之法,女人必出於世;亦復舊法,非適今也。是時,餘光音天見此天子`[以=既已【三】]`以墮落,皆來呵罵而告之曰:『汝等何為行此不淨之行?』是時,眾`[生=生等【三】]`生復作是念:『我等當作方`[便〔-〕【聖】]`便,宜共止宿,使人不見。』轉轉作屋舍,自覆形體。是謂,比丘!有此因緣,`[今=令【元明】]`今有屋舍。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地肥自然入地,後轉生粳米,極為鮮淨;亦無皮表,極為香好,令人肥白;朝收暮生,暮收朝生。是謂,比丘!`[爾=今【宋】]`爾時始有此粳米`[之〔-〕【三】]`之名生。比丘!或有是時,人民懈怠不勤生活。彼人便作是念:『我今何為日日收此粳米?應當二日一收。』是時,彼人二日一收粳米。爾時,人民展轉懷`[妊=任【聖】]`妊,由此轉有生分。
「復有眾生語彼眾生言:『我等共取粳米。』是時,彼人報曰:『吾`[20]以=已【三】*`以取二日食糧。』此人聞已,復生此念:『我當儲四日食糧。』即時辦四日食糧。復有眾生語彼眾`[生=生曰【三】]`生:『可共相將外收粳米。』此人報曰:『吾`[*20]`以收四日食糧。』彼人聞已,便生此念:『吾當辦八日食糧。』即辦八日食儲。爾時,彼粳米更不復生。
「是時,眾生各生此念:『世間有大災患,今此粳米遂不如本,今當分此粳米。』即時分粳米。爾時眾生復生此念:『我今可自藏粳米,當盜他粳米。』是時,彼眾生自藏粳米,便盜他粳米。彼主見盜粳米,語彼人曰:『汝何故取吾粳米?今捨汝罪,後莫更犯。』爾時,世間初有此盜心。是時,復有眾生聞此`[語=語已【三】]`語,復自生`[念=此念【三】]`念:『我今可`[藏此已=自藏【三】]`藏此已粳米,當盜他粳米。』是時,彼眾生便捨己物,而取他物。彼主`[見=見之【三】]`見已,語彼人曰:『汝今何為取我粳米乎?』然彼人默然不對。是時,物主即時手`[拳=捲【聖】]`拳相加,自今已後,更莫相侵。
「是時,眾多人民聞眾生相盜,各共`[27]運=雲【三】*`運集,自相`[謂=語【三】]`謂言:『世間有此非法,各共相盜。今當立守田人,使守護田。其有眾生聰明高才者,當立為`[守〔-〕【聖】]`守田主。』是時,即選擇`[田〔-〕【三】]`田主而語之曰:『汝等當知,世間有此非法竊盜,汝今守田當`[雇=顧【三聖】]`雇其直,諸人民來取他粳米者,即`[32]懲=徵【聖】*`懲其罪。』爾時,即安`[田〔-〕【聖】]`田主。比丘當知,爾時,其守田者,號為剎利種,皆是舊法,非為`[非=今【三】]`非法。」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始有剎利種, 姓中之上者,
聰明高才人, 天人所敬`[待=侍【元明聖】]`待。
「爾時,其有人民侵他物者,是時剎利取`[*32-1]懲=徵【聖】*`懲罰之。然`[復=後【三】]`復彼人不改其𠎝,故復犯之。是時剎利之主勅作刀杖,取彼人而梟其首。爾時,世間初有此殺生。是時,眾多人民聞此`[教=殺【宋】]`教令:『其有竊盜粳米者,剎利主即取殺之。』皆懷恐懼,衣毛皆竪,`[各〔-〕【宋】]`各作草盧於中坐禪,修其梵行,而一其心,捨離家業、妻子、`[兒婦=婦兒【聖】]`兒婦獨靜其志,修於梵行。因此`[*2-5]已=以【聖】*`已來,而有婆羅門`[之〔-〕【三】]`之名姓。是時,便有此二種姓出現世間。
「比丘當知,彼時由盜故便有殺生,由殺故便有刀杖。是時,剎利主告人民曰:『其有端`[政=正【三】]`政高才者,當使統此人民。』又告之曰:『其有人民竊盜者,`[使=便【三】]`使`[*32-2]懲=徵【聖】*`懲其罪。』爾時,便有此毘舍種`[姓〔-〕【聖】]`姓,出現於世。
「爾時,多有眾生便生此念:『今日眾生之類各共殺生,皆`[由=由田【元明】]`由業之所致`[也〔-〕【三】]`也,今可來往周旋以自生活。』爾時,便有首陀羅種姓,出現世間。」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初有剎利種, 次有婆羅門,
第三名毘舍, 次復首陀姓。
有此四種姓, 漸漸而相生,
皆是天身來, 而同為一色。
「比丘當知,爾時,有此殺、盜心,無復有此自然粳米。
「爾時,便有五種穀子:一者根子,二者莖子,三者`[枝=華【三聖】]`枝子,四者`[華=果【三】,菓【聖】]`華子,五者`[果=枝【宋元聖】,技【明】]`果子,及餘所生`[之〔-〕【聖】]`之種子,是謂五種之子。皆是他方剎土風吹使來,取用作種以此自濟。如是,比丘!世間有`[此=是【三】]`此瑞應,便有生、老、病、死,`[致=至【三】]`致使今日有五盛陰身,不得盡於苦際,此名為劫成敗時之變易也。吾與汝說,諸佛世尊常所應行,今盡與汝說之。當樂閑居靜處,當念坐禪,勿起`[懈=解【宋】,誨【元】]`懈怠,今不精誠,後悔無益。此是我之教`[誨=悔【宋】,懈【元】]`誨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II. 20. Vassakāra.,[No. 1(2), 26(142)]]`(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羅閱祇城【三】,~Rājagaha.]`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摩竭=~Māgadha.]`摩竭國王`[阿闍世=~Ajātasattu.]`阿闍世,在群臣中而作是說:「此`[13]拔祇=跋祇【三】*,~Vajjī.`拔祇國極為熾盛,人民眾多,吾當攻伐,攝彼邦土。」
是時,阿闍世王告`[婆利迦=婆利沙迦羅【三】,~Vassakāra.]`婆利迦婆羅門曰:「汝今往至世尊所,持吾姓名,往問訊世尊,`[禮敬=敬禮【明】]`禮敬承事云:『王阿闍世白世尊言:「意欲`[攻=往攻【三】]`攻伐`[*13-1]拔祇=跋祇【三】*,~Vajjī.`拔祇國,為可爾不?」』設如來有所說者,汝善思惟,來向吾說。所以然者,如來語終不有二。」
是時,婆羅門受王教勅,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是時,婆羅門白佛言:「王阿闍世禮敬世尊,承事問訊,又復重白:『意欲往攻伐`[*13-2]拔祇=跋祇【三】*,~Vajjī.`拔祇大國。』先來問佛為可爾不?」
爾時,彼婆羅門以衣覆頭脚,著象牙`[屐=跂【聖】]`屐,腰帶利劍,不`[應=應與【三】]`應說法。
是時,世尊告阿難曰:「若`[*13-3]拔祇=跋祇【三】*,~Vajjī.`拔祇人民修七法者,終不為外寇所壞。云何為七?若當`[*13]`拔祇國人民,盡集一處而不散者,便不為他國所壞,是`[謂【CB】,調【大】]`謂初法不為外寇所敗。
「復次,阿難!`[*13-5]拔祇=跋祇【三】*,~Vajjī.`拔祇國人上下和`[順=順是時【三】]`順,`[*13]`拔祇人民不為外人所`[擒=𤢌【聖】]`擒。是謂,`[阿難〔-〕【三】]`阿難,第二之法不為外寇所壞。
「復次,阿難!若`[*13-7]拔祇=跋祇【三】*,~Vajjī.`拔祇國人亦不`[婬他=他婬【宋】,邪婬【元明】,犯淫【聖】]`婬他,著他女人色,是謂第三之法不為外寇所壞。
「復次,阿難!若`[*13-8]拔祇=跋祇【三】*,~Vajjī.`拔祇國不從此間而傳至彼,亦復不從彼間傳來至此,是謂第四之法不為外寇所壞。
「復次,阿難!若`[*13-9]拔祇=跋祇【三】*,~Vajjī.`拔祇國人供`[養=養精進【三】]`養沙門、婆羅門,承事禮敬梵行人者,是謂第五之法,是時便不為外寇所`[獲=壞【三】]`獲。
「復次,阿難!若`[*13-10]拔祇=跋祇【三】*,~Vajjī.`拔祇國人民不貪著他財寶者,是謂第六法不為外寇所壞。
「復次,阿難!若`[*13-11]拔祇=跋祇【三】*,~Vajjī.`拔祇國人民皆同一心,不向神寺,專精其意,便不為外寇所壞也,是謂第七之法不為外寇所壞。是謂,阿難!彼`[*13]`拔祇人修此七法者,終不為外人所壞。」
是時,梵志白佛言:「設當彼人成就一法,猶不可壞,何況七法而可壞乎?止!止!世尊!國事猥多,欲還所止。」爾時,梵志即從`[*25-1]座=坐【聖】*`座起而去。
彼梵志`[不=去不【三】]`不遠,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七不退轉法,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
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世尊告曰:「云何`[為〔-〕【三】]`為七不退轉`[27]之〔-〕【三】*`之法?比丘當知,若比丘共集一處,皆共和順,上下相奉,轉進於上,修諸善法而不退轉,亦不為魔所得便,是謂初法不退`[轉=轉也【三】]`轉。
「復次,眾僧和合順從其教,轉進於上`[而=而行【三】]`而不退轉,不為魔王所壞,是謂第二之法不退轉也。
「復次,比丘!不著事務,不修世`[榮=業【三】]`榮,轉進於上,不為魔天所得其便,是謂第三不退`[轉〔-〕【聖】]`轉之法`[32]也〔-〕【三】*`也。
「復次,比丘!不諷誦雜書,終日`[策〔-〕【三】]`策役其情意,轉進於上,不為魔王`[34]得=而得【三】*`得其便,是謂第四不退轉`[*27-1]之〔-〕【三】*`之法`[*32-1]也〔-〕【三】*`也。
「復次,比丘!勤修其法,除去睡眠,恒自警`[寤=窹【三】]`寤,轉進於上,不為弊魔而得其便,是謂第五不退轉`[*27-2]之〔-〕【三】*`之法。
「復次,比丘!不學算術,亦不使人習之,樂閑靜`[*27-3]之〔-〕【三】*`之處,修習其法,轉進於上,不為弊魔`[得=而得【三】]`得其便`[*32-2]也〔-〕【三】*`也。是謂第六不退轉`[*27]`之法。
「復次,比丘!起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習於禪行,忍諸法教,轉進於上,不為魔所得`[其便=便也【三】]`其便,是謂`[七=第七【三】]`七不退轉法`[*32-3]也〔-〕【三】*`也。若有比丘成就此七法,共和`[順=合【三】]`順者,便不為魔得其便也。」
爾時,世尊`[說此偈言=便說此偈【三】]`說此偈言:
「除去於事業, 又非思惟亂,
設不行此者, 亦不得三昧。
能樂於法者, 分別其法義,
比丘樂此行, 便致三昧定。
「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成此七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七使,汝等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云何為七?一者貪欲使,二者瞋恚使,三者憍慢使,四者癡使,五者疑使,六者見使,七者欲`[世間使=使世間【聖】]`世間使。是謂,比丘!有此七使,使眾生之類,永處幽闇,纏結其身,流轉世間,無有休息,亦不能知生死根原。猶如彼二牛,一黑一白,共同一`[軛=枙【三】,扼【聖】]`軛,共相牽引,不得相遠。此眾生類,亦復如是,為此貪欲使、無明使所纏結,不得相離,其餘五使,亦復追從,五使適從,七使亦然。若凡夫`[之人為此=人為【三】]`之人,為此七使所縛,流轉生死,不得解脫,不能知苦之`[元=原【三聖】]`元本。
「比丘當知,由此七使,便有三惡趣:地獄、畜生、餓鬼;由此七使,不能得度弊魔境界。然此七使之法復有七藥。云何為七?貪欲使者,念覺意治之;瞋恚使者,法覺意治之;邪見使者,精進覺意治之;欲世間使者,喜覺意治之;憍慢使者,猗覺意治之;疑使者,定覺意治之;無明使者,護覺意治之。是謂,比丘!此`[七〔-〕【聖】]`七`[使=使者【三】]`使用七覺意治之。
「比丘當知,我本未成佛道為菩薩行,坐道樹下,便生斯念:『欲界眾生為何等所繫?』復作是念:『此眾生類為七使流轉生死,永不得`[解=解脫【三】]`解;我今亦為此七使所繫,不得解脫。』爾時,復作是念:『此七使為用何治`[6]之〔-〕【三】*`之?』復重思惟:『此七使者當用七覺意治`[*6]`之,我當思惟七覺意。』`[思惟…意〔-〕【三聖】]`思惟七覺意時,有漏心`[盡便=使【宋】]`盡,便得解脫,後成無上正真之道,七日之中結跏趺坐,重思惟此七覺意。是故,諸比丘!若欲捨七使者,當念修行七覺意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種`[*6-2]之〔-〕【三】*`之人可事、可敬,是世間無上福田。云何`[為〔-〕【三】]`為七種人?所謂七人者:一者行慈,二者行悲,三者行喜,四者行護,五者行空,六者行無`[想=相【三聖】]`想,七者行無願。是謂七種之人可事、可敬,是世間無上福田。所以然者,其有眾生行此七法`[者〔-〕【三】]`者,於現法中獲其果報。」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何以故不說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佛,乃說此七事乎?」
世尊告曰:「行慈七人其行,與須陀洹乃至佛其事不同;雖供養須陀洹乃至佛,不現得報;然供養此`[七〔-〕【三】]`七人者,於現世得報。是故,阿難!當勤加勇猛成辦七法。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毘舍離獼猴池側,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及將阿難入毘舍離乞食。爾時,毘舍離城內有大長者名毘羅先,饒財多寶,不可稱計;然復慳貪無惠施`[之心唯食=心雖殖【三】]`之心,唯食宿福,更不造新。爾時,彼長者將諸婇女在後宮作倡`[14]伎=妓【三】*`伎樂,自相娛樂。
爾時,世尊往詣彼巷,知而問阿難曰:「今聞作倡`[*14-1]伎=妓【三】*`伎樂為是何家?」
阿難白佛:「是毘羅先長者家。」
佛告阿難:「此長者却後七日命終,當生`[15]涕=啼【三】*`涕哭地獄中。所以然者,此是常法。若斷善根`[*6-3]之〔-〕【三】*`之人,命終之時,皆生涕哭地獄中。今此長者宿福`[*2-6]已=以【聖】*`已盡,更不造新。」
阿難白佛言:「頗有因緣使此長者七日不命終乎?」
佛告阿難:「無此因緣得不命終`[乎〔-〕【三】]`乎!昔所種行,今日`[*2-7]已=以【聖】*`已盡,此不可免。」
阿難白`[佛=佛言【三】]`佛:「頗有方宜令此長者不生涕哭地獄乎?」
佛告阿難:「有此方宜可使長者不入地獄耳。」
阿難白佛`[言〔-〕【三】]`言:「何等因緣使長者不入地獄?」
佛告阿難:「設此長者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者,便得免此罪也。」
阿難白佛言:「今我能使此長者出家學道。」
爾時,阿難辭世尊已,往至彼長者家,在門外立。是時,長者遙見阿難來,即出奉迎,便請使坐。時,阿難語長者曰:「今我是一切智人`[邊聞=阿難言【三】]`邊聞,然如來今記:『汝身却後七日當`[身壞=取【三】]`身壞命終,生涕哭地獄中。』」
長者聞已,即懷恐懼,衣毛皆竪,白阿難曰:「頗有此因緣使七日`[*6-4]之〔-〕【三】*`之中不命終乎?」
阿難告曰:「無此因緣令七日中得免命終。」
長者復白言:「頗有因緣`[我今=令我【聖】]`我今命終,不生涕哭地獄中乎?」
阿難告曰:「世尊亦有此教:『若當長者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者,便不入地獄中。』汝今可宜出家學道,得到彼岸。」
長者白言:「阿難並在前`[去〔-〕【聖】]`去,我正爾當往。」
是時,阿難便捨而去。長者便作是念:「言七日者猶`[常=尚【三】]`常為遠,吾今宜可五欲自娛樂,然後當出家學道。」
是時,阿難明日復至長者家,語長者曰:「一日`[*2-8]已=以【聖】*`已過,餘有六日在,可時出家。」
長者白言:「阿難並在前,正爾當尋從。」然彼長者猶故不去。
是時,阿難二日、三日,乃至六日至長者家,語長者曰:「可時出家,後悔無及。設不出家者,今日命終,當生涕哭地獄中。」
長者白阿難曰:「尊者並在前,正爾當隨後。」
阿難告曰:「長者!今日以何神足至彼間?方言先遣吾耶?但今欲共一時`[俱〔-〕【三】]`俱往。」
是時,阿難將此長者往至世尊所,到`[*2-9]已=以【聖】*`已,頭面禮足,白佛言:「今此長者欲得出家學道,唯願如來當與剃除鬚髮,使得學道。」
佛告阿難:「汝今躬可度此長者。」
是時,阿難受佛教勅,即時與長者剃除鬚髮,教令著三法衣,使`[學=遵【三】]`學正法。是時,阿難教彼比丘曰:「汝當念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當修行如是之法。是謂,比丘!行此十念者,便獲大果報,得甘露法味。」
是時,毘羅先修行如是法`[已=以【宋】]`已,即其日命終,生四天王中。
是時,阿難即`[闍維=維耶【宋聖】,耶維【元明】]`闍維彼身,還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阿難白世尊言:「向者,比丘毘羅先者今已命終,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今此比丘命終生四天`[王=王中【三】]`王。」
阿難白佛言:「於彼命終當生何處?」
世尊告曰:「於彼命終當生三十三天,展轉生`[*27-2]豔=燄【三】*`豔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從彼命終復還來生,乃至四天王中。是謂,阿難!毘羅先比丘七`[變=反【三】]`變周旋天人之中,最後得人身,出家學道,當盡苦際。所以然者,斯於如來有信心故。
「阿難當知,此閻浮提地南北二萬一千由旬,東西七千由旬,設有人供養閻浮里地人,其福為多不?」
阿難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告=告曰【三】]`佛告阿難:「若有眾生如`[𤛓=捔【聖】]`𤛓牛頃,信心不絕修行十念者;其福不可量,無有能`[量=稱量【三】]`量者。如是,阿難!當求方便,修行十念。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2. Sabbāsava.,[No. 26(10), No. 31]]`(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我今【三】]`我當說極妙之法,初、`[中竟善義理=善中善竟善理義【三】,善中善義理【聖】]`中、竟善,義理深邃,具足得修梵行,此經名為淨諸漏法,汝等善思念之。」
`[比=諸比【三】]`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三】]`名為淨諸漏法?或有有漏,緣見得斷;`[或=或有有漏恭敬得斷或【三】]`或有有漏,親近得斷;或有有漏,遠離得斷;或有有漏,娛樂得斷;或有有漏,威儀得斷;或有有漏,思惟得斷。
「彼云何有漏由見得斷?於是,凡夫之人不覩聖人,不順從如來之法,不能擁護賢聖之法,不親近善知識,不與善知識從事。其聞法所應思惟法者亦不分別,不應思惟者而思惟之。未生欲漏而生,已生欲漏便增多;未生有漏而生,已生有漏便增多;未生無明漏而生,已生無明漏便增多。此法不應思惟而思惟之。
「彼云何法應思惟,然不思惟此法?所言思惟法者,未生欲漏使不生,已生欲漏而滅之;未生有漏令不生,已生有漏而滅之;未生無明漏令不生,已生無明漏而滅之。是謂此法應可思惟而不思惟,所不應思惟者便思惟之。`[應=所應【三】]`應思惟者復不思惟之,未生欲漏而生,已生欲漏而增多;未生有漏而生,已生有漏而增多;未生無明漏而生,已生無明漏而增多。彼人作如是思惟:『云何有過去久遠?我今當有過去久遠?』或復思惟:『無過去久遠?云何當有過去久遠?為誰有過去久遠?云何復有當來久`[遠=遠過去久遠為誰有過去久遠云何復有當來久遠【三聖】]`遠?我今當有將來久遠?』或復言:『無將來久遠。云何當有將來久遠?為誰有將來久遠?云何有`[此=此有【三】]`此眾生久遠?此眾生久遠為從何來?從此命終當生何處?』彼人起此不祥之念,便興六見,展轉生`[耶=邪見【三】]`耶想——有我見,審有此見;無有我見,審興此見;有我見、無我見,於中起審見;又復自觀身,復興此見:於己而不見己;復興此見:於無我而不見無我,於中起此見。爾時,彼人復生此邪見:我者即是今世,亦是後世,常`[存=在【聖】]`存於世而不朽敗,亦不變易,復不移動。是謂名為邪見之聚。邪見、災患、憂、悲、苦、惱,皆由此生而不可療治,亦復不能捨,遂增苦本,由是不為沙門之行、涅槃之道。
「又復,比丘!賢聖弟子`[修=修行【三】]`修其法,不失次`[敘=緒【元聖】]`敘,善能擁護,與善知識共從事,彼能分別;不可思惟法亦能`[知=知之【三】]`知;所可思惟法亦能知之;彼所不應思惟法亦不思惟之;所應思惟法而思惟之。
「彼云何不應思惟法而不思惟之?於是,諸法未生欲漏而生,已生欲漏而增多;未生有漏而生,已生有漏而增多;未生無明漏而生,已生無明漏而增多。是謂此法不應`[思=思惟者而不思【三】]`思惟之。
「彼何等法應思惟者而思惟之?於`[是〔-〕【三】]`是,諸法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欲漏而滅之;未生有漏而不生,已生有漏而滅之;未生無明漏而不生,已生無明漏而滅之。是謂此法應`[可=可思惟而【三】]`可思惟之。
「彼不應思惟者亦`[不=不可【聖】]`不思惟之,可思惟者便思惟之,彼作如是思惟,便滅三法。云何為三?身`[耶=邪【三】]`耶、戒盜、疑。設不知、`[見=不見【三】]`見,則增有漏之行;設見、聞、念、知者,則不增有漏之行;已知、已見,有漏便不生。是謂此漏見所斷也。
「彼云何漏恭敬所斷?於是,比丘!堪忍飢寒,勤苦風雨、蚊虻、惡言、罵辱,身生痛`[腦=惱【三聖】]`腦,極為煩疼,命垂欲斷,便能忍之。若不爾者,便起苦惱。設復能堪忍者,如是不生,是謂此漏恭敬所斷。
「彼云何漏親近所斷?於是,比丘!持心受衣,不興榮飾,但`[欲=使【三】]`欲支其形體,欲除寒熱,欲令風雨不加其身,又覆形體不令外露。`[又=又復【三聖】]`又持心隨時乞食,不起染著之心,但欲趣支形體,使故`[痛=疾【元明】]`痛得`[差=瘥【三】]`差,新者不生;守護眾行,無所觸犯,長夜安隱而修梵行,久存於世。復持心意親近床`[*25-2]座=坐【聖】*`座,亦不著榮華服飾,但欲除飢寒、風雨、蚊虻之類,趣支其形,得行道法。又復持心親近醫藥,不生染著之心;於彼醫藥,但欲使疾病除愈故,身體得安隱。設不親近者,則生有漏之患。若親近,則無有漏之患,是謂此漏親近所斷。
「彼云何有漏遠離所斷?於是,比丘!除去亂想,猶如惡象、駱駝、牛、馬、虎、狼、狗、蛇蚖、深坑、危岸、`[柘=荊【聖】]`柘`[棘=蕀【聖】]`棘、峻崖、`[濕=深【三】,涅【聖】]`濕泥,皆當遠離之。莫與惡知識從事,亦復不與惡人相近,能熟思惟不去心首,設不將護者,則生有漏;設擁護者,則不生有漏,是謂有漏遠離所斷。
「彼云何有漏娛樂所斷?於是,比丘!生欲想而不捨離,設起瞋恚想,亦不捨離,設復起疾想,亦不捨離,設不捨離者,則生有漏;`[能=設能【三】]`能捨離者,便能不起有漏。是謂此漏娛樂所斷。
「云何有漏威儀所斷?於`[此=是【三】]`此,比丘!若眼見色不起色想,亦不起染污之心,具足眼根,亦無缺漏而護眼根。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都不起染污之心,亦不起想著而護意根。若不攝其威儀,則生有漏;若攝其威儀者,則無有漏之患。是謂此漏威儀所斷。
「彼何等有漏思惟所斷?於是,比丘!修念覺意,依無欲、依無污、依滅盡而求出要,修法覺意、精進覺意、喜覺意、猗覺意、定覺意、護覺意,依無欲、依無污、依滅盡而求出要。若不修此者,則生有漏之患;設能修者,則不生有漏之患。是謂此漏思惟所斷。
「若復,比丘!於比丘中諸所有漏,見斷者便見斷之,恭敬斷者`[便〔-〕【三】]`便恭敬斷之,親近斷者親近斷之,遠離斷者遠離斷之,`[威=娛樂斷者娛樂斷之威【三】]`威儀斷者威儀斷之,思惟斷者思惟斷之。是謂,比丘!具足一切威儀,能斷`[結去愛=愛結【三】]`結、去愛,度於四流,漸漸越`[苦=於苦際【三】]`苦。是謂,比丘!除有漏之法。諸佛世尊常所施行`[慈=愍【三】]`慈念一切有形之類,今已施行。汝等常樂閑居樹下,勤加精進,勿有懈怠。今不勤加者,後悔無益。此是我之`[訓教=教訓【三】]`訓教。」
爾時,`[比=諸比【三】]`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17-1]含=鋡【聖】*`含經卷第三十`[*25-1]四=是時四【三】*`四`[〔-〕=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18]含=鋡【聖】*`含經卷第三十`[19]五=四【聖】*`五`[(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七日`[品=品第四十【三】,品分【聖】]`品之`[餘=二【明】]`餘
`[[No. 26(7)]]`(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阿`[踰=喻【聖】]`踰闍江水邊,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25]時=是時【三】*`時,大均頭在閑靜之處,而作是念:「頗有此義,`[恒=增【元明】]`恒益功德?為無此理?」是時,均頭即從座起,往`[至〔-〕【聖】]`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均頭白佛言:「世尊!向者在閑靜之處,而作是念:『頗有此理,所行眾事,得益功德耶?』我今問世尊!唯願說之。」
世尊告曰:「可得增益功德。」
均頭白佛`[言〔-〕【聖】]`言:「云何得增益功德?」
世尊告曰:「增益有七事,其福不可稱量,亦復無人能算計此者。云何為七?於是,族姓子、若族姓女未曾起僧伽藍處,於中興立者,`[此=此初【三】]`此福不可計。
「復次,均頭!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持床座施彼僧伽藍者及與比丘僧,是謂,均頭!第二之福不可稱計。
「復次,均頭!若善男子、善女人以食施彼比丘僧,是謂,均頭!第三之福不可稱計。
「復次,均頭。若善男子、善女人以遮雨衣給施比丘僧者,是謂,均頭!第四功德其福不可`[量=計量【三】]`量。
「復次,均頭!若族姓子、`[女若=族姓女【三】,女【聖】]`女若以藥`[施=施與【三】]`施比丘僧者,是謂第五之福不可稱計。
「復次,均頭!若善男子、善女人曠野作好井者!是謂,均頭!第六`[之功德也=功德【三】]`之功德也,不可稱`[34]計=量【三】*【聖】`計。
「復次,均頭!善男子、善女人近道作舍,使當來過去得止宿者,是謂,均頭!第七功德不可稱計。
「是謂,均頭!七功德`[之〔-〕【三】]`之法,其福不可`[量=稱量【三】]`量。若行,若坐,正使命終,其福隨後,如影隨形,其德不可稱`[*34-1]計=量【三】*【聖】`計,言當有爾許之福,亦如大海水不可升斗量之,言當有爾許之水。此七功德亦復如是,其福不可稱限。是故,均頭!善男子、善女人當求方便,成辦七功德。如是,均頭!當作是學。」
爾時,均頭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修行死想,思惟死想。」
時,彼座上有一比丘白世尊言:「我常修行、思惟死想。」
世尊告曰:「汝云何思惟、修行死想?」
比丘白佛言:「思惟死想時,意欲存七日,思惟七覺意,於如來法中多所饒益,死後無恨。如是,世尊!我思惟死想。」
世尊告曰:「止!止!比丘!此非行死想之行,此名為放逸之法。」
復有一比丘白世尊言:「我能堪任修行死想。」
世尊告曰:「汝云何修行、思惟死想?」
比丘白佛言:「我今作是念:『意欲存在六日,思`[惟〔-〕【三】]`惟如來正法已,便取命終,此則有所`[增〔-〕【聖】]`增益。』如是思惟死想。」
世尊告曰:「止!止!比丘!汝亦是放逸之法,`[非=非為【三】]`非思惟死想也。」
復有比丘白佛言:「欲存在五日。」或言四日,或言三日、二日、一日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止!止!比丘!此亦是放逸之法,非為思惟死想。」
爾時,復有一比丘白世尊言:「我`[能〔-〕【三】]`能堪`[忍=任【明】]`忍修行死想。」比丘白佛言:「我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乞食【三】]`食已,還出舍衛城,歸所在,入靜室中,思惟七覺意而取命終,此則思惟死想。」
世尊告曰:「止!止!比丘!此亦非思惟、修行死想。汝等諸比丘所說者,皆是放逸之行,非是修行死想之法。」
是時,世尊重告比丘:「其能如`[婆=彼【聖】]`婆迦利比丘者,此則名為思惟死想。彼比丘者,善能思惟死想,厭患此身惡露不淨。若比丘思惟死想,繫`[意=念【三】]`意在前,心不移動,念出入息往還之數,於其中間思惟七覺意,則於如來法多所饒益。所以然者,一切諸行皆空、皆寂,起者、滅者皆是幻化,無有真實。是故,比丘!當於出入息中思惟死想,便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如是,比丘!當`[知作如=作【三】]`知作如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18. Madhupiṇḍika.,[No. 26(115)].]`(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即勅群臣:「速嚴`[寶羽=羽寶【宋聖】,羽葆【元明】]`寶羽之車,吾欲往世尊所,禮拜問訊。」
是時,大王即出城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如來與無`[央=鞅【聖】]`央數`[之〔-〕【三】]`之眾,圍遶說法。是時,七尼`[14]健=揵【三】*【聖】`健子,復有七裸形人,復有七黑梵志,復有七裸形婆羅門,去世尊不遠而過。
是時,波斯匿王見此諸人去世尊不遠而過,即白佛言:「觀此諸人經過不住,皆是少欲知足,無有家業。今此世間阿羅漢者,此人最為上首。所以然者,於眾人中極為苦行,不貪利養。」
世尊告曰:「大王!竟未識真`[人=阿【明】]`人羅漢,不以裸形露體名為阿羅漢。大王當知,此皆非真實之行,當念觀察久遠`[來=末【三】]`來變。又復當觀可親、知親、可近、知近。所以然者,過去久遠世時有七梵志,在一處學,年極衰弊,以草為衣裳,食以菓蓏,起諸邪見,各生此念:『我等持此苦行之法,使後作大國王,或求釋、梵、四天王。』
「爾時,有阿私陀天師,是諸婆羅門祖父,知彼梵志心中所念,即從梵天上沒,來至七婆羅門所。是時,阿私陀天師去天服飾,作婆羅門形,在露地經行。是時,七梵志遙見阿私陀經行,各懷瞋恚,而作是語:『此是何等著欲之人,在我等梵行人前行,今當呪灰滅之。』是七梵志即手掬水灑彼,梵志呪曰:『汝今速為灰土!』然婆羅門遂懷瞋恚,天師顏色倍更端`[17]政=正【三聖】*`政。所以然者,慈能滅瞋。是時,七梵志便作是念:『我等將不為禁戒退轉乎?我等正起瞋恚,彼人`[便=更【明】]`便自端`[*17]`政。』
「爾時,七人與天師便說此偈:
「『為天乾沓和, 羅剎鬼神乎?
是時名何等, 我等欲知之。』
「是時,阿私`[陀=陀天【三】]`陀師即時報偈曰:
「『非天乾沓和, 非鬼羅剎神,
天師阿私陀, 今我身是也。
「『我今知汝心中所念,故從梵天上來下耳。梵天去此極為玄遠,彼`[帝釋=天帝【三】]`帝釋身亦復如是,轉輪聖王亦不可得,不可以此苦行作`[釋梵=梵釋【聖】]`釋、梵、四天王。』
「是時,天師阿私陀便說此偈:
「『心內若干念, 外服而麁`[獷=穔【聖】]`獷,
但勤修正見, 遠離於惡道。
`[心=是【聖】]`心戒清淨行, 口行亦復然,
遠離於惡念, 必當生天上。』
「是時,七梵志白天師曰:『審是天師乎?』報曰:『是也。但`[今=念【三】]`今梵志不以裸形得生天上;未必修此苦行,得生梵天之處,又非露暴形體,作若干苦行,得生彼處;能攝心意,使不移動,便`[生=得生【三】]`生天上。不可以卿等所習得生彼處。』大王!觀察此義,不以裸形名為阿羅漢,`[其〔-〕【三】]`其凡夫之人欲知真人者,此事不`[然然=然又【宋】,行又【元明】]`然,然復真人能分別所習凡夫之行。又復凡夫之人不能知凡夫之行,真人便能知凡夫之行。但大王知之,當方便知久遠`[28]已=以【聖】*`已來,非適今也。當以觀之。如是,大王!當以方便學之。」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言:「如來所說甚為快哉!非世人所能曉了。然國事`[猥多=多猥【三】]`猥多,欲還所止。」
佛告王曰:「王宜知`[*25-1]時=是時【三】*`時。」
爾時,王即從`[坐=座【三】]`坐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
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18. Madhupiṇḍika.]`(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釋翅`[迦毘羅衛國=~Kapilavatthu.]`迦毘羅衛國`[尼拘屢=~Nigrodha.]`尼拘屢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食後,從尼拘屢園往至毘羅耶致聚中,在一樹下坐。是時,`[執杖釋種=~Daṇḍapāṇi Sakka.]`執杖釋種出迦毘羅越至世尊所,在前默然而住。爾時,執杖釋種問世尊言:「沙門作何勅教?為何等論?」
世尊告曰:「梵志當知,我之所論,非天、龍、鬼神所能及也;亦非著世,復非住世。我之所論,正謂斯耳。」
是時,執杖釋種`[儼=顉【三】]`儼頭嘆吒已,便退而去。爾時,如來即從座起,還詣所止。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向者,在彼園中坐,有執杖釋種來至我所,而問我言:『沙門為作何等論?』吾報之曰:『我之所論,非天、世人所能及也;亦`[非=不【三】]`非著世,復非住世,我之所論,正謂斯耳。』是時,`[執杖〔-〕【三】]`執杖釋種聞此語已,便退而去。」
爾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云何亦不著世,復非住世?」
世尊告曰:「如我所論者,都不著世,`[如=汝【三】]`如今於欲而得解脫,斷於釋種狐疑,無有眾想。我之所論者,正謂此耳。」`[世=爾時世【三】]`世尊作此語已,即起入室。
是時,諸比丘各相謂言:「世尊向所論者,略說其義,誰能堪任廣說此義乎?」是時,諸比丘自相謂言:「世尊恒嘆譽尊者`[大迦栴延=~Mahākaccāna.]`大迦`[12]栴=旃【三聖】*`栴延,今唯有迦`[*12]`栴延能說此義耳。」
是時,眾多比丘語迦`[*12-2]栴=旃【三聖】*`栴延曰:「向者,如來略說其義,唯願尊者`[當=當何【聖】]`當廣演`[說〔-〕【三】]`說之,事事分別,使諸人得解。」
迦`[*12-3]栴=旃【三聖】*`栴延報曰:「猶如聚落有人出於彼村,欲求真實之物。彼若見大樹,便取`[斫=破【宋】]`斫殺,取其枝葉而捨之去。然今汝等亦復如是,捨如來已,來從枝求實。然彼如來皆觀見之,靡不周遍,照明世間,為天、人導,如來者是法之真主,汝等亦當有此時節,自然當遇如來說此義。」
時,諸比丘對曰:「如來雖是法之真主,廣演其義;然尊者為世尊記,堪任廣說其義。」
迦`[*12-4]栴=旃【三聖】*`栴延報曰:「汝等諦聽!善思念之。`[吾【CB】,語【大】]`吾當演說分別其義。」
諸比丘對曰:「甚善。」是時,諸比丘`[即=從【三】]`即受其教。
迦`[*12-5]栴=旃【三聖】*`栴延告曰:「今如來所言:『我之所論,非天、龍、鬼神`[17]之〔-〕【三】*`之所能及,亦非著世,復非住世,然我於彼而得解脫,斷諸狐疑,無復猶豫,如今眾生之徒,好喜鬪訟,起諸亂想。』又如來言:『我不於中起染著心。』此是貪欲`[使〔-〕【三】]`使,瞋恚、邪見、欲世間使,憍慢使,疑使,無明使,或遇刀杖苦痛之報,與人鬪訟,`[起〔-〕【聖】]`起若干不善之行,起諸亂想,`[興=與【聖】]`興不善行。若眼見色而起識想,三事相因便有更樂,`[21]以=已【三】*`以有更`[樂=樂想【聖】]`樂便有痛,`[*21]`以有痛便`[有〔-〕【宋】]`有所覺,`[*21]`以`[有=有所【元明聖】]`有覺便有想,`[*21]`以有想便稱量之,起若干種想著之念。`[耳=若耳【三】]`耳聞聲、鼻嗅香、舌甞味、身更細滑、意知法,而起識想,三事相因便有更樂,`[*21]`以有更樂便有痛,`[*21]`以有痛便`[有=所【聖】]`有`[27]覺=所覺【三】*`覺,以有覺便有想,`[*21]`以有想便稱量之,於中起若干`[種〔-〕【三】]`種想著之念。`[此〔-〕【三】]`此是貪欲`[*17]`之使、瞋恚使、邪見使、憍慢使、欲世間使、癡使、疑使,皆起刀杖之變,興若干種`[*17]`之變,不可稱計。
「若有人作是說:『亦無眼,亦無色,而有更樂。』此事不然。設復言:『無更樂,有痛者。』此亦不然。設言:『無痛而有想著者。』此事不然。設復有人言:『無耳、無聲,無鼻、無香,無舌、無味,無身、無細滑,無意、無法,而言有識者。』終無此理也。設言:『無識而有更樂者。』此事不然。設:『無更樂而言有痛者。』此事不然。設言:『無痛而有想著者。』此事不然。若復`[人=有人【三】]`人言:『有`[眼=限【宋】]`眼、有色於中起識。』此是必然。若言:『耳聲、鼻香、舌味、身細滑、意法於中起識者。』此事必然。諸賢當知,由此因緣,世尊說曰:『我之所論,天及世人、魔、若魔天不能及者,亦不著世,復不住世,然我於欲而得解脫,斷於狐疑,無復猶豫。』世尊因此緣略說其義耳。汝等`[心=若心【三】]`心不解者,更至如來所,重問此義。設如來有所說者,好念奉持。」
是時,眾多比丘聞迦`[*12-6]栴=旃【三聖】*`栴延所`[說=言【三】]`說,亦不言善,復不言非,即從座起而去。自相謂言:「我等當持此義往問如來,設世尊有所說者,當奉行之。」
是時,眾多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CB】,而【大】]`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以此`[緣本=本緣【三】]`緣本,具白世尊。爾時,如來告比丘曰:「迦`[*12-7]栴=旃【三聖】*`栴延比丘聰明辯`[才=才已【聖】]`才,廣演其義,設汝等至吾所問此義,我亦當以此與汝說之。」
爾時,阿難在如來後。是時,阿難白佛言:「此經義理極為甚深,猶如有人行`[路=路渴乏【元明】]`路而遇甘露,取而食之,極為香美,食無厭足。此亦如是,其善男子、善女人所至到處,`[聞=以聞【聖】]`聞此法而無厭足。」重白世尊:「此經名何等,當云何奉行。」
佛告阿難:「此經名曰甘露法味,當念奉行。」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經〔-〕【三】]`增壹阿`[*18-1]含=鋡【聖】*`含經莫畏品第四十`[一〔-〕【聖】]`一
`[~S. 55. 21. Mahānāma.,[Nos. 99(930), 100(155.)]]`(一`[[-]【CB】,一【大】]`)
聞如是:
一時,佛在`[釋翅=~Sakka.]`釋翅迦毘羅衛尼拘屢園中。
是時,`[摩呵男=~Mahānāma.]`摩呵男釋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摩呵男釋白世尊言:「躬從如來受此言教:『諸有善男子、善女人斷三結使,成須陀洹,名不退轉,必成道果,更不求諸外道異學,亦復不觀察餘人所`[說=為【三】]`說。』設當爾者,此事不然。我若見暴牛、馬、駱駝,即時恐懼,衣毛皆竪,復作是念:『設我今日懷此恐懼,當取命終者,為生何處?』」
世尊`[告=告曰【三】]`告摩呵男:「勿起恐畏之心,設當取命終,不墮三惡趣。所以然者,今有三消滅之義。云何為三?如有著於婬欲而起惱亂,復起害心向他人,已無此欲,則不起殺害之心,於現法中不起苦惱,諸有惡不善法欲自害己;設無此者,則無擾亂,便無愁憂。是謂,摩呵男,此三義,諸惡不善法便墮在下,諸善之法便在於上。亦如`[8]酥=蘇【宋聖】*`酥瓶在水中壞,是時瓦石便沈在下,`[*8]`酥便浮在上。此亦如是,諸惡不善之法便在於下,諸善之法便浮在上。摩呵男!當知我昔日未成佛道,在優留毘六年勤苦,不`[食=貪【宋】]`食`[美=著【宋】,膳【元明】,饍【聖】]`美味,身`[體=體極為【三】]`體羸瘦,如似百年之人,皆由不食之所致。若我欲起時,便自墮地。時,我復作是念:『設我於中命終者,當生何處?』時,我復作是念:『我今命終者,必不生惡道中。』然復義趣不可從樂至樂,要當由苦然`[復=後【三】]`復至樂。
「我爾時復遊在仙人窟中。爾時,有`[多=眾多【三】]`多尼揵子在彼學道。是時,尼揵子舉手指日,`[曝=暴【三聖】]`曝體學道,或復`[15]有〔-〕【三】*`有蹲而學道。我爾時往至彼所,語尼揵子:『汝等何故離`[坐=座【三】]`坐舉手翹足乎?』彼尼揵子曰:『瞿曇當知,昔我先師作不善行,今所以苦`[者=之【三】]`者,欲滅其罪;今雖露形體,有慚辱分,亦`[*15]`有消滅此事。瞿曇當知,行盡苦亦盡,苦盡行亦盡,苦行`[*28-1]已=以【聖】*`已盡,便至涅槃。』
「我爾時復語尼揵子曰:『此事不然,亦`[無=不【三】]`無由行盡苦亦盡,亦不由苦盡行亦盡,得至涅槃;但`[今=令【三】]`今苦行盡得至涅槃者,此事然矣!但不可從樂至樂。』尼揵子曰:『頻`[20]毘=婆【三聖】*`毘娑羅王從樂至樂,有何苦哉?』我爾時復語尼揵子曰:『頻`[*20]`毘娑羅王樂,何如我樂?』尼揵子報我言:『頻`[21]毘=婆【元明】*【聖】*`毘`[娑【CB】,裟【大】]`娑羅王樂,勝汝樂也。』我爾時復語尼揵子曰:『頻`[*21]`毘娑羅王能使我七日七夜結跏趺坐,形體不移動乎?正使六、五、`[四〔-〕【宋】]`四、三、`[二〔-〕【三】]`二,乃至一日結跏趺坐乎?』尼揵子報曰:『不也。瞿曇!』世尊告曰:『我能堪任結跏趺坐,形不移動。云何,尼揵子!誰者為樂?頻`[毘=婆【三聖】]`毘娑羅王樂耶?為我樂耶?』尼揵子`[曰=報曰【三】]`曰:『瞿曇沙門樂。』
「如是。摩呵男!當`[作=以【三】]`作此方便,知不可從樂至樂,要當從苦至樂。猶如,摩呵男!大村左`[右〔-〕【三】]`右有大池水,縱`[廣【麗】,橫【大】(cf. K18n0649_p0586a20; T02n0125_p0731c12)]`廣一由旬,水滿其中。若復有人,來取彼一`[28]渧=滴【三】*`渧水。云何,摩呵男!水何者為多?一`[*28]`渧水多?為池水多乎?」
摩呵男曰:「池水多,非一`[*28-2]渧=滴【三】*`渧水多也。」
世尊告曰:「此亦如是。賢聖弟子諸苦已盡,永無復有,餘存在者如一`[*28-3]渧=滴【三】*`渧水耳。如我眾中最下道者,不過七死七生而盡苦際。`[若=苦【元】]`若復勇猛精進,便為`[家家=寂滅【宋明】]`家家,即得道跡。」
爾時,世尊重與摩呵男說微妙之法,彼聞法已,即從座起而去。
爾時,摩呵男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尊者`[那=阿【聖】]`那伽波羅在`[鹿〔-〕【聖】]`鹿野城中。
是時,有一婆羅門年垂朽邁,昔與尊者那伽`[33]婆=波【三】*`婆羅少小舊欵。是時,婆羅門往至那伽`[*33]`婆羅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
爾時,梵志語那伽`[*33-2]婆=波【三】*`婆羅曰:「汝今`[於=所【三】]`於樂之中,最為快樂。」
那伽`[*33-3]婆=波【三】*`婆羅曰:「汝觀何等義,而作是說:『於樂之中,最為快樂。』?」
婆羅門報曰:「我頻七日中,七男兒死,皆勇猛高才,智慧難及;近六日之中,十二作使人無常,能堪作使,無有懈怠;近五日`[*28-2]已=以【聖】*`已來,四兄弟無常,多諸`[妓=伎【宋】,技【元明】]`妓術,無事不`[閑=開【聖】]`閑;近四日`[*28]`已來,父母命終,年向百歲,捨我去世;近三日`[*28]`已來,二婦復死,顏貌端`[政=正【三】]`政,世之希有;又復家中有八窖珍寶,昨日求之而不知處;如我今日遭此苦惱,不可稱計。然,尊者!今日永離彼患,無復愁憂,`[正〔-〕【三聖】]`正以道法而自娛樂,我觀此義已,故作是說:『於樂之中,最為快樂!』」
是時,尊者那伽`[*33-4]婆=波【三】*`婆羅告彼梵志曰:「汝何為不作方便,使彼爾許之人而不命終乎?」
梵志對曰:「我亦多作方便,欲令不死,又不失`[財=時【宋】]`財,亦復隨時布施,作諸功德,祠祀諸天,供養諸長老梵志,擁護諸神,誦`[諸〔-〕【三】]`諸呪術,亦能瞻視星宿,亦復能和合藥草,亦以甘饌飲食施彼窮厄,如此之比不可稱也。然復不能濟彼命根。」
是時,尊者那伽`[*33-5]婆=波【三】*`婆羅便說此偈:
「藥草諸呪術, 衣被飲食具,
雖施而無益, 猶抱身苦行。
正使祭神祠, 香花及沐浴,
計挍此原本, 無能療治者。
假使施諸物, 精進持梵行,
計挍此原本, 無能療治者。」
是時,梵志問曰:「當行何法,使無此苦惱之患?」
是時,尊者那伽`[*33-6]婆=波【三】*`婆羅便說此偈:
「恩愛無明本, 興諸苦惱患,
彼滅而無餘, 便無復有苦。」
是時,`[彼梵…語=梵志聞是說【三】]`彼梵志正聞語已,即時便說此偈:
「雖老不極老, 所行如弟子,
願聽出家學, 使得離此災。」
是時,尊者那伽婆羅即授彼三衣,使出家`[學=學道【明】]`學,又告之曰:「汝今,比丘!當觀此身從頭至足,此髮、毛、`[爪=圿【聖】]`爪、齒為從何來?形體、皮`[宍=膚【三】,肉【聖】]`宍、骨髓、腸胃悉從何來?設從此`[去=法【聖】]`去,當至何所?是故,比丘!勿多憂念世間苦惱,又當觀此毛孔之中,求方便成四諦。」
是時,尊者那伽`[*33-7]婆=波【三】*`婆羅便說此偈:
「除想勿多憂, 不久成法眼,
無常行如電, 不遇此大幸。
一一觀毛孔, 生者滅者原,
無常行如電, 施心向涅槃。」
是時,彼長老比丘受如是言教,在閑靜之處,思惟此`[業=義【三】]`業。所以`[然〔-〕【三】]`然族姓子,剃除鬚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者,欲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時,彼比丘便成阿羅漢。是時,有天是彼比丘舊知識,見彼比丘成阿羅漢已,便往至那伽`[*33-8]婆=波【三】*`婆羅所,在虛空中而說此偈:
「`[以=已【三聖】]`以得具足戒, 在彼閑靜處,
得道心無著, 除諸原惡本。」
是時,彼天復以天華散尊者上,即於空中沒不`[現=復現【三】]`現。
爾時,彼比丘及`[天〔-〕【聖】]`天聞尊者那伽`[*33-9]婆=波【三】*`婆羅所說,歡喜奉行。
`[~S. 22. 57. Sattaṭṭhāna.]`(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七處之善,又察四法,於此現法之中名為上人。云何,比丘!觀七處之善?於是,比丘!以慈心遍滿一方、`[二方〔-〕【聖】]`二方、三方、四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盡於世間以慈心遍滿其中。悲、喜、護心,空,無相、願,亦復如是。諸根具足,飲食自量,恒自覺悟。如是,比丘!觀七處。
「云何,比丘!察四處之法?於是,比丘!內自觀身,除去愁憂,身意止,外復觀身`[身〔-〕【聖】]`身意止;內外觀身身意止。內自觀痛痛意止;外自觀痛痛意止;內外觀痛痛意止。內觀心心意止;外觀心心意止;內外觀心心意止,除去愁憂,無復苦患。內觀法法意止;外觀法法意止,內外觀法法意止。如是,比丘!觀四法之善。
「若復,比丘!`[如=能如【三】]`如是七處善及察四法,於此現法中`[為=名為【三】]`為上人。是故,比丘!當求方便,辦七處之善及觀四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釋翅`[迦=伽【三聖】]`迦毘羅越城尼拘`[屢=律【聖】]`屢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眾多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言:「我等欲詣北方遊化。」
世尊告曰:「宜知是`[時=時是時【三】]`時。」世尊復告比丘曰:「汝等為辭舍利弗比丘乎?」
諸比丘對曰:「不也。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往辭舍利弗比丘。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恒與諸梵行人教`[誡=戒【聖】]`誡其法,說法無厭足。」
爾時,世尊與諸比丘說微妙之法,諸比丘聞法已,即從座起,禮世尊足,遶佛三匝,便退而去。
爾時,舍利弗在釋翅神寺中遊。爾時,眾多比丘往至舍利弗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是時,眾多比丘白舍利弗言:「我等欲詣北方人間遊化,今`[*21-7]以=已【三】*`以辭世尊。」
舍利弗言:「卿等當知,北方人民、沙門、婆羅門皆悉聰明,智慧難及,復有人民`[憙=喜【聖】]`憙來相試。若當來問卿:『諸賢師,作何等論?』設當作是問者,欲云何報之?」
諸比丘報曰:「設當有人來問者,我當以此義報之:『色者無常,其無常者即是苦`[也〔-〕【三】]`也;苦者無我,無我者`[空=空也【三】]`空,以空無我、彼空,如是智者之所觀也。痛、想、行、識亦復無常、苦、空、無我,其實空者彼無我、空,如是智者之所學也。此五盛陰皆空、皆寂,因緣合會皆歸於磨滅,不得久住。八種之道,將從有七,我師所說正謂此耳。』若剎利、婆羅門、人民之類,來問我義者,我等當以此義報之。」
是時,舍利弗語眾多比丘曰:「汝等堅持心意,勿為輕舉。」
是時,舍利弗具足與諸比丘說微妙`[23]之〔-〕【三】*`之法,即從座起而去。
是時,眾多比丘去不遠,舍利弗告`[24]比=諸比【三】*`比丘:「當云何行八種`[*23-1]之〔-〕【三】*`之道及七`[種〔-〕【聖】]`種`[*23]`之法?」
是時,眾多比丘白舍利弗言:「我等乃從遠來,欲聞其義,唯願說之。」
舍利弗報曰:「汝等諦聽!`[諦聽〔-〕【三】]`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當說。」是時,比丘而受其教。
舍利弗告曰:「若一心念正見者,念覺意不亂也;等治者,念一心一切諸法,法覺意也;等語者,身意精進,精進覺意也;等業者,一切諸法得生,喜覺意也;等命者,知足於賢聖之財,悉捨家財,安其形體,猗覺意也;等方便者,得賢聖四諦,盡除去諸結,定覺意也;等念者,觀四意止,身無牢固,皆空無我,護覺意也;等三昧者,不獲者獲,不度者度,不得證者使得證也。設當有人來問此義:『云何修八種道及七法?』汝等當如是報之。所以然者,八種道及七法,其有比丘`[修=修行【三】]`修此者,有漏心便得解脫。
「我今重告`[汝=汝等【元明】]`汝,其有比丘修行思惟八種道及七法者,彼比丘便成二果而無狐疑,得`[阿=阿那含若阿【三】]`阿羅漢。且捨此事。若不能多,一日之中行此八種道及七法者,其福不可稱計,得阿那含、若阿羅漢。是故,諸賢,當求方便,行此八種道及七法者,於取道無有狐疑。」
爾時,諸比丘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語=告【三】]`語迦葉曰:「汝今年`[已=以【宋聖】]`已朽邁,無少壯`[*23-3]之〔-〕【三】*`之意,宜可受諸長者衣裳及其飲食。」
大迦葉白佛言:「我不堪任受彼衣食,今此納衣隨時乞食,快樂無比。所以然者,將來`[當=亦當【聖】]`當有比丘!形體柔軟,心貪好衣食,便於禪退轉,不復能行苦業,又當作是語:『過去佛時,諸比丘等亦受人請、受人衣食,我等何為不法古時聖人乎?』坐貪著衣食故,便當捨服為白衣,使諸`[聖賢=賢聖【三】]`聖賢無復威神,四部之眾漸漸減少;聖眾`[9]已=以【聖】*`已減少,如來神寺復當毀壞;如來神寺`[*9]`已`[毀壞故=壞【三】]`毀壞故,經法復當`[凋=彫【聖】]`凋落。是時,眾生無復精光,`[12]以=已【三】*`以無精光,壽命遂短。是時,彼眾生命終已,皆墮三惡趣。猶如今日眾生之類,為福多者皆生天上,當來之世為罪多者,盡入地獄。」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葉多所饒益,為世人民作良`[友=祐【三】]`友福田。迦葉當知,吾`[般〔-〕【三】]`般涅槃後千歲餘,當有比丘於禪退轉,不復行頭陀之法;亦`[無=不【三】]`無乞食、著補納衣,貪`[受〔-〕【三】]`受長者請`[其=受其【三】]`其衣食;亦復不在樹下閑居之處,好喜莊飾房舍,亦不用大小便為藥,但著餘藥草,極甘美者;或於其中貪著財貨,悋惜房舍,恒共鬪諍。爾時,檀越施主篤信佛法,好喜惠施,不惜財物。是時,檀越施主命終之後盡生天上,比丘懈怠者,死入地獄中。如是,迦葉!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不得久保。
「又迦葉`[當〔-〕【三】]`當知,將來之世,當有比丘`[剃=剃除【三】]`剃鬚髮而習家業,左抱男,右抱女,又執箏簫在街巷乞食。爾時,檀越施主受福無窮,況復今日至誠乞食者。如是,迦葉!一切行無常,不可久`[停=保【三】,亭【聖】]`停。
「迦葉當知,將來之世,若有沙門比丘當捨八種道及七種`[*23-4]之〔-〕【三】*`之法,如我今日於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將來諸比丘以為歌曲,在眾人中乞食以自濟命,然`[後=彼【三】]`後檀越施主`[飯=雖飯【三】]`飯彼比丘眾,猶獲其福,況復今日而不得其福乎!
「我今持此法付授迦葉及阿難比丘。所以然者,吾今年`[老=耆【聖】]`老以向八十,然如來不久當取滅度,今持法寶付囑二人,善念誦持,使不斷絕,流布世間。其有遏絕聖人言教者,便為墮邊際。是故,今日囑累汝經法,無令脫失。」
是時,大迦葉及阿難即從座起,長跪叉手,白世尊`[言=曰【三】]`言:「以何等故,以此經法付授二人,不囑累餘人乎?又復如來眾中,神通`[第一=弟子【三】]`第一不可稱計,然不囑累?」
世尊告迦葉曰:「我於天上、人中,終不見此人,能受持此法寶,如迦葉、阿難之比。然聲聞中亦復不出二人上者,過去諸佛亦復有此二人受持經法,如今迦葉、阿難比丘之比,極為殊妙。所以然者,過去諸佛頭陀行比丘,法存則存,法沒則沒。然我今日迦葉比丘留住在世,彌勒佛出世然後取滅度。由此因緣,今迦葉比丘勝過去時比丘之眾。又阿難比丘云何得勝過去侍者?過去時諸佛侍者,聞他所說,然後乃解。然今日阿難比丘,如來未發語便解,如來`[不復語=意須是不須【三】]`不復語是,皆悉知之。由此因緣,阿難比丘勝過去時諸佛侍者。是故,迦葉!阿難!吾今付授汝、囑累汝此法寶,無令缺減。」
爾時,世尊便說`[偈言=此偈【三】]`偈言:
「一切行無常, 起者必有滅,
無生則無死, 此滅`[最為=為最【三】]`最為樂。」
是時,大迦葉及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18-2]含=鋡【聖】*`含經卷第三十`[*19-1]五=四【聖】*`五`[〔-〕=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1]含=鋡【聖】*`含經卷第三十`[2]六=五【聖】*`六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八難品第四十`[二〔-〕【聖】]`二`[之〔-〕【宋元聖】]`之`[一=八法初【宋元】,一八法初【明】]`一
`[~A. VIII. 29. Akkhaṇa.,[No. 26(124)]]`(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凡夫之人不聞不知`[說法=而說【元】]`說法時節。比丘當知,有八不聞`[時=之【宋】]`時節,人不得修行。云何為八?若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如來`[之〔-〕【三】]`之所行,然此眾生在地獄中,不聞不覩。是謂初一難`[11]也〔-〕【三】*`也。
「若復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畜生中,不聞不覩。是謂第二之難。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說法教,然此眾生在餓鬼中,不聞不覩。是謂`[此〔-〕【三】]`此第三之難`[*11-1]也〔-〕【三】*`也。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長壽天上,不聞不覩。是謂第四之難`[*11-2]也〔-〕【三】*`也。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邊地生,誹謗賢聖,造諸邪業。是謂第五之難。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眾生生於中國,又且六情`[不=而不【三】]`不完具,亦復不別善惡之法。是謂第六之難`[*11-3]也〔-〕【三】*`也。
「若復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眾生在於中國,雖復六情完具,無所缺漏,然彼眾生心識邪見:無人、無施、亦無受者;亦無善惡之報;無今世、後世;亦無父母;世無沙門、婆羅門等成就得阿羅漢者,自身作證而自遊樂。是謂第七之難`[*11-4]也〔-〕【三】*`也。
「復次,如來不出現世,亦復不說法使至涅槃者,又此眾生生在中國,六情完具,堪任受法,聰明高才,聞法則解,修行正見,便:有物、有施、有受者;有善惡之報;有今世、後世;世有沙門、婆羅門等修正見,取證得阿羅漢者。是謂第八之難,非梵`[行=行人【三】]`行所修行。是謂,比丘!有此八難,非梵行所修行。
「於是,比丘!有一時節法,梵行人所修行。云何為一?於是,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人生在中國,世智辯聰,觸物皆明,修行正見,亦能分別善惡之法,有今世、後世,世有沙門、婆羅門等修正見,取證得阿羅漢者。是謂梵行人修行一法,得至涅槃。」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八難非一類, 令人不得道,
如今現在前, 世間不可遇。
亦當學正法, 亦莫失是處,
追憶過去等, 便生地獄中。
於是斷無欲, 思惟於正法,
久存於世間, 而無斷滅時。
於是斷無欲, 思惟於正法,
永斷生死原, 久存於世間。
`[以=已【三】]`以得於人身, 分別正真法,
諸不得果者, 必遊八難處。
今說有八難, 佛法之要行,
一難猶尚劇, 如板`[浮大=孔浮【三】]`浮大海。
雖當離一難, 然可有此理,
設離一四諦, 永離於正`[道=導【宋】]`道。
是故當專心, 思惟於妙理,
至誠聽正法, 便得無為處。
「是故,比丘!當求方便,遠離八難之處,莫願其中。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八大地獄。云何為八?一者還活地獄,二者黑繩地獄,三者等害地獄,四者`[18]涕=啼【三】*`涕哭地獄,五者大涕哭地獄,六者阿鼻地獄,七者炎地獄,八者大炎地獄。`[如是=是謂【三聖】]`如是,比丘!八大地獄。」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還活及黑繩, 等害二涕哭,
五逆阿鼻獄, 炎大炎地獄。
此名八地獄, 其中不可處,
皆由惡行本, 十六隔子圍。
然彼鐵獄上, 為火之所燒,
遍一由旬內, 熾火極`[熱=赫【三】]`熱盛。
四城四門戶, 其間甚平整,
又以鐵作城, 鐵板覆其上。
「斯由眾生罪報之緣,令彼眾生受苦無量,肉血`[消=銷【三】]`消盡,唯有骨存。以何等故,名為還活地獄?`[復有=又【三】]`復有彼眾生形體挺直,亦不動搖,為苦所逼,不`[能=得【三】]`能移轉,形體`[以=已【三】]`以無肉血。是時,眾生自相謂言:『眾生還活,`[還活〔-〕【三】]`還活。』是時,彼眾生便自還活。以此因緣,故名`[為〔-〕【三】]`為還活地獄。
「復以何`[因=因緣【三】]`因,名為黑繩地獄?然彼眾生形體筋脈皆化為`[繩=綖【宋】]`繩,以鋸鋸身,故名為黑繩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名為【三】]`名等害地獄?是時,彼眾生集在一處,而梟其首,尋復還生。由此因緣,名為等害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涕哭地獄?然彼眾生善本斷滅,`[無=無有【三】]`無毛髮遺餘在;在彼`[地〔-〕【三】]`地獄中,受惱無量,於中稱怨喚呼,聲不斷絕。由此因緣,名為涕哭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大涕哭地獄?然彼眾生在地獄中,受無量苦痛,不可稱計;於中喚呼、`[椎=推【聖】]`椎胸、自摑,同聲唱㘁。由此因緣,名為大涕哭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阿鼻地獄?然眾生`[4]之〔-〕【三】*`之類殺害父母,壞佛偷婆,鬪亂眾僧,習邪倒見,與邪見共相應,一`[切=劫【三聖】]`切不可療治。以是之故,名為阿鼻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炎地獄?然眾生`[*4-1]之〔-〕【三】*`之類在彼獄中,形體烟出,`[皆=皆悉【三】]`皆融爛,故名為炎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大炎地獄?然彼眾生在此獄中,都不見罪人之遺餘,`[是=故名大燄地獄是【三】]`是謂,比丘!由此因緣,名為八大地獄。
「`[一=然八地獄一【三】]`一一地獄有十六隔子,其名`[優鉢地獄=憂【聖】]`優鉢地獄、鉢頭地獄、拘牟頭地獄、分陀利地獄、未曾有地獄、永無地獄、愚惑地獄、縮聚地獄、刀山地獄、湯`[火=灰【三聖】]`火地獄、火山地獄、灰河地獄、荊棘地獄、沸屎地獄、劍樹地獄、熱鐵丸地獄。如是`[比=此【明】]`比十六隔子不可稱量,使彼眾`[生=身壞命終生【三】]`生,生地獄中。
「彼或有眾生毀正見者,誹謗正法而遠離之,命終之後皆生還活地獄中。諸有眾生好喜殺生,便生黑繩地獄中。其有眾生屠殺牛、羊及種種類,命終之後生等害地獄中。其有眾生不與取,竊他物者,便生涕哭地獄中。其有眾生常喜淫`[泆=逸【宋】]`泆,`[有=又【三】]`有復妄語,命終之後生大涕哭地獄中。其有眾生殺害父母,破壞神寺,鬪亂聖眾,誹謗聖人,習倒邪見,命終之後生阿鼻地獄中。其有眾生,此間聞語,`[復傳來=傳使【三】]`復傳來至彼,設彼間聞,復傳來至此,求人方便,彼人命終之後生炎地獄中。其有眾生鬪亂彼此,貪著他物,興起慳`[疾=嫉【三聖】]`疾,意懷猶豫,命終之後生大炎地獄中。其有眾生造諸雜業,命終之後生十六隔`[子=子之【三】]`子中。
「是時,獄卒役彼眾生,苦痛難量;或`[18]斷=斷其【三】*`斷手,或`[*18]`斷脚,或斷手脚;`[(或截…耳)六字〔-〕【三】]`或截鼻,或斷耳,或`[斷=截【三】]`斷耳鼻;或取材木`[押=壓【三】]`押之,或以草著其腹,或取髮懸之,或剝其皮,`[割=或割【三】]`割其肉,或分為二分,或還縫合`[23]之〔-〕【三】*`之,或取五`[刖【CB】,則【大】]`刖之,或取火側炙之,或融鐵灑之,或五`[磔=搩【三聖】]`磔之,或`[長=張【三】]`長其身,或以利斧而梟其首,尋復還生。要當人中`[罪=所作罪【三】]`罪畢,然後乃`[生=出【三聖】]`生。是時,獄卒取彼眾生,大`[椎=搥【宋元】,槌【明】,推【聖】]`椎碎其形體,或取脊脈剝之,`[復=又復【三】]`復`[驅逐使上劍樹〔-〕【聖】]`驅逐使上劍樹,復驅使`[使〔-〕【三聖】]`使下;是時,有鐵`[𭉨=觜【三】]`𭉨`[烏=鳥【明】]`烏尋復食之,復取五繫之,不得動轉,尋復舉著大`[鑊=濩【聖】]`鑊湯中,加以鐵叉而害其身,風吹其身,復還生如故。是時,獄卒復使眾生上`[刀山火=大刀【聖】]`刀山、火山不令停住,`[其=於【三】]`其中受苦不可稱`[計=量【三】]`計,要當人中所作罪畢,然後乃出。
「是時,罪人不堪受此苦痛,復求入熱灰地獄中受`[苦=痛【三聖】]`苦無量,`[復=從【元】]`復從中出,入逆`[刺=剌【三】]`刺地獄,其中風吹痛不可計,復從中出,入熱屎地獄中。是時,熱屎地獄中有`[濡=軟【三】]`濡細虫,噉彼骨肉。是時,眾生不堪受苦痛,復移至劍樹地獄,傷壞形體,痛不可忍。
「是時,獄卒語彼眾生曰:『汝等為從何來?』是時罪人報曰:『我曹亦復不知為從何來?』又問:『為從何去?』報曰:『亦復不知當何所至?』又問:『今欲求何等?』報曰:『吾等極患飢渴。』是時,獄卒以熱鐵丸著彼罪人口中,燒爛身體,痛不可堪,要當畢其罪本,然後乃命終。是時,罪人復還`[歷經=經諸【聖】,經【三】]`歷經爾許地獄,於中受苦數千萬歲,然後乃出。
「比丘當知,閻羅王便作是念:『諸有眾生身、口、意行惡,盡當受如是之罪;諸有眾生身、口、意行善者,如是之比皆當生光音天。』」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愚者常歡喜, 如彼光音天,
智者`[常=先【聖】]`常懷懼, 猶如處地獄。
「是時`[比丘=罪人【三】]`比丘,聞閻羅王作是教令:『我今何日當滅昔所作罪,於此命終得受人形,生`[中國之中=在中國【三】]`中國之中,與善知識共會,父母篤信佛法,於如來眾中得出家學道,於現法中得盡有漏成無漏。我今重`[苦=告【三聖】]`苦汝,勤加用意,去離八`[難〔-〕【宋】]`難處,得生中國,與善知識相遇,得修梵行,所願成果不失本誓。』是故,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離八大地獄及十六隔子者,當求方便,修八正道。如是,`[比=諸比【三】]`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f. D. 16. Mahāparinibbāna. IV–V.,[Nos. 135, 136. cf. No. 1(2)].]`(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毘舍離`[㮈祇=柰氏【三聖】]`㮈祇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漸漸復在人中遊化。
是時,世尊還顧觀毘舍離城,尋時便說此偈:
「今觀毘舍離, 更後不復覩,
亦復更不入, 於是當別去。」
是時,毘舍離城中人民,聞說此偈,普懷愁憂,從世尊後,各各墮淚,自相謂曰:「如來滅度將在不久,世間當失光明。」
世尊告曰:「止!止!諸人勿懷愁憂,應壞之物欲使不壞者,終無此理。吾先以有`[四=此四【三】]`四事之教,由此得作證,亦復`[以=與【三聖】]`以四部`[3]之〔-〕【三】*`之眾,說此四事之教。云何為四?一切行無常,是謂一法;一切行苦,是謂二法;一切行無我,是謂三法;涅槃為滅盡,是謂第四法`[*3]`之本。如是不久,如來當取滅度。汝等當知,四法之本,普與一切眾生而說其義。」
爾時,世尊欲使毘舍離城人民還歸,即化作大坑,如來將`[諸〔-〕【三】]`諸比丘眾在`[彼=於彼【三】]`彼岸,國土人民而在此岸。是時,世尊即擲己鉢在虛空中與彼人民,又告之曰:「汝等,好供養此鉢,亦當供養高才法師,長夜之中獲福無量。」是時,世尊與彼鉢已,即時詣拘尸那竭國。
是時,拘尸那竭國人民五百餘`[力〔-〕【聖】]`力士集在一處,各作此論:「我同共造奇特之事,使後命終之時,名稱遠布,子孫共傳:『昔日拘尸那竭力`[士〔-〕【三】]`士勢叵及。』」斯須,復作是念:「當造立何功德?爾時,去拘尸那竭國不遠有大方石,長百二十步,廣六十步。我等當共竪之。」盡其筋力,欲得竪立,而不剋獲,亦不動搖,何況能舉`[乎=之乎【三】]`乎?是時,世尊便往至彼所,而告之曰:「諸童子,欲何所施為?」
時,諸童子`[白=即白【三】]`白佛言:「`[我=我等【三】]`我向者各作此論,欲移此石,使世世稱傳其名。施功`[已=以【聖】]`已來,乃經七日,然不能`[令=使【三】]`令此石移轉。」
佛告諸童子:「卿等欲使如來竪此石乎?」
童子報言:「今正是時,唯願世尊當安此石。」
是時,世尊以`[右=左【明】]`右手摩`[抆=提【宋】,捫【元明】]`抆此石,舉著`[左=右【三】]`左手中,擲著虛空中。是時,彼石乃至梵天上。
是時,拘尸那竭力士不見此石,而白世尊曰:「此石今何所至?我等今日咸共不見。」
世尊告曰:「此石今乃至梵天上。」
童子白佛言:「此石何時當來閻浮`[利=里【三】]`利地上。」
世尊告曰:「我今當引譬喻,智者以譬喻自解。設復有人往梵天上,取此石投閻浮地者,十二年乃到;然今如來威神所感,正爾當還。」
如來說此語已,是時彼石尋時還來,虛空之中雨諸天華若`[干=千【三】]`干百種。
是時,彼童子五百餘人遙見石來,各各馳散,不安本處。佛告童子:「勿懷恐懼,如來自當知時。」
爾時,世尊舒左手`[遙【CB】,搖【大】]`遙接彼石,著右手中而`[竪=竪立【三】]`竪之。是時,三千大千剎土六`[變=反【三】]`變震動,虛空之中`[神妙之=諸神妙【三】,諸神妙之【聖】]`神妙之天,散種種`[憂=優【三】]`憂鉢蓮華。是時,五百童子皆嘆未曾有:「甚奇!甚特!如來威神實不可及,此石今長百二十步,廣六十步,然以一手而安處之。」
是時,五百童子白佛言:「如來以何力移動此石,為神足`[22]之〔-〕【三】*`之力,為用智慧`[*22]`之力安處此石乎?」
佛告童子曰:「吾亦不用神足`[*22-2]之〔-〕【三】*`之力,亦復不用智慧之力,吾今用父母`[*22]`之力安處此石。」
諸童子白`[佛=佛言【三】]`佛:「不審如來用父母`[*22-4]之〔-〕【三】*`之力,其事云何?」
世尊告曰:「吾今當與汝引`[譬=譬喻【三】]`譬,智者以譬喻自解。童子當知,十駱駝`[*22-5]之〔-〕【三】*`之力,不如一凡象力;`[又=有【聖】]`又復十駱駝及一凡象`[*22]`之力,不如一`[迦=加【聖】]`迦羅勒象力;又復十駱駝及一凡象力并迦羅勒象力,不如一鳩陀延象力`[27]也〔-〕【三】*`也;正使十駱駝、一凡象`[力〔-〕【三】]`力,乃至鳩陀延象力,不如一婆摩那象力也;復計此象之力,不如一迦泥留象力也;復計諸象之力,復不如一`[優=憂【聖】]`優鉢象力`[*27]`也;復計爾許象`[*22]`之力,復不如一鉢頭摩象力`[*27]`也;復計`[挍〔-〕【三】]`挍爾許象力,復不如一拘牟陀象力`[*27]`也;復取計挍之,復不如一分陀利象力`[*27]`也;復取計`[挍=挍之【三】]`挍,復不如一`[香=雪【三】]`香象之力;復取計挍`[之=之復不如一香象之力復取計校之【三】]`之,復不如一摩呵那極之力;復`[計=取計【三】]`計挍之,復不如一那羅延之力;復取計挍之,復不如一轉輪聖王之力;復取計挍之,`[35]不=復不【三】*`不如一阿維越致之力;復取計挍之,不如一補處菩薩之力;復取計挍之,復不如一道樹下坐菩薩之力;復取計挍之,復不如一如來父母遺體之力。吾今以父母之力安處此石。」
爾時,五百童子復白世尊言:「如來神足力者,其事云何?」
世尊告曰:「吾`[昔=昔日【三】]`昔有弟子`[名=名曰【三】]`名目`[38]犍=揵【三聖】*`犍連,神足之`[中=力【三】]`中最為第一。爾時,共遊在毘羅若竹園村中。爾時,國土至儉,人民相食,白骨盈路。然出家學`[士=道【三】]`士乞求難得,聖眾羸瘦,氣力虛竭;又復村中生民之類,皆懷飢色,無復聊賴。是時,大目`[*38]`犍連來至我所,而白我言:『今此毘羅若極為飢儉,乞求無處,生民困悴,無復生路。我亦躬從如來受此言教:「今此地下有自然地肥,極為香美。」唯願世尊聽許弟子,反此地肥令在上,使此人民得食噉之,又`[使=復【聖】]`使聖眾得充氣力。』
「我爾時告目連曰:『諸地中蠕動之虫,欲安處何所?』目連白言:『當化一手似此地形,又以一手反此地肥,使蠕動之虫各安其所。』我爾時復告目連曰:『汝當有何心`[識=議【聖】]`識欲反此地?』目連白言:『我今反此地形,猶如力人反一樹葉而無疑難`[*27-5]也〔-〕【三】*`也。』我爾時`[復〔-〕【三】]`復語目連曰:『止!止!目連!不須反此地肥。所以然者,眾生覩此當懷恐怖,衣毛皆竪,諸佛神寺亦當毀壞。』是時,目連前白佛言:『唯願世尊聽許聖眾詣欝單`[曰=越【三】]`曰乞食!』
「佛告目連:『此大眾中無神足者,當云何詣彼乞食?』目連白佛言:『其無神足者,我當接詣彼土。』佛告目連:『止!止!目連!何須聖眾詣彼乞食。所以然者,將來之世亦當如是飢儉,乞求難得,人無顏色。爾時,諸長者婆羅門當語比丘言:「汝等何不詣欝單越乞食?昔日釋種弟子有大神足,遇此`[饑=飢【聖】]`饑儉,皆共詣欝單`[曰=越【三聖】]`曰乞食,而自存濟;今日釋迦弟子無有神足,亦無威神沙門之行。」便輕易比丘,使彼長者居士,普懷憍慢之心,受罪無量。目連當知,以此因緣,諸比丘眾不宜盡往詣彼乞食。』
「諸童子當知,目連神足其德如是。計目連神足之力,遍三千大千剎土,無空缺處,不如世尊神足之力,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如來神足其德不可量也。」
諸童子白佛言:「如來智慧力者,何者是乎?」
世尊告曰:「我`[昔=昔日【三聖】]`昔亦有弟子名舍利弗,智慧之中最為第一,如大海水縱`[橫=廣【三聖】]`橫八萬四千由旬,水滿其中;又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入水亦如是。然閻浮里地,南北二萬一千由旬,東西七千由旬,今取較之,以四大海水為墨,以須彌山為樹皮,現閻`[浮=浮里【三】]`浮地草木作筆,`[復〔-〕【三】]`復使三千大千剎土人民盡能書,欲寫舍利弗比丘智慧之業,然童子當知,四大海水墨、筆、人之漸漸命終,不能使舍利弗比丘智慧竭盡。如是,童子!我弟子之中智慧第一,不出舍利弗智慧之上。計此舍利弗比丘遍滿三千大千剎土,無空缺處,欲比如來之智慧,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三】]`以譬喻為比。如來智慧力者,其事如是。」
是時,童子復白佛言:「頗更有力出此力者乎?」
世尊告曰:「亦有此力出諸力之上。何者是?所謂無常力是。今日如來夜半在雙樹間,為無常力所牽,當取滅度。」
爾時,諸童子咸共墮淚:「如來取滅度何其速哉,世喪眼目。」
爾時,君`[11]茶=荼【三】*【聖】`茶羅繫頭比丘尼是婆`[羅〔-〕【三】]`羅陀長者女,此比丘尼便作是念:「吾聞世尊取滅度不久,然日數`[已=以【聖】]`已盡,今宜可往至世尊`[所〔-〕【聖】]`所親覲問訊。」是時,彼比丘尼即出毘舍離城,往至世尊所,遙見如來`[徑〔-〕【三】,經【聖】]`徑將諸比丘眾及五百童子,欲詣雙樹間。
爾時,比丘尼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我聞世尊取滅度將在不久。」
世尊告曰:「如來取滅度正在今日夜半耳。」
是時,比丘尼白佛言:「我今所以出家學道,又不果所願。然世尊捨我滅度,唯願說微妙之法,使果其願。」
世尊告曰:「汝今當思惟苦之原本。」
比丘尼復白佛言:「實苦,世尊!實苦,如來!」
世尊告曰:「汝觀何等義而言苦乎?」
比丘尼白佛言:「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三】]`離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如是,世尊!我觀此義已,故言謂苦。」
是時,比丘尼思惟義已,即於`[17]座=坐【聖】*`座上得三達智。是時,比丘尼白佛言:「我不堪見世尊取滅度,唯願聽許先取滅度。」是時,世尊默然可之。
是時,比丘尼即從`[*17-1]座=坐【聖】*`座起,禮世尊足,尋於佛前,身`[飛=飛在【三】]`飛虛空,作十八變:或行、或坐、或復經行,身放烟火,`[踊=俑【明】]`踊沒自由無所觸礙,或出水火,遍滿空中。是時,`[比=彼比【三】]`比丘尼作無`[央=鞅【宋】,殃【聖】]`央數之變已,即於無餘涅槃界而取滅度。是時,當取滅度`[之〔-〕【三】]`之日,八萬天子得法眼`[清〔-〕【三】]`清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智慧捷疾者。所謂君`[*11-1]茶=荼【三】*【聖】`茶羅比丘尼是也。」
是時,世尊告阿難曰:「汝往雙樹間與如來敷座,`[使頭北首〔-〕【三】]`使頭北首。」
對曰:「如是,世尊!」即受佛教,往雙樹間,與如來敷座,還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言【三聖】]`曰:「敷座已訖,使頭北`[首=向【三】]`首,宜知是時。」
即時,世尊往彼樹間,就所敷`[*17-2]座=坐【聖】*`座。是時,尊者阿難白世尊言:「有何因緣,如來敷`[*17]`座言頭北向?」
佛告阿難:「吾滅度後,佛法當在北天竺,以此因緣故,使敷座北向。」
是時,世尊分別三衣。爾時阿難白佛:「以何等故,如來今日分別三衣?」
佛告阿難:「我以當來之世檀越施主故,分別此衣耳。欲使彼人受其福,`[故=故故【三聖】]`故分別衣`[28]爾=耳【三聖】*`爾。」
是時,世尊須臾之頃,口出五色光,遍照方域。爾時,阿難復白佛言:「復以何因緣,如來今日口出五色光?」
世尊告曰:「我向作是念:『本未成道時長處地獄,吞熱鐵丸;或食草木,長此四大;或作`[騾驢=驢騾【明】]`騾、驢、駱駝、象、馬、猪、羊;或作餓鬼,長`[四大=此四大或作人【三】]`四大形,有受胎之厄;或受天福,食自然甘露。我今`[以=已【三】]`以成如來,以根力覺道成如來身。』由此因緣故,口出五色光`[*28-1]爾=耳【三聖】*`爾。」
是時,須臾之間口出微妙之光,勝於前光。是時,阿難白世尊言:「復以何因緣,如來重出`[光=妙光【三】]`光勝於前者?」
世尊告曰:「我向者作是念:『過去諸佛世尊取滅`[度=度時【三】]`度,遺法不久存於世。』我復重思惟:『以何方便,使我法得久存在世?如來身者金剛之數,意欲碎此身如芥子許,流布世間,使將來`[之〔-〕【三】]`之世,信樂檀越不見如來形像者,取供養之因,`[緣〔-〕【聖】]`緣是福祐,當生四姓家、四天王家、三十三天、`[豔=炎【宋】,𦦨【元明】]`豔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因此福祐,當生欲界、色界、無色界;或復有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辟支佛道,若成佛道。』由此因緣`[故=故故【聖】]`故,出斯光明`[*28-2]爾=耳【三聖】*`爾。」
是時,世尊躬自`[襞=擗【聖】]`襞僧伽梨四疊,右脇著地,脚脚相累。是時,尊者阿難悲泣涕零,不能自勝,又自考責:「既未成道,為結所縛,然`[今=復【三】]`今世尊捨我滅度,當何恃怙?」
是時,世尊知而告諸比丘曰:「阿難比丘今為所在?」
諸比丘對曰:「阿難比丘今在如來床後,悲號墮淚,不能自勝,又自考責:『既不成道,又不斷結使,然今世尊捨我涅槃。』」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止!止!阿難!無為愁憂。夫物處世,應當壞敗,欲使不變易者,此事不然。勤加精進,念修正法,如是不久亦當盡苦際,成無漏行。過去`[世〔-〕【三聖】]`世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亦有如此侍者。正使將來恒沙諸佛,亦當有此侍者如阿難比。轉輪聖王有四未曾有法。云何為四?於是,轉輪聖王欲出國界時,人民見者,莫不喜悅。爾時,轉輪聖王有所言教,其有聞者,靡不喜悅。聞其言教,乃無厭足。爾時,轉輪聖王默然,正使`[人民=民人【三】]`人民見王默然,亦復歡喜。是謂,比丘!轉輪聖王有此四未曾有`[之〔-〕【三】]`之法。
「比丘當知,阿難今日亦有四未曾有法。云何為四?正使阿難比丘默然至大眾中,其有見者,莫不`[喜=歡【三】]`喜悅。正使阿難比丘有所說者,其聞語者,皆共歡喜,假使默然亦復如是。正使阿難比丘至四部眾中,剎利、婆羅門眾中,入國王、居士眾中,皆悉歡悅,興恭敬心,視無厭足。正使阿難比丘有所說者,其聞法教,受無厭足。是謂,比丘!有此四未曾有`[之〔-〕【三聖】]`之法。」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言【三】]`曰:「當云何與女人從事?然今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家家乞食,福度眾生。」
佛告阿難:「莫與相見,`[設=設與【三】]`設相見莫與共語,設共語者,當專心意。」爾時,世尊`[便=更【元】]`便說此偈:
「莫與女交通, 亦莫共言語,
有能遠離者, 則離於八難。」
增壹阿`[*1-1]含=鋡【聖】*`含經卷第三十`[*2-1]六=五【聖】*`六`[〔-〕=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21]含=鋡【聖】*`含經卷第三十`[22]七=六【聖】*`七`[(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八難品`[第四十二之二=分之餘【聖】]`第四十二`[之=二餘【宋元】]`之二
「當云何與車`[26]那=匿【元明聖】*`那比丘從事?」
世尊告曰:「當以梵法罰之。」
阿難白`[佛=佛言【三聖】]`佛:「云何梵法罰之?」
世尊告曰:「不應與車`[*26-1]那=匿【元明聖】*`那比丘有所說,亦莫言善,復莫言惡,然此比丘亦復不向汝當有所說。」
阿難白佛言:「設不究事者,此則犯罪不重乎?」
世尊告曰:「但不與語,即是梵法之罰;然由不改者,當將詣眾中諸人共彈使出,莫與說戒,亦莫與法會從事。」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欲與彼怨家, 而報其怨者,
恒念莫與語, 此惡無過者。」
是時,拘尸那竭人民聞如來當取滅度,剋在夜半。是時,國土人民往至雙樹間。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人民白世尊言:「今聞如來當取滅度,我等當云何興敬?」
是時,世尊顧視阿難。是時,阿難即作是念:「如來今日身體疲倦,欲使我`[旨=指【元明】]`旨授彼`[義=儀【聖】]`義。」是時,阿難右膝著地,長跪叉手,白世尊言:「今有二種之姓,一名婆阿陀,二名須拔陀,今來自歸如來聖眾:『唯願世尊聽為`[30]優=憂【聖】*`優婆塞,自今`[31]已=以【聖】*`已後不復殺生!』復有名帝奢,二名`[優=憂【三聖】]`優波帝奢,復有名`[佛=弗【三聖】]`佛舍,二名雞頭,如是之比皆來歸如來:『唯願世尊聽為`[*30]`優婆塞,自今之後不復殺生,奉持五戒!』」
是時,世尊廣`[為〔-〕【三】]`為說法,發遣使歸。是時,五百摩羅眾即從`[2]座=坐【聖】*`座起,繞佛三匝,便退而去。爾時,世尊告阿難曰:「吾最後受證弟子,所謂拘尸那竭五百摩羅是也。」
爾時,須拔梵志從`[彼=波波【三】]`彼國來至拘尸那竭國,遙見五百人來,即問之曰:「汝等為從何來?」
五百人報曰:「須拔當知,如來今日當取滅度,在雙樹間。」
是時,須拔便作是念:「如來出現於世甚為難遇,如來出世時時乃有,如優曇鉢華億劫乃出。我今少多有疑不解諸法,唯彼瞿曇沙門能解我狐疑。我今可往至彼瞿曇所,而問此義。」
是時,須拔梵志至雙樹間,到阿難所,白阿難曰:「吾聞世尊今日當取滅度,為審爾不?」
阿難報曰:「審有其事。」
須拔白言:「然我今日猶有狐疑,唯願聽許白世尊此言:『餘人不解六師所說,為得見沙門瞿曇所說乎?』」
阿難白言:「止!止!須拔!勿嬈如來。」
如是再三,復白阿難曰:「如來出世甚不可遇,如優曇鉢華時時乃有,如來亦復如是,時時乃出,然我今觀如來足能解我狐疑,我今所問義者蓋不足言。又今,阿難!不與我往白世尊。又聞如來却`[觀=覩【三聖】]`觀無窮,前覩無極,然今日`[獨=猶【三聖】]`獨不見接納。」
是時,世尊以天耳`[遇=遙【三聖】]`遇聞須拔向阿難作如是論。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止!止!阿難!勿遮須拔梵志。所以然者,此來問義多所饒益,若我說法者即得度脫。」
是時,阿難語須拔言:「善哉!善哉!如來今聽在內`[問=聞【三】]`問法。」是時,須拔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又復須拔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須拔白世尊言:「我今欲有所問,唯願聽許!」
是時,世尊告須拔曰:「今正是時,宜可時問。」
是時,須拔白佛言:「諸異沙門,瞿曇!知諸算術,多所過度。所謂不蘭迦葉、阿夷`[耑=湍【三聖】]`耑、瞿耶樓、`[胝=般【宋】,波【元明】]`胝休迦旃、先毘盧持、尼揵子等,如此之`[比=輩【三】]`比,知`[三〔-〕【聖】]`三世事乎?為不`[解=詳【三聖】]`解耶?其六師之中復有勝如來乎?」
爾時,世尊告曰:「止!止!須拔,勿問此義,何煩問此勝如來乎?然我今日在此座上,當與汝說法,善思念之。」
須拔白佛言:「今當為問深義,唯願世尊以時說之。」
爾時,世尊告曰:「我初學道時年二十九,欲度人民故,`[三=二【三聖】]`三十五年在外道中學,自是`[*31-1]已=以【聖】*`已來更不見沙門、婆羅門,其大眾中無八賢聖道者,則無沙門四果。是謂,須拔,世間空虛,更無真人得道者也。以其賢聖法中有賢聖法者,則有沙門四果之報。所以然者,因有沙門四果之報,皆由賢聖八品道也。若須拔!若我不得無上正真之道,皆由不得賢聖八品道;以其得賢聖八品道,故成佛道。是故,須拔,當求方便,成賢聖道。」
然須拔復白佛言:「我亦樂聞賢聖八品道,唯願演說!」
世尊告曰:「所謂八道者,等見、等治、等語、等命、等業、等方便、等念、等三昧。是謂,須拔,賢聖八品道。」
是時,須拔即於座上得法眼淨。爾時,須拔語阿難言:「`[爾〔-〕【三聖】]`爾我今快得善利,唯願世尊聽為沙門。」
阿難報言:「汝今自往至世尊所,求作沙門。」
是時,須拔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唯願世尊聽作沙門。」爾時,須拔即成沙門身,著三法衣。時須拔仰觀世尊顏,即於座上有漏心得解脫。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我最後弟子之中,所謂須拔是也。」
爾時,須拔白佛言:「我今聞世尊夜半當取`[15]般〔-〕【三】*`般涅槃,唯願世尊先聽我取涅槃,我不堪見如來先取滅度。」
爾時,世尊默然可之。所以然者,過去恒沙諸佛世尊,最後取證弟子先取`[*15-1]般〔-〕【三】*`般涅`[槃=槃然後【三】]`槃,如來`[後=而【三】]`後取滅度。此是諸佛世尊常法,非適今日`[18]也〔-〕【三】*`也!
是時,須拔見世尊`[*31-2]已=以【聖】*`已可之,即在如來前,正身正意,繫念在前,於無餘涅槃界而取滅度。是時,此地六`[變振=反震【三】]`變振動。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一切行無常, 生者必有`[死=盡【宋】]`死,
不生則不死, 此滅為最樂。」
是時,世尊告阿難曰:「自今`[*31-3]已=以【聖】*`已後勅諸比丘!不得`[卿僕=經心【三】]`卿僕相向,大稱尊,小`[22]稱=者稱【三聖】*`稱賢,相視當如兄弟,自今`[已〔-〕【三】,以【聖】]`已後不得稱父母所作字。」
是時,阿難白世尊言:「如今諸比丘當云何自稱名號?」
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稱長老,大比丘`[向=稱【三聖】]`向小比丘稱姓字,又諸比丘欲立字者,當依三尊。此是我之教`[誡=戒【三聖】]`誡。」
是時,阿難聞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A. VIII. 19. Asurinda.,[No. 26(35)]]`(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鹿野苑中,與`[大〔-〕【三】]`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波呵羅阿須倫=婆呵羅阿須倫【三聖】,~Pahārāda asurinda.]`波呵羅阿須倫及牟提輪天子,非時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如來問阿須倫曰:「汝等甚樂大海中乎?」
阿須倫白佛言:「實樂,非為不樂。」
世尊告曰:「大海之中有何奇特之法,汝等見已,於中娛樂?」
阿須倫白佛言:「大海之中有八未曾有`[1]之〔-〕【三】*`之法,諸阿須倫娛樂其中。云何為八?於是,大海之中極深且廣,是謂初未曾有`[*1]`之法。
「復次,大海有此神德,四大江河,一一河者將從五百以投大海,便失`[本=大【聖】]`本名字,是謂第二`[3]之法也=未曾有法【三】*【聖】`之法也。
「復次,大海皆同一味,是謂第三`[*3-1]之法也=未曾有法【三】*【聖】`之法也。
「復次,大海以時`[朝=潮【三】]`朝賀,不失時節,是謂第四未曾有`[*1-2]之〔-〕【三】*`之法。
「復次,大海鬼神所居,有形之類無不在大海中者,是謂第五未曾有`[*1-3]之〔-〕【三】*`之法。
「復次,大海之中皆容極大之形,百`[由旬=~Yojana.]`由旬`[形=形千由旬形【三】]`形,乃至七千由旬形,亦不逼迮,是謂第六未曾有`[*1-4]之〔-〕【三】*`之法。
「復次,大海之中出若干種珍寶,`[硨𤦲瑪瑙=車𤦲馬𤧚【聖】]`硨𤦲、瑪瑙、真珠、`[琥=虎【聖】]`琥珀、水精、琉璃,是謂第七未曾有`[*1-5]之〔-〕【三】*`之法。
「復次,大海之中下有金沙,又有須彌山,四寶所成,是謂第八未曾有`[*1-6]之〔-〕【三】*`之法。此名八未曾有`[*1]`之法,使諸阿須倫娛樂其中。」
是時,阿須倫`[白=曰【元】]`白世`[尊=尊曰【聖】]`尊:「如來法中有何奇特,使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
佛告阿須倫曰:「有八未曾有`[*1-8]之〔-〕【三】*`之法,使諸比丘娛樂其中。云何為八?又我法中戒律具足,無放逸行,是謂初未曾有`[*1]`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如彼大海極深且廣。
「復次,我法中有四種姓,於我法中作沙門,不錄前名,更作餘字,猶如彼`[海=大海【三】]`海,四大江河皆投于海而同一味,更無餘名,是`[謂=名【三】]`謂第二未曾有`[*1-10]之〔-〕【三】*`之法。
「復次,我法中施設禁戒,`[相隨=隨其教戒【三】]`相`[隨=隨其教式【聖】]`隨亦不越`[敘=緒【聖】]`敘,是謂第三未曾有`[*1-11]之〔-〕【三】*`之法。
「復次,我法中皆同一味,所謂賢聖八品道`[味=味是也【三聖】]`味,是謂第四未曾有`[*3-2]之法也=未曾有法【三】*【聖】`之法也,如彼大海悉同一味。
「復次,我法中種種法充滿其中,所謂四`[意=意止四意【三】]`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真直行,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如彼大海諸神居其中,是謂`[第〔-〕【三聖】]`第五未曾有之法。
「復次,我法中有種種珍寶。所謂念覺意寶、法覺意寶、精進覺意寶、喜覺意寶、猗覺意寶、定覺意寶、護覺意寶,是謂第六未曾有`[*1-12]之〔-〕【三】*`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如彼大海出種種珍寶。
「復次,我法中諸有眾`[生=生之【三】]`生類,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於無餘涅槃界而取滅度。然我法中無有增減,如彼大海,諸河投之無有增減,是謂第七未曾有`[*1-13]之〔-〕【三】*`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
「復次,我法中有金剛三昧,有滅盡三昧,一切光明三昧,得不起三昧,種種三昧不可稱計,諸比丘見已娛樂,如彼大海下有金沙,是謂第八未曾有`[*1-14]之〔-〕【三】*`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於我法中有此八未曾有`[*1]`之法,諸比`[丘=丘於其中【三】]`丘`[甚=於其中【三】,〔-〕【磧】]`甚自娛樂。」
是時,阿須倫白世尊曰:「如來法中使有一未曾有法者,勝彼海中八未曾有`[*1-16]之〔-〕【三】*`之法,百倍、千倍不可為比,所謂賢聖八道是也。善`[哉=哉善哉【三】]`哉,世尊!快說斯言。」
爾時,世尊`[暫=漸【三】]`暫與說法,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大患,出要為妙。爾`[時=時世尊【三聖】]`時,`[以=已【三】]`以見彼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26]習=集【元明聖】*`習、盡、道,盡與說之。
爾時,阿須倫便作是念:「應有五諦,今世尊但說四諦,與諸天說五諦。」是時,天子即於座上得法眼淨,`[阿=時阿【三聖】]`阿須倫白世尊言:「善哉!世尊!快說斯言,今欲還所在。」
世尊告曰:「宜知是時。」即從座起,頭面禮足,復道而去。
時,天子語阿須倫曰:「汝今所念極為不善,云:『如來與諸天說五諦,與我說四諦。』所以然者,諸佛世尊終無二言,諸佛終不捨眾生,說法亦無懈倦,說法亦復無盡,亦復不選擇人與說法,平等心而說`[法〔-〕【三】]`法,有四諦,苦、`[*26-1]習=集【元明聖】*`習、盡、道。汝今莫作是念,`[而呰=勿咎【三】]`而呰如來言有五諦。」
是時,阿須倫報曰:「我今所造不善,自當懺悔!要當至如來所`[便=更【三】]`便問此義。」
爾時,阿須倫及天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III. 70. Bhumicāla.,[No. 26(36)].]`(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天地大動有八因緣。云何為八?比丘當知,此閻浮里地,南北二萬一千由旬,東西七千由旬,厚六萬八千由旬,水厚八萬四千由旬,火厚八萬四千由旬,火下有風厚六萬八千由旬,風下際有金剛輪,過去諸佛世尊舍利盡在彼間。比丘當知,或有是時,大風正動,火`[亦=亦復【三】,已亦【聖】]`亦動;火已動,水便動;水已動,地便動,是謂第一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菩薩從`[兜術=~Tusitā.]`兜術天降神來下,在母胎中,是時地亦大動,是謂第二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菩薩降神出母胎時,`[天=是時天【三】]`天地大動,是謂第三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菩薩出家學道,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是時天地大動,是謂第四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若如來入無餘涅槃界而取滅度,是時天地大動,是謂第五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有大神足比丘心得自`[在隨=由【三】]`在,隨意欲行無數變化,或分身為百千之數,復還為一,飛行虛空,石壁皆過,`[踊=涌【元】]`踊沒自由,觀地無地`[想=相【三】]`想,了悉空無,是時地為大動,是謂第六因緣地為大動。
「復次,諸天`[大=有大【三】]`大神足,神德無量,從彼命終還生彼間,由宿福行,具足諸德,捨本天形,得作帝釋、若梵天王。時地為大動,是謂第七因緣地為大動。
「復次,若眾生命終福盡,是時諸國王不樂本邦,各各相攻伐,或飢儉死者,或刀刃死者,是時天地大動,是謂第八因緣使地大動。如是,比丘!有八因緣使天地大動。」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III. 30. Anuruddha.,[No. 26(74). No.46]]`(六)
聞如是:
一時,尊者`[阿那律=~Anuruddha.]`阿那律遊在四佛所居`[5]之〔-〕【三】*【聖】`之處。
是時,阿那律在閑靜之處,便作是念:「諸釋迦文佛弟子之中,戒德、智慧成就者皆依戒律,於此正法中而得長養;諸聲聞`[*5-1]之〔-〕【三】*【聖】`之中不具足戒律者,斯等之類皆離正法,不與戒律相應。如今此二法,戒與聞何者為勝?我今可以此因緣之本,往問如來是`[事如何=時【三聖】]`事如何?」阿那律復作是念:「此法,知足`[者〔-〕【三】]`者之所行,非無厭者之所行;少欲者之所行,非為多欲者之所行;此法,應閑居者之所行,非在憒閙之所行;此法,持戒人之所行,非犯戒者之所行;三昧者之所行,非亂者之所行;智慧者之所行,非愚者之所行;多聞者之所行,非少聞者之所行。」是時,阿那律思惟此八大人念:「`[今我=我今【聖】]`今我可往至世尊所,而問此義。」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是時,王波斯匿請如來及比丘僧,夏坐九十日。是時,阿那律漸漸人間,將五百比丘遊化,轉至舍衛國,到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阿那律白世尊言:「`[我=又我世尊【三聖】]`我在閑靜`[*5-2]之〔-〕【三】*【聖】`之處,思惟此義:『戒與聞,此二法何者最勝乎?』」
是時,世尊與阿那律便說此偈:
「戒勝聞勝耶? 汝今起狐疑。
戒勝`[於=與【元】]`於聞者, 於中何狐疑?
「所以然者,阿那律當知,若比丘戒成就者,便得定意;已得定意,便獲智慧;已得智慧,便得多聞;已得多聞,便得解脫;已得解脫,於無餘涅槃而取滅度。以此明之,戒為最勝。」
是時,阿那律向世尊說此八大人念。佛告阿那律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汝今所念者,正是大人之所思惟也。少欲知足、在閑居之處、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多聞成就。汝今,阿那律!當建是意,思惟八大人念。云何為八?此法精進者之所行,非懈怠者之所行。所以然者,彌勒菩薩應三十劫當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我以精進之力超越成佛。
「阿那律知之,諸佛世尊皆同一類,同其戒律、解脫、智慧而無有異,亦復同空,無相、願,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莊嚴其身,視無厭足,無能見頂者,皆悉不異。唯有精進不同,於過去當來諸佛世尊,精進者,吾最為勝。是故,阿那律!此第八大人之念,此為最為上,為尊為貴,為無有喻。猶如由乳有酪,由酪有`[11]酥=蘇【聖】*`酥,由酥有醍醐,然復醍醐於中最上,為無有比。此亦如是,精進之念,於八大人念中最上,實無有比!
「是故,阿那律!`[當=當念【三】]`當奉八大人念,亦當與四部眾分別其義。設當八大人念流布在世者,`[令=今【三聖】]`令我弟子皆當成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所以然者,我法,少欲者之所行,非多欲者所行也;我法,知足者之所行,非無厭者`[*5-3]之〔-〕【三】*【聖】`之所行也;我法,閑居者之所行,非眾中者`[*5]`之所行也;我法,持戒者之所行,非犯戒者`[*5]`之所行也;我法,定者之所行,非亂者所行也;我法,智者之所行,非愚者`[*5]`之所行也;我法,多聞者之所行,非少聞者所行也;我法,精進者之所行,非懈怠者所行也。是故,阿那律!四部之眾當求方便,行此八大人念。如是,阿那律!當作是學。」
爾時,阿那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III. 69. Parisā.]`(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八部之眾,汝等當知。云何為八?所謂剎利眾、婆羅門眾、長者眾、沙門眾、四天王眾、三十三天眾、魔`[15]眾=王眾【三】*`眾、梵天`[*15]`眾。比丘當知,我曩昔`[已=以【聖】]`已來至剎利眾中,共相問訊,言談講論,亦復無人與我等者,獨步無侶,亦無`[17]儔=疇【三】*`儔匹;少欲知足,念不錯亂,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多聞成就,精進成就。
「復自憶念,至婆羅門眾中、長者眾中、沙門眾中、四天王眾中、三十三天眾中、魔王眾中、梵天王眾中,共相問訊,言談講論,獨步無侶,亦無`[*17-1]儔=疇【三】*`儔`[匹=疋【聖】]`匹,於中最尊,亦無等倫;少欲知足,意不錯亂,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多聞成就、精進成就。`[我當=當我【三】]`我當爾時,在八部眾中獨步無侶,與爾許眾生作大覆蓋。是時,八部之眾無能見頂,亦不敢瞻顏,何況當共論`[議=義【聖】]`議乎。所以然者,我亦不見天上、人中、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眾中,有能成就此八法者,除如來存不論之。是故,比丘!當求方便,行此八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那邠邸長者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世尊告長者曰:「長者家中廣施不乎?」
長者白佛:「貧家惠施,晝夜不斷,四城門中,及大市中,家中行路,及佛、比丘僧,是為八處惠施。如是,世尊!其有所須,須衣`[惠=與【三】]`惠衣,須食與食,國中珍寶終不違逆,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悉給施之。亦有諸天來至我所,在虛空中而告我曰:『分別尊卑,此者持戒,此者犯戒,與此獲福,與彼無報。』然我心正無有彼此,不起增減之心,普等慈心於一切眾生。`[有其=又且【三】,又具【聖】]`有其眾生依命根存形,有食則存,非食命不濟。施惠一切眾生,其報無量,受其`[果報=報果【三】]`果報,無`[有〔-〕【聖】]`有增減。」
佛告長者:「善哉,`[善哉〔-〕【三】]`善哉!長者!平等施者福第一尊。然眾生之心復有勝,如施持戒人勝犯戒者。」
是時,虛空神、天,稱慶無量,即`[時而〔-〕【三】]`時而說此偈:
「佛說擇施尊, 愚眾有`[增減=減增【聖】]`增減,
求其良福田, 何過如來眾。
「然今世尊所說極為快哉,施持戒人,勝犯戒者。」
爾時,世尊告阿那邠邸長`[者=者曰【三】]`者:「今當與汝說賢聖之眾,善思念之,抱在心懷。或施少獲福多,或施多獲福多。」
阿那邠邸長者白佛言:「唯願世尊敷演其義!云何施少獲福多?云何施多獲福多?」
佛告長者:「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是謂,長者!賢聖之眾,施少獲福多,施多獲福多。」
`[爾=是【三聖】]`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四向成就人, 四者成果實,
此名賢聖眾, 惠施獲福廣。
「過去久遠諸佛世尊,亦復有此`[賢聖=聖賢【三】]`賢聖之眾,如我今日無異;正使當來諸佛世尊出現於世者,亦得如此賢聖之眾。是故,長者!歡喜悅心,供`[養=奉【三】]`養聖眾。」
是時,世尊與彼長者說微妙法,立不退轉`[13]之〔-〕【三】*`之地。長者聞`[法〔-〕【三】]`法已,喜慶無量,即從`[坐=座【三】]`坐起,頭面禮足,繞佛三匝,便退而去。
是時,阿那邠邸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III. 37. Sappurisa.]`(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以財物惠施,獲八功德。云何為八?`[17]無(一者)(二者)等記數【宋】*,無(六者)(七者)(八者)等記數【聖】`一者隨時惠施,非為非時;二者鮮潔惠施,非為穢濁;三者手自斟酌,不使他人;四者誓願惠施,無憍恣心;五者解脫惠施,不望其報;六者惠施求滅,不求生天;七者施求良田,不施荒地;八者然持此功德,`[惠施=施惠【三】]`惠施眾生,不自為己。如是,比丘!善男子、善女人,以財物惠施,獲八功德。」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智者隨時施, 無有慳貪心,
所作功德已, 盡用惠施人。
此施為最勝, 諸佛所加歎,
現身受其果, 逝則受天福。
「是故,比丘!欲求其果報者,當行此八事。其`[報=諸【宋】]`報無量,不可`[勝=稱【三聖】]`勝計,獲甘露之寶,漸至滅度。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趣泥犁`[*13-1]之〔-〕【三】*`之路,向涅槃`[*13]`之道,善思念之,無令漏失。」
諸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諸比丘從佛受教。
佛告比丘:「彼云何趣泥犁`[*13-3]之〔-〕【三】*`之路,向涅槃`[*13]`之道?邪見趣泥`[犁=犁之【聖】]`犁路,正見向涅槃`[*13]`之道;邪治趣泥犁之路,正治向涅槃`[*13]`之道;邪語趣泥犁`[*13]`之路,正語向涅槃`[*13]`之道;邪業趣泥犁`[*13]`之路,正業向涅槃`[*13]`之道;邪命趣泥犁之路,正命向涅槃`[*13]`之道;邪方便趣泥犁`[*13]`之路,正方便向涅槃`[*13]`之道;邪念趣泥犁`[*13]`之路,正念向涅槃`[*13]`之道;邪定趣泥犁`[*13]`之路,正定向涅槃`[*13]`之道。是謂,比丘!趣泥犁`[*13]`之路,向涅槃`[*13]`之道。諸佛世尊常所應說法,今已`[果=畢【三】]`果矣!汝等樂在閑`[居=居之【三】]`居處,樹下露坐,念行善法,無起懈慢。今不`[勤=懃【聖】]`勤行,後悔無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非時、泥犁、道 須倫天、地動
大人八念、眾 善男子施、道
增壹阿`[*21-1]含=鋡【聖】*`含經卷第三十`[*22-1]七=六【聖】*`七`[〔-〕=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八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馬血天子`[問八政〔-〕【三】]`問八政品第四十`[三=三之一【明】]`三
`[~A. IV. 45. Rohitassa.]`(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馬血天子=~Rohitassa, devaputta]`馬血天子非人之時,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天子白世尊言:「向者生此念:『在地步度,可盡此世界不乎?』我今問世尊!可以步盡世界不耶?」
世尊告曰:「汝今以何義理而作此問?」
天子白佛言:「我昔日一時至`[婆=娑【三】]`婆伽梵天所。是時,梵天遙見我來,而語我言:『善來,馬血天子!此處無為之境,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終、無始,亦無愁、憂、苦、惱。』當我爾時,復作是念:『此是涅槃道耶?何以故?涅槃之中無生、老、病、死、愁、憂、苦、惱。此是世界之極邊耶?設當是世界邊際者,是為世間可步度`[耶=也【三】]`耶?』」
世尊告曰:「汝今神足為何等類?」
天子白佛`[言〔-〕【三】]`言:「猶如力士善於射術,箭去無礙;我今神足其德如是,無所罣礙。」
世尊告曰:「我今問汝,隨所樂報之。猶如有四男子善於射術,然彼四人各向四方射,設有人來,意欲盡攝四面之`[箭=矢【三】]`箭,使不墮地。云何,天子!此人極為捷疾不耶?乃能使箭不墮`[于=於【明】]`于地。
「天子當知,上日月前有`[捷=健【三】]`捷步天子,行來進止復踰斯`[人之=人之捷速也如彼人及天子【三】]`人之捷疾,然日月宮殿行甚於斯。計彼人天子及日月宮殿之疾,故不如三十三天之速疾也;計三十三天之疾,不如艶天之疾。如是,諸天所有神足,各各不相`[及=知【三】]`及。假使汝今有此神德,如彼諸天,從劫至劫,乃至百劫,猶不能盡世境`[界=界也【三】]`界。所以然者,地界方域不可稱計。
「天子當知,我過去久遠世時,曾作仙人,名為馬血,與汝同字,欲愛已盡,飛行虛空,無所觸礙。我爾時,神足與人有異,彈指之頃,`[以=已【三】]`以能攝此四方`[箭使=箭使令【元明】,使箭令【宋】]`箭,使不墮落。時,我以有此神足,便作是念:『我今能以此神足,可盡`[境地=地境【三】]`境地邊際乎?』即`[18]涉=步【三】*`涉世界,而不能盡其方域。命終之後,進德修業而成佛道,坐樹王下,端坐思惟`[往〔-〕【三】]`往昔經歷所施為事:『本為仙人,以此神德猶不能盡其方面,當以何神力而`[得【麗】,為【大】(cf. K18n0649_p0602b23)]`得究其邊際乎?』時,我復作是念:『要當乘`[20]聖賢=賢聖【三】*`聖賢八品`[21]之〔-〕【三】*`之徑路,然後乃得盡生死邊際。』
「彼云何名為`[乘〔-〕【三】]`乘賢聖八品`[*21-1]之〔-〕【三】*`之徑路?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天子!又知斯名賢聖八品道,得盡世界之邊際。諸過去恒沙諸佛得盡世界者,盡用此賢聖八品道而究世界;正使將來諸佛世尊出現世者,當以此賢聖之道得盡邊際。」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步涉無究竟, 得盡世界者,
地種不可稱, 非神足所及。
凡夫施設意, 於中起迷惑,
不別真正法, 流轉五道中。
賢聖八品道, 以此為舟船,
諸佛之所行, 而究世界邊。
正使當來佛, 彌勒之等類,
亦用八種道, 得盡於世界。
是故有智士, 修此聖賢道,
晝夜習行之, 便至無為處。」
是時,馬血天子從如來聞說賢聖八品道,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天子即以頭面禮足,遶佛三匝,便退而去。是時,彼天子即其日,以天種種好華散如來上,`[即時便=時【三】]`即時便說斯偈:
「流轉生死久, 欲`[*18-1]涉=步【三】*`涉度世界,
賢聖八品道, 不知又不見。
今我以見諦, 又聞八品道,
便得盡邊際, 諸佛所到處。」
爾時,世尊可彼天子所說。時,彼天子以見佛可之,即禮世尊足,便退而去。
爾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III. 41. Saṃkhitta.]`(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賢聖`[八關齋法=~Atthaṅ asamannāgata uposatha.]`八關齋法,汝等善思念之,隨`[喜=而【三】]`喜奉行!」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八關齋法?一者不殺生,二`[者=者不得犯【三】]`者不與`[28]不〔-〕【三】*`不取,三者不婬,四者不妄語,五者不飲酒,六者不過時食,七者不處高廣之床,八者遠離作倡伎樂、香華塗身。是謂,比丘!名為賢聖八關齋法。」
是時,`[彼〔-〕【三】]`彼優波離白佛言:「云何修行八關齋法?」
世尊告曰:「於是,優波離!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往詣沙門若長老比丘所,自稱名字,從朝至暮如`[羅=阿羅【三】]`羅漢,持心不移`[*28-1]不〔-〕【三】*`不動,刀杖不加群生,普慈於一切:『我今受齋法,一無所犯,不起殺心,習彼真人之教;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不過時食,不在高廣之座,不習作倡伎樂、香華塗身。』設有智慧者,當作是說;假令無智者,當教彼如此之教。又彼比丘當一一指授,無令失次,亦莫超越,復當教使發誓願。」
優波離白佛言:「云何當發願?」
世尊告曰:「彼發願時:『我今以此八關齋法,莫墮地獄,餓鬼、畜生,亦莫墮八難之處,莫處邊境,莫墮凶弊之處,莫與惡知識從事,父母專正,無習邪見,生中國中,聞`[其=此【三】]`其善法,分別思惟,法法成就,持此齋法功德,攝取一切眾生之`[善=惡【宋】]`善,以此功德,惠施彼人,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持此誓願之福,施成三乘,使不中退。復持此八關`[齋【CB】,齊【大】]`齋法,用學佛道、辟支佛道、阿羅漢道,諸世界學正法者亦習此業,正使將來彌勒佛出現世時,如來、至真、等正覺值遇彼會,使得時度。彌勒出現世時,聲聞三會,初會之時九十六億比丘之眾,第二之會九十四億比丘之眾,第三`[會=之會【三】]`會九十二億比丘之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亦值彼王及國土教授師。』作如是之教,無令缺漏。」
是時,優波離白世尊言:「設彼善男子、善女人雖持八關齋,於中不發誓願者,豈不得大功德乎?」
世尊告曰:「雖獲其福,福不足`[言=言也【三】]`言。所以然者,我今當說。
「過去世時,有王名寶岳,以法治化,無有阿曲,領此閻浮`[提〔-〕【三】]`提境界。爾時,有佛名曰寶藏如來、至真、等正覺、`[明=名【明】]`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三】]`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現於世。彼王有女名`[曰〔-〕【三】]`曰牟尼,顏貌殊特,面如桃華色,皆由前世供養諸佛之所致也。爾時,彼佛亦復三會,`[聲聞初=初聲聞【三】]`聲聞初會之時一億六萬八千之眾,第二之會一億六萬之眾,第三之會一億三萬之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
「是時,彼佛與諸弟子說如此之法:『諸比丘!當念坐禪,勿有懈怠;復求方便,誦習經戒。』彼佛侍者名曰滿願,多聞第一,如我今日阿難比丘多聞最勝。時,彼滿願比丘白寶藏佛言:『諸有比丘諸根闇鈍,亦不精`[進=勤【三】]`進於禪定`[法=之法【三】]`法,又不誦習,今日世尊欲安此人著何聚中?』寶藏佛告曰:『設有比丘諸根闇鈍,不堪任行禪法者,當修三上人法業。云何為三?所謂坐禪、誦經、佐`[勸=助【三】]`勸眾事。』如是彼佛與諸弟子說如此微妙之法。
「爾時,有長老比丘,亦不堪任修行禪法。時,彼比丘便作是念:『我今年衰長大,亦不能修其禪法,今當求願行勸助之法。』是時,彼長老比丘入野馬城中,求燭火、麻油,日來供養寶藏如來,使明不斷。
「是時,王女牟尼見此長老比丘里巷乞求,即問彼比丘曰:『比丘!今日為何所求?』比丘報曰:『`[聖=聖王【三】]`聖女當知,我年衰邁,不堪行禪法,故求乞脂油,用供養佛,續尊光明。』是時,彼女聞佛名號,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白彼長老比丘曰:『汝今,比丘!勿在餘處乞求,我自相供給,麻油燈炷盡相惠施。』
「是時,長老比丘受彼女施,日來取油供養寶藏如來,持此功德福業,施與無上正真之道,口自演說:『年既衰大,又復鈍根,無有智慧得行禪法,持此功德之業,所生之處莫墮惡趣,使將來`[之〔-〕【三】]`之世值遇聖尊,如今寶藏如來無異;亦遇聖眾如今聖眾而無有異;說法亦當如今無異。』是時,寶藏如來知彼比丘心中所念,即時便笑,口出五色光,而告之曰:『汝今,比丘!將來無數阿僧祇劫當作佛,號曰燈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時,長老比丘歡喜踊躍,不能自勝,身心堅固,意不退轉,顏色`[特=常【三】]`特勝,不與常同。
「時,彼牟尼女人見彼比丘顏`[色殊常=貌殊特【三】]`色殊常,即前問曰:『比丘!今日顏色極為殊妙,不與常同,得何意故?』比丘報曰:『王女當知,向者,如來以甘露見灌。』牟尼女問曰:『云何如來以甘露見灌?』比丘報曰:『我為寶藏如來所授決,言將來無數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曰燈光如來、至真、等正覺,身心牢固,意不退轉。如是,王女!為彼如來之所授決也。』王女問曰:『彼佛頗授我決乎?』長老比丘報曰:『我亦不知為授汝莂不?』
「是時,王女聞比丘`[說=語【三】]`說已,即乘羽`[寶=葆【元明】]`寶之車,往至寶藏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王女白佛言:『我今`[見=是【三】]`見檀越施主,所須脂油恒相供給,然今世尊授彼比丘決,獨不見授莂。』寶藏如來告曰:『發心求願,其福難量,何況以財惠施乎?』牟尼女報曰:『設當如來不授我莂者,當自斷其命根。』寶藏如來報曰:『夫處女人之身,求作轉輪聖王者,終不獲也;求作帝釋者,亦不可獲也;求作梵天王者,亦不可得也;求作魔王者,亦不可得也;求作如來者,亦不可得也。』女曰:『我定不能得成無上道乎?』寶藏佛報曰:『能也。牟尼女,成無上正真道也。然王女當知,將來無數阿僧祇劫有佛出世,是汝善知識,彼佛當授汝決。』
「是時,王女白彼佛言:『受者清淨,施主穢濁乎?』寶藏佛告曰:『吾今所說者,心意清淨,發願牢固。』是時,王女語已,即從座起,頭面禮足,遶佛三匝,便退而去。
「優波離當知,無數阿僧祇劫,燈光佛乃出現於世,治在鉢頭摩大國,與大比丘眾十六萬八千眾俱,國`[主=王【三】]`主、人民悉來承事。是時,彼國有王名提波延那,以法治化,領此閻浮境界。是時,彼王請佛及比丘僧而飯食之。是時,燈光如來清旦著衣持鉢,將諸比丘眾入城。
「爾時,有梵志子名曰彌`[佉【磧三】,勒【大】]`佉,顏`[貌=色【三】]`貌端`[政=正【三】]`政,眾中獨出,像如梵天,通諸經藏,靡不貫練,諸書呪術,皆悉明了,天文地理,靡不了知。是時,彼梵志遙見燈光佛來,顏貌殊特,世之奇異,諸根寂定,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見已,便發喜豫之意,善心生焉:『書籍所載,如來出現,甚為難遇。時時乃出,猶如`[優=優曇【三】]`優鉢華時乃`[出=有【三】]`出耳。我今當往試之。』是時,梵志手執五華往至世尊所,復作是念:『其有三十二相者,名曰成佛。』即以五`[根=莖【三】]`根華散如來上,又求三十二相,唯見三十相,而不見二相,即興狐疑:『今觀世尊不見廣長舌及陰馬藏。』即時說此偈:
「『聞有三十二, 大人之相貌,
今不見二相, 相好為具不?
頗有陰馬藏, 貞潔不婬乎?
豈有廣長舌, 舐耳覆面乎?
為我現其相, 斷諸狐疑結,
陰馬及舌相, 唯願欲見之。』
「是時,燈光佛即入三昧定,使彼梵志見其二相。是時,燈光佛復出廣長舌,左右舐`[耳=面【宋】]`耳放大光明,還從頂上入。是時,梵志見如來有三十二相具足,見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普=並【三】]`普作是說:『唯願世尊當見觀察,我今持五華奉上如來,又持此身供養聖尊。』發此誓願時,彼五華在空中化成寶臺,極為殊妙,四柱四門。彼時,見交露臺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發此誓願:『使我將來之世作佛,當如燈光佛,弟子翼從,`[悉皆=皆悉【三】]`悉皆如是。』
「是時,燈`[光=光佛【三】]`光知彼梵志心中所念,即時便笑。`[佛=諸佛【三】]`佛世尊常法:若授決時世尊笑者,口出五色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是時,光明已照三千大千世界,日月無復光明,還從頂上入。設如來授決之時,光從頂上入;設授辟支佛決時,光從口出還入`[耳=口【元明】]`耳中;若授聲聞莂者,光從肩上入;若授生天之決者,是時光明從臂中入;若莂生人中者,是時光明從兩脇入;若授生餓鬼決者,是時光明從腋入;若授生畜生決者,光明從膝入;若授生地獄決者,是時光明從脚底入。
「是時,梵志見光從頂上入,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布髮在地,並作是說:『設如來不授我決者,即於此處自斷壞,不成諸根。』是時,燈光佛知梵志心中所念,即告之曰:『汝速還起,將來之世,當成作佛,號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時,摩納聞佛授決已,心懷踊躍,不能自勝,即於彼處,得遍現三昧,踊在虛空,去地七`[刃=仞【三】]`刃,叉手向燈光如來。
「汝優波離莫作異觀,爾時寶藏如來時長老比丘,豈是異人乎?爾時燈光如來是也。爾時王女牟尼,`[今我【CB】,我今【大】]`今我是也。時寶藏如來立我名號字釋迦文,我今以此因緣故,說此八關齋法,當發誓願,無願不果。所以然者。若彼女`[人=復【三】]`人作是誓願,即於彼劫成其所願也。若長老比丘不發誓`[願〔-〕【三】]`願者,終不成佛道。誓願之福不可稱記,得至甘露滅盡之處。如是,優波離!當作是學。」
爾時,優波離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S. 35. 200. Dārukkhandha.]`(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界,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漸至江水側。
爾時,世尊見江水中,有大材木為水所漂,即坐水側一樹下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木為水所漂乎?」
諸比丘白佛`[言〔-〕【三】]`言:「唯然,見之。」
世尊告曰:「設當此木不著此岸,不著彼岸,又不中沒,復`[19]非=不【三】*`非在岸上,不為人所捉,復`[*19]`非為非人所捉者,復`[*19]`非為水所迴轉,復`[*19]`非腐敗者,便當漸漸至海。所以然者,`[海=海者【三】]`海,諸江之原本。汝等比丘亦如是,設不著此岸,不著彼岸,又不中沒,復`[*19]`非在岸上,不為`[人=人所捉不為【三】]`人、非人所捉,亦不為水所迴轉,亦不腐敗,`[便〔-〕【三】]`便當漸漸至`[涅槃處=~Nibbānaninnā.]`涅槃處。所以然者,涅槃者,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涅槃之原本。」
爾時,有牧牛人名曰`[難陀=~Nanda.]`難陀,憑杖而立。是時,彼牧牛人遙聞如`[是=來【三】]`是所說,漸來至世尊所而立。爾時,牧牛人白世尊言:「我今亦不著此岸,不在彼岸,又非中沒,復非在岸上,不為人捉,復非為非人所捉,不為水所迴轉,亦非腐敗,`[漸=漸漸【三】]`漸當至涅槃之處。唯願世尊聽在道次,得作沙門。」
世尊告曰:「汝今還`[主=王【元】]`主牛已,然後乃得作沙門耳。」
牧牛人難陀報曰:「斯牛哀念犢故,自當還家。唯願世尊聽在道次。」
世尊告曰:「此牛雖當還家,故須汝往付授之。」
是時,牧牛人即受其教,往付牛已,還至佛所,白世尊言:「今已付牛,唯願世尊聽作沙門。」是時,如來即聽作沙門,受具足戒。
有一異比丘白世尊言:「云何為此岸?云何為彼岸?云何為中沒。云何在岸上?云何不為人所捉?云何不為非人所捉?云何不為水所迴轉?云何不腐敗?」
佛告比丘曰:「此岸者`[3]身=身邪【三】*`身也。彼岸者`[*3]`身滅`[4]耶=也【三】*`耶。中沒者欲愛`[*4]`耶。在岸上者五欲也。為人所捉者,如有族姓子發此誓願:『持此功德福祐,作大國王,若作大臣。』非人所捉者,如有比丘有此誓願:『生四天王`[中=中及諸天中【三】]`中而行梵行,`[今=我今【三】]`今持功德生諸天之中。』是謂名為非人所捉。為水所迴轉者,此是邪疑也。腐敗者,邪見、邪治、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此是腐敗也。」
是時,難陀比丘在閑靜`[7]之〔-〕【三】*`之處而自修剋,所以族姓`[*7]`之子,剃除鬚髮,出家學道者,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三】]`更不復受。即於座上成阿羅漢。
爾時,難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29. Saropama.]`(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提婆達兜=~Devadatta.]`提婆達`[11]兜=多【三】*`兜`[12]以=已【三】*`以失神足,阿闍世太子日遣五百釜食而供養之。是時,眾多比丘聞提婆達`[*11]`兜以失神足,又為阿闍世所供養,共相將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眾多比丘白佛言:「提婆達`[*11]`兜者極大威力,今為阿闍世王所供養,日遣五百釜食。」
爾時,世尊聞此語已,告諸比丘:「汝等莫興此意,貪提婆達`[*11-3]兜=多【三】*`兜比丘利養;彼愚人由此利養自當滅亡。所以然者,於是,比丘!提婆達兜所以出家學者,不果其願。
「比丘當知,猶如有人出其村落,手執利斧,往詣大樹,先意所望,欲望大樹,及其到樹,持`[枝〔-〕【三】]`枝葉`[而〔-〕【三】]`而`[還=還家時智者見問之曰汝今竟不得其實方持葉還【三】]`還。今此比丘亦復如是,貪著利養,由此利養,向他自譽,毀呰他人,比丘所行`[宜=儀【元明】]`宜,則不果其願。彼由此利養故,`[不=更不【三】]`不求方便、起勇猛心,如彼人求`[寶=實【三】]`寶不得,為智者所棄。
「設有比丘得利養已,亦不自譽,復不毀他人;或時復向他人自稱說:『我是持戒之人,彼是犯戒之士。』比丘所願者而不果獲,如人捨根,持枝還家,智者見已:『此人雖持枝還家,然不識根。』此中比丘亦復如是,以得利養,奉持戒律,并修梵行,好修三昧。彼以此三昧心向他自譽:『我今得定,餘人無定。』比丘所應行法亦不果獲。猶如有人`[其求=求其【三】]`其求實木,往至大樹,望其實,捨其枝葉,取其根持還。智者見已,便作是說:『此人別其根。』今此比丘亦復如是,興起利養,奉持戒律,亦不自譽,復非毀他人,修行三昧,亦復如是,漸行智慧。夫智慧者,於此法中最為第一。提婆達`[*11-4]兜=多【三】*`兜比丘於此法中竟不獲智慧、三昧,亦復不具戒律之法。」
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彼提婆達`[*11-5]兜=多【三】*`兜者,云何不解戒律之法?彼有神德成就諸行,有此智慧。云何不解戒律之法?有智慧則有三昧,有三昧則有戒律。」
世尊告曰:「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數;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數;神足飛行者,亦是世俗常數;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義。」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由禪得神足, 至上不究竟,
不獲無為際, 還墮五欲中。
智慧`[最為=為最【三】]`最為上, 無憂無所慮,
`[久=究【三】]`久畢獲等見, 斷於生死有。
「比丘當知,以此方便,知提婆達`[*11-6]兜=多【三】*`兜不解戒律之法,亦復不解智慧、三昧之行。汝等比丘,莫如提婆達`[*11]`兜貪著利養。夫利養者,墮`[人=入【三】]`人惡處,不至善趣。`[若=以【三】]`若著利養,便習邪見,離於正見;習於邪治,離於正治;習於邪語,離於正語;習於邪業,離於正業;習於邪命,離於正命;習`[邪=於邪【三】]`邪方便,離`[正=於正【三】]`正方便;習於邪念,離於正念;習於邪定,離於正定。是故,比丘!`[勿=若【三】]`勿起利養之心,制令不起;已起利養之心,求方便而滅之。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當說此微妙之法,六十餘比丘捨除法服,習白衣行;復有六十餘比丘,漏盡意解,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船筏譬喻,汝等善思念之,戢在心懷。」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船筏譬喻?若汝等`[行路=路行【三】]`行路為賊所擒,當執心意,無起惡情;當`[起=起慈悲喜【三】]`起護心,遍滿諸方`[所〔-〕【三】]`所,無量無限不可稱計,持心當如地,猶如此地亦受於淨,亦受於不淨,屎尿穢惡皆悉受之,然地不起增減之心,不言此好、此醜。汝今所行亦當如是,設為賊所擒獲,莫生惡念,起增減心。亦如地、水、火、風,亦受於惡,亦受於好,都無增減`[4]之〔-〕【三】*`之心;起慈、悲、喜、護`[*4]`之心,向一切眾生。所以然者,行善之法猶可捨之,何況惡法而可翫習。`[如=猶如【三】]`如有人遭恐難`[*4]`之處,`[欲=欲求【三】]`欲度難處至安隱`[*4]`之處,隨意馳走,求其安處。彼見大河極為深廣,亦無船、橋而可得渡至彼岸者;然所立`[*4]`之處極為恐難,彼岸無為。
「爾時,彼人思惟方計:『`[此=今此【三】]`此河水極深且`[廣=廣無由得渡【三】]`廣,今可收拾材木草葉,縛筏求渡,依此筏已,從此岸得至彼岸。』爾時,彼人即收拾材木草葉,縛筏`[而=求【三】]`而`[渡=渡依此栰已【三】]`渡,從此岸`[至=得至【三】]`至彼岸。彼人已渡岸,復作是念:『此筏於我,多所饒益,由此筏得濟厄難,從有恐之地,得至無為之處。我今不捨此筏,持用自隨。』云何,比丘!彼人所至到處,能用此筏自隨乎?為不能耶?」
諸比丘對曰:「不也。世尊!彼人所願,今已果獲,復用筏自隨乎?」
佛告比丘:「善法猶可捨,何況非法。」
爾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云何當捨於法,而況非法?我等豈非由法學道乎?」
世尊告曰:「依憍慢滅憍慢、慢慢、增上慢、自慢、邪見慢、慢中慢、增上慢,以無慢滅慢慢,滅無慢、正慢,滅邪慢、增上之慢,盡滅四慢。我昔未成佛道,坐樹王下時,便生此念:『欲界之中誰最豪貴,我當降`[伏=伏已降伏【三】]`伏?』此欲界之中,天及人民,皆悉靡伏。時,我復重作是念:『聞有弊魔波旬,今當與彼戰。』以降波旬,一切憍慢豪貴之天,一切靡伏。時我,比丘!於座上笑,使魔波旬境界皆悉震動。」
虛空之中聞說偈聲:
「『捨真淨王法, 出家學甘露,
設剋`[廣=賓【宋】]`廣願者, 空此三惡趣。
我今集兵眾, 瞻彼沙門顏,
設不用我計, 執脚擲海表。』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八
增壹阿`[14]含=鋡【聖】*`含經卷第三十`[15]九=八【聖】*`九`[(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之二=分之餘【聖】]`第四十三之`[二=餘【宋元】]`二
「是時,弊魔波旬瞋恚熾盛,即告師子大將曰:『速集四部之眾,欲往攻伐沙門!又當觀察為有何力勢,堪任與我共戰鬪耶?』`[我=時我【三】]`我爾時復更思惟:『與凡人交戰猶不默然,何況欲界豪貴者乎?要當與彼少多爭競。』時我,比丘!著仁慈之鎧,手執三昧之弓、智慧之箭,俟彼大眾。是時,弊魔、大將兵眾十八億數,顏貌各異,猿猴、師子來至我所。
「爾時,羅剎之眾,或一身若`[干=千【明】]`干頭,或有數十身而共一頭,或兩肩有`[三〔-〕【聖】]`三`[頸=頭【三聖】]`頸,當心有口,或有一手;或有兩手者;或復四手;或兩手擎頭,口銜死蛇,或頭上火`[然=燃【三】]`然,`[口出火光=或口出火【三】]`口出火光;或兩手擘口,欲前噉之;或披腹相向,手執刀劍,`[擔=擭【元明】,攫【宋】]`擔持戈`[矛=鉾【三】,牟【聖】]`矛;或執舂杵;或擔山、負石、`[擔持=持擔【聖】,持【三】]`擔持大樹者;或兩脚在上,頭在下;或乘象、師子、虎、狼、毒虫;或步來者;或空中飛。是時,弊魔將爾許之眾,圍遶道樹。
「時,魔波旬在我左側而語我曰:『沙門速起。』時我,比丘!默然不對。如是再三。魔語我曰:『沙門畏我不`[乎=乎爾時我再三不對魔語我曰沙門畏我不乎【三】]`乎?』我告之曰:『我今執心無所畏懼。』時波旬曰:『沙門!頗見我四部之眾耶?然汝一己,無有器`[杖=仗【三聖】]`杖兵刃,禿頭露形,著此三衣,復言:「吾無所畏。」』
「爾時,我向波旬,便說此偈:
「『仁鎧三昧弓, 手執智慧箭,
福業為兵眾, 今當壞汝軍。』
「時,魔波旬復語我曰:『我於沙門多所饒益。設不從我語者,正爾取汝,灰滅其形。又復沙門!顏貌端`[政=正【三】]`政,年壯可美,出處剎利轉輪王種,速起此處,習於五樂,我當將和使汝得作轉輪聖王。』時,我復報波旬曰:『汝所說者,無常變易,不得久住。亦當捨離,非吾所貪。』時,弊魔波旬復語我曰:『沙門!今日為何所求?志願何物?』時我報曰:『吾所願者,無憂畏處,安隱`[恬=淡【三】]`恬`[泊=怕【聖】]`泊,涅槃城中;使此眾生流浪生死,沈翳苦惱者,導引正路。』
「魔報我曰:『設今沙門不速起`[乎=于【三】]`乎`[34]坐=座【三】*`坐者,當`[執=捉【三】]`執汝脚,擲著海表。』時我報波旬曰:『我自觀察天上、人中,魔、若魔天、人、若非人,及汝四部之眾,不能使吾一毛`[動=動也【三】]`動。』魔報我曰:『沙門!今日欲與吾戰乎?』我報之曰:『思得交戰。』魔報我曰:『汝怨是誰?』我`[復=當【三】]`復報曰:『憍慢者是。增上慢、自慢、邪慢、慢中慢、增上慢。』魔語我曰:『汝以何義滅此諸慢?』時我報曰:『波旬當知,有慈`[仁〔-〕【三】]`仁三昧、悲三昧、`[憙=喜【聖】]`憙三昧、護三昧、空三昧、無願三昧、無相三昧,由慈三昧,辦悲三昧;緣悲三昧,得喜三昧;緣喜三昧,得護三昧。由空三昧,得無願三昧;因無願三昧,得無相三昧。以此`[三〔-〕【明】]`三三昧之力,與汝共戰。行盡則苦盡,苦盡則結盡,結盡則至涅槃。』
「魔語我曰:『沙門!頗以法滅法乎?』時我報曰:『可以法滅法。』魔問我言:『云何以法滅法?』時我告曰:『以正見滅邪見,`[以〔-〕【三聖】]`以邪見滅`[6]正=以正【三】*`正見;正治滅邪治,邪治滅正治;正語滅邪語,邪語滅正語;`[*6]`正業滅邪業,邪業滅正業;正命滅邪命,邪命滅正命;正方便滅邪方便,邪方便滅正方便;正念滅邪念,邪念滅正念;正定滅邪定,邪定滅正定。』魔語我曰:『沙門!今日雖有斯語,此處難剋也。汝今速起,無令吾擲著海表。』
「時,我復語波旬曰:『汝`[作=本作【三】]`作福,唯有一施,今得作欲界魔王;我昔所造功德,無能稱計。汝今所說,方言`[甚=其【元明】]`甚難耶!』波旬報曰:『今`[所=我【三】]`所作福,汝今證知;汝自稱說造無數福,誰為證知?』時我,比丘!即`[伸=申【宋聖】]`伸右手以指案地,語波`[旬=旬曰【三】]`旬:『我所造功德,地證知之。』我當說此`[語=語時【三】]`語,是時地神從地`[涌=勇【宋聖】]`涌出,叉手白言:『世尊!我當證知。』地神語適訖,時魔波旬愁憂苦惱,即退不現。
「比丘!當以`[此〔-〕【聖】]`此方便知之,法猶尚滅,何況非法。我長夜與汝說`[一=緣一【三】]`一覺喻經,不錄其文,況解其義。所以然者,此法玄邃,聲聞、辟支佛`[所=所修行【三】]`所修此法者,獲大功德,得甘露無為之處。彼云何名為乘筏之喻?所謂依慢滅慢,慢已滅盡,無復諸惱亂想之念。猶如野狸之皮極修治之,以手`[拳=捧【聖】]`拳加之,亦無聲`[響=嚮【聖】]`響,無堅`[䩕=鞭【三】]`䩕處。此亦如是,若比丘慢盡,都無增減。是故,我今告汝等曰:『設為賊所擒獲者,勿興惡念,當以慈心遍滿諸方,猶如彼極柔之皮,長夜便獲無為之處。』如是,比丘!當作是念。」
當說此法時,於彼`[*34-1]坐=座【三】*`坐上,三千天子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六十餘比丘還捨法服,習白衣行;六十餘比丘漏盡意解,得法眼淨。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34. Gopālaka.,[No. 99(1248)]]`(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神祇`[恒水=~Gaṅgānadī.]`恒水側,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摩竭牧牛人=~Māgadhaka.]`摩竭牧牛人愚惑,少智`[慧〔-〕【三】]`慧,意欲從恒水此岸,`[24]渡=度【三】*`渡牛至彼岸,亦復不觀彼此之岸深淺之處,便駈牛入水,先`[*24]`渡瘦者,又犢尚小,在水中央,極為羸劣,不能得至彼岸。復次,`[*24]`渡中流之牛不肥不瘦,亦不得`[*24]`渡,於中受其苦惱。次復,`[*24]`渡極有力者,亦在水中,受其困厄。
「今我眾中比丘亦復如是,心意闇鈍,無有慧明,不別生死`[位=徑【三聖】]`位,不別魔之橋船,`[意〔-〕【三】]`意欲`[*24-5]渡=度【三】*`渡生死之流,不習於禁戒之法,便為波旬得其便也。從邪道求於涅槃,望得滅`[度=渡【聖】]`度,終不果獲。自造罪業,復`[墮=隨【元】]`墮他人著罪中。猶摩竭牧牛人𭶑慧多智,意欲`[*24]`渡牛至彼`[此之=岸此【三】]`此之岸,先觀察深淺之處,前`[*24]`渡極盛力牛到彼岸;次`[*24]`渡中流之牛,不肥不瘦,亦得`[*24]`渡至彼岸;次`[*24]`渡極羸者,亦`[*24]`渡無他,小犢尋從其後而濟`[*24]`渡無為。
「比丘!如來亦復如是,善察今世、後世,觀生死`[30]之〔-〕【三】*`之海,魔之徑路,自以八正道度生死`[*30]`之難。復以此道度不度者,猶如`[道=導【三聖】]`道牛之正;一正,餘者悉從。我弟子亦復如是,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以身作證而自遊化,度魔境界至無為處。亦如彼有力之牛`[*24-13]渡=度【三】*`渡彼恒水得至彼岸。我聲聞亦復如是,斷五下結,成阿那`[*14-1]含=鋡【聖】*`含,於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三】]`此間,度魔境界至無為處。如彼中流之牛,不肥不瘦,得`[*24]`渡恒水而無疑難。我弟子亦復如是,斷三結使,`[婬=淫【聖】]`婬、怒、癡薄,成斯陀`[*14]`含,來`[至=生【元明】]`至此世,盡於苦際,斷魔境界至無為`[*30]`之處。如彼瘦`[牛【CB】,[-]【大】]`牛將諸小犢得`[*24]`渡`[彼〔-〕【三】]`彼恒水,我弟子亦復如是,斷`[結=三結【三】]`結使,成須陀洹,必至得度,度魔境界,度生死之難。如彼小犢`[從母得=隨從母【三】]`從母得`[*24]`渡。我弟子亦復如是,持信奉法,斷魔諸縛,至無為處。」
爾時,世尊便說`[斯=此【三】]`斯偈:
「魔王所應獲, 不究生死邊,
如來今究竟, 世間現慧明。
諸佛所覺了, 梵志不明曉,
`[猶涉=獨步【聖】]`猶涉生死岸, 兼度未度者。
今此五種人, 及餘不可計,
欲度生死難, 盡佛威神力。
「是故,比丘!當專其心,無放逸行,亦求方便,成賢聖八品之道;依賢聖道已,便能自度生死之海。所以然者,猶如彼愚牧牛之人,外道梵志是也,自溺生死之流,復墮他人著罪中。彼恒水者,即是生死`[*30-3]之〔-〕【三】*`之海也。彼𭶑慧牧牛者,如來是也;度生死`[*30]`之難,由`[聖=賢聖【三】]`聖八品道。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成八聖道。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D. 2. Sāmaññaphala.,[Nos. 1(27)22]]`(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婆伽梨園=~Jīvakassa-ambavana.]`耆婆`[伽=加【聖】]`伽梨園中,`[與=與大比丘【三】]`與千二百五十弟子俱,盡是`[阿〔-〕【三】]`阿羅漢,諸漏已盡,六通清徹,唯除一人,阿難比丘也。
爾時,王`[阿闍世=~Ajātasattu.]`阿闍世七月十五日受歲時,夜半明星出現,告`[月光夫人=~Komudī.]`月光夫人曰:「今十五日月盛滿,極為清明,當應施行何事?」
夫人報曰:「今十五日說戒之日,應當作倡伎樂,五欲自娛樂。」
時,王聞此語已,不入其懷。`[王〔-〕【三】]`王復告優陀耶太子曰:「今夜極清明,應作何事?」
優陀耶太子白王言:「如今夜半極清明,應集四種之兵,諸外敵異國不靡伏者,當往攻伐。」
是時,王阿闍世聞此語已,亦復不入其意。復語無畏太子曰:「如今極清明之夜,應何所施行?」
無畏`[王=太【三】]`王子報曰:「今`[不蘭迦葉=~Pūraṇa-Kassapa.]`不蘭迦葉,明諸算數,兼知天文地理,眾人所宗仰。可往至彼問此疑難,彼人當與尊說極妙之理,永無`[留=流【三】]`留滯。」
時,王聞此語已,亦不入其意。復語須`[13]尼=泥【三】*`尼摩大臣曰:「如今之夜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須`[*13-1]尼=泥【三】*`尼摩白王`[言=曰【三】]`言:「如今夜半極為清明,然`[阿夷耑=~Ajita-Kesa-kambala.]`阿夷`[16]耑=湍【三】*`耑近在不遠,多所曉了,唯願大王往問其宜。」
王聞此語已,亦復不入其意。復告婆沙婆羅門曰:「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婆羅門報曰:「如今十五日極為清明,然有`[瞿耶樓=~(Makkhali)-Gosāla.]`瞿耶樓近在不遠,唯願大王往問其義。」
時,王聞此語已,復不合其意。復語摩`[特=持【宋聖】]`特梵志曰:「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作何事?」
梵志報曰:「大王當知,`[彼=波【明聖】,波休迦旃~Pakudha-Kaccāyana.]`彼休迦`[旃=栴【宋元】,栴延【明】,旃延【聖】]`旃近在不遠,唯願大王往問其情。」
王聞此語已,復不合`[其〔-〕【三】]`其意。復告索摩典兵師曰:「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何所`[施〔-〕【三】]`施行?」
索摩報曰:「`[先畢盧持=~Sañjaya-Belaṭṭhi-putta.]`先`[畢=毘【三】]`畢盧持近在不遠,明諸算術,可往問其義。」
王聞此`[言=語【三】]`言已,亦不合其意。復告最勝大臣曰:「如今十五日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最勝白王言:「今有`[尼揵子=~Nigaṇṭha-Nāta-putta.]`尼揵子,博`[覽=攬【聖】]`覽諸經,師中最上,唯願大王往問其義。」
王聞此語已,不合其意。復作是思惟:「此諸人等,斯是愚惑,不別真偽,無有巧便。」
爾時,耆婆伽王子在王左側,王顧語耆婆伽曰:「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是時,`[耆婆伽=~Jīvaka.]`耆婆伽即前長跪,而白王言:「今如來近在不遠,遊貧聚園中,將千二百五十弟子,唯願大王往問其義。然彼如來為明為光,亦無疑滯,知三世事,靡不貫博,自當與王演說其事,王所有狐疑,㸌然自`[29]悟=窹【聖】*`悟。」
是時,王阿闍世聞耆婆伽語已,歡喜踊躍,善心生焉,即歎耆婆伽曰:「善哉!善哉!王子!快說斯言。所以然者,我今身心極為熾然,又復無故取父王殺,我恒長夜作是念:『誰堪任悟我心意者?』今耆婆伽`[向〔-〕【三】,向我【聖】]`向所說者,正入我意。甚奇!甚特!聞如來音`[31]響=嚮【聖】*`響,㸌然大`[*29-1]悟=窹【聖】*`悟。」
時,王向耆婆伽便說此偈:
「今日極清明, 心意不得悟,
汝等人人說, 應往問誰義。
不蘭阿夷`[*16-1]耑=湍【三】*`耑, 尼揵梵弟子,
斯等不可依, 不能有所濟。
今日極清明, 月滿無瑕穢,
今問耆婆伽, 應往問誰義。」
是時,耆婆伽復以偈報王曰:
「聞其柔軟音, 得脫摩竭魚,
唯願時詣佛, 永處無畏境。」
時,王復以偈報曰:
「我昔所施行, 於佛無益事,
害彼真佛子, 名曰頻婆娑。
今極懷羞恥, 無顏見世尊,
汝今云何說, 使吾往見之?」
是時,耆婆伽復以偈報王曰:
「諸佛無彼此, 諸結永`[32]已=以【聖】*`已除,
平等無二心, 此是佛法義。
設以栴檀香, 以塗右手者,
執刀斷左手, 心不起增減。
如愍羅云子, 一息更無二,
持心向提婆, 怨親無有異。
唯願大王屈, 往覲如來顏,
當斷其狐疑, 勿足有留滯。」
是時,王阿闍世告耆婆伽王子曰:「汝今速嚴駕五百牙象,五百牸象,然五百`[33]燈=鐙【聖】*`燈。」
耆婆伽對曰:「如是,大王!」是時,耆婆伽王子即時嚴駕千象,及然五百`[*33-1]燈=鐙【聖】*`燈,前白王言:「嚴駕`[*32-1]已=以【聖】*`已辦,王知是時。」
爾時,王阿闍世將諸營從,往詣梨園中,中路便懷恐怖,衣毛皆竪,還顧謂耆婆伽王子曰:「吾今將非為汝所誤乎?將非持吾與怨家耶?」
耆婆伽白王:「實無此理,唯願大王小復前進,今如來去此不遠。」
時,王阿闍世意猶懷恐,重告耆婆伽曰:「將非為汝所惑,又聞如來將千二百五十弟子,今不聞其聲?」
耆婆伽報曰:「如來弟子恒入三昧,無有亂想,唯願大王小復前進。」
`[阿=是時阿【三】]`阿闍世王即下車,步入門至講堂前,默然而立,觀察諸聖眾,還顧謂耆婆伽曰:「如來今在何處?」爾時,一切聖眾盡入炎光三昧,照彼講堂,靡不周遍。
是時,耆婆伽即時長跪,`[伸=申【宋聖】]`伸右手指示如來言:「此是如來,最在中央,如日`[披=被【宋】]`披雲。」
是時,王阿闍世語耆婆伽曰:「甚奇!甚特!今此聖眾心定乃爾。復以何緣有此光明?」
耆婆伽白王:「三昧之力故放光明耳。」
王復告曰:「如我今日觀察聖眾,極為寂然,使我`[優陀耶太子=~Udāyibhadda kumāra.]`優陀耶太子亦當如是寂然無為。」時,王阿闍世叉手,自稱說曰:「唯願世尊當見觀察。」
世尊告曰:「善來,大王!」王聞如來音`[*31-1]響=嚮【聖】*`響,極懷歡喜,如來乃見稱說王號。
時,王阿闍世即至佛所,五體投地,以兩手著如來足上,而自稱說:「唯願世尊當見垂愍,受其悔過。父王無罪而取害之,唯願受悔,後更不犯,自改往修來。」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宜時悔過,無令有失。夫人處世,有過能自改者,斯名上人。於我法中,極為廣大,宜時懺悔。」是時,王禮如來足已,`[住=在【三聖】]`住一面坐。
時王白佛言:「唯願欲有所問,如來聽者,乃敢問耳。」
佛告王曰:「有疑難者,宜時問之。」
王白佛言:「於現世造福,得受現報不乎?」
佛告王曰:「古昔`[*32-2]已=以【聖】*`已來頗以此義,曾問人乎?」
王白佛言:「我昔曾以此義而問他人`[不=亦問不【三聖】]`不蘭迦葉:『云何,不蘭迦葉!現世作福得受現報乎?』不蘭迦葉報我言:『無福、無施,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世無阿羅漢等成就者。』`[當我=我當【三】]`當我爾時,問此受果之報,彼報曰:『無也。』如有人問`[8]以=已【聖】*`以瓜義,報`[*8]`以`[9]㮈=柰【明】,㮈【聖】*`㮈理,今此迦葉亦復如是。時,我作是念:『此梵志已不解`[義=我【明】]`義,豪族`[王=生【宋】]`王種所問之義,此人方便引餘事報`[我=時我【三】]`我。』世尊!`[我〔-〕【三】]`我即欲斷其頭,即不受其語,尋發遣之。
「時,我復至阿夷`[*16-2]耑=湍【三】*`耑所,`[而〔-〕【三】]`而問此義,阿夷`[*16]`耑報我言:『若於江左殺害眾生,作罪無量,亦無有罪,亦`[無=無有【三】]`無惡果之報。』時我,世尊!復作是念:『我今問現世受報之義,此人乃持殺害報吾,猶如有人問梨之義,以`[*9-1]㮈=柰【明】,㮈【聖】*`㮈報之。』即捨之去。
「復至瞿耶樓所,而問此義。彼人報我曰:『於江右邊造諸功德,不可稱計,於中亦無`[善=善惡【三】]`善之報。』我爾時復作是念:『吾今所問義者,竟不報其理。』復捨之去。
「`[復=後【三】]`復往至`[彼=波【三】]`彼休迦`[栴=旃延【三】,旃【聖】]`栴所,而問斯義。彼人報曰:『唯有一人出世,一人`[死=死一人生【三】]`死,一人往`[返=反【三】]`返受其苦樂。』時我復作是念:『我今所問現世之報,乃`[將=持【三聖】]`將生死來相答。』復捨之去。
「往問先毘盧`[持=特【宋】]`持如此之義。彼人報我言:『過去者`[以=已【三】]`以滅,更不復生;當來未至,亦復不有;現在不住,`[住=不住【三】]`住者即變易。』時我復作是念:『我今所問現世之報,乃`[持=將【三】]`持三世相酬,此非正理。』即復捨去。
「至尼揵子所,而問此義:『云何,尼揵子!頗有現世作福得受現世報`[27]也=耶【三】*`也?』彼報我言:『無因無緣,眾生結縛;亦無有因,亦無有緣,眾生著結縛;無因無緣,眾生清淨。』時我復作是念:『此梵志等斯是愚惑,不別真`[為=偽【三聖】]`為,猶盲無目,所問之義,竟不相報,如似`[弄=哢【三】]`弄轉輪`[聖〔-〕【三】]`聖王種。』尋復捨`[之〔-〕【三】]`之去。今我,世尊!故問其義,現世作福現受報`[*27]`也?唯願世尊演說其義。」
爾時,世尊告曰:「大王!我今問汝義,隨所樂報之。大王!頗有典酒、厨`[宰=宰及【三聖】]`宰,`[賞=掌【聖】]`賞護物左右使人乎?」
王白佛言:「唯然,有之。」
「設彼使人執勞經久,復當賞遺不乎?」
王白佛言:「隨功`[敘=緒【聖】]`敘用,不令有怨。」
佛告王曰:「以此方便,知`[現=現在【三】]`現世作福得受現報。云何,大王!既處高位,`[恤=䘏【三聖】]`恤民以禮,當復賞遺不乎?」
王白佛言:「唯然,世尊!食共同甘,并命不恨。」
佛告王曰:「當以此方便,知昔日出處極卑,漸漸積功,與王同歡,以是之故,現世作福得受現報。」
佛告王曰:「彼有勞之人,經歷年歲,來白王言:『我等功勞`[*32-3]已=以【聖】*`已立,王所`[朋=明【三聖】]`朋知,欲從王求意所願。』王當`[以與=與之【三】]`以與不乎?」
王白佛言:「隨彼所願而不違之。」
佛告王曰:「彼有勞之人,欲得辭王,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修清淨行。王聽不乎?」
王白佛言:「唯然,聽之。」
佛告王曰:「設`[王=有【明】]`王見彼剃除鬚髮,出家學道,在我左右;王欲何所施為?」
王白佛言:「承事供養,隨時禮拜。」
佛告王曰:「以此方便,知`[現=現身【三】,現世【聖】]`現作福得受現報。設彼有勞之人,持戒完具,無有所犯;王欲何所施行?」
王白佛言:「盡其形壽供給衣被、飲食、床`[敷=蓐【聖】]`敷臥具、病瘦醫藥,不使缺減。」
佛告王曰:「以此方便,知現身作福得受現報。設復彼人已作沙門,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己身作證而自遊化,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王欲何為?」
王白佛言:「我當盡形壽,承事供養衣被、`[飲=飯【聖】]`飲食,床`[臥=敷臥【明】,蓐臥【聖】]`臥具、病瘦醫藥,不令有乏。」
佛告王曰:「當以此方便,知現世作福得受現報。設復彼人盡其形壽,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者,王欲何所施`[設=為【三】]`設?」
王白佛言:「當於四道頭起大神寺,兼以香華供養,懸繒、幡、蓋,承事禮敬。所以然者,彼是天身,非為人身。」
佛告王曰:「當以此方便,知現世作福得受現報。」
王白佛言:「我今以`[此=先【三】,此先【聖】]`此譬喻於中受解,今日世尊重演其義。自今已後信受其義,唯願世尊受為弟子!自歸於佛、法、比丘僧。今復懺悔,如愚、如惑,父王無過而取害之,今以身命自歸,唯願世尊除其罪𠎝,演其妙法,長夜無為,如我自知所作罪報,無有善本。」
佛告王曰:「`[世〔-〕【三】]`世有二種人無罪而命終,如屈`[伸=申【三聖】]`伸臂頃,得生天上。云何為二?一者不造罪本而修其善,二者為罪,改其所造。是謂二人而取命終生於天上,亦無流滯。」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人作極惡行, 悔過轉微薄,
日悔無懈息, 罪根永已拔。
「是故,大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夫以法治化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彼`[以=已【三】]`以命終,名譽遠布,周聞四方,後人共傳:『昔日有王,正法治化,無有阿曲。』人以稱傳,彼人所生之處,增壽益算,無有中夭。是故,大王!當發歡喜之心,向三尊,佛、法、聖眾。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阿闍世王即從`[座=坐【聖】]`座起,頭面禮佛足,便退而去。王去不遠,佛告諸比丘:「今此阿闍世王不取父王害者,今日應得初沙門果證,在四雙八輩`[之=眾【三】]`之中,亦復得賢聖八品道,除去八愛,超越八難,雖爾,今猶獲大幸,得無根之信。是故,比丘!為罪之人,當求方便,成無根之信。我優婆塞中得無根信者,所謂阿闍`[世=世王【三】]`世是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III. 5. Lokaparivatta.]`(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世八法隨`[世【麗】,生【大】(cf. K18n0649_p0613c10; T02n0125_p0779c10)]`世迴轉。云何為八?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毀,四者譽,五者稱,六者譏,七者苦,八者樂。是謂,比丘!有此八法隨世迴轉。諸比丘!當求方便,除此八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出現世間,又於世界成佛道,然不著世間八法,猶與周旋,猶如`[淤=瘀【聖】]`淤泥出生蓮華,極為鮮潔,不著塵水,諸天所愛敬,見者心歡。如來亦復如是,由胞胎生,於中長養,得成佛身,亦如琉璃之寶、淨水之珍,不為塵`[垢=埃【聖】]`垢所染。如來亦復如是,亦生於世間,不為`[世〔-〕【明】]`世`[間〔-〕【三聖】]`間八`[法=法之【明】]`法所染著。是故,比丘!當`[勤=勤加【三】]`勤精進,修行八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八種`[18]之〔-〕【三】*`之人,流轉生死,不住生死。云何為八,趣須陀洹、得須陀洹、趣斯陀含、得斯陀含、趣阿那含、得阿那含、趣阿羅漢、得阿羅漢。是謂,比丘!有此八人流轉生死,不住生死。是故,比丘!求其方便,度生死`[*18]`之難,勿住生死。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馬血、`[齋【三聖】,齊【大】]`齋、難陀 提婆達、船筏
牧牛、無根信 世法、善、八人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15-1]九=八【聖】*`九`[〔-〕=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21]含=鋡【聖】*`含經卷第`[22]四十=三十九【聖】*`四十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九眾生居品第四十`[四=四九法初【明】,二【聖】]`四
`[~A. IX. 24. Sattāvāsa.]`(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CB】,世時【大】]`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九眾生居處,是眾生所居之處。云何為九?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所謂天及人也;或有眾生,若干種身一想,所謂`[梵迦夷天=~Brahmakāyikā.]`梵迦夷天,最初出現也;或有眾生,一身若干想,所謂`[光音天=~Ābhassarā.]`光音天也;或有眾生,一身一想,所謂`[遍淨天=~Subhakinhā.]`遍淨天也;或有眾生無量空,`[29]所謂〔-〕【三】*,處【聖】`所謂空處天也;或有眾生無量`[識=識處【聖】]`識,識處天也;或有眾生不用處,`[*29]`所謂不用處天也;或有眾生有想無`[想=想處【三】]`想,有想無想處天也;諸所生之處名為九也。是謂,比丘!九眾生居處,群萌之類,曾居、已居、當居。是故,比丘!當求方便,離此九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嚫願有九種之德,汝等善思念之!吾今當敷演其義。」是時,諸比丘受佛教`[誡=戒【宋聖】]`誡。
佛告比丘:「彼云何名為嚫願九種之德?比丘當知,檀越施主成就三法;所施之物亦成就三法;受物之人亦成就三法。彼檀越施主云何成就三法?於是,檀越施主信成就,誓願成就,亦不殺生,是謂檀越施主成就此三法。所施之物云何成就`[此〔-〕【三】]`此三法?於是,施物色成就、香成就、味成就,是謂施物三事成就。云何受物之人成就三事?於是,受物之人戒成就、智慧成就、三昧成就,是謂受施之人成就三法。如是,達嚫成就此九法,獲大果報,至甘露滅盡之處。夫為施主欲求其福者,當求方便,成就此九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為成就九法。云何為九?強顏、耐辱、貪心、慳著、心念不捨離、健忘、少睡、隱匿`[3]婬=淫【聖】*`婬`[4]泆=妷【宋】*`泆、`[亦無=無有【三】]`亦無返復為九。是謂,比丘!為成就此九法。惡比丘亦復成就九法。云何為九?於是,惡比丘強顏、耐辱、貪`[心=食【聖】]`心、慳著、健忘、少睡、`[*3]`婬泆`[靜=隱【三】]`靜匿、亦無返復、念不捨離為九。
「云何惡比丘強顏?於是,惡比丘不應求者而求之,違沙門之行。如是比丘名為強顏。
「云何惡比丘耐辱?於是,惡比丘在諸賢善比丘所,自稱歎說,毀呰他人。如是比丘名為耐辱。
「云何比丘生貪心?於是,比丘見他財物皆生貪心,此名為貪也。
「云何比丘慳著?於是,比丘所得衣鉢不與人共,恒自藏舉。如是名為慳著。
「云何比丘健忘?於是,惡比丘恒多漏失妙善之言,亦不思惟方便,論說國事兵戰之法。如是惡比丘成就此健忘。
「云何惡比丘少於睡眠?於是,惡比丘所應思惟法而不思惟,如是惡比丘少於睡眠。
「云何惡比丘匿處淫`[*4-1]泆=妷【宋】*`泆?於是,惡比丘所為隱匿,不向人說。『我今`[行婬=所行【三】]`行`[婬〔-〕【聖】]`婬勿令人知。』如是比丘`[所=所為【三】]`所隱匿淫`[*4]`泆。
「云何惡比丘`[無=無有【三】]`無返復?於是,惡比丘無恭敬之心,不奉事師長、`[尊=尊敬【三】]`尊貴重之人。如是惡比丘無有返復。
「若惡比丘成就此九法,念不捨離者,終不成道果。是故,比丘!諸惡之法`[念當=當念【明】]`念當捨之。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孔雀鳥成就九法。云何為九?於是,孔雀鳥顏貌端`[14]政=正【三】*`政,音`[15]響=嚮【聖】*`響清徹,行步庠序,知時而行,飲食知節,常念知足,念不分散,少於睡眠,亦復少欲知於返復。是謂,比丘!孔雀之鳥成`[就〔-〕【三】]`就此九法。賢哲比丘亦復成就九法。云何為九?於是,賢善比丘顏貌端`[*14]`政,音`[*15]`響清徹,行步庠序,知時而行,飲食知節,常念知足,念不分散,少於睡眠,亦復少`[17]欲=欲知足【聖】*`欲知於返復。
「云何賢善比丘顏貌端`[*14-2]政=正【三】*`政?所謂彼比丘出入行來進止之宜,終不失`[18]敘=緒【聖】*`敘。如是賢善比丘顏貌端`[*14]`政。
「云何比丘音`[*15-2]響=嚮【聖】*`響清徹?於是,比丘善別義理,終不錯亂。如是比丘音`[*15]`響清徹。
「云何比丘行步庠序?於是,比丘知時而行,不失次`[*18-1]敘=緒【聖】*`敘,又知可誦知誦,可習知習,可默知默,可起知起。如是比丘知於時節。
「云何比丘知時而行?於是,比丘應往即往,應住即住,隨`[節=順【三】]`節聽法。如是比丘知時而行。
「云何比丘飲食知節?於是,比丘所得遺餘,與人共分,不`[惜=昔【聖】]`惜所有。如是比丘飲食知節。
「云何比丘`[少=少於【三聖】]`少睡眠?於是,比丘初夜時,習於`[警=景【聖】]`警寤,習三十七品無有漏脫,恒以經行、臥覺而淨其意;復於中夜思惟深奧,至後夜時,右脇著地,脚脚相累,思惟計明之想,復起經行而淨其意。如是,比丘少於睡眠。
「云何比丘少`[*17-1]欲=欲知足【聖】*`欲知於返復?於是,比丘承事三尊,奉敬師長。如是比丘少`[*17]`欲知於返復。如是,賢善比丘成就九法。今此九法當念奉行!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III. 17. Bandha.]`(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女人成就九法繫縛男子。云何為九?所謂歌、舞、伎、樂、笑、啼、常求方宜、自以幻術、顏色形體。計爾`[許=諸【宋】]`許事中,唯有更樂,縛人最急,百倍、千倍,終不相比。如我今日觀察諸義,更樂縛人最急,無出是者,隨彼男子繫之牢固也。是故,諸比丘!當念捨此九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優迦羅竹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與汝當說妙法,初善、中善、竟善,義理深邃,清淨修行梵行,此經名曰一切諸法之本。汝等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佛告之曰:「彼云何名為一切諸法之本?於是,比丘!凡夫之人不覩賢聖之教,亦不`[掌=寶【三】]`掌護如來言教,不親近善知識,不受善知識言教。彼觀此地如實知之,此是地如`[審是地如〔-〕【聖】]`審是地;如實是地,亦復是水,亦復是火,亦復是風,四事合以為人,愚者之所娛樂。天自知為天,樂於天中`[天〔-〕【三】]`天;梵天自知為梵天,大梵自知為大梵,無能出者;光音天還自相知由光音天來;遍淨天自知為遍淨`[天〔-〕【聖】]`天;果實天自知為果實天而不錯亂;阿毘耶陀天自知為阿毘耶陀天;空處天自知為空處天;識處天自知為識處天;不用處天自知為不用處天;有想無想處天自知為有想無想處天;見者自知為見;聞者自知為聞;欲者自知為欲;智者自知為智;一類自知為一類;若干類自知為若干類;悉具足`[自〔-〕【聖】]`自知為悉具足;涅槃自知為涅槃,於中而自娛樂。所以然者,非智者之所說也。
「若聖弟子往覲聖人,承受其法,與善知識從事,恒親近善知識,觀此地種皆悉分明,`[知〔-〕【聖】]`知所來處,亦不著於地,無有污染之心。水、火、風亦復如是。人、天、梵王、光音、遍淨、果實、阿毘耶陀天、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見、聞、念、知,一種、若干種,乃至於涅槃,亦不著於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然者,皆由善分別、善觀察。若彼比丘漏盡阿羅漢,所作已辦,捨於重擔,盡生死原本,平等解脫,彼能分別地種,`[都=覩【聖】]`都不起想`[著=於【聖】]`著。地種、人、天、梵王,乃至有想無想處,亦復如是。至於涅槃,不著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然者,皆由壞`[*3-2]婬=淫【聖】*`婬、怒、癡之所致也。比丘當知,如來、至真、等正覺善能分別於地,亦不著於地種,不起地種之想。所以然者,皆由`[破=破壞【三】]`破愛網之`[所=不【聖】]`所`[致=致也【三】]`致,因有有生,因生有`[老=生老【三聖】]`老死,皆悉除盡,是故如來成最正覺。」佛說此語`[時〔-〕【三】]`時,是時諸比丘不受其教。所以然者,由魔波旬閉塞心意故。
「此經名曰一切諸法之本,我今具足說之。諸佛世尊所應修行,我今已具足施行。汝等當念閑居樹下,端意坐禪,思惟妙義。今不為者,後悔無益。此是我之教`[14]誡=戒【聖】*`誡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羅閱城中有一比丘,身遇疾病,至為困悴,臥大小便,不能自起止,亦無比丘往瞻視者,晝夜稱佛名號:「云何世尊獨不見愍?」
是時,如來以天耳聞彼比丘稱怨,喚呼`[投歸=歸投【聖】]`投歸如來。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吾與汝等,悉案行諸房,觀諸住處。」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世尊`[與〔-〕【聖】]`與比丘僧前後圍繞,諸房間案行。爾時,病比丘遙見世尊來,即欲從`[17]座=坐【聖】*`座起而不能自轉搖。是時,如來到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止!止!比丘!勿自動轉,吾自有`[坐=座【三】]`坐具,足得坐耳。」
是時,毘沙門天王知如來`[所=心中所【三】]`所念,從野馬世界沒,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是時,釋提桓因知如來心中所念,即來至佛所。梵天王亦復知如來心中所念,從梵天沒,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四天王知如來心中所念,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是時,佛告病比丘曰:「汝今患苦有損不至增乎?」
比丘對曰:「弟子患苦遂增不損,極為少賴。」
佛告比丘:「瞻病人今為所在?何人來相瞻視?」
比丘白佛言:「今遇此病,無人相瞻視也。」
佛告比丘:「汝昔日未病之時,頗往問訊病`[人=比丘【聖】]`人乎?」
比丘白佛言:「不往問訊諸病`[人=人也【三】]`人。」
佛告比丘:「汝今無有善利於正法中。所以然者,皆由不往瞻視病故也。汝今,比丘!勿懷恐懼,當躬供養,令不有乏。如我今日天上、人中獨步無侶,亦能瞻視一切病人,無救護者與作救護,盲者與作眼目,救諸`[疾=病【三】]`疾人。」是時,世尊自除不淨,更與敷坐具。
是時,毘沙門天王及釋提桓因白佛言:「我等自當瞻此病比丘,如來勿復執勞。」
佛告諸天曰:「汝等且止!如來自當知時。如我自憶昔日未成佛道,修菩薩行,由一鴿故,自投命根,何況今日`[23]以=已【三】*`以成佛道,當捨此比丘乎?終無此處。又釋提桓因先不瞻此病比丘,毘沙門天王、護世之主亦不相瞻視。」是時,釋提桓因及毘沙門天王皆默然不對。
爾時,如來手執掃`[篲=箒【三】]`篲除去污泥,更施設坐具,復與浣衣裳,三法`[視之=之床【三】]`視之,扶病比丘令坐,淨水沐浴。`[有=又【三】]`有諸天在上,以香水灌之。是時,世尊`[以〔-〕【三】]`以沐浴比丘已,還坐床上,手自授食。
`[爾=是【明】]`爾時,世尊見比丘食訖,除`[去=其【三】]`去鉢器,告彼比丘曰:「汝今當捨三世之病。所以然者,比丘當知,生有處胎之厄,因生有老。夫為老者,形羸氣竭。因老有病。夫為病者,坐臥呻吟,四百四病一時俱臻。因病有死。夫為死者,形神分離,往趣善惡。設罪多者,當入地獄,刀山、劍樹,火車、爐炭、吞飲融銅;或為畜生,為人所使,食以芻草,受苦無量;復於不可稱計無數劫中,作餓鬼形,身長數十由旬,咽細如`[針=鍼【三】]`針,復以融銅而灌其口,經歷無數劫中得作人身,榜`[笞=𢰥【聖】]`笞拷掠,不可稱計。復於無數劫中得生天上,亦經恩愛合會,又遇恩愛別離,欲無厭足;得賢聖道,爾乃離苦。
「今有九種之人,離於苦患。云何為九?所謂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須陀洹、得須陀洹、種性人為九。是謂,比丘!如來出現世間,甚為難值,人身難得,生正國中,亦復難遭,與善知識相遇,亦復如是,聞說法言,亦不可遇,法法相`[生=生相【聖】]`生,時時乃有。比丘當知,如來今日現在世間,得聞正法,諸根不缺,堪任聞其正法,今不慇`[勤=懃【聖】]`勤,後悔無及。此是我之教`[*14-1]誡=戒【聖】*`誡。」
爾時,彼比丘聞如來教已,熟視尊顏,即於`[*17-1]座=坐【聖】*`座上得三明,漏盡意解。
佛告比丘:「汝`[*23-1]以=已【三】*`以解病之原本乎?」
比丘白佛:「我`[*23-2]以=已【三】*`以解病之原本,去離此生、老、病、死。皆是如來神力所加,以四等之心,覆護一切,無量無限不可稱計,身、口、意淨。」
是時,世尊具足說法已,即從`[*17-2]座=坐【聖】*`座起而去。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汝今速打揵`[椎=搥【三】,推【聖】]`椎,諸有比丘在羅閱城者,盡集普會講堂。」
是時,阿難從佛受教,即集諸比丘在普會講堂,前白佛言:「比丘`[已=以【聖】]`已集,唯願世尊宜知是時。」
爾時,世尊往至講堂所,就`[*17-3]座=坐【聖】*`座而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學道為畏國王、盜賊而出家乎?比丘!信堅固修無上梵行,欲得捨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亦欲離十二牽連。」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佛告諸比丘:「汝等所以出家者,共一師、同一水乳,然`[各=各各【三】]`各不相瞻視。自今已`[往=後【三聖】]`往,當展轉相瞻視。設病比丘無弟子者,當於眾中差次使看病人。所以然者,離此已,更不見所`[為=施【三】]`為之處,福勝視病`[16]之〔-〕【三】*`之人者;其瞻病者瞻我無異。」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設有供養我, 及過去諸佛,
施我之福德, 瞻病而無異。」
爾時,世尊說此教已,告阿難曰:「自今已後諸比丘各各`[相=當相【三】]`相瞻視:若復比丘知而不為者,當案法律。此是我之教`[*14-2]誡=戒【聖】*`誡。」
爾時,`[諸〔-〕【三】]`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X. 10. Ahuneyya.]`(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九種`[*16-1]之〔-〕【三】*`之人可敬可貴,供之得福。云何為九?所謂向阿羅漢、得`[阿羅漢=~Arahaṁ.]`阿羅漢、向阿那含、得`[阿那含=~Anāgāmin.]`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Sakadāgāmin.]`斯陀含、向須陀洹、得`[須陀洹=~Sotāpanna.]`須陀洹、`[向種性=種性【三】,~Gotrabhū.]`向種性人為九。是謂,比丘!九種之人,供之得福,終無耗減。」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25]滿=蒲【聖】*`滿呼王子`[至=往至【三】]`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25]`滿呼王子白世尊言:「我曾聞:『朱利槃特比丘與盧迦延梵志共論,然此比丘不能答對。』我又曾聞:『如來弟子眾中,諸根闇鈍無有慧明,`[無〔-〕【三聖】]`無出此比丘上者。如來優婆塞中在居家者,迦毘羅衛城中瞿`[曇=蜜【三】]`曇釋種,諸根闇鈍,情意閉塞。』」
佛告王子曰:「朱利槃特比丘有神足之力,得上人之法,不習世間談`[論=議【三】]`論之宜。又王子當知,此比丘者極有妙義。」
是時,`[*25-2]滿=蒲【聖】*`滿呼王子白世尊言:「佛所說雖爾,然我意中猶生此念:『云何有大神`[力=足【三】]`力,而不能與彼外道異學而共論`[議=義【聖】]`議?』我今請佛及比丘僧,唯除朱利槃特一人。」
是時,世尊默然受請。是時,王子已見世尊受請`[已〔-〕【三】]`已,即從`[*17-4]座=坐【聖】*`座起,頭面禮世尊足,`[右遶=遶佛【三】]`右遶三匝,便退而去。即其夜辦種種甘饌、飲食,敷好坐具,而白:「時到,今正是時。」
爾時,世尊以鉢使朱利槃特比丘捉在後住,將諸比丘眾,前後圍遶,入羅閱城,至彼王子所,各次第坐。爾時,王子白世尊言:「唯願如來手授我鉢,我今躬欲自飯如來。」
佛告王子曰:「今鉢在朱利槃特比丘所,竟不持來。」
王子白佛言:「`[願=唯願【三】]`願世尊遣一比丘往取鉢來。」
佛告王子:「汝今自往取如來鉢來。」
爾時,朱利槃特比丘化`[作〔-〕【三】]`作五百華樹,其樹下皆有朱利槃特比丘坐。
爾時,王子聞佛教已,往取鉢。遙見五百樹下,皆有朱利槃特比丘於樹下坐禪,繫念在前,無有分散。見已,便作是念:「何者是朱利槃特比丘?」`[是=是時【三】]`是`[*25-3]滿=蒲【聖】*`滿呼王子即還`[來=至【三】]`來世尊所,而白佛言:「往彼園中,均是朱利槃特比丘。不知何者是朱利槃特比丘?」
佛告王子曰:「還至園中,最在中央住,而彈指作是說:『其實是朱利槃特比丘者,唯願從`[*17-5]座=坐【聖】*`座起!』」
是時,`[*25-4]滿=蒲【聖】*`滿呼王子受教已,復至園中,在中央立,而作是說:「其實是朱利槃特比丘者,便從`[*17-6]座=坐【聖】*`座起。」
王子作是語已。其餘五百化比丘自然消滅,唯有一朱利槃特比丘在。是時,`[*25-5]滿=蒲【聖】*`滿呼王子共朱利槃特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25-6]滿=蒲【聖】*`滿呼王子白佛言:「唯願世尊!今自悔責,不信如來言教:『此比丘`[有=極有【三】]`有神足`[大=有大【三】]`大威力。』」
佛告王子曰:「聽汝懺悔!如來所說終無有二。又此世間有九種人周旋往來。云何為九?一者豫知人情,二者聞已便知,三者觀相然後乃知,四者觀察義理然後乃知,五者知味然後乃知,六者知義、知味然後乃知,七者不知義、不知味,八者學於思惟神足之力,九者所受義尠。是`[謂=為【三】]`謂,王子!九種之人出現世間。如是,王子!彼觀相之人,於八人中最為第一,無過是者。今此朱利槃特比丘習於神足,不學餘法,此比丘恒以神足與人說法。我今阿難比丘觀相便知,豫知人情,知如來須是、不用是,亦知如來應當說是、離是,皆`[令=悉【三】]`令分明,如今無有出阿難比丘`[上者=者上【三】]`上者,博`[覽=攬【宋聖】]`覽諸經義,靡不周遍。又此朱利槃特比丘能化`[一〔-〕【三】]`一形作若干形,復還合為一。此比丘後日當於虛空中取滅度。吾更不見餘人取滅度,如阿難比丘、朱利槃特比丘之比也。」
是時,佛復告諸比丘曰:「我聲聞中第一比丘,變化身形,能大能小,無有如朱利槃特比丘之`[比=比也【聖】]`比。」
是時,`[*25-7]滿=蒲【聖】*`滿呼王子手自斟酌,供養眾僧,除去鉢器,更取小`[*17-7]座=坐【聖】*`座,在如來前,叉手白世尊言:「唯願世尊聽朱利槃特比丘恒至我家,隨其所須衣被、雜物、沙門之法,盡在我家取之,當盡形壽供給所須。」
佛告王子:「汝今,王子!還向朱利槃特比丘懺悔,躬自請之!所以然者,非智之人欲別`[智=知智【三】]`智者,此事難遇;欲言智者能別有智之人,可有此理耳。」
是時,`[*25-8]滿=蒲【聖】*`滿呼王子即`[時=前【三】]`時向朱利槃特比丘禮,自稱姓名,求其懺悔:「大神足比丘,生意輕慢,自今`[之=已【三】]`之後更不敢犯。唯願`[受=求【明】]`受懺悔,更不敢犯。」
朱利槃特比丘報曰:「聽汝悔過,後莫復犯,亦莫復誹謗賢聖。王子當知,其有眾生誹謗聖人者,必當墮三惡趣生地獄中。如是,王子!當作是學。」
爾時,佛與`[*25-9]滿=蒲【聖】*`滿呼王子說極妙之法,勸發令喜,即於`[*17-8]座=坐【聖】*`座上,`[得〔-〕【三】]`得演此呪願:
「`[祠祀=祀祠【三】]`祠祀火為上, 經書頌為最,
人中王為尊, 眾流海為首,
星中月為先, 光明日第一。
上下及四方, 諸所有形物,
天及世間人, 佛者最為尊,
欲求其福者, 供養三佛`[業=陀【元明】]`業。」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即從`[*17-9]座=坐【聖】*`座起。
是時,`[*25-10]滿=蒲【聖】*`滿呼王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所謂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19]之〔-〕【三】*`之人也,將引善道以至無為。」
佛告阿難:「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識`[*19-1]之〔-〕【三】*`之人,即是全梵行`[*19]`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眾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19]`之人,`[全=全是【三】]`全梵行`[*19]`之人也。
「復次,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與善知識共從事者,信根增益,聞、施、慧德皆悉備具。猶如月欲盛滿,光明漸增,倍於常時。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親近善知識,信、聞、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19-5]之〔-〕【三】*`之人也。
「若我昔日不與善知識從事,終不為`[燈=錠【三】,鐙【聖】]`燈光佛所見授決也。以與善知識從事故,得為與提和竭羅佛所見授決。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19-6]之〔-〕【三】*`之人也。
「`[若當阿難=阿難若當【三】]`若當,阿難!世間無善知識者,則無有尊卑之`[*18-2]敘=緒【聖】*`敘,父母、師長、兄弟、宗親,則與彼猪犬之屬與共一類,造諸惡緣,種地獄罪緣;有善知識故,便別有父母、師長、兄弟、宗親。」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善知識非惡, 親法非為食,
將`[導=道【聖】]`導於善路, 此親最尊說。
「是故,阿難!勿復更說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19-7]之〔-〕【三】*`之人也。』」
爾時,阿難從佛受教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IX. 24. Satta.]`(一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19-8]之〔-〕【三】*`之眾五百人俱。
是時,釋提桓因從三十三天沒,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白世尊言:「天及人民有何`[想=相【聖】]`想念?意何所求?」
佛告之曰:「世間流浪,其性不同,所趣各異,想念非一。天帝當知,昔我無數阿僧祇劫亦生此念:『天及眾生之類,意何所趣向?為求何願?』從彼劫至今日,不見一人心共同者。釋提桓因當知,世間眾生起顛倒`[*19-9]之〔-〕【三】*`之想,無常計常`[*19]`之想,無樂計樂`[*19]`之想,無我有我`[*19]`之想,不淨有淨`[*19]`之想,正路有邪路`[*19]`之想,惡有福想,福有惡想,以此方便,知眾生之類,其根難量,性行各異。
「若當眾生盡同一想,無若干想者,`[4]九=七【聖】*`九眾生居處,則`[不〔-〕【聖】]`不可知,亦難分別九眾生居,神識所止亦復難明,亦復不知有八大地獄,畜生所趣亦復難知。不別有地獄之苦,不知有四姓之豪貴,不知有阿須倫所趣之道,亦復不知三十三天。設當盡共同一心者,當如光音天。以眾生若干種,想念亦若干種。是故,知有`[*4]`九眾生居處、九神所止處,知有八大地獄、三惡道,至三十三天,亦復如是。以此方便,知眾`[生=生之【三】]`生類,其性不同,所行各異。」
是時,釋提桓因白世尊言:「如來所說甚為奇雅:『眾生之性,其行不同,想念各異,以其眾生所行不同故,致有青、黃、白、黑、長、短不均。』又且,世尊!諸天事`[猥=煩猥【三】]`猥,欲還天上。」
佛告釋提桓因曰:「宜知是時。」
是時,釋提桓因即從`[*17-10]座=坐【聖】*`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止、嚫、孔雀 繫縛、法之本
病、供養、槃特 梵行、若干想
增壹阿`[*21-1]含=鋡【聖】*`含經卷第`[*22-1]四十=三十九【聖】*`四十`[〔-〕=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一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馬王品第四十`[五=五(此品分屬二分)【明】,三【麗】]`五
`[~Jā. 196. Valāhassa.,[No. 26(136)]]`(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彼城中有婆羅門,名曰摩醯提利,善明外道經術,天文、地`[術=理【三】]`術靡不貫練,世間所可周旋之法,悉皆明了。彼婆羅門女,名曰意愛,極為聰朗,顏貌端正,世之希有。
是時,婆羅`[門=門便作是念我等婆羅門【三】]`門經籍有是語:「有二人出世甚為難遇,實不可值。云何為二人?所謂如來、至真、等正覺,轉輪聖王。」「若轉輪聖王出世之時,便有七寶自然`[嚮=響【三】]`嚮應。我今有此女寶,顏貌殊`[妙=特【三】]`妙,玉女中最第一。如今無有轉輪聖王,又我聞:『真淨王子名曰悉達,出家學道,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八十種好,彼若當在家者,便當為轉輪聖王;若出家學道者,便成佛道。』我今可將此女與彼沙門。」
是時,婆羅門即將此女,至世尊所,前白佛言:「唯願沙門受此玉女。」
佛告婆羅門曰:「止!止!梵志!吾不須此著欲之人。」
時,婆羅門復再三白佛言:「沙門!受此玉女,方比世界,此女無比。」
佛告梵志:「`[16]已=以【三聖】*`已受汝意,但吾`[*16]`已離家,不復習欲。」
爾時,有長老比丘在如來後,執扇扇佛。是時,長老比丘白世尊言:「唯願如來受此女人,若如來不須者,給我等使`[令〔-〕【三】]`令。」
是時,世尊告長老比丘:「汝為愚惑,乃能在如來前吐此惡`[意=音【三聖】]`意。汝云何`[轉〔-〕【聖】]`轉繫意在此女人所?夫為女人有九惡法。云何為九?一者女人臭穢不淨,二者女人惡口,三者女人無反復,四者女人嫉妬,五者女人慳嫉,六者女人多喜遊行,七者女人多瞋恚,八者女人多妄語,九者女人所言輕舉。是`[諸=謂【三】]`諸,`[比丘〔-〕【明】]`比丘!女人有此九法弊惡之行。」
爾時,世尊便說`[此=斯【明】]`此偈:
「常喜笑啼哭, 現親實不親,
`[當=常【聖】]`當求他方便, 汝勿興亂念。」
是時,長老比丘白世尊言:「女人雖有此九弊惡之法,然我今日觀察此女無有瑕疵。」
佛告比丘:「汝今愚人,不信如來神口所說乎?吾今當說。過去久遠`[婆=波【明聖】]`婆羅`[25]㮈=奈【三】*`㮈城中有商客名曰普富,將五百商人入海採寶。然彼大海`[側=則【宋】]`側有羅剎所居之處,恒食噉人民。是時,海中風起吹此船筏,墮彼羅剎部中。是時,羅剎遙見商客來,歡喜無量,即隱羅剎之形,化作女人,端`[正=政【聖】]`正無比,語諸商人曰:『善來,諸賢!此寶渚`[之上=上者【三】]`之上,與彼天宮`[不=無【三】]`不異,多諸珍寶,數千百種饒諸`[飯=飲【聖】]`飯食。又有好女皆無夫主,可與我等共相娛樂。』
「比丘當知,彼商客眾中,其愚惑者,見女人已,便起想著之念。是時,普富商主便作是念:『此大海`[之〔-〕【三】]`之中非人所居之處,那得有此女人止住?此必是羅剎,勿足狐疑。』是時,商主語女人言:『止!止!諸妹!我等不貪女色。』
「是時,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馬王在虛`[空=空中【三】]`空周旋,作此告勅:『誰欲`[3]渡=度【三聖】*`渡大海之難,我能負度。』比丘當知,當爾`[之=一【聖】]`之時,彼商主上高樹上,遙見馬王,聞音`[5]響=嚮【聖】*`響`[之〔-〕【三】]`之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往趣馬王所。到已,語馬王曰:『我等五百商人為風所吹,今來墮此極難之處,欲得`[*3]`渡海,`[唯=惟【元明】]`唯願`[*3]`渡之。』是時,馬王語彼商人曰:『汝等悉來,吾當`[*3]`渡至海際。』
「是時,普富長者語眾商人曰:『今馬王近`[在=在此【元明】]`在,悉來就彼共`[*3-4]渡=度【三聖】*`渡海難。』
「是時,人眾報曰:『止!止!大主!我等且在此間自相娛樂,所以在閻浮提勤苦者,欲求於快樂之處;珍奇、寶物及於玉女,此間悉備,便可此間五欲自娛樂。後日漸漸合集財貨,當共度難。』
「時,彼大商主告諸人曰:『止!止!愚人!此間無有女人;大海之中云何有人居處?』諸商人報曰:『且止!大主!我等不能捨此而去。』
「是時,普富商主便說`[偈言=此偈【三】]`偈言:
「『我等墮此難, 無男無女想,
斯是羅剎種, 漸當食我等。
「『設當汝等不與我共去者,各自將護。設我身、口、意所犯者,悉`[皆=見【三】]`皆原捨,莫`[經心意=以經心【三】]`經心意。』
「是時,諸商人與說共別之偈:
「『與我問`[訊=信【聖】]`訊彼, 閻浮親里輩,
在此而娛樂, 不得時還家。』
「是時,商主復以偈報曰:
「『汝等實遭厄, 惑此不肯歸,
如此不復久, 盡為鬼所食。』
「說此偈已,便捨而去。往至馬王所,頭面禮足,即乘而去。是時,諸人遙見其主已乘馬王,其中或有喚呼,或復有`[不=大【元明聖】]`不稱`[怨=恐【宋】]`怨者。
「是時,最大羅剎之主,復向諸羅剎而說此偈:
「『`[已=以【聖】]`已墮師子口, `[出外=求出【三聖】]`出外甚為難,
何況入我渚, 欲出實為難。』
「是時,羅剎`[之〔-〕【三】]`之主,即化作女人`[之〔-〕【三】]`之形,極為端正,又以兩手`[指=拍【三】]`指胸說曰:『設不食汝等,終不為羅剎`[也〔-〕【三】]`也。』
「是時,馬王即負商主,度至海岸。`[泰爾=爾時【三】]`泰爾,餘五百商人盡受其困。
「爾時,波羅`[*25-1]㮈=奈【三】*`㮈城中有王名梵摩達,治化人民。是時,羅剎尋從大商主後:『咄!失我夫主!』是時,`[賈=商【明】]`賈主即還詣家。是時,羅剎化抱男兒,至梵摩達王所,前白王言:『世間極有災怪,盡當滅壞。』王告之曰:『世間有`[何=何極【宋】]`何災怪,盡當滅壞耶?』羅剎白王:『為夫所棄,`[有=又【三】]`有我無過於夫主。』是時,梵摩達王見此女人極為`[殊=姝【三】]`殊妙,興起想著,語女人曰:『汝夫主者,乃無`[人=仁【三】]`人義而捨汝去。』是時,梵摩達王遣人呼其夫曰:『汝實棄此好婦乎?』商`[主=人【三】]`主報曰:『此是羅剎,非女人也。』羅剎女復白王言:『此人無夫主之義,今日見棄,復罵我言云是羅剎。』王問之曰:『汝實不用者,吾當攝之。』商主白王:『此是羅剎,隨王聖意。』
「是時,梵摩達王即將此女內著深宮,隨時接納,不令有怨。是時,羅剎非人`[時〔-〕【三】]`時取王食噉,唯有骨存,便捨而去。
「比丘!勿作斯觀。爾時`[商=商客【三】]`商主者,舍利弗比丘是也。爾時羅剎者,今此女人是也。爾時梵摩達王者,今長老比丘是也。是時馬王者,今我身`[是=是也【三聖】]`是。爾時五百商人者,今五百比丘是。以此方便,知欲為不淨想,今故興意起於想著乎?」
爾時,彼比丘即禮佛足,白`[佛〔-〕【三】]`佛`[世尊言=言世尊【聖】]`世尊言:「唯願受悔,恕其重過,自今已後更不復犯。」
是時,彼比丘受如來教已,即在`[33]閑=間【明】*`閑靜之處,尅`[己【CB】,已【大】]`己自修,所以族姓子,勤修梵行者,欲得修無上梵行。是時,彼比丘便成阿羅漢。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67. Cātumā.,[No. 137]]`(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釋翅`[闇婆梨果園=闍婆梨果園【三】,~Āmalakīvana.]`闇婆梨果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尊者舍利弗、尊者目`[36]乾=揵【三聖】*`乾連於彼夏坐已,將五百比丘在人間遊化,漸漸來至釋翅村中。爾時,行來比丘及住比丘各各自相謂言,共相問訊,又且聲音高大。爾時,世尊聞諸比丘音`[*5-1]響=嚮【聖】*`響高大,即告阿難曰:「今此園中是誰音`[*5]`響,聲大乃爾,如似破木石之聲。」
阿難白佛言:「今舍利弗及`[目=大目【三】]`目連將五百比丘來在此,行來比丘、`[久=與【三】]`久住比丘共相問訊,故有此聲耳。」
佛告阿難曰:「汝速遣舍利弗、目`[*36-1]乾=揵【三聖】*`乾連比丘,不須住此。」
是時,阿難受教已,即往至舍利弗、目`[*36-2]乾=揵【三聖】*`乾連比丘所,即語之曰:「世尊有教,速離此去,不須住此。」
舍利弗報曰:「唯然受教。」
爾時,舍利弗、目`[*36-3]乾=揵【三聖】*`乾連即出`[彼〔-〕【三】]`彼園中,將五百比丘涉道而去。
爾時,諸釋聞舍利弗、目`[*36-4]乾=揵【三聖】*`乾連比丘為世尊所遣,即往至舍利弗、目`[*36]`乾連比丘所,頭面禮足,白舍利弗曰:「諸賢!欲何所趣向?」
舍利弗報曰:「我等為如來所遣,各求安處。」
是時,諸釋白舍利弗言:「諸賢!小留意,我等當向如來懺悔。」
是時,諸釋即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唯願世尊原捨遠來比丘過咎,唯願世尊以時教`[1]誨=悔【宋】*【聖】`誨。其中遠來比丘初學道者,新來入法中,未覲尊顏,備有變悔之心,猶如茂苗不遇潤澤,便不成就。今此比丘亦復如是,不覲如來而去者,`[恐=或【三】]`恐能有變悔之心。」
是時,`[梵天王=~Brahmā Sahampati.]`梵天王知如來心中所念,猶如力士屈`[伸=申【宋聖】]`伸臂頃,從梵天沒,來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梵天王白世尊言:「唯願世尊原`[捨〔-〕【聖】]`捨遠來比丘所作`[愆=𠎝【聖】]`愆過,以時教`[*1-1]誨=悔【宋】*【聖】`誨!其中或有比丘未究竟者,便懷變悔之心。彼人不覩如來顏像,便有變意,還就本業。亦如新生犢子,生失其母,憂愁不食。此亦如是,若新學比丘不得覩如來者,便當遠離此正`[法=法中【三】]`法。」
爾時,世尊便受釋種之諫,及梵天王犢子之喻。是時,世尊顧盻,阿難便生斯念:「如來`[8]以=已【三】*`以受`[諸〔-〕【三】]`諸人民及天`[人〔-〕【三】]`人之諫。」是時,阿難即往至舍利弗、目`[*36-6]乾=揵【三聖】*`乾連比丘所,而語之曰:「如來欲得與眾僧相見,天及人民皆陳啟此理。」
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曰:「汝等各收攝衣鉢,共`[往=往至【三】]`往世尊所,然如來`[已=以【聖】]`已受我等懺悔。」
是時,舍利弗、`[目=及目【三】]`目`[揵=健【聖】]`揵連將五百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佛問舍利弗曰:「吾向者遣諸比丘僧,於汝意云`[何=何乎【三】]`何?」
舍利弗言:「向者如來遣諸眾僧,我便作是念:『如來好遊`[*33-1]閑=間【明】*`閑靜,獨處無為,不樂在閙,是故遣諸聖眾耳。』」
佛告舍利弗曰:「汝後復生何念?聖眾是`[時〔-〕【三】]`時誰之累?」
舍利弗白佛言:「時我,世尊!復生此念:『我亦當在`[*33-2]閑=間【明】*`閑靜獨遊,不處`[市〔-〕【三聖】]`市閙中。』」
佛告舍利弗曰:「勿作是語,亦莫生`[此=是【三】]`此念,云我當在`[*33-3]閑=間【明】*`閑靜之處也。如今聖眾之累,豈非依舍利弗、目`[*36-7]乾=揵【三聖】*`乾連比丘乎?」
爾時,世尊告大目`[*36-8]乾=揵【三聖】*`乾連曰:「我遣`[諸〔-〕【三】]`諸眾僧,汝有何念?」
目`[*36-9]乾=揵【三聖】*`乾連白佛言:「如來遣眾僧,我便生斯念:『如來欲得獨處無為,故遣聖眾耳。』」
佛告目`[*36-10]乾=揵【三聖】*`乾連:「汝後復生何念?」
目`[*36-11]乾=揵【三聖】*`乾連白佛言:「然今如來遣諸聖眾,我等宜還收集之,令不分散。」
佛告目`[*36-12]乾=揵【三聖】*`乾連:「善哉!`[20]目=目揵【三】*`目連!如汝所說,眾中之`[標=㯹【聖】]`標首,唯吾與汝二人耳。自今`[已往〔-〕【三】]`已往,目`[*36]`乾連當教誨諸後學比丘,使長夜`[之〔-〕【三】]`之中永處安隱`[之處〔-〕【三】]`之處,無令中退,墮落生死。若有比丘成就九法者,於現法中不得長大。云何為九?與惡知識從事親近,非事恒喜遊行,恒抱長患,好畜財貨,貪著衣鉢,多虛`[乾=建【三】,健【聖】]`乾`[妄=忘【三】]`妄亂意非定,無有慧明,不解義趣,不隨時受誨。是謂,目連!若比丘成就此`[九=九法【三】]`九者,於現法中不得長大有所潤及。
「設有比丘能成就九`[者=法【三】,法者【聖】]`者便有所成辦。云何為九?與善知識從事,修行正法不著邪業,恒遊獨處不樂人間,少病無患,亦復不多畜諸財寶,不貪著衣鉢,勤行精進無有亂心,聞義便解更不`[中=重【三】]`中受,隨時聽法無有厭足。是謂,目連!若有比丘成就此九法者,於現法中多所饒益。是故,目連,當念勤加往誨諸比丘,使長夜之中`[致=到【元明】]`致無為`[之〔-〕【三】]`之處。」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常念自覺`[悟=寤【三聖】]`悟, 勿著於非法,
所修應正行, 得度生死難。
作是而獲是, 作此獲此福,
眾生流浪久, 斷於老病死。
`[*8-1]以=已【三】*`以辦更不習, 復更造非行,
如此放逸人, 成於有漏行。
設有勤加心, 恒在心首者,
展轉相教`[誡=戒【宋聖】]`誡, 便成無漏`[人=行【三】]`人。
「是故,目`[35]乾=揵【三聖】*`乾連!當與諸比丘`[而作=作如【三聖】]`而作是誨,當念作是學。」
是時,世尊與諸比丘說極妙`[之〔-〕【三】]`之法,令發歡喜`[之〔-〕【三】]`之心。是時,諸比丘聞法已,於彼眾中六十餘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依村落住,善法消`[39]滅=減【三】*【聖】`滅,惡法遂增。彼比丘當作是學:『我今在村落居止,惡法遂增,善法漸減,念不專一,不得盡有漏,`[不=不得【三】]`不至無為安隱之處。我所得`[衣=依【元】]`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勞苦乃獲。』彼比丘當作是學:『吾今住此村落之中,惡法遂增,善法消`[*39]`滅,我亦不以衣被、飲食、床臥具、醫藥,故來作沙門!吾所求願者,今不獲果。』又彼比丘當遠離村落去。
「若復有比丘依村落住,善法增益,惡法消`[*39-2]滅=減【三】*【聖】`滅,所得衣`[裳=被【明】]`裳、飲食、床臥具,勤勞乃獲,彼比丘當作是學:『我今依此村落住,善法增益,惡法消`[*39]`滅,所得供養之具,勤勞乃得。`[有=又【三】]`有我不以衣被故出家學道,修於梵行。我`[所=所以【三】]`所學道求願者必成其法,應當盡形壽承事供養。』」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衣被及飲食, 床`[臥=具【明】]`臥及所安,
不應貪著想, 亦莫來此世。
不以衣被故, 出家而學道,
所以學道者, 必果其所願。
比丘尋應時, 盡形住彼村,
於彼般涅槃, 盡其命根本。
「是時,`[彼〔-〕【三】]`彼比丘若在人間靜處所遊之村,善法增益,惡法自`[*39-4]滅=減【三】*【聖】`滅,彼比丘盡形壽住彼村中,不應遠遊。」
是時,阿難白世尊言:「如來常不說:『四大依食得`[存=在【聖】]`存,亦依於心所念法,諸善之法依心而生』?又彼比丘依村落住,勞苦精神乃`[求=辦【三】,諍【聖】]`求衣食。彼云何生善法,`[住=云何住【三】]`住彼村落而不遠遊?」
佛告阿難:「衣被、`[8]飯=飲【三聖】*`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有三種。若復比丘專念四事供養,所欲不果,此`[依=衣【宋聖】,亦【元明】]`依是苦。若復興知足之心,不起想著,諸天、人民代其歡喜。`[又=又諸【三】]`又比丘!當作是學。我由此故而說此義。是故,阿難!比丘當念少欲知足。」
如是,阿難`[聞=當作是學爾時阿難聞【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婆羅園中。
爾時,世尊時到,著衣持鉢,入婆羅村乞食。是時,弊魔波旬便作是念:「今此沙門欲入村乞食,我今當以方宜教諸男女不令與食。」是時,弊魔波旬尋告國界人民之類:「無令施彼沙門瞿曇之食。」
爾時,世尊入村乞食,人民之類皆不與如來共言談者,亦無有來承事供養者,如來乞食竟不得,便還出村。
是時,弊魔波旬至如來所問佛言:「沙門!乞食竟不得乎?」
世尊告曰:「由魔所為,使吾不得食,汝亦`[不久〔-〕【聖】]`不久當受其報。魔!今聽吾說,賢劫之中有佛名拘樓孫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現於世。是時,彼亦依此村居止,將四十萬眾。爾時,弊魔波旬便作是念:『吾今求此沙門方便,終不果獲。』時,魔復作是念:『吾今當約勅婆羅村中人民之類,使不施沙門之食。』是時,諸聖眾著衣持鉢,入村乞食。爾時諸比丘竟不得食,即還出村。
「爾時,彼佛告諸比丘,說如此妙法:『夫觀食有九事:四種人間食,五種出人間`[食=食表【三】]`食。云何四種是人間食?一者`[揣=搏【三】]`揣食,二者更樂食,三者念食,四者識食,是謂世間有四種`[之〔-〕【三】]`之食。彼云何名為五種之食,出世間之表?一者禪食,二者願食,三者念食,四者八解脫食,五者喜食,是謂名為五種之食。如是,比丘!`[九=五【三】]`九種之食,出世間`[之=食【三】]`之表,當共專念,捨除四種之食,求於方便辦五種`[之〔-〕【三】]`之食。如是,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受彼佛教已,即自剋己,成辦五種之食。`[是時彼=時【三】]`是時,彼魔波旬不能得其便。
「是時,波旬便作是念:『吾今不能得此沙門方便,今當求眼、耳、鼻、口、身、意之便。吾今當`[住=往【三聖】]`住村中,`[教=告【三】]`教諸人民,使沙門`[眾=之【聖】]`眾等`[求=未【三】]`求得利養,使令得之,`[*8-2]以=已【三】*`以辦利養倍增多也;使彼比丘貪著利養,不能暫捨,復欲從眼、耳、鼻、口、身、意得方便乎。』
「是時,彼佛、聲聞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是時,婆`[羅=盧【宋】]`羅`[門〔-〕【三】]`門村人民供給比丘衣被、`[*8-1]飯=飲【三聖】*`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不令有乏,皆前捉僧伽梨,以物強施。是時,彼佛與眾聲聞說如此`[26]之〔-〕【三】*`之法:『夫利養者,墮`[人=入【三】]`人惡趣,不令至無為之處。汝等,比丘!莫`[趣=起【三聖】]`趣想著之心,向於利養,當念捨離;其有比丘著利養者,不成五分法身,不具戒德。』
「是故,比丘!未生利養`[29]之〔-〕【三】*`之心,`[當=令【三聖】]`當使不生;已生利養`[*29]`之心,時`[速=令速【三】]`速滅之。`[如〔-〕【三】]`如是。比丘!當作是學。」時,魔波旬即隱形去。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行慈心,廣布慈心;以行慈心,所有瞋恚之心,自當消除。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昔`[日【CB】,曰【大】]`日有鬼極為弊暴,來在釋提`[33]桓=洹【聖】*`桓因座上而坐。是時,三十三天極為瞋恚:『云何此鬼在我主床上坐乎?』是時,諸天適興恚心,彼鬼遂轉端`[34]正=政【聖】*`正,顏貌殊常。爾時,釋提`[*33]`桓因在普集講堂上坐,與玉女共相娛樂。是時,有天子往至釋提桓因所,白帝釋言:『`[瞿=拘【元明】]`瞿翼當知,今有惡鬼在尊座上坐,今三十三天極懷恚怒,諸天適興恚怒,彼鬼遂轉端正`[[-]【CB】,正【大】]`,顏貌勝常。』是時,釋提桓因便作是念:『此鬼必是神妙之鬼。』
「是時,釋提桓因往至彼鬼所,相去不遠,自稱姓名:『吾是釋提桓因,諸天之`[主=王【明】]`主。』時,釋提桓因自稱姓名時,彼惡鬼轉成醜形,顏貌可惡,是彼惡鬼即時消滅。比丘!`[當=當知【聖】]`當以此方便,知其行慈心而不捨離,其德如是。
「又且,比丘!吾昔日時,七歲之中恒修慈心,經歷七成劫、敗劫,不往來生死,劫欲壞時,便生光音天,劫欲成時,便生無想天上,或作梵天,統領諸天,`[領=統【聖】]`領十千世界,又復三十七`[變=反【三】]`變為釋提桓因,又無數變為轉輪聖王。比丘!`[以=當以【三】]`以此方便,知其行慈心,其德如是。
「復次,行慈心者,身壞命終,生梵天上,離三惡道,去離八難。復次,其行慈者,生中正之國。復次,行`[慈=慈心【三】]`慈者,顏貌端正,諸根不缺,形體完具。復次,其行慈心者,躬自見如來,承事諸佛,不樂在家,欲得出家學道`[者〔-〕【三聖】]`者,著三法衣,剃除鬚髮,修沙門`[*29-2]之〔-〕【三】*`之法,修無上梵行。
「比丘當知,猶如金剛,人取食之,終不消化,要當下過。其行慈心之人,亦復如是,若如來出世,要當作道,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受後【三】]`受有,如實知之。」
是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設如來不出`[世〔-〕【三】]`世時,彼善男子不樂在家,當何所趣向?」
佛告阿難曰:「若如來不出時,然善男子不樂在家,自`[剃=剃除【聖】]`剃鬚髮,在`[閑=間【明】]`閑靜`[之〔-〕【三】]`之處,剋己自修,即於彼處,盡諸有漏,成無漏行。」
是時,阿難`[白=復白【三】]`白佛言:「云何,世尊!彼人自修梵行、三乘之行,彼人何所趣向?」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吾恒說三乘之行。過去、將來三世諸佛,盡當說三乘之法。阿難當知,或有是時,眾生之類顏貌壽命,`[轉=展【元明】]`轉轉減少,形器瘦弱,無復威神,多諸瞋怒、嫉妬、恚癡、姦偽、幻惑,所行不真。或復有利根捷疾,展轉諍競,共相鬪訟;或以手`[拳=捲【聖】]`拳、瓦石、刀杖,共相傷害。是時,眾生之類執草便成刀劍,斷`[斯=其【三】]`斯命根。其中眾生,行慈心者無有瞋怒,見此變怪,皆懷恐懼,悉共馳走,離此惡處,在山野`[15]之〔-〕【三】*`之中,自然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修無上梵行,剋己自修,`[盡〔-〕【聖】]`盡有漏心而得解脫,便入無漏境,各各自相謂言:『我等已勝怨家。』阿難當知,彼名為最勝。」
是時,阿難復白佛言:「彼人為在何部?聲聞部,辟`[17]支=支佛【三聖】*`支部,`[為=為是【三】]`為佛部耶?」
佛告阿難:「彼人當名正在辟`[*17-1]支=支佛【三聖】*`支部。所以然者,此人皆由造諸功德,行眾善本,修清淨四諦,分別諸法。夫行善法者,即慈心是也。所以然者,履仁行`[慈=仁慈【聖】]`慈,此德廣大。吾`[昔=昔日【三】]`昔著此慈仁之鎧,降伏魔官屬,坐樹王下,成無上道,以此方便,`[知=使知【三】]`知慈最第一,慈者最勝之法也。阿難當知,故名為最勝。行慈心者,其德如是,不可稱計。當求方便,修行慈心。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f. M. 151. Piṇḍapātaparisuddhi.,[cf. Nos. 99(236)]]`(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是【三聖】]`爾時,尊者舍利弗清旦從靜室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佛告舍利弗曰:「汝今諸根清淨,顏貌與人有異,汝今遊何三昧?」
舍利弗白佛言:「唯然,世尊!我恒遊空三昧。」
佛告舍利弗言:「善哉!`[善哉〔-〕【三】]`善哉!舍利弗!乃能遊`[於〔-〕【三】]`於空三昧。所以然者,諸`[26]虛〔-〕【三】*`虛空三昧者最`[為=尊【三】]`為第一,其有比丘遊`[*26]`虛空三昧,計無吾我、人、壽命,亦不見有眾生;亦復不見諸行本末,已不見,亦不造行本;已無行,更不受有;已無受有,不復受苦樂之報。
「舍利弗當知,我昔未成佛道,坐樹王下,便作是念:『此眾生類為不剋獲何法,流轉生死不得解脫?』時,我復作是念:『`[無〔-〕【三】]`無有空三`[昧=昧其有眾生不得是三昧【三】]`昧者,便流浪生死,不得至竟解脫。有此空三昧,但眾生未剋,使眾生起想著之念,`[30]以=已【三】*`以起世間之想,便受生死之分。若得`[是=此【三】]`是空三昧,亦無所願,便得無願三昧;以得無願三昧,不求死此生彼,都`[無=無所【三】]`無想念時,彼行者復有無`[想=相【三聖】]`想三昧可得娛樂。此眾生類皆由不得`[三=三三【三聖】]`三昧故,流浪生死。』觀察諸法已,便得空三昧,已得空三昧,便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我=我當【元明聖】]`當我爾時,以得空三昧,七日七夜觀視道樹,目未曾眴。舍利弗,以此方便,知空三昧者,於諸三昧最為第一三昧,王三昧者,空三昧是也。是故,舍利弗!當求方便,辦空三昧。如是,舍利弗!當作是學。」
爾時,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羅閱城中有長者名曰尸利掘,饒財多寶,金銀、珍寶、車𤦲、馬腦,不可稱計;又且踈薄佛法,但事外道尼`[*35-1]乾=揵【三聖】*`乾子。國王、大臣皆悉識知。是時,外道梵志及尼`[*35]`乾子,在家、出家者自誹謗,言有我,`[言=計【三聖】]`言有我身,并六師輩皆悉`[運=雲【三】]`運集,共作此論:「今沙門瞿曇靡事不知,有一切智,然我等不得利養,今此沙門多得利養,要當作方宜,使不得利養。我等當往至尸利掘舍,教彼長者而作權宜。」
是時,外道梵志尼`[*35-3]乾=揵【三聖】*`乾子及彼六師往至尸利掘長者家,語長者曰:「大姓當知,汝是梵天所生,是梵天子,多所饒益。汝今可往至沙門瞿曇所,愍我等故,請沙門及比丘眾來在家祠之。又勅屋中作大火坑,極`[燃熾=熾然【宋】]`燃熾火,食皆著毒,請`[使〔-〕【三】]`使來食。若沙門瞿曇有一切智,知三世事者,則不受請;設無一切智,便當受請,將諸弟子,盡為火所燒,天、人得安,無有`[火=災【三聖】]`火害。」
是時,尸利掘默然,隨六師語,即出城至世尊所,頭面禮足,持雜毒之心,白如來言:「唯願世尊及比丘僧當受我請。」
爾時,世尊知彼心中所念,默然受請。是時,尸利掘以見如來默然受請,便從`[4]坐=座【三】*`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中道便作是念:「今我六師所說審諦,然沙門不知我心中所念,必當為大火所燒。」是時,尸利掘即還家勅作大坑,燃大`[燒=熾【三聖】]`燒火,復約勅辦種種`[6]飯=飲【三聖】*`飯食,皆悉著毒,復於門外作大火坑,`[燃=極燃【三】]`燃大火,又於火上施設敷床,皆以惡毒著`[食=飲食【三】]`食中,而白:「時至。」
爾時,世尊`[*30-1]以=已【三】*`以知時至,著衣持鉢,將諸比丘眾,前後圍繞,往至彼家,又勅諸比丘僧:「諸人皆不得先吾前行;亦不得先吾前坐;亦復不得先吾前食。」
是時,羅閱城中人民之類,聞尸利掘作大火坑,又作毒食,請佛及比丘僧。四部之眾`[悉皆=皆悉【三】]`悉皆涕泣:「將非害如來及比丘僧乎?」或復有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佛言:「`[願=唯願【三】]`願世尊莫至彼長者家,又彼人作大火坑,兼作毒食。」
佛告之曰:「諸人勿懷恐怖,如來終不為他所害。正使閻浮里內火至梵天,猶不能燒吾,何況此小火欲害如來,終無此理。`[11]優=憂【聖】*`優婆塞`[知=當知【三聖】]`知,吾無復害心。」
爾時世尊,`[比=與比【三】]`比丘僧前後圍遶,入羅閱城,至長者家。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勿先入長者家,亦莫先食;要須如來食,然後乃食。」
爾時,世尊適舉足門閾上,爾時火坑自然化作浴池,極為清涼;眾華滿其中,亦生蓮花,大如車輪,七寶為莖,亦生餘蓮華,蜜蜂王遊戲其中。爾時,釋提桓因、梵天王及四天王,及`[乾=戟【宋】]`乾沓和、阿須`[輪=倫【三】]`輪,及諸閱叉、鬼神等,見火坑中生此蓮華,各各稱慶!異音同聲,各各說曰:「便為如來勝中第一。」
爾時,彼長者家有種種外道異學,集在其家。爾時,`[*11-1]優=憂【聖】*`優婆塞、優婆夷`[見=斯【三】]`見如來變化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外道異學見如來變`[化〔-〕【三】]`化已,甚懷愁憂。上虛空中諸尊神天,散種種名華於如來身上。
爾時,世尊履`[虛=空【三】]`虛去地四寸,至長者家。如來舉足之處,便生蓮華,大如車輪。爾時,世尊右迴告諸比丘:「汝等,悉皆蹈此蓮花上。」時,諸聲聞皆從蓮華上至長者家。
爾時,世尊便說古昔之喻`[說=設【三】]`說:「我過去`[來=已來【三】]`來,供養恒沙諸佛,承事、禮敬,未失聖意,持是至誠之誓,使此諸`[*4-1]坐=座【三】*`坐,皆悉牢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聽諸比丘,先以手`[𠗦=憑【元明】]`𠗦座,然後乃坐,此是我之教也。」爾時,世尊及諸比丘僧皆悉就`[座=坐【三】]`座,是座下皆生蓮華,極為芬香。
是時,尸利掘見如來如斯變化,便生斯念:「吾為外道異學所誤,失我人中之行,永失天路;心意`[憒=憤【三】]`憒然,如飲雜毒,必當趣此三惡道中。實是如來出世難遇。」覺知此已,即時涕零,頭面禮足,白佛言:「唯願如來聽我悔過,改往修來。自知有罪,觸嬈如來。唯願世尊受我悔過,更不犯之。」
佛告`[言〔-〕【三聖】]`言:「長者!改過捐捨本意,乃能自知觸犯如來。賢聖法中甚為`[曠=廣【聖】]`曠大,聽汝改過,隨法而捨;我今受汝改悔,後更莫犯。」如是再三。
爾時,阿闍世王聞尸利掘長者施大火坑,及雜毒食,欲害如來。聞已,瞋恚熾盛,告群臣曰:「要當消滅閻浮里地與此人同尸利掘名字者。」`[又=有【聖】]`又復阿闍世`[憶=億【聖】]`憶如來功德已,悲泣涕零,脫天冠已,告群臣曰:「吾今復用活為?乃使如來為火所燒,及比丘僧皆當被燒。汝等速來至長者家,觀視如來。」
爾時,耆婆伽王子白阿闍世王:「大王!勿懷愁憂,亦莫興惡想。所以然者,如來終不為他所害。今日尸利掘長者當為如來弟子。唯願大王當往觀變化。」
時,阿闍`[世=世王【三】]`世為耆婆伽所誨喻,乘雪山大象,尋時至尸利掘長者家,下象即至尸利掘舍內。爾時,眾人普集門外,有八萬四千人。爾時,阿闍世王見蓮華大如車輪,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並作是說:「使如來恒勝眾魔。」告耆婆伽王子曰:「善哉!耆婆伽!乃信如來如斯之要。」時,阿闍世王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阿闍世王見如來口出光明,亦復遍見如來顏色殊特,極懷`[歡喜=踊躍【三】]`歡喜,不能自勝。
爾時,尸利掘長者白世尊言:「我所設食皆悉有毒,唯願世尊小`[停=亭【聖】]`停,今當更施食。所以然者,無令如來體有`[增=所增【三】]`增損。」
佛告長者:「如來及弟子終不為他所害,但長者食已辦者,隨時`[供=恭【聖】]`供設。」
爾時,長者手自斟酌,行種種`[*6-1]飯=飲【三聖】*`飯食。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至誠佛法眾, 害毒無遺餘,
諸佛無有毒, 至誠佛害毒。
至誠佛法眾, 害毒無遺餘,
諸佛無有毒, 至誠法害毒。
至誠佛法眾, 害毒無遺餘,
諸佛無有毒, 至誠僧害毒。
貪欲瞋恚毒, 世間有三毒,
如來永無毒, 至誠佛害毒。
欲怒瞋恚毒, 此三世間毒,
如來法無毒, 至誠法害毒。
欲怒瞋恚毒, 世間有三毒,
如來僧無毒, 至誠僧害毒。」
爾時,世尊說此語已,便食雜毒之食。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皆莫先食,要須如來食已,然後乃食。」
爾時,長者手自斟酌,行種種飲食,供養佛及比丘僧。爾時,尸利掘長者見如來食訖,除去鉢器,更取小座,在如來前坐。爾時,世尊與長者及八萬四千眾說微妙`[3]之〔-〕【三】*`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淫=婬【三】]`淫泆大患,出要為樂。如來觀彼長者心意及八萬四千眾心開意解,無復塵垢,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集【元明聖】]`習、盡、道,盡與八萬四千`[眾=眾生【三】]`眾說,廣分別其行。
爾時,眾人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新衣易染為色。爾時,庶人亦復如是,各於`[7]坐=座【三】*`坐上,`[*30-2]以=已【三】*`以見道跡,`[*30]`以見法得法,分別諸法,度諸狐疑,得無所畏,更不事餘師,自歸佛、法、`[僧=眾【三】]`僧而受五戒。
爾時,尸利掘長者自知得道跡,前白佛言:「寧施如來毒,獲大果報,不與餘外道異學甘露,更受其罪。所以然者,我今以毒食請佛及比丘僧,於現法中得此證驗。長夜為此外道所惑,乃興斯心於如來所,其有事外道異學者,皆墮邊際。」
佛告長者:「如汝所言而無有異,皆為他所誑。」
爾時,尸利掘白佛言:「自今已後,不復信此外道異學,不聽諸四部`[*3-1]之〔-〕【三】*`之眾在家供養。」
佛告長者:「勿作是說。所以然者,汝`[今=本【三】]`今恒供養斯諸外士,施諸畜生,其福難量,況復人乎?若有外道異學問曰:『尸利掘是誰弟子?』汝等云何報之?」
爾時,尸利掘即從`[*7-1]坐=座【三】*`坐起,長跪叉手,白世尊言:「勇猛而解脫,今受此人身,是第七仙人,是釋迦文弟子。」
世尊告曰:「善哉!長者!乃能說此微妙之歎。」
爾時,世尊重與長者說甚深之法,即時便說斯嚫:
「祠祀火為上, 詩書頌為最,
人中王為尊, 眾流海為`[原=源【三】]`原,
星中月為明, 光明日為上。
上下及四方, 一切有形類,
諸天及世間, 佛為最第一,
欲求其福者, 當供養三佛。」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即從坐起。
爾時,尸利掘及諸來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鋡【聖】]`含經卷第四十`[一〔-〕【聖】]`一`[〔-〕=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14]含=鋡【聖】*`含經卷第四十`[15]二=一【聖】*`二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結〔-〕【聖】]`結禁品第四十`[六=四【麗】,六(十法初)【明】,五【聖】]`六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十事功德,如來與諸比丘說禁戒。云何為十?所謂承事聖眾,和合將順;安隱聖眾;降伏惡人;使諸慚愧比丘不令有惱;不信之人使立信根;`[已=以【三聖】]`已有信者倍令增益;於現法中得盡有漏;亦令後世諸漏之病皆悉除盡;復令正法得久住世;`[常念=念常【三聖】]`常念思惟當何方便正法久存。是謂,比丘!十法功德,如來與諸比丘而說禁戒。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成就禁戒,勿令有失。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X. 20. Ariyavāsa.]`(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聖=聖賢【三】]`聖所居之處有十事,三世諸聖常處其中。云何為十?於是,比丘!五事`[23]已=以【宋】*`已除,成就六事,恒護一事,將護四`[部=部之【三】]`部眾,觀諸劣弱,平等親近,正向無漏,依倚身行,心善解脫,智慧解脫。
「云何比丘五事`[25]已=以【宋聖】*`已除?於是,比丘五結`[*25]`已斷。如是五事`[*25]`已除。
「云何比丘成就六事?於是,比丘承六重之法。如是比丘成就六事。
「云何比丘恒護一事?於是,比丘恒護於心,有漏、無漏、有為、無為,至涅槃門。如是比丘恒護一事。
「云何比丘將護四部之眾?於是,比丘成就四神足。如是便為將護四部之眾。
「云何比丘觀於劣弱?於是,比丘生死眾行`[*25-3]已=以【宋聖】*`已盡。如是比`[丘=丘觀於劣弱云何比丘【三】]`丘,平等親近,於是,比丘三結`[*25]`已盡,是謂比丘平等親近。
「云何比丘正向無漏?於是,比丘除去憍慢。如是比丘正向無漏。
「云何比丘依倚身行?於是,比丘無明`[*25-5]已=以【宋聖】*`已除。如是比丘依倚身行。
「云何比丘心善得解脫?於是,比丘愛`[*25-6]已=以【宋聖】*`已除盡。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脫。
「云何比丘智慧解脫?於是,比丘觀苦諦,`[2]習=集【元明】*`習、盡、道諦,如實知之。如是比丘智慧解脫。
「是謂,比丘!聖賢十事所居之處。昔日賢聖亦居此處,`[以=已【元明】]`以居方居。是故,比丘!念除五事,成就六法,守護一法,將護四部之眾,觀察劣弱,平等親近,正向無漏,依`[猗=倚【三】]`猗身行,心得解脫,智慧解脫。如是,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成就十力,自知為無著,在大眾中能師子吼,轉於無上梵輪而度眾生。所謂此色,此色`[*2-1]習=集【元明】*`習,此色盡,此色出要,觀此痛、想、行、識,識`[*2]`習,識盡,識出要,因是有是,此生則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受,受緣有,有緣死,死緣愁、憂、苦、惱,不可稱計。因此五陰之身,有此`[*2]`習法,此滅則滅,此無則無,無明盡行盡,行盡識盡,識盡名色盡,名色盡六入盡,六入盡更樂`[盡更樂盡痛盡痛盡=痛盡更樂痛盡【三】]`盡,更樂盡痛盡,痛盡愛盡,愛盡`[6]受=取【聖】*`受盡,`[*6]`受盡有盡,有盡死盡,死盡愁、憂、苦、惱皆悉除盡。
「比丘當知,我法甚為廣大,無崖`[之=無【元明】]`之底,斷諸狐疑,安隱處正法。若善男子、善女人,`[8]勤=懃【聖】*`勤用心不令有缺,正使身體枯壞,終不捨精進之行,繫意不`[忘【麗三】,忌【大】]`忘。修行苦法,甚為不`[易=易意【聖】]`易,樂閑居之處,靜寂思惟,莫捨頭陀之行,如今如來現在善修梵行。是故,比丘!若自觀察時,思惟微妙之法,又當察二義,無放逸行,使成果實,至甘露滅盡之處。若當受他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不唐其勞,亦使父母得其果報,承事諸佛,禮敬供養。如是,比丘!當如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X. 21. Sīha.]`(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成十種力,得四無所畏,在大眾中能師子吼。云何為十力?於是,如來是處如實知之,非處如實知之。
「復次,如來處所,知他眾生因緣處所`[受=更【三】]`受其果報。
「復次,如來知若干種界、若干種持、若干種入,如實知之。
「復次,如來`[若=知若【三】]`若干種解脫、無量解脫,如實知之。
「復次,如來知他眾生智慧多少,如實知之。
「復次,如來知他眾生心中所念,如實知之:有欲心知有欲心,無欲心知無欲心;有瞋恚心知有瞋恚心,無瞋恚心知無瞋恚心;有愚癡心知有愚癡心,無愚癡心知無愚癡心;有愛心知有愛心,無愛心知無愛心;有受心知有受心,無受心知無受`[14]心=心有【元明聖】*`心;亂心知有亂心,無亂心知無亂`[*14]`心;散心知有散心,無散心知無散`[*14]`心;少心知有少心,無少心知無少`[*14]`心;廣心知有廣心,無廣心知無廣心;無量心知無量心,有量心知有量心,如實知之。定心知有定心,無定心知無定心;解脫心知解脫心,無解脫心知無解脫心。
「復次,如來盡知一切所趣心之道,或`[一=一生【三】]`一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億百千生、無量生、成劫、敗劫、無數成敗劫中,我昔生彼處,名是,字是,食如此之食,受其苦樂,壽命長短,死此生彼,彼死生此。自憶如是無數宿命之事。
「復次,如來知眾生生死之趣,以天眼觀眾生之類,善色、惡色、善趣、惡趣,隨行所種,皆悉知之。或復眾生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造邪見業,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或復眾生身、口、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恒行正見,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名為天眼清淨,觀眾生類所趣之行。
「復次,如來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16]已=以【聖】*`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如來有此十力,名為無著,得四無所畏,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於梵輪。
「云何如來得四無所畏?欲言如來成等正覺,若有眾生,欲言知者,則無此處;若復有沙門、婆羅門欲來誹謗佛,不成等正覺者,則無此處;以無此處,則獲安隱。
「然我今日欲言`[*16-1]已=以【聖】*`已盡有漏,設復有沙門、婆羅門、天、若魔天來,欲言未盡有漏者,則無此處;以無此處,則獲安隱。
「復次,我所說法,賢聖得出要者,如實盡於苦際。設有沙門、婆羅門、天、若魔天來,欲言未盡苦際者,無此處;以無此處,則獲安隱。
「復次,我所說內法者、墮惡趣者,設復有沙門、婆羅門來,欲言非者,則無此處。是謂,比丘!如來有四無所畏。
「設有外道異學言:『彼沙門瞿曇!有何等之力,有何無畏,自稱無著最尊?』汝等當持此十力往報之。設復外道異學重作是說:『我等亦成就十力。』汝等比丘復當問曰:『汝有何十力?』是時,外道異學則不能報也,遂增其惑。所以然者,我終不見沙門、婆羅門自稱言得四無所畏,除如來者。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成十力、四無所畏。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奉行聞如是…歡喜奉行)百三十字卷末出之【三】]`奉行!
`[~A. X. 45. Pavesana.]`(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親近國家有十非法。云何`[為〔-〕【三】]`為十?於是國家起謀害心欲殺國王,緣此陰謀,王致命終。彼人民類便作是念:『此沙門、道士數來往返,此必是沙門所為。』是謂初非法親國之難。
「復次,大臣叛逆為王所收,皆取害之。是時,人民便作是念:『此沙門、道士數來往返,此必是沙門所為。』是謂第二非法入國之難。
「復次,國家`[亡=忘【明】]`亡失財寶。時,收藏人復生此念:『今此寶物我恒守護,更無餘人來入此者,必沙門取之。』是謂`[沙門〔-〕【三】]`沙門第`[三=二【宋】]`三`[非法〔-〕【聖】]`非法入國之難。
「復次,國王女年在盛時,猶未出`[適=𡣪【三】]`適,身便懷`[妊=任【聖】]`妊。是時,人民作是念:『此中更無餘人往返,必沙門所為。』是謂第四非法親國之難。
「復次,國王身抱重患,中他人藥。是時,人民復作是念:『其中更無餘人,此必是沙門所為。』是謂第五非法親國之難。
「復次,國王、大臣各共競諍,共相傷害。是時,人民便作是念:『此諸大臣本共和合,今共競諍,此非餘人所為,必是沙門、道士。』是謂第六非法親國之難。
「復次,二國共鬪,各`[爭=諍【聖】]`爭勝`[餘=是時【元明】]`餘,人民便作是念:『此沙門、道士數來在內,必是沙門所為。』是謂第七非法親國之難。
「復次,國王本好惠施,與民分財,`[後=復【三】]`後便悋悔,不肯惠施。是時,人民各生斯念:『我等國主本喜惠施,今復慳貪無惠施心,此必沙門所為。』是謂第八非法親國之難。
「復次,國王恒以正法,取民財物,後復非法取民財寶。是時,人民各生斯意:『我等國`[主=王【元明】]`主本以法取民財寶,今復以非法取民財寶,此必沙門所為。』是謂第九非法親國之難。
「復次,國土人民普得疫病,皆由宿緣。是時,人民各生斯念:『我等昔日無復疾病,今各得患,死者盈路,必是沙門呪術所致。』是謂第十非法親國之難。
「是謂,比丘!十非法入國之難。是故,比丘!莫復生心親近國家。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三】]`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國王成就十法者,不得久存,多諸盜賊。云何為十?於`[時=是【明】]`時國王慳貪,以小輕事,便興瞋恚,不`[觀=親【三聖】]`觀義理。若王成就初法,則不得久存,國饒盜賊。
「復次,彼王貪著財物,不肯`[庶幾=謶譏【聖】]`庶幾,是謂國王成就此二法,則不得久存。
「復次,彼王不受人諫,為人暴虐,無有慈心,是謂第三法,不得久存。
「復次,彼王`[枉=拄【聖】]`枉諸人民,橫取繫閉,在牢獄中,無有出期,是謂第四法,不得久存。
「復次,國王非`[法=法有【聖】]`法相,佐不案正行,是謂`[五=第五【元明】]`五法,不得久存。
「復次,彼王貪著他色,遠離己妻,是謂彼王成`[21]就=就第【元明】*`就六法,不得久存。
「復次,國王好喜嗜酒,不理官事,是謂成`[*21-1]就=就第【元明】*`就七法,不得久存。
「復次,國王好喜歌舞戲樂,不理官事,是謂第八法,不得久存。
「復次,國王恒抱長患,無有強健之日,是謂第九之法,不得久存。
「復次國王不信忠孝之臣,翅羽尠少,無有強佐,是謂國王成就此十法,不得久存。
「今比丘眾亦復如是,若成就十法,不增善本功德,身壞命終,入地獄中。何謂十法?於是,比丘不持禁戒,亦無恭恪之心,是謂比丘成就初法,不得究竟有所至到。
「復次,比丘不承事佛,不信真言,是謂比丘成就第二之法,不得久住。
「復次,比丘不承事法,漏諸戒律,是謂比丘成就第三之法,不得久住。
「復次,比丘承事聖眾,恒自卑意,不信彼受,是謂比丘成就第四之法,不得久住。
「復次,比丘貪著利養,心不放捨,是謂比丘成就第五之法,不得久住。
「復次,比丘不多學問,不`[*8-1]勤=懃【聖】*`勤加誦讀翫習,是謂比丘成`[*21-2]就=就第【元明】*`就六法,不得久存。
「復次,比丘不與善知識從事,恒與惡知識從事,是謂比丘第七之法,不得久存。
「復次,比丘恒喜事役,不念坐禪,是謂第八之法,不得久存。
「復次,比丘復著算數,返道就俗,不習正法,是謂比丘第九之法,不得久存。
「復次,比丘不樂修梵行,貪著不淨,是謂比丘第十之法,不得久存。是謂,比丘!成就此十法者,必墮三惡趣,不生善處。
「若國王成就十法,便得久住於世。云何為十?於是,國王不著財物,不興瞋恚,亦復不以小事起怒害心,是謂第一之法,便得久存。
「復次,國王受群臣諫,不逆其辭,是謂成就第二之法,便得久存。
「復次,國王常好惠施,與民同歡,是謂第`[三=三之法便得久存【宋元】,三之法便得久存復次國王【明】]`三。
「以法取物,不以非法,是謂第四之法,便得久存。
「復次,`[彼=國【三】]`彼王不著他色,恒自守護其妻,是謂成就第五之法,便得久存。
「復次,國王亦不飲酒,心不荒亂,是謂成就第六之法,便得久存。
「復次,國王亦不戲笑,降伏外敵,是謂成就第七之法,便得久存。
「復次,國王案法治化,終無阿曲,是謂成就第八之法,便得久存。
「復次,國王與群臣和`[睦=穆【三聖】]`睦,無有`[竟=競【三聖】]`竟爭,是謂成就第九之法,便得久存。
「復次,國王無有病患,氣力強盛,是謂第十之法,便得久存。若國王成就此十法者,便得久存,無奈之何。
「比丘眾亦復如是,若成就十法者,如屈`[5]伸=申【聖】*`伸臂頃,便生天上。云何為十?於是,比丘奉持禁戒,戒德具足,不犯正法,是謂比丘成就此初法,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復次,比丘於如來所,有恭敬之心,是謂比丘成就此第二法,得生善處。
「復次,比丘順從法教,一無所犯,是謂比丘成就第三之法,得生善處。
「復次,比丘恭奉聖眾,無有懈惰之心,是謂成就第四之法,得生天上。
「復次,比丘少欲知足,不著利養,是謂比`[丘=丘成就【聖】]`丘第五之法,得生天上。
「復次,比丘不自用意,恒隨戒法,`[是=是名比【聖】]`是謂成就第六之法,生於善處。
「復次,比丘不著事務,常喜坐禪,是謂成就第七之法,得生天上。
「復次,比丘樂`[8]閑=閒【明】*`閑靜之處,不在人間,是`[謂=謂比丘【聖】]`謂成就第八之法,生於善處。
「復次,比丘不與惡知識從事,常與善知識從事,是謂成就第九之法,得生善處。
「復次,比丘常修梵行,離於惡法,多聞學義,不失次敘。如是比丘成就十法者,如屈`[*5-1]伸=申【聖】*`伸臂頃,生善處天上。
「是謂,比丘!`[非=十非【元明】]`非法之行入地獄者,當念捨離;十正法之行,當`[共=供【聖】]`共奉修。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X. 27. Mahāpañhā.]`(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眾多比丘時到,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是時,眾多比丘便作是念:「我等入城乞食,日猶故早,我等可至外道異學,與共論議。」是時,眾多比丘便至外道異學所。時,諸外道遙見諸沙門來,各各`[自=自相【元明】]`自謂言:「各各寂寞,勿有高聲語言,沙門瞿曇弟子今來此間;然沙門之法,稱譽寂寞之人,令知我等正法,不`[亂=辭【三聖】]`亂有亂。」
爾時,眾多比丘便至外道異學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
爾時,外道問諸比丘:「汝等,沙門瞿曇與諸弟子說此妙法,是諸比丘盡解一切諸法而自`[遊戲=然遊【三聖】]`遊戲不`[干=乎【元明】]`干?我等亦復與諸弟子說此妙法而自遊戲。我之所說,與汝有何等異?有何差別?說法`[戒教=教誡【元明】]`戒教一類無異。」是時,眾多比丘聞外道異學所說,亦不稱善,復非言惡,即從`[坐=座【三】]`坐起,各退而去。
是時,眾多比丘自相謂言:「我等當持此義,往白世尊。若如來有所說者,`[我=我等【元明】]`我當念奉行。」
爾時,眾多比丘入羅閱城乞食已,還至房中,收攝衣鉢,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住在一面。爾時,眾多比丘以此緣本,盡向如來說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彼外道異學問此義已,汝等應持此語報之:『一論、一義、一演,乃至十論、十`[義【麗】,議【大】(cf. K18n0649_p0634a05; T02n0125_p0778c22)]`義、十`[演=演演【三】]`演,說此語時有何等義?』設汝持此語往問者,彼人則不能報之,彼外道異學遂增愚惑。所以然者,非彼所有境界。
「是故,比丘!我不見天及人民、魔、若魔天、釋、梵天王能報此語者,除如來及如來弟子從吾聞者,此則不論。一論、一義、一演,我雖說此義,由何故而說乎?一切眾生由食而存,無食則死,彼比丘平等厭患,平等解脫,平等觀察,平等分別其義,平等`[盡=盡其【元明】]`盡苦際,同一義而不`[二=二一論一義一演【元明】]`二。我所說者,正謂此耳。
「`[一義一論一演乃至十論十義十演=二論二義二演【元明】]`一義、一論、一演,乃至十論、十義、十演,我雖說此義,由何說乎?名與色,彼何等謂名?所謂痛、想、念、`[更=更樂【元明】]`更、思惟,是謂名也。彼云何名為色耶?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謂名為色。以此緣本,故名為色也。`[二【CB】,[-]【大】]`二論、二義、二演者,由此因緣故,我今說之。若比丘平等厭患,平等解脫,平等觀察,平等分別其義,平等盡其苦際。
「三論、三義、三演,由何等故而說此義乎?所`[謂=言【明】]`謂三痛。云何為三?所謂苦痛、樂痛、不苦不樂痛。彼云何名為樂痛?所謂心中樂想,亦不分散,是謂名為樂痛。彼云何名為苦痛?所謂心中憒亂而不定一,思惟若干想,是謂名苦痛。彼云何名為不苦不樂痛?所謂心中無苦無樂想,復非一定,復非亂想,亦不思惟法與非法,恒自寂默,心無有記,是故名為不苦不樂痛。是謂三痛。若比丘平等厭患,平等解脫,平等觀察,平等分別其義,平等盡其苦際。我所說三論、三義、三演者,正謂此耳。
「四`[義四論=論四義【元明】]`義、四論、四演,由何等故復說此義乎?所謂四諦。云何為四?所謂苦、`[*2-4]習=集【元明】*`習、盡、道聖諦。彼云何為苦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苦、所欲不得`[苦=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苦諦【元明】]`苦。彼云何名為習諦?所謂愛本與欲`[相=想【聖】]`相應者,是謂名為`[*2]`習諦。彼云何名為苦盡諦?所謂彼愛永盡無餘,更不復生,是謂名苦盡諦。彼云何名為`[苦=苦出【三】]`苦要諦?所謂賢聖八品道:正見、正治、正語、正命、正業、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名為八品之道也。若比丘平等厭患,平等解脫,平等分別其義,平等觀察,平等盡其苦際,是謂四論、四義、四演。我所說者,正謂此耳。
「五論、五義、五演,我今所說,由何等故說?所謂五根。云何為五?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云何名為信根?所謂賢聖弟子,信如來道法,彼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現於世,是謂名為信根。彼云何名為精進根?所謂身心意并`[*8-2]勤=懃【聖】*`勤勞不倦,滅不善法,使`[善=善法【聖】]`善增益,`[順=恒【元明】]`順心執持,是謂名為精進根。`[彼〔-〕【三】]`彼云何`[名〔-〕【三】]`名為念根?所謂念根者,所誦不忘,恒在心懷,總持不失,有為、無漏之法,終不忘失,是謂名為念根。彼云何名為定根。所謂定根者,心中無錯亂,無若干想,恒專精一意,是謂名為三昧根。彼云何名智慧根?所謂知苦、知`[*2-6]習=集【元明】*`習、知盡、知道,是謂名智慧之根。此名五根也。比丘於中平等解脫,平等分別其義,平等盡其苦際。五論、五義、五演,我所說者,正謂此耳。
「六論、六義、六演,我所說者,由何等`[故=故而說此【元明】]`故乎?所謂六重之法也。云何為六?於是,比丘恒身行慈心,若在`[*8-1]閑=閒【明】*`閑`[淨=靜【三聖】]`淨室中,常若一心,可尊可貴,恒與和合,是謂比丘第一重法。復次,口行慈心,終無虛妄,可敬可貴,是謂第二重法。復次,意行慈,不起憎嫉,可敬可貴,是謂第三重法。復次。若得法利之養,鉢中遺餘,與諸梵行之人等心施與,是謂第四重法可敬可貴。復次,奉持禁戒,無所脫失,`[賢=賢聖【元明】]`賢`[人之=聖之人【聖】]`人之所貴,是謂第五重法可敬可貴。復次,正見賢聖得出要,得盡苦際,意不錯亂,與諸梵行之人等修其行,是謂第`[六=六重【元明】]`六之法可敬可貴。爾時,比丘平等厭患,平等解脫,平等分別其義,平等盡於苦際。六論、六義、六演,我所說`[者〔-〕【聖】]`者,正謂此耳。
「七論、七義、七演,由何等故而說此乎?所謂七神識止處。云何為七?或有眾生,若干想,若干種身,所謂天及人也。或有眾生,若干種身一想,所謂梵迦夷天最初出時。或有眾生,一想一身,所謂光音天是也。或有眾生,一身若干想,所謂遍淨天是也。或有眾生,空處無量,所謂空處天是也。或有眾生,識處無量,所謂識處天是也。或有眾生,無`[所〔-〕【宋】]`所有處無量,所謂不用處天是也。`[(或有…是也)二十字〔-〕【聖】]`或有眾生,有想無想處無量,所謂有想無想天是也。是謂,比丘!七神止處。於是,比丘平等解脫,乃至平等盡於苦際。七論、七義、七演,我所說者,正謂此耳。
「八論、八義、八演,我所說者,由何等故而說此乎?所謂世間八法是隨世迴轉。云何為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謂世間八法隨世迴轉。若比丘於中平等解脫,乃至盡於苦際。八論、八義、八演,我所說者,正謂此耳。
「九論、九義、九演,我所說者,由`[何=何等【聖】]`何故而說此乎?所謂九眾生居處。云何為九?若有眾生。若干種身,所謂天及人。或有眾生,若干種身一想,`[謂=所謂【聖】]`謂梵迦夷天最初出`[時=時時【聖】]`時是也。或有眾生,`[一〔-〕【聖】]`一想一身,所謂光音天是也。或有眾生,一身若干想,所謂遍淨天`[22]也=是也【三】*`也。或有眾生,空處無量,所謂空處天是也。或有眾生,識處無量,所謂`[識=識處【聖】]`識天`[*22]`也。或有眾生,`[無=無所【元明聖】]`無有處無量,所謂不用處天是也。或有眾生,有想無想處無量,所謂有想無想天是也。無想眾生及諸所生之類,為九神止處。於是,比丘平等解脫,乃至盡於苦際。九論、九義、九演,我所說者,正謂此耳。
「十論、十義、十演,由何等說乎?所謂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僧念天【三】]`僧、念戒、念施、`[念天〔-〕【三】]`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謂十念。若比丘平等解脫,乃至盡於苦際。十論、十義、十演。如是,比丘!從一至十。
「比丘當知,若外道異學聞此語者,猶不能熟視顏色,況欲報之!其有比丘解此義者,於現法中最尊第一之人。若復比丘、比丘尼思惟此義,乃至十歲,必成二果、若阿羅漢、若阿那`[*14-1]含=鋡【聖】*`含。比丘!且捨十歲。若一年之中思惟此義者,必成二果,終無中退。比丘!且捨一年,其四部之眾十月,若至一月,思惟此義者,必成二果,亦不中退。且捨一月。若四部之眾七日之中思惟此義,必成二果,終不有疑。」
爾時,阿難在世尊後,執`[扇扇佛=拂扇【宋】]`扇扇佛。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法極為甚深。若所在方面有此法者,當知便遇如來。唯然,世尊!此法名何等,當云何奉行?」
佛告阿難:「此經名為十法之義,當念奉行。」
爾時,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X. 56-57. Saññā.]`(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其有修行十想者,便盡有漏,`[獲〔-〕【三聖】]`獲通作證,漸至涅槃。云何為十?所謂白骨想、青瘀想、`[𮌨=膖【三】]`𮌨脹想、食不消想、血想、噉想、有常無常想、貪食想、死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是謂,比丘!修此十想者,得盡有漏,得至涅槃界。又是,比丘!十想之中,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最為第一。所以然者,其有修行不可樂想,持信奉法,此二人必越次取證。是故,比丘!若在樹下靜處露坐,當思惟此十想。是`[故〔-〕【三】]`故,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白世尊言:「如來今日與諸比丘說:『十想之法,其能修者,斷諸有漏,成無漏行。』如我,世尊!不堪任行`[此=此十【元明】]`此想。所以然者,欲心多故,身意熾盛,不得寧息。」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汝今當捨淨想,思惟不淨想;捨有常想,思惟無常想;捨有我想,思惟無我想;捨可樂想,思惟不可樂想。所以然者,若比丘思惟淨想,欲心便熾盛;若思惟不淨想,便無欲心。比丘當知,欲為不淨,如彼屎聚;欲如鸜鵒,饒諸`[音響=嚮【聖】,聲響【三】]`音響;欲無返復,如彼毒蛇;欲如幻化,如日消雪;當念捨欲,如棄塜間。欲還自害,如蛇懷毒;欲無厭患,如飲鹹水;欲難可滿,如海吞流;欲多可畏,如羅剎村;欲猶怨家,恒當遠離。欲猶少味,如蜜塗刀;欲不可愛,如路白骨;欲現外形,如廁生華;欲為不真,如彼畫瓶,內盛醜物,外`[見=現【聖】]`見殊特;欲無牢固,亦如聚沫。是故,比丘!當念遠離貪欲之想,思惟不淨之想。汝今,比丘!當憶昔迦葉佛所奉行十想,今當重思惟十想,有漏心便解脫。」
爾時,彼比丘悲泣墮淚不能自止,即時頭面禮佛,白世尊言:「`[唯=唯然【聖】]`唯,世尊!愚惑積久,如來躬自說十想,方欲遠離。今自懺悔,後更不犯!唯願如來受其重過,原恕不及。」
佛`[告【三聖】,吉【大】]`告比丘:「聽汝改過,勿復更犯,又如來與`[汝說十=說女【三】]`汝說十想而不肯奉持。」
是時,彼比丘聞世尊教`[誡=戒【聖】]`誡已,在`[*8-2]閑=閒【明】*`閑靜之處,剋己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修無上梵行者,欲`[昇=果【元明】]`昇其所願;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爾時,彼比丘便成阿羅漢。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結禁、聖賢居 二力及十念
親國、無罣礙 十`[論【麗】,輪【大】(cf. K18n0649_p0636c12; T02n0125_p0779c25)]`論、`[想=相【三】]`想、觀想
增壹阿`[*14-2]含=鋡【聖】*`含經卷第四十`[*15-1]二=一【聖】*`二`[〔-〕=光明皇后願文【聖】]`
`[此經【麗聖】缺,【三】有於第四次]`(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十念廣分別修行,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憍慢、無明。云何為十?所謂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止觀、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謂,比丘!有眾生修行此十念者,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一切無明、憍慢、皆悉除盡。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17]含=鋡【聖】*`含經卷第四十`[18]三=二【聖】*`三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CB】,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姿譯【大】,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善惡品第四十`[七=五【麗】,六【聖】]`七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眾生奉行十法,便生天上;又行十法,便生惡趣;又行十法,入涅槃界。
「云何修行十法,生惡趣中?於是,有人殺生、盜劫、淫泆、妄言、`[21]綺=䛴【聖】*`綺語、惡口、兩舌鬪亂彼此、嫉妬、瞋恚、興起邪見,是謂十法。其有眾生,行此十法,入惡趣中。
「云何修行十法,得生天上?於是,有人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言、`[*21-1]綺=䛴【聖】*`綺語、惡口,不兩舌鬪亂彼此,`[嫉=不嫉【三】]`嫉妬、`[恚害=瞋恚【三聖】]`恚害、興起邪見。若有人行此十法者,便生天上。
「云何修行十法,得至涅槃?所謂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天、念戒、念施、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謂修行十法,得至涅槃。比丘當知,其生天及惡趣者,當念捨離;其十法得至涅槃者,善修奉行。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由十惡之本,外物衰耗,何況內法!云何為十?所謂殺、盜、淫、妄言、`[*21-2]綺=䛴【聖】*`綺語、惡口、兩舌鬪亂彼此、嫉妬、`[恚害=瞋恚【元明聖】]`恚`[害〔-〕【宋】]`害、心懷邪見。由殺生報故,眾生壽命極短;由不與取`[4]故=報故【三】*`故,眾生生便貧賤;由`[5]淫=婬【三】*`淫泆報故,眾生門不貞良;由妄語`[*4]`故,眾生口氣`[醜=臭【元明聖】]`醜弊,致不鮮潔:由`[*21]`綺語`[*4]`故,致土地不平`[整=正【三】]`整;由兩舌報故,土地生荊`[棘=蕀【聖】]`棘;由惡口報故,語有若干種;由嫉妬故,以致穀不豐熟;由恚害報故,多諸穢惡之物;由邪見報故,自然生八大地獄。因此十惡報故,使諸外物衰`[秏=耗【明】]`秏,何況內物。是謂,比丘!當念捨離十惡之法,修行十善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波斯匿王往白世尊言:「如來審有是語:『施我獲福多,餘者獲福少;施我弟子,勿施餘人。』設有人作是語者,豈非毀如來法乎?」
佛告王曰:「我無此語:『獨應施我,勿施餘人。』大王!當知,我恒有此語:『若比丘鉢中遺餘擲著水中,`[軟=蠕【元明】,濡【聖】]`軟蟲食之猶得其福,何況施人而不獲福乎?』但,大王!我有是語:『施持戒人,其福益多,勝於犯戒之人。』」
爾時,波斯匿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施持戒人,其福倍多於犯戒之人者上。」
王復白佛言:「尼`[揵=健【聖】]`揵子來語我言:『沙門瞿曇知於幻術,能迴轉世人。』世尊!此語為審乎?為非耶?」
佛告王曰:「如是,大王!如向來言:『我有幻法,能迴轉世人。』」
王白佛言:「何者名為迴轉幻法?」
佛告王曰:「其殺生者其罪難量,其不殺者受福無量;其不與取者獲罪無量,其不盜者獲福無量;夫`[*5-1]淫=婬【三】*`淫泆者受罪無量,其不`[*5]`淫者受福無量;其邪見者受罪無量,其正見者獲福無量。我所解幻法者,正謂此耳。」
是時,波斯匿王白世尊言:「若當世間人民、魔、若魔天、有形之類,深解此幻術者則獲大幸。自今`[已=以【三聖】]`已後,不復聽外道異學入我國界,聽四部之眾恒在我宮,常當供養,隨其所須。」
佛告大王:「勿作是語。所以然者,施`[畜=眾【明】]`畜生之類,`[猶〔-〕【三】]`猶獲其福;及施犯戒之人,亦獲其福;施持戒之人,福亦難量;施外`[仙道之=道仙【聖】]`仙道之人,獲一億之福;施須陀洹、斯陀`[*17-1]含=鋡【聖】*`含、阿那`[*17]`含、阿羅漢、辟支佛及佛,其福不可量。是故,大王!當興發意,供給當來過去諸佛、聲聞弟子。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X. 70. Kathāvatthu.]`(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眾多比丘食後皆集普會講堂,咸共論說此義,所謂論者,衣裳、服飾、飲食之論,鄰國、賊寇、戰鬪之論,飲酒、淫泆、五樂之論,歌舞、戲笑、妓樂之論。如此非要,不可稱計。
爾時,世尊以天耳聽聞諸比丘各作是論,即往至普會講堂所,問諸比丘:「汝等集此欲何所論說?」
是時,諸比丘白世尊言:「我等集此共論此不要`[事=之事【聖】]`事。」
是時,佛告諸比丘曰:「止!止!比丘!勿作此論。所以然者,此論非義,亦無善法之趣,不由此論得修梵行,不得滅盡涅槃之處,不得沙門平等之道。此皆俗論,非正趣之論。汝等`[已=以【宋聖】]`已離俗修道,不應思惟敗行之論。汝等設欲論者,當論十事功德之論。云何為十?若精`[19]勤=懃【聖】*`勤比丘,少欲、知足、有勇猛心、多聞能與人說法、無畏無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汝等設欲論者,當論此十事。所以然者,潤及一切,多所饒益,得修梵行,得至滅盡無為之處,涅槃之要也。汝今族姓子`[已=以【三聖】]`已出家學道,應當思惟此十事。此論者,正法之論,去離惡趣。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眾多比丘皆集普會講堂,各生此論:「今舍衛城穀米`[21]勇=湧【元明】*`勇貴,乞求難果。世尊又說:『依於飲食,人身得存,四大依倚心所念法,法依善趣之本。』我等今日便當差次`[立=人【元明】]`立人乞求。使乞求之人得見好妙色,得極妙更樂,得衣裳、`[23]飲=飯【聖】*`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不亦善耶?」
爾時,世尊清淨無瑕穢以天耳遙聞諸比丘各生此論。爾時,世尊即往至普會講堂所,在眾中坐,告諸比丘:「汝等集此為何論義?」
比丘對曰:「我等所論:『今舍衛城乞求難得,欲共差次一人次第乞食,隨時得見好色妙服,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我等所論正`[論=謂【三聖】]`論此耳。」
佛告比丘:「若乞求比丘四事供養:衣被、`[*23-1]飲=飯【聖】*`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復用`[見〔-〕【三】]`見色、聲、香、味、細滑法`[乎=于【聖】]`乎?我恒教勅,乞`[食〔-〕【元明聖】]`食求有二事:可親、不可親。設得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增益惡法,無有善法,此不可親。若得乞求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增益善法,不增惡法,此便可親。汝等比丘,於此法中,欲作何等之論?汝等所論者,非正法論,當捨此法,更莫思惟,不由此得至休息滅盡涅槃之處。
「設欲論者,當論此十法。云何為十?若精`[*19-1]勤=懃【聖】*`勤比丘,少欲、知足、有勇猛心、多聞能與人說法、無畏無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汝等設欲論者,當論此十事。所以然者,潤及一切,多所饒益,得修梵行,得至滅盡之處、無為涅槃界。此論者沙門之義,當念思惟,勿去離心。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眾`[多=諸【明】]`多比丘各集普會講堂,作是異論:「今舍衛城乞`[食=求【聖】]`食難得,非比丘所安之處,我等可立一人次第乞食。此乞比丘,能辦衣被、`[*23-2]飲=飯【聖】*`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無所乏短。」
爾時,眾中有一比丘,白諸人曰:「我等不堪任在此乞求,各共詣摩竭國於彼乞求,又且穀米豐賤,飲食極饒。」
更復有比丘說曰:「我等不宜在彼國乞食。所以然者,阿闍世王在彼治化,主行非法,又殺父王,與提婆達兜為友。以此因緣故,不宜在彼乞求。」
復有比丘說曰:「今此拘留沙國土,人民熾盛,饒財多寶,宜在彼土乞求。」
復有比丘作是說:「我等不宜在彼土乞食。所以然者,惡生王於彼土治化,極為`[7]兇=凶【三】*【聖】*`兇弊,無有慈仁,人民麁暴,好喜鬪訟。以此因緣,故不應在彼乞食。」
復有比丘說曰:「我等宜在拘`[8]深=睒【聖】*`深婆羅㮈城,優填王所治之處,篤信佛法,意不移動,我等宜在彼土乞食,所願無違。」
爾時,世尊以天耳聞諸比丘各生此論,即嚴整衣服,至諸比丘所,在中央坐,問諸比丘曰:「汝等集此欲何等論,為說何事?」
是`[時【CB】,事【大】]`時,`[比=諸比【聖】]`比丘白佛言:「我等集此各興此論:『今舍衛城穀米`[*21-1]勇=湧【元明】*`勇貴,乞求叵得,各當共詣摩竭國界,於彼乞求,又彼國土饒財多寶,所索易得。』其中或有比丘說曰:『我等不宜彼國乞食。所以然者,阿闍世王在彼治化,主行非法,又殺父王,與提婆達兜為友。以此因緣,故不宜在彼乞求。』其中復有比丘說曰:『`[今=今此【三聖】]`今拘留沙國,人民熾盛,饒財多寶,宜在彼國乞食。』復有比丘作是說:『我等不宜在彼乞食。所以然者,惡生王於彼治化,為人`[*7-1]兇=凶【三】*【聖】*`兇惡,無有慈仁,好喜鬪訟。以此因緣,故不宜在彼乞食。』復有比丘說曰:『我等宜在拘`[*8-1]深=睒【聖】*`深婆羅㮈城,優填王所治之處,篤信佛法,意不移動,宜在彼乞食,所願無違。』在此`[所〔-〕【宋】]`所論,正謂此耳。」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莫稱譏王治國家界,亦莫論王有勝`[劣=如【三聖】]`劣。」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夫人作善惡, 行本`[有=得【元明】]`有所因,
彼彼獲其報, 終不有毀敗。
夫人作善惡, 行本有所因,
為善受善報, 惡受惡果報。
「是故,比丘!勿興斯意論國事緣,不由此論得至滅盡涅槃之處,亦不得沙門正行之法。設欲作是論,非是正業。汝等應當學十事`[論=善論【元明】]`論。云何為十?若精`[*19-2]勤=懃【聖】*`勤比丘,少欲、知足、有勇猛心、多聞能與人說法、無畏無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汝設欲論者,當論此十事。所以然者,普潤一切,得修梵行,得至滅盡涅槃之處。汝等`[15]已=以【宋】*【聖】`已出家學道,離於世俗,當`[*19]`勤思惟,勿去離心。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眾多比丘集普會講堂各興此論:「今波斯匿王主行非法,犯聖律教,讖比丘尼得阿羅漢道,十二年中閉在宮內,與共交通。又不事佛、法、比丘僧,無篤信之心向阿羅漢,則無信心於佛、法、聖眾,我等宜應遠離,勿止此土。所以然者,王行非法時,王大臣亦行非法,大臣`[以=已【元明】]`以行非法,左右吏佐亦行非法;吏佐已行非法,諸庶人類亦行非法。我今宜在遠國乞求,不止此邦。又可觀彼`[風〔-〕【三】]`風俗之化,已見風俗之化,則見殊異之處。」
爾時,世尊以天耳聽聞諸比丘各興此論,即往至諸比丘所,在中央坐。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集此為何論說?」
眾多比丘白世尊言:「我等在此論波斯匿王,主行非法,犯聖律教,十二年中閉讖比丘尼,在深宮`[內〔-〕【宋】,向【元明】]`內,接待以色。又`[得=彼得【聖】]`得道之人行過三界,然王亦不事佛、法及眾僧,無篤信之心向阿羅漢;已無此心,則無此心於三尊。我等宜遠遊,不須住此。所以然者,王行非法時,臣佐、人民亦復行惡,又觀世間風化之法。」
爾時,世尊告曰:「汝等勿論國界之事,當自剋己,思惟內省,`[挍=校【三】]`挍計分別。言此論者不合至理,亦復不令人得修梵行,滅盡無為涅槃之處,當自修己,`[5]熾然=然熾【宋】*【聖】`熾然法行,自歸最尊。若比丘能自修己,興隆法樂者,此人之類便為我躬自所生。云何,比丘!能自熾然,興隆法樂,無有虛妄,自歸最尊?於是,比丘!內自觀身,身意止,自攝其心,除去亂想,無有憂愁;外自觀身,身意止,自攝其心,除去亂想,無有`[愁憂=憂愁【聖】]`愁憂;`[有=又【三】]`有復內外觀身,身意止;內觀痛,外觀痛,內外觀痛;內觀心,外觀心,內外觀心;內觀法,外觀法,內外觀法,`[法〔-〕【三聖】]`法意止,自攝其心,除去亂想,無有愁憂。如是,比丘!能自`[*5]`熾然其行,興隆法樂,自歸最尊。諸有將來、現在比丘,能自熾然不失行本,便為我之所生。
「是故,比丘!若欲有所論,當`[論於=於論【三】]`論於十事。云何為十?所謂精`[*19-4]勤=懃【聖】*`勤比丘,少欲、知足、有勇猛心、多聞能與人說法、無畏無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三】]`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汝等設欲論者,當論此十事。所以然者,潤及一切,多所饒益,得修梵行,至滅盡之處、無為涅槃界。此論者沙門之義,當念思惟,勿去離心。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國城中有一長者,與羅`[云=雲【三】]`云作坐禪屋。爾時,羅`[12]云=雲【明】*`云`[隨=在中坐禪隨【三聖】]`隨其日數,止彼屋中,後便人間遊化。時,彼長者竊生此心:「我當往覲尊者羅`[*12]`云。」爾時,長者見羅`[*12]`云房中,寂寞不見人住,見已,語諸比丘曰:「尊者羅`[*12]`云今為所在?」
比丘報曰:「羅`[*12-4]云=雲【明】*`云在人間遊化。」
長者報曰:「唯願諸賢差次人在吾房中住。世尊亦說:『造立園`[果=菓【聖】]`果,及作橋`[舡=船【三聖】]`舡,近道作`[圊=清【聖】]`圊廁,持用惠施,長夜獲其福,戒法成就,死必生天上。』以是之故,我與羅`[*12-5]云=雲【明】*`云作屋耳。今羅`[*12]`云不樂我房,唯願諸賢差次人住我房中。」
諸比丘對曰:「如長者教。」爾時,諸比丘即差次一比丘住房中。
是時,尊者羅`[*12-7]云=雲【明】*`云便作是念:「我離世尊積久,今可往問訊。」是時,尊者羅`[*12]`云即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之間,即從`[座=坐【聖】]`座起,還詣房中,見有異比丘在屋中住。見已,語彼比丘曰:「誰持我房與卿`[使=便【聖】]`使住?」
比丘報曰:「眾僧差次令我住此房中。」
是時,羅`[*12-9]云=雲【明】*`云還至世尊所,因此緣本,具白世尊:「不審如來,眾僧差次我房,使道人在此止住耶?」
佛告羅`[*12-10]云=雲【明】*`云:「汝往至長者家,語長者曰:『我所行法無有身、口、意行有過乎?又非身三、口四、意三過`[19]乎=于【聖】*`乎?長者先持房施我,後復持與聖眾。』」
是時,羅`[*12-11]云=雲【明】*`云受佛教已,即往長者家,語長者曰:「我非有身三、口四、意三過`[*19-1]乎=于【聖】*`乎?」
長者報曰:「我亦不見羅`[*12-12]云=雲【明】*`云身、口、意過也。」
羅`[*12-13]云=雲【明】*`云語長者曰:「何故奪我房舍持與聖眾?」
長者報曰:「我見房空,是故持施聖眾。時我復作是念:『尊者羅`[*12-14]云=雲【明】*`云必不樂我房中。』故持惠施耳。」
是時,羅`[*12-15]云=雲【明】*`云聞長者語已,即還至世尊所,以此因緣,具白如來。是時,世尊即告阿難:「速打揵`[椎=唯【宋】,稚【元】,推【聖】]`椎,諸有比丘在祇洹精舍者,盡集普會講堂。」時,阿難即受佛教,召諸比丘在普會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惠施清淨,汝等善思念之。」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惠施清淨?於是,比丘!若有人以物惠施,後復還奪更與餘人,此名為施不均整,非平等施。若復有人奪彼人物,持施聖眾;若復有人還奪聖眾,持用與人,此非為平等之施,亦非清淨之施。轉輪聖王自於境界猶得自在,比丘於己衣鉢亦得自在。若復彼人口不見許,而取他人物與人者,此非平等之施。我今告諸比丘,施主見與,受主不見與者,此非平等之施。若復彼比丘會遇命終,當持此一房在眾中結羯`[磨=摩【聖】]`磨,傳告唱令:『某甲比丘命終,今持此房在眾分處,欲安處何人?隨聖眾教。諸賢!任使某甲比丘住者,各共忍之。』若不聽者,今便說再三,亦當作是說之。若眾僧一人不聽而與者,則非平等之施,則為雜濁之物。今還與羅`[*12-16]云=雲【明】*`云房,清淨受之。」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時,尊者大均頭在靜寂之處,興此念想:「諸前後中央之見,云何得知?」爾時,`[大〔-〕【三聖】]`大均頭到時,著衣持鉢,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均頭白世尊言:「今此諸見,前後相應。云何得滅此見,又使餘者不生?」
世尊告曰:「於是,均頭!此見所出`[與=興【三聖】]`與所滅之處,皆是無常、苦、空。均頭知之,當建此意。夫見之法六十二種,要當住十善之地,除去此見。云何為十?於是,均頭!他好殺生,我等應當不殺;他好盜,我不盜;他犯梵行,我行梵行;他妄語,我不行妄語;他行兩舌鬪亂彼此、綺語、惡口、嫉妬、恚、邪見,我行正見。
「均頭當知,如從惡道得值正道,如從邪見得至正見,迴邪就正,猶如有人自己沒溺,復欲`[3]渡=度【三聖】*`渡人者,終無此理。己未滅度,欲使他人滅度者,此事不然。如有人自不沒溺,便能`[*3]`渡人,可有此理。今亦如是,自般涅槃,復使他人取滅度者,可有此理。是故,均頭當念,離殺,不殺滅度;離盜,不盜滅度;離`[4]淫=婬【三】*`淫,不`[*4]`淫滅度;離妄語,不妄語滅度;離`[綺=䛴【聖】]`綺語,不`[*21-4]綺=䛴【聖】*`綺語滅度;離麁言,不麁言滅度;離鬪亂彼此,不鬪亂彼此滅度;離嫉妬,不嫉妬滅度;離恚,不恚滅度;離邪見,得正見滅度。
「均頭當知,若凡夫之人便生此念:『為有我耶?為無`[我=有我【三聖】]`我耶?有我無我耶?世有常耶?世無常耶?世有邊耶?世無邊耶?命是身耶?為命異身異耶?如來死耶?如來不死耶?為有死耶?為無死耶?為誰造此世?』生諸邪見:『為是梵天造此世?為是地主施設此世?又梵天`[此=造此【聖】]`此眾生,地主造此世間;眾`[生〔-〕【聖】]`生本無今有,`[*15-1]已=以【宋】*【聖】`已有便滅。』凡夫之人無聞、無見,便生此念。」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自然有梵天, 此是梵志語,
此見不真正, 如彼之所見。
我主生蓮華, 梵天於中出,
地主生梵天, 自生不相應。
地主剎利種, 梵志之父母,
云何剎利子, 梵志還相生?
尋其所生處, 諸天之所說,
此是歎譽言, 還自著`[羇=𮄤【聖】]`羇難。
`[梵【CB】,焚【大】]`梵天生人民, 地主造世間,
或言餘者造, 此語誰者審?
恚欲之所惑, 三事共合集,
心不得自在, 自稱我世勝。
天神造世間, 亦非梵天生,
設復梵天造, 此非虛妄耶?
尋跡遂復多, 審諦方言虛,
其行各各異, 此行不審實。
「均頭當知,眾生之類所見不同,其念各異。此諸見者皆是無常,其有懷抱此見,則是無常變易之法。若他人殺生,我等當離殺`[生〔-〕【三聖】]`生;設他盜者,當遠離之,不習其行,專其心意,不使錯亂,思惟`[11]挍=校【三】*【聖】`挍計,邪見所興,乃至十惡之法皆當去離,不習其行。若他瞋恚,我等學於忍辱,他人懷嫉妬,我當捨離;他興憍慢,我念捨離;若他自稱、毀餘人,我等不自稱、不毀他人;`[他=他人【三】]`他不少欲,我等當學少欲;他人犯戒,我修其戒;他人有懈怠,我當精進;他人不行三昧,我行三昧。當作是學。他人愚惑,我行智慧。其能觀察分別其法者,邪見消滅,餘者不生。」
是時,均頭受如來教已,在閑靜之處,思惟`[*11-1]挍=校【三】*【聖】`挍計,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著三法衣,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造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均頭便成阿羅漢。
爾時,均頭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地獄眾生受其罪報,極至一劫,或有其中間夭者;受畜生罪報,極至一劫,其間有中夭者;受餓鬼報,極至一劫,其間有中夭者。比丘當知,欝單曰人壽千歲,無有中夭者。所以然者,彼土人民無所係屬,設於彼命終,生善處天上,無有墮落者。弗于逮人民壽五百歲,亦有中夭者;瞿耶尼人民壽二百五十歲,亦有中夭者;閻浮提人民極壽百歲,亦有中夭者多。
「正使人壽命極至`[13]十十=一百【聖】*,二十【宋】*`十十,人民之兆以壽`[A3]十十【CB】,十[*]十【大】,一百【聖】,二十【宋】`十十,其行不同,性分各異。初十`[幼〔-〕【宋】]`幼小,無所識知;第二十少多有知,猶不貫了;第三十欲意熾盛,貪著於色;第四十多諸`[伎=技【三】]`伎術,所行無端;第五十解義明了,所習不`[1]忘=妄【宋聖】*`忘;第六十慳著財物,意不決了;第七十懈怠憙眠,體性遲緩;第八十無有少壯之心,亦無榮飾;第九十多諸病痛,皮緩面皺;第`[*13]`十十諸根衰`[秏=耗【明】]`秏,骨節相連,多`[*1]`忘意錯。比丘知之,設人壽百歲,當經歷爾許之難。設人壽百歲,當經三百冬、夏`[春〔-〕【三聖】]`春、秋,計其壽命,蓋不足言。若人壽百歲,當食三萬六千食,其間或有不食時:瞋不食,不與不食,病不食。計彼食與不食,及飲母乳,取要言之,三萬六千食。比丘!若人壽百歲其限歲數,飲食之法其狀如是。
「比丘當知,閻浮地人民,或壽極長與無量壽等。過去久遠不可計世,有王名`[療=遼【聖】]`療眾病,壽命極長,顏色端`[正=政【聖】]`正,受樂無量。爾時,無疾`[病老死=老病【三】]`病、老、`[死=病【聖】]`死之患。時,有夫婦二人生一子,子便命終。是時,父母抱舉令坐,又持食與,然彼子不飲、不食,亦不起坐。何以故爾?以命終故。是時,彼父母便生此念:『我子今日何為瞋恚,不肯食飲,亦不言語?』所以然者,由彼人民不聞死亡音`[8]響=嚮【聖】*`響之所致也。
「爾時,彼父母便復念曰:『我子今`[9]已=以【聖】*`已經七日不飲、不食,亦復不知何由默然?我今可以此因緣,往白療病大王使知。』是時,父母往至王所,以此因緣,具白大王。是時,大王便作是念:『今日已聞死亡音`[*8-1]響=嚮【聖】*`響。』王告之曰:『汝等可持此小兒到吾所。』爾時,父母即抱小兒至國王所。王見已,告父母曰:『此兒`[已=以【宋聖】]`已命終。』時,父母白王言:『云何名為命終?』王告曰:『此兒更不`[行起=起行【聖】]`行起、言對、談說、飲食、戲樂,身體正直,無所復為,故名為命終。』是時,夫婦復白王言:『如此之變,當經幾時?』王告之曰:『此兒不久身體爛壞,膖脹臭處,無所復任。』爾時,父母不信王語,復抱死兒,還至家中,未經幾時,身體盡壞,極為臭穢。是時,父母方信王語云:『此兒不久身體膖脹,盡當壞敗。』
「是時,夫婦復抱此膖脹小兒至國王所,而白王言:『唯然,大王!今持此兒奉貢大王。』時,父母亦不啼哭。所以然者,由不聞死亡之音故。是時,大王剝取其皮,而作大鼓,復勅作七重樓閣,持此鼓安處其上,即勅一人:『汝當知之,令守護此鼓,百歲一擊,無令失時。』受王教`[誡=戒【三聖】]`誡,百歲一擊。時,諸人民聞此鼓音,怪未曾有,語諸人曰:『何者音`[*8-2]響=嚮【聖】*`響,為是誰聲,乃徹於斯?』王告之曰:『此是死人皮之`[*8]`響。』眾生聞已,各興念曰:『奇哉!乃聞此聲。』
「汝等比丘,爾時王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王者,即我身是也。以此知之,昔日閻浮地壽命極長,如今閻浮地人民極為短命,`[滅=減【聖】]`滅者難限。所以然者,由殺害多故,致命極短,華色失`[乎=采【聖】]`乎!由此因緣,故致變怪。
「比丘當知,閻浮地五十歲,四天王中一日一夜。計彼日夜之數,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四天王壽命五百歲,或復有中夭者。計人中之壽十八億歲,還活地獄一日一夜。計彼一日一夜之數,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還活地獄極壽千歲,復有中夭者。計人中之壽三十六億歲,計人中百歲,三十三天一日一夜,計彼日月年歲之數,三十三天壽千歲,其間或有中夭者。計人中之壽三十六億歲,阿鼻地獄中一日一夜,復計彼日月之數,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計彼日夜之數壽二萬歲,計人中之壽,壽一拘利。如是,比丘!計此之壽轉轉增倍,除`[(無想…淨居天)十六字〔-〕【宋】]`無想天。`[無=計無【元明聖】]`無想天壽八萬四千劫,`[除=餘【聖】]`除淨居天不來此世。是故,比丘!勿懷放逸,於現身上得盡有漏。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一【三】]`壹阿`[*17-3]含=鋡【聖】*`含經卷第四十`[*18-1]三=二【聖】*`三`[〔-〕=光明皇后願文【聖】]`
`[此記依宋元明載]`經言「百歲當經三百冬夏秋」,謂冬`[夏〔-〕【宋元】]`夏秋各一百,故言三百;而不言春者,此順西域三時也。言三時者,寒熱雨三也。言冬即彼寒時,夏即彼熱時,秋即彼雨時。然彼三時各四月,計一年有十二月。今以冬夏秋擬彼三時,而月數少,蓋譯者不善方言也。
增壹阿`[22]含=鋡【聖】*`含經卷第四十`[23]四=三【聖】*`四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十不善品第四十`[25]八=六【麗】*,七【聖】`八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其有眾生,修行殺生,廣布殺生,種地獄罪,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壽命極短。所以然者,由害他命。
「若有眾生盜他物者,種三惡道之罪;若生人中,恒遭貧匱,食不充口,衣不蓋形。皆由盜故,劫奪物者,即斷他命根。
「若有眾生,好`[喜【CB】,貴【大】]`喜貪泆,種三惡道;若生人中,門不貞良,竊盜淫泆。
「若有眾生妄語者,種地獄罪;若生人中,為人所輕,言不信受,為人所賤。所以然者,皆由前世妄語所致。
「若有眾生兩舌者,種三惡道之罪;設生人中,心恒不定,常懷愁憂。所以然者,由彼人兩頭傳虛言故。
「若有眾生麁言者,種三惡道之罪;若生人中,為人醜弊,常喜罵呼。所以然者,由彼人言不專正之所致也。
「若有眾生鬪亂彼此,種三惡道之罪;設生人中,多諸怨憎,親親離散。所以然者,皆由前世鬪亂之所致也。
「若有眾生嫉妬者,種三惡道;若生人中,乏諸衣裳。所以然者,由彼人起貪嫉故。
「若有眾生起害意,種三惡道;設生人中,恒多虛妄,不解至理,心亂不定。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恚怒所致也,無有慈仁。
「若有眾生,行邪見者,種三惡道;若生人中,乃在邊地,不生中國,不覩三尊道法之義,或復聾、盲、瘖瘂,身形不正,不解善法、惡法之`[趣=起【三】]`趣。所以然者,皆由前世無信根故,亦不信沙門、婆羅門、父母、兄弟。
「比丘知之,由此十惡之報,致此殃舋。是故,比丘!當離十惡,修行正見。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十五日說戒時,將諸比丘,前後`[圍=闈【宋】]`圍遶,往詣普會講堂。爾時,世尊默然觀察,諸聖眾寂寞不語。是時,阿難白佛言:「`[今=爾【聖】]`今日聖眾盡集講堂,唯然,世尊!當與諸比丘說禁戒。」爾時,世尊亦復默然不語。
是時,阿難須臾復白佛言:「今正是時,宜說禁戒,初夜欲盡。」爾時,世尊復默不語。
爾時,阿難須臾復白佛言:「中夜欲竟,眾僧勞頓,唯願世尊以時說戒。」爾時,世尊復默然不語。
是時,阿難須臾復白佛言:「後夜欲盡,唯願世尊以時說戒。」
佛告阿難:「眾中不淨者,故不說戒。今聽上座,使說禁戒。若僧上座不堪任說戒者,聽持律說禁戒。若無持`[律〔-〕【三】]`律者,其能誦戒通利者,當唱之使說戒。自今`[5]已=以【三聖】*`已後,如來更不說戒。眾中不淨,如來於中說戒,彼人頭破為七分,如彼酬羅果`[無=無有【三】]`無異。」
是時,阿難悲泣交集,`[並=并【三】]`並作是說:「聖眾今日便為孤窮。如來正法`[去=去一【聖】]`去何速`[疾=駛【聖】]`疾?`[不=使不【三】]`不淨之人出何速疾?」
是時,大目`[11]乾=揵【三聖】*`乾連便作是念:「此眾中何等毀法之人,在此眾中,乃令如來不說禁戒?」是時,大目`[*11]`乾連入三昧定,遍觀聖眾心中瑕穢。爾時,目連見馬師、滿宿二比丘在眾會中,是時目連即從座起,至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汝等速起,離此座中。如來見譏,由卿等故,如來不說禁戒。」
爾時,二比丘默然不語。是時,目連復再三告曰:「汝等速起,不須住此。」是時,彼比丘默然不對。是時,目連即前捉手將至門外,還取門閉,前白佛言:「不淨比丘`[*5-1]已=以【三聖】*`已將在外,唯然世尊時說禁戒。」
佛告目連:「止!止!目連!如來更不與比丘說戒。如來所說言不有二,還詣座所。」
是時,目連復白佛言:「今此眾中`[*5-2]已=以【三聖】*`已生瑕穢,我不堪任行維那法,唯願世尊更差餘人。」爾時,世尊默然可之。是時,目連頭面禮世尊足,還就本座。
是時,阿難白世尊言:「毘婆尸如來出現世時,聖眾多少?為經幾時,乃生瑕穢?乃至迦葉`[弟=如來弟【三】]`弟子多少?云何說戒?」
佛告阿難:「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毘婆尸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世間。爾時,三會聖眾,初一會時比丘有百`[千=十【明】]`千六萬八千聖眾;第二會時十六萬聖眾;第三會時十萬聖眾,皆是阿羅漢。彼佛壽八萬四千歲,百歲之中聖眾清淨,彼佛恒以一偈為禁戒:
「『忍辱為第一, 佛說無為最,
不以剃鬚髮, 害他為沙門。』
「是時,彼佛以此一偈,百歲之中而為禁戒,`[*5-3]已=以【三聖】*`已生瑕穢,便立禁戒。
「復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14]試=式【元明】*`試詰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亦復三會聖眾,初一會時有十六萬聖眾;第二會時十四萬聖眾;第三會時十萬聖眾。彼佛爾時,八十年中清淨無瑕穢,亦說一偈:
「『若眼見非邪, 慧者護不著,
棄捐於眾惡, 在世為黠慧。』
「爾時,彼佛八十年中說此一偈,後有瑕穢,`[15]更=便【三】*`更立禁戒。爾時,`[*14-1]試=式【元明】*`試詰佛壽七萬歲。
「於彼劫中,復有佛出現世間,名曰毘舍羅婆,亦三會聖眾,初會之時十萬聖眾,盡是羅漢;第二會時八萬羅漢;第三會時七萬羅漢,諸漏`[已=以【聖】]`已盡。毘舍羅婆如來七十年中無瑕穢。爾時,復以一偈`[半〔-〕【三】]`半為禁戒:
「『不害亦不非, 奉行於大戒,
於食知止足, 床座亦復然,
執志為專一, 是則諸佛教。』
「七十年中以此`[一偈〔-〕【三】]`一`[偈=偈半【聖】]`偈為禁戒,`[(後有…禁戒)八字〔-〕【三】]`後有瑕穢,更立禁戒。毘舍羅婆如來壽七萬歲。
「於此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曰`[拘=世【三】]`拘樓孫如來,出現世間。爾時,二會聖眾,初會之時七萬聖眾,皆是阿羅漢;第二會時六萬阿羅漢。彼佛爾時,六十年中無有瑕穢。彼佛爾時,以二偈以為禁戒。
「『譬如蜂採華, 其色甚香潔,
以味惠施他, 道士遊聚`[落=如【聖】]`落。
不誹謗於人, 亦不觀是非,
但自觀身行, 諦觀正不正。』
「`[(六十…禁戒)十二字〔-〕【三】]`六十年中說此二偈,以為禁戒,自此`[已=以【聖】]`已來,以有瑕穢,便立禁戒。彼佛壽六萬歲。
「於此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曰拘那含牟尼如來、至真、等正覺。爾時,二會聖眾,初會之時六十萬聖眾,皆是阿羅漢;第二會時`[8]四=三【三】*`四十萬聖眾,皆是阿羅漢。爾時,彼佛四十年中無有瑕穢,以一偈`[為=而為【三】]`為禁戒:
「『執志莫輕戲, 當學尊寂道,
賢者無愁憂, 常滅志所念。』
「`[(四十…禁戒)十二字〔-〕【三】]`四十年中說此一偈,以為禁戒,自此`[*5-4]已=以【三聖】*`已來,便`[有瑕穢更〔-〕【三】]`有瑕穢,更立禁戒。彼佛壽四萬歲。
「於此賢劫有佛,名為迦葉,出現世間。爾時,彼佛亦二會聖眾,初會之時四十萬眾;第二會時三十萬眾,皆是阿羅漢。二十年中無有瑕穢,恒以一偈,以為禁戒:
「『 #一切惡莫作 , 當奉行其善,
自淨其志意, 是則諸佛教。』
「`[(二十…禁戒)十二字〔-〕【三】]`二十年中說此一偈,以為禁戒,犯禁之後,`[*15-1]更=便【三】*`更立制限。爾時,迦葉佛壽二萬歲。
「我今如來出現於世,一會聖眾千二百五十人,十二年中無有瑕穢,亦以一偈`[為=以為【三】]`為禁戒:
「『護口意清淨, 身行亦清淨,
淨此三行跡, 修行仙人道。』
「`[(十二…禁戒)十二字〔-〕【三】]`十二年中說此一偈,以為禁戒,以生犯律之人,轉有二百五十戒,自今`[*5-5]已=以【三聖】*`已後眾僧集會,啟白如律:『諸賢!咸聽!今十五日說戒,今僧忍者,眾僧和合。』說禁戒以啟此`[已=以【三】]`已。設有比丘有所說者,不應說戒,各共默然。若無語者,應為說戒。乃至說戒`[序=厚【聖】]`序`[後=行【三】]`後,復當問:『諸賢,誰不清淨?』如是再三,『誰不清淨?』清淨者,默然持之。然今人壽命極短,盡壽不過百年。是故,阿難!`[善=當【明】]`善受持之。」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過去久遠諸佛世尊,壽命極長,犯律者少,無有瑕穢,然今人民壽命`[為=極為【聖】]`為`[短=極短【三】]`短少,不過十`[十〔-〕【三】]`十,過去諸佛滅度之後,有遺法住世,為經幾時?」
佛告阿難:「過去諸佛滅度之後,法不久存。」
阿難白佛言:「設如來滅度之後,正法存世當經幾時?」
佛告阿難曰:「我滅度之後,法當久存。迦葉佛滅度後,遺法住七日中。汝今,阿難!如來弟子為少。`[莫=于莫【聖】]`莫作是觀。東方弟子無數億千,南方弟子無數億千。是故,阿難!當建此意,我釋迦文佛壽命極長。所以然者,肉身雖取滅度,法身存在,此是其義。當念奉行。」
爾時,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阿難偏露右肩,右膝著地,白世尊言:「如來玄鑒,無事不察,當來、過去、現在三世皆悉明了,`[諸〔-〕【三】]`諸過去諸佛姓字、名號,弟子菩薩翼從多少,皆悉知之,一劫、百劫、若無數劫,悉觀察`[知〔-〕【三】]`知。亦復知國王、大臣、人民姓字,斯能分別,如今現在國界若干,亦復明了。將來久遠,彌勒出現,至真、等正覺,欲聞其變;弟子翼從、佛境豐樂,為經幾時?」
佛告阿難:「汝還就座,聽我所說,彌勒出現,國土豐樂,弟子多少,善思念之,執在心懷。」是時,阿難從佛受教,即還就座。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將來久遠於此國界,當有城郭名曰雞頭,東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豐熟,人民熾盛,街巷成行。爾時,城中有龍王名曰水光,夜雨澤香,晝則清和。是時,雞頭城中有羅剎鬼名曰葉華,所行順法,不違正教,`[伺=常伺【三】]`伺人民寢寐之後,除去穢惡諸不淨者,又以香汁而灑其地,極為香淨。
「阿難當知,爾時,閻浮地東、西、南、北十萬由旬,諸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四大海水各據一方。時,閻浮地極為平整,如鏡清明,舉閻浮地內,穀食豐賤,人民熾盛,多諸珍寶,諸村落相近,雞鳴相接。是時,弊花果樹枯竭,穢惡亦自消滅,其餘甘美果樹,香氣殊好者,皆生乎地。爾時。時氣和適,四時順節,人身之中無有百八之患。貪欲、瞋恚、愚癡不大殷勤,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見歡悅,善言相向,言辭一類,無有差別,如彼欝單曰人,而無有異。是時,閻浮地內人民大小皆同一`[嚮=響【三】,類【聖】]`嚮,無若干之差別也。彼時男女之類意欲大小便,地自然開,事訖之後,地復還合。爾時,閻浮地內自然生粳米,亦無皮`[裹=糩【聖】]`裹,極為香美,食無患苦。所謂金銀、珍寶、`[車𤦲瑪瑙=硨磲瑪瑙【三】]`車𤦲、`[瑪=馬【聖】]`瑪瑙、真珠、`[虎=琥【三】]`虎珀,各散在地,無人省錄。是時,人民手執此寶,自相謂言:『昔者之人由此寶故,各相傷害,繫閉牢獄,更無數苦惱,如今此寶與瓦石同流,無人守護。』
「爾時,法王出現,名曰`[6]蠰=儴【三】*`蠰佉,正法治化,七寶成就。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寶、守藏之寶,是謂七寶,領此閻浮地內,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如今,阿難!四珍之藏,乾陀越國伊羅鉢寶藏,多諸珍`[琦=奇【三】]`琦異物,不可稱計;第二彌梯羅國般綢大藏,亦多珍寶;第三須賴吒大國有寶藏,亦多珍寶;第四`[婆=波【聖】]`婆羅㮈蠰佉有大藏,多諸珍寶,不可稱計,此四大藏自然應現,諸守藏人各來白王:『唯願大王以此寶藏之物,惠施貧窮!』爾時,蠰佉大王得此寶已,亦復不省`[錄【麗聖】,祿【大】]`錄之,意無財物之想。時,閻浮地內自然樹上生衣,極細柔軟,人取著之,如今欝單`[曰=越【聖】]`曰人自然樹上生衣,而無有異。
「爾時,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愛敬,又且顏貌端`[正=政【聖】]`正,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是時,修梵摩有妻,名曰梵摩越,`[玉=王【聖】]`玉女中最極為殊妙,如天帝妃,口作`[優=憂【聖】]`優鉢蓮花香,身作栴檀香,諸婦人八十四態,永無復有,亦無疾病亂想之念。爾時,彌勒菩薩於兜`[14]率=術【聖】*`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脅生,如我今日右脅生無異,彌勒菩薩亦復如是。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15]已=以【三聖】*`已降神`[16]下=生【三聖】*`下。』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年五百歲然後出`[適=𡣪【三】]`適。爾時,彌勒在家未經幾時,便當出家學道。
「爾時,去雞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華,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當其夜半,彌勒出家,即其夜成無上道。時,三千大千剎土,六變震動,地神各各相告曰:『今彌勒`[*15-1]已=以【三聖】*`已成佛!』轉至聞四天王宮,『彌勒`[*15]`已成佛道!』轉轉聞徹三十三天、`[焰=𭾖【聖】]`焰天、兜`[*14-1]率=術【聖】*`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聲展轉乃至梵天:『彌勒`[*15]`已成佛道!』爾時,魔名大將以法治化,聞如來名教音`[19]響=嚮【聖】*`響之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七日七夜不眠不寐。是時,魔王將欲界無數天人,至彌勒佛所,恭敬禮拜。
「彌勒聖尊與諸天漸漸說法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妙。爾時,彌勒見諸人民`[*15-4]已=以【三聖】*`已發心歡喜,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20]習=集【元明聖】*`習、盡、道,悉與諸天人廣分別其義。爾時,座上八萬四千天子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大將魔王告彼界人民之類曰:『汝等速出家。所以然者,彌勒今日`[*15]`已度彼岸,亦當度汝等使至彼岸。』
「爾時,雞頭城中長者,名曰善財,聞魔王教令,又聞佛音`[*19-1]響=嚮【聖】*`響,將八萬四千眾,至彌勒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彌勒漸與說法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妙。爾時,彌勒見諸人民心開意解,如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20-1]習=集【元明聖】*`習、盡、道,與諸人民廣分別義。爾時,座上八萬四千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是時,善財與八萬四千人等,即前白佛:『求索出家,善修梵行,盡`[成=得【明】]`成阿羅漢道。』爾時,彌勒初會八萬四千阿羅漢。
「是時,`[*6-1]蠰=儴【三】*`蠰佉王聞彌勒`[已=以【聖】]`已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欲得聞法。時,`[彌勒=彌勒佛【三】]`彌勒與`[說=王說【三】]`說法,初善、中善、`[竟=後【三】]`竟善,義理深邃。爾時,大王復於異時立太子,賜剃頭師珍寶,復以雜寶與諸梵志,將八萬四千眾`[生〔-〕【三】]`生,往至佛所,求作沙門;盡成`[道=佛道【三】]`道果,得阿羅漢。
「是時,修梵摩大長者聞彌勒`[*15-6]已=以【三聖】*`已成佛道,將八萬四千梵志之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得阿羅漢。唯`[修=須【三聖】]`修梵摩一人,斷三結使,必盡`[苦=若【明】]`苦際。
「是時,佛母梵摩越復將八萬四千婇女之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是=爾【三聖】]`是時,諸女人盡得羅漢;唯有梵摩越一人,斷三結使,成須陀洹。
「爾時,諸剎利婦聞彌勒如來出現世間,成等正覺,數千萬眾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各各生心,求作沙`[門=聞【聖】]`門,出家學道;或有越次取證,或有不取證者。爾時,阿難!其不越次取證者,盡是奉法之人,患厭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爾時,彌勒當說三乘之教,如我今日弟子之中,大迦葉者行十二頭陀,過去諸佛所善修梵行,此人常佐彌勒,勸化人民。」
爾時,迦葉去如來不遠,結`[加=跏【三聖】]`加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爾時,世尊告迦葉曰:「吾今年`[已=以【聖】]`已衰耗,年向八十餘。然今如來有四大聲聞,堪任遊化,智慧無盡,眾德具足。云何為四?所謂大迦葉比丘、君屠鉢漢比丘、賓頭盧比丘、羅云比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吾法沒盡,然後乃當般涅槃。大迦葉亦不應般涅槃,要須彌勒出現世間。所以然者,彌勒所化弟子,盡是釋迦文佛弟子,由我遺化得盡有漏。摩竭國界毘提村中,大迦葉於彼山中住。又彌勒如來將無數千人眾,前後圍遶,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諸鬼神當與開門,使得見迦葉禪窟。
「是時,彌勒伸右手指示迦葉,告諸人民:『過去久遠釋迦文佛弟子,名曰迦葉!今日現在,頭陀苦行最為第一。』是時,諸人民見已,歎未曾有,無數百千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或復有眾生,見迦葉身已,此名為最初之會,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由受我教訓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緣:惠施、仁愛、利人、等利。爾時,阿難!彌勒如來當取迦葉僧伽梨著之。是時,迦葉身體奄然星散。是時,彌勒復取種種`[香華=華香【三聖】]`香華,供養迦葉。所以然者,諸佛世尊有`[恭〔-〕【三】]`恭敬心於正法故。彌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無上正真之道。
「阿難當知,彌勒佛第二會時,有九十四億人,皆是阿羅漢,亦復是我遺教弟子,行四事供養之所致也。又彌勒第三之會九十二億人,皆是阿羅漢,亦復是我遺教弟子。
「爾時,比丘姓號,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諸聲聞皆稱釋迦弟子。爾時,彌勒與諸弟子說法:『汝等比丘,當思惟無常之想、樂有苦想、計我無我想、實有空想、色變之想、青瘀之想、`[腹=肨【三】,膖【聖】]`腹脹之想、食不消想、血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此十想者,皆是過去釋迦文佛與汝等說,令得盡有漏,心得解脫。
「『若復此眾中釋迦文佛弟子,過去時修於梵行,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奉持其法,來至我所;或復於釋迦文佛所,供養三寶,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彈指之頃,修於善本,來至此間;或於釋迦文佛所,行四等心,來至此者;或於釋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歸,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起神寺廟,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補治故寺,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受八關齋法,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香花供養,來至此者;或復於彼聞佛法,悲泣墮淚,來至我所;或復於釋迦文佛,專意聽法,來至我所;復盡形壽善修梵行,來至我所;或復書讀諷誦,來至我所者;承事供養,來至我所者。』
「是時,彌勒便說此偈:
「『增益戒聞德, 禪及思惟業,
善修於梵行, 而來至我所。
勸施發歡心, 修行心`[原=源【三】]`原本,
意無若干想, 皆來至我所。
或發平等心, 承事於諸佛,
飯食`[於【麗】,與【大】(cf. K18n0649_p0649b02; T14n0453_p0423a11)]`於聖眾, 皆來至我所。
或誦戒契經, 善習與人說,
熾然於法本, 今來至我所。
釋種善能化, 供養諸舍利,
承事法供養, 今來至我所。
若有書寫經, `[頒【麗】,頌【大】,班【三聖】]`頒宣於素上,
其有供養經, 皆來至我所。
繒綵及眾物, 供養於神寺,
自稱南無佛, 皆來至我所。
供養於現在, 諸佛過去者,
禪定正平等, 亦無有增減。
是故於佛法, 承事於聖眾,
專心事三寶, 必至無為處。』
「阿難當知,彌勒如來在彼眾中當說此偈。爾時,眾中諸天、人民思惟此十想,十一姟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彌勒如來千歲之中,眾僧無有瑕穢,爾時恒以一偈,以為禁戒:
「『口意不行惡, 身亦無所犯,
當除此三行, 速脫生死淵。』
「過千歲之後,當有犯戒之人,遂復立戒。
「彌勒如來當壽八萬四千歲,般涅槃後,遺法當存八萬四千歲。所以然者,爾時眾生皆是利根。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見〔-〕【三】]`見彌勒佛,及三會聲聞眾,及鷄頭城,及見`[*6-2]蠰=儴【三】*`蠰佉王,并四大藏珍寶者,欲食自然粳米,并著自然衣裳,身壞命終生天上者,彼善男子、善女人,當勤加精進,無生懈怠,亦當供養諸法師承事,名華、㨶香種種供養無令有失。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及諸大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譯〔-〕【三】,【三】不分卷]`增壹阿`[*22-1]含=鋡【聖】*`含經卷第四十`[*8-1]四=三【三】*`四
增壹阿`[1]含=鋡【聖】*`含經卷第四十`[五=四【聖】]`五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不善品〔-〕【三】,十不善品【聖】]`不善品`[第四十八入前品中〔-〕【三】,第四十八入前品中二分之餘【聖】]`第四十八入前品中
`[~D. 14. Mahāpadāna.,[Nos. 1(1), 2-4.]]`(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眾多比丘集普會講堂,各生此念:「今如來甚奇!甚特!過去取般涅槃者,亦復知彼姓名、種族、持戒、翼從,皆悉分明,三昧,智慧、解脫、解脫見慧,身壽有長短,皆悉知之。云何,諸賢!為是如來分別法處,極為清淨,知彼諸佛姓字所出之處乎?為是諸天來至佛所而告此耶?」
爾時,世尊以天耳徹聞眾多比丘各興此論,便往至諸比丘所,在中央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集此為何等論?欲說何法?」
諸比丘白佛言:「我等集此,論正法之要。諸人各興此論`[議=義【三】]`議:『如來甚奇!甚特!乃能知過去諸佛世尊名字姓號,智慧多少,靡不貫博,甚可奇雅。云何,諸賢!為是如來分別法界,極為清淨,知彼諸佛姓字所出之處乎?為是諸天來至佛所而告此耶?』」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欲得聞過去諸佛神智之力乎?姓字名號、壽命長短耶?」
諸比丘對曰:「今正是時,唯願世尊敷演其義。」
佛告諸比丘:「汝等善思念之,吾當與汝廣演其義。」爾時,眾多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比丘當知,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號`[毘婆尸=~Vipassin.]`毘婆尸如來、至真、等正覺。復次,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式詰=~Sikhin.]`式詰如來、至真、等正覺。復於彼三十一劫內有佛,名`[毘…婆=~Vessabhū.]`毘舍羅婆如來出世。於此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拘…孫=~Kakusandha.]`拘屢孫如來。復於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拘那含牟尼=~Konāgamuni.]`拘那含牟尼如來、至真、等正覺。復於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曰`[迦葉=~Kassapa.]`迦葉。復於賢劫中,我出現世,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九十一劫中, 有佛毘婆尸,
三十一劫中, 式詰如來出。
復於彼劫中, 毘舍如來`[現=出【聖】]`現,
今日賢劫中, 四佛復出世。
拘孫那迦葉, 如日照世間,
欲知名字者, 其號悉如是。
「毘婆尸如來者出剎利種,式詰如來亦出剎利種,毘舍羅婆如來亦出剎利種,拘屢孫如來出婆羅門種,拘那含牟尼如來出婆羅門種,迦葉如來出婆羅門種,如我今出剎利種。」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前佛有現者, 皆出剎利種,
拘孫至迦葉, 出於婆羅門。
最尊無能及, 我今天人師,
諸根而淡泊, 出於剎利姓。
「`[毘婆【CB】,婆毘【大】]`毘婆尸如來姓瞿曇,式詰如來亦出瞿曇,`[比=毘【元明】]`比舍羅婆亦出瞿曇,迦葉如來出迦葉姓,`[拘樓孫拘那含牟尼=拘那含牟尼拘樓孫【宋】,拘那含牟尼拘屢孫【元明】]`拘樓`[孫拘〔-〕【聖】]`孫、拘那`[*1-1]含=鋡【聖】*`含牟尼亦出迦葉姓,同上而無異,我今如來姓瞿曇。」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如初諸三佛, 出於瞿曇種,
後三至迦葉, 出於迦葉姓。
如我今現在, 天人所奉敬,
諸根而淡泊, 出於瞿曇姓。
「比丘當知,毘婆尸如來姓`[拘鄰若=~Koṇḍañña.]`拘鄰若,式詰如來亦出拘`[18]鄰=憐【聖】*`鄰若,毘舍羅婆如來`[19]亦〔-〕【三】*`亦出拘鄰若,拘屢孫如來出婆羅墮,拘那`[*1-2]含=鋡【聖】*`含牟尼如來`[*19]`亦出婆羅墮,迦葉如來`[*19]`亦出婆羅墮,如`[我=我我【聖】]`我今如`[來=至【聖】]`來、至真、等正覺出於拘鄰若。」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如初諸三佛, 出於拘鄰若,
後三至迦葉, 出於`[婆=波【宋聖】]`婆羅墮。
如我今現在, 天人所奉敬,
諸根而淡泊, 出於拘鄰若。
「毘婆尸如來坐`[波羅利華=~Pāṭali.]`波羅利華樹下而成佛道,式詰`[如來〔-〕【三】]`如來坐`[分陀利=~Puṇḍarīka.]`分陀利樹下而成佛道,毘舍羅婆如來坐`[波羅=~Sāla.(婆羅)]`波羅樹下而成佛道,拘屢孫如來坐`[尸利沙=~Sirīsa.]`尸利沙樹下而成佛道,拘那`[*1-3]含=鋡【聖】*`含牟尼如來坐`[優頭跋羅=~Udumbara.]`優頭跋羅樹下而成佛道,迦葉如來坐`[尼拘留=~Nigrodha.]`尼拘留樹下而成道果,如我今日如來坐`[吉祥=~Assattha.]`吉祥樹下而成佛道。」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初一成佛道, 波羅利樹下,
`[式=或【三】]`式坐分陀利, 毘舍坐波羅。
拘孫坐尸利, 拘那跋羅下,
迦葉拘留樹, 吉祥我成道。
七佛天中天, 照明於世間,
因緣坐諸樹, 各成其道果。
「毘婆尸如來弟子有十六萬八千之眾,式詰如來弟子之眾有十六萬,毘舍羅婆如來弟子之眾十萬,拘屢孫如來弟子之眾有八萬人,拘那`[*1-4]含=鋡【聖】*`含牟尼如來弟子之眾有七萬人,迦葉如來弟子之眾有六萬眾,如我今日弟子之眾有千二百五十人,皆是阿羅漢,諸漏永盡,無復諸縛。」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百千六萬八, 毘婆尸弟子,
百千及六萬, 式詰弟子眾。
百千比丘眾, 毘舍婆弟子,
拘孫八萬眾, 拘那`[*1-5]含=鋡【聖】*`含七萬。
迦葉六萬眾, 皆是阿羅漢,
我今釋迦文, 千二百五十。
皆是真人行, 布現於法教,
遺法餘弟子, 其數不可計。
「毘婆尸如來侍者,名曰大導師;式詰如來侍者,名曰善覺;毘舍羅婆如來侍者,名曰勝眾;拘屢孫如來侍者,名曰吉祥;拘那`[*1-6]含=鋡【聖】*`含牟尼如來侍者,名曰`[毘羅先=~Bhiyyosuttara.]`毘羅先;迦葉如來侍者,名曰導師;我今侍者,名曰阿難。」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大`[道=導【元明】]`道及`[善=所【三聖】]`善覺, 勝眾與吉祥,
毘羅先導師, 阿難第七侍。
此人供養聖, 無有不得時,
諷誦又受持, 不失其義理。
「毘婆尸如來壽八萬四千歲,式詰如來壽七萬歲,毘舍羅婆如來壽六萬歲,拘屢孫如來壽五萬歲,拘那含如來壽四萬歲,迦葉如來壽二萬歲,如我今日壽極減少,極壽不過百歲。」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初佛八萬`[四=歲【聖】]`四, 次佛七萬歲,
毘舍婆六萬, 拘留壽五萬、
`[一=二【聖】]`一萬二萬年, 是拘那`[*1-7]含=鋡【聖】*`含壽,
迦葉壽二萬, 唯我壽百年。
「如是,諸比丘!如來觀知諸佛姓名號字,皆悉分明,種類出處靡不貫練,持戒、智`[慧=慧智【聖】]`慧、禪定、解脫皆悉了知。」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如來亦說,過去恒沙諸佛取滅度者,如來亦知;當來恒沙諸佛方當來者,如來亦知。如來何故不記爾許佛所造?今但說七佛本末。」
佛告阿難:「皆有因緣本末故,如來說七佛之本末;過去恒沙諸佛,亦說七佛本末;將來彌勒出現世時,亦當記七佛之本末;若師子應如來出時,亦當記七佛之本末;若承柔順佛出世時,亦當記七佛之本末;若光焰佛出現世時,亦當記七佛之名號;若無垢佛出現世時,亦當記迦葉之本末;若寶光佛出現世時,亦當記釋迦文之本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師子柔順光, 無垢及寶光,
彌勒之次第, 皆當成佛道。
彌勒記式佛, 師子記毘舍,
柔順記拘孫, 光焰記牟尼,
無垢記迦葉, 皆說曩所緣,
寶光成三佛, 亦當記我號。
過去諸三佛, 及以將來者,
皆當記七佛, 曩所之本末。
「由此因緣故,如來記七佛名號耳。」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此經名何等?當云何奉行?」
佛告阿難:「此經名曰記佛名號,當念奉行。」
爾時,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
是時,師子長者往至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師子長者白舍利弗言:「`[唯=惟【三】]`唯願尊者當受我請?」
是時,舍利弗默然受請。是時,長者見尊者默然受請,便從`[8]坐=座【三】*`坐起,禮足而退,復至大目`[9]乾=揵【三】*,健【聖】*`乾連、離越、大迦葉、阿那律、迦旃延、滿願子、優`[婆=波【元明】]`婆離、須菩提、羅云、均頭沙彌,如此上首者請五百人。是時,師子長者即還,辦具種種極妙飲食,敷`[好=妙【三】]`好`[12]座=坐【聖】*`座具,又白:「時到,諸真人羅漢靡所不`[監=鑒【元明】]`監,今食具`[14]已=以【聖】*`已`[辦=辯【聖】]`辦,唯願屈顧,臨`[覆=赴【元明】]`覆下舍。」
爾時,諸大聲聞各著三衣,持鉢入城至長者家。時,長者見諸最尊坐`[已=以【宋聖】]`已定,手自斟酌,行種種飲食。見諸聖眾食已訖,行清淨水。人施一白`[18]㲲=疊【聖】*`㲲,前受呪願。
是時,尊者舍利弗與長者說極妙之法,便從`[*8-1]坐=座【三】*`坐起而去。還詣靜室。
爾時,羅云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曰:「汝今為從何來?」
羅云報云:「師子長者今日來見請。」
佛告之曰:「云何,羅云!飲食為妙?為不妙?為細耶?為麁耶?」
羅云報曰:「飲食極妙,又且豐多。今此白`[*18-1]㲲=疊【聖】*`㲲,從彼得之。」
佛告羅云:「眾僧斯有幾人?上`[*8-2]坐=座【三】*`坐是誰?」
羅云白佛言:「和`[上=尚【元明】]`上舍利弗最為上首,及諸神德弟子有五百人。」
佛告羅云。「云何,羅云!彼長者獲福為多乎?」
羅云白佛言:「唯然,世尊!彼長者得福之報不可稱計。施一羅漢其福難限,何況大神妙天人所敬奉?今五百人均是真人,其福有何可量?」
佛告羅云,「今施五百羅漢之功德,若從眾中`[僧次請=求【宋】]`僧次,`[請=求【元明】]`請一沙門,請已,供養;計此眾中差人之福,及與五百羅漢之福,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所以然者,眾中所`[差=所差【明聖】]`差,其福難限,獲甘露滅盡之處。羅云當知,猶如有人自誓說曰:『吾要當飲此江河諸水。』彼人為堪任不乎?」
羅云白佛言:「不也。世尊!所以然者,此閻浮地極為廣大。此閻浮地有四大河:`[一者=所謂【聖】]`一者恒伽,`[二者〔-〕【聖】]`二者新頭,`[三者〔-〕【聖】]`三者私`[陀=施【聖】]`陀,`[四者〔-〕【聖】]`四者`[博=婆【三聖】]`博叉。一一河者,從有五百。`[然=道然【三】]`然此人終不能飲水使盡,但勞其功,事終不成也。」
「彼人復作是說:『我自有方便因緣,可得飲諸水使盡。』云何有因緣得飲諸水?爾時,彼人便作是念:『我當飲海水。所以然者,一切諸流,皆歸投`[10]乎=于【三】*`乎海。』云何,羅云!彼人能得飲諸水乎?」
羅云白佛言:「如此方便,可得飲水使盡。所以然者,一切諸流皆歸`[*10-1]乎=于【三】*`乎海,由此因緣故,彼人得飲水盡。」
佛告之曰:「如是。羅云!一切私`[施=陀【三聖】]`施猶如彼流,或獲福,或不獲福,眾僧者如彼大海。所以然者,流河決水以入于海,便滅本名,但有大海之名耳。羅云!此亦如是,今此十人皆從眾中出,非眾不成。云何為十?所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辟支佛、佛,是謂十人皆由眾中,非獨自立。羅云!當以此方便,知其眾中差者,其福不可限量。是故,羅云!善男子、善女人欲求其福不可稱計,當供養聖眾。羅云當知,猶如有人以`[酥=蘇【聖】]`酥投水,凝,不得廣普,若以油投水,則遍滿其上。是故,羅云,當念供養聖眾比丘僧。如是,羅云!當作是學。」
爾時,師子長者聞如來歎說施眾之福,不歎說餘福。爾時,長者以餘時,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師子長者白世尊言:「適聞如來而歎說施眾之福,不歎別請人之福,自今`[已=以【三聖】]`已後常當供養聖眾。」
佛告之曰:「我不作爾說:『當供養聖眾,不供養餘人。』今施畜生猶獲其福,何況餘人?但我所說者福有多少。所以然者,如來聖眾可敬、可貴,是世間無上福田。今此眾中有四向、四得及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者,當從眾中求之。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10-2]乎=于【三】*`乎眾。長者!我觀此因緣義,故而說此語耳。亦不教人應施聖眾,不應施餘人。」
爾時,長者白世尊言:「如是,`[如=如來如【三】,如來奉【聖】]`如尊教勅,自今`[*14-1]已=以【聖】*`已後。若作福業,盡當供養聖眾,不`[15]選=撰【聖】*`選擇人施。」
爾時,世尊與彼長者說微妙之法,令發歡悅之心。長者聞法已,即從`[*12-1]座=坐【聖】*`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師子長者意欲施立福業。
爾時,諸天來告之曰:「此是向須陀洹之人,此是得須陀洹,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
爾時,天人即歎頌曰:
「如來歎擇施, 與此諸德士,
施此獲福多, 如良田生苗。」
爾時,師子長者默然不對。爾時,天人復語長者:「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此向須陀洹人,此是得須陀洹人;此向斯陀含人,此是得斯陀`[*1-8]含=鋡【聖】*`含人;此向阿那`[*1]`含,此得阿那含;此向阿羅漢,此得阿羅漢;此是聲聞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施此得福少,施此得福多。」
爾時,師子長者默然不對。何以故爾?但憶如來教`[16]誡=戒【聖】*`誡,不`[*15-1]選=撰【聖】*`選擇而施。
爾時,師子長者復以餘時,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我自憶念請聖眾飯之,有天來告我言:『此是持戒,此是犯戒;此人向須陀洹,此人得須陀洹,乃至三乘皆悉分別。』`[又〔-〕【三】]`又說此偈:
「『如來歎擇施, 與此諸德士,
施此獲福多, 如良田生苗。』
「時我復作是念:『如來教`[*16-1]誡=戒【聖】*`誡不可違戾,豈當生心`[*15-2]選=撰【聖】*`選擇施乎?終無是非之心、高下之意也。』時我復作是念:『我當盡施一切眾生之類,汝自持戒受福無窮,若使犯戒自受其殃。但愍眾生,非食不濟命。』」
佛告長者:「善哉!善哉!長者!行過弘誓,菩薩所施心恒平等。長者當知,若菩薩惠施之日,諸天來告之:『族姓子當知,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爾時,菩薩終無此心:『此應施,此不應施。』然菩薩執意而無是非,亦不言此持戒,亦不言此犯戒。是故,長者!當念平等惠施,長夜之中獲福無量。」
是時,師子長者憶如來教`[*16-2]誡=戒【聖】*`誡,熟視世尊,意不移動,即於`[*12-2]座=坐【聖】*`座上,得法眼淨。是時,師子長者即從`[*12]`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長者去未久,佛告諸比丘曰:「此師子長者憶平等施故,又視如來從頭至足,即於`[*12-4]座=坐【聖】*`座上得法眼淨。」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優婆塞中第一弟子平等施者,所謂師子長者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屏`[猥=隈【元明聖】]`猥之處,補`[納=衲【三】]`納故衣。爾時,有十千梵迦夷天從梵天沒,來至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各圍遶侍`[焉=烏【聖】]`焉,又以此偈而歎頌曰:
「歸命人中上, 歸命人中尊,
我等今不`[得=知【三】]`得, 為依何等禪?」
是時,十千`[梵=梵志【聖】]`梵迦夷天說此語已,舍利弗默然可之。爾時,諸天以見舍利弗默然可`[已=之【聖】]`已,即禮足退去。諸天去未遠,舍利弗即入金剛三昧。
是時有二鬼,一名伽羅,二名優`[婆=波【三】]`婆伽羅。毘沙門天王使遣至毘留勒天王所,欲論人、天之事。是時,二鬼從彼虛空而過,遙見舍利弗結`[加=跏【三聖】]`加趺坐,繫念在前,意寂然定,伽羅鬼謂彼鬼言:「我今堪任以`[拳=權【聖】]`拳打此沙門頭。」
優波伽羅鬼語第二鬼曰:「汝勿興此意打沙門頭。所以然者,此沙門極有神德,有大威力,此尊名舍利弗,世尊弟子中聰明高才無復`[過是=是過【三聖】]`過是,智慧弟子中最為第一。備於長夜,受苦無量。」
是時,彼鬼再三曰:「我能堪任打此沙門頭。」
優波伽羅鬼報曰:「汝今不隨我語者,汝便住此,吾欲捨汝去此。」
惡鬼曰:「汝畏此沙門乎?」
優波伽羅鬼曰:「我實畏之,設汝以手打此沙門者,此地當分為二分,正爾,當暴風疾雨,地亦振動,諸天驚動,地已振動,四天王亦當驚怖,四天王已知於我等,不安其所。」
是時惡鬼曰:「我今堪任辱此沙門。」善鬼聞已,便捨而去。
時,彼惡鬼即以手打舍利弗頭。是時,天地大動,四面有暴風疾雨,尋時來至,地即分為二分,此惡鬼即以全身墮地獄中。爾時,尊者舍利弗即從三昧起,整衣服,下耆闍崛山,往詣竹園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佛告舍利弗曰:「汝今身體無有疾病乎?」
舍利弗言:「體素無患,唯苦頭痛。」
世尊告曰:「伽羅鬼以手打汝頭。若當彼鬼以手打須彌山者,即時須彌山便為二分。所以然者,彼鬼有大力故。今此鬼受其罪報故,全身入阿鼻地獄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甚奇!甚特!金剛三昧力乃至於斯。由此三昧力故無所傷害,正使須彌山打其頭者,終不能動其`[毫=豪【聖】]`毫毛。所以然者,比丘聽之。於此賢劫中有佛,名拘屢孫如來、至真、等正覺。彼佛有二大聲聞,一名等壽,二名大智。比丘等壽,神足第一;比丘大智,智慧第一,如我今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9-1]乾=揵【三】*,健【聖】*`乾連神足第一。爾時,等壽、大智二比丘,俱得金剛三昧。當於一時,等壽比丘在`[12]閑=閒【明】*`閑靜之處,入金剛三昧。時,諸牧牛人、牧羊人、取薪草人,見此比丘坐禪,各各自相謂言:『此沙門今日以取無常。』是時,牧牛人及取薪人集諸草木,`[𧂐=積【聖】]`𧂐比丘身上,以火燒已,而捨之去。
「是時,等壽比丘即從三昧起,`[正=整【三】]`正衣服,便退而去。是時,比丘即以其日,著衣持鉢,入村乞食。時,諸取薪草人見此比丘村中乞食,各各自相謂言:『此比丘昨日`[以=已【三】]`以取命終,我等以火焚燒,今日復還活,今當立字,字曰還活。』若有比丘得金剛三昧者,火所不燒,刀斫不入,水所不漂,不為他所中傷。如是,比丘!金剛三昧威德如是。今舍利弗得此三昧,舍利弗比丘多遊二處:空三昧、金剛三昧。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行金剛三昧。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教汝,如舍利弗比丘,`[比丘〔-〕【三】]`比丘智慧、大智、分`[別=別智【三】]`別廣智、無邊智、捷疾之智、普遊智、利智、甚深智、斷智,少欲知足、`[*12-1]閑=閒【明】*`閑靜勇猛、念不分散、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智慧成就【三】]`智慧、解脫見慧成就、柔和無`[爭=諍【三】]`爭、去惡`[辯=辨【聖】]`辯了、忍諸言語、歎說離惡、常念去離、愍念生`[萠=盲【元明】]`萠、然熾正法、與人說法無有厭足。」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十千諸天人, 盡是梵迦夷,
自歸舍利弗, 於靈鷲山頂:
『歸命人中上, 歸命人中尊,
我今不能知, 為依何等禪?』
如是弟子花, 莊嚴佛道樹,
如天`[晝=畫【聖】]`晝度園, 快樂無有比。」
「弟子華者,即是舍利弗比丘是。所以然者,此人則能莊嚴佛樹。道樹者,即如來是也;如來能覆蓋一切眾生。是故,比丘!當念勤加勇猛精進,如舍利弗比丘。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1-10]含=鋡【聖】*`含經卷第四十`[五=四【三聖】]`五`[〔-〕=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1]含=鋡【聖】*`含經卷第四十`[六=五【三聖】]`六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4]放=牧【三】*`放牛品第四十`[5]九=七【麗】*,九之一【明】,八【聖】`九`[第四…誦〔-〕【聖】]`第四分別誦
`[~A. XI. 18. M. 33. Gopālaka.,[No. 99(1249)].]`(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4-1]放=牧【三】*`放牛兒成就十一法,牛群終不長益,亦復不能將護其牛。云何為十一?於是,`[*4]`放牛人亦不別其色,不解其相,應摩刷而不摩刷,不覆護瘡痍,不隨時放烟,不知良田茂草處,不知安隱之處,亦復不知`[8]渡=度【聖】*`渡牛處所,不知時宜,若`[𤛗=搆【宋】,𤛗【元】,[((穀-禾)-又)/牛]【明】,捔【聖】]`𤛗牛時不留遺餘盡取`[𤛗=搆【三】,捔【聖】]`𤛗之,是時諸大牛可任用者不隨時將護。是謂,比丘!若牧牛人成就此十一法,終不能長養其牛,將護其身。
「今此眾中比丘亦復如是,終不能有所長益。云何為十一?於是,比丘不別其色,不曉其相,應摩刷而不摩刷,不覆護瘡痍,不隨時放煙,不知良田茂草處,不知渡處,亦復不知安隱之處,不知時宜,食不知留遺餘,諸長老比丘亦不敬`[待=侍【聖】]`待。
「云何比丘不知色?於是,比丘有四大及四大所造色,皆悉不知。如是比丘不別其色。
「云何比丘不別其相?於是,比丘不知行愚,亦不知行智,如實而不知。如是比丘不別其相。
「云何比丘應摩刷而不摩刷?於是,比丘若眼見色便起色想,有諸亂念,又且不守護眼根,以不善攝念,造眾殃舋,不守護眼根;如是,比丘若耳聞聲,鼻嗅香,`[舌=口【聖】]`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起諸亂想,亦不守護意根,不改其行。如是比丘應摩刷而不摩刷。
「云何比丘不覆護瘡?於是,比丘起欲想而不捨離,亦不除去其念;若起瞋想、殺害想,起諸惡不善想,終不捨之。如是比丘不覆護瘡。
「云何比丘不隨時起煙?於是,比丘所諷誦法,不隨時向人說。如是比丘不隨時放煙。
「云何比丘不知良田茂`[草=草處【聖】]`草?於是,比丘不知四意止,如實而不知。如是比丘不知良田茂草處。
「云何比丘不知`[*8-1]渡=度【聖】*`渡處?於是,比丘不別賢聖八品道,如是比丘不知`[*8]`渡處。
「云何比丘不知所愛?於是,比丘於十二部,契經、祇夜、`[授=受【三】]`授決、偈、因緣、本末、方等、譬喻、生經、說、廣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不知所愛。
「云何比丘不知時宜?於是,比丘便往輕賤家、博戲家。如是比丘不知時宜。
「云何比丘不留遺餘?於是,比丘有信梵志、優婆塞往而`[請=語【三】]`請之,然諸比丘貪著飲食不知止足。如是比丘不留遺餘。
「云何比丘不敬長老諸高德比丘?於是,比丘不起恭敬之心向諸有德人,如是比丘多有所犯。是謂比丘不敬長老。若有比丘成就十一法,終不能於此法中多所饒益。
「若復牧牛人成就十一法者,能擁護其牛,終不失時,有所饒益。云何為十一?於是,牧牛人知其色,別其相,應摩刷而摩刷,覆護瘡痍,隨時而起煙,知良田茂草`[處知渡=知渡知【三】]`處,知`[*8-3]渡=度【聖】*`渡要處,愛其牛,分別時宜,亦知性行,若`[𤛗=搆【宋】,𤛗【元】,[((穀-禾)-又)/牛]【明】,捔【聖】]`𤛗牛時知留遺餘,亦復知隨時將護可任用者。如是牧牛人將護牛。如是,比丘!若牧牛人成就此十一法,不失時節者,終不可沮壞。
「如是,比丘若成就十一法者,於此現法中多所饒益。云何十一法?於是,比丘知色,知相,知摩刷,知覆護瘡,知起煙,知良田茂草處,知所愛,知擇道行,知`[渡=度【宋明聖】]`渡處,知食止足,知敬奉長老比丘,隨時禮拜。
「云何比丘而知色?於是,比丘知四大色,亦知四大所造色。是謂比丘知色。
「云何比丘知相?於是,比丘知愚相,知智相,如實而知之。如是比丘知相。
「云何比丘知摩刷?於是,比丘若欲想起,念知捨離,亦不`[19]殷勤=慇懃【聖】*`殷勤,永無欲想;若恚想、害想,及諸惡不善想起,念知捨離,亦不`[*19]`殷勤,永無恚想。如是比丘為知摩刷。
「云何比丘知覆護瘡?於是,比丘若眼見色不起色想,亦不染著而淨眼根,除去愁憂惡不善法,心不貪樂,於中而護眼根;如是,比丘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不起識想,亦不染著而淨意根。如是比丘知覆護瘡。
「云何比丘知起煙?於是,比丘所從聞法廣與人說。如是比丘為知起煙。
「云何比丘知良田茂草處?於是,比丘賢聖八品道如實知之。是謂比丘知良田茂草處。
「云何比丘知所`[愛=愛處【聖】]`愛?於是,比丘若聞如來所說法寶,心便愛樂。如是比丘為知所愛。
「云何比丘擇道行?於是,比丘於十二部經擇而行之,所謂契經、祇夜、授決、偈、因緣、本末、方等、譬喻、生經、說、廣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知擇道行。
「云何比丘知`[*8-4]渡=度【聖】*`渡處?於是,比丘知四意止。是謂比丘知`[*8]`渡處。
「云何比丘知食止足?於是,比丘有信梵志、優婆塞來請者,不貪飲食,能自止足。如是比丘為知止足。
「云何比丘隨時恭奉長老比丘?於是,比丘恒以身、口、意善行,向諸長老比丘。如是比丘隨時恭奉長老比丘。如是。若成就十一法者,於現法中多所饒益。」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牧牛不放逸, 其主獲其福,
六牛六年中, 展轉六十牛。
比丘戒成就, 於禪得自在,
六根而寂然, 六年成六通。
「如是。比丘!若有人能離此惡法,成`[後=就【元明】]`後十一法者,於現法中多所饒益。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成就十一法者,必能有所成長。云何為十一?於是,比丘!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諸根寂靜,飲食知止足,恒修行共法,亦知其方便,分別其義,不著利養。如是,比丘!若成就此十一法者,堪任長養。所以然者,一切諸行正有十一法。」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何以故,正`[有=言【聖】]`有十一法無有出者。云何為十一?」
「所謂阿練若:乞食,一處坐,一時食,正中食,不擇家食,守三衣,坐樹下,露坐`[3]閑=閒【明】*`閑靜之處,著補`[納=衲【三】]`納衣,若在塚間。是謂,比丘!有人成就此十一法,便能有所至。我今復重告汝,若有人十一年中學此法,即於現身成阿那`[*1-1]含=鋡【聖】*`含,轉身便成阿羅漢。諸比丘!且捨十一年,若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年學此法者,便成二果:若阿那`[*1]`含、若阿羅漢。且捨十二月,若能一月之中修行其法,彼比丘必成二果:若阿那`[*1]`含、若阿羅漢。所以然者,十二因緣皆出十一法中。所謂生、老、病、死、愁、憂、苦、惱。
「我今教諸比丘,當如迦葉比丘之比,設有人行謙苦之法,此行難及。所以然者,迦葉比丘成就此十一法。當知過去多薩阿竭成等正覺,亦成就此十一苦法。今迦葉比丘,皆`[愍=敏【宋】,慜【元明】]`愍念一切眾生,若供養過去諸聲聞,後身方當乃得受報,設供養迦葉者,現身便受其報;設我不成無上等正覺,後當由迦葉成等正覺。由此因緣故,迦葉比丘勝過去諸聲聞,其能如迦葉比丘者,此則上行。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佛與無數眾生,前後圍遶而為說法。爾時,舍利弗將眾多比丘而經行。大目`[乾=揵【三】,健【聖】]`乾連及大迦葉、阿那律、離越、迦旃延、滿願子,優`[7]波=婆【聖】*`波離、須菩提、羅云、阿難比丘,各各將眾多比丘自相娛樂。提婆達兜亦復將眾多比丘而自經行。
爾時,世尊見諸神足弟子,各將其眾而自經行。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根情性各各相似,善者與善共并,惡者與惡共并,猶如乳與乳相應,`[8]酥=蘓【聖】*`酥與`[*8]`酥相應,糞`[除=與【三】]`除屎`[溺=尿【聖】]`溺各自相應。此亦如是,眾生根`[源=無【宋】]`源所行法則各自相應,善者與善相應,惡者與惡相應。汝等頗見舍利弗比丘將諸比丘經行乎?」
諸比丘白佛言:「唯然,見之。」
佛告比丘:「如此諸人皆智慧之士。」
又告比丘:「汝等頗見目連比丘將諸比丘經行`[乎=于【聖】]`乎?」
諸比丘白佛言:「唯然,見之。」
佛告之曰:「此諸比丘皆是神足之士。」
又問:「汝等見迦葉將諸比丘而經行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之曰:「此諸上士皆是十`[一=二【三】]`一頭陀行法之人也。」
又問:「汝等見阿那律比丘不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之曰:「此諸賢士皆天眼第一。」
又問:「頗見離越比丘不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比丘:「此諸人皆是入定之士。」
又問:「汝等頗見迦旃延比丘不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之曰:「此諸上士皆是分別義理之人。」
又問:「汝等頗見滿願子比丘不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比丘:「此諸賢士皆是說法之人。」
又問:「汝等頗見優`[*7-1]波=婆【聖】*`波離將諸比丘而經行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之曰:「此諸`[人=人等【聖】]`人皆是持禁律之人。」
又問:「汝等頗見須菩提比丘不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之曰:「此諸上人皆是解空第一。」
又問:「汝等頗見羅云比丘不乎?」
諸比丘白佛言:「唯然,見之。」
佛告之曰:「此諸賢士皆是戒具足士。」
又問:「汝等頗見阿難比丘不乎?」
諸比丘白佛言:「唯然,見之。」
佛告`[比=諸比【聖】]`比丘:「此諸賢士皆是多聞第一,所受不忘。」
又問:「汝等頗見提婆達兜比丘將諸人而經行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之曰:「此諸人為惡之`[首=道【聖】]`首,無有善本。」
爾時,世尊便說斯頌:
「莫與惡知識, 與愚共從事,
當與善知識, 智者而交`[通=道【聖】]`通。
若人本無惡, 親近於惡人,
後必成惡因, 惡名遍天下。」
爾時,提婆達兜弟子三十餘人,聞世尊說此偈已,便捨提婆達兜來至佛所,頭面禮足,求改重罪,又白世尊:「我等愚惑不識真偽,捨善知識,近惡知識,唯願世尊當見`[原=無【聖】]`原恕,後更不犯。」
佛告比丘:「聽汝悔過,改往修來,勿復更犯。」爾時,提婆達兜弟子承世尊教`[誡=戒【聖】]`誡,在`[閑=閒【明】]`閑靜之處,思惟妙義,剋己行法,所`[以=以然【三聖】]`以族姓子,剃除鬚髮,出家學道者,欲修無上梵行。爾時,諸比丘皆得阿羅漢。
「比丘當知,眾生根源皆自相類,惡者與惡相從,善者與善相從,過去將來眾生根源,亦復如是,以類相從,猶如以淨與淨相應,不淨者與不淨相應。是故,比丘!當學與淨相應;`[淨〔-〕【聖】]`淨,`[去〔-〕【三】]`去離不淨。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留沙法行城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象舍利弗還捨法服,習白衣行。爾時,阿難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漸漸至象舍利弗家。爾時,象舍利弗`[𠗦=憑【元明】,溤【聖】]`𠗦`[10]兩=滿【宋】*`兩女人肩上,阿難遙見已,便懷愁憂不歡之想。象舍利弗見阿難已,極懷慚愧,獨處而坐。
爾時,阿難乞食周訖,還出城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阿難白佛言:「向入城乞食,漸漸至象舍利弗家,見扶`[*10-1]兩=滿【宋】*`兩婦人肩上,當見之時,甚懷愁憂。」
世尊告曰:「汝見已,為生何意?」
阿難白佛言:「我念象舍利弗精進多聞,性行柔和,長與諸梵行之人說法無厭足。云何如今還捨法服,習白衣行?時我見已,甚懷愁憂,然此象舍利弗有大神力,威德無量。自念我昔曾見與釋提桓因共論。云何今日習欲為惡?」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但非阿羅漢。夫阿羅漢者,終不還捨法服,習白衣行。但今,阿難!勿懷愁`[悒=邑【聖】]`悒,象舍利弗却後七日,當來至此間,盡有漏成無漏行。然此象舍利弗,宿行所牽,故致此耳。今行具滿,當盡有漏。」
爾時,象舍利弗却後七日,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佛言:「唯然,世尊!聽在末行,修沙門行。」爾時,象舍利弗比丘即得作沙門,尋於`[12]坐=座【三】*`坐上得阿羅漢。
爾時,象舍利弗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時,`[有=有舍靳【元明】]`有梵志`[便=遙見象舍利弗入城乞食便【元明】]`便生斯念:「此諸釋種子,無處不有,無處不遍,又遏絕我等所行呪術。吾今當向城中人民說此沙門瑕𠎝。」爾時,此梵志語城中人民曰:「汝等諸人頗見象舍利弗乎?昔日`[自=目【聖】]`自稱言是阿羅漢,中還捨法服,習白衣行,與五欲相娛樂;今復更作沙門,家家乞食,`[16]佯=陽【聖】*`佯現`[貞=真【宋】]`貞`[廉=兼【聖】]`廉,觀諸婦人,興欲情想,還至園中,思惟女色不去心首,亦如乏驢,不任負駄,寂然臥住。此釋種子亦復如是,`[*16]`佯現乞食,觀諸女色,思惟`[挍=校【三】]`挍計。」
爾時,象舍利弗聞此梵志有惡聲`[20]響=嚮【聖】*`響,便生此念:「此人極為愚癡,興嫉妬心;見他得利養,起慳嫉心;若己得利養,便懷歡喜,至白衣家主行誹謗。吾今當制令不為`[惡〔-〕【聖】]`惡,無令此人受罪無量。」
爾時,象舍利弗飛在空中,告梵志曰:
「無眼無巧便, 興意謗梵行,
自造無益事, 久受地獄苦。」
爾時,象舍利弗說此偈已,便自退還,還歸所在。
是時,城中人民聞梵志誹謗,又聞象舍利弗說偈,各生斯念:「若當如梵志語者,然後現神足難及;又我等見還捨法服,習白衣行。」是時,眾多人民各各相將至象舍利弗所,頭`[禮足下=面禮足【三】]`禮足下,在一面坐。爾時,眾多人民問象舍利弗曰:「頗有阿羅漢還捨法服,習白衣行?」
`[象=耶象【元明】]`象舍利弗報曰:「無有阿羅漢還捨法服,習白衣行。」
是時,諸人民白象舍利弗言:「阿羅漢頗由本緣而犯戒乎?」
象舍利弗報言:「`[24]以=已【元明】*`以得阿羅漢,終不犯戒。」
諸人民復白言:「在學地之人,由本緣故而犯戒乎?」
象舍利弗報言:「有。若住學地之人,由本緣故而犯禁戒。」
時,諸人民復`[言=白言【元明】]`言:「尊者先`[*24-1]以=已【元明】*`以是阿羅`[漢=漢後【聖】]`漢,復捨法服,習白衣行,於五欲自相娛樂;今復出家學道,本先有神足,今何故乃爾?」
爾時,象舍利弗便說此偈:
「遊於世俗禪, 至竟不解脫,
不得滅盡跡, 復習於五欲。
無薪火不`[燃=然【聖】]`燃, 無根枝不生,
石女無有`[胎=生【三】]`胎, 羅漢不受漏。」
爾時,諸人民復問象舍利弗曰:「尊先非羅漢乎?」
象舍利弗報曰:「我先非羅漢也。諸居士當知,五通與六通,各各差別,今當說十一通。夫五通仙人欲愛已盡,若生上界,復來墮欲界。六通阿羅漢如來弟子者,得漏盡通,即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時,諸人民復白言:「我等觀察`[舍=象舍【三】]`舍利弗所說,世間無有阿羅漢`[捨=還捨【元明聖】]`捨法服,習白衣行。」
時,象舍利弗報曰:「如是。如汝所言,無有阿羅漢還捨法服,習白衣行者。有十一法,阿羅漢所不習者。云何為十一?漏盡阿羅漢終不捨法服,習白衣行;漏盡阿羅漢終不習不淨行;漏盡阿羅漢終不殺生:漏盡阿羅漢終不盜;漏盡阿羅漢食終不留遺餘;漏盡阿羅漢終不妄語;漏盡阿羅漢終不群類相佐;漏盡阿羅漢終不吐惡言;漏盡阿羅漢終不有狐疑;漏盡阿羅漢終不恐懼;漏盡阿羅漢終不受餘師,又不更受胞胎。是謂,諸賢士!漏盡阿羅漢終不處十一之地。」
爾時,諸人民白象舍利弗言:「我等聞尊者所說,觀外道異學,如觀空瓶而無所有,今察內法如似蜜瓶,靡不甘美,今如來正法亦復如是。今彼梵志受罪無量。」
爾時,象舍利弗飛在虛空,結`[加=跏【三聖】]`加趺坐,便說此偈:
「不解彼此要, 習於外道術,
彼此而鬪亂, 智者所不行。」
爾時,拘留沙人民白象舍利弗言:「所說過多,實為難及,猶盲者得眼,`[耳〔-〕【三】]`耳聾者得聽。今尊者所說亦復如是,無數方便而說法教。`[我等〔-〕【宋】]`我等今日自歸如來、法及比丘僧,唯願尊者聽為優婆塞,盡形壽不復殺生。」
爾時,象舍利弗與諸人民說微妙之法,令發歡喜之心,各從`[*12-1]坐=座【三】*`坐起,禮足而去。
爾時,尊者阿難聞梵志謗象舍利弗,然無所至,尚不能熟視象舍利弗,況與共論!即往世尊所,以此因緣,具白如來。爾時,世尊告阿難曰:「夫論平等阿羅漢,當說象舍利弗是也。所以然者,今象舍利弗`[已=以【聖】]`已成阿羅漢,昔所傳羅漢名者今日`[已=以【宋聖】]`已獲,世俗五通非真實行,後必還失;六通者是真實行。所以然者,此`[象〔-〕【聖】]`象舍利弗先有五通,今獲六通。汝亦當學及象舍利弗。此是其義,當念奉行。」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說因緣之法,善思念之,修習其行。」
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因緣之法?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受,受緣有,有緣生,生緣`[死=老【三】]`死,死`[緣〔-〕【三】]`緣憂、`[悲=愁【明】]`悲、苦、惱、不可稱計。如是成此五陰之身。
「彼云何名為無明?所謂不知苦,不知`[習=集【元明】]`習,不知盡,不知道,此名為無明。
「彼云何名為行?所謂行者有三種。云何為三?所謂身行、口行、意行,是謂為行。
「彼云何名為識?所謂六識身是也。云何為六?所謂眼、耳、鼻、舌、身、意識,是謂為`[識=六【聖】]`識。
「云何`[名〔-〕【三】]`名為名?所謂名者,痛、想、念、更樂、思惟,是為名。彼云何為色?所謂四大身及四大身所造色,是謂名為色。色異、名異、故曰名色。
「彼云何`[六=名六【三】]`六入?內六入。云何為六?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入,是謂六入。
「彼云何名為更樂?所謂六更樂身。云何為六?所謂眼、耳、鼻、舌、身、意更樂,是謂名為更樂。
「彼云何為痛?所謂三痛。云何為三?所謂樂痛、苦痛、不苦不樂痛,是謂名為痛。
「彼云何名為愛?所謂三愛身是也。欲愛、有愛、無有愛。
「`[云=是謂為愛云【元明】]`云何為受?所謂四受是。云何為四?所謂欲受、見受、戒受、我受,是謂四受。
「彼云何為有?所謂三有。云何為三?欲有、色有、無色有,是名為有。
「彼云何為生?所謂生者,等具出`[家=處【三】]`家,受諸有,得五陰,受諸入,是謂為生。
「彼云何為老?所謂彼彼眾生,於此身分,齒落髮白,氣力劣竭,諸根純熟,壽命日衰,無復本識,是謂為老。
「云何為死?所謂彼彼眾生,展轉受形,身體無`[熅=溫【三】]`熅,無常變易,五親分張,捨五陰身,命根斷壞,是謂為死。比丘當知,故名為老、病、死。此名為因緣之法,廣分別其義。諸佛如來所應施行起大慈哀,吾今已辦。當念在樹下露坐,若在塚間,當念坐禪,勿懷恐難。今不精勤,後悔無益。」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如來與諸比丘說甚深緣本,然我觀察無甚`[深〔-〕【聖】]`深之義。」
世尊告曰:「止!止!阿難!勿興此意。所以然者,十二因緣者極為甚深,非是常人所能明曉。我昔未覺此因緣法時,流浪生死,無有出期。又復,阿難!不但今日汝言因緣不甚`[深=深也【元明聖】]`深,昔日`[已=以【三聖】]`已來言不甚深也。所以然者,乃昔過去世時,有須焰阿須倫王竊生此`[念=於【宋】]`念,欲捉日月,出大海水,化身`[極=及【明】]`極大,海水齊腰。
「爾時,彼阿須倫王有兒名拘那羅,自白其父:『我今欲於海水沐浴。』`[須〔-〕【聖】]`須焰阿須倫報曰:『莫樂海水中浴。所以然者,海水極深且廣,終不堪`[任【麗】,住【大】(cf. K18n0649_p0660c24)]`任海水中浴。』時,拘那羅白言:『我今觀水齊大王腰,何以故復言甚深?』是時,阿須倫王即取兒著大海水中。爾時,阿須倫兒足不至水底,極懷恐怖。爾時,須焰告其子曰:『我先勅汝,海水甚深,汝言無苦。唯我能在大海水洗浴,非`[汝〔-〕【聖】]`汝所能`[欲洗=洗欲【聖】]`欲洗。』
「爾時須焰阿須倫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須焰者即我身是也。爾時阿須倫兒,即汝身是也。爾時海水甚深,汝言無苦;今復言十二因緣甚深之法,汝復言無是甚深。其有眾生不解十二緣法,流轉生死,無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識行本,於今世至後世,從後世至今世,永在五惱之中,求出甚難。`[我=如我【三】]`我初成佛道,思惟十二因緣,降伏魔官屬,以除無明而得慧明,諸闇永除,無`[塵=復塵【三】]`塵垢,又我,阿難!三轉十二說此緣本時,即成覺道。以此方便,知十二緣法極為甚深,非常人所能宣暢。如是,阿難!當`[念〔-〕【三】]`念甚深,奉持此十二因緣之法,當念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羅閱城中有梵志,名曰施羅,備知諸術,外道異學經籍所記,天文、地理靡不貫練,又復教授五百梵志童子。又彼城中有異學之士,名曰翅甯,`[多=各【三】]`多有所知,為頻毘娑羅王所見愛敬,隨時供養給與梵志所須之施。
爾時,如來名稱遠布,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度人無量,出現世間。是時,`[翅=施【聖】]`翅甯梵志`[興=與【聖】]`興此念:「如來名號甚為難聞,今我欲往問訊,親近禮敬。」是時,翅甯梵志便往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梵志白世尊言:「沙門瞿曇!為姓何等?」
佛告梵志:「吾姓剎利。」
梵志問曰:「諸婆羅門各有此論:『吾姓最豪,無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羅門自稱言:『梵天所生。』今,沙門瞿曇!欲何等論說?」
佛告之曰:「梵志當知,其有婚姻嫁娶,便當求豪貴之姓。然我正法之中,無有高下、是非之名`[姓=生【聖】]`姓也。」
梵志復白言:「云何,瞿曇!生處清淨,然後法得清淨?」
佛告梵志:「汝用法清淨,生處清淨為`[乎=于【聖】]`乎?」
梵志又曰:「諸婆羅門各興此論:『吾姓最豪,無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羅門自稱言:『梵天所生。』」
佛告梵志:「若當剎利`[女=女出【三】]`女`[14]適=𡣪【三】*`適婆羅門家,設生男兒者,當從何姓?」
梵志報曰:「彼當言婆羅門種。所以然者,由`[父=父遺【三】]`父形故,得有此兒。」
佛告梵志:「若復婆羅門女出`[*14-1]適=𡣪【三】*`適剎利家,生男兒者,彼當從何姓?」
梵志報曰:「彼人當是剎利種。所以然者,由父遺形故,得有此兒。」
佛告梵志:「熟自思惟,然後報吾。汝今所說前與後皆不相應。云何,梵志!設驢從馬後生駒者,當言是馬?為是驢也?」
梵志報曰:「如此之類當言驢馬。所以然者,由驢遺形故,得此駒也。」
佛告梵志:「汝熟思惟,然後報吾。汝今所說前後不相應。汝前所說剎利女出`[*14-2]適=𡣪【三】*`適婆羅門家,若生兒者,便言婆羅門種;今驢`[16]逐=遂【宋】*`逐馬生駒者,便言驢馬。將不違前語乎?設復,梵志!若馬逐驢生駒者,名之云何?」
梵志報曰:「當名為馬驢。」
佛告之曰:「云何,梵志!馬驢、驢馬豈復有異乎?若復有人言寶一斛,復有人言一斛寶,此二義豈有異乎?」
梵志報曰:「此是一義。所以然者,寶一、一寶此義不異也。」
佛告梵志:「云何馬驢、驢馬此非一義乎?」
梵志報言:「今,沙門瞿曇!雖有斯言,然婆羅門自稱言:『吾姓最豪,無有出者。』」
佛告梵志:「汝先稱譽其母,後復歎說其父。若復父亦是婆羅門種,母亦是婆羅門種,後生二兒,彼時其中一兒,多諸`[技=伎【宋】]`技術,無事不`[18]覽=攬【聖】*`覽,第二子者了無所知。是時,父母為敬待何者?為當敬待有智者?為當敬待無所知者?」
梵志報曰:「其父母應當敬待高德聰明者,不應敬待無有智者。所以然者,今此一子無事不了,無事不`[19]閑=開【聖】*`閑,正應敬待此子,不應敬待無智之子。」
佛告梵志:「若彼二子,一聰明者,便復興意作`[殺=殺興意作殺【聖】]`殺、盜、`[淫=婬【三】]`淫`[泆=泆行【聖】]`泆十惡之法;彼一子不聰明者,守護身、口、意行,十善之法一無所犯。彼父母應當敬待何者?」
梵志報曰:「彼父母應當敬待行十善之子,彼行`[不善=惡【三】]`不善之人復敬待為?」
佛告梵志:「汝先歎其多聞,後歎其戒。云何,梵志!若復有二子,一子父專正,母不專正;一子父不專正,母專正。彼子若母正、父不正者,無事不`[*19-1]閑=開【聖】*`閑,博知經術。第二子父正、母不正者,既不博學,但持十善。然其父母應敬待何者?為當敬待母淨父不淨者?`[為當=當為【三聖】]`為當敬待父淨母不淨者?」
梵志報曰:「應當敬待母淨之子。所以然者,由知經書,博諸`[伎=技【元明】]`伎術故。所謂第二子父淨母不淨,雖復持戒而無智慧,竟何所至?有聞則有戒。」
佛告梵志:「汝前歎說父淨,不歎說母淨;今復歎說母淨,不歎說父`[淨=淨女【聖】]`淨。先歎聞德,後歎禁戒;復歎說戒,後方說聞。云何,梵志!若彼二梵志子,其中一子多聞博學,兼持十善;其第二子既`[有=無【明】]`有智慧,兼行十惡。彼父母應當敬待何者?」
梵志報曰:「應當敬父淨、母不淨之子。所以然者,由其博`[*18-1]覽=攬【聖】*`覽諸經,曉諸技術,由父淨生得此子,兼行十善,無所觸犯,一切具足諸德本故。」
佛告之曰:「汝本說其姓,後說其聞,不說其姓;後復說戒,不`[說=說其【聖】]`說聞,後復說其聞,不說其戒。汝今歎說父母聞、戒,豈不違前言乎?」
梵志白佛言:「沙門瞿曇!雖有斯言,然婆羅門自稱言:『我姓最豪貴,無有出者。』」
世尊告曰:「諸有嫁娶之處則論姓,然我法中無有此義。汝頗聞邊國遠邦及餘邊地人乎?」
梵志報曰:「唯然,聞之,有此諸人。」
世尊告曰:「彼土人民有二種之`[姓=法【宋】]`姓。云何為二?一者人,二者奴,此二姓亦復不定。」
又問:「云何不定?」
世尊告曰:「`[或=或先【元明聖】]`或作人,後作奴;`[或=或先作【元】,或先【明聖】]`或作奴,後作人。然眾生之類,盡同一類而無若干。若復,梵志!天地敗`[毀=時【三聖】]`毀,世間皆空。是時,山河石壁草木之徒,皆悉燒盡,人亦命終。若天地還欲成時,未有日月年歲之限。爾時,光音天來至此間。是時,光音天福德稍盡,無復精光,展轉相視,興起欲想。欲意偏多者便成女人,欲意少`[者=者則【聖】]`者成男子。展轉交接,便成胞胎。由此因緣,故最初有人,轉生四姓,流布天下。當以此方便知,人民盡出於剎利種。」
爾時,梵志白世尊言:「`[止=止止【元明】]`止,瞿曇!如僂者得`[申=伸【三】]`申,盲者得`[眼〔-〕【三】]`眼目,冥者得見明。沙門瞿曇亦復如是,無數方便與我說法。我今自歸沙門瞿曇,唯願與我說法,聽為優婆塞。」
爾時,梵志復白世尊:「唯願如來當受我請,將諸比丘眾當至我家。」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是時,梵志見佛默然受請,即從`[14]坐=座【三】*`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家中,辦具飲食,敷諸`[*14]`坐具,香汁灑地,`[普=并【三】,並【聖】]`普自吐言:「如來當於此`[*14]`坐。」
爾時,施羅梵志將五百弟子,至翅甯梵志家,遙見彼家敷好`[*14-3]坐=座【三】*`坐具,見已,問翅甯梵志:「汝今欲與男女嫁娶?為欲請摩竭國頻毘娑羅王乎?」
翅甯梵志報曰:「我亦不請頻毘娑羅王,亦無嫁娶之事。我今欲施設大福業。」
施羅梵志問曰:「願聞其意,欲施何福業?」
爾時,`[(梵志…施羅)十九字=翅寗梵志報施羅梵志曰【元明】]`梵志偏露右肩,長跪叉手,白世尊自陳姓`[名=名名【聖】]`名。「施羅當知,有釋種子出家學道,成無上至真、等正覺。我今請佛及比丘僧,是故辦具種種坐具耳。」
是時,施羅梵志語翅甯梵志:「汝今言佛乎?」
報曰:「吾今言佛。」
又問:「甚奇!甚特!今乃聞佛音`[*20-1]響=嚮【聖】*`響,如來竟為所在?吾欲見之。」
翅甯報曰:「今在羅閱城外竹園中`[住〔-〕【三】]`住,將五百弟子自相娛樂,欲往`[見〔-〕【三聖】]`見者,宜知是`[時=時時【三】]`時。」
此梵志即將五百弟子,往至佛所。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施羅梵志便生此念:「沙門瞿曇`[為=極為【三】]`為端`[正=政【聖】]`正,身作黃金色。我等經籍亦有斯言:『如來出`[世=家【明】]`世之時,實不可遇,猶如優曇鉢花時時乃現。若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當趣二處:若在家者當作轉輪聖王,七寶具足;若出家學道者,必成無上道,為三界世祐。』我今欲觀佛三十二相。」爾時,梵志唯見三十相,而不覩二相,起狐疑猶豫,不見廣長舌、陰馬藏。
爾時,施羅梵志即以偈問曰:
「吾聞`[三十二=卅二相【聖】]`三十二, 大人之相好,
今不見二相, 竟為在何所?
`[貞=真【宋聖】]`貞潔陰馬藏, 其相甚難喻,
頗有廣長舌, 舐耳覆`[面=耳【宋】]`面不?
願出廣長舌, 使我無狐疑,
又使我見之, 永無疑結`[網=惘【聖】]`網。」
`[增壹…譯〔-〕【三】,【三】不分卷]`增壹阿`[*1-4]含=鋡【聖】*`含經卷第四十`[六=五【聖】]`六`[〔-〕=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31]含=鋡【聖】*`含經卷第四十`[七=六【聖】]`七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放牛…品)十字〔-〕【三】]`放牛品`[第四十九今分品=分之餘【聖】]`第四十九今分品
爾時,世尊即吐舌,左右舐耳,還復縮之。爾時,世尊即入三昧,使彼梵志見`[陰馬=馬陰【三】]`陰馬藏。
時,梵志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爾時,施羅梵志白佛言:「我今婆羅門,沙門剎利種;然沙門、婆羅門皆同一道,求一解脫。`[唯=唯願【元明】]`唯沙門聽,我等有得同一道乎?」
佛告梵志:「汝有此見。」
梵志報曰:「我有斯見。」
佛告梵志:「汝當興意向一解脫,所謂正見是也。」
梵志白佛言:「正見即是一解脫,復更有解脫乎?」
世尊告曰:「梵志!更有解脫得涅槃界,其事有八,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謂,梵志!八種之道,得至涅槃。」
爾時,梵志白佛言:「頗有此眾生知此八種道乎?」
世尊告曰:「非一百千。梵志當知,無數百千眾生知此八種之道。」
梵志白佛言:「頗復有此眾生不解此`[八〔-〕【三】]`八種之道乎?」
世尊告曰:「有此眾生其不解者,非一人也。」
梵志白佛言:「頗復有眾生不得此法乎?」
佛告之曰:「有此眾生不得道,如此之人十一種。云何為十一?所謂姦偽、惡語、難諫、無`[2]反=返【三】*【聖】`反復、好`[憎=憎惡【聖】]`憎性、害父母、殺阿羅漢、斷善根善事、`[*2]`反為惡、計有我、起惡念向如來,是謂,梵志!十一之人不能得此八種之道。」
當說此八種道時,`[時=是時【三】]`時彼梵志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施羅梵志告五百弟子曰:「汝等各所好者,各自誦`[習=謵【聖】]`習,吾欲於如來所,善修梵行。」
諸弟子白曰:「我等亦復欲出家學道。」
爾時,梵志及五百弟子各各長跪,白世尊言:「唯願世尊聽出家學道。」
佛告諸梵志:「善來,比丘!於如來所善修梵行,漸盡苦`[原=無【聖】]`原。」
如來說此`[語〔-〕【聖】]`語時,五百梵志即成沙門。爾時,世尊漸與五百`[說=人說【三】]`說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樂,如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集【元明】]`習、盡、道,爾時,世尊廣與諸人`[說=所說【聖】]`說之。時五百人諸漏永盡,得上人法。
爾時,翅甯梵志又白:「時到,唯願屈神。」
爾時,世尊告施羅等五百比丘:「汝等各著衣持鉢。」
千比丘圍繞,至城中梵志所,就`[11]座=坐【聖】*`座而坐。爾時,翅甯梵志見五百婆羅門皆作沙門,即語之曰:「善哉!諸人,趣道之要,莫復`[是過=過是【聖】]`是過。」
爾時,施羅比丘為翅甯說此偈曰:
「此外更無法, 能勝此要者,
如此之比像, 善者無過是。」
爾時,翅甯梵志白世尊言:「唯願世尊小留神待時!正爾,更辦飲食。」
世尊告曰:「所辦飲食,但時貢之,勿懼不足。」
是時,翅甯梵志歡喜無量,躬自行食,供養佛及比丘僧。爾時,世尊`[飯=飲【聖】]`飯食`[已=以【三聖】]`已訖,除去食器,以若干種華,散佛、比丘僧上,前白佛言:「唯願世尊,男女大小盡求作優婆塞。」
爾時,梵志婦懷`[15]妊=任【聖】*`妊,婦人白佛言:「我有`[娠=身【聖】]`娠,亦不知是男,是女耶?亦復自歸如來,聽為優婆`[夷=塞【三聖】]`夷。」
爾時,如來與諸大眾說微妙之法,即於`[*11-1]座=坐【聖】*`座上而說此偈:
「快哉斯福報, 所願必得果,
漸至安隱處, 永無憂厄患。
死得生天上, 設使諸魔天,
亦復不能使, 為福者墮罪。
彼亦求方便, 賢聖之智慧,
當盡於`[苦本=安平【宋】]`苦本, 長離去八難。」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便從`[19]坐=座【三】*`坐起而去。
爾時,翅甯梵志聞佛所說,`[三本俱以歡喜奉行為卷第四十五終次行有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五十字]`歡喜奉行!
`[~M. 65. Bhaddāli. & M. 66. Laṭukikopama.,[No. 26(194. & 192.)]]`(七)
`[三本俱聞如是以下為卷第四十六前行宋元俱有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六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牧牛品第四十九之餘三十一字,明有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六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牧牛品第四十九之二十八字]`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恒一坐而食,身體輕便,氣力強盛;汝等比丘,亦當一食,身體輕便,氣力強盛,得`[修=修行【三】]`修梵行。」
爾時,`[跋…羅=~Bhaddāli.]`跋提婆羅白世尊言:「我不堪任而一食。所以然者,氣力弱劣。」
佛告之曰:「若汝至檀越家,一分食之,一分持還家。」
跋提婆羅白佛言:「我亦不堪行此法。」
世尊告曰:「聽汝壞齋,通日而食。」
跋提婆羅白佛言:「我亦不堪任施行此法。」爾時,世尊默然不報。
爾時,迦留陀夷向暮日入,著衣持鉢,入城乞食。爾時極為闇冥。時`[25]優=迦留【元明】*,~Udāyin.`優陀夷漸`[漸【CB】,慚【大】]`漸至長者家,又彼長者婦懷`[*15-1]妊=任【聖】*`妊,聞沙門在外乞食,即自持飯出惠施之。然`[*25]`優陀夷顏色極黑,又彼時天欲降雨,處處`[抴=泄【三】]`抴電。爾時,長者婦出門見沙門顏色極黑,即時驚怖乃呼:「是鬼。」自便稱喚:「咄`[哉=我【三聖】]`哉!見鬼。」即時傷胎,兒尋命終。是時,迦留陀夷尋還精舍,愁憂不歡,坐自思惟,悔無所及。
爾時,舍衛城中有如此之惡聲:「沙門釋種子呪墮他子。」其中男女各相謂言:「今諸沙門!行無節度,食不知時,如在家白衣,有何等異?」
爾時,眾多比丘聞諸人民各論此理:「沙門釋種子不知節度,行來無忌。」其中,持戒比丘戒完具者,亦自怨責:「實非我等之宜,食無禁限,行無時節,實是我等之非也。」各共相將至佛所,頭面禮足,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爾時,佛告一比丘:「汝往喚迦留陀夷使來。」
是時,彼比丘受佛教已,即往喚`[*25-2]優=迦留【元明】*,~Udāyin.`優陀夷。時`[優【CB】,憂【大】]`優陀夷聞佛見呼,即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25]`優陀夷曰:「汝審昨日暮入城乞食,至長者家,使長者婦胎墮乎?」
`[*25-4]優=迦留【元明】*,~Udāyin.`優陀夷白佛言:「唯然,世尊!」
佛告`[*25-5]優=迦留【元明】*,~Udāyin.`優陀夷:「汝何故不別時節,又復欲雨而入城乞食;此非汝宜,然是族姓子出家學道而貪著於食。」
爾時,`[*25-6]優=迦留【元明】*,~Udāyin.`優陀夷即從`[*19-1]坐=座【三】*`坐起,白世尊言:「自今之後,不敢復犯,唯願世尊聽受懺悔。」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速打揵`[稚=椎【三】,搥【聖】]`稚,集諸比丘在普會講堂。」
阿難受佛教已。即集諸比丘集在講堂,前白佛言:「諸比丘`[已=以【宋聖】]`已集,世尊!宜知是時。」
爾時,世尊即往講堂,在中央坐,告諸比丘:「過去久遠諸佛世尊皆一坐而食,諸聲聞等亦一坐而食,正使將來諸佛及弟子眾,亦當一坐而食。所以然者,此是行道之要法,應當一坐而食。若能一坐而食,身體輕便,心得開解;心已得解,得諸善根;已得善根,便得三昧;已得三昧,如實而知之。云何如實而知之?所謂苦諦如實而知之;苦`[習=集【元明】]`習諦如實而知之;苦盡諦如實而知之;苦出要諦如實而知之。汝等族姓子`[4]已=以【三聖】*`已出家學道,捨世八業,而不知時節,如彼`[貪=食【聖】]`貪欲之人有何差別?梵志別有梵志之法,外道別有外道之法。」
是時,優`[波=婆【聖】]`波離白世尊言:「過去如來、將來諸佛,皆一坐而食,唯願世尊當與諸比丘限時而食。」
世尊告曰:「如來亦有此`[智=知【聖】]`智,但未犯者,要`[眼=限【元明】]`眼前有罪,乃當制限耳。」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專一坐而食,汝等亦當一坐而食。今`[汝=知汝【聖】]`汝日中而食,不得過時。汝等亦當學乞食之法。云何比丘學乞食之法?於是,比丘!趣以支命,得亦不喜,不得亦不憂;設得食時,思惟而食,無有貪著之心,`[但=從【宋】]`但欲使此身趣得存形,除去舊`[痛=病【三】]`痛,更不造新,使氣力充足。如是,比丘!名為乞食。汝等比丘,應當一坐而食。
「云何比丘一坐而食?起則犯食,更不應食。如是,比丘!名為一坐而食。汝等比丘亦當應得食而食之。云何比丘得而食之?於是,比丘!以得食已,更復有為齊此`[于=乎【三】]`于?以食更得者不應復食。如是,比丘!得食而食之。汝等比丘,亦當`[應〔-〕【三】]`應著三衣,應坐樹下,坐閑靜處,應露坐苦行,應著補`[14]納=衲【三】*`納衣,應在塚間,應著弊惡之衣。所以然者,歎說少欲之人。我今教汝等,當`[如=知【三聖】]`如迦葉比丘。所以然者,迦葉比丘自行頭陀十`[一=二【三聖】]`一法,亦復教人行此要法。我今教`[17]誡=戒【聖】*`誡汝等,當如面王比丘。所以然者,面王比丘著弊壞之衣,不著`[校=挍【聖】]`校飾。是謂,比丘!我之教`[*17]`誡,當念修習。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跋提`[波=婆【三】]`波羅及經三月不至世尊所。爾時,阿難臨三月初,至跋提婆羅比丘所,而告之曰:「今諸眾僧皆補`[*14-1]納=衲【三】*`納衣裳。如是如來當人間遊行,今不往者,後悔無益。」
是時,阿難將跋提婆羅至世尊所,頭面禮足,並復白佛言:「唯然,世尊!聽我懺悔,自今`[*4-1]已=以【三聖】*`已後,更不犯之。如來制禁戒,然我不受之,唯願垂恕。」如是再三。
是時,佛告曰:「聽汝悔過,後莫復犯。所以然者,我自念生死無數,或作驢、騾、駱駝、象、馬、猪、羊,以草養此四大形;或在地獄中,以熱鐵丸噉之;或作餓鬼,恒食膿血;或作人形,食此五穀;或作天形,食自然甘露。無數劫中,形命共競,初無厭足。優`[20]波=婆【聖】*`波離當知,如火獲薪,初無厭足,如大海水,吞流無足。今凡夫之人亦復如是,貪食無厭足。」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生死不斷絕, 皆由貪欲故,
怨憎長其惡, 愚者之所習。
「是故,跋提婆羅,當念少欲知足,無起貪想,`[興=與【元明】]`興諸亂念。如是,優`[*20-1]波=婆【聖】*`波離!當作是學。」
爾時,跋提婆羅聞如來教`[*17-2]誡=戒【聖】*`誡已,在閑靜之處,而自剋責,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者,`[修=欲修【三】]`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而知。爾時,跋提婆羅即成阿羅漢。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聲聞多飲食者,所謂`[吉=告【聖】]`吉護比丘是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鴦藝村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人民皆稱汝等為沙門。設復問:『汝等是沙門`[24]乎=于【聖】*`乎?』汝等亦言:『是沙門。』吾今告汝,沙門之行、婆羅門之行,汝等當念修習,後必成果,如實不異。所以然者,有二種沙門:有習行沙門,`[有〔-〕【三】]`有誓願沙門。
「彼云何名為習行沙門?於是,比丘行來、進止、視瞻、容貌、著衣、持鉢,皆悉如法,不著貪欲、瞋恚、愚癡,但持戒精進,不犯非法,等學諸戒,是謂名為習行沙門。
「彼云何名誓願沙門?`[於=彼於【三】]`於是,或有比丘威儀、戒律、出入、進止、行步、容貌、視瞻、舉動,皆悉如法,盡有漏成無漏,於現法中身得證而自遊化: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聖】]`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名誓願沙門。是謂,比丘!二種沙門。」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彼云何名為沙門法行,婆羅門法行?」
佛告阿難:「於是,比丘`[飲〔-〕【三聖】]`飲食知足,晝夜經行,不失時節,行諸道品。
「云何比丘諸根寂靜?於是,比丘若眼見色,不起想著,興諸亂念,於中眼根而得清淨,除諸惡念,不念不善之法。若耳聞聲、鼻`[臭=齅【三】]`臭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不起想著,興諸亂念,於意根而得清淨。如是,比丘`[根=六根【聖】]`根得清淨。
「云何比丘飲食知足?於是,比丘量腹而食,不求肥白,但欲使此身趣存而已,除去故痛,新者不生,得修梵行。猶如男女身生瘡痍,隨時以膏塗瘡,常欲使瘡愈故。今此比丘亦復如是,量腹而食,`[所以=如【三】]`所以`[以膏=膏車【聖】]`以膏膏車者,欲致遠故,比丘量腹而食者,欲趣存命故也。如是,比丘飲食知足。
「云何比丘恒知`[6]景=警【元】,【明聖】*`景寤?於是,比丘初夜、後夜恒知`[*6]`景寤,思惟三十七道`[之=品之【元明聖】]`之法。若晝日經行,除去惡念諸結之想,復於初夜、後夜經行,除去惡結不善之想,復於中夜右脇著地,以脚相累,`[唯=惟【聖】]`唯向明之想,復於後夜,出入經行,除去不善之念。如是,比丘知時`[*6]`景寤。如是,阿難!此是沙門要行。
「彼云何名婆羅門要行?於是,比丘苦諦如實知之,苦習、苦盡、苦出要如實而知之,後以解此欲漏心、有漏心、無明漏心而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此名為婆羅門要行之法。阿難當知,此名為要行之義也。」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沙門名息心, 諸惡永`[已=以【聖】]`已盡,
梵志名清淨, 除去諸亂想。
「是故,阿難!沙門法行、婆羅門法行,當念修行。其有眾生行此諸法,然後乃稱為沙門。復以何故名為沙門?諸結永息故名為沙門。復以何故名為婆羅門?盡除愚惑之法`[故〔-〕【三】]`故名為梵志;亦名為剎利。復以何故名剎利?以其斷`[淫=婬【三】]`淫、怒、癡故名為剎利;亦名為沐浴。以何故名為沐浴?以其洗二十一結故名為沐浴。亦名為覺。以何故名為覺?以其覺了愚法、慧法故名為覺。亦名為彼岸。以何等故名為彼岸?以其從此岸至彼岸故名為彼岸。阿難!能行此法者,然後乃名為沙門、婆羅門。此是其義,當念奉行。」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Vin. cul. VII. 3-4.]`(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釋翅迦毘羅越尼拘留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提婆達兜=~Devadatta.]`提婆達兜王子往至世尊所,頭`[面【CB】,而【大】]`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提婆達兜白佛言:「唯然,世尊!聽我道次得作沙門。」
佛告提婆達兜:「汝宜在家分檀惠施。夫為沙門,實為不易。」
是時,提婆達兜復再三白佛言:「唯然,世尊!聽在末行。」
佛復告曰:「汝宜在家,不宜出家修沙門行。」
爾時,提婆達兜便生此念:「此沙門懷嫉妬心,我今宜自剃頭,善修梵行。何用是沙門為?」是時,提婆達兜即自退歸,自剃鬚髮,著袈裟,自稱言:「我是釋種子。」
爾時,有一比丘名修羅陀,頭陀行乞食,著補`[*14-2]納=衲【三】*`納衣,五通清徹。是時,提婆達兜往至彼比丘所,頭面禮足,前`[言=白言【元明】]`言:「唯願尊者當與我說教,使長夜而獲安隱。」
是時,修羅陀比丘即與說威儀禮節,思惟此法,捨此就`[彼〔-〕【宋】,是【聖】]`彼。是時,提婆達兜如彼比丘教而不漏失。
是時,提婆達兜`[比=白比【元明】]`比丘言:「唯願尊者當與我說神足道,我能堪任修行此道。」
爾時,比丘復與說神足之道:「汝今當學心`[意輕重已=輕以【三聖】]`意輕重;已知心意輕重,復當分別四大:地、水、火、風之輕重;`[18]已=以【三】*【聖】`已得知四大輕重,便當修行自在三昧;`[已行自在三昧〔-〕【三】,以行自在三昧【聖】]`已行自在三昧,復當修勇猛三昧;`[*18]`已行勇猛三昧,復當修行心意三昧;`[已=以【聖】]`已行心意三昧,復當行自戒三昧;已修行自戒三昧,如是不久便當成神足道。」
爾時,提婆達兜受師教已。自知心意輕重,復知四大輕重,盡修諸三昧,無所漏失,爾時不久便成神足之道。如是無數方便作變無量。爾時,提婆達兜名聲流布四遠。
是時,提婆達兜以神足力,乃至三十三天,採取種種優鉢蓮花、拘牟頭華,奉上阿闍世太子,又告之曰:「此花是三十三天所出,釋提桓因遣來奉上太子。」
爾時,王太子見提婆達兜神足如是,便隨時供養,給其所須。太子復作是念:「提婆達兜神足極為難及。」時,提婆達兜復自隱形,作小兒身,在王太子膝上。時,諸婇女各作斯念:「此是何人,為是鬼耶?為是天耶?」語言未竟,便復化身,還復如故。是時,王太子及諸宮人皆稱言:「此是提婆達兜。」即給與所須,又傳此言:「提婆達兜名德不可具記。」
爾時,眾多比丘聞已,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佛言:「提婆達兜者極大神足,能得衣裳、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
佛告比丘:「汝等勿興此意,著提婆達兜利養,又莫欽`[羨【CB】,羡【大】]`羨彼神足之力,彼人即當以此神足,墮墜三惡道,提婆達兜所獲利養,及其神足當復`[秏=耗【明】]`秏盡。所以然者,提婆達兜自當造身、口、意行。」
爾時,復興此念:「沙門瞿曇有神足,我亦有神足;沙門瞿曇有所知,我亦有所知,沙門瞿曇姓貴,我亦姓貴;若沙門瞿曇現一神足,我當現二;沙門現`[二=三【宋】]`二,我當現`[四=六【宋】]`四;`[彼=彼四我八彼【元明】]`彼八我十六;彼十六我三十二;隨其沙門所現變化,我當轉倍。」爾時,眾多比丘聞提婆達兜有此語,五百餘比丘至提婆達兜`[所=所到已是時提婆達兜【元明】]`所,及五百比丘受太子供養。
時,`[舍…連=~Sāriputta, Moggallāna.]`舍利弗、目`[7]乾=揵【三聖】*`乾連自相謂言:「我等共到提婆達兜所,聽彼說法為何論說?」即共相將至提婆達兜所。
爾時,提婆達兜遙見舍利弗、目`[*7-1]乾=揵【三聖】*`乾連來,即告諸比丘:「此`[二=一【元】]`二人是悉達弟子。」甚懷歡悅。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
爾時,諸比丘各興此念:「釋迦文佛弟子,今盡來向提婆達兜。」爾時,提婆達兜語舍利弗言:「汝今堪任與諸比丘說法乎?吾欲小息,又患脊痛。」
是時,提婆達兜以脚相累右`[脇=面【宋】]`脇臥,以其歡喜心故便睡眠。爾時,舍利弗、目`[*7-2]乾=揵【三聖】*`乾連見提婆達兜眠,即以神足接諸比丘,飛在空中而去。
`[是=見【明】]`是時,提婆達兜覺寤,不見諸比丘,極懷瞋恚,`[11]并=並【聖】*`并吐斯言:「吾若不報怨者,終不名為提婆達兜也。」此是提婆達兜最初犯五逆惡。提婆達兜適生此念,即時失神足。
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言:「提婆達兜比丘極有神足,乃能壞聖眾。」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提婆達兜不但今壞聖眾,乃過去世時恒壞聖眾。所以然者,乃往過去時亦壞聖眾,復興惡念:『我`[要=要當【元明】]`要取沙門瞿曇殺之,於三界作佛,獨尊無侶。』」
是時,提婆達兜語`[阿闍世=~Ajātasattu.]`阿闍世王:「古昔諸人壽命極長,如今遂短,`[備=使【三】]`備王太子一旦命終者,則唐生於世間。何不取父王害之,紹聖王位?我當取如來害之,當得`[作〔-〕【三】]`作佛。新王、新佛,不亦快哉。」
爾時,阿闍世王即便差守門人,取父王閉在牢獄,自立為王,治化人民。時,諸群庶各相謂言:「此子未生則是怨家之子,因以為名阿闍世王。」
爾時,提婆達兜見阿闍世王`[撿=檢【三】]`撿父王已,復興此念:「吾要當取沙門瞿曇害之。」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者闍崛山【明】,~Gijjhakūṭa-pabbata.]`耆闍`[18]崛=掘【聖】*`崛山一小山側。爾時,提婆達兜到耆闍`[*18]`崛山,手擎大石長三十肘,廣十五肘而擲世尊。是時,山神金毘羅鬼恒住彼山,見提婆達兜抱石打佛,即時`[19]申=伸【三】*`申手接著餘處。
爾時,石碎一小片石,著如來足,即時出血。爾時,世尊見已,語提婆達兜曰:「汝今復興意欲害如來,此是第二五逆之罪。」
爾時,提婆達兜復自思惟:「我今竟不得害此沙門瞿曇,當更求方便。」`[捨=即捨【三】]`捨而去,至阿闍世`[所=王所【三】]`所,啟白王曰:「可飲黑象使醉,使害沙門。所以然者,此象凶暴必能害此沙門瞿曇。若當沙門有一切智者,明日必不來入城乞食;若無一切智者,明日入城乞食,必當為此惡象所害也。」
爾時,阿闍世王即以醇酒飲象使醉,告令國中人民曰:「其欲自安惜己命者,明日勿復城中行來。」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國中男女大小四部之眾,聞阿闍世王以酒飲象,欲害如來,皆共相將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佛言:「唯願世尊莫入羅閱城乞食!何以故?王阿闍世飲象使醉,欲害如來。」
佛告諸優婆塞:「夫等正覺終不為他人所害也。」
爾時,世尊雖聞斯言,猶故入城。爾時,惡象遙見世尊來,瞋恚熾盛,奔趣如來,欲得害之。然佛見象來,即說斯偈:
「象莫害於龍, 龍象出現難,
不以害龍故, 得生於善處。」
爾時,彼象聞如來說此偈已,即前長跪舐如來足。爾時,彼象即以悔過,心不自寧,即便命終,生三十三天。
爾時,王阿闍世及提婆達兜見象`[已=以【宋聖】]`已死,慘然不悅。提婆達兜語王曰:「沙門瞿曇`[23]已=以【三聖】*`已取象殺。」
王報之曰:「此沙門瞿曇有大神力,多諸`[伎=技【元明】]`伎術,乃能咒此龍象殺之。」
時,王阿闍世復作是說:「此沙門必威德具足,竟不為惡象所害。」
提婆達兜報言:「沙門瞿曇有幻惑之咒,能使外道異學皆悉靡伏,何況畜生之`[類=類乎【明】]`類。」
`[(是時…阿闍世)十七字〔-〕【宋】]`是時,提婆達兜復作是念:「我今觀察阿闍世王意欲變悔。」爾時,提婆達兜愁憂不樂,出羅閱城。
爾時,法施比丘尼遙見提婆達兜來,語提婆達兜曰:「汝今所造極為過差,今悔猶易,恐後將難。」
時,提婆達兜聞此語已倍復瞋恚,尋報之曰:「禿婢,有何過差,今易後難耶?」
法施比丘尼報曰:「汝今與惡共,并造眾不善之本。」
爾時,提婆達兜熾火洞然,即以手打比丘尼殺。
爾時,提婆達兜`[1]以=已【元明】*`以害真人,往至己房,告`[2]諸=語【三】*`諸弟子:「汝等當知,我今`[*1]`以興意向沙門瞿曇。然其義理,不應以羅漢復興惡`[意〔-〕【三】,言【聖】]`意還向羅漢,吾今宜可向彼懺悔。」
是時,提婆達兜以此愁憂不樂,尋得重病。提婆達兜告`[*2-1]諸=語【三】*`諸弟子:「我無此力,得往見沙門瞿曇!汝等當扶我至沙門所。」
爾時,提婆達兜以毒塗十指爪`[甲=押【聖】]`甲,語諸弟子:「汝等`[5]輿=舁【三】*`輿我到彼沙門所。」爾時,諸弟子即`[*5]`輿將至世尊所。
爾時,阿難遙見提婆達兜遠來,即白世尊言:「提婆達兜今來必有悔心,欲向如來求改悔過。」
佛告阿難:「提婆達兜終不得至世尊所。」
爾時,阿難再三復白佛言:「今此提婆達兜`[*23-1]已=以【三聖】*`已欲`[來=求【三聖】]`來至求其悔過。」
佛告阿難:「此惡人終不得至如來所,此人今日命根`[已=以【聖】]`已熟。」
爾時,提婆達兜`[來=未【三】]`來至世尊所,語諸弟子:「我今不宜臥見如來,宜當下床乃見耳。」提婆達兜適下足在地,爾時地中有大火風起生,`[遶=燒【元明】]`遶提婆達兜身。爾時,提婆達兜為火所燒,便發悔心於如來所,正欲稱南無佛,然不究竟,`[這=適【三】]`這得稱南無,便入地獄。
爾時,阿難`[*1-2]以=已【元明】*`以見提婆達兜入地獄中,白世尊言:「提婆達兜今日`[*1]`以取命終,入地獄中耶?」
佛告之曰:「提婆達兜不為滅盡至究竟處。今此提婆達兜興起惡心向如來身,身壞命終,入阿鼻地獄中。」
爾時,阿難悲泣涕`[11]淚=零【聖】*`淚,不能自勝。佛告阿難:「汝何為悲泣乃爾?」
阿難白佛言:「我今欲愛心未盡,未能斷`[欲=結【聖】]`欲,故悲泣耳。」
爾時,`[世=佛世【三】]`世尊便說斯偈:
「如人自造行, 還自觀察本,
善者受善報, 惡者受`[其=惡【三】]`其殃。
世人為惡行, 死受地獄苦,
設復為善行, 轉身受天祿。
彼自招惡行, 自致入地獄,
此非佛怨`[苦=咎【元明聖】]`苦, 汝今何為悲?」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提婆達兜`[身壞=以取【宋聖】]`身壞命終,為生何處?」
佛告阿難:「今此提婆達兜身壞命終,入阿鼻地獄中。所以然者,由其造五逆惡,故致斯報。」
爾時,阿難復重白佛:「如是,世尊!如聖尊教也。`[己【CB】,已【大】]`己身為惡,現身入地獄,所以我今悲泣涕`[*11-1]淚=零【聖】*`淚者,由其提婆達兜不惜名號、姓族故,亦復不為父母、尊長,辱諸釋種,毀我等門戶。然提婆達兜現身入地獄,誠非其宜。所以然者,我等門族出轉輪聖王位,然提婆達兜身出於王種,不應現身入地獄中。提婆達兜應當現身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此現身得受證果: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習真人跡,得阿羅漢,於無餘涅槃`[果=界【元明聖】]`果而般涅槃。何圖持此現身入地獄中?提婆達兜在時有大威神,極有神德,乃能往至三十三天,變化自由,豈`[得=意【三】,億【聖】]`得斯人復入地獄`[*24-1]乎=于【聖】*`乎?不審,世尊,提婆達兜在地獄中,為經歷幾許年歲?」
佛告阿難:「此人在地獄中經歷一劫。」
是時,阿難復重白佛言:「然劫有兩種,有大劫、小劫,此人為應何劫?」
佛告阿難:「斯人當經歷大劫。所謂大劫者,即賢劫,是盡劫數,行盡命終,還復人身。」
阿難白佛:「提婆達兜盡喪人根,遂復成就。所以然者,劫數長遠,夫大劫者不過賢劫。」
爾時,阿難倍復悲泣哽`[噎=咽【三】]`噎不樂,復重白佛:「提婆達兜從阿鼻地獄出,當生何處?」
佛告阿難:「提婆達兜於彼命終,當生四天王上。」
阿難復問:「於彼命終當生何處?」
佛告阿難:「於彼命終展轉當生三十三天、焰天、兜`[率=術【聖】]`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阿難復問:「於彼命終當生何處?」
佛告阿難:「於是,提婆達兜從地獄終,生善處天上,經歷六十劫中不墮三`[惡【CB】,悉【大】]`惡趣,往來天、人,最後受身,當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成辟支佛,名曰南無。」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如是,世尊!提婆達兜由其惡報,致地獄罪。為造何德,六十劫經歷生死,不受苦惱,後復成辟支佛,號名曰南無?」
佛告阿難:「彈指之頃`[善=發善【元明】]`善意,其福難喻,何況提婆達兜博古明今,多所誦習,總持諸法,所聞不`[忘=亡【聖】]`忘。計彼提婆達兜昔所怨讎,起殺害心向於如來;復由曩昔`[緣=因緣【聖】]`緣報故,有喜悅心向於如來,由此因緣報故,六十劫中不墜墮三惡趣。復由提婆達兜最後命終之時,起和悅心,稱南無故,後作辟支佛,號名曰南無。」
爾時,阿難即前禮佛,重自陳說:「唯然,世尊!如`[神所=佛神【聖】]`神所教。」
是時,大目`[*7-3]乾=揵【三聖】*`乾連前白佛言:「我今欲至阿鼻地獄中,與提婆達兜說要行,慰勞慶賀。」
佛告目連:「汝`[宜=宣【明】]`宜知之,勿復卒暴,專心正意,無興亂想。所以然者,極惡行眾生難`[彫=調【元明】]`彫、難成,然後乃墮阿鼻地獄中。又彼罪人不解人間音`[1]響=嚮【聖】*`響,言語往來。」
爾時,目連復白佛言:「我今所解六十四音,`[言【麗】,[-]【大】(cf. K18n0649_p0670c20)]`言語開通,我當以此音`[*1-1]響=嚮【聖】*`響,往語彼人。」
佛告目連:「汝宜知`[是〔-〕【三】]`是時。」是時,阿難聞斯語,`[歡=已歡【元明】]`歡喜踊躍,不能自勝。
時,大目連前禮佛足,繞佛三匝,即於佛前,猶如力士屈`[伸=申【聖】]`伸臂頃,即往至阿鼻地獄所。爾時,大目連當在阿鼻地獄上虛空中,彈指覺曰:「提婆達兜!」
爾時,提婆達兜默然不應。時,諸獄卒語目連曰:「汝今為喚何者提婆達兜?」
獄卒復白:「此間亦有拘`[樓=屢【三聖】]`樓孫佛時提婆達兜,拘那`[*31-1]含=鋡【聖】*`含牟尼佛時提婆達兜,迦葉佛時提婆達兜,亦有在家提婆達兜,出家提婆達兜。汝今,比丘!正命何者提婆達兜?」
目連報曰:「吾今所命,釋迦文佛叔父兒提婆達兜,故欲相見。」
是時,獄卒手執鐵叉,或執火`[焰=燄【明】]`焰,燒炙彼身,使令覺寤。爾時,提婆達兜身體火焰熾`[7]然=燃【聖】*`然,高三十肘,諸獄卒告曰:「汝今愚人何為眠寐?」
爾時,提婆達兜眾苦所逼,而報之曰:「汝等今日何所教勅?」
獄卒復語:「汝今仰觀空中。」
尋隨彼語,仰觀虛空,見大目連結`[加=跏【三】]`加趺坐,坐寶蓮華,如日披雲。提婆達兜見已,便說斯偈:
「是誰現天光, 如日披雲出,
猶如金`[山=出【宋聖】]`山聚, 永無塵穢污?」
爾時,目連復以偈`[報=報曰【聖】]`報:
「我是釋師子, 瞿曇之族末,
是彼次聲聞, 名曰大目連。」
爾時,提婆達兜語目連曰:「尊者目連,何由故屈此間?此間眾生造惡無量,難可開化。不作善根,命終之後來生此間。」
目連報曰:「我是佛使故來適此,欲相愍念?`[拔=眾【三】]`拔苦`[12]無=元【元】,【明聖】*`無本。」
爾時,提婆達兜聞佛音`[*1-2]響=嚮【聖】*`響,歡喜踊躍,不能自勝,`[*11-1]并=並【聖】*`并吐此言:「唯願尊者以時敷演,如來世尊有何言教?更不記說惡趣之`[*12-1]無=元【元】,【明聖】*`無乎?」
目連報曰:「提婆達兜!勿懷恐怖,地獄極苦無過斯處。彼釋迦文佛如來、至真、等正覺,愍念一切蜎飛蠢動,如母愛子,心無差別。以時演義,終不失敘,亦不違類所演過量。今神口所記,汝本興起惡念欲害世尊,復`[教將=將教【三】]`教將餘人,使趣`[無由=惡源【元明】]`無由;`[由〔-〕【宋聖】]`由此緣報,入阿鼻地獄中,當經歷一劫,終無出期。盡其劫數,行盡命終,當生四天王上,展轉當生三十三天、焰天、兜`[率=術【三聖】]`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六十劫中不趣惡道,周流人、天之間,最後受身,還復人`[形=形軆【聖】]`形,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當成辟支佛,號名曰南無。所以然者,由汝初死臨斷命時,稱南無,`[故=故故【聖】]`故致斯號。今彼如來觀此善言南無,故說`[名=名說名【三】]`名號,六十劫中作辟支佛。」
爾時,提婆達兜聞斯語已,歡喜踊躍,善心生焉,復白目連:「如來所說言教,必然`[不疑=所起【宋】,不起【聖】]`不疑,愍念群`[生=萠【聖】]`生,所濟無量,大慈、大悲,兼化愚惑。設我今日以右脇臥阿鼻地獄中,經歷一劫,心意專正,終無勞倦。」
爾時,目連復告提婆達兜曰:「汝今云何,苦痛叵有增損乎?」
提婆達兜報曰:「我身苦痛遂增無損,今聞如來見授名號,痛猶小`[損=折【三聖】]`損,蓋不足言。」
目連問曰:「汝今所患苦痛之`[23]原=源【三】*`原,為像何類?」
提婆達兜報曰:「以熱鐵輪轢我身壞,復以鐵杵㕮咀我形,有`[黑〔-〕【聖】]`黑暴象蹋蹈我身,復有`[25]火=大【聖】*`火山來`[鎮=填【聖】]`鎮我面,昔日袈裟化為銅鍱,極為熾`[*7-1]然=燃【聖】*`然來著我體,苦痛之`[*23-1]原=源【三】*`原,其狀如斯。」
目連報曰:「汝頗自知罪過元本,受斯苦惱不乎?吾今一一分別,卿欲聞耶?」
提婆達兜白言:「唯然。時說。」
爾時,目連便說此偈:
「汝本最勝所, 壞亂比丘僧,
今以熱鐵杵, 㕮擣汝形體。
然彼之大眾, 第一聲聞者,
鬪亂比丘僧, 今以熱輪轢。
汝`[本=等【明】]`本教王放, 醇酒飲黑象,
今以群黑象, `[蹋=噏【聖】]`蹋蹈汝形體。
汝本以大石, 遙擲如來足,
今以`[*25-1]火=大【聖】*`火山報, 燒汝無遺餘。
汝本以手`[拳=惓【聖】]`拳, 殺彼比丘尼,
今被熱銅`[葉=鍱【元明聖】]`葉, 捲燋不得`[申=伸【三】]`申。
行報終不敗, 亦復不住空,
是故當勸勉, 離此諸惡元。
「汝本提婆達兜所造元本,正謂斯耳。當自專意向佛如來,長夜之中獲福無量。」
爾時,提婆達兜復`[白=曰【宋】]`白目連:「今寄目連,頭面禮世尊足:『興居輕利,`[遊=履【三】]`遊步康強。』亦復禮拜尊者阿難。」
爾時,尊者大目`[*7-4]乾=揵【三聖】*`乾連放大神足,使阿鼻地獄苦痛休息。爾`[時〔-〕【三】]`時,復說斯偈:
「皆稱南無佛, 釋師最勝者,
彼能施安隱, 除去諸苦惱。」
爾時,地獄眾生聞目連說此偈已,六萬餘人行盡罪畢,即彼命終生四天王上。
爾時,目連即攝神足還至所在,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目連白世尊曰:「提婆達兜問訊敬奉無量:『興居輕利,遊步康強。』亦復問訊阿難!並作是說:『如來見記六十劫中成辟支佛,號名曰南無。設我以右脇臥阿鼻地獄中,終不辭`[勞=設【聖】]`勞。』」
爾時,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目連,多所饒益,多所潤及,愍念群`[盲=生【三】]`盲,天、人得安,使諸如來、聲聞漸至滅盡涅槃之處。是故,目連!常當勤加成就三法。所以然者,若當提婆達兜修行善法,身三、口四、意三者,彼人終身不貪利養,亦復不造五逆罪,入阿鼻地獄中。所以然者,`[夫=天【宋】]`夫人貪利養者,亦有恭敬之心向於三寶,亦復不奉持禁戒,不具足身、口、意行,當`[貪=念【元明】]`貪專意身、口、意行。如是,目連,當作是學。」
爾時,目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XI. 16. Mettā.,[No. 138]]`(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眾生修行慈心解脫,廣布其義,與人演說,當獲此十一果報。云何為十一?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終不侵`[抂=柱【三聖】]`抂。若身壞命終,生梵天上。是謂,比丘!能行慈心,獲此十一之福。」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若有行慈心, 亦無放逸行,
諸結漸漸薄, 轉見於道跡。
以能行此慈, 當生梵天上,
速疾得滅度, 永至無為處。
不殺無害心, 亦無勝負意,
行慈普一切, 終無怨恨心。
「是故,比丘!當求方便,行於慈心,廣布其義。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31-2]含=鋡【聖】*`含經卷第四十`[七=六【三聖】]`七`[〔-〕=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八=七【三】]`八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禮三寶品第`[五十=四十八【麗】]`五十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禮拜如來神寺者,當行十一法禮如來寺。云何為十一?興勇猛意,有所堪故;意不錯亂,恒一心故,當念專意,諸止觀故;諸念永息,入三昧故;意及無量,由智慧故;意難觀察,由其形故;意`[淡=惔【元明】]`淡然靜,由威儀故;意無流馳,以名稱故;意無想像,由其色故;梵音難及,由柔軟響故。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拜如來寺,當具此十一法`[禮=禮拜【三】]`禮如來神寺,長夜之中獲`[德=福【元明】]`德無量。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比=諸比【三】]`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禮法,當念十一事,然後禮法。云何`[名〔-〕【三】]`名為十一?有慢當除慢,夫正法者,於欲而除渴愛想;夫正法者,於欲而除欲;夫`[正法=正法者【三】]`正法能斷生死`[淵=深【三】]`淵流;夫行正法獲平等法;然此正法斷諸惡趣;尋此正法得至善處;夫正法者,能斷愛網;行正法者,從有至無;行正法者,明靡不照;夫正法者,至涅槃界。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禮法,當思惟此十一法,然後便獲福無量,長夜之中受福無限。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修禮僧者,當專十一法,然後乃當禮僧。云何為十一?如來眾者,正法成就,如來聖眾上下和合,如來僧者,法法成就;如來聖眾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如來聖眾能掌護三寶;如來聖眾能降伏外道異學;如來聖眾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禮僧者,當思惟此十一法,長夜之中獲福無量。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天、龍、鬼神、乾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甄陀羅、摩休勒天及人民,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83. Makhādeva.,[No. 26(67)]]`(四)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摩竭國`[20]蜜𠽮羅=蜜提羅【三】*,~Mithila.`蜜𠽮`[(土利反)【CB】,(土反利)【大】,〔-〕【三】]` \(土利反)羅城東`[大天=~Makhādeva]`大天園中止,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後起,與阿難共於樹園中經行。佛便笑,阿難心念:「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不妄笑,今何以笑?必當有意,我當問之。」阿難整衣服,右膝著地,叉手問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不妄笑,今何以笑?必當有意,願聞笑意。」
佛語阿難:「我當為汝說。過去賢劫初,於此中間有轉輪聖王`[主=王【三】]`主四天下,名曰大天,長壽無病,端正勇猛,治以正法,不枉人民,有自然七寶。何等為七?一者輪寶,二者象寶,三者馬寶,四者珠寶,五者`[女=玉女【三】]`女寶,六者主藏寶,七者典兵寶。」
佛語阿難:「此大天王為童子時八萬四千歲,作太子時八萬四千歲,登聖王位八萬四千歲。」
阿難問佛:「云何為輪寶?」
佛語阿難:「月十五日,`[月盛滿=盛滿之【三】]`月盛滿時,王沐浴清淨,與婇女上東樓上,東向視,有千輻金輪。輪高七仞為一多羅;多羅者,獨挺樹,`[以樹〔-〕【三】]`以樹為限,高七多羅,純以紫磨金為輪。王見輪已,心念:『此輪好輪,願得`[提=捉【三】]`提之`[耶=可耶【三】]`耶?』念已,輪即就王左手,便舉移右手中。王語此輪曰:『諸不伏者,為我伏之;非我地者,為我取之;如法,非不如法。』語`[竟=已【三】]`竟,輪還住空,輞東向,轂北向。王勅左右具四種兵;具兵已,即將兵眾,逐輪立空,隨輪東引,巡行盡東界;暮則王與兵眾,宿於輪下。
「東界諸小王皆來朝覲,所貢皆以金鉢盛銀粟,銀鉢盛金粟:『善來!大王!此東界土地、珍寶、人民盡是王有,願當停駕住此,我等當稟承天教!』大天王答諸小王曰:『汝等欲承我教者,各還本國以十善教民,勿行枉橫。』誡勅已訖,輪即於海上,`[迴=南迴【三】]`迴`[轉=輪【三】]`轉乘`[雲=虛【三】]`雲而行。海中自然開道,廣一由延,王與四種兵隨輪如前巡行南界。南界諸小王亦來朝覲,皆以金鉢盛銀粟,銀鉢盛金粟,貢上曰:『善來!天王,此南界土地、珍寶、人民盡是王有,`[願=願王【三】]`願停駕住此,我`[等〔-〕【三】]`等當稟承天命!』大天答諸王曰:『汝等欲承我命者,各還本土,以十善教民,勿行枉橫。』誡勅已訖,輪則西迴按行西界。西界諸王貢獻勸請,如南方`[比=已【三】]`比訖,`[輪〔-〕【三】]`輪復北迴巡行北界。北界諸王亦皆朝覲,貢獻勸請,盡如前法。周`[遊=旋【三】]`遊四日,遍閻浮提四`[海=海內便【三】]`海,還`[本=本土【三】]`本蜜`[*20-1]蜜𠽮羅=蜜提羅【三】*,~Mithila.`𠽮羅城,於宮門前虛空中住,高七多羅,輞東向,王便入宮。」
佛語阿難:「大天得輪寶如此。」
阿難復問佛:「大天得象寶復云何?」
佛語阿難:「大天以後十五日,月盛滿時,沐浴清淨,從諸婇女上東樓上,東向觀見空中,有白象王名滿呼,`[乘=(晉白覺)乘【宋元】]`乘虛而來,七`[肢=般【三】]`肢平跱,口有六牙,頭上金冠,金為瓔珞,以真珠交絡其體,左右佩金鈴。象有神力,變形自在。大天見之,心自念曰:『我得此象可耶?當使有所為。』念訖,象便立空中於王前,王即教以五事。王復念曰:『當試此象為能以不?』至明日日出,`[王〔-〕【三】]`王乘此象,須臾之間,周遍四海,還到本處,於宮門東,東向`[立=而立【三】]`立。阿難!大天所得象寶如此。」
阿難復問佛:「大天所得馬寶復云何?」
佛語阿難:「大天到後十五日,月盛滿時,沐浴清淨,從諸婇女上西樓上,西向視,見有紺馬王,名婆羅`[含=舍【三】]`含`[((秦言…尾))七字=秦言髮鳴珠毛尾【宋】,夾註(晉言髮鳴)本文(珠毛尾)七字【元】,本文(珠毛尾)三字【明】]` \(秦言髮`[烏【麗】,鳥【大】(cf. K18n0649_p0674b23; T01n0026_p0496c20)]`烏朱髮尾),乘`[23]空=虛【三】*`空而來,行不動身,頭上金冠,寶為瓔珞,`[披=被【三】]`披珠交絡,左右垂鈴。馬有神力,變形自在。大天見之,`[自=心自【三】]`自念言:『得此乘之可`[26]也=耶【三】*`也。』念訖,至`[王〔-〕【三】]`王前,王便`[乘欲=欲乘【三】]`乘欲試之,至明日日出,王乘東行,須臾之頃,周遍四海,還至本國,住宮門西,西向而立。阿難!大天所獲`[馬寶=寶馬【宋元】]`馬寶如此。」
阿難問佛:「大天所得珠寶復云何?」
佛語阿難:「大`[天【CB】,王【大】]`天至後十五日,月盛滿時,沐浴清淨,將諸婇女上東樓上,東向視,見有神珠,珠長一尺六寸,有八楞,作紺琉璃色,乘`[*23-1]空=虛【三】*`空而來,高七多羅。大天見之,心念曰:『得此珠觀之可`[*26-1]也=耶【三】*`也?』如念獲之。`[王=王便【三】]`王欲試之,至夜`[半=半時【三】]`半,合四種兵,以珠懸於幢頭,出城而遊,珠照辟方十二由延,兵眾相見,如晝無異,珠光所及,人民驚起,皆言:『天明。』王即還`[宮=軍【三】]`宮,以幢竪之宮`[內=有【元明】]`內,內外常明與晝不異。阿難!大天所獲珠寶如此。」
阿難問佛:「大天所得玉女寶復云何?」
佛語阿難:「大天至十五日,月盛滿時,沐浴清淨,從諸婇女上東樓上,東向視,見有剎帝利女寶,名曼那呵利`[(秦言奪情)=(晉言奪情)【元】,(秦言奪情)本文【宋】,〔-〕【明】]` \(秦言奪情),端正無比,姝妙嚴淨,不長、不短、不麁、不細、不白、不黑,冬則溫煖,夏則清涼,身毛孔中出栴檀香,口出`[憂=優【三】]`憂鉢蓮花香,亦無女人眾惡姿態,情性調和,先意承`[旨=稟【宋】,志【元明】]`旨,乘虛而來,逕至王所。阿難!大天所獲玉女寶如是。」
阿難問佛:「大天所得主藏`[寶者=者寶【三】]`寶者復云何?」
佛語阿難:「大天至十五日,月盛滿時,沐浴清淨,將諸婇女上北樓上,北向觀,見主藏臣,名阿羅咃`[吱=吱大【三】]`吱`[(秦言財幢)=(晉言財幢)【元】,(秦言財幢)本文【宋】,〔-〕【明】]` \(秦言財幢),端正姝妙,不長、不短,不肥、不瘦,身黃金色,髮紺`[青〔-〕【三】]`青色,眼白黑分明,又能`[視=徹視【三】]`視見`[地=地中【元明】]`地伏藏七寶,有主者為護之,無主者取`[共=供【三】]`共王用,聰明智慧,善有方謀,乘虛而來,逕詣王前,而謂王曰:『自今已`[往=後【三】]`往,王快可自樂,勿復憂愁,我當給王`[寶=寶藏【三】]`寶,不令有乏。』王便試藏臣,與之乘船獨共入海。王謂藏臣`[者言〔-〕【三】]`者言:『吾欲得金銀財寶。』藏臣`[者〔-〕【三】]`者白王:『還至岸邊,當給財寶。』王曰:『吾欲得水中寶,不用岸上者。』`[主藏臣者=藏臣【三】]`主藏臣者便從`[坐=座【元明】]`坐起,整衣服,跪右膝,叉手禮水,水中即自然出金`[頂=鋋【元明】]`頂,大如車轂,須臾滿船。王曰:『可止!勿復上金,船將欲沒。』阿難!大天所獲典寶臣如此。」
阿難復問佛:「大天所得典兵將軍者復云何?」
佛語阿難:「大天至十五日,月盛滿時,沐浴清淨,將諸婇女上南樓上,南向視,`[見〔-〕【三】]`見南方有大將軍`[比=名比【三】]`比毘那`[(秦言無畏)=(晉言無畏)【元】,(秦言無畏)本文【宋】,〔-〕【明】]` \(秦言無畏),端正姝好,髮如真珠色,身猶綠色,不長、不短,不肥、不瘦,眼能徹視,知他人心念,軍策變謀,進`[退=還【三】]`退知時,乘虛而來,逕詣王所,謂王曰:『願王自`[恣【CB】,姿【大】]`恣快樂,莫憂天下,征伐四方,臣自辦之!』王欲試之,半夜思惟:『欲合四種兵。』念訖,`[13]四=四種【三】*`四兵盡集。王復念:『欲使東引。』軍即東引,王在中央,將軍在前,`[*13]`四兵圍遶。王念欲`[14]往=住【三】*`往即`[*14]`往,王念欲還即還。阿難!大天所獲典兵將軍寶如此。」佛語阿難:「大天所獲七寶如此。」
佛語阿難:「大天王治天下遂久,便語梳頭侍者,`[名=名曰【三】]`名`[16]劫北=劫比【三】*,~Kappaka.`劫北:『若有白髮者,便拔示我。』劫`[*16]`北視髮遂久,見有一白髮,便白王曰:『前所勅者,今已白`[見=現【三】]`見。』王曰:『拔來示我。』劫`[*16]`北即以金鑷拔取白髮,置王`[手=掌【三】]`手中。王捉白髮,便說`[斯偈=偈曰【三】]`斯偈:
「『我身首上, 生此毀莊, 身使來召, 入道時到。』
「王心念曰:『我已極人五欲,今當出家,下鬚髮,`[被=披【三】]`被法服。』召太子長生告曰:『童子!吾頭已有白髮出,世間五欲吾已厭之,今欲求天所欲,我今欲剃鬚髮,著法服,出家為道。汝當領國政,立長為太子;好養劫`[*16-3]劫北=劫比【三】*,~Kappaka.`北,使伺白髮;白髮出者,以國付太子,如我出家,下鬚髮,被法服。』王告太子:『我今以`[此=比【元】]`此`[聖=聖王【三】]`聖位,慇懃累汝,當使聖位世世相紹,莫使種斷;種斷者,便為邊地人也。若斷善行者,便生無法處。』大天王誡勅已,便以國付太子長生,給劫`[*16]`北田業。」佛語阿難:「大天王於此城,於此園,於此地,下鬚髮,著法服入道,於此處八萬四千歲,行四梵行:慈、悲、喜、護,於是壽終得生梵天。大天出家七日後,女寶命終。
「長生登位已,至十五日,月盛滿時,將諸婇女上東樓上,東向視,見有玉女端正如前,乘虛而來。長生還服七寶。王長生已領國政,統四天下。長生復語劫`[*16-5]劫北=劫比【三】*,~Kappaka.`北:『從今`[而=已【三】]`而去,為我梳頭時,`[見=若見【三】]`見白髮,輒來白我。』登聖王位,遂經八萬四千歲,白髮復生,劫`[*16]`北白王:『素髮已生。』王曰:『拔來著吾掌中。』劫`[*16]`北即以金鑷拔置王手中。王執白髮,即說偈曰:
「『我身首上, 生此毀莊, 身使來召, 入道時到。』
「王心念曰:『我已極人五欲,今當出家,下鬚髮,被法服。』即召太子冠`[25]髻=結【三】*`髻告曰:『童子!吾已頭白,世間五欲吾已厭之,當求天欲,我今欲出家為道,剃除鬚髮,被著法服。汝當領國政,立長為太子;好養劫`[*16-8]劫北=劫比【三】*,~Kappaka.`北,使伺白`[髮【麗】,鬚【大】(cf. K18n0649_p0676a10; T02n0125_p0808b08)]`髮;白髮出者,以國付太子,如我出家,下鬚髮,被法服。』王告太子:『我今以此聖王位,慇懃累汝,當使聖王位,世世相紹,莫使種斷;種斷者,便為邊地人也。若斷善行者,便生無法處。』長生王`[誡=戒【宋元】]`誡勅已,即以國付太子冠`[*25]`髻,給劫`[*16]`北田業。」
佛語阿難:「長生王亦於此城、此園、此地,下鬚髮,著法服入道,於此處八萬四千歲,行四梵行:慈、悲、喜、護`[也〔-〕【三】]`也,於是壽終得生梵天。」
佛語阿難:「王長生出家之後七日之中,七寶自然化去。冠`[*25-2]髻=結【三】*`髻王憂愁不樂。諸臣見王不悅,便問王曰:『天王何以不悅?』王答諸臣曰:『以七寶化去故也!』諸臣白王:『王勿`[以【麗】,[-]【大】(cf. K18n0649_p0676a24)]`以為憂。』王曰:『何得不憂`[28]也=耶【三】*`也?』臣等啟曰:『父王梵行,近在園中,可往`[諮=咨【三】]`諮承,必當誨王致寶之法。』王即勅:『嚴駕!』諸臣便嚴駕訖,便白`[王=於王【三】]`王。王與群臣乘七寶車,以五物為幟:寶冠、羽蓋、劍、`[扇=履【三】]`扇、寶屐。左右臣從,進詣園所。到則下車,`[廢【麗】,癈【大】(cf. K18n0649_p0676b07)]`廢却五物,步入園門,前至父王,`[稽=所稽【三】]`稽首禮足,却住一面,叉手白言:『王所有七寶,今皆化去。』父先定坐,聞所啟白,仰頭答曰:『童子,夫聖王法,不恃父之所有也。汝自行法`[承=求【三】]`承之。』
「王復問曰:『轉輪聖王以何法化?』父便答曰:『敬法、重法、念法、養法、長法、熾法、大法,行此七法者,便應聖王治`[也〔-〕【三】]`也,可以致寶也。』王復問曰:『云何敬法,`[乃〔-〕【三】]`乃至大法`[*28-1]也=耶【三】*`也?』父答曰:『當學給賜貧窮,教民孝養二親,四時八節以時祭祠,誨以忍辱,除婬、嫉、癡行,此七法者,乃應聖王法也。』王即受教,辭退却禮,繞七匝已,便引還歸。於是,王輒承父命,奉行七法,宣令遠近,祇崇王教,王便開藏,給賜貧窮,侍養孤老,四方之民,莫不奉承。於是,王以十五日,月盛滿時,沐浴清淨,將諸婇女上東樓上,東向視,見有千輻紫磨金輪,輪高七多羅,去地亦七多羅,乘虛而來,住於空中。
「王心念曰:『願得此輪可乎?』輪即下至王左手,復移之於右手。王語此輪,『諸不伏者,為我伏之;非我地者,為我取之;如法,非不如法。』王便以手`[投=捉【三】]`投輪還之虛空,於宮門東,輞東向,轂`[比=北【明】]`比向而住空中。輪後次有白象,次有紺馬,次有神珠,次有玉女,次有主藏,次有將軍,此七寶出,如大天王,比試亦如`[是逕=之經【三】]`是。逕八萬四千歲竟,王賜劫`[*16-10]劫北=劫比【三】*,~Kappaka.`北,并勅太子及付國事,出家入道,皆如前王法。」
佛語阿難:「此冠髻王於此城園地,下鬚髮,被法服,八萬四千歲,修四梵行:慈、悲、喜、護,於是壽盡亦生梵天。」
佛`[告=語【三】]`告阿難:「`[大=大天【三】]`大王子孫相紹,乃至八萬四千歲`[轉=代轉【三】]`轉輪聖王位善種不斷。最後聖王名`[荏=~Nimi.]`荏`[(晉言不眗音如錦反)〔-〕【明】]` \(晉言不眗,音如錦反),治以正法,為人聰明,審諦不`[忘=妄【三】]`忘,相有三十二,色猶紅蓮花,好喜布施,供養沙門、婆羅門,侍養孤老,賑給貧窮。於四城門及城中央,置設庫藏,金銀、雜寶、象、馬、車乘、衣服、床褥、病瘦醫藥、香華、飲食,諸孤獨者皆給妻婦,種種惠施隨人所欲。王於六齋之日,具勅內外皆持八關;於斯之日,首陀會天`[當=常【三】]`當悉來下,`[受=授【三】]`受其八戒;帝釋、三十三天皆歎其國人`[民=曰【三】]`民:『快哉,善利!乃值斯法王耶!種種惠施,恣民所欲,又能清潔齋戒無闕。』天帝釋告諸天子:『欲得見荏王不?』咸言:『欲見,可使來至此。』釋提桓因即勅窮鼻尼`[(窮鼻尼者晉言極端正也)〔-〕【明】]` \(窮鼻尼者晉言極端正也)天女:『汝詣蜜`[14]𠽮=提【三】*`𠽮羅城,告荏王曰:「卿!大得善利也,此間諸天皆歎卿功德巍巍,為吾致問慇懃。此諸天子甚思相見,暫可屈意來至於此?」』
「窮鼻尼受教便下,如人屈伸臂頃,忽然在王殿前,虛空中立。王侍一婇女,於殿上坐,思念世間,欲使一切皆得安隱,無眾苦患。窮鼻尼於空中,彈指覺之,王舉頭見殿上光明,聞其聲曰:『我是釋提桓因侍者,故遣我詣王』王答曰:『不審天帝何所約勅?』天女答曰:『天帝致意慇懃,此諸天子讚卿功德,預思相見,可暫屈意?』王默然許之。天女便還白天帝曰:『已達宣命,許當馳詣。』天帝即勅侍御嚴駕七寶飛行馬車,下`[到=至【三】]`到蜜`[*14-1]𠽮=提【三】*`𠽮羅城,迎於荏王。侍御受教,即駕馬車,忽然便下。
「王與群臣會於都坐,車當王前,於空中止。御者告曰:『天帝今遣車相迎,諸天子儼然相待,便可上車,勿復顧戀。』諸臣大小,聞王當去,僉然不悅,皆起而立,叉手白言:『王去之後,臣等何所承命?』王答曰:『卿等勿憂,吾去之後,施惠、齋戒、養民、治國,如吾在時,我比還不久。』王誡勅訖,車即下地,王便上車。侍御問王:『當從何道?』王曰:『此言何謂?』侍御答曰:『夫行有兩道,一者惡道,二者善道。行惡者,從惡道到苦處;修善者,遊善道至樂處。』王曰:『今日行道,善惡皆欲從之。』御者聞之,久乃`[16]寤=悟【三】*`寤曰:『甚善,大王!』御者便引在兩道之中,善惡悉覩,`[逕=經【宋】]`逕詣三十三天。天帝及諸天子遙見王來,釋提桓因曰:『善來,大王!』命令共坐。」
佛語阿難:「王便就天帝坐,王與帝釋`[貌相=相貌【三】]`貌相、被服、音聲一揆。諸天子心中念言:『何者帝釋?何者為王?』又復念曰:『人法當眴,而俱不眴?』各懷愕然,無以別之。天帝見諸天有疑心,復念言:『我當留王使住,然後乃`[*16-1]寤=悟【三】*`寤耳。』帝釋謂諸天子:『卿等欲使我留王住此不?』諸天子曰:『實欲使住。』天帝謂荏:『大王!可住此不,我當供給五欲。』因是諸天乃識。
「人`[王=王王【三】]`王白天帝曰:『正爾,便為給賜已,願諸天子壽命無極。』賓主請讓。如是至三,帝釋謂王:『何以不住?』王答曰:『我當出家修道,今在天上無緣學道。』天帝曰:『胡為作道?』王曰:『被父王遺令,若白髮生,法當出家。』`[釋=天帝【三】]`釋聞遺令入道,默然不對。王於天上,須臾之間,五欲自恣,方之世間已十二年。王將欲別,與諸天子說審諦法。`[釋=帝釋【三】]`釋勅侍御:『汝送荏王還於本國。』侍御受教,`[即=便即【三】]`即嚴駕,駕訖,白王曰:『王可上車。』於是,王便與帝釋及諸天子`[誥=告【三】]`誥`[別=別辭還王【三】]`別,即上車,循本道而歸,到蜜`[*14-2]𠽮=提【三】*`𠽮羅宮,侍御即還天上。王下數日,復勅劫`[*16-11]劫北=劫比【三】*,~Kappaka.`北:『若見白髮,`[便〔-〕【三】]`便白我。』數日之中,頭上`[白髮=白髮生【三】]`白髮,劫比以金鑷拔白髮,置王手中。王見已,便說偈曰:
「『我身頭上, 生此毀莊, 身使來召, 入道時到。』
「王心念:『我已極人五欲,今當出家,剃鬚髮,被法服。』王即召太子善盡告曰:『吾白髮已出,世間五欲吾已厭之,當求天欲,當下鬚髮,被法服,出家入道。童子!今以國事付汝,好養劫`[*16-12]劫北=劫比【三】*,~Kappaka.`北。`[若〔-〕【三】]`若白髮出者,以國付太子,出家入道,童子!今以此聖王位累汝,莫使種斷,種斷者,便為邊地人也。』」
佛語阿難:「荏王即付太子國政,給劫`[*16-13]劫北=劫比【三】*,~Kappaka.`北田業已,於此城園地,下鬚髮,被法服,出家修道。修道之後於七日中,輪、珠化去,象、馬、玉女、長者、將軍,皆悉無常。王於園中八萬四千歲,行四梵行:慈、悲、喜、護,命終生梵天。其後善盡王不承父業,正法替廢,由是七寶不復來應,善行不繼,五減遂至,人民短命、薄色、少力、多病、無智,五減`[以=已【三】]`以至,轉復貧困,`[困=因【元明】]`困窮竊盜相`[糺=約【宋】]`糺,詣王啟曰:『此人不與取。』王即勅外行刑國人。聞不與取,王輒殺之,皆`[咸=𢜩【三】]`咸其惡,各興利刀;刀自此始造,由是殺生從此起,便有兩惡出。次復婬犯他妻;夫主共諍,自言我不,便成四惡;兩舌遘鬪,是為五惡;鬪則相罵,是為六惡;言不至誠,是為七惡;嫉他和合,是為八惡;含忿色變,是為九惡;心懷疑亂,是為十惡。十惡已具,五減轉增。」
佛語阿難:「欲知爾時大天王在賢劫初興者不?則我是也。阿難!欲知爾時八萬四千`[年=末【三】]`年王名`[荏=往【宋】]`荏,治政無枉者,則汝是也。欲知爾時最後名善盡王,暴逆不道,斷聖王種者,調達是也。阿難!汝於往時,承繼大天轉輪聖王之善嗣,使其紹立不`[絕=斷【三】]`絕者,汝之功也。如法,非不如法。阿難!我今是無上法王,`[今我=我今【三】]`今我遺無上善法,慇懃囑累汝。`[汝〔-〕【三】]`汝是釋種子,莫作邊地人,莫為斷種行。」
阿難問佛:「何以故當作斷種行?」
佛語阿難:「大天王雖行善法,未得漏盡`[出=未出【三】]`出世間,未得度,未得斷欲,未得破二十`[億=一【三】]`億結,六十二見未除,三垢未淨,未得神通,未得解脫真道,`[不=未【三】]`不得`[涅槃=~Nibbāna.]`涅槃,大天所行善法,不過生梵天。
「阿難!`[我=我今【三】]`我明法究竟無為,我法得到真際,天、人之上,我法無漏、無欲、`[減沒度=滅度神【三】]`減沒度、通解脫、真沙門、至涅槃。阿難!我今以是無上`[道〔-〕【三】]`道法,慇懃囑累汝,莫增`[18]減【三】*,滅【大】*`減我法,莫作邊地人也!若有現行聲聞,阿難!設有斷此法者,便為邊地人`[也〔-〕【三】]`也。若能興此法者,便為佛長子,即為眷屬成就。阿難!汝當成就眷屬,莫作滅族行。阿難!我前後所說法,盡囑累汝。汝當學是。」
佛說是已,阿難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大泥`[20]黎=犁【三】*`黎之人。云何為四?所謂末佉梨罪人,帝舍比丘是大罪人,提婆達兜是大罪人,瞿波離比丘是大罪人。末佉梨罪人者,身出火光,長六十肘。帝舍罪人者,身出火光,長四十肘。提婆達兜罪人者,身出火光,長三十肘。瞿波離罪人者,身出火光,長二十肘。
「比丘當知,末佉梨教無數眾生使行邪見顛倒之想,計有無之想。帝舍愚人者,斷諸聖眾應器遺餘。提婆達兜愚人者,鬪亂眾僧,殺阿羅漢比丘尼,起害意向於如來。瞿波離罪人者,誹謗舍利弗、目`[21]乾=揵【三】*`乾連。
「又復,比丘!末佉梨罪人教無數眾生,使行邪見,身壞命終,墮`[22]焰=燄【三】*`焰光泥`[*20-1]黎=犁【三】*`黎中。帝舍罪人,斷聖眾應器遺餘,身壞命終,墮等害地獄中。提婆達兜罪人者,起謀害心向於如來,身壞命終,墮`[阿=於阿【三】]`阿鼻地獄中。瞿波離罪人者,由其誹謗舍利弗、目`[*21-1]乾=揵【三】*`乾連,身壞命終,墮鉢`[投=頭【三】]`投摩地獄中。
「末佉`[25]離=梨【三】*`離罪人者,是時獄卒生拔其舌`[背著=著背【元明】]`背著脊上。所以然者,由其曩昔教無數眾生使行邪見。帝舍大罪人者,是時獄卒生擗其身,鎔銅灌壞其心,又以熱鐵丸,使令吞之。所以然者,由其斷應器遺餘故。提婆達兜罪人者,以熱鐵輪,轢壞其身,又以鐵杵㕮咀`[其=具【明】]`其體,群暴惡象蹹蹈其身,又復大熱鐵山鎮`[28]押=壓【元明】*`押`[面=而【宋】]`面上,舉身為熱銅`[30]葉=鍱【三】*`葉所裹。所以然者,由其曩昔鬪亂聖眾,壞和合僧故,致鐵輪轢斷其頭。又`[此=彼【三】]`此提婆達兜愚人,教彼太子使害父王,由是果報故,使鐵杵破壞其身。又彼提婆達兜愚`[癡之〔-〕【三】]`癡之人,飲象使醉往害如來,由是果報,群象蹹蹈其體。又彼提婆達兜惡人,上耆闍崛山`[顛=頭【三】]`顛,執石擲佛,由斯果報故,`[使=執【三】]`使熱鐵山鎮`[*28]`押其面。然彼提婆達兜愚人,殺阿羅漢比丘尼,由斯果報`[故〔-〕【三】]`故,使熱銅鐵`[*30]`葉纏裹其身。比丘當知,瞿波離罪人者,在彼蓮華地獄中,千具犁牛`[以〔-〕【三】]`以犁其舌。所以然者,由其`[誹謗【麗】,謗誹【大】(cf. K18n0649_p0679b02)]`誹謗舍利弗、`[目=目揵【三】]`目連故,由此因緣果報,使千具犁牛而壞其舌。
「`[又復=復次【三】]`又復,比丘!末佉`[*25-1]離=梨【三】*`離罪人者,身出火光,長六十肘。若有眾生興起此念:『`[當=我當【三】]`當拔濟饒益此人。』取四大海水,高四十肘,澆灌其身,然彼海水尋時消盡,焰不增減。`[由是=猶如【三】]`由是熱鐵`[*30-2]葉=鍱【三】*`葉火燒四日,有人來以四`[3]渧=滴【三】*`渧水澆,然水尋時消盡。此亦如是。若有人來以`[四〔-〕【三】]`四大海水澆彼人身,欲令無為,終不可果。所以然者,由彼`[罪=罪人【三】]`罪過極深重故。
「然彼帝舍罪人,身出火光,長四十肘,設有眾生愍念此人,以三大海水澆灌其身,然彼海水尋時消盡,火`[*22-1]焰=燄【三】*`焰不減。其猶有人以三`[*3-1]渧=滴【三】*`渧水著熱𨫼上,水尋消`[*18-1]減【三】*,滅【大】*`滅,不得久停。此亦如是,若以三大海水澆帝舍身上,水尋時滅,火終`[不=無【三】]`不增減。
「提婆達兜罪人,身出火光,長三十肘。若有眾生,興起愛念之心,欲使提婆達兜身永處無為,以二大海水澆灌其身,水尋時盡,火終不滅。猶如以二`[*3-2]渧=滴【三】*`渧水著熱𨫼上,終無增減。提婆達兜愚人`[7]亦=亦復【三】*`亦如是,以二大海水澆灌其身,水尋時盡,火終不滅,提婆達兜身體苦痛如斯。
「瞿波離罪人,身出火光,長二十肘。設有眾生愍念斯人,取一大海水澆灌其身,然彼海水尋時消盡,火終不滅。猶如一`[*3-3]渧=滴【三】*`渧水著熱𨫼上,尋時消盡,不得久停。瞿波離比丘亦`[復〔-〕【三】]`復如是。罪報所牽,故受斯罪。是謂,比丘!此四種人受罪極重,當自盡`[意=建【三】]`意遠離斯患,承諸賢聖等修梵行者。如是,仁者,當作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f. M. 12. Sīhanāda.]`(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明曉地獄,亦知趣地獄之徑,亦復知彼地獄眾生之本。設復眾生造諸惡不善之行,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我亦知之。又復,比丘!我亦知明曉畜生,亦知趣畜生之道,亦復知畜生之本,作諸惡`[元=行來【三】]`元生彼者亦悉曉了。我今亦知餓鬼之道,其有作惡根`[元=源【三】]`元者,生餓鬼中,我亦知之。我今亦知人道向人之趣,其有眾生得人身者,我亦知之。我亦知趣天之道,其有眾生作諸德本,生彼天上,我亦知之。我亦知涅槃之趣,其有眾生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而取`[證果=果證【三】]`證果,我亦知之。
「比丘當知,我知地獄之趣,以何因緣而說斯言乎?」
佛告諸比丘:「我今觀察眾生心意,所謂此人身壞命終,應入地獄中,`[然=然彼【三】]`然後時觀此人`[15]以=已【三】*`以入地獄中,受苦酸酷`[考=拷【三】]`考掠無數,愁憂苦惱不可稱`[17]記=計【三】*`記。猶如一大火坑無有塵烟,設有人來逕趣斯處,又且有目之士觀此人所趣,必當墜火終不虛也。然復後時觀此人`[*15]`以墮火坑,吾所謂人者`[*15]`以墮火坑。`[今=我今【三】]`今觀察眾生心意所念,必入地獄不疑,如我後時觀察此人,`[*15]`以定入地獄,受苦酸酷不可稱`[*17]`記。云何斯人`[*15]`以入地獄?是謂我觀趣地獄眾生作諸惡行不善之業,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我悉知之。吾所說者,正謂此耳。
「我知畜生之道,亦知趣畜生者,以何緣本而說此乎?於是,比丘!我觀察眾生心中所念,此人身壞命終,生畜生中。`[有=又【三】]`有我後時觀察此人,`[*15-5]以=已【三】*`以生畜生中,愁憂苦惱不可稱計。云何斯人`[*15]`以墮畜生中乎?猶如村落有大圊廁,屎滿其中。設有斯人徑趣斯處,有目之士,見斯人來徑趣斯處,此人不久徑墮于廁。`[然=然彼【三】]`然後時觀此人已墮`[21]于=乎【宋】*`于廁,受厄窮困不可稱`[*17-2]記=計【三】*`記。云何斯人已墮`[*21]`于廁?我今觀眾生類亦復如是,斯人命終應生畜生中。又`[復=復後【三】]`復時觀已生畜生中,受苦無量。我今觀畜生眾生皆悉明了。我所說`[者=生【明】]`者,正謂此耳。
「我亦知餓鬼眾生,餓鬼之道,`[其〔-〕【三】]`其身壞命終,生餓鬼者,我亦知之。其有眾生身壞命終,趣餓鬼之道,我悉知之。我復`[於=如【明】]`於後時觀見此眾生,`[*15-7]以=已【三】*`以入餓鬼受苦痛、樂痛。云何斯人以入餓鬼中乎?猶如大村落側有一大樹,生危嶮之處,枝葉`[凋=彫【三】]`凋落。設有人來,`[往=徑【三】]`往趣斯處,有目之士遙觀此人,必趣`[樹=樹下【三】]`樹不疑。`[復=復於【三】]`復後時觀此`[人=入【宋】]`人,或坐、或臥,受其苦樂之報。云何斯人`[*15]`以至樹下坐臥乎?`[今我=我今【三】]`今我觀眾生之類亦復如是,身壞命終,必趣餓鬼不疑,受其苦樂之報不可稱`[*17-3]記=計【三】*`記。我知餓鬼趣,餓鬼之道,皆悉分明,我所說者,正謂此耳。
「我知人道,亦知趣人道,`[[-]【麗】,亦【大】(cf. K18n0649_p0680b23; T02n0125_p0811b08)]`其有造行,身壞命終,生人中者,我亦知之。於是,比丘!我觀眾生類心中所念,此人`[必=應【三】]`必當身壞命終,應生人中。我復於後時觀此人已生人中。云何斯人已生人中?猶如村落側有一大樹,在平正`[處=之處【三】]`處,多諸`[陰=蔭【三】]`陰涼。若有人直從一道來,有目之士見已便知之,斯人所趣向,定至此樹不疑。我復於後時觀此人,已至此樹,受樂無量。云何斯人得至斯處?此亦如是,我觀眾生心意所念`[*7-1]亦=亦復【三】*`亦如是,身壞命終,必生人中不疑。我復於後時,觀此人已生人中受樂無量。我知人趣,亦知趣人之道,今生人中者,我亦知之,我所說者,正謂此耳。
「我亦知天,亦知趣天之道,其有眾生作諸功業生`[天=天上【三】]`天者,我亦知之。以何因緣而說此乎?我今觀眾生之類心中所念,此人必當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然`[2]後=於後【三】*`後時觀此人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於彼受自然之福,快樂無比。是謂斯人已生天上,於彼受自然之福,快樂無比。猶如村落`[側=之側【三】]`側有好高廣講堂,`[彫=雕【明】]`彫文刻鏤,懸繒幡蓋,香汁灑地,敷好坐具,氍`[毹=氀【三】]`毹𣰅㲪,文繡綩綖。若有人直從一道來,有目之士直從一道來,此人所趣向,定至高廣講堂`[必=必至【三】]`必不疑,復於後時觀見此人,已到講堂上,或坐、或臥,於中受福快樂無比。此亦如是,吾今觀眾生類身壞命終,應生善處天上,於彼受樂快不可計。云何斯人`[*15-9]以=已【三】*`以生善處天上乎?我知天道,趣天之路乎?我所說者,正謂此耳。
「我今知涅槃,亦知涅槃之道,亦知眾生應般涅槃者。或有眾生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現身取證而自遊化,我悉知之。由何因緣而說此乎?於是,比丘!我觀眾生類心中所念,此人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是謂斯人`[*15-10]以=已【三】*`以盡有漏成無漏。猶如去村落不遠有大池,`[水=水水【三】]`水極清徹。若有人直從一道來,有目之士遙見斯人來,知此人必至池水不疑,又`[*2-1]後=於後【三】*`後時`[觀=見【三】]`觀此人已至池水,沐浴澡洗,除諸穢污,去諸垢`[坋=圿【元明】]`坋,在側而坐,亦不與人共相諍競。我今觀眾生類亦復如是,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名`[色知如真=為真人【三】]`色知如真。是謂斯人已至此處,我知涅槃`[之=趣涅槃之【三】]`之道,亦知眾生般涅槃者,皆悉知之。如來、至真、等正覺有此之智、無畏、力具,皆悉成就。如來智無有量,如來能觀過去無限無量不可計事,皆悉知之。將來現在無限無量皆悉分別。是故,比丘!當求方便,`[具=當具【三】]`具足十力、無畏。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依雪山上有大高廣之樹,五事長大。云何為五?根不移動,皮極厚大,枝節`[遠=廣遠【三】]`遠蔭,靡`[所〔-〕【三】]`所不覆,葉極茂盛。是謂,比丘!依雪山上有此大樹極為俊好。今善男子、善女人亦復如是,依豪族之`[處=家【三】]`處,五事長益。云何為五?所謂信長益、戒長益、聞長益、施長益、慧長益。是謂,比丘!信善男子、善女人依豪族家,成就此五事。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成就信、戒、聞、施、智慧。」
爾時,世尊便說`[斯=此【三】]`斯偈:
「猶如雪山樹, 五事功德成,
根皮枝節廣, `[陰=蔭【元明】]`陰葉極茂盛。
有信善男`[子=女【三】]`子, 五事功德成,
信、戒、聞、惠施、 智慧遂`[增益=益增【三】]`增益。
「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21. Kakacūpama.,[No. 26(193)]]`(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茂…群=~Moliyaphagguna.]`茂羅破群比丘與諸比丘尼共相遊處,然諸比丘尼亦復好樂共相遊處。`[其【CB】,共【大】]`其有人民稱譏茂羅破群比丘者,是時諸比丘尼極懷瞋恚,愁憂不悅。若復有人毀`[呰=訾【明】]`呰諸比丘尼者,是時破群比丘亦復愁憂不悅。是時,`[多眾=眾多【三】]`多眾比丘告破群比丘曰:「汝今云何親近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亦復與汝交接?」
破群報曰:「我今解如來所說教`[誡=戒【三】]`誡,其有犯婬者,罪不足言。」
眾多比丘復告曰:「止!止!比丘!勿作斯言。莫誹謗如來言教,其誹謗如來言教者,罪咎不少。又復世尊無數方便說婬之穢,其有習婬,使無罪者,終無此理。汝今可捨此惡見,備於長夜受苦無量。」然此破群比丘故與交通,而不改其行。
爾時,眾多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而白世尊言:「舍衛城中有一比丘,名曰破群,與諸比丘尼共相交接,然諸比丘尼亦與破群比丘交接往來。我等往彼勸喻使改其行,然彼二人遂更增益,不捨此顛倒之見,亦不順正法之業。」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彼〔-〕【三】]`彼破群比丘所,云:『如來`[喚=喚卿【元明】]`喚。』」
爾時,比丘受如來教,即往`[到=至【三】]`到破群比丘所:「汝當知之,如來喚卿。」
破群比丘聞彼比丘語,即往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彼比丘曰:「汝審親近諸比丘尼耶?」
彼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汝為比丘,云何與比丘尼共相交接?汝今是族姓子,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
破群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我是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
佛告比丘:「非汝之法。云何與比丘尼共相交接?」
破群比丘白佛言:「我聞如來所說,其習婬者,`[其〔-〕【三】]`其罪蓋不足言。」
佛告比丘:「汝愚人!云何說如來習婬無罪?我無數方便說婬之穢污,汝今云何作是語:『如來說婬無罪』?`[汝〔-〕【宋】]`汝好守護口過,無令長夜恒受其罪。」
佛告之曰:「汝今且止!須吾更問諸比丘。」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汝等頗聞吾與諸比丘說婬無罪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世尊!不聞如來說婬無罪。所以然者,如來無數方便說婬之穢污。設言無罪,此義不然。」
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諸比丘!如汝所言,我無數方便說婬之穢污。」
爾時,世尊重告諸比丘曰:「汝等當知,若有愚人習於法行,所謂契經、祇`[3]夜〔-〕【三】*`夜、偈、授決、因緣、本末、譬喻、生、方等、未曾有、說、廣普;雖誦斯法,不解其義;以不觀察其義,亦不順從其法,所應順法終不從其行。所以誦斯法者,從欲與人共競諍,意計勝負,亦不自為己有所濟及,彼誦法已,則犯制限。猶如有人出彼村落欲求惡蛇,彼若見極大之蛇,到已,以左手摩`[抆=捫【元明】]`抆其尾,然彼蛇迴頭螫蜇其手,由此緣報,便致命終,此亦如是,若有愚人翫習其法,十二部經靡不斟酌,亦不觀察其義。所以然者,由不究竟正法義故。
「於是,若有善男子將護翫習其法,契經、祇`[*3-1]夜〔-〕【三】*`夜、偈、授決、因緣、本末、譬喻、生、方等、未曾有、說、廣普;彼人誦此法已,深解其義;`[*15-11]以=已【三】*`以解彼深義之法,順從其教,無所違失,所以誦法者,不以勝負之心,與彼競諍;所以誦習法者,欲自纂修有`[察=所濟【三】]`察及;所以誦法者,果`[有=其【三】]`有所願,由此因緣,漸至涅槃。猶如有人出彼村落,求覓惡蛇。彼見蛇已,手執鐵鉗,先`[鑷=鍱【宋】,鉗【元明】]`鑷其頭,後便捉`[8]項=頸【三】*`項,不令動搖;設彼惡蛇迴尾欲害彼人,終無所至。所以然者,`[9]比=諸比【三】*`比丘!由其捉`[*8]`項故!此善男子亦復如是,誦習、`[誦=諷【三】]`誦讀,靡不周遍,觀察其義,順從其法,終`[無=不【三】]`無違失,漸漸由此因緣,得至涅槃。所以然者,由其執正法故。`[是〔-〕【三】]`是故,諸比丘!其有解吾義者,當念奉行;其不解者,重來問我。如來`[方=曼【宋】,謾【元明】]`方今現在,後悔無益。」
爾時,佛告諸比丘:「設有比丘在大眾中而作是說:『如來所說禁戒,我悉解了,其習婬者,罪蓋不足言。』彼比丘當語斯比丘:『止!止!莫作斯言!莫誹謗如來言說斯語,如來終不說此言。』若此比丘改其所犯者善;若不改其行者,復當再三諫之。設當改者善,設不改者墮。若復比丘隱匿其事,不使露現者,諸人皆墮。是謂,比丘!我之禁戒。」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生漏梵志白世尊曰:「為有幾劫過去?」
佛告梵志:「過去諸劫不可稱計。」
梵志白佛:「為可計數不乎?沙門瞿曇恒說三世。云何為三?所謂過去、將來、現在。沙門瞿曇亦知過去、當來、現在之世,唯願沙門演說劫數之義。」
佛告梵志:「若當我說因此劫,復次此劫,我既滅度,汝取命終,不知劫數之義。所以然者,如今人壽短促,極壽不過百年。計百年中數劫者,我`[取〔-〕【三】]`取滅度,汝既命終,終不知劫數之義。梵志當知,如來亦有此`[知=智【三】]`知,具足分別劫數,眾生壽命長短,受其苦樂,皆悉分明。今當與汝引譬,智者以譬喻得解。猶如恒沙之數,亦無有限,無有量,不可計算,過去劫者其數如是。不可稱計,不可籌量。」
梵志白佛:「當來劫頗有幾數?」
佛告梵志:「`[亦=亦如【三】]`亦恒沙之數,無有齊畔,不可稱計,非算所及。」
梵志復問佛:「頗有現在劫、`[成=成劫【三】]`成敗劫乎?」
佛告梵志:「有此成劫、敗劫,非一劫、百劫,猶如器`[皿【三】,血【大】]`皿在危地,終不安住;設當住者要當顛倒,諸世界方域亦復如是。或有劫成,或有劫敗,此數亦復叵計為幾劫成,為幾劫敗。所以然者,生死長遠無有邊際。眾生以無明結`[覆=所覆【三】]`覆蓋,漂浪流滯,從今世至後世,從後世至今世,長夜受苦惱,當可厭患去離此惱。是故,梵志!當作`[是=此【三】]`是學。」
爾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沙門瞿曇!甚奇!甚特!知過去當來劫數之義,我今重復自歸沙門瞿曇!唯願沙門瞿曇聽為優婆塞,盡其形壽不敢復殺,`[乃至飲酒〔-〕【三】]`乃至飲酒。」
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有一異比丘白世尊言:「劫頗有邊際乎?」
佛告比丘:「方便引譬,然劫數無窮盡,過去久遠,於此賢劫中,有佛出,號曰`[俱=拘【三】]`俱樓孫至真、等正覺。爾時,此耆闍崛山更有姓號。爾時,`[羅閱城〔-〕【三】]`羅閱城人民之類,上此耆闍崛山`[中〔-〕【三】]`中,四日四夜,行乃徹頂。又復,比丘!拘那`[含=鋡【三】]`含牟尼佛時,此耆闍崛山更有姓號。爾時,羅閱城人民之類,三日三夜,行乃至此山頂。迦葉如來出現於世,此耆闍崛山更有姓號。時,羅閱城人民之類,二日二夜,行乃至此山頂。如我今日釋迦文佛出現於世,此山名耆闍崛山,須臾之頃乃到此山頂。若彌勒如來出現於世,此山亦名耆闍崛山。所以然者,諸佛神力咸使`[出〔-〕【三】]`出此山在。
「比丘!當以方便,知劫有衰盡,不可稱計。然劫有二種:大劫、小劫。若於劫中無佛出世,爾時復有辟支佛出世,此名為小劫。若如來於劫中出世,爾時彼劫中無有辟支佛出現於世,此名為大劫。比丘!當以此方便,知劫數長遠,不可稱計。是故,比丘!當憶此劫數之義。」
爾時,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八=七【三】]`八
增壹阿`[含=鋡【聖】]`含經卷第四十`[九=八【三聖】]`九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非常品第`[五十一=四十九【麗】,五十【聖】]`五十一
`[~S. 15. 3. Assu.,[Nos. 99(938), 100(331)]]`(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比丘!汝等流轉生死,經歷苦惱,於中悲號涕泣,淚出為多耶?為恒水多乎?」
爾時,`[比=諸比【三】]`比丘前白佛言:「我等觀察如來所說義,經歷生死,涕泣之淚,多於恒水。」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諸比丘!如汝所說無有異,汝等在生死,淚多於恒水。所以然者,於生死中亦更父母終亡,於中墮淚不可稱計。長夜之中父兄、姊妹、妻子五親,及諸恩愛,追慕悲`[泣=㘁【聖】]`泣不可稱計。是故,比丘!當厭患生死,去離此法。如是,比丘!當作`[此=是【三】]`此學。」當說此法時,六十餘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S. 13. Tiṃsamattā.,[Nos. 99(937), 100(330)]]`(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比丘!汝等在生死中,身體毀壞,流血多耶?為恒水多乎?」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如我等觀察如來所說者,流血多於恒水。」
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如汝所言,流血多於恒水。所以然者,在生死中,或作牛、羊、猪、犬、鹿、馬、鳥`[獸=狩【宋】]`獸,及餘無數所經歷苦惱,實可厭患,當念捨離。如是,比丘!當作是學。」`[爾時世尊〔-〕【三】]`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六十餘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18]以=已【三】*`以思惟、`[廣=無常想廣【三】]`廣布無常想,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無明、憍慢皆悉除盡。猶如以火焚燒草木,永盡無餘。比丘當知,若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盡斷三界愛著。
「昔有國王名曰清淨音`[20]響=嚮【聖】*`響,統領閻浮地,有八萬四千城郭,有八萬四千大臣,有八萬四千宮人婇女,一一`[婇=妓【三】]`婇女各有四侍人。爾時,音`[*20]`響聖王無有子息。時,彼大王便作是念:『吾今領此國界,以法治化,無有枉理,然我今日亦無繼嗣,設我終後,門族斷滅。』時,彼國王以息因緣故,自歸諸天、龍、神、日、月、星辰,自歸釋、梵、四天王、山神、樹神,下及藥草`[果=菓【宋元】]`果神,願求福,使我生息。
「爾時,三十三天有一`[天=太【聖】]`天子,名曰須菩提,命將欲終,有五`[應瑞=瑞應【三】]`應瑞自然逼己。云何為五?又此諸天華`[終=冠終【三】]`終不萎,此天子華冠自萎;是時,諸天衣無垢`[26]坋=圿【元明】*`坋,爾時`[此【麗】,[-]【大】(cf. K18n0649_p0684c07)]`此天子衣生垢`[*26]`坋;`[且=又且【三聖】]`且三十三天身體香潔,光明徹照,爾時彼天子身體臭處,不可親近;又且三十三天恒有玉女,前後圍繞作倡伎樂,五欲自恣,爾時彼天子命將欲終,玉女離散;又且三十三天有自然之`[28]座=坐【聖】*`座,四尺入地,設天子起`[*28]`座,離地四尺,然此天子命將欲終,不樂本座。是謂五瑞應自然逼己。
「時,須菩提天子以有此瑞應,爾時釋提桓因告一天子曰:『汝今往至閻浮地,語音響王曰:「釋提桓因致`[敬=問【三】]`敬無量,興居輕利,遊步康強。閻浮地無有德之人與王作息,但今三十三天有天子,名曰須菩提,今有五瑞應自然逼己,必當降神`[與【CB】,興【大】]`與王作息。雖爾,年`[30]壯=在【三】*`壯盛時必當出家學道,修無上梵行。」』`[諸=彼【三】]`諸天對曰:『如是,天王,受天王教。』猶如力士屈`[申=伸【三】]`申臂頃,從三十三天沒,來至閻浮地。
「爾時,音`[*20-2]響=嚮【聖】*`響大王在高樓上,及持蓋一人。是時,彼天在樓上虛空中,`[告=而告【三】]`告王曰:『釋提桓因致敬無量,遊步康強,興居輕利。閻浮地無有德`[之〔-〕【三】]`之人與王作息,今三十三天`[有天〔-〕【聖】]`有天子名須菩提,今有五瑞應`[*18-1]以=已【三】*`以逼於己,當降神下應與王作息。但年`[*30-1]壯=在【三】*`壯盛時必當出家學道,修無上梵行。』時,音`[*20]`響王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報天曰:『今來所告,甚`[過=適【聖】]`過大幸,但降神與我作息,欲求出家,終不違逆。』是時,彼天還至釋提桓因所,即白天王:『音`[*20]`響王者甚`[愛=慶【三】]`愛所白,音`[*20]`響王言:「但使降神,欲出家者終不違逆。」』
「時,釋提桓因便往至須菩提天子所,語須菩提天子言:『汝今發誓願生音`[*20-6]響=嚮【聖】*`響人王宮中。所以然者,音`[*20]`響人王無有子息,恒以正法治化,汝昔有福,造眾功德,今應降神生彼宮中。』須菩提天子曰:『止!止!天王!我不樂願生人王宮中,意欲出家學道,在王宮者學道甚難。』釋提桓因告曰:『汝但發願生彼王宮中。我當將護,令汝出家學道。』比丘當知,爾時,須菩提天子即發誓願生王宮中。
「是時,音`[*20-8]響=嚮【聖】*`響人王與第一夫人,共相交接,覺身懷`[4]妊=任【聖】*`妊。是時,夫人白音`[*20]`響王曰:『大王當知,我今覺身懷`[*4]`妊。』時王聞已,踊躍歡喜,不能自勝,更以殊特布好坐具,食以甘美`[如=味如【三】]`如王無異。是時,夫人經八、九月生一男兒,極為端`[正=政【聖】]`正,顏貌奇特,世之希有。時,音`[*20]`響王召諸外道梵志群臣使令占相,以此因緣本末,具向諸相師說。諸婆羅門報曰:『唯願大王當察此理!今生太子世之殊特,昔為天子名須菩提,今尋前號名須菩提。』時諸相師立姓號已,各從`[座=坐【宋聖】]`座起而去。
「時,王子須菩提為王所敬重,未曾離目前。是時,音`[*20-11]響=嚮【聖】*`響王便作是念:『我昔日`[8]已=以【聖】*`已來無有子息,緣子息故,禱謝諸天,使`[有=生【三】]`有一子,經歷爾許時,今方生子;然天帝所記,當出家學道。我今要設巧便,使不出家學道。』是時,音`[*20]`響王為太子故,設三時宮殿;寒時設溫殿,熱時設涼殿,不寒不熱時設適時宮殿。與設四種宮女居處,第一宮有六萬婇女,第二`[10]有=宮有【三】*`有六萬婇女,第三有六萬婇女,第四有六萬婇女,各有`[侍從=給侍【聖】]`侍從四人,作轉關坐具,令彼太子於上而`[臥=坐臥【三】]`臥。若須菩提王子意欲在前遊戲,是時諸婇女輒在前立,是時彼`[13]座=坐【三聖】*`座具隨身迴轉,前有六萬婇女及侍者有四;若彼意欲在後遊戲,是時`[*13]`座床輒隨身迴轉;若復欲與諸婇女共相娛樂,是時`[*13]`座具隨身迴轉,使王子須菩提意在五欲,不樂出家。
「是時,釋提桓因夜半非人之時,便往至王子須菩提所,在虛空中告須菩提王子曰:『王子!昔日豈不作是念乎:「若我在家年`[*30-2]壯=在【三】*`壯盛時,當出家學道。」今日何故在五欲中而自娛樂?意不復願出家學道乎?然我亦有斯言:「勸樂王子使出家學道。」今正是時,設不出家學道者,後悔無益!』釋提桓因說斯語已,便退而去。
「時,王子須菩提在宮人中便生此念:『音`[*20-13]響=嚮【聖】*`響王者,`[*8-1]已=以【聖】*`已與我作`[愛=離愛【聖】]`愛欲羅網,`[因〔-〕【三】]`因緣此愛欲羅網故,不得出家學道。我今可斷此羅網,不與穢濁所拘牽,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在空靜之處,`[勤=懃【聖】]`勤`[學經=經學【三聖】]`學經業,使令日新。』
「是時,王子須菩提重作是念:『音`[*20-14]響=嚮【聖】*`響父王有此`[六=數【三】]`六萬婇女前後圍繞,我今當觀察頗有斯理在世永存乎?』爾時,王子須菩提遍觀宮裏,無有女人久存世者。
「`[時=是時【三】]`時須菩提復作是念:『我今何故觀於外物?當觀身內因緣所起。今此身中頗有髮、毛、`[爪=抓【聖】]`爪、齒、骨、髓之屬,久存於世乎?』從頭至足觀三十六物`[污=惡【元明】]`污露不淨。然自觀察無一可貪,亦無真實,幻偽非真,皆歸於空,不久存`[於〔-〕【三】]`於世。
「是時,王子須菩提復作是念:『我今當斷此羅網,出家學道。』是時,須菩提觀此五受陰身,所謂此色苦,此色`[23]習=集【元明聖】*`習,此色滅,此色出要;痛、想、行、識苦,識`[*23]`習,識滅,識出要。爾時,觀此五陰身已,所謂`[*23]`習`[法=法滅【聖】]`法皆是盡法,即於`[座=坐【宋聖】]`座上得辟支佛。
「時,須菩提辟支佛`[*18-2]以=已【三】*`以覺成佛,便說斯偈: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 則汝而不有。』
「是時,辟支佛說此偈已,飛在虛空而去。在一山中,獨在樹下,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爾時,音`[*20-15]響=嚮【聖】*`響王告傍臣曰:『汝往觀須菩提宮內,王子為寤寐`[安=為安【三】]`安隱乎?』爾時,大臣受王教令,即往至王子宮內,然所`[寢=侵【聖】]`寢內室門戶牢固。時彼大臣還至王所,前白王言:『王子寤寐安隱,門戶牢固。』時王再三問:『汝往看王子為善眠乎?』爾時,彼臣復至宮門,然門戶牢固。復往白王:『王子在`[宮=室【三】]`宮眠寐不覺,門戶牢`[固=閉【三】]`固,至今不開。』時音響王復作是念:『我息王子少時猶不眠寐,何況今日年`[壯=在【三聖】]`壯盛時有眠寐乎?宜自往看知子吉凶,我子將不得疾病`[也=耶【三】]`也?』
「是時,音響王即往至須菩提宮內,至門外立告一人曰:『汝今施梯踰墻入內與吾開門。』彼人受王教勅,`[即=即時【聖】]`即施梯踰墻入內與王開門。時王入內觀內宮中,所臥床空,不見王子;`[不見〔-〕【聖】,見【三】]`不見`[3]已=以【聖】*`已,告婇女曰:『王子須菩提今為所在?』諸婇女曰:『我等亦不知王子所在。』時音響王聞斯語已,自投`[4]乎=于【三】*`乎地,良久乃`[穌=蘓【聖】]`穌。是時,音響王告群臣曰:『我息小時猶生斯念:「設我長大,當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然今王子必當捨我出家學道,汝等各各四面求索王子竟為所在?』即時,群臣乘駕流馳,處處求索。
「爾時,`[有=大【聖】]`有臣逕`[往〔-〕【三】]`往至彼山中,中道復作是念:『若王子須菩提出家學道者,必當在此學道。』爾時,大臣遙見王子須菩提在一樹下,結`[8]加=跏【三聖】*`加趺坐。時臣便生斯念:『此是王子須菩提。』熟視察之,還詣王所,前白王言:『王子須菩提近在山中樹下,結`[*8]`加趺坐。』時音響王聞斯語已,即往`[至=詣【三】]`至彼山中,遙見須菩提在山樹下,結`[*8]`加趺坐,復自投`[于=乎【聖】]`于地:『我`[息=自【三】]`息昔日自誓願曰:「設`[我=我年【三】]`我向二十,當出家學道。」今將不誤。又且天告我言:「汝子必當學道。」』時音響王直前語須菩提曰:『汝今何故捨我出家學道。』時辟支佛默然不對。王復告曰:『汝母極懷愁憂,須見汝乃食。時起詣宮。』時辟支佛不言不語默然而住。
「時音響王即前捉手,亦不動搖。王復告群臣曰:『王子今日`[*3-1]已=以【聖】*`已取命終,釋提桓因先來告我:「汝應得息,但當出家學道。」然今王子`[*3]`已出家學道,今輿此舍利,詣王國界,當`[13]蛇旬=旬虵【聖】*`蛇旬之`[時彼=彼時【三】]`時。』
「彼山中諸神祇,現半身白王曰:『此是辟支佛,非是王子;`[*13-1]蛇旬=旬虵【聖】*`蛇旬舍利法,不如王子法。所以然者,我是過去諸佛弟子,諸佛亦有此教。世有四人應與起偷婆。云何為四?如來、至真、等正覺應起偷婆;辟支佛應起偷婆;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應起偷婆,`[當=轉輪聖王應起偷婆當【三】]`當蛇旬轉輪聖王身時,`[*13]`蛇旬如來、辟支佛身,亦復如是。』
「爾時,音響王復語天曰:『當云何供養`[*13-3]蛇旬=旬虵【聖】*`蛇旬轉輪`[王=聖王【三】]`王身?』樹神報曰:『轉輪聖王與作鐵槨,盛滿香油,沐浴轉輪聖王身,以白淨劫波育衣,纏裹其身,復以`[17]綵=採【聖】*`綵畫之衣而覆其上,`[而=舉【三】]`而著槨中,復以鐵蓋而蓋其上,處處施釘,復以百張白`[19]疊=㲲【三】*`疊而裹其槨,以種種雜香`[積=移【聖】]`積在`[于【宮磧乙】,乎【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2906帖第10圖第21行); QC056n0667_p0468a17)]`于地,以鐵槨安著其中,七日七夜之中,華香供養,懸繒、幡蓋,作倡`[伎=妓【三】]`伎樂。過七日後,`[復〔-〕【三】]`復取`[王=王子【三】]`王身而`[*13]`蛇旬之,`[*18-3]以=已【三】*`以取舍利,`[蛇旬〔-〕【三】,旬虵【聖】]`蛇旬復經七日七夜`[不=供養不【三】]`不絕,於四`[徼=衢【三】,激【聖】]`徼道中而起偷婆,復以香華、幡蓋種種供養。大王當知,供養轉輪聖王舍利,其事如是;諸佛如來、辟支佛、阿羅漢亦復如是。』
「時音響王語彼天曰:『以何因緣供養轉輪聖王身?以何因緣供養`[佛=如來【三】]`佛、辟支佛、阿羅漢身?』天報王曰:『轉輪聖王以法王治,自不殺生,復教他人使不行殺;自不與`[不〔-〕【三】]`不取,復教他人使不竊盜;己不婬`[妷=佚【元明】]`妷,復教他人不犯他妻;己不妄言、`[綺=䛴【聖】]`綺語、惡口、兩舌鬪亂彼此、嫉妬、恚、癡,己意專正,恒行正見,亦使他人習其正見。是謂,大王!由此因緣,轉輪聖王應起偷婆。』
「王問天曰:『復以何因緣漏盡阿羅漢應起偷婆?』天報王曰:『漏盡阿羅漢比丘欲愛`[*3-3]已=以【聖】*`已盡,瞋恚、愚癡已除,`[*3]`已度有至無`[為〔-〕【三】]`為,是世間良祐福田,由此因緣,漏盡阿羅漢應起偷婆。』
「王復問曰:『以何因緣辟支佛應起偷婆?』天報王曰:『辟支佛者無師自覺,出世甚難,得現法報,脫於惡趣,令人生天上,由此因緣,辟支佛應起偷婆。』
「王復問曰:『以何因緣如來應起偷婆?』天報王曰:『如來十力具足,此十力者非聲聞、辟支佛所`[能〔-〕【宋】]`能及`[逮=逮非【三】]`逮,轉輪聖王`[所不能及=非【三】,所及非【聖】]`所不能及,世間群萌所`[不能及=能及逮【三聖】]`不能及也。如來四無所畏在大眾中,能師子吼轉於梵輪。如來不度者度,不脫者脫,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無救護者與作覆蔭,盲者作眼目,與諸疾病作大醫王,天及世人、魔、若魔天,靡不宗奉,可敬可貴,迴於惡趣令至善處。是謂,大王!由此因緣,如來應起偷婆。是謂,大王!由此因緣本末,四種之人應起偷婆。』爾時,音響王語彼天曰:『善哉!善哉!神天!我今受汝教,令供養此舍利,當如供養辟支佛。』
「爾時,音響王告諸人曰:『汝等各`[36]輿=舁【三】*`輿須菩提辟支佛舍利往王國界。』群臣聞王教已,臥著金床,`[*36]`輿詣國界。是時,音響王即勅使作鐵槨,盛滿香油,沐浴辟支佛身,以劫波育衣纏裹其身,復以雜`[*17-1]綵=採【聖】*`綵好衣,而覆其上,安處鐵槨中,復以鐵蓋而蓋其上,處處安釘,極令`[牢=堅【聖】]`牢固,以百張白`[*19-1]疊=㲲【三】*`疊而覆其上,取種種好香以辟支佛身而著其中,七日七夜香華供養;過七日後,`[*13-5]蛇旬=旬虵【聖】*`蛇旬辟支佛舍利,復供養七日作倡伎樂,於四衢道頭起一偷婆,`[後=復【三】]`後以香華、繒綵、幡蓋,作倡伎樂而供養之。
「比丘當知,其有眾生恭敬供養辟支佛舍利者,命終之後即生三十三天上,其有眾生思惟無常之想,迴三惡趣,生天人中。諸比丘!汝等莫作斯觀。爾時音響王者,豈異人`[乎=乎爾時音響王者【三】]`乎?則我身是。其思惟無常想者,多所饒益。我今觀此義已,告諸比丘,當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18-4]以=已【三】*`以思惟無常`[之〔-〕【三】]`之`[想=想廣布無常想【三】]`想,`[便=使【元明】]`便欲愛、色愛、無色愛`[盡=盡盡【三】]`盡斷,無明、憍慢永無遺餘,猶如以火`[焚=燌【聖】]`焚燒草木、高好講堂窓牖門`[間=閾永盡無餘【三】]`間。比丘!思惟無常想亦復如是,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永無遺餘。是故,比丘!當`[盡=建【三】]`盡心意,無令違失。」當說斯法時,於彼座上六十餘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16. Cetokhila.,[No. 26(206)]]`(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心五弊`[而不斷〔-〕【三】]`而不斷,不除心五結,`[彼=不斷彼【三】]`彼比丘、比丘尼`[日=於日【三】]`日夜`[於=中【三】]`於善法`[減=損減【三】]`減而無增益。云何`[心=比丘心【三】]`心五弊`[而不斷=不除【三】]`而不斷?於是,比丘!有狐疑心於如來所,亦不解脫,亦不入其正法,彼人心不在諷誦,是謂`[18]斯〔-〕【三】*`斯比丘心弊不`[19]斷=除【三】*`斷。
「復次,比丘!有疑心於正法,亦不解脫,亦不入其正法,彼人`[亦=心【三】,心亦【聖】]`亦不諷誦,是謂`[斯人=比丘【三】]`斯人心弊不`[*19-1]斷=除【三】*`斷。
「復次,比丘!有疑心於聖眾,亦不解脫,亦不施意向和合眾,亦復不在道品法中,是謂`[*18-1]斯〔-〕【三】*`斯比丘心弊不`[*19-2]斷=除【三】*`斷。
「復次,比丘!犯於禁戒,不自悔過,彼比丘`[*3-5]已=以【聖】*`已犯禁戒,不自改悔,亦不施心在道品`[之〔-〕【三】]`之中,是`[謂斯〔-〕【三】]`謂斯比丘心弊不`[*19-3]斷=除【三】*`斷。
「復次,比丘!心意不定而修梵行:『我以此梵行之`[德=法得【聖】]`德,生於天上,若諸神祇。』然彼比丘以此心行修於梵行,心不專在道品之中;心已不在道品之中,是謂`[心=比丘心【三】]`心弊不`[*19-4]斷=除【三】*`斷。如是比丘心五弊不`[*19]`斷。
「云何比丘`[五=心五【三】]`五結不斷?於是,比丘!懈怠不求方便,彼比丘`[*3-6]已=以【聖】*`已有懈怠,不求方便,是謂`[*18-2]斯〔-〕【三】*`斯比丘心結不斷。
「復次,比丘!恒喜多`[27]妄=忘【三】*`妄,貪在眠寐;彼比丘`[*18-5]以=已【三】*`以喜多`[*27]`妄,貪在眠寐,是謂`[*18-3]斯〔-〕【三】*`斯比丘`[第二〔-〕【三】]`第二心結不斷。
「復次,比丘!`[意=心意【三】]`意不定,恒喜多亂;彼比丘心已亂不定,是謂比丘`[第三〔-〕【三】]`第三心結不斷。
「復次,比丘!根門不定;彼比丘已根門不定,是謂比丘`[第四〔-〕【三】]`第四心結不斷。
「復次,比丘!恒喜在`[市=閙【三】]`市,不在靜處,是謂比丘`[第五〔-〕【三】]`第五心結不斷。
「若比丘、比丘尼,有此五心弊、`[五=不除五【三】]`五心結不斷,彼比丘、比丘尼晝夜之中善法斷絕,無有增益。猶如雞子若八、`[35]若=若十若【三】*`若十二,不隨時覆蔭,不隨`[𣭀=時育養【三】,時𣭀【聖】]`𣭀,不隨時將護,彼雞雖生此念:『使我雞子得全無他。』然此雞子終不安隱。所以然者,皆由不隨時將護之所致,後復斷壞不成其子。此亦如是,若比丘、比丘尼、五心結不斷、五心弊不除,晝夜之中於善法減,無有增益。
「若復比丘、比丘尼,五心結斷、五心弊除,晝夜之中善法增益,無有損減。猶如雞子若八、`[*35-1]若=若十若【三】*`若十二,隨時將護,隨時育養,隨時蔭覆,彼雞雖生斯念:『使我雞子`[全=令【三】]`全不成就。』然彼雞子自然成就,安隱無為。所以然者,隨時長養,令得無為,時諸雞子尋得出外。此亦如是,若比丘、比丘尼,五心弊斷、五心結除,彼比丘、比丘尼於長夜之中善法`[增=長【三】]`增益,無有損減。
「是故,比丘、若比丘尼、當施設心無有猶豫狐疑於`[佛=佛猶豫狐疑於法【三】]`佛、猶豫狐疑於眾。具足`[於〔-〕【三】]`於戒律,心意專正,無有錯亂,亦不興意希望餘法,亦不僥倖`[修=修行【三】]`修梵行:『我當以此行法作天、人身,神妙尊豪。』
「若復有比丘、比丘尼無有狐疑猶豫於佛、法、聖眾,亦`[無=不【三】]`無犯戒,無所漏失。我今告汝,重`[囑【麗】,矚【大】,屬【聖】]`囑累汝,彼比丘當趣二處:若生天上、若在人中。猶如人處極熱之中,兼復飢渴,遇得陰涼之處,得冷泉水飲。彼人雖生斯念:『我雖遇陰涼冷水飲之,猶不斷飢渴。』但彼人`[暑=煑【聖】]`暑熱已盡,飢渴已除。此亦如是,若比丘、比丘尼無狐疑猶豫於如來所者,彼比丘便趣二處:若生天上、若處人中。若比丘、比丘尼,當求方便,`[*19-6]斷=除【三】*`斷心五弊,`[除=斷【三】]`除心五結。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或有是時,王威不普,盜賊競興;賊`[*3-7]已=以【聖】*`已競興,村`[家=落【三聖】]`家、城廓、人民之類皆悉敗亡,或遭遇飢饉,取命終者;設彼眾生於飢饉取命終`[者〔-〕【三聖】]`者,皆墮三惡趣。今此精進比丘亦復如是,若持戒減少,爾時惡比丘`[兢=已兢【三】]`兢起;`[惡比丘已競起惡〔-〕【三】]`惡比丘已競起惡,正法漸衰,增益非法;非法已增益,其中眾生皆墮三惡趣。
「若復是時,王威遠接,賊便隱藏;王已遠接,城廓、村落、人民熾盛。今此精進比丘亦復如是,若持戒完具,爾時犯戒比丘`[漸=漸漸【三】]`漸衰`[2]耗=秏【聖】*`耗,正法興隆,非法衰`[*2]`耗,其中眾生命終之後皆生天上、人中。是故,比丘!當念具足戒律,威儀禮節,無令缺減。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寧常眠寐,不於覺寤之中思惟亂想,身壞命終,生於惡趣。寧以火燒鐵錐而`[烙=鑠【宋】,樂【聖】]`烙`[于=乎【聖】]`于眼,不以視色興起亂想。興想比丘為識所敗;比丘`[5]已=以【三聖】*`已為識所敗,必當趣三惡道:地獄、畜生、餓鬼。
「`[今〔-〕【聖】]`今我所以說者`[何〔-〕【聖】]`何?彼人寧`[當=常【三】]`當`[睡眠=眠睡【三】]`睡眠,不於覺`[寤=悟【聖】]`寤之中思惟亂想;寧以利錐刺壞其耳;不以聽聲興起亂想。興想比丘為識所敗,寧恒睡眠,不於覺`[11]寤=悟【宋聖】*`寤起於亂想。
「`[寧=寧以【三聖】]`寧熱鉗壞其鼻根,不以聞香興起亂想。興想比丘為識所敗;`[*5-1]已=以【三聖】*`已為識所敗,便墮三惡趣:地獄、畜生、餓鬼。我所說者,正謂此耳。
「寧以利劍截斷其舌,不以惡言、麁語墮三惡趣:地獄、畜生、餓鬼。寧常睡眠,不於覺`[*11-1]寤=悟【宋聖】*`寤興起亂想。
「寧以熱銅`[葉=鍱【三聖】]`葉纏裹其身,不共長者、居士、婆羅門女共相交接;設與交接言語往返者,必墮三惡趣:地獄、畜生、餓鬼。我所說者,正謂此耳。
「寧恒睡眠,不以覺`[*11-2]寤=悟【宋聖】*`寤意有所念,欲壞聖眾;`[*5-2]已=以【三聖】*`已壞聖眾,墮五逆罪,億千`[諸=姟【三】]`諸佛終不療救。夫鬪亂眾者,必當墮不救之罪。是故,我今說寧常睡眠,不於覺`[*11]`寤意有所念,欲壞聖眾,受無救之罪。是故,比丘!當將護六情,無令漏失。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那邠祁長者有四兒,不事佛、法、聖眾,亦復不自歸命佛、法、聖眾。是時,阿那邠祁長者告四兒曰:「汝等各各自歸佛、法、聖眾,長夜之中獲福無量。」
諸兒白父:「我等諸子不堪自歸佛、法、聖眾。」
阿那邠祁長者告曰:「我今各賜卿等純金千兩,隨我教勅,自歸命佛、法、聖眾。」
諸子白言:「`[我=我等【三】]`我不堪任自歸佛、法、聖眾。」
父復告曰:「加賜汝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兩純金,宜當自歸佛、法、聖眾,長夜之中獲福無量。」
爾時,諸子聞斯語已,默然受之。是時,諸子白阿那邠祁長者曰:「我等當云何自歸佛、法、聖眾?」
阿那邠祁長者報曰:「汝等盡來,隨吾至世尊所。若世尊有所說者,汝等當念奉行。」
諸子白父:「如來今為所在?去此遠近?」
其父報曰:「今如來、至真、等正覺近在舍衛國,止吾園中。」
時阿那邠祁將四兒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長者白世尊言:「我今四子不自歸佛、法、聖眾,近昨各賜五千兩金,勸令事佛、法、聖眾,唯願世尊各與說法,使長夜之中受福無量。」
爾時,世尊與長者四子漸漸說法,勸令歡喜。長者諸子`[聞=聞佛【三】]`聞說法,踊躍歡喜,不能自勝,前自長跪,白世尊言:「我等各各自歸世尊、正法、聖眾,自今`[已=以【聖】]`已後,不復殺生,`[乃至不飲酒〔-〕【三】]`乃至不飲酒。」如是再三。
時阿那邠祁長者白世尊言:「若使有人出物`[雇=顧【元明聖】]`雇人使事佛者,其福云何?」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長者!乃致斯問,天、人得安,乃能問如來斯義,善思念之,吾當為汝說。」時長者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有四大藏。云何為四?有伊羅鉢龍在乾陀衛,`[此=國此【三】]`此名一藏,無數珍寶積滿其宮。復有`[21]斑=班【三】*`斑稠大藏在蜜`[22]締=絺【三】*`締羅國,珍寶積聚不可稱計。復有賓伽羅大藏在須賴吒國,珍寶積聚不可稱計。復有`[23]蠰=儴【三】*`蠰佉大藏在`[24]婆=波【三】*`婆羅㮈國,珍寶積聚不可稱計。設閻浮地男女大小,各各`[25]探=擔【三】*`探抱四年四月四日取伊羅鉢藏者,終不減少;`[*21]`斑稠藏,四年四月四日各來取者,不知減少;賓伽羅藏,四年四月四日各各取者,不知減少;`[*23]`蠰佉大藏在`[*24]`婆羅㮈國,四年四月四日取者,不知減少。是謂,長者!四大寶藏。若閻浮`[地=提地【三】]`地男女大小,各各`[*25]`探抱經四年四月四日不知減少。
「將來之世有佛名彌勒,出現於世。爾時,國界名雞頭,王所治處,東西十二由延,南北七由延,人民熾盛,穀米豐登。雞頭王治處,繞城七匝有`[池=四池【三】]`池水,各縱廣一由延,金沙在下;優鉢蓮華、拘勿頭花、分陀利華各生其中,`[外=水【三聖】]`外像金色、銀色、水精色、琉璃色,設銀`[水凝=色水【三】]`水凝凍`[化=便化【聖】]`化成為銀,若`[金=金色【三】]`金水凍化成為金,若`[32]琉=流【聖】*`琉璃水凍化為琉璃,若水`[精=精水【三】]`精凍化為水精。
「長者當知,爾時,有四`[大〔-〕【三聖】]`大城門,銀池水中金作門閾,金池水中銀作門閾,琉璃池中水精作門閾,水精池中琉璃作門閾。
「長者當知,爾時,雞頭城中周匝懸鈴。是時,鈴聲`[聞〔-〕【三】]`聞皆出五樂之音。爾時,城中恒有七種之聲。云何為七?`[貝=螺【三】]`貝聲、鼓聲、`[琴=笒【聖】]`琴聲、小鼓聲、`[員=圓【元明】]`員鼓聲、鞞`[鼓=鼓鼓【聖】]`鼓聲,歌舞聲為七。爾時,雞頭城中生自然粳米,皆長三寸,極為香美,出眾味上,尋取尋生,皆不見所取之處。爾時,有王名`[*23-2]蠰=儴【三】*`蠰佉,以法`[化=治化【三】]`化,七寶具足。
「長者當知,爾時,典藏人名為善寶,高德智慧天眼第一,皆能知寶藏處所。有主之藏自然擁護,無主之藏便奉上王。爾時,伊羅鉢龍王、`[般=班【明】]`般稠龍王、賓伽羅龍王、`[*23-3]蠰=儴【三】*`蠰佉龍王,是時四龍王主典寶藏,皆往至善寶典藏所,而語之曰:『欲所須者,我等相給。』時四龍王:『唯願奉上四藏之寶,以自營己。』時,善寶典主即取四藏之寶,奉上`[*23]`蠰佉王金`[寶=葆【元明】]`寶羽車。」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伊羅在乾陀, `[蜜=般【宋元】,班【明】]`蜜`[絺在般稠=稠在蜜絺【三】]`絺在般稠,
賓伽須賴國, `[*23-5]蠰=儴【三】*`蠰佉婆羅國。
此是四寶藏, 種種藏充滿,
爾時`[常=當【三聖】]`常出現, 功德之所`[至=致【三聖】]`至。
奉上彼聖王, 金銀寶羽車,
諸神皆擁護, 長者受其福。
「爾時,有佛出世名為彌勒,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教化人民。長者當知,爾時,善寶典藏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三】]`爾時藏主者,今長者`[是=身是【三】]`是也。
「時,`[*23-6]蠰=儴【三】*`蠰佉王以金`[車=銀【三】]`車廣作福德,將八萬四千大臣,前後圍繞,往至彌勒所,出家學道。爾時,典藏亦復廣作福德,亦`[當=常【聖】]`當出家學道,盡於苦際,皆由長者將`[道=導【三】]`道四子,使自歸於佛、法、比丘僧。緣是功德,不墮三惡趣,復緣此德得四大藏,亦緣此報與`[*23]`蠰佉作典藏主,即於彼世盡於苦際。所以然者,歸佛、法、僧,其德不可量。其有自歸佛、法、眾者,其福如是。是故,長者!當慈愍有形之類,求其方便,向佛、法、眾。如是,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阿那邠祁長者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從坐起,繞佛三匝,`[作禮=禮足【三】]`作禮而去,及其四子亦復如是。
爾時,阿那邠祁長者及四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M. 143. Anāthapiṇḍikovāda.,[No. 26(28)].]`(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那邠祁=~Anāthapiṇḍika.]`阿那邠祁長者身抱重患。時,舍利弗以天眼觀清淨無`[瑕=斑【聖】]`瑕穢,見阿那邠祁長者身抱重患,尋告阿難曰:「汝來共至阿那邠祁長者所問訊。」
時,阿難報曰:「宜知是時。」
爾時,阿難到時`[持=著衣持【三】]`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以次漸漸至阿那邠祁長者家,即便就座。時舍利弗即於座上,語阿那邠祁長者曰:「汝今所疾有增有損乎?覺知苦痛漸漸除,`[不=不不【元明聖】]`不至增劇耶?」
長者報曰:「我今所患極為少賴,覺增不覺減。」
舍利弗報曰:「如今,長者當憶佛,是謂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亦當追憶念法,如來法者,極為甚深,可尊可貴,無與等者,賢聖之所修行;亦當念僧,如來`[眾=僧【三】]`眾者,上下和順無有諍訟,法法成就。聖眾者,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見=解脫見【三】]`見慧成就。所謂僧者,四雙八輩,此名如來聖眾,可尊可貴,是世間無上福田。長者!若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者,`[其德=及得【聖】]`其德不可稱計,獲甘露、`[滅=味滅【三】]`滅盡之處。
「若善男子、善女人念三尊已:佛、法、聖眾,`[墮=入【三】]`墮三惡趣者,終無此事!若彼善男子、善女人修念三尊,必至`[善=三【宋】]`善處天上、人中。然`[後=復【三】]`後,長者!不起於色,亦不依色而起於識;不起於聲,不依聲而起於識;不起香,不依香而起於識;不起於味,不依味而起於識;不起細滑,不依細滑而起於識;不起意,不依意而起於識;不起今世、後世,不依今世、後世而起於識;不起於愛,莫依愛而起於識。所以然者,緣愛有受,緣受有有,緣有有`[生=生緣生有【三】]`生、死、愁、憂、苦、惱,不可稱計。是謂有此五苦盛陰,無有我、人、壽、命、士夫、萠兆、有形之類。若眼起時,`[亦=則起亦【三】]`亦不知來處;若眼滅時則滅,亦不知去處。無有而眼生,已有而眼滅,皆由合會諸法因緣。所謂因緣法者,緣是有是,無是則無。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受=取【聖】]`受,受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愁、憂、苦、`[惱=樂【三聖】]`惱、不可稱計。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無有而生,`[*5-3]已=以【三聖】*`已有而滅,亦復不知來處,亦不知去處,皆由合會諸法因緣。是謂,長者!名為空行第一之`[法=法也【三】]`法。」
是時,阿那邠祁長者悲泣涕零不能自止。
時,舍利弗語阿那邠祁曰:「以何因緣悲感乃爾乎?」
長者報曰:「我不悲感。所以然者,我昔日來數承事佛,亦復尊敬諸長`[老=者【聖】]`老比丘,亦不聞如斯尊重之法,如舍利弗之所演說。」
是時,阿難語阿那邠祁曰:「長者當知,世間有二種之人,如來之所說。云何為二?一者知樂,二者知苦。彼習樂之人,所謂尊者耶輸提族姓子是。彼習苦之人,婆伽梨比丘是。又復,長者!耶輸提比丘`[解空=空行【三】]`解空第一;信解脫者,婆伽梨比丘。又復,長者!知苦之人、知樂之人,二人心俱解脫,二俱如來弟子無與等者,由其不沒不生,二人勤受佛教,亦無懈廢,但心有增減故。人有知者,有不知者,如長者之所說:『我昔`[已=以【聖】]`已來承事諸佛,恭敬長老比丘,初不聞如斯尊重之法,如舍利弗之所說。』耶輸提比丘`[視=觀視【三】]`視於地,而心得解脫;婆伽梨比丘觀視`[於=如【聖】]`於刀,即時心得解脫。是故,長者!當作如婆伽梨比丘之比。」
是時,舍利弗廣與說法,勸令歡喜,使發無上之心,即從坐起而去。
舍利弗、阿難去未久,須臾之頃阿那邠祁長者命終,便生三十三天。爾時,阿那邠祁天子有五事功德,勝彼諸天。云何為五?所謂天壽、天色、天`[樂=顏【宋】,頟【聖】]`樂、天威神、天光明。爾時,阿那邠祁天子便作是念:「我今獲此天身,皆由如來之恩。今我不宜於五欲自娛樂,先應至世尊所,拜跪問訊。」
時,阿那邠祁天子將諸天`[人=子【聖】]`人,前後圍繞,持諸天花散如來身上。時如來在舍衛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在虛空中,叉手向世尊,便說斯偈:
「此是`[祇洹界=~Jetavanam.]`祇`[8]洹=桓【宋元】*`洹界, 仙人眾娛戲,
法王所治處, 當發歡悅心。」
爾時,阿那邠祁天子說斯偈已,如來默然可`[之〔-〕【聖】]`之。時,彼天子即生此念:「如來`[10]已=以【聖】*`已然可我。」即捨神足,在一面立。
時,阿那邠祁天子白世尊言:「我是須達,又名阿那邠祁,人所明了,亦是如來弟子受聖尊教。今取命終,生三十三天。」
世尊告曰:「汝由何恩今獲此天身?」
天子白佛:「蒙世尊之力,得受天身。」時,阿那邠祁天子復以天華散如來身上,亦散阿難及舍利弗身上,遍遶祇`[*8-1]洹=桓【宋元】*`洹七匝還沒不現。
是時,世尊告阿難曰:「昨夜有天`[子〔-〕【三】]`子來至我所,`[便說斯=而說此【三】,說斯【聖】]`便說斯偈:
「『此是祇`[*8-2]洹=桓【宋元】*`洹界, 仙人眾娛`[戲=樂【聖】]`戲,
法王所治處, 當發歡`[悅=喜【三】]`悅心。』
「是時,彼天子繞祇`[*8-3]洹=桓【宋元】*`洹七匝便退而去。汝今阿難!汝頗識彼天子乎?」
阿難白佛言:「必當是阿那邠祁長者也。」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善哉!乃能以未知智而識彼天子。所以然者,彼是阿那邠祁天子。」
阿難白佛言:「阿那邠祁!今生天上為名何等?」
世尊告曰:「即名阿那邠祁。所以然者,彼天即生之日,諸天各各有此言:『此天子在人中時,是如來弟子,恒等心普施一切,周窮濟乏,作此功德已,此是三十三天,`[今=令【聖】]`今故續名阿那邠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阿難比丘有【三】]`有大功德智慧成就,阿難比丘今在學地,`[智〔-〕【聖】]`智慧無與等者。所以然者,阿羅漢所應`[18]知=智【聖】*`知者,阿難便知之。過去諸佛世尊所應學者,阿難皆明了知。過去時亦有斯人,聞便了`[*18]`知,如我今日阿難比丘瞻望方知之:『如來須是;如來不須是。』過去諸佛弟子入三昧方知未然之事,如我今日阿難比丘覩便曉了。」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博有所知,有勇猛精進,念不錯亂,多聞第一,堪任執事,所謂阿難比丘`[是=是爾【三】]`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II. 59. Sattabhariyā.,[Nos. 141-143].]`(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那邠祁長者有兒婦名曰`[善生=~Sujātā.]`善生,顏貌端`[正=政【聖】]`正,面如桃華色,王波斯匿大臣之女,憑`[其=具【宋】]`其姓望,`[恃=依【三】]`恃其豪族,亦不恭敬姑嫜及其夫聟,亦不事佛、法及比丘僧,亦不敬奉三尊。
是時,阿那邠祁長者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長者白世尊言:「近與兒取婦,是波斯匿王第一大臣之女,自恃其姓望,不承事三尊、長老尊卑,唯願世尊當與說法,使發歡喜,心開意解。」
爾時,如來默然許可長者所說。
時,長者復白佛言:「唯願世尊當受我請及比丘僧。」
爾時,長者`[*18-6]以=已【三】*`以見如來默然受請,即從座起,禮佛`[三=遶三【聖】]`三匝而去。還至家中,辦具種種飲食,敷好坐具,尋白:「時至,唯願世尊當受我請,飲食`[*10-1]已=以【聖】*`已具。」
爾時,世尊將`[諸〔-〕【三】]`諸比丘眾,前後圍繞,至長者家,就座而坐。爾時,長者更取小座,在如來前坐。
爾時,世尊告善生女人曰:「長者女當知,夫為婦人有四事。云何為四?有婦如似母,有婦似`[親=親親【三聖】]`親,有婦似賊,有婦似婢。汝今當知,婦似母者,隨時瞻視夫主,不令有乏,承事供養。爾時,諸天便復將護,若人、非人不得其便,死便生天。是謂,長者!`[此=女此【三】]`此名婦人似母者也。
「彼云何有婦似親`[親=親者【三】]`親?於是,長者婦見夫已,無有增減之心,同其苦樂,是謂其人似親親者也。
「彼云何名為婦如似賊?於是,女人若見夫已,便懷瞋恚,憎`[疾=嫉【三】]`疾夫主,亦不承事恭敬禮拜,見輒欲害,心在他所。夫不親婦,婦不親夫,不為人所愛敬,諸天不擁護,惡鬼侵害,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是謂斯人如似賊也。
「彼云何`[名=名為【三】]`名婦人如似婢`[也〔-〕【三】]`也?於是,賢良之婦見夫主隨時瞻視,忍其言語,終不還報;忍其寒苦,恒有慈心,於三尊所,亦生斯念:『此存我在,此衰我`[耗=秏【聖】]`耗。』以此之事,諸天擁護,若人、非人皆悉愛念,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長者女!有此四婦,汝今為在何條?」
時,彼女人`[聞【CB】,間【大】]`聞世尊說此語已,前禮佛足,白世尊言:「唯`[願〔-〕【三】]`願世尊,我今改往修來,更不敢為,自今`[*10-2]已=以【聖】*`已後,`[常=當【三聖】]`常行禮法,如似婢也。」
是時,善生女人還至夫所,頭面禮足:「唯願瞻視,當如婢也。」
是時,善生女人復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漸與說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想,婬為大穢。是時,世尊`[已=以【三聖】]`已知女人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集【元明】]`習、盡、道,爾時世尊盡與女人說之,即於座上得法眼淨,猶如新衣易染為色。此亦如是,分別諸法,善解深妙之義,自歸三尊,而受五戒。
爾時,善生女人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便往至世尊=與諸比丘大眾圍遶俱諸佛【聖】]`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言:「`[尊=世尊【三聖】]`尊恒稱譽豪尊高位,不說卑賤,然我,世尊!不歎豪尊,不說卑賤。處中而說,使得出家學道。」
佛告舍利弗:「汝`[等〔-〕【三】]`等自稱言:『不歎豪尊,不說卑賤,處中而說,得出家學道。』然我今日亦不說上、中、下及受生分。所以然者,夫生甚苦,不足願樂,如彼糞除,少尚極臭,何況積多!今受生分亦復如是,一生、二生猶尚苦難,何況流轉終始而可甘處?由有有生,`[由生〔-〕【三】]`由生有老,`[由老有病=有病由病【三】]`由老有病,有死、愁、憂、苦、惱,何可貪樂,便成五盛陰身。吾今觀此義已,而作是說:『一生、二生猶`[尚=常【聖】]`尚苦難,何況流轉終始而可甘處?』
「若當舍利弗意欲生者,便當發願生豪貴家,不生卑賤。所以然者,舍利弗!眾生長夜為心所縛,不為豪族所縛。然我,舍利弗!處豪貴家,是剎利種,出轉輪聖王。設我不出家學道者,應為轉輪聖王,今捨轉輪聖王位,出家學道,成無上道。夫生卑賤家者,不得出家學道,反墮惡趣。是故,舍利弗!當求方便,降伏於心。如是,舍利弗!當作是學。」
爾時,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九=八【三聖】]`九`[〔-〕=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含=鋡【聖】]`含經卷第`[五十=四十九【三聖】]`五十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大愛道般涅槃品第`[五十二=五十【麗】,五十二之一【明】,五十一【聖】]`五十二
`[[Nos. 144. 145]]`(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毘舍離普會講堂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大愛道遊於毘舍離城高臺寺中,與大比丘尼眾五百人俱,皆是羅漢,諸漏已盡。爾時,大愛道聞諸比丘說:「如來不久當取滅度,不過三月,當在拘夷那竭`[娑=摩【宋】]`娑羅雙樹間。」爾時,大愛道便作是念:「我不堪任見如來取滅度,亦復不堪任見阿難取滅度,我今宜可先取滅度。」
爾時,大愛道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大愛道前白佛言:「我聞世尊不久當取滅度,却後不過三月,在拘夷那竭`[娑=摩【宋聖】]`娑羅雙樹間;我今不堪見世尊及阿難取滅度也,唯願世尊聽我先取滅度。」爾時,世尊默然可之。
爾時,大愛道重白佛言:「自今`[已=以【聖】]`已後,唯願世尊與諸比丘尼說戒。」
佛告之曰:「我今聽比丘尼,還與比丘尼`[說【CB】,禁【大】]`說禁戒,如我本所施行禁戒,無令差錯。」
爾時,大愛道前禮佛足,在佛前立。爾時,大愛道復白佛言:「我今更不見如來顏色,`[亦=亦復【三聖】]`亦不見將來諸佛,不受胞胎,永處無為,今日違離聖顏,永更不覩。」
時大愛道繞佛七匝,亦復繞阿難七匝,盡繞諸比丘眾,`[却=便【三】,各【聖】]`却退而去。還`[27]諸=詣【三】*`諸比丘尼眾中,告諸比丘尼曰:「我今欲入無為涅槃界。所以然者,如來不久當取滅度,汝等各宜`[隨=隨時【三】]`隨所行。」
爾時,差摩比丘尼、優鉢色比丘尼、基利施比丘尼、舍仇梨比丘尼、奢摩比丘尼、鉢陀`[闌=蘭【三聖】]`闌`[30]柘=遮【元明】*`柘比丘尼、婆羅`[*30]`柘羅比丘尼、迦旃延比丘尼、闍耶比丘尼及五百比丘尼,往至世尊所,在一面立。爾時,五百比丘尼,差摩比丘尼最為上首,而白佛言:「我等諸人聞如來不久當取滅度,我等不忍見世尊及阿難先取滅度。唯願世尊聽我等先取滅度,我等今取涅槃,正是其宜。」爾時,世尊默然可之。時差摩比丘尼及五百比丘尼見世尊默然可之,前禮佛足,繞三匝便退而去。還詣本房。
時,大愛道閉講堂門,擊`[乾=揵【三聖】]`乾`[椎=稚【聖】]`椎,於露地敷坐具,騰在虛空,於虛空中坐臥經行,或出火焰,身下出煙,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煙;舉身放焰,舉身放煙;左脅出水,右脅出火;右脅出水,左脅出`[烟=火【三】]`烟;前出火,後出水;前出水,後出火;舉身出火,舉身出水。
爾時,大愛道作若干變化,還在本座,結`[4]加=跏【三聖】*`加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而入初禪;從初禪起而入`[二=第二【三】]`二禪;從第二禪起而入第`[三=二【元】]`三禪;從`[三=第三【三】]`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想知滅;從想知滅起還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想處【三】]`想起`[9]入=還入【三】*`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還入識處;從識處起還入空處;從空處起還入第四禪;從`[第〔-〕【宋元】]`第四禪起還入三禪;從三禪起`[11]入=還入【三】*【聖】`入二禪`[中〔-〕【三】]`中;從二禪起還入初禪;從初禪起`[*11]`入二禪;從二禪起還入三禪;從三禪起還入四禪;已入四禪便取滅度。
爾時,天地大動,東`[13]踊=涌【明】*`踊西沒,西`[*13]`踊東沒,四邊都`[*13]`踊中央沒,又四面涼風起,諸天在空作倡`[伎=妓【三】]`伎樂,欲界諸天涕零悲泣,猶如春月天降甘雨,神妙之天雜碎優鉢華香,又雜碎栴檀而散其上。
爾時,差摩比丘尼、優鉢色比丘尼、基梨施瞿曇彌比丘尼、舍瞿離比丘尼、奢摩比丘尼、`[波=鉢【三】]`波陀蘭遮`[羅〔-〕【三】]`羅比丘尼、`[迦=婆羅遮羅比丘尼迦【三】]`迦旃延比丘尼、闍耶比丘尼,如此上首五百比丘尼等,各`[各〔-〕【三】]`各於露`[地〔-〕【聖】]`地敷坐,飛在虛空,於虛空`[之〔-〕【三】]`之中坐臥經行,作十八變,乃至入想知滅,各取滅度。
爾時,毘舍離城內有大將名曰耶輸提,將五百童子集普會講堂有所講說。時,耶輸提及五百童子`[遙=逢【三】]`遙見五百比丘尼作十八變,見已,歡喜踊躍無量,各共叉手而向彼所。爾時,世尊而告阿難曰:「汝往至耶輸提大將所,而告之曰:『速辦五百床具,五百坐具,五百瓶`[22]酥=蘓【聖】*`酥,五百瓶油,五百輿花,五百裹香,五百車薪。』」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不審世尊欲何施為?」
佛告之曰:「大愛道已取滅度,及五百比丘尼埿洹,我等欲供養舍利。」
爾時,阿難悲泣交集,不能自勝:「大愛道取滅度何其速哉。」
爾時,阿難以手揮淚,便往至耶輸提大將所。
爾時,耶輸提遙見阿難來,皆起前迎,並作是說:「善來,阿難!欲`[何=何所【三】]`何告勅,又行非常。」
爾時,阿難報曰:「我是佛使,欲有所告勅。」
時,大將咸共問曰:「欲何所告勅?」
阿難報曰:「世尊告大將曰:『當辦五百`[24]床=床具【三】*`床,五百坐具,五百瓶`[*22-1]酥=蘓【聖】*`酥,五百瓶油,五百輿花,五百裹香,五百車薪,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皆取滅度,我等`[往=欲往【三】]`往供養舍利。』」
爾時,大將悲泣交集,而作是說:「大愛道取滅度何其速哉!及五百比丘尼取滅度甚為速哉!誰當教`[授=將【聖】]`授我等,教化分檀布施?」
爾時,耶輸提大將即辦五百`[*24-1]床=床具【三】*`床,五百坐具,五百瓶油、`[*22-2]酥=蘓【聖】*`酥、薪,及諸耶維之具,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耶輸提大將白世尊言:「如來所約勅供養之具,今日已辦。」
佛`[告=告之【三】]`告曰:「汝今各取大愛道身及五百比丘尼身,出毘舍離到曠野之處,吾欲於彼供養舍利。」
耶輸提大將白佛言:「唯然,世尊!」
是時,長者即往至大愛道`[等=寺【三】]`等所,告一人曰:「汝今施梯,`[登=撜【聖】]`登牆入內,`[徐=徐徐【三】]`徐開門,無令有聲。」
是時,彼人如彼教勅,即入開門,復勅五百人各`[舉=舉輿【三】]`舉舍利著于床上。爾時,有`[二〔-〕【聖】]`二沙彌尼在,一名難陀,二名優般難陀。是時,二沙彌尼語大將曰:「止!止!大將!勿觸擾諸師。」
耶輸提大將報曰:「汝師不為睡眠,皆取滅度。」
爾時,二沙彌`[33]聞=尼聞【三】*【聖】`聞諸師皆取滅度,心懷恐怖,即自思惟,觀有`[習=集【聖】]`習之法皆是盡法,即於坐處得三明六通。爾時,二沙彌尼即飛在虛空中,先至曠野之中作十八變,坐臥經行,身出水火,變化無量,即於無餘涅槃界而取般涅槃。
爾時,世尊將諸比丘僧,前後圍遶,往至大愛道比丘尼寺`[中〔-〕【三】]`中。爾時,世尊告阿難、難陀、羅云:「汝等`[舉=輿【三】]`舉大愛道身,我當躬自供養。」
是時,釋提`[37]桓=洹【聖】*`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即從三十三天上,譬如力`[士=人【三聖】]`士屈伸臂頃來至毘舍離,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其中漏盡比丘皆見釋提`[*37]`桓因及三十三天,其不漏盡有欲比丘,及`[比丘〔-〕【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未漏盡者,亦不見釋提`[*37]`桓因及三十三天。
爾時,梵天王遙知如來心中所念,將諸梵天從梵天上沒,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毘沙門天王知世尊心中所念,`[將=將諸【三】]`將閱叉、鬼神,到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提`[地=頭【聖】]`地賴吒天王將諸乾沓和,從東方來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毘婁勒`[叉〔-〕【聖】]`叉天王將諸無數拘槃`[荼=茶【三】]`荼,從南方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毘婁`[波=愽【聖】]`波叉`[天=大天【聖】]`天王將諸龍神來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及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各各知如來心中所念,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釋提`[*37-3]桓=洹【聖】*`桓因、毘沙門天王前白佛言:「唯願世尊勿自勞神,我等自當供養舍利。」
`[佛=弗【明】]`佛告諸天:「止!止!天王!如來自`[當知=知斯【宋】]`當知時。此是如來所應修行,非是天、龍、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長養恩重,乳`[哺=餔【聖】]`哺懷抱,要當報恩,不得不報恩。然諸天當知,過去諸佛世尊所生母先取滅度,然後諸`[佛=佛又諸佛【宋】]`佛世尊皆自供養`[9]虵旬=耶維【三】*`虵旬舍利。正使將來諸佛世尊所生之母先取滅度,然後諸佛`[皆自供養〔-〕【三聖】]`皆自供養。以此方便,知如來應自供養,非天、龍、鬼神所及也。」
爾時,毘沙門天王告五百鬼曰:「汝等往至栴檀林中,取`[香=栴檀【三】]`香薪來,當供養`[*9-1]虵旬=耶維【三】*`虵旬。」時,五百鬼聞天王語已,即往至栴檀林中,取栴檀薪來至曠野之間。
是時,世尊躬自舉床一脚,難陀舉一脚,羅云舉一脚,阿難舉一脚,飛在虛空,往至彼塚間;其中`[四【CB】,[-]【大】]`四部之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舉五百比丘尼舍利至`[於=大【三】]`於塚間。爾時,世尊告耶輸提大將曰:「汝今更辦二`[床=床具【三】]`床,二坐具,二車薪、香花供養二沙彌尼身。」
耶輸提大將白佛言:「唯然,世尊!」尋時,即辦供養之具。
爾時,世尊以栴檀木各傳與諸天。是時,世尊復告大將曰:「汝今各取五百舍利,`[各〔-〕【聖】]`各分別而供養之,二沙`[彌=彌尼【三聖】]`彌亦復使然。」
時,大將受佛教已,各各分別而取供養,即取`[虵【CB】,蛇【大】]`虵旬。爾時,世尊復以`[栴【CB】,旃【大】]`栴檀木著大愛道身上。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一切行無常, 生者必有盡,
不生則不死, 此滅為最樂。」
爾時,諸天、人民皆悉雲集在於塚間;天、人大眾十億姟那術。`[時=他時【元明】]`時大將`[(火滅…婆)十一字=復取火滅【宋】]`火滅已,復取舍利而起偷婆。
佛告大將曰:「汝今取五百比丘尼舍利與起偷婆,長夜之中受福無量!所以然者,世間有四人起於偷婆。云何為四?若有人與如來、至真、等正覺起於偷婆,`[轉=與轉【三】]`轉輪聖王,與`[聲聞〔-〕【三】,辟【聖】]`聲聞、辟支`[佛=佛及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與【三】]`佛起偷婆者,受福無量。」爾時,世尊與諸天、人民說微妙之法,勸令歡喜。爾時,天與人有一億,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諸天、人民、乾沓和、阿須`[輪=倫【三】]`輪、四部之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舍衛城內有比丘尼名曰婆陀,將五百比丘尼於彼遊化。時,婆陀比丘尼在閑靜之處,而自思惟,結`[*4-1]加=跏【三聖】*`加趺坐,繫念在前,自憶無數宿命之事,復自笑。有比丘尼遙見婆陀比丘尼笑,見已,便往至比丘尼所:「今婆陀比丘尼獨在樹下而笑,將有何緣?」
時,五百比丘尼即相將至婆陀比丘尼所,頭面禮足。爾時,五百比丘尼白婆陀曰:「有何因緣獨坐樹下而笑耶?」
爾時,婆陀比丘尼告五百比丘尼曰:「我向者在此樹下,自憶無數宿命之事,復見昔日所經歷身,死此生彼,皆悉觀見。」
時,五百比丘尼復白言:「唯願當說曩昔之緣。」
時,婆陀比丘尼告五百比丘尼曰:「過去久遠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曰毘婆尸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現於世。爾時,世界名槃頭摩,人民熾盛不可稱計。爾時,如來遊彼國界,將十六萬八千比丘眾,前後圍繞而為說法。時佛名號流布四遠:『毘婆尸佛者眾相具足,是一切人良祐福田。』
「爾時,彼國界中有童子名曰梵天,顏貌端`[正=政【聖】]`正,世之希有。時,彼童子手執寶蓋而行`[*27-1]諸=詣【三】*`諸街巷中。時有居士婦亦復端正,亦從此道行,眾人皆共觀看。時童子便作是念:『我今亦復端正,手執寶蓋,眾人皆不觀視我身,此諸人民皆共觀此女人。我今要當作方便,使人觀視我。』時彼童子即出彼城,往至毘`[婆=波【聖】]`婆尸佛所,手執寶華,供養七日七夜,亦作誓願:『設當毘婆尸佛有此神足,有此神力,是世間、`[天=無【三】]`天上福田,持此功德,使我將來之世作女人身,人民見之莫不喜踊。』
「爾時,彼童子七日七夜供養彼佛已,隨命長短,後便生三十三天,於`[彼=彼復【三】]`彼作女`[26]人〔-〕【三】*`人身,極為端正,玉女中第一,以五事功德勝彼天女。云何為五?所謂天壽、天色、天樂、天威福、天自在。時三十三天見已,各自說曰:『此天女者,極為殊妙,無與等者。』其中或有天子作是說:『此天女我應得以為`[天后=夫婦【聖】]`天后。』各相競`[爭=諍【聖】]`爭。時大天王說曰:『汝等勿共`[鬪=聞【元】]`鬪訟,其中能說極妙`[法=偈【三】]`法者,便以此天女與之作婦。』
「爾時,有一天子便說斯偈:
「『若起若復坐, 寤寐無有歡,
設我眠睡時, 然後乃無欲。』
「爾時,復有天子而說斯偈:
「『汝今故為樂, 於眠無念想,
我今興欲念, 如似打戰鼓。』
「爾時,復有天子而說斯偈:
「『設`[復=有【聖】]`復打戰鼓, 猶有休息時,
我欲馳速疾, 如水流不停。』
「爾時,復有天子而說斯偈:
「『如水`[漂=㵱【聖】]`漂大木, 猶有休息時,
我恒思想欲, 如殺`[象=鳥【宋聖】]`象不眴。』
「爾時,諸天中最尊天子與諸天人而說斯偈:
「『汝等猶閑暇, 各能說斯偈,
我今不自知, 為存為亡乎?』
「爾時,諸天人白彼天子曰:『善哉!天子!所說偈者極為清妙。今`[日=以【三】]`日此天女奉貢天王。』爾時,天女即入天王宮。汝等諸`[天=妹【三】]`天勿有猶豫。所以然者,爾時童子供養佛上寶蓋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爾時童子身者,即我身是也。
「過去三十一`[劫=劫中【三】]`劫有式詰如來,出現於世,遊化於野馬世界,與大比丘眾十六萬人俱。爾時,彼天女後便命終而生人中,受女人身,極為端正,世之希有。時式詰如來到時,著衣持鉢,入野馬城乞食。時彼天女人復為長者婦,以好飲食,奉上式詰如來,`[普=亦【三聖】]`普作誓願:『持此功德之業,所生之處莫墮三惡趣,顏貌端正,與人殊異。』
「爾時,彼女人後便命終生三十三天,於彼復作女人身,極為端正,有五事功德勝彼諸天。爾時天女,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彼=時【三】]`彼女人者,則我身是。
「即於彼劫毘舍羅婆如來出現於世,爾時天女隨壽長短,命終之後來生人中,受女人身,顏貌端正,世之希有。復與長者居士作婦。爾時,長者婦復以妙衣好服奉上如來,發此誓願:『使我將來之世得作`[女=女人【三】]`女身。』時彼婦`[女=人【三】]`女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顏貌端正,勝彼天女。爾時彼女人者,豈異人乎?莫作斯觀。所以然者,爾時女人者,則我身是。
「時彼女人隨壽長短,命終之後,來生人中,在波羅㮈大城,與月光長者作`[婦〔-〕【三】]`婦婢,顏貌麁醜,人所惡見。自毘舍羅婆去世,更無`[佛=佛出【三】]`佛。爾時,`[13]各=辟支【三】*`各佛遊化。時月光長者婦告其婢曰:『汝在外遊行,求覓沙門!顏貌端正,入吾意者,將來在家,吾欲供養。』爾時,彼婢即出家中,在外求覓沙門!遇見`[*13]`各佛城內遊乞,`[然=然彼【三】]`然顏貌麁惡,姿色醜弊。時彼婢使語`[*13]`各佛曰:『大家欲見,願屈至家。』即入白`[主=王【聖】]`主:『沙門已至,可往相見。』
「時長者婦見沙門已,心不歡樂,即語其婢:『此還發遣,吾不布施。所以然者,由其顏貌麁弊故。』爾時,其婢語夫人`[曰設夫人〔-〕【宋】]`曰:『設`[夫人〔-〕【元明】]`夫人不惠施沙門者,我今日所應食分,盡用惠施。』時彼夫人即出食分,細麨一`[升=斗【三】]`升。時彼婢`[便=使【三】]`便授與`[沙門=沙門時【三】]`沙門,`[*13-3]各=辟支【三】*`各佛受此食已,飛在虛空作十八變。時長者婢復作`[誓=是【明】]`誓願:『持此功德,所生之處莫墮三惡趣,使我將來之世,得作女`[人=身【三】]`人,極為端正。』
「時彼`[*13-4]各=辟支【三】*`各佛手擎鉢飯,遶城三匝,`[月=時月【三】]`月光長者將五百商人`[集=集會【三】]`集普會講堂。時彼城中男女大小,見各佛擎鉢飯,飛在虛空,`[見=坐見【聖】]`見已,`[相=自相【三】]`相謂言:『斯是何人功德乃爾`[乎=于【聖】]`乎?`[遇=誰遇【三】]`遇此`[*13]`各佛`[飯=飲【三】]`飯食惠施?』
「時長者婢`[語=白【三】]`語夫人曰:『`[出=願出【三】]`出觀`[向=看【三】,向者【聖】]`向沙門神德,飛在虛空作十八變,神德無量。』時長者婦告其婢曰:『`[今=汝今【三】]`今所惠施沙門之食,設獲福者,盡持與我,我當與汝二日食直。』其婢報曰:『`[不=我不【三】]`不堪任以福相與。』夫人告曰:『與汝四日食直,乃至十日食直。』其婢報曰:『我不堪任以福相與。』夫人告曰:『我今與汝百枚金錢。』其婢報曰:『`[我=我亦【三】]`我不須。』夫人復告:『與汝二百,乃至千枚金錢。』其婢報曰:『我亦不須。』夫人告曰:『我`[36]免=勉【聖】*`免汝身,使不作婢。』`[婢=其婢【三】]`婢報曰:『我亦不須求為良人。』夫人復告:『汝`[作=為【三】]`作夫人,我為婢使。』其婢報曰:『我亦不須求為`[夫=良【三】]`夫人。』夫人告曰:『我今當取汝撾打,毀`[兀=杌【三】]`兀耳鼻,截汝手足,當斷汝頭。』其婢報曰:『如斯之痛,盡堪任受,終不`[以=已【聖】]`以福而相惠施;身屬大家,心善各異。』爾時,長者婦即`[撾=撾打【三】]`撾其婢。
「時五百商人各作斯論:『此神人者今來乞食,必當是我家施與。』時月光長者發遣諸人,還來入家,見夫人取婢鞭打,即問之曰:『以何因緣而鞭此婢。』時婢便以斯因緣具白。時月光長者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攝夫人`[以〔-〕【三】]`以為婢使,使其`[婢=婢身【三】]`婢代夫人處。
「爾時,波羅捺城有王治化,名梵摩達。時彼大王聞月光長者飯辟支佛,甚懷喜悅,乃遇真人,隨時惠施。梵摩達王即遣人召月光長者,而告之曰:『汝實飯神仙真人乎?』長者白王:『實遇真人,以食惠施。』時梵摩達王尋時賞賜,更增職位。時長者婢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顏貌殊妙,世之希有,`[五=有五【三聖】]`五事功德勝彼諸天。諸妹莫作是觀,爾時長者`[婢=婢者【三聖】]`婢,即我身是也。
「於此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拘`[樓=屢【聖】]`樓孫如來。時彼天女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生於人中。爾時,`[耶=與耶【三】]`耶若達梵志作女。時此女人復飯如來,`[5]發=發此【三】*`發誓願,求作女人身。後命終生三十三天,顏貌端正,勝諸天女。復從彼命終,生於人中。
「爾時,拘那含牟尼佛出現於世。時彼天女為長者女,復以金華供養拘那含牟尼佛:『持此功德,所生之處,莫墮三惡趣,使我後身得作女人身。』時此女人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於彼端正,出眾天女上,有五事功德而不可及。爾時長者女供養拘那含牟尼佛,豈異人乎?莫作斯觀,爾時`[長者〔-〕【三】]`長者女人,則我身是。
「時彼天女隨壽長短,來生人中,復與長者作婦,顏貌殊特,世`[間=之【三】]`間希有。
「爾時,迦葉如來出現於世。時`[長=彼長【三】]`長者婦七日七夜,供養迦葉佛,`[*5-1]發=發此【三】*`發誓願言:『使我將來世得作女`[*26-1]人〔-〕【三】*`人身。』時長者婦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有五事功德勝彼天女。爾時長者婦供養迦葉佛者,豈異人乎?莫作斯觀,爾時長者婦,則我身是。
「於此賢劫釋迦`[文=文佛【三】]`文出現於世,時彼天女命終之後生羅閱城中,與劫毘羅婆羅門作女,顏貌端正,出諸女`[*26-2]人〔-〕【三】*`人表。劫`[毘=毘羅【三】]`毘婆羅門女正`[以=似【元明聖】]`以紫`[磨=摩【聖】]`磨金像,至彼女人所,`[黮=黤黮【三】]`黮如似墨,意不貪五欲。諸妹莫作斯觀,此女人身豈異人乎?爾時婆羅門女者,則我身是`[也〔-〕【三】]`也。諸妹當知,緣昔日功報,與比鉢羅摩納作婦,所謂摩訶迦葉是。尊大迦葉先自出家,後日我方出家,自憶昔日所經歷女人之身,是以今故自笑耳。我以無智自蔽,供養六如來,求作女人身,以此因緣,故笑昔日所經歷。」
爾時,眾多比丘聞婆陀比丘尼自憶宿命無數世`[時〔-〕【三】]`時事,即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如來。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聲聞之中比丘尼,自憶無數世事如斯人乎?」
`[比=諸比【三】]`比丘白佛:「不`[見=見也【三】]`見。世尊!」
佛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自憶宿命無數世事,劫毘羅比丘尼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S. 15. 6. Sāsapā.]`(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前白佛言:「`[劫=~Kappa.]`劫為長短、為有限乎?」
佛告比丘:「劫極長遠,我今與汝引譬,專意聽之,吾今當說。」爾時,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比丘當知,猶如鐵城縱廣一由`[旬=旬高一由旬【三】]`旬,芥子滿其中,無空缺處,設有人來百歲取一芥子,其鐵城芥子猶有減盡,然後乃`[至〔-〕【三】]`至為一劫,不可稱計。所以然者,生死長遠無有邊際,眾生恩愛縛著,流轉生死,死此生彼,無有窮已,我於其中厭患生死。如是,比丘!當求巧便,免此愛著之想。」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五十=四十九【三聖】]`五十`[〔-〕=光明皇后願文【聖】]`
增壹阿`[24]含=鋡【聖】*`含經卷第`[五十一=五十【三聖】]`五十一`[(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大愛道般涅槃`[分〔-〕【三】]`分品第`[五十二=五十【麗】,五十二之二【明】,五十二品分之餘【聖】]`五十二
`[~S. 15. 5. Pabbata.]`(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白`[佛言世尊=世尊曰【三】]`佛言:「世尊,劫為長遠。」
佛告比丘:「劫極`[遠=長遠【三】]`遠,不可以筭籌量。我今當與汝引譬喻,善思念之,吾今當為汝說。」爾時,彼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猶=譬【三】]`猶如大石山縱廣一`[由旬=~Yojana.]`由旬,高一由旬,設有人來手執天衣,百歲一拂,石猶`[磨=摩【三】]`磨滅,劫數難限。所以然者,劫數長遠,無有邊際。如此非一劫、百劫。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限量,無有邊際。眾生之類,無明所`[弊=蔽【三】]`弊,流浪生死,無有出`[期=其【聖】]`期,死此生彼,無有窮已,我於其中厭患生死。如是,比丘!當求巧便,免此愛著之想。」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隨時聞法有五功德,恒不失時。云何為五?未曾聞法便聞之,已聞便`[持=受持【三】]`持,除去狐疑,亦無邪見,解甚深之法,是謂,比丘!隨時聞法有此五功德。是故,比丘!`[當念常=常當念【三聖】]`當念常聽甚深之法,此是我之教`[誡=戒【聖】]`誡。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 V. 34. Sīha.]`(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毘舍離摩訶婆那園=~Vesālī, Mahāvana.]`毘舍離摩訶婆那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師…將=~Sīha senāpati.]`師子大將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如來告大將曰:「施主檀越有五功德。云何為五?
「於是,施主名聞遠布,某甲村中有此好施之人,周窮濟乏,無`[有=所【三】]`有愛惜,是謂,師子大將,第一功德`[施=由施【三】]`施主所致。
「復次,師子大將,施主檀越若至`[剎利眾=~Khattiya-parisa.]`剎利眾、婆羅門眾、沙門眾中,皆無所畏,亦無疑難,是謂,師子!第二功德。
「復次,施主檀越多為人所愛念,普來宗仰,如子愛母,其心不相離,施主亦復如是,多為人`[所〔-〕【三】]`所愛。
「復次,師子!施主檀越布施之時,發歡喜心,以有歡`[喜=心【三】]`喜即有悅豫,意性堅固,是時便自覺有樂有苦,亦`[變=不變【三】,無變【聖】]`變悔,如實`[而〔-〕【三】]`而自知。云何自知,知有苦諦、苦`[習=集【元明聖】]`習、苦盡、`[出=苦出【三】]`出要諦,如實知之。」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施為眾福具, 而逮第一義,
其能`[憶=億【聖】]`憶施者, 便發歡`[喜=悅【三聖】]`喜心。
「復次,師子長者!施主檀越布施之時,身壞命終,生三十三天,又有五事勝彼諸天。云何為五?一者顏貌豪貴,威神光明;二者所欲自在,無事不果;三者若檀越施主生人中者,值富貴家;四者饒財多寶;五者言從語用。是謂,師子!檀越有此五功德引入善道。」
爾時,師子大將聞佛所說,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前白佛言:「唯願世尊及比丘僧當受我請。」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時,師子大將`[以=已【三】]`以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家中,辦具種種飲食,敷好坐具,即白:「時至,今正是時,唯願大聖垂愍臨顧。」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將`[諸〔-〕【三】]`諸比丘眾,前後圍遶,至大將家,各次第坐。`[(爾時…次第坐)十六字〔-〕【宋】]`爾時,師子將軍見佛及比丘僧已次第坐,手自斟酌行種種飲食。爾時,大將行食之時,諸天在虛空中而告之曰:「此是阿羅漢,斯人向阿羅漢,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此是阿那含,此人向阿那`[*24-1]含=鋡【聖】*`含,此人是斯陀`[*24]`含,斯人向斯陀`[*24]`含道,此人是須陀洹,斯人向須陀洹道,是人七生往返,此人一生,`[是=此是【三】]`是持信,此人奉法,此是利根,此是鈍根,此人下卑,此人精進持戒,此人犯戒,施此人得福多,施此`[人〔-〕【三】]`人得福少。」
`[爾〔-〕【三】]`爾時,師子大將聞諸天語已,亦不經懷,見如來食已訖,除去鉢器,更取小座,`[如=在如【三】]`如來前坐。爾時,師子大將白世尊言:「我向者有諸天來至我所,而告`[之=我【三】]`之曰:『從羅漢,至犯戒。』皆具白如來。雖聞斯言,亦不經懷,`[23]亦=亦復【三】*`亦不生此念:『我當捨此施彼,捨彼施此。』然我復生斯念:『應施一切眾生,有形之類,由食而存,無食則喪,我躬自從如來聞說斯偈,恒在心懷而不忘失。云何`[名為=為一【三】]`名為`[偈=一偈【聖】]`偈:
「『「施當普平等, 終不有所逆,
必當遇`[聖賢=賢聖【三】]`聖賢, 緣斯而得度。」
「『是謂,世尊!斯偈所說。』我躬從如來聞之,恒念奉行。」
佛告大將:「善`[哉=哉善哉【三】]`哉!斯名菩薩之心,平等惠施。若菩薩布施之時,亦不生此念:『我當與此,置此。』恒有平等而惠施,亦復有此念:『一切眾生有食則存,無食則`[亡=喪【三】]`亡。』菩薩行施之時,亦復思惟此業。」便說斯偈:
「夫人修其行, 行惡及其善,
彼彼自受報, 行終不衰耗。
如人尋其行, 即受其果報,
為善獲`[其=不【明】]`其善, 作惡受惡報。
為惡及其善, 隨人之所習,
如似種五穀, 各獲其果實。
「師子大將!當以此方便,知善`[惡=惡故【三】]`惡各有其行。所以然者,從初發意至于成道,心無增減,不`[選=撰【聖】]`選擇人,亦不觀其地。是故,師子!若欲惠施之時,恒念平等,勿興是非之心。如是,師子!當作是學。」
爾時,世尊復說嚫曰:
「施歡人所愛, 眾人所稱歎,
所至無疑難, 亦無嫉妬心。
是故智者施, 除去諸惡想,
長夜至善處, 諸天所嘉歎。」
爾時,世尊說斯語已,便從坐起而去。
爾時,師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往`[至=到【三】]`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波斯匿王白世尊言:「夫施之家當`[施=於【三聖】]`施何處?」
`[世=施世【三聖】]`世尊告王:「隨心所歡,便於彼施。」
王復白佛:「為施何處,得大功德?」
佛告王曰:「`[汝=汝前【三】]`汝所問當施何處,今復問獲福功德。」
王白佛言:「我今問如來為施何處,獲其功德?」
佛告王曰:「吾今還問,王隨所樂,還報吾。云何?大王!若有剎利子來,婆羅門子來,然愚惑無所知,心意錯亂,恒不一定,來至王所,而問王言:『我等當恭奉聖`[王=眾【聖】]`王,隨時所須。』云何?大王!須此人在左右`[乎=于【聖】]`乎?」
王白佛言:「不須也。世尊!所以然者,由彼人無有黠慧,心識不定,不堪`[3]候=俟【三聖】*`候外敵之所致也。」
佛告王曰:「云何?大王!若剎利、婆羅門種多諸方便,無有恐難,亦不畏懼,能`[除=降【三聖】]`除外敵,來至王所,而白王言:『我等隨時瞻奉聖王,唯願`[恩垂=垂恩【三】]`恩垂當見納受。』云何?大王!當受斯人`[不=不乎【三】]`不。」
王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當納受斯人,所以然者,由彼人堪任`[*3-1]候=俟【三聖】*`候外敵,無有畏難,`[*23-1]亦=亦復【三】*`亦不恐懼。」
佛告王曰:「今比丘亦復如是,諸根完具,捨五成六,護一降四,施`[此=是【聖】]`此之人,獲福最多。」
王白佛言:「云何比丘捨五成六,護一降四?」
佛告王曰:「`[於=施【聖】]`於是,比丘`[捨〔-〕【三】]`捨貪欲蓋、瞋恚蓋、睡`[眠=眠蓋【三】]`眠、`[調疑=調戲蓋疑蓋【宋】,掉戲蓋疑蓋【元明】]`調、疑,如是,比丘!名為捨五。云何比丘成就六?王當知之,若比丘見色已,不起色想,緣此`[12]護=獲【聖】*`護眼根,除去惡不善念而`[*12]`護眼根,若耳、鼻、`[口=舌【三聖】]`口、身、意不起意識而`[*12]`護意根,如是,比丘成就六。云何比丘而`[*12]`護一,於是,比丘繫念在前,如是,比丘而`[*12]`護一。云何比丘而降四?於是,比丘降身魔、欲魔、死魔、天魔,皆悉降伏,如是,比丘降伏於四。如是,大王!`[捨=詣【明】]`捨五`[15]就=成就【三】*`就六,`[*12]`護一降四,施如此之人,獲福難量。`[大王=夫為【三聖】]`大王!邪見與邊見相應,如斯之人施蓋無益。」
時,王白佛言:「如是,世尊!施斯之人其福難量,若比丘成就一法,福尚難量,何況餘者。云何為一法?所謂身念是也。所以然者,尼`[17]乾=揵【三】*,健【聖】*`乾子恒計身行、`[意行不計口行=不計口行意行【三】,不計口行【聖】]`意行,不計口行。」
佛告王曰:「尼`[*17-1]乾=揵【三】*,健【聖】*`乾子者愚惑,意常錯亂,心識不定,是彼師法故,致斯言耳。彼受身行`[之〔-〕【宋】]`之報,`[蓋=口行之報蓋【三】]`蓋不足言,意行無形而不可見。」
王白佛言:「此三行中何者最重?`[(身行…最重)二十字〔-〕【聖】]`身行耶?口行耶?意`[行=行耶【三】]`行?」
佛告王曰:「此三行`[中=之中【三】]`中意行最重,口行、身行蓋不足言。」
王白佛言:「復何因緣故,說念`[意=身【聖】]`意最為第一?」
佛告王曰:「夫人所行,先意念,然後口發,口`[25]已=以【聖】*`已發,便身行殺、盜、婬,舌根不定,亦無端緒,正使彼人命終,身根、舌根在。大王!彼人何以故身、口不有所`[設=說【三】]`設耶?」
王白佛言:「彼人以無意根`[故=故故【聖】]`故,致斯變耳。」
佛告王曰:「當以此方便,知意根最為重,餘二者輕。」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心之念惡, 即行即施,
於彼受苦, 輪轢于`[轍=𬿣【聖】]`轍。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行即為, 受其善報, 如影隨形。」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言:「如是,如來!為惡之人,身行惡,隨行墮惡趣。」
佛告王言:「汝為觀何等義,而來問我為施何人,獲福益多?」
王白佛言:「我昔至尼`[*17-2]乾=揵【三】*,健【聖】*`乾子所,問尼`[揵=健【聖】]`揵子曰:『當於何處惠施?』尼`[*17]`乾子聞我所問已,更論餘事,亦不見報。時尼`[*17]`乾子語我言:『沙門瞿曇作是說,施我得福多,餘者無福,當施我弟子,不應施餘人,其有人民施我弟子者,其福不可量也。』」
佛告王曰:「爾時,為云何報之?」
王白佛言:「時我便作是念:『或有斯理,惠施如來,其福難量。』今故問佛:『為與何處,其福難量?』然今世尊不自稱譽,亦不毀人。」
佛告王曰:「我`[口=亦【三】]`口不作是說,施我得福多,餘者不得福。但我今日所說,鉢中遺餘,持與人者,其福難量,以清淨之心,著淨水中,普生斯念,斯中有形之類,蒙祐無量,何況人形。但,大王!我今所說施持戒人,其福難量,與犯戒人者,蓋不足言。
「大王當知,如田家子善治其地,除去穢惡,以好穀子著良田中,於中獲子無有限量;亦如`[彼〔-〕【三】]`彼田家子不修治地,亦不除去穢惡而下穀子,`[所=後所【三】]`所收蓋不足言。今比丘亦復如是,若比丘捨五`[*15-1]就=成就【三】*`就六,護一降四,如斯之人,其施惠者,其福無量;與邪見之人,蓋不足言。猶如,大王!剎利種、婆羅門種,意無疑難,能降外敵,當觀亦如羅漢之人,彼婆羅門種意不專定者,`[觀當=當觀【三】]`觀當如邪見之人。」
時,波斯匿王白世尊言:「施持戒之人,其福難量。自今已後,其`[有〔-〕【三】]`有來求索者,終不違逆。若復四部之眾,有所求索者,亦不逆之。隨時給與衣被、飲食、床臥`[具=敷具【聖】]`具,亦復施與諸梵行者。」
佛告之曰:「勿作是說。所以然者,施畜生之類,其福難量,況復人身乎。但我今日所說者,施持戒人難計,非犯戒人。」
波斯匿王白佛言:「我今重復自歸,然世尊殷勤,乃至於斯外道異學`[傳=恒【三】]`傳誹世尊,又且世尊恒歎譽彼人,外道異學貪著利養,又復如來不貪利養。國事`[多猥=猥多【三】]`多猥,欲還所止。」
佛告王曰:「宜知是時。」
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殺庶母百子,即懷變悔:「我造惡`[源=原【三聖】]`源,極為甚多,復用此為?由王位故,殺此百人,誰能堪任除我愁憂?」`[波=時波【三聖】]`波斯匿王復作是念:「唯有世尊能去我憂耳。」時復作斯念:「我今不宜懷此愁憂,默然至世尊所,當駕王威至世尊所。」時波斯匿王告群臣曰:「汝等`[催=摧【聖】]`催駕`[寶羽=羽寶【宋】,羽葆【元明】]`寶羽之車,如前王法,欲出舍衛城,親近如來。」
群臣聞王教已,即時嚴駕羽`[寶=葆【元明】]`寶之車,即來白王言:「嚴駕已訖,王知是時。」
時,波斯匿王即乘羽寶`[車=之車【三】]`車,`[椎=推【聖】]`椎`[鍾=鐘【明】]`鍾鳴鼓,懸繒`[幡=旛【明】,憧【聖】]`幡蓋,人`[從=民之徒【三】,徒【聖】]`從皆著鎧器,諸臣圍遶出舍衛城,往至祇`[11]洹=桓【三】*`洹,步入祇`[*11]`洹精舍,如前王法,除五威儀,蓋、天冠、拂、劍、履屣,盡捨之。至世尊所,頭面布地,復以手摩如來足,`[普=並【元明聖】]`普自陳啟:「我今悔過,改往修來,愚惑不別真偽,殺庶母百子,`[王=由王【三】]`王威力故。今來自悔,唯願納受。」
佛告王曰:「善哉,大王!還就本位,今當說法。」
`[波=時波【三】]`波斯匿王即從坐起,禮世尊足,還詣本位。
佛告王曰:「命極危脆,極壽不過百年,所出無幾。人壽百年,計三十三天一日一夜,計彼日夜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三十三天正壽千歲,計人中壽壽`[十=十二【三】]`十萬歲,復計還活地獄中一日一夜。復計彼日夜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還活地獄中五千歲,或壽半劫,或壽一劫,隨人所作行,或有中夭者,計人中之壽百億之歲。智者恒念普修此行,`[復=我復【三】]`復用此惡為?樂`[少=小【聖】]`少苦多,其殃難計。是故,大王!莫由己身、父母、妻子、國土、人民,施行罪業,亦莫為王身故而作罪本。猶如石蜜為初甜後苦,此亦如是。於短壽之中何為作惡?大王當知,有四大畏恒逼人身,終不可制`[約=却【三聖】]`約,亦復不可呪術、戰鬪、藥草所能抑折,`[生=所謂生【三】]`生、老、病、死,亦如四大山從四方來,各各相就,摧壞樹木,皆悉磨滅,此四事`[者〔-〕【三】]`者亦復如是。大王當知,若生來時,使父母懷憂、愁、苦、惱,不可稱計,若老來至無復少壯,壞敗形貌,支節漸緩,若病來至丁壯之年,無復氣力,轉轉命促,若死來至斷於命根,恩愛別離,五陰各散。是謂,大王!有此四大,皆不得自在。
「若復有人親近殺生,受諸惡原,若生人中,壽命極短。若人習盜,後生貧困,衣不蓋形,食不充口。所以然者,皆由取他財物故,`[故〔-〕【三】]`故致斯變,若生人中受苦無量。若人`[婬他=他婬【宋】]`婬`[他=他妻【元明】]`他,後生人中,妻不貞良。
「若人妄語,後生人中,言不信用,為人輕慢,皆由前世詐稱虛偽故。若人惡言,受地獄罪,若生人中,顏色醜陋,皆由前世惡言,故`[致=獲【三】]`致斯報。若人`[䛴=綺【三】]`䛴語,受地獄罪,`[若生人中〔-〕【聖】]`若生人中,家中不和,恒被鬪亂。所以然者,皆由前身所造之報。若人兩舌,鬪亂彼此,受地獄罪,若生人中,`[家=室家【三】]`家`[不和〔-〕【聖】]`不和,恒有諍訟。所以然者,皆由前世鬪亂彼此之所致`[也〔-〕【三】]`也。
「若人憙憎嫉`[他〔-〕【三】]`他,受地獄罪,若生人中,為人所憎,皆由前世行本之所致也。若人興謀害之心,受地獄罪,若生人中,意不專定。所以然者,皆由前世興斯心故。若復有人習於邪見,受地獄罪,若生人中,聾、盲、瘖瘂,人所惡見。所由爾者,皆因前世行本所致也。
「是謂,大王!由此十惡之報,致斯殃`[舋【麗】,亹【大】(cf. K18n0649_p0704b08; T02n0125_p0786a23)]`舋,`[受=受罪【三】]`受無量`[苦〔-〕【三】]`苦,況復外者乎。是故,大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以理治民,亦莫非理。大王!諸以正法治民者,命終之後皆生天上,正使`[大〔-〕【聖】]`大王,命終之後,人民追憶,終不忘`[失=矣【三】]`失,名稱遠布。
「大王當知,諸以非法治化人民,死後皆生地獄中,是時,獄卒以五縛繫之,其中受苦不可稱量,或鞭,或縛,或捶,或解諸支節,或取火炙,或以`[35]鎔=融【三聖】*`鎔銅灌其身,或剝其皮,或以`[草=革【元明】]`草`[著=擆【元】]`著腹,`[或〔-〕【宋】]`或拔其舌,或刺其體,或鋸解其身,或鐵臼中擣,或輪壞其形,使走刀山劍樹,不令停息,抱熱銅柱,或挑其眼,或壞`[耳=其耳【聖】]`耳根,`[截=或截【三】]`截手足、`[耳=取【明】]`耳鼻,`[42]已=以【三聖】*`已截復生,復舉身形著大鑊中,復以鐵叉擾動其身,不令`[息=止【三聖】]`息住,復從鑊中出,生拔脊筋,持用治車,復使入熱`[炙=灰【三】]`炙地獄中,復入熱屎地獄中,復入刺地獄中,復入`[灰=灰河【三】]`灰地獄中,復入刀樹地獄中,復令仰臥以熱鐵丸`[使=使令【三】]`使食之,腸胃五藏皆悉爛盡,從下而過,復以`[*35]`鎔銅而灌其口,從下而過,於中受苦惱;要當罪畢,然後乃出。如是,大王!眾生入地獄,其事如是,皆由前世治法不`[整=正【元明】]`整之所致也。」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百年習`[放逸=於欲【三】]`放`[逸=欲【聖】]`逸, 後故入地獄,
斯`[竟=意【宋】]`竟何足貪, 受罪難稱計。
「大王!以法`[治=治化【三】]`治,自濟其身,父母、妻子、奴婢、親族將護國事。是故,大王!常當以法治化,`[勿=莫【三】]`勿以非法。人命極短,在世須臾間耳,生死長遠,多諸畏難,若死來至,於中`[呼=啼【三】]`呼哭,骨節離解,身體煩疼。爾時,無有救者。非有父母、妻子、奴婢、僕從、國土、人民所能救也。有此之難,誰堪代者?唯有布施、持戒,語常和悅,不傷人意,作眾功德,行諸善本。」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智者當惠施, 諸佛所嘉歎,
是故清淨心, 勿有懈慢意。
為死之所逼, 受大極苦惱,
至彼惡趣中, 無有休息時。
若復欲來時, 極受於苦惱,
諸根自然壞, 由惡無休息。
若醫師來時, 合集諸藥草,
不遍其身體, 由惡無休息。
若復親族來, 問其財`[貨=化【聖】]`貨本,
耳亦不聞聲, 由惡無休息。
若復移在地, 病人臥其上,
形如枯樹根, 由惡無休息。
若復`[*42-1]已=以【三聖】*`已命終, 身`[命=冷【三】]`命識已離,
形如牆壁土, 由惡無休息。
若復彼死`[屍=尸【聖】]`屍, 親族舉塜間,
彼無可`[持=恃【三】]`持者, 唯福可怙耳。
「是故,大王!當求方便,施行福業,今不為者,後悔無益。」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偈夫為作福者常當離苦患造福受其報今世亦後世是故大王當念作福爾時世尊便說斯偈【三】]`偈:
「如來由福力, 降伏魔官屬,
今已`[還=逮【三】]`還佛力, 是故福力尊。
「是故,大王!當念作福,為惡尋當`[悔=悔過【三】]`悔,更莫復犯。」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雖為極惡原, 悔過漸復薄,
是`[時=照【三】]`時於世間, 根本皆消滅。
「是故,大王!莫由己身,修行其惡,莫為父母、妻子、沙門、婆羅門,施行於惡,習其惡行。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非父母兄弟, 亦非諸親族,
能免此`[惡=患【三】]`惡者, 皆捨歸於死。
「是故,大王!自今`[已=以【聖】]`已後,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Nos. 146-148]]`(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國王波斯匿夜夢見十事,王即覺`[悟=寤【三】]`悟,大用愁怖,懼畏亡國及身、妻、子。明日即召公卿、大臣、明智道士、婆羅門能解夢相者,悉來集會,王即為說夜夢十事,誰能解者。
婆羅門言:「我能解之,恐王聞之,即當不樂。」
王言:「便說之。」
婆羅門言:「當亡國王及王太子、王妻。」
王`[言=語【聖】]`言:「`[云何〔-〕【三聖】]`云何,諸人!寧可`[16]禳=攘【聖】*`禳`[17]厭=𧞣【三】*`厭不耶?」
婆羅門言:「斯事可`[*16-1]禳=攘【聖】*`禳`[*17-1]厭=𧞣【三】*`厭之,當殺太子及王所重大夫人、邊傍侍者、僕從、奴婢,并所貴大臣,以用祠天王;所有臥具、珍`[琦=奇【明】]`琦寶物,皆當火燒,以祠於天。如是,王身及國可盡無他。」
王聞婆羅門言,大用愁憂不樂,却入齋室,思念此事。王有夫人名曰摩利,就到王所,問王:「意故何以愁憂不樂,妾身將有過於王耶?」
王言:「卿無過於我,但莫問是事,卿儻聞之,令汝愁怖?」
夫人答王:「不敢愁怖。」
王言:「不須問也,聞者愁怖。」
夫人言:「我是王身之半,有急`[緩=緩以告我就當【三】]`緩當殺妾一人,`[王=大王【三】]`王安隱不以為怖,願王說之。」
王即為夫人說:「昨夜夢見十事,一者見三釜羅,兩邊釜滿,`[中=中央【三】]`中釜空,兩邊釜沸氣相交往,不入中央空釜中;二者夢見馬口亦食、尻亦食;三者夢見大樹生華;四者夢見小樹生果;五者夢見一人索繩,然後有羊,羊主食繩;六者夢見狐坐金床上,食以金器;七者夢見大牛還從犢子`[22]嗽=𡂡【三】*`嗽乳;八者夢見黑牛群,從四面`[吼鳴=鳴吼【三】]`吼鳴來,相趣欲鬪,當合未合,不知牛處;九者夢見大陂池水,中央濁,四邊清;十者夢見大溪水波流正赤。夢見已,即寤,大用惶怖,恐亡國及身、妻、子、人民。今召公卿、大臣、道人、婆羅門能解`[夢=說【三】]`夢者,時有一婆羅門言:『當殺王太子、所重夫人、大臣、奴婢,以祠於天。』以故致愁耳。」
夫人報言:「大王!莫愁`[夢=夢義【三】]`夢。如人行買金,又以火燒,兼石上`[磨=摩【聖】]`磨,好惡自現。今佛近在祇`[*11-2]洹=桓【三】*`洹精舍,可往問佛,佛解說者可隨佛說。云何信此狂癡婆羅門語,以自愁苦,乃至於斯。」
王方喜寤,即召左右傍臣,速嚴駕車騎,王乘高蓋之車,乘騎`[侍〔-〕【三】]`侍從數千萬人,出舍衛城到祇`[*11-3]洹=桓【三】*`洹精舍,`[下=自下【聖】]`下步到佛所,頭面禮足,長跪叉手,前白佛言:「昨夜夢見十事,願佛哀我,事事解說。」
佛告王曰:「善哉,大王!王所夢者,乃為將來後世現瑞應耳。後世人民不畏禁法,普當`[淫=婬【三】]`淫泆,貪`[有=著【三】]`有妻息,放情婬嫟,無有厭足,`[妬=姤【聖】]`妬忌愚癡,不知慚,`[不知〔-〕【三】]`不知愧,貞`[潔=廉【三】]`潔見棄,佞諂亂國。王夢見三釜羅,兩邊釜滿,中央釜空,兩邊釜沸氣相交往,不入中央空釜中者,後世人民皆當不給足養親貧窮,同生不親近,`[1]反=返【聖】*`反親他人,富貴相從,共相饋遺。王夢見一事,正為此耳。
「`[王【CB】,正【大】]`王夢見馬口亦食,尻亦食,後世人民、大臣、百官、長吏、公卿,`[廩=稟【三】,稟【聖】]`廩食於官,復食於民,賦`[歛=撿【聖】]`歛不息,下吏作姦,民不得寧,不安舊土。王夢見二事,正為此耳。
「王夢見大樹生華,後世人民多逢驅役,心`[焦=憔【三】]`焦意惱,常有愁怖,年`[滿=未滿【三】]`滿三十,頭`[髮=鬚【三】]`髮皓白。王夢見三事正為`[此=是【三】]`此耳。
「王夢見小樹生果,後世女人年未滿十五,便行求嫁,抱兒來歸,不知慚愧。王夢見四事,正為是耳。
「王夢見一人索繩後有羊,羊主食繩,末後世人夫聟行賈,或入軍征,遊`[洋=佯【三】]`洋街里,朋黨交戲,不`[肖=消【聖】]`肖之妻在家`[與=與他【三】]`與男子私通`[栖=棲【三聖】]`栖宿,食`[飲=啖【三】,噉【聖】]`飲夫財,快情恣欲,無有愧陋,夫亦知之,效人佯愚。王夢見五事,正為是耳。
「王夢見狐上金床,食用金器,後世人賤者當貴,在金床上,坐食飲重味,貴族大姓當給走使,良人作奴婢,奴婢為良人。王夢見六事,正謂此耳。
「王夢見大牛還從犢子下`[*22-1]嗽=𡂡【三】*`嗽乳,後世人母,當為女作媒,將他男子`[與=與共【三】]`與房室,母住守門,從得財物,`[持〔-〕【三】]`持用自給活,父亦同情,佯聾不知。王夢見七事,正謂是耳。
「王夢見黑牛從四面群來,相趣鳴吼欲鬪,當合`[未合〔-〕【聖】]`未合,不知牛處,後世人國`[16]王=主【三】*`王、大臣、長吏、人民,皆當不畏大禁,貪婬嗜欲,畜財貯產,妻`[子=女【三】]`子大小皆不廉潔,婬妷饕`[餮【CB】,餐【大】]`餮,無有厭極,嫉妬、愚癡,不知慚愧,忠孝不行,`[佞=諛【三】]`佞諂破國,不畏上下,雨不時節,氣不和適,風塵暴起,飛沙折木,蝗蟲噉稼,使茲不熟,帝王人民施行如此,故`[天〔-〕【聖】]`天使`[然=然也【聖】]`然。又現四邊起雲,帝王人民皆喜,各言:『雲以四合,今必當雨。』須臾之間雲各自散,故現此怪,欲使`[万=下【三】]`万民改行,守善持戒,畏懼天地,不入惡道,貞廉自守,一妻一婦,慈心不怒。王夢見八事,正謂此耳。
「王夢見大陂水,中央濁、四邊清,後世人在閻浮地內,臣當不忠,子當不孝,不敬長老,不信佛道,不敬明經道士,臣貪官賜,子貪父財,無有反復,不顧義理;邊國當忠孝,尊敬長老,信樂佛道,給施明經道士,念報反復。王夢見九事,正謂此耳。
「王夢見大溪水流波正赤,後世人諸帝王、國`[*16-1]王=主【三】*`王,當不厭其國,興師共鬪,當作車兵、馬兵,當相攻伐,還相殺害,流血正赤。王夢見十事,正謂是耳。盡皆為後世人之事耳,後世人若能心存佛道,奉事明經道人者,死皆生天上,若作愚行,更共相殘者,死入三惡道,不可復陳。」
王即長跪,叉手受佛教,心中歡喜,得定慧,無復恐怖,王便稽首作禮,頭面著佛足。還宮,重賜夫人,拜為正后,多給財寶,`[資=恣【三聖】]`資令施人,國遂豐樂;皆奪諸公卿、大臣、婆羅門`[俸=奉【聖】]`俸祿,悉逐出國,不復信用。一切人民皆發無上正真之道,王及夫人禮佛而去。
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前行有(增壹阿含十一法竟二十五万首盧其有八十万言五百五十五聞如是一時也)三十一字【宋元】,前行有(十一法竟二十五万首盧其有八十万言五百五十五聞如是一時也)【明】]`增壹阿`[*24-4]含=鋡【聖】*`含經卷第五十`[一〔-〕【三聖】]`一`[〔-〕=光明皇后願文【聖】]`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 冊 No. 125 增壹阿含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7-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二校,周金言大德輸入/妙雲蘭若校對,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